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20年12月7日 (一) 07:44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斑貓、龍尾(《本經》),斑蠔、龍蠔、斑菌、腃發、螌蛩、晏青(《吳普本草》),龍苗(《藥…”)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斑貓、龍尾(《本經》),斑蠔、龍蠔、斑菌、腃發、螌蛩、晏青(《吳普本草》),龍苗(《藥性論》),斑毛(《得宜本草》),班蝥(《本草匯纂》),老虎斑毛、花斑毛、花殼蟲、小豆蟲、放屁蟲(《中藥志》)。

釋名

《綱目》雲:“斑言其色,蝥、刺言其毒如矛刺也。亦作螌蝥,俗訛為斑貓,又訛斑蠔為斑尾也。”

基原

為芫青科昆蟲南方大斑蝥和黃黑小斑蝥的全體。

動物

1.南方大斑蝥 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又名大斑芫青(《中國動物藥》)。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2.黃黑小斑蝥 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又名眼斑芫青(《中國動物藥》)。

採集

在5~10月均可捕捉,以6~8月最盛,多在清晨露水未幹、斑蝥翅濕不易飛起時捕捉,捕捉時應帶手套和口罩,以免刺激皮膚和粘膜引起炎症。日出後可用紗兜捕捉。將捕到的斑蝥用沸水燙死,取出曬乾或烘乾。

化學成分

南方大斑蝥:含斑蝥素(cantharidin)1%~1.8%,脂肪12%,色素,以及樹脂(resin),蟻酸(formic acid),羥基斑蝥素(hydroxycantharidin)等。全蟲體含磷、鎂、鈣及鐵、鋁、鋅、鉻、錳、鎘、鍶、銅等元素。

黃黑小斑蝥(臺灣產者):含斑蝥素0.97%~1.3%。

藥理

1.抗腫瘤作用 斑蝥素是斑蝥的活性成分,對肝臟和癌細胞有較強的親和性,對小鼠肝癌腹水型和網織細胞瘤ARS腹水型有抑制作用,能引起小鼠腹水肝癌型細胞明顯萎縮、退化、胞漿空泡變性等形態學改變,從而延長小鼠生存時間。斑蝥素首先抑制癌細胞蛋白質合成,繼而影響RNA和DNA合成,最終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分裂。

2.對骨髓造血系統的影響 斑蝥能刺激骨髓引起白細胞升高。口服斑蝥(酒浸、煎劑、研粉)均可發生中毒並伴有白細胞升高現象。斑蝥素給兔注射後,可見白細胞數顯著增高且以成熟細胞為主。

3.對免疫系統作用 斑蝥素中毒劑量可明顯抑制小鼠網織細胞肉瘤的相伴免疫。斑蝥素小鼠隔日腹腔注射,可使脾淋巴細胞產生IL-2明顯增加,Mφ產生IL明顯增加。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斑蝥素可以治療“急性型”新城疫雞瘟病。斑蝥素水浸劑體外實驗可抑制堇毛癬菌等12種致病皮膚真菌。

5.對皮膚的作用 斑蝥素刺激性強,組織穿透力較弱,可使人和動物的皮膚發紅起泡,通常不損害皮膚深層,所形成的泡很快痊癒不留疤痕。

6.毒性 斑蝥有劇毒,藥典記載人中毒劑量為0.1~0.5g。斑蝥水煎劑小鼠灌服的LD50為457.1mg/kg;懸液為131.8mg/kg。斑蝥素毒性較大,人的致死量為30mg;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1.71mg/kg。斑蝥酸鈉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3.4±0.26mg/kg,靜脈注射的LD50為2.67±0.22mg/kg。斑蝥素腹腔注射小鼠每日0.375~0.5mg/kg,用藥10天,毒性反應多集中於心、腎器官實質損傷;斑蝥酸鈉腹腔注射每日0.25~1mg/kg,用藥12天,腎小管上皮及管腔有輕度病變。傳統方法炮製後斑蝥毒性明顯降低。

炮製

1.生斑蝥 取原藥材,除去頭、足、翅及雜質。《蘇沈良方》:“去頭、翅、足,研。”生品有大毒,多外用,以攻毒蝕瘡為主。

2.米炒斑蝥 取淨斑蝥與米置熱鍋內,用文火加熱,拌炒至米呈黃棕色,取出,除去米,放涼。每斑蝥100kg,用米20kg。《聖惠方》:“以糯米同炒微黃,去翅、足。”《醫學綱目》:“去頭、翅、足,用大米炒。”米炒能降低毒性,可供內服,以通經破瘕散結為主。

