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9日 (五) 08:07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h1>千金翼方</h1> <dl class="元資料"> <div><dt>作者</dt><dd>孫思邈</dd></div> <div><dt>朝代</dt><dd>唐</dd></div> <div><dt>年份</dt><dd><data value…”)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千金翼方

作者
孫思邈
朝代
年份
公元682年(唐·開耀二年)
底本
清同治戊辰7年掃葉山房藏板(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原夫神醫秘術,至賾參於道樞。寶餌凝靈,宏功浹於真畛。知關籥玄牡,駐歷之效已深。轡策天機,全生之德為大。稽炎農於紀籙,資太一而返營魂。鏡軒後於遺編,事歧伯而宣藥力,故能嘗味之績,郁騰天壤,診體之教,播在神寰。醫道由是濫觴,時義肇基於此。亦有志其大者,高密問紫文之術;先其遠者,伯陽流玉冊之經;擬斯壽於乾坤,豈伊難老。儔厥齡於龜鶴,詎可蠲疴。茲乃大道之真以持身抑斯之謂也。若其業濟含靈,命懸茲乎,則有越人徹視於腑臟,秦和動達於膏肓,仲景候色而驗眉,元化刳腸而湔胃,斯皆方軌疊跡,思韞入神之妙;極變探幽,精超絕代之巧。晉宋方技既其無繼,齊梁醫術曾何足云。若夫醫道之為言,實惟意也。固以神存心手之際,意析毫芒之裡。當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數之所在,言不能諭。然則三部九候,乃經絡之樞機。氣少神余,亦針刺之鈞軸。況乎良醫則貴察聲色,神工則深究萌芽。心考錙銖,安假懸衡之驗,敏同機駭,曾無掛發之淹。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是故先王鏤之於玉板,往聖藏之以金匱,豈不以營疊至道括囊真頤者歟。余幼智蔑聞,老成無已。才非公幹,夙嬰沉疾。德異士安,早纏尪瘵。所以志學之歲,馳百金而徇經方。耄及之年,竟三餘而勤藥餌。酌華公之錄帙,異術同窺。采葛生之玉函,奇方畢綜。每以為生者兩儀之大德,人者五行之秀氣。氣化則人育,伊人稟氣而存。德合則生成,是生曰德而立。既知生不再於我,人處物為靈,可幸蘊靈心闕頤我性源者。由檢押神秘,幽求今古,撰方一部,號曰千金,可以濟物攝生,可以窮微儘性。猶恐岱山臨目,必昧秋毫之端;雷霆在耳;或遺玉石之響。所以更撰方翼三十卷,共成一家之學。譬輗𨊧之相濟,運轉無涯。等羽翼之交飛,摶搖不測。矧夫易道深矣,孔宣系十翼之辭;玄文奧矣,陸績增玄翼之說。或沿斯義,述此方名矣。貽厥子孫,永為家訓。雖未能譬言中庶,比潤上池,亦足以慕遠測深,稽門叩鍵者哉。倘經目於君子,庶知余之所志焉。

校正千金翼方後序

夫疾病之至急者有三:一曰傷寒,二曰中風,三曰瘡癰。是二種者,療之不早,或治不對病,皆死不旋踵。孫氏撰千金方,其中風瘡癰可謂精至,而傷寒一門,皆以湯散膏丸類聚成篇,疑未得其詳矣。又著千金翼三十卷,辨論方法,見於千金者十五六。惟傷寒謂大醫湯藥雖行百無一效,乃專取仲景之論,以太陽方證比類相附,三陰三陽宜忌霍亂髮汗吐下後陰易勞復病為十六篇,分上下兩卷,亦一時之新意。此於千金為輔翼之深者也。從而著之論曰: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賢睿哲,多所防禦。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有以見孫氏尊而神之之心也。是二書者,表裡相明,至纖至悉,無不賅備。世又傳千金髓者,觀其文意,殊非孫氏所作,乃好事者為之耳。王道集外臺秘要方,各載所出,亦未之見。似出於唐之末伐,博雅者勿謂其一家書也。至於合藥生熟之宜,炮炙之制,分兩升斗之劑,並載千金凡例中,此不著云爾。

卷第一·藥錄纂要

採藥時節第一

論曰:夫藥採取不知時節,不以陰乾曝干,雖有藥名,終無藥實,故不依時採取,與朽木不殊,虛廢人功,卒無裨益,其法雖具大經,學者尋覽造次難得,是以甄別,即日可知耳。

葳蕤(立春後採,陰乾。) 菊花(正月採根,三月採葉,五月採莖,九月採花,十一月採實,皆陰乾。) 白英(春採葉,夏採莖,秋採花,冬採根) 絡石(正月採。) 飛廉(正月採根,七八月採花,陰乾。) 藁本(正月二月採,曝三十日成。) 通草(正月採,陰乾。) 女菀(正月二月採,陰乾。) 烏頭、烏喙(正月二月採,春採為烏頭,冬採為附子,八月上旬採根,陰乾。) 蒴藋(春夏採葉,秋冬採莖根。) 柏葉(四時各依方面採,陰乾。) 枸杞(春夏採葉,秋採莖實,冬採根,陰乾。) 茗(春採) 桃梟(正月採。) 天門冬(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曝。) 麥門冬(二月三月八月十月採,陰乾。) 術(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採,曝。) 黃精(二月採,陰乾。) 乾地黃(二月八月採,陰乾。) 薯蕷(二月八月採,曝。) 甘草(二月八月採,曝干,十日成。) 人參(二月四月八月上旬採,曝干,無令見風。) 牛膝(二月八月十月採,陰乾) 細辛(二月八月採,陰乾。) 獨活(二月八月採,曝。) 升麻(二月八月採,日干。) 柴胡(二月八月採,曝。) 龍膽(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採,陰乾。) 巴戟天(二月八月採,陰乾。) 白蒿(二月採。) 防風(二月十月採,曝。) 黃連(二月八月採。) 沙參(二月八月採,曝。) 王不留行(二月八月採。) 黃耆(二月十月採,陰乾。) 杜若(二月八月採,曝。) 茜根(二月三月採,曝。) 當歸(二月八月採,陰乾。) 秦艽(二月八月採,曝。) 芍藥(二月八月採,曝。) 前胡(二月八月採,曝。) 知母(二月八月採,曝。) 栝蔞(二月八月採根,曝,三十日成。) 石龍芮(五月五日採子,二月八月採皮,陰。) 石葦(二月採,陰乾。) 狗脊(二月八月採,曝。) 萆薢(二月八月採,曝。) 菝葜(二月八月採,曝。) 白芷(二月八月採,曝。) 紫菀(二月三月採,陰乾。) 百合(二月八月採,曝。) 牡丹(二月八月採,陰乾。) 防己(二月八月採,陰乾。) 地榆(二月八月採,曝。) 莎草根(二月八月採。) 大黃(二月八月採,火干。) 桔梗(二月八月採,曝。) 甘遂(二月採,陰乾。) 赭魁(二月採。) 天雄(二月採,陰乾。) 貫眾(一月八月採,陰乾。) 虎掌(二月八月採,陰乾。) 白蘞(二月八月採,曝。) 羊桃(一月採,陰乾。) 狼毒(二月八月採,陰乾。) 鬼臼(二月八月採。) 茯苓、茯神(二月八月採,陰乾。) 桂(二月八月十月採,陰乾。) 杜仲(二月五月六月九月採。) 商陸(二月八月採,曬乾。) 丁香(二月八月採。) 榆皮(二月採皮,曝干,八月採實。) 豬苓(二月八月採,陰乾。) 秦皮(二月八月採,陰乾。) 石楠(二月四月採葉,八月採實,陰乾。) 藍葉(二月三月採,曝,本草無。) 赤箭(三月四月八月採,曝。) 防葵(三月三日採,曝。) 芎藭(三月四月採,曝。) 徐長卿(三月採。) 黃芩(三月三日採,陰乾。) 大青(三月四月採,陰乾。) 玄參(三月四月採,曝。) 苦參(三月八月十月採,曝。) 杜蘅(三月三日採,曝。) 紫草(三月採,陰乾。) 白薇(三月三日採,陰乾。) 紫參(三月採,火干。) 澤蘭(三月三日採,陰乾。) 王瓜(三月採,陰乾。) 垣衣(三月三日採,陰乾。) 艾葉(三月三日採,曝。) 水萍(三月採,曝。) 芫花(三月三日採,陰乾。) 澤漆(三月三日、七月七日採,陰乾。) 藜蘆(三月採,陰乾。) 羊躑躅(三月採,陰乾。) 茵芋(三月三日採,陰乾。) 射干(三月三日採,陰乾。) 青葙子(三月採莖葉,陰乾,五月六月採子。) 紫葛(三月八月採,曬乾。) 白附子(三月採。) 桑上寄生(三月三日採,陰乾。) 厚朴(二月九月十月採,陰乾。) 蕪荑(三月採,陰乾。) 黃環(三月採,陰乾。) 烏芋(三月三日採,曝。) 桃花(三月三日採,陰乾。) 苦菜(三月三日採,陰乾。) 遠志(四月採,陰乾。) 菥蓂子(四月五月採,曝。) 景天(四月四日、七月七日採,陰乾。) 蒲黃(四月採。) 蘭草(四月五月採。) 蘼蕪(四月五月採,曝。) 白頭翁(四月採。) 夏枯草(四月採。) 溲疏(四月採。) 鼠尾草(四月採葉,七月採花,陰乾。) 菖蒲(五月十二月採,陰乾。) 卷柏(五月七月採,陰乾。) 澤瀉(五月六月八月採,陰乾。葉:五月採;實:九月採。) 車前子(五月五日採,陰乾。) 茺蔚子(五月採。) 石龍芻(五月七日採,曝。) 丹參(五月採,曝。) 天名精(五月採。) 肉蓯蓉(五月五日採,陰乾。) 蛇床子(五月採,陰乾。) 茵陳蒿(五月及立秋採,陰乾。) 旋花(五月採,陰乾。) 葛根(五月採,曝。) 酸漿(五月採,陰乾。) 蠡實(五月採,陰乾。) 大小薊(五月採。) 葒草(五月採實。) 旋覆花(五月採,曬乾。) 鳶尾(五月採。) 半夏(五月八月採,曝。) 莨菪子(五月採。) 蜀漆(五月採,陰乾。) 䕡茹(五月採,陰乾。) 萹蓄(五月採,陰乾。) 生漆(夏至後採。) 蕤核(五月六月採,曬乾。) 松蘿(五月採,陰乾。) 五加皮(五月七月採莖,十月採根,陰乾。) 莽草(五月採,陰乾。) 郁李根(五月六月採。) 攣華(五月採。) 覆盆子(五月採。) 梅實(五月採,火干。) 杏核仁(五月採。) 蘩蔞(五月五日採。) 葫(五月五日採。) 蒜(五月五日採。) 青蘘(五月採,本草無。) 紫芝(六月八月採。) 茅根(六月採。) 蕘花(六月採,陰乾。) 昨夜何草(夏採,曬乾。) 松脂(六月採。) 五木耳(六月採,曝干。) 石斛(七月八月採,陰乾。) 蒺藜子(七月八月採,曝。) 續斷(七月八月採,陰乾。) 薇銜(七月採。) 麻黃(立秋採,陰乾。) 瞿麥(立秋採,陰乾。) 海藻(七月七日採,曝。) 陸英(立秋採。) 菌桂(立秋採。) 槐實(七月七日十月巳日採。) 桃核仁(七月採,陰乾。) 瓜蒂(七月七日採,陰乾。) 水蘇(七月採。) 麻蕡(七月七日採。) 腐婢(七月採,陰乾。) 蓍實(八月九月採,曬乾。) 薏苡仁(八月採實,根無時。) 地膚子(八月十月採,陰乾。) 漏蘆(八月採,陰乾。) 營實(八月九月採,陰乾。) 五味子(八月採,陰乾。) 敗醬(八月採。) 恆山(八月採,陰乾。) 牙子(八月採,曝。) 蛇含(八月採,陰乾。) 雚菌(八月採,陰乾。) 連翹(八月採,陰乾。) 屋遊(八月九月採。) 女青(八月採,陰乾。) 牡荊實(八月九月採,陰乾。) 酸棗(八月採,陰乾。) 楮實(八月九月採,曬乾。) 秦椒(八月九月採。) 衛矛(八月採,陰乾。) 巴豆(八月採,陰乾。) 蜀椒(八月採,陰乾。) 雷丸(八月採,曝。) 大棗(八月採,曝。) 藕實(八月採。) 雞頭實(八月採。) 白瓜子(八月採。) 菟絲子(九月採,曝。) 藎草(九月十月採。) 乾薑(九月採。) 鬆實(九月採,陰乾。) 辛夷(九月採,曝。) 枳實(九月十月採,陰乾。) 山茱萸(九月十月採,陰乾。) 吳茱萸(九月九日採,陰乾。) 梔子(九月採,曝。) 皂莢(九月十月採,陰乾。) 慄(九月採。) 荏(九月採,陰乾。) 麻子(九月採。) 大豆(九月採。) 菴䕡子(十月採。) 決明子(十月十日採,陰乾百日。) 雲實(十月採,曝。) 貝母(十月採,曝。) 女貞(立冬採。) 橘柚(十月採。) 款冬花(十一月採,陰乾。) 棘刺(冬至後一百二十日採。) 莧實(十一月採。) 忍冬(十二月採,陰乾。) 大戟(十二月採,陰乾。) 木蘭(十二月採,陰乾。) 冬葵子(十二月採。) 白蘚(四月五月採,陰乾。) 葶藶(立夏後採,陰乾。)

論曰:凡藥皆須採之有時日,陰乾曝干,則有氣力。若不依時採之,則與凡草不別,徒棄功用,終無益也。學者當要及時採掇,以供所用耳。

藥名第二

論曰:有天竺大醫者耆婆云:天下物類皆是靈藥,萬物之中,無一物而非藥者。斯乃大醫也。故神農本草,舉其大綱,未盡其理,亦猶咎由創律,但述五刑,豈卒其事,且令後學者因韋典法,觸類長之無窮竭,則神農之意從可知矣。所以述錄藥名品,欲令學徒知無物之非藥耳。

玉泉 玉屑 丹砂 空青 綠青 曾青 白青 扁青 石膽 雲母 朴硝 硝石 芒硝 滑石 石鐘乳 紫石英 礬石(馬齒礬、絳礬、黃礬、青礬) 白石英 五石脂 太一餘糧 紫禹餘糧 石中黃子 禹餘糧 黃禹餘糧 金屑 銀屑 水銀(汞粉附) 雄黃 雌黃 殷孽 孔公孽 石腦 石硫黃 熏黃 陽起石 凝水石 石膏 磁石 玄石 理石 長石 膚青 石黛 鐵落 生鐵 鐵 鋼鐵 鐵精 鐵漿 食鹽 光明鹽 綠鹽 蜜陀僧 桃花石珊瑚 石花 乳床 青琅玕 礜石 特生礜石 握雪礜石 方解石 蒼石 土殷孽 代赭 滷鹼 大鹽 戎鹽 青鹽 赤鹽 白堊 鉛丹 錫粉 錫銅鏡鼻 銅弩牙 金牙 石灰 冬灰 炭 鍛灶灰 伏龍肝 東壁土 半天河 地漿 硇砂 姜石 赤銅屑 銅礦石 銅青白瓷瓦屑 烏古瓦 石燕 梁上塵 不灰木 青芝 赤芝 黃芝 白芝 黑芝 紫芝 赤箭 天門冬 麥門冬 術 女萎葳蕤 黃精 乾地黃 菖蒲 遠志(小草) 澤瀉(葉、實附)薯蕷 菊花 甘草 人參 石斛 牛膝 卷柏 細辛 獨活 升麻 柴胡 防葵 蓍實 菴䕡子 薏苡仁 車前子(葉附) 菥蓂子 茺蔚子 木香 龍膽 菟絲子 巴戟天 白英 白蒿 肉蓯蓉 地膚子 忍冬 蒺藜子 防風(葉附) 石龍芻 絡石 千歲虆 黃連 沙參丹參 藍實 景天 天名精 王不留行 蒲黃 蘭草 決明子 芎藭 香蒲(蒲根附) 蘼蕪 續斷 雲實 黃耆 徐長卿 杜若 蛇床子 茵陳蒿 漏蘆 茜根 飛廉 營實 薔薇根 薇銜 五味子 旋花 白菟藿 鬼督郵 白花藤 當歸 秦艽 黃芩 芍藥 藁本(實附) 乾薑(生薑附) 麻黃(根、子附) 葛根(汁、葉、花附) 前胡 知母 大青 貝母 栝蔞(實、莖、葉附) 玄參 苦參 石龍芮 石葦 狗脊 萆薢 菝葜 通草 瞿麥 敗醬白芷 杜衡 紫草 紫菀 白蘚皮 白薇 葈耳 茅根 百合 酸漿 王參 女萎 淫羊藿 蠡實(花、葉附) 款冬花 牡丹 防己 女苑 澤蘭 地榆 王孫 爵床 白前 百部根 王瓜 薺苨 高良薑 馬先蒿 蜀羊泉 積雪草 惡實 莎草 大小薊 垣衣 艾葉 水萍 海藻 昆布 葒草 陟釐 蔛草 鳧葵 井中苔萍(藍附) 鱧腸 蒟醬 百脈根 蘿摩子 白藥 蘹香子 鬱金 薑黃 百兩金 阿魏 大黃 桔梗 甘遂 葶藶 芫花 澤漆 大戟 蕘花 旋覆花 鉤吻 藜蘆 赭魁 及己 天雄 烏頭(附射罔、烏喙) 附子 側子 羊躑躅 茵芋 射干 鳶尾 貫眾(花附) 半夏 由跋 虎掌 莨菪子 蜀漆 恆山青葙子 牙子 白蘞 白芨 蛇含 草蒿 雚菌 連翹 白頭翁 䕡茹 苦芺 羊桃 羊蹄 鹿藿 牛扁 陸英 蒴藋 藎草 夏枯草 烏韭 蚤休 虎杖 石長生 鼠尾草 馬鞭草 馬勃 松脂(實、葉、根、節、花等附) 蛇莓 苧根 菰根 狼踆子 弓弩弦 敗天公 敗蒲席 敗船茹 屋遊 赤地利 赤車使者 三白草 牽牛子 豬膏母 劉寄奴草 紫葛 蓖麻子 葎草 格注草 獨行根 狗舌草 烏蘞莓 豨薟 狼毒 鬼臼 蘆根 甘蕉根萹蓄 酸漿草 莔實 蒲公草 商陸 女青 水蓼 角蒿 白附子 鶴蝨 魚網 馬絆繩昨夜何草 破扇 破故紙 甑帶灰 鬼蓋 屐屧鼻繩 雀麥 茯苓(茯神附) 琥珀(玉附)柏實(葉、皮等附) 麻布叩幅頭 菌桂 牡桂 桂 杜仲 故麻鞋底 楓香脂(皮附) 乾漆(生漆附) 蔓荊實 牡荊 女貞實 蕤核 五加皮 沉香(薰陸香、雞舌香、藿香、詹糖香、楓香等附) 丁香 柏木(根附) 辛夷 木蘭 桑上寄生 榆皮(花附) 酸棗 槐實(枝、皮等附) 枸杞 楮實(葉、皮、莖、白汁附) 蘇合香 龍眼 厚朴 豬苓 竹葉(根、汁、實、瀝、皮茹、筍附) 枳實(刺茹附) 山茱萸 吳茱萸(根附) 秦皮 梔子 檳榔 合歡 秦椒 衛矛 紫葳 蕪荑 食茱萸 椋子木 折傷木 每始王木 茗苦荼 蜀桑根 松蘿 桑根白皮(葉、耳、五木耳、桑灰等附) 白棘 安息香 龍腦 菴摩勒 棘刺花(實、棗、針附) 毗梨勒 紫𨥥 麒麟竭 胡桐淚 黃環 石楠(實附) 巴豆 蜀椒 莽草 郁李仁(根附) 鼠李 攣華 杉材 楠材 釣樟根皮 榧實 蔓椒 雷丸 溲疏 櫸樹皮 白楊皮 水楊葉 欒荊 小柏 莢蒾 釣藤 藥實根 皂莢 楝實(根附) 柳華(葉、實、汁附) 桐葉(花附) 梓白皮 蘇方木 接骨木 枳椇 木天蓼 烏臼木 赤瓜木 訶梨勒 楓柳皮 賣子木 大空 紫真檀 胡椒 椿木葉(樗木附) 橡實 無食子 楊櫨木 槲若 鹽膚子 紫荊 發皮 亂髮 人乳汁 頭垢 尿溺 龍骨(白龍骨、齒、角等附) 牛黃 麝香 象牙(齒、睛等附) 馬乳 牛乳 羊乳 酥 熊脂(膽附) 白膠 阿膠 醍醐 底野迦酪 犀角 羚羊角 鹿茸 羖羊角(髓、肺、骨、肉、齒、骨頭、血、肚、脂、靨、蹄、屎附) 牛角䚡(髓、膽、腎、心、肝、齒、眼、尾、脂、肉、喉嚨、口中毛、耳中垢、屎、溺、屎中豆等附) 獐骨(肉、髓等附) 豹肉 狼牙 貍骨(肉、陰莖等附) 虎骨(膏、爪、肉、尾等附) 兔頭骨(腦、肝、肉等附) 筆頭灰 六畜毛蹄甲 鼺鼠 麋脂(角附) 豚卵(蹄、心、腎、膽、肚、肺、毛、筋、齒、膏、肉、耳中垢等附) 鼴鼠 獺肝(肉、屎附) 狐陰莖(五臟、腸、屎等附) 貒膏(肉、胞等附) 野豬黃 驢屎(屎乳軸垢等附) 豺皮 野駝脂 敗鼓皮 白馬莖(頭、蹄、齒、心、肝、肺、肉、骨、鬐膏、鬐毛、溺通乳汁、屎中粟等附) 狗陰莖(腹、心、腦、齒、血、肉、糞中骨等附) 丹雄雞(白雄雞、黃雄雞脂、烏雄雞肉、膽、心、血、冠血、肪、肝、屎白、腸、肶胵里黃及、左右翹毛、黑雌雞、黃雌雞、雞子卵中白皮、雞喙、東門上雞頭等附) 白鵝膏(毛、肉、子等附) 鶩肪 雁肪 鷓鴣 雉肉(喉下白毛附) 鷹屎白(脂、雕屎附) 鸛骨 雄鵲 鴝鵒 燕屎 雀卵(腦、頭、血、屎附) 伏翼 天鼠屎 孔雀 鸕鶿屎(頭附) 鴟頭 石蜜 蜜蠟(白蠟附) 牡蠣 桑螵蛸 蜂子(黃蜂、土蜂附) 海蛤 文蛤 魁蛤 石決明 真珠 秦龜 龜甲 蠡魚 鮑魚 鯉魚膽(肉、骨附) 鮧魚 鱔魚(血附)鯽魚 黃魚膽 蝟皮 石龍子 露蜂房 樗雞 蚱蟬 白殭蠶 木虻 蜚虻 蜚蠊 䗪蟲 蠐螬 蛞蝓 蝸牛 水蛭 水馬 鱉甲(肉附) 鮀魚甲(肉附) 蟹(爪附) 螈蠶蛾(屎附) 蠶子紙 烏賊魚骨 鰻鱺魚 鮫魚皮 紫貝 蝦蟆 蛙牡鼠(肉、糞附) 蚺蛇膽(肉附) 蝮蛇膽(肉附) 陵鯉甲 蜘蛛 蜻蛉 石蠶 蛇蛻 蛇黃 烏蛇 蜈蚣 馬陸 蠮螉 雀甕 鼠婦 螢火 衣魚 螻蛄 蜣螂 白頸蚯蚓 斑蝥 芫青 地膽 馬刀 葛上亭長 貝子 甲香 珂 田中螺汁 豆蔻 葡萄 蓬虆 覆盆子 大棗(生棗及葉附) 藕實莖 雞頭實 芰實 慄 櫻桃 橘柚 橙葉 梅實 枇杷葉 柿 木瓜 甘蔗 石蜜 沙糖 芋 烏芋 杏核仁(花、實附) 桃核仁(花、梟、毛蠹、皮、葉、膠、實附) 李核仁(根、實附) 梨(葉附) 萘 安石榴(殼、根附) 白瓜子 白冬瓜 瓜蒂(子附) 莧實 冬葵子(根、葉附) 苦菜 薺 蕪菁 萊菔 龍葵 菘 芥 苜蓿 荏子 蓼 蔥實 薤 白蘘荷 菾菜 蘇 水蘇 假蘇 香薷 薄荷 秦荻梨 苦瓠 水靳 馬芹子 蓴 落葵 蘩蔞 雞腸草 蕺 葫 蒜 堇 芸臺 胡麻(葉附) 青蘘 麻蕡(子附) 飴糖 大豆黃卷(生寸豆附) 赤小豆 豉 大麥 粟麥 小麥 麥奴 青粱米 黃粱米 白粱米 粟米 丹黍米 粟米 秫米 陳廩米 舂杵頭糠 酒 腐婢 扁豆(葉附) 黍米 粳米 稻米(稻穰附) 稷米 醋 醬 蓽豆

上六百八十種皆今時見用藥,並可收採以備急要用也。

藥出州土第三

論曰:按本草所出郡縣皆是古名,今之學者卒尋而難曉,自聖唐開闢,四海無外,州縣名目,事事惟新,所以須甄明即因土地名號後之學者容易即知,其出藥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種,其餘州土皆有不堪進御,故不繁錄耳。

關內道

雍州:柏子仁、茯苓。華州:覆盆子、杜蘅、茵芋、木防己、黃精、白朮、柏白皮、茯苓、茯神、天門冬、薯蕷、王不留行、款冬花、牛膝、細辛、鱉甲、丹參、鬼臼、白芷、白蘞、狼牙、水蛭、松花、鱉頭、桑螵蛸、松子、松蘿、兔肝、遠志、澤瀉、五味子、菝葜、桔梗、玄參、沙參、續斷、山茱萸、萆薢、白薇、通草、小草、石南、石葦、龜頭、麥門冬。同州:寒水石、斑蝥、麻黃、䗪蟲、麻黃根、蕪荑、蒲黃、麻黃。岐州:鬼督郵、樗雞、獐骨、獐髓、及己、藜蘆、秦艽、甘草。寧州:菴䕡子、芫青、萹蓄、菴䕡花、荊子、虻蟲。鄜州:芍藥、䕡茹、黃芩、秦艽。原州:狼牙、蓯蓉、黃耆、楓柳皮、白藥。延州:蕪荑。涇州:澤瀉、防風、秦艽、黃芩。靈州:代赭、野豬黃、蓯蓉、貆脂。鹽州:青鹽。

河南道

洛州:秦椒、黃魚膽、黃石脂。谷州:半夏、桔梗。鄭州:秦椒。陝州:栝蔞、柏子仁。汝州:鹿角、鹿茸。許州:鹿茸。虢州:茯苓、茯神、桔梗、桑上寄生、細辛、栝蔞、白石英。豫州:吳茱萸、鹿茸。齊州:阿膠、榮婆藥、防風。萊州:牡蠣、䕡茹、海藻、馬刀、七孔決明、文蛤、牛黃、海蛤、烏賊魚。兗州:防風、羊石、仙靈脾、雲母、紫石英、桃花石。密州:海蛤、牛黃。泗州:麋脂、麋角。徐州:桑上寄生。淄州:防風。沂州:紫石英。

河東道

蒲州:龍骨、紫參、蒲黃、五味子、石膽、龍角、龍齒。絳州:防風。隰州:當歸、大黃。汾州:石龍芮、石膏。潞州:赤石脂、不灰木、人參、白石脂。澤州:人參、禹餘糧、防風、白石英。幷州:白菀、鬼督郵、白龍骨、柏子仁、礬石、礜石、甘草。晉州:白堊、紫參。代州:柏子仁。蔚州:松子。慈州:白石脂。

河北道

懷州:牛膝。相州:知母、磁石。箕州:人參。滄州:雚菌。幽州:人參、知母、蛇膽。檀州:人參。營州:野豬黃。平州:野豬黃。

山南西道

梁州:小柏、芒硝、理石、皂莢、蘇子、貆脂、防己、野豬黃。洋州:野豬黃、貆脂。鳳州:鹿茸。始州:重臺、巴戟天。通州:藥子。渠州:賣子木。商州:香零皮、厚朴、熊膽、龍膽、楓香脂、菖蒲、楓香木、秦椒、辛夷、恆山、獺肝、熊、杜仲、莽草、枳實、芍藥。金州:獺肝、枳茹、莽草、蜀漆、獺肉、枳實、枳刺、恆山。

山南東道

鄧州:夜干、甘菊花、蜥蜴、蜈蚣、梔子花、牡荊子。均州:葳蕤。荊州:橘皮。襄州:石龍芮、藍實、蜀水花、茗草、雷丸、陵鯉甲、烏梅、牽牛子、乾白、鸕鶿頭、橙葉、梔子花、蜥蜴、蜈蚣、孔公孽、敗醬、貝母。夔州:橘皮。硤州:杜仲。房州:野豬黃、獾脂。唐州:鹿茸。

淮南道

揚州:白芷、鹿脂、蛇床子、鹿角。壽州、光州、蘄州、黃州、舒州:並出生石斛。申州:白芨。

江南東道

潤州:躑躅、貝母、卷柏、鬼臼、半夏。越州:榧子、劉寄奴。婺州、睦州、歙州、建州:並出黃連。泉州:乾薑。

江南西道

宣州:半夏、黃連。饒州:黃連。吉州:陟釐。江州:生石斛。岳州:杉木、蟬蛻、楠木、鱉甲。潭州:生石斛。郎州:牛黃。永州:石燕。郴州:釣樟根。辰州:丹砂。

隴右道

秦州:防葵、芎藭、狼毒、鹿角、獸狼牙、鹿茸、蘼蕪。成州:防葵、狼牙。蘭州:蓯蓉、鹿角膠。武州:石膽、雄黃、雌黃。廓州:大黃。宕州:藁本、獨活、當歸。

河西道

涼州:大黃、白附子、鹿茸。甘州:椒根。肅州:肉蓯蓉、百脈根。伊州:伏翼、葵子。瓜州:甘草。西州:蒲桃。沙州:石膏。

劍南道

益州:苧根、枇杷葉、黃環、鬱金、薑黃、木蘭、沙糖、蜀漆、百兩金、薏苡、恆山、乾薑、百部根、慎火草。眉州:巴豆。綿州:天雄、烏頭、附子、烏喙、側子、甘皮、巴戟天。資州:折傷木。嘉州:巴豆、紫葛。邛州:賣子木。瀘州:蒟醬。茂州:升麻、羌活、金牙、芒硝、馬齒礬、朴硝、大黃、雄黃、礬石、馬牙硝。嶲州:高良薑。鬆州、當州:並出當歸。扶州:芎藭。龍州:側子、巴戟天、天雄、烏頭、烏喙、附子。柘州:黃連。

嶺南道

廣州:石斛、白藤花、丁根、決明子、甘椒根。韶州:石斛、牡桂、鍾乳。賀州、梧州、象州:並出蚺蛇膽。春州、封州、瀧州:並出石斛。恩州:蚺蛇膽。桂州:滑石、蚺蛇膽。柳州:桂心、釣樟根。融州:桂心。潘州:蚺蛇膽。交州:檳榔、三百兩銀、龍眼、木藍子。峰州:豆蔻。馬牙石一名長石,一名大乳,一名牛腦石,出在齊州歷城縣。

論曰:既知無物非藥及所出土地,復採得時,須在貯積,以供時急,不得虛棄光陰,臨事忽遽,失其機要,使風燭不救,實可悲哉!博學者深可思之,用為備耳。

用藥處方第四

論曰:凡人在身感病無窮,而方藥醫療有限,由此觀之,設藥方之篇,是以忮其大意,豈能得之萬一。聊舉所全,以發後學,此篇凡有六十五章,總攝眾病,善用心者,所以觸類長之,其救苦亦以博矣,臨事處方,可得依之取訣也。

治風第一

當歸 秦艽 乾薑 藁本 麻黃 葛根 前胡 知母 石葦 狗脊 萆薢 杜蘅 白薇白芷 葈耳 女萎 桔梗 大戟 烏頭 烏喙 附子 側子 天雄 躑躅 茵芋 貫眾 白芨 蒴藋 䕡茹 鬼箭 磁石 石膏 天門冬 葳蕤 白朮 菖蒲 澤瀉 薯蕷 菊花 細辛 獨活 升麻 庵䕡 薏苡 巴戟天 松葉 鬆節 石南 蜀椒 莽草 防風 王不留行 芎藭 黃耆 杜若 辛夷 牡荊子 五加皮 木蘭 枸杞 竹葉 厚朴 鬆實 秦皮 牡丹皮 防己 秦椒 女菀 澤蘭 竹瀝 山茱萸 吳茱萸 蒺藜子 曾青 礜石 代赭

濕痹腰脊第二

白膠 阿膠 鹿茸 鹿角 鹿脂 雞頭 蔓荊 竹瀝 肉蓯蓉 防風 芎藭 景天 丹參 絡石 千歲虆汁 王不留行 山櫻木汁 蛇床 漏蘆 茜根 飛廉 礜石 桔梗 芫花旋覆花 附子 側子 天雄 躑躅 茵芋 當歸 秦艽 芍藥 乾薑 葛根 石龍芮 狗脊 萆薢 菝葜 敗醬 藁耳 白蘚 蠡實 青蘘 大豆卷 石南 蜀椒 蔓荊 皂莢 天門冬 白朮 葳蕤 乾地黃 菖蒲 澤瀉 菊花 薯蕷 石斛 牛膝 細辛 柴胡 菴䕡 薏苡 車前子 柏子仁 菥蓂 蒴藋 桂心 杜仲 乾漆 五加皮 酸棗 枸杞 松子 桑上寄生 續斷 天名精

攣急痑曳第三

秦艽 藁本 狗脊 萆薢 通草 石南 防風 芎藭 續斷 天門冬 女萎 乾地黃 石斛 牛膝 薏苡 菟絲 杜仲 乾漆 荊子 枸杞 大豆卷 天雄 附子 野葛 蒴藋

身瘙癢第四

青琅玕 石灰 丹砂 雄黃 水銀 硫黃 牙子 白芨 鐵落 枳實 蒺藜子 莽草 柳花 蜀羊泉 水萍 防風 䕡茹 羊蹄 藎草 敗醬 藜蘆 青葙 青蒿 羖羊角 蟬蛻秦艽 天鼠矢

驚癇第五

鉛丹 紫石英 白石脂 秦皮 銀屑 玄石 鐵精 釣藤 款冬花 牡丹皮 白蘚皮 紫菀 女菀 柏子仁 茯苓 茯神 桔梗 蕘花 莨菪子 蛇銜 遠志 人參 細辛 防葵 龍膽 杏仁 龍骨 龍齒 牛黃 頭髮 白芝 龍角 羊齒 羊骨 亂髮 牛齒 白馬莖白馬齒 赤馬齒 白馬懸蹄 鹿茸 牡狗齒 豚卵 狐五臟 石蜜 海蛤 蚱蟬 露蜂房白殭蠶 蛇蛻 雀甕 蛇黃 鼠婦 蜣螂 六畜毛蹄甲

鬼魅第六

代赭 粉錫 金牙 衛矛 赤箭 銅鏡鼻 升麻 牛黃 青木香 藍實 蘼蕪 徐長卿 雲實 黃環 貍骨 獺肝 桃花 桃梟 蜈蚣 蛇膽 亭長 芫青 斑蝥 石長生 狼毒鬼臼 商陸 躑躅 白芨 野葛 琥珀 六畜毛蹄甲

蠱毒第七

方解石 代赭 金牙 衛矛 赤箭 徐長卿 升麻 瓜蒂 雷丸 紫菀 黃環 青木香巴豆 麝香 景天 蘘荷 犀角 羚羊角 豚卵 獺肝 狐莖 鸛骨 蜂房 胡燕屎 鮫魚皮 白頸蚯蚓 蛇蛻 蜈蚣 斑蝥 芫青 芫花 藜蘆 野葛 榧子 豬苓 敗鼓皮 桑上亭長 六畜毛蹄甲

痰實第八

淡竹葉 枳實 吳茱萸 厚朴 胡椒 檳榔仁 萊菔 茯苓 恆山 松蘿 旋覆花 大黃 芫花 蕘花 半夏 烏頭 黃芩 前胡 巴豆 柴胡 白朮 細辛 朴硝 芒硝

固冷、積聚、腹痛、腸堅第九

礜石 雄黃 殷孽 厚朴 特生礜石 曾青 戎鹽 硫黃 陽起石 石膏 理石 高良薑 朴硝 芫花 桔梗 吳茱萸 葶藶 旋覆花 麥門冬 太一餘糧 澤瀉 茯苓 人參 柴胡 蒺藜 雚菌 防葵 牡丹 蕘花 海藻 肉蓯蓉 丹參 巴戟天 莽草 芍藥 烏頭 麻黃 貝母 乾薑 玄參 苦參 䕡茹 狼毒 大黃 附子

腹痛脹滿嘔吐第十

厚朴 竹茹 枳實 吳茱萸 檳榔 葛根 桑白皮 松蘿 橘皮 大黃 桔梗 甘遂 乾薑 大戟 藜蘆 半夏 恆山 朴硝 生薑 藁本 阿膠 禹餘糧 人參 戎鹽

胸脅滿第十一

方解石 蘭草 杜若 莎草 竹葉 厚朴 枳實 乾薑 前胡 玄參 紫菀 枸杞 桔梗 蕘花 茯苓 芫花 旋覆花 射干 烏頭 半夏 恆山 人參 菊花 細辛 柴胡

補五臟第十二

白石脂 五石脂 琥珀 紫菀 石葦 大黃 桔梗 石蜜 龍骨 牛髓 鹿肉 鵝肉 乾漆 柏子仁 女貞 銀屑 沙參 酸棗 五味子 枳實 山茱萸 麥門冬 乾地黃 菖蒲澤瀉 薯蕷 人參 石斛 細辛 菥蓂 龍膽 巴戟天 牡丹 韭 貝母 蕪菁 蔥白 覆盆 當歸 鍾乳 玄參 苦參

益氣第十三

玉泉 鍾乳 五石脂 白石英 柏子仁 柏葉 蘭草 續斷 茵陳 黃耆 飛廉 營實五味子 旋花 澤瀉 薯蕷 巴戟天 大棗 牡蒙 青蘘 烏麻 枳實 赤箭 蕪青子 苦菜 蒲桃 覆盆子 芍藥 紫草 淫羊藿 羊肉 桑螵蛸 牛髓 蠟 牛肉 鹿茸 鹿角麋角 豬肚 雲母粉 兔屎 兔肉 戎鹽 石蜜

長陰陽益精氣第十四

羊腎 牛腎 肉蓯蓉 蓬虆 磁石 理石 地膚子 決明子 杜若 白棘 蛇床子 茜根 黑石脂 五味子 天雄 附子 栝蔞 玄參 石葦 石龍芮 白薇 萆薢 紫參 麥門冬 遠志 小草 薯蕷 石斛 牛膝 卷柏 細辛 柴胡 車前子 茺蔚子 菟絲子 巴戟天 茯苓 枸杞 杜仲 丹砂 扁青 雲母 滑石 鍾乳

補骨髓第十五

五石脂 乾漆 金屑 乾地黃 防葵 菟絲子 烏麻 天門冬 青蘘 貝母 淫羊藿 附子 天雄 羊腎 羚羊角 磁石

長肌肉第十六

藁本 天門冬 當歸 白馬莖 桑上寄生 冬葵子 白芷 蠡實 垣衣 麥門冬 麻仁乾地黃 澤瀉 薯蕷 菟絲子 石斛 甘草 女貞子 五加皮 枳實 胡麻 玉泉 磁石赤石脂 厚朴 蒲桃 赤箭 五味子 酸棗仁

堅筋骨第十七

玉泉 雲母 杜仲 乾漆 枸杞 硫黃 蔓荊 絡石 磁石 戎鹽 續斷 烏麻 金屑五加皮 酸棗仁

陰下濕癢第十八

木蘭 槐皮 五加皮 杜仲 蛇床子 漏蘆 飛廉 陽起石

消渴第十九

曾青 滑石 紫石英 白石英 凝水石 丹砂 石膏 理石 竹筍 桑白皮 枸杞根 松脂 茯苓 馬乳 兔骨 紫參 赤小豆 大麥 小麥 澤瀉 萊菔 人參 麥門冬 蓴菜 腐婢 粟米 青粱 甘草 牡蠣 豬肚 雞屎白 雲實 黃連 礜石 栝蔞 葛根 玄參 苦參 茅根 竹根 長石 知母 菰根 生葛汁 王瓜 冬瓜 水萍 羊酪

消食第二十

白朮 桔梗 大黃 黃芩 大豆屑(熬) 穬麥糵 皂莢 萊菔根 麥門冬 吳茱萸 檳榔 橘皮 小蒜 厚朴 苦參

淋閉第二十一

玉泉 石膽 芒硝 茯苓 琥珀 石燕 瞿麥 胡燕屎 茅根 鯉魚齒 發皮 亂髮 頭垢

利小便第二十二

硝石 滑石 紫參 栝蔞 百合 白石脂 海藻 榆皮 地膚子 山茱萸 蒲黃 棘仁 天門冬 車前子 麻子仁 赤小豆 郁李仁 冬瓜 冬葵子 牽牛子 茅根 葎草 犍牛尿 橘皮 楝實 長石 天名精 苦參 茵陳 秦艽

止小便利第二十三

赤石脂 鉛丹 粉錫 菖蒲 王瓜 栝蔞 菝葜 牡蠣 菰根 蘆根 雞腸草 龍骨 鹿茸 鹿角 雞肶胵 山茱萸

明目第二十四

玉泉 丹砂 空青 紫貝 螢火 貝齒 馬珂 石膽 鍾乳 礜石 五石脂 滷鹼 戎鹽 理石 特生礜石 蔓荊子 桑椹子 槐子 蕤仁 地膚子 鐵精 長石 黃連 景天花 香蒲 決明子 飛廉 杜若 枳實 秦艽 合歡 秦椒 棘仁 人參 細辛 蓍實 菴䕡菟絲子 茺蔚子 菥蓂 烏麻 薺子 蕪菁子 蓼子 蔥子 前胡 玄參 瞿麥 石決明石龍芮 羚羊角 羖羊角 羖牛膽 兔肝 狗脊

止淚第二十五

空青 曾青 蔓荊 蕤仁 綠鹽 苦參 白芷 杜若 菊花 欒花 菥蓂 皂莢 芎藭 決明子 白朮

目赤痛第二十六

空青 車前子 曾青 石膽 礬石 戎鹽 菥蓂 蕤仁 薺子 欒花 鯉魚膽 檗木 石鹽 葳蕤 決明子

益肝膽第二十七

空青 曾青 礜石 酸棗仁 細辛 龍膽 苦參 薺菜 黃連

補養心氣第二十八

紫石英 遠志 羚羊角 人參

補養腎氣第二十九

六畜腎 絡石 澤瀉 石南 萆薢 車前子 狗脊 栗子 沙參 白棘 玄參 黑石脂磁石 瞿麥 粟米 石斛 鹿茸

補脾第三十

大棗 櫻桃 甘蔗 石蜜

咳逆上氣第三十一

石膽 蘼蕪 蜀椒 款冬 桑根白皮 狼毒 竹葉 女菀 白前 吳茱萸 百部根 當歸 麻黃 貝母 紫菀 白蘚皮 蕘花 藜蘆 烏頭 附子 鬼臼 射干 半夏 蜀漆 菖蒲 遠志 甘草 細辛 防葵 杏仁 桃仁 瓜丁 貒脂肉 牡蠣 桂心 白石脂 羊肺 紫石英 鍾乳 硫黃 蒺藜 芫花 五味子 茯苓

下氣第三十二

鉛丹 梅實 蛇床子 石葦 水蘇 竹葉 蘇子 薄荷 蒺藜 秦荻梨 甘草 石斛 細辛 牡荊 枇杷葉 甘蔗 薯蕷 馬肉 白石英 鹿茸 杏仁 石膏 橘皮 鍾乳 雲母 礜石 胡椒

霍亂轉筋第三十三

木瓜 雞屎白 乾薑 附子 瞿麥 女萎 香薷 扁豆 薄荷 橘皮 人參 桂心 白朮 厚朴

腸痔第三十四

石膽 硝石 丹砂 五石脂 水銀 雄黃 殷孽 石硫黃 孔公孽 磁石 柏木 槐子桐皮 飛廉 敗醬 露蜂房 鰻鱺魚 蛇脫皮 蠡魚 蝟皮 鱉甲 豬後足懸蹄

鼠漏並痔第三十五

黃耆 續斷 連翹 夏枯草 王不留行 鼠尾草 萹蓄 通草 狼毒 敗醬 桐葉 及己 蛇銜草 側子 地榆 王瓜 昆布 牡蠣 蠡魚 露蜂房 文蛤 龜甲 蝟皮 鱉甲 蚺蛇膽 蛇脫皮 斑蝥 虎骨 地膽 豬懸蹄 五石脂 陵鯉甲

三蟲第三十六

粉錫 梓白皮 山茱萸 檳榔 衛矛 蕪荑 天門冬 天名精 桑白皮 乾漆 蔓荊 苦參 蘼蕪 雷丸 特生礜石 楝實 莧實 麝香 通草 白頸蚯蚓 桃仁 桃花 連翹 貫眾 鶴蝨 萹蓄 青桐 雚蘆 牙子 榧實 槲皮 薏苡根

下部䘌第三十七

石硫黃 雄黃 雌黃 苦參 艾葉 大蒜 鹽 馬鞭草 蚺蛇膽

崩中下血第三十八

白磁屑 伏龍肝 敗船茹 青石脂 衛矛 桃毛 紫葳 柏木 當歸 桑上寄生 白蘞 茅根 牡狗齒 玉泉 鯉魚骨 白僵 龍骨 白膠 阿膠 牛角腮 陽起石 地榆 生地黃 茜根 白芷 艾葉 景天花 烏賊魚骨 小麥 的小薊根

女人血閉第三十九

銅鏡鼻 銅弩牙 桃仁 茅根 烏賊魚骨 白芷 栝蔞 大黃 桑螵蛸 牛角䚡 蠐螬 虻蟲 䘌蟲 水蛭 芎藭 菴䕡子 陽起石 紫葳 黃芩 巴豆 牛膝 瞿麥 當歸

女人寒熱疝瘕漏下第四十

白堊 乾漆 蓯蓉 黃耆 蛇床子 禹餘糧 陽起石 秦椒

產難胞衣不出第四十一

代赭 石燕 冬葵子 弓弩弦 滑石 蚱蟬 澤瀉 續斷 羖羊角 王不留行

女人陰冷腫痛第四十二

松蘿 白蘚皮 卷柏

陰蝕瘡第四十三

土陰孽 萹蓄 五加皮 黑石脂 礬石 柏木 桐葉 礜石 石膽 蝦蟆 龜甲 狐莖

傷寒溫疫第四十四

犀角屑 羚羊角 徐長卿 麻黃 前胡 生葛汁 葛根 大青 栝蔞 柴胡 青木香 吳藍 貝母 玄參 白薇 知母 桂心 芍藥

健忘第四十五

遠志 菖蒲 人參 茯神 蓍實 䕡茹 白馬心 龍膽 龜甲 通草

通九竅第四十六

大棗 芥子 遠志 菖蒲 細辛 蔓荊

下部痢第四十七

榧實 龍骨 鼠尾草 營實 黃連 黃芩 乾薑 附子 倉米 蜀椒 五石脂 無食子槲若 地榆 龍膽 黃柏

虛損瀉精第四十八

白棘 韭子 鹿茸 山茱萸 澤瀉 菟絲子 牡蠣 白龍骨

唾黏如膠並唾血第四十九

紫菀 紫參 旋覆花 麻黃 茯苓 桂心 槐子 芎藭 乾薑 射干 小麥

吐血第五十

戎鹽 柏葉 水蘇 敗船茹 生地黃汁 竹茹 蠐螬 艾葉 白膠 大小薊根 羚羊角馬屎

下血第五十一

白磁屑 伏龍肝 柏葉 青羊脂 艾葉 五石脂 赤箭 天名精 蒲黃 生地黃 黃芩茜根 敗船茹 水蘇 白膠 馬屎 槲脈

衄血第五十二

亂髮灰 水蘇 紫參 柏葉 王不留行 生地黃汁

尿血第五十三

龍骨 戎鹽 鹿茸 蔥涕汁

耳聾第五十四

磁石 菖蒲 山茱萸 烏雞脂 鵝脂 通草 王瓜

止汗第五十五

牡蠣 龍骨 柏實 衛矛

出汗第五十六

山茱萸 細辛 石膏 蜀椒 乾薑 蔥白鬚 桂心 葛根 麻黃

堅齒第五十七

桑上寄生 香蒲 蔓荊 秦椒 蜀椒 鼠李根 戎鹽

癰腫第五十八

營實 飛廉 蒺藜子 白棘 王不留行 木蘭皮 絡石 紫石英 五石脂 磁石 芍藥防己 澤蘭 大蒜 連翹 黃耆 白蘞 苦參 敗醬 通草 王瓜

惡瘡第五十九

白芨 雚蘆 蛇銜 青葙 牙子 狼毒 營實 黃芩 當歸 苦參 萆薢 雌黃 松脂 漏蘆 及己 通草 地榆 蜀羊泉

熱極喘口舌焦乾第六十

石膏 石蜜 麥門冬 栝蔞 絡石 杏仁 茯苓 松脂 紫菀 款冬 梅子 大黃 甘草

利血脈第六十一

玉泉 丹砂 空青 長石 芒硝 乾地黃 人參 甘草 通草 芍藥 桂心 蜀椒 麻子

失魂魄第六十二

玉泉 丹砂 紫石英 茯神 琥珀 龍骨 人參 牛黃

悅人面第六十三

白瓜子 雄黃 丹砂 落葵子 鹿髓 菌桂 旋覆花 麝香 瓜蔞

口瘡第六十四

黑石脂 乾地黃 黃連 龍膽 大青 升麻 柏木 小檗 苦竹葉酪 酥 豉 石蜜

腳弱疼冷第六十五

石斛 石鐘乳 殷孽 孔公孽 石硫黃 附子 豉 丹參 五加皮 竹瀝 大豆 天雄側子 木防己 獨活 鬆節 牛膝

卷第二·本草上

論曰:金石草木,自有《本經》,而條例繁富,非淺學近識所能悟之。忽逢事逼,豈假披討,所以錄之於卷,附之於方,使忠臣孝子急遽之際,造次可見,故錄之以冠篇首焉。

玉石部上品

二十二味

玉泉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百病,柔筋強骨,安魂魄,長肌肉,益氣,利血脈。療婦人帶下十二病,除氣癃,明耳目。久服耐寒暑,不飢渴,不老,神仙,輕身長年。人臨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變。一名玉札。生藍田山谷,採無時。

玉屑

味甘,平,無毒。主除胃中熱,喘息煩滿,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輕身長年。生藍田,採無時。

丹砂

味甘,微寒,無毒。主身體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通血脈。止煩滿消渴,益精神,悅澤人面。殺精魅邪惡鬼,除中惡,腹痛毒氣,疥瘺諸瘡。久服通神明,不老,輕身神仙。能化為汞,作末,名真朱,光色如雲母,可析者良。生符陵山谷,採無時。

空青

味甘酸,寒,大寒,無毒。主青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養精神,益肝氣。療目赤痛,去膚翳,止淚出,利水道,下乳汁,通關節,破堅積。久服輕身延年不老,令人不忘,志高神仙。能化銅鐵鉛錫作金。生益州山谷及越巂山有銅處,銅精熏則生空青,其腹中空。三月中旬採,亦無時。

綠青

味酸,寒,無毒。主益氣,療鼽鼻,止瀉痢。生山之陰穴中,色青白。

曾青

味酸,小寒,無毒。主目痛,止淚出,風痹,利關節,通九竅,破症堅積聚,養肝膽,除寒熱,殺白蟲。療頭風腦中寒,止煩渴。補不足,盛陰氣。久服輕身不老。能化金銅。生蜀中山谷及越巂,採無時。

白青

味甘酸鹹,平,無毒。主明目,利九竅,耳聾,心下邪氣。令人吐。殺諸毒三蟲。久服通神明,輕身延年不老。可消為銅劍,闢五兵。生豫章山谷,採無時。

扁青

味甘,平,無毒。主目痛明目,折跌癰腫,金瘡不瘳,破積聚,解毒氣,利精神,去寒熱風痹,及丈夫莖中百病,益精。久服輕身不老。生朱崖山谷,武都、朱提,採無時。

石膽

味酸辛,寒,有毒。主明目,目痛,金瘡諸癇痙,女子陰融痛,石淋,寒熱,崩中下血,諸邪毒氣。令人有子。散症積,咳逆上氣,及鼠瘺惡瘡。煉餌服之不老,久服增壽神仙。能化鐵為銅,成金銀。一名畢石,一名黑石,一名棋石,一名銅勒。生羌道山谷羌里勾青山,二月庚子辛丑日採。

雲母

味甘,平,無毒。主身皮死肌,中風寒熱,如在車船上,除邪氣,安五臟,益子精,明目,下氣,堅肌,續絕補中。療五勞七傷,虛損少氣,止痢。久服輕身延年,悅澤不老,耐寒暑,志高神仙。一名云珠,色多赤;一名雲華,五色具;一名雲英,色多青;一名雲液,色多白;一名云砂,色多黃;一名磷石,色正白。生太山山谷,齊、廬山,及琅邪北定山石間,二月採。

石鐘乳

味甘,溫,無毒。主咳逆上氣,明目,益精,安五臟,通百節,利九竅,下乳汁,益氣,補虛損。療腳弱疼冷,下焦腸竭,強陰。久服延年益壽,好顏色,不老,令人有子。不煉服之,令人淋。一名公乳,一名蘆石,一名夏石。生少室山谷及太山,採無時。

朴硝

味苦辛,寒,大寒,無毒。主百病,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結固留癖,胃中食飲熱結,破留血閉絕,停痰痞滿,推陳致新。能化七十二種石。煉餌服之,輕身神仙。煉之白如銀,能寒能熱,能滑能澀,能辛能苦,能咸能酸,入地千歲不變色。青白者佳,黃者傷人,赤者殺人。一名硝石樸。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採無時。

硝石

味苦辛,寒,大寒,無毒。主五臟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除邪氣。療五臟十二經脈,中百二十疾,暴傷寒,腹中大熱,止煩滿,消渴,利小便及瘺蝕瘡。煉之如膏,久服輕身。天地至神之物,能化成十二種石。一名芒硝。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採無時。

芒硝

味辛、苦,大寒。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通經脈,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陳致新,生於朴硝。

礬石

味酸,寒,無毒。主寒熱,瀉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除固熱在骨髓,去鼻中息肉。煉餌服之,輕身不老增年。岐伯云:久服傷人骨,能使鐵為銅。一名羽𦱌,一名羽澤。生河西山谷及隴西武都、石門,採無時。

滑石

味甘,寒,大寒,無毒。主身熱瀉澼,女子乳難,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寒熱,益精氣,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渴,令人利中。久服輕身,耐飢長年。一名液石,一名共石,一名脫石,一名番石。生赭陽山谷,及太山之陰,或掖北白山,或卷山,採無時。

紫石英

味甘辛,溫,無毒。主心腹咳逆邪氣,補不足,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療上氣,心腹痛寒熱,結氣邪氣,補心氣不足,定驚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癰腫,令人悅澤。久服溫中,輕身延年,生太山山谷,採無時。

白石英

味甘辛,微溫,無毒。主消渴,陰痿不足,咳逆,胸膈間久寒,益氣,除風濕痹。療肺痿下氣,利小便,補五臟,通日月光。久服輕身,長年耐寒熱。生華陰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長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其黃端白稜名黃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二月採,亦無時。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主黃疸,瀉痢,腸,澼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飢,輕身延年,五石脂各隨其色,補五臟。生南山之陽山谷中。

青石脂

味酸,平,無毒。主養肝膽氣,明目。療黃疸,瀉痢腸澼,女子帶下百病,及疽痔惡瘡。久服補髓益氣,不飢,延年。生齊區山及海崖,採無時。

赤石脂

味甘酸辛,大溫,無毒。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瀉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智不飢,輕身延年。生濟南,射陽及太山之陰,採無時。

黃石脂

味苦,平,無毒。主養脾氣,安五臟,調中,大人小兒瀉痢,腸澼下膿血,去白蟲,除黃疸,癰疽蟲。久服輕身延年,生嵩高山。色如鶯雛,採無時。

白石脂

味甘酸,平,無毒。主養肺氣,厚腸,補骨髓。療五臟驚悸不足,心下煩,止腹痛,下水,小腸澼熱溏,便膿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排癰疽瘡痔。久服安心,不飢,輕身長年。生太山之陰,採無時。

黑石脂

味鹹,平,無毒。主養腎氣,強陰,主陰蝕瘡,止腸澼瀉痢,療口瘡咽痛。久服益氣,不飢延年。一名石涅,一名石墨。出潁川陽城,採無時。

太一餘糧

味甘,平,無毒。主咳逆上氣,症瘕血閉,漏下,除邪氣,肢節不利,大飽絕力身重。久服耐寒暑,不飢輕身,飛行千里,神仙。一名石腦。生太山山谷,九月採。

石中黃子

味甘,平,無毒。久服輕身,延年不老。此禹餘糧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也,出餘糧處有之。陶云:芝品中有石中黃子,非也。

禹餘糧

味甘,寒,平,無毒。主咳逆寒熱,煩滿,下赤白血閉,症瘕,大熱。療小腹痛結煩疼。煉餌服之,不飢,輕身延年。一名白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或池澤中。

玉石部中品

二十九品

金屑

味辛,平,有毒。主鎮精神,堅骨髓,通利五臟,除邪毒氣。服之神仙。生益州,採無時。

銀屑

味辛,平,有毒。主安五臟,定心神,止驚悸,除邪氣。久服輕身長年。生永昌,採無時。

水銀

味辛,寒,有毒。主疥瘺,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蝨,墮胎,除熱。以傅男子陰,陰消無氣。殺金銀銅錫毒。熔化還復為丹,久服神仙,不死。一名汞。生符陵平土,出於丹砂。

雄黃

味苦甘,平,寒,大溫,有毒。主寒熱鼠瘺,惡瘡疽痔,死肌。療疥蟲䘌瘡,目痛,鼻中息肉,及筋絕,破骨,百節中大風,積聚癖氣,中惡,腹痛,鬼疰,殺精物,惡鬼邪氣,百蟲毒,勝五兵。殺諸蛇虺毒,解藜蘆毒。悅澤人面。煉食之輕身神仙,餌服之皆飛入人腦中,勝鬼神,延年益壽,保中不飢。得銅可作金。一名黃食石。生武都山谷、敦煌山之陽,採無時。

雌黃

味辛甘,平,大寒,有毒。主惡瘡,頭禿痂疥,殺毒蟲蝨,身癢,邪氣諸毒,蝕鼻中息肉,下部䘌瘡,身而白駁,散皮膚死肌,及恍惚邪氣。殺蜂蛇毒。煉之久服,輕身增年不老,令人腦滿。生武都山谷,與雄黃同山生。其陰山有金,金精熏則生雌黃。採無時。

殷孽

味辛,溫,無毒。主爛傷瘀血,瀉痢,寒熱鼠瘺,症瘕結氣,腳冷疼弱。一名姜石,鍾乳根也。生趙國山谷,又梁山及南海,採無時。

孔公孽

味辛,溫,無毒。主傷食不化,邪結氣惡,瘡疽瘺痔,利九竅。下乳汁,男子陰瘡,女子陰蝕,及傷食,病常欲眠睡。一名通石,殷孽根也,青黃色。生梁山山谷。

石腦

味甘,溫,無毒。主風寒虛損,腳腰疼痹,安五臟,益氣。一名石飴餅,生名山土石中,採無時。

石硫黃

味酸,溫,大熱,有毒。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療心腹積聚,邪氣冷癖在脅,咳逆上氣,腳冷疼弱無力,及鼻衄,惡瘡,下部䘌瘡,上血。殺疥蟲,能化金銀銅鐵奇物。生東海牧羊山谷中,及太山、河西山,礬石液也。

陽起石

味鹹,微溫,無毒。主崩中漏下,破子臟中血,症瘕結氣,寒熱腹痛,無子,陰痿不起,補不足。療男子莖頭寒,陰下濕癢,去臭汗,消水腫。久服不飢,令人有子。一名白石,一名石生,一名羊起石,雲母根也。生齊山山谷及郎邪或云山、陽起山,採無時。

凝水石

味辛甘,寒,大寒,無毒,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除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煩滿,止渴,水腫,小腹痹。久服不飢。一名白水石,一名寒水石,一名淩水石,色如雲母可析者良,鹽之精也。生常山山谷,又水中縣及邯鄲。

石膏

味辛甘,微寒,大寒,無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瘡。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氣,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浴湯。一名細石。細理白澤者良,黃者令人淋。生齊山山谷,及齊廬山、魯蒙山,採無時。

磁石

味辛鹹,寒,無毒。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痟,除大熱,煩滿及耳聾,養腎臟。強骨氣,益精除煩,通關節,消癰腫,鼠瘺頸核,喉痛,小兒驚癇。煉水飲之,亦令人有子。一名玄石,一名處石。生太山川穀及慈山山陰,有鐵處則生其陽,採無時。

玄石

味鹹,溫,無毒,主大人小兒驚癇,女子絕孕,小腹冷痛,少精身重,服之令人有子。一名玄水石,一名處石。生太山之陽,山陰有銅,銅者雌,玄者雄。

理石

味辛甘,寒,大寒,無毒。主身熱,利胃解煩,益精明目,破積聚,去三蟲,除榮衛中去來大熱,結熱,解煩毒,止消渴,及中風痿痹。一名立制石,一名肌石。如石膏,順理而細。生漢中山谷及廬山,採無時。

長石

味辛苦,寒,無毒。主身熱,胃中結氣,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脈,明目,去翳眇,下三蟲,殺蠱毒,止消渴,下氣除脅肋肺間邪氣。久服不飢。一名方石,一名土石,一名置石。理如馬齒,方面潤澤玉色。生長子山谷及太山臨淄,採無時。

膚青

味辛鹹,平,無毒。主蠱毒,蛇菜肉諸毒,惡瘡。不可久服,令人瘦。一名推青,一名推石,生益州川穀。

鐵落

味辛甘平,無毒。主風熱惡瘡,瘍疽瘡痂,疥氣在皮膚中。除胸膈中熱氣。食不下,止煩,去黑子。一名鐵液,可以染皂,生牧羊平澤及祊城,或析城,採無時。

主堅肌耐痛。

生鐵

微寒,主療下部及脫肛。

鋼鐵

味甘,無毒。主金瘡,煩滿熱中,胸膈氣塞,食不化,一名跳鐵。

鐵精

平,微溫。主明目。化銅。療驚悸,定心氣,小兒風癇,陰㿉、脫肛。

光明鹽

味鹹,甘,平,無毒。主頭面諸風,目赤痛,多眵淚,生鹽州五原,鹽池下鑿取之,大者如升,皆正方光澈。一名石鹽。

綠鹽

味鹹苦辛,平,無毒。主目赤淚出,膚翳眵暗。

密陀僧

味鹹辛,平,有小毒。主久痢,五痔,金瘡,面上瘢皯。面膏藥用之。

桃花石

味甘,溫,無毒。主大腸中冷膿血痢。久服令人肌熱,能食。

珊瑚

味甘,平,無毒。主宿血,去目中翳。鼻衄,末吹鼻中。生南海。

石花

味甘,溫,無毒。酒漬服,主腰腳風冷,與殷孽同。一名乳花。

石床

味甘,溫,無毒。酒漬服,與殷孽同。一名乳床,一名逆石。

玉石部下品

三十一味

青琅玕

味辛,平,無毒。主身癢,火瘡,癰傷,白禿,疥瘙,死肌,浸淫在皮膚中。煮煉服之,起陰氣。可化為丹。一名石珠,一名青珠。生蜀郡平澤,採無時。

礜石

味辛甘,大熱,生:溫;熟:熱,有毒。主寒熱鼠瘺,蝕瘡,死肌風痹,腹中堅癖邪氣,除熱,明目,下氣,除膈中熱,止消渴,益肝氣,破積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久服令人筋攣。火煉百日,服一刀圭。不煉服則殺人及百獸。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一名白礜石,一名太白石,一名澤乳,一名食鹽。生漢中山谷及少室,採無時。

特生礜石

味甘,溫,有毒。主明目,利耳,腹內絕寒,破堅結及鼠瘺,殺百蟲惡獸。久服延年。一名蒼礜石,一名鼠毒。生西域,採無時。

握雪礜石

味甘,溫,無毒。主痼冷積。輕身延年。多食令人熱。

方解石

味苦辛,大寒,無毒。主胸中留熱結氣,黃疸,通血脈,去蠱毒。一名黃石。生方山,採無時。

蒼石

味甘平,有毒。主寒熱下氣,瘺蝕,殺禽獸。生西域,採無時。

土殷孽

味鹹,無毒。主婦人陰蝕,大熱,干痂。生高山崖上之陰,色白如脂,採無時。

代赭

味苦甘,寒,無毒。主鬼疰,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帶下百病,產難,胞衣不出,墮胎,養血氣,除五臟血脈中熱,血痹血瘀,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及陰痿不起。一名須丸,一名血師。生齊國山谷。赤紅青色,如雞冠有澤,染爪甲不渝者,良,採無時。

滷咸

味苦鹹,寒,無毒。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去五臟腸胃留熱,結氣,心下堅,食已嘔逆,喘滿,明目,目痛。生河東鹽池。

大鹽

味甘鹹,寒,無毒。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病,令人吐。生邯鄲及河東池澤。

戎鹽

味鹹,寒,無毒。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蠱,心腹痛,溺血,吐血,齒舌血出。一名胡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採。

白堊

味苦辛,溫,無毒。主女子寒熱,症瘕,月閉,積聚,陰腫痛,漏下,無子,瀉痢。不可久服,傷五臟,令人羸瘦。一名白善。生邯鄲山谷,採無時。

鉛丹

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驚癇癲疾,除熱,下氣,止小便利,除毒熱臍攣,金瘡溢血,煉化還成丸光。久服通神明。一名鉛華,生於鉛,生蜀郡平澤。

粉錫

味辛,寒,無毒。主伏屍毒螫,殺三蟲,去鱉瘕,療惡瘡,墮胎,止小便利。一名解錫。

錫銅鏡鼻

主女子血閉,症瘕伏腸,絕孕,及伏屍邪氣,生桂陽山谷。

銅弩牙

主婦人產難,血閉,月水不通,陰陽隔塞。

金牙

味鹹,無毒。主鬼疰,毒蠱諸疰。生蜀郡,如金色者良。

石灰

味辛,溫。主疽瘍,疥瘙,熱氣,惡瘡,癩疾,死肌,墮眉,殺痔蟲,去黑子息肉,療髓骨疽。一名惡灰,一名希灰。生中山川穀。

冬灰

味辛,微溫。主黑子,去疣,息肉,疽蝕,疥瘙。一名藜灰,生玄谷川澤。

煅灶灰

主症瘕堅積,去邪惡氣。

伏龍肝

味辛,微溫。主婦人崩中,吐血,止咳逆,止血,消癰腫毒氣。

東壁土

主下部瘡,脫肛。

紫𨥥麒麟竭

味甘鹹,平,有小毒。主五臟邪氣,帶下,止痛,破積血金瘡,生肉。與麒麟竭二物大同小異。

硇砂

味鹹苦辛,溫,有毒。不宜多服,主積聚,破結血,爛胎,止痛,下氣,療咳嗽宿冷,去惡肉,生好肌。柔金銀,可為焊藥。出西戎。形如牙消,光淨者良,驢馬藥亦用。

姜石

味鹹,寒,無毒。主熱豌豆瘡,丁毒等腫,生土石間,狀如姜,有五種色,白者最良,所在有之,以爛不磣者好,齊州歷城東者良。

赤銅屑

以醋和如麥飯,袋盛,先刺腋下脈出血,封之,攻腋臭神效。又熬使極熱,投酒中,服五合,日三,主賊風反折。又燒赤銅五斤,納酒二斗中百遍。服同前,主賊風甚驗。

銅礦石

味酸,寒,有小毒。主丁腫惡瘡,驢馬脊瘡,臭腋,石上水磨取汁塗之,其丁腫,末之,傅瘡上良。

白瓷瓦屑

平,無毒。主婦人帶下,白崩,止嘔逆,破血,止血,水磨,塗瘡滅瘢,定州者良,余皆不如。

烏古瓦

寒,無毒。以水煮乃漬汁飲,止消渴,取屋上年深者,良。

石燕

以水煮汁飲之,主淋有效。婦人難產,兩手各把一枚,立驗。出零陵。

梁上塵

主腹痛,噎,中惡鼻衄,小兒軟瘡。

草部上品之上

四十味

青芝

味酸,平。主明目,補肝氣,安精魄,仁恕。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龍芝。生泰山。

赤芝

味苦,平。主胸腹結,益心氣,補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生霍山。

黃芝

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氣,安神,忠信和樂。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金芝。生嵩山。

白芝

味辛,平。主咳逆上氣,益肺氣,通利口鼻,強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生華山。

黑芝

味鹹,平。主癃,利水道,益腎氣,通九竅,聰察。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玄芝。生常山。

紫芝

味甘,溫。主耳聾,利關節,保神,益精氣,堅筋骨,好顏色。久服輕身,不老延年。一名木芝。生高夏山谷。六芝皆無毒,六月八月採。

赤箭

味辛,溫。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消癰腫,下支滿疝,下血。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輕身增年。一名離母,一名鬼督郵。生陳倉川穀,雍州及太山少室,三月四月八月採根,曝干。

天門冬

味苦甘,平,大寒,無毒。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屍,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飢。一名顛勒。生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根,曝干。

麥門冬

味甘,平,微寒,無毒。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久服輕身,不老不飢。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耆,一名禹葭,一名禹餘糧。葉如韭,冬夏長生。生函谷川谷及堤阪肥土石間久廢處,二月三月八月十月採,陰乾。

味苦甘,溫,無毒。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疽,止汗,除熱,消食,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穀,嗜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一名山薊,一名山姜,一名山連。生鄭山山谷,漢中,南鄭,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採根,曝干。

女萎葳蕤

味甘,平,無毒。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心腹結氣,虛熱濕毒,腰痛,莖中寒,及目痛眥爛,淚出。久服去面黑皯,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一名熒,一名地節,一名玉竹,一名馬熏。生太山山谷及丘陵,立春後採,陰乾。

黃精

味甘,平,無毒。主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久服輕身,延年不飢。一名重樓,一名菟竹,一名雞格,一名救窮,一名鹿竹。生山谷,二月採根,陰乾。

乾地黃

味甘苦,寒,無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生者尤良。

生地黃

大寒。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久服,輕身不老。一名地髓,一名苄,一名芭。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菖蒲

味辛,溫,無毒。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久服輕身,聰耳明目,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一名昌陽。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露根者不可用。五月十二月採根,陰乾。

遠志

味苦,溫,無毒。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利丈夫,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久服輕身不老,好顏色,延年。葉:名小草,主益精,補陰氣,止虛損,夢瀉。一名棘苑,一名葽繞,一名細草。生太山及冤句川穀,四月採根葉,陰乾。

澤瀉

味甘鹹,寒,無毒。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補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瀉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久服耳目聰明,不飢,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扁鵲云:多服病人眼。一名水瀉,一名及瀉,一名芒芋,一名鵠瀉。生汝南池澤,五月六月八月採根,陰乾。

味鹹,無毒。主大風,乳汁不出,產難,強陰氣。久服輕身,五月採。

味甘,無毒。主風痹,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除邪濕。久服面生光,令人無子。九月採。

薯蕷

味甘,溫,平,無毒。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主頭面遊風,風頭眼眩,下氣,止腰痛,補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鄭越名土薯。生嵩高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菊花

味苦甘,平,無毒。主風頭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一名節華,一名日精,一名女節,一名女華,一名女莖,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陰成。生雍州川澤及田野,正月採根,三月採葉,五月採莖,九月採花,十一月採實,皆陰乾。

甘草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久服輕身延年。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草。生河西川穀積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採根,曝干,十日成。

人參

味甘,微寒,微溫,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久服輕身延年。一名人銜,一名鬼蓋,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參。如人形者有神,生上黨山谷及遼東,二月四月八月上旬採根,竹刀刮,曝干,無令見風。

石斛

味甘,平,無毒。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定志除驚。一名林蘭,一名禁生,一名杜蘭,一名石蓫。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七月八月採莖,陰乾。

牛膝

為君,味苦酸,平,無毒。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療傷中少氣,男子陰消,老人失溺,補中續絕,填骨髓,除腦中痛及腰脊痛,婦人月水不通,血結,益精,利陰氣,止發白。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百倍。生河內川穀及臨朐,二月八月十月採根,陰乾。

卷柏

味辛甘,溫,平,微寒,無毒。主五臟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症瘕,血閉,絕子。止咳逆,治脫肛,散淋結,頭中風眩,痿蹶,強陰益精。久服輕身,和顏色,令人好容體。一名萬歲,一名豹足,一名求股,一名交時。生常山山谷石間,五月七月採,陰乾。

細辛

味辛,溫,無毒。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痹齆鼻,風癇癲疾,下乳結,汁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一名小辛,生華陰山谷,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獨活

味苦甘,平,微溫,無毒。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癇痓,女子疝瘕。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護羌使者,一名胡王使者,一名獨搖草。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生雍州川穀,或隴西南安,二月八採根,曝干。

升麻

味甘苦,平,微寒,無毒。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闢溫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久服不夭,輕身長年。一名周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曬乾。

茈胡

為君,味苦,平,微寒,無毒。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臟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亦可作浴湯。久服輕身,明目益精。一名地薰,一名山菜,一名茹草。葉名芸蒿,辛香可食。生弘農川穀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防葵

味辛甘苦,寒,無毒。主疝瘕腸瀉,膀胱熱結,溺不下,咳逆,溫瘧,癲癇,驚邪狂走。療五臟虛氣,小腹支滿,臚脹口乾,除腎邪強志。久服堅骨髓,益氣輕身,中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見鬼。一名梨蓋,一名房慈,一名爵離,一名農果,一名利茹,一名方蓋。生臨淄川穀,及嵩高、太山、少室,三月三日採根,曝干。

蓍實

味苦酸,平,無毒。主益氣,充肌膚,明目,聰慧先知。久服,不飢、不老、輕身,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採實,曬乾。

菴䕡子

味苦,微寒,微溫,無毒。主五臟瘀血,腹中水氣,臚脹留熱,風寒濕痹,身體諸痛,療心下堅,膈中寒熱,周痹,婦人月水不通,消食明目。久服輕身,延年不老,驅驉食之神仙,生雍州川穀,亦生上黨及道邊,十月採實,陰乾。

薏苡仁

味甘,微寒,無毒。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久服,輕身益氣。其根:下三蟲。一名解蠡,一名屋菼,一名起實,一名贛。生真定平澤及田野,八月採實,採根無時。

車前子

味甘鹹,寒,無毒。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男子傷中,女子淋瀝,不欲食。養肺,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療赤痛。久服輕身耐老。

葉及根

味甘,寒。主金瘡,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煩下氣,除小蟲。一名當道,一名芣苢,一名蝦蟆衣,一名牛遺,一名勝舄。生真定平澤丘陵阪道中,五月五日採,陰乾。

菥蓂子

味辛,微溫,無毒。主明目,目痛淚出,除痹,補五臟,益精光。療心腹腰痛。久服輕身不老。一名蔑菥,一名大蕺,一名馬辛,一名大薺。生咸陽川澤及道旁,四月五月採,曝干。

茺蔚子

味辛甘,微溫,微寒,無毒。主明目,益精,除水氣。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久服輕身。

主癮疹癢,可作浴湯。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一名貞蔚。生海濱池澤,五月採。

木香

味辛,溫,無毒。主邪氣,闢毒疫溫鬼,強志,主淋露。療氣劣,肌中偏寒,主氣不足,消毒,殺鬼精物,溫瘧,蠱毒,行藥之精。久服,不夢寤魘寐,輕身致神仙。一名蜜香。生永昌山谷。

龍膽

味苦,寒,大寒,無毒。主骨間寒熱,驚癇邪氣,續絕傷,定五臟,殺蠱毒,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瀉下痢,去腸中小蠱,益肝膽氣。止驚惕。久服,益智不忘,輕身耐老。一名陵遊。生齊朐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採根,陰乾。

菟絲子

味辛甘,平,無毒。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汁:去面䵟。養肌強陰,堅筋骨,生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口苦,燥渴,寒血為積。久服明目,輕身延年。一名菟蘆,一名菟縷,一名唐蒙,一名玉女,一名赤綱,一名菟累。生朝鮮川澤田野,蔓延草木之上,色黃而細,為赤綱,色淺而大為菟累。九月採,曝干。

巴戟天

味辛甘,微溫,無毒。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療頭面遊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下氣,補五勞,益精,利男子。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白英

味甘,寒,無毒。主寒熱,八疸,消渴,補中益氣。久服輕身延年。一名谷菜,一名白草。生益州山谷,春採葉,夏採莖,秋採花,冬採根。

白蒿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老。

草部上品之下

三十八味

肉蓯蓉

味甘酸鹹,微溫,無毒。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療婦人症瘕,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久服輕身。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五月五日採,陰乾。

地膚子

味苦,寒,無毒。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使人潤澤。一名地葵,一名地麥。生荊州平澤及田野,八月十月採實,陰乾。

忍冬

味甘,溫,無毒。主寒熱身腫。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十二月採,陰乾。

蒺藜子

味苦辛,溫,微寒,無毒。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㿉。可作摩粉。其葉:主風癢,可煮以浴。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梨,一名茨。生馮翊平澤或道旁,七月八月採實,曝干。

防風

味甘辛,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久服輕身。葉:主中風熱汗出。一名銅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風,一名蕳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琅邪、上蔡,二月十月採根,曝干。

石龍芻

味苦,微寒,微溫,無毒。主心腹邪氣,小便不利,淋閉,風濕,鬼疰惡毒。補內虛不足,療痞滿,身無潤澤,出汗。除莖中熱痛,殺鬼疰惡毒氣。久服補虛羸,輕身,耳目聰明,延年。一名龍鬚,一名草續斷,一名龍朱,一名龍華,一名懸夢,一名草毒。九節多味者,良。生梁州山谷濕地。五月七月採莖,曝干。

絡石

味苦,溫,微寒,無毒。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不通,水漿不下,大驚入腹,除邪氣,養腎。主腰髖痛,堅筋骨,利關節。久服輕身明目,潤澤,好顏色,不老延年,通神。一名石鯪,一名石磋,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領石,一名懸石。生太山川穀,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間,正月採。

千歲虆汁

味甘,平,無毒。主補五臟,益氣,續筋骨,長肌肉,去諸痹。久服輕身不飢,耐老通神明,一名虆蕪,生太山川穀。

黃連

味苦,寒,微寒無毒。主熱氣,目痛眥傷,淚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臟冷熱,久下瀉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連,生巫陽川穀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採。

沙參

味苦,微寒,無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鬚,一名白參,一名識美,一名文希。生河內川穀,及冤句般陽續山,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丹參

味苦,微寒,無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一名郗蟬草,一名赤參,一名木羊乳。生桐柏山川穀及太山,五月採根,曝干。

王不留行

味苦甘,平,無毒。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痹內寒,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瘺乳,婦人產難。久服輕身,耐老增壽。生太山山谷,二月八月採。

藍實

味苦,寒,無毒。主解諸毒,殺蠱蚑疰鬼螫毒。久服頭不白,輕身。其葉汁:殺百藥毒,解狼毒、射罔毒。其莖葉可以染青。生河內平澤。

景天

味苦酸,平,無毒,主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諸蠱毒,痂疕,寒熱風痹,諸不足。花:主女子漏下赤白,輕身明目。久服通神不老。一名戎火,一名火母,一名救火,一名據火,一名慎火。生太山川穀,四月四日七月七日採,陰乾。

天名精

味甘,寒,無毒。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除小蟲,去痹,除胸中結熱,止煩渴,逐水大吐下。久服輕身耐老。一名麥句姜,一名蝦蟆藍,一名豕首,一名天門精,一名玉門精,一名彘顱,一名蟾蜍蘭,一名覲。生平原川澤,五月採。

蒲黃

味甘,平,無毒。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輕身,益氣力,延年神仙。生河東池澤,四月採。

香蒲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堅齒明目,聰耳。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睢,一名醮。生南海池澤。

蘭草

味辛,平,無毒。主利水道,殺蠱毒,闢不祥,除胸中痰癖。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水香,生大吳池澤,四月五月採。

決明子

味鹹苦甘,平,微寒,無毒。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療唇口青。久服益精光,輕身,生龍門川澤。石決明生豫章,十月十日採,陰乾百日。

芎藭

味辛,溫,無毒。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除腦中冷動,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一名胡窮,一名香果。其葉名蘼蕪。生武功川穀斜谷西嶺,三月四月採根,曝干。

蘼蕪

味辛,溫,無毒。主咳逆,定驚氣,辟邪惡,除蠱毒鬼疰,去三蟲。久服通神,主身中老風,頭中久風風眩。一名薇蕪,一名茳蘺。芎藭苗也。生雍州川澤及冤句,四月五月採葉,曝干。

續斷

味苦辛,微溫,無毒。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傷,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崩中漏血,金瘡血內漏,止痛,生肌肉,及踠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久服益氣力。一名龍豆,一名屬折,一名接骨,一名南草,一名槐。生常山山谷,七月八月採,陰乾。

雲實

味辛苦,溫,無毒。主瀉痢腸澼,殺蠱毒。去邪惡結氣,止痛,除寒熱,消渴。花:主見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殺精物,下水,燒之致鬼。久服輕身,通神明,益壽。一名員實,一名雲英,一名夭豆。生河間川穀,十月採,曝干。

黃耆

味甘,微溫,無毒。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瀉痢,益氣,利陰氣,白水者冷,補。其莖葉:療渴及筋攣,癰腫,疽瘡。一名戴糝,一名戴椹,一名獨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日採,陰乾。

徐長卿

味辛,溫,無毒。主鬼物百精蠱毒,疫疾邪惡氣,溫瘧。久服強悍,輕身,益氣延年。一名鬼督郵,生太山山谷及隴西,三月採。

杜若

味苦辛,微溫,無毒。主胸脅下逆氣,溫中,風入腦戶,頭腫痛,多涕淚出,眩倒目䀮䀮,止痛,除口臭氣。久服益精,明目輕身,令人不忘。一名杜衡,一名杜連,一名白連,一名白芩,一名若芝。生武陵川澤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蛇床子

味苦辛甘,平,無毒。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痹氣,利關節,癲癇,惡瘡。溫中下氣,令婦人子臟熱,男子陰強。久服輕身,好顏色,令人有子。一名蛇粟,一名蛇米,一名虺床,一名思益,一名繩毒,一名棗棘,一名牆蘼。生臨淄川穀及田野,五月採實,陰乾。

茵陳蒿

味苦,平,微寒,無毒。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悅,長年,白兔食之仙。生太山及丘陵阪岸上,五月及立秋採,陰乾。

漏蘆

味苦鹹,寒,大寒,無毒。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痹,下乳汁,止遺溺,熱氣瘡癢如麻豆,可作浴湯。久服輕身益氣,耳目聰明,不老延年。一名野蘭,生喬山山谷,八月採根,陰乾。

茜根

味苦,寒,無毒。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蠱毒。久服益精氣,輕身。可以染絳。一名地血,一名茹藘,一名茅蒐,一名蒨。生喬山川穀,二月三月採根,曝干。

飛廉

味苦,平,無毒。主骨節熱,脛重痠疼,頭眩項重,皮間邪風,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久服令人身輕,益氣,明目不老,可煮可干。一名漏蘆,一名天薺,一名伏豬,一名飛輕,一名伏兔,一名飛雉,一名木禾。生河內川澤,正月採根,七月八月採花,陰乾。

營實

味酸,溫,微寒,無毒。主癰疽,惡瘡結肉,跌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瘳,利關節。久服輕身益氣。根:止瀉痢腹痛,五臟客熱,除邪逆氣,疽癰諸惡瘡,金瘡傷撻,生肉復肌。一名牆薇,一名牆麻,一名牛棘,一名牛勒,一名薔蘼,一名山棘。生零陵川穀及蜀郡,八月九月採,陰乾。

薇銜

味苦,平,微寒,無毒。主風濕痹,歷節痛,驚癇吐舌,悸氣,賊風鼠瘺,癰腫,暴症。逐水療痿蹶。久服輕身明目。一名麋銜,一名承膏,一名承肌,一名無心,一名無顛。生漢中川澤及冤句、邯鄲,七月採莖葉,陰乾。

五味子

味酸,溫,無毒。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養五臟,除熱,生陰中肌。一名會及,一名玄及。生齊山山谷及代郡。八月採實,陰乾。

旋花

味甘,溫,無毒。主益氣,去面皯黑,色媚好。其根:味辛,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久服,不飢輕身。一名筋根花,一名金沸,一名美草。生豫州平澤,五月採根,陰乾。

白菟藿

味苦,平,無毒。主蛇虺蜂蠆、猘狗、菜肉、蠱毒、鬼疰、風疰諸大毒不可入口者,皆消除之。又去血,可末著痛上立消;毒入腹者,煮飲之即解。一名白葛,生交州山谷。

鬼督郵

味辛苦,平,無毒。主鬼疰,卒忤中惡,心腹邪氣,百精毒,溫瘧,疫疾。強腰腳,益膂力。一名獨搖草。

白花藤

味苦,寒,無毒。主解諸藥、菜、肉中毒。酒漬服之,主虛勞風熱。生嶺南、交州、廣州平澤。

草部中品之上

三十七味

當歸

味甘辛,溫,大溫,無毒。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飲之。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痓,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一名干歸,生隴西川穀,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秦膠

味苦辛,平,微溫,無毒。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生飛烏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黃芩

味苦,平,大寒,無毒。主熱,黃疸,腸澼瀉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一名腐腸,一名空腸,一名內虛,一名黃文,一名經芩,一名妒婦。其子主腸澼膿血。生秭歸川穀及冤句,三月三日採根,陰乾。

芍藥

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一名白朮,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倉,一名鋌。生中嶽川穀及丘陵,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乾薑

味辛,溫,大熱,無毒。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痢,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生者尤良。

生薑

味辛,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生犍為川穀及荊州、揚州,九月採。

藁本

味辛苦,溫,微溫,微寒,無毒。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闢霧露潤澤。療風邪嚲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實:主風流四肢。一名鬼卿,一名地新,一名微莖。生崇山山谷,正月二月採干,曝干,三十日成。

麻黃

味苦,溫,微溫,無毒。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傷寒頭疼,解肌,瀉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一名卑相,一名龍沙,一名卑鹽。生晉地及河東,立秋採莖,陰乾令青。

葛根

味甘,平,無毒。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痛,脅風痛。生根汁:大寒,療消渴,傷寒壯熱;葛谷:主下痢,十歲以上;白葛:燒以粉瘡,止痛斷血;葉:主金瘡止血;花:主消酒。一名雞齊根,一名鹿藿,一名黃斤。生汶山川穀,五月採根,曝干。

前胡

味苦,微寒,無毒。主療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知母

味苦,寒,無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瀉。一名蚔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參,一名水參,一名水浚,一名貨母,一名蝭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兒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兒踵草,一名東根,一名水須,一名沈燔,一名蕁。生河內川穀,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大青

味苦,大寒,無毒。主療時氣頭痛,大熱,口瘡。三月四月採莖,陰乾。

貝母

味辛甘,平,微寒,無毒。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藥實,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勒母,生晉地,十月採根,曝干。

栝蔞根

味苦,寒,無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除腸胃中固熱,八疸,身面黃,唇乾口燥,短氣,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地蔞,一名果裸,一名天瓜,一名澤姑。實:名黃瓜,主胸痹,悅澤人面;莖葉:療中熱傷暑。生弘農川穀及山陰地。入土深者良,生鹵地者有毒,二月八月採根,曝干。三十日成。

玄參

味苦鹹,微寒,無毒。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目明。主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症,定五臟。久服補虛明目,強陰益精。一名重臺,一名玄臺,一名鹿腸,一名正馬,一名咸,一名端。生河間川穀及冤句,三月四月採根,曝干。

苦參

味苦,寒,無毒。主心腹結氣,症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養肝膽氣,安五臟,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䘌瘡,平胃氣。令人嗜食,輕身。一名水槐,一名苦𧄹,一名地槐,一名菟槐,一名橋槐,一名白莖,一名虎麻,一名祿莖,一名祿白,一名陵郎。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三月八月十月採根,曝干。

石龍芮

味苦,平,無毒。主風寒濕痹,心腹邪氣,利關節,止煩滿,平腎胃氣。補陰氣不足,失精莖冷,久服輕身,明目不老,令人皮膚光澤,有子。一名魯果能,一名地椹,一名石能,一名彭根,一名天豆。生太山川澤石邊,五月五日採子,二月八月採皮,陰乾。

石葦

味苦甘,平,無毒。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臟,去惡風,益精氣。一名石䩾,一名石皮。用之去黃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不可療。生華陰山谷石上,不聞水及人聲者良,二月採葉陰乾。

狗脊

味苦甘,平,微溫,無毒。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痹寒濕膝痛,頗利老人,療失溺不節,男子腳弱,腰痛風邪,淋露少氣,目暗,堅脊,利俯仰,女子傷中,關節重。一名百枝,一名強膂,一名扶蓋,一名扶筋。生常山川穀,二月八月採,陰乾。

萆薢

味苦甘,平,無毒。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惡瘡不瘳,熱氣,傷中恚怒,陰痿失溺,關節老血,老人五緩。一名赤節。生真定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菝葜

味甘,平,溫,無毒。主腰背寒痛,風痹,益血氣,止小便利,生山野。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通草

味辛甘,平,無毒。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音聲。療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鼠瘺踒折,齆鼻息肉,墮胎去三蟲。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谷及山陽,正月採枝,陰乾。

瞿麥

味苦辛,寒,無毒。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養腎氣,逐膀胱邪逆,止霍亂,長毛髮。一名巨句麥,一名大菊,一名犬蘭。生太山川穀,立秋採實,陰乾。

敗醬

味苦鹹,平,無毒。主曝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痹不足,產後腹痛。一名鹿腸,一名鹿首,一名馬草,一名澤敗。生江夏川穀,八月採根,曝干。

白芷

味辛,溫,無毒。主女子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療風邪,久渴,吐嘔,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可作膏藥面脂,潤顏色。一名芳香,一名白茝,一名䖀,一名莞,一名苻離,一名澤芬。葉名蒚麻,可作浴湯。生河東川穀下澤,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杜蘅

味辛苦,溫,無毒。主風寒咳逆,香人衣體。生山谷,三月三日採根,熟洗,曝干。

紫草

味苦,寒,無毒。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療腹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齇。一名紫丹,一名紫芙。生碭山山谷及楚地,三月採根,陰乾。

紫菀

味苦辛,溫,無毒。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蹶,安五臟。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一名紫蒨,一名青苑。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二月三月採根,陰乾。

白蘚

味苦鹹,寒,無毒。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大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後余痛。生上谷川谷及冤句,四月五月採根,陰乾。

白薇

味苦鹹,平,大寒,無毒。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痠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是春草,一名骨美。久服利人,生平原川穀,三月三日採根,陰乾。

葈耳實

味甘苦,溫;葉:苦辛,微寒,有小毒。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膝痛,溪毒。久服益氣,耳目聰明,強志輕身。一名胡葈,一名地葵,一名葹,一名常思。生安陸川穀及六安田野,實熟時採。

茅根

味甘,寒,無毒。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久服利人。其苗:主下水。一名蘭根,一名茹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一名兼杜。生楚地山谷田野,六月採根。

百合

味甘,平,無毒。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痹腫,止涕淚。一名重葙,一名重邁,一名摩羅,一名中逢花,一名強瞿。生荊州川穀,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酸漿

味酸,平,寒,無毒。主熱煩滿,定志益氣,利水道。產難,吞其實立產。一名醋漿。生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五月採,陰乾。

紫參

味苦辛,寒,微寒,無毒。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療腸胃大熱,唾血,衄血,腸中聚血,癰腫諸瘡,止渴益精。一名牡蒙,一名眾戎,一名童腸,一名馬行。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三月採根,火炙使紫色。

女萎

味辛,溫,主風寒洒洒,霍亂,泄痢,腸鳴遊氣,上下無常,驚癇寒熱,百病出汗。《李氏本草》云:止下,消食。

淫羊藿

味辛,寒,無毒。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堅筋骨,消瘰癧,赤癰,下部有瘡洗出蟲。丈夫久服,令人無子。一名剛前。生上郡陽山山谷。

蠡實

味甘,平,溫,無毒。主皮膚寒熱,胃中熱氣,風寒濕痹,堅筋骨,令人嗜食,止心煩滿,利大小便,長肌肉肥大。久服輕身。花葉:去白蟲、療喉痹,多服令人溏瀉。一名荔實,一名劇草,一名三堅,一名豕首。生河東川穀。五月採實,陰乾。

草部中品之下

三十九味

款冬

味辛甘,溫,無毒。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諸驚癇,寒熱邪氣,消渴,喘息呼吸。一名橐吾,一名顆東,一名虎發,一名菟奚,一名氐冬。生常山山谷及上黨水旁,十一月採花,陰乾。

牡丹

味辛苦,寒,微寒,無毒。主寒熱中風,瘛瘲痙,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巴郡山谷及漢中,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防己

味辛苦,平,溫,無毒。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止瀉,散癰腫惡結,諸蝸疥癬蟲瘡,通腠理,利九竅。一名解離,文如車輻理解者良。生漢中川穀,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女菀

味辛。溫,無毒,主風寒洗洗,霍亂,瀉痢,腸鳴,上下無常處,驚癇,寒熱百疾。療肺傷咳逆出汗,久寒在膀胱,支滿,飲酒夜食發病。一名白菀,一名織女菀,一名茆。生漢中川穀或山陽,正月二月採,陰乾。

澤蘭

味苦甘,微溫,無毒。主乳婦內衄,中風余疾,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金瘡癰腫瘡膿,產後金瘡內塞。一名虎蘭,一名龍棗,一名虎蒲。生汝南諸大澤旁,三月三日採,陰乾。

地榆

味苦甘酸,微寒,無毒。主婦人乳痓痛,七傷,帶下十二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止膿血,諸瘺惡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王孫

味苦,平,無毒。主五臟邪氣,寒濕痹,四肢疼酸,膝冷痛。療百病,益氣。吳名白功草,楚名王孫,齊名長孫,一名黃孫,一名黃昏,一名海孫,一名蔓延。生海西川穀及汝南城郭垣下。

爵床

味鹹,寒,無毒。主腰脊痛,不得著床。俯仰艱難,除熱。可作浴湯。生漢中川穀及田野。

白前

味甘,微溫,無毒。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

百部根

微溫,有小毒。主咳嗽上氣。

王瓜

味苦,寒,無毒。主消渴內痹,瘀血月閉,寒熱痠疼,益氣愈聾。療諸邪氣,熱結鼠瘺,散癰腫留血,婦人帶下不通,下乳汁,止小便數不禁,逐四肢骨節中水,療馬骨刺人瘡。一名土瓜。生魯地平澤田野及人家垣牆間,三月採根,陰乾。

薺苨

味甘,寒,無毒。主解百藥毒。

高良薑

大溫,無毒,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馬先蒿

味苦,平,無毒。主寒熱鬼疰,中風濕痹,女子帶下病,無子。一名馬屎蒿,生南陽川澤。

蜀羊泉

味苦,微寒,無毒。主頭禿惡瘡,熱氣,疥瘙痂癬蟲,療齲齒,女子陰中內傷,皮間實積。一名羊泉,一名羊飴。生蜀郡川穀。

積雪草

味苦,寒,無毒。主大熱惡瘡,癰疽浸淫,赤熛皮膚赤,身熱。生荊州川穀。

惡實

味辛,平,無毒。主明目,補中,除風傷。根莖:療傷寒寒熱汗出,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久服輕身耐老,生魯山平澤。

莎草根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長鬚眉。一名薃,一名候莎,其實名緹。生田野,二月八月採。

大、小薊根

味甘,溫。主養精保血。大薊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令人肥健。五月採。

垣衣

味酸,無毒。主黃疸,心煩咳逆,血氣,曝熱在腸胃,金瘡內塞。久服補中益氣,長肌,好顏色。一名昔邪,一名烏韭,一名垣羸,一名天韭,一名鼠韭。生古垣牆陰或屋上,三月三日採陰乾。

艾葉

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䘌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一名水臺,一名醫草。生田野,三月三日採,曝干。作煎勿令見風。

水萍

味辛酸,寒,無毒。主曝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鬚發,止消渴,下氣。以沐浴,生毛髮。久服輕身。一名水花,一名水白,一名水蘇。生雷澤池澤,三月採,曝干。

海藻

味苦鹹,寒,無毒。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症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療皮間積聚暴㿉,留氣熱結,利小便。一名落首,一名藫,生東海池澤,七月採,曝干。

昆布

味鹹,寒,無毒。主十二種水腫,癭瘤聚結氣,瘺瘡,生東海。

葒草

味鹹,微寒,無毒。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一名鴻䕵,如馬蓼而大。生水旁,五月採實。

陟釐

味甘,大溫,無毒。主心腹大寒,溫中消穀,強胃氣,止瀉痢,生江南池澤。

井中苔及萍

大寒,主漆瘡,熱瘡,水腫。並中藍,殺野葛、巴豆諸毒。

蔛草

味甘,寒,無毒。主曝熱喘息,小兒丹腫。一名蔛榮。生水旁。

鳧葵

味甘,冷,無毒。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生水中,即莕菜也,一名接余,五月採。

菟葵

味甘,寒,無毒。主下諸石,五淋,止虎蛇毒。

鯉腸

味甘酸,平,無毒。主血痢,針灸瘡發,洪血不可止者,傅之立已。汁:塗發眉,生速而繁。生下濕地。

蒟醬

味辛,溫,無毒。主下氣溫中,破痰積。生巴蜀。

百脈根

味甘苦,微寒,無毒。主下氣止渴,去熱除虛勞,補不足。酒浸若水煮,丸散兼用之。出肅州,巴西。

蘿摩子

味甘辛,溫,無毒。主虛勞。葉:食之功同於子。陸機云:一名芄蘭,幽州謂之雀瓢。

白藥

味辛,溫,無毒。主金瘡生肌,出原州。

蘹香子

味辛,平,無毒。主諸痿,霍亂及蛇傷。

鬱金

味辛苦,無毒。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

薑黃

味辛苦,大寒,無毒。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於鬱金。

阿魏

味辛,平,無毒。主殺諸小蟲,去臭氣,破症積,下惡氣,除邪鬼蠱毒,生西蕃及崑崙。

卷第三·本草中

草部下品之上

三十五味

大黃(將軍)

味苦,寒,大寒,無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一名黃良。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二月八月採根,火干。

桔梗

味辛苦,微溫,有小毒。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穀,療喉咽痛,下蠱毒。一名利如,一名房圖,一名白藥,一名梗草,一名薺苨。生蒿高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甘遂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症堅積聚,利水穀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陵澤,一名重澤,一名主田。生中山川穀,二月採根,陰乾。

葶藶

味辛苦,寒,大寒,無毒。主症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痱癢,利小腹。久服令人虛。一名丁歷,一名蕇蒿,一名大室,一名大適。生藁城平澤及田野,立夏後採實,陰乾,得酒良。

芫花

味辛苦,溫,微溫,有小毒。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五水在五臟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虛。一名去水,一名毒魚,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療疥瘡,可用毒魚。生淮源川穀,三月三日採花,陰乾。

澤漆

味苦辛,微寒,無毒。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利大小腸,明目輕身。一名漆莖,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澤,三月三日,七月七日採莖葉,陰乾。

大戟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一名邛鉅。生常山,十二月採根,陰乾。

蕘花

味苦辛,寒,微寒,有毒。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症瘕,盪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療痰飲咳嗽。生咸陽川穀及河南中牟,六月採花,陰乾。

旋覆花

味鹹甘,溫,微溫,冷利,有小毒。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臟間寒熱,補中下氣,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痹,皮間死肉,目中眵䁾,利大腸,通血脈,益色澤。一名戴椹,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其根:主風濕。生平澤川穀,五月採花,曬乾,二十日成。

鉤吻

味辛,溫,有大毒。主金瘡乳澼,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殺鬼疰蠱毒,破症積,除腳膝痹痛,四肢拘攣,惡瘡疥蟲,殺鳥獸。一名野葛。折之青煙出者名固活,甚熱,不入湯。生傅高山谷及會稽東野。

藜蘆

味辛苦,寒,微寒,有毒。主蠱毒咳逆,瀉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肌。療噦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馬刀爛瘡。不入湯。一名蔥苒,一名蔥菼,一名山蔥。生太山山谷,三月採根,陰乾。

赭魁

味甘,平,無毒。主心腹積聚,除三蟲,生山谷。二月採。

及己

味苦,平,有毒。主諸惡瘡,疥痂,瘺蝕及牛馬諸瘡。

烏頭

味辛甘,溫,大熱,有大毒。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臍間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視,又墮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

射罔

味苦,有大毒。療屍疰症堅,及頭中風痹痛。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烏喙。

烏喙

味辛,微溫,有大毒。主風濕,丈夫腎濕陰囊癢,寒熱歷節,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癰腫膿結,又墮胎。生朗陵山谷,正月二月採,陰乾。長三寸以上為天雄。

天雄

味辛甘,溫,大溫,有大毒。主大風,寒濕痹,歷節痛,拘攣緩急,破積聚,邪氣金瘡,強筋骨,輕身健行。療頭面風去來疼痛,心腹結積,關節重,不能行步,除骨節痛,長陰氣,強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又墮胎。一名白幕。生少室山谷,二月採根,陰乾。

附子

味辛甘,溫,大熱,有大毒。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強陰。又墮胎,為百藥長。生犍為山谷及廣漢,冬月採為附子,春採為烏頭。

側子

味辛,大熱,有大毒。主癰腫風痹,歷節腰腳疼冷,寒熱鼠瘺。又墮胎。

羊躑躅

味辛,溫,有大毒。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痹,邪氣,鬼疰,蠱毒。一名玉支。生太行山川穀及淮南山,三月採花,陰乾。

茵芋

味苦,溫,微溫,有毒。主五臟邪氣,心腹寒熱,羸瘦,如瘧狀,發作有時,諸關節風濕痹痛。療久風流走四肢,腳弱。一名莞草,一名卑共。生太山川穀,三月三日採葉,陰乾。

射干

味苦,平,微溫,有毒。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療老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久服令人虛。一名烏扇,一名烏蒲,一名烏翣,一名烏吹,一名草姜。生南陽川穀田野,三月三日採根,陰乾。

鳶尾

味苦,平,有毒。主蠱毒邪氣,鬼疰諸毒,破症瘕積聚大水,下三蟲。療頭眩,殺鬼魅。一名烏圓。生九疑山谷,五月採。

貫眾

味苦,微寒,有毒。主腹中邪熱氣諸毒,殺三蟲,去寸白蟲,破症瘕,除頭風,止金瘡。花:療惡瘡,令人瀉。一名貫節,一名貫渠,一名百頭,一名虎卷,一名扁符,一名伯萍,一名藥藻,此謂草鴟頭。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半夏

味辛,平,生:微寒;熟:溫,有毒。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令滑盡。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生槐里川穀,五月八月採根,曝干。

由跋

主毒腫結熱。

虎掌

味苦,溫,微寒,有大毒。主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除陰下濕,風眩。生漢中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採,陰乾。

莨菪子

味苦甘,寒,有毒。主齒痛出蟲,肉痹拘急,使人健行,見鬼。療癲狂風癇,顛倒拘攣。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輕身,走及奔馬,強志,益力,通神。一名橫唐,一名行唐。生海濱川穀及雍州,五月採子。

蜀漆

味辛,平,微溫,有毒。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症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疰。療胸中邪結氣,吐出之。生江林山川穀,及蜀漢中。常山苗也,五月採葉,陰乾。

恆山

味苦辛,寒,微寒,有毒。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療鬼蠱,往來水脹,洒洒惡寒,鼠瘺。一名互草。生益州川穀及漢中,八月採根陰乾。

青葙子

味苦,微寒,無毒。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惡瘡疥蝨,痔蝕,下部䘌瘡。子:名草決明,療唇口青。一名草蒿,一名萎蒿。生平谷道旁,三月採莖葉陰乾,五月六月採子。

牙子

味苦酸,寒,有毒。主邪氣熱氣,疥瘙惡瘍瘡痔,去白蟲。一名狼牙,一名狼齒,一名狼子,一名犬牙。生淮南川穀及冤句,八月採根,曝干。中濕腐爛生衣者,殺人。

白蘞

味苦甘,平,微寒,無毒。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下赤白,殺火毒。一名菟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崑崙。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干。

白芨

味苦辛,平,微寒,無毒。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除白癬疥蟲。一名甘根,一名連芨草。生北山川穀又冤句及越山。

蛇含

味苦,微寒,無毒。主驚癇,寒熱邪氣,除熱,金瘡疽痔,鼠瘺,惡瘡頭瘍。療心腹邪氣,腹痛,濕痹,養胎,利小兒。一名蛇銜。生益州山谷,八月採,陰乾。

草蒿

味苦,寒,無毒。主疥瘙痂癢惡瘡,殺蝨,留熱在骨節間,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潰。生華陰川澤。

雚菌

味鹹甘,平,微溫,有小毒。主心痛,溫中,去長蟲、白癬、蟯蟲、蛇螫毒、症瘕諸蟲,疽蝸,去蛔蟲、寸白,惡瘡。一名雚蘆,生東海池澤及渤海章武,八月採,陰乾。

草部下品之下

六十八味

連翹

味苦,平,無毒。主寒熱鼠瘺,瘰癧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去白蟲。一名異翹,一名蘭華,一名折根,一名軹,一名三廉。生太山山谷,八月採,陰乾。

白頭翁

味苦,溫,無毒,有毒。主溫瘧,狂易寒熱,症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鼻衄。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一名奈何草。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採。亦療毒痢。

䕡茹

味辛酸,寒,微寒,有小毒。主蝕惡肉,敗瘡死肌,殺疥蟲,排膿惡血,除大風熱氣,善忘不樂。去熱痹,破症瘕,除息肉。一名屈據,一名離婁。生代郡川穀,五月採根,陰乾,黑頭者良。

苦芺

微寒。主面目通身漆瘡,作灰療金瘡,大驗。

羊桃

味苦,寒,有毒。主熛熱,身暴赤色,風水積聚,惡瘍,除小兒熱。去五臟五水大腹,利小便,益氣。可作浴湯。一名鬼桃,一名羊腸,一名萇楚,一名御弋,一名銚弋。生山林川穀及生田野,二月採,陰乾。

羊蹄

味苦,寒,無毒。主頭禿疥瘙,除熱,女子陰蝕浸淫,疽痔,殺蟲。一名東方宿,一名連蟲陸,一名鬼目,一名蓄。生陳留川澤。

鹿藿

味苦,平,無毒。主蠱毒,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癧,瘍氣。生汶山山谷。

牛扁

味苦,微寒,無毒。主身皮瘡熱氣。可作浴湯,殺牛蝨小蟲。又療牛病,生桂陽川穀。

陸英

味苦,寒,無毒。主骨間諸痹,四肢拘攣疼酸,膝寒痛,陰痿,短氣不足,腳腫。生熊耳川穀及冤句,立秋採。

蒴藋

味酸,溫,有毒。主風瘙癮疹,身癢濕痹。可作浴湯。一名堇草,一名芨。生田野,春夏採葉,秋冬採莖根。

藎草

味苦,平,無毒。主久咳上氣,喘逆久寒,驚悸痂疥,白禿瘍氣,殺皮膚小蟲。可以染黃作金色。生青衣川穀,九月十月採。

夏枯草

味苦辛,寒,無毒。主寒熱瘰癧,鼠瘺,頭瘡,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濕痹,輕身。一名夕句,一名乃東,一名燕面。生蜀郡川穀,四月採。

烏韭

味甘,寒,無毒。主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療黃疸,金瘡內塞。補中益氣,好顏色。生山谷石上。

蚤休

味苦,微寒,有毒。主驚癇,搖頭弄舌,熱氣在腹中,癲疾癰瘡,陰蝕,下三蟲,去蛇毒。一名蚩休。生山陽川穀及冤句。

虎杖根

微溫,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結。

石長生

味鹹苦,微寒,有毒。主寒熱惡瘡大熱,闢鬼氣不祥,下三蟲。一名丹草。生咸陽山谷。

鼠尾草

味苦,微寒,無毒。主鼠瘺,寒熱下痢,膿血不止。白花者主白下,赤花者主赤下。一名葝,一名陵翹。生平澤中,四月採葉,七月採花,陰乾。

馬鞭草

主下部䘌瘡。

胡桐淚

味鹹苦,大寒,無毒。主大毒熱,心腹煩滿。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馬急黃、黑汗,水研二三兩灌之,立瘥。又為金銀焊藥,出肅州以西平澤及山谷中,形似黃礬而堅實。有夾爛木者,云是胡桐樹滋淪入土石鹼鹵地作之。其樹高大,皮葉似白楊、青桐、桑輩,故名胡桐,木椹器用,又名胡桐律。《西域傳》云:胡桐似桑而曲。

馬勃

味辛,平,無毒。主惡瘡馬疥。一名馬疕。生園中久腐處。

雞腸草

主毒腫,止小便利。

蛇莓汁

大寒。主胸腹大熱不止。療溪毒、射工,傷寒大熱,甚良。

苧根

寒。主小兒赤丹。其漬苧汁,療渴。

菰根

大寒,主腸胃固熱,消渴,止小便利。

狼跋子

有小毒,主惡瘡蝸疥,殺蟲魚。

弓弩弦

主難產,胞衣不出。

舂杵頭細糠

主卒噎。

敗天公

平。主鬼疰精魅。

半天河

微寒。主鬼疰狂,邪氣惡毒,洗諸瘡用之。

地漿

寒。主解中毒,煩悶。

敗蒲席

平。主筋溢,惡瘡。

敗船茹

平。主婦人崩中,吐、痢,血不止,燒作灰服之。

敗鼓皮

平。主中蠱毒,燒作灰,水服。

屋遊

味甘,寒。主浮熱在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生屋上陰處,八月九月採。

赤地利

味苦,平,無毒。主赤白冷熱諸痢,斷血破血,帶下赤白,生肌肉。所在山谷有之。

赤車使者

味辛苦,溫,有毒。主風冷邪疰,蠱毒症瘕,五臟積氣。

劉寄奴草

味苦,溫。主破血下脹。多服令人痢。生江南。

三白草

味甘辛,寒,有小毒。主水腫腳氣,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積聚,消丁腫。生池澤畔。

牽牛子

味苦,寒,有毒。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

豬膏莓

味辛苦,平,無毒。主金瘡,止痛,斷血,生肉,除諸惡瘡,消浮腫。搗封之、湯漬、散傅,並良。

紫葛

味甘苦,寒,無毒。主癰腫惡瘡。取根皮搗為末,醋和封之。生山谷中,不入方用。

蓖麻子

味甘辛,平,有小毒。主水症,水研二十枚,服之,吐惡沫,加至三十枚,三日一服,瘥則止。又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屍疰惡氣,榨取油塗之。葉:主腳氣,風腫不仁。搗蒸傅之。

葎草

味甘苦,寒,無毒。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瘧虛熱渴。煮汁及生汁服之,生故墟道旁。

格注草

味辛苦,溫,有大毒。主蠱疰,諸毒痛疼等,生齊魯山澤。

獨行根

味辛苦,冷,有毒。主鬼疰,積聚,諸毒熱腫蛇毒。水磨為泥封之,日三四,立瘥。水煮一二兩取汁服,吐蠱毒。

狗舌草

味苦,寒,有小毒。主蠱疥瘙,殺小蠱。

烏蘞莓

味酸苦,寒,無毒。主風毒熱腫,遊丹、蛇傷,搗敷並飲汁。

豨薟

味苦,寒,有小毒。主熱䘌,煩滿,不能食。生搗汁,服三四合。多則令人吐。

狼毒

味辛,平,有大毒。主咳逆上氣,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脅下積癖,惡瘡鼠瘺,疽蝕,鬼精蠱毒。殺飛鳥走獸。一名續毒。生擒亭山谷及奉高,二月八月採根陰乾。陳而沉水者良。

鬼臼

味辛,溫,微溫。有毒。主殺蠱毒,鬼疰精物,辟惡氣不祥,逐邪,解百毒。療咳嗽,喉結,風邪,煩惑,失魄妄見,去目中膚翳。殺大毒,不入湯。一名爵犀,一名馬目毒公,一名九臼,一名天臼,一名解毒。生九真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採根。

蘆根

味甘,寒。主消渴,客熱,止小便利。

甘蕉根

大寒。主癰腫結熱。

萹蓄

味苦,平,無毒。主浸淫疥瘙,疸痔,殺三蟲。療女子陰蝕。生東萊山谷,五月採,陰乾。

酢漿草

味酸,寒,無毒。主惡瘡瘑瘺。搗傅之,殺諸小蟲。生道旁。

苘實

味苦,平,無毒。主赤白冷熱痢。散服飲之,吞一枚破癰腫。

蒲公草

味甘,平,無毒。主婦人乳癰腫,水煮汁飲之,及封之,立消。一名耩耨草。

商陸

味辛酸,平,有毒。主水脹疝瘕痹,熨除癰腫,殺鬼精物。療胸中邪氣,水腫痿痹,腹滿洪直,疏五臟,散水氣,如人形者有神。一名芴根,一名夜呼。生咸陽川穀。

女青

味辛,平,有毒。主蠱毒,逐邪惡氣,殺鬼溫瘧,闢不祥。一名雀瓢。蛇銜根也,生朱崖,八月採陰乾。

水蓼

主蛇毒。搗敷之,絞汁服,止蛇毒入內,心悶。水煮漬捋腳,消氣腫。

角蒿

味辛苦,平,有小毒。主甘濕䘌,諸惡瘡有蟲者。

昨葉何草

味酸,平,無毒。主口中干痛,水穀血痢,止血。生上黨屋上,如蓬初生。一名瓦松。夏採,日干。

白附子

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生蜀郡,三月採。

鶴蝨

味苦,平,有小毒。主蛔蟯蟲。用之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圓散中用。生西戎。

甑帶灰

主腹脹痛,脫肛。煮汁服,主胃反,小便失禁、不通,及淋、中惡、屍疰、金瘡刃不出。

屐屧鼻繩灰

水服,主噎哽,心痛胸滿。

故麻鞋底

水煮汁服之,解紫石英發毒。又主霍亂吐下不止,及解食牛馬肉毒,腹脹,吐痢不止。

雀麥

味甘,平,無毒。主女人產不出,煮汁飲之。一名菕,一名燕麥。生故墟野林下,葉似麥。

筆頭灰

久者,主小便不通,小便數、難,陰腫,中惡脫肛,淋瀝,燒灰水服之。

木部上品

二十七味

茯苓

味甘,平,無毒。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一名伏菟,其有木根者名茯神。

茯神

平。主闢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口乾,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生太山山谷松下,二月八月採,陰乾。

琥珀

味甘,平,無毒。主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生永昌。

松脂

味苦甘,溫,無毒。主疽惡瘡、頭瘍,白禿,疥瘙、風氣,安五臟,除熱,胃中伏熱,咽乾消渴,及風痹死肌。煉之令白,其赤者主惡痹。久服輕身,不老延年。一名鬆膏,一名鬆肪。生太山山谷,六月採。

鬆實

味苦,溫,無毒。主風痹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九月採,陰乾。

松葉

味苦,溫。主風濕瘡,生毛髮,安五臟,守中,不飢延年。

鬆節

溫。主百節久風,風虛,腳痹疼痛。

鬆根白皮

主辟穀不飢。

柏實

味甘,平,無毒。主驚悸,安五臟,益氣,除風濕痹,療恍惚虛損,呼吸歷節腰中重痛,益血止汗。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飢不老,輕身延年。生太山山谷,柏葉尤良。

柏葉

味苦,微溫,無毒。主吐血衄血,利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止飢,四時各依方面採,陰乾。

柏白皮

主火灼爛瘡,長毛髮。

菌桂

味辛,溫,無毒。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間,無骨,正圓如竹,立秋採。

牡桂

味辛,溫,無毒。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南海山谷。

味甘辛,大熱,有小毒。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逆鼻齆,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陽,二月八月十月採皮,陰乾。

杜仲

味辛甘,平,溫,無毒。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腳中痠疼,不欲踐地。久服輕身耐老。一名思仙,一名思仲,一名木綿。生上虞山谷及上黨漢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採皮。

楓香脂

味辛苦,平,無毒。主癮疹風癢,浮腫齒痛。一名白膠香。其樹皮:味辛,平,有小毒。主水腫,下水氣。煮汁用之,所在大山皆有。

乾漆

味辛,溫,無毒,有毒。主絕傷,補中,續筋骨,填腦髓,安五臟,五緩六急,風寒濕痹。療咳嗽,消瘀血,痞結,腰痛,女子疝瘕,利小腸,去蛔蟲。生漆:去長蟲。久服輕身耐老。生漢中川穀,夏至後採,干之。

蔓荊實

味苦辛,微寒,平,溫,無毒。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長蟲,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久服輕身耐老,令人潤澤顏色。小荊實亦等。

牡荊實

味苦,溫,無毒。主除骨間寒熱,通利胃氣,止咳逆下氣。生河間南陽、冤句山谷,或平壽都鄉高岸上及田野中,八月九月採實陰乾。

女貞實

味苦甘,平,無毒。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輕身不老。生武陵川穀,立冬採。

桑上寄生

味苦甘,平,無毒。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堅發齒,長鬚眉,主金瘡去痹,女子崩中,內傷不足,產後余疾,下乳汁。其實,明目輕身,通神。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一名蔦。生弘農川穀桑上,三月三日採莖葉,陰乾。

蕤核

味甘,溫,微寒,無毒。主心腹邪結氣,明目,目赤痛,傷淚出。目腫眥爛,齆鼻,破心下結痰,痞氣。久服輕身,益氣不飢,生函谷川谷及巴西。

五加皮

味辛苦,溫,微寒,無毒。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躄,小兒不能行,疽瘡,陰蝕,男子陰痿,囊下濕,小便餘瀝,女子陰癢及腰脊痛,兩腳疼痹風弱,五緩虛羸,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久服輕身耐老。一名豺漆,一名豺節,五葉者良。生漢中及冤句,五月七月採莖,十月採根,陰乾。

沉香、薰陸香、雞舌香、藿香、詹糖香、楓香:並微溫,悉療風水毒腫,去惡氣,薰陸、詹糖去伏屍;雞舌、藿香療霍亂心痛;楓香療風癮疹癢毒。

柏木

味苦,寒,無毒。主五臟、腸胃中結氣熱,黃疸腸痔,止瀉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療驚氣在皮間,肌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久服通神。

一名檀桓,主心腹百病,安魂魄,不飢渴。久服輕身,延年通神。生漢中山谷及永昌。

辛夷

味辛,溫,無毒。主五臟身體寒熱,風頭腦痛面䵟,溫中解肌,利九竅,通鼻塞涕出。治面腫引齒痛,眩冒,身兀兀如在車船之上者,生鬚髮,去白蟲。久服下氣輕身,明目增年耐老。可作膏藥用之。去心及外毛,毛射人肺,令人咳。一名辛矧,一名侯桃,一名房木。生漢中川穀,九月採實,曝干。

木蘭

味苦,寒,無毒。主身大熱在皮膚中,去面熱赤疱、酒齇,惡風癲疾,陰下癢濕。明耳目。療中風傷寒及癰疽水腫,去臭氣。一名林蘭,一名杜蘭。皮似桂而香。生零陵山谷及太山,十二月採皮,陰乾。

榆皮

味甘,平,無毒。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腸胃邪熱氣,消腫。性滑利。久服輕身不飢。其實尤良,療小兒頭瘡痂疕。花:主小兒癇,小便不利,傷熱。一名零榆。生潁川山谷,二月採皮取白,曝干,八月採實。並勿令中濕,濕則傷人。

酸棗

味酸,平,無毒。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痠疼,濕痹,煩心不得眠,臍上下痛,血轉久瀉,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令人肥健。久服安五臟,輕身延年。生河東川澤,八月採實,陰乾,四十日成。

槐實

味苦酸鹹,寒,無毒。主五內邪氣熱,止涎唾,補絕傷,五痔火瘡,婦人乳瘕,子臟急痛。以七月七日取之,搗取汁,銅器盛之,日煎,令可作圓,大如鼠屎,內竅中,三易乃愈,又墮胎。久服明目,益氣,頭不白,延年。枝:主洗瘡及陰囊下濕癢;皮:主爛瘡;根:主喉痹寒熱。生河南平澤,可作神燭。

楮實

味甘,寒,無毒。主陰痿水腫,益氣,充肌膚,明目。久服不飢不老,輕身。生少室山。一名谷實。所在有之,八月九月採實,曬乾,四十日成。

味甘,無毒。主小兒身熱,食不生肌。可作浴湯。又主惡瘡生肉。皮:主逐水,利小便;莖:主癮疹癢,單煮洗浴。皮間白汁:療癬。

枸杞

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無毒。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輔,一名羊乳,一名卻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生常山平澤及諸丘陵阪岸,冬採根,春夏採葉,秋採莖、實,陰乾。

蘇合香

味甘,溫,無毒。主辟惡,殺鬼精物,溫瘧蠱毒,癇痓,去三蟲,除邪,令人無夢魘。久服通神明,輕身長年。生中臺川穀。

橘柚

味辛,溫,無毒。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穀,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穀,氣充胸中,吐逆霍亂,止瀉,去寸白。久服之,去臭氣,通神明,長年。一名橘皮。生於南山川穀及生江南,十月採。

木部中品

二十九味

龍眼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除蟲去毒。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檳榔,生南海山谷。

厚朴

味苦,溫,大溫,無毒。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去三蟲。溫中益氣,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不止,瀉痢,淋露,除驚,去留熱心煩滿,厚腸胃。一名厚皮,一名赤樸。其樹名榛,其子名逐折,療鼠瘺,明目益氣。生交趾冤句,三月九月十月採皮,陰乾。

豬苓

味甘苦,平,無毒。主痎瘧,解毒蠱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猳豬屎。生衡山山谷及濟陰冤句,二月八月採,陰乾。

䈽竹葉

味苦,平,大寒,無毒。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除煩熱,風痙,喉痹嘔吐。根:作湯益氣止渴,補虛下氣,消毒;汁:主風痓;實:通神明,輕身益氣。生益州。

淡竹葉

味辛,平,大寒。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瀝:大寒,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

皮茹

微寒,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竹筍

味甘,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

枳實

味苦酸,寒,微寒,無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除胸脅痰澼,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瀉,明目,生河內川澤,九月十月採,陰乾。

山茱萸

味酸,平,微溫,無毒。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頭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皰,溫中,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止小便利。久服輕身明目,強力長年。一名蜀棗,一名雞足,一名魃實。生漢中山谷及琅琊、冤句、東海承縣,九月十月採實,陰乾。

吳茱萸

味辛,溫,大熱,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食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根:殺三蟲;根白皮;殺蟯蟲,治喉痹,咳逆,止瀉注,食不消,女子經產余血,療白癬。一名藙。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九月九日採,陰乾。

秦皮

味苦,微寒,大寒,無毒。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中,目中青翳白膜。療男子少精,婦人帶下,小兒癇,身熱。可作洗目湯。久服頭不白,輕身,皮膚光澤,肥大,有子。一名岑皮,一名石檀。生廬江川穀及冤句,二月八月採皮,陰乾。

梔子

味苦,寒,大寒,無毒。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疱齇鼻,白癩赤癩瘡瘍。療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一名木丹,一名越桃。生南陽川穀,九月採實,曝干。

檳榔

味辛,溫,無毒。主消穀,逐水,除痰癖,殺三蟲伏屍,療寸白。生南海。

合歡

味甘,平,無毒。主安五臟,利心志,令人歡樂無憂。久服輕身,明目得所欲,生益州山谷。

秦椒

味辛,溫,生溫;熟寒,有毒。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堅齒髮,明目,療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產後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臟。久服輕身,好顏色,耐老增年通神。生大山川穀及秦嶺上,或琅邪,八月九月採實。

衛矛

味苦,寒,無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滿汗出,除邪,殺鬼毒蠱疰,中惡腹痛,去白蟲,消皮膚風毒腫,令陰中解。一名鬼箭。生霍山山谷,八月採,陰乾。

紫葳

味酸,微寒,無毒。主婦人產乳,余疾崩中,症瘕血閉,寒熱羸瘦,養胎。

莖葉

味苦,無毒。主痿蹶,益氣。一名陵苕,一名芺華。生西海川穀及山陽。

蕪荑

味辛,平,無毒。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逐寸白,散腸中𦽄䕋喘息。一名無姑,一名𦽄䕋。生晉山川穀,三月採實,陰乾。

食茱萸

味辛苦,大熱,無毒。功用與吳茱萸同,少為劣爾,療水氣用之乃佳。

椋子木

味甘鹹,平,無毒。主折傷,破惡血,養好血,安胎,止痛,生肉。

每始王木

味苦,平,無毒。主傷折,跌筋骨,生肌,破血止痛。酒水煮濃汁飲之。生資州山谷。

折傷木

味甘鹹,平,無毒。主傷折,筋骨疼痛,散血補血,產後血悶,止痛。酒水煮濃汁飲之,生資州山谷。

茗苦荼茗

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春採之。

苦荼

主下氣,消宿食作飲,加茱萸、蔥、姜等良。

桑根白皮

味甘,寒,無毒。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瘡,採無時,出土上者殺人。葉:主除寒熱出汗。汁:解蜈蚣毒。

桑耳

味甘,有毒,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療月水不調。其黃熟陳白者,止久瀉,益氣不飢;其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一名桑菌,一名木麥。五木耳名穤,益氣不飢,輕身強志。生犍為山谷,六月多雨時採,即曝干。

松蘿

味苦甘,平,無毒。主嗔怒邪氣,主虛汗頭風。女子子陰寒腫痛,療痰熱,溫瘧,可為吐湯,利水道。一名女蘿。生熊耳山川穀松樹上。五月採,陰乾。

白棘

味辛,寒,無毒。主心腹痛,癰腫潰膿,止痛,決刺結。療丈夫虛損陰痿,精自出。補腎氣,益精髓。一名棘針,一名棘刺。生雍州川穀。

棘刺花

味苦平,無毒。主金瘡內漏,冬至後百二十日採之。實:主明目,心腹痿痹,除熱利小便,生道旁,四月採。一名菥蓂,一名馬朐,一名刺原。又有棗針,療腰痛,喉痹不通。

安息香

味辛苦,平,無毒。主心腹惡氣,鬼疰。出西戎,似松脂,黃黑色為塊,新者亦柔韌。

龍腦香及膏香

味辛苦,微寒。一云溫,平,無毒。主心腹邪氣,風濕積聚,耳聾明目,去目赤膚翳。出婆律國,形似白松脂,作杉木氣,明淨者善;久經風日,或如雀屎者,不佳。云合糯(一作粳)米炭、相思子貯之,則不耗。膏:主耳聾。

菴摩勒

味苦甘,寒,無毒。主風虛熱氣。一名余甘。生嶺南交、廣、愛等州。

毗梨勒

味苦,寒,無毒。功用與菴摩勒同,出西域及嶺南交、愛等州,戎人謂之三果。

木部下品

四十五味

黃環

味苦,平,有毒。主鬼毒鬼疰鬼魅,邪氣在臟中,除咳逆寒熱。一名凌泉,一名大就。生蜀郡山谷,三月採根,陰乾。

石南

味辛苦,平,有毒。主養腎氣,內傷陰衰,利筋骨皮毛,療腳弱,五臟邪氣,除熱。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實:殺蠱毒,破積聚,逐風痹。一名鬼目。生華陰山谷,二月四月採葉,八葉採實,陰乾。

巴豆

味辛,溫,生溫;熟寒,有大毒。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盪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殺斑蝥毒。可煉餌之,益血脈,令人色好,變化,與鬼神通。一名巴椒。生巴郡川穀,八月採,陰乾。用之去心皮。

蜀椒

味辛,溫,大熱,有毒。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澼下痢,瀉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風邪,瘕結水腫,黃疸,鬼疰蠱毒,殺蟲魚毒。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開腠理,通血脈,堅血脈,堅齒髮,調關節,耐寒暑。可作膏藥。多食令人乏氣,口閉者殺人。一名巴椒,一名蓎藙。生武都川穀及巴郡,八月採實,陰乾。

莽草

味辛苦,溫,有毒。主風頭癰腫,乳癰疝瘕,除結氣疥瘙。殺蟲魚。㽲喉痹不通,乳難,頭風癢。可用沐,勿令入眼。一名弭,一名春草。生上谷山谷及冤句,五月採葉,陰乾。

郁李仁

味酸,平,無毒。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根:主齒齦腫,齲齒堅齒,去白蟲。一名爵李,一名車下李,一名棣。生高山川穀及丘陵上,五月六月採根。

鼠李

主寒熱瘰癧瘡。

其皮

味苦,微寒,無毒。主除身皮熱毒。一名牛李,一名鼠梓,一名椑。生田野,採無時。

欒華

味苦,寒,無毒。主目痛淚出,傷眥,消目腫。生漢中川穀,五月採。

杉材

微溫,無毒,主療漆瘡。

楠材

微溫,主霍亂,吐下不止。

榧實

味甘,無毒,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疰。生永昌。

蔓椒

味苦,溫,無毒。主風寒濕痹,歷節疼。除四肢厥氣,膝痛。一名豕椒,一名豬椒,一名彘椒,一名狗椒。生雲中川穀及丘冢間,採莖、根,煮釀酒。

釣樟根皮

主金瘡,止血。

雷丸

味苦鹹,寒,微寒,有小毒。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兒百病。逐邪氣,惡風汗出,除皮中熱結,積蠱毒,白蟲寸白,自出不止。久服令陰痿。一名雷失,一名雷實。赤者殺人。生石城山谷及漢中土中,八月採根,曝干。

溲疏

味辛苦,寒,微寒,無毒。主身皮膚中熱,除邪氣,止遺溺,通水利道,除胃中熱,下氣,可作浴湯。一名巨骨。生熊耳川穀及田野故丘墟地,四月採。

櫸樹皮

大寒。主時行頭痛,熱結在腸胃。

白楊樹皮

味苦,無毒。主毒風,腳氣腫,四肢緩弱不隨,毒氣遊易在皮膚中,痰癖等。酒漬服之,取葉圓大蒂小,無風自動者良。

水楊葉

嫩枝味苦,平,無毒。主久痢赤白,搗和水絞取汁服一升,日二,大效。

欒荊

味辛苦,溫,有小毒。主大風,頭面手足諸風,癲癇狂痙,濕痹寒冷疼痛。俗方大用之,而《本草》不載,亦無別名,但有欒花,功用又別,非此花也。

小柏

味苦,大寒,無毒。主口瘡甘䘌,殺諸蟲,去心腹中熱氣。一名山石榴。

莢蒾

味甘苦,平,無毒。主三蟲,下氣消穀。

鉤藤

微寒,無毒。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

藥實根

味辛,溫,無毒。主邪氣,諸痹疼酸,續絕傷,補骨髓。一名連木。生蜀郡山谷,採無時。

皂莢

味辛鹹,溫,有小毒。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療腹滿,消穀,除咳嗽,囊結,婦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為沐藥,不入湯。生雍州川穀及魯鄒縣。如豬牙者良。九月十月採莢,陰乾。

楝實

味苦,寒,有小毒。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

微寒。療蛔蟲,利大腸,生荊山山谷。

柳華

味苦,寒,無毒。主風水,黃疸,面熱黑,痂疥惡瘡,金瘡。一名柳絮。葉:主馬疥痂瘡,取煎煮以洗馬疥,立愈。又療心腹內血,止痛。實:主潰癰,逐膿血;子汁:療渴。生琅琊川澤。

桐葉

味苦,寒,無毒。主惡蝕瘡著陰。皮:主五痔,殺三蟲。療賁豚氣病。花:主敷豬瘡,飼豬肥大三倍。生桐柏山谷。

梓白皮

味苦,寒,無毒。主熱,去三蟲。療目中疾。葉:搗敷豬瘡,飼豬肥大三倍。生河內山谷。

蘇方木

味甘鹹,平,無毒。主破血,產後血脹悶欲死者,水煮若酒煮五兩,取濃汁服之,效。

接骨木

味甘苦,平,無毒。主折傷,續筋骨,除風癢齲齒。可作浴湯。

枳椇

味甘,平,無毒。主頭風,小腹拘急。一名木蜜。其木皮:溫,無毒。主五痔,和五臟,以為木屋,屋中酒則味薄,此亦奇物。

木天蓼

味辛,溫,有小毒。主癥結積聚,風勞虛冷。生山谷中。

烏臼木根皮

味苦,微溫,有毒。主暴水癥結積聚。生山南平澤。

赤瓜木

味苦,寒,無毒。主水痢,風頭身癢。生平陸,所在有之。

味酸,冷,無毒。汁:服止水痢,沐頭及洗身上瘡癢。一名羊梂,一名鼠查。

訶黎勒

味苦,溫,無毒。主冷氣,心腹脹滿,下食,生交、愛州。

楓柳皮

味辛,大熱,有毒。主風齲齒痛。生原州。

賣子木

味甘,微溫,咸,平,無毒。主折傷,血內溜,續絕,補骨髓,止痛,安胎。生山谷中,其葉似柿,出劍南邛州。

大空

味辛苦,平,有小毒。主三蟲,殺蟣蝨,生山谷中。取根皮作末,油和塗,蟣蝨皆死。

紫真檀

味鹹微寒,主惡毒風毒。

椿木葉

味苦,有毒,主洗瘡疥,風疽,水煮葉汁用之,皮主甘䘌。

樗木根葉

尤良。

胡椒

味辛,大溫,無毒。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調食用之,味甚辛辣,而芳香當不及蜀椒。

橡實

味苦,微溫,無毒。主下痢,厚腸胃,肥健人。其殼為散及煮汁服,亦主痢,並堪染用。一名杼鬥,槲櫟皆有鬥,以櫟為勝。所在山谷中皆有。

無食子

味苦,溫,無毒。主赤白痢腸滑,生肌肉。出西戎。

楊櫨木

味苦,寒,有毒。主疽瘺惡瘡,水煮葉汁洗瘡立瘥,生籬垣間。一名空疏。所在皆有。

槲若

味甘苦,平,無毒。主痔止血,療血痢,止渴,取脈灸用之。

味苦。水煎濃汁,除蠱毒及瘺,俗用甚效。

人獸部

五十六味

發皮

味苦,溫,小寒,無毒。主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療小兒癇,大人痓,仍自還神化,合雞子黃煎之,消為水,療小兒驚熱,下痢。

