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大戟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21年3月26日 (五) 07:59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紅芽大戟(《藥物出產辨》),紫大戟(《中國藥學大辭典》),廣大戟、雲南大戟、南大戟(《…”)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紅芽大戟(《藥物出產辨》),紫大戟(《中國藥學大辭典》),廣大戟、雲南大戟、南大戟(《藥材學》),紅牙戟、野黃蘿蔔(《全國中草藥彙編》),紅蘿蔔、走沙黃、紅心薯(《中藥志》),土人參(《新華本草綱要》)。

釋名

本品功能與京大戟相似,表皮及斷面色紅,故名紅大戟。

基原

為茜草科植物紅大戟的根。

植物

紅大戟 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x Pitard [K. corymbosa auct. sin. non Willd.] 又名將軍草(《中藥材品種論述》),娃娃草(《新華本草綱要》)。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採集

夏、秋季挖根,除去莖及鬚根,洗淨,曬乾,或用開水燙過後曬乾。

化學成分

根含游離蒽醌及結合蒽醌,游離蒽醌有虎刺醛(damnacanthal),甲基異茜草素(rubiadin),3-羥基檄樹素(3-hydroxymorindone),紅大戟素(knoxiadin)。還含丁香酸(syringic acid)。

藥理

1.瀉下、利尿作用 本品所含蒽醌類化合物能刺激腸平滑肌,增強腸蠕動,從而產生瀉下作用。本品水煎劑灌胃,能使小鼠尿量明顯增加。

2.抗菌作用 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均有抑菌作用。

炮製

1.紅大戟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生品有毒,藥力峻烈,臨床僅外用於瘡腫、瘰鬁。

2.醋紅大戟 取淨紅大戟置鍋內,加入米醋和適量水,浸潤約1~2小時,用文火加熱,煮至醋液被吸盡,取出,晾至6~7成幹時,切厚片,乾燥。或取淨紅大戟片,加米醋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取出放涼。每紅大戟100kg,用米醋20kg。《儒門事親》:“醋浸煮,焙幹用。”醋制後可降低毒性,緩和峻瀉作用。

貯乾燥容器內,醋紅大戟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苦,性寒。有毒。歸肺、脾、腎經。峻烈泄降。

1.《藥物出產辨》:“苦,溫,有小毒。”

2.《廣西中藥志》:“味甘、辛,氣惡,性寒。”

3.《全國中草藥彙編》:“苦,寒。”

4.南藥《中草藥學》:“入脾、肺、腎經。”

功效主治

瀉水逐飲,解毒散結。主治水腫脹滿,痰飲喘急,癰瘡腫毒。

1.《廣西中藥志》:“除蠱毒水腫。”

2.《廣西本草選編》:“瀉水逐飲,消腫散結。治水腫,痰飲喘急,癰瘡腫痛。”

3.南藥《中草藥學》:“通利二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g;研末,0.3~1g;或入丸、散,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使用注意

體虛及孕婦禁服。不宜與甘草同用。

1.《廣西中藥志》:“非氣壯實者禁用。”

2.《全國中草藥彙編》:“不宜與甘草同用。孕婦及體質虛寒者忌服。”

應用配伍

瀉水逐飲 本品苦寒泄降,功能通利二便而瀉逐水飲,為治水腫、痰飲實證之要藥,故可用於水腫脹滿,痰飲喘急之證。凡水腫脹滿屬實者,常與芫花、甘遂、大棗配伍,以瀉水逐飲;凡痰飲喘急屬實者,常與白芥子、甘遂等同用,以消痰逐飲。

解毒散結 本品苦寒有毒,正可解毒散結,而用於癰瘡腫毒之證。常單用或與其他解毒藥配伍,內服、外用均可。

附方

1.治水腫,痰飲喘急 紅芽大戟根研粉,每次1.5~3g,開水送服。(《廣西本草選編》)

2.治癰瘡腫毒 紅芽大戟鮮根搗爛外敷。(同上)

3.治扭傷,跌打勞傷 紅大戟15~30g,泡酒服。(《雲南中草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