3.甘草糯米制斑蝥 取淨斑蝥於甘草湯內泡過,曬乾;再於鍋內用糯米同炒至米呈金黃色時,取出,篩去糯米。每每斑蝥1kg,用甘草0.2kg,糯米2kg。

斑蝥主含斑蝥素,斑蝥素為斑蝥抗癌的有效成分,但毒性很大。外用對皮膚粘膜有強烈的刺激性,能引起充血、發赤和起泡;內服可引起咽部燒灼感、噁心、嘔吐、腹部絞痛、血尿及中毒性腎炎等。米炒可使斑蝥素(昇華點為110℃)部分昇華,而毒性減弱。110℃烘26~30分鐘的斑蝥,其所含斑蝥素、甲酸、脂肪油含量與米炒斑蝥含量相近,故認為烘法可代替傳統米炒法。斑蝥中斑蝥素含量,以胸腹部最高,頭、足、翅最低。

藥性

味辛,性溫。有大毒。歸肝、胃、腎經。毒烈攻散。

1.《本經》:“味辛,寒。”

2.《品匯精要》:“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3.《本草正》:“味辛,性熱。”

4.《本經逢原》:“辛、鹹,溫,有毒。”

5.《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功效主治

攻毒蝕瘡,破血散結。主治癰疽不潰,瘰鬁鼠瘺,頑癬疥癩,梅毒,經閉癥瘕,疝氣,贅疣,癌腫,破傷風,狂犬咬傷,面癱,痹痛。

1.《本經》:“主寒熱,鬼疰,蠱毒,鼠瘺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癃。”

2.《別錄》:“主疥癬,血積,墮胎。”

3.《藥性論》:“治瘰鬁,通利水道。”

4.《日華子》:“療淋疾,敷惡瘡、瘺爛。”

5.《紹興本草》:“逐血理痛。”

6.《綱目》:“治疝瘕,解疔毒、瘈犬毒、沙虱毒、輕粉毒。”

7.《藥性考》:“攻楊梅惡瘡。”

8.《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肝癌。”

用法用量

內服:炒炙研末,每次0.03~0.0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貼發泡;或酒、醋浸,或制油膏塗敷。

使用注意

本品有大毒,凡體質虛弱,心腎功能不全,消化道潰瘍,以及孕婦均禁服。為減少副作用,避免中毒,內服應由小劑量逐步增加;外敷不可過久,塗布面積不宜過大。

1.《本草經集注》:“畏巴豆、丹參、空青;惡膚青。”

2.《日華子》:“入藥除翼、足,熟炒用,生即吐瀉人。”

3.《本草衍義》:“妊身人不可服,為能潰人肉;治淋藥多用,極苦人尤宜斟酌。”

4.《綱目》:“惡甘草。”

應用配伍

攻毒蝕瘡 本品辛溫毒烈,蟲類搜剔,善行攻逐,故能攻癰腫毒瘡,療頑癬疥癩。凡癰疽膿成未潰,或雖潰而仍腫結無膿者,可單用焙研為末,調蒜膏貼敷瘡口,以蝕瘡排膿,如《仁齋直指方》湧泉膏;凡瘰鬁初小後大,累累如珠者,可與荊芥穗、牽牛子、僵蠶研末熱酒調服,以攻毒散結,如《楊氏家藏方》神秘散;凡頑癬久治不愈者,可與川槿皮、海桐皮、雄黃研末調敷,以殺蟲止癢,如《醫宗金鑒》必效散。凡癩風結腫者,可與腹蛇酒浸外塗,以攻毒殺蟲,如《聖惠方》治白癩方。凡狂犬咬傷者,《醫方大成》乃用斑蝥、糯米同炒,冷水調米粉服。

破血散結 本品辛溫收剔,善行走竄,故能破血散結,逐瘀通經,常用於經閉癥瘕、癌腫、疝痛等證。凡血瘀經閉、癥瘕諸證,可與桃紅、大黃配伍,如《濟陰綱目》斑蝥通經丸;近年用於消化道癌腫,多以斑蝥素製成片劑、注射液等,或與其他抗腫瘤藥同用,逐瘀散結消癌。又斑蝥直接外塗可以消疣,故可治贅疣;直接貼敷,可使皮膚局部發泡,故常冷灸治面癱、風濕痹痛。

