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醫案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10日 (六) 21:10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h1>沈氏醫案</h1> <h1>序</h1> <p>細閱魯珍沈先生醫案,用藥大抵豁痰清火之方,十有六七。不知者妄議為偏於清火。殊不知先…”)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沈氏醫案

細閱魯珍沈先生醫案,用藥大抵豁痰清火之方,十有六七。不知者妄議為偏於清火。殊不知先生盛名幾十載,其全活定以萬計,記載醫案,亦豈僅此一卷。宜溫其涼,宜攻其補,輒中肯綮者,未易勝數。予生也晚,無由窺其全豹,此恨事也。且就此一卷而論,其所施清火豁痰之品,俱出人意外,高人一等。庸醫之共見為虛寒者,彼獨確見為痰為火為鬱結。援引《內經》及丹溪東垣諸說,指證明晰,窮詰原委。且為主病兼病之分,治標治本之論,次第不紊,詳略昭然,真若飲上池之水,而洞見臟腑者。豈同俗醫之約略彷彿,見外症而不審虛實,舉一節以概其餘,或執一己之私,或矯同道之說,或巢襲成方,而不思貫通,或攻為奇異,以示聰明。以他人之性命,試我技術之短長者,所可同日語哉。若使先生果偏於清火,何以於後方所載,有時症而即施參橘,後用六味丸收功,發熱而急進參耆,後用歸脾湯調治。乃知虛弱之症,宜補而補,仍能補人之所不能補者也。偏於清火之說,可不辨自明矣。僭弁簡首,以為閱此書者解其惑。

庚午十月澧江閭邱松山氏記

正文

汪周拔二令郎,年二十二歲,新婚之後,乃祖督課頗嚴,館於別業,經年不入幃房,肝火抑鬱而不舒,擾其精房而成夢遺。馬元儀以補腎澀精之藥治之,甚至厥逆不醒,謂其為虛欲脫,竟以參耆鹿茸河車等藥補之。日甚一日,肌肉消瘦,臥床不起,已經一載,於是延余診視。時八月下旬,見其飲食少進,噯氣而大便燥結,五六日一解,語言默默,小便黃赤,診其脈息,沉細帶數。察其形,唇口面色皆紅,肌肉雖瘦,潤澤而不枯,夜間坐而下臥,無倦怠之意,日間只食薄粥二盞,按其胸腹,板硬不和軟。此因補藥太過,壅塞腸胃,氣道不行,不能宣通,正所謂大羸有實也。因投以二陳加萊菔子、山梔、枳殼、香附、厚朴,沖元明粉服之。三劑後,大便去結糞三五塊,胸次稍寬,語言稍出,又進滾痰丸三錢,又去結糞五六塊,再服前煎方五六帖,大便去黏膩而黑色者不計,間與滾痰丸及清火理氣之藥。如得通泰,自是可進稀粥六七碗,然亦不覺大飢,又以保和丸加黃連,早晚服之,兩月後可進乾飯。余往還兩月,而門人蔡滄文居其家,常為調理,至冬至後,步履如常。居宿於內,新春到舍奉謝,酬以千金。此康熙四十八年之事,其人號麗夭,至今無恙。今元儀謂是渠調治而安,欺妄無耳。即此一案,可知其無不說謊,無一可信,而猶謬自著述,附會於他人之書尾,真鬼蜮也。雍正八年,海上沈璠,時年七十有八。

天老久服右歸飲,其中有桂附甘草,甘草甘緩,不能下達腎家,桂附之性,留戀胃中,其熱性升而不降,所以兩足不暖。河間云:兩足冰冷者,此火不下降也,火降則足自暖矣。熱藥之性,積而不散,煅煉津液成痰。今交相火司天之年,夏暑薰赫之勢,內伏之痰火,得外風所觸,故胸膈不寬,嘔吐痰涎,汗出過多。此汗系胃中濕熱痰火,鬱蒸而泄,即東垣所謂地之濕氣,即為汗也。診得脈息左手沉弦帶數,此肝火不靜也。右手滑大,關部尤甚,此胃中痰飲不清也。恐其大便燥結,痰涎上壅而嘔吐,釀成噎膈、反胃之症。《內經》云三陽結謂之膈。丹溪云:噎膈之症,多起於血枯痰膩,多升少降,大忌香燥熱藥,惟以豁痰清火潤澤之藥,而使大便不燥結為第一著。

在老向有咳嗽之疾,緣勞心過度,外為風寒所觸,內郁之火竊發,上千肺家而咳嗽,已經四載。今交相火,司天之年,內外之火,交相煽動,咳久肺絡受傷,痰中帶血,脈息左手弦細帶數,右手虛大滯滑。此係腎水不足,不能榮養肝木,肝火升騰爍金。《難經》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理宜滋陰降火,納氣歸源之藥治之。煎丸並進,並宜寂靜調攝,庶不致喉爛聲啞,釀成勞瘵也。

可老數年前曾患血症,服寒涼之藥,得以相安,去年血症復發,他醫誤進熱藥,以致火來乘金而咳嗽,究其受病之源,腎水不足,不能榮養肝木,木火升騰,血隨火沸而出。今歲少陽相火司天,內外之火,交相煽動,致頻咳而咽喉痛。肺與大腸相為表裡,火流於肛門而發毒。目前脈息弦細帶數,此腎水虧損,相火上炎,肺金受困之症。反以桂附炮姜等燥之劑,耗其腎水,爍其肺金,意欲求愈,難之至也。今且用滋陰降火保肺之藥,並應寂靜調攝,不使咽喉作楚,庶有佳兆。

生地 麥冬 地骨皮 川貝 苡仁 鮮百合 牛膝 知母 黃柏 栝蔞霜 加茅根煎

因酒傷胃,胃中之血凝滯不散,隨氣上升,而吐黏膩紫色之血,此瘀血也。理應理氣消瘀之藥治之,使氣順而不上升,則血自下行,而不至上逆矣。誤用滋陰之藥,遂致胃中之痰瘀不清,隨致上千肺家而咳嗽,胸膈不舒,脈息弦滑。此係胃中之痰瘀不清,肝家有火之故也。暫用理氣消瘀清熱和胃之藥為治,俟胸膈舒暢,然後以滋陰之藥,為善後之計。治血症必先理氣為主,氣順則血自歸經,此萬古不易之法也。

香附 山梔 桃仁 牛膝 鬱金 廣皮 枳殼 歸尾 黃芩 丹參 茅根

平素善飲,酒性大熱有毒,貯於胃中,燔灼津液而發渴,因將寒涼生冷之物,恣意而啖,致火鬱遏,不得發泄,流於經絡,而環跳作楚,入於腸胃而作血痢,達於肌表,而皮膚作癢,乾燥,內火不得疏泄,擾其津液而愈渴,脈息沉澀,此鬱火未經發越之故也。理宜和胃清熱疏理之藥為治,並忌醇酒厚味生冷等物。

〔煎方〕 白芍 甘草 黃連 黃芩 香附 厚朴 山梔 滑石 木通

(丸方〕 蒼朮 黃柏 黃芩 山梔 香附 廣皮 枳殼 石羔 白蒺藜

木通煎湯法丸

季老受病之源,得之君火司天之歲,夏令炎熱之時,感冒暑熱之邪,以致大便泄瀉,即《內經》所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火也。熱邪上衝,心生血,肝藏血,肝為相火,兩火相煽,則血隨火沸而上逆。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暴,主疏泄,其氣鬱而不舒,逆於腹中,則腹不寧,不時噯氣。《準繩》云:噯氣火土之氣,鬱而不舒也。氣道不舒,故蹇於語言也。肝火不得疏泄,上升則頭眩,下降則腹作鳴。胃主肌肉,犯胃則肌肉跳動。擾其精房,則夢遺泄滑。心藏神,肝藏魂,二火相煽,則神不寧,而臥不安也。陽事者,宗筋之會,肝之所循,火亢於上,故常舉而不痿也。得以小便而痿者,肝火從溺而泄也。蓋下有二竅,有水道,有精道,精道閉則水道開,水道閉則精道開。脈息沉而帶數有力,種種諸症,皆系肝氣鬱而不舒,肝火不得疏泄之故也。理宜清肝火,疏肝氣,利水道之藥治之自愈。但時值冬令閉藏之月,木火內伏,不能條達,至春氣發生,木得疏泄,自然卻去病蒂矣。

龍膽草 黃柏 連翹 山梔 夏枯草 木通 青皮 香附 枳殼

賓老平昔嗜酒,酒性濕熱,積於胃中,薰灼於口,而舌為之糜碎,下注膀胱,而小便為之渾濁,綿延已久,脾氣大虛,飲食減少,而覺無味,脈息短小,此脾虛而濕熱未清也。理宜健脾氣,清濕熱,加味六君子為治。

白朮 人參 甘草 熟半夏 廣皮 茯苓 黃連 石羔 藿香 白葛根

陰虛火炎而吐血,上爍肺金,腠理不密,外邪乘虛襲肺,而咳嗽入於大腸,腹中作痛,下利見血,脈息洪大,此火得風而熾也。理宜疏風理氣之藥為治,俟咳嗽稍平,然後以滋陰降火之藥培其本。

蘇子 杏仁 枳殼 廣皮 前胡 薄荷 白芍 甘草 黃芩 香附 加生薑

蘇州吳佐臣案,經云:陽絡傷則血外溢。因勞力過度,有傷胃絡,血瘀胃中,則肝火上升而吐。所來之血,厚而黏膩,此瘀血也。理宜消瘀降火順氣之藥治之。又因補之太早,余瘀未盡,所以今春復吐。既吐之後,陰血有虧,肝火上爍肺金而咳,脈息弦細帶數,此腎水虧損,肝火妄動,肺金受困之象也。理宜滋陰降火保肺之藥為治。

生地 丹皮 麥冬 川貝 白芍 北沙參 栝蔞霜 黃柏 知母 地骨皮 加蓮子

南匯東門外周振育。經云:九竅不通,腸胃之所生也。胃中痰積壅滯,不得通泰,所以鼻為之病。逐去胃中之痰積,使從大便而出,則鼻竅自利矣。

半夏 廣皮 枳殼 香附 栝蔞 山梔 黃芩 木通 萊菔子 加生薑

又服滾痰丸

南匯東門外金時成,胃中有痰,外受風寒,鬱而不舒,上千肺家,肺家閉塞而聲啞,非勞病久嗽之聲啞也。

半夏 廣皮 杏仁 蘇子 枳殼 前胡 薄荷 黃芩 山梔 鮮菖蒲根 加姜

嘉定王佩玉令姊,肝火鬱於胃中,不得條達通暢,以致作脹攻衛作響,注於大腸,則為泄瀉,脈息弦數,經事不至。此乃木鬱土中,理宜扶脾疏肝之藥。

香附 山梔 黃芩 枳殼 廣皮 白朮 厚朴 青皮 白芍 水煎

東山夏姓,胃中濕痰,隨火下注精房而遺滑,誤以補腎澀精之藥治之,以致濕痰糾結於胃,飲食少進,難以運化,脈息弦滑,右手關部尤甚。胃中有濕痰,肝家有鬱火也。理宜豁痰清肝之藥為治。

半夏 廣皮 枳殼 栝蔞實 厚朴 香附 山梔 加姜煎

魏提臺,年六十九,平日勞心思慮,氣結痰凝於胃。春三月得不寐之症,每至夜間,胃中如焚,煩躁不寧,目不交睫,晝則稍安,毫不倦怠,飲食雖進而無味。諸醫俱云心血不足,用天王補心丹。有議心腎不交,而用加味地黃丸;有議思慮傷脾,而用歸脾湯。愈覺日甚,將有發狂之兆,如此者兩月餘。延余診視,面色紅亮而浮,脈息沉小滑而有力,關部尤甚。此乃肝火鬱而不舒,胃中膠痰固結而不通也。經云:胃不和則臥不安。又云:陽明病不得眠,大便三四日一解,用礞石滾痰丸三錢。大便去黏膩之痰不計,二便如火,以二陳、石羔、黃連、山梔、石菖蒲、鉤藤、栝蔞實、枳殼,連進四帖,即能安臥。然有時胃中如火,又用滾痰丸三錢,又去白痰碗許。仍用前豁痰清火之藥,丸服二十日全愈。一月後又停食冒風,胃脘作痛發熱,用消導之藥平安,後用加味六君子湯調養,康健倍常。

分巡道朱一鳳,幼孤而貧,讀書作文,借酒陶情,濕熱蘊蓄於胃中,上薰於口而糜爛,愈後或每月一發,或兩三發,發必咽痛而口碎。乾飯入胃,痰涎溢出口角,已經六載,不能卻去病蒂。雍正三年,夏末秋初,延余診視。面色紅亮,大便燥結不渴,畏茶湯,先以蒼朮、厚朴、廣皮、旋覆花、石羔、枳殼、黃柏、萊菔子,湯藥連進三劑,頗覺相宜。細思濕痰非湯液所能治,即以前藥去旋覆,加栝蔞實為末,用淡薑湯法丸服半月,覺膈舒暢,大便去黏膩痰飲不計,口內不流涎,亦不糜爛矣。

俊宜徐和修,平昔嗜酒,則知濕熱之蘊於胃者久矣,加以夏令熱邪侵襲,至收斂於內,交一陽和動之時,內斂之邪,流動發越而為痢,春夏邪氣散漫,流注經絡而作痛,俗名痢後風也。診得脈息左手弦,右手弦且滑大,此濕熱滯於腸胃,失於推蕩,以致流注經絡,而支節腫痛。治宜理滯氣,清濕熱之藥。

厚朴 枳殼 廣皮 木通 滑石 蒼朮 黃芩 黃柏 秦艽 加桑枝煎

張壽南,肝火鬱於胃中,不得疏泄,而寒熱如瘧,胃脘或時作痛,脈息洪大而弦滑,此胃中有痰,肝家有鬱火也。宜豁痰理氣疏肝之藥為治,並宜清虛淡泊,則胃中清爽,而痰自無矣。

柴胡 青皮 半夏 廣皮 山梔 香附 黃芩 甘草 枳殼 加姜煎

松江張殿舟,天稟素弱,腎水不足,夏令兼暑熱之邪,至秋髮瘧,瘧愈而暑邪未清,補劑與葷腥太早,致余邪未清,流注於背脊支節之間作痛,擾其胃中之血下流,而為便紅。至春令發生三月,余邪外達,復寒熱如瘧,交夏令內伏之火炎炎而熾,加之酒熱助火,胃中之血隨火而升,脈息左手弦數,此肝火妄動也。右手洪大,此胃中之火不靜也。火來爍肺,故痰中帶血,肺氣布於胸膈,致氣升不舒,目下降氣清火,火降則血降,治血必先理氣,氣降則血自歸經,而不致上逆矣。暫用理氣清火,服四劑後胸次舒暢,氣不上升,然後以滋陰降火、清金保肺之藥治其本,並宜戒惱怒,忌一切肥膩辛辣醇酒厚味為主。

生地 蘇子 鬱金 丹參 枳殼 黃芩 山梔 棗仁 蔞仁 白芍 川連 牛膝 荷葉汁 茅根

娘娘,肝家之火,鬱而不舒,煅煉津液成痰,隨火上升,咽噎之間,結成有形之象,升降無時,上升則頭眩耳鳴,降下則兩足麻痹而熱,脈息左手弦數,右手帶滑且大,此乃郁痰鬱火症也。理宜和胃豁痰清肝之藥治之,並忌醇酒厚味,戒惱怒為要。(唐露玉令堂)

川連 黃柏 石羔 半夏 廣皮 香附 山梔 桔梗 甘草 栝蔞 夏枯草 加姜煎

丸方加貝母夏枯草湯法

太倉錢因之令媳,娘娘平昔有肝火,所以善怒,每每產後必作血暈,此因肝火而作暈也。懷娠之時,肝氣鬱而不舒,郁之既久,則產後空虛,其火上衝而作暈,平時兩足冰冷,此火不下降,火氣上蒸,於頭則發墮目下,懷娠六月,腰痛而帶下,飲食少進而作脹,脈息弦數。此腎水不足,不能榮養肝木,郁於脾土之中,恐火氣擾其血分,而有墮胎之慮,理宜扶脾疏肝,清火之藥治之。

白朮 白芍 條苓 枳殼 香附 廣皮 白茯苓 黃柏 甘草

崇明襲永和,痰火鬱於胃中,不得通泰而作痛,用通利之藥,肛門覺熱,小便黃赤,此火氣下降也。因痛而飲燒酒,得以暫止者。蓋熱得熱,則同氣相求,似乎相安,而實助其為患也。理宜清火,和胃理氣之藥為治。

半夏 廣皮 黃芩 石羔 香附 山梔 青皮 枳殼 黃柏 栝蔞實

揚州東門外顧友仁兄,飢飽不時,惱怒傷肝,有傷胃絡。經云:陽絡傷則血外溢,致吐瘀血,已延四載,不時竊發,去血過多,陰分受傷,肝火上爍肺金而咳嗽,痰涎頗多。脈息左手弦而帶數,此肝火妄動也。右手又見滑大,此胃中有痰也。先宜戒惱怒,省言語,調飲食,避風寒暑熱,靜養調攝,並服滋陰降火,保肺清金之藥為治。

生地 丹皮 川貝 廣皮 麥冬 骨皮 白芍 栝蔞霜

崑山邵政平令郎,腎水不足,不能榮養肝木,肝火上升,外受風寒,胃中之痰,隨火上千肺家而為咳嗽,用發散之藥,升提其火,以致吐血咳嗽不止,痰涎頗多。至五月初復發,脈息弦數,此水衰火亢,肺金受困之症。理宜滋陰降火保肺之藥治之。

生地 丹皮 麥冬 白芍 黃柏 知母 貝母 丹參 骨皮 牛膝 加茅根煎

東山劉永傳,瘧痰之後,飲食不節,脾傷不能運化,而成積滯,胸腹脹滿,按之堅實,日漸以大,大便或結或溏後重,不爽快,面色痿黃,脈息左手沉弦,右手滑大。此肝氣鬱而不舒,胃中積滯糾結不清也。理宜扶脾胃,疏肝氣,消積滯藥。

白朮 枳實 半夏 廣皮 香附 山梔 厚朴 青皮 萊菔子 山查

濮院吳廷來,胃脘作痛而嘔吐,乃肝火鬱胃而成,誤服熱藥,幾至危殆。用清火和胃之藥,嘔吐已平。但郁久未清,有時上逆,脈息弦數,此胃不和而餘火未清也。當以和胃清火之藥治之。

