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夏序

昔司馬遷為淳于作傳,詳紀治驗病案,凡數十則,脈因證治,瑣屑無遺,其殆後世醫案之濫觴歟。蓋以醫雖小道,輒寄死生。不讀書不足以明理,徒讀書不足以成用,不讀書不知規模,不臨證不知變化,良以體質各異,病變不常,呆守成方,必多貽誤,雖飽若孝先之腹筒,亦徒成趙括之兵書耳。案者治病之實錄,臨證之南針也。書多空泛,率意而為,論雖奇不能必其有用,理雖足不要決其可行。案則事實俱在,難於假借,讀書不如讀案,古人已有言之者。惟是世傳醫案,多於牛毛,凡屬名家,必有專刻,雖見仁見智,各有不同。然普通所不免者,有數弊在:研辭琢句,儷白俳黃,或則洋灑千言,或則寥落數字,但論詞華,不言醫理,舉凡病理病證、診斷處方,均所不問,徒誇詞藻之工,實乖醫案之例,乃一二文學之士,倡之於前,便佞之徒,步之於後,相傳輾轉,風氣遂成,此一弊也。理無全勝,學有專長,但出一編,必求全品,徒誇博洽,不問精粗,其方之合否不顧也,其治之效否不顧也,以多為貴,以博為能,如靈胎所謂記賬簿子者,此二弊也。上工全九,中工全八,證有不治,藥無十全,乃好大喜功,侈言治驗,或出門人之手,為師諱過,或屬自編之案,為己掩瑕,偽造驗方,妄言效案,一若有治必愈,無病不痊,大言炎炎,欺人欺世,後人得之,真贗難辨,此三弊也。零縑斷錦,剩玉殘金,首尾不全,始末無考,雖珍敝帚,終屬殘葩,病變之轉移無尋,治療之步驟莫考,其效其否,固不可知,其是其非,又焉能曉,此四弊也。更或有案無方,但仰高深而莫測,更或有方無案,徒瞻方藥而興嗟。凡此諸端,悉為通病,各家名集,均所不免,此則好學之士所心憂,習醫之流所顰蹙者歟。廉臣先生,越水名家,醫林前輩,刻有《全國名醫驗案》之輯,將以補苴前失,嘉惠後來,意至美也。不棄鄙愚,書來乞序。僕濫竽海上,竊吹醫林,閱人雖多,究未徹天人之奧;濟世縱急,恨難銷塵世之祲。睹此瑤篇,歎為觀止,反復尋玩,覺其取捨謹嚴,收羅宏博,評釋精確,編制新奇,如掌觀螺,如眉列岫,一洗古人之積弊,能垂後學為楷模,其用心之細,編制之精,誠為昔人所未夢見。而況一時俊彥,盡入藥籠,全國勝流,都登簡冊,凡諸作者盡屬名家,今人固不讓於古人,一編竟可敵乎萬卷。千絲成錦,百花成蜜,皇然鉅製,蔚為大觀,談醫者手此一編,其不亞於掌中珠枕中秘乎,是為序。

古邗夏應堂

丁序

醫之有案由來尚矣。自伊尹制湯液,仲景論傷寒,綱舉目張,千古方案之楷模粲然大備。降而愈下,文字日繁,號稱名醫者幾無人不有醫案。然,或敘其初而遺其終,或備其方而略其效,語焉不詳,識者病焉。越邦何廉臣先生,國醫手也,其治效之捷敏,固早彰彰在人耳目矣。顧乃欲然不自足,徵求全國名醫驗案,彙纂成編,出而問世,將以收集思廣益之功,而符聲應氣求之義,用力至勤,用意甚盛,其有稗於醫界者,豈淺鮮哉!福保亦嘗從事於醫,在二十年前與先生頗有相知之雅,而當時之以醫學相往還者,如李先生平書、蔡先生小香等,皆相繼謝世,遺書俱未刊行,頗有身後寂寞之嘆。今獲睹斯編之成,於欣慰之餘,又不勝身世今昔之感矣。方今世界各國,科學之進步一日千里,即以醫論,歐化東漸,幾有奪我而代之之勢,苟不急起直追,取固有之藝能發揮而光大之,將恐國粹淪亡,而我四萬萬人之生命,胥寄託外族之手,言念及此,不寒而慄。自今以往,自當策萬駑鈍,與先生同上醫學競爭之戰線,尤願與全國名醫共勉之,群策群力,以紹岐黃之統緒,中國醫學庶有豸乎?請以是編為左券也!可是為序

民國十八年三月 無錫丁福保識

徐序

嘗聞選輯之難甚於自著,觀於醫學一門而益信矣。吾國醫書著者,奏多門類,不必皆全體例,不必皆善而發揮個性,靡不各有其特色。獨至選本,則薈萃群言,折衷至當,非學識目光超過古人之上,不克勝任愉快。以《六科準繩》之博大,不及《張氏醫通》之精確;以《名醫類案》之名貴,不及《續名醫類案》之審慎,選輯之難蓋如是矣。曾見近日新出所謂某某醫案者,所選燥病一門,竟有全用香燥、溫燥者,以燥治燥,寧非誤盡蒼生?此由操選政者學識未至,而徒以是書為宣傳之舉也。醫之經驗豐富者,日診數十百人,非必重大之證皆可一一著為治驗也,必其治有特異之點,為古籍所未及詳者,而其治法用藥亦能別出心裁,戛戛獨造,理法謹嚴,心思靈變者,始有立案之價值。蓋所以立案昭示來許,可為後學法程,非自伐其能,藉是為宣傳之資料而已。大東主人所出《名醫驗案類編》一書,雖為近人治驗,而首尾完具,較之昔賢治驗尤為切近,操選政者又屬何廉臣前輩,年高德劭,舊學既夙有根抵,新學又熟知門徑,以主選政,允無愧色,裨益後學,厥功甚偉。吾知此書一出,不脛而走,可以預卜,尚望得是書者,先於《內》、《難》、《傷寒》、《金匱》,歷代名家言生理、病理、診斷、治法、藥性、方法為深刻之研求,諳其正病正治,至其中後變化,然後研究昔賢醫案,並參諸是書,以長閱歷,以當實驗,庶幾有體有用,不至得魚而忘筌,倒果而為因,則於大東主人廉臣前輩之用心力不負矣。若絕無根抵,不知先後,而欲借徑於醫案以求速成,則不揣其本而齊其末,非不佞之所敢知,亦非昭示來許之苦心也。

民國十八年一月二十二日 徐相任序

陸序

編醫書難,編醫案尤難,編他人之醫案則難之尤難。夫案者,按也。按其脈、按其證,非有真知的見,洞悉病源,斷難貿然處方。考之古籍,醫案之最古者,莫加倉公傳之二十餘案。(司)馬遷非醫者,而詳敘脈證,無微不顯,無隱不彰,如尺脈上像際,欲男子而不得其精微,何如乎後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其詳敘證脈,極纖極微,迄今攻醫者無不奉為圭桌,以雖非醫案而按脈按證,較之醫案實有過之無不及。余於古人醫案,最喜讀徐洄溪、吳鞠通、王潛齋三書,蓋此三書,皆三子所親編。雖洄溪、鞠通、潛齋未必能盡愈諸病,而醫案所載,則皆治驗心得之證,讀之可以見前輩治病之手眼,足資借鏡者也。今上海大東書局有《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之輯,有案皆驗,無方不靈,當風雨晦明之日,靜坐斗室,手批是編,不啻聚群彥於一堂,而得親其謦咳洵可樂也。至採輯之嚴而不濫,分類之精而不瑣,較之江氏《名醫類案》、魏氏《續名醫類案》,實無愧色。夫編他人之醫案而能精確如是,不難之尤難乎!因樂而為之序。

民國十有八年一月十五日 青浦陸士諤序

秦序

秦子曰:醫之價值,當求諸實驗之結果。何以故?《說文》云:「醫治病工也。」既為治病工,則其責任但求能治病,治病結果之良窳,即為其價值,初不必斤斤於流派之爭也。彼中醫自詡為哲學醫,西醫自詡為科學醫。以僕視之,哲學本身固不能治病,即科學本身亦奚能起疾?同一僥倖試驗,而互以哲學、科學爭修短,其價值果何據耶?僕初治文學,繼而攻醫,舉各家學說讀之,若有所得;又取西說閱之,胸襟豁然,偶為文章,自信可敵千人。迨十年來臨診之結果,覺古人之言可信,而不可信昔之驕人者,且斂抑不自禁。蓋學說、實驗之別,不足為外人道如此。語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又曰:「九折肽為良醫。」又曰:「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診多。」洵有得之言哉!更徵諸今日,西醫之攻汗中醫,無所不至;而中醫在社會果未嘗失去固有之位置,抑且信仰者益加眾,無他,中醫實驗之結果足以制勝西醫也。故僕以為實驗之結果,即醫學之價值;結果之完美,即醫學之進步。醫案者,結果之表現也;驗案者,價值之真據也。嘗本斯意,久欲以切實之文字,介紹於世人。爰於去歲,編印《清代名醫醫案精華》一書行世。乃今歲,大東書局主人持《當代名醫驗案類編》索序於余。觀其緒論,使醫者受實益,病家資啟發,不禁喜其用心之不謀而合。更觀其編次,分四時六淫、八大傳染,又不禁嘆其分析之新穎精密焉。僕局處江濱,愧無建樹,對此奚僅興天涯知己之感,實足為今之好高論而不務實際者當頭棒喝。乃不辭而為之序

中華民國十八年一月二十五日 上海秦伯未書於新中醫社

丁序

醫學之道,明理為先,其次辨證,其次用藥,是三者不可廢其一也。世之有自詡以為醫學淵博者,考其醫理則明晰有餘,而及其臨證則往往致誤不淺者,何也?蓋彼惟知株守故書,而未曾微細揣摩於辨證用藥之中也。夫求辨證用藥之得當,豈易言哉?非有宏富之經驗,精密之考察,則每每失誤毫釐,鑄成大錯,所謂庸醫殺人者,蓋大多如此也。大東書局主人有鑑於此,亟圖挽救其弊,特請越中宿醫何廉臣先生,薈萃多方,編集成帙,皆名醫一生經驗之所得,外感六淫、八大傳染無不咸備,精選細校,有美皆臻,非惟可以作學醫者之津梁,即素鮮醫學知識者,亦可藉以觀米知山,為康健之指南。允宜人人手執一編,則人人悉登壽域,庶不負編此書者願人長壽之初衷,而吾國東亞病夫之俏,亦庶幾可以免夫。是為序。

中華民國十八年一月 丁惠康序於上海肺病療養院

郭序

醫有理,理莫精幹《素問》;醫有法,法莫備於仲景。顧《素問》詳於養生而略於治病,不僅足為醫家之模範已也;仲景之《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則窮原竟委,移步換形,舉凡病情之正變順逆,與夫誤治之為險,為壞,為陰陽易,為勞復、食復,靡不曲折詳盡以求至當。蓋《傷寒》、《金匱》者,後世醫案之權輿也。越中名醫何君廉臣,沈浸古籍,固已著手皆春,馳聲遐邇者矣。又痛近代粗工,鹵莽滅裂,草菅人命,乃類編《全國名醫驗案》,條分縷析,不厭求詳,將壽之梨棗,以為一知半解者痛下針砭,寓書乞予序之。慨自海通以來,白人挾其物質之文明陵躒吾國,由政治經濟之落後,而鄙夷且及於學術,中醫一道遂為世所詬病。不知吾國醫學,實遠勝於歐美。姑以勞證一端言之,彼輩萃無量數之名醫,迄未發明治勞之法,與其應用之藥品。我國二千年前之仲景,已立剛性以建中為主,柔性以白虎為主之治勞兩大法,日月不磨,如算學家之有公式焉。自李東垣著《脾胃論》,以升柴耆蓮為主,大吹特吹,自詡為升發東方震卦甲木之清氣。究之,以燥濟燥,否結之弊百出,後世不察,奉為圭臬,而仲景之剛性治勞法止。自張景岳創八陣,以冬、地膠膩填下為說,伊尹割烹,易牙調味。陳修園雖著論非之,後人喜其濃厚,謂可以滋陰而配火,助淡黏礙消化,至死不悟,而仲景之柔性治勞法止。朱丹溪謂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又謂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雖有他證,以末治之,其謬與景岳等拜金主義之庸工,以其言足以迎合富貴人之心理,視為金科玉律,終身吃著不盡。然與仲景治虛勞皆有桂枝;及以竹葉石膏治病後虛羸少氣;以竹皮大丸治婦人乳中虛、安中益氣等說,大相背馳。不學無術,殺人如麻,中醫之不振,誰之咎歟!何君此編,以實事求是為依歸,以條目詳明為程式,原始要終,纖悉罔遺,是真有合於《素問》、仲景之心法矣。復古道,昌醫學,以戰勝於世界夫,豈異人任哉!予故歡喜讚歎,不敢以蕪陋辭而為之序。

大中華民國十八年一月 瑞安奇遠郭弼拜序

緒論

嘗覽太史公作方技傳,記述驗案,名曰《診籍》,後世通稱醫案,即近今東西醫所謂診斷書也。竊思案者斷也,惟能斷乃可稱案;方者法也,惟良法乃得流傳。前清徐靈胎先生曰:凡述醫案,必擇大證及疑難證,人所不能治者數則,以立法度,以啟心思,為後學之津梁。奈今之時醫,於古書全不講求,專奉葉氏《臨證指南》為金科玉律,依樣葫蘆。俞東扶先生云:《指南》全部,亦僅數年之醫案,豈足賅葉氏之一生。自刊行以來,沾溉後學,被其惠者良多;而楞腹之輩,又藉此書易於剿襲,每遇一證,即鈔其詞句之精華,及藥方之纖巧而平穩者以應世,而舉一切醫書束之高閣,簡便則甚矣,而不知學之日益淺陋也。嗟乎,豈《指南》誤人耶,抑人誤《指南》耶。又批孫東宿治瘧止腰痛案曰:此案病情反復,孫公能隨其病機曲折以赴之,就所錄者己有七次,治法惟始終匯載方中,知其間有效有不效,而終底於效,乃可垂為模範。苟逸其半而存其半,則不知病證之來源,未明結局之成敗,何以評騭其是非乎,因不禁慨然於《臨證指南》矣。

今之識者,鑑於科學日益發達,以醫為生命關係,而實兼生理衛生理化博物等科。於是設醫學校、醫學會,發行醫學報、醫學雜誌等,策群力以探討,匯眾慮以研幾,務日蘄新理之發明,佐古方之不逮,可謂盛已。雖然,霜鐘不應,而敝帚自珍,其非交通便利之區,尚不足以普及,故往往有力學之士,專家之醫,於療病能洞見癥結而施方卓有奇驗者,徒以聲氣鮮通,致湮沒而無聞,夫豈醫學昌明之世所宜出此乎?況以我國幅員之大,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問者異俗,南北土性燥濕、民氣強弱之不同,與醫理皆息息相關,故一切病源病狀診斷療法,決不能強使一致,苟非各出驗案,以析異同、資比較,將無以指迷廣見而速醫學之進步焉,此廉臣所以有《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之輯也。爰為新定醫案程式:一病者,二病名,三原因,四證候,五診斷,六療法,七處方,八效果。庶幾分際清晰,事實詳明,俾閱者一目瞭然。照此程式,登報徵求,各省來稿,約近千種,其中學驗兼優,可為後學師範者固多,而閉門造車欲求出門合轍者亦不鮮。爰為之一一瀏覽,悉心鑑別,隨選隨按,隨按隨錄,選按既竣,題曰《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約分二集,釐為十四卷。初集名四時六淫病案:第一卷風淫病案,第二卷寒淫病案,第三卷暑淫病案,第四卷濕淫病案,第五卷燥淫病案,第六卷火淫病案(即溫熱病案);二集名八種傳染病案:第七卷溫疫病案,第八卷喉痧病案,第九卷白喉病案,第十卷霍亂病案,第十一卷痢疫病案,第十二卷痘疫病案,第十三卷瘄疫病案,第十四卷鼠疫病案,此為時病疫病之大綱也。大綱之中,又分子目,例如風淫病案,凡本證、兼證、夾證、變證,名雖各異,而原因於風淫者皆統括於其中,使閱者得其頭緒,便於檢查,其餘均仿此例。予合而觀之,其案多潛心於經旨,參酌歷代名醫之治驗,學有淵源以療病,間有旁參新醫學說以闡發古醫學,故能起人所不能起之病,尤足增長見識,推廣治療。且每案自始至終,詳悉載之,堪為後學之階梯,立案之金針也。前清名醫周澂之云:宋後醫書,惟案好看,不似註釋古書之多穿鑿也。每家醫案中,必各有一生最得力處,細心遍讀,是能萃眾家之所長矣。後之學者,苟能尋予所集,朝夕觀摩,則於四時之六淫,各省之疫病,大致楚楚,瞭如指掌;較之葉氏《臨證指南》,有始鮮終,有終無始,究之治驗與否,無從徵驗,其獲益之多寡,經驗豐富者自知之,又何待老朽贅言哉。竊謂此書出,非但醫家受其益,即病家獲睹,有以啟發,而不為庸工所誤,海內蒼生,受惠無窮;而當代諸名醫實地經驗,仁民濟世之誠心,同大壤不休矣。若老朽僭為選按,聊附驥尾云爾。

公元一九二七年正月 越醫老朽何廉臣識於蠡城臥龍山麓之宣化坊

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

第一卷 風淫病案

冒風夾驚案(兒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厚昆子,年四歲,忘其住址。

病名 冒風夾驚。

原因 素有暮汗,庚申二月十三日寐醒即起,出外冒風,陡聞爆竹而驚。

證候 一起即身熱咳嗽,時發驚竄,咳痰不爽,狀似欲痙而不痙。

診斷 指紋紫,脈搏數。此伏氣在於肝膽,猝因風邪而起。

療法 以荷、蒡、蟬、豉、前、桔、象貝等疏風開痰為君,桑、丹、藤、竹、梔、銀等清泄肝膽以佐之。

處方 蘇薄荷(五分) 炒牛蒡(六分) 淨蟬衣(四分) 淡香豉(八分) 前胡(八分) 苦桔梗(四分) 象貝(五分) 焦山梔(八分) 冬桑葉(一錢) 粉丹皮(八分) 雙鉤藤(一錢) 銀花(八分) 鮮淡竹葉(十片)

復診 一劑即汗,身熱雖減,痰嗽如前,急進三汁飲順氣降痰。

次方 生萊菔(汁) 生、雅梨汁(各兩大瓢) 鮮薄荷汁(四滴) 重湯燉十餘沸,溫服。

三診 溏便五次,咳大減。轉氣逆,微呻多眠,喉有痰聲,口渴喜飲,此熱壅肺也,仍進清肺降痰。

三方 甜葶藶(五分) 川、象貝(各五分) 馬兜鈴(八分) 銀花(八分) 淨蟬衣(四分) 冬瓜子(一錢) 鮮茅根(二錢) 鮮蘆根(三錢) 鮮竹葉(十片)

另用西月石(三釐) 制雄精(一釐) 川貝母(四釐) 生白礬(二釐) 研勻,藥湯調下。

四診 服後吐痰三口,上午熱減,下午熱起,氣逆殊甚,口渴汗黏,指紋紫青,防有肺脹之險,急進加減葦莖湯消息之。

四方 活水蘆根(一兩) 冬瓜子(一兩) 鮮枇杷葉(一兩,去毛筋淨)

五診 上午喘減,咳加多汗,頭額之熱已輕,姑進辛涼宣達、降胃清熱法。

五方 銀花(八分) 連翹(一錢) 蟬衣(五分) 前胡(八分) 焦山梔(一錢) 枳實(八分) 竹茹(一錢) 竺黃(八分) 知母(一錢) 馬兜鈴(七分) 淨楂肉(一錢)

先用鮮枇杷葉(五錢) 鮮茅、蘆根(各五錢) 鮮竹葉(三十片) 煎湯代水。

六診 昨日下午熱勢未作,小溲清者漸紅,眠少,氣逆大平,夜間口渴不作,清晨熱勢更衰,惟咳仍多。

六方 前方去蟬衣、焦桅、知母,加光杏仁一錢、川貝錢半。

七診 熱又較盛,咳氣微促,顴赤、唇乾、小溲紅,仍仿前法加減。

七方 銀花(一錢) 連翹(一錢) 蟬衣(五分) 前胡(八分) 栝蔞皮(一錢) 枳實(八分) 淡竹茹(一錢) 知母(一錢) 馬兜鈴(一錢) 焦山梔(一錢) 枯芩(八分) 冬瓜子(錢半) 象貝(八分)

先用鮮茅、蘆根(各五錢) 煎湯代水。

效果 二十日服後,大便一次,乃七日前積矢也。再服二煎,廿一晨吐痰甚多,其熱全清而愈。

康按:此即俗稱急驚風之候。綜觀是證,明是蘊熱挾痰凌肺作脹,早用二方清潤,反致邢不外達,疊次以清宣降胃滌痰而應,可見小兒痰證之不易肅清也。惟其不易肅清,所以先後之間不容欲速,欲速則不達,有如是者,可為病家欲求速效者炯鑑。

冒風夾食案(內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沈小江,年十九歲,住昌安門外恂興。

病名 冒風夾食。

原因 感冒外風,恣食油膩轉重。

證候 初起微覺頭痛,鼻塞噴嚏,略有咳嗽。不忌油膩,遂致咳痰不爽,胸悶氣急。

診斷 兩寸滑搏,舌苔邊白中黃,後根厚膩。脈證合參,此食積阻滯於胃,風痰壅閉於肺也。

療法 當用荷、蒡、前、桔為君,疏其風以宣肺,杏仁、橘紅為臣,豁其痰以降氣,佐萊菔子以消食,使春砂仁以和氣也。

處方 蘇薄荷(錢半) 炒牛蒡(錢半) 前胡(二錢) 桔梗(一錢) 光杏仁(三錢) 廣皮紅(一錢) 萊菔子(三錢) 拌炒春砂仁(六分)

效果 連服兩劑,諸症輕減。惟咳嗽痰多、黃白相兼而且稠黏,原方去薄荷、牛蒡,加栝蔞仁四錢、馬兜鈴錢半、片黃芩一錢,連進三劑。病人小心忌口,遂得痊瘥。

廉按:冒風即鼻傷風也,病人每視為微疾,多不服藥、不避風寒、不慎飲食,必至咳逆痰多,胸悶胃飩,或身發熱,始就醫而進藥,我見以數千計。此案方藥,看似尋常,然服者多效。再囑其避風寒、戒酸冷,病可全廖,否則每成肺病,慎旃慎旃。

傷風案(內科)

何拯華(住紹興同善局)

病者 張悅來,年甘四歲,業商,住張家韝。

病名 傷風。

原因 脫衣易服,驟感冷風。

證候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兩手微冷,鼻鳴乾嘔。

診斷 脈浮緩而弱,舌白滑。浮屬陽,故陽浮者熱自發。弱屬陰,故陰弱者汗自出。其鼻鳴乾嘔者,衛氣不和,肺氣因之不宣也。

療法 先發其汗,病自愈。初用桂枝湯護營泄衛,加杏仁者取其降氣止嘔也。繼用肘後蔥豉湯加蔻仁,通鼻竅以止其鳴,宣肺氣以平其嘔。

處方 川桂枝(八分) 光杏仁(三錢) 清炙甘草(五分) 鮮生薑(一錢) 生白芍(七分) 大紅棗(二枚) 服後呷熱稀粥一杯。

接方 鮮蔥白(二枚) 淡香豉(二錢) 鮮生薑(五分) 白蔻末(四分,沖)

效果 進第一方後,周身漐漐微汗,諸證悉除,惟鼻鳴乾嘔如前。接服第二方,鼻氣通而不鳴,乾嘔亦止。囑其不必再服他藥,但忌腥髮油膩等食物自愈。

廉按:同一傷風,有風傷衛者,有風傷肺者,傷衛較傷肺為輕,故但用調和營衛之桂枝湯,專驅衛分之冷風以疏解之。然惟風寒傷衛,脈浮緩、舌白滑者,始為愜合。若誤用於風溫襲衛,輕則鼻衄,重則咳血失音,好用漢方者注意之。

傷風兼惡阻案(婦科)

陳艮山(江西全省醫學會)

病者 吳堯耕之女,年十九歲,住省城。

病名 傷風兼惡阻。

原因 體弱多痰,臘月行經。後感冒風寒,咳嗽發熱,因食貝母蒸梨,以致寒痰凝結胸中。延醫調治,投以滋陰降痰之品。復患嘔吐,飲食下咽,頃刻傾出。更換多方,暫止復吐。病者輾轉床褥,已越三月,骨瘦皮黃,奄奄一息。友人蕭孟伯力薦余治,吳君乃延余往。

證候 嘔吐不止,飲食罕進,咳痰稀白,大便乾燥。

診斷 細按脈象,滑數有力,兩尺不斷,此孕脈也。何以有此久病?蓋因受孕不知,旋因傷風咳嗽,以為貝母蒸梨可以治咳,不知適以凝痰。而醫者不察脈情,泛用治痰通用之輕劑以治之,痰不下而氣反上逆,遂成嘔吐。所幸腹中有孕,雖嘔吐數月,尚無大礙,否則殆矣。

療法 用大半夏湯,先治其標以止嘔,蓋非半夏不能降胃氣之逆,非人參不能補中氣之虛,非白蜜不能潤大腸之燥。開方後,吳曰:孕有徵乎?余曰:安得無徵!徵之於脈,脈象顯然;徵之於病,若非有孕,君見有嘔吐數月少納飲食而不斃者乎?吳固知醫,見余執方不疑,欣然曰:君可謂得此中三昧,余亦愛岐黃,略識一二,曩亦曾擬用半夏湯,群醫非之而止。乃急以藥進,至夜嘔止酣睡。次早吳見余曰:非君獨見,吾女幾殆。乃立保胎和氣之方,以善其後。

處方 仙半夏(三兩) 白蜜(三兩) 人參(兩半) 河水揚二百四十遍煎服。

又方 安胎。

淨歸身(三錢) 撫川芎(八分) 高麗參(三錢) 漂於朮(二錢) 酒條芩(錢半) 真阿膠(三錢) 大熟地(二錢) 法半夏(錢半) 蜜甘草(錢半)

墨魚(一兩,熬水,去魚)為引,水煎服。

效果 初方服一劑,嘔吐即止,便亦略潤,並無痰嗽,乃服次方四劑而胎安。囑用飲食調養,而體健生子。

廉按:風寒咳嗽,必先辛散輕開、宣肺豁痰,使病從表入者仍從表出,則肺氣自復清肅之常而咳嗽自痊。乃病家誤服貝母蒸梨,醫又不究病源,誤用滋陰清補,釀成實證似虛。幸而病人中氣尚實,故大便乾燥,陰精來損,故受孕惡阻,猶可用大半夏湯救誤,一擊而中,應手奏功。惟用量究嫌太重,尚可酌減。安胎一方,系遵丹溪方加減,引用墨魚,頗覺新奇。

中風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時寓天津)

病者 謝君,年六十四歲,建築工頭,住滄州。

病名 中風。

原因 包修房屋失利,心中懊憹非常。旬日前即覺頭疼,不以為意。一日晨起之工所,忽僕於地,狀若昏厥。移時復甦,其左手足遂不能動,且覺頭疼甚劇。醫者投以清火通絡之劑,兼法王勳臣補陽還五湯之意,加生黃耆數錢,服後更甚。

證候 腦中疼如刀刺,須臾難忍,心中甚熱。

診斷 脈左部弦長,右洪長,皆重按有力。詢其家人,謂其素性嗜酒,近因心中懊憹,益以酒澆愁,飢時恆以燒酒當飯。愚曰:此證乃腦充血之劇者。其左脈之弦長,懊憹所生之熱也,右脈之洪長,積酒所生之熱也,二熱相併,挾臟腑氣血上衝腦部。腦中之血管若因其沖激過甚而破裂,其人即昏厥不復甦醒。今幸昏厥片時而甦醒,其血管當不至破裂,或其管中之血隔血管滲出,或其血管少有罅隙、出血少許而復自止,其所出之血著於司知覺神經則神昏,著於司運動神經則痿廢。此症左身偏枯,當系腦中血管所出之血傷其司左邊運動之神經也。醫者不知致病之由,競投以治氣虛偏枯之藥,而此證此脈,豈能受黃耆之升補乎,所以服藥後而頭疼加劇也。

療法 降血平腦。以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為治腦充血證無上之妙品,屢經實驗,故以為君,佐以龍、牡、二石、楝、芍、玄參、膽草、炙甘、鐵鏽水等潛鎮清熄。

處方 懷牛膝(一兩) 生龍骨(六錢,打) 生牡蠣(六錢,打) 川楝子(四錢) 生杭芍(六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代赭石(六錢,生打) 烏玄參(四錢) 龍膽草(三錢) 生甘草(二錢)

效果 服兩劑,頭疼痊愈,脈亦和平,左手足已能自動。遂改用全當歸、生杭芍、玄參、天冬各五錢,生黃耆、乳香、沒藥各三錢,紅花一錢。連服數劑,即扶杖能行走矣。方中用紅花者,欲以化腦中之瘀血也。為此時脈已平和,頭已不疼,可受黃耆之溫補,故方中少用三錢,以補助其正氣,即藉以助歸、芍、乳、沒以流通血脈,更可調玄參、天冬之寒涼也。

廉按:吾國所謂中風者,即西醫所謂腦猝中也。中風之為病,古醫向分中經、中絡、中腑、中臟四端。西醫謂此由血沖腦經之病,分腦充血、腦積血、腦出血、腦筋麻痹,亦有四端。據其剖驗所見,凡以是病死者,其腦中必有死血及積水,是血衝入腦,信而有徵。顧血行於脈絡之中,何故而上衝傷腦,競致血管破裂,西醫亦未明言其原理。近世魯人張伯龍氏,據《素問》調經論「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一節,參用血沖腦經之說,謂腦有神經分布全體,以主宰一身之知覺運動,凡猝倒昏瞀、痰氣上壅之中風,皆由肝火上亢,化風煽動,激其氣血,並走於上,直衝犯腦,震擾神經而為昏不識人、喎斜傾跌、肢體不遂、言語不清諸症,皆腦神經失其功用之病。苟能於乍病之時,急用潛陽鎮逆之劑,抑降其氣火之上浮,使氣血不並走於上,則腦不受其激動,而神經之功用可復。其言如此,則既申明《素問》氣血並走於上之真義,復能闡發血沖腦經之原因,則新發明之學理,仍與吾邦舊說隱隱合符,此即是案揮發中風即腦充血之原理也。所用方法亦屬潛鎮泄降,與張伯龍潛陽鎮逆大致相同,惟重用牛膝至一兩之多,則為實驗之獨見耳。

中風閉證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廖大新,年五十二歲,九江人,居鄉。

病名 中風閉證。

原因 其人火體身壯,春感外風,引動內風,風火相煽而發病。

證候 初起頭痛身熱,自汗惡風;繼即猝然昏倒,口眼喎斜,痰湧氣粗,人事不知。

診斷 左關脈浮弦數,右沉弦數,重按來去有力。顯系風火相煽,挾痰涎上壅清竅,陡變昏厥閉證。此即《內經》所謂「血之與氣,井走於上,則為大厥」也。其氣復返則生,不返則內閉而外脫矣。

療法 先以熄風開痰,通其竅閉為首要。急用羚角、鉤藤以熄風,至寶丹合厥證返魂丹以通竅,竹瀝、薑汁以開痰。俟神蘇後,仿繆仲淳法,再進桑葉、菊花、蒺藜、花粉清熱定風為君,石決明、蛤殼、栝蔞、川貝降氣豁痰為臣,佐竹瀝以通絡除痰,鮮石菖蒲汁以通氣清竅。必須風靜痰除,仿許學士珍珠母丸法,以珠母、龍齒潛陽鎮肝為君,棗、柏、茯神清養攝納為臣,佐以西參、地、芍,為滋養陰虛者設法,使以石斛、雞金,為增液健胃以善後。

處方 羚角片(錢半,先煎) 雙鉤藤(六錢) 淡竹瀝(兩大瓢) 生薑汁(四小匙,和勻同沖)

至寶丹(一顆) 厥證返魂丹二顆,研細,藥湯調下

次方 冬桑葉(二錢) 滁菊花(二錢) 白蒺藜(錢半) 天花粉(三錢) 石決明(一兩) 海蛤殼(四錢,同打) 栝蔞仁(四錢,杵) 川貝母(三錢,去心) 淡竹瀝(兩大瓢) 鮮石菖蒲汁(一小匙,和勻同沖)

三方 珍珠母(一兩) 青龍齒(三錢,同打) 炒棗仁(錢半) 柏子仁(三錢) 辰茯神(三錢) 西洋參(錢半) 細生地(三錢) 生白芍(三錢) 鮮石斛(三錢) 生雞金(二錢,打)

效果 初方連進三劑頭煎,大吐痰涎,神識清醒。續進次方三劑,已無痰熱上湧,口眼喎斜亦除。連進三方四劑,胃動納食,人能行動而痊矣。

廉按:中風之為病,有觸外風引動內風者,亦有不挾外風而內風自動者。此案雖由邪風外襲,而實則陰虛火亢。內風易動,故一觸即發,亦當從內風主治,急熄風宣竅、順氣開痰為第一要法。所列三方,虛實兼到,層次井然,凌躐急功者,可取法焉。

中風閉證案(內科)

高糺云(住贛州生佛壇前)

病者 潘世傑,年四十九歲,商界,山東人。

病名 中風閉證。

原因 元氣素弱,久患痰火鬱積,適中外風,引動內風而猝發。

證候 猝然昏倒,舌強不言,喉中痰塞,噫噫有聲,四肢微瘛,不省人事。

診斷 脈浮滑數,右寸尤甚,舌苔黃滑,此《內經》所謂風癔也。由內風挾痰,閉塞清竅,故猝倒。足太陽脈貫舌本、散舌下,足少陰脈循喉嚨、挾舌本,風邪猝中,而其脈不至舌本,故舌強不言。幸身軟不直,尚可救療。

療法 先用周少川牛黃清心九,以二參竹瀝湯送下,使清竅開而神氣自爽,客邪去而脈自至舌本,口自能言。繼用外臺竹瀝飲,搜剔絡痰,以清熄內鳳。

處方 蘇扎參(二錢) 西洋參(錢半) 生薑汁(四滴) 清童便(一杯) 淡竹瀝(一兩,和勻同沖) 調下牛黃清心丸兩顆。

接方 淡竹瀝(兩大瓢) 甜水梨汁(兩大瓢) 生葛汁(一瓢) 生薑汁(四滴) 和勻,重湯燉,溫服。

效果 一劑,神識醒。去牛黃丸,再服二劑,各症減。三劑,語言清亮。終用竹瀝飲,善其後而愈。

廉按:此治虛火沖逆、熱痰壅塞、猝致昏僕之方法。故同一昏聵顛仆,而病因不同,則用藥當然各異也。《資生經》云,凡中風由心腹中多大熱而作,所謂猝中外風者,特其激動內風之引線耳。前哲繆仲淳、顧鬆園、葉香岩、王孟英輩,多用熄風清熱、順風開痰而效者,良有以焉。

中風閉證案(內科)

高糺云(住贛州生佛壇前)

病者 嚴文元,年五十歲,商界,住南京。

病名 中風閉證。

原因 素因氣虛多痰,適感冷風而猝發。

證候 卒然痰涎壅塞,牙關緊閉,兩手握固、屈而不伸,四肢厥冷。

診斷 六脈沉弦而緊,舌苔滑白淡黑。脈證合參,確為中風挾寒,寒痰壅塞氣機之閉症。

療法 先用冰片、麝香開竅宣氣,皂角、附片溫通開痰,以四味研末吹鼻,先通其閉。繼宗薛氏用三生飲加參汁通陽益氣,再入戈製半夏以驅痰涎。

處方 吹藥麝香(五釐) 皂角(四分) 冰片(七分) 附片(五分) 研末吹鼻。

湯方 生南星(一錢) 生川烏(一錢) 蘇扎參(五錢,煎汁沖服) 生附片(一錢) 鮮生薑(三錢) 廣木香(五分) 戈製半夏(五分)

效果 吹藥一次即嚏,四肢隨溫,牙關得鬆。旋進湯藥,一劑知,五劑已。後以廣東參茸衛生丸調補而痊。

廉按,薛院判人參三生飲,施於中風挾寒、寒痰壅閉之危證,確係急救良法,若誤用於積熱釀痰、肝風沖逆,以致壅塞氣道者,則反速其斃。故醫者不必拘於西北多真中、東南多類中,及真中屬實、類中屬虛等說,以橫於胸中,總須隨證辨其虛實,析其寒熱,而施治法也。

中風脫證案(內科)

梁右齋(住玉山湖塘沿)

病者 姚家瑞妻徐氏,住馹門前。

病名 中風脫證。

原因 產後血虛,誤於前醫不問病之虛實,遽以產後普通方芎歸湯加疏風發散藥治而劇。

證候 產經十句鍾,孩提包衣方全下,惡露過於常胎,頭暈嘔吐,憎寒壯熱,舌苔粗膩,面色穢垢,頭不能舉,汗出不止。醫投以芎歸湯加發散一劑,未完,汗出如雨,大氣欲脫,神識時憒。

診斷 六脈浮大鼓指,重按空而無力。確係陰血驟虛,內風暗動,孤陽上越之危候。

療法 遵仲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增損。

處方 川桂枝(一錢) 杭白芍(五錢) 炙甘草(錢半) 左牡蠣(五錢,生打) 龍骨(三錢,生打) 西潞黨(錢半) 黑附片(六分) 明天麻(錢半) 紅棗肉(六枚) 生薑(二片)

二劑,汗收熱除。第三天買藥,遇其同姓藥店官,謂其生產未過三天,這醫生方內都不用當歸、川芎以去瘀血,誠屬怪醫。如果純粹服此補澀藥,恐怕將來汝妻要被這藥補到瘀血,就要肚脹而死。遂於方內加當歸、川芎各錢半。煎服一頭煎,霎時間前證完全復作。夜半又來特招,詢問始知其故,噫,醫藥豈可兒戲乎。

二方 前方加酸棗仁三錢,日進兩劑。

效果 半月後諸證悉除,進以血屬補品甘天,軀幹精神始完滿。

廉按:中風脫證,十中難痊一二,況在產後,尤為迫不及救。乃用仲景桂枝加龍牡增損,調營和衛,回陽固脫,投之輒應,尚屬僥倖成功,不得謂此方概可救中風脫證也。惟藥肆中人,但知普通常法,不知特別變法,遽爾背加藥品,此種惡風,醫藥界當開公會,共同取締,以免貽誤病家。

中風偏枯案(內科)

高糺云(住贛州生佛壇前)

病者 唐羅氏,年四十五歲,住安慶。

病名 中風偏枯。

原固 體質素弱,虛風時動,適勞倦受風而發。

證侯 猝然昏聵,醒後左半身不遂,皮膚不仁,筋骨瘦痛。

診斷 脈搏虛弱,左部尤甚。正如經云,虛邪客於身半。皆由氣血偏虛,真氣去,邪氣獨留,著於所虛之半邊,阻隔脈道,以致偏枯不仁。

療法 用八珍湯扶助氣血,加虎骨、竹瀝、鉤藤、薑汁、天麻、桑寄生鎮其虛風、消其絡痰。

處方 西潞黨(二錢) 漂於朮(錢半) 雲茯苓(三錢) 炙甘草(一錢) 當歸(二錢) 酒白芍(三錢) 直熟地(四錢) 川芎(一錢) 淡竹瀝(兩瓢,沖) 鉤藤(錢半) 生薑汁(四滴,沖) 明天麻(二錢) 桑寄生(三錢) 炙虎骨(錢半)

效果 每日服一劑,至四十餘劑,病始告痊。

廉按:《內經》謂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容其形,是確指虛人而後中於虛風也,然猶系因虛受風。故經又有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之說。偏枯難療,二語盡之。此案既屬偏枯,八珍湯加味,確係對證之良方,四十餘劑而痊,溝不誣也。

中風偏枯案(內科)

曾月根(住五華周潭)

病者 繆吉菴,年七十七歲,堪輿,住廣東五華周潭。

病名 中風偏枯。

原因 素有哮喘,又兼老邁,元氣虧損,風邪直中血脈。

證候 半身不遂,右手足不能舉動,麻木不仁,略吐痰涎。

診斷 六脈俱緩,左關尤甚。緩非和緩,乃是怠緩,左關屬肝,肝藏血,肝血少,脈無所養而緩。

療法 當用木瓜、萆薢除濕痹,天麻、防風驅風邪,殭蠶因風而僵反能治風,續斷能續而又能補,五靈脂逐風濕之疼,威靈仙行絡中之氣,虎骨去脛骨之風,烏藥疏逆上之氣,又恐風邪凝著難散,故用黃耆、當歸、白芍之補而有力者以行之,血行風自滅也,鬆節、牛膝領諸藥上出下行,俾其左宜左有,各不相悖,大意以去風濕之實而補正氣之虛也。

處方 宣木瓜(五兩) 川萆薢(一兩) 白殭蠶(一兩) 鬆節(一兩) 黃耆(一兩) 炒白芍(一兩) 全當歸(一兩) 威靈仙(一兩) 虎脛骨(一兩) 烏藥(一兩) 淮牛膝(一兩) 防風(一兩) 天麻(一兩) 續斷(一兩) 五靈脂(一兩)

上十五味,用老酒浸一宿,取起蒸熟,曬乾研末。仍用前浸之酒,調服五錢,漸加至一兩。

效果 連服一旬,手足已見微效,二旬手能舉動,三旬足能步履,終用歸芍六君子丸,氣血雙補兼去宿痰而復元。

廉按:活絡驅風,益氣化濕,參以壯筋健骨,立方虛實兼到,配合頗費心機。雖然,神經之功用已失,肢體之偏廢已成,痼疾難瘳,調復豈易,此等方法,亦有效有不效也。

中風半身不遂案(內科)

熊鼎成(住清江樟樹鎮洋湖圩)

病者 楊生厚,年六十七歲,商人,住清江。

病名 中風半身不遂。

原因 素性嗜酒,晚年血氣衰弱,猝感外邪而發。

證候 未病前二日,肝火已動,夜間神煩少寐。病發之日,午膳甫完,忽覺身體不支,猝然倒地,扶至床榻,左半身手足俱覺不仁,口眼歪斜,肢節三日不能移動,動則痛楚不堪,每日僅食粥一杯,不餓亦不便。

診斷 脈浮數而濡,左手微弦。脈證合參,病因嗜酒生濕,濕生熱,熱生風,風自內動,一觸即發。今半身雖不仁,而神識清爽,外無寒熱,先天素強,療治尚早,加意調理,可望復原,久則血脈偏枯為難治。

療法 外以鱔魚血塗口眼歪斜處,牽之使正。內服湯劑,以熄風逐濕活絡清肝為主,手足活動後,改湯為膏,調理自痊。

處方 羚羊角(一錢,另煎,貧寒無力者不用亦可) 滁菊花(二錢) 明天麻(二錢) 雙鉤藤(四錢) 杜蒼朮(錢半) 川黃柏(三錢) 五加皮(四錢) 當歸尾(二錢) 川牛膝(三錢) 石南藤(二錢) 白頸蚯蚓(二錢) 炙甘草(一錢) 嫩桑枝五錢為引。如便秘者,酌加大黃、蘄蛇、蚯蚓研末,淡酒沖服一錢,更妙。

效果 服藥二劑,口眼歪斜處即正。四五劑後,手足漸能活動。半月後以原方十劑,熬成藥膏,加黑驢皮膠、龜膠各二兩,每日開水沖服五六錢,月餘調理而安。藥膏內酌加冰糖則易服。

廉按:東南中風之病,此因最多,丹溪所言,正是閱歷之談,此案斷語,援引愜合,方亦切中病情。

風溫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趙印龍,年近三旬,業農,住鹽山城北許孝子莊。

病名 風溫。

原因 孟秋下旬,農成忙甚,因勞力出汗甚多,覆在樹陰乘涼過度,遂得風溫病。

證候 胃熱氣逆,服藥多嘔吐。因此屢次延醫,服藥旬余無效。及愚診視,見其周身壯熱,心中亦甚覺熱,舌苔黃厚,五六日間飲食分毫不進,大便數日未行。問何不少進飲食?自言有時亦思飲食,然一切食物聞之,皆臭惡異常,強食之即嘔吐,所以不能食也。

診斷 其脈弦長有力,右部微有洪象,知其陽明府熱已實,又挾沖氣上衝,所以不能進食,服藥亦多嘔吐也。

療法 欲治此症,當以清胃之藥為主,而以降沖之藥輔之,則沖氣不上衝,胃氣亦必隨之下降而嘔吐能止,即可以受藥進食矣。

處方 生石膏(三兩,細末) 代赭石(一兩,細末) 知母(八錢) 潞黨參(四錢) 粳米(三錢) 甘草(二錢) 煎湯一大碗,分三次溫服下。此方乃白虎加人參湯,又加赭石也。為其胃腑熱實,故用白虎湯,為其嘔吐已久,故加人參,為其沖胃上逆,故又加赭石。

效果 服藥盡一劑,嘔吐即止。次日減去赭石,又服一劑,大便通下,熱退強半。至第三日減去石膏一兩,加玄參六錢,服一劑,脈靜身涼,而仍分毫不能飲食,憎其臭味如前。愚曉其家人曰:此病已愈,無須用藥,所以仍不飲食者,其胃氣不開也。夫開胃之物莫如萊菔,可用鮮萊菔切絲,香油炒半熟,加以蔥醬煮湯勿過熟,少調以綠豆粉俾服之。至作熟時,病人仍不肯服,迫令嘗少許,始知香美,須臾服盡兩碗,從此飲食復常。

廉按:熱盛沖逆,用白虎湯加赭石清熱鎮沖,方極穩健。惟潞黨參宜易西洋參。孟英謂西參與古時人參味苦微寒者相同,故案中人參白虎湯每用洋參,良有以也。

風溫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 朱熙臣令郎,年十五歲,住宜興竹巷。

病名 風溫。

原因 感受溫風,首先犯肺,早服滋養,邪熱留戀。

證候 咽喉腫痛發熱,咳嗽音啞不揚,痰黏胸痞。

診斷 脈右浮數,舌邊尖紅,苔白薄滑,證屬風熱傷肺。治宜辛平宣透,而乃誤投滋膩,致邪膠固,久延恐成肺癆。

療法 達邪宣肺,清肅氣機,故以牛蒡、蔞皮為君,佐以沙參、杷葉、杏、桔等品,以冀熱退咳爽。

處方 牛蒡子(二錢) 苦桔梗(一錢) 栝蔞皮(三錢) 北沙參(三錢) 光杏仁(三錢) 冬桑葉(錢半) 鮮竹茹(三錢) 枇杷葉(五片,去毛)

先用生蘿蔔四兩、鮮青果兩枚煎湯代水。服三劑,熱雖退,咳不止。

又方 京川貝(三錢) 款冬花(錢半) 浙茯苓(三錢) 前胡(二錢) 冬瓜子(三錢) 栝蔞皮(二錢) 光杏仁(三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北沙參(二錢)

效果 五劑咳止而痊。

康按:藥用輕清,方效葉案,此風溫輕證之治法。

風溫暴泄案(內科)

錢蘇齋(住蘇州謝衙前)

病者 華鏡文室,年三十歲,住蘇城皮市街。

病名 風溫暴泄。

原因 產後彌月,新感風溫,發熱咳嗽。第三日經鄰醫徐某,投桂枝湯,乃作暴泄,證勢大劇。

證候 泄瀉一晝夜十餘次,津涸神昏,氣促痰鳴,舌苔焦黃乾燥,齒板面黝,目閉多眵,身灼熱,渴飲無度。

診斷 脈弦而駛,證本風溫犯肺,不與清解,反投辛溫,肺熱下移於大腸,乃作暴泄,《內經》所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也。況產後營液先傷,利多又足亡陰,當此一身津液傾瀉無餘,非甘寒急救其津液,不足以挽茲危局,若誤認為脾病,與以溫燥升補之藥,必陰下竭而陽上厥矣。

療法 欲存陰必先止下利,欲止瀉必先清肺熱。因以白虎湯為君、專救肺熱,佐以甘涼諸品以救津液,不得謂泄瀉之症,忌進寒涼也。

處方 鮮霍斛(二兩) 鮮沙參(三錢) 川貝母(三錢) 生甘草(一錢) 生石膏(二兩) 鮮生地(二兩) 鮮竹葉(三錢) 鮮蘆根(二兩) 肥知母(三錢) 麥冬肉(三錢) 竺黃片(三錢)

又方 塘西青皮甘蔗榨清汁一大碗,頻頻服之。

效果 用大劑甘寒,服竟日,而瀉止津回,熱解身涼,竟以大愈。後加西洋參、扁豆衣等,兩日即痊。

廉按:風溫誤投桂枝湯,在上者輕則失音、重則咳血,在下者輕則泄瀉、重則痙厥,此由鞠通之作俑也,為其所欺以誤人者,數見不鮮。今用大劑甘寒以救誤,競得大愈,金在醫者之處方對證、用量適當耳,然而幸矣。

風溫火逆案(內科)

榮錫九(住永川五間鋪太平紫)

病者 榮錫九,年四十八歲,時住川東永邑五間鋪觀音橋。

病名 風溫火逆。

原因 是年三月,春行夏令,溫度太高,繼以因公赴縣,往來受熱,故致此病。

證候 四月一日回家,沉睡昏迷、不省人事。延族兄診視,以錫九素病吐血,身體極弱,誤認為陰寒,進以補中湯,身灼如火。是由火逆,病勢一變,幸次日發衄,衄後稍蘇。

診斷 自診脈浮數孽指。浮為風,數為熱,身灼熱焦痛乾燥,此風溫證也。

療法 擬用銀翹散加減,風溫身灼,焦燥如火熏,非汗不解,焦燥陰傷,汗之反逆,只得養陰,聽其自解。

處方 蜜銀花(三錢) 青連翹(三錢) 大力子(三錢) 苦桔梗(二錢) 薄荷(三錢) 淡竹葉(三錢) 生白芍(三錢) 生甘草(八分)

效果 此方穩服一星期,胸腋頭面,稍得汗解,得汗處肌肉便活,以外焦灼如前,將前方去大力,加真川柴胡三錢以為輸轉。又一星期,腰以上得汗,以下無汗。再一星期,汗至足脛,兩足無汗、焦痛不敢履地。直服到四星期,全身皆得汗解,安好無恙矣。此症原誤服補中湯,故纏綿不愈有如此久,然猶幸衄後人蘇頗能自主,不然病久不解,未有不東扯西挪寒熱雜投者,其為病不知胡底矣。

康按:病本熱厥,妄投補中,豈作中熱氣脫治耶?不然,何所見而率用提補耶!幸而鼻衄人蘇,經治而愈,然亦險而幸矣。

風溫喘促案(兒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時寓天津)

病者 郝姓幼子,年五歲,住天津小南關柴市旁。

病名 風溫喘促。

原因 季春下旬,感冒風溫,醫治失宜,七八日間,喘逆大作。

證候 面紅身熱,喘息極促,痰聲漉漉,目似不瞬,危至極點。

診斷 脈象浮滑,重按有力,啟口視其舌苔,色白而潤,問其二便,言大便兩日未行,小便微黃,然甚通利,且視其身體胖壯,陰分猶足,知猶可治。

療法 欲治此證,當用《傷寒論》小青龍湯,然須重加涼藥以輔之。

處方 麻黃(一錢) 桂枝尖(一錢) 五味子(一錢) 清半夏(二錢) 川貝母(二錢,去心) 光杏仁(二錢) 生白芍(三錢) 乾薑(六分) 細辛(六分) 生石膏(一兩,研細) 煎湯一大茶鍾,分兩次溫服下。

說明 此方即小青龍湯加貝母、生石膏。《金匱》治肺脹作喘,原有小青龍加石膏湯,然所加石膏之分量甚少。今所以重用生石膏至一兩者,為其面紅身熱,脈象有力,若不重用石膏,則麻桂姜辛之熱,即不能用矣。又《傷寒論》小青龍湯加減之例,喘者去麻黃加杏仁,今加杏仁而不去麻黃者,因重用生石膏、麻黃即可不去也。

效果 將藥服盡一劑,喘愈強半,痰猶壅盛,肌膚猶灼熱,大便猶未通下,遂用生石膏、蔞仁各二兩,代赭石一兩,煎湯兩茶鍾,徐徐溫服之,痰少便通而愈。

廉按:風溫犯肺,肺脹喘促,小兒尤多,病最危險,兒科專家往往稱馬脾風者此也。此案斷定為外寒束內熱,仿《金匱》小青龍加石膏湯,再加川貝開豁清泄,接方用大劑二石蔞仁等清鎮滑降而痊。先開後降,步驟井然。惟五歲小兒,能受如此重量,可見北方風氣剛強,體質茁實,不比南人之體質柔弱也。正惟能受重劑,故能奏速功。

風溫時毒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 周恆和婦,年五十二歲,住徐舍市。

病名 風溫時毒。

原因 吸受風溫,誤服辛熱。

證候 頭面赤腫,壯熱便閉,讝語昏狂,口大渴,舌鮮紅,溲赤而短。

診斷 兩脈洪數有力,已成陽明熱盛之候。

療法 先用釜底抽薪法,後用清涼品以消熱毒。

處方 生川軍(五錢) 元明粉(三錢) 生甘草(一錢) 濟銀花(五錢) 小枳實(三錢) 天花粉(五錢) 青連翹(三錢) 元參(五錢)

次診 服一劑,下大使二次,色黑而堅,後少溏薄,尚有昏讝。

次方 生川軍(一錢) 白池菊(二錢) 大青葉(三錢) 濟銀花(五錢) 冬桑葉(二錢) 天花粉(五錢) 生粉草(一錢) 活水蘆根(一兩) 生綠豆(一兩,煎湯代水) 羌活(八分) 紫雪丹(五分,開水先下)

三診 服一劑熱減,再劑腫全消。惟津虧熱不退,不能眠,甘寒復苦寒法。

三方 天麥冬(各三錢) 鮮生地(五錢) 小川連(五分) 鮮石斛(三錢) 濟銀花(五錢) 鮮竹葉(三十片) 大玄參(三錢) 漢木通(八分) 生綠豆(一兩) 絲瓜絡(三錢) 辰砂染燈心(三十支)

效果 一劑熱清得眠,三劑痊愈。

康按:識既老當,號亦清健,是得力於河間一派者。

風溫發痙案(兒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劉小孩,年甫二歲,南昌人,住城內。

病名 風溫發痙。

原因 時值春令陽升,適被溫風襲肺。外風引動內風,遂發痙而狀如驚癰。

證候 初起熱咳微喘,涕淚交流,顯系風疹現象。前醫妄投辛溫風藥,以致風助火勢,陡變哭無涕淚,皮里隱隱見點,手足抽搐,目睛直視,角弓反張。

診斷 面赤兼青,指紋沉紫。此由疹毒內郁,熱盛生風,仲景所謂狀如驚癇、時時瘛瘲是也。故世俗通稱急驚,其實似驚而非真驚耳,然亦險矣。

療法 急急救濟,議以重劑清解法,重用銀花、連翹以清熱解毒為君,以芥穗、薄荷、浮萍、桔梗透疹宣表為臣,佐以桑、菊、鉤藤熄風鎮痙,貝母、竹黃利竅豁痰,使以甘草,和諸藥解疹毒也。

處方 淨銀花(三錢) 青連翹(二錢) 苦桔梗(七分) 川貝母(一錢) 荊芥穗(一錢) 紫背浮萍(錢半) 蘇薄荷(七分) 冬桑葉(一錢) 雙鉤藤(錢半) 滁菊花(錢半) 天竹黃(半錢) 生甘草(五分)

次診 前方連進二劑,痙瘛已平,遍身已現紅點。險象既除,諒無意外之虞。前方減去芥穗、鉤藤,加杭白芍錢半、廣陳皮八分,接進二劑。外用西河柳芽、鮮芫荽共煎水,洗前後心手足心,日洗二次。

三診 遍體疹點滿布,燒熱漸退。惟咳嗽口於,大便未通,此係熱邪傷陰所致。再當養陰清肺,以為善後調理。

三方 元參心(二錢) 杭麥冬(二錢,去心) 鮮石斛(二錢) 川貝母(錢半) 白芍(錢半) 廣陳皮(五分) 北沙參(二錢) 生甘草(三分)

效果 連進三劑,各證痊愈。

廉按:風溫發痙,多由於外風引動內風,風動發痙,狀如驚癇,病勢之常也。奈專科一見此症,每稱急驚,輒用挑法,因此僨事者,目見甚多。此案認為疹毒內郁,熱盛生風,診斷頗有見地,用藥層次井然,後學深可為法。

風溫伏邪案(內科)

許翔霄(住無錫滸泗橋)

病者 徐錫甫,年甫弱冠,紗廠機工,住錫城。

病名 風溫伏邪。

原因 冬稍受寒,伏而不發,至春感風,觸動伏氣而發病。

證候 身熱懊憹,咳嗽咽痛,微寒便泄,鼻衄耳聾,吐痰黃稠。

診斷 脈形數大,重按帶弦,舌紅苔黃,斷為肺胃痰熱。蓋氣熱則痰為火灼,色變黃稠,氣燥則清竅不利,兩耳失聰。咽通於胃,喉通於肺,今肺胃為風熱淵藪,自然咽喉作痛。大腸與胃相連續,與肺相表裡,熱盛則下移於腸而便泄。兼症雖繁,仍不越乎風溫之本因。

療法 清痰熱以保肺,存津液以養胃。

處方 泡射干(六分) 苦桔梗(一錢) 淡片芩(錢半) 黑山梔(三錢) 前胡(一錢) 青連翹(三錢) 細木通(五分) 六一散(三錢,包煎) 鮮石斛(五錢) 竹葉(三十五片) 白茅根(一兩,去心) 此三味煎湯代水。

效果 服二劑後,咳爽痰活,熱減泄止,後以清肺湯收功。

廉按:風溫之為病,其固有二:一為新感,一為伏氣。此證屬太陰伏熱感風而發,故用肅肺養胃以奏效,繼用清肺湯以收功,尚屬伏氣風溫之輕證治法。

風溫兼伏氣化熱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時寓天津)

病者 陳百生將軍,年四十六歲,寓天津廣東路。

病名 風溫兼伏氣化熱。

原因 因有事乘京奉車北上,時當仲夏,歸途受風,致成溫熱病。

證候 其得病之翌日,即延為診視。起居如常,惟覺咽喉之間有熱上衝,咳嗽吐痰,音微啞,周身似拘束痠軟。

診斷 脈象浮而微滑,右關重按甚實,舌苔白色。知此證雖感風成溫,而其熱氣之上衝咽喉,實有伏氣化熱內動也。

療法 病在初起,熱雖不劇,而伏氣之發動,必繼有大熱在後。宜少用表藥解肌,重用涼藥清裡,石膏在所必需也。然膏粱之人其身體倍自鄭重,當此病之初起而遽投以石膏重劑,彼將疑而不肯服矣,斯不得不先為開清解之劑也。

處方 薄荷葉(三錢) 連翹(三錢) 蟬退(二錢) 知母(六錢) 玄參(六錢) 天花粉(六錢) 生甘草(二錢) 煎湯服。

效果 翌日復診,言服藥後,周身得微汗,而表裡反大熱,咳嗽音啞益甚。言之似甚恐懼。診其脈洪大而實,左右皆然。愚曰:君欲速愈乎?能聽我用藥,甚非難事,但重用生石膏四兩,加粳米三錢,煎湯四茶鍾,分四次徐徐溫飲下,盡劑必愈,此事我能保險也。陳君聞之,欣然聽從。遂命人向藥房購整塊生石膏(藥房預軋細者恐溷有煅石膏)一斤,自軋細,秤准四兩,加粳米三錢,煮至米熟,取清湯四鍾,先溫服一鍾,後兩點鐘服一次,果盡劑而愈。

廉按:溫風為新感,葉天士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是也。伏氣化熱為伏熱,張路玉所謂「凡病傷寒而成溫,發於夏至以後者為熱病」是也。方用表裡雙解。周身得微汗,而諸症反益甚者,胃家燥熱上蒸故也。敵用重量生石膏清燥解熱。妙在將石膏同粳米煎湯乘熱飲之,俾石膏寒涼之性,隨熱湯發散之力,化為汗液,盡達於外,所以人慾發汗者,飲熱茶不如飲熱稀粥也。然必盡一斤而始愈,可見石膏為涼藥中極純良之品矣。

風溫夾食案(內科)

錢蘇齋(住蘇州謝衙前)

病者 吳吉人,年四十九歲,住蘇城賽兒巷。

病名 風溫夾食。

原因 素體瘦弱,食積易停,溫邪由口鼻吸入肺胃,與痰滯膠結而發。

證候 初起表熱,一日即解,能食不大便,痰嗽氣逆。病屆五日,曾陡作脹悶、喘急欲絕,旋即平復。迄十一日晨,始行大便一次,登廁方畢,腹中㽲痛不止,冷汗如雨,氣促脈微,昏讝痰嘶,面色晦黯,呼號欲絕。自晨迄晚,連易五醫,俱言不治,或僅書生脈散方以固其正,余審其齦齶間有糜腐,與之語神識尚清,中氣未奪,按其腹並不拒,但言繞臍劇痛,矢氣臭穢而極多,量其熱度,止九十八度。

診斷 脈甚細弱,而舌苔焦黃垢膩厚濁。此溫邪與痰滯交結,阻塞腸胃間欲下而不得下,故有此劇烈之腹痛也。冷汗頻流,此痛汗非脫汗也。脈雖微細,身雖無熱,其人陽氣素弱,邪亦不甚,但積滯大多,非一下所能愈者。茲當舍脈從證,先與急下之劑,不可誤認為正虛欲脫之證,致犯實實之戒,反致不救也。

療法 下法宜用湯,湯之言蕩也。惟痰熱宿滯,皆膠黏之物,淤積既久而又多,非一下即能盪滌無餘者。觀其滿口糜腐、矢氣疊轉,胃將敗而生機未絕。攻下之中又宜相度緩急,分數次以行之。

處方 礞石滾痰丸(七錢,包煎) 焦六曲(三錢) 萊菔子(三錢) 廣橘紅(一錢) 海蛤粉(四錢) 陳膽星(一錢) 製半夏(三錢) 炒枳殼(一錢) 瓜蔞實(六錢) 光杏仁(三錢) 山楂炭(三錢) 芒硝(一錢,沖)

又方 川連(七分) 楂炭(三錢) 枳實(錢半) 製半夏(三錢) 白杏仁(三錢) 烏藥(錢半) 蘇梗(錢半) 六曲(三錢) 檳榔(錢半) 全瓜蔞(七錢) 川鬱金(錢半) 大腹絨(錢半)

三方 枳實導滯丸(七錢,包煎) 廣橘紅(一錢) 製半夏(三錢) 萊菔子(三錢) 白杏仁(三錢) 蘇子(三錢) 瓜蔞實(五錢)

效果 服第一方,下宿垢甚多,腹痛緩,自覺未暢,矢氣尚多。與第二方,又解一次,痛止痰平,但自言腹中宿垢尚多。再服第三方,又暢下宿垢甚多,糜腐去而舌苔脫去大半,下露淡紅新肉。乃用石斛等養胃法,調理旬余而痊。

廉按:風溫夾食,食積化火釀痰,數見不鮮。此案診斷既明,方亦穩健可法。

風溫夾食案(內科)

胡劍華(住景德鎮畢家同)

病者 汪瑞庭,年三十八歲,米廠機師,住景德鎮。

病名 風溫夾食。

原因 夏曆八月,酷熱異常,初受風熱而不覺。於八月十七日傍晚赴筵,嗜酒狂飲,多食油膩,夜深回家,覺渴甚,食生萊菔一枚。迨東方將白之時,自覺右脅疼痛,發熱惡風矣。

證候 頭痛身熱,自汗惡風,怕寒脅痛,先在右脅,繼移左脅,背亦隱痛,渴嗜冷飲,咳劇心煩,痰濃而黏。

診斷 脈數而尺膚熱,舌中間靠右邊一條黃膩而潤。合參脈證,斷為太陰風溫而兼食滯。此《內經》刺熱篇所云:「肺熱病者,先浙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惡寒」也。

