柏子仁
柏子仁為柏科植物的乾燥成熟種仁。栽培或野生。主產於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原植物生於土壤肥沃地,或石灰岩山地。味甘,性平。歸心、腎、大腸經。功效養心安神、斂汗、潤腸通便。臨床用名有柏子仁、炒柏子仁、柏子仁霜。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甘,平。主治驚悸,安五臟,益氣,除風濕痺。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
《名醫別錄》
無毒。主治恍惚、虛損,吸吸歷節,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藥性論》
君,惡菊花,畏羊蹄草,味甘,辛。能治腰腎中冷,膀胱冷膿宿水,興陽道,益壽,去頭風,治百邪鬼魅,主小兒驚癇。
《日華子本草》
治風潤皮膚。
《開寶本草》
味甘,平,無毒。療恍惚、虛損,吸吸歷節,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本草衍義》
老人虛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蠟,丸桐子大。以少黃丹湯,服二三十丸,食前。嘗官陝西,每登高望之,雖千萬株,皆一一西指。蓋此木為至堅之木,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氣,他木不逮也。所以受金之正氣所制,故一一向之。
《湯液本草》
氣平,味甘辛,無毒。
《本草》云:主安五臟,除風濕痺,益氣血,能長生,令人潤澤,美顏色,耳目聰明,用之則澤,腎之藥也。
《藥性論》云:柏子仁,君。惡菊花,畏羊蹄草。能治腰腎中冷,膀胱冷膿宿水,興陽道,益壽。去頭風,治百邪鬼魅,主小兒驚癇。柏子仁,古方十精丸用之。
《本草綱目》
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胃,宜乎滋養之劑用之。
養心氣,潤腎燥,安魂定魄,益智寧神。燒瀝,澤頭髮,治療癬。
《本草經疏》
柏感秋令得金氣,其質堅而氣極芬芳,故其寄實味甘平無毒。甄權加辛,亦應有之。入足厥陰、少陰,亦入手少陰經。其主驚悸者,心藏神,腎藏精與志,心腎兩虛則病驚悸。入心故養神,入腎故定志,神志得所養而寧定,則其證自除矣,芬芳則脾胃所喜,潤澤則肝腎所宜,故能安五臟,五臟皆安則氣自益矣。惟除風濕痺之功,非潤藥所能,當是葉之能事耳。《別錄》療恍惚,即驚悸之漸也。虛損吸吸,精氣微也,歷節腰中重痛,肝腎不足也。汗乃心液,心主血,益陰血則諸證悉瘥矣。
葉:味苦而微溫,義應並於微寒,故得主諸血,崩中赤白。若夫轉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則略同於柏實之性矣。惟生肌去濕痺,乃其獨擅之工也。
簡誤:柏子仁,體性多油,腸滑作瀉者勿服。膈間多痰者勿服,陽道數舉,腎家有熱,暑濕作瀉,法咸忌之。已油者勿用入藥。
《本草蒙筌》
味甘、辛,氣平。無毒。聰耳目,卻風寒濕痺止疼;益氣血,去恍惚虛損斂汗。治腎冷腰冷并膀胱冷膿宿水,潤腎燥體燥及面顏燥澀不光。興陽道,殺百邪,止驚悸,安五臟。頭風眩痛,亦可煎調。
《本草乘雅》
萬木皆向陽,而柏獨西指者,順受金製以為用,乃能成其貞固而可久,故字從白。乾枝葉實,為用有別,實具全體,內含章美,故入五藏。葉如脈絡,故治絡不堅固而潰,脈不攝溢而崩。枝則氣倍於葉,故入肢節。乾則氣烈於枝,故主全身矣。聖惠方,以實治驚癇,及大便青白色者,蓋肝木受制,怒則乘其所勝,是以青白之色見於便,而驚從藏發,匪實奚宜。
