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丸
目录
- 1 《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 2 《聖濟總錄》卷八
- 3 《內外傷辨》卷下
- 4 《全生指迷方》卷四
- 5 《聖惠》卷四十九
- 6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 7 方出《聖惠》卷四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二○一
- 8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 9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 10 《聖惠》卷二十八
- 11 《普濟方》卷一八八引《指南方》
- 12 《雞峰》卷十二
- 13 《聖惠》卷五十
- 14 《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 15 《聖惠》卷五
- 16 《保命集》卷下
- 17 《楊氏家藏方》卷七
- 18 《聖惠》卷五
- 19 《醫略六書》卷三十
- 20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 21 《聖惠》卷四十二
- 22 《聖惠》卷七十九
- 23 《聖惠》卷四十八
- 24 《外臺》卷十二引《延年秘錄》
- 25 《中藏經·附錄》
- 26 《聖濟總錄》卷三十七
- 27 《外臺》卷十二引《延年秘錄》
- 28 《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 29 《潔古家珍》
- 30 《外臺》卷八引《延年秘錄》
- 31 《雞峰》卷十七
- 32 《聖惠》卷五十九
- 33 《聖惠》卷六十
- 34 《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 35 《聖惠》卷五
- 36 《醫學心悟》卷三
- 37 《聖惠》卷四十九
- 38 《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 39 《聖惠》卷七十
- 40 《聖惠》卷四十九
- 41 《丹溪心法》卷五
- 42 《聖濟總錄》卷十七
- 43 《普濟方》卷一六二引《指南方》
- 44 《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趙氏家傳》
- 45 《朱氏集驗方》卷五
- 46 《醫略六書》卷十九
- 47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 48 《醫學金針》卷三
- 49 《聖惠》卷五十九
- 50 《普濟方》卷一一六引《經效濟世方》
- 51 《普濟方》卷一四三
- 52 《普濟方》卷二○六引《衛生家寶》
- 53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 54 《聖惠》卷四十二
- 55 《聖惠》卷五十九
- 56 《聖惠》卷七
- 57 《全生指迷方》卷四
- 58 《全生指迷方》卷四
- 59 《聖濟總錄》卷一五四
- 60 《聖惠》卷四十八
- 61 《聖濟總錄》卷一四二
- 62 《外臺》卷八引《延年秘錄》
- 63 《雞峰》卷十七
- 64 《普濟方》卷一九三
- 65 《聖惠》卷九十二
- 66 《婦人良方》卷十三
- 67 《濟陽綱目》卷二十八
- 68 《聖惠》卷四十九
- 69 《聖惠》卷四十九
- 70 《聖惠》卷二十
- 71 《聖惠》卷五
- 72 《聖惠》卷二十九
- 73 《明醫指掌》卷九
《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別名】
【組成】白朮2兩,吳茱萸(湯浸7遍,焙幹,炒)2兩,桔梗(炒)1兩,當歸(切,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幹薑(炮)2兩,桂(去粗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生幹地黃(焙)1兩,細辛(去苗葉)1兩,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1兩,甘草(炙,銼)1兩。
【功能主治】久寒宿癖,心腹刺痛,痰逆嘔吐,飲食不消,下利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
【別名】
【組成】白朮1兩半,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兩半,巴戟天(去心)1兩半,菟絲子(酒浸,別搗)1兩半,熟幹地黃(焙)3兩,桂(去粗皮)1兩。
【功能主治】風虛,腳弱無力,肌瘦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晚食前溫酒送下。加至30丸。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內外傷辨》卷下
【別名】
【組成】枳實(炒黃)1兩1錢,白朮1兩,半夏(湯浸)1兩,神曲(炒黃)1兩,橘皮(去瓤)7錢,黃芩5錢,白礬(枯)3分。
【功能主治】傷豆粉、濕面、油膩之物。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白湯送下,量所傷加減服。素食多用幹薑,故加黃芩以瀉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一倍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全生指迷方》卷四
【別名】丁香半夏丸
【組成】白朮3兩,半夏(湯洗7遍)2兩,橘皮(洗)3兩,幹薑3兩,丁香1兩。
【功能主治】宿寒在胃,心中溫溫常欲嘔,聞食吐酸,其關弦,脈小而短。
【用法用量】丁香半夏丸(《濟生》卷二)。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薑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3分,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厚樸3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當歸半兩(銼,微炒),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幹薑半兩(炮裂,銼),防葵3分,食茱萸半兩。