療法 凡大陰風溫,先宜輕宣清解,故用連翹、片芩、蟬蛻、豆豉為君;因其肺有熱痰,復投梔子、牛蒡、杏仁清肺行痰為臣;兼有積滯,故用蔻仁、厚朴、陳皮、萊菔子寬中行滯為佐;又有脅痛徹背,故以芍、甘、延胡和血止痛為使。

處方 淨連翹(錢半) 淡豆豉(二錢) 牛蒡子(二錢,炒) 萊菔子(八分,炒) 甘草(三分) 淡黃芩(錢半) 焦梔子(一錢) 苦杏仁(二錢) 川厚朴(八分) 陳皮(一錢) 延胡索(二線) 淨蟬蛻(一錢) 白蔻仁(六分,沖) 生白芍(四錢)

複方 淨連翹(錢半) 苦桔梗(一錢) 焦梔子(一錢) 淡黃芩(錢半) 川貝(二錢) 苦杏仁(三錢) 白茅根(五錢) 生甘草(三分) 牛蒡子(二錢,炒) 銀花(二錢) 栝蔞仁(四錢,杵) 蟬蛻殼(七分) 淡竹瀝(兩瓢,沖)

效果 服初診方四劑後,諸症皆減。惟咳痰甚難,非三四聲不能咳出,其痰甚濃,色白帶黃,每逢咳時,牽動左脅作痛,接復診方三劑痊愈。

廉按:清解消導,自是正治,方亦從葉法脫化,診斷引經證醫,足見學有根抵。

風溫挾濕案(內科)

鄭沛江(住湖州潘公橋)

病者 徐寡婦,年二十餘歲,業農,住南通通興鎮西。

病名 風溫挾濕。

原因 夫病瘵死,抑鬱為懷,是其夙因。冬傷於寒,是其伏因。辛勤田野,加冒風雨,新感風濕,是其誘因。

證候 初起體熱,咳嗽胸悶,身痛頭疼,便瀉口渴,不甚引飲。早經前醫歷投涼解疏化等劑。嗣黃安仁先生介紹予診,病已月餘,神倦瞀瘛,口燥咽乾,大便不行,溲赤而澀,月汛二期不至,奄奄待斃。

診斷 脈微欲絕,舌絳苔少。予斷為真陰已虧,故脈微神倦。肝脈上巔,肝熱,故頭疼不減。舌絳者胃陰將亡也,苔少者胃氣猶存也,咽乾口燥者伏寒化火、陰虛火旺也。眼目昏花、暗中見鬼謂之督,肝筋被灼、筋不得伸謂之瘛,火熾於上則瞀(目乃火之戶),風淫於筋則瘛(肝主筋)。經云:諸熱瞀瘛,皆屬於火。又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詳審病機,其為水虧木旺也元疑。至於大便不行、天癸逾期,又是血虛液涸之症,小溲赤澀乃肝旺而失疏泄之職,幸而胃動知飢,客邪已去十分之八九,此則尚有生機也。

療法 治以大隊濃濁之阿膠、龜膠、鱉甲、生地填陰補隙壯水制火為君,臣以平肝之白芍、牡蠣,佐以杏仁、麻仁通幽泄火,五味斂陰,使以甘草調養胃陰,猶恐不足,令藥前吞生雞卵一枚。

處方 生白芍(三錢) 陳阿膠(錢半,烊沖) 龜膠(錢半,烊沖) 大生地(三錢) 炒麻仁(三錢) 五味子(一錢) 生牡蠣(三錢) 粉甘草(二錢) 連心麥冬(三錢) 炙鱉甲(四錢) 甜杏仁(三錢,去皮,杵)

效果 兩劑而脈起,瘛止神清,苔生,便溺暢利,飲食稍進。惟四肢無力,不能起床,漸次調補,逾兩月而汛至,體健而愈。

廉按:辨證詳明,處方精切,從吳氏三甲復脈湯加減,潛鎮攝納,為治內虛暗風之正法,是得力於《溫病條辨》者。

風熱案(內科)

梁右齋(住玉山湖塘沿)

病者 劉源生之母陳氏,年五十一歲,住馹門前。

病名 風熱。

原因 風熱客於會厭,咽痛音啞。醫以養陰清肺,咽痛愈而胸閉,畏寒而惡食。易醫以溫表主之,遂變發熱肢痛。又易醫以桂麻姜辛投之,又變淋漓氣餒頭暈。醫又謂病變冬溫,投以達原飲,遂變氣促鄭聲(喊叫亂言為譫語,聲細語重為鄭聲),耳鳴舌燥,諸醫束手,告以不治。

證候 汗流如雨,面若塗朱,舉動氣促,神昏耳鳴,交睫鄭聲,舌燥無津。

診斷 脈微而數,按之有神,根氣尚在。猶可挽回於末路。

療法 清淡平補,以生津養神為主。

處方 西洋參(八分) 辰茯神(三(錢 夜交藤(三錢) 鮮石斛(四錢) 白芍(三錢) 柏子仁(二錢) 女貞子(錢半) 生甘草(八分) 烏芝麻(五錢,炒) 服五劑。

復診 汗收氣平,神寧臥靜,面紅退,舌津生。以前方加鱉甲、龜板各四錢,野臺參五分,熟地四錢,服三十餘劑。

效果 調養月餘,身體方能復原。

廉按:雜藥亂投,病隨藥變,幸其人根氣尚堅,猶可挽回於末路,然亦僥倖之至矣。故病家擇醫,不可不慎之於始也。

三陽風熱證案(內科)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吳興,年三十歲左右,廣西藤縣。體壯。

病名 三陽風熱證。

原因 勞心太甚,晝夜不能安眠,心神焦躁,火熱漸升。誘因出巡,適值天氣乍寒乍熱,感受風邪。素因性直而剛,過於疲勞,往往肝氣鬱怒,久鬱而火暴發。

證候 起則頭目疼痛,肢體困倦,肢表麻木攣急,骨節疼痛,寒熱往來,目赤唇焦,渴飲嘔逆,呻吟不息。繼則全體大熱,晝夜不休,鼻干口燥,氣逆喘急,口苦耳聾,形容憔黑,譫語昏狂,危殆異常。

診斷 左則浮洪弦數,右則浮滑數,六脈有力而實。脈證合參,風熱證也。奈閱前醫之方,以溫散治風之藥,愈服則風愈生、火愈盛,而病豈不危乎。今所幸者,脈尚未脫,諒能救治。

療法 湯劑用疏風羚犀鉤藤湯。取蓮心、玉竹、羚羊、磨犀清心肝鬱熱柔潤熄風為君,鉤藤、柴胡、蟬退、木瓜解表和里舒筋活絡為臣,石膏、知母、膽草、粉葛平陽明胃熱潤燥生津為佐,木通、皂角利水化痰通關開竅為使。二服則燥熱已減,譫語已除,人事醒而不昏,肢表不攣。惟頭部仍痛,體中發熱,診脈浮洪已除,只見弦數,又用平陽退熱湯,取其清心肝而平君相,疏表和里,清熱解肌,生津平胃。連數服,熱退體和,頭痛已除,渴飲亦止。惟腹滿大便燥結十日不行,診脈數而有力。又用大承氣湯,推蕩大腸去鬱熱。連三服,得下十餘次,腹中不滿,略能進食。惟四肢重倦無力,步履困難。又用榮筋逐濕湯,取其活血榮筋,宣通筋絡,清熱去濕。連數服,則肢不倦。惟元氣太弱,語言艱澀,診脈已弱無力。又用參耆寧神湯,取其補氣生津,清心寧神,運脾健胃,滋陰去濕。

處方 疏風羚犀鉤藤湯方

羚羊角(錢半) 磨犀尖(二錢) 鉤藤勾(五錢) 生石膏(五錢) 蓮子心(五錢) 川柴胡(一錢) 明玉竹(三錢) 生葛根(一錢) 川木瓜(三錢) 蟬退(錢半) 肥知母(四錢) 牙皂角(一錢) 龍膽草(二錢) 漢木通(錢半) 煎服。

次方 平陽退熱湯方

生石膏(五錢) 釵石斛(三錢) 知母(四錢) 膽草(二錢) 川萆薢(三錢) 羚羊角(一錢) 蓮子心(四錢) 絲瓜絡(三錢) 木通(錢半) 青蒿(三錢) 煎服。

三方 大承氣湯方

川厚朴(三錢) 川枳實(四錢) 生大黃(四錢) 元明粉(三錢) 煎服。

四方 榮筋逐濕湯方

川木瓜(三錢) 桑寄生(五錢) 威靈仙(二錢) 川黃柏(三錢) 生土薏(六錢) 歸身(錢半) 雲茯苓(三錢) 絲瓜絡(三錢) 生牛膝(三錢) 防己(二錢) 嫩桑枝(六錢) 煎服。

五方 參耆寧神湯方

花旗參(三錢) 生白芍(三錢) 破麥冬(四錢) 淮山藥(三錢) 開蓮米(四錢) 薏苡(五錢) 酸棗仁(二錢) 云茯神(四錢) 川杜仲(二錢) 正龜膠(一錢) 炙黃耆(二錢) 煎服。

效果 十日燥平渴止,譫語已除,人事已醒,熱退體和,二十日食量大迸,三十日元氣已復,精神壯健。

廉按:此肝絡伏熱,因感外風,從陽明而外潰,故一發即熱盛風動,病勢劇烈,非犀羚白虎湯加減不足以殺其勢,大承氣湯不足以芟其根,善後二方,亦有力量,故能效如桴鼓。惟方中柴葛,劫肝陰而傷胃汁,究宜慎用。

風熱咳血案(內科)

韓緒臣(住鎮江薛家巷)

病者 李鏡湖,年三十六歲,學界,揚州人。

病名 風熱咳血。

原因 初因感風,舍肺咳嗽,自以為操勞過度,妄食滋補,風從熱化,肺絡乃傷。

證候 咳聲不揚,顴紅氣促,右脅隱痛,痰中夾血。

診斷 脈浮而芤,左勝於右。蓋肺居高部,乃一身行氣之司令臟也,處氣交之中,最有直接關係,六淫之侵,易於感觸,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風舍肺腧則咳,若能節飲食、慎起居,風散則咳自己。妄食滋補,助痰遏風,風居肺絡,久而釀熱,氣道為痰所壅,則咳聲不揚,風熱因郁難伸,則痰中夾血,氣壯之人,肺癰因此,氣虛之輩,肺痿由來,右脅隱痛者,乃氣痹不宣也。所服之方,罔不從虛論治,徒然塞氣生痰,吾所不取也。

療法 輕清透達,理氣活痰,君以旋覆、杷葉、桑菊清肺絡以開肺痹,佐以橘皮絡、川貝、鬱金、萊菔子開其痰結,絲瓜絡、金橘皮、新絳之屬,清營理郁,兼能化瘀。

處方 旋覆花(一錢,布包) 枇杷葉(三錢,去毛) 冬桑葉(三錢) 杭菊花(錢半) 橘皮、絡(各一錢半) 川貝母(三錢) 廣鬱金(錢半) 萊菔子(錢半) 絲瓜絡(三錢) 金橘皮(一錢) 新絳屑(一錢)

效果 日服一劑,別無加減,約半月,咳暢痰豁,血止氣舒而愈。

廉按:清肺通絡,順氣豁痰,不專止血而血自止,為治咳血之巧法,學者直注意之。

風熱夾痰案(內科)

梁右齋(住玉山湖塘沿)

病者 朱永興之幼子,二歲,住社稷壇。

病名 風熱夾痰。

原因 客臘發現痰病,三月有餘。前醫屢以搜風化痰,燥熱溫中,愈服愈重,奄奄一息。

證候 滿面青筋扛起,遍身瘦如雞骨,喉間痰聲漉漉,氣喘汗出,十指黑筋扛起,時有寒熱口渴,大便泄青色水糞,溺澀赤短,惟瞳神靈活。

診斷 紋紫脈數,青筋扛起,大便瀉青,此厥陰經風熱為病。

療法 以辛涼清風,潤燥豁痰。

處方 冬桑葉(八分) 雙鉤藤(錢半) 絲瓜絡(錢半) 栝蔞仁(錢半) 嫩桑枝(一錢) 白池菊(一錢) 淡竹茹(錢半) 川貝母(八分) 枇杷露、旋覆露合成(一兩,分沖)

效果 一劑知,二劑痰熱均減,至四劑病若失。

廉按:風熱夾痰,最易激動肝風,上衝神經,陡變狀如驚癰。似此辛涼熄風,清潤滌痰,處方輕靈可喜,方中如再加羚角,尤為著力。

風熱夾積案(兒科)

梁右齋(住玉山湖塘沿)

病者 李爿仔之子,半歲,住小西門內陳氏祠堂。

病名 風熱夾積。

原因 七月初旬,患積熱瀉數次,糞如泡成蛋花。醫治以藿香、蒼木、桔梗、葛根等藥,瀉未止而增口渴。易醫又以川樸、法半夏等溫燥藥治,至十四夜,腦陷肢冷而轉重。

證候 面青白,目上竄,口渴,舌苔微黃,神述倦臥,氣逆肢厥,溲長頻頻。

診斷 氣逆口渴溲長,肺有熱也,面青肢厥,肝經風熱甚熾也。幸指紋未射甲,雖危尚可挽救。

療法 順氣清肺,滌熱平肝為主。

處方 北沙參(二錢) 原麥冬(一錢) 海蛤粉(一(錢 片芩(一錢) 知母(錢半) 杭白芍(錢半) 生甘草(六分) 石決明(三錢) 全栝蔞(一錢,杵)

外針少商穴三呼。

復診 據述夜半十句鍾,手足溫而神蘇。惟氣促便溏,形瘦神弱。急以提補平劑消息之。

複方 東洋參(六分) 炒麥冬(五分) 生玉竹(八分) 抱木茯神(一錢) 杭白芍(八分,炒) 炒扁豆(八分) 炒糯米(一撮) 服五劑。

效果 經兩星期調補而痊。

按:凡春末及夏秋之間,小兒患燒熱泄瀉,糞如泡成蛋花,或如菜綠色,泄出直射甚遠,糞門焮紅,指紋細淡紅沉滯,腹痛嘔噦,四肢逆冷,甚至目竄倦臥,氣逆痰壅,均屬太陰陽明,燥病居多,或兼暑風。初起治法,宜清涼兼微辛微苦之藥。若熱稍減,而舌苔淡薄,速宜清淡滋養之品,調補肺脾津液。若舌黃膩燥黑,急宜調胃承氣湯下之以救津液為要。穆十數年來,試驗準確,毫無疑義,茲錄初起及善後大法於下,就有道而正之。

廉按:嬰兒風熱夾積,患者最多,病亦善變,全在醫者隨機策應,對證發藥,未可以一定之成法執而不化也。此案方法及案後按語,特其臨症一得之見識耳。

風濕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余瑞林,年三十七歲,業商,住紹興城之咸歡河沿。

病名 風濕。

原因 素體陽虛,肥胖多濕。春夏之交,淫雨纏綿,適感冷風而發病。

證候 頭痛惡風,寒熱身重,肌肉煩疼,肢冷溺澀。

診斷 脈弦而遲,舌苔白膩兼黑。此風濕相搏之候,其濕勝於風者,蓋陽虛則濕勝矣。

療法 汗利兼行以和解之。用桂枝附子湯辛甘發散為君,五苓散辛淡滲泄為佐,仿仲景徐徐微汗例,以徐則風濕俱去,驟則風去濕不去耳。

處方 川桂枝(一錢) 雲茯苓(六錢) 泗安蒼朮(一錢) 清炙甘草(四分) 淡附片(八分) 福澤瀉(錢半) 酒炒秦艽(錢半) 鮮生薑(一錢) 紅棗(二枚)

效果 一劑微微汗出而痛除,再劑肢溫不惡風,寒熱亦住。繼用平胃散加木香、砂仁,溫調中氣而痊。

廉按:春夏之交淫雨纏綿,病如傷寒者多風溼症。臨症時當別其風勝濕勝,辨其陰虛陽虛,庶兔顴預誤人之弊。病既陽虛濕勝,仲景徐徐微汗,真治風濕之金針,此案殆得長沙之薪傳歟。

風濕案(內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官塘橋)

病者 施小毛,年二十餘歲,業商,住紹興昌安門外側水牌。

病名 風濕。

原因 素體陰虛多火,先冒春雨,繼感溫風而發病。

證候 初起寒熱頭疼,關節串痛。繼即遍身微腫,渴不引飲,便溏如醬,溺短赤熱。

診斷 脈右弦緩,左關尺微數,舌苔雖黃,黃而帶膩。證雖風濕兩感,而濕已從熱化也。

療法 先用七味蔥白湯,辛淡法以通絡祛風,使風濕從微汗而解;次用木防己湯加減,辛涼淡法以利濕泄熱,使已從熱化之濕從小便排泄;三用五葉茅根湯,清芬甘涼,醒胃生津,以清餘熱。

處方 青防風(一錢) 蘇葉嫩枝(錢半) 生薑皮(一錢) 淡香豉(三錢) 左秦艽(錢半) 絡石藤(三錢) 鮮蔥白(四枚) 嫩桑枝(一兩)

次方 木防己(錢半) 絲通草(錢半) 生苡仁(四錢) 青松針(三錢) 桂枝木(七分) 拌飛滑石(三錢,包煎) 絲瓜絡(三錢) 嫩桑枝(一兩)

三方 冬桑葉(二錢) 淡竹葉(二錢) 炒黃鮮枇杷葉(五錢,去毛抽筋) 建蘭葉(三錢) 生側柏葉(二錢) 去皮鮮茅根(一兩)

效果 服一方兩劑,微微汗出而惡寒除,頭疼減;服次方兩劑而溺利熱退,身痛微腫均瘥;服三方胃氣大動而停藥。

廉按:同一風濕,有風寒挾濕者,有風濕挾濕者,外因之感受不同,內因之體質亦異,而處方選藥,當然各殊。此案三方,清靈熨帖,多從葉氏方法脫化而來。

風濕相搏案(內科)

施瑞麟(住蘭豁東門外孝子牌坊)

病者 章桂林,年廿二歲,住蘭溪北鄉前陳莊。

病名 風濕相搏。

原因 今歲八月下旬,受兵災,心甚惶恐,逃避于山林,冒風淋雨,夜臥于山林而成此症。

證候 手腳縫肢節腫痛,不能轉側,臥於床褥月餘,痛楚難忍,不嘔不渴,飲食少進。

診斷 脈浮而遲滯,舌苔白滑。脈證合參,此風濕相搏之證也。經云:「風則痛,濕則腫。」《傷寒論》云:「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余仿其法,先用小續命湯加靈仙、西藏紅花之類,用酒沖服。連服三劑,未見獲效。又用疏風通經活血之劑,訣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服三四劑,而身體稍能轉動,痛亦稍止。

療法 用當歸、生地、紅花活血養血為君,用海風藤、伸筋草、川續斷、桂枝、五加皮通其筋絡為臣,用羌獨活、西秦艽、桑寄生、鑽地風、千年健治風為佐,用白朮、茯苓利濕為使,加廣木香以行其氣,加酒以和其血,然行血必須行氣,經云,血居於先,氣推於後,使血氣流通而病自愈。

處方 白當歸(四錢) 大生地(二錢) 西藏紅花(八錢) 海風藤(錢半) 伸筋草(錢半) 羌、獨活(各錢半) 千年健(錢半) 桑寄生(錢半) 鑽地風(錢半) 生白朮(二錢) 浙茯苓(二錢) 川桂枝(八分) 川續斷(錢半) 西秦艽(二錢) 宣木瓜(二錢) 廣木香(八分,加好酒沖服) 服八九劑。

效果 旬余稍能運動,月餘而能行步。至四十餘日,其腫已消,其痛已止而病愈矣。

廉按:活血祛風,舒筋通絡,此等症用藥,不過如是。

風濕夾痰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鄒允坤,年二十八歲。

病名 風濕夾痰。

原因 因夏間冒雨趕路,感受風濕,遂病腹脹腿腫,下及兩腳。初在上海某醫院醫治,服瀉藥不效。九月來鎮江,延予診治。

證候 發熱胸悶,腹脹不舒,溲赤。

診斷 脈象軟滑,舌苔黃膩。蓋濕熱蘊伏,兼有痰滯。

療法 用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小陷胸湯合方,化痰滯以清濕熱。

處方 仙半夏(三錢) 小川連(一錢) 黃芩(錢半) 川柴胡(一錢) 栝蔞仁(四錢,杵) 淡乾薑(六分)

次診 熱退胸寬。惟遍身關節作痛,因於清利濕熱方中,加散風藥以治其痛。

次方 赤茯苓(三錢) 焦山梔(三錢) 豬苓(二錢) 澤瀉(二錢) 廣皮紅(一錢) 西茵陳(三錢) 羌活(八錢) 秦艽(錢半) 川牛膝(三錢) 嫩桑枝(兩尺,切寸)

三診 此藥服後,次日忽大喘不止。速予往診,視之果喘息不寧,精神疲憊,不能起坐。診其脈,兩手俱細弱無神,舌色亦轉光而無苔,面色黃淡,蓋病退而元氣大虛欲脫矣,議急急益氣斂神以固脫。

三方 潞黨參(三錢) 西洋參(三錢) 大熟地(四錢) 枸杞子(三錢) 胡桃肉(三錢) 炙黃耆(三錢) 五味子(五分) 淡乾薑(八分) 炙甘草(五分)

四診 明日其伴某君復來延診。謂予曰,先生真神人也。昨藥服後,喘息即止,而神氣亦寧,安睡一夜。予遂偕往觀之,果安靜如平人,但起坐時仍覺喘促,因囑以原方再服一劑。

五診 此藥服後,喘則定矣,而腹忽脹大如懷孕之婦人,大小便不通。乃以資生丸方加減,改作煎劑。

五方 潞黨參(三錢) 炒白朮(三錢) 雲茯苓(三錢) 炙甘草(六錢) 廣藿香(一錢) 生薏苡(三錢) 炒扁豆(三錢) 懷山藥(四錢) 湘蓮肉(七顆) 廣橘紅(一錢) 南芡實(四錢) 南山楂(二錢) 六神麯(二錢) 炒蔻仁(一錢) 炒麥芽(錢半) 桔梗(一錢) 福澤瀉(二錢) 廣木香(八分) 橙皮(一錢)

效果 一服而脹鬆,接服五劑,脹全消,每餐能進飯一碗余,並能起立行走,但覺腿腳痠痛無力而已。其時該艦奉調急欲赴寧,乃於前方去山楂、神麯,加炒熟地炭、牛膝、杜仲等藥,以與之而行。

說明 大凡虛實複雜之病,其中必多轉變,醫家當隨其機而應付之,曲折變化,一如其病,苟稍執滯,其不復敗者幾希。雖然,此豈可與淺人道哉。

康按:風濕夾痰,虛實雜揉,故以認症為先,對症發藥,或化痰滯以清濕熱,或利濕熱兼散風邪,或益氣斂神以固脫,或調中益氣以寬脹,皆因病以定方,不執方以治病,隨機策應,故能默收敏效,未可以尋常風濕例視也。

風濕飧泄案(內科)

尹榘山(住濟南西小王府)

病者 徐鑑秋,年近五旬,業農商,嗜煙,住山東平陰縣河北牛角店。

病名 風濕飧泄。

原因 素呼雅片,眠食無節。秋初夜間乘涼庭中,忽聞鄰有盜警,狂奔村外,匿田禾中,因感風濕,患泄瀉不止。

證候 面黃瘦黧黑,飧泄數月,醫治罔效。藥甫入口,旋即瀉出,夜稍閉目,則遺矢滿床,因之四肢疲乏,腰膝痠痛,形衰氣短,目花耳鳴,種種敗象畢露。

診斷 脈兩寸虛大微數,兩關浮弦而空,尺細弱無力。脈證合參,此飧泄日久,脾腎兩虛之候也。前醫不求病因,不論體質,始用克伐分利之藥,繼以溫燥蠻補之劑,久之脾土愈衰,腎水亦竭。幸而兩尺脈弱而不小,手足尚溫,頭面無虛汗之發,胃中尚容谷少許。《內經》論疾診尺篇云:「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茲據各現象觀之,尚不難治。

療法 因用蓮子、芡實、山藥、人參,甘淡之品以補脾氣為君,且蓮子、芡實皆生水中,性澀不燥,補脾而不傷腎;更以補骨脂、菟絲子、巴戟覆盆、五味等酸甘微辛者,化陰以補腎陽為臣;牛膝、木瓜、山萸肉皆舒肝之品,可以為佐;再加升陽祛風藥如升麻、柴胡、羌獨活,均以為使;大劑濃煎,調赤石脂末,頓服。

處方 蓮子肉(三錢) 南芡實(三錢) 淮山藥(二錢,炒) 人參(錢半) 補骨脂(二錢) 巴戟天(二錢,去心) 菟絲子(二錢,制) 五味子(三十粒) 覆盆子(一錢) 川牛膝(一錢) 宣木瓜(錢半) 山萸肉(錢半) 升麻(五分) 川柴胡(一錢) 羌、獨活(各八分) 外用赤石脂二錢,煅為末,調服。

效果 服二三劑泄止,余症亦減,惟覺稍悶。後於原方內去升、柴、羌獨活、赤石脂,加陳皮一錢、廣木香三分。服四五劑,旬日痊愈。

廉按:飧泄原屬於風,風木一盛,土必受哉,脾氣因而下陷。升補之法,正宜用也,惟牛膝、羌獨宜刪。

風濕腳氣夾腎虛案(內科)

李伯鴻(住汕頭仁安里)

病者 黃谷生,年三十二歲,新聞界,住汕頭。

病名 風濕腳氣夾腎虛。

原因 日則政務勞形,兼奔走各機關以訪查新聞,夜則撰稿勞心,加之花酒應酬,輒夜深始歸,如斧伐枯樹。由是思傷脾,色傷腎,脾腎氣虛,風濕因而乘虛入經絡,下襲兩足而發病。

證候 兩足腫痛,行履不能,日夜呻吟痛苦,食入即嘔,臥病月餘,職務催迫,更覺心悶氣促。

診斷 脈左尺滑而細數,右尺浮而澀弱。脈證合參,浮為風,滑為濕,風濕中於下肢,脈細數澀弱,腎氣更虧於內,外形所以發為腳氣症也。況事罷帶疲入房,內外交困,心腎兩勞,竭澤而漁,難供需索,精髓消鑠,血不榮筋,足焉有不痠痛者哉。

療法 先以加減三痹湯去風濕而止痛,繼用加減六味以補腎,外治以野葛膏,更用龜桑膠以榮血而淘汰花酒余積。

處方 潞黨參(三錢) 赤茯苓(四錢) 炙甘草(二錢) 制首烏(六錢) 鮮石斛(六錢) 鮮生地(四錢) 川杜仲(二錢) 川牛膝(三錢) 續斷(三錢) 左秦艽(二錢) 川桂枝(二錢) 獨活(二錢) 花檳榔(三錢)

次方 山萸肉(三錢) 肉蓯蓉(三錢) 巴戟天(三錢) 丹皮(二錢) 澤瀉(二錢) 雲茯苓(四錢) 大生地(四錢) 淮山藥(四錢) 羌活(三錢) 鮮石斛(六錢) 制首烏(四錢) 川牛膝(三錢) 千年健(三錢) 走馬胎(三錢)

三方 嫩桑枝(一斤) 生烏龜(二隻,重約一斤) 宣木瓜(四兩) 川牛膝(一兩)

效果 後贈余匾,其跋云:丙戌秋,余患腳氣,跬步不行,而身兼政界報界,不能久病不出。急延西醫治,不效,復延中醫治,又不效,床第呻吟月餘,苦難言狀。先生到診,施以內外兼治術,是夕獲安枕臥,越兩旬而痊愈云云。

廉按:探源敘症,明辨以晰,處方選藥,精切又新,真治內傷腎虛外感腳氣之佳案也。

風寒洞泄案(內科)

蕭惠儔(住贛縣洪成巷)

病者 鍾曾氏,年五十七歲,體強,住贛縣。

病名 風寒洞泄。

原因 平素體強,春間小受感冒,不耐服藥。越旬余,病變溏泄,纏綿至於秋初。

證候 氣虧色白,瞑臥小安,匙水下咽,須臾泄去,泄時必欠而嘔,嘔而暈。

診斷 脈沉細如蛛絲,或有或無。脈證合參,此為洞泄轉變之症。然審其所因,則自肝邪始。蓋所受感冒,正《內經》所云:「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未經疏散,乘其不勝,襲入倉凜而為殃。故經又云:「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乃糾纏日久,中焦無汁變化,血日以衰,氣無所附,中因不守而病變。醫又以枳樸等觸犯虛虛,累及腎氣,致使幽闌洞闢,將腸胃素所積蓄,盡數掀空。茲所幸者,寧臥尚有時間,足徵其稟賦豐厚,二氣未肯遽離。不然年老久病之軀,一經嘔泄,立即打破崑崙,尚何有救藥之餘地乎,因是斷為可治。

療法 用參、朮、苓、草補虛升提為君;然肝主滲泄,不斂戢,肝風病根終莫能去,因用萸、梅治肝以為臣;加入木瓜、五味、白芍等收攝脾胃腎耗散之氣以為佐;合和濃煎,調二石之末,以止下焦之脫而為使。一晝夜宜盡二劑,少少與之,頻頻臥服。蓋病勢已造其極,緩則難以圖功,少則不至頓下,頻則藥力無間,臥則藥可少留。

處方 高麗參(三錢) 漂於朮(三錢) 白茯苓(三錢) 炙甘草(二錢) 烏梅(三枚) 山茱萸(二錢) 宣木瓜(二錢) 五味子(二錢) 杭白芍(二錢) 赤石脂末(三錢) 禹餘糧末(三錢)

又方 生臺黨(四錢) 漂於朮(三錢) 明附片(三錢)

效果 次日即能出廳理事,就診脈亦轉,諸症悉退,飲食略進。遂定第二方,囑其多服莫間。

廉按:久瀉傷脾,自當以補攝為主,此案方法,更見周到。

風痹案(內科)

楊華亭(住牟平養馬島楊家莊)

病者 楊占亭,年五十八歲,山東牟平縣養馬島之社長,住中原村。

病名 風痹。

原因 前清武生,因挽弓兩臂用力太過,曾受重傷,幸少年時血氣方剛,調治而愈。至上年十月十二日,風雪在地,被石滑倒,當即起立,皮肉未傷,初尚未覺。

證候 第二日晨起時,稍覺兩臂微痛,至五六日,忽而肩背疼痛,忽而手足不能屈伸,忽而項強不得回顧,從此日重一日,百藥無靈。

診斷 本年四月六日,召予診之。脈左右手寸關弦緊而實,上溢出寸,兩尺稍緩,惟左手肝部弦緊帶急。脈證合參,此為風痹。《內經》痹論曰:「痹之安生?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壽夭剛柔論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陰陽俱病,名曰風痹。」此風寒乘虛入於經絡之中,當年老時,氣血俱衰,氣衰無以行血,血衰無以養筋,又兼少年用力太過,至老而發作也。所幸者臟腑未病,飲食如初。脈弦緊而實,弦則主風,緊則主寒,弦緊兼見,則為風寒無疑,實者浮中沉三部皆見也,左手肝部弦緊而急,即經所謂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金匱》血痹篇云:「左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聖濟總錄》風濕痹論曰:「風濕痹者,以風濕之氣傷人經絡而為痹也。」西醫云:凡人知覺運動,必賴腦脊兩髓。若骨壓肉壓濃水壓,或胞衣壞髓液壞,或受寒濕,或積敗血,則腦髓不安,致令腦氣筋妄行其力,而風痹之症起矣。

療法 針灸並用。第一日刺手太陽經肩外俞穴針入六分,二刺天宗穴針入五分,三刺臑俞穴針入八分,四刺肩貞穴針入五分,五刺腕骨穴針入三分,左右手共十刺。後刺足少陽膽經風市穴針入五分,二刺足陽明胃經陰市穴針入三分,三刺足三里穴針入五分。予用黃帝九針式內之毫針,以金作之刺針。手法用先瀉後補之法,瀉則瀉其有餘之風,補則補其氣血之不足。入針時,醫以右手大指退後右轉,瀉以老陰之八數行三周,共二十四數。再行一飛三退之法,令病人呼氣一口,再將大指前進左轉,補以老陽之九數行三周,共三九二十七數。再行一退三飛之法,令病人吸氣之時,以右手出針,速將左手緊們其穴,勿令氣散血出。

第二日肩背痛疼之處,已去十之三四,脈弦緊之象,稍微和緩,惟項強之症如初。即刺督脈經風府穴針入三分,二刺足少陽膽經風池二穴針入三分,後刺手十宣穴各針一分,手法亦行先瀉後補之法,以少陰六數瀉之,行三周,一十八數。令病人呼氣一口,再補以少陽之七數,行七周,共七七四十九數。令病人吸氣一口,以右手出針,速將左手緊們其穴。惟十宣穴無手法,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

第三四日因風雨為針刺避忌之日。

第五日脈弦緊之象已去十之五六,出寸之脈,亦不見矣,項強之症如失,肩臂亦能屈伸而不痛,兩腿稍能行走。此日針手陽明經之肩髃穴針入八分,二針曲池穴入五分,三針合谷穴入三分,四針手少陽中淆穴入三分。手法與第二日同。予臨行雲:敝人不能久居家中為君診治,因煙埠(即芝罘)有事,請君去煙同寓,行孫真人阿是穴之法,何處痛以何處刺之,庶能速愈。況君久居家中,家事累心,久而久之,臟腑受病,則手續又難一層。伊聞言甚喜,定於明晨去煙。

第六日早十時,坐輪赴煙,同寓靖安公司內。下午同伊至澡塘沐浴,去時伊枕木枕休息,即覺項部微痛,少時回寓,坐未一刻,項強之症陡來。此日天雨,針家避忌。伊痛不能忍,不得已刺風府一穴、風池二穴、大椎一穴入五分,風門二穴入五分。手法用龍虎龜鳳四法療之。手法行完,項強之痛已去。

第七八九日,未行刺法。見其症日退一日,醫者不可每日行針,蓋經絡之氣血,慣亦不靈矣。

第十日晨起時,風雨交作,至下午天晴,伊忽受外感症。《內經》云:傷寒一日刺風府,先針風府穴留三呼二,針風池二穴留七呼三,針風門二穴留七呼三。手法用瀉法而不補。

第十一日外感症愈,惟缺盆骨微痛,兩膝寒冷。灸手少陽經天髎穴左右各七壯,足少陽膽經肩井穴左右灸五壯,足陽明胃經三里穴左右各灸二七壯。

灸病手法:用樟木一片,厚三分,外口寬長一寸四五,內口圓直徑三分。黃帝云:灸不三分,是謂徒冤。乃言成丁之年艾球之大小也。艾葉以五月五日採者為佳,用時暴干,入臼搗細,篩去塵土,撮去艾葉中之硬梗,潔白如棉,俗名艾絨。灸幾壯,先將艾絨團成幾球。出汗之手,不可令團,因艾濕難燃。再以墨將穴點正,以樟木板放於穴上,外用絨布一塊,內剪一孔,套於樟木板之外,預防艾火落於肉上。外用香油燈(即芝麻油)一盞,鑷子一把,水碗一個。將艾球於燈火上燃之,看艾球焯與木板齊,病人必呼痛,急鑷下放於水碗之內。再取一球,輪流灸之。莫妙病人忍受一刻之苦,待艾球之火已滅,則一壯能有十壯之功效。灸完時過四五小時,灸處必起水泡。用金針刺破,將水擠出,用西藥布貼之,外縛以合口膏,古人用竹內皮貼之,予初用此法,多有成瘡之患。

效果 二十天,風痹之證已愈,至陰曆五月八日回里。

廉按:論證援引詳明,取穴確有薪傳,非平日研究《甲乙經》及《針灸大咸》者不辦。此等驗案,學者宜注意焉。

風痹案(內科)

高玉磷(住黑龍江南門內)

病者 杜君,年五十餘歲,錢莊總經理。

病名 風痹。

原固 體肥多濕,痰鬱經絡,致四肢痹而不仁。

症侯 左半身自頭面至足跟筋骨疼痛,皮膚不敢近衣被,耳鳴目糊,不食便阻。

診斷 脈左關弦澀,右關緩結,脈證合參,此濕痰挾風而作也。夫濕生於脾,上結為痰氣,流於臟腑則湮鬱氣道,散於四肢則阻閉經絡,凝結既久,氣血難通,偶感風邪,官骸作廢,此風痹之所由來也。

療法 內服自配迴天再造丸,外用太乙神針藥灸尺澤、風市兩穴。

處方 真方迴天再造丸。

真蘄蛇(四兩,去皮骨,並頭尾各三寸,酒浸,炙取淨肉) 兩頭尖(二兩,出烏魯木齊,非鼠糞也,如無真者,以炙白附子代之) 真山羊血(五錢) 北細辛(一兩) 龜板(一兩,醋炙) 烏藥(一兩) 黃耆(二兩,蜜炙) 母丁香(一兩,去油) 乳香(一兩,焙,去油) 麻黃(二兩) 虎脛骨(一兩,醋炙) 甘草(二兩) 青皮(一兩) 熟地(二兩) 犀角(八錢) 沒藥(一兩,焙,去油) 赤芍(一兩) 羌活(一兩) 白芷(二兩) 血竭(八錢,另研) 全蠍(二兩半,去毒) 防風(二兩) 天麻(二兩) 熟附子(一兩) 當歸(二兩) 骨碎補(一兩,去皮) 香附(一兩,去皮毛) 元參(二兩,酒炒) 制首烏(二兩) 川大黃(二兩) 威靈仙(二兩五錢) 葛根(二兩五錢) 沉香(一兩,不見火) 白蔻仁(二兩) 廣藿香(二兩) 冬白朮(一兩,土炒) 紅曲(八錢) 萆薢(二兩) 西牛黃(二錢五分) 草蔻仁(二兩) 小川連(二兩) 茯苓(二兩) 殭蠶(二兩) 薑黃片(二兩) 松香(一兩,煮) 川芎(二兩) 廣三七(一兩) 桑寄生(兩半) 當門子(五錢) 桂心(二錢) 冰片(二錢半) 辰砂(一兩,飛淨) 天竺黃(一兩) 地龍(五錢,去土) 穿山甲(二兩,前後四足各用五錢,油浸)

上藥必須道地,炮製必須如法,共研細末,擇日於淨室內煉蜜和合,搗五千杵為丸,重一錢,金箔為衣,外用蠟皮包裹。

每日一丸,服時用四物湯煎送。即用當歸三錢、赤芍二錢、生地錢半、川芎八分、朝東桑枝五錢(酒炒),如延累右半邊亦痹者,前湯合四君子湯煎送前丸。即用潞黨參(三錢) 生於術(二錢) 雲茯苓(三錢) 炙甘草(四分) 朝東桑枝(五錢,酒炒) 青松針(五錢)

太乙神針藥方

艾絨(三兩) 硫磺(二錢) 臺麝 乳香 沒藥 松香 桂枝 杜仲 枳殼 皂角 細辛 川芎 獨活 穿山甲 雄黃 白芷 全蠍(各一錢)

上為末,秤准分量,和勻,預將火紙裁定,將藥鋪紙上厚分許,層紙層藥,凡三層卷如大指粗細,杵令極堅,以桑皮紙糊六七層,再以雞蛋清通刷外層,陰乾,勿令泄氣。

附用針法

用生薑一大片,厚二分許,中穿數小孔,平放應針穴道上。用白麵捏一小碗,如酒杯大,碗底亦穿數小孔。將神針藥料析出,再加艾絨少許,捏作團,置於麵碗內點燃,平放乾薑片之上,頃刻之間,藥氣即可透入。如覺甚熱,將薑片略抬半刻,即再放下。看碗底藥將燃盡,取起另換。每一次換藥三四回,便可收止,每日或一次或二次不拘。

附穴

尺澤穴 在時中動脈處,即肘彎橫紋當中,屈肘紋見。《金鑑》云:屈肘橫紋筋骨罅中。

風市穴 端立,垂手於股外,中指尖到處。

效果 外治用神針一星期一次,內服丸藥一顆,用藥湯調下。約月餘始痊。

廉按:風痹久延,每成風緩,《聖濟》謂風緩即癱緩。其病因氣血虛耗,風寒濕氣痹著筋骨,肢體緩弱串疼。此案所用迴天再造丸,與聖濟大活絡丹,藥品大同小異,能治肢節痛痹及虛人痿躄,服此頗驗,而尺部痠病,痿軟不仁,亦多神應,誠肢體大症必備之要方。惜配合需時,價值太昂,不如仍用大活絡丹較為便利,以其市肆所備耳。太乙神針外治,雖亦有效,惟血虛生熱者不可擅用。

風濕成痹案(內科)

陳艮山(住南昌塘塍上大街)

病者 陳雨洲之媳李女士,進賢人,寓南昌。

病名 風濕成痹。

原因 素因性急善怒,時患小腹痛,溺艱澀,頻下白物,經水忽斷。中醫治之,時愈時發。後隨夫留學東洋,赴醫院治療,醫雲子宮有毒,必須剖洗方能見效,愈後三月,且能受孕。果如所言。分娩後舊病復發,再往該院請治。醫云無法。再剖縱愈,而子宮亦傷,不能復孕,力勸回國。旋覺腹中有一硬塊,時痛時止,時作冷熱,白帶淋漓,面色黃瘦,飲食少進。他醫目為大虛症,用八珍加龜膠。連進數劑,忽患周身浮腫,白帶更甚,陰燒不退,群醫束手。

證候 一身浮腫麻痹,少腹痛,帶下頻頻,日夜燒熱,舌苔白滑淡灰。

診斷 兩脈沉遲。斷為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

療法 仿仲景治風濕例,君以蒼朮、澤瀉燥濕,佐以麻、桂透表去風,引用姜皮導至皮膚。一劑胸部稍舒,舉動稍活。再用川萆薢、威靈仙、澤瀉、川烏、天麻、秦艽、麻黃、桂枝、茯苓皮、大腹皮、冬瓜皮等藥數劑,腫消食迸。惟兩腳腫脹未消,乃用鰍魚炒蒜頭食之。

處方 蒼朮(二錢) 澤瀉(二錢) 麻黃(二錢) 桂枝(錢半) 姜皮(三錢)為引。

又方 川萆薢(四錢) 威靈仙(四錢) 澤瀉片(三錢) 制川烏(二錢) 明天麻(二錢) 秦艽(二錢) 麻黃(二錢) 桂枝(二錢) 茯苓皮(二錢) 大腹皮(三錢) 冬瓜皮(三錢) 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

效果 服初方一劑稍愈,再服次方,逐漸加減,十餘日腫消熱退,食亦漸加。食鰍魚炒蒜頭,兩腳腫亦消盡。再教以早服人參養營丸三錢,夜服龜齡集三分。調理三月餘,白帶愈,經如期,旋受孕生子。可見醫者不能復孕之言,亦有不足信者也。

廉按:斷症老當,處方雄健,宜乎得奏全功,然非精研《傷寒論》及《金匱》,確有心得者不辦。

風水腫脹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胡養泉婦,忘其年齡住址。

病名 風水腫脹。

原因 平素嗜煙肝旺,且有痰紅。壬寅產後患此,實因早浴而起。

證候 惡風無汗,頭面獨腫,四肢亦腫,腹微脹而溺少。

診斷 脈浮濡,苔薄白滑。脈證合參,浮主風,濡主水,水漬膜胰,故發腫而微脹,風襲皮毛,故惡風而無汗,此仲景所謂風水腫也。

療法 以麻杏開肺發表為君,五皮達膜消腫以佐之。

處方 淨麻黃(五分) 光杏仁(三錢) 新會皮(錢半) 浙苓皮(四錢) 生桑皮(三錢) 冬瓜皮(三錢) 生薑皮(一錢) 蔥須(二分)

復診 一劑,即周身汗出溱溱,浮腫驟退。不事調理善後,反而不知節食,芥辣雞香冰酒恣食無忌。越數日腫復發,來診有微詞,從脈舌審知其情,切責之,其亦愧服,遂仿原方加減以調治之。

次方 生桑皮(三錢) 浙苓皮(三錢) 新會皮(錢半) 大腹皮(三錢) 萊菔子(二錢,炒) 蘇嚕子(二錢,杵) 冬瓜子(四錢) 枳椇子(四錢)

效果 連服三劑,小水暢解,腫遂漸退,胃動納馨而痊。

廉按:五皮飲加麻黃、附子,為昔者吾友周雪樵君首創之良方。謂治水腫及風水腫,其人素無肝火者,投無不效,所載驗案頗多。今此案五皮飲加麻杏,較周氏方尤為穩健,深得徐子才輕可去實之妙用(徐云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其妙處全在麻黃一味,非但開肺發汗,使水氣從皮膚排泄,而其餘力尤能通利水道,使水氣從小便排泄,故日本醫士獨推麻黃為治水腫之特效藥,洵不誣焉。

風疹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雷陳氏,年三十四歲,住紹興城內小坊口。

病名 風疹。

原因 風襲於表,熱鬱於絡。

證候 頭痛身熱,自汗惡風,咳嗽喉痛,面部頸項先見細點,色紅帶紫。

診斷 脈浮而數,右寸獨大,舌邊尖紅,苔薄白滑。浮為風,數為熱,此風熱鬱於血絡而發疹,疹屬肺病,故右寸浮大,然尚在欲發未發之時。

療法 速用辛涼開達,以荷、蒡、蟬、蠶為君,能疏風以透疹;臣以銀、翹、大青,清宣血熱以解毒;佐以茅根、青箬,清通血絡以泄熱;使以鮮荷錢,亦取其輕清透熱,熱勢一透,則疹自暢達,而風熱亦乘機外泄矣。

處方 蘇薄荷(錢半) 淨蟬衣(一錢) 蜜銀花(二錢) 鮮大青(四錢) 牛蒡子(錢半,杵) 白殭蠶(一錢) 青連翹(三錢) 鮮荷錢(一枚) 先用鮮茅根(二兩,去衣) 青箬葉(五錢) 煎湯代水。

效果 進一劑,疹即外達,頭痛惡風均止。二劑疹已透足,喉痛亦除,惟咳嗽黏痰,原方去蟬、蠶、銀、薄,加栝蔞皮二錢、枇杷葉五錢暢肺降氣,川貝三錢、前胡錢半化痰止嗽。連服三劑,痰嗽大減。囑其用雞子白兩枚,開水泡湯,衝入真柿霜錢半,調理而痊。

廉按:風熱發疹者輕,溫毒發斑者重,斑屬足陽明胃病,疹屬手太陰肺病,吳鞠通混而未別,章虛谷已闢其謬。此案系肺病風疹,當然以辛涼開達、輕清透絡為正治,方亦輕靈可喜。

風痧竄筋案(內科)

周小衣(住無錫)

病者 黃韻笙,忘其年,住無錫。

病名 風痧竄筋。

原因 素因遺泄,甲辰患風痧時病之後,足軟無力,以商業事繁,煎方不便,來求長方。

證候 春夏陽升之候,每患遺泄,神倦呵欠,足脛痿軟乏力。

診斷 脈大少和,苔薄白。脈證合參,良由陰液內耗,風痧餘熱,竄走筋絡,以致兩足痿軟。然苟非精血不足,風陽何能入里耶,久延恐成痿躄。

療法 育陰榮筋為主,補氣佐之。

處方 大生地(六兩) 沙苑子(三兩) 菟絲子(三兩) 覆盆子(三兩) 制首烏(六兩) 白歸身(三兩) 生白芍(三兩) 熟玉竹(四兩) 金毛狗脊(三兩) 桑椹(三兩) 潞黨參(三兩) 生綿耆(三兩) 生於術(二兩) 浙茯苓(三兩) 川杜仲(二兩) 千年健(二兩) 生苡仁(四兩) 廣橘絡(三錢) 虎骨膠(一兩) 川斷(二兩) 線魚膠(一兩) 阿膠(一兩) 雞血藤(一兩)

上藥依法制煎膏,每服一兩,朝夜開水化服。

效果 服之頗驗,藥完足健,遺泄亦止。

廉按:風痧之為病,有傳染性者,謂之疫痧,無傳染性者,謂之時痧。其形色紅而瑣碎,似麻非麻,似疹非疹,世俗通稱為紅斑痧。初起用疏風發表,急透痧毒,從外排泄,往往一藥即愈,何致餘熱內竄,流走筋絡。此案竄筋之原,良由精血內耗為其素因,故經謂邪之所湊,真氣必虛,虛則邪氣半從外達,半從內竄。方主育陰榮筋,佐以補氣,使正足邪自去之法,凡男婦肝腎不足,或遺精,或帶下,腰足痿軟無力者,亦可惜以調補。惟橘絡用於膏滋之中,效力甚微,不如易以廣皮一兩,健運脾胃,以助消化為穩妥。

風痙似驚案(兒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章山麓之子,年五歲,住道墟。

病名 風痙似驚。

原因 去年冬,氣暖失藏,今春寒溫間雜,小兒上受風溫,先傷肺經而起。

證候 初起寒熱自汗,咳逆氣粗,繼即肢牽目竄,煩躁神蒙,痰壅鼻扇,甚至口噤痙厥。

診斷 脈浮洪滑數,舌尖邊紅,苔滑微黃。脈證合參,即張仲景所謂「風溫之為病,劇則如驚癰,時時瘛瘲」,亦即徐嗣伯所謂「痰熱相搏而動風,風火相亂則悶瞀」,病雖似驚而實非真驚也。

療法 初用桑菊飲加減,辛涼開肺,驅風泄熱;繼用羚麻白虎湯,加生萊菔汁雅梨汁,甘寒咸降,熄風鎮痙,以滌熱痰;善後用吳氏五汁飲加減,清餘熱以養胃陰。

處方 霜桑葉(一錢) 滁菊花(一錢) 雙鉤藤(錢半) 蘇薄荷(七分) 光杏仁(錢半) 天竺黃(八分) 京川貝(一錢,去心) 茯神木(二錢)

次方 羚角片(八分,先煎) 明天麻(八分) 生石膏(四錢,研細) 知母(二錢) 生甘草(四分) 蜜炙蜣螂(一對) 生萊菔汁 雅梨汁(各一瓢,分沖)

三方 甘蔗汁(一瓢) 雅梨汁(一瓢) 生藕汁(半瓢) 生荸薺汁(半瓢) 鮮生地汁(一瓢) 加枇杷葉露一兩,重湯燉滾十餘沸,溫服。

效果 初方一劑不應。改服次方,疊進兩頭煎,大便解後,熱減神清。終進三方,連服二劑,熱淨胃動。囑用甘蔗雅梨煎湯,調理而痊。

廉按:風痙似驚,由溫邪陷入,陰液內耗,陡動肝風,挾痰熱上衝神經,以致或痙或厥,實非驚恐致病也。若於病未猖獗之前,先以辛涼開肺,繼以甘寒化熱,佐以潤劑降痰,兩候自能痊愈。奈病家惶懼,輒云變驚,於是專科動輒挑驚,亂推亂拿,藥則動用冰麝香開,耗散心神,每致不救,良可慨焉。此案於肝風大動,氣血並上之時,開肺滌痰,清鎮肝陽,使氣火俱潛,則上升之血自降,肝風頓熄,神經即平,而諸證自除矣。

偏頭風案(內科)

熊鼎成(住樟樹集善醫院)

病者 楊鶴鳴,年四十二歲,教員,住湖北。

病名 偏頭風。

原因 向無習慣性頭痛,因染梅毒,曾注射新灑爾沸散(即新六零六),病愈後,偶以飲食不節,發生本病。

證候 未病前胃腸時患秘結。一日午席未終,頭部左半邊發生劇痛,牽及上下臼牙亦痛,面呈蒼白色,夜間痛楚尤甚,不能片刻安神,呻吟不已,症狀險惡。

診斷 脈浮弦而急數。弦為風,數為熱,風熱相搏,故疼痛劇烈。梅毒亦能發生偏頭痛病者,雖曾用注射劑療治,必系餘毒未清。又凡西藥之有毒者,療病雖得奇功,每發生副作用,病者頭痛,以注射灑爾沸散後而發,此亦一重大原因。總之病名偏頭風,脈又弦數可徵,無論其病因如何,必主肝經風火為殃無疑。肝屬木,為風臟,位東方,故風病多發於左也。

療法 天麻為頭風聖藥,尋常偏頭痛,佐以白芷、川芎等味,治之立應。此症有上種種原因,加以胃腸秘結,益足以使頭痛加劇,故雖用前藥,而病仍不解。風火交煽,勢將燎原莫制,非厲行平肝瀉火,病必危殆。方宜加入蘄蛇、蚯蚓強有力之追風藥,並重用硝黃,清其腸胃自愈。

處方 明天麻(三錢) 香白芷(四錢) 川芎(三錢) 蘄蛇(錢半) 白頸蚯蚓(錢半) 生錦紋(三錢) 芒硝(三錢)

效果 服藥一劑,未十分鐘頭痛立止。二劑後痊愈,並未再發。凡遇此證病輕慢性者,去大黃、芒硝,新病用此,藥到病除,真神方也。若纏綿日久,風毒深入腦髓神經,非多服不為功,患此者宜豫為之加意焉。

廉按:發明病理,哀中參西,方亦極有力量,宜乎兩劑奏功也。

腦風頭痛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鄭姓,年五十二歲,業商,住象山石浦。

病名 腦風頭痛。

原因 由於風邪入腦。

證候 頭連巔痛,經十閱月,百方無效。

診斷 脈浮緩而大。脈證合參,斷為腦風頭痛。

療法 蒼耳治頭風為君,佐藁本以治頂痛。

處方 蒼耳子(二錢) 川藁本(一錢)

效果 服一劑,明日發厥,正不勝邪,人謂升散藥之咎,殊不知蘇後,其病遂失。

廉按:經謂「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治在風府」。此案頭連巔痛,確是腦風頭痛,方用蒼耳能使清陽之氣上升巔頂為君,藁本專治巔頂痛為佐,藥雖簡單,卻合病機,宜其一擊而中,病邪即退。

頭風害目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王君,年近五旬,高等檢察廳科員,住奉天。

病名 頭風害目。

原因 處境不順,兼辦稿件勞碌,漸覺頭疼,日浸加劇。服藥無效,遂入西人醫院,治旬日,頭疼未減,轉添目疼。

證候 越數日,兩目生翳,視物不明,自言腦疼徹目,目疼徹腦,且時覺眩暈,難堪之情,莫可名狀。

診斷 脈左部洪長有力。脈證合參,知系肝膽之火,挾氣血上衝腦部,腦中血管因受沖激而膨脹,故作疼。目系連腦,腦中血管膨脹不已,故目疼生翳,且眩暈也。因曉之曰,此腦充血症也。深究病因,腦疼為目疼之根,而肝膽之火挾氣血上衝,又為腦疼之根。

療法 當清火平氣,引血下行,頭疼愈而目疼生翳及眩暈,自不難調治矣。其目翳原系外障,須兼用外治之法,用磨翳藥水一瓶,日點眼上五六次,自能徐徐將翳盡消。

處方 懷牛膝(一兩) 生杭芍(六錢) 生龍骨(六錢,打) 生牡蠣(六錢,打) 代赭石(六錢,生打) 烏玄參(四錢) 川楝子(四錢) 龍膽草(三錢) 生甘草(二錢) 磨取鐵鏽濃水煎藥。

附磨翳藥水方

生爐甘石(一兩) 蓬砂(八錢) 薄荷葉(三錢) 蟬退(三錢,帶全足,去翅土)

上藥四味,先將前二味藥臼搗細,再將薄荷、蟬退煎水一大鐘,用其水和所搗藥末入藥缽內,研至極細。將浮水者,隨水飛出,連水別貯一器。待片時,將浮頭清水,仍入缽中,和所餘藥渣研細,仍隨水飛出。如此不計次數,以飛淨為度。若飛過者還不甚細,可再研再飛,以極細為度。制好,連水貯瓶中,勿令透氣。用時將瓶中水藥調勻,點眼上日五六次。若目翳甚厚、已成肉螺者,加真藏硇砂二分另研,調和藥水中。此方效力,全在甘石生用,然生用則質甚硬,又恐與眼不宜,故必如此研細水飛,然後可以之點眼。

效果 服一劑,覺頭目之疼頓減。又服兩劑,其頭疼目疼眩暈皆愈,視物亦較真。

廉按:頭風害目,即西醫所稱之腦充血也。近世眼科專家雖不知腦充血之病理,然知其為肝熱生風,逼血與氣,並走於上,輕則為頭目痛,重則為暈厥。其方用羚角、石決明、真珠母、生玳瑁、石蟹、桑葉、滁菊、穀精草等潛鎮清熄,亦頗有效。外用切法,以極細毫針十數支紮成一把,於兩太陽及腦後,輕輕刺切,先出黃水,繼放瘀血。約兩星期一切,輒多默收敏效,余見之屢矣。此案直斷為腦充血,用降血下行之法,大致與眼科相同,而藥價則便宜多多矣。經濟困難者,不可不知有此法。惟重用牛膝一味,為降血導下之峻品,必先查問明白,男則有否遺精,女則有無血崩素因,如其有之,慎毋重用以招謗,後學宜注意之。

頭風害目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張謝氏,年三十六歲,住紹興偏門外張家葑。

病名 頭風害目。

原因 體素肝熱,適感風溫,頭痛屢止屢發,釀變頭風。醫者不辨病源,誤用頭風套方,如荊、防、藁、芎等辛燥升散,遂巔痛而延累左目。

證候 時而頭巔疼,時而左目痛,左目痛輕則巔疼甚,巔疼甚則眼痛輕,互相消長,累月不愈。甚至肝熱衝動水輪,當瞳人處忽變白色,忽微藍色,忽而縮小,忽而昏蒙。

診斷 脈左浮弦搏數,右浮洪或散大,沉按細澀,舌邊紫赤。脈證合參,病之本在於肝,肝之脈絡於巔,肝之竅開於目,而其所以互相消長者,病之標則在於腦。腦有十二對神經,其肝熱沖激於頭巔神經則頭巔疼,沖激於左目神經則左目痛也。其衝動水輪,當瞳人處而形色乍變者,以目系入腦,腦之精為瞳人,全賴玻璃體中之水晶樣液以保護之,今被肝熱沖激,深恐明角罩中之水晶樣液被蒸沖而渾,則瞳人生翳迷濛,不能明辨三光五色矣。故世有一目失明而頭風頓愈者,殆因腦中之血熱,已從目竅排泄而出歟。

療法 首當潛鎮清熄,故以羚角、石決、珠母等具有靈動之性質,潛鎮肝陽以熄內風為君,而羚角尤擅清肝明目、直達巔頂、善平腦熱之長,入於鹹平鎮潛之中,奏功尤速。然諸痛皆屬於心,心熱則肝熱,肝熱則腦熱,故又以童便、川連鹹苦達下以瀉心,白芍、膽草酸苦泄火以瀉肝為臣。佐以酒炒生牛膝,取其上行入腦下行納沖,善引頭目之血熱從速下降。使以青葙子,隨羚角直清腦熱,能散瞳人處昏蒙也。

處方 石決明(一兩,生打) 珍珠母(一兩,生打) 小川連(八分) 龍膽草(一錢) 生白芍(五錢) 生淮牛膝(五錢,酒炒) 青葙子(三錢) 羚角尖(一錢,磋研極細,藥湯調下) 清童便(兩鍾,分沖)

次診 前方連服四日,巔疼眼痛悉除,當瞳人處變像亦減十之六七,舌邊紫轉紅色,脈搏浮洪弦數均已大減。惟視物不甚清爽者,以目得血而能視,目血為肝熱消耗,精光不足故也,法當滋肝血以益腎陰。

次方 陳阿膠(錢半,烊沖) 生白芍(四錢) 大生地(四錢) 大熟地(四錢) 甘杞子(錢半) 黃甘菊(二錢) 沙苑子(三錢,鹽水炒) 菟絲子(三錢,鹽水炒) 穀精珠(錢半) 羊烏珠(一對)

效果 次方連服十劑,肝血充而腎陰復,目自還光而明矣。

廉按:頭風害目,惟婦女為最多。皆因血鬱生熱,血熱生風,風動而逼血上腦則腦充血,腦充血則神經被逼,著於頭巔之知覺神經則痛在頭巔,著於眼部之知覺神經則癰在眼,此新發明之病理也。此案論病探源,一眼覷定肝腦,則驪珠在握,而選藥處方,自然精切。初方妙在羚角,羚之靈在角,角之靈在腦,其性涼而味鹹,故善平腦熱,其色白而氣腥,故能消肝肺血熱瘀積。凡內障之腦脂下注,瞳神變色,外障之黑珠白珠雲翳遮厚等證,果能重用此藥,奏效如神。其清肝明目、熄風鎮痙,尤有特長。惜近時價值太昂,如欲代之,惟羖羊角一味,即俗稱黑羚羊,性質功用與羚角大同小異,價又便宜大半也。接方妙在穀精珠、羊睛兩味。凡眼病諸症悉退,滋養日久而視物尚不清爽者,其因有二:一由靈竅不通,一由睛光不復。穀精珠善通靈竅,羊睛善能還光,所以十劑即能回覆原狀者,此也。

目風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凌長友,年三十六歲,住凌家岸頭。

病名 目風。

原因 風熱上受,首先犯目。

證候 頭痛惡風,身熱自汗,目白眼瞼紅腫生眵,或癢微痛,迎風流淚,視物羞明。

診斷 脈右浮數,左浮弦,舌邊尖紅,苔薄白。色脈合參,《內經》所謂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也。雖云眼寒,實則眼受風熱也,新醫學謂之沙眼。究其病理,淚液為風熱所逼,則分泌淚液較速,故一迎風即流淚。其流出之淚液,被風燥熱耗,則漸稠而或癢,生眵而微痛。目中風熱既盛,則目睛之光線弱,不克抵抗外來陽光,故羞明。其脈浮弦而數者,浮弦屬風,數為風熱內逼而上盛也。

療法 先用硼酸水洗目,內服則以清風散火湯為主。蓋以風氣通於肝,肝開竅於目,故用桑、菊、荊、丹辛涼散風以泄熱為君;風熱盛則血瘀痛癢,故以歸尾、赤芍、紅花破瘀開結為臣;然目白屬肺,眼瞼屬脾胃,故佐以黃芩清上焦,焦梔清三焦,使肺脾胃之瘀熱上從氣道、下從水道排泄而去,則風熱清而痛癢自除;使以夏枯花散鬱結者,須知眼病多鬱結,無論紅腫痛癢,必以開鬱散結為先也。

處方 冬桑葉(二錢) 荊芥穗(一錢) 歸尾(錢半) 片紅花(六分) 焦山梔(三錢) 滁菊花(二錢) 粉丹皮(錢半) 赤芍(錢半) 酒炒片芩(錢半) 夏枯花(錢半)

效果 連服四劑,諸證皆減。惟紅痛未除,原方去芥穗、梔、芩,加酒炒生川軍、酒洗龍膽草各錢半,疊服三劑,痛癢亦止。目尚羞明,原方再去生軍、膽草、歸尾、赤芍,加細生地四錢、白歸身一錢、生白芍三錢、鹽水炒甘杞子一錢、生羊睛珠一對,俾目得血而能視。連進十劑,光線復原而愈。

廉按:《內經》謂「五臟六腑之精華,皆上注於目」,目非自病,必固外感,或因內傷,以致臟腑有偏寒偏熱偏盛偏衰,影響於目而始病。故醫必查明病因,因外感而病目者,治愈外感則病根除,而目病自愈,何用眼藥為,因內傷者亦然。須知病因為治療要訣,即為治萬病之定例,病因既明,無論其病態多端,見之確,守之定,投藥直攻,效如桴鼓。此案因風病目,當然以散風清目為首要,方亦面面顧到,輕穩靈通。惟此病愈後,切忌辛辣酒物助癢延爛,試觀眼病爛癢喜食辛辣者,未有不癢爛更甚也。

目風眼癢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孔春林,年念八歲,業農,住南門外謝墅村。

病名 目風眼癢。

原因 素嗜辛辣酒物,適衝風冒雨,遂發目疾。

證候 眼瞼作癢,似爛非爛,頭重怕風,四肢倦怠。

診斷 脈左浮弦,右軟滯,舌苔白膩。浮弦為風,風動則癢,軟滯為濕,濕重則爛,苔白而膩,尤為風濕觸目之明證也。

療法 內外並治,外用洗藥,內用荊、防、蒺、蟬疏風止癢為君,赤苓、蕤仁去濕收爛為臣,然眼癢必擦,爛亦必揩,揩擦則發電生熱,故重用滁菊、穀精以清熱散風為佐,其爛者必因風濕,風濕盛必有留瘀,故用紅花為使以消散瘀血也。

