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圖翼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9日 (五) 00:11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h1>類經圖翼</h1> <dl class="元資料"> <div><dt>作者</dt><dd>張介賓</dd></div> <div><dt>朝代</dt><dd>明</dd></div> <div><dt>年份</dt><dd><data value…”)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類經圖翼

作者
張介賓
朝代
年份
公元1624年(明·天啟四年)
底本
《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五·醫家類·類經》(漢リポ掃描及文字化本

內經者,三墳之一。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等六臣,互相討論,發明至理,以遺教後世,其文義高古淵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絡之曲折,靡不縷指而臚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其為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豈直規規治疾方術已哉?按晉皇甫士安甲乙經敘曰: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而或者謂素問、針經、明堂三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夫戰國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敘,業已闢之,此其憶度無稽,固不足深辨。而又有目醫為小道,並是書且弁髦置之者,是豈巨慧明眼人歟?觀坡仙楞伽經跋云:經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豈知難經出自內經,而僅得其什一,難經而然,內經可知矣。夫內經之生全民命,豈殺於十三經之啟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耳。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儒其可不盡心是書乎?奈何今之業醫者,亦置靈素於罔聞,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絕人長命。所謂業擅專門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經文奧衍,研閱誠難,其於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運微,印大聖上智於千古之邈,斷乎不能矣。自唐以來,雖賴有啟玄之注,其發明玄秘盡多,而遺漏亦復不少。蓋有遇難而默者,有於義未始合者,有互見深藏而不便檢閱者。凡其闡揚未盡,靈樞未注,皆不能無遺憾焉。及乎近代,諸家尤不過順文敷演,而難者仍未能明,精處仍不能發,其何裨之與有。初余究心是書,嘗為摘要,將以自資,繼而繹之,久久,則言言金石,字字珠璣,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遺,因奮然鼓念,異有以發隱就明、轉難為易、盡啟其秘而公之於人,務俾後學瞭然,見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原,斯不致誤己誤人,咸臻至善。於是乎詳求其法,則唯有盡易舊制,顛倒一番,從類分門,然後附意闡發,庶晰其韞;然懼擅動聖經,猶未敢也。粵稽遠古,則周有扁鵲之摘難,晉有玄晏先生之類分,唐有王太僕之補削,元有滑櫻寧之撮鈔。鑑此四君子而後意訣,且此非十三經之比,蓋彼無須類而此欲醒瞶指迷,則不容不類以求便也。由是,遍索兩經,先求難易,反復更秋,稍得其緒,然後合兩為一,命曰類經。類之者,以靈樞啟素問之微,素問發靈樞之秘,相為表裡,通其義也。兩經既合,乃分為十二類。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攝生類;生成之道,兩儀主之,陰陽既立,三才位矣,故二曰陰陽類;人之有生,臟氣為本,五內洞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臟象類;欲知其內,須察其外,脈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脈色類,臟腑治內,經絡治外,能明終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經絡類;萬事萬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後,握其要矣,故六曰標本類;人之所賴,藥食為天,氣味得宜,五宮強矣,故七曰氣味類;駒隙百年,誰保無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論治類;疾之中人,變態莫測,明能燭幽,二豎遁矣,故九曰疾病類;藥餌不及,古有針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針刺類;至若天道茫茫,運行今古,苞無窮協惟一,推之以理,指諸掌矣,故十一曰運氣類;又若經文連屬,難以強分,或附見於別門,欲求之而不得,分條索隱,血脈貫矣,故十二曰會通類。匯分三十二卷;此外復附著圖翼十五卷,蓋以義有深邃而言不能該者,不拾以圖,其精莫聚;圖象雖顯而意有未達者,不翼以說,其奧難窺。自是而條理分,綱目舉,晦者明,隱者見,鉅細通融,歧二畢徹,一展卷而重門洞開,秋毫在目,不惟廣裨乎來學,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茲妙,無不信手可拈矣。是役也,余誠以前代諸賢,注有未備,聞多舛錯,掩質埋光,俾至道不盡明於世者迨四千余祀矣;因敢忘陋效矉,勉圖數負,固非敢弄斧班門,然不屑沿街持缽,故凡遇駁正之處,每多不諱,誠知非雅,第以人心積習既久,訛以傳訛,即決長波,猶虞難滌,使辨之不力,將終無救正日矣,此余之所以載思而不敢避也。籲!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賢之訓,言之未竟,知必有闞余之謬而隨議其後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後之明哲矣。雖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斷流之水,可以鑑形,即壁影螢光,能資志士,竹頭木屑,曾利兵家,是編者倘亦有千慮之一得,將見擇於聖人矣,何幸如之。獨以應策多門,操觚隻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凡歷歲者三旬,易稿者數回,方就其業。所謂河海一流,泰山一壤,蓋亦欲共掖其高深耳。後世有子云,其憫余勞而錫之斤正焉,豈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謂孰非後進之吾師云。

時大明天啟四年歲次甲子黃鐘之吉景岳子自序於通一齋

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醫者,贊天地之生者也。人參兩間,惟生而已,生而不有,他何計焉?故聖人體天地好生之心,闡明斯道,誠仁孝之大端,養生之首務,而達人之必不可廢者。惟其理趣幽深,難於窮究,欲徹其蘊,須悉天人。蓋人之有生,惟天是命,天之所毓,惟人最靈。故造化者天地之道,而斡旋者聖人之能,消長者陰陽之幾,而燮理者明哲之事,欲補天功,醫其為最。惟是死生反掌,千里毫釐,攸系匪輕,譚非容易。故不有精敏之思,不足以察隱;不有果敢之勇,不足以迴天;不有圓融之智,不足以通變;不有堅持之守,不足以萬全。凡此四者,缺一不可,必欲備之,則惟有窮理盡性,格物致知,以求聖人之心斯可也。然心法之傳,止賴內經一書,苟欲舍是而言醫,不過索方書、求糟粕以圖僥倖,皆苟且之流耳。醫而苟且,害可勝言哉!故扁鵲採靈素之精要,設為八十一難以開來學,而邵庵虞先生曰:未必經之當難者,止此八十一條。蓋亦有感而云然。余因醉心有年,遂通為類注並圖翼、附翼等義,雖辭多煩贅,俚鄙不文,蓋亦慮初學之難明,而求悉於理耳。昔人云:醫者意也,意思精詳則得之。余曰:醫者理也,理透心明斯至矣。夫扁鵲之目洞垣者,亦窺竅於理耳。故欲希扁鵲之神,必須明理;欲明於理,必須求經;經理明而後博採名家,廣資意見,其有不通神入聖者,未之有也。高明者以謂然否?通一子又序。

卷一

運氣(上)

太極圖論

<figure> <img alt="太虛圖"> </figure>

太虛者,太極也,太極本無極,故曰太虛。天元紀大論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此之謂也。

太極者,天地萬物之始也。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孔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邵子曰:若論先天一事無,後天方要著工夫。由是觀之,則太虛之初,廓然無象,自無而有,生化肇焉,化生於一,是名太極,太極動靜而陰陽分。故天地只此動靜,動靜便是陰陽,陰陽便是太極,此外更無餘事。朱子曰:太極分開,只是兩個陰陽,陰氣流行則為陽,陽氣凝聚則為陰,消長進退,千變萬化,做出天地間無限事來,以故無往而非陰陽,亦無往而非太極。夫太極者,理而已矣。朱子曰:象數未形理已具。又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先有此理。先儒曰:天下無理外之氣,亦無氣外之理。故理不可以離氣,氣不可以外理,理在氣亦在,氣行理亦行。夫既有此氣,則不能無清濁而兩儀以判;既有清濁,則不能無老少而四象以分。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動靜有機,陰陽有變。由此而五行分焉,氣候行焉,神鬼靈焉,方隅位焉。河洛布生成之定數,卦氣存奇偶之化幾。有死有生,造化之流行不息;有升有降,氣運之消長無端。體象有常者可知,變化無窮者莫測。因而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渾然太極之理,無乎不在。所以萬物之氣皆天地,合之而為一天地;天地之氣即五物,散之而為萬天地。故不知一,不足以知萬;不知萬,不足以言醫。理氣陰陽之學,實醫道開卷第一義,學者首當究心焉。

陰陽體象

<figure> <img alt="陰陽圖"> </figure>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五物之紀綱,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體象之道,自無而有者也。無者先天之氣,有者後天之形。邵子曰:天依形,地附氣;氣以造形,形以寓氣。是以開物者為先天,成物者為後天;無極而太極者先天,太極而陰陽者後天;數之生者先天,數之成者後天;無聲無臭者先天,有體有象者後天。先天者太極之一氣,後天者兩儀之陰陽,陰陽分而天地立,是為體象之祖,而物之最大者也。由兩儀而四象,由四象而五行。程子曰:四象者,陰陽剛柔也。陰陽生天,剛柔生地。朱子曰:天之四象,日月星辰是也;地之四象,水火土石是也。邵子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陰陽之中,又有陰陽,故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剛柔之中,又有剛柔,故有太剛太柔,少剛少柔。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體盡;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體盡。又曰:物之大者,莫若天地。天之大,陰陽盡之;地之大,剛柔盡之。陰陽盡而四時成,剛柔盡而四維成。四象既分,五行以出,而為水火木金土。五行之中,復有五行,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陽相合,萬象乃生。本乎陽者親上,本乎陰者親下。在天為風雲雷雨,在地為河海山川,在方隅為東南西北,在氣候為春夏秋冬。東有應木之蒼龍,西有屬金之白虎。南方赤鳥,得火氣而飛昇;北陸玄龜,得水性而潛地。人稟三才之中氣,為萬物之最靈,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故二五之氣,無乎不具;萬有之技,無乎不能。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以應之;地之四象,人有氣血骨肉以應之。三百六十骨節,以應周天之度數;一萬三千五百息,以通晝夜之潮汐。故邵子曰:頭圓象天,足方履地,面南背北,左東右西,直立兩間之中,正居子午之位。又曰: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節可以觀天,掌文可以察地。得氣之清而正者,為聖為賢;得氣之偏而濁者,為愚為不肖。近東南者多柔而仁,近西北者多剛而義,夷狄亦人而暴悍無札,以地有偏正,氣有純駁,稟賦所使,不期而然。故左氏以民之善惡,本乎六氣,謂陽稟多者剛而烈,陰稟多者懦而柔,躁戾者陽中之惡,狡險者陰中之乖。是以水性主動而偏則流,火性主急而偏則烈,木性多和而偏則柔,金性多剛而偏則狠,土性多靜而偏則愚。至若禽獸草木,動植飛潛,無情有性,莫不皆然。禽獸橫生,草木倒生,橫生者首東尾西,倒生者枝天根地,亦皆有五氣之殊,四方之異。以動者而言,得木氣則角而仁柔,得金氣則齒而剛利,火性者飛而親上,水性者潛而就下,土性者靜而喜藏。西北之蟲,鱗甲而多蟄;東南之蟲,羽毛而常騰。以植者而言,得東氣者多長而秀,得南氣者多茂而鬱,斯二者春夏榮而秋冬落;得西氣者多強而勁,得北氣者多堅而曲,斯二者春夏落而秋冬榮。凡萬物化生,總由二氣。得乾道者,於人為男,於物為牡;得坤道者,於人為女,於物為牝。乾類屬陽者多動,坤類屬陰者多靜。方隅歲月,氣有不同,萬物適值其氣,隨所受而成其性。氣得中和,則天為至粹,地為至精,人為至德,飛為鸞鳳,走為麒麟,介為龜龍,草為芝蘭,木為松柏,石為金玉;氣得偏駁,則天有至眚,地有至幽,人有至戾,飛有鴟梟,走有狼虎,介有虺蜴,草有毒吻,木有枳棘,石有礓礫,孰匪陰陽之體象。再自其形跡之有無而言,則晝夜旦暮,朔晦望弦,陰晴寒熱,大小方圓,高下升降,左右後先,夫婦男女,言動語默,呼吸表裡,浮沉出入,俯仰向背,血氣臟腑,輕重粗細,前後頭尾,皆體象之有形者也;又如動靜幽顯,盈虛消息,聲音律呂,志意善惡,曰鬼曰神,曰魂曰魄,曰變曰化,曰微曰極,皆體象之無形者也。然有此必有彼,有對必有待。物各有父母,分牝牡於蜉蝣;物各一太極,包兩儀於子粒。如蚊喙至微,能通血氣;蝨睛最眇,亦辨西東。用是而推,則至廣至極,至微至精,隨氣而聚,觸幾而生,大不可量,小不可測,何莫非陰陽之至德,化工之精妙,亦豈可以造作而形容者歟!至若奇偶相銜,互藏其宅;一二同根,神化莫測。天為陽矣,而半體居於地下;地為陰矣,而五嶽插於天中。高者為陽,而至高之地,冬氣常在;下者為陰,而汙下之地,春氣常存。水本陰也,而溫谷之泉能熱;火本陽也,而蕭丘之焰則寒。陰者宜暗,水則外暗而內明;陽體宜明,火則外明而內暗。聲於東而應於西,形乎此而影乎彼。浴天光於水府,涵地影於月宮。陽居盛暑,而五月靡草死;陰極嚴寒,而仲冬薺麥生。此其變化之道,寧有紀極哉?第陰無陽不生,陽無陰不成,而陰陽之氣,本同一體。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夫始者天地之立心,生者天地之作用。惟其以無心之心,而成不用之用,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則無窮。故有是象則有是理,有是理則有是用。孰非吾道格致之學,所當默識心通者哉?余嘗聞之滑伯仁云: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原,顯微無間,得其理則象可得而推矣。使能啟原而達流,因此而識彼,則萬化之幾,既在吾心,而左右逢原,頭頭是道矣。孰謂陰陽體象之理為迂遠,而可置之無論哉?

五行生成數解

<figure> <img alt="五行生成數圖"> </figure>

此即河圖數也。五少者其數生,五太者其數成,土常以生,故不言十,有解。

<figure> <img alt="五行圖"> </figure>

木火土金水,相生謂之順。木土水火金,相剋謂之逆。

<figure> <img alt="干支所屬五行圖"> </figure>

東方甲乙寅卯木,南方丙丁巳午火,西方庚辛申酉金,北方壬癸亥子水,辰戌醜未王四季,戊己中央皆屬土。

<figure> <img alt="六十花甲納音圖"> </figure>

五行之理,原出自然,天地生成,莫不有數,聖人察河圖而推定之。其序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夫五行各具形質,而惟水火最為輕清,乃為造化之初。故天以一奇生水,地以二偶生火。若以物理論之,亦必水火為先,以小驗大,以今驗古,可知之矣。如草木未實,胎卵未生,莫不先由於水,而後成形,是水為萬物之先,故水數一。化生已兆,必分陰陽,既有天一之陽水,必有地二之陰火,故火次之,其數則二。陰陽既合,必有發生,水氣生木,故木次之,其數則三。既有發生,必有收殺,燥氣生金,故金次之,其數則四。至若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似乎土生最後;而戴廷槐曰:有地即有土矣。若土生在後,則天三之木,地四之金,將何所附?且水火木金,無不賴土,土豈後生者哉?然土之所以言五與十者,蓋以五為全數之中,十為成數之極。中者言土之不偏而總統乎四方,極者言物之歸宿而包藏乎萬有,皆非所以言後也。再以方位陰陽之理合之亦然。如水王於子,子者陽生之初,一者陽起之數,故水曰一。火王於午,午者陰生之初,二者陰起之數,故火曰二。木王東方,東者陽也,三者奇數亦陽也,故木曰三。金王西方,西者陰也,四者偶數亦陰也,故金曰四。土王中宮而統乎四維,五為數中,故土曰五。此五行生數之祖,先有生數而後有成數,乃成一陰一陽生成之道,此天地自然之理也。雖河圖列五行之次序,而實以分五行之陰陽,陰陽既有次序,氣數必有盛衰,如六元正紀大論云寒化一、寒化六、災一宮、災三宮之類,皆由此數而定。岐伯曰:太過者其數成,不及者其數生,土常以生也。謂如甲丙戊庚壬五太之年為太過,其數應於成;乙丁己辛癸五少之年為不及,其數應於生。惟土之常以生數者,蓋五為數之中,土居位之中,而兼乎四方之氣,故土數常應於中也。雖易繫有天十成之之謂,而三部九候論曰:天地之數,始於一,終於九焉。此所以土不待十而後成也。先聖察生成之數以求運氣者,蓋欲因數以占夫氣化之盛衰,而示人以法陰陽、和術數、先歲氣、合天和也。其所以關於生道者非淺,觀者其毋忽之。

五行統論

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朱子曰:五行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其實元初,只一太極,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天得一個四,地得一個四,又各有一個太極行乎其中,便是兩其五行而已。故河洛圖書具陰陽之象,分左右中前後以列五行生成之數焉。先儒曰:天地者,陰陽對待之定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者,陰陽流行之次序。對待非流行不能變化,流行非對待不能自行,此五行所以流行於天地中而為用也。故大撓察天地之陰陽,立十干十二支以著日月之象。十干以應日,天之五行也,甲陽乙陰為木,丙陽丁陰為火,戊陽己陰為土,庚陽辛陰為金,壬陽癸陰為水;十二支以應月,地之五行也,子陽亥陰曰水,午陽巳陰曰火,寅陽卯陰曰木,申陽酉陰曰金,辰戌陽醜未陰曰土。干支出而六甲成,運氣分而時序定。所謂天地相臨,陰陽相合,而生成之道存乎其中。故五行之化無乎不在,精浮於天則為五星:水曰辰星,火曰熒惑,木曰歲星,金曰太白,土曰鎮星。形成於地則為五方:水位於北,火位於南,木位於東,金位於西,土位於中。其為四時:則木王於春,火王於夏,金王於秋,水王於冬,土王於四季。其為六氣:則木之化風,火之化暑與熱,土之化濕,金之化燥,水之化寒。其為名目:則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其為功用:則水主潤,火主熯,木主敷,金主斂,土主溽。其為形體:則水質平,火質銳,木質長,金質方,土質圜。其為賦性:則水性寒,火性熱,木性溫,金性清,土性蒸。其為五帝:則木曰太皞,火曰炎帝,土曰黃帝,金曰少皞,水曰顓頊。其為五神:則木曰勾芒,火曰祝融,土曰后土,金曰蓐收,水曰玄冥。其為五則:則火以應衡,水以應權,木以應規,金以應矩,土以應繩。至若五穀、五果、五畜、五音、五色、五臭、五味、五臟之類,無非屬於五行也。又如五行氣數之異,陰陽之辨,亦有所不同者。若以氣言時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如木當春令為陽稚,火當夏令為陽盛,金當秋令為陰稚,水當冬令為陰盛,是木火為陽,金水為陰也。若以數言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如天一生水為陽稚,天三生木為陽盛,地二生火為陰稚,地四生金為陰盛,是水木為陽,而火金為陰也。此外如洛書、樂律、劉向、班固等義,序各不同,無非變化之道,而運用之機,亦無過生克之理耳。故自其相生者言,則水以生木,木以生火,火以生土,土以生金,金以生水。自其相剋者言,則水能剋火,火能剋金,金能剋木,木能剋土,土能剋水。自其勝復者言,則凡有所勝,必有所敗,有所敗,必有所復,母之敗也,子必救之。如水之太過,火受傷矣,火之子土,出而制焉;火之太過,金受傷矣,金之子水,出而制焉;金之太過,木受傷矣,木之子火,出而制焉;木之太過,土受傷矣,土之子金,出而制焉;土之太過,水受傷矣,水之子木,出而制焉。蓋造化之幾,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無窮已。第人知夫生之為生,而不知生中有克;知克之為克,而不知克中有用;知五之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復有互藏之妙焉。所謂生中有克者,如木以生火,火勝則木乃灰燼;火以生土,土勝則火為撲滅;土以生金,金勝則土無發生;金以生水,水勝則金為沉溺;水以生木,木勝則水為壅滯。此其所以相生者,實亦有所相殘也。所謂克中之用者,如火之炎熾,得水克而成既濟之功;金之頑鈍,得火克而成煅煉之器;木之曲直,得金克而成芟削之材;土之曠墁,得木克而見發生之化;水之氾濫,得土克而成堤障之用。此其所以相剋者,實又所以相成也。而五常之德亦然,如木德為仁,金德為義,火德為禮,水德為智,土德為信。仁或失於柔,故以義斷之;義或失於剛,故以禮節之;禮或失於拘,故以智通之;智或失於詐,故以信正之。是皆生克反用之道也。所謂五者之中有互藏者,如木之有津,木中水也;土之有泉,土中水也;金之有液,金中水也;火之熔物,火中水也。夫水為造化之原,萬物之生,其初皆水,而五行之中,一無水之不可也。火之互藏,木鑽之而見,金擊之而見,石鑿之而見;惟是水中之火,人多不知,而油能生火,酒能生火,雨大生雷,濕多成熱,皆是也。且火為陽生之本,雖若無形,而實無往不在,凡屬氣化之物,非火不足以生,故五行之中,一無火之不可也。土之互藏,木非土不長,火非土不榮,金非土不生,水非土不蓄,萬物生成,無不賴土,而五行之中,一無土之不可也。木之互藏,生於水,植於土,榮於火,成於金。凡發生之氣,其化在木。即以人生而言,所衣所食皆木也,得木則生,失木則死,故曰人生於寅,寅者陽木之位也。由人而推,則凡動植之類,何非陽氣?而又何非木化?此五行萬物之中,一無木之不可也。金之互藏,產于山石,生諸土也;淘於河沙,隱諸水也;草有汞,木有鑞,藏於木也;散可結;柔可剛,化於火也。然金之為用,堅而不毀,故易曰乾為金。夫乾象正圓,形如瓜卵,柔居於中,剛包乎外。是以天愈高而愈剛,地愈下而愈剛。故始皇起墳驪山,深入黃泉三百丈,鑿之不入,燒之不毀。使非至剛之氣,真金之體,乃能若是其健而運行不息乎?故凡氣化之物,不得金氣,無以堅強。所以皮殼在外而為捍衛者,皆得乾金之氣以固其形。此五行萬物之中,一無金之不可也。由此而觀,則五行之理,交互無窮。故甲丙戊庚壬,天之陽干也,而交於地之子寅辰午申戌;乙丁己辛癸,天之陰乾也,而交於地之醜亥酉未巳卯。天地五行挨相交配,以天之十而交於地之十二,是於五行之中,各具五行,乃成六十花甲;由六十花甲而推於天地萬物,其變可勝言哉?然而變雖無窮,總不出乎陰陽;陰陽之用,總不離乎水火。所以天地之間,無往而非水火之用。欲以一言而蔽五行之理者,曰乾坤付正性於坎離,坎離為乾坤之用耳。

每日氣數百刻六千分解

<figure> <img alt="二十四向八刻二十分圖"> </figure>

每日十二時,每時得八刻二十分,每刻分為六十分。分八刻為前後,則前四刻為初四刻,後四刻為正四刻。分二十分為前後,則前十分為初初刻,後十分為正初刻。二十分者,即每刻六十分之二十也。

<figure> <img alt="每日氣數百刻六千分圖"> </figure>

按周禮總義,每刻分為六十分,正合天元紀大論所謂天以六為節也。今遵此數推衍之,則每日百刻,總計六千分。分六千分為十二時,則每時各得五百分。又分百刻於十二時,則每時各得八刻二十分。總計歲有六步二十四氣,則每氣得十五日二時五刻十二分半。計數得九萬一千三百一十二分半。積四氣而成步,則每步得六十日十時四刻一十分,計數得三十六萬五千二百五十分,即六微旨大論所謂六十日八十七刻半者是也。又積六步而成歲,則每歲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計數得二百一十九萬一千五百分,乃為一歲之定數。然以每月三十日計之,則每歲止三百六十日,又除小月六日,則止三百五十四日,共少於前數者十一日。乃積餘日,大約六十五氣有零,當得一閏,統十九年以成七閏,而歲氣成矣。故六節藏象論曰: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六節藏象論義,詳運氣類第一章。)

<figure> <img alt="二十四氣晝夜長短百刻之圖"> </figure>

四季日躔宿度晝夜長短刻數

冬至十一月中,日躔箕四度,出辰初初刻,入申正四刻,晝長四十一刻,夜長五十九刻。

小寒十二月節,日躔鬥十度,入酉初初刻,後六日日出卯正四刻,晝四十二刻,夜五十八刻。

大寒十二月中,日躔牛三度,後四日晝四十三刻,夜五十七刻,後十一日日入酉初一刻,後十三日日出卯正三刻,晝四十四刻,夜五十六刻。

立春正月節,日躔虛一度,後六日晝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後十二日日入酉初二刻,後十三日日出卯正二刻,晝四十六刻,夜五十四刻。

雨水正月中,日躔危六度,後六日晝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後十二日日入酉初三刻,十三日日出卯正一刻,晝四十八刻,夜五十二刻。

驚蟄二月節,日躔室六度,後六日晝四十九刻,夜五十一刻,後十二日日入酉初四刻,十三日出卯正初刻,十四日入酉正初刻,晝五十刻,夜五十刻。

春分二月中,日躔壁三度,出卯初四刻,後七日晝五十一刻,夜四十九刻,後十五日日入酉正一刻,晝五十二刻,夜四十八刻。

清明三月節,日躔奎九度,出卯初三刻,後七日晝五十三刻,夜四十七刻,後十五日日入酉正二刻,晝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

穀雨三月中,日躔婁六度,出卯初二刻,後七日晝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

立夏四月節,日躔胃九度,入酉正三刻,晝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後三日日出卯初一刻,後十一日晝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

小滿四月中,日躔昴八度,後十日日入酉正四刻,晝五十八刻,夜四十二刻。

芒種五月節,日躔畢十一度,出卯初初刻。

夏至五月中,日躔參九度,出寅正四刻,入戌初初刻,晝五十九刻,夜四十一刻。

小暑六月節,日躔井十三度,出卯初初刻,後七日日入酉正四刻,晝五十八刻,夜四十二刻。

大暑六月中,日躔井二十八度,後六日晝五十七刻,夜四十三刻,後十三日日出卯初一刻。

立秋七月節,日躔柳十度,入酉正三刻,晝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後十日晝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

處暑七月中,日躔張五度,出卯初二刻,後二日入酉正二刻,晝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十一日晝五十三刻,夜四十七刻,十五日日出卯初三刻。

白露八月節,日躔翼二度,後二日日入酉正一刻,晝五十二刻,夜四十八刻,後十日晝五十一刻,夜四十九刻。

秋分八月中,日躔翼十七度,出卯初四刻,後二日日入酉正初刻,三日日出卯正初刻,晝五十刻,夜五十刻,後五日入酉初四刻,後十日晝四十九刻,夜五十一刻。

寒露九月節,日躔軫十三度,後三日日出卯正一刻,晝四十八刻,夜五十二刻,後五日日入酉初三刻,後十日晝四十七刻,夜五十三刻。

<figure> <img alt="二十四氣鬥綱圖"> </figure>

五日謂之一候,積三候十五日有零謂之一氣,積六氣九十日有零為一時,積四時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為一歲。

霜降九月中,日躔角九度,後三日日出卯正二刻,晝四十六刻,夜五十四刻,後五日日入酉初二刻,後十一日晝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

立冬十月節,日躔氐二度,後五日日出卯正二刻,晝四十四刻,夜五十六刻,六日日入酉初一刻,十三日晝四十三刻,夜五十七刻。

小雪十月中,日躔房一度,後十一日日出卯正四刻,晝四十二刻,夜五十八刻。

大雪十一月節,日躔尾六度,入酉初初刻。

<figure> <img alt="十二次會中星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二十八宿過宮分野圖"> </figure>

此二圖當合觀

二十四氣七十二候

(正月)

立春:初候,東風解凍;(陽和至而堅凝散也。)二候,蟄蟲始振;(振,動也。)三候,魚陟負冰。(陟,音職,升也,高也。陽氣已動,魚漸上游而近於冰也。)

雨水:初候,獺祭魚;(此時魚肥而出,故獺先祭而後食。)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三候,草木萌動。(是為可耕之候。)

(二月)

驚蟄:初候,桃始華,(陽和發生,自此漸盛。)二候,倉庚鳴;(黃鸝也。)三候,鷹化為鳩。(鷹,鷙鳥也。此時鷹化為鳩,至秋則鳩復化為鷹。)

春分:初候,玄鳥至;(燕來也。)二候,雷乃發聲;(雷者陽之聲,陽在陰內不得出,故奮激而為雷。)三候,始電。(電者陽之光,陽氣微則光不見,陽盛欲達而抑於陰,其光乃發,故云始電。)

(三月)

清明:初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牡丹華;(鴽,音如,𣕌鶉屬。鼠,陰類。陽氣盛則鼠化為鴽,陰氣盛則鴽復化為鼠。)三候,虹始見。(虹,音洪,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則虹見。)

穀雨:初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飛而兩翼相拍,農急時也。)三候、戴勝降於桑。(織紝之鳥,一名戴鵀,降於桑以示蠶婦也,故曰女功興而戴鵀鳴。)

(四月)

立夏:初候,螻蟈鳴;(螻蛄也,諸言蚓者非。)二候,蚯蚓出;(蚯蚓陰物,感陽氣而出。)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陽之勝也。)

小滿: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二候,靡草死;(葶藶之屬。)三候,麥秋至。(秋者,百穀成熟之期。此時麥熟,故曰麥秋。)

(五月)

芒種: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說文名拒斧。)二候,鵙始鳴;(鵙,居畜切,伯勞也。)三候,反舌無聲。(百舌鳥也。)

夏至:初候,鹿角解;(陽獸也,得陰氣而解。)二候,蜩始鳴;(蜩,音調,蟬也。)三候,半夏生。(藥名也。陽極陰生。)

(六月)

小暑:初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亦名促織,此時羽翼未成,故居壁。)三候,鷹始摯。(摯,音至。鷹感陰氣,乃生殺心,學習擊搏之事。)

大暑:初候,腐草為螢;(離明之極,故幽類化為明類。)二候,土潤溽暑;(溽,音辱,濕也。)三候,大雨時行。

(七月)

立秋: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蟬小而青赤色者。)

處暑:初候,鷹乃祭鳥;(鷹,殺鳥。不敢先嚐,示報本也。)二候,天地始肅;(清肅也。)三候,禾乃登。(稷為五穀之長,首熟此時。)

(八月)

白露:初候,鴻雁來;(自北而南也。一曰:大曰鴻,小曰雁。)二候,玄鳥歸;(燕去也。)三候,群鳥養羞。(羞,糧食也。養羞以備冬月。)

秋分:初候,雷始收聲;(雷於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二候,蟄蟲坯戶;(坯,音培。坯戶,培益其穴中之戶竅而將蟄也。)三候,水始涸。(國語曰:辰角見而雨畢,天根見而水涸;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間也。見者,旦見於東方也。辰角見九月本,天根見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日余。)

(九月)

寒露:初候,鴻雁來賓;(賓,客也。先至者為主,後至者為賓,蓋將盡之謂。)二候,雀入大水為蛤;(飛者化潛,陽變陰也。)三候,菊有黃花。(諸花皆不言,而此獨言之,以其華於陰而獨盛於秋也。)

霜降:初候,豺乃祭獸;(孟秋鷹祭鳥,飛者形小而殺氣方萌;季秋豺祭獸,走者形大而殺氣乃盛也。)二候,草木黃落;(陽氣去也。)三候,蟄蟲咸俯。(俯,蟄伏也。)

(十月)

立冬: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蜃,腎慎二音,蚌屬。)

小雪:初候,虹藏不見;(季春陽勝陰,故虹見;孟冬陰勝陽,故藏而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陽氣下藏地中,陰氣閉固而成冬。)

(十一月)

大雪:初候,鶡鴠不鳴;(鶡鴠,音曷旦,夜鳴求旦之鳥,亦名寒號蟲,乃陰類而求陽者,茲得一陽之生,故不鳴矣。)二候,虎始交;(虎本陰類,感一陽而交也。)三候,荔挺出。(荔,一名馬藺,葉似蒲而小,根可為刷。)

冬至:初候,蚯蚓結;(陽氣未動,屈首下向,陽氣已動,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結。)二候,麋角解;(陰獸也,得陽氣而解。)三候,水泉動。(天一之陽生也。)

(十二月)

小寒:初候,雁北鄉;(一歲之氣,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鄉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候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八月鴻雁來,亦大雁,雁之父母。九月鴻雁來賓,亦小雁,雁之子也。蓋先行者其大,隨後者其小也。此說出晉·干寶,宋人述之以為的論。)二候,鵲始巢;(鵲知氣至,故為來歲之巢。)三候,雉雊。(雊,句姤二音,雉鳴也。雉火畜,感於陽而後有聲。)

大寒:初候,雞乳;(雞,水畜也,得陽氣而卵育,故云乳。)二候,徵鳥厲疾;(徵鳥,鷹隼之屬,殺氣盛極,故猛厲迅疾而善於擊也。)三候,水澤腹堅。(陽氣未達,東風未至,故水澤正結而堅。)

鬥綱解

一歲四時之候,皆統於十二辰。十二辰者,以鬥綱所指之地,即節氣所在之處也。正月指寅,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四月指巳,五月指午,六月指未,七月指申,八月指酉,九月指戌,十月指亥,十一月指子,十二月指醜,謂之月建。天之元氣,無形可觀,觀鬥建之辰,即可知矣。鬥有七星,第一曰魁,第五曰衡,第七曰杓,此三星謂之鬥綱。假如正月建寅,昏則杓指寅,夜半衡指寅,平旦魁指寅,余月仿此。

十二辰次六合解

十二辰次者,如星紀、析木之類,十二次也;斗杓所指之月,十二建也;日月所會之次,十二辰也。如子月日月會於星紀,乃在牛宿度中;丑月日月會於玄枵,乃在虛宿度中。天地之氣建在子,會在醜;建在醜,會在子;建在寅,會在亥;建在亥,會在寅。十二宮相合皆然,所以謂之六合。前二圖當參看。

二十八宿過宮歌

奎二過戌胃四酉,畢七從申未井九。柳四方才過午行,張十五度歸蛇首。軫十過辰氐二卯,尾三到寅鬥四醜。女星二度入子宮,危十三兮從亥走。

二十八宿說

二十八宿,史記作二十八舍。如角亢氐房心尾箕,為東方七宿,位應蒼龍,共計七十五度。鬥牛女虛危室壁,為北方七宿,位應玄武,共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奎婁胃昴畢觜參,為西方七宿,位應白虎,共八十度。井鬼柳星張翼軫,為南方七宿,位應朱雀,共一百一十二度。自房至畢十四宿為陽主晝,自昴至心十四宿為陰主夜,此經星之不動而分主四方晝夜者,總計一百六十八星,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成周天之額數,而凡陰陽氣數之變化,莫不昭著於此,醫家不可不知。

中星歲差考

中星者,所以驗歲時之氣候,每於平旦初昏,見於南方正午之位者是也,四時十二月以次而轉。第在堯時天心建子,甲辰冬至,日次虛鼠;漢太初冬至,日次牽牛;唐大衍冬至,日次南鬥;宋至今冬至,日次南箕。又堯時中星昏中昴,今則昏中近奎矣。古今不同如此,始見歲差有度也。歲差者,以天有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歲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天度行四分之一而稍有餘,日行四分之一而頗不足,故天度常舒,日度常縮,天漸差而西,日漸差而東,此所以古今有導,自堯時至今已差五十餘度。東晉虞喜謂約以五十年差一度,何承天以為太過,乃倍其年而又覺不及,至隋劉焯取二家之說而折中之,謂七十五年差一度,自後諸說不同,至元世祖用郭守敬所造授時歷,謂六十六年有奇差一度者,似為近之;然歲久時更,恐尚有未能必者。茲並錄之,以見歲差之概。

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說

五運行大論曰: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奎壁臨乾,當戊土之位;角軫臨巽,當己土之位。遁甲經亦曰: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然而曰門曰戶,必有所謂,先賢俱未詳及。予嘗考周天七政躔度,則春分二月中,日躔壁初,以次而南,三月入奎類,四月入胃昴畢,五月入觜參,六月入井鬼,七月入柳星張;秋分八月中,日躔翼末,以交於軫,循次而北,九月入角亢,十月入氐房心,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鬥牛,正月入女虛危,至二月復交於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長也,時之暖也,萬物之發生也,皆從奎壁始;日之短也,時之寒也,萬物之收藏也,皆從角軫始。故曰春分司啟,秋分司閉。夫既司啟閉,要非門戶而何?然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角軫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又如春分日躔壁初,故言奎壁;秋分日躔翼末,何以不言翼軫而言角軫?蓋自角以後十四宿,計一百七十三度四分度之一;自奎以後十四宿,計一百九十二度。度有不齊,此秋之所以在翼末,而經言角軫者,正以翼度將完而角軫正當其令。且奎壁角軫為對待之宿,而奎壁為西北之交,角軫為東南之交,故經云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也。是以伏羲六十四卦方圖,以乾居西北,坤居東南,正合天門地戶之義。凡候之所始,即道之所生,有不可不通也。

氣數統論

氣者天地之氣候,數者天地之定數。天地之道,一陰一陽而盡之,升降有期而氣候行,陰陽有數而次第立。次第既立,則先後因之而定;氣候既行,則節序由之而成。節序之所以分者,由寒暑之再更;寒暑之所以更者,由日行之度異。每歲之氣,陽生於子而極於午,陰生於午而極於子,陽之進者陰之退,陽之退者陰之生,一往一來,以成一歲。朱子曰:冬至前四十五日屬今年,後四十五日屬明年。子時前四刻屬今日,後四刻屬明日。邵子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是俱言一歲之氣,終始皆在於子半,而冬至之日,正當斗柄建於子中,是為一歲之首尾也。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者,以周天之度,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天之行速,故於一晝一夜,行盡一周而過日一度。日行稍遲,每日少天一度,凡行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少天一周,復至舊處而與天會,是為一歲。故歲之日數,由天之度數而定;天之度數,實由於日之行數而見也。歲有十二月者,以月之行天,又遲於日,每日少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又曰:百分度之三十七。)積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與日合朔而為一月。歲有十二會,故為十二月。鬥有十二建,故為十二辰。鬥之所建地上辰,辰之所會天上次,鬥與辰合而月建昭然矣。故十一月建在子,一陽卦復;十二月建在醜,二陽卦臨;正月建在寅,三陽卦泰;二月建在卯,四陽卦大壯;三月建在辰,五陽卦夬;四月建在巳,六陽卦乾;五月建在午,一陰卦姤;六月建在未,二陰卦遁;七月建在申,三陰卦否;八月建在酉,四陰卦觀;九月建在戌,五陰卦剝;十月建在亥,六陰卦坤,是為一歲之氣而統言其月日也。月日既定,時序乃分,四而分之,是為四季,曰春、曰夏、曰秋、曰冬。春為陽始,陽始則溫,故曰少陽,少陽數七,陰中陽也,其氣木,自東而西,其令生,自下而上,春者蠢也,言萬物之蠢動也。夏為陽極,陽極則熱,故曰老陽,老陽數九,陽中陽也,其氣火,自南而北,其令長,自長而茂,夏者大也,言萬物之盛大也。秋為陰始,陰始則涼,故曰少陰,少陰數八,陽中陰也,其氣金,自西而東,其令收,自上而下,秋者收也,言萬物之收斂也。冬為陰極,陰極則寒,故曰老陰,老陰數六,陰中陰也,其氣水,自北而南,其令藏,自下而閉,冬者終也,言萬物之盡藏也。土為充氣,其位象君,故不主時,分王四季,各一十八日。以五分而分四季,每分各得七十二日,以成一歲之數。然而一歲之氣始於子,四季之春始於寅者何也?蓋以建子之月,陽氣雖始於黃鐘,然猶潛伏地下,未見發生之功,及其歷醜轉寅,三陽始備,於是和風至而萬物生,萌芽動而蟄藏振,遍滿寰區,無非生意,故陽雖始於子,而春必起於寅。是以寅卯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亥子醜為冬,而各分其孟仲季焉。由四季而分為八節,則春秋有立而有分,夏冬有立而有至。四季何以言立?立者建也,謂一季之氣,建立於此也。春秋何以言分?分者半也,謂陰陽氣數,中分於此也。故以刻數之多寡言,則此時晝夜各得五十刻,是為晝夜百刻之中分。以陰陽之寒暄言,則春分前寒而後熱,秋分前熱而後寒,是為陰陽寒熱之中分。以日行之度數言,則春分後,日就赤道之北,(赤道者,天之平線,居兩極之中,各去九十一度三分度之一,橫絡天腹,以紀經緯之度數也。日行之路,謂之黃道。月行之路,謂之白道。)秋分後,日就赤道之南,是為日行南北之中分。故春分曰陽中,秋分曰陰中也。夏冬何以言至?至者極也,言陰陽氣數,消長之極也。故以刻數之多寡言,則夏至晝長五十九刻,夜長四十一刻,冬至晝長四十一刻,夜長五十九刻,是為晝夜長短之至極。以陰陽之寒暄言,則冬至陰極而陽生,夏至陽極而陰生,是為陰陽寒熱之至極。以日行之度數言,則冬至日南極而北返,夏至日北極而南返,是為日行南北之至極。故冬至曰陽始,夏至曰陰始也。至真要大論曰,氣分謂之分,氣至謂之至,至則氣同,分則氣異者是也。由四季而分為二十四氣,則每季各得六氣。如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為春之六氣,而四季各六也。由二十四氣而分為七十二候,則每氣各得三候,如禮記。月令及呂氏春秋云,立春節,初五日東風解凍為初候,次五日蟄蟲始振為二候,後五日魚陟負冰為三候也。候之所以五日者,天數五以竟五行之氣也。六節藏象論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也。然而一歲之中,復又有大六氣以統之者,曰風熱暑濕燥寒,分司天在泉,左右間氣,以行客主之令。斯天地之氣,如環無端,周而復始,而億萬斯年,運行不息矣。

然而既有其氣,亦必有其數,數非氣不行,氣非數不立,故易傳曰,天地之數,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然太極未動,氣未見也,數何有焉?及自動而生陽,便有一數,自動而靜,便是二數,靜極復動,便是三數,動極復靜,便是四數。朱子曰:兩儀者,始為一面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為二面以分太少也。是數之所起,亦惟陰陽而已。(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夫一者太極也,二者陰陽也,三者陰陽之交也,陰陽交而萬物生矣。)陽數奇而屬天,陰數偶而屬地。天圓徑一而圍三,三各一奇,故曰參天,三三而九,陽數從此而流行;地方徑一而圍四,四為二偶,故曰兩地,二四合六,陰數從此而凝定。三二相合,是為五數,故圖書之數,皆以五居中也。河圖以天一生水,一得五而六,故地以六成之而居北;地二生火,二得五而七,故天以七成之而居南;天三生木,三得五而八,故地以八成之而居東;地四生金,四得五而九,故天以九成之而居西;天以五生土,五得五為十,故地以十成之而居中。生數為主而居內,成數為配而居外,此則河圖之定數也。若以陰陽之次第老少參之,則老陽位一而數九,少陰位二而數八,少陽位三而數七,老陰位四而數六。陽主進,故由少陽之七,逾八至九而其進已極,故曰老陽;陰主退,故由少陰之八,逾七至六而其退已極,故曰老陰。陽數長,故少陽之七長於六,老陽之九長於八;陰數消,故少陰之八消於九,老陰之六消於七。此陰陽老少,消長進退之理也。故河圖以老陽之位一而配老陰之數六,少陰之位二而配少陽之數七,少陽之位三而配少陰之數八,老陰之位四而配老陽之數九,是又河圖陰陽互藏之妙也。故伏羲則之以畫八卦,孔子推之而為大衍,而三百八十四爻,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而乾坤萬物之數備矣。洛書之數,則陽為君而陰為臣,君居正而臣居側。故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於中,而縱橫之數皆十五。一居正北,得中為六,而合南方之九為十五;三居正東,得中為八,而合西方之七為十五;二居西南,得中為七,而合東北之八為十五;四居東南,得中為九,而合西北之六為十五。故大禹則之以敘九疇: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紀,五曰皇極,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徵,九曰福德。皇極居中,而八者環列於外。河圖之數,分生成而言其全,以生數為主而以成數合之,故河圖之位十,而數凡五十五;洛書之數,分奇偶而言其變,以四正之陽而統四隅之陰,故洛書之位九,而數凡四十五。合河洛二數,共成一百,乃為天地自然之全數。然二數雖有異同,而理則相為迭用,是以天地之數,始於一而全於十。天數五,一三五七九是也;地數五,二四六八十是也。天數二十五,五其五也;地數三十,六其五也。小衍為十,兩其五也;大衍五十,十其五也。故又曰五為數祖。邵子曰:天地之本起於中。夫數之中者,五與六也。五居一三七九之中,故曰五居天中,為生數之主;六居二四八十之中,故曰六居地中,為成數之主。天元紀大論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是以萬候之數,總不離於五與六也。而五六之用,其變見於昭著者,尤有顯證。如初春之桃五其瓣,天之所生也;深冬之雪六其出,地之所成也。造化之妙,夫豈偶然?故以五而言,則天有五星,地有五嶽,人有五常,以至五色、五味、五穀、五畜之類,無非五也。而十根於一,百根於十,小之而釐毫塵秒,大之而億兆無量,總屬五之所化,而皆統於天之五中也。以六而言,則天有六合,歲有六氣,卦有六爻,以至六律、六呂、六甲、六藝之類,無非六也。而老陽之數三十六,老陰之數二十四,合之而為六十;少陽之數二十八,少陰之數三十二,合之亦為六十。總屬六之所化,而皆統於地之六中也。總之五為陽也,而五實統乎陰之六;六為陰也,而六實節於陽之五。天元紀大論曰: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得非天地之氣,總皆五六之所生成者歟?試舉一歲之氣及干支之數而言,從天用干,則五日一候,五陰五陽而天之所以有十干,甲戊以陽變,己癸以陰變,五之變也;從地用支,則六日一變,六剛六柔而地之所以有十二支,子巳以陽變,午亥以陰變,六之變也。十干以應日,十二支以應月。故一年之月兩其六,一月之日六其五,一年之氣四其六,一氣之候三其五。總計一年之數,三十六甲而周以天之五,三十子而周以地之六。故為十二月、(以二因六,得此。)二十四氣、(以十五日,歸三百六十,得此。)七十二候、(以五日,歸三百六十,得此。)三百六十日、(以三十日,因十二月,得此。)四千三百二十辰、(以十二辰,因三百六十日,得此。)十二萬九千六百分,(以三百六十日,因三百六十分,得此。)何非五六之所化?一歲之數如此,而元會運世之數亦如此。如一歲之統十二月,一月之統三十日,一日之統十二時,一時之統三十分;故一元之統十二會,一會之統三十運,一運之統十二世,一世之統三十年,而天地氣運之道,概乎此矣。惟是數之為學,圓通萬變,大則彌綸宇宙,小則纖悉秋毫。若夫拆一為二,拆二為四,拆四為八,拆八而十六,拆之到底,何有窮已。譬之因根而干,因干而枝,愈多則愈細,愈細則愈繁,固茫然莫可測其徼,而實則各得其一耳。故凡象之在天下,形之在地上,鬼神居幽冥之間,無不麗乎數。而先王所以察河洛之圖書,垂奇偶之名目,數天以度,數地以里,數神鬼以陰陽,數氣候以律呂,輕重者數以權衡,方圓者數以規矩,長短者數之以度,淺深者數之以量,歸除可以數消,因乘可以數長。然則仰而觀,俯而察,上而蒼天,下而黃泉,大含元氣,細入無倫,亦有能逃於數之外者否乎?故以天地而觀人,則人實太倉之一粟;以數而觀天地,則天地特數中之一物耳。數之為學,豈易言哉!苟能通之,則幽顯高下,無不會通,而天地之大,象數之多,可因一而推矣。明乎此者,自列聖而下,惟康節先生一人哉。

附:元會運世總數

(邵子皇極經世。)

一分統十二秒。

一時統三十分,三百六十秒。

一日統十二時,三百六十分,四千三百二十秒。

一月統三十日,三百六十辰,(三十個十二辰。)一萬八百分,十二萬九千六百秒。

一年統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十二個三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萬九千六百分。

一世統三十年,三百六十月,(三十個十二月。)四千三百二十日,十二萬九千六百辰。

一運統十二世,三百六十年,(十二個三十年。)四千三百二十月,十二萬九千六百日。

一會統三十運,三百六十世,(三十個十二世。)一萬八百年,十二萬九千六百月。

一元統十二會,三百六十運,(十二個三十運。)四千三百二十世,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上九州十二宮天星分野。內經止言九宮分數,未有九州詳載。按殷周以下之制,皆以揚州隸醜,青州隸子,徐州隸戌,如前圖之類,莫解所謂。且天星周於六合,而欲以中國盡配之,其義何居?及考奇門諸家,則合於禹貢,復有此九宮分野,與前十二宮者有所不同,抑又何也?此其中恐有誤者,蓋不在此則在彼矣。今並圖於此,以便考正。

<figure> <img alt="十干起子建寅圖"> </figure>

十干起子歌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始?壬子是直途。

求正月建寅法:於子上進二位。如甲子至寅,即丙寅也。余仿此。

<figure> <img alt="二十八宿五行所屬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九宮分野圖"> </figure>

禹貢丸州分野

(爾雅有徐幽營,而無青梁並,青入于徐,梁入於雍,併入於冀,此殷制也。職方有青幽並,而無徐梁營,分冀為並而並營於幽,復禹之青而以徐入青也。)

〔冀州〕今屬北直隸,山西,兼河南省彰德、衛輝、懷慶三府。

禹貢曰:冀州。(冀州三面距河,兗河之西,雍河之東,豫河之北,周禮職方河內曰冀州是也。又曰幽州,而營並於幽,營即遼東也。)

〔兗州〕今屬山東省兗州、東昌二府。

禹貢曰:濟河惟兗州。(其界東南距濟,西北距河。)

〔青州〕今屬山東省青州、濟南、登州、萊州四府,並遼東。

禹貢曰:海岱惟青州。(其界東北至海,西南距岱。岱,泰山也。)

〔徐州〕今屬南直隸徐州。

禹貢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其界東至海,南至淮,北至岱。而西不言濟者,以岱之陽,濟東為徐,岱之北,濟東為青,言濟不足以辨,故略之也。爾雅濟東曰徐州者,商無青,並青于徐也。周禮正東曰青州者,周無徐,並徐於青也。)

〔揚州〕今屬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廣東五省。

禹貢曰:淮海惟揚州。(其界北至淮,東南至於海。)

〔荊州〕今屬湖廣、廣西、貴州三省。

禹貢曰:荊及衡陽惟荊州。(其界北距南條荊山,南盡衡山之陽。唐·孔氏曰:荊州以衡山之陽為至者,蓋南方惟衡山最大,以衡陽言之,見其地不止此山,而猶包其南也。)

〔豫州〕今屬河南省,兼湖廣襄陽、鄖陽二府。

禹貢曰:荊河惟豫州。(其界西南至南條荊山,北距大河。)

〔梁州〕今屬四川、雲南二省,兼貴州省貴陽、思州、普安等州。

禹貢曰:華陽黑水惟梁州。(其界東距華山之南,西距黑水。)

〔雍州〕今屬陝西省。

禹貢曰:黑水西河為雍州。(其界西距黑水,東距西河。謂之西河者,主冀都而言也。)

卷二

運氣(下)

<figure> <img alt="五運圖"> </figure>

天元紀大論曰: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五運行大論義亦同。

<figure> <img alt="五天五運圖"> </figure>

五天歌

木蒼危室柳鬼宿,火丹牛女壁奎邊,土黅心尾軫角度,金素亢氐昴畢前,水玄張翼婁胃是,下為運氣上經天。

五天五運圖解

此太古占天之始,察五氣,紀五天,而所以立五運也。五天五氣者,謂望氣之時,見丹天之火氣,經於牛女壁奎四宿之上,下臨戊癸之方,此戊癸之所以為火運也。黅天之土氣,經於心尾角軫四宿之上,下臨甲己之方,此甲己之所以為土運也。蒼天之木氣,經於危室柳鬼四宿之上,下臨丁壬之方,此丁壬之所以為木運也。素天之金氣,經於亢氐昴畢四宿之上,下臨乙庚之方,此乙庚之所以為金運也。玄天之水氣,經於張翼婁胃四宿之上,下臨丙辛之方,此丙辛之所以為水運也。是知五運之化,莫不有所由從,蓋已肇於開闢之初矣。詳太始天元冊文及天元紀大論中。

又:五運圖解

自太始初分,陰陽析位,雖五運之象昭於五天,然尚有月建之法及十二肖之說,則立運之因是又一理。月建者,單舉正月為法。如甲己之歲,正月首建丙寅,丙者火之陽,火生土,故甲己為土運。乙庚之歲,正月首建戊寅,戊者土之陽,土生金,故乙庚為金運。丙辛之歲,正月首建庚寅,庚者金之陽,金生水,故丙辛為水運。丁壬之歲,正月首建壬寅,壬者水之陽,水生木,故丁壬為木運。戊癸之歲,正月首建甲寅,甲者木之陽,木生火,故戊癸為火運。此五運生於正月之建者也。

十二肖者,謂十二宮中,惟龍善變而屬辰位,凡十干起甲,但至辰宮,即隨其所遇之干而與之俱變矣。如甲己幹頭,起於甲子,至辰屬戊,戊為土,此甲己之所以化土也。乙庚幹頭,起於丙子,至辰屬庚,庚為金,此乙庚之所以化金也。丙辛幹頭,起於戊子,至辰屬壬,壬為水,此丙辛之所以化水也。丁壬幹頭,起於庚子,至辰屬甲,甲為水,此丁壬之所以化木也。戊癸幹頭,起於壬子,至辰屬丙,丙為火,此戊癸之所以化火也。此又五運之遇龍而變者也。

又一說謂甲剛木,克己柔土為夫婦而成土運。乙柔木,嫁庚剛金而成金運。丁陰火,配壬陽水而成木運。丙陽火,娶辛柔金而成水運。戊陽土,娶癸陰水而成火運。此二說者、義各不同,今並存之,以備參校。

<figure> <img alt="五運三氣之紀圖"> </figure>

三氣歌

敷和發生委和水,升明赫曦伏明火,審平堅成從革金,備化敦阜卑監土,靜順流衍涸流水,平氣太過不及數。義詳運氣類十三。

五音建運圖解

<figure> <img alt="五音建運太少相生圖"> </figure>

運氣全書云:五音者,五行之聲音也。土曰宮,金曰商,水曰羽,木曰角,火曰徵。晉書曰:角者觸也,象諸陽氣觸動而生也,其化丁壬。徵者止也,言物盛則止也,其化戊癸。商者強也,言金性堅強也,其化乙庚。羽者舒也,言陽氣將復,萬物將舒也,其化丙辛。宮者中也,得中和之道,無往不蓄。又總堂室奠阼謂之宮,所圍不一。蓋以土氣貫於四行,王於四季,榮於四臟而總之之謂也,其化甲己。故天干起於甲土,土生金,故乙次之;金生水,故丙次之;水生木,故丁次之;木生火,故戊次之;火又生土,故己又次之;循序以終於癸而復於甲也。十干以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在陽則屬太,在陰則屬少;太者為有餘,少者為不及。陰陽相配,太少相生,如環無端,共成氣化。但氣有太少,則至有遲速,故六元正紀大論曰: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運有餘其至先,運不及其至後,非有餘非不足,是謂平歲,其至當其時也。六微旨大論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又如太過被抑,不及得助,皆為平氣。所謂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五音五運太少相生解

運氣有三,曰大運、主運、客運,皆有五音之屬。大運者,中運也,主一歲之氣,如甲己之年,土運統之之類也。主運者,四時之常令也,如春木屬角,夏火屬徵,秋金屬商,冬水屬羽,土寄四季屬宮,歲歲相仍者是也。客運者,十年一周,如甲年陽土,則太宮起初運,乙年陰金,則少商起初運,五運不同,迭相用事者是也。然三運之中,俱有太少相生之異。蓋太者屬陽,少者屬陰,陰以生陽,陽以生陰,一動一靜,乃成易道。故甲以陽土,生乙之少商;乙以陰金,生丙之太羽;丙以陽水,生丁之少角;丁以陰木,生戊之太徵;戊以陽火,生己之少宮;己以陰土,生庚之太商;庚以陽金,生辛之少羽;辛以陰水,生壬之太角;壬以陽木,生癸之少徵;癸以陰火,復生甲之太宮。大運不離於陰陽,主客不離於大運。主運之氣,每歲相同,故春必始於角,而冬則終於羽。客運之氣,各以本年中運為初運而以次相生也,故六元正紀大論列各年運氣,如太陽、少陽、少陰之政,子午、寅申、辰戌之紀,三十年運皆起於五太,太陰、陽明、厥陰之政,醜未、卯酉、巳亥之紀,三十年運皆起於五少者,所以紀客運也。又如角下注一初字,羽下注一終字,凡甲乙丙壬癸五年,皆以太角為初,戊己庚辛丁五年,皆以少角為初者,所以紀主運也。(主客運圖如下。六十年運氣之紀,詳運氣類十七。)

五運主運圖說

<figure> <img alt="五運主運圖"> </figure>

六元正紀大論曰:夫五運之化,或從天氣,或逆天氣,或從天氣而逆地氣,或從地氣而逆天氣,或相得,或不相得。又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病可調。此經文明言五運之化有常數,客主之運有逆順也。蓋六氣之有主客,而五運亦有主客;六氣之有六步,而五運之氣,豈一主其歲而四皆無用,不行生化者乎?故每歲於客運之外,仍有每歲之主運,皆起於角而以次下生者也。如木主春令而為角;木生火,故火次之,主夏令而為徵;火生土,故土又次之,主長夏令而為宮;土生金,故金又次之,主秋令而為商;金生水,故水又次之,主冬令而為羽。每歲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以五分分之,則每運得七十三日零五刻,(云七十二日者,以三百六十日為言也。)亦與六步之主氣同,而皆始於大寒日,但歲氣分陰陽而主運有太少之異耳。假如甲年為陽土,運屬太宮用事,而上推至初運之角,則其生太宮者少徵也,生少徵者太角也,是以甲年之主運起太角,太少相生而終於太羽。己年為陰土,運屬少宮用事,而上推至初運之角,則其生少宮者太徵也,生太徵者少角也,是己年之主運起少角,亦少太相生而終於少羽也。又如乙年為陰金,運屬少商,而上推至初運之角,則其生少商者太宮也,生太宮者少徵也,生少徵者太角也,是乙年之主運起太角而終於太羽。庚年為太商,上推至角屬少角而終於少羽也。餘年仿此。此主運之氣,必始於角而終於羽,一定不易,以時交司,而為每歲之常令也。

各年五運交司時日

〔申子辰年〕

初運,大寒日寅初初刻起。

二運,春分後第十三日寅正一刻起。

三運,芒種後第十日卯初二刻起。

四運,處暑後第七日卯正三刻起。

五運,立冬後第四日辰初四刻起。

〔巳酉丑年〕

初運,大寒日巳初初刻起。

二運,春分後第十三日巳正一刻起

三運,芒種後第十日午初二刻起。

四運,處暑後第七日午正三刻起。

五運,立冬後第四日未初四刻起。

〔寅午戌年〕

初運,大寒日申初初刻起。

二運,春分後第十三日申正一刻起。

三運,芒種後第十日酉初二刻起。

四運,處暑後第七日酉正三刻起。

五運,立冬後第四日戌初四刻起。

〔亥卯未年〕

初運,大寒日亥初初刻起。

二運,春分後第十三日亥正一刻起。

三運,芒種後第十一日子初二刻起。

四運,處暑後第七日子正三刻起。

五運,立冬後第四日醜初四刻起。

五運客運圖說

<figure> <img alt="五運客運圖"> </figure>

客運者,亦一年五步,每步各得七十三日零五刻。假如甲己之年為土運,甲屬陽土為太宮,己屬陰土為少宮。故甲年則太宮為初運;太生少,故少商為二運;少又生太,故太羽為三運;太又生少,故少角為四運;少又生太,故太徵為終運。己年則少宮陰土為初運,少宮生太商為二運,太商生少羽為三運,少羽生太角為四運,太角生少徵為終運。太少互生,凡十年一主令而竟天干也。但主運則必春始於角而冬終於羽,客運則以本年中運為初運而以次相生,此主運客運之所以有異也。夫五運六氣者,無非天地之氣候,六氣有司天在泉以主歲,五運有大運以主歲,六氣有主客氣以主歲時,五運亦有主客運以行天令。運氣全書云:地之六位則分主於四時,天之五運亦相生而終歲度。天元玉冊截法中亦有歲之客運,行於主運之上,與六氣主客之法同。雖本經未有明言,而運氣生化之理,在所必至,當以天元玉冊為法。

五運太少齊兼化逆順圖解

<figure> <img alt="五運太少齊兼化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六十年氣運相臨逆順圖"> </figure>

氣運有盛衰之殊,年干有太少之異。陽年曰五太,因其氣旺有餘也;陰年曰五少,因其氣衰不及也。太過則己勝,反齊勝己者之化;不及則己弱,以致勝己者來兼其化。上應於天,有星辰倍減之象;下應於地,有動植耗育之徵。蓋以五運之休囚旺相不同,而萬物之成熟災傷有厚薄也。然而不及之年,得助合則同其正化;太過之紀,被制抑則得其平和。此生化勝復之理,所以無窮;而方月應變之妙,豈容執一。要非知權達變之士,有不可以易造者也。條略於下:

太過歲 凡五運陽年,各主六年,五六共三十年。太過之年,反齊勝己之化。如太宮土運,反齊木化;太角木運,反齊金化;太商金運,反齊火化;太徵火運,反齊水化;太羽水運,反齊土化也。

不及歲 五運陰年,各主六年,五六共三十年。不及之年,則勝者來兼其化。如少宮土運,木來兼化;少角木運,金來兼化;少商金運,火來兼化;少徵火運,水來兼化;少羽水運,土來兼化也。

太宮 六甲年也。

太商 六庚年也,金運太過。若逢子午君火、寅申相火司天之年,則太商被天之抑,乃得其平,所謂上徵與正商同也。正商者,如乙酉比和之類。余仿此。若逢辰戌寒水司天,亦為小逆,以水為金子,子居父上,故曰逆。余仿此。

太角 六壬年也,木運太過。若逢子午、寅申二火司天則為逆,以子居父上也。

太徵 六戊年也,火運太過。若逢辰戌寒水司天,則太徵被抑,乃得其平,所謂上羽與正徵同也。

太羽 六丙年也。

少宮 六己年也,土運不及。若逢醜未濕土司天,為中運得助,所謂上宮同正宮也。若逢巳亥風木司天,則木兼土化,所謂上角同正角也。

少商 六乙年也,金運不及。若逢卯酉燥金司天,為中運得助,所謂上商同正商也。若逢巳亥風木司天,以金不及,火來兼化,則木得其政,所謂上角同正角也。

少角 六丁年也,木運不及。若逢巳亥風木司天,為中運得助,所謂上角同正角也。若逢卯酉燥金司天,則金兼木化,所謂上商同正商也。若逢醜未濕土司天,以木不及,金來兼化,則土得其政,所謂上宮同正宮也。

少徵 六癸年也,火運不及。若逢卯酉燥金司天之年,以火不及,水來兼化,則金得其政,所謂上商同正商也。

少羽 六辛年也,水運不及。若逢醜未濕土司天,則土兼水化,所謂上宮同正宮也。

齊化 凡陽年太過,則為我旺,若遇克我之氣,其有不能勝我,我反齊之。如戊運水司天,上羽同正徵,是以火齊水也。庚運火司天,上徵同正商,是以金齊火也。

兼化 凡陰年不及,則為我弱,我弱則勝我者來兼我化,以強兼弱也。如己運木司天,上角同正角,是以木兼土也。辛運土司天,上宮同正宮,是以土兼水也。丁運金司天,上商同正商,是以金兼木也。

平氣 如運太過而被抑,運不及而得助也。如戊辰陽年,火運太過而寒水司天抑之;癸巳陰年,火運不及而巳位南方助之;辛亥水運不及而亥位北方助之。又如丁運木司天,上角同正角也;己運土司天,上宮同正宮也;乙運金司天,上商同正商也。皆曰平氣,而物生脈應,皆得平和之氣也。

得政 如乙年陰金,木司天,金運不及,火來兼化,則木不受克而得其政,所謂上角同正角也。丁年陰木,土司天,木運不及,金來兼化,則土不受克而得其政,所謂上宮同正宮也。癸年陰火,金司天,火運不及,水來兼化,則金不受克而得其政,所謂上商同正商也。此雖非亢則害,然亦以子救母,而實則承乃制之義。

干德符 謂新運初交之月日時,與運相合者,亦得其平。如丁亥年初交之月日時得壬者,則壬與丁合之類是也,非初交之時日則不相濟。所謂合者,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也。又如陰年勝氣未至,及被勝既復之後,得六氣初交之時日及月建之干相助合者,即得正位,亦獲平氣也。

上凡諸言上者,司天為上也。諸言正宮、正商類者,乃五運之平氣為正也。五運本少,所紀各不同者,蓋有遇有不遇也。又如君火、相火、寒水,例屬陽年之司天;風木、濕土、燥金,例屬陰年之司天。六十年中各有上下臨遇,或天勝運,或運勝天,或太過者不務其德,或不及者逢其所勝。故五運行大論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相得者,如木火相臨,火土相臨,土金相臨,金水相臨,水木相臨,以上生下,司天生運者是也。不相得者,如木土相臨,土水相臨,水火相臨,火金相臨,金木相臨,以上克下,司天克運者是也。又如土臨火,火臨木,木臨水,水臨金,金臨土,以下生上,雖曰相生,然子居母上,亦為小逆而主微病。又如木臨金土,火臨水金,土臨木水,金臨火木,水臨土火,乃天運相剋,為不相得,故其病甚。其他若太乙天符、歲會、同天符、同歲會,則其符會,雖皆曰平氣,然而純駁固自不同,逆順亦有輕重。且司天既有臨遇,在泉豈無臨遇?天地既有臨遇,六步豈無臨遇?玄理無窮,一隅三反,貴在因機推測也。此當與天符歲會圖及六十年運氣政令之紀相參看。

天地六氣圖解

<figure> <img alt="天地六氣之圖"> </figure>

天元紀大論曰: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又曰: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又曰;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夫六氣之合於三陰三陽者,分而言之,則天地之化,有氣有形;合而言之,則陰陽之理,標由乎本。(所謂標本者,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有本標中氣圖解,見後第四卷。)如主氣之交司於四時者,春屬木為風化,夏初君火為熱化,盛夏相火為暑化,長夏屬土為濕化,秋屬金為燥化,冬屬水為寒化,此六化之常,不失其常,即所謂當其位則正也。如客氣之有盛衰逆順者,則司天主上,在泉主下,左右四間,各有專王,不時相加以為交合,此六化之變,變有不測,即所謂非其位則邪也。故正則為德化政令,邪則為災變眚傷。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之至暴而亡,而凡為淫勝、邪勝、相勝、相復等變,亦何莫非天地六化之氣所致歟!

