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豆根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20年12月7日 (一) 08:59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蝙蝠葛根、北山豆根(南藥《藥材學》)。 【'''釋名'''】 本品與山豆根相似而非同屬,分佈…”)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蝙蝠葛根、北山豆根(南藥《藥材學》)。

釋名

本品與山豆根相似而非同屬,分佈於我國北方地區,故以北豆根別之。

基原

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莖。

植物

蝙蝠葛 Menispermum dauricum DC.

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及陝西、寧夏、甘肅等地。

採集

春、秋季采挖根莖,除去泥土,洗淨,曬乾。

化學成分

根莖含山豆根堿(dauricine),6-去甲山豆根堿(daurinoline),6'-去甲山豆根堿(dauricinoline),木蘭花堿(magnoflorine),青藤堿(sinomenine),蝙蝠葛任堿(menisperine),6,6'-二去甲山豆根堿(dauricoline),尖防己堿(acutumine),N-去甲尖防己堿(N-acutumidine),蝙蝠葛辛(bianfugecine),蝙蝠葛定(bianfugedine),蝙蝠葛寧(bianfugenine),碎葉紫堇堿(cheilanthifoline),光千金藤堿(stepharine),光千金藤定堿(stepholidine),山豆根波芬諾靈堿(dauriporphinoline),蝙蝠葛波芬堿(menisporphine),7'-去甲山豆根堿(daurisoline),7,7'-二去甲山豆根堿(dauriciline)。

藥理

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①抗心律失常作用:北豆根中含有山豆根堿,具有廣譜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尤其是抗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山豆根堿可提高電刺激引起的心室纖顫閾值,且有一定劑量依賴性。②對心臟電生理的影響:山豆根堿有抑制心肌收縮性、自律性和興奮性的作用,也能延長功能性不應期。並有“鈣拮抗劑樣”抗Ca2+ 作用和“奎尼丁樣”抑制Na+ 內流作用。③對心臟收縮和冠脈迴圈的影響:山豆根堿明顯降低兔離體左心房的收縮性,顯著減弱大鼠離體心肌收縮力。腹腔注射山豆根堿能使小鼠心肌營養血流量顯著增加,同時又能對抗腹腔注射CaCl2引起的增加血流量作用。④心肌保護作用:山豆根堿可穩定細胞的膜性結構,維持細胞的代謝功能,具有一定的心肌保護作用。⑤降壓作用:山豆根堿靜脈給藥呈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呈劑量依賴性。山豆根堿可使兔及正常與腎性高血壓大鼠胸主動脈條張力下降,對高鉀、鈉引起的兔和大鼠胸主動脈收縮有舒張作用,使Na、KCl和CaCl2的劑量效應曲線右移,最大效應降低。

2.對凝血系統的影響 山豆根堿對ADP、Adr和AA及膠原誘導的體外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濃度依賴性抑制作用。山豆根堿有明顯的抑制血栓形成作用。靜脈注射山豆根堿對大鼠血小板血栓和電刺激誘發的動脈血栓形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靜脈血栓形成無影響。

3.抗炎鎮痛作用 北豆根粗總堿,多酚羥基堿和非酚性總堿對小鼠巴豆油性耳廓水腫及小鼠角叉菜膠性足蹠腫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山豆根堿對多種致炎劑引起的水腫、組胺及PGE2所致的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加、白細胞遊走及巴豆油性肉芽腫的炎性滲出和增生均有抑制作用,對醋酸所致扭體反應有抑制作用,其抗炎效應與腎上腺功能有關。

4.抑菌作用 北豆根脂溶性總堿,多酚羥基堿和山豆根堿對呼吸道致病菌確有抑菌作用,尤其呈對肺炎雙球菌效果更為明顯。

5.肌松作用 蝙蝠葛根莖中提得的總生物鹼的季銨鹽及總堿中分離得到的蝙蝠葛蘇林堿和山豆根堿均有肌松作用,作用為非去極化型的肌松劑。

6.對神經動作電位及突觸體鈣內流的影響 山豆根堿能依濃度降低蟾蜍坐骨神經動作電位的突觸體“快相”45Ca2+ 內流,但不影響基礎45Ca2+ 內流,故山豆根堿對神經元電壓依賴性Ca2+ 通道有阻滯作用。蝙蝠葛蘇林堿是一種P-型Ca2+ 通道阻滯劑,能通過血腦屏障而易化大腦Ca2+ 通道,P型Ca2+ 通道是其作用靶位。

7.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蝙蝠堿衍生物D3具有呼吸興奮作用,能部分對抗嗎啡和甲苯噻嗪所致的呼吸抑制。蝙蝠葛總堿有一定的祛痰鎮咳作用。

8.其他作用 幾種山豆根堿衍生物對鈣調素啟動的人紅細胞 Ca2+、Mg2+-ATPase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表現為競爭性抑制。北豆根總堿腹腔注射有清熱、消炎、鎮痛、平喘、利尿、降壓等作用。北豆根總堿腹腔注射能顯著拮抗環磷醯胺對小鼠胸腺DNA含量的抑制作用。

9.毒性 蝙蝠堿小鼠靜脈注射的LD50為69±4mg/kg,灌胃給藥的LD50為1170±130mg/kg。蝙蝠葛酚性堿對受孕大鼠分別胃內40、80、200mg/kg染毒,顯示80~200mg/kg可引起仔鼠生長發育和某些行為功能的改變。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莖,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性