處方 荊芥穗(錢半) 青防風(一錢) 白蒺藜(錢半) 淨蟬蛻(八分) 赤苓(三錢) 蕤仁霜(一錢) 滁菊花(二錢) 穀精珠(一錢) 片紅花(七分)

洗方 羌活(錢半) 防風(錢半) 蕤仁(錢半) 生桑皮(三錢) 淨膽礬(二分)

如洗時有刺激性,改用硼酸水,放入白礬少許,常在癢爛輕輕頻抹亦妙。

效果 三劑輕減,再進三劑而痊。

廉按:目風癢爛之症,其因雖多,總不外受風則眼癢,兼濕則眼瞼爛。此案內外二方,雖皆清穩有效,若眼瞼有泡點高起、或生椒粟瘡等,必須用毫針輕輕刺破,方能立時止癢。惟病者須忌辛燥油膩,更避衝風冒雨,則其病庶可痊愈。

目風流淚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楊謝氏,年三十歲,住紹興昌安門外楊江。

病名 目風流淚。

原因 內因肝經鬱熱,外因感冒溫風。

證候 初起頭脹,微覺怕風,繼即兩目紅腫,眵淚交流,流下面皮自知燙灼。

診斷 脈左浮弦兼數,舌邊紅,苔白薄。此迎風流淚之症,初但為風淚熱淚,久則變為虛淚,視物羞明也。

療法 先用洗目七星散以治外,繼用散風止淚湯以治內。方用荊芥、蔓荊、菊花為君,以清散其風邪;草決、蕤仁、丹皮為臣,以泄熱而止淚;然非歸、芍、夏枯,無以養肝血而開鬱熱,故又以為佐;而使以炒車前者,取其利竅下滲,收吸淚管之作用耳。

處方 荊芥穗(八分) 滁菊花(二錢) 蕤仁(一錢) 白歸身(一錢) 夏枯草(錢半) 蔓荊子(二錢) 草決明(三錢) 丹皮(錢半) 生白芍(二錢) 炒車前(錢半)

洗方 洗目七仙丹,為治風熱流淚發癢之輕劑。

防風 蟬衣 銀花 薄荷(各一錢) 散紅花(四分) 淨膽礬(二分) 煎湯,先熏後洗。

效果 風外並治,三日減輕,五日兩目復原而愈。

康按:流淚之症有三:一為風淚,無故見風即流淚,不能自禁;二為熱淚,眵淚交流,紅腫熱癰;三為虛淚,一交秋冬,常流冷淚。此案處方用藥,但為風淚熱淚者設法,若治冷淚則無效。

風火眼疾案(內科)

王理堂(住九江西門外)

病者 桂蘭英婦人,年二十八歲,蕪湖人,住九江張官巷。

病名 風火眼疾。

原因 感受風熱,首先犯目。

證候 左眼赤痛,流淚羞明,大便秘,小便赤。

診斷 脈浮數,舌苔黃。此即含有傳染性之時眼痛也。

療法 先用桑菊紅花湯熏洗兩目。內服以荊、蟬、桑、菊、密蒙、青葙清散風熱為君;然赤痛由熱鬱血分,故以茺蔚、赤芍、明砂行血止痛為臣;佐以酒浸生川軍使血熱從下焦分消,穀精、蕤仁明目止淚;使以蒺藜通絡以活血也。

處方 荊芥穗(一錢二分) 蟬衣(八分,去翅足) 霜桑葉(一錢) 白菊花(錢半) 密蒙花(一錢) 青葙子(一錢二分) 茺蔚子(錢半) 夜明砂(二錢) 穀精珠(錢半) 酒浸生川軍(八分) 赤芍(二錢) 白蒺藜(錢半) 蕤仁(五分,去油) 水煎服。

次診 連服三劑,眼白己漸退。惟眼珠尚有紅絲,痛而羞明流淚。改用杞菊四物湯加味,涼血泄熱以止痛。

次方 鮮生地(三錢) 生赤芍(二錢五分) 當歸鬚(錢半) 撫川芎(四分) 白池菊(三錢) 北枸杞(一錢) 白蒺藜(一錢八分) 川紅花(八分) 四制香附(五分,打) 茺蔚子(錢半) 淨蟬衣(五分) 淮木通(六分) 水煎服。

三診 昨服方三劑,大效。白眼珠紅絲退淨,眼痛痊愈。今將四物湯前方去赤芍換白芍,生地換熟地,歸鬚換歸身,加桑菊養血驅風以善後。

三方 大熟地(四錢) 杭白芍(二錢五分) 當歸身(三錢) 撫川芎(五分) 冬桑葉(八分) 白菊花(一錢五分) 水煎服,二劑痊愈。

效果 服初方白眼珠紅退,尚有紅絲;服二方紅絲退淨,眼痛除;服三方眼明如常。

廉按:此治風火時眼,妙在生川軍一味,則升散與泄降互用,為眼科表裡雙解之良法,虛證不宜。

目風生翳案(內科)

範琴若(住金華清渠十字街)

病者 江銀仙女,年十五歲,體瘦,住金華清渠。

病名 目風生翳。

原因 初由風熱侵目,失治而內陷生翳。

證候 兩目微紅不痛,但見白翳侵睛,目多羞澀難開,視物不清。

診斷 脈浮弦澀。浮弦屬風,澀屬瘀熱。此由風熱盤踞目白,目白屬肺,肺熱絡瘀而生翳也。

療法 外用搐鼻散,以宣肺竅。內服湯藥,以白及、木賊、蟬退、蛇蛻去翳為君,歸、地、荷、芎、枯芩活血解熱為臣,佐以桔、甘宣肺氣以達膜,使以砂仁、車前運氣化以泄餘熱也。

處方 白及(二錢) 木賊草(錢半) 淨蟬退(七個) 蛇蛻(五寸) 歸尾(一錢) 細生地(三錢) 蘇薄荷(八分) 川芎(七分) 枯黃芩(一錢,酒炒) 苦桔梗(一錢) 甘草梢(五分,生) 砂仁(三粒) 車前子(八錢)

效果 初診二劑,眼轉紅腫略痛。中用手術外治。末診二劑,日漸翳去腫退,目光回覆而痊。

廉按:此治風熱生翳之方法,若實熱與陰虛皆忌。風藥助火劫陰,故醫必查明原因,隨證發藥為首要。

喉風案(兒科)

孫少培(住南京倉巷)

病者 孫西海(即少培次子),年五歲,住南京倉巷。

病名 喉風。

原因 平素口腹不慎葷腥,痰滯俱重,阻遏氣機,釀痰為咳,喉音頓失。

證候 咳有痰聲,痰難唾出,始起即覺音啞,至夜半轉為音嘶,次晨視其喉,下關微有白點。

診斷 喉風一證,與白喉相近,每當盛行之時,死亡載道。徵諸喉科專書,雖載有各種喉風圖考及治法,遇有是病發生時,嘗依法施治,結果則收效甚少。次男西海患是病,日暮時忽咳嗽,至夜半漸覺音嘶,痰聲亦響,心疑為喉風。次晨起急視其喉,蒂丁下垂,喉關微有白點,動則生喘,誠為喉風重證。乃邀中醫濮鳳笙君、西醫歐陽曉堂君,共商治療方法。濮君先至,診脈詫曰:「病人氣息雖粗,精神甚爽,且行走如常,喉中微有白點,以證象論,何至六脈皆閉,斷為喉風初期。六脈俱閉者,乃痰火壅遏,空竅閉塞,蓋肺主一身之氣,《脈經》云:氣動脈應陰陽之義,是病痰火上干,清肅之令不行,故六脈俱閉也。斯時用藥,恐有緩不濟急之虞。」適歐陽君亦至,診視以後,公決先用血清注射法以開其閉。手術既畢,越一小時脈即回,濮君復審察一度曰:「證雖險惡,所幸醫治尚早。頰紅唇絳者,肝胃伏火為虐。《內經》謂一水不能勝二火,然陽盛者陰必虛,今按脈滑大而實,滑者痰也,大者虛也,實者胃實也,書云下之則愈。惟斯時險象已過,用藥宜遵《內經》補上治上制以緩之義。」爰共商治法,製法如下。

療法 湯液療治,以糯米專於補肺,並清金化熱之沙參為君,甜杏仁、川貝母止嗽化痰為臣,海浮石活痰定喘為佐,更用花粉止渴、療喉痹,白蜜潤燥通幽為使。

處方 糯米(一撮) 南沙參(三錢) 甜杏仁(二錢) 海浮石(二錢) 川貝母(三錢) 花粉(三錢) 先以糯米煎湯代水,煨藥加入白蜜三錢沖服。

效果 照方一劑服完,喘即平。次日濮君來診,則曰病已轉危為安。惟咳嗽音啞,飲水作嗆,肺虛顯然。補肺之品,無有出糯米之右者,食粥作嗆,何妨煮爛飯與之。以後逐日來診,但審察其形狀而已,逾半月喉音乃復。

廉按:喉風有實有虛,此治肺虛喉風之方法,故仿前哲錢仲陽阿膠補肺散意,方亦清穩。濮鳳笙君素以喉科名,品學兼猶,人頗誠實。此案所述,決非謊語,後學不必以糯來黏膩,致生疑惑也。

纏喉風案(內科)

燕慶祥(住永修官塘區)

病者 姜孔印,年四十餘歲,江西永修人。

病名 纏喉風。

原因 其人素好飲酒,奔走路途過多,感受秋燥而發。

證候 喉忽紅腫,項外亦然,湯水不能下咽,痰涎壅塞,聲如拽鋸。發後約四句鍾時,呼吸幾絕,忽又發狂,手舞足蹈,六七人不能欺住。

診斷 雖因其狂不能診脈,而證實見表面,一視便明。蓋由肺胃積熱,復感風燥,則明明為纏喉風。

療法 此為急症,不可緩圖。即囑其用多數人,將病者撳住,用針刺兩手少商穴,隨用溫水兩鍾、桐油兩匙,將雞翎蘸油探入喉內,連探兩次,湧出許多痰涎,病勢稍平。

處方 生石膏(一錢) 硼砂(六分) 牙硝(三分) 膽礬(三分) 元明粉(二分) 梅冰片(二分) 名白絳雪散。加牛蒡子(八分) 射干(一錢) 青黛(六分) 共研細末,用筆管吹入喉中三次,其腫已消一半。

接方 牛蒡子(一錢) 青連翹(二錢) 煅石膏(六分) 川貝母(二錢) 元參(三錢) 蘇薄荷(一錢) 金銀花(二錢) 片芩(一錢) 名加減清咽利膈湯。外加紫雪丹(五分) 射干(五分) 藥湯調下。

效果 服二劑,病即痊愈。

廉按:纏喉風一證,多屬風痰纏喉,其來也速,其去也亦速,全在善治者辨證確當,治法敏捷,方能默收捷效。此案尚屬輕證,故但用一外吹、一內服,兩方奏功。

馬脾風案(兒科)

張際春(住泰興北城外)

病者 李伯壎子,年四歲,住泰興王坔。

病名 馬脾風。

原因 赤痢延久,未節飲食,致痰滯內蘊,風寒犯肺。

證候 先咳嗽數日,喘生倏忽,聲嗄鼻扇,身熱,面淡白。

診斷 指紋隱伏,舌苔厚膩。病因風寒而痰閉於肺。經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肺合皮毛,為氣之主。風寒既然外束,肺氣焉得舒展,所以內蘊之痰,合邪而愈壅,氣道愈塞,塞甚則危矣。

療法 急用葶藶之苦大瀉肺氣,大棗之甘以保胃氣,麻黃辛開,杏仁苦降,甘草甘緩,使肺受之邪,無可逗留其中,陳皮、茯苓以利其氣,蘿蔔汁、薑汁以豁其痰。惟恐藥不瞑眩,不足以救危疴於頃刻,按本草牽牛子主治馬脾風症,故加牽牛子之猛,助諸藥之力,俾可從大便而下也。

處方 水炙麻黃(八分) 葶藶子(二錢,炒) 廣皮(錢半) 光杏仁(三錢) 薑汁(三滴,沖) 黑白醜(二錢,炒) 赤茯苓(三錢) 炙甘草(八分) 蘿蔔汁(一小匙,沖) 大棗(五枚)

效果 一劑,大便下白黏如痰,痰喘聲嗄頓平。三四日後,痢亦隨清。

廉按:萬密齋曰:午屬馬,為少陰君火。心主熱,脾主虛,心火乘肺,脾之痰升,故肺脹而暴喘,謂之馬脾風。馬脾風者,肺脹也,上氣喘急,兩脅扇動,鼻張悶亂,喘喝聲嗄,痰涎壅塞,其症危急,宜急攻之。此案外因風寒,內因痰滯,故用麻黃湯去桂枝開肺氣以散風寒,用藶、棗、陳、苓、卜姜二汁降肺氣以豁痰滯,又佐以黑醜之氣味猛烈,使痰濁從大便而下,較之但用牛黃奪命散尤為周到。與萬氏以葶藶丸去防己加大黃除肺之熱,合小陷胸湯除肺之痰,一治風寒挾痰而暴喘,一治風熱挾痰而暴喘,臨危取勝,異曲同工。

肺風痰喘案(兒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王姓孩,年一歲零兩月,住琶山。

病名 肺風痰喘。

原因 素因兒衣太厚,內有伏熱,繼因風傷肺而暴發。

證候 身熱面紅,頓咳抱首,痰鳴氣壅,忽然大喘,胸高鼻扇,右脅陷下。

診斷 脈不足憑,看指紋青浮而滯。此《內經》所謂「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龔雲林所云「俗稱馬脾風」也。小孩最多,病勢最急而險。

療法 必先辛涼散其風,故以薄荷為君,辛潤豁其痰,故以梨汁、薑汁為臣,然病勢如此急烈,不得不用急救之藥,故以保赤散為佐,庶能降痰如奔馬,使以白蜜,不過緩保赤散之烈性而已。

處方 薄荷霜(一釐) 雪梨汁(一杯) 生薑汁(兩滴) 淨白蜜(一小匙)

上藥和勻,器盛,重湯燉一時許,調下保赤散三釐。

效果 一劑即大吐痰而熱退,二劑喘嗚已平,即能吮乳。原方去保赤散、薄荷霜,加鮮桑瀝一小匙,疾競痊瘳。

廉按:小兒風熱暴喘,較之各種疾喘,尤為難療,俗稱馬脾風者,言其病勢之危急也。兒科名醫萬氏密齋曰:午屬馬,為少陰君火。心主熱,脾主虛,心火乘肺,脾之痰升,故肺脹而喘,謂之馬脾風。馬脾風者,肺脹也。上氣喘急,兩脅扇動,鼻張悶亂,喘鳴聲嗄,痰涎壅塞,其症危惡,宜急攻之。若至胸高肩聳,汗出發潤,則不可治矣。此案方用保赤散,善能通氣開痰,先使痰從口吐出,繼則從大便而出,適合急攻之法,調入於降痰四汁飲之中,以柔濟剛,處方配合頗有巧思,非雜湊成方者可比。

風嗽案(內科)

黃袞甫(住金山呂巷)

病者 吳右,年三十四歲,僱工,住楊秀浜。

病名 風嗽。

原因 風水交襲,表裡不宣所致。

證候 咳嗽漸作,咳痰黏膩,氣逆不舒,額上略有微汗。

診斷 脈右浮弦,左遲,舌上白苔,辨證察脈,知屬風水之咳嗽證也。夫肺主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風水由皮毛而侵及肺,風邪既不外解,水邪又不下滲,壅閉上焦,窒礙呼吸,動則始咳,咳極則喘。

療法 方用杏仁宣表,細辛、乾薑、半夏化飲,五味子、茯苓、紫菀、款冬降氣肅肺,治風水嗽之未化熱者,非辛溫之藥,其孰能愈之。

處方 苦杏仁(三錢) 淡乾薑(五分) 白茯苓(三錢) 生白果(十粒) 北細辛(三分) 五味子(五分) 款冬花(三錢) 炙甘草(三分) 製半夏(三錢) 炙紫菀(三錢)

效果 服藥三劑而咳痊愈。

廉按:風寒外搏,水飲上衝,小青龍湯加減,卻是對證良方。額上既有微汗,去麻黃加紫菀、茯苓宣肺利水,調劑亦有斟酌。

風咳失音案(兒科)

孫少培(住南京倉巷)

病者 丁貴之女,年四歲,住南京碑亭巷口。

病名 風咳失音。

原因 春病風溫,病已小愈,越旬日忽咳嗽音啞,某醫誤用溫表,次日即大汗大喘。

證候 面色青黯,頭汗如注,咳喘音嘶,飲水作嗆,目上視,不得眠,頭傾肩抬,口鼻只有出氣。

診斷 脈兩手俱不應指,病勢甚危。其聲啞者,由於肺熱,熱盛則熬液成痰,痰因火而生,火因痰而熾,痰火交結,最易障礙清竅,以致變證叢生,肺失清肅之權也。前哲費建中雲:「肺虛者,咽水嗆喉。」今仿其意,作虛脫證斷。

療法 肺虛必先補其母,故用潞黨參、淮山藥補脾為君,阿膠、糯米補肺為臣,杏仁、兜鈴清金潤肺,麥冬、五味斂肺定喘為佐,炙甘草、雞子白和中清音為使。

處方 潞黨參(五錢) 淮山藥(五錢,生打) 陳阿膠(三錢,烊沖) 杜兜鈴(錢半) 炙甘草(八分) 甜杏仁(三錢) 原麥冬(二錢) 五味子(五分) 雞子白(二枚) 生糯米(五錢) 煎湯代水。

效果 一日連服兩劑頭煎,次日復診,喘平汗止,語言如常。惟咳唾黏痰,肺虛而燥,進甘鹹潤燥法。原方去黨參、淮藥、兜鈴、五味等四味,加暹燕窩一錢,北沙參、川貝、水晶糖各三錢。疊進三劑,再邀診脈,六脈軟滑有神,目灼灼有光,囑其不必服藥,用光燕窩一錢,葡萄乾念粒,真柿霜一錢,調養旬余而愈。

廉按:此因風咳過用散削,肺氣驟虛而變,看似危險,實則根本來漓,故用參麥散合阿膠補肺散大劑培元,挽回得及。若因病久元虛,見此現狀,則肺癆末路,決難救濟,此種方法,亦如水投石矣。

風哮案(兒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朱姓兒,年九歲,住朱家灣。

病名 風哮。

原因 素有奶哮,由風傷肺而發。

證候 初起惡寒發熱,面赤唇紅,繼則痰涎上壅,喉中䶎齁如水雞聲,或如拽鋸,鼻扇口乾,二便不利。

診斷 脈右浮滑搏數,左浮弦,舌苔黃白相兼。脈證合參,此由於痰火內郁,風寒外束。《內經》所謂「肺病者,喘咳逆氣,身熱不得臥,上為喘呼」是也。

療法 非麻黃不足以開其肺竅,非石膏不足以清鎮痰火,故以為君;然痰為有形之物,故又以橘、半、蔞、枳為臣,辛滑滌痰,化濃為薄,化薄為無;佐以杏仁下氣降痰,使以甘草調和諸藥也。

處方 麻黃(五分) 光杏仁(錢半) 生石膏(四錢,研細) 清炙草(五分) 廣皮紅(一錢) 姜半夏(錢半) 栝蔞仁(四錢,杵) 生枳殼(一錢) 生薑汁(四滴) 淡竹瀝(兩瓢,分沖)

效果 一劑知,二劑諸證皆減,後用清金丹(萊菔子一兩拌炒豬牙皂五錢研細,薑汁竹瀝打麵粉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朝晚各一次,用金橘餔一枚,剪碎泡湯送下),調理旬日而痊。

廉按:小兒奶哮,往往由兒患傷風,乳母不知忌口,凡葷酒油膩鹽醋酸鹹姜椒辛辣芥菜麵食等一概亂吃,以致乳汁不清,醞釀而成。成則頗難除根。此案湯丸二方,確切病情,宜乎投之輒效。惜近世畏麻黃石膏如虎,不肯放膽照服耳。

風瘧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痛者 韓瑞寶,年三十五歲,業商,住東關鎮。

病名 風瘧。

原因 夏令受暑,潛伏膜原,至秋感涼風而發。

證候 風襲於表,頭疼自汗,淅淅惡風,暑伏於裡,寒少熱多,其狀如瘧,便溏溺熱。

診斷 脈右浮弦,左浮滯沉數,舌邊尖紅,苔白兼黃。脈證合參,內經所謂「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也。

療法 初用辛散開達,達原飲加減;繼用和解表裡,柴芩湯加減;終用養陰開胃,麥門冬湯加減。

處方 荊芥穗(錢半) 草果仁(五分) 花檳榔(一錢) 焦山梔(三錢) 防風(一錢) 卷川樸(一錢) 木賊草(一錢) 淡香豉(三錢)

次方 川柴胡(一錢) 生枳殼(一錢) 廣皮紅(八分) 青子芩(錢半) 苦桔梗(一錢) 仙露夏(錢半) 鮮生薑(一錢) 細芽茶(一錢) 陰陽水煎藥。

三方 原麥冬(錢半) 北沙參(一錢) 北秫米(三錢,荷葉包煎) 仙半夏(一錢) 鮮石斛(二錢) 鮮稻穗(二支)

效果 服初方一劑,頭痛除、惡風已,寒熱分清。服次方二劑,寒熱雖減而不止。原方送下半貝丸三分,一日兩次。四服而瘧住。終服第三方,連進三劑,胃氣健而病愈。

康按:凡瘧疾之因,外感不外風寒暑濕,內傷不外痰食。此案雖名風瘧,但暑為內因,風為外因,先解其外,後清其內,此用藥一定之步驟。其得力在第二方,和解清透,效果昭然。

伏風陰瘧案(內科)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校)

病者 呂仲遠,年逾三稔,體弱,住太平坊。

病名 伏風陰瘧。

原因 平素體衰,因感風伏而不發,直至深秋,發為陰瘧。

證侯 寒熱往來,三日一發,汗多苔白,飲食少思。

診斷 脈左寸虛大,右關弦緩。脈證合參,此由伏風而變三陰瘧也。夫胃者衛之源,脾者營之本,飲食少思,脾胃之衰弱可知,正因脾胃累虛,營衛不和,而作寒熱,正《內經》所謂秋成風瘧也。

療法 只宜脾胃雙補,不必治瘧,俾營衛調而寒熱自已,此從源本施治,上乘法也。用桂枝、黃耆護衛,歸、芍養營,參、草補益脾胃,薑、棗調和營衛。

處方 川桂枝(一錢) 生黃耆(三錢) 當歸(二錢) 生白芍(二錢) 西潞黨(二錢) 清炙草(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三枚)

效果 十日寒熱勢衰,繼以補中益氣湯善其後,兩旬瘧遂痊愈。

廉按:陰瘧之為病,陽分大虛必挾寒,陰分大虛必挾熱。況汗多苔白,飲食少思,脾胃之虛寒,尤為顯著。方用桂枝湯加參、耆、當歸,營工雙調,確是對證療治,自有奇功可據也。寒甚者,丁香、附子亦可加入。

風泄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陳麗生,年三十歲,業商,居柯橋東官塘。

病名 風泄。

原因 暮春外感風邪,不服藥而病愈,至首夏頓病飧泄。

證候 腸鳴腹痛,一痛即瀉,瀉多完穀,溺清而短。

診斷 脈弦而緩,左強右弱,苔薄白滑。憑脈斷證,即《內經》所謂「春傷於風,夏生飧泄」也。腹痛而瀉出完穀者,肝橫乘脾也。故《經》云:「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

療法 初用劉氏朮、芍、陳、防等止其痛瀉為君,佐川芎升散其伏風,炒麥芽消化其完穀;繼用五味異功散升補脾陽為君,佐以白芍、煨姜酸苦泄肝。

處方 炒於朮(二錢) 陳廣皮(一錢) 川芎(一錢) 煨防風(一錢) 生白芍(錢半) 生麥芽(錢半) 荷葉(一錢,剪碎拌炒)

次方 炒黨參(錢半) 浙茯苓(錢半) 炒白芍(二錢) 煨姜(五分) 炒於朮(二錢) 新會白(一錢) 清炙草(六分)

效果 進第一方兩劑,痛瀉大減,惟肢懈無力,胃納甚鮮。進第二方三劑,痛瀉止而胃氣健。終用飯□蓮子,每日嚼十四粒,調養七日而痊。

廉按:風泄即腸風饗泄,《內經》所云「久風為飧泄。」此症甚多,醫者往往誤認為食積化瀉,或誤認為濕積所致,而不知伏風之為病,以致邪氣流連,乃為洞泄,不可挽回者數見不鮮。此案引經證醫,探源用藥,妙在劉草窗法,確是飧泄專方,用多奏效。接方用錢氏異功散加味,愜合清氣在下則生飧泄之經旨。故為醫者,不可不精究《內經》也。

風腫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徐水生,年念五歲,業商,住紹城西郭門頭。

病名 風腫。

原因 素因水停於下,現因風襲於上而發病。

證候 頭痛惡風,面目浮腫,腫而且亮,兩手微厥,足腫而冷,便溏溺短。

診斷 脈浮緩沉遲,舌白滑兼淡灰。脈證合參,浮緩為風,風性陽,輕清上浮,故面目獨腫,沉緩為水,水性陰,重濁下凝,故足腫且冷。朱丹溪曰:面腫屬風,足腫屬水,洵不誣也。

療法 麻附細辛湯合五皮飲主之,使風挾寒水之氣從皮裡膜外排泄而出,則上下之腫自然分消而去。然非溫不能蒸水化氣,泄氣出汗,故用辛附之辛熱助麻黃以發風水之汗,若五皮飲不過以皮達皮,取其消皮腠之積水而已。

處方 麻黃(一錢) 北細辛(六分) 生桑皮(四錢) 冬瓜皮(四錢) 淡附片(八分) 新會皮(錢半) 浙苓皮(四錢) 五加皮(三錢)

效果 連服二劑,周身津津汗出,頭痛及面目腫皆除。原方去麻、附,加絲瓜絡四錢,用路路通十個、絲通草五錢,煎取清湯化水煎藥。疊進三劑,小便暢利,足腫全退而愈。

廉按:此從仲景華佗之成方脫化而出,仿《內經》複方之法,凡治風挾寒水化腫,投無不效,其妙處全在麻黃一味。惟現在紳富病家,往往畏麻黃而不敢服,實則藥在對症,對症即是穩當,非用通套疲藥以塞責,謂之穩當也。就余所驗,凡發風寒之汗,麻黃只用四五分至六七分即能出汗,發風水之汗,非一錢至錢半不能出,從未犯過汗亡陽之弊。奉勸病家,竟可放膽而服,不必畏忌。

歷節風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何家福之妻,年四十六歲,住峽山。

病名 歷節風。

原因 素因血氣虛寒,現因風挾寒濕,直中血絡,遍歷關節而成。

證候 歷節攣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難以轉移,發作不熱,晝靜夜劇。

診斷 脈左浮弦急,右沉弱,舌苔白膩。脈證合參,張仲景所謂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歷節痛不可屈伸是也。

療法 烏頭桂枝湯加減。方以烏頭含麻醉性善能麻痹神經以止痛,故用之為君;臣以黃耆托裡達表通行三焦,麻黃開皮達腠上行外通,使肢節留伏之寒濕一齊外出;佐以桂枝橫行手臂,牛膝下行足膝,皆有活血除疼之作用;使以芍、甘、白蜜酸收甘潤以監製之。

處方 制川烏(八分) 生黃耆(錢半) 淨麻黃(八分) 川桂枝(一錢) 淮牛膝(三錢,生) 生白芍(錢半) 清炙草(八分) 上藥用水兩碗,白蜜一匙,煎成一碗,溫服。

次診 前方連服兩劑,痛雖漸減,而屈伸不利如前,形氣羸弱,頗難支持,脈仍沉弱,惟左手浮弦已減。法當通補兼施,八珍活絡湯主之。

次方 麗參鬚(八分) 浙茯苓(三錢) 全當歸(三錢) 酒炒生地(二錢) 薄桂(五分) 生於術(錢半) 清炙草(六分) 羌、獨活(各五分,酒炒) 赤芍(錢半) 川芎(一錢,蜜炙) 片紅花(六分) 制川烏(三分) 酒水各一碗煎服。

效果 疊服四劑,攣痛已除,手足亦可屈伸,人能支持,步履可扶杖而行。遂囑其服史丞相遇仙酒,一日兩次,每服一小酒鍾,旬余即痊。

廉按:《金匱要略》分歷節病因有四:一因汗出入水中,二因風血相搏,三因飲酒汗出當風,四固飲食味過酸鹹。此案即風血相搏,為歷節癰風之總因,男婦犯此者最多。《病源》、《千金》、《外臺》均謂之歷節風,以其痛循歷節,故曰歷節風,甚如虎咬,故又曰白虎歷節風。初方用烏頭桂枝湯,必辨明風挾寒濕搏其血絡,乃可引用。接方用八珍活絡湯,亦必其人血氣虛寒始為相直。故醫者治病,必先求其受病之原因及病者之體質,然後可對證發藥,以免貽誤,此為臨證之第一要著。

歷節痛風案(內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張兆榮之妻,年四十一歲,住昌安門外楊港。

病名 歷節痛風。

原因 素因血虛肝旺,暮春外感風熱,與血相搏而暴發。

證候 頭痛身熱,肢節攣疼,不能伸縮,心煩自汗,手指微冷,夜甚於晝。

診斷 脈浮弦數,左甚於右,舌紅苔白薄滑。脈證合參,此巢源所謂歷節風之狀,由風歷關節與血氣相搏,交擊歷節,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

療法 凡風搏血絡瘀筋痹肢節攣痛者,當專以舒筋活絡為主。故重用羚角為君,筋攣必因血不榮養,即以歸、芍、川芎為臣,然恐羚角性涼,但能舒筋不能開痹,少用桂枝之辛通肢節為反佐,而使以薄荷、牛蒡、連芽桑枝者,疏風散熱以緩肢節之疼痛也。

處方 碎羚角(錢半,先煎) 當歸鬚(一錢) 生赤芍(錢半) 川芎(八分) 桂枝尖(三分) 蘇薄荷(七分) 炒牛蒡(一錢) 連芽桑枝(一兩)

效果 連服三劑,外用馮了性酒沒透絨洋布以搽擦諸肢節痛處,汗出溱溱,身熱痛大減,手足亦能屈伸。惟神煩肢麻,溺秘少寐。即將原方去歸、芎、桂枝,羚角改用八分,加淡竹茹三錢、鮮竹葉心三錢、辰砂染燈心三十支、蓮子心三十支。又進三劑,夜能安眠,溺通麻除。終用炒桑枝二兩、馬鞭竹一兩、鮮茅根一兩、天津紅棗四枚,每日煎服,調理而痊。

廉按:歷節癰風:因於寒者,辛溫發散;因於熱者,辛涼輕揚,固已,但宜分辨癰狀施治。如肢節攣痛、伸縮不利者,血虛液燥也,法宜滋血潤燥,四物湯加首烏、木瓜、杞子、甘菊;肢節腫痛、遇陰雨更甚者,風濕入絡也,法宜驅風活絡,大羌活湯加小活絡丹;肢節注痛、得捶摩而緩者,風濕在經也,法宜散風勝濕,靈仙除癰飲;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者,濕熱相搏也,法宜化濕泄熱,當歸拈痛散加減;肢節刺痛、停著不移者,瘀血阻隧也,法宜消瘀活絡,趁痛散加減;肢節熱痛、夜間尤劇者,陰火灼筋也,法宜滋陰降火,四物湯合加味二妙丸;肢節木病、身體重滯者,濕痰死血也,法宜豁痰活絡,半夏苓朮湯加小活絡丹;肢節痠痛、短氣脈沉者,留飲也,法宜蠲飲滌痰,半夏苓朮湯加指迷茯苓丸;歷節久病者,邪毒停留也,法宜以毒攻毒,麝香丸與乳香停痛丸間服;歷節麻痛者,氣血凝滯也,法宜通氣活血,千金防己湯加五靈散。此案肢節攣痛、不能伸縮,與血虛液燥證雖相同,而病由風熱搏血,則原因各異,故處方用藥,亦自不同。可見病因不一一者因得之。《內經》所以治病必求於本也。

赤遊風案(內科)

李檉平

病者 幼童,年十五歲,忘其姓名住址。

病名 赤遊風。

原因 偶感外邪,前醫皆作痧證治,用開藥表藥不愈。

證候 兩臂兩腿發㾦癗而色紅,浮腫焮熱,癢而兼痛。

診斷 脈現浮緩,遂斷為赤遊風,非痧也。由脾肺燥熱而兼表虛,腠理不密,風邪襲入,佛怫日久,與熱相搏,滯於血分,故色赤。

療法 針藥並用,先針刺百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適當頭之正中)及委中(當膝膕窩之正中)二穴,尋按爪彈,俾氣散而風解;繼以四物湯活血止痛,加荊、防、蟬、獨、柴、薄、桑皮等散風解熱。

處方 細生地(三錢) 全當歸(二錢) 赤芍(一錢) 川芎(一錢) 荊芥(錢半) 防風(錢半) 蘇薄荷(一錢) 生桑皮(一錢) 蟬蛻(一錢) 川柴胡(七分) 獨活(七分)

效果 服一劑,病稍減輕。次日復刺一次,又進一劑,至三日而痊。總使氣血調和,針功收效。西醫之刺神經,中醫之刺經穴,名雖殊而實則一也。

康按:赤遊風惟小兒最多,皆由胎毒內郁,風熱感觸而發。其治法針刺與藥物互用,自然奏功更速,手到病除。然針與藥,其功相等,藥之治病,一服不愈,必須再服,再服不盡,繼以三服,針亦猶是,觀此案而益信矣。

鶴膝風案(內科)

熊鼎成(住樟樹洋湖圩)

病者 金春霖,年三十六歲,商人,住清江。

病名 鶴膝風。

原因 病者前數月曾患有疑似之花柳症,治愈後,續因感受風濕,發生本病。

證候 初起左膝蓋疼痛,久之漸發紅腫,上下肌肉消瘦,形同鶴膝。醫遵林屋山人方,治以陽和湯,病益加劇。患部赤熱焮腫,膝彎屈如弓,不能履地,夜間骨痛筋跳,雞鳴後始能安枕,飲食尚佳,二便微熱。

診斷 鶴膝風方書論治,皆以風寒濕痹於膝,專主溫補其氣血,使肌肉滋榮,血氣流行,其疾自愈。余證以歷年療病經驗,似古法未能盡是,此證大部感受風寒濕三氣居多。今細察病者舌苔微黃,脈左右俱弦數,風熱已屬可徵。患部又紅腫疼痛,證非陰性,尤屬顯然。醫不憑脈辨證,誤以鹿膠、炮姜等溫補之劑助桀為虐,宜其病益劇。幸調養合宜,胃氣猶旺,陰被劫而未損,病雖誤藥,加意療治,尚可復原。

療法 初診宜厲行驅風逐濕,兼涼血解毒為主,繼取柔潤熄風之義,用滋陰養血之品以善其後。

處方 初診方 驅風逐濕,涼血解毒。

五加皮(四錢) 杜蒼朮、川牛膝、川黃柏(各三錢) 真蘄蛇(二錢) 白頸蚯蚓(二錢) 生地(三錢) 歸尾(三錢) 生甘草(一錢) 絲瓜絡(三錢) 嫩桑枝(一兩) 初服酌加大黃一二錢,服後去之。蘄蛇、蚯蚓研末,淡酒沖服,更妙。

又方 再診方 滋陰養血,柔潤熄風。

大熟地、當歸(各四錢) 牡丹皮(三錢) 地骨皮(三錢) 五加皮(三錢) 川牛膝(三錢) 黑驢膠、龜膠、白頸蚯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嫩桑枝(五錢)

效果 服初診方三四劑後,即有奇效,膝不痛,筋不跳。十餘劑後,紅腫亦退,足漸能行。二十劑後,改服滋陰養血之劑,月餘痊愈。

說明 此證余用中藥治療外,兼採西法,以法國成藥美盧白靈於患部施行肌肉注射,隔日一次,收效尤速。

廉按:此案不但風濕熱三氣,想必有慢性梅毒潛伏於脛膝之中,而釀變類似鶴膝。案中發明,劈去常解,殊有新識。前後兩方,步驟井然,妙在初服酌加大黃一二錢以逐梅毒,真溫故知新之佳案也。

鶴膝風案(內科)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武桂章,年逾四稔,體弱,寓上真殿。

病名 鶴膝風。

原因 平素氣血衰弱,風寒濕三氣乘虛而痹於膝。

證候 兩膝腫大,上下股脛枯細,足膝疼痛,筋脈不舒。

診斷 脈左尺浮緩,右尺遲弦。脈證合參,此鶴膝風證也。膝內隱痛,寒勝也,筋急而攣,風勝也,筋緩無力,濕勝也,風寒濕三氣合痹於膝,故脛細而膝腫。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治宜養其氣血,俾肌肉漸榮,後治其膝可也。此與治左右偏枯之證大同,夫既偏枯矣,急溉其未枯者,得以通氣而復榮,切不可急攻其痹,以致足痿不用。

療法 用當歸、川芎、酒芍、西潞、生耆、炙草、生白朮、茯苓以補其氣血,細辛、獨活、靈仙、防風、秦艽、桂枝以祛其風寒,防己、川斷、苡仁、木瓜、淮牛膝、五加皮舒筋而滲濕,加海桐皮、片薑黃、海風藤宣絡而止痛。

處方 全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酒白芍(二錢) 生黃耆(三錢) 炙甘草(八分) 生於術(錢半) 雲茯苓(三錢) 北細辛(七分) 威靈仙(一錢) 獨活(一錢) 青防風(錢半) 左秦艽(錢半) 川桂枝(一錢) 生苡仁(五錢) 木瓜(一錢) 淮牛膝(錢半) 五加皮(錢半) 海桐皮(錢半) 片薑黃(一錢) 海風藤(錢半) 每日服二劑。

效果 十日痛稍愈,足能伸縮,兩旬膝腫退,四旬扶杖能行,兩月步履如常矣。

廉按:鶴膝風初起,膝蓋骨內作癰,如風氣一樣,因循日久,膝腫粗大,上下股脛枯細,形似鶴膝。總由足三陰虧損,風寒濕流注之為病也。此案發明因證,確實詳明,方從大防風湯加減,看似藥品太多,實則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四旬扶杖能行,兩月步履如常,信然。

鶴膝風案(內科)

易華堂(住永川北門)

病者 周奠章,年甫二旬,住永川茶店場。

病名 鶴膝風。

原因 遠行汗出,跌入水中,風濕遂襲筋骨而不覺。

證候 始則兩足痠麻,繼而足膝腫大,屈伸不能,兼之兩手戰掉,時而遺精,體亦羸瘦。療治三年罔效,幾成廢人。

診斷 左手脈沉弱,右手脈浮濡。脈證合參,此鶴膝風證也。由其汗出入水,汗為水所阻,聚而成濕,濕成則善流關節。關節者骨之所湊,筋之所束,又招外風入傷筋骨,風濕相搏,故腳膝腫大而成為鶴膝風。前醫見病者手戰遺精,誤認為虛,徒用溫補,勢瀕於危。豈知手戰者系風濕入於肝,肝主筋而筋不為我用,遺精者系風濕入於腎,腎藏精而精不為我攝。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風濕階之厲也,設非驅風去濕,其病終無已時。

療法 擇用仲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芍藥、甘草調和營衛,麻黃、防風驅風通陽,白朮補土去濕,知母利溺散腫,附子通陽開痹,重用生薑以通脈絡。間服芍藥甘草湯,補陰以柔筋。外用麻黃、鬆節、芥子包患處,開毛竅以去風濕。

處方 川桂枝(四錢) 生白芍(三錢) 白知母(四錢) 白朮(四錢) 附子(四錢,先煮) 麻黃(二錢) 防風(四錢) 炙甘草(二錢) 生薑(五錢)

次方 生白芍(六錢) 清炙草(三錢)

三方 麻黃(一兩) 鬆節(一兩) 芥子(一兩) 研勻,用酒和調,布包患處。

效果 服前方半日許,間服次方一劑,其腳稍伸。仍照前法再服半月,其腳能立。又服一月,漸漸能行。後守服半月,手不戰,精不遺,兩足行走如常,今已二十餘年矣。

廉按:足脛漸細,足膝漸大,骨中痠痛,身漸瘦弱,此鶴膝風證也。其證有二:一本於水濕之入骨,重而難移,痛在一處而不遷;一本於風濕之入骨,輕而可走,其痛移來移去而無定。二者困證不同,治亦隨之而各異。此案病因,系風濕內襲筋骨而成,法宗仲景,方亦對證,藥既瞑眩,厥疾自瘳,真古方學派之佳案也。

膝眼風案(內科)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鄭周阪人,年逾三稔,體強,住米湖。

病名 膝眼風。

原因 初受風濕而不覺,繼服滋補而疾作。

證候 膝蓋上下隱隱作痛,兩膝胖腫,屈不能伸。

診斷 脈左手浮緊,右手細緩。脈證合參,此膝眼風證也。其痛遊走不定,風勝也,外見胖腫,濕勝也,屈不能伸,風濕襲於筋也。但風濕為痹,盡屬外邪,經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然留而不去則成為實,治宜驅風滲濕,勿投滋補,庶無留邪之患。

療法 治風先治血,用當歸、川芎、酒芍以活其血,靈仙、秦艽、防風、獨活以祛其風,生苡仁、木瓜、茯苓以滲其濕,淮牛膝、千年健以壯其筋骨,痛久必入絡,加鉤藤、海風藤以通其絡。然風濕去後,血液必傷,繼以加減四物湯合新絳旋覆湯,養血舒絡以善後。

處方 全當歸(錢半) 川芎(一錢) 酒白芍(錢半) 威靈仙(一錢) 防風(一錢) 左秦艽(錢半) 獨活(一錢) 北細辛(七分) 生苡仁(四錢) 木瓜(七分) 浙茯苓(三錢) 牛膝(錢半) 千年健(錢半) 雙鉤藤(錢半) 海風藤(錢半) 每日服兩劑。

接方 酒洗當歸(錢半) 細生地(三錢) 真新絳(錢半) 旋覆花(錢半,包煎) 清炙草(七分) 酒洗白芍(三錢) 青蔥管(三寸,沖,炒香) 桑枝三兩,煎湯代水

效果 十日腫痛稍愈,半月足能伸屈,月餘已能步履,終用接方以收全功。

廉按:膝眼風者,在膝蓋下左右兩旁空陷中隱隱疼痛是也。如風勝其病則走注不定,寒勝則痛如錐刺,濕勝則外見胖腫。屈不能伸者,其病在筋;伸不能屈者,其病在骨;動移不遂者,沉寒痼冷之候也。日久夫治,即漸成鶴膝風。此證辨證處方,理明辭達,法美意良,可為後學標準,惟沉寒癰冷者不效。

風痢便膿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金寶生,年二十六歲,業商,住紹興府前。

病名 風痢便膿。

原因 初由春傷於風,至首夏恣食瓜果而病發。

證候 先水瀉,後便膿,腹痛在臍上下,漉漉有聲,四肢微冷,小便清白。

診斷 脈沉弦而軟,舌苔白膩。予診畢詢病人曰:腹中響聲,從幾時起?病人答曰:初起即有。予曰:痢無響聲。病人謂糞有白膿,裡急後重。予云:腸鳴者風也,凡腸澼便膿,病雖在腸,而內關脾臟,皆由肝鬱乘脾,此乃伏氣所化之風痢也。

療法 以小建中湯加減抑肝蠲痛為君,以白朮健脾為臣,佐防風以祛伏風,使以陳皮、白芷行氣敗膿。

處方 炒白芍(五錢) 清炙草(八分) 大紅棗(四枚) 炒於朮(錢半) 白芷(一錢) 川桂枝(一錢) 黑炮姜(六分) 新會皮(一錢) 煨防風(一錢) 炒飴糖(三錢)

效果 服二劑,痛痢大減。原方加鮮荷葉一錢拌炒生穀芽三錢,再進二劑,痛痢止而胃健乃愈。

康按:腸澼便膿,果由腸風及瓜果釀成,此案方法,確係歷驗不爽。故為醫者,不可不研究漢方也,予日望之。

產後血虛風乘案(婦科)

胡瑞林(住黟縣五都橫店)

病者 胡氏,年三十餘歲,住陳閭。

病名 產後血虛風乘。

原因 產後血虛風乘,瘀凝不去。

證候 產後五六日,頭痛發熱無汗,語言失常,心神昏聵,如見鬼狀。

診斷 診脈浮細,舌無苔。此欲作風痙也。心主血,產後血去則脈管縮小,氣管放鬆,而風得乘氣管之鬆,居膜腠而不瀉。其未至痙而強直攣曲者,邪未行於經絡也。產婦瘀猶未淨,風邪挾痰上迷心竅,故心神昏聵。肝主血而藏魂,心不生血,則肝亦不藏而魂無所附,遊於目自見其魄,故如見鬼狀。

療法 以豆淋酒浸荊芥祛風為君,歸芎生血活血、茯神棗仁寧心安神、遠志、菖蒲開心利竅為臣,澤蘭、丹皮、丹參破血和血為佐,寄生祛風、天竺黃豁痰為使,加入炙草以和諸藥。

處方 荊芥穗(二錢,大豆炒熱用酒淋之,以酒浸) 大川芎(一錢) 熟棗仁(二錢) 澤蘭葉(一錢) 石菖蒲(八分) 全當歸(三錢) 云茯神(二錢) 炙遠志(八分,去骨) 桑寄生(錢半) 粉丹皮(八分,酒炒) 赤丹參(錢半) 炙甘草(五分) 天竺黃(三分)

次方 去天竺黃、大川芎、澤蘭葉、粉丹皮、荊芥穗。

效果 二劑頭痛發熱止,神氣清。再服次方四劑平復。

廉按:此證血虛生風,必略受外邪所致。況兼瘀血未淨,方用祛風化瘀、活血寧神,可謂標本兼顧。

第二卷 寒淫病案

傷寒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周保善,四十一歲,江西新建人,往南昌城內。

病名 傷寒。

原因 初春積雪未消,晨起窗外閒步,偶感風寒,即傷太陽經。

證候 發熱頭痛,遍體痠疼,項強惡寒,蒙被數層,戰慄無汗,病勢甚暴。

診斷 左寸脈浮緊而數,右關尺兩脈亦緊數,脈證合參,知系風寒兩傷太陽之經證也。

療法 仿仲景麻桂各半湯主之。蓋初傷風寒,法宜發表,故以麻黃為君,杏仁為臣,桂枝解肌為佐,甘草、薑、棗和胃為使。又恐麻黃過猛傷陰,故加白芍以斂陰。

處方 淨麻黃(八分,先煎,去沫) 桂枝尖(一錢) 光杏仁(二錢,去皮尖) 杭白芍(二錢) 生甘草(一錢) 鮮生薑(三片) 大紅棗(四枚)

效果 服此藥時,令食熱稀粥一碗以助藥力。始進一劑,得汗熱減,各症均已小愈。惟口乾思飲,大便不通,寒已化熱,改以仲景人參白虎湯加味以逐余邪,原方加白芍、陳皮、薄荷者,亦取行氣和血兼涼散之意。

又方 潞黨參(三錢) 生石膏(五錢,研細) 肥知母(二錢) 生甘草(錢半) 白粳米(一兩,夏布包) 外加杭白芍(二錢) 廣陳皮(一錢) 蘇薄荷(六分)

此方又接進二劑,七日內各症痊愈。

廉按:風寒兩傷太陽,用麻桂各半湯泄衛和營,固屬長沙正法,即寒已化熱,口乾思飲,且大便秘,邪熱已傳陽明之候,白虎湯法亦屬仲聖薪傳,惟案中未曾敘明氣虛,潞黨參一味,未免用得太驟。

陽虛傷寒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駱達三,年約四十餘歲,住本鎮。

病名 陽虛傷寒。

原因 素稟陽虛,新感外寒而發。

證候 頭痛惡寒,飲食無味。

診斷 脈息小滑,舌苔滑白,病勢方張,慎防變重。

療法 姑用蔥豉二陳湯加荊芥、紫蘇,疏散風寒以表達之。

處方 鮮蔥白(四枚) 淡豆豉(三錢) 荊芥穗(錢半) 紫蘇葉(錢半) 姜半夏(三錢) 廣橘皮(一錢)

次診 此藥服後,忽喘息不能臥,頭腦中覺熱氣上升,小腹左偏作痛,嘔吐痰水,畏寒,手指厥冷,脈息沉弱,蓋陽虛受寒之病,得發散而陽氣益虛也。其頭腦中覺熱氣上升者,腦力素衰,寒氣逼龍雷之火上越也。其喘息不能臥者,肺腎兩虛,不能納氣也。其腹痛嘔吐痰水者,寒氣內擾,氣血不能通調也。其畏寒手指作冷者,虛寒病之本相也。乃與理中湯合六君子湯加味。

次方 別直參(一錢) 炒白朮(二錢) 黑炮姜(一錢) 炙甘草(八分) 雲茯苓(三錢) 姜半夏(二錢) 廣橘皮(一錢) 上猺桂(八分) 東白芍(三錢) 五味子(六分)

三診 服後喘吐俱平,腹痛亦止,能進稀粥半碗,但仍覺畏寒手冷,益信為陽虛矣。

三方 別直參(一錢) 炒白朮(二錢) 黑炮姜(一錢) 炙甘草(八分) 姜半夏(二錢)

四診 午後復診,則汗止安睡,手足俱轉溫矣。仍以前方,又進一劑。

效果 自是遂能進粥,遂以六君子湯、資生丸等藥,調養半月而痊。

廉按:傷寒當行發表者,必察其人本氣陰陽無虧,方可徑用。若真陽素虧,平日惡寒喜熱,慣服辛溫,大便溏滑者,此為陰臟,宜加附子、炮薑、黃耆、白朮於發表藥中,助陽御表,庶兔虛陽外越之弊。此案汗劑雖輕,幾致虛陽上越,變症蜂起,幸而改用溫補,得力在理中湯一方,能用仲景之方以鏟病根,獲效所以神速,雖小有風波,而終歸平靜。

夏月傷寒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王子珊,年三十餘,住滬南。

病名 夏月傷寒。

原因 丙午夏抄,感冒新涼,就他醫服梔、豉、香薷、滑、蘇等劑,纖毫無汗,而形寒可披絨衫。

證候 熱不甚,口亦不渴,凜寒無汗。

診斷 脈濡苔白,此傷寒,非傷暑也。

療法 但用外治。

處方 用浮萍、薄荷、蒼朮、蘇葉、蔥、姜各五錢大劑,使其避風煎沸浴之,復薄裳而臥。

效果 遍身汗出,凜寒遂解。

廉按:此為體實者而設,若虛者熏足復衣,亦可取汗。

傷寒失表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趙仰亭,四十二歲,江西南昌人,住進賢門外。

病名 傷寒失表。

原因 真傷寒證,遷延日久,寒化為熱,津液受傷。

證候 頭痛項強,大熱無汗,口渴引飲,小便短赤,大便旬日不通,異常煩躁。

診斷 兩關脈洪數鼓指,舌苔邊白中黃。似此表證未除,里證又急,即仲景用大青龍湯之候也。

療法 仿長沙聖法兩解之,用麻黃髮表為君,杏仁助麻黃為臣,以桂枝、甘草、薑、棗解肌為佐,以石膏質重泄熱,氣腥達表為使,又恐麻黃過猛傷陰,故加白芍以斂陰津。

處方 淨麻黃(八分,先煎,去沫) 光杏仁(三錢,去皮尖) 桂枝尖(一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生甘草(錢半) 杭白芍(二錢) 鮮生薑(三小片) 大紅棗(五枚)

次診 連進二劑,得汗熱減,病勢已有轉機,惟口渴煩躁未除,又仿仲景竹葉石膏湯加減續迸。原方減去半夏者,為不嘔也,加白芍陳皮者,以行氣活血,較原方稍靈活也。

次方 淡竹葉(三錢) 生石膏(六錢,研細) 潞黨參(三錢) 杭寸冬(三錢) 生甘草(錢半) 白粳米(一兩,以夏布包,同煎) 杭白芍(二錢) 廣陳皮(八分) 鮮生薑(三片)

效果 又疊進三劑,各證逐漸就痊。

廉按:傷寒失表,自以達表為首要,今仿大青龍法,輕用麻桂,重用石膏,發表清裡,雙方並進,始能發辛涼解熱之汗。服後得汗熱減,病有轉機固已。惟熱傷津液,繼用竹葉石膏湯法清熱生津,頗為愜當,可謂深得仲景薪傳矣。

陰證傷寒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劉銘彝,年二十八歲,天台縣知縣。

病名 陰證傷寒。

原因 臘月廿八日,去西鄉白坭坦壓回,即傷陰寒。

證候 惡寒甚劇,戰慄動搖,烘以烈火,頃刻不離,舌苔邊自中黑而滑。

診斷 脈沉而緊。沉緊為寒傷於裡,《傷寒論》所謂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療法 初服麻黃湯不應,繼用附子理中湯加味,溫下理中以祛寒。

處方 高麗參(一錢) 炒居術(二錢) 淡附片(錢半) 炒川薑(一錢) 炙甘草(一錢) 蔥白(九枚) 生薑(二錢)

效果 服一劑,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

廉按:陰證傷寒,多由於病者元陽素弱,不勝陰寒之侵逼,一傷寒即直入陰經,因其身不發熱,故俗稱陰證傷寒,其實是陰經傷寒也。麻黃湯專治寒傷陽經,宜其不效,幸而轉機尚捷,改用附子理中加味,扶陽理中,辛溫逐寒,一劑即汗出寒退,否則恐吐利厥逆,驟變虛脫之危候矣。

傷寒陰結案(內科)

劉榮年(住歷城東流水)

病者 劉景熹,年三十餘,織布廠經理,住省城。

病名 傷寒陰結。

原因 冬月傷寒,誤服寒瀉藥而成。

證侯 身體惡寒,腹脹滿痛,不大便者二日。

診斷 脈浮大而緩,顯系傷風寒中證。醫家不察,誤為陽明府證,誤用大黃、芒硝等藥下之,殊不知有一分惡寒,即表證未罷,雖兼有里證,亦當先治其表,仲景之遺法具在。今因誤用寒瀉藥,以致寒氣凝結,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脹大而痛更甚也,幸尚在中年,體質強健,尚為易治。

療法 用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以溫行之,則所服硝、黃,得陽藥運行,而反為我用也。

處方 桂枝尖(一錢) 黑附子(一錢) 炙甘草(五分) 生薑(一錢) 大棗(二個,去核)

效果 服藥後,未及十分鐘,即大瀉兩次,惡寒腹脹痛均除而痊。

康按:桂枚附子湯,本治風濕相搏之寒證,今藉以治誤用寒瀉之陰結,雖為救藥誤而設,然投之輒效,足見仲景經方之妙用無窮也。

傷寒誤遏案(內科)

李伯鴻(住汕頭仁安里)

病者 俞金寶,年三十餘,政界,住汕頭。

病名 傷寒誤遏。

原因 旅行遇雨,感冒發熱,中醫誤用白虎湯,以致表邪內陷,寒熱如瘧,西醫誤以金雞納霜止瘧,而病遂劇。

證侯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干口渴,頭痛骨節痛,咳喘煩躁,小便熱赤。

診斷 左寸浮緊,右尺洪實。脈證合參,乃太陽兩傷風寒,邪從熱化,內犯肺經也。

療法 張氏沖和湯加減,以羌活治太陽肢節痛為主,副以防風驅風寒,蒼朮去風濕,芷、芎除頭痛,片芩清肺熱,木通、赤苓導赤利水,甘草緩急,解表後則治肺熱,而咳當止矣。

處方 羌活(二錢) 防風(錢半) 蒼朮(一錢) 黃芩(錢半) 白芷(錢半) 川芎(一錢) 木通(錢半) 赤苓(六錢)

又方 葶藶(三錢) 牽牛(二錢) 桑白皮(四錢) 地骨皮(四錢) 桔梗(一錢) 紫菀(三錢) 蘇子(錢半) 宋公夏(二錢) 赤苓(六錢) 天津紅(四枚)

效果 翌日汗出痛止,咳仍未除,服後治肺方三劑而愈。

廉按:潔古九味羌活湯,本治風寒濕鬱而化熱之正方,今因表邪正盛,反被涼遏誤截,致邪內陷而化熱,酌選此方加減,用得愜當。後方用錢氏葶藶丸、瀉白散法加味,亦有力量,非疲藥塞責者可比。

傷寒熱厥案(內科)

鄭震竺(住汕頭和安街)

病者 陳永吉,年十八,住汕頭。

病名 傷寒熱厥。

原因 初夏勤勞過度,伏熱體痠,勉從苦力運動,意欲因出汗而免藥,至晚遂發頭痛。醫用石膏、生地、麥冬之類,越三日而病劇。

證候 手足厥冷,不省人事,耳若無聞,頭不著枕,面色及唇皆白,惟指甲紅活。

診斷 脈左右俱伏,切診已無可考,寒熱從何分別,況證屬危急,熱藥非可輕試。即囑其兄取冷水一大杯,扶之令飲,一服而盡。遂知其口渴伏熱,熱深厥深,誤服陰凝之品,遏熱之所致也。

療法 達郁通陽,泄熱宣痞,方用柴胡疏其木鬱,芍藥通其陰結,甘草和其中氣,枳實泄其痞塞,加木通宣其伏熱,紅花行血脈之瘀,黃芩清三焦之火,內解外達,血脈暢行,陽氣舒暢,而熱厥自愈矣。

處方 川柴胡(錢半) 杭白芍(四錢) 粉甘草(八分) 炒枳實(二錢) 漢木通(錢半) 蘇黃芩(二錢) 藏紅花(七分)

效果 一劑知,二劑已,靜養三日,而能如常作事矣。

廉按:寒厥用四逆湯,熱厥用四逆散,研究傷寒論者皆知之,所難者辨證耳,一經藥誤,壽可立傾。前哲成無己、喻嘉言、陸定圃輩,多所發明,爰為節述其說。成氏曰:凡厥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用四逆湯;若手足自熱而至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四逆散主之。喻氏曰:凡傷寒病初得發熱,煎熬津液,鼻干口渴便秘,漸至發厥者,不問而知為熱也,若陽證忽變陰厥者,萬中無一,從古至今無一也。蓋陰厥得之陰證,一起便直中真陰經,唇青面白,遍體冷汗,便利不渴,身倦多睡,醒則人事了了,與傷寒傳經之熱邪,轉入轉深,人事昏惑者,萬萬不同也。陸氏曰:厥有陰陽二證。李士村謂陰厥脈沉弱、指甲青而冷,陽厥脈沉滑、指甲紅而溫。余謂陰證似陽,來可以脈沉弱、指甲青冷為憑。凡證見煩躁欲裸形,或欲坐臥泥水中,舌苔淡黃,口燥齒浮,面赤如微酣,或兩顴淺紅,遊移不定,言語無力,納少胸悶,渴欲飲水,或咽喉痛而索水至前復不能飲,肌表雖大熱而重按則不熱,或反覺冷,或身熱反欲得衣,且兩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穀,脈沉細或浮數,按之欲散,亦有浮大滿指,而按之則必無力,是宜溫熱之劑,藥須涼服,從其類以求之也。似此辨別,至為精審,學者宜細觀之。

傷寒戴陽證案(內科)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戴劉氏,年逾五捻,形肥,住西園廟衖。

病名 傷寒戴陽。

原因 平時氣逆痰多,近日復感暴寒。

證候 初起發熱惡寒,舌苔黑潤,口雖渴而飲水不多,越三日氣急痰鳴,頭面嫩紅,神昏不語,手足厥冷,大汗淋漓。

診斷 脈兩寸浮滑而細,兩尺豁大而空。脈證合參,此傷寒戴陽證也。寒邪激動水飲,以致水飲氾濫,故痰聲漉漉,陰霾四布,真陽飛越,故面赤汗流,手足如冰,舌黑口渴者,乃真陽式微,如釜底無薪,津液不能升騰之象。病勢至此,一發千鉤,急救之法,其惟挽正回陽乎。

療法 先用黑錫丹,以鎮其上脫之陽,復用參、附、耆、朮、炙草,以固其表裡之衰,更加法夏、茯苓、生牡蠣,化痰收澀以為佐,俟其汗止陽回,手足溫和,再加龜板、鱉甲、生芍、熟地之類以潛之,蓋陽氣以潛藏為貴,潛則弗亢,潛則可久,易道也。

處方 黑錫丹(五錢,燉) 服五錢即止。

次方 西潞黨(三錢) 附片(二錢) 炙黃耆(三錢) 生白朮(二錢) 法夏(二錢) 清炙草(一錢) 茯苓(三錢) 生牡蠣(五錢) 每日二劑。

三方 前方加龜板(八錢) 炙鱉甲(五錢) 生白芍(二錢) 熟地(四錢)

效果 黑錫丹服下,立刻痰平氣順,一日汗止能言,手足溫和。惟神識未清,自言自笑,遍身瘙癢,此心陽尚未復元之象。即於前方加炒棗仁二錢、紅棗五枚。越三日,諸證悉退,月餘康健如常矣。

廉按:傷寒戴陽,《傷寒論》所謂「少陰病,手足厥逆,其人面色赤」是也。惟戴陽之面赤,嫩紅帶白,與面色緣緣正赤者不同,為最危急之虛脫證。先重用黑錫丹,以鎮上越之虛陽,固屬急救之良法。繼用參附、耆附、術附三方,合二陳去廣皮加牡蠣,挽正回陽,蠲痰固脫,法亦細密周到。妙在終加龜、鱉、芍、地、棗仁、紅棗潛鎮攝納,深得「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經旨,真精心結撰之佳案,吾無間然矣。

傷寒戴陽證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王瑞亭,年四十餘,京都貢士,住前門外西珠市口。

病名 傷寒戴陽。

原因 仲冬之時,感受風寒,兩三日間,煩躁無汗,原是大青龍湯證,醫者誤投以桂枝湯,煩躁益甚。

證候 表裡俱覺發熱,頭微覺疼,舌苔白而微黃。

診斷 脈象洪滑,兩尺似不任重按。此乃傷寒成溫,熱入陽明之府,而猶微兼表證也。

療法 宜以大劑涼潤之品,清其府中之熱,而少加表散之藥輔之。

處方 生石膏(三兩,搗細,惟不可煅,用煅則傷人) 玄參(一兩) 青連翹(三錢) 粳米(五錢)

煎至米熟,取湯兩茶杯,為其兩尺脈象不實,囑其分多次,徐徐溫飲下,不欲其寒涼下侵,或致滑瀉也。

效果 孰意病家忽愚所囑,竟將其藥頓飲之。藥力直趨下焦,上焦之燥熱未除,下焦之泄瀉轉增。半日之間,連瀉數次,多帶冷沫,面色紅似火炙,鼻孔黑似煙燻,關前脈大於從前一倍,數至七至,其精神騷擾不安,知其已成戴陽險證。急用野臺參一兩,煎湯沖童便(須四歲以上童子)半茶鍾,置藥碗涼水盆中,候極冷頓飲下。又急用玄參、生地、知母各一兩,煎湯一大碗備用。自服參後,屢診其脈。過半點鐘,脈象漸漸收斂,至數似又加數,遂急將備用之藥熬極熱,徐徐飲下,一次止飲一口,閱兩點鐘,將藥服盡,周身微汗而愈。

廉按:傷寒戴陽,其人面赤煩躁,氣息甚粗,脈象雖大,按之無力,又多寸盛尺虛,乃下焦虛寒,孤陽上越之危候。《傷寒論》少陰篇,用通脈四逆湯加減,收拾陽氣歸於下元,而加蔥白透表,以散外邪,如法用之,每多速愈。今固大青龍證誤投桂枝,雖同一煩躁,而面不姣紅,尚屬類似戴陽。方用仙露湯救誤而多轉折者,張氏原著謂:「因病家不聽所囑,致服藥有如此之失,幸而又愈,然亦險矣。」審是,則凡藥宜作數次服者,慎勿頓服也。蓋愚自臨證以來,無論內傷外感,凡遇險證,皆煎一大劑,分多次服下。此以小心,行其放膽,乃萬全之策,非孤注一擲也,其言甚是。

