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藥子

来自WikiTCM
环溪讨论 | 贡献2021年3月29日 (一) 02:13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黃藥(《劉涓子鬼遺方》),黃藥根(《開寶本草》),苦藥子(《聖濟總錄》),山慈姑、金線吊…”)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黃藥(《劉涓子鬼遺方》),黃藥根(《開寶本草》),苦藥子(《聖濟總錄》),山慈姑、金線吊蝦蟆(《植物名實圖考》),零餘子、黃狗子(《全國中草藥彙編》)。

釋名

本品地下塊莖淡黃至棕黃色,形圓如果實,故名黃藥子。又因塊莖單生,故名黃獨。

基原

為薯蕷科植物黃獨的塊莖。

植物

黃獨 Dioscorea bulbifera L. 又名零餘薯(《廣州植物志》),雷公薯(《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臺灣等地。

採集

在栽種2~3年的冬季采挖,選塊莖徑粗30cm以上者加工作藥,其餘的繼續栽培。洗去泥土,剪去鬚根,橫切成厚1cm的片,曬或炕幹,亦可鮮用。

化學成分

塊莖含黃藥子素(diosbulbin)A、B、C、D、E、F、G、H,8-表黃藥子素E乙酸酯(8-epidiosbulbin E acetate),薯蕷皂苷元(diosgenin),D-山梨糖醇(D-sorbitol),2,4,5,6-四羥基菲(2,4,5,6-tetrahydroxyphenanthrene),4,6-二羥基-2-O-(4’-羥丁基)苯乙酮[4,6-dihydroxy-2-O-(4’-hydroxybutyl)acetophenone],二氫薯蕷堿(dihydrodioscorine),蔗糖,還原糖,澱粉,皂苷,鞣質等。

藥理

1.抗甲狀腺腫作用 黃藥子對缺碘所致大鼠甲狀腺腫及其他原因不明的甲狀腺腫、硫氰酸鉀所致輕度甲狀腺腫有治療作用。但對硫脲類抗甲狀腺藥所致甲狀腺腫無效。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水煎劑對常見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黃藥子乙醇浸膏可抑制DNA、RNA病毒,對單純皰疹病毒有較強對抗作用。

3.對心臟的作用 黃藥子有直接抑制心肌的作用。黃藥子水煎劑或醇浸物水液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可使在體蛙心收縮力減弱,心率減慢,心室及心房擴張,處於舒張而收縮不全狀態。用藥量過大可使心跳停止。

4.其他作用 黃藥子流浸膏給小鼠腹腔注射有止血作用。黃藥子水煎劑或醇浸物水液對兔離體腸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對兔及豚鼠離體未孕子宮有興奮作用。黃藥子多糖有降低小鼠血糖作用。

5.毒性 大劑量用藥有明顯肝、腎損害,配伍當歸後可明顯減輕其肝腎損害程度。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小塊或厚片,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黴,防蛀。

藥性

味苦、微辛,性涼。有小毒。歸肺、肝經。質堅散降。

1.《日華子》:“涼。”

2.《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3.《本草經疏》:“氣薄味厚,降多升少,陰也。入手少陰、足厥陰經。”

4.《食物考》:“辛,寒。微毒。”

5.《廣西本草選編》:“味苦、澀,性涼。”

功效主治

散結解毒,涼血止血,清肺止咳。主治癭瘤瘰鬁,喉痹腫痛,癰腫瘡毒,毒蛇咬傷,癌瘤,吐血,衄血,咯血,肺熱咳喘,百日咳。

1.《開寶本草》:“主諸惡腫瘡瘺,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塗。”

2.《紹興本草》:“治瘰鬁及癭氣。”

3.《得配本草》:“治產後時疫熱狂。”

4.《藥性考》:“降火止血。”

5.《本草述錄》:“治肺熱咳嗽,唾血,鼻衄,舌衄,舌腫,咽喉腫痛。”

6.《現代實用中藥》:“為止血劑,治吐血,咯血,鼻血,產後流血過多。”

7.《中國藥用植物圖鑒》:“治高血壓,頭痛。”

8.《湖南藥物志》:“祛濕散痰,補虛壯腎,清熱解毒,殺蟲。主治疝氣,腰痛。”

9.《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平喘止咳,抗菌消炎。”

10.《雲南中草藥選》:“用於癌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研末,每次1~2g;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磨汁塗。