【功能主治】食不消,結成症癖。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別名】
【組成】白朮(銼,炒)1兩1分,厚樸(去租皮,生薑汁炙)3分,人參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麥糵(炒)3分,桂(去粗皮)3分,紫菀(去苗土)3分,貝母(去心)3分,甘草(炙)3分。
【功能主治】消食散氣,止嗽,令能食。主虛勞,脾胃氣弱,飲食不消,胸膈滿悶。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米飲送下,日3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方出《聖惠》卷四十七,名見《普濟方》卷二○一
【別名】
【組成】白朮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功能主治】霍亂後,腹中冷氣下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日4-5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別名】
【組成】白朮1兩,訶黎勒(去核)1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焙幹)1兩,山芋1兩,丁香1兩,木香1兩,甘草(炙)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功能主治】止喘悶,定嘔逆,進飲食,除腹脅脹痛。主脾虛。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煎粟米、薑、棗湯送下,食前、早晚各1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煮大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別名】
【組成】白朮500克(土炒,研末)生地250克(飯上蒸熟)
【功能主治】治痔漏,脫肛下血,面色萎黃,積年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米飲下,日三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藥搗和,幹則少入酒為丸。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二十八
【別名】
【組成】白朮1兩,防葵1兩,木香1兩,鱉甲1兩(塗醋炙微黃焦,去裙襕),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神曲1兩(炒微黃),檳榔1兩,訶黎勒1兩(煨,用皮)。
【功能主治】虛勞,症瘕,不能下食,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每眼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生薑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覓菜、生冷。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一八八引《指南方》
【別名】
【組成】白朮10兩,幹薑3兩,黃耆3兩,人參3兩,伏龍肝3兩。
【功能主治】傷胃吐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飲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雞峰》卷十二
【別名】
【組成】白朮加1倍,厚樸、橘皮、藿香、甘草、白茯苓各等分。
【功能主治】溫中進食。主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溫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粟米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
【別名】
【組成】白朮1兩,幹薑半兩(炮裂,銼),人參1兩(去蘆頭),厚樸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桂心1兩,細辛1兩,赤茯苓1兩,當歸1兩(銼,微炒),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五味子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旋覆花半兩,澤瀉1兩。
【功能主治】膈氣,痰結脾冷,不能下食,胸中刺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別名】
【組成】白朮1分,檳榔(銼)1分,薑黃(炒)1分,沉香(銼)1分,京三棱(煨,銼)1分,大腹(銼)1兩半,莎草根(去毛)3分,丁香皮3分木香半兩,丁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功能主治】腹脅痛,積滯不消,煩滿痞悶,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酒送下;嚼破,溫水送下亦可。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酒浸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
【別名】
【組成】白朮1兩,檳榔3分,訶黎勒3分(煨,用皮),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木香半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芷半兩,肉豆蔻3分(去殼),桂心3分,丁香半兩,當歸1兩(銼,微炒),幹薑半兩(炮裂,銼),縮砂3分(去皮),黃耆1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1兩,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功能主治】脾胃氣久虛,不思飲食,肌體羸瘦少力,腹脅疼痛,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生冷、油膩、濕面。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保命集》卷下
【別名】
【組成】南星1兩,半夏(俱湯洗)1兩,白朮1兩半。
【功能主治】痰濕咳嗽,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生薑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楊氏家藏方》卷七