真寒假熱證案(內科)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陳黎氏,年三十餘歲,廣西容縣,住鄉,體弱,業農。

病名 真寒假熱。

原因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消化不良,腸胃蓄濕,凝寒積冷,正氣衰弱。誘因夏月天氣不和,水濕太盛,感受風寒,皮膚鬱閉而病叢生。

證候 肢體困倦,食量日減,體中惡寒發熱,頭目暈痛,口渴咽乾,清涎湧逆。繼則食量全缺,肢體困極,軟而無力,口更大渴,清涎更湧,常見體中潮熱,頭目更痛,不能起立,胸膈滿脹,腰痛腹痛,心神煩躁,小便微黃,唇焦而燥,舌苔膠黃。絕食一月,危在旦夕。

診斷 脈左右浮數無力。以脈證合參,真寒假熱證也。此證因過食生冷瓜果,消化不良,停留腸胃,蓄濕積寒,阻遏正氣不暢,脾土不運,不能布津散精,以致氣血兩虧,臟腑皆弱,腠理不實,皮膚疏泄。適夏月乍寒乍熱,暴風暴雨,氣候不佳,感受風寒,皮膚閉塞,衛氣不能外達,風動木搖,水寒土濕,濕氣漸長,陽氣漸消,腎水愈寒,肝木愈郁,抑遏清陽,遂致上焦熱燥,濁陰不降,中下凝寒,至清涎泛溢,陰凝於內,陽越於外,則脈現浮數,體熱唇焦,舌黃,煩躁渴飲,表面雖熱,裡實中寒。前醫以風熱證治之,則更現燥渴,又以陰虛治之,更見脹悶,反助其凝寒,傷其正氣,則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中土已敗,絕粒月餘,而證勢危急萬分。今所幸者,脈未散亂,諒能救治。

療法 湯劑用理中湯,壯陽降逆,取熟附、肉桂、法夏暖腎壯陽,升清降濁為君,乾薑、白朮理中扶土,溫脾燥濕為臣,防黨、五味、白芍、歸身活血養肝,助氣生津為佐,砂仁、陳皮、茯苓利水化氣,和胃醒脾為使。一服後,燥渴減,清涎略少。五服後,燥渴已除,咽喉不燥,清涎更少,體中略和。惟口中味淡,以肉桂湯作常茶飲之。但百物不思,惟欲食白古月,每日需兩許。食之桂、古月與藥湯知甜不知辛辣,內寒已極,診脈沉遲,每味加倍。再連五服後,略思飲食,即食白粥一小碗,立時胸中脹滿,證復如前,診脈浮數,又將方每味加倍。再連五服後,病脈皆退如前,又思飲食,用乾薑煎湯,入炒焦白米煎粥食之,方能消化。又將方中附、薑、術每味倍至四兩,再連五服後,食量已進,略能步履。誤食李子數枚,即時胸膈脹滿,而病復如前,又不思食,又將方中薑、附、術每味倍至八兩,再連十餘服後,始知辛辣,病症已退,食進氣強。

處方 壯陽降逆理中湯方

肉桂(一錢) 熟附(五錢) 乾薑(五錢) 白朮(六錢,炒) 半夏(三錢) 陳皮(錢半) 茯苓(四錢) 白芍(三錢,炒) 歸身(二錢) 防黨(四錢,炒) 五味(二錢) 砂仁(二錢)

煎服後,連日將各味倍重,薑、附、術每味倍至八兩一服。

效果 二十日清升濁降,渴止體和。三十日食量略進,元氣略復。四十日食量大進,元氣復舊。

說明 起則燥渴,脈證皆熱,服清涼而病更甚,燥渴不止。溫中壯陽,服之竟不燥渴,且薑、附、桂、古月之性辛辣,其食不知辣而知甜,可洞見臟腑之真寒,而薑、附、桂每味服去十餘斤,始知辛辣,然後病除藥止。愈後十餘年,竟無一疾發生,常年健壯,可謂奇難之證矣。自古至今,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二證,不知誤死者凡幾。余診治二十餘年,已遇此二證數十人,皆奄奄一息,余定以真寒或真熱,對證施方,皆能痊愈。特錄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二證各一,以便研究。

廉按:前醫認為風熱陰虛,必用辛涼滋潤之劑,致使寒凝濕聚,病自增重,方用附、桂、乾薑以祛寒,苓、朮、半夏以燥濕,所以見效。然非確有膽識者,不敢用此重量。

太陰傷寒案(內科)

高玉麟(住黑龍江南門內)

病者 楊子榮,年逾四十,黑龍江人,住省城。

病名 太陰傷寒。

原因 赴城外戚家助忙,事繁食少,中虛受寒。

證侯 脘腹大痛,吐水不止,四肢厥逆,舌苔邊白,中灰滑。

診斷 脈左手弦大,右關弦遲,脈證合參,斷為太陰傷寒。《傷寒論》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適合楊君之病狀矣。

療法 用附子理中湯加味。以附、薑、桂、椒、吳萸溫寒降逆,人參、甘草補中益氣,白朮、雲苓去濕燥土,庶冰熔土燠,中宮自無疼痛之虞矣。

處方 黑附塊(一兩) 炒乾薑(六錢) 紫猺桂(三錢) 炒川椒(三錢) 吳茱萸(四錢) 吉林參(三錢) 炙甘草(五錢) 雲茯苓(六錢) 炒白朮(五錢) 水煎服。

效果 服藥二劑,厥疾頓瘳。

廉按:寒傷太陰,必其人脾陽素弱,故邪即直入陰經。對證處方,附子理中加味固屬正治,妙在薑、桂、椒、萸善止寒吐冷癰,故能二劑而收功。

太陰傷寒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朱陳氏,年四十六歲,祖籍安徽,生長南昌省城。

病名 太陰傷寒。

原因 時當夏令,異常炎熱,貪涼飲冷,感受陰寒。

證候 上吐下瀉,腹痛異常,面青唇白,四肢逆冷,舌苔灰滑。

診斷 六脈沉遲似伏,脈證合參,顯系陰經傷寒。但懷孕六月,得此陰寒危證,殊難措手。

療法 此證非大劑附子理中,不及挽救,稍事遲延,恐誤大事,豈能因六月之娠,而見危不救哉。茲特言明在先,急救其母為首要。遂重用黑附片、高麗參以升陽復脈為君,焦白朮補土為臣,黑炮姜溫中為佐,炙甘草和中為使,外加茯苓利水以分陰陽,木香、白芍行氣和血,以助藥力。

處方 黑附片(四錢) 高麗參(三錢) 焦白朮(三錢) 黑炮姜(三錢) 炙甘草(錢半) 雲茯苓(四錢) 杭白芍(五錢) 廣木香(八分)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吐瀉腹痛,均已輕減,脈象亦起,病勢幸有轉機。原方將附片、炮姜均減半,加縮砂仁一錢,續進二劑,各證就痊。

廉按:此誠孕婦之急症,非重劑理中,復有何藥可以救急。惟附子為墮胎百藥冠,現今藥肆所備,只有漂淡附片,其中有效成分有名無實,不如易以吳茱萸,善能止吐除癰,且於胎前藥忌歌亦無切禁之條,較附子為穩健。

少陰傷寒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蔣尚賓妻,年六十二歲,住寧海東路蔣家。

病名 少陰傷寒。

原因 嚴冬之時,腎陽衰弱,不能禦寒,致寒深入骨髓。

證候 頭痛腰疼,身發熱,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減,舌苔黑潤。

診斷 六脈沉細而緊,此古人名腎傷寒。《傷寒論》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療法 宜麻黃附子細辛湯,以溫下散寒。

處方 生麻黃(一錢) 淡附片(一錢) 北細辛(七分)

效果 一劑汗出至足,諸證即愈。昔醫聖仲景,作此方以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予屢治如前之脈證,非用此方不能瘳,故贅述之。

廉按:少陰傷寒,始得病即脈沉發熱,略一磋跎,勢必至吐利厥逆。故乘其外有發熱,一用麻黃治其外,一用附子治其內,然必佐細辛,從陰精中提出寒邪,使寒在骨髓者直從外解。有是病競用是藥,非精研《傷寒論》者不辦。

少陰傷寒案(內科)

曾月根(住五華周潭)

病者 曾麗常,年三十四歲,兵營軍需長,住廣東五華文興藪。

病名 少陰傷寒。

原因 辛苦異常,日夜勞瘁,一經感寒,邪傳少陰,即從火化。

證候 一身手足壯熱,不能語言,舌黑且燥。

診斷 脈微細而數。論中微細為少陰病之提綱,數者熱也。凡操勞者病入少陰,從熱化者多,從寒化者少,今一身手足壯熱,所謂火旺生風,風淫末疾也。少陰腎脈夾喉嚨,縈於舌底,其火一升,故舌強不能言。舌黑者,現出火極似水之色也。

療法 黃連阿膠湯主之。方用黃連、黃芩之大苦大寒以折之,白芍之苦平以降之,又取雞子黃定離中之氣,阿膠填坎中之精,俾氣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則壯熱退而能言,熱退而舌不黑矣。

處方 黃連(四錢) 阿膠(三錢) 黃芩(一錢) 白芍(二錢) 雞子黃(二枚)

上四味先煮三味去滓,內阿膠烊化盡,後內雞子黃,溫服。

效果 初服二劑,病勢漸平,再服一劑,諸症皆退。惟兩腳拘攣,後服白芍五錢、甘草三錢,二劑而瘥。以芍藥、甘草含有人參氣味,血得補則筋有所養,筋舒則拘攣自除。

廉按:少陰傷寒有傳經直中之分,直中者多從水化,淺則麻附細辛湯證,深則四逆湯證,傳經者多從火化。今因津枯熱熾,舌黑燥而不得語,急急以黃連阿膠湯瀉南補北,確是對證處方。終用芍藥、甘草苦甘化陰,養血舒筋,亦屬長沙正法。

傷寒夾濕案(內科)

丁佑之(住南通東門)

病者 方協恭,年五十三歲,皖人,住南通。

病名 傷寒夾濕。

原因 先伏濕邪,復傷於寒。

證候 惡寒發熱,遍身疼痛,腰肢不舉,不能轉動。

診斷 脈象左浮右緩。浮乃傷寒之徵,緩即蘊濕之候,脈證合參,此傷寒夾濕證也。

療法 治宜寒濕兼顧,寒陰互病,閉塞不宣,勢將凝冱,非辛溫大劑不能勝任,擬麻黃湯加味。

處方 陳麻黃(五分) 川桂枝(三錢) 光杏仁(三錢) 宣木瓜(二錢) 薏苡仁(三錢) 絲瓜絡(三錢) 福澤瀉(二錢) 生甘草(五錢) 生薑(二片)

效果 初服微效,再服大效,三服痊愈。

廉按:傷寒夾濕一證,江浙兩省為最繁,通用五苓散加羌防,為對證處方之常法。令用麻黃湯加味,辛散淡滲,方雖異而法則同,妙在桂枝與木瓜,辛酸並用,善能舒筋止痛,三服痊愈,信然。惟薏苡仁一味,尚宜重用。

傷寒夾痰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毛姓,年三十餘,藥肆經理,住鹽山城東北張馬村。

病名 傷寒夾痰。

原因 其人素有痰飲,曾患痰證甚劇,愚為治愈。隔數月又得傷寒證,經他醫治愈兩次,皆因飲食過度反復,醫者再投以藥不效,迎愚診視。

證候 臥床眩暈不起,頭微覺疼,面有火色,而畏食涼物,食梨一口,即覺涼甚,食石榴子一粒,心亦覺涼,視其舌苔淡而潤,不覺燥渴。

診斷 脈洪長有力,右部尤甚,問其大便,數日未行,知其陽明府熱已實也。

療法 愚舍證從脈,欲投以大劑白虎湯。前醫者在座,疑而問曰:此證心中不渴不熱,且舌苔白潤,畏食寒涼,無實火可知,以余視之,雖清解藥亦不宜用,果何所據而用大劑白虎湯乎?答曰:其脈洪長有力,原系陽明實熱之確徵,投以白虎湯,洵為對症的方。其不覺渴與熱,且舌苔淡白而潤者,以其素有痰飲,濕勝故也;其畏食寒涼者,因胃中痰飲與外感之熱,互相膠漆,致胃府轉從其化,與涼為敵也。病者之父,素曉醫理,遂篤信愚言,促為疏方。

處方 生石膏細末(四兩) 知母(一兩) 清半夏 甘草(各三錢) 粳米(四錢)

俾煎湯一大碗,分三次溫飲下。此方加半夏於白虎湯中者,因其素有痰飲也。

效果 兩日夜間,上方略有加減,共服藥四大劑,計用生石膏斤許,霍然痊愈,愚亦旋里。隔兩日倉猝復來迎愚,言病人陡然反復,形狀異常,有危在頃刻之虞。因思此症治愈甚的,何遽如此反復。及至,見其痰涎壅盛,連連咳吐不竭,精神恍惚,言語錯亂,身體顫動,診其脈象平和,微嫌胃氣不甚暢舒。愚恍然會悟,因謂其家人曰:前者兩次因飲食過度而病復,今則又因戒飲食過度而復也。其家人果謂有鑑前失,每日所與飲食甚少。愚曰:此次勿須用藥,飽食即可愈矣。時已屆晚八點鐘,至明飲食三次,每次仍撙節與之,病若失。

廉按:此證初起,用越婢加半夏湯,為對證處方之常法。今側重脈象,放膽重用膏、知,舍證從脈,別具卓識,非學驗兼優者不辦。

傷寒夾陰案(內科)

燕慶祥(住永修官塘區)

病者 姜孔進,年近四旬,住江西永修北鄉官塘區。

病名 傷寒夾陰。

原因 其人冒寒邪微熱未除,入房耗精,更使寒邪乘虛直入前陰。

證候 大寒不止,少腹極疼,腰痛而墮,睪丸縮小,冷汗遍身,膝脛拘急。

診斷 兩手尺脈非常沉細,按至骨乃有一毛之延,惟寸關稍和。以脈合證,此少陰傷寒兼夾陰也。《傷寒論淺注》云:奇經衝任督三脈,皆行少腹之前,前陰受傷,故少腹痛,陰中拘攣,熱上衝胸,膝脛拘急。蓋由傷寒微熱未除,男女交媾,邪從前陰而入也。是既感寒邪,又復耗精,宜其腰痛冷汗,陰莖拘急也。固屬危證,然求醫尚早,脈未盡絕,猶可於危中而得生全之路。

療法 用黑附、黑姜為君,回陽益火以祛寒,用婦人裩襠燒灰為臣,取其能引邪仍由原路而去,肉桂為佐,俾虛火仍歸原位,使以艾葉、甘草,引寒邪達外也。

處方 黑附(錢半) 黑姜(一錢) 肉桂(八分) 艾葉(八分) 甘草(六分) 以婦人裩襠燒灰,共水煎服。

效果 服一劑,陰莖頭上微腫,病即減半。連服二劑,病痊愈。後更用附桂地黃湯加敗龜板,服四劑,月餘復舊矣。

廉樓:此證似陰陽易而實非,非女勞復而卻是,今用四逆湯合裩襠散加味,方較程鍾齡用人參三白湯,馬良伯用五苓散合豭鼠矢湯,尤為周到,所引陳修園說發明病理,語亦精鑿,真苦心孤詣之佳案也。

夾陰傷寒案(內科)

韓梅村(住泰安鄉滿莊)

病者 徐王氏,年四十,早寡,寄住泰安城裡。

病名 夾陰傷寒。

原因 房勞後即食西瓜,又以馬齒莧為餅,食畢又飲冷茶,至十點即病。

證候 初發腹微痛,後遂疼不可支。其男摩之揣之,行至廣腸,而痛益亟,且拒按。

診斷 診時已夜一點,病者若瘋狀,身體不顧,遍地亂滾。見余至,以首叩地有聲。執其手按脈,遲數無定,或三至一止,或五至七八至一止,皆弦勁有力,遂斷為實寒之證,非峻攻溫下不能急救。

療法 一說攻下,不惟病者投機,即其男亦首肯者再,曰:非大黃二兩不可。余曰:嘻,此等寒結,有復寒下之理乎。即熱下而病在廣腸,輕則不及病,重用之,上中焦無病之處,其能堪此乎。又診其疼處,確在少腹之右端,狀如西瓜之半,堅如石。乃喻之曰:勿急,余即返,為治方藥,保爾無險。

處方 以巴豆霜(二分) 麝香(一分) 雄黃(一錢五分) 廣鬱金(二錢) 共搗為泥,入蜂蠟錢許,化合為丸。外又以廣蠟三錢許包其外,取其不致驟化,及達病所,而猛藥始發,庶專於病處有益。

效果 囑分兩次服之,每次如綠豆大者十五粒,病者求急效,一次而盡三十粒,紅糖姜水送下,連飲數次,雞鳴時已下三次如牛糞,而疼止,中氣驟虛。即以十全大補湯峻補之,三劑而病遂失。

廉按:病因夾陰寒傷表,已為難治,寒傷里,更屬難療。今初用峻攻,繼用大補,非經驗宏富,膽識兼全者不辦。妙在用和劑解毒雄黃丸加麝香,外用蠟匱,既能逐寒止痛,又不傷胃,直達病所,急而不烈,攻不嫌峻,為善用猛藥之良法,較千金備急丸尤巧,然亦險矣。此案足為房勞後,不忌生冷者當頭棒喝。

風寒夾痰飲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季姓婦,年約三旬,住本鎮。

病名 風寒夾痰飲。

原因 乙巳二月,外感風寒,內蓄痰飲,摶結於中,不得下降,致成斯疾。

證候 咳喘,倚息不得臥,惡寒發熱,頭疼身痛,胸悶不舒,心痛徹背。

診斷 脈沉而滑,舌苔白膩。此風寒痰飲,內外摶結,肺氣不得下降而成肺脹也。

療法 用小青龍湯以驅風寒,合栝蔞薤白湯以蠲痰飲。

處方 麻黃(四分) 桂枝(四分) 淡乾薑(五分) 北細辛(四分) 生白芍(錢半) 五味子(五分) 甘草(五分) 栝蔞仁(三錢,杵) 干薤白(三錢,白酒洗搗) 姜半夏(三錢)

次診 服後得汗,而寒熱喘息俱平,惟身痛咳嗽未己。易方以桂枝湯和營衛,加乾薑、五味子各五分,細辛三分以治咳。

效果 一劑效,二劑更瘥,因貧不復延診,遂漸愈。

廉按:小青龍湯為治風寒外搏痰飲內動之主方,臨證善為加減,莫不隨手而愈。況合栝蔞、薤白辛滑滌痰,當然奏效更速。接方桂枝湯加味,修園治身癰咳嗽。凡夾痰飲者,輒用五味、薑、辛,推為神應之妙法。故仲景《傷象論》、《金匱要略》兩書,不可不悉心研究也。

傷寒變痹案(內科)

曾月根(住五華周潭)

病者 張幼文,年三十二歲,任縣長,住廣東五華城北門外。

病名 傷寒變痹。

原因 貴胄之子,素因多濕,偶感風寒。

證候 發熱惡寒,一身手足盡痛,不能自轉側。

診斷 脈浮大而緊,風為陽邪,故脈浮大主病進,緊主寒凝。脈證合參,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

療法 桂枝附子湯主之。方中桂、附辛熱散寒,草、棗奠安中土,生薑利諸氣,宣通十二經絡,使風寒濕著於肌表而作痛者,一併廓清矣。

處方 桂枝(四錢) 附子(錢半) 甘草(二錢) 大棗(六枚) 生薑(三錢)

效果 一日二服,三日舉動如常。繼服平調之劑痊愈。

廉按:傷寒變痹,必挾風濕。長沙《傷寒論》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虛浮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今有是證,則用是藥,確得仲景之心法。

傷寒兼伏熱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馬樸臣,年過五旬,業商,住奉天大西邊門內。

病名 傷寒兼伏熱。

原因 家本小康,因買賣外國銀幣票,賠錢數萬元,家計頓窘,懊悔不已,致生內熱。仲冬因受風,咳嗽聲啞,有痰微喘,小便不利,周身漫腫。愚用越婢加半夏湯,再加涼潤利水之藥而愈。旬日之外,又重受外感。

證候 表裡大熱,煩躁不安,腦中脹疼,大便間日一行,似乾燥,舌苔白厚,中心微黃。

診斷 脈極洪實,左右皆然,此乃陽明府實之證。凡陽明府實之脈,多偏見於右手,此脈左右皆洪實者,因其時常懊悔,心肝積有內熱也。其腦中脹疼者,因心與肝膽之熱,挾陽明之熱上攻也。

療法 當用大劑寒潤,微帶表散,清其陽明胃府之熱,兼以清其心肝之熱。

處方 生石膏(四兩,不可煅,用煅則傷人) 知母(一兩) 甘草(四錢) 粳米(五錢) 青連翹(三錢) 煎至米熟,取清湯三茶鍾,分三次溫飲下,病愈後停服。

說明 此方即白虎湯加連翹也。白虎湯為傷寒病陽明府熱之正藥,加連翹者,取其色青入肝,氣輕入心,又能引白虎之力達於心肝以清熱也。

效果 一劑服完,其熱稍退,翌日病復還原。連服五劑,生石膏加至八兩,病仍如故,大便亦不滑瀉。至第六劑,生石膏仍用八兩,將湯藥服後,又用生石膏細末二兩,俾蘸梨片嚼服之,服至兩半,其熱全消,病遂愈。

廉按:和田東郭云:石膏非大劑則無效,故白虎湯、竹葉石膏湯,其他石膏諸方,其量過於平劑。世醫不知此意,為小劑用之,譬如一杯水救一車薪火,宜乎無效也。吾國善用石膏者,除長沙漢方外,明有繆氏仲淳、清有顧氏鬆園、余氏師愚、王氏孟英,皆以善治溫熱名。凡治陽明實熱之證,無不重用石膏以奏功。令用石膏由四兩加至八兩,看似駭然,然連服五六劑,熱仍如故,大便亦不滑瀉,迨外加石膏細末用梨片蘸服又至兩半,熱始金消而病愈,可見石膏為涼藥中純良之品,世之畏石膏如虎者,可以放膽而不必懷疑矣。

傷寒挾伏熱案(內科)

黃仲權(住宿遷東門口)

病者 劉氏婦,年三十歲,夫業機房,住本街。

病名 傷寒挾伏熱。

原因 房後大意,衣被單薄,遂傷寒如冷瘀,雖請數人針之,皆未見效。

證侯 腹痛踡臥,畏寒戰慄,乾嘔不止,無熱不渴,面青唇縮,手足厥冷過膝。

診斷 脈息三至,按之無力而時止,遂斷為房後傷寒,決非急痧,切勿再針。

療法 隨立回陽急救湯加減,初服傾吐無餘,又加薑汁沖服。

處方 西黨參(三錢) 土炒白朮(三錢) 雲茯苓(三錢) 炙甘草(一錢) 法半夏(三錢) 老廣皮(二錢) 淡乾薑(錢半) 五味子(八分) 上肉桂(二錢) 熟附片(錢半) 淡吳萸(六分) 生薑汁(二匙,分沖)

次診 服後腹痛雖止,而發熱大作,脈息六至,口苦而渴,熱象全現。謂此非熱藥過劑,實因病者先蓄內熱,尚未發作,今寒從熱化,脈數口渴,只得見症治症,轉方用苦辛開透法。

淡枯芩(二錢) 黑山梔(三錢) 粉丹皮(二錢) 天花粉(二錢) 大連翹(三錢) 姜炒川連(一錢) 牛蒡子(錢半) 蘇荷尖(一錢)

效果 服後異常舒泰,依方加減,再二帖即收全功。

廉按:寒挾伏熱,江浙兩省為最多。此因房勞之後,三分外感,七分內傷,不得不急進溫補,回陽固脫,迨陽回而伏熱大作,幸而轉機敏捷,速為清透,再二劑即收全功,幸哉。否則皆詆熱藥太過,貽人以口舌矣。

傷寒兼瀉案(內科)

燕慶祥(住永修官塘區)

病者 帥安民,年近二十,江西星子縣人。

病名 傷寒兼瀉。

原因 感冒寒邪,發為傷寒,時當七月,前醫妄認傷寒為傷暑,誤投以三物湯加黃連、石膏、大黃一劑,即大泄不止。

證候 始焉四肢厥冷,腰疼少腹痛,繼則連連大泄,遍身盡冷,呼吸幾似絕然。

診斷 兩手脈寸關全無,惟尺脈按至骨尚有一毛之延。據其父母及妻所述從前之病情,與服涼藥後之態度,以脈合參,蓋少陰傷寒也。《傷寒論》曰:少陰從水化而為寒。該醫生反視為熱證,投以涼瀉之品,是既寒又益其寒,猶人已落井而再投以石也,反致遍身厥冷而大瀉,脈幾欲絕者,不亦宜乎。今幸尺脈未絕,猶木之尚有本也,然亦危而險矣。

療法 茯苓、白朮為君,補土製水以建中,黑附、黑姜為臣,回陽益火以逐寒,芍藥為佐,斂陽和營以止腹痛,吳茱萸為使,以止下利。

處方 黑附(四錢) 黑姜(一錢,因本系寒證,又服涼藥,恐辛熱之品太輕無濟) 茯苓(錢半) 焦白朮(錢半) 白芍(八分) 吳茱萸(一錢)

效果 前方煎服一劑,人即蘇而遍身俱熱,脈亦稍見。又減卻薑、附一半再服。病愈後,服附桂地黃湯四劑,月餘復原。

廉按:寒傷少陰,當以麻附細辛湯為正治,乃前醫誤認為傷暑,妄投涼瀉,以致下利肢厥。方用真武湯加味以救藥誤,雖屬愜當,然焦白朮尚嫌用量太輕,吳茱萸亦當易以灶心黃土,庶能收補土製水之巨功。

寒痹案(內科)

楊華亭(住煙臺老電報街靖安公司)

病者 謝誠一,年三十八歲,山東福山縣人,住獅子匡,經商芝罘。

病名 寒痹。

原因 筋肉肥大,全身富脂肪,身重一百六十餘磅,略為運動則呼吸困難,商戰過勞,少年房事過度,精神窘迫,談話之間即睡去。

證候 於甲子年五月十二夜間,因熱去衣,赤身乘涼於天井內,瞬息睡去,少時被友喚醒。至第二日晨起時,稍覺項強,第三日項強之症見重,右臂微痛,至理髮處,用按摩法,稍微見輕。於十六日晨七時,突患右肩背及手臂盡痛,呻吟之聲不絕,痛汗如珠,右半身起臥不得自由。

診斷 脈兩手寸關浮而洪大,惟右則重按而滑,左則沉取而澀,兩尺微弦。脈證合參,此為寒痹。《靈樞·邪客》篇所謂「脈大以澀者為痛痹」。《素問·痹論》「寒氣勝者為痛痹」也。其脈浮者屬風,滑者屬痰,洪大者屬火,澀者屬血瘀,外寒搏內熱,經絡凝滯,以致肩背手部疼痛,惟痛有定處,不似歷節之走注流痛而腫,亦非半枯之無痛。因客邪由外入者,必入經絡之內,經絡所藏者無非氣血,氣血若被外寒所激,則腦氣筋被氣血所壓,何處被壓,必有疼痛之症。此人肥胖太甚,陽虛則不能外固,忽被風寒乘虛而入。經云:「邪入於陰則痹」也。夫血既以邪入而血痹於外,陽亦以血痹而閉於中,此仲師以針為治痹之先著,而揭諸章之首,以示後世之人也。乃近世針灸失傳,俱以用藥療之,須知此病當疼苦萬狀之時,非藥所能即止其疼苦,惟針則能手到疼止也。

療法 針藥並用,先用刺法,以止其疼,後服藥以和之。刺手太陽經曲垣穴針入五分,秉風穴針入五分,天宗穴針入五分,臑俞穴針入八分,手太陰經尺澤穴針入三分(此穴速出針微血出),手陽明經合谷穴針入三分,少時睡去。因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為君,以和血中之凝滯,經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用秦艽、羌活為臣,以去經絡之風,用半夏、雲苓為佐以去痰,用制香附、地龍為使以通之。予臨行雲:此寒痹之症,非一二次所能治愈,初用針可止二三少時之疼,二次能止五六少時,至三四次,可望痊愈。下午一時召予治之,問其肩背之痛已退,起臥自由,惟臂與手部,其疼如前。再刺手少陽經天井穴針入五分,支溝穴針透間使穴陽池穴針入二分,中清穴針入二分,復又睡去。

第二日晨七時召予,問其臑臂之疼退盡,惟五指痛而且脹。即刺手陽明經陽谿穴針入二分,手少陽經中渚穴針入二分,液門穴針入二分,大指少商穴、食指商陽穴、中指中衝穴、無名指關衝穴、小指少衝穴各用細三稜針刺之微血出,將前方內加薏苡仁、防己以利濕。

處方 全當歸(四錢) 川芎(一錢) 桃仁(三錢半) 紅花(二錢) 左秦艽(二錢) 川羌活(一錢) 半夏(三錢) 雲苓(三錢) 香附(三錢) 乾地龍(一錢)

第二日方內加薏苡仁六錢、漢防己二錢。

效果 第三日,肩背手臂之疼痊愈。在家調養三日,仍回芝罘。

廉按:此乃治痹證之佳案也。

寒痹案(內科)

陽貫之(住成都打金街)

病者 鄧少儀妻,年三十六歲,住石馬巷街。

病名 寒痹。

原因 初感寒濕,歷治不愈而成痹。

證候 肩臂腰腿周身皆痛,日重一日,已經兩月。

診斷 脈左浮緊,右濡滯。浮為風,緊為寒,濡為濕,明明三氣合而成痹,何前服三氣對症之藥皆不效,則仲景下瘀之法可以類推,勳臣痹證有瘀之說於斯益信。少儀以病久人弱,難堪峻劑為辭。乃為詳辨其義,血譬如水也,水經風寒而凝結成冰,此時欲使冰之凝結者,覆成為水之活潑,治風寒乎,治冰乎,知必治冰而後可。故服表藥,似對症而不及病所,徒虛其表,故不應。接服養血滋陰藥,固是婦科妙品,而血為陰凝,愈滋愈瘀,故病加重。今以逐瘀為治,即治冰之意,幸勿囿於俗見以悔將來。

療法 用王氏身痛逐瘀湯,囑服三劑。次日復診,昨日之藥已服一劑,反心煩甚。此因血瘀既久,驟用通逐,以藥不無攻抉之勢,故煩。若安然罔覺,是藥不中病,接服毋間可也。若疑中病為犯逆,養癰成患,恐難措手於將來也。於是信心不疑,連服三帖,諸症悉退。

處方 全當歸(三錢) 細生地(三錢) 光桃仁(四錢) 杜紅花(二錢) 生枳殼(二錢) 赤芍(二錢) 川柴胡(一錢) 生甘草(一錢) 苦桔梗(錢半) 川芎(錢半) 杜牛膝(三錢,為引)

效果 凡九日,診三次,略為加減,服藥皆應,諸證悉退,行動如常。

廉按:寒則凝血,濕則滯血,血之脈絡窒塞,乃成癰痹,病勢之常。王氏身病逐瘀湯,確係經驗之方,惟柴胡不如易桂枝,辛甘發散以通經絡,同牛膝尤有直達肩臂腰腿之長,則取效當更速矣。

寒瘧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摟)

病者 奚小除,年二十歲,業商,住天台東鄉靈溪莊。

痛名 寒瘧。

原因 秋間先便溏,後發寒熱,前醫誤作實熱,妄用五瀉心湯數劑,頓致邪閉不出。

證候 目閉不語,狀若屍厥,四肢發冷,約有四日。

診斷 脈緩大,舌苔灰白。此內真寒而外假熱,其先大便溏泄者,內有寒也,繼即往來寒熱者,表未解也。

療法 非溫中散寒不可,宜再造散減芍藥。

處方 西黨參(一錢) 生黃耆(一錢) 老川芎(錢半) 北細辛(七分) 青防風(錢半) 川羌活(錢半) 嫩桂枝(一錢) 淡附子(二錢) 炮乾薑(三錢) 炙甘草(八分)

效果 先服炮姜三錢,頭額微汗。次用前方一劑,服後三時,大汗能言。再服一劑,分出瘧疾而愈。

廉按:瘧因於風寒者多,初起無汗,當用發散,如羌、蘇、防、葛之類。若在深秋初冬,寒重無汗,口不渴,脈弦緩者,當用桂麻各半湯。此案因寒涼誤遏,頓變陰厥,故用陶氏再造散,溫中散寒,回陽醒厥,是為救誤之重劑,非寒瘧之正治法也。

寒瘧發厥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 路觀瀾君令媛,年十八歲,住宜興東廟巷。

病名 寒瘧發厥。

原因 干犯大寒,伏藏厥少之經。

證候 先寒後熱,寒時氣從少腹上攻則厥,面青肢冰,目上挺約一時半,厥回而熱,多吐稀涎,微汗乃退。

診斷 脈搏細弦,不為指撓,苔白舌淡。此係厥少二經伏寒竊發,病勢方張,不可藐視。

療法 寒者熱之,桂、附之屬,逆者平之,赭、復之品,以之為君,更佐薑、萸以祛陳寒,枳、樸以疏氣機。

處方 代赭石(一兩,生打) 熟附片(五分) 乾薑(五分) 肉桂(五分) 淡吳萸(五分) 旋覆花(三錢,包煎) 川厚朴(錢半) 枳實(二錢) 製半夏(錢半)

接方 當歸(一錢) 炒白芍(錢半) 北細辛(五分) 鮮生薑(一錢) 桂枝(一錢) 清炙草(五分) 漢木通(八分) 大紅棗(四枚)

效果 一劑病減,再劑厥止。繼用當歸四逆湯加減,瘧除胃動而痊。

廉按:凡瘧發厥者,多由內伏寒飲,蘇後多吐稀涎,其明證也,此為高年所最忌。此案幸在青年,尚能鎮逆溫化而痊。兩方皆有力量,非平時研究漢方素有心得者不辦。

寒結腹痛證案(內科)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謝可廷,年二十餘歲,廣東順德縣人,住廣西梧州市,商業,體壯。

病名 寒結腹痛證。

原因 患瘧疾愈後,氣血衰弱,屢屢不能復元。誘因過食生冷果實,停留不化,腸胃蓄濕,濕鬱氣滯,肝氣抑遏。

證候 四肢困倦,食量減少,腹中痞滿,腸鳴疼痛,時痛時止,咽乾口渴。繼則腹中絞痛,歷月余之久,晝夜而痛不止,食量全缺,口更燥渴,肌肉消瘦,腹中膨脹,氣逆喘急,唇赤而焦,舌乾而澀,全體大熱,大便燥結,旬日不行。

診斷 診左右六脈浮大而數,按則無力。驗診體溫不足,聽診呈低音,兼水泡音。以脈證合參,定為寒結腹痛之證也。此由病後元氣衰弱,過食生冷,停留腸胃,蓄濕積寒,土濕水寒,濕氣愈長,陽氣愈衰,腎水凝寒,肝木抑鬱,肺金乾燥,大腸津竭不行,浮火升提。前醫用清熱理氣去濕之方,數十服則痛甚燥甚。又一醫謂表裡俱實,用防風通聖散治之,仍痛仍燥,而體熱增加,大便更不行,至陰凝於內,陽越於外,成為危急,外象大熱,內實凝寒,幸脈尚未散亂,諒能救治。

療法 湯劑用附子理中湯加吳萸、木香、白芍、川椒。取薑、附、吳萸、川椒溫中達下為君,白朮、甘草運脾和胃為臣,白芍、木香理氣平肝為佐,人參生津助氣為使。一服後腹痛已減,體熱略退,燥渴亦減,診脈略緩。又照方加半倍,連二服後,大便瀉下稀量之水,兼有糞粒,形同羊屎,腹滿已消,痛渴皆除,唇白舌白,診脈沉遲。再將此方加三倍薑、附,數服則食進病除。

處方 附子理中湯加減方

熟附子(五錢) 貢白朮(五錢) 乾薑(四錢) 炙甘草(二錢) 蘇麗參(四錢) 廣木香(錢半) 吳茱萸(二錢) 川椒(錢半) 炒白芍(三錢) 煎服。

效果 五日腹痛已除,脹痛亦消,燥渴已除。二十日食量已進,元氣亦復。

廉按:寒濕傷脾,腎陽將竭,用附子理中自是正法。

寒痢案(內科)

高糺云(住贛州生佛壇前)

病者 鄧文輝,年六十六歲,商界,江西。

病名 寒痢。

原因 年將古稀,每到夏秋,素嗜生冷瓜果,漸致陰寒凝血而便赤痢。

證候 下痢雖赤,而色反瘀晦稀淡,腹痛即墜,墜即欲便。

診斷 左脈細澀,右緩而遲,舌淡紅潤,苔白薄。此由脾胃虛寒,氣虛不能攝血,血為寒凝,浸入大腸,故下赤痢,《內經》所謂「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是也。

療法 周慎齋先生曰:凡血色紫黯,當作冷痢治。今仿其法,用附子理中湯為君,使脾陽健而能統血,則血痢自止,臣以升麻、黃耆,升其陽以益氣,俾其清氣得升,則痛墜可除,佐以木香、陳皮之辛香,調氣散結,使以當歸之辛甘,調血和營,遵古人血脫益氣、氣為血帥之法。

處方 附片(一錢) 炮姜(八分) 西黨參(一錢) 炒於朮(二錢) 陳皮(一錢) 木香(一錢) 升麻(三分) 生黃耆(一錢) 酒炒當歸(錢半) 炙黑甘草(一錢)

效果 每日服一劑,三劑赤痢減少,六劑各症皆痊。

廉按:張路玉曰:「前哲論痢,並以白沫隸之虛寒,膿血隸之溫熱。河間、丹溪從而和之,後世咸以為痢皆屬熱,即東垣之長於內傷脾胃者,亦認定膿血為熱。豈知血色鮮紫濃厚者,信乎屬熱,若瘀晦稀淡成為瑪瑙色者,為陽虛不能制陰而下,非溫理其氣則血不清,理氣如爐冶分金,最為捷法。凡遇瘀晦清血諸痢,每用甘草、乾薑專理脾胃,肉桂、茯苓專伐腎邪,效如桴鼓。」周慎齋曰:「下痢血色如豬肝、如紫草、如莧菜汁者,非炮姜不治。理中湯去參,加肉桂、木香、肉果、烏梅,其效最速」云云。此案用附子理中湯加味,殆得周張二家之薪傳歟。

傷寒夾痢案(內科)

程文鬆(住南京上新螺螄橋大街)

病者 魏光祖,年逾四十三,湖南木商,住二道橋。

病名 傷寒夾痢。

原因 內受濕熱積滯,外感風寒而發。

證候 惡寒發熱,下痢腹痛。

診斷 脈左右皆弦大,舌苔黃白相兼。夫弦則為風,大則病進,脈證合參,此即俗稱傷寒帶痢疾也。由外來寒邪入於足太陽膀胱,而傳足少陽膽,引動胃腸濕熱,由足太陰脾而傷足厥陰肝,以致寒熱之中,發生下痢腹痛。《內經》以痢屬肝熱,痛亦主肝,是厥陰與太少二陽之邪合而為病。況貴體生長湖南湘楚之間,其稟質非江蘇吳地可比,醫者未溯病家之稟質,地土有吳楚之分,仍一味用葉天士輕清之法,不敢用柴胡,所以未能應驗也。

療法 仿張長沙達表和里之法。用柴胡、葛根、桂枝達表為君,臣以黃芩、黃連、當歸、白芍、川芎達里和營,佐以枳、桔開肺,使以羌、獨搜肝,乃喻嘉言逆流挽舟之法,合仲景葛根黃芩黃連之意。

處方 川柴胡(一錢) 生白芍(四錢) 羌活(五分) 黃芩(八分) 獨活(五分) 生葛根(一錢) 川芎(八分) 枳殼(一錢) 黃連(四分) 茯苓(錢半) 川桂枝(一錢) 油當歸(錢半) 桔梗(八分) 甘草(四分)

效果 兩劑熱退痢止,諸病如失。

廉按:痢疾見頭痛怕冷,身熱無汗者,均屬有表,當從汗解。如口舌不燥渴,胸腹不悶痛,舌或無苔,或淡白且滑,直活人敗毒散。每服五錢,日夜連進三五服,水煎熱服取汗,汗透而痢便減。若見燥渴,唇舌紅赤,舌上黃燥或滑,面色膩滯,心煩,小便熱赤者,為濕溫暑濕之邪,宜胃苓湯去桂,加香薷、薄荷、連翹、滑石、淡豆豉、六神麯等。連進三五服,得汗透而痢亦自止,此表分陰陽之兩大法也。此而一誤,為嘔為呃,不寐不食,神昏耳聾而危矣。此案傷寒夾痢,方用活人敗毒散加減,合仲景葛根芩連湯,仍不外喻氏倉廩湯之例,從逆流挽舟之法,足見學有根抵,處方合度。

虛寒痢案(內科)

楊德馨(住黑龍江育和堂藥號)

病者 高泰,年五十餘歲,山東蓬萊縣人。

病名 虛寒痢。

原因 先由寒鬱食積化瀉,繼則由瀉轉痢,前醫或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或用行氣兼苦寒藥,皆無效,而病勢轉劇。

證候 胸滿腹痛,飲食不欲咽,目雖赤,唇雖焦,而面色青白,晝夜下痢四十餘次,神識昏沉,默默不語,病延二十餘天,勢已垂危。

診斷 兩寸關脈大而無力,兩尺沉細。脈證合參,熱在上,寒在下,乃陰盛逼陽,陽不潛藏,真陽失守之危候,皆因屢投寒涼散劑,過傷脾腎所致也。

療法 又可有四損不可正治之法,勉用白通湯加薤白,引火歸原為君,佐人尿、豬膽汁,清上焦之浮熱,力圖救濟,以盡人事。

處方 乾薑(三錢) 黑附塊(二錢) 炙甘草(一錢) 薤白(二錢) 人尿半(茶鍾) 豬膽汁(兩滴,同沖) 水煎涼服。

次診 一劑服後,一夜只瀉五六次。仍照原方服一劑,一日夜瀉四五次。又服一劑而瀉止,飲食能迸,脈搏沉緩無力,是氣血兼虛之象也。與人參健脾湯加減,以雙補之。

次方 別直參(三錢) 生於術(三錢) 浙茯苓(三錢) 陳皮(二錢) 車前(三錢) 大熟地(二錢) 蓮肉(三錢) 神麯(三錢) 焦楂(三錢) 甘草(一錢)

效果 服人參健脾湯八劑,調養半月而痊。

廉按:凡病皆有寒熱虛實,首要辨明,隨證治之,不獨痢證為然也。如痢屬於氣血兩虛者,多起於胃腸運化不足,非起於腸內聚積病毒者,宜乎虛冷者溫化之,虛熱者清潤之,以調和胃腸氣液,為正當之治法。若仍執濕熱積滯之例,妄謂不掃除腹內之病毒則病根不盡,宜投盪滌藥以廓清之,則其病益急,莫知所止,每死於肉脫厥冷困憊之下,此即由誤治致急證者也,此時之急證,與虛證相一致。今觀此案,非明證之彰彰者乎。方用白通加味,乃回陽固脫之法,龍、牡、石脂、禹糧等品亦可酌加,人參健脾,氣血雙補,善其後以調養而已。

虛寒久痢案(內科)

丁與人(住泰興舊武營西)

病者 傅和卿之子,年三齡,住泰興南門外東城腳。

病名 虛寒久痢。

原因 骨小肉脆,多食則脹,生質不足為素因,內傷生冷食滯為原因。

證候 下痢紅白,延二十餘日,面色㿠白,熱鬱腹脹,四肢不溫,大孔不合,痢下無度。

診斷 查問經過情形,中醫清熱運化,既不得其竅要,元氣已受蹂躪,西醫灌腸攻下,胃氣又被戕賊。西法中藥,咸以痢無止法,目為成例,病狀愈治愈重,中氣日虛一日,是以脈沉微欲絕,舌薄無華,乃脾腎大虛之候,深恐虛風一動,脫竭堪虞。

療法 勉用參附湯,甘溫大補元氣,力圖挽救。

處方 別直參(二錢,先煎) 炮附片(錢半) 水一大碗,煎至對摺,分四服,日夜各二次。

次診 進參附湯,身熱悉退,大孔亦合,痢下有節,陽氣有鼓舞之意,無如舌色邊尖紅燥,口渴思飲,飲水不多,非特陽氣被傷,陰分亦且受損,但補其陽,有孤陽獨發之慮,擬以陰藥配之。

次方 別直參(錢半) 炮附片(五分) 生白芍(二錢) 水炙甘草(八分) 炒銀花(三錢) 烏梅肉(一錢)

三診 連進兩劑,納穀較多,痢下夾有薄糞,大腸得陽氣以通,胃陽賴陰氣以守。第腹痛未除,腸鳴漉漉,竊思水本無聲,風蕩則鳴,大腸為手陽明,胃為足陽明,均屬中土,厥陰為風木之臟,木乾土氣,腸胃水濕蕩之有聲,加以白珠青色,木賊顯然。擬以痛瀉要方,扶土瀉木,加鮮荷蒂以升清氣,清升濁降,此經旨之微妙也。

三方 鵝頸天生術(二錢) 炒白芍(二錢) 防風(一錢) 新會皮(錢半) 銀花炭(三錢) 鮮荷蒂(兩個,酒盅口大)

效果 連服二劑,諸病悉退,穀食又增,繼以調養脾胃。數劑後,喜跳動,精神比前尤足。

廉按:太陰主裡,濕土用事,其臟性多陰少陽,過食生冷,傷脾陽而不能消積,積而不化,此寒痢之所由起也。醫者不辨其致病之原因,而仍執清熱攻蕩之套方,再四投之,勢必變症蜂起。嘗見屢服黃連,虛陽逼外,而反發虛熱虛斑者;亦有虛寒內擾,忽發除中,反驟能食而即斃者;有頻用大黃開腸洞泄,甚至大孔如洞,或發呃吐蛔者;亦有大黃丸吞下,反脹閉不通,陰氣上逆,而變中滿臌脹水腫者;凡此之類,未遑枚舉。此案病逾兩旬,手足不溫,大孔不合,下利無度,中氣下陷,窮必及腎,勢所必然。挽救之法,參附固所正用,此時關閘盡開,赤石脂、禹餘糧亦可加入。次方增芍、甘、銀、梅,作甲己化土,酸甘斂陰之法,配合適度。妙在終用劉草窗法以收全功,隨機應變,可謂活潑潑地矣。

寒濕陰黃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盧子敬,年四十八歲,湖北人,寓南昌城內。

病名 寒濕陰黃。

原因 時值暑熱,喜飲冷水,又常於陰涼處當風而臥,以致濕邪不得由汗而出,困於脾家,蓄蘊日久,致成斯疾。

證候 面目遍體黯黃如嫩綠,小便清白,大便溏瀉,不熱不渴,倦臥無神,常若離魂者。

診斷 左右六脈沉遲而緩,來去無神。察其平素所好,參合脈證,知系寒濕陰黃證也。

療法 治宜溫通,議以茵陳蒿加附子乾薑湯主之。仍以茵陳蒿利濕為君,以附子、乾薑回陽溫中為臣,以薏苡仁扶土化濕為佐,以雲茯苓利水除邪為使。

處方 茵陳蒿(八錢) 黑附片(三錢) 川乾薑(二錢) 炒薏苡仁(四錢) 雲茯苓(四錢)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溏瀉漸止,黃亦稍退,各證均有轉機。仍照原方加焦乾術三錢,杭白芍二錢,廣陳皮錢半,六一散四錢包煎。又接進三劑,六日後各證痊愈。

廉按:陰黃以茵陳四逆為主方,今去甘草而加苓、苡,亦獨具匠心。

第三卷 暑淫病案

傷暑腹痛案(婦科)

陳憩南(住潮安金山腳)

病者 曾仰山之妻,年二十六歲,體素弱,澄海人,住汕頭。

病名 傷暑腹痛。

原因 時當盛暑,登樓澆花,至晚頭眩,天明無恙,越數日腹痛,適月事後期,醫作經治,而不知其有暑邪也。

證候 滿床亂滾,時時發昏,四肢發厥,冷汗常流,家人惶駭,驚為不治。

診斷 診得六脈細澀,沉候數而鼓指有力。詢家人曰:畏熱乎?大便秘乎?小便數而無多乎?其夫從旁對曰:然。余曰:病系感暑不發,伏於腸胃,阻礙氣機,因而作痛。脈證合觀,其為暑因誤補而腹痛,可無疑矣。其夫曰:最先延吳醫診治,謂系停汙,服膠艾四物湯加香附,不應。次加紅花、桃仁,不應。繼再加三稜,莪朮,又不應。乃轉請秦姓老醫,謂是中氣大虛,肝風內動,服黃耆建中湯,加入平肝驅風之藥,服三劑而痛轉甚。遂日夜叫呼,飲食俱廢,發昏作厥,病遂日深。更醫多人,毫無寸效。不得已懇救於福音醫院之洋醫(懷醫生、萊醫生),咸謂周身灰白,乃系血流入腹,非剖視不可。舉家商酌,絕對不從。今先生曰傷暑,藥必用涼,但內子虛甚,其能勝乎?余曰:語云,急則治其標。西昌喻氏曰:「議病勿議藥,議藥必誤病。」誠哉其言乎。且夫人惟體正虛,不能托邪外出,是以真面目不露,率爾操觚者,乃致誤耳。經曰:「暑傷氣。」又曰:「肺主氣。」今肺被暑傷則氣虛,氣虛不能統血流行,是以脈見細澀,而外形肺虛之本色,周身灰白,西醫所以誤謂血流入腹也。如果見信,剋日呈功。

療法 主用清熱則暑邪自除,通氣則腹痛可止,清熱通氣湯極效。午後三時,水煎取服,翌日再服。

處方 清熱通氣湯

羚羊角(一錢,先煎) 金銀花(二錢) 鉤藤(錢半) 滑石粉(三錢,包煎) 小青皮(一錢) 全青蒿(錢半) 陳枳殼(一錢) 甘菊花(錢半) 川厚朴(一錢) 淡竹葉(錢半) 條黃芩(二錢) 杭白芍(三錢)

效果 一劑能眠,二劑思食,適月事通,病良已。

廉按:傷暑腹痛,何至滿床亂滾,實因諸醫不明因症,漫用成方,誤補致劇。此案診斷時,全在一番問答,始得查明其原因,對症發藥。藥既對症,自能應如桴鼓。故診斷精詳,為醫家第一之要務。

中暑案(兒科)

粱右齋(住玉山湖塘沿)

病者 汪子仲女孫,兩歲,住驛門前。

病名 中暑。

原因 六月三十夜半,發熱吐瀉,四肢厥冷。醫以藿香散合理中湯一劑,病遂大變。

證候 厥逆神昏,面青眼竄,旋轉反側,手足撩亂,躁不能寐,啼不出音,乳入即吐,針不知痛,乳不知食,奄奄一息。

診斷 指紋沉暗散渙,舌紫苔黑。此中暑誤作中寒治,火風大動,內陷心包,張仲景所謂一逆尚引日之危候也。

療法 宜辛涼開泄,故以三黃、羚角、紫雪為君,清熄火風,鎮痙醒厥,益元、扁豆花為臣,清絡熱以消暑,佐以竹茹止吐,使以米仁止瀉也。

處方 紫雪丹(二分,藥湯調下) 羚角片(四分,先煎) 淡竹茹(錢半) 生錦紋(五分) 古勇(三分) 淡條芩(六分) 生苡仁(一錢) 蠶沙(五分) 拌滑石(三錢) 扁豆花(十朵)

次診 兩劑即蘇,口仍渴飲,大熱泄瀉。擬以瀉黃散合人參白虎湯。

接方 蘇沙參(錢半,用人參恐滯,故換之) 知母(錢半) 生石膏(二錢,研細) 防風(二分) 藿香(四分) 陳皮(三分) 甘草(四分) 焦梔子(五分)

效果 二劑痊愈。以滋養料與乳母吃,借乳補助,一旬復原。

廉按:此中暑之霍亂證,前醫因見其肢厥,遂認為中寒霍亂,誤用香燥溫補,藥證相反,則變證之反應,勢必劇烈。幸而救誤之法,用古方重劑加減,得慶生全,幸矣,險哉!故病家必以擇醫為首要,醫家當以識證為先務也。

中暑案(婦科)

黃仲權(住宿遷東門口)

病者 吳氏婦,年四十歲,夫業商,住宿遷洋河鎮。

病名 中暑。

原因 妊娠六個月,平素陰虧,肝陽易動,中暑風后,兩目忽然不見。本鎮諸醫,只知保胎,不知治病,病遂劇變。

證候 雙目如盲,寒熱胸痞,繼即肝風大動,手足抽搐,不省人事,咬牙嚼舌,面赤吐血。

診斷 脈大無倫,時有促象,舌青。隨即警告病家曰:胎已不保,係為邪火灼傷,只能專顧妊婦,但得病勢轉機,腐胎自落,不足慮也。

療法 先以毛珀四分,研入六一散四錢中,開水澄清調服,通靈入心,衝開惡血,保存元神。服後肝風即熄,隨立標本兼顧之方以挽救之。

處方 磨犀角(三分) 磨羚羊(五分) 天竺黃(三錢) 益元散(三錢,包煎) 整寸冬(三錢) 生杭芍(三錢) 元武板(六錢) 生鱉甲(六錢) 左牡蠣(六錢,生打) 阿膠珠(二錢) 鮮石斛(四錢)

效果 因牙關時開時閉,灌藥不易,只能零星時服。次日復診,熱退人省,兩目能見,諸恙大減。於前方減犀羚不用,加生地、元參、麻仁。再服三帖,朽胎已落,產婦無苦。後二日,忽吐鮮血三口,心中嘈辣,神魂搖搖,不能自主。詢知因守俗例,產後必服砂糖胡椒水,以下惡血。隨告病家,時際長夏,況在陰虛風動之體,厥脫堪虞,不俟終日,改服童便,去瘀生新,清熱養陰,隨開大定風珠與服,舌上吹以錫類散,接服多劑甘寒,二旬乃痊。

廉按:病固中暑,諸醫不知去病以保孕,反因保孕以壞胎。凡專門產科,不通內科感症病理者,此誤比比皆然。血熱動風,腐毒上衝,陡發子癇,兩目如盲,舌色轉青,脈促,病勢危險極矣。此時急下其腐胎為第一法,當用桃仁承氣去桂,加羚角、淮牛膝,直達子宮以急攻之。但用血珀合益元通竅消暑,猶恐緩不濟急,惟次方用大劑潛鎮清化,標本兼顧,雖尚有效力,然必至三劑而朽胎始落,僥倖成功,病家亦已大受虛驚矣。此案可為專科而不通內科者炯戒。

中暑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薛福生,年廿三歲,住紹興昌安門外松林。

病名 中暑。

原因 夏至以後,奔走於長途赤日之中,前一日自覺頭目眩暈,鼻孔灼熱,次日即發劇烈之病狀。

證候 身熱自汗,神識昏蒙,不省人事,牙關微緊,狀若中風,但無口眼喎斜等症。

診斷 脈弦數,舌鮮紅無苔。此暑熱直中腦經,即日醫所謂日射病也。前一日頭暈目眩,即次日病發昏厥之端倪,前哲謂直中心包者非。

療法 直清腦熱為首要,先以諸葛行軍散搐鼻取嚏,繼以犀、地、紫雪為君,桑、丹、益元,引血熱下行為臣,佐以銀、翹,清神識以通靈,使以荷花露,消暑氣以退熱也。

處方 犀角尖(五分,磨汁,沖) 鮮生地(六錢) 霜桑葉(二錢) 丹皮(二錢) 益元散(三錢,鮮荷葉包,刺孔) 濟銀花(錢半) 青連翹(三錢,連心) 荷花露(一兩,分沖) 紫雪丹(五分,藥湯調下)

效果 一劑即神清,兩劑霍然。

廉按:中暑為類中之一,多由猝中炎署而得,急則忽然悶倒,緩則次日昏蒙,乃動而得之之陽證也。張潔古謂靜而得為中暑,李東垣謂避暑乘涼得之者,名曰中暑,余直斷之曰:否,不然。此案決定為日射之直中腦經,理由較直中心包為充足,夏令以戴涼帽為必要,防其腦猝中耳。方用犀角地黃湯加減合紫雪,似此急救之古方,當然一劑知,二劑已。

中暑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王姓婦,年三十一歲,住南門外漁家舍。

病名 中暑。

原因 素因血虛肝熱,外因猝中暑風,一起即頭獨搖,故世俗稱為搖頭痧。

證候 手足麻木,甚則瘛瘲,不能起立,立即暈倒。

診斷 脈弦小數,舌紅兼紫,脈症合參,此暑風直中肝經,張司農所謂暑邪入肝則麻木,甚則手足瘛瘲也。

療法 治風先治血,故以鮮地、歸身,清營行血為君,木瓜泄肝舒筋,碧玉清肝消暑為臣,佐以蒺藜、荷梗,祛風活絡,使以連芽桑枝清絡熄風也。

處方 鮮生地(六錢) 白歸身(一錢) 宣木瓜(一錢) 白蒺藜(二錢) 碧玉散(三錢,荷葉包,刺細孔) 鮮荷梗(七寸) 連芽桑枝(二尺,切寸)

效果 一劑即麻木除,兩劑瘛瘲亦定。後以鮮蓮子湯調理三日而痊。

廉按:暑風直中肝經者,乃中肝藏之交感神經也。病症與暑中頭腦筋大致相同。法從張畹香前哲咸方加減,卻是清肝熄風之意,惟羚角清泄神經,決不可少。

伏暑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馬芹甫先生。

病名 伏暑。

原因 暑濕內伏,新涼外襲,伏邪乃乘機觸發。

證候 發熱凜寒,得汗不暢,三日不解,頭重作脹,胸脘作悶,口甜嘔惡,渴不喜飲,寐少便閉,溺赤短少。

診斷 舌苔黃膩根厚,脈右濡細數而不揚,左弦數。此暑濕鬱伏腸胃,新涼乘襲肌腠,分布表裡,病勢方張之候也。

療法 表裡雙解,故用豆豉、蘇梗、薄荷解散外邪,二陳化濕和胃,分治表裡為君,厚朴、枳實寬中達下為臣,余藥均芳香宣泄,化濁清暑,用以為佐使也。

處方 淡豆豉(三錢) 帶葉蘇梗(錢半) 制川樸(一錢) 赤茯苓(四錢) 梗通草(一錢) 薄荷葉(八分,後入) 法半夏(錢半) 生枳實(錢半) 廣陳皮(錢半) 佩蘭葉(錢半) 廣鬱金(錢半) 鮮荷梗(一尺,去刺)

次診 昨夜得暢汗後,形凜己和,身熱不壯,頻轉矢氣而不大便,小溲短赤,胸痞頭脹,口甜干膩,舌苔如昨。外感之新邪雖從汗解,內伏之暑濕正在鴟張,兼之大便四日未行,從中夾食夾滯,所以舌苔根厚,轉矢氣奇臭,脈右數而不揚,左弦數較大於右。慎防傳變,當以疏通腸胃,下達大便為要著,宗達原飲、二陳湯加減治之。

次方 大豆卷(三錢) 炒黃芩(錢半) 製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佩蘭葉(錢半) 制川樸(一錢) 生枳實(錢半) 赤苓(四錢) 廣鬱金(錢半) 花檳榔(錢半) 瓜蔞仁(四錢,打,鮮荷梗一尺,去刺)

三診 前達膜原之結,化表裡之邪,大便已通,溏而不爽,津津有汗,溲赤而短,熱勢暮分較甚,脘痞泛惡稍和,口甜渴不喜飲,舌黃根苔稍化,杳不思食,少寐神煩,腸胃伏邪正盛,垢滯雖達,濕熱仍蘊蒸不化,脈左大較平,右部較揚,數則右甚於左。病情淹纏,一定之理,治再分化,不生傳變方妥。

三方 大豆卷(三錢) 製半夏(錢半) 姜竹茹(錢半) 炒苡仁(四錢) 淡黃芩(錢半) 赤茯苓(四錢) 生枳實(錢半) 環粟子(三錢) 建蘭葉(四片) 制川樸(一錢) 陳皮(錢半) 通草(一錢)

四診 伏暑挾濕,濕熱醞釀,內戀腸胃,外蒸肌表。今新涼己從汗解,宿垢已由便通,何以身熱不解,脘悶泛惡,口甜干膩,不飢少寐,便溏不爽,溺赤不多。良由濕熱兩邪合併,黏膩重濁,最難分化,舌苔黃膩,脈來右濡數,左弦數。是症既不能表,又不能下,惟有燥濕清熱,疏通腸胃,靜耐勿躁,方無他變。

四方 姜川連(七分) 赤茯苓(四錢) 炒竹茹(錢半) 梗通草(一錢) 淡竹葉(錢半) 制川樸(一錢) 陳皮(錢半) 炒苡仁(四錢) 環粟子(三錢) 建蘭葉(四片) 法半夏(錢半) 生枳殼(錢半)

五診 表熱較淡,夜寐稍安,大便溏行,溺赤略長,伏邪似有化機,口味轉淡,渴喜熱飲,濕為黏膩之邪,熱乃無形之氣,交相熏蒸,鬱伏已久,無速化之法,脈右濡數,左弦數,脘悶泛惡等亦減於昨,再以清化。

五方 姜川連(七分) 法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生枳殼(錢半) 通草(一錢) 制川樸(八分) 焦山梔(錢半) 赤苓(四錢) 炒苡仁(四錢) 淡竹茹、葉(各錢半)

六診 病已八日,仍蒸熱不解,脘字痞悶,口淡干膩,所幸舌苔化薄,泛惡已平,濕熱淹纏,本意中事。脈來左尚和平,右濡數,不飢不納,胃病也,溺赤便溏,腸病也,再從腸胃治之。

六方 淡黃芩(錢半) 法半夏(錢半) 生枳殼(一錢) 炒苡仁(四錢) 淡竹葉(錢半) 飛滑石(四錢,包煎) 陳皮(錢半) 廣鬱金(錢半) 炒竹茹(錢半) 大腹絨(三錢) 豬、赤苓(各二錢) 通草(一錢)

七診 熱勢下午較甚,濕為陰邪,旺於陰分,舌苔日化,大便今日未行,溺赤脘滿,泛惡已平,口淡頭重,能寐不酣,能飲不多,濕熱邪濁,已有漸次退化之象,脈來右濡數。擬清熱不遏,化濕不燥為治。

七方 淡黃芩(錢半) 豬、赤苓(各二錢) 生苡仁(三錢) 陳皮(錢半) 淡竹葉(錢半) 清水豆卷(三錢) 生枳殼(一錢) 大腹皮(三錢) 炒竹茹(錢半) 茅根肉(三紮,去衣)

八診 種種病機均隨熱勢為進退,熱緩則諸恙悉減,熱盛則頭眩神煩脘滿等亦進。所喜者大使通利,邪濁得以下達,舌苔尚黃膩,口渴不多飲,脈右濡數,左部亦現數象。濕熱黏膩,惟有逐漸清化,不生他變,可保無虞。

八方 清水豆卷(三錢) 豬、赤苓(各二錢) 生、熟苡仁(各三錢) 生竹茹、葉(各錢半) 茅根肉(三紮,去衣) 淡黃芩(錢半) 生枳殼(一錢) 陳皮(錢半) 通草(一錢) 通天草(三錢)

九診 今晨熱勢已退,午後又來,來勢較輕,脘悶神煩頭眩等亦見平淡,小溲較長,夜寐較安,大便厚溏,渴喜熱飲,皆濕化熱退之佳兆也,脈右濡數,舌苔化薄。照此情形,交兩候,或可熱勢解清,治再肅化。

九方 清水豆卷(三錢) 赤茯苓(四錢) 炒苡仁(四錢) 炒竹茹(錢半) 通草(一錢) 炒黃芩(錢半) 廣鬱金(錢半) 陳皮(錢半) 淡竹葉(錢半) 燈心(三紮)