半夏 廣皮 山梔 香附 石羔 川連 栝蔞 青皮 枳殼 加姜

平湖陳晉公,平素多思多郁,肝火鬱於胃中,不得疏泄,煅煉津液成痰,阻滯氣道,飲食入胃,則作脹而痛,近因春令,肝木用事,惱怒傷肝,以致左脅作痛,以手按之亦痛。肝為藏血之臟,怒則傷肝,而血為之郁。經云:大怒則菀於上,令人薄厥。將來慮其隨火上升而吐。脈息沉弦而澀,此瘀血阻滯,胃中作痛也。理宜行滯消瘀,理氣之藥治之。今先用一味大黃丸,以逐胃中之血,從大便而出,並慮其成噎膈之症也。

桃仁 歸尾 鬱金 牛膝 香附 山梔 青皮 半夏 廣皮

大便黑色,故知其有瘀血也。

服酒蒸大黃丸二錢,大便去結糞黑色黍膩之物不計,肛門覺熱,則知郁與瘀血無疑矣。但胃中尚未清爽,所以胸膈不能寬暢,背心作痛,在此肺腧也。經云:諸氣膹郁,皆屬於肺。因郁之久,火氣不能通達,以致作痛。今診得脈息弦大帶數,因服通利之藥,火氣得以發泄故也。調治之法,先講開鬱消瘀潤大便為要,結則肺脘不通而痛。《內經》云:三陽結為之膈。三陽者,大小腸膀胱也。結於下則反之於上,而噎膈之症來矣。常將湯液滑潤之物,滋其大便,並服蔗漿梨汁蘆根汁,而使大便不燥結為妙。

白芍 甘草 桃仁 當歸 鬱金 香附 山梔 枳殼 半夏 廣皮 夏枯草煎湯服

黃江涇沈上林令堂,娘娘受病之原,得之惱怒,抑鬱之於胃中,煅煉津液成痰,隨肝火上升於結喉,皮裡膜外,結成痰塊,氣滯而日漸以大。《內經》云:榮氣不從逆於肉,里乃生壅,腫因氣滯,而痰凝不散所致也。脈息左手沉弦,右手關部獨見沉滑。肝家有鬱氣鬱火,胃中有膠痰糾結,理宜理氣豁痰之藥為治,並忌醇酒厚味等物。

半夏 廣皮 萊菔子 蔞實 枳殼 香附 山梔 黃芩 夏枯草 白芥子 青皮

丸方加海石竹瀝生薑

壽南兄,去冬感受寒邪,背脊惡寒,寒束其火,不得疏泄,流注於胸脅之間,攻衝於胃,或痛或不痛,寒熱似瘧,此冬令寒邪,至春發越,故為寒熱也。誤用參耆白朮,閉其腠理,邪氣內伏,故寒熱雖止而不清,肺家則為咳嗽,脈息洪大而弦。此內火鬱而不舒,理宜豁痰理氣疏肝之藥治之。連進數劑,自然全愈矣。

柴胡 茯苓 甘草 枳殼 半夏 青皮 廣皮 山梔 香附 前胡 加姜煎

常州江甸方,幼時有夢遺之病,此肝火妄動,擾其精房而來。醫者俱以補腎澀精之藥澀之,其火不得下降,反以桂附助其火,其火愈熾而上升,血隨火沸而衄血。今值純陽之月,內火與外火,交相煽動,而胃中之血,大吐不止,胸膈不寬,喉中作癢。此吐後不歸經絡之血,留滯膈間,肝火鬱而不舒,脈息左手弦數,右手洪大有力。此胃中余瘀未盡,肝火不靜,理宜消瘀清火理氣之藥治之,並宜清虛淡泊,一切醇酒厚味,暫宜停止,俟胃中氣降火降,胸膈寬舒,然後議調補之法,為善後計。

桃仁 歸尾 香附 山梔 牛膝 丹參 白芍 青皮 滑石 黃芩 茅根(一兩) 先服酒蒸大黃三錢

青浦潘麗文兄,飢飽不時,外邪乘虛襲肺而咳嗽,痰中帶不鮮明之血些少。因不避風寒,不忌葷腥,誤作勞症吐血而醫治,郁其血邪在內,不得發越,綿延至今,咳嗽日甚,嗽極則嘔,胸膈不舒,大便滑泄,小便黃赤,肛門發熱,脈息左手弦大帶數,右手滑大帶數。此胃中有痰,肝家有火,郁之既久,乘夏令火氣發越之時,肺家之火,流注於大腸,而為滑泄,並非脾虛作瀉也。理宜降氣豁痰,清火之藥為治,俟胸膈舒暢,痰火下降,肛門不熱,小便清白,然後以滋陰之藥培其本,暫忌醇酒厚味等物為要。

半夏 廣皮 蘇子 杏仁 香附 石羔 黃芩 山梔 甘草 加生薑煎。

平湖王永年,胃中之痰,隨火升降,晝則行陽二十五度,隨火上升,滯於胸膈而作脹,按之有形,飲食難以下達,夜則行陰二十五度,隨火降下,而胸次舒適,注於精房而為夢遺,脈息弦滑有力,此胃中之痰,隨火升降而為患也。理宜豁痰清火之藥治之。

半夏 廣皮 蔞實 黃柏 枳殼 香附 梔子 萊菔子 川連 加姜煎

上洋馬頭渡李云甫媳,二十歲,於二月十四日,患脅痛氣喘不得臥,數日,諸醫皆以風寒發散,或用降氣等藥,不能取效。平希於以為肺脹,法在不治。余適往外家,經過門首,邀余診視,見其面青氣喘,兩脅作痛,不能閤眼而臥,其母其姑,俱備後事,在患者之旁,患者見之淚下。診其脈,兩手弦急,無痰聲,鼻不煽,無汗出,即示未為絕症,後事且緩,病者安心,心安則能安枕,此亦法也。此症當春令肝木旺之時,木火垂金,因擬一方,用白芍、甘草、栝蔞、川貝、黃連、石羔、廣皮、鉤藤、蘇子,用生鐵二兩,煎湯煎藥,一劑後即能安臥。希於至,見其安臥,問余用何宗湯藥。此症木旺,故用鉤藤、生鐵,助金以平肝,黃連清心火,石羔清肺平肝,蘇子降氣,貝母、橘皮、栝蔞降痰潤肺,白芍、甘草緩肝,彼亦心服。後皆希於調治而安。

浙江西新城李益書,平素服八味丸歸脾湯,數年後覺胸中痰火鬱結,大便五六日一解,頭面烘熱而紅。此因桂附太多,積熱於胃,煅煉津液成痰,脈息數大。用清火疏理之藥,病勢稍減,然苦於大便燥結,胸腹如燎。此鬱火不能外達,用涼膈散一兩,以瀉其鬱火。十月初旬用藥起,至次年正月下旬,腹中舒暢,肛門不熱,復服滋陰降火之劑而愈。

川沙北門外金隆吉令郎,二十二歲,七月初旬,患時症發狂譫語,氣急痰升,不能安臥,諸醫以黃連石羔連翹等清火之藥治之,半月不愈,迎余診視。面色唇口皆紅,身無大熱,按之胸腹和軟,大便滑瀉,小便清利,痰聲作齁,脈息虛大,不能安臥。細究此症,若陽明胃實,大便必結,胸腹按之必實,舌必黃苔。今無是證,觀其小便不禁而利,惟痰聲齁齁,此乃少年不謹,暑熱之邪,傷其元氣。清熱之藥已多,不能見效,難於下藥,以人參一錢,橘紅一錢,煎徐徐與之,以扶元氣而化痰。服完平安,又復煎與之。一晚計服人參七錢,橘紅七錢半。兩日服人參橘紅四兩,痰聲下降,人事清爽而熟睡。復用六味丸生脈散調理而愈。

柴場灣唐虞在令政,懷娠七月,正月春初,倏而眩暈,兩手瘛瘲,不能言語,不省人事,面色紅亮,脈息左手弦而帶數,右手滑大有力。此肝火熾盛,上衝於胃,胃中之痰,擾心肺之竅,而昏瞶不省人事,因此而胎亦墮。用二陳加黃連、鉤藤、山梔、鮮石菖蒲、膽星、枳殼、鬱金,沖童便、梨汁、竹瀝、薑汁,連進二劑,即能開口,而知人事。小產彼亦不知,後用涼血,生地、丹皮、鉤藤、黃連、廣皮、丹參、鬱金、石菖蒲、甘草,加蓮子調理而安。

蘇州閶門外益隆號程希文,伏暑未清,葉天士用參朮補之,以致胸腹作脹,攻衝不寧,不能安臥,已經兩月。至十月十五日,延余診治。小便黃赤,飲食不進,用二陳加厚朴、青皮、香附、黃連、滑石、枳殼,四劑而諸症皆退。後用六味而全愈。

閶門外上津橋陳友文令郎,正月患咽喉作痛,用滋陰清火之藥,咽痛已除,而胸膈滿悶,痰涎上壅,飲食不進,不得安臥,已經兩月,邀余診治。門人杜良一同往。診得脈息甚大,口亦不渴,唯見痰涎上壅,胸中滿悶,而不能進飲食。此胃中有痰而不得臥,用滾痰丸三錢,下頑痰不計,即能安寢,而胸前舒適。復用二陳加石菖蒲、鉤藤、枳殼,連進四劑而愈。

蘇州齊門外蔣奶奶,寡居七載,勞心抑鬱,肝氣不能條達通暢,以致滯下腹痛後重,胸膈不寬而噁心。時當初夏,葉天士以為不足之症,而用人參人乳等補劑。適余在吳門,延余診視,門人杜良一同往。診得脈息弦大帶數,腹痛後重,肛門如火,口乾氣急,此肝家鬱火,下注而為滯下,上升而嘔惡,胸膈不寬。用黃芩芍藥湯,加厚朴、枳殼、香附、山梔、黃連、木通、滑石,一劑腹痛頓除,飲食可進。連用四劑,痢止胸寬,復用香附、廣皮、厚朴、枳殼、黃芩、黃連而病愈。

上洋南關外周襄文,七月初往松江完糧,途中奔走,百有餘里,兼之飢餓,發熱自汗不止,倦怠乏力,語言難出,脈息虛大,諸醫以為冒暑,議用香薷飲。延余診視,脈息虛無力,汗出如注,無氣力轉動,即曰:此熱傷元氣,飢餓勞倦所致。即以黃耆五錢,人參三錢,白朮三錢,麥冬一錢,五味子七粒,連進三服,汗斂神復。以粥食與之,始得安臥。後用歸脾湯生脈散而愈。

崇明沈尚其,三消之症不一,有火衰不能蒸其津液上騰,小便清白而味甘者。昔漢武帝患此,張仲景以八味地黃丸治之。今尚其正是此症,服藥已稍愈,惟口內乾燥,小便如膏,足痿乏力,乃虛火上炎,肺金受灼,《內經》所謂諸痿皆屬於肺熱。脈息虛大,理直生脈散治水之上源,八味丸補火為要。

〔煎方〕 人參 五味子 麥冬 玉竹 黃耆 金石斛 生地 天冬 加蓮子

〔丸方〕 熟地 山萸肉 山藥 澤瀉 茯苓 丹皮 天冬 麥冬 肉桂 附子

崇明黃土端,肝火鬱於小腹,外為寒涼所遏,不得伸越,以致結成有形之象,稍有所觸,上千肺家而作痛,攻衝不寧而嘔逆,脈息左手沉弦帶數,右手沉滑有力。此肝家有鬱火,胃中有痰飲也。理宜清肝火,疏肝氣,和胃豁痰之藥治之。

半夏 廣皮 香附 山梔 黃柏 桂枝 青皮 萊菔子 加生薑煎

黃士端後案,氣結於小腹之右邊,有形一條堅硬。此係外受寒邪,郁其肝火,不得疏泄,遇冬令潛藏之月,火氣內伏,稍觸寒邪,則上干於胃,而胸膈脹滿。當以疏肝和胃清火之藥為治。

蘇子 桂皮 沉香 枳殼 黃柏 香附 山梔 青皮 半夏 橘紅 栝蔞 萊菔子 加姜煎

崇明沈天章,飢飽不時,胃絡受傷,血瘀於胃,以致胸膈不寬,而吐黍膩之血,屢次竊發,脈息弦數。此乃胃中痰瘀,糾結不清也。理宜消瘀理氣豁痰之藥為治,今晚先服酒蒸大黃丸二錢,以逐胸中之瘀滯,使其下行,清晨方可以煎方服之。

桃仁 歸尾 牛膝 丹參 滑石 半夏 橘紅 香附 栝蔞 枳殼 萊菔子 加生薑煎

沈天章後案,瘀血留滯於胃者日久,服消瘀煎劑、大黃丸二服,其血已從大便去矣。但去之猶未盡,再當以消瘀之藥,漸漸消之,使之下行,俟胸膈舒泰,氣不上升,即停丸藥。如覺氣升而逆,恐其血來,即以此方服之。

丹參 桃仁 半夏 廣皮 香附 滑石 牛膝 鬱金 栝蔞 山梔 枳殼 茅根

丸方即以本方加萊菔子

崇明袁達九,去夏感受暑濕之熱邪,加之飲酒太過,蘊蓄於胃,不能通暢,以致胸膈不寬,飲食不進,面色帶黃,小便短少而赤,大便燥結,脈息左手帶弦,右手滑大有力。此乃胃中濕熱積滯未清也,當以清濕熱和胃理氣之藥治之。

半夏 萊菔子 栝蔞 滑石 厚朴 廣皮 香附 山梔 木通 枳殼 加姜煎

平湖江尚安,去春時症之後,不忌葷腥,致肺金不清,咳嗽吐血,延至冬令,火氣潛伏之時,內熱更甚,上升而爍肺金,咳嗽日甚,胸腹如燎,下注而肛門發毒,大便不實。目前夏令炎炎之勢,不足之金,奚堪燔灼,脈息細數無神。此乃水衰火亢,肺金受困之象。雖大便不實,乃肺虛因熱而跗踵,非脾虛之症。燥脾之藥,不宜多服。惟以滋陰保肺清熱之藥為治。

生地 麥冬 丹皮 苡仁 橘紅 白芍 骨皮 白芩 川貝 加蓮子(十粒)

太倉沙頭鎮孫金祥,平素善怒躁急,內有肝火,得外之風寒所觸,上干於肺,而咳嗽之極,則血隨火沸而吐出,脈息弦數。此乃腎水不足,不能榮養肝木,肝火上炎而爍肺,肺金受困之象,理宜滋陰降火清金保肺之藥,並宜戒惱怒,慎起居,不至釀成勞瘵也。

生地 丹皮 麥冬 骨皮 廣皮 川貝 栝蔞 黃柏 知母 杏仁 加蓮子砂仁

下沙王敬哉,血症之後,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爍肺氣,不能納藏於下,上升而咳。因腎納氣,肺布氣,腎虛氣不歸源,故稍有動作言語,則氣上升而咳嗽。脈息虛大,兩尺尤甚,乃腎虛氣不歸源也。理宜補腎納氣之丸治之。

熟地 萸肉 丹皮 山藥 茯苓 澤瀉 五味子 枸杞 兔絲 磁石 砂仁 玉竹 麥冬 白芍 蓮肉

王敬哉令愛,女子十四而天癸至,今逾期不至者,此先天之真陰不足也。況有咳嗽吐血之症,乃水衰火亢,肺金受困之象。理宜滋陰降火保肺之藥為治。

生地 丹皮 骨皮 當歸 黃芩 白芍 白苓 花粉 麥冬 玉竹 加蓮子(十粒)

五灶蔡六老,胃中痰火糾結不清,干清虛之府,以致不得安臥,神魂不寧,脈息弦滑,此乃痰火充塞於胃也。先以滾痰丸二錢,淡薑湯下之,使痰從下竅而出。然後用豁痰清火之藥,並忌醇酒厚味為要。

半夏 廣皮(去白) 枳殼 石羔 鉤藤 黃芩 栝蔞 萊菔子 石菖蒲根 加姜竹茹

新場程君爍,先天腎水不足,相火妄動,上爍肺金,外邪乘虛襲肺,發為咳嗽。已服過疏之劑,外邪已去,惟有火氣上炎而乾咳,脈息弦數。此乃火亢肺金受困之象,理宜滋陰火清肺藥為治。

生地 丹皮 麥冬 杏仁 川貝 蘇子 栝蔞仁 黃芩 山梔 地骨皮 加蓮子

服滋陰清肺之藥,咳嗽稍減,夜可安寢,脈息不數。此漸愈之佳兆也,但必得煎丸並進,並靜養調攝,可免勞瘵之疾也。

〔煎方〕 生地 丹皮 麥冬 栝蔞霜 玉竹 地骨皮 川貝 苡仁 知母 川柏 加蓮子

〔丸方〕 熟地 天冬 麥冬 茯神 棗仁 黃柏 知母 丹皮 骨皮 川貝 蜜丸 白湯下

北六灶楊啟林,去冬患瘧,三日一發。此內伏之暑邪,與胃中之痰積,互為患也。又因飲食不節,鬱而為熱,胃中火氣上升而鼻衄,綿延至今不愈。脈息弦大帶數滑,此胃中痰積未清也。先宜清虛淡泊,臨發之日,只宜以薄粥養之,並服豁痰疏理清熱之藥。

柴胡 半夏 廣皮 香附 枳殼 川樸 茯苓 甘草 知母 青皮 熟石羔 加姜煎

金澤蔣元信,食入即吐,是有火也。脈息洪數,此肝火上衝於胃而吐也。理直和胃清火之藥。

半夏 廣皮 茯苓 香附 山梔 石羔 黃柏 白芍 黃芩 加生薑竹茹茅根

嘉定西門外朱聖希,先天腎水不足,相火上炎,銷爍肺金而咳嗽,午後發熱,脈息虛大帶數,此水衰火亢也。理宜滋陰降火保肺之藥為治,並宜絕嗜欲,戒惱怒,靜養調攝,不至釀成勞瘵也。

生地 丹皮 麥冬 骨皮 黃柏 白芍 川貝 沙參 白茯苓 枸杞 玉竹 加蓮子

平湖張御仁,飲食過飽,停滯胃中,糾結成疾,胸膈脹滿,按之堅實有形,面色帶黃,脈息沉滑帶弦。此胃中濕熱所積,糾結不清也。恐其成黃疸鼓脹之疾,理宜清濕熱豁痰之藥治之。

蒼朮 川樸 半夏 橘紅 枳殼 山梔 滑石 青皮 香附 萊菔子 黃芩 加生薑

先用一味熟大黃丸二錢,砂仁湯下,後服煎方。

黃維思令侄,胃絡受傷。經云:陽絡傷則血外溢,大便去黑血如痢,脅肋與小腹作痛。此瘀血下行而為惡痢者,吉兆也。理宜清瘀降氣之藥,逐其瘀血下行,以當歸補血湯,固其外衛,不使元氣散失。

