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蜀葵花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側金盞花(《綱目》)。
【釋名】
本品苗葉均與蜀葵相似,而花則色黃,故名黃蜀葵花。
【基原】
為錦葵科植物黃蜀葵或剛毛黃蜀葵的花。
【植物】
1.黃蜀葵 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Hibiscus manihot L.] 又名黃葵(《說文》),秋葵(《群芳譜》),棉花葵(《植物名實圖考》)。分佈於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山東、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也有栽培。
2.剛毛黃蜀葵 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 var. pungens (Roxb.) Hochr.分佈於西南及湖北、臺灣、海南、廣東、廣西等地。
【採集】
夏、秋季花開時採集花蕾,曬乾。
【化學成分】
黃蜀葵花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洋槐糖苷(quercetin-3-robinobioside),槲皮素-3-葡萄糖苷(quercetin-3-glucoside),金絲桃苷(hyperin)及楊梅素(myricetin)。
【藥理】
1.對腎臟的作用 黃蜀葵花可顯著減輕腎炎動物模型尿蛋白量,使血BUN、迴圈免疫複合物水準顯著下降,明顯升高紅細胞免疫複合物及T淋巴細胞亞群T3、T8水準,並顯著改善腎小球系膜增殖病變。腎炎濕熱證患者經用黃蜀葵花治療後,尿唾液酸、尿N-乙醯-β-氨基葡萄糖苷酶含量明顯降低。
2.抗炎作用 黃蜀葵花提取物對小鼠醋酸刺激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組胺性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二甲苯性耳廓腫脹及組胺性足浮腫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黃蜀葵花醇提物對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腫脹及瓊脂所致大鼠肉芽腫增生有顯著抑制作用。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性】
味甘、辛,性涼。歸腎、肺、胃經。
1.《綱目》:“甘,寒,滑,無毒。”
2.《醫林纂要.藥性》:“甘、鹹,寒。”
3.《四川常用中草藥》:“味苦、辛。”
4.南藥《中草藥學》:“涼。”
【功效主治】
利水通淋,清肺止咳,涼血止血,消腫解毒。主治濕熱淋證,砂淋,肺熱咳嗽,吐血,衄血,崩漏,癰腫瘡毒,燒燙傷。
1.《嘉祐本草》:“治小便淋及催生,又主諸惡瘡膿水久不瘥者,作末敷之。”
2.《本草衍義》:“瘡家為要藥。”
3.《綱目》:“消癰腫,浸油塗湯火傷。”
4.《四川常用中草藥》:“下乳,排膿,通血脈,解瘡毒。治燙火傷。”
5.《青島中草藥手冊》:“鎮咳祛痰,潤腸,通乳,利水,消腫解毒。主治肺熱咳嗽,大便秘結,吐血,衄血,白帶,尿路結石,瘡癤。”
6.《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潤燥滑腸。”
7.《福建藥物志》:“清熱涼血,消腫解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研末,3~6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浸油塗。
【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
【附方】
1.治砂石淋 黃蜀葵花一兩。炒,搗為散。每服一錢匕,食前米飲調下。(《聖濟總錄》獨聖散)
2.治小便血淋疼痛 大黃(煨)、人參、蛤粉、黃蜀葵花(焙)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燈心煎湯調服,日三次。(《古今醫統》黃金散)
3.治肺熱咳嗽 黃蜀葵花9g,冬花9g,桔梗9g,黃芩9g,百合6g,白前9g,白果仁6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4.治鼻衄不止 酸石榴花一分,黃蜀葵花一錢。上銼。每服一錢,水煎,不拘時溫服。(《奇效良方》二花散)