使用注意

內服劑量不宜過大。脾胃虛弱及肝腎功能不全者慎服。

1.《本草經疏》:“癰疽已潰不宜服,癰疽發時不焮腫,不渴,色淡,脾胃作瀉者,此為陰症,當以內補為急,解毒次之,藥子之類宜少服,止可外敷。”

2.《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黃藥子薯塊和小薯有毒,誤食引起口、舌、喉等處燒灼痛,流涎,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瞳孔縮小,嚴重的出現昏迷,呼吸困難和心臟麻痹而死亡。”

應用配伍

散結解毒 本品苦辛散降,性涼有毒,具散結消癭、清熱解毒之功,故常用於癭瘤瘰鬁、喉痹腫痛、癰腫瘡毒、蛇傷、癌瘤等病。凡癭瘤生於頸項者,可單用浸酒服,如《斗門方》治項下氣癭方;亦可與海藻等配伍,如《證治準繩》藻藥散。現多用本品治療缺碘性地方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瘤以及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凡熱毒結於咽喉,症見喉痹腫痛者,可與白僵蠶、苦參、山豆根等同用,以加強清熱解毒作用。凡癰腫瘡毒、毒蛇咬傷者,除用本品塗敷外,亦可與他藥配伍內服。如治瘡毒,可與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等配用;治蛇毒,可與半枝蓮、蚤休、萬年青等同伍。現多配合其他解毒抗癌藥治療消化道癌症。

涼血止血 本品味苦性涼,有涼血止血功效,故常用於吐血、衄血、咯血等血熱出血證。臨床可單用煎服,如《聖惠方》治吐血不止方;亦可配伍蒲黃、茜草、仙鶴草等,以加強止血作用。

清肺止咳 本品苦辛性涼,能散能降,可清肺止咳平喘,故常用於肺熱咳喘、百日咳等證,既可單用,亦可配伍瓜蔞、半夏、杏仁、厚樸等止咳平喘藥,以增強療效。

《得配本草》:“配紅花,治血暈;配防己,治吐衄。”

附方

1.治癭氣 ①黃藥子一斤,浸洗淨,酒一鬥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盞,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斗門方》) ②海藻(酒洗)一兩,黃藥子二兩(萬州者佳)。上為末,置掌中時時以舌舐之,以津咽下,治三分之二止藥。先須斷厚味,戒酒色。(《證治準繩》藻藥散)

2.治瘰鬁 黃獨鮮塊莖60~90g,鴨蛋1枚。水煎,調些酒服。(《福建中草藥》)

3.治纏喉風,頤頜腫及胸膈有痰,湯水不下者 黃藥子一兩,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下,吐出頑痰。(《扁鵲心書》黃藥子散)

4.治熱毒,毒氣攻咽喉腫痛 黃藥、地龍(微炙)各一兩,馬牙消半兩。上為細散。以蜜水調下一錢。(《聖惠方》)

5.治小兒咽喉腫痛 苦藥子、白僵蠶各等分。上為細散。每服半錢匕,白礬水調下,量兒大小加減。(《聖濟總錄》苦藥子散)

6.治舌腫及重舌 黃藥、甘草(炙)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煎去滓,食後溫服。(《聖濟總錄》黃藥湯)

7.治發背瘡口內滿難合 黃藥(去粗皮,炒)三兩,白芷、白及、雞內金各五錢。上為末,用新水調,敷周圍四畔。(《劉涓子鬼遺方》勝金散)

8.治發背癰疽膿盡,四面皮粘,恐再有膿毒攻起 黃藥子、白藥子各一兩,赤小豆一合。上為末,水調敷。(《劉涓子鬼遺方》逼毒散)

9.治各種癌症,以直腸癌效果最好,次為賁門癌及食管下段癌,再次為胃、宮頸、食道、乳腺癌 黃藥子500g,切片,浸入1500ml白酒中,石膏封口,用糠火煨2小時左右,取出放入冷水中,浸7日後過濾。每次服少量,以口內保持有酒味為度,每天50~100ml。(《常用中藥類辨》)

10.治睾丸炎 黃獨根9~15g,豬瘦肉120g。水燉,服湯食肉,每日1劑。(《江西草藥》)

11.治毒蛇咬傷 黃藥子9g,天葵根、生南星各3g。搗絨敷傷口。(《貴州草藥》)

12.治咯血 黃藥、漢防己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匕,水一盞,小麥二十粒同煎,食前溫服。(《經驗方》)