亂髮

微溫,主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兒驚癇,止血鼻衄,燒之吹內立止。

人乳汁

主補五臟,令人肥白悅澤。

頭垢

主淋閉不通。

人屎

寒。主療時行大熱狂走,解諸毒,宜用絕干者,搗末,沸湯沃服之。

人溺

療寒熱頭疼,溫氣,童男者尤良,溺白𦼥:療鼻衄,湯火灼瘡。東向圊廁溺坑中青𦼥:療喉痹,消癰腫,若已有膿即潰。

龍骨

味甘,平,微寒,無毒。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瀉痢膿血,女子漏下,症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療心腹煩滿,四肢痿枯汗出,夜臥自驚恚怒,伏氣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癰內疽陰蝕,止汗,縮小便,溺血,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

白龍骨

療夢寐瀉精,小便瀉精。齒:主小兒大人驚癇,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諸痙,殺精物,小兒五驚,十二癇,身熱不可近,大人骨間寒熱,又殺蠱毒。

主驚癇瘛瘲,身熱如火,腹中堅及熱瀉。久服輕身,通神明延年。生晉地川穀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龍處,採無時。

牛黃

味苦,平,有小毒。主驚癇寒熱,熱盛狂痓,除邪逐鬼。療小兒百病,諸癇熱,口不開,大人狂癲。又墮胎。久服輕身增年,令人不忘。生晉地平澤。於牛得之,即陰乾百日,使時燥,無令見日月光。

麝香

味辛,溫,無毒。主辟惡氣,殺鬼精物,溫瘧,蠱毒,癇痓,去三蟲。療諸凶邪鬼氣,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風毒,婦人產難,墮胎,去面䵴,目中膚翳。久服除邪,不夢寤魘寐,通神仙。生中臺川穀及益州、雍州山谷,春分取之,生者益良。

馬乳

止渴。

牛乳

微寒。補虛羸,止渴。

羊乳

溫,補寒冷虛乏。

微寒。補五臟,利大腸,主口瘡。

熊脂

味甘,微寒,微溫,無毒。主風痹不仁,筋急,五臟腹中積聚,寒熱羸瘦,頭瘍白禿,面皯疱,食飲吐嘔。久服強志不飢,輕身長年。生雍州山谷,十一月取。

白膠

味甘,平,溫,無毒。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補中益氣,婦人血閉,無子,止痛安胎。療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痠疼,多汗淋露,折跌傷損。久服輕身延年。一名鹿角膠。生雲中。煮鹿角為之,得火良。

阿膠

味甘,平,微溫,無毒。主心腹內崩勞極,洒洒如瘧狀,腰腹痛,四肢痠疼,女子下血,安胎,丈夫小腹痛,虛勞羸瘦,陰氣不足,腳痠不能久立,養肝氣。久服輕身益氣。一名敷致膠,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阿。

醍醐

味甘,平,無毒。主風邪痹氣,通潤骨髓。可為摩藥,性冷利,功優於酥,生酥中。

底野迦

味辛苦,平,無毒。主百病,中惡,客忤邪氣,心腹積聚,出西戎。

味甘酸,寒,無毒。主熱毒,止渴解散,發利,除胸中虛熱,身面上熱瘡、肌瘡。

犀角

味苦酸鹹,寒,微寒,無毒。主百毒蠱疰,邪鬼瘴氣,殺鉤吻鴆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魘寐。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諸毒氣。久服輕身駿健。生永昌山谷及益州。

羚羊角

味鹹苦,寒,微寒,無毒。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闢蠱毒惡鬼不祥,安心氣,常不魘寐。療傷寒、時氣寒熱,熱在肌膚,溫風注毒伏在骨間,除邪氣,驚夢,狂越僻謬,及食噎不通。久服強筋骨,輕身,利丈夫。生石城山川穀及華陰山,採無時。

羖羊角

味鹹苦,溫,微寒,無毒。主青盲,明目,殺疥蟲,止寒瀉,辟惡鬼虎狼,止驚悸。療百節中結氣,風頭痛及蠱毒,吐血,婦人產後余疾,燒之殺鬼魅,闢虎狼。久服安心益氣,輕身。生河西川穀,取無時。勿使中濕,濕即有毒。

羊髓

味甘,溫,無毒。主男女傷中,陰氣不足,利血脈,益經氣。以酒服之。

青羊膽

主青盲,明目。

羊肺

補肺,主咳嗽。

羊心

止憂恚膈氣。

羊腎

補腎氣,益精髓。

羊齒

主小兒羊癇寒熱,三月三日取之。

羊肉

味甘,大熱,無毒。主緩中,字乳余疾,及頭腦大風汗出,虛勞寒冷。補中益氣,安心止驚。

羊骨

熱。主虛勞寒中,羸瘦。

羊屎

燔之,主小兒瀉痢腸鳴,驚癇。

牛角鰓

下閉血,瘀血疼痛,女人帶下血。燔之。味苦,無毒。

水牛角

療時氣寒熱頭痛。髓:補中,填骨髓,久服增年。

味甘,溫,無毒。主安五臟,平三焦,溫骨髓,補中,續絕傷,益氣,止瀉痢,消渴,以酒服之。

可丸藥。膽味苦,大寒。除心腹熱渴,利口焦燥,益目精。

主虛忘。

主明目。

主補腎氣,益精。

主小兒牛癇。

味鹹,平,無毒。主消渴,止吐瀉,安中益氣,養脾胃。自死者不良。

寒。主水腫惡氣,用塗門戶著壁者,燔之,主鼠瘺惡瘡。

黃犍牛、烏牯牛溺:主水腫腹脹腳滿,利小便。

白馬莖

味鹹甘,平,無毒。主傷中,脈絕,陰不起,強志益氣,長肌肉,肥健,生子。小兒驚癇,陰乾百日。

主驚癇,腹滿,瘧疾。

懸蹄

主驚邪瘛瘲乳難,辟惡氣,鬼毒蠱疰,不祥,止衄血內漏。齲齒,生雲中平澤。

白馬蹄

療婦人瘺下白崩。

赤馬蹄

療婦人赤崩。

主小兒馬癇。

鬐頭膏

主生髮。

鬐毛

主女子崩中赤白。

主喜忘。

主寒熱,小兒莖痿。

味辛苦,冷,主除熱,下氣長筋,強腰脊,壯健強志,輕身不飢。

療寒熱痿痹。

名馬通。微溫。主婦人崩中止渴,及吐下血,鼻衄金瘡,止血。

頭骨

主喜眠,令人不睡。

味辛,微寒。主消渴,破症瘕堅,積聚,男子伏梁積疝,婦人瘕疾,銅器承飲之。

牡狗陰莖

味鹹,平,無毒。主傷中,陰痿不起,令強熱大,生子,除女子帶下十二疾。一名狗精。六月上伏取陰乾,百日。

主明目,痂瘍惡瘡。

主憂恚氣,除邪。

主頭風痹,下部䘌瘡,鼻中息。

主癲疾寒熱,卒風痱,伏日取之。

頭骨

主金瘡,止血。

四腳蹄

煮飲之,下乳汁。

白狗血

味鹹,無毒。主癲疾發作。

味鹹酸,溫。主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

屎中骨

主寒熱,小兒驚癇。

鹿茸

味甘酸,溫,微溫,無毒。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生齒不老,療虛勞洒洒如瘧,羸瘦,四肢痠疼,腰脊痛,小便利,瀉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癰腫,骨中熱疽癢。

安胎下氣,殺鬼精物,不可近陰,令痿。久服耐老,四月五月解角時取,陰乾,使時燥。

味鹹,無毒。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傷惡血,益氣。七月取。

味甘,溫,主丈夫女子傷中絕脈,筋急痛,咳逆,以酒和服之良。

平,主補腎氣。

溫。補中強五臟,益氣力。生者療口僻,割薄之。

獐骨

微溫。主虛損瀉精。

溫,補益五臟。

益氣力,悅澤人面。

虎骨

主除邪惡氣,殺鬼疰毒,止驚悸,主惡瘡鼠瘺。頭骨尤良。

主狗齧瘡。

辟惡魅。

主噁心欲嘔,益氣力。

豹肉

味酸,平,無毒。主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久服利人。

貍骨

味甘,溫,無毒。主風疰、屍疰、鬼疰,毒氣在皮中淫躍如針刺者,心腹痛,走無常處,及鼠瘺惡瘡。頭骨尤良。

療諸疰。

陰莖

主月水不通,男子陰㿗,燒之,以東流水服之。

兔頭骨

平,無毒。主頭眩痛,癲疾。

主熱中消渴。

主凍瘡。

主目暗。

味辛平無毒,主補中益氣。

六畜毛蹄甲

味鹹,平,有毒。主鬼疰,蠱毒,寒熱驚癇,癲痓狂走。

駱駝毛

尤良。

鼺鼠

主墮胎,令產易,生山都平谷。

麋脂

味辛,溫,無毒。主癰腫,惡瘡死肌,寒風濕痹,四肢拘緩不收,風頭腫氣,通腠理,柔皮膚,不可近陰令痿。一名宮脂。

味甘,無毒。主痹止血,益氣力,生南山山谷及淮海邊,十月取。

豚卵

味甘,溫,無毒。主驚癇癩疾,鬼疰蠱毒,除寒熱賁豚,五癃邪氣攣縮。一名豚顛。陰乾藏之,勿令敗。

懸蹄

主五痔,伏熱在腸,腸癰內蝕。

豬四足

小寒,傷撻、諸敗瘡,下乳汁。

主驚邪憂恚。

冷。和理腎氣,通利膀胱。

主傷寒熱渴。

主補中益氣,止渴利。

主小兒驚癇,五月五日取。

鬐膏

生髮。

肪膏

主煎諸膏藥,解斑蝥芫青毒。

猳豬肉

味酸。冷。療狂病。

凡豬肉

味苦。主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不可久食,病人金瘡者尤甚。

豬屎

主寒熱,黃疸,濕痹。

鼴鼠

味鹹,無毒。主癰疽,諸瘺蝕惡瘡,陰䘌爛瘡。在土中行。五月取,令干燔之。

獺肝

味甘,有毒。主鬼疰蠱毒,去魚鯁。止久嗽,燒服之。

療疫氣溫病,及牛馬時行病,煮屎灌之,亦良。

狐陰莖

味甘,有毒。主女子絕產,陰癢,小兒陰㿗卵腫。

五臟及腸

味苦,微寒,有毒。主蠱毒寒熱,小兒驚癇。

雄狐屎

燒之辟惡,在木石上者是。

貒肉胞膏

味甘,平,無毒。主上氣,乏氣咳逆,酒和三合服之,日二。又主馬肺病蟲顙等病。

主久水脹不差垂死者,作羹臛食之,下水大效。胞:干之湯,磨如雞卵許,空腹服,吐諸蠱毒。

野豬黃

味辛甘,無毒。主金瘡,止血,生肉,療癲癇。水研如棗核,日二服,效。

驢屎

熬之,主熨風腫瘺瘡。

屎汁

主心腹卒痛,諸疰忤。

尿

主症癖,胃反,吐不止,牙齒痛,水毒。

䭸驢尿

主燥水。

牝驢尿

主濕水,一服五合良。燥水者畫體成字,濕水者不成字。

主小兒熱、急黃等,多服使痢。

尾下軸垢

主瘧,水洗取汁,和麵,如彈丸二枚,作燒餅。瘧未發前食一枚,至發時食一枚,療瘧無久新,發無期者。

豺皮

性熱。主冷痹腳氣,熟之以纏病上,即瘥。

丹雄雞

味甘,微溫,微寒,無毒。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補虛溫中,止血,久傷乏瘡,通神,殺毒,闢不祥。

主殺鬼,東門上者尤良。

白雄雞肉

味酸,微溫,主下氣,療狂邪,安五臟,傷中消渴。

烏雄雞肉

微溫,主補中,止痛。

微寒。主療目不明,肌瘡。

主五邪。

主踒折骨痛及痿痹。

主耳聾。

主遺溺,小便數不禁。

肝及左翅毛

起陰。

冠血

主乳難。

肶胵里黃皮

微寒,主瀉利,利遺溺,除熱止煩。

屎白

微寒,主消渴,傷寒寒熱,破石淋及轉筋,利小便,止遺溺,滅瘢痕。

黑雌雞

主風寒濕痹,五緩六急,安胎。

無毒,主中惡腹痛及踒折,骨節乳難。

翮羽

主下血閉。

黃雌雞

味酸甘,平。主傷中,消渴,小便數不禁,腸澼,瀉利,補益。

五臟

續絕傷,療勞益氣。

肋骨

主小兒羸瘦,食不生肌。

雞子

主除熱火瘡,癇痙,可作虎魄神物。

卵白

微寒,療目熱赤痛,除心下伏熱,止煩滿咳逆,小兒下瀉,婦人產難,胞衣不出。醢漬之一宿,療黃疸,破大煩熱。

卵中白皮

主久咳結氣,得麻黃紫菀和服之,立已。雞白蠹肥脂,生朝鮮平澤。

白鵝膏

主耳卒聾,以灌之。

主射工,水毒。

平,利五臟。

鶩肪

味甘,無毒,主風虛寒熱。

白鴨屎

名通,主殺石藥毒,解結縛,散蓄熱。

補虛除熱,和臟腑,利水道。

雁肪

味甘,平,無毒。主風攣,拘急偏枯,氣不通利。久服長毛髮鬚眉,益氣不飢,輕身耐老。一名鶩肪,生江南池澤,取無時。

鷓鴣

味甘,溫,無毒。主嶺南野葛菌毒、生金毒,及溫瘴久欲死不可瘥者,合毛熬酒漬服之,生搗取汁服最良。生江南,形似母雞,鳴云鉤輈格磔者是。

雉肉

味酸,微寒,無毒。主補中,益氣力,止瀉痢,除蟻瘺。

雀卵

味酸,溫,無毒。主下氣,男子陰痿不起,強之令熱多精,有子。

主耳聾。

頭血

主雀盲。

雄雞屎

療目痛,決癰癤,女子帶下,溺不利,除疝瘕,五月取之良。

顴骨

味甘,無毒。主鬼蠱諸疰毒,五屍心腹疾。

雄鵲屎

味甘,寒,無毒。主石淋,消結熱。可燒作灰,以石投中,散解者,是雄也。

鴝鵒肉

味甘,平,無毒。主五痔止血,炙食或為散,飲服之。

燕屎

味辛平,有毒。主蠱毒鬼疰,逐不祥邪氣,破五癃,利小便,生高山平谷。

孔雀屎

微寒。主女子帶下,小便不利。

鸕鶿屎

一名蜀水花,去面黑䵟黶痣。

微寒,主鯁及噎,燒服之。

鴟頭

味鹹,平,無毒。主頭風眩,顛倒癇疾。

卷第四·本草下

蟲魚部

七十一味 論一首

石蜜

味甘,平,微溫,無毒。主心腹邪氣,諸驚癇痓,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養脾氣,除心煩,食飲不下,止腸澼,肌中疼痛,口瘡,明耳目。久服強志輕身,不飢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石飴。生武都山谷、河源山谷及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蜜蠟

味甘,微溫,無毒。主下痢膿血,補中,續絕傷金瘡,益氣不飢,耐老。

白蠟

療久瀉澼,後重,見白膿,補絕傷,利小兒。久服輕身不飢。生武都山谷,生於蜜房木石間。

蜂子

味甘,平,微寒,無毒。主風頭,除蠱毒,補虛羸傷中,心腹痛,大人小兒腹中五蟲口吐出者,面目黃。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輕身益氣。

大黃蜂子

主心腹脹滿痛,乾嘔,輕身益氣。

土蜂子

主癰腫,嗌痛。一名蜚零。生武都山谷。

牡蠣

味鹹,平,微寒,無毒。主傷寒寒熱,溫瘧洒洒,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瘺,女子帶下赤白,除留熱在關節,榮衛虛熱去來不定,煩滿,止汗,心痛氣結,止渴,除老血,澀大小腸,止大小便,療瀉精,喉痹,咳嗽,心脅下痞熱。久服強骨節,殺邪鬼,延年。一名蠣蛤,一名牡蛤。生東海池澤,採無時。

桑螵蛸

味鹹甘,平,無毒。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又療男子虛損,五臟氣微,夢寐失精,遺溺。久服益氣養神。一名蝕疣,生桑枝上,螳螂子也。二月三月採蒸之,當火炙,不爾令人瀉。

海蛤

味苦鹹,平,無毒。主咳逆上氣,喘息煩滿,胸痛寒熱,療陰痿。一名魁蛤。生東海。

文蛤

味鹹,平,無毒。主惡蝕瘡,五痔,咳逆胸痹,腰痛脅急,鼠瘺,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生東海,表有文,取無時。

魁蛤

味甘,平,無毒。主痿痹,瀉痢,便膿血。一名魁陸,一名活東。生東海,正圓兩頭空,表有文,取無時。

石決明

味鹹,平,無毒。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輕身,生南海。

秦龜

味苦,無毒。主除濕痹氣,身重,四肢關節不可動搖。生山之陰土中,二月八月取。

龜甲

味鹹甘,平,有毒。主漏下赤白,破症瘕痎瘧,五痔,陰蝕濕痹,四肢重弱,小兒囟不合,頭瘡難燥,女子陰瘡及驚恚氣,心腹痛,不可久立,骨中寒熱,傷寒勞復,或肌體寒熱欲死。以作湯良。久服輕身不飢,益氣,資智,亦使人能食。一名神屋。生南海池澤及湖水中,採無時,勿令中濕,中濕即有毒。

鯉魚膽

味苦,寒,有毒。主目熱赤痛,青盲明目,久服強悍,益志氣。

味甘,主咳逆上氣,黃疸,止渴,生者主水腫,腳滿,下氣。

主女子帶下赤白。

主石淋。生九江池澤,取無時。

蠡魚

味甘,寒,無毒。主濕痹,面目浮腫,下大水,療五痔,有瘡者不可食,令人瘢白。一名銅魚。生九江池澤,取無時。

鮑魚

味辛,臭,溫,無毒。主墜墮,腿蹶,踠折瘀血,血痹在四肢不散者,女子崩中血不止,勿令中咸。

鮧魚

味甘,無毒,主百病。

鱔魚

味甘,大溫,無毒。主補中,益血,療沈唇。五月五日取頭骨燒之。止痢。

鯽魚

主諸瘡,燒以醬汁和塗之,或取豬脂煎用。又主腸癰。頭灰:主小兒頭瘡,口瘡,重舌,目翳。一名鮒魚。合蒪作羹,主胃弱,不下食;作膾。主久赤白痢。

伏翼

味鹹,平,無毒。主目瞑癢痛,療淋,利水道,明目,夜視有精光。久服,令人喜樂,媚好,無憂。一名蝙蝠。生太山川穀,及人家屋間,立夏後採,陰乾。

天鼠屎

味辛,寒,無毒。主面癰腫,皮膚洗洗時痛,腹中血氣,破寒熱積聚,除驚悸,去面黑皯。一名鼠法,一名石肝。生合浦山谷,十月十二月取。

蝟皮

味苦,平,無毒。主五痔,陰蝕,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陰腫痛引腰背。酒煮殺之。又療腹痛疝積,亦燒為灰,酒服之。生楚山川穀田野,取無時,勿使中濕。

石龍子

味鹹,寒,有小毒。主五癃邪結氣,破石淋,下血,利小便,利水道。一名蜥蜴,一名山龍子,一名守宮,一名石蜴。生平陽川穀及荊山山石間,五月取,著石上令干。

露蜂房

味苦鹹,平,有毒。主驚癇瘛瘲,寒熱邪氣,癲疾,鬼精蠱毒,腸痔,火熬之良。又療蜂毒毒腫。一名蜂腸,一名百穿,一名蜂𭄰。生牂牁山谷,七月七日採,陰乾。

樗雞

味苦,平,有小毒。主心腹邪氣,陰痿,益精強志,生子,好色,補中,輕身。又療腰痛,下氣,強陰多精,不可近目。生河內川穀樗樹上,七月採,曝干。

蚱蟬

味鹹甘,寒,無毒。主小兒驚癇,夜啼癲病,寒熱驚悸,婦人乳難,胞衣不出。又墮胎。生楊柳上,五月採,蒸乾之,勿令蠹。

白殭蠶

味鹹辛,平,無毒。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䵟。令人面色好,男子陰瘍病,女子崩中赤白。產後余病,滅諸瘡瘢痕。生潁川平澤,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濕,中濕有毒,不可用。

木虻

味苦,平,有毒。主目赤痛,眥傷淚出,瘀血血閉,寒熱酸𢠹,無子。一名魂常。生漢中川澤。五月取。

蜚虻

味苦,微寒,有毒。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症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及喉痹結塞。生江夏川穀,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蜚蠊

味鹹,寒,有毒。主血瘀,症堅寒熱,破積聚,喉咽痹,內寒無子,通利血脈,生晉陽川澤及人家屋間,立秋採。

䘌蟲

味鹹,寒,有毒。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症瘕,破堅,下血閉,生子,大良。一名地鱉,一名土鱉。生河東川澤及沙中人家牆壁下土中濕處,十月取曝干。

蠐螬

味鹹,微溫,微寒,有毒。主惡血血瘀,痹氣,破折血在脅下,堅滿痛,月閉,目中淫膚,青翳白膜。療吐血在胸腹不去,及破骨踒折,血結,金瘡內塞,產後中寒,下乳汁。一名喎蠐,一名⿱艹楚齊,一名勃齊。生河內平澤,及人家積糞草中,取無時,反行者良。

蛞蝓

味鹹,寒,無毒。主賊風喎賊,軼筋,及脫肛,驚癇攣縮。一名陵蠡,一名土蝸,一名附蝸。生太山池澤,及陰地沙石垣下,八月採。

蝸牛

味鹹,寒。主賊風喎僻踠跌,大腸下脫肛,筋急及驚癇。

水蛭

味鹹苦,平,微寒,有毒。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無子,利水道及墮胎。一名跂,一名至掌。生雷澤池澤,五月六月採,曝干。

鱉甲

味鹹,平,無毒。主心腹症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蝕,痔,惡肉。療溫瘧,血瘕,腰痛,小兒脅下堅。

味甘。主傷中,益氣,補不足。生丹陽池澤,取無時。

鮀魚甲

味辛,微溫,有毒。主心腹症瘕,伏堅,積聚,寒熱,女子崩中,下血五色,小腹、陰中相引痛,瘡疥死肌,五邪涕泣時驚,腰中重痛,小兒氣癃皆潰。

主少氣吸吸,足不立地。生南海池澤,取無時。

烏賊魚骨

味鹹,微溫,無毒。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症瘕,無子,驚氣入腹,腹痛環臍,陰中寒腫,令人有子。又止瘡多膿汁不燥。

味酸,平。主益氣,強志。生東海池澤,取無時。

味鹹,寒,有毒。主胸中邪氣,熱結痛,喎僻面腫,敗漆燒之致鼠。解結散血,愈漆瘡,養筋益氣。

主破胞墮胎,生伊洛池澤諸水中,取無時。

原蠶蛾

雄者有小毒,主益精氣,強陰道,交接不倦,亦止精。

溫,無毒。主腸鳴,熱中,消渴,風痹癮疹。

鰻鱺魚

味甘,有毒。主五痔瘡瘺,殺諸蟲。

鮫魚皮

主蠱氣,蠱疰方用之,即裝刀靶䱜魚皮也。

紫背

主明目,去熱毒。

蝦蟆

味辛,寒,有毒。主邪氣,破症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療陰蝕,疽癘惡瘡,猘犬傷瘡,能合玉石。一名蟾蜍,一名𪓰,又一名去甫,一名苦蠪。生江湖池澤,五月五日取陰乾,東行者良。

味甘,寒,無毒。主小兒赤熱,肌瘡,臍傷,止痛,氣不足。一名長股。生水中,取無時。

牡鼠

微溫,無毒。療踒折,續筋骨,搗敷之。三日一易,四足及尾,主婦人墮胎,易產。

熱。無毒。主小兒痡露大腹,炙食之。

微寒。無毒。主小兒癇疾,大腹,時行勞復。

蚺蛇膽

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腹䘌痛,下部䘌瘡,目腫痛。

平,有小毒,主皮膚風毒,婦人產後腹痛余疾。

蝮蛇膽

味苦,微寒,有毒。主䘌瘡。

釀作酒,療癩疾,諸瘺,心腹痛,下結氣,除蠱毒。其腹中吞鼠:有小毒,療鼠瘺。

鯪鯉甲

微寒。主五邪驚啼悲傷,燒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療蟻瘺。

蜘蛛

微寒。主大人小兒㿉。七月七日取其網,療喜忘。

蜻蛉

微寒。強陰,止精。

石蠶

味鹹,寒,有毒。主五癃,破石淋墮胎。

解結氣,利水道,除熱。一名沙蝨。生江漢池澤。

蛇蛻

味鹹甘,平,無毒。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瘛瘲,癲疾寒熱,腸痔蟲毒,蛇癇,弄舌搖頭,大人五邪,言語僻越,惡瘡嘔咳,明目。火熬之良。一名石出子衣,一名蛇符,一名龍子皮,一名龍子單衣,一名弓皮。生荊州川穀及田野,五月五日、十五日取之良。

蛇黃

主心痛,疰忤,石淋,產難,小兒驚癇,以水煮研服汁。出嶺南,蛇腹中得之,圓重如錫,黃黑青雜色。

蜈蚣

味辛,溫,有毒。主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療心腹寒熱積聚,墮胎,去惡血。生大吳川穀,江南赤頭足者良。

馬陸

味辛,溫,有毒。主腹中大堅症,破積聚,息肉惡瘡,白禿。療寒熱痞結,脅下滿。一名百足,一名馬軸。生玄菟川穀。

蠮螉

味辛,平,無毒。主久聾咳逆,毒氣出刺,出汗,療鼻窒,其土房:主癰腫風頭。一名土蜂。生熊耳川穀,及牂牁或人屋間。

雀甕

味甘,平,無毒。主小兒驚癇,寒熱結氣,蠱毒鬼疰。一名燥舍。生漢中,採蒸之,生樹枝間,蛅蟖房也,八月取。

鼠婦

味酸,溫,微寒,無毒。主氣癃,不得小便,婦人月閉,血瘕癇痓,寒熱,利水道。一名負蟠,一名𧉅蝛,一名蜲𧑓。生魏郡平谷,及人家地上,五月五日取。

螢火

味辛。微溫,無毒。主明目,小兒火瘡傷,熱氣蠱毒,鬼疰,通神精,一名夜光,一名放火,一名熠燿,一名即炤,生階地池澤,七月七日取,陰乾。

衣魚

味鹹,溫,無毒。主婦人疝瘕,小便不利,小兒中風,項強背起。摩之。又療淋,墮胎,塗瘡滅瘢。一名白魚,一名蟫。生咸陽平澤。

白頸蚯蚓

味鹹,寒,大寒,無毒。主蛇瘕,去三蟲,伏屍,鬼疰蠱毒,殺長蟲,仍自化為水。療傷寒,伏熱狂謬,大腹黃疸。一名土龍。生平土,三月取,陰乾。

螻蛄

味鹹,寒,無毒。主產難,出肉中刺,潰癰腫,下哽噎,解毒,除惡瘡。一名蟪蛄,一名天螻,一名𧎅。生東城平澤,夜出者良,夏至取,曝干。

蜣螂

味鹹,寒,有毒。主小兒驚癇,瘛瘲,腹脹寒熱,大人癲疾,狂易,手足端寒,肢滿賁豚。一名蛣蜣。火熬之良,生長沙池澤,五月五日取,蒸,藏之,臨用當炙,勿置水中,令人吐。

斑蝥

味辛,寒,有毒。主寒熱鬼疰,蠱毒,鼠瘺疥癬,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癃,血積,傷人肌,墮胎。一名龍尾。生河東川穀,八月取,陰乾。

芫青

味辛,微溫,有毒。主蠱毒風疰,鬼疰墮胎。三月取,曝干。

葛上亭長

味辛,微溫,有毒。主蠱毒,鬼疰,破淋結積聚,墮胎,七月取,曝干。

地膽

味辛,寒,有毒。主鬼疰,寒熱,鼠瘺,惡瘡死肌,破症瘕,墮胎,蝕瘡中惡肉,鼻中息肉,散結氣石淋,去子,服一刀圭,即下。一名蚖青,一名青蛙。生汶山川穀,八月取。

馬刀

味辛,微寒,有毒。主漏下赤白,寒熱,破石淋,殺禽獸賊鼠,除五臟間熱,肌中鼠𪖈,止煩滿,補中,去厥痹,利機關,用之當煉,得水爛人腸。又云得水良。一名馬蛤。生江湖池澤及東海,取無時。

田中螺汁

大寒。主目熱赤痛,止渴。

貝子

味鹹,平,有毒。主目翳鬼疰,蠱毒腹痛,下血,五癃,利水道。除寒熱溫疰,解肌,散結熱,燒用之良。一名貝齒。生東海池澤。

甲香

味鹹,平,無毒。主心腹滿痛,氣急,止痢下淋。生南海。

味鹹,平,無毒。主目中翳,斷血生肌,貝類也。大如鰒,皮黃黑而骨白,以為馬飾。生南海,採無時。

論曰

鳥獸蟲魚之類,凡一百一十六種,皆是生命,各各自保愛其身,與人不殊,所以稱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人自受命,即鳥獸自愛,固可知也,是以須藥者,皆須訪覓先死者,或市中求之,必不可得,自殺生以救己命,若殺之者,非立方之意也,慎之慎之。

果部

二十五味

豆蔻

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生南海。

葡萄

味甘,平,無毒。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飢,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可作酒,逐水,利小便,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

蓬虆

味酸鹹,平,無毒。主安五臟,益精氣,長陰令堅,強志倍力,有子。又療暴中風,身熱大驚。久服輕身不老。一名覆盆,一名陵虆,一名陰虆。生荊山平澤及冤句。

覆盆子

味甘,平,無毒。主益氣輕身,令發不白。五月採。

大棗

味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腸澼。久服輕身,長年不飢,神仙。一名干棗,一名美棗,一名良棗。八月採,曝干。

三歲陳核中人

燔之味苦,主腹痛,邪氣。

生棗

味甘辛,多食令人,多寒熱,羸瘦者不可食。

覆麻黃能令出汗,生河東平澤。

藕實、莖

味甘,平,寒,無毒。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一名水芝丹,一名蓮。生汝南池澤,八月採。

雞頭實

味甘,平,無毒。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神仙。一名雁喙實,一名芡,生雷澤池澤,八月採。

芰實

味甘,平,無毒。主安中,補五臟,不飢輕身。一名菱。

味鹹,溫,無毒。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飢。生山陰,九月採。

櫻桃

味甘,主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顏色,美志。

梅實

味酸,平,無毒。主下氣,除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惡疾,止下痢,好唾口乾。生漢中川穀,五月採,火干。

枇杷葉

味苦,平,無毒。主卒啘不止,下氣。

味甘,寒,無毒。主通鼻耳氣,腸澼不足。

木瓜實

味酸,溫,無毒。主濕痹,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其枝:亦可煮用之。

甘蔗

味甘,平,無毒。主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

石蜜

味甘,寒,無毒。主心腹熱脹,口乾渴。性冷利,出益州及西戎,煎煉沙糖為之,可作餅塊,黃白色。

沙糖

味甘,寒,無毒。功體與石蜜同,而冷利過之,笮甘蔗汁煎作,蜀地、西戎、江東並有之。

味辛,平,有毒。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一名土芝。

烏芋

味苦甘,微寒,無毒。主消渴,痹熱,溫中益氣。一名藉姑,一名水萍。二月生,葉如芋。三月三日採根,曝干。

杏核仁

味甘苦,溫,冷利,有毒。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賁豚,驚癇,心下煩熱,風氣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五月採之。其兩仁者殺人,可以毒狗。

味苦,無毒,主補不足,女子傷中,寒熱痹,厥逆。

味酸,不可多食,傷筋骨,生晉山川穀。

桃核仁

味苦甘,平,無毒。主瘀血,血閉瘕邪氣,殺小蟲,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除猝暴擊血,破症瘕,通月水,止痛,七月採取仁,陰乾。

桃花

殺諸惡鬼,令人好顏色。味苦,平,無毒。主除水氣,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蟲,悅澤人面,三月三日採,陰乾。

桃梟

味苦,微溫。主殺百鬼精物。療中惡腹痛,殺精魅,五毒不祥。一名桃奴,一名梟景。是實著樹不落,實中者,正月採之。

桃毛

主下血瘕,寒熱積聚,無子,帶下諸疾,破堅閉,刮取毛用之。

桃蠹

殺鬼,辟邪惡不祥。食桃樹蟲也。

莖白皮

味苦辛,無毒。除邪鬼,中惡,腹痛,去胃中熱。

味苦,平,無毒。主除屍蟲出,瘡中蟲。

煉之,主保中不飽,忍風寒。

味酸,多食令人有熱,生太山川穀。

李核仁

味苦,平,無毒。主僵仆躋,瘀血骨痛。

根皮

大寒。主消渴,止心煩逆,奔氣。

味苦。除痼熱,調中。

味甘、微酸,寒。多食令人寒中,金瘡乳婦尤不可食。

味苦,寒。多食令人臚脹,病人尤甚。

安石榴

味甘酸,無毒。主咽燥渴,損人肺,不可多食。

酸實殼

療下痢,止漏精。

東行根

療蛔蟲、寸白。

菜部

三十七味

白瓜子

味甘,平,寒,無毒。主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肌。久服輕身耐老,主除煩滿不樂。久服寒中。可作面脂,令面悅澤。一名水芝,一名白瓜(則絞切)子。生蒿高平澤,冬瓜仁也,八月採。

白冬瓜

味甘,微寒。主除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

瓜蒂

味苦,寒,有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去鼻中息肉,療黃疸。

主心痛咳逆。生嵩高平澤。七月七日採,陰乾。

冬葵子

味甘,寒,無毒。主五臟六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療婦人乳難,內閉。久服堅骨,長肌肉,輕身延年。生少室山,十二月採之。

葵根

味甘,寒,無毒。主惡瘡,療淋,利小便。解蜀椒毒。

為百菜主,其心傷人。

莧實

味甘,寒,大寒,無毒。主青盲白翳,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蛔蟲。久服益氣力,不飢輕身。一名馬莧,一名莫實。細莧亦同,生淮陽川澤及田中,葉如藍,十一月採。

苦菜

味苦,寒,無毒。主五臟邪氣,厭谷,胃痹腸澼,渴,熱中疾,惡瘡。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耐飢寒,高氣不老。一名荼苦,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川穀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採,陰乾。

味甘,溫,無毒。主利肝氣,和中。其實主明目,目痛。

蕪菁及蘆菔

味苦,溫,無毒。主利五臟,輕身益氣。可長食之。蕪菁子:主明目。

萊菔根

味辛甘,溫,無毒。散服及炮煮服散食,大下氣,消穀,去痰澼,肥健人。生搗服,主消渴,試有大效。

龍葵

味苦,寒,無毒。食之解勞少睡,去虛熱腫。其子:療丁腫,所在有之。

味甘,溫,無毒。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酒渴。

味辛,溫,無毒。歸鼻,主除腎邪氣,利九竅,明耳目,安中。久食溫中。

苜蓿

味苦,平,無毒。主安中,利人,可久食。

荏子

味辛,溫,無毒。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葉:主調中,去臭氣。九月採,陰乾。

蓼實

味辛,溫,無毒。主明目,溫中,耐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癰瘍。葉:歸於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馬蓼:去腸中蛭蟲,輕身。生雷澤川澤。

蔥實

味辛,溫,無毒。主明目,補中不足,其莖蔥白:平。可作湯。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傷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歸於目,除肝邪氣,安中,利五臟,益目睛,殺百藥毒。

蔥根

主傷寒頭疼。

蔥汁

平,溫。主溺血,解藜蘆毒。

味辛苦,溫,無毒。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飢,耐老。歸於骨,萊芝也。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諸瘡,中風寒水腫以塗之。生魯山平澤。

味辛,微酸,溫,無毒。歸於心,安五臟,除胃中熱。利病人,可久食。子:主夢泄精,溺白。根:主養髮。

白蘘荷

微溫。主中蠱及瘧。

菾菜

味甘苦,大寒。主時行壯熱,解風熱毒。

紫蘇

味辛,溫。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

水蘇

味辛,微溫。主下氣殺穀,除飲食,闢口臭,去毒,辟惡氣。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主吐血、衄血、血崩。一名雞蘇,一名勞祖,一名芥蒩,一名芥苴。生九真池澤,七月採。假蘇:味辛,溫,無毒。主寒熱鼠瘺,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一名鼠蓂,一名姜芥。生漢中川澤。

香薷

味辛,微溫,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薄荷

味辛苦,溫,無毒。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種之,飲汁發汗,大解勞乏。

秦荻梨

味辛,溫,無毒。主心腹冷脹,下氣消食,人所啖者,生下濕地,所在有之。

苦瓠

味苦,寒,有毒。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生晉地川澤。

水芹

味甘,平,無毒。主女子赤沃,止血養精,保血脈,益氣,令人肥健,嗜食。一名水英。生南海池澤。

馬芹子

味甘辛,溫,無毒。主心腹脹滿,下氣消食。調味用之,香似橘皮,而無苦味。

味甘,寒,無毒。主消渴,熱痹。

落葵

味酸,寒,無毒。主滑中散熱。實:主悅澤人面。一名天葵,一名蘩露。

蘩蔞

味酸,平,無毒。主積年惡瘡不愈。五月五日日中採,干用之。

味辛,微溫。主蠼螋溺瘡,多食令人氣喘。

味辛,溫,有毒。主散癰腫䘌瘡,除風邪,殺毒氣。獨子者亦佳,歸五臟。久食傷人,損目明。五月五日採。

味辛,溫,有小毒。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溫中,除邪痹毒氣。五月五日採之。

堇汁

味甘,寒,無毒。主馬毒瘡。搗汁洗之,並服之,堇,菜也。出《小品方》,《萬異方》云:除蛇蠍毒及癰腫。

芸臺

味辛,溫,無毒。主風遊丹腫,乳癰。

米穀部

二十八味

胡麻

味甘,平,無毒。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堅筋骨,療金瘡,止痛,及傷寒溫瘧,大吐後虛熱羸困。久服輕身不老,明耳目,耐飢渴,延年。以作油:微寒,利大腸,胞衣不落;生者:摩瘡腫,生禿髮。一名巨勝,一名狗蝨,一名方莖,一名鴻藏。葉名青蘘,生上黨川澤。

青蘘

味甘,寒,無毒。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益氣,補腦髓,堅筋骨。久服耳目聰明,不飢不老,增壽。巨勝苗也。生中原川穀。

麻蕡

味辛,平,有毒。主五勞七傷,利五臟,下血,寒氣,破積止痹,散膿。多食令人見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輕身。一名麻勃,此麻花上勃勃者。七月七日採,良。

麻子

味甘,平,無毒。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後余疾,長髮。可為沐藥。久服肥健不老,神仙。九月採,入土者損人,生太山川穀。

飴糖

味甘,微溫,主補虛乏,止渴去血。

大豆黃卷

味甘,平,無毒。主濕痹,筋攣,膝痛,五臟胃氣結積,益氣,止毒,去黑皯,潤澤皮毛。

生大豆

味甘,平。塗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逐水脹,除胃中熱痹,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殺烏頭毒。久服令人身重,炒為屑。味甘,主胃中熱,去腫除痹,消穀止腹脹。生太山平澤,九月採。

赤小豆

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寒熱熱中,消渴,止瀉,利小便,吐逆猝澼,下脹滿。

味苦,寒,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又殺六畜胎子諸毒。

大麥

味鹹,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又云:令人多熱,為五穀長。

穬麥

味甘,微寒,無毒。主輕身除熱。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以作櫱:溫,消食,和中。

小麥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止躁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以作曲:溫,消穀止痢;以作面:溫,不能消熱,止煩。

青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胃痹,熱中消渴,止瀉,利小便,益氣補中,輕身長年。

黃粱米

味甘,平,無毒。主益氣,和中止瀉。

白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

粟米

味鹹,微寒,無毒。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

丹黍米

味苦,微溫,無毒。主咳逆,霍亂,止瀉,除熱,止煩渴。

櫱米

味苦,無毒,主寒中,下氣,除熱。

秫米

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

陳廩米

味鹹酸,溫,無毒。主下氣,除煩,調胃止瀉。

味苦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

腐婢

味辛平,無毒。主痎瘧寒熱,邪氣瀉痢,陰不起,止消渴病,酒頭痛。生漢中,即小豆花也,七月採,陰乾。

扁豆

味甘,微溫。主和中,下氣。葉:主霍亂,吐下不止。

黍米

味甘,溫,無毒。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

粳米

味甘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瀉。

稻米

味苦,主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

稷米

味甘,無毒。主益氣,補不足。

味酸,溫,無毒。主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

味鹹酸,冷利。主除熱,止煩滿。殺百藥,熱湯及火毒。

食鹽

味鹹,溫,無毒。主殺鬼蠱,邪疰,毒氣,下部䘌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澼。止心腹猝痛,堅肌骨。多食傷肺,喜咳。

有名未用

一百九十六味

青玉

味甘,平,無毒。主婦人無子,輕身,不老長年。一名谷玉。生藍田。

白玉髓

味甘,平,無毒。主婦人無子,不老延年,生藍田玉石間。

玉英

味甘,主風,療皮膚癢。一名石鏡。明白可作鏡。生山竅,十二月採。

璧玉

味甘,無毒。主明目益氣,使人多精,生子。

合玉石

味甘,無毒。主益氣,療消渴,輕身辟穀。生常山中丘,如彘肪。

紫石華

味甘,平,無毒。主渴,去小腸熱。一名茈石華。生中牛山陰,採無時。

白石華

味辛,無毒。主癉,消渴,膀胱熱。生液北鄉北邑山,採無時。

黑石華

味甘,無毒。主陰痿,消渴去熱,療月水不利。生弗其勞山陰石間,採無時。

黃石華

味甘,無毒。主陰痿,消胸膈中熱,去百毒。生液北山,黃色,採無時。

厲石華

味甘,無毒。主益氣養神,止渴除熱,強陰。生江南,如石花,採無時。

石肺

味辛,無毒。主癘咳寒,久痿,益氣明目。生水中,狀如肺,黑澤有赤文,出水即干。(陶隱居云:今浮石,亦療效似肺,而不黑澤,恐非是。)

石肝

味酸,無毒。主身癢,令人色美。生常山,色如肝。

石脾

味甘,無毒。主胃寒熱,益氣,令人有子。一名胃石,一名膏石,一名硝石。生隱蕃山谷石間,黑如大豆,有赤文,色微黃,而輕薄如棋子,採無時。

石腎

味鹹,無毒。主瀉痢,色如白珠。

封石

味甘,無毒。主消渴,熱中,女子疽蝕,生常山及少室,採無時。

陵石

味甘,無毒。主益氣,耐寒,輕身長年。生華山,其形薄澤。

碧石青

味甘,無毒。主明目益精,去白癬,延年。

逐石

味甘,無毒。主消渴傷中,益氣。生太山陰,採無時。

白肌石

味辛,無毒。主強筋骨,止渴不飢,陰熱不足。一名肌石,一名洞石。生廣焦國卷山,青石間。

龍石膏

無毒。主消渴,益壽。生杜陵,如鐵,脂中黃。

五羽石

主輕身長年。一名金黃。生海水中、蓬葭山上倉中,黃如金。

石流青

味酸,無毒。主療瀉,益肝氣,明目,輕身長年。生武都山石間,青白色。

石流赤

味苦,無毒。主婦人帶下,止血。輕身長年。理如石耆,生山石間。

石耆

味甘,無毒。主咳逆氣,生石間,色赤如鐵脂,四月採。

紫加石

味酸,主痹,血氣。一名赤英,一名石血。赤無理,生邯鄲山,如爵茈,二月採。

終石

味辛,無毒。主陰痿痹,小便難,益精氣。生陵陰,採無時。

玉伯

味酸,溫,無毒。主輕身益氣,止渴。一名玉遂。生石上,如鬆高五六寸,紫花用莖葉。

文石

味甘。主寒熱,心煩。一名黍石。生東郡山澤中水下,五色,有汁潤澤。

曼詣石

味甘。主益五臟氣,輕身長年。一名陰精。六月七月出石上,青黃色,夜有光。

山磁石

味苦,平,有毒。主女子帶下。一名爰茈。生山之陽。正月生葉如藜蘆,莖有衣。

石濡

主明目,益精氣,令人不飢渴,輕身長年。一名石芥。

石芸

味甘,無毒。主目痛,淋露,寒熱,溢血。一名螫烈,一名顧喙。二月五月採莖葉,陰乾。

石劇

味甘,無毒,主渴消中。

路石

味甘酸,無毒。主心腹,止汗,生肌,酒痂,益氣耐寒,實骨髓。一名陵石。生草石上,天雨獨干,日出獨濡。花黃,莖赤黑。三歲一實。實赤如麻子。五月十月採莖葉,陰乾。

曠石

味甘,平,無毒。主益氣養神,除熱止渴,生江南,如石草。

敗石

味苦,無毒。主渴、痹。

越砥石

味甘,無毒。主目盲,止痛,除熱瘙。

金莖

味苦,平,無毒。主金瘡內漏。一名葉金草,生澤中高處。

夏臺

味甘。主百疾,濟絕氣。

柒紫

味苦。主小腹痛,利小腹,破積聚,長肌肉。久服輕身長年,生冤句。二月七月採。

鬼目

味酸,平,無毒。主明目。一名來甘。實赤如五味,十月採。

鬼蓋

味甘,平,無毒。主小兒寒熱癇。一名地蓋。生垣牆下,叢生,赤,旦生暮死。

馬顛

味甘,有毒。療浮腫,不可多食。

馬唐

味甘,寒。主調中,明耳目。一名羊麻,一名羊粟。生下濕地,莖有節生根,五月採。

馬逢

味辛,無毒。主癬蟲。

牛舌實

味鹹,溫,無毒。主輕身益氣。一名彖戶。生水中澤旁。實大葉長尺,五月採。

羊乳

味甘,溫,無毒。主頭眩痛,益氣,長肌肉。一名地黃。三月採,立夏後母死。

羊實

味苦,寒。主頭禿,惡瘡,疥瘙,痂癬。生蜀郡。

犀洛

味甘,無毒。主癃。一名星洛,一名泥洛。

鹿良

味鹹,臭。主小兒驚癇,賁豚瘛瘲,大人痙,五月採。

菟棗

味酸,無毒。主輕身益氣,生丹陽陵地,高尺許,實如棗。

雀梅

味酸,寒,有毒。主蝕惡瘡。一名千雀。生海水石谷間,葉與實如麥李。

雀翹

味鹹。主益氣,明目。一名去母,一名更生。生藍中,葉細黃,莖赤有刺,四月實,兌黃中黑。五月採,陰乾。

雞涅

味甘,平,無毒。主明目,目中寒風,諸不足,水腹邪氣,補中,止瀉痢,療女子白沃。一名陰洛。生雞山,採無時。

相烏

味苦。主陰痿。一名烏葵。如蘭香,赤莖。生山陽,五月十五日採,陰乾。

鼠耳

味酸,無毒。主痹寒寒熱,止咳。一名無心。生田中下地,厚華肥莖。

蛇舌

味酸,平,無毒。主除留血,驚氣蛇癇。生大水之陽,四月採花,八月採根。

龍常草

味鹹,溫,無毒。主輕身,益陰氣,療痹寒濕。生河水旁,如龍芻,冬夏生。

離樓草

味鹹,平,無毒。主益氣力,多子,輕身長年。生常山,七月八月採實。

神護草

可使獨守,叱咄人,寇盜不敢入門。生常山北,八月採。

黃護草

無毒。主痹,益氣,令人嗜食。生隴西。

吳唐草

味甘,平,無毒。主輕身,益氣長年。生故稻田中,日夜有光,草中有膏。

天雄草

味甘,溫,無毒。主益氣,陰痿。生山澤中,狀如蘭實,如大豆赤色。

雀醫草

味苦,無毒。主輕身,益氣。洗浴爛瘡,療風水。一名白氣。春生,秋花白,冬實黑。

木甘草

主療癰腫盛熱,煮洗之。生木間,三月生,大葉如蛇床,四四相值,但折枝種之便生,五月花白,實核赤,三月三日採。

益決草

味辛,溫,無毒。主咳逆肺傷。生山陰。根如細辛。

九熟草

味甘,溫,無毒。主出汗,止瀉,療悶。一名烏粟,一名雀粟。生人家庭中,葉如棗,一歲九熟,七月採。

兌草

味酸,平,無毒。主輕身,益氣長年。生蔓木上,葉黃有毛,冬生。

酸草

主輕身延年。生名山醴泉上,陰居。莖有五葉,青澤。根赤黃。可以消玉,一名醜草。

異草

味甘,無毒,主痿痹寒熱,去黑子。生籬木上,葉如葵,莖旁有角,汁白。

灌草葉

主癰腫。一名鼠肝。葉滑,青白。

茈草

味辛,無毒。主傷金瘡。

莘草

味甘,無毒。主盛傷痹腫。生川澤,如蒲黃,葉如芥。

勒草

味甘,無毒。主瘀血,止精溢,盛氣。一名黑草。生山谷如栝蔞。

英草華

味辛,平,無毒。主痹氣,強陰,療面勞疽,解煩,堅筋骨,療風頭。可作沐藥。生蔓木上。一名鹿英。九月採,陰乾。

吳葵葉

味鹹,無毒。主理心,心氣不足。

封華

味甘,有毒。主疥瘡,養肌,去惡肉,夏至日採。

北荇草

味苦,無毒。主氣脈溢。一云芹華。

𨹻華

味甘,無毒。主上氣,解煩,堅筋骨。

排華

味苦。主水氣,去赤蟲,令人好色。不可久服。春生乃採。

節華

味苦,無毒。主傷中,痿痹溢腫。皮:主脾中客熱氣。一名山節,一名達節,一名通漆。十月採,曝干。

徐李

主益氣,輕身長年。生太山陰,如李小形,實青色,無核,熟採食之。

新雉木

味苦,香,溫,無毒。主風眩痛。可作沐藥。七月採陰乾,實如桃。

合新木

味辛,平,無毒。解心煩,止瘡痛。生遼東。

俳蒲木

味甘,平,無毒。主少氣止煩。生陵谷,葉如柰,實赤,三核。

遂陽木

味甘,無毒。主益氣。生山中,如白楊葉,三月實,十月熟赤,可食。

學木核

味甘,寒,無毒。主脅下留飲,胃氣不平,除熱,如蕤核。五月採,陰乾。

木核

療腸澼;華:療不足;子:療傷中;根:療心腹逆氣,止渴。十月採。

栒核

味苦。療水,身面癰腫。五月採。

荻皮

味苦。止消渴,去白蟲,益氣。生江南,如松葉有刺,實赤黃。十月採。

桑莖實

味酸,溫,無毒。主字乳余疾,輕身益氣。一名草王。葉如荏,方莖大葉。生園中,十月採。

蒲陰實

味酸,平,無毒。主益氣,除熱止渴,利小便,輕身長年。生深山谷及園中,莖如芥,葉小,實如櫻桃,七月成。

可聚實

味甘,溫,無毒。主輕身,益氣明目。一名長壽。生山野道中,穗如麥,葉如艾,五月採。

讓實

味酸。主喉痹,止瀉痢。十月採,陰乾。

蕙實

味辛。主明目,補中。

根莖中湯(一作涕)

療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腫,消渴熱中,逐水。生魯山平澤。

青雌

味苦。主惡瘡、禿敗瘡、火氣,殺三蟲。一名蟲損,一名孟推。生方山山谷。

白背

味苦,平,無毒。主寒熱,洗浴疥,惡瘡。生山陵,根:似紫葳;葉:如燕盧,採無時。

白女腸

味辛,溫,無毒。主瀉痢腸澼,療心痛,破疝瘕。生深山谷中,葉如藍,實赤。赤女腸亦同。

白扇根

味苦,寒,無毒。主瘧,皮膚寒熱,出汗,令人變。

白給

味辛,平,無毒。主伏蟲,白癬腫痛。生山谷,如藜蘆,根白相連,九月採。

白並

味苦,無毒。主肺咳上氣,行五臟,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簫,一名箭悍。葉如小竹,根黃皮白,生山陵,三月四月採根,曝干。

白辛

味辛,有毒。主寒熱。一名脫尾,一名羊草。生楚山,三月採根,白而香。

白昌

味甘,無毒。主食諸蟲。一名水昌,一名水宿,一名莖蒲。十月採。

赤舉

味甘,無毒。主腹痛。一名羊飴,一名陵渴。生山陰,二月花。

兌蔓草

上五月實黑,中有核。三月三日採葉,陰根。

赤涅

味甘,無毒。主疰,崩中,止血益氣。生蜀郡山石陰地濕處,採無時。

黃秫

味苦,無毒。主心煩,止汗出。生如桐根。

徐黃

味辛,平,無毒。主心腹積瘕。莖:主惡瘡。生澤中,大莖細葉,香如藁本。

黃白支

生山陵,三月四月採根,曝干。

紫藍

味鹹,無毒。主食肉得毒,能消除之。

紫給

味鹹,主毒風頭瀉注。一名野葵。生高陵下地,三月三日採根,根如烏頭。

天蓼

味辛,有毒。主惡瘡,去痹氣。一名石龍。生水中。

地朕

味苦,平,無毒。主心氣,女子陰疝,血結。一名承夜,一名夜光。三月採。

地芩

味苦,無毒。主小兒癇,除邪養胎,風痹,洗洗寒熱,目中青翳,女子帶下。生腐木積草處,如朝生,天雨生蓋,黃白色,四月採。

地筋

味甘,平,無毒。主益氣,止渴,除熱在腹臍,利筋。一名菅根,一名土筋。生澤中,根有毛,三月生,四月實白,三月三日採根。

地耳

味甘,無毒。主明目益氣,令人有子。生丘陵,如碧石青。

土齒

味甘,平,無毒。主輕身,益氣長年。生山陵地中,狀如馬牙。

燕齒

主小兒癇,寒熱,五月五日採。

酸惡

主惡瘡,去白蟲。生水旁,狀如澤瀉。

酸赭

味酸。止內漏,止血不足。生昌陽山,採無時。

巴棘

味苦,有毒。主惡疥瘡,出蟲。一名女木。生高地,葉白有刺,根連數十枚。

巴朱

味甘,無毒。主寒,止血帶下。生雒陽。

蜀格

味甘,平,無毒。主寒熱痿痹,女子帶下,癰腫。生山陽,如雚菌有刺。

虆根

主緩筋,令不痛。

苗根

味鹹,平,無毒。主痹及熱中,傷跌折。生山陰谷中,蔓草藤上,莖有刺,實如椒。

參果根

味苦,有毒。主鼠瘺。一名百連,一名烏蓼,一名鼠莖,一名鹿蒲。生百餘根,根有衣裹莖,三月三日採根。

黃辯

味甘,平,無毒。主心腹疝瘕,口瘡臍傷。一名經辯。

良達

主齒痛,止渴輕身。生山陰,莖蔓延,大如葵,子滑小。

對廬

味苦,寒,無毒。主疥,諸久瘡不瘳,生死肌,除大熱,煮洗之。八月採,似菴䕡。

糞藍

味苦,主身癢瘡,白禿,漆瘡,洗之。生房陵。

委蛇

味甘,平,無毒。主消渴,少氣,令人耐寒。生人家園中,大枝長鬚,多葉,而兩兩相值,子如芥子。

麻伯

味酸,無毒。主益氣,出汗。一名君莒,一名衍草,一名道止,一名自死。生平陵,如蘭,葉黑厚白裹莖,實亦黑,九月採根。

玉明

味苦。主身熱邪氣,小兒身熱,以浴之。生山谷。一名王草。

類鼻

味酸,溫,無毒。主痿痹。一名類重。生田中高地,葉如天名精,美根,五月採。

師系

味甘,無毒。主癰腫惡瘡,煮洗之。一名臣堯,一名臣骨,一名鬼芭。生平澤,八月採。

逐折

殺鼠,益氣明目。一名百合。厚實,生禾間,莖黃,七月實黑,如大豆。

並苦

主咳逆上氣,益肺氣,安五臟。一名域薰,一名玉荊。三月採,陰乾。

領灰

味甘,有毒。主心腹痛,煉中不足。葉如芒草,冬生,燒作灰。

父陛根

味辛,有毒。以熨癰腫、膚脹。一名膏魚,一名梓藻。

索十

味苦,無毒。主易耳。一名馬耳。

荊莖

療灼爛,八月十月採,陰乾。

鬼麗

生石上,挼之,日柔為沐。

竹付

味甘,無毒。主止痛,除血。

秘惡

味酸,無毒。主療肝邪氣。一名杜逢。

唐夷

味苦,無毒。主療踒折。

知杖

味甘,無毒。療疝。

塵鬆

味辛,無毒。主眩痹。

河煎

味酸。主結氣,癰在喉頸者。生海中,八月九月採。

區余

味辛,無毒。主心腹熱瘙。

三葉

味辛。主寒熱,蛇蜂螫人。一名起莫,一名三石,一名當田。生田中,莖小黑白,高三尺,根黑。三月採,陰乾。

五母麻

味苦,有毒。主痿痹,不便,下痢。一名鹿麻,一名歸澤麻,一名天麻,一名若一草。生田野,五月採。

疥拍腹

味辛,溫,無毒。主輕身療痹。五月採,陰乾,生上黨。

常更之生

味苦,平,無毒。主明目,實有刺,大如稻米。

敕赦人者

味甘,有毒。主疝痹,通氣,諸不足。生人家宮室,五月十日採,曝干。

丁公寄

味甘,主金瘡痛,延年。一名丁父。生石間,蔓延木上,葉細大枝,赤莖母大,如磧黃有汁,七月七日採。

城裡赤柱

味辛,平。療婦人漏血,白沃陰蝕,濕痹邪氣。補中益氣。生晉平陽。

城東腐木

味鹹,溫。主心腹痛,止瀉,便膿血。

味苦,寒,無毒。主消渴,止血,婦人疾,除痹。一名梨。葉如大青。

味酸,無毒。主諸惡氣。

味苦,無毒。主咳嗽。

味甘,無毒。主益氣,延年。生山谷中,白順理,十月採。

雄黃蟲

主明目,闢兵不祥,益氣力。狀如蠮螉。

天社蟲

味甘,無毒。主絕孕,益氣。如蜂大腰,食草木葉,三月採。

桑蠹蟲

味甘,無毒。主心暴痛,金瘡,肉生不足。

石蠹蟲

主石癃,小便不利。生石中。

行夜

療腹痛,寒熱,利血。一名負盤。

蝸籬

味甘,無毒。主燭館,明目,生江夏。

麋魚

味甘,無毒。主痹止血。

丹戩

味辛,主心腹積血。一名飛龍。生蜀都,如鼠負,青股蜚翼赤,七月七日採。

扁前

味甘,有毒。主鼠瘺癃,利水道。生山陵,如牛虻,翼赤,五月八月採。

蚖類

療痹內漏。一名蚖,短,土色而文。

蜚厲

主婦人寒熱。

梗雞

味甘,無毒。療痹。

益符

療閉。一名無舌。

地防

令人不飢不渴。生黃陵,如濡,居土中。

黃蟲

味苦。療寒熱。生地上,赤頭,長足,有角,群居,七月七日採。

唐本退

二十七味

薰草

味甘,平,無毒。主明目,止淚,療瀉精。去臭惡氣,傷寒頭痛,上氣腰痛。一名蕙草。生下濕地,三月採,陰乾,脫節者良。

姑活

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邪氣,濕痹寒痛。久服輕身,益壽耐老。一名冬葵子。生河東。

別羈

味苦,微溫,無毒。主風寒濕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歷節痛。一名別枝,一名別騎,一名鱉羈。生藍田川穀,二月八月採。

牡蒿

味苦,溫,無毒。主充肌膚,益氣,令人暴肥。不可久服,血脈滿盛。生田野,五月八月採。

石下長卿

味鹹,平,有毒。主鬼疰精物,邪惡氣,殺百精蠱毒,老魅注易,亡走啼哭,悲傷恍惚。一名徐長卿。生隴西池澤山谷。

麇舌

味辛,微溫,無毒。主霍亂,腹痛,吐逆,心煩。生水中,五月採。

練石草

味苦,寒,無毒。主五癃,破石淋,膀胱中結氣。利水道小便。生南陽川澤。

弋共

味苦,寒,無毒。主驚氣,傷寒,腹痛,羸瘦,皮中有邪氣,手足寒。無色,生益州山谷。

蕈草

味鹹,平,無毒。主養心氣,除心溫溫辛痛,浸淫身熱。可作鹽花。生淮及平澤,七月採。

五色符

味苦,微溫。主咳逆,五臟邪氣,調中益氣,明目,殺蝨,青符白符赤符黑符黃符,各隨色補其臟。白符,一名女木。生巴郡山谷。

蘘草

味甘苦,寒,無毒。主溫瘧寒熱,酸嘶邪氣,闢不祥。生淮南山谷。

𧄍根

味甘,寒,平,有小毒。主下熱氣,益陰精,令人面悅好,明目。久服輕身耐老。以作蒸飲酒病人,生嵩高平澤,二月八月採。

鼠姑

味苦,平,寒,無毒。主咳逆上氣,寒熱鼠瘺,惡瘡邪氣。一名𧸗。生丹水。

船虹

味酸,無毒。主下氣,止煩滿。可作浴湯。藥色黃,生蜀郡,立秋取。

屈草

味苦,微寒,無毒。主胸脅下痛,邪氣,腸間寒熱,陰痹。久服輕身,益氣耐老,生漢中川澤,五月採。

赤赫

味苦,寒,有毒。主痂瘍,惡敗瘡,除三蟲邪氣。生益州川穀,二月八月採。

淮木

味苦,平,無毒。主久咳上氣,傷中虛羸,補中益氣,女子陰蝕漏下,赤白沃。一名百歲。城中木,生晉陽平澤。

占斯

味苦,溫,無毒。主邪氣溫痹,寒熱疽瘡,除水堅血症,月閉無子,小兒躄不能行,諸惡瘡癰腫,止腹痛,令人子有子。一名炭皮。生太山山谷,採無時。

嬰桃

味辛,平,無毒。主止瀉腸澼,除熱調中,益脾氣,令人好色,美志。一名牛桃,一名英豆。實大如麥。多毛,四月採,陰乾。

鴆鳥毛

有大毒,入五臟爛,殺人。其口,主殺蝮蛇毒,一名䲰日,生南海。

卷第五·婦人一

論曰:婦人之病難療,比之丈夫十倍費功。所以古人別立婦人之方焉。是以今方具在四卷,一卷泛療婦人,三卷專論產後。好學者宜細意用心觀之。乃得睹其深趣耳。

婦人求子第一

論一首 方七首

論曰:夫人求子者,服藥須有次第,不得不知,其次第者,男服七子散,女服蕩胞散,及坐藥,並服紫石門冬丸,則無不得效矣。不知此者,得力鮮焉。

七子散

主丈夫風虛,目暗,精氣虛衰少,無子不足方:

牡荊子 五味子 菟絲子 車前子 菥蓂子 石斛 薯蕷 乾地黃 杜仲(去皮,炙) 鹿茸(炙) 遠志(各二兩) 附子(炮,去皮) 蛇床子 芎藭(各一兩半) 山茱萸 天雄(炮,去皮) 人參 茯苓 黃耆 牛膝(各五分) 桂心(二兩半) 巴戟天(三兩) 肉蓯蓉(七分) 鍾乳(二兩,無亦得)

上二十四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不知,加至二匕,以知為度。忌生冷醋滑豬雞魚蒜油麵,不能酒者,蜜和丸服亦佳。一方加覆盆子二兩,行房法一依《素女經》,女人月信斷一日為男,二日為女,三日為男,四日為女,以外無子,每日午時夜半後行事信,生子吉,余時生子不吉。

蕩胞湯

主婦人斷緒二三十年,及生來無子並數數失子,服此皆有子長命無病方:

朴硝 桃仁(去皮尖兩仁者,熬) 茯苓 牡丹皮 大黃(各三兩) 人參 桂心 芍藥 厚朴(炙)細辛 牛膝 當歸 橘皮(各二兩) 附子(一兩半,炮去皮) 虻蟲(去翅足,熬) 水蛭(各六十枚,熬)

上一十六味,㕮咀,以酒五升,水六升,合漬一宿,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每服相去三時辰,少時更服如常。覆被少取汗,汗不出,冬月著火籠。必下積血及冷赤膿如赤小豆汁,本為婦人子宮內有此惡物令然,或天陰臍下痛,或月水不調,為有冷血不受胎。若斟酌下盡,氣力弱,大困,不堪更服,亦一日二三服即止;如大悶不堪。可食酢飯冷漿,一口即止,然恐去惡物不盡,不大得藥力,若能忍服盡大好,一日後仍著導藥(《千金》更有桔梗甘草各二兩。)

坐導藥方:

皂莢(一兩,炙,去皮子) 五味子 乾薑 細辛(各三兩) 葶藶子(熬) 苦瓠(各三分,《千金》作山茱萸) 礬石(燒半日) 大黃 戎鹽 蜀椒(汗) 當歸(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搗篩,納輕絹袋子中,如指許大,長三寸,盛藥令滿,納子門中。坐臥任意,勿行走急,小便時即去之,仍易新者。一日當下青黃冷汁,汁盡止,即可幸御,自有子。若未見病出,亦可至十日安之。(《千金》無葶藶,一本又有砒霜三分。)著藥後一日,乃服紫石天門冬丸。

紫石天門冬丸

紫石英(七日研之) 烏頭(炮去皮) 天門冬(各三兩,去心) 烏賊魚骨 牛膝(各一兩半) 人參 牡丹皮 桑寄生 乾薑 細辛 厚朴(炙) 食茱萸 續斷(各五分) 薯蕷(一兩半) 柏子仁(一兩) 牡荊子(《千金》作牡蒙) 禹餘糧 紫葳 石斛 辛夷心 卷柏 當歸 芎藭 桂心 乾地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二十六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酒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慎如藥法。

白薇丸

主久無子或斷緒,上熱下冷,百病皆療方:

白薇 車前子(各三分) 澤蘭 太一餘糧 赤石脂 細辛 人參 桃仁(去皮尖,熬) 覆盆子 麥門冬(去心) 白芷(各一兩半) 紫石英 石膏(研) 藁本 菴䕡子 卷柏(各五分) 蒲黃 桂心(各二兩半) 當歸 芎藭 蛇床子(各一兩) 乾薑蜀椒(汗) 乾地黃(各三兩) 茯苓 遠志(去心) 白龍骨(各二兩) 橘皮(半兩)

上二十八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酒服十五丸,日再,增至四十丸,以知為度,亦可增至五十丸。慎豬雞蒜生冷醋滑驢馬等肉,覺有娠則止。秘之,勿妄敷也。

慶雲散

主丈夫陽氣不足,不能施化,施化無成方:

覆盆子

五味子(各二升) 菟絲子(一升) 白朮(熬令色變) 石斛(各三兩) 天雄(一兩,炮去皮) 天門冬(九兩,去心) 紫石英(二兩) 桑寄生(四兩)

上九味,搗篩為散。先食酒服方寸匕,日三。素不耐冷者,去寄生,加細辛四兩;陽氣不少而無子者,去石斛,加檳榔十五枚,良。

承澤丸

主婦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絕產方

梅核仁 辛夷(各一升) 葛上亭長(七枚) 澤蘭子(五合) 溲疏 藁本(各一兩)

上六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大豆。先食酒服二丸,日三,不知,稍增之。若腹中無積堅者,去亭長,加通草一兩;惡甘者,和藥先以苦酒搜散,乃納少蜜,和為丸。

婦人積聚第二

方一十三首

牡蒙丸

主男子疝瘕,女子血瘕,心腹堅,積聚,產乳余疾,小腹堅滿貫臍痛,熱中,腰背痛,小便不利,大便難,不下食,有伏蠱臚脹腫,久寒熱胃管有邪氣方:

牡蒙 蓯蓉 烏喙(炮去皮) 石膏(研) 藜蘆(各三分) 巴豆(六十枚,去心皮,熬) 乾薑 桂心(各二兩) 半夏(五分,洗)

上九味,搗篩為末,別搗巴豆如膏,合諸藥,令調和,搗至熟。以飲服如小豆二丸,日三。如不相得,入少蜜。

烏頭丸

主心腹積聚,膈中氣悶脹滿,疝瘕,內傷瘀血,產乳眾病及諸不足方:

烏頭(炮去皮) 巴豆(去心皮,熬,各半兩) 人參 硝石(各一兩) 大黃(二兩) 戎鹽(一兩半) 苦參 黃芩 䗪蟲(熬) 半夏(洗) 桂心(各三分)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末,納蜜、青牛膽汁拌和,搗三千杵,丸如梧桐子大。宿不食,酒服五丸。臥須臾當下,黃者心腹積也,青如粥汁者,膈上邪氣也,下崩血如腐肉者,內傷也。赤如血者,乳余疾也。如蠱刺者,蟲也,下已必渴,渴飲粥,飢食蘇糜,三日後當溫食,食必肥濃,四十日平復。

乾薑丸

治婦人瘕結脅肋下疾

乾薑(一兩半) 芎藭 芍藥(各二兩) 前胡(熬) 乾地黃(熬) 桃仁(熬,去皮尖兩仁者) 茯苓(各一兩) 人參 當歸(各三兩) 杏仁(熬,去皮尖,兩仁者) 朴硝 蜀椒(汗) 蠐螬(熬) 䗪蟲(熬) 虻蟲(去翅足,熬) 水蛭(各一合熬)

上二十六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未食以飲服三丸,可增至十丸。(《千金》用大黃柴胡各二兩,無前胡地黃。)

生地黃丸

主婦人臍下結堅,大如杯升,月經不通,發熱往來,下痢羸瘦,此為氣瘕也。若生肉症不可瘥,未生症者可療方。

生地黃(三十斤,搗絞取汁) 乾漆(一斤,熬,搗節為末)

上二味,相和微火煎,令可丸藥成丸,如梧桐子,食後以酒服五丸。(《千金》云)服三丸,《集驗方》至七八丸止。

遼東都尉所上丸

主臍下堅癖,無所不療。

恆山 巴豆(去心皮,熬) 大黃(各一分) 天雄(二枚,大者炮) 雚蘆(一兩半,一方二兩) 乾薑 人參 苦參 丹參 沙參 玄參 細辛 白薇(各三分) 龍膽 牡蒙(各一兩) 芍藥 附子(炮去皮) 狼牙 牛膝 茯苓(各五分)

上二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宿勿食,酒服五丸,日三。主大羸瘦而黃,月水不調,當十五日服之,下長蟲,或下種種病出。二十五日腹中所苦悉愈,肌膚充盛,五十日萬病除矣,斷緒者,皆有子也。

五京丸

主婦人腹中積聚,九痛七害,久寒腰中冷引小腹,害食苦下,或熱痢,得冷便下方:

乾薑(三兩) 黃芩(一兩) 吳茱萸(一升) 附子(炮去皮) 狼毒 當歸 牡蠣(各二兩,熬)

上七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日服五丸,加至十丸。此出京氏五君,故名五京丸。久患冷困,當服之。

雞鳴紫丸

主婦人腹中症瘕積聚。

大黃(二兩) 前胡 人參(各四兩) 皂莢(炙去皮子) 藜蘆 巴豆 (去皮心熬) 礜石(煉) 烏喙(炮去皮,各半兩) 代赭(五分) 阿膠(一兩半,炙) 桂心(一分) 杏仁(去皮尖,熬) 乾薑 甘草(各三分)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雞鳴時飲服一丸,如梧桐子,日益一丸,至五丸止,仍從一丸起。下白者風也,赤者症瘕也,青者疝也,黃者心腹病也,如白泔爛腐者水也。

炭皮丸

主婦人憂恚,心下支滿,膈氣腹熱,月經不利,血氣上搶心,欲嘔不可眠,懈怠不勤方:

炭皮 芎藭(各一分) 桂心 乾薑 乾漆(熬) 白朮(各一分半) 蜀椒(汗) 黃芩 芍藥 土瓜根 大黃(炙令煙出) 虻蟲(各半兩,去翅足,熬)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飲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之。

七氣丸

主婦人勞氣、食氣、胸滿氣、吐逆大下氣,其病短氣,胸脅滿,氣結痛,小便赤黃,頭重方:

葶藶子(熬) 半夏(各一兩,洗) 大黃 玄參 人參 苦參 麥門冬(去心) 黃芩 乾薑 芎藭 遠志(去心,各一兩半) 硝石(一兩) 瞿麥(一兩半)

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以酒服六丸,日一服,亦理嘔逆,破積聚。

半夏湯

主婦人胸滿心下堅,咽中貼貼,如有炙腐,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方:

半夏(一升,洗) 生薑(五兩) 茯苓 厚朴(各四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有蘇葉二兩)

厚朴湯

主婦人下焦勞冷,膀胱腎氣損弱,白汁與小便俱出。

厚朴如手大四寸,去皮炙,削,以酒五升煮兩沸,去滓,取桂心一尺絹篩,納汁中調和。宿勿食,曉頓服之。

溫經湯

主婦人小腹痛方

茯苓(六兩) 芍藥 土瓜根(各三兩) 薏苡仁(半升)

上四味,㕮咀,以酒三升,漬一宿,曉加三升,水煎取二升,分再服之。

大補內黃耆湯

主婦人七傷,骨髓疼,小腹急滿,面目黃黑,不能食飲,並諸虛不足,少氣心悸不安方

黃耆 半夏(各三兩,洗) 大棗(三十枚) 乾地黃 桂心 人參 茯苓 遠志(去心) 芍藥 澤瀉 五味子 麥門冬(去心) 白朮 甘草(各二兩,炙) 乾薑(四兩)

上一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半,煮取二升,一服五合,日三夜一。

婦人乳疾第三

方六首

治乳堅方:

當歸 芍藥 黃耆 蒺藜子 雞骨 附子(炮去皮) 枳實(各二兩,炙) 桂心(三兩) 人參 薏苡仁(各一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乳癰始作方:

大黃 楝實 芍藥 馬蹄(炙)

上四味,等分,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取汗出瘥。(《廣濟方》云,治乳癰大堅硬,赤紫色,衣不得近,痛不可忍,經宿乃消。)

排膿散

主乳癰方:

鐵粉 細辛 芎藭 人參 防風 乾薑 黃芩 桂心 芍藥 蓯蓉(各一兩) 當歸 甘草(炙,各五分)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加至一匕半,服十日。膿血出多,勿怪,是惡物除。

生魚薄乳癰方:

生鯽魚(長五寸) 伏龍肝 大黃 莽草(各六兩)

上四味,別搗魚如膏,下篩,三物更搗令調,以生地黃汁,和如粥敷腫上,日五六,夜二三。

治乳癰,初有異則行此湯,並將丸補之即愈,方:

麥門冬(一升,去心) 黃芩 黃耆 芍藥 茯苓 甘草(炙) 通草(各二兩) 桑寄生 防風 人參(各三兩) 糖(八兩) 大棗(十枚)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糖,分四服。

次服天門冬丸:

天門冬(五兩,去心) 通草 黃耆 防風 乾地黃 桑寄生 人參(各二兩) 羌活(三兩) 大黃(二兩半) 白芷(一兩半) 升麻(一兩半) 澤蘭 茯神 天雄(炮去皮) 黃芩 枳實(炙) 五味子(各一兩)

上一十七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酒服二十丸,日二,加至三十丸。

婦人雜病第四

方一十三首

治婦人斷產方:

故蠶子布一尺,燒一味,末酒下,終身不復懷孕也。

治婦人無故尿血方:

龍骨(五兩)。

上一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空腹服,日三,久者二十服愈。

又方:鹿角(屑) 大豆黃卷 桂心(各一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舡故茹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亦主遺尿。

治婦人遺尿不知出時方:

白薇 芍藥(各二兩半)

上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礬石(熬) 牡蠣(熬,各三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亦治丈夫。

治妊娠得熱病五六日,小便不利,熱入五臟方:

葵子(一升) 榆白皮(一把,切)

上二味,水五升煮五沸,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葵子 茯苓(各一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利則止。

治婦人小便不通方:

葵子(二升) 朴硝(一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治婦人卒不得小便方:

杏仁七枚,熬令變色,去皮尖。

上一味,搗篩為散。以水服之,立下。

又方:紫菀為末,井花水服三指撮,立通。

治丈夫婦人轉胞不得小便八九日方:

滑石(一兩,碎) 寒水石(一兩,碎) 葵子(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服一升,即利。

婦人經服硫黃丸,忽患頭痛項冷,冷歇又心胸煩熱,眉骨眼眥癢痛,有時生瘡,喉中乾燥,四肢痛癢方:

栝蔞根 麥門冬(去心) 龍膽(各三兩) 土瓜根(八兩) 大黃(二兩) 杏仁(一升,去尖皮兩仁,熬)

上六味,搗篩為末,別搗杏仁如泥,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下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

婦人面藥第五

論一首 方三十九首

論曰:面脂手膏,衣香藻豆,仕人貴勝,皆是所要。然今之醫門極為秘惜,不許子弟瀉漏一法,至於父子之間亦不傳示。然聖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豈使愚於天下,令至道不行?擁蔽聖人之意,甚可怪也。

面脂主面及皴靨黑皯,凡是面上之病悉皆主之方:

丁香(十分) 零陵香 桃仁(去皮) 土瓜根 白蘞 白芨 梔子花 沉香 防風 當歸辛夷 麝香(研) 芎藭 商陸(各三兩) 白芷 葳蕤 菟絲子 甘松香 藿香(各十五分) 蜀水花 青木香(各二兩) 茯苓(十四分) 木蘭皮 藁本 白殭蠶(各二兩半) 冬瓜仁(四兩) 鵝脂 羊髓 (各一升半) 羊腎脂(一升) 豬胰(六具) 清酒(五升) 生豬肪脂(三大升)

上三十二味,切,以上件挼豬胰汁,漬藥一宿於脂中,以炭火煎三上三下,白芷黃綿濾貯器中,以塗面。

面脂方:

防風 芎藭 白芷 白殭蠶 藁本 葳蕤 茯苓 白蘞 細辛 土瓜根 栝蔞仁 桃仁(去皮尖) 蜀水花 青木香 當歸 辛夷(各半兩) 鵝脂(一升) 羊脂腎(一升) 豬脂(二升)

上一十九味,細切,綿裹,酒二升,漬一日一夜,納脂中,急火煎之,三上三下,然後緩火一夜,藥成去滓。以寒水石粉半兩納脂中,以柳木篦熟攪,任用之。

又方:杏仁(二升,去皮尖) 白附子(三兩) 密陀僧(二兩,研如粉) 生白羊髓(二升半) 真珠(十四枚,研如粉) 白蘚皮(一兩) 雞子白(七枚) 胡粉(二兩,以帛四重裹一石米,下蒸之,熟下陰乾)

上八味,以清酒二升半,先取杏仁盆中研之如膏。又下雞子白研二百遍。又下羊髓研二百遍,搗篩諸藥納之,研五百遍至千遍,彌佳。初研杏仁,即少少下酒薄,漸漸下使盡藥成,以指捻看如脂,即可用也,草藥絹篩直取細如粉佳。

又方:當歸 芎藭 細辛(各五分) 蜀水花 密陀僧 商陸 辛夷 木蘭皮 栝蔞 白殭蠶 藁本 桃花 香附子 杜蘅 鷹屎 零陵香 葳蕤 土瓜根(各三分) 麝香 丁香(各半兩) 白朮(二兩) 白芷(七分) 白附子 玉屑(各一兩) 鵝脂(在合) 鹿髓(一升) 白蠟(四兩) 豬膏(二兩) 羊髓(一升)

上二十九味,細切,醋浸密封一宿。明曉以豬膏煎三上三下,以白芷黃為藥成,去滓,攪數萬遍,令色白,敷面,慎風,日良。

面膏方:

杜蘅 牡蠣(熬,一云杜苦) 防風 藁本 細辛 白附子 白芷 當歸 木蘭皮 白朮 獨活 葳蕤 天雄 茯苓 玉屑(各一兩) 菟絲子 防己 商陸 梔子花 橘皮(一云橘仁) 白蘞 人參(各三兩) 甘松香 青木香 藿香 零陵香 丁香(各二兩) 麝香(半兩) 白犬脂 白鵝脂(無鵝脂以羊髓代之) 牛髓(各一升) 羊胰(三具)

上三十二味,以水浸膏髓等五日,日別再易水;又五日,日別一易水;又十日,二日一易水。凡二十日止,以酒浸一升。挼羊胰令消盡去脈,乃細切香於磁器中浸之,密封一宿,曉以諸脂等合煎三上三下,以酒水氣盡為候。即以綿布絞去滓研之千遍,待凝乃止,使白如雪,每夜塗面,晝則洗卻,更塗新者,十日以後色等桃花。(《外臺》有冬瓜仁、蘼蕪花,無白蘞、人參。)

面膏主有䵟𪒟及㾦㿔並皮膚皴劈方:

防風 藁本 辛夷 芍藥 當歸 白芷 牛膝 商陸 細辛 密陀僧 芎藭 獨活 雞舌香 零陵香 葳蕤 木蘭皮 麝香 丁香 未穿真珠(各一兩) 蕤仁 杏仁(各二兩,去皮尖) 牛髓(五升) 油(一升) 臘月豬脂(三升,煉) 獐、鹿腦(各一具,若無獐鹿,羊腦亦得)

上二十五味,先以水浸腦髓使白,藿香以上㕮咀如麥片,乃於腦髓脂油內煎之,三上三下,即以綿裹搦去滓,乃納麝香及真珠末,研之千遍,凝即塗面上甚妙。(今據藥止二十六味,後云「藿香以上」,而方中無藿香,必脫漏三味也。

又方:香附子(十枚大者) 白芷(一兩) 零陵香(二兩) 茯苓(一大兩,細切) 蔓荊油(二升,無即豬脂代之) 牛髓 羊髓(各一斗) 白蠟(八兩) 麝香(半兩)

上九味,切,以油髓微火煎五物,令色變,去滓,納麝香,研千遍,凝。每澡豆洗面而塗之。

面藥方:

硃砂(研) 雄黃(研) 水銀霜(各半兩) 胡粉(二團) 黃鷹屎(一升)

上五味,合和淨洗面,夜塗之。以一兩藥和麵脂,令稠如泥,先於夜欲臥時,澡豆淨洗面,並手干拭,以藥塗面,厚薄如尋常塗面厚薄,乃以指細細熟摩之,令藥與肉相入乃臥,一上經五日五夜,勿洗面,止就上作妝即得,要不洗面。至第六夜洗面塗,一如前法。滿三度洗更不塗也,一如常洗面也,其色光淨,與未塗時百倍也。

悅澤面方:

雄黃(研) 硃砂(研) 白殭蠶(各一兩) 真珠(十枚,研末)

上四味,並粉末之,以面脂和胡粉,納藥和攪,塗面作妝,曉以醋漿水洗面訖,乃塗之,三十日後如凝脂。五十歲人塗之面如弱冠,夜常塗之勿絕。

令面生光方:

密陀僧研,以乳煎之塗面,即生光。

令面白媚好方:

白附子 白芷 杜若 赤石脂 白石脂 杏仁(去皮尖) 桃花 瓜子 牛膝 雞矢白 葳蕤 遠志(去心)

上一十二味,各三分,搗篩為末。以人乳汁一升,白蜜一升和,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鹿角塗面方:

鹿角(一握) 芎藭 細辛 白蘞 白朮 白附子 天門冬(去心) 白芷(各二兩) 杏仁(二七枚,去皮尖) 牛乳(三升)

上一十味,鹿角先以水漬之百日令軟,總納乳中,微火煎之令汁竭,出角,以白練袋盛之,余藥勿收,至夜,取牛乳石上摩鹿角塗面,曉以清漿水洗之,令老如少(一方用酥三也兩。)

急麵皮方:

大豬蹄一具,治如食法,水二升,清漿水一升,不渝釜中煎成膠以洗面。又和澡豆夜塗面,曉以漿水洗,令麵皮急矣。

治婦人令好顏色方:

女菀(二兩半) 鉛丹(五分)

上二味,搗篩為散。酒服一刀圭,日再服,男十日,女二十日。知則止黑色,皆從大便出色白如雪。

又方白瓜子(五分) 白楊皮(三分) 桃花(一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飲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面白,五十日手足白。一云欲白加瓜子,欲赤加桃花。

令人面水白淨澡豆方:

白蘚皮 白殭蠶 白附子 鷹矢白 白芷 芎藭 白朮 青木香(一方用藁本) 甘松香白檀香 麝香 丁香(各三兩) 桂心(六兩) 瓜子(一兩,一方用土瓜根)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豬胰(三具)

白梅(三七枚) 冬瓜仁(五合) 雞子白(七枚) 面(三升)

上二十味,先以豬胰和麵曝令干,然後合諸藥搗篩為散,又和白豆屑二升,用洗手面。十日內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千金》有棗三十枚,無桂心。)

又方:麝香(二分) 豬胰(兩具) 大豆黃卷(一升五合) 桃花(一兩) 菟絲子(三兩) 冬葵子(五合,一云冬瓜子) 白附子(二兩) 木蘭皮(三兩) 葳蕤(二合) 梔子花(二兩) 苜蓿(一兩)

上一十一味,以水浸豬胰三四度易水,血色及浮脂盡,乃搗諸味為散,和令相得,曝,搗篩,以洗手面,面淨光潤而香。一方若無前件可得者,直取苜蓿香一升,土瓜根、商陸、青木香各一兩,合搗為散,洗手面大佳。

澡豆方:

細辛(半兩) 白朮(三分) 栝蔞(二枚) 土瓜根(三分) 皂莢(五挺,炙,去皮子) 商陸(一兩半) 冬瓜仁(半升) 雀矢(半合) 菟絲子(二合) 豬胰(一具,去脂) 藁本 防風 白芒 白附子 茯苓 杏仁(去皮尖) 桃仁(去皮尖,各一兩) 豆末(四升) 面(一升)

上一十九味,搗細篩。以麵漿煮豬胰一具令爛,取汁和散作餅子,曝之令干,更熟搗細羅之,以洗手面甚佳。

又方:丁香 沉香 青木香 桃花 鍾乳 粉真珠 玉屑 蜀水花 木瓜花(各三兩) 柰花 梨花 紅蓮花 李花 櫻桃花 白蜀葵花 旋覆花(各四兩) 麝香(一銖)

上一十七味,搗諸花,別搗諸香,真珠、玉屑別研作粉,合和大豆末七合,研之千遍,密貯勿瀉。常用洗手面作妝,一百日其面如玉,光淨潤澤,臭氣粉滓皆除,咽喉臂膊皆用洗之,悉得如意。

治面皰瘡瘢三十年以上,並冷瘡蟲瘢令滅方:

斑蝥(去翅足,熬) 巴豆(去心皮,熬,各三枚) 胡粉 鵝脂 金洮沙 密陀僧 高良薑 海蛤(各三兩)

上八味,為粉,以鵝脂和,夜半塗,曉以甘草湯洗之。

治面䵟𪒟方:

礬石(燒) 硫黃 白附子(各一兩)

上三味,細研,以大醋一盞浸之一宿,淨洗面塗之,慎風。

治面皰方:

白附子 青木香 麝香 由跋 細辛(各二兩)

上五味,細末,水和之,塗面日三。(《外臺方》無細辛。)

又方木蘭皮(五兩,取厚者) 梔子仁(六兩)

上二味,為散,以蜜漿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面皰甚如麻豆,痛癢,搔之黃水出,及黑色黯黮不可去方:

冬瓜子 柏子仁 茯苓 冬葵子

上四味,等分,搗篩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外臺方》無冬瓜子。)

白膏

主面渣疱疥癰惡瘡方:

附子(十五枚) 蜀椒(一升) 野葛(一尺五寸)

上三味,切,醋漬一宿,豬膏一斤,煎附子黃,去滓塗之,日三。

梔子丸

治酒渣鼻疱方:

梔子仁(三升) 芎藭(四兩) 大黃(六兩) 好豉(熬,三升) 木蘭皮(半斤) 甘草(炙,四兩)

上六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以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五丸。

又敷方:

蒺藜子 梔子仁

豉(各一兩,熬) 木蘭皮(半斤,一方無)

上四味,為末,以醋漿水和之如泥,夜塗上,日未出時以暖水洗之,亦滅瘢痕。

又方:鸕鶿矢(一斤)

上一味,搗篩,臘月豬脂和如泥,夜塗之。

飛水銀霜方:

水銀(一斤) 朴硝(八兩) 大醋(半斤) 黃礬(十兩) 錫(二十兩成煉二遍者) 玄精(六兩) 鹽花(三斤)

上七味,先煉錫訖,又溫水銀令熱,乃投錫中,又搗玄精黃礬令細,以絹篩之又搗錫令碎,以鹽花並玄精等合和,以醋拌之令濕,以鹽花一斤藉底,乃布藥令平,以朴硝蓋上訖,以盆蓋合,以鹽灰為泥,泥縫固際干之,微火三日,武火四日,凡七日去火,一日開之。掃取極須勤心守,勿令須臾間懈慢,大失矣。

煉粉方:

胡粉三大升,盆中盛水,投粉於中熟攪,以雞羽水上掃取,以舊破雞子十枚,去黃瀉白於瓷碗中,以粉置其上,以瓷碗密蓋之,五升米下蒸之,乃曝干研用,敷面百倍省,面有光。

滅瘢方:

衣魚(二枚) 白石脂(一分) 雁屎(三分) 白附子(一分) 白殭蠶(半兩)

上五味為末,臘月豬脂和敷,慎生冷風日,令肌膩。

滅瘢方:

丹參 羊脂

上二味,和煎敷之,滅瘢神妙。

又方:以蜜塗之佳。

又方:取禹餘糧、半夏等分搗末,以雞子黃和,先以新布拭瘢上令赤,以塗之,勿見風,塗之二十日,十年瘢並滅。

手膏方:

桃仁 杏仁(各二十枚,去皮尖) 橘仁(一合) 瓝(十枚) 大棗(三十枚) 辛夷 芎藭 當歸 牛腦 羊腦 白狗腦(各二兩,無白狗,諸狗亦得)

上一十一味,先以酒漬腦等,又別以酒六升煮赤瓝以上藥,令沸停冷,乃和諸腦等,然後碎辛夷三味,以綿裹之,去棗皮核合納酒中,以瓷器貯之。五日以後,先淨訖,取塗手,甚光潤,而忌近火炙手。

治手足皴裂血出疼痛方:

取豬胰著熱酒中以洗之即瘥。

治冬月冒涉凍凌,面目手足瘃壞,及始熱疼痛欲瘃方:

取麥窠煮濃汁,熱漬手足兼洗之,三五日即度瘥。

治手足皴凍欲脫方:

椒 芎藭(各半兩) 白芷(一分) 防風(一分) 姜(一分,作鹽)

上五味,以水四升,煎令濃,塗洗之三數遍即瘥。

治凍傷十指欲墮方:

取馬矢三升,煮令麻沸漬冷,易之半日愈。

熏衣浥衣香第六

方六首

熏衣香方:

熏陸香(八兩) 藿香 覽探(各三兩,一方無) 甲香(二兩) 詹糖(五兩) 青桂皮(五兩)

上六味,末,前件干香中,先取硬者黏濕難碎者,各別搗,或細切㕮咀,使如黍粟,然後一一薄布於盤上,自余別搗,亦別布於其上,有須篩下者,以紗,不得木,細別煎蜜,就盤上以手搜搦令勻,然後搗之,燥濕必須調適,不得過度,太燥則難丸,太濕則難燒,濕則香氣不發,燥則煙多,煙多則惟有焦臭,無復芬芳,是故香,須復粗細燥濕合度,蜜與香相稱,火又須微,使香與綠煙而共盡。

浥衣香衣:

沉香 苜蓿香(各五兩) 丁香 甘松香 藿香 青木香 艾納香 雞舌香 雀腦香(各一兩) 麝香(半兩) 白檀香(三兩) 零陵香(十兩)

上一十二味,各搗令如黍粟麩糠等物令細末,乃和令相得,若置衣箱中,必須綿裹之,不得用紙,秋冬猶著,盛熱暑之時令香速浥,凡諸草香不但須新,及時乃佳,若欲少作者,准此為大率也。

干香方:

丁香(一兩) 麝香 白檀 沉香(各半兩) 零陵香(五兩) 甘松香(七兩) 藿香(八兩)

上七味,先搗丁香令碎,次搗甘松香,合搗訖,乃和麝香合和浥衣。

五香丸並湯

主一切腫下氣,散毒心痛方:

丁香 藿香 零陵香 青木香 甘松香(各三兩) 桂心 白芷 當歸 香附子 檳榔(各一兩) 麝香(一銖)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末,煉蜜和搗千杵,丸如梧子大,含咽令浸盡,日三夜一,一日一夜用十二丸,當即覺香,五日身香,十日衣被香。忌食五辛,其湯法,取檳榔以前隨多少皆等分,以水微微火上煮一炊久,大沸定,納麝香末一銖,勿去滓,澄清,服一升。凡疔腫口中喉中腳底背甲下癰疽痔漏皆服之,其湯不瘥作丸含之,數以湯洗之。(一方有豆蔻,無麝香。

十香丸

令人身體百處皆香方:

沉香 麝香 白檀香 青木香 零陵香 白芷 甘松香 藿香 細辛 芎藭 檳榔 豆蔻(各一兩) 香附子(半兩) 丁香(三分)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綿裹如梧子大,日夕含之,咽津味盡即止,忌五辛。

香粉方:

白附子 茯苓 白朮 白芷 白蘞 白檀(各一兩) 沉香 青木香 雞舌香 零陵香 丁香 藿香(各二兩) 麝香(一分) 粉英(六升)

上一十四味,各細搗篩絹下,以取色青黑者,乃粗搗紗下,貯粉囊中,置大合子內,以粉覆之,密閉七日後取之,粉香至盛而色白,如本欲為香粉者,不問香之之白黑悉以和粉,粉雖香而色至黑,必須分別用之,不可悉和之,粉囊以熟帛雙紃作之。

令身香第七

方一十三首

香身方:

甘草(五分,炙) 芎藭(一兩) 白芷(三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飲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口香,四十日身香。

又方:瓜子 鬆根白皮 大棗(各一兩)

上三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服,百日衣被皆香。

又方:瓜子 芎藭 藁本 當歸 杜蘅 細辛 防風(各一分)

上七味,搗篩為散,食後以飲服方寸匕,日三服。五日口香,十日身香,二十日肉香,三十日骨香,五十日遠聞香,六十日透衣香(一方有白芷。)

治諸身體臭方:

竹葉(十兩) 桃白皮(四兩)

上二味,以水一石二斗,煮取五斗,浴身即香也。

治諸腋臭方:

伏龍肝為末,和作泥敷之,瘥。

又方:牛脂和胡粉三合煎令可丸,塗之。

又方:三年苦酒和石灰塗之。

又方:赤銅屑以大醋和銅器中,炒令極熱,以布裹熨腋下,冷則易之,瘥。

又方:青木香(二兩) 附子 石灰(各一兩) 礬石(半兩,燒) 米粉(一升)

上五味,搗篩為散,如常粉腋良。

又方:馬齒草一束,搗碎以蜜和作團,紙裹之以泥,紙上厚半寸,曝干,以火燒熟破取,更以少許蜜和,仍令熱勿使冷也,先以生布揩之,然後藥夾腋下令極痛,亦忍不能得,然後以手巾勒兩臂著身即瘥。

石灰散方:

石灰一升 青木香 楓香 熏陸香 丁香 陽起石(各二兩) 橘皮(二兩) 礬石(四兩)

上八味,並熬,搗篩為散。以綿作袋,粗如四指,長四寸,展使著藥,先以布揩令痛夾之也。

又方:石灰(五合) 馬齒草(二兩) 礬石(三兩,燒) 甘松香(一兩)

上四味,合搗篩,先以生布揩病上,令黃汁出,拭乾,以散敷之,滿三日瘥,永除。

又方:二月社日,盜取社家糜饙一團,猥地摩腋下三七遍,擲著五道頭,勿令人知,永瘥,人知即不效。

生髮黑髮第八

方一十九首

治發薄不生方:

先以醋泔清洗禿處,以生布揩令火熱,臘月脂並細研鐵生煎三沸,塗之日三遍。

生髮須膏方:

附子 荊實(各二兩) 松葉 柏葉(各三兩) 烏雞脂(三合)

上五味,㕮咀,合盛新瓦瓶中,陰乾百日出,搗以馬鬐膏和如薄粥,塗頭髮如澤法裹絮中,無令中風,三十日長。

生髮膏

令發速長而黑,敷藥時特忌風方。

烏喙 莽草 續斷 皂莢 澤蘭 白朮 細辛 竹葉(各一兩) 防風 辛夷(各一兩) 柏葉(細切,四兩) 杏仁(別搗) 松葉(各三兩) 豬脂(三升)

上一十四味,切,先以三年大醋三升漬令一宿,納藥脂中,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塗發及頂上。(《千金》有石楠。)

生髮膏

主髮鬢禿落不生方:

升麻 薺苨(各二兩) 莽草 白芷 防風(各一兩) 蜣螂(四枚) 馬鬐脂 驢鬐脂 雄雞脂(一云熊脂) 豬脂 狗脂(各五合)

上十一味,藥五味,脂取成煎者,並切,以醋漬一宿,曉合煎之,沸則停火,冷更上,一沸停,三上三下,去滓傅頭,以當澤用之,三十日生矣。

又方:羊矢灰灌取汁洗之。三日一洗,不過十洗,即生矣。

治落髮方:

柏葉(切,一升) 附子(二兩)

上二味,搗篩,豬脂和,作三十丸。洗髮時即納一丸泔中,發不落。其藥以布裹密器貯,勿令瀉氣。

長髮方:

蔓荊子(三升) 大附子(三枚)

上二味,㕮咀,以酒一斗二升漬之。盛瓷瓶中,封頭二十日。取雞肪煎以塗之,澤以汁櫛發。十日長一尺,勿逼面塗。

又方:麻子仁(三升) 秦椒(三升)

上二味,合以泔漬一宿,以沐髮長矣。

又方:麻子(二升) 白桐葉(一把)

上二味,以米泔汁煮去滓,適寒溫,沐二十日長矣。

治發落方:

石灰三升,水拌令濕,炒令極焦,停冷,以絹袋貯之,以酒三升漬之,密封。冬二七日,春秋七日,取酒溫服一合,常令酒氣相接,七日落止,百日服之終身不落,新發生也。

又方:桑白皮一石,以水一石煮三沸,以沐發三過即止。

令白髮還黑方:

隴西白芷 旋覆花 秦椒(各一升) 桂心(一尺)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還黑,禁房室。

又方:烏麻丸蒸九曝搗末,棗膏和丸,久服之。

又方:八角附子(一枚) 大酢(半升)

上二味,於銅器中煎取兩沸,納好礬石大如棋子一枚,消盡納脂三兩,和令相得,下之攪至凝,納竹筒中,拔白髮,以膏塗上,即生黑髮。

發黃方:

臘月豬膏和羊矢灰、蒲灰等分敷之,三日一為取黑止。

又方:以醋煮大豆,爛,去豆,煎冷稠,塗發。

又方:熊脂塗髮梳之,散頭床底伏地一食頃,即出,形盡當黑。用之不過一升。

染髮方:

石榴三顆,皮葉亦得針沙如棗核許大,醋六升,水三升,和藥合煮,得一千沸即熟,灰汁洗干染之。

瓜子散

治頭髮早白。又主虛勞腦髓空竭,胃氣不和,諸臟虛絕,血氣不足,故令人發早白,少而算髮及憂愁早白,遠視䀮䀮,風淚出手足,煩熱恍惚忘誤,連年下痢,服之一年後,大驗。

瓜子(一升) 白芷(去皮) 當歸 芎藭 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搗篩為散,食後服方寸匕,日三,酒漿湯飲任性服之(一方有松子二兩)

卷第六·婦人二

產後心悶第一

方四首

治產後心悶眼不得開方:

當產婦頭頂上取發如指大,令人用力挽之,眼即開。

單行羚羊角散

治產後心悶,是血氣上衝方:

羚羊角(一枚,燒成灰)

上一味,搗篩為散,取東流水服方寸匕,若不瘥,須臾更服,取瘥止。

單行羖羊角散

治產後心悶方:

羖羊角(燒作灰)

上一味,搗篩為散,以溫酒服方寸匕,若不瘥,須臾更服,取瘥止。亦治產難。

單行生赤小豆散

主產後心悶方:

赤小豆

上一味,搗篩為散,以東流水服方寸匕,不瘥,須臾更服,即愈。

產後虛煩第二

方一十三首

薤白湯

治產後胸中煩熱逆氣方:

薤白(切) 半夏(洗去滑) 人參 甘草(炙) 知母(各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石膏(四兩,打碎,綿裹) 栝蔞(三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分為五服,日三夜再,熱甚加石膏知母各一兩。

竹根湯

主產後虛煩方:

竹根(細切,一斗五升)

上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去滓,納小麥二升,大棗二十枚,復煮麥熟,又納甘草一兩,炙麥門冬一升去心,湯成去滓,溫服五合,不瘥,更服取瘥,若短氣,亦服之極佳。

人參當歸湯

主產後煩悶不安方:

人參 當歸 芍藥 麥門冬(去心) 粳米(一升) 乾地黃 桂心(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去核) 淡竹葉(切,三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煎竹葉及米取八升,去滓,納藥煮取三升,適寒溫分三服,若煩悶不安者,當取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之甚良。

甘竹茹湯

主產後內虛,煩熱短氣方:

甘竹茹 人參 茯苓 黃芩 甘草(炙,各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知母湯

主產後乍寒乍熱,通身溫熱,胸心煩悶方:

知母(三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 桂心 甘草(各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為三服。(一方不用桂心,加生地黃。)

竹葉湯

主產後心煩悶不解方:

生淡竹葉(切) 麥門冬(去心) 小麥(各一升) 大棗(十四枚,擘) 茯苓 生薑(各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竹葉小麥取八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若心中虛悸者,加人參二兩;若其人食少無氣力者,可更加白粳米五合;氣逆者加半夏二兩。

淡竹茹湯

主產後虛煩,頭痛短氣欲死,心中悶亂不起方:

生淡竹茹(一升) 麥門冬(五合,去心) 小麥(五合) 大棗(十四枚,一方用石膏) 生薑(三兩,切,一方用乾薑) 甘草(炙,一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竹茹小麥,減一升,仍納諸藥,更煮二升,分為二服,羸人分為三服,若有人參,納一兩,若無人參,納茯苓一兩半亦佳。人參茯苓皆治心煩悶及心驚悸,安定精神,有即為良,無自依本方服一劑,不瘥,更作服之。若逆氣者加半夏二兩,洗去滑。

單行白犬骨散

主產後煩悶不食方:

白犬骨燒之搗篩,以水服方寸匕。

單行小豆散

治產後煩悶不能食虛滿方:

小豆三七枚,燒作屑,以冷水和頓服之。

單行蒲黃散

治產後苦煩悶方:

蒲黃

上一味,以東流水和服方寸匕,極良。

治產後虛熱往來,心胸中煩滿,骨節疼及頭痛,壯熱,晡時輒甚,又似微瘧方:

蜀漆葉 黃芩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生地黃(一斤) 黃耆 蝭母(各三兩) 芍藥(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地黃取七升,去滓,下諸藥,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湯治寒熱不損人。

芍藥湯

治產後虛熱頭痛方:

白芍藥 乾地黃 牡蠣(各五兩,熬) 桂心(三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湯不損人,無毒。亦治腹中急痛,若通身發熱,更加黃芩二兩,大熱即除。

鹿角屑豉湯

主婦人墮身,血不盡去,苦煩悶方:

鹿角(屑,一兩) 香豉(一升半)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豉三沸,去滓,納鹿角屑,攪令調,頓服,須臾血下。

陰脫第三

方八首

石灰坐漬法主產後陰道不閉方:

石灰(一升,熬令能燒草)

上一味,以水二斗投灰中,適寒溫入汁中坐漬之,須臾復易如常法,此是神秘方不傳,已治人有驗。

當歸散

治婦人陰脫:

當歸 黃芩(各二兩) 芍藥(五分) 蝟皮(半兩) 牡蠣(二兩半,熬)

上五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禁舉重,良。

黃芩散

治婦人陰脫:

黃芩 蝟皮(各半兩) 芍藥(一兩) 當歸(三分) 牡蠣(熬) 鬆皮及實(百日陰乾燒灰,一方用狐莖) 竹皮(各二兩半)

上七味,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禁勞,勿冷食。

硫黃散

治婦人陰脫:

硫黃(半兩) 烏賊魚骨(半兩) 五味子(三銖)

上三味,搗下篩,以粉其上,良,日再三粉之。

治婦人陰脫鐵精羊脂傅方:

羊脂煎訖,適冷暖塗上,以鐵精傅脂上,多少令調,以火炙布,溫以熨上,漸推納之,末磁石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亦治脫肛。

治婦人陰癢脫方:

礬石(熬)

上一味,末之,每旦空腹酒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取車𨊧脂傅之即愈。

當歸湯

治婦人產後,臟中風陰重洗方:

當歸 獨活(各三兩) 白芷 地榆皮 礬石(各二兩,熬)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一斗二升,以洗浴之。

惡露第四

方一十八首

治產後瘕病,燒秤錘酒方:

鐵秤錘燒令極赤,投於酒一升中浸令無聲,出錘,頓服之,不瘥更作。

紫湯 治產後惡露未盡,又兼有風身中急痛。

取大豆一升,先取新布揩之令光,生熬,令豆不復聲才斷,以清酒一升投豆中,停三沸,漉出滓,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乾地黃湯

治產後惡露不盡,除諸疾,補不足。

乾地黃(三兩) 芎藭 桂心 黃耆 當歸(各三兩) 細辛 人參 茯苓 防風 芍藥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再夜一。

桃仁湯

主產後往來寒熱,惡血不盡方:

桃仁(五兩,去皮尖及雙仁) 吳茱萸(二升) 黃耆 當歸 芍藥(各二兩) 生薑 柴胡(去苗) 百鍊酥(各八兩)

上八味,㕮咀,四物以酒一斗,水二升合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先食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湯

主產後腹中滿痛,惡露不盡方:

厚朴(炙) 乾薑(炮) 桂心(各四兩) 黃芩 芍藥 乾地黃 茯苓 大黃(各三兩) 桃仁(去尖皮) 虻蟲(熬,去翅足) 甘草(炙,各二兩) 芒硝(一兩) 枳實(炙) 白朮(各五兩)

上一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絞去滓,下芒硝令烊,適寒溫,服一升,日三。(一方用梔子十四枚。)

澤蘭湯

主婦人產後惡露不盡,腹痛不除,小腹急痛,痛引腰背,少氣力方

澤蘭 生地黃 當歸(各二兩) 生薑 芍藥(各一兩) 大棗(十枚,擘) 甘草(一兩半,炙)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墮身欲死者,服之亦瘥。

甘草湯

主產後余血不盡,逆搶心胸,手足冷,唇乾腹脹短氣。

甘草(炙) 芍藥 桂心(各三兩) 大黃(四兩) 阿膠(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東流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納阿膠令烊,分為三服,一服入腹,面即有顏色,一日一夜盡此三服,即下惡血,將養如新產婦也。

大黃湯

治產後惡露不盡:

大黃 當歸 生薑 牡丹(去心) 芍藥 甘草(炙,各一兩) 吳茱萸(一升)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為四服,一日令盡極佳,加人參二兩,名人參大黃湯。

當歸湯

治產後血留下焦不去:

當歸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芎藭 芍藥(各三兩) 乾地黃(四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為五服。

柴胡湯

治產後往來寒熱,惡露不盡:

柴胡(去苗) 生薑(各二兩,切)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當歸 芍藥 黃耆(各三兩)吳茱萸(二升)

上七味,㕮咀,以清酒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先食服一升,日三服。(《千金》以水煮。)

大黃湯

主產後余疾,有積血不去,腹大短氣,不得飲食,上衝心胸,時時煩憒逆滿,手足煩疼,胃中結熱。

大黃 黃芩 甘草(炙,各一兩) 蒲黃(半兩) 大棗(三十枚,擘)

上五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清朝服,至日中當利,若下不止,進冷粥半升,即止,若不下,與少熱飲自下,人羸者半之(《千金》名蒲黃湯有芒硝一兩。)

梔子湯

治產後兒生處空,留血不盡,小腹絞痛。

梔子三十枚,以水一斗,煮取六升,納當歸芍藥各三兩,蜜五合,生薑五兩,羊脂一兩,於梔子汁中,煎取二升,分為三服,日三。

大黃湯

產後血不流方:

大黃 黃芩 當歸 芍藥 芒硝 甘草(炙,各一兩) 桃仁 杏仁(各三十枚,去皮尖)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令烊,分為四服,法當下利,利若不止,作白粥飲一杯暖服,去一炊,久乃再服。

生地黃湯

治產後三日或四五日,腹中余血未盡,絞痛強滿,氣息不通。

生地黃(五兩) 生薑(三兩) 大黃 細辛 甘草(炙) 桂心 黃芩 茯苓 芍藥 當歸(各一兩半) 大棗(二十枚,擘)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分為三服,日三,禁生冷等。良。

大黃乾漆湯

治新產後有血,腹中切痛。

大黃 乾漆(熬) 乾地黃 乾薑 桂心(各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清酒各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血當下,若不下,明日更服一升,滿三服,病無不瘥。

麻子酒

治產後血不去。

麻子五升

搗,以酒一斗漬一宿,明旦去滓,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復服一升,不吐下,不得與男子交通,一月將養如初產法。

升麻湯

治產後惡物不盡,或經一月半歲一歲。

升麻三兩

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當吐下惡物,莫怪之,極良。

大黃苦酒

治產後子血不盡:

大黃八銖

切,以苦酒二升合,煮取一升,適寒溫服之,即血下甚良。

心痛第五(方四首)

羊肉桂心湯

主產後虛冷心痛方:

羊肉(三斤) 桂心(四兩) 當歸 乾薑 甘草(炙,各二兩) 吳茱萸 人參 芎藭 乾地黃(各二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肉,取汁五升,去肉納藥,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一方有桔梗三兩。)

蜀椒湯

主產後心痛,此大寒冷所為方:

蜀椒(二合,汗,去目,閉口者) 當歸 半夏(洗,去滑) 桂心 甘草(炙) 茯苓 人參(各二兩) 芍藥(三兩) 蜜(一升) 生薑汁(五合)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椒令沸,然後納藥,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薑汁及蜜,復煎取一升半,一服五合,漸加至六合盡,勿吃冷食,佳。

治產後心痛方(一云大岩蜜湯):

乾地黃 當歸 獨活 芍藥 細辛 桂心 乾薑 小草 甘草(炙,各三兩) 吳茱萸(一升)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用蜜五合)

芍藥湯

主產後心痛,此大寒冷所為方:

芍藥 桂心(各三兩) 當歸 半夏(洗,去滑) 茯苓(各二兩) 蜀椒(二合,汗) 生薑汁(五合) 蜜(一升)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薑汁及蜜,復煎取二升五合,一服五合,漸加至六合,其服藥每相去一炊久再服,忌冷食。

腹痛第六

方一十六首

乾地黃湯

主產後兩脅滿痛兼除百病。

乾地黃 芍藥(各二兩) 生薑(五兩) 當歸 蒲黃(各三兩) 桂心(六兩) 大棗(二十枚,擘) 甘草(炙,一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芍藥湯

主產後腹痛。

芍藥(四兩) 茯苓(三兩) 人參 乾地黃 甘草(各二兩)

上五味,㕮咀,以清酒兼水各六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豬腎湯

治產後腹痛。

豬腎(一枚) 茱萸(一升) 黃耆 當歸 芎藭 人參 茯苓 乾地黃 (各二兩) 生薑(切) 厚朴(炙) 甘草(炙,各三兩) 桂心(四兩) 半夏(五兩,洗去滑)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二斗煮豬腎令熟取一斗,吹去肥膩,納藥又以清酒二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日三夜一服。

又方:羊肉(一斤半) 蔥白(一斤) 乾薑 當歸 桂心(各三兩) 芍藥 芎藭 乾地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九味,㕮咀,先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去肉納藥,煎取三升,分為四服,一日令盡。

吳茱萸湯

主婦人先有寒冷胸滿痛,或心腹刺痛,或嘔吐,或食少,或腫,生後益劇,或寒,或下更劇,氣息綿惙欲絕,皆主之。

吳茱萸(二兩) 防風 桔梗 乾薑 乾地黃 當歸 細辛 甘草(炙,各半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分為三服。

緩中蔥白湯

主產後腹痛少氣

蔥白 當歸 人參 半夏(洗去滑) 細辛(各二兩) 天門冬(去心) 芍藥 乾薑 甘草(炙,各六兩) 生地黃(取汁) 吳茱萸(各一升)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一升,日夜服之令盡。

羊肉當歸湯

主產後腹中、心下切痛,不能食,往來寒熱,若中風乏氣力方:

羊肉(三斤,去脂) 當歸(二兩) 黃芩(一方用黃耆) 芎藭 防風(各一兩,一方用人參) 生薑(五兩) 芍藥 甘草(炙,各三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出肉,納諸藥煎取三升,分為三服。

蒲黃湯

主產後余疾,胸中少氣,腹痛頭疼,余血未盡,除腹中脹滿欲絕方:

蒲黃 生薑 生地黃(各五兩) 芒硝(二兩)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芎藭 桂心(各一兩) 大棗(十五枚,擘)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納芒硝,分為三服,良驗。

敗醬湯

主產後疾痛引腰腹,如錐刀刺方:

敗醬(三兩)

上一味,切,以水四升,酒二升微火煎取二升,適寒溫,服七合,日三,食前服之大良。(《千金》有桂心、芎藭 各一兩半,當歸一兩為四味。)

芎藭湯

主產後腹痛。

芎藭二兩 女萎(五分) 黃芩 前胡 桃仁(去皮尖) 桂心(各一兩) 芍藥 大黃(各一兩半) 蒲黃(五合) 生地黃(切,一升半) 甘草(二兩,炙) 當歸(三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升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分為四服,日三夜一服。(《千金》有黃耆,無黃芩。)

獨活湯

主產後腹痛,引腰脊拘急方:

獨活 當歸 芍藥 生薑 桂心(各三兩) 大棗(一十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十里久,再進之。

芍藥黃耆湯

治產後心腹痛方:

芍藥(四分) 黃耆(三兩) 白芷 桂心 生薑 甘草(炙,各二兩) 大棗(十枚,擘)

上七味,㕮咀,以酒並水各五升,合煮取三升,空腹服一升,日三服。(《千金》有人參、當歸、芎藭、地黃、茯苓為十二味。)

桃仁芍藥湯

治產後疾痛方:

桃仁(半升,去尖皮) 芍藥(三兩) 芎藭 當歸 乾漆(熬)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服別相去一炊久,再服。

單行茱萸酒

治產後腹內疾痛方:

吳茱萸一升

以酒三升,漬一宿,煎取半升,頓服之,亦可再服之。

單行桂酒

主產後疾痛及卒心腹痛方:

桂心(三兩) 切,以酒三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

單行生牛膝酒

主產後腹中甚痛方:

生牛膝根五兩

切,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若用干牛膝,須以酒漬之然後可煮。

虛損第七

方一十七首

羊肉黃耆湯

主產後虛乏,當補益方:

羊肉(三升) 黃耆 麥門冬(各三兩,去心) 大棗(三十枚,擘) 乾地黃 茯苓 當歸芍藥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去肉,納藥,煎取三升,分為三服,大良。

鹿肉湯

主產後虛悶勞損,補之方:

鹿肉(四斤) 乾地黃 芍藥 茯苓 黃耆 麥門冬(去心) 甘草(各二兩,炙) 芎藭 當歸 人參(各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二十枚,擘) 半夏(一升,洗去滑)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三斗煮肉,取二斗,去肉,納藥,煎取三升,分為四服,日三夜一服。

獐骨湯

治產後虛乏,五勞七傷,虛勞不足,臟腑冷熱不調方:

獐骨(一具,銼) 遠志(去心) 黃耆 芍藥 橘皮 茯神 厚朴(炙) 芎藭 甘草(炙,各三兩) 當歸 乾薑 防風 獨活(各二兩) 生薑(切) 桂心(各四兩)

上一十五味,㕮咀,以水三斗,煮獐骨,取一斗,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為四服。

羊肉湯

主產後及傷身大虛,上氣,腹痛兼微風方:

羊肉(二斤,無羊肉,用獐肉代) 麥門冬(七合,去心) 生地黃(五兩) 大棗(十二枚,擘) 黃耆 人參 獨活 桂心 茯苓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去肉納藥,煮取三升半,分為四服,日三夜一服(《千金》有乾薑。)

羊肉生地黃湯

主產後三日,補中理臟,強氣力,消化血方:

羊肉(二斤) 芍藥(三兩) 生地黃(切,二升) 當歸 芎藭 人參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去肉納藥煎取三升,分為四服,日三夜一服。

羊肉杜仲湯

治產後腰痛咳嗽方:

羊肉(四斤) 杜仲(炙) 紫菀 桂心 當歸 白朮(各三兩) 細辛 五味子 款冬花 厚朴(炙) 附子(炮,去皮) 萆薢 人參 芎藭 黃耆 甘草(炙,各二兩) 生薑(八兩,切) 大棗(三十枚,擘)

上一十八味,㕮咀,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去肉,納藥,煎取三升,分溫三服。

當歸建中湯

治產後虛羸不足,腹中疾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若小腹拘急攣痛引腰背,不能飲食,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內補方:

當歸(四兩) 桂心(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日令盡,苦大虛,納飴糖六兩作湯成,納之於火上暖,令飴糖消,若無生薑,則以乾薑三兩代之。若其人去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合八種,作湯成,去滓,納阿膠,若無當歸,以芎藭代之。

內補芎藭湯

主婦人產後虛羸,及崩傷過多,虛竭,腹中疾痛。

芎藭 乾地黃(各四兩) 芍藥(五兩) 桂心(二兩) 大棗(四十枚,擘) 乾薑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若不瘥,更作至三劑,若有寒苦微下,加附子三兩,炮,主婦人虛羸少氣,七傷損絕,腹中拘急痛,崩傷虛竭,面目無色及唾血,甚良。

大補中當歸湯

治產後虛損不足,腹中拘急,或溺血,小腹苦痛,或從高墮下犯內,及金瘡血多內傷,男子亦宜服之。

當歸 乾薑 續斷 桂心(各三兩) 乾地黃(六兩) 芍藥(四兩) 芎藭 麥門冬(去心) 白芷 甘草(炙,各二兩) 大棗(四十枚,擘) 吳茱萸(一升)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酒一斗漬藥一宿,明旦以水八升合煮,取五升,去滓,分溫五服,日三夜二服,有黃耆,入二兩為佳。

緩中湯

主婦人產後腹中拘急,及虛滿少氣,產後諸虛不足,寬中補寒。

吳茱萸(一升) 乾薑 當歸 白芷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麥門冬(去心) 半夏(洗去滑,各三兩) 芍藥(六兩) 細辛(一兩) 生地黃(一斤,取汁)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地黃汁,更上火合煎三兩沸,溫服一升,日三服,若無當歸,以芎藭四兩代之。

大補湯

治產後虛不足,少氣乏力,腹中拘急痛及諸疾痛,內崩傷絕,虛竭裡急,腰及小腹痛。

當歸 乾地黃 半夏(洗去滑) 桂心(各三兩) 吳茱萸(一升,一本無) 人參 麥門冬(去心) 芎藭 乾薑 甘草(炙) 白芷(各二兩) 芍藥(四兩) 大棗(四十枚,擘)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當歸芍藥湯

治產後虛損,逆害飲食方:

當歸(一兩半) 芍藥 人參 桂心 生薑(切) 甘草(炙,各一兩) 乾地黃(二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

鮑魚湯

主產後腹中虛極,水道閉絕,逆脹,咽喉短氣方:

鮑魚(一斤半) 麻子仁 細辛 茯苓 生薑(切) 五味子(各一兩) 地黃(五兩)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鮑魚如食法,取汁七升,納藥煎取三升,分為三服,大有神驗。

厚朴湯

主產後四日之中血氣虛,口中干噓吸方:

厚朴(炙) 枳實(炙) 生薑(各三兩) 芍藥 五味子 茯苓 前胡(各一兩) 人參(半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九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分為三服,適寒溫服,禁冷物。

生地黃湯

主產後虛損少氣方:

生地黃 人參 知母 桂心 厚朴(炙) 甘草(炙,各二兩) 赤小豆(三升)

上七味,㕮咀,以水二斗五升煮地黃取一斗,去滓,納藥,煎取三升,分為三服。

氣奔湯

主婦人奔豚氣,積勞,臟氣不足,胸中煩躁,關元以下如懷五千錢狀方:

厚朴(炙) 當歸 細辛 芍藥 桔梗 石膏(碎) 桂心(各三兩) 大黃(五兩) 乾地黃(四兩) 乾薑 澤瀉 黃芩 甘草(炙,各五兩)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服三劑,佳。(《千金》有吳茱萸,無大黃。)

杏仁湯

治產後虛氣方:

杏仁(去皮尖,雙仁者) 蘇葉(各一升) 半夏(一兩,洗) 生薑(十兩) 桂心(四兩) 人參 橘皮 麥門冬(去心) 白前(各三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卷第七·婦人三

虛乏第一

方十二首

柏子仁丸

主婦人五勞七傷,羸弱瘦削,面無顏色,飲食減少,貌失光澤,及產後半身枯悴,傷墜斷絕,無子,令人肥白。能久服夫婦不相識。神方:

柏子仁 白石英 鍾乳 乾薑 黃耆(各二兩) 澤蘭(九分,取葉熬) 藁本 蕪荑(各三兩) 芎藭(二兩半) 防風(五分) 蜀椒(一兩半,去目及閉口者,汗) 人參 紫石英 石斛 赤石脂 乾地黃 芍藥 五味子 秦艽 肉蓯蓉 厚朴(炙) 龍骨 防葵 細辛 獨活 杜仲(炙) 白芷 茯苓 桔梗 白朮 桂心(各一兩) 當歸 甘草(炙,各七分)

上三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空肚暖酒服十丸,不知,稍增至三十丸,以知為度,禁食生魚肥豬肉生冷。(《千金》有烏頭,無秦艽、龍骨、防葵、茯苓。)

小澤蘭丸

治婦人產後虛損補益方:

澤蘭(九分,取葉熬) 蕪荑(熬) 藁本 厚朴(炙) 細辛 人參 柏子仁 白朮(各三分)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白芷 乾薑 食茱萸 防風(各一兩) 石膏(二兩) 桂心(半兩) 當歸 芎藭 甘草(炙,各七分)

一方有芍藥一兩

上一十八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梧子大,溫酒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忌食生魚肥豬肉。(《千金》無干姜,有茯苓。)

大五石澤蘭丸

主婦人產後虛損,寒中,腹中雷鳴,緩急風,頭痛寒熱,月經不調,繞臍惻惻痛,或心下石堅,逆害飲食,手足常冷,多夢紛紜,身體痹痛,榮衛不和,虛弱不能動搖方:

澤蘭(九分,取葉熬) 石膏 乾薑 白石英 陽起石(各二兩) 芎藭 當歸(各七兩) 人參 石斛 烏頭(炮去皮) 白朮 續斷 遠志(去心) 防風(各五分) 紫石英 禹餘糧 厚朴(炙) 柏子仁 乾地黃 五味子 細辛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龍骨 桂心 茯苓(各一兩半) 紫菀 山茱萸(各一兩) 白芷 藁本 蕪荑(各三兩) 鍾乳 黃耆 甘草(炙,各二兩半)

上三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酒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千金》無陽起石。)

小五石澤蘭丸

主婦人勞冷虛損,飲食減少,面失光色,腹中冷痛,月候不調,吸吸少氣無力,補益溫中方:

澤蘭(九分,取葉熬) 藁本 柏子仁 厚朴(炙) 白朮(各一兩) 芍藥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山茱萸 人參(各五分) 紫石英 鍾乳 白石英 肉蓯蓉 礬石(燒) 龍骨 桂心(各一兩半) 石膏 乾薑 陽起石(各二兩) 蕪荑(三分,熬) 赤石脂 當歸 甘草(各七分,炙)

上二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

大補益當歸丸

治產後虛羸不足,胸中少氣,腹中拘急疼痛,或引腰背痛,或產後所下過多不止,虛竭乏氣,腹中痛,晝夜不得眠,及崩中,面目失色,唇口乾燥。亦主男子傷絕,或從高墮下,內有所傷之處,或損血吐下及金瘡等方:

當歸 芎藭 續斷 乾薑 阿膠(炙) 甘草(炙,各四兩) 附子(炮去皮) 白芷 吳茱萸 白朮(各三兩) 乾地黃(十兩) 桂心(二兩) 赤芍藥(二兩)

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三夜一,漸加至五十丸,若有真蒲黃,可加一升為善。

白芷丸

治婦人產下過多,及崩中傷損,虛竭少氣,面目失色,腹中痛方:

白芷 續斷 乾薑 當歸(各三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 乾地黃(五兩) 阿膠(三兩,炙)

上七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四五服,無當歸,用芎藭代之。亦可加蒲黃一兩為善,無續斷,用大薊根代之。

甘草丸

主婦人產後心虛不足,虛悸少氣,心神不安,或若恍恍惚惚不自覺方:

甘草(三兩,炙) 人參 澤瀉 桂心(各一兩) 大棗(五枚) 遠志(去心) 茯苓 麥門冬(去心) 菖蒲 乾薑(各二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大豆許,酒服二十丸,日四五服,夜二服,不知稍增,若無澤瀉,用術代之,若胸中冷增乾薑。

大遠志丸

主婦人產後心虛不足,心下虛悸,志意不安,時復憒憒,腹中拘急痛,夜臥不安,胸中吸吸少氣。藥內補傷損,益氣,安志定心,主諸虛損方:

遠志(去心) 茯苓 桂心 麥門冬(去心) 澤瀉 乾薑 人參 當歸 獨活 阿膠(炙)菖蒲 甘草(炙) 白朮(各三兩) 乾地黃(五兩) 薯蕷(二兩)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空腹溫酒服二十丸,日三服,不知稍加至三十丸。大虛身體冷少津液,加鍾乳三兩為善,鍾乳益精氣,安心鎮志,令人顏色美,至良。

人參丸

主產後大虛,心悸,志意不安,恍惚不自覺,心中畏恐,夜不得眠,虛煩少氣方:

人參 茯苓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三兩) 桂心(一兩) 大棗(五十枚,作膏) 菖蒲 澤瀉 薯蕷 乾薑(各二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棗膏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酒下二十丸,日三夜一服,不知稍增至三十丸。若有遠志得二兩納之為善。氣絕納當歸獨活各三兩更善。此方亦治男子虛心悸不定,至良。

生地黃煎

治婦人產後虛羸短氣,胸脅逆滿風寒方:

生地黃(八兩) 茯苓 麥門冬(各一斤,去心) 桃仁(半升,去皮尖) 甘草(一尺,炙)人參(三兩) 石斛 桂心 紫菀(各四兩)

上九味,合搗篩,以生地黃汁八升,淳清酒八升,合調銅器中炭火上,納鹿角膠一斤,數攪之得一升,次納飴三升,白蜜三升,於銅器中釜湯上煎令調藥成。先食服如彈丸一枚,日三,不知稍加至二丸。

地黃羊脂煎

治產後諸病,羸瘦欲令肥白,食飲平調方:

生地黃汁(一斗) 生薑汁 白蜜(各五升) 羊脂(二斤)

上四味,先煎地黃汁令得五升,次納羊脂煎令減半,納薑汁復煎令減,納蜜著銅器中重湯煎如飴狀。取煎如雞子大一枚,投溫酒中,飲,日三服。

生飲白草汁

治產後勞復及腎勞方:

白草一把

上一味,搗絞取汁。頓服,瘥。勞復生蟲,去滓取汁,洗眼中蟲出。又屋漏水洗赤蟲出。

盜汗第二

方四首

鯉魚湯

主婦人體虛流汗不止,或眠中盜汗方:

鯉魚(二斤) 蔥白(切,一升) 豉(一升) 乾薑 桂心(一兩)

上五味,先以水一斗煮魚取六升,去魚納諸藥,微火煮取二升,分再服,取微汗即愈。

竹皮湯

治婦人汗血、吐血、尿血、下血。

竹皮(三升) 乾地黃(四兩) 人參(半兩) 芍藥 當歸 桔梗 桂心(各二兩) 芎藭 甘草(炙,各二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吳茱萸湯

治婦人產後虛羸盜汗,時澀澀惡寒。

吳茱萸(三兩)

上一味,以清酒三升漬之半日,所煮令蟻鼻沸減得二升。分服一升,日再,間日飲。

豬膏煎

治婦人產後體虛,寒熱自汗出。

豬膏 生薑汁 白蜜(各一升) 清酒(五合)

上四味,合煎令調和,五上五下,膏成。隨意以酒服,瘥。當用炭火上煎。

下乳第三

方一十六首

鍾乳湯

治婦人乳無汁。

鍾乳 白石脂 硝石(各一分) 通草 生桔梗(各二分)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三上三下,餘一升,去滓,納硝石令烊,絞服無多少,若小兒不能乳,大人嗍之。

漏蘆湯

治婦人乳無汁。

漏蘆 通草(各二兩) 鍾乳(一兩) 黍米(一升)

上四味,㕮咀,黍米宿漬,揩撻取汁三升,煮藥三沸。去滓飲之,日三服。

鯽魚湯

婦人下乳汁。

鯽魚(長七寸) 豬肪(半斤) 漏蘆 鍾乳(各二兩)

上四味,㕮咀,藥切,豬脂魚不須洗,清酒一斗二升合煮,魚熟藥成,去滓。適寒溫,分五服,即乳下,良。飲其間相去須臾一飲,令藥力相及。

又方:通草 鍾乳 栝蔞實 漏蘆(各三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飲一升,日三服。

又方:通草 鍾乳(各四兩)

上二味,切,以酒五升漬一宿,明旦煮沸,去滓。服一升,日三服,夏冷服,冬溫服之。

又方:石膏四兩,碎。以水二升煮三沸。稍稍服一日,令盡。

又方:栝蔞實一枚青色大者,無大者用小者兩枚,無青色者黃色者亦好。

上一味,熟搗,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鬼箭(五兩)

上一味,切,以水六升,煮取四升。一服八合,日三服。亦可燒灰,水服方寸匕。

鼠肉臛方

治婦人乳無汁。

鼠肉(五兩) 羊肉(六兩) 獐肉(半斤)

上三味,作臛,勿令疾者知之。

鮑魚大麻子羹

治婦人產後下乳。

鮑魚肉(三斤) 麻子仁(一升)

上二味,與鹽豉蔥作羹,任意食之。

又方:通草 鍾乳

上二味等分,搗篩,作面粥。服方寸匕,日三服。百日後,可兼養兩兒。通草橫心白者是,勿取羊桃根,色黃者無益。

又方:麥門冬(去心) 鍾乳 通草 理石

上四味,等分搗篩。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漏蘆(三分) 鍾乳 栝蔞根(合五分) 蠐螬(三合)

上四味,搗篩。先食糖水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栝蔞根(三兩) 鍾乳(四兩) 漏蘆 滑石 通草(各二兩) 白頭翁(一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

又方:鍾乳 通草(各五分) 雲母(二兩半) 屋上敗草(二把,燒作灰) 甘草(一兩,炙)

上五味,搗篩為散。食後以溫漏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乳下為度。

又方:麥門冬(去心) 鍾乳 通草 理石 乾地黃 土瓜根 蠐螬(並等分)

上七味,搗篩為散。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中風第四

方一十一首

甘草湯

治產後在褥,中風背強,不能轉動,名曰風痓。

甘草(炙) 乾地黃 麥門冬(去心) 前胡 黃芩 麻黃(去節) 栝蔞根(各二升) 芎藭(一兩) 葛根(半斤) 杏仁(五十枚,去心皮尖雙仁)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酒五升,合煮葛根,取八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分再服。一劑不瘥,更作之,大良。(《千金》無前胡。)

羌活湯

治產後中風,身體痹疼痛。

羌活 防風 烏頭(炮去皮) 桂心 芍藥 乾地黃(各三兩) 防己 女萎 麻黃(去節,各一兩) 葛根(半斤) 生薑(各六兩) 甘草(二兩,炙)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九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服五合,日三夜一服,極佳。

治產後中風時煩方:

知母 石膏(碎)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半夏(一升,洗) 生薑(切) 防風 白朮(各三兩) 獨活(四兩) 桂心(四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清酒五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獨活湯

治產後中風,口噤不得言。

獨活(五兩) 防風 秦艽 桂心 當歸 附子(炮去皮) 白朮 甘草(炙,各二兩) 木防己一兩 葛根 生薑(各三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竹葉湯

治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氣頭痛。

淡竹葉 葛根(各三兩) 人參(一兩) 防風(二兩) 大附子(一枚,炮去皮)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五枚,擘) 桔梗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二服,溫覆使汗出,頸項強,用大附子煎藥,揚去沫,若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防風湯

治產後中風裡急短氣。

防風 葛根 當歸 芍藥 人參 乾薑 甘草(炙,各二兩) 獨活(五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治產後魘言鬼語,由內虛未定,外客風邪所幹方:

羊心(一枚) 遠志(去心) 芍藥 黃芩 牡蠣(熬) 防風 甘草(炙,各二兩) 乾地黃人參(各三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羊心取五升,去心,納諸藥。煎取三升,分為三服。

鹿肉湯

治產後風虛,頭痛壯熱,言語邪僻。

鹿肉(三斤) 半夏(一升,洗去滑) 乾地黃 阿膠(炙) 芎藭(各二兩) 芍藥 獨活 生薑(切) 黃耆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桂心(二兩) 秦艽(五兩) 茯神(四兩,一雲茯苓)

上一十五味,㕮咀,以水二斗煮肉,得一斗二升,去肉下藥,煎取三升,納膠令烊。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防風酒

治產後中風

防風 獨活(各一斤) 女萎 桂心(各二兩) 茵芋(一兩) 石斛(五兩)

上六味,㕮咀,以清酒二斗漬三宿,初服一合,稍加至三四合,日三服。

木防己膏

治產後中風。

木防己(半斤) 茵芋(五兩)

上二味,切,以苦酒九升漬一宿,豬膏四升煎,三上三下,膏成。炙手摩之千遍佳。

獨活酒,治產後中風方:

獨活(一斤) 桂心(三兩) 秦艽(五兩)

上三味,㕮咀,以酒一斗五升,漬三日,飲五合,稍加至一升,不能飲,隨性多少。

心悸第五

方四首

治產後忽苦,心中衝悸,或志意不定,恍恍惚惚,言語錯謬,心虛所致方:

人參 茯苓(各三兩) 茯神(四兩) 大棗(三十枚,擘) 生薑(八兩) 芍藥 當歸 桂心 甘草(各二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治產後忽苦心中衝悸不定,志意不安,言語誤錯,惚惚憒憒不自覺方:

遠志(去心) 人參 麥門冬(去心) 當歸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茯苓(五兩) 芍藥(一兩) 生薑(六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羸者分四服。產後得此是心虛所致。無當歸,用芎藭。若其人心胸中逆氣,則加半夏三兩,洗去滑。

治產後暴苦心悸不定,言語謬誤,恍恍惚惚,心中憒憒,此是心虛所致方:

茯苓(五兩) 芍藥 桂心 當歸 甘草(炙,各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三十枚,擘)麥門冬(去心,一升)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無當歸,用芎藭代。若苦心不定,加人參、遠志各二兩;若苦煩悶短氣,加生竹葉一升,先以水一斗三升煮竹葉取一斗,納藥;若有微風加獨活三兩,麻黃二兩,桂心二兩,用水一斗五升;若頸項苦急背中強者,加獨活、葛根、麻黃、桂心各三兩,生薑八兩,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治產後心沖恐悸不定,恍恍惚惚,不自知覺,言語錯誤,虛煩短氣,志意不定,此是心虛所致方:

遠志(去心,二兩) 人參 茯神 當歸 芍藥 甘草(炙,各三兩) 大棗(三十枚,擘)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苦虛煩短氣者,加生淡竹葉一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一斗,乃用諸藥;胸中少氣者,益甘草一兩為善。

下痢第六

方一十七首

阿膠湯

治產後下痢。

阿膠 當歸 黃柏 黃連(各一兩) 陳稟米(一升) 蠟(如棋子三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米蟹目沸,去米納藥,煮取二升,去滓,納膠蠟令烊。分四服,一日令盡。

桂心湯

治產後余寒,下痢便膿血赤白,日數十行,腹痛時時下血。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白蜜(一升) 乾薑(二兩) 當歸(三兩) 赤石脂(十兩,綿裹) 附子(一兩,炮去皮,破)

上七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納蜜再沸。分三服,日三。

羊脂湯

治產後下痢諸療不斷。

羊脂(五兩) 當歸 乾薑 黃柏 黃連(各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脂令烊。分三服。

治產後下痢虛乏羸瘦方:

黃雌雞(一隻,冶如食注去臟,勿中水) 赤小豆(二升) 吳茱萸 獨活 人參 黃連 甘草(各二兩) 黃耆 麥門冬(去心) 當歸(各三兩) 大棗(三十枚,擘)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二斗煮雞豆,令餘一鬥,去雞豆澄清,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雞買成死者,勿殺。

治產後寒熱下痢方:

鹿肉(三斤) 蔥白(一把) 人參 當歸 黃芩 桂心 甘草(各一兩) 芍藥(二兩) 豉(一升) 生薑(切) 乾地黃(各三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二斗煮肉取一斗,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當歸湯

治產後下痢腹痛。

當歸 龍骨(各三兩) 乾薑 白朮(各二兩) 芎藭(二兩半) 熟艾 附子(炮去皮) 甘草(炙,各一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

甘草湯

治產後下痢,兼虛極白頭翁加阿膠。

白頭翁(二兩) 黃連 秦皮 黃柏(各三兩) 加阿膠 甘草(各二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令烊。分三服。

鱉甲湯

治產後早起中風,冷瀉痢及帶下。

鱉甲(如手大,炙令黃) 白頭翁一兩 當歸 黃連 乾薑(各二兩) 黃柏(長一尺,廣三寸)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無白頭翁。)

乾地黃湯

治產後下痢。

乾地黃(一兩) 白頭翁 乾薑 黃連(各一兩) 蜜蠟(方寸) 阿膠(如手掌大,一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膠蠟令烊。分三服,相去一炊頃。(《千金》無干姜。)

生地黃湯

治產後忽著寒熱下痢。

生地黃(五兩) 黃連 桂心 甘草(各一兩) 淡竹皮(二升) 大棗(二十枚,擘) 赤石脂(二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取七升,去滓納藥,煮取二升五合。分為三服。

藍青丸

治產後下痢。

藍青(熬) 鬼臼(各一兩半) 附子(炮,一兩) 蜀椒(汗,一兩半) 黃連(五兩,去毛)龍骨 當歸(各三兩) 黃柏 人參 茯苓(各一兩) 厚朴(炙) 阿膠(炙) 艾 甘草(炙,各二兩)

一方用赤石脂四兩。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飲服二十丸。

赤石脂丸

治產後下痢。

赤石脂(三兩) 當歸 黃連 乾薑 秦皮 白朮 甘草(炙,各二兩) 蜀椒(汗) 附子(各一兩,炮去皮)

上九味,搗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二十丸,日三服。

治產後下痢赤散方:

赤石脂(三兩) 桂心(一兩) 代赭(二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十日當愈。

治產後下痢黑散方:

麻黃(去節) 貫眾 桂心(各一兩) 乾漆(熬) 細辛(各二兩) 甘草(三兩,炙)

上六味,搗篩為散。麥粥服五指撮,日再,五日當愈。

治產後下痢黃散方:

黃連 大黃(各二兩) 黃芩 䗪蟲(熬) 乾地黃(各一兩)

上五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十日愈。(《千金》無大黃。)

治妊娠及產後寒熱下痢方:

黃柏(一斤) 黃連(一升) 梔子(二十枚)

上三味,㕮咀,以水五升,漬一宿,煮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盡,嘔者,加橘皮一把,生薑二兩。

治婦人痢,欲痢輒先心痛腹脹滿,日夜五六十行方:

神麯(熬) 石榴皮(各八兩) 黃柏(切) 黃連(切) 烏梅肉 艾葉(各一升) 防己(二兩) 附子(五兩,炮) 乾薑 阿膠(各三兩,炙)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二十丸,日三,漸加至三十四十丸。

淋渴第七

方一十一首

桑螵蛸湯

治產後小便數。

桑螵蛸(三十枚,炙) 鹿茸(炙) 黃耆(各三兩) 生薑(四兩) 人參 牡蠣(熬)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栝蔞湯

治產後小便數兼渴。

栝蔞根 黃連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桑螵蛸(二十枚,炙) 人參 生薑(切) 甘草(炙,各三兩) 大棗(十五枚,擘)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雞肶胵湯

治產後小便數。

雞肶胵(二十具) 雞腸(三具,洗) 厚朴(炙) 人參(各二兩) 生薑(五兩) 麻黃(四兩,去節) 大棗(二十枚,擘) 當歸 乾地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手一斗煮雞肶胵、腸、棗子七升,去滓,內藥煎取三升半,分三服。

治婦人結氣成淋,小便引痛,上至少腹,或時溺血,或如豆汁,或如膠飴,每發欲死,食不生肌,面目萎黃,師所不能療方:

貝齒(四枚,燒) 葵子(一升) 滑石(三兩) 石膏(五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豬肪一合,更煎三沸,適寒溫,分三服。病不瘥,更合服。

石葦湯

治產後卒淋、血淋、氣淋。

石葦(去毛) 黃芩 通草(各一兩) 榆皮(五兩) 大棗(三十枚,擘) 葵子(二升) 生薑(切) 白朮(各三兩,一方用芍藥) 甘草(一兩,炙)

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葵根湯

治產後淋澀。

葵根(切,一升,一云干者二兩) 車前子 亂髮(燒) 大黃 桂心 滑石(各一兩) 通草(三兩) 生薑(六兩,切)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千金》有冬瓜汁七合。)

茅根湯

治產後淋。

白茅根(一斤) 桃膠 甘草(炙,各一兩) 鯉魚齒(一百枚,擘 生薑三兩,切) 人參地麥(各二兩) 瞿麥 茯苓(各四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鼠婦散

治產後小便不利。

鼠婦七枚熬,黃酒服之。

滑石散

治產後淋澀。

滑石(五分) 通草 車前子 葵子(各一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醋漿水服方寸匕,稍加至二匕。

竹葉湯

治產後虛弱少氣力。

竹葉 人參 茯苓 甘草(炙,各一兩) 大棗(十四枚,擘) 麥門冬(五兩,去心) 小麥(五合) 生薑(切) 半夏(洗各三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竹葉小麥取七升,去滓,納藥更煮取二升半。服五合,日三夜一服。

栝蔞湯

治產後渴不止。

栝蔞根(四兩) 人參 麥門冬(各三兩,去心) 大棗(三十枚,擘) 土瓜根(五兩) 乾地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卷第八·婦人四

崩中第一

方三十六首

治婦人五崩,身體羸瘦,咳逆煩滿少氣,心下痛,面上生瘡,腰大痛不可俯仰,陰中腫如有瘡之狀,毛中癢,時痛,與子臟相通,小便不利,常頭眩,頸項急痛,手足熱,氣逆沖急,心煩不得臥,腹中急痛,食不下,吞酢噫苦,腸鳴漏下赤白黃黑汁大臭如膠汙衣狀,熱即下赤,寒即下白,多飲即下黑,多食即下黃,多藥即下青,喜怒心中常恐,一身不可動搖,大惡風寒。

鱉甲散方

鱉甲(炙) 乾薑(各三分) 芎藭 雲母 代赭(各一兩) 烏賊魚骨 龍骨 伏龍肝 白堊 蝟皮(炙,各一分) 生鯉魚頭 桂心 白朮(各半兩) 白殭蠶(半分)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散,以淳酒納少蜜。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服。久病者十日瘥,新病者五日瘥。若頭風小腹急,加芎藭、桂心各一兩,佳,忌生冷豬雞魚肉。

治婦人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無顏色,皮骨相連,月經失度,往來無常,小腹弦急,或苦絞痛,上至於心,兩脅腫脹,令人倚坐,氣息乏少,食不生肌膚,腰背疼痛,痛連兩腳,不能久立,但欲得臥,神驗。

大慎火草散方

慎火草 白石脂 鱉甲(炙) 黃連 細辛 石斛 芎藭 乾薑 芍藥 當歸 熟艾 牡蠣(熬) 禹餘糧(各二兩) 桂心(一兩) 薔薇根皮 乾地黃(各四兩)

上一十六味,搗篩為散。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稍增至二匕。若寒多加附子及椒,用椒當汗,去目閉口者;熱多加知母黃芩,加石斛兩倍;白多加乾薑白石脂;赤多(一方云青黑)加桂心、代赭各二兩。

治婦人崩中及痢,一日夜數十起,大命欲死,多取諸根煎丸,得入腹即活。若諸根難悉得者,第一取薔薇根,令多多乃合之。遇有酒以酒服,無酒飲服。其種種根當得二斛為佳。

薔薇煎方

薔薇根 柿根 菝葜 懸鉤根(各一斛)

上四味,皆銼,合著釜中,以水淹使上餘四五寸,水煮使三分減一,去滓。無大釜,稍煮如初法,都畢會汁煎如飴,可為丸如梧桐子大。服十丸,日三服。

伏龍肝湯

治婦人崩中去赤白,或如豆汁,伏龍肝湯方:

伏龍肝(如彈丸大,七枚) 赤石脂 桂心 艾 甘草(炙,各二兩) 生地黃(切,四升)生薑(二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熟艾湯

治婦人崩中,血出不息,逆氣虛煩,熟艾湯方:

熟艾(一升) 蟹爪(一升) 淡竹茹(一把) 伏龍肝(半斤) 蒲黃(二兩) 當歸(一兩) 乾地黃 芍藥 桂心 阿膠 茯苓(各二兩) 甘草(五寸,炙)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九升煮艾,取一斗,去滓納藥,煮取四升,納膠令烊盡,一服一升,一日令盡,羸人以意消息之,可減五六合。

地榆湯

治婦人崩中漏血不絕,地榆湯方:

地榆根 柏葉(各八兩) 蟹爪 竹茹(各一升) 漏蘆(三兩) 茯苓(一兩) 蒲黃(三合)伏龍肝(半斤) 乾薑 芍藥 當歸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地榆根,減三升,納諸藥,更煮取四升。分服,日三夜一服。

甘草芍藥湯

治婦人產後崩中去血,逆氣蕩心,胸生瘡,煩熱,甘草芍藥湯方:

甘草(炙) 芍藥 當歸 人參 白朮(各一兩) 橘皮(一把) 大黃(半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相去一炊頃。

櫸柳葉湯

治婦人崩中下血,櫸柳葉湯方:

櫸柳葉(三斤) 麥門冬(去心) 乾薑(各二兩) 大棗(十枚,擘) 甘草(一兩,炙)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櫸柳葉取八升,去滓,納諸藥,又煮取三升。分三服。

薊根酒

治婦人暴崩中,去血不止,薊根酒方:

大小薊根(各一斤,切)

上二味,以酒一斗漬五宿,服之,隨意多少。

禹餘糧丸

治婦人崩中赤白不絕,困篤,禹餘糧丸方:

禹餘糧(五兩) 烏賊魚骨(三兩) 白馬蹄(十兩,炙令黃) 龍骨(三兩) 鹿茸(二兩,炙)

上五味,搗篩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二服,不知,稍加至三十丸。

大牛角中人散

治婦人積冷,崩中去血不止,腰背痛,四肢沉重虛極,大牛角中人散方:

牛角中人(一枚,燒) 防風(二兩) 乾地黃 桑耳 蒲黃 乾薑 赤石脂 禹餘糧 續斷 附子(炮,去皮) 白朮 龍骨 礬石(燒) 當歸(各三兩) 人參(一兩)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散,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知,漸加之。

調中補虛止血方

治婦人崩中下血虛羸少力,調中補虛止血方:

澤蘭(熬,九分)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七分) 代赭 藁本 桂心 細辛 乾薑 防風(各一兩) 乾地黃 牡蠣(熬,各一兩半) 柏子仁厚朴(炙,各三分) 當歸 芎藭 甘草(炙,各七分) 山茱萸 蕪荑(各半兩)

上一十七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酒服十丸,日三服,漸加至二十丸,神效。(一方用白芷龍骨各三分,人參七分為二十味。)

切痛不止方

治婦人崩中下血,切痛不止方:

桑耳(赤色) 牡蠣(熬令變色,各三兩) 龍骨(二兩) 黃芩 芍藥 甘草(炙,各一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稍增,以知為度。

治婦人傷中崩中絕陰,使人怠惰,不能動作,胸脅心腹四肢滿,而身寒熱,甚溺血。

桑根煎方

桑根白皮細切一斗,麻子仁三升,淳清酒三斗,煮得一斗,絞去滓,大棗百枚去皮核,飴五升,阿膠五兩,白蜜三升,復煎,得九升,下乾薑末,厚朴闊二寸,長二尺末,蜀椒末三味,各一升,桂心長一尺二寸,甘草八兩,糵米末一升,乾地黃四兩,芍藥六兩,玄參五兩,丸如彈丸,日三枚。

又方:小薊根葉(銼) 𧆊母(各銼十斤)

上一味,以水五斗,合釜中煮爛熟,去滓,納銅器中,煎餘四升。分四服,一日令盡。(「𧆊」字未詳,不敢刊正。)

治婦人崩中方

白茅根(二斤) 小薊根(五斤)

上二味,切,以水五斗合煎取四升,分稍稍服之。

丹參酒

治婦人崩中去血及產後余病。丹參酒方:

丹參 地黃 忍冬 地榆 艾(各五斤)

上五味,先燥熟舂之,以水漬三宿,去滓,煮取汁,以黍米一斛,釀如酒法,熟。初服四合,稍增之,神良。

治婦人崩中去赤白方:

取倚死竹蛭,燒末,飲服半方寸匕,神良。

治婦人崩中漏下方

取梧桐木長一尺,燒作灰,搗篩為散。以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婦人白崩中方

芎藭(二兩) 乾地黃 阿膠 赤石脂 桂心 小薊根(各二兩)

上六味,㕮咀,以酒六升,水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納膠令烊盡,絞去滓。分三服。(《千金》有伏龍肝如雞子大七枚。)

治婦人白崩中馬通汁方

白馬通汁(二升) 乾地黃(四兩) 芎藭 阿膠 小薊根 白石脂 桂心(各二兩) 伏龍肝(如雞子大,七枚)

上八味,㕮咀,以酒七升,合馬通汁煮取三升,去滓納膠,令烊盡。分三服。

小牛角䚡散

治婦人帶下五賁,一曰熱病下血;二曰寒熱下血;三曰月經未斷為房室,即漏血;四曰經來舉重傷妊脈,下血;五曰產後臟開經利。五賁之病,外實內虛,小牛角䚡散方:

小牛角䚡(五枚,燒令赤) 龍骨(一兩) 禹餘糧 乾薑 當歸(各二兩) 阿膠(炙) 續斷(各三兩)

上七味,搗篩為散。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有赤小豆、鹿茸、烏賊魚骨,為十味。)

治婦人縵下十二病絕產,一曰白帶,二曰赤帶,三曰經水不利,四曰陰胎,五曰子臟堅,六曰子臟僻,七曰陰陽患痛,八曰腹強(一作內強),九曰腹寒,十曰五臟閉,十一曰五臟痠痛,十二曰夢與鬼為夫婦。

龍骨散方

(「縵下」《千金》作「淳下」):

龍骨(三兩) 白殭蠶(五枚) 烏賊魚骨 代赭(各四兩) 半夏(洗) 桂心 伏龍肝 乾薑 黃柏(各二兩) 石葦(去毛) 滑石(各一兩)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散。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多白加烏賊魚骨、白殭蠶各二兩;多赤加代赭五兩;小腹寒,加黃柏二兩;子臟堅,加薑桂各二兩。各隨疾增之。服藥三月,有子住藥。藥太過多,生兩子。當審方取藥。寡婦童女不可妄服。

治產後下血不止方:

菖蒲(五兩,銼)

上一味,以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阿膠散

治婦人下血阿膠散方:

阿膠(八兩,炙) 烏賊魚骨(二兩) 芍藥(四兩) 當歸(一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蜜溲如麥飯。先食,以蔥羹汁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一方桑耳一兩。)

治諸去血蠱方:

鹿茸(炙) 當歸(各三兩) 瓜子(五合) 蒲黃(五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知稍增。

鮑魚湯

治婦人漏血崩中,鮑魚湯方:

鮑魚 當歸(各三兩,切) 阿膠(炙,四兩) 艾(如雞子大三枚)

上四味,以酒三升水二升合煮,取二升五合,去滓,納膠烊令盡。一服八合,日三服。

白堊丸

治婦人三十六疾,胞中病,漏下日不絕。白堊丸方:

邯鄲白堊 牡蠣(熬) 禹餘糧 白芷 烏賊魚骨 乾薑 龍骨 白石脂 桂心 瞿麥 大黃 石葦(去毛) 白蘞 細辛 芍藥 黃連 附子(炮去皮) 鍾乳 茯苓 當歸 蜀椒(汗,去目閉口者) 黃芩 甘草(炙,各半兩)

上二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五丸,日二,不知漸加至十丸。

治婦人漏血不止,大崩中方:

龍骨 芎藭 附子(炮去皮) 芍藥 禹餘糧 乾薑(各三兩) 赤石脂(四兩) 當歸 桂心(各一兩) 甘草(五分,炙)

上一十味,搗篩為散。以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稍加至二匕。白多更加赤石脂一兩。

馬通湯

治婦人漏血,積月不止,馬通湯方:

赤馬通汁(一升,取新馬矢絞取汁,干者水浸絞取無赤馬凡馬亦得) 當歸 阿膠(炙) 乾薑(各一兩) 生艾(一把) 書墨(半彈丸大)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納馬通汁及膠,微火煎取二升。適寒溫,分再服,相去一炊頃飲之。

馬蹄屑湯

治婦人白漏不絕,馬蹄屑湯方:

白馬蹄(炙令焦,屑) 赤石脂(各五兩) 禹餘糧 烏賊魚骨 龍骨 牡蠣(熬) 乾地黃當歸(各四兩) 附子(三兩,炮去皮) 白殭蠶(一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治婦人漏血不止方:

乾地黃 大黃(各六兩) 芎藭(四兩) 阿膠(五兩) 人參 當歸 甘草(炙,各三兩)

上七味,㕮咀,以酒一斗,水五升合煮,取六升,去滓,納膠烊令盡。一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馬蹄丸

治婦人白漏不絕,馬蹄丸方:

白馬蹄(四兩,炙令黃) 烏賊魚骨 白殭蠶 赤石脂(各二兩) 禹餘糧 龍骨(各三兩)

上六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不知漸加至二十丸。

治婦人漏下慎火草散方

慎火草(十兩,熬令黃) 當歸 鹿茸(一作鹿角) 阿膠(炙,各四兩) 龍骨(二分)

上五味,搗篩為散。先食,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蒲黃散

治婦人漏下不止,蒲黃散方:

蒲黃(半升) 鹿茸(炙) 當歸(各二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酒服半方寸匕,日三服,不知漸加至一方寸匕。

治婦人胞落不安,血漏下相連,月水過度,往來或多或少,小腹急痛上搶心,脅脹,食不生肌方:

蟬甲(三兩,炙) 禹餘糧 乾地黃(各六兩) 蜂房(炙) 蛇皮(炙,各一兩) 蝟皮(一具,炙) 乾薑 防風 烏賊魚骨 桑螵蛸(炙) 䗪蟲(熬)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腹酒服十丸,日三服,漸加至二十丸。

月水不利第二

方三十四首

治婦人月水不利,閉塞絕產十八年,服此藥二十八日有子。

金城太守白薇丸方

白薇 細辛(各五分) 人參 杜蘅 半夏(洗) 厚朴(炙) 白殭蠶 牡蒙(各三分) 牛膝 沙參 乾薑(各半兩) 附子(炮,一兩半) 秦艽(半兩) 當歸(三分) 蜀椒(一兩半,去目閉口者,汗) 紫菀(三分) 防風(一兩半)

上一十七味,搗篩煉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先食,酒服三丸,不知稍增至四五丸。此藥不用長服,覺有身則止。(《崔氏》有桔梗丹參各三分。)

治經年月水不利,胞中有風冷,故須下之。

大黃朴硝湯方

大黃 牛膝(各五兩) 代赭 乾薑 細辛(各一兩) 水蛭(熬) 虻蟲(去翅足,熬) 芒硝(各二兩) 桃仁(三升,去皮尖雙仁者) 麻子仁(五合) 牡丹皮 紫葳(一云紫菀各三兩) 甘草(炙,三兩) 朴硝(三兩)

上一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烊令盡。分三服,五更即服,相去一炊頃自下,之後將息,勿見風。

治婦人月水不利,小腹堅急,大便不通,時時見有物下如鼻涕,或如雞子白,皆胞中風冷也。方:

大黃(四兩) 吳茱萸(二升) 芍藥(三兩) 當歸 乾地黃 黃芩 乾薑 芎藭 桂心 牡丹皮 芒硝 人參 細辛 甘草(炙,各二兩) 水蛭(熬) 虻蟲(各五十枚,去翅足,熬)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黃雌雞(一隻,治如食法,勿令中水)

上一十八味,㕮咀,以清酒五升漬藥一炊久,又別以水二斗煮雞取一斗,去雞下藥,合煮取三升,絞去滓,納芒硝烊盡,攪調,適寒溫。服一升,日三服。

治月水不利小腹痛方:

牡丹皮 當歸 芎藭 黃芩 大黃 乾薑 人參 細辛 硝石 芍藥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水蛭(熬) 虻蟲(去翅足,熬) 桃仁(各五十枚,去皮尖) 蠐螬(十三枚,熬) 乾地黃(三兩) 黃雌雞(一隻,治如食法)

上一十八味,㕮咀,以清酒五升漬一宿,別以水二斗煮雞,取一斗五升,去雞納藥,煮取三升,去滓,納硝石烊令盡。適寒溫,一服一升,日三服。

治久寒月水不利,或多或少方:

吳茱萸(三升) 生薑(一斤) 桂心(一尺) 大棗(二十枚,擘) 桃仁(去皮尖,五十枚)人參 芍藥(各三兩) 小麥 半夏(洗,各一升) 牡丹皮(四兩) 牛膝(二兩) 水蛭(熬) 䗪蟲(熬) 虻蟲(去翅足,熬)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五味,㕮咀,以清酒三升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日三服。不能飲酒者,以水代之。湯臨欲成,乃納諸蟲。病人不耐藥者則飲七合。

抵黨湯

治婦人月水不利,腹中滿,時自減,並男子膀胱滿急,抵黨湯方:

大黃(二兩) 桃仁(三十枚,去皮尖兩仁炙) 水蛭(二十枚,熬) 虎杖(炙,二兩,一云虎掌)

上四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當即下血。

又方:

當歸 桂心 乾漆(熬) 大棗(擘) 虻蟲(去翅足,熬) 水蛭(各二兩,熬) 芍藥 細辛 黃芩 葳蕤 甘草(炙,各一兩) 吳茱萸 桃仁(各一升,去皮尖兩仁)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酒一斗漬一宿。明旦煮之取三升,分三服。

治婦人月水不利方:

當歸 芍藥 乾薑 芒硝 吳茱萸(各二兩) 大黃(四兩) 桂心(三兩) 甘草(炙,一兩) 桃仁(去皮尖,三十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烊令盡。分三服。

溫經丸

治婦人胸脅滿,月水不利,時繞臍苦痛,手足煩熱,兩腳痠,溫經丸方:

乾薑 吳茱萸 附子(炮去皮) 大黃 芍藥(各三兩) 黃芩 乾地黃 當歸 桂心 白朮(各二兩) 人參 石葦(各一兩,去毛) 蜀椒(一合,去目及閉口,汗) 桃仁(七十枚,去皮尖及雙仁,熬) 薏苡仁(一升)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先食,酒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之,以知為度。

七熬丸

治婦人月水不利,手足煩熱,腹滿不欲寐,心煩,七熬丸方:

大黃(半兩,熬) 前胡 芒硝(各五分) 乾薑(三分) 茯苓(二分半) 杏仁(去皮尖雙仁,一分半,熬) 蜀椒(去目及閉口,汗) 葶藶(各二分,熬)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雙仁,熬) 水蛭(半合,熬) 虻蟲(半合,去翅足,熬)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飲服七丸,日三服,漸加至十丸,治寒先食服之(《千金》有芎藭三分。)

治婦人帶下,寒氣血積,腰腹痛,月水時復不調,手足厥逆,氣上蕩心,害飲食方:

茯苓 枳實(炙) 乾薑(各半兩) 芍藥 黃芩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二服,服別相去一炊頃。諸月水不調,皆悉主之。

牡丹大黃湯

治婦人月水不調,或月前或月後,或如豆汁,腰痛如折兩腳疼,胞中風冷,牡丹大黃湯方:

牡丹皮(三兩) 大黃 朴硝(各四兩) 桃仁(一升,去皮尖雙仁者) 陽起石 人參 茯苓 水蛭(熬) 虻蟲(去翅足,熬)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朴硝令烊盡。分三服,服別相去如一炊頃。

陽起石湯

治婦人月水不調,或在月前,或在月後,或多或少,乍赤乍白,陽起石湯方:

陽起石(二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 伏龍肝(五兩) 生地黃(切,一升) 乾薑 桂心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續斷 赤石脂(各三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宜服杏仁湯

治月水不調,或一月再來,或兩月三月一來,或月前或月後,閉塞不通,宜服杏仁湯方:

杏仁(去皮尖雙仁) 桃仁(去皮尖雙仁) 虻蟲(去翅足熬) 水蛭(熬,各三十枚) 大黃(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分為三服。一服其病當隨大小便有所下,若下多者,止勿服;若少者,則盡二服。

治婦人產生余疾,月水時來,腹中絞痛方:

朴硝 當歸 薏苡仁 桂心(各二兩) 大黃(四兩) 代赭 牛膝 桃仁(去皮尖兩仁,熬各一兩)

上八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先食,酒服五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治婦人經水來繞臍痛,上搶心胸,往來寒熱,如瘧狀方:

薏苡仁 代赭 牛膝(各二兩) 茯苓(一兩) 大黃(八兩) 䗪蟲(二十枚,熬)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雙仁,熬) 桂心(五寸)

上八味,搗篩為散。宿不食,明朝空腹溫酒服一錢匕。

治婦人月事往來,腰腹痛方:

䗪蟲(四枚,熬) 女青 芎藭(各一兩) 蜀椒(去目及閉口,汗) 乾薑 大黃(各二兩)桂心(半兩)

上七味,搗篩為散。先食,酒服一刀圭。服之十日,微去下,善養之佳。

乾漆湯

治婦人月事不通,小腹堅痛不得近,乾漆湯方:

乾漆(熬) 大黃 黃芩 當歸 芒硝 桂心(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吳茱萸(一升) 葳蕤 芍藥 細辛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清酒一斗漬一宿,煮取三升,絞去滓,納芒硝烊令盡。分三服,服別相去一炊頃。

又方:大黃(三兩) 桃仁(一升,去皮尖及雙仁) 芒硝 土瓜根 當歸 芍藥 丹砂(研,各二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丹砂末及芒硝,烊令盡。為三服,服別相去一炊頃。(《千金》有水蛭二兩。)

岩蜜湯

治月水不通,心腹絞痛欲死,通血止痛,岩蜜湯方:

吳茱萸 大黃 當歸 乾薑 虻蟲(去翅足,熬) 水蛭(熬) 乾地黃 芎藭(各二兩) 梔子仁(十四枚) 桃仁(去皮尖,一升,熬) 芍藥(三兩) 細辛 甘草(炙,各一兩) 桂心(一兩) 牛膝(三兩) 麻仁(半升)

上一十六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服,服相去一炊頃。

治血瘕,月水瘀血不通,下病散堅血方:

大黃 細辛 朴硝(各一升) 硝石 附子(炮去皮) 虻蟲(去翅足,熬,各三分) 黃芩乾薑(各一兩) 芍藥 土瓜根 代赭 丹砂(各二兩,研) 牛膝(一斤) 桃仁(二升,去皮尖雙仁) 蠐螬(二枚,炙)

上一十五味,㕮咀,水酒各五升漬藥一宿,明旦乃煮取四升,去滓,納朴硝硝石烊令盡。分四服,服別相去如一炊頃,去病後宜食黃鴨羹。

又方:水蛭(熬) 土瓜根 芒硝 當歸(各二兩) 桃仁(一升,去皮尖) 大黃 桂心 麻子 牛膝(各三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烊令盡。分三服,服別相去一炊頃。

治月水不通結成症堅如石,腹大骨立,宜破血下症物方:

大黃 硝石(熬,令沸定,各六兩) 蜀椒(去目閉口,汗,一兩) 代赭 乾漆(熬) 芎藭 茯苓 乾薑 虻蟲(去翅足熬,各二兩)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熬)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別治巴豆令如脂,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丸,漸加至五丸,空腹為始,日二服。(《千金》有丹砂、柴胡、水蛭、土瓜根,為一十四味。)

牛膝丸

治產後月水往來,乍多乍少,仍不復通,裡急,下引腰身重。牛膝丸方:

牛膝 桂心 大黃 芎藭(各三兩) 當歸 芍藥 人參 牡丹皮(各二兩) 水蛭(熬) 虻蟲(熬,去翅足) 䗪蟲(熬,各十枚) 蠐螬(熬) 蜚蠊蟲(各四十枚,一方無)

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溫酒下五丸,日三服,不知,漸增至十丸。

治月水閉不通,洒洒往來寒熱方:

虻蟲(一兩,去翅、足,熬) 桃仁(十兩,去皮尖雙仁,熬) 桑螵蛸(半兩) 代赭 水蛭(熬) 蠐螬(熬,各二兩) 大黃(三兩)

上七味,搗篩為末,別搗桃仁如膏,乃合藥,煉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五丸,日二服。

治月水不通,手足煩熱,腹滿,默默不欲寐心煩方:

芎藭(五兩半) 芒硝 柴胡(各五兩) 茯苓(二兩) 杏仁(五合,去皮尖雙仁,熬) 大黃(一斤)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水蛭(熬) 虻蟲(去翅足,熬,各半兩) 桃仁(一百枚,去皮尖雙仁,熬) 䗪蟲(熬) 牡丹皮(各二兩) 乾薑(六兩) 葶藶子(五合,熬令紫色)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別搗桃仁杏仁如泥,煉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酒服七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之。(此方與前七熬丸同多三味。)

治腰腹痛月水不通利方:

當歸(四兩) 芎藭 人參 牡蠣(熬) 土瓜根 水蛭(熬,各二兩) 虻蟲(去翅足,熬)丹砂(研) 烏頭(炮去皮) 乾漆(熬,各一兩)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兩仁,熬,別搗如泥)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腹,酒服三丸,日三服。

治月閉不通不欲飲食方:

大黃(一斤) 柴胡 芒硝(各五兩) 牡蠣(熬,一兩) 葶藶子(二兩,熬令紫色,別搗)芎藭(二兩半) 乾薑(三兩) 蜀椒(汗,一十兩去目及閉口者) 茯苓(三兩半) 杏仁(五合,熬,別搗如膏) 虻蟲(熬去翅足) 水蛭(熬,各半兩) 桃仁(七十枚,去皮尖雙仁,熬,別搗如膏)

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末,和前件葶藶、桃仁杏仁等脂煉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七丸,日再(亦與七熬丸同,多二味。)

治月水不通六七年,或腫滿氣逆,腹脹症瘕,服此方數有神效。

大虻蟲丸方

虻蟲(四百枚,去翅足,熬) 水蛭(三百枚,熬) 蠐螬(一升,熬) 乾地黃 牡丹皮 乾漆(熬) 土瓜根 芍藥 牛膝 桂心(各四兩) 黃芩 牡蒙 桃仁(熬,去皮尖雙仁,各三兩) 茯苓 海藻(各五兩) 葶藶(五合,熬令紫色) 吳茱萸(二兩)

上一十七味,搗篩為末,別搗桃仁葶藶如脂,煉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有芒硝、人參。)

治月水不通閉塞方:

牛膝(一斤) 麻子仁(三升,蒸之) 土瓜(三兩) 桃仁(二升,熬,去皮尖雙仁)

上四味,以酒一斗五升漬五宿。一服五合,漸增至一升,日一服,多飲益佳。

治婦人產後風冷,留血不去,停結月水閉塞方:

菴䕡子 桃仁(去皮尖雙仁,熬) 麻子仁(碎,各二升)

上三味,以酒三斗,合煮至二斗。一服五合,日三服,稍加至一升,佳。

治月水閉不通,結瘕,腹大如䝁,短氣欲死。

虎杖煎方

虎杖(一百斤,去頭腦,洗去土,曝燥,切) 土瓜根汁 牛膝汁(各二斗)

上三味,以水一斛漬虎杖一宿,明旦煎餘二鬥,納土瓜牛膝汁,攪令調,於湯器中煎使如飴糖。酒服一合,日二夜一服。當下,若病去,但令服盡。

治帶下月經閉不通方:

大黃(六升) 朴硝(五兩) 桃仁(去皮尖及雙仁) 虻蟲(去翅足,各一升,並熬)

上四味,搗篩為末,別搗桃仁如膏,以淳苦酒四升,以銅鐺著火上煎減一升,納藥三校之,又減一升,納朴硝,煎如錫可止,丸如雞子,投一升美酒中。當宿不食服之。至日西下,或如豆汁,或如雞肝凝血蝦蟆子,或如膏,此是病下也。

菖蒲湯

治月水不通,陰中腫痛。菖蒲湯方:

菖蒲 當歸(各二兩) 蔥白(切,小一升) 吳茱萸 阿膠(熬,各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納膠烊令盡。分為三服。

損傷第三

方七首

治婦人因其夫陰陽過度,玉門疼痛,小便不通。

白玉湯方

白玉(二兩半) 白朮 澤瀉(各二兩) 肉蓯蓉 當歸(各五兩)

上五味,㕮咀,先以一斗煮玉五十沸,去玉納藥煎取二升。分三服,每服相去一炊頃。

治婦人傷丈夫,苦頭痛欲嘔心悶。

桑白皮湯方

桑白皮(半兩) 乾薑(一累) 桂心(五寸) 大棗(二十枚,擘)

上四味,㕮咀,以水二大升,煮取八合。分二服。(《千金》云,以酒一斗煮三四沸,去滓,分溫服之適衣,無令汗出。)

治婦人嫁痛單行方:

大黃(三分)

上一味,切,以好酒一升煮十沸,頓服。

治婦人小戶嫁痛連日方:

芍藥(半兩) 生薑(切) 甘草(炙,各三分) 桂心(一分)

上四味,㕮咀,以酒二升煮三沸,去滓。適寒溫,分服。

治婦人小戶嫁痛單行方:

牛膝(五兩)

上一味,切,以酒三升煮再沸,去滓。分三服。

治婦人小戶嫁痛方:

烏賊魚骨(二枚)

上一味,燒成屑。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立瘥。

治婦人妊身,為夫所動欲死。單行竹瀝汁方:

取淡竹斷兩頭節留中節,以火燒中央,以器承兩頭得汁飲之,立瘥。

卷第九·傷寒上

論曰: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賢睿哲,多所防禦。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所以醫人未能鑽仰。嘗見太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等諸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湯藥雖行,百無一效。傷其如此,遂披《傷寒大論》,鳩集要妙。以為其方行之以來,未有不驗。舊法方證,意義幽隱。乃令近智所迷覽之者,造次難悟;中庸之士,絕而不思。故使閭里之中,歲至夭枉之痛,遠想令人慨然無已。今以方證同條,比類相附,須有檢討,倉卒易知。夫尋方之大意,不過三種: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此之三方,凡療傷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諸方,皆是吐下發汗後不解之事,非是正對之法。術數未深,而天下名賢,止而不學,誠可悲夫。又有僕隸卑下,冒犯風寒,天行疫癘,先被其毒。憫之酸心,聊述茲意,為之救法。方雖是舊,弘之惟新。好古君子,嘉其博濟之利。物嗤誚焉。

太陽病用桂枝湯法第一

五十七證 方五首

論曰:傷寒與痓病濕病及熱暍相濫,故敘而論之。

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是為剛痓。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是為柔痓。(一云惡寒。)

太陽病,發熱,其脈沉細,是為痓。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痓。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是為痓。

上件痓狀。

太陽病而關節疼煩,其脈沉緩,為中濕。

病者一身盡疼煩,日晡即劇,此為風濕汗出所致也。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而身色似熏黃也。

濕家之為病,其人但頭汗出,而背強欲得被覆。若下之早,即嘁,或胸滿,小便利,舌

上如胎。此為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飲則不能飲,而口燥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問曰:病風濕相搏,身體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溜下不止。師云此可發汗,而其病不愈者,何故?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續在,是故不愈。若治風濕者,發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則風濕俱去也。

病人喘,頭痛鼻窒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獨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窒。納藥鼻中即愈。

上件濕狀。

太陽中熱,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膚中也。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洗然手足逆冷,小有勞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汗,惡寒則甚;加溫針,發熱益甚;數下之,淋復甚。

上件暍狀。

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病,其脈浮。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惡風,其脈緩,為中風。

太陽中風,發熱而惡寒。

太陽病,三四日不吐下,見芤,乃汗之。

夫病有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不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盡未。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以救邪風,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而反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本論云: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病下之,其氣上衝,可與桂枝湯;不沖,不可與之。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吐、下、溫針,而不解,此為壞病,桂枝湯復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而治之。

桂枝湯本為解肌,其人脈浮緊,發熱無汗,不可與也。常識此,勿令誤也。

酒客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佳。

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病,外證未解,其脈浮弱,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宜桂枝湯。(一云麻黃湯。)

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解外宜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解其外則愈,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衛氣不和故也,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愈,宜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大便反青,此為不在裡故在表也,當發其汗,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其脈浮數,可復發其汗,宜桂枝湯。

傷寒,醫下之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微者,先汗之而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未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其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宜桂枝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不可攻痞,當先解表,宜桂枝湯。

桂枝湯方: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汗出一時許,益善;若不汗再服如前,復不汗後服小促其間,令半日許三服。病重者,一日一夜乃瘥,當晬時觀之。服一劑湯病證猶在,當復作,服之,至有不汗出,當服三劑乃解。

太陽病,發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中加附子一枚,炮,即是。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桂枝去芍藥中加附子一枚即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發熱而惡寒,熱多而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再三發。其脈微緩者,為欲愈;脈微而惡寒者,此為陰陽俱虛,不可復吐下發汗也,面色反有熱者,為未欲解,以其不能得汗出,身必當癢,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尖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頓服。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洪大,與桂枝湯,其形如瘧,一日再發,汗出便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 麻黃(十六銖) 生薑(切) 芍藥(各一兩六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二服,今人合為一方。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則無陽也。不可發汗,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方:

桂枝 芍藥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十八銖) 生薑(一兩三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 大棗(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

服桂枝湯下之,頸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方:

茯苓 白朮(各三兩)

上,於桂枝湯中惟除桂枝一味,加此二味為湯,服一升小便即利。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太陽病用麻黃湯法第二

一十六證,方四首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為傷寒。

傷寒一日,太陽脈弱,至四日,太陰脈大。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嘔,若躁煩,脈數急者,乃為傳。

傷寒其二陽證不見,此為不傳。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也,宜麻黃湯。

病十日已去,其脈浮細,嗜臥,此為外解。設胸滿脅痛,與小柴胡湯,浮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增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宜麻黃湯。

脈浮熱數者,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傷寒,脈浮緊,不發其汗,因致衄,宜麻黃湯。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外未解故也,宜麻黃湯(一云桂枝湯。)

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仁者)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一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不須與粥取微汗。

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自利,葛根湯主之(用上方,一云用後葛根黃芩黃連湯。)

不下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葛根湯中加半夏半升,洗即是。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宜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 黃連(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太陽病用青龍湯法第三

四證,方二首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筋惕肉瞤,此為逆也。方:

麻黃(去節,六兩)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者)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勿再服;若復服,汗出多,亡陽逆虛,惡風,躁不得眠。

傷寒,脈浮緩,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可與大青龍湯發之(用上方)。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發熱,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方:

麻黃(去節,三兩)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渴則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一雞子大,熬令赤色;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而渴者,此為寒去為欲解,小青龍湯主之(用上方)。

太陽病用柴胡湯法第四

一十五證 方七首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在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食飲,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其嘔,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而渴者,此為屬陽明,以法治之。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再三下之,不能食,其人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柴胡復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傷寒四五日,身體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主之。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與小柴胡湯(小建中湯見雜療門中)。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也。凡柴胡湯證而下之,柴胡證不罷,復與柴胡湯解者,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小柴胡湯主之。

柴胡(八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薑(各三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若胸中煩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六兩;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微發其汗;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堅,其脈細,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沉則為病在裡。汗出亦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有外證,悉入在於里;此為半在外半在裡,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大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用上方)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而微利,此本當柴胡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再服小柴胡湯,以解其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薑(各一兩,切) 半夏(一合,洗)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

上七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以解其外,不解更作。

柴胡加大黃芒硝桑螵蛸湯方:

上,以前七味,以水七升,下芒硝三合,大黃四分,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湯再服以解其外,餘二升,加芒硝大黃桑螵蛸也。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方:

柴胡(四兩) 黃芩 人參 生薑(切) 龍骨 牡蠣(熬) 桂枝 茯苓 鉛丹(各一兩半)大黃(二兩) 半夏(一合半,洗) 大棗(六枚,擘)

上一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大,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宜柴胡桂枝湯。

發汗多,亡陽狂語者,不可下,以為可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方:

柴胡(四兩) 黃芩 人參 生薑(切) 桂枝 芍藥(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甘草(一兩,炙) 大棗(六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今用人參,作半劑。

傷寒五六日,其人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而煩,此為未解,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方:

柴胡(八兩) 桂枝(三兩) 乾薑(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溫服一升,日二服,初服微煩,汗出愈。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再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續在,先與小柴胡湯;嘔止,小安,其人鬱郁微煩者,為未解,與大柴胡湯下者止。

傷寒十餘日,邪氣結在裡,欲復往來寒熱,當與大柴胡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堅,嘔吐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病人表裡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宜大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 枳實(四枚,炙) 生薑(五兩,切)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湯。

太陽病用承氣湯法第五

九證 方四首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宜小承氣湯。

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汗出而解,但陽微者,先汗出而解,陰微者,先下之而解,宜承氣湯。(一云大柴胡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而譫語,內有熱也,當以湯下之。小便利者,大便當堅,而反利,其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宜承氣湯。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時自極吐下者,宜承氣湯。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譫語者,下之愈,宜承氣湯。

太陽病三日,發其汗不解,蒸蒸發熱者,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吐後,腹滿者,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堅,可與小承氣湯和之則愈。

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厚朴(八兩,炙)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煎一沸,分再服,得下者止。

又方: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分再服,初服譫語即止,服湯當更衣,不爾盡服之。

又方: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一沸,頓服。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大黃(四兩)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炙) 芒硝(一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芒硝,更煎一沸,分溫三服。

太陽病用陷胸湯法第六

三十一證 方一十六首

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其脈寸口浮,關上自沉,為結胸。何謂臟結?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下利,陽脈浮,關上細沉而緊,名為臟結。舌上白胎滑者,為難治。臟結者,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夫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發於陰而反汗之,因作痞。結胸者,下之早,故令結胸。結胸者,其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即和,宜大陷胸丸。

結胸證,其脈浮大,不可下之,下之即死。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其表未解,醫反下之,動數則遲,頭痛即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堅,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其餘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痛,按之如石堅,大陷胸湯主之。但結胸,無大熱,此為水結在胸脅,頭微汗出,大陷胸湯主之。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如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堅滿而痛不可近,大陷胸湯主之。若心下滿而堅痛者,此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大陷胸丸方:

大黃(八兩) 葶藶子(熬) 杏仁(去皮尖兩仁者) 芒硝(各半升)

上四味,和搗取如彈丸一枚,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一兩,水二升,合煮取一升,溫頓服一宿乃下。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 甘遂(末,一錢匕) 芒硝(一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煎一兩沸,納甘遂末,分再服,得快利,止後服。

小結胸者,正在心下,按之即痛,其脈浮滑,小陷胸湯主之。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者,心下必結,其脈微弱者,此本寒也。而反下之,利止者,必結胸;未止者,四五日復重下之,此為挾熱利。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結胸,心下堅,下利不復止,水漿不肯下,其人必心煩。

病在陽,當以汗解,而反以水噀之,若灌之,其熱卻不得去,益煩,皮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宜服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搗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一方寸匕,若不瘥,與五苓散。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黑皮) 白朮(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

上五味,各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白散方:

桔梗(十八銖) 巴豆(六銖,去皮心,熬赤黑,研如脂) 貝母(十八銖)

上三味,搗為散,納巴豆,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上則吐,在下則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不止,進冷粥一杯(一云冷水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噀之洗之,更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即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痛,或眩冒,如結胸,心下痞而堅,當刺肺俞、肝俞、大椎第一間,慎不可發汗,發汗即譫語,譫語則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心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半升,洗) 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各三兩,炙)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脈浮緊,而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太陽中風,吐下嘔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堅滿,引脅下嘔即短氣,此為表解里未和,十棗湯主之。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為散,以水一升五合,先煮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棗,強人納藥,末一錢匕,羸人半錢匕,溫服平旦服,若下少不利者,明旦更服加半錢得快下糜粥自養。

太陽病,發其汗,遂發熱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此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胸煩,面色青黃膚瞤,此為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愈。

心下痞,按之自濡,關上脈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去滓,分溫再服。(此方必有黃芩。)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方:

附子一枚,炮,別煮取汁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四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之瀉心,其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言,忍之一日乃愈(用上方。)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堅,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而利,生薑瀉心湯主之。方:

生薑(四兩,切) 半夏(半升,洗) 乾薑(一兩) 黃連(一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乾嘔而煩,不能得安,醫見心下痞,為病不盡,復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之堅,甘草瀉心湯主之。方:

甘草(四兩,炙) 黃芩 乾薑(各三兩)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一方有人參(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堅。服瀉心湯,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而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方: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餘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若不止,當利小便。

傷寒吐下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堅,脅下痛,氣上衝喉咽,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傷寒發汗吐下,解後,心下痞堅,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方:

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切) 代赭(一兩,碎)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挾熱而利不止,心下痞堅,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主之方:

桂枝(四兩,別切) 甘草(四兩,炙) 白朮 人參 乾薑(各二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去滓,納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傷寒大下後,復發其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當先解表,表解乃攻其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用上方。)

病如桂枝證,頭項不強痛,脈微浮,胸中痞堅,氣上衝喉咽不得息,此為胸有寒,當吐之,宜瓜蒂散。方:

瓜蒂(熬) 赤小豆(各一分)

上二味,搗為散,取半錢匕,豉一合,湯七合漬之,須臾去滓,納散湯中和,頓服之,若不吐,稍加之,得快吐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太陽病雜療法第七

二十證 方一十三首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而吐,此為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見結胸悶中。)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方: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一枚,擘)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溫服一升。嘔家不可服,以甘故也。

傷寒脈浮,而醫以火迫劫之,亡陽,驚狂,臥起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方:

桂枝 生薑(切) 蜀漆(各三兩,洗去腥)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者,灸其核上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方:

桂枝(五兩) 芍藥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瀉奔豚氣也。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方:

桂枝(一兩) 甘草 龍骨 牡蠣(各二兩,熬)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傷寒,加溫針,必驚。

太陽病六七日,出表證續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堅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宜下之,以抵當湯。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堅,小便不利者,為無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須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抵當湯方:

大黃(二兩,破六片)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熬) 虻蟲(去足翅,熬) 水蛭(各三十枚,熬)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抵當丸方:

大黃(三兩) 桃仁(二十五枚,去皮尖,熬) 虻蟲(去足翅,熬) 水蛭(各二十枚,熬)

上四味,搗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取一丸,取七合服,晬時當下,不下更服。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虛實而取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見柴胡湯門。)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了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當自愈。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而煩,其背微惡寒,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白虎湯主之。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立夏後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後不可服,春三月病常苦裡冷,白虎湯亦不可與之,與之即嘔利而腹痛,諸亡血及虛家,亦不可與白虎湯,得之則腹痛而利,但當溫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 芍藥 甘草(各二兩,炙) 大棗(一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半夏(半升,洗) 生薑(一兩半,切)

上二味,加入前方中即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黃連湯主之。方:

黃連 甘草(炙) 乾薑 桂枝 人參(各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分五服,晝三夜二服。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下已脈浮而緊,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術附子湯主之。方:

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炮)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術附子湯方:於前方中去桂,加白朮四兩即是。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復服之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附子術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以大便堅,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 白朮(三兩)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即止,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後服六七合愈。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方:

甘草四兩,炙 桂枝 生薑(各三兩,切) 麥門冬(去心,半升) 麻子仁(半升) 人參阿膠(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擘) 生地黃(一斤,切)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消烊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陽明病狀第八

七十五證 方一十一首

陽明之為病,胃中寒是也。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微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微陽明明者,發其汗,若利其小便,胃中燥便難是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其汗,若下之,亡其津液,胃中乾燥,因為陽明;不更衣而便難,復為陽明病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反惡熱。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發熱惡寒者,何?答曰:然。雖二日,惡寒自罷,即汗出惡熱也。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處中主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故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是為陽明病。

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

病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是為轉在陽明。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病脈浮而緩,手足溫,是為系在太陰,太陰當發黃,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而堅,為屬陽明。

傷寒傳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後汗出。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若緊,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病,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陽明病,中寒不能食,而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為欲作堅瘕也,必頭堅後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陽明病,初為欲食之,小便反不數,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然汗出而解。此為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堅者即愈。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盡戍。

陽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即微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其腹必滿如故耳,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久久而堅者,陽明病,當多汗,而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此為久虛故也。

冬陽明病,反無汗,但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若厥者,其人頭必痛,若不嘔不咳,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冬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者,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病,脈浮而緊,其熱必潮,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必發黃。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復重發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煩不了了,此大便堅也。必亡津液,胃中燥,故令其堅。當問小便日幾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必當大便也。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堅,汗出多極,發其汗亦堅。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也。

陽明病,當心下堅滿,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不止者,利止者愈。

陽明病,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不吐下,而煩者,可與承氣湯。

陽明病,其脈遲,雖汗出,不惡寒,其體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如此者,其外為解,可攻其里,手足濈然汗出,此為已堅,承氣湯主之。

若汗出多,而微惡寒,外為未解,其熱不潮,勿與承氣湯,若腹大滿,而不大便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其胃氣,勿令至大下。

陽明病,潮熱微堅,可與承氣湯,不堅勿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與小承氣湯,若腹中轉矢氣者,此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頭堅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即噦。其後發熱者,必復堅,以小承氣湯和之。若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之。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是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陽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堅,堅者則譫語,承氣湯主之。

陽明病,譫語妄言,發潮熱其脈滑疾,如此者,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復與一升,如不轉氣者,勿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此為裡虛,為難治,不得復與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堅耳,承氣湯主之。

陽明病,下血而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者則愈。

汗出而譫語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風也。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下之則愈,宜承氣湯。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讝語。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滿,頭堅後溏者,不可不下之,有燥屎者,宜承氣湯。

病者五六日不大便,繞臍痛,躁煩,發作有時,此為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者煩熱,汗出即解,復如瘧狀,日晡所發者,屬陽明,脈實者當下之;脈浮虛者當,發其汗,下之,宜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方見桂枝湯門)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承氣湯。

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怫鬱不能臥,有燥屎故也,宜承氣湯。

得病二三日,脈浮弱,無太陽柴胡證,而煩心下堅,至四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大便,但頭堅後溏,未定成其堅,攻之必溏,當須小便利,定堅,乃可攻之宜承氣湯。

傷寒七八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微熱者,此為實,急下之,宜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承氣湯。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承氣湯。

陽明與少陽合病而利,脈不負者為順,滑而數者,有宿食,宜承氣湯。(方並見承氣湯門)

陽明病,脈浮緊,咽乾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偏惡熱,其身體重。發汗即躁,心中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必怵惕,又煩躁不得眠。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若飢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湯主之。方:

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言語向經,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白虎湯主之。(按諸本皆云「向經」,不敢刊改。)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湯主之。(方見雜療中。)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方:

豬苓(去黑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胃中虛冷,其人不能食者,飲水即噦。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即衄。

若脈浮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四逆湯主之。方: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而胸脅滿不去,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病,脅下堅滿,不大便而嘔,舌上苔者,可以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其人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與小柴胡湯。但浮,無餘證,與麻黃湯。不溺,腹滿加噦,不治。(方見柴胡湯門)

陽明病,其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表為未解,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發汗即愈,宜麻黃湯(方並見上。)

陽明病汗出,若發其汗,小便自利,此為內竭,雖堅不可攻,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豬膽汁皆可以導。方:

蜜(七合)

上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捻如指許長二寸,當熱時急作令頭銳,以納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又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法醋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已試甚良。

陽明病,發熱而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其身無有,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小便不利,其腹微滿,茵陳湯主之。方:

茵陳(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溺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黃從小便去。

陽明證,其人喜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雖堅,大便必黑,抵當湯主之。

病者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假令下已,脈數不解,而合熱消穀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抵當湯主之。若數不解而下不止,必挾熱便膿血。(方見雜療中。)

食谷而嘔者,屬陽明,茱萸湯主之。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陽明病,寸口緩,關上小浮,尺中弱,其人發熱而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此為醫下之也。若不下,其人復不惡寒而渴者,為轉屬陽明,小便數者,大便即堅,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但與之,當以法救渴,宜五苓散。(方見療痞門。)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如:汗出多者,為太過。太過者陽絕於內,亡津液,大便因堅。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則生熱,其陽則絕。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即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方:

麻子仁(二升) 芍藥 枳實(炙,各八兩) 大黃(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去皮尖兩仁者,熬,別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傷寒發其汗,則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相搏,在裡不解故也。傷寒其人發黃,梔子柏皮湯主之。方:

梔子(十五枚,擘) 甘草 黃柏(十五分)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瘀熱在裡,身體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方:

麻黃(去節) 連翹(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二枚,擘) 生梓 白皮(切,一斤) 甘草(二兩,炙) 一方生薑(二兩,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少陽病狀第九

九證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傷寒病,脈弦細,頭痛而發熱,此為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為屬胃。胃和即愈,不和煩而悸。

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堅滿,乾嘔不能食飲,往來寒熱,而未吐下,其脈沉緊,可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陽脈浮大,上關上,但欲寐,目合則汗。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其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其邪。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欲已。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盡辰。《千金翼云》卷第九

卷第十·傷寒下

太陰病狀第一

八證 方二首

太陰之為病,腹滿吐,食不下,下之益甚,時腹自痛,胸下堅結,太陰病,脈浮,可發其汗。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為欲愈。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盡醜。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溫,是為系在太陰,太陰當發黃;小便自利,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煩,暴利十餘行,必自止,所以自止者,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腹滿時痛,為屬太陰,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其實痛,加大黃湯主之。方: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加大黃湯方:

大黃(二兩)

上,於前方中加此大黃二兩即是。

人無陽證,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減之,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少陰病狀第二

四十五證 方一十六首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

少陰病,欲吐而不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虛故引水自救。小便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其人小便白者,下焦虛寒不能制溲,故白也。夫病其脈陰陽俱緊,而反汗出,為陽,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是為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為強責少陰汗也。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在裡,不可發其汗。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其汗,無陽故也;陽已虛,尺中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少陰病,脈緊者,至七八日,下利,其脈暴微,手足反溫,其脈緊反去,此為欲解,雖煩,下利必自愈。

少陰病,下利,若利止,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可治。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其衣被,可治。

少陰中風,其脈陽微陰浮,為欲愈。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盡寅。

少陰病,八九日,而一身手足盡熱,熱在膀胱,必便血。

少陰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發熱,不死,脈不足者,灸其少陰七壯。

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目出,是為下厥上竭,為難治。

少陰病,惡寒,蜷而利,手足逆者,不治。

少陰病,下利止而眩,時時自冒者死。

少陰病,其人吐利,躁逆者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蜷,其脈不至,其人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六七日,其息高者,死。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反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方:

麻黃(二兩,去節)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二斗,先煮麻黃,減一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方;

麻黃(二兩,去節)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方: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納膠烊盡,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中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朮(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桃花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下利不止,而便膿血者,以桃花湯主之。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肉,一半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取七合,納赤石脂末一方寸匕,一服止,余勿服。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煩躁欲死者,茱萸湯主之。(方見陽明門)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方:

豬膚(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納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可與桔梗湯。方:

甘草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再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大枚)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苦酒湯主之。方:

雞子(一枚,去黃,納好上苦酒於殼中) 半夏(洗,破如棗核十四枚)

上二味,納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愈。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方:

半夏(洗) 桂枝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異搗,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納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含咽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服。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方: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乾薑(一兩) 蔥白(四莖)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下利脈微,服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方:

豬膽汁(一合) 人尿(五合)

上二味,納前湯中,和令相得,溫分再服,若無膽,亦可用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而利,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玄武湯主之。方:

茯苓 芍藥 生薑(各三兩,切)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小便自利者,去茯苓。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為半斤。利不止便膿血者,宜桃花湯。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惡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下利止而脈不出,通脈四逆湯主之。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赤者,加蔥白九莖;腹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加減服之。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瀉利下重,四逆散主之。方:

甘草(炙) 枳實(炙) 柴胡 芍藥(各十分)

上四味,搗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兼主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瀉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納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主之。(方見陽明門。)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宜承氣湯。

少陰病,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承氣湯(一云大柴胡。)

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氣湯。(方見承氣湯中)

少陰病,其脈沉者,當溫之,宜四逆湯。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遂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當溫之,宜四逆湯。(方見陽明門。)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者,即嘔汗者,必數更衣,反少,當溫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陰五十壯。)

厥陰病狀第三

五十六證 方七首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甚者則欲吐蛔,下之不肯止。

厥陰中風,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盡卯。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與水飲之即愈。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止。見厥複利。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下利。厥利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恐為除中。食之黍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日脈之,其熱續在,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數,其熱不罷,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為除中,必死。

傷寒先發厥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強痛,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厥者後必熱,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厥應下之,而發其汗者,口傷爛赤。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者是。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安時,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必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方:

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 蜀椒(四兩) 附子(六兩,炮) 桂枝(六兩)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上一十味,異搗,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搗成泥,和諸藥令相得,臼中,與蜜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少少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傷寒熱少微厥,稍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熱除也,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其後必便血。(稍頭一作指頭。)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少腹滿,按之痛,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發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六七日,不除,必便膿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

傷寒六七日,其脈數,手足厥,煩躁,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下利厥逆,躁不能臥者,死。

傷寒發熱,下利至厥不止者,死。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之,下之亡血,死。傷寒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傷寒,脈滑而厥者,其表有熱,白虎湯主之。(表熱見里方見難療中。)

手足厥寒,脈為之細絕,當歸四逆湯主之。方:

當歸(三兩) 桂心(三兩) 細辛(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有寒,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方:

吳茱萸(二兩) 生薑(八兩,切)

上,前方中加此二味,以水四升,清酒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四服。

大汗出,熱不去,拘急四肢疼,若下利厥而惡寒,四逆湯主之。

大汗出,若火,下利而厥,四逆湯主之。(方並見陽明門。)

病者手足逆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方見療痞中。)

傷寒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當與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其水入胃,必利,茯苓甘草湯主之。方:

茯苓(二兩) 甘草(炙,一兩) 桂枝(二兩) 生薑(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瀉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方:

麻黃(去節,二兩半) 知母(十八銖) 葳蕤(十八銖) 黃芩(十八銖) 升麻(一兩六銖)當歸(一兩六銖) 芍藥 桂枝 石膏(碎,綿裹) 乾薑 白朮 茯苓 麥門冬 甘草(炙,各六銖)

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一炊間當汗出愈。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為欲自利。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之,而寒格更逆吐,食入即出,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方:

乾薑 黃芩 黃連 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有微熱,其人渴,脈弱者,自愈。

下利脈數,若微發熱,汗出者,自愈;設脈復緊,為未解。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不溫,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

下利,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清膿血。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必鬱冒汗出而解,其人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下利,脈反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清膿血,有熱故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還者死。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其人脈反實者,死。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通脈四逆湯主之。(方見少陰門。)

熱利下重,白頭翁湯主之。

下利,欲飲水者,為有熱,白頭翁湯主之。方:

白頭翁(二兩) 黃柏(三兩) 黃連(三兩) 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瘥更服。

下利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方並見上)

下利而譫語,為有燥屎,小承氣湯主之。(方見承氣門。)

下利後更煩,按其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湯主之。(方見陽明門。)

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嘔而發熱,小柴胡湯主之。(方見柴胡門。)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難治,四逆湯主之。(方見上。)

乾嘔,吐涎沫,而復頭痛,吳茱萸湯主之。(方見陽明門。)

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其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噦而滿者,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傷寒宜忌第四

十五章

忌發汗第一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在裡,忌發其汗。

脈浮而緊,法當身體疼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者,忌發其汗,何以知然,此為榮氣不足,血氣微少故也。

少陰病,脈微,忌發其汗,無陽故也。

咽中閉塞,忌發其汗,發其汗即吐血,氣微絕,逆冷。

厥忌發其汗,發其汗即聲亂咽嘶舌萎。

太陽病,發熱惡寒,寒多熱少,脈微弱,則無陽也,忌復發其汗。

咽喉乾燥者,忌發其汗。

亡血家,忌攻其表,汗出則寒慄而振。

衄家,忌攻其表,汗出,必額上促急。

汗家,重發其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

淋家,忌發其汗,發其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忌攻其表,汗出則痓。

冬時忌發其汗,發其汗必吐利,口中爛,生瘡,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忌攻其表,汗則厥逆冷。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痓。

宜發汗第二

大法春夏宜發汗。

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澀澀一時間益佳,不欲流離。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則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凡云:宜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然不如湯藥也。

凡脈浮者,病在外,宜發其汗。

太陽病,脈浮而數者,宜發其汗。

陽明病,脈浮虛者,宜發其汗。

陽明病,其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者,表為未解,宜發其汗。

太陰病,脈浮,宜發其汗。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溺者,汗自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主之。

太陽,頭痛發熱,身體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大青龍湯主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

忌吐第三

太陽病,惡寒而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而發熱,關上脈細而數,此吐之過也。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忌吐,當溫之。

諸四逆病厥,忌吐,虛家亦然。

宜吐第四

大法春宜吐。

凡服吐湯,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病如桂枝證,其頭項不強痛,寸口脈浮,胸中痞堅,上撞咽喉不得息,此為有寒,宜吐之。

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遲,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利即止。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宜吐之。

病者手足逆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病在胸中,宜吐之。

宿食在上管,宜吐之。

忌下第五

咽中閉塞,忌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諸外實忌下,下之皆發微熱,亡脈則厥。

諸虛忌下,下之則渴,引水易愈,惡水者劇。

脈數者忌下,下之必煩,利不止。

尺中弱澀者,復忌下。

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太陽證不罷,忌下,下之為逆。

結胸證,其脈浮大,忌下,下之即死。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忌下。

太陽與少陽合病,心下痞堅,頸項強而眩,忌下。

凡四逆病厥者,忌下,虛家亦然。

病欲吐者忌下。

病有外證未解,忌下,下之為逆。

少陰病,食入即吐,心中溫溫欲死,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此胸中實,忌下。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忌下。下之亡血則死。

宜下第六

大法秋宜下

凡宜下,以湯勝丸散。

凡服湯下,中病則止,不必盡三服。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

少陰病,五六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

少陰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乾者,宜下之。

下利,三部脈皆浮,按其心下堅者,宜下之。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宜下之。

陽明與少陽合病,利而脈不負者為順,脈數而滑者,有宿食,宜下之。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答曰: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瘥,至其時復發,此為病不盡,宜復下之。

凡病腹中滿痛者為寒,宜下之。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宜下之。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微熱者,此為實,急下之。

脈雙弦而遲,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宜下之。

傷寒有熱,而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此為血,宜下之。

病者煩熱,汗出即解,復如瘧,日晡所發者,屬陽明,脈實者,當下之。

宜溫第七

大法冬宜服溫熱藥。

師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更疼痛,當救其里,宜溫藥四逆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宜四逆湯。

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宜溫之。

下利,脈浮大者,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宜溫之,與水必噦。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者,宜溫之。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其臟有寒故也,宜溫之。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若膈上有寒飲,乾嘔,宜溫之。

少陰病,脈沉者,宜急溫之。

下利,欲食者,宜就溫之。

忌火第八

傷寒,加火針,必驚。

傷寒脈浮,而醫反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

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是為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為強責少陰汗也。

宜火第九

凡下利,穀道中痛,宜炙枳實若熬鹽等熨之。

忌灸第十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

脈浮,當以汗解,而反灸之,邪無從去,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此為火逆。

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咽燥必唾血。

宜灸第十一

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宜灸之。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而脈不足,灸其少陰七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者,即嘔,汗者必數更衣,反少者,宜溫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陰五十壯。)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主厥,厥陰是也,灸不溫反微喘者,死。

傷寒六七日,其脈微,手足厥,煩躁,灸其厥陰,厥不還者,死。

脈促,手足厥者,宜灸之。

忌刺第十二

大怒無刺 新內無刺 大勞無刺 大醉無刺 大飽無刺 大渴無刺 大驚無刺

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淥淥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其衰,工逆此者,是謂伐形。

宜刺第十三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自當愈,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宜刺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宜先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枝湯則愈。

傷寒,腹滿而譫語,寸口脈浮而緊者,此為肝乘脾,名曰縱,宜刺期門。

傷寒發熱,澀澀惡寒,其人大渴,欲飲酨漿者,其腹必滿,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為肝乘肺,名曰橫,宜刺期門。

陽明病,下血而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心下痞堅,頸項強而眩,宜刺大椎、肺俞、肝俞,勿下之。

婦人傷寒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加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宜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利則愈。

傷寒喉痹,刺手少陰穴,在腕當小指後動脈是也,針入三分補之。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宜刺。

忌水第十四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之,與水必噦。

太陽病,小便利者,為水多,心下必悸。

宜水第十五

太陽病,發汗後,若大汗出,胃中乾燥煩不得眠,其人慾飲水,當稍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厥陰渴欲飲水,與飲之,即愈。

嘔而吐,膈上者,必思煮餅,急思水者,與五苓散飲之,水亦得也。

發汗吐下後病狀第五

三十證,方一十五首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

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兩耳無所聞也,所以然者,重發其汗,虛故也。

發汗後身熱,又重發其汗,胃中虛冷,必反吐也。

大下後發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醫發其汗,陽氣微,膈氣虛,脈則為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

病者有寒,復發其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云吐逆。)

發汗後,重發其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服桂枝湯,汗出,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與白虎湯。(方見雜療中。)

發汗後,身體疼痛,其脈沉遲,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主之。方:

桂枝(三兩) 芍藥(四兩) 生薑(四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人參(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令加芍藥、生薑、人參。

太陽病,發其汗而不解,其人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而動,振振欲擗地者,玄武湯主之。(方見少陰門。)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過多以後,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桂枝甘草湯主之。方: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即愈。

發汗,脈浮而數,復煩者,五苓散主之。(方見結胸門中。)

發汗後,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方:

厚朴(半斤,炙) 生薑(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其汗不解,而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方:

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

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宜小承氣湯。(方見承氣湯門,一云調胃承氣湯。)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頗覆微惡寒,而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乾,煩躁吐逆,當作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厥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而胃氣不和,可與承氣湯。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無津液,而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傷寒,吐下發汗後,心下逆滿,氣上撞胸,起即頭眩,其脈沉緊,發汗即動,經身為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朮 甘草(炙,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六升,去滓,分溫三服。

發汗吐下以後不解,煩躁,茯苓四逆湯主之。方: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湯主之;若少氣,梔子甘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湯主之。(梔子湯方見陽明門。)

梔子甘草湯方:

於梔子湯中加甘草二兩即是。

梔子生薑湯方:

於梔子湯中加生薑五兩即是。

傷寒下後,煩而腹滿,臥起不安,梔子厚朴湯主之。方:

梔子(十四枚,擘) 厚朴(四兩,炙) 枳實(四枚,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快吐,止後服。

下以後,發其汗,必振寒,又其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發汗若下之,煩熱,胸中窒者,屬梔子湯證。

下以後,復發其汗者,則晝日煩躁不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而無表證,其脈沉微,身無大熱,屬附子乾薑湯。方: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乾薑(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即安。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其汗,表裡俱虛,其人因冒,冒家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故下之。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後,身熱不去,微煩,梔子乾薑湯主之。方:

梔子(十四枚,擘) 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止後服。

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而下之,則身體重,心悸者,不可發其汗,當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自汗出愈。

發汗以後,不可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與麻黃杏子石膏甘草湯: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石膏(半斤,碎) 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杯。

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白虎湯主之。(方見雜療中。)

傷寒,吐下後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其人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猶如見鬼神之狀。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掇,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與承氣湯,若下者,勿復服。

大下後,口燥者,裡虛故也。

霍亂病狀第六

一十證,方三首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也?答曰:嘔吐而利,此為霍亂。

問曰:病有發熱,頭痛,身體疼痛,惡寒,而復吐利,當屬何病?答曰:當為霍亂,霍亂吐下,利止,復更發熱也。

傷寒,其脈微澀,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當利,本素嘔下利者,不治。若其人即欲大便,但反失氣,而不利者,是為屬陽明,必堅,十二日愈,所以然者,經竟故也。

下利後,當堅,堅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若不愈,不屬陽明也。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必亡血,四逆加人參湯主之。方:

四逆湯中加人參一兩即是。

霍亂而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多欲飲水,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湯主之。方(五苓散見結胸門:)

人參 乾薑 甘草(炙) 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臍上築者,為腎氣動,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利多者,復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者,加朮至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至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至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藥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微自溫暖,勿發揭衣被。

一方蜜和丸如雞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日三夜二,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

吐利止而身體痛不休,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四逆湯主之。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脈微欲絕,四逆湯主之。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不解,脈微欲絕,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主之。方:

於通脈四逆湯中加豬膽汁半合即是,服之其脈即出,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吐利發汗,其人脈平,而小煩,此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陰易病已後勞復第七

七證 一方四首 附方六首

傷寒陰易之為病,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痂胞赤,膝脛拘急,燒褌散主之。方:

婦人里褌,近隱處燒灰。

上一味,水和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

大病已後,勞復,枳實梔子湯主之。方:

枳實(三枚,炙) 豉(一升,綿裹) 梔子(十四枚,擘)

上三味,以酢漿七升,先煎取四升,次納二味,煮取二升,納豉煮五六沸,去滓,分溫再服,若有宿食,納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傷寒瘥已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一作緊)者,以下解之。

大病以後,腰以下有水氣,牡蠣澤瀉散主之。方:

牡蠣(熬) 澤瀉 蜀漆(洗) 商陸 葶藶(熬) 海藻(洗) 栝蔞根(各等分)

上七味,搗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方:

竹葉(二把) 半夏(半升,洗) 麥門冬(一升,去心) 甘草(炙) 人參(各二兩) 石膏(一斤,碎)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熟湯成,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以後,其人喜唾,久久不了,胸上有寒,當溫之,宜理中丸。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者,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即愈。

雜方附

華佗曰:時病瘥後七日內,酒肉五辛油麵生冷醋滑房室皆斷之,永瘥。

書生丁季受殺鬼丸方:

虎頭骨(炙) 丹砂 真珠 雄黃 雌黃 鬼臼 曾青 女青 皂莢(去皮子,炙) 桔梗蕪荑 白芷 芎藭 白朮 鬼箭(削取皮羽) 鬼督郵 藜蘆 菖蒲(以上各二兩)

上一十八味,搗篩,蜜和如彈丸大,帶之,男左女右。

劉次卿彈鬼丸方:

雄黃 丹砂(各二兩) 石膏(四兩) 烏頭 鼠負(各一兩)

上五味,以正月建除日,執厭日亦得,搗為散,白蠟五兩,銅器中火上消之,下藥攪令凝丸如楝實,以赤谷裹一丸,男左女右,肘後帶之。

度瘴散方:

麻黃(去節) 升麻 附子(炮去皮) 白朮(各一兩) 細辛 乾薑 防己 防風 桂心 烏頭(炮去皮) 蜀椒(汗) 桔梗(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散,密貯之山中所在有瘴氣之處,旦空腹飲服一錢匕,覆取汗,病重稍加之。

老君神明白散方:

白朮 附子(炮去皮,各二兩) 桔梗 細辛(各一兩) 烏頭(炮去皮,四兩)

上五味,粗搗篩,絳囊盛帶之,所居閭里皆無病,若有得疫者,溫酒朝一方寸匕,覆取汗得吐即瘥,或經三四日者,以三方寸匕,納五升水中煮令沸,分溫三服。

太一流金散方:

雄黃(三兩) 雌黃 羖羊角(各二兩) 礬石(一兩,燒令汁盡) 鬼箭(削取皮羽一兩半)

上五味,搗篩為散,以細密帛裹之,作三角絳囊盛一兩帶心前,並掛門閣窗牖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朔旦平明時以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燒之,有病者亦燒熏之,若遭毒螫者以唾塗之。

務成子熒火丸 主闢疾病,惡氣百鬼,虎狼蛇虺 蜂蠆諸毒 五兵白刃 盜賊凶害。昔冠軍將軍武威太守劉子南從尹公受得此方。以永平十二年,於北界與虜戰敗績,士卒略盡,子南被圍,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馬數尺,矢輒墮地,虜以為神人,乃解圍而去,子南以方教子及諸兄弟為將者,皆未嘗被傷,累世秘之,漢末青牛道士得之,以傳安定皇甫隆,隆以傳魏武帝,乃稍有人得之。故一名冠軍丸,一名武威丸,方:

熒火 鬼箭(削取皮羽) 蒺藜(各一兩) 雄黃 雌黃 礬石(各二兩,燒汁盡) 羖羊角鍛灶灰 鐵錘柄入鐵處(燒焦,各一兩半)

上九味,搗篩為散,以雞子黃並丹雄雞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絳囊盛五丸,帶左臂,若從軍繫腰中勿離身,若家掛戶上甚闢盜賊絕止也。

卷第十一·小兒

養小兒第一

合八十九條 方二十首 灸法二首 論一首

凡兒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諸骨具,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備,則生矣。生後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應和人,百五十日任脈成,能自反覆;百八十日髖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扶伏;三百日髕骨成,能立;三百六十日膝臏成,能行也。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之處。

兒初生落地,口中有血,即當去之。不去者,兒若吞之,成痞病死。

治兒生落地不作聲法:取暖水一盆灌浴之,須臾即作聲。

小兒始生,即當舉之。舉之遲晚,則令中寒,腹中雷鳴,先浴之,然後乃斷臍。斷臍當令長至足趺,短則中寒,令腹中不調。當下痢,若先斷臍後浴之,則令臍中水,中水則發腹痛。若臍中水及中冷,則腹絞痛,天糺啼呼,面目青黑。此是中水之過。當炙粉絮以熨之,不時治護臍,至腫者,當隨輕重,重者便灸之,乃可至八九十壯。輕者,臍不大腫,但出汁,時時啼呼者,但搗當歸末粉敷之。炙粉絮日日熨之,至百日乃愈,以啼呼止為候。若兒尿清者,冷也。與臍中水同。

凡初生斷兒臍,當令長六寸。臍長則傷肌,臍短則傷臟,不以時斷臍。若臍汁不盡者,即自生寒,令兒風臍也。

裹臍法:

椎治帛,令柔軟,方四寸。新綿厚半寸,與帛等合之。調其緩急,急則令兒吐哯。兒生二十日,乃解視臍。若十許日,兒怒啼似衣中有刺者,此或臍燥,還刺其腹,當解之易衣,更裹臍時,當閉戶下帳,燃火左右,令帳中溫暖,換衣亦然,仍以溫粉粉之,此謂冬之時寒也。若臍不愈,燒絳帛末作灰粉之。若過一月,臍有汁不愈。燒蝦蟆灰治末粉臍中,日三四度。若臍未愈,乳兒太飽,令兒風臍也。

兒新生,不可令衣過厚熱,令兒傷皮膚肌肉,血脈發雜瘡及黃。

凡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便易中傷。皆當以故絮衣之,勿用新綿也。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兒於日中嬉戲,數令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幃帳中,重衣溫暖,譬猶陰地之草,不見風日,軟脆不堪當風寒也。

兒生十日始得哺,如棗核大,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彈丸大,百日如棗大。若乳汁少,不從此法。當用意少少增之。若三十日乃哺者,令兒無疾。兒若早哺之及多者,令兒頭面身體喜生瘡,瘥而復發,亦令兒尪弱難食。

小兒生滿三十日乃當哺之。若早哺之,兒不勝穀氣,令兒病,則多肉耗。三十日後,雖哺勿多。若不嗜食,勿強與。強與不消,覆成疾病。哺乳不進者,腹中皆有痰澼也。當以四物紫丸微下之。節哺乳數日,便自愈也。

小兒寒熱,亦皆當爾,要當下之,然後乃瘥。

凡乳母乳兒,當先以手極挼散其熱,勿令乳汁奔出。令兒咽輒奪其乳,令得息息已復乳之。如是十反五反,視兒飢飽節度。知一日之中,幾乳而足,以為常。又常捉去宿乳。

兒若臥,乳母當臂枕之,令乳與兒頭平乃乳之。如此,令兒不噎。母欲寐,則奪其乳。恐填口鼻,又不知飢飽也。

兒生有胎寒,則當腹病。痛者偃啼,時時吐哯,或腹中如雞子黃者,按之如水聲便沒。沒已復出。此無所苦爾。宜早服當歸丸、黃耆散即愈。(當歸丸方見《千金方》中黃耆散方,本闕。)

凡乳兒不欲大飽,飽則令吐。凡候兒吐者,是乳太飽也,當以空乳乳之即消。夏若不去熱乳,令兒嘔逆;冬若不去寒乳,令兒咳痢。母新房,以乳兒,令兒羸瘦,交脛不能行。

母患熱以乳兒,令兒發黃,不能食。

母怒以乳兒,令兒喜驚,發氣疝。又令兒上氣癲狂。母新吐下,以乳兒,令兒虛羸。

母醉以乳兒,令兒身熱腹滿。

凡小兒不能哺乳,當服紫丸下之。

凡浴小兒湯,極須令冷熱調和,冷熱失所,令兒驚,亦致五臟疾。

凡兒冬不可久浴,浴久則傷寒;夏不可久浴,浴久則傷熱。

凡兒又不當數浴,背冷則令發癇。若不浴,又令兒毛落。

小兒生輒死。治之法,當候視兒口中懸壅前上齶上有赤胞者,以指摘取,決令潰,以少綿拭去,勿令血入咽。入咽殺兒,急急慎之。

凡兒生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百六十日五變;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積三百二十日小蒸畢後,六十四日大蒸。蒸後六十四日,復大蒸。蒸後百二十八日,復大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畢。

凡變者上氣,蒸者體熱。凡蒸平者五日而衰。遠者十日而衰。先變蒸五日。後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爾。

兒生三十二日一變,二十九日先期而熱,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畢爾。恐不解了,故重說之。審計變蒸之日,當其時有熱微驚,不得灸刺也,得服藥及變且蒸之時,不欲驚動。勿令旁多人。兒變蒸時,或早或晚不如法者,多兒變蒸時壯熱不欲食,食輒吐哯。若有寒加之,即寒熱交爭,腹腰夭糺啼不止,熨之當愈也。

凡小兒身熱、脈亂、汗出者,蒸之候也。

兒變蒸時,目白者重,赤黑者微,變蒸畢,目精明矣。

兒上唇頭小白疱起,如死魚目珠子者,蒸候也。初變蒸時有熱者,服黑散發汗;熱不止服紫丸。熱瘥便止,勿復與丸。自當有餘熱。變蒸盡,乃除爾。

兒身壯熱而耳冷,髖亦冷者,即是蒸候,慎勿治之。兒身熱髖耳亦熱者,病也,乃須治之。

紫丸

治小兒變蒸發熱不解。並挾傷寒、溫壯汗後熱不歇,及腹中有痰澼,哺乳不進,乳則吐哯食癇先寒熱方:

代赭石 赤石脂(各一兩) 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熬)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熬)

上四味,末之,巴豆、杏仁別搗為膏,和更搗二千杵,當自相得。若硬入少蜜同搗,密器中收之三十日。兒服如麻子一丸,與少乳汁令下。食頃後與少乳,勿令多。至日中,當小下熱除。若未全除。明旦更與一丸。百日兒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減。夏月多熱,喜令發疹。二三十日輒一服佳。此丸無所不治,難下,不虛人。

黑散

治小兒變蒸中挾時行溫病,或非變蒸時而得時行方:

麻黃(去節) 桔仁(去皮尖,熬,各半兩) 大黃(一分)

上三味,搗為散。一月兒服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抱令得汗。汗出,溫粉粉之,勿使見風。百日兒服如棗核,大小量之。

相兒命長短法:

兒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

膝骨不成者,能倨而死。

掌骨不成者,能扶伏而死。

踵骨不成者,能行而死。

臏骨不成者,能立而死。

生身不收者死。

魚口者死。

股間無生肉者死。

頤下破者死。

陰不起者死。

囊下白者死,赤者死。

相法甚博,略述十數條而已。

兒初生額上有旋毛者,早貴,妨父母。

兒初生陰大而與身色同者,成人。

兒初生叫聲連延相屬者,壽;聲絕而復揚急者,不壽。

兒初生汗血者,多厄不壽。

兒初生目視不正,數動者,大非佳人。

兒初生自開目者,不成人。

兒初生通身軟弱,如無骨者,不成人。

兒初生髮稀少者,強不聽人。

兒初生臍小者,不壽。

兒初生早坐、早行、早語、早齒生,皆惡性,非佳人。

兒初生頭四破者,不成人。

兒初生砂毛不周匝者,不成人。

啼聲散,不成人。

啼聲深,不成人。

汗不流,不成人。

小便凝如脂膏,不成人。

常搖手足者,不成人。

無此狀候者,皆成人也。

兒初生臍中無血者,好。

卵下縫通達而黑者,壽。

鮮白長大者,壽。

論曰:兒三歲以上、十歲以下,觀其性氣高下,即可知其夭壽大略。兒小時識悟通敏過人者多夭,則項托顏回之流是也。小兒骨法成就,威儀迴轉遲舒,稍費人精神鵰琢者壽。其預知人意迴旋敏速者亦夭,則楊修、孔融之流是也。由此觀之,夭壽大略可知也。亦由梅花早發,不睹歲寒;甘菊晚榮,終於年事。是知晚成者,壽之兆也。

凡小兒之癇有三種:有風癇,有驚癇,有食癇。然風癇,驚癇時時有爾。十人之中未有一二是食癇者。凡是先寒後熱發癇者,皆是食癇也。驚癇當按圖灸之,風癇當與豚心湯下之,食癇當下乃愈。紫丸佳。

凡小兒所以得風者,緣衣暖汗出,風因而入也。風癇者,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作。此風癇也。驚癇者,起於驚怖,先啼乃發作,此驚癇也。驚癇微者急持之,勿復更驚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變熱後發癇,此食癇也。早下之則瘥。四味紫丸逐澼飲最良。去病速而不虛人,赤丸瘥快。病重者當用之。小兒衣甚寒薄,則腹中乳食不消,其大便皆酢臭。此欲為癖之漸也。便將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從少起,常令大便稀,勿使大下也。稀後便漸減之。矢不酢臭乃止藥。驚癇但灸及摩生膏,不可下也。驚癇心氣不定,下之內虛,益令甚爾。驚癇甚者,特為難治。故養小兒常當慎驚,勿令聞大聲。抱持之間,當安徐勿令怖也。又天雷時,須塞其耳。但作余小聲以亂之也。

凡小兒微驚者,以長血脈。但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

小兒有熱,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此癇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瘥,更服之。兒立夏後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臍中以膏塗之,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漿,常以新水飲之,兒眠時小驚者。一月輒一以紫丸下之,減其盛氣,令兒不病癇也。

小兒氣盛有病,但下之,必無所損。若不時下,則將成病。痼難治矣。

凡下,四味紫丸最善。難下不損人,足以去疾爾。若四味紫丸不時下者,當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當更倍之。若已下而餘熱不盡,當按方作龍膽湯稍稍服之,並摩赤膏。

凡小兒冬月下無所畏,夏月下難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後腹中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數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兒,常令多少有常劑。兒漸大,當稍稍增之。若減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調也,便微服藥停哺,但與乳。甚者十許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當如常。若不肯哺而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無不瘥者,不下則致寒熱,或反吐而發癇,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為難治。但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而病速愈。

凡小兒屎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宜微將服龍膽湯。若白而酢者,此挾寒不消也,當服紫丸。微者少與藥令內消,甚者小增。令小下。皆須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復下之,則傷其胃氣,令腹脹滿。再三下之尚可,過此傷矣。

凡小兒有癖,其脈大必發癇。此為食癇,下之便愈。當候掌中與三指脈,不可令起而不時下。致於發癇,則難治也。若早下之,此脈終不起也;脈在掌中尚可早治,若至指則病增也。

凡小兒腹中有疾生則身寒熱,寒熱則血脈動,血脈動則心不定,心不定則易驚,驚則癇發速也。

龍膽湯治小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哯者,若已能進哺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驚癇方悉主之。十歲以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此是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以次依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魅氣者。可加人參當歸,各如龍膽多少也。一百日兒加半分,二百日加一分,一歲兒加半兩。余藥皆準爾。

龍膽 鉤藤 柴胡(去苗) 黃芩 桔梗 芍藥 茯神 甘草(炙,各一分) 蜣螂(二枚,炙) 大黃(一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為一劑也。取之如後節度。藥有虛實,虛藥宜足數合水也。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以五合為三服。十歲亦准此。皆溏下即此,勿復服也。

治少小心腹熱,除熱丹參赤膏方:

凡參 雷丸 芒硝 戎鹽 大黃(各三兩)

上五味,切,以苦酒半升浸四種一宿以成。煉豬脂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納芒硝。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丹參雷丸。

治少小新生肌膚幼弱,喜為風邪所中,身體壯熱,或中大風,手足驚掣,五物甘草生摩膏方:

甘草(炙) 防風(各一兩 二十銖) 雷丸(二兩半) 桔梗(二十銖)

上五味,切,以不中水豬肪一斤微火煎為膏,去滓,取彈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兒百過。寒者更熱,熱者更寒。小兒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闢風寒。

礬石丸

主小兒胎寒偃啼,驚癇臚脹滿,不嗜食,不便青黃;並治大人虛冷,內冷,或有實不可吐下方:

馬齒礬石(一斤,燒半日)

上一味,末之,刺膏和丸,大人服如梧子二枚,日三服。小兒減之,以意增損。以腹中溫暖為度,有實亦去。神良。

小兒客忤慎忌法:

凡小兒衣裳帛綿中,不得令有頭髮。履中亦然。

凡白衣青帶、青衣白帶者,皆令兒中忤。

諸遠行來馬汗未解,行人未澡洗,及未易衣而見兒者,皆中客忤,見馬及馬上物、馬氣皆忌之。小兒中客之為病,吐下青黃汁,腹中痛及反倒偃側似癇狀,但目不上插,少睡,面色變五色,脈弦急。若失時不治,小久則難治。治之法:

以水和豉,搗令熟,丸如雞子大,以轉摩兒囟上及手足心各五遍,又摩心腹臍上下行轉摩之。食頃破視,其中有細毛棄圓道中,病愈矣。

若吐不止,灸手心主間使、大都、隱白、三陰交各三炷。

又可用粉丸如豉法,並用唾之。唾之咒如下。咒曰:

摩家公,摩家母,摩家兒,若客忤,從我始。扁鵲雖良不如善唾良。唾訖棄丸於道中。

又方:

取一刀橫著灶上,解兒衣撥其心腹訖,取刀持向兒咒之唾,輒以刀擬向心腹。曰啡啡,曰煌煌,日出東方,背陰向陽。葛公葛母,不知何公子,來不視,去不顧。過與生人忤梁上,塵天之神,戶下二鬼,所經大刀環犀,對灶君二七唾。客愈兒驚,唾啡啡如此二匕,啡啡每唾以刀擬之。咒當三遍乃畢。用豉丸一,如上法五六遍訖。取此丸破看,其中有毛。棄丸於道中即愈矣。

治小兒卒客忤法:

取銅鏡鼻燒令赤,著少許酒中,大兒飲之,小兒不能飲者,含哺之,愈。

又方:

取馬矢三升,燒令煙絕,以酒三升煮三沸,去滓,浴兒即愈。

千金湯

主小兒暴驚啼絕死,或有人從外來,邪氣所逐、令兒得病,眾醫不治方:

蜀漆(一分,一云蜀椒) 左顧牡蠣(一分,熬)

上二味,㕮咀,以酢漿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服一合,良。

治小兒新生客忤中惡,發癇發熱,乳哺不消,中風反折,口吐舌,並注忤,面青目上插,腹滿癲癇羸瘦,疰及三歲不行雙丸方:

上麝香(二兩) 牛黃(二兩) 黃連(二兩宣州者) 丹砂(一兩) 特生礜石(一兩,燒) 附子(一兩,炮,去皮) 雄黃(一兩) 巴豆(六十枚,去皮心,熬) 桂心(一兩) 烏賊魚骨(一兩) 赤頭蜈蚣(一兩,熬)

上十一味,各異搗篩,別研巴豆如膏,乃納諸藥煉蜜和搗三千杵,密塞之,勿泄氣,生十日二十日至一月,日服如黍米大二丸。四十日至百日,服如麻子大二丸。一歲以上以意增加。有兒雖小而病重者,增大其丸,不必依此丸。小兒病客忤,率多耐藥,服藥當汗出。若汗不出者,不瘥也。一日一夜四五服,以汗出為瘥。凡候兒中人者,為人乳子未了而有子者,亦使兒客忤。口中銜血即月客也。若有此者,當尋服此藥。即兒可全也。口聚唾,腹起熱者,當灸臍中。不過二七壯,並勤服此藥。若喜失子者,產訖兒墮落地聲未絕,便即以手指刮舌上,當得所銜血如韭葉者,便以藥二丸如粟米大服之,作七日乃止,無不痊也。若無赤頭蜈蚣,赤足者亦得三枚,皆斷取前兩節,其後分不可用也。

小兒雜治法第二

方五十七首 論一首

竹葉湯

主五六歲兒溫壯,腹中急滿,氣息不利,或有微腫。亦主極羸,不下飲食,堅痞,手足逆冷方:

竹葉(切,一升) 小麥(半升) 甘草(炙) 黃芩 栝蔞根 澤瀉 知母 人參 茯苓 白朮 大黃(各一兩) 生薑(一兩半,切) 麥門冬(二兩,去心) 桂心(二銖) 半夏(二兩,洗)當歸[三兩(分)]

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麥、竹葉取四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

治小兒連壯熱實滯不去,寒熱往來,微驚方:

大黃 黃芩(各一兩) 栝蔞根(三分) 甘草(炙) 牡蠣(熬) 人參(各半兩) 桂心(二兩) 龍骨 凝水石 白石脂(各半兩) 滑石(二兩,碎) 硝石(半兩)

上十二味,㕮咀,加紫石英半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三合,一日令盡。

治小兒寒熱咳逆,膈中有澼乳若吐,不欲食方:

乾地黃(四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五味子(半升) 大黃(一兩) 硝石(一兩) 蜜(半升)

上六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硝石、蜜更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當有宿乳一升許出。兒大者服五合。

射干湯

主小兒咳逆喘息如水雞聲方:

射干(二兩) 麻黃(二兩,去節) 紫菀(一兩) 甘草(一兩,炙) 桂心(五寸) 半夏(五枚,洗去滑) 生薑(一兩,切) 大棗(四枚,擘)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納蜜半斤,更煮一沸,飲三合,日三服。

又方:

半夏(四兩,洗) 桂心(二兩) 生薑(二兩,切) 紫菀(二兩) 細辛(二兩) 阿膠(二兩) 甘草(二兩,炙) 蜜(一合) 款冬花(二合)

右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半夏取六升,去滓,納諸藥,更煮取一升五合。五歲兒飲一升,二歲兒服六合,量大小加減之。

治小兒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呵出涕唾,咳出臭膿。亦治大人。

燒淡竹瀝,煮二十沸。小兒一服一合,日五服;大人服一,亦日五服。不妨食,息乳哺。

杏仁丸

主小兒大人咳逆上氣方:

杏仁(三升,去尖皮兩仁,熬令黃)

上一味,熟搗如膏,蜜一升為三分,以一分納杏仁,搗令強,更納一分搗之如膏,又納一分搗熟止,先食已含之。咽汁多少,自在量之。

治小兒火灼瘡,一身皆有如麻子小豆戴膿、乍痛乍癢熱方:

甘草(生用) 芍藥 白蘞 黃芩(各三分) 黃連 黃柏(各半兩)

上六味,搗篩,以白蜜和塗上,日再。亦可作湯浴之。(《千金》有苦參。)

治小兒火瘡方:

熟煮大豆,濃汁溫浴之。亦令無瘢。

又方:以蜜塗之,日十遍。

苦參湯

主小兒頭面熱瘡方:

苦參(八兩) 大黃(三兩) 蛇床子(一升) 芍藥(三兩) 黃芩(二兩) 黃柏(五兩) 黃連(三兩) 菝葜(一斤)

上八味,切,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洗之,日三度,大良。(《千金》治上下偏身生瘡。)

又方:

大黃 黃芩 黃柏 澤蘭 礬石 石楠(各一兩) 戎鹽(二兩) 蛇床子(三合)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以絮納湯中洗拭之,日三度。

又方:熬豉令黃,末之,以敷瘡上。不過三度,愈。

治二百日小兒頭面瘡起身體大熱方:

黃芩(三分) 升麻(一兩) 柴胡(一兩,去苗) 石膏(一兩,碎) 甘草(二分半,炙) 大黃(三兩) 當歸(半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為四服。日三夜一,多煮洗瘡佳。

治小兒身體頭面悉生瘡方:

取榆白皮灼令燥,下篩,酢和,塗綿覆上,蟲出自瘥。

治小兒手足身體腫方:

以小便溫暖漬之良。

又方:並治癮疹: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以綿納湯中拭病上,隨手減。神良。

治小兒風瘡癮疹方:

蒴藋(一兩) 防風(一兩) 羊桃根(一兩) 石楠(一兩) 茵芋(一兩) 茺蔚(一兩) 礬石(一兩) 蒺藜(一兩)

上八味,切,以酢漿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納礬石,煎令小沸,溫浴之。(《千金》有秦椒、苦參、蛇床、枳實、升麻,為十三味。)

治小兒丹數十種皆主之。拓湯方:

大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當歸(一兩) 芎藭(一兩) 白芷(一兩) 獨活(一兩) 黃芩(一兩) 芍藥(一兩) 升麻(一兩) 沉香(一兩) 青木香(一兩) 芒硝(三兩) 木蘭皮(一兩)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納芒硝令烊,以綿搵湯中,適寒溫,拓之,干則易,取瘥止。

治小兒丹發方:

生慎火草搗絞取汁以拭丹上,日十遍,夜三四。

治小兒丹腫方:

棗根 升麻 白蘞 黃柏 黃連 大黃 梔子 甘草(生用,各二兩) 生地黃汁(一升)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七升,去滓,納地黃汁煎三沸,以故帛兩重納湯中,以拓丹上。小暖即易之,常令溫。

澤蘭湯

主丹疹入腹殺兒方:

澤蘭 芎藭 附子(炮,去皮) 莽草 藁本 細辛 茵芋(各半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四服,服此湯,然後作余湯洗之。

治小兒半身皆紅赤,漸漸長引者方:

牛膝 甘草(生用)

上二味,細銼,各得五升,以水二斗煮取三五沸,去滓,和灶下黃土塗之。

治小兒頭髮不生方:

取楸葉中心搗絞取汁塗之,生。

治小兒禿瘡無發苦癢方:

野葛(一兩,末) 豬脂 羊脂(各一兩)

上三味,合煎略盡令凝,塗之,不過三,數敷即愈。

治小兒禿瘡方:

取雄雞矢、陳醬清和,洗瘡了,敷之三兩遍。瘥。

治小兒白禿方:

取芫花末、臘月豬肪,脂和如泥,先以灰汁洗拭,塗之。日二遍。

治小兒頭瘡方:

胡粉(一兩) 黃連(二兩)

上二味,搗為末,洗瘡去痂,拭乾敷之即愈。發即如前再敷,亦治陰瘡。

又方:

胡粉(二兩) 水銀(一兩) 白松脂(二兩) 豬肪脂(四兩)

上四味,合煎去滓,納水銀、胡粉,攪令和調,塗之,大人亦同。

治小兒頭無發方:

燒鯽魚作末,醬汁和敷之。即生。

治小兒囟開不合方:

防風(一兩半) 白芨(半兩) 柏子仁(半兩)

上三味,搗為散,乳汁和,以塗囟上,日一度。十日知,二十日合。

治小兒臍瘡方:

燒甑帶灰,敷之愈。

治小兒鼻塞不通有涕出方:

杏仁(半兩,去皮尖) 椒(一分) 附子(一分半,炮,去皮) 細辛(一分半)

上四味,切,以酢五合漬一宿,明旦以豬脂五兩煎之,附子色黃,膏成,去滓,以塗絮導於鼻中,日再,又摩囟上。

治小兒口瘡不能取乳方:

大青(三分) 黃連(二分)

上二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

又方:

取礬石如雞子大,置酢中研,塗兒足下三七遍,立愈。

治小兒重舌方:

取三屠家肉各如指許大,切,摩舌,兒立能乳便啼。

又方:衣魚燒作灰以敷舌上。

又方:重舌,舌強不能收,唾者,取鹿角末如大豆許,安舌上。日三,即瘥。

又方:取蛇皮燒灰末,和大酢,以雞毛取之,以掠舌上,日三遍。

治小兒重舌、舌生瘡、涎出方:

以蒲黃敷舌上,不過三度愈。

又方:取田中蜂房燒之,以淳酒和,敷喉咽下,立愈。

治小兒咽痛不得息,若毒氣哽咽及毒攻咽喉方:

生薑(二兩,切) 橘皮(一兩) 升麻(二兩) 射干(二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合,分為三服,亦治大人。

治小兒喉痹咽腫方:

以魚膽二七枚和灶底黃土,以塗咽喉,立瘥。

雀矢丸 主小兒卒中風,口噤,不下一物方:

取雀矢如麻子大,丸之,飲服即愈,大良。雞矢白亦良。

治小兒數歲不行方:

葬家未閉戶時,盜取其飯以哺之,不過三月即行,勿令人知之。

治小兒食土方:

取肉一斤。

上一味,以繩系肉,曳地行數里,勿洗,火炙啖之,不食土矣。

治小兒遺尿方:

瞿麥 龍膽 石葦 皂莢(炙,去皮子) 桂心(各半兩) 人參(一兩) 雞腸草(一兩) 車前子(五分)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先食服如小豆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

治小兒羸瘦有蛔蟲方:

雚蘆(五兩) 黍米泔(二升)

上二味,切,以納泔中,以水三升五合,煮取二升,五歲兒服五合。日三服,兒大者服一升。

治小兒三蟲方:

雷丸 芎藭

上二味,等分為散,服一錢匕,日三服。

治小兒陰瘡膿水出方:

煮狼牙汁洗之愈。

治小兒氣㿗方:

土瓜根(一兩) 芍藥(一兩) 當歸(一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服五合,日二服

治小兒狐疝,傷損生㿗方:

桂心(三分) 地膚子(二兩半) 白朮(五分)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白酒服,如小豆七丸,日三服,亦治大人。

又方:

芍藥(三分) 茯苓(三分) 大黃(半兩) 防葵(半兩) 半夏(一分,洗) 桂心(一分) 椒(一分,汗) 乾薑(一分)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如大豆,每服一丸。日五服,可加至三丸。(《千金》無干姜)

治小兒核腫,壯熱有實方:

甘遂(三分) 麝香(三銖) 大黃 前胡(各一兩) 黃芩(半兩) 甘草(半兩,炙) 青木香(三分) 石膏(三分,碎)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九合,服三合,日四夜二服。

治小兒誤吞針方:

吞磁石如棗核大,針立下。

論曰:文王父母有胎教之法,此聖人之道,未及中庸,是以中庸養子,十歲以下,依禮小學,而不得苦精功程,必令兒失心驚懼,及不得苦行杖罰,亦令兒得癲癇。此事大可傷怛。但不得大散大漫,令其志蕩。亦不得稱讚聰明,尤不得誹毀小兒。十一以上,得漸加嚴教。此養子之大經也。不依此法,令兒損傷。父母之殺兒也,不得怨天尤人。

眼病第三

合一百三十三方 炙法二首 論一首

真珍散

主目翳覆瞳,睛不見物方:

上光明硃砂(半兩) 貝子(五枚,炭火燒,末之) 白魚(七枚,炙) 乾薑(末,半分)

上四味,研之如粉,以熟帛三篩為散,仰臥。遣人以小指爪挑少許敷眼中,瘥。亦主白膚翳。

七寶散

主目翳經年不愈方:

琥珀(一分) 白真珠(一分) 珊瑚(一分) 紫貝(一分) 馬珂(一分) 硃砂(二分) 蕤仁(半兩) 決明子(一分) 石膽(一分)

上九味,下篩極細,敷目中,如小豆,日三,大良。

礬石散

主目翳及胬肉方:

礬石上上白者,末,納如黍米大於翳上及胬肉上,即令淚出,以綿拭之。令得惡汁盡,日一。其病逐惡汁出盡,日日漸自薄,便瘥。好上上礬石無過絳礬,色明淨者,慎如療眼當法也。

去翳方:

貝子(十枚,燒末)

上一味,搗篩,取如胡豆著翳上,日再,正仰臥,令人敷之,如炊一石米久,乃拭之。息肉者加珍珠如貝子等分,研如粉。

治眼漠漠無所見決明洗眼方:

決眼子(二十五枚,《千金》作一合) 蕤仁 秦皮 黃連(宣州者佳,各半兩《千金》作十八銖) 螢火蟲(七枚)

上五味,以水八合,微火煎取三合,冷,以綿注洗目,日三度。

治五臟客熱上熏(一作衡)眼,外受風寒,令眼病不明方:

地膚子(半兩《千金》作二合) 柏子仁(一合半) 大黃(二兩) 決明子(五合) 藍子 瓜子仁 蕤仁 茺蔚子 青葙子 蒺藜子(各二合) 菟絲子(一合,《千金》作二合) 黃連(一兩半,宣州者) 細辛,(一合《千金》一兩六銖) 桂心(七分) 螢火(一合,《千金》作六銖)

上一十五味,搗篩,煉蜜和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食後日三服。

治肝膈上大熱目暗不明方:

升麻 大青 黃柏(各三兩) 射干 生玄參(四兩) 薔薇根白皮(各四兩) 蜜(一升)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兩沸,細細含咽之。

治眼暮無所見方:

豬肝(一具)

上,細切,以水一斗煮取熟,置小口器中,及熱以目臨上,大開勿閉也。冷復溫之,取瘥為度。

治熱病瘥後百日內食五辛目暗方:

以鯽魚作臛熏之,如前法,良。

兔肝散主失明方:

兔肝(炙) 石膽 貝齒 芒硝 蕤仁 黃連 礬石(燒) 松葉 螢火 菊花 地膚子 決明子(各一分)

上十二味,食後為散,服半錢匕。不知,稍稍加服。藥不可廢。若三日停,則與不服等。愈後,仍可常服之。

治風痰胸滿眼赤暗方:

決明子 竹葉(《千金》二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熬) 防風 黃芩 枳實(炙,《千金》作二兩) 澤瀉(各三兩) 芍藥 柴胡(去苗) 梔子仁(各四兩,一方無,《千金》作二兩) 細辛 芒硝(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千金》有大黃四兩、升麻三兩,無芒硝、防風、細辛,名瀉肝湯。)

眼暗方:

蔓荊子(一斗)

上一味,淨淘,以水四斗煮,自旦至午,去汁易水,又煮。至晚去汁易水,又煮。至旦曝干,以布袋貯之,一度搗三升,以粥汁服三方寸匕。日三服,美酒等任性所便。

補肝湯

主肝氣不足方:

甘草(炙) 黃芩 人參 桂心(各二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瀉肝湯

主臟中痰實熱沖,眼漠漠暗方:

苦竹根(八兩) 半夏(四兩,洗) 乾薑 茯苓 枳實 白朮(各三兩) 杏仁(去皮尖兩仁) 乾地黃(各一兩) 細辛 甘草(炙,各二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三服。

瀉肝湯

主漠漠無所見,或時痛赤,腹有痰飲,令人眼暗方:

大黃 白朮(各二兩) 甘草(炙) 芍藥 當歸 茯苓 桂心 人參 黃芩 細辛(各一兩半) 生薑(三兩,切) 半夏(四兩,洗)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補肝湯

主肝氣不足,兩脅拘急痛,寒熱目不明,並婦人心痛,乳癰脛熱,消渴,爪甲枯,口面青皯方:

甘草(三兩,炙) 柏子仁(二兩) 防風(三兩) 大棗(二十枚,擘) 烏頭(二兩,炮) 細辛(二兩) 茯苓(一兩) 蕤仁(一兩) 桂心(一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蕪菁子主明目病益肌膚方:

蕪菁子(三升)

上一味,淘高著水煮二十沸,出,著水盆中淘之,令水清,接取以別釜煮之,水盡即添益,時嘗看,味美漉出曝干,搗篩,酒飲等任意和服三方寸匕,日惟服七合,飽食任性酒服。服無限時,慎生冷。百日身熱瘡出,不久自瘥。

治青盲方:

長尾蛆,淨洗曝干作末,納眼中瘥。

決明丸

主眼風虛勞,熱暗運內起方:

石決明(燒) 石膽 光明砂 芒硝(蒸) 空青 黃連(不用漬) 青葙子 決明子(以苦酒漬,經三日曝干) 蕤仁 防風 鯉魚膽 細辛

上十二味,等分,搗蜜絹篩,石研令極細,以魚膽和丸如梧子,曝干研碎,銅器貯之勿泄,每取黃米粒大納眥中。日一夜一,稍稍加,以知為度。

補肝丸

主明目方:

地膚子(二合) 藍子(二合) 蒺藜子(二合) 細辛(五合) 桂心(五分) 車前子(二合)菟絲子(二合) 瓜子(二合) 螢火蟲(五合) 黃連(一兩半) 茺蔚子(二合) 青葙子(二合) 大黃(二兩) 決明子(五合)

上十四味,搗篩,煉蜜和飲。服如梧子十五丸,可加至二十丸,慎熱麵食生冷酢滑油蒜豬雞魚蕎麥黃米,眼暗神方也。

治目赤痛方:

雄黃(一銖) 細辛(一銖) 乾薑(一銖) 黃連(四銖)

上四味,細篩綿裹,以唾濡頭注藥,納大眥,必閉目,目中淚出,須臾自止,勿手近,勿用冷水洗。

又方:

雄黃(一分) 乾薑(一分) 黃連(一分) 礬石(一分,燒半日)

上四味,合用之如前方,可加細辛一分。

治目赤口乾唇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黃汁(一斤) 赤蜜(一升) 淡竹葉(切,五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澄清,煮石膏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黃汁兩沸。下蜜取三升,細細服之。

治赤眼方:

取杏仁四十九顆,末之,絹袋裹飯底蒸之,熱絞取脂,以銅青、胡粉各如大豆,乾薑鹽各如半大豆,熟研之,以雞毛沾取掠眼中眥頭,日二。不過三,瘥。

赤眼方:

杏仁脂(一合) 鹽綠(棗核大) 印成鹽(三顆)

上三味,取杏仁脂,法先搗杏仁如脂,布袋盛,蒸熱絞取,脂置蜜器中,納諸藥,直坐著其中,密蓋二七日。夜臥注目四眥,不過七度,瘥止。

治赤眼不問久遠方:

䗯砂(三兩)

上一味,以酢漿垍器中浸,日中曝之,三日藥著器,四畔干者取如粟米大。夜著兩眥頭不過三四度永瘥。並石鹽石膽等尤佳。

治眼赤運白膜翳方:

麻燭一尺,薄批,豬脂裹使匝,燃燭以銅器承取脂,納蕤仁三十枚,研胡粉少許,合和令熟,夜納兩眥中。

又方:枸杞汁洗目,日五度,良,煮用亦得。

治赤眼方:

石膽 蕤仁 鹽綠 細辛(各一兩) 生驢脂(一合)

上五味,為末,以乳汁和,夜點兩眥。

治眯目不明方:

椎羊鹿筋擘之,如披筋法,納筋口中,熟嚼。擘眼納著瞳子瞼上,以手當瞼上輕挼之。若有眯者,二七過,挼便出之。視眯當著筋出來即止。未出者復為之。此法常以平旦日未出時為之,以瘥為度。出訖,當以好蜜注四眥頭,鯉魚膽亦佳。若數挼目痛,可間日挼之。

鼻病第四

論一首 方八首

治鼻不利香膏方:

當歸 薰草(一方用木香) 通草 細辛 蕤仁(各三分) 芎藭 白芷(各半兩) 羊髓(四兩)

上八味,切,合煎微火上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取如小豆大,納鼻中,日三。大熱、鼻中赤爛者,以黃芩、梔子代當歸、細辛。

治鼻中窒塞香膏方:

白芷 芎藭(各半兩) 通草(一分) 當歸 細辛 薰草(各三分,《千金》作莽草) 辛夷仁(五分)

上七味,切,以苦酒漬一宿,以不中水豬肪一升,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成,去滓。綿裹取棗核大,納鼻中,日三。(一方加桂心十八銖。)

治鼻齆方:

通草(一分) 細辛(一分) 附子(一分,炮,去皮)

上三味,下篩,蜜和綿裹,納鼻中良。

治鼻中息肉,通草散方:

通草(半兩) 礬石(一兩,燒) 真珠(一銖)

上三味,下篩,裹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納綿頭入鼻中,日三度。(一方有桂心、細辛各一兩)

治鼽鼻,鼻中息肉,不得息方:

礬石(燒) 藜蘆(各半兩) 瓜蒂(二七枚) 附子(半兩,炮)

上四味,各搗下篩,合和,以小竹管取藥如小豆大,納鼻孔中吹之。以綿絮塞鼻中。日再,以愈為度。(一方加葶藶半兩)。

治鼻中息肉塞鼻,不得喘息方:

取細辛,以口濕之,屈頭納鼻中,旁納四畔多著,日十易之,滿二十日外。以蒡藶子一兩、松蘿半兩,二味搗篩,以綿裹薄如棗核大,納鼻中,日五六易之,滿二十日外。以吳白礬上上者二兩,納瓦杯,裹,相合令密置窖中燒之待瓦熱取搗篩,以面脂和如棗核大,納鼻中。日五六易,盡更和,不得頓和。二十日外乃瘥,慎行作勞及熱食並蒜面百日。

治齆鼻有息肉,不聞香臭方:

瓜蒂 細辛(各半兩)

上二味,為散,絮裹豆大,塞鼻中,須臾即通。

羊肺散

主鼻中息肉梁起方:

羊肺(一具,干之) 白朮(四兩) 蓯蓉(二兩) 通草(二兩) 乾薑(二兩) 芎藭(二兩)

上六味,為散。食後以粥汁服五分匕,日二服,加至方寸匕。

論曰:凡人往往有鼻中肉塞,眠食皆不快利,得鼻中出息,而俗方亦眾,而用之皆無成效。惟見《本草》云:雄黃主鼻中息肉,此言不虛。但時人不知用雄黃之法。醫者生用,故致困斃。曾有一人患鼻不得喘息。余以成煉雄黃,日納一大棗許大,過十日,肉塞自出,當時即得喘息,更不重發。其煉雄黃法,在仙丹方中具有之,宜尋求也,斯有神驗。

口病第五

論二首 方十七首

凡口瘡忌食鹹膩及熱面干棗等,宜純食甜粥,勿食鹽菜,三日即瘥。

凡口中面上生息肉轉大,以刀決潰去膿,愈。

治積年口瘡不瘥,薔薇湯方:

薔薇根(一升)

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含之。久久極即吐之,定更含,少少入咽亦佳,夜未睡以前亦含之,三日不瘥,更令含之。瘥為度,驗秘不傳也。

治口中瘡,身體有熱氣痱瘰,薔薇丸方:

薔薇根(一兩) 黃芩(一兩) 鼠李根(一兩) 當歸(一兩) 葛根(一兩) 白蘞(一兩) 栝蔞根(二兩) 石龍芮(一兩) 黃柏(一兩) 黃耆(一兩) 芍藥(一兩) 續斷(一兩) 黃連(一兩)

上十三味,末之,煉蜜和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服。(《千金》無黃連。)

治熱病口爛咽喉生瘡水漿不得入膏方:

當歸(一兩) 射干(一兩) 升麻(一兩) 附子(半兩,炮,去皮) 白蜜(四兩)

上五味,切,以豬膏四兩,先煎之令成膏,下著地,勿令大熱,納諸藥,微火煎,令附子色黃。藥成,絞去滓,納蜜,復火上令相得,盛器中令凝,取如杏子大含之。日四五,輒咽之。瘥。

治口中瘡、咽喉塞不利、口燥膏方:

豬膏(一斤) 白蜜(一斤) 黃連(一兩,切)

上三味,合煎,去滓,令相得,含如半刺,日四五,夜二。

治口吻生白瘡,名曰燕口方:

取新炊甑下飲訖,以口兩吻銜甑唇,乘熱柱兩口吻二七下,瘥。

口旁惡瘡方:

亂髮灰 故絮灰 黃連末 乾薑末(各等分)

上四味,合和為散,以粉瘡上,不過三度。

治口臭方:

濃煮細辛含汁,久乃吐卻,三日當愈。

又方:井花水三升,漱口吐廁中。

又方:

橘皮(五分) 木蘭皮(一兩) 桂心(三分) 大棗(四十枚,蒸之,去皮)

上四味,末之,以棗肉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二服,稍稍至三十丸。(一方有芎十八銖)。

又方:

桂心 甘草(炙,等分)

上二味,細末,三指撮酒服二十日,香。

又方:

蜀椒(汗) 桂心(各一兩)

上二味,服如前方。

治口乾方:

豬脂若羊脂如雞子大,擘之,苦酒半升中漬一宿,絞取汁含之。

又方:

石膏(五合,碎) 蜜(二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納蜜煮取一升,去滓,含如棗核大,咽汁盡即含之。

又方:含一片梨即愈,夜睡當時即定。

又方:

羊脂(雞子大) 酒(半升) 大棗(七枚)

上三味,合漬七日,取棗食之,瘥。

又方:禁夜勿食酸食及熱面。

治口卒噤不開方:

搗附子末,納管中,開口吹口中,良。

唇病第六

方四首

緊唇方:

以亂髮蜂房及六畜毛燒作末,敷瘡上。豬脂和,亦佳。

又方:

緊卷故青布,燒令燃斧上柱,取斧上熱汁塗之。並治沉唇。

治唇黑腫,痛癢不可忍方:

取四文大錢,於磨石上以臘月豬脂磨取汁塗之。不過數遍,即愈。

又方:以竹弓彈之,出其惡血,立瘥。

齒病第七

方二十七首

含漱方 主齒痛方:

獨活(三兩) 黃芩(三兩) 芎藭(三兩) 當歸(三兩) 細辛 蓽茇(各一兩) 丁香(一兩)

上七味,㕮咀,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含漱之。食頃乃吐,更含之。(一方有甘草二兩)。

又方:含白馬尿,隨左右含之,不過三口,瘥。

治裂齒痛方:

腐棘針(二百枚)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含瀨之。日四五,瘥止。

又方:取死蛐蟮末敷痛處,即止。

治齒痛方:

夜向北鬥手拓地灸指頭地,咒曰:蠍蟲所作,斷木求風,蟲所作,灸便休,疼痛疼痛,北斗收。即瘥。

又方:

人定後,向北鬥咒曰:北斗七星,三臺尚書,某甲患齦若是風斷閉門戶,若是蟲齦盡收取,急急如律令。再拜三夜作。

治牙疼方:

蒼耳子(五升)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熱含之。疼則吐,吐復含,不過二劑愈。無子莖葉,皆得用之。

又方:

莽草(五兩)

上一味,切,以水一斗煮水五升,含漱之。一日令盡。

又方:納藜蘆末於牙孔中,勿咽汁,神良。

又方:取門上桃橛燒取𣿉汁,少少為納孔中,以蠟固之。

針牙疼方:

隨左右邊疼手大指次指掌間入一寸,得氣絕補三十九息。

灸牙疼方:

取桑東南引枝,長一尺余,大如匙柄齊兩頭,口中柱著痛牙上,以三姓火灸之。咒曰:南方赤帝子,教我治蟲齒,三姓灸桑條,條斷蠍蟲死,急急如律令,大效。

治蟲食齒疼痛方:

閉氣細書曰:南方赤頭蟲飛來,入某姓名裂齒裹,今得蠍蟲孔,安置耐居止,急急如律令。小片紙納著屋柱北邊蠍蟲孔中,取水一杯,禹步如禁法,還誦上文,以水沃孔,以淨黃土泥之,勿令泄氣,永愈。

治蟲食齒根肉黑方:

燒腐棘取𣿉塗之十遍,雄黃末敷即愈。若齒黑者,以松木灰揩之,細末雄黃塗齦百日,日再塗之七日,慎油豬肉,神效。

治齒蟲方:

以檐一枚,令病人存坐橫檐於膝上,引兩手尋使極,住手,伸中指,灸中指頭檐上三壯,兩頭一時下火,病人口誦咒曰:啖牙蟲,名字鶻,莫啖牙,莫啖骨。灸人亦念之。

齒根腫方:

松葉(一握) 鹽(一合) 好酒(三升)

上三味,煎取一升,含之。

齒根動痛方:

生地黃(三兩) 獨活(三兩)

上二味,切,以酒漬一宿含之。

又方:常以白鹽末封齦上,日三夜二。

又方:叩齒三百下,日一夜二,即終身不發,至老不病齒。

治齒牙根搖欲落方:

生地黃大者一寸,綿裹著牙上,嚼咽汁,汁盡去之,日三即愈,可十日含之,更不發也。

治齒根空腫痛,困弊無聊賴方:

獨活(四兩) 酒(三升)

上二味,於器中漬之,爐火煨之令暖,稍稍沸,得半去滓,熱含之,不過四五度。

又方:取地黃如指大,長一寸,火灸令大熱,著木椎之,以綿裹著齒上嚼之。咽汁盡,即三易。瘥止。

又方:燒松柏槐枝令熱,柱病齒死,須臾蟲緣枝出。

治牙齦疼痛方:

杏仁(一百枚,去皮尖兩仁者) 鹽末(方寸匕)

上二味,以水一升,煮令沫出,含之。味盡吐卻,更含。不過再三,瘥。

治牙車急、口眼相引、舌不轉方:

牡蠣(熬) 伏龍肝 附子(炮,去皮) 礬石(燒)

上四味,等分末之,以白酒和為泥,敷其上,干則塗之,取瘥止。

治齒齲方:

切白馬懸蹄可孔塞之,不過三度。

治齒血出不止方:

刮生竹茹二兩,酢漬之,令其人解衣坐,乃別令一人含噀其背上三過,並取竹茹濃煮取汁。勿與鹽,適寒溫,含漱之,終日為度。

治失欠頰車脫臼開張不合方:

以一人捉頭,著兩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令復入口中,安竹筒如指許大。不爾齧傷人指。

舌病方第八

治舌卒腫如吹胞,滿口溢出,氣息不得再通,須臾不治殺人方:

急以指刮破潰去汁,即愈。亦可以鈹刀於前決破之。(《千金》云:兩邊破之)

又方:以苦酒一升,煮半夏十枚,令得八合,稍稍含漱吐之,半夏戟人咽,須熟,洗去滑盡用之,勿咽汁也。加生薑一兩佳。

治舌上黑、有數孔,出血如湧泉,此心臟病也。方:

戎鹽(五兩) 黃芩(五兩) 黃柏(五兩) 大黃(五兩) 人參(二兩) 桂心(二兩) 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末之,煉蜜和丸,飲服十丸如梧子,日三服,仍燒鐵烙之。

治舌卒腫起如吹胞狀,滿口塞喉,氣息欲不復,須臾不治殺人。治之方:

以刀鋒決兩邊第一大脈出血。勿使刺著舌下中央脈,血出不止殺人。血出數升,以燒鐵令赤,熨瘡數過,以絕血也。

又方:含甘草汁佳。

喉病第九

十四首

治喉卒腫不下食方:

韭一把,搗熬敷之,冷即易之,佳。

又方:含荊瀝稍稍咽之。

又方:含上好酢,口舌瘡亦佳。

治喉痹嚥唾不得方:

半夏

上一味,細破知棋子十四枚,雞子一枚,扣其頭如慄大。出卻黃白,納半夏,於中納酢令滿,極微火上煎之。取半,小冷飲之。即愈。

喉痹方:

取附子一枚,去皮,蜜塗火炙令干,復塗蜜炙,須臾含之,咽汁愈。

又方:含蜀升麻一片,立愈。

治喉痹方:

以繩纏手大指,刺出血一大豆以上,瘥,小指亦佳。

治馬喉痹方:

燒馬蘭根灰一方寸匕,燒桑枝瀝汁,和服,治咽痛不得息,若毒氣哽咽、毒攻咽喉方:

桂心(半兩) 杏仁(一兩,去尖皮熬之)

上二味為散,以綿裹如棗大。含咽其汁。

又方:刺小指爪紋中出血即瘥。左右刺出血,神秘,立愈。

治屍咽語聲不出方:

酒(一升) 乾薑(十兩,末之) 酥(一升)

上三味,酒二合,酥一匙,薑末一匕,和服之,日三。食後服之。亦治肺病。

治屍咽咽中癢痛,吐之不出,咽之不入,如中蠱毒方:

含生薑五十日,瘥。

治咽中腫垂肉不得食方:

先以竹筒納口中,熱燒鐵從竹中柱之。不過數度,愈。

治懸壅垂下暴腫長方:

乾薑、半夏等分,末,少少著舌本。半夏洗之,如法用。

又方:鹽末筋頭張口柱之,日五自縮。

噎病第十

方二首

酥蜜、生薑汁合一升,微火煎二沸,每服兩棗許,納酒中溫服。

又方:以手巾布裹舂杵頭糠拭齒。

耳病第十一

方二十四首

治耳聾方:

生地黃(極粗大者長一寸半) 杏仁(七枚,燒令黑) 印成鹽(兩顆) 巴豆(七枚,去皮,熬令紫色) 頭髮(雞子大,炙之)

上五味,搗作末,以發薄裹,納耳中,一日一夜。若少損,即卻之,直以發塞耳。耳中黃水及膿出,漸漸有效。不得更著。若未損,一宿後更納一日一夜,還去藥,一依前法。

治勞聾、氣聾、風聾、虛聾、毒聾,如此久聾,耳中作聲。補腎治五聾方:

山茱萸(二兩) 乾薑 巴戟天 芍藥 澤瀉 桂心 菟絲子 黃耆 乾地黃 遠志 (去心) 蛇床子 茯苓 石斛 當歸 細辛 蓯蓉 牡丹皮 人參 甘草(炙) 附子(炮,去皮。各二兩) 防風(一兩半) 菖蒲(一兩) 羊腎(二枚)

上二十三味,搗篩煉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三十四十丸。

又方:

蓖麻(五分) 杏仁(一兩,去尖皮) 桃仁(四分,去尖皮) 巴豆仁(一分,去心皮,熬)石鹽(三分) 附子(半兩,炮) 菖蒲(一兩) 磁石(一兩) 薰陸香(一分) 松脂(二兩半) 蠟(二兩) 通草(半兩)

上十二味,先搗諸石等令細,別搗諸物等,加松脂及蠟,合搗數千杵,令可丸乃止,取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一日四五度,出之轉捻,不過三四度。日一易之。

又湯方:

磁石(四兩) 牡荊子(二兩一云牡蠣) 石菖蒲(三兩) 山茱萸(二兩) 芎藭(二兩) 茯神(二兩) 白芷(二兩) 枳實(二兩,炙) 地骨皮(三兩) 天門冬(三兩,去心) 甘草(三兩,炙) 橘皮(二兩) 生薑(二兩,切) 竹瀝(二升)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減半,下竹瀝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五日服一劑。三劑後著散。

又散方:

石菖蒲(二兩) 山茱萸(二兩) 磁石(四兩) 土瓜根(二兩) 白蘞(二兩) 牡丹皮(二兩) 牛膝(二兩)

上七味,搗篩為散,綿裹塞耳,日一易。仍服大三五七散一劑。

又方:

硫黃 雌黃(一云雄黃)

上二味,等分,末之,綿裹塞耳,數日聞聲。

又方:以童子尿灌耳中三四度,瘥。

赤膏主耳聾齒痛方:

丹參(五兩) 蜀椒(二升) 大黃(一兩) 白朮(一兩) 大附子(十枚,炮,去皮) 細辛(一兩) 乾薑(二兩) 巴豆(十枚,去皮) 桂心(四寸) 芎藭(一兩)

上十味,切,以淳苦酒漬一宿,納成煎豬膏三斤,著火上。煎三上三下,藥成去滓,可服可摩。耳聾者綿裹膏納耳中,齒冷痛著齒間,諸痛皆摩。若腹中有病,以酒和服如棗許大。咽喉痛吞如棗核一枚。

治二十年聾方:

成煎雞肪(五兩) 桂心 野葛(各半兩)

上三味,切,膏中銅器內,微火煎三沸,去滓,密貯勿泄,以葦筒盛如棗核大,火炙令少熱,仰傾耳灌之。如此十日,耵聹自出,大如指長一寸。久聾不過三十日。以發裹膏深塞,勿使泄氣,五日乃出之。

又方:以器盛石鹽飯底,蒸令消以灌耳中,驗。

治聤耳出膿汁方:

礬石(三兩,燒) 龍骨(一兩) 黃連(一兩) 烏賊魚骨(一兩)

上四味,下篩,取如棗核大,綿裹塞耳,日三易。(一方用赤石脂,無龍骨)

治底耳方:

礬石(燒之) 石鹽(末之)

上二味,先以紙繩紝之,展卻汁令干,以鹽末粉耳中令通,次下礬石末,粉上須臾臥勿起,日再。

治耳疼痛方:

附子(炮,去皮) 菖蒲

上二味,等分裹塞之。

治蟲入耳方:

末蜀椒一撮,納半升酢中灌之,行二十步。蟲出瘥。

治百蟲入耳方:

搗韭汁,灌之耳中立出。

又方:灌蔥涕,須臾蟲出瘥。

又方:以木葉裹鹽炙令熱,以掩耳,冷即易之,出。

又方:

薑汁滴耳中。又灌牛乳,良。又桃葉塞耳。

治蚰蜒入耳方:

牛乳灌之,蚰蜒自出。若入腹者,空腹服酢酪一升。不出更服。仍以和麵燒餅,乘熱坐上,須臾出。

又方:以油灌之。

又方:灌驢乳於耳中,即變成水入腹。飲之即瘥。

又方:桃葉汁灌之。

又方:打銅碗於耳邊。

又方:炒胡麻以布袋盛枕頭。

卷第十二·養性

養性禁忌第一

論曰:張湛稱養性繕寫經方,在於代者甚眾,嵇叔夜論之最精,然辭旨遠不會近,余之所言,在其義與事歸,實錄以貽後代。不違情性之歡,而俯仰可從,不棄耳目之好,而顧眄可行。使旨約而贍廣,業少而功多,所謂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故其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論,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過此已往,未之或知也。

列子曰: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物類。故陰氣壯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壯則夢涉大火而燔焫,陰陽俱壯則夢生殺。甚飽則夢與,甚飢則夢取,是以浮虛為疾者則夢揚,沉實為疾者則夢溺,藉帶而寢者則夢蛇,飛鳥銜發者則夢盡,心躁者夢火,將病者夢飲酒歌舞,將衰者夢哭。是以和之於始,治之於終,靜神滅想,此養生之道備也。

彭祖曰:每施瀉訖,輒導引以補其虛,不爾,血脈髓腦日損。犯之者生疾病,俗人不知補瀉之義故也。飲酒吐逆,勞作汗出,以當風臥濕,飽食大呼,疾走舉重,走馬引強,語笑無度,思慮太深,皆損年壽。是以為道者務思和理焉。口目亂心,聖人所以閉之。名利敗身,聖人所以去之。故天老曰: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當去禮去聖,守愚以自養。斯乃德之源也。

彭祖曰: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百裹,不如獨臥。色使目盲,聲使耳聾,味使口爽,苟能節宣其宜適,抑揚其通塞者,可以增壽。一日之忌者暮無飽食,一月之忌者暮無大醉,一歲之忌者暮須遠內,終身之忌者暮常護氣。夜飽損一日之壽,夜醉損一月之壽,一接損一歲之壽,慎之。清旦初以左右手摩交耳,從頭上挽兩耳又引發,則面氣通流。如此者令人頭不白耳不聾。又摩掌令熱以摩面,從上向下二七過,去皯氣,令人面有光。又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疾皆除。真人曰:欲求長生壽考服諸神藥者,當須先斷房室,肅齋沐浴薰香,不得至喪孝家及產乳處,慎之慎之。古之學道者所以山居者,良以此也。

老子曰:人慾求道,勿起五逆六不祥,凶。大小便向西,一逆;向北,二逆;向日,三逆;向月,四逆;仰視日月星辰,五逆。夜半裸形,一不祥;旦起嗔心,二不祥;向灶罵詈,三不祥;以足納火,四不祥;夫妻晝合,五不祥;盜師父物,六不祥。旦起常言善事,天與之福,勿言奈何及禍事,名請禍。慎勿床上仰臥,大凶。臥伏地,大凶。飽食伏地,大凶。以匙箸擊盤,大凶。大勞行房室露臥,發癲病。醉勿食熱。食畢摩腹能除百病。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無灼唇,冷無冰齒。食畢行步蜘躕則長生,食勿大言。大飽血脈閉。臥欲得數轉側。冬溫夏涼,慎勿冒之,大醉神散越,大樂氣飛揚,大愁氣不通。久坐傷筋,久立傷骨。凡欲坐,先解脫右靴履,大言。用精令人氣乏,多睡令人目盲,多唾令人心煩,貪美食令人泄痢。沐浴無常,不吉。沐與浴同日,凶。夫妻同日沐浴,凶。說夢者。凶。

凡日月蝕,救之吉,活千人。除殃,活萬人。與天地同功。日月薄蝕大風大雨虹霓地動雷電霹靂大寒大霧四時節變,不可交合陰陽。慎之。

凡夏至後丙丁日冬至後庚辛日,皆不可合陰陽。大凶。

凡大月十七日、小月十六日,此各毀敗日,不可交會,犯之傷血脈。凡月二日三日五日九日二十日,此生日也,交會令人無疾。

凡新沐遠行及疲、飽食醉酒、大喜大悲、男女熱病未瘥,女子月血新產者,皆不可合陰陽。熱疾新瘥,交者死。

老子曰:凡人生多疾病者是風日之子。生而早死者是晦日之子。在胎而傷者是朔日之子。生而母子俱死者是雷霆霹靂日之子。能行步有知而死者是下旬之子。兵血死者是月水盡之子,又是月蝕之子。雖胎不成者是弦望之子。命不長者,是大醉之子。不癡必狂者是大勞之子。生而不成者是平曉之子。意多恐悸者是日出之子。好為盜賊貪欲者是禺中之子。性癡行不良者是日中之子。命能不全者,是日昳之子。好詐反妄者,是晡時之子。不盲必聾者是人定之子。天地閉氣不通,其子死。夜半合陰陽生子上壽,賢明。夜半後合會生子,中壽,聰明智惠。雞鳴合會生子,下壽,克父母。此乃天地之常理也。

天老曰:不稟五常形貌,而尊卑貴賤不等,皆由父母合會稟氣壽也。得合八星陰陽,各得其時者上也,即富貴之極。得合八星陰陽,不得其時者中也。得中宮,不合八星陰陽,得其時者下也。得下宮,不合此宿不得其時者則為凡人矣。合宿交會者非惟生子富貴,亦利身,大吉。八星者,室、參、井、鬼、柳、張、房、心。一云凡宿也。是月宿所在,此星可以合陰陽。

老子曰:人生大限百年,節護者可至千歲。如膏用小炷之與大炷,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繁而我小記,眾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事累意,不臨時俗之儀。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為不死之藥,天下莫我知也。勿謂闇昧,神見我形。勿謂小語,鬼聞我聲。犯禁滿千,地收人形。人為陽善,人自報之;人為陰善,鬼神報之。人為陽惡,人身治之,人為陰惡,鬼神治之。故天不欺人,示之以影;地不欺人,示之以響。人生天地氣中,動作喘息皆應於天,為善為惡天皆鑑之。人有修善積德而遭凶禍者,先世之餘殃也。為惡犯禁而遇吉祥者,先世之餘福也。故善人行不擇日,至凶中得凶中之吉,入惡中得惡中之善。惡人行動擇時日,至吉中反得吉中之凶,入善中反得善中之惡。此皆目然之符也。

老子曰:謝天地父母法。常以辰巳日黃昏時天晴日淨,掃宅中甲壬丙庚之地,燒香北向稽首三過,口勿語,但心中言耳。舉家皆利。謝嘿云:曾孫某乙數負黃天之氣象、上帝之始願,閤家男女大小前後所犯罪過,請為削除凶惡。在後進善人某家大小身神安,生氣還。常以此道,大吉利,除禍殃。

老子曰:正月朔曉亦可於庭中向寅地再拜,咒曰:洪華,洪華,受大道之恩,太清玄門,願還某去歲之年,男女皆三過自咒。常行此道,可以延年。

論曰:神仙之道難致,養性之術易崇。故善攝生者常須慎於忌諱,勤於服食,則百年之內不懼於夭傷也。所以具錄服餌方法以遺後嗣云。

養性服餌第二

方三十七首

茯苓酥

主除萬病,久服延年方。

取山之陽茯苓,其味甘美;山之陰茯苓,其味苦惡。揀得之勿去皮,去皮刀薄切,曝干,蒸令氣溜,以湯淋之。其色赤味苦。淋之不已,候汁味甜便止。曝干搗篩,得茯苓三斗。取好酒大斗一石蜜一斗和茯苓,未令相得,納一石五斗甕中,熟攪之百遍,密封之,勿令泄氣,冬月五十日、夏月二十一日,酥浮於酒上。接取酥,其味甘美如天甘露,可作餅大如手掌,空屋中陰乾,其色赤如棗。飢食一餅,終日不飢。此仙人度荒世藥,取酒封閉,以下藥,名茯苓酥。