正化對化圖說

<figure> <img alt="六氣正化對化圖"> </figure>

六氣分上下左右而行天令,十二支分節令時日而司地化。然以六氣而加於十二支,則有正化對化之不同。如厥陰之所以司於巳亥者,以厥陰屬木,木生於亥,故正化於亥,對化於巳也。少陰所以司於子午者,以少陰為君火,當正南離位,故正化於午,對化於子也。太陰所以司於醜未者,以太陰屬土居中,王於西南未宮,故正化於未,對化於醜也。少陽所以司於寅申者,以少陽屬相火,位卑於君,火生於寅,故正化於寅,對化於申也。陽明所以司於卯酉者,以陽明屬金,酉為西方金位,故正化於酉,對化於卯也。太陽所以司於辰戌者,太陽為水,辰戌屬土,然水行土中而戌居西北,為水漸王鄉,是以洪範五行以戌屬水,故正化於戌,對化於辰也。一曰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令之虛。一曰正化從本生數,對化從標成數。皆以言陰陽之衰盛,合於十二辰,以為動靜消息者也。此說詳具玄珠,今錄之以備參考。

交六氣節令圖解

<figure> <img alt="交六氣節令圖"> </figure>

歌曰:大寒初氣春分二,小滿三兮大暑四,秋分交著五之初,小雪為終六之次。

四時六氣,節有常期;溫暑涼寒,歲有當令。運氣全書云:陰陽相遘,分六位而日月推移;寒暑弛張,運四時而氣令更變。故凡一歲之氣,始於大寒日交風木之初氣,次至春分日交君火之二氣,次至小滿日交相火之三氣,次至大暑日交濕土之四氣,次至秋分日交燥金之五氣,次至小雪日交寒水之終氣,每氣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是謂六步,每步中各有節序四氣,是謂二十四氣而所以節分六步者也,總六步而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以成一歲。故六微旨大論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者,正以言六位之主氣也。顯明者,謂日出之地,即卯位也。右者,謂卯在東方,面東視之,君火當二之氣,位在卯之右也。退行者,謂君火又右一步,當三氣相火之位也。余仿此。義詳運氣第六。

主氣圖解

<figure> <img alt="逐年主氣圖"> </figure>

此逐年主氣之位次也。六氣分主四時,歲歲如常,故曰主氣。

主氣者,地氣也,在地成形,靜而守位,謂木火土金水,分主四時而司地化,以為春夏秋冬,歲之常令者是也。然主氣以五行相生為序,而太陰土所以居少陰火之後也。如厥陰木之所以主初氣者,以春木為方生之始也,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自鬥建醜中起,至卯中止,天度至此,風氣乃行。春木生火,故少陰君火為二氣,主春分後六十日有奇,自鬥建卯中起,至巳中止,天度至此,暄淑乃行。君相以同氣相隨,故少陽相火,繼君火而為三氣,主夏至前後各三十日有奇,自鬥建巳中起,至未中止,天度至此,炎熱乃行。夏火生土,故太陰濕土為四氣,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自鬥建未中起,至酉中止,天度至此,雲雨乃盛,濕蒸乃作。長夏之土生金,故陽明燥金為五氣,主秋分後六十日有奇,自鬥建酉中起,至亥中止,天度至此,清氣乃行,萬物皆燥。秋金生水,故太陽寒水為終氣,主冬至前後各三十日有奇,自鬥建亥中起至醜中止,天度至此,寒氣乃行。此為一歲之主氣,有常而無變者也。至於年神有太少之異,六步有正對之殊,客氣布行天令,以加臨於主氣之上,斯上下相召而變生矣。主客二圖當參看。

客氣圖解

<figure> <img alt="逐年客氣圖"> </figure>

此逐年客氣也。如子午年則太陽為初氣,厥陰為二氣,少陰為司天為三氣,太陰為四氣,少陽為五氣,陽明為在泉為六氣。醜未則厥陰為初氣,以次而轉。余可仿此類推也。

客氣者,天氣也,在天為氣,動而不息,乃為天之陰陽,分司天在泉左右四間之六氣者是也。故三陰三陽之氣,更迭主時而行天令,以加臨於主氣之上,而為一歲之變化。然客氣以陰陽先後之數為序,故太陰土所以居少陽火之前也。如三陰之序,以厥陰為始者一陰也,次少陰者二陰也,又次太陰者三陰也;三陽之序,以少陽為始者一陽也,次陽明者二陽也,又次太陽者三陽也。濕土一也,而客氣之濕居火前,主氣之土居火後,雖若前後有不同,而實皆處乎六者之中,正以見土德之位也。凡客令所至,則有寒暑燥濕風火非常之化, 故冬有爍石之熱,夏有淒凔之涼,和則為生化,不和則為災傷,此蓋以客氣所加,乃為勝制郁發之變耳。故五運行大論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又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氣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此客氣有不時之加臨,而主氣則只當奉行天令耳。故凡客主之氣,則但有勝而無復也。總而言之,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此客氣之概也;析而言之,則六氣各有所主,此分六氣之詳也。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中運居中,通主一歲。如司天生克中運,謂之以上臨下為順;運氣生克司天,謂之以下臨上為逆。在泉亦然。順分生克之殊,逆有大小之別。此古人舉運氣之端倪耳。若其二氣相合,象變迥異,千變萬化,何有窮盡?如四時有非常之化,常外更有非常;四方有高下之殊,殊中又分高下。百步之內,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非類。故察氣候者必因諸天,察方宜者必因諸地。圓機之士,又當因常以察變,因此以察彼,庶得古人未發之玄,而盡其不言之妙歟。

司天在泉圖解

<figure> <img alt="司天在泉左右間氣圖"> </figure>

司天歌

子午少陰為君火,醜未太陰臨濕土,寅申少陽相火王,卯酉陽明燥金所,辰戌太陽寒水邊,巳亥厥陰風木主,初氣起地之左間,司天在泉對面數。

司天、在泉、四間氣者,客氣之六步也。凡主歲者為司天,位當三之氣。司天之下相對者為在泉,位當終之氣。司天之左為天之左間,右為天之右間。在泉之左為地之左間,右為地之右間。每歲客氣始於司天前二位,乃地之左間,是為初氣,以至二氣、三氣而終於在泉之六氣,每氣各主一步。然司天通主上半年,在泉通主下半年,故又曰歲半以前,天氣主之,歲半以後,地氣主之也。

五運行大論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也。面北命位者,謂司天在上,位在南方,面北而命其左右,則東南為司天之右間,西南為司天之左間也。又曰:何謂下?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也。面南命位者,謂在泉在下,位在北方,面南而命其左右,則東北為在泉之左間,西北為在泉之右間也。上者右行,自西南而降,下者左行,自東北而升,左右周天,余而復會。故上下相遘,天地相臨,而變化逆順,由茲生矣。雖同類相和、氣化相生者謂之順,異類相臨、氣化相制者謂之逆;然有氣雖同類而亦為病者,以相火臨於君火,為不當位故也。故六微旨大論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病近害速,順則病遠害微,所謂二火者是也。此當與前五運太少齊兼化圖解參看。

六微旨大論曰: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言客氣陰陽之次序也。

指掌解

<figure> <img alt="司天在泉指掌圖"> </figure>

推六氣法:凡司天前二位即初氣,前一位即二氣,本位司天為三氣,後一位為四氣,後二位為五氣,後三位為終氣,即在泉也。掌中一輪,六氣燎然在握。

六氣以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故但記厥少太、少陽太六字,則六氣盡矣。厥少太為三陰,少陽太為三陽也。其法以巳亥為始,即起厥陰司天,故於巳亥位起厥字,子午位為少字,醜未位為太字,順數到底,皆其年分之司天也。其餘五氣,循次可推矣。

邵子曰: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節可以觀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於掌矣。一曰:手仰本乎天親上,足方俯乎地親下。手可翻覆足不可者,陽能兼陰,陰不能兼陽也。掌之後高前下,象地之西北多山,東南多水也。聚為川澤,掌中之文如川象也。手自掌腕肘至肩,足自趾脛肢至胯,各三節,三四應十二次也。四肢應天四時,應地四方。一手四指各三節,應十二辰;兩手合之,應二十四氣;拇指三節,二節為陰陽,隱者為太極;掌,大物也;合之而三十二,應天卦;並手足為六十四,兼地卦。地體極於十六,一手有十六數而顯者十五,一者太極,隱於大物之間也。人之四肢各有脈,應四時之氣也;一脈三部,應一時三月也;一部三候,應一月三旬乾策也。素問以十二節氣出於天氣,而應人之十二經脈,謂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也。陰陽家以十二支分於指之周圈十二節,謂之十二支掌;以洛書數分於食中名三指各三宮,謂之九宮掌;以八卦分於食中名三指,去中宮不用,乾起名指根西北方位,以次而終兌於正西,謂之八方掌;以一坎起食指根,逐節而上,二坤三震四巽五中六乾七兌八艮九離而終於名指根,謂之排山掌;以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亦如前法,謂之紫白掌;以甲起寅位而癸終於亥,去子醜兩宮不用,謂之十干掌;用食中名上下六節,謂之六壬掌。由是觀之,是天地之理,舉掌可盡,邵子固非欺我,而天之生人,又豈偶然哉?

<figure> <img alt="地理之應六節圖"> </figure>

此圖上者右行,下者左行,自初至終,乃為地之主氣,靜而守位者也。

義出六微旨大論中。

天符歲會圖說

<figure> <img alt="天符之圖"> </figure>

天符者,中運與司天相符也。如丁年木運,上見厥陰風木司天,即丁巳之類,共十二年。

太乙天符者,如戊午年以火運火支,又見少陰君火司天,三合為治也,共四年。

<figure> <img alt="歲會之圖"> </figure>

歲會者,中運與年支同其氣化也。如木運臨卯木,火運臨午火之類,共八年。

<figure> <img alt="同天符同歲會圖"> </figure>

同天符同歲會者,中運與在泉合其氣化也,陽年曰同天符,陰年曰同歲會。如甲辰年陽土運而太陰在泉,則為同天符;癸卯年陰火運而少陰在泉,則為同歲會。共十二年。

天符歲會者,氣運相符之謂也。六微旨大論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氣運相臨,而天符歲會、盛衰虛實所由生矣。故每歲天地之令,各有上中下三氣之分:司天者主行天令,行乎上也;歲運者主生化運動之機,行乎中也;在泉者主地之化,行乎下也。遇而同其氣者化之平,遇而異其氣者化之逆。故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也。又曰:天符為執法,歲會為行令,太乙天符為貴人。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雖天符歲會,皆得純正之氣;然其過亢,則未免中邪亦有輕重。故中歲會者為輕,以行令者之權輕也;中天符者為重,以執法者之權重也;中太乙者為尤重,以三氣皆傷而貴人之不可犯也。故天元紀大論曰知迎知隨,氣可與期也。

天符者,天元紀大論曰:應天為天符。謂中運之氣,與司天之氣相同者,命曰天符,符之為言合也。如六微旨大論曰木運之歲,上見厥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水運之歲,上見太陽者是也。又六元正紀大論曰:戊子戊午太徵,上臨少陰;戊寅戊申太徵,上臨少陽;丙辰丙戌太羽,上臨太陽,如是者三。丁巳丁亥少角,上臨厥陰;乙卯乙酉少商,上臨陽明;己丑己未少宮,上臨太陰,如是者三。前三者,言三太也。後三者,言三少也。上者,言司天也。臨者,天運相臨也。二論之詞不同,而義則一也。天符共十二年,而戊午乙酉己丑己未四年又是歲會,然既為天符,又為歲會,是天氣運氣歲支三者俱會,乃為太乙天符也。如戊午年戊為火運,午年君火司天,又午屬南方火位,故曰三合為治也。

太乙天符者,尊之之號也,故太乙天符稱貴人,共四年,即戊午己丑己未乙酉是也。詳見前天符論中。

歲會者,天元紀大論曰:承歲為歲值。乃中運之氣,與歲支相同者是也。六微旨大論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不分陰年陽年,但取四正之支與運相合,乃為四直承歲。四正支者,子午卯酉是也。如辰戌醜未四年,土無定位,寄旺於四時之末,各一十八日有奇,則亦通論承歲也。歲會共計八年,而四年同於天符,是即太乙天符也。按八年之外,猶有四年類歲會而實非者,如壬寅皆木,庚申皆金,癸巳皆火,辛亥皆水,亦是運與年支相合,而不為歲會者,以不當四正之位故也。然除壬寅庚申二陽年不相和順者無論,至若癸巳辛亥二陰年,雖不為歲會,而上下陰陽相佐,亦得平氣,其物生脈應,亦皆合期也。

同天符同歲會者,言中運之氣與在泉相合也;但分陽年曰同天符,陰年曰同歲會。六元正紀大論曰:甲辰甲戌太宮,下加太陰;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陰;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陽明,如是者三。三者,謂三太之年為同天符也。又曰:癸巳癸亥少徵,下加少陽;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陽;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陰,如是者三。三者,謂三少之年為同歲會也。故又曰太過而加同天符,即三太之年也;不及而加同歲會,即三少之年也。下加者,在泉為下也。

右天符十二年,太乙天符四年,歲會八年,同天符六年,同歲會六年,五者分而言之,共三十六年。然太乙天符四年,已同在天符十二年中矣,歲會八年,亦有四年同在天符中矣,故合而言之,六十年中,止得二十八年也。六元正紀大論曰凡二十四歲者,蓋止言天符十二年,同天符同歲會共十二年,總為二十四年,而不言歲會及太乙天符也,亦所當審。

天符歲會總歌

天符中運同天氣,太乙全兼運會支。歲會運支須四正,辰戌醜未亦相宜。同天同歲泉同運,陰歲陽天不必疑。

<figure> <img alt="甲子歲六氣終始日刻圖"> </figure>

六微旨大論曰,甲子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者,言每歲六步,每部各得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也。如甲子歲初之氣,始於寅初初,終於子初四,乃交春分二之氣,正合此數。余仿此。

<figure> <img alt="乙丑歲六氣終始日刻圖"> </figure>

六微旨大論曰,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者,言大寒日寅後二十六刻也。及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乃交於春分節二之氣。餘步仿此。

<figure> <img alt="丙寅歲六氣終始日刻圖"> </figure>

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者,言大寒日寅後五十一刻也。同前。

<figure> <img alt="丁卯歲六氣終始日刻圖"> </figure>

丁卯歲終之氣,終於水下百刻,是子醜寅卯四年而一周之數已盡,至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水下一刻,而與甲子歲氣同矣。詳義見後三合會同圖說。

<figure> <img alt="六十年歲氣三合會同圖"> </figure>

水下一刻三合會同解

六微旨大論曰:甲子之歲,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謂起於艮中之南,寅初一刻,蓋寅為歲日之首,如靈樞衛氣行篇曰,常以平旦為紀者是也。一晝一夜凡百刻,司天者紀以漏水,故曰始於水下一刻。

歲氣三合會同者,如甲子歲,初之氣始於水下一刻,以至終之氣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日行一周也。乙丑歲,初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之氣終於五十刻,所謂六二,日行再周也。丙寅歲,初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之氣終於七十五刻,所謂六三,日行三周也。丁卯歲,初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之氣終於水下百刻,所謂六四,日行四周也。四周謂之一紀。次至戊辰壬申歲,復皆始於一刻,與甲子歲同,所以申子辰,歲氣會同三合也。此後巳年酉年,俱同丑年,午年戌年,俱同寅年,亥年未年,俱同卯年,故申子辰、巳酉醜、寅午戌、亥卯未,歲氣皆同如此,所以謂之三合。以是類推,則六十年氣數,可指諸掌矣。

南北政說

(附:陰陽交、尺寸反。)

<figure> <img alt="南北政圖"> </figure>

南北政者,五運以土為尊,居中央而統於金木水火。故十干以甲己年土運為君象,主南面行令而為南政;其餘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年為臣象,皆北面受令而為北政。南政北政,脈當各有不應。若當應不應,不當應而應者,乃謂之陰陽交,尺寸反,斯為害矣。

<figure> <img alt="南政年脈不應圖"> </figure>

甲己年為南政

<figure> <img alt="北政年脈不應圖"> </figure>

乙丁辛癸丙戊庚壬年為北政

南北二政,運有不同,上下陰陽,脈有不應。五運行大論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也。倘粗工不知而呼寒呼熱,妄施治療,害莫大矣。

南北政者,即甲己為南政,余為北政是也。至真要大論曰:陰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謂南政之年,南面行令,其氣在南,所以南為上而北為下,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人氣應之,故寸為上而尺為下,左右俱同。北政之歲,北面受令,其氣在北,所以北為上而南為下,在泉應上,司天應下,人氣亦應之,故尺應上而寸應下,司天應兩尺,在泉應兩寸,地之左間為右寸,右間為左寸,天之左間為左尺,右間為右尺,正與男子面南受氣,女子面北受氣之理同也。

脈有不應者,謂陰之所在,脈乃沉細,不應本脈也。陰者,言六氣有三陰三陽,而三陰之位,則少陰居中,太陰居左,厥陰居右。脈之不應者,乃以三陰之中少陰所居之處言之,而又分南北二政以定其上下也。故至真要大論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又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正以北政之年,司天應尺而在泉應寸也。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右者右寸也,以少陰居厥陰之左,而以地之左間為右寸也。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左者左寸也,以少陰居太陰之右,而以地之右間為左寸也。南政之年,少陰司天則寸口不應,寸口者兩寸也,正以南政之年,上為寸而下為尺也。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右者右寸也,以少陰居厥陰之左,而當右寸之位也。太陰司天則左不應,左者左寸也,以少陰居太陰之右,而當左寸之位也。此經文雖未盡言,然北舉在泉,則天在其中矣;南舉司天,則泉在其中矣。故又曰: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反其診者,謂南北相反而診之,當自見矣。故北政之年,少陰司天則兩尺不應;太陰司天則少陰在右,所以右尺不應;厥陰司天則少陰在左,所以左尺不應。南政之年,少陰在泉則兩尺不應;太陰在泉則少陰在右,所以右尺不應;厥陰在泉則少陰在左,所以左尺不應也。陰之所在,義詳運氣類五。

陰陽交、尺寸反者,如其年少陰在左,當左脈不應,而反見於右;陽脈本在右,而反互移於左,是少陰所易之位,非少陽則太陽脈也,故曰陰陽交,交者死,惟辰戌醜未寅申巳亥八年有之。尺寸反者,如其年少陰在尺,當尺不應,而反見於寸;陽本在寸,而反移於尺,故曰尺寸反,反者死,惟子午卯酉年有之。然必也陰陽俱交,始為交也;尺寸俱反,始為反也。若但本位當應而不應者,乃陰氣之不應也,止疾而已,不在陰陽交、尺寸反之例,不可膠柱。

南北政歌

(前二句言寸,後二句言尺。)

南政子午兩寸沉,醜未巳亥左右尋。(左右寸也。)卯酉兩尺寅申左,(左尺。)辰戌右尺真分明。北政陽明沉兩寸,太陽少陽左右應。(左右寸也。)少陰兩尺厥陰左,(左尺。)太陰右尺何須問。

<figure> <img alt="南北政指掌圖"> </figure>

其法以南政子年起中指端,北政子年起中指根,俱逆行輪之,凡年辰所值之處,即其不應之位。如南政子起中指端,即兩寸不應,丑年左寸,寅年左尺,右數到底,皆南政不應之位。北政子年起中指根,如前右數到底,皆北政不應之位。

推原南北政說

愚按南北政之義,諸說皆以甲己屬土,為五行之尊,故曰南政,似屬牽強。夫干支相合而成花甲,十干之中,復各有所統十干。如六甲幹頭,必起甲子,至戊末而六十花甲盡;及至六己,復起甲子,至癸末而六十花甲盡。故甲己年必起於甲子月,甲己日必起於甲子時。此甲己二干,所以為十干之首,故象君而為南政,其餘則北面象臣而為北政,人之血脈,故亦應之。即奇門諸家,亦獨以甲己為符頭。此花甲自然之理,固不待土為五行之尊而分南北也。晰理者以謂然否?

<figure> <img alt="九宮八風圖"> </figure>

九宮八風篇曰: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日。立春居天留,春分居倉門,逐節挨宮各居四十六日,惟巽乾兩宮止四十五日,至乾而復反於坎。如是無已,終而復始。

九宮星野說

<figure> <img alt="九宮星野圖"> </figure>

此即洛書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也。此數上中下三層,橫皆十五;左中右三層,縱皆十五;巽中乾,坤中艮,四隅皆十五。故奇門家曰:縱橫十五在其中也。

天元紀大論曰: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此星曜之所以有象也。而六元正紀大論中,凡不及之年,則有所向災宮,五行九星,咸有分野,不可不察。如少羽歲云災一宮者,以少羽屬辛,為水之不及,而一乃正北坎位,天蓬水星司也。少角歲災三宮者,以少角屬丁,為木之不及,而三乃正東震位,天衝木星司也。少宮歲災五宮者,以少宮屬己,為土之不及,而五乃中宮,天禽土星司也。少商歲災七宮者,以少商屬乙,為金之不及,而七乃正西兌位,天柱金星司也。少徵歲災九宮者,以少徵屬癸,為火之不及,而九乃正南離位,天英火星司也。此皆以五運不及之方,故災及之。若甲丙戊庚壬年,乃為歲運太過之年,則無災宮矣。然經文止言五正之宮,而不詳言九宮者,乃概舉五方為言也。使能再兼五行不盡之意而推廣之,則四隅之外,及五太之年,豈無所傷,亦可意會而通矣。

按天元玉冊九星注曰:天蓬一,水正之宮也。天芮二,土神之應宮也。天衡三,木正之宮也。天輔四,木神之應宮也。天禽五,土正之宮也。天心六,金神之應宮也。天柱七,金正之宮也。天任八,土神之應宮也。天英九,火正之宮也。九星有位,以應九州之分野,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禹貢九州之次也。

<figure> <img alt="天地陰陽升降圖"> </figure>

假如亥年,太陽寒水原在天之右間,太陰濕土原在地之右間,至子年則太陽降而入地,為地之左間,太陰升而上天,為天之左間。醜寅以後,循序皆然。此客氣之一定者,舉此子年為例,其他年司天在泉遷正退位之序,可類推矣。

唐會要九宮九星

天蓬(太乙,坎水白。)天芮(攝提,坤土黑。)天衝(軒轅,震木碧。)天輔(招搖,巽木綠。)天禽(天符,中土黃。)天心(青龍,乾金白。)天柱(咸池,兌金赤。)天任(太陰,艮土白。)天英(天乙,離火紫。)

<figure> <img alt="天地五星圖"> </figure>

五星之在天地,名號各有不同。木星在天曰天衝,在地曰地蒼。火星在天曰天英,在地曰地彤。土星在大曰天芮,在地曰地阜。金星在天曰天柱,在地曰地晶。水星在天曰天蓬,在地曰地玄。以分主東南西北中,而土則寄位西南也。

五星升降不前解

<figure> <img alt="五星窒抑不升不降圖"> </figure>

凡氣候有升降不前者,謂天氣不得降,地氣不得升也。如本年司天之氣不及者,未得遷正,故地之右間不得昇天;舊年司天之氣有餘者,不肯退位,故天之右間不即入地。至真要大論曰:主歲者紀歲。可見逐年升降之權,皆由司天為主也。六微旨大論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也。

如子午之歲,太陰當升為天之左間,而天衝抑之不得前;太陽當降為地之左間,而地阜窒之不得入。又遇本歲少陰未得遷正,則太陰不得昇天;舊歲厥陰未得退位,則太陽不得降地。如壬子壬午木運太過,則中運勝土而太陰不得升;甲子甲午土運太過,則中運勝水而太陽不得降也。

如醜未之歲,少陽當升為天之左間,而天蓬抑之不得前;厥陰當降為地之左間,而地晶窒之不得入。又遇本歲太陰未得遷正,則少陽不得昇天;舊歲少陰未得退位,則厥陰不得降地。如辛丑辛未水運有餘,則中運勝火而少陽不得升;乙丑乙未金運有餘,則中運勝木而厥陰不得降也。

如寅申之歲,陽明當升為天之左間,而天英抑之不得前;少陰當降為地之左間,而地玄窒之不得入。又遇本歲少陽未得遷正,則陽明不得昇天;舊歲太陰未得退位,則少陰不得降地。如戊寅戊申火運太過,則中運勝金而陽明不得升;丙寅丙申水運太過,則中運勝火而少陰不得降也。

如卯酉之歲,太陽當升為天之左間,而天芮抑之不得前;太陰當降為地之左聞,而地蒼窒之不得入。又遇本歲陽明未得遷正,則太陽不得昇天;舊歲少陽未得退位,則太陰不得降地。如己卯己酉土運有餘,則中運勝水而太陽不得升;丁卯丁酉木運有餘,則中運勝土而太陰不得降也。

如辰戌之歲,厥陰當升為天之左間,而天柱抑之不得前;少陽當降為地之左間,而地玄窒之不得入。又遇本歲太陽未得遷正,則厥陰不得昇天;舊歲陽明未得退位,則少陽不得降地。如庚辰度戌金運太過,則中運勝木,而厥陰不得升;丙辰丙戌水運太過,則中運勝火,而少陽不得降也。

如巳亥之歲,少陰當升為天之左間,而天蓬抑之不得前;陽明當降為地之左間,而地彤窒之不得入。又遇本歲厥陰未得遷正,則少陰不得昇天;舊歲太陽未得退位,則陽明不得降地。如辛巳辛亥水運有餘,則中運勝火,而少陰不得升;癸巳癸亥火運有餘,則中運勝金,而陽明不得降也。

卷三

經絡(一)

<figure> <img alt="十二經臟腑圖"> </figure>

十二經歌

太陽小腸足膀胱,陽明大腸足胃當,少陽三焦足膽配,太陰手肺足脾鄉,少陰心經足為腎,厥陰包絡足肝方。此歌上者為手。

<figure> <img alt="十二經臟腑表裡圖"> </figure>

十二經納甲歌

(此歌諸腑配陽,諸臟配陰。)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陽腑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

舊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雖三焦為決瀆,猶可言壬;而包絡附心主,安得云癸?且二臟表裡,皆相火也。今改正之。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多氣多血惟陽明,少氣太陽同厥陰。二少太陰常少血,六經氣血須分明。

周身骨部名目

<figure> <img alt="仰人骨度部位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伏人骨度部位圖"> </figure>

巔(頂巔也。)腦(頭中髓也。)囟(音信,腦蓋骨也。嬰兒腦骨未合,軟而跳動之處,謂之囟門。)額顱(囟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顏(額上曰顏。說文曰:眉目之間也。)頞(音遏,鼻梁,亦名下極,即山根也。)䪼(音拙。目下為䪼。)顳顬(顳,柔涉切。顬,音如。耳前動處。蓋即俗所云兩太陽也。一曰鬢骨。)顑(音坎,又海敢切。釋義曰:飢而面黃。與經義未合。詳見經絡類十三。)頄(音求,顴頰間骨。)頰(耳下曲處為頰。)頤(音移,頷中為頤。)頷(何敢切,腮下也。虎頭燕頷義即此。)目系(目內深處脈也。)目內眥(目內角也。)目銳眥(目外角也。)人中(唇之上,鼻之下也。)齒牙(前小者曰齒,後大者曰牙。)舌本(舌根也。)咽(所以通飲食,居喉之後。)喉(所以通呼吸,居咽之前。)嗌(音益,喉也。)會厭(在喉間,為音聲啟閉之戶。)肺系(喉嚨也。)頏顙(頏,音杭,又上去二聲。顙,思黨切。咽顙也。)頸項(頭莖之側曰頸,頭莖之後為項。又腦後曰項。)天柱骨(肩骨上際,頸骨之根也。)肩解(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胛(胛,音甲,肩解下成片骨也。亦名肩髆。)巨骨(膺上橫骨。)膺(音英,胸前為膺。一曰:胸兩旁高處為膺。)胸中(兩乳之間也。)膈(膈膜也。義詳經絡三。膈上為宗氣之所聚,是為膻中。)腋(脅之上際。)腹(臍之上下皆曰腹。臍下為少腹。)季脅(脅下小肋。)胠(區去二音,腋之下,脅之上也。)鳩尾(蔽心骨也。)𩩲骬(音結於,即鳩尾別名。)䏚中(䏚音秒,季脅下兩旁空軟處也。)脊骨(脊,音即。椎骨也。)胂(音申,膂內曰胂,夾脊肉也。)膂(呂同,脊骨曰呂,象形也。又曰:夾脊兩旁肉也。)髃骨(髃,音魚,端也。肩端之骨。)腰骨(尻上橫骨也。)腰髁(髁,苦瓦切,中原雅音作去聲,即腰骻骨,自十六椎而下,挾脊附著之處也。)毛際(曲骨兩旁為毛際,其動脈即足陽明之氣衝也。)睪(音高,陰丸也。)篡(初貫切,屏翳兩筋間為篡。篡內深處為下極。)下極(兩陰之間,屏翳處也。即會陰穴。)臀(音屯,機後為臀,尻旁大肉也。)機(挾腰臗骨兩旁為機。)髖(音寬,尻臀也,曰兩股間也。)尻(開高切,尾骶骨也,亦名窮骨。)肛(音工,又好綱切,俗作綱,大腸門也。)臑(儒、軟二音,又奴刀切,肩髆下內側對腋處,高起耎白肉也。)肘(手臂中節也。一曰:自曲池以上為肘。)臂(肘之上下皆名為臂。一曰:自曲池以下為臂。)腕(臂掌之交也。)兌骨(手外踝也。)寸口(關前後兩手動脈,皆曰寸口。)關(手掌後動脈高骨處曰關。)魚際(在手腕之前,其肥肉隆起處形如魚者統謂之魚。寸之前,魚之後,曰魚際穴。)大指次指(謂大指之次指,即食指也。足亦同。)小指次指(謂小指之次指,即無名指也。足同。)髀(比、婢二音,股也。一曰股骨。)髀關(伏兔上交絞處曰髀關。)髀厭(捷骨之下為髀厭,即髀樞中也。)髀樞(捷骨之下,髀之上,曰髀樞,當環跳穴。)股(大腿也。)伏兔(髀前膝上起肉處曰伏兔。)臏(頻、牝二音,膝蓋骨也。)膕(音國,膝後曲處曰膕。)輔骨(膝下內外側大骨也。)成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腨(音篆,一名腓腸,下腿肚也。)腓腸(腓,音肥,足肚也。)胻骨(胻音杭,又形敬切,足脛骨也。)骭(音干,足脛骨也。)脛(形景、形敬二切,足脛骨也。)絕骨(外踝上尖骨曰絕骨。)䐃(劬允切,筋肉結聚之處也。直音云:腸中脂。王氏曰:肘膝後肉如塊者。)踝骨(踝,胡寡切。足跗後兩旁圓骨,內曰內踝,外曰外踝,俗名孤拐骨。手腕兩旁圓骨,亦名踝骨。)跗(附、敷二音,足面也。內筋內踝上大筋,在太陰後,上踝二寸所。)足岐骨(大指本節後曰岐骨。)跟骨(跟音根,足根也。)覈骨(覈,亥陌切,又胡骨、亥不二切。一作核骨,足大指本節後,內側圓骨也。)踵(足跟也。)踹(音煅,足跟也。本經與腨通用。)臚(閭、盧二音,皮也。一曰:腹前曰臚。)三毛(足大指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藂毛。)

骨度

(下文皆骨度篇古數,然骨之大者則太過,小者則不及,此亦言其則耳。)

〔頭部〕

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

發所覆者,顱至項一尺二寸。(顱,額顱。覆者,言前髮際至後項髮際也。)

發以下至頤長一尺。(頷中為頤,頷,腮也。)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耳上側旁曰角。肩胛上際頸根曰柱骨。)

兩顴相去七寸。

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完骨,耳後髮際高骨也。)

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三寸半。(自後髮際以至大椎,項骨三節處也)。

頭部折法,以前髮際至後髮際,折為一尺二寸。如髮際不明,則取眉心直上後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為直寸。橫寸法,以眼內角至外角比為一寸。頭部橫直寸法並依此。

督脈神庭至太陽曲差,曲差至少陽本神,本神至陽明頭維,各開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共開四寸半。

〔胸腹部〕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處。)

缺盆以下至𩩲藇之中,長九寸。

𩩲藇中下至天樞長八寸。(天樞,足陽明穴名,在臍旁。此指平臍而言。)

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橫骨橫長六寸半。(毛際下骨曰橫骨。按此古數,以今用上下穴法參較,多有未合,宜從後胸腹折法為當。)

胸圍四尺五寸。

腰圍四尺二寸。

兩乳之間廣九寸半。(當折八寸為當。)

兩髀之間廣六寸半。(此當兩股之中,橫骨兩頭之處,俗名髀縫。)

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主,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𩩲骬上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胸腹橫直寸法並依此。

〔背部〕

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內巨,人之所以能負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節,今云二十一節者,除項骨三節不在內。尾骶骨男子者尖,女人者平。)

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骶通折三尺。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釐,共九寸八分七釐;中七節各一寸六分一釐,共一尺一寸二分七釐,第十四節與臍平;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釐,共八寸八分二釐,總共二尺九寸九分六釐。不足四釐者,有零未盡也。直寸依此,橫寸用中指同身寸法。

脊骨內闊一寸。凡云第二行挾脊一寸半,三行挾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淨以寸半三寸論,故在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半。

〔側部〕

自柱骨下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柱骨,頸項根骨也。)

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小肋也。)

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捷骨之下,大股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足少陽環跳穴處也。)髀樞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

〔四肢部〕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臂之中節曰肘。)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臂掌之交曰腕。)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指之後節曰本節。)

橫骨上廉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骨際曰廉。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輔骨,內曰內輔,外曰外輔。)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上廉,下廉,可摸而得。)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踝骨,足掌後兩旁高骨也,俗名孤拐骨,內曰內踝。外曰外踝。)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二寸。(膕,腿彎也。跗,足面也。膝在前,膕在後。跗屬者,凡兩踝前後脛掌所交之處皆為跗之屬也。)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手足折量,並用後中指同身寸法。

同身寸說

同身寸者,謂同於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長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橫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則人瘦而指長,人肥而指短,豈不謬誤?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當。如標幽賦曰: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蓋謂並鄰經而正一經,聯鄰穴而正一穴。譬之切字之法,上用一音,下用一韻,而夾其聲於中。則其經穴之情,自無所遁矣。故頭必因於頭,腹必因於腹,背必因於背,手足必因於手足,總其長短大小而折中之,庶得謂之同身寸法。法附前各條之下。而後之所謂中指同身寸法者,雖不可混用,而亦有當用之處,並列於後。

中指同身寸法

以男左女右手大指中指圓曲交接如環,取中指中節橫紋兩頭盡處,比為一寸。凡手足尺寸,及背部橫寸,無折法之處,乃用此法,其他不必混用。

古今尺寸不同說

骨度篇曰: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蓋古之尺小,大約古之一尺,得今之八寸。其言七尺五寸者,得今之六尺;其言二尺六寸者,得今之二尺零八分也。其餘仿此。然骨大者必有太過,骨小者必有不及。凡用折法者,但隨人之大小而為盈縮,庶盡其善。

<figure> <img alt="仰人全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伏人全圖"> </figure>

經絡周流解

<figure> <img alt="十二經脈起止圖"> </figure>

人身正脈,十有二經。每於平旦寅時,營氣始於中焦,上注手太陰肺經,自胸中而出於中府,至於少商,以次行於手陽明大腸等十二經,終於足厥陰肝經,而復始於太陰之肺也。凡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周流不息,如環無端。前三圖者,誦後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則其首尾一貫,按圖可悉矣。

十二經營行次序逆順歌

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續。手陰藏手陽手頭,足陰足腹陽頭足。(此臟腑相傳之序,及上下所行之次也。)

經絡次序

(出十四經發揮。)

十二經絡,始於手太陰,其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陽明。足陽明之支者,從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手少陰無支者,直自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眥,而交於足太陽。足太陽之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合膕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眥,而交於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入喉嚨之後,上額循巔,行督脈,絡陰器,過毛中,行任脈,入缺盆,下注肺中而復交於手太陰也。

十二經脈起止歌

經始太陰而厥陰最後,穴先中府而終則期門。原夫肺脈,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於少商,絡食指而接乎陽明。大腸起自商陽,終迎香於鼻外;胃歷承泣而降,尋厲兌於足經。脾自足之隱白,趨大包於腋下;心由極泉而出,注小指之少衝。小腸兮,起端於少澤;維肩後,上絡乎聽宮。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陰於足外;腎以湧泉發脈,通俞府於前胸。心包起乳後之天池,絡中衝於手中指;三焦始名指之外側,從關衝而絲竹空。膽從瞳子髎穴,連竅陰於足之四指;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門而復於太陰肺經。

周身經絡部位歌

脈絡周身十四經,六經表裡督和任。陰陽手足經皆六,督總諸陽任總陰。諸陽行外陰行里,四肢腹背皆如此。督由脊骨過齦交,臍腹中行任脈是。足太陽經小指藏,從跟入膕會尻旁。上行挾脊行分四,前系睛明脈最長。少陽四指端前起,外踝陽關環跳里。從脅貫肩行曲髩,耳前耳後連眥尾。大指次指足陽明,三里天樞貫乳行。腹第三行通上齒,環唇俠鼻目顴迎。足有三陰行內廉,厥中少後太交前。腎出足心從內踝,俠任胸腹上廉泉。太厥兩陰皆足拇,內側外側非相聯。太陰內側衝門去,腹四行兮挨次編。厥陰毛際循陰器,斜絡期門乳肋間。手外三陽誰在上,陽明食指肩髃向。頰中鑽入下牙床,相逢鼻外迎香旁。三焦名指陽明後,貼耳周迴眉竹湊。太陽小指下行低,肩後盤旋耳顴遘。還有三陰行臂內,太陰大指肩前配。厥從中指腋連胸,極泉小內心經位。手足三陽俱上頭,三陰穴止乳胸遊。唯有厥陰由顙後,上巔會督下任流。經脈從來皆直行,絡從本部絡他經。經凡十四絡十六,請君切記須分明。

十六絡者,自十五絡之外,復有胃之大絡名曰虛里也。

十二經流注時序歌

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腎酉心包戌,亥三子膽醜肝通。

此歌出子午流注等書,及張世賢等註釋。其以十二時分配十二經,似乎近理;然而經之長短,穴之多寡,大相懸絕,又安能按時分配?且失五十周於身之義,今亦錄之以俟辨正。

諸部經穴次序

頭部中行,前後凡十穴:

神庭 上星 囟會 前頂 百會 後頂 強間 腦戶 風府 喑門(上俱督脈穴。)

頭部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四穴:

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 絡卻 玉枕 天柱(俱足太陽穴。)

頭部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

臨泣 目窗 正營 承靈 腦空 風池(俱足少陽穴。)

側頭部,左右凡二十六穴:

頷厭 懸顱 懸釐 曲鬢 率谷 天衝 浮白 竅陰 完骨(上俱足少陽穴。) 角孫 顱息 瘈脈 翳風(上俱手少陽穴。)

正面部中行五穴:

素髎 水溝 兌端 齦交(俱督脈穴。) 承漿(任脈穴。)

面部第二行,左右凡十穴:

攢竹 睛明(俱足太陽穴。) 迎香 禾髎(俱手陽明穴。) 巨髎(足陽明穴。)

面部第三行,左右凡十穴:

陽白(足少陽穴。) 承泣 四白 地倉 大迎(俱足陽明穴。)

面部第四行,左右凡八穴:

本神 瞳子髎(俱足少陽穴。) 絲竹空(手少陽穴。) 顴髎(手太陽穴。)

側面部,左右凡十六穴:

頭維(足陽明。) 客主人 聽會(俱足少陽。) 和髎 耳門(俱手少陽。) 聽宮(手太陽。) 下關 頰車(俱足陽明穴。)

頸項部,左右凡十八穴:(中行,任脈;二行,足陽明;三行,手陽明;四行,手太陽;五行,足少陽,無穴;六行,手少陽;七行,足太陽,在項無穴;八行,督脈。)

廉泉(任脈穴。) 人迎(嬰筋之前。) 水突 氣舍(俱足陽明穴。) 扶突(嬰筋之後。) 天鼎(俱手陽明。) 天窗(扶突後。) 天容(俱手太陽。) 天牖(天容後,手少陽穴。)

肩膊部,左右凡二十八穴:

缺盆(足陽明。) 巨骨 肩髃(俱手陽明。) 肩中俞 肩外俞 曲垣 秉風 天宗 臑俞 肩貞(俱手太陽穴。) 肩井(足少陽穴。) 天髎 肩髎 臑會(俱手少陽穴。)

側腋,左右凡八穴:

淵腋 輒筋(俱足少陽。) 天池(手厥陰。) 大包(足太陰。)

側脅,左右凡十二穴:

章門(足厥陰。) 京門 帶脈 五樞 維道 居髎(俱足少陽。)

胸部中行凡七穴:

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俱任脈。)

胸部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去中行任脈二寸。)

俞府 彧中 神藏 靈墟 神封 步廊(俱足少陰。)

胸部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自氣戶挾俞府旁二寸,去中行四寸。)

氣戶 庫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俱足陽明。)

胸部第四行,左右凡十二穴:(自雲門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六寸。)

雲門 中府(俱手太陽。) 周滎 胸鄉 天溪 食竇(俱足太陰。)

腹部中行凡十五穴:

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元 中極 曲骨 會陰(俱任脈。)

腹部兩旁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自幽門挾巨闕兩旁各半寸,循衝脈下行至橫骨。)

幽門 通谷 陰都 石關 商曲 肓俞 中注 四滿 氣穴 大赫 橫骨(俱足少陰。)

腹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六穴:(自不容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衝(俱足陽明。) 急脈(足厥陰穴,夾氣衝旁各半寸,去中行二寸半。)

腹部第四行,左右凡十四穴:(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三寸半。)

期門(足厥陰。) 日月(足少陽。) 腹哀 大橫 腹結 府舍 衝門(俱足太陰。)

背部中行凡十三穴: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靈臺 至陽 筋縮 脊中 懸樞 命門 陽關 腰俞 長強(俱督脈。)

背部兩旁第二行,左右凡四十四穴:

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大腸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俞(上俱挾脊去中行二寸。)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上俱挾脊骨兩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椎空中。) 會陽(夾尻骨兩旁。上俱足太陽穴。)

背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去脊中行三寸五分。)

附分 魄戶 膏肓俞 神堂 譩譆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俱足太陽。)

手太陰肺經,行臂內,左右凡十八穴:(起手大指端,行三陰之上。)

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列缺 孔最 尺澤 俠白 天府

手厥陰心包絡經,行臂內,左右凡十六穴:(起手中指端,行三陰之中。)

中衝 勞宮 大陵 內關 間使 郄門 曲澤 天泉

手少陰心經,行臂內,左右凡十八穴:(起手小指內側端,行三陰之下。)

少衝 少府 神門 陰郄 通里 靈道 少海 青靈 極泉

手陽明大腸經,行臂外,左右凡二十八穴:(起手食指端,行三陽之上。)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谿 偏歷 溫溜 下廉 上廉 三里 曲池 肘髎 五里 臂臑

手少陽三焦經,行臂外,左右凡二十四穴:(起手名指端,行三陽之中。)

關衝 液門 中渚 陽池 外關 支溝 會宗 三陽絡 四瀆 天井 清冷淵 消濼

手太陽小腸經,行臂外,左右凡十六穴:(起手小指外側端,行三陽之下。)

少澤 前谷 後谿 腕骨 陽谷 養老 支正 小海

足厥陰肝經,行足股內,左右凡二十二穴:(起足大指端,行三陰之前。)

大敦 行間 太衝 中封 蠡溝 中都 膝關 曲泉 陰包 五里 陰廉

足太陰脾經,行足股內,左右凡二十二穴:(起足大指內側端,行三陰之中。)

隱白 大都 太白 公孫 商丘 三陰交 漏谷 地機 陰陵泉 血海 箕門

足少陰腎經,行足股內,左右凡二十穴:(起足心,行三陰之後。)

湧泉 然谷 太谿 大鐘 照海 水泉 復溜 交信 築賓 陰谷

足陽明胃經,行足股外,左右凡三十穴:(起足三指端,行三陽之前。)

厲兌 內庭 陷谷 衝陽 解谿 豐隆 下巨虛 條口 上巨虛 三里 犢鼻 梁丘 陰市 伏兔 髀關

足少陽膽經,行足股外,左右凡二十八穴:(起足四指端,行三陽之中。)

<figure> <img alt="前面頸穴總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胸腹總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後頭項穴總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背部總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側頭肩項總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側脅肋總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陰手總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陽手總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陰足總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陽足總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手太陰肺經圖"> </figure>

左右共二十二穴

<figure> <img alt="肺圖"> </figure>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為臟之長,為心之蓋。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華元化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臟之華蓋。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龠。

<figure> <img alt="腸圖"> </figure>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迴腸當臍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傳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按回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者,即迴腸之更大者。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也。下連肛門,是為穀道後陰,一名魄門。總皆大腸也。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

<figure> <img alt="手陽明大腸經圖"> </figure>

左右共四十穴

<figure> <img alt="足陽明胃經圖"> </figure>

左右共九十穴

<figure> <img alt="胃圖"> </figure>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播於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幽門。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figure> <img alt="脾圖"> </figure>

遺篇刺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是經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滑氏曰:掩乎太倉。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旁。

<figure> <img alt="足太陰脾經圖"> </figure>

左右共四十二穴

<figure> <img alt="手少陰心經圖"> </figure>

左右共十八穴

<figure> <img alt="心圖"> </figure>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舌。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figure> <img alt="小腸圖"> </figure>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figure> <img alt="手太陽小腸經圖"> </figure>

左右共三十八穴

<figure> <img alt="足太陽膀胱經圖"> </figure>

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figure> <img alt="膀胱圖"> </figure>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figure> <img alt="腎圖"> </figure>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

<figure> <img alt="足少陰腎經圖"> </figure>

左右共五十四穴

<figure> <img alt="手厥陰心包絡經圖"> </figure>

左右共一十八穴

<figure> <img alt="心胞絡圖"> </figure>

心包一臟,難經言其無形。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漫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又按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一節。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者,其即此經之謂歟?

<figure> <img alt="三焦圖"> </figure>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後附翼中有三焦包絡出焉。是經少血多氣。命門辨,宜互參考。中藏經曰: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

<figure> <img alt="手少陽三焦經圖"> </figure>

左右共四十六穴

<figure> <img alt="足少陽膽經圖"> </figure>

左右共八十六穴

<figure> <img alt="膽圖"> </figure>

六節藏象論曰: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是經多血少氣。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府,號曰將軍。主藏而不瀉。

<figure> <img alt="肝圖"> </figure>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繫上絡心肺,下亦無竅。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刺禁論曰:肝生於左。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

<figure> <img alt="足厥陰肝經圖"> </figure>

左右共二十八穴

<figure> <img alt="任脈圖"> </figure>

二十四穴

<figure> <img alt="督脈圖"> </figure>

二十八穴

竅陰 俠谿 地五會 臨泣 丘墟 懸鐘 陽輔 光明 外丘 陽交 陽陵泉 陽關 中瀆 環跳

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後,左右凡三十六穴:(起足小指外側端,行三陽之後。)

至陰 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門 申脈 僕參 崑崙 跗陽 飛陽 承山 承筋 合陽 委中 委陽 浮郄 殷門 承扶

任督解

任督二脈,為人身陰陽之綱領。任行於腹,總諸陰之會,故為陰脈之海;督行於背,統諸陽之綱,故為陽脈之海。二脈皆起於會陰。啟玄子曰:甲乙經、圖經以任脈循背者謂之督脈,自少腹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則是以背腹陰陽別為名目耳。然衝脈亦起於胞中,並足少陰而上行,是任脈督脈衝脈,乃一源而三歧者。故人身之有腹背,猶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後,猶二陸之分陰陽也。

<figure> <img alt="內景圖"> </figure>

心系七節。七節之旁,中有小心,以腎系十四椎下,由下而上,亦七節也。

舊圖有精道循脊背、過肛門者,甚屬非理,而且無子宮命門之象,皆大失也,今改正之。

唇口喉舌腸胃尺寸數

唇至齒,長九分。齒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難經曰:重十二兩。)喉嚨,難經曰: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計九節。腸胃,自胃至腸總長五丈八尺四寸,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自唇所入,至肛所出,共長六丈四寸四分,小大回腸,共三十二曲。(上義俱出腸胃篇,詳藏象類二十六。)

內景賦

嘗計夫人生根本兮由乎元氣。表裡陽陽兮升降沉浮。出入運行兮周而復始,神機氣立兮生化無休。經絡兮行乎肌表,臟腑兮通於咽喉。咽在前,其形堅健;喉在後,其質和柔。喉通呼吸之氣,氣行五臟;咽為飲食之道,六腑源頭。氣食兮何能不亂,主宰者會厭分流。從此兮下咽入膈,臟腑兮陰陽不侔。五臟者,肺為華蓋而上連喉管;肺之下,心包所護而君主可求。此即膻中,宗氣所從。膈膜周蔽,清虛上宮。脾居膈下,中州胃同。膜聯胃左,運化乃功。肝葉障於脾後,膽腑附於葉東。兩腎又居脊下,腰間有脈相通。主閉蟄封藏之本,為二陰天一之宗。此屬喉之前竅,精神須賴氣充。又如六腑,陽明胃先。熟腐水穀,胃脘通咽。上口稱為賁門,穀氣從而散宣。輸脾經而達肺,誠臟腑之大源。歷幽門之下口,聯小腸而盤旋。再小腸之下際,有闌門者在焉。此泌別之關隘,分清濁於後前。大腸接其右,導渣穢於大便;膀胱無上竅,由滲泄而通泉。羨二陰之和暢,皆氣化之自然。再詳夫臟腑略備,三焦未言。號孤獨之府,擅總司之權。體三才而定位,法六合而象天。上焦如霧兮,靄氤氳之天氣;中焦如漚兮,化營血之新鮮。下焦如瀆兮,主宣通乎壅滯;此所以上焦主內而不出,下焦主出而如川。又總諸臟之所居,隔高低之非類。求脈氣之往來,果何如而相濟。以心主之為君,朝諸經之維繫。是故怒動於心,肝從而熾。欲念方萌,腎經精沸。構難釋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脈澀而氣沉,為悲憂於心內。惟脈絡有以相通,故氣得從心而至。雖諸臟之歸心,實上系之聯肺。肺氣何生?根從脾胃。賴水穀於敖倉,化精微而為氣。氣旺則精盈,精盈則氣盛。此是化源根,坎里藏真命。雖內景之緣由,尚根苗之當究。既云兩腎之前,又曰膀胱之後。出大腸之上左,居小腸之下右。其中果何所藏?蓄坎離之交姤。為生氣之海,為元陽之竇。闢精血於子宮,司人生之夭壽。稱命門者是也,號天根者非謬。使能知地下有雷聲,方悟得春光彌宇宙。

<figure> <img alt="十六絡穴圖"> </figure>

經脈篇止千五絡,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是共十六絡也。然足太陰絡曰公孫,而復有脾之大絡曰大包,足陽明絡曰豐隆,而復有胃之大絡曰虛里,故諸經之絡皆一,而惟脾胃之絡皆二。

宗營衛三氣解

<figure> <img alt="宗營衛三氣圖"> </figure>

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決氣篇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者,是謂宗氣。宗之為言大也。

營氣者,陰氣也,水穀之精氣也。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營氣出於中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上注於肺,受氣取汁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其行始於太陰肺經,漸降而下,而終於厥陰肝經,隨宗氣而行於十二經隧之中,故曰清者為營,營行脈中。

衛氣者,陽氣也,水穀之悍氣也。其浮氣之慓疾滑利而不循於經者,為衛氣。衛氣出於下焦,漸升而上,每日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之睛明穴,上行於頭,晝自足太陽始,行於六陽經以下陰分,夜自足少陰始,行於六陰經復注於腎,晝夜各二十五周,不隨宗氣而自行於各經皮膚分肉之間,故曰濁者為衛,衛行脈外。

卷四

經絡(二)

<figure> <img alt="臟腑井原不同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十二經井滎腧原經合總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太陽少陽井合圖一"> </figure> <figure> <img alt="太陽少陽井合圖二"> </figure> <figure> <img alt="陽明太陰井合圖一"> </figure> <figure> <img alt="陽明太陰井合圖二"> </figure> <figure> <img alt="少陰厥陰井合圖一"> </figure> <figure> <img alt="少陰厥陰井合圖二"> </figure>

井滎腧經合解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曰: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夫所出為井者,如水源出井,其氣正深,北方水也。所溜為滎者,滎,小水也,脈氣尚微,東方春也。所注為腧者,腧,輸也,經由此而輸彼,其氣方盛,南方夏也。所行為經者,經氣大行,正盛於此,應長夏也。所入為合者,脈氣由此內行,歸合於腑臟,西方金也。(按六十五難曰: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臟,故言所入為合也。似亦近理,但證之本經諸篇,則皆不合,當以經旨為是,因敢僭為改正,又詳針刺類第十七。)然經絡遍身,無往非穴,今各經之井滎腧經合穴,皆在手足而不逾肘膝者,正以手肘足膝,是為四關,四關者,乃關節之處,所以系周身三百六十五節之氣也。本篇曰: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非皮肉筋骨也。又曰:四關主治五臟。是知周身經絡,皆不出於四關,而十經之要穴,皆不離於手足,欲求經絡之妙者,必加意於關節之會焉。

井滎陰陽配合五行剛柔

靈樞本輸篇曰;肺出於少商為井木,心出於中衝為井木,肝出於大敦為井木,脾出於隱白為井木,腎出於湧泉為井木,此五臟之井皆始於木也。又曰:膀胱出於至陰為井金,膽出於竅陰為井金,胃出於厲兌為井金,三焦出於關衝為井金,小腸出於少澤為井金,大腸出於商陽為井金,此六腑之井皆始於金也。此靈樞發各經金木之理,而未悉五行生合之義;及六十四難經乃始分析五行剛柔,而滑伯仁又詳註陰井木生陰滎火,陰滎火生陰腧土,陰腧土生陰經金,陰經金生陰合水,陽井金生陽滎水,陽滎水生陽腧木,陽腧木生陽經火,陽經火生陽合土也。又如陰井乙木,陽井庚金,是乙與庚合也;陰滎丁火,陽滎壬水,是丁與壬合也;陽腧甲木,陰腧己土,是甲與己合也;陽經丙火,陰經辛金,是丙與辛合也;陽合戊土,陰合癸水,是戊與癸合也。庚為陽金,故曰陽井庚者,乙之剛也;乙為陰木,故曰陰井乙者,庚之柔也。此其生髮象四時,潮宗合河海,上下有相生之義,陰陽有相配之理,蓋其上法天時,中合人事,而下應地理者乎!