桃仁 歸尾 牛膝 鬱金 青皮 香附 白芍 山梔 棗仁 加茅根

再用綿耆一兩,當歸二錢,不時煎飲,頻頻服之以代茶。

同上後案,血證之後,陰分已虧,虛火灼肺而咳,面色萎黃,大便不實,脾肺之氣虛也。脈息虛大帶數,此真陰虧損,肺金受困之象。大凡咳嗽之病,當以生脈散地黃丸治之。趙養葵所謂咳嗽不治肺而治腎,腎氣納藏於下,不上升則不咳矣。暫以補腎納氣之藥治之。

六味加麥冬五味棗仁砂仁煎方

同上後案,《準繩》云:諸血症皆以胃藥收功。此一定之理。咳嗽內熱,皆肺氣虛而不能固其外衛,外衛不固而汗出,風邪乘虛襲之,而咳嗽愈作矣。藥不可以寒涼傷其胃氣,使大便不實,而飲食少進,則難於調治矣。當以扶脾保肺之藥治之。

綿黃耆 茯苓 苡仁 山藥 棗仁 廣皮 五味子 麥冬 砂仁

建蓮肉為末,荷葉湯法丸,人參湯下。

新場閔若洲家一僕婦,為乳母,年滿歸,適中秋往候,因食梨藕生冷之物,一時喉間鎖定,不能出聲,不知痛癢,手足冰冷,面色白而帶青,脈息沉伏,湯藥不進,束手無策。余將紫金錠薑湯磨灌,漸漸喉門氣降,有聲寬舒。開口後用二陳加理氣之藥而安。亦因鬱怒而食生冷之物也。又治裁衣費姓之女,年已二十外未嫁,忽然倒僕,手足冰冷,面色青,無痰聲,不開口,脈息伏,亦用紫金丹開口進藥而愈。如此症者甚多。凡遇不開口,無痛楚,忽然而起者,先以開通關隘為第一著。語言得出,可以得生。若認為虛,妄投人參者,無有不死。戒之慎之。(評張景岳咽喉條內)

新場徐興若,大病之後,脾肺之氣已虛,所以大便作瀉,而肛門下墜,四肢倦怠乏力,脈息數軟。此氣虛下陷之故,理宜加味補中益氣湯治之。

人參 白朮 黃耆 當歸 柴胡 升麻 甘草 茯苓 五味 廣皮 木香(煨) 加天冬荷葉蒂砂仁

余治胡政之痢,其年七十二歲,先胸膈不寬,飲食不進者兩月餘。自以為膈症,與諸老友訣別,往太倉調理。至八月初患痢,血積稠黏,裡急後重,肛門如火,諸醫以為老年氣血衰耗,以培脾胃為主,其痢更甚,且煩躁內熱,飲食絕然不進,而兼噁心,延予診治,脈息滑大,肛門如火,小便不利,後重逼迫。余用大黃、檳榔、枳殼、黃芩、厚朴為丸,服之大下紅積不計,胸腹稍舒,熱勢更甚。用井水調益元散,連進三碗,其肛門之火熱如焚,因涼水清其火而下降,仍用西瓜水不時呷之,服藥以苓、芍、枳殼、滑石、木通、厚朴、檳榔、金銀花,連進十五劑,月餘病勢平安,胸膈通泰,飲食大進而愈,壽至八十六。若此時以溫補培其本,必然至死,然清火而不用黃連者,恐厚腸胃而大便愈難也。(原評,用藥之不苟如此。)檳榔性如鐵石,裡急後重之聖藥。(評張景岳痢疾條內)

華玉英令郎琴五,患痢大便瀉血水,一日夜五六十次,裡急後重,肛門如火,小便不利,諸醫用和血調氣利水之藥,不能取效。余診視脈大而數,唇口俱紅,余曰:如此暴注下迫,皆屬於火,津液枯耗,焉得小便,惟以水能制之。用井水調益元散,並以西瓜不時與之,小便即來。用芍藥湯加芩連枳殼之類,半月平安。計飲冷水益元散十三碗,西瓜四十餘枚而愈。(評景岳痢疾條)

新場朱次章,患瘧痢積滯,紫紅黑色,腹痛後重,口渴喜飲,食物不進,投大黃清火之藥,連下數次,並以西瓜益元散不計,得以熱退身涼,兩月而愈。參朮補氣之類俱不用,以涼血滋陰而收功。

新場葉硯孫,春時患膈症,飲食不進,用清火豁痰之藥,並蔗汁蘆根汁飲之。至八月初間,下痢紅積,裡急後重,用檳榔丸通之。又用芍藥、黃芩、黃連、滑石、當歸、枳殼等藥而痢止,胸膈亦寬,飲食漸進。後以滋陰之藥,煎膏調理而全愈。(評景岳痢疾條內)

蘆店周西扶,因惱怒抑鬱,動其肝火,上干胃家,痰隨火升,閉其心竅,以致舌音不清,語言蹇澀,口流痰涎,脈息左手弦數,右手滑大。此肝家有鬱火,胃中有痰飲,乃類中之基也。理宜豁痰清肝之藥治之,並戒惱怒,忌醇酒厚味等物,面色亦紅甚。

半夏 橘紅 天麻 石羔 連翹 川連 栝蔞 枳殼 茯苓 香附 石菖蒲 鉤藤

吳江八拆鎮錢士能,因感暑熱之邪而血痢,愈後不忌葷酒,以致未盡之暑邪,留於腸胃而發瘧疾。瘧愈,其暑熱之邪流於經絡而作楚,小便黃赤,腹中嘗不舒暢,似乎有形,脈息沉弦帶滑。此暑熱之邪未盡之故也,理宜清暑熱之藥為治。

半夏 廣皮 枳殼 厚朴 柴胡 黃芩 木通 滑石 香附 生薑

後案,伏邪已經三載,雖用疏通清火之藥,其濁氣攻衝為患,脈息帶弦,猶恐飲食不節,復感暑邪而為瘧也。理宜疏理清熱之藥治之。先用滾痰丸二錢,淡薑湯下。

產後四日,胸膈不寬,小腹作痛,此皆瘀血氣滯之故。先宜薄粥將養,然後服消瘀理滯之藥。

香附 青皮 桃仁 山查 延胡索 廣皮 益母草 丹參 赤芍 枳殼 砂仁

千墩唐魯玉令堂後案,據述服煎藥十二劑,兩足熱痛已除,噎間之塊亦去,此藥已對病,漸愈之佳兆也。今擬一方,將前方服完二十劑,即以此方接服,交至秋冬,再商治法。

半夏 廣皮 萊菔子 栝蔞 土貝 黃柏 山梔 香附 桔梗 石羔 夏枯草 加生薑

唐魯玉令堂後案,據述服煎方二十劑,咽噎之塊已消,胸膈之間,飲食即痛,此因惱怒氣滯,痰聚胸膈而作痛也。先以滾痰丸二錢,淡薑湯下,以逐胃中之痰,使其下行,則胸膈寬而飲食不痛矣。

半夏 栝蔞 香附 枳殼 山梔 廣皮 萊菔子 石羔 黃芩 加姜煎七分溫服

丸方即以此方加天麻柏土貝,用夏枯草湯法,木通湯送下。

塘西顧剛宗弟婦,病起於產後,感冒風寒,胃中之痰火,上干於肺而為咳嗽,薰灼於上而口發疳瘡,綿延一載,至春肝火上升,痰涎多而口乾燥,咳極則嘔,脈息弦數帶滑。此胃中有痰火,得外邪觸動為咳嗽,久則成蓐勞之症。暫用豁痰降氣之藥,繼以滋陰保肺之劑治之。

半夏 廣皮 茯苓 蘇子 杏仁 枳殼 桑皮 黃芩 石羔 地骨皮 加姜煎

洞庭東山陳康源,去冬感受寒邪,胃中之痰火,為寒邪所郁,不得發泄,上干於肺而咳嗽,又不忌葷酒,不避風寒,誤服滋陰凝滯之藥,肺竅閉而聲啞,已經半載,不能卻去。脈息左手弦大,右手滑大有力,察其面色紅亮,其痰亦不易咳出,乃郁痰鬱火為患,失於調治而然也。理宜豁痰理氣之藥治之。

半夏 栝蔞 枳殼 黃芩 石羔 杏仁 蘇子(炒研) 廣皮 萊菔子(炒研) 桔梗 甘草 桑白皮 加生薑煎

千墩李偉生,胃中瘀血未盡,用補澀之藥止之,所以連年不愈,屢次竊發。此肝火下注肛門,而肛門非氣虛下陷之故。漫用補中益氣,致肝火鬱而不舒,所以後重逼迫,肛門愈墜。脈息滑大,此胃中余瘀未盡,肝火鬱而不舒,去血而肛門不墜。若腸紅無腹痛之理,此係血痢,故後重逼迫也。補藥斷不可服。

白芍 黃芩(炒) 厚朴 青皮 山梔 枳殼 黃柏(炒) 香附(炒) 甘草 丹參

乍浦路又高,向有咳嗽之病,遇風寒即發,此痰火咳嗽也。今交夏令火旺之候,胃中痰火,為外邪觸動,上干肺家,而咳嗽愈作。誤認為勞症,以何首烏熟地枸杞溫補之藥,閉其肺竅,加之肥膩不忌,咳嗽日甚。咳久火炎於上,擾其胃中之血而吐血,內火不清,銷爍肌肉,凝滯之藥入胃,糾結成痰,不知飢飽,飲食不進,已經兩月,精神困憊,脈息左手帶弦,右手滑大帶數。此肝火妄動,胃中之痰火燔灼肺金,兼之舌苔紫色,知伏火在內無疑也。理宜和胃豁痰清火之藥治之。

半夏 廣皮 蘇子(炒研) 杏仁 栝蔞 桔梗 黃芩 枳殼 桑皮 山梔 石羔 甘草 加生薑煎

雙林韓左相,患怔忡三載不愈,時醫俱用景岳之言,而進補劑,參耆地黃,群補畢集,日甚一日,就診於余。余用豁痰降火之藥一服,其夜即大減,後以溫膽湯,加山梔、川連、石羔、膽星、棗仁丸,服不一月而愈。(評景岳怔忡論)

崔場官令堂,受病之源,得之憂思抑鬱,氣道不行,津液聚而為痰,阻滯不通,所以胸膈不寬而滿悶,外受暑熱之邪,互相為患而為瘧疾。《內經》云: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寒熱止後,頭昏而發暈,此暑熱之邪上升也。腰腿俱疼,暑熱之邪流注,而經絡作痛也。胃中熱邪不清,故胸膈不寬,不思飲食,亦無大害,不可勉強,恐邪氣與穀氣,交相混淆,則瘧來時勢熱不止,變成大病,而治療更難。必待胃中邪氣清爽,能知飢餓,方可進谷。因太太年高,兼之七情內擾,故難於奏效。總之,寬胸理氣為第一著,胸膈一寬,寒熱自止矣。

柴胡 茯苓 川樸 香薷 葛根 萊菔子 香附 半夏 橘紅 青皮 枳殼 加姜

青浦大西門徐錫昌,去夏感受暑熱,又為風寒鬱遏,不得發越,加之惱怒以動其肝火,上干於胃而嘔吐,小便不利,腸中作瀉,濕熱鬱於胃中而為腹腫,隨肝火上升,而頭面腫痛,脈息弦而大。此乃濕熱肝火,蘊於脾胃之中,不得發越之故也。理宜清濕熱,疏肝火,利小便之藥治之。

半夏 橘皮 川樸 枳殼 葛根 香附 茯苓 滑石 香薷 加姜

前服加味香薷飲五六劑,遂覺頭面輕鬆,並以紫蘇鮮艾,煎洗薰浴,使邪氣從毫竅而發越,再以此方服之。

白朮 豬苓 半夏 山梔 厚朴 白茯苓 澤瀉 廣皮 枳殼 香附 加熟砂仁末

青浦大西門徐青岳,腎水不足,不能榮養肝木,肝火鬱於胃中,煅煉津液而成痰,外為風寒所觸,胃中之痰火,上干肺家,而為喘嗽,不得臥之病,脈息左手弦大,右手滑大有力,關部尤甚。此肝家有鬱火,胃中有痰也。理宜豁痰理氣疏肝之藥治之。暫用滾痰丸,以逐胃中之痰瘀,從大便而去,以調補之藥為善後計,否則恐成反胃噎膈之症也。

半夏 橘紅 香附 蔞仁 萊菔子 青皮 枳殼 鬱金 夏枯草 加佛手姜

上海東門張子敬,初因風寒襲肺而咳嗽,因不忌葷酒,不避風寒,日久傷肺,而痰中帶紅,已經數月,其咳不止,真陰受傷,虛火爍肺而咽痛,脈息虛細帶數,面白色而無神,稍有語言動作,其氣即上逆而咳,此腎氣虛不歸原也。理宜滋陰補腎納氣保肺之藥,煎丸並進,靜養調攝,不致釀成勞瘵也。

生地 丹皮 麥冬 廣皮 川貝 五味 蔞霜 桑白皮 骨皮 苡仁 加茅根煎

丸方六味加黃柏牛膝砂仁麥冬五味。

王作舟令愛,汗出而口不渴,身熱壯熱,大便通利,面色唇口皆白,此汗多亡陽也。宜黃耆建中湯治之。

黃耆(四錢) 白芍(三錢) 桂枝(五分) 半夏(錢半) 廣皮(錢半) 炙甘草(五分) 大棗(二枚) 生薑一片煎

王作舟令愛復案,前日自汗不止,用黃耆建中湯,得已汗止而安寐。若謂余邪未盡,服之必口渴煩躁而不得臥。今大便滑泄,胸膈舒暢而知餓,面色唇口原白,又汗出不止,將若之何,仍以黃耆建中湯斂其汗,用白朮以止其瀉,不必他議。

黃耆 白朮 白芍 桂枝 棗仁 五味 炙甘草 廣皮 大棗

黃維思令侄,血症之後,腎虛而肺氣受傷,耳聾不聰,自汗不止,大便不實,脈息數大無神。夫耳聾腎絕也,汗出氣脫也。大便不實,脾虛也。此皆不治之症,以補腎納氣之藥,以安病者之心耳。

人參 黃耆 茯神 棗仁 枸杞 白芍 麥冬 苡仁 五味 胡桃肉

北一灶張於岡夫人,肝火鬱於胃中,不得疏泄,以致胸膈不寬,至春正月分娩之後,肝火上衝於胃而嘔吐。夫食即吐,是有火也。脈息弦滑帶數,此肝氣鬱而為火,以致結成有形之象,按之和軟,流走不定。理宜和胃清肝之藥治之。

半夏 茯苓 香附 山梔 川連 青皮 白芍 石羔 加生薑竹茹茅根生鐵煎

嘉興戴天昇案,先天腎水不足,不能榮養肝木,肝火上升,血隨火沸而吐,屢次竊發。今春木氣升騰之候,而吐血又作,脈息數而帶弦,此水衰火亢之故也。理宜滋陰降火之藥為治。

生地 丹皮 骨皮 知母 麥冬 黃柏

加茅根煎,如體中覺有火氣上升,恐其血來,即以此方服之。

朝服丸方 六味加麥冬 知母 黃柏 五味 牛膝 砂仁

晚服丸方 天王補心丹

已至六月初九日六灶張崧岩方案,曾經跌撲損傷,積瘀在胃,日久乾結,阻滯道路,津液不通,聚而為痰。加之醇酒厚味,其痰不能流通運行,外為風寒所觸,以致痰嗽氣急,胸前妨礙,不時厥逆。用滾痰丸去瘀血不計,去後又不時發厥,其勢可畏。胸膈間尚有宿瘀,按之有形,薰蒸於肺,背發紅瘰,此宿瘀日久,鬱而為火,用豁痰消瘀之藥,不能開結。用酒蒸大黃一錢,臨臥服之,清晨大便去黑瘀痰積。然膠固日久,難以速去,因元氣虛,邪氣實,所謂虛中之實症也,必得攻補兼施,緩著處治,庶得奏效而不傷元氣。服清瘀豁痰煎劑,以活動其瘀,臨臥酒蒸大黃一錢,或人參湯下,服之一夜,可以磨蕩。其宿瘀漸次下行,如此可以去根蒂也。去後可用歸脾湯,或六君子湯補養脾胃,則飲食大進,精血日旺,乃收功善後之法也。

廣皮 枳殼 蔞仁 半夏 香附 山梔 桃仁 歸尾 鬱金 黃芩 牛膝 加姜煎

臨臥服酒蒸大黃丸二錢,參湯下。

初十日,厥逆已除,惟覺胸膈作脹,清晨大便去黑色黏膩之物不計。此積散積行之佳兆也,當以煎劑乘其勢而利導之。

半夏 廣皮 香附 山梔 萊菔子 青皮 白豆蔻(炒去殼油) 川連(另煎沖) 蔞仁 厚朴 滑石 枳殼 加姜煎

初十午後,食物停滯胃中,以致惡寒,胃火上蒸而為汗,脈息滑而有力,似乎有瘧之狀。理宜豁痰疏理胃中之滯,胸膈舒暢,自然平安。

即以前方去豆蔻、川連、栝蔞、滑石、山梔,加黃芩、柴胡煎服。

十一日寒熱已止,惡寒汗出亦較減,惟胸膈依然不舒。此胃中積瘀糾結不清之故也,法當以理氣消瘀之藥為治。

香附 山梔 廣皮 桃仁 滑石 歸尾 半夏 牛膝 栝蔞實 加生薑煎

臨臥服大黃丸一錢,滾湯下。

十一日午後,胃中之瘀血,盤踞日久,乾結不散,食入於胃,阻滯不行,故飲食少進。內有鬱火,外則凜凜畏寒,非真外感風寒也。肝氣下注於腎囊,則睪丸脹痛,必得小小丸藥,逐去胃中之痰瘀,使之下行,則氣道流行,而鬱火亦散。

桃仁(一兩) 半夏(一兩) 廣皮(五錢) 鬱金(五錢) 蔞實(一兩) 香附(五錢) 元明粉(五錢) 枳殼(五錢) 山梔(五錢) 牛膝(五錢) 滑石(一兩)

為末,夏枯草煎湯,臨臥服。

十二日,服大黃丸一錢,大便去黑黏膩之物不計,胸膈稍舒,粥食加進一碗,惟夜不安臥,舌苔干黃,此胸中痰瘀,猶未清也。夢遺者,胃氣不清,下注精房,而腎不寧靜,故遺泄也。早晚當以散結消瘀之丸服之,臨臥再服大黃丸一錢可也。