5.治肺癆吐血 黃蜀葵花一兩。上為散。每服一錢匕,糯米飲調下,食後服。(《普濟方》)
6.治紅崩白帶 黃蜀葵鮮花、鮮雞冠花(紅崩用紅花,白帶用白花)各120g。燉肉,數次分服。(江西《草藥手冊》)
7.治癰疽腫毒惡瘡 黃蜀葵花,用鹽摻,取入瓷器密封,經年不壞。患處敷之。(《仁齋直指方》蜀葵膏)
8.治瘰鬁瘡癤 黃蜀葵花15g,鮮蒲公英15g。共搗爛,用雞蛋清調敷患處。(《青島中草藥手冊》)
9.治湯火灼傷 用瓶盛麻油,以箸就樹夾取黃葵花,收入瓶內,勿犯人手,密封收之。遇有傷者,以油塗之。(《經驗方》)
10.治小兒口瘡 黃葵花燒末敷。(《肘後方》)
11.治小兒木舌 黃蜀葵花(為末)二錢,黃丹五分。敷之。(《仁齋直指方》)
12.治小兒禿瘡 黃蜀葵花、大黃、黃芩等分。為末,米泔淨洗,香油調搽。(《普濟方》)
【臨床報導】
1.治療口腔潰瘍疼痛 用黃蜀葵花煎液治療53例,黃蜀花提取物結晶Ⅲ(金絲桃苷)治療54例,病種包括復發性口瘡、皰疹性口炎、粘膜血泡(或伴繼發感染)。方法:用生理鹽水清洗潰瘍面上粘附的食物殘屑、唾液等,棉球拭幹後敷上沾有藥液的棉片,經5分鐘換藥1次,共敷藥10分鐘。咽部等不易敷藥的部位或口內潰瘍太多則用噴霧法。結果:黃蜀葵花煎液顯效48例,有效5例;黃蜀葵結晶Ⅲ顯效53例,有效1例。兩種劑型止痛效果無顯著差異,結晶Ⅲ藥效出現比煎液快[1]。
2.治療口腔粘膜白斑 用黃蜀葵花提取物結晶Ⅲ製成藥膜,敷貼治療,對5例臨床診斷為白斑的男性(年齡45~65歲)患者進行局部敷貼治療,先塗布2.5%克黴唑混懸液以防真菌感染,而後敷藥膜20分鐘,每日3次。敷藥7~15日後,單純型Ⅰ度3例(損害7塊)完全消失,1例(損害1塊)接近消失;單純型Ⅱ度1例(損害1塊)變平而柔軟,乳白色明顯變淺。停藥2月復查,均療效穩定[2]。
3.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黃蜀葵根15g(幹品),藤黃9g,分別研成細末,投入95%乙醇500ml內。用時取上清液塗於患部腫脹處,每日2~3次。治療263例,其中1~2天痊癒者占75%,3~4天痊癒者占25%。以發病初起即塗藥者,療效最佳。藥液有劇毒,使用時切忌入口[3]。
4.治療中耳炎 黃蜀葵(幹品,根、莖、果殼均可)3g,加水300ml,煎至100ml,過濾。用於滴耳,每次2~3滴,每日3次,連滴2周。滴藥前需先清潔外耳道分泌物。治療鼓膜穿孔有分泌物的中耳炎60例,痊癒25例,好轉12例,無效9例。配合全身治療則效果更好[4]。
【附藥】
黃蜀葵根(《綱目》) 為錦葵科植物黃蜀葵和剛毛黃蜀葵的根。味甘、苦,性寒。歸腎、胃經。功能利水通淋,通經下乳,解毒止痛。主治淋證,水腫,乳汁不通,便秘,癰腫,痄腮,跌打腫痛。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每次1.5~3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水外洗。孕婦禁服。①《綱目》雲:“治癰腫,利小便,五淋,水腫,產難,通乳汁。” ②《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雲:“通氣行滯,化痞塊,治牙痛。” ③《貴州草藥》雲:“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④《雲南中草藥》雲:“活血祛瘀、消炎,接骨。主治跌打損傷,骨折。” ⑤《嶺南采藥錄》治淋疾:黃蜀葵根五錢至一兩五錢,水煎服。⑥《貴州草藥》治水腫:桐麻根(剛毛黃蜀葵根)、水楊柳、水燈草根各9~15g。煨水服。治腹水:桐麻根、蜂蜜各30g。煨水服。⑦《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治產後乳少:黃蜀葵根60g,玉竹60g,通草10g。燉豬蹄服。⑧《嶺南采藥錄》治疳疔,痔瘡:黃蜀葵根,煎水洗。
【備考】
《綱目》:“(黃蜀葵)花、子與根,性功相同,可以互用,無花用子,無子用根。”
【參考文獻】
[1]司徒曼麗,等.安徽醫學院學報,1983,18(4):44
[2]司徒曼麗.安徽醫學院學報,1984,19(3):241
[3]江西科技成果選編(衛生部分).1972:6
[4]阜陽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新醫學習,197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