十二原解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云: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谿,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脖胦,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本輸篇乃以太淵、大陵、太衝、太白、太谿等五原為五臟之腧,六腑則膀胱之束骨為腧,京骨為原;膽之臨泣為腧,丘墟為原;胃之陷谷為腧,衝陽為原;三焦之中渚為腧,陽池為原,小腸之後溪為腧,腕骨為原;大腸之三間為腧,合谷為原。又曰:心出於中衝,溜於勞宮,注於大陵,行於間使,入於曲澤,手少陰也。(中衝以下皆手心主經穴,本篇直指為手少陰,而少明經腧,別無載者。)邪客篇: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岐伯曰: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即神門穴,手少陰腧也。)其餘脈出入屈折,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王氏注氣穴論臟腧五十穴,亦惟有心主井腧,而無心經之五腧。惟獨繆刺篇曰: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王氏注謂神門穴為手少陰之腧者,蓋亦本於邪客篇也。

愚按前三篇之說,各有不同。在九針十二原篇止言五臟之原左右各二,而復有膏之原,肓之原,共為十二原。在本輸篇則以前篇五臟之原為五腧,復有六腑之原,而無膏肓之原,且手少陰之脈獨無腧,而以手厥陰之腧代之。在邪客篇則明指手少陰之腧,在掌後銳骨之端,而亦皆無少陰井滎經合併膏肓等原。難經亦然。及查甲乙經乃云:少衝者木也,少陰脈所出為井;少府者火也,少陰脈所溜為滎;神門者土也,少陰脈所注為腧;靈道者金也,少陰脈所行為經;少海者水也,少陰脈所入為合,而十二經之井滎始全矣。然詳求腧原之義,如九針十二原篇及本輸篇所云,則陰經之原即腧也;陽經雖有腧原之分,而腧過於原,亦為同氣。故陽經治原,即所以治腧也;陰經治腧,即所以治原也。六十六難曰:十二經皆以腧為原者何也?然。五臟腧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又曰: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及考之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則曰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然則腧可合原,經亦可合原矣。蓋腧在原之前,經在原之後,穴鄰脈近,故其氣數皆相應也。義見針刺類十七。

<figure> <img alt="上中下本標中氣圖"> </figure>

六經之氣,以風寒熱濕火燥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本標之中見者為中氣。中氣者,如少陽厥陰為表裡,陽明太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表裡相通,則彼此互為中氣。義出六微旨大論,詳運氣類六。

<figure> <img alt="臟腑應天本標中氣圖"> </figure>

臟腑經絡之標本,臟腑為本居里,十二經為標居表,表裡相絡者為中氣居中。所謂相絡者,乃表裡互相維絡,如足太陽膀胱經絡於腎,足少陰腎經亦絡於膀胱也。余仿此。

標本中氣從化解

(詳標本類第一章。)

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啟玄子注曰:少陽之本火,太陰之本濕,本末同,故從本也。少陰之本熱,其標陰,太陽之本寒,其標陽,本末異,故從本從標。陽明之中太陰,厥陰之中少陽,本末與中不同,故不從標本從手中也。從本從標從中,皆以其為化生之用也。此注殊欠明顯,即汪石山圖注,亦隱晦難解。愚按少陽太陰從本者,以少陽本火而標陽,太陰本濕而標陰,標本同氣,故當從本。然少陽太陰亦有中氣而不言從中者,以少陽之中,厥陰木也,木火同氣,木從火化矣,故不從中也;太陰之中,陽明金也,土金相生,燥從濕化矣,故不從中也。少陰太陽從本從標者,以少陰本熱而標陰,太陽本寒而標陽,標本異氣,故或從本,或從標,而治之有先後也。然少陰太陽亦有中氣,以少陰之中,太陽水也,太陽之中,少陰火也,同於本則異於標,同於標則異於本,故皆不從中氣也。至若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者,以陽明之中,太陰濕土也,亦以燥從濕化矣;厥陰之中,少陽火也,亦以木從火化矣。故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氣也。要之五行之氣,以木遇火,則從火化,以金遇土,則從濕化,總不離於水流濕,火就燥,同氣相求之義耳。故本篇曰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必詳明標本化生之所自,則知所以調治之矣。故張子和標本運氣歌曰:少陽從本為相火,太陰從本濕土坐,厥陰從中火是家,陽明從中濕是我,太陽少陰標本從,陰陽二氣相包裹,風從火斷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萬病能將火濕分,徹開軒岐無縫鎖。又其十二經水火分治歌,其義大同,皆本諸此,詳載儒門事親第十四卷中。

愚按六經從本從標從中者,蓋以同類相從,歸六氣於水火,總萬病於陰陽,二者而已。此誠造化自然之道,然而經旨深邃,未易推測,自啟玄子以來,注皆未得。及戴人張子和始發明火濕二字之義,甚得其要,意謂標本相從之理,止於是矣。繼自劉宗厚而下,莫不宗之。愚亦深以為然,獨惜其治法之有未盡善者,謂風從火斷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也。此概指六氣從化,皆為有餘,而欲以汗下二法盡之。若然,則諸病之化,豈盡屬有餘而必無不及者耶?殊失聖經本意矣。在內經之言,蓋特舉陰陽所化之理,本非謂其有餘;而子和之意,則但見其有餘之為病,而不知其不及之難化也。夫六經之氣,時有盛衰,氣有餘則化生太過,氣不及則化生不前。從其化者化之常,得其常則化生不息;逆其化者化之變,值其變則強弱為災。如木從火化也,火盛則木從其化,此化之太過也;陽衰則木失其化,此化之不前也。燥從濕化也,濕盛則燥從其化,此化之太過也;土衰則金失其化,亦化之不前也。五行之氣,正對俱然,此本標化生之理所必然者。化而太過者宜抑,化而不及者不宜培耶?治失其當,又安得謂之善哉?知乎此,則可與言化生之妙用矣。

<figure> <img alt="面部圖"> </figure>

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首面上於闕庭,王宮在於下極,五臟安於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見,明堂潤澤以清,五官惡得無辨乎?(詳《類經》脈色類)

<figure> <img alt="臟腑色見面部圖"> </figure>

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男子色在於面王,為小腹痛,下為卵痛,其圜直為莖痛。在女子為膀胱子處之病,散為痛,搏為聚。

<figure> <img alt="肢節色見面部圖"> </figure>

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

<figure> <img alt="手十指應十日圖"> </figure>

出靈樞陰陽系日月篇

<figure> <img alt="手足陰陽應十二月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十二經脈合十二經水圖"> </figure>

出經水篇

<figure> <img alt="身形應九野太乙所在天忌圖"> </figure>

九宮八風篇以八節分八宮而稱為太一所居者,正合月建之序。蓋月建所在之方,即時令所王之位,人身之氣,無不應之。故凡針灸家當知避忌者,恐傷其王氣耳。

太一人神避忌歌

(針灸破癰切宜忌之。)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左足求。春分左脅倉門震,乙卯日見定為仇。立夏戊辰己巳巽,陰洛宮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值膺喉離首頭。立秋右手當玄委,戊申己未坤上游。秋分倉果西方兌,辛酉還從右脅求。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己亥乾位收。冬至坎方臨葉蟄,壬子腰尻下竅流。五臟六腑並臍腹,招搖諸戊己中州。

逐日人神所在歌

(忌針灸。)

人神之法將何起?一日先從足大指。二日外踝三股內,四在腰髀五口裡。六手七居內踝次,八腕九尻十腰背。十一鼻柱二髮際,十三牙齒皆相類。十四胃脘五遍身,六胸十七氣衝尋。十八股內十九足,二十內踝須分明。二十一在手小指間,二十二外踝二十三肝。(及足。)二十四手陽明勿錯,二十五足陽明一般。二十六在胸二十七膝,二十八陰中勿相逼。二十九元來膝脛前,三十足趺須記得。

血忌歌

(忌針灸刺血。)

血忌正牛二月羊,三當避虎四猴鄉。五兔六雞皆可畏,七龍八狗正剛強。九在蛇宮十在亥,十一偏嫌馬伏藏。十二月中逢鼠位,是名血忌必須防。

十干人神所在

甲日(在頭)。乙日(在項)。丙日(在肩臂)。丁日(在胸脅)。戊日(在腹)。己日(在背)。庚日(在膝)。辛日(在脾)。壬日(在腎)。癸日(在足)。

十二支人神所在

子日(在目)。丑日(在耳)。寅日(在胸。一云面及口)。卯日(在鼻。一云在脾)。辰日(在腰)。巳日(在手。一云在頭口)。午日(在心腹)。未日(在足。一云在足心)。申日(在頭。一云在肩腰)。酉日(在背。一云在脛)。戌日(在頭。一云在咽喉)。亥日(在項。一云在臂脛膝)。

十二時人神所在

子時(在踝)。丑時(在頭)。寅時(在耳。一云在目)。卯時(在面。一云在耳)。辰時(在項。一云在口)。巳時(在乳。一云在肩)。午時(在胸脅)。未時(在腹)。申時(在心)。酉時(在膝。一云在背脾)。戌時(在腰。一云在陰左右)。亥時(在股)。

上皆人神所在,並不宜針灸,慎之慎之!

禁針穴歌

(共三十一穴。)

禁針穴道要先明,腦戶囟會及神庭。絡郄、玉枕、角孫穴,顱囟承泣隨承靈。神道、靈臺、膻中忌,水分、神闕並會陰。橫骨、氣衝、手五里,箕門、承筋及青靈。乳中、上臂三陽絡,二十三穴不可針。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陽交內亦通論。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無妊娠。外有云門並鳩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時人悶倒,三裡急補人還平。

禁灸穴歌

(四十七穴。)

禁灸之穴四十七,承光、啞門、風府逆。睛明、攢竹、下迎香,天柱、素髎、上臨泣。腦戶、耳門、瘈脈通,禾髎、顴髎、絲竹空。頭維、下關、人迎等,肩貞、天牖、心俞同。乳中、脊中、白環俞,鳩尾、淵腋如周滎。腹哀、少商並魚際,經渠、天府及中衝。陽池、陽關、地五會,漏谷、陰陵、條口逢。殷門、申脈、承扶忌,伏兔、髀關連委中。陰市下行尋犢鼻,諸穴休將艾火攻。

針灸諸則

一,凡諸病之作,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導之,灸以溫暖之,治畢須好將護,忌生冷醋滑等物,若不知慎,必反生他疾。

一,凡灸頭與四肢,必火足氣到,方能愈病;然頭巔四肢肉薄,若並灸之,則血氣絕於下,宜時為歇火,或隔日再報,使血脈通達,火氣流行,積數充足,自然除疾。又如本經針法多雲刺入三分、灸三壯之類,乃概舉大綱,未盡心法;且手足皮薄,宜炷小數少,腹背肉厚,宜炷大壯多,皆當以意推測。若灸背者,宜熟斯佳也。凡灸察生熟之候,當以人之盛衰老少肥瘦為則。凡灸臍下久冷、疝瘕痃癖、氣塊伏梁積氣,宜艾炷大。又小品諸方云:腹背宜灸五百壯。四肢則但去風邪,不宜多灸,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得過,隨年數。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之穴,灸不過七七壯。艾炷不須大,以竹筋頭作炷,正當脈上灸之。若灸此處而炷大灸多,令人永無心力。如頭頂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穴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瘦無力。既復失精神,又加於細瘦,即脫人真氣也。

一,凡微數之脈,及新得汗後,並忌灸。

一,凡人年三十以上,若灸頭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以三里穴能下氣也。凡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壯,每日常灸,氣下乃止。

一,凡灸法,須先發於上,後發於下;先發於陽,後發於陰。凡針刺大法,多宜在午時之後,不欲在午時之前。

九針圖(出九針論)

<figure> <img alt="九針圖一"> </figure>

鑱針:其頭大,其末銳,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漸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用之。

圓針:筒其身,卵其鋒,取法於絮針,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滿身用之。

鍉針:其身大,其末圓,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氣出。

鋒針:筒其身,鋒其末,取法於絮針,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用之。九針十二原篇曰:刃三隅,以發痼疾。

<figure> <img alt="九針圖二"> </figure>

鈹針: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用之。

圓利針:尖如犛,且圓且銳,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取法於犛,針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

毫針:尖如蚊虻喙,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

<figure> <img alt="九針圖三"> </figure>

長針:長其身,鋒其末,取法於綦針,長七寸, 主取深邪遠痹。

大針:其鋒微圓,取法於鋒針,長四寸,主取大氣不出關節。

卷五

經絡(三)

諸部經絡發明

頭面部 喉口唇舌部 頸肩部 胸腹部 背部 脅肋部 四肢部 皮毛肌肉部 筋骨血脈部 臟腑部 前後陰部

〔頭面部〕

巔:足太陽交巔。足厥陰與督脈會於巔。(俱經絡二。)手少陽別於巔。(經絡三。)足少陽之筋,交巔上。(經絡四。)督脈上額交巔入絡腦。(經絡二十七。)

腦髓:足太陽直者入絡腦。(經絡二。)足陽明循眼系入絡腦。(經絡十三。)諸髓者皆屬於腦。(經絡二十一。)腦為髓之海。(經絡三十二。)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疾病八十。)髓者以腦為主。(疾病三十六)。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疾病八十一。)

額顱:足陽明循髮際至額顱。足太陽上額。足厥陰上出額。(俱經絡二。)足少陽之筋,直者上額角。手少陽之筋,結於角。(俱經絡四。)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此五絡皆上絡左角。(針刺三十。)

頭:足少陽上抵頭角。(經絡二。)足太陽之筋,直者上頭。手陽明之筋,直者上左角絡頭。(俱經絡四。)督脈之別散頭上。(經絡五。)頭者精明之府。(疾病類九十一。)

面:任脈循面。(經絡二十七。)足少陽之別,散於面。手少陰出於面。(俱經絡三。)諸陽之會皆在於面。(疾病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藏象二十。)心者生之本。其華在面。(藏象類二。)

目(附命門):目者肝之官也。(脈色三十一。)東方色青,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象四。)東方生風,在竅為目。(藏象五。)敷和之紀,其主目。(運氣十三。)任脈入目。督脈與太陽起於目內眥。其少腹直上者,上系兩目之下。(俱經絡二十七。)蹺脈屬目內眥,氣不營則目不合。(經絡二十八。)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俱針刺四十四。)足太陽起目內眥。(經絡二。)足太陽之筋,支者為目上網。足陽明之筋,上合於太陽,為目下網。足少陽之筋,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俱經絡四。)足陽明還系目系。(經絡三。)足少陽起目銳眥,至銳眥後。手太陽至目銳眥,支者至目內眥。手少陽至目銳眥。手少陰系目系。足厥陰連目系。(俱經絡二。)手少陰合目內眥。(經絡三。)手陽明之別者,合於宗脈。(經脈五。)足少陽別者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眥。(經絡三。)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經絡二十二。)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夜則氣行於陰而復合於目。(經絡二十五。)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藏象二十。)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疾病八十。)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疾病七十九。)諸脈者皆屬於目。(經絡二十一。)五臟六腑,目為候。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俱疾病五十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目者,心使也。(俱疾病八十一。)

命門:太陽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經絡十二、三十。)

鼻(附天牝):鼻者肺之官也。(脈色三十一。)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象四。)肺主鼻,在竅為鼻。(藏象五。)審平之紀,其主鼻。(運氣十三。)手陽明上挾鼻孔。足陽明起於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手太陽支者抵鼻。(俱經絡二。)足陽明之筋,下結於鼻。足太陽之筋,結於鼻。(俱經絡四。)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藏象二十。)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經絡二十二。)

天牝:天牝從來,復得其往。(論治二十。)

耳:耳者,腎之官也。(脈色三十一。)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象四。)腎主耳。在竅為耳。(藏象五。)足太陽支者,至耳上角。足陽明循頰車上耳前。足少陽下耳後;支入耳中,出耳前。手太陽入耳中。手少陽系耳後,出耳上角;支入耳中,出耳前。(俱經絡二。)手陽明之別者,入耳合於宗脈。(經絡五。)足少陽之筋,出太陽之筋,循耳後。足陽明之筋,其支者結於耳前。手太陽之筋,結於耳後完骨;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俱經絡四。)手厥陰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經絡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藏象二十。)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針刺三十。)足少陽之標在窗籠者,耳也。(經絡十二。)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疾病七十九。)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經絡二十二。)

枕骨:足太陽之筋,直者結於枕骨。足少陰之筋,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俱經絡四。)

完骨:足太陽之筋,上結於完骨。手太陽之筋,結於耳後完骨。(俱經絡四。)手厥陰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經絡三。)

顴:手太陽斜絡於顴。(經絡二。)

頄:足太陽之筋,支者下結於頄。足陽明之筋,合於頄。手陽明之筋,支者結於頄。足少陽之筋,結於頄。(俱經絡四。)蹺脈入頄。(經絡二十八。)

䪼:手太陽支者上䪼。手少陽至䪼。足少陽抵於䪼。(俱經絡二。)足陽明上頞䪼。(經絡三。)

頰:手陽明支者貫頰。手太陽支者,循頸上頰。手少陽下頰。足少陽下加頰車。足厥陰支者下頰裡。足陽明循頰車。(俱經絡二。)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經絡十。)手少陽之筋,其支者當曲頰。(經絡四。)

頤:任脈上頤。督脈上頤。(俱經絡二十七。)足陽明循頤後下廉。(經絡二。)足少陽之別,出頤頷中。(經絡三。)

頷:足少陽之筋,下走頷。手太陽之筋,結於頷。手少陽之筋,上乘頷。手陽明之筋,直者下右頷。(俱經絡四。)

顏:足太陽之筋,下顏。(經絡四。)

人中:手陽明交人中。(經絡二。)

承漿;足陽明下交承漿。(經絡二。)

〔喉口唇舌部〕

咽喉;任脈至咽喉。督脈入喉。(俱經絡二十七。)衝脈任脈會於咽喉。(藏象十七。)足陽明循喉嚨。手太陽循咽。足少陽循喉嚨。足厥陰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手少陰支者,上挾咽。(俱經絡二。)足少陽之別,上挾咽。足陽明上循咽。足太陰合於陽明,上行結於咽。手少陰之正,上走喉嚨。手厥陰出循喉嚨。手陽明上循喉嚨。手太陽循喉嚨。(俱經絡三。)足陽明挾咽之動脈。(經絡十。)上焦並咽以上。(經絡二十三。)

嗌:足太陰脈絡嗌。(疾病十三。)

會厭: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足之少陰,絡於橫骨,終於會厭。(俱針刺四十五。)

口: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象四。)脾主口,在竅為口。(藏象五。)備化之紀,其主口。(運氣十三。)手陽明挾口。足陽明上挾口。(俱經絡二。)足陽明出於口。(經絡三。)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經絡二十二。)衝任之脈絡唇口。(藏象十七。)

唇: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藏象八。)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其華在唇四白。(藏象二。)督脈環唇。(經絡二十七。)足陽明環唇。足厥陰環唇內。(俱經絡二。)口唇者,脾之官也。(脈色三十一。)唇舌者,肌肉之本也。(疾病九十五。)

舌:舌者心之官也。(脈色三十一。)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故病在舌本。(藏象四。)足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疾病六十二。)心主舌,在竅為舌。(藏象五。)升明之紀,其主舌。(運氣十三。)足太陰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挾舌本。(俱經絡二。)足太陰貫舌中。足少陰直者,系舌本。(俱經絡三。)足少陰舌下。(經絡九。)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經絡十二。)足之少陰,上繫於舌。(針刺四十五。)手少陰之別,系舌本。(經絡五。)手少陽之筋,支者入系舌本。足太陽之筋,支者別入結於舌本。(俱經絡四。)上焦上至舌。(經絡二十三。)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疾病九十五。)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藏象二十。)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經絡二十二。)

齒牙:手陽明入下齒中。足陽明下循鼻外,入上齒中。(俱經絡二。)手陽明之別,遍齒。(經絡五。)手少陽之筋,支者上曲牙。(經絡四。)足陽明循牙車。(經絡十三。)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針刺四十四。)齒者,骨之所終也。(氣味三。)

〔頸肩部〕

項頸:督脈之別上項。(經絡五。)督脈還出別下項。(經絡二十七。)足太陽下項。足少陽循頸。手太陽循頸。手少陽上項。足厥陰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俱經絡二。)足太陽從膂上出於項。足少陰系舌本,復出於項。(俱經絡三。)足陽明之別,上頭項。(經絡五。)頸中央之脈,督脈也。(經絡十。)足少陰之筋,挾膂上至項。手太陽之筋,其支者循頸,出走太陽之前。手陽明筋直者,從肩髃上頸。(俱經絡四。)衝脈上者出於頏顙。(針刺二十。)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後出於項中。(疾病八十一。)

肩:足太陽循肩髆內,下貫胛。足少陽至肩上。手太陽繞肩胛,交肩上。手陽明上肩,出髃骨之前廉。手少陽循臑外上肩。(俱經絡二。)手太陽之別,絡肩髃。手陽明之別,上乘肩髃。(俱經絡五。)足太陽之筋,支者結於肩髃。手陽明之筋,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手太陰之筋,結肩前髃。(俱經絡四。)督脈之別,當肩胛左右走太陽。(經絡五。)督脈循肩髆。(經絡二十七。)

缺盆:足陽明入缺盆。足少陽入缺盆。手太陽入缺盆。手陽明出入缺盆。手少陽出入缺盆。(俱經絡二。)足太陽之筋,上出缺盆。足陽明之筋,至缺盆而結。足少陽之筋,結於缺盆。(俱經絡四。)手太陰上出缺盆。(經絡三。)五臟六腑,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藏象二十九。)

〔胸腹部〕

胸:足少陽下胸中。足少陰注胸中。手厥陰起胸中。(俱經絡二。)手少陽之別,注胸中。脾之大絡布胸。(俱經絡五。)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經絡三。)足太陰之筋,散於胸中。手太陰之筋,下結胸裡。手少陰之筋,結下胸中。手厥陰之筋,入腋散胸中。(俱經絡四。)衝脈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經絡二十七。)蹺脈上循胸裡。(經絡二十八。)

膻中:手少陽布膻中。(經絡二。)足厥陰絡於膻中。(經絡三十。)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疾病五十六。)

膈:手太陽下膈。手少陽下膈。手厥陰下膈。足少陽貫膈。足太陰上膈。足厥陰上貫膈。足陽明下膈。足少陰從腎,上貫肝膈。(俱經絡二。)

乳:足陽明下乳內廉。(經絡二。)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經絡三。)足少陽之筋,繫於膺乳。手少陰之筋,交太陰,挾乳里。(俱經絡四。)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左乳下。(脈色十一。)

鳩尾:任脈之別,下鳩尾。(經絡五。)

腹:足陽明之正,入於腹裡。(經絡三。)足陽明之筋,上腹而布。(經絡四。)足太陰上入腹。足厥陰抵小腹。(俱經絡二。)任脈之別,散於腹。(經絡五。)任脈者,循腹裡。(經絡二十七。)小腹臍下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針刺五十三。)

臍:足陽明下挾臍。(經絡二。)足太陰之筋,結於臍。手少陰之筋,下繫於臍。(俱經絡四。)衝脈者,起於氣街,並足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督脈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俱經絡二十七。)

〔背部〕

背脊:西方白色,入通於肺,故病在背。(藏象四。)足太陽挾脊。足少陰貫脊。(俱經絡二。)足陽明之筋,上循脅屬脊。足太陰之筋,內者著於脊。足少陰之筋,循脊內。手陽明之筋,支者挾脊。(俱經絡四。)督脈貫脊。(經絡二十七。)背者,胸中之府。(疾病九十一。)邪在小腸者,屬於脊。(針刺四十七。)

膂:足太陽入循膂。(經絡二。)足少陰之筋,挾膂上項。(經絡四。)督脈之別,挾膂貫膂。(經絡五。)

腰:足太陽抵腰中。(經絡二。)足少陰之別,貫腰。(經絡五。)督脈挾脊抵腰中。(經絡二十七。)腰者腎之府。(疾病九十一。)

〔脅肋部〕

腋:足少陽直者下腋。手太陰橫出腋下。手少陰下出腋下。手厥陰上抵腋下。(俱經絡二。)手太陽之正,入腋走心。手少陰之正,別入淵腋兩筋之間。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俱經絡三。)足太陽之筋,支者從腋後外廉,入腋下。足少陽之筋,其直者上走腋前廉。手太陽之筋,入結於腋下。(俱經絡四。)脾之大絡名大包,出淵腋下三寸。(經絡五。)上焦布胸中走腋。(經絡二十三。)

脅:足少陽循脅裡,直者過季脅。手厥陰出脅。足厥陰布脅肋。(俱經絡二。)足陽明之筋,上循脅。手太陰之筋,下抵季脅。手厥陰之筋,前後挾脅。(俱經絡四。)脾之大絡,布脅。(經絡五。)

肋:足太陰之筋,循腹裡,結於肋。(經絡四。)

〔四肢部〕

四肢: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疾病十三。)四肢者,諸陽之本也。(疾病十二。)

手大指:手太陰出手大指端。(經絡二。)

手食指:手太陰支者,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手陽明起大指次指端。(俱經絡二。)

手中指:手厥陰循中指出其端。(經絡二。)

手名指:手厥陰支者,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起手小指次指之端。(俱經絡二。)

手小指:手太陽起小指之端。手少陰循小指之內出其端。(俱經絡二。)

手掌:手太陰之別,直入掌中。(經絡五。)手少陰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手厥陰入掌中。(俱經絡二。)

手腕:手太陰從腕後。手太陽循手外側上腕。手少陽循手表。(俱經絡二。)手太陽之筋,結於腕。手少陽之筋,結於腕。手陽明之筋,結於腕。(俱經絡四。)手太陰之別,名列缺,起腕上。手少陰之別,名通里,去腕寸半,別而上行。手心主之別,名內關,去腕二寸,出兩筋間。手太陽之別,名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手陽明之別,名偏歷,去腕三寸,入太陰。手少陽之別,名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俱經絡五。)

合谷:手陽明出合谷兩骨間。(經絡二。)

寸口:手太陰之筋,循大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經絡四。)

手踝:手太陽循手外側,出踝中。(經絡二。)

肘:手太陽出肘內側兩筋之間。手陽明入肘外廉。手少陽上貫肘。手太陰行心主之前,下肘中。手少陰下肘內。(俱經絡二。)手太陽之筋,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手厥陰之筋,與太陰並行,給於肘內廉。(俱經絡四。)

臂:手太陽循臂骨下廉。手陽明循臂上廉。手少陽出臂外兩骨之間。手太陰循臂內。手少陰循臂內後廉。手厥陰下臂行兩筋之間。(俱經絡二。)手厥陰之筋,上臂陰;其支者,結於臂。(經絡四。)

臑:手太陽上循臑外後廉。手陽明上臑外前廉。手少陽循臑外。手太陰下循臑內。手少陰下循臑內後廉。手厥陰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俱經絡二。)

足: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疾病三十四。)

足大指:足太陰起於大指之端,循內側。足陽明支者,入大指,出其端。足少陽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厥陰起大指叢毛之際。(俱經絡二。)手少陽三焦下腧,在於足大指之前,少陽之後。(經絡十六。)衝脈入足大指。(經絡十三。)

足中指:足陽明入中指內間;其支者,入外間。(經絡二。)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經絡四。)

足名指:足少陽入小指次指之間。(經絡二。)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經絡四。)

足小指:足太陽循京骨,至小指外側。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俱經絡二。)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經絡四。)

足心:足少陰邪走足心。(經絡二。)衝脈入足下。(經絡十三。)

足本節:足太陰之別,名公孫,去本節後一寸,走陽明。(經絡五。)

足跗:足陽明下足跗。足少陽循足跗上。足厥陰上循足跗上廉。(俱經絡二。)足陽明之筋,結於跗上。(經絡四。)衝脈別者,出跗屬上下。(經絡十三。)

足跟:足太陽之筋,上循跟。(經絡四。)足少陰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經絡二。)

踵:足太陽之筋,循足外踝,結於踵。足少陰並足太陰之筋,結於踵。(俱經絡四。)

內踝:足太陰上內踝前廉。足厥陰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俱經絡二。)足太陰之筋,上結於內踝。足厥陰之筋,上結於內踝之前。足少陰之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俱經絡四。)足少陰之別,名大鐘,當踝後,繞跟走太陽。足厥陰之別,名蠡溝,去內踝五寸,走少陽。(俱經絡五。)衝脈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經絡十三。)蹺脈上內踝之上。(經絡二十八。)

外踝:足太陽出外踝之後。足少陽下出外踝之前。(俱經絡二。)足太陽之筋,上結於踝。足少陽之筋,上結外踝。(俱經絡四。)足太陽之別,名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足少陽之別,名光明,去踝五寸,走厥陰。足陽明之別,名豐隆,去踝八寸,走太陰。(俱經絡五。)

足脛:足陽明循脛外廉。足太陰循脛骨後。(俱經絡二。)足厥陰之別,循脛。(經絡五。)足少陽之筋,上循脛外廉。(經絡四。)衝脈循脛骨內廉,溫足脛。(經絡十三。)衝脈下者,伏行骭骨內。(針刺二十。)

腨:足太陽下貫腨內。足少陰上腨內。(俱經絡二。)足太陽之筋,別者結於腨外。(經絡四。)三焦下腧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經絡十六。)

膝:足陽明下膝臏中。足太陰上膝股內前廉。足少陽出膝外廉。(俱經絡二。)足太陽之筋,自外踝邪上結於膝。足陽明之筋,上結於膝外廉。(俱經絡四。)膝者筋之府。(疾病九十一。)

輔骨:足少陽下外輔骨之前。(經絡二。)足陽明之筋,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足太陰之筋,直者絡於膝內輔骨。足少陰之筋,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足少陽之筋,支者別起外輔骨。足厥陰之筋,上結內輔之下。(俱經絡四。)

膕中:足太陽從後廉下合膕中。足少陰出膕內廉。足厥陰上膕內廉。(俱經絡二。)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經絡三。)足太陽之筋,結於膕。(經絡四。)三焦下腧,出膕中外廉。(經絡十六。)衝脈邪入膕中。(經絡十三。)

上廉下廉:足陽明,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經絡十六。)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於巨虛下廉。(針刺二十四。)

伏兔:足陽明之筋,直者上循伏兔。足少陽之筋,前者結於伏兔之上。(俱經絡四。)

股:足少陰上股內後廉。足厥陰循股陰。(俱經絡二。)足太陰之筋,上循陰股。足少陰之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俱經絡四。)衝脈循陰股內廉。(經絡十三。)

髀:足太陽過髀樞,循髀外。足少陽橫入髀厭中,以下循髀陽。(俱經絡二。)足陽明之正,上至髀。足太陰之正,上至髀。足少陽之正,繞髀。(俱經絡三。)足少陽之筋,其支者上走髀。足陽明之筋,結於髀樞;其直者,上結於髀。足太陰之筋,上結於髀。(俱經絡四。)

節:諸筋者皆屬於節。(經絡二十一。)

溪: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故病在溪。(藏象四。)

四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經絡十三。)陽受氣於四末。(針刺二十八。)

四街:四街者,氣之徑路也。(經絡十三。)

〔皮毛肌肉部〕

皮毛:西方生燥,在體為皮毛。(藏象五。)肺者氣之本,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藏象二。)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藏象八。)審平之紀,其養皮毛。(運氣十三。)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俱藏象二十八。)

發: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其華在發。(藏象二。)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藏象八。)

肌: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藏象二。)

肉:脾之合肉也。(藏象八。)中央生濕,在體為肉。(藏象五。)備化之紀,其養肉。(運氣十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藏象二十八。)

〔筋骨血脈部〕

筋爪:東方生風,在體為筋。(藏象五。)敷和之紀,其養筋。(運氣十三。)足厥陰絡諸筋。(經絡四。)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藏象八。)肝者罷極之本,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藏象二。)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藏象十八。)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疾病九十五。)

骨:北方生寒,在體為骨。(藏象五。)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其充在骨。(藏象二。)腎之合骨也。(藏象八。)靜順之紀,其養在骨髓。(運氣十三。)骨者髓之府。(疾病類九十一。)

血脈: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脈。(藏象二。)心之合脈也。(藏象八。)南方生熱,在體為脈。(藏象五。)升明之紀,其養血。(運氣十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藏象二十八。)

〔臟腑部〕

肺:審平、從革、堅成之紀,其臟肺。(運氣十三。)手太陰屬肺。手陽明絡肺。手少陰上肺。足少陰直者,入肺中。足厥陰上注肺。(俱經絡二。)諸氣者皆屬於肺。(經絡二十一。)肺者氣之本。(藏象二。)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藏象十二。)

大腸:手陽明屬大腸。手太陰下絡大腸。(俱經絡二。)足太陰之別者,入絡腸胃。(經絡五。)

胃:足陽明屬胃。足太陰絡胃。手太陽抵胃。足厥陰挾胃。手太陰循胃口。(俱經絡二。)手太陰之筋,散貫賁。(經絡四。)大腸小腸,皆屬於胃。(經絡十六。)足太陰脈,貫胃屬脾。(疾病十三。)

脾:備化、卑監、敦阜之紀,其臟脾。(運氣十三。)足太陰屬脾。足陽明絡脾。(俱經絡二。)

心:升明、伏明、赫曦之紀,其髒心。(運氣十三。)手少陰起心中,出屬心系。手太陽絡心。足太陰支者,注心中。足少陰支者,絡心。(俱經絡二。)足太陽之正,其一道循膂當心入散。足少陽之正,貫心。足陽明之正,上通於心。(俱經絡三。)手心主之別,絡心系。(經絡五。)督脈上貫心。(經絡二十七。)足太陽背俞,注於心。(疾病六十六。)諸血者皆屬於心。(經絡二十一。)

小腸:手太陽屬小腸。手少陰絡小腸。(俱經絡二。)足太陰之別者,入絡腸胃。(經絡五。)

膀胱:足太陽屬膀胱。足少陰絡膀胱。(俱經絡二。)三焦下腧,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經絡十六。)三焦合入於委陽。(針刺二十四。)

腎:靜順、涸流、流衍之紀,其臟腎。(運氣十三。)足少陰屬腎。足太陽絡腎。(俱經絡二。)足少陰之正,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經絡三。)腎合三焦、膀胱。(藏象二十八。)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經絡十三。)衝脈下者,注少陰之大絡。(針刺二十。)胞絡者繫於腎。(疾病六十二。)

心包絡:手厥陰屬心包絡。手少陽散絡心包。(俱經絡二。)足少陰之別者,上走心包。(經絡五。)

三焦:手少陽屬三焦。手厥陰絡三焦。(俱經絡二。)三焦下腧,在於足大指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太陽絡也,手少陽經也。三焦者,足少陽太陽之所將,太陽之別也。(經絡十六。)手太陰之脈,起中焦。(經絡二。)

膽:足少陽屬膽。足厥陰絡膽。(俱經絡二。)

肝:敷和、委和、發生之紀,其臟肝。(運氣十三。)足厥陰屬肝。足少陽絡肝。足少陰上貫肝膈。(俱經絡二。)足少陽別者,散之上肝。(經絡三。)

〔前後陰部〕

二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象四。)靜順之紀。其主二陰。(運氣十三。)

陰器:足厥陰過陰器。(經絡二。)足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疾病三十九。)足陽明之筋,聚於陰器。足太陰之筋,直者聚於陰器。足少陰之筋,並太陰之筋而上結於陰器。足厥陰之筋,結於陰器。(俱經絡四。)足厥陰之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經絡五。)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其男 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俱經絡二十七。)蹺脈循陰股入陰。(經絡二十八。)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疾病三十四。)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疾病七十一。)

毛際:足厥陰入毛中。足少陽出氣街,繞毛際。(俱經絡二。)足少陽之正,入毛際,合於厥陰。(經絡三。)

睪:足厥陰別者,上睪。(經絡五。)邪在小腸者,連睪系。(針刺四十七。)

臀:足太陽貫臀。(經絡二。)足太陽之筋,上結於臀。(經絡四。)督脈別繞臀。(經絡二十七。)

肛:足太陽之正,下尻五寸,別入於肛。(經絡三。)

尻:足少陽之筋,後者結於尻。(經絡四。)

卷六

經絡(四)

手太陰肺經穴

肺經穴歌

手太陰經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列。俠白、尺澤、孔最存,列缺、經渠、太淵涉。魚際直出大指端,內側少商如韭葉。

中府(一名膺中俞)在雲門下一寸,去任脈中行六寸,乳上三肋間,陷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肺之募也。(募,結募也,經氣之所聚。他仿此。)手足太陰之會。刺三分,留五呼,灸三壯、五壯。(埤雅云:壯者,言以壯人為法也。)

主治肺急胸滿,喘逆善噎,食不下,肺膽寒熱,咳嘔膿血,肺風面腫,汗出肩息背痛,涕濁喉痹,少氣不得臥,飛屍遁注,癭瘤。此穴主瀉胸中之熱,其治多與大杼、缺盆、風府同。

千金云:身體煩熱,刺中府。又云:上氣咳逆短氣,氣滿食不下,灸五十壯。

百證賦云:同意舍,能治胸滿哽噎。

雲門 在巨骨下,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六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刺三分,灸五壯。甲乙經云:刺太深令人逆息。千金云:灸五十壯。

主治傷寒四肢熱不已,咳逆短氣,上衝心胸,脅肋煩滿徹痛,喉痹癭氣,臂不得舉。此穴主瀉四肢之熱,其治與肩髃、委中、腰俞大同。

千金云:病癭上氣胸滿,灸百壯。

天府 在胸臑內廉,腋下三寸,動脈陷中,以鼻取之。刺四分,留三呼。禁灸,灸之令人氣逆。

主治暴痹內逆,肝邪相搏,卒中惡風邪氣,血溢口鼻,飛屍鬼注,惡語悲泣,善忘喘息,不得安臥,痎瘧寒熱,目眩癭氣。

千金翼云:身重嗜臥不自覺,灸五十壯,刺三分補之。又病癭惡氣,灸五十壯。

百證賦云:兼合谷,可追鼻中衄血。

俠白 在天府下,去肘上五寸動脈中。手太陰之別。刺四分,留三呼,灸五壯。

主治心痛氣短,乾嘔煩滿。

尺澤 在肘中約文上,屈肘橫文,筋骨罅中動脈。手太陰所入為合,肺實瀉之。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五壯。甄權云:臂屈伸橫文間筋骨罅中,不宜灸。

主治嘔吐上氣,喉痹鼓頷,心煩身痛不得汗,舌乾咳唾膿血,心痛氣短,肺積息賁,痎瘧汗出,中風肩背痛,灑淅寒熱,風痹肘攣,四肢腫痛不得舉,脅痛腹脹,小便數溺色變,遺失無度,面白善嚏,悲愁不樂,及小兒慢驚風,可灸一壯。

千金翼云:邪病四肢重痛諸雜候,尺澤主之,一名鬼堂。又治嘔吐上氣,灸三壯、七壯。又治氣短不語,灸百壯。

玉龍賦云:理筋急。又云:兼曲池,療肘臂攣痛。

靈光賦云:吐血定喘,須補此穴。

席弘賦云:治五般肘痛,又須針清冷淵以收功。

孔最 在腕上七寸陷中。手太陰之郄。刺三分,留三呼,灸五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灸三壯即汗出,及咳逆,肘臂痛,屈伸難,吐血失音,頭疼咽痛。

列缺 在腕後側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當食指末筋骨罅中是穴。此手太陰之絡,從腕後別走陽明,直出食指內廉出其端。凡人有反關脈者,寸關尺三部正脈不見,而見於列缺、陽谿,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於寸口三倍者是也。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慎酒面生冷等物。

主治偏風口眼喎斜,手肘痛無力,半身不遂,口噤不開,痎瘧寒熱,煩躁咳嗽,喉痹嘔沫縱唇,健忘驚癇善笑,妄言妄見,面目四肢癰腫,小便熱痛,實則肩背暴腫汗出,虛則肩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四肢厥逆,瘛瘲屍厥,若患偏風灸至百壯,若患腕勞灸七七壯甚妙。

千金云:男子陰中疼痛,尿血精出,灸五十壯。

玉龍賦云:兼太淵,治咳嗽風痰。

攔江賦云:頭部痛須尋之,痰涎壅塞咽乾宜此。

席弘賦云: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須瀉此穴。偏正頭疼求此,又須重瀉太淵無不應。

通玄賦云:堪治咳嗽寒痰。

四總穴云:頭項須尋列缺。

千金十一穴云:後谿並列缺,治胸項有痛。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此穴,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痰涎頻上壅,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疾如拿。

經渠 在寸口陷中。手太陰所行為經。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則傷人神明。

主治痎瘧寒熱,胸背拘急膨脹,喉痹咳逆,上氣數欠,傷寒熱病汗不出,心痛嘔吐。

百證賦云:兼大都,治熱病汗不出。

太淵 在手掌後陷中。手太陰所注為腧,即原也。脈會太淵,每日平旦寅時,脈從此始,故一難曰:寸口者脈之大會。刺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主治胸痹氣逆,咳嗽嘔噦,飲水肺脹,喘息不休,噫氣咳血,心痛咽乾,煩躁狂言,不得臥,目痛生翳赤筋,口噼,缺盆痛,肩背痛引臂髆,溺色變,遺失無度。

神農經曰:治牙疼,手腕無力疼痛,可灸七壯。

玉龍賦云:兼列缺,治咳嗽風痰。

席弘賦云: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針列缺。又云:偏正頭疼尋列缺,重瀉太淵無不應。又云:五般肘痛尋尺澤,太淵針後卻收功。

魚際 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又云:散脈中白肉際。手太陰所溜為滎。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酒病,身熱惡風寒,虛熱,舌上黃,頭痛咳噦,傷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煩心,少氣寒慄,喉咽乾燥,嘔血唾血,心痹悲恐,腹痛食不下,乳癰,肢滿肘攣,溺出,及瘧方欲寒,刺手足太陰陽明出血。

席弘賦云:此穴兼承山崑崙,治轉筋目眩。

百證賦云:兼液門能治喉痛。

一傳此穴兼經渠、通里,可治汗不出者,便得淋漓,更兼三間、三里,便得汗至遍身。

一傳齒痛不能食飲,左患灸左,右患灸右,男三女四。

少商 在手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手太陰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五吸,宜用三稜針刺,微出血,泄諸臟之熱。不宜灸。甲乙經云:灸一壯。一云三壯。忌生冷。

主治項腫喉痹,煩心嘔噦,心下滿,汗出咳逆,痎瘧振寒,腹脹腸滿,雀目不明,唇乾唾沫引飲,食不下,寒慄鼓頷,手攣指痛,小兒乳蛾。唐刺史成君綽忽項腫如升,喉閉水粒不下,甄權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立愈。

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刺此穴及少衝、中衝、關衝、少澤、商陽,使血氣流行,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

太乙歌云:男子痃癖取少商。

百證賦云:兼曲澤,治血虛口乾。

天星秘訣云:專治指痛攣急。

手陽明大腸經穴

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谿、偏歷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長。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髎,終以迎香二十止。

商陽(一名絕陽) 在手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壯。

主治胸中氣滿喘咳,熱病汗不出,耳鳴耳聾,寒熱痎瘧,口乾頤腫,齒痛目盲,惡寒,肩背肢臂腫痛相引缺盆中痛。灸三壯,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立已。

百證賦云:兼太谿,治寒瘧有驗。

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刺此穴及少商、中衝、少衝,使血氣流通,乃急救回生之妙穴。

二間(一名間谷) 在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所溜為滎。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治頷腫喉痹,肩背臑痛,鼽衄齒痛,目黃口乾,口眼歪斜,飲食不通,振寒傷寒水結。

玉龍賦云:治牙疼妙。

席弘賦云:兼陽谿,治牙疼腰痛咽痹。

百證賦云:兼陰郄,能疏通寒慄惡寒。

通玄賦云:治目昏不見。

天星秘訣云:兼三里,治牙疼頭痛喉痹。

三間(一名少谷) 在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手陽明所注為腧。刺三分,留三呼,灸二壯。

主治鼽衄熱病,喉痹咽中如梗,下齒齲痛,嗜臥,胸腹滿,腸鳴洞泄,寒熱瘧,唇焦口乾,氣喘目眥痛,善驚,寒熱結水多唾。

席弘賦云:兼腎俞,善除背痛風勞。

百證賦云:兼攢竹,治目中之漠漠。

捷徑云:治身熱氣喘,口乾目急。

合谷(一名虎口) 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手陽明所過為原。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治傷寒大渴,脈浮在表,發熱惡寒,頭痛脊強,風疹,寒熱痎瘧,熱病汗不出,偏正頭痛,面腫目翳,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腰脊引痛痿躄,小兒乳蛾。一云:能下死胎。婦人妊娠,補合谷,即墮胎。千金云:產後脈絕不還,刺合谷入三分,急補之。

神農經云:治鼻衄目痛不明,牙疼喉痹疥瘡,可灸三壯至七壯。

攔江賦云:傷寒無汗,瀉合谷,補復溜;若汗多不止,便補合谷,瀉復溜,神效。

席弘賦云:兼太衝,治手連肩脊痛難忍。又兼曲池,治兩手不如意。又云:睛明治眼若未效,合谷、光明不可缺。又云:冷嗽先宜補合谷,又須針瀉三陰交。

百證賦云:兼天府,治鼻衄。

天星秘訣云:兼三陰交,治脾病血氣。又云:兼內庭,治寒瘧面腫及腸鳴。

四總穴云:面口合谷收。

千金十一穴云:曲池兼合谷,可徹頭疼。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頭疼並面腫,瘧病熱還寒,體熱身汗出,目暗視茫然,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針入五分深,能令病自安。

陽谿(一名中魁)在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所行為經。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心,掌中熱,汗不出,目赤爛翳,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痰瘧嘔沫,喉痹耳鳴齒痛,驚掣肘臂不舉,痂疥。

席弘賦云:兼二間,治牙疼腰痛喉痹。

百證賦云:兼解谿,治驚悸怔忡。又云:兼肩髃,能消癮風之熱極。

偏歷 在手腕後三寸,手陽明絡,別走太陰。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痎瘧寒熱,癲疾多言,目視䀮䀮,耳鳴喉痹,口喎咽乾,鼻衄齒痛,汗不出。

標幽賦云:刺偏歷利小便,治大人水蠱。

溫溜(一名逆注,一名蛇頭) 在手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大士小士,謂大人小兒也。)明堂云:腕後五寸、六寸間。手陽明郄。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傷寒噦逆,噫隔氣閉,寒熱頭痛,喜笑狂言見鬼,吐沫,口舌腫痛,喉痹面虛腫,腸鳴腹痛,四肢腫疼,肩不得舉。

百證賦云:兼期門,治傷寒項強。

下廉 在曲池下四寸,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兌肉其分外斜。刺五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治勞瘵狂言,頭風痹痛,飧泄,小腹滿,小便血,小腸氣,面無顏色,痃癖腹痛不可忍,食不化,氣喘涎出,乳癰。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氣衝、三里、巨虛上廉治同。

上廉 在三里下一寸,曲池下三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刺五分,灸五壯。

主治腦風頭痛,胸痛喘息,半身不遂,腸鳴小便澀,大腸氣滯,手足不仁。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氣衝、三里、巨虛下廉治同。

三里(一名手三里) 在曲池下二寸,兌肉之端,按之肉起。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中風口僻,手足不隨,五勞虛乏羸瘦,霍亂遺失,失音,齒痛頰腫,瘰癧,手痹不仁。

席弘賦云:此穴治腰背痛,連臍不休,下針麻重須瀉,得氣不用留。又云: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

百證賦云:兼少海,治手臂麻頑。

通玄賦云:專治肩背痛。

曲池 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手陽明所入為合。刺七分,留七呼,灸三壯,一云百壯。

主治傷寒振寒,餘熱不盡,胸中煩滿熱渴,目眩耳痛,瘰癧喉痹不能言,瘛瘲癲疾,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風邪泣出,臂膊痛,筋緩無力,屈伸不便,皮膚乾燥痂疥,婦人經脈不通。

神農經云:治手肘臂膊疼細無力,半身不遂,發熱,胸前煩滿,可灸十四壯。

玉龍賦云:兼人中,可治痿僕。兼尺澤,治肘痛。

標幽賦云:兼肩井,甄權刺臂痛而復射。

百證賦云:遠達陽陵,治半身不遂。又云:兼少衝,治發熱驗。

席弘賦云:兼合谷,治兩手不如意。

千金云:治癭惡氣諸癮疹,灸隨年壯。又十三鬼穴,此名鬼臣,若遇百邪癲狂,當於第十二次,下火針。

千金十一穴云:此與合谷可徹頭疼。

秦承祖明堂云:主大人小兒遍身風疹痂疥。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臂瘓莫梳頭,喉痹促欲死,發熱更無休,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

肘髎 在肘大骨外廉陷中,與天井相併,相去一寸四分。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肘節風痹,臂痛不舉,麻木不仁,嗜臥。

五里 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一云在天府下五寸。禁刺,灸三壯,一曰十壯。玉版篇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臟之氣盡矣。小針解曰: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皆謂此穴。

主治風勞驚恐,吐血咳嗽,嗜臥,肘臂疼痛難動,脹滿氣逆,寒熱瘰癧,目視䀮䀮,痎瘧。

百證賦云:兼臂臑,能愈瘰癧。

臂臑 在肘上七寸,䐃肉端,肩髃下一寸,兩筋兩骨罅宛宛陷中,平手取之。手陽明絡也,絡手少陽之臑會。一曰手足太陽陽維之會。刺三分,灸三壯。明堂禁刺,灸七壯。一曰灸至百壯。

主治臂痛無力,寒熱瘰癧,頸項拘急。

千金云:治癭氣,灸隨年壯。

百證賦云:兼五里,能愈瘰癧。

肩髃(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 在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中,舉臂取之有空。手太陽陽明陽蹺之會。一曰足少陽陽蹺之會。刺六分,留六呼,灸三壯至七七壯,以瘥為度。

主治中風偏風半身不遂,肩臂筋骨痠痛不能上頭,傷寒作熱不已,勞氣泄精憔悴,四肢熱,諸癭氣瘰癧。昔有病風痹,臂痛無力,不能挽弓,甄權於此進針即可射。此穴若灸偏風不遂,自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可過多,恐致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當多灸,不畏細也;然灸不如刺。忌酒肉五辛漿水。此穴主瀉四肢之熱,與雲門、委中、腰俞治同。

千金云:灸癭氣左右相當,男左十八、右十七壯,女右十八、左十七壯,再三,以瘥止。

玉龍賦云:可療風濕摶於兩肩。

天星秘訣云:手臂攣痛,取肩髃。

百證賦云:兼陽谿,能消癮風之熱極。

巨骨 在肩尖上行兩叉骨間陷中。手陽明陽蹺之會。刺一寸五分,灸三壯、五壯。一曰禁刺。

主治驚癇吐血,胸中有瘀血,臂痛不得屈伸。

天鼎 在頸中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甲乙經曰:直扶突氣舍後一寸五分。氣府論注曰:在扶突後半寸。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喉痹嗌腫不得食,暴喑氣哽。

百證賦云:兼間使,治失音。

扶突(一名水穴) 在頸,當曲頰下一寸。甲乙經曰:在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一雲氣舍後一寸五分。由此上貫頰,入下齒中。刺四分,灸三壯。甲乙經曰:刺三分。

主治咳嗽多唾,上氣喘息,喉中如水雞,暴喑氣破項癭。

禾髎(一名長頻) 直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屍厥口不可開,鼻瘡息肉,鼻塞鼽衄。

靈光賦云:刺兩鼻蟷衄。

迎香(一名衝陽) 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手足陽明之會。刺三分,禁灸。

主治鼻塞不聞香臭,瘜肉多涕,有瘡鼽衄,喘息不利,偏風喎斜,浮腫,風動面癢,狀如蟲行。

玉龍賦云:能消眼熱之紅。又攻鼻窒為最。

席弘賦云:耳聾氣痞針聽會,更瀉此穴。

足陽明胃經穴

胃經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經。地倉、大迎登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出梁門。關門、太乙、滑肉起,天樞、外陵、大巨里。水道、歸來達氣衝,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底。下巨虛下有豐隆,解谿、衝陽、陷谷同。內庭、厲兌陽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終。

承泣(一名面髎,一名鼷穴) 在目下七分,上直瞳子陷中。陽蹺任脈足陽明三脈之會。刺三分,禁灸。一曰禁不宜針。

主治冷淚出,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口眼喎斜。

四白 在目下一寸,直瞳子,向頄骨顴空,正視取之。刺三分,禁灸。甲乙經曰:灸七壯。一曰下針宜慎,若深,即令人目烏色。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生翳,瞤動流淚,眼弦癢,口眼喎僻不能言。

巨髎 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陽蹺足陽明之會。由此入上齒中,復出循地倉。刺三分,灸七壯。

主治瘛瘲,唇頰腫痛,口喎目瞕,青盲無見,遠視䀮䀮,面風鼻䪼腫,腳氣膝脛腫痛。

百證賦云:兼腎俞,治胸膈停留瘀血。

地倉(一名會維) 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動脈;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手足陽明任脈陽蹺之會。刺三分,留五呼,灸七壯,或二七壯,重者七七壯。病左治右,病右治左。艾炷宜小如粗釵腳,若過大,口反喎,卻灸承漿即愈。

主治偏風口眼歪斜,牙關不開,齒痛頰腫,目不得閉,失音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遠視䀮䀮,昏夜無見。

靈光賦云:地倉能止口流涎。

玉龍賦云:兼頰車,療口喎。

大迎(一名髓孔) 在曲頷(頷,腮下也。)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本經自大迎循頰車,上耳前下關、頭維;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寒熱病篇曰:臂陽明有入鳩遍齒者,名曰大迎。則此為手足陽明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風痙口喑,口噤不開,唇吻瞤動,頰腫牙痛,舌強不能言,目痛不得閉,口喎數欠,風壅面腫,寒熱瘰癧。

百證賦云:兼顴髎,治目眩。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 在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側臥開口取之。刺三分,灸三壯。一曰灸七壯,至七七壯。炷如小麥。

主治中風牙關不開,失音不語,口眼歪斜,頰腫牙痛,不可嚼物,頸強不得回顧。凡口眼喎斜者,喎則左瀉右補,斜則左補右瀉。

靈光賦云:針齒痛。

玉龍賦云:兼地倉,療口喎。

下關 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側臥閉口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本輸篇曰刺之則欠不能呿者,此也。耳中有干擿,禁不可灸。一曰不可久留針。(擿一作䘓,音摘。)

主治偏風口眼喎斜,耳鳴耳聾,痛癢出膿,失欠牙關脫臼。

頭維 在額角入髮際,挾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少陽陽明之會。刺三分,沒皮向下,禁灸。

主治頭風疼痛如破,目痛如脫,淚出不明。

玉龍賦云:兼攢竹,能治目疼頭痛。

百證賦云:兼臨泣,可治淚出。

人迎(一名天五會) 在頸下挾結喉旁一寸五分,大動脈應手,仰而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甲乙經曰:挾結喉以候五臟氣。禁灸。氣府論注曰:刺可入四分,過深殺人。

主治吐逆霍亂,胸滿喘呼不得息,項氣悶腫,食不下,針入四分。

天星秘訣云:耳鳴腰痛先此,後耳門及三里。

水突(一名水門) 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挾氣舍上,內貼氣喉。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短氣喘息不得臥。

氣舍 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挾天突邊陷中,貼骨尖上有缺。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咳逆上氣,肩腫項強不能回顧,喉痹哽咽,食飲不下,癭瘤。

缺盆(一名天蓋) 在肩上橫骨陷者中。為五臟六腑之道。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刺太深令人逆息。孕婦禁針。

主治喘急息賁,咳嗽,胸滿水腫,瘰癧寒熱,缺盆中腫外潰,傷寒胸中熱不已,喉痹汗出。

一曰主瀉胸中之熱,治與大杼、中府、風府同。

氣戶 在巨骨下,挾俞府兩旁各二寸,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三壯、五壯。

主治咳逆上氣,胸背痛,支滿喘急不得息,不知味。

席弘賦云:此穴攻噎,若不愈,兼灸氣海。

百證賦云:兼華蓋穴,除脅肋痛有驗。

庫房 在氣戶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三壯、五壯。

主治胸脅滿,咳逆上氣,呼吸不利,唾膿血濁沫。

屋翳 在庫房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咳逆上氣,唾膿血濁痰,身腫,皮膚痛不可近衣,淫濼,瘛瘲不仁。

百證賦云:兼至陰穴,治遍身風癢之疼多。

膺窗 在屋翳下一寸六分,巨骨下四寸八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刺四分,灸五壯。

主治胸滿短氣不得臥,腸鳴注泄,乳癰寒熱。

乳中 當乳之中。微刺,禁灸。甲乙經曰。禁不可刺。氣府論注曰:刺灸之生蝕瘡,瘡中有清汁膿血者可治,瘡中有瘜肉若蝕瘡者死。

一傳胎衣不下,以乳頭向下盡處,俱灸之即下。

乳根 在乳中下一寸六分,去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三壯、五壯。

主治胸下滿痛,臂痛乳痛,悽悽寒熱,霍亂轉筋四厥。

神農經云:治胸下滿痛,上氣喘急,可灸七壯。

玉龍賦云:兼俞府,治氣嗽痰哮。

捷徑云:治憂噎。

華佗明堂云:主膈氣不下,食噎病。

千金云:治反胃吐食上氣,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

居家必用云:灸咳逆。凡久病得咳逆,最為惡候。其法於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直間陷中,女人即屈乳頭度之,乳頭齊處是穴,艾炷如小豆許,灸三壯,男左女右,火到肌即瘥,不瘥則不可治。

不容 在第四肋端,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對巨闕。甲乙經曰:去任脈二寸,至兩肘端相去四寸。按甲乙經曰:腹自不容以下至氣衝二十四穴,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諸書皆同。及考幽門則止去中行五分,是不容以下諸穴當去中行二寸,而諸云三寸者非,今悉改為二寸。刺五分,灸五壯。

主治腹滿痃癖,胸背肩脅引痛,心痛唾血,喘嗽嘔吐痰癖,腹虛鳴不嗜食,疝瘕。

承滿 在不容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上脘。刺三分,灸五壯。甲乙經云:刺八分。

主治腹脹腸鳴,脅下堅痛,上氣喘急,食飲不下,肩息隔氣唾血。

千金云:夾巨闕相去五寸名承滿,主腸中雷鳴相逐痢下,灸五十壯。

梁門 在承滿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中脘。刺三分,灸五壯。甲乙經作刺八分。孕婦禁灸。

主治胸脅積氣,飲食不思,氣塊疼痛,大腸滑泄,完穀不化,可灸七壯至二十一壯。

關門 在梁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建里。刺八分,灸五壯。一云五分、三壯。

主治積氣脹滿,腸鳴切痛,泄痢不食,走氣挾臍急痛,痎瘧振寒,遺溺。

太乙 在關門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下脘。刺八分,灸五壯。一云五分、三壯。

主治心煩癲狂吐舌。

滑肉門 在太乙下一寸,天樞上一寸,去中行二寸,對水分。刺八分,灸五壯。一云五分、三壯。

主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谷門) 挾臍旁二寸,去肓俞一寸五分陷中。大腸募也。刺五分,留七呼,灸五壯。拔萃云:百壯。千金云:魂魄之舍不可針,孕婦不可灸。

主治奔豚泄瀉,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化,水腫腹脹腸鳴,上氣衝胸不能久立,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衝心,煩滿嘔吐霍亂,寒瘧,不嗜食,身黃瘦,女人癥瘕血結成塊,漏下月水不調,淋濁帶下。

千金云:久冷及婦人癥癖,小便不通,腸鳴瀉痢,繞臍絞痛,灸百壯,三報之。又云:吐血腹痛雷鳴,灸百壯。又云:狂言恍惚,灸百壯。又云:霍亂先下痢,灸二七壯,不瘥更二七壯,男左女右。

標幽賦云:治虛損。

百證賦云:兼水泉,治月潮違限。

一傳治挾膝疼痛,腹中氣塊,久瀉不止,虛損勞弱。可灸二十一壯。

外陵 在天樞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對陰交。刺三分,灸五壯。甲乙經作刺八分。

主治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大巨(一名腋門) 在天樞下二寸,去中行二寸,對石門。刺五分,灸五壯。甲乙經刺八分。

主治小腹脹滿,煩渴,小便難,㿉疝,四肢不收,驚悸不眠。

水道 在大巨下三寸,去中行二寸。刺一寸五分,灸五壯。一曰刺八分半。

主治肩背強急痠痛,三焦膀胱腎氣熱結,大小便不利,疝氣偏墜;婦人小腹脹痛引陰中,月經至則腰腹脹痛,胞中瘕,子門寒。

千金云:主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灸隨年壯。

百證賦云:兼筋縮,專治脊強。

歸來(一名溪穴) 在水道下二寸,去中行二寸。刺八分,灸五壯。一曰刺二分半。

主治奔豚九疝,陰丸上縮,入腹引痛,婦人血藏積冷。

氣衝(一名氣街) 在歸來下,鼠溪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去中行二寸。骨空論王氏注曰: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一寸脈動處也。刺禁論王氏注曰:氣街之中,膽胃脈也。膽之脈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胃之脈挾臍,入氣街中。衝脈所起。刺三分,留七呼,灸七壯。甲乙經曰: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一云禁不可針。艾炷如大麥。

主治逆氣上攻,心腹脹滿不得正臥,奔豚㿗疝,淫濼,大腸中熱,身熱腹痛,陰腫莖痛;婦人月水不利,小腹痛無子,妊娠子上衝心,產難胞衣不下。一云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三里、巨虛上下廉同。

千金云:治石水,灸然谷、氣衝、四滿、章門。

百證賦云:兼衝門,治帶下產崩。

東垣曰:主血多諸證,以三稜針刺此穴出血立愈。

髀關 在膝上,伏兔後交文中。一云在膝上一尺二寸。刺六分,灸三壯。一云刺三分,禁灸。

主治腰痛膝寒,足麻木不仁,黃疸,痿痹,股內筋絡急,小腹引喉痛。

伏兔 在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一云在膝蓋上七寸,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狀,因以此名。刺五分,禁灸。千金云:狂邪鬼語,灸百壯,亦可五十壯。

主治腳氣膝冷不得溫,風痹,婦人八部諸疾。

陰市(一名陰鼎) 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一云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得之。刺三分,留七呼,禁灸。刺腰痛論注曰:伏兔下陷者中,灸三壯。即此。

主治腰膝寒如注水,痿痹不仁,不得屈伸,寒疝小腹痛滿,少氣。

千金云:水腫大腹,灸隨年壯。

玉龍賦云:兼風市,能驅腿足之乏力。

通玄賦云:膝胻痛陰市能醫。

靈光賦云:專治兩足拘攣。

席弘賦云:心疼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

梁丘 在膝上二寸兩筋間。足陽明郄。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腳膝痛,冷痹不仁,不可屈伸,足寒,大驚,乳腫痛。

神農經云:治膝痛屈伸不得,可灸三壯、七壯。

犢鼻 在膝髕下,胻骨上,骨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一曰在膝頭下,近外窟解中。刺六分,灸三壯。一曰刺三分。刺禁論曰:刺膝髕出液為跛。故刺此者不可輕也。