十三日,胸腹按之少軟,夜亦安臥,舌色仍黃,丸藥性緩力薄,不能蕩其宿瘀下行。當間用散結理氣消痰清火煎劑一帖,臨臥仍服大黃丸一錢,庶得結散結行,胸膈舒暢也。

香附 山梔 川連 枳殼 半夏 廣皮 蔞實 萊菔子 青皮 厚朴 加姜煎

十四日,昨晚服大黃丸,大便去五色敗濁之物升余,胸膈舒暢,夜亦安臥。此結痰瘀血下行,病退之佳兆也。早晚仍以散結消瘀之丸,滌其餘波。

十五日,大便二日不解,至晚胸膈作脹而酸,夜不安寐。此胃中餘波未盡,肝火下注。而陰囊脹大,當以理氣疏肝清火煎劑治之。臨臥並以礞石滾痰丸二錢服之,以逐其餘波。

半夏 廣皮 枳殼 萊菔子 香附 青皮 山梔 厚朴 川連 滑石 加熟砂仁末 生薑

十六日,昨晚服滾痰丸後,大便隨解黑糞,甚覺爽快。惟夜不得寐,而心中躁擾不寧,陰囊腫大。獨見於夜,晝則依然和緩。此肝火鬱於胃中,胃不和,故臥不安,降下則陰囊脹大,肝開竅於目,晝則目開,肝火由竅而泄,夜則目合,其火無從宣通,故心燥囊腫也。(原評,病之所在,鑿鑿言之。)再宜散結開鬱和胃清火之藥治之。

半夏 廣皮 茯苓 青皮 川連 枳殼 香附 山梔 夏枯草 加青竹茹生薑煎

十七日,昨晚自服藥之後,頗覺舒適,今午後過食燒餅停滯,胃中不得消化,阻其氣道,以致胸膈作脹而氣急身熱,暫以消導之藥治之。即以十六日方加萊菔子厚朴煎。

十八日,服疏理消導之藥,胸膈隨即寬舒,身涼氣平,夜亦安臥,陽事已痿月餘,今能舉而夢遺。此胃中之食物已化,佳兆也,當以理氣豁痰之藥治之。

半夏 廣皮 川連 黃芩 香附 山梔 枳殼 青皮 茯苓 夏枯草 萊菔子 加生薑竹茹

十九日,服散結消瘀豁痰理氣清火等藥,數日以來,宿瘀痰積漸次而出,粥食能進三碗,步履如故,此病去之佳兆也。但胸次不能豁然舒暢,臥則覺有黃瓜之形,塞於胃中,不時噯氣。此濁氣布結於胃,火土之氣,鬱而不舒也。至於口乾足熱,乃郁久之火,得以外達。再以和胃清火理濁氣之藥為治,即以十八日方,去茯苓、枯草、竹茹、黃芩,加栝蔞煎服。

二十日,脈息調和,胸次黃瓜之形已無,惟覺胸膈作脹不舒,舌色帶黃,噯氣不減。此濁氣欲散而不能,不得下降之故也。理宜以疏理濁氣清肝火之藥丸服。

半夏 廣皮 香附 山梔 川連 黃柏 青皮 枳殼 萊菔子 砂仁 夏枯草 煎湯法丸

廿一日,舌苔已無,夜臥頗安,睪丸不脹,乾飯一碗,甚覺有味而舒適,但食後作脹而多驚。此濁氣布於胸次,不得下降也。肝膽有火,故稍涉聲響,致即驚畏。當以和胃理氣清肝之藥治之。並以湯液潤滑之物,潤其腸胃,則大便自不燥結矣。即以二十丸方加厚朴、鉤藤、栝蔞、生薑煎服。

廿三日,胸次稍舒,乾飯可進盞半,惟噯氣不減。然濁氣有下降之漸,故能食也。當以前方減去黃柏,專理滯氣為要。

廿四日,胸膈滿悶而氣急,惡風寒熱似瘧,此係當風取涼而臥,感冒風寒所致,當以疏散清熱之藥為治。

柴胡 半夏 廣皮 枳殼 厚朴 青皮 白豆蔻 黃芩 川連 加生薑砂仁

廿七日,寒熱已止,氣急亦減,但脈息弦大,至晚猶覺凜凜似寒,此內有鬱火,外則凜凜,乃瘧之基也。飲食須宜調節,風寒最要謹避,至於胸次不時作脹,此亦胃中余瘀未清,濁氣壅滯不通之故也。當以理氣和胃,疏肝之藥治之。臨臥服礞石滾痰丸二錢,以逐胸中之餘瘀,從大便而出,則胃中清爽,而胸膈自寬矣。

柴胡 半夏 廣皮 枳殼 萊菔子 青皮 黃芩 厚朴 香附 栝蔞 加生薑煎

廿八日清晨,大便去黏膩不計,隨一次皆黑水,而無渣滓,有似乎湯藥,解後胸次稍寬,不一時仍覺滿悶,晚來仍凜凜微寒蒸蒸微熱,氣急而足冷。此胃中糾結餘瘀,猶未清爽,而久滯之濁氣,不得流通而降下也。理宜開鬱降氣之藥治之。以前方減去青皮,加山梔滑石。

崔場官令堂,內有郁痰鬱火,外受暑熱之邪而成瘧,痰所以胸膈不寬,熱極則大小便下血,脈息滑大有力,此痰與瘀血,互相糾結於胃也。先以礞石滾痰丸,逐其胸中之痰與瘀,使其下行,然後以豁痰清暑之藥治之。

半夏 廣皮 枳殼 厚朴 滑石 青皮 萊菔子 柴胡 黃芩 加姜煎

金山衛周倫序案,素有瘡疾,此脾虛而有濕熱也。跡來胃中有痰,肝家有鬱火,暑熱之邪,乘虛而襲。所以胸膈不寬,外畏風寒,脈息左手沉弦,右手滑大,恐其發瘧而咳嗽,理宜豁痰順氣,清暑之藥治之。

柴胡 半夏 廣皮 葛根 枳殼 厚朴 黃芩 萊菔子 栝蔞 加生薑香薷

〔丸方〕 半夏 廣皮 香附 萊菔子 栝蔞 枳殼 山梔 黃芩 蒺藜 黃柏

沈漢南,胃中頑痰糾結,日久阻礙道路,鬱而為黃,用清濕熱豁痰之藥,黃色已退。目下惟胃中根蒂尚未驅除,暫用礞石滾痰丸錢半,臨臥淡薑湯下,以開其結,使之下行,胸膈得以舒暢,然後以調補之策,為善後之計。

半夏 廣皮 栝蔞 萊菔子 香附 山梔 川連 白豆蔻 枳殼 加姜煎

嘉興吳稼村,先天腎不足,相火上炎干胃,則唇口時腫,眼目多眵,脈息數大無力。此乃水衰火亢,正當十六成人之時,精氣不足,理宜靜養,戒醇酒辛辣之物,服滋陰降火之藥,不致釀成勞瘵也。

生地 丹皮 麥冬 骨皮 黃柏 知母 玉竹 石羔 茯苓 加蓮子

楊店孫允文令政,肝火鬱於胃中,不得疏泄,以致嘈雜作酸,經事不調,脈息沉弦帶數,此肝火鬱而不舒之故也。理宜開鬱和胃清火之藥為治。

半夏 廣皮 香附 山梔 丹參 黃芩 枳殼 青皮 連翹 加姜煎

嘉興黃景章,初夏時症發熱,兩頤紅腫,此少陽陽明邪熱所致。理應疏少陽之邪,清陽明之熱。因滋陰太早,致邪熱凝滯,不得發越,上干肺家而咳嗽,痰中帶紅,脈息數大無力,已經日久,其陰為邪熱所耗,釀成勞瘵。宜以滋陰降火保肺之藥為治。

生地 骨皮 丹皮 蔞霜 杏仁 麥冬 橘紅 川貝 黃柏 知母 五味子 加蓮子十粒

又腎納氣,腎虛氣不能納藏於下,故稍有語言動作,其氣即上升而咳。當以補腎納氣之丸朝服,使氣上升,則咳自止矣。

六味丸加知柏牛膝麥冬五味磁石蜜丸

每服白滾湯下參湯尤妙。

嘉興吳汝林案,胃中痰積,糾結而成形,阻其道路,飲食不得下達,月初連發瘧疾。此因感受外邪,而胃中痰積竊發也。脈息左手弦,右手滑大,關部尤甚,此胃中痰積膠固不清。先用滾痰丸逐胃中之痰積,從大便而出,繼以豁痰理氣消積之藥治之。

半夏 廣皮 萊菔子 香附 枳殼 青皮 山查 厚朴 木香 加姜煎

崇明方集成,平素多思多郁,以致肝氣不得疏泄,胸膈不舒,去夏感受暑熱而咳嗽,今已漸愈。夏令咳嗽瘀血些少,脈息左手沉弦,右手滑澀有力,此肝氣鬱滯。肝為藏血之臟,氣滯則血不流行,而停滯於中,隨火上升而吐。蓋治血必先理氣,氣行則血自化,理宜開鬱疏肝清火之藥為治,氣行則血流而胸膈自寬矣。

香附 山梔 歸尾 鬱金 枳殼 丹參 廣皮 蘇子 加茅根

蘇州楊安浜呂道原案,緣心事怫鬱,肝膽之火上升,充塞耳竅而作響不聰,鼻竅亦不利。誤用地黃丸補之,其竅愈塞,眉稜作痛,已經日久,投劑參差。脈息左手弦,右手滑大有力,此係肝家有鬱火,胃中有痰飲。《內經》云: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理宜和胃豁痰開鬱清火之藥為治,並忌醇酒厚味,戒惱怒躁急為要。

半夏 廣皮 香附 山梔 枳殼 連翹 石羔 萊菔子 薄荷 甘草

加石菖蒲根錢半,生薑二片。

又痰火閉塞其竅,以致鼻塞耳聾,治法惟以理氣開竅豁痰清火之藥頻服,自然奏效,萬不可以補腎之藥,壅塞其竅,則成錮疾。今酌丸方於後。

半夏 廣皮 香附 山梔 枳殼 栝蔞 石羔 萊菔子 連翹 石菖蒲

呂道原令郎,出痘之時,失於清火解毒,以致發毒,頸間結積累累而起,脈大而火旺,腎水為之耗消,留以滋陰清火解毒之藥為治。

生地 麥冬 骨皮 丹皮 土貝 銀花 花粉 黃柏 知母 夏枯草

蘇州金維仁,胃中濕熱痰飲,氣滯不行,鬱而為黃,胸膈不寬,飲食不能消化,脈息左手沉弦,右手滑大。此肝家有鬱火,胃中有痰飲,濕熱不清之故也。宜理氣豁痰清濕熱之藥治之。

半夏 廣皮 栝蔞 枳殼 厚朴 香附 山梔 滑石 木通 青皮 加姜煎

潘廣川,病起於脾胃受傷,加之腎家不足,致脹滿而大小便不禁。因腎主二便,脾主運化,脾虛不足,不能制水,以致鼓脹。前服胃苓湯,大便去薄糞,脾氣運化,氣道轉輸,此藥之對病也。非煎劑不宜多服,當服丸藥,使之漸漸和軟,飲食可進。但食物須要調勻,過多不能運化,反致傷脾。

白朮 蒼朮 厚朴 廣皮 豬苓 澤瀉

茯苓 肉桂 白芍

用荷葉湯法丸,空心焦米湯下,人參砂仁湯更妙。

徽州吳天具,天稟強壯,多郁善怒,性嗜酒,酒性大熱,貯於胃中,夜不得安臥,脈息左手沉弦帶數,右手滑大有力。此係肝膽之火,郁於胃中,煅煉津液成痰,以致胃中不和,而臥不安也。恐冬令之後,痰隨火升而顛仆,為類中之疾。治法宜以豁痰清火,並忌醇酒厚味,戒惱怒,一交冬令,自然卻去病蒂矣。

半夏 廣皮 茯苓 甘草 黃連 石羔 枳殼 山梔 香附 加生薑竹茹石菖蒲根煎

嘉興曹敬先,三年前曾吐下瘀血不計,左邊結成有形之塊,按之堅實不痛,鬱而不舒。目下目睛見黃,小便亦黃,脈息左手沉澀有力,右手洪滑有力,此乃瘀血濕熱,互相糾結,鬱而為黃,將來鼓脹之基也。理宜清瘀行滯清濕熱之藥,煎丸並進,並忌醇酒厚味生冷等物,不致釀成鼓疾也。

桃仁 香附 厚朴 青皮 蒼朮 半夏 滑石 鬱金 牛膝 茵陳 木通 砂仁

丸方,本方去鬱金牛膝,加栝蔞小梔桂枝廣皮,用茵陳煎湯法丸。

千墩徐楚揍,平昔好酒,濕熱之郁於胃者日久,胸膈不舒,眼目小便皆黃,此乃黃疸之疾,恐實而為鼓脹。脈息弦滑有力,此飲酒過度,濕熱薰蒸之故也。理宜清濕熱利小便之藥為治,並忌醇酒厚味等物。

蒼朮 厚朴 廣皮 半夏 枳殼 香附 青皮 滑石 茵陳 葛根

海寧嚴長樞令堂,經事久已不來,周身肌肉作痛,用針挑出其血,得以稍舒,此瘀血流注經絡之故也。當以消瘀理氣之藥治之。

桃仁 歸尾 鬱金 延胡索 牛膝 丹參 香附 山梔 廣皮 木通 滑石 加生薑煎

嚴長樞案,飽食用力,則胃絡有損,血積不散,留於中宮,隨火上升而吐血,血皆厚而黏膩者。此瘀血也。誤以腎水不足,虛火上炎之吐血,而以補腎膩膈之藥,填塞胸中,積而成痰,隨火下注精房,則為夢遺。用補澀之藥,則胃中痰愈鬱而遺滑愈甚。脈息弦滑有力,此乃胃中之痰,與肝家之鬱火故也。《準繩》云:遺滑之症,屬郁者居大半。庸醫不知其郁,用補澀之藥補澀,愈覺鬱而不舒,遺滑日甚,胸膈不寬,飲食少進,甚則實為鼓脹。理宜開鬱豁痰清火之藥為治,胃中清爽,則遺滑自止,所謂澄其源而流自清也。

蒼朮 厚朴 廣皮 半夏 黃柏 青皮 香附 山梔 枳殼 萊菔子 甘草

南翔楊簡修,病起于思慮抑鬱,肝木不能條達,郁於胃中,至去冬一陽萌動之時,木火發越,而胃脘作痛,流走不定,時發寒熱,肝膽之火上升,左邊頭面腫脹,腫處出水,其火得泄而漸平,至今春正月,春令發生之時,木火升騰而沖胃,嘔逆不止,而出大汗,木火得以疏泄而漸安。此汗系內火銷爍而出,非氣虛自汗也。痛則大便不通,所謂通則不痛也。痛則胸膈脹滿者,肝木之性,善脹郁,而不得疏泄,故脹而滿也。痛時作酸者。肝火鬱於胃,亦以不得疏泄也。兩脅與小腹,皆肝部之分,故痛則必連小腹,兩脅痛時,作脹作嘔作酸,皆肝氣鬱而不舒之故,治法惟以疏肝和胃為主。診得脈息左手沉弦而小,所以知其肝氣之鬱而不舒,右手沉滑有力,所以知其肝木鬱於脾土之中也。

半夏 廣皮 白芍 甘草 香附 山梔 青皮 柴胡 木通 栝蔞

又丸方,服疏肝和胃之藥,氣道宣通,左手寸關,已覺浮大,此藥之對病也。治法惟以疏肝和胃為主,《內經》所謂木鬱則達之,則胃脘之病自止矣。煎劑多服,恐傷胃氣,當以丸藥進之。

前方,加黃柏、夏枯草,木通煎湯法丸。

海寧徐南賓,胃中郁痰鬱火,糾結不清,阻其道路,胸膈不寬,食物入胃,難以運化而作脹,流於四肢則為麻痹,達於肌肉,則發紅瘰。而肌肉跳動不止,胸中時覺冷氣上升者,此熱極反寒,反兼水化之制也。脈息左手沉弦,右手滑大,此胃中郁痰鬱火,糾結不清之故也。宜先服滾痰丸三錢,繼以豁痰清火之藥治之。

半夏 廣皮 萊菔子 香附 山梔 石羔 栝蔞 黃柏 牛膝 蒺藜 天麻 加姜煎

又郁痰鬱火,濕熱為病,用豁痰清濕熱之藥,病已去其大半。目下秋令收斂之時,速宜驅逐胃中痰飲濕熱。仍以滾痰丸二錢,淡薑湯下,逐其痰積,從大便而出。再服豁痰清濕熱理氣之藥,一交冬令,病蒂可卻矣。

半夏 廣皮 香附 山梔 天麻 栝蔞 厚朴 石羔 枳殼 黃柏 茯苓 用木通湯法丸

楊簡修令郎,病起於硝黃火氣,衝入於肺,肺下無透竅,外為寒邪閉之。稍有所觸,肺中之伏火上升,而為喘急,胃中之痰,隨火上逆,則夜不得安寐,脈息左手沉弦,右手寸關沉滑有力。此乃肺中有伏火,胃中有痰飲也。當以清肺降氣豁痰之藥治之。

桔梗 甘草 廣皮 桑皮 蘇子 杏仁 石羔 栝蔞 枳殼 黃芩

蘆店朱君彩,此症濕熱蘊蓄干胃,發於肌肉而為紅瘰,遍身搔癢,誤以風治,以致多汗,而兩足麻痹。此胃中之火上升而不下降之故。脈息洪滑,理宜清濕熱涼血之藥為治。

生地 黃柏 石羔 蒺藜 蒼朮 厚朴 香附 山梔 牛膝 花粉

太倉羅若洲,熱而不寒者,癉瘧也。暑熱之邪,蘊蓄於胃,食物阻滯而為熱也。脈息弦滑,理宜清暑熱和胃氣之藥治之。

柴胡 黃芩 厚朴 青皮 半夏 廣皮 葛杞 石羔 枳殼 姜

新場葉子敬,平昔有目疾,乃肝火抑鬱所致,木鬱於土中久矣。郁則氣道不能流通,津液聚而為痰,胃中糾結不清,得外之暑熱,互相為患而成瘧,已經半月。據云小腹有動氣,則知木鬱不能條達。面色白而帶青,胸膈不寬,則知胃中之痰積未清。服過滾痰丸,去結糞不爽快。又用涼膈散,大便猶不爽快。解得薄糞,始得通暢,口亦不渴,此胃中有痰之故。脈息弦滑,右關尤甚,此係痰食氣滯,而不得通暢也。且無痰不成瘧,無食不成瘧,理當仍用滾痰丸二錢,使胸中痰積,可以蕩去,萬一疑其虛,而畏用去病之藥。若至熱不止而有譫語之狀,則難於調治,小腹胸膈舒暢,則瘧疾自止。孫一奎云:其病最難。故先用攻擊,以去其病,病去而始補,方得治法。