十診 熱勢又輕於昨,胃納稍展,邪勢日見退機。惟黏膩重濁之邪,一時不易肅清,口淡干膩,溺色深黃,舌苔亦黃,脈來濡數。病經十二日,無非濕熱留戀腸胃二經,清以化熱,淡以滲濕,佐以宣暢氣機,治法大旨如此。

十方 法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炒竹茹(錢半) 澤瀉(錢半) 通天草(三錢) 赤茯苓(四錢) 炒苡仁(四錢) 淡竹葉(錢半) 通草(一錢) 燈心(三紮)

十一診 暮分肌熱,至黎明得微汗而解,夜寐尚安,渴喜熱飲,口味作淡,舌根薄黃,胃納較展,舌苔淡黃,脈右尚濡數。邪勢日退,治再清化。惟腸胃之病,飲食由口入胃達腸,最宜謹慎。

十一方 法半夏(錢半) 陳皮(一錢) 淡竹葉(錢半) 通草(一錢) 澤瀉(錢半) 赤茯苓(四錢) 生穀芽(三錢) 炒竹茹(錢半) 燈心(三紮)

十二診 熱勢已淨,諸恙亦隨之而退,夜寐頗安,胃納漸展,脈象右軟,左弦細,神倦懶言。邪雖退,正未復,靜養調理,以冀早日痊愈。

十二方 川石斛(三錢) 赤苓(三錢) 炒竹茹(錢半) 生穀芽(三錢) 燈心(三紮) 宋半夏(錢半) 陳皮(一錢) 淡竹葉(錢半) 通草(一錢) 鮮稻葉(七片)

十三診 大便微溏,胃納大展,夜寐亦酣,精神較振,溺色淡黃,口不渴飲,脈仍軟弱。治再清養和胃。

十三方 川石斛(三錢) 白茯苓(三錢) 穭豆衣(三錢) 炒竹茹(錢半) 鮮稻葉(七片) 宋半夏(錢半) 陳皮(一錢) 焦穀芽(三錢) 通草(八分) 紅棗(三枚)

效果 此方服三劑,後即停藥,靜養月餘而痊。

廉按:伏暑挾濕,病勢反較伏暑化火為纏綿,往往一層解後,停一二日再透一層,且每有後一層之邪,更甚於前者,予曾數見不鮮矣。此案十三診而始告痊愈,可見伏邪之病勢糾葛,藥雖對症,斷難速效也。

伏暑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金峙生令堂,年近五旬,住本鎮。

病名 伏暑。

原因 夏令疊受暑氣,為濕所遏,伏而不發,至深秋感受燥氣而發病。

證候 發熱身痛,溲熱胸悶。

診斷 脈滑、舌苔白膩,此暑為濕遏蘊伏不能外達之症也。

療法 開濕透熱,以三仁湯加味。

處方 光杏仁(三錢) 生苡仁(四錢) 白蔻仁(六分,沖) 全青蒿(錢半) 青連翹(三錢) 焦山梔(三錢) 佩蘭葉(錢半) 嫩桑梗(兩尺,切寸)

次診 接服兩劑,熱愈甚,口渴心煩,舌苔轉燥,脈亦轉數,此伏熱蘊伏甚重也。治以清透伏暑為君,兼顧陰液。

次方 淡黃芩(三錢) 栝蔞皮(三錢) 地骨皮(三錢) 全青蒿(二錢) 白知母(四錢) 鮮生地(一兩) 青連翹(三錢) 銀柴胡(二錢) 漢木通(一錢) 水蘆根(一兩,去節) 鮮茅根(一兩,去皮) 另加雅梨汁一酒鍾和服。

三診 一劑熱少平。二劑後,病人忽戰慄惡寒,震動床帳,蓋欲作戰汗。病家誤會謂藥之誤,議延他醫,幸其弟陶駿聲君來告,速余往救。予謂此戰汗也,病退之機,不可妄動。及予至其家,則戰慄已止,身出大汗,而脈靜身涼,神氣亦甚安靜,但覺疲倦而已。隨用薄粥湯與飲,以扶胃氣。

三方 北沙參(三錢) 原麥冬(三錢) 蘇百合(二錢) 生苡仁(四錢) 鮮石斛(三錢) 天花粉(三錢) 雲茯苓(三錢) 清炙草(五分)

效果 調養數日而痊。

廉按:暑為濕遏,初起邪在氣分,即當分別濕多熱多。濕多者,治以輕開肺氣為主,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自化,即有兼邪,亦與之俱化。濕氣瀰漫,本無形質,直用體輕而味辛淡者治之,辛如杏仁、蔻仁、半夏、厚朴、蓉梗,淡如苡仁、通草、茯苓、豬苓、澤瀉之類,啟上閘,開支河,導濕下行以為出路,濕去氣通,布津於外,自然汗解。此案初用三仁湯加減,即是開濕鬱之法。迨至濕開熱透,當然以泄熱為首要,所難者戰汗一關耳。其人正氣足,則戰汗出而解,不足,雖作戰而邪汗不出,非邪閉,即氣脫矣,幸而戰慄一止,身出大汗而脈靜身涼,可用清養胃陰法以善後。

伏暑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王士云妻,年四十三歲,住寧海東路王家。

病名 伏暑。

原因 暑邪內伏,至九月初旬遇風而發。

證候 獨熱無汗,晝夜引飲(吃茶五六壺),唇焦齒槁,舌苔灰燥。

診斷 脈實大。此脈證當兼解肌,方可除根,若有汗,僅用白虎湯,不可再加解肌。

療法 白虎湯參以解肌。

處方 生石膏(八錢) 生知母(三錢) 生甘草(八分) 粉葛根(一錢) 桔梗(二錢) 蘇薄荷(二錢) 淨連翹(三錢) 淡竹葉(三錢) 天花粉(三錢) 蟬衣(八分)

效果 一劑得效,三劑即痊。

廉按:此清透伏熱之正法,辨證確,用藥當,自然投之輒效。

伏暑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陳姓,忘其年,住滬北珊家園。

病名 伏暑。

原因 當初發身熱時,醫不知其暑邪內伏,反謂為夾陰,治不應,改延予診。

證候 熱起面赤,口渴喜冷,自汗便通,溺短赤澀。

診斷 脈數苔黃。脈證均屬暑熱,且探足不冷,詢陽未縮,非夾陰也。予遂曉之曰:時當秋暑正酷,窗欞密關,人眠棉褥之上,人多氣蒸,悶甚不可耐,即此厚褥肩牖已足增病,無疾之人,尚不可耐,遑問其他。即督令啟旁窗,易關席。其家中先入之說,深以夾陰為慮。予又諄諄譬之曰:《內經》謂「治諸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云云。飲冷等固不可拘,穢熱之衣宜換,悶熱之處勿宜,否則必致輕者重,重者危矣。病家當時領會,聽余言而履行之。

療法 清透伏暑為君,展其氣機為佐。

處方 青蒿腦(錢半) 青連翹(三錢) 銀花(錢半) 焦山梔(三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片黃芩(錢半) 飛滑石(四錢,包煎) 川通草(一錢) 生苡仁(三錢) 白花(一錢)

先用活水蘆根(二兩) 鮮刮淡竹茹(四錢) 煎湯代水。

效果 二劑起伏漸輕,三劑即安。

廉按:此伏暑輕證之療法,妙在開通病家,督令啟窗易席,卻是一服大清涼散。方亦輕靈清穩,得力於葉法。

伏暑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顧左,年三十餘,嘉定人,寄寓慶祥里。

病名 伏暑。

原因 痰火體質,新涼引動伏暑。

證候 病經五日,得暢汗後,形寒雖和,熱勢反的,身重,渴喜涼飲,口甜膩,脘悶頭重,便閉溺赤。

診斷 脈滑大數,舌尖糙,中根灰膩垢厚。體豐痰多,向來濕熱亦盛,挾伏邪垢滯,充斥陽明,已有化火之漸,病情險重,防昏陷變端。

療法 是病暑濕痰食並重,將欲化火,故用蒼朮白虎兩清濕熱為君,再以枳實、檳榔、元明粉、萎、貝、萊菔導滯化痰,峻通大便為臣,鬱金開結,佩蘭化濁為佐,通草輕揚,荷梗清暑為使。

處方 泗安蒼朮(三錢) 肥知母(三錢) 花檳榔(錢半) 象貝母(四錢) 佩蘭葉(錢半) 生石膏(八錢,研細) 元明粉(錢半,同打) 瓜蔞仁(四錢) 小枳實(錢半) 萊菔子(三錢) 廣鬱金(錢半) 鮮荷梗(一尺) 通草(一錢)

次診 大便連通,先結後溏,舌苔較化,脘悶灼熱稍和,尚渴飲口甜,汗多頭面,脈大較平,滑數依然。垢滯雖得下達,而腸胃之濕熱痰火尚甚,仍防內傳昏陷變端。治再清化。

次方 生石膏(八錢,研細) 生枳實(錢半) 瓜蔞仁(四錢) 焦山梔(三錢) 淡黃芩(錢半) 廣鬱金(錢半) 佩蘭葉(錢半) 生萊菔子(三錢) 生苡仁(五錢) 象貝母(四錢) 陳皮(錢半) 生竹茹、葉(各錢半)

三診 熱勢大衰,大便又行,黏溏頗多,煩悶渴飲,身重頭重等症亦悉退三舍,脈來六部一律滑數,尚汗多頭面,舌黃根微膩,口淡苦不甜,溺短色赤,伏邪痰火均從大便下達,最為美事,惟體豐痰盛,防其餘邪復熾。

三方 生石膏(六錢,研細) 焦山梔(三錢) 冬瓜子(五錢) 廣鬱金(錢半) 淡黃芩(錢半) 象貝母(四錢) 生苡仁(五錢) 鮮竹茹、葉(各錢半) 飛滑石(四錢,包煎) 活水蘆根(一兩,去節) 通草(一錢) 鮮地慄(四枚,切)

此方服一劑,病又輕減。因申地屋小天熱,諸多不便,即回家請醫調治,經月餘又來寓門診調理。

第二次第一診

伏暑大病之後,眠食均安。惟寐醒口氣干苦,咳嗽痰多厚稠,大便不調,小溲淡黃,脈來濡滑,舌黃微膩。胃熱熏蒸,肺不清肅,病後液虛,當清化,參以生津治之,宗千金葦莖湯加減。

處方 活水蘆根(一兩,去節) 生苡仁(三錢) 瓜蔞仁(四錢) 杏仁(二錢,去皮) 枇杷葉(三片,去毛) 冬瓜子(四錢) 原金斛(三錢) 川貝母(二錢,去心) 生竹茹(二錢) 白前(錢半)

二診 咳嗽已平,稠痰尚多,大便日行帶溏,痰濕體本以溏便為相宜,脈來濡滑,安寐能食,寐醒仍有口氣,一切黏膩濃厚酒肉等務宜少食,俾不至生痰助火也。

二方 嫩蘆根(一兩) 生苡仁(三錢) 川貝(二錢,去心) 赤苓(四錢) 橘白(一錢) 冬瓜子(四錢) 原金斛(三錢) 蛤殼(四錢,生打)生竹茹(錢半) 竹瀝半夏(錢半)

效果 此方服五劑痊愈。

廉按:伏暑挾痰化火,病情糾葛,用藥頗難。過用辛淡,則傷陰涸液;過與苦寒,則滯氣傷中;若先回護其氣液,又恐助濁增病。此案第一方,蒼朮白虎加減,大有力量,以後四方,亦清靈穩健,配合適度,自非老手不辦。

伏暑案(內科)

黃仲權(住宿遷東門口)

病者 範重華,年十七歲,高等小學學生,住本城。

病名 伏暑。

原因 於七月間,忽然頭暈嘔吐,小便澀痛,曾服他醫利小便藥而愈。九月再發,仍服前醫之八正散加芒硝及散藥至劇。又易數醫,皆作癆治,病更甚,乃延余診治。

證候 發熱咳嗽,痰中帶血,耳聾便濁,每溺澀痛難忍,心煩頭點,苦狀莫名,飲食不進。

診斷 脈象浮滑有似細數。竊思若系癆損,必然耳目聰明,各恙必緩,何至如此其急。前賢王潛齋云:「鼻塞治心,耳聾治肺。」溺痛便濁,皆伏暑之變象也,遂斷為肺竅伏熱。

療法 以清透肺經伏暑為君,佐以芳涼通竅,辛潤消痰,用千金葦莖湯加味。

處方 生薏仁(六錢) 冬瓜仁(五錢) 原桃仁(三分) 飛滑石(三錢,包煎) 鮮菖蒲(一錢) 天花粉(三錢) 川貝母(二錢) 扁豆衣(三錢) 厚朴花(一錢) 白通草(錢半) 鮮葦莖(二十寸,為引)

效果 服後各恙均減,轉方以瀉白散加石葦、冬葵子、瞿麥,再服三劑而愈。

廉按:伏暑,即伏熱也,所伏之淺深不一,病狀之發現各殊。此案暑伏肺經,誤用清補,往往釀成肺癆,吳氏師朗所謂「不虛而做成虛,非癆而做成癆」也。今以千金葦莖湯加味,輕清靈透,用得卻好。惟樸花不如易鮮刮淡竹茹,清絡熱以除痰、又能止血以監製桃仁,較為切當。

伏暑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王珊卿,年三十四歲,住潞家莊。

病名 伏暑。

原因 夏季吸受暑氣,為濕所遏,潛伏膜原,至秋後新涼逗引而發。

證候 初起惡寒發熱,午後夜間較重,狀似瘧疾而不分明,噁心胸悶,口乾不喜飲,至晨得汗,身熱始退,而胸腹之熱不除。日日如是,已有一候。

診斷 脈右緩滯,左浮滯沉數,舌苔白膩而厚。脈證合參,此膜原濕遏熱伏,伏邪欲達而不能遽達也。

療法 仿達原飲加減,故用樸、果、檳榔開濕鬱以達原為君,梔、翹、蒿、薷涼透伏暑為臣,然猶恐其遏而不宣,又以蘆根、細辛為佐,助其清宣疏達,使以荷梗者,不過取其清芬消暑,通絡利溺耳。

處方 薄川樸(一錢) 草果仁(八分) 海南子(錢半) 焦山梔(三錢) 青連翹(三錢) 青蒿腦(錢半) 西香薷(一錢) 鮮荷梗(五寸,切) 活水蘆筍(二兩) 北細辛(五分) 先煎清湯代水。

次診 疊進兩劑,達膜原而解外邪,外邪解而熱不除,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口轉渴,便閉溺黃,苔轉黃糙,脈右轉浮洪,左轉浮數。此伏暑發現,邪從陽明經腑而外潰也。法當表裡雙解,仿涼膈散加減。

處方 焦山梔(三錢) 青連翹(三錢) 青子苓(錢半) 青蒿腦(錢半) 陸氏潤字丸(三錢) 拌飛滑石(六錢,包煎) 鮮竹葉(卅片) 燈心(五小帚)

三診 胸腹痞滿,按之軟而作痛,大便解而不多、或略多而仍覺不爽,溺赤澀、或黃濁。此由濁熱黏膩之伏邪,與腸中糟粕相搏,宜用加味小陷胸湯,加陸氏潤字丸,寬胸脘以緩通之。

處方 栝蔞仁(五錢,杵) 竹瀝半夏(二錢) 小川連(一錢) 小枳實(二錢) 陸氏潤字丸(三錢) 拌滑石(六錢,包煎)

先用鮮冬瓜皮子四兩、西瓜翠衣二兩、煎湯代水。

四診 連進兩劑,服一煎,大解一次,再服再解,不服不解,如此服四次,大解亦行四次,而伏邪解而不盡,熱仍減而不退。惟舌紅苔薄而無質地,脈轉小數,乃邪少虛多,陰虛火亢之候。法當增液救陰,肅清餘熱,仿甘露飲加減。

處方 鮮生地(六錢) 鮮石斛(三錢) 淡天冬(錢半) 原麥冬(錢半) 西洋參(錢半) 青蔗漿(一瓢) 雅梨汁(兩瓢) 熟地露一兩,三汁同沖

先用炒香枇杷葉(一兩,去毛筋淨) 鮮茅根(二兩,去皮) 煎湯代水。

效果 疊服三劑,得育陰墊托,從中下焦血分復還氣分,先一日出涼汗,繼發白㾦而熱始全除,胃氣漸復而愈。

廉按:《素問》謂「逆夏氣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此即經論伏暑晚發之明文也。故病發於處暑以後者,名曰伏暑,證尚淺而易治。發於霜降後冬至前者,名曰伏暑晚發,病最深而難治。其伏邪往往因新邪引發,如葉香岩先生曰:「伏暑內發,新涼外束,秋冬之交,確多是症,或因秋燥,或因冬溫,觸引而發者,數見不鮮。」此案暑伏膜原,乃腹統膜空隙之處,必先明又可九傳之理由,而後能治伏暑。前後四方,於伏暑治法,已略見一斑矣。至若伏暑解期,以候為期,每五日為一候,非若傷寒溫邪之七日為期也。如第九日有涼汗,則第十日熱解,第十四日有涼汗,則第十五日解,如無涼汗,又須一候矣,以熱解之先一日,必有涼汗。此余所歷驗不爽者也。

伏暑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陳祝山,年約三十歲,住本鎮。

病名 伏暑。

原因 今年七月患伏暑病,延某醫診治,服藥四五日不效。

證候 壯熱頭疼,胸悶,咽喉作燥,口渴溲赤,大便七八日不通。

診斷 脈數,舌絳,苔薄焦燥無津。蓋暑熱蘊伏腸胃熱結之病。

療法 當先通大便,以解腸胃之焚。

處方 生錦紋(二錢) 元明粉(三錢) 生枳殼(二錢) 淡黃芩(二錢) 原麥冬(二錢) 天花粉(二錢) 生甘草(五分)

次診 此藥服後,得大便兩次,熱全退,頭痛亦輕,舌苔轉白膩,脈緩不數,小便仍紅,知飢欲食。乃易方以清潤等品,以解余邪。

次方 青連翹(三錢) 生苡仁(三錢) 佩蘭葉(一錢) 川貝母(二錢) 北沙參(三錢) 天花粉(三錢)

三診 越兩日,又復發熱,口渴胸悶,是余邪欲出也。以小陷胸湯合小柴胡湯加減。

三方 栝蔞仁(四錢,杵) 小川連(一錢) 仙半夏(錢半) 淡黃芩(錢半) 青連翹(三錢) 全青蒿(二錢) 生甘草(五分) 川柴胡(八分)

效果 接服兩劑,得汗而安。

說明 大凡應用硝黃之病,決非他藥所能代,若畏而不用,必致纏延誤事。但須辨認真切,用之有方,不可顢頇孟浪耳。

廉按:此熱結胃腸,伏暑實證之治法。故初用調胃承氣湯加味直清陽明,僅得大便兩次,伏熱已退。退而不淨,輕用清潤,重用苦辛通降,肅清餘熱而痊,尚屬伏暑之輕淺證。初中兩方,皆用漢方加減,可謂得力於《傷寒論》之古方學派者矣。

陽明伏暑案(內科)

錢蘇齋(住蘇州謝衙前)

病者 楊緶業,年四十餘,住蘇城裝駕橋巷。

病名 陽明伏暑。

原因 忍飢耐寒,操作勤勞,故暑邪內伏而不覺。至歲暮天寒,乃一發而不可遏,時小除夕,風雪嚴寒,天將薄暮,病起方三日也。

證候 病者袒胸臥,床無幃帳,大渴惡熱氣粗,遍身汗如雨淋。

診斷 脈洪大而數,舌薄黃無苔垢。此即仲景《傷寒論》之陽明熱病也。但病在經而不在腑,邪在氣而不在營,風雪嚴寒中,見此大熱大寒之證,其人陽氣素盛,邪氣向外而欲自解也。

療法 用竹葉石膏湯加減,以驅陽明經氣分之暑邪。雖在天寒,藥能對症,毋庸顧慮也。

處方 生石膏(三兩,研細) 生甘草(一錢) 天花粉(三錢) 麥冬肉(三錢) 肥知母(三錢) 香粳米(三錢) 大竹葉(三錢)

效果 二劑後即熱退身涼,稀粥調養,未再服藥而竟愈。

廉按:陽明伏暑,較之潛伏陰經者易治。今用竹葉石膏湯加減,二劑後即熱退身涼者,重用三兩石膏之效力也。在醫家敢用三兩石膏者,不乏其人,而病家敢服三兩石膏者,實為罕見。況在深冬之時,蘇城之地乎?老朽不敏,竊竊懷疑而莫釋焉。惟方系經方,藥系良藥,如果敢服,效可立見,心雖懷疑,仍選錄以表彰之者。有一王良詭遇之巧法,莫妙於在夏令時用生石膏研細,同鮮荷花蒸露,囑各藥肆預備待用。方中但寫荷花露若干,代水煎藥,此仿前哲馬元儀,暗用麻黃之成法耳。

肝經伏暑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金姓婦,年二十五歲,住平水鎮。

病名 肝經伏暑。

原因 素因肝鬱善怒,九月間伏暑感秋燥而發。

證候 初起身熱,咳嗽咳痰,黏而不爽,繼即手足麻木,瘛瘲神昏。

診斷 脈右浮澀沉數,左弦小數,舌鮮紅,兩邊紫。脈證合參,張司農《治暑全書》所謂「暑入肝經則麻木」。余則謂暑衝心包,熱極動風,則神昏瘛瘲也。

療法 當先從肝心透出,使仍歸肺,肺主皮毛,邪從皮毛而外達,故以羚角、鮮地、銀、翹清營熄風為君,木瓜、蒺藜、益元散等舒筋清暑為臣,佐以紫雪芳透,使以鮮石菖蒲辛開,皆欲其伏邪外達之意耳。

處方 羚角片(一錢,先煎) 鮮生地(八錢) 濟銀花(二錢) 青連翹(三錢) 陳木瓜(一錢) 刺蒺藜(二錢) 益元散(三錢) 鮮荷葉(包) 紫雪丹(四分,藥湯調下) 鮮石菖蒲(錢半,生沖)

次診 連進兩劑,瘛瘲除,神識清,身反大熱,咳痰韌黃,脈右浮滑搏數,舌紅漸淡,起黃燥薄苔,此伏邪從肺胃外潰也。當用辛涼清燥,領邪外出法。

次方 冬桑葉(二錢) 蘇薄荷(一錢) 生石膏(六錢,研細) 淡竹瀝(兩瓢,分沖) 光杏仁(三錢) 牛蒡子(二錢,杵) 青蒿腦(錢半) 雅梨汁(兩瓢,分沖)

先用野菰根二兩、鮮枇杷葉一兩,去毛筋淨,煎湯代水。

效果 兩劑熱退,咳痰亦減。終用吳氏五汁飲,調理而痊。

廉按:伏暑晚發,病最纏綿難愈,發表則汗不易出,過清則肢冷嘔惡,直攻則便易溏瀉,辛散則唇齒燥烈,此用藥之難也。其為病也,競有先發瘩、次發疹、又次發斑而病始輕者,亦有疹斑併發,又必先便黑醬、次便紅醬、終便淡黃糞而熱勢始退者。王孟英所謂如剝蕉抽繭,層出不窮,真閱歷精深之言也。此案病勢雖猛,而方藥對症,競能速效者,以來勢愈烈,去勢愈捷,乃物極必反之理耳。

伏暑晚發案(內科)

李竹溪(住蕪湖米市街)

病者 胡長卿,年十歲,住東寺街。

病名 伏暑晚發。

原因 夏傷於暑,潛伏陰分,復感新邪觸發,已逾兩候,初經老友胡君馥生治療,方藥清解不謬。

證候 汗出半身,熱退復起,耳聾妄語,神志似明似昧,唇繭苔焦,齒燥齦血,口臭噴人,便閉溲赤,子午二時躁擾不安,躁時自言心痛,需人按摩,過此漸安,安則不痛而寐,寐則驚惕。

診斷 兩脈數大,此《已任篇》所云:「秋時晚發,感症似瘧。」即伏暑之證候也。第伏有淺深,邪有輕重,質有強弱之當別耳。此病年稚質薄,元陰未充,先天不足,伏邪深入重圍,根深蒂固,所以汗難驟達,邪難驟退,已延兩候,邪從火化,累及陰維,水虛火炎,胃成焦土,恐犯溫病虛甚死之危候,無怪胡君不肯獨任其肩,茲幸脈尚不弱,尚可希冀邪潰。

療法 新邪當先達表,伏邪當先清裡,里清表自解也。此病此時,不獨里有伏邪,已覺陰維見症,陰分已傷,法當甘潤鹹寒,急救陰維,育陰滋水。擬復脈加龜板、元參,以龜板能通任脈,止心痛,元參能制浮火上游,更佐至寶丹,清心透邪,安神定魂。

處方 炙甘草(一錢) 干生地(六錢) 麥門冬(三錢,連心) 東阿膠(三錢,另燉,沖) 杭白芍(三錢) 火麻仁(二錢) 龜板(一兩,生打) 黑元參(三錢) 河水兩盞,文武火煎七味,取一盞,烊膠一半服,渣再如法,服時調下至寶丹兩顆。

二診 夜分覺安,子時仍躁,心痛已減,齦血依然,轉多紅色,且焦苔未退,口氣仍然燻人。轉用玉女煎,去熟地之膩守,易生地之滋清,陰維已立,大便可通,仍倍加元參之柔潤,既多矢氣,可望更衣。

二方 生石膏(六錢,研細) 大生地(三錢) 大麥冬(二錢) 肥知母(錢半) 生牛膝(二錢) 黑玄參(五錢) 河水煎服,渣再服。

三診 業已更衣,齦血亦止。熱仍不退,日間覺安,夜寐欠逸,躁減煩增,是邪欲潰而陰未復,中土鬆而心火炎,仍屬陰虛陽勝之兆。因與阿膠雞子黃湯瀉南補北,加生草瀉火,以馭苦寒,細地涼心,石斛養胃,冀其夜得安眠,始可無虞。

三方 小川連(八分) 泡黃芩(六分) 杭白芍(三錢) 東阿膠(三錢,另燉) 細生地(四錢) 金石斛(二錢) 生甘草(七分) 雞子黃(一杯,後納,攪勻) 河水先煎六物一盞,復渣再煎一盞,去渣,內砂罐中,先以膠衝入和勻,復納雞子黃攪勻,先服一盞,余藥隔水燉之,逾六小時再服。

四診 昨夜安眠,熱未全退,焦苔去而轉黃,底仍掀紅,脈左平靜,右寸關仍搏指,乃上焦余邪未淨。改以竹葉石膏湯,加細生地、金石斛,義取甘涼,可許來朝熱退。

四方 鮮竹葉(二十片) 生石膏(五錢) 仙半夏(錢半) 西洋(參一錢) 水炙草(七分) 揀麥冬(二錢) 細生地(四錢) 金石斛(三錢) 米泔水煎服。

五診 昨服甘涼,正當三候,天明津津汗出,熱退,舌紅亦淡,苔黃未淨,知其內熱無多,且知飢啜粥,胃氣漸開,一意甘涼。前方再進,當此九仞之功,謹當加意防護。另囑日啜京腿清湯,借血肉有情之品,食養盡之,再為善後之策。

效果 停藥數日,十八潮熱又作,口苦,苔復黃厚,耳根發頤,掀硬紅腫。此因畏藥停診,失於善後,且連日進谷,正氣勝而餘熱自尋出路也。此時水仙難覓,紅腫之處,囑以醋磨金果欖濃汁搽之,方擬梔豉合溫膽,去生薑、橘皮,用生草,加金銀花、連翹、赤小豆,仿食復法,兼清上焦而愈。

處方 黑山梔(一錢) 炒香豉(錢半) 炒竹茹(二錢) 雲茯苓(三錢) 鮮半夏(二錢) 炒枳實(錢半) 天花粉(二錢) 生甘草(七分) 金銀花(三錢) 青連翹(二錢) 赤小豆(三錢,杵) 河水煎服。

廉按:此係少陰伏暑,累及陰維,故先實其陰以補不足,繼瀉其陽以退伏熱,仿長沙少陰篇中豬膚復脈黃連阿膠諸方之例,前哲程郊倩輩善用此法,前後五方,亦均清穩。

伏暑春發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華伯範之室,忘其年,住東亭。

病名 伏暑春發。

原因 己亥秋,伏暑內熱,忽退忽發,守不服藥為中醫之戒。至今二月,已經半年,病勢較重,始延予診。

證候 寒熱如瘧,午後則發,暮汗氣穢,飲食漸減。

診斷 脈滑,舌膩厚掯。此由先前未藥,伏邪為痰濕阻滯,鬱而留戀也。

療法 以蒿、柴、桂、膏、知、茹等透邪搜絡為君,二陳、苓、苡等化痰滲濕以佐之。

處方 青蒿腦(錢半) 川柴胡(八分) 川桂枝(六分) 生石膏(六錢,杵) 竹瀝半夏(三錢) 廣橘皮(一錢) 廣橘絡(八分) 浙茯苓(四錢) 生苡仁(四錢) 肥知母(三錢) 鮮刮淡竹茹(三錢)

霜桑葉錢半,元米湯炒,研末,臥前服。鱉甲煎丸九粒,清晨空心服。

效果 三劑,寒熱輕減,汗少。轉方去鱉甲煎丸,原方加半貝丸三錢包煎,寒熱循止,飲食調養而痊。

廉按:伏暑為病,古書未曾明言,至深秋而發者,始見於葉氏《臨證指南》。霜未降者輕,霜既降者重,冬至尤重,然競有伏至來春始發者。由於秋暑過酷,冬令仍溫,收藏之令不行,中氣固太泄而傷,邪熱因中虛而伏。其綿延淹滯,較《指南》所論更甚,調治之法則尤難,非參耆所能托,非芩連所能清,惟借輕清靈通之品,緩緩撥醒其氣機,疏透其血絡,始可十救七八。若稍一呆鈍,或孟浪,則非火閉,即氣脫矣。此案是伏虛化瘧,挾有痰濕之治法,故用桂枝白虎合二陳湯加減,參以輕量鱉甲煎丸半貝丸等,則顯而易見矣。

伏暑胎瘧案(兒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羅士信之子,年三歲,住岐山。

病名 伏暑胎瘧。

原因 暑濕內伏,至秋感涼風而發。

證候 先寒後熱,熱重寒輕,一日一發。自下午起至半夜,汗出熱解,手心脘腹,熱不盡退,喉中有痰,一哭必嘔,嘔即痰出,或眼上泛,或手足掣,一掣出汗,燒熱即退,少頃復熱。

診斷 脈弦而數,舌苔黃白相兼。此暑為濕遏,伏於膜原,感秋涼而外潰,兒科書稱胎瘧者,以其出胎之後第一次發瘧也。

療法 仿嚴氏清脾飲加減,用柴胡、黃芩和解表裡為君,然邪伏膜原,非草果不能達,非知母不能清,故以為臣,佐以半、貝,使以薑、茶,一則因無痰不成瘧,一則助柴、芩之和解也。

處方 川柴胡(五分) 青子芩(五分) 草果仁(三分) 知母(八分) 竹瀝半夏(五分) 京川貝(八分,去心) 鮮生薑(一小片) 細芽茶(一撮)

效果 服一劑,汗出津津,瘧勢即輕。二劑熱大減,瘧亦漸除。繼以荷花露燉水晶糖,兩服而胃開,漸復原狀。

廉按:胎瘧之為病,古無此名,其說始於萬氏兒科。前明萬密齋曰:凡幼小及壯年初次患瘧者,皆為胎瘧,當審其因而治之,因於風寒者從風寒治,固於暑濕者從暑濕治,因於痰食者從痰食治。大旨先分寒熱之多少,寒多熱少者,先與香蘇蔥豉湯發其表,繼與平胃散加草果、炒常山除其瘧;熱多寒少者,先與柴胡白虎湯解其熱,繼與白虎湯加常山、草果平其瘧,此萬氏治胎瘧之方法也。此案處方,雖從嚴氏清脾飲加減,惟嚴方偏於燥濕,此方注意清熱,同一和解,而方則一表一里,一寒一熱,尤擅和解之長,宜乎一劑知,二劑即減耳。

伏暑兼孕案(婦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施雙喜之妻,年三十四歲,住昌安門外測水牌。

病名 伏暑兼孕。

原因 孕九個月,霜降後伏暑晚發,前醫或作傷寒證治,或作冬溫症治。皆不應,而病反轉劇,改延予診。

證候 黃昏寒熱,似瘧非瘧,入口即吐,無物不嘔。

診斷 脈右浮大搏數,舌苔微黃薄膩。脈證合參,此胃熱移肺,肺胃不和也。

療法 用川連清胃為君,蘇葉宣肺為臣,皆用輕量泡服,輕清以救其肺胃,佐一味狗寶鎮降氣逆以止嘔,使以甜醬油數滴,取其咸能潤下也。

處方 小川連(四分) 蘇葉(三分) 開水泡取清汁,衝入甜醬油一小匙,送服真狗寶二分。

次診 一劑輕減,再劑嘔止,脈轉虛數,舌紅無苔。予即告辭,以極於上者必反於下,恐胎一墮,即為棘手。病家懇切求治,辭不獲已,姑用安胎清暑法以消息之。

次方 青子芩(一錢) 生白芍(三錢) 清炙草(四分) 淡竹茹(三錢) 絲瓜絡(三錢) 西瓜翠衣(一兩) 銀花露(一兩,分沖) 荷花露(一兩,分沖)

三診 連服四劑,不足月而即產,產後幸而母子均安,惟脈細澀,按之反數,心搖搖如懸鏡,惡露點滴全無。予思病將一月,血為伏熱消耗,今欲強通其瘀,是向乞丐而逼其焦鍋粑也。《內經》謂血主濡之理,當增液濡血為治。

三方 細生地(五錢) 烏玄參(四錢) 殊麥冬(三錢) 蘇丹參(五錢) 茺蔚子(三錢) 益母膏(一小瓢,分沖)

效果 二劑惡露雖行,寒熱復作。予謂是極於下必反於上,乃伏暑從上焦外潰也。遂將原方去丹參、茺蔚、益母膏三味,加青蒿腦錢半、東白薇三錢、鮮茅根一兩、益元散三錢(荷葉包刺十餘細孔)、生藕肉二兩(去節),疊迸三劑而痊。

廉按:胎前伏暑,凡專門產科,無不注重於保胎。然當辨保胎之法,或由元氣之弱者宜補正,或由病氣之侵者宜治病,善治其病,正所以保其胎。苟不知其所以然,而徒以俗尚保胎之藥投之,若置伏暑而不顧,反致伏熱愈盛,消爍胎元,其胎必墮,是保胎適足以墮胎矣。此案診斷,注意上下二焦,別有會心。用藥處方,既能清解伏暑,又能安胎保孕,產後又不用強通瘀血之套方,皆有見地,足為胎前產後,挾有伏邪者樹一標準。

伏暑夾痰食瘀案(內科)

曹炳章(住紹城和濟藥局內)

病者 姚幼搓之媳陳氏,住紹興偏門外快閣。

病名 伏暑夾痰食瘀。

原因 初病時尚食肉品麥面,兼服補品,迨熱重胃閉始停。繼因熱逼血室,經水適來,俄頃未淨即止。前醫皆遵熱入血室例治,多罔效,遂至病勢危殆。

證候 一起即身灼熱,胸痞便閉,小溲短澀,經來即止,耳聾目閉,神昏譫語,手足瘛瘲。

診斷 脈弦數搏指,舌底苔灰黑,黃焦浮鋪苔上,且黏厚板實,舌尖深絳,邊紫兼青。詢其前由,閱其服方,參考現症,為其疏方。

療法 重用蠶沙、鼠糞,化濁道而通胞門之瘀塞,硝、黃、牙皂,以滌垢攻堅積,地鱉、桃仁,逐瘀通血絡,鮮生地、大青葉、羚羊、鉤藤清血熱而熄肝風,鮮菖蒲、天竺黃,豁痰而開心竅。

處方 晚蠶沙(五錢) 豭鼠矢(三錢) 芒硝(三錢) 生錦紋(三錢) 牙皂(二錢) 地鱉蟲(五隻) 原桃仁(錢半) 鮮生地(一兩) 羚羊角(錢半) 鉤藤(四錢) 鮮石菖蒲(錢半,搓爛,生沖) 天竺黃(二錢)

效果 服一劑,而大便下黑垢瘀塊,成團成粒者甚多,瘛瘲既定,神志略清。次晨復診,脈勢已平,而舌苔鬆腐,黑垢滿堆,刮去瓢余,未減其半,且逾時又厚。繼進桃仁承氣湯加減,服至五劑,舌垢始淨,身涼胃動,調理而痊。

說明 此證因先病伏暑夾濕,繼則夾食,再則阻經停瘀,濕蒸熱灼,便閉溲澀,邪無去路。又值經來,邪熱竟入血室,經水被熱煎熬,以致凝瘀淤塞胞門。前醫雖當熱入血室治,然藥性不能直入淤塞之胞門,故皆罔效。證因夾濕、夾食、夾瘀、夾痰,堆積至重重疊疊。余治以先通胞門淤塞,其血室內之熱,亦可同時引導下出。舌苔因化反厚者,此因積藏過多,如抽蕉剝繭,層出不窮者是也。

康按:詢其前由,閱其服方,為臨證時所首要,庶於因證及有無藥誤,瞭然於心,而後對證發藥,藥用當而通種。此案處方,味味著實,精切不浮,可為伏暑之夾症,定一模範。

伏暑陰瘧案(內科)

王景祥(住建德)

病者 胡炳火,年二十,住浙江建德城內石板井頭。

病名 伏暑陰瘧。

原因 素因體質羸瘦,性情懈怠,長夏暑濕內伏,深秋涼氣外束,新感引動伏邪而發。

證候 發熱惡寒,先寒後熱,熱多寒少,發作有時,四日一度,發必在暮夜陰盛之際,每至平旦交陽分始退。

診斷 脈象沉弦,參之以證。考《金匱》云:「瘧脈自弦」。弦而且沉,則為陰瘧也。

療法 陰瘧以提邪外出為要務,故用細辛合小柴胡法,從少陰提出少陽為君,然病因伏暑,故又佐桂枝白虎法,則和解劑中含有透發之義也。

處方 嫩桂枝(一錢) 生石膏(八錢,研細) 肥知母(四錢) 炙甘草(七分) 北細辛(五分) 川柴胡(一錢) 淡枯芩(八分) 姜半夏(二錢) 鮮生薑(三片) 大紅棗(三枚)

效果 服二劑,邪從汗解,瘧變為間日一度,時間亦提早在日晡時分。遂將原方去細辛,加炒常山錢半、草果六分,二劑而愈。

廉按:陰瘧雖屬三陰,亦必先查問原因,辨明證之寒熱虛實,而應以藥之溫涼補瀉。如此案病因暑濕內伏,秋涼外束,故用藥從陰達陽,仍對因證而處方。若謂陽經輕淺之方治之無益,必以仲景治三陰之法為根蒂,雖屬古方學派之高談,實則刻舟求劍,無濟於病也。

伏暑勞瘧案(內科)

許翔霄(住無錫滸泗橋)

病者 鄧燦鴻,年近弱冠,業紗號,住錫城。

病名 伏暑勞瘧。

原因 素因飲食失節,脾胃受戕,現因夏季伏邪留戀,內傷兼外感而發。

證侯 寒熱有汗,止作無時,肢痠力乏,遇小勞而即發,得微汗而即解,納少神憊。

診斷 脈形濡弱,舌淡紅,苔薄白。此由營虛衛弱,漸成勞瘧之候也。

療法 仿雷氏營衛雙調法,加廣皮以醒胃。

處方 川桂枝(四分) 炒白芍(錢半) 炒歸身(錢半) 廣皮(一錢) 炙甘草(三分) 西潞黨(三錢,土炒) 炙綿耆(二錢) 生薑(二片) 大棗(三枚)

效果 連服三劑而瘧止。後用歸芍異功散調養兩旬而愈。

廉按:雷少逸氏營衛雙調法,即葉案參耆桂枝湯,雖為治勞瘧之正方,然必俟伏署已清,如案中所敘遇小勞即發,得微汗即解,肢痠力乏,納少神疲者,方可引用。

伏暑瘧壞病案(內科)

李竹溪(住蕪湖米市街)

病者 王樂生,年十八歲,商學生,住東門。

病名 伏暑瘧壞病。

原因 伏暑晚發化瘧,來在陰分,三次後以金雞勒霜截止,伏邪內郁,不得外泄。

證候 猝然暈僕,已經四日,據述間日有動靜。靜之日,則目張齒噤,舌蹇神呆,身不熱。動之日,申酉時間身乃壯熱,熱來則棄衣欲奔,手舞足蹈,見燈則似吳牛喘月,莫可名狀,逾三四小時,得小汗乃靜,靜則如前,口總不言。

診斷 脈來弦數,按之搏指。病勢初來,有似卒中證,以日來情形脈象,又為卒中必無之理,前醫猜痰猜中,莫衷一是。予獨取其母口中之動靜二字,偶得其機,兼參脈象,乃問其母病前可曾患瘧否。答曰:然。問:愈否?答曰:瘧來三次,急欲進店,自以西藥止之,到店三日,即發見此病。予曰:是矣。乃告其母曰:此仍是瘧也。不過邪伏少陰,重門深鎖,少陽木火內橫,少陰營液被劫,機樞不靈,以致口噤舌強神呆也。而目獨張者,目為火戶,邪火尚欲自尋路出,故不問病之動靜,目總炯炯而不閉,此瘧之變象也,亦即木火披猖,不受禁錮之象也。足見陰分之瘧,其勢未殺,不宜早截之徵。所幸退時尚有小汗,仍可開達,領邪外出。

療法 伏邪內亂,速宜透解,第邪勢鴟張,或進或退,不得不從事養陰透邪。仿青蒿鱉甲湯加減,參以至寶丹,以通靈之品借鬆機樞。

處方 青蒿梗(三錢) 生鱉甲(五錢) 細生地(四錢) 霜桑葉(錢半) 粉丹皮(二錢) 天花粉(二錢) 肥知母(二錢,酒炒) 生甘草(七分) 至寶丹(一粒,研細,用藥湯調下)

陰陽水各一盞,煎成一盞,午前一服,余渣,子前服,煎如前法。

二診 服兩帖,目合能言,舌能伸縮,苔色老黃而焦,津少。惟動日上燈之時,則大呼滿房紅人,滿屋皆火,起欲外奔,總屬陰不制陽,火從目泄而眩也。改以加減炙甘草湯,作乙癸同源之治。另加元參,制上游之浮火以制腎,川連瀉亢上之丙火以堅腎,亦仿瀉南補北之義。

處方 炙甘草(一錢) 干生地(六錢) 連心麥冬(三錢) 陳阿膠(三錢,烊沖) 杭白芍(三錢) 生棗仁(錢半) 豬膽(汁拌) 黑元參(四錢) 小川連(六分,鹽水炒)

河水五杯,煎取兩杯,頓服,渣再煎服。

效果 一派養陰滌熱,十日病全消滅,胃納日強而愈。

廉按:少陰伏暑,半從陽分外潰而轉瘧,半從陰分而化火,此時急急開提透達,使陰分伏熱全從陽分而出,病勢方有轉機。乃遽用味苦性澀之截藥,例如關門殺賤,而主人翁未有不大受其害,自然變證蜂起,猝然可危。此案斷證,別具新識,處方用藥卻合成規,非平時素有研究者不辦。

伏暑痢案(內科)

劉倫正(住泰安顏張鎮)

病者 劉貫如,年四十八歲,住山東泰安東南鄉黃道溝,現任河南某縣知事。

病名 伏暑痢。

原因 酬應紛繁,夏令吸受暑氣,疊次為飲食所遏,潛伏於腸胃膜原之間,至秋積熱而變痢。

證候 下痢紅白,裡急後重,脘腹灼熱,滯痛難忍。

診斷 六脈滑數有力,舌苔黃而厚膩。脈證合參,滑為食滯化熱,數則伏暑化火,此《內經》所謂腸澼便膿血也。膿色白而血色紅,故名曰赤白痢。其所以成赤白痢者,熱傷氣分則下白痢,熱傷血分則下赤痢,熱傷氣血則赤白痢兼作矣。

療法 無積不成痢,故用萊菔、枳殼、楂肉消食積為君,歸、芍、川軍行血滌腸為臣,木香、檳榔開降滯氣,使淤滯下行,黃芩,車前清利小便,使伏暑下泄,皆以為佐,使甘草配白芍,和腹中以止痛,又和諸藥以緩急,仿潔古老人行血則便膿愈,調氣則後重除之法也。

處方 萊菔子(四錢) 花檳榔(三錢) 炒枳殼(二錢) 車前子(三錢) 淨楂肉(四錢) 生甘草(八分) 生川軍(二錢,後入) 青木香(八分) 油當歸(五錢) 生白芍(八錢) 青子芩(錢半) 水煎服。

效果 初服一劑則痛減,次日又一劑則痢亦減。繼用生蘿蔔汁生荸薺汁淨白蜜三物,重湯燉十餘沸溫服,調理三日,痢止胄動而痊。

廉按:此仿張氏芍藥湯加減,雖為初痢之常法,然惟體實者相宜,不可一概混用也。

伏暑煙痢案(婦科)

尹榘山(住濟南西小王府)

病者 李書田之妻,年逾四旬,住山東省城。

病名 伏暑煙痢。

原因 素嗜鴉片,性善怒,近五六年鬱怒更甚,時犯肝氣,常有兩脅中脘少腹作疼等症。公元一九二二年秋,感滯下症。

證候 面白微黃,體格不甚瘦弱,大便時中氣下陷,腰腹墜痛,裡急後重。

診斷 脈左手沉弦而緊,右手虛數,舌苔厚膩,黃白相兼。此內挾肝鬱兼受暑濕,感秋涼而發為腸澼也。按《內經》於腸澼一證,辯論生死脈象極詳。巢氏《病源》則謂痢而赤白者,是熱乘於血,血滲於腸內則赤;冷氣入腸,搏腸間津液凝滯則白;冷熱相交,故赤白相雜。或熱甚而變膿血,冷甚而變青黑,皆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脾胃虛故變易多。時醫惟王損庵一論,最得體要,曰:「痢疾不外濕熱二字,所受不外陽明一經,陽明為多氣多血之府,濕陰邪也,濕勝於熱,則傷陽明氣分而為白痢,熱陽邪也,熱勝於濕,則傷陽明血分而為赤痢,濕熱俱盛,則赤白俱見。」後之論者,謂夏月畏熱貪涼,過食生冷,至大火西流,新涼得氣,則伏陰內動,應時而感為痢疾。此特論內傷外感之病因,或如是也。然病屬腸胃,乃寒熱相搏而成,胃有沉寒,腸有積熱,寒氣凝結則腹痛,熱性急迫則泄瀉,乃熱欲走而寒復留之,寒既結而熱復通之,其裡急後重,腹作絞痛,皆血氣陰陽不能調和之故。況素嗜鴉片之人,偶感此證更為加劇。日以燈頭火熏灼腸胃,津液已耗,大便本難,茲復乘以邪熱,而燈火肝火,相助為虐,烈焰肆威,腸胃何堪此苦楚,用輕劑則無效,用重劑則脾胃不堪,杯水車薪,有難乎為理者矣。情難坐視,竭盡綿力謹列治法於後。

療法 婦人重肝血,以杭芍、當歸活血為君,芩、連清熱為臣,更用蒼朮、薑炭之滲濕散寒為佐,神麯、檳榔之治後重,龍骨收散氣,木香開滯氣以為使,末用升麻者,提清氣之下陷,引用米豆者,解寒熱之積毒,亦以保胃氣也。

處方 生杭芍(八錢) 歸尾(五錢) 酒條芩(錢半) 姜連(一錢) 茅蒼朮(八分) 龍骨(五分) 廣木香(五分) 神麯(錢半) 尖檳榔(一錢) 升麻(四分) 炮薑炭(八分) 粳米(一撮) 黑豆(一撮) 外用米殼三錢,浸水煎服。

效果 每日二劑,二日後痢有數,漸帶糞。又三四日,氣不下陷,後重亦除,每日僅三四行。繼以理中湯加歸、芍,引用陳倉米收功。

廉按:痢之一證,古名腸澼,又名滯下,以腸中先有積滯而後下也。自洋菸輸入中國,凡吸洋菸而病痢者,名曰煙痢。病人先自膽怯,必求峻補速止。醫者不知病理,每以漫補止澀而壞事。豈知吸菸之大便,每多燥結,平日有五六日一更衣者,有十餘日而始一行者,而其所食,未必不與不吸菸者等,則其腸中之積垢,年深月久,可勝道哉,故必緩通潤下而始安。但病家皆謂吸菸之體多虛,若再下之,難保其不暴脫。余直斷之曰:醫家病家之所誤者,只在此句。蓋積滯在內,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胃有陳積來去,勢必不能納新,所以肌肉日削,外現之虛象百出。若得積垢一下,胃即能納,脾即能運,何脫之有!惟病家見此虛象,一聞宜下,無不吐舌,此煙痢之所以難愈也。醫者當委曲開導,得能轉危為安,亦是救人之一端,切勿附和人意,漫補以殺人耳。此案宗張潔古芍藥湯加減,妙在重用歸、芍潤腸燥以破陰結,為治煙痢之主藥,頗得李冠仙大歸芍湯治痢之妙。

伏暑痢夾房勞案(內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馬山虎,年二十五歲,住百舍。

病名 伏暑痢夾房勞。

原因 素體陰虛,秋後伏暑夾食,釀變赤白痢。前胡姓醫作脾痢治,用杏仁、廣皮、川樸、枳殼、銀花炭、香連丸、炒瓜蔞等,服兩劑,下積頗多,赤多白少,而小腹大痛。改延王姓醫,謂轉入肝經,當作肝痢治。用當歸、白芍、子芩、炙甘草、酒延胡、川楝子、柏子仁、炒茴香,小腹痛減,而赤痢如前,解出甚難。來邀予診,已八月終矣。

證侯 面現油光,喉痛口渴,少腹中有塊頂起,喜人以兩手用力按住,而赤痢乃下,腎囊縮入少腹。

診斷 脈弦,左尺獨大,舌根黑。予診畢,謂其祖母曰:憑證參脈,防病中不謹,夾有房勞。其祖母即詢孫媳云:此事究竟有否?生命攸關,須實告。其孫媳哭而不答。予遂曉之曰:伏熱傷氣,房勞傷精,精氣奪則虛,虛則防脫,勿謂言之不預也。

療法 當以育陰潛陽為君,如熟地、歸身、元參、淮藥之類,然囊縮為入肝,肝不舒則囊亦不舒,故以吳茱萸溫舒其肝為臣,佐以五味從肝納腎,使以肉桂引火歸源也。

處方 大熟地(八錢) 炙龜板(四錢) 白歸身(二錢) 淮山藥(四錢,生) 鹽水炒吳茱萸(一錢) 紫猺桂(二分) 拌搗北五味(三十粒)

效果 連進兩劑,舌黑退而塊隱,痢亦大減。繼以霍石斛四錢,煎湯送黑地黃丸錢半,一日兩次,以雙調脾腎法,痢止胃動而痊。

康按:先因伏暑傷陰,繼因下多亡陰,終固房勞直損真陰,症變舌黑囊縮,危險已極。方用大劑育陰潛陽,固屬根治之正法,妙在用桂、萸、五味溫劑攝納,導龍入海,此非時手所敢學步也。

伏暑子痢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詹姓婦,年三十一歲,住念畝頭。

病名 伏暑子痢。

原因 妊娠已七個月,夏季吸受暑氣,伏而不發,至仲秋食鴨,積熱下郁腸中而化痢。

證候 下痢赤多白少,如醬色紫,腹中滯痛,裡急後重,解出頗難,必轉矢氣,痢即隨出,日夜二三十行。

診斷 脈右弦滯,左弦小滑數,舌邊紫赤,苔黃薄膩。脈證合參,此《產科心法》所謂子痢也。最防胎動而墮,飲食起居,亦宜謹慎,勿謂言之不豫焉。

療法 法當涼血安胎,以當歸黃芩湯合香、連為君,佐香、砂以運氣舒肝,雖不用治痢套方,正所以治孕身之痢也。

處方 油當歸(二錢) 生白芍(三錢) 青子芩(錢半) 清炙草(五分) 青木香(六分) 小川連(七分) 制香附(錢半) 帶殼春砂(五分,杵)

效果 二劑痢即輕減,原方加鮮荷葉一錢拌炒生穀芽三錢,再進二劑,痢止胃動而愈。

廉按:孕婦患痢,治之極難,古人有三審五禁之法。三審者:一審身之熱否,二審胎之動否,三審腰之痛否。五禁者:一禁檳榔、厚朴破其氣,氣破胎下也,二禁制軍破其血,血破胎下也,三禁滑石、通草通其竅,竅通胎下也,四禁芩、澤、車前利其水,過利必傷陰,胎亦難保也,五禁人參、升麻提塞其氣,塞則下痢愈滯,提則胎氣上衝也。惟以調氣涼血為最穩。張石頑所謂調氣有三善,一使胃氣有常,水穀輸運,二使腹滿腹痛,裡急後重漸除,三使濁氣開發,不致侵犯胎元也。其藥以四制香附帶殼春砂為最良,其次白頭翁、白桔梗、炒銀花、炒香鮮荷葉,又次佛手片、鮮茉莉、玫瑰瓣、代代花之屬,涼血莫妙於芩、芍、連、梅、蒿、柏等品。此案方法,適合調氣涼血之作用,既不礙胎,又能除痢,穩健切當,正治孕痢之良劑。

產後伏暑痢案(婦科)

黃仲權(住宿遷東門口)

病者 閻氏婦,年二十四歲,住宿城。

病名 產後伏暑痢。

原因 夏月感受暑濕,至秋後娩時,惡露太多,膜原伏暑,又從下泄而變痢。

證候 痢下紅白,裡急後重,日夜四十餘次,腹痛甚則發厥,口極苦而喜飲,按其胸腹的手。

診斷 脈息細數,細為陰虛,數則為熱。此張仲景所謂「熱痢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是也。然此證在產後,本婦又每日厥十餘次,證已棘手,嚴裝待斃,偃臥如屍。余遂曉之曰:病勢危險極矣,然診右脈尚有神,或可挽救,姑仿仲景經方以消息之。

療法 亟命脫去重棉,用濕布覆心部,干則易之。方用大劑白頭翁湯加味,苦寒堅陰以清熱為君,甘鹹增液以潤燥為臣,佐以酸苦泄肝,使以清芬透暑,力圖挽回於萬一。

處方 白頭翁(四錢) 北秦皮(二錢) 炒黃柏(二錢) 金銀花(六錢) 川雅連(一錢,鹽炒) 生、炒杭芍(各三錢) 益元散(三錢) 陳阿膠(一錢,烊沖) 淡條芩(二錢) 鮮荷葉(一張)

效果 次日復診,痛厥已除,痢亦輕減。遂以甘涼濡潤,如鮮石斛、鮮生地、鮮藕肉、鮮蓮子、甘蔗等味,連服五劑,幸收全功。然此證雖幸治愈,同業者謗聲紛起,皆謂產後不當用涼藥。噫,是何言歟,皆不讀《金匱要略》之婦人方,故執俗見以發此誹議。甚矣,古醫學之不講久矣。

廉按:胎前伏暑,產後患陰虛下痢者頗多。此案仿《金匱》治產後下治虛極,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合傷寒論黃芩湯增損之,以清解熱毒兼滋陰血而痊。足見學有根抵,非精研仲景經方者,不能有此膽識。

暑咳案(內科)

高糺云(住贛州生佛壇前)

病者 魏國安,年二十二歲,工界,福建。

病名 暑咳。

原因 素嗜姜辛味,後因感冒暑氣。

證候 頭身發熱,咳嗽痰黏,氣逆胸悶,兩手厥冷。

診斷 左關數澀,右寸浮數,餘脈亦數,舌邊尖紅。此暑熱犯肺也。夫肺為暑熱所爍,而失清降之能,氣反上逆,故咳,肺失清肅之職,故胸悶,其手厥冷者,熱深厥亦深也。

療法 用牛蒡子、連翹、銀花、貝母、兜鈴清其肺熱,杏仁、蔞皮、桔梗宣清肺氣,桑葉、菊花平肝清熱,防其升逆太過,桑白皮、枇杷葉以降其肺氣。

處方 牛蒡子(錢半) 濟銀花(二錢) 青連翹(二錢) 川貝母(一錢) 杜兜鈴(錢半) 甜杏仁(二錢) 栝蔞皮(二錢) 桔梗(一錢) 冬桑葉(二錢) 滁菊花(一錢) 桑白皮(錢半) 鮮枇杷葉(一兩,去毛,抽筋)

效果 二劑熱退喘減。原方去杏、桔,加陳阿膠錢半、鮮蓮子十粒,三劑兩手轉溫,咳嗽亦止。終用吳氏五汁飲,調理而痊。

廉按:暑氣從鼻吸入,必先犯肺,因之作咳,故用輕清之藥,專治上焦,方頗靈穩,愜合時宜。

暑瘧案(內科)

丁佑之(住南通東門)

病者 楊國梁,年四十五歲,清江人。

病名 暑瘧。

原因 暑熱內伏,被新涼外觸而發。

證候 先寒後熱,每日一發,寒少熱多,口渴心煩,汗多氣粗。

診斷 脈象洪數,右部尤甚,舌苔黃膩。此由暑熱內蘊陽明,新感逗引而外潰也。

療法 治宜急清暑熱以顧津液,延恐津液乾枯,變證百出,勢已燎原,非辛涼重劑不能見效,擬桂枝白虎湯加味。

處方 川桂枝(三分) 生石膏(一兩,研細) 肥知母(四錢) 金銀花(三錢) 大連翹(三錢) 天花粉(三錢) 生甘草(五分) 生粳米(一撮)

效果 一劑知,二劑效,三劑愈。

廉按:桂枝白虎為治暑瘧之正方。葉氏謂此方二進必愈,洵不誣也。案中闡明治則,要言不煩。

暑瘧案(內科)

錢蘇齋(住蘇州謝衙前)

病者 王柏南,年二十歲,小學教員,住蘇城獅林寺巷。

病名 暑瘧。

原因 夏日受暑,伏於足太陰脾經,至秋深瘧作,纏綿數月。

證候 寒起四末,冷輕熱重,渴飲有汗,食則腹脹,三日一發,神倦肢怠。

診斷 脈弦,舌苔淡黃,斷為暑濕脾瘧,俗稱三陰瘧。初起邪尚不甚,而纏綿不愈者,皆數月來所服之方,無一中肯也。今以證因合參,既知病屬伏暑,經屬太陰,然後有正的,始能望其入彀,否則恐成瘧臌矣。

療法 病屬伏暑,故君以玉泉、蒿、知、扁豆、竹等直清其暑,但邪伏足太陰脾經,參以朮、苓、草果、腹絨等為臣,佐以穀芽、秫米者,和胃氣以快脾也。

處方 漂淡白朮皮(二錢) 草果仁(五分) 肥知母(三錢) 大腹絨(二錢) 玉泉散(五錢,夏布包煎) 茵陳蒿(三錢) 青蒿子(三錢,炒) 穀芽(三錢) 扁豆衣(三錢) 大竹葉(三錢) 白茯苓(三錢) 北秫米(三錢)

效果 連服三劑,瘧雖減而不止,再服三劑,送下半貝丸截法而痊。

廉按:此案消暑為君,祛濕為佐,妙在知母清陽明獨勝之暑熱,草果化太陰潛伏之濕滯,故能中病而奏功。

暑風剛痙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蔣善楨妻,年三十餘,住寧海東路岳井街。

病名 暑風剛痙。

原因 七月初旬,由於外冒暑風,內夾酒濕,更兼胎孕數月,又生腋下疽。

證候 四肢拘攣,角弓反張,咽喉刺痛,言語不明。

診斷 脈弦緊數。《金匱》所謂「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直下」是也。此與《素問》「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痙項強,皆屬於濕」,適相符合。

療法 以防風、天麻、鉤藤祛風為君,海桐、白薇舒筋治厥為臣,佐川貝、桔梗、射干、甘草以治咽痛,黃芩、白朮以保胎孕,合之為發散,化痰清熱,以消腋疽。

處方 北防風(一錢) 明天麻(錢半) 雙鉤藤(三錢) 海桐皮(二錢) 東白薇(錢半) 川貝母(二錢) 北桔梗(二錢) 射干根(二錢) 淡黃芩(二錢) 臺冬朮(二錢) 生甘草(一錢)

效果 一劑四肢舒展,二劑腋疽漸消。後以健脾保胎藥數劑而痊愈。

廉按:斷症則學有根抵,選藥則雙方周到,成如容易卻艱辛,堪以移贈斯案。

暑邪入營痙厥案(婦科)

周小農(住無錫西門外)

病者 嚴橫林妻,年約三十歲,住倉浜草蓬。

病名 暑邪入營痙厥。

原因 天暑屋向西曬,感受熱邪,床邊置行灶,其熱尤盛。乃因經來不暢,自服紅花煮酒,邪即入於營分,由衝波及藏血之肝經,痙厥陡作。

證候 先腹痛,嘔吐血沫,兩手搐搦,口噤目斜,不省人事,遺尿不知。

診斷 脈沉弦勁伏,舌不得見。此暑熱因酒引入衝脈,其血上冒,引動肝風而發痙厥也。

療法 清熱息風,和營散瘀,以急救之。

處方 粉丹皮(三錢) 青蛤散(五錢,包煎) 石決明(一兩,生打) 雙鉤藤(五錢) 丹參(三錢) 益元散(五錢) 鮮荷葉包 明天麻(錢半) 金銀花(三錢) 生玳瑁(錢半) 鮮竹茹(錢半) 鰾膠(三錢,蛤粉拌炒) 茜草(錢半) 光桃仁(三錢) 童便(一杯,沖)

另用西血珀五分、上西黃三釐、羚羊尖七釐、參三七三分,研細如霜,開水化下。

效果 囑用烏梅揩齒,口開。灌藥後,口不開,橫林用火刀鑿去一齒,藥方灌入。一劑而醒,諸證頓失。再劑經行,數日旋愈。

廉按:婦人痙厥,多由血熱上衝,沖激知覺神經則發厥,沖激運動神經則發痙。方用清熱息風,和營散瘀,的是正當療法。宜其一劑神醒,再劑經行,血熱下泄而廖。

暑厥兼肺痹案(兒科)

周小農(住無錫西門外)

病者 章根泉之女菊藍,年二歲,住惠山。

病名 暑厥兼肺痹。

原因 暑邪挾風,以致乳痰內壅。其家因兵燹後拮据,不延醫,釀變昏厥。

證候 咳嗽身熱,熱甚昏閉不蘇,目干無淚,不啼不乳,已三日。

診斷 脈伏,舌紅,此暑熱挾痰內閉也。

療法 清暑宣痹,開降肺氣,以泄痰濁。

處方 青連翹(三錢) 黑山梔(三錢) 薄荷尖(一錢) 銀花(三錢) 益元散(六錢,鮮荷葉包) 光杏仁(三錢) 葶藶子(五分) 粉沙參(三錢) 豆豉(三錢) 鮮石斛(八錢) 鮮青蒿(六錢) 鮮石菖蒲(六分) 鮮竹葉(三十片) 紫雪丹(四分,另沖)

外治方 取意引痰下行。

山梔仁(十粒) 生礬(一錢) 光桃仁(十粒) 蓖麻子仁(七粒) 回春丹(一粒,研細) 用乾麵、雞子白、蔥根,搗和敷臍。

效果 一劑藥連哺二日方畢。目方活動,有呻吟聲,其父又化服琥珀抱龍丸一粒。又越數日,方出哭聲,漸愈。

廉按:夏令受熱,昏迷若驚,此為暑厥,即熱氣閉塞清竅所致。若乳子挾痰者,多兼肺痹,法用清暑開肺,以泄痰濁。方固對症,即所服琥珀抱龍丸,亦有捷效。一經痰開熱泄,清竅通而哭聲出,其病自廖。

暑濕案(內科)

鍾翊乾(住瑞安鮑田)

