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閭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20年9月21日 (一) 07:30的版本 (CSV导入)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中藥大辭典》

【出處】《本經》

【別名】庵蘆(《本草經集注》),庵閭草(《千金翼方》),庵閭蒿(《廣利方》),淹茼(《履巉岩本草》),覆閭(《綱目》),臭蒿(《藥材資料彙編》)。

【英文名】—

【歸經】—

【性味】辛苦,溫。 《藥性論》:味辛苦。

【毒性】—

【功效】行瘀,祛濕。治婦女血瘀經閉,跌打損傷,風濕痹痛。 ①《幹金翼方》:治折腕瘀血,庵閭草汁服之;亦可散服之,日三。 ②蘇醫《中草藥手冊》:祛風濕。治風濕關節痛。 ③《藥材資料彙編》:散瘀血,止痛,通經,利尿,消腫。

【用法】內服:煎湯,0.5~1兩;研末或搗汁飲。

【注意】—

【複方】①治諸瘀血不散,變成癰:生庵閭蒿,搗取汁一升服之。(《廣利方》) ②治風濕關節痛:庵閭五錢至一兩。水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備注】本植物的果實(庵閭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庵閭的全草。8~9月割取全草曬乾。

【原生態】多年生草本,莖高30~90釐米。葉互生;基部葉有柄,葉片闊卵形,葉基楔形,邊緣有大小不等的缺刻狀粗鋸齒;莖生葉幾無柄,倒卵形,上部有缺刻狀鋸齒,齒端有刺尖;愈向上葉形愈小,梢部葉披針形,2~3淺裂或不分裂;葉片質較厚,上面綠色有細毛,下麵色淡密被綿毛。小花梗生於莖上部葉腋間,集成總狀圓錐花叢;每一頭狀花序球形,直徑3~4毫米,常彎垂,總苞3~4列,外層形小,卵形,中層較大,橢圓形,均無毛,花托週邊小花雌性,中間小花兩性,均為管狀,淡黃色,兩性小花花柱分枝先端為披針形突漸尖。瘦果長約2毫米。花期7~8月。

【生態環境】生於林下、山坡、原野陰濕地。分佈廣東、江蘇、浙江、安徽及東北等地。

【栽培】—

【制法】—

【性狀】—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理化鑒別】—

【炮製】—

【規格】—

【儲藏】—

《中藥大辭典》

【出處】《本經》

【別名】庵蘆(《本草經集注》),庵閭草(《千金翼方》),庵閭蒿(《廣利方》),淹茼(《履巉岩本草》),覆閭(《綱目》),臭蒿(《藥材資料彙編》)。

【英文名】

【歸經】

【性味】辛苦,溫。 《藥性論》:味辛苦。

【毒性】

【功效】行瘀,祛濕。治婦女血瘀經閉,跌打損傷,風濕痹痛。 ①《幹金翼方》:治折腕瘀血,庵閭草汁服之;亦可散服之,日三。 ②蘇醫《中草藥手冊》:祛風濕。治風濕關節痛。 ③《藥材資料彙編》:散瘀血,止痛,通經,利尿,消腫。

【用法】內服:煎湯,0.5~1兩;研末或搗汁飲。

【注意】

【複方】①治諸瘀血不散,變成癰:生庵閭蒿,搗取汁一升服之。(《廣利方》) ②治風濕關節痛:庵閭五錢至一兩。水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備注】本植物的果實(庵閭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庵閭的全草。8~9月割取全草曬乾。

【原生態】多年生草本,莖高30~90釐米。葉互生;基部葉有柄,葉片闊卵形,葉基楔形,邊緣有大小不等的缺刻狀粗鋸齒;莖生葉幾無柄,倒卵形,上部有缺刻狀鋸齒,齒端有刺尖;愈向上葉形愈小,梢部葉披針形,2~3淺裂或不分裂;葉片質較厚,上面綠色有細毛,下麵色淡密被綿毛。小花梗生於莖上部葉腋間,集成總狀圓錐花叢;每一頭狀花序球形,直徑3~4毫米,常彎垂,總苞3~4列,外層形小,卵形,中層較大,橢圓形,均無毛,花托週邊小花雌性,中間小花兩性,均為管狀,淡黃色,兩性小花花柱分枝先端為披針形突漸尖。瘦果長約2毫米。花期7~8月。

【生態環境】生於林下、山坡、原野陰濕地。分佈廣東、江蘇、浙江、安徽及東北等地。

【栽培】

【制法】

【性狀】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理化鑒別】

【炮製】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