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荊子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21年3月28日 (日) 22:03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布荊子(《本草求原》)。 【'''釋名'''】 《綱目》雲:“古者刑杖以荊,故字從荊。”本品…”)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布荊子(《本草求原》)。

釋名

《綱目》雲:“古者刑杖以荊,故字從荊。”本品果實入藥,其子色黃,故稱黃荊子。

基原

為馬鞭草科植物黃荊的成熟果實。

植物

黃荊 Vitex negundo L. 又名五指柑(《生草藥性備要》),山黃荊、黃荊條(《綱目拾遺》)。分佈長江流域及南部各省。

採集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用手搓下,曬乾,揚淨。

化學成分

種子含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5-氧異酞酸(5-oxyisophthalic acid),3β-乙醯氧基-12-齊墩果烯-27-羧酸(3β-acetoxyolean-12-en-27-oic acid),2α,3α-二羥基-5,12-齊墩果二烯-28-羧酸(2α,3α-dihydroxyoleana-5,12-dien-28-oic acid)等,還含蒿黃素(artemetin),葡萄糖(glucose),5,7,3’-三羥基-6,8,4’-三甲氧基黃酮(5,7,3’-trihydroxy-6,8,4’-trimethoxy flavone)。種子油非皂化成分有:5β-氫-8,11,13-松香三烯-6α-醇(5β-hydro-8,11,13-abietatrien-6α-ol),8,25-羊毛甾二烯-3β-醇(lanostan-8,25-dien-3β-ol),β-穀甾醇(β-sitosterol),正-三十三烷(n-tritriacontane),正-三十一烷(n-hentriacontane),正-三十五烷(n-pentatriacontane),正-二十九烷(n-nonacosane)等C27~C37烷烴;脂肪酸成分有: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及硬脂酸(stearic acid)等。黃荊揮發油含桉葉素(cineole),左旋-香檜烯(sabinene),α-蒎烯(α-pinene),樟烯(camphene),β-丁香烯(β-caryophellene)及檸檬醛(citral)等。

藥理

1.鎮咳、平喘作用 黃荊子煎劑對豚鼠支氣管平滑肌有擴張作用。小鼠離體肺灌流實驗也表明,煎劑可解除氣管、支氣管痙攣。

2.解熱、鎮痛、抗炎作用 脫脂種子的氯仿提取物口服,對大鼠角叉菜膠所致足腫脹有顯著抑制作用。水提液對2、4-二硝基酚所致的大鼠發熱有解熱作用。對熱板所致小鼠疼痛反應及醋酸所致扭體反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3.對生殖器官的影響 黃荊子中所含黃酮成分腹腔注射能破壞雄犬精子發生過程的後一階段,使附睾缺乏精子,睾丸和附睾中蛋白、唾液酸、RNA含量均明顯減少。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黃荊子煎劑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煎煮時間延長效果會更佳。煎劑還能殺滅瘧原蟲環狀體。

5.其他作用 黃荊子揮發油可顯著提高正常小鼠腹腔Mφ活力。黃荊子還有催眠作用。

藥性

味辛、苦,性溫。歸肺、胃、肝經。氣香行散。

1.《草木便方》:“苦,溫。”

2.《廣西中藥志》:“味辛,性溫,無毒。”

3.《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入肝、腎、胃三經。”

功效主治

祛風解表,化痰止咳,理氣止痛。主治風寒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吞酸,食積,瀉痢,疝氣,痹痛。

1.《綱目拾遺》:“消食下氣。”

2.《草木便方》:“養肝,利竅,堅齒,聰耳明目,止帶濁,療風痹,㿗疝。”

3.《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養肝除風,行氣止痛。治傷寒呃逆,咳喘,食滯,小腸疝氣及痔漏生管。”

4.《廣西中藥志》:“溫經散瘀,驅寒解表。治感冒、痔疾,哮喘,水瀉,嘔吐,可預防感冒。”

5.《河南中草藥》:“理氣,止咳逆。主治哮喘,肝胃氣痛,膈食吞酸,便秘。”

6.《山西中草藥》:“祛風,祛痰,鎮咳。主治咳嗽吐痰、哮喘。”

7.《河北中草藥》:“溫散風寒,通痹除濕。治風寒外感,頭痛惡寒,風濕性關節炎。”

8.《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胃痛,消化不良,腸炎,痢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凡濕熱燥渴無氣滯者忌用。”

附方

1.治傷寒發熱而咳逆者 黃荊子,炒,水煎服。(《古今醫鑒》黃荊散)

2.治流感,咳嗽,風濕痛,發熱身疼 黃荊子、蔓荊葉、千里光各10g。與冰糖共研細末。每次10~15g,每日2~3次,開水沖服。(《中國民族藥志》)

3.治哮喘 ①黃荊子6~15g。研粉加白糖適量,每日2次,水沖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②黃荊子9g,水煎服。(《河北中草藥》)

4.治慢性氣管炎 黃荊子9g,胡頹子葉、魚腥草(後下)、枇杷葉各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5.治肝胃痛 黃荊子研末,和粉作團食。(《綱目拾遺》)

6.治胃潰瘍,慢性胃炎 黃荊乾果30g。水煎服或研末吞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7.治膈食吞酸或便秘 黃荊果實15g。水煎或開水泡服,早晚各服1次。(《農村常用草藥手冊》)

8.治痢疾,腸炎,消化不良 黃荊子500g,酒藥子(酒麴)30g,白糖250g。黃荊子、酒藥子分別炒黃,共研細粉,加白糖拌勻。每服4~6g;小兒1~3g,每日4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9.治疝氣 黃荊子、小茴香各9g,荔枝核12g。水煎服。(《甘肅中草藥手冊》)

10.治痔漏之管 黃荊子(炙炒為末)五錢一服,黑糖拌,空心陳酒送服。(《綱目拾遺》)

臨床報導

1.治療慢性氣管炎 黃荊子焙幹研末,煉蜜為丸(每丸含生藥9g)。每次1丸,每日3次,10天為1療程,連服2個療程。共治46例,近期控制5例,顯效17例,好轉15例。對咳、痰、喘均有療效,但以祛痰效果較好。多數病人在用藥2天內開始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出現,觀察結果證明,本品對單純型、輕型、虛寒型、無肺氣腫的患者效果較好。配合紫河車、淮山藥組成複方治療,則可提高療效。治療中曾對部分患者的痰液做了細胞學檢查,結果證明黃荊子對慢性氣管炎的炎症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對氣管粘膜纖毛柱狀上皮細胞病變有一定的修復作用[1]。

2.治療急性菌痢 黃荊子適量,曬乾或焙幹,研成細末,壓制成片(每片重0.5g)。每服4g(小兒酌減),每日3次,3天為1療程,最長2個療程。共治73例,痊癒69例,好轉3例,無效1例,治癒率為94.5%,有效率為98.6%。本法具有症狀消失快、療程短、無明顯副反應等優點[2]。

參考文獻

[1]浙江省德興縣衛生局.中草藥種制用選編,1973,(1):1

[2]寧俊華,等.廣西中醫藥,1987,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