【別名】
【組成】白朮2兩,半夏2兩,幹薑(炮)2兩,人參(去蘆頭)2兩,丁香半兩,高良薑(油炒)半兩,木香1兩。
【功能主治】泄瀉嘔吐,脾胃不和,痰多氣逆。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前溫米飲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生薑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
【別名】神曲白朮丸
【組成】白朮2兩,神曲1兩(微炒令黃),人參1兩(去蘆頭),幹薑1分(炮裂,銼),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蓽茇1兩。
【功能主治】脾胃氣虛弱,不能飲食,肌膚瘦瘁,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神曲白朮丸(《雞峰》卷十二)。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略六書》卷三十
【別名】
【組成】人參兩半,白朮3兩(炒),幹薑兩半(炒),烏梅3兩,白芍兩半(酒炒),炙草6錢。
【功能主治】產後吐瀉煩渴,脈數弦細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米飲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產後脾胃兩虛,寒邪襲入,不能上輸下達,而吐瀉並作,陰液頓亡,故煩熱口渴不止焉。人參扶元,補胃氣之虛;白朮崇土,健脾元之弱;幹薑溫中散寒;炙草緩中益胃;烏梅收津液以止泄瀉;白芍斂陰血除煩渴也。粥丸米飲煎,使脾健胃強,則寒自解,而清陽上奉,津液四布,安有煩渴不止,吐瀉不痊乎。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粥為丸。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別名】
【組成】白朮(銼)半斤,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銼)半斤,蒼朮(去粗皮,炒)半斤,蕪荑4兩,青橘皮(去白,焙)3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兩,甘草(炙,銼)2兩,幹薑(炮裂)2兩。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米飲嚼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白朮1兩,五味子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1兩,白茯苓1兩,沉香1兩,厚樸2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紫蘇子1兩(微炒),草豆蔻1兩(去皮),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功能主治】上氣,胃中不和,嘔吐,不能下食,虛弱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於食前以生薑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1兩,赤芍藥1兩,當歸1兩(銼,微炒),黃連1兩(去須,微炒),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黃芩1兩,肉豆蔻1兩(去殼),幹薑1兩(炮裂,銼)。
【功能主治】產後赤白痢,腹痛,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艾葉煮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以棗瓤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八
【別名】
【組成】白朮1兩,幹薑半兩(炮裂,銼),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當歸半兩(銼碎,微炒),芎藭半兩,木香半兩,山薑子3分,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桂心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草豆蔻1兩(去皮)。
【功能主治】寒疝,心腹痛,四肢不和,面色青冷,不欲飲食,氣漸羸弱。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外臺》卷十二引《延年秘錄》
【別名】
【組成】白朮6分,厚樸2分(炙),人參5分,白芷3分,橘皮4分,防風5分,吳茱萸4分,芎藭4分,薯蕷4分,茯神5分,桂心4分,大麥糵4分(熬),幹薑4分,防葵4分(炙),甘草5分(炙)。
【功能主治】宿冷癖氣,因服熱藥發熱,心驚虛悸,下冷上熱,不能食飲,頻頭風旋,喜嘔吐。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酒送下,1日2次。加至20丸。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醋物、生蔥。
【備注】
【制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中藏經·附錄》
【別名】
【組成】白朮、當歸、芍藥各等分,木香減半。
【功能主治】小兒白瀉。
【用法用量】每服10-15丸,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三十七
【別名】
【組成】白朮半兩,丹砂(研)半兩,麝香(研)半兩,丁香半兩,訶黎勒皮半兩,安息香(入胡桃仁,研)半兩,檀香(銼)半兩,蓽茇半兩,犀角(鎊)半兩,熏陸香1分,蘇合香1分,龍腦(研)1分,莎草根半兩,石膏半兩,木香半兩。
【功能主治】瘴瘧。
【用法用量】臘月合,以新瓷器盛,勿令洩氣。每服10丸,老人、小兒每服3丸,空腹井花水送下。仍用砂絹袋盛,帶於臂。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外臺》卷十二引《延年秘錄》
【別名】大白朮丸
【組成】白朮6分,黃耆6分,牡蠣4分(熬),人參6分,茯苓6分,烏頭6分(炮),幹薑6分,芍藥4分,當歸6分,細辛4分,麥冬4分(去心),桂心5分,前胡4分,甘草6分(炙),防葵3分,鱉甲4分(炙),紫菀3分(炙),檳榔6分,桔梗3分。