主治膝痛不仁,難跪起,腳氣。若膝髕癰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療。若犢鼻堅硬,勿便攻之,先用洗熨而後微刺之愈。

靈光賦云:善治風邪濕。

三里(即下陵,出本輸篇) 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坐而豎膝低跗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足陽明所入為合。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千金云:灸二百壯至五百壯。一云小兒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爾反生疾。秋月不宜出血,恐土虛也。

主治胃中寒,心腹脹痛,逆氣上攻,臟氣虛憊,胃氣不足,惡聞食臭,腹痛腸鳴,食不化,大便不通,腰痛膝弱不得俯仰,小腸氣。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氣衝、巨虛上下廉同。

秦承祖曰:諸病皆治,食氣水氣,蠱毒痃癖,四肢腫滿,膝胻痠痛,目不明。

華佗云:療五勞七傷,羸瘦虛乏,瘀血乳癰。

外臺明堂云:人年三十以外,若不灸三里,令氣上衝目,使眼無光,蓋以三里能下氣也。

一傳心疼者,灸此穴及承山,立愈。以其中有瘀血,故瀉此則愈。

千金云:三里內庭,治肚腹病妙。又身重腫,坐不欲起,風勞腳疼,灸五十壯,刺五分補之。又邪病大呼罵走,三里主之,名鬼邪。

神農經云:治心腹脹滿,胃氣不足,飲食不化,痃癖氣塊吐血,腹內諸疾,五勞七傷,灸七壯。

太乙歌云:兼束骨,刺治項強腫痛,體重腰癱。

玉龍賦云:兼絕骨、三陰交,能治連延腳氣。又治心悸虛煩。又兼水分、陰交,蠱脹宜刺。又合太衝、中封,治行步艱楚。

百證賦云:兼陰交,治中邪霍亂。

靈光賦云:治氣上壅。又兼陽陵、陰陵、申脈、照海,治腳氣及在腰之疾。

席弘賦云:治手足上下疾,亦治食癖氣塊。又云:虛喘宜尋三里中。又胃中有積,刺璇璣,此穴功亦多。又氣海專治五淋,又須針三里。又治耳內蟬鳴,腰欲折,須兼五會補瀉之始妙。又云:若針肩井須三里,不刺之時氣未調。又治腰連胯痛。又治腳腫腳痛,須兼懸鐘、陽陵、陰陵、三陰交、太衝行氣,並治指頭麻木。又腕骨腿疼瀉此穴。又兼風府,針度淺深,更尋三里,治膀胱氣未散。

通玄賦云:能卻五勞之羸瘦。又云:治冷痹。

捷法云:治食不充肌。

天星秘訣云:耳鳴腰痛先五會,後耳門、三里。又云胃停宿食,後尋三里起璇璣。又云:兼二間,治牙疼、頭痛並喉痹。又云:兼期門,治傷寒過經不出汗。

四總穴云:肚腹三里留。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能除心脅痛,腹脹胃中寒,腸鳴並泄瀉,眼腫膝脛酸,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年過三旬後,針灸眼光全。增治法云:治五勞七傷,腰痛不舉,喉痹,脅間暴痛不得息,咳嗽多痰,足痿足熱,腹中瘀血水腫,陰氣不足,熱病汗不出,喜嘔口乾,身反折,口噤鼓頷,胃氣不足,聞食即吐,泄痢水穀不化,消渴,遺尿,失氣,陽厥惡寒,頭眩,小便不利,悉宜針灸。

上巨虛(一名巨虛上廉) 在三里下三寸,兩筋骨陷中,舉足取之。海論曰:衝脈者,其輸下出於巨虛之上下廉。巨虛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上廉屬大腸,下廉屬小腸,出本輸篇及邪氣臟腑病形篇。)刺三分,灸三壯。甲乙經作刺八分。千金云:灸以年為壯數。

主治臟氣不足,偏風腳氣,腰腿手足不仁,足脛酸,骨髓冷疼,不能久立,挾臍腹痛,腸中切痛,飧泄食不化,喘息不能行,腹脅支滿狂走。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氣衝、三里、下巨虛治同。

條口 在三里下五寸,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刺五分,灸三壯。甲乙經云:刺八分。

主治足膝麻木,寒酸腫痛,趺腫轉筋,濕痹足下熱,足緩不收,不能久立。

天星秘訣云:兼衝陽、絕骨,治足緩難行。

下巨虛(一名巨虛下廉) 在上廉下三寸,兩筋骨陷中,蹲地舉足取之。巨虛下廉,足陽明與小腸合。又為衝脈下輸。刺三分,灸三壯。一曰刺八分。

主治胃中熱,毛焦肉脫,汗不得出,少氣不嗜食,暴驚狂言,喉痹,面無顏色,胸脅痛,飧泄膿血,小腸氣,偏風腿痿,足不履地,熱風風濕冷痹,胻腫足跗不收,女子乳癰。此穴主瀉胃中之熱,與氣衝、三里、上巨虛同。

豐隆 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骨外廉陷中。足陽明絡,別走太陰。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面腫,喉痹不能言,風逆癲狂,見鬼好笑,厥逆,胸痛如刺,大小便難,怠惰,腿膝痠痛,屈伸不便,腹痛肢腫,足清寒濕。

太乙歌云:兼上脘,刺心疼嘔吐,傷寒吐蛔。

玉龍賦云:兼肺俞,治痰嗽。又云:合湧泉、關元,可治屍勞。

席弘賦云:專治婦人心痛。

百證賦云:兼強間,治頭痛難禁。

解谿 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足腕上繫鞋帶處陷中。一曰在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刺瘧論注曰:在衝陽後三寸半。氣穴論注曰:二寸半。甲乙經曰:一寸半。足陽明所行為經。刺五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治風氣面浮,頭痛目眩生翳,厥氣上衝,喘咳腹脹,顛疾煩心,悲泣驚瘛,轉筋霍亂,大便下重,股膝胻腫。又瀉胃熱善飢不食,食即支滿腹脹;及療痎瘧寒熱,須兼刺厲兌、三里、解谿、商丘出血。

神農經云:治腹脹腳腕痛,目眩頭疼,可灸七壯。

玉龍賦云:兼商丘、丘墟,堪追腳痛。

百證賦云:兼陽谷,治驚悸怔忡。

一傳腹虛腫及足脛虛腫,灸之效。一傳氣逆發噎將死,灸之效。

衝陽(一名會原,即仲景所謂趺陽也) 在足跗上五寸,高骨間動脈,去陷谷二寸。足陽明所過為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刺禁論曰: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即此穴也。

主治偏風面腫,口眼喎斜,齒齲,傷寒發狂,振寒汗不出,腹堅大,不嗜食,發寒熱,足痿跗腫;或胃瘧先寒後熱,喜見日月光,得火乃快然者,於方熱時刺之,出血立寒。

天星秘訣云:兼條口絕骨,治足緩難行。

陷谷 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所注為腧。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一曰刺三分。

主治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汗不出,振寒痎瘧,疝氣少腹痛,或胃脈弦者,瀉此則水平而胃氣自盛。

千金云:治水病,灸隨年壯。

百證賦云:兼下脘,能平腹內腸鳴。

內庭 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足陽明所溜為滎。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甲乙經云:刺二分,留二十呼。

主治四肢厥逆,腹滿不得息,惡聞人聲,振寒,咽痛口喎,齒齲鼻衄,癮疹,赤白痢,瘧不嗜食。

一傳主療久瘧不愈,並腹脹。

玉龍賦云:兼臨泣,能理小腹之䐜。

通玄賦云:治腹膨,休遲。

千金十一穴云:三里、內庭,治肚腹病妙。

捷經云:治石蠱。又云:大便不通,宜瀉此。

天星秘訣云:兼合谷,治寒瘧面腫及腸鳴。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疼,瘧疾不思食,耳鳴針便清。

厲兌 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按本輸篇曰:厲兌者,足大指內,次指之端也。經脈、經筋等篇俱雲中指。繆刺篇曰:邪客於足陽明之絡,刺足中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據此諸篇之說,可見中指次指之間,皆陽明脈氣所發也。足陽明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壯。

主治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滿水腫,熱病汗不出,寒熱瘧,不食,面腫喉痹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發狂好臥,足寒膝臏腫痛。

百證賦云:與隱白相諧,治夢魘不寧。

足太陰脾經穴

脾經穴歌

足太陰脾由足拇,隱白先從內側起。大都、太白繼公孫,商丘直上三陰塢。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衝門前。府舍、腹結、大橫上,腹哀、食竇、天溪連。胸鄉、周容、大包盡,二十一穴太陰全。

隱白 在足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陰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腹脹喘滿不得臥,嘔吐食不下,胸中痛,煩熱暴泄,衄血,屍厥不識人,足寒不得溫,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刺之立愈,小兒客忤驚風。

百證賦云:兼厲兌,治夢魘不寧。

大都 在大指本節後內側骨縫,白肉際陷中。足太陰所溜為滎。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不得臥,身重骨痛,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嘔吐悶亂,腰痛不可俯仰,四肢腫痛。凡婦人孕不論月數,及生產後未滿百日,俱不宜灸。

千金云:治大便難,灸隨年壯。又霍亂下瀉不止,灸七壯。

席弘賦云:兼橫骨,治氣滯腰痛不能立。

百證賦云:兼經渠,治熱病汗不出。

太白 在足大指後,內側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陰所注為腧,即原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瀉痢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腸鳴,膝股胻酸,轉筋身重骨痛。

玉龍賦云:治痔漏。

通玄賦云:能宣導於氣衝。

公孫 在足大指內側,本節後一寸,內踝前陷中,正坐合足掌相對取之。太陰絡,別走陽明。刺四分,留七呼,灸三壯。甲乙經曰:留二十呼。

主治寒瘧不食,癇氣好大息,多寒熱,汗出喜嘔,卒面腫,心煩多飲,膽虛腹虛,水腫腹脹如鼓,脾冷胃痛。

神農經云:治腹脹心疼,可灸七壯。

席弘賦云:治肚疼,須兼內關相應。

標幽賦云: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

攔江賦云:兼照海,治傷寒四日太陰經,再行內關施截法。

截法云:治九種心疼;一切冷氣;痰涎隔悶,胸中隱痛,臍腹脹滿,氣不消化;脅肋下痛,起坐艱難;泄瀉不止,裡急後重;胸中刺痛;兩脅脹滿,氣攻疼痛;中滿不快,翻胃吐食;氣隔五噎,飲食不下;胃脘停痰,口吐清水;中脘停食,疼刺不已;嘔吐痰涎,眩暈不止;心瘧,令人心內怔忡;肝瘧,令人氣色蒼蒼,惡寒發熱;脾瘧,令人怕寒,腹中痛;肺瘧,令人心寒驚怕;腎瘧,令人灑淅寒熱,腰脊強痛;瘧疾,大熱不退,或先寒後熱,及先熱後寒;瘧疾,心胸疼痛;瘧疾,頭痛眩暈,吐痰不已;瘧疾,骨節痠痛;瘧疾,口渴不已;胃瘧,令人善飢而不能食;膽瘧,令人惡寒驚怕,睡臥不安;黃汗疸,四肢俱腫,汗出染衣;黃疸,遍身皮膚黃,及面目小便俱黃;谷疸食畢則頭眩,心中拂鬱;酒疸,身目俱黃,心中俱痛,面發赤斑,小便赤黃;女勞疸身目俱黃,發熱惡寒,小便不利。以上凡三十證,先以公孫為主治,然後隨證取各穴應之。

商丘 在內踝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後有照海,此穴居中,內踝下有橫文如偃口形。足太陰所行為經。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胃脘痛,腹脹腸鳴,不便,脾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氣逆,喘嘔舌強,脾積痞氣,黃疸寒瘧,體重肢節痛,怠惰嗜臥,骨疽痔疾,陰股內痛,狐疝走引小腹疼痛,不可俯仰。

神農經云:治脾虛腹脹胃脘痛,可灸七壯。

玉龍賦云:兼解谿、丘墟,堪追腳痛。

百證賦云:專治痔漏最良。

三陰交 在內踝上除踝三寸,骨下陷中。足三陰之交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妊娠不可刺。

主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脾病身重,四肢不舉,飧泄痢血,痃癖臍下痛不可忍,中風卒厥不省人事,膝內廉痛,足痿不行。凡女人產難,月水不禁,赤白帶下,先瀉後補;小腸疝氣,偏墜木腎腫痛,小便不通,渾身浮腫,先補後瀉。

千金云:內踝上三寸,絕骨宛宛中。灸五十壯。主咳逆、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又主心中咳逆、泄注、腹滿、喉痹、項頸滿、腸痔、逆氣、痔血、陰急、鼻衄、骨瘡、大、小便澀、鼻中乾燥、煩滿、狂易、走氣,凡二十二種病,皆當灸之也。又云:男女夢與人交泄精,三陰交灸五壯。喜夢泄,神良。又治霍亂手足逆冷,灸七壯,不瘥更七壯。又治勞淋,灸百壯,三報之。又痔疾刺入三分,亦主大便不利。又治氣㿗水㿗,卵偏大,上入腹,灸隨年壯。

玉龍賦云:兼三里、絕骨,治連延腳氣。

百證賦云:兼針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席弘賦云:冷嗽宜補合谷,卻須瀉此穴。又云:腳痛膝腫針三里,又須兼懸鐘、二陵、三陰交、太衝引氣,並治指頭麻木。

天星秘訣云:兼合谷,治脾病血氣。又云:兼承山,治胸膈痞滿,飲食自喜。

乾坤生意云:兼大敦,治小腸疝氣。

昔有宋太子善醫術,出逢一妊婦。太子診之曰:是一女也。徐文伯亦診曰,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視之。文伯曰:臣能針而落之。為瀉三陰交,補手陽明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此穴,且能落死胎。

漏谷(一名太陰絡) 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膝痹腳冷不仁,腸鳴腹脹,痃癖冷氣,小腹痛,飲食不為肌膚,小便不利失精。

地機(一名脾舍) 在膝下五寸,內側骨下陷中,伸足取之。一曰在別走上一寸,孔在膝下五寸。足太陰郄。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腰痛不可俯仰,溏泄腹脹,水腫不嗜食,精不足,小便不利,足痹痛,女子癥瘕。

百證賦云:兼血海,治婦人經事之改常。

陰陵泉 在膝下內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曲膝取之,與少陽經陽陵泉內外相對。一曰稍高一寸。足太陰所入為合。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腹中寒痛,脹滿喘逆不得臥,小便不利,氣淋寒熱不節,腰痛不可俯仰,霍亂疝瘕,遺尿泄瀉,陰痛足膝紅腫。

神農經云:治小便不通,疝瘕,可灸七壯。

千金云:小便失禁不覺,刺五分,灸隨年壯。又水腫不得臥,灸百壯。

玉龍賦云:兼陽陵,治膝腫之難消。

太乙歌云:腸中切痛陰陵調。

靈光賦云:治腳氣。

席弘賦云:治心胸滿,兼承山飲食自思。又云:腳痛膝腫針三里,又須兼懸鐘、二陵、三陰交、太衝行氣,並治指頭麻木。

百證賦云:兼水分,能去水腫臍盈。

通玄賦云:能開通水道。

天星秘訣云:若是小腸連臍痛,先刺陰陵後湧泉。

血海(一名百蟲窠) 在膝臏上一寸內廉白肉際陷中。一云在膝內輔骨上,橫入五分。刺五分,灸五壯。

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事不調,帶下,逆氣腹脹,先補後瀉。又主腎藏風,兩腿瘡癢濕不可當。

百證賦云:兼地機,治婦人經事之改常。又云:兼衝門,治痃癖有驗。

靈光賦云:兼氣海,療五淋。

箕門 在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內廉,動脈應手。一云股上起筋間。甲乙經曰:太陰內市。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一云禁刺。

主治小便不通,遺尿,鼠鼷腫痛。

衝門(一名慈宮) 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文中動脈,去腹中行三寸半。足太陰厥陰之會。刺七分,灸五壯。

主治中寒積聚,淫濼陰疝,妊娠衝心,難乳。

百證賦云:兼氣衝,治帶下產崩。又云:兼血海,治痃癖。

府舍 在腹結下三寸,去腹中行三寸半。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甲乙經曰:此脈上下入腹,絡胸,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此太陰郄,三陰陽明支別。刺七分,灸五壯。

主治疝癖,腹脅滿痛,上下搶心,積聚痹痛,厥氣霍亂。

腹結(一名腹屈。) 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三寸半。刺七分,灸五壯。

主治咳逆,繞臍腹痛,中寒瀉痢,心痛。

大橫 在腹哀下三寸五分,平臍,去中行三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刺七分,灸五壯。

主治大風逆氣,四肢不舉,多寒善悲。

千金云:主多寒洞痢,四肢不舉,灸隨年壯。又云:多汗四肢不舉少力, 灸橫文五十壯,在挾臍相去七寸。亦屬此穴。

百證賦云:兼天衝穴,治反張悲哭。

腹哀 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腹中行三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刺三分,灸五壯。甲乙經云:刺七分。

主治寒中食不化,大便膿血腹痛。

食竇 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舉臂取之。刺四分,灸五壯。

主治胸脅支滿,咳唾逆氣,飲不下,膈有水聲。

天溪 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刺四分,灸五壯。

主治胸滿喘逆上氣,喉中作聲,婦人乳腫賁癰。

胸鄉 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刺四分,灸五壯。

主治胸脅支滿,引背痛,不得臥轉側。

周榮 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刺四分,灸五壯。

主治胸滿不得俯仰,咳逆食不下。

大包 在淵腋下三寸。脾之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及季脅端,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胸中喘痛,腹有大氣不得息,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皆縱。

手少陰心經穴

心經穴歌

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里、陰郄、神門下,少府、少衝小指邊。

極泉 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中。刺三分,灸七壯。

主治心脅滿痛,肘臂厥寒,四肢不收,乾嘔煩渴目黃。

青靈 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滑氏曰: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甲乙經無此穴。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黃,振寒脅痛,肩臂不舉。

少海(一名曲節) 在肘內廉節後陷中。又云肘內大骨下,去肘端五分,肘內橫文頭,屈肘向頭取之。手少陰所入為合。刺五分,灸三壯。一曰禁灸。

主治寒熱齒痛,目眩,發狂癲癇羊鳴,嘔吐涎沫,項不得回,頭風疼痛,氣逆,瘰癧,肘臂腋脅痛攣不舉。

千金云:主腋下瘰癧,漏臂疼痛,風痹瘙漏,屈伸不得。針三分,留七呼,瀉五呼。

席弘賦云:心疼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

百證賦云:兼三里穴,治兩臂頑木。

靈道 在掌後一寸五分。一曰一寸。手少陰所行為經。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心痛悲恐乾嘔,瘛瘲肘攣,暴喑不能言。

通里 在腕側後一寸陷中。手少陰絡,別走手太陽經。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熱病頭痛目眩,面熱無汗懊憹,暴喑心悸,悲恐畏人,喉痹苦嘔,虛損數欠,少氣遺溺,肘臂腫痛,婦人經血過多,崩漏。

神農經云:治目眩頭疼,可灸七壯。

玉龍賦云:療心驚。

百證賦云:兼大鐘,治倦言嗜臥。

馬丹陽云:欲言聲不出,懊憹及怔忡,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聲平仍欠數,喉閉氣難通,虛則不能食,暴喑面無容,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陰郄(一曰手少陰郄) 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當小指之後。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鼻衄吐血,失音不能言,霍亂胸中滿,灑淅惡寒,厥逆驚恐心痛。

標幽賦云:止盜汗,治小兒之骨蒸。

百證賦云:兼二間,能疏通寒慄惡寒。又云:兼後谿,治盜汗之多出。

神門(一名兌沖,一名中都) 在掌後銳骨端陷中,當小指後。手少陰所注為腧。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一云七壯。炷如小麥。

主治瘧疾心煩,欲得冷飲,惡寒則欲就溫,咽乾不嗜食,驚憒心痛少氣,身熱面赤,發狂喜笑,上氣嘔血吐血,遺溺失音健忘,心積伏梁,大人小兒五癇證,手臂攣掣。

玉龍賦云:治癲癇失意。

百證賦云:同上脘,治發狂奔走。

少府 在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手少陰所溜為滎。刺二分,灸三壯。一曰七壯。

主治痃瘧久不愈,振寒煩滿,少氣,胸中痛,悲恐畏人,臂酸肘腋攣急,陰挺出,陰癢陰痛,遺尿偏墜,小便不利。

少衝(一名經始) 在手小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壯。一曰三壯。

主治熱病煩滿,上氣,心火炎上,眼赤,血少嘔吐血沫,及心痛冷痰少氣,悲恐善驚,口熱咽酸,胸脅痛,乍寒乍熱,臑臂內後廉痛,手攣不伸。

玉龍賦云:可治心虛熱壅。

百證賦云:兼曲池,治發熱。

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滿,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刺少商、商陽、中衝、關衝、少澤及此穴,使氣血流通,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

手太陽小腸經穴

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於小指設,前谷、後谿、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秉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

少澤(一名小吉) 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甲乙經曰: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中。手太陽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壯。

主治痎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心煩咳嗽,瘛瘲臂痛,頸項痛不可顧,目生翳,及療婦人無乳,先瀉後補。

千金云:耳聾不得眠,刺小指外側端近甲,入一分半補之。

玉龍賦云:治婦人乳腫。

百證賦云:兼肝俞,可治攀睛。

靈光賦云:除心下寒。

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卒暴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急以三稜針刺少商、商陽、中衝、少衝及此穴,使氣血流通,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

前谷 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所溜為滎。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痎瘧癲疾,耳鳴喉痹,頸項頰腫引耳後,咳嗽目翳,鼻塞吐衄,臂痛不得舉,婦人產後無乳。

後谿 在手小指本節後,外側橫文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一云在手腕前外側,拳尖起骨下陷中。手太陽所注為腧。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壯。一云三壯。

主治痎瘧寒熱,目翳鼻衄耳聾,胸滿項強癲癇,臂肘攣急,五指盡痛。

神農經云:治項強不得回顧,脾寒肘疼,灸七壯。

玉龍賦云:專治時疫痎瘧。

攔江賦云:專治督脈病癲狂。

百證賦云:兼環跳,治腿痛。又云:偕勞宮,可治消疸。又云:同陰郄,治盜汗之多出。

通玄賦云:治頭頂痛立安。

千金十一穴云:兼列缺,治胸項有痛。

一傳治早食午吐,午食晚吐,灸此左右二穴九壯立愈。

捷法云:療手足攣急,屈伸艱難,手足俱顫,不能行步握物,頸項強痛,不能回顧,腮頰紅腫,咽喉閉塞,水飲不下,心肺二經熱病,雙蛾喉痛,肺與三焦熱病,單蛾咽腫,上下牙兩頰疼痛,牙關緊急不開,頸項紅腫,耳聾氣痞疼痛,耳內或鳴或癢或痛,雷頭風,眩暈,嘔吐痰涎,腎虛頭痛,頭重不舉,肝厥頭暈,及頭目昏沉,偏正頭風疼痛,兩額顱眉角疼痛,太陽痛,頭項拘急,痛引肩背,醉後頭風,嘔吐不止,惡聞人言,眼赤痛,衝風淚下不已,破傷風因他事觸發,渾身發熱,癲狂。以上凡三十餘證,先以後溪主治,後隨證加各穴分治之。

腕骨 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陽所過為原。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項腫,寒熱耳鳴,目出冷淚生翳,狂惕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瘧疾煩悶,頭痛驚風瘛瘲,五指掣攣。凡心與小腸火盛者,當瀉此。渾身熱盛,先補後瀉;肩背冷痛,先瀉後補。

玉龍賦云:又兼中脘,治脾虛黃疸。

通玄賦云:腕骨祛黃。

陽谷 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所行為經。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癲疾發狂,妄言左右顧,熱病汗不出,脅痛項腫,寒熱耳聾耳鳴齒痛,臂不舉,小兒瘛瘲舌強。

百證賦云:兼俠谿,治頷腫口噤。

養老 在手外踝骨上一空,腕後一寸陷中。手太陽郄。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肩臂痠痛,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上下,目視不明。

百證賦云:兼天柱,治目視䀮䀮。

張仲文傳灸治仙法:療腰重痛不可轉側,起坐艱難,及筋攣腳痹不可屈伸。

支正 在腕後外廉五寸。手太陽絡,別走少陰。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五勞癲狂,驚風寒熱,頷腫項強,頭痛目眩,風虛驚恐悲憂,腰背痠,四肢乏弱,肘臂不能屈伸,手指痛不能握。

百證賦云:兼飛陽,可治目眩。

小海 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所入為合。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壯、七壯。

主治肘臂肩臑頸項痛,寒熱,齒根腫,風眩,瘍腫,小腹痛,五癇瘛瘲。

肩貞 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刺五分,灸三壯。

主治傷寒寒熱,頷腫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風痹手足不舉。

臑俞 在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手足太陽陽維陽蹺之會。刺八分,灸三壯。

主治臂酸無力,肩痛引胛,寒熱氣腫痠痛。

天宗 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刺五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治肩臂痠疼,肘外後廉痛,頰頷腫。

秉風 在肩上,天髎外小髃骨,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刺五分,灸三壯。

主治肩痛不可舉。

曲垣 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刺五分,灸三壯。甲乙經曰:十壯。

主治肩臂熱痛,拘急周痹。

肩外俞 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與大杼平。刺六分,灸三壯。

主治肩胛痛,發寒熱,引項攣急,周痹寒至肘。

肩中俞 在肩胛內廉,去脊大椎旁二寸陷中。刺三分,留七呼,灸十壯。甲乙經作三壯。

主治咳嗽上氣,唾血寒熱,目視不明。

天窗(一名窗籠) 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刺三分,灸三壯。甲乙經作刺六分。

主治頸癭腫痛,肩胛引項不得回顧,頰腫齒噤,耳聾喉痛暴喑。

千金云:狂邪鬼語,灸九壯。癮疹,灸七壯。

天容 在耳下曲頰後。刺一分,灸三壯。

主治癭氣頸癰,不可回顧,不能言,齒噤耳鳴耳聾,喉痹咽中如梗,寒熱胸滿,嘔逆吐沫。

顴髎(—名兌骨) 在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少陽太陽之會。刺二分,禁灸。

主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不止,䪼腫齒痛。

百證賦云:兼大迎,治目眩妙。

聽宮(一名多所聞) 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失音癲疾,心腹滿,耳內蟬鳴耳聾。

百證賦云:兼脾俞,能祛心下之悲悽。

卷七

經絡(五)

足太陽膀胱經穴

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經六十三,睛明、攢竹曲差參。五處、承光接通天,絡卻、玉枕、天柱邊。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膈、肝、膽居。脾、胃、三焦、腎俞次,大腸、小腸、膀胱如。中膂、白環皆二行,去脊中間二寸許。上髎、次髎中復下,會陽須向尻旁取。還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當。魄戶、膏肓與神堂,譩譆、膈關、魂門旁。陽綱、意舍及胃倉,肓門、志室連胞肓。秩邊、承扶、殷門穴,浮郄相鄰是委陽。委中再下合陽去,承筋、承山相次長。飛揚、跗陽達崑崙,僕參、申脈過金門。京骨、束骨近通谷,小指外側尋至陰。

睛明(一名淚孔) 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氣府論注曰: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五脈之會。刺一分半,留六呼,灸三壯。甲乙經曰:刺六分。一曰禁灸。

主治目痛視不明,見風淚出,胬肉攀睛,白翳眥癢疳眼,頭痛目眩。凡治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之。

席弘賦云:治眼若未效,併合谷、光明不可缺。

百證賦云:兼行間,可治雀目汗氣。

靈光賦云:治胬肉。

攢竹(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夜光,一名光明) 在眉頭陷者中。刺一分,留六呼,不宜灸。甲乙經云:灸三壯。明堂用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眼目大明,宜刺三分出血。

主治目視䀮䀮,淚出目眩,瞳子癢,眼中赤痛及腮臉瞤動不臥。

玉龍賦云:兼頭維,治目疼頭痛。

百證賦云:兼三間,可治目中漠漠。

通玄賦云:腦昏目赤瀉此。

曲差(一名鼻沖) 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正頭取之。刺二分,灸三壯、五壯。

主治目不明,頭痛鼻塞,鼽衄臭涕,頂巔痛,身心煩熱汗不出。

五處 在曲差後五分,夾上星旁一寸五分。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甲乙經曰:不可灸。

主治脊強反折,瘛瘲顛疾,頭痛戴眼眩暈,目視不明。

承光 在五處後一寸五分。水熱穴論注曰:五處後一寸。甲乙經五處後二寸。刺三分,禁灸。

主治頭風風眩,嘔吐心煩,鼻塞不利,目翳口喎。

通天(一名天臼) 在承光後一寸五分。一曰橫直百會旁一寸五分。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頭旋項痛,不能轉側,鼻塞,偏風口喎,衄血頭重耳鳴,狂走瘛瘲恍惚,青盲內瞕。

千金云:癭氣面腫,灸五十壯。

百證賦云:能去鼻內無聞之苦。

絡郄(一名強陽,一名腦蓋) 在通天後一寸五分。甲乙經一寸三分。刺三分,留五呼,灸三壯。一曰禁刺。

主治頭旋口喎,鼻塞,項腫癭瘤,內瞕耳鳴。

玉枕 在絡郄後一寸五分。甲乙經曰:在絡卻後七分,夾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後髮際三寸。(按甲乙經之數,與督脈之數不相合。)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曰禁刺。

主治目痛如脫,不能遠視,腦風頭項痛,鼻塞無聞。

千金云:多汗寒熱,灸五十壯,刺三分。

百證賦云:連囟會,療頭風。

天柱 挾項後大筋外廉,髮際陷中。刺二分,留六呼,灸三壯。一曰刺五分,禁灸。

主治頭旋腦痛,鼻塞淚出,項強肩背痛,足不任身,目瞑不欲視。

百證賦云:連養老,治目中䀮䀮。又云:連束骨,治項強多惡風。

大杼 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正坐取之。海論曰:衝脈者,其輸上在於大杼。氣穴論注曰:督脈別絡,手足太陽三脈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五壯、七壯。一曰禁灸,非有大急不可灸也。

主治傷寒汗不出,腰脊項背強痛不得臥,喉痹煩滿,痎瘧頭痛咳嗽,身熱目眩,癲疾筋攣瘛瘲,膝痛不可屈伸。幾刺瘧疾脈滿大者,刺此並譩譆穴出血,隨人肥瘦刺之,不已刺委中、風門立已。

席弘賦云:大杼若連長強尋,小腸氣痛即行針。

風門(一名熱府) 在二椎下,兩旁各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熱府腧也。刺五分,留七呼,灸五壯。

主治傷寒頭痛項強,目瞑鼽嚏,胸中熱,嘔逆上氣喘,臥不安,身熱黃疸,癰疽發背。此穴能瀉一身熱氣,常灸之,永無癰疽瘡疥等患。

神農經云:傷風咳嗽頭痛,鼻流清涕,可灸十四壯,及治頭疼風眩,鼻衄不止。

千金云:上氣短氣咳逆,胸背徹痛,灸百壯。

肺俞 在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處是穴,正坐取之。千金曰:肺俞對乳,引繩度之。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一云灸百壯。素問曰:刺中肺,三日死。

主治五勞傳屍骨蒸,肺風肺痿,咳嗽嘔吐,上氣喘滿,虛煩口乾目眩,支滿汗不出,腰脊強痛,背僂如龜,寒熱癭氣黃疸。此穴主瀉五臟之熱,與五臟俞治同。

神農經曰:治咳嗽吐血唾紅,骨蒸虛勞,可灸十四壯。

千金云:治吐血唾血,上氣咳逆喉痹,灸隨年壯。又氣短不語,灸百壯。又治水注口中湧水出,灸肺俞及三陰交,隨年壯。又癭腫上氣短氣,灸百壯。又盜汗寒熱惡寒,灸隨年壯,刺五分。

玉龍賦云:兼豐隆,治痰嗽。

百證賦云:兼天突,治咳嗽連聲。

乾坤生意云:同陶道、身柱、膏肓,治虛損五勞七傷緊要法。

厥陰俞 在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此穴出山眺經,甲乙經無。)刺三分,灸七壯。

主治咳逆牙痛,心痛結胸,嘔吐煩悶。

千金云:主胸中膈氣,積聚好吐,灸隨年壯。

心俞 在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刺三分,留七呼。按甲乙經曰禁灸,故世醫皆謂可針不可灸,殊不知刺中心一日死,乃素問之所戒,又豈可易針耶?千金方言風中心,急灸心俞百壯,服續命湯,又吐逆不得食者灸百壯,是又當權其緩急也。

主治偏風半身不遂,食噎積結寒熱,心氣悶亂,煩滿恍惚,心驚汗不出,中風偃臥不得,冒絕發癇悲泣,嘔吐咳血,發狂健忘。此穴主瀉五臟之熱,與五臟俞同。

神農經云:小兒氣不足者,數歲不能語,可灸五壯,艾炷如麥粒。

玉龍賦云:兼腎俞,治腰腎虛乏之夢遺。

百證賦云:兼神道,治風癇常發自寧。

捷徑云:治憂噎。

一傳主療心虛遺精盜汗補之。

膈俞 在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為血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一云灸至百壯。

主治心痛周痹,膈胃寒痰暴痛,心滿氣急,吐食反胃,痃癖五積,氣塊血塊,咳逆,四肢腫痛,怠惰嗜臥,骨蒸喉痹,熱病汗不出,食不下,腹脅脹滿。此血會也,諸血病者,皆宜灸之,如吐血衄血不已,虛損昏暈,血熱妄行,心肺二經嘔血,臟毒便血不止。

千金云:臚脹脅腹滿,灸百壯,三報之。又治吐逆不得食,今日食,明日吐,灸百壯。

肝俞 在九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素問曰:刺中肝,五日死。

主治氣短咳血多怒,脅肋滿悶,咳引兩脅脊背急痛,不得息,轉側難,反折上視,驚狂鼽衄,眩暈痛循眉頭,黃疸鼻酸,熱病後目中出淚,眼目諸疾,熱痛生翳,或熱病瘥後因食五辛患目,嘔血,或疝氣筋痙相引,轉筋入腹。此穴主瀉五臟之熱,與五臟俞治同。

千金云:吐血酸削,灸百壯。又胸滿心腹積聚疼痛,灸百壯。又氣短不語,灸百壯。

玉龍賦云:目昏血溢,肝俞辨其虛實。

標幽賦云:兼命門,能使瞽者見秋毫。

百證賦云:兼少澤,可治攀睛。

一傳治氣痛項癧吐酸。

膽俞 在十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曰:刺中膽,一日半死。

主治頭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腫,心腹脹滿,口乾苦,咽痛嘔吐翻胃食不下,骨蒸勞熱,目黃,胸脅痛不能轉側。

百證賦云:兼陽綱,可治目黃。

捷徑云:兼膈俞,治勞噎。

脾俞 在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二寸,正坐取之。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云:刺中脾,十日死。

主治痃癖積聚,肋下滿,痃瘧寒熱,黃疸,腹脹痛,吐食不食,飲食不化,或食飲倍多,煩熱嗜臥,身日羸瘦,泄痢,善欠,體重四肢不收。此穴主瀉五臟之熱,與五臟俞同。

千金云:食不消化,泄痢不作肌膚,脹滿水腫,灸隨年壯,三報之。又虛勞尿血白濁,灸百壯。

百證賦云:兼聽宮,能祛心下之悲悽。又兼膀胱俞,治脾虛穀食不消。

捷徑云:治思噎食噎。

一傳治水腫鼓脹,氣滿泄瀉,年久不止,及久年積塊脹痛。

胃俞 在十二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一曰灸隨年壯。

主治胃寒吐逆,翻胃霍亂,腹脹支滿,肌膚疲瘦,腸鳴腹痛不嗜食,脊痛筋攣,小兒羸瘦食少,不生肌肉,及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肚疼不可忍,艾炷如大麥。

百證賦云:兼魂門,治胃冷食不化。

一傳治水腫鼓脹,氣膈不食,泄瀉年久不止,多年積塊。

三焦俞 在十三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刺五分,灸三壯,一曰三分、五壯。

主治傷寒身熱頭痛,吐逆,肩背急,腰脊強,不得俯仰,臟腑積聚,脹滿膈塞不通,飲食不化,羸瘦,水穀不分,腹痛下痢,腸鳴目眩。

千金云:少腹堅大如盤盂,胸腹脹滿,飲食不消,婦人癥聚瘦瘠,灸三焦俞百壯,三報之,仍灸氣海百壯。又云:主五臟六腑積聚,心腹滿,腰脊痛,吐逆寒熱,小便不利,灸隨年壯。又治尿血,灸百壯。

腎俞 在十四椎下,與臍平,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素問血氣形志篇有五臟俞度,見經絡類十一。)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一曰灸以年為壯。素問曰:刺中腎,六日死。

主治虛勞羸瘦,面目黃黑,耳聾,腎虛水臟久冷,腰痛夢遺精滑,腳膝拘急,身熱頭重振寒,心腹䐜脹,兩脅滿痛引少腹,少氣溺血,便濁淫濼,赤白帶下,月經不調,陰中痛,五勞七傷,虛憊無力,足寒如冰,洞泄食不化,身腫如水,男女久積氣痛,變成勞疾。此穴主瀉五臟之熱,與五臟俞同。

千金云:腎間風虛,灸百壯。又小便濁,夢遺失精,灸百壯。又云:腎俞主五臟虛勞,少腹弦急脹熱,灸五十壯,老少減之。若虛冷,可百壯,橫三間寸灸之。又消渴口乾,同腰目灸之。又尿血,灸百壯。又百病水腫,灸百壯。

玉龍賦云:兼命門,治老人便多。又兼心俞,治腰腎虛乏之夢遺。

百證賦云:兼巨髎穴,能除胸膈停留瘀血。

通玄賦云:能瀉盡腰股之痛。

一傳治色欲過度,虛腫耳痛耳鳴。

大腸俞 在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治脊強不得俯仰,腰痛腹脹,繞臍切痛,腸癖瀉痢,食不化,大小便不利。

千金云:脹滿雷鳴,灸百壯,三報之。

靈光賦云:治大便病。

小腸俞 在十八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治膀胱三焦津液少,便赤不利,淋瀝遺尿,小腹脹滿㽲痛,瀉痢膿血,腳腫心煩短氣,五痔疼痛,婦人帶下。千金云:泄注五痢,便膿血腹痛,灸百壯。又主三焦膀胱寒熱,津液赤白洞泄,腰脊痛,小水不利,婦人帶濁,灸五十壯。又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靈光賦云:治小便病。

膀胱俞 在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一云七壯。

主治小便赤澀,遺尿泄痢,腰脊腹痛,陰瘡,腳膝寒冷無力,女子癥瘕。

百證賦云:兼脾俞,治脾虛穀食不消。

中膂內俞(一名脊內俞) 在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夾脊胂起肉間,伏而取之。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治腎虛消渴,腰脊強痛,不得俯仰,腸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脅腹脹痛。

百證賦云:兼陶道,治歲熱時行。

捷徑云:主腰痛夾脊膂,上下按之從後項至此穴痛者,灸之立愈。

白環俞 在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刺五分,灸三壯。甲乙經云:刺八分,得氣則瀉,瀉訖多補之,不可灸。

主治腰脊痛不得坐臥,疝痛,手足不仁,二便不利,溫瘧,筋攣痹縮,虛熱閉塞。一云主治夢遺白濁,腎虛腰痛,先瀉後補,赤帶瀉之,白帶補之,月經不調亦補之。

百證賦云:兼委中,治背連腰痛大驗。

上髎 在腰髁骨下一寸,夾脊兩旁第一空陷中。繆刺論注曰:腰下夾尻有空骨各四,蓋即此四髎穴也。刺腰痛篇注曰:上髎當髁骨下陷中,餘三髎少斜下按之陷中是也。(腰髁骨,即十六椎下,腰脊兩旁起骨之夾脊者。)足太陽少陽之絡。刺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主治大小便不利,嘔逆,腰膝冷痛,寒熱瘧,鼻衄,婦人絕嗣,陰中癢痛,陰挺出,赤白帶下。

次髎 夾脊旁第二空陷中。刺三分,留七呼,灸七壯。一曰三壯。

主治大小便淋赤不利,心下堅脹,腰痛足清,疝氣下墜,引陰痛不可忍,腸鳴泄瀉,赤白帶下。

中髎 夾脊旁三空陷中。刺二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治五勞七傷,二便不利,腹脹飧泄,婦人少子帶下,月經不調。

下髎 夾脊旁四空陷中。刺腰痛篇及繆刺論王注皆曰足厥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結於腰髁下,挾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髎,下髎也。刺二分,留十呼,灸三壯。一曰刺二寸。

主治腸鳴泄瀉,二便不利,下血腰痛,引小腹急痛,女子淋濁不禁。

百證賦云:濕熱濕寒下髎定。

會陽(一名利機) 在陰尾尻骨兩旁。甲乙經曰:督脈氣所發。刺二分,灸五壯。一曰刺八分。

主治腹中寒氣,泄瀉,腸澼便血,久痔,陽氣虛乏,陰汗濕。

附分 在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手足太陽之會。刺三分,灸五壯。甲乙經作刺八分。

主治肘臂不仁,肩背拘急,風客腠理,頸痛不得回顧。

魄戶 在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刺五分,灸五壯。一曰刺三分,灸百壯。

主治虛勞肺痿,肩膊胸背連痛,三尸走注,項強喘逆,煩滿嘔吐。此穴主瀉五臟之熱,與五臟俞同。

神農經云:治虛勞發熱,可灸十四壯。

百證賦云:兼膏肓,治勞瘵傳屍。

標幽賦云:治體熱勞嗽。

膏肓俞 在四椎下五椎上,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千金翼云: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動,乃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依胛骨之際,相去骨際如容側指許,按其中一間空處,自覺牽引肩中,是其穴也。左右各灸至百壯,或三五百,多至千壯,當氣下嚨嚨然如流水之降,若停痰宿疾,亦必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索孔穴灸之。又法:但以右手搭左肩上,中指稍所不及處,是其穴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其有不能久坐伸臂者,亦可伏衣襆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遠;不爾,胛骨複穴,不得其真也。所伏衣襆,當令大小得宜,不爾則前卻,亦失其穴也。此穴灸後,令人陽氣日盛,當消息自為補養,令得平復,則諸病無所不治。又法:如其人骨節分明,則以椎數為準;若脊背肥厚,骨節難尋,須以大椎至尾骶,量分三尺折取之;不然則以平臍十四椎命門為則,逐椎分寸取之,則穴無不真。然取大椎之法,除項骨三節不在內,或人亦有項骨短而無可尋者,但當以平肩之處為第一椎,以次求之,可無差也。捷徑云:灸膏肓功效,諸書例能言之,而取穴則未也。千金等方之外,莊綽論之最詳,然繁而無統,不能歸定於一。余嘗以意取之,令病人兩手交在兩膊上,灸時亦然,胛骨遂開,其穴立見,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兩旁各三寸,四肋三間之中,按之痠疼是穴,灸至千壯,少亦七七壯,當依千金立點立灸,坐點坐灸,臥點臥灸為的。劉瑾云:取膏肓二穴,當除第一椎小骨不算,若連第一椎數下,當在五椎下兩旁各三寸半,共折七寸,分兩旁,按其痠疼處,乃是真穴。每依此灸療,多獲痊愈。灸七七壯,至百壯、千壯。一云灸後當灸足三里,以引火實下。此穴自晉以前所未有,乃後人之所增也。

主治百病,無所不療,虛羸瘦損,五勞七傷諸病,夢遺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可灸二七至七七壯。

百證賦云:兼魄戶,治勞瘵傳屍。

靈光賦云:治背脊痛風勞一切諸病。

乾坤生意云:兼陶道、身柱、肺俞,治虛損五勞七傷緊要之穴。

神堂 在五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刺三分,灸五壯。此穴主瀉五臟之熱,與諸臟俞同。

主治腰脊強痛,不可俯仰,灑淅寒熱,胸腹滿逆時噎。

譩譆 在肩膊內廉,六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甲乙經曰:以手痛按之,病者呼噫嘻是穴。蓋因其痛也。刺六分,留七呼,灸五壯。一曰二七壯至百壯。

主治大風,熱病汗不出,勞損不得臥,溫瘧久不愈,胸腹脹悶,氣噎,肩背脅肋痛急,目痛咳逆鼻衄,忌莧菜、白酒。

千金云:多汗瘧病,灸五十壯。

膈關 在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開肩取之。刺五分,灸五壯。

主治背痛惡寒脊強,嘔吐飲食不下,胸中噎悶,大小便不利。此亦血會,治諸血病。

魂門 在九椎下,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刺五分,灸三壯。

主治屍厥走注,胸背連心痛,食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黃赤。此穴主瀉五臟之熱,與五臟俞同。

百證賦云:兼胃俞,治胃冷食難化。

標幽賦云:筋攣骨痛者補此。

陽綱 在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刺五分,灸三壯、七壯。

主治腸鳴腹痛,食不下,小便澀,身熱,消渴目黃,腹脹泄痢。

百證賦云:兼膽俞,治目黃。

意舍 在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刺五分,灸七壯。一云五十壯至百壯。

主治背痛腹脹,大便泄,小便黃,嘔吐惡風寒,飲食不下,消渴目黃。此穴主瀉五臟之熱,與五臟俞同。

百證賦云:兼中府,能除脹滿噎塞,胸背脅痛,惡寒嘔吐。

胃倉 在十二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刺五分,灸五壯。一云五十壯。

主治腹滿水腫,食不下,惡寒,背脊痛,不可俯仰。

肓門 在十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叉肋間陷中,前與鳩尾相直,正坐取之。刺五分,灸三壯。氣府論注云三十壯。

主治心下痛,大便堅,婦人乳痛有餘。

志室 在十四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刺五分,灸三壯、七壯。

主治陰腫陰痛,失精,小便淋瀝,背脊強,腰脅痛,腹中堅滿,霍亂吐逆不食,大便難。此穴主瀉五臟之熱,與五臟俞同。

胞肓 在十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刺五分,灸五壯、七壯。

主治腰脊痛,惡寒,小腹堅,腸鳴,大小便不利。

秩邊 在二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刺五分,灸三壯。

主治腰痛五痔,小便赤澀。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 在尻臀下,股陰上約文中。刺七分,留七呼,灸三壯。甲乙經作刺二寸。

主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臀腫,大便難,胞寒,小便不利。

殷門 在承扶下六寸,膕上兩筋之間。刺七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腰脊不可俯仰,惡血流注,外股腫。

浮郄 在委陽上一寸,屈膝得之。刺五分,灸三壯。

主治霍亂轉筋,小腹膀胱熱,大腸結,股外筋急,髀樞不仁。

委陽 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邪氣臟腑病形篇曰:三焦合入於委陽。甲乙經曰:委陽,三焦下輔腧也,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此足太陽別絡也。刺七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治腰脊腋下腫痛,不可俯仰,引陰中不得小便,胸滿身熱,瘛瘲癲疾,小腹滿,飛屍遁注,痿厥不仁。

本輸篇曰:三焦下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

百證賦云:兼天池穴,腋腫針而速散。

委中(一名血郄) 在膕中央約文動脈陷中,伏臥屈足取之。足太陽所入為合。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一云禁灸。春月勿令出血,蓋太陽合腎,腎王於冬,水衰於春,故春無令出血。

主治大風眉發脫落,太陽瘧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然汗出難已,頭重轉筋,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遺溺,小腹堅,風痹髀樞痛膝痛,足軟無力。凡腎與膀胱實而腰痛者刺出血妙,虛者不宜刺,慎之!此穴主瀉四肢之熱。委中者,血郄也,凡熱病汗不出,小便難,衄血不止,脊強反折,瘛瘲癲疾,足熱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經血立愈。

太乙歌云:虛汗盜汗補委中。

玉龍賦云:合人中,除腰脊痛閃之難制。又云:兼居髎、環跳,除腿風濕痛。

百證賦云:兼白環俞,治背連腰痛。

千金十一穴云:委中、崑崙,治腰背痛相連。

四總穴云:腰背委中求。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腰痛不能舉,沉引脊梁酸,風癇及轉筋,疼痛難移展,風痹復無常,熱病不能當,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

合陽 在膝膕約文下二寸。刺六分,灸五壯。

主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胻酸腫,寒疝偏墜,女子崩帶不止。

百證賦云:兼交信,治女子少氣下血。

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 在腨腸中央陷中,腳跟上七寸。灸三壯,禁刺。

主治寒痹腰背拘急,腋腫,大便閉,五痔,腨酸,腳跟痛引少腹,轉筋霍亂鼽衄。

千金云:霍亂轉筋,灸五十壯。

承山(一名肉柱,一名魚腹) 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一雲腿肚下尖分肉間。刺七分,灸五壯至七七壯。然灸不及針。

主治頭熱鼻衄,寒熱癲疾,疝氣腹痛,痔腫便血,腰背痛,膝腫脛酸眼痛,霍亂轉筋,戰慄不能行立。凡有邪熱者,可瀉之。

千金云:灸轉筋隨年壯神驗,霍亂灸百壯。

玉龍賦云:兼長強,灸痔最妙。

席弘賦云:陰陵泉治心胸滿,兼此穴而飲食自思。又云:兼魚際、崑崙,治轉筋目眩立消。

靈光賦云:治轉筋並久痔。

百證賦云:刺長強兼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

天星秘訣云:兼內踝尖,治轉筋並眼花。又云:兼陰交,治胸膈痞滿,自喜飲食。

馬丹陽云: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腳氣並膝腫,兩足盡寒酸,展轉成時疫,故慄瘧憎寒,霍亂及轉筋,刺之立便安。

今時多用此穴,治傷寒立效,亦有初發瘧疾者,灸之立已。

飛揚(一名厥陽) 在足外踝上七寸後陷中。足太陽絡,別走少陰。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痔痛不得起坐,腳痠腫不能立,歷節風不得屈伸,癲疾寒瘧,頭目眩,逆氣。

千金云: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鼻衄,飛陽主之。

百證賦云:兼支正,可治目眩。

跗陽 在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之間。陽蹺之郄。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一云七壯。

主治霍亂轉筋,腰痛不能立,髀樞股胻痛,痿厥風痹不仁,頭重䪼痛,時有寒熱,四肢不舉,屈伸不能。

崑崙 在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細動脈應手。足太陽所行為經。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腰尻腳氣,足腨腫痛不能步立,頭痛鼽衄,肩背拘急,咳喘目眩,陰腫痛,產難胞衣不下,小兒發癇瘛瘲。

玉龍賦云:兼申脈、太谿,善療足腫之迍。

靈光賦云:能住喘,愈腳氣。

神農經云:治腰尻痛,足痛不能履地,肩背拘急,可灸七壯。又治小兒陰腫,可灸三壯,炷如小麥。

席弘賦云:兼魚際、承山,治轉筋目眩立消。

千金云胞衣不出,針足太陽入四分,穴在外踝下後一寸宛宛中者,意必此穴。又云: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似拔,崑崙主之。

千金十一穴云:兼委中,治腰背痛相連。

捷徑云:治偏風。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轉筋腰尻痛,膊重更連陰,頭疼脊背急,暴喘滿衝心,舉步行不得,動足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尋此穴針。增治法云:治目䀮䀮如脫,頭熱鼻衄,肚脹痛不得息,霍亂大便泄,風癇口噤不開,小兒陰腫,頭眩轉筋吐逆,屍厥中惡,膝蓋暴痛。

僕參(一名安邪) 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足太陽陽蹺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主治腰痛足痿不收,足跟痛,霍亂轉筋吐逆,屍厥癲癇,狂言見鬼,膝痛。

靈光賦云:後跟痛在僕參求。

申脈 在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許白肉際。陽蹺脈所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風眩癲疾,腰腳痛,膝胻寒酸不能坐立,如在舟車中,氣逆,腿足不能屈伸,婦人氣血痛。一云腳氣紅腫,瀉之;若麻木無力,先瀉後補。

神農經曰:治腰痛,可灸五壯。

玉龍賦云:兼太谿、崑崙,善療足腫之迍。

標幽賦云:兼金門,治頭風頭痛。

攔江賦云:能除寒與熱,偏正頭風及心驚,耳鳴鼻衄胸中滿,遇麻木者虛當補,逢疼痛者瀉而迎。

靈光賦云:陽蹺、陰蹺及陽陵、陰陵四穴,治腳氣取之。又兼三里,同治腳氣。亦去在腰諸疾。

千金方十三鬼穴云:此名鬼路,當在第五次下火針,治百邪癲狂。

捷法云:治腰背強不可俯仰,肢節煩痛,牽引腰腳,中風不省人事,中風不語,中風半身癱瘓,偏枯疼痛無時,中風四肢麻木不仁,手足瘙癢,不能握物,中風口眼喎斜,牽連不已,角弓反張,眼目盲視,口噤不開,語言蹇澀,腰脊肩背疼痛,頭項強痛,不得回顧,腰痛起止艱難,手足背生毒,臂背生毒。以上凡二十餘證,先以申脈主治,後隨證加各穴分治之。

金門(一名關梁) 在足外踝下一寸。足太陽郄,陽維別屬也。刺一分,灸三壯。一云刺三分,灸七壯,炷如小麥。

主治霍亂轉筋,屍厥癲癇疝氣,膝胻酸不能立,小兒張口搖頭身反。

百證賦云:兼丘墟,可醫轉筋。

通玄賦云:兼申脈,治頭風頭痛。

京骨 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可按而得。足太陽所過為原。刺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主治腰脊痛如折,髀不可曲,項強不能回顧,筋攣善驚,痎瘧寒熱,目眩內眥赤爛,頭痛鼽衄,癲病狂走。

束骨 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赤白肉際。足太陽所注為腧。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腸澼泄瀉,瘧痔癲癇,發背癰疔,頭痛目眩,內眥赤痛,耳聾腰膝痛,項強不可回顧。

太乙歌云:兼三里,刺治項強腫痛,體重腰癱。

百證賦云:連天柱,治項強多惡風。

秦承祖云:治風熱苔赤,兩目眥爛。

通谷 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足太陽所溜為滎。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眩,項痛鼽衄,善驚,目䀮䀮,結積留飲,食多不化失欠。

千金云:諸結積留飲,澼囊胸滿,飲食不消,灸通谷五十壯。

至陰 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五呼,灸三壯、五壯。

主治風寒頭重鼻塞,目痛生翳,胸脅痛,轉筋,寒瘧汗不出,煩心足下熱,小便不利,失精,脈痹從足小指起,牽引上下。

百證賦云:兼屋翳,治遍身癢痛之疾。

席弘賦云:專治腳膝腫。

今時習用此治婦人寒證。

張仲文治婦人橫產手先出,諸符藥不效,為灸右腳小指尖三壯,炷如小麥,下火立產。

足少陰腎經穴

腎經穴歌

足少陰俞二十七,湧泉、然谷、照海出。太谿、水泉連大鐘,復溜、交信、築賓立。陰谷、橫骨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得。肓俞、商曲、石關蹲,陰都、通谷、幽門值。步廊、神封出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畢。

湧泉(一名地衝) 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陰所出為井。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屍厥面黑,喘咳有血,目視䀮䀮無所見,善恐,心中結熱,風疹風癇,心痛不嗜食,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咳嗽氣短,身熱喉痹,目眩頸痛,胸脅滿,小腹痛,腸澼泄瀉,霍亂,轉胞不得尿,腰痛大便難,轉筋,足脛寒痛,腎積奔豚,熱厥五指盡痛,足不踐地。

史記:漢北齊王阿母,患足下熱喘滿,淳于意曰:熱厥也。刺足心,立愈。

千金云:陰中懊憹痛,刺入三分。又鼻衄不止,灸二百壯。又霍亂轉筋,灸三七壯;不止,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際七壯,立愈。

玉龍賦云:兼關元、豐隆,治屍勞。

席弘賦云: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湧泉人不死。又云:小腸氣結連臍痛,速瀉陰交,良久針湧泉取氣甚妙。

百證賦云:專治厥寒厥熱。又云:兼行間,治消渴腎竭。

通玄賦云:治胸結身黃瀉此。

靈光賦云:治婦人疾,並男蠱女孕而病痓者,千金勿妄傳。

天星秘訣云:兼陰陵,治小腸連臍痛。

然谷(一名龍淵,一名然骨) 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足少陰所溜為滎。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曰刺不宜見血。

主治喘呼煩滿,咳血喉痹消渴,舌縱心恐,少氣涎出,小腹脹,痿厥寒疝,足跗腫胻酸,足一寒一熱,不能久立,男子遺精,婦人陰挺出,月經不調不孕,初生小兒臍風撮口,痿厥洞泄。此穴主瀉腎臟之熱,若治傷寒,亦宜出血。

千金云:石水灸然谷、氣衝、四滿、章門。

百證賦云:此穴易醒臍風。

照海 在足內踝下一寸,陷中容爪甲。一云在內踝下四分,微前高骨陷中,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神農經云:在內踝直下白肉際是。陰蹺所生。刺四分,留六呼,灸三壯。一曰刺三分,灸七壯。

主治咽乾嘔吐,四肢懈惰嗜臥,善悲不樂,大風偏枯半身不遂,久瘧卒疝,腹中氣痛,小腹淋痛,陰挺出,月水不調。

玉龍賦云:兼支溝,能通大便之秘。又云:合內關,能醫腹疾之塊。

神農經云:治月事不行,可灸七壯。又云:兼公孫,治傷寒四日太陰經,再用內關施截法。

攔江賦云:治噤口喉風,用三稜針出血即安。

百證賦云:兼大敦,治傷寒。

席弘賦云:兼百會、太衝、陰交,治咽喉疾。又云:兼陰交、曲泉、關元、氣海同瀉,治七疝如神。

靈光賦云:二蹺二陵,腳氣者取此四穴。又兼三里,同治腳氣並在腰之疾。

標幽賦云:兼陽維、內關,能下胎衣。又云:治喉中之閉塞。

捷法云:治小便頻數、淋瀝不通,小腹冷痛,膀胱七疝,奔豚偏墜,木腎腫大如升,發時疼痛衝心,小便淋血,陰痛,遺精白濁,夜夢鬼交不禁,婦人難產,子掬母心不下,女子大便不通,產後腹痛惡露不已,婦人脾病血蠱水蠱氣蠱石蠱單蠱,女人血氣虛倦,五心煩熱,支體盡痛,頭目昏沉,老人虛損,手足轉筋不能舉動,霍亂吐瀉,寒濕腳氣發熱大痛,腎虛腳氣紅腫,干腳氣膝頭內踝五指疼痛,渾身脹滿,水蠱喘脹,四肢面目浮腫,婦人瘦損,赤白帶下,子宮久冷,不受胎孕,經水正行,頭眩小腹空痛,月水不調,臍腹疼痛,及淋漏不斷等證。以上諸證,先以照海為主,後隨證加穴分治。

太谿(一名呂細) 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足少陰所注為腧,即原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傷寒手足逆冷嗜臥,咳嗽咽腫,衄血唾血,溺赤,消癉大便難,久瘧咳逆煩心不眠,脈沉手足寒,嘔吐不嗜食善噫,腹疼瘠瘦,寒疝痃癖。

神農經云:治牙疼,可灸七壯。

一云牙疼紅腫者,瀉之。陰股內濕癢生瘡便毒,先補後瀉。一云腎瘧嘔吐多寒,閉戶而處,其病難已,太谿、大鐘主之。腰脊痛,大便難,手足寒,並刺委中、大鐘。

玉龍賦云:合崑崙、申脈,善療足腫之迍。

百證賦云:兼商陽,治寒瘧有驗。

水泉 在足內踝下,太谿下一寸。足少陰郄。刺四分,灸五壯。

主治目䀮䀮不能遠視,女子月事不來,來即多,心下悶痛,小腹痛,小便淋,陰挺出。

百證賦云:兼天樞,治月潮違限。

大鐘 在足跟後沖中,大骨上兩筋間。水熱穴論注曰:在足內踝後沖中。足少陰絡,別走太陽。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氣逆煩悶,實則小便淋閉,洒洒腰脊強痛,大便秘澀,嗜臥,口中熱,虛則嘔逆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胸脹喘息舌乾,食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血。

百證賦云:兼通里,治倦言嗜臥。

標幽賦云:治心性之呆癡。

復溜(一名伏白,一名昌陽) 在足內踝後上,除踝二寸陷者中。前旁骨是復溜,後旁筋是交信,二穴止隔一筋。足少陰所行為經。刺三分,留三呼,灸五壯、七壯。

主治腸澼痔疾,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善怒多言,舌乾涎出,足痿胻寒不得履,目視䀮䀮,腸鳴腹痛,四肢腫,十種水病,五淋盜汗,齒齲,脈微細。

神農經云:治盜汗不收及面色痿黃,可灸七壯。

千金云:血淋,灸五十壯。

太乙歌云:刺治腰脊閃挫疼痛,遊風遍體。

玉龍賦云:傷寒無汗宜瀉。又云:起六脈之沉匿。

攔江賦云:傷寒無汗,先補合谷,次瀉此穴。

席弘賦云:此穴專治氣滯在腰。

靈光賦云:治腫如神。

交信 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蹺之郄。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治五淋㿉疝,陰急股腨內廉引痛,瀉痢赤白,大小便難,女子漏血不止,陰挺,月事不調,小腹痛,盜汗。

百證賦云:兼合陽,治女子少氣漏血。

築賓 在足內踝後,上腨分中。陰維之郄。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小兒胎疝,癲疾吐舌發狂罵詈,腹痛嘔吐涎沫,足腨痛。