柴胡 黃芩 半夏 廣皮 青皮 草果 枳殼 萊菔子 香附 滑石 加生薑砂仁

嘉善胡天球,抑鬱不舒,氣道不通,外為寒邪所郁,郁久生痰,阻滯經絡,周身肌肉麻木,上升則頭眩暈,冷汗時出,脈息左手沉弦帶數,此肝氣鬱而不舒也。右手滑大有力,此胃中有濕痰也。理宜開鬱豁痰,疏肝之藥,並忌醇酒厚味等物。

半夏 廣皮 蒼朮 厚朴 香附 黃柏 天麻 木通 山梔 枳殼

嘉定高溯源,讀書作文,飯後寫字,胃之上脘,屈曲不舒,有傷胃絡,因而阻滯於上脘,非一日矣。今春為外邪觸動,肺胃之火,上升而咳嗽,偶食肥膩之物,阻滯肺竅。其嗽停止。而痰與瘀血,互相糾結於上焦肺胃之間,凝滯不通,不能噯氣。至六月間炎暑薰赫,與內郁之火,交相煽動。痰與瘀血,得熱則宣通流動,隨火上升而吐紫黑黏膩之瘀血二三鍾,胸膈稍寬,然余瘀尚未清爽,故不能豁然舒暢。今交秋令,收斂之時,脈息左手沉弦,右手滑大有力,關部尤甚,此肝抑鬱,肺胃間痰火瘀滯不清之故也。理宜消瘀理氣豁痰之藥為治。大凡治血必先理氣,氣行則痰與瘀滯自解而下行矣。故血症有變而為惡痢者,吉兆也。

桃仁 歸尾 牛膝 枳殼 丹參 香附 山梔 栝蔞 廣皮 萊菔子 加茅根煎服

崇明施錦,據述病情因食麵物之後,冷水洗浴,而當風臥,其食停滯於胃,雖消化,而無形之氣,尚未消散。後復因惱怒抑鬱,其肝氣不得疏泄,食物為之阻滯,誤為真火衰弱,服八味,艾火灸,其胃脘內郁之滯氣,得桂附之性,暫為宣通,似乎相安,而實胃家之鬱滯愈結。因脾胃在右,故右邊獨阻格,左邊通暢者,因肝氣鬱於肺胃之中,故左通而右塞也。飲食過度,壅塞氣道,結成有形之塊,居於臍上,郁久成火,上衝於頭,故右邊頭上汗出而不止,以手摩摸,氣散而下行,其塊消而汗止。此乃肝氣鬱而不舒,假氣以成塊,氣有餘便是火,上衝則汗出,降下則汗止。此木鬱於脾土之症也,理宜疏氣和脾胃,降沖逆之火,自然平安矣。

香附 青皮 山梔 廣皮 半夏 茯苓 萊菔子 厚朴 黃柏 加生薑砂仁煎

病久,湯藥一時不能奏效,當以扶脾疏肝降火丸藥服之。

〔丸方〕 白朮 廣皮 半夏 茯苓 香附 青皮 山梔 黃柏 厚朴 砂仁 用荷葉煎湯法丸

高溯源,服消瘀行滯之藥,三劑胸膈稍舒,大便下黑瘀不計,此下行之佳兆也。但胃之上脘至大腸,其道甚遠,曲折難以下行,當以小丸劑臨臥服之,使其瘀血漸漸解散,陸續下行,從大便而出。兼以煎劑間服之為要。

前方,即以前方加鬱金、滑石。

丸方,即以煎方加夏枯草法丸。

崇明範錫凡,內有郁痰鬱火,外受風寒,遏於肺胃之間,不得發泄,外邪觸動胃中之痰火,上干肺家,而為喘急不得臥,嗽出黃痰,方得安枕。脈息左手沉弦,右手滑大有力。此乃肺胃中有郁痰鬱火,糾結不清,稍有動觸,即時竊發。此痰火之哮喘也,理宜豁痰降氣清火之藥為治,並忌醇酒厚味等物。胃中請爽,而痰不生,一交春令,病蒂卻矣。

半夏 廣皮 蘇子 杏仁 石羔 萊菔子 黃芩 桑皮 甘草 蔞仁 枳殼 加姜煎

膏方,即以煎方去桑皮、甘草、萊菔子,加梨汁、萊菔汁、地慄汁、蘆根汁、竹瀝、薑汁,用飴糖四兩,烊入收貯,燉熱不時挑化。

崇明顧蒼求,先天腎水不足,不能榮養,肝木上升,心神不寧,脈息虛大,兩尺尤甚。又兼脾胃衰弱,以致飲食少進,四肢倦怠乏力。理宜加味歸脾湯,培養心肝,加味地黃九,補腎益精,兼之保養調攝,不致釀成不足之症也。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神 棗仁 歸身 廣皮 甘草 遠志 五味 麥冬 加桂圓肉十枚

早服丸方,六味丸加枸杞、麥冬、兔絲餅、棗仁、五味,蜜丸,參湯下。

暮服丸方,即以前方去人參、麥冬、五味,加砂仁、建蓮,荷葉湯法丸。

崇明熊天祥,肝家有鬱火,胃中有痰飲,痰隨火升,則頭額作痛,痛極則嘔吐酸水,肝火發越,則頭痛止,脈息左手沉弦帶數,右手沉滑。此痰厥頭痛,俗名頭風是也。理宜清肝火化痰飲之藥為治。

柴胡 半夏 廣皮 山梔 黃連 天麻 鉤藤 香附 夏枯草 茯苓 加生薑竹茹

丸方,即以煎方加青皮、石羔、白芍,用生薑一兩,竹茹四兩,荷蒂三十枚,煎湯法丸。

一人患腹脹,臍平而青筋四起,其初因食糰子而發,為制一方而勢減大半。

紫厚朴 香附 山梔 滑石 黃柏 廣皮 萊菔子 蔞實 枳殼 青皮 砂仁 木通

有壯年人患腰痛,在腎穴處,不能行走,初起一邊,後至兩邊及中間,又後在兩腿上灣,作陣而痛,有時停止,此流火痛也。

黃柏 木通 連翹 蔞仁 枳殼 山梔 黃芩 香附 花粉 加酒炒嫩桑枝

有因酒後而患腹痛,漸至腫脹,臍平而面黃,服藥十帖而大減,初定之方。

半夏 廣皮 厚朴 枳殼 青皮 香附 萊菔子 葛根 滑石 木通 砂仁(加入)

十帖後,又加蒼朮、栝蔞,去葛根、滑石,丸服而安。

有一十四歲女子,患小腹痛,無他症,此因飲冷所致。

歸尾 桃仁 香附 青皮 延胡索 丹參 牛膝 條芩 山梔 砂仁

有一十六歲男子,患癧子內熱。

生地 丹皮 麥冬 骨皮 黃柏 知母 土貝 山梔 花粉 加夏枯草

一男子患骨節痛,無他症。

蒼朮 黃柏 秦艽 術通 鉤藤 連翹 枳殼 木瓜

一人患休息痢三年。

白芍 甘草 黃芩 滑石 厚朴 枳殼 香附 山梔 青皮

一女人素患小產,經至必二十日余,兼白帶。

生地 丹皮 香附 黃柏 黃芩 棗仁 麥冬 歸身 白芍

一婦黃疸,身發瘡癢。

蒼朮 厚朴 黃柏 黃芩 山梔 木通 連翹 防風 茵陳 廣皮 加燈草

一男子患左足痠痛,漸漸不能行走,並不能起立,出入賴人揹負,小腹左邊,有一塊作患,此痛痹也。

蒼朮 黃柏 牛膝 青皮 木瓜 香附 山梔 秦艽 連翹 木通 石羔 加酒炒桑枝(三錢)

一老人患莖中痛,溺即痛甚,所溺者紫色,溺畢又覺大便內裡急後重,夜不能寐,小便更甚。

生地 麥冬 丹皮 黃柏(鹽水炒) 知母 枳殼 山梔 黃芩 白芍 加炒仁茅根甘草服數帖而愈

一人吐血咳嗽聲啞,所吐之血濃厚,肌肉亦不消瘦。

麥冬 生地 蘇子 杏仁 桑皮 貝母 黃芩 山梔 桔梗

一婦人經將來,氣痛極甚。

香附 青皮 延胡索 黃芩 丹參 厚朴 桃仁 赤芍 甘草

一書客患痢三年,腹亦不痛,食亦不減,便時覺熱,肛門脫下,便畢即抬上,按其腹微堅。

白芍 黃芩 甘草 木香 青皮 香附 枳殼 穀芽 山查 黃柏 厚朴 加砂仁干荷蒂

一婦小產後,血水淋漓不止,一月五六至,困倦乏力,唇面無血色。

白芍 黃芩 甘草 山梔 枳殼 丹參 香附 續斷 益母草 丹皮 棗仁 加荷蒂

有男子夜間患右頸腫痛,下至背,旦即診視。

防風 荊芥 連翹 桔梗 薄荷 枳殼 甘草 黃芩 山梔 四帖而愈

一後生患左脅痛,吐鮮血不絕。

生地 丹皮 丹參 蘇子 山梔 黃芩 白芍 鬱金 黃柏 牛膝 加茅根沖童便一盞

一男子患腹大而軟,形體消瘦,醫傢俱以勞治。問其始病之由,大約因前此瘧疾,而不忌口,暑熱未清,所以至今,夜間尚有身熱,並日里亦不時潮熱等症。

柴胡 厚朴 青皮 半夏 廣皮 黃芩 甘草 生薑 枳殼

一人患胸中作痛,按之而軟,得食稍緩,夜間尤甚,乃火痛也。

白芍 甘草 山梔 黃芩 半夏 廣皮 蔞實 夏枯草

一人言心頭痛,乃胃脘為肝火所郁也。諸醫用黃連治之不愈,其人又善酒,為定一方而愈。

白芍 甘草 山梔 黃芩 栝蔞實 石羔 葛根 香附 枳殼 連翹

一婦人患泄瀉,清晨更甚,為日已久,面黃乏力。此係脾受木克,理宜疏肝扶脾之藥治之。

白朮 茯苓 白芍 廣皮 香附 豬苓 澤瀉 厚朴 甘草 加干荷葉

桐鄉程丹宇,向善啖,家頗豐,膏粱不輟於口,致患郁痰鬱火症,數年來不飢而勉食,每立秋則發瘧,治療者無非以六君子湯,補其脾胃,去冬又服鹿角膠數斤,至庚戌春初,潦倒不堪,不能步履,始就醫於余。見其喘急異常,喉如鋸聲,口吐黃黑黏痰不計,按其腹脹大堅實,四肢頭皮皆腫,大小便不爽,得成鼓脹,脈息滑大有力。余知其積年之痰,郁於中者既久,無從出路而為患,病勢至此,無可奈何,且與豁痰理氣之藥兩進,不見進退。因思數年積聚,膠固堅結,必非尋常,即用滾痰丸三錢以逐之。大便難去,不甚爽快,繼又連服五次,大便去黏痰甚多,並以豁痰清火降氣之藥,早晚托化,胸次稍舒。時交清明節,其內郁之火外達,寒熱大作,煩躁不寧,即用黃連清火之藥兩劑,得以安寧。但郁久之火,用疏而反熾,不能清爽,下注陰囊,腫痛難忍,小便點點不出,以滋腎丸與之,小便始得通利,而陰囊之腫漸平。其如外症除而飲食不進,精神倦怠,三月間初同伊歸,途中忽患惡寒,面色無神,脈息虛滑,几几欲脫狀,急與獨參湯飲之。一晚計服人參六錢,神氣稍復,抵家後,大便每日去純白痰不計,四肢腫脹漸退,但神氣不清,妄笑多怒,飲食不進。余曰:此久病之後,元氣虛而痰火散漫,上干心主所致。宜用疏補兼施之法,遂以豁痰理氣清心火之品,作丸服之,晚用參橘煎二錢。三日後神氣清爽,脈亦有神,飲食有味,小便大利,腫勢盡平,瀕危之疾,至此始無慮矣。竟遵東垣先生疏補之法,調治而愈,三日後精神旺,飲食進而談笑如常矣。以數年之病,來就余醫,其間用藥變化一則,知醫貴乎圓通矣。噫,是役也。使慮其危殆,而攻伐不施,則病邪何由而去。若干疏導而不事滋補,則元氣何以漸充,病勢變易不常,方藥隨手撒換。是知膠固之士,未可與言醫也。(原注,凡於久積之後,邪去反有別症,先以言明病家,可無怨語。)

飲食阻滯於胃,鬱而為火,煅煉津液成痰,外為風寒所觸,上干於肺而咳嗽,痰帶粉紅色,此係咳傷肺絡而來。左脈弦細而數,右脈寸關滑大,此乃肝家有火,肺胃之痰,糾結不清也。理宜豁痰降氣清火之藥治之。

蘇子 杏仁 栝蔞 黃芩 貝母 枳殼 桔梗 山梔 廣皮 桑皮 甘草

加茅根(一兩) 枇杷葉三錢煎服。

〔丸方〕 桔梗 甘草 栝蔞霜 杏仁 貝母 黃芩 廣皮 鬱金 山梔 枇杷葉

夏枯草湯法丸,臨臥服。

先天腎水不足,相火妄動,上炎爍肺而咳嗽,脈息數大,兩尺尤甚,此乃水衰火亢下流於肛門而發毒。目下時令炎威,正肺金受制之月,先宜靜養,毋躁急惱怒,省言語,避風熱,然後以滋陰保肺,納氣降火之藥治之。煎丸並進,庶不釀成勞瘵也。

生地 丹皮 麥冬 骨皮 貝母 蔞仁 苡仁 沙參 白芍 黃芩 甘草 加茅根一兩煎

〔丸方〕 六味丸加 知母 黃柏 牛膝 麥冬 磁石 砂仁

肺為嬌臟,畏熱畏寒,醇酒生冷,夾雜入胃,不得運行,釀成臭穢之痰,肺金受爍,因咳而出,似乎肺癰,實由胃中而來。但薰灼日久,肺氣為之耗散,則水之上源已絕,腎水因之虧損,所以左手脈息虛軟,右手滑大。此皆水衰火亢,肺金不足。理宜用豁痰清肺之藥,以治其痰嗽,更以加味地黃丸,補腎降火,庶得奏效。

〔煎方〕 栝蔞 川貝 薏仁 丹皮 骨皮 麥冬 廣皮 沙參 枳殼 蘇子 加枇杷葉(三錢)

肺居上焦,藥力最為難到,凡嗽病當以膏劑頻頻挑化,以滋肺金。

〔膏方〕 川貝 栝蔞 廣皮 生地 麥門冬 地骨皮 杏仁 枇杷葉 沙參 苡仁 茅根 鮮百合

收自然膏,燉熱,不時挑化。

〔丸方〕 六味加 黃柏 牛膝 麥冬 五味 砂仁末為衣

頭痛而嘔吐者,乃胃中之痰火上升,名曰痰厥頭痛,藥不可服發表之藥。

半夏 廣皮 石羔 夏枯草 茯苓 藿香 香附 白芍 天麻 甘草

喘症乃肺有伏火,觸風而發也。應降氣豁痰,以治其標。平復之後,應納氣歸腎,以治其本。

半夏 廣皮 蘇子 杏仁 蔞仁 黃芩 五羔 枳殼 萊菔子 甘草煎

丸方,用六味加牛膝、黃柏、磁石、五味、砂仁。

天稟沉靜,未免多思多郁,多思則氣結,多郁則肝木不得疏泄,脾土受困,加之飲食不調,以致飲食不化,而致泄瀉。經云:濕勝則濡泄。又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不運化,濕氣聚而為腫。目下腹皮漸大,頭面四肢陰囊陽道俱腫,脈息沉小,暫用東垣風能勝濕之治。然後以加減胃苓湯,作丸服之,緩著處治,庶可奏效。

羌活 防風 香附 廣皮 枳殼 厚朴 蒼朮 香薷 砂仁 加姜煎

〔丸方〕 蒼朮 白朮 厚朴 茯苓 豬苓 澤瀉 香附 木香 砂仁 肉桂 木通 湯法丸

童年而小便渾濁,乃疳積也。熱久則腹脹,肌肉消瘦,即幼科所謂疳火,且脈息數大,內火消爍,所以善食,理宜清火消積之藥治之。

白朮 廣皮 黃連 骨皮 楂肉 麥芽 茯苓 銀柴胡 砂仁

病起於酒熱傷胃,胃脘作痛,血熱妄行而吐血,火來爍金而咳嗽,久嗽傷肺,不能清肅下降,小便不利,以致足跗浮腫,恐其漸升於上,脈息弦數,煩躁咽乾。此乃胃熱傷肺,宜清肺胃之熱,降氣豁痰為主。

〔煎方〕 半夏 廣皮 麥冬 蘇子 杏仁 栝蔞 石羔 茯苓 地骨皮 加燈心

丸方,六味加牛膝、黃柏、麥冬、天冬、磁石、砂仁。

病起於抑鬱不舒,郁則肝氣不得疏泄,血為氣滯而停蓄之久,則血大下。去血之後,肝火升騰,肺金受爍,以致咳嗽氣急。肺失清肅降下之令,小便不利而為脹滿,氣喘不得安臥,脈息沉弦而數。此肝金鬱火爍肺,而為喘急不得臥而腫。治法當以清肺為主,所謂先咳嗽,後腫滿者治在肺,肺清則便利而腫退矣。

朝服滋腎丸

晚服煎方 半夏 廣皮 栝蔞 黃芩 蘇子 枳殼 杏仁 萊菔子 香附 山梔

去夏水衰火亢而吐血,今當夏令炎威,其氣上逆,而不能下降,脈息洪大帶數,兩尺尤甚,此腎虛而氣不歸元也。治宜滋陰降火,納氣歸元為主,並宜習靜調攝,不然,恐其復發吐血,釀成勞瘵也。

〔煎方〕 生地 丹皮 麥冬 骨皮 黃柏 牛膝 天冬 玉竹 白芍 五味 砂仁

丸方,六味加黃柏、牛膝、五味、麥冬、砂仁。

平素善飲,酒性大熱,貯於胃中,薰蒸爍肺,擾其血分,胃中之血,隨火上升而吐,既吐之後,腎水衰耗,相火上炎,而咳嗽作矣,下擾精房而夢遺矣。脈息弦數,兩尺尤甚,此乃水衰火亢,肺金受困之象。調治先講靜養,毋躁急惱怒,服納氣補腎清火保肺之藥,煎丸並進,庶幾漸次奏效。

〔煎方〕 生地 丹皮 麥冬 天冬 川貝 地骨皮 沙參 栝蔞仁 苡仁 加茅根

丸方,六味加黃柏、牛膝、砂仁、五味子、磁石。

用力過度,有傷胃絡,陽絡傷則血外溢。所來之血,不鮮明者,乃瘀血阻滯胃中,而不舒暢,加之醇酒擾其血沸騰,脈息滑大有力,此瘀血互相糾結於胃也。暫用豁痰理氣消瘀之藥治之。