杏仁酥

主萬病,除諸風虛勞冷方。

取家杏仁,其味甜香。特忌用山杏仁。山杏仁慎勿用,大毒害人也。

家杏仁(一石去尖皮兩仁者,揀完全者。若微有缺壞,一顆不得用。微火炒,搗作細末,取美酒兩石,研杏仁,取汁一石五斗)

上一味,以蜜一斗拌杏仁汁,煎極令濃與乳相似,納兩頂甕中攪之,密封泥勿令泄氣,與上茯苓酥同法。三十日看之,酒上出酥也。接取酥納瓷器中封之。取酥下酒別封之。團其藥如梨大,置空屋中作閣安之,皆如飴餔狀,甚美。服之令人斷谷。

地黃酒酥

令人發白更黑,齒落更生,髓腦滿實,還年卻老,走及奔馬,久服有子方。

粗肥地黃(十石切,搗取汁三石) 麻子(一石搗作末,以地黃汁研取汁二石七斗) 杏仁(一石去皮尖、兩仁者,搗作末,以麻子汁研取汁二石五斗) 曲末(三斗)

上四味,以地黃等汁浸曲七日,候沸,以米三石分作三分,投下饙一度。以藥汁五斗和饙釀酒如家醒酒法。三日一投,九日三投,熟訖,蜜封三七日。酥在酒上,其酥色如金。以物接取,可得大升九升酥。然後下⿱⿰亞王不取酒封之。其糟令服藥人食之,令人肥悅,百病除愈。食糟盡,乃服藥酒及酥。一服酒一升一匙酥溫酒和服之。惟得吃白飯芫菁。忌生冷酢滑豬雞魚蒜。其地黃滓曝使干。更以酒三升和地黃滓搗之,曝干作餅服之。

造草酥方

杏仁(一斗去皮尖兩仁者,以水一斗研絞取汁) 粗肥地黃(十斤,熟搗,絞取汁一斗) 麻子一斗(末之,以水一斗研絞取汁)

上三味,汁凡三斗,著曲一斤,米三斗,釀如常酒,味是正熟,出,以甕盛之,即酥凝在上。每服取熱酒和之,令酥消盡(服之彌佳)。

真人服杏子丹玄隱干學道斷谷以當米糧方:

上粳米(三斗,淨淘沙炊作飯,干曝磑紗篩下之) 杏仁(三斗,去尖兩仁者,曝干,搗,以水五升研之,絞取汁,味盡止)

上二味,先煎杏仁汁令如稀麵糊,置銅器中,納粳米粉如稀粥,以煻火煎。自旦至久攪勿停手,候其中水氣盡則出之,陰乾紙貯。欲用,以暖湯二升納藥如雞子大,置於湯中,停一炊久。敢食任意取足服之。

服天門冬丸方

凡天門冬苗作蔓有鉤刺者,是採得當以酢漿水煮之,濕去心皮,曝干搗篩,以水蜜中半和之,仍更曝干。又搗末,水蜜中半和之。更曝干,每取一丸含之。有津液,輒咽之。常含勿絕,行亦含之。久久自可絕谷。禁一切食,惟得吃大麥。

服黃精方

凡採黃精,須去苗下節,去皮取一節,隔二日增一節,十日服四節,二十日服八節,空腹服之。服訖不得漱口,百日以上節食,二百日病除,二年四體調和,忌食酒、肉、五辛、酥油,得食粳米、糜粥、淡食,除此之外,一物不得入口。山居無人之地法服時,臥食勿坐食。坐服即入頭,令人頭痛。服訖經一食須乃起,即無所畏。

凡服烏麻,忌棗粟胡桃,得食淡面,余悉忌。行道持甬作勞遠行,端坐三百日,一切病除。七日內宜數見穢惡,於後即不。(畏損人矣。)

服蕪菁子主百疾方:

蕪菁(一斗四升) 薤白(十兩)

上二味,煮蕪菁子曝干,搗篩,切,薤白和蒸半日,下搗一千一百三十杵,捻作餅重八兩。欲絕谷,先食乃服,三日後食三餅以為常式。盡更合食,勿使絕也。

華佗雲母丸

於三人丸方:

雲母粉 石鐘乳(煉) 白石英 肉蓯蓉 石膏 天門冬(去心) 人參 續斷 菖蒲 菌桂 澤瀉 秦艽 紫芝 五加皮 鹿茸 地膚子 薯蕷 石斛 杜仲(炙) 桑上寄生 細辛乾地黃 荊花 柏葉 赤箭 酸棗仁 五味子 牛膝 菊花 遠志(去心) 萆薢 茜根 巴戟天 赤石脂 地黃花 枸杞 桑螵蛸 菴䕡子 茯苓 天雄(炮,去皮) 山茱萸 白朮菟絲子 鬆實 黃耆 麥門冬(去心) 柏子仁 薺子 冬瓜子 蛇床子 決明子 菥蓂子車前子

上五十三味,皆用真新好者,並等分,隨人多少,搗下細篩,煉白蜜和為丸如梧子,先食服十丸,可至二十丸,日三。藥無所忌,當勤相續不得廢缺。百日滿愈疾,久服延年益壽,身體輕強,耳目聰明,流通榮衛,補養五臟,調和六腑,顏色充壯,不知衰老。茜根當洗去土陰乾;地黃、荊花至時多采曝干。欲用時相接取二石許乃佳也。吾嘗服一兩劑大得力,皆家貧不濟乃止。又時無藥足,缺十五味,仍得服之。此藥大有氣力,常須預求,使足服而勿缺。又香美易服,不比諸藥。

周白水侯散

主心虛勞損,令人身輕目明,服之八十日,百骨間寒熱除,百日外無所苦,氣力日益,老人宜常服之,大驗。方:

遠志(五分去心) 白朮(七分) 桂心(一兩) 人參(三分) 乾薑(一兩) 續斷(五分) 杜仲(五分,炙) 椒(半兩,汗) 天雄(三分,炮) 茯苓(一兩) 蛇床仁(三分) 附子(三分,炮,去皮) 防風(五分) 乾地黃(五分) 石斛(三分) 肉蓯蓉(三分) 栝蔞根(三分) 牡蠣(三分,熬) 石葦(三分,去皮) 鍾乳(一兩,煉) 赤石脂(一兩) 桔梗(一兩) 細辛(一兩) 牛膝(三分)

上二十四味,搗篩為散。酒服錢五匕,服後飲酒一升,日二,不知,更增一錢匕,三十日身輕目明。

濟神丸方

茯神 茯苓 桂心 乾薑(各四兩) 菖蒲 遠志(去心) 細辛 白朮 人參(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棗膏(八兩)

上一十一味,皆搗篩,煉蜜和更搗萬杵。每含一丸如彈丸,有津咽之盡,更含之。若食生冷宿食不消,增一丸。積聚結氣嘔逆心腹絞痛口乾脹酢咽吐嘔,皆含之。絕谷者服之學仙;道士含之益心力,神驗。

彭祖松脂方

松脂(五斤,灰汁煮三十遍,漿水煮三十遍,清水煮三十遍) 茯苓(五斤,灰汁煮十遍,漿水煮十遍,清水煮十遍) 生天門冬(五斤,去心皮,曝干,搗作末) 真牛酥(三斤,煉三十遍) 白蜜(三斤,煎令沫盡) 蠟(三斤,煉三十遍)

上六味,搗篩,以銅器重湯上,先納酥,次下蠟,次下蜜。候消訖,次下諸藥,急攪之勿住手,務令大勻。訖,納瓷器中密封,勿令泄氣。先一日不食,欲服須吃好美食令大飽。然後絕食,即服二兩。二十日後服四兩,又二十日服八兩,細丸之,以得咽中下為度,第二度服四兩為初,二十日又服八兩,又二十日服二兩,第三度服八兩為初,以後二十日服二兩,又二十日服四兩,合二百八十日藥成。自余服三丸,將補不服,亦得常以酥蜜消息美酒一升為佳。又合藥須取四時王相,特忌刑殺厭及四激休廢等日,大凶。

守中方

白蠟(一斤,煉之,凡二升酒為一度,煎卻惡物,凡煎五遍) 丹砂(四兩,細研) 蜜(一斤,煉之極淨)

上三味,合丸之如小棗大,初一日服三丸,三日服九丸。如此至九日止。

茅山人服質多羅方。(出益州導江縣並茂州山中)

此有三種,一者紫花根(八月採),二者黃花根亦黃(四月採),三者白花(九月採)。

上三種功能一種不別,依法採,根干已,搗篩且暖一合,酒和方寸匕,空腹服之。待藥消方食。日一服,不可過之。忌晝日眠睡。三十匕為一劑,一月服。

第二方

蜜(半合) 酥(半合)

上二味,暖之,和方寸匕服之。一法蜜多酥少。一方以三指撮為定。主療諸風病,禁豬肉、豉等,食之即失藥力。

第三方

取散五兩,生胡麻脂三升投之,微火暖之,勿令熱。旦接取上油一合,暖,空肚服之。日一服,油盡取滓服之。主偏風、半身不遂並諸百病,延年不老。

第四方

暖水一合,和三指撮,空腹日一服。主身羸瘦及惡瘡癬疥並諸風。

第五方

暖牛乳一升,和方寸匕服之,日一服。主女人絕產無子,發白更黑。

第六方

暖濃酪漿五合,和方寸匕服之,日一服。主膈上痰飲水氣諸風。

第七方

以牛尿一合,暖,和方寸匕服之,遣四人搦腳手,令氣息通流,主五種癲。若重者從少服漸加至一匕。若候身作金色變為少年,顏若桃李,延年益壽。

上件服藥時,皆須平旦空腹服之。以靜密室中,不得傷風及多語戲笑作務等事。所食桃李粳米新舂粟,禁一切魚肉豉陳臭等物,得食乳酪油,其藥功說不能盡。久服神仙,八十老人狀如少年。若觸藥發時,身體脹滿四肢強直,俱赤脫卻衣裳,向火灸,身得汗出,瘥。

服地黃方

生地黃(五十斤)

上一味,搗之,以水三升絞取汁,澄去滓,微火上煎減半。即納好白蜜五升、棗脂一升,攪令相得乃止。每服雞子大一枚,日三服。令人肥美色。

又方

上一味,細切,以淳酒二斗浸經三宿,出曝令干。又浸酒中直令酒盡。又取甘草、巴戟天、厚朴、乾漆、覆盆子各一斤,各搗下篩和之,飯後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加至二匕。使人老者還少,強力無病延年。(《千金》無甘草)

作熟乾地黃法

別采地黃,去須葉及細楊,搗取汁以漬肥者,著甑中土及米無在以蓋其上蒸之。一時出,暴燥。更納汁中又蒸之。一時出,暴以汁盡止,便干之。亦可直切地黃蒸之半日,數數以酒灑之,使周匝。至夕,出,曝干。可搗蜜丸。

種地黃法(並造)

先擇好肥地黃赤色虛軟者,選取好地深耕之。可於臘月預耕凍地彌佳。擇肥大地黃根切斷,長三四分至一二寸許。一斛可種一畝,二月三月種之。作畦畤相去一尺。生後隨後鋤壅及數芸之。至九月十月視其葉小衰,乃掘取一畝得二十許斛,擇取大根水淨洗。其細根及剪頭尾輩亦洗之。日曝令極燥小䐢,乃以刀切長寸余白茅覆甑下蒸之,密蓋上,亦可囊盛土填之。從旦至暮,當日不盡者明日又擇取蒸之。先時已搗其細碎者,取汁於銅器中煎之,可如薄飴,將地黃納汁中周匝,出,曝干。又納之汁盡止。率百斤生者合得三十斤。取初八月九月中掘者,其根勿令太老,強蒸則不消,盡有筋脈。初以地黃納甑中時,先用銅器承其下,以好酒淋灑地黃上令匝,汁後下器中,取以並和煎汁最佳也。

王喬輕身方

茯苓(一斤) 桂心(一斤)

上二味,搗篩煉蜜。和酒服,如雞子黃許大,一服三丸,日一服。

不老延年方

雷丸 防風 柏子仁

上三味,等分,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六十以上人亦可服二匕。久服,延年益精補腦,年未六十太盛勿服。

餌黃精法

取黃精,以竹刀剔去皮,自仰臥生服之,盡飽為度,則不頭痛。若坐服則必頭痛難忍。少食鹽及一切滷物,佳。

餌術方

取生術削去皮,炭火急炙令熱,空肚飽食之,全無藥氣,可以當食。不假山糧,得飲水神仙。秘之勿傳。

服齊州長石法 主羸瘦不能食,療百病方:

馬牙石(一名乳石,一名牛腦石,《本草》名長石)

上,取黃白明淨無瑕纇者,搗密絹下,勿令極篩,恐太粗。以一石米合納一石水中,於銅器中極攪令濁。澄時接取上汁如清漿水色,置一大器中澄如水色,去水納滓於白練袋中盛,經一宿,瀝卻水如造煙脂法,出,日中曝之令干。仍白練袋盛之,其袋每一如掌許大,厚薄亦可。於三鬥米下蒸之再遍。曝干,以手挼之,令眾手研之即成。擎出,每以酒服一大匙,日三服,即覺患瘥。若覺觸,以米汁滓石一雞子大,煮三沸,去滓,頓服之。夏月不能服散者服湯亦佳。石出齊州厲城縣。藥療氣痰飲不下食,百病羸瘦皆瘥。

服杏仁法

主損心吐血,因即虛熱,心風健忘,無所記憶,不能食,食則嘔吐,身心戰掉,萎黃羸瘦,進服補藥,入腹嘔吐並盡。不服余藥,還吐至死,乃得此方。服一劑即瘥,第二劑色即如初也。

杏仁(一升,去尖皮及兩仁者熬令色黃,末之) 茯苓(一斤,末之) 人參(五兩,末之)酥(二斤) 蜜(一升半)

上五味,納銅器中,微火煎,先下蜜,次下杏仁,次下酥,次下茯苓,次下人參,調令均和,則納於瓷器中,空肚服之一合。稍稍加之,以利為度,日再服。忌魚肉。

有因讀誦思義坐禪及為外物驚恐狂走失心方。

酥(二兩) 薤白(一握,切)

上二味,搗薤千杵,溫酥和攪,以酒一盞服之。至三七日,服之佳。得食枸杞、菜羹、薤白。亦得作羹。服訖而仰臥,至食時乃可食也。忌面。得力者非一。

鎮心丸

主損心不能言語,心下懸急苦痛,舉動不安,數數口中腥,客熱心中百病方。

防風(五分) 人參(五分) 龍齒(五分) 芎藭(一兩) 鐵精(一兩) 當歸(一兩) 乾地黃(五分) 黃耆(一兩) 麥門冬(五分,去心) 柏子仁(一兩) 桂心(一兩) 遠志(五分,去心) 白蘚皮(三分) 白朮(五分) 雄黃(一兩,研) 菖蒲(一兩) 茯苓(一兩) 桔梗(一兩) 乾薑(五分) 光明砂(一兩,研) 鍾乳(半兩,研)

上二十一味,搗篩煉蜜和飲服梧子大五丸,漸加至十五丸,日二服,稍加至三十丸。慎腥臭等。常宜小進食為佳。宜吃酥乳。倍日將息,先須服湯。湯方如下:

玄參(三兩) 乾地黃(三兩) 黃耆(三兩) 地骨皮(三兩) 蓯蓉(三兩) 丹參(五兩) 牛膝(三兩) 五味子(三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桔仁(二兩,去皮尖) 細辛(三兩) 磁石(五兩) 生薑(三兩,切) 茯苓(三兩) 橘皮(二兩) 韭子(半升) 柴胡(二兩,去苗)

上一十七味,㕮咀。以水三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後三日乃更進丸。時時食後服。服訖即仰臥少時,即左右臥,及數轉動。須腰底安物令高,亦不得過久,斟酌得所。不得勞役身心氣力,服藥時干食即且停一日。食訖用兩三口漿水飲壓之。服藥時有異狀貌起,勿怪之。服丸後二日風動,藥氣動頭,兩眼赤痛,久而不瘥者,依狀療之。法取棗根直入地二尺者白皮一握,水一升,煮取半升,一服即愈。

五參丸

主治心虛熱,不能飲食,食即嘔逆,不欲聞人語方

人參(一兩) 苦參(一兩半) 沙參(一兩) 丹參(三分) 玄參(半兩)

上五味,搗篩煉蜜和為丸。食訖飲服十丸如梧子大,日二,漸加至二十丸。

治損心吐血方

芎藭二兩 蔥白二兩 生薑(二兩,切) 油(五合) 椒(二合,汗) 桂心(一兩) 豉(三合) 白粳米(四合)

上八味,㕮咀。芎桂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納米油,又煎取一升,去滓,頓服。慎面。

正禪方

春桑耳 夏桑子 秋桑葉

上三味,等分搗篩。以水一斗煮小豆一升,令大熟,以桑末一升和煮微沸,著鹽豉服之,日三服,飽服無妨。三日外稍去小豆。身輕目明無眠睡,十日覺運智通初地禪,服二十日到二禪定,百日得三禪定,累一年得四禪定。萬相皆見,壞欲界,觀境界,如視掌中,得見佛性。

服菖蒲方

二月八日採取肥實白色節間可容指者,多取陰乾去毛,距擇吉日搗篩百日,一兩為一劑。以藥四分,蜜一分半,酥和如稠糜柔弱,令極勻,納瓷器中密封口,埋谷聚中一百日。欲服此藥須先服瀉藥。吐利訖,取王相日旦空肚服一兩,含而咽之,有力能消。漸加至三二。服藥至辰巳間藥消訖,可食粳米乳糜。更不得吃飲食,若渴惟得少許熟湯。每日止一服藥一頓食。若直治病瘥止,若欲延年益壽求聰明益智者,宜須勤久服之。修合服食,須在靜室中,勿喜出入及晝睡,一生須忌羊肉熟葵。又主癥癖咳逆上氣痔漏病,最良。又令人膚體肥充,老者光澤,發白更黑,面不皺,身輕目明,行疾如風。填骨髓,益精氣。服一劑,壽百歲。天竺摩揭陀國王舍城邑陀寺三藏法師跋摩米帝以大業八年與突厥使主至武德六年七月二十三日為洛州大德護法師淨土寺主矩師筆譯出。

養老大例第三

論三首

論曰:人之在生,多諸難遘。兼少年之時,樂遊馳騁,情敦放逸,不至於道,悠然白首,方悟虛生,終無所益。年至耳順之秋,乃希餐餌,然將欲頤性,莫測據依,追思服食者於此二篇中求之,能庶幾於道,足以延齡矣。語云:人年老有疾者不療,斯言失矣。緬尋聖人之意,本為老人設方,何則?年少則陽氣猛盛。食者皆甘,不假醫藥,悉得肥壯。至於年邁,氣力稍微,非藥不救。譬之新宅之與故舍,斷可知矣。

論曰: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瞋怒,情性變異,食飲無味,寢處不安,子孫不能識其情,惟云大人老來惡性不可咨陳,是以為孝之道,常須慎護其事,每起速稱其所須,不得令其意負不快。故曰:為人子者,不植見落之木。淮南子曰:木葉落,長年悲。夫栽植卉木,尚有避忌。況俯仰之間,安得輕脫乎。

論曰:人年五十以去,皆大便不利,或常苦下痢,有斯二疾,常須預防。若秘澀,則宜數食葵菜等冷滑之物。如其下痢,宜與姜韭溫熱之菜。所以老人於四時之中,常宜溫食,不得輕之。老人之性,必恃其老無有藉在,率多驕恣,不循軌度。忽有所好,即須稱情。即曉此術,當宜常預慎之。故養老之要,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又當愛情,每有誦唸,無令耳聞,此為要妙耳。又老人之道,常念善無念惡,常念生無念殺,常念信無念欺。養老之道,無作博戲強用氣力,無舉重,無疾行,無喜怒,無極視,無極聽,無大用意,無大思慮,無吁嗟,無叫喚,無吟訖,無歌嘯,無垃啈啼,無悲愁,無哀慟,無慶弔,無接對賓客,無預局席,無飲興。能如此者,可無病,長壽斯必不惑也。又常避大風大雨大寒大暑大露霜霰雪旋風惡氣能不觸冒者,是大吉祥也。凡所居之室,必須大周密,無致風隟也。夫善養老者,非其書勿讀,非其聲勿聽,非其務勿行,非其食勿食。非其食者,所謂豬豚雞魚蒜膾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也,常學淡食。至如黃米小豆,此等非老者所宜食,故必忌之。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面、粳米等為佳。又忌強用力咬齧堅硬脯肉,反致折齒破斷之弊。人凡常不飢不飽不寒不熱,善。行住坐臥言談語笑寢食造次之間能行不妄失者,則可延年益壽矣。

養老食療第四

方一十七首,論五首

論曰:衛汜稱扁鵲云:安身之本必須於食。救疾之首,惟在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藥性者,不能以除病。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藥能恬神養性以資四氣。故為人子者,不可不知此二事。是故君父有疾,期先命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故孝子須深知食藥二性,其方在《千金方》(第二十六卷中)。

論曰:人子養老之道,雖有水陸百品珍饈,每食必忌於雜,雜則五味相撓。食之不已,為人作患。是以食敢鮮餚,務令簡少。飲食當令節儉。若貪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亨短氣,必致霍亂。夏至以後,秋分以前,勿進肥羹,臛酥酒酪等,則無他矣。夫老人所以多疾者,皆由少時春夏取涼過多,飲食太冷,故其魚膾、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損於人,宜常斷之。惟乳酪酥蜜,常宜溫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雖然,卒多食之,亦令人腹脹泄痢。漸漸食之。

論曰:非但老人須知服食將息節度,極須知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行氣之道,禮拜一日勿住。不得安於其處以致壅滯。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義在斯矣。能知此者,可得一二百年。故曰:安者非安,能安在於慮亡。樂者非樂,能樂在於慮殃。所以老人不得殺生取肉以自養也。

耆婆湯

主大虛冷風羸弱無顏色方(一云酥蜜湯)。

酥(一斤,煉) 生薑(一合,切) 薤白(三握,炙令黃) 酒(二斤) 白蜜(一斤,煉) 油(一升) 椒(一合,汁) 胡麻仁(一升) 橙葉(一握,炙令黃) 豉(一升) 糖(一升)

上一十一味,先以酒漬豉一宿,去滓,納糖蜜油酥於銅器中,煮令勻沸;次納薤姜,煮令熟;次下椒橙葉胡麻,煮沸,下二升豉汁。又煮一沸,出納瓷器中密封,空腹吞一合。如人行十里,更一服,冷者加椒。

服烏麻方

純黑烏麻及旃檀色者,任多少與水拌令潤,勿使太濕,蒸令氣遍即下。曝干再蒸,往返九蒸九暴訖,搗,去皮作末。空肚水若酒服二方寸匕,日二服,漸漸不飢絕谷。久服百病不生,常服延年不老,耐寒暑。

蜜餌

主補虛羸瘦乏氣力方。

白蜜(二升) 臘月豬肪脂(一升) 胡麻油(半升) 乾地黃末(一升)

上四味,合和,以銅器重釜煎,令可丸下之。服如梧桐子三丸,日三,稍加,以知為度。久服充益壽。

服牛乳補虛破氣方

牛乳(三升) 蓽茇(半兩,末之,綿裹)

上二味,銅器中取三升水和乳合,煎取三升,空肚頓服之,日一。二七日除一切氣,慎面豬魚雞蒜生冷。張澹云:波斯國及大秦甚重此法,謂之悖散湯。

豬肚補虛羸乏氣力方

肥大豬肚(一具,洗如食法) 人參(一兩) 椒(一兩,汗) 乾薑(一兩半) 蔥白(七兩,細切) 粳米(半升,熟煮)

上六味,下篩合和相得,納豬肚中縫合,勿令泄氣,以水一斗半微火煮令爛熟,空腹食之。兼少與飯,一頓令盡。可服四五劑,極良。

論曰:牛乳性平,補血脈,益心,長肌肉,令人身體康強,潤澤,面目光悅,志氣不衰,故為人子者,須供之以為常食。一日勿缺,常使恣意充足為度也。此物勝肉遠矣。

服牛乳方

鍾乳(一斤,上者細研之如粉) 人參(三兩) 甘草(五兩,炙) 乾地黃(三兩) 黃耆(三兩) 杜仲(三兩,炙) 蓯蓉(六兩) 茯苓(五兩) 麥門冬(四兩,去心) 薯蕷(六兩) 石斛(二兩)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散。以水五升,先煮粟,採七升為粥,納散七兩,攪令勻和,少冷水牛渴飲之令足。不足更飲水,日一。余時患渴,可飲清水,平旦取牛乳服之,生熟任意。牛須三歲以上、七歲以下純黃色者為上,余色者為下。其乳常令犢子飲之,若犢子不飲者,其乳動氣不堪服也。其乳牛淨潔養之,洗刷飽飼須如法用心看之。慎蒜豬魚生冷陳臭等物。

有人頻遭重病,虛羸不可平復,以此方補之甚效。其方如下:

生枸杞根(細切一大斗以水一大石煮取六斗五升,澄清) 白羊骨(一具)

上二味,合之微火煎取五大升,溫酒服之,五日令盡,不是小小補益。一方單用枸杞根。慎生冷酢滑油膩七日。

補五勞七傷虛損方

白羊頭蹄(一具以草火燒令黃赤,以淨綿急塞鼻) 胡椒(一兩) 蓽茇(一兩) 乾薑(一兩) 蔥白(一升,切) 香豉(二升)

上六味,先以水煮羊頭蹄骨半熟,納藥更煮,令大爛,去骨,空腹適性食之。日食一具,滿七具止。禁生冷鉛丹瓜果肥膩,及諸雜肉濕面白酒黏食大蒜一切蓄血,仍慎食大酢滑五辛陳臭豬雞魚油等七日。

療大虛羸困極方

取不中水豬肪一大升,納蔥白一莖,煎令蔥黃止,候冷暖,如人體空腹,平旦頓服之令盡。暖蓋覆臥,至日晡後乃食白粥稠糜,過三日後服補藥,其方如下:

羊肝一具細切) 羊脊骨⿱共皿肉(一條,細切) 曲末(半升) 枸杞根(十斤,切,以水三大斗,煮取一大斗,去滓)

上四味,合和,下蔥白、豉汁調和羹法煎之如稠糖,空腹飽食之三服。時慎食如上。

補虛勞方

羊肝肚腎心肺(一具以熱湯洗,余細切之) 胡椒(一兩) 蓽茇(一兩) 豉心(半升) 蔥白(兩握,去心,切) 犁牛酥(一兩)

上六味,合和,以水六升緩火煎取三升,去滓,和羊肝等並汁稍口皆納羊肚中,以繩急系肚口,更別用一絹袋稍小於羊肚,盛肚煮之。若熟乘熱出,以刀子並絹袋刺作孔,瀝取汁,空肚頓服令盡。余任意分作食之。若無羊五臟,羊骨亦可用之。其方如下:

羊骨(兩具碎之)

上以水一大石,微火煎取三斗,依食法任性作羹粥麵食。

不食肉人油麵補大虛勞方

生胡麻油一升 浙粳米泔清一升

上二味,微火煎盡汁清乃止。出貯之,取三合,鹽汁七合,先以鹽汁和油令相得,溲麵一斤,如常法作餺飪,煮五六沸,出置冷水中,更漉出,盤上令干,乃更一葉擲沸湯中,煮取如常法。十度煮之,麻油熱乃盡,以油作臛澆之,任飽食。

烏麻脂

主百病虛勞久服耐寒暑方。

烏麻油(一升) 薤白(一斤)

上二味,微火煎薤白令黃,去滓,酒服一合,百日充肥,二百日老者更少,三百日諸病悉愈。

服石英乳方

白石英(十五兩,搗石如米粒,以綿裹密帛盛)

上一味,取牛乳三升、水三升,煎取三升,頓服之,日一度,可二十遍煮乃一易之。搗篩,以酒三升,漬二七日服之。常令酒氣相接,勿至於醉,以補人虛勞更無以加也。有力能多服一二年彌益。凡老人舊患眼暗者,勿以酒服,藥當用飲下之。目暗者,能終不與酒蒜即無所畏耳。

論曰:上篇皆是食療而不愈,然後命藥,藥食兩攻,則病無逃矣。其服餌如下:

大黃耆丸

主人虛勞百病,夫人體虛多受勞,黃耆至補勞,是以人常宜將服之。方:

黃耆 柏子仁 天門冬(去心) 白朮 乾地黃 遠志(去心) 澤瀉 薯蕷 甘草(炙) 人參 石斛 麥門冬(去心) 牛膝 杜仲(炙) 薏苡仁 防風 茯苓 五味子 茯神 乾薑 丹參 肉蓯蓉 枸杞子 車前子 山茱萸 狗脊 萆薢 阿膠(炙) 巴戟天 菟絲子 覆盆子

上三十一味,各一兩,搗篩煉蜜丸。酒服十丸,日稍加至四十丸。性冷者,加乾薑、桂心、細辛二兩,患風者加獨活、防風、芎藭二兩;老人加牛膝、杜仲、萆薢、狗脊、石斛、鹿茸、白馬莖各二兩;無問長幼,常服勿絕。百日以內,慎生冷酢滑豬雞魚蒜油膩宿郁浥。百日後,惟慎豬、魚、蒜、生菜、冷食。五十以上,雖暑月三伏時亦忌冷飯。依此法可終身常得,藥力不退。藥有三十一味,合時或少一味亦得且服之。

彭祖延年柏子仁丸 久服強記不忘方。

柏子仁(五合) 蛇床子 菟絲子 覆盆子(各半升) 石斛 巴戟天(各二兩半) 杜仲(炙) 茯苓 天門冬(去心) 遠志(各三兩,去心) 天雄(一兩,炮,去皮) 續斷 桂心(各一兩半) 菖蒲 澤瀉 薯蕷 人參 乾地黃 山茱萸(各二兩) 五味子(五兩) 鍾乳(三兩,成煉者) 肉蓯蓉(六兩)

上二十二味,搗篩煉蜜和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二十丸,稍加至三十丸。先齊五日乃服藥。服後二十日,齒垢稍去白如銀;四十二日面悅澤;六十日瞳子黑白分明,尿無遺瀝;八十日四肢偏潤,白髮更黑,腰背不痛;一百五十日意氣如少年。藥盡一劑,藥力周至,乃入房內。忌豬、魚、生冷、酢滑。

紫石英湯

主心虛驚悸、寒熱、百病,令人肥健方。

紫石英(十兩) 白石英(十兩) 白石脂(三十兩) 赤石脂(三十兩) 乾薑(三十兩)

上五味,㕮咀皆完,用二石英各取一兩,石脂等三味各取三兩,以水三升合以微火煎,宿勿食,分為四服,日三夜一服。後午時乃食。日日依前秤取昨日藥,乃置新藥中共煮,乃至藥盡常然,水數一準十,新藥盡訖常添水,去滓,服之滿四十日止。忌酒肉。藥水皆用大升秤,取汁亦用大升。服湯訖即行,勿住坐臥。須令藥力遍身,百脈中行。若大冷者,春秋各四十九日。服令疾退盡,極須澄清服之。

論曰:此湯補虛,除痼冷莫過於此。能用之有如反掌,恐文子者謂是常方輕易而侮之。若一劑得瘥即止,若服多令人大熱,即須服冷藥壓之,宜審而用之。

卷第十三·辟穀

服茯苓第一

方六首

服茯苓方:

茯苓粉(五斤) 白蜜(三斤) 柏脂(七斤,煉法在後)

上三味,合和丸如梧桐子,服十丸。飢者增數服之,取不飢乃止。服吞一丸,不復服谷及他果菜也。永至休糧。飲酒不得,但得飲水。即欲求昇仙者,常取杏仁五枚㕮咀,以水煮之為湯,令沸,去滓,以服藥。亦可和丹砂藥中令赤服之。又若卻欲去藥食谷者,取硝石、葵子等熟治之,以粥服方寸匕,日一。四日內日再服。藥去,稍稍食谷葵羹,太良。

又方:

茯苓(三斤) 白蠟(二斤) 大麻油(三升) 松脂(三斤)

上四味,微火先煎油三沸,納松脂令烊,次納蠟,蠟烊納茯苓,熟攪成丸乃止。服如李核大一丸,日再。一年延年,千歲不飢。

又方:

茯苓(二斤) 雲母粉(二斤) 天門冬粉(二斤) 羊脂(五斤) 麻油(三斤) 蜜(五斤) 白蠟(三斤) 松脂(十斤,白者)

上八味,納銅器中,微火上煎令相得,下火和令凝紫色乃止。欲絕谷,先作五肉稻糧食五日,乃少食。三日後丸此藥,大如彈丸。日三服,一日九丸,不飢,飢則食此止。卻百二十日復食九丸,卻三歲復食九丸,卻十二年復食九丸。如此壽無極。可兼食棗脯。飲水無苦還下藥,取硝石一升,葵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日三,服八合,亦可一升。藥下乃食一合米粥,日三。三日後,日中三合。

又方:

茯苓(去皮)

上,以淳酒漬,令淹,密封十日,出之如餌,可食,甚美,服方寸匕,日三,令人肥白,除百病,不飢渴,延年。

又方:

茯苓粉(五斤) 白蜜(三升)

上二味,漬銅器中,瓷器亦得。重釜煎之。數數攪不停。候蜜竭,出,以鐵臼搗三萬杵,日一服三十丸如梧子,百日病除,二百日可夜書,二年後役使鬼神,久服神仙。

辟穀延年千歲方:

松脂 天門冬(去心) 茯苓 蠟 蜜(各一升)

上五味,以酒五升,先煎蜜、蠟三沸,納羊脂三沸,納茯苓三沸,納天門冬相和,服三丸如李子,養色還白,以杏仁一升納之為良。

服松柏脂第二

方二十首 論一首

採松脂法:

常立夏日,伐鬆橫枝指東南者,圍二三尺,長一尺許,即日便倒頓於地,以器其下承之,脂自流出三四過,使以和藥。此脂特與生雄黃相宜。若堅強者,更著酒中,火上消之。汁出,著冷酒中引之乃暖,和雄黃、衡山松脂膏,常以春三月入衡山之陰,取不見日月之松脂煉而食之,即不召自來。服之百日,耐寒暑。二百日,五臟補益;服之五年,即王母見諸名山。所生三百六十五山,其可食者獨滿谷陰懷中耳。其谷正從衡山嶺直東四百八十里,當橫揵正石橫其嶺,東北行,過其南,入谷五十里,窮穴有石城白鶴,其東方有大石四十餘丈,狀如白松。松下二丈有小穴,可入山。有丹砂,可食也。其南方陰中有大鬆大三十餘圍,有三十餘株,不見日月,皆可服也。

取破松脂法:

以日入時破其陰以取其膏,破其陽以取其脂,等分食之,可以通神靈,鑿其陰陽為孔,令方寸深五寸,還以皮掩其孔,無令風入,風入不可服也,以春夏時取之,取之訖,封塞勿泄,以泥塗之,東北行至丹砂穴下有陰泉水,可飲之。此弘農車君以元封元年入此山食松脂,十六年復下,居長安東市,又在上谷牛頭谷,時往來至秦嶺上,年常如三十者。

取松脂法:

斫取老枯肥鬆,細擘長尺余,置甑中蒸之。滿甑,脂下流入釜中,數數接取脂,置水中凝之,盡更為,一日可得數十斤。枯節益佳。

又法:

取枯肥鬆細破,於釜中煮之,其脂自出。接取置冷水中凝之,引之則成。若以五月就木取脂者,對刻木之陰面為二三刻。刻可得數升。秋冬則依煮法取,勿煮生鬆者,少脂。

煉松脂法:

松脂二十斤為一劑,以大釜中著水,加甑其上。塗際勿泄。加茅甑上為藉,復加生土茅上,厚一寸,乃加松脂於上,炊以桑薪。湯減添水,接取停於冷水中凝,更蒸之如前法。三蒸畢,止。脂色如白玉狀。乃用和藥,可以丸菊花茯苓服之。每更蒸易土如前法。以銅鑼承甑下脂,當入鑼中如膠狀。下置冷水中,凝更蒸。欲出銅器於釜中時,預置小繩於脂中,乃下停於水中凝之。復停於炭,須臾乃四過皆解,乃可舉也。盡更添水,以意斟酌其火,勿太猛。常令不絕而已。

又方:

治松脂以灰汁煮之,瀉置盆水中,須臾凝,斷取。復置灰中煮之,如此三反,皆易水成矣。

一法:煉松脂十二過易湯,不能者五六過亦可服之。

煉松脂法:

薄淋桑灰汁,以煮脂一二沸,接取投冷水中引之凝。復更煮,凡十過,脂則成。若強者復以酒中煮三四過則柔矣。先食服一兩,日三。十日不復飢,飢更服之。一年後,夜如白日。久服去百病。禁一切肉鹹菜魚醬鹽等。

又方:

松脂(十斤)

上用桑薪灰汁二石納釜中,加甑於上。甑中先鋪茅,次鋪黃砂土,可三寸,蒸之。脂少間流入釜中。寒之凝,接取復蒸如前,三上。更以清水代灰汁,復如前,三上,去水。更以陰深水一石五斗煮甘草三斤,得一石汁。去滓,納牛酥二斤,加甑釜上,復炊如前。令脂入甘草汁中凝,接取復蒸。夕下如此,三上即成。苦味皆去,甘美如飴。膏服如彈丸,日三。久服神仙不死。

又方:

好松脂(一石) 石灰汁(三石)

上二味,於淨處為灶,加大釜,斬白茅為藉,令可單止,以脂納甑中炊之。令脂自下入釜,盡去甑。接取納冷水中,以扇扇之。兩人引之三十過,復蒸如前,滿三遍。三易灰汁,復以白酢漿三石煉之三過,三易酢漿也。復以酒煉之一過,亦如上法訖,以微火煎之,令如飴狀。服之無少長。

又方:

松脂二斤半,水五升煎之。汁黃濁,出,投冷水中。如是百二十上,不可以為率。四十入湯輒一易湯。凡三易湯且成,軟如泥,其色白,乃可用治。下茯苓一斤,納藥中攪令相得,藥成。置冷地可丸,丸如杏核。日吞三丸,十日止,自不欲飲食。當煉松脂,無令苦乃用耳。

又方:

松脂七斤,以桑灰汁一石,煮脂三沸,接置冷水中。凝,復煮之。凡十遍,脂白矣。為散三兩,分為三服。十兩以上不飢,飢復服之。一年以後,夜視目明,久服不死。

論曰:煉松脂,春夏可為,秋冬不可為。絕谷治癩第一,欲食即勿服。亦去三尸。

粉松脂法:

松脂(十斤)

丹黍灰汁煮沸,接置冷水中二十過,即末矣。亦可雜雲母粉丸以蜜服之良。

服松脂法:

欲絕谷,服三兩。飢復更服,取飢而止,可至一斤。不絕谷者,服食一兩。先食,須藥力盡乃余。食錯者即食不安而吐也。久服延年,百病除。

又方:

松脂(十斤) 鬆實(三斤) 柏實(三斤) 菊花(五升)

上四味,下篩,蜜和服如梧子三十丸,分為三服。一百日以上,不復飢。服之一年,百歲如三十四十者。久服壽同天地。

又方:

桑寄生蒸之令熟,調和以煉松脂大如彈丸,日一丸,即不飢。

服法:

以夏至日取松脂,日食一升,無食他物。飲水自恣,令人不飢。長服可以終身不食。河南少室山有大鬆,取陰處斷之,置器中蒸之,膏自流出。煉出去苦氣,白蜜相和食之,日一升。三日後服如彈丸。渴飲水,令人不老,取無時。

又方:

松脂(五斤) 羊脂(三斤)

上二味,先煉松脂令消,納羊脂,日服博棋一枚,不飢,久服神仙。

守中方(與前別):

白松脂(七斤,三遍煉) 白蠟(五斤) 白蜜(三升) 茯苓粉(三斤)

上三味,合蒸一石米頃,服如梧子十丸,飢復取服,日一丸,不得食一切物,得飲酒,不過一合,齋戒,㕮咀五香,以水煮一沸,去滓,以藥投沸中,又欲致神女者,取茅根治取汁以和之,蒸服之,神女至矣。

又方:

松脂桑灰煉百遍,色正白,復納之飴蜜中,數反出之,服二丸如梧子,百日身輕,一年玉女來侍。

取柏脂法:

五月六日刻其陽二十株,株可得半升,煉服之。欲絕谷者,增之至六兩。不絕谷者一兩半。禁五辛魚肉菜鹽醬。治百病。久服,煉形延年。煉脂與煉松脂法同。

服松柏實第三

方一十九首

凡採柏子,以八月,過此零落又喜蠹蟲,頓取之又易得也。當水中取沉者八月取並房曝干,末,服方寸匕。稍增至五合,或日一升半。欲絕谷,恣口取飽,渴飲水。一方:柏子服不可過五合。

凡採鬆實,以七月未開時採之。才開口,得風便落,不可見也。松子宜陳者佳。

絕谷昇仙不食法:

取鬆實末之,服三合,日三,則無飢。渴飲水,勿食他物,百日身輕,日行五百里,絕谷昇仙。

服松子法:

治下篩,服方寸匕,日三四或日一升半升,能多為善。二百日以上,日行可五百里。一法:服松子不過三合。

松子丸

松子味甘酸,益精補腦。久服延年不老,百歲以上,顏色更少,令人身輕悅澤方。

松子 菊花等分,以松脂若蜜丸服如梧子十丸,日三,可至二十丸。亦可散服二方寸匕,日三。功能與前同。

又方:

松柏脂及實各等分,丸以松脂,服之良。

脂松葉令人不老,身生毛皆綠色,長一尺,體輕氣香,還年變白,久服以絕谷不飢。渴飲水服松葉,亦可粥汁服之,初服如惡,久自便。亦可干末,然不及生服。

服松葉法:

細切餐之,日三合,令人不飢。

又方:

細切之如粟,使極細,日服三合,四時皆服。生葉治百病,輕身益氣,還白延年。

又方:

四時採,春東、夏南、秋西、冬北方,至治輕身益氣,令人耐風寒不病痹,延年。

高子良服柏葉法:

採無時,以葉切,置甑中令滿,覆盆甑著釜上,蒸之三石米頃,久久益善。蒸訖,水淋百餘過訖,陰乾。若不淋者,蒸訖便陰乾。服一合,後食,日三服,勢力少,稍增,從一合始至一升。令人長生益氣,可辟穀不飢,以備厄還山隱無谷。昔龐伯寧、嚴君平、趙德風、唐公房等修道佐時也,世遭飢運,又避世隱峨眉山中,飢窮欲死,適與仙人高子良五馬都相遭,以此告之,皆如其言,盡共服之。卒賴其力皆度厄。後以告道士進同得其方,遂共記之。

又方:

取大盆納柏葉著盆中,水漬之,一日一易水。易水者,伏甕出水也。如是七日以上,若二七日為佳。訖,覆盆蒸之,令氣徹便止。曝干,下篩,末一石,以一斗棗膏溲,如作乾飯法,服方寸二匕,日三。以水送不飢,飢即服之。渴飲水,以山居讀誦,氣力不衰,亦可濟凶年。

仙人服柏葉減谷方:

柏葉取近上者,但取葉,勿雜枝也。三十斤為一劑,常得好不津器。納柏葉於中,以東流水漬之,使上有三寸。以新盆覆上泥封之,三七日出,陰乾,勿令塵入中。干便治之下篩,以三升小麥淨擇納著柏葉汁中,須封五六日,乃出陰乾。燥復納之,封五六日出,陰乾令燥,磨之下篩。又取大豆三升,炒令熟,取黃磨之,下篩,合三物,攪調相得。納葦囊中盛之,一服五合。用酒水無在,日三。食飲無妨。治萬病,病自然消,冬不寒,顏色悅澤,齒脫更生,耳目聰明腸實。服此,食不食無在。

又方:

取柏葉三石,熟蒸曝干下篩,大麥一升,熬令變色,細磨之都合和,服多少自任。亦可作粥服之,可稍稍飲酒。

又方:

取柏葉二十斤著盆中,以東流水漬三七日。出,曝干。以小麥一斗,漬汁三四日。出,曝干,熬令香。柏葉亦然。鹽一升,亦熬之令黃。三味搗下篩,以不中水豬膏二斤細切,著末中攪,復篩之。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匕。不用食,良。亦可兼服之。

又方:

取陰地柏葉,又取陰面皮。㕮咀,蒸之,以釜下湯灌之。如是至三。陰乾百日,下篩,大麥末、大豆末三味各一斤,治服方寸匕,日三。以絕谷不食,除百病延年。

又方:

柏葉三石,熟煮之,出置牛筥中以汰之,令水清乃止。曝干,以白酒三升溲葉,微火蒸之熟。一石米頃熄火,復曝干,治大麥三升,熬令變色。細治曝搗葉下篩,合麥屑中。日服三升,以水漿若酒送之。止谷療病,闢溫癘惡鬼,久久可度世。

又方:

柏葉十斤,以水四斗漬之一宿,煮四五沸,漉出去汁,別以器閣之干。以小麥一升,漬柏葉汁中,一宿出。曝燥,復納之,令汁盡。取鹽一升、柏葉一升、麥一升,熬令香,合三味末之。以脂肪一片合溲,酒服方寸匕。日三,病自消減。十日以上,便絕谷。若乘騎,取一升半水飲之,可以涉道路不疲。

休糧散方:

側柏(一斤,生) 烏豆 麻子(各半升,炒)

上三味,搗拌,空心冷水服方寸匕。

酒膏散第四

方六首 論一首

仙方凝靈膏:

茯苓(三十六斤) 松脂(二十四斤) 松仁(十二斤) 柏子仁(十二斤)

上四味,煉之搗篩,以白蜜兩石四斗納銅器中,微火煎之,一日一夜,次第下藥,攪令相得,微微火之,七日七夕止。可取丸如小棗,服七丸,日三;若欲絕谷,頓服取飽,即不飢,身輕目明,老者還少,十二年仙矣。

初精散方:

茯苓(三十六斤) 松脂(二十四斤) 鍾乳(一斤)

上三味為粉,以白蜜五斗攪令相得,納垍器中,固其口,陰乾百日,出而粉之。一服三方寸匕,日三服。一劑大佳,不同余藥。

論曰:凡欲服大藥,當先進此一膏一散,然後乃服大藥也。五精酒主萬病,發白反黑,齒落更生方:

黃精(四斤) 天門冬(三斤) 松葉(六斤) 白朮(四斤) 枸杞(五斤)

上五味皆生者,納金中,以水三石煮之一日,去滓,以汁漬曲如家醞法。酒熟取清,任性飲之,一劑長年。

白朮酒方:

白朮(二十五斤)

上一味,㕮咀,以東流水兩石五斗不津器中漬之,二十日去滓,納汁大盆中。夜候流星過時,抄己姓名置盆中,如是五夜。汁當變如血。取以漬曲,如家醞法。酒熟取清,任性飲之。十日萬病除;百日白髮反黑,齒落更生,面有光澤。久服長年。

枸杞酒方:

枸杞根(一百斤)

上一味,切,以東流水四石煮之,一日一夕,去滓,得一石,汁漬曲釀之,如家醞法。酒熟取清,置不津器中取:

乾地黃末(一升) 桂心末(一升) 乾薑末(一升) 商陸根末(一升) 澤瀉末(一升) 椒末(一升)

上六味,盛以絹袋,納酒中,密封口,埋入地三尺,堅覆上二十日。沐浴整衣冠,向仙人再拜訖,開之,其酒當赤如金色。平旦空肚服半升為度,十日萬病皆愈,二十日瘢痕滅。惡疾人以一升水和半升酒分五服,服之即愈。若欲食石者,取河中青白石如棗杏仁者二升,以水三升煮一沸,以此酒半合置中,須臾即熟可食。

靈飛散方:雲母粉(一斤) 茯苓(八兩) 鍾乳(七兩) 柏仁(七兩) 桂心(七兩) 人參(七兩) 白朮(四兩) 續斷(七兩) 菊花(十五兩) 乾地黃(十二兩) 上一十味,搗篩,以生天門冬十九斤,取汁溲藥,著銅器中蒸之。一石二斗黍米下。出,曝干搗篩,先食服方寸匕,日一服。三日力倍,五日血脈充盛,七日身輕,十日面色悅澤,十五日行及奔馬,三十日夜視有光,七十日頭髮盡落,故齒皆去。更取二十匕,白蜜和搗二百杵,丸如梧子,作八十一丸,皆映徹如水精珠。欲令發齒時生者,日服七丸,三日即生。若發未白不落者,且可服散如前法,已白者,餌藥至七年乃落。入山日服七丸,則絕谷不飢。

服雲母第五

方三首 論一首

雲母粉法:

雲母取上上白澤者,細擘,以水淨淘,漉出蒸之,一日一夜下之。復更淨淘如前。去水令干,率雲母一升,鹽三升,硝石一斤,和雲母搗之。一日至暮,取少許掌上泯著不見光明為熟。出安盆甕中,以水漬之令相得,經一炊久。澄去上清水,徐徐去之盡。更添水如前,凡三十遍,易水,令淡如水味,即漉出。其法一如研粉澄取澱。然後取雲母澱,徐徐坐絹袋中,濾著單上。曝令干即成矣。雲母味甘平無毒,主治死肌,中風寒熱,如在船車上,除邪氣,安五臟,益子精,明目下氣,堅肌續絕,補中,五勞七傷,虛損少氣,止利。久服,輕身延年,強筋脈,填髓滿,可以負重。經山不乏,落齒更生,瘢痕消滅,光澤人面,不老,耐寒暑,志高可至神仙。此非古法,近出東海賣鹽女子,其女子年三百歲,貌同笄女,常自負一籠鹽重五百餘斤。如斯得效者其數不一,可驗神功矣。

又方:

雲母擘薄,淘淨去水余濕,沙盆中研萬萬遍,以水淘澄取澱,見此法即自保愛,修而服之。勿泄之,勿泄之。

凡服雲母秘澀不通者,以蕪菁菹汁下之即通,秘之。

用雲母粉法:

熱風汗出心悶,水和雲母浴之。不過再,瘥。

勞損汗出,以粉摩之即定。以粳米粥和三方寸匕,服之。

疳濕慝瘡月蝕,粳米粥和三方寸匕服之,以一錢匕納下部中取瘥。

止下脫病,粳米粥和三方寸匕,服之七日,慎血食、五辛、房室、重作務。

赤白積年不瘥,服三方寸匕。不過一兩即瘥。寸白蟲者,服一方寸匕,不過四服。

帶下,服三方寸匕,三五服,瘥。

金瘡,一切惡瘡,粉塗之,至瘥止。

疽疥癬亦然。

風癩者,服三方寸匕,取瘥。

痔病,服三方寸匕,慎房室、血食、油膩。

淋病服三方寸匕。

又,一切惡瘡,粉和豬脂塗之。

頭瘡禿癬,醋酒洗去痂,以粉塗之,水服三方寸匕百日,慎如前。

論曰:凡服粉治百病,皆用粳米粥和服之,慎房室、五辛、油膩、血食、勞作。若得雲母,水服之一升,長年飛仙。

雲母水主除萬病,久服,長年神仙方:

雲母(二十斤,細擘) 芒硝(十斤) 露水(一石) 崖蜜(二斤)

上四味,先取露水八斗作沸湯,分半洮汰雲母再遍漉出,以露水二斗溫之。納芒硝令消,置木器中。納雲母訖,經三七日出之令燥,以水漬之。粗皮令軟,作袋。納雲母袋中,急系口。兩人揉梴之,從寅至午勿住。出之,密絹篩末。余不下者,更納袋中,揉挻如初,篩下,總可得五斤,以崖蜜和攪令如粥。納薄削筩中,漆固口,埋舍北陰中,深六七尺,築土令平。一百二十日出之皆成水,旦溫水一合,和雲母一合,向東服,日三。水寒溫自任。服十日,小便當黃。此先除勞氣風也疢也。二十日,腹中寒癖皆消;三十日,齲齒除者更生;四十日,不畏風寒;五十日,諸病皆愈,顏色日少。久服不已,長年神仙。

服水第六

論一首 法七首

論曰:夫天生五行,水德最靈。浮天以載地,高下無不至。潤下為澤,升而為云,集而為霧,降而為雨,故水之為用,其利博哉。可以滌盪滓穢,可以浸潤焦枯,尋之莫測其涯,望之莫睹其際,故含靈受氣,非水不生;萬物稟形,非水不育;大則包稟天地,細則隨氣方圓。聖人方之以為上善,余嘗見真人有得水仙者,不睹其方,武德中龍齋此一卷服水經授余,乃披玩不捨晝夜,其書多有蠹壞,文字頗致殘缺,因暇隙尋其義理,集成一篇,好道君子勤而修之,神仙可致焉。

第一服水法:

凡服水之法,先發廣大心,仍救三塗大苦,普度法界含生,然後安心服之。

經曰:服水以死為期,決得不疑,然後辦一瓦杯受一升,擇取四時王相甲子開除滿之日,並與身本命相生之日,候天地大時無一雲氣,日未出時,清淨沐浴服鮮淨衣,燒香禮十方諸佛及一切聖賢仙人天真,乞大鴻恩,乃向東方取水以水置器中。候日出地,令水與日同時得三杯,杯各受一升,咒之三遍。向日以兩手棒水當心,面向正東方並腳而立,先叩齒、鳴天鼓三通,乃以口臨水上密誦咒一三五七遍極微,微用力乃細細嚥之。想三咽在左廂下,三咽在右廂下,三咽處中央下。周而復始,但是服即作此法,咽水服一杯。踟躕消息。徐徐行二十步。乃回更服一杯訖,更徐徐行四十步,乃回更飲一杯。復行八十步乃止,勿煩多飲,亦不得少也。常燒眾名香至心念佛,凡有所證悟境界一切狀貌不得執著,乃真事向人道說。此則是初起首服水法,杯用桑杯,瓦亦得。其咒曰:

乾元亨利正九種吾生,日月與吾並,吾復不飢復不渴,賴得水以自活。金木水火土五星之氣,六甲之精,三真天倉,濁云上盈,黃父赤子,守中無傾。急急如律令。每服皆用此咒,咒之三杯,杯各三遍,乃細緩緩徐徐服之。

細服五色水法:

經曰:白黃黑水服法如前,唯有青水一法,服滿三匕,日中思食,鬼神遍在身中。從人索食,當如法與之。絕中五穀,多食棗慄。詐稱鬼親附說,人慎勿信之。但當以法調和,以時及節。

服赤水方:

赤向生氣所宜之方,三杯三咒,抉手心念口言誦偈曰:金木水火土五精六腑,一切識臟。欲服之時,專心注下,初服之時,如似漿氣,三七日如甘露味,亦當食棗慄一升。七日食蟲漸發,三尸亦盛,思美飲食,遍緣一切世間。當發善念,相續五七日,中二食棗慄,水方漸強增長,顏色怡悅,氣力異常。更須加口水,當漸少,日月漸盈,膚體汗類漸漸剝落。眼目精明,亦少睡眠,心開意解,但如法慎護心。若不至誠,內連六識,外為鬼神侵繞其心,念青帝神守護水精五七日,腳弱心意不定。但當正念重加神司土父神後五臟君名,眾邪雜鬼如法而去。六七日後獨善解音樂,不得禮拜,省習誦養氣力。勿嗔怒嫉妒,勿調氣,省睡眠。

卻鬼咒法:

咒曰:然摩然摩。波悉諦蘇若竭狀暗提。若夢若想。若聰明易解。常用此咒法去之。

服水禁忌法:

經曰:凡服水忌用銅鐵器,唯用垍器。初起手時,忌陰雲大雨大風大霧,天地不明,皆凶。

凡服水,禁陳米、臭豉、生冷、醋滑、椒姜,一切眾果悉不得食。又不得至喪孝產乳之家。五辛之氣亦不得聞。一切脂膩血食菜茹,悉不得食也。

凡服水四七日後,乍聞琴聲歌嘯,悉不得容受,資身悅樂,音聲博戲,皆不得執,漸漸通泰,以洪大道。五色水法,皆同於此也。世間之法,音聲觸、五穀觸、喪孝觸、產婦觸、射利觸、善友觸、惡人名聞觸、惡名觸,皆當謹慎之。

服水節度法:

經曰:凡服水七日中,漸止醋滑,亦漸省食。七日滿,取棗慄食,經二日後,乃更服之。二七日後,食蟲漸發。更食棗慄一升,三七日後思食。更服慄棗二升,四七日後,食蟲思食欲死,腳弱不能行步。五七日水力漸盈,顏色更好,氣力異常。六七日中能步不止,隨意東西。七七日中,心解異義,耳聞異聲,必不得貪,著義亦有悲欣慈旨。八七日中守倉屍。九七日中屍臭自然遠離不樂,世間五臟諸病悉得除愈。十七日中髓腦眾脈皮膚汗類一切悉愈,眼目精明,心想分別,無事不知。千日後中表內外,以五臟漸縮漸小,眾毒不害,人精水神漸來附人。七年腸化為筋,髓化為骨,火不能燒,水不能漂,居在水中,與水同色,在水底與地無異。居山澤間,遠視之者獨如山雷。此服黃黑水法。用水法,井泉清流悉得用之。(雷字疑。)

服水大例法:

經曰:凡服水以死為期,必得無疑,信因信果,正真其心,聞法歡喜,不生疑惑。

又曰:凡服水訖,男先舉左足,向陽左行;女先舉右足,向陰右行,男奇婦偶。

凡服水法:

立飲之,不得坐飲。欲細細而緩,不得粗粗而急。杯受一升,每一服必三杯,服輒一回,徐行三杯三回。若少兼食者,杯受一升,如是三杯。

凡服水,上行一百三十步,中行一百二十步,下行六十步。水重難得氣力,善將其宜而不失其所者,一百日水定,周年水盈,四十年氣二百倍,遊形自在,高原陸地與水等無差異,顏色皎然。四十年腸化為筋,髓化為骨。

凡服水,八十以下十歲以上皆得服之。若小者當加棗慄。棗慄法,上根者從初七至四七止,中根者從初七至八七止,下根者從初七至十七乃至十七十二七止。後有中下根者,一周晬將補乃始休息。

上利根之人,一服如甘露;中根之人,再服如甘露;下根之人,四服如甘露;極下根者,六服如甘露。上利根者,一服二七日;中根者,過七日乃至十日;下根者,服日再服七日。

又有上利根者延日三倍,中利根者延日一倍,下利根者才不當日。

又有上品人修戒定過去業強,中品人見在修業強,下品人以死為期。必得無疑,信向三寶。

中根有三品。中上品當聞知此寶法。欲長年服大升一石二石,即得不死。中中品修習其行,比智殖業,當服此藥,廣行誓願。中下品少有嫉妒,及以惰慢,亦具五蓋三毒。起罪心因,國土荒亂,人民饑饉。刀兵劫起,思服此藥以免。

下根有三品。睡眠無覺想,不善音樂,亦玩博戲。又無聰惠瞪矒不了,須人教呵。中品人小復遠人,下品人居大深山乃得服耳。

卷第十四·退居

論曰:人生一世,甚於過隙,役役隨物,相視俱盡,不亦哀乎。就中養衛得理,必免夭橫之酷。若知進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喪,嗜欲煎其內,權位牽其外,其於過分內熱之損,胡可勝言,況乎身滅覆宗之禍,不絕於世哉。念撰退居養志七篇。庶無禍敗夭橫之事,若延年長生則存乎《別錄》。高人君子,宜審思之。

擇地第一

山林深遠,固是佳境,獨往則多阻,數人則喧雜。必在人野相近,心遠地偏,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如此得十畝平坦處便可構居。若有人功可至二十畝,更不得廣。廣則營為關心,或似產業,尤為煩也。若得左右映帶崗阜形勝最為上地。地勢好,亦居者安,非他望也。

締創第二

看地形向背,擇取好處,立一正屋三間,內後牽其前梁稍長,柱令稍高,椽上著棧,棧訖上著三四寸泥。泥令平,待干即以瓦蓋之。四面築牆,不然塹壘,務令厚密,泥飾如法。須斷風隙,拆縫門窗,依常法開後門。若無瓦,草蓋令厚二尺,則冬溫夏涼。於檐前西間作一格子房以待客,客至引坐,勿令入寢室及見藥房,恐外來者有穢氣損人壞藥故也。若院外置一客位最佳。堂後立屋兩間,每間為一房,修泥一準正堂,門令牢固,一房著藥。藥房更造一立櫃高腳為之,天陰霧氣,櫃下安少火,若江北則不須火也。一房著藥器,地上安厚板,板上安之。著地土氣恐損,正屋東去屋十步造屋三間,修飾准上。二間作廚,北頭一間作庫,庫內東牆施一棚,兩層,高八尺,長一丈,闊四尺,以安食物。必不近正屋,近正屋則恐煙氣及人,兼慮火燭,尤宜防慎。於廚東作屋二間,弟子家人寢處於正屋西北,立屋二間通之,前作格子,充料理曬曝藥物,以籬院隔之。又於正屋後三十步外立屋二間,椽梁長壯,柱高間闊,以安藥爐。更以籬院隔之,外人不可至也。西屋之南立屋一間,引檐中隔著門。安功德,充唸誦入靜之處。中門外水作一池,可半畝余,深三尺。水常令滿,種⿲禾呈糸荷菱芡,繞池岸種甘菊。既堪採食,兼可悅目怡閒也。

服藥第三

人非金石,況犯寒熱霧露,既不調理,必生疾癘,常宜服藥,闢外氣和臟腑也。平居服五補七宣丸、鍾乳丸,量其性冷熱虛實,自求好方常服。其紅雪三黃丸、青木香丸、理中丸、神明膏、陳元膏、春初水解散、天行茵陳丸散,皆宜先貯之,以防疾發,忽有卒急,不備難求。臘日合一劑烏膏楸葉膏,以防癰瘡等。若能服食,尤是高人。世有偶學合煉又非真好,或身嬰朝紱心迫名利,如此等輩亦何足言。今退居之人,豈望不死羽化之事,但免外物逼切,庶幾全其天年。然小小金石事,又須閒解神精丹,防危救急所不可缺耳。伏火丹砂,保精養魂,尤宜長服;伏火石硫黃,救腳氣,除冷癖,理腰膝,能食有力;小還丹愈疾去風。伏火磁石,明目堅骨;火煉白石英、紫石英,療結滯氣塊,強力堅骨;伏火水銀壓熱鎮心;金銀膏養精神、去邪氣。此等方藥,固宜留心功力,各依《本草》。其餘丹火,以冀神助,非可卒致。有心者亦宜精懇,倘遇其真。

飲食第四

身在田野,尤宜備贍,須識罪福之事,不可為食損命。所有資身,在藥菜而已。料理如法,殊益於人。枸杞、甘菊、朮、牛膝、苜蓿、商陸、白蒿、五加,服石者不宜吃。商陸以上藥,三月以前苗嫩時採食之。或煮,或蒸,或炒,或䔲,悉用土蘇咸豉汁加米等色為之,下飯甚良。蔓荊作蒸最佳。不斷五辛者,春秋嫩韭,四時採薤,甚益。曲雖雍熱,甚益氣力,但不可多食,致令悶憒。料理有法,節而食之。百沸餺飥、蒸餅及糕索餅起面等法在《食經》中。白粳米、白粱、黃粱、青粱米,常須貯積支料一年,炊飯煮粥亦各有法,並在《食經》中。綠豆、紫蘇、烏麻亦須宜貯,俱能下氣。其餘豉醬之徒,食之所要,皆須貯蓄。若肉食者,必不得害物命,但以錢買,猶愈於殺。第一戒慎勿殺。若得肉必須新鮮,似有氣息則不宜食。爛臟損氣,切須慎之,戒之。料理法在《食經》中,食後將息法。

平旦點心飯訖,即自以熱手摩腹。出門庭行五六十步,消息之。中食後,還以熱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行訖還床偃臥,四展手足,勿睡,頃之氣定,便起正坐。吃五六顆煎棗,啜半升以下人參、茯苓、甘草等飲,覺似少熱,即吃麥門冬、竹葉、茅根等飲。量性將理,食飽不得急行。及飢,不得大語遠喚人嗔,喜臥睡覺,食散後隨其事業。不得勞心勞力。覺肚空,即須索食,不得忍飢。必不得食生硬黏滑等物,多致霍亂。秋冬間暖裹腹,腹中微似不安,即服厚朴生薑等飲。如此將息,必無橫疾。

養性第五

雞鳴時起,就臥中導引,導引訖櫛漱即巾。巾後正坐,量時候寒溫,吃點心飯若粥等。若服藥者,先飯食服吃藥酒。消息訖,入靜燒香靜念,不服氣者亦可唸誦,洗雪心源,息其煩慮。良久事訖,即出徐徐步庭院間散氣,地濕即勿行。但屋下東西步令氣散,家事付與兒子,不得關心,所營退居,去家百里五十里,但時知平安而已。應緣居所要。並令子弟支料頓送。勿令數數往來憒鬧也。一物不得,在意營之,平居不得嗔,不得大語、大叫、大用力、飲酒至醉,併為大忌。四時氣候和暢之日,量其時節寒溫,出門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為佳,量力行,但勿令氣乏氣喘而已。親故鄰里來相訪問,攜手出遊百步,或坐,量力,宜談笑簡約其趣,才得歡適,不可過度耳。人性非合道者,焉能無悶。悶則何以遣之,還須蓄數百卷書。《易》《老》《莊子》等,悶來閱之,殊勝悶坐。衣服但粗縵可禦寒暑而已,第一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數沐浴,務令潔淨,則神安道勝也。浴法具《養生經》中。所將左右供使之人,或得清淨弟子,精選小心少過謙謹者,自然事閒,無物相惱,令人氣和心平也。凡人不能絕嗔,得無理之人易生嗔喜,妨人道性。

種造藥第六

種枸杞法:

揀好地,熟斸加糞訖,然後逐長開壠,深七八寸令寬,乃取枸杞連莖銼長四寸許,以草為索慢束,束如羹碗許大,於壠中立種之。每束相去一尺。下束訖,別調爛牛糞稀如麵糊,灌束子上令滿,減則更灌。然後以肥土擁之滿訖。土上更加熟牛糞,然後灌水。不久即生,乃如剪韭法,從一頭起首割之。得半畝,料理如法,可供數人。其割時與地面平,高留則無葉,深剪即傷根。割仍避熱及雨中,但早朝為佳。

又法:

但作束子作坑,方一尺,深於束子三寸。即下束子訖,著好糞滿坑填之,以水澆糞下,即更著糞填,以不減為度。令糞上束子一二寸即得。生後極肥,數鋤擁,每月加一糞尤佳。

又法:

但畦中種子,如種菜法,上糞下水,當年雖瘦,二年以後悉肥。勿令長苗,即不堪食,如食不盡,即剪作乾菜,以備冬中常使。如此從春及秋,其苗不絕。取甘州者為真,葉厚大者是。有刺葉小者是白棘。不堪服食,慎之。

又法:

枸杞子於水盆挼令散訖,曝干斸地作畦。畦中去卻五寸土作壠,縛草作⿰木⿱茖八以臂長短,即以泥塗⿰木⿱茖八上令遍,以安壠中。即以子布泥上,一面令稀稠得所,以細土蓋上令遍,又以爛牛糞蓋子上令遍。又布土一重,令與畦平。待苗出,時時澆溉。及堪採,即如剪韭法。更不要煮煉,每種用二月,初一年但五度剪,不可過此也。凡枸杞生西南郡谷中及甘州者,其子味過於蒲桃。今蘭州西去鄴城、靈州、九原並多,根莖尤大。

種百合法:

上好肥地加糞熟斸訖,春中取根大者,擘取瓣於畦中,種如蒜法。五寸一瓣種之,直作行,又加糞灌水。苗出,即鋤四邊,絕令無草。春後看稀稠得所,稠處更別移亦得。畦中干即灌水。三年後甚大如芋,然取食之。又取子種亦得。或一年以後二年以來始生,甚遲。不如種瓣。

種牛膝法:

秋間收子,至春種,如種菜法。上加糞水溉,苗出堪採,即如剪菜法,常須多留子。秋中種亦好。其收根者,別留子,取三畝肥地熟耕。更以長鍬深掘,取其土虛長也。土平訖,然下子。荒即耘草,旱則溉。至秋子成高,刈取莖,收其子。九月末間,還用長鍬深掘取根,如法料理。

種合歡法(萱草也):

移根畦中稀種,一年自稠,春剪苗食,如枸杞,夏秋不堪食。

種車前子法:

收子,春中取土地,加糞熟斸水溉,剪取如上法。此物宿根,但耘灌而已,可數歲也。

種黃精法:

擇取葉參差者是真,取根擘破,稀種,一年以後極稠,種子亦得。其苗甚香美,堪吃。

種牛蒡法:

取子畦中種,種時乘雨即生。若有水,不要候雨也,地須加糞,灼然肥者。旱即澆水,剪如上法。菜中之尤吉,但多種食苗及根並益人。

種商陸法:

又取根紫色者、白色者良。赤及黃色者有毒。根擘破畦中作行種,種子亦得。根苗並堪食。色紫者味尤佳,更勝白者。淨洗熟蒸,不用灰汁煮煉,並無毒,尤下諸藥。服丹砂、乳石等人不宜服。

種五加法:

取根深掘肥地二尺,埋一根令沒舊痕,甚易活。苗生從一頭剪取,每剪訖鋤土擁之。

種甘菊法:

移根最佳。若少時折取苗,乘雨中濕種便活。一年之後,子落遍地。長服者及冬中收子,剪如韭法。

種苜蓿法:

老圃多解但肥地令熟,作壠種之極益人。還須從一頭剪。每一剪加糞鋤土擁之。

種蓮子法:

又八月九月取堅黑子,瓦上磨尖頭,直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如三指大長二寸。使蒂頭兼重令磨須尖。泥欲干時擲置池中,重頭向下自能周正。薄皮上易生,數日即出。不磨者卒不可生。

種藕法:

春初掘取根三節無損處,種入深泥。令到硬土,當年有花。

種青蘘法(即胡麻苗也):

取八稜者畦中如菜法種之。苗生採食,秋間依此法種之。甚滑美。

種地黃法:

十二月耕地,至正月可止三四遍。細耙訖,然後作溝。溝闊一尺,兩溝作一畦。畦闊四尺。其畦微高而平,硬甚不受雨水。苗未生間得水即爛。畦中又撥作溝,溝深三寸。取地黃切長二寸種於溝中訖,即以熟土蓋之。其土可厚三寸以上。每種一畝用根五十斤。蓋土訖,即取經冬爛穰草覆之。候稍牙出,以火燒其草令燒去其苗。再生者葉肥茂,根葉益壯。自春至秋凡五六遍耘。不得用鋤。八月堪採根,至冬尤佳,至時不採,其根大盛。春二月當宜出之。若秋採訖,至春不須更種。其種生者猶得三四年,但採訖耙之,明年𧂭耘而已。參驗古法,此為最良。按《本草》二月八月採,殊未窮物性也。八月殘葉猶在,葉中精力未盡歸根,二月新葉已生,根中精氣已滋於葉,不如正月九月採殊妙,又與蒸曝相宜。古人云二月八月非為種者,將謂野生當須見苗耳。若食其葉,但露散後摘取旁葉,勿損中心正葉,甚益人,勝諸菜。

造牛膝法:

八月中,長鍬掘取根,水中浸一宿,密置篩中,手挼去上皮齊頭,曝令稍干,屈令直,即作束。子又曝令極干,此看端正。若自用者不須去皮,但洗令淨便曝。殊有氣力。

造干黃精法:

九月末掘取根,揀取肥大者,去目熟蒸,微曝干又蒸。曝干食之如蜜。可停。

造生乾地黃法:

地黃一百斤,揀擇肥好者六十斤,有須者去之。然後淨洗漉干,曝三數日令微皺,乃取揀退四十斤者。淨洗漉干,於柏木臼中熟搗,絞取汁,汁如盡,以酒投之更搗。絞即引得余汁盡。用拌前六十斤,干者於日中曝干,如天陰即於通風處薄攤之。夜亦如此,以干為限。此法比市中者氣力數倍。頓取汁恐損,隨日搗絞用,令當日盡佳。

造熟乾地黃法:

斤數揀擇一一準生法,浸訖,候好晴日便早蒸之,即曝於日中。夜置汁中,以物蓋之,明朝又蒸。古法九遍止,今但看汁盡色黑,熟蒸三五遍亦得,每造皆須春秋二時,正月九月緣冷寒氣方可宿浸,二月八月拌而蒸之,不可宿浸也。地黃汁經宿恐醋,不如日日搗取汁用。凡曝藥,皆須以床架,上置薄罩等,以通風氣。不然,日氣微弱則地氣止津也。於漆盤中曝最好。罩多汗又損汁。

藕粉法:

取粗藕不限多少,灼然淨洗,截斷浸三宿,數換水。看灼然淨訖,漉出,碓中碎搗,絞取汁,重搗,絞取濃汁盡為限。即以密布濾粗惡物,澄去清水。如稠難澄,以水攪之,然後澄,看水清即瀉去。一如造米粉法。

雞頭粉取新熟者,去皮熟搗實如上法。

菱角粉去皮如上法。

葛根粉去皮如上法,開胃口止煩熱也。

蒺藜粉搗去上皮,簸取實如上法。此粉去風輕身。

茯苓粉銼如彈子,以水浸去赤汁,如上法。

栝蔞根粉去皮如上法。

種樹法須望前種。十五日後種少實。

種杏法:

杏熟時,並肉核埋糞中。凡薄地不生,生且不茂,至春生後即移實地栽之,不移即實小味苦。樹下一歲不須耕,耕之即肥而無實也。

種竹法:

欲移竹,先掘坑令寬,下水,調細土作泥如稀煎餅泥,即掘竹須,四面鑿斷,大作土科連根以繩周下抨舁之。勿令動著竹,動則損根多不活。掘訖,舁入坑泥中,令泥周匝總滿。如泥少更添土著水。以物勻攪令實。其竹根入坑,不得埋過本根。若竹稍長者,以木深埋入土架縛之。恐風搖動即死。種樹亦如此。竹無時,樹須十二月以後三月以前,宜去根尺五寸留栽。來年便生筍。泥坑種,動搖必不活。

種梔子法:

臘月折取枝長一尺五寸以來,先鑿坑一尺闊五寸,取枝屈下拗處如球,杖卻向上。令有葉處坑向上,坑口出五寸,一邊約著土實訖。即下肥土實築。灼然堅訖,自然必活。二年間即有子。

作籬法:

於地四畦掘坑深二尺、闊二尺,坑中熟斸酸棗。熟時多收取子,坑中概種之。生後護惜勿令損。一年後高三尺。間去惡者。一尺以下留一莖稀稠,行伍端直,來春剝去橫枝,留距不留距,恐瘡大至冬凍損。剝訖編作笆籬,隨宜夾縛,務令緩舒。明年更編高七尺,便定種榆柳並同法。木槿木芙蓉更堪看。

種枳法:

秋收取枳實破作四片,於陰地熟斸加糞。即稠種之,至春生。隔一冬高一尺。然後移栽。每一尺種一,栽至高五尺。以物編之,甚可觀也。

雜忌第七

屋宇宅院成後,不因崩損,輒有修造,及妄動土。二尺以下即有土氣,慎之為佳。初造屋成,恐有土木氣,待泥干後於庭中醮祭訖,然後擇良日入居,居後明日,燒香結界,發願。願心不退轉早悟道法,成功德,藥無敗壞。結界如後,平旦以清水漱口,從東南方左轉誦言緊沙迦羅。又到西南角言你自受殃,又從東南角言緊沙迦羅。又到西南角言你自受殃。一一如是,滿七遍盜賊皆便息心不能為害矣。或入山野,亦宜作此法。或在道路逢小賊作障難,即定心作降伏之意。咒言緊沙迦羅、緊沙迦羅一氣盡為度。亦自壞散也。此法秘妙,是釋門深秘,可以救護眾生大慈悲。故不用令孝子弋獵魚捕之人入宅。不用輒大叫喚。每栽樹木,量其便利,不須等閒漫種。無益柴炭等並年支不用。每日令人出入門巷惟務寂然。論曰:看此論,豈惟極助生靈,亦足以誡於貪榮之士,無敗禍之釁。庶忠義烈士味之而知止足矣。

卷第十五·補益

敘虛損論第一

論曰:凡人不終眉壽或致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竭情盡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內傷骨髓,外敗筋肉。血氣將亡。經絡便壅,皮里空疏,惟招蠹疾。正氣日衰,邪氣日盛。不異舉滄波以注爝火,頹華岳而斷涓流,語其易也,又甚於此。然疾之所起,生自五勞,五勞既用,二臟先損,心腎受邪,腑臟俱病。故彭祖論別床異被之戒,李耳陳黃精鉤吻之談,斯言至矣。洪濟實多,今具錄來由,並貫病狀,庶智者之察微防未萌之疾也。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疲勞。即生六極,一曰氣極。氣極令人內虛,五臟不足,外受邪氣,多寒濕痹,煩滿吐逆,驚恐頭痛。二曰血極,血極令人無色澤,恍惚喜忘,善驚少氣,舌強喉干,寒熱,不嗜食,苦睡,眩冒喜瞋。三曰筋極。筋極令人不能久立,喜倦拘攣,腹脹,四肢筋骨疼痛。四曰骨極,骨極令人酸削,齒不堅勞,不能動作,厥逆,黃疸,消渴,癰腫疽發,膝重疼痛,浮腫如水狀。五曰精極。精極令人無發,髮膚枯落,悲傷喜忘,意氣不行。六曰肉極。令人發疰,如得擊不復得言,甚者致死復生。七傷者,一曰陰寒,二曰陰痿,三曰裡急,四曰精連連而不絕,五曰精少囊下濕,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數,臨事不卒,名曰七傷。七傷為病,令人邪氣多,正氣少,忽忽喜忘而悲傷不樂,奪色黧黑,飲食不生肌,膚色無潤澤,發白枯槁,牙齒不堅,目黃淚出,遠視䀮䀮,見風淚下,咽焦消渴,鼻衄唾血,喉中介介不利,胸中噎塞,食飲不下。身寒汗出,肌肉酸痟,四肢沉重,不欲動作。膝脛苦寒,不能遠行,上重下輕,久立腰背苦痛,難以俯仰,繞臍急痛。飢則心下虛懸,唇乾口燥,腹裡雷鳴,胸背相引痛,或時嘔逆不食,或時變吐,小便赤熱,乍數時難,或時傷多,或如針刺,大便堅澀,時泄下血。身體瘙癢,陰下常濕,黃汗自出。陰痿消小,臨事不起,精清而少,連連獨泄,陰端寒冷,莖中疼痛,小便餘瀝,卵腫而大,縮入腹中。四肢浮腫,虛熱煩疼,乍熱乍寒,臥不安席。心如杵舂,驚悸失脈,呼吸乏短。時時惡夢,夢與死人共食入冢,此由年少早娶,用心過差,接會汗出,臟皆浮滿,當風臥濕,久醉不醒,及墜車落馬僵仆所致也。故變生七氣,積聚堅牢,如杯留在腹內,心痛煩悶,不能飲食,時來時去,發作無常。寒氣為病,則吐逆心滿。熱氣為病,則恍惚悶亂,長如眩冒。又復失精。喜氣為病,則不能疾行,不能久立。怒氣為病,則上氣不可當,熱痛上衝心,短氣欲死,不能喘息。憂氣為病,則不能苦作,臥不安席。恚氣為病,則聚在心下,不能飲食。愁氣為病,則平居而忘,置物還取,不記處所,四肢浮腫,不能舉止。五勞六極,力乏氣蓄,變成寒熱氣疰,發作有時,受邪為病。凡有十二種風,風入頭則耳聾。風入目則遠視䀮䀮。風入肌膚則身體癮疹筋急。風入脈則動,上下無常。風入心則心痛煩滿悸動,喜腹䐜脹。風入肺則咳逆短氣。風入肝則眼視不明,目赤淚出,發作有時。風入脾則脾不磨,腸鳴脅滿。風入腎則耳鳴而聾,腳疼痛,腰尻不隨,甚者不能飲食。入膽則眉間疼痛。大小便不利,令人疼痹。五勞六極七傷,七氣積聚變為病者,甚則令人得大風緩急,濕痹不仁,偏枯筋縮,四肢拘攣,關節隔塞,經脈不通,便生百病。羸瘦短氣,令人無子。病欲及人,便即夭逝。勞傷血氣,心氣不足所致也。若或觸勞風氣,則令人角弓反張,舉身皆動,或眉須頓落。惡氣腫起,魂氣不足,夢與鬼交通,或悲哀不止。恍惚恐懼。不能飲食,或進或退,痛無常處,至此為療,不亦難乎(十二種風元不足。)

大補養第二

論一首 方八首

論曰:病患已成,即須勤於藥餌,所以立補養之方,此方皆是五石三石大寒食丸散等藥,自非虛勞成就偏枯著床,惟向死近無所控告者,乃可用之,斯誠可以起死人耳,平人無病,不可造次著手,深宜慎忌。

張仲景紫石寒食散治傷寒已愈不復方: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鍾乳(煉) 栝蔞根 防風 桔梗 文蛤 鬼臼 太一餘糧(各二兩半) 人參 乾薑 附子(炮去皮) 桂心(各一兩)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散,酒服三方寸匕。

損益草散

常用之佳。主男子女人老少虛損,及風寒毒冷,下痢癖飲,咳嗽消穀。助老人胃氣,可以延年。又主霍亂。酒服二方寸匕,愈。又主眾病休息下痢,垂命欲死,服之便瘥,治人最為神驗方:

人參 附子(炮去皮,各三分) 乾薑 桂心(各五分) 防風(一兩半) 牡蠣(熬) 黃芩細辛(各三分) 桔梗 椒(去目、閉口者,汗) 茯苓 秦艽 白朮(各一兩)

上一十三味,各搗篩為散,更秤如分,乃合之冶千杵,旦以溫酒服方寸匕,老人頻服三劑,良。兼主虛勞。

草寒食散

治心腹脅下支滿,邪氣衝上。又心胸喘悸不得息,腹中漉漉雷鳴,吞酸噫,生食臭,食不消化,時泄時閉,心腹煩悶,不欲聞人聲,好獨臥,常欲得熱,恍惚喜忘,心中怵惕如恐怖狀,短氣嘔逆,腹中防響。五臟不調。如此邪在於內,而作眾病,皆生於勞苦。若極意於為樂,從風寒起,治之皆同。服此藥,旦未食時,以淳美酒服二方寸匕,不耐者減之。去巾帽薄衣力行方:

鍾乳(煉) 附子(炮去皮) 栝蔞根 茯苓 牡蠣(各一分,熬) 桔梗 乾薑 人參 防風(各一兩) 細辛 桂心(各五分) 白朮(三兩半)

上一十二味,各搗篩治千杵,以酒服之二匕,建日服之至破日止,周而復始。

又方:說狀所主同前。

鍾乳(煉粉) 人參 茯苓 附子(炮,各三分) 栝蔞根 牡蠣(熬) 細辛(各半兩) 乾薑 桂心(各五分) 白朮 防風 桔梗(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散,服之一如前方,有冷加椒,有熱加黃芩各三分。

大草烏頭丸

主寒冷虛損,五十年心腹積聚百病,邪氣往來,厥逆搶心。痹頑羸瘦骨立,不能食,破積聚方:

烏頭(十五分,炮,去皮) 人參(五分) 生薑(二兩) 前胡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黃芩 白朮 半夏(洗) 黃連 吳茱萸 龍骨 白頭翁 乾薑 細辛 桔梗 紫菀 芎藭 厚朴(炙) 女萎 礬石(燒)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二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夜一,以知為度。

草烏頭丸

破積聚,治積結冷聚,陽道弱,大便有血,婦人產後出血不止方:

烏頭(十五分,炮,去皮) 大黃 乾薑 厚朴(炙) 吳茱萸 芍藥 前胡 芎藭 當歸細辛 桂心(各五分) 蜀椒(三分,去目閉口者汗) 白薇(半兩) 黃芩 白朮 人參 紫菀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八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服,漸漸加之。

大理中露宿丸

主風勞四十年癖絕冷,並主咳逆上氣方:

人參 桂心 吳茱萸 烏頭(炮,去皮) 礬石(燒,等分)

上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再,以知為度。

匈奴露宿丸

主毒冷方:

礬石(燒) 桔梗 皂莢(炙,去皮子) 乾薑 附子(炮,去皮) 吳茱萸(等分)

上六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日再。稍加,以知為度。

解散發動第三

論一首 方三十五首與第二十二卷通

論曰:既得藥力,諸疴並遣。石忽發動,須知解方。故次立解散方焉。一一依其診候而用之,萬不失一。夫脈或洪或實,或斷絕不足,欲似死脈,或細數,或弦快,其所犯非一故也。脈無常,投醫不能識也。熱多則弦快,有癖則洪實,急痛則斷絕。凡寒食藥熱率常如是,自無所苦,非死候也。動從節度,則不死矣。不從節度,則死矣。欲服散者,宜診脈審正其候,爾乃畢愈。脈沉數者難發,難發當數下之。脈浮大者易發也。人有服散兩三劑不發者,此人脈沉難發。發不令人覺,藥勢已行。不出形於外,但以藥治於內。欲候知其力,人進食多,一候也。顏色和悅,二候也。頭面身體瘙癢,三候也。澀澀惡風,四候也。厭厭欲寐,五候也。諸有此證候者,皆藥內發五臟,但如方法服藥。宜數下之,內虛自當發也。

人參湯

主散發,諸氣逆,心腹絞痛,不得氣息,命在轉燭方:

人參 枳實(炙) 甘草(炙,各九分) 栝蔞根 乾薑 白朮(各一兩半)

上六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短氣者,稍稍數服,無苦也,能如方者佳。冬月溫食,胸腹熱者便冷食。夏月冷食,以水服藥冷食過多腹冷者,作湯即自解便止。

鴨通湯

主散發,熱攻胸背,嘔逆煩悶,臥輒大睡乘熱,覺四肢不快,寒熱往來,大小便難方:

白鴨通(新者) 大黃(二兩) 石膏(碎) 知母(各一兩) 豉(一升) 麻黃(三兩,去節)蔥白(二七莖) 梔子仁(二七枚) 黃芩(一兩半) 甘草(三分,炙)

上一十味,㕮咀,以湯一斗二升淋鴨通,乃以汁煮藥取三升半,去滓。然後納豉,更煮三沸。去豉,未食前服一升。

治氣湯

主散家患氣不能食若氣逆方:

人參 茯苓 桂心 厚朴(炙) 半夏(洗) 甘草(炙,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 生薑(各三兩,切) 大棗(二十枚,擘)

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分服七合。

主散發頭欲裂,眼疼欲出,惡寒骨肉痛,狀如傷寒,鼻中清涕出方:

以香豉五升,熬令煙出,以酒一斗投之。濾取汁,任性飲多少,欲令小醉便解,更飲之,取解為度。亦主時行寒食散發,或口噤不可開,腸滿脹急欲決。此久坐溫衣生食所為。皇甫云口不開去齒,下此酒五合,熱飲之,須臾開。能者多飲至醉益佳,不能者任性,腹脹滿不通,導之令下。

善服散家痰飲,心胸客熱,悶者吐之,方:

甘草(五兩,生用)

上一味,㕮咀,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半,空腹分再服之。服別相去如行五六里,快吐止。

主散發黃,胸中熱,氣悶方:

胡荽(一把,切)

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便愈,如不瘥,更作,亦主通身發黃者,濃煮大黃葉令溫,自洗漬尤良。並主熱毒及胸中毒氣相攻。若不盡復,煩悶或痛飲如故,亦主新熱下痢。

解散主諸石熱毒方:

白鴨通(五升,新者)

上一味,湯一斗漬之,澄清候冷飲之。任性多少,以瘥為度。

三黃湯

主解散發,腹痛脹滿卒急方:

大黃 黃連 黃芩(各三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方作丸。)

散發時行兼有客熱,下血痢不止而煩者,黃連湯方:

黃連 黃柏(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擘) 阿膠(一兩,炙) 乾薑 芍藥 石榴皮(各二兩一方用枳實)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以水六升煮之)

乳石發頭痛寒熱,胸中塞,日晡手足煩疼方:

生麥門冬(四兩,去心) 蔥白(半斤,切) 豉(三升)

上三味,熟湯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散發虛羸,不能食飲,大便不通,調臟腑方:

麥門冬(去心) 黃芩 人參(各二兩) 竹茹(一升) 大棗(十四枚,擘) 茯神 半夏(洗) 生薑(切) 甘草(各三兩,炙) 桂心(半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散發四肢腫方:

甘遂(一兩) 木防己 茯苓 人參 白朮(各三兩)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一兩半,炙)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八合,分三服。

散發口瘡方:

龍膽(三兩) 子柏(四兩) 黃連(二兩) 升麻(一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四升,先煮龍膽黃連,取二升,別取子柏冷水淹浸,投湯中令相得,絞取汁,熱含冷吐,瘥止。

散發如淋熱方:

葵子(三升) 茯苓 大黃 通草(各三兩) 蔥白(七莖) 當歸 石葦(去毛) 芒硝(各二兩) 桂心(一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葵子取六升,去滓,納蘊含,更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更煮一沸,令硝盡。分為四服,日三夜一。散發大便秘澀不通方:

大黃(四兩) 桃仁(三十枚,去皮類雙仁,碎)

上二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又大便不通方:

生地黃汁(五合) 大黃 甘草(炙,各半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下地黃汁。又煮三沸,分二服。

單服硫黃髮為瘡方:

以大醋和豉,研熟如膏,以塗瘡上,燥輒易之。甚食。

礬石發亦作瘡狀如癤子,紫石多發於腹背或著四肢,直以酥摩便瘥,仍用薺苨湯方:

薺苨 麥門冬(各三兩,去心) 乾薑(三兩半)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桔梗 甘草(炙,各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從旦至晡乃盡。日日合服,以瘥為度。非但礬石,凡諸石發,皆用此方。

散發痢血方:

黃連 乾薑(各三兩) 黃芩(半兩) 鹿茸(二兩) 瓜子(一升) 芍藥 芎藭 生竹皮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味,以水一斗,煮竹皮取八升,去滓,納藥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日盡。

靳邵大黃丸 主寒食散成痰,飲澼水氣,心痛,百節俱腫方(一名細丸):

大黃 葶藶(熬) 豉(各一兩) 巴豆(去心皮,熬) 杏仁(去皮尖雙仁,熬,各三十枚)

上五味,各搗大黃豉為末,別搗巴豆杏仁如脂,煉蜜相和令相得,又更搗一千杵,空腹以飲服如麻子一丸,日再。不知,增至二丸,強人服丸如小豆大。

硝石大丸 主男子女人驚厥口乾,心下堅,羸瘦不能食,喜臥,墜墮血瘀,久咳上氣胸痛,足脛不仁而冷,少腹滿而痛,身重目眩,百節疼痛,上虛下實,又主女人乳余疾帶下,五臟散癖伏熱大如碗,堅腫在心下,胸中津液內結,浮腫膝寒,蠱毒淫躍,苦渴大虛等方:

硝石(十二兩,熬之令干) 蜀椒(一斤二兩,去目閉口汗) 水蛭(一百枚,熬) 虻蟲(二兩半,去翅足,熬) 大黃(一斤) 茯苓(六兩) 柴胡(八兩,去苗) 芎藭(五兩) 蠐螬(三十枚,熬)

上九味,搗篩為末,煉蜜和,更搗萬杵,丸如梧子大,空腹以飲服五丸,日三服。五日進十丸。此皆不下。自此以後任意加之。十日可數十丸。與羊臛自補。若利當盆下之,勿於圊,尤慎風冷。若女人月經閉,加桃仁三十枚(去皮尖雙仁,熬。一方以酒服十五丸,日三,不知可稍增,當下如豆汁長蟲,腹中有病皆除)。

解散雷氏千金丸方:

硝石(三分,熬) 大黃(四兩) 巴豆(一分,去心皮,熬)

上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小豆許,飲服一丸,日二,以利為度。

細辛丸 主散發五臟六腑三焦,冷熱不調,痰結胸中強飲,百處不安,久服強氣方:

細辛 杏仁(去皮尖雙仁,熬) 澤瀉 乾薑 白朮 茯苓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附子(炮,去皮)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附子(炮,去皮) 大黃 木防己(各五分) 芫花 甘遂(各一兩)

上一十五味,各搗篩為末,別冶杏仁如脂,合搗百杵,煉白蜜和更搗五千杵,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二丸。日再服。不能者如大豆二丸,以知為度。散家困於痰澼服藥患困者,參服此丸,暨相發助,又不令越逸,消飲去結澼。令胸膈無痰無逆寒之患,又令人不眩滿迷悶。

大青丸

主積年不解,不能食,羸瘦欲死方:

大青 麥門冬(去心) 香豉(各四兩) 石膏(研) 葶藶子(熬) 梔子 栝蔞根 枳實(炙) 芍藥 知母 茯苓 大黃 黃耆 黃芩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飲服五丸,日二丸。五日不知,則更服之。以知為度。

下藥法:

凡散數發熱無賴,當下去之。諸丹及金石等用此方下之。

黍米三升,作糜以成煎。豬脂一斤合和之。使熟,宿不食,明旦早食之,令飽。晚當下藥,煎隨下出,神良。下藥盡者後不復發。若發更服之。

又方:

肥豬肉(五斤) 蔥白 薤白(各半斤)

上三味,合煮之,旦不食啖之。一頓令盡為度。

壓藥發動,數數患熱,用求下卻之方:

取豬腎脂,勿令中水,盡取以火炙之,承取脂,適寒溫,一服二三合。一日一夜可五六升,藥稍稍隨大便去。甚良。

又方:

肥豬肉作臛一升,調和如常法,平旦空腹一頓食之。須臾間腹中雷鳴,鳴定便下藥隨下出,以器承取,以水淘汰。取石不盡,更作如前服之。

凡散發瘡腫膏方:

生胡粉 蕪菁子(熬,別搗) 杏仁(去皮尖雙仁,別搗) 黃連(搗末) 水銀 豬脂

上六味,並等分,惟水銀倍之,以脂和研令相得。更以水銀治瘡上,日三。

有發赤腫者當摩之以膏方:

生地黃(五兩) 大黃(一兩)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兩仁) 生商陸根(二兩)

上四味,切,以醋漬一宿,以豬脂一升煎商陸黑,去滓膏成。日三摩之。

散發有生細瘡者此藥主熱至捷方:

黃連 芒硝(各五兩)

上二味,以水八升,煮黃連取四升,去滓。納芒硝令烊,以布塗貼著上,多少皆著之。

洗瘡湯方:

黃連 黃芩 苦參(各八兩)

上三味,切,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極冷,乃洗瘡,日三。

治發瘡痛癢不可堪忍方:

取冷石,搗,下篩,作散粉之,日五六度。乃燥瘡中自淨,無不瘥。良。

凡服散之後,身體浮腫,多是取冷所致,宜服檳榔湯方:

大檳榔(三十五枚)

上一味,先出子搗作末,細篩,然後㕮咀其皮,以湯七升煮取二升,納子末,分為再服。服盡當下即愈。

解散大麥麩方:

取大麥,炒,令汗出。燥便止,勿令太焦。舂去皮,淨淘蒸令熟,曝干,熬令香。細末絹下以冷水和服三方寸匕。日再。有赤腫者,當摩之入蜜亦佳。

補五臟第四

方四十五首

補心湯

主心氣不足,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咽喉痛,口唇黑,嘔吐,舌本強,水漿不通方:

紫石英 紫蘇 茯苓 人參 當歸 茯神 遠志(去心) 甘草(炙,各二兩) 赤小豆(五合) 大棗(三十枚,擘) 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二夜一。

補心湯

主心氣不足,多汗心煩,喜獨語,多夢不自覺,喉咽痛,時吐血,舌本強,水漿不通方:

麥門冬(三兩,去心) 茯苓 紫石英 人參 桂心 大棗(三十枚,擘) 赤小豆(二十枚) 紫菀 甘草(炙,各一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分為三服,宜春夏服之。

遠志湯

主心氣虛,驚悸喜忘,不進食補心方:

遠志(去心) 黃耆 鐵精 乾薑 桂心(各三兩) 人參 防風 當歸 芎藭 紫石英 茯苓 茯神 獨活 甘草(炙,各二兩) 五味子(三合) 半夏(洗) 麥門冬(各四兩,去心)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一十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五合,分為五服,日三夜二。

定志補心湯

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方:

遠志(去心) 菖蒲 人參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傷心湯

主心傷不足,腰脊腹背相引痛,不能俯仰方:

茯苓 遠志(去心) 乾地黃(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擘) 飴糖(一升) 黃芩 半夏(洗) 附子(炮,去皮) 生薑(切) 桂心(各二兩) 石膏(碎) 麥門冬(各四兩,去心) 甘草(炙)阿膠(熬,各一兩)

上一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半,去滓,納飴糖阿膠更煎,取三升二合,分三服。

鎮心丸

主男子女人虛損,夢寐驚悸失精,女人赤白注漏,或月水不通,風邪鬼疰,寒熱往來,腹中積聚,憂恚結氣,諸疾皆悉主之方:

紫石英 茯苓 菖蒲 蓯蓉 遠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 當歸 細辛 卷柏 乾薑 大豆卷 防風 大黃(各五分) 䗪蟲(十二枚,熬) 大棗(五十枚,擘) 乾地黃(三兩) 人參 澤瀉 丹參 秦艽(各一兩半) 芍藥 石膏(研) 烏頭(炮,去皮) 柏子仁 桔梗 桂心(各三分) 半夏(洗) 白朮(各二兩) 鐵精 白蘞 銀屑 前胡 牛黃(各半兩) 薯蕷 甘草(炙,各二兩半)

上三十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及棗膏和之。更搗五千杵,丸如梧子。飲服五丸,日三。稍稍加至二十丸,以瘥為度。

大鎮心丸

所主與前方同。凡是心病皆悉服之方:

乾地黃(一兩半) 牛黃(五分) 杏仁(去皮尖、兩仁,熬)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各三分) 桑螵蛸(十二枚) 大棗(三十五枚) 白蘞 當歸(各半兩) 澤瀉 大豆卷 黃耆 鐵精 柏子仁 前胡 茯苓(各一兩) 獨活 秦艽 芎藭 桂心 人參 麥門冬(去心) 遠志(去心) 丹參 阿膠(炙) 防風 紫石英 乾薑 銀屑 甘草(炙,各一兩)

上二十九味,搗篩為末,煉蜜及棗膏和,更搗五千杵,丸如梧子,酒服七丸,日三,加至二十丸(《千金》有薯蕷、茯神,為三十一味。)

補肝湯

主肝氣不足,兩脅滿,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寒熱偏㿗,淋溺石沙,腰尻少腹痛,婦人心腹四肢痛,乳癰,膝脛熱,轉筋遺溺,消渴,爪甲青枯,口噤面青,太息,疝瘕,上搶心,腹中痛,兩眼不明,悉主之方(後面注內二兩字疑:)

蕤仁 柏子仁(各一兩) 茯苓(二兩半) 烏頭(炮,四枚,去皮) 大棗(三十枚,擘) 牛黃 石膽 桂心(各一兩) 細辛 防風 白朮 甘草(炙,各三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分三服(一方用細辛二兩、茯苓二兩,強人大棗二十枚,無牛黃,白朮、石膽各一兩。)

補肝湯

主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太息,四厥疝瘕,上搶心,腹痛,目不明方:

茯苓(一兩四銖) 烏頭(四枚,炮,去皮) 大棗(二十四枚,擘) 蕤仁 柏子仁 防風細辛(各二兩) 山茱萸 桂心(各一兩) 甘草(八升,炙中者)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常用。

瀉肝湯

主肝氣不足,目暗,四肢沉重方:

人參 半夏(洗) 白朮(各三兩) 生薑(六兩,切) 細辛(一兩) 茯苓 黃芩 前胡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三五日後,次服後湯方:

茯苓(三兩) 吳茱萸(一兩) 大棗(三十枚,擘) 桃仁(去皮尖及雙仁者) 人參 防風烏頭(炮,去皮) 柏子仁 桔皮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千金》有細辛二兩)。

補肺湯

主肺氣不足,病苦氣逆,胸腹滿,咳逆上氣搶喉,喉中閉塞,咳逆短氣,氣從背起,有時而痛,惕然自驚,或笑或歌,或怒無常,或乾嘔心煩,耳聞風雨聲,面色白,口中如含霜雪,言語無聲,劇者吐血方:

五味子(三兩) 麥門冬(四兩,去心) 白石英(二兩九銖) 粳米(三合) 紫菀 乾薑 款冬花(各二兩) 桑根白皮 人參 鍾乳(研) 竹葉(切,各一兩) 大棗(四十枚,擘) 桂心(六兩)

上一十三味,以水一斗二升,煮桑白皮及八升,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平肺湯

主肺氣虛竭,不足乏氣,胸中干,口中辟辟干方:

麻黃(去節) 橘皮(各二兩) 小麥(一升)

上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肺傷湯

主肺氣不足而短氣,咳唾膿血不得臥方:

人參 生薑(切) 桂心(各二兩) 阿膠(炙) 紫菀(各一兩) 乾地黃(四兩) 桑根白皮飴糖(各一斤)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桑根白皮二十沸,去滓納藥,煮取二升五合,次納飴糖令烊,分三服。

傷中湯

主傷中肺氣不足,脅下痛上氣,咳唾膿血,不欲食,惡風,目視䀮䀮,足脛腫方:

生地黃(半斤,切) 桑根白皮(三升,切) 生薑(五累) 白膠(五挺) 麻子仁 芎藭(各一升) 紫菀(三兩) 麥種 飴糖(各一升) 桂心(二尺)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二斗,煮桑根白皮取七升,去滓,納藥煮取五升,澄去滓,納飴糖煎取三升,分為三服。

溫液湯

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方:

甘草(三兩)

上一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肺癰咳,腦中滿而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者方:

桔梗(三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不吐膿也。

補肺散

主肺氣不足,胸痛牽背,上氣失聲方:

白石英 五味子(各五分) 桂心(二兩) 大棗(五枚,擘) 麥門冬(去心) 款冬花 桑白皮 乾薑 甘草(炙,各一兩)

上九味,搗篩為散,以水一升煮棗取八合,及熱,投一方寸匕,服日三。亦可以酒煮,以知為度。

補肺丸

主肺氣不足,失聲胸痛,上氣息鳴方:

麥門冬(去心) 款冬花 白石英 桑根白皮 桂心(各二兩) 五味子(三合) 鍾乳(五分,研為粉) 乾薑(一兩) 大棗(一百枚)

上九味,搗篩為末,以棗膏和為丸如梧子大,以飲下十五丸,日三。

瀉肺散

主醉酒勞窘,汗出當風,胸中少氣,口乾喘息胸痛,甚者吐逆致吐血方:

款冬花 桂心 附子(炮,去皮)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五味子 紫菀 蓯蓉 杏仁(去皮尖雙仁,熬) 桃仁(去皮尖雙仁,各五分,熬) 當歸 續斷 遠志(去心) 茯苓 石斛(各一兩) 細辛 乾薑(各一兩半) 百部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八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

瀉脾湯

主脾臟氣實,胸中滿,不能食方:

茯苓(四兩) 厚朴(四兩,炙) 桂心(五兩) 生薑(八兩,切) 半夏(一升,洗去滑) 人參 黃芩 甘草(炙,各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又主冷氣在脾臟,走在四肢,手足流腫,亦逐水氣。

治脾氣實,其人口中淡甘,臥憒憒痛無常處,及嘔吐反胃,並主之方:

大黃(六兩)

上一味,破,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又主食即吐並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兩,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瀉脾湯

主脾氣不足,虛冷注下腹痛方:

當歸 乾薑 黃連 龍骨 赤石脂 人參(各三兩) 橘皮 附子(炮,去皮) 秦皮 大黃(各二兩) 半夏(五兩,洗)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一合,分四服。

補脾湯

主不欲食,留腹中,或上或下,煩悶,得食輒嘔欲吐,吐已即脹滿不消,噫腥臭發熱,四肢腫而苦下身重,不能自勝方:

麻子仁(三合) 禹餘糧(二兩) 桑根白皮(一斤) 大棗(一百枚,擘) 黃連 乾薑 白朮 甘草(炙,各三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半,去滓,得二升九合,日一服,三日令盡,老小任意加減。

建脾湯

主脾氣不調,使人身重如石,欲食即嘔,四肢酸削不收方:

生地黃 黃耆 芍藥 甘草(各一兩,炙) 生薑(二兩) 白蜜(一升)

上六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蜜,攪令微沸,服八合,日三夜一。

柔脾湯

主脾氣不足,下焦虛冷,胸中滿塞,汗出脅下支滿,或吐血及下血方:

乾地黃(三兩) 黃耆 芍藥 甘草(炙,各一兩)

上四味,切,以酒三升漬之,三斗米下蒸。以銅器承取汁,隨多少服之。

溫脾湯

主脾氣不足,虛弱下痢,上入下出方:

乾薑 大黃(各三兩) 人參 附子(炮,去皮) 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溫脾湯

主脾氣不足,水穀下痢,腹痛食不消方:

半夏(四兩,洗) 乾薑 赤石脂 白石脂 厚朴(炙) 桂心(各三兩) 當歸 芎藭 附子(炮,去皮)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瀉脾丸

主脾氣不調有熱,或下閉塞,調五臟,治嘔逆食飲方:

大黃(六兩) 杏仁(四兩,去皮尖及雙仁,熬)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半夏(洗) 玄參茯苓 芍藥(各三分) 細辛 黃芩(各半兩) 人參 當歸 附子(炮,去皮) 乾薑 桂心(各一兩)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六丸,日三。增至十丸。

瀉脾丸

主毒風在脾中,流腫腹滿短氣,食輒防響不消,時時微下方:

乾薑 當歸 桂心 葶藶(各三分,熬) 狼毒 大黃 芎藭 蜀椒(去目及閉口汗) 白薇 附子(炮,去皮) 甘遂 吳茱萸(各半兩)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三丸,日三。

大溫脾丸 主脾中冷,水穀不化,脹滿,或時寒極方:

法曲 大麥糵 吳茱萸(各五合) 枳實(三枚,炙)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桂心(五兩) 桔梗(三兩) 附子(炮,去皮二兩)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七丸,日三。加至十五丸。

轉脾丸

主大病後至虛羸瘦,不能食,食不消化方:

小麥曲(四兩) 蜀椒(一兩,去目及閉口汗) 乾薑 吳茱萸 大黃(各三兩) 附子(炮,去皮) 厚朴(炙) 當歸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日三。

溫脾丸

主胃氣弱,大腹冷則下痢,小腹熱即小便難,防響腹滿喘,氣虛乏乾嘔不得食,溫中消穀治脾益氣方:

法曲 小麥糵(各五合) 吳茱萸(三合) 枳實(三枚,炙) 人參 桔梗 麥門冬(去心)乾薑 附子(炮,去皮) 細辛(各二兩) 桂心 厚朴(炙) 當歸 茯苓 甘草(炙,各三兩)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飲服七丸,日三,亦可加大黃二兩。

平胃湯

主胃中寒熱嘔逆,胸中微痛,吐如豆羹汁,或吐血方:

阿膠(炙) 芍藥(各二兩) 乾地黃 乾薑 石膏(碎) 人參 黃芩 甘草(炙,各一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酒各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胃脹湯

主胃氣不足,心氣少,上奔胸中,憒悶,寒冷腹中絞痛,吐痢宿汁方:

人參(一兩) 茯苓 橘皮 乾薑 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要搗五百杵,丸如梧子,以水二升銅器中火上煮二十丸一沸,不能飲者服一升,日三,可長將服。一名胃服丸,又名補臟湯。

和胃丸

主胃痛,悁煩噫逆,胸中氣滿,腹脅下邪氣寒壯積聚,大小便乍難,調六腑安五臟,導達腸胃,令人能食,並主女人絕產方:

大黃 細辛 黃連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皂莢(炙,去皮子) 當歸 桂心(各一分) 杏仁(去皮尖雙仁,熬) 黃芩(各一兩半) 葶藶(熬) 阿膠(炙) 芒硝(各半兩) 厚朴(二分,炙) 甘遂(一兩) 半夏(五分,洗)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酒服五丸,日三,稍加至十丸。

試和丸

主嘔逆,腰以上熱,惕惕驚恐,時悲淚出,時復喜怒妄語,夢寤洒洒淅淅,頭痛少氣,時如醉狀,不能食,噫聞食臭欲嘔,大小便不利,或寒熱,小便赤黃,惡風,目視䀮䀮,耳中凶凶方:

防風 澤瀉 白朮 蛇床子 吳茱萸 細辛 菖蒲 烏頭(炮,去皮) 五味子(各一分)當歸 遠志(去心) 桂心(各半兩) 乾薑(三分)

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空腹吞五丸如梧子,日三,加至十丸,華佗方:

補腎湯

主腎氣不足,心中忙忙而悶,目視䀮䀮,心懸少氣,陽氣不足,耳聾目前如星火。消渴疽痔,一身悉癢,骨中疼痛小弱,拘急乏氣,難嚥咽乾,唾如膠色黑方:

磁石 生薑(切) 五味子 防風 牡丹皮 玄參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 大豆(二十四枚)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銅器中揚之三百遍,納藥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得二升八合,分為三服。

腎著湯

主腰以下冷痛而重,如帶五千錢,小便不利方:

茯苓 白朮(各四兩) 乾薑(二兩)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腎間有水氣,腰脊疼痛,腹背拘急絞痛方:

茯苓 白朮 澤瀉 乾薑(各四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茯苓 白朮(各四兩) 飴糖(八兩) 乾薑 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飴糖煎之令烊,分為四服。

大補腎湯

主腎氣腰背疼重方:

磁石 石斛 茯苓 橘皮 麥門冬(去心) 芍藥 牛膝 棘刺 桂心(各三兩) 地骨皮(三升) 人參 當歸 五味子 高良薑 杜仲(各五兩,炙) 紫菀 乾薑(各四兩) 遠志(一兩半,去心) 乾地黃(六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二十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斗,分十服。

腎氣丸

主五勞七傷,臟中虛竭,腎氣不足,陰下癢,小便餘瀝,忽忽喜忘,悲愁不樂,不嗜食飲方:

薯蕷 石斛(各三分) 蓯蓉 黃耆(各三兩) 羊腎(一具) 茯苓 五味子 遠志(去心)當歸 澤瀉 人參 巴戟天 防風 附子(炮,去皮) 乾薑 天雄(炮,去皮) 乾地黃 獨活桂心 棘刺 杜仲(炙) 菟絲子(各二兩)

上二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酒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

腎瀝散

主五勞男子百病方:

防風 黃芩 山茱萸 白蘞 厚朴(炙) 芍藥 薯蕷 麥門冬(去心) 天雄(炮,去皮)甘草(炙,各五分) 獨活 菊花 秦艽 細辛 白朮 枳實(炙) 柏子仁(各一兩) 當歸 芎藭 菟絲子 蓯蓉 桂心(各七分) 石斛 乾薑 人參(各二兩) 鍾乳(研) 蜀椒(汗去目閉口者) 附子(炮,去皮) 白石英(各一兩) 烏頭(三分,炮,去皮) 羊腎(一具) 黃耆(二兩半)

上三十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加至二匕,日三。

瀉腎散

主男子諸虛不足腎氣乏方:

硝石 礬石(各八分)

上二味,搗篩為散,以粳米粥汁一升,納一方寸匕攪令和調,頓服之,日三,不知,稍增。

五臟氣虛第五

方九首

五補湯

主五臟內虛竭,短氣咳逆傷損,鬱郁不足,下氣復通津液方:

麥門冬(去心) 小麥(各一升) 粳米(三合) 地骨皮 薤白(各一斤) 人參 五味子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生薑(八兩,切)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口乾先煮竹葉一把減一升,去滓,納藥煮之。

人參湯

主男子五勞七傷,胸中逆滿,害食乏氣,嘔逆,兩脅下脹,少腹急痛,宛轉欲死,調中平臟氣理傷絕方:

人參 茯苓 芍藥 當歸 白糖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蜀椒(去目及閉口汗) 生薑 前胡 橘皮 五味子(各一兩) 枳實(三分,炙) 麥門冬(三合,去心) 大棗(十五枚,擘)

上一十五味,㕮咀,以東流水一斗五升漬藥半日,以三歲陳蘆微微煮取四升,去滓,納糖令消。二十以上六十以下服一升,二十以下六十以上服七八合,久羸者服七合,日三夜一。

治手足厥寒,脈為之細絕,其人有寒者,當歸茱萸四逆湯方:

當歸 芍藥 桂心(各三兩) 吳茱萸(二升) 生薑(半斤,切) 細辛 通草 甘草(各二兩,炙) 大棗(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㕮咀,以酒水各四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下痢清穀,內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惡寒,其人面赤,或腹痛乾嘔,或咽痛,或痢止,脈不出,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一兩,炙) 大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㕮咀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再服,脈即出也。面赤者,加蔥白九莖;腹痛者,去蔥白,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痢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復脈湯

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心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二十一日死方:

生地黃(一斤,細切) 生薑(三兩,切) 麥門冬(去心) 麻子仁(各三兩) 阿膠(三兩,炙) 大棗(三十枚,擘) 人參 桂心(各二兩) 甘草(四兩,炙)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六服,日三夜三。若脈未復,隔日又服一劑,力弱者三日一劑,乃至五劑十劑,以脈復為度,宜取汗,越公楊素因患失脈,七日服五劑而復(仲景名炙甘草湯,一方以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見傷寒中。)

大建中湯

主五勞七傷,小腸急,臍下彭亨,兩脅脹滿,腰脊相引,鼻口乾燥,目暗䀮䀮,憒憒不樂,胸中氣逆,不下食飲,莖中策然痛,小便赤黃,尿有餘瀝,夢與鬼神交通失精,驚恐虛乏方:

人參 龍骨 澤瀉 黃耆(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芍藥(四兩) 遠志(去心) 甘草(炙,各二兩) 生薑(切) 飴糖(各八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納飴糖令消,一服八合。相去如行十里久(《千金》有當歸三兩。)

小建中湯

所主與前方同。

芍藥(六兩) 桂心(三兩) 生薑(三兩,切) 飴糖(一升) 甘草(二兩,炙) 大棗(二十枚,擘)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糖,一服一升,日三服。已載傷寒中,此再見之。

茯苓湯

主虛損短氣,咽喉不利,唾如稠膠凝塞方:

茯苓 前胡 桂心(各二兩) 麥門冬(五兩,去心) 大棗(四十枚,擘) 人參 乾地黃芍藥 甘草(各一兩,炙)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麥門冬及八升,除滓,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三劑永瘥。一名凝唾湯。

黃耆湯

主虛勞不足,四肢頓瘵,不欲食飲,食即汗出方:

黃耆 當歸 細辛 五味子 生薑(切) 人參 桂心 甘草(各二兩,炙) 芍藥(三兩)前胡(一兩) 茯苓(四兩) 半夏(八兩,洗) 麥門冬(二兩,去心) 大棗(二十枚,擘)

上一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去滓,一服八合,日三。

補虛丸散第六

方二十二首

菴䕡散

主風勞濕痹,痿厥少氣,筋攣關節疼痛,難以屈伸,或不能行履,精衰目瞑,陰陽不起,腹中不調,乍寒乍熱,大小便或澀,此是腎虛所致主之方:

菴䕡子 酸棗仁 大豆卷 薏苡仁 車前子 蔓荊子 菥蓂子 冬瓜子 菊花 秦椒(汗去子並閉目者,各一升) 阿膠(一斤,炒)

上一十一味,各搗絹下為散,合和搗令相得,食後服三合,日再。若苦筋攣骨節痛,難以屈伸,倍酸棗仁、菴䕡、菥蓂、瓜子各三升,久服不老,益氣輕身,耳目聰明。

大五補丸

主五臟勞氣,七傷虛損不足,冷熱不調,飲食無味。

薯蕷 石龍芮 覆盆子 乾地黃 五味子(各二兩) 石楠 秦艽 五加皮 天雄(炮,去皮) 狗脊 人參 黃耆 防風 山茱萸 白朮 杜仲(炙) 桂心(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 巴戟天(各一兩半) 遠志(二兩半,去心) 石斛 菟絲子 天門冬(各七分,去心) 蛇床子 萆薢(各半兩) 茯苓(五分) 乾薑(三分) 肉蓯蓉(三兩)

上二十八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酒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

翟平薯蕷丸

補諸虛勞損方:

薯蕷 牛膝 菟絲子 澤瀉 乾地黃 茯苓 巴戟天 赤石脂 山茱萸 杜仲(炙,各二兩) 蓯蓉(四兩) 五味子(一兩半)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一夜一,瘦者加敦煌石膏二兩,健忘加遠志二兩,少津液加柏子仁二兩。慎食蒜醋陳臭等物。

薯蕷散

補虛風勞方:

薯蕷 牛膝 續斷 巴戟天 菟絲子 茯苓 枸杞子 五味子 杜促(各一兩,炙) 蛇床子 山茱萸(各三分) 蓯蓉(一兩)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夜一,惟禁蒜醋。健忘加遠志、茯神,體澀加柏子仁,各二兩。服三劑,益肌肉,亦可為丸。

薯蕷散

主頭面有風,牽引眼睛疼痛,偏視不明方:

薯蕷(五兩) 細辛(一兩半) 天雄(炮,去皮) 秦艽(各二兩) 桂心 羌活 山茱萸(各二兩半)

上七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

十味腎氣丸

主補虛方:

桂心 牡丹皮 澤瀉 薯蕷 芍藥(各四兩) 玄參 茯苓 山茱萸(各五兩) 附子(三兩,炮去皮) 乾地黃(八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以酒服二十丸,稍加至三十丸,以知為度。

張仲景八味腎氣丸方:

乾地黃(八兩) 澤瀉(二兩) 桂心(二兩) 薯蕷(四兩) 山茱萸(四兩) 牡丹皮 茯苓(各三兩) 附子(炮,去皮,二兩)

上八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以酒服七丸,日三,稍加至十丸,長久可服。

常服大補益散方:

肉蓯蓉 干棗肉 石斛(各八兩) 枸杞子(一斤) 菟絲子 續斷 遠志(各五兩,去心)天雄(三兩,炮,去皮) 乾地黃(十兩)

上九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無所忌。

補虛主陽氣斷絕不起方:

白石英 陽起石 磁石 蓯蓉 菟絲子 乾地黃(各二兩半) 五味子 石斛 桔梗 白朮(各二兩) 巴戟天 防風(各五分) 蛇床子(半兩) 桂心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以知為度。

小秦艽散

主風虛疥瘙癢方:

秦艽(三兩) 茯苓 牡蠣(熬) 附子(炮,去皮) 黃芩(各半兩) 人參(三分) 乾薑 細辛(各五分) 白朮(三兩半)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桔梗 防風 桂心(各一兩)

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

治陽氣衰微,終日不起方:

蛇床子(三分) 菟絲子(草汁二合)

上二味,和如泥,塗上日五遍,三日大驗。

又方:

車前根葉

上一味,曝干,搗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原蠶蛾(末連者一升)

上一味,陰乾,去頭足翅,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夜臥服一丸。

又方:

蛇床子 菟絲子 杜仲(各五分,炙) 五味子(一兩) 肉蓯蓉(二兩)

上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四丸,日二夜一。

又方:

陽起石

上一味,以酒三斗漬二七日,服三合,日三夜一。

又方:

特生礜石(火煉一伏時)

上一味,搗末酒漬二七日,服五合,日三夜一。

淮南八公石斛散 主風濕痹疼,腰腳不遂方:

石斛 防風 茯苓 乾薑 細辛 雲母 杜仲(炙) 遠志(去心) 菟絲子 天雄(炮,去皮) 人參 蓯蓉 萆薢 桂心 乾地黃 牛膝 蛇床 薯蕷 巴戟天 續斷 山茱萸 白朮(各一兩) 菊花 附子(炮去皮)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五味子(各二兩)

上二十六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

琥珀散

主虛勞百病,陰痿精清,力不足,大小便不利如淋,腦間寒氣結在關元,強行陰陽,精少餘瀝,治腰脊痛,四肢重,咽乾口燥,飲食無味,乏氣少力,遠視䀮䀮,驚悸不安,五臟氣虛,上氣悶滿方:

琥珀(二兩) 石葦 乾薑 滑石 牡丹皮 茯苓 芎藭 石斛 續斷 當歸 人參 遠志(去心) 桂心(各三兩) 蓯蓉 千歲松脂 牡蒙 橘皮(各四兩) 松子 柏子仁 荏子(各三升) 車前子 菟絲子 菴䕡子(各一升) 枸杞子(一兩) 牛膝(三兩) 通草(十四兩) 胡麻子 蕪菁子 蛇床子 麥門冬(各一升,去心)

上三十味,各異搗,合搗兩千杵,重絹下合和,盛以葦囊,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用牛羊乳煎令熟,常服令人志性強,輕身益氣力,消穀能食,耐寒暑,百病除愈。久服老而更少,發白更黑,齒落更生矣。

禿雞散

方:

蛇床子 菟絲子 遠志(去心) 五味子 巴戟天 防風(各半兩) 蓯蓉(三分) 杜仲(一分,炙)

上八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

三仁九子丸 主五勞七傷補益方:

酸棗仁 柏子仁 薏苡仁 蛇床子 枸杞子 五味子 菟絲子 菊花子 菴䕡子 蔓荊子 地膚子 烏麻子 乾地黃 薯蕷 桂心

上一十五味各二兩,加蓯蓉二兩,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二。大主腎虛勞。

療氣及虛方(《千金方》云:治氣及補五勞七傷,無所不治,明目,利小便:)

白石英(十兩,成煉者) 石斛 蓯蓉(各一兩半) 菟絲子(三兩) 茯苓 澤瀉 橘皮(各一兩)

上七味,先取白石英,無多少,以鐵錘砧上細打,去暗者及惡物黶翳,惟取向日看明澈者,搗,絹篩於銅盤中,水研之,如米粉法。三度研訖澄之,漸漸卻水,曝令浥浥然,看上有不淨之物去之。取中心好者,在下有惡物亦去之。所得好者,更研令熟,以帛練袋盛置瓷甕合上,以三斗米下蒸之,飯熟,下懸袋日中干之。取出更研,然後搗諸藥下篩,㧾於瓷器中,研令相得,酒服方寸匕,日二,不得過之,忌豬、魚、鵝、鴨、蒜、生、冷、醋、滑。

治腰痛方:

鹿角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卷第十六·中風上

諸酒第一

方二十首

獨活酒

主八風十二痹方:

獨活 石楠(各四兩) 防風(三兩) 茵芋 附子(去皮) 烏頭(去皮) 天雄(去皮,各二兩)

上七味,切,以酒二斗浸六日,先食服,一服半合,以知為度。

牛膝酒

主八十三種風著人頭,面腫癢,眉發隕落,手腳拘急不得行步,夢與鬼神交通,或心煩恐怖,百脈自驚,轉加羸瘦,略出要者不得盡說方:

牛膝 石楠 烏頭(去皮) 天雄(去皮) 茵芋(各二兩) 細辛(五分)

上六味,切,以酒一斗二升浸之,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初服半合,治風癲宿澼,服之即吐下,強人日三,老小日一。不知稍加。唯禁房室及豬肉等。

茵芋酒

主新久風,體不仁,或垂曳,或拘急腫,或枯焦施連方:

茵芋 狗脊 烏頭(去皮) 附子(各二兩,去皮) 躑躅 天雄(去皮,各一兩)

上六味,切,以酒一斗浸八九日,服半合,以知為度。

金牙酒

主積年八風五注,舉身嚲曳,不得轉側,行步跛躃,不能收攝,又暴口噤失音,言語不通利,四肢脊筋皆急,肉痹血脈曲攣掣痱𣕌起,腫痛流走無常處,勞冷積聚少氣,或寒或熱三焦脾胃不磨,飲澼結實,逆害飲食,醋咽嘔吐,食不生肌,醫所不能治者,悉主之方:

金牙(燒,碎之如粳米大) 細辛 地膚子(若無子,用莖代之) 地黃 附子(去皮) 防風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茵芋 蒴藋根(各四兩) 羌活(一斤)

上一十味切,以瓷罌中清酒四斗漬之,密泥封勿泄,春夏三四宿,秋冬六七宿,去滓服一合,此酒無毒及可小醉,不盡一劑。病無不愈矣。又令人肥健,儘自可加諸藥各三兩,唯蜀椒五兩,用酒如法,勿加金牙也。此酒勝針灸,治三十年諸風嚲曳神驗。冷加乾薑四兩。(一方用升麻四兩,人參三兩,石斛、牛膝五兩,又一方用蒺藜四兩,黃耆三兩,又一方有續斷四兩,《千金》用莽草無茵芋。)

馬灌酒

主除風氣通血脈,益精氣,定六腑,明耳目,悅澤顏色,頭白更黑,齒落更生。服藥二十日力勢倍,六十日誌氣充強,八十日能夜書,百日致神明,房中盈壯如三十時,力能引弩。有人服藥年七八十,有四男三女。隴西韓府君,筋急兩膝不得屈伸,手不得帶衣,起居增劇,惡風寒冷,通身流腫生瘡。藍田府君背痛不能立,面目萎黃,服之二十日,身輕目明,房室盈壯。病在腰膝藥悉主之。常山太守方:

天雄(去皮) 茵芋(各三兩)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躑躅(各一升) 白蘞(三兩) 烏頭(去皮) 附子(去皮) 乾薑(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酒三斗漬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去滓,初服半合為始,稍加至三合暴滓為散,服方寸匕,日三,以知為度。夏日恐酒酸,以油單覆,下垂井中,近水不酸也。(《千金》有桂心、商陸,為十味。)

芫青酒

主百病風邪狂走,少腹腫,癥瘕霍亂,中惡飛屍遁注,暴癥傷寒,中風濕冷,頭痛身重諸病,寒熱風虛及頭風。服酒當從少起,藥發當吐清汁一二升。方:

芫青 巴豆(去皮心,熬) 斑蝥(各三十枚,去翅足,熬) 附子(去皮) 躑躅 細辛 烏頭(去皮) 乾薑 桂心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天雄(去皮) 黃芩(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切,以酒一斗漬十日,每服半合,日二。應苦煩悶飲一升水解之,以知為度。

蠻夷酒

主久風枯攣,三十年著床,及諸惡風,眉毛墮落方:

獨活 烏頭(去皮) 乾薑 地黃 礜石(燒) 丹參(各一兩) 白芷(三兩) 蕪荑 芫花柏子仁(各一兩) 人參 甘遂 狼毒 蓯蓉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防風 細辛 礬石(燒,汁盡) 牛膝 寒水石 茯苓 金牙(燒) 麻黃(去節) 芍藥 當歸 附子(去皮,二兩) 薯蕷 杜仲(炙) 石楠 牡蠣(熬) 山茱萸 桔梗 牡荊子 款冬(各三兩) 白朮(三分) 石斛(二分) 桂心(一分) 蘇子(一升) 赤石脂(二兩半)

上四十三味,切,以酒二斗漬之,夏三日,春秋六日,冬九日,一服半合當密室中合藥,勿令女人六畜見之。二日清齋,乃合藥。加麥門冬二兩,大棗四十枚更佳也。(《千金》有芎藭。)

又蠻夷酒

主八風十二痹,偏枯不隨,宿食虛冷,五勞七傷,及女人產後余疾,月水不調方:

遠志(去心) 礬石(燒,汁盡,各二兩) 石膏(二兩半) 蜈蚣(二枚,炙) 狼毒 礜石(燒) 白朮 附子(去皮) 半夏(洗) 桂心 石楠 白石脂 續斷 龍膽 芫花 玄參 白石英 代赭 䕡茹 石葦(去毛) 天雄(去皮) 寒水石 防風 桔梗 藜蘆 卷柏 山茱萸 細辛 烏頭(去皮) 躑躅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秦艽 菖蒲 白芷(各一兩)

上三十四味,切,以酒二斗漬四日,一服一合,日再。十日後瀝去滓。曝干,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以知為度。

魯公酒

主百病風眩心亂,耳聾目瞑淚出。鼻不聞香臭,口爛生瘡,風齒瘰癧,喉下生瘡,煩熱厥逆上氣。胸脅肩髀痛,手不上頭,不自帶衣,腰脊不能俯仰,腳痠不仁,難以久立。八風十二痹,五緩六急,半身不遂,四肢偏枯,筋攣不可屈伸。賊風咽喉閉塞,哽哽不利。或如錐刀所刺,行人皮膚中無有常處,久久不治,入人五臟,或在心下,或在膏肓,遊行四肢,偏有冷處,如風所吹,久寒積聚風濕。五勞七傷,虛損萬病方:

細辛(半兩) 茵芋 烏頭(去皮) 躑躅(各五分) 木防己 天雄(去皮) 石斛(各一兩)柏子仁 牛膝 山茱萸 通草 秦艽 桂心 乾薑 乾地黃 黃芩(一作黃耆) 茵陳 附子(去皮) 瞿麥 王蓀(一作王不留行) 杜仲(炙) 澤瀉 石楠 防風 遠志(各三分,去心)

上二十五味,切,以酒五斗漬十日,一服一合,加至四五合,以知為度。(一方加甘草三分。)

附子酒

主大風冷痰澼,脹滿諸痹方:

大附子(一枚重二兩者,亦云二枚,去皮,破)

上一味用酒五升漬之,春五日,一服一合,以痹為度,日再服,無所不治,勿用蛀者陳者,非者不瘥病。

紫石酒

主久風虛冷,心氣不足,或時驚怖方:

紫石英(一斤) 鍾乳(研) 防風 遠志(去心) 桂心(各四兩) 麻黃(去節) 茯苓 白朮 甘草(炙,各三兩)

上九味,切,以酒三斗漬,如上法,服四合,日三,亦可至醉,常令有酒氣。

丹參酒

主惡風疼痹不仁,惡瘡不瘥,無痂,鬚眉禿落方:

丹參 前參 細辛 卷柏 天雄(去皮) 秦艽 茵芋 乾薑 牛膝 芫花 白朮 附子(去皮) 代赭 續斷 防風 桔梗 䕡茹 礬石(燒,汁盡) 半夏(洗) 白石脂 石楠 狼毒 桂心 菟絲子 芍藥 龍膽 石葦 恆山 黃連 黃芩 玄參 礜石(燒) 遠志(去心) 紫菀 山茱萸 乾地黃 蘇 甘草(炙,各一兩) 石膏(二兩)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雙仁) 麻黃(去節) 大黃(各五分) 菖蒲(一兩半) 白芷(一兩) 蜈蚣(二枚,赤頭者,炙)

上四十五味,切,以酒四斗漬五宿,一服半合,增至一二合,日二。以瘥為度。

杜仲酒

主腰腳疼痛不遂風虛方:

杜仲(八兩,炙) 羌活(四兩) 石楠(二兩) 大附子(三枚,去皮)

上四味,切,以酒一斗漬三宿,服二合,日再。

杜仲酒

主腕傷腰痛方:

杜仲(八兩,炙) 乾地黃(四兩) 當歸 烏頭(去皮) 芎藭(各二兩)

上五味,切,以酒一斗二升漬,服之如上法。

枳茹酒

主諸藥不能瘥者方:

枳茹枳上青皮刮取其末,欲至心止得茹五升,微火熬去濕氣。以酒一斗漬,微火暖,令得藥味。隨性飲之。主口僻眼急,神驗。主緩風急風,並佳。

杜仲酒

主風勞虛冷,腰腳疼屈弱方:

杜仲(炙) 乳床(各八兩) 當歸 芎藭 乾薑 附子(去皮) 秦艽 石斛 桂心(各三兩)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細辛 茵芋 天雄(去皮,各二兩) 獨活 防風(各五兩)

上一十五味,切。以酒三斗漬五宿,一服三合,日三。(一方加紫石英五兩。)

菊花酒

主男女風虛寒冷,腰背痛。食少羸瘦無色,噓吸少氣,去風冷,補不足方:

菊花 杜仲(各一斤,炙) 獨活 鍾乳(研) 萆薢(各八兩) 茯苓(二兩) 紫石英(五兩) 附子(去皮) 防風 黃耆 蓯蓉 當歸 石斛 桂心(各四兩)。

上一十四味,切,以酒七斗漬五宿,一服二合,稍漸加至五合,日三。(《千金》有乾薑。)

麻子酒

主虛勞百病,傷寒風濕,及女人帶下,月水往來不調,手足疼痹著床方:

麻子(一石) 法曲(一斗)

上二味,先搗麻子成末,以水兩石著釜中蒸麻子極熟,炊一斛米頃出,去滓,隨汁多少如家釀法,酒熟取清,任性飲之,令人肥健。

黃耆酒

主大風虛冷,痰澼偏枯,腳弱腫滿百病方:

黃耆 獨活 山茱萸 桂心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白朮 牛膝 葛根 防風 芎藭細辛 附子(去皮) 甘草(炙,各三兩) 大黃(一兩) 乾薑(二兩半) 秦艽 當歸 烏頭(去皮,各二兩)

上一十八味,切,以酒三斗漬十日,一服一合,日三,稍加至五合,夜二服無所忌。大虛加蓯蓉二兩,葳蕤二兩,石斛二兩;多忘加菖蒲二兩,紫石英二兩;心下水加茯苓二兩,人參二兩,薯蕷三兩,服盡。復更以酒三斗漬滓。不爾可曝干作散,酒服方寸匕,日三。

地黃酒

生地黃汁一石,煎取五斗,冷漬曲發,先淘米曝干,欲釀時,別煎地黃汁,如前法漬米一宿,漉干炊釀,一如家釀法,拌饙亦以余汁。酘酘皆然。其押出地黃干滓,亦和米炊釀之,酒熟訖封七日押取,溫取一盞,常令酒氣相接。慎豬魚,服之百日,肥白,疾愈。

諸散第二

方九首 論一首

九江太守散

主男女老少未有不苦風者,男子五勞七傷,婦人產後余疾,五臟六腑諸風,皆悉主之方:

知母 人參 茯苓(各三兩) 蜀椒(半兩,汗,去目閉口者) 栝蔞(一兩半) 防風 白朮(各三兩) 澤瀉(二兩) 乾薑 附子(炮,去皮) 桂心(各一兩) 細辛(一兩)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再,飲酒常令有酒色,勿令大醉也,禁房室、豬魚生冷,無病常服益佳,延年益壽,輕身明目,強筋骨愈折傷。

吳茱萸散

主風跛蹇偏枯,半身不遂,晝夜呻吟,醫所不能治方:

吳茱萸 乾薑 白蘞 牡桂 附子(炮,去皮) 薯蕷 天雄(炮,去皮) 乾漆(熬) 秦艽(各半兩) 狗脊(一分) 防風(一兩)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山茱萸散

主風跛痹治法如前方:

山茱萸 附子(炮,去皮) 薯蕷 王蓀 牡桂 乾地黃 乾漆(熬) 秦艽 天雄(炮,去皮) 白朮(各半兩) 狗脊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散,先食酒服方寸匕,日三,藥走皮膚中淫淫,服之一月。愈。

萬金散

主頭痛眩亂耳聾,兩目淚出,鼻不聞香臭,口爛惡瘡,鼠漏瘰癧,喉咽生瘡,煩熱咳嗽胸滿,腳腫,半身偏枯不遂,手足筋急緩,不能屈伸,賊風猥退,蜚屍蠱注。江南惡氣,在人心下,或在膏肓。遊走四肢,針灸不及,積聚僻戾,五緩六急,濕痹,女人帶下積聚,生產中風,男女五勞七傷皆主之方:

石斛 防風 巴戟天 天雄(炮,去皮) 乾地黃 石楠 遠志(去心) 躑躅 烏頭(炮,去皮) 乾薑 桂心(各一兩半) 蜀椒(半升,汗,去目閉口者汗) 瞿麥 茵陳 秦艽 茵芋 黃耆 薔薇 獨活 細辛 牛膝(各一兩) 柏子 澤瀉 杜仲(各半兩,炙) 山茱萸 通草 甘草(各三分)

上二十七,搗篩為散,雞未鳴時冷酒服五分匕,日三,加至一匕。

人參散

主一切諸風方:

人參 當歸(各五分) 天雄(炮,去皮) 前胡 吳茱萸 白朮 秦艽 烏頭(炮,去皮)細辛(各二分) 附子(一兩,炮,去皮) 獨活(一分) 防風 麻黃(去節) 莽草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桔梗 天門冬(去心) 五味子 白芷(各三兩) 芎藭(一兩)

上二十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中熱者加減服之。若卒中風傷寒鼻塞者,服訖覆取汗即愈。

防風散

主風所為卒起,眩冒不知人,四肢不知痛處,不能行步,或身體偏枯不遂,口吐涎沫出,手足拘急方:

防風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麥門冬(各一兩,去心) 天雄(炮,去皮) 附子(炮,去皮) 人參 當歸(各五分) 五味子 乾薑 烏頭(炮,去皮) 細辛 白朮(各三兩) 柴胡 山茱萸 莽草 麻黃(去節) 桔梗 白芷(各半兩)

上一十八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八風十二痹散 主五勞七傷,風入五臟手腳身體沉重,或如邪氣,時悶汗出,又蜚屍遁注相染易。或少氣腹滿,或皮膚筋痛,項骨相牽引無常處,或咽中有氣吞之不入,吐之不出,皆主之方:

細辛 巴戟 黃耆 礜石(燒) 厚朴(炙) 白蘞 桂心 黃芩 牡荊 山茱萸 白朮 女萎 菊花 人參 天雄(炮,去皮) 防風 萆薢 石斛 蜀椒(各一兩,汗,去目閉口者) 芎藭 龍膽 芍藥 蓯蓉(各半兩) 紫菀 附子(炮,去皮) 薯蕷 五味子(各一兩) 桔梗 遠志(各二兩半,去心)

上三十四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稍增至二匕,主萬病。

又八風十二痹散 主風痹嘔逆,不能飲食者心痹也;咳滿腹痛,氣逆唾涕白者,脾痹也;津液唾血腥臭者肝痹也;陰痿下濕者,痿痹也;腹中雷鳴,食不消,食即氣滿,小便數起,胃痹也;兩膝寒不能行者,濕痹也;手不能舉,腫痛而逆,骨痹也;煩滿短氣,涕唾青黑,腎痹出,並悉主之方:

遠志(去心) 黃耆 黃芩 白蘞 附子(炮,去皮) 龍膽 薯蕷 厚朴(炙) 蜀椒(各半兩,去目,及閉口者,汗) 牡荊子 天雄(炮,去皮) 細辛 菊花 狗脊 山茱萸 防風 芎藭 桂心(各三分) 五味子 巴戟天(各一兩) 茯苓 芍藥 秦艽 烏頭(炮,去皮) 蕪荑菖蒲 葳蕤(各一兩)

上二十七味,搗篩為散,食後飲服方寸匕,日三,寧從少起,稍漸增之。

秦王續命大八風散

主諸風五緩六急,或浮腫,噓吸微痹,風虛不足,並補益臟氣最良,其說甚多,略取其要方:

秦艽(三兩,主風不仁) 防風(二兩,去風疼,除濕痹) 附子(二兩,炮,去皮,主風濕,堅肌骨,止痛) 菖蒲(二兩,主風濕,痹拘急) 茯苓(二兩,主安中下氣,消水) 牛膝(二兩,去脛虛損煩疼,填骨髓) 桔梗(二兩,主驚悸,和腸胃) 細辛(一兩,主留飲,逐風邪) 烏頭(三兩,炮去皮,主逐風,上氣除邪) 薯蕷(一兩,主益氣,補五臟) 芎藭(一兩,主風寒,溫中) 遠志(二兩半,去心,主益氣力,定心志) 天雄(一兩,炮,主留飲,逐風邪) 石龍芮(一兩,主風,補氣除滿) 蜀椒(一兩,去目及閉口者,汗,主溫中,逐風邪) 石斛(二兩,主風益氣,嗜食) 白芷(一兩,主風邪除虛滿) 龍膽(一兩,主風腫,除風熱) 白朮(一兩,主風腫,消水氣) 山茱萸(一兩,主風邪濕氣) 桂心(一兩,主溫筋,利血脈,除邪氣) 菊花(一兩,主風濕,補臟益氣) 女萎(一兩,主溫中,逐風邪) 厚朴(一兩,炙,主溫中除冷,益氣除滿) 巴戟天(一兩,主下氣,堅肌膚) 萆薢(一兩,主風濕止悸痛) 牡荊子(一兩,主風益氣,無用柏子仁) 乾漆(一兩熬,主堅體,和少腹) 肉蓯蓉(一兩,主虛續傷,腰背痛) 五味子(一兩半,主益氣,除寒熱) 芍藥(一兩,止痛,散血氣) 黃芩(一兩,主除虛熱,止痛) 白礬(一兩,燒汁盡,主除寒熱破積下氣) 續斷(一兩,主風虛傷絕) 白蘞(一兩,主風,益氣力) 黃耆(一兩半,主虛羸風邪目黃)

上三十六味,皆新好,以破除日合搗篩為散,溫清酒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可至二三匕,以知為度。若苦心悶者,飲少冷水,禁生魚、豬肉、菘菜,能斷房室百日,甚善。此方療風消脹滿,調和五臟,便利六腑,男女有患,悉可合服,常用甚良。患心氣不足短氣,納人參、甘草各一兩,若腹痛是腎氣不足,納杜仲,羊腎各二兩,隨病增減。

論曰:此等諸散,天下名藥,然熱人不可用,唯舊冷者大佳。

諸膏第三

方三首

蒼梧道士陳元膏

主風百病方:

當歸 丹砂(各三兩研) 細辛 芎藭(二兩) 附子(去皮,二十二銖) 桂心(一兩二銖)天雄(去皮,三兩二銖) 乾薑(三兩七銖) 烏頭(去皮,三兩七銖) 雄黃(三兩二銖,研) 松脂(半斤) 大醋(二升) 白芷(一兩) 豬肪脂(十斤) 生地黃(二斤,取汁)

上一十五味,切,以地黃汁大醋漬藥一宿,豬肪中合煎之十五沸,膏成去滓,納丹砂等末熟攪。無令小兒婦人六畜見之,合藥切須禁之。

有人苦胸脅背痛,服之七日,所出如雞子汁者二升即愈。

有人脅下積氣如杯,摩藥十五日愈。

有人苦臍旁氣,如手摩之去如瓜中黃穰一升許。愈。

有人患腹切痛,時引脅痛數年,摩膏下如蟲三十枚,愈。

有女人苦月經內塞,無子數年,膏摩少腹,並服如杏子大一枚,十日下崩血二升,愈,其年有子。

有患風瘙腫起累累如大豆,摩之五日愈。

有患膝冷痛,摩之五日,亦愈。

有患頭項寒熱瘰癧,摩之皆愈。

有患面目黎黑消瘦,是心腹中疾,服藥下如酒糟者二升,愈。

丹參膏

主傷寒時行,賊風惡氣在外,肢節痛攣不得屈伸,項頸咽喉痹塞噤閉。入腹則心急腹脹,胸中嘔逆藥悉主之。病在腹內服之,在外摩之,緩風不遂,濕痹不仁,偏枯拘屈,口面喎斜,耳聾齒痛,風頸腫痹,腦中風痛,石癰結核瘰癧,堅腫未潰,敷之取消。及赤白癮疹,諸腫無頭作癰疽者,摩之令消。風結核在耳後,風水遊腫疼痛澒澒。針之黃汁出,時行溫氣,服之如棗大一枚,小兒以意減之方:

丹參 蒴藋根(各四兩) 秦艽(三兩) 羌活 蜀椒(汗,去目閉口者) 牛膝 烏頭(去皮) 連翹 白朮(各二兩) 躑躅 菊花 莽草(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切,以苦酒五升,麻油七升,合煎苦酒盡,去滓。用豬脂煎成膏,凡風冷者用酒服,熱毒單服,齒痛綿沾嚼之。

赤膏

主一切火瘡、灸瘡、金瘡、木石傷損,不可瘥者,醫所不能療,令人憂懼,汗無所出,以塗上一宿,生肌肉即瘥方:

生地黃汁(二升) 生烏麻脂(二兩) 薰陸香末 丁香(各二錢匕) 黃丹(四錢) 蠟(如雞子黃二枚)

上六味,先極微火煎地黃汁、烏麻脂三分減一,乃下丁香、薰陸香,煎三十沸,乃下黃丹,次下蠟,煎之使消。以匙攪之數千回,下之停凝用之。

喎僻第四

方四首

治心虛寒風,半身不遂,骨節離,緩弱不用,便利無度,口面喎斜。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 附子(炮,去皮,各八兩) 芎藭(三兩) 麻黃(去節) 桂心(各四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三日復進一劑。

治中風面目相引,偏僻,牙車急,舌不轉方:

牡蠣(熬) 礬石(燒) 附子(生,去皮) 伏龍肝(等分)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三歲雄雞血和藥敷上。預候看,勿令太過,偏上塗左,偏左塗上,正則洗去之。

烏頭膏

主賊風身體不遂,偏枯口僻,及傷寒其身強直方:

烏頭(去皮,五兩) 野葛 莽草(各一斤)

上三味,切,以好酒二斗五升淹漬再宿,三日,以豬膏五斤煎成膏,合藥,作東向露灶,以葦火煎之,以三上三下,膏藥成。有病者向火摩三千過,汗出即愈,若觸寒霧露鼻中塞,向火膏指頭摩人鼻孔中,即愈,勿令入口眼。

治風著人面,引口偏著耳,牙車急,舌不得轉方:

生地黃汁 竹瀝(各一升) 獨活(三兩,切)

上三味,合煎取一升,頓服之,即愈。

心風第五

方一十四首

茯神湯

主五邪氣入人體中,見鬼妄語,有聽見聞,心悸跳動,恍惚不定方:

茯神 人參 茯苓 菖蒲(各二兩) 赤小豆(四十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人參湯

主風邪鬼氣,往來發作,有時或無時節方:

人參 防風 烏頭(炮,去皮) 黃芩 附子(炮,去皮) 遠志(去心) 桔梗 秦艽 五味子 前胡 牡蠣(熬) 細辛 石膏(碎) 芎藭 蜀椒(汗,去目閉口者) 牛膝 澤瀉 桂心 山茱萸 竹皮衍 橘皮 桑根白皮(各三兩) 乾薑 澤蘭 狗脊 石楠(各半兩) 白朮(一兩半) 大棗(十六枚,擘) 麻黃(一兩,去節) 茯苓 獨活 甘草(炙,各五分)

上三十二味,㕮咀,以水六升,酒六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服。

補心湯

主奄奄忽忽,朝瘥暮劇,驚悸,心中憧憧,胸滿不下食飲,陰陽氣衰,脾胃不磨,不欲聞人聲,定志下氣方:

人參 茯苓 龍齒(炙) 當歸 遠志(去心) 甘草(炙,各三兩) 桂心 半夏(洗,各五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二十枚,擘) 黃耆(四兩) 枳實(炙) 枳梗 茯神(各二兩半)

上一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五合。令熟,去滓納藥,煮取四升,每服八合,日三,夜二服。

鎮心丸

主風虛勞冷,心氣不足,喜忘恐怖,神志不定方:

防風(五分) 甘草(二兩半,炙) 乾薑(半兩) 當歸(五分) 澤瀉(一兩) 紫苑(半兩)茯神(二分) 大黃(五分) 秦艽(一兩半) 菖蒲(三兩) 白朮(二兩半) 桂心(三兩) 白蘞(一兩) 遠志(去心,二兩) 附子(二兩,炮,去皮) 桔梗(三分) 大豆卷(四兩) 薯蕷(二兩) 石膏(三兩,研) 茯苓(一兩) 人參(五分) 大棗(五十枚,擘) 麥門冬(去心,五兩)

上二十三味,末之,煉蜜和為丸,酒服如梧子大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續命湯

治大風,風邪入心,心痛達背,背痛達心,前後痛去來上下,或大腹脹滿微痛,一寒一熱,心中煩悶,進退無常,面或青或黃,皆是房內太過,虛損勞傷,交會後汗出,汗出未除或因把扇,或出當風而成勞,五俞大傷,風因外入,下有水,因變成邪。雖病如此,然於飲食無退,坐起無異,至卒不知是五內受氣故也,名曰行屍,宜預備此方:

麻黃(六分,去節) 大棗(十枚,擘) 桂心 防風 細辛 芎藭 甘草(炙) 芍藥 人參 秦艽 獨活 黃芩 防己 附子(炮,去皮) 白朮(各三分) 生薑(五分)

上一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三升,先煮麻黃一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五升,去滓。納棗煎取三升,分為三服。老小久病,服五合取汗,忌生蔥、海藻、菘菜、生菜、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等。

鎮心丸

治胃氣厥實,風邪入臟,喜怒愁憂,心意不定,恍惚喜忘,夜不得寐,諸邪氣病悉主之方:

秦艽 柏實 當歸 干膝(熬) 白蘞 杏仁(去皮尖雙仁,熬) 芎藭(各三分) 澤瀉(一兩) 乾地黃(六分) 防風 人參(各四分) 甘草(一兩,炙) 白朮 薯蕷 茯苓 乾薑(各二分) 麥門冬(去心,二兩) 前胡(四分)

上一十八味,搗下篩,煉蜜和為丸,如桐子,先食,飲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增之。忌海藻、菘菜、蕪荑、桃李、雀肉、酢物等。

定志小丸

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憂悲不樂,忽忽遺忘,朝瘥暮極,狂眩方:

遠志(去心) 菖蒲(各二兩) 茯苓 人參(各三兩)上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二丸,日三,加茯神為茯神丸,散服亦佳。

補心治遺忘方:

菖蒲 遠志(去心) 茯苓 人參 通草 石決明(各等分)

上六味,搗篩為散,食後水服方寸匕,日一服,酒亦佳。

槐實益心智方:

以十月上辛日,令童子於東方採兩斛槐子,去不成者,新瓦盆貯之,以井華水漬之,令淹瀸合頭密封七日,去黃皮,更易新盆,仍以水漬之,密封二七日,去其黑肌,擇取色黃鮮者,以小盆隨藥多少,以密布次其黃夏密布其上,以盆合頭密封,納暖馬糞中三七日,開視結成,搗丸如梧子,日服三丸,大月加三丸,小月減三丸,先齋二七日乃服,三十日有驗,百日日行二百里,目明視見表裡,白髮更黑,齒落再生,面皺卻展,日記千言,尋本知末,除六十四種風,去九漏冷癥癖蟲毒魘魅。

開心肥健方:

人參(五兩) 大豬肪(八枚)

上二味,搗人參為散,豬脂煎取凝,每服以人參一分、豬脂十分,以酒半升和服之,一百日骨髓充溢,日記千言,身體潤澤,去熱風冷風頭心風等,月服二升半,即有大效。

孔子枕中散方:

龜甲(炙) 龍骨 菖蒲 遠志(去心,各等分)

上四味,為散,食後水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不忘。

鎮心省睡益智方:

遠志(五十兩,去心) 益智子 菖蒲(各八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淳糯米酒服方寸匕,一百日有效,秘不令人知。

止睡方:

龍骨 虎骨(炙) 龜甲(炙)

上三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二,以睡定為止。

治多睡欲閤眼則先服以止睡方:

麻黃(去節) 白朮(各五兩) 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以日中時南向搗篩為散,食後以湯服方寸匕,日三服。

風眩第六

方二十七首

治風眩屋轉,眼不得開,人參湯方:

人參 防風 芍藥 黃耆(各二兩) 獨活 桂心 白朮(各三兩) 當歸 麥門冬(各一兩,去心)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五合,分四服。

治風眩倒屋轉,吐逆,惡聞人聲,茯神湯方:

茯神(四兩) 黃耆 生薑(切) 遠志(各三兩,去心) 附子(一枚,炮,去皮) 防風(五兩) 人參 獨活 當歸 牡蠣(熬) 蓯蓉 白朮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六服,每服五合,日三,夜三。(一方無白朮)。

防風散

主頭面風,在眉間得熱如蟲蟻行,或頭眩目中淚出。

防風(五兩) 天雄(炮,去皮) 細辛 乾薑 烏頭(炮,去皮) 硃砂(研) 桂心(各三兩) 莽草 茯苓(各一兩) 附子(炮,去皮) 人參 當歸(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防風散

主頭眩惡風,吐冷水,心悶方:

防風 乾薑(各二兩) 桂心(一兩半) 澤蘭 附子(炮,去皮) 茯苓 人參(《千金》作天雄) 細辛 薯蕷 白朮(各一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常令有酒氣醺醺,則脫巾帽解發前卻,梳頭一百遍,復投一升酒,便洗手足,須臾頭面熱,解發以粉粉之,快臥便愈,可洗頭行步如服寒食散,十日愈。

治頭風方:

搗葶藶子,末以湯淋取汁,洗頭良。

治卒中惡風頭痛方:

搗生烏頭去皮,以醋和塗故布上敷痛上,須臾痛止。日夜五六敷之。

防風散

主頭面身腫方:

防風(二兩) 白芷(一兩) 白朮(三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小三五七散 主頭面風,目眩耳聾,亦隨病所在兩攻方:

天雄(炮,去皮,三兩) 山茱萸 薯蕷(七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酒服五分匕,日三。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大三五七散 主口喎目斜耳聾,面骨疼風眩痛方:

天雄(炮,去皮) 細辛(各三兩) 山茱萸 乾薑(各五兩) 薯蕷 防風(各七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以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治頭面風眼瞤鼻塞,眼暗冷淚方:

杏仁三升搗末,水煮四五沸,洗頭,冷汗盡,三度,瘥。

又方:

熟煮大豆,納飯甕中作漿水,日日溫洗頭面發,不淨加少面,勿用水濯,不過十洗。

治頭中白屑如麩糠方:

立截楮木作枕,六日一易新者。

沐頭主頭風方:

五月五日取鹽一升,水一升,合煮,並納三匕蛇床,以陳蘆燒之三沸。以沐頭訖,急結密巾之,四五日以水沃之,神良。

又方:

吳茱萸(三升)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綿拭髮根,良。

八頂散

主三十六種風,偏枯不遂方:

天雄(炮,去皮) 山茱萸(各一兩半) 麻黃(一兩,去節) 薯蕷(二兩) 細辛 石楠 牛膝 莽草(各半兩)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白朮 烏頭(炮,去皮) 桔梗 防風 甘草(炙,各四兩)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有川芎藭、獨活、附子、通草、菖蒲為十九味。)

治遍身風方:

石楠(三兩,純青黑斑者,佳。)

上一味,搗篩為散,酒服三大豆,日三。至食時當覺兩鬢如蟲行狀,亦如風吹從頭項向壁脊腰腳至膝下骨中痛,痛遍。即臍下頑風盡止。若風愈。即能飲酒肥健,忌如藥法,日一服。

風痹散

主三十年惡風濕痹,發禿落,癮疹生瘡,氣脈不通,抓搔不覺痛癢方:

附子(炮,去皮) 乾薑 白朮(各四兩) 石斛(半兩) 蜀椒(去目,一分,汗及閉口者)天雄(炮,去皮) 細辛 躑躅 白蘞 烏頭(炮,去皮) 石楠 桂心(各三分)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散,酒服五分匕,以少羊脯下藥,日再。勿大飽食,飢即更服,常令有酒熱,先服吐下藥,後乃服之。以韋袋貯藥勿泄,忌冷水房室百日。

十六卷終。

卷第十七·中風下

中風第一

方三十五首 灸法二首 論四首

小續命湯方:

麻黃(去節) 防己 人參 桂心 黃芩 芍藥 芎藭 杏仁(去尖皮、兩仁) 甘草(炙,各一兩) 附子(炮,一枚,去皮) 防風(一兩半) 生薑(五兩,切)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有風預備一十劑。

大續命湯方:

麻黃(八兩,去節) 大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 桂心 芎藭(各二兩) 石膏(四兩,碎) 黃芩 乾薑 當歸 甘草(炙,各一兩) 荊瀝(一升)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下藥煮取四升,下荊瀝煮取三升,分四服。能言。未瘥,後服小續命湯。

又小續命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生薑(五兩,切) 防風(一兩半) 芍藥 白朮 人參 芎藭(一兩)附子(炮,去皮) 黃芩 防己(各一兩)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西州續命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石膏(四兩,碎) 桂心(二兩)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雙仁) 芎藭 乾薑 黃芩 當歸 甘草(炙,各一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去上沫,下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

續命湯

主久風臥在床,起死人神方:

麻黃(去節) 人參 桂心 附子(炮,去皮) 茯苓(各一兩) 防己 防風 黃芩(各一兩半) 生薑(六兩,切) 半夏(五兩,洗) 枳實(二兩,炙,上氣悶者加之) 甘草(一兩,炙)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取九升,去上沫,停冷去滓,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若下須半夏,去之,加芍藥三兩。

大續命散

主八風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頭眩不能自舉,起止顛倒。或臥忽驚如墮樹狀,盜汗,臨事不興,婦人帶下無子,風入五臟,甚者恐怖鬼來收錄,或與鬼神交通,悲啼哭泣,忽忽欲走方:

烏頭(炮,去皮) 防風 麻黃(去節) 人參 杏仁(去皮尖、兩仁,熬) 芍藥 石膏(研) 乾薑 芎藭 茯苓 黃芩 桂心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甘草(炙,各一兩) 當歸(二兩)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稍增,以知為度。

排風湯方:

白蘚皮(一雲茯苓) 白朮 芍藥 芎藭 當歸 獨活 杏仁(去皮尖及雙仁,熬) 防風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茯神 麻黃(去節,各三兩) 生薑(四兩,切)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可服兩三劑。

大排風湯

主半身不遂,口不能言及諸偏枯方:

白蘚皮 附子(炮,去皮) 麻黃(去節) 杏仁(去皮尖,熬) 白朮 防風 葛根 獨活防己 當歸 人參 茯神 甘草(炙,各三兩) 石膏(六兩,碎) 桂心(二兩) 白芷(一兩)

上一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七升,先煮麻黃,取一升半,去沫,澄清,納藥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又排風湯

主諸毒風邪氣所中,口噤悶絕不識人,身體疼煩,面目暴腫,手足腫方:

犀角(屑) 羚羊角(屑) 貝子 升麻

上四味,各一兩,別搗成末,合和,以水二升半,納方寸匕,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殺藥者以意加之,若腫,和雞子敷上,日三,老小以意增減,神良。

大岩蜜湯

主賊風,腹中絞痛,並飛屍遁注,發作無時,發則搶心,腹脹滿,脅下如刀錐刺,並主少陰傷寒方:

梔子(十五枚,擘) 乾地黃 乾薑 細辛 當歸 青羊脂 吳茱萸 茯苓 芍藥 桂心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羊脂令消,分溫三服。

小岩蜜湯

主惡風,角弓反張,飛屍入腹,絞痛悶絕,往來有時,筋急,少陰傷寒,口噤不利方:

雄黃(研) 青羊脂(各一兩) 大黃(二兩) 吳茱萸(三兩) 當歸 乾薑 芍藥 細辛 桂心 乾地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六服,重者加藥,用水三斗煮取九升,分十服。

烏頭湯

主八風五屍惡氣,遊走心胸,流出四肢,來往不住,短氣欲死方:

烏頭(炮,去皮) 芍藥 當歸 乾薑 桂心 細辛 乾地黃 吳茱萸 甘草(炙,各一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大八風湯

主毒風頑痹嚲曳,或手腳不遂,身體偏枯;或毒弱不任;或風入五臟,恍恍惚惚,多語喜忘,有時恐怖;或肢節疼痛,頭眩煩悶;或腰脊強直,不得俯仰,腹滿不食,咳嗽;或始遇病時,卒倒悶絕,即不能語,便失喑,半身不遂、不仁、沉重,皆由體虛,恃少不避風冷所致方:

烏頭(炮,去皮) 黃芩 芍藥 遠志(去心) 獨活 防風 芎藭 麻黃(去節) 秦艽 石斛 人參 茯苓 石膏(碎) 黃耆 紫菀(各二兩) 當歸(二兩半) 升麻(一兩半) 大豆(兩合) 五味子(五分)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雙仁) 乾薑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半)

上二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酒二升,合煮取四升,強人分四服,少力人分五六服。(《深師》同。)

芎藭湯

主卒中風,四肢不仁,喜笑不息方:

芎藭(一兩半) 杏仁(二十枚,去皮及尖、雙仁) 麻黃(去節) 黃芩 桂心 當歸 石膏(碎) 秦艽 乾薑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服三升,分三服。

倉公當歸湯

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身體強直方:

當歸 細辛 防風(各一兩半) 獨活(三分) 麻黃(二兩半,去節)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六味,㕮咀,以酒八升,水四升,合,煮取四升,分四服,口不開者,挍口下湯,一服當開,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芎藭湯

主風癲引脅痛,發作則吐,耳中如蟬鳴方:

芎藭 藁本 䕡茹(各五兩)

上三味,切,以淳酒五升,納藥,煮取三升,頓服,羸者二服,取大汗。

治風癲狂及百病方:

大麻子(四升,上好者)

上一味,以水六升,猛火煮令牙生,去滓,煎取七升,旦空肚頓服,或不發,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使人摩手足,須臾即定。凡進三劑無不愈,令人身輕,眾邪皆去。

防己湯

主風歷節,四肢痛如錘鍛,不可忍者:

防己 茯苓 生薑(切) 桂心(各四兩) 烏頭(七枚,去皮) 人參(三兩) 白朮(六兩)甘草(三兩,炙)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服八合,日三。當熠熠微熱痹,勿怪;若不覺,復更合之,以覺乃止。凡用烏頭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無毒。

三黃湯

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方:

麻黃(五分,去節) 獨活(一兩) 黃芩(三分) 黃耆(半兩) 細辛(半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服,一服小汗,兩服大汗。心中熱,加大黃半兩;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心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三分;先有寒加八角附子一枚。此仲景方,神秘,不傳。

黃耆湯

主八風十二痹,手腳疼痛,臟氣不和,不能食飲方:

黃耆 當歸 桂心 甘草(炙,各三兩) 白朮 烏頭(炮,去皮) 芎藭 防風 乾地黃(各二兩) 生薑(四兩,切) 前胡(一兩半)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一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此湯和而補,有氣者,加半夏四兩。

白蘞湯

主中風痿僻拘攣,不可屈伸方:

白蘞 乾薑 薏苡仁 酸棗 牛膝 桂心 芍藥 車前子 甘草(炙,各一升) 附子(三枚,炮,去皮)

上一十味,㕮咀,以酒二斗,漬一復時,煮三沸,服一升,日三服,扶杖而起。不能酒者,服五合。

防己湯

主風濕,四肢疼痹,攣急浮腫方:

木防己(三兩) 茯苓(一兩) 桑白皮(切,二升) 桂心(三兩) 芎藭(三兩) 甘草(一兩半,炙) 大棗(二十枚,擘) 芍藥(二兩) 麻黃(二兩,去節)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黃,減一升,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漸汗出,令遍身以粉粉之,慎風冷。(一方茯苓四兩,麻黃三兩。)

治三十年風方:

松葉一斤,切,以酒一斗,煮取二升,頓服,取汗出,佳。

治一切風虛方(常患頭痛欲破者:)

杏仁(九升,去皮尖、兩仁者,曝干)

上一味,搗作末,以水九升研濾,如作粥法,緩火煎,令如麻浮上,匙取和羹粥,酒納一匙服之,每食即服,不限多少,服七日後大汗出,二十日後汗止,慎風冷、豬、魚、雞、蒜、大醋。一劑後,諸風減,瘥。春夏恐醋,少作服之,秋九月後煎之。此法神妙,可深秘之。

治中風發熱方:

大戟 苦參(等分)

上二味,搗篩,藥半升,以醋漿水一斗,煮三沸,洗之,從上至下,立瘥,寒乃止,小兒三指撮,醋漿水四升,煮如上法。

羌活飲治風方:

羌活(三兩) 茯神 薏苡仁(用羌活去薏苡仁) 防風(各一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納竹瀝三合,煮一沸,分再服。

豬苓煮散

主下痢多而小便澀方:

豬苓 茯苓 澤瀉 黃連 白朮(各四兩) 防己 羌活 黃芩 人參 防風 牛膝 升麻 屑角(屑) 杏仁(去皮尖、雙仁,熬) 秦艽 穀皮 紫菀 石斛 生薑(各三兩,切) 橘皮(二兩) 附子(五兩,炮,去皮) 桑根白皮(六兩)

上二十三味,搗篩為散,以水一升半,煮五方寸匕,取一升,頓服,日再,不能者一服。十月後二月末以來,可服之。

論曰:人不能用心謹慎,遂得風病,半身不遂,言語不正,庶事皆廢,此為猥退病,得者不出十年。宜用此方,瘥後仍須將慎。不得用未病之前,當須絕於思慮,省於言語,為於無事,乃可永愈。若還同俗類,名利是務,財色為心者,幸勿苦事,醫藥徒勞為療耳,宜於此善以意推之。凡人忽中生風,皆須依此次第用湯即得愈也,學者仔細尋思,明然可見。

凡初得風,四肢不收,心神昏目蒍,眼不識人,言不出口,凡中風多由熱起,服藥當順慎酒、面、羊肉、生菜、冷食、豬、魚、雞、牛、馬肉、蒜,乃可瘥。得患即服此竹瀝湯方:

竹瀝(二升) 生薑汁(三合) 生葛汁(一升)

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訖,若覺四體有異似好,以次進後方:

麻黃(去節) 防風(各一兩半)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及雙仁) 羚羊角(二兩,屑) 生薑(四兩,切) 生葛汁(五合,一云地黃汁) 竹瀝(一升) 石膏(六兩,綿裹) 芎藭 防己 附子(炮,去皮) 芍藥 黃芩 人參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半,乃下瀝汁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五日更服一劑,頻進三劑,慎如上法,漸覺稍損,次進後方:

麻黃(去節) 防風 升麻 桂心 芎藭 獨活 羚羊角(屑,各二兩) 竹瀝(二升) 防己(一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四升,並瀝,煮取三升,分三服,兩日進一劑,頻進三劑。若手足冷者,加生薑五兩、白朮二兩,若未除,次進後方:

麻黃(去節) 芍藥 防風(各一兩半) 羚羊屑(屑、二兩) 生薑(二兩,切) 附子(炮,三分,去皮) 石膏(二兩,碎) 防己 黃芩 芎藭 白朮 人參 獨活 升麻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竹瀝(一升)

上一十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減半,下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再服。有氣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兩,若除退訖,可常將服後煮散方:

防風 獨活 秦艽 黃耆 芍藥 人參 茯神 白朮 芎藭 山茱萸 薯蕷 桂心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厚朴(炙) 升麻 丹參 羚羊角(屑) 五加皮 防己 牛膝 石斛 地骨皮 甘草(炙,各四兩) 麻黃(去節) 附子(炮,去皮) 遠志(去心) 橘皮(各三兩) 生薑(二兩,切) 甘菊花 薏苡仁(各二升) 石膏(研) 乾地黃(各六兩)

上三十三味,搗篩為散,每煮以水三升,納散三兩,煮取一升,綿濾去滓,頓服之,日別一服。若覺心下煩熱,以竹瀝代水煮之。(《千金》有:黃芩、檳榔、藁本、杜仲、犀角,無山茱萸、薯蕷、甘菊、麥門冬、附子。)

凡患風,人多熱,宜服荊瀝方:

荊瀝 竹瀝 生薑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溫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後當服此荊瀝,常作此將息。

論曰:夫得風之時,則依此次第療之,不可違越,若不依此,當失機要,性命必危。

防風湯

主偏風,甄權處治安平公方:

防風 芎藭 白朮 狗脊 萆薢 牛膝 白芷(各一兩) 薏苡仁 葛根 杏仁(去皮尖、兩仁) 人參 羌活(各二兩) 麻黃(四兩,去節) 生薑(五兩,切) 桂心 石膏(各三兩,碎)

上一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一劑覺好,更服一劑,一劑一度針之,服九劑湯九度針之。針風池一穴、肩髃一穴、曲池一穴、文溝一穴、五樞一穴、陽陵泉一穴、巨虛下廉一穴,合七穴、即瘥。

仁壽宮備身患腳,奉敕針環跳、陽陵泉、巨虛、下廉、陽輔,即起行。

大理趙卿患風,腰腳不遂,不得跪起,針上髎二穴、環跳二穴、陽陵泉二穴、巨虛下廉二穴,即得跪起。

治猥退風方:

蒼耳子(五升,苗亦得用) 羊桃(切) 蒴藋(切) 赤小豆(各二升半) 鹽(二升)

上五味,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五斗,適寒溫,納所患腳漬,深至絕骨,勿過之,一度炊五斗米頃,出之,慎風冷,汗從頭出。

論曰:聖人以風是百病之長,深為可憂,故避風如避矢,是以防禦風邪,以湯藥針灸蒸熨,隨用一法皆能愈疾。至於火艾,特有奇能,雖曰針湯散皆所不及,灸為其最要。昔者華佗,為魏武帝針頭風,華佗但針即瘥,華佗死後數年,魏武帝頭風再發,佗當時針訖即灸頭風,豈可再發?只由不灸,其本不除。所以學者不得專恃於針及湯藥等,望病畢瘥,既不苦灸,安能拔本塞源?是以雖豐藥餌,諸療之要,在火艾為良。初得之時,當急下火,火下即定,比煮湯熟已覺眼明,豈非大要?其灸法:先灸百會,次灸風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間使,各三壯;次灸三里五壯。其炷如蒼耳子大,必須大實作之,其艾又須大熟,從此以後,日別灸之,至隨年壯止。凡人稍覺心神不快,即須灸此諸穴各三壯,不得輕之。苟度朝夕,以致殞斃。戒之哉,戒之哉!

又論曰:學者凡將欲療病,先須灸前諸穴,莫問風與不風,皆先灸之。此之一法,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是以常預收三月三日艾,擬救急危。其五月五日亦好,仍不及三月三日者。又有卒死之人,及中風不得語者,皆急灸之。夫卒死者是風入五臟,為生平風發,強忍,怕痛不灸,忽然卒死。謂:是何病所以皆必灸之,是大要也。

腳氣第二

論一首 方二十一首

論曰:治腳氣順四時,若春秋二時宜兼補瀉;夏則疾成,專須汗利;十月以後少用補藥。雖小變不越此法。

治腳氣初發,從足起至膝脛腫,骨疼者方:

取胡麻葉,切,搗,蒸,薄裹,日二易即消。若冬月取蒴藋根切,搗,和糟三分,根一分,合蒸令熱,裹如前法。

遍身腫,小便澀者,用麻豆湯主之方:

大麻(二升,熬,研) 烏豆(一斗以水四半煮取汁一斗半,去豆) 桑白皮(切,五升)

上三味,以豆汁納藥,煮取六升,一服一升,日二服,三日令盡。

又方:烏牛尿,一服一升,日二,腫消止,羸瘦者,二分尿,一分牛乳,合煮,乳浮結,乃服之。

又方:生豬肝一具,細切,以淡蒜齏食盡,不可盡者,分再食之。

治腰腳疼方:

胡麻子(一斗,新者)

上一味,熬令香,搗篩,若不數篩當脂出不下,日服一小升,日三服,盡藥汁一斗,即永瘥。酒飲、羹汁、蜜湯,皆可服之。

大下之後而四體虛寒,腳中羸弱,腰攣痛,食飲減少,皮肉虛疏,石斛酒方:

生石斛(一斤) 秦艽 遠志(各五兩,去心) 橘皮 白朮(各三兩) 丹參 茯神 五加皮(各六兩) 桂心(四兩) 牛膝(八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酒三斗,漬七日,一服六合,稍加至七八合,以知為度。

調利之後未平復,間為外風傷,腳中痛酸轉為腳氣,補虛防風湯方:

防風 石斛 杜仲(炙) 前胡(各四分) 薏苡仁(半斤) 秦艽 丹參 五加皮 附子(炮,去皮) 橘皮 白朮 白前(各三分) 防己(二分) 麻仁(一升,熬取脂)

上一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服湯已腳氣仍不止,防風丸方:

防風(二兩) 秦艽(二兩) 石斛(二兩) 丹參(一兩) 薏苡仁(三合) 前胡 橘皮 杜仲(炙) 附子(炮,去皮) 白朮(各一兩) 桂心(一兩半) 麻仁(一升,熬取脂)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二服。

治腳氣常作,谷白皮粥防之,法即不發方:

谷白皮(五升,切,勿取斑者,有毒)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煮米粥常食之。

溫腎湯

主腰脊膝腳浮腫不遂方:

茯苓 乾薑 澤瀉(各二兩) 桂心(三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竹瀝湯

主兩腳痹弱,或轉筋,或皮肉脹起如腫,而按之不陷,心中惡,不欲食,或患冷氣方:

甘竹瀝(五升) 葛根 防風(各二兩) 麻黃(六兩,去節) 升麻(五分) 桂心(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秦艽 細辛 木防己 黃芩 乾薑 白朮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納甘竹瀝五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取汗。(《千金》有茯苓、杏仁,無白朮。)

大竹瀝湯

主卒中惡風,口噤不能言,四肢嚲緩,偏攣急痛,風經五臟,恍惚喜怒無常,手足不遂,皆悉主之方:

甘竹瀝(一斗四升) 人參 細辛 石膏(各一兩,碎) 生薑(五兩,切) 烏頭(三枚,炮,去皮) 防風 獨活 芍藥 黃芩 茵芋 麻黃(去節) 葛根 木防己 桂心 茯苓 甘草(炙,各二兩) 芎藭(一兩)

上一十八味,㕮咀,以竹瀝煮取四升,分三服。(一方以水五升,《千金》有白朮)。

又竹瀝湯

主風氣入腹,短氣心下煩熱不痛,手足煩疼,四肢不舉,口噤不能言方:

竹瀝(一斗) 當歸 秦艽 防風 葛根(各二兩) 人參 芍藥 木防己 附子(炮,去皮) 細辛 茯苓(一作茯神) 通草 桂心 白朮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五味,㕮咀,以竹瀝漬半日,煮取四升,分三服,不能者四服。(《千金》有芎藭》、生薑、黃芩、升麻、蜀椒、麻黃、無芍藥、防己、通草。)

大鱉甲湯

主腳弱風毒攣痹氣止,皆主之方:

鱉甲(炙) 防風 麻黃(去節) 半夏(洗) 白朮 茯苓 芍藥 杏仁(去皮尖雙仁) 麥門冬(去心) 生薑(切) 人參 石膏(碎) 羚羊角(屑) 甘草(炙,各一兩) 犀角(一分,屑) 雄黃(半兩,研) 青木香(二兩) 吳茱萸(半升) 大黃(一分半) 麝香(三分) 薤白(十四枚,切) 烏梅 貝齒(各七枚) 大棗(二十枚,擘) 赤小豆(二十四枚)

上二十五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二夜一服。

大投杯湯

主腳弱,舉體腫滿,氣急,日夜不得眠方:

麻黃(去節) 杏仁(去皮尖及雙仁) 桂心 黃芩 橘皮 石膏(二兩,碎) 生薑(六兩,切) 半夏(洗) 厚朴(炙) 枳實(炙,各三兩) 茯苓(四兩) 秦艽(一兩半) 大戟 細辛(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一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獨活湯

主腳氣風,疼痹不仁,腳中沉重,行止不遂,氣上方:

獨活 桂心 半夏(洗,各四兩) 麻黃(去節) 芎藭 人參 茯苓(各二兩) 八角附子(一枚,炮,去皮) 大棗(十三枚,擘) 防風 芍藥 當歸 黃耆 乾薑 甘草(炙,各三兩)

上一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酒二升,煮取三升半,分為五服。

硫黃煎

主腳弱連屈虛冷方:

硫黃(五兩) 牛乳(五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合煮及五升,硫黃細篩納之,煎取三升,一服一合,不知至三合。

硫黃散

主腳弱大補面熱風虛方:

硫黃(研) 鍾乳(粉) 防風(各五兩) 乾薑(一兩) 白朮 人參 蜀椒(汗,去目及閉者) 細辛 附子(炮,去皮) 天雄(炮,去皮) 茯苓 石斛 桂心 山茱萸(各三分)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散,旦以熱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

青丸

主腳風,皮肉身體諸風方:

烏頭(一兩,炮,去皮) 附子(三兩,炮,去皮) 麻黃(四兩,去節)

上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硫黃丸

主膈痰滯澼,逐腳中風水方:

硫黃(五兩)

上一味,細粉,以牛乳三升,煮令可丸,如梧子大,曝令干,酒服三十丸,日三,不知,漸加至百丸。

石硫黃丸

主腳風弱,胸腹中冷結方:

石硫黃(半兩) 桂心(四兩) 礜石(燒) 附子(炮,去皮) 天雄(炮,去皮) 烏頭(各二兩,炮,去皮)

上六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酒服五丸,日三服。

癮疹第三

方一十六首 灸法一首

石楠湯

主癮疹方:

石楠 乾薑 黃芩 細辛 人參(各一兩) 桂心 當歸 芎藭(各一兩半) 甘草(二兩)乾地黃(三分) 食茱萸(五分) 麻黃(一兩半,去節)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酒三升,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大汗,慎風冷,佳。

又方:酪和鹽熱煮摩之手下消。

又方:白芷根葉煎湯洗之。

治風瘙癮疹煩心悶亂方:

天雄(炮,去皮) 牛膝 知母(各一兩) 栝蔞(五分) 白朮(二兩) 人參(半兩) 乾薑細辛 桂心(各三分) 防風(一兩半)

上一十味,搗篩為散,酒服半錢匕,日再夜一,以知為度。稍增至一錢匕。

治大人小兒風疹方:

白礬(二兩,末之)

上一味,以酒三升,漬令消,拭上愈。

又方:

吳茱萸(一升)

上一味,以酒五升,煮取一升半,拭上。

治風痹癮疹方:

大豆(三升) 酒(六升)

上二味,煮四五沸,服一杯,日三。

治風痹癮疹洗湯方:

蛇床子(二升) 防風 生蒺藜(各二斤)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以綿拭上,日四五度。

又洗湯方:

黃連 黃芩 白朮(各二兩) 戎鹽 礬石(各半兩) 細辛(二兩) 芎藭 茵芋(各一兩)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洗之,日三度。

又洗湯方:

馬蘭(一作馬蘭子) 蒴藋 茺蔚子 礬石 蒺藜 茵芋 羊桃根 萹蓄(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醋醬二斗,煮取一斗二升,納礬石洗之,日三度。

治曝風氣在上,表皮作癮疹瘡方:

煮槐枝葉以洗之,灸瘡,火瘡亦愈。

青羊脂膏 主風熱赤疹癢,搔之逐手作瘡方:

青羊脂(四兩) 芍藥 黃芩 黃耆 白芷 寒水石(各一兩) 竹葉(一升,切) 石膏(一斤,碎) 白及 升麻 防風 甘草(炙,各三分)

上一十二味,切,先以水一斗,煮石膏、竹葉,取五升,合漬諸藥,以不中水豬脂二升,合煎白芷黃,膏成,以敷之。

灸法:

以一條艾蒿長者,以兩手極意尋之著壁,立兩手並蒿竿拓著壁伸十指,當中指頭,以大艾炷灸蒿竿上,令蒿竿斷,即上灸十指,瘥,於後重發,更依法灸,永瘥。

楓香湯

主癮疹方:

楓香(一斤) 芎藭 大黃 黃芩 當歸 人參 射干 甘草(炙,各三兩) 升麻(四兩)蛇床仁(二兩)

上一十味,切,以水二斗,煮取七升,適冷暖分以洗病上,日三夜二。

地榆湯

主癮疹發瘡方:

地榆(三兩) 苦參(八兩) 大黃 黃芩(各四兩) 黃連 芎藭(各二兩) 甘草(六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六斗,煮取三斗,洗浴之,良。

又方:

大黃 當歸 升麻 防風 芍藥 青木香 黃芩 甘草(炙,各二兩) 楓香(五兩) 黃柏 芒硝(各三兩) 地黃汁(一升)

上一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去滓,納芒硝令烊,帛拓病上一炊久,日四五夜二三,主癮疹痛癢,良。

治癮疹痛癢,搔之逐手腫方:

當歸 芎藭 大戟 細辛 芍藥 附子(去皮) 芫花 躑躅 椒(各一兩) 莽草(半兩)

上一十味,切,以苦酒浸藥一宿。以豬膏二升半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敷病上,日三夜一。

癧瘍第四

方一十四首 灸法一首

治白癜白駁,浸淫癧瘍,著頸及胸前方:

大醋於甌底磨硫黃令如泥,又以八角附子截一頭使平,就甌底重磨硫黃使熟,夜臥先布拭病上令熱,乃以藥敷之,重者三度。

又方:

硫黃 水銀 礬石 灶墨

上四味,等分,搗下篩,以蔥涕和研之,臨臥以敷病上。

又方:

石硫黃(三兩) 附子(去皮) 鐵精(各一兩)

上三味,並研搗,以三年醋和,納瓷器中密封七日,以醋泔淨洗,上拭乾,塗之,干即塗,一兩日,慎風。

炙法:

五月五日午時,灸膝外屈腳當紋頭,隨年壯,兩處。灸一時下火,不得轉動。

治頭項及面上白駁,浸淫漸長,有似於癬,但無瘡方:

干鰻鱺魚炙脂塗之,先洗拭駁上,外把刮之,令小磣痛,拭燥,然後以魚脂塗之,一塗便愈,難者不過三塗之,佳。

又方:取生木空中水洗之,食頃止。

又方:桂心末唾和,敷駁上,日三。

又方:

白芨(一作白蘞) 當歸 附子(炮,各一兩,去皮) 天雄(炮,去皮) 黃芩(各一兩) 乾薑(四兩) 躑躅(二升)

上七味,搗篩為散,酒服五分匕,日三服。

凡人身有赤疵方:

常以銀揩令熱,不久漸漸消滅瘢痕。

治疣贅疵痣方:

雄黃 硫黃 真珠 礬石(熬) 䕡茹 巴豆(去皮心) 藜蘆(各一兩)

上七味,搗篩為散,以漆和令如泥,塗貼病上,須成瘡,及去面上黑子,點之即去。

治皮中紫赤疵痣靨穢方:

乾漆(熬) 雌黃 礬石(各三兩) 雄黃(五兩) 巴豆(五十枚,去皮) 炭皮(一斤)

上六味,為散,以雞子白和塗故帛,貼病上,日二易之,即除。

九江散

主白癜及二百六十種大風方:

當歸(七分) 石楠(一兩半) 秦艽 躑躅 菊花 乾薑 防風 麝香 雄黃(研) 丹砂(研) 斑蝥(各一兩)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汗) 連翹 知母 鬼箭 石長生(各二兩) 附子(炮,去皮) 王不留行 人參 鬼臼 莽草 木防己 石斛 烏頭(炮) 天雄(炮,去皮) 獨活(各三兩) 地膽 虻蟲(各十枚) 蜈蚣(三枚) 水蛭(一百枚)

上三十味,諸蟲皆去足羽,熬,炙,合搗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其白癜入頭令發白,服之百日,白髮還黑也。

芎藭湯

主面上及身體風瘙癢方:

芎藭 白朮 山茱萸 防風 羌活 枳實(各三兩,炙) 麻黃(二兩半,去節) 薯蕷(四兩) 蒺藜子 生薑(各六兩,切) 烏喙(炮)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又洗方:

蒴藋根 蒺藜子 景天葉(各切,二升) 蛇床子(五兩) 玉屑(半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半,煮取一斗,稍稍洗身面上,日三夜一,慎風。

大黃湯

主風瘙腫癢在頭面方:

大黃 芒硝(各一兩) 莽草 黃芩(各二兩) 蒺藜子(半升)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去滓,納芒硝令烊,以帛拓腫上數百遍。日五夜三,勿令近眼。(一方有黃連。)

卷第十八·雜病上

霍亂第一

方二十七首

理中丸

主霍亂臨時方。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炙,各一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彈丸。取湯和一丸服之,日十服。吐多痢少者取枳實三枚炙,四破,水三升,煮取一升,和一丸服之;吐少痢多者,加乾薑一兩;吐痢乾嘔者,取半夏半兩,洗去滑,水二升,煮取一升,和一丸服之;若體疼痛,不可堪者,水三升,煮棗三枚,取一升,和一丸服之;若吐痢大極轉筋者,以韭汁洗腹腎從胸至足踝,勿逆即止,若體冷微汗,腹中寒,取附子一枚,炮去皮,四破,以水二升,煮一升和一丸服;吐痢悉止,脈不出體猶冷者,可服諸湯補之。

厚朴湯

主霍亂面煩方。

厚朴(炙) 高良薑 桂心(各三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四順湯

主霍亂吐下腹痛、手足逆冷方。

大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乾薑(三兩)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上四味,㕮咀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霍亂吐痢嘔逆龍骨湯方

龍骨 黃連 乾薑 赤石脂 當歸(各三兩) 枳實(五枚,炙) 半夏(一升,洗) 附子(炮,去皮,破) 人參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霍亂困篤不識人方

雞蘇(一大把)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再服。

治霍亂轉筋,兩臂及腳、胸脅諸轉筋,並主之方。

鹽一升五合,煮作湯,漬洗轉筋上,按灸良。

又方:

大麻子一升,搗,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之。

又方:

香薷一把,水煮令極濃,服二三升即瘥。青木香亦佳。

治霍亂止吐方: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頓服之,用水煮之亦佳。

治霍亂吐痢心煩不止方:豬糞如雞子大一枚,為末,以沸湯一升和之,頓服,良,不瘥更作。

又方:粱米粉五合,水一升半和之如粥,頓服,須臾即止。

治霍亂轉筋入腹方:雞屎白末,以水六合,煮取湯服方寸匕。

治大便不通,噦數口,譫語方。

厚朴(二兩,炙)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炙)

上三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再服當通,不通盡服之。

竹茹湯

主噦方。

竹茹(一升) 橘皮 半夏(洗,各三兩) 生薑(四兩,切) 紫蘇(一兩) 甘草(一兩,炙)

上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中風客熱噦方

竹茹(四兩) 生米(五合)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米熟服之。

治嘔噦方

蘆根(五兩)

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兼服小兒尿三合,良。

又方:

飲大豆汁一升,止。

又方:

常服白羊乳一升。

治氣厥,嘔噦不得息,又主霍亂,大豉湯方。

香豉(一升) 半夏(洗) 生薑(各二兩,切) 前胡 桂心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勿使冷。

傷寒噦而滿者,宜視其前後,知在何部不利,利之愈,噦而不利,此湯主之方。

橘皮(一升) 甘草(一尺)

上二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噦,橘皮湯主之方。

橘皮 通草 乾薑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人參(一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小半夏湯

主心下痞堅,不能飲食,胸中喘而嘔噦,微寒熱方。

生薑(八兩,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半夏(五合,洗,以水五升,煮取一升)

上二味,合煎取一升半,稍稍服之即止。

又方:

橘皮(四兩) 生薑(八兩)

上二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下喉即瘥,未瘥更合。

又方:

羚羊角(屑) 前胡 人參 橘皮 甘草(炙,各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卒噦,爪眉頭亦可,針此主實噦。實噦者,醉飽得之;虛噦者,吐下得之。又失血虛後亦得之方。

炭末蜜和,細細嚥少許,即瘥。

又方:

男噦,女人丁壯氣盛者,噓其肺俞;女子,男子噓之。

痎瘧第二

方二首,禳法十二首,針灸法七首

蜀漆丸

主痎瘧連年不瘥,服三七日定瘥方。

蜀漆 知母 白薇 地骨皮 麥門冬(去心) 升麻(各五分) 恆山(一兩半) 石膏(二兩,研)香豉(一合) 葳蕤 烏梅肉 鱉甲(各一兩,炙) 甘草(炙,三分)

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飲服十丸,日再,加至二三十丸。

陵鯉湯

主瘧疾、江南瘴瘧方。

陵鯉甲(十四枚,炙) 鱉甲(一枚,炙) 烏賊魚骨 附子(炮,各一兩去皮) 恆山(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酒三升漬一宿,未發前稍稍啜之。勿絕吐之,並塗五心,一日斷食,過時久乃食。

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刺足厥陰見血。

心瘧,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寒多不甚熱,刺足少陰,是謂神門。

脾瘧,令人病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肺瘧,令人心寒甚熱,間善驚,如有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腎瘧,令人悽悽,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眗眗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胃瘧,令人且病寒,善飢而不能食,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黃帝問岐伯曰:瘧多方少,愈者何?岐伯對曰:瘧有十二種。

黃帝曰:瘧鬼字何,可得聞乎?岐伯對曰:但得瘧字便愈,不得其字,百方不愈。

黃帝曰:瘧鬼十二時,願聞之。岐伯對曰:寅時發者,獄死鬼所為,治之以瘧人著窯上灰火,一周不令火滅,即瘥。卯時發者,鞭死鬼所為,治之以五白衣燒作灰三指撮,著酒中,無酒清水服之。辰時發者,墮木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上木高危處,以棘塞木奇間即瘥。巳時發者,燒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坐,師以周匝燃火即瘥。午時發者,餓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持脂火于田中無人處,以火燒脂令香,假拾薪去,即瘥。未時發者,溺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臨發時三渡東流水即瘥。申時發者,自刺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慾發時,以刀刺冢上,使得姓字,咒曰若瘥,我與汝拔卻,即瘥。酉時發者,奴婢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碓稍上捧上臥,莫令人道姓字,即瘥。戌時發者,自絞死鬼所為,治之左索繩,緊其手腳腰頭,即瘥。亥時發者,盜死鬼所為,治之以刀子一口、箭一隻、灰一周,刀安瘧人腹上,其箭橫著底下,即瘥。子時發者,寡婦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脫衣,東廂床上臥,左手持刀,右手持杖,打令聲不絕,瓦盆盛水著路邊,即瘥。丑時發者,斬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當戶前臥,頭東向,血流頭下即瘥。

瘧醫並不能救者方

以繩量病人腳圍繞足跟及五指一匝訖,截斷繩,取所量得繩,置項上,著反向背上,當繩頭處中脊骨上灸三十壯,即定。候看復惡寒,急灸三十壯,即定,比至過發一炊久候之,雖飢勿與食盡日,此法神驗,男左女右。

黃疸第三

論三首,方二十八首,針灸二十法

論曰:凡遇時行熱病,多必內瘀著黃,但用瓜丁散納鼻中,令黃汁出,乃愈。即於後不復病黃者矣。常須用心警候,病人四肢身面微似有黃氣,須用瓜丁散,不得令散漫,失候必大危矣。特忌酒面,犯者死。

黃疸,目黃不除,瓜丁散方:

瓜丁細末,如一大豆許,納鼻中,令病人深吸取入鼻中,黃水出,瘥。

凡人無故忽然振寒,便發黃,皮膚黃麴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閉,氣力無異食飲不妨,已服諸湯,餘熱不除,久黃者,苦參散主之,方:

苦參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 瓜丁 葶藶(熬,各一兩)

上七味,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當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者,日再,亦得下。服藥五日,知,可消息;不知,可更服之。

小半夏湯

治黃疸,小便色不異,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

半夏(一升,洗去滑) 生薑(半斤)

上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法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

黃疸身目皆黃,皮肉麴塵出者方。

茵陳(一把,切) 梔子仁(二十四枚) 石膏(一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二味,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燒石膏令赤,投湯中,沸定,服一升,覆取汗,周身以粉粉之,不汗更服。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湯。方:

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擘)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硝石,煮取一升,先食,頓服之。

茵陳湯

主時行黃疸,結熱,面目、四肢通黃,乾嘔,大便不通,小便赤黃似柏汁,腹痛心煩方。

茵陳 半夏(洗,各二兩) 生薑(四兩,切) 大黃(二兩半) 芍藥 白朮(各一兩半) 梔子(擘)前胡(各三兩) 枳實(炙) 厚朴(炙) 黃芩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四斗,煮取九升七合,分十服。

又方:

黃蒸汁三升,頓服即瘥。

又方:

蔓荊子五升,末服方寸匕,日三,數日驗。

又方:

黃蒸 麥面 豬矢(各一升)

上三味,以水五升,漬一宿,旦絞去滓,服一升,覆取汗出。

大茵陳湯

主內實熱盛發黃,黃如金色,脈浮大滑實緊數者。夫發黃者,多是酒客,勞熱食少,胃中熱,或濕毒內熱者,故黃如金色方。

茵陳(一兩半) 大黃 茯苓 前胡 白朮(各三兩) 黃柏(一兩半) 梔子仁(二十枚) 黃芩 栝蔞 枳實(炙)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得快下,三四日愈。

治黃疸病,病五年以上不瘥,但是湯藥,服之即瘥,瘥已還發者。方:

茵陳(二斤,淨擇去惡草,切之)

上一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空腹服一服二升,日三夜一,隔日更服之,取瘥止,神驗。

黃疸變成黑疸,醫所不能治方。

土瓜根(搗取汁,一升)

上一味,頓服之,病當從小便出。

黃黑等疸方

當歸(三兩) 桂心(六兩) 干棗(一十七枚,去核) 麥門冬(一升,去心) 大黃(一兩)茵陳 黃芩 黃耆(一本無) 乾薑 茯苓 芍藥 黃連 石膏(碎)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四服。

赤苓散

主黑疸,身皮、大便皆黑方:

赤小豆(三十枚) 茯苓(六銖,切) 雄黃(一銖) 瓜丁(四銖) 女萎(六銖) 甘草(二銖,炙)

上六味,以水三升,煮豆。茯苓,取八合,搗四味為散。和半錢匕服之,須臾當吐,吐則愈。亦主一切黃。

茵陳丸

主黑疸,身體黯黑,小便澀,體重方。

茵陳(一兩) 甘遂(一分) 當歸 蜀椒(汗,各半兩,去目、閉口) 杏仁(去皮尖、雙仁,熬) 大黃 半夏(洗,各三分) 葶藶(熬) 茯苓 乾薑(各一兩) 枳實(㕮咀,熬黃) 白朮(熬黃,各五分)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以飲服三丸,日三。

濕阻之為病,始得之,一身盡疼發熱,面色黃黑,七八日後壯熱,熱在裡,有血,當下去之如豚肝狀,其少腹滿者,急下之。亦一身盡黃,目黃,腹滿,小便不利方:

礬石(五兩,燒) 滑石(五兩,研如粉)

上二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先食服之,便利如血已,當汗出愈。(《千金》以麥粥汁服)

風疸,小便數或黃或白,洒洒惡寒壯熱,好睡不欲動方。

生艾(三月三日取一束,搗取汁,銅器中煎如漆,密封之勿令瀉) 大黃 黃連 凝水石苦參 葶藶子 栝蔞(各等分,熬)

上六味,搗篩為散,以艾煎和為丸如梧子。先食,飲服五丸,日三,可至二十丸。有熱加苦參,渴。加栝蔞,小便澀加葶藶,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黃白加黃連,大便難加大黃。

秦椒散

主膏疸飲少溺多方。

秦椒(一分,汗) 瓜丁(半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

秦王九疸散 方

胃疸食多喜飲,梔子仁主之。心疸煩心心中熱,茜根主之。腎疸,唇乾,葶藶子主之(熬)。脾疸,尿赤出少,惕惕恐,栝蔞主之。膏疸,飲少尿多,秦椒瓜蒂主之(椒,汗,「膏」,一作「肺」)。舌疸,渴而數便,鍾乳主之。肉疸,小便白,凝水石主之(研)。髓疸,目眶深,多嗜臥,牡蠣澤瀉主之。肝疸,胃熱飲多,水激肝,白朮主之。

上一十一味,等分,隨病所在加半兩,搗篩為散。飲服五分匕,日三,稍稍加至方寸匕。

論曰:夫酒疸,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者,宜吐之。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宜吐之。酒疸必小便不利,其候當心中熱,足下熱,是其候也。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大便正黑,皮革搔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也。

寒水石散

主肉疸,飲少小便多,白如泔色,此病得之從酒方。

寒水石 白石脂 栝蔞(各五分) 知母 菟絲子 桂心(各三分)

上六味,搗篩為散。麥粥服五分匕,日三,五日知,十日瘥。

酒疸,身黃麴塵出,牛膽煎方。

牛膽(一枚) 大黃(八兩) 芫花(一升,熬) 蕘花(半升,熬) 瓜丁(三兩)

上五味,以酒一升,切,四味,漬之一宿,煮減半,去滓,納牛膽,微火煎,令可丸,丸如大豆。服一丸,日移六七尺不知,更服一丸,膈上吐膈下利,或不吐利而痊。

酒疸,心中懊憹,或痛,梔子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 枳實(三枚,炙) 大黃(二兩) 豉(半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

茵陳湯

主黃疸、酒疸、身目悉黃方。

茵陳(三兩) 大黃 黃芩 黃連(各二兩) 人參(半兩) 梔子仁(三七枚) 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五合,分四服。

半夏湯

主酒癊胸心脹滿,肌肉沉重,逆害飲食,小便赤黃,此根本虛勞,風冷飲食衝心,由脾胃客痰所致方。

半夏(一升,洗) 生薑(十兩,切) 黃芩(一兩) 前胡 茯苓(各三兩) 當歸 茵陳(各一兩) 枳實(炙) 大戟 白朮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宛轉丸

凡患黃疸,足腫,小便赤,食少羸瘦方。

乾地黃 石斛 白朮(各二兩) 牡蠣(熬) 芍藥 芎藭 大黃 小草 甘草(炙,各三兩)

上九味,搗篩為散,煉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四丸,日三。

茯苓丸

主患黃疸,心下縱橫結堅,小便赤,是酒疸方。

茯苓 茵陳 乾薑(各一兩) 半夏(洗) 杏仁(去皮尖、雙仁,各三分) 商陸(半兩) 甘遂(一分) 枳實(五分,炙) 蜀椒(二合,汗,去目、閉口) 白朮(五分,切,熬,令變色)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蜱豆三丸,以棗湯下之。夫患黃疸,常須服此。若渴欲飲水,即服五苓散。若妨滿,宛轉丸治之,五苓散見傷寒中

治黃疸小便赤黃方

前胡 茯苓(各一兩半) 椒目(一兩,熬) 附子(半分,炮,去皮) 茵陳(二兩半) 菖蒲(二兩半)

上六味,搗篩為散。食以前服一錢匕,日三服。此劑更參服上二藥。

黃疸之為病,日晡所發熱惡寒,少腹急,體黃額黑,大便黑,溏瀉,足下熱,此為女勞也,腹滿者難療。方:

滑石(研) 石膏(研,各五兩)

上二味,為散。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瘥。

灸黃法(二十穴):第十一椎下俠脊兩邊各一寸半,灸脾俞百壯。兩手小指端,灸手少陰,隨年壯。手心中,灸七壯。胃管主身體萎黃,灸百壯,治十,十瘥,忌針。耳中在耳門孔上橫梁,主黃疸。上齶入口裡邊在上縫赤白脈上是,針三鋥。舌下俠舌兩邊針鋥。頰裡從口吻邊入往對頰裡去口一寸鋥。上齶里正當人中及唇針三分鋥。巨闕,上管。上二穴並七壯,狂言浪走者,灸之,瘥。寅門從鼻頭直入髮際度,取通繩分為三段,繩取一分,入髮際當繩頭鋥(「鋥」字未詳,不敢刊正)。脊中椎上七壯。屈手大指節里各七壯。中管、大陵、勞宮、三里、然谷、太谿。上八穴,皆主黃疸。

論曰:黃疸之為病,若不急救,多致於死,所以具述古今湯藥灸鋥方法,按據此無不瘥者也。有人患之,皆昏昧不識好惡,與茵陳湯一劑不解,亦有惺惺如常,身形似金色,再服亦然,隔兩日一劑,其黃不變,於後與灸諸穴乃瘥,瘡上皆黃水出,然此大慎面、肉、醋、魚、蒜、韭、熱食,犯之即死。

吐血第四

論三首,方三十首

論曰:凡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疽,有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中,或如豆汁,或如䘓血凝停胃中,滿悶便吐,或去數升乃至一斗,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所為也;肺疽者,或飲酒之後悶吐,血從吐出,或一合半升;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後,胃中冷則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之物與氣共上衝蹙傷裂胃口,血色鮮赤,腹中絞痛,自汗出,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吐之後體中但奄奄然心中不悶者,輒自愈,假令煩躁,心中悶亂,紛紛欲吐,顛倒不安,醫者又與黃土湯、阿膠散,益使悶亂,卒至不救,如此悶者,當急吐之。

吐方

瓜蒂(半兩) 杜蘅 人參(各一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服一錢匕,水漿無在,得下而已,羸者小減之,吐去青黃或血二三升,無苦。

生地黃湯

主憂恚嘔血,煩滿少氣,胸中痛方。

生地黃(二斤) 大棗(五十枚,擘) 阿膠(炙) 甘草(炙,各三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四升,分為四服,日三夜一。

堅中湯

主虛勞內傷,寒熱頻連,吐血方。

糖(三斤) 芍藥 半夏(洗) 生薑(各三兩,切)大棗(五十枚,擘) 生地黃(一斤)

上六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分七服,日三夜一。(《千金》有甘草、桂心,無地黃)

治噫止唾血方

石膏(四兩,碎) 生薑(切) 麻黃(去節) 五味子(各二兩) 小麥(一升) 厚朴(炙) 半夏(洗) 杏仁(去皮尖、雙仁,各三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五合,分再服。

又方

伏龍肝(如雞子大,兩枚) 乾薑 當歸 桂心 芍藥 白芷 阿膠(預漬之) 甘草(炙,各二兩) 細辛(半兩) 芎藭(一兩) 生地黃(八兩) 吳茱萸(二升)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清酒七升,水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去滓,納膠煎取三升,分三服,亦治衄血。(《千金》名黃土湯,主吐血)

當歸湯

主吐血方。

當歸 黃芩(各三兩) 乾薑 芍藥 阿膠(炙,各二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二夜一。

伏龍肝湯

主吐血並衄血方。

伏龍肝(半升) 乾地黃 乾薑 牛膝(各二兩) 阿膠(炙) 甘草(炙,各三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膠,分三服。

澤蘭湯

主傷中裡急,胸脅攣痛,頻嘔血,時寒時熱,小便赤黃,此傷於房中者方。

澤蘭 糖(各一斤) 桑白皮(三斤,根者) 生薑(五兩,切) 麻仁(一升) 人參 桂心(各三兩) 遠志(二兩,去心)

上八味,㕮咀。以淳酒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納糖,未食服一升,日三夜一。勿勞動。

竹茹湯

主吐血、汗血、大小便出血方。

淡竹茹(二升) 當歸 黃芩 芎藭 甘草(炙,各半兩) 人參 芍藥 桂心 白朮(各一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吐血、唾血,或勞發,或因酒發方。

當歸 羚羊角(屑) 乾地黃 小薊根 柏枝(炙) 阿膠(炙) 乾薑(各三兩) 白芍藥 白朮(各四兩) 伏龍肝(如雞子,研) 亂髮(如雞卵,燒) 竹茹(一升) 蒲黃(五合) 甘草(二兩,炙)

上一十四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五升五合,去滓,下膠消盡,下發灰、蒲黃,分五服。

吐血百治不瘥,療十十瘥,神驗不傳方:

地黃汁(半升) 大黃(生末,一方寸匕)

上二味,煎地黃汁三沸,納大黃末調和,空腹服之,日三,血即止,神良。

治吐血方。

服桂心末方寸匕,日夜可二十服。

治身體暴血,鼻口耳目九孔皮膚中皆漏血方。

取新生犢子未食草者,有屎曝乾燒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服,立瘥。

生地黃湯

主衄血方。

生地黃 黃芩(各一兩) 柏葉(一把) 阿膠(炙) 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煎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又方:

生地黃(三斤,切) 阿膠(二兩,炙) 蒲黃(六合)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鼻口瀝血三升,氣欲絕方。

龍骨細篩一棗核許,微以氣吹入鼻中即斷,更出者再吹之,取瘥止。

又方:細切蔥白,搗絞取汁,瀝鼻中一棗許,即斷,慎酒、肉、五辛、熱面、生冷等。

阿膠散

主衄血不止方:

阿膠(炙) 龍骨 當歸 細辛 桂心(各一兩) 蒲黃(五合) 亂髮(三兩,燒灰)

上七味,搗篩為散。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劑瘥,亦可蜜丸酒服。

伏龍肝湯

主鼻衄、五臟熱結,或吐血、衄血方。

伏龍肝(雞子大,一枚) 生地黃(一斤,切) 生竹茹(一升) 芍藥 當歸 黃芩 芎藭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竹茹,減三升,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無桂心)

乾地黃丸

主失血虛勞,胸腹煩滿疼痛,血來臟虛不受穀氣,嘔逆,不用食,補中治血方。

乾地黃(三兩) 厚朴(炙) 乾漆(熬) 枳實(炙) 乾薑 防風 大黃 細辛 白朮(各一兩) 前胡(一兩半) 人參 茯苓(各五分) 虻蟲(去翅足,熬) 䗪蟲(熬,各十五枚) 當歸 黃芩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先食,酒服五丸,日三。

論曰:凡下血者,先見血後見便,此為遠血,宜服黃土湯;先見便,後見血,此為近血,宜服赤小豆當歸散。人病雖一,得病之始不同,血氣強弱堪否次第,是以用藥制方,隨其淺深,取其能堪,為方不一,各取所宜也。

黃土湯方

灶中黃土(半升) 甘草(炙) 乾地黃 白朮 附子(炮,去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亦主吐血。

赤小豆當歸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當歸(三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漿服一方寸匕,日三。

續斷止血湯

主先便後血,此為近血方。

續斷 當歸 阿膠(炙) 桔梗 桂心(各三兩) 芎藭 乾薑 乾地黃(各四兩) 蒲黃(一升) 甘草(一兩,炙)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五合,去滓,下膠消盡,入蒲黃,分為三服。

伏龍肝湯

主先見血後便,轉此為遠血方。

伏龍肝(五合,研) 乾地黃(五兩) 發燒屑(二合) 阿膠(三兩,炙) 黃芩 乾薑 牛膝 槲脈(炙) 甘草(各二兩,炙)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及發屑消盡,分三服。

下血方

牛角䚡(炙) 當歸 龍骨 乾薑 熟艾(各三兩) 蜀椒(一兩,去目、閉口者,汗) 黃連(五合) 升麻(一兩半) 大棗(二十枚,擘) 附子(炮,去皮,一枚) 黃柏 芎藭 阿膠(炙) 厚朴(炙) 赤石脂 芍藥 石榴皮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去滓,納牛角䚡末、阿膠,消以綿絞去滓,分七服,日四夜三。(《千金》有橘皮)

治小便出血方

龍骨細粉末之,溫湯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又方:

以酒三升煮當歸四兩,取一升,頓服之。

治尿血方:

車前葉,切,五升,水一斗,煮百沸,去滓,納米煮為粥服之。

凡憂恚絕傷、吐血、胸痛、虛勞,地黃煎方。

生地黃(五斤,搗絞取汁)

上一味,微火煎三沸,納白蜜一升,又煎三沸,服之日三。

治亡血脫血,鼻頭白色,唇白去血,無力者方。

生地黃(十斤)

上一味,搗,以酒一斗,絞取汁令極盡,去滓,微火煎減半,納白蜜五升,棗膏一升以攪之,勿止,令可丸下之,酒服如雞子一丸,日三。久服不已,老而更少,萬病除愈。

論曰:凡亡血吐血衄血愈後,必須用此二方補服三四劑,乃可平復,不爾,恐有大虛及婦人崩中下血,亦同此方。

胸中熱第五

方二十七首

寒水石湯

主身中大熱,胸心煩滿毒熱方。

寒水石(五兩) 澤瀉 茯苓 前胡 黃芩(各三兩) 柴胡 牛膝 白朮 甘草(炙,各二兩) 杏仁(二十粒,去皮尖、雙仁)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熱氣上衝不得息,欲死不得眠方:

白薇 檳榔 白石英(研) 枳實(炙) 白蘚皮 麥門冬(去心) 郁李仁(去皮) 貝母(各二兩) 天門冬(去心) 桃仁(五分,去皮尖、雙仁,熬) 車前子 茯神(各二兩) 人參 前胡 杏仁(二十粒,去皮尖、雙仁) 橘皮(各一兩半) 桂心(半兩)

上一十七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竹葉飲下十丸,日二服,加至三十丸。

竹葉飲子方:

竹葉(切) 紫蘇(各一升) 紫菀 白前 甘草(炙,各二兩) 百部(二兩) 生薑(三兩,切)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以下,丸盡更合。

龍膽丸

主身體有熱,羸瘦不能食方。

龍膽 苦參 黃連 黃芩(各二兩) 大黃(三兩) 黃柏 李子仁(去皮) 栝蔞 青葙子(各一兩)

上九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七丸,日二,不知增之。

升麻湯

主強壯身體有大熱,熱毒流四肢,骨節急痛,不可忍,腹中煩滿,大便秘澀,無聊賴方。

升麻 枳實(炙) 梔子仁 黃芩(各三兩) 香豉(一升) 大黃(四兩) 杏仁(一升,去皮尖、雙仁) 生薑(四兩,切) 生地黃(十兩)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豉三沸,去豉納藥,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又主歷節腫。

又方:

升麻 大黃(各四兩) 前胡 梔子(各三兩,擘)

上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含消丸

主胸中熱口乾方。

茯苓 五味子 甘草(炙,各一兩) 烏梅(去核) 大棗(去核,各二七枚)

上五味,搗篩為散,別搗梅棗令熟,乃合余藥,更和搗五百杵,丸如彈子大,含之咽汁,日三夜二,任性分作小丸。

半夏湯

主胸中客熱,心下煩滿,氣上,大小便難方。

半夏(洗) 生薑(各八兩,切) 前胡 茯苓(各四兩) 白朮(五兩) 黃芩(一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熬) 枳實(炙,各三兩)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旦服。若胸中大煩熱者,冷服。大便難澀者,加大黃三兩。

前胡湯

主胸中逆氣,痛徹背,少氣不食方。

前胡 半夏(洗)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桂心(各一兩) 生薑(三兩,切) 黃芩 人參 當歸(各一兩) 大棗(三十枚,去核) 竹葉(一升,切)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前胡 人參 生薑(切) 麥門冬(去心) 餳(各三兩) 桂心 黃芩 當歸(各一兩) 大棗(三十枚,去核) 半夏(洗) 茯苓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前胡湯

主寒熱嘔逆少氣,心下堅,彭亨滿不得食,寒熱消渴,補不足方。

前胡 朴硝 大黃 黃芩 甘草(炙,各二兩) 茯苓 當歸 半夏(洗) 芍藥 滑石 石膏(碎) 栝蔞 附子(炮,去皮) 麥門冬(去心) 人參各一兩 生薑(二兩,切)

上一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六服。

前胡建中湯

主大勞虛劣,寒熱嘔逆,下焦虛熱,小便赤痛,客熱上熏,頭痛目赤,骨內痛及口乾,皆悉主之方。

前胡(三兩) 芍藥 當歸 茯苓 桂心(各四兩) 人參 生薑(切) 白糖 半夏(洗) 黃耆(各六兩) 甘草(一兩,炙)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納糖,分為四服。

厚朴湯

主腹滿,發熱數十日方。

厚朴(八兩,炙) 枳實(五枚,炙) 大黃(四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納大黃煮取三升,分三服,主腹中熱,大便不利。

五石湯

主骨間熱,熱痛間不除,煩悶,口中乾渴方。

寒水石 滑石 龍骨 牡蠣(熬) 栝蔞 赤石脂 黃芩 甘草(炙,各五分) 知母 桂心 石膏 大黃(各三分)

上一十二味,搗粗篩之。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竹葉湯

主五心熱,手足煩疼,口乾唇乾,胸中熱方。

竹葉(切) 小麥(各一升) 人參(一兩半) 石膏(三兩,碎) 生薑(五兩,切) 知母 黃芩 茯苓 麥門冬(各二兩,去心) 栝蔞 半夏(洗)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取八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犀角湯

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方。

犀角(二兩,屑) 羚羊角(一兩,屑) 豉(一升) 前胡 梔子(擘) 黃芩 射干(各三兩) 大黃 升麻(各四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承氣湯

主氣結胸中,熱在胃管,飲食嘔逆方。

前胡 梔子(炙) 桂心 寒水石 大黃 知母 甘草(炙,各一兩) 硝石 石膏 栝蔞(各二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散。以水二升,煮藥五方寸匕,取一升五合,分二服。

半夏湯

主逆氣,心煩滿,嘔吐氣方。

半夏(洗) 生薑(各一斤,切) 茯苓 桂心(各五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服。若少氣,加甘草二兩,一名小茯苓湯。

療熱骨蒸羸瘦,煩悶短氣,喘息,兩鼻孔張,日西即發方。

龍膽 黃連 栝蔞(各一兩) 梔子(二十枚) 青葙子 苦參 大黃 黃芩 芍藥 芒硝(各半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二,以知為度。

療積年久患熱風方

地骨皮 葳蕤 丹參 黃耆 澤瀉 麥門冬(各三兩,去心) 清蜜 薑汁(各一合) 生地黃汁(二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六升,煮藥減一升,納蜜、薑汁煮兩沸,一服三合,日再大驗。

又方:

羚羊角(五兩,屑) 生葛 梔子(各六兩) 豉(一升,綿裹) 黃芩 乾薑 芍藥(各三兩) 鼠尾草(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

枳實(三兩,炙) 黃連(二兩) 黃芩 芒硝(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三十丸,日三,稍加至四十丸。

生地黃煎主熱方

生地黃汁(四升) 生地骨皮 生天門冬(去心) 生麥門冬汁 白蜜(各一升) 竹葉(切)生薑汁(各三合) 石膏(八兩,碎) 栝蔞(五兩) 茯神 葳蕤 知母(各四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藥取三升,去滓,納地黃、麥門冬汁,微火煎五沸,次納蜜、薑汁煎取六升下之,服四合,日二夜一,稍加至五六合。

治膈上熱方:

茯苓 麥門冬(去心) 甘草(各一斤,炙) 生地黃(六十斤,切)

上四味,搗三味為散,納地黃,合搗曝干,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候食了服之。久服補益明目。

治腹中虛熱,舌本強直,頸兩邊痛,舌上有瘡,不得咽食方。

柴胡 升麻 梔子仁 芍藥 通草(各四兩) 黃芩 大青 杏仁(各三兩) 生薑(切) 石膏(各八兩,碎)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六服。

頭痛身熱及熱風方

竹瀝 升麻(各三升) 防風 生薑(切) 杏仁(去皮尖、雙仁,各三兩) 芍藥 柴胡(各四兩) 石膏(碎) 生葛(各八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以瘥為度。

治膈上熱方

苦參(十兩) 玄參(三兩) 麥門冬(去心) 車前子(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以飲服十五丸,日二,食後服。

壓熱第六

方一十三首 論一首

金石凌

主服金石熱發,醫所不制,服之立愈方。

上朴硝(一斤) 上芒硝(一斤) 石膏(四兩) 凝水石(二兩)

上四味,熟沸水五升漬朴硝、芒硝令消,澄一宿,旦取澄硝,安銅器中粗搗,寒水石、石膏納其中,仍納金五兩,微火煎之,頻以箸頭柱看,著箸成凌。云瀉置銅器中,留著水盆中,凝一宿,皆成凌,停三日以上,皆干也,若熱病及石發,皆以蜜水和服半雞子大。

七水凌

主大熱及金石發動,金石凌不制者,服之。方:

朴硝五斤 芒硝(三斤,如雪者佳) 滑石(一斤半) 玉泉石(一斤) 石膏(一斤) 滷鹼(五斤,如凌者) 凝水石(一斤,如雪者)

上七味,各別搗粗篩。

凍淩水(五升) 霜水(一升) 雪水(一升) 露水(五升半) 寒泉水(五升) 雨水(一升)東流水(五升半)

上七味,澄令清,銅器中納上件七味,散極,微火煎取七升,一宿澄清納瓷坩中淨處貯之,以重帛系口,一百二十日,皆如凍凌狀,成如白石英,有八稜,成就或大如箸,有長一尺者,名曰七水凌。,有人服金石發熱者,以井花水和五分匕服之,一服極熱,即定,傷寒發熱服一刀圭,小兒發熱與麻子許,不可多用,神驗,買藥不得爭價,皆上好者,合藥以臘月臘日為上,合時以清淨處,先齋七日,不履穢汙喪孝產婦之家,及不得令雞犬、六畜、生婦、六根不完具及多口繞言人見之,不信敬人勿與服之,服藥得熱退之後七日,乃慎酒、肉、五辛等物,勿復喜惡口刑罰,仍七日齋戒持心清淨。

紫雪

主腳氣毒遍,內外煩熱,口生瘡,狂叫走,及解諸石、草、熱藥毒發,卒熱黃等瘴疫毒最良方。

金(一斤) 寒水石 石膏 磁石(各三斤,並碎)

上四味,以水一石煮取四斗,去滓,納後藥。

升麻(一升) 玄參(一斤) 羚羊角(屑) 青木香 犀角(屑) 沉香(各五兩) 丁香(四兩) 甘草(八兩,炙)

上八味,㕮咀,於汁中煮取一斗,去滓,納硝石四升,朴硝精者四升,於汁中煎取七升,投木器中,硃砂粉三兩,麝香粉半兩,攪令相得,寒之二日,成於霜雪,紫色。強人服三分匕,服之當利熱毒,老小以意增減用之,一劑可十年用之。

玄霜 主諸熱、風熱、氣熱、瘴熱,癃惡瘡毒,內入攻心,熱悶,服諸石藥發動,天行時氣,溫疫熱入腑臟,變成黃疸,蛇螫虎齧狐狼毒所咬,毒氣入腹,內攻心,熱須利病出,用水三四合和一小兩,攪令消,服之,兩炊久,當快利兩行即瘥,小兒熱病服棗許大即瘥方。

金(五十兩) 寒水石(六斤,研如粉) 磁石(三斤,碎) 石膏(五斤,碎)

上四味,以兩斛水煮取六斗,澄清。

升麻 玄參(各一斤) 羚羊角(八兩) 犀角(四兩) 青木香(四兩) 沉香(五兩)

上六味,切,納上件汁中煮取二斗,澄清。

朴硝末 芒硝(各六升) 麝香當門子(一兩,後入)

上三味,納汁中,漬一宿,澄取清,銅器中微微火煎取一斗二升,以匙抄看,凝即成,下經一宿,當凝為雪,色黑耳。若猶濕者,安布上,日干之,其下水更煎,水凝即可停之如初,畢密器貯之。此藥無毒,又主毒風腳氣,熱悶赤熱腫,身上熱瘡,水漬少許,綿貼取點上即瘥,頻與兩服,病膈上熱,食後服,膈下熱,空腹服之,猝熱淋大小便不通,服一兩,原有患熱者,皆宜服之。

論曰:凡諸霜雪等方,皆據曾服金石大藥,藥發猛熱,非諸草藥所能制者則用之,若非金石發者,則用草藥等湯散方制之,不得雷同用霜雪方,若用之,則傷於太冷,於後腰腳疼痛,乃更後為所患,宜消息之。

虛煩心悶方

竹葉湯

主胃虛陽氣外蒸,瀉津液,口乾,體吸吸苦渴,氣喘,嘔逆涎沫相連方。

竹葉(切,五升) 小麥(一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知母 茯苓(各三兩) 石膏(四兩,碎) 芍藥 栝蔞 澤瀉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納藥煮取四升,分四服。

厚朴湯

主久積痰冷,胸脅痞滿,不受食飲,渾渾欲吐,血室空虛,客陽通之,令脈緊數,重熱水蒸,汗漏如珠,四肢煩痛,唇口乾燥,渴升水漿方。

厚朴(炙) 半夏(洗) 茯苓 白朮(各四兩) 枳實(四枚,炙) 芍藥 黃耆(各二兩) 生薑(八兩,切) 麥門冬(一升,去心) 桂心(五合)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四服。

竹葉湯

主下氣,胸中煩悶,悶亂氣逆,補不足方。

竹葉(一把) 粳米 麥門冬(去心) 半夏(洗,各一升) 人參 當歸(各二兩) 生薑(一斤,切)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竹葉、生薑取一斗,納諸藥,煮取八升,分十服,日三夜一。(一云:水八升煮取二升半,服八合)

烏梅湯

主下氣,消渴止悶方。

烏梅(二七枚,大者) 香豉(一升)

上二味,以水一斗,煮烏梅取五升,去滓,納豉,煮取三升,分三服,可常用之。

大酸棗湯

主虛勞煩悸,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

酸棗仁(五升) 人參 茯苓 生薑(切) 芎藭 桂心(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棗仁取七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棗湯

主虛煩,短氣,氣逆,上熱下冷,胸滿方。

大棗(三十枚,擘) 石膏(三兩,碎) 白薇 前胡 人參 防風(各二兩) 桂心 甘草(各一尺,炙)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竹根湯

主短氣欲絕,不足以息,煩撓,益氣止煩方:

竹根(一斤) 小麥 粳米 麥門冬(各一升,去心) 大棗(十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米、麥令熟去之,納諸藥,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日三,不能服者,以綿瀝口中。

酸棗湯

主傷寒及吐下後,心煩乏氣,不得眠方。

酸棗仁(四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乾薑 芎藭 茯苓 知母 甘草(各二兩,炙)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棗仁,取一斗,去之,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薇散

主虛煩方:

白薇 乾薑 甘草(各一兩) 栝蔞(二兩) 硝石(三兩)

上五味,各別搗,先納甘草臼中,次納白薇,次納乾薑,次納栝蔞,次納硝石,搗三千杵,篩和,冷水服方寸匕,日三。

卷第十九·雜病中

消渴第一

方二十二首

葵根湯

主一年渴飲一石以上,小便利,若飲酒渴、傷寒渴,皆悉主之方。

霜下葵根皮(一握,長四寸)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取瘥止。

又方

栝蔞根 甘草(炙,各二兩) 黃連(一升)

上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茯苓湯

主胃反吐而渴方。

茯苓(八兩) 澤瀉(四兩) 生薑(切) 桂心 白朮(各三兩) 甘草(一兩,炙)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小麥三升,減三升,去麥納諸藥,煮取二升五合,每服八合,日再。

消渴,師所不能治之方。

生栝蔞(九斤,去皮,細切,搗絞汁令盡) 上好黃連(九兩,搗,絹羅為末)

上二味,以上件汁溲黃連如硬麵細擘,日曝令干,搗之絹篩,更溲如前,日曝搗,一依前法,往反汁盡,曝干搗篩,煉蜜和飲服如梧子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病愈止,百日慎生冷、醋滑、酒、五辛、肉、面、油膩,永瘥。無生者,干者九斤,切,以水二斗煎取一斗和之,如生者法。

桑根湯

主日飲一石水方。

桑根白皮(切,五升,入地三尺者良,炙令黃黑)

上一味,以水與根亦不限多少,煮以味濃為度,適寒溫飲之,任性多少,切,慎鹽。

豬肚丸

治消渴方。

豬肚(一枚,治如食法) 黃連(五兩) 栝蔞(四兩) 麥門冬(四兩,去心) 知母(四兩,無,以茯神代)

上五味為散,納豬肚中線縫,安置甑中蒸之極爛熟,接熱木臼中搗可丸。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三十丸,日再,漸加至四十、五十丸,渴即服之。

葛根丸

主消渴方。

葛根 栝蔞(各三兩) 鉛丹(二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

上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三服,治日飲一石水者。春夏,減附子。

大黃丸

主消渴,小便多,大便秘方。

大黃(一斤) 栝蔞 土瓜根(各八兩) 杏仁(五合,去皮尖、雙仁,熬)

上四味,破大黃如棋子,冷水漬一宿,蒸曝干,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飲服五丸,日三,以知為度。

酥蜜煎

主消渴方。

酥(一升) 白蜜(三升) 芒硝(二兩)

上三味合煎,欲渴即啜之,日六七,益氣力,神效。

羊髓煎

主消渴,口乾濡咽方。

羊髓(二合無,即以酥代之) 白蜜(二合) 甘草(一兩,炙,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甘草取一升,去滓納蜜、髓,煎令如飴,含之盡,復含。

酥蜜煎

主諸渴方。

酥(一升) 蜜(一升)

上二味合煎,令調和,一服二升,當令下利藥出,明日更服一升,後日更服一升,即瘥。慎酒及諸咸等。

茯苓煎

主諸消渴方。

茯苓(二斤) 白蜜(四升)

上二味,於銅器中,重釜煎以兩莖薤白為候,黃即煎熟。先食服如雞子大,日三。

防己散

主消渴,肌膚羸瘦,或乃轉筋不能自止,小便不禁,悉主之方。

木防己(一兩) 栝蔞 鉛丹 黃連(各二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先食,以苦酒一升、以水二升合為漿,服方寸匕,日三服訖,當強飲,極令盈溢,一日再服則憎水,當不欲飲也。

大渴,百方療之不瘥方。

鉛丹 胡粉(各半兩) 栝蔞 甘草(炙,各二兩半) 澤瀉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各五分)

上八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壯人一匕半,一年病一日愈,二年病二日愈。渴甚者,夜兩服;腹痛者減之。丸服亦佳,一服十丸,傷多則腹痛也。

治口乾燥方

酸棗(一升半,去核) 酸石榴子(五合,末) 烏梅(五十枚,去核) 麥門冬(四兩,去心) 茯苓(三兩半) 覆盆子 葛根(各三兩) 石蜜(四兩) 桂心(一兩六銖) 栝蔞(三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酸棗大。含之不限時節,以口有津液為度。忌如藥治。

三黃丸

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方(巴郡太守奏)。

春三月:黃芩(四兩) 大黃(三兩) 黃連(四兩)

夏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 黃連(七兩)

秋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

冬三月:黃芩(三兩) 大黃(五兩) 黃連(二兩)

上三味,隨時合搗為末,煉蜜和如大豆。飲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至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行及奔馬,嘗試有驗。

鉛丹散

主消渴方。

鉛丹(二兩) 栝蔞(八兩) 茯苓 甘草(炙,各一兩半) 麥門冬(八兩,去心)

上五味,搗篩為散。旦以漿服方寸匕,日二。

膀胱冷,小便數多,每至夜偏甚方。

雞腸(五具,治如食法) 羊腎(一具,去脂,並干為末) 赤石脂(六兩) 龍骨(三兩) 蓯蓉(四兩) 黃連(五兩) 桂心(二兩)

上七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半日再服,五日中可作羊湯炙一劑,十日外可作羊肉臛,香味如常,食飽與之。

尿煮牡蠣

主內消,小便數方。

牡蠣(五兩,熬)

上一味,以患人尿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治渴利方

豆(一升醋拌蒸,曝干,三拌、三曝、三蒸,熬) 黃連(一斤,如金色者)

上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三十丸,日二,稍加至四十丸,神驗。

大病後虛羸不足成渴方

取七歲以上、五歲以下黃牛新生犢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適寒溫,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服之不住,佳。一云渴即飲,不限多少。

又方 取自死雞大者一枚,以三升半白湯捉腳倒,細細淋之三七遍,拔毛置於湯中,毛盡,去毛,取汁澄清湯,即任性飲之,飲盡即愈。其雞故殺作藥,不過七日其病倍發,以後百藥不可瘥。慎之慎之!

栝蔞散

主消渴,延年益壽方。

栝蔞 枸杞根 赤石脂 茯苓(各一兩半) 天門冬(二兩半,去心) 牛膝 乾地黃(各三兩) 桂心 菊花 麥門冬(去心) 菖蒲 雲母粉 澤瀉 卷柏 山茱萸 遠志(去心) 五加皮 杜仲(炙) 瞿麥 續斷 石斛 黃連 柏仁 石葦(去毛) 忍冬(各一兩) 菟絲 車前子 蛇床子 巴戟天 鍾乳(研) 薯蕷 甘草(炙,各五分)

上三十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丸,服十丸,日三。

淋病第二

方二十首

治血淋、熱淋方

以韭七莖燒令熱,以手熟挼熱掩尿處,冷即易之,可六七度,瘥。

治熱淋方

白茅根(四斤)

上一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每服一升,日三,夜二。

治石淋方

車前子二升,絹袋貯,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空腹頓服之,須臾當下石子,宿勿食,服之良。

又方 常煮冬葵根作飲服之,石出。

關格不通方

芒硝(五兩) 芍藥(四兩) 杏仁(四兩,去皮尖、雙仁) 麻子仁(三兩) 枳實(一兩,炙) 大黃(半斤) 乾地黃(二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用烏梅、榆白皮各五兩,無枳實、地黃)

治淋方

車前子(一把) 榆白皮(一握) 亂髮(如雞子大,燒之取灰)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再服。

又方

黃芩(四兩)

上一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亦主下血)。

治淋方

榆白皮(切,一升) 車前子(切,五升) 葵子(一升) 滑石(八兩) 通草(八兩) 赤蜜(一升)

上六味,㕮咀。以水三斗,煮取七升,去滓下蜜,更煎取三升,分三服。

治尿白稠方

露蜂房燒灰。服方寸匕,煮汁服,亦佳。

治小便不通方

滑石(二兩) 葵子(一兩) 榆白皮(一兩)

上三味,為散。濃煮麻子汁一升半,取一升,以散二方寸匕和服兩服,即通。

治小便不通方

納薑黃末如豆許大,小便孔中即通。

又方

通草 豬苓(去皮) 桑白皮(各二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治丈夫、女人胞轉,不得小便八九日方。

滑石(一斤) 寒水石(一兩,碎) 葵子(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盡服即利。

久房散

主小便多或不禁方。

菟絲子(二兩) 蒲黃(三兩) 黃連(三兩) 硝石(一兩) 肉蓯蓉二兩

上五味,並雞肶胵中黃皮三兩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行三、四里又服。(一方用五味子三兩)

治小便不利,膀胱脹,水氣流腫方。

水上浮萍曝干末。服方寸匕,日三。

治小便不禁、多,日便一二斗,或如血方。

麥門冬(八兩,去心) 蒺藜子(二兩) 甘草(一兩,炙) 乾薑(四兩) 桂心(二兩) 乾地黃(八兩) 續斷(二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又方

鹿茸(長三寸,炙) 躑躅(一升) 桂心(一尺) 韭子(一升) 附子(三枚,炮去皮) 澤瀉(三兩)

上六味為散。服五分匕,日三,稍加至一寸匕,漿水服之,瘥。

治大小便不通方:

當歸(三斤) 大戟(一斤) 牛膝(三斤)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以大豆五升煎令汁盡,豆乾,初服三枚,以通為度。

濡臟湯

主大小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屎,寒熱煩迫短氣,汗出腹滿方。

生葛根(二斤) 豬膏(二升) 大黃(一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納膏,煎取三升,澄,強人頓服,羸人再服。

霹靂煎方

好濃酒(一盞) 鹽(一大錢)

上二味,和於鐺內,文火煎,攪勿住手,可丸,得就鐺丸如小繭大。納肛腸中,不過三,必通。如不通者,數盡也,神效。(酒當作蜜)

水腫第三

方二十六首,並五不治證

凡水腫有五不治:

一面腫蒼黑,是肝敗不治;二掌腫無紋理,是心敗不治;三腹腫無紋理,是肺敗不治;四陰腫不起,是腎敗不治;五臍滿腫反者,是脾敗不治。

豬苓散

主虛滿,通身腫,利三焦,通水道方。

豬苓(去皮) 茯苓 葶藶(熬) 人參 五味子 防風 澤瀉 狼毒 玄參 乾薑 白朮桂心 椒目 大戟 遠志(去心) 甘草(炙,各半兩) 女曲(三合,熬) 小豆(二合) 蓯蓉(二分半)

上一十九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老小服一錢匕,日三,以小便利為度。

治百病諸荒邪狂走,氣痞冷病,歷年黃黑,大腹水腫,小兒丁奚,瘧疾經年,霍亂中惡,蜚屍及暴疾,皆悉主之方。

芫青 巴豆(去心皮,熬) 斑蝥(各三十枚,去翅足,熬) 天雄(炮,去皮) 乾薑(各半兩) 烏頭(炮,去皮) 細辛 蜀椒(汗,去目、閉口者) 附子(炮去皮) 躑躅 黃芩 桂心(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細切,以絹袋中盛酒一斗,漬十日,去滓,服半合,日三,以知為度,暴滓作散。酒服半錢匕,日三,強人一錢。傷寒、中溫、濕冷、頭痛、拘急、寒熱、瘧發、頭風,皆須服一錢匕,厚覆取汗,初服當吐清汁三四升許。又主心疝,婦人無子。服之煩悶不堪者,飲冷水一升即解。

蒲黃酒

主通身腫,此風虛水氣,亦主暴腫方。

蒲黃 小豆 大豆(各一升)

上三味,以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商陸酒

主風水腫方。

取商陸,切一升,以酒二升,漬三宿,服一升當下,下者減之,從半升起,日三,盡更合服。

又方

取大豆一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上酒一升,合煎取一升,隨能杯飲之,日三服,常令有酒勢。

茯苓丸

主水脹大。甄主簿與康公處得效方。

茯苓 白朮 椒目(各一兩) 葶藶子(一兩半,熬) 桂心(三分) 芒硝 澤瀉 木防己(各五分) 甘遂(三分) 赤小豆 前胡 蕘花(各半兩,熬。《千金》作芫花)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蜜湯服五丸,日一,稍加,以知為度。

漢防己煮散

主水腫上氣方(褚澄秘之)。

漢防己 澤漆葉 石葦(去毛) 桑白皮 澤瀉 丹參 茯苓 橘皮 白朮(各三兩) 生薑(十兩,切) 郁李仁(五兩) 通草(一兩)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散。以水一升七合,納四方寸匕,煮取八合,頓服,日二,小便利為度。

第一之水,先從面目腫遍一身,名曰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第二之水,先從心腫,名曰赤水,其根在心,葶藶主之;第三之水,先從腹腫,名曰黃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第四之水,先從腳腫,上氣而咳,名曰白水,其根在肺,藁本主之;第五之水,先從足趺腫,名曰黑水,其根在腎,連翹主之;第六之水,先從面至足腫,名曰玄水,其根在膽,芫花主之;第七之水,先從四肢起,腹滿大,身盡腫,名曰風水,其根在胃,澤漆主之;第八之水,先四肢小腫,其腹腫獨大,名曰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白皮主之;第九之水,先從小腸滿,名曰果水,其根在小腸,巴豆主之;第十之水,乍盛乍虛,乍來乍去,名曰氣水,其根在大腸,赤小豆主之。

上十病,皆藥等分,與病狀同者則倍之,白蜜和,先食,服一丸如小豆,日三,欲下病者,服三丸,弱者當以意節之。

治宿食、流飲、寒熱、溫病、水腫方:

郁李仁(十枚,熟研) 粳米(三合,研,令中斷)

上二味,以水四升合煮取二升,頓服,此粥日三度作服之,人強用十五枚,羸者五、六枚,不知者稍加之,以知為度。

炙鯉魚主腫滿方

取鯉魚長一尺五寸,以尿漬令沒一宿,平旦以木篦從口貫之至尾,炙令黃熟,去皮,宿勿食,空腹頓服之,不能者再服令盡,勿與鹽,神方。

男女新久腫得惡,暴風入腹,婦人新產上溷,清風入臟腹中如馬鞭者,噓吸短氣,咳嗽,一味大豆煎方。

大豆(一斗,擇令淨)

上以水五斗,煮之得一斗三升,澄清去下濁者,納釜中,以一斗半美酒納汁中,煎取九升,宿勿食,旦服三升,溫覆取汗兩食頃,當下去風氣腫減。慎風冷。十日平復如故,除日服之佳。若急不可待除日,逐急令服合時,於清淨無人處,令童子一人視之,不用六畜婦人見之,自度身中腫未盡退,更服三升,瘥了了者,勿服也,神驗,千金不傳。

又方

楮皮葉(一大束)

上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服之不過三四日,面腫乃減,雖得瘥,常可服之。(《千金》楮枝皮葉一大束,切,煮取汁,隨多少釀酒,旦服,醉為佳,後同)

莨菪丸

治水氣腫,鼓脹,小便不利:山連治韋司業得瘥,司業侄雲表所送,云數用神驗。

莨菪子(一升) 羖羊肺(一具,青羊亦佳)

上二味,湯微炸肺,即薄切之,曝干搗末,以三年大醋浸莨菪子,一伏時出之,熬令變色,熟搗如泥,和肺末,蜜和搗作丸。食後一食久,服如梧子四丸,麥門冬飲服之,日三以喉中干、口黏浪語為候,數日小便大利,即瘥。

麥門冬飲法

麥門冬(二十五枚,去心) 粳米(二十五粒)

上二味,以大合三合半水煮之,米大熟,去滓,以下丸藥,每服常作。

有人虛肌積年,氣上似水,病眼似腫,而腳不腫方。

穀楮葉(八兩)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米煮粥,食如常食,勿絕,亦以當水,煮羹等皆用之,秋時多收,以擬經冬用,其水多少濃淡,任人勿拘,此方慎蒜、面、豬、雞、魚、油膩,重者三年服之,永瘥,輕者一年瘥。

治水腫方

葶藶子(六兩,生用) 桂心(二兩)

上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二。慎如前法,忌口味。

麻豆煎

主大腹水腫方。

大麻(一石,未入窖,不鬱挹者) 赤小豆(一石,不得一粒雜)

上二味,取新精者仍淨揀擇,以水淘曝令干,蒸麻子使熟,曝令干,貯淨器中,欲服,取五升麻子熬之令黃香,惟須緩火,勿令焦,細搗取末,以水五升,研取汁令盡,淨器密貯之,明旦欲服,今夜以小豆一升淨淘漬之,至曉干漉去水,以新水煮,豆未及好熟即漉出令干,納麻子汁中煮令火爛熟為佳,空腹恣意食,日三。其陳郁麻子,益增其病,慎勿用之。一切水腫,皆忌飽食,常須少飢後,有灸三里、絕骨,作魚羹法,見《千金》中。

苦瓠丸

主大水,頭面、遍身大腫滿方。

苦瓠白穰實捻如大豆粒

上一味,以麵裹煮一沸,空腹吞七枚,午後出水一升,三四日水自出不止,大瘦即瘥,三年慎口味,苦瓠須好無靨翳者,不爾有毒,不堪用。

檳榔丸

主水腫方。

檳榔 桂心 栝蔞 麻黃(去節) 杏仁(去皮尖、雙仁,熬) 茯苓 椒目 白朮(各三兩) 附子(炮,去皮) 吳茱萸(五合) 厚朴(炙) 乾薑 黃耆 海藻(一本無) 木防己 葶藶(熬)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七味,搗篩為末,煉白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二丸,日三,加至四丸,不知,又加二丸,可至十二丸。此主老小水腫、虛腫、大病客腫作喘者,用之佳。(一云忌海藻,必恐無此一味)

風水,通身腫欲裂,利小便方。

防風 豬苓(去皮) 澤瀉 麻黃(去節) 茯苓(各四兩) 黃耆(三兩) 澤漆 白朮(各五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 大戟(各一升) 獨活(八兩) 酒(一斗) 大豆(二升,以水七升,煮一升)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豆汁及酒合煮取七升,分六七服,一日一夜令盡,當小便極利為度。

澤漆根湯

主水通身洪腫,四肢無堪,或從消渴,或從黃疸,支飲,內虛不足,榮衛不通,血氣不化,氣實皮膚中,喘息不安,腹中響響脹滿,眼不得視方。

澤漆根(十兩) 赤小豆(二升) 茯苓(三兩) 鯉魚(一枚重五斤者,淨去腸胃) 生薑(八兩,切) 人參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七升,煮鯉魚、豆減七升,去之,納藥,煮取四升五合,去滓,一服三合,日三,弱人二合,日再服,氣下喘止可至四合,晬時小便利,腫氣減,或小溏下。若小便大利,還從一合始,大利便止。若無鯉魚,鮦魚亦可。若水甚,不得臥,臥不得轉側,加澤漆一斤;渴,加栝蔞二兩;咳,加紫菀二兩,細辛一兩,款冬一兩,桂心三兩,增魚汁二升。

大豆湯

主風水,通身大腫,眼不得開,短氣欲絕或咳嗽方。

大豆(一斗) 烏頭(炮,去皮) 黃耆 澤瀉(各三兩) 杏仁(一升,去皮尖、雙仁) 半夏(六兩,洗) 茯苓 白朮(各五兩) 生薑(七兩,切) 麻黃(去節) 豬苓(去皮) 防風 木防己(各四兩) 甘遂 甘草(炙,各二兩) 酒(一升)

上一十六味,以水四斗,先煮豆取一斗,去豆,納藥及酒合煮取七升,分七服,日四夜三,得快利小便為度,腫減便住,不必盡劑。若不得利小便者,加生大戟一升,葶藶二兩半,無不快也,萬不失一。

麻黃湯

主風濕,水疾,身體面目腫、不仁而重方。

麻黃(四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黃再沸,去沫,納甘草,煮取三升,分三服,重覆日移二丈,汗出。不出更合服之,慎護風寒,皮水用之,良。

治水腫方

以苦瓠穰一枚,以水一石,煮一炊久,去滓,煎令可丸服如大豆,小便利後,作小豆羹,乃飲食之。

又方

葶藶(五兩,熬) 牽牛子 澤瀉 昆布(洗) 海藻(洗) 豬苓(去皮,各三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五丸,日三。

石膽丸

主足脛腫,小便黃,胸痛頰車骨筋解開痛方。

石膽(研) 吳茱萸 天雄(炮去皮) 芫花(熬) 柏仁(各一分) 防風 蕘花(熬) 杜仲(炙,各三分) 菖蒲 葶藶(熬,各一兩) 菟絲子(三合)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末,煉蜜和為丸如蜱豆。以飲服三丸,日二。

痰飲第四

方一十四首

治痰飲頭痛,往來寒熱方。

常山(一兩) 雲母粉(二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熱湯服一方寸匕,吐之,止,吐不盡,更服。

杜蘅湯

主吐百病方。

杜蘅 松蘿(各三兩) 瓜蒂(二七枚)

上三味,切。以水酒各一升二合漬二宿,去滓,分再服。若服已即吐者,止。不吐者更服之。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欲令藥力盡,飲一升稀粥便定,老小用之亦佳。(《千金》云:酒一升二合漬二宿)

蜜煎

主寒熱方。

赤蜜(五合) 常山(四兩) 甘草(半兩,炙,一法二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納蜜,溫服七合,吐則止,不吐更服七合。勿飲冷水。

又方

蜜二合 醋八合

上二味調和,旦頓服,須臾猥猥然欲吐,摘之,若意中不盡,明旦更服,無毒,不大嘔吐,其藥安穩。

蔥白湯

主冷熱膈痰,發時頭痛悶亂,欲吐不得方。

蔥白(二七莖,切) 桃葉(一把) 烏頭(炮,去皮) 真珠 另研 常山 甘草(炙,各半兩)

上六味,㕮咀。以酒四升,水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納真珠服一升,得吐,止。

松蘿湯

主胸中痰積熱皆除之方。

松蘿(二兩) 烏梅(二七枚) 常山(三兩) 梔子(二七枚,擘) 甘草(五兩,炙,一云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酒三升漬一宿,旦以水三升合煮取二升五合,分再服,得快吐,便止,不要頓盡,二服也。

又方

松蘿(一兩) 烏梅(三七枚) 常山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㕮咀。以酒三升漬一宿,煮取二升,服一升,取吐,止。

大五飲丸

主五種飲,一曰留飲,停水在心下;二曰澼飲,水澼在兩脅下;三曰痰飲,水在胃中;四曰溢飲,水溢在膈上,五臟間;五曰流飲,水在腸間,動搖有聲。夫五飲者,皆由飲酒後傷寒,飲冷水過多所致方。

遠志(去心) 苦參 藜蘆 白朮 烏賊骨 甘遂 大黃 石膏 半夏(洗) 紫菀 桔梗前胡 芒硝 栝蔞 五味子 蓯蓉 貝母 桂心 芫花(熬) 當歸 人參 茯苓 芍藥 大戟 葶藶(熬) 黃芩(各一兩) 附子(炮,去皮) 常山 厚朴(炙) 細辛 薯預 甘草(炙,各三分) 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熬)

上三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丸,日三,稍加之。以知為度。

前胡湯

主胸中久寒,澼實宿痰隔塞,胸痛,氣不通利,三焦冷熱不調,食飲減少無味,或寒熱體重,臥不欲起方。

前胡 人參 大黃 當歸 甘草(炙,各二兩) 黃芩 防風 麥門冬(去心) 吳茱萸(各一兩) 半夏(三兩,洗) 生薑(四兩,切)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兩仁)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白朮茯苓湯

主胸中結痰,飲澼結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亦主風水方。

白朮 茯苓 橘皮 當歸(各三兩) 附子(炮,去皮,二兩) 半夏(洗) 生薑(切) 桂心(各四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服,三劑佳。(《深師方》有細辛一味,一作人參)

姜椒湯

主胸中積聚痰飲,飲食減少,胃氣不足,咳逆嘔吐方。

生薑汁(七合) 蜀椒(三合,汗,去目、閉口者) 半夏(三兩,洗) 橘皮(二兩) 茯苓桔梗 桂心 附子(炮,去皮) 甘草(炙,各一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納薑汁煎取二升,分三服,服兩劑佳,若欲服大散諸五石丸,必先服此方,乃進黃耆丸輩必佳。

半夏湯

主痰飲澼氣吞酸方。

半夏(三兩,洗) 生薑(六兩,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 吳茱萸(三兩,熬)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日三,老小服半合。

姜附湯

主痰冷澼氣方。

生薑(八兩,切) 附子(四兩,生,去皮,四破)

上二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日二。亦主猝風,大良。

論曰:凡痰飲盛,吐水無時節,其源為冷飲過度,遂令痼冷脾胃氣羸,不能消於食飲,食飲入胃,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者。

赤石脂散 主之方:

赤石脂(三斤)

上一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酒飲並可下之,稍稍漸加至三匕,服盡三斤,則終身不吐水。又不下利,補五臟,令肥健,有人痰飲,服諸藥不瘥,惟服此一斤,即愈。

癖積第五

方一十四首

大五明狼毒丸

主堅癖或在人胸脅,或在心腹方。

狼毒 乾地黃(熬,各四兩)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雙仁熬)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熬) 乾薑 桂心(各一兩半) 旋覆花 芫花(熬) 莽草(各半兩) 細辛 五味子 蜀椒(汗,去目、閉口者) 漆頭䕡茹(各一兩) 人參 附子(炮,去皮) 大黃 厚朴(炙) 木防己蓯蓉 當歸 半夏(洗,各二兩)

上二十一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飲服二丸,日二夜一,以知為度。

小狼毒丸

主病與前方同。

狼毒(三兩) 附子(炮,去皮) 半夏(洗) 白附子(各一兩) 漆頭䕡茹 旋覆花(各二兩)

上六味,搗為末,煉蜜和,更杵五千杵,丸如梧子。飲服三丸,日二,稍加至十丸。

礜石丸

主積聚,症堅不能食方。

礜石(五兩,煉) 雄黃(研) 人參(各一兩) 杜蘅 桂心(各一兩半) 前胡 藜蘆(各三分) 大黃(二兩) 乾薑(二兩) 皂莢(半兩,炙,去皮、子) 丹參(各二兩) 半夏(洗) 附子炮,去皮) 巴豆(去皮) 烏頭(炮,去皮,各六銖)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小豆。服二丸,日二可至四丸。

治症癖乃至鼓脹方。

取烏牛尿一升,微火煎如稠糖,空腹服大棗許一枚,當鳴轉病出,隔日更服。忌口味。

又方 人尿三升,煎取一升,空腹服,如牛尿法。

芒硝湯

主暴症堅結方。

木防己 白朮 鬼臼(各一兩半) 芒硝 芍藥 當歸(各二兩) 大黃(三兩) 蜈蚣(炙) 蜥蜴(炙,各二枚) 甘草(一兩,炙)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芒硝,分為三服,日三。

治猝暴症方

蒜(十片,去皮,五月五日戶上者) 桂心(一尺二寸) 伏龍肝(鴨卵大一枚)

上三味,合搗,以淳苦酒和之如泥,塗著布上掩病處,三日消。(《千金》云:凡蒜或無蒜,亦得用也)

又方

取商陸根搗蒸之,以新布藉腹上,以藥鋪布上,以衣覆上,冷即易,取瘥止,數日之中,晨夕勿息為之,妙。

三稜草煎 主症癖方。

三稜草(切,取一石)

上一味,以水五石煮取一石,去滓,更煎取三斗,於銅器中重釜煎如稠糖,出納密器中,旦以酒一盞服一匕,日二服。每服常令酒氣相續。

療十年痃癖方。

桃仁(去皮尖雙仁,熬) 豉(干,暴去皮,熬,搗篩,各六升) 蜀椒(去目、閉口者,生,搗篩) 乾薑(搗篩,各三兩)

上四味,先搗桃仁如膏,合搗千杵,如干,可入少蜜和,搗令可丸如酸棗大,空腹酒服三丸,日三,仍用熨法。

椒鹽方

取新盆一口受一斗者,鑽底上作三十餘孔,孔上布椒三合,椒上布鹽,鹽上安紙兩重,上布冷灰一升,冷灰上安熱灰一升,熱灰上安熟炭火如雞子大,常令盆大口熱,底安薄氈,其口以板蓋上,以手捉勿令落,仰臥安盆於腹上,逐病上及痛處,自捉遣移熨之,冷氣及癥結皆從下部中作氣出,七日一易椒鹽,滿三七日,百病皆瘥,乃止。

江寧衍法師破癖方。

白朮 枳實(炙) 柴胡(各三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可至三十劑,永瘥。

陷胸湯

主胸中、心下結堅,食飲不消方。

大黃(一兩) 栝蔞(二兩) 甘草(二兩) 甘遂(一兩) 黃連(六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三臺丸 主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腸鳴而噫,食不作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寒瘧已愈,令不復發,食後服五丸,飲多者吞十丸,常服令人大小便調和,長肌肉方。

大黃(二兩,熬) 熟硝石 葶藶(各一升,熬) 茯苓(半兩) 厚朴(炙) 前胡 附子(炮,去皮) 半夏(洗) 細辛(各一兩,切) 杏仁(一升,去皮尖、雙仁,熬)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別搗杏仁如脂,次納藥末,煉蜜相和令得所,更搗五千杵,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稍加至十丸,以知為度。

大桂湯

主虛羸,胸膈滿方。

桂心(一斤) 半夏(一升,洗) 黃耆(四兩) 生薑(一兩,切)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五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寒冷第六

方九首

鹿骨湯

主虛勞風冷,補諸不足,乏惙少氣方。

鹿骨(一具,銼) 蓯蓉(一兩) 防風 橘皮 芍藥 人參 當歸 龍骨 黃耆(各二兩) 桂心 厚朴(炙) 乾薑 獨活 甘草(炙,各三兩)

上一十四味,㕮咀。以水三斗先煮骨,取一斗澄取清,納藥煮取三升五合,分四服,日再。

大桂皮湯

主氣逆,又胸寒熱往來,吸吸短氣,惡聞人聲,諸煩痠疼,咳逆不能飲食,飲食不生肌肉,溺黃,裡急絞痛,氣上衝發咳,胃脘有熱,雷鳴相逐,寒冷厥逆,傷損五臟,語言難,喜直視,大便難方:

桂心(六兩) 當歸 細辛 黃芩(各二兩) 人參(五兩) 厚朴(炙) 枳實(炙) 芍藥 芎藭(各三兩) 黃耆(四兩) 麥門冬(去心) 吳茱萸 半夏(洗,各一升) 蜜(五合)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生薑(二斤) 五味子 飴(各半斤) 甘草(六兩,炙)

上一十九味,㕮咀。搗生薑取汁三升,以水二斗煮藥,取六升,去滓,微火上煎,納薑汁、蜜、飴攪相得,煮取六升,煮服一升,日二。

大半夏湯

主胸中虛冷,滿塞下氣方。

半夏(一升,洗) 生薑(七兩,切) 桂心(五兩) 蜀椒(三百粒,去目、閉口,汗) 茯苓 枳實(炙,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擘) 附子(炮,去皮,破) 當歸 人參 厚朴(炙)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湯

主風冷氣,腹中虛冷、急痛,飲食不消,心滿,少腹裡急引痛,手足逆冷,胃中響響干噫欲吐,吐逆短氣方。

吳茱萸(二升) 小麥 半夏(洗,各一升) 生薑(十五兩) 大棗(五十枚,擘) 桂心(三兩) 人參 黃芩 甘草(炙,各二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為四服,一服一升,日再。

茱萸湯

主男子虛熱,寒冷,婦人寒勞氣逆,及胸腹苦滿而急,繞臍痛,寒心,吞酸,手足逆冷,臍四邊堅,悸氣踴起,胃中虛冷,口中多唾,或自口乾,手足煩,苦渴濕痹,風氣動作,頑痹不仁,骨節盡痛,腰背如折,惡寒大呼即驚,多夢,夢見鬼神,此皆五臟虛方。

吳茱萸(二升) 半夏(一升,洗) 生薑(一斤,切) 芍藥 桂心(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人參 黃芩 甘草(炙,各二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棗極沸,乃納諸藥煮取四升,服八合,日三。

烏頭當歸湯

主虛勞損胸滿痛,攣急短氣,面黃失色,頭眩心煩,夢寤失精,寒氣支節疼,又兩腋不得喘息,喘息輒牽痛,逆害飲食,悉主之方。

烏頭(炮,去皮) 獨活 芍藥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白朮 人參(各二兩) 厚朴(四兩,炙) 桂心(五兩) 麥門冬(去心) 細辛(各一兩) 吳茱萸(一升) 當歸 生薑(切)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一服七合,日三,烏頭炮令黃,乃用之。

澤蘭子湯

主傷中裡急,兩脅攣痛,久致咳嗽,四肢寒熱,小便赤黃,飲酒困臥,長風百脈開張,血痹不仁,夢寤失精,唇口乾燥,奄然短氣方。

澤蘭子 半夏(洗) 麻仁(各一升) 大棗(二十枚,擘) 糖(一斤) 人參 茯苓 細辛(各二兩) 遠志(去心) 桂心 龍骨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分四服,日三,夜一。

瀉膈湯

主胸心逆滿,牽引腰背疼痛,食飲減少方。

桂心 乾薑 枳實(炙) 甘草(炙,各四兩) 芫花(一分,熬) 茯苓(二兩) 大黃(半兩) 半夏(洗) 人參 桔梗 麥門冬(各五分,去心)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人參湯

主養神補益,長肌肉,能食,安利五臟,通血脈調氣方。

人參 乾薑 黃耆 芍藥 細辛 甘草(炙,各一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八合,一服三合。

飲食不消第七

主一十七首,論一首

太一白丸 主八痞,兩脅積聚,有若盤盂,胸痛徹背,奄奄惻惻,裡急氣滿噫,項強痛,極者耳聾,消渴,瀉痢,手足煩,或有流腫,小便苦數,淋瀝不盡,不能飲食,少氣流飲,時復悶塞,少腹寒,大腸熱,恍惚喜忘,意有不定,五緩六急,食不生肌肉,面目黧黑方。

狼毒 桂心(各半兩) 烏頭(炮,去皮) 附子(炮,去皮) 芍藥(各一兩)

上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更搗三千杵,丸如梧子大。旦以酒服二丸,暮三丸,知熱,止,令人消穀,長肌強中,久服大佳。

淮南五柔丸

主補虛寒,調五臟,和榮衛,通飲食,消穀,長肌肉,緩中利竅方。

茯苓 細辛 芍藥 半夏(洗) 當歸(各一兩) 蓯蓉 葶藶(熬,各二兩) 柴胡(三兩) 大黃(一斤,蒸)

上九味,搗篩為末,煉蜜和,更搗萬杵,丸如梧子大。以飲服五丸,稍漸加至十五丸,日再服以調為度。有憂氣者,加松子仁一兩。(《千金》用前胡)

凡身重不能食,心下虛滿,時時欲下,喜臥者,皆先針胃管太倉,服建中湯,及服此平胃丸必瘥方。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雙仁者,熬) 大黃(四兩) 葶藶(熬) 麥門冬(去心) 玄參 苦參 丹參(各二兩) 沙參(一兩半) 人參 當歸 芎藭 五味子 桂心(各一兩)

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酒服五丸,日二,以知為度。

崔文行平胃丸

主百病消穀,五勞七傷,平胃氣令人能食,小兒亦可服。患冷者,減大黃,倍乾薑,小便利者生用葶藶方。

菖蒲 大黃 葶藶(熬) 小草 芍藥 當歸 桂心 乾薑 茯苓 麥門冬(去心) 芎藭細辛(各二兩) 甘草(二兩半,炙)

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酒服五丸,日再。(《千金》一方七味)

調中五參丸

主十年嘔,手足煩,羸瘦面黃,食不生肌膚,傷飽食不消化方。

人參 丹參 沙參 苦參 玄參 防風 蜀椒(去目、閉口者,各一兩,汗) 附子(炮,去皮) 乾薑(各半兩) 葶藶(一合,熬) 大黃(四兩) 巴豆(去心、皮,熬) 䗪蟲(熬,各五十枚)

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空腹飲服二丸,日三服,蒸大黃於五升米下,及熱切之,日曝干。

消穀丸

主數年不能飲食方。

小麥櫱 七月七日曲(各一升) 乾薑 烏梅(各四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酒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其寒在胸中,及反胃番心,皆瘥。

三部茯苓丸

主三焦上中下焦合為三部,三焦道閉塞不通,留水在膈上,不消化,名曰痰水。積年不去,雖服藥下之不能便去,雖得小去,隨復如故。其病面目黧墨,手足逆冷,身體枯燥,肌膚甲錯,身無潤澤,吸吸羸瘦,或巳嘔吐,或大便燥,或復重下,起止甚難,久或絞痛、雷鳴,時時下痢者,悉主之方。

茯苓(七分) 大黃 白朮(各一兩半) 芎藭 桔梗(各五分) 前胡 乾地黃 神麯(各二兩半) 乾薑 桂心(各一兩) 人參 芍藥 黃芩 菖蒲(各三分)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食後飲服十丸,日再。

大桂枝丸

主三焦受寒,寒在中焦,即滿噫氣吞酸,或咽中不下,中冷,胃不可下食,食已或滿不消,痛上搶心,結食拘痛,時時瀉痢不食,溫溫如醉方。

桂心 附子(炮,去皮,各二兩半) 芍藥(七分) 當歸 蜀椒(去目、閉口者,各一兩半,汗) 人參(一兩) 乾薑 前胡(各二分) 特生礜石(一分,煉)

上九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飲服十丸,日二。

小桂枝丸

主胃中冷,虛滿醋咽,婦人產後寒中,腹內雷鳴,吞醋,飲食不消方。

桂心(二兩半) 乾薑(九分) 蜀椒(去目、閉口者,二兩,汗) 烏頭(去皮,七分,炮)附子(一兩半,炮,去皮) 前胡(五分) 芎藭 白薇(各一兩) 防葵(半兩) 吳茱萸(一兩半)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飲,任性服三丸,日三。

大黃甘草丸

主久寒,胸脅支滿,憂思傷損,奔氣膈氣,腸中虛冷,呼吸短氣,不得飲食,痰氣,腫聚輒轉上下,眩冒厥絕,顏色恍惚,夢寤不定,羸瘦萎黃,經年不起方。

大黃 甘草(炙) 桂心 桔梗(各二兩) 白蘞 茯苓(各半兩) 附子(炮,去皮) 芎藭阿膠(炙) 澤瀉 防風 薯蕷 石斛 芍藥 乾薑 紫菀 黃芩 蜀椒(汗,去目、閉口者) 白朮(各一兩) 當歸 人參 蓯蓉 乾地黃 山茱萸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半)

上二十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空腹酒下如梧子大,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

附子丸

主胸膈中寒溫不和,心下宛宛痛,逆害飲食,氣滿噓吸,干噫吞酸,胸背中冷,兩脅急痛,腹中有冷水,抑抑作聲,繞臍痛,頭眩,滿悶,身體羸瘦方。

附子(炮,去皮) 人參(各二兩) 芎藭(半兩) 乾薑(二兩半) 礜石(一兩,煉) 皂莢(炙,去皮、子) 半夏(洗) 桂心 礬石(各五分,燒) 吳茱萸 茯苓 黃芩(各三分) 當歸 細辛 蜀椒(汗,去目、閉口者) 芍藥(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一兩半)

上一十八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未食,酒服二丸,日三。

人參丸

主百病三蟲,疝瘕成魚、鱉、蝦蟆,令人面目枯,無潤澤,精寒勞瘦方。

人參 龍膽 杏仁(去皮、尖及雙仁,熬) 礜石(各二兩,煉) 曾青(三分) 黃石脂(一兩)

上六味,搗篩為末,餳和為丸如梧子。飲服二丸,日三,亦可作散,服一刀圭,服藥二日,白蟲下,十日長蟲下,有蟲皆相隨下,耐藥者二十日乃下。

乾薑丸

主胃中冷,不能食,或食已不消方。

乾薑(十兩) 赤石脂(六兩)

上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服不限食前食後。

八等散

主消穀下氣,神驗方。

白朮 厚朴(炙) 人參 茯苓 吳茱萸 陳曲 麥糵 芎藭(各三兩)

上八味,搗篩為散。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治虛勞冷,飲食不消,勞倦,噫氣脹滿,憂恚不解,人參散方。

人參 茯苓 陳曲 厚朴(炙) 麥糵 白朮 吳茱萸(各二兩) 檳榔(八枚)

上八味,搗篩為散。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麻豆散

主脾氣僻弱,不下食,服此以當食方。

大麻子(三升,熬香,末) 大豆黃(末,一升)

上二味,和飲服一合,日四五,任性多少。

乾薑散

主不食,心意冥然,不憶食方。

乾薑 干豉 神麯 蜀椒(汗,去目、閉口者) 大麥糵

上五味,各一升,搗篩為散,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以食為度。

論曰:凡人食生冷雜物,或寒時衣薄,當風食不消化,或夜食冷臥,心腹脹滿煩急,或連日不瘥者,燒地令熱,以席布上,厚覆取汗,便愈。其地沃水去大熱,又坐臥於上一月日永瘥。凡食過飽,煩悶,但欲臥,腹脹,熬曲末令香,酒服一方寸匕,日五、六服,大麥糵益佳。

雜療第八

方法一百二十首

鐵屑炒使極熱,投酒中飲之,療賊風痙。又裹以熨腋,療狐臭,有驗。

石灰療金瘡、止血大效,若五月五日采蘩蔞、葛葉、鹿活草、槲葉、芍藥、地黃葉、蒼耳、青蒿葉,合搗石灰為團,如雞卵,曝干末,以療瘡生肌,大神驗。

桑薪灰療黑子疣贅,用煮小豆,下水腫。

青蒿灰燒蒿作之,柃灰燒木葉作之,並堪蝕惡肉。東壁土摩干、濕癬極有效。

茺蔚莖搗敷疔腫,服汁使疔腫毒內消,又下子死腹中,主產後血脹悶,諸毒腫丹油等腫,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聤耳、中虺、蛇毒,敷之良。

莎草根名香附子,大下氣,除胸腹中熱。

艾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草蒿生挼敷金瘡,大止血,生肉,止疼痛,良。

羊桃取根煮,以洗風癢及諸瘡腫。

羊蹄主赤白雜痢,又療蠱毒。

蚤休醋磨,療癰腫蛇毒。

苧根安胎,貼熱丹毒腫;漚苧汁主消渴。

蓖麻葉油塗炙熱熨囟上,止衄尤驗。

甘焦根搗汁服,主產後血脹悶,敷腫去熱毒。

松花名鬆黃,拂取酒服,輕身,療病勝皮葉及脂。鬆取枝燒其上下,承取汁名㶆,主牛馬瘡疥。柏枝節煮以釀酒,主風痹歷節。燒取㶆,療瘑疥及癩瘡良。

牡荊葉主久痢,霍亂轉筋,血淋,下部瘡濕䘌。薄腳,主腳氣腫滿,其根水煮服,主心風、頭風、肢體諸風,解肌發汗。

槐,八月斷大枝,使生嫩葉,煮汁釀酒,療大風痿痹。

槐耳主五痔,心痛,婦人陰中瘡痛,枝炮熨,止蠍毒。

檳榔仁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穀道;敷瘡生肌肉止痛;燒為灰主口吻白瘡。

桑椹主消渴,葉水煎取濃汁,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

鼠李木皮,主諸瘡寒熱,毒痹子,採取日干丸,蒸酒漬服二合,日再,通下血及碎肉,除疝瘕積冷氣,大良。

杉材水煮汁,浸捋腳氣滿;服之療心腹脹痛,出惡氣。

櫸皮煮汁,以療水及斷痢;取嫩葉挼貼火爛瘡,有效。

莢蒾煮枝汁,和作粥甚美,以飼小兒殺蛔蟲,藥子主破血止痢,消腫,除蠱疰蛇毒。

柳木枝及木中蟲屑,枝皮主痰熱淋,可為吐湯,煮洗風腫癢,煮含主齒痛;木中蟲屑可為浴湯,主風瘙癢癮疹,大效。

梓口皮主吐逆胃反,去三蟲,小兒熱瘡,身頭熱煩,蝕瘡,湯洗之並封敷;嫩葉主爛瘡。

枳椇苗藤,切,以酒浸服,或以釀酒,去風冷症癖。亂髮灰療轉胞,小便不通,赤白痢,哽噎,鼻衄,癰腫,狐尿刺,屍疰下腫,骨癰雜瘡。

人乳取首生男乳,療目赤痛多淚,解獨肝牛肉毒,合豉濃汁服之神效;又和雀屎去目赤胬肉。

人屎主諸毒,猝惡熱黃,悶欲死者,新者最效,須與水和服之。其干者燒之煙絕,水漬飲汁,傷寒熱毒,水漬飲彌善。破疔腫開,以新者封之,一日根爛。

尿主猝血攻心,被打,內有瘀血,煎服一升;又主症積滿腹,諸藥不瘥者,服之皆下血片塊,二十日即出也;亦主久嗽上氣失聲;溺垽白燒,研末,主緊唇瘡;溺坑中竹木主小兒齒不生,正旦刮塗之即生。

熊膽療時氣熱盛,變為黃疸,暑月久痢,疳䘌心痛注忤。腦療諸聾,血療小兒客忤,脂長髮令黑,悅澤人面。酒煉服之瘥風痹。

羊膽療疳濕時行,熱熛疽瘡,和醋服之良。

羊肺療渴,止小便數,並小豆葉煮食之。

羊腎合脂為羹,療勞利甚效,蒜薤食脂一升,療症瘕。

羊屎煮湯下灌,療大人小兒腹中諸疾,疳濕,大小便不通。燒之熏鼻,主中惡,心腹刺痛;熏瘡療諸瘡、中毒、痔瘺等,骨蒸彌良。

羊肝療肝風虛熱,目赤暗無所見,生子肝七枚神效,療頭風眩瘦疾,小兒驚癇。骨療同血,主女人中風,血虛悶,產後血暈悶欲絕者,生飲一升即活。牛鼻中木卷,療小兒癇;草卷燒之為屑,主小兒鼻下瘡;耳中垢主蛇傷惡或毒。臍中毛主小兒久不行。白牛懸蹄主婦人崩中,漏下赤白。屎主霍亂。屎中豆,主小兒癇,婦人產難。特牛莖,主婦人漏下赤白無子。烏牛膽,主明目及甘濕,以釀槐子服之。腦主消渴、風眩。齒主小兒驚癇。尿主消渴、黃疸、水腫、腳氣、小便不通。馬毛主小兒驚癇。白馬眼主小兒魃母,帶之。屎中粟主金瘡,小兒客忤,寒熱不能食。絆繩主小兒癇,並煮洗之。

狗骨灰主下痢,生肌,敷馬瘡;烏狗血主產難橫生,血上搶心;下頷骨主小兒諸癇;陰卵主婦人十二疾,為灰服之;毛主產難;白狗屎主疔瘡,水絞汁服,主諸毒不可入口者。

鹿頭主消渴;筋主勞損,續絕;骨主虛勞,可為酒主風補虛;髓脂主癰腫死肌,溫中,四肢不隨,風頭,通腠理;角主貓鬼中惡,心腹疰痛;血主狂犬傷,鼻衄折傷,陰痿補虛,止腰痛;齒主留血氣,鼠瘺心腹痛。

虎屎主惡瘡;眼睛主癲;屎中骨為屑主火瘡;牙主丈夫陰瘡及疽瘺;鼻主癲疾,小兒驚癇。

貍屎灰主寒熱,鬼瘧,發無期,度者極驗。家貍亦好,一名貓也。

兔皮毛合燒為灰,酒服主產難後衣不出,及余血搶心欲死者。頭皮主鬼疰毒氣,在皮中如針刺者;又主鼠瘺。膏主耳聾。

駱駝毛蹄甲,主婦人赤白帶下,最善。

豬耳中垢,主蛇傷;豬腦主風眩腦鳴及凍瘡;血主奔豚,暴氣中風,頭眩,淋瀝;乳汁主小兒驚癇病;乳頭亦同發汗,十二月上亥日取肪脂納新瓦器中,埋亥地百日,主癰疽;膒脂一升著雞子十四枚,更良。

獺四足皮,主手足腫瘃。

狐肉及腸作臛食之,主疥瘡久不瘥者;腸主牛疫,燒灰和水灌之。

白雞距及腦主產難,燒灰酒服之,腦主小兒驚癇。

鵝毛主小兒驚癇極者,又燒灰主噎。

鴨肪主水腫;血主解諸毒;肉主小兒驚癇;頭主水腫,通利小便。

雁喉下白毛,療小兒癇,有效。

鷹屎灰,酒服方寸匕,主惡酒,勿使飲人知。

雀屎以蜜和為丸,飲服主症癖、久痼冷病,或和少乾薑服之,大肥悅人。

胡燕卵主水腫,肉出痔蟲;越燕屎亦療痔殺蟲,去目翳。

蝙蝠屎灰,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腦主女子面皰,服之令人不忘也。

龜取以釀酒,主大風緩急,四肢拘攣,或久癱緩不收攝,皆瘥。

鯉魚骨主陰蝕,哽不出;血主小兒丹腫及瘡;皮主丹癮疹;腦主諸癇;腸主小兒肌瘡。

蠡魚腸及肝,主久敗瘡中蟲;諸魚灰並主哽噎。

干鱔頭主消渴,食不消,去冷氣,除痞疹;其穿魚繩主竹木屑入目不出;穿鮑魚繩,亦主眯目,去刺煮汁洗之。

露蜂房、亂髮、蛇皮,三味合燒灰,酒服方寸匕,日二。主諸惡疽,附骨癰,根在臟腑,歷節腫出,疔腫惡脈,諸毒皆瘥;又水煮露蜂房一服五合汁,下乳石熱毒壅悶,服之小便中即下石末,大效。水煮洗狐刺療服之瘡上氣,赤白痢,尿失禁。

