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蔻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21年3月26日 (五) 08:01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紅蔻(《本草述鉤元》),良薑子(《本草述錄》),紅扣(《中藥志》)。 【'''釋名'''】 《綱目…”)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紅蔻(《本草述鉤元》),良薑子(《本草述錄》),紅扣(《中藥志》)。

釋名

《綱目》:“按揚雄《方言》雲:凡物盛多曰蔻。豆蔻之名,或取此義。豆,象形也。”本品花果色紅,形與草豆蔻相似,故名紅豆蔻。

基原

為薑科植物大高良薑的成熟果實。

植物

大高良薑 Alpinia galanga (L.) willd.[Maranta galanga L.]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採集

栽培第3年開花結果,於果實剛呈紅色時採收,將果穗割下,攤放陰涼通風處4~7日,待果皮變成深紅色時脫粒,去掉枝杆,揚淨,曬乾。

化學成分

果實中含:消旋1′-乙醯氧基胡椒酚乙酸酯(DL-1'-acetoxychavicol acetate),1'-乙醯氧基丁香油酚乙酸酯(1'-acetoxyeugenol acetate),反式-3,4-二甲氧基桂皮醇(trans-3,4-dimethoxycinnamyl alcohol),反式-4-甲氧基桂皮醇(trans-4-methoxycinnamyl alcohol),對-羥基桂皮醇(p-hydroxycinnamaldehyde);又含揮發油,主要成分有:△3-蒈烯(△3-carene),(E)-6-甲基-5-庚烯-2-酮[(E)-6-methylhepta-5-en-2-one],(E)-6-甲基-3,5-庚二烯-2-酮[(E)-6-methyl-3,5-heptadien-2-one],1,8-桉葉素(1,8-cineole),芳樟醇氧化物(linalool oxide),芳樟醇(linalool),壬醛(n-nonanal),正-丁酸-反式-2-己烯酯(trans-2-hexenyl-n-butyrate),辛酸(octanoic acid),乙酸-正-辛酯(n-octyl acetate),4-松油烯醇(terpinen-4-ol),α-松油醇(α-terpineol),2-(2-丙烯基)苯酚[2-(2-propenyl)phenol],王古王巴 烯(copaene),蓽澄茄烯(cadinene),蓽澄茄烯醇(cadinenol),β-欖香烯(β-elemene),乙酸-正-癸酯(n-decylacetate),正-十五烷(n-pentadecane),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α-葎草烯(α-humulene),別香橙烯(alloaromadendrene),丁香油酚(eugenol),順式-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丁香烯醇(caryophyllenol)Ⅰ、Ⅱ,γ-依蘭油烯(γ-muurolene),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乙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菖蒲烯(calamenene),橙花叔醇(nerolidol)。

紅豆蔻種子尚含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oxide),高良薑萜醛(galanal)A、B,高良薑萜內酯(galanolactone),紅豆蔻二醛[E-8(17),12-labdiene-15,16-dial]和環氧紅豆蔻二醛[E-8β(17)-epoxylabd-12-ene-15,16-dial]。

藥理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紅豆蔻抗菌譜廣,對真菌尤其有效。1′-乙醯氧基胡椒酚乙酸酯對多種皮膚真菌抑制作用顯著,1′-乙醯氧基丁香油酚乙酸酯和1′-羥基胡椒酚乙酸酯亦有弱的抑菌作用。揮發油對革蘭陽性菌及皮膚真菌的抗菌活性較強。

2.祛痰作用 紅豆蔻根莖石油醚提取物有較好的祛痰作用。其揮發性成分直接刺激支氣管腺體,促進其分泌;非揮發性成分通過刺激胃粘膜反射性產生祛痰作用。

3.其他作用 1′-乙醯氧基胡椒酚乙酸酯與1′-乙醯氧基丁香油酚乙酸酯具有抗潰瘍及抗癌作用,後者的抗癌強度大於前者。

炮製

1.紅豆蔻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聖惠方》:“去皮。”

2.炒紅豆蔻 取淨紅豆蔻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綱目》:“宜炒過入藥。”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辛,性溫。歸脾、胃經。芳辣行散。

1.《藥性論》:“味苦、辛。”

2.《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

3.《品匯精要》:“氣之厚者,陽也。”

4.《綱目》:“辛,熱。陽也,浮也。入手、足太陰經。”

5.《本草述錄》:“入足太陰、陽明經。”

功效主治

溫中散寒,燥濕醒脾。主治脘腹冷痛,食積腹脹,嘔吐瀉痢,噎膈反胃。

1.《藥性論》:“治冷氣腹痛,消瘴霧氣毒,去宿食,溫腹腸,吐瀉,痢疾。”

2.《海藥本草》:“善醒於醉,解酒毒。”

3.《開寶本草》:“主腸虛水瀉,心腹絞痛,霍亂,嘔吐酸水。”

4.《綱目》:“治噎膈反胃,虛瘧寒脹,燥濕散寒。”

5.《本經逢原》:“止嘔進食,大補命門相火。”

6.《本草從新》:“溫肺。”

7.《醫林纂要·藥性》:“溫中散寒,醒脾燥濕。”

8.《食物中藥與便方》:“行氣止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研末搐鼻或調搽。

使用注意

陰虛有熱者禁服。

1.《開寶本草》:“多服令人舌粗,不思飲食。”

2.《生生編》:“最能動火傷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

3.《綱目》:“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應用配伍

溫中散寒,燥濕醒脾 本品味辛性溫,芳辣行散,入脾胃經,能散寒燥濕,行氣止痛,為寒濕中阻證之良藥。凡脘腹冷痛,嘔吐涎沫,不欲飲食者,可與蓽茇、附子、白朮同用,如《聖惠方》紅豆蔻丸;若脾胃寒凝,肝氣鬱滯,脘腹冷痛,兩脅脹滿者,可與香附、吳茱萸、良薑配伍,以增行氣止痛之功;若胃寒嘔吐,可與半夏、生薑同用,以溫中降逆止嘔。

附方

1.治胃寒疼痛(包括慢性胃炎、神經性胃痛) 紅豆蔻3g,研末。每服1g,紅糖湯送服,每日3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2.治胃脘痛 紅豆蔻、香附、生薑各9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壯族民間用藥選編》)

3.治胃和十二指腸潰瘍 紅蔻、連翹、雞內金各9g,黃連4.5g。水煎服。(《中草藥方劑選編》)

4.治風寒牙痛 紅豆蔻為末,隨左右以少許搐鼻中,並摻牙取涎,或加麝香。(《衛生家寶》)

5.治慢性氣管炎,咯痰不爽 紅豆蔻3g,萊菔子、蘇子各6g。水煎,日分2次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文獻綜錄

1.《綱目》:“紅豆蔻,李東垣脾胃藥中常用之,亦取其辛熱芳香,能醒脾溫肺,散寒燥濕消食之功爾。”

2.《玉楸藥解》:“紅豆蔻,調理脾胃,溫燥寒濕,宣導瘀濁,亦與草豆蔻無異,而力量稍健,內瘀極重者宜之。”

3.《本草述錄》:“治脾胃濕寒痛脹,水穀停瘀泄瀉,止霍亂瘧痢,除反胃噎膈,去胸腹之酸腐,散山川之瘴癘,調理脾胃,溫燥寒濕,主治與草豆蔻同,而辛熱尤勝,寒滯重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