病者 項氏,年逾不惑,住瑞安鮑川。

病名 暑濕。

原因 酷暑之日,頭時痛,嗜食瓜果,猶強飯作勞。七八月間,忽起颶風,從此飲食減少,神疲乏力。

證候 寒熱往來,日作兩次,頭汗出,寒時欲飲,熱反不渴,後目眩口苦作嘔,神倦欲寐,熱時譫語。

診斷 脈弦濡微數。微數為暑,弦濡為濕,暑濕伏邪,內蘊膜原,乘新涼而外發,故始則懍寒,頭痛如破也。《內經》瘧論篇曰:「邪氣內薄五臟,橫連膜原,間日乃作。」後賢薛生白亦云:「邪阻膜原,寒熱如瘧。」夫膜原乃隔膜之稱,居表裡之間,欲達不果,欲入不能,所以形寒壯熱,似瘧狀也。寒欲熱飲,熱反不渴者,良以邪欲內入,正氣難支,得熱飲以助陽御邪故也。身體疲倦者,濕阻氣滯也。延及三候,寒熱不已,日仍兩作,症添口苦、目眩、作嘔。乃邪移少陽之見象。經云:「少陽之為病,口苦、目眩、咽乾」也。

療法 初用茯苓、夏、樸理濕為君,藿梗、蔻仁芳香化濁為臣,滑、芩、連翹解暑為佐,使以竹茹、荷梗清絡熱以達膜也。繼用柴胡升陽達表為君,芩、茹退熱和陰為臣,佐以苓、夏祛痰降逆,使以參、草輔正調中。

處方 仙半夏(二錢) 浙茯苓(三錢) 川樸(八分) 杜霍梗(錢半) 竹茹(二錢) 白蔻仁(二粒,研沖) 青連翹(三錢) 飛滑石(三錢,包煎) 淡黃芩(七分) 荷梗(一尺,切寸)

繼方 川柴胡(八分) 淡黃芩(七分) 仙半夏(二錢) 浙茯苓(錢半) 西黨參(一錢) 炙甘草(六分)

效果 初方連服數劑,未見進退。繼投柴胡一方,覆杯即已。

廉按:經謂「夏傷於暑,秋必痎瘧」。此即暑濕化瘧之原因。方用化濕清暑,雙方兼顧,亦屬正治之法。後用小柴胡湯加減,覆杯即已者,益見經方效用之神應。惟柴胡必須川產為妙。

暑濕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馬姓女,年二十歲,住本鎮。

病名 暑濕。

原因 今年七月患暑病,初由幼科某君診治,用青蒿、六一散、栝蔞、貝母等藥三劑,又用大黃等藥二劑。大便雖通,而病不退,幼科仍主張用大黃,病家不敢從,乃延予治。

證候 午後發熱,胸悶不舒,口燥溲熱,胸膈間熱,較他處為甚。

診斷 脈滑兼數,舌苔黃薄有裂痕。蓋暑濕蘊伏肺經,病在上焦,攻下只通腸胃,與肺無涉也。

療法 宜輕清開化上焦,則病自愈。

處方 光杏仁(二錢) 北沙參(二錢) 栝蔞皮(二錢) 桔梗(一錢) 川貝母(二錢,去心) 石菖蒲(六分) 佩蘭葉(一錢) 青連翹(三錢) 淡黃芩(二錢) 原麥冬(二錢) 鮮石斛(三錢) 鮮枇杷葉(一片,去毛筋淨)

次診 明日復診,述昨藥服後,夜間能睡,熱退,胸悶亦除,但覺飢而欲食耳,遂以原方加減。

次方 北沙參(二錢) 青連翹(二錢) 原麥冬(二錢) 佩蘭葉(一錢) 甘草(四分) 鮮石斛(三錢) 天花粉(二錢) 絲瓜絡(三錢) 鮮枇杷葉(一片,去毛)

效果 接服兩劑而安。

說明 凡病在上焦,皆不可用重藥,葉天士言之最詳。此即素問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之義,蓋不僅指吐法言也。

廉按:此暑濕未淨之伏邪,留在上焦,故胸膈間熱,較他處為甚。方用輕清開化以宣上,上焦既清,餘熱自解。方皆輕靈可喜。

暑濕夾痰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潘錦文子,兩歲,住本鎮。

病名 暑濕夾痰。

原因 瀉痢數日,經幼科醫治之無效,遂延予治。

證候 手冷汗多,精神疲憊,時作噯氣。

診斷 脈息軟滑,舌苔薄膩。此暑濕痰滯之病,治不得法,而胃氣受傷也。

療法 宜先固正氣,用理中湯加味。

處方 潞黨參(二錢) 生於術(二錢) 淡乾薑(五分) 炙耆(八分) 廣木香(五分)

次診 服後汗漸少,手轉溫。接服一劑,汗全止,但泄瀉發熱,口渴欲飲,入暮熱甚,舌苔轉為黃膩。遂易方,以清暑利濕藥消息之。

次方 全青蒿(二錢) 淡黃芩(一錢) 蘇佩蘭(一錢) 桔梗(一錢) 生枳殼(錢半) 生苡仁(三錢) 飛滑石(二錢,包煎) 天花粉(一錢) 焦山梔(三錢) 赤茯苓(三錢)

三診 接服兩劑,渴稍平,泄瀉止。惟夜仍發熱,舌苔厚膩而黃,舌尖紅,目睛黃,小便清,蓋濕熱痰滯,蘊結上焦,病在上而不在下也。仍宜清輕開化。

三方 旋覆花(五分,包煎) 石菖蒲(三分) 生苡仁(三錢) 桔梗(八分) 生枳殼(錢半) 青連翹(二錢) 赤茯苓(二錢) 西茵陳(二錢) 白茅根(四錢) 六一散(三錢,包煎)

四診 服後熱較輕,舌苔亦退,二便通利,仍以前方增損之。

四方 生苡仁(三錢) 生枳殼(錢半) 桔梗(八分) 西茵陳(二錢) 白茅根(四錢) 青連翹(二錢) 川貝母(錢半,去心) 焦山梔(三錢) 絲瓜絡(三錢) 青蒿露(一兩,分沖) 北沙參(錢半) 鮮枇杷葉(兩片,去毛筋淨)

效果 接服兩劑,熱全退。遂改用沙參、麥冬、百合、花粉、茅根、扁豆、苡仁、茵陳、石斛等藥,三日而安。

說明 凡小兒之病,易虛易實,此病本由暑濕乳滯,蘊結上中二焦,致泄瀉發熱。徒以幼科醫家不知此理,犯葉天士之戒,妄以山楂、神麯、黃芩、防風、葛根、枳實等消導升散之劑,致胃氣受傷,故現汗多手冷,得理中湯,而胃氣回冷汗止,然病究未去,故復轉熱渴,而舌上現黃厚苔。得輕清開化之藥,則病去而熱退。步驟井然,不可稍差銖黍。其舌苔轉黃厚,與熱渴大作者,實理中湯有以促成之。然非舌苔黃厚,既熱且渴,則清化之品亦胡可浪投,相違適相成也。又小兒之病,幼科多嚴禁乳食,不知乳食過飽固足增病,而過飢亦能傷胃。此病當熱渴苔厚之時,則暫禁乳食,熱輕苔退及出冷汗之時,則漸與乳飲,但勿使其過飽耳。飲食起居,為看護病人之緊要關鍵,小兒為尤要焉。蓋襁褓之兒飢飽皆不能啟言,醫家病家尤宜體貼周至也。

廉按:此案病理原因,說明發揮盡致。初方用理中加減,以救藥誤,次方肅清暑濕,三方消化痰滯,皆屬對症發藥,藥隨病變之方法。

暑濕夾痰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王廷椿之室,忘其年齡住址。

病名 暑濕夾痰。

原因 己亥五月中,身熱無汗,自服艾葉湯,後即延予診。

證侯 下午發熱,口渴喜涼,胸悶肢懈,溲紅而溷。

診斷 脈數舌厚而干。數則為暑,舌苔干厚則為濕痰阻氣,氣不化津而干也。

療法 宗吳氏三仁湯加減,苦辛芳淡法以開泄之。

處方 光杏仁(三錢) 生苡仁(四錢) 蔻末(五分) 拌滑石(六錢,包煎) 黑山梔(三錢) 竹瀝半夏(二錢) 淡竹葉(二錢) 大豆卷(三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先用活水蘆根二兩、川通草三錢,煎湯代水。

復診 熱勢起伏,胸悶殊甚,旋發疹㾦,略佐甘涼生津,即覺口膩噁心。改用瀉心湯加減。

次方 竹瀝半夏(三錢) 青子芩(錢半) 小枳實(錢半) 小川連(八分) 光杏仁(三錢) 淡竹茹(錢半)

三診 口渴不欲熱飲,反喜水果,一若病機偏於熱重者然,譫語雖劇,苔掯膩白罩黃,稔知中有痰飲,轉用溫膽湯加減。

三方 淡竹茹(三錢) 小枳實(錢半) 法半夏(二錢) 廣皮紅(一錢) 連皮苓(四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天竺黃(二錢) 鮮石菖蒲(一錢,剪碎,沖) 淡竹瀝(兩瓢,沖)

先用淡海蜇二兩、生蘿蔔二兩煎湯代水。

效果 服兩劑後,嘔出痰涎盆許,熱退神清而愈。

廉按:此暑為濕遏、中挾痰涎之治法,方皆從葉吳兩家脫化。閱其案後說明曰:其中渴喜飲涼之際,最難支持者,病人苦求其弟龔泉,欲覓西瓜解渴,雖死不怨也。設泥西法熱則執冰,胸前罨冰,能無僨事否?況溫病暑濕挾痰水挾氣挾食均多,見識不清,斷難已病,臨證時不可不細審也。其言可謂閱歷精深矣。

暑濕夾痰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黃宜亭,忘其年,住虹口。

病名 暑濕夾痰。

原因 己酉秋,先食冷物而臥,形寒肢冷。服西藥而寒戰氣升,目赤脘痛。轉延中醫,或與柴胡之劑,或用溫中之藥,病勢益劇。

證候 咽痛舌縮,自汗便閉,足厥而冷,脘中似有筋上撐則氣逆。

診斷 脈滯不甚數,苔黃,以證參脈,此氣積痰濕遏伏暑熱之症。病情夾雜,用藥層次頗多,斷不能如西法一例罨冰取愈也。

療法 姑以通氣清暑,開痰泄降法消息之。

處方 射干(一錢) 通草(一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銀花(錢半) 玉樞丹(三粒,藥湯調下) 青蒿(錢半) 金鈴子(二錢) 荷梗(五寸) 旋覆花(二錢) 拌滑石(四錢,包煎) 蘇嗜子(三錢,杵) 大豆卷(三錢) 鮮石菖蒲(一錢,剪碎,沖)

復診 稍覺氣平,形寒略解,脘痛仍作,大便不通,脈舌如前。仿前法加減,參以外治熨法。

次方 原方去玉樞丹,加更衣丸三錢,先服。外用萊菔子五錢,香附、薄荷、陳皮、生薑、食鹽、麩皮各三錢,同炒布包,隔衣熨脘腹間。

三診 便黑糞一次,寒退足暖,安寐神卓。惟氣逆未平,咽痛猶甚,是積去氣通,而暑濕夾痰留戀也。治以清暑除痰,湯散並進。

三方 青連翹(三錢) 焦山梔(三錢) 片黃芩(錢半) 知母(三錢) 淡竹茹(三錢) 漢木通(一錢) 旋覆花(二錢,包煎) 馬兜鈴(錢半) 紫蔻(三錢) 瓜蔞仁(三錢,杵) 淡竹瀝(兩瓢,分沖)

先用活水蘆根二兩、鮮淡竹葉四錢,煎湯代水。

另用石菖蒲、廣鬱金各一錢,制月石五分,研末,先服,開水送下。

四診 嘔出痰涎甚多,咽痛頓愈。惟脈轉數,苔轉燥,口渴氣升更劇,是痰濕去而伏暑從燥化也。當清暑之中,參以潤燥。

四方 青連翹(三錢) 知母(四錢) 青子芩(錢半) 花粉(三錢) 拌飛滑石(三錢,荷葉包煎) 焦山梔(二錢) 綠豆衣(三錢) 鮮荷梗(五寸)

另用荷花露、銀花露代茶。

先用鮮茅根二兩,西瓜翠衣二兩,鮮石斛、竹茹各四錢,煎湯代水。

五診 渴喜冷飲逾於常度,當時審諦毫無別症,純由暑熱煩灼,竟可大劑清涼甘潤。

五方 生石膏(一兩,研細) 肥知母(五錢) 臺參葉(一錢) 花粉(四錢) 拌滑石(四錢,包煎) 青連翹(三錢) 生甘草(八分)

先用活水蘆根三兩、鮮竹葉四錢,煎湯代水。

效果 氣逆口渴陡定,不數日脈靜身涼而痊。

廉按:此暑為濕遏,夾痰挾氣之治法,證情龐雜,用藥精切對症,層次井然,非經驗宏富者不辦。看似尋常實奇突,成如容易卻艱辛,可以移贈斯案矣,學者宜注意之。

暑濕瘧案(內科)

張堯詢(住新化南門外)

病者 劉稻耕,年近六旬,住新化輦溪白沙洲。

病名 暑濕瘧。

原因 夏五月大水,宅臨江,被水傾妃,因受暑濕,積久發瘧。截太早,補太過,遂變危象。

證候 形容枯槁,水漿不入,腹脹痛,兼紅白痢,腎氣亦痛,胸膈閉塞,喘逆而渴,咳白痰,喜熱飲,肩背下唇均痛,甚則不能轉側,申酉時發熱譫語。

診斷 脈弦洪而滑,按之鼓指有力。合脈參證,斷為暑濕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因夏遇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瘧病成矣。此時清暑去濕,疏通腠理自愈,乃病家圖速,遽希堵截,以致瘧邪內陷,腹脹痛則變紅白痢,邪氣橫連膜原,則變胸膈閉塞,肝脈絡陰器,病久則變腎氣痛,陽盛陰虛,外內皆熱,則變喘逆而渴,咳白痰,喜熱飲,寒邪化熱內陷也。病雖多變,皆由前醫不探其源,驟用溫補,不知邪愈補而愈陷,氣愈補而愈滯,無怪形容枯槁,不能轉側,而變如此危象也。所幸肩背及唇俱痛,外邪尚能鼓動,猶為可治。

療法 表裡雙解,用柴、葛、羌活以升舉三陽陷下之邪為君,以芩、知、川柏清上中下三焦蘊積之火為臣,以夏、苓降其痰逆為佐,桔梗、枳殼升降諸氣為使,又用生鱉甲蠕動之屬,青蒿芳香之品,直達肝膽,搜邪外出,再用竹瀝滌清痰熱。

處方 川柴胡(錢半) 粉葛根(錢半) 羌活(一錢) 青子芩(三錢) 白知母(三錢) 生川柏(二錢) 法半夏(錢半) 雲茯苓(三錢) 苦桔梗(一錢) 生枳殼(錢半) 生鱉甲(三錢) 全青蒿(一錢) 淡竹瀝(一杯,沖)

效果 初服胸膈開,再服痢除脹消,腎氣痛止,三服遍體汗解,身能轉側。去粉葛、羌活、鱉甲、青蒿四味,柴胡減半,加石膏三錢、小川連一錢、西牛黃一分,肩背唇痛除,譫語亦止。惟咳喘多痰,因過補脈實。再服大承氣湯二劑,始陸續下黑白惡色黏臭等物,痰遂除而病愈。

廉按:臨證不究病因,妄用溫補,遂致變症蜂起,不獨暑濕瘧為然。此案救誤之法,從王肯堂方脫化而來,雖由咸方加減,而柴胡、羌活二味亦於外內皆熱相背,竟可刪卻。

暑濕痢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錢海亭,年三十五歲,直隸人,寓南昌城內。

病名 暑濕痢。

原因 炎暑酷熱,納涼飲冷,停濕內郁,積久化熱,傷於陽明血分,致有斯疾。

證候 裡急後重,欲便不便,滯下膿血,日數十次,發熱畏寒,粒米不進,病勢危急。

診斷 右關脈沉滑而數,證與脈象合參,此即《內經》之腸澼便膿血也。

療法 非表裡兼治,恐難奏效,議以仲景黃芩湯加味法,以黃芩白芍加柴胡清解營衛兼升陽為君,黃連、大黃清滌腸積為臣,木香、檳榔、厚朴理滯氣為佐,山楂、陳倉米和胃為使,適有荷葉方盛,因加新荷葉以助清解和胃之力也。

處方 細條芩(三錢,酒炒) 杭白芍(五錢) 竹葉柴胡(二錢) 川黃連(錢半,吳萸水炒) 生錦紋(三錢,酒洗) 花檳榔(錢半) 廣木香(八分) 川厚朴(錢半) 山楂炭(三錢) 陳倉米(六錢,炒,新荷葉包煎)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冷熱已愈,痢亦減輕。仍照原方去柴胡、大黃、黃連,加當歸身二錢、左金丸二錢,以藥湯送下,接進二劑。至五日後,各證逐漸痊愈矣。

廉按:暑濕痢,初多噤口,由濕熱鬱滯胃脘,證必兼身熱口渴,腹灼目黃面垢,舌苔黃濁,或兼寒熱如瘧,長沙黃芩湯加味卻是正治。然其所用藥品,仍不出潔古芍藥湯之範圍。

暑濕痢轉休息案(內科)

程文鬆(住南京上新螺螄橋大街)

病者 黃大成,年三十八歲,木業,住新河口。

病名 暑濕痢轉休息。

原因 上年夏秋,多食瓜果,致秋後暑濕成痢。醫經數手,反轉時作時止,而成休息久痢。

證候 赤痢時發時止,每逢夏月,大便鮮紅,裡急後重,時或不禁。

診斷 脈來軟而不數。此由久痢傷中,脾不統血,血鬱小腸,所以每逢夏月,客邪即乘虛而入,遂便鮮血,裡急後重。醫者不溯成痢之原因,由於貪食瓜果,仍一味芩、連、歸、芍,致使淹纏年餘,不能痊愈也。

療法 欲通大腸之滯,必先開小腸之結。湯丸並進,用壽世篇內鳳尾草法,用風尾草清利小腸為君,陳倉米益氣補中為臣,佐以煨生薑,使以連須蔥白,皆所以消瓜果之陳積,然猶恐其無捷效,故又以葉天士醉鄉玉屑丸,藥湯送服。

處方 鮮鳳尾草(四株,洗淨) 煨生薑(三片) 陳倉米(二百粒) 連須蔥白(三根)

又方 醉鄉玉屑丸

生蒼朮(一錢) 川厚朴(一錢) 炒陳皮(一錢) 炙甘草(五分) 雞內金(錢半) 砂仁殼(五分) 丁香柄(四分)

米糊丸,每服三錢。

效果 二日便紅止,四日裡急後重除,七日痢不作而痊。

廉按:恣食瓜果,致痢久不愈而成休息者,余亦數見不鮮。然在小兒為最多,年壯者少。醉鄉玉屑,確是對症之驗方,見徐春甫《醫統》,葉氏曾引用之以奏功,說見陸定圃《冷廬醫話》,非葉氏自制驗方也。鳳尾草方,載前明萬密齋《保命歌括》,主治赤白痢,而五色痢實證亦驗。總之,醫必查晰原因,對症發藥,始能奏效,決不可用籠統之套方,貽誤病人也。

產後暑濕痢案(產科)

陳在山(住遼陽咸春堂)

病者 劉李氏,年三十三歲,孀居,住遼陽城內。

病名 產後暑濕痢。

原因 其夫歿後將六個月,憂鬱成疾。身有妊娠之累,臨產時,更受暑氣熏蒸,兼之素嗜飲冷水,脾濕久已化熱,而產前曾患腹痛泄瀉,至產後轉瀉為痢矣。

證候 裡急後重,下痢頻頻,紅白相兼,思飲冷水,乾嘔惡食,小溲紅澀,頭汗不止,身熱氣促。

診斷 脈現弦滑洪大,舌苔黃白相兼而膩。脈證合參,雖謂產後多虛,而證屬有餘,外邪夾內郁,釀此最危之重證。先哲云:痢不易治者有三,曰產後、疹後、煙後。惟產後為最甚,因用藥諸多禁忌,醫故難之。今以脈象病形,不避俗說,不拘成法,對證發藥可也。

療法 治病不可執守成方,務在臨證變通。古人傅青主,以生化湯加減治產後痢,治血瘀之痢也。薛立齋用膠艾四物等湯治產後痢,治血虛之痢也,其方與暑濕,毫不相涉。今受暑濕夾氣鬱,當以清暑利濕為主,兼開鬱化滯之品。方用藿香天水散(即益元散)、木通清暑解熱,苓皮、薏苡、車前利濕快脾,白芍、牡蠣斂陰止汗,木香、厚朴行氣開鬱,甘草和中,黃連堅腸,竹茹解煩嘔,焦楂消宿積,花粉除渴,扁豆止瀉。

處方 廣藿香(錢半) 浙苓皮(三錢) 薏苡仁(四錢) 車前子(四錢) 天水散(三錢,包煎) 漢木通(一錢) 生白芍(三錢) 川厚朴(二錢) 鮮竹茹(二錢) 炙甘草(八分) 生牡蠣(三錢,打) 川黃連(一錢)

次方 浙苓皮(三錢) 川厚朴(二錢) 生薏苡(四錢) 車前子(四錢) 生白芍(三錢) 鮮竹茹(二錢) 炙甘草(八分) 廣木香(八分) 焦山楂(三錢) 生牡蠣(三錢,打) 天花粉(三錢) 炒扁豆(三錢)

效果 服前方三劑,身熱退,腹痛止,痢轉為瀉。再服第二方五劑,諸證皆效。前後共十餘日而痊。

廉按:胎前伏邪,娩後陡發,其脈有不即露者,惟舌苔頗有可徵,或厚白而膩,或黃膩黃燥,或有黑點,或微苔舌赤,或口渴,或胸悶,或溲熱,或便赤,或熱瀉轉痢,此皆溫濕暑熱之邪內蘊。世人不察,輒飲以生化湯之類,則輕者重,而重者危。不遇明眼人,亦但知其產亡,而不知其死於何病,誤於何藥也。我見實多,每為惋惜。此案由暑濕伏邪,先瀉後痢,治法注重伏邪,不拘於產後常痢,診斷獨具卓識,方亦清穩平和。

暑濕瘧痢案(兒科)

黃袞甫(住金山呂巷)

病者 李孩,年五歲,住山塘鎮。

病名 暑濕瘧痢。

原因 初因暑濕化瘧,繼因飲食不慎,寒暖失調,由是邪漸深傳,致成久痢。

證候 所下或赤或白,或如膿,或如清穀,腹痛後重,寒熱時作。

診斷 脈左右弦細且緊,舌邊白中黃。證脈並參,顯系久痢。仲聖治久痢論方,悉明於厥陰篇。厥陰居六經之末,病則寒熱虛實交錯,治則溫涼酸甘合參,觀仲景用烏梅丸以治久痢,則知厥陰之氣化矣。

療法 方用烏梅、當歸、黃連、黃柏和其陰,安桂、附子益其陽,人參、扁豆、半夏安其胃,青蒿、葛根以宣其表。

處方 烏梅炭(三分) 黃柏(一錢) 姜半夏(錢半) 煨葛根(五分) 全當歸(錢半) 黑附塊(二分) 潞黨參(二錢) 青蒿腦(一錢) 炒黃連(三分) 青化桂(一分) 炒扁豆(錢半)

效果 服藥十劑而病愈。

廉按:瘧痢並作,當分新久虛實。初起者可用發散,如局方雙解飲子、喻氏倉廩湯等,使在腑之邪,提並於經而外解,最為神妙。此案仿仲景烏梅丸例,乃治邪陷厥陰而為陰瘧久痢之方法,亦屬對證發藥之良劑。

暑濕化脹案(內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潘四鳩,年三十八歲,住鮑瀆。

病名 暑濕化脹。

原因 初因受暑挾濕,濕熱未清,遽投生地、石斛滋養胃陰,以致濕熱膠滯,漸變咳逆脹滿。服過五子五皮飲,多劑不效。

證候 先腹脹滿,繼則咳嘔而痰多,胸悶口渴,溺短澀熱,便溏不爽。

診斷 脈右軟滯,左沉弦數,舌苔黃膩,兩邊白滑。脈證合參,前哲所謂先脹後咳治在脾,先咳後脹治在肺也。

療法 古人雖有先治脾後治肺之說,以余實驗,總須先治其上焦,越婢加半夏湯增損,而後治其下焦,桂苓甘露飲加減。

處方 帶節麻黃(一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光杏仁(四錢) 竹瀝半夏(五錢) 生桑皮(五錢) 蘇子(二錢) 生薑皮(一錢) 煨香紅棗(二枚)

次方 川桂枝(一錢) 浙茯苓(六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生於術(一錢) 卷川樸(錢半) 寒水石(六錢,杵) 飛滑石(六錢,包煎)

效果 初方連進三劑,痰嗽氣逆大減,胸悶口渴亦除。繼服次方四劑,小溲暢利,腹脹頓消,惟痰尚未除,自覺胸膈氣滯。終以香砂二陳湯(青木香、春砂仁各六分,竹瀝半夏三錢,廣皮錢半,浙茯苓四錢,清炙草四分,生打雞金二錢,佛手片一錢),調理七日而愈。

廉按:凡治暑濕,先當辨暑重濕重。若暑重於濕者,濕從火化,火必就燥,則生地、石斛卻為善後調養之要藥。若濕重於暑,暑尚在濕之中,病從水化者多,其氣機必滯,早用地斛清滋解熱則不足,滯濕則有餘,當然氣鬱化脹,濕熱化疾,病勢一定之進行也。此案治上治下,兩方確切病機,效果自速。惟古法所謂桂苓者,先用紫猺桂錢半,泡濃汁滲入茯苓片一兩五錢,曬乾,然後對證酌用,分量配入煎劑為君,每劑如是,始有捷效焉。即如腹脹消後,必須忌口,葷油麵食尤忌,若鹹味雖可不必忌,然亦不可過咸耳。

伏邪陰瘧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方子清,年三十八歲,南昌人,住景德門外。

病名 伏邪陰瘧。

原因 素因飲食不節,又因發瘧之後,妄投截瘧丸,以致邪入愈深,屢止屢發。

證候 病延三年,三日一發,發時寒熱相等,形體消瘦,面黃唇白。

診斷 六脈沉細微弦兼滑。察其病因,參合脈證,知其邪陷陰經,根深蒂固,此即俗名三陰瘧之候也。

療法 凡三陰瘧,須先將陰邪提至陽分,然後設法和解,始能除根,因用鱉甲首烏常山飲主之。蓋首烏、鱉甲皆能養陰,常山可以由陰而達陽,故以之為君,柴胡、黃芩調營衛、除寒熱為臣,大當歸養血兼扶正氣為佐,半夏、陳皮行氣化痰,建曲扶脾以助消化,甘草、薑、棗和中兼調和諸藥,共成和解之功以為使。

處方 制首烏(四錢) 炙鱉甲(三錢) 炒常山(二錢) 川柴胡(一錢) 酒條芩(一錢) 大當歸(三錢) 法半夏(二錢) 廣陳皮(錢半) 炒建曲(三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三片) 大紅棗(五枚,剖破)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即提至一日一發,脈轉浮滑。仍照原方加煨草果一錢、雲茯苓三錢,又進二劑,瘧疾已止。惟正氣尚虛,又以八珍湯,微加陳皮、半夏,仍以薑、棗為引,接服數劑,此後永未再發矣。

廉按:三陰瘧,為纏綿難愈之癰疾,往往由早服截瘧湯丸而成。必先查問其有無瘧母,如無瘧母,始可用首烏鱉甲常山飲。其方配合適當,君佐合度,妙在常山一咪。歸安莫枚士《常蜀截瘧辨》云:無形之暑氣,痹著膈間,蒸痰結固,既非表寒可汗,又非裡實可下,必須氣烈開提之藥,如常山、蜀漆等品,直達病所,追逐其痰,使無形者失所恃而去。奈世俗金謂其截瘧釀變,然余目驗蘇州吳江震澤等處,其俗呼常山為甜茶,遇瘧發輒採鮮者一大把,煎服,皆輕者止,重者減,未聞有止後變生者。余踵其法亦然。夫截之為言堵塞也,藥之能堵截病由者,必其性澀而壅,足以遏住經絡,斯留邪而釀變,非常蜀開提之性所及也。為斯說者,盍觀《外臺》、《聖濟》,各集漢魏以來千餘年諸治瘧名方几千首,而用常蜀者十之八九,可瞭然矣。其說與此案發明常山之由陰達陽,大致相同,足見常山為治瘧之要藥也。

第四卷 濕淫病案

冒濕案(內科)

毛鳳岡(住常州)

病者 毛子培,年三十一歲,住漕橋。

病名 冒濕。

原因 初夏淫雨纏綿,晴後濕氣上蒸,晨起冒霧而行,遂感其氣而發病。

證候 頭重如裹,身熱無汗,遍體不舒,四肢倦懈。

診斷 脈右浮緩而軟,左微弦而滯,舌苔薄白而滑。此濕氣蒙於皮毛,而未傳經入里,汪訒庵所謂輕則為冒也。

療法 宣疏表濕為首要,故以蘇、藿、苓皮為君,辛散芳淡以取微汗,蘭、竹、青箬為臣,清芬淡泄以化濕,佐以桂枝木微辛而淡,達其肢體,使以蔻殼,助茯苓以皮達皮也。

處方 紫蘇葉(一錢) 佩蘭葉(錢半) 淡竹葉(錢半) 青箬葉(錢半) 白蔻殼(八分) 藿香葉(錢半) 先用浙苓皮(八錢) 桂枝術(八分) 煎湯代水。

次診 一劑而微微汗出,頭重肢懈均除,二劑而身熱退,遍體舒。惟胸中略痞,口淡胃鈍,兼吐稀痰,溺亦短少,脈左弦象雖退,右尚緩滯,舌苔白轉微黃。治以辛通淡滲,二陳合四苓湯加減。

次方 姜半夏(錢半) 浙茯苓(四錢) 豬苓(錢半) 杜藿梗(二錢) 新會皮(錢半) 生苡仁(四錢) 澤瀉(錢半) 炒穀芽(二錢)

效果 連服三劑,胸寬胃健,小便暢利而痊。

廉按:前哲倪鬆亭曰:治濕之道非一,當細察表裡上下,為用藥之準的。如濕氣在於皮膚者,宜用麻、桂、二術以表其汗,譬如陰晦非雨不晴也,亦有用羌、防、白芷等風藥以勝濕者,譬如清風薦爽,濕氣自消也;水濕積於胃腸肚腹腫脹者,宜用遂、戴、蕪、醜之屬以攻其下,譬如水滿溝渠,非導之不去也;寒濕在於肌肉筋骨之間,拘孿作癰,或麻木不仁者,宜用薑、附、丁、桂之屬以溫其經,譬如太陽中天,則濕自干也;濕氣在於臟腑之內,肌腠之外,微而不甚者,宜用朮、蒼、樸、夏之屬以健脾燥濕,譬如微濕,以灰摻之則濕自燥也;濕熱在於小腸膀胱,或腫或渴,或溺閉不通者,宜用二苓、車、瀉之屬以滲利之,譬如水溢溝澮,非疏通其竇不達也。學者能於斯理玩熟,則治濕之法,必中鵠矣。此案治冒濕輕症,毋須麻、羌重劑,初方五葉、桂、苓,清穩新穎,接方二陳四苓,剛剛恰好。

傷濕兼寒案(內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黃君,年三十餘,住本鄉。

病名 傷濕兼寒。

原因 素因體肥多濕,現因受寒而發,醫藥雜投無效,改延予診。

證候 手足遲重,遍身痠痛,口中淡,不欲食,懶言語,終日危坐。

診斷 脈右緩左緊,舌苔白膩。此《金匱》所謂「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也。

療法 遵經方以表達之,使寒濕悉從微汗而解。

處方 帶節麻黃(八分) 川桂枝(七分) 光杏仁(錢半) 炙甘草(五分) 杜蒼朮(一錢)

效果 連投二劑,諸證悉平而愈。

廉按:此為濕之屬表無汗者而設,蓋麻黃得術,雖發汗而不為多汗,術得麻黃,行里濕而並可行表濕,止此一味加入,所謂方外之神方,法中之良法也,宜其一方即愈。

中濕夾痰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施德培,年廿六歲,業商,住昌安門外。

病名 中濕夾痰。

原因 素有痰飲,適逢首夏乍晴乍雨,晴則炎蒸,雨則沉悶,適感其氣而猝中。

證候 初起頭眩神倦,繼即忽然昏倒,神識模糊,不省人事,痰響喉間,狀類中風。

診斷 脈右沉小而滑,左沉細澀,舌苔滑白。此即類中門中之濕中也。由濕濁與痰飲相搏,上蒙清竅,頓致痰潮壅塞。雖云濕中,實則痰中,氣返則生,不返則危矣。

療法 宣竅開痰為首要,故以蘇合香丸、遠志、菖蒲為君,開其竅以解語,杏仁、栝蔞為臣,下其氣以降痰,佐以戈半夏消痰中之飲,使以皂角通上下之竅也。

處方 遠志肉(錢半,去心) 鮮石菖蒲(一錢,搓爛,沖) 戈半夏(一錢) 光杏仁(三錢) 皂角(五分) 拌炒栝蔞仁(四錢) 蘇合香丸(一顆,研細,藥湯調眼)

次診 一劑而咯痰出聲,二劑而神醒能語。惟神倦嗜臥,頭目眩暈,脈右沉緩兼滑,左微弦,此濕困脾陽而痰作眩暈也。治以豁痰定暈,仿東垣半夏天麻白朮湯加減。

次方 竹瀝半夏(四錢) 明天麻(錢半) 枳殼(一錢) 拌炒生於術(錢半) 抱木茯神(三錢) 廣皮紅(一錢) 遠志(一錢) 生薏苡仁(四錢) 白芥子(五分) 拌搗栝蔞仁(四錢)

三診 連投兩劑,眩暈雖止,而氣弱神疲,肢懈無力,咳痰不爽,脈右浮滑沉弱,舌苔仍白而滑。治以益氣化痰,用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

三方 老東參(一錢) 浙茯苓(三錢) 姜半夏(三錢) 炒廣皮(一錢) 生於術(錢半) 清炙草(五分) 淡竹瀝(兩瓢) 生薑汁(半小匙,和勻,同沖)

效果 連服四劑,諸證皆平,精神振作而瘥。

廉按:濕為陰邪,病發徐而不急,今忽狀如中風者,由濕阻肺氣,氣鬱則逆,挾素有之痰飲,堵塞其出入之清竅,故昏厥而不省人事。方用宣竅開痰,當然中肯,妙在蘇合香丸之辛香開達,宣氣通竅,故能奏速功。接方仿東垣法,三方用和劑局方,亦皆適當。

伏濕發㾦案(內科)

沈奉江(住無錫)

病者 王君,年十八歲,住錫山東大街。

病名 伏濕發㾦。

原因 其母寡孀,只此一子,病寒熱起伏,已歷三候。病勢轉劇,特來延診。

證候 熱久不解,骨瘦支離,心胸煩悶,遍體不舒。

診斷 脈細數,苔薄膩,此伏濕未清,防有白㾦郁於衛分也。

療法 當輕宣氣分之濕,使氣暢濕開,邪達衛分而解。

處方 薄荷葉(八分) 淨蟬衣(八分) 牛蒡子(錢半) 佩蘭葉(二錢) 廣鬱金(二錢,生打) 杜藿梗(二錢) 飛滑石(三錢,包煎) 豬苓(一錢) 佛手柑(八分) 鮮荷葉(一錢)

次診 連投兩劑,始透白㾦,細粒密布,色如枯骨。前哲謂氣液已竭,余以為久病初透而未足也。再宗前法,加鮮茅根、水蘆根各二兩,煎湯代水。

效果 一劑而遍體透足,粒粒晶珠,二劑而熱勢大退,二三日能食稀粥,調養旬日而痊。

廉按:白㾦小粒如水晶色者,氣液未竭也,其證多吉,若㾦發枯白如骨者,氣液已竭也,其症多凶。此案舌苔薄膩,尚屬濕鬱衛分,汗出不徹使然,其㾦初出雖如枯骨,繼加茅蘆二根升津增液,續發粒粒晶珠,故能競奏全功。

伏濕腹痛案(內科)

陳憩南(住潮安金山腳)

病者 張俊卿,中學生,年二十一歲,澄海人,住汕頭。

病名 伏濕腹痛。

原因 地近淫窪,暮春濕漲,婚後精氣空虛,遂襲人而不覺。

證候 每日亭午,即臍中切痛,抵晚漸劇,氣急上逆,能坐不能臥,必嘔吐至鹹味出乃止。自春徂秋,百醫莫效,困甚。

診斷 脈兩寸如平,右關緩細,尺弱,左關亦緩,尺澀。詳察脈證,的系濕氣傷腎,伏處於精室之中,所謂伏濕腹痛也。按腎之部位,在脊骨十四椎,左右各一枚,其功用能將周身流入之血,吸收其敗濁之質,向膀胱而排泄。今為濕氣所傷,則瑪氏囊失職,致敗濁之質仍向周身流去,是以面目黧黑也。精室處膀胱之後,直腸之前,與腎貫通,是以痛在臍中也。衝脈寄居其間,濕伏於此,則沖亦病。書曰:「衝脈為病,逆氣裡急。」所以氣急上逆,能坐不能臥也。病必午發者,因衝脈附麗於陽明,午為陽明氣旺之時,欲藉此以攻除其所伏,故激動之而發也。吐出鹹味乃止者,以咸為腎之本味,吐出則伏邪亦泄,邪泄則衰,故痛止也。前醫不知其有伏邪,徒取調氣止痛、消導去積之套方,因循坐誤,致令元氣日虧,精血日耗,兩尺脈之見弱且澀也。所幸病前半日猶能食飲,胃氣尚存,庶幾易治。

療法 邪伏既久,邪正混為一家,助正化邪乃合理法。主用四物湯補血活血為君,枸杞、北耆、杜仲、巴戟生精益氣為臣,茯神、萆薢、琥珀、菖蒲分清導竅為佐,紫河車、鹿茸走精室壯腎陽為使。三劑逐日水煎,午前服。

處方 大當歸(二錢) 甘杞子(二錢) 正琥珀(一錢,研沖) 川杜仲(三錢) 酒川芎(錢半) 生黃耆(三錢) 川菖蒲(一錢二分) 巴戟天(二錢) 老熟地(三錢) 川茯神(三錢) 川萆薢(錢半,鹽水制) 杭酒芍(二錢) 紫河車(四錢) 北鹿茸(三錢,酒製)

效果 二劑後通腹皆痛,三劑忽大痛不可忍,旋瀉下黑如墨者數次,翌日清晨復大瀉一次,病竟如失,後不再發。

廉按:辯證詳明,論理透徹,參以新學,更為精鑿,病原分析極清,用藥亦切實周到。

濕流關節案(內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徐君,年四十餘,業商,住四川。

病名 濕流關節。

原因 端節前來鎮收賬,冒雨而行,鞋襪皆濕,濕從下受而發,雜治不愈,已十日矣。

證候 兩腳骨節疼痛,晝夜叫號,跬步不能移,惟飲食大小便如常。

診斷 脈右沉緩,左沉細澀,舌苔淡白。此即《金匱》所謂「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中濕」是也。

療法 通則不痛,以疏通關節為君,與自制七節湯加減。

處方 生黃耆(二錢半) 全當歸(三錢) 生白芍(三錢) 川芎(三錢) 桂枝節(三錢) 甘草節(一錢) 桑枝節(如指大三個) 杉枝節(三個) 松枝節(三個) 蘇杆節(三個) 竹枝節(三個) 生淮牛膝(二錢)

效果 一劑知,連服十劑,平復如初。

廉按:濕者、六淫之一也,亦如中風傷寒,自太陽始。但風寒之太陽病,病在肌表,濕之太陽病,病在關節。關者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也。節者骨節之交,神氣之所遊行出入者也。令病濕則神真之氣為濕邪所傷,故關節疼痛而煩。濕為陰邪,故脈沉而細。濕不在外而在下,下流兩腳關節,皆筋脈交紐之處。肝主筋而藏血,血被濕阻,阻遏氣道,逼壓神經,故爾劇癰,與濕腳氣似同而實異,與歷節風似異而實同。方用自制七節湯,以黃耆、當歸、白芍、川芎為君,輔以桑枝、杉枝、松枝、桂枝、紫蘇、竹枝皆用節,即甘草亦用節,取其以節入節,且黃耆、當歸、桂枝、白芍、川芎、甘草,具黃耆五物當歸四逆兩方之功,用紫蘇節則尤能行氣中血滯,輔以桑、杉、鬆各枝節,能使關節中停蓄之風濕,一掃而空,至竹枝節氣味甘寒,恐有拒而不納,以之為反佐,故於上證功效頗巨。本方去牛膝,治兩手關節疼痛,猛不可當,亦多奏效,真獨出心裁之良方也。

濕痹案(內科)

黃袞甫(住金山呂巷鎮)

病者 黃松林,年三十八歲,業農,住泖灣村。

病名 濕痹。

原因 初傷濕,繼受寒,寒濕相搏,遂致麻痹。

證候 左足脛疼痛,伸屈不利,步履維艱。

診斷 脈左沉遲,右稍弦。證脈合參,斷為著痹。《內經》論痹症,每與中風相合,然風則陽受之,而痹則陰受之。痹者閉而不通之謂也,今寒濕客於下,下焦屬陰,以陰遇陰,濕性膩,寒性遲,濕遇寒而凝結愈力,寒遇濕而壅閉不宣,不通則痛,通則不痛。

療法 方用麻黃、附子為君,黃耆、白朮、白芍為臣,秦艽、伸筋草等為佐,使祛寒化濕之品,與通經活絡互參。

處方 帶節麻黃(三分) 西耆皮(錢半) 左秦艽(錢半) 絲瓜絡(三錢) 伸筋草(三錢) 淡附子(六分) 焦白芍(錢半) 炙甘草(四分) 生白朮(錢半) 千年健(錢半)

效果 服藥四劑,痛勢愈半。後西耆、白芍加倍,再四劑而病愈。

廉按:案語精湛,處方穩健,於痹證確有心得,非博歷知病,屢用達藥者不辦。

濕痹腫喘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史姓,忘其年名,住滬南。

病名 濕痹腫喘。

原因 先由濕鬱化腫,繼則由腫轉咳喘,屢治不應,改延予診。

證候 面浮足腫,腹滿有形,更加喘咳痰多。

診斷 脈濡帶澀,苔白,據脈症是濕痹不宣,其所以痹而不宣者,由於氣窒絡瘀也。

療法 仿前哲五子五皮飲加減,參以通絡宣氣。

處方 萊菔子(三錢) 蘇子(二錢) 葶藶子(錢半) 瓦楞子(六錢,煅研) 新絳(二錢) 旋覆花(二錢) 大腹皮(三錢) 橘皮、絡(各一錢) 連皮苓(四錢) 竹瀝半夏(三錢) 代赭石(四錢,打)

先用冬瓜皮子各一兩、蔥須一錢,煎湯代水。

效果 疊進兩劑,陡吐狂血如紫黑塊甚多,喘先定。繼診通絡宣痹,絳復湯合吳氏宣痹湯:新絳二錢,旋覆花二錢,拌滑石四錢(包煎),光杏仁、竹瀝半夏、焦山梔、連翹、赤小豆皮各三錢,生苡仁、晚蠶沙各四錢,漢防已錢半,蔥須八分,服二三劑後,腫亦退,腹寬面浮亦平,腫滿因血阻窒有如此。故治腫滿病,不但宜理氣也。如此重症驟愈於數日之內,即病者亦意所不料。

廉按:此腫而且滿,滿而轉喘之實證。治法方用順氣開痰,通絡宣痹,面面顧到,煞費經營。其病之去路,全在陡吐狂血如紫黑塊甚多,學者宜注意之。

濕夾溢飲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王嘉謀,年三十八歲,業商,住偁浦村。

病名 濕夾溢飲。

原因 素患溢飲,時逢首夏,黴濕盛行,頓致新舊夾發。

證候 四肢倦懈,肌肉煩疼,脊背似脹,肘膝痰痛,惡寒無汗,小便短少。

診斷 脈右浮滑沉滯,左弦小澀,舌苔白滑。此時令之黴濕,襲於皮腠之中,內伏之溢飲,流行於經絡之間也。

療法 濕與飲互結於皮腠經絡,其表濕固當微汗,而溢飲亦宜發汗,用麻黃湯合二術二陳湯加減。

處方 淨麻黃(八分) 光杏仁(三錢) 姜半夏(三錢) 浙茯苓(四錢) 威靈仙(二錢) 川桂枝(一錢) 杜蒼朮(一錢) 炒廣皮(錢半) 生苡仁(四錢) 獨活(一錢)

次診 連投二劑,遍身汗出津津,肢體舒暢,惡寒已除,肌肉煩疼亦減。惟肘膝關節尚覺痠痛,溺仍短少,脈右漸轉流利,左尚弦澀,苔白微黃,此表濕雖解,而溢飲尚盤踞於四肢筋節之間也。當以蕭氏七節湯加減,疏通關節,外治用洗澡法以蠲溢飲。

次方 歸鬚(錢半) 川芎(一錢) 桂枝節(一錢) 甘草節(五分) 桑枝節(五個) 杉枝節(三個) 松枝節(三個) 桃枝節(三個) 真絳通(一錢) 路路通(七個)

洗方 紫蘇葉(五錢) 防風(五錢) 樟樹葉(五錢) 酒炒桑枝(一兩) 煎湯一大盆,乘熱洗浴。

效果 內服湯方兩劑,隔日洗澡一次,五日後關節痛除,溺亦暢利而瘳。

廉按:陰濕傷表,每多挾風,《金匱》云:「法當汗出而解。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又云:「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重痛,謂之溢飲。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然則濕夾溢飲,皆當汗解也明矣。此案妙處,全在外浴熱湯,內服發汗煎藥,蓋病從此入者,仍欲其從此出,治法從《金匱》脫化而來。

濕瘧案(婦科)

劉榮年(住濟南東流水)

病者 趙媼,年五十餘歲,住省城。

病名 濕瘧。

原因 夏日恣飲冰水,秋間偶感風寒,致成瘧疾。

證候 先寒後熱,寒多熱少,寒則戰慄不已,熱則渴不喜飲,心中鬱悶,嘔吐清水不止。

診斷 脈象沉細,舌苔白膩,脈證合參,此太陰濕瘧也。醫家不察其源,再三用小柴胡湯治之,徒傷胃氣,故愈吐愈渴,愈飲愈吐,而瘧疾轉劇。

療法 脾喜燥而惡濕,治宜理脾為主,脾健則瘧疾自愈,故用茯苓、薏米健脾為君,佐以澤瀉利濕,桂枝、芍藥以調理寒熱,藿梗、陳皮以芳香利氣,半夏、貝母同用,止嘔並以治瘧,再加枳殼以解鬱悶,又恐久嘔不能納藥,乃用儲石重鎮之藥,生薑辛散之品,以為嚮導,令其於瘧前服藥,每服少許,頃刻再服,恐急服將藥吐出。

處方 連皮茯苓(三錢) 生薏米(二錢) 生澤瀉(二錢) 桂枝尖(一錢) 生杭白芍(二錢) 杜藿梗(二錢) 廣陳皮(錢半) 清半夏(三錢) 川貝母(三錢,去心,對擘) 生枳殼(錢半) 煅赭石(錢半,研細) 生薑(一錢)

效果 服藥後嘔吐即止,寒熱亦輕。次日原方去赭石,連服三劑,瘧遂漸愈。

廉按:濕瘧之為病,當辨濕重於熱者,藿香正氣散加減,熱重於濕者,蒼朮白虎湯加減,其大要也。此案用藿樸二陳湯,參桂苓法加減,亦屬濕重熱輕之正法。惟案中斥前醫屢用小柴胡湯,病反轉劇,此由不辨因證,濫用成方之流弊,徐洄溪尚犯此,遑論其他。試援莫枚士說以證明之,莫曰:「葉案治瘧,不用柴胡,徐評非之。解之者曰:治傷寒少陽正瘧用柴胡,治秋間寒熱類瘧不用柴胡。泉應之曰:否,不然。素瘧論以夏傷於暑為端,而余瘧附焉,是秋間寒熱之為正瘧,經有明文。《病源》、《千金》,皆本經說,《外臺》既列《病源》之論,而所集方不下千首,鮮用柴胡者,可見謂秋間之寒熱,不用柴胡則是,而指為類則非。仲景於少陽篇,明言往來寒熱,形如瘧狀,如瘧二字,正類瘧之謂,少陽證之為類瘧,出於仲景親口,今反指為正瘧,何耶?但諸醫猶止誤於論症,徐氏則並論治亦誤,何以言之?傷寒邪從表入,其里無根,以柴胡提之則出;夏秋之病,新涼在外,而蘊暑在中,其里有根,若以柴胡提之,則外邪雖解,而內熱即升,橫流沖決,不可複製,往往有耳聾目赤,讝語神昏,汗漏體枯,延成不治者,不得不以徐說為淫辭之助也。」

三陰濕瘧案(內科)

洪巨卿(住上海虹口)

病者 沈全林,年廿七歲,南翔人,業賣花,居滬上。

病名 三陰濕瘧。

原因 夏月常浸在水中,嗜臥於樹下,飲食生冷不節,後患瘧於暮秋,至次年孟春未止,中西瘧藥,遍嘗無效。

證候 瘧發薄暮時,四日必發兩次,熱微寒多,肢冷腹滿,脘悶嘔惡,面色萎黃,肌肉瘦削。

診斷 脈左弦緩近遲,右弦短,舌苔白膩帶微淡黃。脈證參之,此為牝瘧。昔賢雖有邪伏心藏、腎藏之說,今見症屬於脾。脾主四肢,故手足不溫,脾胃傷生冷,留而不去,故為脹滿嘔逆,是三陰中之濕瘧無疑,由於濕食互阻中焦脾絡,邪舍三陰,不能幹衛氣並出,病深者故發作亦遲。當用東坡薑茶飲加味主之。

療法 用甜茶以助陰,乾薑以助陽,寒熱並調為君,常山逐老痰積飲,檳榔下食積痰結,升降陰陽為臣,丁香、乾薑宣壅助陽,烏梅斂陰為佐,紅棗入營,燈心入衛為使,雄雞毛直達皮毛為引,水酒各半煎,未發前三時服之,忌食鮮魚發物。

處方 炒常山(三錢) 檳榔(三錢) 甜茶(三錢) 淡乾薑(三錢) 烏梅(七個) 公丁香(七粒) 紅棗(七個) 燈心(七根) 雄雞毛(七根)

效果 一服嘔脹平,瘧亦減,二服肢溫,三服痊瘳。

廉按:三陰濕瘧,山鄉間務衣之輩,患此最多。向傳單方丸藥,均系半、貝為君,佐以砒、硫、紅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粒,多則二粒,用薑茶各二錢泡湯送下服之,雖極神應,然究屬極毒之品,未免冒險。不如此案方藥,較為穩健無弊,奏功亦速,但不可用於三陰虛瘧耳。

濕瀉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戴某,年約三旬,湖州人,住南區漁陽里。

病名 濕瀉,即濡瀉。

原因 因受潮濕,脾胃兩傷所致。

證候 泄瀉經年,腹中微痛,或競不痛,胸痞胃困,有時泛惡,小溲赤短,神倦不振。

診斷 脈來右部濡小,左尚和平,舌膩口淡。此濕勝脾胃,病名濡泄。此即《難經》所云「濕多成五泄」者是也。

療法 際茲黴令,濕熱用事,當從胃苓湯法治。方中茅朮、厚朴芳香燥濕為君,麥芽、米仁健脾佐運,半夏、陳皮和胃寬胸為臣,腹皮、佩蘭泄濕宣通為佐,余均淡滲利溲為使。昔賢云,利小便即是實大便也,服兩劑當大效。

處方 甜茅朮(一錢,米泔水浸) 陳皮(錢半) 豬苓(三錢) 焦苡仁(四錢) 大腹皮(三錢) 茯苓(四錢) 制川樸(八分) 姜半夏(錢半) 焦麥芽(四錢) 通草(一錢) 炒澤瀉(錢半)

次診 泄瀉雖止,大便尚形厚溏,脘悶泛惡較和,溺淡而長,胃納亦展,此濕邪退舍,中陽漸振之佳兆也。口微作渴,舌膩化,邊尖紅,良由操勞過度,心營素虧,剛燥不宜過劑,右脈較起。法再和中化濕。

次方 法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焦麥芽(四錢) 焦苡仁(四錢) 浙茯苓(三錢) 通草(一錢) 大腹皮(三錢) 扁豆衣(錢半,炒) 佩蘭葉(錢半) 炒澤瀉(錢半) 大紅棗(三枚,炒)

三診 服三劑,胃納已展,大便得實,舌苔化,尖亦淡。惟食後運化猶遲,時作噯氣,胃主納食,脾主運化,脈來濡軟有神。治再益氣調中。

三方 生於術(錢半,炒) 淮山藥(二錢,炒) 雲茯苓(三錢) 焦穀芽(四錢) 大腹皮(三錢) 小枳實(一錢,炒) 法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扁豆衣(錢半,炒) 佛手片(一錢) 紅棗(三枚)

效果 此方服五帖痊愈。

廉按:案亦人所能為,而層次井然,有條不紊,亦是可取。

濕溫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唐左,年廿四歲,蘇州人,住新北門虹橋。

病名 濕溫。

原因 內蘊濕滯,新感時令之溫氣而發。

證候 始而形寒,近則無寒但熱,熱勢早晨較淡,下午暮分則甚,甚則神昏讝語,胸痞嘔惡,渴不喜飲,味甜胃困,頻咳稠痰,耳襲自汗,溺赤便溏,晶㾦稠布,色尚潤澤,濕溫釀蒸腸胃,已逾兩候,既未化火,亦未劫津。

診斷 舌邊尖淡紅,根苔黃厚,脈右濡滑數,左弦數,體溫一百零兩度半。邪勢正在奮興,且黏膩不易速化,故表有㾦汗之宣達,里有溲便之排泄,表裡宣通,何以寒熱胸痞讝語並不見退,因濕熱為黏膩之邪,其來也漸,其去也遲,再挾痰邪,交相釀蒸,舌苔黃厚,可見腸胃伏邪之盛,淹纏時日,在所不免,但求不至昏陷,幸甚。

療法 既不能表,又不能下,惟有宣泄清化,故用豆卷、黃芩清宣濕熱為君,二陳去甘草之甜膩,加貝母取意半貝,合竹茹、枳殼,即溫膽湯以枳實易枳殼,取其寬胸利氣為臣,余如鬱金、通草、佩蘭、米仁,無非通氣滲濕利小便,為佐使也。

處方 大豆卷(三錢) 法半夏(錢半) 新會皮(一錢) 生竹茹(錢半) 生苡仁(三錢) 淡黃芩(錢半) 赤茯苓(四錢) 廣鬱金(錢半,生打) 生枳殼(錢半) 佩蘭葉(錢半) 象貝母(四錢) 方通草(一錢)

次診 下午熱甚,狀若陰虛,濕溫之的症也。熱邪熏灼故口渴,濕邪黏膩故不喜多飲,濕閉清陽則胸痞,熱邪阻胃則泛嘔,浮溢於表,蒸熱㾦汗,擾及包絡,神昏讝語,上蔽清竅,耳聾頭重,下注二便,溺赤便溏,無形濕熱夾有形痰邪,交相蘊蒸,更難分化,脈右部濡滑,左弦數,體溫一百零兩度半,舌苔黃膩根厚,胃困口甜。病情淹纏,前案早已齒及,所慮者內傳生變,不得不豫為防護。治再宣暢氣機,清化濕熱痰邪。

次方 清水豆卷(三錢) 法半夏(錢半) 赤茯苓(四錢) 生竹茹(二錢) 淨連翹(三錢) 淡黃芩(錢半) 象貝母(四錢) 廣陳皮(錢半) 生枳殼(錢半) 梗通草(一錢) 建蘭葉(四片,洗)

三診 熱勢較輕,大便溏,溲熱赤,泛嘔口甜較和,脘宇稍寬,神識亦清,脈來數象較靜,右濡細,左弦細,是日體溫一百零一度半,舌淡黃根膩,腸胃之濕熱尚盛,恐鬱蒸之寒熱,正方興未文。治再燥濕清熱,雙管齊下,或可不致昏陷,宗吳氏三仁湯加減法。

三方 白杏仁(三錢,勿研) 生、熟苡仁(各三錢) 法半夏(錢半) 淡竹葉(錢半) 通草(一錢) 白蔻仁(五分,略打,後下) 制川樸(八分) 象貝母(四錢) 陳皮(錢半) 建蘭葉(四片)

四診 舌苔較化,體溫一百零一度三分,便溏已止,熱勢入暮較甚,晶㾦隨汗出沒,熱甚時仍胸膈煩悶,略有讝語,頭重耳聾,咳痰漾漾欲泛,口味轉淡,渴不喜飲。濕溫已十八日,矇蔽清竅,流連腸胃,無速愈之法。用藥偏燥,恐化火傷津,偏清又恐助濕遏邪,治再清化,病勢不進,就是退機。

四方 制川樸(八分) 法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冬桑葉(錢半) 生苡仁(四錢) 淡黃芩(錢半) 赤茯苓(四錢) 象貝(四錢) 生竹茹、葉(各錢半) 生枳殼(錢半)

五診 濕為黏膩之邪,熱乃無形之氣,熱為濕遏,濕被熱蒸,鬱伏腸胃,釀成濕溫,其為病也,必淹纏不休。今熱勢較淡,諸恙亦有減無增,惟胃困口淡,渴飲而不多,舌苔黃膩,中根又布灰滑,蘊伏之邪,層出不盡,脈數而不揚,體溫一百零一度。三候之期,就在明日,恐熱勢未必能和解也,守原意出入之。

五方 制川樸(八分) 法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枳殼(錢半) 梗通草(一錢) 淡黃芩(錢半) 象貝母(四錢) 生竹茹、葉(各錢半) 生、熟苡仁(各三錢) 澤瀉(錢半)

六診 今晨熱勢已退,至午後又凜寒發熱,熱勢頗壯,舌苔灰轉深黃,口淡渴喜熱飲,溲熱色赤,煩悶嘔吐亦甚,所幸讝語不作,脈右滑數,左弦數,體溫一百零三度。濕熱深重,腸胃接近膜原,得能轉瘧則鬆。

六方 淡黃芩(錢半,酒炒) 法半夏(錢半) 赤苓(四錢) 生竹茹、葉(各錢半) 焦山梔(二錢) 清水豆卷(三錢) 象貝母(四錢) 陳皮(錢半) 炒枳實(錢半) 通草(一錢)

七診 昨夜得暢汗,熱勢解淨,旋即安寐。今晨大便頗爽,胃納亦展,惟午後寒熱又來,煩悶嘔吐渴飲等,隨寒熱接踵而至,脈來數象,右部較甚,體溫一百零三度,舌苔深黃。濕從熱化,轉瘧之象已著,前賢王孟英先生論黃連溫膽湯治濕熱瘧疾最宜,今謹遵之。

七方 上川連(七分,酒炒) 赤苓(四錢) 生竹茹、葉(各二錢) 生甘草(四分) 生苡仁(四錢) 製半夏(錢半) 陳皮(一錢) 生枳實(錢半) 象貝母(四錢) 通草(一錢) 陰陽水煎藥,服一劑。

八診 寒熱如瘧,熱重於寒,舌苔較化,耳聾漸亮,口淡干膩,晶㾦尚隨汗外布,濕熱黏膩,所以淹纏,脈來濡數,體溫一百零二。治再和解。

八方 香青蒿(錢半) 製半夏(錢半) 青、陳皮(各一錢) 生枳實(錢半) 肥知母(錢半) 川黃連(七分,酒炒) 赤苓(四錢) 生竹茹(二錢) 象貝(四錢) 草果仁(八分,同炒) 陰陽水煎藥,服二劑。

九診 瘧勢已輕,大便通暢,胃納亦展,濕熱逐漸退化,舌苔尚黃,脈來濡數,體溫一百零三度。治再用清宣泄。

九方 香青蒿(一錢) 法半夏(錢半) 陳皮(一錢) 草果仁(七分) 生竹茹(二錢) 淡黃芩(錢半) 柔白薇(一錢) 赤苓(四錢) 肥知母(錢半,同炒) 象貝(四錢) 陰陽水煎藥,服二劑。

十診 昨午後微有寒熱,經一時余即汗解,口淡,舌根薄黃,邪勢日退,正傷未復,脈數已和,來往濡軟無力,穀食增旺,大便亦暢。治再和胃,以化余邪。

十方 川石斛(三錢) 赤苓(四錢) 陳皮(一錢) 水炒竹茹(錢半) 通草(一錢) 法半夏(錢半) 川貝母(二錢,去心) 生穀芽(四錢) 飯湯炒苡仁(四錢) 燈心(三紮)

十一診 寒熱己止,諸恙均安,惟神倦肢怠,脈來濡弱,邪雖退,正未復,性既畏藥,不妨暫停,謹慎起居飲食,壯年不難復元。治再和養。

十一方 原金斛(三錢) 宋半夏(錢半) 炒川貝(二錢) 水炒竹茹(錢半) 冬瓜子(三錢) 生穀芽(四錢) 白茯苓(三錢) 陳皮(一錢) 通草(一錢) 紅棗(三枚)

效果 服三劑痊愈。

廉按:東南地氣卑濕,天時溫暖,真傷寒證極少,除風溫證外,最多濕溫之證。此案濕滯熱鬱,久蘊釀痰,痰濕熱阻滯三焦。治以開上疏中導下分消法為正治,方亦宗此立法,看似常用藥品,卻非老手不辦。

濕溫案(內科)

王子達(住成都上北打金街)

病者 陳華章,年二十二歲,人長而瘦,住省內西順城街。

病名 濕溫。

原因 素喜飲酒,去冬新婚,入春無雨燥甚,二月底偶感咳嗽,頭暈口乾,而不思飲食,耳鳴無精神。初延劉子初診治,謂為風溫,主以銀翹散全方加藁本、白芷,一劑未效。

證候 前證悉在,而加身重,午後即熱,天明微汗則退,熱時口渴,心煩噯氣,合目則譫語數句,下利不爽,小便短赤,嘿嘿不語,舌苔灰白而膩,耳已聾。

診斷 左手浮滑而大,重按則微,右寸獨洪,關尺模糊不清。脈證井參,此溫證夾濕,已人陽明。陽明為成溫之藪,信然。

療法 速清陽明之熱,透其伏火,消其頑痰,淡滲其濕,期其外達,慮其內陷,少遲則津液再傷,釀成昏不識人,種種危險,更難言矣。

處方 蒼朮白虎湯加減。

生石膏(五錢,研細) 蒼朮(一錢) 粉葛根(錢半) 炒知母(三錢) 苦杏仁(二錢) 牛蒡子(三錢) 枯芩(二錢) 浙貝(二錢) 廣皮(二錢) 茯苓(三錢) 酒黃連(七分) 粉草(三分) 一劑。

次診 昨夜稍安靜,得汗熱已少減,惟譫語不休,醒則明白,自言頭痛暈重,心慌口膩,脈左寸微洪,與右寸相稱,余滑澀兼見,模糊未退,舌心微黑邊滑,面垢,苔黑赤,氣粗若喘,清涕甚多。伊母忽言曰:血也,非涕,多而黑,快拿涼水止之。予在旁急阻曰:此退病之嘉兆,豈可止乎。彼時頭汗亦多,伊岳私謂予曰:非變證乎,何汗血並來?予笑曰:汗與血一耳,何怪乎。數分鐘後血少,而病人睡去。予曰:不可高聲呼叫,聽其睡覺。且請教曰:昨日弟列舉各家,先生皆未許可,此病非溫病乎,先生所主之蒼朮白虎湯,甚為佩服,然鄙人不能無疑耳。予曰:我何敢非古人而自作聰明,令坦去歲過酒,不過蘊有濕熱耳。《內經》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其「精」字指人身津液而言,並非指男女媾精之精字而言。又《內經》:汗者精氣也。出汗亦是出精耳,比如花天酒地之區,冬藏精者幾人,則春來人人溫個個病矣。因此誤解,張石頑之少陰夾陰論;葉氏之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引入陰證,吳氏更引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首列桂枝湯治溫,尤為大誤。

三診 病人言曰:刻睡去,夢四面火燒房子,將我圍住,無路可逃,身燒熱難受,大呼救命而醒。此時周身是汗,周身甚癢,頭能抬而不暈矣。診脈兩寸已平而緩,模糊已退,滑脈尚有。予命舉火照其前後心,見面部皆現紅點,細如針沙,周身皆滿,惟下臀甚少。予曉之曰:病之危險已過,恐內伏未淨耳,臀上如有,則無慮矣。外風要忌,急用椿樹皮、蔥須煎湯熏洗,下部多洗為要,過三日無礙矣,姑以牛蒡子湯消息之。

處方 牛蒡子(錢半) 牡丹皮(錢半) 地骨皮(三錢) 薑黃片(一錢) 浙貝(一錢) 廣橘絡(八分) 冬瓜仁(三錢) 大豆卷(三錢) 炒建曲(三錢) 廣角參(一錢) 鮮生地(八兩,取汁沖服)

四診 昨夜吐膠痰甚多而臭,已服藥一劑已。姑仿《千金》法,照原方加葦莖、蘆竹根各五錢,梔子、枯芩各三錢。

效果 至第五日,則病人起坐矣,自言下部昨前疹子甚多,奇癢更甚,一身脫皮,臀上如小錢大之痂還未脫盡,惟大解有四日,亦無苦,飲食每餐稀粥兩碗,時刻覺餓,聞肉食甚香,微行動即氣短心空,余亦無甚病苦。診得六脈四至而緩,兩尺尚欠和平,主以養陰潤燥善其後。

處方 西洋參(七分) 杭白芍(三錢) 秦當歸(二錢) 鮮石斛(四錢) 角參(二錢) 薏苡仁(二錢) 建蓮(二錢) 柏子仁(三錢,不去油) 粉草(五分) 葦莖(三錢,為引)

切戒醇酒厚味,二三劑後,即以飲食調養而健。

說明 伊岳丈曹子芹,邑文生,喜讀醫書而未問世者,在彼主醫。謂予曰:小婿之病,非冬傷於精而病溫,即石頑所謂夾陰病乎?蓋小婿去冬,始完婚耳。向來稟賦本弱,又喜飲酒,此時之病形,譫語神昏,全是陰虛,右寸獨大,非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似否宗葉氏、喻氏、吳鞠通之法,可乎?予因笑而謂曰:足下欲病愈乎?亦照各家之醫書刻劍乎?曹知失言,改容請予救命。予又曰:足下疑弟用白虎之石膏,聊舉以證之。《千金》溫風之證,脈陰陽俱緊,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嘿嘿但欲寐一段,《千金》謂為溫風,非仲聖之謂風溫乎?《千金》石膏用三兩,又《千金》所載腑臟溫病共有六方,皆用石膏,雖腎臟有溫,亦以石膏為治,萎蕤湯之石膏亦治冬溫,人患不識病證,不察病機,故少見多怪耳,可憐可嘆!