柏芳香高潔,文彩陸離,即參天直上,誰能禁之。乃俯焉西向,以秉制所天,可謂至德也已。巨擘喬木,作社稷棟樑,宜哉殷人以柏,其逆知後世之西向乎。味甘美,性和平,對待肝木失制,發為驚駭悸忡,質堅固,氣條達,驅除風濕成痺也。德潤於身,安藏樂道,耳目聰明,色澤長生矣。
《藥性解》
柏子仁,味甘辛,性平,無毒,入肺、脾、腎三經。主安五臟,定驚悸,補中氣,除風濕,興陽道,暖腰膝,去頭風,辟百邪,潤皮膚,明耳目。側柏葉,味苦澀,性微寒,止吐衄崩痢,除風冷濕痺,烏須黑髮,炙音凍瘡。牡蠣、瓜子為使,畏菊花。
按:柏子仁辛歸肺,甘歸脾,濁陰歸腎,故均入之。柏葉之苦澀,屬金而善守,最清血分,為補陰要藥,須用嫩葉,春採東,夏採南,秋採西,冬採北,才得節候生氣。
《景岳全書》
味甘平,性微涼,能潤心肺,養肝脾,滋腎燥,安神魂,益志意。故可定驚悸怔忡,益陰氣,美顏色,療虛損,益血止汗,潤大腸,利虛秘,亦去百邪鬼魅,小兒驚癇。總之,氣味清香,性多潤滑,雖滋陰養血之佳劑,若欲培補根本,乃非清品所長。
《本草備要》
補心脾,潤肝腎。
辛甘而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而悅脾,昂按:凡補脾藥多燥,此潤藥而香能舒脾,燥脾藥中兼用最良。養心氣,風腎燥,助脾滋肝。好古曰:肝經氣分藥。益智寧神,養心。聰耳明目,甘益血,香通竅。益血止汗。心生血,汁為心液。除風濕,愈驚癇,澤皮膚,辟鬼魅。
《本經逢原》
柏子仁性平而補,味甘而辛,其氣清香,能通心腎,益脾胃,宜乎滋養之劑用之。《本經》言除風濕痺者,以其性燥也。《別錄》療憂惚,及歷節腰中重痛,即《本經》主驚悸、除風濕痺也。《經疏》以為除風濕痺之功,非潤藥所能,當是葉之能事。豈知其質雖潤,而性卻燥,未有香藥之性不燥者也。好古以為肝經氣分藥,時珍言養心氣,潤腎燥,安魂定魄,益智寧神,即《本經》之安五臟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瀉忌服。蓋不知其性燥,而無傷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結,以芳香走氣,而無益血之功也。
《本草崇原》
柏葉經冬不凋,稟太陽之水氣也。仁黃臭香,稟太陽之土氣也。水精上資,故治心腎不交之驚悸。土氣內充,故益氣,除風濕。夫治驚悸,益氣,除風濕,則五臟皆和,故安五臟也。
《本草求真》
﹝批﹞養心血。
柏子仁專入心。辛甘平潤。專書俱言四臟皆補,究之止屬心藥耳。蓋香雖能補脾,而實可以通竅而入心;潤雖可以補肝而益腎,而實可以寧神而定智;甘雖足以和胃而固中,而實足以益血而神守。是以風濕可除,驚癇可療,邪魅可辟,皮膚可澤,惟見神恬氣適,耳聰目明,而無枯槁燥塞之患矣。然性多潤滑,凡仁皆潤。陰寒泄瀉者切忌。氣多香泄,體虛火盛者亦忌。若云不飢不老,延年輕身,雖出經典,仍當活視,毋為書執。
《得配本草》
辛,平、微涼。入手少陰、足厥陰經氣分。安五臟,寧神志。去鬼交,定驚悸,利虛秘,治驚癇。
得遠志少許,升腎氣交心。配松子、麻子仁,治老人虛秘。
痰多,肺氣上浮,大便滑泄,胃虛欲吐,四者禁用。
《本草經解》
柏仁氣平,秉天秋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以其仁也,兼入手少陰心經。氣升味和,陽也。
神者,心之舍也,神不寧則病驚悸,柏仁入心,故治驚悸也。
益氣者,氣平益肺氣,味甘益脾氣,滋潤益心氣,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柏仁味甘益脾胃,血行風自息,而脾健運,濕亦下逐矣。蓋太陰乃濕土之經也,五臟藏陰者也,脾為陰氣之原,心為生血之臟,肺為津液之腑,柏仁平甘益陰,陰足則五臟皆安矣。
《神農本草經讀》