〔煎方〕 蘇子 鬱金 栝蔞 枳殼 桃仁 黃芩 山梔 香附 丹參 加茅根

〔丸方〕 生地 桃仁 蔞仁 鬱金 廣皮 枳殼 香附 山梔 丹參 青皮 黃芩 茅根湯法

濕熱下流而為痛痹,當以加味三妙丸治之。

蒼朮 黃柏 牛膝 木瓜 苡仁 秦艽 續斷 杜仲 桑枝湯法丸

所患血症,已經多年,雖用滋陰降火之藥,或愈或發,今交夏令,肺金受爍之月,咳嗽不已,血隨火沸,上氣喘急,午後發熱,飲食少進而無味,脈息細數無神。此乃腎虛,而兼脾胃之氣困憊也。目下當以胃氣為主,先賢治血症,每以胃藥收功,而滋陰寒涼之藥,暫作緩圖,俟飲食時,神氣旺,然後再議滋陰可也。

〔煎方〕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神 廣皮 麥冬 五味 棗仁 苡仁 貝母 甘草加大棗二枚,熟砂仁末五分。

服扶脾保肺之藥,若飲食漸進,乃為佳兆。如覺有火嗽甚,即停前藥,仍用滋陰保肺之劑。但居恆刻刻以胃氣為本,生冷難化之物,俱不可用,防其大便滑泄也。

〔煎方〕 熟地 白芍 麥冬 玉竹 貝母 廣皮 苡仁 五味 枸杞 加蓮子

肝開竅於目,瞽目之人,肝氣鬱滯,肝為藏血之臟,氣滯則血不流,經事不調,腹中作痛。經行之時,其血皆黑而成塊者,此乃氣滯其血也。宜理氣消瘀之藥治之。

香附 青皮 桃仁 赤芍 枳殼 牛膝 續斷 厚朴 滑石 沖熟砂仁末

〔丸方〕 四制香附(四兩) 桃仁 元胡索 鬱金 青皮 丹參 牛膝 條芩 益母湯 法丸

少年時用力過度,兼之飲食太過,胃絡受傷。陰絡傷則血內溢,停蓄於腸胃之中,而成便血。肝火下注,則發為痔瘡,有時變為血痢。痢雖止而所瘀之血,逆上而吐,胸膈咽噎之間,窒塞不舒。脈息左手沉弦帶數,右手稍大於左而帶滑。此係腸胃瘀郁之血,尚未清爽,氣滯痰凝,郁久成火。所以手足心煩熱,胃中糾結,堅硬有形而痛也。理宜消瘀順氣清火之藥治之。俟胸膈舒暢,咽喉清爽,然後以調理之藥為善計。

香附 鬱金 栝蔞 蘇子 山梔 黃芩 枳殼 丹參 丹皮 青皮 加干荷蒂三枚

三月間木旺之時,脾土受制,得目疾數日,此皆肝火上炎之故。四月間,胃脘為物所觸,雖覺不舒,然亦不作痛脹滿。已服消瘀行血之藥,而胸腹反覺滿悶作脹,小便黃赤而短少,脈息弦細而沉,此乃肝木鬱於脾上之中,濕熱聚而為脹。理宜疏肝散濕熱之藥治之。

香薷 厚朴 廣皮 蒼朮 枳殼 青皮 山梔 木通 葛根 滑石 萊菔子 加砂仁生薑煎服

疏肝清濕熱之藥三帖,大便泄瀉已減,但胃中有物阻滯,食物不得下達。暫用滾痰丸二錢,淡薑湯下,以逐胃中之滯,使之下行,並以理氣豁痰之藥,連進四帖,得脹滿漸減為妙。

半夏 廣皮 香附 山梔 枳殼 青皮 滑石 萊菔子 厚朴 加砂仁

脾氣已虛,肝木不能條達通暢,以致作脹,小便不利,大便不實。此乃木旺土衰之象,理宜扶脾疏肝之藥治之。

白朮 茯苓 廣皮 半夏 豬苓 澤瀉 厚朴 香附 山梔 青皮 鬱金 砂仁 加生薑煎

〔丸方〕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香附 厚朴 廣皮 半夏 山梔 木香

用木通四兩煎湯法丸,朝晚服。

咳嗽痰多,胸膈不舒,飲食少進,脈息虛弦,系脾虛不能運行其津液而為痰。土不能生金,肺虛不能固表,又當夏令濕熱用事之時,暫以豁痰健脾保肺之藥治之。候胸次舒暢,然後以加味地黃丸補腎,為長久之計。暫服煎方。

白朮 茯苓 半夏 廣皮 蘇子 杏仁 苡仁 骨皮 桑皮 加生薑沖熟砂仁末

〔丸方〕 白朮 茯苓 半夏 廣皮 蔞實 杏仁霜 黃柏 骨皮 砂仁 枇杷葉 用荷葉湯法丸

左半身不遂而痛,此係痰火鬱滯,經絡不宣通之故,理宜豁痰清火通經絡之藥治之。

半夏 廣皮 天麻 秦艽 鉤藤 黃柏 栝蔞 木通 續斷 牛膝 枳殼 加生薑 桑枝

吐瘀血之後,而為脹滿,足跗腫硬,大便溏泄,此因平素飲酒太過,傷其血分,以致積於胃中,隨火上炎而吐。余瘀未盡,氣滯不行,濕熱聚而腫脹。宜消瘀行氣清濕熱之藥治之。

〔煎方〕 香附 山梔 青皮 延胡索 廣皮 厚朴 枳殼 葛根 木通 加砂仁

〔丸方〕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香附 青皮 山梔 枳殼 厚朴 砂仁 木通 湯法丸

奔走勞動,有傷於腎,腎水不足,相火上炎爍肺而咳嗽,今咳雖減,而真陰虧損,脈息細數,兩尺尤甚。所以勞倦乏力,兩足痿軟,當以滋陰保肺之藥為治。

生地 熟地 麥冬 天冬 川貝 栝蔞 丹皮 廣皮 黃柏 知母 地骨 加蓮子煎

丸方,用六味加牛膝、麥冬、五味、砂仁、黃柏。

少腹右邊,結成有形之塊,日漸以大,上干胃家,則嘔吐而發寒熱。此乃瘕聚,借其氣以成形,即為子疝也。近因散而至於左邊,作痛不寧,脈息弦急,當以疏肝和胃為治。

半夏 廣皮 青皮 香附 栝蔞 山梔 黃柏 鉤藤 夏枯草 柴胡 甘草 加姜煎

丸方,加橘核、砂仁,夏枯草湯法丸。

病起於肝氣不舒,而成脹滿,雖用行藥通其大便而漸減,此肝氣得以疏泄而退。然肝氣鬱於脾土之中而復脹,脈息弦數。此乃木旺火衰之象,理宜和胃疏肝為治。

白朮 廣皮 厚朴 香附 木通 山梔 黃柏 茯苓 白芍 枳殼

〔丸方〕 黃柏(一兩) 知母(一兩) 肉桂(一錢)

水搗丸服,服後候小便利,再服後丸方。

〔丸方〕 白朮 廣皮 茯苓 山梔 黃柏 厚朴 青皮 澤瀉 枳殼 萊菔子 木通湯法丸

濕熱鬱蒸而為黃疸,因胃中有濕熱,所以作脹作酸作腫,並有帶下,脈息滑大,治宜清濕熱之藥為主。

蒼朮 黃柏 厚朴 廣皮 香附 茵陳 木通 滑石 萊菔子 山梔 加燈心

〔丸方〕 青皮 半夏 蒼朮 黃柏 厚朴 廣皮 香附 山梔 茯苓 用茵陳木通煎湯法丸

經云: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小腸膀胱也。結者,熱結也。熱結於下,則反之於上。丹溪云:噎膈之症,多起於血枯痰膩。大忌香燥熱藥,惟以豁痰降氣清火潤腸之藥治之。今脈左手沉弦,此肝氣鬱結也。右手滑大有力,此胃中痰火糾結不清也。郁則氣結津液聚而為痰,阻滯食物,不得下達,隨肝家之鬱火上升,則嘔吐而出。(原評,理明詞達,言之瞭然。)先講習靜調攝,一切俗務,俱置度外,然後進藥,庶幾奏效。

半夏 廣皮 香附 山梔 栝蔞 蘇子 萊菔子 黃芩 石羔 枳殼 加生薑竹茹

平素善飲,則知胃中濕熱,糾結不清,濕勝則濡泄,所以大便泄瀉,濕傷筋,所以手足牽引。濕生熱,熱生風,肝主風,肝開竅於目,所以左目小而右目大。脈息左弦右滑,此乃肝木乘脾也。(原評,語皆有本,如洞見五臟。)理宜扶脾疏肝為治。

白朮 半夏 廣皮 茯苓 鉤藤 厚朴 木瓜 香附 白芍 車前

咳嗽之後,脾胃兩虛,以致五更泄瀉。此乃腎虛不能閉藏,脾虛不能健運之故也。脈息虛小無神,理宜健脾和胃之劑,先服煎劑以健其脾。忌生冷油膩,使易於運化也。

〔煎方〕 人參 白朮 廣皮 茯苓 黃耆 白芍 甘草 苡仁 五味 砂仁 加荷蒂

〔丸方〕 補骨脂 肉果 五味子 木香 薑棗搗丸(名四神丸)

疝症屬肝經鬱火,不得疏泄,外受寒涼所束,以致腫脹作痛而上升。理宜疏肝氣,清肝火。

〔煎方〕 柴胡 青皮 香附 山梔 木通 黃柏 橘核 栝蔞 蒼朮 牛膝 加砂仁

〔丸方〕 蒼朮 黃柏 香附 青皮 牛膝 山梔 橘核 枳殼 木通湯法丸

〔浴方〕 蘇葉 艾葉 水晶葡萄葉 煎湯熱浴

咳嗽吐痰帶血,尺脈不寧,夜臥不寧,夢寐顛倒。

〔煎方〕 生地 丹皮 麥冬 山梔 黃芩 黃柏 知母 蘇子 杏仁 加茅根

丸方,知柏六味丸加牛膝、白芍、棗仁。

咳嗽已久,性情多郁,產後飲食少進,而胸膈不寬,或時作酸作脹,大便不實,脈息弦數而細,脾土虛而肝木鬱,肝火來爍肺金也。暫用扶脾疏肝之藥,使胸次舒暢,然後以滋陰培本,為善後計。

〔煎方〕 香附 山梔 白芍 半夏 廣皮 茯苓 白朮 蘇子 杏仁 鉤藤 加姜

〔丸方〕 白朮 廣皮 半夏 茯苓 香附 白芍 山梔 杏仁 川貝 枇杷葉 荷葉湯法丸

胃中痰飲積聚不清,上泛於目,以致目睛昏瞀,胸膈不舒,飲食不能運化,脈息弦而帶數,右手滑大。此係肝木鬱於胃中,隨火上泛而為嘔也。理宜和胃豁痰燥濕清肝之藥。

蒼朮 厚朴 石羔 枳殼 蒺藜 夏枯草 半夏 廣皮 青皮 香附 加姜竹茹

〔丸方〕 半夏 廣皮 厚朴 蒼朮 石羔 蒺藜 茯苓 香附 砂仁 用生薑竹茹夏枯草湯法丸

胎前內熱,肝火不得疏泄,下注而為泄瀉。經所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火。既產之後,時當春令,正木火生髮之月,未清之血,停滯下焦,發為腸癰膿潰之後,復為痢疾後重逼迫,腹中作痛。肝火上升,則目眵不清,且煅煉津液,而為帶下之症。脈息弦數,面色白而帶紅,此皆肝火煽動也。治宜清肝火,疏肝氣之藥為主。

〔煎方〕 白芍 甘草 黃芩 連樸 廣皮 枳殼 香附 茯苓 加荷蒂

〔丸方〕 白芍 甘草 香附 枳殼 黃芩 茯苓 黃柏 續斷 砂仁 荷葉湯法

經云:治病必求其本。本者謂究其治病之根蒂也。喻嘉言曰:先議病,後議藥。先生之病,已經數載,而致病之源,緣先天腎水不足,不能榮養肝木,肝火上衝於胃,胃中津液,為火煅煉而成痰,糾結不清,薰蒸清虛之府,鼻竅閉塞,以致瘜肉內生。肺雖開竅於鼻,而其經絡屬胃,胃脈挾鼻孔,因胃中之痰火,閉塞其竅也。胃脈縈於面,環唇口,肝火衝動,則口唇與面,肌肉牽引而動。肺之脈絡,從胸走手。經云: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肺氣壅塞不通,則由其經而注於手,寸口魚際之脈跳動,因肺朝百脈,合於寸口也。然腎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行則為津液,聚則為痰飲,得外風寒所觸,痰火內發,則口眼為之歪斜。口屬胃,眼屬肝,木火煽動之故也。年來雖不為意,恐痰火鬱於胃中,日久乘元氣不足之時,外邪干入內之痰火,竊發升騰眩暈,卒然有顛仆之虞,乃類中之基。況向交秋即發瘧疾,亦是胃中之痰。因夏令之暑邪,藏蓄於胃,得風寒所觸而發,所謂無痰不成瘧,瘧外發則痰亦得以外達,不致攢而為患。診脈左手弦大,右手骨大不靜,此胃中之痰不清也。調治之法,必先清胃中之痰火,通其閉塞之竅,使肺氣清肅下降,然後滋水榮木之藥治之。

〔丸方〕 半夏 廣皮 茯苓 栝蔞 枳殼 萊菔子 石羔 菖蒲 黃芩 天麻 用生薑鉤藤湯法丸

胃中清爽,鼻息通利,肌肉不跳動,然後服後丸方,六味加黃柏牛膝麥冬玉竹。

葉少遊,從外家歸,覆舟閘港,眾人挽救得蘇。歸家發熱咳嗽,鼻流腥穢之水,所吐之痰,亦覺腥穢。四五日大吐瘀血盆許,諸醫欲以吐血治之,余獨不然。此為寒所注,肺胃中受濁水所傷,鬱而為熱,瘀血乘機而吐出。若用涼血滋陰之藥,肺胃壅瘀不清,發熱不清,咳嗽必然更甚。惟以理氣清肺豁痰等劑,二十餘帖,臭穢之物,得以清爽,寒熱咳嗽皆平而愈。

前胡 蘇子 半夏 廣皮 杏仁 枳殼 鬱金 桑枝 桔梗 香附 甘草

孫特士,平素善飲,於三月間飲酒已醉,臥於橋上,墮水抱於橋腳一二時,鄰人始得救起。覺渾身頭項筋脈不舒,灑淅惡寒,即往鬆郡賣布。有醫者不行疏散,竟以勞倦治之,歸家咳嗽,繼之吐血。又一醫者用地黃湯治之,胸膈不寬,亦不沉餓,寒熱如瘧。又以瘧疾治之。此乃形寒飲冷,肺受水注,鬱而發熱咳嗽,此時未免有傷瘀血凝滯胃家,咳嗽氣逆,隨之而出,不去消導行瘀,反用地黃凝滯之藥,壅塞道路,其勢更甚,其氣愈逆。彼為無子抑鬱,脈息數大無倫,余亦議其內敗,雖用疏理之藥,亦不取效。此症與少遊相同,但其誤用地黃凝滯,竟至不起。

秦照臨,夏月感受暑熱之邪,至秋患痢,不數日下藥行之,積物不忌,壅塞胃中,不得通泰。火邪不得發越,以致呃逆,面赤兩目俱紅,舌見黑苔,大便後重,小便黃赤,脈息沉細而數。此熱邪為食物郁遏,不得條達通暢而為呃逆,暫用

厚朴 枳殼 青皮 萊菔子 香附 檳榔 木通 滑石

疏其胃中之壅滯,大便去結糞與積滯不計,胸次寬泰,伏火內發,舌愈黑燥,口渴喜冷。用六一散水調服,並西瓜汁、蔗汁陸續飲之,以石羔、黃連、枳殼、連翹、厚朴,朝服一劑。二日共計六一散二十餘碗,西瓜數枚,舌退黑,而呃亦止,口亦不渴,面目之紅皆退,小便清白,大便爽快,積滯已無,脈息反大而不伏。然後進以粥飲調胃。此因暑邪郁遏於內,寒涼太早,兼之食物壅滯而成此症。故必疏理腸胃之鬱滯,使之宣通無阻,後用清火涼藥,冷水西瓜,逐其火邪,使之下行,得以全愈。若不先疏理,而竟用寒涼,則熱邪郁遏腸胃,必致敗壞而斃。所以用藥之法,先後不可紊也。

上洋周湘文,年已五旬,三月間步至鬆郡,百里忍飢,面紅脈大,汗出如雨,口不渴,神思倦怠,夜不能寐,諸醫皆以石羔黃連清火為治。迎余診視,余曰:此熱傷元氣,加之勞倦內傷,肺氣不能固表,脾虛而倦也。

人參 黃耆 白朮 廣皮 麥冬 五味子 棗仁

連進二劑,汗斂安寐。

胃開竅於口。口糜者,胃中濕痰濕火,薰蒸於上也。耳聾而鳴者,胃中之痰,隨少陽之火上升,閉其竅而聾也。肝竅開於目,肝火鬱於胃中,不得條達通暢,以致目昏頭眩。經云:頭眩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皆屬胃中有郁痰濕火,凝結不清。故有噁心嘔吐作酸,胸膈不舒等症也。以和胃清肝開鬱之藥為主,但久服黃連,反增燥熱,二十年來,不時用之,未免有偏勝之害。不若用黃柏以清龍雷之火,而兼補腎,東垣每於脾胃用以瀉陰火,良有以也。

潘蒼舒令愛,產後調理失宜,腹痛泄瀉,寒熱自汗,小腹按之有塊作痛,頭面白而浮腫,兩腿脹痛,脹息細小,不安寐。初服消瘀行滯之藥五六帖,腫痛漸減,即以消補兼治之法為療。

