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20年12月8日 (二) 00:14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互草(《本經》),恒山(《吳普本草》),雞骨常山(《本草經集注》),翻胃木(侯寧極《藥譜》…”)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互草(《本經》),恒山(《吳普本草》),雞骨常山(《本草經集注》),翻胃木(侯寧極《藥譜》),黃常山(《中國藥用植物志》)。

釋名

常山本作恒山,因產於佷(音恒)山而得名,後因避漢文帝劉恒之諱而改作常山。又互草,當作亙草,“互”乃“亙”形近致誤。

基原

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的根。

植物

常山 Dichroa febrifuga Lour.分佈於陝西、甘肅、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採集

栽培4年以上收穫。秋後齊地割去莖稈,挖出根,洗去泥土,砍去殘餘莖稈,再砍成7~10cm短節,曬或炕幹後在有火焰的柴火上燎去鬚根,撞去灰渣。

化學成分

常山根含總生物鹼,其中主含黃常山堿甲(α-dichrorine),黃常山堿乙(β-dichrorine),黃常山堿丙(γ-dichrorine),三者是互變異構體。另含黃常山定堿(dichroidine),4(3H)-喹唑酮(4(3H)-quinazolinone),常山素(dichrin)A、B。還含草酸鈣晶體和3β-羥基-5-豆甾烯-7-酮(3β-hydroxystigmast-5-en-7-one),7-羥基-8-甲氧基香豆精(7-hydroxy-8-methoxycoumarin),八仙花酚(hydrangenol),4-羥基八仙花酚(4-hydroxyhydrangenol),香草酸(vanillic acid)等。

藥理

1.抗瘧作用 常山水提液對雞瘧有顯著療效。常山總生物鹼的抗瘧效價約為奎寧的26倍,常山堿甲、乙、丙抗瘧作用效價依次為奎寧的1、40、100倍。常山對氯喹敏感株和耐氯喹株瘧原蟲均有效。常山對瘧原蟲代謝中的主要酶-谷氨酸脫羧酶(GLDH)具有抑制作用,常山總提取物對氯喹敏感及耐氯喹的瘧原蟲治療時,GLDH分別在第5及第7天降至正常。

2.抗菌殺蟲作用 鹽酸常山堿乙在體內外對溶組織阿米巴原蟲均有抑制作用,效力較鹽酸依米丁強1倍。常山全株煎劑對鉤端螺旋體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對甲型流感病毒PR3有抑制作用,對感染的小鼠有治療作用。

3.解熱作用 常山粗製劑對人工發熱兔有退熱作用,較柴胡顯著。常山堿丙大鼠口服,其退熱作用強於乙醯水楊酸。醇提液兔皮下注射,解熱強度和維持時間都超過氨基比林。

4.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常山堿甲、乙及丙對麻醉犬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降壓程度和持續時間與劑量有關,還可減小心收縮振幅。三種常山堿對離體兔心都有明顯抑制作用。

5.對平滑肌的作用 常山堿甲對離體犬小腸有抑制作用,對在位犬小腸作用不恒定,有時興奮,有時抑制。常山總堿對大鼠非妊娠子宮自發性收縮、妊娠早期離體子宮自發性收縮均呈抑制作用,並能對抗縮宮素誘發的妊娠子宮收縮。對在位妊娠子宮多呈興奮作用。

6.其他作用 常山堿有一定抗腫瘤作用。常山總堿、常山堿乙對大鼠艾氏腹水癌、肉瘤S180及腹水型肝癌均有抑制作用。常山堿有催吐作用。常山堿甲、乙、丙給鴿靜脈注射可引起嘔吐。常山堿乙的催吐作用主要是通過刺激胃腸道的迷走與交感神經末梢,反射地引起嘔吐。

7.毒性 常山堿乙的毒性比奎寧約大150倍,總堿的毒性約為奎寧的123倍。小鼠灌服常山堿乙或丙,兔及大鼠靜脈注射常山堿丙,均可導致腹瀉;重複給小鼠灌服常山堿丙可引起肝水腫樣變性;給犬灌服常山水浸膏或肌注其醇浸膏或皮下注射常山堿甲,可致噁心、嘔吐、腹瀉及胃腸粘膜充血、出血。