徐靈胎云「柏得天地堅剛之性以生,不與物變遷,經冬彌翠,故能寧心神斂心氣,而不為邪氣游火所侵克也。」
人之生理謂之仁,仁藏於心,物之生機在於實,故實亦謂之仁,凡草木之仁,緣能養生氣,以類相應也。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柏實,味甘,平。主驚悸,清火經之遊火。安五臟,滋潤之功。益氣,壯火食氣,火寧則氣益也。除風濕痺。得秋金之令,能燥濕平肝也。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滋潤皮膚及諸竊。不飢不老,輕身延年。柏之性,不假灌溉而能壽也。
柏得天地堅剛之性以生,不與物變遷,經冬彌翠,故能寧心神斂心氣,而不為邪風游火所侵克也。
人之生理謂之仁,仁藏於心。物之生機在於實,故實亦謂之仁。凡草木之仁,皆能養心氣,以類相應也。
《本經疏證》
凡木緣向陽,柏獨西指,是木氣與金氣媾。夫金木者生成之終始,木稟春生,金稟秋成,人之肝肺應之,肝合乎肺,而化則陰生,而血之化源裕,於是陰降陽隨,所謂金之降不窮,則木之升不窮也。肺合乎肝,而化則陽生,而氣之化源裕,於是陽升陰隨,所謂木之升不窮,則金之降亦不窮也。其升降有窮,皆由於不相合以為化耳。柏之為物,陽合陰而化,陰由化而生,於是陰自降,陽自隨,其功不同於苦寒之直折,故於逆順之血類能治之,然其實與葉主治又有不同,何也?夫葉之四時不易者,木已化於金,為收降之氣,故味苦而性燥。至實之花於春,成於秋,雖稟金氣亦厚,然木之生氣系焉,蓋僅合於金而未化於金,為沖和之氣,故味甘而性潤。苦燥者象火,甘潤者象水,甘潤即孕於苦燥之中,所謂血源於水而成於火。血源於水而成於火,正藉金以為用也,惟不能和於金,而後金能和於火,俾真水之液,因鼓煽以化知焉,於是盡舉益心血諸藥遂無逾此者,是即別錄所謂益血,而本經定驚悸安五臟諸功,胥於是在矣。抑即繼之以益氣者何?蓋心離也,中之血既益,則外之氣自充,心氣充肺,乃得貫心脈而行呼吸,此所謂益氣也。肝和於肺,而心血生,肝即合於肺之陰,輸血以歸血海,肺和於心而心氣暢,肺即合於心之陽,以歸命門,是柏實於後天氣血之化源,若有盡得其機緘者,是即別錄所謂療恍惚虛損吸吸腰中重痛者也。
陰符經云,禽之制在氣,觀於磁之引針,柏之西指,其氣固然,有非人力所能強者,揣其故,則曰磁為鐵母,則柏之西指,獨不似子之向母乎?西為金方,人之身屬金者肺,肺則主朝百脈行治節者也,凡血得歸經,自不溢為吐衄與利,柏葉之治吐血衄血利血,蓋欲血受肺之節制,分佈諸經,俾不溢耳。金匱於柏葉湯著吐血不止句,以見血之不歸經也。雖然,煩喘氣火之向心肺也,乃竹皮大丸主婦人乳後中虛煩亂嘔逆者以此而加柏實,柏實非結於柏葉間者耶,何以柏葉能令血西指,柏實又能禁氣西指也?曰,是誠有故焉。夫實之於葉,猶葉之於西,氣之與血,猶葉之興實也,請試以人喻。人之向母,本無時或已,迨有子,其心遂有所分注,柏之實始而色青,久而色金黃,則仍木與金相媾而生者也。氣之與血,亦互相化,彼此相生,婦人乳後中虛煩亂嘔逆,則血虛而氣亂四射矣,射於心則煩,射於肺則喘,治之以柏實者,挽其西指之氣,使其瀠洄而化血耳。然則柏葉以何定為入血耶?夫縱橫燦列,而不比連,經緯有緒,而不紊亂,任值何所而終向肺,則非經絡而何?經絡中之所有,又非血而何?是柏葉之治血脈,會其意兼取其形矣,惟其實三月已開花,延至八月乃結,則又有可深思者。蓋凡花者木之精神昌沛發榮於外者也,實者氣之凝結蘊藏於內者也,八月為金氣昌沛之時,木氣已榮者感之,乃得媾而成實,故其為用咸在金木不媾之候,其性又潤,金木媾而生潤,則亦惟血耳。血之元既調,氣自流轉受益,五臟各得安和,病發驚者其本在肝,以血不歸肝也,風與濕著人皮肉筋骨,必其間血脈氣機不鹹,血脈氣機鹹,則凡著於陰者必出陽,著於陽者必出表,更以他風濕藥治之,有何不解散者哉?