陰谷 在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足少陰所入為合。刺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舌縱涎下,腹脹煩滿,溺難,小腹疝急引陰,陰股內廉痛,為痿為痹,膝痛不可屈伸,女人漏下不止,少妊。

太乙歌云:兼水分、三里,利小便,消腫脹。

通玄賦云:治臍腹痛。

橫骨(一名下極) 在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去中行五分,陰上橫骨中。(按少腹下尖自橫骨上行,不可概用腹中分寸,當以太陰之衝門,起自橫骨兩端,以至陽明之氣衝,少陰之橫骨,至中行之曲骨穴,通計折量,始得其準。凡上至腹中,皆當以此類推。)衝脈足少陰之會。刺五分,灸三壯、五壯。甲乙經曰:刺一寸。

主治五淋小便不通,陰器下縱引痛,小腹滿,目眥赤痛,五臟虛。

百證賦云:兼肓俞,瀉五淋久積。

席弘賦云:兼大都,治氣滯腰疼不能立。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 在氣穴下一寸,去中行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刺三分,灸五壯。千金云:三十壯。甲乙經作刺一寸。

主治虛勞失精,陰痿上縮,莖中痛,目赤痛,女子赤帶。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 在四滿下一寸,去中行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刺三分,灸五壯。甲乙經作刺一寸。

主治奔豚痛引腰脊,瀉痢,經不調。

四滿(一名髓府) 在中注下一寸,去中行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刺三分,灸三壯。甲乙經云:刺一寸。千金云:灸百壯。

主治積聚疝瘕,腸癖切痛,石水奔豚臍下痛,女人月經不調,惡血㽲痛,並無子,可灸三十壯。

中注 在肓俞下一寸,去中行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刺一寸,灸五壯。一云刺五分。

主治小腹熱,大便堅燥,腰脊痛,目眥痛,女子月事不調。

肓俞 在商曲下一寸,(當作二寸。)直臍旁,去臍中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刺一寸,灸五壯。一云刺五分。

主治腹痛寒疝,大便燥,目赤痛從內眥始。

百證賦云:兼橫骨,瀉五淋之久積。

商曲 在石關下一寸,去中行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刺一寸,灸五壯。一云刺五分。

主治腹中切痛,積聚不嗜食,目赤痛內眥始。

石關 在陰都下一寸,去中行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刺一寸,灸三壯。一云刺五分。

主治噦噫嘔逆,脊強腹痛,氣淋小便不利,大便燥閉,目赤痛,婦人無子,或藏有惡血上衝,腹痛不可忍。

神農經云:治積氣疼痛,可灸七壯。孕婦禁灸。

千金云:治噦噫嘔逆,灸百壯。

百證賦云:兼陰交,無子可搜。

陰都(一名食宮) 在通谷下一寸,夾中脘相去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刺三分,灸三壯。甲乙經曰:刺一寸。千金云:灸隨年壯。

主治心煩滿恍惚,氣逆腸鳴肺脹,氣搶嘔沫,大便難,脅下熱痛,目痛,寒熱痎瘧,婦人無子,藏有惡血腹絞痛。

通谷 在幽門下一寸陷中,夾上脘相去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刺五分,灸五壯。

主治口喎暴喑,積聚痃癖,胸滿食不化,膈結嘔吐,目赤痛不明,清涕,項似拔,不可回顧。

幽門(一名上門) 夾巨闕兩旁各五分,陷者中。衝脈足少陰之會。刺五分,灸五壯。

主治胸中引痛,心下煩悶,逆氣裡急,支滿不嗜食,數咳乾噦,嘔吐涎沫,健忘,泄痢膿血,少腹脹滿,女子心痛逆氣,善吐食不下。

神農經云:治心下痞脹,飲食不化,積聚疼痛,可灸十四壯。孕婦不可灸。

百證賦云:兼玉堂,能開徹煩心嘔噦。

步廊 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二寸,夾中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胸脅滿痛,鼻塞少氣,咳逆不得息,嘔吐不食,臂不得舉。

神封 在靈墟下一寸六分,去中行二寸,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胃脅滿痛,咳逆不得息,嘔吐不食,乳癰,灑淅惡寒。

靈墟 在神藏下一寸六分,去中行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同神封。

神藏 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二寸,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同上。

百證賦云:兼璇璣,治胸滿項強,已試。

彧中 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二寸,仰而取之。刺四分,灸五壯。

主治咳逆不得喘息,胸脅支滿,多唾嘔吐不食。

神農經云:治氣喘痰壅,可灸十四壯。

一傳治咳嗽哮病唾血。

俞府 在巨骨下,夾璇璣旁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咳逆上氣,嘔吐不食,中痛。

一云熱嗽瀉之,冷嗽補之。

玉龍賦云:兼乳根,能治氣嗽痰哮。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

心包絡經穴歌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澤、郄門認。間使、內關逾大陵,勞宮、中衝中指盡。

天池(一名天會) 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撅肋間。氣府論注曰:在乳後同身寸之二寸。手厥陰足少陽之會。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目䀮䀮不明,頭痛,胸脅煩滿,咳逆,臂腋腫痛,四肢不舉,上氣,寒熱瘧,熱病汗不出。

千金云:治頸漏瘰癧,灸百壯。

百證賦云:兼委陽穴,腋腫針而速散。

天泉(一名天濕) 在曲腋下去肩臂二寸,舉臂取之。刺六分,灸三壯。一曰刺二分。

主治惡風寒,胸脅痛,支滿咳逆,膺背胛臂間痛。

曲澤 在肘內廉橫文陷中,筋內側動脈,屈肘得之。手厥陰所入為合。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臂肘搖動掣痛不可伸,傷寒嘔吐氣逆。

百證賦云:兼少商,治血虛口渴。

郄門 在掌後去腕五寸。手厥陰郄。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嘔血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神氣不足,久痔。

間使 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手厥陰所行為經。刺三分,留七呼,灸五壯。

主治傷寒結胸,心懸如飢,嘔沫少氣,中風氣塞昏危不語,卒狂,胸中澹澹,惡風寒,霍亂乾嘔,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咽中如鯁,婦人月水不調,小兒客忤久瘧。可灸鬼邪,隨年壯。

千金云:乾嘔不止,所食即吐不停,灸三十壯。若四肢脈絕不至者,灸之便通。此法能起死人。又法:卒死,灸百息。又十三鬼穴云:此名鬼路,針百邪癲狂,當在第九次下針。

神農經云:治脾寒,寒熱往來,渾身瘡疥,灸七壯。

太乙歌云:兼風池、環跳,治瘧疾。又兼氣海、中極、三里,刺小腹便澼。

玉龍賦云:治痎瘧。

百證賦云:兼天鼎,治失音休遲。

靈光賦云:兼水溝,治邪癲。

捷徑云:治熱病頻噦。

內關 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與外關相對。手厥陰絡,別走手少陽。刺五分,灸五壯。

主治中風失志,實則心暴痛,虛則心煩惕惕,面熱目昏,支滿肘攣,久瘧不已,胸滿腸痛,實則瀉之,生瘡灸之。

神農經云:治心疼腹脹,腹內諸疾,可灸七壯。

玉龍賦云:合照海,能醫腹疾之塊。

席弘賦云:兼公孫,治肚痛。

攔江賦云:治傷寒太陰經四日者,先用照海、公孫,後用內關施治。

百證賦云:兼建里,掃盡胸中之苦悶。

標幽賦云:胸滿腹痛,刺內關。

捷法云:治胸滿胃脘不快,傷寒中焦痞滿,兩脅刺痛,嘔吐不已,脾胃氣虛,心腹脹滿,脅肋下疼,心腹刺痛,痞塊食癥不散,人漸羸瘦,血塊氣瘕,臟腑虛寒,風壅氣滯,大腸虛冷,脫肛不收,大便艱難,用力脫肛,臟毒腫痛,便血不止,五痔五癇,口吐涎沫,心性呆癡,心驚發狂,悲泣不已,不識親疏,健忘錯亂,言語不記,或歌或笑,神思不安,中風不省人事,心虛膽寒,四體戰掉。以上諸證,先以內關主治,後隨證加各穴治之。

大陵 在掌後骨下橫文中,兩筋間陷中。手厥陰所注為腧,即原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舌本痛,喘咳嘔血,心懸如飢,善笑不休,頭痛氣短胸脅痛,驚恐悲泣嘔逆,喉痹口乾目赤,肘臂攣痛,小便如血。

神農經云:治胸中疼痛,胸前瘡疥,可灸三壯。

千金云:吐血嘔逆,灸五十壯。又云:凡卒患腰腫附骨癰疽,節腫遊風熱毒,此等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從手掌後第一橫文後兩筋間,灸五壯立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當中者兩手俱灸。又十三鬼穴云:此為鬼心,治百邪癲狂,在第四次下針。

玉龍賦云:兼勞宮,療心悶瘡痍。又云:合人中頻瀉,全去口氣。又云:合外關、支溝,治肚疼秘結。

勞宮(一名五里,一名掌中) 在掌中央動脈,屈無名指取之。手厥陰所溜為滎。刺二分,灸三壯。

主治中風悲笑不休,熱病汗不出,脅痛不可轉側,吐衄噫逆,煩渴食不下,胸脅支滿,口中腥氣,黃疸手痹,大小便血熱痔。

千金云:心中懊憹痛,刺入五分補之。

玉龍賦云:兼大陵,療心悶瘡痍。

靈光賦云:治勞倦。

百證賦云:兼後谿,可治三消黃疸。

通玄賦云:能退胃翻心痛。

捷徑云:治憂噎。

一傳癲狂灸此效。

中衝 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手厥陰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一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頭痛如破,身熱如火,心痛煩滿,舌強痛,中風不省人事。

神農經云:治小兒夜啼多哭,灸一壯,炷如小麥。

百證賦云:兼廉泉,堪攻舌下腫痛。

一云主神氣不足失志。

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暴僕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入,急以三稜針刺少商、商陽、中衝、關衝、少衝、少澤,使血氣流通,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訣。

手少陽三焦經穴

三焦經穴歌

手少陽三焦所從,二十三穴起關衝。向液門、中渚、陽池,歷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入於四瀆,注天井、清冷淵中。消濼、臑會、肩髎同,天髎、天牖經翳風。瘈脈、顱息、角孫入,耳門、和髎、絲竹空。

關衝 在手名指外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頭痛口乾喉痹,霍亂,胸中氣噎不食,肘臂痛不能舉,目昏昏。一云主三焦邪熱,口渴唇焦口氣,宜瀉此出血。

玉龍賦云:壅熱盛於三焦,關衝最宜。

百證賦云:兼啞門,治舌緩不語。

捷徑云:治熱病煩心,滿悶汗不出,掌中大熱如火,舌本痛,口乾消渴,久熱不去。

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凡初中風暴僕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刺少商、商陽、中衝、少衝、關衝、少澤,使血氣流通,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

液門 在手小指次指間陷者中。手少陽所溜為滎。刺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主治驚悸忘言,寒厥,臂痛不得上下,痎瘧寒熱頭痛,目眩赤澀泣出,耳暴聾,咽外腫,牙齦痛,若手臂紅腫痛楚,瀉之出血為妙。

千金云:治耳聾不得眠,刺入三分補之。

玉龍賦云:兼中渚,治手臂紅腫。

百證賦云:兼魚際,能療喉痛。

中渚 在手名指本節後間陷中,把拳取之。手少陽所注為腧。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臂指痛不得屈伸,頭痛目眩,生翳不明,耳聾咽腫,久瘧,手臂紅腫,瀉之出血,灸五壯。

太乙歌云:刺久患腰疼背痛。

玉龍賦云:兼液門,治手臂紅腫。

席弘賦云:治久患傷寒肩背痛。

通玄賦云:脊心後痛,針此立愈。

靈光賦云:五指不便,取中渚。

陽池(一名別陽) 在手表腕上陷者中,自本節後骨直對腕中。手少陽所過為原。刺二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經曰:不可灸。

主治消渴口乾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臂不能舉。

千金云:消渴口乾,灸五十壯。

神農經云:治手腕疼無力,不能上舉至頭,可灸七壯。

外關 在腕後二寸兩筋間陷中。手少陽絡,別走心主。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耳聾渾焞無聞,肘臂五指痛不能握,若脅肋痛者瀉之。

神農經云: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盡疼,不能握物,可灸七壯。

玉龍賦云:兼大陵、支溝,治肚痛秘結。

捷徑云:治臂膊紅腫,肢節疼痛,足內踝骨紅腫痛,手足指節痛不能屈伸,五臟六腑結熱,吐血妄行不已,鼻衄不止,吐血昏暈,不省人事,虛損氣逆,陽乘於陰則血熱妄行,陰乘於陽則血寒亦吐,名心肺二經嘔血,舌強難言,及生白苔,重舌腫脹,熱極口內生瘡,舌吐不收,舌縮不能言,唇吻破裂,血出干痛,頭生瘰癧結核,繞頸連胸,耳根頸項腫痛不消,目生翳膜,隱澀難開,風沿爛弦,迎風流淚,目風腫痛,胬肉攀睛,暴赤腫痛。以上諸證,先以外關主治,後隨證分穴治之。

支溝(一名飛虎) 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手少陽所行為經。刺二分,留七呼,灸七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暴喑,鬼擊卒心痛,產後血暈,不省人事,凡三焦相火熾盛,及大便不通,脅肋疼痛者,俱宜瀉之。

千金云:治頸漏馬刀,灸百壯。

玉龍賦云:兼照海,能通大便之秘。又云:合外關、大陵,治肚痛秘結。

會宗 在腕後三寸空中。一云空中一寸。手少陽郄。刺三分,灸三壯。一曰禁刺。

主治五癇,耳聾,肌膚痛。

三陽絡(一名通間) 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灸五壯,禁刺。

主治暴喑不能言,耳聾齒齲,嗜臥身不欲動。

四瀆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刺六分,留七呼,灸三壯。一曰刺三分。

主治暴氣耳聾,下齒齲痛。

天井 在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得之。甄權云:在曲肘後一寸,叉手按膝頭取之。手少陽所入為合。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甲乙經云:刺一分。

主治咳嗽上氣,胸痛不得語,唾膿不嗜食,寒熱悽悽,不得臥,驚悸悲傷,瘛瘲癲疾,五癇風痹,頭頸肩背痛,耳聾,目銳眥痛,頰腫,肘臂痛不得捉物,及瀉一切瘰癧瘡腫癮疹。

神農經云:治咳嗽上氣,風痹肘疼,可灸七壯。

清冷淵 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諸痹痛,肩臂肘臑不能舉。

席弘賦云:五般肘痛尋尺澤,冷淵針後即收功。

消濼 在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刺五分,灸五壯。一曰刺一分,灸三壯。

主治風痹,頸項強急腫痛,寒熱頭痛肩背急。

一傳海南治牙疼,灸此穴。

臑會(一名臑髎) 在臂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手陽明少陽二絡之會。刺五分,灸五壯。

主治肘臂氣腫,痠痛無力不能舉,項癭氣瘤,寒熱瘰癧。

肩髎 在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刺七分,灸三壯。

主治臂重肩痛不能舉。

天髎 在肩缺盆中,上毖骨際,陷者中。(毖音秘。)一曰直肩井後一寸。手足少陽陽維三脈之會。刺八分,灸三壯。

主治肩臂痠痛,缺盆痛,汗不出,胸中煩滿,頸項急,寒熱。

天牖 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中,上夾耳後一寸。刺一分,留七呼,不宜補,亦不宜灸,灸即令人面腫。資生經云:灸一壯。甲乙經云:灸三壯。

主治暴聾不聰,氣目不明,夜夢顛倒,面無顏色,頭風面腫項強。一曰若治面腫眼合,先取譩譆,後針天牖、風池,其病即瘥。若不先針譩譆,其病難愈。

翳風 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陽之會。刺三分,灸七壯。

主治耳聾,口眼喎斜,口噤不開,脫頷腫頰,牙車急痛,暴喑不能言。一云耳紅腫痛,瀉之,耳虛鳴,補之,補多瀉少。

百證賦云:兼聽會,治耳聾氣閉。

瘈脈(一名資脈) 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中。刺一分,灸三壯。銅人云: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一云禁灸。

主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瘲,嘔吐瀉痢無時,驚恐,目澀眵膏。

顱息 在耳後間青絡脈中。刺一分,灸七壯。甲乙經曰:灸三壯。一曰禁刺,出血多則殺人。

主治耳鳴喘息,小兒嘔吐,瘛瘲驚恐發癇,身熱頭痛不得臥,聤耳腫流膿汁。

百證賦云:痓病非顱息不愈。

角孫 在耳廓中間,上髮際下,開口有空。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甲乙經手太陽作手陽明。)寒熱病篇曰: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則足太陽脈亦會於此。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目生翳,齒齦腫不能嚼,唇吻燥,頸項強。

一云堪治耳齒之病。

耳門 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云禁灸。

主治耳聾聤耳膿汁,耳生瘡,齒齲唇吻強。

席弘賦云:但患傷寒兩耳聾,耳門、聽會疾如風。

百證賦云:兼絲竹空,能住牙疼於頃刻。

天星秘訣云:耳鳴腰痛先五會,後此穴及三里。

和髎 耳前兌發下橫動脈。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刺三分,灸三壯。一曰灸之目盲。

主治頭痛耳鳴,牙車引急,頸項腫,口僻瘛瘲。

絲竹空(一名目髎) 在眉後陷中。甲乙經曰:足少陽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

主治頭痛,目赤目眩,視物䀮䀮,拳毛倒睫,風癇戴眼,發狂吐涎沫,偏正頭風。

神農經云:治頭風,宜出血。

百證賦云:兼耳門,能治牙疼於頃刻。

通玄賦云:治偏頭痛難忍。

一傳主眼赤痛,針一分出血。

卷八

經絡(六)

足少陽膽經穴

膽經穴歌

足少陽經瞳子髎,四十三穴行迢迢。聽會、客主、頷厭集,懸顱、懸釐、曲鬢翹。率谷、天衝、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至。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腦空是。風池、肩井、淵腋長,輒筋、日月、京門鄉。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下中瀆。陽關、陽陵復陽交,外丘、光明、陽輔高。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俠谿、竅陰畢。

瞳子髎(一名太陽,一名前關) 在目外去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癢,外眥赤痛,翳膜青盲,遠視䀮䀮,淚出多眵。

一云兼少澤,能治婦人乳腫。

聽會(一名聽河,一名後關) 在耳前陷中,客主人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去耳珠下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刺四分,灸三壯。

主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中風瘛瘲喎斜。

玉龍賦云:治耳聾腮腫。

席弘賦云:耳聾針聽會,更瀉迎香功如神。又云:兼金門,治傷寒兩耳聾。

百證賦云:兼翳風,治耳聾氣閉。

客主人(一名上關) 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脈之會。本輸篇曰刺之則呿不能欠者,即此穴。刺一分,留七呼,灸三壯。甲乙經曰:刺太深令人耳無聞。一曰禁刺。一曰刺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

主治口眼偏斜,耳聾耳鳴聤耳,目眩齒痛,瘛瘲,口噤不能嚼物。

頷厭 在耳前曲角顳顬上廉。(即腦空之上。)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氣府論注曰:刺深令人耳無所聞。

主治頭風偏頭頸項俱痛,目眩耳鳴多嚏,驚癇歷節風汗出。

百證賦云:兼懸顱,治偏頭痛。

懸顱 在耳前曲角上顳顬之中。寒熱病篇曰: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是此為足少陽陽明之會,故氣府論注為足陽明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頭痛齒痛,偏頭痛引目,熱病汗不出。

百證賦云:兼頷厭,治偏頭痛。

懸釐 在耳前曲角上,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四脈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銳眥痛,熱病煩心汗不出。

曲鬢 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口噤難言,項強不得顧,頭角痛,巔風目眇。

率谷 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陷中,嚼牙取之。足太陽少陽之會。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腦病,兩頭角痛,胃膈寒痰,煩悶嘔吐,酒後皮風膚腫。

神農經云:治頭風兩角疼痛,可灸三壯至五壯。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炷如小麥。

天衝 在耳後入髮際二寸。一曰在耳上如前三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癲疾風痙,牙齦腫,驚恐頭痛。

百證賦云:兼大橫,治反張悲哭。

浮白 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咳逆,胸滿喉痹,耳聾齒痛,項癭痰沫,不得喘息,肩臂不舉,足不能行。

百證賦云:專治癭氣。

一傳治眼目四時疼痛,頭風痛。

竅陰(一名枕骨) 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有空。足少陽太陽之會。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四肢轉筋,目痛頭項痛耳鳴,癰疽發熱,手足煩熱汗不出,咳逆喉痹,舌強脅痛口苦。

完骨 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頭痛頭風,耳鳴齒齲,牙車急,口眼喎斜,喉痹頰腫,癭疾便赤,足痿不收。

本神 在曲差旁一寸五分。一曰直耳上入髮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刺三分,灸七壯。

主治驚癇吐沫,目眩項強急痛,胸脅相引,不得轉側,偏風癲疾。

百證賦云:兼身柱,治癲疾效。

陽白 在眉上一寸直瞳子。甲乙經曰:足少陽陽維之會。氣府論王氏注曰:足陽明陰維二脈之會。刺二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昏多眵,背寒慄,重衣不得溫。

臨泣 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足太陽少陽陽維三脈之會。刺三分,留七呼,灸七壯。一曰禁灸。

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䁾冷淚,眼目諸疾,驚癇反視,卒暴中風不識人,脅下痛,瘧疾日西發。

百證賦云:兼頭維,可治目中淚出。

目窗(一名至榮) 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頭目眩痛引外眥,遠視不明,面腫,寒熱汗不出。

正營 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眩,齒齲痛,唇吻強急。

承靈 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刺三分,灸五壯。一曰禁針。

主治腦風頭痛,惡風,鼻窒不通。

腦空(一名顳顬) 在承靈後一寸五分,夾玉枕骨下陷中。氣府論王氏注曰:夾枕骨後枕骨上。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四分,灸五壯。

主治勞瘵身熱羸瘦,腦風頭痛不可忍,項強不得顧,目瞑鼻衄耳聾,驚悸癲風,引目眇鼻痛。昔魏公苦患頭風,發即心亂目眩,華佗刺此立愈。

風池 在耳後顳顬後,腦空下,髮際陷中,按之引耳。一云耳後陷中後髮際大筋外廉。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四分,灸三壯、七壯,炷不用大。

主治中風偏正頭痛,傷寒熱病汗不出,痃瘧,頸項如拔痛不得回,目眩赤痛淚出,鼽衄耳聾,腰背俱痛,傴僂引項,筋力不收,腳弱無力。

千金云:治癭氣,灸百壯。

太乙歌云:兼環跳、間使,治瘧疾。又云:兼風府取之,治傷寒。

玉龍賦云:兼絕骨,可療傴僂。

席弘賦云:尋到風府、風池,治傷寒百病。

通玄賦云:頭暈目眩覓風池。

捷徑云:治溫病煩滿汗不出。

一傳治中風不語,牙關緊閉,湯水不能入口。

肩井(一名膊井) 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者中。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之會。刺五分,灸三壯。孕婦禁針。一曰此足陽明之會,連五臟氣,若刺深令人悶倒,速補三里,須臾平復。凡針肩井者,皆以三里下其氣。一曰此臟氣所聚之處,不宜補。

主治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氣逆,五勞七傷,頭項頸痛,臂不能舉,或因撲傷腰痛,腳氣上攻。若婦人難產墜胎後手足厥逆,針之立愈,若灸更勝。

千金云:凡產難針兩肩井一寸瀉之,須臾即生。又云:臂重不舉,灸隨年壯至百壯,刺五分補之。又治卒忤,灸百壯。又治上氣咳逆短氣風勞百病,灸二百壯。又灸㿗疝隨年壯。

席弘賦云:針肩井,須針三里,方可使氣調。

百證賦云:治乳癰極效。

通玄賦云:除兩臂之不勝。

標幽賦云:兼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

天星秘訣云:兼三里、陽陵,治腳氣痠痛。

淵腋(一名泉腋) 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刺三分,禁灸,灸之不幸生腫蝕馬刀瘍,內潰者死。

主治寒熱馬刀瘍,胸滿無力,臂不舉。

輒筋 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刺六分,灸三壯。

主治太息多唾善悲,言語不正,四肢不收,嘔吐宿汁吞酸,胸中暴滿,不得臥。

日月(一名神光) 在期門下五分。氣府論注曰:在第三肋端,橫直心蔽骨旁各同身寸之二寸五分,上直兩乳。膽之募也。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刺七分,灸五壯。

主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

千金云:嘔吐宿汁吞酸,灸神光百壯,三報之。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 在監骨腰中季脅本夾脊。一云在臍上五分,旁九寸半,季肋本夾脊。倒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腎之募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一云刺八分。

主治腸鳴洞泄,水道不利,少腹急痛,寒熱䐜脹,肩背腰髀引痛,不得俯仰久立。

帶脈 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一云在臍旁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如帶繞身,管束諸經。足少陽帶脈之會。刺六分,灸五壯。

主治腰腹縱水狀,婦人小腹痛急,瘛瘲,月經不調,帶下赤白,兩脅氣引背痛。

玉龍賦云:合關元多灸,堪攻腎敗。

五樞 在帶脈下三寸。一曰在水道旁一寸半陷中。足少陽帶脈之會。刺一寸,灸五壯。

主治痃癖,小腸膀胱氣,攻兩脅小腹痛,腰腿痛,陰疝睪丸上入腹,婦人赤白帶下。

玉龍賦云:兼背縫,治肩脊痛。

維道(一名外樞) 在章門下五寸三分。一曰在中極旁八寸五分。足少陽帶脈之會。刺八分,灸三壯。

主治嘔逆不止,三焦不調,不食,水腫。

居髎 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足少陽陽蹺之會。刺八分,灸三壯。

主治肩引胸臂攣急不得舉,腰引小腹痛。

玉龍賦云:兼環跳、委中,治腿風濕痛。

環跳 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刺一寸,留十呼,灸三壯。甲乙經云:留二十呼,灸五十壯。

主治冷風濕痹不仁,胸脅相引,半身不遂,腰胯痠痛,膝不得伸,遍身風疹。

太乙歌云:兼風池、間使,能除冷風膝痹並瘧疾。

玉龍賦云:兼居髎、委中,治腿風濕痛。

天星秘訣云:兼陽陵,治冷風濕痹。

百證賦云:兼後谿,刺腿痛。

標幽賦云:中風宜刺此。又云:華佗兼絕骨,刺躄足而立行。

席弘賦云:兼腰俞,用燒針,治冷風冷痹。

千金十一穴云:兼陽陵,治膝間並腋脅病。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能針偏廢軀,折腰莫能顧,冷風並濕痹,身體似繩拘,腿胯連腨痛,屈轉重欷吁,若人能針灸,頃刻病消除。增治法云:治偏風半身不遂,胸脅相引,急痛不能屈伸。

中瀆 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足少陽絡,別走厥陰。刺五分,留七呼,灸五壯。

主治寒氣客於分肉間,攻痛上下,筋痹不仁。

陽關 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刺五分,禁灸。

主治風痹不仁,股膝冷痛,不可屈伸。

陽陵泉 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間,蹲坐取之。足少陽所入為合。為筋之會。刺六分,留十呼,灸七壯至七七壯。

主治偏風,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無血色,腳氣筋攣。

神農經云:治足膝冷痹不仁,屈伸不得,半身不遂,脅肋疼痛,可灸十四壯至二十一壯。

玉龍賦云:兼陰陵,驅膝腫之難消。

席弘賦云:專治膝間疼痛,宜用針燒。又云:腳痛膝腫,針三里,又須絕骨、二陵、三陰交,更兼太衝以行氣。

百證賦云:遠達曲池,治半身不遂。

通玄賦云:治脅下肋邊疾。

天星秘訣云:兼環跳,治冷風濕痹。又云:兼肩井、三里,治腳氣痠痛。

千金十一穴云:環跳與陽陵,治膝前兼腋脅病。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治膝腫並麻木,冷痹及偏風,起坐腰背重,面腫滿胸中,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刺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增治法云:治筋軟筋縮筋疼,寒熱頭疼,口舌咽喉中及頭面腫,胸脅脹滿,心中怵惕。此為筋會,故治筋病。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髎) 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陽維之郄。刺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胸滿喉痹,膝痛足不仁,寒厥,驚狂面腫。

外丘 在外踝上七寸。甲乙經曰:足少陽郄。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頸項痛,胸滿,痿痹癲風,惡犬傷毒不出。

百證賦云:能收大腸。

光明 在外踝上五寸。足少陽絡,別走厥陰。刺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卒狂齧頰,淫濼脛胻痛,不能久立,虛則痿痹偏細,坐不能起,實則足胻熱膝痛,身體不仁。

席弘賦云: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不可缺。

標幽賦云:兼地五會,治眼癢痛。

陽輔(一名分肉) 在足外踝上,除骨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刺腰痛篇注曰:如後二分,去丘墟七寸,筋肉分間。氣穴論注曰:陽維脈氣所發。足少陽所行為經。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腰溶溶如水浸,膝下膚腫筋攣,百節痠疼痿痹,馬刀厥逆,頭項痛喉痹,汗不出,及汗出振寒痎瘧,腰胻痠痛,不能行立。

神農經云:治膝胻痠疼,偏風不隨,可灸十四壯。

懸鐘(一名絕骨) 在足外踝上三寸,當骨尖前動脈中,尋按取之。針灸經曰:尋摸尖骨者,乃是絕骨兩分開,為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為髓之會。刺六分,留七呼,灸五壯。

主治心腹脹滿,胃熱不食,喉痹咳逆,頭疽,中風虛勞,頸項痛,手足不收,腰膝痛,腳氣筋骨攣。

玉龍賦云:兼三里陰交,治連延腳氣。又云:兼風池,療傴僂。

席弘賦云:腳氣膝腫針三里,又須此穴兼二陵、三陰交,及太衝行氣。

標幽賦云:兼環跳,華佗刺躄足而立行。

天星秘訣云:兼條口、衝陽,治足緩難行。

丘墟 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足少陽所過為原。刺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胸脅滿痛不得息,寒熱,目生翳膜,頸腫,久瘧振寒,痿厥腰腿痠痛,髀樞中痛,轉筋足脛偏細,小腹堅卒疝。

神農經云:治肋下疼不得息,小腹腎痛,腳腕疼,可灸七壯。

玉龍賦云:兼商丘、解谿,堪追腳痛。

靈光賦云:髀樞疼痛瀉丘墟。

百證賦云:兼金門,能醫轉筋。

臨泣 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五分。足少陽所注為腧。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治胸滿氣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痹痛無常,厥逆,痎瘧日西發者,淫濼胻酸,灑淅振寒,婦人月經不利,季脅支滿,乳癰。

一云木有餘者宜瀉此,或兼陽輔,使火虛而木自平。

千金云:頸漏腋下馬刀,灸百壯。

玉龍賦云:兼內庭,能理小腹之䐜。

捷法云:治足跗腫痛不消,手足麻痹不知痛庠,手足顫掉不能握物行動,手足指拘攣疼痛,足心足踝足跗膝胻發熱或為紅腫,兩手發熱,臂膊痛連肩背,腰脊腿胯疼痛,白虎歷節走注遊風疼痛,浮風渾身瘙癢,頭項紅腫強痛,腎虛挫閃,腰痛舉動艱難,諸虛百損,濕滯四肢行動無力,脅下肝積氣塊刺痛。以上諸證,先以臨泣為主,後隨證分穴治之。

地五會 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刺一分,禁灸。甲乙經曰: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

主治腋痛,內損吐血,足外無膏脂,乳癰。

席弘賦云:兼三里,治耳內蟬鳴腰欲折。

標幽賦云:兼光明,治眼癢眼疼。

天星秘訣云:耳內蟬鳴先五會,次針耳門、三里內。

俠谿 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前岐骨間陷中。足少陽所溜為滎。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胸脅支滿,寒熱病汗不出,目赤頷腫,胸痛耳聾。

百證賦云:兼陽谷,治頷腫口噤。

竅陰 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足少陽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癰疽口乾,頭痛喉痹,舌強耳聾,轉筋肘不能舉。

足厥陰肝經穴

肝經穴歌

足厥陰經一十四,大敦、行間、太衝是。中封、蠡溝伴中都,膝關、曲泉、陰包次。五里、陰廉上急脈,章門才過期門至。

大敦 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一云內側為隱白,外側為大敦。足厥陰所出為井。刺二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治卒心痛汗出,腹脹腫滿,中熱喜寐,五淋七疝,小便頻數不禁,陰痛引小腹,陰挺出,血崩,屍厥如死。病左取右,病右取左。孕婦產前產後,皆不宜灸。一云凡疝氣腹脹足腫者,皆宜灸之,以泄肝木,而脾胃之土自安。

玉龍賦云:兼期門,能治堅痃疝氣。

千金云:大便難,灸四壯。又治五淋,灸三十壯。又失尿不禁,灸七壯,小兒灸一壯。又尿血灸隨年壯。

席弘賦云:大便秘結宜燒此。

百證賦云:兼照海,善蠲寒證。

通玄賦云:能除七疝之偏墜。

天星秘訣云:兼長強,治小腸氣痛。

乾坤生意云:兼三陰交,治小腸氣痛。又治一切冷氣,連臍腹結痛,小便遺溺。

行間 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一云在足大指次指歧骨間,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有動脈應手。足厥陰所溜為滎。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治嘔逆咳血,心胸痛,腹脅脹,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息,中風口喎四逆,嗌乾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太息,癲疾短氣,肝積肥氣,痎瘧洞泄,遺尿癃閉,崩漏白濁,寒疝少腹腫,腰痛不可俯仰,小兒驚風。一曰主便赤溺難白濁,胸背心腹脹痛,瀉行間火而熱自清,木氣自下。

神農經云:治小腹脹,心疼,寒濕肺氣,可灸七壯。

千金云:小兒重舌,灸行間,隨年壯。又莖中痛,灸五十壯。又失尿不禁,灸七壯。

百證賦云:兼睛明,可治雀目汗氣。又云:兼湧泉,療消渴。

通玄賦云:治膝腫腰疼。

捷法云:兼膻中、水分、關元、三里、三陰交,治血蠱。

太衝 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一云一寸五分。)內間陷者中,動脈應手。一云在足大指本節後,行間上二寸,內間有絡亙連至地五會二寸骨罅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所注為腧,即原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治虛勞嘔血,恐懼氣不足,嘔逆發寒,肝瘧令人腰痛,嗌乾胸脅支滿,太息浮腫,小腹滿,腰引少腹痛,足寒,或大小便難,陰痛遺溺溏泄,小便淋癃,小腹疝氣,腋下馬刀瘍瘺,胻酸踝痛,女子月水不通,或漏血不止,小兒卒疝。

神農經云:治寒濕腳氣痛,行步難,可灸三壯。

千金云:產後出汗不止,刺太衝急補之。又云:凡上氣冷發,嘔逆不食,腹中雷鳴,不限壯數,從痛灸至不痛止,炷如雀矢。又治氣短下氣,灸五十壯。此穴並主肺痿。又治不得尿,灸五十壯。又治虛勞浮腫,灸百壯。

席弘賦云:兼合谷,治並連肩脊痛難忍。又兼百會、照海、陰交,治咽喉疾。又治腳痛膝腫,針三里、懸鐘、三陰交、二陵,更向太衝引氣。

標幽賦云:能除心脹咽痛。

通玄賦云:治行步難移最奇。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云:能治生死病,能醫驚癇風,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動,七疝偏墜腫,眼目似云蒙,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中封(一名懸泉)在足內踝前一寸,筋里宛宛中。一云在內踝前一寸,斜行小脈上,貼足腕上大筋陷中,仰足取之。足厥陰所行為經。刺四分,留七呼,灸三壯。千金云:五十壯。

主治痎瘧,色蒼蒼然善太息,如將死狀,振寒溲白,大便難,小腹腫痛五淋,足厥冷不嗜食,身體不仁,寒疝痿厥筋攣,失精,陰縮入腹相引痛,或身微熱。一云能止汗出。

千金云:夢泄遺精陰縮,灸五十壯。又治五淋不得尿,灸二七壯。又治鼓脹,灸二百壯。又治癭氣,灸隨年壯。

玉龍賦云:合三里,治行步艱楚。

蠡溝(一名交儀) 在足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刺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疝痛,小腹滿痛,癃閉臍下積氣如石,數噫,恐悸少氣,足脛寒酸,屈伸難,腰背拘急,不可俯仰,月經不調,溺下赤白。

中都(一名中郄) 在足內踝上七寸,當胻骨中,與少陰相直。足厥陰郄。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壯。

主治腸癖㿉疝小腹痛,濕痹,足熱脛寒,不能行立,婦人崩中,產後惡露不絕。

膝關 在犢鼻下二寸旁陷者中。刺四分,灸五壯。

主治風痹,膝內腫痛引臏,不可屈伸,及寒濕走注,白虎歷節風痛,不能舉動,咽喉中痛。

曲泉 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文頭取之。足厥陰所入為合。刺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㿉疝陰股痛,小便難,少氣,泄痢膿血,腹脅支滿,膝痛筋攣,四肢不舉,不可屈伸,風勞失精,身體極痛,膝脛冷,陰莖痛,實則身熱目痛,汗不出,目䀮䀮,發狂衄血喘呼,痛引咽喉,女子陰挺出,少腹痛,陰癢血瘕。

千金云:男子失精,膝脛冷疼,灸百壯。

席弘賦云:兼照海、陰交,更求氣海、關元同瀉,治七疝小腹痛神效。

陰包 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內側有槽者中。足厥陰別走者。刺六分,灸三壯、七壯。

主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難,遺尿,月水不調。

五里 在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千金翼曰:在陰廉下二寸。刺六分,灸五壯。

主治腸風熱閉不得溺,風勞嗜臥,四肢不能舉。

陰廉 在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去氣衝二寸,動脈陷中。(羊矢在陰旁股內約文縫中,皮肉間有核如羊矢。)刺八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婦人不妊,若經不調未有孕者,灸三壯即有子。

急脈 氣府論曰:厥陰毛中急脈各一。王氏注曰:在陰毛中,陰上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二寸半,按之隱指堅然,甚按則痛引上下。其左者中寒,則上引少腹,下引陰丸,善為痛,為小腹急中寒。此兩脈皆厥陰之大絡通行其中,故曰厥陰急脈,即睪之系也。可灸而不可刺,病疝小腹痛者,即可灸之。按此穴,自甲乙經以下諸書皆無,是遺誤也。經脈篇曰:足厥陰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又曰:其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然此實厥陰之正脈,而會於陽明者也,今增入之。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脅髎) 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一云肘尖盡處是穴。一云在臍上一寸八分,兩旁各八寸半季肌端。一云在臍上二寸,兩旁各六寸。寸法以胸前兩乳間橫折八寸約取之。脾之募也。為臟之會。足厥陰少陽之會。刺六分,留六呼,灸三壯。一云百壯。

主治兩脅積氣如卵石,膨脹腸鳴,食不化,胸脅痛,煩熱支滿,嘔吐咳喘不得臥,腰脊冷痛不得轉側,肩臂不舉,傷飽身黃,瘦弱泄瀉,四肢懈墮,善恐,少氣厥逆。

難疏曰:臟會季肋,髒病治此。

千金云:奔豚積聚,堅滿脹痛,吐逆不下食,腰脊冷疼,小便白濁,灸脾募百壯,三報之。又治狂走癲癇,灸三十壯。又尿血,灸百壯。又治石水,灸然谷、氣衝、四滿、章門。

百證賦云:治胸脅支滿。

一傳治久瀉不止,癖塊脹疼。

期門 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肝之募也。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刺四分,灸五壯、七壯。

主治傷寒,胸中煩熱,奔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瀉痢,腹硬胸脅積痛支滿,嘔酸善噫,食不下,喘不得臥。一婦人患傷寒熱入血室,醫者不識。許學士曰:小柴胡已遲,當刺期門,予不能針,請善針者針之。如言而愈。

千金云:主奔豚,灸百壯。上氣咳逆,胸滿痛徹胸背,灸巨闕、期門各五十壯。

玉龍賦云:兼大敦,能治堅痃疝氣。

席弘賦云:期門穴主傷寒患,六日過經猶未汗,但向乳根二肋間,又治婦人坐產難。

百證賦云:兼溫溜,治傷項強。

通玄賦云:期門退胸滿、血膨而可止。

天星秘訣云:兼三里,治傷寒過經不出汗。

捷徑云:治產後噎。

任脈穴

任脈穴歌

任脈中行二十四,會陰潛伏兩陰間。曲骨之前中極在,關元、石門、氣海邊。陰交、神關、水分處,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闕連鳩尾,中庭、膻中、玉堂里。紫宮、華蓋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止。

會陰(一名屏翳) 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任脈別絡,挾督脈衝脈之會。一云任督沖三脈所起,任由此而行腹,督由此而行背,沖由此而行少陰之分。刺二寸,留三呼,灸三壯。一曰禁刺,惟卒死者針一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馱出水,用針補之,尿屎出則活,余不可針。

主治陰汗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穀道病久痔相通,男子陰寒衝心,女子陰門痛,經不通。

一傳治婦人產後昏迷,不省人事。

曲骨 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任脈足厥陰之會。刺一寸五分,留七呼,灸三壯。一曰刺八分,灸七壯至七七壯。

主治小腹脹滿,水腫,小便淋澀,血癃㿉疝,小腹痛,失精虛冷,婦人赤白帶下。

千金云:水腫脹,灸百壯。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 在臍下四寸。膀胱募也。足三陰任脈之會。刺八分,留十呼,灸三壯。一曰可灸百壯至三百壯。孕婦不可灸。

主治陽氣虛憊,冷氣時上衝心,屍厥恍惚,失精無子,腹中臍下結塊,水腫奔豚,疝瘕五淋,小便赤澀不利,婦人下元虛冷,血崩白濁,因產惡露不行,胎衣不下,經閉不通,血積成塊,子門腫痛,轉脬不得小便。

神農經云:治血結成塊,月水不調,產後惡露不止,臍下積聚疼痛,血崩不止,可灸十四壯。

太乙歌云:兼氣海、中極、三里,刺治小腹便澼。

千金云:妊不成,數墮落,灸玉泉五十壯,三報之。又云:為婦人斷緒最要穴。又云:腹脹水腫堅滿,灸百壯。又云:腰痛小便不利轉胞,灸七壯。

關元(一名次門,一名下紀) 在臍下三寸。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小腸募也。足三陰陽明任脈之會。刺八分,留七呼,灸七壯。甲乙經云:刺二寸。氣府論注曰:刺一寸二分。一曰可灸百壯至三百壯。千金曰:婦人刺之則無子。

主治積冷,諸虛百損,臍下絞痛,漸入陰中,冷氣入腹,少腹奔豚,夜夢遺精,白濁,五淋七疝,溲血,小便赤澀,遺瀝,轉胞不得溺,婦人帶下瘕聚,經水不通不妊,或妊娠下血,或產後惡露不止,或血冷月經斷絕。一云但是積冷虛乏皆宜灸,孕婦不可針,針之則落胎,如不落,更針崑崙則立墜。一云治陰證傷寒,及小便多,婦人赤白帶下,俱當灸此,多者千餘壯,少亦不下二三百壯,活人多矣;然須頻次灸之,仍下兼三里,故曰若要丹田安,三里不曾干。

神農經曰:治痃癖氣痛,可灸二十一壯。

千金云:治瘕癖,灸五十壯。又久痢百治不瘥,灸三百壯,分十日灸之,並治冷痢腹痛,及臍下結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仍灸天井百壯。又治霍亂,灸三七壯。又治氣淋石淋㿗疝,及臍下三十六種疾,灸五十壯至百壯。又云:胞門閉塞絕子,灸關元三十壯,報之。

玉龍賦云:合湧泉、豐隆,為治屍勞之例。又云:兼帶脈多灸,堪攻腎敗。

席弘賦云:治小便不禁。又云:兼照海、陰交、曲泉、氣海同瀉,治七疝痛如神。

百證賦云:無子收陰交、石關之鄉。

一傳治婦人產後血氣痛,子宮不成胎。

石門(一名命門,一名丹田,一名精露,一名利機) 在臍下二寸。三焦募也。刺六分,留七呼,灸五壯。一曰灸二七壯至百壯。一云不宜多灸,令人敗傷。婦人禁刺灸,犯之終身絕孕。

主治腹脹堅硬,水腫支滿,氣淋小便黃赤不利,小腹痛,泄瀉不止,身寒熱,咳逆上氣嘔血,卒疝疼痛,婦人因產惡露不止,遂結成塊,崩中漏下血淋。

千金云:大腸閉塞,氣結心下堅滿,灸百壯。又治少腹絞痛,泄痢不止,灸丹田百壯,三報之。又治血淋,灸隨年壯。又治水腫人中滿,灸百壯。

一傳欲絕產,灸臍下二寸三分,陰動脈中三壯。

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 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肓之原也,為男子生氣之海。刺八分,灸五壯。甲乙經曰:刺一寸三分。一曰灸百壯。孕婦不可灸。

主治下焦虛冷,上衝心腹,或為嘔吐不止,或陽虛不足,驚恐不臥,奔豚七疝,小腸膀胱癥瘕結塊,狀為覆杯,臍下冷氣,陽脫欲死,陰證傷寒,卵縮四肢厥冷,小便赤澀,羸瘦白濁,婦人赤白帶下,月事不調,產後惡露不止,繞臍㽲痛,小兒遺尿。一云治卒厥,厥氣上攻兩脅心下痛,奄奄欲絕,此名奔豚,先以熱湯洗兩足浸良久,灸百壯。此氣海也,凡臟氣憊,一切真氣不足久疾不瘥者,悉皆灸之。

千金云:治水泄痢及小腹癥積腹脹,婦人癥聚瘠瘦,灸氣海百壯,三報之。

玉龍賦云:兼璇璣,治尫羸喘促。

席弘賦云:治五淋,須更針三里。又兼水分,治水腫。又兼照海、陰交、曲泉、關元同瀉,治七疝小腹痛如神。

百證賦云:針三陰與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靈光賦云:兼血海,療五淋。

一傳治小腸氣痛,傷寒腹痛,氣脹水鼓黃腫,四時宜多灸。

昔柳公度曰:吾養生無他術,但不使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爾。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氣佐喜怒,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予舊多病,常若氣短,醫者教灸氣海,氣遂不促,自是每歲一二次灸之,則以氣怯故也。

陰交(一名少關,一名黃戶) 在臍下一寸。一曰當膀胱上際。三焦募也。任沖少陰之會。刺八分,灸五壯。一曰灸百壯。孕婦不可灸。

主治衝脈生病,從少腹衝心而痛,不得小便,疝痛陰汗濕癢,奔豚,腰膝拘攣,婦人月事不調,崩中帶下,陰癢,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

神農經云:治臍下冷疼,可灸二十一壯。

千金云:大小便不通,灸三壯。轉胞,灸隨年壯。又治水腫氣上下,灸百壯。

玉龍賦云:兼三里、水分,治鼓脹。

席弘賦云:兼照海、曲泉、關元、氣海同瀉,治七疝小腹痛如神。又云:治小腸氣撮痛連臍,急瀉此穴,更於湧泉取氣甚妙。又云:兼百會、太衝、照海,治咽喉疾。

標幽賦云:陰交陽別定血暈。

百證賦云:兼三里,治中邪霍亂。又云:無子取陰交、石關之鄉。

一傳治腹內風寒走痛脹疼。

神闕(一名氣舍) 當臍中。灸三壯,禁刺,刺之令人惡瘍潰矢,死不治。一曰納炒乾淨鹽滿臍,上加厚姜一片蓋定,灸百壯,或以川椒代鹽亦妙。

主治陰證傷寒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憊,腸鳴泄瀉不止,水腫鼓脹,小兒乳痢不止,腹大風癇,角弓反張,脫肛。婦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脫胎。此穴在諸傢俱不言灸,只云禁針。銅人云:宜灸百壯。有徐伻者,卒中不省,得桃源簿為灸臍中百壯始蘇,更數月復不起。鄭糾云:有一親卒中風,醫者為灸五百壯而赤,後年逾八十。向使徐伻灸至三五百壯,安知其不永年耶?故神闕之灸,須填細鹽,然後灸之,以多為良。若灸之三五百壯,不惟愈疾,亦且延年;若灸少,則時或暫愈,後恐復發,必難救矣。但夏月人神在臍,乃不宜灸。

千金云:納鹽臍中灸三壯,治淋病。又云:凡霍亂,納鹽臍中,灸二七壯,並治脹滿。

水分(一名分水,一名中守) 在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禁刺,灸五壯。甲乙經曰:刺一寸。孕婦不可灸。

主治水病腹堅,黃腫如鼓,沖胸不得息,繞臍痛,腸鳴泄瀉,小便不通,小兒陷囟。若水病脹滿堅硬不能食,灸之大良,日七壯,至四百壯止;但不可刺,刺而水盡即死。

神農經云:腹脹水腫,可灸十四壯至二十一壯。

千金云:治反胃吐食,灸二十壯。又治腹脹繞臍結痛堅,不能食,灸百壯。又霍亂轉筋入腹欲死,用四人持其手足,灸四五壯自不動,即勿持之,灸至十四壯。

太乙歌云:腹脹瀉此,兼三里、陰谷,利水消腫。

玉龍賦云:兼陰交、三里,治鼓脹。

百證賦云:兼陰陵,能去水腫盈臍。

席弘賦云:兼氣海,治水腫。

天星秘訣云:兼建里,治肚腹浮腫脹膨膨。

下脘 在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當胃下口,小腸上口。足太陰任脈之會。刺八分,灸五壯。一曰二七壯至百壯。孕婦不可灸。

主治臍上厥氣堅痛,腹脹滿,寒穀不化,虛腫癖塊連臍,瘦弱少食,翻胃,小便赤。

靈光賦云:兼中脘,治腹堅。

百證賦云:兼陷谷,能平腹內腸鳴。

建里 在臍上三寸,中脘下一寸。刺五分,留十呼,灸五壯。一云宜針不宜灸,孕婦尤忌之。

主治腹脹身腫,心痛上氣,腸鳴嘔逆不食。

千金云:主霍亂腸鳴腹脹,可刺八分,瀉五吸,疾出針,日灸二七壯至百壯。

百證賦云:兼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

天星秘訣云:兼水分,治肚腹腫脹。

中脘(一名太倉,一名胃脘,一名上紀) 在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岐骨與臍之中。胃之募也。

為腑之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刺八分,灸七壯。一云二七壯至百壯。孕婦不可灸。

主治心下脹滿,傷飽食不化,五隔五噎,翻胃不食,心脾煩熱疼痛,積聚痰飲面黃,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溫瘧,霍亂吐瀉,寒熱不已,或因讀書得奔豚氣上攻,伏梁心下,寒癖結氣。凡脾冷不可忍,心下脹滿,飲食不進不化,氣結疼痛雷鳴者,皆宜灸之。此為腑會,故凡腑病者當治之。

千金云:虛勞吐血,嘔逆不下食,多飽多睡,百病,灸三百壯。又治脹滿水腫,氣聚寒冷,灸百壯,三報之。又治奔豚伏梁冷氣,刺八分,留七呼,瀉五吸,仍日灸二七至四百壯。又主五毒注不能食飲,灸至千壯。又治霍亂先腹痛,灸二七壯,不瘥,更二七壯。又治中惡,灸五十壯。

玉龍賦云:兼腕骨,療脾虛黃疸。又云:合上脘,治九種心疼。

百證賦云:主治積痢。

靈光賦云:兼下脘,治腹堅。

捷徑云:治食噎。

上脘 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臍上五寸。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刺八分,留七呼,灸五壯。千金云:日灸二七壯至百壯,三報之。孕婦不可灸。

主治心中煩熱,痛不可忍,腹中雷鳴,飲食不化,霍亂翻胃嘔吐,三焦多涎,奔豚伏梁,氣脹積聚,黃疸心風,驚悸嘔血,身熱汗不出。

神農經云:治心疼積塊嘔吐,可灸十四壯。

玉龍賦云:閤中脘,治九神之心疼。

太乙歌云:兼豐隆,刺治心疼嘔吐,傷寒吐蛔。

百證賦云:合神門,治發狂奔走。

捷徑云:治風癇熱病,蛔蟲心痛。

巨闕 在鳩尾下一寸。心之募也。刺六分,留七呼,灸七壯。一曰刺三分,灸七七壯。

主治上氣咳逆,胸滿氣短,九種心疼,冷痛引少腹,蛔痛,痰飲咳嗽,霍亂腹脹,恍惚發狂,黃疸,中隔不利,煩悶卒心痛,屍厥蠱毒,息賁嘔血,吐痢不止,牛癇。

千金云:治吐逆不下食,灸五十壯。上氣胸滿牽背徹痛,灸五十壯。若霍亂心痛先吐,灸二七壯,未愈,再二七壯。又治卒忤,灸百壯。

神農經云:治心腹積氣,可灸十四壯。又云:治小兒諸癇病,如口噦吐沫,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

百證賦云:兼刺膻中,能除膈痛飲蓄難禁。

鳩尾(一名𩩲骬,一名尾翳) 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甲乙經曰:一寸半。膏之原也。禁刺灸。一云可刺三分,灸三壯。此穴大難下針,非甚妙高手,不可輕刺也。

主治心驚悸,神氣耗散,癲癇狂病。

席弘賦云: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湧泉人不死。

中庭 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胸脅支滿,噎塞吐逆,食入還出,小兒吐乳。

膻中(一名元兒,一名上氣海) 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禁刺,灸七壯。刺之不幸,令人夭。甲乙經曰:刺三分。

主治一切上氣短氣,痰喘哮嗽,咳逆噎氣,隔食反胃,喉鳴氣喘,肺癰嘔吐涎沫膿血,婦人乳汁少。此氣之會也,凡上氣不下,及氣噎氣隔氣痛之類,均宜灸之。

神農經云:上氣喘咳,可灸七壯。

千金云:胸痹心痛,灸百壯。上氣咳逆,灸五十壯。

玉龍賦云:兼天突,醫喘嗽。

百證賦云:兼巨闕針之,能除膈痛蓄飲難禁。

一傳治傷寒風痰壅盛。

玉堂(一名玉英) 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一云少灸。

主治胸膺滿痛,心煩咳逆,上氣喘急不得息,喉痹咽壅,水漿不入,嘔吐寒痰。

百證賦云:兼幽門,能治煩心嘔吐。

紫宮 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胸脅支滿,膺痛,喉痹咽壅,水漿不入,咳逆上氣,吐血煩心。

華蓋 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咳逆喘急,上氣哮嗽,喉痹,胸脅滿痛,水飲不下。

神農經云:治氣喘咳嗽,胸滿喘逆,不能言語,可灸七壯。

百證賦云:兼氣戶,治脅肋疼痛。

璇璣 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刺三分,灸五壯。

主治胸脅滿,咳逆上氣,喘不能言,喉痹咽腫,水飲不下。

玉龍賦云:兼氣海,治尫羸喘促。

席弘賦云:治胃中有積,兼三里功多。

百證賦云:兼神藏,治膈滿項強已試。

天突(一名玉戶) 在結喉下三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刺五分,留三呼,灸三壯。甲乙經曰:低頭取之,刺入一寸。

主治上氣哮喘咳嗽,喉痹五噎,肺癰吐咯膿血,咽腫暴喑,身寒熱,咽乾舌下急,不得下食。

神農經云:治氣喘咳嗽,可灸七壯。

玉龍賦云:兼膻中,醫咳嗽。

靈光賦云:治喘痰。

百證賦云:兼肺俞,治咳嗽連聲。

千金云:治上氣氣悶,咽塞聲壞,灸五十壯。

廉泉(一名本池,一名舌本) 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陰維任脈之會。按刺瘧篇所載曰:舌下兩脈者,廉泉也。氣府論曰:足少陰舌下各一。衛氣篇曰: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然則廉泉非一穴,當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脈,而且為足少陰之會也。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咳嗽喘息上氣,吐沫舌縱,舌下腫難言,舌根急縮不食,涎出口瘡。

百證賦云:兼中衝,堪攻舌下腫痛。

承漿(一名天池,一名懸漿) 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足陽明任脈之會。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口噤不開,暴喑不能言,刺三分,徐徐引氣而出,及治任之為病,其苦內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一云療偏風口喎面腫,消渴飲水不休,口齒疳蝕生瘡,灸之亦佳,日可七壯,至七七壯止,即血脈宣通,其風應時立愈,艾炷不必大,但令當脈,即能愈疾。

千金云:小兒唇緊,灸三壯。又云:凡噦令人惋恨,灸七壯,炷如小麥。又十三鬼穴云:此名鬼市,治百邪癲狂,當在第八次下針。

百證賦云:瀉牙疼而即移。

通玄賦云:治頭項強。

督脈穴

督脈穴歌

督脈行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腰俞、陽關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筋縮、至陽歸靈臺,神道、身柱、陶道開。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後頂排。百會、前頂通囟會,上星、神庭、素髎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縫之內。

凡取脊間督脈諸穴,當於骨節突處取之,但驗於魚骨,為可知也。若取於節下,必不見效。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撅骨,靈樞謂之窮骨,亦名骨骶) 在脊骶骨端,伏地取之。督脈之絡,別走任脈,足少陰所結。刺二分,留七呼,灸三壯。甲乙經曰:刺三分。一云日灸三十壯,至二百壯止。忌冷食房勞。

主治腰脊強急,不可俯仰,狂病,大小便難,腸風下血,五痔五淋,下部疳蝕,洞泄失精嘔血,小兒囟陷,驚癇瘛瘲,脫肛瀉血,此穴為五痔之本。一經驗治少年注夏羸瘦,灸此最效。

千金翼云:治赤白下痢,灸窮骨頭百壯,多多惟佳。又下漏五痔,疳蠱食下部,刺三分,伏地取之,以大痛為度,灸亦良,日三十壯,至七日止,但不及針。又灸尾翠骨七壯,治脫肛神良,千金作龜尾,即窮骨也。

玉龍賦云:兼承山,灸痔最妙。

席弘賦云:連大杼行針,治小腸氣痛。又云: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後長強。

百證賦云:兼百會穴,專治脫肛。又云:刺長強與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

靈光賦云:百會、龜尾治痢疾。

天星秘訣云:兼大敦,治小腸疝氣。

腰俞(一名腰柱,一名背解,一名腰戶,一名髓空) 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壯。一曰刺五分,灸七七壯。

主治腰脊重痛,不得俯仰舉動,腰以下至足冷痹不仁,強急不能坐臥,灸隨年壯,溫瘧汗不出,婦人經閉溺赤,灸後忌房勞強力。

千金云腰卒痛,去窮骨上一寸,灸七壯者,即此。

席弘賦云:兼環跳燒針,治冷風冷痹。

陽關 在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甲乙經無此穴。)刺五分,灸三壯。

主治膝痛不可屈伸,風痹不仁,筋攣不行。

命門(一名屬累) 在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一云平臍,用線牽而取之。刺五分,灸三壯。一曰刺三分,灸二十七壯。若年二十以上者,灸恐絕子。

主治腎虛腰痛,赤白帶下,男子泄精耳鳴,手足冷痹攣疝,驚恐頭眩,頭痛如破,身熱如火,骨蒸汗不出,痎瘧瘛瘲,裡急腹痛。

千金云:腰痛不得動者,令病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度至臍,乃取杖度背脊,灸杖頭盡處,隨年壯良。丈夫痔漏下血,脫肛不食,長泄痢,婦人崩中去血,帶下淋濁赤白,皆灸之。此挾兩旁各一寸,橫三間寸灸之。

神農經云:治腰痛,可灸七壯。

玉龍賦云:治老人便多,兼腎俞著艾。

標幽賦云:兼肝俞,能使瞽士視秋毫之末。

一俗傳以此穴灸寒熱多效。

懸樞 在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刺三分,灸三壯、五壯。

主治腰脊強不得屈伸,腹中積氣,上下疼痛,水穀不化,瀉痢不止。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在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刺五分,禁灸,灸則令人僂。

主治風癇癲邪,腹滿不食,五痔,積聚下痢。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則肛痛不可忍者,灸之亦無妨。

中樞 在第十椎節下間,俯而取之。此穴諸書皆失之,惟氣府論督脈下王氏注中有此穴,及考之氣穴論曰,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者,其穴即此。刺五分,禁灸,灸之令人腰背傴僂。一傳云此穴能退熱進飲食,可灸三壯,常用常效,未見傴僂。

筋縮 在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刺五分,灸三壯、五壯。

主治癲疾驚狂,脊強風癇,目上視。

百證賦云:兼水道,專治脊強。

至陽 在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刺五分,灸三壯。

主治腰脊強痛,胃中寒不食,少氣難言,胸脅支滿,羸瘦身黃,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寒熱解㑊。一云灸三壯,治喘氣立已。

神農經云:治寒熱脛酸,四肢重痛咳嗽,可灸三壯至七壯。

玉龍賦云:卻疸治神疲。

靈臺 在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刺三分,灸三壯。甲乙經無此穴,出氣府論注。

主治,今俗以灸氣喘不能臥及風冷久嗽,火到便愈。

神道 在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刺五分,留五呼,灸五壯。一曰可灸七七壯至百壯,禁針。