廉按:溫為伏氣,濕從酒來,許學士蒼朮白虎湯加減,正合病機。其餘方亦清穩,案後說明,歷徵石膏為清溫要藥,足見平時研究。

濕溫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市)

病者 徐燕儀夫人,年三十七歲,住宜興洑溪村。

病名 濕溫。

原因 濕濁內蘊,又感溫邪,前醫誤認為孕,疊投滋膩,邪濕膠固,迄今五月不解。

證候 寒熱似瘧,腹脹經停,胸痞泛惡,渴不多飲,便溏溲赤。

診斷 苔白膩,脈弦滯,乃濕鬱熱遏之候。

療法 以蔞皮、紫菀開太陰之氣,六一、通草通州都之官,覆花、半、枳宣上疏中,腹皮、二苓化氣滲濕,炒蒺藜、左秦艽通絡利樞。

處方 豬、茯苓(各三錢) 大腹皮(錢半) 白蒺藜(三錢,炒,去刺) 瓜蔞皮(二錢) 旋覆花(錢半,包煎) 白通草(一錢) 炙紫菀(錢半) 江枳殼(錢半) 製半夏(錢半) 左秦艽(錢半) 六一散(三錢,荷葉包) 三劑。

次方 前方去腹皮、枳殼、六一散,加桂枝五分、枇杷葉五大片(刷去毛)、赤芍錢半。

三方 前方去桂枝、通草、赤芍,加象貝三錢、淡竹茹錢半、蔻仁五分(後入)。

效果 前後共服十劑,寒熱止,諸證退。惟經尚未行,與調經理氣藥三劑,經行病愈。

廉按:此治濕重熱輕、苦辛開泄之方。惟病既誤投滋膩,僅用腹皮、枳殼利氣導滯,究嫌力薄,可再加川樸、山楂,則效用較速矣。

濕溫兼寒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徐福生,年三十四歲,業商,住謝墅。

病名 濕溫兼寒。

原因 夏末秋初,濕溫盛行,適感風寒而觸發。

證候 初起惡寒無汗,頭痛身重,肢體煩疼,胸膈痞滿,渴不欲飲,午後寒熱,狀若陰虛,便溏不爽,溺短而黃。

診斷 脈右沉細而緩,左弦緊,舌苔白膩而厚,兼帶灰滑。此由陰濕傷表,盤踞氣分,醞釀成溫,適為風寒搏束,伏邪欲達而不能遽達也。

療法 藿香正氣散加減,疏中解表為君,先使風寒從皮腠而排泄,芳淡滲利為佐,續使濕邪從內腎膀胱而排泄,汗利兼行,自然濕開熱透,表裡雙解矣。

處方 紫蘇葉(錢半) 杜蒼朮(一錢) 白芷(錢半) 廣皮(二錢) 羌活(一錢) 藿香葉(錢半) 卷川樸(錢半) 防風(錢半) 浙苓皮(四錢) 通草(錢半,切絲)

次診 一劑而汗出津津,頭身痛減,惡寒亦除。二劑而濕開熱透,咳痰不爽,脈轉滑搏,神識模糊,狀若昏蒙。此由濕熱鬱蒸過極,挾痰而上蒙清竅,俗稱濕蒙是也。急急導濕泄熱,豁痰開蒙為要,辛蘆白通湯主之。

次方 光杏仁(三錢) 竹瀝半夏(三錢) 白芥子(七分) 杜藿梗(二錢) 生苡仁(三錢) 鮮石菖蒲(一錢,剪碎,沖) 廣皮紅(一錢) 帶皮苓(三錢)

先用水蘆筍一兩、北細辛五分、燈心五分煎湯代水。

三診 一劑而咳吐稠痰數口,濕蒙即開,神識清醒,大便轉閉,溺亦黃熱,腹中脹滿,口淡微苦,舌苔轉黃,脈右滑數。此濕阻氣滯,夾有痰食錯雜其間也。治以味辛質滑,流行氣機,氣機一開,則大便自解,溺亦暢利,而濕熱積滯,均從二便排泄矣。

三方 白蔻仁(三分) 拌搗括蔞仁(五錢) 炒蔞皮(三錢) 干薤白(錢半,白酒洗,搗) 春砂仁(三分) 拌搗郁李淨仁(三錢) 小枳實(錢半) 扣青皮(三顆,磨汁,沖)

四診 連服兩劑,大便陸續而通,先則黃白相兼,繼則色如紅醬,終則老黃,臭穢異常,腹脹頓除,小便漸利,惟口淡胃鈍,精神疲倦,脈搏滑數轉軟,舌黃亦退。治以調中健胃,振其精神以善後。

四方 赤苓(二錢) 豬苓(錢半) 澤瀉(錢半) 廣皮(錢半) 生苡仁(四錢) 黃草斛(二錢) 鮮荷葉(一錢) 拌炒生穀芽(三錢)

效果 二三劑後胃氣漸開,能飲稀粥,精神亦振,多言不倦。後用黃草川斛三錢,金橘餔兩枚,煎湯代茶,調理及旬而愈。

廉按:濕兼寒熱二者而咸,或偏寒,或偏熱,不得以陰邪二字括之。觀天地之濕,發於夏月,是火蒸水而濕乃發,故濕之中人,有濕挾寒之證,有濕挾熱之證,有寒閉於外熱鬱於內之證。此案濕溫兼寒,寒中有濕,濕中有熱,較之上列三證,尤為糾纏難愈。案中前後四方,雖不出苦辛淡法,而佐溫佐涼恰如其分,可為此證之適當療法。

濕溫夾痰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陳永芳之室,忘其年,住虹口。

病名 濕溫夾痰。

原因 首夏身熱有汗,口渴喜飲,前醫泥其渴飲以為熱病,用鮮石斛六錢,石膏、鮮地等稱是,服之噁心吐出,轉延余診。

證候 身熱面油,胸悶異常,渴喜冷物,溲紅而短。

診斷 脈糊細按則數,舌苔掯膩色白。予決濕重於溫,中有痰濁停阻也。

療法 吳氏三仁湯加減,以杏仁、蔻仁、半夏、苡仁、滑石、通草等苦辛開痰,芳淡化濕為君,蘆根、知母輕清泄熱,透其伏溫為臣,佐以玉樞辛香疏氣,寬胸泄濁,使以竹茹清潤通絡,滑以去痰也。

處方 光杏仁(三錢) 姜半夏(三錢) 蔻仁(六分) 拌研滑石(六錢,包煎) 生苡仁(四錢) 川通草(錢半) 知母(三錢) 玉樞丹(五粒,藥湯調下)

先用活水蘆筍一兩、鮮刮淡竹茹三錢,煎湯代水。

次診 連服兩劑,胸悶頓減,熱勢起伏,有時厥冷,臥向陰僻,口說妄言,脈舌如前。仍用苦辛淡法以疏達之。

次方 光杏仁(三錢) 蘇葉嫩枝(一錢) 焦山梔(三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卷川樸(一錢) 竹瀝半夏(三錢) 淡香豉(三錢) 青連翹(三錢) 飛滑石(四錢,包煎) 川通草(錢半) 野薔薇花(一錢) 鮮石菖蒲(一錢,剪碎,沖) 生苡仁(四錢) 淡竹茹(三錢)

三診 肢末轉暖,胸前遍發疹㾦,胸悶大退,向之渴喜冷飲者轉喜熱飲,稍溫即拒,且湧吐冷涎,喜臥向日暖處,移榻時坐起即厥,目定口噤,四肢轉冷,診時齒震,言蹇不清。種種變症,總屬痰濕重使然。防變痰迷濕蒙,急進大劑滌痰,參以化濕。

三方 姜半夏(三錢) 白殭蠶(二錢) 茯神(三錢) 淡姜渣(八分) 廣橘紅(一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遠志(一錢) 制膽星(一錢) 生苡仁(四錢) 赤苓(四錢) 鮮石菖蒲(一錢,剪碎,沖) 白蔻末(五分,沖)

四診 一劑即痙定,冷涎略少,腹悶,連得矢氣。原方加礞石滾痰丸三錢包煎。

效果 服後得便,病減大半。續與化痰理濕熱退而安。

廉按:濕溫之為病,有濕遏熱伏者,有濕重熱輕者,有濕輕熱重者,有濕熱並重者,有濕熱俱輕者,且有挾痰、挾水、挾食、挾氣、挾瘀者。臨證之時,首要辨明濕與溫之孰輕孰重,有無兼挾,然後對證發藥,隨機策應,庶可用藥當而確收成效焉。此案濕重熱輕,挾有痰濁,濕為黏膩有形之邢,痰為有形之物,病勢故多轉變,選藥處方,亦不得不隨證治之,原因療法,轉而為對證療法也。

濕溫轉虛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周君,年約四十歲,住本鎮。

病名 濕溫轉虛。

原因 初患濕溫病,由其戚某君用三仁、枳桔及小陷胸加薤白等方,服十餘劑,又以瀉葉下之,神氣遂大疲憊。

證侯 心悸不寐,面色黯淡,手指蠕動,兩足軟弱。

診斷 右脈小弱,左脈虛數,舌燥無津,乃克削過甚,津液元氣俱傷之候也。

療法 急用增液湯加味,生津氣以養元神。

處方 細生地(一兩) 元參(八錢) 原麥冬(六錢) 左牡蠣(四錢) 西洋參(錢半) 鮮石斛(三錢) 柏子仁(錢半) 辰茯神(四錢)

次診 翌日復診,汗出不止,舌燥而現黑色,略有薄苔,口乾,病人自謂頭重異常。蓋元氣大虛,前藥嫌輕也。乃於前方加減,再進一劑。

次方 細生地(一兩) 元參(八錢) 原麥冬(六錢) 柏子仁(錢半) 辰茯神(四錢) 西洋參(錢半) 潞黨參(三錢) 炙黃耆(三錢) 五味子(五分) 東白芍(三錢)

三診 次日天甫明,叩門延診,則汗出愈多,寐則汗出益甚,手冷,神氣疲憊,兩脈虛細,心腎脈尤不足,勢將欲脫矣。急急扶元斂汗以固暴脫,外用止汗藥粉撲其周身。

三方 別直參(三錢) 炙綿耆(五錢) 生白朮(四錢) 酸棗仁(五錢) 炙甘草(一錢) 浮小麥(五錢) 大紅棗(五枚) 上猺桂(八分) 大熟地(四錢) 東白芍(三錢) 五味子(六分)

四診 服後諸證悉退,病家自以為病愈,遂不服藥。越數日,復惡寒頭痛手冷,時或手足發熱,精神疲倦,不思飲食,舌苔少而色白,小便黃,脈仍沉小。乃以理中湯合小建中湯加減。

四方 別直參(一錢) 炒白朮(二錢) 淡乾薑(一錢) 炙甘草(八分) 鮮生薑(三片) 川桂枝(八分) 炒白芍(三錢) 姜半夏(三錢) 大紅棗(四枚)

五診 服後諸證少退,但時覺虛火上升,則頭痛大作,手足亦覺發熱,而其身則殊不熱。遂師李東垣法。

五方 潞黨參(二錢) 炒白朮(二錢) 紫猺桂(五分) 升麻(一錢) 川柴胡(一錢) 川芎(一錢) 炙甘草(八分) 茯苓(三錢) 姜半夏(錢半) 鮮生薑(三片) 大紅棗(四枚)

效果 覆杯而頭痛止,手足亦不發熱,接服一劑而安。

說明 凡老年之病,屬虛者多,非偏於陽虛,即偏於陰虛,而亦有陰陽兩虛者,醫家於此,尤宜加意焉。

廉按:莫枚士云:濕溫有兩,不可合一。《難經》濕溫言脈不言證;《脈經》濕溫言證不言脈,何也?蓋在《難經》者,既屬傷寒,則必有頭癰發熱等症,又以其脈陽濡弱也,推得先受溫,而尺熱口渴在其中,陰小急也,推得後受濕,而身疼拘急在其中,不言證而證可知已。其與《脈經》所言先受濕後受熱者迥別。後受濕者,其濕浮於表,與寒同法而減等,小急者,緊之減象也。許叔微蒼朮白虎湯,蒼朮散濕,白虎治溫,最合。緣此濕溫,重在溫也。先受濕者,其濕沉於裡,與凡濕病同法,故脛冷胸腹滿,其脈當沉,可以白虎概治之乎?頭目痛妄言,是濕甚於里,將與後受之熱合化,故禁汗之虛表以甚里,蒼朮其可用乎?緣此濕溫雖屬中暍,重在濕也,觀其所重,兩者懸殊。此案開泄下奪,感證皆平,正亦大傷,故病變甚屬虛象。理合雙補氣液,兼顧陰陽,前後五方,補法漸次加重,幸而虛能受補,故得挽回於末路。此種末期療法,不可以初病濕溫例視也。

濕溫壞證案(內科)

孫少培(住南京倉巷)

病者 蘇子昂,年三十歲,開設茶莊,住南京南門大街。

病名 濕溫壞證。

原因 素有茶癖,面白體瘦,早起咳痰極多,長夏之月患濕溫,既已誤表化燥,又因涼膈散誤下,轉為氣虛濕甚。

證候 午後發熱惡寒,頭痛汗多,藥入即吐,索水不欲飲,飲亦不多,舌苔粗厚,胸悶發躁,徹夜不眠,十餘日不大便。

診斷 脈濡小而滑。斷為濕重熱輕,氣虛多痰,證見惡寒,即經所謂陽虛生外寒也,口乾舌燥者,乃陰不升陽不降也。

療法 用桂枝辛溫通陽,厚朴散滿平胃為君,更用燥濕健脾之蒼朮,降逆化痰之半夏為臣,生薑散寒止嘔,甘草調中和藥為佐,陳皮利氣行痰,茯苓淡滲化濕為使。

處方 川桂枝(錢半) 川厚朴(錢半) 泔炙蒼朮(二錢) 姜半夏(二錢) 鮮生薑(一錢) 炙甘草(四分) 廣陳皮(二錢) 雲茯苓(三錢)

效果 服藥後胸中豁然通暢,汗出達於四末,夜半後外熱亦退,咳痰極多,自雞鳴安睡至日始醒。復診改用六君子湯加佩蘭服之,大解亦通,依法調理,漸次就愈。

廉按:濕溫一證,首當辨其濕勝熱勝,濕勝於熱者,藿樸胃苓湯加減,熱勝於濕者,蒼朮白虎湯增損,其大要也。此案雖誤治壞證,然亦濕勝痰多,方用薑桂平陳湯燥濕化痰,極有力量,接方用六君子湯加味,益氣除痰,亦合病情。

濕熱頭痛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陳訓臣,年六十餘歲,前清庫生,住天台城內。

病名 濕熱頭痛。

原因 由於濕熱上盛,暴風襲腦。

證候 頭重壓下如山,痛不可忍。

診斷 脈浮緊數。浮緊雖屬冷風,而數為濕熱上蒸之候。

療法 發汗透邪,用清空膏合川芎茶調散意。

處方 北柴胡(一錢) 淡枯芩(一錢) 小川連(七分) 川羌活(二錢) 北防風(一錢) 小川芎(二錢) 生甘草(七分) 雨前茶葉(二錢)

效果 煎服一劑,頭痛如失,如脫重帽。

康按:證屬外風與濕熱相合,故方用清散,從表裡兩解之法。

濕熱痢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鮑棠伯先生,年五十餘,浙江人,寓慶祥里。

病名 濕熱痢。

原因 腸胃郁濕蘊熱,又感寒積食致病。

證候 形寒熱甚,神志不清,脘悶面紅口乾,上為嘔吐,下為泄瀉。

診斷 脈來弦數而促,舌苔滿布垢厚,體溫一百零四度半。此伏熱鬱濕互阻腸胃,近因表感新涼,內夾食滯觸發,伏邪來勢險重,防其昏閉變端。

療法 表裡俱病,腸胃邪滯充滿,方中用薄荷、藿香發散表邪,檳榔、枳實、萊菔子、神麯消導里滯為君,半夏、陳皮和胃,楂炭消積為臣,鬱金、通草宣泄,佩蘭化濁為佐使,服一劑有效。

處方 廣藿香(二錢) 花檳榔(錢半) 萊菔子(三錢) 焦楂炭(三錢) 廣鬱金(錢半,生打) 薄荷葉(一錢,後下) 生枳實(錢半) 焦建曲(三錢) 佩蘭葉(錢半) 川通草(一錢) 製半夏(二錢) 陳皮(錢半)

次診 寒熱得汗稍減,便泄轉為下痢紅白均有,腹痛後重,澼澼不爽,口渴煩躁,頭脹脘悶,泛惡頻作,胃納杳思,伏邪食滯,交阻腸胃,表裡同病,舌苔黃白垢厚,脈促雖和,弦數尚甚,體溫一百零三度。邪勢奮張,殊難即解,神識雖清,還防昏陷及噤口變端,治再分化。

次方 廣藿梗(錢半) 花檳榔(錢半) 青、陳皮(各一錢) 焦麥芽(四錢) 制川樸(一錢) 生枳實(錢半) 赤苓(四錢) 焦楂炭(三錢) 煨木香(八分) 廣鬱金(錢半,生打) 製半夏(錢半) 萊菔子(三錢)

三診 熱勢大減,痢下紅白轉甚,腹痛澼澼不爽,泛惡口苦,渴不多飲,舌苔垢厚,汗多頭面,表邪較化,里邪正盛,脈來弦數,體溫一百零一度三。痢疾古稱滯下,即濕熱食滯滯著腸胃,氣道因之不通,不通則痛,治宜宣通,佐以潤滑。

三方 全當歸(五錢) 萊菔子(五錢) 枳殼(二錢) 車前子(四錢) 青皮(錢半) 西赤芍(三錢) 花檳榔(三錢) 生甘草(一錢) 藿梗(錢半) 楂炭(三錢)

四診 痢下較爽,糞積雜有,腹痛寒熱稍和,泛惡亦減,略飲漿粥,口乾苦,不喜多飲,脈數雖靜,兩關弦勁,舌苔黃厚。新受之表邪食滯漸有化機,蘊積之伏濕鬱熱尚留腸胃,黏膩之邪一時不易肅清。治再疏化。

四方 全當歸(五錢) 枳殼(錢半) 車前子(四錢) 藿梗(錢半) 焦楂炭(三錢) 花檳榔(二錢) 萊菔子(四錢) 青皮(錢半) 生甘草(八分) 扁豆花(一錢) 馬齒莧(三錢)

五診 表熱已解,下痢腹痛均減,積少糞多,日夜尚有十餘次,小溲較利,泛惡已平,皆邪退氣通之佳兆也,脈來左弦數,右濡細數,舌苔較化。再以清化腸胃濕熱,宣通氣機治之。

五方 藿梗(錢半) 焦麥芽(四錢) 萊菔子(三錢) 赤苓(四錢) 通草(一錢) 大腹皮(三錢) 楂炭(三錢) 青、陳皮(各一錢) 佩蘭(錢半) 生、熟苡仁(各三錢) 扁豆花(七錢) 馬齒莧(三錢)

六診 下痢日夜七八次,積少糞多,腹痛大減,腸腑膩邪漸化,邪化氣自流通,胃納日展,脈來左弦較和。尚當清化。

六方 大腹絨(三錢) 扁豆衣(錢半,炒) 焦麥芽(四錢) 赤苓(四錢) 陳皮(錢半) 佩蘭(錢半) 銀花炭(二錢) 楂炭(三錢) 通草(一錢) 炒竹茹(錢半) 飯蒸荷葉(一角)

七診 下痢尚有四五次,臨便腹微痛,積少糞多,脘宇已寬,渴喜熱飲,知味能食,運化猶遲,脈來柔軟,濕熱漸化,氣機不健。治再和中,以徹余邪。

七方 川石斛(三錢) 大腹絨(三錢) 焦穀芽(四錢) 陳皮(一錢) 炒紅棗(三枚) 扁豆衣(錢半,炒) 飯蒸木香(五分) 炒夏曲(錢半) 通草(一錢) 飯蒸荷葉(一角)

八診 痢已止,便厚溏,腹不痛,日行二三次,小溲清長,知味能食,運化尚遲,脈來柔軟。再以健脾和胃。

八方 淮山藥(錢半,焙) 焦穀芽(四錢) 大腹皮(二錢) 炒竹茹(錢半) 炒紅棗(三枚) 扁豆衣(錢半,炒) 飯蒸木香(五分) 炒夏曲(錢半) 陳皮(一錢) 飯蒸荷葉(一角)

九診 大便兩日未行,諸恙均和,胃納已展,脈來柔軟,飲食宜調勻,靜養勿勞神,是病後調理無上妙法。

九方 焙山藥(二錢) 焦穀芽(四錢) 茯神(三錢) 陳皮(一錢) 大紅棗(三枚) 扁豆衣(錢半,炒) 飯蒸木香(五分) 糯稻根鬚(三錢) 炒竹茹(錢半) 炒夏曲(錢半)

十診 大便乾燥,向來腸液不充,近因痢後津傷氣弱。宜健脾和胃中,參以潤腸。

十方 吉林須(五分,另煎,沖) 焦穀芽(四錢) 穭豆衣(三錢) 炒竹茹(三錢) 茯神(三錢) 淮山藥(三錢,生打) 火麻仁(三錢,炒) 糯稻根鬚(三錢) 橘白(一錢) 紅棗(三枚)

效果 六劑痊愈。

廉按:濕熱積滯,釀成秋痢為最多,夏令亦間有之。此案處方用藥雖屬尋常,然皆和平切病之品,其宗旨先立於無過,後求有功。江浙之間,其道盛行者,大都如斯。

濕熱痢案(內科)

李竹溪(住蕪湖米市街)

病者 崔汝槐,年四十二歲,廣東人,蕪湖某店水客。

病名 濕熱痢。《內經》名為腸澼,後賢又名滯下。

原因 體質氣虛,入夏多食瓜果,濕久化熱,正不運邪,蘊結腸胃。

證候 痢下兩旬,始則紅白稠黏,繼而轉為黃積,腹痛下墜,飲食欠納,形色索然,委頓殊甚。問有幾時?曾服藥否?答已兩旬,出方一帙。簡閱一過,純趨溫補一派,收效如何?答云:紅白已減,黃積復來,腹痛尤甚,且食減人疲。

診斷 勘脈細滑,按之有力。脈證合參,氣質雖憊,脈未動搖,仍主通之,勿以久痢之言所惑。況通之一字,原非專指攻下而言,際此黃積滯下,腹痛尤甚,仍系濕熱醞釀於中,中氣不足,調劑無方,雖有補劑,其於痰何!上焦痰既不行,下脘熱亦不泄,邪反逗留,正愈不立,當先剿而後撫,毋投鼠以忌器。

療法 通則不痛,因君乾薑、川連一開一降,臣以茯苓、半夏化濕祛痰,佐以甘草、扁豆衣、穀芽、六曲調和脾胃,導濁升清,使以滑石,通利水道,俾三焦之濕熱,鹹得長驅而直決也。

處方 泡淡乾薑(五分) 小雅連(五分,吳萸水炒) 雲茯苓(三錢) 法半夏(二錢) 水炙黑草(五分) 白扁豆衣(三錢,生) 生穀芽(三錢) 六和曲(三錢) 西滑石(三錢,包煎) 河水煎,服兩劑。

次診 前方兩服,黃積減半,苔轉淡黃且薄,腹痛亦微,小溲赤而且痛,是邪已化而下尋出路之徵,奈中氣式微,邪難速走。改以連理湯加味,培中泄邪。

次方 西潞參(二錢,米炒) 生於術(一錢) 乾薑(四分) 水炙草(四分) 小川連(五分,鹽炒) 雲茯苓(三錢) 醋夏(二錢) 方通草(一錢) 河水煎,仍投兩劑。

三診 勘得黃積已止,左少腹仍形痛脹,溲短苔化,是濕流就下,熱蓄膀胱,氣機未化。改開太陽。

三方 瑤桂心(四分) 雲茯苓(四錢) 豬苓(二錢) 生茅朮(一錢) 建澤瀉(二錢) 小川連(五分,吳萸炒,開水一杯為引)。

河水煎滾,再下桂心,十餘沸服。

四診 少腹痛蠲,溲長苔淨,惟余薄白,膈上欠舒,自覺停痰,得谷噯氣,乃邪退而中樞升降仍未調也。改以治中,兼輸升降。

四方 西潞參(三錢,米炒) 焦白朮(一錢) 雲茯苓(三錢) 水炙草(五分) 廣橘皮(錢半) 佩蘭葉(一錢) 春砂仁(四分) 炒薏仁(三錢) 老生薑(四分) 河水一大盞,煎服。

效果 四服納穀漸強,胸次豁然矣。

廉按:濕熱咸痢,前哲謂傷氣分則為白痢,又稱脾痢,傷血分則為赤痢,又稱肝痢。用藥之法,白耐剛而赤耐柔。此案紅白痢後轉黃積,凡濕熱痢如此者多,方則用剛遠柔,以其多傷氣分,故末診用錢氏異功散加味,純屬扶中健脾矣。

濕熱痢轉休息案(內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錢紹榮,年三十七歲,住恂興。

病名 濕熱痢轉休息。

原因 仲秋伏暑化痢,屢易多醫,雖皆不敢用大黃盪滌腸胃,然俱以枳、樸、蔞仁、麻仁等通套藥治痢,痢雖減而濕熱未清,遽用生地、霍斜滋養胃陰,從此時發時止,或止或發,遂釀變休息痢。延余診時,正次年春分前一日。

證候 下痢日四五行,或六七度,解出甚艱,必多轉矢氣,積隨能出,色如稠痰,休時糞如筆管,溺如米泔,胃雖能食,自覺無味。

診斷 脈弦滯且大,舌前半無苔,後根苔色灰膩。予斷為濕熱未淨,傷及脾臟中氣,中氣傷則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鬱滯則不能下潤於大腸,所以痢則解出甚艱,休時糞如筆管也,然與液枯腸燥者不同。

療法 當用黨參、升麻為君,提補其中氣,以宣暢大腸,五苓去桂加川連為臣,祛其濕熱,香砂、陳皮為佐,疏利其氣,使以綿茵陳通其濕熱久郁之陳積也。

處方 升麻(五分) 拌炒潞黨參(五錢) 川連(七分) 拌炒泅安蒼朮(八分) 赤苓(四錢) 豬苓(二錢) 澤瀉(二錢) 青木香(八分) 帶殼春砂(八分) 陳廣皮(錢半) 綿茵陳(三錢)

效果 連服三劑,下痢遂暢,大便色轉老黃。原方加鮮荷葉一錢拌炒長鬚生穀芽一兩,煎湯代水,又進三劑,痢止胃健。嗣以東垣調中益氣湯加減,調理四劑而痊。

廉按:凡痢成休息者,半由病人貪食油膩,半由醫者早投滋陰,以致濕熱留連,滯而下去,其中又有在脾在肝之區別。如其下痢多白,則濕熱在脾,下痢多赤,則濕熱在肝。蓋白痢雖屬大腸,而內關脾臟,赤痢雖屬小腸,而內關肝臟,故用藥白耐剛而赤耐柔也。

酒濕休息痢案(內科)

孫少培(住南京倉巷)

病者 王得勝,年三十二歲,士兵,住南京紅花地。

病名 酒濕休息痢。

原因 平素嗜酒,勞力後感冒秋邪,不慎口腹,久不大解,服西藥蓖麻油得解。表熱雖退,大解日數十行,久之腹痛轉痢,時作時止。

證候 痢下腹固痛,不痢亦痛甚,畏寒口渴,心悸欲嘔,目窠下微腫,糾纏三載不愈。

診斷 審察證象,此為休息痢。惟病延三載,脾氣未有不虛,虛則不能制水,目窠下微腫。《內經》謂水已成矣,腹痛者脾病也。《內經》謂,脾喜溫而惡寒,又謂寒則血凝泣,又謂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巢氏《病源》言,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飲也。本年五六月間霪雨陰寒,逾月不止,人病泄利者居多,推原其故,即《內經》所謂濕多成五泄是也。大泄之後津液隨之下行,故渴。渴則飲水多,水停心下,故悸。診脈兩關沉滑,兩尺寸俱不應指,舌苔灰黑而厚,斷為中焦食積痰飲所致。法當下去腸胃宿垢,惟病久中氣已虛,攻下則正氣愈虛,恐有顧此失彼之虞,因思古人有補下治下制以急之訓,急則氣味厚,故用大劑以盪滌之。

療法 湯丸並用,以溫脾湯為法。潞黨參性溫補氣,當歸性溫補血,用以為君,乾薑除胃冷逐寒邪,黑附子補元陽散寒濕,用以為臣,甘草和諸藥健脾胃,用以為佐,芒硝開積聚化停痰,大黃走而不守,用以為使。

處方 潞黨參(五錢) 當歸(三錢) 熟附片(三錢) 乾薑(一錢) 炙甘草(一錢)

以上五味,先用長流水濃煎兩小時後,再加入芒硝二錢、錦紋大黃三錢微煎,見滾即行離火,溫服一劑。

效果 服藥後約一小時,即覺腹中雷鳴,大瀉如傾盆,少頃又瀉,至五六次,勢漸緩。復診用理中湯為治,服三劑,晝不瀉而夜間仍瀉五六次。復以理中湯臨臥時,送服四神丸五錢,至十日而愈。

廉按:休息痢多因兜澀太早,積熱來盡,加以調攝失宜,不能節食戒欲,所以時止時作。為之醫者,但須審其病之新久虛實,或氣分受傷,或氣血並傷,參酌而治,對症發藥可也。此案胃腸中氣受傷,陳積留而不去,故用許學士溫脾湯例,通補兼施,迨陳積已淨,然後用理中合四神丸,純乎溫補攝納,以奏全功。

濕熱痢兼痿案(內科)

陳憩南(住潮安金山腳)

病者 蔡達仁之第三子,年十五歲,住潮安城外。

病名 濕熱痢兼痿。

原因 初夏偶感濕熱,作紅白痢。因醫治錯誤,纏綿不愈,至仲冬兩足瘺廢而成痿。

證候 形銷骨立,肚腹堅膨,其熱如烙,舌絳紅,滿口臭氣,令人難聞,所下腐穢極黏,日數十行,腹痛甚,粒飲不入,臥床叫苦。

診斷 六脈皆沉細而數,時有弦象(濕熱傷陰,肝膽氣鬱)。據證參脈,初系濕熱伏於大小腸而病痢,久之逆傳於肺,耗液損津,脾胃受困而病痿,此濕熱痢兼痿也。然病何至斯極,想因謬作虛寒,而服參、耆、桂、附之屬,以致五臟六腑受其燥烈之氣,而營分尤甚焉。所幸童體無虧,下泉之水,足供挹注,不然,早已焦頭爛額矣,安得一線之生存乎。其父曰:唯唯,但不識還可治否?余曰;治則可治,恐畏吾藥之寒涼,而不敢服耳。其父曰:先生果有確見,雖砒,信勿辭也,遂許之。

療法 連日與調胃承氣湯合白頭翁湯二劑,後劑加郁李淨仁以下肝膽之氣,水煎午前十時服。

處方 淨朴硝(二錢) 酒大黃(二錢) 川黃連(錢半) 生黃柏(錢半) 白頭翁(二錢) 北秦皮(錢半) 粉甘草(一錢)

次診 連服三劑,陸續下去垢汙甚多,腹膨即消,熱亦大減,兩寸稍浮,弦象去,六部仍細數。改用專清營分之熱,最合通絡清營湯三劑,逐日水煎,午前十時服。

處方 通絡清營湯(自制驗方)

金銀花(二錢) 淡竹葉(錢半) 大元參(二錢) 地骨皮(二錢) 鉤藤鉤(錢半) 杭白芍(二錢) 川鬱金(錢半) 肥知母(二錢) 羚角片(錢半,先煎) 蘇麥冬(三錢) 牡丹皮(錢半) 白茅根(三錢,去皮)

三診 內熱全解,便行僅三次,帶黏黃糞,腹痛除,脈轉浮急,兩關俱弦,此濕熱外走觸動肝陽也。其父乍喜乍驚曰:數月之痢,先生以數劑藥痊之,何其神也。但小兒起立不能,恐仍成廢人耳。余曰:無憂也,經曰:肺熱葉焦,發為痿躄。又曰:陽明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故治痿獨取陽明也。夫濕熱之人,脾先受之。書曰:飲食入胃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今脾為濕熱所困,不克輸精於肺,所以肺熱葉焦,而清肅之令不下行也。且太陰與陽明,原屬表裡,太陰受禍,陽明乏資,故無以束骨而利機關,宗筋因之縱弛而不任地也。由經言思之,令郎之病,得無是乎。子既知治痢已獲效,余自信治痿必有功。法當清熱利濕,抑木和中,甘露飲加減主之,二劑,日各一服。

處方 甘露飲加減。

生、熟地(各三錢) 金欽斛(三錢) 廣青皮(一錢) 宣木瓜(一錢) 天、麥冬(各三錢) 薏苡仁(三錢) 金銀花(二錢) 綿茵陳(錢半) 杭白芍(三錢) 尖檳榔(錢半) 粉甘草(八分) 生枇杷肉(錢半)

四診 便行仍三次,純黑色者,濕熱化也。兩足往來走痛者,血氣初通,藥力到也。脈來和緩,重按稍空,此由血氣久虧,端資調養,理宜湯丸並進,方易奏功。擬用當歸補血湯,合生脈散加枸杞、茯神,早九時水煎服,午後三時用玉竹五錢,煎湯送下虎潛丸六錢,久服。

處方 當歸補血湯合生脈散加枸杞、茯神。

全當歸(三錢) 蘇麥冬(三錢) 五味子(十四粒) 北黃耆(六錢) 高麗參(三錢) 川茯神(三錢) 枸杞子(三錢)

效果 飲食日增,肌肉漸充,三星期大便即如常,月餘能步履矣。

廉按:痿躄一證,原因有六:一氣虛痿,二血虛痿,三陰虛痿,四血瘀痿,五濕痰痿,六食積痿,設不細審致痿之因,未有不僨事者矣。此案因痢後成痿,宗《內經》治痿獨取陽明者,以濕熱傷及牌胃,脾不輸精於肺,肺熱葉焦而成痿,乃陰氣兩虧之痿症也。一二兩方專除痢以治標,三方側重治痿,通補兼施,惟第四方湯丸並進,純用氣血雙補,強壯筋骨以收全功,層次井然,非精研內傷雜症者不辦。

濕熱陽黃證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萬方鼎,年六十四歲,安徽人,就幕南昌。

病名 濕熱陽黃。

原因 此人好飲酒,數斤不醉,適至六月濕暑當令,又飲酒過量,致有黃疸重證。

證候 壯熱不退,面目遍身色如老橘,口渴思飲,大小便秘,日漸沉重,臥床不起。

診斷 六脈沉實而數,舌苔黃燥。察其致病之由,參以脈證,知系濕熱陽黃重症也。

療法 陽黃證宜清解,因仿仲景茵陳蒿加大黃梔子湯主之。以茵陳蒿利濕清熱為君,以大黃、厚朴通大便為臣,以梔子清心腎之熱為佐,加木通利水道,使邪由前陰分走不至停滯為使。

處方 茵陳蒿(一兩) 生錦紋(三錢) 真川樸(錢半) 炒黑山梔(三錢) 漢木通(錢半)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二便均通,黃亦稍退,脈象亦較前柔和。仍照原方減去木通,加雲茯苓三錢、六一散四錢包煎,續進二劑。至四日黃證已退過半,但年高氣弱,不宜過於攻伐,因照原方減去大黃,加薏苡仁四錢。又接服四劑,未十日而黃證逐漸痊愈矣。

康按:法遵漢方加味,用藥頗見斟酌。

濕腳氣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汪姓,年二十餘歲,徽州人,住新馬路,當業。

病名 濕腳氣。

原因 受寒濕致病。

證候 兩足浮腫,麻木痠脹,舉步不便,大便溏,溲短赤,腹滿脘痞,色㿠唇淡,味淡胃困。

診斷 脈沉細澀,舌苔白膩。由寒濕滯著下焦,氣血不得宣通,致成腳氣,病勢險惡,防驟然上衝變端。

療法 治宜溫通,雞鳴散加牛膝、車前、通草者,由寒濕之氣著於下焦而不去,故用生薑、吳萸以驅寒,橘紅、檳榔以除濕,然驅寒除濕之藥頗多,而數品皆以氣勝,加以紫蘇為血中之氣藥,辛香撲鼻,更助其氣,氣盛則行速,取著者行之之義也。又佐以木瓜之酸、桔梗之苦,經云:酸苦湧泄為陰,俾寒濕之氣,得大氣之藥,從微汗而解之,解之而不能盡者,更從大便以泄之,戰則必勝之意也。其服於雞鳴時奈何?一取其腹空則藥力專行,一取其陽盛則陽藥得氣也。其必冷服奈何?以濕為陰邪,冷汁亦為陰屬,以陰從陰,混為一家,先誘之而後攻之也。再加牛膝、車前、通草,取其下行通溲,溲多濕自化也,二劑。赤豆湯代茶。

處方 花檳榔(錢半) 紫蘇葉(一錢) 酒炒木瓜(錢半) 生薑(錢半) 酒炒淮膝(三錢) 淡吳萸(一錢) 橘紅(錢半) 苦桔梗(七分) 梗通草(一錢) 車前草(四錢) 雞鳴時微溫服。

次診 小溲較暢,大便亦通,濕邪既得下達,諸恙似見退舍。惟足腫入暮較甚,色㿠無華,舌苔白膩,口淡不渴,舉步維艱,麻木痠軟,有時氣逆微咳,有時胸脘滿悶,脈來細澀,胃納不香。南方地卑土濕,又值黴令助虐,若能回府調理,取效必捷。治再溫通,慎防上衝變端。

次方 川桂枝(一錢) 淡吳萸(一錢) 紫蘇葉(一錢) 酒炒木瓜(錢半) 酒炒淮膝(三錢) 木防己(四錢) 花檳榔(錢半) 廣橘紅(錢半) 鮮生薑(四錢) 車前草(四錢) 梗通草(一錢) 通天草(三錢)

效果 此方服一帖後,即回徽州。十月上旬始至申,來寓就診,開一調理方。據云到徽,病己愈大半,即將前方服八劑,腫勢全退,胃納如常,惟兩足稍覺軟弱,中秋後痊愈。可知此病與水土大有關係也。

附錄病後調理方案

脈來右濡左弦,重按兩尺尚有神,舌薄白,小溲微黃,大便通,胃納健。腳氣病後,先以和中化濕,續商補益。

法半夏(錢半) 橘皮、絡(各一錢) 炒山藥(二錢) 炒竹茹(錢半) 絲瓜絡(錢半) 雲茯苓(三錢) 扁豆衣(錢半,炒) 焦穀芽(四錢) 炒澤瀉(錢半) 紅棗(三個)

此方服三劑後,接服調理長方。

潞黨參(三錢) 淮山藥(三錢,炒) 炙虎脛(八分) 淮牛膝(三錢,鹽炒) 茯苓(三錢) 野於朮(錢半,飯蒸) 制女貞(三錢) 酒炒木瓜(錢半) 橘皮、絡(各一錢) 萆薢(三錢) 菟絲子(三錢,炒) 厚杜仲(三錢,酒炒) 炒夏曲(錢半) 大紅棗(五個)

此方可服一二十劑。

廉按:腳氣有因於寒濕者,有因於濕熱者,足脛腫而色黃白者為寒濕,足脛痛而色紫者為濕熱。此案系寒濕腳氣,雞鳴散確係特效良方。然此症患在上海者,往往能令人死。若紅腫如雲,根自足起,上升入心,則嘔血而死;若額目與腎皆黑,則沖胸喘急而死。古人通稱為腳氣攻心。案中一再聲明曰:慎防上衝變端,誠閱歷之言也。

濕腳氣案(內科)

魏長焱(住興化狀元坊巷)

病者 張得勝,年三十餘歲,兵士。

病名 濕腳氣。

原因 因駐防住所地卑濕重,致感受濕邪成病。昔東垣謂腳氣一病,北方多感寒濕,南方多傷濕熱。《千金方》又謂為風毒所中,繇坐立濕地,風濕襲入經絡皮肉,遂成腳氣。吾興邑四面環水,水濕素重,病者又久居濕地,故風寒濕三氣,得以乘機內襲,致患濕腳氣病者多。

證候 初起兩足軟弱,步履不便,足脛浮腫,怯冷頗甚,兩腿麻痹,上至少腹,已延月餘。

診斷 脈浮濡而遲。浮主於風,濡主於濕,遲主於寒,為風寒濕三氣合病,而成腳氣之的象。實與水土有關,此今日西醫所以有易地療養之說也。

療法 外臺所立治腳氣諸方,多從風寒濕三氣合治,最為精詳周到,今宗其法為治。用雞鳴散加蒼朮、苓、瀉以疏壅利濕,羌、防、薑、附以祛風散寒,一舉而數害皆備,則其病未有不除者矣。

處方 蘇葉(二錢) 木瓜(二錢) 建瀉(錢半) 附子(錢半) 吳萸(一錢) 橘皮(錢半) 蒼朮(錢半) 羌活(錢半) 檳榔(二錢) 赤苓(三錢) 防風(錢半) 乾薑(一錢)

效果 服二帖,足脛腫漸消,麻痹亦減,步履有力,更服三帖而瘳。

廉按:濕為腳氣主因,或挾風寒,或挾暑濕,隨時令而各有所因,醫必按其各因之主要點,對症發藥,效如桴鼓。此案雖屬濕腳氣,而陰寒甚重,故於雞鳴散中加入姜附,為治此症之的對良方。案中發明原因脈理,亦有見地。

腳氣上衝案(內科)

高糺云(住贛州生佛壇前)

病者 陳乃猷,年三十八歲,鄉農,江西人。

病名 腳氣上衝。

原因 平素嗜浴水,坐濕地,而漸成此病。

證候 足脛痠痛,麻痹不仁,行步艱難,四肢皆冷,忽然心胸悶亂,不識人事而昏厥。

診斷 脈兩寸雖浮,而兩尺沉微欲絕,此腳氣衝胸之危候,氣返則生,不返則由厥而脫矣。

療法 急用朮附湯,加黑錫丹、牛膝、加皮、檳榔等溫鎮沖納為君,佐沉香、茴香平其沖逆,使麻痹得通,厥逆得平,始為化凶轉吉。

處方 泗安蒼朮(錢半) 黑附塊(一錢) 生淮牛膝(三錢) 五加皮(三錢) 海南檳榔(三錢) 小茴香(一錢) 上沉香(八分) 黑錫丹(一錢,包煎)

效果 一劑即神蘇而厥止。去黑錫丹,再進三劑,手足轉溫,精神清爽。終用六斤丸(木瓜、牛膝、天麻、杞子、淡蓯蓉、鹿角膠各一斤,蜜丸),每服二錢,調理旬余除根。

廉按:此治陽為陰逼,腳氣陰厥之捷效方法。若畏其藥猛而不敢服,轉瞬由厥轉脫,不及挽救矣。凡病家遇此種劇烈危症,全在主方有人也。

腳氣衝心案(內科)

李伯鴻(住汕頭仁安里)

病者 何評云,年五十八歲,住汕大德里街。

病名 腳氣衝心。

原因 花酒恣飲,年老血氣衰弱,不勝其濕,毒發而為腳氣衝心。

證候 呼吸似無,心跳尚微,覺心下痰氣高聳,昏厥不語。

診斷 棺衾置前,預備入殮,兒媳環哭,延余診本以冀萬一。按診已無,只有打聽二診,打其胸腹脹實,有雜音,聽其心久而有一跳,手足未盡冷,且其病先由腳痛起,胸有痰積,此症俗名百子痰打,書名腳氣衝心。前醫誤腳氣為流火,敷以藥,所以痰氣攻心而作假死形也。

療法 先止其兒媳哭,以免喧擾。用二人扶起病者,運用人工呼吸法,以蒜艾炙其下患部,以野葛膏摩擦其上患部,俟痰氣散,心臟能活動,呼吸能接續,急煎樸香檳湯灌之,下用腳踏丸,以發其汗,繼續服後方愈,後令服四斤丸,以斷其再發。

處方 野葛(三兩) 蛇含草(三兩) 防風(三兩) 草烏頭(二兩) 桔梗(二兩) 茵芋葉(二兩) 川椒(一兩) 乾薑(二兩) 巴姜(二兩) 升麻(二兩) 細辛(二兩) 雄黃(二兩) 犀角(二錢) 鱉甲(一兩)

共為粗末,酒四斤,浸四日,以豬脂五斤熬藥,須慢火頻攪,勿令焦黑。俟滴水成珠,以絹濾去渣滓,入樟腦二兩,冰片二錢,麝香四分,磁瓶封固,待用,名野葛膏。以摩患部,為治腳氣要術。

次方 腳踏丸方

生草烏(三兩) 樟腦(二兩)

醋糊為丸,如彈丸大,每置一丸於爐中,病者足踏之,衣被蓋覆身上,以汗出如涎為效。

三方 樸香檳湯方

貢厚朴(一兩) 廣木香(一兩) 花檳榔(一兩)

四方 廣木香(二錢) 花檳榔(三錢) 防己(二錢) 郁李仁(三錢) 桑白皮(二錢) 赤茯苓(六錢) 大腹皮(二錢) 紫蘇(二錢) 廣陳皮(二錢) 秦艽(三錢)

五方 祠半夏(二錢) 桑白皮(二錢) 檳榔(二錢) 旋覆花(二錢) 草烏(二錢) 射干(二錢) 赤茯苓(四錢) 黑牽牛(六錢) 前胡(二錢) 漢木通(二錢) 秦艽(三錢)

六方 黑牽牛(四錢) 花檳榔(二錢) 瓜蔞仁(二錢) 豨薟草(三錢) 春根藤(三錢) 石龍芮(二錢) 祠半夏(二錢) 赤茯苓(四錢) 乾地龍(二錢) 葶藶(三錢)

七方 四斤丸方

川牛膝(一斤) 宣木瓜(一斤) 肉蓯蓉(一斤) 明天麻(一斤)

酒四斤,浸一日,曬乾為末,用浸過藥之酒,熬膏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效果 三星期愈,服四斤丸二服,迄今六十餘,體健異常。

廉按:學識嶄新,處方奇特,堪為腳氣衝心症別開生面,獨樹一幟。

第五卷 操淫病案

風燥傷衛案(內科)

鄭惠中(住杭州)

病者 陳漢山,年二十四歲,住杭縣定南鄉。

病名 風燥傷衛。

原因 立冬前西風肅殺,燥氣流行,感其勝氣而發病。

證候 頭脹微痛,畏寒無汗,鼻塞咳嗽,氣逆胸懣,身熱唇燥,肌膚干槁。

診斷 脈右浮滑,左弦澀,舌苔白薄。弦則為風,澀則為燥,滑則為痰。脈證相參,乃感秋涼之燥風,即徐洄溪所謂病有因風而燥者,宜兼治風是也。

療法 《內經》謂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故以杏仁之微苦溫潤為君,生白芍之微酸,桂枝木之微辛為臣,時至秋燥,每多咳逆,故佐前、桔以宣肺,使蜜棗以潤肺,肺氣宣暢,則燥氣自然外解矣。

處方 光杏仁(三錢) 生白芍(錢半) 桂枝木(八分) 前胡(二錢) 苦桔梗(一錢) 蜜棗(一枚,擘)

次診 連進兩劑,鼻塞通而頭痛止,微汗出而寒熱除,惟咳嗽胸懣依然,脈左雖柔,右仍浮滑,此燥邪不去,則肺不清,肺不清,則咳悶不止。治以疏肺消痰,仿程氏止嗽散加減。

次方 甜杏仁(三錢,去皮) 蜜炙橘紅(一錢) 紫蔻(三錢) 蜜棗(一枚,孽) 炒蔞皮(二錢) 蜜炙百部(錢半) 蘇子(錢半) 金橘脯(兩枚,切片)

效果 三劑後,咳嗽大減,胸懣亦除,寢食精神復舊。後以橘紅、麥冬泡湯代茶,辛以通氣,甘以潤肺,忌口一旬,調理而痊。

廉按:沈氏目南謂燥氣屬涼,謂之次寒,乃論秋燥之勝氣也。勝氣多由於冷風,方用桂枝杏仁湯加減,深合經旨。接方用止嗽散增損,亦屬涼燥犯肺,氣逆痰嗽之正方。

涼燥犯肺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單增康,年三十六歲,業商,住單港。

病名 涼燥犯肺。

原因 秋深初涼,西風肅殺,適感風燥而發病。

證候 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而塞,狀類風寒,惟唇燥嗌乾,於咳連聲,胸滿氣逆,兩脅串疼,皮膚干痛。

診斷 脈右浮澀,左弦緊,舌苔白薄而干,捫之戟手。此《內經》所謂「大涼肅殺,華英改容,胸中不便,嗌塞而咳」是也。

療法 遵經旨以苦溫為君,佐以辛甘,香蘇蔥豉湯去香附,加杏仁、百部、紫菀、前胡、桔梗等,溫潤以開通上焦,上焦得通則涼燥自解。

處方 光杏仁(三錢) 蘇葉梗(錢半) 新會皮(錢半) 紫菀(三錢) 前胡(錢半) 鮮蔥白(四枚) 淡香豉(三錢) 炙百部(錢半) 桔梗(一錢) 炙草(六分)

次診 兩劑後,周身津津微汗,寒熱已除,脅痛亦減。惟咳嗽不止,痰多氣逆,胸前滿悶,大便燥結,脈右浮滑,左手弦緊已除,舌苔轉為滑白,此肺氣之膹郁,雖已開通,而胸腹之伏邪,尚多閉遏也。治以辛滑通潤,流利氣機,氣機一通,大便自解。用五仁橘皮湯加蔞、薤。

次方 甜杏仁(四錢,去皮,杵) 柏子仁(三錢,杵) 生薑(四分) 拌搗全爪蔞(五錢) 松子仁(三錢,去皮,杵) 栝蔞仁(四錢,杵) 干薤白(二錢,搗) 蜜炙橘紅(一錢)

效果 一劑而便通咳減,再劑而痰少氣平。後用清金止嗽膏,日服兩瓢,調養數日而痊。

附清金止嗽膏方

藕汁、梨汁(各四兩) 薑汁、蘿蔔汁、白蜜(各三兩) 巴旦杏仁(去皮)、川貝(去心,各二兩) 磁瓶內炭火熬膏,不時噙化。

康按:春月地氣動而濕勝,故春分以後風濕暑濕之證多,秋月天氣肅而燥勝,故秋分以後風燥涼燥之證多。若天氣睛暖,秋陽以曝,溫燥之證反多於涼燥。前哲沈氏目南謂性理大全,燥屬次寒,感其氣者,遵《內經》「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辛甘」之法,主用香蘇散加味,此治秋傷涼燥之方法也。葉氏香岩謂秋燥一症,初起治肺為急,當以辛涼甘潤之方,氣燥自平而愈,若果有暴涼外束,只宜蔥豉湯加杏仁、蘇梗、前胡、桔梗之屬。此案初方,悉從葉法加減,接方五仁橘皮湯加蔞、薤,方皆辛潤滑降,穩健有效。惟初起雖屬涼燥,繼則漸從熱化,故終用清金止嗽膏以收全功。

溫燥傷肺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王敬賢,年三十五歲,業商,住南街柴場弄。

病名 溫燥傷肺。

原因 秋深久晴無雨,天氣溫燥,遂感其氣而發病。

證候 初起頭疼身熱,乾咳無痰,即咳痰多稀而黏,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懣脅疼,心煩口渴。

診斷 脈右浮數,左弦澀,舌苔白薄而干,邊尖俱紅。此《內經》所謂「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是也。

療法 遵經旨以辛涼為君,佐以苦甘,清燥救肺湯加減。

處方 冬桑葉(三錢) 生石青(四錢,冰糖水炒) 原麥冬(錢半) 瓜蔞仁(四錢,杵) 光杏仁(二錢) 南沙參(錢半) 生甘草(七分) 制月石(二分) 柿霜(錢半,分沖)

先用鮮枇杷葉(一兩,去毛筋)、雅梨皮一兩,二味煎湯代水。

次診 連進辛涼甘潤,肅清上焦,上焦雖漸清解,然猶口渴神煩,氣逆欲嘔,脈右浮大搏數者,此燥熱由肺而順傳胃經也。治用竹葉石膏湯加減,甘寒清鎮以肅降之。

次方 生石膏(六錢,杵) 毛西參(錢半) 生甘草(六分) 甘蔗漿(兩瓢,沖) 竹瀝夏(錢半) 原麥冬(錢半) 鮮竹葉(卅片) 雅梨汁(兩瓢,沖)

先用野菰根二兩、鮮茅根二兩(去皮)、鮮刮竹茹三錢,煎湯代水。

三診 煩渴已除,氣平嘔止,惟大便燥結,腹滿似脹,小溲短澀,脈右浮數沉滯。此由氣為燥郁,不能布津下輸,故二便不調而秘澀,張石頑所謂燥於下必乘大腸也。治以增液潤腸,五汁飲加減。

三方 鮮生地汁(兩大瓢) 雅梨汁(兩大瓢) 生萊菔汁(兩大瓢) 廣鬱金(三支,磨汁約二小匙) 用淨白蜜一兩,同四汁重湯燉溫,以便通為度。

四診 一劑而頻轉矢氣,二劑而暢解燥矢,先如羊糞,繼則夾有稠痰,氣平咳止,胃納漸增,脈轉柔軟,舌轉淡紅微干。用清燥養營湯調理以善其後。

四方 白歸身(一錢) 生白芍(三錢) 肥知母(三錢) 蔗漿(兩瓢,沖) 細生地(三錢) 生甘草(五分) 天花粉(二錢) 蜜棗(兩枚,孽)

效果 連投四劑,胃漸納穀,神氣復元而愈。

廉按:喻西昌謂《內經》生氣通天論:「秋傷於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燥病之要,一言而終,即「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痿喘嘔,皆屬於上。」條指燥病言明甚。至若左胠脅痛不能轉側,嗌乾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腰痛筋攣,驚駭,丈夫㿗病,婦人少腹痛,目眯眥瘡,則又燥病之本於肝而散見不一者也,而要皆秋傷於燥之徵也。故治秋燥病須分肺肝二臟,遵《內經》「燥化於天,熱反勝之」之旨,一以甘寒為主,發明《內經》「燥者潤之」之法,自制清燥湯,隨症加減,此治秋傷溫燥之方法也。此案前後四方,大旨以辛涼甘潤為主,對症發藥,藥隨症變,總不越葉氏上燥治氣、下燥治血之範園。

燥咳案(內科)

錢存濟(住廣德城內)

病者 陳周溪,年近四旬,身體強盛,廣德屠宰稅經理,住本城。

病名 燥咳。

原因 時值秋燥司令,先患房事,後宴會,酒罷當風而臥,醒則發咳。

證候 乾咳無痰,胸膺板悶,胃脘拒按,口乾喜冷,日晡發熱,夜不安寐。

診斷 六脈強直有力,舌苔黃燥。合病因脈象斷之,乃肺燥胃實也。先以清燥活痰藥投之,不應。繼以消導豁痰藥治之,轉劇。此由時值燥令,胃腸積熱化燥,燥火橫行,宜其無濟也。

療法 大承氣湯合調胃法,君以苦寒蕩積之大黃,佐以鹹寒潤燥之芒硝,臣以苦辛開泄之樸實,少加甘草以緩硝黃之峻為使。

處方 川錦紋(一兩,酒洗) 川卷樸(三錢) 炒枳實(三錢) 玄明粉(三錢) 生甘草(錢半)

上藥先煎,後納玄明粉,俟玄明粉溶化,去滓頓服。

效果 服一劑,下燥屎數十枚,其病霍然。改用清燥救肺湯二劑,以善其後。

廉按:燥之一證,有由風來者,則十九條內「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是也;有由濕來者,則十九條內「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是也。風為陽邪,久必化燥,濕為陰邪,久亦化燥,並且寒亦化燥,熱亦化燥,燥必由他病轉屬,非必有一起即燥之證,《內經》所以不言燥者,正令人於他症中求而得之,由是而證以經文,及《傷寒論》各病,則凡六經皆有燥證。嘉言所制清燥救肺湯一方,獨指肺金而言,斷不足以概之。若言六經之燥,則惟陽明一條最為重候。蓋手足陽明之胃大腸正屬燥金,為六氣之一,而可獨指肺金為燥哉?嘉言惟不識十九條之皆可以求燥證,故不知十九條之所以無燥證耳。至補出秋燥一層,自有卓見,不可沒也。此案卻合胃大腸燥金為病,清燥消滯,其何濟乎!斷證既明,放膽用三一承氣湯,苦溫平燥,鹹苦達下,攻其胃腸燥實,善後用清燥救肺,先重後輕,處方用藥,步驟井然。

燥咳案(內科)

柳貫先(住鎮江城外山巷)

病者 郎君,年六十三歲,鎮江丹徒縣人,住本城內。

病名 燥咳。

原因 中年失偶,身長而瘦,木火體質,適感秋燥而發病。

證候 乾咳喉癢,胸脅刺痛,頭脹肌熱,鼻流濁涕。

診斷 舌紅苔干,脈浮而數。乃溫燥引動肝熱沖肺也。

療法 潤肺清肝,用桑葉、二母、蔞、蘆為君以清燥救肺,竹茹、瓜絡、夏枯、蘇子為臣以清絡平肝,佐以薄荷、梨皮之辛涼甘潤以疏風燥,使以生甘草調胃和藥。

處方 霜桑葉(二錢) 紫蘇子(一(錢 蘇薄荷(五分) 生甘草(五分) 夏枯草(二錢) 栝蔞皮(二錢) 肥知母(錢半) 川貝母(三錢) 淡竹茹(三錢) 水蘆根(一兩) 雅梨皮(五錢) 絲瓜絡(三錢)

效果 服二帖,即熱退咳減。原方去薄荷、蘇子,加鮮石斛三錢,青蔗漿兩瓢,增液養胃而痊。囑其日服藕粉,以調養而善後。

廉按:此外感溫燥之咳,故專用清泄以肅肺,方亦輕靈可喜。

孕婦燥咳案(產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宋寶康之妻吳氏,年三十四歲,住本城南街。

病名 孕婦燥咳。

原因 妊已七月,適逢秋燥司令,首先犯肺而發。

證候 初起背寒乾咳,咳甚無痰,喉癢脅疼,甚至氣逆音嘶,胎動不安,大便燥結。

診斷 脈右浮滑搏指,左弦滑數,舌邊尖紅,苔薄白而干。此《內經》所謂「秋傷於燥,上逆而咳。」似子瘖而實非子瘖,子瘖當在九月,今孕七月,乃由燥氣犯肺,肺氣鬱而失音,所以經謂「諸氣膻郁,皆屬於肺」也。

療法 當從葉氏上燥治氣,辛涼宣上。故用桑、菊、荷、蒡疏肺清燥為君,蔞、貝潤肺活痰為臣,佐以雞子白、雅梨皮開其音,使以嫩蘇梗安其胎,庶幾肺氣舒暢,而痰鬆音揚,胎氣自安矣。

處方 冬桑葉(二錢) 薄荷葉(八分) 栝蔞皮(二錢) 雞子白(一枚,後入) 白池菊(二錢) 牛蒡子(錢半) 川貝母(二錢) 雅梨皮(一兩)

次診 連進三劑,音清咳減,咳痰亦鬆。惟大便五日不通,脘腹脹滿,口乾喜飲,不能納穀,脈仍搏數,舌邊尖尚紅,捫之仍干。法當內外兼治,外用蜜煎導以引之,內用五仁湯加減以通潤之。

次方 松子仁(四錢,杵) 炒麻仁(三錢,杵) 甜杏仁(三錢,去皮) 柏子仁(三錢,杵) 瓜子仁(二錢) 金橘脯(二枚,切片) 蘿蔔汁(一瓢,煎湯代水)

先用淨白蜜一瓢,煎湯代水。

三診 一劑而頻轉矢氣,再劑而大便通暢,腹脹頓寬,咳痰雖鬆而咳仍不止,左脅微痛。幸口燥已除,胃能消穀,脈數漸減,舌紅漸淡,可進滋燥養營湯,沖潤肺雪梨膏,保胎元以除咳。

三方 白歸身(錢半) 生白芍(三錢) 蜜炙百部(錢半) 蜜棗(一枚,剪) 細生地(三錢) 生甘草(五分) 蜜炙紫菀(三錢) 金橘脯(一枚,切片) 葉氏潤肺雪膏(一兩,分沖)

效果 連服四劑,音揚咳止,胃健胎安而愈。

廉按:六氣之中,惟燥氣難明,蓋燥有涼燥溫燥上燥下燥之分。涼燥者,燥之勝氣也,治以溫潤,杏蘇散主之。溫燥者,燥之復氣也,治以清潤,清燥救肺湯主之。上燥治氣,吳氏桑杏湯主之。下燥治血,滋燥養營湯主之。此案孕婦病燥,較男子燥證為難治,初中末三方,皆對症發藥,層次井然,且無一犯胎之品,非率爾處方者可比。

燥咳咯血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王小毛之妻徐氏,年廿三歲,住琶山村。

病名 燥咳咯血。

原因 肝經素有鬱火,秋分後,適被燥熱上逼,頓致咯血。前醫曾用三黃瀉心湯沖京墨汁,送服參三七,兩劑不應,特來邀診。

證候 初起喉癢乾咳,氣逆胸悶,兩脅串疼。繼即咯血鮮紅,多至兩碗,三日不止,頭暈目閉,面赤足冷,息粗難臥,神煩少寐。

診斷 脈左沉弦澀,右洪大搏數,舌嫩紅微干。予斷之曰,此由燥火傷肺。肺絡傷則血上溢,病勢甚危,最防氣隨血脫。幸而重按兩尺脈尚有根,或可挽回。

療法 苦寒瀉火不應,當易甘寒清燥,冀其寧絡止血,和胃保肺,肺氣肅降則血自止。借用顧曉瀾先生八汁飲意,以救濟之。

處方 甘蔗汁(一酒杯) 鮮蘆根汁(一酒杯) 生萊菔汁(半酒杯) 生池藕汁(一酒杯) 雅梨汁(一酒杯) 鮮荷葉汁(三匙) 生白果汁(二匙) 陳京墨汁(三匙)