《本草新編》
柏子仁,甘、辛,氣平,無毒。入心、肝、腎、膀胱四經。聰耳目,卻風痺,止疼,益氣血,去恍忽虛損,斂汗。治腎冷、腰冷、膀胱冷。尤能潤燥,腰腎身體顏面燥澀者,皆治之。興陽道,殺百蟲,止驚怪,安五臟,頭風眩痛。亦可煎調,久服不飢,增壽耐老,此藥尤佳,乃延生之妙品也。但必須去油用之,否則過潤,反動大便。尤宜與補心、腎之藥同用,則功用尤神。
柏葉苦澀,止能斂肺,遏吐血、衄血,亦生鬚髮。但非補陽要藥,不可與柏子仁同類而並稱也。
或疑柏子仁益心而不益腎,以其必去油而用之也,油去則性燥,心喜燥而腎惡燥,非明驗耶?噫!以此論藥,尼鑿矣。夫柏子仁最多油,去油者,恐過滑以動便,非欲其燥以入心,且柏子仁油去之,亦不能盡,腎得之,未嘗燥也。凡藥皆宜制其中和,何獨於柏子仁疑之耶。
或疑柏子仁補心之藥,何以補腎火之藥反用之耶?夫心腎相通,心虛而命門之火不能久閉,所以躍躍欲走也。用柏子仁以安心君,心君不動,而相火奉令惟謹,何敢輕泄乎。此補心之妙,勝於補腎也。世人但知補腎以興陽,誰知補心以興陽之更神哉。
《本草分經》
辛、甘,平。氣香性潤。透心脾,滋肝腎,養血止汗,除風濕,助脾藥中惟此不燥。
《本草思辨錄》
柏為百木之長,葉獨西指,是為金木相媾。仁則色黃白而味辛甘氣清香,有脂而燥,雖潤不膩。故肝得之而風虛能去,脾得之而濕痺能通,肺得之而大腸虛秘能已。竹皮大丸喘加柏實者,肺病亦肝病也。蓋婦人乳中煩嘔,是肝氣之逆,逆則不下歸腎而上衝肺。柏實得西指之氣,能降肺以輯肝,喘寧有不止。此與他喘他不同,故用藥亦異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
味微甘微辛,氣香性平,多含油質。能補助心氣,治心虛驚悸怔忡;能涵濡肝木,治肝氣橫恣脅疼;滋潤腎水,治腎虧虛熱上浮。雖含油質甚多,而性不濕膩,且氣香味甘實能有益脾胃,《神農本草經》謂其除風濕痺,胃之氣化壯旺,由中四達而痺者自開也。其味甘而兼辛,又得秋金肅降之氣,能入肺寧嗽定喘,導引肺氣下行。統言之,和平純粹之品,於五臟皆有補益,故《神農本草經》謂安五臟也。宜去淨皮,炒香用之,不宜去油。
《神農本草經》謂柏實能安五臟,而實於肝臟尤宜也。曾治鄰村毛姓少年,其肝臟素有傷損,左關脈獨微弱,一日忽脅下作疼,俾單用柏子仁一兩,煎湯服之立愈。觀此,則柏子仁善於理肝可知矣。
【現代藥理研究】
柏子仁具有鎮靜作用。
柏子仁含有大量的脂肪油,有緩和的瀉下作用。
柏子仁水及乙醇提取物對跳台試驗中東莨菪鹼所致的記憶存儲障礙有改善作用,能明顯改善跳台試驗中電驚厥休克所致的記憶鞏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