【功能主治】積聚癖氣,不能食,心肋下滿,四肢骨節酸疼,盜汗不絕。
【用法用量】大白朮丸(《雞峰》卷九)。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莧菜、桃、李、大醋、豬肉、生蔥;忌雀肉、海藻、菘菜。
【備注】
【制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別名】
【組成】白朮半兩,蓬莪朮(炮,銼)半兩,木瓜(切,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陳曲(炒,別為末)半兩,木香半兩,蕪荑(炒)半兩,薑屑半兩,北亭(湯研,濾清,入曲末,同煎成膏)半兩,益智仁3分。
【功能主治】積冷痃氣,口吐清水,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薑、鹽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10味,搗羅9味為末,用北亭膏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潔古家珍》
【別名】
【組成】白朮4兩,澤瀉2兩,地榆1兩,枳實(麩炒)1兩,皂角子1兩(燒存性)。
【功能主治】痔疾,諸蟲。
【用法用量】米飲或白湯或溫酒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外臺》卷八引《延年秘錄》
【別名】
【組成】白朮6分,幹薑6分,人參6分,厚樸(炙)6分,桂心6分,細辛6分,茯苓6分,當歸6分,茯神6分,積實(炙)6分,五味子6分,附子6分(炮),吳茱萸6分,遠志5分(去心),旋覆花4分,澤瀉5分。
【功能主治】噁心,數吐水不多,能食,少心力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酒送下,1日2次。加至35丸。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桃、李、雀肉、大酢、生菜、生蔥、豬肉、冷水。
【備注】
【制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雞峰》卷十七
【別名】
【組成】陳皮1兩,澤瀉半兩,甘草1分,防己1分,葶藶1分,木香1分(一方有白朮、茯苓)。
【功能主治】支飲,上氣不得臥,身體腫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3分,赤石脂3分,犀角屑3分,幹薑半兩(炮裂,銼),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龍骨3分,黃連1兩(去須),烏梅肉3分(微炒),當歸3分(銼,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赤白痢,及水穀冷熱氣痢。
【用法用量】方中甘草原缺,據《普濟方》補。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六十
【別名】
【組成】白朮3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熟幹地黃2兩,當歸1兩(銼,微炒),黃耆1兩(銼),幹薑半兩(炮裂,銼),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功能主治】久積虛冷,腸風痔瘺,下血太多,面色萎黃,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於食前以粥飲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別名】
【組成】白朮3分,幹薑(炮)3分,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人參3分。
【功能主治】健脾。主脾胃受濕,濡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米飲送下,日2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
【別名】
【組成】白朮1兩,吳茱萸3分(湯浸7遍,焙幹,微炒),訶黎勒1兩(煨,去皮),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人參半兩(去蘆頭),桔梗半兩(去蘆頭),桂心3分,幹薑半兩(炮裂,銼),細辛半兩,蓽茇1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脾胃氣虛冷,水穀不化,腹脅脹滿,或時寒極,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生冷、油膩、濕面。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學心悟》卷三
【別名】
【組成】白朮2兩,茯苓2兩,陳皮2兩,砂仁1兩5錢,神曲1兩5錢,五穀蟲4兩。
【功能主治】氣虛中滿。
【用法用量】每服3錢,開水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用荷葉、老米煎水,迭為丸。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3分,蓬莪朮3分,烏藥半兩,木瓜半兩,桂心半兩,硼砂1兩半(細研),生薑屑半兩,益智子3分(去皮),木香半兩,蕪荑半兩,神曲1兩(搗羅為末,並硼砂用酒煎成膏)。
【功能主治】痃癖,氣攻心肋,痛不欲食,四肢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煎生薑、橘皮湯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用硼砂曲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別名】
【組成】白朮1兩半,枳實(麩炒)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人參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桔梗(銼,炒)1兩,甘草(炙)1兩。
【功能主治】息積,脅下妨悶,喘息氣逆。
【用法用量】每眼20丸,溫酒送下,日3次,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十
【別名】桂心白朮丸
【組成】白朮1兩,木香半兩,訶黎勒皮半兩,當歸半兩(銼碎,微炒),桂心半兩,芎藭半兩,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幹薑半兩(炮裂,銼),蓬莪朮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厚樸3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銼)。