炮製

1.常山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條分開,洗淨,浸泡至3~4成透時,取出,潤透,切薄片,乾燥。生品劫痰湧吐力強,多用於催吐。

2.酒常山 取淨常山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炒幹,取出放涼。每常山片100kg,用黃酒10kg。《雷公炮炙論》:“凡使,春使根、葉,夏秋冬一時用,使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日幹,熬搗少用。”《醫學入門·本草》:“酒浸一日,蒸熟。”酒炙後可緩和嘔吐的副作用,降低毒性,多用於截瘧。

3.醋制常山 ①取淨常山片,加醋拌勻,稍潤,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帶焦黃色斑點。每常山片100kg,用醋12.5kg。②取淨常山片,先用微火炒熱,加入醋和少量水拌勻,焙幹。每常山片100kg,用醋25kg。《普濟方》:“醋制炒。”“(常山)半斤,好醋五升,早晨至晚焙幹。”《醫學入門·本草》:“醋浸煮熟。”

常山生物鹼的含量與常山的療效和毒性有關。常山經浸泡、炒制、酒制等處理後,雖能降低毒性,但生物鹼含量減少,療效減弱。毒性和抗瘧效價試驗證明,生品毒性雖較炮製品大5~7倍,但使用相當於炮製品的1/7~1/5劑量時,療效卻顯著高於炮製品,故減少生常山用量以減毒的方法似乎比炮製減毒的方法更可取,況且現行的各種炮製方法並不能解決催吐的副作用,故認為常山治療瘧疾以原藥材直接切片或打成粗末入藥為宜。

貯乾燥容器內,酒常山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苦、辛,性寒。有毒。歸肝、脾經。質堅散泄,可升可降。

1.《本經》:“味苦,寒。”

2.《別錄》:“味辛,微寒,有毒。”

3.《品匯精要》:“味苦、辛,性大寒泄。氣薄味厚,陰中之陽。臭腥。”

4.《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經。”

5.《藥品化義》:“氣與味俱薄,能升。入脾經。”

功效主治

截瘧,祛痰,散結。主治瘧疾,胸中痰飲,鼠瘺積聚。

1.《本經》:“主傷寒寒熱,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

2.《別錄》:“療鬼蠱往來,水脹,灑灑惡寒,鼠瘺。”

3.《藥性論》:“治諸瘧,吐痰涎,去寒熱,項下瘤癭。”

4.《醫學入門·本草》:“截瘧,吐痰,去水。治瘧母及腹中積聚邪氣,痞結堅癥。”

5.《本草正》:“治狂、癇、癲、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正氣不足,久病體弱及孕婦慎服。

1.《雷公炮炙論》:“勿令老人、久病服之,切忌也。”

2.《日華子》:“忌菘菜。”

3.《仁齋直指方》:“嘔吐發瘧之證,或其人素嘔而發瘧,謹勿用常山。”

4.《本草備要》:“忌蔥、茗。”

應用配伍

截瘧 本品味苦辛性寒,為截瘧之專品,故常用於各種瘧疾。既可單用,如《肘後方》用本品浸酒或煎服;亦可根據病情與其他藥物配伍。若瘧疾痰盛者,可與檳榔、草果、陳皮、厚樸等同用,如《局方》勝金丸、《醫學正傳》截瘧七寶飲。若症見熱多寒少者,可與黃芩、石膏等配伍,如《聖惠方》恒山散,或與青蒿、知母等相配,如《聖濟總錄》保安湯;若寒多熱少者,可與附子、幹薑等相伍,如《聖濟總錄》常山湯,或與丁香、生薑等伍用,如《窮鄉便方》截瘧方;若瘧疾體虛者,可與人參、茯苓等相合,如《楊氏家藏方》鬼哭散;若瘧疾經久不愈,致成瘧母者,可與鱉甲並施,或與三棱、莪朮等同服,以軟堅破癥,如《嶺南衛生方》瘴瘧丹。此外,用本品入於小柴胡湯中,以和解少陽,亦為治瘧常用之法。

祛痰 本品氣薄味辛,具升散之性,生品有較強的湧吐痰飲作用,故常用於胸膈痰飲之證。凡胸中痰飲上逆,頭痛寒熱不食者,可與甘草煎湯和蜜服,如《肘後方》治痰飲頭痛方,或與雲母同用,如《聖惠方》恒山飲,以吐去胸膈痰飲。若因痰飲內停而致癲狂、癲癇,神志昏蒙者,亦可借本品吐去痰飲而蘇神志。