蟬殼主小兒癇,女人生子不出,灰服之主久痢。

蚱蟬主小兒癇,絕不能言。

白殭蠶末之,封疔腫,根當自出,極效。

鱉頭燒灰主小兒諸疾;又主產後陰脫下墜,屍疰,心腹痛。

鰻鱺魚膏療耳中有蟲痛者。

蝦蟆腦主明目,療青盲。

蛇屎療痔瘺,器中養取之;皮灰療疔腫惡瘡、骨疽;蛻皮主身癢,瘑疥癬等。

蜘蛛療小兒大腹丁奚,三年不能行者,又主蛇毒、溫瘧、霍亂,止嘔逆。

蚯蚓鹽沾為汁,療耳聾;屎封狂犬傷,毒出犬毛,神效。

蜣螂搗為丸,塞下部,引痔蟲出盡永瘥。

蜆殼陳久者,療反胃及失精。

田中螺殼療口疰,心腹痛;又主失精,水漬飲汁止渴。

棗葉揩熱癤瘡,良。

藕主熱渴,散血生肌,久服令人心歡。

慄嚼生者塗瘡上,療筋骨斷碎,疼痛腫瘀血;其皮名扶,搗為散,蜜和,塗肉令急縮;毛殼療火丹毒腫,飼孩兒令齒不生;木白皮水煮汁,主溪毒。

櫻桃葉搗敷蛇毒,絞取汁服,防蛇毒內攻。

梅根療風痹,出土者殺人;梅實利筋脈去痹。

枇杷葉主咳逆,不下食。

火柿主殺毒,療金瘡火瘡,主肉止痛;軟柿、熟柿解酒熱毒,止口乾,壓胸間熱。

烏芋一名慈菇,主百毒,產後血悶,攻心欲死,產難,衣不出,搗汁服一升。

桃膠主下石淋,破血中惡疰忤;花主下惡氣,消腫滿,利大小腸。

梨削貼湯火瘡不爛止,痛易瘥;又主熱嗽止渴;葉主霍亂,吐痢不止,煮汁服之。

赤莧主赤痢,又主射工沙蝨;馬莧一名馬齒草,主諸腫瘺、疣目,搗揩之;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破血症癖,小兒尤良;用汁洗緊唇面皰、馬汗、射工毒,塗之瘥。

蔓荊子療黃疸,利小便,水煮五升,取濃汁服,主症瘕積聚;少飲汁主霍亂心腹脹;末服主目暗。

白芥子主射工及疰氣,發無常處,丸服之,或搗為沫,醋和塗之,隨手有驗。

苜蓿莖葉:平;根:寒,主熱病,煩滿,目黃赤,小便黃,酒疸,搗取汁服一升,令吐利即愈。

水蓼主被蛇傷,搗敷之,絞取汁服止,蛇毒入腹心悶者,又水煮漬腳捋之消腳氣腫。

胡蔥主諸惡或狐屎刺毒,山溪中沙蝨、射工等毒,煮汁浸或搗敷大效。

白蘘荷根主諸惡瘡,殺蠱毒;根心三稻麥芒入目中不出,以汁注目中即出。

雞蘇主吐血、衄血,下氣消穀,大效。

苦瓠瓤主水腫石淋,吐呀嗽囊結疰蠱痰飲,或服之過分,令人吐利不止,宜以黍穰灰汁解之,又煮汁漬陰療小便不通。

胡麻生嚼塗小兒頭瘡,及浸淫惡瘡,大效。

小豆葉名藿,止小便數,去煩熱。

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

小麥面止痢平胃,主小兒癇,消食痔。又有女曲黃蒸:女曲完,小麥為之,一名䴷;黃蒸,磨小麥為之,一名黃衣,並消食止瀉痢,下胎破冷血。

粟米泔汁主霍亂,猝熱心煩,渴飲數升立瘥;臭泔止消渴良。

米麥粆主寒中,除熱渴,解煩,消石氣,蒸米麥熬靡作之。一名糗也。

白英,鬼目草也,蔓生,葉似王瓜,小長而五椏,實丸若龍葵子,生青熟紫黑,煮汁飲解勞。地膚子搗絞取汁,主赤白痢,洗眼去熱暗,雀盲澀痛,其苗灰主痢亦善。

防風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痼疾,子似胡荽子而大,調調食用之香,而療風更佳。

石龍芻主療蛔蟲及不消食。

絡石生陰濕處,蔓延繞木石側,冬夏常青,十月子黑而圓,名石龍藤,療產後血結。又主蝮蛇瘡,絞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悶,金瘡封之立瘥。

千歲虆莖大如碗,汁味甘,子味甘酸似葡萄,其莖主噦逆大善,傷寒後嘔噦更良。

天名精,鹿活草也,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殺三蟲,除諸毒、疔瘡瘺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葛根末主狂犬傷人,並飲其汁,燒葛燒灰,水服方寸匕,止喉痹。

苦參十月採子服如槐子法,久服輕身不老,明目有效。

蒼耳三月以後,七月以前刈取,日干為散,夏月水服,冬酒服,主大風癲癇,頭風濕痹,毒在骨髓,日二服,丸服二三十丸,散服一二匕,服滿百日,病當出,如瘑疥,或癢,汁出,或斑駁甲錯,皮起後乃皮落,肌如凝脂,令人省睡,除諸毒螫,殺甘濕䘌,久服益氣,耳目聰明,輕身強志,主腰膝中風毒尤良,亦主猘狗毒。菅花主衄血、吐血、灸瘡。

王蓀主金瘡,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補虛益氣,除腳氣。

爵床療血脹下氣,又主杖瘡,汁塗立瘥。

蜀羊泉俗名漆姑,葉主小兒驚。

惡實根主牙齒疼痛,勞瘧,腳緩弱,風毒癰疽,咳嗽傷肺,肺癰,疝瘕積血;又主諸風症瘕冷氣;子吞一枚,出癰疽頭。

榆仁醬,利大小便;蕪荑醬,殺三蟲。

凡山中石上草中,多有蛭,食人血入肉中,浸淫起方。

用灸斷其道,即瘥。

又方

常以臘月豬脂和鹽,塗腳及足指間、足趺上並鞋上,則不著人。

用術法

薑黃生蜀中者真,土蕃詐中國人云:療萬病一個一段價,買之不可得,後人知是薑黃更不改將入來。凡薑黃不得嚼,嚼之損齒,療一切腫,初覺刮取末,和水塗之數度瘥;難產刮取一個作末,和水服之即生,酒亦得;產後腹中不淨,刮取末,水和服之愈。

馬胞轉剖取末筒吹半大豆許,耳鼻中即通,此藥末,滿月孕婦勿令見,好落娠,慎之。

貯薑黃法

以袋盛置白米大小麥中,袋中著少許米,懸乾燥處,勿令雞、犬、女人見之。

造麋鹿二角膠法

二月九月為上時,取新角連臺骨者上,細銼,大盆中浸一宿,即淘汰使極淨,待澄,去下惡濁汁,取上清水,還浸一宿,又淘汰如前,澄法下惡濁,取汁浸三宿,澄取清水並所漬骨角,微微火煮,大率角屑一石,水三石,去角澄取清汁,煎水盡至五升許,出貯銅器中,湯上煎之三日三夜如糖,出置盤上待凝,以竹刀割為薄片,於淨布上曝幹成也,其煮角者更細銼之,加水一倍,煮成至三、四升,納銅器中重湯煎如前法。

服法:

炙膠使極黃沸,搗篩為散,每膠一斤,末,以大附子二兩炮。又一法取惟大者,去皮細切,炙令黃,勝炮,旦空腹酒服方寸匕,日再,稍稍加至二匕,不可過二匕,補五臟六腑,虛羸瘦極,陳者為上。

殺烏三建法:

烏頭,二月採,天雄、附子、側子,並八月採。春宜早,秋宜晚,採得淨去鬚毛,其莖留二分,先以大木桶納酢泔三斛,酒糟七升攪之,經三日後用次法,一如次第,遂至法畢。

上以粟米一升,淨淘,搗作粉,以烏頭安桶中厚三寸,布令平,即摻米粉令遍,復加烏頭如前法,又加米粉如次第,遂至滿桶,去口三寸即止,然後取糟汁去桶中一畔下,又沒烏頭二寸,以物蓋之,九月即八、九日,若十月即經十日,候桶中汁上頭衣作紫色遍,即出烏頭以刀刮截看里許,白黃脈斷即熟,且看衣紫色即熟,不須致疑,即取白茅曝一日得蔫即得,不得太乾。於廠屋底乾地上布茅厚五寸,漉出烏頭令干,以布茅上,勿令相重,其上令布茅厚五寸,四邊閉塞,以茅令密,經再宿三日從一邊卻茅看之,若衣勻斑斑然即好,若著白斑,又更覆一宿,以衣足為限,即徐徐去上茅,更經一宿,安徐取於廠下,薄上布,勿令相重,經二十一日後捻出,日中曝之,三日即成也。

又法

烏頭(四月收) 天雄 附子 側子(八月收)

上,先煎水作生熟湯,治附子如前方法,內著湯中,密封勿瀉,經半日出,取自灰裛,數易灰使干,日曝之,其米粥及糟曲等法,並不及此法。

服鹽藥法:(無藥州土,則須服之,大益)

成州鹽官第一,次綿州封井,次鹽州富因井,次益州貴平井。

上四井,鹽可服之。

上法服,先以大豆許鹽置口中,勿咽之,須臾津液滿口,令近齒以方寸匕鹽納口中,和津液一時咽之,日一服。

凡瘧新患者,一服得快利即愈,百日以上者,五服瘥;若一月服之,終身不發。

諸下痢初患,一兩服即瘥;赤白久痢經年者,一七二七服瘥。

諸心腹痛,癥結宿澼,積聚吐逆,食不化者,一年以上二三十年,不過三月服之,其痢及諸病皆愈,初服時痢益極者,勿怪之也。

諸氣滿喘逆,不能食者,一服即散,日服之則根本皆除。天氣熱疾,頭痛目眩,四肢煩熱者,一服得吐利,瘥。

諸頭面皮膚百節皆風,一月服之,瘥。若初服十日內眉間益悶,勿怪。

諸痰飲,咳逆不能食息者,一服瘥。

諸虛勞傷損,骨節疼痛,起止失聲者,二七日服之;少氣乏力,面無顏色,十日服之,能三十日服,佳也。常以平日空腹服之,率以三匕為節,須得吐利者,須一度多服三匕以上,令人大吐利,終不傷人,若覺煩熱,數數飲冷水,若至他方異域,不伏水土,到即服之得一升,百事不懼,鹽能補虛,去冷熱,若有宿食不消,變成霍亂,一服即瘥。

卷第二十·雜病下

備急第一

方二十七首 論一首

阿魏藥主一切屍疰、惡氣療人,有親近死屍,惡氣入腹,終身不愈,遂至死亡,醫所不療,亦主一切疰神效方:

阿魏藥(三兩,碎之如麻子大)

上一味,以餛飩麵裹半兩,熟煮吞之,日三服之,服滿二七日永瘥。忌五辛油麵,生冷酢滑,以酒服之即瘥。

玉壺方

主萬病皆用之。

雄黃(二兩) 八角附子(二兩,炮) 藜蘆(二兩) 丹砂(二兩) 礜石(二兩,燒) 巴豆仁(二兩,去皮)

上六味,以王相日,童子齋戒,天晴明時合,先搗巴豆三千杵,次納礜石又三千杵,次納藜蘆又三千杵,次納雄黃又三千杵,次納丹砂又三千杵,次納附子又三千杵,次納白蜜又三千杵,訖,更治萬杵,佳。無丹砂用真朱四兩代之,每納藥即下少蜜,恐藥飛揚,盛密器中封之,勿瀉氣,安清淨處,大人丸如小豆許,服藥下病者宿勿食,旦服二丸,不知者,暖粥飲發之,在膈上者吐,膈下者利,或但噫氣而已,即愈。一切萬病量之不過一丸二丸,莫不悉愈。必以王相天晴明日合之,大有神驗。若非此日合之,極不中用,徒事苦耳。

倉公散

主萬病方:

礬石(燒) 皂莢(炙,去皮子) 雄黃(研) 藜蘆(熬)

上四味,等分為散,主猝鬼打鬼排鬼刺心腹痛,吐下血便,死不知人,及臥魘齧腳踵不覺者。諸惡毒氣病,取藥如大豆,納竹管中,吹鼻得嚏,則氣通便活,未嚏更吹之,以嚏為度。

備急方

主暴病脹滿方:

大黃 乾薑 巴豆(去皮心,熬)

上三味,等分,先搗大黃、乾薑下篩,研巴豆如脂,納散中合搗一千杵,即用之,蜜和為丸亦佳,密器貯之勿令歇,主心腹暴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刺痛,口噤氣急,停屍卒死者,以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枚,捧頭起令得下喉,須臾不瘥,更服三枚,腹中轉鳴得吐利,即瘥。

千金丸

主百鬼病,風注,夢與鬼神交通,邪病腹脹,惡腫氣卒中忤方:

礜石(二兩,燒) 附子(二兩,炮去皮) 雄黃(二兩) 真朱(二兩) 巴豆仁(二兩) 藜蘆(二兩) 蜈蚣(二枚,炙) 麝香(半兩) 犀角(三分)

上九味,搗三千杵,每一服二丸如小豆,不知,至三丸,五更一點服,至日中解,解乃食白米粥,忌熱食酒肉五辛,一切皆忌之。

真珠附著散

主諸風鬼注,毒氣貓鬼所著方:

真珠 雄黃 丹砂(各半兩) 乾薑(一兩) 蜈蚣(一枚,炙) 桂心(一兩) 天雄(半兩,炮) 莽草(半兩) 細辛(一兩) 蜀椒(半兩,汗,去目、閉口者)

上一十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

大附著散

主一切蜚屍鬼注,風痹,百處痛如針刀刺痛,嘔逆,澼飲五勞七傷萬病方:

附子(七分,炮去皮) 烏頭(七分,炮去皮) 蜈蚣(二枚,炙) 芫菁(八分) 雄黃(七分) 硃砂(七分) 乾薑(七分) 細辛(七分) 蜥蜴(二枚) 人參(七分) 莽草(七分) 鬼臼(七分)

上一十二味,搗散,酒服半錢匕,日再。

太一神明陷冰丸 主諸病,破積聚,心下脹滿,寒熱鬼疰,長病咳逆唾噫,闢除眾惡,殺鬼逐邪氣,鬼擊客忤,中惡胸中結氣,咽中閉塞,有進有退,繞臍絞痛,惻惻隨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慍慍如有蟲狀,毒疰相染滅門方:

雄黃(二兩) 芫菁(五枚) 桂心(二兩) 真珠(一兩半) 麝香一兩 附子(一兩半,炮去皮) 烏頭(八枚,炮去皮) 犀角(一兩) 鬼臼(一兩) 巴豆仁(一分) 蜈蚣(一枚,炙) 人參(一兩)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兩仁,熬) 射罔(一兩) 丹砂(二兩)蜥蜴(一枚) 斑蝥(七枚,去翅足,熬) 當歸(二兩) 藜蘆(一兩) 大黃(二兩) 礜石(二兩,燒) 樗雞(七枚) 地膽(七枚) 牛黃(一兩)

上二十四味,搗末,蜜為丸,搗三萬杵,丸如小豆,先食,服二丸,日再服,不知,稍稍加,以藥二丸著門上令眾惡不近,傷寒服之無不即愈,若至病家及視病人,夜行獨宿,服二丸,眾邪不近,亦可佩之。

蜥蜴丸

主症堅水腫,蜚屍、遁屍、寒屍、喪屍、屍注,骨血相注,惡氣鬼忤,蛄毒邪氣,往來夢寤存亡,流飲結積,虎狼所齧,猘犬咬,鴆毒入人五臟,服藥殺其毒,即消。婦人邪鬼忤之,亦能遣之方:

蜥蜴(兩枚) 蜈蚣(二枚,炙) 地膽(五十枚) 䗪蟲(三十枚,熬)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雙仁) 蜣螂(十四枚,炙) 虻蟲(三十枚,去翅足,熬) 朴硝(七分) 澤瀉(半兩) 芍藥(五分) 虎骨(一兩半,炙) 甘草(一兩,炙) 桃奴(半兩) 犀角(半兩) 巴豆仁(七分) 鬼督郵(半兩) 赤桑雞(半兩) 乾薑(一兩) 款冬花(三分) 甘遂(五分)

上二十味,治巴豆、杏仁如膏,納藥末,研調下蜜搗二萬杵,丸如麻子,未食,服三丸,日一,不下加之,不取吐下者,一丸,日一,有人風冷注癖堅二十年,亦得愈。

金牙散

主鬼注風邪,鬼語屍注,或在腰脊胸脅,流無常處,不喜見人,意志不定,面目脫色,目赤鼻張,唇乾甲黃等並治之方:

蜈蚣(一枚,炙) 人參(一兩) 蜣螂(七枚,炙) 雄黃(一分) 徐長卿(十四枚) 蜥蜴(一枚) 桔梗(三分) 鐵精(三分) 桂心(一兩) 鬼臼(半兩) 金牙(一分,燒) 野葛(一分) 附子(一枚,炮去皮) 毒公(三枚) 芎藭(半兩) 石長生(半兩) 椒目(半兩) 大黃(一分) 甘草(一分,炙) 芫菁(十四枚) 鬼督郵(半兩) 蜂房(一分,熬) 曾青(一分) 真珠(一分) 蛇蛻皮(一分,熬) 丹砂(一分) 烏頭(半兩,炮去皮) 狼毒(半兩) 斑蝥(四枚,熬) 石膏(五分) 䕡茹(一分) 蕪荑(半兩) 鬼箭(半兩) 藜蘆(半兩) 貍骨(一分)雷丸(半兩) 狼牙(一兩) 乾漆(一分,熬) 亭長 貝母(一分) 凝水石(五分) 牛黃(一兩) 胡燕屎(一兩) 鱉甲(半兩,炙) 滑石(半兩)

上四十五味,為散,酒服一刀圭,日再,稍加,如有蟲皆隨大小便出矣。

大金牙散

主南方百毒,瘴氣疫毒,腳弱腫痛,濕痹風邪鬼疰方。

金牙(燒) 雄黃 丹砂 龍膽 防風 玉支 大黃 曾青 茯苓 桂心 松脂 乾薑 烏頭(炮去皮) 斑蝥(去翅足,熬) 亭長 細辛 硝石 野葛 大戟 商陸 蛇蛻(熬) 芫青 鸛骨芫花 附子(炮去皮) 寒水石 人參 貫眾 龍骨 蜀椒(汗,去目、閉口者) 露蜂房(熬) 巴豆(去皮心) 蜥蜴 蜈蚣(炙) 礜石(燒) 天雄 貍骨(炙) 石膽 莽草

上三十九味,各等分為散,以絳囊佩帶之,男左女右,未食以漿水或酒隨意服一刀圭,以知為度。

小金牙散

主南方瘴氣疫毒,腳弱,風邪鬼注方:

金牙(五分,燒) 女萎(三分) 莽草(三分) 乾薑 桂心 天雄(炮去皮) 細辛 萆解(各三分) 犀角(屑) 烏頭(炮去皮) 麝香 虎杖 黃芩 雄黃 硃砂 蜀椒(半兩,汗,去目、閉口者) 黃連(一兩) 牛黃(一分) 蜈蚣(一枚七寸者,炙)

上一十九味為散,訖,納牛黃、麝香更搗三千杵,溫酒服一錢匕,日三夜二,以知為度,絳囊盛,帶之闢不祥,弔喪問病皆塞鼻良。(一方用由跋,無虎杖。)

又大金牙散

方所主與前方同,傳屍骨蒸病家合,佳。

金牙(二兩,燒) 大黃(一兩) 鱉甲(一兩,炙) 梔子仁(一兩) 鬼督郵(一兩) 鼉甲(一兩,炙,一作龜甲) 桃白皮(一兩) 銅鏡鼻(一兩) 乾漆(一兩,熬) 桂心(半兩) 芍藥(半兩) 射干(半兩) 升麻(半兩) 徐長卿(三分) 鳶尾(半兩) 由跋(三分) 蜂房(半兩,熬) 細辛(半兩) 乾薑(半兩) 芒硝(半兩) 莽草(半兩) 龍膽 狼牙 雄黃 真珠(各三分) 白朮(一兩半) 射罔(一分) 羚羊角(半兩,屑) 馬目毒公(半兩) 犀角(半兩,屑) 甘草(半兩,炙) 狼毒(半兩) 蜣螂(七枚,炙) 地膽(七枚) 樗雞(七枚) 蕪青(七枚) 雷丸(七分) 龍牙(一兩半) 杏仁(一兩半,去尖皮、雙仁,熬) 巴豆(十四枚,去皮心) 桃奴(十四枚) 鐵精(一合) 赤小豆(一合) 烏梅(七枚) 胡燕屎(一兩半) 鸛骨(二兩) 石膏(二兩) 蛇蛻(一尺,熬) 斑蝥(七分) 活草子(一兩半)

上五十味為散,酒服一刀圭,加至兩刀圭,日三夜一,以知為度,絳囊盛帶之,男左女右,一方寸匕,省病問孝,夜行途中,晨昏霧露亦如此,密封勿瀉氣,清齋七日,合之一一如法,童子沭浴寂靜無人處合,勿令人知之,買藥勿爭價。

太一神明丸

主腹中症瘕,積聚支滿,寒熱鬼疰,長病咳逆吐血,殺鬼邪氣,蠱注,胸中結氣,咽中如有物,宿食久寒方:

雄黃(四兩) 真珠(二兩) 丹砂(二兩) 藜蘆(一兩半) 附子(一兩半,去皮炮) 斑蝥(二十枚,熬) 杏仁(八十枚,去尖皮、雙仁,熬) 地膽(二七枚) 礬石(一兩燒) 赤足蜈蚣(二枚,炙) 巴豆(七十枚,去皮心) 鬼臼(三兩) 特生礜石(五兩,燒)

上一十三味,下篩㕮咀,礜石令如麥大,桑白皮如錢大十四枚,令於鐵器中熬桑白皮焦黑止,搗二千杵,納丹砂、雄黃諸藥,合搗四千杵,白蜜和為丸,服如小豆大。縱不知病進退,繞臍相逐上下不定,按之挑手,心中慍慍,如有蟲者,病走皮中,相次即取一丸摩病上,急挼手下皮青,不青當白黑,若有赤,病死皮中也,右為蜂蛇所中,中惡服一丸,一丸著瘡中,若不知,更加至三丸;卒得飛屍,腹中切痛,服三丸,破一丸敷瘡上即愈;夜夢寤驚恐,問病臨喪,服一丸,漬一丸塗之,止惡,邪氣不敢近人;卒中鬼魅,狂言妄語,一丸塗其脈上,一丸塗人中即愈;鬼魅逐人,以一丸塗門戶上鬼不敢前,蠱毒病一宿勿食,明旦服一丸,不知增至二丸至三丸,以知為度;癥結宿物勿食,服四丸,但欲症消,服一丸,日三,病下如雞子白,或下蛇蟲,下後以肥肉精作羹補之;狐鳴,以一丸向擲之,狐即於其處死,神秘不妄傳。

桔梗丸

主諸注萬病,毒注、鬼注、食注、冷注、痰飲,宿食不消,並酒澼方:

藜蘆(二兩,熬) 皂莢(二兩,炙,去皮子) 巴豆仁(二兩,熬) 桔梗(二兩) 附子(二兩,炮去皮)

上五味,末之,蜜和搗萬杵,欲服,宿勿食,旦服兩丸如梧子,仰臥勿眠,至食時,若膈上吐,膈下利,去惡物如蝌蚪蝦蟆子,或長一尺二尺,下後大虛,作羹補之,三四日將養病,不盡更服如初。

十疰丸

主十種注,氣注、勞注、鬼注、冷注、生人注、死注、屍注、水注、食注、土注等方:

雄黃(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藁本(一兩)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 桔梗(一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 皂莢(一兩,炙去皮子) 蜀椒(一兩,汗) 麥門冬(一兩,去心)

上一十味,末之,蜜和,空腹服一丸如小豆大,日二,稍加,以知為度,極效。

大麝香丸

主鬼注飛屍萬病方:

生麝香(半兩) 牛黃(半兩) 蜈蚣(一枚,炙) 丹砂(半兩) 雄黃(一兩) 巴豆仁(五十枚,去心,熬) 杏仁(五十枚,去尖皮、雙仁,熬) 桂心(半兩) 地膽(七枚) 芫菁(七枚) 亭長(七枚) 蜥蜴(一枚) 獺肝(半兩,炙) 大黃(半兩) 犀角(半兩,屑) 礜石(半兩,燒) 細辛(半兩) 藜蘆(半兩) 斑蝥(七枚,去翅足,熬) 鬼臼礬石(燒) 附子(炮去皮) 真珠(各半兩)

上二十三味,搗為末,蜜和搗三千杵,飲服如小豆一丸,日二,蛇蜂蠍所中,以摩之,愈。(一方地膽作蚺蛇膽。)

蜈蚣湯

主惡注邪氣,往來心痛徹胸背,或走入皮膚,移動不定,苦熱,四肢煩疼,羸乏短氣方:

蜈蚣(一枚,炙) 牛黃(一分) 大黃(三分) 丹砂(三分) 細辛(一兩) 鬼臼(一兩) 黃芩(半兩) 當歸(一兩) 桂心(一兩) 人參(三分) 麝香(一分) 附子(一兩,炮去皮) 乾薑(一兩)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十一味,取三升,去滓,下牛黃麝香末,攪令均,分三服。

鸛骨丸

主遁屍飛屍,積聚脅下痛連背,走無常處,或在臟,或在腹中,或奄然而痛方:

鸛脛骨(三分) 雄黃(一兩) 藜蘆(半兩) 野葛(半兩) 莽草(一兩) 芫青(十四枚) 斑蝥(十四枚,熬) 巴豆(四十枚,去皮心,熬) 丹砂(二分) 牡蠣(一兩,熬) 桂心(半兩) 蜈蚣(一枚,炙)

上一十二味,搗篩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以知為度。(一方丹砂作丹參。)

江南度世丸

主萬病,症堅積聚,伏屍長病寒熱,注氣流行皮中,久病著床,肌肉枯盡,四肢煩熱,嘔逆不食,傷寒時氣,惡注忤,口噤不開心痛方:

麝香(一兩) 細辛(二兩) 大黃(一兩) 甘草(二兩,炙) 蜀椒(三兩,汗,去目、閉口者) 紫菀(一兩半) 人參(二兩) 乾薑(一兩) 茯苓(二兩) 附子(一兩半,炮去皮) 真珠(一兩) 丹砂(一兩) 烏頭(半兩,炮去皮) 野葛(一兩) 牛黃(半兩) 桂心(一兩) 蜈蚣(二枚,炙) 雄黃(一兩) 鬼臼(一兩) 巴豆(六十枚,去皮心,熬)

上二十味,搗末蜜丸,飲服如小豆大二丸,稍加至四丸,日二,加獺肝一兩,大良。

大度出丸

主萬病與前同方。

牛黃(一兩) 大黃(一兩) 雄黃(一兩) 細辛(一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 真珠(一兩) 甘草(一兩,炙) 人參(一兩) 射罔(一兩) 丹砂(一兩) 鬼臼(一兩) 莽草(一兩) 鬼箭(二兩) 桂心(二兩) 蜀椒(一兩,汗,去目、閉口者) 紫菀(二兩) 巴豆仁(八十枚,去心,熬) 乾薑(二兩) 野葛(一尺) 蜥蜴(一枚) 蜈蚣(一枚,炙) 地膽(十五枚) 芫青(二十枚) 樗雞(三十枚) 茯苓(一兩) 麝香(二兩)

上二十六味,搗末蜜丸,飲服二丸如小豆,日二丸,先食,後服之。

細辛散

主風入五臟,悶絕,常自燥痛,或風注入身,冷注鬼注飛屍惡氣腫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或內或外,針灸流移,無有常處,驚悸腹脹,氣滿,又心頭痛,或恍惚悲懼,不能飲食,或進或退,陰下濕癢,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黃,房中勞極方:

附子(二分,炮去皮) 秦艽(三分) 人參(三分) 牡蠣(三分,熬) 蜀椒(三分,汗,去目、閉口者) 乾薑(五分) 桂心(五分) 茯苓(一兩) 桔梗(一兩) 防風(一兩半) 白朮(一兩) 當歸(一兩) 獨活(一兩) 柴胡(五分) 黃芩(三分) 烏頭(半兩,炮去皮) 甘草(三分,炙) 麻黃(三分,去節) 芎藭(三分) 石南(半兩) 莽草(半兩) 牛膝(半兩) 天雄(半兩,炮去皮) 栝蔞(半兩) 杜仲(半兩,炙) 細辛(二分)

上二十六味,搗篩為散,仍別秤之合和也,旦以清酒服五分匕,訖,如行十里久勢欲歇,更飲酒五合,佳。

芥子薄主遁屍飛屍,又主暴風毒腫,流入四肢、頭面諸風方:

芥子(一升,蒸熟)

上一味,搗下篩,以黃丹二兩攪之,分作兩處,疏布袋盛之,更蒸使熱,以敷痛處,當更迭蒸袋,常使熱敷之,如此三五度即定。

太一備急散

主卒中惡客忤,五屍入腹,鬼刺鬼排,及中蠱毒注,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滿寒熱,毒病六七日方:

雄黃(二兩) 丹砂(一兩) 桂心(一分) 藜蘆(七銖) 附子(五分,炮去皮) 蜀椒(半兩,汗,去目、閉口者) 野葛(二十一銖) 芫花(十銖) 巴豆仁(三十五個,去心熬)

上九味,惟巴豆別治如脂,餘下篩,以巴豆合和更搗之,令和調,瓷器中貯之,密封勿瀉氣,有急疾,水服錢五匕,可加至半錢匕,老小半之,病在頭當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當汗出,此所謂如湯沃雪,手下皆驗,秘之千金,非賢勿傳也。

治暴心痛,面無色欲死方:

以布裹鹽如彈子,燒令赤,置酒中消,服之利即愈。

還魂湯

主卒忤鬼擊飛屍,諸奄忽氣無復覺,或已死口噤,拗口不開,去齒下湯,湯入口活不下者,分病人發左右捉踏肩,引之藥下,復增取盡一升,須臾立蘇方:

麻黃(四兩,去節) 桂心(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枚,去尖皮、雙仁)

上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卒中鬼擊,及刀兵所傷,血漏腹中不出,煩滿欲絕方:

雄黃粉以酒服一刀圭,日三,血化為水。

論曰:凡諸大備急丸散等藥,合和時日,天晴明,四時王相日合之,又須清齋不得汙穢於清淨處,不令一切雜人貓犬六畜及諸不完具人女人等見,則藥無靈驗,不可具言,若不能如法則必不須合之,徒棄財力,用之與朽木不殊。余以武德中合玉壺丸,時值天陰,其藥成訖,後卒不中用,終棄之。此等多是上古仙聖,憫苦厄人,遂造此方以救之,皆云買藥不可爭價,當知其深意云爾。

蠱毒第二

論一首 方七首 炙法一首

論曰:亦有以蠱涎合作蠱藥,著食飲中與人者,惟此一種令人積年乃死。

治人中蠱,人有行蠱毒以病人者,若服藥蠱主姓名,當使呼喚將去方:

凡中蠱之狀,令人心腹切痛,如物齧,或吐血下血,不急治食人五臟盡則死,驗之法,唾至水中沉者是也,取敗鼓皮燒作末,水服方寸匕,須臾自呼蠱主姓名,可語令知則愈矣。

治人有中蠱毒,腹內堅如石,面目青黃,小便淋瀝,變狀無常方:

牡羊皮(方廣五寸) 犀角(一兩,屑) 芍藥(一兩) 黃連(一兩) 梔子(七枚,擘) 蘘荷(四兩半) 牡丹皮(一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蠱毒方:

槲木北陰白皮一大握,長五寸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服之,即吐出。

又方:燒蝟皮灰,以水服方寸匕,瘥。

又方:槲木 北陰白皮 桃根皮(各五兩) 蝟皮灰 亂髮灰(各方寸匕) 生麻子汁(五升)

上五味,先以水濃煮槲皮、桃根,取汁一升,和麻子汁著灰等一方寸匕,令病人少食訖,服一大升,行百步,須臾著盆吐出水中,以雞翎擲吐水盆中,當有如牛涎犢胎及諸蠱形並出,即愈。

治貓鬼方:

燒臘月死貓兒頭作灰末,以井花水服一錢,匕,日一,立瘥,大驗。

治貓鬼方:相思子(一枚) 巴豆(一枚,去皮) 蓖麻子(一枚) 硃砂(半兩) 峭粉(三分)

上五味,搗作末,以蜜蠟和為丸,帶之即不著人,先著者,酒服麻子大一枚,良。

又方:多灸所痛處千壯,自然走去,甚妙。

藥毒第三

方一十二首

野葛毒方:

雞子一枚打破,併吞之,須臾吐野葛。

又方:煮甘草汁冷飲之。

又方:服雞屎汁。

解諸藥毒雞腸散方:

雞腸草(三分) 薺苨 升麻(各一兩) 藍子(一合) 坌土(一分) 芍藥 當歸 甘草(各二分,炙)

上八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多飲水為佳,若蜂蛇等眾毒蟲所螫,以針刺螫上血出,著藥如小豆許於瘡中,令濕,瘥。藥箭所中,削竹如釵股長一尺五寸,以綿纏繞水沾令濕,取藥納瘡中,趁瘡深淺令至底,止有好血出,即休也,若服藥有毒,水服方寸匕,毒解病愈。

野葛毒口噤方:

取青竹去兩節注臍上,納冷水注中,暖即易之,須臾口開,開即服藥,立活,忌酒,數易水。

解一切諸毒方:

甘草(炙,三兩) 粱米粉(一合) 蜜(半兩)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納粉一合更煎,又納蜜半兩,服七合,須臾更服之。

鉤吻眾毒困欲死,面青口噤,逆冷身痹方:

薺苨(八兩)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冷如人肌,服五合,日三服,夜二服。

又方:煮桂汁飲之。

又方:煮藍汁飲之。

凡六畜五臟著草自動搖,得諸醋鹽不變色,及墮地不汙,又與犬不食者,皆有毒,殺人。

凡食飲有毒者,澆地地墳起者,殺人。

凡肉汁在器中蓋,密氣不瀉者,皆殺人。

凡脯肉熟肉皆不用深藏,密不瀉氣,殺人。

若中此毒者,皆大糞灰水服方寸匕,良。

治惡毒藥方:

狗舌草(一把,去兩頭)

上一味,以水五升,銅器中煮取汁,搜面作粥食之。

藥毒不止解煩方:

甘草(二兩) 粱米粉(一升) 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甘草,取二升,去滓,歇大熱,納粉湯中攪令調,納白蜜煎令熟如薄粥,適寒溫,飲一升。

從高墮下第四

方一十一首

膠艾湯

主男子絕傷,或從高墮下,傷損五臟,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瘡,傷經內絕者方:阿膠(炙) 艾葉(熬) 芍藥 乾地黃(各三兩) 當歸 乾薑 芎藭 甘草(炙,各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八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令烊,分再服。羸人三服,此湯正主婦人產後及崩中、傷下血,多虛喘欲死,腹痛下血不止者,服之良。(《千金》一方只四味。)

墜馬落車及樹間崩血腹滿短氣方:

大豆(五升)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豆一服令盡,劇者不過三作之。(《千金》云治人墜落車馬,心腹積血,唾吐血無數。)

落馬墮車及諸踠折臂腳痛不止方:

芎藭(一兩半,熬) 澤蘭(一分)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汗) 當歸 桂心 附子(炮去皮,各半兩) 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微熬令香,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凡是傷至骨皆服之,十日愈。小兒傷損亦同。

又方:

黃耆 芍藥(各三兩) 蜀椒(一合,去目及閉口者,汗) 烏頭(半兩,去皮炮) 大黃(一兩)當歸 附子(炮去皮) 乾薑 桂心 續斷 乾地黃 通草(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散,先食訖,溫酒服一方寸匕,日三。

生地黃湯主因損小便血出方:

生地黃(八兩) 柏葉(一把) 黃芩 阿膠(炙) 甘草(炙,各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瘀血腹中,奧瘀不出,滿痛短氣,大小便不通方:

荊芥(半兩) 大黃 芎藭(各三兩) 䗪蟲(三十枚,熬) 桂心 當歸 甘草(炙,各二兩) 蒲黃(五兩) 桃仁(四十枚,去皮尖及雙仁者)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折踠瘀血蒲黃散方:

蒲黃(一升) 當歸(二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先食訖,服之。

又方:

虻蟲(去足翅,熬) 牡丹皮(等分)

上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

又方:

菴䕡草汁服之,亦可散服之,日三。

又方:

大麻根若葉

上一味,搗取汁數升,飲之即血下氣通,蘇息。無青者,干者煮汁亦得。(《千金》云:治踠傷骨痛不可忍,並主瘀血心腹脹滿短氣。)

又方:

茅根切搗絞取汁,溫和酒服一升,日三,良。

金瘡第五

方六十二首

金瘡止血散方:

釣樟根(三兩) 當歸 芎藭 乾地黃 續斷(各一兩) 鹿茸(半兩,炙) 龍骨(二兩)

上七味,搗篩為散,以敷血即止,酒服一錢匕,日五,夜三。治金瘡箭在肉中不出方:

白蘞 半夏(洗去滑,各三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淺者十日出,深者二十日出,終不住肉中,效。

金瘡腸出令入方:

磁石(燒) 滑石(各三兩)

上二味,搗細篩為散,白飲服方寸匕,日五夜二,三日當入。

治刀斧所傷及冷瘡、牛領、馬鞍瘡方:

續斷 松脂(各一兩) 鹿角 牛骨(腐者) 亂髮(燒,各二兩)

上五味,搗篩細為散,以豬脂半斤並松脂合煎令和,下鐺於地納藥攪令冷凝用之,瘡有汁,散敷之。

金瘡煩悶方:

白芷 芎藭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三味,熬令變色,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五夜二。

硝石散

主金瘡,先有石發,煩悶欲死,大小便不能方:

硝石 寒水石 栝蔞 澤瀉 白蘞 芍藥(各一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之,以通為度。

琥珀散

主弓弩所中,悶絕無所識方:

琥珀

上一味,隨多少搗篩為散,以童男小便服之,不過三服,瘥。

弩筋散

主弓弩所中,筋急不得屈伸方:

故敗弩筋(五分,燒作灰) 秦艽(五分) 杜仲(半兩炙) 大棗(三枚) 乾地黃(二兩半)附子(炮去皮) 當歸(各一兩)

上七味,搗篩為散,以溫酒服一方寸匕,日三,稍加至二匕,以知為度。

續斷筋

主金瘡筋骨續絕方:

續斷(三兩半) 芎藭 蓯蓉 當歸(各一兩半) 細辛(半兩) 附子(炮去皮) 乾薑 蜀椒(汗,去目、閉口者) 桂心(各三分) 蛇銜草 乾地黃(各二兩) 芍藥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有地榆;《古今錄驗》又有杜蘅。)

藍子散

主金瘡,中藥箭解毒方:

藍子(五合) 升麻(八兩) 甘草(炙,各四兩) 王不留行(各四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水服二方寸匕,日三夜二,水和方寸匕如泥,塗瘡上,干易,毒即解。

澤蘭散

主金瘡內塞方:

澤蘭 防風 石膏 乾薑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附子(炮去皮) 細辛 辛夷 芎藭 當歸(各半兩) 甘草(一兩,炙)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膿多倍甘草;渴加栝蔞半兩;煩熱加黃芩半兩;腹滿短氣加厚朴三分;瘡中瘀血更加辛夷半兩。

蒲黃散

主被打腹中有瘀血方:

蒲黃(一升) 當歸 桂心(各二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甘菊膏

主金瘡癰疽止痛生肉方:

甘菊花 防風 大戟 黃芩 芎藭 甘草(各一兩) 芍藥 細辛 黃耆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大黃 杜仲(各半兩,炙) 生地黃(四兩)

上一十三味,搗篩,以臘月豬膏四升煎五上五下,芍藥色黃,膏成,綿布絞去滓,敷瘡上,日三。

桃仁湯

主金瘡瘀血方: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及雙仁) 虻蟲(去翅足,熬) 水蛭(熬,各三十枚) 大黃(五兩)桂心(半兩)

上五味,切,以酒水各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合,日三服,明日五更一服。

馬蹄散

主被打腹中瘀血方:

白馬蹄(燒令煙盡)

上一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亦主女人病血,消之為水。

金瘡內漏方:

還自取瘡中血,著杯中,水和盡服愈。

金瘡腹中有瘀血二物湯方:

大麻仁(三升) 蔥白(二七枚)

上藥使數人各搗令熟,著九升水中煮取一升半,頓服之,若血去不盡,腹中有膿血,更令服之,當吐膿血耳。

金瘡內漏血不出方:

牡丹

上一味,為散,服三指撮,五日尿出血。

治金瘡因房驚瘡方:

燒婦人褌襠作灰,敷之。

金瘡方:

取馬鞭草搗篩,薄瘡一宿,都瘥,冬用干葉末。

麥門冬散

主金瘡、乳癰,諸腫煩滿方:

麥門冬去心 石膏(研) 柏子仁 甘草(炙,各半兩) 桂心(一分)

上五味,搗篩為散,酸漿和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煩滿氣上脹逆,長服之,佳。

治金瘡出血,多虛竭,內補散方:

蓯蓉 芍藥 當歸 芎藭 乾薑 人參 黃芩 厚朴(炙) 桑白皮 吳茱萸 黃耆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蜀椒(三分,去目及閉口者,汗)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

治金瘡煩滿方:

赤小豆一升,以苦酒浸之,熬燥復漬之,滿三度,色黑,治服方寸匕,日三。

治金瘡苦不瘥方:

白楊木白皮熬令燥,末服方寸匕,日三服,又以末敷瘡中,即愈。

治金瘡刺痛不可忍,百方不瘥方:

蔥一把,水三升,煮數沸,漬瘡即止。

治金瘡煩痛大便不利方:

大黃 黃芩(等分)

上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先食,飲服如梧子七丸,日三。

金瘡以桑白皮裹令汁入瘡中,或石灰封並妙。

凡金瘡出血必渴,當忍啖燥食,不得飲粥及漿,犯即血出殺人;凡出血不止,粉龍骨末於瘡上,立止。

又方:割取人見著鞋上有斷乳十枚布瘡上,立止。

又方:末雄黃敷瘡,當沸汁出即瘥。

又方:刮貝子末服一錢匕。

又方:煮葛根食之,如食法,務令多。

兵瘡方:搗車前汁敷之,血即止。

又方:以人精塗之,瘥。

又方:以柳絮裹敷之,血便止。

又方:以熟艾急裹數日乃解。

又方:以人尿屎相和,絞取汁飲三升,頓服令盡。

金瘡驚而堅腫,劇者殺人方:

搗生地黃、蠐螬蟲敷之,燒丸熨其外令溫,地黃燥則易,瓦冷則易。

凡刺在肉中不出方:

牛膝根莖搗敷之,即出,雖已合猶出也。

正觀中有功臣遠征,被流矢中其背𣗪上,矢入四寸,舉天下名手出之不得,遂留在肉中,不妨行坐,而常有膿出不止,永徽元年秋,令余診看,余為處之瞿麥丸方:

瞿麥(二兩) 雄黃(一兩半,研) 乾地黃 王不留行(各五分) 麻黃(去節) 茅根 敗醬 防風 雀李根皮 牛膝 大黃 藍實 石龍芮 薔薇根皮(各兩)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二,稍稍加至二十丸,以知為度,忌豬魚生冷等,可直斷口味,凡箭鏃及折刺入身中,四體皆急,當合此藥服之,令四體皆緩,緩則其鏃必自跳出,余常教服此藥與斷肉,遂日日漸瘦,其鏃遂跳出一寸,戴衣不得行,因即錯卻乃得行動,已覺四體大緩,不比尋常,終冬至春,其鏃不拔自然而落,取而量之猶得三寸半,是以身必須斷口味令瘦,肉緩,刺則自出矣,故以記之。

又方:磁石末敷之止痛斷血。

凡金瘡深,不用早合,若合則以滑石末粉則不合。

治凡竹木刺在肉中方:

以羊矢和豬脂塗之出矣。

又方:鹿角末,水和塗之即出。

治因風水腫方:卒刺涉水成腫,取韭並鹽搗置上,以火炙藥上,熱徹即愈。

火燒瘡方:取新牛矢承熱塗之。

又方:燒桃葉,鹽和煮作湯洗之。

又方:以醬汁塗,立愈。

又方:桑灰水敷,干則易。

又方:井底青泥塗之佳。

又方:青羊髓塗之佳。(無青羊,白、黑羊亦得。)

治灸瘡及湯火所損,晝夜啼呼不止,兼滅瘢方:

羊脂(半兩) 豬脂(一分) 松脂(半兩) 蠟(一分)

上四味,於松明上以小銚火燒豬脂等皆消,以杯承取汁敷之,松明是服松木節也。

治灸瘡膿壞不瘥方:

臘月豬脂(一斤) 薤白(十枚) 胡粉(一兩)

上三味,先煎薤令黃,去之,綿裹石灰一兩煎數沸去之,入胡粉膏中,令調塗故帛上貼之,日三度。

又方:

白蜜(一兩) 烏賊魚骨(二枚。一方作一兩)

上二味,搗末相和塗上三五度,瘥。

治火瘡方:

柏白皮(半兩) 竹葉(一兩) 甘草(二兩)

上三味,以豬膏一斤煎三沸,三上三下,藥成去滓,待冷塗之。(《集驗》有地黃四兩。)

治漆瘡方:

湯漬芒硝五兩令濃,塗干即為,勿住。

又方:取市上磨刀石槽中泥津塗之。

又方:取礬石納湯中洗之。

又方:羊乳汁塗之。

又方:漆姑草挼敷之。

又方:末貫眾塗之。

沙蝨第六

方三十一首

治沙蝨毒方:

以麝香、大蒜合搗,以羊脂和著小筒中帶之。

又方:

雄黃 硃砂 常山(等分)

上三味,五月五日午時童子合之。

又治水毒方:

凡水毒中人似射工,初得之,惡寒頭微痛,目眶疼,心中煩懊,四肢振焮,腰背百節皆強,筋急兩膝疼,或吸吸而熱,但欲睡,旦醒暮劇,手足逆冷,二三日則腹中生蟲,食人下部,肚中有瘡,不痛不癢,令人不覺,急治之,過六七日,下部出膿潰,蟲上食五臟,熱盛煩毒,下痢不禁,八九日名工不能醫救矣,覺得之,當早視,若瘡正赤如截者為陽毒,若瘡如鱧魚齒者為陰毒,猶小緩不過二十日殺人,欲知是中水毒,當作五六斗湯,以小蒜五升,㕮咀,投湯中,消息勿令大熱,去滓,以浴,若身體發赤斑文者,則非他病也。

水毒方:

搗蒼耳取汁服一升,以綿沾汁滓導下部中,日三。

又方:取蓼一把,搗取汁,服一升,不過三服。

又方:取藍一把,搗,水解以洗面目身令遍。

又方:

取大莓根末水飲之,並導下部,生蟲者用汁,夏月常多齎此藥屑入水浴,以方寸匕投水上流,無所畏,又闢射工,凡洗浴以少許投水盆中,即無復毒也。

蠼螋尿瘡方:

取茱萸東引根下土以醋和塗。

又方:

燒鹿角末和醋敷上,已有瘡汁出者,燒道邊故蒲席敷之,瘡表裡相當一名浸淫,取豬牙車骨年久者,捶破燒令脂出,熱塗之。

蠼螋尿瘡方:

取小豆末醋和塗之,干即易,小兒以水和。

又方:

取棟木枝若皮燒灰敷上,干者膏和,亦治小兒禿及諸惡瘡。

又方:

取槐白皮半斤切,醋浸半日去痂洗之,日五六。

狐尿刺方:

凡諸螳螂之類,盛暑之時多有孕育,著諸物上,必有精汁,其汁干久則有毒,人手觸之不王相之間,則成其疾,名曰狐尿刺,日夜磣痛,不識眠睡,百方治之不瘥,但取蒲公英莖葉根中斷之,取白汁塗之,令厚一分,塗即瘥,神驗。

凡熱傷瘡,及狐尿刺,腫痛不可忍,並風寒者,皆燒馬屎若生桑木趣得煙多熏之,汁出即愈。

惡刺方:

五月蔓荊子搗末,和烏牛乳封之,無,即凡牛乳亦得。

又方:取野狐矢燒灰,臘月豬膏和封孔上。

又方:取桑灰汁熱漬,冷即易。

又方:以針砂和膠清塗之。

又方:

取故鞋網如棗大,婦人中衣有血者如手掌大,到勾棘針二七枚,三味合燒作灰,以臘月豬膏和塗之,蟲出。

又方:

蔓荊子(五升)

上一味,微熬末研,小兒尿一升合納瘡口中,周迴厚一寸,以煻火燒一升,投納瘡於中漬之,立愈。

又方:煮槐白皮取湯漬之。

又方:以苦瓠煮作湯漬之。

又方:取五月五日蛇皮燒灰,臘月豬膏,和敷之。

又方:取故鞍韉旃燒灰,臘月豬膏和封之,蟲出。

又方:取樗根白皮,切一升,泔漬煮三沸,納孔中,亦可漬之。

肉刺方:割頭令血出,內鉛丹如米許,曝之。

又方:以刀割卻,以好墨塗遍,瘥。

狗咬方:

即以冷水洗瘡,任血出勿止之,水下血斷以帛裹即愈。

蛇齧方:

以人屎厚塗,以帛裹縛,登時毒消。

蛇毒方:

重臺末,唾和封,瘥,大驗。

蛇蜂毒方:

取瓦子摩其上,唾二七訖,然後拋瓦子卻,安舊處。

癭病第七

方九首

治五癭方:

取鹿靨酒漬令沒,火炙干,納於酒中,更炙令香,含咽汁,味盡更易,盡十具,即愈。

又方:

小麥面(一斤) 特生礜石(十兩,燒) 海藻(一斤)

上三味,取三年酢一升漬小麥面曝干,更浸令酢盡,各搗為散,每服兩方寸匕,日四五服,藥含乃咽之。忌姜辛豬魚生菜辛菜,吹火、讀誦及大語用氣。

又方:

昆布(三兩) 海蛤(二兩) 松蘿(二兩) 海藻(三兩) 白蘞(二兩) 通草(二兩) 桂心(二兩)

上七味,搗為散,每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小麥(一升) 醋(一升,夜浸晝曝) 昆布(洗) 海藻(洗,各二兩)

上三味,搗為散,食後飲服方寸匕,日三,以瘥為度。

又方:

昆布(一兩) 海藻(一兩) 海蛤(二兩) 半夏(一兩,洗) 細辛(一兩) 土瓜(一兩) 松蘿(一兩) 通草(二兩) 白蘞(二兩) 龍膽(二兩)

上一十味,搗篩,酒服方寸匕,日再,不得作生活勞動也。

又方:

昆布(二兩)

上一味,切如指大,酢漬含咽,汁盡,愈。

又方:

海藻(一斤) 小麥面(一升)

上二味,以三年酢一升,以溲麵末曝干,往反令酢盡,合搗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怒。

陷脈散主二十三十年癭瘤及骨瘤、石瘤、肉瘤、膿瘤、血瘤,或大如杯盂,十年不瘥,致有漏潰,令人骨消肉盡,或堅或軟或潰,令人驚惕寐臥不安,體中掣縮,愈而復發。治之方:(《千金》云陷腫散。)

烏賊魚骨(一分) 白石英(半兩) 石硫黃(一分) 紫石英(半兩) 鍾乳(半兩,粉) 乾薑(一兩) 丹參(三分) 琥珀(一兩) 大黃(一兩) 蜀附子(一兩,炮去皮)

上一十味,搗為散,貯以韋囊,勿令瀉氣,若瘡濕即敷,無汁者以豬膏和敷之,日三四,以干為度,若汁不盡者,至五劑十劑止,勿惜意不作也,著藥令人不疼痛,若不消,加芒硝二兩,益佳。(《千金》有胡燕屎一兩)。

治癭方:

菖蒲(二兩) 海蛤(一兩) 白蘞(一兩) 續斷(一兩) 海藻(一兩) 松蘿(一兩) 桂心(一兩) 蜀椒(一兩,汗,去目、閉口者) 羊靨(二百枚,炙) 神麯(三兩) 半夏(一兩,洗) 倒掛草(一兩)

上一十二味,各搗下篩以醬清牛羊髓脂丸之,一服三丸如梧子,日一服。

陰病第八

方一十四首

治丈夫陰下癢濕方:

以甘草一尺,水五升煮洗之。(生用)。

又方:以蒲黃粉之,不過三。

治丈夫陰腫大如斗,核中痛方:

雄黃(一兩,研粉) 礜石(二兩,研) 甘草(一尺,生用)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洗之,神良。

治丈夫陰頭癰腫,師所不能醫方:

鱉甲(一枚)

上一味,燒焦末之,以雞子白和敷之。

治丈夫陰頭生瘡如石堅大者方:

刀刮虎牙及豬牙末,豬脂煎令變色,去滓,日三塗之。

又方:烏賊魚骨末,粉之良。

治妒精瘡方:

丈夫在陰頭節下,女人在玉門內似疳瘡作臼蝕之大痛,其疳即不痛,以銀釵綿纏臘月豬脂,熏黃火上暖,以釵烙瘡上令熟,取干槐枝㶆塗之,以麝香敷瘡上令香,黃礬青礬末敷之,小便後即敷之,不過三度。

治男女卒陰中生瘡癢濕方:

黃連 梔子(各二兩) 甘草(一兩) 蛇床子(二分) 黃柏(一兩)

上五味下篩粉之,干者以豬脂和塗上,深者綿裹納中,日三。

治下部痛癢生瘡,槐皮膏方:

槐白皮(五兩) 赤小豆(一小合) 白芷(二兩) 楝實(五十枚)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雙仁) 甘草(二兩,生) 當歸(二兩)

上七味,切,以苦酒漬一宿,旦以豬膏一升,微火煎白芷黃即成,去滓,摩上,日再。並納下部中三寸,瘥。

治陰莖頭瘡方:

當歸(三分) 黃連(半兩) 桃仁(二兩,去皮雙仁) 小豆(一分) 槐子(半兩)

上五味作末,粉瘡上,日三。

治陰頭生瘡方:

蜜煎甘草,塗之即瘥,大良效。

治陰瘡黃汁出方:

煮黃柏汁,冷漬敷蛇床黃連末,極效。

又方:

桃仁二七枚,熬令黃去皮尖雙仁,末之,酒服良。

又方:

生地黃一把,並葉搗取汁,飲之良。

卷第二十一·萬病

總療萬病第一

論曰:後生志學者少,但知愛富,不知愛學,臨事之日,方知學為可貴,自恨孤陋寡聞。所以憫其如此,忘寢與食,討幽探微,輯綴成部,以貽未悟,有能善斯一卷,足為大醫。凡膈上冷、少腹滿、腸鳴、膀胱有氣、冷利者,當加利藥,服訖當利出泔澱青黃水青泥,輕者一兩度加利藥去病即止;重者五六度,加利藥得日三頻大利,方得盡其根源,病乃永愈。其利法至已時以來兩行、三行即定,亦自如舊,終不成利病也。凡病在上膈,久冷痰癊積聚疝瘕癥結宿食堅塊咳逆上氣等固病,終日吐唾、逆氣上衝胸脅及咽喉者,此皆胃口積冷所致,當吐盡乃瘥。輕者一二度,重者五六度方愈。其吐狀,初唾冷沫酸水,次黃汁,重者出赤紫汁。若先患注,人當出黑血,下吐藥大吐,吐時令人大悶,須臾自定,不令人虛惙,得冷飲食已,耳不虛聾,手足不痹。亦有人當吐時,咽中有一塊物塞喉,不能得出者,飲一二合藥酒,須臾即吐出一物如拳許大,似段雞子中黃,重者十塊,輕者五六枚。

上件等疾狀病之根本,若今日不出此根本之疾,雖得名醫與一二劑湯藥押定,於後食觸,其病還發。善醫者當服此藥,一出根本,即終身無疾矣。

吐利出疾法:

凡長病人 虛羸人 老人 貴人

此等人當少服,積日不已,病當內消也,不須加吐利藥。

凡加吐利藥,傷多,吐利若不止者,水服大豆屑方寸匕即定,卒無豆屑,嚼藍葉及烏豆葉亦得定。丈夫五勞七傷陽氣衰損、羸瘦骨立者,服之即瘥。旬月之間,肌膚充悅腦滿精溢,仍加補藥,加法在後章中。

療風方 用藥多少法:

歷節風(二十兩,酒五斗) 賊風 熱風 大風(用藥與歷節同) 偏風 猥退 癱瘓風(十二兩,酒三斗)

上以上風,皆帶熱,須加冷藥,仍須利藥,得利佳也。

賊風掣縱(八兩,酒二斗)

濕風周痹(八兩,酒二斗)

腳腰攣痛(十二兩,酒三斗)

筋節拘急(八兩,酒二斗)

食熱如針刺(八兩,酒二斗)

熱病後汗不出(初覺三服,一服一盞;年久服一升)

口喎面戾一目不合(四兩,酒一斗;年久十二兩,酒三斗)

起即頭眩(四兩,酒一斗)

頭面風似蟲行(八兩,酒二斗)

心悶欲嘔吐項強欲陰雨即發者(八兩,酒二斗)

因瘡得風口噤脊背反張如角弓(五服,一服一盞)

療冷病方:

積冷痰癊(瘦者四兩,酒一斗;強者六兩,酒一斗半)

痰飲疝癖(六兩,酒一斗半)

宿食吐逆(四兩,酒一斗)

症癖腸鳴噫(八兩,酒二斗)

㿗痔癖塊咳嗽上氣(二十兩,酒五斗)

奔豚冷氣(六兩,酒一斗半)

噎噦嘔痢(六兩,酒一斗半)

久疰(八兩,酒二斗)

卒中惡忤心腹脹滿氣急垂死(三服,一服一盞,當大吐,吐出血)

瘴氣(三服)

蠱毒(五服)

溫瘧(五服)

痎瘧(五服)

冷痢(六兩,酒二斗半)

久勞(八兩,酒二斗)

療婦人方(其風冷等准前:)

帶下(十二兩,酒三斗)

崩中(六兩,酒一斗半)

月水不通(六兩,酒一斗半)

冷病絕產(六兩,酒一斗半)

斷緒(八兩,酒二斗)

產後諸疾(八兩,酒二斗)

月水不調月前月後乍多乍少(四兩,酒一斗)

落身後病(六兩,酒一斗半)

重者子宮下垂(十二兩,酒三斗)

大排風散

主一切風冷等萬病方:

芫花 狼毒 欒荊 天雄(去皮) 五加皮 麻花 白芷 紫菀 烏頭(去皮) 附子(去皮) 莽草 茵芋 栝蔞 荊芥 躑躅 蕘花 大戟 王不留行 赤車使者 麻黃(各二十分) 石斛 半夏 石楠 薯蕷 長生(各十四分) 藜蘆(七分) 狗脊 人參 牛膝 蓯蓉 蛇床子 菟絲子 萆薢 車前子 秦艽(各七分) 薏苡 五味子 獨活 藁本 柴胡 牡丹 柏子仁 芎藭 芍藥 吳茱萸 桔梗 杜仲 桂心 橘皮 續斷 茯苓 細辛 乾薑 厚朴 茯神 山茱萸 防己 黃耆 蜀椒 巴戟天 高良薑 紫葳 黃芩 當歸 菖蒲 乾地黃 通草(各四分)

上六十七味,勿熬煉,直置振去塵土,即搗粗篩,下藥三兩,黍米三升,曲末二升,上酒一斗五升,淨淘米,以水五升煮米極熟,停如人肌,下曲末熟搦,次下散搦如前,次下酒攪之百遍,貯不津器中,以布片蓋之一宿,旦以一淨杖子攪三十匝,空腹五更溫一盞服之。以四肢頭面習習為度,勿輒加減,非理造次,必大吐利。欲服散者,以絹篩下之,一服方寸匕,只一服勿再也。水飲、漿、酒,皆得服之。丸服者,蜜和服如梧子七丸。唯不得湯服也。須補者,藥少服令內消,即是補也(《千金方》有白朮、食茱萸,無麻花、半夏、赤車使者、高良薑、紫葳,止六十四味,名芫花散,一名登仙酒,又名三建散。按:後加減法中有遠志,而此方中無,疑此脫遠志也)。

凡服此藥,法先多服令人大吐下利三五度後,乃少服,方可得益也。其加增藥法如下:

麻花 烏頭 王不留行 赤車使者 麻黃 躑躅 茵芋 芫花 五加皮 白芷 莽草 附子 栝蔞 荊芥 天雄 芎藭 藁本 薯蕷 巴戟天 細辛 獨活 當歸 黃耆 乾薑 厚朴 防己 山茱萸 大戟 萆薢 桔梗 牡丹 柏子仁 狗脊 薏苡 秦艽 菖蒲

上三十六味,並主風多者,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蓯蓉 芎藭 續斷 蛇床子 王不留行 桔梗 芫花 天雄 附子 躑躅 茵芋 當歸秦艽 芍藥 乾薑 狗脊 萆薢 石楠 蜀椒 乾地黃 菖蒲 薯蕷 石斛 牛膝 細辛 紫胡 車前子 桂心 柏子仁 五加皮 杜仲 薏苡

上三十二味,主濕痹腰脊,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秦艽 蒿本 狗脊 萆薢 通草 石楠 芎藭 續斷 牛膝 乾地黃 石斛 薏苡 菟絲子 杜仲 天雄(去皮) 附子(去皮)

上十六味,主攣急軃曳,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莽草 防己 藜蘆

上三味,主身癢疥瘙,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紫菀 牡丹 茯苓 茯神 柏子仁 蕘花 人參 遠志 細辛

上九味,主驚癇,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蜀椒 長生 躑躅

上三味,主鬼魅,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紫菀 芫花 藜蘆

上三味,主蠱毒,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高良薑 桔梗 芫花 山茱萸 茯苓 人參 紫胡 牡丹 蕘花 蓯蓉 巴戟天 芍藥乾薑 附子 烏頭(去皮) 麻黃 莽草

上一十七味,主痼冷積聚腹痛堅實,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厚朴 橘皮 桔梗 大戟 藜蘆 半夏 乾薑 藁本 人參 吳茱萸

上一十味,主腹痛脹滿吐逆,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茯苓 厚朴 芫花 半夏 細辛 烏頭 黃芩 紫胡 山茱萸

上九味,主痰實,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厚朴 乾薑 紫菀 茯苓 桔梗 蕘花 烏頭 人參 細辛 柴胡

上一十味,主胸滿痛,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紫菀 薯蕷 石斛 細辛 巴戟天 牡丹 當歸 人參 菖蒲 五味子 桔梗 柏子仁吳茱萸 山茱萸 乾地黃

上一十五味,主補五臟虛損,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柏子 續斷 黃耆 薯蕷 芍藥 巴戟天 五味子

上七味,主益氣,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肉蓯蓉 蛇床子 五味子 附子 天雄 萆薢 栝蔞 薯蕷 遠志 巴戟天 菟絲子 牛膝 柴胡 車前子 細辛 茯苓 杜仲 五加皮 石斛

上一十九味,主益精髓,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乾地黃 菟絲子 天雄 附子

上四味,主補骨髓,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當歸 藁本 白芷 乾地黃 五加皮 石斛 菟絲子 薯蕷 五味子 厚朴

上一十味,主長肌肉,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五加皮 杜仲 續斷

上三味,主陰下濕癢,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茯苓 人參 栝蔞

上三味,主消渴,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栝蔞 茯苓 芍藥 橘皮 秦艽 山茱萸 車前子

上七味,主利小便,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菖蒲 栝蔞 山茱萸

上三味,止小便利,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人參 細辛 菟絲子 狗脊

上四味,生明目,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芎藭 白芷

上二味,主止淚,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細辛(益肝氣) 遠志 人參(補心氣)

上三味,補益氣,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石楠 萆薢 狗脊 車前子 石斛

上五味,補養腎氣,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蜀椒 當歸 麻黃 桂心 吳茱萸 紫菀 蕘花 藜蘆 附子 半夏 烏頭 菖蒲 遠志 細辛 芫花 五味子

上一十六味,主咳嗽上氣,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蛇床子 石斛 細辛 薯蕷 橘皮

上五味,主下氣,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附子 乾薑 人參 桂心 橘皮 厚朴

上六味,主霍亂,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黃耆 通草(主漏) 厚朴 山茱萸 莽草(主三蟲) 紫菀 當歸 白芷(主崩中帶下) 黃芩 蛇床子(主寒熱漏) 芎藭 牛膝 栝蔞 紫葳

上一十四味,主月閉,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麻黃 栝蔞 柴胡 桂心 芍藥(主傷寒) 通草 菖蒲 遠志 人參(主健忘) 附子 黃芩乾薑 蜀椒(主下痢) 紫菀 茯苓 芎藭

上一十六味,主唾稠如膠,患之者准冷熱加減之。

論曰:所加之藥非但此方所須,普通諸方,學者詳而用之。

阿伽陀丸主萬病第二

阿伽陀藥

主諸種病及將息服法久服益人神色無諸病方:

紫檀 小蘗 茜根 鬱金 胡椒(各五兩)

上五味,搗篩為末,水和納臼中更搗一萬杵,丸如小麥大,陰乾,用時以水磨而用之。

諸咽喉口中熱瘡者,以水煮升麻,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子大,旦服之,二服止。禁酒、肉、五辛,宜冷將息。

諸下部及隱處有腫,以水煮牛膝、乾薑等,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子大,旦服之,四服止。禁酒、肉、五辛、生冷、醋滑。

諸面腫心悶因風起者,以水煮防風,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子,旦服之,二服止,不須隔日。禁酒、五辛、醋、肉。

諸四體痠疼或寒或熱,以水煮麻黃,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子,旦服止。禁酒、肉及面五辛。

諸䗪下部有瘡,吞一丸如梧子大。又煮艾、槐白皮,取汁半合,研一丸,灌下部二度,禁酒肉。

諸卒死,服者多活,看其人手腳頭面腹腫。觀其顏色無定,若有此色而加痢者,並不堪治,以冷水弱半合,研二丸如小豆灌口,一服不瘥,更與一服,若損,唯得食白粥、鹽、醬、禁酒、肉、五辛。

諸被魘禱,當心常帶一丸,又以水一酸棗許,研一丸如小豆,服之,三服止。無所禁忌。

諸被蛇及惡獸等毒,若未被其毒,直須闢除,隨身帶行,便即遠離入草,已被毒者,以麝香一相思子大,又以水一酸棗許,共藥一丸如小豆,於水內研服,並以紫檀以水研取汁,用研藥塗其瘡毒處。禁酒、肉、五辛。

諸被一切鬼神及龍毒氣者,其人飢渴寒熱,時來時去,不知痛處,或恍惚,龍毒者其人昏昏似醉,膚體斑駁,或青,取藥一丸如梧子,以水酸棗許共藥研灌鼻,及服二服止。無所禁。

諸被鬼繞糺失心癲狂,莫問年月遠近,以艾汁一酸棗許研藥二丸如小豆,服之。若無青艾,取干艾水浸搦取汁用亦得,四服止,並帶一丸,常可隨身,口味無所禁忌。

諸傳屍復連夢想顛倒,身體瘦損不知病所,乍起乍臥,先以水研雄黃一梧子大,取汁酸棗許,研二丸如小豆大服之,二服止,並掛一丸著病者門上,及帶一丸隨身。口味無忌。

諸消渴者,以朴硝少許,以水攪硝取汁半合許,研二丸如面小豆,服之,七服止。禁五辛、酒、肉。

諸患淋不問遠近,以芒硝少許,以水攪取一酸棗許汁研藥二丸如小豆大,服之便止。禁酒肉。

諸患疔腫,以水一升煮玄參取汁研藥,服三服止。又以水半合研玄參根取汁,和藥塗上三遍,不須隔日,唯食白粥飯,自外鹽以上皆不食。

諸卒胸膈熱、眼暗、口臭,以水煮苦竹葉取汁半合,研藥一丸如梧子,二服止。禁酒肉。

諸難產,以蓀將二七水煮取汁半合,研藥一丸服之,若無蓀將,研薑黃取汁研藥吞一丸,空吞亦得,將息如產時。

諸熱瘡無問遠近,以水煮大黃,取汁半合,研藥一丸如梧子服之,二服止。又水研大黃取汁,以藥一丸研塗瘡上,日三遍。禁房、面、五辛,宜令將息。

諸吐血,若因熱吐者不問遠近,服之並瘥。冷吐者不治。以葛、蒲汁一酸棗許研藥二丸如小豆服之,四服止。須微暖將息,忌酒、肉、五辛。

諸鼻中血不止,以刺薊汁一酸棗許,研二丸如小豆服之,並研灌鼻,二服灌止。若無刺薊之時,取干者水煮取汁,依前法服。禁酒、肉、五辛。

諸噎病,以水研栝蔞取汁一雞子大,研藥一丸如小豆,服之,四服止。忌生冷。

諸赤白帶下、以牡丹皮、刺薊根各二分,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五服,研藥一丸如梧子服之,五服止。禁生冷、五辛、酒、肉。

後補法:

地榆(二分) 桑螵蛸(二分,一云桑耳)

上二味,水二升,煮取汁一合,分作二服,取汁一合,研藥一丸服之。

諸得藥毒,以冷水半合研藥一丸如梧子服之,二服止。禁酒、肉、五辛,宜五日冷將息。

諸卒得惡忤,以人乳汁半合研藥一丸如梧子大,灌鼻,以水半合研藥一丸如梧子灌口,三日禁食。

諸寒瘧,以水一升煮恆山一兩,取汁半合,研藥一丸如梧子大服之,二服止。先取藥如麻子大,以冷水研灌鼻中三四嚏,病者垂頭臥,便得痛癢,又更灌一邊令相續,然後服藥,七日少食。禁如前。

諸䘌甘濕,以生犀角、白檀香,以水煮取汁一雞子殼許,研藥二丸如小豆,並蚺蛇膽一丸共研服之,三服止。若甘濕,藥及蚺蛇膽各丸之,以綿裹納於下部中,三度止。

諸益神色除病辟惡氣,每日以白蜜如棗核大,研藥一丸如小豆服,長帶少許。亦禁如前。

諸草藥毒迷悶,以泥裹冬瓜燒絞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子服之,若無冬瓜,用水服之。三日慎食。

諸眠驚恐,常帶藥一丸如梧子,夜臥安頭邊,不得著身。每夜欲臥,服一丸如梧子,以水一升,煮牡蒙二分取汁半升,分三服。七日慎食。

諸心勞虛弱,以水煮茯神、人參,取汁半合,研一丸服之,十服以上止。慎生冷。

諸心風虛熱,以竹瀝漬防風,搗絞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子服之,七服止。慎酒、肉、五辛、醋、面。

諸心驚戰悸,以水一升,切茯苓、牡蒙、遠志各二分,煮取汁半升,分三服,一服研一丸服之,五服止。

諸多忘恍惚,以水煮人參,取汁半合,研一丸服之,五服止。亦可七服,慎如前。

諸溫疫時氣,以水煮玄參,取汁一合,研一丸如小豆服之,四服止。量宜緩急。唯得食粥及冷食,余皆禁。

若患勞,家遞相染,煮服時,並取艾作炷,長三寸,門閫當心灸七壯,即解。

諸嘔吐水,煮白檀、生薑,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子服,三服止。七日慎食如前。

諸噦病,水一升,煮通草、橘皮各半兩,取汁三合,分再服,研二丸如小豆服之,二服止。慎生冷。

諸小心驚啼,以水煮牡蒙,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子塗乳上,令兒飲。乳母慎酒、肉、五辛。

諸產後血結,以生地黃汁半合,研一丸如梧子服之,二服止,血便消下。忌食酒肉。

諸熱風痹風氣相擊,令皮膚厚澀,關節不通,以防風、牡荊子各一分,蓽茇一分,以水一升煮取汁三合,分三服,每旦一服,研一丸如梧子大服之,十服止。慎酒、肉、五辛。

諸熱風上衝,頭面上癢、鼻中癢,兼時行寒熱若食嘔吐,以人參一分,防風、生薑各二分,以水一升五合煮取汁三合,分三服,取汁一合,研一丸如梧子服之。七服止,慎如上法。

諸黃疸病,以黃芩、苦參各二分,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分三服,一服研一丸如梧子服之。若渴,納茯苓、栝蔞各二分,依前以水煮服。唯得與粥。

諸卒失瘖不語,以防風一兩,和竹瀝搗絞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子,二服止即語,重者不過五服。禁酒、肉、醋、面、生冷等。

諸懷孕三月以上,至臨產不問月日多少,忽染種種疾,或好傷落及至水腫天行時氣,此醫人不許服藥,唯得此藥三服以上,重者不過十服,即瘥。母子不損,平安分解。前件諸病可作湯斫藥服之,甚良。

諸產後先痢鮮血,後雜膿及腹中絞痛,橘皮、桔梗各二分,生薑一兩,水一升,煮取半升,分三服,一服研一丸如梧子服之。七日慎生冷、油膩、醋、面。

諸小兒新得風癇,以竹瀝半合研一丸如梧子服之,二服止。慎如前。

諸女子數傷胎,帶一丸如酸棗大,夜即解安頭邊,不得著身。每旦服一丸如梧子,三日止。無忌。

諸卒腹脹,水煮當歸取汁半合,旦服一丸如梧子,二服止。慎生冷。

諸臍下絞痛,以水煮芎藭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子,三服止。七日慎食生冷。

諸蛇、蠍、蜈蚣毒,以水磨鬱金取汁半合,研一丸如梧子服之,二服止。並研一丸如小豆,遍塗瘡上。忌如前。

諸霍亂,因宿食及冷者,吐逆腹中絞痛吐痢,若冷者,以桔梗、乾薑以水煮取汁一酸棗,研二丸如小豆,二服止。因熱者,用梔子仁以水煮取汁,依前法服。皆慎生冷。

諸注病,以水煮細辛取汁一酸棗許,研二丸如小豆服之,五服止。冷者溫將息。

諸中惡,以水煮甲香取汁一酸棗許,研二丸如小豆,服之。

耆婆治惡病第三

方一十一首 論七首

論曰:疾風有四百四種,總而言之,不出五種,即是五風所攝,云何名五風?一曰黃風,二曰青風,三曰白風,四曰赤風,五曰黑風。其風合五臟,故曰五風,五風生五種蟲:黃風生黃蟲,青風生青蟲,白風生白蟲,赤風生赤蟲,黑風生黑蟲。此五種蟲食人五臟,若食人脾,語變聲散;若食人肝,眉睫墮落;若食人心,遍身生瘡;若食人肺,鼻柱崩倒、鼻中生息肉;若食人腎,耳鳴啾啾,或如車行、雷鼓之聲;若食人皮,皮膚頑痹;若食人筋,肢節墮落。五風合五臟,蟲生至多,入於骨髓,來去無礙,壞於人身,名曰疾風,疾風者,是癩病之根本也;病之初起,或如針錐所刺,名曰刺風;如蟲走,名曰遊風;遍身掣動,名曰瞤風;不覺痛癢,名曰頑風;肉起如桃李小棗核,從頭面起者,名曰順風;從兩腳起者,名曰逆風;如連錢團丸,赤白青黑斑駁,名曰㯳風;或遍體生瘡,或如疥癬,或如魚鱗,或如榆莢,或如錢孔,或癢或痛,黃汁流出,肢節壞爛,悉為膿血,或不癢不痛,或起或滅,青黃赤白黑變易不定,病起之由,皆因冷熱交通,流入五臟,通徹骨髓,用力過度,飲食相違,房室不節,虛動勞極,汗流遍體,因茲積熱,風熱徹五臟,飲食雜穢,蟲生至多,食人五臟、骨髓、皮肉筋節,久久壞散,名曰癩風。是故論曰:若欲療之,先服阿魏雷丸散出蟲,看其形狀青黃赤白黑,然後與藥療,千萬無有不瘥。胡云迦摩羅病世醫拱手無方對治名曰正報非也,得此病者,多致神仙,往往人得此疾,棄家室財物入山,遂得疾愈而為神仙。今人患者,但離妻妾,無有不瘥。

阿魏雷丸散方:

阿魏 紫雷丸 雄黃 紫石英(各三分) 硃砂 滑石 石膽 丹砂 蘘蘆 白蘞 犀角(各半兩) 斑蝥(去足翅) 芫青(去足翅,各四十枚) 牛黃(五分) 紫鉚(一兩)

上十一五味,搗篩為散,空腹服一錢匕,清酒二合和藥飲盡。大飢即食小豆羹飲為良,莫多食,但食半腹許即止,若食多飽則蟲出即遲。日西南空腹更一服,多少如前。若覺小便似淋時,不問早晚,即更服藥,多少亦如前。大飢即食,若覺小便時,就盆子中出看之,蟲從小便出,當日即出,或二日三日乃出,或四日五日出,或殺藥人七日始出。其蟲大者如人指,小者大如小麥,或出三四枚,或五六枚,或七八枚,或十枚,或三二十枚。黃蟲似地黃色;赤蟲似碎肉凝血色;白蟲似人涕唾,或似魚腦,或似姜鼓汁;青蟲似綠,或似芫青色;黑蟲似墨色,或似爛椹,又似黑豆豉。其蟲得藥者死,死者即從小便中出,大便中亦有出者,不淨不可得見。若出黑色蟲,即是黑風,不可理之,無方可對;若出黃蟲,即是黃風。當用小便七八升,大甕盛之,如灶法安甕不津者盛小便中常令使暖,入中浸身一日再三度,一入中坐浸如炊二三斗米頃,若心悶,即出湯,數食莫令飢,虛則於人無力,七七四十九日即為一徹,以瘥為度。或一年二年。忌房室,房室脈通,其蟲得便,病即更加。其患非冷熱,風治如此,此是橫病,非正報也。若出青蟲,即是青風。患起由冷風至多,其蟲皆青,即是東方木中毒風。青蟲宜服自身小便,亦名花水,亦名清湯,亦名還中水。服法:空腹服一七日,一服六合,旦起日初出即服,服不過一升。飢即食,不得食五辛、豬肉、雞、犬、穢食、臭惡之食,大嗔怒、房室,皆忌之。服法第一忌之,至二七日,一日再服,服別四合,小便常取空腹服之,則不過一升。三七日,一日三服。至四七日,小便出即服。乃至周年,以瘥為度,服之不過一升,百日外,小便至少一日之中止可一度、二度服之,服大香美好羹如漿。忌法三年,犯則難瘥,不犯永愈。青蟲如此是橫病,非正報也。出白蟲者,即是白風。赤蟲者,即是赤風。同為一等療,二風由熱為根,蟲皆赤白乃是南風、西風,入五臟,通徹骨髓,成患為疾,此之二風,與苦參硝石酒飲之,除患最疾,熱去,其患即愈。

苦參硝石酒方(浸酒法在後):

苦參 硝石 好清酒

上三味,先與清酒下硝石浸之二七日或三七日,然後與苦參同入酒甕中,盛浸之七日,漸漸服之。飲法:空腹服之,一日三服,初七日中一服如半雞子許,七日後可飲一升任情飲之,多則為善,患去則速,風動亦多,勿使醉吐,寧漸少飲,不用多飲。赤白二風,此藥至日無有不愈。余非難治,何以故?熱為根本,故苦參能治熱,硝石除熱消蟲,赤白二蟲但聞硝石氣皆為水,能去熱根本。若患赤白二風,不問年月,多者五年以外,加黃硝石、加酒苦參乃至三四兩,無有不愈。乃至三十年無鼻柱、肢節墮落者,但非黑蟲,皆悉永愈。第一忌房室、大瞋怒、大熱,食禁黏食、五辛、生冷、大醋、酪、白酒、豬、魚、雞、犬、驢、馬、牛、羊等肉,皆為大忌,其餘不禁。此為對治,非正報也。若人頑痹不覺痛癢處者,當作大白膏藥摩之,一日三四度,七日徹,或二三七日徹,乃至七七日四十九日,名曰一大徹,頑痹即覺癢,平復如本,即止摩。若不平復,但使摩之,以瘥為限,不過兩大徹、三大徹,無有不愈。針刺灸燒割劫,亦不及摩之為良,乃至身上多有瘡痕,生摩之悉愈。

大白膏方:

白芷 白朮 前胡 吳茱萸(各一升) 芎藭(二升) 蜀椒 細辛(各三兩) 當歸 桂心(各二兩) 苦酒(四升)

上一十味,以苦酒浸藥經一宿,取不中水豬脂十斤,銅器中煎令三沸,三上三下,候白芷色黃,膏成。貯以瓶中,隨病摩之即愈。若遍體生瘡膿血潰壞。當作大黑膏摩之。

大黑膏方:

烏頭 芎藭 雄黃 胡粉 木防己 升麻 黃連 雌黃 藜蘆 礬石(各半兩) 杏仁(去皮尖) 巴豆(各四十枚) 黃柏(一分) 松脂 亂髮(各如雞子大)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末,以豬脂二升合藥煎,亂髮消盡,膏成,用塗瘡上,日三敷,先以鹽湯洗,然後塗之。勿令婦女、小兒、雞犬見。若患人眉睫墮落不生者,服藥後經一百日外,即以鐵漿洗其眉睫處所,一日三度洗之,生毛則速出,一大徹,眉睫如本與不患時同也。

浸酒法:

苦參去上黃皮,薄切曝干,搗令散,莫使作末,秤取三十斤。取不津甕受兩斛者,甕底鑽作孔,甕中底頭著二三十青石子,如桃李雞子許大,過底孔上二三寸。然後下苦參、下硝石末酒,一時著甕中,遣童子小兒年十三四者和合調停。然後即與五六重故紙系甕口,用小甕口合上,泥之,莫使漏氣。取酒服時法,孔中出酒服之,一日一服,或再服亦得。還如法密塞孔,勿漏泄,不得開甕口取酒。酒欲盡時,開甕口,取苦參滓急絞取酒,其滓去卻,其酒密處盛之,莫使漏氣。服酒法一一如前,無有不愈。若患不得瘥除者,皆由年多,十年者更作此藥酒至兩劑,無有不愈,依法如前。雖用良醫治之,亦須好酒,須行忠直,不得不孝不義,患除則速矣。

論曰:苦參處處有之,至神良。黃硝石出龍窟,其狀有三種,一者黃硝石,二者青硝石,三者白硝石,其形如鹽雪體,濡燒之融似曲蟮,見鹽為水,硝石真者燒煉皆融,真偽可知。三種硝石,黃者為上,青者為中,白者為下。用之殺蟲,皆不如黃者最良。黃硝石立殺人身中橫蟲,去蟲至速,除大風大強藥。青硝石者至神大藥,出在鳥場國石孔中,自然流出,氣至惡大臭,蜂、蛇、飛蟲皆共宗之,其氣殺蟲,硝石與苦參酒相入,治熱至良,去風至速,方稀有用時,乃勝於白硝石,此青硝石體狀也。如似世間膠漆,成時亦如陳蜜,亦如餳餔。少必枯,體澤又似塵汗脂蜜氣味至惡,此藥道士貴服,則去人身中橫蟲,不能得用時,先與三升酒浸之二十日,多日為佳,其勢倍效,皆大驗,然後與苦參同浸。

論曰:黃青白硝石等是百藥之王,能殺諸蟲,可以長生,出自鳥場國,採無時。此方出耆婆醫方論治疾風品法中。黃力三歲譯後演七卷,治疾風品法云:服藥時先令服長壽延年符大驗,蕩除身中五臟六腑遊滯惡氣皆出盡,然後服藥得力,其疾速驗無疑,符力亦是不思議神力,先服藥者,無有不效。又生造藥入甕中時,令童子小兒和合訖,即告符書鎮藥,符鎮在甕腹令藥不壞,久久為好,一切神鬼不可近之矣。

論曰:疑師不治病,疑藥不服之,服之即不得力,決意不疑者必大神驗。一切藥有從人意即神,疑人必失,及久多必損不疑久者有益,治病當有愈。醫論如此說,是以令知服藥先服藥符大驗,遣諸惡氣藥勢必當有效,朱書空腹服之訖,即服藥一如前說。

<figure> <img alt="符圖"> </figure>

朱書此符

先服此符,然後服藥,一服之後更不須再服書符,用六合日,勿令小兒、女子、六畜、雞犬等見之,符成不忌。

論曰:病起從上者名為順病,病則易治,治則病疾愈,從下起者名為逆病,難治,倍藥可瘥。

論曰:患在五臟骨髓者,非湯藥不愈;患在皮膚肉脈中者,針刺可瘥。湯藥益人精神,久有益,患易除愈,盡其根源;針灸雖得目下解急,於人神濁。養性延年要是湯藥,非針灸之所及也;湯丸散酒延年益壽,燒灸針刺於身不利。

論云:疾有多種,所患不同,有蟲癩、疥癩、風癩、金癩、木癩、水癩、火癩、土癩、酒癩、面癩,此皆作癩。

蟲癩者,得即生瘡膿血潰爛眉發墮落,三年爛壞,蟲如馬尾。此患難治,加藥乃愈。

疥癩者,狀如癬瘙,身體狂癢,十年成大患,加藥乃愈。

風癩者,風從體入,或手足刺痛,風冷痹癡,不療,二十年後成大患,加藥乃愈。

金癩者,是天所為⿰長差功德崇,初得眉落,三年食鼻,鼻柱崩倒難治,加藥乃愈。

木癩者,初得先落眉睫,面目癢如復生瘡,三十年成大患,宜急治之,加藥乃愈。

水癩者,先得水病因卻留停,風觸發動,落人眉須,宜急治之,經年病成,加藥乃愈。

火癩者,先於身體生瘡如火燒瘡,或斷人肢節,七年落眉睫,八年成大患,難治,加藥乃愈。

土癩者,身體㾦瘰如雞子彈丸許,宜急治之,六年成大患,加藥乃愈。

酒癩者,飲酒大醉,不覺臥黍穰中,經夜方起,遂即成疾,眉須墮落,速治可瘥。

面癩者,遍身有瘡生蟲,其蟲形如面,舉體艾白,此病難治,加藥乃愈。

凡三十九種病,或面皰起,身體頑痹,不覺痛癢;或目丸失光;或言音粗重;或瞑蒙多睡;或從腰寬;或從足腫;種種不同,莫能識者,病非一般。或所得各異,若眉須墮落,皆由風冷因濕得之。或因汗入水,冷氣太過;或飲酒大醉,濕地而臥;或立當風沖樹下露坐;或房室過度流汗,極體取冷,風入五臟,遂成斯患。是故論出患之所根本,藥之分劑,未來病者按而用之,無有不愈。

浸湯方:

桃柳(各十斤) 莨菪 藜蘆 烏頭(去皮) 茵芋 丹參 楮葉 白羊羶 柏葉 柏皮 大黃 鬼扇 桑甲 藁本 棗葉 松葉 食茱萸(各二斤) 鹽(五斤)

上一十八味,細銼,納大釜中,以水七斛,煎取汁四斛,去滓,納槽中,令病者臥浸,旦至食時便出,日中時復入,日西復出,其湯常欲得暖以自消息,出湯即用十種粉粉之,不得使風入,被覆溫臥,使身汗流,病即瘥。若風多,可加藥如下:

蒴藋 艾葉 瓜根 虎掌(各三斤) 菟絲 木防己 狐骨(各五兩) 礬石(二兩) 大鹽(一升) 馬牙硝(三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散,出湯用粉粉身,使風不入。諸癩病生瘡、一切諸惡瘡,止用粉粉之,立瘥矣。

又作酒法:

茵芋 烏頭(去皮) 天雄(去皮) 附子(去皮) 蜀椒 防風 石楠 乾薑 桂心 躑躅花 莽草 甘草(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絹袋盛之,清酒一斗漬之,春秋七日,夏五日,冬十日。一服三合,日三服,以知為度,不知漸增,禁如藥法。

仙人黃靈先生用天真百畏丸治一切癩病方:

淳酒(二斗,以銅器中煮之減半,然後納藥) 丹砂 水銀 桂心 乾薑 藜蘆 烏頭(炮,去皮) 蜀椒(汗) 菖蒲 柏子仁(各一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散,納酒中訖,復下淳漆二升,攪令相得,可丸如梧子,作九百丸,日服一丸,日三,十日眉鬚生,三十日複本也。

九霄君治十種大癩不可名狀者,服之病無不愈方:

用三月庚寅日取蔓荊花四斤,陰乾末之,五月辛酉日取兩井水一斗,納銅器中煎之令濃,然後納。

桂心末 附子末(炮,去皮) 藜蘆末(各一兩) 乾漆末(四合) 石榴末(一升)

上五味藥,末,攪使相和,煎令成丸如彈丸大,服一丸即愈,若不瘥者,不過三四丸即愈,大驗。此方出九霄君《守樸經》。

仙人治癩病神驗方:

取松葉不問多少煮三五遍,令苦味盡,曝干,搗末如面,先食服二方寸匕,日三,漸增之或可至四兩,隨人多少至一斤。飢即服之,能愈萬病,又益壽延年,殺三蟲食人五臟動發若病難忍,四肢重不仁,婦人產後余疾,月水往來,不得續,男女少者藥悉主之。

礬石釀酒方:

礬石(燒) 石膏 代赭 恆山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遠志(去皮) 狼毒 半夏(洗)芒硝 礬石(煉) 玄參 麻黃(去節) 防風 桔梗 秦艽 石楠 石葦(去毛) 黃連 莽草 乾地黃 凝水石 菟絲子 甘草(炙,各一兩) 白石英(一兩半)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熬)

上二十五味,搗篩盛韋囊中,以時曲三斤,米三斗,作酒,酒熟合藥封之,冬十日,春七日,夏三日,秋五日,出藥去滓,服酒如一雞子,酒勢盡復進之,所治無有不愈。日再,十日知,三十日愈,百日面白如桃李花色,耳目聰明,邪氣蕩除,去魂還復。服藥當齋戒。有效驗矣。

蹋曲療冷第四

方六首

鹽曲

主一切風冷氣等萬病方:

曲末(五升) 鹽末(一升五合)

上二味,熟搗,分作五袋,旦取二袋,炒令熱,以薄袋各受一升,納藥於中,更遞盛之,於室內臥,以腳蹋袋,以被覆之取汗,其藥冷,即易,初一日一夜以十度炒之,於後連日連夜數炒頻蹋,不得暫停。其藥既易,多無力,即棄之,別取新者,唯候遍體汗盡,其病方瘥。特須細心,多日久候汗盡乃止。末盡時,間數有悶亂,唯食香漿粥飯,特忌生冷。所臥床上數白熟羊皮刺風汗並盡,然後乃補之。三部脈微弱者勿用之。

補酒方:

石葦(十兩,去毛) 石楠(三兩,炙) 仙靈脾(十四兩) 細辛(五兩)

上四味,切,和以水一斗煎取二升,去滓,經宿澄杏仁一升,去皮尖及雙仁,搗以水八升,研取汁煎取二升半,經一宿,以二汁合之計得四升半,以干曲一斗五升,先以五加皮汁浸曲,停一宿,其次下石葦等汁,一時合和,以上黍米七升分為七酘,三日下酘,凡三十九日即熟,取麻子一升,淨擇炒令香熟,搗作末,以絹袋盛納酒中,經三日,量力稍稍服之,以知為度。其補日與蹋曲日等盡補以來,大小便不得出屋,忌房室喜怒,若犯忌後發,難瘥,其無酒可補者,別補方如下:

羊肚肝腎心肺(一具,以熱湯淨洗肚白,餘臟皆生細切) 犛牛酥 胡椒 蓽茇(各一兩)豉心半升 蔥白(三握,去須,細切)

上五味,合和,以水六升,緩火煎取三升,絞去滓,和臟等並余汁並納肚中,以繩急系口,更別作絹袋一口稍小於羊肚煮之,若熟,乘熱出,以刀子並絹袋刺作孔,瀝取汁,空腹服令盡,余者任意分作羹粥食之,其無五藏,可得用羊骨以補之,其方如下:

生羊骨(兩具,打碎)

上,以水一石,微火煎取三升,依食法,任意作羹粥食之,其不食肉者,以油麵補之。方如下:

生烏麻油(一升) 折粳米泔清汁(一升)

上二味,合和,微火煎盡泔清汁,唯有油在即止。停冷以用作食補法如下:

以上油(三合) 鹽汁(七合)

上二味,先以鹽汁和油攪令鹹淡得所,即用以溲麵一升,依常法作餺飥,煮五六沸,漉出置冷水中,更漉出置盤上令干,後更一葉葉擲釜中,又煮如常法,十度煮之,面毒乃盡,以油隨意多少和豉令味足,以澆食大好。

內釀法主婦人絕產及冷結氣,宿食不消,男子五勞方:

生地黃(五升,細切,以水洗漉,干,搗取汁) 曲末(二升)

上二味,合和,納小甕子中,密塞口勿泄,春夏秋三十日,冬埋入地三尺四十九日出之。曝干,搗篩,以糯米作粥一升,以散二方寸匕和服之,日三,任意服之,不限時節,便以為常,食取飽足而已,更不得餘食也。服盡以來,其病並瘥,七日後任如常食。

卷第二十二·飛煉

飛煉研煮鍾乳及和草藥服療第一

方六首

煉鍾乳法:

鍾乳無問厚薄,但令顏色明淨光澤者即堪入煉,惟黃赤二色不堪用。一斤置金銀器中,可鎮心益氣,無者用瓷器亦得。大鐺中著水,置乳器於水令沒煮之。常令如魚眼沸。水減更添,若薄乳三日三夜,若雁齒及厚肥乳管者七日七夜。俟乳色變黃白即熟,如疑生,更煮滿十日為佳。煮訖出金銀器,其鐺內水盡黃濁,棄之勿令人服,若服此水,便戟人咽喉,傷人肝肺,令人頭疼又令人下利。有犯者,啖豬肉即止。棄此黃汁,更著清水,還納上件乳器煮之,半日許出之,其水猶清不變即止,乳無毒矣。

研鍾乳法:

取所煉鍾乳於瓷器中用玉錘搗令碎,著水研之,水盡更添,常令如稀泔狀,乳細者皆浮在上,塵者沉在下,復繞錘研之易碎,滿五日狀如乳汁,至七八日其乳放白光,非常可愛。取少許置臂上拭之,狀如捻書中白魚滑,自然白光出,便以水澆之,不隨水落便熟,若得水而落者即生,更須研之,以不落為度,熟,澄取曝干,丸散任意服之。

崔尚書乳煎 鍾乳主治積冷上氣,坐臥不得,並療風虛勞損,腰腳弱,補益充悅強氣力方:

鍾乳(三兩)

上一味,研如面,以夾帛練袋盛稍寬容,緊繫頭,納牛乳一大升中煎之,三分減一分即好。去袋空飲乳汁,不能頓服,分為再服亦得,若再服,即取晚間食消時服之,如能頓服,即平旦盡之。不吐不利,若稍虛冷人,即微下少鴨溏亦無所苦。明旦又以一大升牛乳准前煎之,依法餌之。其袋子每煎訖即以少許冷水濯之,不然,氣不通泄。如此三十度以上四十度以下即力盡,其袋中滓和麵飼母雞,取其生子食亦好,不然用浸藥酒亦得。若有欲服白石英,並依此法。若患冷人即用酒煎,患熱人即用水煎之。若用水及酒例須減半乃好,若用牛乳三分減一分,補益虛損無以加之,永不發動,忌食陳久敗物,不可啖熱面豬魚蒜等。

服鍾乳酒方:

鍾乳(三兩,取成煉上者)

上一味,以無灰新熟清美酒一斗,於不津器中相和密封閉。冬七日夏三日,空腹溫服三合,日再,漸加之,以知為度,十五六日可盡,將息節食,忌如前怯。

草鍾乳丸方:

曹公方主五勞七傷損肺氣急,主療丈夫衰老,陽氣絕,手足冷,心中少氣,髓虛腰疼腳痹,身煩口乾不能食。服之安五臟補腸胃能息萬病,下氣消食長肌和中方:

鍾乳(二兩,別研令細) 菟絲子(一兩,酒浸一宿別搗) 石斛(一兩) 吳茱萸(半兩)

上四味,別搗篩為末,煉蜜丸如梧子,空腹服七丸,日再服之訖,行數百步,溫清酒三合飲之,復行二三百步。口胸內熱,熱如定,即食乾飯豆醬,過一日,食如常,暖將息,不得聞見屍穢等氣,亦不用食粗臭陳惡食,初服七日不可為房事,過七日後任性,然亦不宜傷多。服過半劑覺有效,即相續服三劑,終身更無所患。多房者加雄蛾三十枚,若失精者加蓯蓉三兩。

服軟生乳方(此乳名為甲乳:)

此乳力減者倍服之永不發,其乳長半寸以來,水浮者上研依法令極細,即於倉米飯下蒸之。飯熟即止,任意服多少,一無禁忌,服乳者更石得服余石,當令人卻致不和。

飛煉研煮五石及和草藥服療第二

方二十一首 論一首

服白石英方:

白石英(上者無問多少)

上一味,先以絹袋盛,於七升米飯下甑中蒸四五遍,然後細搗,以密絹篩之,用玉槌研令細,入肉者澄取清水飛取,更以白練袋盛,急縫麵裹飯中蒸三遍,取豬脂一斤,水浸十日,日兩度易水,赤脈盡則休,剝去薄膜,微火煉出,以白石英末和之,攪令相入,和酒服一匙,日二服。其飛石水,收取,用煮粳米粥,任性吃酒多少,每須覺有酒氣為佳。

燒白石英方:

白石英(一大兩)

上以坩土鍋子盛石蓋頭,炭火燒之。先取一瓷器貯二升無灰酒,燒石令赤,即投酒中,待冷,任酒性多少飲之。好石可三兩度乃棄之,安庭中。即云:吃十兩,令人年七十氣力可共三二十時無別。

白石英和金銀人參煮服方:

白石英(五大兩) 金(十大兩,上熟者,生者毒) 銀(四大兩) 人參(二大兩,全用)

上四味,取一鐵釜,淨洗,即下前藥於釜中,先下水三大升,立一杖釜中令至底,水所浸著處即刻記,至更下水二大斗七升,水通前計三大斗,煎之如魚眼沸,漸減之杖所刻處,即停火,急取濕土置釜底,取其汁,貯以不津器中,金銀石等漉出,收取其人參,隨藥汁細細吃之。其汁,每朝空腹服三大合,至暮服二大合,每服之後,隨性飲多少酒,使藥氣行,欲作食餌亦任。忌倉米停滯陳臭之食,自外百無所忌。

石英和磁石浸酒服方:

白石英(五大兩,澤州者) 磁石(五大兩,無毛連針多者十兩亦得)

上二味,各別搗令碎,各用兩重帛練袋盛之,以好酒一斗置不津器中,掛藥浸經六七日以後,每日飲三兩杯,常令體中微有酒氣,欲加牛膝、丹參、杜仲、生地黃、吳茱萸、黃耆等藥者,各自量冷熱及所患,並隨所有者加之,仍隨所加有忌者即禁之,余百無忌。中年以後,則鬚髮變黑,腰疼耳聾悉瘥。其酒三五日後即漸添一二升,常令瓶滿。所加草藥,疑力盡者,任換之。經三四個月,疑石力稍微者,即更出搗碎,還以袋盛,經半年後即棄之。准前更合。

煮石英服方:

石英(五大兩,澤州者)

上一味,打碎如小豆、蕎麥許大,去細末,更於水中淘洗令淨,重帛練袋盛之,以繩系頭,取五大升清水,於不津鐵鐺中煮之,煮時石袋不用著鐺底,恐沙石煎壞。先以一杖橫鐺口,掛石袋著杖上,去底二三分許,煮取一升,汁置碗中,經宿澄取清,平旦空腹頓服之。若以此汁煮稀粥服之亦佳。每服後可行三五百步,並飲三兩盞清酒。又依前煮經二十度者,石即無力,可以布裹之,埋於南牆下深三尺,滿百日又堪用,依前服之,然終不如新者。

服地黃石英酒作丸補益方(神秘):

生地黃(十大斤,十月採者,細切) 石英(五大兩) 無灰清酒(二斗)

上以坩土鍋盛石英,燒令極赤。納著酒中,去石,以地黃納酒中浸之,經三日出之曝干,復納酒中,以酒盡為度,唯留一升許汁,搗地黃為末,以一升殘酒和末作丸,熟搗為佳,日二服,任食,以意消息。極押熱補益,百無禁忌,亦不發動,秘之心腑矣。地黃取肥大者佳。

牛乳煮石英服方:

石英(三大兩,澤州者) 牛乳(一大升) 水(三大斗)

上先下牛乳於鐺中,即以生密絹四重作袋,盛石英,系頭下著乳中,即勿令袋著底,以杖則之為記訖,然後下水,以炭火涓涓煎之,水盡乳在,還以前杖則之,至刻即休,出石袋,以水濯之,其乳以綿濾之,令暖調適,每朝空腹細細服之。若患冷氣,宜加八顆蓽茇和煎之,大善!或以乳煮粥吃亦佳。如是經二十日,服即停。大補益身心,服者乃自知之。

紫石湯

主心虛驚悸寒熱百病,令人肥健方:

紫石英 白石英(各十兩) 乾薑 赤石脂 白石脂(各三十兩)

上五味,皆完用,石英等各取一兩,石脂等三味各取三兩,以水三十升,微火煎取二升,宿物食,分為四服,日三夜一服,至午時乃可食。日日依前秤取,以昨日滓仍置新藥中,其煮乃至藥盡常然,水數一準新藥,水藥皆盡訖,常添水煮滓服之,滿四十日止。忌酒肉。藥水皆大秤鬥,取汁亦大升。服湯訖,即行住坐臥,令藥力遍身,百脈中行。若患大冷者,春秋各四十九日服之,冷疾退盡,極須澄清服之。

論曰:此湯補虛除固冷,莫過於此,但能用之,有如反掌,恐後學者謂是常方,輕而侮之,若一劑得瘥則止,若傷多者,令人太熱,復須冷藥押之,宜審用之未可輕也。

石英汁作姜豉服方:

白石英(二大兩) 肥豬肉(三斤)

上以水八升,煮石英,取五升,量煮豬肉得爛熟為度,取豬肉汁下蔥豉,切肉作姜豉食之,一劑可六七日,吃令盡。二兩石英三度煮之:第一度全用;第二度中破;第三度搗碎煮之。每煮皆用帛練袋盛之。石經三煮即換新者,二月以前,八月以後,皆可作之。

豬肚煮石英服方:

白石英(末,以絹袋重盛,縫卻口) 生地黃(切) 生薑(細切) 人參(末,各二大兩) 豬肚(一具,淨,料理如食法) 豉(一抄) 羊肉(半斤,細切) 蔥白(七莖,細切) 新粳米(一合) 蜀椒(四十九顆,去目閉口者)

上一十味藥並石英袋,納著豬肚中,急系口,勿使泄氣及水入,以水二斗,煮取八升,即停,以藥肚著盤上,使冷,然後破之,如熱破恐汁流出,先出石袋訖,取煮肚汁將作羹服之。每年三度服,每服石英依舊,余藥換之,分數一依初法。每服隔一兩日,不用食木耳、竹筍。又人年四十以下服二大兩,年四十五十乃至六十以上,加二兩,常用。四月以後服之者,以石性重,服經兩月後,石力若發,即接入秋氣,石力下入五臟,腰腎得力,終無發理也。

石英飼牡牛取乳服方:

白石英(大三斤,以上亦得)

上一味,搗篩細研,經三兩日研了,取一牡牛十歲以上養犢者,唯瘦甚佳,每日秤一大兩石末,和銼豆與服,經七日即得取乳。每日空腹熱服一升,余者作粥,任意食之,百無所忌,以五月上旬起大良。如急要,亦不待時節,終無發也。其牛糞糞地隨意種菜,還供服乳人吃之亦佳。

石英糞地種菜食方:

白石英(五大斤,以下亦可)

上一味,搗研末,如前,取糞地種枸杞、牛膝、豆菜等,食之大益人。

煉白石英方:

白石英(五小兩為一劑,取上黨無瑕者佳)

上一味,搗石英使碎,著研藥缽中,以水浸石濕遍,不須多著水,即研令細如粉訖,更著水,使石上厚半寸許,攪之使渾,澄定,瀉澄水於一淨器中,余粗者乃更細研之,還以水如前法,以細為限。最下者,即是惡石,不堪用,棄之。㧾了又更一遍飛之了,可著日中及物藉之,安熱灰上即干,每以酒服二匕許,酒能使石不用和余藥。

服白石英粉方

白石英(任多少,瑩淨者)

上研飛石如前,成粉訖,嘗之不磣,捻之入肉者為細,不然,不堪服,以四兩為一劑,取好白蜜和之,分為二十一丸,曝干,帛練袋盛之,每先食三五匙粳米粥,即含咽一丸令消細末,以嗽口咽之,服訖,須倍二十日將息。不得食臭穢。在長安日依此法至春初,頭痛額角如裂,即服兩棗許紫雪立止。

耆婆大士治人五臟六腑內萬病及補益長年不老方:

紫石英(研一兩日) 白茯苓 麥門冬(去心) 防風 芍藥 甘草(炙,各七兩)

上六味,治擇搗篩為散,麥門冬搗令如飴,和散更搗千杵,又納少許蜜,更搗一千杵,令可丸如梧子,酒服七丸,日二服。服之一年,萬病皆愈;二年骨髓滿實;三年筋化為骨,肉變為筋,身輕目明,除風去冷,闢鬼神良;服之不絕,則壽年千歲,不老不衰而致神仙。然服忌慎;須持五戒、十善,行慈悲心,救護一切,乃可長生。此等六藥應六時,合陽養陰,常須服之。已有疾病者,依檢六味之藥即合服之。檢勘諸經,此六味之藥相生如母子和也,服之,久久在人腹耳。

五石腎氣丸

治諸虛勞亦與前同治方:

白石英 紫石英 鍾乳(各十大分) 赤石脂 禹餘糧(各二兩半) 薯蕷 遠志(去心) 細辛 茯苓 菟絲子(酒浸一宿) 蓯蓉 附子(炮去皮) 乾地黃 乾薑 桂心(各五分) 海蛤 白朮(各七分) 石斛(一兩半) 五味子 山茱萸 人參 續斷杜仲(炙) 澤瀉 蛇床子 桔梗 牛膝 天門冬(去心) 鹿耳(酒浸、炙) 當歸(各三分) 甘草(半兩,炙)

上三十一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二服,稍加至三十丸,以酒下佳。

五石烏丸

治男子五勞七傷諸積冷、十二風痹、骨節沉重、四肢不舉、食飲減少、羸瘦骨立、面目焦黑、時時或腹內雷鳴、膀胱當滿、或下青黃、經時不止,婦人產後惡血不盡、腹內堅強、諸勞少氣、百病間發、或時陰腫、或即脫肛及下出疼痛方:

鍾乳(研煉) 紫石英(研煉) 白石英(研煉) 石硫黃(研,各二兩半) 黃芩 白薇 白朮(各三分) 礬石(二兩,燒) 乾地黃(七分) 芍藥 附子(炮,各一兩,去皮) 烏頭(十五枚,炮,去皮) 吳茱萸(二兩半) 蜀椒(去目閉口者,汗) 人參 細辛 白石脂 赤石脂 山茱萸 天雄(炮,去皮) 芎藭 麥門冬(去心) 前胡 半夏(洗) 龍骨 桂心(各五分) 遠志(十五枚,去心) 茯苓 黃連 當歸 紫菀 禹餘糧 雲母粉 甘草(炙,各一兩半)

上三十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三,不知,增之,可至二十丸,以心熱為知力也。

三石腎氣丸:

鍾乳 白石英 赤石脂 禹餘糧 海蛤(並研,煉,各二兩半) 乾地黃 石斛 白朮(各一兩半) 桔梗 五味子 寄生 山茱萸 杜仲(炙) 牛膝 澤瀉 天門冬(去心) 蛇床子 當歸(各三兩) 人參 薯蕷 遠志(去心) 細辛 菟絲子(酒浸) 茯苓 蓯蓉 附子(炮,各一兩,去皮) 乾薑 桂心(各五兩) 甘草(半兩,炙) 鹿茸(二兩,炙)

上三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更搗二千杵,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稍加至三十丸,日二,忌如藥法。

五石更生散

治男子五勞七傷、虛羸著床,醫不能治,服此無不愈。唯久病者服之;其年少不識事,不可妄服之;明於治理能得藥適,可服之;年三十勿服;或腎冷脫肛陰腫服之尤妙。方:

紫石英 白石英 赤石脂 鍾乳 石硫黃 海蛤(並研) 防風 栝蔞(各二兩半) 白朮(七分) 人參(三兩) 桔梗 細辛 乾薑 桂心(各五分) 附子(炮,三分,去皮)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中間節量以意裁之。萬無不起。熱煩悶,可冷水洗面及手足身體,亦可渾身洗。若熱,欲去石硫黃、赤石脂,即名三石更生,一方言是寒食散,方出何侯,一兩分作三薄,日移一丈再服,二丈又服。

五石護命散

治虛勞百病,羸瘦,咳逆短氣,骨間有熱,四肢煩疼,或腸鳴腹中絞痛,大小便不利,尿色赤黃,積時繞臍切痛急,眼眩冒悶,惡寒風痹,食飲不消,消渴嘔逆,胸中脅下滿氣不得息,周體浮腫,痹重不得屈伸,唇口青,手足逆,齒牙疼,產婦中風及大腸寒,年老目暗,惡風頭著巾帽,厚衣對火,腰脊痛,百病皆治,不可悉記,甚良。能久服則氣力強壯,延年益壽。方:

紫石英(取紫色,頭如樗蒲者上) 白石英(取如箭鏇者上) 鍾乳(極白乳色者上) 石硫黃(取干黃色,燒有灰者) 赤石脂 海蛤 栝蔞(各二兩半) 乾薑 白朮(各一兩半) 人參 桔梗 細辛(各五分) 防風 黑附子(炮,去皮) 桂心(各三分)

上一十五味,皆取真新好者,各異搗篩,已乃出散,重二兩為一劑,分三薄,淨,溫淳酒服一薄,日移一丈再服一薄,如此三薄盡,須臾以寒水洗手足,藥力行者痹便自脫衣冷水極浴,藥力盡行,周體涼了,心意開明,所患即瘥。羸困著床,皆不終日愈矣。人有強弱,有耐藥,若人羸弱者,可先小食乃服藥;若人強,不須食也。有至三劑藥不行者。若病人有宿澼,宜先服硝石大黃丸下之,乃可服散,服藥之後,宜牽勞。若羸著床不能行者,扶起行之,常當寒食、寒臥、寒衣,能極寒益善。若寒藥未發者,不可浴也,浴則矜寒,使藥噤不發,令人顫抖,當溫酒飲之,起跳踴春摩出力,溫乃浴解則止,勿過多也。又當數令食,無晝夜,一日可六七食,若失食飲,亦令人寒,從食則溫矣。若老小上氣及產婦臥不能起、頭不去巾帽、厚衣對火者,服藥之後便去衣巾,將冷如法,勿疑。虛人易治,與此藥相宜;實人勿服也,此藥雖良,令人氣力兼倍,然其難將適。大要在善將息節度,專心候按,不可失意,當絕人事,唯久病著床醫所不治患厭病精意者,乃可服耳。小病不能自勞者,必廢失節度,慎勿服之。若傷寒大下後乃可服之,便極飲冷水。若產婦中風身體強痛不得動搖者,便溫酒服一劑,因以冷水浴取瘥。已浴之後,身有小痹,便以寒水浴使周遍,初得小冷,當小惡,得水之後,自當快之,當數食飲酒於意復悄悄不可快者,當復冷水浴,以病甚者水略不去體也。若病偏在一處,偏煩、偏熱、偏冷、偏痹及眩,心腹滿者,便以冷水逐洗於水下即可矣,如此盡晝夜洗,藥力盡乃止。凡服此藥不令人吐也,病痛皆自冷,若膈上滿欲吐者,便餺少冷食即安矣。服藥之後,大便當變於常,或小青黑色,此藥功耳,勿怪之。若大溫欲吐不可禁者,當吐,不可令人極也,明旦當更服。若洗浴晚者,藥必失勢不行,則冷不可強也。凡洗浴太早則藥噤寒,太晚則吐亂,不可失適。寒則出力乃溫洗,吐則速令洗冷,食若以飢為寒者食自溫,常當將冷不可熱向火,若誤更衣臥即為逆。凡服此藥,食皆須冷,唯酒令熱,自從或一月而解,或二十日而解之,當飲酒令體中薰薰不絕,當以淳酒,若飲薄酒及白酒,令人變亂。若病症瘕者,要當先下,乃可服藥耳。

三石散

主風勞青冷補益諸病悉治之方:

紫石英 鍾乳 白石英(並研,各五分) 白朮(三兩半) 防風 桂心(各一兩半) 牡蠣(半兩,熬) 桔梗(一兩) 細辛 茯苓 人參 附子(去皮) 栝蔞 蜀椒(汗,去目) 杜仲(炙) 乾薑(各三兩)

上一十六味,搗五千杵,酒服方寸匕,日三,行百步。

更生散

治男子女人宿寒虛羸,胸脅逆滿,手足煩熱,四肢不仁,食飲損少,身體疾病,乍寒乍熱,極者著床四五十年,服眾藥不瘥,此治萬病,無不愈者悉主之方:

鍾乳 白石英 海蛤(各研) 赤石脂 防風 栝蔞(各二兩半) 乾薑 白朮(各一兩半)桔梗 細辛(各五分) 人參 附子(炮,去皮) 桂心(各三分)

上一十三味,皆須新好州土者搗篩為散,囊盛四兩,為八薄,溫酒和服一薄,須臾起行,隨力所往,還欲坐臥,隨意著衣乃臥,適體中所便,食時乃冷,不得熱食,只得大冷,忌食豬肉羹臛湯麵,不得房室,諸禁忌之物皆不得食,服藥後二十日復飲熱食及房室,可漸隨意,唯服藥時不得耳。若頭面中憒憒者,散發風中梳百餘遍。一日三飲五合酒訖,日下晡渴,便飲酒啖脯飯,常令體中薰薰有酒勢,手足煩熱,可冷水洗之。加硫黃即邵靳散也。

服諸石藥及寒食散已,違失節度,發病療之法合四十五條第三

論三首

論曰:服石丸散及酒,亦有單服異石者,既見未即有效,謂不得藥力,至後發動之日,都不自疑是石,不青作石法將息,乃作異治,多致其患。略述將息節度法如後:

一、或頭痛欲裂者,由熱食作癖故也。急下之,即瘥。

二、或惡食臭如死物氣,由溫食作癖故也。急下之,下不瘥,仍速冷食強行,瘥。

三、或兩目欲脫者,由犯熱在肝故也。急下之,自止。

四、或咽中痛、鼻塞、清涕出者,由衣厚近火故也。但脫衣當風,取冷石熨咽顙即止,不須洗之。

五、或腰痛欲折者,由衣厚體溫故也。宜水洗石熨。

六、或大便難、腹中堅如盤蛇,由犯溫積久,有干糞不去故也。宜消酥蜜膏適寒溫調服一二升,津潤腹中即下,若不可更下,乃止。

七、或頭眩矒欲蹶者,由衣厚犯熱故也。宜針頭,冷水洗,即止。

八、或淋下不得小便者,由坐久下溫、乘騎下熱入膀胱故也。但冷食飲冷水洗、熨以冷石三兩度即止。若不止,可下之,不下,殺人。

九、或腳疼欲折者,由久坐下溫故也。宜臥單床、行役、冷水洗,止。

十、或患寒頭掉不自支任者,由食少、藥氣行於肌膚、五臟失守、百脈搖動、與正氣競故也。乃強飲熱酒以和其脈,強食冷飯以定其臟,強行動以調其關節,強洗以宣其壅滯。酒行沖遍,關機調柔,則了了心明也。

十一、或腹脹欲死者,由久坐下熱、衣溫、失食、失洗、不行故也。宜冷水洗,當風取冷,即瘥。亦宜冷食。

十二、或失氣不可禁止者,由犯熱不時洗故也。但冷洗之即瘥。

十三、或心痛如刺者,由應食而不食、應洗而不洗、寒熱相擊、氣結不通、聚在心中故也。宜任性,但飲熱酒,令酒勢得行,氣息通達氣得已行,以冷水淹布手巾,著所苦處,溫復易之,須臾自解,仍速冷食,能多為善。諸痛之中,心痛最惡,急宜速救之,唯熱酒為善,起沉滯於血脈之中,故當任力自溫,更以冷水洗,即止。

十四、或遺糞不自覺者,由下溫熱氣上入胃腹故也。冷水洗即止。

十五、或氣絕口噤不得開者,由冷熱交競故也。病者不自知,當須旁人救之。要以熱酒灌之,咽中寒盛,酒入必還出,但頻灌出復納,乃至半日許,得酒下,瘥。不下必死。

十六、或食便吐出不得安住者,由癖故也。急下之,不下殺人。

十七、或小便稠數者,由熱食及啖諸熱物餅、果肉之屬故也。宜以冷水洗浴,少服梔子湯,瘥。

十八、或下部臭爛者,由坐薦厚下熱故也。坐冷水中即止。

十九、或耳鳴如風聲,又有汁出者,由自勞出力過度、房室不節、氣上奔耳故也。但數數冷食,禁房室即瘥。

二十、或目痛如刺者,由熱入胃肝奔眼故也。但數數冷食,清旦以小便洗之,三日即止。

二十一、或口中傷爛舌強,而燥不得食味者,由食少穀氣不足、藥氣積在胃管中故也。以梔子湯三劑,即止。

二十二、或腳指間生瘡者,由著履襪太溫故也。當履冷地、冷水洗之,即止。

二十三、或手足偏痛,諸骨節解,身體發癰及瘡結核者,由寢處久不自移徙、暴熱偏並、聚在一處故也。若堅結極痛甚者,癰發。若覺,便以冷水洗之,冷石熨之,飲熱酒散極熱,數日以冷水洗不絕,乃瘥。洗之無限,要瘥為期。若乃不瘥,取磨刀石如手許大,燒令赤,以投苦酒中,石自裂,細搗以冷水和塗之,日二三,止。

二十四、或嗜臥不能自覺者,由久坐熱悶故也。急起,冷水洗,冷食,自瘥。

二十五、或夜不得眠者,由食少熱在內故也。服梔子湯,冷食、止。

二十六、或飲酒不解,食不得下,乍寒乍熱,不洗便熱,洗之復又寒,甚者數十日,輕者數日,晝夜不得寢息,愁悲恚怒驚悚恐懼恍惚忘誤者,由犯溫積久、寢處失節、食熱作癖內實、使熱與藥並行、寒熱交競故也,雖以洗救之,終不解也。昔皇甫氏曾如此,對食垂涕,援刀欲自刳,未及得施,賴叔親見,迫事不得行,退而自思,乃努力強食飲冷水洗,即止,禍不成矣。當困時舉家親知莫能救解,賴三兄士元披方得三黃湯令服,大便下即瘥。自此,常以救以急也。

二十七、或脫衣便寒,著衣便熱者,由脫著之間無適故也。當小寒便著,小熱便脫。又洗之則醒,勿忍,不依此者,便發病也。

二十八、或兩腋下爛,由兩臂相近故也。以物隔之、冷水洗之、冷石熨之,止。

二十九、或嘔逆,咽中傷損,清血出者,由臥溫食熱故也。飲冷水、冷石熨,咽即止。

三十、或鼻中有氣如斷雞子臭者,由熱衣溫食故也。但脫衣、冷食、冷水洗即止。

三十一、或齒齦腫,唇爛牙疼頰噤者,由犯熱不時解故也。但當對風張口,使冷水入咽顙,冷漱口三度,叩齒三十六通,止。

三十二、或遍體患腫痛,不能自轉徙者,由久停久息、久不飲酒,藥氣沉在皮膚之內,血脈不通故也。但飲熱酒、冷水洗、自勞、行,瘥。若極不能自行,使人扶強行,令肢節調柔乃止。雖行又不得令過,過則失度。熱復洗之。要者,酒為佳。

三十三、或目暗無所見者,由飲食熱、居處太溫故也。但冷食、冷人洗、脫衣、目自明也。

三十四、或下痢如寒中者,由食飲犯熱所致故也。人多疑是卒疾又滯癖,作者皆由犯熱所為,慎勿疑也。速脫衣、冷食、飲熱酒,即瘥。

三十五、或百節痠疼者,由厚衣被溫故也。但臥單床薄被著單故衣,瘥。雖冬寒常須散發受風,冷石熨,若犯此悶者,但緩衣帶冷浴,勿忍病而畏浴也。

三十六、或兢戰惡寒,或發熱如溫瘧者,由失食忍飢、失洗、不行,又由食臭穢故也。急冷食、冷水洗之,數行止。

三十七、或關節強直,不可屈伸者,由厚衣、坐久停息、不煩勞、藥氣不散,漸侵筋血故也。當任力自溫,便以冷水洗,飲熱灑,瘥。令行動出力,使勞發熱,非厚衣近火,又仍不遍則失度,熱復洗之。

三十八、或患食冷不可下者,由久食冷,口中不知味故也。當作白糜酒和酥,熱食一兩度,若熱悶者,還冷食飲,止。

三十九、或傷寒溫瘧者,由犯熱故也。亦可以常藥治之,無咎。但勿服熱藥,傷寒、瘧藥皆除熱破癖。不與寒食相妨,可通服也。

四十、或藥發輒屍,臥不識人者,由熱氣盛、食少不充、邪忤正性故也。但飲熱酒、冷食、冷水洗、自勤勞,以水淹布蓋頭,溫易之,仍自勞,瘥。

四十一、或肌肉堅如木石,不可屈伸者,由食熱臥溫作癖,久而不下,五臟隔閉,血脈不通故也。但下,須冷食、冷飲、冷水洗,自勞行,瘥。

四十二、或四肢面目皆浮腫者,由食溫久不自勞,藥與正氣相隔故也。但飲熱酒、冷飯,自勞行,洗浴,止。

四十三、或身肉痛楚,移轉不在一處,如似遊風者,由犯熱故也。非是風。宜冷水洗、冷石熨,即止。

四十四、或寒熱累日,張口吐舌,眼視高睛,不與人相當,日用水百餘石,洗澆不解者,由不能自勞行,飲冷酒食熱故也。譬如暍人,心下更寒,以冷水救之,愈。劇者,氣結成冰。得熱熨飲則冰消氣通,暍人乃解。藥氣聚心,乃更寒戰,宜急飲熱酒,令四肢通暢,然後以冷食、冷水洗之,即止。

四十五、或臂腳偏偏急痛,由久坐臥溫處不移徙,熱入腹附骨故也。當以冷水淹布巾以搏之,溫即易之,不過三日,止。

上,凡服石之人有病,要先以解石法消息之,若不效者,始可用余方救之。前所列凡四十五條,原是服石丸散違失節度發病由狀,亦有消息得瘥者,今之世人,多有單服鍾乳、礬石、桃花石、紫石,亦有僉和草藥服之,此等雖非五石,亦是五石之例,至於將息慎忌、禁發動病由、消息損益亦同例。人既見單石而不稱意,乃便輕之,唯以大散,乃至發動,乃致困危。其服單石者,理宜將息,若違犯禁忌,但看病狀與上微同者,依前法消息,必定痊除。

論曰:服石發動將息,事雖眾多,指的而言者,要當違人理、反常性。可依易者將息,所謂六反、七急、八不可、三無疑。

言六反者:

重衣更寒一反 飢則生臭二反 極則自勞三反 溫則滯痢四反 飲食欲寒五反 腫瘡水洗六反

言七急者:

當洗勿失時一急 當食勿飢二急 酒必清淳熱三急 衣溫便脫四急 食必須冷五急 食不患多六急 臥必底薄七急

言八不可者:

冬寒欲火一不可 飲食欲熱二不可 當疹自疑三不可 畏避風濕四不可 極不欲行五不可 飲食畏多六不可 居貪厚席七不可 所欲縱意八不可

言三無疑者:

務違常理一無疑 委心棄本二無疑 寢處必寒三無疑

上,凡服之人,若能依此六反、七急、八不可、三無疑者,雖不得終蠲此疾,復常無病,可以清旦暮之暴也。

解石及寒食散並下石第四

論一首 方六十九首

論曰:凡是五石散先名寒食散者,言此散宜寒食冷水洗取寒,唯酒欲清,熱飲之,不爾,即百病生焉。服寒食散,但冷將息,即是解藥熱實大盛熱,服三黃湯也。

治石發動上氣熱實不解心腹滿,小便赤,大便赤,大便不利,痞逆沖胸,口中焦燥目赤方:

大黃(一兩) 黃連 黃芩 芒硝 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再服。凡用大黃、芒硝,臨湯熟納之。

治石發熱舊小三黃湯,殺石熱勝前方,除實不及前方:

大黃(二兩,一方一兩) 黃芩(二兩,一方一兩) 梔子(十四枚,擘) 豉(三升,綿裹)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先煎藥數沸後,納豉,煮取二升,分二服,取瘥止。

治熱殺石氣下去實兼發汗解肌中風熱氣湯方:

大黃(三兩) 黃芩(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 豉(一升,綿裹)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二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四升,納豉三沸,分三服。得下,止。

治虛石發,內有客熱胸中痞,外有風濕不解,肌中急攣,黃芩湯方:

黃芩(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 蔥白(一握) 豉(一升,綿裹)

上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豉三沸,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二服。不止,更為之。

治虛勞下焦有熱,骨節疼痛,肌急內痞,小便不利,大便數而少,吸吸口燥少氣折石熱湯方:

大麻(五合,去皮) 豉(二升,綿裹)

上二味,研麻子碎,以水四升,合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服三劑即止。

大黃湯

治石發煩熱脹滿,身生瘡,年月深久治不瘥者,石虛熱生瘡方:

大黃(三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梔子(十四枚,擘) 黃芩 芒硝 甘草(炙,各二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為五服。得下止。

治石發熱,熱結生腫堅起,始作腫,宜下之,升麻湯方:

升麻 枳實(炙) 芍藥 大黃(各二兩) 當歸 黃芩(各一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得下腫消,止。熱甚,倍加黃芩。一方有甘草一兩。

治石發熱盛,變作癰腫,初欲成急治之,方:

石燕子(七枚)

上一味,以水三大升,煮之取二升,數用淋洗之,以瘥為度。

治石發頭痛,胸脹滿,或寒或熱,手足冷,或口噤,或口爛生瘡、乾燥,惡聞食氣,前胡湯方:

前胡 芍藥 黃芩 大黃 甘草(炙,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若心脅堅滿,加茯苓三兩;胸滿塞,加枳實一大兩,炙;連吐、胸中冷、不飲食,加生薑三兩;胃虛口燥,加麥門冬三兩,去心。凡欲加藥者,則加水一升。

治石發身如火燒靳邵黃芩湯方:

黃芩 枳實(炙,各二兩) 梔子(十四枚,擘) 栝蔞 厚朴(炙) 芍藥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石毒,或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而發者,或慓慓如寒,或飲食,或不欲食,若服紫石英發青者,熱悶惛惛喜臥,起止無氣力,或寒,皆腑氣所生,臟氣不和,礬石發熱者,燥而戰,石硫黃髮熱者鬱郁,如熱極者身並破裂,華佗薺苨湯方:

薺苨(四兩) 茯苓(一兩) 蔓荊子(一升) 芍藥 人參 藍子 黃芩 甘草(炙,各一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升,煮蔓荊子,取八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若虛弱者,倍人參,減黃芩;若氣上,倍茯芩,加薺苨一兩(《外臺秘要》:黃芩、芍藥各二兩,無人參。)

治桃花石發,即心噤,身壯熱,頭痛,覺者清酒飲之隨多少,酒熱行即瘥。亦可服大麥麨,不解,服此麥奴湯方(大麥麨見第十七卷中:)

大麥奴(葉是,陰乾) 麥門冬(去心,各四兩) 桂心(三兩) 蔥白(八莖,勿使葉) 人參(一兩) 甘草(炙,二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若無麥奴,以麥三升淨淘洗,先煮使熟,去滓,添水滿八升,然後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一切雜石發動方:

麥門冬(去心) 人參(各三兩) 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彈丸,一服三丸,忌如前法。

治心胸肝熱方:

人參 黃芩(各二兩) 梔子(一枚,擘) 麥門冬(去心)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熱折石皇甫梔子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 黃芩(二兩半) 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豉煮取二升,分二服。

治石發煩熱脹滿,身體生瘡,年月久遠者,兼治諸藥乳石發動方: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一兩)

上二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納清酒五合,煎取軟一升。其患者先須火邊炙令熱徹欲汗,因即熱服之,令盡,溫覆臥。須臾大汗出,即瘥。

治一切石熱發方:

但飲淳美熱清酒,冷食,自勞,冷洗,瘥。

治乳石痢及常服壓石方:

取好豉炒令黃香,待冷搗篩,心未熟更炒,待冷還搗,若心熟皮即焦苦,所以須再炒。日別空腹再服二大匙,以冷水服之佳。

治石痢方:

淡煮真好茶汁,服二三升,重者三服,輕者一二服,即瘥。

解散石發動諸藥不治單服酒豉方:

清美酒(一升) 好豉(五合,綿裹)

上二味,和煮三五沸,熱飲一升使盡,大良。

治一切石發單方:

搗生冬瓜汁三升,分為三服。

治雜石發單方:

煮蔥白汁服亦解。

單煮枸杞白皮汁服亦解。

單煮胡荽汁服亦解,冬煮根飲之。

單煮薺苨汁飲亦解。

解散熱渴最良方:

蔥白不過一斤,胡荽 薺苨 枸杞

不越半斤,皆單煮,取汁飲之。

又單煮犬肉汁,服解大散,良。

豬膏湯

解大散方:

豬膏(一兩,烊之) 豉(一升,綿裹)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豉,取汁一升,納豬膏,服七合,日三服。石人飲宜清冷,不宜熱,熱即氣壅痞石,唯酒一種,須熱也。

若為食倉米臭肉動乳者,必須蔥豉湯細細服之,可立五六度,即瘥。

若食飲損者,於蔥豉湯中納當歸一兩煮之,去滓,分溫三服,便瘥。仍未除者,可作後蘆根湯服之方:

蘆根 地榆 五加皮(各一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一服即瘥。此湯力快,小疴者不須服之。

若得四時節氣冷熱不調動乳者,皆是寒熱所致,其狀似瘧,久久不療令人損命,縱服諸藥,必終不瘥,必須作生熟湯以浴之方:

以大器盛湯,若大熱,投少冷水,即入湯中坐勿動,須臾百節開,寒熱之氣皆從毛孔中出,變作流汗。若心中熱悶者,還服少許熱湯即定,良久乃出湯,便厚衣覆蓋臥,豁然覺醒平復,如患大重者,不進三二度,即瘥。

人參湯

解散數發動煩悶嘔逆:

人參 白朮 栝蔞 甘草(炙,各二兩) 黃芩(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為三服,溫溫服。

治服石及散發背癰疽方:

取烏豆二升,水六升,煮令稀稠薄餳,量減取三大合,匙抄細細納患人口中,審聽腹中作聲,如欲利即停,須臾必利,利後即瘥。忌熱食,陳臭等。

治石氣發身體微腫面上瘡出方:

紫雪(湯成下) 黃芩(各二兩) 葳蕤 升麻(各一兩半) 梔子(十枚,擘) 犀角屑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絞去滓,納紫雪,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六七里,又服,利三行為度,仍用後方塗瘡。忌熱面、豬肉、海藻等。

治石熱面上生瘡方:

取寒水石,以冷水於白瓷缻中研令汁濃,將塗瘡干,即點之,勿令停。

治諸石發動口乾寒熱似鬼神病方:

麥門冬(五兩,去心) 大黃 苦參(各等分) 葳蕤 梔子(擘) 五加皮 黃芩 生犀(屑)芍藥 升麻(各一兩) 大青 甘草(炙,各三分)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每食訖少時,以蜜水服十四丸,漸稍加至二十丸,以意加減。忌諸熱食及海藻、豬、魚、炙肉、蒜、面等。

治石等毒發熱困苦方:

脂(成煉) 蔥白(切,各五合) 芒硝(一兩) 豉(一兩半)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蔥豉,取一升五合,絞去滓,下豬脂、芒硝,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三四里,進一服,快利為度。忌熱面炙肉、蒜、黏食、陳臭等物。

麻黃湯

治石發睏不可解者方:

麻黃(二兩,去節) 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一升)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㕮咀,以酒五升漬一宿,加水二升,煮取三升一合,分三服,忌如藥法。

又方:

大黃(別浸) 黃芩 甘草(各二兩,炙)

上三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治金石發熱及諸熱朴硝丸方:

朴硝(成煉者一斤)

上一味,研令成粉,以白蜜和調作丸如梧子,每食訖,以蜜水服三十丸。服金石經年以來,覺身中少熱,即以丸壓之,每至夜欲臥時,服三十丸或至四十丸,取胸膈涼冷為度。此用之極有效。若有時患及發者。即取一大匙粉,和水服之,空腹服之得一兩行利即瘥,如不利,加服之,以利為度。凡朴硝取不著風者,黃者殺人,赤者傷人,白者為佳。

又方:是藥冷熱俱治押石,主大秘澀:

凡朴硝煮葵子汁和服一大兩半,有芒銳者,亦療暴赤眼,用水服,孩子量之。

治女子先因月經不通,研生石服,即今見患胸脅熱沖頭面,腰胯冷極宜服此方:

茯苓 葳蕤 大黃(別浸) 生薑(各二兩) 大棗(七枚,擘) 石膏(六兩,碎,綿裹) 芍藥 黃芩 人參 芒硝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分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又進之,快利,五行以來,病即瘥。忌生冷、熱面、豬、魚、蒜等。

治石 發動心胸熱毒葳蕤湯方:

葳蕤 黃芩 乾薑 生薑(各二兩,切) 豉(一大合,綿裹) 芍藥 升麻 黃連 柴胡(各二兩) 梔子(七枚,擘) 石膏(八兩,碎) 芒硝(四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石膏,減一升,次下諸藥,煮取二升八合,去滓,下芒硝,攪令散,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進之,利五六行,當自止。忌如前。

治石發熱困苦宜下石方:

露蜂房(一升,炙)

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服五六合,日二服,石從小便下如細沙,盡停。無所忌。

又下石方:

葳蕤 升麻 薺苨 人參(各七兩) 大黃(三兩) 黃芩 葛根 紫草(各八兩) 犀角(十一兩,屑) 梔子(二七枚,擘) 芒硝(二兩) 銀屑(四兩,研) 豬脂(十三兩,臘月者) 露蜂房(十兩) 玄參 甘草(炙,各四兩)

上一十六味,切,以無灰酒八斗漬,經十日,其豬脂用酒一升煎煉取三兩,脂與銀屑和研,納藥中,每日空腹服之,量力多少。忌熱面、炙肉、海藻、蒜等。

治發背竹葉黃耆湯方:

淡竹葉 黃芩 前胡 生薑(各四兩,切) 芍藥(三兩) 小麥(三升) 黃耆 茯苓 枳實(炙) 麥門冬(去心) 梔子(各三兩,擘) 大棗(十四枚,擘) 芎藭 知母 乾地黃 人參 石膏 升麻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九味,㕮咀,以水一斗六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竹葉、麥,納諸藥,煮取四升,一服一升,日三夜一。

治男子癰,始欲發背,不甚,往來寒熱,竹葉黃耆湯方:

淡竹葉 小麥(各三升) 黃耆 升麻 乾地黃 芍藥 當歸 通草 知母(各三兩) 大棗(十八枚,擘) 黃芩(一兩半) 生薑(五兩,切) 茯苓 芎藭 前胡 枳實(炙)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七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溫五服,日三夜二。忌如藥法。

治癰發背,諸客熱腫始作,竹葉湯方:

淡竹葉 小麥(各三升)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四枚,擘) 茯苓 麥門冬(去心) 枳實(炙) 芍藥 人參(各二兩) 黃耆 前胡 乾地黃 升麻 射干 黃芩 芎藭 甘草(炙,各三兩)

上一十七味,㕮咀,以水一斗七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五服,若熱盛秘澀不通者,加大黃二兩,已下,勿加也。

治患大熱體盛發癰,或在於背,或在陰處,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八兩) 竹葉(三升) 小麥(二升) 栝蔞(四兩) 大黃(五兩) 人參 當歸(各一兩) 黃耆 黃芩 通草 升麻 芍藥 前胡 茯苓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五味,㕮咀,以水二升,煮竹葉、小麥,取一斗二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不愈,常服。

治發背黃耆湯方:

黃耆 黃芩 麥門冬(去心) 遠志(各二兩,去心) 大棗(二十枚,擘) 人參 芎藭 乾地黃 芍藥 當歸(各一兩) 生薑(五兩,切) 桑螵蛸(十四枚,炙) 雞肶胵(二具)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雞肶胵,令熟可食,去之,納諸藥,更煮取四升五合,分服九合,日三夜一。

治發背黃耆湯方:

黃耆 麥門冬(去心) 芍藥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石膏(碎) 當歸(各二兩) 半夏(四兩,洗) 生薑(五兩,切) 生地黃(半斤) 大棗(三十枚,擘) 淡竹葉(切,二升)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竹葉,取九升,去竹葉,納諸藥更煮取三升,分四服,如人行二十里又服,良久,進粥、消又進、消息。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竹葉,令減五升,去竹葉,納諸藥,煮取三升五合,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癰腫發背竹葉湯方:

竹葉(切,五升) 小麥 生薑(五兩,切) 桂心(一兩半) 大棗(二十枚,擘) 芍藥 乾地黃(各三兩) 茯苓 升麻 當歸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七升,煮小麥、竹葉,取一斗一升,去竹葉,納諸藥,煮取三升五合,分四服,如人行七八里,再服。

治男子發背,肋結塊氣,或經一月苦寒熱,枳實湯方:

枳實(炙) 芍藥 乾地黃 前胡 黃芩 通草(各三兩) 知母 芎藭 細辛 茯苓 黃耆 人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一升,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

治發背虛熱大盛腫熱侵進不住內補湯方:

乾地黃(四兩) 升麻 當歸 人參(各一兩) 生薑(五兩,切) 麥門冬(去心) 芍藥(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擘) 遠志(去心) 茯苓 大黃 黃芩 黃耆(各二兩)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五升,去滓,分為五服。

生地黃湯

治發背方:

生地黃(八兩) 黃耆 黃芩 茯苓(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擘) 芎藭(一兩) 淡竹葉(二升,切) 芍藥 人參 當歸 通草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三斗,先煮竹葉,取一斗五升,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

治發背癰已,服生地黃湯,取利後服此方:

黃耆 芍藥 乾地黃 栝蔞(各三兩) 小麥(一升) 黃芩 柴胡 麥門冬(去心) 遠志(去心) 升麻(各二兩) 當歸(一兩) 淡竹葉(切,四升) 大棗(十四枚,擘)

上一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八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治癰癤近肺俞,此多虛,故不宜用大黃,若欲得下,但其間數服此方:

黃芩 前胡 栝蔞 芍藥 麥門冬(去心) 知母(各三兩) 乾地黃(四兩) 淡竹葉(三升) 黃耆 升麻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八升,先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為四服,日三夜一。

治背脊癰癤,舉身壯熱,已行薄貼,此方數用有驗,連翹湯方:

連翹 漏蘆 射干 白蘞 升麻 梔子(擘) 芍藥 羚羊角(屑) 黃芩(各三兩) 生地黃(八兩) 寒水石(五兩,碎) 甘草(二兩,炙)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四服。

治大虛客熱發背上苦牽痛,微有腫,腫氣來去,黃耆湯方:

黃耆 乾薑 當歸 桂心(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擘) 麥門冬(去心) 芍藥(各三兩)半夏(四兩,洗) 生薑(五兩,切) 人參 芎藭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癰發背及在諸處竹葉黃耆湯方:

竹葉(切,四升) 黃耆 芍藥(各三兩) 當歸(一兩) 大黃(一兩半) 升麻 黃芩 前胡 知母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七升,煮竹葉,取九升,去滓,下諸藥,煮取二升八合,分三服,利兩三行,佳也。

治癰發背內補芍藥湯方:

芍藥 乾地黃 桂心(各二兩) 當歸(三兩) 生薑(四兩,切) 黃耆(五兩) 茯苓(三兩) 人參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發背腫即驗前胡建中湯方:

前胡(三兩) 生薑(切) 茯苓 黃芩(各五兩) 桂心(一兩) 人參(一兩半) 當歸 芍藥 半夏(湯洗三十遍)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

治癰發背漏蘆湯方:

漏蘆 白蘞 黃芩 芍藥 枳實(炙) 白薇 甘草(炙,各二兩) 大黃(別浸) 麻黃(去節) 升麻(各三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然後下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男子背上歲腫,時覺牽痛內補黃耆湯方:

黃耆 當歸(各二兩) 乾地黃 麥門冬(各三兩) 生薑(五兩,切) 大棗(十四枚,擘)芍藥 芎藭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五合,分服七合,日三。

治發背黃耆湯方:

黃耆 乾地黃 茯苓(各四兩) 大棗(十五枚,擘) 芍藥(三兩) 生薑(二兩,切) 當歸(二兩半)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半)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加黃芩二兩,佳。

治癰瘡發背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 乾地黃 黃耆(各三兩) 甘草(炙,一兩半) 人參(一兩) 茯苓 麥門冬(去心)生薑(各二兩,切)

上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毒腫發背黃耆湯方:

黃耆 白蘞 玄參 黃芩 大黃 甘草(炙,各三兩) 竹葉(切,一升)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取,一日令盡。忌豬肉。

治癰腫始覺即令消,其腫五色,併為發背痛欲死,腫上加炙不瘥,腹內虛悶,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二兩) 升麻 葛根(各三兩) 丁香(一兩半) 零陵香 藿香(各一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治發背,初欲作腫及癰,便服此方:

大黃(別浸) 黃芩 甘草(炙,各三兩) 升麻(二兩) 梔子(一百枚,取仁)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得快下數行利便止,不下,更作。

治發背腫如杏核,雞子青木香湯方:

青木香 麻黃(去節,各二兩) 升麻(三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令盡。暖臥取微汗,避風,以粉粉身。

治癰發背升麻湯方:

升麻(三兩)

上一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昔何道靜母在建安,夜得發背,至曉半臂黑,上熱如火,噓吸煩悶,時無三兩升麻,唯一兩,以水三升,煮得一升,如上法,一服覺如小寬,再服熱瘥,乃得眠。至暮服盡轉佳。明日視背色還復,遂愈也。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黃父相癰疽論第一

《九江黃父相癰疽論》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霧,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赤而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乃注於絡脈;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綱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之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或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歧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蘆不成,五穀不植,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榮衛固流不休,上應星宿,上應經數,寒氣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也。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骨空不得泄瀉,則筋骨枯虛,枯虛則筋骨肌肉不相營(一作親),經脈敗漏重於五臟,臟傷,故死矣。

診癰疽發起處第二

方一首

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歧伯曰:略說癰疽極者有十八種。

癰發於咽中,名曰猛疽。不急治則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而死。其化為膿者膿瀉已,則含豕膏,無食三日,已(一云無冷食。)

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疽大而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則十餘日而死。

陽氣大發消腦流項,名曰腦爍疽,其色不樂(一作余),項痛如刺以針,心煩者死不可治。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疽,其狀赤黑,不急治,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發四五日逆𤋲之(逆一作逞。)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朱疽,治之用砭石,欲細而長疏啟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衰(衰一作裹),其疽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嬰,急治之。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中,不治七日死。

發於膺,名曰甘疽,其狀如谷實栝蔞,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治十歲死,死後膿自出。

發於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狀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方:

剉䔖翅草及根各一斗,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二升,即強飲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足已。

發於股胻,名曰股脫疽,其狀不甚變色,癰膿內搏於骨,不急活,三十日死。

發於股陰,名曰赤弛。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內者,不治。六日死。

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

發於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之,石之即死,須其色異柔,乃石之,生也。

諸癰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

發於陽者百日死。

發於陰者三十日死(一云四十日死。)

發於脛,名曰兔齒,其狀如赤豆,至骨不急治,殺人。

發於踝名曰走緩,其狀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急治,百日死。

發於足旁名曰癘疽,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曰脫復疽,其狀赤黑則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去之,活也,不斬去者,死。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歧伯曰:榮氣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歸之,歸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曰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肌膚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何謂疽,答曰:熱氣純盛,下陷肌膚筋髓骨肉,內連五臟,血氣竭盡,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其上皮天瘀以堅,如牛領之皮,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黃帝曰:善。

帝曰:有疽死者奈何?歧伯曰: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一云縛。背三,五臟之輸四,項五,五部有疽,死也。

帝曰:身形應九宮奈何?歧伯曰:請言身形應九野。

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

左胸應春分其日己卯。

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頭首應夏至其日丙午。

左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

右胸應秋分其日辛酉。

左足應立冬其日戊戍己亥。

腰尻下窮應冬至其日壬子。

六腑及膈下二臟,應中州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巳也。

凡候此九者,善侯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凡五子日夜半 五丑日雞鳴

五寅日平旦 五卯日日出

五辰日食時 五巳日禺中

五午日日中 五未日日昳

五申日晡時 五酉日日入

五戍日黃昏 五亥日人定

上以此日時遇疾發癰者,不起也。

候癰疽色法第三

論曰:夫癰疽初發如微,人多不以為急,此實奇患,唯宜速治之,治之不速,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且述所懷以悟後賢,謹按黃父癰疽論,論癰所著緩急之處,死生之期如下:

發皮肉淺腫高而赤,貼即消,不治亦愈。

發筋肉深腫下而堅,其色或青黃或白黑,或脫復微熱而赤,宜急治之。成消中半發附骨者,或未覺肉色已殃,已殃者癰疽之甚也。

發背外皮薄為癰,皮厚為疽,如此者多見先兆,宜急治之。皮堅甚大者多致禍也。

夫癰壞後有惡肉者,當以豬蹄湯洗去穢,次敷食肉膏散,惡肉盡,乃敷生肉膏散,及摩四邊,令善肉速生。當絕房室,慎風冷,勿自勞動,須筋脈平復乃可任意耳,不爾,新肉易傷,傷則重潰,發則禍至,慎之慎之。

診知是癰疽法第四

癰疽之發,未辨是非飢渴為始,始發之時,或發自疽,或似小癤,或復大痛,或復小痛,或發米粒大白膿子,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處,是即便隱痛,覆按四邊,比方得失審實之,是即灸。第一使灸其上二三百壯,又灸四邊一二百壯,小者灸四邊,中者灸六處,大者灸八處,壯數不慮多也。亦應即薄貼,令得即消。內須服解毒冷藥,令毒氣出外。外須薄貼熱藥,法當瘡開其口,令泄熱氣故也。

診癰疽有膿法第五

凡癰按之大堅者未有膿,半堅半軟者半有膿,當上薄者都有膿。有膿便可破之,不爾,侵食筋骨也。

破之法,應在下遞上破之,令膿易出,用鈹針,膿深難見,肉厚而生者用火針,若不別有膿者,可當其上數按之,內便隱痛,殃堅者未有膿泄去熱氣,不爾,長速則不良。

候人年得疽法第六

歧伯曰:赤疽發於額不瀉,十餘日死。可刺也。其膿赤多血死,未有膿,可治。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人神在額不可見血,見者死。

杼疽發項,若兩耳下不瀉,十六日死。其六日可刺,其色黑見膿而癰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三、三十五、四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九十九,神在兩耳下,不可見血,見者死。

蜂疽發背,起心俞若肩髃,二十日不瀉,死,其八日可刺也,其色赤黑膿見者死不治。人年六歲、十八、二十四、三十五、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在肩不可見血,見者死。

刺疽發肺俞,若肝俞不瀉,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發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七、六十八、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在背,不可見血,見者死。

俠榮疽發脅,起若兩肘頭,二十五日不瀉,死。其九日可刺,發赤白間其膿多白而無赤,可治。年十六、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十六神在脅不可見血,見者死。

勇疽發股,起太陰,若伏兔,二十五日不瀉,死。其十日可刺,發青膿赤黑者死。白者尚可治。年十一、十五、二十、三十一、四十三、四十六、五十九、六十三、七十五、九十一神在尻尾,不可見血,見者死。

標叔疽發,熱同,同耳聾,後六十日腫如水狀,如此可刺之,但出水後乃有血,血出即除也。年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九十七神在背不可見血,見者死。

旁疽發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瀉,死。其十二日可刺。發赤白膿而不大多,其上癢赤黑,死不可治。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神在足,不可見血,見者死。

相五色疽死生法第七

禽疽發如軫者數十處,一云四日腫,食飲疼痛,其狀若變,十日可刺,其內發方根寒齒如噤俞若坐,如是十五日死(俞若生未詳。)

釘疽發兩肩,此起有所逐惡血,結流內外,榮衛不通,發為釘疽,三日身腫痛甚,七日噤如痓狀,十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陰疽發髀,若陰股,始發腰韁內不能自止。數飲不能多,五日堅痛,如此不治,三歲死。

脈疽發環項(一云頸,始痛,身隨而熱,不欲動愪愪)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怖而不精上氣頦。其發引耳,不可以腫,二十日可刺,不刺八十日死。

龍疽發背,起胃俞若腎俞,二十日不瀉死,其九日可刺,其上赤下黑,若青黑者死。發血膿者不死。

首疽發背,發熱八十日,大熱汗頸,引身盡如咳,身熱同同如沸者,皮澤頗腫處淺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

行疽發如腫,或復相往來,可要其所在刺之,即愈。

沖疽發,小腹痛而振,寒熱,冒五日愪愪,六日而變,十日死。

敦疽發,兩指頭若五指頭,十八日不瀉,死。其四月可刺,其發而黑,癰不甚赤過節,可治。

疥疽發,腋下若臂兩掌中,振寒熱而咽乾者,飲多則嘔,煩心愪愪,或卒胗反有合者,此則可汗,不汗當死。

筋疽發背,俠脊兩邊大筋,其色蒼,八日可刺,其癰在肌腹中,九十日死。

陳干疽,發兩臂,三四日痛不可動,五十日方身熱而赤,六十日可刺,如刺脈無血,三四日死(一云病已)。

蚤疽發,手足五指頭,起即色不變,十日之內可刺,過時不刺後為食癰,在腋,三歲死。

倉疽發,身癢後痛,此故傷寒氣入臟,篤發為倉疽,九日可刺,九十日死。

赤疽發,身腫堅核而身熱,不可以坐,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膿刺之,即愈。

赤疽(一云白疽)發膊,若肘後癢,目痛傷精及身熱多汗,五六日死。

赤疽發胸可治。

赤疽發髀樞,六月可治,不治出歲死。

赤疽發陰股,堅,死,濡,可治。

赤疽發掌中者可治。

赤疽發脛,死不可治。

黑疽發,腫在背大骨上,八日可刺,過時不刺為骨疽,膿出不可止,出碎骨,六十日死。

黑疽發腋淵,死。

黑疽發耳中,如米,此名文疽,死。

黑疽發肩,死

黑疽發缺盆中,名曰伏癰,死。

黑疽發肘上下,不死可治。

黑疽發腓腸,死。

黑疽發膝臏,堅,死,濡,可治。

黑疽發趺上,堅死。足下久癰色赤,死。

手心主脈有腫癰在股脛,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而死。

脅少陽脈有腫癰在頸,八日死,發膿血,十日死。

腰太陽脈有腫交脈來於陽明,癰在頸,十日而死,發膿血,七日死。

尻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心少陽脈,八日死,發膿血八十日死。

頭陽明脈有腫癰在尻,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股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太陽,七十日死,發膿血百日死。

肩太陽太陰脈有腫癰在脛,八日死,發膿血四百日死。

足少陽脈有腫癰在脅,八日死,發膿血六百日死。

手陽明脈有腫癰在腋淵,一歲死,發膿血二歲死。

敷貼第八

方三十一首

松脂貼 主癰疽腫方(煉松脂採松脂法附:)

松脂(二斤,成煉者) 膒脂(三兩) 細辛(半兩) 黃柏 白芷 芎藭 白蘞 芍藥 莽草 白蠟 黃耆 黃芩 黃連 大黃 當歸 防風(各一兩)

上一十六味,切,先以火暖銅鐺令熱,以蠟拭鐺使通濕,銼松脂令破納鐺中,次下膒脂。都消盡訖,乃納藥,以竹蓖攪令調,仍於微火一煎急攪令勿息,十沸下之,沸止更上。預作十個濕土堆,一下置一堆上,遍十堆則成。及熱以新幕生布上,四面又安火灸,作絞子絞澄去滓,挑取向火塗紙,依病處大小剪取貼之。周時易,此法稍難,好好用心作之,乃可成矣。

煉松脂法:

取大麻仁三升,研之令細,水三升淘之,生布絞去滓,松脂二升,以水三升半煮令消盡,及熱,新布絞令脂出,納麻汁中,待小冷,取松脂牽挽令白,乃依法秤取。

採松脂法:

取深山大松本有露根,脂自流出白黏者佳,火燒黑疆者不堪用。亦可五月六月大暑時破作痕,三五日待出取之。須多者,多破根取之。

升麻敷主癰疽方:

升麻 大黃 黃耆 芎藭 龍骨 白芨(各一兩) 黃芩(六兩) 白蘞 牡蠣(熬) 甘草(各半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散,以蜜和之如泥,塗布敷癰上,干即易之。

痛微用此令消方:

黃耆 青木香 梔子 乾地黃 升麻 龍骨 大黃 黃柏 黃芩 麻黃 黃連 芎藭 生犀(取末) 白蘞 羚羊角

上一十五味,等分,搗篩為散,以醋和之如泥,塗故布上。開口如小豆以泄熱氣,干則易之,瘥止。

白蘞敷

主癰疽方:

白蘞 大黃 黃芩(並等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雞子白和如泥,塗布上敷腫上,敷干則易之。亦可以三指撮藥末,納三升水中煮三沸,絞注汁拭腫上數十遍,以塞水石末和塗腫上,以紙覆之,干則易之,輒以煮汁拭之,日夜二十易。

食惡肉散方:

真朱 藜蘆(各一分半) 䕡茹(半兩) 馬齒礬(燒) 硫黃 雄黃 麝香(各三分)

上七味,搗篩為散,粉瘡上,亦可膏和敷之,著兌瘡孔中佳。

生肉膏

主癰疽金瘡方:

大黃 黃耆 芍藥 獨活 當歸 白芷(各一兩) 薤白(二兩) 生地黃(三兩,取汁)

上八味,搗篩為散,切薤白以地黃汁成煎豬膏三升煎之,二上三下,以綿布絞去滓,以敷瘡,多少隨人意。

升麻敷主癰疽結核種種色不異,時時牽痛,或經年腫勢不消方:

升麻 青木香 白蘞 芒硝 射干 當歸 黃芩 桂心 芍藥 防風 大黃 芎藭 乾葛(各二兩) 莽草(一兩)

上一十四味,搗,以酒和令調,微火熬令黃,以敷腫上,日再易,干者添酒更搗之,隨後敷腫上。

寒水石敷方:

寒水石 黃柏 黃耆 黃連 大黃 石膏 梔子(各二兩) 白蘞(四兩)

上八味,搗篩為末,粉粥和如泥,塗故布上敷腫上,干則易之。

當歸貼

諸腫方:

當歸(一作當陸) 黃芩 黃連 大黃 莽草 白芷 白蘞 白芨(各二兩)

上八味,搗篩為散,消膠汁稍稍和如泥,塗紙貼腫上,干則易之。

有患癰破下膿訖,著兌藥塞,瘡痛煩悶困極,有人為去兌藥,以楸葉十重貼之,以布帛裹,令緩急得所,日再三易之,痛悶即止,腫消。此極甚大良無比,勝於眾貼,此主癰疽潰後及凍瘡有刺不出者,用之甚良。冬無楸葉,當早收之。臨時以鹽湯沃之令釋,用之亦佳,薄削楸白皮用亦得,貼楸葉後不復煩悶,腫消減,膿血惡汁出,瘡陷下漸瘥。

治腦瘺諸癤諸癰腫牢堅治之方:

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

附子欲干輒令唾濕之,常令附子熱徹,附子欲干,輒更氣入腫中,無不愈者,此法絕妙不傳。

治萬種癰腫方:

蒺藜蔓淨洗三寸截之,取得一斗,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銅器中,煮取一升,納小器中,煎如稠糖,下取塗瘡腫上,大良。

治癰腫方:

伏龍肝以大醋和作泥,塗布上貼之,干即易之,消矣。又和蒜搗如泥塗之。

凡癰無問大小,亦覺即取膠一片如掌,水清令軟納納然,心開一孔如錢孔大,貼腫上,若已潰者,膿當被膠,急撮皆出盡,若未有膿者當自消矣。

又方:

燒鯉魚作灰醋和敷之。一切腫用之皆愈,以瘥為限,至良。

蛇銜生肉膏 主癰疽金瘡敗壞方:

蛇銜 當歸(各一兩半) 生地黃(三兩) 黃連 黃耆 黃芩 大黃 續斷 芍藥 芎藭莽草 附子(炮,去皮) 細辛 蜀椒(去目閉口) 白芷 白芨(一作白蘚皮) 薤白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八味,切,以大醋漬兩宿,以臘月豬脂七升,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黃,下去滓,敷之。

又方:

生地黃(一斤) 薤白(五兩) 辛夷 芎藭 獨活 當歸 黃耆 白芷 續斷 芍藥 黃芩 大黃(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切,以臘月豬脂四升煎白芷黃色,下去滓,敷之。

野葛貼

主癰疽痔瘺惡瘡婦人妒乳瘡方:

野葛 芍藥 薤白 通草(各半兩) 當歸(三分) 附子(一分)

上六味,切之,醋浸半日,先煎豬脂八合令煙出,納乳發半兩,令消盡,下,令熱定,乃納松脂二兩蠟半兩,更著火上令和,乃納諸藥令沸,三上三下,去滓,冷之,浣故帛去垢。塗貼腫上,干即易之,春去附子,其亂髮淨洗去垢,不爾令瘡痛。

又方:

煎地黃汁如膠作餅貼之,日四易,三日瘥(《千金》云:食惡肉)

紫葛貼

癰腫方:

紫葛(二兩半) 大黃(五分) 白蘞 玄參 黃連 黃芩 由跋 升麻 榆白皮(各三分)青木香(半兩) 赤小豆(半合)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散,以生地黃汁和之如泥敷之,干即易之,大醋和亦得。

治癰疽瘡久不瘥方:

松脂 薰陸香

上二味,等分,搗,入少許鹽為餅,貼瘡上。惡汁出盡,即瘥。

諸卒腫方:

取芥子細末,豬膽和如泥,塗病上,日三。

蕪青子封癰腫方:

取蕪青子一升,搗作細末,大醋和如泥,封之。干則易之。芥子亦大佳。

又方:槐子半升,慎火草一把,搗細,水和塗之。

又方:搗蔚臭汁,服一雞子,以滓封癰上,暖即易之,頭面腫更良。

蔥白療癰疽瘺有數孔積年不瘥方:

蔥白一斤,細切,搗如泥,淨洗瘡拭乾,封塗之,厚一分,日三,夜一,取瘥止。

八味黃耆薄方:

黃耆 芎藭 大黃 黃連 莽草 黃芩 梔子 芍藥(等分)

上八味,為散,以雞子白和如泥塗布上,隨腫大小薄之,燥則易之,瘡上開孔,令得泄氣。

拓湯主丹癰疽始發焮熱浸長進方,兼主小兒丹長忌近陰。

升麻 黃連 大黃 芎藭 羚羊角 當歸 甘草(各二兩) 黃芩(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又還鐺中,納芒硝三兩,上火令一沸,則帛拓腫上,數過,腫熱便隨手消盡,王練甘休秘之。

拓湯方:

大黃 黃芩 白蘞(各三兩) 芒硝(一兩半)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以故帛四重內汁中,以拓腫上,暖復易,晝夜為之。

又方:凡癰以梁上塵灰葵莖等分,醋和敷之,干則易之。

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方:

生商陸根貼軟布帛貼之,數易之,亦可搗敷,燥即易,癰當消濡。

處療癰疽第九

論一首 方三十三首

論曰:諸癰,狀多種不同,無問久近,皆五香連翹湯主之。先刺去熱,小豆薄之,其間數數針去血,若已失療潰爛者,猶常服五香漏蘆等湯下之,當下大針入五分者則速愈。凡癰高而光者不大熱,其肉正平無尖而紫色者不須治,但以竹葉黃耆湯申其氣耳。其肉正平為無膿也,癰卒痛,用八物黃耆薄,大癰七日,小癰五日。其有堅疆者,診寧生破發背及髮乳,若熱手不可得近者,內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摩發背膏。若背生破無苦在乳者,宜令極熟,熟之候,手按之隨手即起者便熟,須針之,針法要得著膿,以意消息之,胸背不可過一寸,酌量。不得膿以食肉膏散著兌頭內癰口中,如人身熱氣歇服木占斯散。五日後癰欲瘥者,服排膿內塞散。凡破癰之後,病人便綿惙欲死。內寒外熱腫自有似癰而非者,當以手按腫上無所連,即是風毒耳,勿針,可服升麻湯。外摩膏破癰口,當令上留三分近下一分,針唯令極熱,極熱便不痛,破癰後敗壞不瘥者,作豬蹄湯洗之,日再。夏湯二日可用,冬六七日,湯半劑亦可用,胸中痛短氣者,當入暗中以手中指按左眼視若見光者,胸中有結癰,若不見光者,熛疽內發,針傷脈,血不出住實不瀉,當成癰也。凡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身有癰疽,脈來大漸小者,陰結苦肌肉痹,癰癤尋寸口,如此來大而漸小也。

漏蘆湯方:

漏蘆 白蘞 黃芩 枳實(炙) 芍藥 升麻 麻黃 甘草(炙,各二兩) 大黃(三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無藥處,單服大黃下之,一方白薇二兩。

連翹五香湯方:

連翹 青木香 薰陸香 麝香 沉香 射干 獨活 桑寄生 通草 升麻(各二兩) 丁香(一兩) 大黃(三兩,別浸)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減半,納竹瀝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未瘥,中間常服,佳。

王不留行散 主癰疽及諸雜腫已潰,皆服之方:

王不留行子(一升) 五色龍骨(二兩) 野葛皮(半分) 栝蔞(六合) 當歸(二兩) 乾薑桂心(各一兩)

上七味,搗篩為散。食訖,溫酒服方寸匕,日三。以四肢習習為度,不知,漸稍加之。此浩仲堪方,隋濟暗梨所名為神散。癰腫即消,極安穩(《千金》云:治癰腫不能潰,困苦無聊賴)

黃耆竹葉湯

治胸背遊熱癰疽方:

黃耆(三兩) 生地黃(八兩) 甘草(三兩,炙) 芍藥(三兩) 黃芩(三兩) 人參(二兩)麥門冬(去心,三兩) 石膏(二兩半) 芎藭(二兩) 當歸(二兩) 生薑(五兩,切) 大棗(三十枚,擘) 半夏(四兩,洗) 淡竹葉(切,一斤)

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葉,取九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間食,日三夜一之服。

黃耆湯

主癰腫熱盛口乾除熱止渴方:

黃耆 升麻 栝蔞 乾地黃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 黃芩 芍藥(各一兩) 梔子(二十枚,擘)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溫中湯

主癰疽取冷過多寒中下痢食完出方:

甘草(炙) 乾薑 附子(炮,各一兩半) 蜀椒(二百四十枚,汗)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黃耆散

主癰疽撮膿方:

黃耆(五分,膿多倍之) 小豆(一分,熱口乾倍之) 芎藭(半兩,肉大,生倍之) 芍藥(二分,癰不止,倍之) 栝蔞(二分,渴,小便利倍之) 白蘞(三分,有膿不合倍之)

上六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廣濟》有甘草三分)。

瞿麥散

主諸癰潰及未潰,瘡中疼痛,膿血不絕,不可忍之方:

瞿麥 白芷 黃耆 當歸 細辛 芍藥 芎藭 薏苡仁 赤小豆(各一兩)

上九味,先以清酒漬豆,出,於銅器中熬之。干復漬,漬熬五過止。然後治末之合下篩。溫酒服方寸匕。日夜各五,三日後痛者肌肉生。一方以苦酒漬小豆,多痛,倍瞿麥,瘡未開倍白芷,膿多倍黃耆、薏苡、芍藥。

黃耆湯

主癰腫虛弱方:

黃耆(四兩) 升麻(三兩) 桂心(冷用,二分) 黃芩(一兩) 竹葉(切,一升) 茯苓 生薑(切) 甘草(各二兩,炙)

上八味,㕮咀,以水二斗,煮竹葉,減五升,去之,澄取九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諸惡腫失治有膿者方:

燒刺榆針作灰,水服之。經宿即頭出。服一針作一頭,多針多頭,無刺榆者燒蛇蛻皮灰水和封上。一日即孔出,仍別服五香湯,以筋作綖任孔中勿令合,使引膿血,若已成大瘡,去血盡,煮小兒餔塗之,上著乾薑末,以漸自消。

五利湯

主年四十已還強壯,常大患熱,發癰疽無定處,大小便不通方:

大黃 升麻(各三兩) 黃芩(二兩) 梔子(十五枚) 芒硝(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四合,去滓,下芒硝,分四服,快利即止。

癰疽潰膿大多裡虛方:

黃耆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 生薑(四兩,切) 五味子(四兩) 桂心 芎藭 茯苓 遠志(去心) 當歸 人參(各二兩) 大棗(二十兩,去核) 甘草(六兩,炙)

上一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

乾地黃丸

主壯熱人長將服之,終身不發癰疽,令人肥悅耐勞苦方:

乾地黃(五兩) 天門冬(去心,四兩) 大黃(三兩) 巴戟天 肉蓯蓉 栝蔞 人參(各一兩) 芍藥 桂心 當歸 黃芩 黃耆 遠志(去心) 石斛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二,加至二十丸。

乾地黃丸

主虛熱消瘡癤方:

乾地黃(四兩) 大黃(六兩) 芍藥 茯苓(各三兩) 遠志(去心) 升麻 桂心 黃芩 麥門冬(去心) 人參 王不留行子 甘草(各二兩,炙)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拾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長服,令人肥健。(《千金》有枳實二兩)

乾地黃丸

主虛勞客熱,數發癰腫瘡癤,經年不除者,悉主之方:

乾地黃(四兩) 天門冬(去心,五兩) 人參(一兩) 黃耆 黃連 大黃 黃芩(各三兩)芍藥 細辛 茯苓 澤瀉 乾漆(熬) 桂心 甘草(炙,各二兩)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散,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拾丸,日三夜一,加至二十丸,長服,延年益壽,終身不發癰癤,凡大黃皆薄切,五升米下蒸之曝干,熱多者倍大黃。

排膿內塞散

主大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方:

防風 茯苓 白芷 遠志(去心) 芎藭 桔梗 人參 當歸 黃耆 甘草(炙,各一兩)厚朴(炙) 桂心(各二兩) 附子(炮,二枚) 赤小豆(三合,熬)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

瞿麥散

主排膿止痛利小便方:

瞿麥 麥門冬(去心) 黃耆 當歸 白蘞(各一兩) 芎藭 赤小豆(米合) 桂心(半兩) 芍藥(二兩)

上九味,搗篩為散,先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薏苡仁散

主癰腫令自潰長肌肉方:

薏苡仁 乾地黃 肉蓯蓉 白蘞 當歸 桂心(各一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先食,以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服。

五香湯

主惡氣毒腫方:

沉香 丁香 麝香(湯成,入) 薰陸香 青木香(各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瘥,更合服。以湯滓薄腫上。

兌疽膏方:

當歸 芎藭 白芷 松脂 烏頭(各二兩) 巴豆(三十枚,去皮) 豬脂(三升)

上七味,切,納膏中微火煎三沸。納松脂耗令相得,以綿布絞去滓,以膏著綿絮兌頭尖作兌兌之,隨病深淺兌之,膿自出,食惡肉盡即生好肉,瘡淺者勿兌,著瘡中日三,惡肉盡止。

干癰瘡凡是瘡瘍皆用之方:

雄黃 雌黃 硫黃 白礬(燒) 胡粉 松脂(各二兩) 水銀(三兩)

上七味,細研如粉,以水銀不見為度,納後膏中,以十隻筋攪之數千匝,冷密貯勿泄。

藜蘆 漏蘆 狼牙 羊蹄根 青葙 地榆 當歸 萹蓄 䕡茹(各二兩) 白蘞 蛇床子(各一兩半)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散,以醋浸一宿,以成煎豬膏四升,煎三上三下,膏成絞去滓,以極微火煎之。凡一切惡瘡癬疽瘺瘑疥患,悉敷之,勿令近目及陰,其石等研之如粉膏,欲凝,仍下攪,令勻。摩之逐手,瘥矣。

食惡肉散方:

硫黃 雄黃 雌黃 漆頭䕡茹 麝香 礬石(燒,各半兩) 馬齒礬石(燒,兌三分)

上七味,細作散敷之,兌食惡肉令盡(《千金》有丹砂半兩)

滅瘢膏

主百癰疽惡瘡赤疽,皆先以布揩作瘡,以塗之鼻中息肉如大豆納鼻中,痢血酒服如棗核大;病痔以綿裹梅子大納下部中;中風塗摩取愈;婦人崩中產後中風皆主之方:

烏頭 礬石(燒) 女萎 狼毒 躑躅 附子 野葛 烏賊骨 皂莢(炙) 赤石脂 天雄芍藥 芎藭 當歸 石膏 莽草 地榆 鬼臼 續斷 蜀椒 白朮 巴豆(去皮) 大黃 細辛 白芷 乾地黃

上二十七味,各一兩,搗篩以成,煎豬脂四升和藥,以此為率,三沸三下,納三指撮鹽其中下之,須服摩之。妊娠婦人勿服。其藥絹篩豬膏,臘月當多合,用之神效。別取一升和鷹屎白三兩,調和使熟敷之,滅瘢大驗。

豬蹄湯

主癰疽及惡瘡有息肉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 白蘞 白芷 狼牙 芍藥(各三兩) 黃連 黃芩 大黃 獨活(各二兩)

上九味,切,以水三斗煮豬蹄,取一斗二升,去蹄納藥,煮取五升,分洗瘡,日三,良。

治癤腫方:

生椒 曲末 釜月下土(末之)

上三味,末之,以大醋和敷上,干則易之。

禁癰方:

咒曰:癰非癰,癤非癤,土塊失癰即滅,三七遍,取一土塊摩腫上,敷與病人,男左女右。

割一切腫方:

凡人身上有腫,腫在左割左,在右割右,足出少血即消,在足小指下橫紋內畔稜上,此極良。

禁一切腫方:

凡一切腫亦覺陰,咒曰:上有太山,下有大海,內有大魚,主食癰疽,四岳使者,於我所須,癰疽小鬼,隨手消除。急急如律令七遍。

又方:

取紫檀細研,大醋和之,塗,並治遊腫。

療身體手足卒腫方:

取驢脂鹽末敷之。

又方:取大醋和蚯蚓矢敷之。

又方:搗蒼耳敷之,冬用子,春用心。

又方:取大醋和土消末敷之。

卷第二十四·瘡癰下

癰疽發背第一

方九首

凡發背及癰疽腫,已潰、未潰方:

取香豉三升少與水和,熟搗成強泥,可腫作餅子,厚三分,已有孔,勿覆孔,可腫上布豉餅,以艾列其上,灸之使溫,溫熱而已,勿令破肉也。其熱痛,急易之。癰疽當便減,決得安,或一日二日灸之,若先有瘡孔,孔中汁出即瘥。

癰腫發背腫並諸毒腫方:

榆白皮 栝蔞(各五兩) 婦人月布洗取汁 胡燕窠土 獖鼠土(各十兩)

上五味,搗和作泥封之,一日漸消,五日全瘥,若壞,封四畔,瘥。

諸癰腫無聊賴,發背及癰癤已疼痛方:

蒸糜谷更遞熨之即愈。(一云薔薇殼更灸熨之。)

癰疽發腹背陰隱處,通身有數十癰方:

取牛糞干者燒末,以雞子白和塗,干則易,瘥止。

又方:以牡蠣粉大醋和塗即愈。

占期散

主消腫 癰疽消膿方:

木占斯 人參 乾薑(一云乾地黃) 桂心 細辛 厚朴(炙) 敗醬 防風 桔梗 栝蔞甘草(炙,各一兩)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藥入咽覺藥流入瘡中,若癰疽,灸之不能發壞者可服之,瘡未壞者去敗醬,已發膿者納敗醬,服藥日七夜二,以多為善。若病在下,當膿血出,此為腸癰也。諸病在裡,唯服此藥即覺其力,痛者即不痛。長服,治諸瘡及疽痔,瘡已潰便早愈。醫人不知用此藥,發背無有不治者,唯服此耳。若始覺背上有不好而渴者,即勤服之,若藥力行,覺渴止便消散。若雖已壞,但日夜服之,勿住也,服之腫自消散,不覺去時。欲長服者,當去敗醬。婦人乳癰,宜速服之。(一方無桂心。)

癰疽潰漏,男發背,女髮乳及五痔方:

蝟胃皮(燒) 蜂房(燒,各一具) 蜀椒(汗) 乾薑(各一兩) 厚朴(一兩半) 附子(炮,去皮) 桂心 當歸 續斷 藁本 地榆皮(各五分)

上十一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加斑蝥七枚,益良。

治骨疽百方治不瘥方:

可於瘡上以次灸之,三日三夜無不愈。

又方:

久瘡不愈,瘥而復發,骨從孔出者名為骨疽,取一死烏雌雞,淨去肉取骨,熬令成灰,取三家牛拘木刮取屑,三家炊單各一兩,皆別熬成灰,合導瘡中,碎骨當出數十片,愈。

鼠瘺第二

論一首 方二十一首 灸法三首

論曰:一切癰疽,皆是瘡瘺根本所患,癰之後膿汁不止,得冷即是鼠瘺,是以漏方次之,大須急救之。

治鼠瘺方:

馬齒草(五升,切 檞白皮(一斤,水煮五升,取一升澄清) 麝香(半臍,干之,研末) 杏仁(半升,曲煎令黑搗如粉)

上四味,以瓷器貯之,合和,以三四重帛密系口,病已成瘡者,以泔清煎減半,洗,作貼子塗藥貼著瘡上,日三易之,若未作瘡如瘰癧子者,以艾一升熏黃如棗大,干膝如棗大,三味末之,和艾作炷灸之三七壯,止。

治諸漏方:

取新生兒屎,一百日以來皆收置密器中五六日,取塗瘡孔中。

又方:

取鯉魚腸切作五段,火上暖之,先洗瘡拭乾,以腸貼之,冷即易之,從旦至夜,干止覺癢,開看蟲出,即瘥。

又方:

取雞子三顆,米下,蒸半日出,取黃,熬令黑,先拭瘡汁令干,以藥納瘡孔中,不過三度。

又方:

以臘月豬脂,以紙紝沾取,納瘡孔中,日五度,夜三度。

風漏及鼠漏方:

赤小豆 白蘞 牡蠣(熬) 黃耆

上四味,等分,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

蟻漏方:

取陵鯉甲二七枚,燒為末,豬膏和敷之。

又方:取半夏一枚,屑之,以鴨膏和敷之。

漏方:

煅鐵屑 狗頰連齒骨 虎矢 鹿角甲半取毛(各二兩,《千金》云:鹿皮合毛)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豬膏和納瘡孔中,須臾易之,日五六。治鼠漏方:

死鼠(一枚,中形者) 亂髮(一雞子大)

上二味,以臘月豬膏才得沒之,微火煎之。鼠發消盡膏成,以塗瘡上,又以酒服半分許,鼠從瘡中出。

寒熱瘰癧方:

連翹 黃柏 黃耆 苦芩 栝蔞 土瓜根 芍藥恆山(各一兩) 龍膽(二兩) 貍頭骨(一枚,炙)

上九味,搗篩為散,酒服五分匕,日三。

治身體瘰癧及常有細瘡,又口中有瘡,薔薇丸方:

薔薇根 黃柏 黃耆 黃參 芍藥 苦參 白蘞 栝蔞 防風 梔子 龍膽 鼠李根皮(各一兩) 石龍芮(二兩)

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飲服十丸,日三。(《千金》無黃柏。)

頸漏:

搗生商陸根作餅子如大錢,厚三分,貼漏上,以艾灸之,餅乾熱則易之,可灸三四升艾,便瘥。

一法:

葶藶子(二合) 豉(一升)

上二味,合搗大爛,熟作餅子如上,以一餅子當孔上貼,以艾柱如小指大,灸上三壯一易,三餅九柱,日三,隔三日一灸。

一法:

凡是一名瘰癧,有結核欲作癰癤者,以獨顆蒜去兩頭,灸之如前法,日灸三度,瘥。

一法:

七月七日日未出時,採麻花,五月五日取艾,等分合作炷,灸漏上百壯。

治瘺方:

馬齒草(陰乾) 臘月淳麻燭(燼)

上二味,等分,細篩,以臘月豬脂和之,先以暖泔清洗瘡,拭乾塗之。

又方:

槲木皮一尺,闊六寸,去黑皮細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納白糖十挺,煎取一升,分三服,以銅器中貯之,若吐,吐著器中看之。

又方:

五月五日午時,取馬齒草一石,以水一石煮取三斗,去滓,納白糖十挺煎取九升,分三服,以銅器貯之,若吐,吐著器中看之。

人參散

主寒熱瘰癧,在頸脈如杏李方:

人參 乾薑 白芷 甘草(各一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少小半匕,以意增加。

又方:

貍骨(五分,炙) 烏頭(七分,炮,去皮) 黃柏(一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先食,酒服一錢匕,日三。

又方:

連翹 黃連 芍藥 苦參 土瓜根 龍膽 當歸(各半兩)

上七味,搗篩為散,先食,以溫酒服錢五匕,日三,稍加至方寸匕。(《千金》無當歸,有栝蔞,恆山,為八味。)

又方:取桃枝上不落子,搗末,以大醋和敷之。

鼠乳方:

常思根拭去土,勿洗,以附本系之,一日一夜便斷消。

瘭疽第三

方八首

瘭疽秘方,世所不傳,神良無比。

升麻 乾地黃 枳實(炙,各二兩) 大黃(二兩半) 前胡(三分) 犀角(一兩半) 麝香射干 甘草(炙,各半兩)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三升,分三服,以瘥為度,不限劑數。

豬蹄湯

主瘭疽諸疽,十指頭焮赤痛癢已潰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 大黃 白芷 川芎 黃芩 黃連 細辛 當歸 藁本 藜蘆(炙,一本無) 莽草 甘草(各一兩)

上一十二味,以水三斗煮豬蹄,取一斗,煮藥,取五升洗漬瘡。

搨湯

主瘭疽浸淫欲作未成,或如桃李核,或如雞子赤焮方:

黃芩 黃連 大黃 當歸 芒硝 甘草(各一兩)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還鐺中,納芒硝一沸,貼布帛中,以拓腫上數百遍。

瘭疽浸淫多日漸大方:

胡粉(一分,熬) 黃連 䕡茹 甘草(各二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粉上,日三。

瘭疽著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愈而復發方:

黃耆(一兩) 款冬花 升麻(各一兩) 赤小豆 附子(炮,去皮) 苦參(各一分)

上六味,搗篩為散,酒服半錢匕,稍增至一錢匕,日三服。

又方:

取虎矢白者,以馬矢和之,曝乾燒灰,以粉之。

又方:

龍骨 胡粉(燒) 滑石(各半兩) 青木香(二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米粉一升和之,稍稍粉之,日四五。

瘭疽方:

灶室塵 灶突中墨 灶釜下土(各一升)

上三味,以水九升煮三沸,取汁,以洗瘡,日三四度。

惡核第四

論一首,方一十三首

論曰:凡惡核似射工,初得無定處,多惻惻然痛,時有不痛者,不痛便不憂,不憂則救遲,救遲則殺人,是以宜早防之,此尤忌牛肉雞豬魚驢馬等肉,初如粟或如麻子,在肉裡而堅似靤,長甚速,初得多惡寒,須臾即短氣,取茱萸五合作末,水一升和之,絞取汁頓服之,以滓敷之,須臾更服此汁,令毒氣散,不入腹,入腹則致禍,切慎之。

江南毒氣惡核射工暴腫生瘡,五香散方:

甲香 薰六香 青木香 羚羊角 丁香 犀角 鱉甲(炙) 升麻 烏鶯 黃芩 黃柏 黃連 甘草(各四兩) 吳茱萸(三分)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中射工毒及諸毒,皆水服方寸匕,日三,以雞子白和塗腫上,干則易之,兼以水和少許洗腫上。(疑少一香。)

野葛膏

主射工惡核,卒中惡毒方:

野葛(二升) 巴豆去皮 烏頭 蜀椒(各五分) 附子 丹砂 茵芋(各一兩) 雄黃 大黃 躑躅(各二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散,以不中水豬膏十斤,煎三上三下,去滓,納丹砂雄黃末,攪至凝,以棗核大摩病上,勿近眼,凡合各膏,皆不用六畜婦人小兒見之。

麻子湯

主遍身流腫方:

麻子(五升,炊) 赤小豆(三升) 防風(三兩) 附子(炮) 當歸(各一兩)

上五味,先搗麻子令熟,以水三斗煮麻子,取一斗三升,去滓,納藥及豆,合煮取四升,去滓,食豆飲汁。

治惡毒腫或著陰卵,或偏著一邊疼急攣痛,牽小腹不可忍,一宿殺人方:

取茴香草搗取汁,飲一升,日三四服,滓薄腫上,此外國方,神驗,從永嘉以來用之,起死人神效無比。

凡風勞毒腫疼攣痛,或牽引小腹及腰胯痛方:

取桃仁一升去尖皮、兩仁者,熬令黑煙出,熱研如脂,以好酒三升攪令相和,一服,覆取汗,不過兩三度,作之,瘥。

若從腳腫向上,稍進入腹殺人方:

取赤小豆一斗,以水三斗煮爛,出豆以汁漬膝以下,日一,數日則愈矣。若已入腹者,不須漬膝,但煮豆食之,斷一切鹽菜飲食米麵,惟只食豆一物,渴飲豆汁,瘥乃止。

大麻子赤小豆湯 主毒腫無定處,或敕澀惡寒,或心腹刺痛煩悶者,此由毒氣深重也。

大麻子(熬) 赤小豆(各五升) 生商陸(二升,薄切之) 升麻(四兩) 附子(炮) 射干(各三兩)

上六味,以水四斗煮諸藥,取二斗五升,去滓,研麻子令破。以麻子汁煮豆令極熟,去滓可得六七升,一服一升,一日一夜令盡。小便當利,即毒除腫減,食兼此豆益佳,如湯沃雪。凡用麻子皆不得用鬱悒者,可揀擇用之。

療腫方:

狗尿珠,一名龍葵,取汁敷之,拔出根,冬用干者湯漬取汁用之。

又方:

取蒼耳燒灰,和醋泔澱作泥封之,平即塗,勿住。取拔根出乃止。

又方:取黑牛垢封之。

又方: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壯,即消矣。

又方:末附子,醋和敷上,燥即塗。

又方:取生薺苨根汁一合,去滓,塗不過三度。

丹疹第五

方二十八首

治丹毒腫,升麻拓湯方:

升麻 漏蘆 芒硝(各二兩) 蒴藋根(五兩) 黃芩(三兩) 梔子(二十枚)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冷,分用漬拓,常令濕為佳。

丹毒方 一名天火也,肉中忽有赤如朱塗,赤色大者如掌,劇者遍身,亦有痛癢微腫者方:

赤小豆二升,絹下篩,雞子白和塗之,小干即塗,逐手消也。復合漏蘆湯以防其內,其方如下:

漏蘆 白蘞 黃芩 白薇 枳實(炙) 升麻 芍藥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二兩) 大黃(二兩)

上一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治五色丹,俗名油腫,若犯者多致死,不可輕之方:

縛母豬枕頭臥即瘥。

又方:牛屎塗,干則易之。

又方:雞子白蒲席灰塗之。

又方:搗麻子水和塗之。

又方:煎羊脂摩之,青羊尤佳。

又方:赤小豆五合,末,水和,取汁一合服,滓塗五心。

又方:以蕓薹菜末,雞子和塗之。(一云:蕓薹葉汁服三合,滓塗丹上。)

又方:榆根皮末,雞子和敷之。

又方:燒苦竹葉篩灰,和臘月豬脂塗之,亦治油腫。

又方:搗蕓薹菜封,即瘥止。

又方:搗慎火草封之,神良。

又方:鯽魚五枚,五寸以上者去鱗,熟研硃砂一合,搗如泥,封病上,厚三分,干易之。

瘤病方:

取獐、鹿二肉,治如厚脯,火炙令熱,拓掩瘤上,冷更炙拓,可四炙四易,痛膿便愈,不除,更炙新肉用之。

白瘤方:

先極搔刮,以繩縛之即愈。又取東向木空中水熱刮瘡上,洗之二三遍,即愈。

又方:

硫黃 礬石(燒)

上二味等分末,以醋和敷上。

麻遊腫方:

以生布一片搵油中,布入油出,以火燃之,持照病上。咒曰:日出遊遊不知羞,脂火燎你頭,七遍,瘥。

白遊腫方:

熟搗生羊脾塗之。

青白赤遊手近微痛者方:

大黃 蒲黃 伏龍肝(各二兩)

上三味,以水和如薄粥塗之。

治赤遊方:

以鷹矢水和,塗之二三瘥。

又方:胡燕巢灰醋和敷之,日二三。

又方:冷水射注之。

又方:

大黃(一兩) 紫檀(一兩) 豉(一合兩)

上三味,搗,細篩為末,大醋和敷之。

又方:搗慎火草如泥塗之,此最大效。

火遊腫方:

大黃、慎火草和為末,塗之。

又方:胡粉一兩,和醋一合煎塗之。

火遊腫流遍身赤色者入腹即死方:

以生豬肉敷上,其肉蟲鳥不食,臭惡故也。

甘濕第六

論二首 方三十八首

論曰:夫甘濕之為病也,或熱或寒如病虎狀,或時下痢,或痢則斷,或常痢不止,無有時節,或時睡眠,有時思食,而氣力漸弱,日日羸瘦,腹背攣急,頭項無力,嗜臥食少,試法先指琢其脊上兩邊,若逐指即起如粟者,即是疳病,若不起者,非是疳也。若起者可漸向上琢之,若起至頸骨兩邊者,即是蟲已入腦矣,病難愈矣。療十得二,終須多灸,若未入腦,醫之可瘥。

先以繩拘項向心壓頭,令當齊骨下尖處,即插著轉繩向背,背上當脊骨插頭,橫量病人口兩吻頭,作定於捉繩頭,脊骨上點兩處,灸,必須細意點處齊平即灸,初旦灸二壯,滿一七日至第二七日,灸二七壯,第三七日旦暮灸七壯,第四七日目只三壯,第五七日日二壯。看初灸二三日,若灸瘡發膿者易瘥,五六日乃發者難瘥。唯得食白飯苜蓿苦苣蔓荊菜香漿少許燒鹽,瘥後百日,乃可得依常食。又須灌藥三遍,相去五日一灌。

蔥白(一握) 豉(二升) 蜀椒(三合) 鹽(二合)

上四味,又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暖灌之,取一升乃灌也。

療疳濕食口齒及下部方:

飛廉蒿(蜀名)

上一味,燒作灰,搗篩,以兩錢匕著病處,甚痛,忍之。若不痛,則非疳也。特忌油膩、蜜、魚。有人患疳,食口刺痛,穿著此得瘥,著下部中蟲如馬尾大,相續出無數,十日後瘥。二十日平復。

又方:

取五葉紫花草末和杏仁葦花相和,吹下部中瘥。

疳濕方:

搗五葉紫花草熟,先病上拭乾,納著病上,瘥為限。所中疳者絞取汁五合服之,日三夜一。

下部癢如蟲行方:

真硃砂(一銖) 礬石(二分,燒) 芎藭(一分)

上三味,搗末綿裹,納下部中。

又方:取蝦蟆末、兔矢末,用之如上法。

又方:

以紙裹莨菪根煻火燒熟,以蜜塗納下部中,一切蟲痔皆愈。

又方:

黃連(二兩) 蛇床子(半兩) 黃柏 梔子(各一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臘月豬脂和,塗納下部中,日再。

又方:

大黃 黃芩 黃耆 玄參(各一兩) 丹參(三分) 芍藥(半兩) 吳茱萸(五分,炒)

上七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疳濕,久下痢赤白,百療不瘥方:

兔頭(炙) 狐骨(皆臘日採,炙) 葶藶子(熬) 百草(五月五日收) 蛇頭(炙),蝦蟆(炙) 蜣螂(皆五月五日採,炙) 石黛 晚蠶蛾(熬) 青礬(熬) 黃礬(熬) 丁香 麝香 菥蓂(灰) 故緋(灰) 苦參 柏皮乾薑 角蒿(灰) 丹砂 芒硝 鐵衣 印成鹽救月木 蠍蟲矢 桂心 床中桄木

上二十七味,等分,細研如粉,以筒子吹下部,日三,良。(《千金》有倒掛草。)

疳濕下蟲方(《千金》云:下黑:)

熏黃 硃砂 石黛 石鹽 麝香 丁香 礬石(熬) 梔子 鐵衣 莨菪子(熬) 細辛(熬) 土瓜(熬) 乾薑(熬) 蜀椒(汗) 葶藶子(熬) 菖蒲(熬) 蝦蟆干者(熬) 故靴底(炙) 髑髏骨(炙之,枯腐者佳,新者不任用)

上一十九味,等分,搗篩為散,以筒子吹藥杏仁大下部中。

所有患疳瘡,悉敷之,其丁香麝香皆別細研,納藥中合之,一方有芥子,若病大重者,用灌法如下:

丁香 麝香 甘草(各三分) 犀角(五分)

上四味,細末如粉,別以鹽三合、蜀椒三合、豉二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諸藥合和,分再灌之,旦一酉一。

月蝕惡瘡息肉方:

硫黃(一云雄黃) 䕡茹 斑蝥(去足翅,熬,各一兩)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粉瘡上,干者以豬膏和塗,日三夜二。

治疳食人諸處凡是赤白痢久不瘥秘之方:

五月五日蝦蟆(一枚半,熬半生,作末) 金銀土堝(五分) 麝香(一分) 人矢灰(五分)銀硃(小豆大)

上五味,細研如粉,敷病上即瘥,三七日慎食甜物,痢者吹下部中。

凡人口中生瘡,久不瘥,下至咽喉、胸中,有三年不瘥者,此亦是疳食病,宜塗角蒿灰於病上,有汁咽之,不過一宿,瘥。

又方:薔薇根濃煮汁含咽三宿,瘥。

又方:

大麻子 胡麻(各一升半,並熬令焦赤)

上二味,以三升瓦瓶,泥裹上厚一寸,待干納麻子等令滿,以四五枚葦管插口中,密泥之,掘地作灶,立瓶灶口中,灶底著瓦器承之,密填灶孔與地平。聚瓶罐四面以系壘之。日沒放火燒之,至明旦開取脂,適寒溫灌下部中一合。尋覺咽有藥氣為佳,亦不得過多,多則傷人,隔日一灌,重者再三灌止。旦起灌,至日夕極覺體中之勞,勿怪也。非惟治疳濕,凡百異同瘡疥癬。並洗塗之。無不瘥。一云口含一丸。

疳食下部生瘡,及日月食方:

麝香 乾薑 蠹蟲矢 葵莖灰 礬石(各三分,燒) 五月五日蝦蟆(一枚,炙)

上六味,搗篩為粉,以竹管吹下部入納三寸,日再。

又方:

雚蘆(一兩) 狼牙(三兩) 橘皮 萹蓄 青葙(各半兩)

上五味,准前法用之。

疳濕方:

取干羊矢一升,以暖水三升漬之一宿,絞取矢汁和末石黛一顆,納汁中溫之,灌下部,令藥停腹一食久,病乃瘥。

又急疳,食鼻口,數日盡,欲死方:

藍澱塗所食上令遍,日十度夜四,瘥止。

又方:細末沒石子吹下部,立瘥。

又方:燒文蛤灰,臘月豬脂和塗。

又方:灌白馬尿一升。

治痛瘡方:

細楸枝葉水煮稠可丸,以竹筒納下部中,疳痔漏皆瘥。煎楸葉汁數洗之,良。

疳蟲月蝕濕䘌等方:

臘月兔頭(二枚,燒) 五月五日蝦蟆(一枚,燒) 青黛(一兩) 地黃葉灰(雞子大) 虎頭(八分,炙) 貝齒(七枚,燒) 小薊灰(雞子大)

上七味,為散,綿裹如棗核大,納下部中。亦筒吹半棗核大,成人者井華水旦服五分匕,隔日一服。

論曰:凡患濕䘌蟲,多是熱病後或久下不上,或有客熱結在腹中,或遇暑濕涼氣者,多生此病。病亦有燥䘌,不甚泄痢,而下部瘡癢,不問燥濕,久則殺人。為病診齒無色,舌上盡白,甚者滿口有瘡,四肢沉重喜眠,如此者,此為蟲蝕其肛,肛爛盡見五臟,即死矣。治之方:

黃連 生薑(各十兩,切) 艾葉(八兩) 苦參(四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為三服,日三,久者三劑良。

凡濕䘌,欲得冷而苦痢,單煮黃連及艾葉、苦參之屬皆可單用。

懊憹散

主濕䘌瘡爛,殺蟲除熱方:

雚蘆 青葙 女青 桃仁(去皮尖雙仁,熬) 雷丸(各三兩) 萹蓄(半兩)

上六味,搗篩為散,粥飲服方寸匕,日三,稍增至二匕,酒服亦得。

濕䘌神方:

取生薑刮去上皮,斷理切之,搗極熟,取汁一升五合,又以水一升五合和合相得,旦空腹服之。仍刮生薑二枚如指大,以楸葉桃葉數重裹之,煻火中燒之令極熱,納下部,須臾若濕盛者,頻三日作之,無有不瘥。

陰蝕瘡方:

蒲黃(一升) 水銀(一兩)

上二味,熟研令散,以粉瘡上,五月六月七月。食特忌肥濃,慎之者即免此。

又方:

肥豬肉三十斤,並得陰肉雜用益良,以水二石煮取熟訖。去肉,以湯汁納大盆中,以自洗,冷即易,不過四遍。

殺九蟲散

主寒疝心痛及蟲齧心痛方:

雚蘆 貫眾 乾漆(各二兩,熬) 狼牙(一兩)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羊臑和服之一合,日三,二日下蟲矣。

治熱心中懊憹方:

雚蘆(二兩半) 干膝(熬) 萹蓄(各三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粥飲服方寸匕,日三。

治蟲痛方:

熬乾漆末之,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三。

又方:

燒槐木耳灰,水服棗大,瘥。不止,飲一盞熱湯,立有出蟲。

有人患心腹脹滿不能食飲至於死,有人教取羊子肝搵蒜蒸服之,遂轉下五升如粉粥,寸寸皆是蟲,即瘥。此人口中生瘡,時人名曰干疳,以此療之得瘥,百日內必不得食醬,食醬即發,常食蒜齏。平旦服至日西即下,其齏須和調作,不同尋常食齏也。

腸痔第七

方三十六首 論一首

療痔方:

臘月牛脾一具,炙熟食之令盡,即瘥。

又方:

牛脾一具熟煮,空腹食之盡,勿與鹽醬等。一具不瘥,更與一具,從旦至未令盡。

療外痔方:

麻子四升搗,生布袋盛,飯下蒸之,絞取脂銅盤盛暖之,以綿作貼子,坐使正,當蒸痔孔,須臾易之,更坐蟲出。

又方:

搗萹蓄絞取汁溲麵作餺飥,空腹吃,日三頓,常食良。

療痔方:

桑耳切三升,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旦服一斗,日三,三日服一劑。

又方:

桑耳作羹臛,調和令美,空腹下飯取飽,不過三頓,瘥。

又方:

蝟皮(一具,熬) 乾地黃(五兩) 連翹子 槐子(各三兩) 當歸 乾薑 附子(炮) 續斷 礬石(燒) 黃耆(各一兩)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二,稍加至三十丸,兼主漏。

又方:

取生槐白皮十兩,熟搗丸如彈丸,綿裹納下部中,長吃萹蓄菜,及煮汁作羹粥食之,大佳。

治下部癢痛,純緣腫起,內欲生肉突出方:

大豆(三升,水七升,急火煮取四升) 槐白皮(切,六升) 甘草(三兩,炙)

上以大豆汁煮取二升,漬,故帛薄之,冷則易之,日三五。

槐白皮膏 主下部癢痛痔瘡方:

槐白皮(五兩) 赤小豆(二合) 枳實 桃仁(各五十枚) 當歸(三兩) 白芷 甘草(各二兩)

上七味,以成煎豬膏一斤,微火煎,白芷色黃,去滓,摩病上,兼導下部中。

療痔方:

取故鑿由一枚,燒作灰,以井華水空腹服一分。

又方:取地黃末敷下部,日三夜一,良。

又方:

乾薑 芫花 蜀椒(各一兩半,汗) 豬懸蹄(十枚,燒) 附子(三枚,炮) 芍藥 白薇白蘞 大黃 牡蠣(熬) 桂心(各半兩) 甘草(一兩,炙)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

療痔下部出膿血,有蟲,傍生孔方:

取槐白皮一擔,以水煮令極熟,出置木盆內,坐其中,欲大便狀,蟲悉出,冷復易之,不過二三度。

又方:煮槐根汁洗之。

又方:煮桃根汁洗之。

諸痔去血過多,氣息惙惙,不下食,或腹痛牽引下部,當歸湯:

當歸 乾薑 桂心 甘草(各三兩,炙) 糖(八兩) 牡丹 白芷 附子(炮) 芍藥 人參(各二兩) 乾地黃(四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去滓,納糖令消,分為四服。

諸大去血,積日虛乏,內補湯方:

人參 續斷 白芷 芍藥 附子(炮) 當歸 甘草(各三兩,炙) 桂心 茯苓 乾薑 芎藭 乾地黃 五味子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去核)

上一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

諸痔下血,蒲黃湯方:

蒲黃(一升) 當歸 白芷 白石脂(各三兩) 黃連 芎藭 乾地黃 甘草(各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諸痔去血大虛黃耆湯方:

黃耆 當歸 芎藭(各三兩) 龍骨(一兩) 芍藥 桂心(各四兩) 糖(一斤) 附子(炮,去皮) 甘草(各二兩,炙)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去滓,入糖令消,分五服。

槐子丸

主燥濕痔,痔有雄雌者主之方:

槐子 吳茱萸根皮 乾漆(各四兩,熬) 蒺藜(三兩) 秦艽 黃芩 牡蠣(熬) 雷丸 白芷 龍骨 黃耆 桂心 丁香 青木香 八角附子(炮,去皮,各二兩)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二十丸,日三服。

小槐實丸

主五痔十年方:

槐子(三斤) 白糖(二斤) 礬石(燒) 硫黃(各一斤) 龍骨 大黃 乾漆(各十兩,熬)

上七味,搗篩四味,其礬石及糖並細切,納銅器中一石米下蒸之,以綿絞取汁,以和藥令作丸,並手丸之如梧子,陰乾酒服二十丸,日二,稍增至三十丸。

槐酒

主五痔,十年不瘥者方:

槐東南枝(細銼,一石) 槐東南根(細銼,一石) 槐白皮(細銼,一石) 槐子(一斗)

上四味,以大釜中安十六斛水,煮取五斛,澄取清,更煎取一石六斗,炊兩斛黍米,上曲二斗釀之,攪令調封泥。七日酒熟,取清飲,適性,常令小小醉耳,合時更煮滓取汁,淘米洗器,不得用生水,作酒如此,藥忌生水故也。

主痔神方:

七月七日多采槐子熟搗取汁,重綿絞之,納銅器中,著中庭高門上曝干之,二十日以上,煎成如鼠屎大,納穀道中,日三。亦主瘺及百種瘡。

又方:

取三具鯉魚腸,以火炙令香,以綿裹之,納穀道中,一食頃,蟲當出,魚腸數數易之,盡三枚,便瘥。

又方:炙魚腸令香坐上蟲即出。

又方:虎頭骨(炙) 犀角末

上二味,各末之如雞子大,以不中水豬膏和塗之。

治痔方:

取八月槐子搗取汁煎作丸塗之。

又方:取熊膽塗之。取瘥止,但發即塗。

又方:

以紙裹小瓜以泥裹三四分,煻火埋燒之令大熟,經宿勿食,使大飢,開取承熱任意飽食之,覆暖臥一炊久,其痔瘥。

五痔方:

五月五日收蒼耳莖葉搗為末,水服方寸匕,日三,瘥。採時陰乾。

又方:燒羊角䚡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常服蒲黃方寸匕,日三,良。

論曰:凡人大便有血即是痔病,勿得慢之,慎干棗、油膩、豬、魚,夫患痔在身,所服各藥,皆不得力,徒棄功夫,一無所益,欲服餌者,當斷之乃可服也。第一槐子仁丸,大有效驗,方在前篇中,必須事之,勿致疑也。

治脫肛方:

蒲黃(二兩)

上一味,以豬肪和,敷肛門上納之,日二三,愈。

又方:

腸出不入,生栝蔞取汁,豬脂等分,湯上溫塗納之,瘥。

又方:以鐵精粉上納之,每出即粉,取瘥止。

疥癬第八

論一首 方三十四首 灸法一首

論曰:瘑瘡疥癬之病,皆有諸蟲,若不速愈,三年不瘥,便為惡疾,何者?諸蟲族類極盛,藥不能當,所以須防之,不可輕也。凡療疥癬,黃耆酒中加烏蛇脯一尺,烏頭附子茵芋石楠莽草各等分,大秦艽散中加之。亦有大效。小小疥瘙十六味,小秦艽散亦相當。(《千金》云:小秦艽散中加烏蛇二兩)

香瀝

主燥濕癬及瘑疥百瘡方:

沉香 鬆節(各一斤,一方更有柏節、鬆節各一斤)

上二味,破之如指大,以布袋盛之,令置麻油中半食久,出取一口瓷坩穿底,令孔大如雞子,以松葉一小把藉孔上,以坩安著白碗上,以黃土泥坩固濟,令厚五分,以藥納坩中,以生炭著藥上使燃。其瀝當流入碗中,燃盡,乃開出坩取汁,以敷瘡上,日再。並治白禿,疽惡瘡皆瘥。當服小秦艽散,即瘥。

礬石瀝

主幹濕癢及惡瘡白禿方:

礬石 硫黃 芒硝 大鹽(各三分) 松脂(六合) 白糖(八兩)

上六味,切,諸藥令如指大,先取甑蔽仰銅器上,納甑中以藥安蔽上,以松脂白糖布藥上都訖,重以大蔽覆之,炊五升米,藥汁流入器中,其汁密覆之,臨用小溫塗瘡上,日再。

治癬秘方:

搗羊蹄根分以白蜜和之,刮瘡四邊令傷,先以蜜和者敷之,如炊一石米頃,拭去更以三年大醋和塗之,以敷癬上,燥便瘥,若刮瘡處不傷,即不瘥。

治久疥癬方:

丹砂 雄黃 雌黃(各一兩) 䕡茹(三兩) 亂髮(一兩,洗淨) 松脂 白蠟(各一兩) 巴豆(十四枚,去皮) 豬膏(二斤)

上九味,先煎發令消盡,納松脂蠟等三上三下,去滓,末䕡茹石藥等納中更煎,一沸止,敷之三數度,瘥。

治久癬不瘥方:

細研水銀霜如粉,和臘月豬膏,先以泔清洗瘡,拭乾塗之,一塗即瘥,後時重發,更塗即永瘥,妙。塗時大須薄,慎勿厚。

又方:

水銀 礬石(燒) 蛇床子 黃連

上四味各一兩,臘月豬膏七合,和攪不見水銀為熟,敷之,治一切無問幼小諸瘡。(上方加漆頭䕡茹一兩)

治諸瘡癬療不瘥方:

水銀(一斤) 豬膏臘月者(五斤)

上二味,以鐵器中壘灶馬通火,七日七夜勿住火炊之,停冷取豬膏,去水銀不妨別用,以膏塗一切諸瘡,無不應手即瘥。

又方:

牸牛尿(一升) 羊蹄根(切,五升)

上二味,納羊蹄漬一宿,日曝之干,則納尿中漬一宿,尿盡止,搗作末,塗諸瘡癬上,和豬脂用,更精。

又方:

諸瘙疥,皆單用水銀豬膏,研令極細塗之。

又方:取生烏頭十枚,切,煮取汁洗之,即瘥。

治癬方:

淨洗瘡取醬瓣尿和塗之,瘥止。

又方:

水銀 蕪荑(末)

上二味酥和塗之,即瘥。

又方:

正日中午時灸病處,影上三姓灸之,咒曰:癬中蟲,毛茸茸,若欲療,待日中。

又方:取酥墨塗之。

凡諸瘡癬初生時,或始痛癢即以種種單方救之,或嚼鹽塗之,妙。

又方:取鯉魚 鮓糂之。

又方:取薑黃塗之。

又方:取牛李子塗之。

治癬方:

取黃蒿穗作末粉,敷之,日三夜二,一切濕癬,並瘥。

又方:

取八月八日日出時,令病人正當東向戶長跪,平舉兩手,持戶兩邊,取肩頭小垂際骨解宛宛中灸之,兩火俱下,各三壯,若七壯,十日愈。

又方:搗刺薊汁服之。

又方:服地黃汁佳。

又方:服驢尿良。

又方:燒蛇皮一具,酒服良。

又方:搗莨菪蜜和封之良。

又方:熱拓煎餅,不限多少,日一遍薄之良。

又方:酢煎艾塗之瘥。

又方:搗羊蹄根和乳塗之。

又方:大醋和雄黃粉先以新布拭之令癬傷,敷之妙。

治瘑疥百瘡經年不瘥方:

楝實(一升) 地榆根(五兩) 桃皮(五兩) 苦參(五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稍溫洗之,日一度。

治瘑疥濕瘡浸淫,日痛癢不可堪,搔之黃水汁出,瘥復發方:

取羊蹄根,勿令婦女小兒貓犬見之,淨去土,細切熟熬,以大醋和淨洗敷瘡上,一時間以冷水洗之,日一敷。凡方中用羊蹄根,皆以日未出前採者佳。

又方:

作羊蹄根散,癢時搔汁出以粉上,又以生根揩之,神驗。

療渴利後發瘡,坐處瘡疥,及疵癬方:

薔薇根(三兩) 石龍芮(三兩) 苦參(二兩) 黃耆(二兩) 黃連(二兩) 芍藥(三兩) 雀李根(三兩) 黃柏(三兩) 黃芩(三兩) 當歸(一兩) 續斷(一兩) 栝蔞(四兩) 大黃(一兩)

上一十三味,搗篩煉蜜和以飲服之,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三十丸,瘡瘥乃止,所是癰疽皆須服之。(《千金》云:薔薇飲服之。)

又方:

赤小豆(一升,熬,納酢中,如此七遍)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瞿麥(二兩) 白蘞(二兩) 當歸(二兩) 黃芩(二兩) 豬苓(二兩) 防風(一兩) 黃耆(三兩) 薏苡仁(三兩) 升麻(四兩)

上一十二味,搗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治疥疽諸瘡方:

水銀 胡粉(各一兩) 黃連(二兩) 黃柏(七分) 礬石(三分,燒) 附子(三分) 蛇床子(半兩) 苦參(一兩)

上八味,下篩六種,水銀、胡粉別以豬脂研,令水銀滅不見,乃以豬膏合研令調如泥,以敷瘡上,日三夜一。

代指第九

方六首

治代指遞腫方:

以毛雜黃土作泥,泥指上令厚五分,納煻灰中令熱,可忍之,泥干即易之,不過數反,即瘥。

又方:

單煮地榆作湯漬之,半日便愈。

治代指方:

麻沸湯納指其中,即愈。

又方:先刺去膿,炙鮓魚皮令溫,以纏指周匝,痛止愈。

治指疼欲脫方:

取豬脂和薑末稍令熱,納指甲中,食頃即瘥。

治指掣痛方:

取醬清和蜜任多少,溫塗之,即愈。

濕熱瘡第十

方三十四首

治濕熱諸惡瘡方:

狼牙(五兩) 芍藥(五兩) 大黃(三兩) 白芷(五兩) 黃柏(五兩) 丹參(五兩)

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以洗之,日三度。

治濕熱瘡多汁粉散方:

芎藭 大黃 白蘞 芍藥 黃連 槐皮 龍骨(各一兩)

上七味,搗篩為散,以粉瘡上,日三度。

又洗之方:

茵芋(三兩) 石楠(三兩) 莽草(三兩) 蛇床子(二兩) 躑躅(二兩) 礬石(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洗瘡,日再。

治惡瘡三年不瘥方:

巴豆(去皮) 甘草

上二味,等分細下為散,先別煮甘草湯洗瘡訖,以藥敷之,先從四面起向中心,日三夜一。

治惡瘡似火爛洗湯方:

取白馬矢曝干,以水和煮十沸,絞取汁洗之,極佳。

治惡瘡十年不瘥,似癩者方:

蛇脫皮(一枚)

上一味,燒之,末下篩,以豬脂和敷之,良。

又方:

苦瓠

上一味,㕮咀,煮取汁洗瘡,日三度,洗煎以洗癬甚良,須先以泔清洗瘡也。

治諸惡瘡烏頭膏方:

烏頭 雄黃 雌黃 芎藭 升麻(各半兩) 亂髮(如雞子大一枚) 松脂(如雞子大一枚)防己(三分) 黃連(半兩)

上一十三味,切,以豬膏三升急煎,令亂髮消盡,去滓,停小冷,以真珠二錢匕投中攪令相得,以敷之。凡用膏,皆令先溫酢泔清洗瘡,拭乾乃敷之,訖,以赤石脂黃連散粉之。此治諸惡瘡皆瘥。

梔子湯

主表裡俱熱,三焦熱實,身體生瘡,或發即大小便不利方:

芒硝(二兩) 大黃(四兩) 梔子仁(七枚,擘) 黃芩(三兩) 知母(二兩) 甘草(二兩,炙)

上六味,㕮咀,以水五升,煮減半,下大黃,煮取一升八合,絞去滓,納芒硝分為三服。

又方:

礬石(燒) 蠟 松脂 亂髮

上四味,各半兩,豬脂四兩,煎之令發焦,納礬石令消,納松脂,次納蠟,去滓。先刮洗瘡以塗之,日再三,不痛,久瘡時愈,新瘡遲愈,癢瘡頭禿皆即愈生髮,此膏勝飛黃膏及諸名藥。

治諸瘡久不瘥,並療六畜方:

棗膏(三斤)

上一味,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五升,數洗,取瘥為度。

治身瘡及頭瘡不止方:

以菖蒲末敷之,日三夜一。

治濕熱瘡惡瘡洗湯方:

槐子(二升) 蛇床子(一兩) 黃連(五兩) 當歸 芍藥 黃柏(各三兩)

上六味,切,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五升,去滓以洗瘡,日三度。

治濕熱瘡方:

生地榆(二斤)

上一味,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五升,以洗瘡日三度。

烏膏

主種種諸瘡治不愈方:

水銀(一兩) 黃連(一兩) 經墨(半兩)

上三味,末之,以不中水豬脂和敷之,不過三四度,愈,神效。欲多任人,惟不治金瘡,其藥惟須熟研。

惡瘡黃水出流方:

燒故鞍屜氈灰,和臘月豬脂封塗。

又方:

藜蘆 巴豆

上二味,等分,燒灰,和臘月豬脂封塗。

又方:

松脂(灰) 薰陸香(各五分) 生地黃汁(五合) 白羊脂(二分) 石鹽(半兩) 亂髮灰(半兩)

上六味,以豬脂一升,煎取五合,納地黃汁煎成膏,去滓,貼之,日再,瘥止。

治惡瘡瘑瘡方:

杏仁(去皮) 巴豆(各二兩,去皮) 藜蘆 黃連(各一兩) 水銀(一錢許)

上五味,以青羊脂和研水銀令滅,先以鹽湯洗之,去上痂,敷瘡日二。

時氣病後得風,生瘡疼癢,搔之黃汁出方:

皂莢(炙) 烏頭 礬石(各三兩) 黃連(一升) 牡蠣(四兩) 藜蘆 桂心(各一兩六銖)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先搔瘡令血出,溫洗瘡,緩浸良久,佳。

卒患發熱瘡方:

取炭長二尺者二枚,燒令赤,置地中,以水二升灌之,取地上汁洗瘡,即瘥。

瘡中惡肉出方:

取烏梅二七顆燒作灰,敷瘡中,其瘡中惡肉乃盡矣。

治惡瘡方:

取白芨煮汁洗瘡訖,敷膏。膏用桑東向枝作末,以臘月豬膏和敷之,亦主狗瘡,初大痛,一宿即愈。

瘡初患似癤,後破無痂,疼痛難忍,名曰豬喙瘡方:

燒豬鼻作灰敷之,瘥。

反花瘡方:

煎柳葉為煎,塗之瘥。

又方:燒馬齒草灰敷之。

又方:燒鹽末灰敷之。

又方:以蜘蛛幕裹之。

王不留行湯

主白禿及頭面久瘡,去蟲止痛方:

王不留行(五兩) 桃東南枝(五兩) 茱萸根皮(五兩) 蛇床子(三升) 牡荊(三升) 苦竹葉(切,三斗) 蒺藜(三升) 大麻仁(一升)

上八味,以水二斗,煮取一斗,洗瘡日再,並治疽及月蝕瘡爛。

治白禿方:

三月三日桃花開者陰乾柏子,赤桑根。

上三味,為末,豬脂和,先以灰汁淨洗禿處,拭乾塗之。

又方:

細柳枝(一握) 水銀 皂莢(炙)

上三味,以醋煎如餳塗之。

松脂膏

主白禿及癰疽百瘡方:

木蘭闌皮(一兩) 礬石 杜蘅 雄黃 附子大黃 石楠 秦艽 真米 苦參 水銀(各二兩) 松脂(六兩)

上一十二味,以醋漬一宿,豬膏一斤半煎之,侯附子黃,去滓,乃納礬石、雄黃,水銀。更著火煮三沸,還濕地待凝,以敷瘡,瘥。

又方:

以牛肉作五味脯,炙令香,及熱拓瘡上,不過三四度,即瘥。

治頭瘡腫方:

燒杏仁令黑磨塗,復取束柴葛蔓及乾魚頭燒灰,和薰黃臘月豬脂塗之。

卷第二十五·色脈

診氣色法第一

夫為醫者雖善於脈候,而不知察於氣色者,終為未盡要妙也。故曰:上醫察色,次醫聽聲,下醫脈候。是知人有盛衰,其色先見於面部,所以善為醫者,必須明於五色,乃可決生死,定狐疑。故立候氣之法冠其篇首焉。

肝受病色青;心受病色赤,脾受病色黃;肺受病色白;腎受病色黑。(皆先視於本色。)

春,面色青,目色赤,新病可療,至夏愈。

夏,面色赤,目色黃,新病可療,至季夏愈。

季夏,面色黃,目色白,新病可療,至秋愈。

秋,面色白,目色黑,新病可療,至冬愈。

冬,面色黑,目色青,新病可療,至春愈。

論曰:此四時王相本色見,故療之必愈。夫五臟應就五行,若有病,則因其時色見於面目,亦猶灼龜於裡,吉凶之兆形於表也。

扁鵲云:病人本色青,欲如青玉之澤,有光潤者佳,面色不欲如青藍之色。若面白目青是謂亂常,以飲酒過多當風,邪風入肺絡於膽,膽氣妄泄,故令目青。雖云夭,救不可復生矣。

病人本色赤,欲如雞冠之澤,有光潤者佳,面色不欲赤如赭土。若面赤目白,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槨,不過十日死。

病人本色黃,欲如牛黃之澤,有光潤者佳,面色不欲黃如灶中黃土。若面青目黃者,五日死。

病人著床,心痛氣短,脾竭內傷,百日復愈,欲起彷徨,因坐於地,其亡倚床。能治此者,是謂神良。

病人本色白,欲如璧玉之澤,有光潤者佳,面色不欲白如堊。若面白黑無復生理也。此謂酣飲過度,榮華已去,血脈已盡。雖遇歧伯,無如之何。

病人本色黑,欲如重漆之澤,有光潤者佳,面色不欲黑如炭。若面黑目白,八日死,腎氣內傷也。

病人色青如翠羽者生,青如草滋者死。

赤如雞冠者生,赤如衃血者死。

黃如蟹腹者生,黃如枳實者死。

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

黑如鳥羽者生,黑如炲煤者死。

凡相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不死。

病人目無精光及齒黑者,不治。

病人面失精光,如土色,不飲食者,四日死。

病人及健人面色忽如馬肝,望之如青,近之如黑,必卒死。

論曰:夫五色者,五臟之華也。故天晴明時,睹萬物,辨白黑,審長短。若五色不分,長短乖錯,此為錯亂。故人亦然。

黃帝問伯高曰:察色知病,何如?伯高曰:白色起於兩眉間,薄澤者,病在皮膚;唇色青黃赤黑者,病在肉;榮氣需然者,病在血脈;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者,病在骨。問曰:病狀如是,取之奈何?伯高曰:皮有部,肉有柱,氣血有輸,筋有結,骨有屬。

經曰:皮部在於四肢;肉柱在於臂胻諸陽分肉之間及少陰分肉之間;氣血之輸在於諸經絡脈,氣血留居則盛而起;筋部無陰陽左右,唯疾之所在;骨之屬骨空之間,所以受津液而溢腦髓。若取之者,必須候病間甚者也,間者,淺之少之,甚者,深之多之。隨變而調之,故曰上工。經言:知一臟為下工;知二臟為中工;參而知之為上工。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六,下工十全三,此之謂也。

雷公問曰:人有不病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問曰:病少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於兩顴上,大如拇指者,病雖少愈必卒死矣。黑色出於顏貌,大如拇指者,必卒死。顏貌者,面之首也。(顏當兩目下也,貌當兩目上、眉下也。)

扁鵲曰:察病氣色,有赤白青黑四氣,不問大小,在人年上者,病也,惟黃氣得愈。年上在鼻上兩目間。如下黑氣細如繩在四墓發及兩顴骨上者,死。或冬三月遠期至壬癸日,逢年衰者不可理,病者死。四墓當兩眉坐直上至髮際,左為父墓,右為母墓,從口吻下極頤名為下墓,於此四墓上觀四時氣。

春見青氣節盡,死。

夏見赤氣節盡,死。

夏秋見白氣節盡,死。

春見白氣至秋,死。

夏見白氣,暴死,黑氣至冬,死。

秋見赤氣節盡,死,冬至後甲子日,死。

冬見赤氣,暴死,見黃氣至長夏,死。

論曰:凡病黃色入鼻從口入井灶,百日死。井在鼻孔上曲中是。灶在口吻兩旁上一寸是。若入者,丙丁日死。

凡人死色易驗。但看年上有黑色橫度者,此人不出百日死。若天中從髮際兩墓皆發黑色,此人三年死。天中,當鼻直上至髮際是也。若顴骨上發黑色應之者,二百日死。

目下有黑色橫度年上者,不出三十日死。黑色入口應天中者,不出一年死。

若天中發死色,年上命門上並黃色者,未好半惡也,以天中為主,五年內死。天中發黑色,法三年內死。所以然者,有二處得主,故五年內死。

凡天中發黑色兩顴上發赤色應之者,不出六十日兵死。若年上發赤色應之者,不出三十日死。若命門上發赤色應之者,不出百日市死、婦人產死、兵死。同氣從命門入耳、年上、死。

赤色從眉衝下入目,五日死或丙丁日死。

黑色在左右眉上,一日死或壬癸日死。

若白色亦死,或庚辛日或二三日死。

赤色入口,三日死,遠期丙丁日死。

黑色從天中及年上入目,三日死或壬癸日死,或二三日死,或百日半年死。

青色如針在目下,春死或甲乙日死。

黃色入目匝四邊,戊己日死。

黑色准上行或入目,期壬癸日死,遠期二十日死,若入耳鼻三日死。(准上者,當鼻上也,行謂在壽上年上下降接相次。)

黃色橫兩顴入鼻,一年死。

黑色如拇指在眉上,不出一年暴死。一云三年。

赤色如馬,黑馬如烏,見面死。(在口傍左右也,右名馬,左名烏。)

黑色從眉繞目,死。

赤色在口兩旁,死。

黑色如深漆繞口,或白色,皆死。

黃帝問扁鵲曰:人久有病,何以別生死,願聞其要。對曰:按《明堂》察色,有十部之氣,知在何部,察四時五行王相,觀其勝負之變色,入門戶為凶,不入為吉。白色見沖眉上者,肺有病,入闕庭者,夏死。黃色見鼻上者,脾有病,入口者,春夏死。青色見人中者,肝有病,入目者,秋死。黑色見顴上者,腎有病,入耳者,六月死。赤色見頤者,心有病,入口者冬死。所謂門戶者:闕庭,肺門戶;目,肝門戶;耳,腎門戶;口,心脾門戶。若有色氣入者,皆死。黃帝曰:善。

問曰:病而輒死,甚可傷也,寧可拯乎?對曰:臟實則腑虛,腑實則臟虛。以《明堂》視面色,以針瀉調之,百病即愈。鼻孔呼吸,氣有出入,出為陽,入為陰,陽為腑,陰為臟,陽為衛,陰為榮。故曰: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周於其身,漏下二刻,榮衛之氣行度亦周身也。

夫面青者虛,虛者實之,補虛瀉實,神歸其室,補實瀉虛,神舍其墟,眾邪並進,大命不居。黃帝曰:善。

五實(未見)

六虛者,皮虛則熱,脈虛則驚,肉虛則重,骨虛則痛,腸虛則泄溏,髓虛則惰。

仲景曰:鼻頭色青者,腹中冷,若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白者無血,色黃者胸上有寒,色赤者為風,色青者為痛,色鮮明者有留飲。

又仲景曰: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言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言聲啾啾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診脈大意第二

問曰: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皆有動脈,而獨取寸口者,何也?扁鵲曰:晝夜漏水下百刻,凡一刻一百三十五息,十刻一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下一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合五十度為一周,而復會於手太陰。手太陰者,寸口也,寸口者,五臟六腑氣血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脈有尺寸者,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從關至魚際是寸內陽之所治。寸口位八分,關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合三部一寸九分。寸口關上為陽,陽脈常浮而速,尺中為陰,陰脈常沉而遲。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脈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脈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脈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脈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脈也。

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稱其形性則吉,與本性相乘則凶,何則?人大而脈細,人細而脈大,人樂而脈實,人苦而脈虛,性急而脈緩,性緩而脈躁,人壯而脈細,人羸而脈大,此皆為逆,逆則難治,反則為順,則為易治。

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也,小兒四五歲者,脈自疾快,呼吸八至也。

凡春脈細弦而長,夏脈洪浮而長,來疾而去遲。

秋脈微浮而散,冬脈沉滑而實,季夏脈洪而遲。

凡心肺二脈大率俱浮,何以別之,浮而大者心也,浮而短者肺也。凡肝腎二脈俱沉,何以別之,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遲緩而長者脾也。

夫人受氣於谷,谷成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氣於胃,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內,衛行脈外,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故胃為水穀腑,主稟四方,皆以胃氣為本也。

凡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死不治。

夫平和之脈,不緩不急不澀不滑不存不亡不長不短不低不昂不縱不橫,此為平也,無病。尺欲小大,關欲小實,老人脈欲微,陽羸於陰者,平也。

夫按之不足,舉之有餘,名曰浮。浮,陽也。

按之去來促急,名曰數。數,陽也。

按之如琴瑟弦,三關通病,梗梗無有屈撓,名曰弦。弦,陽也。(《王函經》為陰。)

按之如動珠子,名曰滑。滑,陽也。

按之實強,其脈有似沉伏,名曰牢。牢,陽也。

按之浮大在指下而滿,名曰洪。洪,陽也。

按之洪大牢強隱指,名曰實。實,陽也。

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搖,名曰動。動,陽也。

上件八條,皆陽脈也。

按之有餘,舉之不足,名曰沉。沉,陰也。

按之無,舉之來,兩旁實而中央空,名曰芤。芤,陰也。

按之遲小,名曰細。細,陰也。

按之短實而數,有似切繩狀,名曰緊。緊,陰也。

按之依依,名曰緩。緩,陰也。

按之大而遲,名曰虛。虛,陰也。

按之短小不至,動搖若有若無,或復浮薄而細急,輕手乃得,重手不得,名曰微。微,陰也。

按之乃得,舉之無有,濡而細,名曰弱。弱,陰也。

按之盡牢,舉之無有,不前不卻,但出不入,如魚之接食動中,名曰遲。遲,陰也。

按之無有,舉之有餘,或如帛衣在水中,輕手與肌肉相得而軟,名曰濡。濡,陰也。

按之促數浮短,如刮竹皮,輕手乃得,重手不離其處,或多入而少出,名曰澀。澀,陰也。

按之來,數時一止,名曰促。促,陰也。

脈來動而中止,按之小數中能還者,舉指則動,名曰結。結,陰也,不死。

脈動而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代,陰也,代者死。

上件一十四條,皆陰脈也。

脈有相薄者,寸口微,而尺中弦,此為相薄也,或但寸口微而弦,亦為相薄也。

沉與伏相類;濡與弱相類;弦與緊相類;

浮與芤相類;牢與實相類;微與澀相類;

遲與緩相類;滑與數相類。

凡脈出為陽,入為陰,來往之間為脾,大陰

凡脈浮滑長皆為陽,沉澀短皆為陰也。

脈有一陰一陽者,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一陽一陰者,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

脈有伏匿者,謂陰陽更相乘伏也。若脈居陰部,反陽脈見,為陽乘陰也;雖陽脈,時沉澀而短者,此為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反陰脈見,為陰乘陽也;雖陰脈,時浮滑而長者,此為陰中伏陽也。故重陰者癲,重陽者狂。

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謂之太過,減者謂之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關之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謂之太過,減者謂之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是真臟之見也。得此諸脈,人不病自死。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死不治,欲決死生,當以月節期之。

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以知之。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夫欲知人病將愈,當診其三部之脈,大小遲疾浮沉正等,雖有寒熱不解,然陰陽已平,知當愈也。

夫病者發熱身體疼痛,此為表有病,其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當愈。病卒腹中急痛,此為里有病,其脈當沉細,今脈反浮大,故知當愈。然此二脈,其人不即愈者,必當死,以其病與脈相反也。

夫脈者,血之腑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內;浮而洪者,病在外。脈實者,病在內,脈虛者,病在外。滑而微浮病在肺,下堅上虛病在脾胃,長而弦者病在肝,脈小血少病在心,大而緊者病在腎。

凡脈,腑為陽,主熱,臟為陰,主寒。陽微自汗,陰浮自下。陽數即口瘡,陰數即惡寒。陽數出血,陰澀下血。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夫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氣血,任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傚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畜,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即熱煩,設有不應,知有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終必有奸,審察表裡,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珍看,料度臟腑,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凡療病,當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可療之。形氣相得,色澤以浮,脈順四時,此為易治,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脈實堅甚,脈逆四時,此為難療。

夫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死。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

夫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數則吐,陰數則下,陽弦頭痛,陰弦腹痛。

診四時脈第三

春,肝木王,其脈弦細而長者,平脈也,反得微浮而短澀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剋木,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為實邪,不治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自愈。反得大而緩者,足脾之乘肝,土之畏木為微邪,雖病不死。

夏,心火王,其脈浮大而洪者,是平脈也,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為實邪,不治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當愈。反得微浮而短澀者,是肺之乘心,金之畏火,為微邪,雖病不死。

季夏六月,脾土王,脈大穰穰而緩者,為平脈也。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浮而短澀,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為實邪,不治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畏土,為微邪,雖病不死。

凡脾脈王則不見,衰時即見。

秋,肺金王,其脈微浮而短澀者,是平脈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剋金,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乘母,為實邪,不治自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畏金,為微邪,雖病不死。

冬,腎水王,其脈沉濡而滑者,是平脈也。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剋水,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乘母,為實邪,不治自愈。反得微浮而短澀者,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腎,火之畏水,為微邪,雖病不死。

診寸口脈第四

寸口緊者,中風風頭痛,亦為傷寒頭痛。

寸口沉而橫者,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寸口浮大而實,宿食不消,浮滑亦然。

寸口沉而緊,寒結在心下痛。(《千金》云沉而緊,若心下有寒,時時痛,有積邪。)

寸口沉滑,胸中有水氣,面目腫有微熱,名為風水。

寸口沉而弱,寒熱、疝瘕、少腹痛。

寸口微而弱,氣血俱虛,男子吐血,婦人下血,嘔汁出。

寸口弱而弦,胸中脅下腰背並痛。

寸口雙弦,脅下拘急而痛,澀澀而寒。

寸口弦緊而細,痛在心下。

寸口洪而大,傷寒熱病,並胸脅下滿痛。

寸口細沉滑者,有積聚在脅下,左右皆滿背相引痛。

寸口細而數,數即發熱,細即反吐。

寸口緩而數者中風。

寸口沉而喘則寒熱。

寸口盛而緊者,傷於食也。

寸口急疝瘕少腹痛。

寸口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

寸口沉細者,名曰陽之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陰氣不通,臂不能舉。

寸口脈壯大,尺中無有,此為陽干陰病,苦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

寸口偏絕者,則臂偏不用,其人兩手俱絕者,不治。

寸口脈弱而遲,弱即衛氣微,遲即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即發熱。衛為氣,氣微即心中飢,飢而虛滿不能食。

寸口脈弱而緩,弱則陽氣不足,緩即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一作下。)

寸口脈微而弱,微即無氣,弱即血不足,血不足即不能呼,氣不足則不能吸,呼吸不足則脅滿短氣。

寸口脈微而澀,微即衛氣不得,澀即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即疼而煩滿,口即難言,衛氣虛即惡寒而數欠。

寸口脈微而澀,微即衛氣衰,澀即榮氣不足,衛衰其色黃,榮不足其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即根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

寸口脈微而緩,微即衛氣疏,疏即膚空,緩即胃氣足,足即谷消而水化,谷入於胃,脈道乃地,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寸口脈微而數,微即為風,數即為熱,微為風,風即汗出,數為熱振而寒慄。

寸口脈微而遲,尺脈沉即為血,滑即為實,血實內結入絡胸臆,肺痿色薄,不能喘息,而心堅脫色,口不能言,肝舉筋厥,四逆,不識人。

寸口脈微而濡,濡即為弱,微即為寒,濡即惡寒,弱即發熱,濡即厥逆,微濡相薄,即為煩,其氣在心。

寸口脈微,尺中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

寸口諸微為無陽,諸濡為無血,諸弱為發熱,諸緊為寒,微濡為血不足。

診關上脈第五

關上浮而數,胃中熱。

關上浮大,風在胃中,腹脹急,心下澹澹然,羸瘦不能食。(《千金》云關上浮大,風有胃中,弱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上細微而絕者,腹中癖,少氣,不能食。

關上微而芤,唾血亦吐血。

關上弦緊而細,症在胃管。

關上緊而滑者,蛔蟲動。

關上微浮,積熱在胃中。

關上滑而大小不均,是為病方欲來,不出一二日內復欲發動,其人慾多飲,飲即注痢,如痢止者生,不止者死。

關上弦大,有痛在臍左右上下。(《脈經》云:關脈弦長者,積在臍左右上下。)

診尺中脈第六

尺中緊數而弦,下痢病。

遲中浮數,小便不利,尿黃。

尺中微而滑,帶下病。

尺中微而芤,尿血。

遲中弦而細,症在臍下。

尺中細而急,筋攣疼痹,不能行。

尺中細而滑,婦人慾產。

尺中虛小者,足脛痿、寒痹、腳疼。

尺中虛者,漏血,小便不禁。

尺中沉細者,名曰陰中之陰病。苦兩腳疼酸,不能久立,陰氣衰,小便有餘瀝,陰下濕癢。

尺脈滑而浮大者,名曰陰中之陽病。苦少腹痛滿不能尿,尿則陰中痛,大便亦熱。

尺中牢長,關上無有,此為陰乾陽病。苦兩脛重,少腹引腰痛。

尺寸俱數,有熱;俱遲,有寒。

尺寸俱濡,發熱汗出。

尺寸俱浮直下,此為督脈,腰皆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

尺寸俱微,血氣不足,其人短氣。

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為通衝脈,胸中有寒疝。

診雜病脈第七

熱病,大汗後脈不安靜者,此段死。

熱病,脈盛大而快,不得汗,此熱發也。

寒熱瘛瘲,脈絕代者,死。

熱病未得汗,脈盛大者,生;細小者,死。

熱病多汗,脈虛小者,生;緊實者,死。

熱病得汗,脈常喘而熱不退者,死。

汗出而衄,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一云:微細為難治。)

傷寒脈浮而洪大者,易治;譫言妄語,身熱脈洪大者,生;沉細而微,手足四逆者,死。

咳而尿血、羸瘦,脈大者,死。

咳而羸瘦,脈堅大者,死。

上氣注液,脈虛、慢、伏匿者生;牢弦者,死。

寒疰上氣,脈虛濡者,生;牢急而疾者,死。

上氣喘息,脈滑手足溫者,生;澀而四肢寒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脈浮大者,死。

上氣喘息,脈滑者,生;大而快者,死。

唾血,脈沉弱者,(生。一云:緊強者死,滑者生。)

吐血,脈牢實者,死。

吐血、鼻衄,脈沉細者,生;浮大而牢者,死。

中惡,腹大,脈緊實細者,生;浮大者,死。金瘡出血不斷,脈大而止者,七日死。

金瘡出血太多,脈虛細者,生;大數者,死。

金瘡所傷,在陽處者,去血四五升,脈弱微緩而遲者,生;急疾者,死。

人被笞榜,內有結血,脈實大者,生;虛小者,死。

從高墮下及金瘡內有瘀血、腹脹、脈牢大者,生;沉細者,死。

心腹痛,脈沉細者,生;浮大而長者,死。

腹脹,脈浮者,生;虛小者,死。

下痢,脈微細者,生;浮大者,死。

下痢,脈代絕者,不死。

腸澼便膿血,脈沉細虛遲者,生;疾大而有熱者,死。

腸澼下白沫,脈沉者,生;浮者,死。

腸澼下赤白,脈細微而遲、身體溫暖,可治。

腸澼,其脈滑者,生;浮者死;懸絕者,死。

泄痢,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而數者,死。

洞泄,或去膿血,食不化者,脈微小者,生;實急者,死。

泄痢,脈細微而澀者,生;緊大而滑者,死。

泄痢,寸關脈不見,尺中時一見,此腎氣見,為難治。

下痢脈絕,手足寒,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不溫者,死。

霍亂,脈大可治;微細難治。

霍亂吐下,脈微遲,氣息劣,口不欲言者,不治。

病手足厥逆,脈當沉細而澀,反得堅大而滑者,死。

水病,脈洪大者,生;微細者,死。

消渴,脈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

卒中風,四肢不收,唇口僻,語言不正,脈浮遲者,生。癲病卒忤,脈堅弦實大者,生;虛伏濡小者,死。

癲狂恍惚,脈實牢者,生;沉細者,死。

中風口噤不能言,四肢不收,其脈浮遲者,生;實大數急者,死。

病風痹不仁,痿厥,脈虛數者,生;牢急者,死。

目䀮䀮,脈大緩者,死。

閉目不欲見人,脈得肝脈者,生;反得肺脈者,死。

耳聾,脈大者,生;沉遲細者,難治。

堅積泄痢,脈微細者,生;浮者,死。

頭痛,脈短澀者,死;浮滑者,生。

中毒藥,陽脈洪大而速者,生;微細者,死。(《脈經》「速」作「遲」。)

暴病,脈微細者,生;大急洪直者,死。

大人得小人脈者,死。

脈但出不能入者,死。

將死之脈,如群鳥之聚,一馬之馭系木交緊(一作馳)之狀,如懸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堅關之裡,不在榮衛伺候交射不可知也。

困病脈,如蝦之遊、如魚之翔者,死。蝦游者,冉冉而起,尋復退沒,不知所在,久而復起,起輒遲而沒去,甚速是也。魚翔者,似魚不行而但掉尾動身,其動疏而住久是也。

脈病人不病,脈如屋漏、雀啄者,死。屋漏者,其脈既絕而止,時復一起,不相連屬也。雀啄者,脈來甚數而急疾,絕止久已復頓來。

脈來如彈石,去如解索者,死。彈石,脈辟辟急也。解索,脈動數而隨散亂無次緒也。

脈來湧湧不去者,死。

脈如轉豆者,死。

脈如偃刀者,死。

脈怒來忽去、暫止復來者,死。

脈中移者,死。

脈久絕者,死。

脈有表無里者,死。

婦人尺脈按之不絕者,胎也。

產後寸口焱疾不調者,死;沉微附骨不絕者,生。新產後渴,熱病,脈細而四脈冷者,死。

三部脈沉浮正等不斷絕者,有娠也。

妊娠,脈滑疾重,手按之不散者,胎已三月也;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妊娠七八月,脈實大牢強弦緊者,生;沉細者,死。欲產者,其脈細而滑也。

婦人慾產,其脈離經者,曰生也。

新產,脈小緩滑者,生;實大弦急者,死。

已產,脈沉虛小者,生;實牢堅者,死。

婦人月經不通,脈絕小實者,生;浮虛者,死。

婦人脈寸關調如故,而尺脈絕不至者,月經不利,當患少腹引腰絞痛,氣積聚上叉胸脅也。

漏下赤白,脈急疾者,死;遲滑者,生。

婦人脈遲寸俱微弱,則絕子不產也。

小兒脈沉者,乳不消也。

小兒弦急者,客忤氣也。

凡按人脈五十至而不止者,五臟皆受氣足,吉也;四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四歲死;三十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三歲死;二十動面一止者,三臟無氣,二歲死;一十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

凡脈一動一止、或三動一止、或十動一止,投數無常,此死脈也。命雖未盡,正當小引日月耳。

凡脈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呼吸定息,其脈五至,不大不小為平。若一呼三至,一吸三至,始為得病也。

夫脈前大後小,則為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則為胸滿短氣。

問曰;何謂損至,答曰:脈有損至。謂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謂至脈也。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謂損脈也。至脈從下上也,損脈從上下也。損脈之為病也,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於收病,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氣也。

凡脈一息再至為平,無病也。一息三至名離經。離,失也;經,常也。其人榮衛已虧,將欲病也。

一息四至為奪精,其人已病也。一息五至為絕命,有大有小為難治。一息六至為將滅。一息七至為命盡。一息八至為無魂。一息九至為無魄。一息十至為今死。

一息一至,其人雖行,當著床,其人血脈已病,諸氣皆不足也。二息一至為危。三息一至為困。四息一至為行屍,將死。五息一至為定死。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論曰:安康公李襲興稱,武德中出鎮潞州,囑隨徵士甄權以新撰《明堂》示余,余既闇昧,未之奇也。時有深州刺史成君綽,忽患頸腫如數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以狀告余,余屈權救之,針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頃,氣息即通,明日飲啖如故。爾後縉紳之士,多寫權圖,略遍華裔,正觀中入為少腑,奉敕修《明堂》,與承務郎司馬德逸、太醫令謝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校定經圖,於後以所作呈示。甄權曰:人有七尺之軀,臟腑包其內,皮膚絡其外,非有聖智,孰能辨之者乎?吾十有八而志學於醫,今年過百歲,研綜經方,推究孔穴,所疑更多矣。竊聞尋古人,伊尹。《湯液》依用《炎農本草》,扁鵲針灸一準黃帝,雷公問難殷勤,對揚周密。去聖久遠,愚人無知,道聽途說,多有穿鑿,起自胸臆。至如王遺烏銜之法,單行淺近,雖得其效偶然,即謂神妙,且事不師古,遠涉必泥。夫欲行針者,必准軒轅正經;用藥者,須依《神農本草》。自余《名醫別錄》益多誤耳。余退以《甲乙》校,秦承祖圖有旁庭臟會等一十九穴,按六百四十九穴有目無名,其角孫景風一十七穴,三部針經具存焉。然其圖缺漏,仍有四十九穴,上下倒錯,前後易處,不合本經,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也。至如石門、關元二穴,在帶脈下相去一寸之間,針關元主婦人無子,針石門則終身絕嗣。神庭一穴在於額上,刺之主發狂,灸之則愈癲疾。其道幽隱,豈可輕侮之哉?人誠知惜命,罕通經方,抄寫方書,專委下吏,承誤即錄,紕繆轉多,近智之徒,不見正本,逢為經抄,以此而言,可為深誡。今所述針灸孔穴,一依甄公《明堂圖》為定,學者可細詳之。且夫當今醫者,各承一業,未能綜練眾方,所以救疾多不全濟,何哉?或有偏功針刺,或有偏解灸方,或有惟行藥鉺,或有專于禁咒,故以網羅諸疾,有愈於是,慨其如此,聊以養疾之暇,撰錄灸經以貽後嗣。其於條例具之。醫者意也,善於用意即為良醫。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何則?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不能如此,雖時愈疾,茲為偶瘥,非醫瘥也。又以孔穴難諳,非圖莫可,雖復經本具述,自非碩學之士,造次未可卒知。所以先述取穴方法云爾。

仰人面二十六穴第一

神庭在髮際直鼻,不刺(一云入髮際一分)。

曲差夾神庭一寸半在髮際。

攢行在眉頭陷中。

睛明在目內眥。

迎香在禾窌上鼻下孔旁(一云在禾髎上一寸)。

素窌在鼻柱端。

水溝在鼻柱下人中。

兌端在唇上端。

齦交在唇內齒上齦縫。

本神麯差旁一寸半。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不炙。

四白在目下一寸。

臣窌夾鼻旁八分直瞳子。

禾窌直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

地倉夾口旁四分(一云在口角一韭葉近下頦隙)。

承漿在頤前下唇之下。

廉泉在頷下結喉上舌本。

頭維在額角發本神旁一寸半。不灸。

上關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取之。

上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穴,張口則閉。

頰車在耳下曲頰端陷中。

大迎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

絲竹空在眉後陷中。不灸。

瞳子窌在目外,去眥五分。

顴窌在面鼽骨下、下廉陷中。

頭上第一行九穴第二

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容豆。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中。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半骨陷中。

百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心。

後頂在百會後一寸半枕骨上。

強間在後頂後一寸半,腦戶前一寸半。

腦戶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不灸。

風府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不灸(一云在喑門上一寸)。

喑門在項後髮際宛宛中,不灸(一云在腦戶下三寸,又名啞門)。

頭上第二行六穴第三

五處在頭上,去上星一寸半。

承光在五處後一寸。不灸(一云一寸半)。

通天在承光後一寸半。

絡卻在通天後一寸半。

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半,夾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

天柱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

頭上第三行六穴第四

臨泣當目上眥直入髮際五分陷中。

目窗在臨泣後一寸。

正營在目窗後一寸。

承錄在正營後一寸。

腦空在承靈後一寸半,夾玉枕骨下陷中。

風池在顳顬後髮際陷中。

伏人耳後六穴第五

顱息在耳後青脈間。

瘛脈在耳本雞足青脈。不灸。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

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

翳風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

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此穴在翳風前、竅陰後,寫時請為用心看)。

伏人脊中第一行十一穴第六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

陶道在大椎下節間。

身柱在第三椎下節間。

神道在第五椎下節間。

至陽在第七節椎下節間。

筋縮在第九椎下節間。

脊中在第十一椎下節間。不灸。

懸樞在第十三椎下節間。

命門在第十四椎下節間。

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節間。

長強在脊骶端。

伏人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第七

大杼在項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中。

風門、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膈俞在第七椎上兩旁各一寸半。

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膽俞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寸半。

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白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上窌在第一空腰果下一寸夾脊陷中。

次窌在第二空夾脊陷中。

中窌在第三空夾脊陷中。

下窌在第四空夾脊陷中。

會陽在陰尾骨兩旁。

伏人脊中第三行十三穴第八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

魄戶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神堂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

譩譆在肩膊內廉,夾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

膈關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

魂門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

陽綱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

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

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

秩邊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

側人耳頸二十穴第九

頷厭在曲周顳顬下廉。

懸顱在曲周顳顬上廉中。

懸釐在曲周顳顬上廉。

天衝在耳上如前三寸。

曲鬢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

角孫在耳廓中間上,開口有穴。

率谷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

和窌在耳前兌發下動脈。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

聽會在耳前陷中,張口行之。

天容在耳下頰後。

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天牖在頸筋、缺盆、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一云在風池上一寸)。

缺盆在肩上橫骨陷中。

天鼎在頸缺盆,直扶突、氣舍後一寸半。

天窗在曲頰下,扶突後、動應手陷中。

扶突在曲頰下一寸,人迎後。

人迎在頸大筋脈,動應手,夾結候旁以候五臟氣,不灸。

水突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

氣舍在頸直人迎夾天突陷中。

側脅十穴第十

章門一名長平,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

京門在監骨腰中季肋本夾脊。

帶脈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五樞在帶脈下三寸。(一云在水道下一寸半。)

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

居窌在長平下八寸三分,監骨上。

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

大包在泉腋下三寸。

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

天池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掘肋間。

胸部中央直下第一行七穴第十一

天突在頸結喉下五寸中央宛宛中。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

華蓋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

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玉堂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

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中。

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胸部第二行六穴第十二

俞府在巨骨下去璇璣旁各二寸陷中,仰臥取之。

彧中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臥取之。

神藏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臥取之。

靈墟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神封在靈墟下一寸六分。

步郎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胸部第三行六穴第十三

氣戶在巨骨,夾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

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

乳中不灸刺。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

胸部第四行六穴第十四

雲門在巨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

中府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

周榮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胸鄉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

天溪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

食竇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舉臂取之。

腹中央第一行十四穴第十五

鳩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不灸刺。

巨闕在鳩尾下一寸。

上管在巨闕下一寸、去蔽骨三寸。

中管在上管下一寸。

建里在中管下一寸。

下管在建里下一寸。

水分在下管下、臍上一寸。

臍中不刺。

陰交在臍下一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石門在臍下二寸。女子不灸。

關元在臍下三寸。

中極在臍下四寸。

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

腹第二行十一穴第十六

幽門在巨闕旁半寸陷中。

通谷在幽門下一寸陷中。

陰都在通谷下一寸。

石關在陰都下一寸。

商曲在石關下一寸。

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直臍旁五分。

中注在肓俞下五分。

四滿在中注下一寸。

氣穴在四滿下一寸。

大赫在氣穴下一寸。

橫骨在大赫下一寸。

腹第三行十二穴第十七

不容在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任脈二寸,直肋端相去四寸。

承滿在不容下一寸。

梁門在承滿下一寸。

關明在梁門下、太一上一寸。(《千金》云梁門下五分。)

太一在關明下一寸。(《千金》、《甲乙經》皆云梁門下一寸。)

滑肉門在太一下一寸。

天樞去肓俞一寸半,夾臍各二寸陷中。

外陵在天樞下、大巨上(《千金》云在天樞下半寸)。

大巨在長溪下二寸(《千金》云在臍下一寸、兩旁各二寸)。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

歸來在水道下二寸。

氣衝在歸來下鼠𪖈上一寸。

腹第四行七穴第十八

期門在第二助端,不容旁各一寸半,上直兩乳。

日月在期門下五分。

腹哀在日月下一寸半。

大橫在腹哀下三寸,直臍旁。

腸結在大橫下一寸三分(一云腹結)。

府舍在腸結下三寸。

衝門在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動脈(一云衝門)。

手太陰肺經十穴第十九

少商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魚際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內。

太泉在掌後陷中。

經渠在寸口陷中。不灸。

列缺在腕上一寸半。

孔最在腕上七寸。

尺澤在肘中約上動脈。

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

天府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不灸。

臑會在臂前廉,去肩頭三寸。

手陽明大腸經二十穴第二十

商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二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

三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

合谷在大指歧骨間。

陽谿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一云在合谷上三寸)。

偏歷在腕後三寸。

溫留在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

下廉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

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

曲池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之中(一云在肘上橫紋中)。

肘窌在肘大骨外廉陷中。

五里在肘上行馬里大脈中。不刺(《甲乙經》云在肘上兩寸)。

臂臑在肘上七寸㿉肉端。

肩窌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

秉風在夾天窌外、肩上髃後,舉臂有空。

肩井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

天窌在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

巨骨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

肩髃在肩端兩骨間。

手少陰心經八穴第二十一

少衝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少府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直勞宮。

神門在掌後兌骨之端陷中。

陰郄在掌後脈中,去腕半寸。

通理在腕後一寸。

靈道在掌後一寸半。

少海在肘內廉節後陷中。

極泉在腋下筋間動脈,入胸。

手太陽小腸經九穴第二十二

少澤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中。

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陽谷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陷中。

養老在手踝骨上,一空在後一寸陷中。

支正在腕後五寸。

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

肩貞在肩曲甲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

手厥陰心主經八穴第二十三

中衝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

勞宮在掌中央動脈。

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

大陵在掌後兩筋間陷中。

間使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郄門去腕五寸。

曲澤在肘後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

天泉在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腋取之。

手少陽三焦經十七穴第二十四

關衝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腋門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

中渚在手小指次指後,本節後間陷中。

陽池在手表腕上陷中。

外關在腕後二寸陷中。

支溝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一云在陽池上一寸)。

會宗腕後三寸空中。

三陽絡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不刺。

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在肘外大骨後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得之。

清冷泉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

消濼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行。

天宗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

臑俞夾肩窌後大骨下甲上廉陷中。

肩外俞在肩甲上廉,去脊三寸陷中。

肩中俞在肩甲內廉,去脊二寸陷中。

曲垣在肩中央曲甲陷中,按之應手痛。

足太陰脾經十二穴第二十五

隱白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大都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

太白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

公孫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

商丘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漏谷在足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

地機在膝下五寸。

陰陵泉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得之。

血海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

箕門在魚腹上越筋間,動應手陰市內。(一云在陰股內起脈間。)

氣衝在陰股內動脈。(此穴已見上腹第三行中。)

足陽明胃經十五穴第二十六

厲兌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陷谷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去內庭二寸。

衝陽在足趺上五寸骨間去陷谷三寸。

解谿在衝陽後一寸半腕上陷中。

豐隆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中。

上廉在三里下三寸。(一名上巨虛。)

下廉在上廉下三寸。(一名下巨虛。)

條口在下廉上一寸。

三里在膝下三寸胻外廉。

犢鼻在膝臏下骭上夾解大筋中。

陰市在膝上三寸伏兔下,若拜而取之。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

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

梁丘在膝上二寸兩筋間。

足厥陰肝經十一穴第二十七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

行間在足大指間動應手陷中。

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陷中。

中封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取之,伸足乃得。

蠡溝在足內踝上五寸。

中郄在足內踝上七寸胻骨中,與少陰相直。

膝關在犢鼻下三寸陷中。(《甲乙經》云二寸。)

曲泉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而得之。

陰包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之間。

五里在陰廉下二寸,(《甲乙針經》云在陰廉下,去氣衝三寸,陰股中動脈。)

陰廉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

足少陽膽經十五穴第二十八

竅陰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俠谿在足小指次指歧間本節前陷中。

地五會在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不灸。

丘墟在足外踝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一云伸腳取之)。

臨泣在小指次指本節後間,去俠谿一寸半。

付陽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

懸鐘一名絕谷,在外踝上三寸動者中。

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

外丘在足外踝上七寸。

陽輔在足外踝上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寸許,去丘墟七寸。

陽交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

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陽關在陽陵泉上五寸,犢鼻外陷中。

環銚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取上足(一云骭樞,中外硯骨陷中)。

中瀆在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

足少陰腎經十一穴第二十九

湧泉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然谷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太鍾在足踝後。

水泉去太谿下一寸,在內踝下。

照海在足內踝下。

復溜在足內踝上二寸陷中。

交信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

築賓在內踝上端分中。

陰谷在膝內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得之。

會陰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間。

足太陽膀胱經十七穴第三十

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申脈在足外踝下陷中,容爪甲。

金門在足外踝下,名曰關梁。

僕參在足跟骨下陷中。

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一云在外踝,從地直上三寸兩筋骨中)。

承山在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

飛揚在外踝上七寸。

承筋在腨中央陷中,不刺。(《千金》云在脛後,從腳跟上七寸腨中。)

合陽在膝約中央下二寸。

委中在膕中約文動脈。

委陽在足太陽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

浮郄在委陽上一寸,展足得之。

殷門在肉郄下六寸。

扶承一名肉郄,在尻臀下股陰下紋中。

三陰三陽流注法

肺手太陰 少商 魚際 太泉 列缺 經渠 尺澤 募中府 俞三椎

三腸手陽明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谿 曲池 募天樞 俞十六椎

心主手厥陰 中衝 勞宮 大陵 內關 間使 曲澤 募巨闕 俞五椎

心手少陽 少衝 少府 神六 通里 靈道 少海

小腸手太陽 少澤 前谷 後谿 腕骨 陽谿 小海 募關元 俞十八椎

脾足太陰 隱白 大都 大白 公孫 商丘 陰陵泉 募章門 俞十一椎

胃足陽明 厲兌 內庭 陷谷 衝陽 解谿 三里 募中管 俞十二椎

肝足厥陰 大敦 行間 太衝 中封 中郄 曲泉 募期門 俞第十九椎

膽足少陽 竅陰 俠谿 臨泣 丘墟 陽輔 陽陵泉 募日月 俞第十椎

腎足少陰 湧泉 然谷 太谿 水泉 復溜 陰谷 募京門 俞十四椎

膀胱足太陽 至陰 通谷 束骨 京骨 崑崙 委中 募中極 俞十九椎

三焦手少陽 關衝 腋門 中渚 陽池 支溝 天井 募石門 俞十三椎

上五臟六腑,三陰三陽十二經脈,臟腑出井流滎,注俞過原,行經入合,募前後法。假令肺手太陰為臟,出於少商為井,流於魚際為滎,注於大泉為俞,過於列缺為原,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募在中府,俞在第三椎。他皆仿此。

陽井為金,陰井為水;陽滎為水,陰滎為火;陽俞為木,陰俞為火;陽原為火,陰源為金;陽經為火,陰經為金;陽合為土,陰合為水。

婦人第二

法四十五首

絕子,灸然谷五十壯,穴在內踝前直下一寸。

胞門閉塞絕子,灸關元三十壯報之。

妊胎不成,若墮胎腹痛,漏胞見赤,灸胞門五十壯,關元左邊二寸是也。右邊名子戶。

又灸氣門穴,在關元旁三寸,各五十壯(《千金》云百壯。)

子臟閉塞不受精,灸胞門五十壯。

絕嗣不生,漏下赤白,灸泉門十壯三報之。穴在橫骨當陰上際。石門穴在氣海下一寸,針入一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主婦人氣痛堅硬,產後惡露不止。遂成結塊,崩中斷緒,日灸二七至一百止。

關元在石門下一寸,主斷緒產道冷,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佳,但不及針,日灸一百止。

崩中帶下,因產惡露不止。中極穴在關元下一寸,婦人斷緒最要穴,四度針即有子。若未有,更針入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灸亦佳,但不及針,日灸三七至三百止。

白崩中,灸少腹橫紋,當臍下孔直下一百壯。

又灸內踝上三寸,左右各一百壯。

帶下,灸間使三十壯。又淋、小便赤、尿道痛、臍下結塊如覆杯,或因食得或因產得,惡露不下,遂為疝瘕。或因月事不調,血結成塊,皆針之如上。

婦人遺尿,不知時出,灸橫骨,當陰門七壯。

妊不成,數墮落,灸玉泉五十壯,三報之(中極是)。

灸夾丹田兩邊相去各一寸名四滿,主月水不利,賁血上下並無子。灸三十壯,丹田在臍下二寸。

婦人胞落㿗,灸臍中二百壯。

水泄痢,灸氣海百壯,三報之。

胞落㿗,灸身交五十壯,三報之,是臍下橫紋中。

又灸背脊當臍五十壯。

又灸玉泉五十壯,三報之。

又灸龍門二十壯,三報之,是陰中上外標。

胞下垂注陰下脫。灸夾玉泉三寸,隨年壯。三報之。

陰冷腫痛,灸歸來三十壯,三報之,夾玉泉兩旁五寸。

婦人無乳法

初針兩手小指外側近爪甲深一分,兩手腋門深三分,兩手天井深六分。若欲試之,先針一指即知之,神驗不傳。

婦人逆產足出,針足太陰入三分,足入乃出針,穴在內踝後白肉際陷骨宛宛中。

橫產手出,針太衝入三分,急補百息,去足指奇一寸。

胞衣不出,針足太陽入四寸,在外踝下後一寸宛宛中。

又針足陽蹺入三分,在足外踝下白肉際。

產後脈絕不還,針合谷入三分,急補之,又主胎上搶心。

心(一作陰)中懊憹痛,針湧泉入三分。

心中懊憹痛,針勞宮入五分,補之。

產後出汗不止,針太衝,急補之。

產難、月水不禁、橫生胎動,皆針三陰交。

胞衣不出,或腹中積聚,皆針胞門入一寸,先補後瀉,去關元左二寸。

又針章門入一寸四分。

子死腹中及難產,皆針胞門。

胎動及崩中下痢,賁氣上逆,針丹田入一寸四分,在臍下二寸。

凡難產,針兩肩井一寸,瀉之,須臾即生也。

胞漏下血不禁,灸關元兩旁相去三寸,百壯。

婦人陰中痛引心下,少腹絞痛,灸膝外邊上去一寸宛宛中。

婦人下血,泄痢赤白,漏血,灸足太陰五十壯,在內踝上三寸百壯,主腹中五寒。

婦人漏下赤白,月水不利,灸交義穴,在內踝上五寸。

婦人下血,漏赤白,灸營池穴三十壯,在內踝前後兩邊池上脈,一名陰陽。

婦人漏下赤白,四肢酸削,灸漏陰三十壯,穴在內踝下五分微動脈上。

婦人下赤白漏,泄注,灸陰陽穴,隨年壯,三報之,在足拇指下屈里表頭白內際。

小兒驚癇第三

法二十一首

曲澤,主心下澹澹喜驚。

陰交、氣海、大巨,主驚不得臥。

陰蹺,主臥驚視如見星。

大鐘、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然谷、陽陵泉,主心中悚惕,恐人將捕之。

解谿,主瘛瘲而驚。

少衝,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

行間,主心痛數驚,心悲不樂。

陽谷,主風眩驚,心悲不樂。

陽谷,主風眩驚手卷。

厲兌,主多臥好驚。

腋門,主喜驚妄言面赤。

神門,主數噫恐悸少氣。

間使,主喜驚喑不能言。

三間、合谷,主喜驚。

陽谿,主驚瘛。

通里,主心下悸。

大陵,主心中澹澹驚恐。

手少陰陰郄,主氣驚心痛。

天井,主驚瘛。

後谿,主淚出而驚。

腕骨,主煩滿驚。

鼻病第四

法七首

鼻中壅塞。針手太陽入三分,在小指外側後一寸白肉際宛宛中。

囟一穴,主鼻塞不聞香氣,日灸二七至七百壯,初灸時痛,五十壯已去不痛,七百壯還痛即止,至四百壯漸覺鼻輕。

治鼻中息肉,灸上星二百壯,入髮際一寸。

又夾上星相去三寸各百壯。

衄時癢,便灸足大指節橫理三毛中十壯,劇者百壯,衄不止灸之,並主陰卵腫。

鼻衄不止,灸湧泉二穴百壯。

灸鼻二孔與柱七壯,主鼻涕出不止。

舌病第五

法二十五首

重舌,灸行間,隨年,穴在足大指歧中,二穴。

小兒重舌,灸左足踝上七壯。

又灸兩足外踝上三壯。

緊唇,灸虎口,男左女右七壯。又灸承漿三壯。

牙齒疼,灸兩手中指背第一節前有陷處七壯,下火方愈。

齒疼,灸外踝上高骨前交脈上七壯。

風牙疼逐左右,以繩量手中指頭至掌後第一橫紋。折為四分,以度橫紋後,當臂兩筋間。當度頭灸三壯,隨左右灸之。兩相患,灸兩臂至驗。

耳聾鳴,客主人一名上關,在聽會上一寸動脈宛宛中,針入一分,主耳聾鳴如蟬。

又聤耳膿出,亦宜灸,日三壯至二百壯,側臥張口取之。

又聽會在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一名耳門,針入三分,主耳聾耳中如蟬鳴。通耳灸日五壯至七壯止,十日後還依前灸之,慎生冷、醋、滑、酒、面、羊肉、蒜、魚、熱食。

又合谷在虎口後縱紋頭,立指取之宛宛中,主耳聾颼颼然如蟬鳴,宜針入四分,留三呼五吸。忌灸,慎洗手,凡針手足,皆三日勿洗也。

耳風聾雷鳴,灸陽維五十壯,在耳後引耳令前絃絃筋上是。

耳聾不得眼,針手小指外端近甲外角肉際,入二分半,補之。

又針關沖,入一分半。補之。

又針腋門,在手小指次指奇間,入三分,補之。

牙車失欠蹉跌,灸第五椎,日二七壯,滿三百壯不瘥,灸氣衝二百壯,胸前喉下寅骨中是。

又灸足內踝上三寸宛宛中三百壯,三報之。

聽會,主牙車急及脫臼相離二寸,在上關下一寸,一名耳門。側臥張口乃得之,針入三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不補宜灸,日五壯至七壯止,十日後還依前灸,慎生冷、醋、滑。

又法:下關在耳門下一寸宛宛中動脈際是也,主牙車脫關,不得嚼食。側臥開口取之,針入四分,與上同法,灸數亦周忌熱食、酒、面。

頰車在耳下二韭葉宛宛中,主牙車不開、口噤不言及牙疼不得食、牙頰腫。側臥張口取之,針入四分,得氣即瀉,不補宜灸,日七壯至七七壯即止。

喉痹,針兩小手指爪紋中出血三大豆許即愈,左刺左,右刺右。

又:手無名指甲後一韭葉名關衝,主喉痹不得下食飲,心熱噏噏,常以繆刺之,患左刺右,患右刺左也,都患刺兩畔。

咽喉酸辛,灸少衝七壯,雀矢大注。

神門、合谷,主喉痹心煩。

腳氣第六

法三首 論一首

初灸風市,次伏兔,次犢鼻,次膝目,次三里,次上廉,次下廉,次絕骨。

凡八穴,風市穴: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手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手中指頭,髀大筋上灸百壯,逐輕重灸之,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一穴五六百壯。伏兔穴:令病人累夫端坐,以病人手夫橫掩膝上,夫下旁與曲膝頭齊上旁側,夫際當中央是,灸百壯,亦可五十壯。犢鼻穴:在膝頭蓋骨上際外角平處,以手按之,得節解是;一法云在膝頭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動腳,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五十壯。膝目穴:在膝頭骨下兩旁陷者宛宛中是,灸百壯。三里穴:在膝頭骨節下一夫附脛骨外是;一法云在膝頭骨節下三寸,人有長短大小,當以病人手夫度取。灸百壯。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脛骨外是,灸百壯。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亦附脛骨外是,灸百壯。絕骨穴:在足外踝上一夫;一云四寸是,灸百壯。凡此諸灸,不必一頓灸盡壯數,可日日報灸之,三日之中,令盡壯數為佳,凡病一腳灸一腳,病兩腳便灸兩腳也。凡腳弱病多著兩腳。一方云:覺腳異便灸三里及絕骨各一處,兩腳異者合四穴灸之,多少逐病輕重,大要雖病輕,不可減百壯,不瘥,速令以次灸之,多則佳。

腳疼,三陰交三百壯,神良。一云灸絕骨最要。論曰:有人得之不以為事,不覺忽然入腹,腹腫心熱,其氣大上,遂至絕命。當知微覺有異,即須大灸之,乃得應手即瘥。亦依舊支法存灸之梁丘、犢鼻、三里、上廉、下廉、解谿、太中、陽陵泉、絕骨、崑崙、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陽、復溜、然谷、湧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俞募,頃來灸者悉覺引氣向上,慎不得灸,以上大忌之。

又:灸足十指奇端去奇一分,兩足凡八穴,名曰八沖極下氣。足十指端名曰氣端。日灸三壯,其八沖可日灸七壯,氣下即止,艾炷小作之。

諸風第七

法六十九首 論一首

肺中風者,其人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者,肺風之證也。視眼以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速灸肺俞百壯,小心減之。若色黃者,此為肺已傷、化為血矣,不可復治。其人當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尋縫,如此數日,死。若為急風所中,便迷妄恍惚,狂言妄話或少氣惙惙,或不能言,若不速治,宿昔而死。亦覺,便灸肺俞、膈俞、肝俞數十壯,急服續命湯可救也。若涎唾止者,既灸,當與湯也。

肝中風者,但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眼連額微有青者,肝風之證也,若唇色青面黃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壯,急服續命湯。若色大青黑者,此為肝已傷,不可復治,數日而死。

心中風者,其人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悶亂冒絕汗出,心風之證也。若唇正赤尚可治,灸心俞百壯,急服續命湯。若或青或白或黃或黑,此為心已壞為水,不可復治,旬日死(一云五六日死)。

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視身通黃口吐涎汁尚可治,灸脾俞百壯,急服續命湯。目下青手足青,不可復治。

腎中風者,其人踞坐腰痛,視脅左右,若末有黃色如餅粢大尚可治,灸腎俞百壯,急服續命湯。若齒黃赤,鬢髮直、面土色不可復治。

大腸中風者,臥而腸鳴不止,灸大腸俞百壯,服續命湯。

論曰:凡風病內外沉浮者,內是五臟,外是皮膚,沉是骨髓,浮是血脈。若在腠理,湯藥所及。若在五臟,酒醪所至。若在血脈,針灸所中。深在骨髓,扁鵲自云不能如何。

風痱者,卒不以言,口噤,手不遂而強直。灸法:度病者手小指內岐間至指端為度,以置臍上,直望心下丹注度上端畢,又作兩度,續在註上合其下開上,取其本度,橫置其開上令三合其壯,如倒作厶字形也,男度右手,女度左手,嫌不分明,故以丹注三處起火各百壯。夫眼瞤動口偏喎舌不轉者,灸口吻邊橫紋赤白際逐左右,隨年壯三報之。不瘥更報。

肝風占候口不能言,灸鼻下人中,次大椎,次肝俞,各五十壯。

心風灸心俞各五十壯。

脾風灸脾俞各五十壯。

脾風占候,言聲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大椎,兩耳門前脈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次兩大指節上下六穴各七壯。

卒中風口喎,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氣,一頭納大豆一顆,並艾燒之令燃,灸七壯,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傳。又灸手交脈三壯,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失,橫安之,兩頭放火燒之。

凡卒中風,中噤不得開,灸頰車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灸五壯即得語,又隨年壯,口僻,左右灸之。

治屍厥法:

凡屍厥如死,脈動如故,針百會入二分補之,灸熨兩脅。又針足中指頭去甲如韭葉。又針足大指甲下內側去甲三分。

灸失喑不語法:

先灸天窗五十壯訖,息火乃移灸百會五十壯畢,還窗五十壯。若初發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泄,內攻五臟當閉伏,更失喑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灸百會乃佳,一灸五十壯,息火泄復灸之。視病輕重,重者處各三百壯,輕者以意(一云次灸肩井得二百壯,即灸二里三壯,若五壯以下氣也。鳩尾可灸百壯,灸至五十壯暫息火也)。

又法:

凡一切中風,服藥益居者,但是風穴,皆灸之三壯,神良。欲除根本必須火艾,專恃湯藥則不可瘥。

灸角弓反張法:

唇青眼戴,角弓反張,始覺發動,即灸神庭七壯。穴在當鼻直上髮際。

次灸曲差二穴各七壯。穴在神庭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上關二穴各七壯。在耳前上廉起骨陷中,一名客主人。

次灸下關二穴各七壯。在耳前動脈下空下廉陷中。

次灸頰車二穴各七壯。穴在前下曲頰端陷中。

次灸廉泉一穴七壯。在當頤直下骨後陷中。

次灸囟會一穴七壯。在神庭上一寸。

次灸百會一穴七壯。在當頂上正中央。

次灸本神二穴各二壯。在耳直上入髮際二分。

次灸天柱二穴各七壯。在項後大筋外入髮際陷中。

次灸陶道一穴七壯。在大椎下間。

次灸風門二穴各七壯。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心俞二穴各七壯。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肝俞二穴各七壯。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腎俞二穴各七壯。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膀胱俞二穴各七壯。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曲池二穴各七壯。穴在肘外曲頭陷中,屈肘取之。

次灸肩髃二穴各七壯。在兩肩頭之中,兩骨間陷中。

次灸支溝二穴各七壯。在手腕後二寸兩骨間陷中。

次灸合谷二穴各七壯。大手大指虎口兩骨間陷中。

次灸間使二穴各七壯。在掌後三寸兩筋間。

次灸陽陵泉二穴各七壯。在膝下骨前陷中。

次灸陽輔二穴各七壯。在外踝上絕骨陷中。

次灸崑崙二穴各七壯。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

上以前主久風、卒風、緩急諸風,發動不自覺知,或心腹脹滿,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閉耳聾,或舉身冷直,或煩悶恍惚,喜怒無常。凡有風,皆灸之,神驗。鼻交額中一穴,針入六分,得氣即瀉,留三呼,瀉五吸,不補,亦宜灸,然不如針。此主癲風弓角反張、羊鳴,大風青風面風如蟲行,卒風多睡健忘,心中憒憒。口噤,暗到不識人,黃疸,急黃八種,大風,此之一穴皆主之,莫不神驗。慎酒面生冷、醋滑、豬魚、蕎麥、漿水。