【功能主治】婦人脾胃氣虛弱,腹中冷痛,時複嘔吐,不能下食,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桂心白朮丸(《雞峰》卷十五)。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以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訶黎勒1兩(煨,用皮),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3分,芎藭1兩,大麥糵1兩(炒微黃),幹薑3分(炮裂,銼),人參3分(去蘆頭)。
【功能主治】寒癖氣,腹脹,不思飲食,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生薑、棗湯送下,日3-4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丹溪心法》卷五
【別名】
【組成】白朮1兩,芍藥半兩。
【功能主治】脾虛泄瀉。
【用法用量】泄者,炒丸服。冬月不用芍藥,加肉豆蔻。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粥為丸。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十七
【別名】
【組成】白朮1兩半,人參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甘草(炙)半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
【功能主治】胃風腹脹,飧泄下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飲送下,日4-5次,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一六二引《指南方》
【別名】
【組成】麥門冬1兩,人參1兩,地黃1兩,白朮1兩,澤瀉1兩,茯苓1兩,大豆1兩,桑白皮5錢。
【功能主治】喘嗽時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用米飲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趙氏家傳》
【別名】
【組成】白朮、木香、丁香、肉豆蔻、黃連各等分。
【功能主治】溫胃消食。主小兒吐瀉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米飲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麵糊為丸,如黃米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朱氏集驗方》卷五
【別名】
【組成】白朮8兩,半夏(湯泡7次)2兩,赤茯苓(去皮)2兩,幹薑2兩,肉桂(去皮)2兩,枳殼(麩炒)2兩。
【功能主治】痰飲。
【用法用量】每服多至200丸,日3次。久服、多服而後效。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略六書》卷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4兩(炒),炮薑2兩,肉桂2兩。
【功能主治】虛痰,脈細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米飲送下。
【各家論述】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故生痰積飲,為患不已焉。白朮培脾土以燥痰濕,炮薑暖胃氣以除寒飲,肉桂溫經暖血,祛散血分之寒濕,使無覊留之患。粥丸飲下,俾脾胃調和,則中氣溫暖而寒濕自散,痰飲自消。此不治痰而痰自消之一法也。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粥為丸。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別名】
【組成】白朮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人參1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甘草(炙,銼)1兩。
【功能主治】虛勞,脾胃虛冷,不能食,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溫酒送下,日3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醫學金針》卷三
【別名】
【組成】白朮(陳土炒)1兩5錢,枳實(麩炒)1兩5錢,桂心1兩5錢,人參1兩,陳皮1兩,炙草1兩,桔梗1兩(炒)。
【功能主治】悲哀惱怒,鬱傷肝氣,兩脅骨疼痛,筋脈拘急,腰腳重滯。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酒送下,日2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3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黃連半兩(去須,微炒),當歸3分(銼,微炒),蕪荑仁1兩(微炒)。
【功能主治】氣痢,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粥飲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一一六引《經效濟世方》
【別名】
【組成】草烏頭5兩(去皮,細切,鹽少許炒),蒼朮10兩(米泔浸3日,去皮,切,炒)。
【功能主治】一切風疾。
【用法用量】每服5丸,加至10丸,如覺麻即減至5丸,食後茶、酒任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一四三
【別名】
【組成】白朮2兩,幹薑2兩,茯苓2兩。
【功能主治】躍陽脈沉而緩,沉則胃氣強,緩則大便頻,沉緩相搏,小便難,其胃為約。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白飲送下。以效為度。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二○六引《衛生家寶》
【別名】
【組成】白朮1兩,縮砂仁2兩(不見火),幹薑1兩,丁香半兩(不見火),白豆蔻半兩(去殼,不見火),甘草1兩(炙),香附子1兩(去毛皮)。