散結 本品辛散之性可以散結,故又可用於瘧母、鼠瘺、癭瘤、積聚等證。常與鱉甲、牡蠣、穿山甲、桃仁等配伍,以增散結消積之功。

1.《綱目》:“得甘草則吐,得大黃則利,得烏梅、鯪鯉甲則入肝,得小麥、竹葉則入心,得秫米、麻黃則入肺,得龍骨、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檳榔則入脾。”

2.《藥品化義》:“佐以檳榔為使,沉降逐痰下行。”

3.《四明心法·藥論》:“截溫瘧之不已,夾攻須草果、檳榔;慮元氣之受傷,相濟必人參、白朮。”

4.《得配本草》:“佐丹砂劫諸瘧,佐甘草治肺瘧,佐大黃治久瘧,佐檳榔治瘴瘧,佐烏梅治腎瘧。”

5.《本草求原》:“生用,同甘草、尖檳,則滌心胸肓原之痰;酒浸炒,同厚樸,則破腸胃脅下之痰飲。”

6.《本草撮要》:“得知母、貝母、草果治諸瘧,得丹砂能劫痰瘧,得檳榔、草果治瘴瘧,得豆豉、烏梅、竹葉治腎瘧,得小麥、淡竹葉治溫瘧,得黃連治久瘧,得雲母、龍骨治牝瘧獨寒,得麻黃、甘草、牡蠣治牡瘧獨熱。”

附方

1.治瘧疾 ①常山三兩。上切,以漿水三升,浸經一宿,煎取一升,欲發前頓服。後微吐愈。忌生蔥、生菜。(《外臺》引《廣濟方》常山湯) ②常山二錢(黑豆煮過),檳榔二錢,丁香五分,生薑二片。用水二分,酒一分煎,露一宿,次早五鼓未發時服。(《窮鄉便方》截瘧方)

2.治一切瘧病,寒熱往來,發作有時,頭痛噁心,煩渴引飲,氣息喘急,口苦咽幹,背膂酸痛,腸鳴腹痛,或痰聚胸中,煩滿欲嘔 檳榔四兩,常山(酒浸,蒸焙)一斤。上為末,水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於發前一日晚臨臥,用冷酒吞下便睡,不得吃熱物茶湯之類。至四更盡,再用冷酒吞下十五丸。忌一切生冷魚腥等物。(《局方》勝金丸)

3.治瘧疾寒熱 常山一錢,厚樸、青皮、陳皮、炙甘草、檳榔、草果仁各五分。上細切,作一服,酒水各半盞,寒多加酒,熱多加水,煎八分,露星月一宿,空心冷服。忌熱茶湯一日,至午食溫粥。(《醫學正傳》引《局方》截瘧七寶飲)

4.治寒瘧,先寒後熱 常山、甘草、幹薑(炮)各一兩,附子(炮)、柴胡(去苗)各半兩。上㕮咀,如麻豆大。每以五錢匕,酒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分為二服,空心未發前並食後各一服。(《聖濟總錄》常山湯)

5.治癉瘧,但熱不寒,煩渴不止 常山(炒)半兩,甘草(炒)一分,烏梅七枚(捶碎,去核,焙),青蒿(焙)一分。上為粗末,即以小便一盞,水一盞,酒一盞,煎至一盞,去滓,當發日空心服。(《聖濟總錄》常山飲)

6.治溫瘧不下食 知母、鱉甲(炙)、常山各二兩,地骨皮三兩,竹葉一升,石膏四兩。以水七升,煮二升五合,分溫三服。忌蒜、熱面、豬、魚。(《肘後方》)

7.治妊娠瘧疾 恒山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黃芩半兩,烏梅十四枚(微炒),石膏一兩。上銼細。以酒一大盞、水一大盞相和,浸一宿,平旦煎至一盞,去滓,分為二服。(《聖惠方》恒山散)

8.治山嵐瘴瘧,寒熱久不瘥 常山半兩,青蒿、知母各一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生薑半分,同煎至六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聖濟總錄》保安湯)

