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藥子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白藥(《藥性論》),白藥根(《本草圖經》),山烏龜(《湖南藥物志》)。
【釋名】
本品以色白、粉足者入藥為佳,故名白藥子。
【基原】
為防己科植物金線吊烏龜的塊根。
【植物】
金線吊烏龜 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 [S. tetrandra S. Moore var. glabra Maxim.; S. disciflora Hand. Mazz.] 又名頭花千金藤(《植物分類學報》)。分佈於陝西、浙江、江西、臺灣、湖南、廣東等省。
【採集】
全年可采,以秋末冬初採收為好,除去鬚根,洗淨,切片,曬乾備用。
【化學成分】
塊根含多種生物鹼:左旋異紫堇定(isocorydine),頭花千金藤堿(cepharanthine),異粉防己堿(isotetrandrine),小檗胺(berbamine),輪環藤寧堿(cycleanine),頭花千金藤醇靈堿(cepharanoline),頭花千金藤胺(cepharamine),高阿羅莫靈堿(homoaromoline),頭花千金藤酮(cepharanone)A、B,頭花千金藤二酮(cepharadione)A、B,木防己堿(trilobine),粉防己堿(tetrandrine),奎寧(quinine),罌粟堿(papaverine),可待因(codeine),嗎啡(morphine),小檗堿(berberine)等。
【藥理】
白藥子的有效成分頭花千金藤堿具有解蛇毒、抗結核、抗麻風、抗變態反應等作用。它可刺激網狀內皮系統、活化造血組織和促進骨髓組織增生;能防治犬由於輻射損傷引起的白細胞減少,並顯著提高小鼠急性放射病的存活率。頭花千金藤堿靜脈注射可增強兔耳微血管血液的灌注節律。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或切厚片,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苦、辛,性涼。有小毒。歸肺、胃經。可散可斂。
1.《新修本草》:“味辛,溫,無毒。”
2.《滇南本草》:“味苦,大寒。入脾、肺、腎三經。”
3.《本草經疏》:“入肺、胃。”
4.《藥性考》:“苦,冷,微辛。”
5.南藥《中草藥學》:“苦,寒,有小毒。”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涼血止血,除濕止痛。主治咽腫喉痹,目赤腫痛,熱毒癰腫,咳嗽痰多,瘰鬁,吐血,衄血,外傷出血,風濕痹痛,瀉痢,黃疸,淋證,水腫。
1.《藥性論》:“治喉中熱塞,噎痹不通,胸中隘塞,咽中常痛腫脹。”
2.《新修本草》:“主金瘡,生肌。”
3.《日華子》:“清痰止嗽,治渴並吐血,喉閉,消腫毒。”
4.《開寶本草》:“解野葛、生金、巴豆藥毒。刀斧折傷,能止血痛,幹末敷之。”
5.《綱目》:“散血,降火,消痰,解毒。”
6.《藥性考》:“消腫喉痹,熱症心疼,逐痰止血,火降嗽寧,解百藥毒,刀傷可平。”
7.《植物名實圖考》:“患齒痛者,切其根貼齦上即愈。兼能補腎,養陰。”
8.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利水,清熱,化痰。治風濕疼痛,腰肌勞損,腎炎水腫,胃痛,肺結核,無名腫毒,毒蛇咬傷。”
9.《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治吐血,淋症。”
10.《湖南藥物志》:“治鶴膝風,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11.《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散瘀消腫。治急性肝炎,細菌性痢疾,急性闌尾炎,內出血;外用治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結炎,神經性皮炎。”
