菝葜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菝𦸉、金剛根(《日華子》),金剛骨(《儒門事親》),山梨兒、鐵刷子(《救荒本草》),鐵菱角(《綱目》),金剛刺(《醫林纂要》),金剛頭、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利(《嶺南采藥錄》)。
【釋名】
《綱目》雲:“菝𦸉,猶𥎱䂒也。𥎱䂒,短也。此草莖蔓強堅短小,故名菝𦸉。而江浙人謂之菝葜根,亦曰金剛根,楚人謂之鐵菱角,皆狀其堅而有尖刺也。”
【基原】
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莖。
【植物】
菝葜 Smilax china L. 又名王瓜草(《日華子》),金剛藤(《履巉岩本草》),金剛樹(《救荒本草》)。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以及臺灣等地。
【採集】
2月或8月采挖根莖,除去泥土及鬚根,曬乾。
【化學成分】
根含菝葜素(smilaxin),異黃杞苷(isoengelet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山柰素(kaempferide),二氫山柰素(dihydrokaempferide),β-穀甾醇(β-sitosterol),β-穀甾醇葡萄糖苷(β-sitosteroylglucoside),薯蕷皂苷的原皂苷元A(prosapogenin A of dioscin),薯蕷皂苷(dioscin),纖細薯蕷皂苷(gracillin),甲基原纖細薯蕷皂苷(methylprotogracillin),甲基原薯蕷皂苷(methylprotodioscin),以及偽原薯蕷皂苷(pseudoprotodioscin),薯蕷皂苷元(diosgenin)等。
【藥理】
1.降血糖作用 菝葜煎劑灌胃能顯著對抗NA和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濃度,明顯增加糖原含量,但對正常小鼠血糖無明顯影響。
2.抗炎、鎮痛作用 菝葜醇提取物灌胃對大鼠蛋清性及角叉菜膠性足腫脹有抑制作用,對醋酸所致小鼠扭體反應及二甲苯所致的耳腫脹也有抑制作用。
3.抗腫瘤作用 菝葜醇提取物灌胃對小鼠肉瘤S180、子宮頸癌U14增殖有抑制作用。
4.抗菌作用 菝葜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菝葜25%水煎劑灌胃能抑制小鼠馬疫錐蟲的繁殖,但不能清除血中錐蟲。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存鬚根,洗淨,浸潤至透,切薄片,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甘、酸,性平。歸肝、腎經。
1.《別錄》:“味甘,平、溫,無毒。”
2.《救荒本草》:“味甘、酸。”
3.《品匯精要》:“氣厚於味,陽中之陰。臭朽。”
4.《綱目》:“足厥陰、少陰藥。氣溫,味酸,性澀而收。”
【功效主治】
祛風利濕,解毒消腫。主治風濕痹痛,肌肉麻木,消渴,淋濁,帶下,泄瀉,痢疾,黃疸,癰腫瘡毒,瘰鬁,頑癬,癌瘤。
1.《別錄》:“主腰背寒痛,風痹,益血氣,止小便利。”
2.《日華子》:“治時疾瘟瘴。”
3.《品匯精要》:“散腫毒。”
4.《綱目》:“治消渴,血崩,下利。”
5.《本經逢原》:“祛濕熱,利水,堅筋骨。”
6.《醫林纂要·藥性》:“緩肝堅腎,清小腸火,化膀胱水。治惡瘡,毒瘡,蟲毒。”
7.《南京民間藥草》:“化痰止咳。浸酒服,可治筋骨麻木。”
8.《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清熱,除風毒。治崩帶,血淋,瘰鬁及跌打損傷。”
9.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腸炎腹瀉。”
10.《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抗菌消炎,祛風活血。治肺膿瘍,流火,關節酸痛。”
11.江西《中草藥學》:“解毒祛風,為瘡癰要藥。治曆節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肌肉麻痹,食道癌,牛皮癬。”
12.《廣西本草選編》:“主治感冒風熱,扁桃體炎,消化不良,尿路感染,腎炎,鼻咽癌,胃癌,直腸癌,宮頸癌。”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或浸酒;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服藥時忌飲茶、食醋。
《本草經疏》:“忌茗、醋。”
【附方】
1.治患腳積年不能行,腰脊攣痹及腹屈內緊急者 菝葜(洗淨,銼之)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鬥,以漬曲及煮去滓,取一斛漬飯,釀之如酒法,熟即取飲,多少任意。(《肘後方》)
2.治關節酸疼 菝葜根60g,或加中華常春藤9g。黃酒、水各半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風濕關節痛 菝葜、虎杖各30g,尋骨風15g,白酒750g。上藥泡酒7日,每次服一酒盅(約15g),早晚各服1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4.治淋證 菝葜根(鹽水炒)15g,銀花9g,萹蓄6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5. 治沙石淋 菝葜二兩。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米飲調下。服畢,用地椒煎湯浴,連腰浸,須臾即通。(《聖濟總錄》菝葜散)