雜灸法:

凡風,灸上星二百壯,又前頂二百壯,百會一百壯,腦戶三百壯,風府三百壯。

凡大風灸百會七壯。

凡百諸風,灸大椎平處兩相二寸三分,以病人指寸量之,各一百壯。

治風,耳後八分半有穴,灸一切風若狂者,亦瘥。耳門前灸百壯,治卒病惡風欲死不言及肉癉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臟俞,各一百五十壯。

扁鵲曰:凡心風灸心俞各五十壯,第五節對心是也。

肝俞,主肝風腹脹,食不消化,吐血酸削,四肢羸露,不欲食,鼻衄,目䀮䀮,眉頭脅下痛,少腹急,灸百壯。

大腸俞主風,腹中雷鳴,大腸灌沸,腸澼泄痢,食不消化。少腹絞痛,腰脊痛強,大小便,難不能飲食,灸百壯,三報之。

治卒中惡,悶熱毒欲死灸足大指橫紋,隨年壯。若筋急不能行者,若內筋急灸內踝上三十壯,外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壯。愈。若戴睛上插者,灸兩目後眥二七壯。

若不語,灸第三椎五百壯。

若不識人,灸季肋頭七壯。

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陰囊下第一橫理十四壯。

腋門二穴主風,灸五十壯,亦可九壯。

治風,身重心煩,足脛疼,灸絕骨百壯,在外踝上三寸(一云四十,又云一十六。)凡卒中風,口噤不開,灸機關二穴,在耳下八分近前,灸五壯即愈。一云隨年壯。僻者,逐左右灸之。

治頭風搖動,灸腦後玉枕中間七壯。

治猥遐風偏風半身不遂法:

肩髃主偏風半身不遂,熱風,頭風,刺風,手不上頭,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冷痠疼無力,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在膊骨頭陷中平手取之,偏風不遂,可至二百壯,過多則臂強,慎酒肉五辛,熱食漿水。

又針曲池,入七分,得氣即瀉,然後補之,大宜灸,日十壯至一百壯止。十日更報下少至二百壯。

又針列缺,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亦可灸之,日七壯至一百,總至三百壯。

陽池,上一夫兩筋間陷中主刺熱風耳聾鳴,手不仁,冷風手戰,偏風,半身不遂。陽池支溝,下一夫覆腕當紋宛宛中,亦主或因損後把捉不得,針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忌灸。商丘,在內踝前陷中,主偏風癉,腳不得履地,刺風頭風熱風陰癉,針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疾出之。忌灸。

偏風半身不遂,腳重熱風,疼不得履地,針入四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疾出針,於痕上灸之良,七壯。

灸猥遐風半身不遂法:

先灸天窗,次大門,腦後尖骨上一寸,次承漿,次風池,次曲池,次手髓孔,腕後尖骨頭宛宛中,次手陽明大指奇後,次腳五指屈,兩腳膝腕紋,次腳髓孔足外踝後一寸,次足陽明拇指奇三寸,各灸百壯。若有手足患不遂,灸百會,次本神,次肩髃,次心俞,次手少陽,次足外踝下容爪外,並依左右百壯。面上遊風如蟲行,習習然起,則頭旋眼暗,頭中溝壟起,灸天窗,次兩肩上一寸當瞳仁,次曲眉在兩眉間,次手陽明,次足陽明,各灸二百壯。

時行法第八

法四首

初得一日二日,但灸心下三處:第一去心下一寸。各巨闕。第二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壯。然或人形小大不同,恐寸數有異,可以繩度之。隨其長短寸數最佳。取繩從心骨鳩尾頭少度至臍孔,中屈之取半,當繩頭名胃管。又中屈更為二分從胃管向上度是上管,上度取一分是巨闕。大人可五十壯,小兒可一七二壯,隨其年灸,以意量之。

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囟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髮際度入發中灸繩頭名天窗又灸兩顳顬,又灸風池,又灸肝俞百壯,余處各二十壯。

又灸太衝三十壯,神驗無比。

豌肉瘡灸兩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壯,男左女右。

黃疸第九

法一十一首

唇里正當承漿邊,逼齒斷針三鋥,治馬黃黃疸。

顳顬在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是針灸之治疸氣溫病,夾人中火針,治馬黃疸通身並黃,語音已不轉者。

灸錢孔百壯,度乳至臍中,屈肋頭骨是,灸百壯治黃疸。

夾承漿兩邊各一寸,治馬黃急疫。

灸太衝七壯(又云針灸隨便)。

又灸風府、熱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男陰縫拔陰反向上,灸治馬黃黃疸。若女人玉門頭是穴針灸無在。

腳跟在白肉後際針灸隨便。治馬黃黃疸。

臂石子頭還取病人手自捉臂,從腕中大淵紋向上一夫接白肉際,灸七壯,治馬黃黃疸。

黃疸灸第七椎七壯,黃汁出。

瘧病第十

法一十三首

瘧,灸上星及大椎,至發時灸滿百壯。艾炷如黍火粒,俗人不解,務大炷也。

又覺小異,灸百會七壯。若更發,更七壯。極難瘥,不過三灸。

又灸風池二穴三壯。

又灸腎俞百壯。

又灸三間,在虎口第二指節下二寸,三年瘧欲發,即下火。

治一切瘧,無問處所,仰臥以繩量其兩乳間,中屈從乳向下灸度頭,隨年壯,男左女右。

冶瘧,刺足少陰,出血愈。

治諸瘧而脈不見者,刺十指間見血,血去心已。先視身赤如小豆者,皆取之。

瘧,日西發者,臨泣主之。

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鼻衄,飛揚主之。

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崑崙主之。

灸一切瘧,尺澤主之。

凡瘧有不可瘥者,從未發前灸大椎,至發時滿百壯,無不瘥。

卷第二十七·針灸中

肝病第一

五十一法

治眼目法:

攢竹,主目視不明,䀮䀮目中熱痛及瞤,針入一分,留二呼,瀉三吸,徐徐出之。忌灸。宜出血塗鹽。

膚翳白膜覆瞳仁,目暗及眯,雀目冷淚,目視不明,胬肉出,皆針睛明,入一分半,留三呼,瀉五吸。冷者先補後瀉,復補之。雀目者,可久留十吸,然後速出。

視眼喎不正,口喎目瞤,面動葉葉然,眼赤痛,目䀮䀮,冷熱淚,目瞼赤,皆針承泣。在目下七分匡骨中,當瞳子直下陷中,入二分半,得氣即瀉,忌灸。

目暗不明,針中渚,入二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七壯,炷如雀矢大,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眯目、偏風、眼喎、通睛、耳聾,針客主人,一名上關,入一分,久留之,得氣即瀉。亦宜灸,日三七壯至二百壯,炷如細竹筋大,側臥張口取之。眼暗灸大椎下第十節,正當脊中二百壯,唯多佳。可以明目,神良。灸滿千日,不假湯藥。

肝勞,邪氣眼赤,灸當容一百壯,兩邊各爾。在眼後耳前三陰三陽之會處,以手按之有上下橫脈,是與耳門相對也。

肝俞,主目不明,灸二百壯,小兒寸數斟酌,灸可一二七壯。

治風翳,灸手中指本節頭骨上五壯,炷如小麥大,逐病左右灸之。

治風癢赤痛,灸人中鼻柱二壯,仰臥灸之。

治目卒生翳,灸大指節橫紋三壯,逐左右灸之。

治眼暗,若一眼暗,灸腕後節前陷中。兩眼暗,兩手俱灸,隨年壯。

治溫病後食五辛即不見物,遂成雀目,灸第九椎,名肝俞,二百壯,永瘥。

治腳轉筋法:

治腳轉筋,針內崑崙穴,在內踝後陷中,入六分,氣至瀉之。

又灸承山,隨年壯,神驗。

第二十一椎主腰背不便,筋轉痹,灸隨年壯。

治筋攣轉筋,十指筋攣急,不得屈伸,灸足外踝骨上七壯。

治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壯。又下滿,灸五十壯,兩腳一百壯,此二穴亦主喉腫厥逆,五臟所苦鼓脹悉主之。老人加之,五十以下及小兒並隨年壯。

治轉筋,脛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橫筋上三壯。

腹脹轉筋,灸臍是一寸二七壯。

治症瘕法:

小腹堅大如盤盂,胸腹中脹滿,飲食不消,婦人症聚瘦瘠,灸三焦俞百壯,三報之。

灸內踝後宛宛中,隨年壯。

灸氣海百壯。

久冷及婦人症癖,腸鳴泄痢,繞臍絞痛,灸天樞百壯,三報之。勿針臍兩旁各二寸。

積聚堅滿痛,灸脾募百壯,章門是也。

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頭近第二肋下即是灸處,第二肋頭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處。初日灸三,次日五,後七,周而復始,至十止。惟忌大蒜,余不忌。

又灸關元五十壯。

又灸臍上四指五十壯。

膏肓俞兩穴主無病不療方:

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也。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裡,去胛骨容側指許,摩𣗪去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肩中。灸兩胛內各一處至六百壯,多至千壯,數百壯當氣下,磐磐然如流水當有所下,若停痰宿疾亦必下也。此灸無所不治,主諸羸弱瘦損虛勞,夢中失精,上氣咳逆。及狂惑妄誤,皆有大驗。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索孔穴灸之,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及以前法灸。若不能久正坐伸兩臂者,亦可伏衣幞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遠。不爾甲胛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幞當令大小有常,不爾則前卻失其穴也。此穴灸訖後,令人陽氣盛,當消息自養,令得平復。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求索。

治頭重臂肘重法:

頭重風勞,灸腦戶五壯,針入三分補之。

頭重不能勝,灸腦戶下一寸半。

身體重,四肢不能自持,灸脾俞,隨年壯,針入五分補之。

身重,嗜眠不自覺,灸天府五十壯,針入三分補之。

身重,灸水分百壯,針入一寸補之。

體重,四肢不舉,灸天樞五十壯。忌針。

身重腫,坐不欲起,風勞腳疼,灸三里五十壯,針入五分補之。又,灸足太陽五十壯,針入三分補之。

臂重不舉,灸肩井,隨年壯,可至百壯,針入五分補之。

又,灸足澤三十壯,針入三分補之。

第一椎名大杼,無所不主,俠左右一寸半或一寸二分,主頭項痛不得顧。胸中煩急,灸隨年壯。

諸煩熱,時氣溫病,灸大椎百壯,針入三分瀉之,橫三間寸灸之。

心煩上氣,灸肺俞,針入五分。

心煩短氣,灸小腸俞。

又,灸巨闕、期門各一百壯,針入五分。

又,灸心俞百壯,針入五分。

頭身熱,灸胃管百壯,勿針。

煩悶憂思,灸大倉百壯。

煩熱頭痛,針虎口入三分。

煩躁恍惚,灸間使三十壯,針入三分。

骨熱煩,胸滿氣悶,針三里入五分。

身體煩熱,針中府。又,灸絕骨五十壯。

膽病第二

一十二法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口中無味(一云苦眯目),恐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指間,或刺三毛中。

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苦腹中不安,身軀習習,刺足少陽治。陽在足第二指本節後一寸。

俠膽俞旁行相去五寸,名濁浴。主胸中膽病,隨年壯。

膽虛,灸足內踝上一夫,名三陰交,二十壯。

治吐血法:

虛勞吐血,灸胃管三百壯,亦主嘔逆吐血,少食多飽及多睡百病。

凡口鼻出血者,名曰腦衄,灸上星五十壯。

吐血、唾血,灸胸堂百壯,忌針。

吐血,腹痛雷鳴,灸天樞百壯。

吐血唾血,上氣咳逆,灸肺俞,隨年壯。

吐血酸削,灸肝俞百壯。

吐血嘔逆,灸手心主五十壯,大陵是。

吐血,頸項上二七壯。

心病第三

一十八法

心俞,各灸二七壯,主心病,老小減之。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皆灸之。

卒心疝,暴痛汗出,刺大敦,左取右,右取左。男左女右,刺之出血立已。

俠巨闕兩邊,相去各半寸,名曰上門。主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嘔逆,面無滋潤,各灸隨年壯。

凡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背痛,手不得上頭,灸肩髃百壯。穴在肩外頭近後,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當心下一寸,名巨闕。主心悶痛,上氣,引少腹冷,灸二七壯。

脈不出,針不容兩穴,在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

健忘忽忽,針間使入五分,掌後三寸。

心中懊憹,徹背痛,煩逆,灸心俞百壯。

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灸膈俞七壯。

心痛,冷氣上,鳩尾上二寸半,名龍頷,灸百壯,不針。

心痛,惡氣上,肋痛急,灸通谷五十壯,在乳下二寸。

心痛暴惡,氣叉心,灸巨闕百壯。

心痛,胸脅滿,灸期門,隨年壯。

心痛堅煩,氣結,灸大倉百壯。

心痛曝絞,急欲絕,灸神府百壯。附:鳩尾正當心,有忌。

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壯。忌針兩乳間。

心痛,灸臂腕橫紋三七壯。

心痛,灸兩虎口白肉際七壯。

小腸病第四

八十一法,訣二首

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苦臍痹,少腹中有疝瘕,主月即冷上搶心,刺手心主治,陰在掌後橫紋中,入一分。

左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小腸實也。苦心下急,熱痹,小腸內熱,小便赤黃,刺手太陽治,陽在手第二指本節後一寸動脈。

俠中管兩邊相去半寸,名曰陰都,灸隨年壯,主小腸熱病。

俠臍兩邊相去一寸,名魂舍,灸一百壯,主小腸泄利膿血,小兒減之。又,灸小腸俞七壯。

灸風眩法:

以繩橫度口至兩邊,既得度口之寸數,便以繩一頭更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度之寸數,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當回發中灸之,以度度四邊左右前後,當繩端而灸。前以面為正,並依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又更灸之,壯數如前。若速灸,火氣引上。其數處回發者,則灸其近當鼻也。若回發近額者,亦宜灸。若指面為瘢,則闕其面處,然病重者,亦不得計此也。

治卒癲法:

灸陰莖上宛宛中三壯,得小便通即瘥。當尿孔上是穴。

又,灸陰莖頭三壯。

又,灸乳頭三壯。

又,灸足大指上聚毛中七壯。

又,灸督脈三十壯,在直鼻人中上,入髮際三報之。

又,灸天窗、百會各漸灸三百壯,炷惟小作。

又法:灸耳上髮際各五壯。

治卒中邪魅恍惚振噤法:

鼻下人中及兩手足大指爪甲,令艾炷半在爪上,半在肉上,七炷不止,十四壯,炷如雀矢大作之。

狂,鬼語,針其足大拇指爪甲下,入少許即止。

治大人癲小兒驚癇法:

灸背第二椎及下窮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上也。凡三處畢,復斷此繩作三折,令各等而參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俠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也。以丹注所灸五處各百壯,削竹為度,勝繩也。

狂風罵詈,撾斫人名,為熱陽風。灸口兩吻邊,燕口處赤白際各一壯。

又,灸陰囊縫三十壯,令人立,以筆正注當下,己臥卻核卵令上。乃灸之,勿令近前中卵核,恐害於陽氣也。

卒發狂言鬼語法:

以甑帶急合縛兩手大指,便灸左右脅,當對屈肘頭兩處火,俱下各七壯,須臾鬼語自道姓名乞去。徐徐語問,乃解其手。

狂癇不識人,癲病眩亂,灸百會九壯。

狂走瘛瘲,灸玉枕上三寸。一法:頂後一寸百壯。

狂邪鬼語,灸天窗九壯。

又,灸口吻十五壯。

狂癲哭泣,灸手逆注三十壯,在手腕後六寸。

狂走驚癇,灸河口五十壯,在手腕後陷中動脈,此與陽明同也。

狂癲風癲,吐舌,灸胃管百壯,不針。

又,灸大幽一百壯。

又,灸間使三十壯。(《千金》云:治狂走癲癇。)

狂言恍惚,灸天樞百壯。

又,灸間使三十壯。(《千金》云:治狂言妄語。)

狂走喜怒悲泣,灸巨覺隨年壯。在背上俠內側反手不及者,骨芒穴上六分,捻之痛是也(一云巨闕俞。)

狂邪驚癇,灸承命三十壯,在內踝後上行三寸動脈上。

又,灸巨太陽五十壯。(《千金》云:治狂癲風驚,厥逆心煩。)

又,灸巨太陽五十壯。(《千金》云:治狂癲鬼語。)

又,灸足少陽隨年壯。(《千金》云:治狂癲癇狂易。)

又,灸足陽明三十壯。(《千金》云:治狂走,驚,恍惚。)

狂走癲闕如死人,灸足大敦九壯。(《千金》云:灸足大指三毛中。)

狂走罵詈,灸八會,隨年壯,在陽明下五分。

狂癲驚走風恍惚,瞋喜罵笑歌哭,鬼語吐舌,悉灸上星、腦戶、風池,手太陽、陽明、太陰,足太陽、陽明、陽蹺、少陽、太陽、陰蹺、足跟,悉隨年壯。

驚怖心忪,少力,灸大橫五十壯。

邪鬼妄語,灸懸命一十四壯,在口唇里中央絃絃者是。一名鬼祿,一法以鋼刀決斷絃絃乃佳。

狂邪鬼語,灸伏兔百壯。

又,灸慈門五十壯。(《千金》云:治悲泣邪語,鬼忙歌笑。)

悲泣鬼語,灸天府五十壯。

狂邪發無常,披頭大喚欲殺人,不避水火者,灸間使,男左女右,隨年壯。

狂走刺人,或欲自死,罵詈不息,稱鬼神語,灸口吻頭赤白際一壯。

又,灸兩肘內屈中,五壯。

又,灸背脾中間三壯,報之。

驚狂走,灸內踝上三寸,近後動脈上七壯。

邪病,四肢重痛,諸雜候,尺澤主之。一名鬼堂。

邪病語不止及諸雜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市。(《千金》云:一名鬼客廳,凡人中惡先掐鼻下足也。)

邪病臥,冥冥不自知,風府主之。一名鬼穴。

邪病大喚罵詈走,十指端去爪一分主之。一名鬼城。

邪病鬼癲,胸上主之。一名鬼門。並主四肢重。

邪病大喚罵走,三里主之。一名鬼邪。

勞宮,一名鬼路。

陽澤,一名鬼臣。

耳前髮際宛宛中,一名鬼床。

尺中動脈名鬼受。

足太陽名鬼路。

癲狂二三十年者,灸天窗,次肩井,次風門,次肝俞,次腎俞,次手心主,次曲池,次足五趾,次湧泉,各五百壯,日七壯。

針邪鬼病圖訣法:

凡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種種形相,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或有默然而不聲,或復多言而謾語,或歌或哭,或笑或吟,或眠坐溝渠,啖食糞穢,或裸露形體,或晝夜遊走,或嗔罵無度,或是飛蟲精靈,手亂目急,如斯種類癲狂之人,今針灸與方藥並主治之。

扁鵲曰: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凡針之體,先從鬼宮起。次針鬼信,便至鬼壘,又至鬼心,未必須並針,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蟲之精,便自言說,論其由來,往驗有實,立得精靈,未必須盡其命,求去與之。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若數處不言,便遍針也。依訣而行,針灸等處並備主之。

第一初下針,從人中名鬼宮,在鼻下人中左邊下針,出右邊。

第二次下針,手大指爪甲下三分,名鬼信。入肉三分。

第三次下針,足大指爪甲下,入肉二分,名鬼壘,五指皆針。

第四次下針,在掌後橫紋入半解,名鬼心。

第五次下針,在外踝下白肉際,火針七鋥,鋥三下名鬼路。

第六次下針,入髮際一寸,大椎以上火針七鋥,鋥三下名鬼枕。

第七次下針,去耳垂下五分,火針七鋥,鋥三下名鬼床。

第八次下針,承漿從左刺出右,名鬼市。

第九次下針,從手橫紋三寸兩筋間針度之,名鬼路,此名間使。

第十次下針,入髮際直鼻上一寸,火針七鋥,鋥三下名鬼堂。

第十一次下針,陰下縫灸三壯,女人玉門頭三壯,名鬼藏。

第十二次下針,尺澤橫紋中內外兩紋頭接白肉際七鋥,鋥三下名鬼臣,此名曲池。

第十三次下針,去舌頭一寸,當舌中下縫,刺貫出舌上。仍以一板橫口吻,安針頭令舌不得動,名鬼封。

上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對,針兩穴。若是孤穴,即單針之。

治風邪法:

灸間使隨年壯。

又,灸承漿七壯,三報之。

又,灸心俞七壯。

又,灸三里七壯。

治鬼魅:

灸入髮際一寸百壯。

灸間使、手心各五十壯。

野狐魅:

合手大指,急縛大指,灸合間二七壯,當狐鳴而愈。

脾病第五

三十二法

脾俞,主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俯仰,身黃腹滿,食嘔,舌根直,並灸椎上三穴各七壯。

治老小大便失禁法:

灸兩腳大指去甲一寸三壯。

又,炙大指奇間各三壯。

大小便不通:

灸臍下一寸三壯。

又,灸橫紋百壯。

治大便難法:

灸第七椎兩旁各一寸,七壯。

灸俠玉泉相去二寸半,名腸遺,隨年壯(一云二寸)。

又,灸承筋二穴三壯。

又,灸大都隨年壯。

又,灸大敦四壯。

腹中熱閉,時大小便難,腰痛連胸,灸團岡百壯,在小腸俞下二寸橫三間寸,灸之。

大便閉塞,氣結,心堅滿,灸石門百壯。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榮衛四穴各百壯,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大小便不利,灸八窌百壯,在腰目下三寸,俠脊相去四寸,兩邊各四穴。

小兒大小便不通,灸魃口兩吻各一壯。

小便不利,大便數泄注,灸屈骨端五十壯。

又,灸天樞百壯,在俠臍相去各二寸。魂魄之舍,不可下針。(一名相去三寸。)

治痢法:

大便下血,灸第二十椎,隨年壯。(恐是中膂肉俞。)

赤白下痢,灸窮骨頭百壯,多多益佳。

食不消化,泄痢,不作肌膚,灸脾俞隨年壯。泄注五痢便膿血,重下腹痛,灸小腸俞百壯。泄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之。在八魁正中脊骨上。灸多益佳,三宗骨是。忌針。少腹絞痛泄痢不止,灸丹田百壯三報之。在臍下二寸,針入五分。

不痢不嗜食,食不消,灸長谷五十壯,三報之。在俠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

下痢赤白,灸足太陰五十壯三報之

久冷五痔便血,灸脊中百壯。

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氣百壯,在脊窮骨上。赤白下,灸窮胸惟多益佳。

久痢,百治不瘥,灸足陽明下一寸高骨之上中,去大指奇間三寸,灸隨年壯。

又,灸關元三百壯,十日灸,並治冷痢腹痛。

又,先屈竹,量正當兩胯脊上點記,下量一寸點兩旁各一寸,復下量一寸當脊上合三處,一灸三十壯,灸百壯以上,一切痢皆瘥。亦主疳濕。脊上當胯點處不灸。

又,灸臍中稍稍至二三百壯。

胃病第六

三十四法

治胃補胃,灸胃俞百壯,主胃中寒,不能食,食多身羸瘦,腸鳴腹滿,胃脹。

灸三焦俞,主五臟六腑積聚,心腹滿,腰背痛,飲食不消,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隨年壯。

又,灸心下二寸,名胃管,百壯至千壯,佳。

小腸俞主三焦寒熱,灸隨年壯。

治胃中熱病,膝下三寸名三里,灸三十壯。

反胃,食即吐出,上氣,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限。

又,灸臍上一寸二十壯。

又,灸內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壯。(《外臺秘要》云一指。)

灸胸脅脹滿法:

臚脹脅腹滿,灸膈俞百壯,三報之。

脹滿水腫,灸脾俞隨年壯,三報之。

脹滿雷鳴,灸犬腸俞百壯,三報之。

脹滿氣聚,寒冷,灸胃管,在心鳩尾下三寸,百壯,三報之。

脹滿繞臍,結痛堅,不能食,灸中守百壯,在臍上一寸,一名水分。

脹滿瘕聚滯下疼,灸氣海百壯,在臍下一寸,忌針。

脹滿氣如水腫狀,少腹堅如石,灸膀胱募百壯,在中極臍下四寸。

脹滿腎冷,瘕聚泄痢,灸天樞百壯。

胸滿,心腹積聚痞疼痛,灸肝俞百壯。

灸乾嘔法:

乾嘔不止,所食即吐不停,灸間使三十壯。若四厥,脈沉絕不至者。灸之便通,此法起死人。

又,灸心主尺澤,亦佳。

又,灸乳下一寸三十壯。

凡噦,令人惋恨,灸承漿,炷如麥七壯。

又,灸臍下四指七壯。

治卒噦,灸膻中、中府、胃管各數十壯,灸尺澤、巨闕各七壯。

灸吐法:

吐逆不得食,灸心俞百壯。

吐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灸膈俞百壯。

卒吐逆,灸乳下一寸七壯。

吐變不下食,灸胸膛百壯。

又,灸巨闕五十壯。

又,灸胃管百壯三報之。

又,灸脾募百壯,一名章門,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三報之。

嘔吐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膽募,百壯,三報之。(《甲乙經》云:日月,膽募也,在期門下五分。)

嘔吐咳逆霍亂吐血,灸手心主五十壯。

噫噦膈中氣閉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壯,神良。

噫噦嘔逆,灸石關百壯。

肺病第七

四十五法

肺脹氣搶脅下熱痛,灸俠胃管兩邊相去一寸,名陰都,隨年壯。

又,刺手太陰出血,主肺熱氣上咳嗽,寸口是也。

肺脹脅滿,嘔吐上氣等,灸大椎並兩乳上第三肋間各三壯。

凡肺風氣痿絕,四肢脹滿,喘逆胸滿,灸肺俞各兩壯,肺俞對乳引繩度之。

肺俞,主喉痹氣逆咳嗽,口中涎唾,灸七壯,亦隨年壯,可至百壯。

嘔吐上氣,灸尺澤,在肘中,不三則七。

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逆氣,灸上管下一寸,名太倉,七壯。

治奔豚上氣法:

章門,一名長平,二穴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主奔豚腹腫,灸百壯。

又,灸氣海百壯,在臍下一寸半。

又,灸關元五十壯,亦可百壯,在臍下三寸。

中極,一名玉泉,在臍下四寸。主奔豚搶心不得息,灸五十壯。

心中煩熱奔豚,胃氣脹滿不能食,針上管入八分,得氣即瀉。若心痛不能食,為冷氣,宜先補後瀉,神驗。灸之亦佳,日二七至百止,不瘥倍之。不忌房室。

奔豚冷氣,心間伏梁,狀如覆杯,冷結諸氣,針中管入八分,留七呼,在上管下一寸,瀉五吸,疾出針,須灸,日二七壯至四百止,慎忌房室。

又,中府二穴,主奔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灸百壯。

又,期門二穴,直乳下二肋端旁一寸五分,主奔豚,灸百壯。

又,四滿俠丹田兩旁相去三寸,灸百壯。(一云三十壯。)主奔豚氣,上下搶心腹痛。

凡上氣冷發,腹中雷鳴,轉叫,嘔逆不食,灸太衝,不限壯數。從痛至不痛止,炷如雀矢大。

第四椎名巨闕俞,主胸膈中氣,灸隨年壯。

太倉一穴,一名胃募,心下四寸,主心腹諸病,堅滿煩痛,憂思結氣,寒冷霍亂,心痛吐下,食飲不消,腸鳴泄痢,灸百壯。

肓募二穴,在乳頭斜度至臍中屈去半從乳下行盡度頭是,主結氣囊裹,針藥所不及,灸隨年壯。

臍下結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此冷氣,灸關元百壯。

又,灸天井百壯。

氣短不語,灸大椎隨年壯。又灸肺俞百壯。又灸肝俞百壯。又灸尺澤百壯。又灸小指第四指間交脈上七壯。又灸手十指頭各十壯。

少年房多短氣,灸鳩尾頭五十壯。又灸臍孔中二七壯。

乏氣,灸第五椎下隨年壯。

下氣,灸肺俞百壯。

又,灸太衝五十壯,此穴並主肺痿。

灸飛屍法:

以繩量病人兩乳間中屈,又從乳頭向外量,使肋𤜮於繩頭,灸隨年壯,主一切注(《千金》云:三壯或七壯,男左女右)。

胃管主五毒注,不能食飲,百病,灸至千壯。

忤注,灸手肘尖,隨年壯。(尖,一作紋)。

又,第七椎,灸隨年壯。

又,灸心下一寸三百壯。

食注,灸手小指頭,隨年壯,男左女右。

水注,口中湧水出,經云肺來乘腎,食後吐水,灸肺俞及三陰交,隨年壯,瀉肺補腎。

灸一切注,無新久者,先仰臥,灸兩乳兩邊斜下三寸,名注市,隨年壯。

第二肋間名期門,灸隨年壯。

(凡中屍者,飛屍、循屍、風屍、屍注也。今皆取一方治之。其狀皆腹脹痛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兩肋或踝腫起,或攣引腰脊,灸乳後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壯。不止者,多其壯數即愈。)

又,兩手大指頭各灸七壯。

乳下一寸,逐病所在,灸之,病瘥止。

一切惡注,氣急不得息欲絕者,及積年不瘥者,男左手虎口紋,於左乳頭並四指當小指節下間灸之,婦人以右手也。

大腸病第八

二十二法,論一首

大腸俞,主脹中臚脹,食不消化,灸四十壯。

俠巨闕相去五寸,名承滿,主腸中雷鳴相逐,痢下,兩邊一處,各灸五十壯。

治咳嗽法:

肝咳,刺足太衝;心咳,刺手神門;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泉;腎咳,刺足大;溪;膽咳,刺陽陵泉;厥陰咳,刺手太陰。

嗽,灸兩乳下黑白肉際各一百壯,即瘥。

又,以蒲當乳頭周匝圍身,令前後正平,當脊骨解中,灸十壯。

又,以繩橫度口中,折繩從脊,灸繩兩邊各八十壯,三報之。三日畢,兩邊者口合度也。

又,灸大椎,下數下行,第五節下,第六節上,穴中間一處,並主上氣。

呀嗽,灸兩屈肘裹大橫紋下頭,隨年壯。

上氣咳逆,短氣氣滿,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壯。

上氣咳逆,短氣,風勞百病,灸肩井二百壯。

上氣短氣咳逆,胸背徹痛,灸風門熱府百壯。

上氣咳逆,短氣胸滿多唾,唾血冷痰,灸肺俞隨年壯。(《千金》云五十壯。)

上氣氣悶咳逆,咽塞聲壞,喉中猜猜,灸天瞿五十壯。(一名天突。)

上氣,胸滿短氣,灸雲門五十壯。

上氣咳逆,胸痹徹背痛,灸胸堂百壯,忌刺。

上氣咳逆,灸膻中五十壯。

上氣咳逆,胸滿短氣,牽背徹痛,灸巨闕、期門各五十壯。

灸咳,手屈臂,中有橫紋,外骨捻頭得痛處二七壯。

又,內踝上三寸,絕骨宛宛中,灸五十壯。主咳逆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又主心中咳逆,泄注腹痛,喉痹,項頸滿,腸痔逆氣,痔血陰急。鼻衄骨瘡,大小便澀,鼻中乾燥,煩滿,狂易走氣。凡二十二種病,皆當灸之也。

論曰:凡上氣,有服吐藥得瘥,亦有針灸得除者,宜深體悟之。

治痰飲法:

諸結積、留飲、澼囊、胸滿飲食不消,灸通谷五十壯。

又,灸胃管三百壯三報之。

心下堅,積聚冷熱,腹脹,灸上管百壯三報之。

腎病第九

二十四法

對臍當脊兩邊,相去各一寸五分,名腎俞。主腎間風虛,各灸百壯。

治小便失精法:

灸第七椎兩旁三十壯。

又,灸第十椎兩旁三十壯。

又,灸陽陵泉、陰陵泉,各隨年壯。

灸第十九椎兩旁各三十壯。

男女夢與人交,泄精,三陰交灸五壯,喜夢泄,神良。

丈夫夢失精,小便濁難,灸腎俞百壯。

男子陰中疼痛,尿血精出,灸列缺五十壯,失精,五臟虛竭,灸屈骨端五十壯,陰上橫骨中央宛曲如卻月中央是也。一名橫骨。

男子失精,陰上縮,莖中痛,灸大赫三十壯,在俠屈骨端三寸。

男子腰脊冷疼,小便白濁,灸脾募百壯。

男子失精,膝脛疼冷,灸曲泉百壯。

男子失精失縮,灸中封五十壯。

第二十二椎,主腰背不便,筋攣痹縮,虛熱閉塞,灸隨年壯,兩旁各一寸五分。

小腸俞,主小便不利,少腹脹滿虛乏,灸隨年壯。

骨髓冷疼,灸上廉七十壯,三里下三寸。治腰疼法:

腰卒痛,去窮脊上一寸,灸七壯。

腎俞,主五臟虛勞,少腹弦急脹熱,灸五十壯,老小損之。若虛冷,可至百壯,橫三間寸灸之,腰痛不得動者,令病人正立,以竹杖柱地度至臍,取杖度背脊。灸杖頭處,隨年壯,良。灸訖,藏竹杖,勿令人得之。丈夫痔下血脫肛,不食,常泄痢,婦人崩中去血,帶下淋露,去赤白雜汁,皆灸之。此俠兩旁各一寸橫三間寸灸之。腰痛,灸足跟上斜紋中白肉際十壯。

又,灸巨陽十壯,巨陽在外踝下。

又,灸腰目窌,在尻上約左右是。

又,灸八窌及外踝上骨約中。

膀胱病第十

三十二法

灸轉胞法:

玉泉,主腰痛小便不利,若胞轉,灸七壯。

第十七椎,灸五十壯。

又,灸臍下一寸。

又,灸臍下四寸,各隨年壯。

第四椎名厥陰俞,主胸中膈氣,積聚好吐,隨年壯灸之。

俠屈骨相去五寸,名水道,主三焦膀胱腎中熱氣,隨年壯。屈骨在臍下五寸,屈骨端水道俠兩旁各三寸半。

俠臍旁相去兩邊各二寸半,名大橫,主四肢不可舉動,多汗洞痢,灸之隨年壯。

第十五椎名下極俞,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澼飲注下,隨年壯灸之。

小腸俞,主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寒熱,赤白泄洞痢,腰脊痛。又主小便不利,婦人帶下,灸之各五十壯。

小腸俞,主三焦寒熱,一如灸腎法。

治霍亂法:

凡霍亂,灸之或雖未即瘥,終無死憂,不可逆灸,或但先腹痛,或先下後吐,當隨病狀灸之。納鹽臍中灸二七壯,並主脹滿。

治霍亂轉筋,令病人正合面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兩肘尖頭。依繩下俠脊骨兩旁相去一寸半,灸一百壯,無不瘥者。(《肘後》云:此華佗法。)

若先心痛先吐,灸巨闕二七壯,不瘥,更二七壯。

若先腹痛,灸太倉二七壯,不瘥,更二七壯。

若先下痢,灸谷門,在臍旁二寸,男左女右,一名大腸募,灸二七壯,不止,更灸二七壯。

吐痢不禁,三陰三陽但數者,灸心蔽骨下三寸。

又,灸臍下三寸,各六七十壯。

霍亂,上下吐瀉,灸臍下十四壯。

又,灸關元三七壯。

手足逆冷,灸三陰交各七壯,不瘥,更七壯。

轉筋,灸湧泉三七壯,不止,灸足腫聚筋上白肉際七壯,立愈。

又,灸慈宮二七壯。

走哺轉筋,灸腫踝白肉際左右各二十一壯。

又,灸少腹下橫骨中央,隨年壯。

轉筋四厥,灸兩乳根黑白際各一壯。

轉筋在兩臂及胸中,灸手掌白肉際七壯。

又,灸膻中、中府、巨闕。胃管,尺澤。

又,灸承山一百壯。

下若不止,灸大都,在足大拇指本節內側白肉際各七壯。

若轉筋入腹欲死,四人持其手足,灸臍上一寸十四壯,四五壯自不動,勿持之。

又,中管、建里二穴,皆主霍亂腸鳴,腹痛脹滿,弦急上氣,針入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可灸百壯,日二七壯。

卷第二十八·針灸下

消渴第一

一十二法,論一首

消渴咽喉干,灸胃下俞三穴各百壯,在背第八椎下橫三間寸炙之。

消渴口乾,不可忍,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消渴咳逆,灸手厥陰,隨年壯。

消渴口乾,灸胸堂五十壯。

又,灸足太陽五十壯。

消渴,口乾煩悶,灸足厥陰百壯。

又,灸陽池五十壯。

建氏灸消渴法:

初灸兩手足小指頭及項椎,隨年壯。

又,灸膀胱俞橫三間寸,灸之各三十壯,五日一報之。

又,灸背脾俞下四寸,俠脊梁一寸半二穴,隨年壯。

論曰:灸上諸穴訖,當煮白狗肉作羹汁,飲食不用姜醬豉,可用蔥薤隨意。當煮肉骨汁,作淡羹可食肉,當稍漸進,忌食豬肉,法須二百日乃善。

又,灸腎俞二穴並腰目,在腎俞下三寸俠脊兩旁各一寸半,以指按陷中。

又,關元俠兩旁各二寸一處。

又,陰市二穴在膝上,當伏兔上三寸臨膝取之。

曲泉、陰谷、陰陵泉,復溜,凡此諸穴,斷小便利大佳,不損陽氣,亦云止遺尿也。太谿、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趺陽、行間、大敦、隱白、湧泉,凡此諸穴各一百壯,腹背兩腳凡三十七穴,其腎俞、腰目,關元、水道可灸三十壯。五日一報之,各得一百五十壯,佳,湧泉可灸十壯。大敦、隱白、行間可灸三壯,余者悉七壯,皆五日一報之。滿三灸可山也。若灸諸陰不瘥,可灸諸陽,諸陽在腳表宜審用之,無有不驗,造次則並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壯數如灸陰家法。

灸小便數而少且難,用力輒失精,此方萬驗也。令其人舒兩手合掌並兩大指令齊,急逼之令兩爪甲相近,以一炷灸兩爪甲本肉際,際方後自然有角。令炷當兩角中小侵入爪上,此兩指共當一炷也。亦灸腳大指與手同法,各三炷。經三日又灸之,此法甚驗。

淋病第二

二十三法

著鹽臍中,灸三壯。

五淋不得尿,灸懸泉二七壯,在內踝前一寸,斜行小脈間是,中封之別名。

五淋,灸大敦三十壯。

氣淋,灸關元五十壯。

又,俠玉泉相去一寸半,灸三十壯。

勞淋,足太陰百壯,在內踝上三寸三報之。

石淋,臍下三十六種疾不得小便,灸關元三十壯(一云百壯)。

血淋,灸丹田,隨年壯。

血淋,灸腹溜五十壯。

卒淋,灸外踝尖七壯。

失禁,尿不自覺知,針陰陵泉入五分,灸隨年壯。

莖中痛,灸行間三十壯。

屈骨端,主腹中滿,小便數,灸二七壯。小兒以意量之。

不得尿,灸太衝五十壯。

失尿不禁法:

灸大敦七壯。

又,灸行間七壯。

小兒遺尿,灸臍下一寸半,隨年壯。又大敦一壯。

尿床灸法:

垂兩手髀上,盡指頭上陷處,灸七壯。

又,臍下橫紋七壯。

遺尿,針遺道入二寸補之,在俠玉泉五寸,灸隨年壯。

又,灸陰陵泉隨年壯。

又,灸陽明隨年壯,針入三分。

尿血第三

七法

第七椎兩邊各五寸,主尿血。

又,灸大敦,各隨年壯。

虛勞、尿血、白濁,灸脾俞百壯。

又,灸三焦俞百壯。

又,灸腎俞百壯。

又,灸章門百壯。

尿黃,灸石門五十壯。

水病第四

一十五法

灸足第二指上一寸,隨年壯。

又,兩手大指縫頭各灸七壯。

虛勞、浮腫,灸太衝百壯。

灸腎俞百壯,主百病水腫。

灸胃倉,隨年壯。

水腫,灸陷谷隨年壯。

水腫,氣上下,灸陰交百壯。

水腫脹,灸曲骨百壯。

大腹,灸陰市隨年壯。

人中滿,唇腫及水腫,大水,灸臍中、石門各百壯。

風水,灸上廉隨年壯。

水腫不得臥,灸陰陵泉百壯。

石水,灸然谷、氣衝、四滿、章門。

水分,主水腫脹滿不能食,堅硬,灸,日七壯,至四百即止,忌針,針水出盡即死。水病灸至瘥止,在下管下一寸。

鼓脹,灸中封二百壯。

癰疽第五

七法,論一首

卒疽著五指,急不得屈伸,灸踝尖上數壯,亦可至百壯。

凡卒患腰腫,附骨腫,癰疽癤腫風,遊毒熱腫,此等諸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立愈。遇之腫成,不須灸,從手掌後第一橫紋後兩筋間當度頭,灸五壯立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當心胸中者灸兩手,俱下之。

疔腫在左,灸左臂曲肘紋前,取病人三指外手於臂上處中灸之。兩筋間從不痛至痛,腫在右從右炙,不過三四日,瘥。

又,灸掌後橫紋從五指,男左女右,七壯即驗,已用得效。

論曰:疔腫灸法稍多,然此一法亦甚效驗,出於意表也。癮疹,灸曲池二穴,隨年壯,神良。

頭痛、癮疹,灸天窗七壯。

白癜、白駮、浸淫、瀝瘍著頭及胸前,灸兩乳間,隨年壯,立瘥。

痔漏第六

十八法

針漏法:

少海,在臂曲側肘內橫紋頭,屈手向頭取之。主腋下瘰癧漏臂疼,屈伸不得,風痹瘙漏,針入三分,留七呼,瀉五吸。

針癧瘰,先拄針皮上三十六息,推針入內之,追核大少,勿出核,三上三下,乃拔出針。

灸漏法:

頸漏,灸天池百壯,穴在乳後一寸,腋下著脅直腋屈肋間。

又,灸兩耳後髮際直脈七壯。

又,灸背後兩邊腋下後紋頭,隨年壯。

又,灸心鳩尾下宛宛中七十壯。

又,兩胯內有患癧處宛宛中百壯。

又,灸章門、臨泣、支溝、陽輔各百壯。

又,以艾炷繞四畔周匝,灸七壯即止。

又,灸肩井,隨年壯(一去二百壯)。

諸惡漏、中冷、息肉出,灸足內踝上各三壯,二年者六壯。

針痔法:

長強在窮脊骨下宛宛中,主下漏、五痔、疳蟲食下部,針入三寸,伏地取之,以大痛為度。灸亦良,不及針。灸,日三十壯,至七日止,特忌房室。

針足太陰穴,在內踝上一夫,一名二陰交,亦主大便不利,針入三分。

飛揚、商丘、復溜、勞宮、會陰、承筋、扶承、委陽、委中,並主之。

灸腸癰法:

屈兩肘正尖頭骨,各灸百壯,則下膿血者愈。

灸乳癰妬乳法:

灸兩手魚際各二七壯,斷癰脈也。

又,以繩橫度口,以度從乳上行,灸度頭二七壯。

指忽掣痛不可忍,灸指端七壯。

脫肛第七

四十法

灸尾翠骨七壯,立愈。主脫肛,神良。

又,灸臍中,隨年壯。

灸癭法:

灸風池,俠項兩邊兩穴耳上髮際百壯。又大惟百壯,大椎兩邊相去各一寸半,小垂下各三十壯。又,頸沖在兩伸手直向前,令臂著頭對鼻所住處,一各臂臑,灸隨年壯。凡五處,共九穴,又垂兩手兩腋上紋頭,各灸三百壯,針亦良。

灸癭,肩髃左右廂宛宛中,男左十八壯,右十七壯,女右十八壯,左十七壯。再三,以瘥止。

癭,上氣短氣,灸肺俞一百壯。

癭,上氣胸滿,灸雲門五十壯。

癭,惡氣,灸胸堂百壯。

又,灸天府五十壯。

又,灸大椎,橫三間寸灸之。

又,灸衝陽,隨年壯,在肘外屈橫紋外頭(據此是曲池穴,衝陽在足趺上五寸)。

癭,灸天瞿三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癭氣面腫,灸通天五十壯。

癭,灸中封,隨年壯。

灸㿗卵法:

以蒲橫度口如橫折之一倍增之,以布著少腹橫理,令度中央上當臍勿令偏僻,灸度頭及中央,合二處隨年壯,好自養,勿勞動作役、大言大怒大笑。

又,牽陰頭正上行,灸頭所極牽向左右髀直,下行皆仿此,隨年壯。

又,灸足厥陰,在右灸左,在左灸右,各三壯。厥陰在足大指本節間。男㿗有腸㿗、卵㿗、氣㿗、水㿗四種,腸㿗、卵㿗難瘥,氣㿗,水㿗針灸易瘥。卵偏大入腹,灸三陰交,隨年壯,在內踝上八寸。

又,肩井、肩臂接處,灸隨年壯。

又,灸關元百壯。

又,灸手小指端七壯,在左灸右,在右灸左。

㿗卵偏大,炙玉泉百壯報之。

又,灸泉陰百壯三報之,在橫骨邊三寸。

凡㿗病,陰卒腫者,令並足合兩拇指爪甲相併,以一艾炷兩爪端方角上七壯。

陰腫欲潰困,灸足大拇指本節橫紋中五壯。

又,灸足太陽五十壯報之。

又,灸足太陰五十壯,在內踝上一夫。

又,灸大敦,在足大指三毛中,隨年壯。

又,灸足大指內側去端一寸白肉際,隨年壯,甚驗。若雙㿗,灸兩處。

又,橫骨兩邊二七壯,俠莖灸之。

又,足大指下理中十壯,隨腫邊灸之,神驗。

小兒㿗,先時將兒至碓頭咒之曰:坐汝令兒某甲陰囊㿗,故灸汝三七二十一。灸訖,便牽兒令雀頭向下,著囊縫當陰頭灸縫上七壯,即消,已用有驗,艾炷如蝟簪頭大。

凡男㿗,當騎碓軸以莖中置軸上,齊陰莖頭前灸軸木上,隨年壯,即愈。

卵腫如瓜,入腹欲死,灸足大指下橫紋中,隨年壯。

灸汁法:

多汗寒熱,灸玉枕五十壯,針入三分。

多汗瘧病,灸譩譆五十壯。

盜汗,寒熱惡寒,灸肺俞隨年壯,針入五分。

又,灸陰都各一百壯,針入八分補之,穴在俠胃管相去三寸。

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橫紋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七寸。

又,灸長平五十壯,在俠臍相去五寸,不針。

卒死第八

十三法

針間使百息。

又,灸人中。

灸魘不覺法:

灸兩足大指聚毛中二十一壯。

治卒忤法:

灸人中三十壯。

又,灸肩井百壯。

又,灸間使七壯。

又,灸巨闕百壯。

又,灸十指爪甲下各三壯。

治鬼擊法:

夫鬼擊之為病,卒著人如刀刺狀,胸脅及心腹絞切急痛不可按抑,或即吐血,或即鼻中出血,或下血,一名鬼排,灸人中一壯,立愈。若不止,更加灸臍上一寸七壯。又灸臍下一寸三壯。(一云七壯。)

中惡,灸胃管五十壯。

治蛇毒,灸毒上三七壯,無艾,以火頭稱瘡孔大小爇之。

治熱暍,灸兩乳頭七壯。

治狂犬咬人,令人吮去惡血盡,灸百壯。以後,日日灸,一百日乃止。瘥,血不出,慎酒豬肉,一生慎之。

雜法第九

用針法: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其後先,若存若立。為虛為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主。重則為補,輕則為瀉。雖有分寸,得氣即止,明堂偃側,針訖皆無不灸。凡病,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道之,灸以溫暖之。灸已,好須將護,生冷醋滑等,若不謹慎之,反增疾矣。

黃帝曰:五臟、五行、五時,病何以故?岐伯曰:假令春月和暢,條芳水淥,心蕩意盈,神亂於內而形病於外,卒有西方飄風,凜然毛聳,因腠理開,不復得散,便居孫脈,孫脈滿,流入絡脈,絡脈入大經,大經注腑,腑歸臟,四時同然,故風病多歸於心也。手心主灸,刺血出多,令人心驚,三里刺入四分,令人氣上,湧泉刺深殺人,陰交灸多絕孕。

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故穴名近於木者屬肝,穴名近於神者屬心,穴名近於金玉者屬肺,穴名近於水者屬腎,是以神之所藏,亦各有所屬,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門戶者,神之所出入;穴名宅舍者,神之所安;穴名臺者,神所遊觀。穴名所主,皆有所況,以推百方,庶事皆然。(穴名五臟,原缺脾。)

凡孔穴者,是經絡所行往來處,引氣遠入抽病也,故經云:灸三壯者,即為足數也。

禁忌法:

凡灸頭與四肢,皆不欲少,須熟,宜令灸,計壯滿三百,足以愈病。頭手足肉薄,若並灸,則血氣絕於下,宜時歇。火氣少時,令血氣遂通,使火氣流行,積數大足,自然邪除疾瘥也,乃止火耳。本經多雲刺入三分,灸三壯,茲乃舉其大綱,未盡聖心。且手足皮薄,炷小數少;腹背肉厚,炷大肉多,斯皆以意商量也,背欲熱即為佳也。凡灸生熟,候人盛衰、老少、肥盛灸之。

凡微數之脈及新汗後,並忌灸。

凡孔穴,皆遂人大小,取手中指第一節為寸,男左女右。一云三寸者,蓋一中指也。人年三十以上,若灸頭不灸三里穴,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穴下氣也。

一切病皆三里三壯,每日常灸下氣,氣止,停也。

凡灸法,先發於上,後發於下;先發於陽,後發於陰。凡針刺大法,在午時後,不欲午時前。

治冷痹脛膝疼,腰腳攣急,足冷氣上,不能久立。有時厭厭嗜臥,手腳沉重,日覺羸瘦,此名復連病,令人極無情地,常愁不樂,健忘嗔喜,有如此候即宜灸之。當灸懸鐘,穴在足外踝上三指當骨上,各灸隨年壯,一灸即愈,不得再灸也。取法以草從手指中紋橫三指令至兩畔齊,將度外踝從下骨頭與度齊,向上當骨點之兩腳令三姓人灸之。候天晴日,午後在門外四達道上灸之,神良。若年月久更發,依法更灸。若意便欲多者,七日外更灸七壯。

巨厥可百壯。

上管可二百壯。

中管可千壯。

下至五百壯。

下管可一百壯。

中守可一百壯。

陰交可三百壯。

中極可五百壯。

大椎可三百壯。

風門可二百壯。

魂門可五壯。

陽綱可五壯。

意舍可百壯。

肓門、胞門可各一百壯。

懸樞可五壯。

命門可七壯。

白環俞可三壯(又云一壯)。

心俞、肝俞、肺俞、脾俞、腎俞、小腸俞、膽俞、大腸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膈俞

上五臟六腑俞皆得滿一百壯。

肺募中府、心募巨闕、肝募期門、膽募日月、脾募章門、腎募京門、小腸募關元、三焦募石門、大腸募天樞、膀胱募中極、胃募中管。

上五臟六腑募,亦得滿百壯。

鳩尾三十三壯三報之,巨闕五十壯,上管、胃管、建里、下管、水分、臍中各五十壯三報之,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五十壯,中極五十壯。

上從鳩尾下第一行皆得百壯,以此為大率。自外諸穴,或中病乃止,或取隨年壯,以意商量也。

頭維、腦戶、風府、絲竹空、下關、耳中、瘛脈、人迎、喑門、承泣、經渠、脊中、氣衝、鳩尾、地五會、陰市、陽關、乳中、泉腋、伏兔、承光、天府、白環俞、石門。(女人忌灸。)

上二十四處,禁不可灸,大忌。

上關、左角、乳中、鳩尾、五里、承筋、復溜、顱息、缺盆、臍中、神庭、雲門、伏兔、三陽絡、然谷。

上十五穴,禁不可刺,大凶。

玉枕、維角、睛明、舌根、結喉、胡脈、天窗、神符、巨覽(一作覺)、血海、足太陰、丘墟

上十二穴,無病不可灸刺。

針灸宜忌第十

論曰:凡欲針灸,必先診脈,知醫須看病者行年、本命、禍害、絕命、生氣所在,又須看破除開日,人神取天醫,若事急卒暴不得已者,則不拘此也。既得吉辰,當知忌穴。乃以繩量依圖朱點並疏患穴及壯數,然後用心乃療之,則無不愈矣。其分寸法,取病人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節為寸,宜忌等列之如下:

治病服藥針灸法訣:

凡針灸服藥,皆須審知病人生年月日,推其行年遊宮,生氣絕命訖,乃處斷之。

舊法:男避除,女避破。又男忌戊,女忌己。

假令木命人行年又在木,則不宜針及服青色藥。

火命人行年又在火,則不宜發汗及服赤色藥。

土命人行年又在土,則不宜吐及服黃色藥。

金命人行年又在金,則不宜灸及服白色藥。

水命人行年又在水,則不宜下及服黑色藥。

凡醫者不知此法,下手即困,若遇病人年命厄會深者,下手即死矣。

凡入月六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小盡日治病,令人長病。

戊午,甲午,此二日大忌。針刺出血服藥及灸,不出月,凶。

甲辰、庚寅、乙卯、丙辰、辛巳,此日灸刺大凶。

壬辰,此一日大忌針灸。

甲辰、己巳、丙午、丁巳,此日男子特忌針灸。

甲寅、乙卯、乙酉、乙巳,此日女人特忌針灸。

丙子、壬子、甲子、丙辰、丁巳、辛卯、癸卯、乙亥,以上日切忌針灸。

立春、春分脾,立夏、夏至肺,立秋、秋分肝,立冬、冬至心,四季十二日後腎。

上以前日,並不得治療,凶。

凡五臟王時,不得治及針灸其經絡,凶。

凡春左脅,秋右腎,夏臍,冬腰。以上人神,皆不宜針灸。

凡五辰、五酉、五未等日及八節先一日後一日,皆不得針灸。

建日申時頭,除日酉時膝,滿日戌時腹,平日亥時腰背。定日子時心,執日丑時手,破日寅時口,氣日卯時鼻,成日辰時唇,收日巳時足,開日午時耳,閉日未時目。

上件其時並不得犯其處殺人。

一日足大指,二日外踝,三日股內及腳腨,四日腰及髀,五日中齒舌根咽懸壅及足指,六日手小指少陽及臍下,七日內踝,八日足腕一云腳,九日尻尾手陽明,十日腰眼及足拇指,十一日鼻柱及眉,十二日面髮際,十三日牙齒,十四日胃管咽喉足陽明,十五日遍身,十六日胸乳,十七日氣衝及脅,十八日股內及腨腸,十九日足趺足下及項,二十日膝以下(一云內踝及膊),二十一日唇舌足小指,二十二日伏兔外踝(一云胸臆中),二十三日肝俞足趺兩腋,二十四日足陽明兩脅及小腸,二十五日足陽明心腹(一云膝足),二十六日手足胸,二十七日膝骨踝(一云膝肩臍膈下及兩足並陰囊中),二十八日內踝玉莖(一云陰中及耳頰),二十九日膝頭顳顬兩手足,三十日關元下至足(一云趺上及頰膝頭,又云遍身)。

上人神並須依之,吉。

肝神丁卯,心神庚辰,肺神癸酉,腎神庚子,脾神戊巳。此五神之日,特須避之,餘日不假避諱也。余以此論為得之近矣,必須依而行之。余者猥碎,徒費辭難領,固非君子之言,諸忌之法以施俗士,通人達道,豈拘此哉?

月忌: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血忌:醜、未、寅、申、卯、酉、辰、戌、巳、午、子(忌針灸)

月厭: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醜、子、亥(忌針灸)

四激:戌、戌、戌、醜、醜、醜、辰、辰、辰、未、未、未、(忌針灸)

月殺:醜、戌、未、辰、醜、戌、未、辰、醜、戌、未、辰(忌針灸《千金》法不同)

月刑:巳、子、辰、甲、午、醜、寅、酉、未、亥、卯、戌(忌針灸)

六害:巳、辰、卯、寅、醜、子、亥、戌、酉、申、未、午(忌針灸)

天醫:卯、寅、醜、子、亥、戌、酉、申、未、午、巳、辰(宜尋醫取藥呼師)

上呼師宜天醫上來療病吉,若刑害上來及針灸大凶。

又行年天醫法:

人年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醫卯戌子未酉亥辰寅巳午醜申。

推歲天醫法:

常以傳送加大歲太一下為天醫。

推月天醫法:

陽月以大吉,陰月以小吉,加月建功曹,下為鬼道傳送,下為天醫。

避病法:

以小吉加月建癸明下為天醫。

療病法:

以月將加時天醫加病人年上療之,瘥。

日天醫法: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醫卯亥醜未巳。

行年人神所在法:

年一歲,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神在心辰。

年二歲,十四,二十六,三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四,八十六,神在喉卯。

年三歲,十五,二十七,三十九,五十一,六十三,七十五,八十七,神在頭寅。

年四歲,十六,二十八,四十,五十二,六十四,七十六,八十八,神在肩醜。

年五歲,十七,二十九,四十一,五十三,六十五,七十七,八十九,神在背子。

年六歲,十八,三十,四十二,五十四,六十六,七十八,九十,神在腰亥。

年七歲,十九,三十一,四十三,五十五,六十七,七十九,九十一,神在腹戌。

年八歲,二十,三十二,四十四,五十六,六十八,八十,九十二,神在頭酉。

年九歲,二十一,三十三,四十五,五十七,六十九,八十一,九十三,神在足申。

年十歲,二十二,三十四,四十六,五十八,七十,八十二,九十四,神在膝未。

年十一歲,二十三,三十五,四十七,五十九,七十一,八十三,九十五,神在陰午。

年十三歲,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六十,七十二,八十四,九十六,神在股巳。

十日人神所在:

甲日(在頭),乙日(在項),丙日(在肩臂),丁日(在胸脅),戊日(在腹),乙日(在背),庚日(在膝),辛日(在脾),壬日(在腎),癸日(在足)。

十二日人神所在:

子日在目,丑日在耳,寅日在胸(一云面及口),卯日在鼻(一云在脾),辰日在腰,巳日在手(一云在頭口),午日在心腹,未日在足(一云兩足心),申日在頭(一云在肩額,又云在腰),酉日在背(一云在脛),戌日在頸(一云在咽喉),亥日在項(一云在臂頸,又云兩膝)。

十二時人神所在:

子時在踝,丑時在頭,寅時在耳(一云在目),卯時在面(一云在耳),辰時在項(一云在口),巳時在乳(一云在肩),午時在胸脅,未時在腹,申時在心,酉時在膝(一云在背脾),戌時在腰(一云在陰左右),亥時在股。

上件人神所在血不可針灸損傷,慎之慎之。

卷第二十九·禁經上

論曰:夫清濁未分,無間眠曉,玄黃肇判,乃見溫涼。四時攸分,降生寒暑,三光照爛,日景虧盈。人稟五常,腠理通塞,故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由此觀之,形質既著,則疴瘵與焉。靜言思之,惟無形者可得遠於憂患矣。夫天地聖人尚不能無患,況如風燭者乎?古有調針切脈之君,嘗藥煉石之帝,憂勞庶類不遑寧處者,亦以眾矣。自時厥後,窮神極智之士,抽心盡思之賢,相與贊成其業者不可勝紀。是以醫方千卷,未盡其性,故有湯藥焉、有針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導引焉,斯之五法,皆救急之術也。何者?病起無端,醫療萬呂閭瘤之內,猶有矢枉之哀,朝野之中,尚致膏肓之疾,誠可悲夫。方今醫者,學不稽古,識悟非深,各承家技,便為洞達,自負其長,競稱彼短。由斯對執,卒不得挹其源流也。余早慕方技,長崇醫道,偶逢一法,豈吝千金,遂使名方異術,莫能隱秘。且此書也,人間皆有,而其文零疊,不成卷軸,縱今有者,不過三章兩章,既不專精,探其至績,終為難備。斯之一法,體是神秘,詳其辭采,不近人情,故不可推而曉也。但按法施行,功效出於意表,不有所緝,將恐零落。今編為兩卷,凡二十二篇,名曰《禁經》。其於條例,後科詳悉。博雅君子,無或隱焉。

持禁齋戒法第一

《神仙經》曰:凡欲學禁,先持知五戒、十善、八忌、四歸,皆能修治此者,萬神扶助,禁法乃行。

五戒者:一曰不殺,二曰不盜,三曰不淫,四曰不妄語,五曰不飲酒、嫉妒。

十善者:一濟扶苦難,二行道見死人及鳥獸死者皆埋之,三敬重鬼神,四不行殺害、起慈憫心,五不憐富憎貧,六心行平等,七不重貴輕賤,八不食酒肉五辛,九不淫聲色,十調和心性不乍嗔乍喜。

八忌者:一忌見死屍,二忌見斬血,三忌見產乳,四忌見六畜產,五忌見喪孝哭泣,六忌抱小兒,七忌共女人同床,八忌與雜人論法。

四歸者:一不得著穢汙不淨潔衣服,即神通不行,二不得惡口咒詛罵詈,三不得共人語詐道稱聖,四不得飲酒食肉殺害無道。又云又之不得與不信人行禁,又不得向人說禁法,不得與信人行禁,又不得向人說禁法,又云不得穢處誦禁文。又云不得穢汙手執禁文,又不得與雜人喧戲,又不得輕說神明,又不得嗔打六畜及人不得乘車馬。

有犯此滿三事,則禁道不行,能不犯者,其禁大驗。

經曰:若履城邑汙穢者,當用此方:

竹葉(十兩),桃白皮(四兩),柳白皮(四兩)

上三味,以水一石二斗煮之一沸,去滓,浴身,百穢消除。又闢溫瘴瘡瘍,此法天仙下游既返之日,未嘗不用此方解穢也。至於符水咒漱及外舍之近術,皆不及此方。若能常用此湯澡浴者益佳,惟不可洗目也。

紫微王夫人敕水洗目得清淨法:

咒曰:濁不穢形,死不妨生。摩掌蘇目三遍,令我長生。青龍在吾左,白虎在吾右,朱雀在吾前,玄武在吾後。神禁敕水除塵垢,急急如律令。

一法:解穢禁水曰:東流之水滑如苔,中有主君與三臺,某甲汙穢蕩除,急急如律令。

受禁法第二

《神仙經》曰:陽道強堅而易歇,陰道微軟而久長。聖人閉口,萬物可藏。迴轉清白,改易陰陽。應言不言,神明相傳。應語不語,神明相與。故萬法閉口,藏身之禁法流行,五臟神明。眾人遊戲而我獨住,眾人浩浩而我獨靜,眾人言說而我獨嘿,此行禁之道異矣。

《仙經》曰:凡受禁之法,當先齋戒百日,精心不行淫欲。惟得清淨水浴著鮮淨衣,口常不出惡言罵詈,精思靜念,勿生異想,一如前章。仍更七日之中,閉口不共人語,乃可受之:

正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三年之中三遍於此月日受之,並一心持齋戒不犯則行禁,其驗如神。

正月一日受法:

正月一日平旦寅時,清淨澡漱,在無人清淨之處,著鮮淨衣,不得令人輒見,燒眾名香,正面向東,禹步三匝,勿迴轉,長跪讀啟度文曰:上啟三師、神童玉女、天醫慮醫、一切諸師、太上老君、諸仙神王、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北斗三臺、諸神仙官屬、諸大神王咸知,弟子某甲受持符禁之法,願濟拔眾生苦難,除毒消邪,闢卻奸惡萬事,如敕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

都受禁文曰:

想東方木禁在吾肝中,想南方火禁在吾心中,想西方金禁在吾肺中,想北方水禁在吾腎中,想中央土禁在吾脾中。

想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天師禁駕無事不苦,東王公、西王母。道吾禁有隨當止。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訖,還誦所得禁文各三遍,禮一十二拜,仍更七日,勿共人作一言及惡罵詈等語,七日勿洗手。

三月三日受法:

三月三日平旦寅時,至東流水上,正面向東立,端心正意讀前啟度文如正月法,並啟江河四瀆、一切水官、四海大龍正,願知弟子某甲受持禁法,願大神王立契訖,誦所得禁文各六遍,禮九拜。

五月五日受法:

五月五日正中午時,在靜處燒香,正面向南立,讀啟度文訖,誦所得禁文各三遍,禮十二拜。

七月七日受法:

七月七日雞鳴丑時,在靜處燒香,正面向西立,讀啟度文訖,誦所得禁文各三遍,禮七拜。

九月九日受法:

九月九日人定亥時,在靜處正面向北立,盆盛水,口銜刀,讀啟度文,投香火長跪,誦所得禁文,各三遍,禮九拜,此五日處法,用一如正月法。惟所向方及拜數不同耳。

太白仙人受法:

四月一日,齋戒至八日,立道場四面懸咒,蓋燒香燃燈,啟醮五方五帝五方禁師五方吞精啖毒夜義神王,願知弟子某甲受持禁法咒訖,誦所得禁文各三遍,七日齋戒。

同力受禁法:

候初雷時舉目看電,右手把刀以左手摩之,咒曰:助我行禁,振聲如雷吼,萬毒伏閉氣,待雷聲盡訖,七日齋戒不出言。一本云:候初雷時,眼所見物,隨便把取唱言聲如雷,萬邪皆怖畏,待雷聲盡乃棄之(一云口銜刀,手捉大斧摩之,言:口如毒,手如毒,聲如雷吼,云云)。

神仙王受禁法:

候燕初來時,仰頭看之,以手按地云:口如毒,以燕去不見乃止。此等潔淨齋戒,一如正月不別,乃至七日不洗手。

天帝太一受禁法:

初受禁時,在寂靜無人之處敷坐,設案燒香,正面向北閉口並足正立,左手持刀,依式思存,青龍在左,白虎在右,朱雀在前,玄武在後,北斗七星,覆頭上柄指前,次思東治大禁師願持兵萬石趙候驃騎大將軍蘇平南公八部將軍七十二禁師陳師趙師直符小吏、直日童子護直今日,不得以左為右,以前為後,若有倒錯,即依使者法律科罪之。急急如律令。如此陰念三遍,然後禹步三匝至香水前,叩齒三遍,咒曰:東方青龍銜水來,南方赤龍銜水來,西方白龍銜水來,北方黑龍銜水來,中央黃龍銜水來,悉投杯水三臺。三臺此水非常水,洗除天穢地穢三十六穢,某甲身穢淨除之,急急如律令。三遍咒訖,以水洗目,並噀四方上下,余水自飲之,洗腹內令淨想,又讀前啟度文,然後長跪誦所得禁文各三遍訖,禮四方各再拜即成,神驗。刀子、水盆不得用曾經酒肉、五辛者。

又一法:

正月一日東方明星出時洗浴,在清淨無人之處,白茅為藉,置坐設案燒香火,井花水洗面目,正面東向並足立,先舉左手呼青龍,次舉右手呼白虎,前行呼朱雀,後行呼玄武訖。依前左手持刀,次第思神師,日符禁同法,更無別法也。若欲受符印者,以帛若袋子盛掛著左手指句之,而擎水盆閉氣禹步,依法次第咒請有效也。

七星受咒法:

正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

先以香湯洗浴,取東流水未經用瓦器盛之,以誦所得禁文咒一遍,受人自洗浴於曠野無人之處,以淨草為坐,以瓦器盛水七盞,作七星形,北向,云:謹啟七聖真君,弟子某乙願持禁法,禁斷邪惡鬼毒之氣,救理人民,伏願降真氣,流布臣身,令臣所行符禁應聲除瘥,應手除愈。次第飲前件水各少許,余洗手,不得手捻不淨之物,即有大驗(一云七佛咒法,下又有觀自存咒法,今並不取)。

黃帝越禁受法:

黃帝曰:凡受符禁者,皆清淨齋潔百日,不得近死亡產乳房室,三年之中三度。正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以夜眾星之下,置神座設案燒香,盆盛水臨刀北面叩齒捻三師目,次第思神訖,禹步三匝,長跪讀啟度文,又誦所得禁文各三遍,神驗。水盆不得用曾盛酒肉五辛者,臨欲越時朱書帛素上,左手持之捻目陰誦咒之,欲行禁時閉氣朱書帛素上,右手持之捻目陰誦咒之。

雜受禁法第三

正月一日、日未出、寅時,三月三日寅時,五月五日午時,七月七日丑時,九月九日寅時(一云丑時)。正月受一年用,三月受一春用,五月受一夏用,七月受一秋用,九月受一冬用。

上年年常依此日受之法,不得飲酒食肉五辛芸臺乳酪酥蜜,心如藥王藥上願救護一切眾生,不作艱難,不求財物,但作此心下口即瘥,萬不失一。受法用前月日,先以清淨井花水沐浴,上下衣服一切鮮淨清齋七日,至其日,先以井花水澡浴漱口,燒香禮五方五帝各五拜訖。正面向東燒香,端立,淨器盛井花水置傍,誦所得禁文各二七遍訖。口含水仰噀五方承取洗手面訖,向東方吸青氣想入口中七吸,次向南方吸赤氣,次向西方吸白氣,次向北方吸黑氣,次吸中央黃氣,皆作七吸入腹想訖,更禮五方各五拜訖,後作兩月持齋戒作得禁想,不得作一切諸惡行受訖,即成禁法。器物不得用曾經盛酒肉五辛者。

受禁腫法:

古冢北桑樹陰內有艾者,五月五日平旦日未出時,從冢北向南步取五十四步,至艾作禹步北斗七星訖還,閉氣將取艾葉,拭手使汁入手中,七日勿洗手,持齋過七日以外即成禁。五十四步之中標記使分明一步七尺,登取艾時,面向西方咒,願我此手一切癰腫,一切諸毒,乃至一切病手著即瘥,作法訖還,勿反顧,受時以五月四日作齋標記步數,亦四日使記,先從艾東置魁,因北向為尾,向北五十四步作標記,五日旦從北向南步之作法了齋。至十一日上桑樹,在冢北從地三尺於冢上生者佳,亦於四日在冢東宿,五日旦即作法禹步法,閉氣握固,若治病時作想此手作熱鐵,又想前人病如雪手著病即散。又治病時常在病人生氣上,若病人頭面上有浮腫,不得頓治使盡即傷人,必當留少許明日更治。北去大業六年,琅邪郡宮縣令梁闊送擅持山善寂道場靈法師所行,神驗不傳。

受禁瘧法:

候燕初來時,以紙一張,濃點筆於紙上,望燕與點燕沒乃止,後若瘧病人來,向云我患瘧即語我與你治,你但去陰押取一點,塞壁孔中即愈。

又法:正月元日呼牛馬時火下將筆閉氣,多書紙上作鬼字,氣盡乃止。瘧病欲發時,押取一鬼字與吞之即瘥。

受禁腫都禁法:

正月元日東方動時,以淨席一領於寂靜無人之地,以井花水沐浴漱口三遍,手持香炷禮五方五帝君,咒愿曰:弟子某甲今日受天神咒,願救一切眾生苦,四方各禮三拜訖,想取東方青氣入口滿七咽,南方赤氣,西方白氣,北方黑氣,中央黃氣等各七咽訖,向南東方閉氣誦咒各七遍。七日持齋戒咒曰:天之所圓,地之所方,受天神符可以長生。二十八宿其色亭亭,五色變化與符合並,急急如律令。次咒曰:無根肉本生無留停,大腫如山小腫如粟,登高山臨海水,旦起生,向暮死。急急如律令。

須紫檀把刀子,以刀把按腫上,其腫疼痛用前禁文,若不疼痛用此禁禁之。然此二禁皆是正禁腫文,凡是惡腫皆用此二文,其大腫日別四五度禁,五日瘥,小者當日瘥。

大總禁法:

咒曰:朝日不良,為物所傷,上告天公,下告地皇。地皇夫人,教我禁瘡,仙人持水,玉女持漿,一唾止毒,二唾止瘡,三唾以後,平復如常。天雷馬鳴,瘡亦不驚,天雷地動,瘡亦不恐。皮相連肉相當,不疼不痛不腫不膿,急急如律令。用法以刀子一枚。先吸一口水,捻鹽著口中和水噀病上,若小兒驚恐,當噀地上二三過,快唾病上,以口附近病上誦禁,每一遍三唾,每七遍,一遍鹽水漱口,三七遍成一禁也。若不瘥,多加遍數,取瘥為限。若百遍不瘥者,此病大重,不可救也,慎勿與治。

禁時氣病法:

頭痛以刀隱痛處,唾禁如前緣,但有患疼痛處,皆用刀背隱而禁之。若金瘡從高墮下,六畜狼虎毒蛇所傷,手足卒攣躄。凡百一切痛苦不如意處,並用此法禁咒之,悉得除愈,不可具載。男女並得受持。

論曰:此之雜法,由禁師不能具美大法,所以須受輕法,易者約者,若受大法,此亦不須。

禁法大例第四

論曰:用禁大例,誦禁文必不得出聲,令自耳聞聲,若聞之咒即禁法不得,行之無益,慎之慎之。受禁之時,不得令人畜等一切見之,見之即不成,受法時,刀及水盆,皆不得曾經酒肉五辛用者。

《神仙經》曰:對治禁,萬病擊同類。

逢水難,土王擊之;逢土難,木王擊之;逢刀難,陽精擊之;逢鬼精,桃湯擊之;逢虎難,五常氣擊之。萬病擊同類對治,皆持刀持桃持火持鑑持水持繩持藥持符持戟持弓持箭持駑持食持坐持粉持意持神持想持氣持書持石持土持鹽持幡持脂持肉持血持面持金持玉持印,故其法皆禁擊之,所須用禁之法,有請有告有祭,有害(善神即飲食祭之、住之,惡鬼即克之、卻之)有殺有畏,有愛有喜有惡有死,有走有住有滅,是故對治用時各各條例。

《仙經》曰:用禁有六法,一牙齒禁,意存氣至牙齒,二營目禁,開一目閉一目,三意想禁,存意以去想諸疾以除,四捻目禁,謂手上有一十五日,五氣道禁,謂吹呼呵噓嘻呬,六存神禁,存諸神在,以食醮祭之,感天靈氣至,又鳴天鼓叩齒是也。

凡為人請療疾,出門三步咒曰:天殺黃黃,地殺正方,千鬼萬神,誰復敢藏?飛步一及,百鬼滅亡。急急如律令。

若至主人家,先當解穢,即作五龍水法,手持水碗咒曰:東方青龍含水來,南方赤龍含水來,西方白龍含水來,北方黑龍含水來,中央黃龍含水來。五方五龍吐水沒殺邪鬼,急急如律令訖,叩齒三百遍。

咒曰:神水解天穢、地穢、生穢、死穢、人穢、鬼穢、身穢、病人之穢,速除去之,立令清淨,急急如律令。三噓三叱,以刀右攪三回,以右足跟蹴地三下,含水四方噴之,及噴病人上,盡令清潔,然後按法思神行禁。又存氣至牙齒,令住閉一目,存意已去即捻目。然後用存七星在其頂上,存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來護身,存大神在其前後五星,存之腹內,吐氣存如雲,擊彼處令如徐行。行步法乾坤,如此行按,即外邪不入五臟,神明自通。仍皆須審之,萬不失一。

又法:欲向病人家,當須存想,作白虎吐火,燒病人家屋舍,皆令蕩盡。又作龍舐病人身肉令盡。還作充滿悅澤,然後用氣急治之。欲擊物,一一皆如是。此令行禁神明萬物,皆神效驗,須精審之。若唾熱病,以冷氣吹之二七,然後禁之。若唾冷病,以熱氣呵之二七,然後禁之,三唾之後行禁,禁後三唾乃放之。

仙經曰:受符禁同法,先當修身潔己,安魂定魄,口勿妄言,潔齋百日,可致神仙,避逆惡氣,除滅災祥,可以長生。

掌訣法第五

天師曰:若欲修之,先持齋戒,一如正月法,斷口味,絕房室,先取龍骨、烏頭、附子、犀角各一兩,以水三斗,煮取二斗,遍身澡浴,有餘者明日更洗手面。訖,以盆盛水燒香,禹步三匝,口銜刀北面長跪,讀前啟度文,訖,誦所得禁文各三遍,一依正月戒忌,即成神驗。

天師曰:得吾法者上士昇仙,下士遷官,庶人得之益壽延年。父子兄弟不得相傳,傳必賢人,非賢勿傳,殃及子孫。

又受禁法:

咒曰:女口噙艾,一日誦七遍,七日止。

凡禁病大例,禁一切病,先須口嚼楊枝,去口中穢氣,訖,又嚼鹽乃咒唾之。若凡一切口味者,即燒牛烘灰淋取汁飲漱服之,此除腹中諸穢,並作解穢符水法,還得清淨。此是掌訣解穢法也。

凡遊行人間,有所犯穢者,皆亦如之。

凡欲行禁者,皆須先捻鬼目,若與男禁捻左手目,若與女禁即捻右手目。一云:男子行禁捻左手目,女人行禁捻右手目,並逐四時王相,正面向月建正心定意閉氣,三捻目左營目順天道,即成禁法用之,神效。左營目者,開左目、閉右目;右營目者。開右目、閉左目。

凡禁訖,須解禁法:

假令禁虎,須存作師,子捻虎目,若欲解之,還存作虎。

一云:男番捻右手虎目,女番捻左手虎目。若欲禁狗存作虎,捻狗目,若欲解之,還存作狗。以此為例,觸類長之,皆須仿此。

大指第一節是生人蛇虎頭,若有惡人侵犯己身,罵詈不止者,緩即捻之,急即閉氣押之。左營目惡人即怒止也。若不止則押喉向官府門亦如之,一百步外預作之乃入官。官見不瞋,欲禁虎蛇亦依此法,即虎蛇避人入草,畏見人也。

大指第二節是生人蛇虎喉,若惡人罵詈不止與人爭者,閉氣捻之,急即押之左營目,令彼吃訥不能言也。

第二指第一節是蛇虎目,治蛇虎瘡,閉氣捻之,己身及他人同。若見蛇虎便捻之,急即嗔怒而押之。

第二指第二節是鬼目,欲見鬼去鬼擊鬼皆捻之,急則閉氣押之左營目,九氣則鬼神立至矣。呼即去,吸即來,治病捻之。

第二指第三節是生人目,欲藏身翳己與人鬥爭,及在深山曠野皆須捻之,以伏眾人之言,急則閉氣押之左營目,人不見己也。

第三指頭甲下是蜂蠍及百鳥飛蟲之目,若人被蜂蠍蜇捻之。七左營目,五氣則解之。若不瘥,押蠍目及人天二道並捻掌心即瘥。

第三指第一節是地獄治鬼目,若欲禁諸神不令來去,閉目向王,閉氣五十息捻之,急即左營目押之。

第三指第二節下是天獄目,欲禁鬼、攝鬼、卻鬼、殺鬼,皆向王閉氣捻之,急則押之左營目。若為鬼魅所著或惡夢魘押之。

第三指第三節是鼠目,一名天地獄,治鬼目。若住鬼、定鬼、住神,皆向王閉氣五十息,捻之左營目。

第四指次甲下是蚊子蚤蝨之目,欲除之,閉氣捻之。

第四指第二節是都監目,一名神都目。都監者,監領一切諸神,都管一切諸鬼。欲召鬼神問其意,向王閉氣五十息,捻之左營目,鬼神立至矣。

第四指第三節是禁鬼目,一名蛇胎,欲行考鬼、令鬼、住鬼、問鬼,捻之閉氣,若入山澤畏逢蛇蟒,當押蛇胎令不來見人及已逢亦押之,蛇口禁不得開。

第五指頭是天心,欲求天神,向王閉氣押之,神自來奉賽大佳。

第五指第一節是遊師目。

第五指第二節是天師目。

第三節是三師目,此皆是初學符禁法時,向王閉氣捻之九十息左營目,啟請即有神驗。

此皆是初學符禁法時,向王閉氣捻之九十息左營目,啟請即有神驗。

掌中一理是鬼道,欲誅符破壙斷鬼魍魎惡氣伐神樹,皆向月建閉氣五十息,押之左營目,神驗。

凡欲咒敕符皆須捻斷鬼道,使鬼常敬之,掌中一理一名鬼舍,亦名地軸,亦名左都監鬼道目,欲誅符破廟除社公社地,或召諸鬼神,須有請問,及治病並欲解鬼皆押左都監鬼道目,鬼神立至。若田野中浪宿押地軸,令鬼賊及神皆不敢近人。若入神屋止宿恐怕不安,押鬼舍即不魘夢。

掌中一理斜文名食地,食地上一紋名天紋,下一紋名人道。若入山澤畏逢虎狼,向王閉氣押手虎口中即不來。若已逢亦押之,令虎狼閉口不開。

第四指第一節名左金堂,若遠行求財,押之萬倍。

第三指第一節名玉堂,欲求官覓職,押之必遂意。

第二指第一節亦名玉堂,欲求官押之。

論曰:此掌訣直用閉氣左營目,捻之無咒文也。禁病則皆須禹步誦禁文捻而用之,急則瞋而押之,緩則捻之。禁男用左手,禁女用右手。禁手之用勿失左右也。

凡禹步法,移步左右,腳前後不同。

凡欲作法,必先取二三光氣,又禹步,然後作法驗矣。三光者,日月星;禹步者,或三步七步九步,不定。若欲受三光氣者,極晴明日向日兩腳並立。先所願事隨意多少小咒之,然後取禹步三步也。所欲步時,先舉頭看日光剩開口吸取日光明,即閉口塞氣至三步始得放氣也。三步者,從立處兩過移兩腳始成一步,三步即是六過移腳也。向日光禹步時,左腳先移,右腳後移。若向月、星二光禹步時,並右腳先移,左腳在後也,但步數不同耳。若向星禹步時,須滿九步也。九步者,向日中三步,更足六步耳,三三步合九步也,星者,即是北斗七星也。星中最須殷勤,所以須九步也。於日月中或用三步,或所用七步也。咒愿及閉氣方法並如日中作也。受三光氣時,日必須明亮好晴日也。日是陽,月與星是陰。又,左是陽,右是陰,是故受日氣時左腳先移;受月星氣時右腳先移也。又,向星移步作九步時,既長久,若一氣不得度,是以三步作一閉氣,則九步即三過閉氣也。咒愿亦須三過願之,又須識北斗下三臺星,男識免獄厄,女識免產厄。問曰:雖云兩過移兩腳成一步,猶未可好,其狀云何?釋曰:先兩腳正並立,先舉左腳進前往,次舉右腳就左腳處正齊並立,此猶未一步,次第二又先舉左腳進往,次舉右腳就左腳住,方始在一步也。如此六過,雙移兩腳成三步,此是步法也。

禁鬼客懺氣第六

咒曰:吾上太山府謁拜皇老君,交吾卻鬼,語我神方,上呼玉女,收攝不祥,登天左契,佩戴印章;頭戴華蓋,足躡魁剛;左呼六甲,右呼六丁;前皇神,後越章。神師誅罰,不避豪強;先斬小鬼,後殺遊光,何神敢住,何鬼敢當!一鬼不出,斬付魁剛,急急如律令(一云:吾上太山,道逢東王父,教吾殺鬼,語我有神禁,上帝王子,捕收飛祥,登天左契,佩戴印章,頭戴華蓋,足蹈天罡,先殺小鬼,後殺遊光,何神敢住,何神敢當?縛汝正身,煮汝護湯,三日一治,五日一量,門丞收縛,皂君上章,吾含天地之氣,讀咒殺鬼之方,唾天自裂,唾地自缺,唾山自崩,唾水自竭,唾癰自潰,唾火自滅,唾邪自走,唾鬼自殺。急急如律令)。

又,吾為天師祭酒,為天地所使,身佩乾靈之兵百千萬億,在吾前後,羅列左右,何神敢住,何鬼敢當?正神當住,邪鬼速去。急急如律令。

又,六甲六乙,邪鬼自出;六丙六丁,邪鬼入冥;六戊六己,邪鬼自止;六庚六辛,邪鬼自分;六壬六癸,邪鬼自死。急急如律令。

又,神師所唾,嚴如雪霜。唾殺百鬼,不避豪強,當從十指自出,前出封候,後出斬頭。急急如律令。七遍咒之,先咒水噴病人,然後咒之欲東鬼,然後下刀。不瘥,更咒看之手十指頭毛出。若咒病人時,當單被籠病人頭,更遣兩人捉被單兩頭以遮前,病人洗手莫拭,合手胡跪,然後咒之。

禁溫疫時行第七

禁時氣溫疫病法(一日十禁,自防難為,人施無限也:)

天封吾以德,地封吾以道,吾奉天威取地武,吾遇石石爛,按症症散。左達右貫,貫骨達體,追病所在,何邪敢進?進者斬死。北斗七星飲汝血,叱叱滅天下。急急如律令。

禁時氣法(亦禁水沐浴身體令淨,法溫疫惡鬼):

九真行道,邪氣敢當;元氣洞達,百邪消亡;伏羲女媧,五疽地主,流入四肢。主作千病萬病,上氣虛寒,皆以風邪鬼所為。急按急按,滅絕手下。急急如律令。便以左手書背後地,因去勿反顧。

禁疫鬼文:

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地夫人教吾禁名能禁疫鬼,汝從東來名曰狗,入人身中倚於心口,神師咒汝汝自走。汝從南來名曰羊,入人身中倚於肝腸,神師咒汝汝自亡。汝從西來名曰雞,入人身中倚於皮,神師咒汝汝自衰。汝從北來名曰蛇,入人身中倚於百脈,神師咒汝汝自厄。科斗七枚在吾目前,口是天門不得枉開,若唾東方甲乙木,木折;若唾南方丙丁火,火滅;若唾西方庚辛金,金缺;若唾北方壬癸水,水竭;若唾中央戊己土,土裂。六甲六乙疫鬼自出,六丙六丁知鬼姓名,六戊六己疫鬼自死,六庚六辛知鬼東西,六壬六癸疫鬼自死,六亥六戌百鬼速出。急急如律令。

禁時氣溫疫法:

東方青溫,吾肝中之氣。南方赤溫,吾心中之氣。西方白溫,吾肺中之氣。北方黑溫,吾腎中之氣。中央黃溫,吾脾中之氣。五方五溫,悉在吾身中,不得動作,即歸在實。急急如律令。

度惡世禁法:

東方青帝甲乙君,南方赤帝丙丁君,西方白帝庚辛君,北方黑帝壬癸君,中央黃帝戊己君。千乘萬騎護衛吾身,前有萬石桃湯,後有萬隊將軍,主斬黃奴之鬼。欲行我者吾祭酒,父長甲母奇仲,語我吾萬厄之中不近我,急急如律令。(一日十念,度惡世也。)

禁時氣卻疫法(一日十念,萬惡不近人也):

吾是天師祭酒,當為天師驅使,頭戴日月北斗七星,吾有乾靈之兵十萬人,從吾左右前後。吾有太上老君、天地父母在吾身中,左手持節,右手持幢,何鬼不役,何神不走,何邪不去,何鬼敢往?急急如律令。

禁時氣溫疫法:

吾頭戴朱雀,足履玄武;左挾青龍,右挾白虎;前有萬石鑊湯。後有虎賁猛士;天驅甲卒在吾前後,黃奴之鬼去我萬里。急急如律令。

又禁溫疫法(存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逐後禁之):

咄汝黃奴老古知吾否,吾初學道出於東方千城萬仞上紫宮,靈鋼百鍊之劍,利如鋒芒,斬殺凶咎,梟截不祥。叱汝黃奴老古,先出有禮,後出斬你。叱叱急急如律令。

唾時行頭痛法:

南越太公還故鄉,壬申之唾自有方。神師所唾,上白太一皇天使者,督察不祥,威若山海。唾若雪霜,當吾者死,值吾者亡。妖精魍魎,自受其殃。急急如律令。

敕水逐鬼法:

習習詳詳便生水光,直符使者,住立水傍,真正補虛,邪氣消亡。吾左手捉鬼,右手持鉞斧。斬鬼死。急急如律令。

禁唾惡鬼法(禁住亦得):

吾從狼毒山中來,飢食真珠,渴飲武都,戎鹽一把,冷水一盂,口含五毒,常與唾居。但老君之唾,唾殺飛鳥,唾河則竭,唾木則折,唾左徹右,唾表徹里,銅牙鐵齒,嚼鬼兩耳,速去千里,不得留止。急急如律令。

禁病敕粉大法(禁住亦得):

粉在紙中為神粉,舉手以摩體,百鬼走出,精魅魍魎,應聲散走出。天皇老教我唾粉,腹中跳踉,五臟安穩,錄保三氣,道保精神。急急如律令。

禁溫鬼法:

天門亭長外都使,欲得九鄉縛鬼士非子法住,左手持刀,右手持斧,斫黃奴溫度之鬼,何不走去?前出封候,後出斫頭。急急如律令。

禁瘧病第八

咒瘧鬼法:

登高山望海水,水中有一龍,三頭九尾,不食諸物,惟食瘧鬼。朝食三千,暮食八百。食之不足,差使來索。符藥入五臟,瘧鬼須屏跡。不伏去者,縛送與河伯。急急如律令(一云:登高山望海水,天公下捕瘧鬼,咄汝不疾去,吾家有貴客,子各破頭如東山,軀如東澤不食五穀,但食百鬼。朝食三千,暮食八百,一食未足,摧捉來索。急急如律令)。

禁瘧病法,連年不瘥,治之即愈。

若治之,須在淨處平地,以手小指畫地作鬼字口中陰道,病人生時年月日姓名,以磚覆之,勿令知之。至三七日不開,永瘥。如三七日內開,其病還復發。若治,必須知發時,逆前預治,勿使患人知之,大良。若丈夫,左手畫之;女人,右手畫之。陰為之,勿使人知,靜作大驗。

禁瘧病法:

唾瘧鬼翁字園(一作周)母字欲,大兒羸長矣,小兒如石;大女杹甑炊,小女魯子因玉道將軍取。瘧鬼不得留停,速出速去不得停住。急急如律令。

禁瘧鬼法:

南山一神字銅柱,出門入戶口有語,捉得瘧鬼大鑊煮。

南山一神字長丘,早起至門繞家遊,捉得瘧鬼斬卻頭。

南山一神字辟邪,銅作髑髏鐵頷車,斧鑿作齒,金鋼作牙,生吞瘧鬼三萬車,北斗七星知汝姓字,不得住家。急急如律令。

禁瘧鬼法:

登高山望海水,使螳螂捕瘧鬼,朝時來暮時死,暮時來朝時死。捕之不得與同罪。急急如律令。

禁瘧鬼法:

將狗上山下使入海中有一蟲,不食五穀,只食瘧鬼,朝食三千,暮食八百。一食不足,下符更索。速出速去,可得無殃。急急如律令。

禁瘧鬼法:

日正中時正南立,取西北桃枝結項,兩手腳灰繞三匝,中心立刀曰:頭上戴九天,兩手把九弓,兩腳履九江,腹安四神皆出自然。吾生食天,育養四神。上得精禁,能轉人身。蜈蚣蟒蛇,只殺汝身,並鬼子孫。急急如律令。

禁瘧鬼法:

先取一平磚,令病人在無人處,不得見人。大從月建向月破,以磚磨地令平,以手按磚四角使不動,還以手發磚立,在前可磚下書北斗,傍置三臺,外盡孤虛,直取旬孤虛。其北斗中畫作小鬼患人姓名年幾,置下在斗柄中。咒曰:小鬼字某甲,年若干,你從臺入鬥,瘧鬼斷後,若患人時,頭上先下,若非愚人時,頭下先下。若無逆順,平下磚訖,若患人日一發,以手二七下打磚。若隔日發,三七下打磚。三日一發以上,四七下打磚訖,取磚傍土擁磚,即復左手取一把土散磚上而上,慎勿反顧,大驗。

又,以故筆畫六尺方中,畫作北斗,形皆以北斗,相應其魁衡,必令開門,以身左行向斗魁,閉氣並足俱前而立,咒曰:小鬼吾令出天門,入地戶,不得從我去住,遂出建上之門,急去不得反顧,即瘥。三七日不發,與人治患還得此患,必用此治。欲令患人還發,二七日內發之法。

還取患人發,以足蹴磚,咒曰:小鬼爾從鬥入臺,瘧疾還回,即發。

咒禁瘧鬼法:

書桃枝一尺,欲發即用。噀病人面、誦咒文二七遍,系著頭底,天姓張,地姓皇,星月字長,日字紫光,南山有地,地中有蟲,赤頭黃尾,不食五穀,只食瘧鬼。朝食三千。暮食八百,少一不足,下符請索,語你速去,即得無殃。汝若不去,縛送魁剛,急急如律令。

禁瘡腫第九

咒曰:先奄腫上,閉右目左目營之三匝,然後唾之,三乘車,四獄吏載癰神,棄都市,登高山,臨海水,呂河伯,捕癰鬼大腫如斗,小腫如粟,吾唾一腫,百腫屏跡,唾汝三七,毒自出。急急如律令。

禁唾癰法:

禁唾一遍一度刀割(一二三四五六七),皆陰向陽。吾朝晨行,女媧相逢,教我唾癰,從甲至乙,癰疽速去。從乙至丁,癰疽不生。從丁至癸,癰疽皆死。青癰、赤癰、白癰、黑癰、黃癰、血疽、肉疽兄弟八人,吾皆知汝姓名,徒忍割汝,汝須急去。急急如律令。

禁癰腫法(正面向東,以手把刀,按其邊令匝,以墨點頭,重重圍訖,然後急唾之,即愈)。

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牽牛織女,教我唾方。若是癰應鉀空,若是座應鉀碎,若是癤應鉀滅,若是腫應鉀壟。不疼不痛,速去速去。急急如律令。

又法:

取東壁土三丸,向井東置一丸,三咒曰:赫赫洞洞,日出東方,上有崑崙之山,下有清冷之泉。某甲患某處上有發癰,土入井中,天公當爛,石癰當散。七星北斗光,織女教我方,唾汝急出不得留藏。急急如律令(又噓三七遍置土井中,三九三禁三噓之也)。

禁五毒法(禁蛇亦得):

吸東方青毒,南方赤毒,西方白毒,北方黑毒,中央黃毒。天毒、地毒、水毒、火毒、霧毒、塵毒、死生毒,百毒之精,知汝姓名,天毒上升,地毒下藏,百毒之精,知汝姓名,天毒上升,地毒下藏,百毒止息,五毒滅亡。惡毒須出,毒腦破,毒腹出,毒腸止。不止不已,拘汝牙、折汝齒。吸吸叱叱。急急如律令。

禁腫法(三七遍):

骨肉皮膚,血氣空虛,遠入江海,急去無留。大腫如山,小腫如粟。唾一腫,千腫滅。急急如律令(滅,一作死)。

禁腫法(七重右回一氣朱書,皆以右手封之,指七過周於五指,右手持禁如法):

咒:封山山法,封石石爛,封湖湖決,封火火滅。上白東王公、西王母教我神方。白刃封汝,大腫如山,小腫如米,封一腫,萬腫死。急急如律令。先以手按之,久令痛。次以金刀按之四邊令散,以氣七呵令熱,然後急氣,七吹令冷。陰陽氣定,然後卻唾之。

禁天下大腫法:

別室中以木屐相背,令以繩系定,上安一摒一禁一打摒令沒以三七遍。

東方青帝,攝青精之毒氣;南方赤帝,攝赤精之毒氣;西方白帝,攝白精之毒氣;北方黑帝,攝黑精之毒氣;中央黃帝,攝黃精之毒氣。五方毒氣開及五精納吾腹中。天下最尊者,莫大於五帝。天下最神者,莫及於五精。天下大惡者,莫過於五毒。吾舍五帝五精五毒與禁共居,其聲如雷,禁如風霜,經口即死,逢禁即亡。吾禁東方木,木折;禁南方火,火滅;禁西方金,金缺;禁北方水,水竭。吾上禁飛鳥落下,下禁井泉枯竭。吾禁一腫,百腫滅;吾禁盤石開,深澗契,天架摧,地柱折,曉停光,夜星滅,冬變雨,夏積雪,冷腫熱腫速消滅。急急如律令。

禁水腫方:

咒曰:天陽在上,人陽在中,陰陽在地,水從下流,唾腫消化。急急如律令。

太白仙人禁腫法:

先向王方三噓三吹,以刀約之,以手握之,訖,然後三噀之。禁曰:日出東方,雷起西南,蝦蟆白兔,食月中心,營月帶日,無所不通。大腫如山,小腫如珠。吾唾二腫,百腫自除。急急如律令。

又法:

一二三四五六七百腫皆疾出,急急如律令。

又法:

日出東方如懸鼓,似白虎,吾能唾腫散,唾毒爛。急急如律令。

又法:

東方青帝禁駕青毒,南方赤帝禁駕赤毒,西方白帝禁駕白毒,北方黑帝禁駕黑毒,中央黃帝禁駕黃毒。吾有苦口,唾十瘥九。急急如律令。

禁一切腫法:

咒曰:吾口如天雷,唾山崩,唾木折,唾金缺,唾水竭,唾火滅,唾鬼殺。唾腫滅。池中大魚化為鱉,雷起西南不聞音。大腫如山小腫如氣,浮游如米,吾唾一腫,百腫皆死。急急如律令。

禁癰腫法:

先叩齒三七遍,急噀左營目即唾。咒曰:雷起地中,一聽其音,月生東盛,蟾蜍白兔,食月中心,榮衛不通結成癰,大腫如山,小腫如粟,唾咒一腫百腫散死。急急如律令。

又法:

日出東方,赫赫煌煌,威威容容,天門亭長來捕癰腫,山多石,海多龍。天門亭長來捕摩得便斬殺莫聞羅,一唾當心,再唾都愈。急急如律令。

禁疔瘡法(一云初得之時,逆以禁即除,俞當三七遍唾之訖:)

咒曰:日出東方,乍赤乍黃,天上織女,教我唾方。瘡公疔母,元出南方,疔公死,疔母亡。北斗真氣能治疔瘡,吾口如天門,不可枉張。唾山崩,唾石裂,唾金缺,唾火滅,唾水竭。急急如律令。

禁疔瘡法:

用水一碗,置棗樹南,令搏樹,以刀子一枚安碗上,刀向樹三指漫撮臨著刀刃上胡跪。咒曰:上啟伏奴將軍,伏奴將軍能治疔瘡。今是某年月日,姓字某甲年若干,患某處,生疔瘡,或是浮漚疔,或是麻子疔,或是雄疔,或是雌疔,或是羊角疔。或是蛇眼疔,或是爛疔,或是三十六疔,或是驅失瘡,或是水洗瘡,或是刀鐮瘡,三頭著體於人不量清淨七寸棗樹下之水洗之伏藏。急急如律令。

禁疔瘡法(先閉氣三遍,叩齒三十六遍,閉氣禁之,三七遍即瘥):

東海大神三女郎,療疔有神方,以藥塗此瘡,必使丁公死,丁母亡,丁男丁女自受殃,星滅即愈大吉良。過時不去拔送北方。急急如律令(一云:東海大神三女郎,三萬細米簸去糠,三稱行捶灸疔瘡,云云)。

禁喉痹第十

吸喉痹,父喉痹,母喉痹,婦喉痹,孫天生汝時,緣上百草露,誰使汝著人喉里,拘汝牙,折汝齒,破汝頭,破汝脅,神不得動不得留停,北斗知汝名汲汲。急急如律令。

又法:

吸日出陽陽吸為喉痹腫毒所傷,莫癰莫痛,吸吸愈。急急如律令。

禁牙齒法:

用桃板長一尺二寸,正面南向閉氣,書曰某州某縣鄉里女某甲年若干,患口中左右若干齒痛,三讀訖埋三路頭,以石子蓋之,勿反顧。南山有一蟲,名赤松子,不食五穀,但食口中齒,埋汝三路頭,塞汝用石子,埋汝著樹東,千年萬歲不得起。急急如律令。

又,禁牙齒法:

用一枚杖長三握,復取兩指團艾三柱,灸杖頭止柱牙上,咒曰:登高水,望海水,中有一蟲,黃頭赤尾,不食五穀,專食牙齒,吾欲治之,握兩指神灸三壯蟲死矣。急急如律令。

禁哽法:

南山大虎,北山狐貍,江中大獺,海中鸕鶿共來食,哽速消除。橫者即入,順者即出。急急如律令。

又禁哽法:

四海蕩蕩,滑如苔上,五虎四獺三鸕鶿共來食,哽速消除。橫者即入,順者即出。急急如律令。

禁目痛法(以呵之三七遍,然後禁之):

日出東方,赤如紫陽,兒子目痛,父母心傷,吾口一唾,明見四方,百藥千治,不如吾湯,若唾唾汝,汝眼毒消亡。急急如律令。

禁目痛法:

神師所唾自有方,日出東方右陰左陽,瞳子生肉瞻視無光,吾能誅罰不避鑊湯。唾目二遍,還復故常。大吉神師,西嶽靈方。急急如律令。

咒禁產運第十一

取蒜七瓣,正月一日正面向東,令婦人念之一遍,夫亦誦一遍,次第丈夫吞蒜一瓣,吞麻子七枚便止,丈夫正面向東行,誦滿七遍,不得見穢惡。受持之法,不用見屍喪,見即無驗。吾躡天剛遊九州,聞汝產難故來求,斬殺不祥眾喜投,母子長生相見面,不得久停留。急急如律令。

唾運鬼法(丈夫從婦人口中受取,婦人從男夫口中受取):

天無梁地無柱,五騎三龍使九虎押運鬼汝身長少許,或在人心肝,或在人心肺,或在人心膂。吾受東海王禁,故來追捉汝。急急如律令。

禁運鬼法:

先禹步三匝,左手持刀,右手持水,努目急氣,然後禁之噴之曰唾。東方青運鬼字青姬年七十,南方赤運鬼字赤姬年六十,西方白運鬼字白姬年五十,北方黑運鬼字黑姬年四十,中央黃運鬼字黃炬年三十。唾天皇地皇六律九章,是公運子之鬼未嫁之女。頭亂如產,腹脹如莒,克害忠良,唾汝急出,不得留藏,汝若不去,吾遣張丞伯捉汝縛送鑊湯。急急如律令(一云運子之鬼,未嫁之女,頭亂如筐,腹脹如莒,但行人間,不見運女,唾之還本,主速出速出,更不見汝,張丞伯王問驅殺運鬼數萬千,速斷因緣東唾無辜,惡見運來相呼南唾無極,惡見運鬼來相逼,唾三寸刀二寸刃,先治反支卻治運,唾太山東門一把葦舉高十丈治運鬼初來如闢蜂不著,余處當眉聚一杯水唾運去。須臾。不去當自死。急急如律令)。

禁產難方:

先禁水一杯與服之,乃禁曰:天有餘陽,地有五行,星辰列布,日月精明,四時變化,不失其常,骨肉已成,四體已強,毛髮已就,今是生時,生遲何望。河伯在門,司命在庭,日月已滿,何不早生?若男若女,司命須汝促出無遲,並持胞衣。急急如律令。

卷第三十·禁經下

禁金瘡第十二

禁金瘡法:

咒曰:吾被百箭,療無一瘡,一人挽弓,萬人驚張,一箭破於千陣,此禁亦是難當。急急如律令。

又法:

正月一日日未出時,取四壁下土和酒井花水向東三拜云,言受神禁願大神,如是四方各禮訖,口含酒水四方悉噀,至日中還復如此,七日之中鮮潔齋戒,不得惡言出口,禁金瘡即定法元,閉氣噓三遍,呵氣七遍,唾之曰:

日出東方,惠惠皇皇,上告天公,下告地皇,地皇夫人,教我禁瘡,吾行步不良,與刀相逢,斷皮續皮,斷肉續肉,斷筋續筋,斷骨續骨,皮皮相著,肉肉相當。筋筋相連,骨骨相承,今會百藥,不如神師,一唾止痛,再唾愈瘡,北斗七星,教我禁瘡,南斗六星,使瘡不疼不痛,不風不膿,北斗三臺,轉星證來。急急如律令。

唾瘡法:

日出東方,育育陽陽,上白天公,下白地王,地王有女,教我唾瘡,皮皮相養,肉肉相當,令瘡不疼不痛,不風不膿,連筋續骨,肌生肉實,急急如律令。用王氣唾瘡良,便有驗,神吉。

禁血不止法(三七遍):

日出東方,乍赤乍黃,南鬥主瘡,此鬥主血,一唾斷血,再唾愈瘡,青衣怒士,卻血千里,急急如律令。

禁瘡斷血法:

某甲不良,某甲不慎,為刀筋木石所傷,上告天公,下告地皇,地皇夫人,教我禁瘡,一唾止血,再唾合瘡,兩皮相連,兩骨相當,新瘡莫痛,故瘡莫膿。急急如律令。

禁金瘡法:

吾是天師之子,為師之所使,執天有綱,執地有紀,一百二十禁咒,吾以受之,吾禁此瘡,金血須止。吾與天地同體,令瘡合。急急如律令。

唾百種瘡法:

神師所唾,口為雷門,唾為霹靂,雷公主陰,霹靂主陽,殘賊結氣,唾下消亡。急急如律令。

禁唾惡瘡毒法:

先閉氣三通,神師受告,大道最良,咒曰:

百藥之長,不如吾之膏唾。吾仰天唾殺飛鳥,唾南山之木,木為之折。唾北山之石,石為之裂。唾北方之水,水為之竭。唾百蟲之毒,毒自消滅。唾百瘡之毒,生肌斷血,連筋續骨,肌生肉實。扁鵲盧醫,教我禁方,三唾何瘡不愈,何毒不去?天音神師,今在汝處,急急如律令。

禁水洗瘡法:

先左營目三周,開目視瘡中,閉氣一息欲止。然後禁之,無弱無強,為某所傷,清血無流,濁血無往,一青一黃,一柔一剛,皮皮相值,脈脈相當。南方止血,北方止瘡,東流海水,寒熱如湯。朝令淹露,暮令復故。醫王扁鵲,藥術有神。還喪車,起死人,不膿不痛,知道為真,知水為神。急急如律令。

禁漆著人法:

漆翼丹盈,漆翼丹盈,丹為兄,漆為弟,汝不漆杯以盂,乃漆人肌膚,刀來割汝,斧來伐汝,汝不疾去,鹹鹽苦醋唾殺汝。急急如律令。

禁漆著人法(三七遍):

一云燒故漆器當著漆急唾之,赤非非漆,賢丈夫著車移丙丁,使者收攝之,不得著人體,不得著人皮,急急如律令。(一云妄移移漆,賢丈夫著車系以盂,何由得著人皮膚?保辜保辜,收攝漆,賢丈夫,急急如律令。)

禁火燭瘡法:

浮陽浮陽,火燒東壁,東壁窮爛,上付河伯,還付壬癸,火精毒滅,入地千里,急急如律令。

禁蠱毒第十三

咒蠱毒文:

毒父龍盤推,毒母龍盤脂。毒孫無度,毒子龍盤牙。若是蛆蛛蜣螂,還汝本鄉,蝦蟆蛇蜥,還汝槽櫪。今日甲乙,蠱毒須出;今日甲寅,蠱毒不神;今日丙丁,蠱毒不行;今日丙午,還著本主。雖然不死,腰脊僂拒。急急如律令。

禁蠱毒法:

取一赤雄雞淳色者,左手持雞,右手持刀,來至病人戶前,去屋溜三步,便三聲門尉戶丞,某甲病蠱,當令速出,急急如律令。以雞頭柱病人口中,三遍畢,以苦酒二合,刺雞冠上血納苦酒中,便與病人服之愈。

咒魘及解法:

天無梁,地無柱,魘蠱我者,還著本主,一更魘蠱不能行,一午魘蠱不能語。太山昂昂,逐殺魅光。魅翁死,魅母亡。魘蠱大小,驅將入鑊湯。急急如律令。

又咒曰:食鬼將軍,摩牙利齒,不食餘味,只食魅鬼;魅鬼九千九萬戶,少一不足,下符來取。魅鬼速還本主,不歸本主,反縛送與。急急如律令。

又有將軍字屈丘,牙形俞持兜鉾,出門入戶遠地遊,捉得魅鬼便斫頭。又有一神字窮奇,頭如破筐發強相,口如羅披惡神祗,不食五穀食魅皮,朝食一千,暮食九百,一口不足,使來便索,急急如律令。

禁五蟲:(時氣悉用此)

九真鬥光,道氣並行,大寒小熱,當從內出,最巨,夷憂除烈,水火之光,宅中凶殃,大神丈人,入某身形,恍惚無常,大道正教,真道常行,邪氣急滅手下。急急如律令。

又法咒曰:

東方青帝魘人鬼,南方赤帝魘人鬼,西方白帝魘人鬼,北方黑帝魘人鬼,中央黃帝魘人鬼。魘公字阿強,魘母字阿防。有人魘我者還令著本鄉,誦魘二七鬼走出,誦魘三九魘鬼還向本主走。若當不走,吾語北斗,急急如律令。

禁遁注第十四

禁注法:

吾從天南來至北,食鹽三斛,飲水萬千,經江量海,手捉丘山,口含百毒,心懷蚰蜒。唾天須轉,唾地陷穿,唾石碎裂,唾火滅煙,唾鬼即死,唾水竭淵。東方之注自名醫,入人體中注心根,神師咒注注滅門,南方之注自名青,入人體中注百脈,神師咒注注即易。西方之注自名搖,入人體中注脊腰,神師咒注注即消。北方之注自名雌,入人體中注心脾。神師咒注注即移。中央之注自名雌,入人體中注十指,神師咒注注即死。四方之注盡已亡,惟我五臟永安強。急急如律令。

禁注出血法:(三七遍急噀之)

東方之注自名羊,入人體中主腹腸,神師咒注注即亡。南方之注自名狗,入人體中主心口,神師咒注注即走。西方之注自名雞,入人體中主心臍,神師咒注注即迷。北方之注自名魚,入人體中主六腑,神師咒注注即無。中央之注自名雉,入人體中主心裡,神師咒注注自死。

謹告病人身中諸注,殃若在心腹及胸腸,或在四肢並中央。

謹告四方諸關節,急送血殃,三焦關元,下部膀胱,若有若無,不出者亡。速去百年毒,神符欲居汝處。急急如律令。

又法:

注父張,注母楊,注兄靖,注弟強,注姊姖,注妹姜。知汝姓字,得汝宮商,何不遠去,住何所望?前出封侯,後出斫頭;前出與賞,後出與杖。汝今不去,住何所望。急急如律令。

又禁注法:

東方青帝食青急之注,南方赤帝食赤色之注,西方白帝食白色之注,北方黑帝食黑色之注,中央黃帝食黃色之注,五帝之神食十二注,北斗七星食一百二十注。或食土公注,或食土母注,或食土子注,或食土婦注,或食土孫注,或食土孫婦注,或食生人注,或食死人注,或食飛屍遁注。大注消、小注滅,急急如律令。

又禁注法:(三七遍)

東方青注,南方赤注,西方白注,北方黑注,中央黃注。五方五注,何不速去?雷公霹靂,欲居汝處。吾唾山山崩,唾石石裂,唾火火滅,唾水水竭。吾唾五毒,逐口消滅。急急如律令。

咒註文:

吾是太山之子,今為太山所使,口如天門,不可柱張。唾如毒藥,氣如秋霜,當吾者死,值吾者亡。五注之鬼,速出速去,不得留藏。急急如律令。此咒當晨朝日初出時,遣病人淨洗手面,向東方至心禮太山訖,更以水洗手至心合掌正西立,師當在東,正當病人,面向南立,以此咒之七遍便愈。若不愈者,明晨更如是咒之。不過三朝,無不愈者。

禁唾飛屍入腹急切痛法:

請天上飛龍窮奇白虎,眼如明星,腹如建鼓,齊功叩齒,主食惡鬼,入食飛屍,出食殃魅。人生於天,吞氣受道,身形之中,非汝所處。形中五部,各有所主。肝為青龍,肺為白虎,心為朱雀,腎為玄武,脾為中府,主御四方。上有真人,赤城童子;下有咸池,青腰玉女,各守部界,不得留住。方名道人,教來治汝,頭則法天,身法北斗,手為魁剛,口為金斧,主授六甲,直神輔汝,何鬼不出,何屍不走。急急如律令。

按摩卒中注忤魍魎法:

配陰脈十三,陽脈十五,二十八脈隨手上下。一脈一通,知汝有苦。男祥婦祥,客死不葬。骸骨消散,流離道旁。驚恐馳走,責人酒漿。南山有一人名窮奇,不食五穀,但食鬼皮。朝食鬼父,暮食鬼母。食正欲壯,復索鬼子。急急如律令。

禁邪病第十五

凡鬼邪著人,或啼或哭,或嗔或笑,或歌或詠,稱先亡姓字,令人癲狂。有此狀者,名曰鬼邪。唯須伏鬼,遣之乃瘥。治之法,正發時使兩人捻左手鬼門鬼市,兩人捻右手如左手法。鬼門者,掌中心是;鬼市者,腕後厭處是,伸五指努手力則厭處是。腕後者,大指根兩筋中間是。一捻之後,不得動,動鬼出去,不得伏鬼,又不得太急。若太急則捻人力盡,力盡即手動,手動即鬼出。亦不得太緩,若太緩復不能制鬼,惟須以意消息令緩急得所,復使兩人投棕子刺兩肩井中,緩急如鬼門鬼市法,以鬼伏為限。若不伏,稍稍急刺。若鬼伏即稍輕刺之。若病人是丈夫肥壯者,則急刺之。量人之強弱消息以意。若棕尖利以布物裹之,勿令人傷。亦須誦咒,必臣伏如狀貌,中有似伏狀,不復相罵,不情求道叩頭求去,遣一人捉,咒師自問鬼之姓名,住何州縣鄉里,年幾貫屬,伴侶幾人。又問來意有所,須為何事來,一依病人口筆寫之。若其臣伏,叩頭求去,不敢更住者,且停刺肩井等。依其所須備覓發遣之,須食與食,須金銀車馬,即採畫人馬像,金銀彩帛,隨其形貌悉盡作之。絹帛以白紙作,金以梔子染之。若是遠來之鬼,須給過所者,亦即給之。即日早發遣,或待後發遣亦得。送鬼之時,須桃符一板,長七寸闊三指,綜綖一條長七寸,以朱書板,上著年號,月朔日子,鬼之鄉里姓名年幾,從人頭數,告五道大神,河伯將軍,上件鬼某甲等,在我家中作如此罪過,捉獲正身,所索之物,並已具給發,遣速出去,不得久停,不得久住。急急如律令。

炬火禁邪法:(去百鬼,斷萬邪)

敕粉火治邪,亦可以按摩病人。若欲斷邪鬼,以敕粉火,以一炬火,著戶外,令病人住外。又,師捉一炬火,作禹步燒粉,令病人越火,入戶還床,以曏者一炬送大門外道上,去門百步棄之,勿反顧。師取一盆水,著病人戶限內,以大刀橫上。亦可燃燈置病人屋內。令晝夜不滅,至病瘥,師捉火炬燎病人身上,隨多少治病。咒曰:粉良天火赫赫,天火奕奕,千邪萬惡,見火者避。急急如律令。

咒水噴病人法:

先取淨水一器,咒三吸氣閉目,存鬼神怒五氣擊之。咒曰:持清持濁,持正持水,所為物,無不消化,怒石石裂,怒木木折,邪不干正,危不入身,大道流行,攝錄邪精,神祗所怒,玉石皆化,何病不愈,何災不斷?速出速出。急急如律令。

咒水治百病法:

先取淨水,以器盛之。十咒曰:太一之水祖且良,舉水向口續神光,大腸通膀胱,盪滌五臟入胞囊。脾腎太倉,耳目皆明,百病除瘥,邪精消亡。急急如律令。(興之遍身,然後用之。)

禁惡獸虎狼第十六

夫草野山林,行見惡蟲,但閉右目,以左目營之三匝,鬼神見之伏而頭脅著地也。

禁虎入山法:

吾登行五獄,前置辟邪六駮,後從麒麟獅子,揚聲哮吼,野獸猛虎聞吾來聲,伏地不語。若不避吾,檄蟲殺汝。急急如律令。

敕禁虎法:

天一太一,李耳伯陽,教我行符,壓伏虎狼,垂頭塞耳,伏匿道旁,藏身縮氣,疾走千里。舅氏之子,不得中傷。急急如律令。

禁蛇毒第十七

三月三日夜,向北燒香,閉氣誦滿三七遍。咒曰:日出東方,赫赫煌煌,報你蛇蟲,遠逃深藏。你若不藏,鸛鵲步剛,食你蛇頭,吞汝入腸。大蛇死,小蛇亡,急急如律令。

禁蛇法:

押蛇頭咒曰:寅加卯,寅加卯,三遍即愈。若欲發蛇毒,押蛇尾倒誦之,卯加寅,卯加寅,蛇毒即發劇,一注螫石相押左手,自余皆同。

又法:

庚寅卯、庚寅卯,三遍即愈。若欲令發,云:卯寅庚、卯寅庚,即發。

又法:

辰生巳,辰生巳,蛇毒即止,三遍即愈。欲令發者,云:巳生辰、巳生辰,即發。

禁蛇法:

一名蛇,二名蟾,三名腹,居近野澤,南山腹蛇,公青蛇,母黑蛇,公字麒麟蛇,母字接肋。犀牛角、麝香牙、鸛鵲嘴、野豬牙,啄蛇腹,腹熟,啄蛇頭頭爛。蜈蚣頭鴆鳥羽飛走鳴喚,何不急攝汝毒,還汝本鄉江南畔。急急如律令。

禁蛇斂毒法:

暉暉堂堂,日沒亭光,姿擢之節,唾蛇萬方。蛇公字蚰蜒,蛇母字彌勒。汝從江南來,江北言汝何失準則。汝當速斂毒,若不收毒,吾有鴆鳥舌、野豬牙、蜈蚣頭、何沙,吾集要藥破汝。速出速出,斂毒還家。急急如律令。

一法:

器朱書此符,左手把之,閉氣唾禁,捻目向王為之。吾一唾開天門,再唾諸黃泉、天下有惡毒,皆來歸吾前,吾今捉你,一唾得千千。急急如律令。

山鵲蛇、山蚱、山青蛇、澤青蛇、馬蛇、蛟黑似晰蜴

上六種螫人不死,令人殘病。咒曰:

吾有一切之禁,山海傾崩,九種惡毒,原出南廂,令渡江北,專欲相傷。吾受百神之禁,惡毒原出南邊,今來江北,截路傷人,吾一禁在後,你速攝毒,受命千年。急急如律令。

白朔蛇、蒿脊蛇、赤蛇、黃蛇、水蛇、青蛇

上六種咬人不傷,直禁即瘥。

子蛇、尺八蛇、土蠟蛇、沙蝨、毒到蛇、白蜴蛇、罔蛇、蟒蛇

上八種蛇,人著者須藥治。咒曰:

道邊一木,百尺無枝,鳳凰嘴如絲,速去速去吾不知。急急如律令。

禁蠍蜂第十八

禁𥳠法:(捻蛇目,閉氣向王為之)

蠕𥳠神祗,八節九枝,兄字大節,弟字蠍兒,公字腐屋草,母字爛蒿枝。但自攝斂汝毒,不出去何為?急急如律令。

咒蠍法:

蹀蹀移移,八節九枝,公字腐草,母字蒿枝。緣他籬落,螫他婦兒,何不收毒,欲往何為?山雞戴勝,食汝四肢,頭破尾折,伏地莫移,急急如律令。(一雲山雞頭戴勝角,拉爾腰斷,不得動尾云云。)

又曰:蠍蜂毒止,速收你尾,河伯將軍,鐵鉗銅指,押你腰斷,不得動尾。急急如律令。

禁毒蠍螫人法:

先二日齋戒正朝,一日日未出時,淨澡浴洗手,北堂東頭下誦之三七遍。咒曰:

天有八節,地有九枝,一非草木,二非蒿枝,上他床上,傷他婦兒,速去速去,戴勝來追,不痛不疼,不腫不膿。急急如律令。

禁蜂毒:(捻蜂目左營目,閉氣向王為之)

東方青毒還東方,南方赤毒還南方,西方白毒還西方,北方黑毒還北方,中央黃毒還中央。

黃蜂揚揚,黑蜂奕奕,王有小女,嫁與何伯,吾有銅掌鐵指,押汝便死。汝是小蟲,何不速去毒陰,吾曰大鳥翅,三千八萬里,不得張口,汝應是死,急急如律令。

禁蜂毒法:(捻蜂目左營目,向王閉氣為之)

兄弟三人走出野,大兄名蝮南山上下,中兄名蛇走田野,小弟名蜂看屋梁,堅如瓦,熱如火,二七唾,毒當墮。急急如律令。

禁惡蠔螫人毒法:

蛆似蜂,著山叢。蠔似蝺,著山腹。老蠔蚑,緣木枝,兄弟五人吾都知,攝汝五毒莫令移,汝不攝毒滅汝族。急急如律令。

禁惡蠔文:(一云狐尿刺傷人腫,當急閉氣治,唾之即愈。一七不愈,三七遍)

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瓜熟離蔓,椹熟離桑,東家齧人狗,西家好婦娘,咒此小蟲,雄狐毒死,雌狐毒亡。急急如律令。

禁狗鼠第十九

咒曰:日出東方何堂堂?狗不名狗名大黃,皇帝遣汝時,令齧猴與鼠,不令汝齧人傷。若齧人傷,白虎吞入汝腸。急急如律令。(一云不令汝齧人,傷爛汝齒,腐汝牙,自不去,虎啖汝云云。)

禁狗毒法:

犬牙狗齒,天父李子,教我唾汝,毒出乃止。

皇帝之神,食汝腦髓;白虎之精,食汝之形。唾汝二七,狗毒便出。急急如律令。(以氣噓呵之,捻狗目左營目,向王為之)

禁狗令不咬人法:(捻狗目向王閉氣,七息七禁之,令不咬人)

吾口如天門,不可枉張,舌如拔劍,唾如秋霜。北斗照耀,列宿天蒼。畢集聲氣,正其發揚。牽牛持形,織女侍旁。此之小狗,咒之滅亡。天狗地狗,何反不走?欲傷我者,牙折口啞。急急如律令。(一法下文不同,今不取。)

又法:

取西廂屋檐下土,搗末絹羅之,和大苦酒漬作團如雞子,於瘡上摩之。咒曰:

東方木為折,南方火為滅,西方金為缺,北方水為竭,中央土為絕。吾太上府逢西母,教我禁者,語我神方。東句枝,西句枝,庶民狂狗,咬我天公兒,急出急出,汝若不出,莫使我怒。吾能唾山崩、唾石裂,唾火滅、唾海竭。速出速出,急急如律令。如此三咒,擘泥中,見隨狗毛色有驗。

又取灶中黃土,與水和作泥丸如雞子大,摩瘡上,隨犬毛色,毒隨而出,擘破泥丸明視之。瘡痛,則又以一盆水寫屋上,以器盛取以洗瘡,余水破落地,則和為泥封瘡上,擘中必風犬毛色,瘡不疾痛也。

禁狗文:

咒曰:汝是小犬,惡獸之餘,為物有幸,得與人居。汝命如泥,土精空虛。吾以西方白虎咬汝頭,汝毒急收。急急如律令。

凡向人家,先以腳踏門右。咒曰:

主人某甲家,門丞戶尉。籬落諸神,主人有狗,黃白不分,師來莫瞋,師去莫驚。急急如律令。

禁狗不吠人法:

黃狗子,養你遣防賊捕鼠,你何以齧他東家童男。西家童女?吾請黃帝、灶君、震宮社土付與南山黃斑,北山黑虎,左腳踏汝頭,右腳踏汝肚,向暮必來咬殺食汝。狼在汝前,虎在汝後,三家井底黃土塞汝口,吾禁你四腳蜷不得走,右擲不得,左擲搦草。吾來上床,汝亦莫驚。吾出十里,汝亦莫起。急急如律令。

禁鼠令出法:

桃枝一枚,茅草索一條。咒曰:

天皇地皇,卯酉相當。天皇教我壓鼠,群侶聚集一處。地皇教我壓鼠,群侶聚集一處,速出速出,莫畏貓犬,莫畏咒咀。汝是貓之仇,又非猛獸之侶。東無明,南無明,西無明,北無明,教我壓鼠失魂精,群陽相將南(一作西),目失明,呼喚盡集在於中庭。急急如律令。作此法時,於室中淨掃地,穴前遍掃之,桃枝以茅草索結杖中腹,以三個穴立呼之矣。

初越集鼠法:

初越時以香湯浴身,灑室中及庭前地,訖,用三盆三家漿粉,以刀子橫著盆上,以灰匝之。以筆一管,去盆三尺著地,所有穴前皆安灰,廣一尺,上作子字。一云穴上紫字。乃咒曰:

北斗三臺,招搖所錄,天李目形,必歸所屬,寄食附人,寄穴我屋,胡為楊時,飲食欲熟,急敕鼠王,召集眷屬,大鼠小鼠,並須來食。側立單行,洗盪心垢。伏罪勿走,汝父小奚,汝母幽方,汝兄阿特,汝弟阿當,汝妹僕姜。室家相將,歸化坐旁,固告敕汝莫以舊為常。急急如律令。

又,去鼠法:

鼠必慄兜,牛必慄兜,蛾蛾必慄兜,犯犯必慄兜,母名必慄兜。三喚神來赴。

欲闢之法,悉在華上,勿得東西。

解放鼠法:

日東向曠二里,西向曠二里,闢方八里。此廣闊耐停止,雞零星牽至廳,雞零祿牽至獄。汝等此中行,勿得與人相牽觸,當斷汝手足。急急如律令。

禁鼠耗並食蠶法:

咒曰:天生萬蟲,鼠最不良。食人五穀,啖人蠶桑。腹白背黑,毛短尾長。跳高三尺,自稱土公之王。今差黃頭奴子三百個,貓兒五千頭,舍上穴中之鼠,此之妖精,咒之立死。隨禁破滅,伏地不起。急急如律令。

越百怪法:

乾坤定位,陰陽化成。門丞戶尉,侍從交交。二十八宿,黑白赤青。千殃萬怪,急收汝形。吾知汝姓,吾知汝名。急須屏跡,不得久停。違即斬殺,萬不得生,急急如律令。

又咒曰:日出東方,赤如紫陽。百怪妄起,損害忠良。吾口咒之,闢除凶殃。怪聞我咒,速去他方。禍去福來,萬惡潛藏。急急如律令。

護身禁法第二十

咒曰:諾諾 ,左帶三星,右帶三牢,天翻地覆,九道皆塞。使汝失心,從此迷惑。以東為西,以南為北。人追我者,終不可得。明星北斗,卻閉千里。六甲反張,不避禍殃。乘七追我,折其轅軸。乘馬追我,掩其兩目。步行追我,腫其兩足。揚兵追我,刀反自伏。明星北斗,卻敵萬里。追我者亡,追我者死。牽牛織女,化為江海。急急如律令。

又法:

太一神人曰:凡欲遠行避難,若為惡人迫逐,危厄之中,出門禹步三咒乃去,可以消災。追我者迷惑,五道旋轉,到還惡人欲來侵己者,逆而卻之。咒曰:

東方青毒,南方赤毒,西方白毒,北方黑毒,中央黃毒。五毒之氣,今有某甲無道,欲來侵,吾披太一神,符歷行四海,乘風駕雲,使有限會。某甲懷惡逆之心,殘賊忠良,不肯休止。吾毒之氣,併力收攝,付與地官,莫令某甲復懷噁心,賊害之意。應時了命,言切千二百等。急急如律令。

若逢怨家惡人法:

先卻三步捻生人喉,又以足大指躡地。咒曰:

北斗神君,來滅惡人,斬截冤家某甲頭,送上天門。急急如太上老君魁剛律令。

又法:

惡人欲來侵害者:先閉氣三噓,竊咒勿令人聞。咒曰:

頭戴朱雀,足履玄武;左佩青龍,右佩白虎。吾來到處,百惡悉走。吾有天丁力士,椎殺惡鬼,遠迸千里。急急如律令。

自防身禁咒法:

咄,某甲左青龍蓋章甲寅,右白虎監兵甲申。頭上朱雀陵光甲午,足下玄武執明甲子,脾為貴子中央甲辰甲戌。急急如律令。

上此一法,凡是學人,常以旦夕暗誦令熟,莫使聲出。若有縣官口舌,軍陣危險厄難之處,四方興功起土殃禍之氣,或入他邦未習水土,及時行疫癘。但以晨夜數數存念,誦之勿忘。若弔喪問病臨屍凶禍之家,入門一步誦一遍,出門三步誦二遍,皆先叩齒三通,並捻鬼目。

又法:

凡行山澤,晨夜恐怖之處,使人鬼惡總不相忤。咒曰:

人皆濁,我獨清。人皆去,我獨停。人皆極,我獨丁。人皆枯,我獨榮。人皆破,我獨成。天長地久我與並,依文昌,遊心星;登太玄,星紫庭;飲甘露,食陽精;佩日月,體安寧;乘三鳳,駕羽英;堅藏擇,九天仙公以赴刑。急急如律令。

被人所禁解之法:

先捻生人喉,咒曰:

煒煒煌煌,天有九柱,地有九梁。北斗七星,為我除殃。青龍在前,白虎在後。青龍飲汝血,白虎咬汝喉。頭破腦裂,汝死不擇日。急急如律令。

被人禁卻解之法:

噴之,行頭及天公亦是吾師,坐頭及天公亦是吾師,眠臥及天公亦是吾師。卻看天師欲作禁,吾解千禁萬惡,若有禁吾反自著。急急如律令。

禁令家和法:

南無伽帝伽帝膩,伽帝收溜避;南無阿乾陀羅呵,彌陀羅灌陀沙婆呵。

上此法能令家內不孝子、不順婦女皆孝順。用法取一把土,咒三七遍,置家大門下。又咒一把置中門下,又咒一把置堂門下,又咒一把撒在井中,又咒一把置灶額上。如是七日,內外自然和順。但使行禁人精心咒之。

又,凡人行處不安穩,疑有恐怖之事,即以氣之。便以拒禁咒之曰:急令辟惡鬼除制不祥,眾邪消盡,魍魎逃亡,神符宣流,以知天惡。當我者死,值我者亡。急急如律令。

又法:

唾三十六鬼,大鬼打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沙呵。

凡行經神廟及斷虎狼咒:

吾為天地祭酒,當為天地,頭戴日月,身佩北斗。急急如律令。

禁惡人鬼火法:

咒曰:吾是元皇之孫,太上之子,口含聖真神氣,付與東西百鬼,隨吾驅使。吾東向一唾,九木折,南向一唾,八火滅,西向一唾金剛缺,北向一唾流水絕。道氣流布,隨吾所說。急急如律令。

禁賊盜第二十一

夫欲出行,先畫地為壇,房中六尺,庭中六尺,野外六十步,置十二辰位,身居甲地,自呼名某乙。今欲出往某處,征討時神,保佑於我,吉昌三言乾,大呼青龍下。咒曰:六甲九章,天圓地方;四時五行,青赤白黃;太一為師,日月為光。禹前開道。尤闢兵。青龍俠舉,白虎承衡。熒惑先引,闢除不祥。北斗誅罰,除凶去殃。五神導我,周遊八方。當我者死,向我者亡。欲惡我者,先受其殃。吾受北斗之孫,今日出行,乘青龍出天門,入地戶;遊陰中,履華蓋;去寇賊,矛盾刀,戟戟弩。見我摧伏,莫取當御。急急如律令。

禁賊法:

唾此惡賊欲來狂圖,某甲者,或從東方青帝來,或從南方赤帝來,或從西方白帝來,或從北方軒帝來,或從中央黃帝來。欲來傷害人者,令其作事莫成,拔刀自刺,拔箭自射。吾於四道開通,盜賊伏匿,五兵摧折,蜂蛇莫動大尾。闢側百步,莫令相傷。吾禁五方,惡賊伏吾手下不得浪行。急急如律令。

咒童子令說鬼姓字第二十二

太上老君禁神,三呼三吸以取其真。

東方青帝木中精,南方赤帝朱雀形,西方白帝白虎神,北方黑帝乘船行,中央黃帝黃龍聲。

吾有其禁知天神,蓋不自發身歸誠。日南施禁火精,日北施禁五帝動。經吾三禁,莫敢不來。神道神名,鬼道鬼字。蠱道蟲蠱,魅道魅字。偷道偷名,賊道賊字。高山騰蛇,下山騰蛇。高山之崎,下山之峻。或在天上,或在人間。河伯將軍,五道修羅。十二神將,登明君、天魁君、傳送君、小吉君、勝光君、太一君、天罡君、大沖君、功曹君、大吉君,速送速送,汝名不得久停,急急如律令。

㭢(天仇) 九九山(使靈符)、𧍙法玉錄𧌄(一本如此)

上,前件取清水半升,以刀子攪之。誦此咒三七遍,與小兒飲之。朱書前件錄於小兒膊(一作膝)下,少時召鬼並來。小兒自見,一一問之,即道所作病、所作鬼,抄取姓名,發遣如治癲法,與過所遣之,如上說也。

度符啟請神言曰:

先上香咒筆曰,以筆指口鳴六鼓。

謹請東方青帝老君來下纏吾筆。

謹請南方赤帝老君來下纏吾筆。

謹請西方白帝老君來下纏吾筆。

謹請北方黑帝老君來下纏吾筆。

謹請中央黃帝老君來下纏吾筆。指天天傾,指地地寧,指鬼鬼死,指人人生,急急一如太上老君律令。

請五方水度符言曰:

謹請東方青龍真氣入吾水中。

謹請南方赤龍真氣入吾水中。

謹請西方白龍真氣入吾水中。

謹請北方黑龍真氣入吾水中。

謹請中央黃龍真氣入吾水中。

謹請五方五龍真氣入吾水中。吾水非常之水,煮桃作湯。吾刀非常之刀,七星俠旁。吾口非常之口,內含魁罡。水在江中,名曰江水。水在井中,名曰井水。水在吾碗中,名曰清淨神水。水在吾口中,名曰太上老君解穢之水。吾水噀山山崩,噀地地裂,噀人人生,噀鬼鬼滅。急急如律令。

灑水言噓,系天師陽平等二十四化真氣,臣某弟子自稱道號某獄真人、某先生,以今月今日今時,奉為某家弟子度某符,隨符言之。神符度咒曰:

日出東方,光躍表裡,行符敕水,出於老子。老子行符,從吾所使。東九夷從符行,南八蠻從符起,西六戎捉鬼軍,北五狄破鬼營,中三秦從符所攝,急急收錄。一鬼不去,斬付北嶽。天有三皇,地有五黑。某所行符,自有法則。非當吾真,當符者死,值符者亡。一鬼不去,斬付魁剛。急急如律令。

又曰:符主東方術折,南方火滅,西方金缺,北方水渴,中央土裂,符主天清地裂,人生鬼滅,急急如律令。

噀水三口,度神符主符啟請:

謹請虛無直符直事,三十六人從吾符行。

謹請太清直符直事,今歲直符直事,今月今日今時直符直事,各三十六人從吾符行。保其家,弟子三災度脫。急急如律令。

噀水三口,又曰:天圓地方,六律六章,神符燒香,災厄消亡。符到奉行,急急如律令。

(禁經上下兩卷,二十二篇,其間辭語鄙野蓋出,欲傳思邈切於救人。實錄其文不加刪潤,今具有云,庶成一家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