12.《湖北中草藥志》:“清熱化痰,涼血解毒,消腫散結。用於衄血,肝硬化腹水,脫髮,外傷感染。”
13.《福建藥物志》:“主治帶狀皰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
脾虛泄瀉者禁服。
1.《本草經疏》:“凡病雖有血熱吐衄等症,若脾胃弱,易於作泄者勿服。”
2.《飲片新參》:“陰虛內熱者忌用。”
3.《浙江藥用植物志》:“本品能催吐,用量過大,會引起頭暈、嘔吐等副作用。”
【附方】
1.風痰上壅,咽喉不利 白藥三兩,黑醜五錢(同炒香,去黑醜一半,為末),防風(末)三兩。和勻。每茶服一錢。(《聖惠方》)
2.治咽喉腫痛 白藥一兩(為末),龍腦一分。同研令勻,煉蜜和丸,如芡子大。常含一丸咽津。(《聖惠方》龍腦丸)
3.治眼赤腫痛不可忍 白藥子半兩,黃芩一錢半。上為末。每用一字,沸湯點洗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博金散)
4.治一切疳眼赤爛,目生翳膜,內外障疾,並小兒吐痢 白藥子一兩,甘草半兩。上為末。用豬肝一葉批開,摻藥五錢,水煮熟,食後服。(《宣明論方》白藥子散)
5.治肺膿瘍 山烏龜根磨酒服,每次服2~3匙。(《湖南藥物志》)
6.治瘰鬁瘡 白藥子不以多少。為末,臨臥冷米飲或冷水調下一錢服。(《衛生家寶》白藥散)
7.治骨鯁喉 白藥,銼細,用米醋煎,細細吞下。(《經驗良方》)
8.治衄血不止 紅棗、白藥(各燒存性)等分。為末,糯米飲服。或煎湯洗鼻,頻頻縮藥令入。(同上)
9.治衄血、汗血 白藥二兩半,生地黃汁三合,生藕汁一合,生薑汁少許。上搗白藥為末,先煎三物汁令沸,每以半盞入熟水一合,白藥末二錢匕,攪勻,食後溫飲之。(《聖濟總錄》白藥散)
10.治風濕性關節炎 山烏龜根30g,蜈蚣蘭、活血丹各15g。黃酒500g,浸3日。每日服2次,每次1調羹,飯後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11.治鶴膝風 山烏龜根120g,大蒜1個,蔥30根,韭菜蔸7個。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12.治水腫,關節炎,蛇咬傷,瘡毒癰疽 山烏龜、烏金草各15g,畢血蓮24g。共研細末。日服2~3次,每次1.5~3g,溫開水送下。(《湖北中草藥志》)
13.治肝硬化腹水 山烏龜根9g(用老糠炒制),車前15g,過路黃、白花蛇舌草、瓜子金、丹參各30g。水煎服。(《江西草藥》)
14.治胃及十二指潰瘍 山烏龜(白藥子)根1000g,甘草500g。研末。每日3次,每次3g,用開水送服。(《湖南藥物志》)
15.治胎動不安 白藥子一兩,白芷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紫蘇酒調下。或胎熱,心煩悶,入砂糖少許。(《婦人良方》安胎鐵罩散)
16.治妊娠傷寒護胎 白藥子不拘多少。為末,用雞子清調塗在紙上,可碗口大,貼之臍下胎存處,幹即以溫水調之。(《普濟方》白藥子散)
17.治乳汁少 白藥子為末。每服一錢,煎豬蹄湯調下。(《衛生易簡方》)
18.治肺虛通身汗出不止 白藥二兩,甘草(炙)、芍藥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煎,去滓溫服。(《聖濟總錄》補正湯)
19.治扭挫傷 山烏龜根30g,連錢草30g,三七草15g。搗爛敷傷處。(《湖南藥物志》)
【臨床報導】
治療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結炎及無名腫毒 取山烏龜塊根同醋磨汁,塗於患處。治療200餘例,一般塗藥數次,即可止痛消腫而痊癒[1]。
【文獻綜錄】
《本草經疏》:“《經》雲氣溫,《日華子》雲冷,當是辛寒之藥無疑,故無毒而能解毒。金瘡出血過多必發熱,熱則作痛,不得生肌矣。涼血清熱,則其痛自止,肌自生也。又《藥性論》、《日華子》二條所主,皆解熱散結之功,則其為寒明矣。”
【參考文獻】
[1]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湖南),197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