6.治血尿 菝葜根、算盤子根各30g。水煎服。(《安徽中草藥》)
7.治下痢赤白 金剛根和好臘茶等分。為末,白梅肉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兒三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赤白痢烏梅甘草湯下。(《履巉岩本草》)
8.治黃疸型肝炎 菝葜根狀莖、金櫻子根各60g,半邊蓮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9.治瘰鬁,癢子,流痰 金剛藤頭500g,土茯苓30g,何首烏、苦蕎頭各15g。煎水燉五花肉服。(《重慶草藥》)
10.治流火 菝葜根30~60g,牛藤根6~9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11.治大腸熱毒痔瘡 金剛藤頭(鮮)120g,霸王鞭60g,無花果60g,刺老包24g。燉豬大腸服(放白糖,不放鹽),如解便現紅色,加棕樹根60g。(《重慶草藥》)
12.治肺膿瘍 菝葜根60g,水煎服;或加魚腥草全草15~30g,羊乳根30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13.治牛皮癬 鮮菝葜根莖60g,煎湯內服,連服20~30日。或本品60~120g,烏梅30g,甘草15g,浸24小時後煎服,每日1劑,連服40~60日。(《浙南本草新編》)
14.治小便多,滑數不禁 金剛骨為末,以好酒調三錢服之。(《儒門事親》)
15.治消渴飲水無休 菝葜(銼、炒)、湯瓶內堿各一兩,烏梅二兩(並核椎碎,焙幹)。上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於石器中煎至六分,稍熱細呷。(《聖濟總錄》菝葜飲)
16.治消渴,小便數少 菝葜、土瓜根各二兩半,黃芪(焙)、地骨皮、五味子各二兩,人參、牡蠣(熬粉)各一兩半,石膏四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煎去滓,空腹溫服。(《聖濟總錄》菝葜飲)
17.治糖尿病 鮮菝葜根60~120g,配豬胰1具同燉服,每日1劑。(《浙南本草新編》)
18.治一切伏熱,煩躁困悶 菝葜、貫眾(摘碎,刮去毛)各一兩,人參、甘草(炙)各半兩。上為散。每服二錢匕,水煎溫服。如熱渴,即冷作飲。(《聖濟總錄》菝葜散)
19.治吐血 菝葜根6g,地茶9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0.治崩漏 菝葜根、棕櫚炭各30g。水煎服。(《安徽中草藥》)
21.治閉經 菝葜根15~30g。水煎兌甜酒服。(《湖南藥物志》)
【臨床報導】
1.治療銀屑病 ①菝葜、土茯苓等量水煎濃縮製成沖劑,每袋含生藥30g。每日2~4袋,分2次沖服,60日為1療程。用藥期間忌茶,停用其他藥物。治療164例。結果臨床痊癒(皮損完全消退或消退90%以上)79例,顯效(皮損消退2/3以上)17例,有效(皮損消退1/3以上)31例,無效(皮損消退不足1/3)37例,總有效率達77.4%。認為本藥對尋常型急性期點滴狀療效最好,有效率達83.7%。一般見效時間多數在服藥後2周左右;皮疹消退順序最早見於前胸、上腹、肩背和四肢近端屈側,其次是腰、頸、面部、頭皮和脛前。部分病例每日劑量2袋時療效不佳,增至每日4袋療效好。對病程較長的頑固性病例,延長療程能提高治癒率。經兩年隨訪,79例痊癒者中,復發19例,其中10例再服該藥仍有效,本藥的副作用為輕微胃腸道反應,如口幹、口苦、納差、腹脹、上腹不適、噁心等,但不影響治療,可自行緩解[1]。②單取菝葜煎服,每日20~40g,以溫開水1500ml浸泡10小時,然後煮沸40~50分鐘,分2~3次飯後服。觀察牛皮癬107例,結果痊癒13例,顯效26例,有效45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78.5%[2]。
2.治療急性腸炎 用複方菝葜片每次5片,日服3次(兒童用量酌減),連服2日為1療程。觀察100例,經治1療程而愈62例,好轉3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2%[3]。
3.治療脫肛 每日用菝葜90~120g,金櫻根(子)60~90g,煎湯分3次服,小兒用量酌減。共觀察27例,結果全部治癒。治癒時間最短半日,最長52日。治療期間,應注意多休息,加強營養。對於有併發症的患者(如痔核、息肉、腫瘤等),宜先治療併發症,然後再用此法治療,效果均滿意[4]。
【文獻綜錄】
1.《本草經疏》:“菝葜、土茯苓與萆薢形雖不同,而主治不甚相遠。李氏疑為一物數種,理或然也。總之,皆善除濕祛風,消水去濁分清,固下焦元氣,故能興陽道而主諸痹水、惡瘡不瘳也。”
2.《本經逢原》:“菝葜與萆薢相類,《別錄》主腰背寒痛風痹,皆取祛濕熱、利水、堅筋骨之義。”
【參考文獻】
[1]孫佑勤.中華皮膚科雜誌,1986,19(1):30
[2]四川省皮膚病研究所.皮膚病防治研究通訊,1972,(3):205
[3]汪長生,等.中草藥通訊,1984,(4):44
[4]曹會卿.上海中醫藥雜誌,1981,(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