白朮 廣皮 茯苓 白芍 香附 肉桂 青皮 山查 棗仁 甘草

宛老,患休息痢已經二載,脈息洪大帶數,腹皮如絡,小便黃赤而不禁,有時夢遺。恐其發熱咳嗽,釀成勞瘵。因久痢傷腎故也,治宜補腎為主,此治本之法也。

久痢傷腎,釀成陰虛之症,目下陰火上衝,飲食不得下達而嘔逆,脈息細數,聲音不出。此乃水衰火亢,肺金爍理,宜滋陰保肺降火之藥治之。

六味湯加 黃柏 麥冬 白芍 牛膝 沖砂仁末

〔膏方〕 生地 麥冬 白芍 丹皮 苡仁 玉竹 川貝 地骨 鮮百合 枇杷葉

丸方六味加黃柏、牛膝,五味、麥冬、杜仲,砂仁為衣。

恪修兄,腎水不足,相火上炎,血隨火升,繼之咳嗽,已經半載有餘。脈息虛大帶數,尺部尤甚,此乃勞瘵之基也。理宜靜養調攝,屏卻俗務,服滋陰降火之藥為治。

生地 丹皮 麥冬 熟地 天冬 川貝 骨皮 栝蔞霜 苡仁 沙參 加枇杷葉

丸方,六味加牛膝、五味、麥冬、砂仁、黃柏。

血症之後,肺金受火燔灼而咳,此本原病也。目下感受暑風之邪,咳嗽而頭痛,脈息浮大而虛。此外邪乘虛而侵肺也。暫用清肺理氣疏散之藥,俟前症減後,再進補劑。

蘇子 杏仁 桔梗 枳殼 前胡 黃芩 廣皮 薄荷 桑皮 甘草 加姜

朱煥輿,四月起,右腳底腫痛,漸至四肢骨節疼痛,不隨運用。八月又加乾咳嗽,胃中常易受寒。目今頭項不能轉動,頭俯不能仰視,兩肩不舉,轉側俱要人扶,兩手無力,臥則臀壓脅,難於移動,手指不能舉捧,足心發熱,午後更甚,且作癢,腰下至腳,皮膚繃急,骨節痠痛,不能步履,右腳更甚,嗽吐黏綿痰涎沫,大便乾結,四五日一次,糞後間有紅,語言多句,氣即不能接續,必有乾咳,尊體肥厚。丹溪云:肥人多濕痰。四月乃純陽之月,熱氣薰蒸,下流於右足底,以致腫痛,右屬脾胃,濕勝則腫,四肢亦屬脾胃,胃中濕痰壅滯,無從出路,流於四肢骨節,而手足不能運用。此乃痿痹之症,屬濕痰濕火,蘊蓄於腸胃,腸胃不能容受,流及於四肢肌肉之間,而為患也。(原評,能識病源,故許多病症皆滴滴歸源,且有確據,非同俗醫之循牆傍壁附會其說者比也。)其痰上干於肺,則為咳嗽。肺主皮毛,故易於感冒。肝主筋,頭頸皆屬肝,濕傷筋,故頭不轉動,俯不能仰視,兩肩不舉,濕勝則體重,故不能轉輸運動。濕熱下流則腳底熱。午後陽火亢盛,助其邪氣,故其熱更甚而作癢,濕熱下注,故皮膚繃急,骨節作痛,不能步履。脾胃在右,病在脾胃,故右更甚。胃為貯痰之器,胃中熱氣薰蒸,煅煉津液成痰,隨火上升而咳嗽。大便燥結者,熱藥補劑,壅塞不通之故也。血得熱而妄行,熱藥擾其血分,則糞後見紅。肺氣壅盛,則語言不能通暢而接續,火氣上炎爍肺,則乾咳,脈息沉滑有力。種種見症,皆屬濕痰濕火,蘊蓄於腸胃,流於四肢,而為痿痹之症也。服溫補熱藥太過,壅塞經絡,難於一時奏效。惟以豁痰清火,通行經絡之藥,煎丸並進,庶可漸次見功。一切醇酒厚味難化之物,並宜暫戒。

〔煎方〕 蒼朮 廣皮 厚朴 半夏 香附 旋覆 木通 黃柏 牛膝 木瓜 加姜 砂仁

〔丸方〕 蒼朮 黃柏 牛膝 厚朴 廣皮 香附 木瓜 枳殼 砂仁 生薑 木通 煎湯法丸

林兄,因飲酒而傷胃,酒性大熱,擾其血分,而吐血加之,抑鬱不舒,胸膈不寬,氣上衝逆而咳,濁痰,脈息沉弦帶數,兩關尤甚。此係氣滯血凝於胃,上升而來也。治宜消痰降火理氣之藥為主。

桃仁 丹參 鬱金 栝蔞 枳殼 山梔 牛膝 香附 蘇子 黃芩 杏仁 加茅根

受病之源,得之惱怒鬱結,以致肝火升騰,上干肺金而咳嗽。肝為藏血之臟,因咳極致血,血隨火升之故,熱極覺有腥穢之氣。而肺金痿之病,自春至秋,金得令,肝木受傷,吐血復作,連日氣逆於上,胸膈不舒。治血必先理氣,氣降則血自歸經,俟胸膈寬暢之後,再議滋陰,此先後緩急之法也。脈息左手帶弦,此肝火妄動也。右手滑大,關部尤甚,此胃中痰瘀糾結之象也。理宜豁痰降氣消瘀之藥,先疏其胸膈之滯,然後以清肺滋陰之藥,仍兼消痰以治其本,庶可漸奏效。

蘇子 杏仁 鬱金 丹皮 栝蔞 桃仁 枳殼 川貝 廣皮 黃芩 山梔 加茅根

胸膈寬舒氣平後服方 生地 白芍 丹皮 麥冬 川貝 蔞霜 黃芩 廣皮 茯苓 沙參 加茅根

〔膏方〕 生地 丹皮 麥冬 地骨 川貝 蔞仁 白芍 天冬 梨汁 藕汁 茅根汁

渭兄,受病之源,得之平素多思多郁,思則氣結,肝氣鬱於脾土之中,不得疏泄,下注肛門而發痔。肝為藏血之臟,血得熱而妄行,鬱火妄動,擾其血分而下注。去血之後,面色自然㿠白。肝主疏泄,肝火擾其精房則夢遺。脈息沉弦帶數,夜臥則口乾煩躁,此鬱火薰蒸也。語言響亮而不怯弱,飲食有味,多則作脹,此肝氣鬱於脾土之中,不得疏泄之故也。種種諸端,皆屬肝氣抑鬱。時當冬令潛藏之月,正木火藏伏於內,不得泄越而致病,理宜加味溫膽湯為治。

半夏 廣皮 棗仁 黃柏 香附 枳殼 山梔 青皮 鉤藤 甘草 加姜

沈益友夫人,受病之源,得之懷妊,胎氣壅滯,加之夏令暑熱之邪,蘊蓄於內,發為痢疾。至九月終分娩之後,腹中空曠,內伏之火,乘機外達,上干肺金,而咳嗽氣急,肺受火爍,不能清肅下行,致小便不利而腫,嘈雜嘔吐痰涎。《內經》所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又云:諸嘔痰喘,皆屬於上。上者,上焦肺胃也。因肺胃薰灼之故,其氣逆上而不得臥。小便熱而作痛,大便後重逼迫,脈息弦數。種種諸端,皆由暑熱之邪,伏藏於內而致。理宜和胃豁痰降火降氣之藥為治。

半夏 廣皮 蘇子 杏仁 桑皮 石羔 黃芩 山梔 枳殼 麥冬 煎

〔膏方〕 半夏 廣皮 蔞仁 蘇子 杏仁 石羔 梨汁 萊菔汁 麥冬 黃芩 生薑

千墩馬九成,得痿症,每有所觸,即臥床不起,痿軟無力,飲食如常,亦無寒熱,夜不得臥,神魂不寧,綿延幾月,漸次步履而安。去冬火氣潛藏之時,其病復發。究其受病之源,得之飢飽不時,胃氣受傷,脾不能運,津液為火煅煉成痰。上干心竅,則神不寧而不得臥,頭眩耳鳴。脈息左手微弦,右手獨見滑大有力。此係胃中有郁痰鬱火,稍有所觸即竊發。經云:胃不和,臥不安。陽明之熱,薰蒸肺金,則痿而無力。又云:諸痿皆屬於肺熱。故治痿獨取陽明,當以和胃豁痰之藥為治。

唐冊垂,濕熱痢。醫家唐若如用歸脾湯,加苡仁、扁豆、乾薑,丸方用白朮、茯神、棗仁、黃耆、破故紙等藥不愈。延余診視。予曰:大凡治病先以議其受病之源,而用藥庶幾合式。如冊垂兄之病,因平素嗜酒,則知腸胃間濕熱蘊蓄不清者久矣。加之夏令外受暑熱之邪,內伏之濕熱,乘機而發,為痢綿延連歲,每至秋冬起病之期,必然復作。仲景云:下痢至其時復發者,此下未盡,復下之。因脾主信故也。前者又有黃疸之病,則知濕熱為患無疑。目下發而難愈,腹中作痛,後重逼迫,所下者皆赤白,面色痿黃,兩足浮腫,倦怠乏力,小便短少,脈息洪大有力,此濕熱之邪未清也。理宜清濕熱,利小便,理滯氣為治,乃為對症之藥。今閱前方參耆朮補氣,則濕熱之邪,何從出路;用棗仁遠志,似乎養肝安神,而並無此症;既用扁豆苡仁實脾,又用當歸潤腸,自相悖謬如此;赤水下迫,而用乾薑助火;至於九月終,又用破故紙補腎火;肉豆蔻暖脾止瀉,又加當歸潤腸之品,不知何故。況痢與泄瀉兩症,大不相同,竟將混為一途,大非前腎之法,乃張景岳混同立論之談也。

駿老,平素畏寒惡風,此內有鬱火也。鬱火發越,則又畏熱,胸膈阻滯不通,大便燥結,食物入胃,至晚作酸而嘔。脈息沉弦而數,兩關尤甚,此係肝火鬱於胃中,煅煉津液成痰,而作酸,隨肝火上衝而嘔吐。並有白沫而冷者,乃熱極似冷,非真寒也,是乃噎膈反胃之基。經云: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小腸膀胱也。結,熱結也。熱結於下,則反之於上。治之法,先宜和胃豁痰開鬱之藥,理其中焦,然後以養陰之品,潤其大腸,庶得奏效也。

〔煎方〕 半夏 廣皮 香附 山梔 旋覆花 栝蔞 鬱金 枳殼 茯苓

〔丸方〕 半夏 廣皮 枳殼 山梔 蔞仁 川連 萊菔子 香附

〔膏方〕 生地 當歸 白芍 蘇子 杏仁 蔞仁 柏子仁 梨汁 茅根汁

茂兄,平素嗜酒多怒,此胃中有濕痰濕火,肝氣鬱而不舒,濕火上蒸則多汗。怒傷肝,肝血為之上升而見紅,脈息左手弦大,此肝火妄動也。右手滑大有力,此胃中有濕痰濕火也。下流於大腸,則為痔瘡。理宜豁痰清火之藥治之。

〔煎方〕 半夏 廣皮 石羔 山梔 青皮 蘇子 枳殼 黃芩 丹參 黃柏

〔丸方〕 半夏 廣皮 蔞仁 香附 山梔 青皮 蘇子 枳殼 黃芩 丹參 黃柏

胃中有郁痰,隨火上升,閉其心竅,則神昏而咽喉塞礙,脈息弦滑帶數。此係肝火薰灼津液,口乾舌燥,上蒸而為汗,乃類中之基也。理宜清火豁痰之藥為治。

半夏 廣皮 石羔 黃連 山梔 天麻 栝蔞 鉤藤 菖蒲 枳殼 甘草

德言兄,天稟腎水不足,不能榮養肝木,肝火妄動,血隨火升而見紅。見紅之後,未免憂思抑鬱,胃中津液,煅煉成痰,糾結於中,飲食少進,胸次不舒,痰隨氣逆而咳嗽。脈息兩關沉滑帶弦,此肝氣鬱於胃中,不得條達之故。今值君火司天之年,又際春夏之交,正炎炎之勢日熾,慮其肺受火灼,而咳嗽更甚。惟以涼血清火開鬱之藥,為善後之計。但治血必先理氣,氣降則血自歸經而不升,痰亦隨氣而下降。肺主氣,臥則肺葉布散,則氣為之上升,非腎虛而氣不歸元也。

〔煎方〕 蘇子 杏仁 生地 丹皮 川貝 山梔 鬱金 枳殼 蔞仁 黃芩 廣皮 加茅根

〔膏方〕 丹皮 川貝 栝蔞 麥冬 杏仁 橘紅 梨汁 枇杷葉 茅根

〔丸方〕 香附 山梔 鬱金 栝蔞 黃芩 廣皮 丹皮 枳殼 茅根

娘娘受病之源,緣腎水不足,不能榮養肝木。肝火升騰,頸間結核,累累甚多,肝火上衝則嘔吐。用八味丸服之相妥者,因胃中痰火,得熱藥開通隧道,同氣相求,似乎相安。然積之已久,助火消陰,交君火司天之年,積熱竊發,火氣上炎,汗出發熱,痰中帶紅,寒熱如瘧,經事不來,脈息弦大帶數。此係水衰火亢,肺金受傷之象。理宜滋陰清肺,豁痰降火之藥治之。

士老向有痰火,郁於胃中,上升則眩暈,不得疏泄,則嘈雜似飢。上爍肺金,則痿軟乏力。散於四肢,則手足心煩熱。脈息沉數帶滑,右關尤甚,此係胃中郁痰鬱火,所以結成有形之物。理宜豁痰清火理氣之藥為治。

半夏 廣皮 天麻 鉤藤 枳殼 川連 夏枯草 石羔 麥冬 山梔

海鹽朱龍為,於五十六年十月,瘧疾四五發即止。此時精神未復,仍勞碌倍常,並忍氣不發。五十七年春,夜膳後,胃中覺飽脹,一更時候,飲食吐盡方臥。自此以後,或五日或十日一吐,夜膳少進,甚至絕悶,不敢夜膳,是時服資生丸。五十八年春,清晨服大八味,下午服香燥藥。醫家云:肝氣欠和,胃中甚寒,將來恐有疝氣,故服之。至初夏胃中痛漸甚,每日申酉之分,飽脹疝氣,兼有盤腸氣痛,至戌時分,必將夜膳吐盡,至五更時倦睡方寧,秋間二日一發,三日一發,夜膳不用,至冬亦然。五十九年,疝氣盤腸氣痛稍痊,至夏全愈,至於胃脘痛嘔吐,或半月一發,或一月一發。六十年,嘔吐胃痛,一歲必遇四五次。六十一年,元氣亦然,二年分全愈。是歲十一月,感冒風寒,飲食不進,腰背俱痛,此時便不服大八味。十二月二十日,忽起黃疸,遍身發癢,小便短赤,屢服藥,至三年分八月全愈。但黃疸時嘔吐不發,黃疸愈,此症又發。目下減餐茹素,日中啜粥方好,若遇膏粱厚味,則胃痛嘔吐,背痛腰痠,盜汗發癢,種種不適。並易動氣,口苦必吐盡方安。又若稍受風,或用心身,便寒熱,精神更疲倦矣。

案龍為兄受病,得之外傷暑邪,內傷食物,停滯胃中,煅煉津液成痰。至冬令為外邪所觸而發瘧,四五發即止者,冬令潛藏故也。至來春,其餘邪留滯,加之鬱怒傷肝,交春令發陳之月,肝木用事,木性善脹,食後胃中脹滿,不得下達,肝火上衝而嘔吐,其時即應疏達肝火,兼扶脾胃,則吐可愈。乃服資生丸,內中參朮山藥蓮肉扁豆芡實等藥,皆閉氣凝滯之品,其肝氣不得下達,而至病之不愈也。又服八味丸香燥等藥,肝火愈熾。大凡疝症,系內有肝火,外受寒涼,抑遏而成,反用八味助火,甚悖謬。內有地黃,乃凝滯之藥,故胃中壅塞不通而痛,陽明旺於申金,故脹滿而痛更甚。肝氣上逆沖胃,胃中之食物吐盡,交五更陽氣,肺金主事,金旺則木平,故能安睡。此皆肝氣鬱於胃中,不得通泰而致病也。交春令木旺生髮之時,肝氣得以疏泄,至夏令木性垂枝布葉,盡發於外,所以疝氣全愈。然其餘波尚未盡除,故有時胃痛嘔吐。是歲十一月,正一陽初動之時,胃中所伏之火,外為風寒所觸,飲食不進,其火流注腰背,不能外達而作痛。冬至遏郁不舒,鬱蒸而為黃疸,胃主肌肉,濕熱薰蒸則發癢,小便短赤。黃疸時其濕熱得發於外,故胃痛嘔吐不發,黃疸愈,則濕熱之邪,復留於內,所以胃痛嘔吐復作。若遇膏粱厚味,壅滯胃中,則蒸而為汗,發於肌表,而作瘙癢。種種諸端,皆屬胃濕熱痰飲糾結不清,肝火鬱而為病,所以脈息左手沉弦,右手滑大有力。治法先講薄滋味,戒惱怒,避風寒,並服豁痰清肝理氣之藥,自然卻去病蒂矣。

〔煎方〕 半夏 廣皮 山梔 香附 川連 厚朴 青皮 葛根 木通 柴胡

〔丸方〕 半夏 廣皮 山梔 香附 川連 萊菔子 連翹 厚朴 青皮 枳殼 夏枯草

煎湯法丸

以兄,右半唇與髮際牽引作痛,至春則發,秋冬則愈,已經三載。診其受病之源,乃少陽之火,郁於胃中,不得疏泄,至春發陳之月,內伏之邪,應時而外達,秋冬則為之斂藏故也。脈息沉弦帶數,乙木鬱於坤土無疑矣。治宜疏肝火,使其外達,自然平安也。

〔煎方〕 柴胡 山梔 香附 枳殼 石羔 連翹 黃芩 鉤藤 木通 夏枯草

〔丸方〕 柴胡 山梔 連翹 香附 黃芩 枳殼 石羔 栝蔞 廣皮 甘草 夏枯草湯法

胃中痰火薰蒸,而發為之脫落,理宜豁痰清火為治。

〔煎方〕 半夏 廣皮 栝蔞 石羔 生地 黃芩 山梔 夏枯草 花粉 麥冬

〔丸方〕 生地 麥冬 丹皮 黃芩 山梔 黃柏 石羔 花粉 知母 天冬 連翹

蜜丸

南兄,少年時多飲火酒,酒性大熱有毒,積於胃中,下流而發毒,膿潰之後,餘毒未消。補之太早,熱邪流注於膀胱,而小便為之淋漓作痛,結為沙石,屢次竊發。今交君火司天之年,其發頻而尤甚,小腹脹滿不舒,脈息弦數。此係肝火鬱於膀胱,煅煉津液,而成黏膩之物,瘀塞溺道,而淋漓作痛也。理宜清肝火理滯氣之藥為治,急戒醇酒厚味惱怒,則胸中清爽,而小便自利矣。

〔煎方〕 香附 山梔 黃柏 青皮 枳殼 滑石 栝蔞 生地 牛膝 鬱金 木通 加砂仁燈草

〔丸方〕 香附 黃柏 桃仁 青皮 山梔 滑 栝蔞 枳殼 牛膝 鬱金

平素多思多郁,郁久成火,得風則熾,而發寒熱,交春發陳之月,內郁之火,因時竊發,無從疏泄,則皮膚之間,流走作痛。郁於內則胸膈脹滿,而口乾氣急,飲食不得下達,鬱火煅煉津液,大能榮養大腸,則大便為之燥結,五六日解一次。脈息沉弦帶數,此乃鬱火煅煉津液成痰。阻滯胃中,所以不飢不食。理宜先通大便,則上焦之鬱火,從此下降,並以理氣清火之藥,使其經絡宣暢,所謂通則不通也。