【功能主治】冷氣嘔吐,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米飲、薑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分6丸。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別名】
【組成】白朮1兩半,人參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1分,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桂(去粗皮)1兩,檳榔(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
【功能主治】消食下氣。主虛勞,脾胃虛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米飲送下;若有寒,溫酒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二
【別名】
【組成】白朮2兩,人參1兩(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桔梗3分(去蘆頭),杏仁1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細辛3分,貝母3分(煨黃),幹薑半兩(炮裂,銼),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甘草3分(炙微赤,銼),桂心3分,訶黎勒皮2兩。
【功能主治】肺虛寒,胸中痞塞,短氣不足,少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薑、大棗湯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十九
【別名】當歸白朮丸
【組成】白朮2兩,神曲1兩(炒令微黃),肉豆蔻1兩(去殼),幹薑1兩(炮裂,銼),當歸1兩(銼,微炒),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半兩,木香半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
【功能主治】痢後四肢羸弱,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當歸白朮丸(《雞峰》卷十四)。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七
【別名】
【組成】白朮1兩,赤茯苓1兩,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紫菀3分(洗去根土),訶黎勒皮1兩,前胡1兩(去蘆頭),桔梗3分(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檳榔半兩,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炒令微黃)。
【功能主治】腎臟虛損,心膈痰癖,壅滯多唾,腹脅妨悶。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枳殼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以生薑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全生指迷方》卷四
【別名】
【組成】白朮1兩,橘皮(洗)1兩,厚樸(去皮,薑汁塗,炙焦)半兩,人參半兩。
【功能主治】咳嗽,嗜臥,飲食不榮肌膚,或不能食,心腹虛脹,滑泄,背膂牽急,勞倦不能動止,或因大病後,或因下利後不復常,得之於脾,四肢煎厥,亦謂之肉極。
【用法用量】脈弦大甚則不治。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全生指迷方》卷四
【別名】
【組成】麥門冬(去心)1兩,人參1兩,茯苓1兩,白朮1兩,澤瀉1兩,生地黃(焙)1兩,大豆卷1兩,桑白皮(炒)2兩。
【功能主治】喘咳時血出,四肢懈怠,脈浮大而沉。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飲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五四
【別名】
【組成】白朮1兩,厚樸(去粗皮,塗生薑汁炙煙出7遍)1兩,當歸(微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熟幹地黃(微炒)1兩半。
【功能主治】妊娠阻病,頭疼,肩背煩悶,氣脹,下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米飲送下,早晨、日晚各1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搜和,塗酥為劑,搗令勻熟,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八
【別名】
【組成】白朮1兩,黃耆1兩(銼),牡蠣1兩(燒為粉),人參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幹薑半兩(炮裂,銼),木香1兩,當歸1兩(銼,微炒),赤芍藥3分,桂心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防葵半兩,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紫菀半兩(去苗),檳榔1兩,桔梗半兩(去蘆頭),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功能主治】積聚,宿食不消,腹脅下妨悶,四肢羸瘦,骨節酸疼,多有盜汗,血臌。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於食前以溫酒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濟總錄》卷一四二
【別名】
【組成】白朮3兩,厚樸(去粗皮,生薑汁炙)3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幹薑(炮)1兩半,黃耆(銼)1兩半,人參1兩,甘草(炙)1兩,當歸(切,焙)1兩。
【功能主治】久積虛冷,腸風痔瘺,面色萎黃,日漸羸瘦,虛劣。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心米飲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外臺》卷八引《延年秘錄》
【別名】