主治傷寒頭痛,寒熱往來,痎瘧,悲愁健忘驚悸。牙車急,張口不合,小兒風癇瘛瘲,可灸七壯。

百證賦云:兼心俞,治風癇常發自寧。

身柱 在三椎節下間,俯而取之。刺五分,留五呼,灸五壯。一曰灸七七壯。

主治腰脊痛,癲癇狂走,怒欲殺人,瘛瘲身熱,妄言見鬼,小兒驚癇。

神農經云:治咳嗽,可灸十四壯。

玉龍賦云:能蠲嗽,除膂痛。

百證賦云:兼本神穴,治癲疾妙。

乾坤生意云:同陶道、肺俞、膏肓,治虛損五勞七傷緊要法。

一傳治四時傷寒。

陶道 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刺五分,留五呼,灸五壯。一曰刺三分。

主治痎瘧寒熱灑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瘛瘲,恍惚不樂。

乾坤生意云:兼身柱、肺俞、膏肓,治虛損五勞七傷。

百證賦云:兼中膂俞,治歲熱時行。

一傳此穴善退骨蒸之熱。

大椎(一名百勞) 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一曰平肩。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刺五分,留五呼,灸五壯。一云以年為壯。大椎為骨會,骨病者可灸之。

主治五勞七傷乏力,風勞食氣,痎瘧久不愈,肺脹脅滿,嘔吐上氣,背膊拘急,項頸強不得回顧。一云能瀉胸中之熱及諸熱氣。若灸寒熱之法,先大椎,次長強,以年為壯數。一云治身痛寒熱風氣痛。一云治衄血不止,灸二三十壯,斷根不發。

千金云:凡瘧有不可瘥者,從未發前灸大椎至發時滿百壯,無不瘥。又云:諸煩熱時氣溫病,灸大椎百壯,刺三分瀉之。又治氣短不語,灸隨年壯。又治頸癭,灸百壯,及大椎兩邊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壯。

玉龍賦云:百勞止虛汗。

神農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

竇太師治諸虛寒熱灸此。

捷徑云:治熱不至肩。

時傳以此治百病。

啞門(一名喑門,一名舌厭,一名舌橫) 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刺二分,不可深,禁灸,灸之令人啞。

主治頸項強急不語,諸陽熱盛,衄血不止,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風疼痛汗不出,寒熱風痙,中風屍厥,暴死不省人事。

百證賦云:兼關衝,治舌緩不語為緊要。

風府(一名舌本) 在項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脈陽維之會。熱論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刺三分,留三呼,禁灸,灸則令人喑。

主治中風舌緩,暴喑不語,振寒汗出,身重,偏風半身不遂,傷風頭痛項急,不得回顧,目眩反視,鼻衄咽痛,狂走悲恐驚悸欲自殺。一云主瀉胸中之熱,與大杼、缺盆、中府同。

席弘賦云: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又云:陽明二日尋風府。又云:從來風府最難尋,須用功夫度淺深,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

通玄賦云:風傷項急求風府。

一傳治感冒風寒,嘔吐不止。

千金云:邪病臥冥冥不自知,風府主之。又十三鬼穴云:此名鬼枕,治百邪癲狂,當在第六次下針。

腦戶(一名匝風,一名會額,一名合顱) 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一曰在髮際上二寸。督脈足太陽之會。禁刺灸,刺中腦戶,入腦立死,亦不可灸,令人喑。

強間(一名大羽) 在後頂後一寸五分。刺二分,灸五壯。一曰禁灸。

主治頭痛項強,目眩腦旋,煩心嘔吐涎沫,狂走。

百證賦云:兼豐隆,治頭痛難禁。

後頂(一各交沖) 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刺二分,灸五壯。

主治頸項強急,額顱上痛,偏頭痛,惡風目眩不明。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 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心,容豆許,直兩耳尖,上對是穴。督脈足太陽之會,手足少陽足厥陰俱會於此。刺二分,灸五壯。甲乙經曰:刺三分,灸三壯。一曰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

主治頭風頭痛,耳聾鼻塞鼻衄,中風言語蹇滯,口噤不開,或多悲哭,偏風半身不遂,風癇卒厥,角弓反張,吐沫心神恍惚,驚悸健忘,痎瘧,女人血風,胎前產後風疾,小兒風癇驚風,脫肛久不瘥。一曰百病皆治。宜刺此二分,得氣即瀉。若灸至百壯,停三五日後,繞四畔用三稜針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氣宣通;否則恐火氣上壅,令人目暗。一曰治悲笑欲死,四肢冷風欲絕,身口溫,可針人中三分,灸百會三壯即蘇。

史記載扁鵲治虢太子屍厥,針取三陽五會而蘇。

神農經云:治頭風,可灸三壯。小兒脫肛,可灸三壯至五壯,艾炷如小麥。

玉龍賦云:兼囟會,治卒暴中風。

靈光賦云:兼龜尾,治痢疾。

席弘賦云: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後尾骶。又云:兼太衝、照海、陰交,治咽喉疾。

前頂 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一云在百會前一寸。刺二分,灸五壯。一曰灸七七壯。

主治頭風目眩,面赤腫,小兒驚癇瘛瘲,鼻多清涕,頸項腫痛。

神農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

百證賦云:兼水溝,治面腫虛浮。

囟會 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刺二分,灸五壯。一曰灸二七至七七壯。小兒八歲以前禁針,蓋其囟門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

主治腦虛冷痛,頭風腫痛,項痛,飲酒過多,頭皮腫,風癇清涕。一云治目眩面腫,鼻塞不聞香臭,驚癇戴目,昏不識人,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罷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彌佳,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髮根下,即頭風永除。

神農經云:治頭風疼痛,可灸三壯。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炷如小麥。

千金云:邪病鬼癲,囟上主之,一名鬼門。

玉龍賦云:兼百會,治卒暴中風。

百證賦云:連玉枕,療頭風。

上星(一名神堂) 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者中,可容豆。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壯。一云宜三稜針出血,以瀉諸陽熱氣。

主治頭風頭痛,頭皮腫,面虛惡寒,痎瘧寒熱汗不出,鼻血臭涕,鼻塞不聞香臭,目眩睛痛,不能遠視。以細三稜針刺之,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

千金云:鼻中息肉,灸二百壯。又云:兼大椎,灸瘧,至發時令滿百壯,炷如黍米。又治鬼魅,灸百壯。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癲狂,當在第十次下針。

玉龍賦云:治頭風鼻淵。

神庭 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發高者髮際是穴,發低者加二三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灸三壯,禁刺,刺之令人癲狂目失明。一曰灸七壯至三七壯止。

主治發狂登高妄走,風癇癲疾,角弓反張,目上視不識人,頭風鼻淵,流涕不止,頭痛目淚,煩滿喘喝,驚悸不得安寢。

玉龍賦云:專理頭風。

素髎(一名面王) 在鼻端準頭。刺一分,禁灸。

主治鼻中瘜肉不消,喘息不利,多涕,喎僻衄血。一曰治酒酢風,用三稜針出血。

水溝(一名人中) 在鼻下人中陷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刺三分,留六呼,得氣即瀉,灸三壯至七壯,炷如小麥,然灸不及針。

主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卒中惡邪鬼擊,不省人事,癲癇卒倒,消渴多飲,水氣遍身浮腫,瘟疫,口眼喎僻,俱宜刺之。若風水面腫,針此一穴出水盡,即頓愈。一雲水氣腫病,但宜針此三分,徐徐出之,以泄水氣,若針他穴,水盡則死。

神農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炷如小麥。

玉龍賦云:兼曲池穴,治痿僕。又云:兼委中穴,治腰脊閃痛。又云:合大陵頻瀉之,全除口氣。

席弘賦云:人中治癲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須饒。

千金云:此穴為鬼市,治百邪癲狂,此當在第一次下針。凡人中惡,先掐鼻下是也。鬼擊卒死者,須即灸之。

百證賦云:兼前頂,治面腫虛浮。

靈光賦云:水溝兼間使,治邪癲。

兌端 在上唇端。甲乙經曰:手陽明脈氣所發。刺二分,留六呼,灸三壯,炷如大麥。

主治癲癇吐沫,齒齦痛,消渴衄血,口噤,口瘡臭穢不可近。

百證賦云: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

齦交(齦音銀,齒根肉) 在唇內上齒縫中。任督二經之會。刺三分,逆刺之,灸三壯。

主治面赤心煩痛,鼻生瘜肉不消,頭額中痛,頸項強,目淚多眵赤痛,牙疳腫痛。小兒面瘡,久癬不除,點烙亦佳。

百證賦云:專治鼻痔。

卷九

經絡(七)

奇經八脈

(此篇諸義,與滑伯仁十四經發揮略同。)

奇經總論

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則不拘於常,故謂之奇。蓋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經脈滿溢,則流入奇經。奇經有八:曰任、督、沖、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者是也。任脈任於前,督脈督於後,衝脈為諸脈之海,帶脈猶身之束帶,陽蹺為足太陽之別,陰蹺為足少陰之別,陽維則維絡諸陽,陰維則維絡諸陰,陰陽相維,故諸經乃調。此八脈者,譬猶圖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濫溢之患,人之奇經,亦若是也。今考集素問、難經、甲乙經、聖濟總錄,集奇經八脈所發氣穴,共成一篇,以備通考云。

虞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義,謂此八者,不繫正經陰陽,無表裡配合,別道奇行,故曰奇經也。

任脈

任脈者,與衝脈皆起於胞中,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沖並傷,故脈不營於口唇而髭鬚不生。是以任脈為病,男子則內結七疝,女子則帶下瘕聚。故難經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屬陰脈之海。

凡此任脈之行,從胞中上注目,長四尺五寸,總二十四穴。按氣府論曰: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本經原缺一穴,實止二十七穴,內齦交一穴屬督脈,承泣二穴屬足陽明蹺脈,故今止二十四穴。

督脈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之端,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治在督脈。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脊上項,散上頭,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故難經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也。此為病,令人脊強反折。

督脈從頭循脊入骶,長四尺五寸,凡二十八穴。

衝脈

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故骨空論曰:衝脈者,起於氣街,並足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此為病,令人逆氣裡急。又難經曰:並足陽明之經上行。然以穴考之,足陽明之脈挾臍左右二寸而上行,足少陰挾臍左右五分而上行,按甲乙、銅人等書,所載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凡二十二穴,皆云衝脈足少陰之會,蓋以骨空論為之主也,然則衝脈之並足少陰經也明矣。

按逆順肥瘦篇曰: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

又如動輸篇及海論所言衝脈之義,俱當詳考,見經絡類十三、三十二。

帶脈

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腰腹縱容,如囊水之伏。

其脈氣所發,在季脅下一寸八分,穴名帶脈,(在足少陽經。)以其回身一周如帶也。又與足少陽會於維道。此帶脈所發,凡四穴。

足少陰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陽蹺脈

二十八難曰: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繆刺論曰: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

二十九難曰: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兩足陽蹺之脈,本太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

蹺脈長七尺五寸,所發之穴,生於申脈,以跗陽為郄,本於僕參,與足少陽會於居髎,又與手陽明會於肩髃及巨骨,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臑俞,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地倉、巨髎,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又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會於睛明,凡二十二穴:

申脈(足太陽,外踝下。) 跗陽(足太陽,外踝上。) 僕參(足太陽,跟骨上。) 居髎(足少陽,章門下,) 肩髃(手陽明,肩端。) 巨骨(手陽明,肩上。) 臑俞(手太陽,肩胛上。) 地倉(足陽明,口吻旁。) 巨髎(足陽明,鼻旁。) 承泣(足陽明,目下。) 睛明(足太陽,目內眥。)

陰蹺脈

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女子以之為經,男子以之為絡。

二十八難曰: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二十九難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

兩足蹺脈各長七尺五寸,而陰蹺所生在照海,以交信為郄,陰蹺脈病者取此。

然骨(即然谷之次。) 交信(足少陰,內踝上。) 照海(足少陰,內踝下,在然骨後。) 睛明(足太陽,目內眥。)

陽維脈

陽維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若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

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郄,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又會於肩井,其在頭也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於本神及臨泣,上至正營,循於腦空,下至風池,其與督脈會,則在風府及啞門,此陽維脈氣所發,凡二十四穴。

難經曰:陽維為病苦寒熱。

金門(足太陽,外踝下。) 陽交(足少陽,外踝上。) 臑俞(手太陽,肩後。) 天髎(手少陽,缺盆上。) 肩井(足少陽,肩上。) 陽白(足少陽,眉上。) 本神(足少陽,眉上。) 臨泣(足少陽,眉上。) 正營(足少陽,目窗上。) 腦空(足少陽,枕骨下。) 風池(足少陽,顳顬後。) 風府(督脈,後髮際。) 啞門(督脈,風府後。)

陰維脈

陰維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若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

其脈氣所發者,陰維之郄,名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此陰維脈氣所發,凡十二穴。

難經曰:陰維為病苦心痛。

築賓(足少陰,內踝上。) 腹哀(足太陰,乳下。) 大橫(足太陰,腹哀下。) 府舍(足太陰,少腹下。) 期門(足厥陰,乳下。) 天突(任脈,喉下。) 廉泉(任脈,舌本下。)

奇經八脈歌

正經經外是奇經,八脈分司各有名。後督前任皆在內,沖由毛際腎同行。陽蹺跟外膀胱別,陰起跟前隨少陰。陽維只絡諸陽脈,何謂陰維為絡陰。帶脈圍腰如束帶,不由常度曰奇經。

臟腑募俞穴

(募,音暮,舉痛論作膜,蓋以肉間膜系,為臟氣結聚之所,故曰募。俞,音庶,扁鵲傳作輸,猶委輸之輸,言臟氣之所輸也。募皆在腹,俞皆在背,故難經曰募在陰,俞在陽也。)

中府(肺募,在本經。) 巨闕(心包募,在任脈。) 章門(脾募,在足厥陰。) 期門(肝募,在本經。) 中脘(胃募,在任脈。) 天樞(大腸募,在足陽明。) 關元(小腸募,在任脈。) 日月(膽募,在本經。) 京門(腎募,在足少陽。) 中極(膀胱募,在任脈。) 石門(三焦募,在任脈。) 肺俞(三椎下。) 心俞(五椎下。) 肝俞(九椎下。) 脾俞(十一椎下。) 腎俞(十四椎下。) 厥陰俞(四椎下,心包也。) 大腸俞(十六椎下。) 小腸俞(十八椎下。) 膽俞(十椎下。) 膀胱俞(十九椎下。) 三焦俞(十三椎下。) 胃俞(十二椎下。)

八會穴

中脘(任脈穴,太倉也,六腑取稟於胃,故曰腑會。) 章門(足厥陰穴,脾募也,五臟皆稟於脾,故曰臟會。) 陽陵泉(足少陽之筋結於此,肝主筋,膽為之合,故曰筋會。) 懸鐘(足少陽穴,諸髓皆屬於骨,故曰髓會,人能健步,以髓會絕骨也。) 膈俞(足太陽穴,穀氣由膈達於上焦,化精微為血之處,故曰血會。) 大椎(督脈穴,肩脊之骨會於此,故曰骨會,肩能任重,以骨會大椎也。) 太淵(手太陰穴,平旦脈會於此,故曰寸口者,脈之大會。) 膻中(任脈穴,此三焦宗氣所居,是為上氣海,故曰氣會。)

九門

飛門(唇也。) 戶門(齒也。) 吸門(會厭也。) 賁門(胃之上口。) 幽門(太倉下口。) 闌門(小腸下口。) 魄門(肛門也。) 命門(精血之門,居前陰中。新增入。) 氣門(溲溺之門,居前陰中,由氣化而出,故曰氣門。新增入。)

同名穴

頭臨泣(足少陽。) 足臨泣(足少陽。) 腹通谷(足少陰。) 足通谷(足太陽。) 手三里(手陽明。) 足三里(足陽明。) 頭竅陰(足少陽。) 足竅陰(足少陽。) 背陽關(督脈。) 足陽關(足少陽。)

卷十

經絡(八)

奇俞類集

〔頭面部〕

前神聰 去前頂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

主治中風風癇,灸三壯。

後神聰 去百會一寸。

主治中風風癇,灸三壯。

髮際 平眉上三寸是穴。

主治頭風眩暈疼痛,延久不愈,灸三壯。

印堂 在兩眉中間。

神農針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可灸三壯,艾炷如小麥。玉龍賦云:善治驚搐。

海泉 在舌下中央脈上。

主治消渴,針出血。

左金津 右玉液 在舌下兩旁紫脈上。

主治消渴口瘡,舌腫喉痹,三稜針出血。

陽維 在耳後,引耳令前,弦筋上是穴。

千金云:耳風聾雷鳴,灸陽維五十壯。

鼻交頞中 千金翼云:主癲風,角弓反張羊鳴,大風青風,面風如蟲行,卒風多睡健忘,心中憒憒,口噤卒倒不識人,黃疸急黃,此一穴皆主之。針入六分,得氣即瀉,留三呼五吸不補,亦宜灸,然不及針,慎酒面生冷醋滑豬魚蒜蕎麥漿水。

機關 在耳下八分近前。

千金翼云:凡卒中風口噤不開,灸機關二穴五壯即愈。一云隨年為壯,僻者逐左右灸之。

唇里穴 千金翼云:唇里正當承漿邊,逼齒齦針三鋥,主治馬黃黃疸。

夾承漿穴 千金翼云:夾承漿兩邊各一寸,治馬黃急疫。

燕口 在口吻兩邊燕口處,赤白肉際。

千金翼云:主治狂風罵詈撾斫人,名為熱陽風,灸燕口各一壯。又云:狂邪鬼語,灸十五壯。又云:小兒大小便不通,灸口兩吻各一壯。

顳顬 千金翼云:顳顬在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是針灸之所。主治疸氣溫病。

耳上穴 千金翼云:治癭氣,灸風池及耳上髮際各百壯。千金作兩耳後髮際。

當陽 當瞳子直入髮際內一寸,去臨泣五分是穴。

主治風眩鼻塞,灸三壯。

魚尾 在目眥外頭。

玉龍賦云:兼睛明、太陽,治目證。

〔胸背腹脅部〕

龍頷 在鳩尾上一寸半。

千金翼云:主心痛冷氣上,灸百壯,勿針。

乳上穴 千金翼云:治乳癰妒乳,以繩橫度口,以度從乳上行,灸度頭二七壯。

通谷 在乳下二寸。

千金云:心痛,惡氣上脅痛,急灸五十壯。

魂舍 在夾臍兩邊相去一寸。

千金云:主小腸泄痢膿血,灸百壯,小兒減之。

肋頭 千金翼云: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頭,近第二肋下,即是灸處,第二肋頭,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處,初日灸三壯,次日五壯,後七壯,周而復始至十止,惟忌大蒜,余不忌。

肋罅 千金翼云:治飛屍諸注,以繩量病人兩乳間中屈之,乃從乳頭向外量,使當肋罅,於繩頭盡處是穴,灸隨年壯。千金云:三壯或七壯,男左女右。又云:凡中屍者,飛屍、遁屍、風屍、屍注也。其狀皆腹脹痛急不得息,氣上衝心胸兩脅,或踝踴起,或攣引腰脊,灸乳後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壯,如不止,多其壯數愈。

長谷 在夾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

千金云:主治下痢不嗜食,食不消,灸五十壯,三報之。

腸遺 挾中極旁,相去二寸半。

千金云:治大便難,灸隨年壯。

肓募 千金云:肓募二穴,以乳頭斜度至臍中,乃屈去其半,從乳下量至盡處是穴。主治結氣囊里,針藥所不及者,灸隨年壯。

脅堂 在腋下骨間陷中,舉腋取之。

主治胸脅氣滿,噦噫喘逆,目黃,遠視䀮䀮,可灸五壯。

後腋下穴 千金云:治頸漏,灸背後兩邊腋下後文頭,隨年壯。

腋下穴 千金翼云:噦噫,膈中氣閉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壯神良。

胞門 子戶 氣門

千金翼云:子臟閉塞不受精,妊娠不成,若墮胎腹痛,漏胞見赤,灸胞門五十壯,關元左邊二寸是也,右邊名子戶。若胞衣不出,及子死腹中,或腹中積聚,皆針入胞門一寸。

又云:胎孕不成,灸氣門穴,在關元旁三寸,各五十壯。又漏胎下血不禁,灸百壯。

脊背五穴 千金翼云:治大人癲疾,小兒驚癇,灸背第二椎上,及下窮骨尖二處,乃以繩度量上下,中折,復量至脊骨上點記之,共三處畢,復斷此繩,取其半者為三折,而參合如△字,以上角對中央一穴,其下二角正夾脊兩邊同灸之,凡五處也,各百壯。

濁浴 千金翼云:挾膽俞旁行,相去五寸,名濁浴。主胸中膽病,恐畏多驚少力,口若無味,灸隨年壯。

巨闕俞 千金翼云:第四椎名巨闕俞。主胸膈中氣,灸隨年壯。

督俞 在第六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禁針,可灸。一名高蓋。

氣海俞 在第十五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刺三分,留六呼,可灸。

關元俞 在第十七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刺三分,留六呼,可灸。主治瀉痢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

腰眼 其法令病人平眠,以筆於兩腰眼宛宛中點二穴,各灸七壯。此穴諸書所無,而居家必用載之,云其累試累驗。

主治諸勞瘵已深之難治者,於癸亥日二更盡,入三更時,令病人平眠取穴,灸三壯。

一傳治傳屍癆瘵,以致滅門絕戶者有之。此證因寒熱煎作,血凝氣滯,有化而為蟲者,內食臟腑,每致傳人,百方難治,惟灸可攻。其法於癸亥日二更後,將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時,勿使人知,令病者解去下衣,舉手向上,略轉後些,則腰間兩旁自有微陷可見,是名鬼眼穴,即俗人所謂腰眼也。正身直立,用墨點記,然後上床合面而臥,用小艾炷灸七壯,或九壯、十一壯尤好。其蟲必於吐瀉中而出,燒燬遠棄之,可免傳染。此比四花等穴,尤易且效。

千金翼云:治腰痛灸腰目窌,在尻上約左右。又云:在腎俞下三寸,夾脊兩旁各一寸半,以指按陷中,主治消渴。此二說者,似皆指此穴。

夾脊穴 肘後云:此華佗法。

千金翼云:治霍亂轉筋,令病者合面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牽兩肘尖,當脊間繩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所,灸百壯,無不瘥者。

下極俞 千金翼云:第十五椎名下極俞,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飲澼注下,灸隨年壯

十七椎穴 千金翼云:轉胞腰痛,灸十七椎五十壯。

回氣 在脊窮骨上,赤白肉下。

主五痔便血失屎,灸百壯。千金翼曰:若灸窮骨,惟多為佳。

身交 在少腹下橫文中。

千金翼曰:白崩中,灸少腹橫文,當臍孔直下,一百壯,及治胞落、㿗,須三報之。又治大小便不通。又治尿床者,可灸七壯。

〔陰部〕

橫骨 千金翼曰:婦人遺尿不知時出,灸橫骨當陰門,七壯。又治㿗疝,在橫骨兩旁夾莖灸之。

泉陰 在橫骨旁三寸。

千金翼云:治㿗卵偏大,灸泉陰百壯,三報之。

陰囊下橫文 千金翼云:治風氣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陰囊下第一橫理十四壯。

陰莖 千金翼云:治卒癲病,灸陰莖上宛宛中三壯,得小便通即瘥,當尿孔上是穴。又灸陰莖頭三壯。

羊矢 在會陰旁三寸,股內橫文中,按皮肉間有核如羊矢。可刺三分,灸七壯。

〔四肢部〕

大骨空 在手大指第二節前尖上,屈指當骨節中。灸二七壯,禁針。

主治內瘴久痛及吐瀉。

拳尖 在中指本節前骨尖上,握拳取之。

主治風眼翳膜疼痛,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炷如小麥。

五虎 在手食指無名指背間,本節前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取之。

主治手指拘攣。

中魁 在手中指第二節前骨尖上,屈指得之。捷法又云在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灸二七壯。蓋此以陽谿言也,觀者辨之。

主治五隔反胃。

手中指第一節穴 千金云:牙齒疼,灸兩手中指背,第一節前有陷處,七壯,下火立愈。

中泉 在手腕外間,陽池、陽谿中間陷中。灸七壯。

主治胸中氣滿不得臥,肺脹滿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熱,胃氣上逆,唾血,及心腹中諸氣痛。

手掌後白肉際穴 主治霍亂轉筋在兩臂及胸中,灸手掌後白肉際,七壯。

手掌後臂間穴 千金云:治疔腫,灸掌後橫文後五指許,男左女右,七壯即驗,已用得效。又云:治風牙疼,以繩量自手中指頭,至掌後第一橫文,折為四分,乃復自橫文比量向後,於臂中盡處兩筋間是穴,灸三壯,隨左右灸之,兩患者灸兩臂,至驗。

虎口 小兒唇緊,灸虎口,男左女右,七壯,又兼灸承漿三壯。又治煩熱頭疼,刺虎口三分。又治心痛,灸兩虎口白肉際,七壯。

手足髓孔 千金翼云:手髓孔,在腕後尖骨頭宛宛中;(此當是下踝前也。)腳髓孔,在足外踝後一寸。俱主痿退風,半身不遂,可灸百壯。

兩手研子骨 千金翼云:豌豆瘡,灸兩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壯,男左女右。

河口 千金翼云:狂走驚癇,灸河口五十壯。在手腕後陷中動脈,此與陽明同也。(按此當是手陽明陽谿之次。)

肘尖 千金翼云:治腸癰,屈兩肘尖頭骨,各灸百壯,則下膿血者愈。又云正灸肘頭銳骨。

膝眼 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刺五分,禁灸。

主治膝冷痛不已。昔有人膝痛灸此,遂致不起,以禁灸也。玉龍賦云:兼髖骨,治腳腿重痛。

髖骨 在膝蓋上,梁丘旁外開一寸。

主治兩腳膝紅腫痛,寒濕走注,白虎歷節風痛,腿丫風痛,舉動不得。

風市 在膝上七寸,外側兩筋間。又取法,令正身平立,直垂兩手著腿,當中指頭盡處陷中是穴。針五分,灸三、五壯。千金云:病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灸五、六百壯。

主治腰腿痠痛,足脛麻頑,腳氣起坐艱難,先瀉後補,風痛先補後瀉,此風痹冷痛之要穴。玉龍賦云:兼陰市,能驅腿腳之乏力。神農經云:治偏風半身不遂,兩腳疼痛,灸二十一壯。

交儀穴 千金云:婦人漏下赤白,月水不利,灸交儀穴。在內踝上五寸。

營池四穴 千金云:婦人下血漏赤白,灸營池四穴三十壯。在內踝前後兩邊池上脈,一名陰陽。

漏陰穴 千金云:婦人漏下赤白,四肢酸削,灸漏陰三十壯。穴在內踝下五分,微動脈上。

足太陰、太陽穴 千金云:婦人逆產足先出,刺足太陰入三分,足入乃出針。穴在內踝後白肉際,骨陷宛宛中。又胞衣不出,刺足太陽入四分。在外踝後一寸宛宛中。(按此或即崑崙穴。)

足踝 千金云:小兒重舌,灸左足踝上七壯。又云:灸兩足外踝上三壯。又治齒疼,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脈上七壯。又治轉筋十指拘攣,灸足外踝骨上七壯。又治反胃吐食,灸內踝下稍斜向前有穴,三壯。外臺秘要云:向前一指。又治諸惡漏中冷瘜肉出,灸足內踝上各三壯,二年六壯。

外踝尖 在外踝尖上三寸。

主治外轉筋,可灸七壯,或刺出血。

踝尖 在足內踝尖上。

主治下牙痛,內廉轉筋,腳氣寒熱,灸七壯,或針出血。

內崑崙 在足內踝後陷中。

主治轉筋,刺入六分,氣至瀉之。

承命 在內踝後,上行三寸動脈中。

主治狂邪驚癇,灸三十壯。一曰七壯。

足踵 主治霍亂轉筋,灸湧泉三七壯;如不止,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際七壯,立愈。

陰陽穴 在足拇指下,屈里表頭白肉際。

主治婦人下漏赤白,注泄,灸隨年壯,三報之。

足大指橫文穴 三毛中。

千金翼云:治卒中惡,悶熱毒欲死,灸足大指橫文,隨年為壯。又治陰腫欲潰困憊,灸大拇指本節橫文中五壯。一曰隨年壯。又治㿗卵疝氣,灸足大指本節間三壯。又治㿗疝,灸足大指內側,去端一寸白肉際,隨年壯,甚驗。若雙㿗,灸兩處。又治㿗疝,卵腫如瓜,入腹欲死,灸足大指下橫文中,隨年壯,即腫邊灸之,神驗。又治老少大便失禁,灸兩腳大指去甲一寸所,三壯。又治卒癲病,灸聚毛中七壯。又治鼻衄時癢,灸足大指節橫理三毛中十壯,劇者百壯,並主陰腫。又治久魘不醒者,灸兩足大指聚毛中,二十一壯。

獨陰 在足趾下橫文中。(按捷法云:即至陰穴。當是足小指也。)

主治乾嘔吐,小腸疝氣,死胎,胎衣不下。

足第二指上穴 主治水病,灸足第二指上一寸,隨年壯。

手足小指穴 主治食注,灸手小指尖頭,男左女右,隨年壯。又治消渴證,初灸兩手足小指頭及項椎隨年壯,又灸膀胱俞橫三間寸灸之,亦隨年壯,五日一報之。又治㿗疝,灸手小指端七壯,左灸右,右灸左。

手足大指爪甲穴 千金翼云:治卒中邪魅,鼻下人中,及手足大指爪甲,令艾炷半在爪上,半在肉上,灸七壯,不止,十四壯,炷如雀矢。又十三鬼穴,於第二次下針,刺手大指爪甲下,入肉三分,穴名鬼信。又第三次下針,刺其足大指爪甲下,入內二分,穴名鬼壘。又治小便數而少且難,男輒失精,此方甚驗,令其人合掌,並兩大指,灸甲角肉際,兩指共此一壯,亦灸足大指與手同,各三壯,三日一報之。又治㿗病陰腫,令並足,合兩拇指爪甲,以一艾炷,灸兩爪端方角上,七壯。又秦承祖灸鬼法,名鬼哭穴,以兩手大指相併縛定,用艾炷騎縫灸之,令兩甲後連肉四處著火,一處無火則不效,灸七壯,或二七壯。一曰:前秦承祖所用者,是名手鬼眼。又二穴在兩足大拇指間,亦與取手穴同法,是名足鬼眼,用治癲癇夢魘鬼擊,灸之大效,亦治五癇呆癡,及傷寒發狂等證。

〔鬼穴部〕

鬼城 十指端。

千金云:邪病大喚,罵詈狂走,十指端去爪甲一分主之,一名鬼城。又治指忽掣痛不可忍,灸指端七壯。

鬼床 千金云:第七次下針,在耳垂下五分,用火針三下,名鬼床。治百邪癲狂。

鬼藏 千金云:第十一次下針,陰下縫,女人玉門頭,灸三壯,名鬼藏。

鬼封 千金云:第十三次下針,在舌頭,當舌中下縫,刺貫出舌上,仍以一板橫口吻安針頭,勿令舌動,名鬼封。

千金方十三鬼穴須知

百邪所為癲狂病,針有十三穴須認。凡針之用先鬼宮,次針鬼信無不應。一一從頭逐一求,男從左起女從右。一針人中鬼宮停,左邊下針右出針。第二手大指甲下,穴名鬼信刺三分。三針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壘二分深。四針掌上大陵穴,八寸五分為鬼心。五針申脈名鬼路,火針三下七鋥鋥。第六卻尋大椎上,入發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針要溫。八針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君須記。九針間使鬼路上,十針上星名鬼堂。十一陰下縫三壯,女玉門頭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針仍要七鋥鋥。十三舌頭當舌中,此穴是名為鬼封。手足兩邊相對刺,若逢孤穴只單通。此是先師真妙訣,猖狂惡鬼走無蹤。

扁鵲曰: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凡刺之法,先從鬼宮起,次針鬼信,便至鬼壘,又至鬼心,不必盡針,止五六穴,即可知矣。……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若數處不言,便當遍刺,依訣而行之。

〔崔氏四花六穴〕

凡男婦五勞七傷,氣血虛損,骨蒸潮熱,咳嗽痰喘,五心煩熱,四肢困倦,羸弱等證,並皆治之。

第一次先取二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細繩約長三四尺者,蠟之勿令伸縮,乃以繩頭與男左女右足大拇指端比齊,令其順腳心,至後跟踏定,卻引繩向後,從足跟足肚貼肉直上,比至膝灣曲膕中大橫文截斷,次令病者平身正坐,解發分頂,中露頭縫,取所比蠟繩,一頭齊鼻端按定,引繩向上,循頭縫項背,貼肉垂下至繩頭盡處,以墨記之。(此非灸穴。)別又取一小繩,令患者合口,將繩雙摺,自鼻柱根按定,左右分開,比至兩口角加人字樣截斷,卻將此繩展直取中,橫加於前記脊背中墨點之上,其兩邊繩頭盡處,以墨記之,此第一次應灸二穴,名曰患門。

上法若婦人足小者,難以為則,當取右臂自肩髃穴起,以墨點記,伸手引繩向下,比至中指端截斷,以代量足之法,庶乎得宜。

第二次取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蠟繩繞項後向前雙垂頭與鳩尾尖齊,雙頭一齊截斷,卻翻繩頭向後,將此繩中折處正按結喉上,其繩頭下垂脊間處,以墨記之。(此非灸穴。)又取一小繩,令患人合口,橫量齊兩吻截斷,還加於脊上墨點處,橫量如前法,於兩頭盡處點記之,此是第二次應灸兩穴,即四花之左右二穴也。

前共四穴,同時灸之,初灸七壯,或二七、三七壯,以至百壯為妙。俟灸瘡將瘥,或火瘡發時,又依後法灸二穴。

後次取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短繩,於第二次脊間墨點處,對中直放,務令上下相停,於繩頭盡處以墨記之,此是灸穴,即四花之上下二穴也。

上共六穴,宜擇離日火日灸之,灸後百日內,宜慎房勞思慮,飲食應時,寒暑得中,將養調護。若瘡愈後,仍覺未瘥,依前再灸,無不愈者,故云累灸至百壯。但脊骨上兩穴不宜多灸,凡一次只可三五壯,多則恐人倦怠。若灸此六穴,亦宜灸足三里瀉火方妙。

愚按前法,灸脊旁四穴,上二穴近五椎,心俞也;下二穴近九椎,肝俞也。崔知悌不指穴名,而但立取法,蓋欲人之易曉耳。然稽之脊背穴法,則太陽二行者,當去脊中各開二寸,方得正脈,乃可獲效,用者仍宜審之。

〔騎竹馬灸法〕

主治一切癰疽惡瘡發背,婦人乳癰,皆可治之。

量法,用薄篾一條,以男左女右手臂腕中,自尺澤穴橫文起,比至中指端,齊肉盡處,截斷為則。卻用竹槓一條,令病者脫去上衣,正身騎定,使兩人前後槓起,令病人腳不著地,仍令二人扶之,勿使傴僂搖動。卻將前所量篾,從竹槓坐處尾骶骨下,著槓比起,貼脊直上,至篾盡處點記之,此是取中,非灸穴也。更用薄篾量手中指,用同身寸法,取定二寸,平放於脊中墨點上,各開一寸是穴,(一本作各開二寸。)灸五七壯。一曰疽發於左則灸右。疽發於右則灸左,甚則左右皆灸。蓋此二穴,乃心脈所過之處。凡癰疽皆心火留滯之毒,灸此則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屢試屢驗。

卷十一

針灸要覽

十四經針灸要穴歌

〔肺經要穴歌〕

手太陰兮經屬肺,尺澤肘中約紋是。列缺腕側一寸半,經渠寸口陷中記。太淵掌後橫紋里,魚際大指節後起。少商大指內側端,相離爪甲如韭耳。

〔大腸經要穴歌〕

手之陽明屬大腸,食指內側號商陽。本節前二間可取,本節後三間勿忘。岐骨間可尋合谷,腕上側陽谿所藏。三里去曲池二寸,曲池在肘節中央。肩端上肩髃骨罅,鼻孔旁乃是迎香。

〔胃經要穴歌〕

足陽明兮胃之經,頭維額角兩邊行。頰車耳下曲頰處,地倉夾吻四分平。伏兔還離膝六寸,陰市須從減半論。三里上廉和下廉,膝下相挨各三寸。解谿腕上系鞋處,趺上動脈衝陽遇。陷谷兩指節後間,內庭次指外間連。厲兌存於足次指,去甲如韭陽明全。

〔脾經要穴歌〕

足太陰脾家經絡,隱白起足拇內角。大都在節後肉際,太白從核骨下摸。公孫節後一寸加,商丘踝下微前些。踝上陰交三寸遠,輔下陰陵內不差。

〔心經要穴歌〕

手少陰經心脈透,少海內廉居肘後。靈道去掌寸半長,通里一寸應非謬。神門掌後銳骨端,少府相隨本節邊。少衝甲角須求內,二穴皆從小指連。

〔小腸經要穴歌〕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外端尋少澤。前谷還求本節前,後谿節後須從側。腕骨腕前無待卜,腕中銳下求陽谷。小海肘端外五分,聽宮耳內如珠伏。

〔膀胱經要穴歌〕

足之太陽屬膀胱,睛明起自內眥旁。攢竹二穴眉頭取,絡郄後發四寸五。肺俞三椎膈俞七,肝俞九椎之下出。腎俞十四椎間算,膏肓相近四椎半。委中膝膕約紋看,承山腨下分肉間。崑崙踝下後五分,外踝之下尋金門。申脈也從踝下起,肉際陷中容爪耳。

〔腎經要穴歌〕

足有少陰經屬腎,湧泉卷指足中心。然谷踝前高骨下,太谿踝後動中尋。踝下四分尋照海,踝上二寸復溜在。陰谷須尋內輔下,大筋小筋中可揣。

〔心包經要穴歌〕

手厥陰者心包絡,肘內橫紋求曲澤。間使掌後三寸量,內關二寸非難索。大陵掌後兩筋間,欲取勞宮掌內看。中衝須是求中指,爪甲相連向指端。

〔三焦經要穴歌〕

手少陽與三焦連,液門名指節根前。中渚退居本節後,陽池腕上陷中旋。外關腕後二寸地,再加一寸支溝位。天井肘外上一寸,角孫耳廓上邊記。絲竹空從眉後取,耳門耳缺之前際。

〔膽經要穴歌〕

足少陽膽經聽會,開口耳前有空位。臨泣髮際上五分,目窗更加一寸存。風池陷居後髮際,肩井在肩大骨內。帶脈肋下一寸八,環跳髀樞中是穴。膝下一寸陽陵泉,踝上四寸陽輔前。丘墟踝下如前陷,臨泣四指節後邊。俠谿小次岐間縫,竅陰四指內之端。

〔肝經要穴歌〕

足厥陰肝在何處,大敦拇指毛中聚。行間動在岐節前,太衝節後有脈據。中封內踝前一寸,曲泉輔下橫紋盡。章門臍上二寸量,季肋之端居兩旁。期門乳旁一寸半,直下寸半二肋詳。

〔督脈要穴歌〕

督脈水溝人中起,上星入發一寸止。百會正在頂之巔,風府一寸後發里。啞門入發五分中,大杼一椎骨上逢。腰俞二十一椎下,穴得其真功自隆。

〔任脈要穴歌〕

任脈中行正居腹,臍下關元三寸錄。氣海離臍一寸半,神闕臍中隨所欲。水分一寸居臍上,中脘還須四寸足。膻中正在兩乳間,欲得承漿唇下蓄。

以上要穴,乃十四經溪谷氣血所聚之處,皆極切於用者,較之諸穴有所不同,故撮為此歌,以便記誦,凡業針灸家者,不可不加之意也。

諸證灸法要穴

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陰毒,開鬱破滯,助氣回陽,火力若到,功非淺鮮。故古人灸法,有二報、三報,以至連年不絕者,前後相催,其效尤速,或自三壯、五壯,以至百壯、千壯者,由漸而增,多多益善也。然灸頭面者,艾炷宜小,亦不宜多,灸手足者稍倍之,灸腹背者又倍之。若上下俱灸,必須先上而後下,不可先下後上也。凡用火補者,勿吹其火,必待其從容徹底自滅,灸畢即可用膏貼之,以養火氣,若欲報者,直待報畢貼之可也;用火瀉者,可吹其火,傳其艾,宜於迅速,須待灸瘡潰發,然復貼膏,此補瀉之法也。其有脈數躁煩,口乾咽痛,面赤火盛,陰虛內熱等證,俱不宜灸,反以助火,不當灸而灸之,災害立至矣。圖翼四卷,有針灸諸則,所當並察。

中風

〔中臟氣塞痰上,昏危不省人事〕

百會 風池 大椎 肩井 間使 曲池 足三里

凡覺手足攣痹,心神昏亂,將有中風之候,不論是風與氣,可依次灸此七穴則愈。

合谷 風市 手三里 崑崙 申脈

神闕 凡卒中風者,神闕最佳。羅天益曰:中風服藥,只可扶持,要收全功,艾火為良。蓋不惟逐散風邪,宣通血脈,其於回陽益氣之功,真有莫能盡述者。詳見本穴。

〔偏風半身不遂〕(左患灸右,右患灸左。)

肩髃 百會 肩井 客主人(主口歪。) 列缺 手三里 風市 曲池 陽陵泉 環跳 足三里 絕骨 崑崙 申脈

〔口眼喎斜〕

頰車 地倉 水溝 承漿(偏風口喎。) 聽會 合谷

凡口喎向右者,是左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喎陷中二七壯;喎向左者,是右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喎陷中二七壯。艾炷如麥粒可矣。

〔口噤不開〕

頰車 承漿 合谷

〔喑啞〕

天突 靈道 陰谷 復溜 豐隆 然谷

〔戴眼〕

神庭

脊骨三椎、五椎,各灸五七壯,齊下火,立效。

〔癱瘓〕

肩井 肩髃 曲池 中渚 合谷 陽輔 陽谿 足三里 崑崙

〔角弓反張〕

百會 神門 間使 僕參(七壯。) 命門 太衝

〔風痹不仁〕

天井 尺澤 少海 陽輔 中渚 環跳 太衝

厥逆

人中(灸七壯,或針入至齒妙。) 膻中(二十一壯。) 百會(暴厥逆泠。) 氣海

一法以繩圍男左女右臂腕為則,將繩從大椎向下,度至脊中,繩頭盡處是穴,灸二十一壯。

〔屍厥卒倒氣脫〕

百會 人中 合谷 間使 氣海 關元

〔卒忤〕

肩井 巨闕

傷寒

〔頭疼身熱〕

二間 合谷 神道 風池 期門 間使 足三里

〔汗不出〕

合谷 腕骨 通里 期門 足三里 復溜

〔發狂〕

百會 間使 復溜 陰谷 足三里

〔陰證〕

期門 間使 氣海 關元

〔聲啞〕

天突 期門 間使 合谷(刺。) 太衝(刺。)

所謂開四關者,即合谷、太衝也。

〔耳聾〕

腎俞 偏歷 聽會

〔小便閉〕

陰谷 關元 陰陵泉

〔舌卷囊蜷〕

天突 廉泉 合谷 腎俞 復溜 然谷 血海

〔腹脹〕

太白 復溜 足三里

〔餘熱〕

曲池 間使 後谿

虛癆

〔虛損注夏羸瘦〕

大椎 肺俞 膈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中脘 天樞 氣海(真氣不足。) 足三里 三陰交 長強 崔氏四花六穴

一法,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魚間近內側大紋半指許,外與手陽明合谷相對處,按之極酸者是穴,此同長強,各灸七壯甚妙。

〔傳屍癆〕

第一代,蟲傷心,宜灸心俞穴,並上下如四花樣。第二代,灸肺俞四穴如前。第三代,灸肝俞四穴如前。第四代,灸厥陰俞四穴如前。第五代,灸腎俞四穴如前。第六代,灸三焦俞四穴如前。

此證五日輕,五日重,輕日其蟲大醉,方可灸。

一法,灸腰眼穴。(法在圖翼十卷。)

一法,凡取癆蟲,可於三椎骨上一穴,並膏肓二穴,各灸七壯,然後以飲食調理,方下取蟲等藥。

〔骨蒸寒熱夜熱〕

百勞 膏肓 肺俞 魄戶 脾俞 腎俞 四花穴 間使 足三里

〔虛怯飲食不化〕

膈俞 脾俞 胃俞 中脘 梁門 內關 天樞 足三里

〔多汗少力〕

大橫

〔盜汗〕

肺俞 復溜 譩譆(瘧多汗。)

〔下無痼冷〕 此腎與膀胱虛寒也,多灸愈妙。

腎俞 神闕 關元 氣海(陽脫。) 三陰交

〔陰寒腹痛欲死〕

人有房事之後,或起居犯寒,以致臍腹痛極頻危者,急用大附子為末,唾和作餅如大錢厚,置臍上,以大艾炷灸之。如倉卒難得大附,只用生薑,或蔥白頭切片代之亦可。若藥餅焦熱,或以津唾和之,或另換之,直待灸至汗出體溫為止。或更於氣海、丹田、關元各灸二七壯,使陽氣內通,逼寒外出,手足溫暖,脈息起發,則陰消而陽復矣。

血證

〔吐血〕

百勞 肺俞 心俞(夏止五壯。) 膈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脊骨(詳後便血。) 中脘(虛勞吐血。) 天樞 太淵 通里 間 使 大陵 外關(刺。) 足三里

〔怒氣傷肝吐血〕

膈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間使 足三里

〔衄血〕

上星(灸一壯即止。一曰須七七壯,少則不能斷根。) 囟會(亦如上星。) 百勞 風門 膈俞 脊骨(詳後便血。) 合谷 湧泉

一法,於項後髮際兩筋間宛中穴,灸三壯。蓋血自此入腦注鼻中,故灸此立止。

〔便血〕

中脘 氣海 上二穴灸脫血色白,脈濡弱,手足冷,飲食少思,強食即嘔,宜灸之,其效如神。

凡大便下血,諸治不效者,但取脊骨中與臍相平,須按脊骨高突之處,覺痠疼者是穴,方可於上灸之,不疼者非也,灸七壯即止。如再發即再灸七壯,永可除根。至於吐血衄血一切血病,百治不效者,經灸永不再發。

一法,於脊中第二十椎下,隨年壯灸之。

〔尿血〕

膈俞 脾俞 三焦俞 腎俞 列缺 章門 大敦

鼓脹

大抵水腫極禁針刺。

十般鼓腫要先知,切忌臍高凸四圍。腹上青筋休用藥,陰囊無縫不堪醫。背平如板終難治,掌上無紋有限時。五穀不消十日死,肚光如鼓療應遲。痰多氣短皆無藥,十個當知九個危。任使神醫難措手,勸君切記此篇書。

氣腫從來不可醫,肚光如鼓甚蹺蹊。按之如石彈之響,泄氣方能見效奇。

水溝(三壯。) 水分(灸之大良。) 神闕(三壯,主水鼓甚妙。) 膈俞 肝俞 脾俞 胃俞 腎俞 中脘 氣海(氣脹,水鼓,黃腫。) 陰交(水腫。) 石門(水腫,七壯。) 中極(水脹。) 曲骨(水腫。) 章門(石水。) 內關 陰市(水腫。) 陰陵泉(水腫。) 足三里 復溜 解谿(虛腫。) 中封 太衝 陷谷(水腫。) 然谷(石水。) 照海 公孫 以上諸穴,擇宜用之。

〔血鼓〕

膈俞 脾俞 腎俞 間使 足三里 復溜 行間

〔單腹脹〕

肝俞 脾俞 三焦俞 水分 公孫 大敦

〔虛勞浮腫〕

太衝

積聚痞塊

〔久痞〕

灸背脊中命門穴兩旁各四指許是穴,痞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一法曰,凡治痞者,須治痞根,無不獲效。其法於十三椎下,當脊中點墨為記,墨之兩旁,各開三寸半,以指揣摸,自有動處,即點穴灸之,大約穴與臍平,多灸左邊,或左右俱灸,此痞根也。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亦效。

上脘 中脘 幽門 通谷(結積留飲。) 梁門 天樞 期門(百壯,冶積氣上奔甚急欲絕。) 章門(一切積聚痞塊。) 氣海(百壯。冶一切氣塊。) 關元(百壯,治奔豚氣逆,痛不可忍。) 脾俞 三焦俞

上穴皆灸積塊,可按證選用。

〔肺積〕名息奔,在右脅下。

尺澤 章門 足三里

〔心積〕 名伏梁,起臍上,上至心下。

神門 後谿 巨闕 足三里

〔肝積〕名肥氣,在左脅下。

肝俞(七壯。) 章門(三七壯。) 行間(七壯。)

〔脾積〕名痞氣,橫在臍上二寸。

脾俞 胃俞 腎俞 通谷 章門(二七壯。) 足三里(上俱七壯。)

〔腎積〕名奔豚,生臍下,或上下無時。

腎俞 關元(瘕癖。) 中極(臍下積聚疼痛。) 湧泉(四五壯,不可太過,炷如麥粒。)

〔氣塊〕

脾俞 胃俞 腎俞 梁門(疼痛。) 天樞

長桑君針積塊癥瘕,先於塊上針之,甚者又於塊首一針,塊尾一針,針訖灸之立應。

心腹胸脅痛脹

〔肺心痛〕臥若伏龜。

太淵(五壯。) 尺澤(五壯。) 上脘 膻中(胸痹痛。)

〔脾心痛〕 痛如針刺。

內關 大都(五壯。) 太白(五壯。) 足三里(連承山。) 公孫

〔肝心痛〕 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休息。

行間(七壯。) 太衝(七壯。)

〔腎心痛〕 悲懼相控。

太谿 然谷(各七壯。)

〔胃心痛〕 腹脹胸滿,或蛔結痛甚,蛔心痛也。

巨闕(二七壯。) 大都 太白 足三里(連承山。)

〔胃脘痛〕

膈俞 脾俞 胃俞 內關 陽輔 商丘

〔腹痛腹脹〕

膈俞 脾俞 胃俞 腎俞 大腸俞 中脘(脾寒。) 水分 天樞 石門(心下堅滿。) 內關 足三里 商丘(脾虛腹脹。) 公孫

〔少腹脹痛〕

三焦俞 章門 陰交(臍下冷疼。) 足三里 氣海(治臍下三十六疾,小腹痛欲死者,灸之即生。) 丘墟 太白 行間(寒濕。)

〔上氣胸背滿痛〕

肺俞 肝俞 雲門 乳根 巨闕 期門 梁門 內關 尺澤

〔諸氣痛氣膈上氣不下〕

天突 膻中 中府 膈俞

〔繞臍痛〕 大腸病也。

水分 天樞 陰交 足三里

〔脅肋脹痛〕

膈俞 章門(七壯。) 陽陵泉 丘墟(三壯。)

噎隔

〔諸隔證〕

心俞(七壯。) 膈俞(七壯。) 膏肓(百壯,以多為佳。) 脾俞 膻中(七壯。) 乳根(七壯。) 中脘(七壯。) 天府(七壯。) 足三里(三七壯。)

〔氣噎〕

天突 膈俞 脾俞 腎俞 乳根 關衝(三五壯。) 足三里 解谿(氣逆噎將死。) 大鐘

〔勞噎〕

勞宮

〔思慮噎〕

神門 脾俞

諸咳喘嘔噦氣逆

〔咳嗽〕

天突(七壯。) 俞府(七壯。) 華蓋 乳根(三壯。) 風門(七壯。) 肺俞 身柱 至陽(十四壯。) 列缺

〔寒痰嗽〕

肺俞 膏肓 靈臺(九壯,不可多。) 至陽 合谷 列缺

〔熱痰嗽〕

肺俞 膻中 尺澤 太谿

〔諸喘氣急〕

天突 璇璣 華蓋 膻中 乳根 期門 氣海

背脊中第七椎骨節下穴,灸三壯神效。

〔哮喘〕 五哮中,惟水哮、乳哮、酒哮為難治。

璇璣 華蓋 俞府 膻中 肩井(冷風哮妙,有孕勿灸。) 肩中俞(風哮妙。) 太淵 足三里

〔小兒鹽哮〕

於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壯,無不除根,未除再灸。

〔嘔吐氣逆〕

膈俞 三焦俞 巨闕(不下食。) 上脘 中脘(三七壯,治嘔吐不思飲食。) 氣海 章門 大陵(嘔逆。) 間使(乾嘔吐食。) 後谿(吐食。) 尺澤 太衝(冷氣嘔逆不食。)

〔噦逆〕

乳根(三壯,火到肌即定;其不定者,不可救也。) 承漿 中府 風門 肩井 膻中 中脘 期門 氣海 足三里 三陰交

〔霍亂〕

巨闕 中脘 建里 水分(最效。) 承筋(轉筋。) 承山 三陰交(逆冷。) 照海 大都 湧泉

轉筋十指拘攣,不能屈伸,灸足外踝骨尖上七壯。

凡霍亂將死者,用鹽填臍中,灸七壯,立愈。

凡霍亂吐瀉不止,灸中脘、天樞、氣海四穴,立愈。

〔乾霍亂〕 即俗名攪腸痧也。

急用鹽湯探吐,並以細白乾鹽填滿臍中,以艾灸二七壯,則可立蘇。

〔翻胃〕

脾俞 胃俞 膻中 乳根 上脘(二七壯。) 中脘(二七壯。) 下脘(二七壯。) 水分 天樞(三七壯。) 大陵 足三里

〔吞酸嘔吐食不化〕

日月 中脘 脾俞 胃俞

〔噯氣〕

中脘

經曰: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腹脹善噫,視其盛虛熱寒陷下者取之。即此。

〔善太息〕

中封 商丘 公孫

〔善悲〕

心俞 大陵 大敦 玉英 膻中

經曰:厥陰為闔,闔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也。

〔氣短〕

大椎(不語。) 肺俞(不語。) 肝俞(不語。) 天突 肩井 氣海(氣短陽脫。) 內關 尺澤(氣短不語。) 足三里 太衝

瘧疾

大椎(三壯立愈。一曰百壯。) 三椎(骨節上灸亦可愈。) 譩譆(多汗。) 章門 間使(久瘧。) 後谿(先寒後熱。) 環跳 承山 飛陽 崑崙 太谿(寒瘧。) 公孫(為主冶。) 至陰(寒瘧無汗。) 合谷

久瘧不愈,黃瘦無力者,灸脾俞七壯即止。蓋瘧由寒濕飲食傷脾而然,故此穴甚效。

黃疸

公孫

消渴

腎俞 小腸俞

瀉痢

百會(久瀉滑脫下陷者,炙三壯。) 脾俞 腎俞(洞泄不止,五壯。) 命門 長強(赤白雜者。) 承滿(腸鳴者。) 梁門 中脘 神闕(中氣虛寒,腹痛瀉痢,甚妙。) 天樞(腹痛。) 氣海 石門(腹痛。) 關元(久痢冷痢腹痛。) 三陰交(腹滿泄瀉。)

〔脾泄〕色黑。

脾俞

〔胃泄〕色黃。

胃俞 天樞

〔大腸泄〕 色白。

大腸俞

〔小腸泄〕 色赤。

小腸俞

〔大瘕泄〕裡急後重。

天樞 水分(上各三七壯。)

〔腎泄〕 夜半後及寅卯之間泄者。

命門 天樞 氣海 關元

狂癇

〔癲狂〕

百會 人中 天窗(狂邪鬼語。) 身柱 神道 心俞 筋縮 骨骶(二十壯。) 章門 天樞 少衝(女灸此。) 勞宮 內關 神門 陽谿 足三里 下巨虛 豐隆(二七壯。) 衝陽(男灸此。) 太衝 申脈 照海 厲兌(男灸此。)

兩手足拇指甲角 其法以二指並縛一處,須甲肉四處著火,七壯。

〔癡〕

心俞 神門

〔風癇〕

百會 上星 身柱 心俞 筋縮 章門 神門 天井 陽谿(灸此不必合谷,灸合谷不必陽谿。) 合谷 足三里 太衝

頭面七竅病

〔頭風頭痛〕

百會(頭風。) 上星(三壯。) 囟會 神庭(三壯。) 曲差 後頂 率谷 風池 天柱(上穴擇灸一處即可愈。) 風門 通里 列缺(偏頭痛。) 陽谿 豐隆 解谿

〔面疾〕

頰車(面頰腫痛,口急不能嚼,針灸皆可。) 地倉(面頷瘡腫。) 合谷 列缺 陷谷(面目壅腫,刺出血立愈。)

〔眼目疼痛〕

合谷(痛而不明。) 外關 後谿(頭目痛。)

〔青盲眼〕

肝俞 膽俞 腎俞 養老(七壯。) 商陽(五壯。) 光明

〔目昏不明〕

足三里

〔目眩〕

通里 解谿

〔風爛眼〕

肝俞 膽俞 腎俞 腕骨 光明

〔耳聾〕

上星(治風聾,二七壯。) 翳風(耳痛而聾,灸七壯。) 聽宮 腎俞 外關 偏歷 合谷

〔停耳〕

聽宮 頰車 合谷

〔鼻瘜鼻痔〕

上星(流清濁涕。) 曲差 迎香(刺。) 囟會(七壯,鼻癰鼻痔。) 通天(七壯,鼻中去臭積一塊即愈。) 百會 風池 風府 人中 大椎(上穴皆治前證。)

〔鼻淵〕

上星 曲差 印堂 風門 合谷

〔鼻塞不聞香臭〕

囟會(自七壯至七七壯,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 上星 迎香(刺。) 天柱 風門

〔口舌瘡痛糜爛疳蝕〕

頰車 地倉 廉泉 承漿 天突 金津 玉液(上二穴刺出血。) 合谷 陽陵泉(治膽熱口苦善太息。)

〔齒牙痛〕

承漿 頰車 耳垂下盡骨上穴(三壯,如神。) 肩髃(七壯,隨左右灸之。) 列缺(七壯,立止。) 太淵(風牙痛。) 魚際 陽谷(上牙。) 合谷 三間(下齒,七壯。) 足三里(上齒痛者,七七壯愈。) 太谿 內庭(下牙。)

〔腎虛牙痛出血不止〕

頰車 合谷 足三里 太谿

〔喉痹喉癬〕

天柱 廉泉 天突 陽谷 合谷(刺五分,立愈。) 後谿(乳蛾。) 三間 少商 關衝 足三里 豐隆 三陰交 行間

胸背腰膝痛

〔龜背〕

肩中俞 膏肓 心俞 腎俞 曲池 合谷

〔雞胸〕

中府 膻中 靈道(二七壯。) 足三里

〔胸背痛〕

風門

〔腰挫閃疼起止艱難〕

脊中 腎俞(三壯、七壯。) 命門 中膂內俞 腰俞(俱七壯。)

〔腰背重痛難行〕

章門(腰脊冷痛。) 腰俞 委中(腰腳腫痛,刺出血。) 崑崙(七壯。)

灸腰痛不可俯仰,令患人正立,以竹杖柱地,量至臍中,用墨點記,乃用度脊中,即於點處隨年壯灸之。

〔腰膝痠痛〕

養老 環跳 陽陵泉(治腳膝冷痹不仁。) 崑崙 申脈

〔筋骨攣痛〕

三陰交

手足病

〔肩臂冷痛〕

凡人肩冷臂痛者,每遇風寒,肩上多冷,或日須熱手撫摩,夜須多被擁蓋,庶可支持,此以陽氣不足,氣血衰少而然,若不預為之治,恐中風不遂等證,由此而成也。須灸肩髃二穴,方免此患,蓋肩髃系兩手之安否,環跳系兩足之安否,此不可不灸之,輕者七壯,風寒盛者十四壯為率,或分二三次報之,但不可過多,恐臂細也。若灸環跳,則四五十壯無害。

〔臂痛不舉〕

肩井 肩髃 淵腋 曲池 曲澤 後谿(項強肘痛。) 太淵(手腕痛。)

〔受濕手足拘攣〕

曲池 尺澤 腕骨 外關 中渚

〔五痹〕

曲池 外關 合谷 中渚

〔腿叉風〕

腎俞 環跳 陽陵泉 懸鐘 崑崙

〔膝風腫痛〕

天樞 梁丘 膝眼(可刺,詳奇俞類。) 膝關 足三里 陽陵泉 陰陵泉 太衝(寒濕。)

〔腳氣〕

肩井 足三里 陽陵泉 陽輔 崑崙 照海 太衝

〔白虎歷節風〕

膝關

〔轉筋〕

照海

〔足內廉腫痛〕

肩井 三陰交(三七壯。) 大敦

〔足腕腫痛〕

解谿 丘墟

〔寒濕腳瘡〕

取足跗上二寸許,足腕正中陷處是穴,灸七壯神效,此穴當即解谿也。照海

二陰病

〔夢遺精滑鬼交〕 (春秋冬可灸。)

心俞(灸不宜多。) 膏肓 腎俞(灸隨年壯,其效立見。) 命門(遺精不禁者,五壯,立效。) 白環俞(五十壯。) 中極(隨年壯。) 三陰交 中封 然谷

〔失精膝脛冷疼〕

曲泉

〔白濁〕

脾俞 小腸俞 章門 氣海(五壯。) 關元 中極 中封

〔五淋〕

膈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氣海 石門(血淋。) 關元 間使(能攝心包之血。) 血海 三陰交(勞淋。) 復溜(血淋。) 然谷 大敦

〔小便不利不通〕

三焦俞 小腸俞 陰交 中極(兼腹痛。) 中封 太衝 至陰

〔小便不禁〕

氣海(兼治小兒遺尿。) 關元 陰陵泉 大敦 行間(治失尿。)

〔大便秘結〕

章門(二七壯。) 陰交 氣海(刺。) 石門 足三里 三陰交 照海(刺。) 太白(刺。) 大敦 大都

〔疝氣〕 大都痛甚者,為肝疝。

肩井(㿗疝。) 章門 氣海 歸來 關元(主㿗疝偏大,灸百壯。) 衝門 急脈 會陰 三陰交(肝脾。) 太谿(寒疝。) 太衝 大敦 隱白(脾疝。)