9.治一切寒熱瘧疾 人參半兩,常山一兩,茯苓一兩,甘草(生用)一兩,肉桂(去粗皮)一兩。上為細末。每服四錢,用無灰酒八分一盞冷調下,當發日空心服。(《楊氏家藏方》鬼哭散)

10.治久瘧不愈 常山一錢五分,檳榔一錢,丁香五分,烏梅一枚。上細切,作一服。用好酒一盞浸一宿,臨發日清晨飲之。(《醫學正傳》)

11.治癖瘧(胸脅間有氣癖一塊)、食瘧 常山、縮砂仁、三棱、莪朮各等分。上同炒為末,薑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當發前一日冷酒吞三十丸。(《嶺南衛生方》瘴瘧丹)

12.治胸中多痰,頭痛不欲食及飲酒 常山四兩,甘草半兩。水七升,煮取三升,納半升蜜,服一升,不吐更服。無蜜亦可。(《肘後方》)

13.治頭痛,往來寒熱,心膈痰壅 恒山一兩(搗羅為末),雲母粉一兩。上相和,研令勻。每服以溫水調下一錢,良久當吐,如吐未快,即再服之。(《聖惠方》恒山散)

14.治食中失驚,發搐涎塞 生常山末二錢,冷水入茶,調灌吐涎即蘇。(《本草折衷》)

臨床報導

治療瘧疾 雞骨常山藿香片劑(每片含常山0.08g),第1日每次3片,第2~5日每次2片,每日3次,於飯前1小時用冷開水吞服,服後靜臥30分鐘,服藥前後1小時禁食熱飲料,5日為1療程。據1926例臨床觀察:①症狀控制:第1日觀察668人,控制率為59.1%;第7日觀察475人,控制率為91.6%。②瘧原蟲轉陰:間日瘧第1日觀察298人,陰轉率為56.7%;第5日觀察306人,陰轉率為76.8%;第7日觀察304人,陰轉率為68.8%。三日瘧第1日觀察103人,陰轉率為25.2%;第5日觀察60人,陰轉率為81.7%;第7日觀察20人,陰轉率為75%。惡性瘧第1日觀察437人,陰轉率為37.1%;第5日觀察412人,陰轉率為52.9%;第7日觀察385人,陰轉率為47.3%。混合感染第1日觀察46人,陰轉率為31%;第5日觀察34人,陰轉率為44.1%;第7日觀察29人,陰轉率為48.1%。③副作用(噁心嘔吐):第1日觀察1270人,出現率為49.1%;第7日觀察1033人,出現率為9.3%。結果表明,常山對間日瘧的療效較好,對惡性瘧及混合感染的療效稍差[1]。

文獻綜錄

1.《本草折衷》:“艾原甫謂,常山吐痰瘧之要藥。今壯人暴瘧,服此得吐而瘧斷,效固捷矣。然亦傷人元髒,若虛勞久瘧羸弱者,吐之必致痿困。宜銼碎,以酒煎數沸,換酒煎三度,仍加烏梅同煎,能制其毒而不作吐。終不及《經驗方》,取緊細雞骨常山銼碎,浸酒中一宿漉出,以水洗去泡沫,日曬夜露,如此三次,切不可焙。蓋一曬一露,得陰陽之真氣,其毒已消,服之非但不吐,而功亦倍也。”

2.《嶺南衛生方》:“常山乃瘴瘧要藥,今人不問當服不當服,悉以傷氣為詞,疑而不用。愚當謂:瘴瘧之常山,合使而不使,厥疾不痊,毋疑。”“蓋常山能去皮膚毛孔中瘴氣,而寒熱所感邪氣,多在榮衛皮肉之間,欲除根本,非常山不可也。”

3.《綱目》:“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用之得宜,神效立見;用失其法,真氣必傷。夫瘧有六經瘧、五臟瘧、痰濕食積、瘴疫鬼邪諸瘧,須分陰陽虛實,不可一概論也。生用則上行必吐,酒蒸炒熟則氣稍緩,少用亦不致吐也。蓋無痰不作瘧,二物之功,亦在驅逐痰水而已。楊士瀛《直指方》雲,常山治瘧,人皆薄之,瘧家多蓄痰涎黃水,或停瀦心下,或結澼脅間,乃生寒熱,法當吐痰逐水,常山其容不用。水在上焦,則常山能吐之;水在脅下,則常山能破其澼而下其水,但須行血藥品佐助之,必收十全之功。其有純陽發瘧,或蘊熱內實之證,投以常山,大便點滴而下,似泄不泄者,須用北大黃為佐,泄利數行,然後獲愈也。”