13.治吐血不止 黃藥子一兩(搗碎)。水煎去滓,溫熱服。(《普濟方》黃藥湯)

14.治鼻衄不止 黃藥子為末,每服二錢匕,煎阿膠湯下。良久,以新水調面一匙頭服之。(《簡要濟眾方》)

15.治舌上出血不止 黃藥子一兩,青黛一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食前新汲水調下,日二服。(《奇效良方》聖金散)

16.治咳嗽氣喘 黃獨塊莖、胡頹子葉各9g,甘蔗節2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17.治腹瀉 黃藥子研末。每次3g,開水吞服。(《貴州草藥》)

18.治小兒疝氣 黃獨根30g,三葉木通(果實)、荔核各15g,車前仁9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19.治打撲傷損,血瘀腫痛不可忍者,及杖瘡 黃藥、樸消等分。上為細末。用新汲水和蜜,調稀稠得所,掃損處。(《普濟方》引《鮑氏方》內消散)

20.治扭傷 黃獨根、七葉一枝花(均鮮用)各等量。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臨床報導

1.治療甲狀腺瘤 每日用生黃藥子15g燉服,連服5~8周。觀察25例。治療後3例腺瘤完全消失,17例顯著縮小,其中有4例碘劑治療無效再用黃藥子奏效。對照組碘劑治療10例,僅1例腺瘤完全消失,1例輕度縮小,8例無效。部分病例服黃藥子後有口幹現象。1例停藥後復發,再用藥仍有效[1]。

2.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 黃藥子250g,兩次加水煎至2000ml,再與白酒400ml混合為2400ml(不加白酒亦可)。每次5ml,日2次,飯後服;或用粉劑,每日0.9g,分服或頓服。10日為1療程,停藥3~5日,再行第2、3療程。共治療127例(其中Ⅰ度18例,Ⅱ度47例,Ⅲ度48例,Ⅳ度14例),經1個多月服藥,停藥3月觀察,全部患者頸圍均有不同程度的縮小,治癒率68.7%,總有效率100%。對照組用海碘散,治癒率82.9%,總有效率97.3%,Ⅲ、Ⅳ度患者海碘散無效者,服黃藥子仍有效[2]。

3.治療宮頸炎 黃藥子500g,浸於黃酒2000ml中,加入密封罐內微火蒸2小時,密封放於冷處避光,7日後待用。用時先用棉簽擦淨宮頸分泌物,然後將帶尾線之消毒棉球浸濕藥酒,貼於宮頸表面,24小時後取出,隔日1次。觀察53例,平均用藥9次,有效率達100%,治癒率為32.7%,患者上藥後無全身及局部不良反應[3]。

4.治療銀屑病 黃藥子塊莖(根)300g,切片搗碎,加入75%乙醇1000ml,浸泡7日,過濾後即成黃藥子酊。用時將其酊劑直接塗擦皮損局部,每日2~3次。治療56例。有效率為87.5%,一般見效時間為5~14日,治癒時間3~5周[4]。

5.治療小兒肛周瘺管 黃藥子、樸硝各30g,瓦松50g。隨症加減。蒸煮近半小時,蒸氣熏肛門部,再浸洗患處(亦可坐浴)。每次15分鐘,每日2次。1劑中藥可連續使用3日, 1個月為1療程。治療50例,其中40例瘺管口有膿性分泌物的近期肛瘺,經過15~50日的治療後,全部治癒。10例盲瘺管經過2個月療程治療,痊癒4例,無效6例改手術治癒[5]。

文獻綜錄

1.《本草經疏》:“經曰:一陰一陽結為喉痹。一陰者,少陰君火也;一陽者,少陽相火也。解少陰之熱,相火自不妄動而喉痹瘳矣。蛇犬咬毒,亦血分受熱毒所傷故也,苦寒能涼血,得土氣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

2.《本草匯言》:“黃藥子,解毒涼血最驗,古人於外科、血證兩方嘗用。今人不復用者,因久服有脫髮之虞,知其為涼血散血明矣。”

參考文獻

[1]張闿珍,等.福建醫學院學報,1964,(2):21

[2]穀清.中華醫學雜誌,1961,27(4):223

[3]陳遠碧.重慶醫藥,1988,17(3):148

[4]孔慶華.皮膚病防治資料,1986,(1):11

[5]莊柏青.實用中醫藥雜誌,1994,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