《本草用法研究》:“同土荊皮醋浸,搽癬疥。”

附方

1.治瘰鬁 ①斑蝥一分(去頭翅足,糯米炒),薄荷葉三分。上為細末,烏雞子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清茶送下二丸,午時後服三丸,臨臥服四丸,次日空心服五丸。臍下痛,小便中取惡物是效,如小便澀,吃蔥、茶少許。(《楊氏家藏方》必捷丸) ②瘰鬁鼠瘺:斑蝥、何首烏、糯米各等分。上同炒令黃色,去斑蝥,用二藥為末。酒調服。(《衛生家寶方》斑烏散) ③斑蝥一枚,黑豆七枚(生芽者)。同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茶清下。小兒一丸。(《聖濟總錄》大效丸)

2.治一切瘺 斑蝥三十枚(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黃),蜥蜴三枚(炙令黃),地膽四十枚(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黃)。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黑豆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及晚食後以溫酒送下。(《聖惠方》斑蝥丸)

3.治瘺瘡有蟲 斑蝥五個(八月中取,以苦酒浸半日,曬乾,銅器炒熟,為末),巴豆一粒,黃犬背上毛二七根(炒,研),朱砂五分。同和,苦酒頓服。蟲當盡出。(《綱目》)

4.治便毒 斑蝥(去翅足,炒)一錢,白芷八分。上為細末。每服六分,空心黃酒送下。(《萬病回春》斑白散)

5.治疔腫 ①斑貓一枚,撚破,然後以針畫瘡上,作米字,以封上。(《肘後方》) ②斑蝥一枚,蒜皮一片。先以針撥破瘡頭,納斑蝥於瘡口中,以蒜皮蓋定,一日一度,根出瘥。(《聖濟總錄》斑蝥薄敷方)

6.治癰腫,拔膿,癰疽不破,或破而腫硬無膿 斑蝥為末,以蒜搗膏,和水一豆許貼之,少頃膿出,即去藥。(《仁齋直指方》)

7.治小兒月蝕瘡久不瘥 斑蝥半分(糯米同炒微黃,去翅足),硫黃半兩,䕡茹半分,共為細散。貼於瘡上。(《聖惠方》斑蝥散)

8.治白癩 斑蝥二七枚(糯米炒黃),大腹蛇一條(幹者,頭尾全,炙黃)。用酒七升,入瓷瓶中,糠火煨酒及一升,去滓,薄塗於癩上。(《聖惠方》)

9.治幹癬積年生痂,搔之黃水出,每逢陰雨即癢 斑蝥半兩。微炒為末,蜜調敷之。(《外臺》)

10.治婦人幹血氣滯,腰腿臍下痛,寒熱,血脈阻滯 斑蝥二十個(去頭、翅),杏仁二十個(去皮,炒)。共研末,白麥糊為丸,如小豆大。煎桃仁湯送下。日未出,小便下血片。(《普濟方》引《仁存方》行經丹)

11.治急心痛 ①斑蝥七個,胡椒四十九粒。同炒至斑蝥焦碎,去斑蝥不用,取淨胡椒為末。作一服,熱酒調下,不拘時候。(《衛生易簡方》) ②斑蝥七個,胡椒四十九個,乳香一橡子大。上為細末,水、蜜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粒,婦人醋湯送下,男子菖蒲酒送下,不拘時候。(《雞峰普濟方》斑蝥丸)

12.治疣痣黑子 斑蝥三個,人言少許。以糯米五錢炒黃,去米。入蒜一個,搗爛點之。(《綱目》)

13.治晚期食管癌 斑蝥1只,去翅足絨毛,取雞蛋1個,敲一小孔,納入斑蝥,於鍋中蒸半小時,取出分作3次服下。(《蟲類藥的應用》)

14.治狂犬咬傷 ①斑蝥七個,糯米一撮。同炒色黃,取米七粒,同斑蝥七個研細,以百草霜一錢三分和勻。用米飲調服,極效。(《衛生易簡方》) ②斑蝥(炒,去翅足,同米熟)、雄黃各等分。上為細末。溫酒調送。(《洞天奧旨》斑蝥散)

15.治破傷風強直 斑蝥頭、蠍梢尾、草烏尖、附子蒂。細研為末,熱酒調服。(《衛生易簡方》)

16.治腰腿痛 斑蝥,烘乾,研粉。取火柴頭大,壓體表最痛點上,以膠布固定,5~6小時後起泡如蠶豆大,24小時後去藥,挑破出水,塗以龍膽紫,不愈再敷。(《全國中草藥彙編》)