闌門 在陰莖根兩旁,各開三寸是穴,針一寸半,灸二七壯,治木腎偏墜。

一法於關元兩旁,相去各三寸青脈上,灸七壯即愈。

一法令病者合口,以草橫量兩口角為一折,照此再加二折,共為三折,屈成三角如△樣,以上角安臍中心,兩角安臍下兩旁,當兩角處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即兩穴俱灸,艾炷如麥粒,灸十四壯,或二十一壯即安。

〔陽不起〕

命門 腎俞 氣海 然谷

〔陰挺〕

曲泉 太衝 然谷 照海

〔莖中痛〕

列缺(陰痛尿血。) 行間

〔痔漏〕

命門 腎俞 長強(五痔便血最效,隨年壯灸之。) 三陰交(痔血。) 承山(久痔。)

凡痔疾腫大勢甚者,先以槐柳枝煎湯,乘熱熏洗過後用壯盛男子篦下頭垢,捻成小餅約厚一分,置痔上,又切獨蒜片厚如錢者置垢上,用艾灸二七壯或三七壯,無不消散。

又法,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若有兩三個者,過三五日照依前法逐一灸之,神效。

〔脫肛〕

百會(三壯。)此穴屬督脈,居巔頂,為陽脈之都綱,統一身之陽氣。凡脫肛者,皆因陽氣下陷。經曰:下者舉之。故當借火力以提下陷之氣,則脾氣可升而門戶固矣。小兒亦然。

胃俞 長強

又有洞泄寒中脫肛者,須灸水分穴百壯,內服溫補藥自愈。

邪祟

凡……暴厥不省人事,若四肢雖冷無氣,但覺目中神采不變,心腹尚溫,口中無涎,舌不卷,囊不縮。及未出一時者,尚可刺之復甦也。五邪皆然。此下治法,出素問遺篇。

〔肺虛者……〕

肺俞 刺入一寸半,得氣則補,留三呼,次進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針。

合谷 刺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退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針。

〔心虛者……〕

心俞 以毫針刺之,得氣留補即蘇。

陽池 刺同。

〔肝虛者……〕

肝俞 以毫針刺三分,得氣留補。

丘墟 以毫針刺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腹中鳴者可治也。

〔脾虛者……〕

脾俞 刺三分,留二呼,進二分,氣至徐徐退針即蘇。

衝陽 以毫針刺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次進一分,留一呼,徐徐退針,以手摸之。

〔腎虛者……〕

腎俞 刺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又進二分,留三呼,徐徐出針。一云在十五椎下兩旁,疑是奇俞類氣海俞也。

以上刺法,必先以口含針,令溫暖而刺之,則經脈之氣無拒逆也。

〔鬼魅〕

上星 水溝(鬼擊卒死。)

秦承祖灸鬼法,見前奇俞類四肢部中。

〔夢魘鬼擊〕

人中(七壯。) 足鬼眼穴(在奇俞類。)

婦人病

〔血結月事不調〕

氣海 中極 照海(月事不行。)

〔血崩不止〕

膈俞 肝俞 腎俞 命門 氣海 中極(下元虛冷,血崩白濁。) 間使 血海 復溜 行間

〔淋帶赤白〕

命門 神闕 中極(七壯,冶白帶極效。)

余用前五淋穴。

〔癥瘕〕

三焦俞 腎俞 中極 會陰

子宮子戶 左子宮,右子戶,在關元旁各開三寸,千金翼以三寸為氣門穴,詳奇俞類。

復溜

〔不孕〕

命門 腎俞 氣海 中極 關元(七壯至百壯,或三百壯。) 胞門子戶(二穴詳奇俞類。) 陰廉 然谷 照海(子宮泠。)

一法灸神闕穴,先以淨干鹽填臍中,灸七壯,後去鹽,換川椒二十一粒,上以薑片蓋定,又灸十四壯,灸畢即用膏貼之,艾炷須如指大,長五六分許。

〔胎屢墮〕

命門 腎命 中極 交信 然谷

〔產難橫生〕

合谷 三陰交

一治橫逆難產,危在頃刻,符藥不靈者,急於本婦右腳小指尖,灸三壯,炷如小麥,下火立產如神,蓋此即至陰穴也。

〔子鞠不能下〕

巨闕 合谷 三陰交

至陰 三稜針出血,橫者即轉直。

〔胎衣不下〕

三陰交 崑崙

〔下死胎〕

合谷(刺補之即下。)

〔欲取胎〕

肩井 合谷 三陰交

〔產後惡露不止〕

中極

〔欲絕產〕臍下二寸三分,灸三壯,或至七七壯,即終身絕孕。

小兒病

忌灸三里,年三十外,方可灸此。

〔羸瘦骨立〕

百勞 胃俞 腰俞 長強

〔急慢驚風〕

百會(五七壯。) 囟會 上星 率谷(三壯。) 水溝 尺澤(慢驚。) 間使 合谷 太衝(五壯。)

〔臍風撮口〕 在母腹中氣逆所致,或產時不慎,受寒而然。

承漿 然谷

一法,以小艾炷隔蒜灸臍中,俟口中覺有艾氣,亦得生者。

又法,凡臍風若成,必有青筋一道,自下上行至腹而生兩岔,即灸青筋之頭三壯截住,若見兩岔,即灸兩處筋頭各三壯,十活五六,不則上行攻心而死矣。

〔食積肚大〕

脾俞 胃俞 腎俞

〔泄瀉〕

胃俞 水分 天樞 神闕(腹痛乳痢甚妙。)

〔霍亂〕

水分(轉筋入腹。) 外踝上尖(三壯。)

〔夜啼心氣不足〕

中衝(三壯。)

〔疳眼〕

合谷(五壯。)

〔重舌〕

行間

〔小兒氣弱數歲不語〕

心俞

〔口中轉屎〕 因母食寒涼所致。

中脘 九壯,大人十四壯。

〔陰腫〕

崑崙

〔疝氣〕

會陰 大敦

〔五癇〕

神庭 治風癇吐舌,角弓反張,灸三壯。

前頂 治小兒一切驚癇證,灸三壯。

長強 治諸驚癇,灸七壯。

囟會 巨闕 章門 天井 少海 內關 少衝

一法云:癇為小兒惡證,古云驚風三發便為癇,癇證有五,即牛羊豬馬雞之類也。治法俟其病發之時,將患者兩手大拇指相併,以綿繩縛定,當兩指爪甲角,是名手鬼眼穴,用艾灸七壯,須甲肉四處著火方效。又二穴在足大拇指,亦如取手穴法,是名足鬼眼穴,如前灸之大效。大人病此則名為癲,灸亦如之最良。

〔牛癇〕

大杼 鳩尾(尖下五分,炙三壯,不可多。)

〔羊癇〕 目直,作羊聲。

百會 神庭 心俞 肝俞 天井 神門 太衝

〔豬癇〕 痰涎如綿,作豬聲。

百會 巨闕 心俞 神門

〔馬癇〕 張口搖頭,角弓反張。

百會 心俞 命門 神門 僕參 太衝 照海

〔雞癇〕 張手前僕,提住即醒。

申脈

外科

〔發背〕

心俞(疽。) 委陽(一曰在尻臀下一寸六分,大腿上有縫。)

騎竹馬穴

左右搭手,加會陽。

癰疽隔蒜灸法

凡患背疽惡毒,肉色不變,背如負石,漫腫無頭者,勢必重大。尋頭之法,用濕紙拓在腫處,看有一點先干者,即是癰頭結聚之處。用大獨頭蒜,切作三分厚片,貼疽頂,以艾於蒜上灸之,每三壯一換其蒜。又有背上初發赤腫,中間有如黃小米一粒者,有十數粒一片者,尤宜隔蒜灸之。青囊書云:外形如粟,內可容谷;外狀如錢,里可著拳。慎勿視為微小,致成莫大之患。設或瘡頭開大,則以紫皮大蒜十餘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務要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知痛。蓋痛者為良肉,不痛者為毒氣。先不痛而後覺痛者,其毒輕淺;先痛而後反不痛者,其毒深重。故灸者必令火氣直達毒處,不可拘定壯數,昔人有灸至八百壯而愈者。灸後須隨人虛實,服補中托裡助胃壯氣等藥,萬無一失。蓋未潰而灸,則能拔散郁毒,不令開大;已潰而灸,則能補接陽氣,易於收斂。然惟早覺早灸,方為上策。淵然劉真人曰:毒發一二日者,十灸十愈;三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過七日,則雖灸不能消散矣。緣其內膿已成,必須針去方得寬鬆也。雖然,疽之為病,有五善七惡,臨證之時,先須識此。前哲云:五善見三則吉,七惡見四則凶,倘見七惡,慎勿為灸,徒召謗耳。

又有疔瘡一證,其形不一,其色不同,或如小癗,或如水泡,或痛不可當,或癢而難忍,或皮肉麻木,或寒熱頭疼,或噁心嘔吐,或肢體拘急,其候多端,難以盡狀。皆須用前灸法,甚則以蒜膏遍塗四圍,只露毒頂,用艾著肉灸之,以爆為度,如不爆者難愈。更宜多灸,百壯以上,無弗愈者。

〔乳癰 乳疽 乳岩 乳氣 乳毒 侵囊〕(近膻中者是。)

肩髃 靈道(二七壯。) 溫溜(小人七壯,大人二七壯。) 足三里 條口(乳癰。) 下巨虛(各二七壯。)

〔熱毒〕

大陵

〔肺癰〕 吐膿。

腎俞(三七壯。) 合谷(二七壯。) 太淵(二七壯。)

〔頂上偏枕〕

風門(二七壯。)

〔胃癰〕 生於左者胃口疽,生於右者胃口癰。

曲池(二穴各三七壯。) 內關(七壯。)

〔腎癰〕 自腎俞穴起。

會陽(二七壯。)

〔附骨疽〕 環跳穴痛,恐生附骨疽也。

大陵 懸鐘(三七壯。)

〔骨旋〕

肘尖(七七壯,不愈百壯。)

〔瘰癧〕 蜂窠癧自左邊起,七七竅皆出膿。

肩髃(七壯、九壯。) 曲池 此二穴,乃治癧秘法也。

天池 天井(二七壯。) 三間(三七壯。)

〔錐銳癧〕 右邊生起。

肩髃 曲池 天井

〔盤蛇癧〕 延頸生者。

肩尖(即肩髃。) 肘尖(即曲池。) 人迎(七壯。) 肩外俞(二七壯。) 天井(二七壯。) 騎竹馬穴(三七壯。)

〔瓜藤癧〕 胸前生者。

肘尖 少海 騎竹馬穴

〔馬刀〕 腋下者。

淵腋 支溝 外關 足臨泣(頸腋俱治。)

癧瘡出於頰下,及頰車邊者,當於手足陽明經取穴治之,然肩髃、曲池二穴亦妙。

合谷 足三里(各七壯。)

以上凡感毒深者,灸後再二三次報之,無有不愈。

瘰癧隔蒜灸法,用獨蒜片,先從後發核上灸起,至初發母核而止,多灸自效。

又傳驗方,用癩蝦蟆一個,破去腸,覆癧上,外以真蘄艾照癧大小為炷,於蝦蟆皮上當癧灸七壯或十四壯,以熱氣透內方住,亦從後發者先灸,至初發者而止。若蝦蟆皮焦,須移易灸之。灸畢服煎藥一劑,其方用牙皂七個,殭蠶七條,栝蔞一個連皮子切碎,五味子一歲一粒,上四味以水二鍾煎熟,外加生煎大黃三五錢,量人虛實用之,一服即消,百試百效。不問已潰未潰,經灸必愈。

〔癭瘤〕

肩髃 男左灸十八壯,右十七壯,女右灸十八壯,左十七壯。

天突 治一切癭瘤初起者灸之妙。

通天(癭。) 風池(百壯。) 大椎(頸癭。) 氣舍(灸五壯。) 雲門(癭。) 臂臑(癭。) 臑會(五壯。) 天府(五七壯。) 曲池(癭。) 中封(癭。) 衝陽(三壯。)

〔身面贅疣〕

當疣上灸三壯即消。亦有止灸一壯,以水滴之自去者。

〔癮疹〕

曲池

〔瘡疥〕

風門 間使 合谷 大陵(胸前瘡疥。)

〔毒瘡久不收口〕

凡患癰毒潰後,久不收口,膿水不臭,亦無歹肉者,此因消敗太過,以致血氣虛寒,不榮肌肉,治失其宜,便為終身之患。須內服十全大補等藥,外用大附子以溫水泡透,切作二三分厚片,置漏孔上,以艾灸之。或以附子為末,用唾和作餅,灸之亦可。隔二三日再灸之,不三五次,自然肌肉長滿而宿患平矣。

又方,用麥面、硫黃、大蒜,三味搗爛,如患大小捻作三分厚餅,安患上,灸三七壯,每三壯一易餅子,四五日後再灸一次,無弗效者。

〔腋氣除根〕

凡腋氣,先用快刀剃去腋毛淨,乃用好定粉,水調搽患處。六七日後,看腋下有一點黑者,必有孔如針大,或如簪尖,即氣竅也。用艾炷如米大者灸之,三四壯愈,永不再發。

諸毒傷

〔五蠱毒注〕 中惡不能食。

中脘 照海(中蠱毒。)

〔瘋犬咬傷〕

急令人吮盡惡血,於咬處灸百壯,以後日日灸之,百日乃止,忌豬肉與酒,一生慎之。

孫真人曰:春末夏初,犬多發狂,被其咬者,無出於灸。其法只就咬處牙跡上灸之,一日灸三壯,灸至一百二十日乃止。宜常灸食韭菜,永不再發,亦良法也。

又治一切犬傷,毒氣不出者,須灸外丘。一曰……,灸所齧處立愈。

〔蛇毒〕

凡蛇傷中毒者,灸毒上三七壯。若一時無艾,以火炭頭稱瘡孔大小爇之。

諸蟲毒 凡蛇蠍蜈蚣咬傷,痛極勢危者,急用艾火於傷處灸之,拔散毒氣即安。或用獨蒜片隔蒜灸之,二三壯換一片,毒甚者灸五十壯,或內服紫金丹亦妙。或馬汗入瘡及蠶毒、蜘蛛等毒,灸之皆效。

類經附翼卷一

醫易

<figure> <img alt="河圖"> </figure>

伏羲氏王天下,龍馬負圖之河。其數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則之以畫八卦。

<figure> <img alt="洛書圖"> </figure>

大禹治水,神龜負圖之洛,文刊於背。其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於中。禹因以第之,以成九疇。

<figure> <img alt="伏羲八卦次序圖"> </figure>

易系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是為八卦。自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尤見法象自然之妙也。

<figure> <img alt="伏羲八卦方位圖"> </figure>

易傳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火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又曰: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figure> <img alt="伏羲六十四卦圓圖"> </figure>

此圖內為下卦,外為上卦。內卦之序,照前乾一兌二之數以定八卦方位,外卦之序,亦照前一二等數,挨次而加於內卦之上,遂成六十四卦,混然之妙,出自天成,固非可以造作為之者。

<figure> <img alt="伏羲六十四卦方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文王八卦次序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文王八卦方位圖"> </figure>

易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醫易義

賓嘗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每竊疑焉。以謂易之為書,在開物成務,知來藏往;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其義似殊,其用似異。且以醫有內經,何借於易?捨近求遠,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開;學到知羞,方克漸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予因默契斯言,潛心有日,管窺一得,罔敢自私,謹摭易理精義,用資醫學變通,不揣鄙俚而為之論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坤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是故天生神物,聖人格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於是乎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順性命之理,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生乎動,而天地鬼神之為德,萬物一體之為能,森乎昭著而無所遁乎易矣。偉哉人生,稟二五之精,為萬物之靈;得天地之中和,參乾坤之化育;四象應天,四體應地;天地之合闢,即吾身之呼吸也;晝夜之潮汐,即吾身之脈息也;天之北辰為群動之本,人之一心為全體之君也。由是觀之,天之氣,即人之氣;人之體,即天之體。故康節曰:思慮未起,鬼神未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誰?蓋謂一念方萌,便達乎氣,神隨氣見,便與天地鬼神相感通。然則天人相與之際,精哉妙矣,誠可畏矣;人身小天地,真無一毫之相間矣。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獨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內易也。內外孰親?天人孰近?故必求諸己而後可以求諸人,先乎內而後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猶可緩,而身心之易不容忽。醫之為道,身心之易也,醫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然易道無窮,而萬生於一,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三百八十四爻,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策,而交感之妙,化生之機,萬物之數,皆從此出矣。詳而言之,則其所謂一者,易有太極也。太極本無極,無極即太極,象數未形理已具,萬物所生之化原。故曰: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前。又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為造物之初,因虛以化氣,因氣以造形,而為先天一氣之祖也。醫而明此,乃知生生化化,皆有所原,則凡吾身於未有之初,便可因之以知其肇基於父母,而預占其稟受之象矣。所謂一分為二者,是生兩儀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陽為陰之偶,陰為陽之基;以體而言為天地,以用而言為乾坤,以道而言為陰陽;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是為有象之始,因形以寓氣,因氣以化神,而為後天體象之祖也。醫而明此,乃知陰陽氣血,皆有所鍾,則凡吾身之形體氣質,可因之以知其純駁偏正,而默會其稟賦之剛柔矣。所謂二分為四者,兩儀生四象也。謂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太少陰陽,為天四象;太少剛柔,為地四體;耳目口鼻以應天,血氣骨肉以應地。醫而明此,乃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則凡人之似陽非陽、似陰非陰,可因之以知其真假逆順,而察其互藏之幽顯矣。所謂四分為八者,四象生八卦也。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伏羲八卦,分陰陽之體象;文王八卦,明五行之精微。醫而明此,方知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剛柔之中,復有剛柔,而其對待之體,消息之機,交感之妙,錯綜之義,昭乎已備;則凡人之性理神機,形情病治,可因之以得其綱領,而會通其變化之多矣。自茲而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蕩,為六十四,分內外以配六爻,推九六以成蓍數,人物由之而大成,萬象因之以畢具。前閱圓圖,即其精義,是圖雖象乎萬有,尤切夫人之一身。故曰先天圖者,環中也;環中者,天之象也。六十四卦列於外,昭陰陽交變之理也;太極獨運乎其中,象心為一身之主也。乾南坤北者,象首腹之上下也;離東坎西者,象耳目之左右也。自復至同人,當內卦震離之地,為陰中少陽之十六,在人為二八;自臨至乾,當內卦兌乾之地,為陽中太陽之十六,在人為四八;自姤至師,當內卦巽坎之地,為陽中少陰之十六,在人為六八;自遁至坤,當內卦艮坤之地,為陰中太陰之十六,在人為八八。陽生於子而極於午,故復曰天根,至乾為三十二卦,以應前之一世;陰生於午而極於子,故姤曰月窟,至坤為三十二卦,以應後之半生。前一世始於復之一陽,漸次增添,至乾而陽盛已極,乃象人之自少至壯;後半生始於姤之一陰,漸次耗減,至坤而陽盡以終,乃象人之自衰至老。縱觀之,則象在初爻,其乾盡於午,坤盡於子,當二至之令,為天地之中而左右以判。左主升而右主降,升則陽居東南,主春夏之發生,以應人之漸長;降則陰居西北,主秋冬之收斂,以應人之漸消。橫觀之,則象在二爻,其離盡於卯,坎盡於酉,當二分之中,為陰陽之半而上下以分。上為陽而下為陰,陽則日出於卯,以應晝之為寤;陰則日入於酉,以應夜之寐焉。即此一圖,而天人之妙,運氣之理,無不具矣。再閱方圖,其義象地,乾始於西北,坤盡於東南。天不足西北,故圓圖之陽在東南;地不滿東南,故方圖之剛在西北。是皆伏羲之卦也。又若文王八卦,位有不同。伏羲出自然之象,故乾上坤下,離左坎右;文王合河圖之數,故火南水北,木東金西。(此節自方圖以下並河洛數義,詳方隅、氣數二論。) 質諸人身,天地形體也,乾坤情性也,陰陽氣血也,左右逢原,纖毫無間,詳求其道,無往不然。故以爻象言之,則天地之道,以六為節,三才而兩,是為六爻,六奇六偶,是為十二。故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臟;天有十二會,人有十二經;天有十二辰,人有十二節。知乎此,則營衛之周流,經絡之表裡,象在其中矣。以藏象言之,則自初六至上六為陰為臟,初六次命門,六二次腎,六三次肝,六四次脾,六五次心,上六次肺;初九至上九為陽為腑,初九當膀胱,九二當大腸,九三當小腸,九四當膽,九五當胃,上九當三焦。知乎此,而臟腑之陰陽,內景之高下,象在其中矣。以形體言之,則乾為首,陽尊居上也;坤為腹,陰廣容物也;坎為耳,陽聰於內也;離為目,陰明在外也;兌為口,拆開於上也;巽為股,兩垂而下也;艮為手,陽居於前也;震為足,剛動在下也。天不足西北,故耳目之左明於右;地不滿東南,故手足之右強於左。知乎此,而人身之體用,象在其中矣。以生育言之,則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天尊地卑,乾父坤母,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震坎艮是為三男,巽離兌是為三女。欲知子強弱,則震巽進而前,艮兌退而止;欲辨脈息候,則乾健在東南,坤順向西北;欲為廣嗣謀,則蓄坎填離宮,借兌為乾計;欲明布種法,則天時與地利,虧盈果由氣,冬至始陽強,陰勝須迴避。知乎此,而胎孕交感之道,存乎其中矣。以精神言之,則北一水,我之精,故曰腎藏精;南二火,我之神,故曰心藏神;東三木,我之魂,故曰肝藏魂;西四金,我之魄,故曰肺藏魄;中五土,我之意,故曰脾藏意。欲知魂魄之陰陽,須識精神之有類。木火同氣,故神魂藏於東南,而二八、三七同為十;金水同原,故精魄藏於西北,而一九、四六同為十;土統四氣,故意獨居中,其數惟五,而臟腑五行之象,存乎其中矣。以動靜言之。則陽主乎動,陰主乎靜;天圓而動,地方而靜;靜者動之基,動者靜之機。剛柔推蕩,易之動靜也;陰陽升降,氣之動靜也;形氣消息,物之動靜也;晝夜興寢,身之動靜也。欲詳求夫動靜,須精察乎陰陽,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病治脈藥,須識動中有靜;聲色氣味,當知柔里藏剛。知剛柔動靜之精微,而醫中運用之玄妙,思過其半矣。以升降言之,則陽主乎升,陰主乎降;升者陽之生,降者陰之死。故日在於子,夜半方升,升則向生,海宇俱清;日在於午,午後為降,降則向死,萬物皆鬼。死生之機,升降而已。欲知升降之要,則宜降不宜升者,須防剝之再進;宜升不宜降者,當培復之始生。畏剝所從衰,須從觀始;求復之漸進,宜向臨行。此中有個肯綮,最在形情氣味。欲明消長之道,求諸此而得之矣。以神機言之,則存乎中者神也,發而中者機也;寂然不動者神也,感而遂通者機也;蘊之一心者神也,散之萬殊者機也。知乎此,則財原其始,直要其終,我之神也;揮邪如匠石之斤,忌器若郢人之鼻,我之機也。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我之神也;疾徐如輪扁之手,輕重若庖丁之刀,我之機也。神之與機,互相倚伏。故神有所主,機有所從;神有所決,機有所斷;神為機之主,機為神之使。知神知機,執而運之,是即醫之神也矣。以屈伸言之,如寒往則暑來,晝往則夜來,壯往則衰來,正往則邪來。故難易相成,是非相傾,剛柔相制,冰炭相刑。知乎此,則微者甚之基,盛者衰之漸;大由小而成,遠由近而遍。故安不可以忘危,治不可以忘亂;積羽可以沉舟,群輕可以折軸。是小事不可輕,小人不可慢,而調和相濟,以一成功之道,存乎其中矣。以變化言之,則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可變為陽,陽可變為陰。只此一二,交感生成,氣有不齊,物當其會,而變化之由,所從出矣。故陽始則溫,陽極則熱;陰始則涼,陰極則寒。溫則生物,熱則長物,涼則收物,寒則殺物,而變化之盛,於斯著矣。至若夷父羌母,蠻男苗女,子之肖形,虯髯短股;杏之接桃,梨之接李,實必異常,多甘少苦。迨夫以陰孕陽,以柔孕剛,以小孕大,以圓孕方,以水孕火,以紫孕黃,以曲孕直,以短孕長。知乎此,則可以和甘苦,可以平羶香,可以分經緯,可以調宮商,可以為蛇蠍,可以為鸞凰,可以為堯桀,可以為彭殤,庶胸次化同大象,而應用可以無方矣。以常變言之,則常易不易,太極之理也;變易常易,造化之動也。常易不變,而能應變;變易不常,靡不體常。是常者易之體,變者易之用;古今不易易之體,隨時變易易之用;人心未動常之體,物欲一生變之用。由是以推,則屬陰屬陽者,稟受之常也;或寒或熱者,病生之變也。素大素小者,脈賦之常也;忽浮忽沉者,脈應之變也。恆勞恆逸者,居處之常也;乍榮乍辱者,盛衰之變也。瘦肥無改者,體貌之常也;聲色頓異者,形容之變也。常者易以知,變者應難識。故以寒治熱得其常,熱因熱用為何物?痛隨利減得其常,塞因塞用為何物?檢方療病得其常,圓底方蓋為何物?見病治病得其常,不治之治為何物?是以聖人仰觀俯察,遠求近取,體其常也;進德修業,因事制宜,通其變也。故曰不通變,不足以知常;不知常,不足以通變。知常變之道者,庶免乎依樣畫瓠盧,而可與語醫中之權矣。以鬼神言之,則陽之靈曰神,神者伸也;陰之靈曰鬼,鬼者歸也。鬼神往來,都只是氣。故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陽為天地之神,陰為天地之鬼,春夏為歲候之神,秋冬為歲候之鬼;晝午為時日之神,暮夜為時日之鬼。推之於人,則仁義禮智,君子之神;奸盜詐偽,小人之鬼。樂天知命,道德之神;阿諛諂容,勢利之鬼。推之於醫,則神聖工巧,得其神也;凡庸淺陋,類乎鬼也。精進日新,志惟神也;苟且殃人,心猶鬼也。察之形聲,則堅凝深邃,形之神也;輕薄嬌柔,形之鬼也。長洪圓亮,聲之神也;短促輕微,聲之鬼也。診之脈色,則綿長和緩,脈之神也;細急休囚,脈之鬼也。清蒼明淨,色之神也;淺嫩灰頹,色之鬼也。是皆鬼神之徵兆也。至若鬼神之原,尚有所謂。夫天地之鬼神,既不能出天地之外;而人物之鬼神,又安能外乎人心?是以在天地則有天地之鬼神,在人物則有人物之鬼神。善惡出之吾衷,良心自然難泯;強弱皆由陽氣,神鬼判乎其中。以故多陽多善者,神強而鬼滅;多陰多惡者,氣戾而鬼生。然則神鬼從心,皆由我造;靈通變幻,匪在他求。知乎此,而吉凶禍福之機,求諸心而盡之矣。以死生言之,則人受天地之氣以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氣之為物,聚而有形;物之為氣,散歸無象。丹經云:分陰未盡則不仙,分陽未盡則不死。故原始而來屬乎陽,是生必生於復,陽生而至乾;反終而歸屬乎陰,是死必死於坤,陽盡而歸土。得其陽者生,故陽無十,陽無終也;得其陰者死,故陰無一,陰無始也。是以陽候多語,陰證無聲;無聲者死,多語者生。魂強者多寤,魄強者多眠;多眠者少吉,多寤者易安。故善操斯柄者,欲拯其死,勿害其生;將逐其寇,勿傷其君。陰陽聚散即其理,剝復消長是其機,而死生之道,盡乎其中矣。以疾病言之,則泰為上下之交通,否是乾坤之隔絕。既濟為心腎相諧,未濟為陰陽各別。大過小過,入則陰寒漸深,而出為癥痞之象;中孚頤卦,中如土臟不足,而頤為臌脹之形。剝復如隔陽脫陽,夬姤如隔陰脫陰。觀是陽衰之漸,遁藏陰長之因。姑象其槩,無能贅陳。又若離火臨乾,非頭即藏;若逢兌卦,口肺相連。交坎互相利害,入東木火防炎。坤艮雖然喜暖,太過亦恐枯乾。坎為木母,震巽相便;若逢土位,反克最嫌。金水本為同氣,失常燥濕相干。坤艮居中,怕逢東旺;若當乾兌,稍見安然。此雖以卦象而測病情,以坎離而分水火;惟是坎本屬水而陽居乎中,離本屬火而陰藏乎內。故北方水地,一反存焉;南是火鄉,二偏居上;東方陽木,八在其中;西是陰金,九當其位。可見離陽屬火,半為假熱難猜;坎水是陰,豈盡真寒易識?云從龍,風從虎,消長之機;水流濕,火就燥,死生之竅。倘知逆順堪憂,須識假真顛倒。是以事變之多,譬諸人面,麵人人殊,而天下之面皆相殊,古今之面無不殊。人面之殊,即如人心之殊,人心之殊,所以人病亦皆殊,此疾患之生,有不可以數計。今姑舉其大綱,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神而明之,存乎人耳。然神莫神於易,易莫易於醫,欲該醫易,理只陰陽。故天下之萬聲,出於一闔一闢;天下之萬數,出於一偶一奇;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天下之萬象,出於一方一圓。方圓也,動靜也,奇偶也,闔闢也,總不出於一與二也。故曰天地形也,其交也以乾坤;乾坤不用,其交也以坎離;坎離之道,曰陰曰陽而盡之。然合而言之,則陰以陽為主,而天地之大德曰生。夫生也者,陽也,奇也,一也,丹也。易有萬象,而欲以一字統之者,曰陽而已矣;生死事大,而欲以一字蔽之者,亦曰陽而已矣。雖曰陽為陰偶而乾陽健運,陰為陽基而坤靜常寧;然坤之所以得寧者,何莫非乾陽之所為?故曰如艮其止,止是靜,所以止之便是動。是以陰性雖狡,未嘗不聽命乎陽,而因其強弱以為進退也。所以元貫四德,春貫四時,而天地之道,陽常盈,陰常虧,以為萬物生生之本,此先天造化之自然也。惟是陽如君子,陰如小人。君子則正大光明,獨立不倚而留之難;小人則乘釁伺隙,無所不為而進之易。安得春光長不去,君子長不死?惜乎哉!陽盛必變,逝者如斯。故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亦象夫陽一而陰二,反覺陰多於陽,所以治世少而亂世多,君子少而小人多,期頤少而夭折多,此後天人慾之日滋也。是以持滿捧盈,君子懼之。故聖人作易,至於消長之際,淑慝之分,則未嘗不致其扶陽抑陰之意,非故惡夫陰也,亦畏其敗壞陽德,而戕伐乎乾坤之生意耳。以故一陰之生,譬如一賊,履霜堅冰至,貴在謹乎微,此誠醫學之綱領,生命之樞機也。是以易之為書,一言一字,皆藏醫學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鑑。故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雖不言醫而義盡其中矣。故天之變化,觀易可見;人之情狀,於象可驗;病之陰陽,有法可按。麗於形者,不能無偶;施於色者,不能無辨。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察之以理,其應如向,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極其數,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精至神,其孰能與於此?與於此者,大其道以合天地,廓其心以合至真,融其氣以生萬物,和其神以接兆民。是謂得天地之綱,知陰陽之房,見精神之窟,搜隱秘之藏。然而易天地之易誠難,未敢曰斡旋造化;易身心之易還易,豈不可變理陰陽?故以易之變化參乎醫,則有象莫非醫,醫盡迴天之造化;以醫之運用贊乎易,則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予故曰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學醫不學易,必謂醫學無難,如斯而已也,抑孰知目視者有所不見,耳聽者有所不聞,終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醫,必謂易理深玄,渺茫難用也,又何異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飢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錯過此生。然則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設能兼而有之,則易之變化出乎天,醫之運用由乎我。運一尋之木,轉萬斛之舟;撥一寸之機,發千鈞之弩。為虛為實者易之,為寒為熱者易之,為剛為柔者易之,為動為靜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表裡者易其浮沉,緩急者易其先後,逆順者易其假真。知機之道者,機觸於目,神應於心,無能見有,實能見虛,前知所向,後知所居。故可以易危為安,易亂為治,易亡為存,易禍為福。致心於玄境,致身於壽域,氣數可以挽回,天地可以反復,固無往而非醫,亦無往而非易,易之與醫,寧有二哉?然而用易者所用在變,用醫者所用在宜。宜中有變,變即宜也;變中有宜,宜即變也。第恐求宜於變,則千變萬變,孰者為宜?求變於宜,則此宜彼宜,反滋多變。有善求者,能於棼雜中而獨知所歸,千萬中而獨握其一,斯真知醫易之要者矣。然而知歸知一,豈易言哉?余忽於孔子之言,有以得之,曰知止而後有定也。夫止即歸之根,一之極也。蓋病之止,止於生,功之止,止於成;惡之止,止於去;善之止,止於積。事之得失也必有際,際即止也;數之利鈍也必有垠,垠即止也。至若一動一靜,一語一默之間,無不皆有所止。止之所在,即理之窟也,即化之基也,即不二之門也。能知止所,有不定乎?既定矣,有不靜乎?既靜矣,有不安乎?既安矣,有不慮乎?既慮矣,有不得乎?所得者何?得諸易即得其變,得諸醫即得其宜。然則得由乎慮,而慮由乎止。所謂止者,意有在而言難達也,姑擬其近似者曰:易有不易之易,宜有不疑之宜,即止所也。又擬之曰:必先於不搖不動處,立定腳根;然後於無二無三處,認斯真一,亦止所也。夫止為得之本,得是止之末;得之生意萌乎止,止之實效歸於得。觀孟子曰:不動心。邵堯夫不語禪曰:請觀風急天寒夜,誰是當門定腳人?此二子之功夫,謂不從止處得來耶?止之為義,神哉至矣!是誠醫易之門路也。有能知此,則福胎於禍者,何禍不消?危生於安者,何危不卻?夫是之調養生主,何不可也?夫是之謂醫國手,亦何不可也?又豈特以一匕之濟,足云醫易之義哉?!嗟呼!聖賢之心,千古一貫;樂吾斯道,仁愛無窮。秘發鬼神,二豎奚從逃遁?玄同天地,六宮焉有西東?醉造化於虛靈,美壺中之日月;運陰陽於掌握,滴指上之陽春。至精至微,蒙聖人之教誨;其得其失,由自己之惰勤。五十學易,詎云已晚?一朝聞道,立證羲黃。即道即心,誰無先覺;余雖不敏,猶企醫王。因爾重申其義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亦冀夫掖斯道之門牆。謹紀夫著論之歲月,則皇明之萬曆,壬子之一陽。

卦氣方隅論

天地之氣,始於子中。子居正北,其名朔方,又曰幽都。幽者,隱也,微也,謂萬物未生,幽隱未可察也。朔者,盡也,初也,謂陰氣之極,陽氣之始也。邵子曰:陽氣自北方而生,至北方而盡。故堯典謂北方為朔易,朔易者,除舊更新之謂也。蓋其自子至亥,周而復始,以成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位。子午為陰陽之極,卯酉為陰陽之中,是為四正;四正定而每隅間之以二,是為十二宮;每隅間之以五,是為二十四向。再按洛書九宮,位分八卦。伏羲八卦曰先天,其次則乾南坤北,離東坎西,以左右分數之,自南而東者,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自西而北者,曰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文王八卦曰後天,離象火而居南,坎象水而居北,震象木而居東,兌象金而居西,以次而數,則乾起西北,順而左旋,曰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以周八宮也。先天以乾坤分天地而定上下之位,後天以坎離分水火而定南北之方。先天以乾居正南,坤居正北,其陽在南,其陰在北;後天以乾居西北,坤居西南,其陽在北,其陰在南。故先天以巽離兌雖為陰卦而本乎乾體,故位於上,震坎艮雖為陽卦而本乎坤體,故位於下;後天以乾來交坤,化為坎水而居北,坤去交乾,變為離火而居南,天體倚北而偏於西,故乾之退位於西北,地體屬土而繼乎火,故坤之寄位於西南,巽居東南,木先火地,艮止東北,因對坤方,乾父在北,故坎艮震三子隨之而居下,坤母在南,故巽離兌三女隨之而向前。先天以上下分左右,故以乾坤為縱,六子為橫;後天以東西界陰陽,故以震兌為橫,六卦為縱。先天以乾坤之末交二至,離為日,故升於東,坎為月,故生於西;後天以震兌之中當二分,自震而南,巽離為木火之地,自兌而北,乾坎為金水之鄉,故易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正以明東南春夏之盛,西北秋冬之衰。是先天者,所以言六合之象;後天者,所以明氣候之詳。故邵子曰:先天為易之體,後天為易之用也。夫天體正圓,面南背北。南北兩極,乃其運轉之樞。北極居上而為尊,南極居下而為對。邵子曰:天之陽在南,陰在北;地之陰在南,陽在北。天陽在南,故日處之;地剛在北,故山處之。河圖括地象曰:西北為天門,東南為地戶。內經曰: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故曰天門無上,地戶無下。又曰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陽降於下,則陽盛陰微而東南之方常多熱;陰奉於上,則陰盛陽微而西北之地常多寒。崑崙峙於西北,故西北高而多山;滄海浴於東南,故東南下而多水。高者多寒,下者多熱。東南陽勝,則氣為熏蒸,而春夏之氣多煙霧;西北陰勝,則氣為凜冽,而秋冬之氣多風霾。中國形勝,居崑崙之東南,故天下之山脈皆起於崑崙,山脈之所起,即水源之所發。是以中國之山,自西北而來;中國之水,亦自西北而發。朱子曰:大凡兩水夾行,中間必有山;兩山夾行,中間必有水。試考中國輿圖,其山脈發自崑崙,委蛇二萬四千三百餘里而入中國,分大龍為三障於外,大河為兩川於中,以成中國河山之勝槩。由是四方立而有十二辰之會,二十八宿辨而有分野之詳。三代分為九州,虞舜分為十二州,周末分為十二國,秦為三十六郡,漢為十三部,晉為十九州,宋為二十二州,唐為十道,宋為二十三路,元為十二省二十二道,至我朝則分為兩直隸十三省,而天象輿圖古今一致矣。

類經附翼卷二

律原

<figure> <img alt="五音五行清濁圖"> </figure>

宮音,五音之首,其聲極長極下極濁。徵音宮所生,其聲次短次高次清。商音徵所生,其聲次長次下次濁。羽音商所生,其聲極短極高極清。角音羽所生,其聲在長短高下清濁之間。

<figure> <img alt="律呂相生卦氣圖"> </figure>

此圖長律下生短律,短律上生長律。下生者皆左旋隔八,上生者皆右旋隔六。

律解

樂者,天地之和氣也。律呂者,樂之聲音也。蓋人有性情則有詩辭,有詩辭則有歌詠,歌詠生則被之五音而為樂,音樂生必調之律呂而和聲。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此之謂也。是律也者,出乎聲音而為正樂之具也。樂記曰: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也。又曰: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是故知律呂聲音之道者,可以行天地人事也。律呂相感而聲音生,天地萬物之情,見於此矣。(噍音焦。殺音賽。嘽,昌展切。)

律原

律乃天地之正氣,人之中聲也。律由聲出,音以聲生,禮曰:聲成文謂之音。音之數五,律之數六,分陰分陽,則音以宮商角徵羽分太少而為十,故音以應日;律以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為陽,是為六律,林鐘、南呂、應鐘、大呂、夾鍾、仲呂為陰,是為六呂,合而言之,是為十二律,故律以應辰。一律所生,各有五音,十二律而生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百六十音以當一歲之日,故曰律歷之數,天地之道也。然律呂皆生於黃鐘,而黃鐘為萬事之本,一陽之律也。黃者土德之色,鍾者氣之所種,所以言其本也;律生於冬至,氣起於一陽,所以言其始也。故黃鐘之聲中而正,合德於土也;黃鐘之音重而濁,發聲於初也。觀康節先生冬至吟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起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犧。夫玄酒方淡,指天一之初生;太音正希,謂黃鐘之將起。知乎此,則知黃鐘之為義矣。

黃鐘為萬事本

歐陽子曰:造律者以黍。一黍之廣,積為分寸以著於度;一黍多少,積為圭合以著於量;一黍銖兩,積為輕重以著於權衡。三者皆起於黃鐘,故曰萬事之本。

鄭世子曰:夫度量權量,所以取法於黃鐘者,蓋貴其與天地之氣相應也。朱子所謂與先天圖一般者,夫先天圖者,河圖雒書也。河圖之位十,天地之體數也;雒書之位九,天地之用數也。蓋一切萬事。不離陰陽。圖書二義,則陰陽之道盡矣,是為律歷之本原,數學之鼻祖也,故古人筭律之妙,惟此二種而已。一以縱黍之長為分,九分為寸,九寸為黃鐘,九而九之,得八十一分,取象雒書之九自相乘之數也,是為律本,此載於淮南子者。一以橫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黃鐘,十而十之,得百分,取象河圖之十自相乘之數也,是為度母,此載於太史公者。二術雖異,其律則同,蓋縱黍之八十一分,適當橫黍之百分,而橫黍之廣,適與縱黍之長相合耳,此河圖之偶,雒書之奇,參伍錯綜而律度方備,誠天地自然之妙,非由人力安排者也。二法之外,本無九十分為黃鐘者,至於劉歆班固,乃以九十分為黃鐘,是又合於斜黍度者。推原其誤,蓋自京房始。房時去古未遠,明知古法九分為寸,以其布算頗煩,初學難曉,乃創為之法而變九為十,故前後漢志,皆云九寸。今人宗九寸不宗余法者,惑於漢志之偏見耳。苟能變通而不惑於一偏,則縱橫斜黍,皆合黃鐘之律矣。

辨黍

唐禮樂志曰:聲無形而樂有器。古之作樂者,知夫器之必有敝,而聲不可以言傳,懼夫器失而聲遂忘也,乃多為之法以著之,故求聲者以律,而造律者以黍。自一黍之廣,積而為分寸,一黍之多,積而為龠合,一黍之重,積而為銖兩,是三物者亦必有時而敝,則又總其法而著之於數,使其分寸龠合銖兩皆起於黃鐘,然後律度量衡相用為表裡,使得律者可以制度量衡,因度量衡亦可以制律,此古君子知物之終始,而憂世之慮深,其多為之法而丁寧纖悉,可為至矣。然黃鐘之律生於尺,而尺乃生於黍,累黍造尺,不過三法,皆自古有之。曰橫黍者,一黍之廣為一分也;曰縱黍者,一黍之長為一分也;曰斜黍者,非縱非橫而斜倚相排也。凡黃鐘之長,以橫黍言之,則為一百分,太史公所謂子一分是也;以縱黍言之,則為八十一分,淮南子所謂其數八十一是也;以斜黍言之,則為九十分,前後漢志所謂九十分是也。三法雖異而律則同也。擇黍之法,以上黨境內土地肥處產者為佳,即今之糯小米,俗名黃米者是也。鄭世子曰:古上黨郡,即今山西潞安州,境內產五色黍。其黑色黍亦有數種:軟黍堪釀酒者名秬,硬黍堪炊飯者名穄,一稃內兩顆黍名秠。律家所用,惟秬而已。古云取秬黍中者,蓋謂中用之黍,非中等之謂,如俗語選物曰中用不中用,亦非指中等也。或曰中字讀去聲,謂中式也,其義亦通。詩曰:誕降嘉種,惟秬惟秠。既用一嘉字,其義可見,則知異常者方為嘉種,且秬之為言巨也,蓋謂最大者為佳。黍大則尺大而黃鐘之聲遂濁,黍小則尺小而黃鐘之聲遂清,夫黃鐘之音宮音也,最長最濁,是其本體,然則黍之最大者乃為真秬黍耳。後人不知此理而泥於漢志中黍之文,遂致所累之尺短,所造之樂哀,非中和之音矣,此不可不辨也。(龠音藥。秬音巨。穄音祭。稃音夫。秠,飄米切。)

律候陰陽相生

鄭世子曰:按陽律生陰,下生;陰律生陽,上生。陰陽之分,古有二說:其一說者,十二律呂,各照方位,在子午以東屬陽,子午以西屬陰。是故子黃鐘,一陽復卦;醜大呂,二陽臨卦;寅太簇,三陽泰卦;卯夾鍾,四陽大壯卦;辰姑洗,五陽夬卦;巳仲呂,六陽乾卦;午蕤賓,一陰姤卦;未林鐘,二陰遁卦;申夷則,三陰否卦;酉南呂,四陰觀卦;戌無射,五陰剝卦;亥應鐘,六陰坤卦。乾為老陽,故仲呂亢極不生;坤為老陰,故應鐘極短為終。大呂、夾鍾、仲呂,三呂以陰居陽,故皆屬陽;蕤賓、夷則、無射,三律以陽居陰,故皆屬陰。凡律清者皆上生,濁者皆下生。此一說也。又一說云:六律數奇屬陽,六呂數偶屬陰。是故子黃鐘,乾之初九;寅太簇,乾之九二;辰姑洗,乾之九三;午蕤賓,乾之九四;申夷則,乾之九五;戌無射,乾之上九。此六律數奇,各居本位屬陽也。醜林鐘,坤之初六;卯南呂,坤之六二;巳應鐘,坤之六三;未大呂,坤之六四;酉夾鍾,坤之六五;亥仲呂,坤之上六。此六呂數偶,各居對衝屬陰也。居本位者皆下生,居對衝者皆上生。此又一說也。以上二說,自漢至今,是非不決。蓋太史公律書兼有此二種,故漢晉梁唐爭執不定,而朱子經世大訓,所解甚明。蓋以一歲言,則冬至以後屬陽,夏至以後屬陰,以一日言,則子時以後屬陽,午時以後屬陰,所謂大陰陽也。子陽醜陰、寅陽卯陰之類,所謂小陰陽也。律呂陽下生陰,陰上生陽,蓋指其大者耳。凡陰呂居陽方,即皆屬陽;陽律居陰方,即皆屬陰。故別論小陰陽,乃變例也;其餘諸律,則只論大陰陽,乃正例也。朱子此論,非蔡元定所及。一曰:律左呂右,其行不同,如筮法然。故黃鐘至仲呂,子至巳陽升陰退,故律生呂言下生,呂生律言上生;蕤賓至應鐘,午至亥陰升陽退,故律生呂言上生,呂生律言下生。至午而變,故蕤賓重上生。若論捷法,不出乾坤六陽六陰者為便。子寅辰午申戌,黃太姑蕤夷無,一如乾之左旋,是之謂律而下生;未巳卯醜亥酉,林仲夾大應南,又如坤之右轉,是之謂呂而上生。此鄭玄筮法之言,得之太玄也。

隔八隔六相生

鄭世子曰:律呂相生,左旋隔八,則右轉隔六;右轉隔八,則左旋隔六。何謂左旋隔八,右轉隔六?如黃生林,林生太,太生南,南生姑,姑生應,應生蕤,蕤生大,大生夷,夷生夾,夾生無,無生仲,仲生黃是也。何謂右轉隔八,左旋隔六?如黃生仲,仲生無,無生夾;夾生夷,夷生大,大生蕤,蕤生應,應生姑,姑生南,南生太,太生林,林生黃是也。右轉左旋,左右逢源,周而復始,循環無端,乃律呂之妙。古人算律,往而不返,但曉右旋,不知右轉,此所以未密也。律管有大小,大生小為下生,小生大為上生,一言盡之矣。黃鐘至大而應鐘至小,故為上下之終始也。

三分損益

天地之間,聲之大者如雷霆,小者如蠓蟻,皆不得其和。故聖人設音律以調之,而後聲之大者不過宮,聲之小者不過羽,其於和陰陽、贊化育之道,莫善於此,乃為三分損益之法以正五音。然音止於五,猶不足以盡其變,由是截竹為管,作十二律以應十二月,而亦以三分損益之法正之。如黃鐘為宮,宮者音之君也,一陽之律也,陽生於子而數始於九,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而黃鐘之數立焉。陽下生陰,長管生短管也,三損其一則為短;陰上生陽,短管生長管也,三益其一則為長。如黃鐘九寸,分九為三而去其一,則為六寸,便為隔八下生林鐘六月之管。又三分林鐘之六而益其一,以二加六得八寸,便為上生太簇正月之管。余律亦然。又以宮數數之,九九八十一,宮音也;三分去其一分二十七,則得五十四為徵音;以五十四為三分,而又添一分十八,則得七十二為商音;以七十二為三分,而損去一分二十四,則得四十八為羽音;以四十八為三分,而又添一分十六,則得六十四為角音。此音律三分損益之數,皆出於自然而然。

古人算律有三種:其一,以黃鐘為九寸,每寸九分,共計八十一分;其二,以黃鐘為十寸,每寸十分,共計百分;其三,以黃鐘為九寸,每寸十分,共計九十分。

其一,出淮南子及晉書、宋書。(此縱黍度也。)

黃鐘之數八十一。(一曰八寸一分,下同。宮音數也。)

林鐘之數五十四。(徵音同。)

太簇之數七十二。(商音同。)

南呂之數四十八。(羽音同。)

姑洗之數六十四。(角音同。)

應鐘之數四十三。

蕤賓之數五十七。

大呂之數七十六。

夷則之數五十一。

夾鍾之數六十八。

無射之數四十五。

仲呂之數六十。

其二,出太史公律書。(此橫黍度也。)

黃鐘長十寸。(整一百分,如前三分損益相生,得林鐘之數長六寸六分六釐六毫,太簇之數長八寸八分八釐八毫,而十二律之數自見。)

其三出京房律准及後漢志。(此斜黍度也。)

黃鐘長九寸。(每寸十分,如前三分損益相生,各得十二律之數。)

上古法,下生者三分減一,三減其一則為二,故用二因三歸;上生者三分添一,以三添一則為四,故用四因三歸。別法,下生者五十乘之,七十五除之;上生者一百乘之,七十五除之。所得與古同而算法不同。

假如黃鐘長十寸。古法置黃鐘為實,下生者二因三歸得林鐘。別法以五十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林鐘。

又如林鐘長六寸六分六釐六毫。古法置林鐘為實,上生者四因三歸得太簇。別法以一百乘之,七十五除之,亦得太簇。余仿此。

一律生五音

十二律各就其宮以起四聲,而後六十律之聲備,非以黃鐘定為宮,太簇定為商,姑洗定為角,林鐘定為徵,南宮定為羽也。如黃鐘屬子,子有五焉:甲子徵,丙子羽,戊子宮,庚子角,壬子商,此黃鐘五聲也。大呂亦有五焉: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五音亦如之。余律自寅至亥皆然。朱子曰:律凡十二,各以本律為宮而生四律,如黃鐘為宮,則太簇為商,姑洗為角,林鐘為徵,南呂為羽,是黃鐘一宮之聲也。若林鐘為宮,則南呂為商,應鐘為角,太簇為徵,姑洗為羽,是林鐘一宮之聲也。(夫五音長短之序,則宮商角徵羽;五時相生之序,則宮徵商羽角。故黃鐘之宮作而林鐘之徵應,大呂之宮作而夷則之徵應,天然妙合,不假人為,所謂同聲相應者也。)

律呂夫妻母子

黃鐘,乾之初九;下生林鐘,為坤之初六。林鐘上生太簇,為乾之九二;太簇下生南呂,坤之六二。南呂上生姑洗,乾之九三;姑洗下生應鐘,坤之六三。應鐘上生蕤賓,乾之九四;蕤賓下生大呂,坤之六四。大呂上生夷則,乾之九五;夷則下生夾鍾,坤之六五。夾鐘上生無射,乾之上九;無射下生仲呂,坤之上六。如初九生初六,一陽一陰也,是為同位,同位者象夫妻。初六生九二,一陰二陽也,是為異位,異位者象母子。所謂律娶妻而呂生子也。

聲音翻切

邵子曰:律感呂而聲生,呂感律而音生。故聲為律,律為陽,律有闢翕;音為呂,呂為陰,呂有唱和。律隨天而變,呂隨地而化。闢隨陽而出,翕隨陰而入;唱隨剛而上,和隨柔而下。然後律呂隨聲音,宮徵羽角之道,各得其正矣。伊川先生曰:一闢一翕而平上去入備,一唱一和而開發收閉備;平上去入備而萬聲生,開發收閉備而萬音生。故康節以二百六十四字母,總括律呂聲音之數,其內用一百五十二字括音,一百十二字括聲,音與聲互相翻切,各得一萬七千二十四音聲。音為母,聲為韻;音分唇舌牙齒喉,聲分平上去入;音辨開發收閉,聲別內外八轉,而音聲之道盡之矣。

候氣辨疑

候氣之說,古之所無,埋管飛灰以候十二月之氣,不經之談也,學者感之久矣,自宋元以來,諸儒皆未嘗辨論,近賴本朝二三儒臣,漸得辨明,今採其略,以解後世之疑,或有不無少補者。按王氏家藏集曰:天地之氣,有升有降。天氣降,地氣升,則達而為陽;天氣升,地氣降,則閉而為陰。時之寒暑,其氣也,日之進退,其機也,氣無微不入者也,達即不可御矣,豈拘拘於九寸之間哉?豈膠固留滯於方寸之差而月餘始達以應耶?若曰夏至以前陽律應,冬至以前陰律應,是一歲之中,陰陽皆上升而不下降矣,天下古今,安有是理?故曰謬幽之說也。又按劉氏樂經元義曰:六律為陽,陽數九而始於子,故黃鐘象陽,以次而短,至無射而極;六呂為陰,陰數六而始於未,故林鐘象陰,以次而短,至仲呂而極。此十二律取象取義於十二月之微旨也。後世既不識月令肇造之原,又不識聖王造律簡易之心,遂以十二律為神物,真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及考其法,皆極為不通,然後知其非聖人之制也。夫一歲之氣,有升有降,天氣上升,地氣下降,閉塞而為陰。秋冬之事也,升者上,降者下,埋管於地,將誰候乎?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暢達而為陽,春夏之事也,氤氳兩間,發育萬物,地下無氣不可候矣,氣無微而不入者也,十二管飛則皆飛,不飛則皆不飛。若曰冬至動黃鐘,夏至動蕤賓,其餘皆以辰位應動不爽,是氣為有知,擇管而入,管為有知,擇氣而施,天下古今有是理乎?其說始於張蒼定律,推五勝之法,京房劉歆又傅會以五行幽謬之術,大叛於先王之教也。又按何氏樂律管見曰:律呂本為正五音而設,候氣其用之一端耳。或問:古有十二律管候氣之法,其理何如?曰:此相傳之訛也。候氣止用黃鐘之管,候子月冬至之氣,余月則否。何以知之?蓋古法佔候,恆在歲始,冬至蓋陽生之始也,氣在地中,且無形可見,故以黃鐘之管候之。當冬至之日,氣至灰飛,則氣節相應,是為和平;若氣至灰飛在冬至之前,或在其後,則為太過不及,於是乎有占,與冬至登臺望雲物以占吉凶,蓋同一意也。若謂余月皆候,則丑月陽氣未出地中,候之猶可;寅月以後,陽月已出地上,又何候乎?況午月以後,陽氣皆自上降下,又安有飛灰之理?然則謂十二月皆以律管候氣者非也,其為相傳之謬無疑矣。

鄭世子曰:候氣之說,六經不載,即鄒衍吹律生黍,京房吹律知姓,亦無吹灰之說。或謂始於蔡邕,然邕月令章句,但云律,率也,率公之管也,截竹為管謂之律。律者,清濁之率法也。聲之清濁,以律長短為制,亦為按月奏樂言也。前漢志言律甚詳,但云律呂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而已,初無吹灰之說。吹灰之說,其始於後漢乎?光武以讖興,命解經從讖,漢儒遵時制,不得不然也。隋唐以後,疏家遞相祖述,而遂為定論矣。按後漢、晉、隋志所載候氣之法,各有異同。既云以木為案,加律其上;又云埋之,上與地平;又云置於案上而以土埋之,上平於地。此置律有淺深高下,其說不一也。既云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氣至者灰去;又云以竹莩灰實律中,以羅⿰車韋復律口,氣至吹灰動⿰車韋,而有小動、大動、不動三說;又云灰飛沖素散出於外,而氣應有早晚,灰飛有多少。其說又不一也。總似道聽途說,而未嘗試驗耳。又如後齊信都芳,埋輪扇以測二十四氣,尤為虛誕。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儒家以格物窮理為要務,乃被無稽之辭欺惑千載而未能覺,則格物致知之學安在哉?(率音律,率之正體,約數也。)

律管

鄭世子曰:八音之內,當以竹音為首;竹音之內,當以律管為首。律管之為器,吹之以候氣,奏之以和聲。舜典所謂律和聲,月令所謂律中某之類,皆指律管而言。是知管即律,律即管,一物而二名也。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律者其道也,管者其器也。書曰下管鞉鼓,詩曰磬管將將,嘒嘒管聲,禮曰下管新宮,下而管象,與夫孤竹、孫竹、陰竹之管,皆是物也,然則先王雅樂,何嘗不用管哉?近代雅樂廢之何也?蓋由前儒不識管者,謂管如䔿而小,並兩而吹。疏引廣雅云:管長尺圍寸,八孔無底,或云六孔。此漢大予樂官之雙管,非古所謂管也。今按八孔雙管,聲如頭管,俚俗有之,不入雅樂,舊說非是。後儒不識管者,謂管除睪子外,長六寸余。此係教坊俗樂之頭管,亦非所謂管也。所謂管者無孔,凡有孔者非也。惟管端開豁口,壯如洞簫,形似洞門,俗名洞簫者以此。禮運載孔子之言曰: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據此明言管有十二,而世儒止知雙管頭管何哉?(鞉音桃。嘒音諱。睪音叫。)

按律呂精義,管制有三,即前縱黍斜黍橫黍之謂。依縱黍尺,黃鐘管長八寸一分,外徑四分零五毫,內徑二分八釐六亳,吹口廣一分四釐三亳。斜黍尺長九寸。橫黍尺長一尺。三制圍徑之數,及十二管詳數,具載本書,茲不備錄。

黃鐘生度

歷代尺度,皆本諸黃鐘而損益不同。有以黃鐘之長,均作九寸,而寸皆九分,此黃帝命伶倫始造律之尺也,是名古律尺,又名縱黍尺。選中式之秬黍,一黍之縱長,命為一分,九分為一寸,九寸共八十一分,是為一尺。有以黃鐘之長,均作十寸,而寸皆十分者,此舜同律度量衡之尺,至夏后氏而未嘗改,故名夏尺。傳曰夏禹十寸為尺,蓋指此尺也,又名古度尺,又名橫黍尺。選取中式之秬黍,一黍之橫廣,命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共計百分,是為一尺。有以黃鐘之長,均作四段,加出一段而為尺者,此商尺也。適當夏尺十二寸五分,傳曰成湯十二寸為尺,蓋指此尺也。有以黃鐘之長,均作五段,減去一段而為尺者,此周尺也。適當夏尺八寸,傳曰武王八寸為尺,蓋指此尺也。有以黃鐘之長,均作九寸,外加一寸為尺,此漢尺也。唐尺即成湯尺,而唐人用之,故又名唐尺。宋尺即黃帝尺,而宋人用之,故又名宋尺。上七代,尺共五種。縱黍之尺,黃帝尺也,宋尺也;橫黍之尺,夏尺也;斜黍之尺,漢尺也。互相考證,皆有補於律者。

蔡元定曰:周家十寸、八寸皆為尺。以十寸之尺起度,則十尺為丈,十丈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則八尺為尋,倍尋為常。說文曰:十寸為尺,八寸為咫。然則尺之與咫,二器之名也。今人但知八寸為咫,乃別是一物之名而非尺也。

禮記王制曰: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禮記王制,撰自漢文時。鄭世子曰:今以周尺,周字當作夏字。陳祥道曰:六尺四寸者,十寸之尺也。十寸尺之六尺四寸,乃八寸尺之八尺也。)小爾雅廣度篇曰:跬,一舉足也,倍跬謂之步。(跬音傀。)司馬法曰:六尺為步。

鄭世子曰:按唐虞及夏后氏之制步也,皆以夏尺六尺為步。商以夏尺一尺二寸五分為尺,故以五尺為步。周以夏尺八寸為尺,故以八尺為步。(置一尺二寸五分為實,五因,得六尺二寸五分。置八寸為實,八因,得六尺四寸。然則商之一步,乃夏尺六尺二寸五分;周之一步,乃夏尺六尺四寸也。)今工部收藏寶源局所鑄量地銅尺,五尺為步。今之五尺,乃夏尺之六尺四寸,周之八尺也。以夏尺八寸均作十寸,即周尺也,周尺最小。以夏尺一尺二寸五分均作十寸,即商尺也,商尺最大,即今木匠所用曲尺也。蓋自魯班家傳以至於唐,唐人謂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名營造尺,蓋此尺即殷湯尺也。去二寸,即夏禹之尺。夏禹之尺去二寸,即周武王之尺。是今一曲尺,包括三代之制,不待累黍而自明矣。且夫黃帝至於舜禹,歷世因仍,未嘗損益;惟殷周始改統易朔,而損益之道興焉。故又因此以知黃帝針經孔穴,舜同律度量衡,皆與夏尺同,而禹之身為度者,亦因夏尺而可想見也。

又曰:岐伯云八尺之士,與周禮云人長八尺相符,則是上自黃帝,下至成周,數千年間,人與尺度,未嘗有異,此蓋言魁偉丈夫之身,非眾人之度也,故黃帝問於伯高曰眾人之度長七尺五寸是也,外臺亦作七尺五寸,正與此同。梁陶弘景撰本草序錄,一用累黍之法,孫思邈從而用之,其書言尺則用夏家古尺,而又參諸司馬法六尺為步以互證之,其立意之精,豈尋常醫家者所及?但孫氏云夏尺古尺,即江淮吳越所用八寸小尺是也,當唐尺八寸。唐會要云:唐高祖武德四年,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蓋唐尺之八分也。夫一錢徑八分,十錢徑八寸,即孫氏所謂夏家古尺之一尺也。開元錢今固有之,以錢考尺,則尺可知矣。近世醫家,取同身寸法,其說一出,無復考古,幸孫氏之方及唐會要可證耳。眾人身度,當以黍尺七尺五寸為準,其如曹交之長,九尺為有餘,晏子之短,六尺為不足,二者折衷之,亦得七尺五寸,故孔子荀子,皆謂七尺之體為中人之率,黍尺七尺五寸,蓋今曲尺六尺也。素問、周禮所謂八尺者,黍尺八尺,比今曲尺六尺四寸也,其偉人之度歟?故素有八尺及七尺五寸二說。而庸俗弗曉古今尺度不同,乃謂古今人品有異,豈不謬哉?!