味苦,性寒。有小毒。歸肺、胃、大腸經。善降泄。

南藥《藥材學》:“性寒,味苦。入心、肺、大腸三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主治咽喉腫痛,肺熱咳嗽,痄腮,瀉痢,黃疸,風濕痹痛,痔瘡腫痛,食道癌,胃癌,蛇蟲咬傷。

1.南藥《藥材學》:“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治喉癰、喉風,外敷蛇咬、蜘蛛傷及痔瘡腫瘍。”

2.《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咽喉腫痛,肺炎,支氣管炎咳嗽,腸炎痢疾,絛蟲。”

3.《內蒙古中草藥》:“抗癌。主治食道癌、胃癌等。”

4.《長白山植物藥志》:“清熱解毒,利咽消腫,通便殺蟲。主治扁桃體炎,喉炎,腮腺炎,黃疸,腎盂腎炎。外用治蛇蟲咬傷,宮頸炎,口腔炎,痔疾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泡洗。

使用注意

脾虛便溏者禁服,孕婦及有肝病慎服。劑量不宜過大。

《山西中草藥》:“大量服(超過15g)可引起嘔吐。”

應用配伍

清熱解毒 本品味苦性寒,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及利咽消腫功能,故常用於熱毒壅盛之咽喉腫痛、肺熱咳嗽、痄腮等證。凡熱毒咽喉腫痛者,可與射幹、玄參、金銀花、甘草等配伍,以清熱利咽止痛;若喉風急症,痰涎壅結,吞咽不利者,可以本品酌配白藥子、土牛膝,以降火消痰利咽。凡肺熱咳嗽者,可與貝母、黃芩、前胡、桔梗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凡痄腮熱腫者,可與板藍根、連翹等相配,以清熱解毒消腫。

利濕消腫 本品苦寒之性又能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故常用於濕熱泄痢、黃疸、風濕痹痛、痔瘡腫瘍等證。如治濕熱瀉痢,可配黃連、黃芩;治濕熱黃疸,可配茵陳蒿、梔子、大黃;治風濕痹痛,可配蒼朮、牛膝;治痔瘡腫瘍,可配槐花、地榆等。

此外,北豆根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各種心律失常。現代則有用於治療消道道癌症者。

附方

1.治咽喉腫痛 ①北豆根、射幹各3g。共研細末,吹入咽喉。(《吉林中草藥》) ②北豆根9g,桔梗3g,酸漿8個。水煎,日服2次。(同上)

2.治慢性扁桃體炎 北豆根9g,金蓮花3g,生甘草6g。水煎服。(《河北中草藥》)

3.治肺熱咳嗽 北豆根、前胡、牛蒡子、枇杷葉各9g。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4.治痢疾,腸炎 北豆根9g,徐長卿9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5.治濕熱黃疸 北豆根9g,茵陳15g,生大黃6g,梔子9g。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6.治牙痛 北豆根9g,玄參、地骨皮各6g,甘草3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7.治腰疼 北豆根30g,白酒50ml。浸7日,每日2次,每次飲1杯。(《吉林中草藥》)

8.治絛蟲病,蟯蟲病,胃痛腹脹 北豆根根狀莖6~9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9.治食管癌 北豆根15g,水煎分3次服;同時用硇砂、冰片各等分,研細面,每次1.5g,含咽,每日服4次。(《內蒙古中草藥》)

臨床報導

1.治療心律失常 ①用由蝙蝠葛根莖提取的蝙蝠葛堿(即山豆根堿)製片(每片含50mg)服用,每次6片,每日3次,病情控制後減為每日3~12片。觀察346例,對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總有效率約90%,其中顯效率82%,對早搏有效率達96%,對室性早搏療效最佳,對房顫、房撲療效較低。副作用一般有食欲減退和嗜睡;少數有腹脹,腹痛,大便次數增加;個別有便秘;21例ALT增高,停藥或減量1周後恢復正常;腎功能未見改變;10例心電圖P-R間期延長;2例心動過緩;1例室性停博;2例發生室上性心動過速,經處理後均未發生意外。年高、病重、心肌受損者應慎用,原有肝病者不宜用。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肝功能[1]。②用蝙蝠葛堿(即山豆根堿)膠囊或片劑,每日900mg,分3次服,維持量為每日150~600mg,分3次服。臨床觀察402例,對各種類型心律失常總有效率達91.5%。且能溫和降壓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對合併高血壓及冠心病者亦宜。副作用:胃腸道反應51例(占12.7%),個別病例ALT輕度增高,心臟反應17例(占4.2%),1例心動過緩,10例P-R間期延長,2例房室傳導阻滯,2例室上性心動過速,1例原有冠心病者發生陣發性室速[2]。

2.治療腫瘤 北豆根注射液l:1濃度,每支2ml,肌內注射,每日2次;靜脈注射每日1次,每次5ml,與25%葡萄糖注射液20ml混合;或用沖劑,每次2g,每日3次。20日為1療程,間隔4~5日,共用5~6療程,再輔用其他藥物。治療中、晚期食管(賁門)癌47例,總有效率55.3%,其中顯效者5例[3]。

參考文獻

[1]沙靜妹,等.藥學學報,1988,23(3):183

[2]蝙蝠葛堿研究協作組.臨床心血管雜誌,1989,5(4):205

[3]武安縣賀進醫院腫瘤組,等.河北新醫藥,1976,(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