17.治偏正頭風 斑蝥一個,去頭翅足,隔紙研細為末,篩去衣殼,將少許貼在膏藥上,頭左痛,貼右太陽穴;頭右痛,貼左太陽穴,足半日取下。(《良方集腋》)

18.治面神經麻痹 斑蝥1個。研細,水調貼頰部,向左歪貼右側,向右歪貼左側,起泡後即取去藥。(《山東中草藥手冊》)

臨床報導

1.治療原發性肝癌 ①口服斑蝥素片,從每日0.5mg開始,逐漸遞增到每次0.5mg,每日3~4次;或斑蝥素針劑從0.5mg開始,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靜脈推注,每日1次,逐漸遞增到每日1mg。治療Ⅱ、Ⅲ期原發性肝癌27例,平均用藥總量為82.15mg,療程平均80.96日,總有效率51.8%,治療後1年生存率11.11%。副反應以泌尿系統和消化道為多見,要定期復查尿常規與腎功能,一旦出現異常應及時停藥[1]。②羥基斑蝥胺針劑,1日常用量為80mg,肌注或靜滴;羥基斑蝥胺片劑,1日常用量為75~300mg,分3次口服,療程為1個月至數月。治療142例,總有效率56.2%,半年存活率為36%,部分病人甲胎蛋白轉陰[2]。

2.治療肝炎 ①脂溶性斑蝥素片(每片含斑蝥素0.3mg),成人口服每次0.6~0.9mg,小兒口服每次0.01~0.02mg/kg,每日3~4次。治療急性病毒性肝炎37例(其中黃疸型23例,無黃疸型14例)。結果:臨床治癒36例,好轉1例,有效率100%;HBsAg陽性15例,轉陰9例,占60%。經1年隨訪36例,復發1例。服藥期間多喝開水或綠茶,可避免或減少副作用。孕婦忌用[3]。②脂溶性斑蝥素片(每片含斑蝥素0.1mg,食用植物油20mg)每日口服0.02mg/kg,或者用萬分之一斑蝥素油紗外敷肝區,1~2日更換1次。治療甲型肝炎100例(黃疸和非黃疸型各半),服藥後2~5日症狀消失者70%,其餘6~8日症狀消失;用藥14日肝功能轉為正常者占65%,其餘於21~30日轉為正常。治癒後還須繼續服藥1~2周。此外,配合外敷法尚可治療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4]。③遷肝片(每片含斑蝥除斑蝥素後的醇提取物0.2g,青黛、白及、氫氧化鋁各0.05g,三矽酸鎂0.02g)每次2片,每日3次,連服14天為1療程。治遷延型慢性肝炎232例,總有效率為71.9%。對肝功能異常有一定改善作用,絮濁試驗(TTT、TFT、ZnTT)及血清蛋白電泳改善尤為明顯[5]。④去甲斑蝥素每日口服6~24mg,或靜脈滴注10~20mg。用於39例慢性活動性肝炎及5例肝硬化,經2個月治療,80%患者臨床症狀改善,ALT、TTT、TFT,及γ-球蛋白等項檢查明顯好轉,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差異(P<0.01)[6]。

3.治療風濕痛 斑蝥12.5g,雄黃2~4g,共研細末,加適量蜂蜜製成直徑約2mm的小丹(斑蝥丹)。每次取1粒,選定穴位後,將斑蝥丹壓扁後放穴位上。以小膠布固定,8~24小時揭下,局部有綠豆大小水泡,5~7日後自行消失,無疤痕。每次隔5~7日在不同穴位上輪番施灸。共治療1000餘例,隨訪803例。症狀消失者213例,顯著減輕者274例,症狀減輕者199例,無效117例,總有效率85.4%[7]。

4.治療痛經 斑蝥、白芥子各20g,研極細末,以50%二甲基亞碸調成軟膏。取麥粒大小放於膠布上,貼於中極或關元穴(兩穴交替使用)。每次經前5日貼第1次,月經始潮或始覺腹痛則貼第2次。2個月經週期為1療程。一般貼3小時揭去藥膏,出現小泡逐漸增大,常2~3日逐漸乾癟結痂。水泡一旦擦破,塗紫藥水。治療1個療程後結果:治療82例,顯效56例,有效1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達90.2%[8]。