步法三種

夏尺六尺為步。(比營造尺五尺短二寸。)

商尺五尺為步。(即今營造尺。)

周尺八尺為步。(比營造尺五尺長一寸二分。)

今制三種尺

鈔尺即裁衣尺。(三尺是夏四尺,用四因三歸。)

銅尺即量地尺。(比裁衣尺短四分。)

曲尺即營造尺。(比裁衣尺短六分,即商湯尺。)

古制三種尺

商尺法天。(五尺為步,象天中數。)

夏尺法地。(六尺為步,象地中數。)

周尺法人。(八尺為步,以象綱常。)

黍法三種尺

(此下三尺,於營造尺減去二寸,是為真黃鐘。)

縱黍尺。(九黍為寸,計八十一分。軒轅氏尺,宋尺宗之。)

橫黍尺。(十黍為寸,計一百分。夏后氏尺,唐尺宗之。)

斜黍尺。(十黍為寸,九寸為尺。周景王尺,漢尺宗之。)

黃鐘生量

嘉量起於黃鐘律龠。前漢志曰:量本起於黃鐘之龠。龠者,黃鐘律之實也。(律龠,樂器也,尺寸之數與黃鐘同,容黍一千二百粒,是為半合。嘉量,量器也,其形圓,以銅為之,下有圓足曰臋,上有兩耳,量腹內徑一尺四寸一分四釐微強,高深一尺,臋內徑一尺,高深一寸,耳內徑二寸五分,高深四寸,俱厚一分,造用夏尺。量腹容二十豆,是為一鬴;臋容四升,是為一豆;耳容一十龠,是為一升。二圖具律呂全書。)嘉量為器,端直以應繩者,表裡上下,皆端直也;平正以應准者,內外中邊,皆平正也。後世好古之士,欲為此器者,八法之義,不可不知。八法者,律度量衡規矩繩准也。此器體圓應規,函方應矩,端直應繩,平正應准,容受應量,輕重應衡,聲音應律,八法具焉,是為嘉量矣。

五量所起

六十黍為圭。(舊云六十四黍,四字衍文,今刪之。)

四圭為撮。(三指撮之曰撮,五撮為一龠,一千二百黍也。)

十撮為合。(黃鐘律龠,容千二百黍,二龠為合也。)

十合為升。

十升為鬥。

(孫子算法,以六粟為圭,十圭為抄,十抄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此流俗之鄙談,非先王之法制,儒者所不道也。)

五量正數

(即黃帝所設也。周公嘉量、太公舊量並同。)

四豆為區。(四升曰豆。區為一斗六升,三百二十龠。區或作鏂。)

五區為釜。(八斗也。為一千六百龠。釜或作鬴,即所謂斛也。)

倍釜為庾。(十六斗也。庾或作斞,又作逾,又作籔。)

五庾為鍾。(八十斗也。)

倍鍾為秉。(一百六十斗也。)

陳氏三量

(此非周制,而與漢制頗同。)

五豆為區。(二斗也,比舊區多四升。)

五區為釜。(十斗也,比舊釜多二斗。)

十釜為鍾。(百斗也,比舊鐘多二十斗。)

我朝斛法

成化十五年奏准鑄成斛法,依寶源局量地尺,斛口外方一尺,內方九寸,斛底外方一尺六寸,內方一尺五寸,深一尺,厚三分,平秤一百斤。依古黍度尺,斛口外方一尺二寸八分,內方一尺一寸五分有奇,底外方二尺零五分,內方一尺九寸二分,深一尺二寸八分,厚四分。(鄭世子曰:按古人未嘗以五斗為斛,五斗為斛,蓋自唐宋始也。算法依寶源局尺量,置斛口內方九寸自乘,得八十一寸,置底一尺五寸自乘,得二百二十五寸,又以口底相乘,得一百三十五寸,三宗相併得四百四十一寸,三歸得一百四十七寸,以深一尺乘之,得一千四百七十寸,是為鐵斛五斗實積,倍之得二千九百四十寸,是兩鐵斛即十斗實積。然則今之斛法,非二千五百也。民間俗傳算術,多以二千五百為斛法者,疑術士之杜撰也。)

黃鐘生衡

衡曰平衡,謂欲得其平也。此器有小有大,總名曰衡,小者曰等,大者曰秤,古文作稱。(稱去聲。)

虞書曰律度量衡,言衡不言權;論語曰謹權量,言權不言衡。蓋權衡合德而相須為用,舉其一則可以互見矣。吳韋氏曰:衡有斤兩之數,生於黃鐘。黃鐘之管,容秬黍千二百粒,是為一龠,二龠為合,合重一兩,故律度量衡,於是乎生,而三代之制,權衡之起,信乎出於律矣。夫一龠所容千二百黍之重,是為半合,即古之半兩也;兩龠所容,三千四百黍之重,是為一合,即古之一兩也。然則一升之重為十兩,一斗之重為百兩,一斛之重為千兩矣。故一斤之重為一升六合,一均之重乃四斗八升,一石之重乃一斛九斗二升也。權量相合,未有得其量而不得其權者。今考羊頭山秬黍,以時制等子秤之,其中者百粒得二分五釐整,積至兩龠二千四百粒,秤重六錢。可見今之六錢為古一兩,今之六斤為古十斤,其餘可以類推,大率古之於今,乃五分之三耳,先儒以為三分之一非也。置今求古則用六歸,以古求今則用六因。求度量亦如之,但率法不同耳。度以八為率,今之八寸,即古之一尺;量以三為率,今之三斗,即古一斛;權以六為率,今之六錢,即古一兩也。凡度量衡,以今求古,皆置今為實而用歸,以古求今,皆置古為實而用因,則得之矣。

古今衡數不同

鄭世子曰:按淮南子謂十二粟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則一銖者,一百四十四粟也。漢志謂一千二百黍為十二銖,則一銖乃一百黍也。後漢志注又謂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銖,則一銖者亦惟百粟耳,更減淮南之數而不相合也。且漢制律度量衡,悉紛亂無紀。臣家有漢錢數十枚,凡若干種,每種雖度數分寸彷彿,而厚薄輕重不勻。以漢食貨志校之,彼志云:貨泉重五銖,貨布重二十五銖,大泉重十二銖,大布重二十四銖。臣以今時等子,將錢每種或十枚或五枚,總秤之以均其輕重,而用算法求之,合其一兩之數,則大泉合今三錢三分,貨泉合今三錢五分,貨布合今三錢七分,大布合今三錢八分,此皆漢時一兩之數,而率皆乖異,與宋呂大臨考古圖之說相同。大率漢之一兩,惟有今之三錢半強,是漢三兩為今之一兩強。其數與秬黍之法不同者,蓋因劉歆誤以秠黍為秬,故律、度、量、衡,四器皆失之小,其餘器皿,率多舛謬矣。又史言晉之秤兩,不與古同;梁陳依古秤;齊以古秤一斤八兩為一斤;後周玉秤四兩,當古秤四兩半;隋以古秤三斤為一斤;唐量衡與古校,皆三之一。然史文缺略,今不能的悉其數。唐孫真人千金方曰:古秤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十當作百,傳寫之誤。)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合今之六錢也。)十六兩為一斤,此則神農之秤也。吳人以二兩為一兩,隋人以三兩為一兩,今依四分為一兩秤為定。(此唐秤十斤,正合今之六斤。)此說足以破其惑。而肘後方鹿鳴山序云:古方藥品分兩,灸穴分寸,與今不類,為古今人體大小或異,血脈亦有差焉。此說非也,宋林億等千金方凡例曰無稽之言莫此為甚者是也。又如千金方所載藥升之制,上徑一寸,下徑六分,深八分。此升甚小,不知何代之量有如此者?又云半夏一升,秤重五兩。校之不同。即所云諸藥權量,大率類此,姑存其說,以見度量權衡長短大小輕重之不同耳。隋唐宋元之度量,校之累黍則失於長大;漢魏南北朝之度量,校之累黍則失於短小。宋儒論樂律者,率舍高而取下,論度量者,又舍大而取小,夫豈知適中之道哉?今選羊頭山秬黍中者一千二百粒,實於黃鐘之龠無欠無餘,以天平秤之,整有三錢,乃古半兩也。兩龠之黍,當天平六錢,為古一兩。然則古秤一斤,當天平九兩六錢,今之平秤一斤,是古一斤十兩,蓋三分兩之二也。今大明鈔尺七尺五寸,適合黍尺一丈;鐵斛三升二合,適合黍量一斗;平秤九斤,適合黍權一秤。(十五斤曰一秤。)雖不同而實同,雖不用而實用,妙理存乎其間,而人未之知也。臣若不累黍親驗,亦不信有如此之妙。後世為鐘律之學者,不可以其常用而忽之也。

五權所起

(五者,權之餘也。)

權起於黍。(黑色圓黍一粒之重起。)

十黍為累。(以今等子校之,重二釐半。)

十累為銖。(百黍也,重二分半。)

六銖為錙。(六百黍也,重一錢五分,出說文。)

四錙為兩。(黃鐘兩龠,二千四百黍也。)

五權正數

(五者,權之正也。)

十六兩為斤。(古量一升六合黍之重,為今秤九兩六錢。)

十斤為衡。(古量一斗六升黍之重,為今秤六斤。)

三衡為均。(古量四斗八升黍之重,為今秤十八斤。)

四均為石。(古量一石九斗二升黍之重,為今秤七十二斤。)

四石為鼓。(古量七石六斗八升黍之重,為今秤二百八十八斤。)

擬古天平法馬數

(十得今之六。)

一銖 一百黍之重。今之二分半。二銖、三銖以上,以遞而增。

十銖 一千黍之重。今之二錢五分。

十二銖 即黃鐘一龠,一千二百黍之重。古之半兩,今之三錢。

一兩 兩龠黍之重。今之六錢也。

八兩 十六龠黍之重。即古半斤,今之四兩八錢也。

一斤 三十二龠黍之重。今之九兩六錢也。

類經附翼卷三

求正錄

三焦包絡命門辨

(附子宮血室。)

客有問曰:三焦包絡命門者,醫者之要領,臟腑之大綱,或言其有狀,或言其無形,或言三焦包絡為表裡,或言三焦命門為表裡,或言五臟各一,惟腎有兩,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若此數者,弗能無疑,千載而下,議論不定。夫理無二致,豈容紛紛若是哉?果亦有歸一之義否?予曰:噫!醫道之始,始自軒岐,軒岐之旨,昭諸靈素,靈素之妙,精確無遺。凡其所論,必因理而發;凡其命名,必因形而生。故內經之文,字無苟言,句無空發。自後凡紹此統者,孰能外靈素之範圍?而今之所以紛紛者,不無其由,蓋自難經始也。難經述靈素而作,為諸家之最先,因其頗有謬誤,遂起後世之惑,三千年來,無敢違背,而後世之疑,莫可解救,請先悉三焦心包絡而次及其他焉。夫三焦者,五臟六腑之總司;包絡者,少陰君主之護衛也。而二十五難曰: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若謂表裡則是,謂無形則非。夫名從形立,若果有名無形,則內經之言為鑿空矣。其奈叔和啟玄而下,悉皆宗之,而直曰三焦無狀空有名。自二子不能辨,此後孰能再辨?及至徐遁、陳無擇,始創言三焦之形,云有脂膜如掌大,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中出,夾脊而上貫於腦。予因遍考兩經,在靈樞本輸篇曰:三焦者,中瀆之府,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本藏篇曰: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以及緩急直結六者各有所分。論勇篇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長衡直揚,三焦理橫。怯士者,目大而不減,陰陽相失,其焦理縱。決氣篇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營衛生會篇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又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為血,以奉生身,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水穀者,居於胃中,成糟粕,下大腸而成下焦。又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素問五臟別論曰: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六節藏象論曰: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其在心包絡,則靈樞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其臟堅固,邪弗能容,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凡此是皆經旨。夫既曰無形矣,何以有水道之出?又何以有厚薄緩急直結之分?又何以有曰縱曰橫之理?又何以如霧如漚如瀆及謂氣謂血之別?心主亦曰無形矣,則代心而受邪者在於心之包絡,使無其形,又當受之何所?即此經文,有無可見。夫難經者,為發明內經之難,故曰難經,而難經實出於內經。今內經詳其名狀,難經言其無形,將從難經之無乎?抑從內經之有乎?再若徐陳二子所言三焦之伏,指為腎下之脂膜,果若其然,則何以名為三?又何以分為上中下?又何以言其為府?此之為說,不知何所考據,更屬不經。客曰:心之包絡,於文於義,猶為可曉,而古今諸賢歷指其為裹心之膜,固無疑矣;至若三焦者,今既曰有形,又非徐陳之論,然則果為何物耶?曰:但以字義求之,則得之矣。夫所謂三者,象三才也,際上極下之謂也。所謂焦者,象火類也,色赤屬陽之謂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內至臟腑,無巨無名,無細無目,其於腔腹周圍上下全體,狀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著內一層,形色最赤,象如六合,總護諸陽,是非三焦而何?如五癃津液別論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固已顯然指肌肉之內,臟腑之外為三焦也。又如背腧篇曰: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豈非以軀體稱焦乎?惟虞天民曰:三焦者,指腔子而言,總曰三焦,其體有脂膜在腔子之內,包羅乎五臟六腑之外也。此說近之,第亦未明焦字之義,而脂膜之說,未免又添一層矣。至其相配表裡。則三焦為臟腑之外衛,心包絡為君主之外衛,猶夫帝闕之重城,故皆屬陽,均稱相火,而其脈絡原自相通,允為表裡。靈樞經脈篇曰:心主乎厥陰之脈,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手少陽之脈,散絡心包,合心主。素問血氣形志篇曰:手少陽與心主為表裡。此固甚明,無庸辨也。客曰:既三焦心主為表裡,何以復有命門三焦表裡之說?曰:三焦包絡為表裡,此內經一陰一陽之定耦,初無命門表裡之說,亦無命門之名。唯靈樞根結、衛氣及素問陰陽離合等篇云: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此蓋指太陽經穴終於睛明,睛明所夾之處,是為腦心,乃至命之處,故曰命門。此外並無左右腎之分,亦無右腎為命門之說,而命門之始,亦起於三十六難曰:腎有兩者,非皆腎也,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繫,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王叔和遂因之,而曰腎與命門俱出尺部。以致後世遂有命門表裡之配,而內經實所無也。客曰:內經既無命門,難經何以有之?而命門之解,終當何似?曰:難經諸篇,皆出內經,而此命門,或必有據。意者去古既遠,經文不無脫誤,誠有如七難滑氏之注云者。(滑氏注七難曰:首篇稱經言二字,考之靈素無所見,豈越人之時,別有所謂上古文字耶?將內經有之而後世脫簡耶?是不可知也。)唯是右腎為命門,男子以藏精,則左腎將藏何物乎?女子以系胞,則胞果何如而獨系右腎乎?此所以不能無疑也。予因歷考諸書,見黃庭經曰:上有黃庭下關元,後有幽闕前命門。又曰:閉塞命門似玉都,又曰:丹田之中精氣微,玉房之中神門戶。梁丘子注曰:男以藏精,女以約血,故曰門戶。又曰:關元之中,男子藏精之所。元陽子曰:命門者,下丹田精氣出飛之處也。是皆醫家所未言,而實足為斯發明者。又脈經曰:腎以膀胱合為腑,合於下焦,在關元后,左為腎,右為子戶。又曰:腎名胞門子戶,尺中腎脈也。此言右為子戶者,仍是右者為命門之說。細詳諸言,默有以會。夫所謂子戶者,即子宮也,即玉房之中也,俗名子腸,居直腸之前,膀胱之後,當關元氣海之間,男精女血,皆存乎此,而子由是生,故子宮者,實又男女之通稱也。道家以先天真一之炁藏乎此,為九還七返之基,故名之曰丹田。醫家以衝任之脈盛於此,則月事以時下,故名之曰血室。葉文叔曰:人受生之初,在胞胎之內,隨母呼吸,受氣而成,及乎生下,一點元靈之氣,聚於臍下,自為呼吸,氣之呼接乎天根,氣之吸接乎地根,凡人之生,唯氣為先,故又名為氣海。然而名雖不同,而實則一子宮耳。子宮之下有一門,其在女者,可以手探而得,俗人名為產門;其在男者,於精泄之時,自有關闌知覺。請問此為何處?客曰:得非此即命門耶?曰:然也。請為再悉其解。夫身形未生之初,父母交會之際,男之施由此門而出,女之攝由此門而入,及胎元既足復由此出,其出其入,皆由此門,謂非先天立命之門戶乎?及乎既生,則三焦精炁,皆藏乎此。故金丹大要曰:炁聚則精盈,精盈則炁盛。梁丘子曰:人生繫命於精。珠玉集曰:水是三才之祖,精為元炁之根。然則精去則炁去,炁去則命去,其固其去,皆由此門,謂非後天立命之門戶乎?再閱四十四難有七衝門者,皆指出入之處而言。故凡出入之所,皆謂之門。而此一門者,最為巨會,焉得無名?此非命門,更屬何所?既知此處為命門,則男之藏精,女之系胞,皆有歸著,而千古之疑,可頓釋矣。客曰:若夫然,則命門既非右腎,而又曰子宮,是又別為一腑矣,所配何經?脈居何部?曰:十二經之表裡,陰陽固已配定,若以命門而再配一經,是腎臟唯一而經居其兩,必無是理。且夫命門者,子宮之門戶也;子宮者,腎臟藏精之府也;腎臟者,主先天真一之炁,北門鎖鑰之司也。而其所以為鎖鑰者,正賴命門之閉固,蓄坎中之真陽,以為一身生化之原也。此命門與腎,本同一氣。道經謂此當上下左右之中,其位象極,名為丹田。夫丹者奇也,故統於北方天一之臟,而其外腧命門一穴,正是督脈十四椎中,是命門原屬於腎,非又別為一腑也。三十九難亦曰:命門其氣與腎通。則亦不離乎腎耳。唯是五臟各一,獨腎有二,既有其二,象不無殊。譬以耳目一也,而左明於右;手足一也,而右強於左。故北方之神有蛇武,蛇主陽而武主陰;兩尺之脈分左右,左主水而右主火。夫左陽右陰,理之常也,而此曰左水右火,又何為然?蓋腎屬子中,氣應冬至,當陰陽中分之位,自冬至之後,天左旋而時為春,斗杓建於析木,日月右行合在亥,辰次會於娵訾,是陽進一月,則會退一宮,而太陽漸行於右,人亦應之,故水位之右為火也。且人之四體,本以應地,地之剛在西北,亦當右尺為陽,理宜然者。故脈經以腎臟之脈配兩尺,但當曰左尺主腎中之真陰,右尺主腎中之真陽。而命門為陽氣之根,故隨三焦相火之脈,同見於右尺則可;若謂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則不可也。雖然,若分而言之,則左屬水,右屬火,而命門當附於右尺;合而言之,則命門象極,為消長之樞紐,左主升而右主降,前主陰而後主陽。故水象外暗而內明,坎卦內奇而外偶。腎兩者,坎外之偶也;命門一者,坎中之奇也。一以統兩,兩以包一。是命門總主乎兩腎,而兩腎皆屬於命門。故命門者,為水大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若命門虧損,則五臟六腑皆失所恃,而陰陽病變無所不至。其為故也,正以天地發生之道,終始於下;萬物盛衰之理,盈虛在根。故許學士獨知補腎,薛立齋每重命門,二賢高見,迥出常人,蓋得於王太僕所謂壯水之主,益火之原也。此誠性命之大本,醫不知此,尚何足云?故予為申明,用廣其義。即此篇前後諸論,雖多臆見,然悉揣經意,非敢妄言,凡我同心,幸為裁正。

大寶論

為人不可不知醫,以命為重也,而命之所繫,惟陰與陽,不識陰陽,焉知醫理?此陰陽之不可不論也。夫陰陽之體,曰乾與坤;陰陽之用,曰水與火;陰陽之化,曰形與氣。以生殺言,則陽主生,陰主殺;以寒熱言,則熱為陽,寒為陰。若其生化之機,則陽先陰後,陽施陰受。先天因氣以化形,陽生陰也;後天因形以化氣,陰生陽也。形即精也,精即水也;神即氣也,氣即火也。陰陽二氣,最不宜偏,不偏則氣和而生物,偏則氣乖而殺物。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此先王憫生民之夭厄,因創明醫道,以垂惠萬世者,在教人以察陰陽、保生氣而已也。故內經於陰陽之理,惟恐人之不明,而切切諄諄,言之再四。奈何後學,猶未能明,余請先言其二,而後言其一。夫二者陰也,後天之形也;一者陽也,先天之氣也。神由氣化,而氣本乎天,所以發生吾身者,即真陽之氣也;形以精成,而精生於氣,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陰之氣也。觀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而後天癸至,男子二八而後天癸至。非若陰生在後而陰成之難乎?又陰陽應象大論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非若陰衰在前而陰雕之易乎?所謂陰者,即吾之精而造吾之形也。夫無形則無患,有形必有毀。故人生全盛之數,惟二八之後,以至四旬之外,前後止二十餘年而形體漸衰矣,此誠陰虛之象也。由此觀之,即謂之陽道實、陰道虛若無不可。故丹溪引日月之盈虧,以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而立補陰、大補等丸,以黃柏、知母為神丹,家傳戶用,其害孰甚?殊不知天癸之未至,本由乎氣;而陰氣之自半,亦由乎氣。是形雖在陰,而氣則仍從陽也。此死生之機,不可不辨。余所謂先言其二者,即此是也。何謂其一?一即陽也,陽之為義大矣。夫陰以陽為主,所關於造化之原,而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何以見之?姑舉其最要者,有三義焉:一曰形氣之辨,二曰寒熱之辨,三曰水火之辨。夫形氣者,陽化氣,陰成形,是形本屬陰,而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者,陽氣也;五官五臟之神明不測者,陽氣也。及其既死,則身冷如冰,靈覺盡滅,形固存而氣則去,此以陽脫在前,而陰留在後,是形氣陰陽之辨也,非陰多於陽乎?二曰寒熱者,熱為陽,寒為陰;春夏之暖為陽,秋冬之冷為陰。當長夏之暑,萬國如爐,其時也,凡草木昆蟲,鹹苦煎炙;然愈熱則愈繁,不熱則不盛。及乎一夕風霜,即僵枯遍野。是熱能生物,而過熱者惟病;寒無生意,而過寒則伐盡。然則熱無傷而寒可畏,此寒熱陰陽之辨也,非寒強於熱乎?三曰水火者,水為陰,火為陽也。造化之權,全在水火,而水火之象有四,則日為太陽,火為少陽,水為太陰,月為少陰,此四象之真形而人所未達也。余言未竟,適一耽醫之客過余者,聞而異之曰:月本太陰,火豈少陽?古無是說,何據云然?亦有所謂乎?曰:陽主乎外,陰主乎內,此陰陽之定位也;陽中無太陰,陰中無太陽,此陰陽之專主也。日麗乎天,此陽中之陽也,非太陽乎?月之在天,陽中之陰也,非少陰乎?水行於地,陰中之陰也,非太陰乎?火之在地,陰中之陽也,非少陽乎?此等大義,誠丹溪所未知,故引日月盈虧,以證陰陽虛實。亦焉知水大於月,獨不慮陽之不足、陰之太過乎?客曰:陰陽太少之說,固若有理;至於水大於月,便是陰之有餘,則凡天下之火不少也,陽豈獨在於日乎?曰:是更有妙理存也。夫陰陽之性,太者氣剛,故日不可滅,水不可竭,此日為火之本,水為月之根也;少者氣柔,故火有時息,月有時缺,此火是日之餘,月是水之餘也。惟其不滅者,方為真火;而時作時止者,豈即元陽? 故惟真陽之火,乃能生物;而燎原之凡火,但能焦物病物。未聞有以烘炙而生物者,是安可以火喻日也?客曰:若如此言,則水誠太陰矣;然何以雲天一生水?水非陽乎?又何以雲水能生萬物,水非生氣乎?曰:此問更妙。夫天一者,天之一也,一即陽也,無一則止於六耳。故水之生物者,賴此一也;水之化氣者,亦賴此一也。不觀乎春夏之水,土得之而能生能長者,非有此一乎?秋冬之水,土得之而不生不長者,非無此一乎?不惟不生而自且為凍,是水亦死矣。可見水之所以生,水之所以行,孰非陽氣所主?此水中有陽耳,非水即為陽也。客曰:然則生化之權,皆由陽氣,彼言陽有餘者,誠非謬也,而子反慮其不足,非過慮乎?曰:余為此論,正為此耳。惟恐人之不悟,故首言形氣,次言寒熱,此言水火,總欲辨明陽非有餘,不可不顧之義。夫陽主生,陰主殺。凡陽氣不充,則生意不廣,而況於無陽乎?故陽惟畏其衰,陰惟畏其盛,非陰能自盛也,陽衰則陰盛矣。凡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試以太陽證之,可得其象。夫日行南陸,在時為冬,斯時也,非無日也,第稍遠耳,便見嚴寒難御之若此,萬物凋零之若此。然則天地之和者,惟此日也;萬物之生者,亦惟此日也。設無此日,則天地雖大,一寒質耳,豈非六合盡冰壺,乾坤皆地獄乎?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陽衰者,即亡陽之漸也;恃強者,即致衰之兆也。可不畏哉!故伏羲作易,首制一爻,此立元陽之祖也。文王衍易,凡六十四卦,皆以陽喻君子,陰喻小人,此明陽氣之德也。乾之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此言元貫四德,陽為發育之首也。坤之初六曰:履霜堅冰至。此慮陰之漸長,防其有妨化育也。大有之彖曰:大有元亨,火在天上。此言陽德之亨,無所不照也。繫辭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此切重生生之本也。內經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此言陰之所恃者,惟陽為主也。又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此言天之運,人之命,元元根本,總在太陽無兩也。凡此經訓,蓋自伏羲、黃帝、文王、岐伯、周公、孔子,六大聖人,千古相傳,若出一口,豈果余之私慮哉?由此言之,可見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曰;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孰謂陽常有餘,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陽氣,欲保生者,可如是乎?客曰:至哉!余得聞所生之自矣。然既有其道,豈無其法,欲固此陽,計從安出?曰:但知根本,即其要也。曰:何為根本?曰:命門是也。曰:余聞土生萬物,故脾胃為五臟六腑之本;子言命門,余未解也。曰:不觀人之初生,生由臍帶,臍接丹田,是為氣海,即命門也。所謂命門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後天之我生者,由此而栽也。夫生之門即死之戶,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繫於此者,以其為生氣之源,而氣強則強,氣衰則病,此雖至陰之地,而實元陽之宅。若彼脾胃者,乃後天水穀之本,猶屬元陽之子耳。子欲知醫,其母忽此所生之母焉。言難盡意,請再著真陰論以悉之何如?客忻然曰:願再聞其義。

真陰論

凡物之死生,本由陽氣;顧今人之病陰虛者十常八九,又何謂哉?不知此一陰字,正陽氣之根也。蓋陰不可以無陽,非氣無以生形也;陽不可以無陰,非形無以載氣也。故物之生也生於陽,物之成也成於陰,此所謂元陰元陽,亦曰真精真氣也。前篇言陰陽之生殺者,以寒熱言其性用也;此篇言陰陽之生成者,以氣質言其形體也。性用操消長之權,形體系存亡之本。欲知所以死生者,須察乎陽,察陽者,察其衰與不衰;欲知所以存亡者,須察乎陰,察陰者,察其壞與不壞,此保生之要法也。稽之前輩,殊有誤者,不識真陰面目,每多矯強立言。自河間主火之說行,而丹溪以寒苦為補陰,舉世宗之,莫能禁止。揆厥所由,蓋以熱證明顯,人多易見,寒證隱微,人多不知,而且於虛火實火之間,尤為難辨。亦孰知實熱為病者,十中不過三四;虛火為病者,十中嘗見六七。夫實熱者,凡火也,凡火之盛,元氣本無所傷,故可以苦寒折之,信手任心,何難之有?然當熱去即止,不可過用,過則必傷元氣,況可誤從為火乎?虛火者,真陰之虧也,真陰不足,又豈苦劣難堪之物,所能填補?矧沉寒之性,絕無生意,非惟不能補陰,抑且善敗真火,若屢用之,多令人精寒無子,且未有不暗損壽元者;第陰性柔緩,而因循玩用,弗之覺耳。嘗見多壽之人,無不慎節生冷,所以得全陽氣;即有老人,亦喜涼者,正以元陽本足,故能受寒,非寒涼之壽之也。由此觀之,足徵余言之非謬矣。蓋自余有知以來,目睹苦寒之害人者,已不可勝紀。此非時醫之誤,實二子傳之而然,先王仁受之德,遭敝於此,使劉朱之言不息,則軒岐之澤不彰,是誠斯道之大魔,亦生民之厄運也。夫成德掩瑕,豈非君子,余獨何心,敢議先輩。蓋恐爭之不力,終使後人猶豫,長夢不醒,貽害彌深。顧余之念,但知有軒岐,而不知有諸子;但知有好生,而不知有避諱,此言之不容已也。然言之不明,孰若無言,余請詳言真陰之象、真陰之臟、真陰之用、真陰之病、真陰之治,以悉其義。所謂真陰之象者,猶家宅也,猶器具也,猶妻妾也。所貴乎家宅者,所以蓄財也,無家宅則財必散矣;所貴乎器具者,所以保物也,無器具則物必毀矣;所貴乎妻妾者,所以助夫也,無妻妾則夫必蕩矣。此陰以陽為主,陽以陰為根也。經曰:五臟者,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非以精為真陰乎?又曰: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非以形為真陰乎?觀形質之壞與不壞,即真陰之傷與不傷,此真陰之象,不可不察也。所謂真陰之臟者,凡五臟五液,各有所主,是五臟本皆屬陰也;然經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液皆歸乎精,而五精皆統乎腎,腎有精室,是曰命門,為天一所居,即真陰之腑。精藏於此,精即陰中之水也;氣化於此,氣即陰中之火也。命門居兩腎之中,即人身之太極,由太極以生兩儀,而水火具焉,消長系焉,故為受生之初,為性命之本。欲治真陰而捨命門,非其治也,此真陰之臟,不可不察也。所謂真陰之用者,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精。五液充,則形體賴而強壯;五氣治,則營衛賴以和調。此命門之水火,即十二臟之化源。故心賴之,則君主以明;肺賴之,則治節以行;脾胃賴之,濟倉廩之富;肝膽賴之,資謀慮之本;膀胱賴之,則三焦氣化;大小腸賴之,則傳導自分。此雖云腎臟之伎巧,而實皆真陰之用,不可不察也。所謂真陰之病者,凡陰氣本無有餘,陰病惟皆不足。即如陰勝於下者,原非陰盛,以命門之火衰也;陽勝於標者,原非陽盛,以命門之水虧也。水虧其源,則陰虛之病疊出;火衰其本,則陽虛之證迭生。如戴陽者,面赤如朱;格陽者,外熱如火。或口渴咽焦,每引水以自救;或躁擾狂越,每欲臥於泥中。或五心煩熱而消癉骨蒸,或二便秘結而溺漿如汁。或為吐血衄血,或為咳嗽遺精。或斑黃無汗者,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風瘛瘲者,以精血之敗傷。凡此之類,有屬無根之焰,有因火不歸原,是皆陰不足以配陽,病在陰中之水也。又如火虧於下,則陽衰於上,或為神氣之昏沉,或為動履之困倦,其有頭目眩暈而七竅偏廢者,有咽喉哽咽而嘔惡氣短者,皆上焦之陽虛也;有飲食不化而吞酸反胃者,有痞滿隔塞而水泛為痰者,皆中焦之陽虛也;有清濁不分而腸鳴滑泄者,有陽痿精寒而臍腹多痛者,皆下焦之陽虛也。又或畏寒洒洒者,以火臟之陽虛,不能禦寒也;或肌肉臌脹者,以土臟之陽虛,不能制水也;或拘攣痛痹者,以木臟之陽虛,不能營筋也;或寒嗽虛喘,身涼自汗者,以金臟之陽虛,不能保肺也;或精遺血泄,二便失禁,腰脊如折,骨痛之極者,以水臟之陽虛,精髓內竭也。凡此之類,或以陰強之反克,或由元氣之被傷,皆陽不足以勝陰,病在陰中之火也。王太僕曰: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無火無水,皆在命門,總曰陰虛之病,不可不察也。所謂真陰之治者,凡亂有所由起,病有所由生,故治病必當求本。蓋五臟之本,本在命門,神氣之本,本在元精,此即真陰之謂也。王太僕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正此謂也。許學士曰:補脾不如補腎。亦此謂也。近惟我明薛立齋,獨得其妙,而常用仲景八味丸,即益火之劑也;錢氏六味丸,即壯水之劑也。每以濟人,多收奇效,誠然善矣;第真陰既虛,則不宜再泄,二方俱用茯苓澤瀉,滲利太過,即仲景金匱,亦為利水而設,雖曰於大補之中,加此何害,然未免減去補力,而奏功為難矣。使或陰氣雖弱,未至大傷,或臟氣微滯,而兼痰濕水邪者,則正宜用此;若精氣大損,年力俱衰,真陰內乏,虛痰假火等證,即從純補,猶嫌不足,若加滲利,如實漏卮矣。故當察微甚緩急,而用隨其人,斯為盡善。余及中年,方悟補陰之理,因推廣其義,用六味之意,而不用六味之方,活人應手之效,真有不能盡述者。夫病變非一,何獨重陰?有弗達者,必哂為謬,姑再陳之,以見其略。如寒邪中人,本為表證,而汗液之化,必由乎陰也;中風為病,身多偏枯,而筋脈之敗,必由乎陰也。虛勞生火,非壯水何以救其燎原?瀉泄正陰,非補腎何以固其門戶?臌脹由乎水邪,主水者須求水臟;關格本乎陰虛,欲強陰舍陰不可。此數者,乃疾病中最大之綱領,明者覺之,可因斯而三反矣。故治水治火,皆從腎氣,此正重在命門,而陽以陰為基也。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夫雄動而作,雌靜而守,然動必歸靜,雄必歸雌,此雄之不可不知,雌之不可不守也。邵子曰:三月春光留不住,春歸春意難分付。凡言歸者必歸家,為問春家在何處?夫陽春有腳,能去能來,識其所歸,則可藏可留,而長春在我矣。此二子之教我,真我之大宗師也。人能知雄之有雌,春之有家,則知真陰之為義矣。余因制二歸丸方,願與知本知音者共之。

左歸丸 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溉營衛,漸至衰羸,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勞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乾,或腰痠腿軟。凡精髓內竭,津液枯涸等證,俱速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此方主之。

大杯熟地(八兩。) 山藥(炒,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龜膠(切碎炒珠,四兩。)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 鹿角膠(敲碎炒珠,二兩。) 菟絲子(制熟,三兩。) 枸杞子(三兩。)

上先將熟地杵膏,加煉蜜和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滾白湯送下百餘丸。

如真陰失守,虛火炎上者,宜用純陰至靜之荊,於本方去枸杞、鹿膠,加女貞子三兩,麥門冬三兩。若火爍肺金,乾枯多嗽者,仍加百合三兩。如夜熱骨蒸,加地骨皮三兩。小水不利,加茯苓三兩。

如大便燥澀,去菟絲,加肉蓯蓉酒洗三兩。

如血虛有滯者,於本方加當歸四兩。

凡五液皆主於腎,故凡屬陰分之藥,亦無不皆能走腎,有謂必須引導者,皆見之不明耳。

右歸丸 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反胃隔塞,或怯寒畏冷,或臍腹多痛,或大便不實,瀉利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以寒侵溪谷,而為肢節痹痛,或以寒在下焦,而為水邪浮腫。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寧,或四體不收,或眼見邪魔,或陽衰無子等證,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腎之元陽,此方主之。

大懷熟地(八兩。) 山藥(炒,四兩。) 山茱萸(微炒,三兩。) 枸杞(微炒,四兩。) 鹿角膠(炒珠,四兩。) 菟絲子(制熟,四兩。) 杜仲(淡薑湯炒,四兩。) 當歸(三兩,便溏者勿用之。) 大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六兩,因人而用。) 肉桂(自二兩漸可加至四兩,因人而用。)

上丸法如前,或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則效速更妙。

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以為之主,或二三兩,或五六兩,隨人虛實以為增減。蓋人參之功,隨陽藥則入陽分,隨陰藥則入陰分。故欲補命門之陽,非此不能速效。

如陽虛精滑,或帶濁便溏,加補骨脂酒炒三兩。或飧泄、腎泄不止,仍加肉豆蔻,用麵炒去油三兩。

如嘔惡吞酸,可加乾薑三兩。

如腹痛不止,可加吳茱萸二兩,湯泡三次炒用。

製附子法,擇大附子重兩許者,半斤可得制淨附子六兩,先用大甘草四兩,煎濃湯,浸附子至二三日,剝去薄皮,切四塊,又浸一日,俟其極透,取起少涼即切為片,用微火徐炒,至七分熟意,即可用矣;若炒至太過,恐全失其性。

左歸飲 此壯水之劑也,凡命門之陰衰陽勝者,宜用此飲加減主之。

熟地(自二三錢可加至一二兩,隨輕重用之。) 山藥(二錢。) 山茱萸(一二錢,畏酸者少用之。) 炙甘草(一錢,妙在此味。) 枸杞(二錢,相火盛者去之。) 茯苓(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如肺熱而煩者,可加麥門冬二錢。

如肺熱多嗽者,可加百合二錢。

如血少者,可加當歸二錢。血滯而熱者,可加丹皮二錢。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二錢。

如血熱妄動者,可加生地二三錢。

如脾熱易飢者,及多汗傷陰者,可加芍藥二錢。

如心熱多躁者,可加玄參二錢。

如腎熱骨蒸者,可加地骨皮二錢。

如津枯熱渴者,可加天花粉二錢。

如上實下虛者,可加牛膝二錢以導之。

右歸飲 此益火之劑也,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宜用此飲加減主之。

大懷熟地(用法如前。) 山藥(炒,二錢。) 山茱萸肉(一錢五分,凡吞酸畏酸者,當少用之。) 炙甘草(一錢。) 枸杞(二錢。) 杜仲(薑湯炒,二錢。) 肉桂(自一錢用至二錢。) 製附子(隨宜用之,至三錢止。)

水二鍾,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如氣虛血脫,或厥或昏,或汗或運,或虛狂,或短氣者,可加人參,自一二錢以至一二兩。

如火衰不能生土,而或為嘔惡,或為吞酸者,可加炮姜一二三錢。

如陽衰中寒而泄瀉不止,腹痛無休,所用製附子,自一錢以至二三錢,亦須人參兼用,或再加肉豆蔻二錢。

如小腹疼痛,加至桂附仍不止者,再加吳茱萸一錢許以佐之。

如淋遺白帶,臍腹疼痛者,加補骨脂一二錢炒熟搗碎用。

如血凝血少者,可加當歸二三錢。

十二臟脈候部位論

脈為四診之一,所關最切,兼之俗弊,每多諱其因,隱其色,不出一聲,單用脈以試醫之高下,此雖病家之自誤,然醫當此際,苟脈理甚明,不得聲色病緣之相合,尚恐其有逆順真假、脈證相反之誤,而矧夫並經絡部位之俱錯,其誤又當何如?!此脈理之不明,而醫之所以矇昧至今者,是皆誤於宋之高陽生。雖高陽生附以己見而著為脈訣,若其臟腑所配部位,則實本於西晉之脈經。云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是也,與手太陽為表裡,以小腸合為腑,合於上焦。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與手陽明為表裡,以大腸合為腑,合於上焦。以致高陽生遂有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之說,竟將心主、三焦之一合,謂其無形而俱遺之。若此兩經者,內經顯然有大經絡,豈有有經絡而無脈者?亦豈有大小腸位居極下,而脈見於兩寸至高之地者?自戴同甫而下,既已歷言其非,然未免甲此乙彼,向無歸一之論,學者何所宗據?今遵內經本文,參之以理,酌定部位,庶無差謬。然經文雖無五行所屬之分,而後世諸賢以左尺為水,生左關木,木生左寸火,君火類從於右尺而為相火,火生右關土,土生右寸金而止,甚屬有理。今既有此五行之分,則小腸在下,當候於右尺,所以從火也;大腸在下,當候於左尺,以金從水也。正合母隱子胎之義。三焦雖當候於上中下,然靈樞本藏篇曰:腎合三焦膀胱。今腎脈候於兩尺,是三焦亦當候於尺。且三焦為五臟六腑之總司,腎為五臟六腑之根本,故靈樞論疾診尺篇,獨取尺脈以定人之病形,其義蓋亦在此。但膀胱屬水,故候於左;三焦屬火,故候於右。若心主之脈,正當候於左寸,蓋以膈膜之上,獨惟心肺兩臟居之,而心包為護心之膜,附於膈上,故脈當候於左寸。至若命門者,為腎之所屬,故脈候當隨於腎。腎一也,而何以候於兩尺?腎中之元陰,當候於左尺;腎中之元陽,當候於右尺。陰宜靜,故左嫌浮豁;陽畏衰,故右嫌細微。然命門之氣,以陽為主,故當附候於右尺,以察其衰旺甚驗。部位若此,似不可易。合而觀之,則左寸心臟之火,通於右尺小腸命門之火,自右尺火土相生而上右寸;右寸肺臟之金,通於左尺大腸之金,自左尺金水相生而上左寸。左右上下,終始無端,正合十二經流注循環之妙,而診候庶無差也。故內經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味此經文,則左右上下之序,自不可紊,無待於辯;惟是六腑之候,雖無明訓,而但以上下陰陽之義測之,則已暗藏之矣。習醫立訓者,不本內經之意,吾知其皆杜撰鑿空耳,觀者其詳辨焉。

類經附冀卷四

附針灸諸賦

天元太乙歌

先師秘傳神應經,太乙通玄法最靈。句句言辭多妙典,萬兩黃金學也輕。切切不忘多效驗,治病如神記在心。口內將針多溫暖,更觀患者審浮沉。陰病用陽陽用陰,分明更取陰陽神。虛則宜補實宜瀉,氣應針時病絕根。氣至如擺獨龍尾,未至停針宜待氣。凡用行針先得訣,席弘玄妙分明說。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針列缺。列缺頭疼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耳聾氣閉喘填胸,欲愈須尋三里中。手攣腳痹疼難忍,合谷仍須瀉太衝。曲池主手不如意,合谷針時宜仔細。心疼手顫少海間,欲要除根刺陰市。若是傷寒兩耳聾,耳門聽會疾如風。五般肘痛針尺澤,冷淵一刺有神功。手三里兮足三里,食痞氣塊兼能治。鳩尾獨治五般癇,若刺湧泉人不死。大凡痃痞最宜針,穴法須從著意尋。以手按痃無轉動,隨深隨淺向中心。胃中有積取璇璣,三里功深人不知。陰陵泉主胸中滿,若刺承山飲食宜。大椎若連長強取,小腸氣滿可立愈。氣衝妙手要推尋,管取神針人見許。委中穴主腰疼痛,足膝腫時尋至陰。乾溼風毒並滯氣,玄機如此義尤深。氣攻腰痛不能立,橫骨大都宜救急。留血攻注若醫遲,變為風證從此得。氣海偏能治五淋,補從三里效如神。冷熱兩般皆治得,便濁痼疾可除根。期門穴主傷寒患,七日過經猶未汗。但於乳下雙肋間,刺入四分人得健。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分明三里穴。若能補瀉五會中,切莫逢人容易說。牙風頭痛何所調?二間妙穴莫能逃。更有三間神妙處,能祛肩背感風勞。合谷下針順流注,脾內迎隨使氣朝。冷病還須針合谷,又宜腳下瀉陰交。背脊俱疼針肩井,不瀉三里令人悶。兩臂並髀俱疼痛,金針一刺如神聖。腳疼膝痛委中宜,更兼攣急鋒針施。陰陵泉穴如尋得,健步輕行疾似飛。腰腹脹滿治何難?三里腨肚針承山。更向太衝行補瀉,指頭麻木一時安。頭痛轉筋魚腹肚,背疽便毒相殘苦。再有妙穴陽陵泉,腿疼筋急如神取。腸中疼痛陰陵調,耳內蟬鳴聽會招。更尋妙穴太谿是,此中行瀉最為高。腹脹浮沉瀉水分,喘粗三里亦須針。更從膝下尋陰谷,小便淋漓腫自平。環跳能除腿股風,冷風膝痹瘧皆同。最好風池尋的穴,間使相隨始見功。傷寒一日調風府,少陽二穴風池取。三五七日病過經,依此針之無不應。心疼嘔吐上脘宜,豐隆兩穴更無疑。蛔蟲並出傷寒病,金針直刺顯明醫。男子痃癖取少商,女人血氣陰交當。虛汗盜汗須宜補,委中妙穴可傳揚。項強腫痛屈伸難,體重還兼腰背癱。束骨更加三里刺,教君頃刻便開顏。脊因閃挫腰難轉,舉動多艱行履顫。遊風偏體生虛浮,復溜一刺人忻羨。久患腰疼背胛勞,但尋中渚穴中調。行針著意須尋覓,管取從今見識高。腰背連臍痛不休,手中三里穴堪求。神針未出急須瀉,得氣之時不用留。小腹便澼最難醫,間使針連氣海宜。中極也同三里刺,須明補瀉察毫釐。

玉龍賦

(相傳扁鵲所撰,蓋後人託名為之者。)

夫博參以為約,要輯簡而舍繁。總玉龍以成賦,信金針而獲安。原夫卒暴中風,頂門百會;連延腳氣,里絕三交。頭風鼻淵,上星可取;耳聾腮腫,聽會偏高。攢竹頭維,治目疼頭痛;乳根俞府,療氣嗽痰哮。風市陰市,驅腿腳之乏力;陰陵陽陵,除膝腫之難熬。膏肓補虛損,大敦除疝氣。痔漏須尋太白,痎瘧當求間使。天井醫瘰癧癮疹,神門治癲癇失意。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尫羸喘促,璇璣氣海當知。期門大敦,能治堅痃疝氣;勞宮大陵,可療心悶瘡痍。心悸虛煩刺三里,時疫痎瘧尋後谿。絕骨三里陰交,腳氣宜此;睛明太陽魚尾,目證宜之。老者便多,命門兼腎俞著艾;婦人乳腫,少澤於太陽可推。身柱蠲嗽,能除膂痛;至陽卻疸,善治神疲。長強承山,灸痔最妙;豐隆肺俞,痰嗽稱奇。風門主傷冒寒邪之嗽,天樞理感患脾泄之危。風池絕骨,而療乎傴僂;人中曲池,可治其痿僕。期門刺傷寒未解,經不再傳;鳩尾針癇癲已發,慎其妄施。陰交水分三里,鼓脹宜刺;商丘解谿丘墟,腳氣堪追。尺澤理筋急之不用,腕骨療手腕之難移。肩脊痛兮,五樞兼於背縫;肘攣疼兮,尺澤合於曲池。風濕摶於兩肩,肩髃可療;壅熱盛於三焦,關衝最宜。手臂脛腫,中渚液門要辨;脾虛黃疸,腕骨中腕何疑?傷寒無汗,攻復溜宜瀉;傷寒有汗,取合谷當隨。欲調飽滿之氣逆,三里可勝;要起六脈之沉匿,復溜稱奇。照海支溝,通大便之秘;內庭臨泣,理小腹之䐜。天突膻中,喘嗽者當覓;地倉頰車,口喎者宜尋。迎香攻鼻窒為最,肩井除臂痛難擎。二間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愈;百勞止虛汗,通里療心驚而即寧。大小骨空,治眼爛能止冷淚;左右太陽,除血翳兩目不明。心俞腎俞,治腰痛腎虛之夢遺;人中委中,除腰脊閃痛之難制。太谿崑崙申脈,最療足腫之迍;湧泉關元豐隆,為治屍勞之例。印堂可治驚搐,神庭專理頭風。大陵人中頻瀉,口氣全去;帶脈關元多灸,腎敗堪攻。腳腿重疼,針髖骨膝眼;行步艱楚,灸三里中封。取內關於照海,醫腹疼之塊;搐迎香於鼻內,消眼熱之紅。肚疼結閉,大陵合外關於支溝;腿風濕痛,居窌兼環跳於委中。上脘中脘,治九種之心痛;赤帶白帶,求中極之異同。又若心虛熱壅,少衝明其濟奪;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實虛。慕心傳之玄秘,究手法之疾徐。或值挫閃,疼痛之不定;此為難擬,俞穴之莫拘。輯管見以便讀,幸高明無哂諸。

標幽賦

(針經指南,竇漢卿撰)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原夫起自中焦,水下初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正側偃伏,氣血有六百餘候。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在腹而胸走手。要識迎隨,須明逆順。況乎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血俱多者陽明之位。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熱為疾留;未至也,據虛實而誘氣。氣之至也,如魚吞釣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氣至速而效速,氣至遲而不治。觀夫九針之法,毫釐最微。七星可應,眾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定刺象木,或邪或正;口藏養火,進陽補羸。循機捫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擬於毫髮,同貫多岐。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實虛。拘攣閉塞,追八邪而去矣;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未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腳處,取血氣為主意;下手處,認水火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陽蹺陽維並督脈,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蹺陰維任沖帶,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二陵二蹺二支,似續而交五太;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列兩支。取穴之法,須明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或屈伸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部郄膕之間,動脈相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察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徑。豈不聞臟腑病,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滯,索原別交會之道。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十二經脈之原,始知要妙。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乎手指;速效之功,要支正而辨得本經。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導,頭有疾而腳上針。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浮沉而見臟腑之寒溫。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臟口內而欲針溫,目勿外視,手如握虎;心無私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椎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時日之旺衰。伏如橫弩,應若發機。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蹺陰維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准處,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脹針飛虎。筋攣骨痛補魂門,體熱勞嗽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疼,瀉光明於地五。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中風環跳宜刺,虛損天樞可取。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循摸彈弩,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大凡危疾,色脈不順者莫針;寒熱風陰;飢飽醉勞須切忌。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中;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避灸處,和四肢四十有七;禁刺處,除六輸二十有二。昔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復甦;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會維而復醒。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即射;懸鐘環跳,華佗刺躄足而立行。秋夫針腰俞而魂免沉疴,王纂刺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與命門,使瞽者見秋毫之末;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嗟夫!去聖愈遠,此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幸其能而犯禁忌。庸愚知淺,難契於玄微;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

通玄指要賦

(衛生寶鑑。)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巧運神機之妙,功開聖理之深。外取砭針,能蠲邪而輔正;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原夫絡別支殊,經交錯綜。或溝渠溪谷以岐異,或山海丘陵而隙共。斯流派以難暌,在條綱而出眾。理繁而昧,縱補瀉以何功?法捷而明,自迎隨而得用。且如步履難移,太衝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呆癡。風傷項急,始求於風府;頭暈目眩,要覓於風池。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疼則合谷以推之。胸結身黃,刺湧泉而即可;頭昏目赤,瀉攢竹以便宜。若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牙齒痛太谿堪治,頸項強承漿可保。太白宣導於氣衝,陰陵開通於水道。腹䐜而脹,奪內庭以休遲;筋轉而疼,瀉承山之在早。大抵腳腕痛,崑崙可愈;胻膝疼,陰市能醫。癇發癲狂兮,憑後谿而料理;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期門退胸滿血膨而可止,勞宮去胃翻心痛以何疑?稽夫大敦除七疝之偏疼,王公謂此;三里卻五勞之羸瘦,華佗言之。腕骨祛黃,然谷瀉腎。行間治膝腫腰疼,尺澤去肘疼筋緊。目昏不見,二間宜求;鼻窒無聞,迎香可引。肩井除兩臂痛不勝,絲竹空療偏頭疼難忍。咳嗽寒痰,列缺堪憑;眵䁾冷淚,臨泣尤准。髖骨將腿痛以祛殘,腎俞把腰疼而瀉盡。越人治屍厥於會維,隨手而蘇;文伯瀉死胎於三陰,應針而隕。所謂諸痛為實,諸麻曰虛。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內而出諸。是故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能辨;據四百四之疾證,件件皆除。故必使夭枉皆無,躋斯民於壽域;幾微以判,彰往古之玄書。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肩背痛,責肘前之三里。冷痹腎余,取足陽明之土;臍連腹痛,瀉足少陰之水。脊間心後者,針中渚而立痊;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頭項痛,擬後谿以安然;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

靈光賦

(針灸大全。)

黃帝岐伯針灸訣,依他經里分明說。三陰三陽十二經,更有兩經分八脈。靈光典注極幽深,偏正頭疼瀉列缺。睛明治目胬肉攀,耳聾氣痞聽會間。兩鼻蟷衄針禾髎,鼻窒不聞迎香專。滯氣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心疼手顫針少海,少澤應除心下寒。兩足拘攣覓陰市,五般腰痛委中安。髀樞疼痛瀉丘墟,復溜治腫如神驅。犢鼻療治風邪濕,住喘腳氣崑崙愈。後跟痛在僕參求,轉筋久痔承山居。足掌下去尋湧泉,妙法千金莫妄傳。此穴多治婦人疾,男蠱女孕兩能痊。百會龜尾治痢疾,大小腸俞大小便。氣海血海療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堅。傷寒過經期門愈,氣刺兩乳求太淵。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口流涎。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五指不使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陰陽陵泉亦主之,陰陽二蹺和三里。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要玄機宜正取。膏肓豈止治百病,灸得精良病俱愈。針灸一穴數病除,學者允宜加仔細。悟得明師流注法,頭目病兮針四肢。針分補瀉明呼吸,穴應五行順四時。欲解人身中造化,此歌端的是筌蹄。

席弘賦

(針灸大全。)

凡欲行針須審穴,要明補瀉迎隨訣。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陰陽男女別。氣刺兩乳求太洲,未應之時瀉列缺。列缺頭痛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耳聾氣痞聽會針,迎香穴瀉功如神。誰知天突治喉風,虛喘須尋三里中。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又太衝。曲池兩手不如意,合谷下針宜仔細。心疼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但患傷寒兩耳聾,耳門聽會疾如風。五般肘痛尋尺澤,冷淵針後卻收功。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湧泉人不死。胃中有積刺璇璣,三里功多人不知。陰陵泉治心胸滿,針到承山飲食思。大杼若連長強尋,小腸氣痛即行針。委中專治腰間痛,腳膝腫時尋至陰。氣滯腰疼不能立,橫骨大都堪救急。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針三里隨呼吸。期門穴主傷寒患,七日過經猶未汗。但向乳根二肋間,又治婦人生產難。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補瀉五會間,且莫向人容易說。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安可缺。人中治癲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須饒。水腫水分兼氣海,皮內隨針氣自消。冷嗽先宜補合谷,卻有針瀉三陰交。牙痛腰疼並喉痹,二間陽谿疾怎逃。更有三間腎俞妙,善除肩背浮風勞。若針肩井須三里,不刺之時氣未調。最是陽陵泉一穴,膝間疼痛用針燒。委中腰痛腳攣急,取得其經血自調。腳疼膝腫針三里,懸鐘二陵三陰交。更向太衝須引氣,指頭麻木自輕飄。轉筋目眩針魚際,承山崑崙立便消。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如吹毛。冷風冷痹疾難愈,環跳腰俞針用燒。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絕根苗。陽明二日尋風府,嘔吐休言上脘遙。婦人心痛豐隆穴,男子癥痃三里高。小便不禁關元好,大便閉澀大敦燒。腕骨腿疼三里瀉,復溜氣滯便離腰。從來風府最難針,須用工夫度淺深。倘尚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若逢七疝和陰痛,陰交照海曲泉針。仍不應時求氣海,關元同瀉更如神。小腸氣結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待遲。良久湧泉針取氣,此中玄妙豈人知?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次尾骶。久患傷寒肩背痛,但針中渚得其宜。肩上痛連臍不休,手中三里更須求。下針麻重即須瀉,得氣之時不用留。腰連胯痛勢必大,急於三里攻其隘。下針一瀉三補之,氣上攻噎只管在。噎不住時氣海灸,定瀉一時立便瘥。補自卯南轉針高,瀉從卯北莫辭勞。逼針瀉氣須令吸,若補隨呼氣自調。左右拈針隨子午,抽針行氣自迢迢。用針補瀉分明說,更用搜窮本與標。咽喉最急先百會,太衝照海及陰交。學者潛心宜熟讀,席弘治病最名高。

百證賦

百證俞穴,再三用心。囟會連於玉枕,頭風療以金針。懸顱頷厭之中,偏頭痛止;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原夫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項;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耳中蟬噪有聲,聽會堪攻。目眩兮支正飛揚,目黃兮陽綱膽俞。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眼中漠漠,即尋攢行三間;目視䀮䀮,急取養老天柱。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可主。廉泉中衝,舌下腫痛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耳門絲竹空,治牙疼於頃刻;頰車地倉穴,正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可療;轉筋兮,金門丘墟所醫。陽谷俠谿,頷腫口噤並治;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復溜祛舌乾口燥之悲。啞門關衝,舌緩不言為要緊;天鼎間使,失音囁嚅之休遲。太衝瀉唇吻以速愈,承漿住牙疼而即移。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於天柱;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於經渠。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旁於三里;半身不遂,陽陵遠達於曲池。建里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悽。久知脅肋痛疼,氣戶華蓋有驗;腸鳴腹內,下脘陷谷能平。膈疼蓄飲難禁,巨闕膻中宜取;胸脅肢滿可療,章門不用細尋。痞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施治;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髎當行。膈滿項強,神藏璇璣已試;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脊強兮,水道筋刺;目瞤兮,顴窌大迎。痓病非顱息不愈,臍風必然谷方醒。委陽天池,腋腫針而即散;後谿環跳,腿痛刺之即輕。夢魘不寧,厲兌相諧於隱白;發狂奔走,上脘同起於神門。驚悸怔忡,取陽谿解谿勿誤;反張悲哭,仗天衝大橫須精。癲疾必身柱本神之令,發熱仗少衝曲池之津。歲熱時行,陶道復求中膂治;風癇常發,神道還須心俞寧。濕熱濕寒下髎定,厥寒厥熱湧泉清。寒慄惡寒,二間疏通陰郄善;煩心嘔吐,幽門開徹玉堂明。行間湧泉,主消渴之腎竭;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勞瘵傳屍,趨魄戶膏肓之路;中邪霍亂,尋陰交三里之程。治疸消黃,向後溪勞宮而看;倦言嗜臥,往通里大鐘而行。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刺長強與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針三陰與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且如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陰郄後谿,治盜汗之多出。脾虛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胃冷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鼻痔必取齦交,癭氣須求浮白。大敦照海,患寒證而善蠲;五里臂臑,生癧瘡而能愈。至陰屋翳,治遍身風癢之疼多;肩髃陽谿,消肌腠癮風之熱極。婦人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女子少氣漏血,不無交信合陽。帶下產崩,衝門氣衝宜審;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肩井乳癰而極效,商丘痔漏而尤良。脫肛趨百會尾骶之所,無子收陰交石關之鄉。中脘主乎積利,外丘收乎大腸。寒瘧兮,商陽太谿驗;痃癖兮,衝門血海強。夫醫乃人之司命,非智士而莫為;針又理之玄微,須至人之指教。先究其病原,後詳其穴道。隨手見功,應針取效。

長桑君天星秘訣

天星秘訣少人知,此法專分前後施。若是胃中停宿食,後尋三里起璇璣。脾病血氣先合谷,後刺三陰交莫遲。如中鬼邪先間使,手臂攣痛取肩髃。腳若轉筋並眼花,先針承山次內踝。腳氣痠疼肩井先,次尋三里陽陵泉。如是連臍小腸痛,先刺陰陵後湧泉。耳鳴腰痛先五會,次針耳門三里內。小腸氣痛先長強,後刺大敦不要忙。足緩難行先絕骨,再尋條口及衝陽。牙疼頭痛兼喉痹,先刺二間後三里。胸膈痞滿先陰交,針刺承山飲食喜。肚腹浮腫脹膨膨,先針水分瀉建里。傷寒過經不出汗,期門三里先後看。寒瘧面腫及腸鳴,先取合谷後內庭。冷風濕痹針何處?先取環跳次陽陵。指疼攣急少商好,依法施之無不靈。此是長桑真口訣,時醫莫作等閒輕。

四總穴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千金十一穴

三里內庭穴,肚腹中妙訣。曲池與合谷,頭疼病可徹。腰背痛相連,委中崑崙穴。胸項如有痛,後谿並列缺。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可補即遲留,當瀉即疏泄。百而三百六,不離十一訣。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

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徹。委中配承山,太衝崑崙穴。環跳與陽陵,通里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捷用法捷。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治病有神靈,渾如湯潑雪。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至人可傳授,匪才休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