【組成】白朮5分,白芷3分,幹薑六分,石斛六分,五味子4分,細辛4分,橘皮4分,厚樸(炙)4分,桂心4分,防風4分,茯苓4分,甘草4分(一方有人參5分)。
【功能主治】風痰積聚,胃中冷氣,每發動令人嘔,吐食或吐清水,飲食減少,不作肌膚。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飲送下,1日2次。加至20丸。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忌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生菜、酢物。
【備注】
【制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雞峰》卷十七
【別名】
【組成】幹薑、白朮、厚樸、赤芍藥、艾葉、當歸、黃連、肉豆蔻各等分。
【功能主治】產後虛損,風冷,痢瀉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粥飲送下,日3次,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普濟方》卷一九三
【別名】
【組成】羌活半兩,白朮半兩,木通3兩,黃耆3兩,桑白皮3兩,木香2兩,黑牽牛10兩(半生半炒),陳皮3兩。
【功能主治】通身腫滿,及病氣疾。
【用法用量】生薑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九十二
【別名】
【組成】白朮1分,白芍藥1分,木香1分,當歸(銼,微炒)1分,麝香1錢(細研)。
【功能主治】小兒大腸虛冷,乳食不消,大便青色。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飲研下,日3次。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婦人良方》卷十三
【別名】長胎白朮丸
【組成】白朮1兩,川芎1兩,阿膠(炒)1兩,地黃(炒令6分焦)1兩,當歸(去尾,炒)1兩,牡蠣(煆為粉)2分,川椒3分(如常制)。
【功能主治】調補沖任,扶養胎氣,常服益血,保護胎髒。主妊娠宿有風冷,胎萎不長,或失於將理,傷動胎氣,多致損墮妊孕。
【用法用量】長胎白朮丸(《醫學入門》卷八)。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濟陽綱目》卷二十八
【別名】
【組成】白朮、茯苓、半夏各等分。
【功能主治】咳嗽體重,嗜臥脈緩。
【用法用量】每服5分或半兩,水2盞,加生薑7片,煎1半,取清水調神曲末2錢服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粗末。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4兩,桂心2兩,幹薑3分(炮裂,銼)。
【功能主治】酒癖,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四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3分,黃耆1兩(銼),牡蠣3分(燒為粉),人參3分(去蘆頭),赤茯苓1兩,川烏頭2分(炮裂,去皮臍),幹薑半兩(炮裂,銼),赤芍藥3分,當歸3分(銼,微炒),訶黎勒皮3分,細辛半兩,桂心半兩,前胡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防葵半兩,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紫菀3分(去苗土),檳榔1兩,桔梗半兩(去蘆頭)。
【功能主治】痃癖氣,不能食,心脅下滿,四肢骨節酸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二十
【別名】
【組成】白朮1兩,人參1兩(去蘆頭),細辛半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3分,防風半兩(去蘆頭),訶黎勒皮3分,五味子半兩,幹薑半兩(炮裂,銼),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白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旋覆花半兩,厚樸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功能主治】風痰積聚,胃中冷氣,令人嘔吐,不納飲食,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五
【別名】
【組成】白朮3兩(生薑2兩同搗令爛,慢火炒令黃色),桂心半兩,檳榔1兩,高良薑1兩(銼),木香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阿魏1分(面裹爆,令面熟為度),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
【功能主治】脾臟冷氣,窒滯脹悶,腹內鳴轉,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以生薑、橘皮湯嚼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煎醋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聖惠》卷二十九
【別名】
【組成】白朮1兩,當歸3分,人參3分(去蘆頭),桂心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木香3分,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幹,微炒),桔梗1兩(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1兩(煨,用皮),石斛1兩(去根,銼),黃耆1兩(銼)。
【功能主治】虛勞冷氣,心腹痞滿,不思飲食,四肢少力,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生薑湯送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
《明醫指掌》卷九
【別名】
【組成】白朮2兩(炒),黃芩5錢,白芍藥7錢,紅白葵花2錢半。
【功能主治】赤白帶。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煎四物湯送下。先以小胃丹開導,後用此補之。
【各家論述】
【臨床應用】
【注意】
【備注】
【制法】上為極細末,蒸餅糊為丸。
【性狀】{{{性狀}}}
【規格】
【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