5.治療過敏性鼻炎 ①用發泡膏(用斑蝥、白芥子各20g,研極細末,以50%甲基亞碸調成膏狀)麥粒大1塊,置於2cm×2cm膠布中心,交替貼於兩側內關或外關穴上,3小時後揭去,局部出現水泡,2~3日後水泡幹結(愈後不留疤痕)。每週1次,4次為1療程,必要時可貼2~3個療程。治療64例,總有效率96.6%[9]。②生斑蝥1味去足翅,研細末。用適量水、醋或蜂蜜調成糊狀。患者印堂擦洗乾淨後,取1小塊膠布,於其中心處剪一黃豆大小的孔並貼於該穴,將藥直接塗於小孔內,外以膠布貼蓋,24小時後去掉。不愈者1周後重複使用。局部水泡較小者用75%乙醇棉球輕壓片刻,較大者以消毒針穿破放出水液,塗以2%龍膽紫或紅黴素眼藥膏,外用消毒紗布覆蓋。共治670例,經1~7次治療,痊癒527例,顯效100例,無效43例。對單純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療效較佳,有效率97%以上;慢性鼻炎、慢性副鼻竇炎療效次之,有效率分別為84.3%和72.1%[10]。

6.治療尋常疣 ①先用75%乙醇將疣消毒,以刀片削去疣上老皮,至見血為度,後取活斑蝥1只,去其頭即有水珠樣黃色分泌物流出,取塗於疣上,12~24小時後局部出現水泡,48~72小時水泡消失,不留疤痕。共治療100例,全部治癒[11]。②先以手術刀削去疣角化層,至欲出血為度,用棉簽蘸斑蝥素火棉膠(斑蝥素0.7g,丙酮30ml,火棉膠加至100ml)塗於疣表面,幹後複塗2~3次,疣表面結一層白色薄膜,外以氧化鋅橡皮膏貼之,3~4日揭去敷劑,清除疣表面壞死物後,按前法重複貼敷。共治療52例,總有效率92.3%,一般3~5次即愈[12]。

7.治療甲溝炎 取斑蝥末如米粒大一塊,均勻撒在患處,外用黑膏藥烘軟敷貼,8~20小時後,患處有微黃色液體滲出,即可揭去膏藥清洗,用龍膽紫外塗。共治療105例,均1次用藥後即愈[13]。

8.治療神經性皮炎 患處常規消毒,用0.25%普魯卡因進行周圍皮下封閉,以棉簽蘸15%斑蝥酊塗患處,20分鐘至2小時患處出現水泡,用消毒針頭刺破,塗以1%龍膽紫,紗布包紮,一般第2日結痂,5~8日脫痂,如患處仍有苔蘚樣病變,2~3日後,按上法再治療1次,至愈為止。治療28例,痊癒26例,顯效2例[14]。

9.治療夏季皮炎 取直徑1.5~1.8cm濾紙2張,蘸10%斑蝥酊貼於兩側前臂內側,外覆蓋紗布,加壓包紮,3小時後去藥,局部皮膚發紅,逐漸起泡,用消毒針筒抽出液體,塗以少許龍膽紫,48小時後結痂脫落。共治療25例,總有效率為96%,一般1次發泡而見效,如未愈,可繼續發泡,但勿超過3次。孕婦禁用[15]。

10.治療鼻源性眼痛 斑蝥去頭足翅,研末。取直徑1cm的膠布1塊,將其中心剪一直徑0.5cm圓孔並貼於印堂穴處,用小刮匙取斑蝥粉如綠豆粒大置於孔中,外貼膠布。注意勿將藥物誤入眼內及口腔,以免引起不良反應。24小時後除去膠布和藥物,可見局部皮膚發紅或有水泡,用新潔爾滅或乙醇消毒預防感染,2~3周後水泡自然吸收。每隔7日貼治1次,經1~7次治療,110例中痊癒103例,好轉5例,無效2例[16]。

11.治療小兒咳喘 斑蝥45%,雄黃45%,麝香10%,蜂蜜適量。先研斑蝥為粉,後入雄黃、麝香,共研勻。蜂蜜調成糊狀,每取米粒大,放於方膠布中間貼穴位上,每次取穴5~7個(雙側定喘、肺俞、風門為主穴,痰多難咯加雙側豐隆,納呆加雙側足三裏,喘重加膻中),每7~14天貼1次,3次為1療程,間隔7~14天再貼。貼後8~12小時出現水泡,局部發熱、脹痛,2~3天後症狀減輕,5~6天後取下膠布,塗紫藥水。共治484例,治癒238例,顯效85例,進步131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93.8%[17]。