〔煎方〕 香附 山梔 廣皮 半夏 栝蔞 木通 萊菔子 枳殼 滑石 黃柏 石羔 生薑

〔丸方〕 香附 山梔 廣皮 黃柏 栝蔞 枳殼 萊菔子 石羔 滑石 木通 桑枝湯法

經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頭為諸陽之會,六經皆會於頭,胃中濕火上升,則頭作痛。其瘡亦是,濕熱為病。理宜豁痰清火為治。

廣皮 半夏 山梔 黃芩 連翹 石羔 黃柏 枳殼 木通 加生薑

策兄,有胃脘作痛之病,緣醇酒厚味,積於胃中,擾其血分,停滯不通。值今君火司天之年,血隨火升而吐,其色黏膩而紅者,此瘀血也。脈息右手弦數,左手沉滑,此乃肝火妄動,胃中之痰,與瘀血互相糾結,上干肺家而咳嗽,胸膈不舒,飲食減少。暫用滾痰丸二錢,鬱金湯送下,以逐胃中之痰瘀,從大便而出。然後以消瘀豁痰清火順氣之藥,去其餘波,則胸次寬舒,不致上升而咳嗽吐血矣。

蘇子 桃仁 鬱金 山梔 枳殼 黃芩

栝蔞 香附 川貝 廣皮 丹參 牛膝加茅根

聖翁,天稟素弱,暑熱之邪,乘虛襲入而發瘧。瘧止之後,暑邪未盡,下流於兩足而作痛。服八味丸補中益氣丸,若果系虛症,服之宜氣體健旺,何至愈加疲憊而作痛,則知邪氣未盡,而誤補之故也。瘧之發,亦因胃中有痰,暑熱之邪,互相結成而起。因服補藥,胃中之痰,郁遏不清,積之已久,至春令發陳之月,內伏之火竊發,上升則齒痛,因陽明胃脈,環唇口入齒,伏火由其經而泄。胃為貯痰之器,津液為火煅煉成痰,至清晨陽氣升騰,痰隨火升,所以語言不能。大凡痰病得熱藥開通隧道,似乎相安。旋即熱勢愈盛,真陰愈耗,反令內火薰灼,所以畏熱,熱極消爍,下注而小便為之多。火升則齒痛,火降則痛止。積熱之久,消爍津液,而為三消之症,久之實為鼓脹,或發癰疽,則為不治之症。目下胃中之火炎於上,則齒痛耳癢,脈息沉澀。此痰火鬱結於胃,不得宣通之故。理宜豁痰清火之藥為治。

陸占賢令媳,平素肝家有鬱火。肝主疏泄,為藏血之臟,肝火擾其血分,血得熱而妄動,故易於墮胎。所以小腹攻衝不定,小腹者,肝之部分也。膽為肝之表,肝病而及於腑,則上升於頭,而為頭痛。因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而抵頭角也,痛則昏沉而不清。因胃中之痰,隨少陽之火而上升,故飲食少進而無味。肝為風木之臟,肝火消爍,則肌肉為之消瘦,即《內經》所謂風消也。每至午後火升者,蓋腎肝為陰臟,腎肝之陰,不能榮養,故至陰分,而少陽之火上升,而頭痛也。種種諸疾,皆由肝膽之火,鬱而不舒。理宜暫用疏肝清火開鬱之藥,俟發熱頭痛已愈,氣不攻衝,然後再商調補之策。

柴胡 山梔 香附 青皮 半夏 廣皮 黃柏 黃芩 夏枯草

蘆店陳子明,受病之源,因露臥傷濕,風寒外來,不得疏泄,逆上而為喘急,不得臥之病。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又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濕勝則腫,所以先腫而後咳嗽也。此脾病而及於肺,理宜燥濕清肺降氣之藥為治,並非肺脹也。

半夏 廣皮 萊菔子 蘇子 杏仁 枳殼 桑葉 旋覆花 蒼朮 厚朴 桂枝 加生薑砂仁

〔丸方〕 二陳 茯苓 蘇子 杏仁 厚朴 枳殼 桑皮 蒼朮 萊菔子

季先之病,得之飢飽勞役,有傷胃絡,以致瘀血凝滯胃中,結成有形之象,按之而痛,痰中所帶黏膩不鮮明之血。食物阻滯,難以下達,鬱而不舒,則作酸嘈雜。大便艱澀,小便黃赤,脈息沉弦帶數,此係瘀血糾結於胃。理宜消瘀行滯之藥,逐其瘀血,從大便而出,自然奏效。

桃仁 歸尾 香附 滑石 延胡 青皮 枳殼 大黃 鬱金

陳源遠夫人(遙擬)大凡性急者有肝火,經事後期不調,此肝氣之滯,故經事來遲也。肝火鬱於胃中,煅煉津液成痰,下注而為白帶。右邊偏頭痛者,此胃中之痰,隨肝火上而作痛,俗名頭風,並非風也,得風則胃中之痰火竊發而痛。脊之囟閂髮際脫落者,因胃中痰火上熏而禿也。大便患痔,常艱澀,胸前胃脘,時時氣痛,因胃中鬱而不舒,郁久成火,下流於大腸而為痔。胃脘氣滯,不宣通則作痛。每晚浴後,面紅唇燥者,動則火升於上也。動作辛苦,勞傷元氣,則腿腳痠軟。五胎俱不育者,因懷妊內熱,耗其精血,不能榮養之故也。肝火衝於胃而嘔吐,名曰惡阻,過春令木氣謝事,則不吐矣。此症只宜疏肝扶脾,一切凝滯之藥,俱不宜服,壅滯則肝氣不能疏泄,脾氣愈困矣。目下以安胎為第一著。安胎之法,惟健脾清火理氣為要藥,凝滯則胎氣不能轉運,恐生產難,氣道流行,則胎氣轉輸而易產。丹溪云:胎前毋滯,產後毋虛。今酌於後。

條芩 白朮 香附 廣皮 山梔 枳殼 蘇梗 杜仲 續斷 荷蒂 砂仁為引

嘉興杜景山,景老胃中有痰,肝家有火,下注精房而為夢遺,誤用溫補澀精之藥,痰火壅塞,下行薰灼血分,而為便血。血虛不能榮潤大腸,則大便燥。痰火上升於頭,則眉發為之脫落。肝火下注,則小便頻數。種種諸端,皆屬痰火鬱於胃中,誤用補澀之藥,無從發泄,而諸症蜂起。時交相火司天之年,夏令炎熱之月,所以脈息左手弦大,右手滑大。理宜暫用豁痰清火之藥,以治其鬱結,俟爽之後,再以滋陰藥為善後計。

〔煎方〕 半夏 廣皮 栝蔞 山梔 黃柏 石羔 黃芩 連翹 滑石 枳殼 甘草

〔丸方〕 二陳加 黃柏 黃芩 連翹 蔞仁 花粉 生地 石羔 枳殼

胃中食積,與肝火鬱滯不通而為脹滿,肝火薰蒸於上,則兩目昏暗,脈息弦數不靜。此係肝火鬱於脾土之中,濕痰食積,互相為患也。理宜清濕消道之藥治之。

蒼朮 厚朴 香附 萊菔子 廣皮 石羔 滑石 青皮 黃柏 山梔 砂仁

久瘧之後,胃中頑痰未清,鬱而為火,上炎於面而紅,下注手足而腫,閉其經絡而麻,脈息兩關滑大。此係郁痰鬱火為患,宜以豁痰清火為治。

先服滾痰丸(二錢) 〔煎方〕 二陳 枳殼 石羔 栝蔞 黃芩 萊菔子 旋覆花 天麻 加生薑竹茹

〔九方〕 二陳加 茯苓 枳殼 黃芩 石羔 栝蔞 萊菔子 山梔 香附 生薑鉤藤湯法

瘧疾而兼咳嗽吐血,脈息細數而側眠,此勞瘧也。理宜滋陰保肺之藥治之。

胃中有膠痰,肝家有鬱火,肝主疏泄,其火上升,則頭角多汗。肺胃居右,其火旁流,則兩手亦多汗。胃為貯痰之器,得肝火煎熬津液成痰,膠固難出,得火之上升,其痰隨之而出。自覺畏冷,此熱極似寒,非真寒也。肺主皮毛,主宰一身之氣,而外衛皮毛,稍有不足,其邪易於侵襲。痰氣流於四肢,則手指麻痹,肝氣下流於陰囊,無從疏泄,則腎子脹痛。上升則有頭暈目眩耳鳴等症。診得脈息左手弦大不靜,此肝火之妄動也。右手滑大有力,關部尤甚,此胃中有膠痰,肺氣壅滯不行,故胸膈不寬而脹悶,得氣展舒運化,則覺舒適。種種見症,皆屬痰氣凝結,肝火鬱而不得條達、通暢之故也。先宜豁痰理氣降火之藥,使氣行而不滯,火降而不升,庶不致猝然顛仆而成類中也。又恐其痰氣留結而為噎膈反胃之症,故不得不防微杜漸,而預為籌畫也。

〔煎方〕 二陳 山梔 黃連 枳殼 香附 青皮 天麻 鉤藤 甘草

〔丸方〕 二陳 茯苓 青皮 香附 山梔 黃連 栝蔞 萊菔子 天麻 砂仁 生薑 鉤藤湯法

又培本丸 六君子湯加 黃連 香附 天麻 鉤藤湯法

附錄

護養法

巢氏曰:小兒初生,肌膚未實,宜用舊絮護其背,不可太暖。更宜數見風日,則血氣剛強,肌肉緻密。若藏於重幃密室,或衣厚暖,則筋骨軟脆,不任風寒,多易致病。衣服常隨涼熱加減,但令背暖為佳。亦勿令出汗,表虛風邪易致。乳哺不宜過飽,若宿滯不化,消乳丸治之。陳氏所謂忍三分寒,吃七分飽,頻按肚,少洗浴,要肚暖頭涼,心胸涼,此至論也。須令乳母預順七情六慾,厚味炙爆,則乳汁清寧,兒不致病。否則陰陽偏勝,血氣沸騰,乳汁敗壞,必生疾病。若屢用藥餌,則臟腑陰損,多實敗症,可不慎歟。大抵保嬰之法,未病則調治乳母,既病則審治嬰兒,亦必兼治其母為善。

小兒哺乳宜慎擇論

夫初生小兒,藉乳為命,其乳哺之法,不可不慎。蓋乳者榮血之所化也,故乳母尤宜謹節,飲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乳汁,便應病氣,則乳汁必凝滯,兒得此疾病立至,不吐則瀉,不瘡則癤,或為口糜,或為驚搐,或為夜啼,或為腹痛。病之初來,其溺必甚少,便須詢問端的,隨症調治。母安則子安,可消患於未形也。故乳母夏不欲熱,熱則致吐逆;冬不欲寒,寒則咳嗽;母不欲怒,怒則上氣顛狂;母不欲醉,醉則令身熱腹痛;母方吐下而乳,則致虛羸;母有積熱而乳,則致變黃不能食:新房而乳,則瘦脊交頸不能行;新浴而乳,則發吐呃神困;傷熱乳則瀉黃,傷冷乳則瀉青,冷熱不調,停積胸膈,結為痰飲,遂成壯熱不已,乃成驚癇。兒啼未定,遽以乳哺之,氣逆不消,因成乳癖;懷妊而乳,致令黃瘦,腹大腳弱,名曰魃病。大抵乳哺不可太飽,故俗云:若要小兒安,須帶三分飢與寒是也。海上老人沈璠撰。

沈魯珍批《景岳全書》後

天下惟中正無偏之理,守之不失,則其立言也無弊,而垂諸世也可久,苟不得其中,而執乎一隅之見,漫焉有所著述,以驚愚而動眾,雖或博一時之譽,終未可以信今而傳後也。善學古人者,不為古人所愚,況今人乎。會稽張會卿,以醫名於時,著有《景岳全書》若干卷,學者宗之無異議矣。海上沈子魯珍,謂此書獨以先天水火陰陽命門真言立異,而其治病也,一以扶陽溫補為主,且以河間丹溪之言,為後學之害,是執乎一隅之見,而不可以為訓,且恐宗其說之入於岐趨也。於是摘其紕繆,揭其舛錯者,一句一字,旁批而辨駁之,考證詳確,無義不精。司馬子長有云: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難為淺見寡聞者道也。夫人之有疾,死生存亡之所繫也。古之善治疾者,必推越人淳于諸賢,謂其遇症用藥,可清可溫,可寒可熱,可攻可補,神明變通,而不膠於一定者也。若依景岳之說,惟講扶陽,而用熱藥補塞,則其為功也暫,而其為禍也甚烈。學周孔之學者,之乎其偏,則其為害也,止於一己;學軒岐之學者,而之乎其偏,則其貽害也,且將及於天下後世。而系人之死生存亡,可不懼哉。魯珍之有是評,非矯為異也。要歸之中而已,豈得附和其說,而謂景岳之所愚哉。魯珍出是書以示予,閱畢念其一生精力之所寄也,作此以贈之。松江府尊張文英撰。

沈魯珍評《醫宗必讀》論瘧疾

久瘧必虛一句,最能誤事,如果虛而有寒痰者,服之相宜。如瘧久而有痰積於胃,又有陰虛而火盛者,服之必不宜。士材議近世之醫,皆不明理,惟我獨尊,此言過也。松江東門外有趙嘉樹者,其人少年多欲,患瘧經久,醇酒厚味不禁,求其速愈,請何士宗調治。用生薑一兩,人參一兩,煎服可愈。彼如其言,始覺爽快一時,後覺大熱,即下為血痢,腹痛後重,晝夜三四十次。延余治之,至已告殂矣。此乃誤補之故,記之以告同志者。

士材以陽為君子,陰為小人,熱藥為君子,寒藥為小人。但《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內經》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二者不可偏廢。至於治症,當以元氣為君子,邪氣為小人,元氣宜補,邪氣宜去,寒熱溫涼,隨病而施,中病而止,豈可多事溫補,痛戒寒涼乎。《內經》病機十九條,屬火者五,屬熱者四,屬寒者一,則知屬火熱者多,屬寒者少。用藥治病,宜體《內經》之意,不宜專執己見,談天說地,以惑後人。七十七老人沈璠謹議,俟後之君子,裁酌是否。

王協忠先生癍疹論

少陰所至為瘍疹,少陽所至為瘡疹。少陰者,君火也。君火為當令之火,或上下左右間主步之火,亦為當令,故諸痛癢瘡瘍,皆屬之少陽者相火也。相火為不當令之火,遊行於木土金水之時,不期而至,即四時非節之暖也。少陽與厥陰為合,肝與膽其潛使之鄉,胞絡之焦,其遊行之地。其勢一至,則胞絡之間,膻中之位,不啻積薪厝火,其人必鬱鬱不樂,寒不甚而熱不甚,口乾煩冤,目淚顴紅,或四肢微厥。其熱上薰於肺,肺主皮毛,故發紅點,是為赤疹,赤疹必無汗而毛燥。若有汗者,熱勢已達,其點淡紅而稍大。若重感於邪者,於表症中兼見前證,亦必俟其透達而後得解。故初時禁用苦寒,恐其冰伏耳。世人皆知癍疹初起,忌用寒涼,殊不知忌用涼藥者,疹證而非癍症也。治少陽疹症,始終不可離涼膈之劑,亦不可加引經藥。果見兼症,悉照下論,加入於本方。非若治他症表下和為各別也,其症非比癍症,同看甚至連六七次者,後發白色者方止。其主潔古消風散,即涼膈去硝黃,取甘桔荊翹芩梔薄荷赤芍木通,直達膈間,消風散熱,毒氣自然解散。已出之後,再加大力殭蠶元參之類,以化其蘊蓄之毒。兼表者合香蘇芎蘇之類,勢甚者十神湯。然隆冬初春,庶幾相宜,春夏秋三時,在所禁用。因麻黃為寒傷榮者之專司,而葛根升麻,雖輕揚解表,實陽明經藥,但可借用,非本症藥也。火勢甚於內,目赤唇焦,口乾譫語,本方加黃連。熱甚於表,口渴而脈大汗出者,本方合白虎。往來寒熱,脈弦不解者,本方合小柴胡。府實內結者,本方硝黃以潤下之。餘熱不退,本方加生地丹皮之類,以養其陰。此用藥之概也。至若歷來方書,皆云癍出於陽明,疹屬於太陰,癍主於火,疹主於濕。濕之一字,大謬不然。夏月暑熱合邪而發疹者,或有之。脾經濕熱,兼發水疹,久之為疥瘡者,或有之。此外無疹症之理。蓋皆誤認膈熱薰肺之手太陰症,為足太陰症耳。膈熱薰肺四字,為疹症之準繩,發前人所未發,其辨點之法,方書皆云癍無頭粒。殊不知癍無頭粒,反濕於皮膚之上,歷歷可數,其重者如雲如錦,而於雲錦之中,必有點如硃筆點就者。疹有頭粒,反若隱若現,辨之不甚分明,隨出隨沒。癍本於胃熱,見點便忌升提,急急化癍,尚慮胃爛。疹則先出者已化,後至者尚多,惟有始終清解而已。故凡大青犀角石羔黃連,癍症藥也。升麻葛根為失表為癍之表藥也,承氣湯治失下成癍之裡藥也,人參白虎湯,體虛發癍者之對症藥也。總之,四時六氣,感之皆為外感,皆能兼見癍疹。一見癍疹,便不復傳經轉屬。蓋陽明土也,藥物歸之,無所復傳。邪形似水,望其低下處而就之。膈間既熱,無邪不入,無入不成溫熱之邪,一發為疹,疹為病本矣。但發疹之症,冬溫與春溫之症最多,不知何故。意者,冬時寒為正令,溫暖之令,反為異氣,豈即所謂少陽所致耶。冬傷於寒,寒毒藏於肌膚者,每多連膈耶。近老月令廣言,冬時醇酒厚味,向火圍爐,過於溫熱者,多病於春,多發麻疹。真先得我心矣。又癍疹決非陰症,決無熱補之理。方書雖有陰症發癍一條,然必症陰脈陰。內真寒而外假熱,癍色淡而面戴陽,善於臨症者,自能辨之,但治其病,而癍自愈矣。又有內傷發癍一症,亦必勤勞之輩,體虛之人,而又過食冷物,迫陽氣浮於肌表,而發淡紅點。內傷外感,判然不同,細考東垣法,自能辨之。前輩尚有極癍之說,病至既危,身有幾點赤癍,與癍無異,氣血澆漓所致,非癍症也。小兒瘧痢臨危極多,予見之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