4.《本草經疏》:“常山,古方治瘧多用,蓋以嶺南、西粵多山嵐瘴癘氣,所感邪氣充於榮衛皮膚之間,欲去皮膚毛孔中瘴氣根本,非常山不可,以其性能祛逐老痰積飲,善散山嵐瘴癘之邪故也。”

5.《本草通玄》:“常山,世俗聞雷敩有老人、久病之戒,遂視常山為峻劑。殊不知常山發吐,惟生用與多用為然,與甘草同行,則亦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錢許,餘每用必建奇功,未有見其或吐者也。”

6.《藥品化義》:“常山,宣可去壅,善開痰結,凡痰滯於經絡,悉能從下湧上。取味甘色黃,專入脾經而祛痰瘧,蓋脾虛則生痰,肝虛則發熱,若三日一發者,為三陰瘧,俗名三日瘧是也,以此與人參小柴胡湯去痰平瘧,少用一錢,必不致於吐,即吐亦為解散,使風散食消,一二劑自愈。若不速治,因循延久,則風暑與食合為痰涎,流滯經絡,名為老瘧,則風暑入陰在髒,宜用血藥引出陽分,而後以此截瘧。第因常山氣味薄而性升上,上必須吐,恐為暴悍,特酒制助其味厚,又佐以檳榔為使,沉降逐痰下行,加知母益陰,貝母清痰,共此四味為截瘧神方。世嫌其性暴,不能善用,任瘧至經年累月,則太愚矣,但勿多用及久用耳。”

7.《本草正義》:“恒山、蜀漆,本是一物,氣味皆辛苦而寒,泄熱破結,降逆下氣,開痰逐水,其用皆同。又《本經》、《別錄》所載主治,其旨可見。所主傷寒寒熱,痰結水脹,咳逆鼠瘺,邪氣吐逆諸證,皆屬於熱痰蘊結一途,不能謂其兼療寒證。其專主溫瘧一症,則凡屬瘧邪往來寒熱、休作有時,皆是凝痰積濕,留於經隧,古人每謂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瘧,若不先泄化其痰濕積滯,則病根蟠結,寒熱終無休止之時。恒山之用,本為開痰逐水、滌濕化積而設,是以《本經》、《別錄》均以為治瘧主要之藥,後人泥於仲景小柴胡湯一法,知柴胡主瘧者多,而知恒山主瘧者少。豈知柴胡治瘧,僅主邪在經絡之一部,而於濕痰積滯不能顧及,惟漸發漸晏者為宜,而早用遲用,皆不切當。惟恒山治瘧,能疏通在內之蘊結,抉其根株,則寒熱之邪無所憑藉,而瘧自不作。是柴胡尚治其標,而恒山乃治其本也。古人又有謂其專主瘴瘧者,亦以南方瘴癘之惡毒,無非濕熱薰蒸積於經絡,有以釀成此痰濁耳。景嶽並謂其治狂癲癇厥,亦取其開泄痰結,藉以鎮定其火逆之上沖。”

8.《衷中參西錄》:“常山,善消脾中之痰,為治瘧疾要藥。少服則痰可徐消,若多服即可將脾中之痰吐出。以其多服即作嘔吐,故諸家本草謂其有毒。醫家用之治瘧,亦因此不敢多用,遂至有效有不效。若欲用之必效,當效古人一劑三服之法,用常山五六錢,煎湯一大盅,分五六次徐徐溫飲下,即可不作嘔吐,瘧疾亦有八九可愈。愚一九一七年仲夏病瘧,乃於不發瘧之清晨,用常山八錢,煎湯一大碗,徐徐溫飲之,一次止飲一大口,飲至日夕而劑盡,心中分毫未覺難受,而瘧亦遂愈。後遂變湯劑為丸劑,將常山軋細過羅,水泛為丸,桐子大,每服八分,一日之間自晨至暮服五次,共服藥四錢,瘧亦可愈。若病發時熱甚劇者,可用生石膏一兩煎湯,初兩次服藥時,可用此湯送服。”

參考文獻

[1]雲南省瘧疫防治所.雲南醫學雜誌,196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