12.治療慢性咽喉炎 斑蝥7個,白糖500g,去核大棗7枚,每枚大棗內裝斑蝥1個,將白糖盛於碗中,把裝有斑蝥的大棗放在白糖上面,置於蒸籠中蒸40分鐘,取出,棄棗及斑蝥,取白糖備用。每天早上取制白糖一調羹,開水沖服。約10天服完,為1療程,用藥1~3個療程。共治78例,結果臨床痊癒51例,占65.5%;有效21例,占26.9%;無效6例,占7.6%;總有效率92.4%[18]。

13.治療周圍性面癱 ①斑蝥、巴豆各1份。研成細末,淨水調敷患側下關、太陽、四白、迎香或面神經運動點。治療38例,痊癒30例,顯效4例,好轉1例,無效2例[19]。②斑蝥、巴豆仁各15g。共研細粉,用蜂蜜調成糊狀,塗在紗布上,敷貼於病側下關、頰車2穴連線中點略前方。治療80例,結果治癒7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5%,隨訪0.5~7年,無1例復發[20]。③斑蝥3個去頭足翅,巴豆3個去殼,生薑適量,共搗成泥狀,拌勻攤於麝香壯骨膏上。用新潔爾滅棉球消毒患側牽正穴,將藥膏敷於患處,約3~4小時取下(夏季2~3小時)。7天為1療程。若患處見米粒大小的水泡5小時後連成片,不要挑破,局部用氯黴素眼藥水塗擦,每2小時1次。治療80例,結果,67例1個療程治癒,13例2個療程治癒[21]。

文獻綜錄

1.《綱目》:“斑蝥專主走下竅,直至精溺之處,蝕下敗物,痛不可當。葛氏雲:凡用斑蝥,取其利小便,引藥行氣,以毒攻毒是矣。楊登甫雲:瘰鬁之毒,莫不有根。大抵以斑蝥、地膽為主,制度如法,能使其根從小便中出,或如粉片,或如血塊,或如爛肉,皆其驗也。但毒之行,小便必澀痛不可當,以木通、滑石、燈心輩導之。”

2.《雷公炮製藥性解》:“按斑蝥入腹,有開山鑿巔之勢,最稱猛烈,故輒致腹痛不可忍。餘見裏中一壯年患痞疾,服斑蝥數劑,初則大瀉不止,煩悶欲絕,繼則二便來紅,三日而死。自非百藥不效之病,不可輕使。”

3.《本草經疏》:“斑蝥近人肌則潰爛,毒可知矣。性能傷肌肉,蝕死肌,故主鼠瘺疽瘡、疥癬;辛寒走散下泄,故主破石癃、血積及墮胎也。其性大毒,能潰爛人肌肉,若煆之存性,猶能齧人腸胃,發泡潰爛致死,如瘰鬁、瘋犬咬者,當如法暫施,惟用米同炒,取氣而勿用質,為法甚穩。”

參考文獻

[1]佃雪輝.貴州醫藥,1981,(1):37

[2]王廣生.藥學通報,1980,(3):23

[3]王革非,等.玉林醫藥,1984,(2):38

[4]王日衛,等.自然雜誌,1980,(6):458

[5]上海華山醫院,等.中華醫學雜誌,1974,(1):30

[6]崔振宇,等.藥學通報,1984,(9):55

[7]金惠生.新醫學,1975,(11):549

[8]劉振山,等.西安醫科大學學報,1993,14(3):237

[9]吳震西,等.中醫雜誌,1988,(9):44

[10]葉長青.上海中醫藥雜誌,1990,(2):18

[11]項朝吉.雲南中醫雜誌,1982,(5):24

[12]孫東信,等.中華皮膚科雜誌,1981,(4):229

[13]胡明燦,等.中西醫結合雜誌,1984,(6):375

[14]張振民,等.新醫藥學雜誌,1974,(8):18

[15]薑蕙馨,等.上海中醫藥雜誌,1981,(8):22

[16]陳秀榮.山東醫藥,1991,31(1):2

[17]龔孝純.中國針灸,1984,(4):18

[18]翼文鵬,等.中原醫刊,1990,17(6):3

[19]李兆榜.中國康復醫學雜誌,1987,(3):130

[20]高希齋.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3,13(7):438

[21]梁淑蘭,等.國醫論壇,1998,1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