先用七汁和勻,重湯燉溫,衝入京墨汁,不住口,緩緩灌之。

次診 昨進八汁,夜間得寐,血亦不來,神亦稍安。惟精神疲倦,懶於語言,狀似奄奄一息,脈雖搏數漸減,右仍浮大,按之豁然而空,舌仍紅嫩,此由血去過多,防有氣隨血脫之變。議以益氣固脫為君,寧絡佐之。

次方 吉林參(七分,秋石水拌浸一時許) 左牡蠣(四錢,生打) 北五味(七粒,杵) 雅梨汁(一酒杯,沖) 大麥冬(錢半,辰砂染勻)花龍骨(三錢,生打) 甘蔗汁(一酒杯,沖) 生藕汁(一酒杯,沖)

三診 兩劑服後,精神漸振,胃喜納食,脈大漸斂,數象己除。惟咳痰不止,或帶血絲,或夾血珠,尚防有肺損之患。再仿顧鬆園先生法,用八仙玉液以善其後。

三方 生藕汁(一酒杯) 甘蔗汁(一酒杯) 清童便(一酒杯) 真柿霜(錢半) 雅梨汁(一酒杯) 蘆根汁(一酒杯) 茅根汁(一酒杯) 雞子白(三枚) 重湯燉溫,頻頻服之。

效果 連服八日,咳痰已除,火平血寧,精神恢復而痊。

廉按:葉香岩先生云:咯血脈右大者,治在氣分。今則內因肝火爍肺,外因燥熱侵肺,是先由氣分熱熾,而後劫傷血管,血管破裂,所吐雖是血,其病實在氣,故初方一派甘寒潤降,氣藥居多,血藥為佐,蓋病由氣分波及血分,治法自當重氣而輕血也。《內經》云:「熱傷氣。」氣分熱灼之後,焉得不虛,人參在所必需。然恐肺熱還傷肺,故用秋石以拌浸之。且有龍、牡、五味之收斂血管,麥冬、三汁之甘涼潤降,則人參不患其升動矣。三方八仙玉液,為鬆園得意之方,謂癆損之咳,擇而用之,亦有特效。觀此,則是案可為治虛燥咯血之概要矣。

燥咳頭暈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許姓婦,年三十餘歲,住南池。

病名 燥咳頭暈。

原因 素體血虛肝熱,時逢秋燥,燥氣逗引,陡發乾嗆而兼暈。

證候 燥咳噁心,氣逆頭眩,鼻中氣如火熱,咽乾神煩,夜寐盜汗,汗出即醒,醒則氣咳,咳甚則暈。

診斷 脈右寸浮澀,左關虛數而弦,細按兩尺,尚有根氣,舌乾少津。此由時令之燥氣挾肝經之燥火,互相上蒸,沖肺則氣逆乾咳,沖腦則頭暈目眩,病勢甚為可慮。幸而脈尚有根,兩顴不紅,聲不嘶而音不啞,不致釀變癆瘵,耐心調養,尚可挽回。

療法 欲保肺藏之氣液,當先清肺經之燥熱,瀉白散合清燥救肺湯加減。

處方 生桑皮(五錢) 冬桑葉(三錢) 生石膏(三錢) 原麥冬(一錢) 生甘草(五分) 地骨皮(五錢) 甜杏仁(三錢,杵) 毛西參(一錢) 枇杷露(一兩,分沖) 雅梨皮(一兩)

次診 兩劑後鼻中氣熱己除,氣逆乾咳亦緩。惟夜寐仍有盜汗,神煩頭暈依然,脈舌如前。姑用吳氏救逆湯,甘潤存津,介潛鎮攝。

次方 陳阿膠(錢半,烊沖) 生白芍(五錢) 細生地(三錢) 化龍骨(三錢,生打) 原麥冬(錢半) 炙甘草(八分) 炒麻仁(二錢) 左牡蠣(五錢,生打)

三診 三進甘潤介潛,頭暈已除,盜汗亦止。惟火升氣咳,痰不易出,即強咳出一二口,稀沫稠黏,喉中有血腥氣,右寸脈轉浮數,左弦軟虛數同前,舌兩邊潤,中心仍於,正如綺石所謂肺有伏逆之燥火,膈有膠固之燥痰也,姑仿顧鬆園先生法,清金保肺湯以消息之。

三方 桑白皮(五錢) 生甘草(七分) 野百合(錢半) 京川貝(四錢,去心) 地骨皮(五錢) 原麥冬(一錢) 款冬花(三錢) 生薏苡(三錢)

先用鮮枇杷葉(一兩,去毛筋淨)、鮮白茅根(二兩,去皮),煎湯代水。

四診 連投清金潤燥,降氣化痰,咳雖減而不除,痰已鬆而易出,血幸不咯,神亦不煩,脈轉滑數,舌變嫩紅。病者云:恐久嗆成癆,何不用人參以益肺氣?愚謂參固為益氣正治之藥,然今尚肺火熾盛,驟進人參,最防肺熱還傷肺。故前投清金潤燥之藥,清肺熱,即所以救肺氣,亦為益氣之法也。仍守前方,加西洋參錢半,鮮石斛三錢。

五診 四劑後余症均減,僅有早起咳痰,惟不食則餔,得食則緩,食後咳嗆全無。診脈右關虛弱,左關沉細微數,此由胃陰肝血兩虧,中虛無砥柱之權,仿仲聖諸虛不足,先建其中,去過辛過溫之品,但用建中之法,而變建中之方,庶不致助肝陽以爍肺津矣。

五方 淮山藥(三錢,生打) 提麥冬(錢半) 炒白芍(二錢) 陳南棗(二枚) 青皮甘蔗(兩節) 川石斛(三錢) 廣皮白(一錢) 清炙草(五分) 飴糖(三錢) 鮮建蘭葉(三片,後入)

效果 六進建中方法,胃健咳止,精神復舊。後用人參固本丸(潞黨參、生熟地各四兩,天麥冬各二兩,蜜丸如小桐子大,玫瑰花三朵,泡湯送下。)調補一月而痊。

廉按:此即喻西昌所謂身中之燥與時令之燥互結不解,必緩調至燥金退氣,而肺乃得寧,咳可痊愈。案中前後五方,悉本前哲成方脫化而來,無一杜撰之方,殊堪嘉尚。

燥咳似癆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室女朱姓,年十五歲,住南門外朱家□。

病名 燥咳似癆。

原因 內因肝鬱經閉,外因時逢秋燥,遂病乾咳不止,專門產科作郁癆治,服過逍遙散加減,已十餘劑。病勢增劇,來延予治。

證候 面黃肌瘦,唇燥咽乾,懶言神倦,便結溲赤,夜間潮熱,逢寅卯時,燥咳無痰,胸脅串疼,至天將明,寐時盜汗出而身涼,經停三月,飲食漸減。

診斷 脈右浮澀,左沉弦澀,按之尚有胃氣,舌紅兼紫。此由肝鬱氣窒,以致血瘀,瘀血化火,沖肺作咳,似癆嗽而尚非真癆也。

療法 姑先用解鬱養營,以消息之。

處方 瓜蔞仁(三錢,炒) 干薤白(錢半) 焦山梔(二錢) 粉丹皮(錢半) 真新絳(錢半) 蘇丹參(三錢) 京川貝(三錢,去心) 廣鬱金(二錢,磨汁,沖) 地骨皮露(一兩,分沖)

次診 連服三劑,二便通暢,飲食大增,潮熱盜汗漸減,脈象亦漸流利,解鬱養營,幸中病機。惟咳久不止,恐將成癆。再照前方去蔞、薤,加歸身一錢,鮮生地五錢,外用紫菀噙化丸三粒,以通降之。

次定丸方 紫菀(五錢) 鮮枇杷葉(五錢,去毛,炒香) 生桑皮(三錢) 甜杏仁(三錢,去皮) 款冬花(三錢) 絳通(錢半) 醋炒生川軍(錢半) 蜜丸,如櫻桃核大,每夜噙化三丸。

三診 三劑後潮熱盜汗已止,乾咳十減八九,面黃漸潤,精神頗振,脈亦漸起而流利,舌紫亦退,轉為紅活。仍用前方,煎送當歸龍薈丸錢半,仲景䗪蟲丸錢半。

四診 連進四劑,諸恙俱痊,寢食精神復舊。惟少腹隱隱作痛,此經水將通之候,脈象流利,兩尺尤滑,其明徵也。改用寇氏澤蘭湯合柏子仁丸加減。

四方 澤蘭葉(三錢) 生赤芍(二錢) 延胡索(錢半,酒炒) 生淮牛膝(三錢) 全當歸(三錢,酒洗) 柏子仁(三錢) 陳艾葉(二分) 雞血藤膏(錢半,烊化,沖) 卷柏(錢半) 廣鬱金(二錢,磨汁,沖)

效果 連進四劑,經通脈和,寢食俱增而痊。

廉按:肝鬱氣窒以致血瘀者,必先疏暢其氣,故首用蔞、薤以宣通上焦之氣鬱。郁久必從火化,內應乎肝,故繼入當歸龍薈丸合仲景䗪蟲丸直瀉肝經之鬱火以通其經。迨郁解火清,經水有流動之機,然後用溫通消瘀因其勢而利導之。前後治法,層次井然,可為似癆非癆者進一解。

燥咳動沖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許君,年三十二歲,業商,住南門外。

病名 燥咳動沖。

原因 內因腎虛肝旺,外因秋燥司令,一感觸而衝動作咳。前醫連進清燥救肺湯加減(方中人參用太子參),約八劑,而終歸無效,來延予診。

證候 初起咳逆無痰,喉癢咽乾,夜熱咳甚,動引百骸。繼則臍旁衝脈,動躍震手,自覺氣從臍下逆沖而上,連聲頓咳,似喘非喘。

診斷 脈左細澀,右反浮大,按之虛數,舌紅胖嫩。此喻嘉言所謂時至秋燥,人多病咳,而陰虛津枯之體,受傷獨猛,亦即王孟英所謂肺氣失降腎氣失納之沖咳也。

療法 首當潛陽鎮沖,故以三甲、石英為君,其次育陰滋燥,故以膠、麥、地、芍為臣,佐以款冬,使以冰糖,為專治乾咳而設,庶幾潛鎮攝納,納氣歸原,則氣納沖平,不專治咳而咳自止矣。

處方 左牡蠣(四錢,生打) 龜甲心(四錢,生打) 生鱉甲(四錢,打) 生款冬(三錢) 陳阿膠(錢半,烊沖) 生白芍(五錢) 原麥冬(二錢) 奎冰糖(三錢)

先用大熟地八錢(切絲)、秋冰三分,開水泡四湯碗,同紫石英一兩,煎取清湯,代水煎藥。

次診 每日兩煎,連投四劑,使水升而火降,故咽乾喉癢均除,俾氣納而沖底,故頓咳連聲大減。惟脈仍虛數,舌尚胖嫩,此伏燥之所以難滋,而陰虛之所以難復也。仍守原方,重加石斛,耐心調補,以靜養之。

次方 原方去石英,加鮮石斛五錢,同切絲大熟地,煎湯代水。

三診 連進六劑,衝動已平,夜熱亦退,胃納大增,精神頗振,晨起略有單聲咳,脈雖虛而不數,舌雖紅而不胖。病勢幸有轉機,藥餌尚需調補,議以六味地黃湯加減,善其後以復原。

三方 春砂仁(二分) 拌搗大熟地(五錢) 野百合(二錢) 大蜜棗(兩枚,擘) 山萸肉(三錢) 生淮山藥(三錢,打) 原麥冬(三錢) 金橘脯(兩枚,切片)

效果 連服十劑,單聲咳止,飲食精神,恢復原狀而痊。

康按:燥咳動沖,夢隱謂之沖咳。凡水虧木旺者,一逢秋燥司令,每發此病,予恆數見不鮮,仿王氏治沖咳方(如牡蠣、龜板、鱉甲、紫石英、蓯蓉、茯苓、熟地、歸身、牛膝、冬蟲夏草、胡桃肉等品,或用西洋參、熟地、蓯蓉、二冬、茯苓、龜板、牡蠣、紫石英、玉竹、枇杷葉、橘皮等品),屢投輒驗。此案從吳氏三甲復脈湯加減,大旨相同,競奏全功。此葉吳王三家學派之所以盛行,到今不衰也。

燥咳兼瀉案(兒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劉君令郎,年六歲,住本鄉。

病名 燥咳兼瀉。

原因 時值夏曆八月,先患寒熱,醫者雜治未愈,始來邀余過診。

證候 身熱咳嗽,無痰口渴,兼以下利清穀,舌色紅而苔白。

診斷 脈浮大,此正喻嘉言所謂肺熱無從宣泄,急奔大腸也。

療法 以清肺熱而兼潤大腸,即與瀉白散加減。

處方 黃芩(一錢) 地骨皮(三錢) 光杏仁(錢半,勿研) 陳阿膠(一錢,烊沖) 生甘草(四分)

效果 一劑瀉即少止,二劑而熱渴俱除,再二劑而咳嗽全瘥矣。

廉按: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無處可宣,即奔大腸,此為順傳,每見食入則不待運化而直出,食不入則腸中之垢汙亦隨氣奔而出,是以瀉利無休也。此案悉遵喻法,以潤肺之藥兼潤其腸,則源流俱清。連投四劑,身熱咳嗽泄瀉一齊俱止,可為治燥咳兼瀉之特效新法。

秋燥泄瀉案(內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黃君,年三十歲,住本鄉。

病名 秋燥泄瀉。

原因 秋病燥泄,日數十度,身熱微咳。以粗閱醫書,初服消散藥,不應。繼進疏利,亦不應。易以溫補升提,病勢愈劇,特來延診。

證候 形容慘晦,焦急不堪,舌苔淡白而薄,雜露紅點。

診斷 脈浮而虛。余曰:此等證候,從前名家,惟喻嘉言知之,有案可稽。若時醫則無從問津,服藥不對,宜其愈治愈乖也。

療法 仿喻治吳吉長乃室救誤之方,病者猶疑信參半,乃命家人就鄰舍取喻氏書,請為指示。余為檢出受閱,並告以屢試屢驗,切勿疑阻自誤。

處方 陳阿膠(三錢,烊沖) 生桑皮(五錢) 地骨皮(五錢) 苦桔梗(錢半) 青子芩(二錢) 生甘草(一錢)

效果 連服七劑,平復如初。

廉按:肺為時令燥氣所傷,初但身熱微咳,消散疏利,劫傷肺氣,已為非法,溫補升提,更謬,反使肺氣閉錮,則肺中之燥熱無處可宣,勢必下移於大腸,腸胃之津液隨瀉而泄,故形容慘晦,焦急不堪。今以清金潤燥之劑潔流清源,上下兼治,不止瀉而瀉反自止。方從喻案脫化而來,故前哲驗案,不可不悉心研究也。

秋燥化痢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趙君,年三十四歲,業商,住華舍。

病名 秋燥化痢。

原因 素稟陰虧,夏月炎蒸,液為暗耗,裡氣已燥,適逢秋燥司令,以燥感燥,下侵於腹,初則燥瀉,繼變燥痢。

證候 下痢赤白,晝夜二十餘次,腸中切痛,痛而後行,裡急後重,艱澀不通,行後稍止,氣機終覺不利,身體熯燥,口澀咽乾。

診斷 脈右沉弦細澀,左浮澀沉數,舌乾紅,苔薄白少津。此石芾南所謂肺燥直逼大腸,而成腸澼。燥鬱氣機,則腸垢下而色白,燥傷血絡,則血滲大腸而色紅也。

療法 下燥治血,故重用地、芍、膠、黃,大劑養營滋燥為君,瓜蔞滑利氣機為臣,佐以桔梗開提肺氣,宣其壅而舉其陷,使以甘草,扶助白芍緩其急以止其痛。

處方 細生地(六錢) 生白芍(一兩) 陳阿膠(二錢,烊沖) 瓜蔞仁(五錢,炒香) 白桔梗(錢半) 生甘草(一錢) 雞子黃(兩枚,煎湯代水)

次診 下痢次數漸減,惟少腹切痛,心煩口燥,夜甚不寐,脈同前,舌稍潤,防有糟粕結為燥糞。用加味雪羹煎滋陰潤燥,兼清余積。

次方 陳阿膠(三錢,烊沖) 生白芍(一兩) 生甘草(一錢) 淨楂肉(二錢) 薺菜乾(五錢)

先用淡海蜇四兩、大地慄四枚,煎湯代水。

三靜 連投兩劑,果下燥糞六七枚,下痢十減六七,腸中切痛漸減。惟身體因病羸弱,自覺氣虛下陷,小溲短赤且少,甚至點滴而來,脈象漸轉流利,沉細數而不弦澀,舌紅轉潤。當於滋陰清燥藥中,特加潞黨參以助其生機,取其性平而潤,乾燥痢尤相宜也。用天水滌腸湯加石斛、茅根。

三方 淮山藥(六錢,生打) 生白芍(六錢) 鮮石斛(四錢) 天水散(三錢,荷葉包煎) 潞黨參(三錢) 白頭翁(三錢)

先用鮮茅根(二兩,去皮) 煎湯代水。

四診 腹痛已止,痢亦見愈,小溲暢利,胃氣漸動,夜能安寐,脈尚微數。原方去白頭翁、天水散,加細生地四錢,原麥冬二錢。

效果 連投四劑,病愈十之八九,囑其用北沙參四錢,光燕條一錢,奎冰糖三錢,每日一服,調養旬余而瘥。

廉按:舒馳遠曰:痢之為病,其綱凡四:曰陷邪,曰秋燥,曰時毒,曰滑脫。四者痢門之大綱也。若秋燥化痢,肺氣為燥氣壅遏,陷入腹中,搏結作痛,故但清其燥,無所往而不得之矣。石芾南曰:習俗遇有腸澼,不辨燥濕,輒用敗毒散升陽,芍藥湯通里。其在風濕致痢,用敗毒散升陽轉氣,逆流挽舟,自可獲效。濕熱致痢,用芍藥湯酸苦泄熱,苦辛通降,亦可獲效。若是燥邪,治以辛燥苦燥,必致傷及血液,剝盡腸膏而斃。此案前後三方,一以滋燥養營為主,隨症加減,競收全功,可為深得舒石兩家之心傳矣。

秋燥呃逆案(內科)

袁掛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李善門,年四十餘,住城內磨刀巷。

病名 秋燥呃逆。

原因 先是李君病,經某醫屢用汗藥,微有呃逆。嗣又改延某醫診治,斷為濕溫病,用大承氣湯。云非下則呃不能止,病家信之。詎知承氣湯服後,不惟呃逆加甚,且不能坐不能言矣。

證候 呃逆不止,聲震床帳。

診斷 按其脈尚有胃氣,視其舌質焦燥無津。此肺胃津液因誤下而大傷也。

療法 甘涼輕降,非專為治呃也,不過以其津枯氣弱,命在垂危,姑以此藥救其津液耳。

處方 北沙參(三錢) 原麥冬(三錢) 生玉竹(三錢) 鮮石斛(三錢) 乾地黃(三錢) 川貝母(錢半) 清炙草(一錢) 湘蓮肉(十粒)

次診 此藥服後,安睡兩小時,呃聲頓止,特醒後則呃又作。予因戒其家人,今日之藥服後,宜任其熟睡,不可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俟其自醒則自然不呃矣。

次方 北沙參(三錢) 原麥冬(三錢) 生玉竹(三錢) 鮮石斛(三錢) 淡竹茹(二錢) 乾地黃(三錢) 川貝母(錢半) 清炙草(一錢) 湘蓮肉(十粒) 枇杷葉(五錢,炒香)

效果 第三日復診,果如予言,呃全止,且能迸粥矣。惟神氣呆滯,狀若癡愚,其家甚以為憂,且恐予藥之誤。予曰:無恐也。再過半月,即不癡矣。因以六君子湯養胃湯出入,培養胃氣,接服數日而起。

說明 據近世生理學家謂呃逆由於橫膈膜之痙攣,麥冬、地黃為補液制痙之聖藥,故能止呃,特未見前人發明及此。惟痰滯壅阻人實證之呃,則當先豁其痰,未可驟用此藥也。

廉按:呃逆一證,有因熱固寒,國痰因食,因瘀血,因大虛之不同,須以別症相參施治。如因胃中痰飲所阻氣逆而呃者,二陳湯加旋覆、代赭石治之;若因胃中飲食所阻氣逆而呃者,沉、砂、枳、橘、青皮、檳榔之屬;若因胃中實熱失下而呃,大便不通,脈來有力者,當用承氣湯下之;若因胃中熱瘀而呃者,犀角地黃湯加降香、鬱金、桃仁、羚羊角之屬;如陰寒傷胃而呃,或冷氣逆上者,丁香、柿蒂、沉、砂、吳茱萸之屬,甚者加掛、附,挾虛者再加人參;若因吐下後,及久病產後,老人虛人,陰氣大虧,陽氣暴逆,自臍下直衝至胸嗌間而呃者,最凶之兆;在熱病中,大概屬實熱者居多,或清或下,隨直用藥。凡呃聲輕者不治。《經》曰:病深者,其聲噦是也。此案用生地、麥冬,推為治燥症呃逆之特效藥,可謂新發明矣。然予鑑別其方藥,初方一派甘潤,呃暫止而復作,次方加竹茹、枇杷葉清降上呃,二劑後呃乃全止。由是現之,則胸膈膜因燥而痙攣,必甘潤與清降並用,始奏全功也明矣。

肺燥脾濕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羅守謙,年三十八歲,業商,住偏門外徐山村。

病名 肺燥脾濕。

原因 涼燥外搏,暑濕內伏,時至深秋而晚發。

證候 一起即灑淅惡寒,寒已發熱,鼻唇先干,咽喉燥痛,氣逆乾咳,肢懈身疼,胸脅串疼,脘腹灼熱,便泄不爽,溺短赤熱。

診斷 脈右浮澀,關尺弦滯,舌苔粗如積粉,兩邊白滑。此喻嘉言所謂秋傷燥濕,乃肺燥脾濕之候,即俗稱燥包濕,濕遏熱伏是也。

療法 先與苦溫發表,輕清化氣,蔥豉桔梗湯加減,辛潤利肺以宣上,使上焦得宣,氣化濕開。

處方 光杏仁(三錢) 苦桔梗(一錢) 前胡(錢半) 紫菀(三錢) 鮮蔥白(四枚) 牛蒡子(錢半,杵) 蘇薄荷(一錢) 炙甘草(五分) 栝蔞皮(二錢) 淡香豉(三錢)

次診 連進苦溫辛潤,開達氣機,周身津津微汗,惡寒胸脅痛除。惟灼熱口渴,心煩惡熱,咳痰稠黏,便溏溺赤,脈轉洪數,舌苔粗糙,此涼燥外解,濕開熱透之候。法當芳透清化,吳氏三仁湯加減。

次方 光杏仁(三錢) 牛蒡子(錢半,杵) 絲通草(一錢) 淡竹葉(二錢) 焦梔皮(二錢) 生苡仁(三錢) 青連翹(三錢) 香連丸(一錢) 拌飛滑石(五錢) 栝蔞皮(二錢)

先用活水蘆筍二兩、燈心五分、北細辛二分、煎湯代水。

三診 兩進芳透清化,胸背頭項,紅疹白㾦齊發,心煩惡熱漸減。惟仍咳稠痰,口仍燥渴,腹尚灼熱,大便反秘,溺仍赤澀,脈轉沉數,舌赤苔黃而糙,此下焦濕熱伏邪,依附糟粕而膠結也。治以苦辛通降,宣白承氣湯加減,使伏邪從大便而解。

三方 生石膏(四錢,打) 光杏仁(四錢) 小枳實(錢半) 鮮石菖蒲汁(一小匙,沖) 生川軍(二錢) 栝蔞仁(五錢,杵) 漢木通(一錢) 廣鬱金汁(兩小匙,沖)

四診 一劑而大便先燥後溏,色如紅醬,二劑而燥渴腹熱均輕,舌苔黃糙大退,脈轉軟而小數,此伏邪漸從大便下泄也。下雖不淨,姑復其陰,葉氏養胃湯加減以消息之。

四方 北沙參(二錢) 鮮生地汁(兩瓢,沖) 鮮石斛(錢半) 原麥冬(一錢) 雅梨肉汁(兩瓢,沖) 建蘭葉(三片,切寸,後入)

五診 咳嗽大減,稠痰亦少,溺澀漸利,大便復秘,頻轉極臭矢氣,腹熱如前,脈仍小數,按之堅實,此濁熱黏膩之伏邪尚多,與腸中糟粕相搏,必俟宿垢下至四五次,疊解色如紅醬極其臭穢之溏糞而伏邪始盡,姑用緩下法以追逐之。

五方 野茭白根(一兩) 童桑枝(一兩) 煎湯送陸氏潤字丸,每吞錢半,上下午及晚間,各服一次。

六診 據述每服一次丸藥,大便一次,色如紅醬而穢,然不甚多,便至四次色轉醬黃,五次色轉老黃,六次色轉淡黃,腹熱已除,胃亦思食,診脈軟而不數,舌轉嫩紅,捫之微干,此胃腸津液兩虧也。與七鮮育陰湯以善後。

六方 鮮生地(五錢) 鮮石斛(四錢) 鮮茅根(一兩) 鮮枇杷葉(五錢,炒香)

四味煎湯,臨服衝入鮮稻穗露、蔗漿、梨汁各兩瓢。

效果 連進四劑,胃納大增,津液精神復舊。後用燕窩冰糖湯,調理旬余而瘥。

廉按:秋日暑濕踞於內,新涼燥氣加於外,燥濕兼至,最難界限清楚,稍不確當,其敗壞不可勝言。蓋燥有寒化熱化,先將暑濕燥分開,再將寒熱辨明,自有準的。此案先用苦溫發表,辛潤宣上,以解涼燥外搏之新邪,俟涼燥外解,濕開熱透,然後肅清其伏熱,或用芳透清化,或用緩下清利,必俟伏邪去淨,津液兩虧,改用增液育陰以善後。先後六方,層次頗清,為治燥夾伏暑之正法。

燥結案(內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周茂蓮,年三十二歲,業商,住阮港。

病名 燥結。

原因 素有習慣性便閉,現受深秋風燥,其閉益甚。前醫用五仁橘皮湯,不應,特來邀診。

證候 腹脹便結,旬余不通,胃氣已鈍,喜飲而不喜食。

診斷 脈右沉滯,左弦澀,舌苔黃膩帶焦。此由氣為燥郁,不能布津,下輸於腸,腸乃燥結而痹也。

療法 內外兼治。外治先用蜜煎導以引之,蔥熨法以運之,內治仿丹溪開腸痹法,用蔞、薤、桔梗開提上竅為君,使上焦燥郁通暢,肺氣下降,胃氣自隨之以運行,且以元明精及白蜜潤降下竅為臣,以枳實為佐使,速通幽門以寬其腸氣,氣機一通,大便自解,又何必峻下為能乎。

處方 生薑(四分) 拌搗全瓜蔞(六錢) 干薤白(二錢,白酒洗,搗) 苦桔梗(錢半) 小枳實(錢半) 元明精(三錢) 淨白蜜(一兩) 開水沖兩湯碗,代水煎藥

外治方 蜜煎導法。

用淨白蜜煎成如膏子,一二時許,將皂莢、麝香、細辛為末,和蜜捻成條子,放入穀道中,其便即通。

又方 蔥白熨法。

大蔥白(四斤,切作細絲) 干米醋 多備待用。

將蔥白絲和醋炒至極熱,分作兩包,乘熱熨臍上,涼則互換,不可間斷。其涼者仍可加醋少許再炒熱,然炒蔥時,醋之多少須加斟酌,以炒成布包後,不至有湯為度。熨至六點鐘,其結自開。

次診 一劑而腹脹稍寬,頻放矢氣,再劑而下燥糞如羊屎者五六枚,肛門痛裂,焦苔雖退,黃糙依然,脈雖漸轉流利,而腸中尚有餘積。又以雪羹緩通以肅清之。

次方 漂淡陳海蜇(四兩) 大地慄(六個) 開水兩碗,煎成一碗,乘熱服之。

效果 連服兩日,大便如紅醬者三次,余積已盡。後用鮮石斛三錢,松子仁三十粒,調養胃氣,三日後胃能消穀而痊。

康按:凡津液素虧者,胃腸本燥,大便每多秘結,適逢秋燥傷肺,氣機不宣,則大便益不通矣。若用承氣猛攻,往往水瀉洞泄,中氣愈傷,津液益干,而燥矢不下,每致液涸動風,險症叢生。令仿丹溪翁開腸痹法,使上焦舒暢則下焦自通泰矣,又何勞峻下哉。

燥結案(內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劉敷陳,年四十餘,奉天清丈局科員。

病名 燥結。

原因 素有習慣性便閉,今因天氣溫燥而發病。

證候 飲食行至下脘,復轉而吐出,無論服何藥亦如此,且其處時時切疼,上下不通者已旬日。

診斷 脈右浮澀沉實。澀主血鬱而結,沉實主胃腸燥結,且舌苔黃厚而干,尤為陽明府實之現狀。

療法 硝菔通結湯以潤降之。

處方 用朴硝六兩,與鮮萊菔片同煮,至萊菔爛熟撈出,又添生片再煮,換至六七次。要用萊菔七八斤,將朴硝鹹味,借萊菔提之將盡。余濃汁四茶杯,每次溫飲一杯,兩點鐘一次,以便通為度。

效果 飲至三次,其結已開,大便通暢而痊。其女公子適患痢疾,俾飲其餘,痢疾亦愈。

說明 軟堅通結,朴硝之所長也,然其味鹹性寒,若遇燥結甚實者,少用之則無效,多用之則鹹寒太過,損肺傷腎,其人素有勞疾,或下元虛寒者,尤非所宜,惟與萊菔同煎數次,則朴硝之鹹味盡被萊菔提出,萊菔之汁漿盡與朴硝融化。夫萊菔味甘,性微溫,煨熟食之,善治勞嗽短氣,其性能補益可知。取其汁與朴硝同用,其甘溫也可化朴硝之鹹寒,其補益也可緩朴硝之攻破,若脈虛不任通下,可加野臺參之大力者以為之扶持保護,然後師有節制,雖猛悍亦可用也。按用朴硝煉玄明粉法,原用萊菔,然此法今人不講久矣。至藥坊所鬵者,乃風化硝,非玄明粉也。今並載其法,以備參考。實心救人者,亦可照法煉之,以備施用。其法於冬至後,用潔淨朴硝十斤,白萊菔五斤切片,同入鍋中,用水一斗五升,煮至萊菔爛熟,將萊菔撈出。用竹篩一個,鋪綿紙兩層,架托於新缸之上,將硝水濾過。在庭露三日,其硝凝於缸邊,將余水傾出曬乾,將硝取出。用沙鍋熬於爐上,融化後,攪以銅鏟,熬至將凝,用剷剷出,再裝以瓷罐,未滿者寸許,蓋以瓦片。用釘三個,釘地作鼎足形,釘頭高二寸,罐置其上。用磚在罐周遭砌作爐形,多留風眼,爐磚離罐三寸。將木炭火置於爐中,罐四圍上下都被炭火壅焙,以煅至硝紅為度。次日取出,再用綿紙鋪於靜室地上,將硝碾細。用絹羅篩於紙上厚一分,將戶牖皆遮蔽,勿透風,三日後取出。其硝潔白如粉,輕虛成片,其性最能降火化痰,清利臟腑,怪症服之可蠲,狂躁用之即愈,搜除百病,安斂心神。大人服二三錢,小兒服五分至一錢,用白湯或蔥湯融化,空心服之。服藥之日,不宜食他物,惟飲稀粥,服二三次後,自然精神爽健,臟腑調和,津液頓生,百病如失矣。惟久病泄瀉者,服之不宜。

康按:此大腸燥證也,先由胃積熱生燥,繼則大腸津液枯槁,腸中宿垢秘結,大府旬余不通,適陽明燥氣加臨,五液內燔,肺津無以滋潤,不能潤達腸府,傳導之官失其常度,遂致窒滯不宜,氣不下通。方用硝菔通結湯,潤燥通便,俾得熱結下行,津液漸復,便自通暢,為大腸燥結證,別創一便賤良方。惟用量太重,必北方風氣剛強者始為合度,若南方風氣柔弱者,減十之九方可服用。案後說明頗有理由,制朴硝法,絕妙。

燥結腸枯案(內科)

沈奉江(住無錫)

病者 凌企周,忘其年,住西門。

病名 燥結腸枯。

原因 素有煙癖,四旬未便,而飲食如故。

證候 據述自服燕醫生補丸,始三粒,繼服六粒,後一日服至二十丸,竟不得便。

診斷 脈右沉實,舌苔焦黃干厚。此腸胃乾枯,燥結極矣。

療法 非大劑潤下不能通,調胃承氣合五仁湯主之。

處方 生錦紋(六錢) 元明粉(二錢) 瓜蔞仁(五錢,杵) 松子仁(三錢,杵) 柏子仁(三錢,杵) 炒麻仁(四錢,杵) 光桃仁(九粒,杵) 清炙草(八分)

次診 疊進兩煎仍不效。改用瀉葉三錢,煎湯以磨生大黃錢半,一日服三次。服後腹中攻撐,先下燥慄糞,又下於結鞕糞。余曰:此非一日所能盡也,須三五日,方能下清。

效果 前方加減,連服三日,約有桶許。然後用參、術等調治,其便如常。

廉按:大便艱秘,多日不通,由於實積者,服燕補丸三粒至五粒,其便即通;由於燥結者,服麻仁脾約丸三錢至四錢,其便亦通;如皆不通,遍服他藥無效者,嘗重用蓖麻子油兩許,便遂通下,其人並不覺瞑眩,為通腸結之要藥。此案初方,重用大黃之盪滌胃腸,元明粉之潤燥軟堅,佐以五仁之滑以去著,潤以養竅,而便仍不通者,以其皆無催促大腸蠕動之能力也。迨改用瀉葉三錢,而大便始通,為其性能增進大腸之蠕動,又能增添膽汁(膽汁注於腸者多則大便易通),所以善通大便燥結,為緩下之品,實無猛烈之性,不至傷人氣分,故現今名醫,每喜用瀉葉以通便,而不敢重用硝黃,招人畏忌者,良有以也。

寒燥陰結案(內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從叔多昌,年四十餘歲,住本鄉。

病名 寒燥陰結。

原因 初患大便不利,醫者每以滋潤藥服之,久之小便亦不利,肚腹飽脹漸上,胸膈亦痞滿不舒,飲食不入,時時欲嘔。前後服藥已數月,疾益劇。最後有一醫,謂當重用硝黃大下,連進三劑,大小便益閉塞不通,身體益困疲不支。余適自館歸,兩家距離半里許,促往診。

證候 面色慘晦,形羸骨瘦,起居甚艱,舌苔厚而灰白。

診斷 切脈沉遲而緊。呼余告曰:自得疾以來,醫藥屢更而勢轉殆,吾其不起矣。即命家人將先後服方逐一送閱畢。余曰:藥均大錯,幸而最後所服硝黃未至腹痛泄瀉,否則必無今日,然而危矣。多叔駭問曰:藥乃如此錯乎?當疾初起時,非但醫以為火,余心中亦自以為火,有火服硝黃,正是對病下藥,未泄瀉者,竊疑藥力未到耳。余笑曰:否否。此症藥與病反,諸醫無一知者,何怪老叔。迄今圖之,病雖危險,尚有方救,但恐老叔不能堅信,搖於旁議,中道變更,反使余代他人受過,則不敢舉方,以幹事無濟也。多叔曰:吾自分死矣,他醫之方試之殆遍,今爾為吾立方,不論何藥,死亦甘休,斷不致聽他人異議,在他人亦從何置議。余唯唯。

療法 大劑破陰通陽,溫散寒結,以急救之。

處方 烏附(一兩五錢) 北姜(一兩五錢) 老生薑(一兩) 粉甘草(一兩五錢) 煎就冷服。

寫方甫畢,多叔曰:如此猛烈熱藥,分量又極重,入口豈能下咽。余曰:入口不甚辣,後當自知,可無贅言,囑其煎成冷服,每日當盡三劑,少必兩劑,切勿疑畏自誤。竊窺多叔猶有難色,即促速購藥,余當在此守服,保無他虞。頃之藥至,即囑其子用大罐多汲清水,一次煎好,去渣俟冷,分三次進服。

次診 前方究以疑畏,不敢頻進,至夜僅服完一劑。次早嘔少止,膈略舒,可進糜粥。是日服藥始敢頻進,盡兩劑,其明日嘔已止,胸膈頓寬,索糜粥,食如常人。余因語之曰:今日當不復疑余藥矣。即應聲曰:甚善甚善,當頻服,求速愈。

三診 余因館事未便久曠,病根深錮,恐難剋日收效,又於原方外加半硫丸二兩,每日侵晨用淡薑湯送下三錢,分三日服完而歸。

效果 歸後第四日,天甫明,即遣人召,入門握余手曰:得毋駭乎,余乃示爾喜信耳。自相別之次日,見先日服藥三劑,吞丸三錢,毫無熱狀,腹脹亦稍寬舒,食量加,體愈暢。除服湯三劑外,遂將丸藥之半,分三次吞服,功效益著,其明日又如前湯丸並進,丸藥完矣。今天未明,而腹中作響,似欲更衣者,即命小兒扶如廁,小便先至,大便隨出,先硬後溏,稠黏不斷,頃刻約半桶,病如失矣。所以急於告者,使爾放心。即留晨餐。

說明 多叔早廢書,性聰明,通達事理。席間問余,此症究何緣致之,前此許多醫藥,何以日劇,賢侄方為向來所未經見,何以如此神效,願聞其詳。余曰:茲理深奧,即粗知醫者,尚難語此,既承下問,請淺淺取譬,即得大要。人身腸胃,猶人家之陰溝,胸膈猶堂室然。病由內臟陽氣式微,猶之天寒地凍也。試觀冬月人家陰溝冰結,水道不通,求通之法,必俟赤日當空,自然冰釋,此理婦孺咸知,醫者反茫然罔覺。初以潤藥,是益之霜露,則陰溝冰結愈固,無怪二便不通,肚腹滿脹也。繼進硝黃,是重以霰雪,陰溝既不通,層累而上,勢必漫延堂室,是即陰霾上逼,由肚腹而累及胸膈,遂至咽喉亦形閉塞,時而作嘔也。今余以辛溫大劑頻服,使錮陰中復睹陽光,堅冰立泮,獲效所以神速。多叔掀髯撫掌曰:然哉!然哉!遂為立通脈四逆加人參湯,善後而別。別後一月復見迎,笑曰:前此大病幾死,微賢侄必無幸矣,可稱神技。

廉按:大便閉結,食少脈微,謂之陰結,前哲多以半硫丸治之而愈。此案初方,大劑破陰通陽,雖為溫散寒結,實則救硝黃寒瀉之誤,服盡兩劑,嘔止胸寬,而大便仍閉。後加半硫丸二兩,每日薑湯送下三錢,丸藥完而大便隨出,則其陰結之所以得通者,全在溫潤大腸之硫磺也明矣。丁氏《化學實驗新本草》云:硫磺用其大服,則可為瀉藥,尋常用之作輕瀉藥,又可與別種瀉藥相和多服。吾國古醫書均以硫磺為有毒,且大熱,用為壯陽藥,皆因硫磺內含有信石所致。若已經化學分析之純硫磺,則無毒,且不熱,可為輕瀉藥。奉勸吾國藥肆,欲制半硫丸以應用,務必購析出砒毒之純硫磺方可內服,否則恐遭不測,用硫磺者其注意之。

寒燥陰結案(婦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族侄孀媳陳氏,年近四十歲,住本鄉。

病名 寒燥陰結。

原因 先患大便不利,醫者予玉竹、麻仁、牛膝等藥,馴至小溲艱澀,久之月事亦不通,身微熱,已五閱月,更數醫,率用滋潤破氣及行血之品。一日雇輿至余館所迎診。

證候 大腹滿脹,胸膈時痞時寬,飲食減少,困倦嗜臥。

診斷 脈沉遲而澀,舌苔濕滑而暗。心念疾本陰寒,今因誤藥,由氣分而累及血分,氣血交病,藥當氣血並治,方能有濟。繼悟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毋庸多惹葛藤,倘氣治而血不和,轉方調血,正自易易。

療法 單從氣分斬關奪隘,疏方用大劑通脈四逆湯冷服,囑其每日必服二劑,並用半硫丸二兩,分作七日,每早食前淡薑湯送下,許以服完即愈而去。

處方 黑附塊(八錢) 川乾薑(五錢) 炙甘草(三錢) 清童便(兩酒鍾,沖)

半硫丸方:半夏(一兩,湯洗七次,焙乾,為細末) 硫磺(一兩,明淨好者,研令極細,用柳木槌子殺過)

上以生薑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餅末,攪和勻,入臼內杵數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無灰溫酒或生薑湯任下,婦人醋湯下,俱空心服。

效果 嗣後不十日,遣丁來云,藥完而疾愈,請善後方,即授通脈四逆加人參,令其守服十餘劑。後余以他事至其家,云後方僅服十劑,即平復如常矣。族侄媳愈後,隔數日,即有邵陽周某妻,年才三十,病症大抵相同,但為日不多,藥誤亦少,勢較輕,即上方減輕分量,授之而愈。厥後上症驗案甚多,以無甚出入,不復贅云。

廉按:此案方法,與前案大同小異,惟用量較為輕減,其效力終在半硫。蓋硫磺熱而不燥,能疏利大腸,半夏辛下氣,溫開鬱,三焦通而大便自利矣。惟修制此丸,必須用倭硫磺。吳鞠通曰:硫磺有三種,土磺、水磺、石磺也。入藥必須用產於石者。上磺土紋,水磺直絲,色皆滯暗而臭,惟石硫磺方稜石紋,而有寶光不臭,謂之黃硯,其形大勢如硯,按硫磺感日之精,聚土之液,相結而成。生於艮土者佳,艮土者少土也,其色晶瑩,其氣清而毒小;生於坤土者惡,坤土者老土也,穢濁之所歸也,其色板滯,其氣濁而毒不堪入藥,只可作火藥用。石磺產於外洋,來自舶上,入萊菔內煮六時則毒去。觀此,則石磺即析出毒質之純硫磺,俗稱松花硫磺,即日醫所謂金硫磺也。

燥痙案(兒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陳秀山之幼子,年三歲,住奉大小西邊門外。

病名 燥痙。

原因 外感燥熱而發。

證候 周身壯熱,四肢拘攣,有抽掣之狀,渴嗜飲水,大便乾燥。

診斷 嬰兒脈不足憑,當舍脈從症,知系燥熱引動其肝經風火,上衝腦部,致腦氣筋妄行,失其主宰之常也。

療法 直清陽明為主,佐以熄風舒筋。

處方 生石膏(一兩) 生甘草(一錢) 薄荷葉(一錢) 全蜈蚣(二條) 肥知母(三錢) 生粳米(二錢) 鉤藤鉤(三錢) 煎湯一鍾,分兩次溫飲下。

效果 一劑而抽掣止,拘攣舒。遂去蜈蚣,又服一劑,熱亦退淨而愈。

廉按:《內經》謂「陽明之上,燥氣治之」。故凡燥熱致痙,即《傷寒論》陽明熱盛,習習風動之候。此案直清陽明為主,佐以熄風舒筋,卻是正治。惟蜈蚣性溫微毒,病家每不敢服,然據張氏《藥學講義》云:蜈蚣性有微毒,而轉善解毒。凡一切瘡瘍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風,內治肝風萌動,癲癇眩暈,抽掣瘛瘲,小兒臍風;外治經絡中風,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用時宜帶頭足,去之則減力,且其性原無大毒,故不妨全用也。

燥痙案(兒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那姓乳子,生月餘,住奉天北陵旁。

病名 燥痙。

原因 聞鄰家艾姓幼子前有抽風,經愚治愈,遂抱之來院求治。

證候 周身壯熱抽掣,兩日之間,不食乳,不啼哭,奄奄一息。

診斷 指紋不足憑,但憑現症。知系燥熱動風,上激腦筋,卒發痙厥之危候也。

療法 辛涼復甘寒法,為其系嬰孩,擬用前白虎湯方減半,為其抽掣甚劇,薄荷葉、鉤藤鉤、全蜈蚣仍舊,又加全蠍。

處方 生石膏(五錢,杵) 肥知母(錢半) 生甘草(五分) 生粳米(三十粒) 薄荷葉(一錢) 鉤藤鉤(三錢) 全蜈蚣(二錢) 制全蠍(三個) 煎藥一鍾,不分次數,徐徐溫灌之。

效果 歷十二小時,藥灌已,而抽掣愈,食乳知啼哭矣。翌日又為疏散風清熱鎮肝之藥,一劑痊愈。隔兩日,其同族又有三歲幼童,其病狀與陳姓子相似,即治以陳姓子所眼藥,亦一劑而愈。

廉按:乳子燥熱動風,每多發痙。此案辛涼復甘寒法,卻為清熱潤燥熄風鎮痙之正治。惟全蠍與蜈蚣並用,病家鄉畏不敢服。然據張氏《藥學講義》云:蠍子色青味鹹(本無鹹味因皆醃以鹽水故咸),性微溫,其腹有小黃點兩行,數皆八,始可入藥。夫青者木色,八者木數,原具厥陰風木之氣化,故善入肝經,搜風發汗,治痙癇抽掣,中風口眼歪斜,或周身麻痹,其性雖毒,轉善解毒,消除一切瘡瘍,為蜈蚣之伍藥,其力相得益彰也。

燥痙昏厥案(產科)

沈奉江(住無錫)

病者 陳姓媳,年二十餘,住北門貝巷。

病名 燥痙昏厥。

原因 懷妊足月,腹中素有伏熱,因感秋令溫燥,陡然病劇,午前特來邀診。

證候 頭面四肢浮腫,兩目陡然失明。繼以痙厥,痰涎上湧,面色青慘,目珠直視,唇紫口噤,手足鼓動不止,神識昏糊。

診斷 脈伏身冷,舌紅兼紫。此熱深厥深,燥熱引動肝火,風自火生,挾痰刺激神經,恐其胎元不保。

療法 清熱熄風,潛陽滌痰,以急救之。

處方 羚羊角(四分) 珍珠母(二兩,生打) 滁菊花(三錢) 川貝母(三錢,去心,擘) 雙鉤藤(三錢) 石決明(二兩,生打) 制膽星(七分) 淡竹瀝(四兩)

晚間,再服猴棗一分、月石三分、鬱金三分、羚羊角三分,共研細末,用竹瀝二兩調服。

次診 明晨復診,風痙已定,神識時糊時清,牙關時開時閉,腹中大痛,恐其即產,而羚羊角涼肝之藥不合,惟濂珠雖寒,書有下死胎胞衣之說,故可用之。

次方 濂珠(三分) 川貝母(三分) 天竹黃(三分) 制膽星(三分) 共研細末,用雙鉤藤、淡竹茹各三錢,泡湯調服。

三診 服後神識已清,神倦嗜臥,呼吸有度,兩脈起而不伏,腹痛亦止。惟舌紅唇燥,兩顴轉赤,顯然陽明之燥熱也。治以清潤泄熱,兼佐熄風。

三方 小川連(五分) 青子芩(錢半) 川貝母(三錢) 水蘆根(七錢) 黃楊腦(七個) 青連翹(三錢) 肥知母(三錢) 竹捲心(三十支) 鮮茅根(七錢) 雙鉤藤(三錢)

四診 明日復診,腹中又痛,胎兒下墮,已經腐爛,而邪熱未清,瘀不得下。改用通瘀以泄濁。

四方 蘇丹參(二錢) 川鬱金(二錢,打) 當歸尾(錢半) 桃仁泥(二錢) 澤蘭葉(二錢) 炒川貝(一錢) 茺蔚子(三錢) 藏紅花(五分) 西血珀(五分,入煎,取氣而不取味) 清童便一小杯,沖服

五診 明日又去診視,瘀行不多,脈有數而左郁,舌苔深絳,面色仍紅,微熱不揚,咳不暢達,口渴咽乾。用泄肺去瘀法。

五方 枇杷葉(五錢) 茺蔚子(二錢) 廣鬱金(三錢,打) 炒蔞皮(三錢) 川貝母(三錢) 蘇丹參(三錢) 桃仁泥(二錢) 炒牛蒡(錢半) 焦山楂(二錢) 制殭蠶(錢半) 光杏仁(二錢)

六診 服後咳止,瘀血盛下,大便乾結。治以通瘀潤腸。

六方 蘇丹參(三錢) 生川甲(三錢) 桃仁泥(二錢) 炒山楂(二錢) 澤蘭葉(三錢) 廣鬱金(三錢) 廣橘絡(一錢) 炒麻仁(三錢) 全瓜蔞(四錢,杵) 益母草一兩,煎湯代水

效果 服二劑,諸恙皆平,能飲稀粥,調理數日而愈。

廉按:此由燥熱動風,風火挾痰,刺激腦筋,陡發神經病狀,即產科書中之子癇症也。就予所驗,凡臨產發子癇者,勢輕而緩,母子均可兩全。若勢急而重,胎兒固多抽壞,其胎多腐,即產母壽亦立傾。幸而對症發藥,急救得法,胎雖不保,母得幸全,似此佳案,可謂後學師範。

燥痙昏厥案(兒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金阿生,年三歲,住紹城市門閣。

病名 燥痙昏厥。

原因 素因胎熱,現因秋令久晴,新感燥熱而發。

證候 頭痛身熱,唇焦齒干,神煩驚啼,繼則脊強肢瘛,氣升痰壅,甚則昏厥。

診斷 指紋青紫,直竄命關,舌乾苔焦。此吳鞠通所謂燥氣化火,消爍津液,亦能致痙也。

療法 首當清熱熄風,故以翹、竹、桑、菊、鉤藤為君,其次潤燥舒筋,故以鮮地、元參為臣,木瓜為使。然痙厥兼臻,肝風挾痰,直衝神經,故佐以至寶丹之開竅清神,以定昏厥也。

處方 青連翹(一錢) 冬桑葉(一錢) 雙鉤藤(二錢) 鮮生地(錢半) 鮮竹葉(一錢) 滁菊花(一錢) 宣木瓜(七分) 烏元參(錢半)

局方至寶丹一粒,研細,藥湯調下。

次診 神氣雖清,常欲煩躁,肢瘛雖靜,尚多痰喘,時而鼻煽,時而驚啼,此皆燥火爍肺,肺氣欲痹之危候。急宜五汁飲調猴棗,以潤降之。

次方 生萊菔汁(一瓢) 荸薺汁(半瓢) 杏仁精(十滴) 鮮雅梨汁(一瓢) 淡竹瀝(一瓢) 真猴棗(一分)

上用五汁飲,重湯燉溫,調下猴棗,緩緩與服。

三診 痰喘已平,咳逆大減,惟昏昏欲睡,懶於語言,氣怯神弱,身不轉動,幸而指紋己隱,燥去津回。用樊氏五汁飲,甘潤育陰,和中養胃,復其神氣以善後。

三方 鮮石斛(二錢) 鮮生地汁(兩瓢) 鮮梨汁(兩瓢) 青蔗漿(兩瓢) 生藕汁(一瓢) 佛手花(一分)

先將鮮石斛煎百餘沸,濾取清汁一杯,再將鮮生地等四汁,煎十餘沸,衝入佛手花,乘熱即服。

效果 調養四日,諸症悉平,胃動納穀而痊。

廉按:燥與火不同,火為實證,熱盛陽亢,身熱多汗,法宜苦寒奪其實而瀉其熱;燥為虛證,陰虧失潤,肌膚熯燥,法宜甘寒養其陰而潤其燥。此案燥熱發痙,痙而兼厥,病勢不可謂不急矣。幸而初次兩方,清涼甘潤,對症發藥,藥用當而效捷,故能轉危為安。

第六卷 火淫病案

溫病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史漢泉,年約三十餘歲,住本鎮。

病名 溫病。

原因 庚戌四月,吸受溫熱,病己多日,病家出前醫之方示予,蓋皆不出銀翹散、三仁湯、增液湯之範圍,病勢日漸增劇。

證候 昏沉不語,面垢目赤,鼻孔如煙煤,壯熱爍手,汗濈濈然,手臂搐搦,溲赤。

診斷 兩手脈數疾,舌苔黑燥。問不能言幾日矣?曰:昨猶譫語,今始不能言,然大聲喚之,猶瞠目視人。問近日大便通否?曰:始病曾泄瀉,今不大便已三日矣。予謂此熱病未用清藥,陽明熱極,胃家實之病也,非下不可。

療法 與調胃承氣湯合三黃石膏湯加味。

處方 生錦紋(三錢) 元明粉(三錢) 炙甘草(八分) 栝蔞仁(四錢) 焦山梔(三錢) 黑犀角(一錢) 淡黃芩(二錢) 小川連(一錢) 生川柏(一錢) 生石膏(一兩)

次診 接服兩劑,竟未得下,惟矢氣極臭,溲色若血,神識較清,而身熱舌黑如故。

次方 栝蔞仁(六錢,杵) 焦山梔(三錢) 淡黃芩(二錢) 小川連(一錢) 生川柏(一錢) 黑犀角(一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炙甘草(八分) 鮮生地(一兩) 雅梨汁(一兩) 萊菔汁(五錢,同沖)

三診 熱減神清,黑苔漸退,脈息亦較平,時吐黏痰,目睛轉黃。遂改用小陷胸湯加蘆根、菖蒲等芳香清冽之品,以分消膈中痰熱。

三方 栝蔞仁(四錢) 小川連(六分) 仙露夏(二錢) 淡竹茹(二錢) 冬瓜仁(四錢) 全青蒿(錢半) 川貝母(二錢,去心) 石菖蒲(錢半) 漢木通(一錢) 鮮茅根(一兩,去衣) 活水蘆根(二兩) 以上二味,煎湯代水。

四診 接服四劑,胸部頸項間遍出白㾦,如水晶珠,腹部腿畔亦發白㾦,於是身熱全清,知飢進粥,但精神疲弱耳。

四方 西洋參(錢半) 原麥冬(二錢) 鮮石斛(三錢) 生苡仁(三錢) 川貝母(錢半,去心) 淡竹茹(二錢) 鮮枇杷葉(三片,去毛,抽筋)

效果 調養數日,始解黑燥屎數次。當時兩進大黃而不下者,蓋其戚友中有知醫者,潛將大黃減去一錢,每劑只用二錢,故但有解毒之功,而無攻下之力,而奏效亦較緩也。然究勝於粗工之濫用硝黃而僨事者矣。

廉按:此為溫病實證,治法初用寒瀉,繼用清潤,終用清養,選藥處方,層次一絲不亂,藥皆極有力量,似此佳案,堪為後學之師範。

溫病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袁堯寬,忘其年,住本鎮。

病名 溫病。

原因 庚戌四月患溫病,初由章緩卿君診治,服藥數劑,病未大減。嗣章君往江北放賑,轉薦予治。

證候 壯熱譫語,見人則笑,口渴溲赤,體胖多濕,每日只能進薄粥湯少許。

診斷 脈息滑數,右部尤甚,舌苔黃薄,而乾燥無津。蓋溫病也。熱邪蘊伏日久,蓄之久而發之暴,故病情危重若是。

療法 當以解熱為主,而佐以豁痰潤燥,方用三黃石膏湯合小陷胸湯加減。

處方 青子芩(二錢) 小川連(一錢) 生川柏(一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焦梔子(三錢) 栝蔞仁(四錢,杵) 細芽茶(一撮) 川貝母(三錢) 青連翹(三錢) 全青蒿(二錢) 梨頭汁(一兩,沖〕

次診 接服二日,熱未大退,至第三劑後,乃作戰汗而解。但餘熱未清,復以前方去石膏、芩、連、栝蔞等品。

次方 焦梔子(三錢) 青連翹(三錢) 全青蒿(二錢) 川貝母(三錢) 細芽茶(一撮) 生川柏(一錢) 生苡仁(三錢) 天花粉(三錢) 北沙參(三錢) 飛滑石(六錢,包煎) 活水蘆根(二兩) 雅梨汁(一兩,沖)

效果 連服數劑,清化余邪,熱清胃健而瘥。

說明 凡溫病之解,多從戰汗,劉河間、吳又可發之於前,葉天士、王九峰暢之於後。證以予所經歷,洵精確不易之學說也。蓋前人於此,皆從經驗中得來,惟必俟服藥多劑始能奏功,而作汗之時,必先戰慄,其狀可駭,醫家當此,何可無定識定力耶。

廉按:伏氣溫病,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多從戰汗而解。若在血分盤踞者,或從疹斑而解,或從瘡瘍而解。惟將欲戰汗之時,其人或四肢厥冷,或爪甲青紫,脈象忽然雙伏,或單伏,此時非但病家彷徨,即醫家每為病所欺,無所措手矣。且汗解之後,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泄,故膚漸冷,未必即咸脫證。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使其煩躁。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症;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證矣。故醫必從幾經閱歷,乃有定見於平時,始有定識於俄頃。此案大劑清解,競得熱達腠開,邪從戰汗而解,尚屬溫病之實證。若病久胃虛,不能送邪外達,必須補托,而伏邪始從戰汗而出者,亦不可不知。昔王九峰治一人,年及中衰,體素羸弱,始得病,不惡寒,惟發熱而渴,溲赤不寐,發表消導,汗不出,熱不退,延至四十餘日,形容枯削,肢體振掉,苔色灰黑,前後大解共三十次,醬黑色,逐次漸淡至於黃,溲亦渾黃不赤,晝夜進數十粒薄粥四五次,夜來倏寐倏醒,力不能轉側,言不足以聽,脈微數,按之不鼓,用扶陰斂氣、輔正驅邪法,以生地、人參、麥冬、五味、當歸、茯神、棗仁、遠志、蘆很為劑,服後競得戰汗。寒戰逾時,厥回身熱,汗出如浴,從朝至暮,寢汗不收,鼻息幾無,真元幾脫。王仍以前方連進二服,汗收症退,調理而安。

溫病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陳席珍,年六十餘,住無錫。

病名 溫病。

原因 素體液虧無苔,花甲之年,倒賬折閱,鬱氣不舒,肝失調暢為內因,丙午夏病溫為外因。

證候 身熱自汗,渴不惡寒,神煩惡熱,時時懊憹。

診斷 脈左小數,右洪搏數,舌紅而絳。遂斷為溫邪鬱火交蒸,最防熱盛動風,驟變痙厥。

療法 用梔、翹、蘆、竹、知、茹、郁、桔急疏清解為君,兼顧胃津,花粉、石斛以佐之。

處方 黑山梔(三錢) 青連翹(三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桔梗(一錢) 淡竹茹(三錢) 天花粉(三錢) 肥知母(四錢) 鮮石斛(三錢)

先用活水蘆根(二兩) 鮮淡竹葉(四錢) 煎湯代水。

復診 病勢不衰,陳素信亂方,云:年周花甲,元陽大虧,若再投涼劑,必致生機驟絕。亂示附子理中湯,高麗參、炮薑、附子均重用,陳不敢服。至三候遍發黑紫斑,大顯溫熱明證,熱戀陰傷,舌至絳紫而干。始同意復診,因議大劑化斑,雙清氣營。

複方 生石膏(一兩,研細) 肥知母(五錢) 生甘草(八分) 生粳米(三錢,荷葉包) 元參(五錢) 犀角粉(一錢,藥湯調下)

效果 繼以甘涼頻投,如吳氏五汁飲之類,至四候熱退淨而愈,然亦險矣。噫,治病最虞有人中傷,若假神妄評,更為陰刻也。

廉按:此治伏氣溫病之正法。凡溫病有汗者,清熱兼保胃津,當然之理,然猶病勢不衰,必須大劑化斑清營,頻投甘涼生津,至四候熱退而愈。可見伏氣溫病與新感風溫,其病勢之輕重,治法之難易,迥不相同,但用銀翹桑菊兩方者,焉能濟事,勢必耽誤而貽人夭殃也。噫!

溫病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王義源之女,年十四五,住鹽山城東牛留里。

病名 溫病。

原因 仲春中旬,感受春溫。醫者診治失宜,遷延十餘日,病益增劇,醫者諉為不治。

證候 心下脹滿甚劇,喘不能臥,自言心中幹甚,似難支持,其舌苔白而微黃,小便赤少,大便從前滑瀉,此時雖不滑瀉,仍每日下行。

診斷 脈博一呼吸五至,左脈似弦而有力,右脈似大而有力,然皆不堪重按,知其溫病之熱本不甚劇,因病久真陰虧損,致小便不利,所飲之水停於腸胃則脹滿,迫於心下則作喘,其心中幹甚,亦真陰虧損之徵也。

療法 當滋其真陰,利其小便,陰足則心不覺干,便利則脹消,而喘亦可定,至於一些溫病之餘熱,亦不治自愈也。

處方 鮮白茅根(去淨皮與節間細根銼碎)六兩,用水三大碗煎一沸,俟半句鍾,視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煎一沸,至茅根皆沉水底,其湯即成。去渣當茶,數次溫飲之。

效果 飲茅根湯兩日,其病霍然痊愈。蓋白茅根涼潤滋陰,又善治腎陰有熱,小便不利,且具有發表之性,能透溫病之熱外出,一藥而三善備,故單用之而能立建奇功也。然必剖取鮮者用之,且復如此煎法(過煎則性變),方能有效。

康按:發明茅根功用,較徐洄溪尤為詳明。方雖簡單,藥用周到,可謂溫病善後之一種簡效法。惟症既喘不得臥,擬仿外臺法,再加鮮枇杷葉二兩,輕降肺氣何如?

溫病晚發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 潘伯石令郎,年十四歲,住宜興南大街。 病名 溫病晚發。

原因 素質陰虧,冬傷於寒,潛伏至春未發,夏初乃發。

證候 壯熱無汗,神昏譫語,便泄溺赤,舌乾懊憹。

診斷 脈浮數沉滑。沉滑為伏溫將發,浮數乃邪已外潰,惟時已初交夏令,故斷為伏溫晚發。

療法 生津托邪,使邪透汗出為首要。

處方 黑膏(一兩) 前胡(二錢) 連翹(三錢) 天冬(三錢) 薄荷(錢半,後入) 知母(三錢) 玄參(五錢) 赤芍(一錢) 銀花(五錢) 白茅根(四兩,去心,煎湯代水)

東垣涼膈散三錢,開水先下

服三劑,接服後方。

二方 淡豆豉拌搗鮮生地(二兩) 知母(三錢) 前胡(二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玄參(五錢) 鮮竹葉(三十片) 薄荷頭(二錢,與石膏同打) 天冬(五錢) 銀花(五錢) 鮮茅根(四兩,去心,煎湯代水)

五劑便泄止而汗不出。接服後方。

三方 冬桑葉(二錢) 川貝母(三錢) 川石斛(三錢) 前胡(二錢) 鮮枇杷葉(五片,刷淨) 北沙參(三錢) 蘇薄荷(錢半) 蔻仁(五分,同打,後入) 豆豉(五錢) 旋覆花(錢半,包煎)

白茅根(四兩,去心,煎湯代水)

效果 服三劑,得戰汗而解。

廉按:前後三方,均屬生津托邪法,於伏氣溫病大致亦合。擬去涼膈散,再加活水蘆筍之清透,則見效當更速矣。

溫病發斑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潘君,年約三十歲,住本鎮。

病名 溫病發斑。

原因 暮春伏氣內發,新涼外束,然當時尚未現有熱證。

證候 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胸悶不思飲食,握其手臂,其熱爍手。

診斷 脈右浮滑,左弦緊,舌邊尖紅,苔薄白滑。知其病重,非尋常之感冒也。

療法 姑以蔥豉湯合二陳湯加蒡、翹、枳、桔等,先行疏解新邪。

處方 鮮蔥白(三枚) 淡香豉(三錢) 仙半夏(錢半) 廣橘紅(一錢) 生枳殼(錢半) 苦桔梗(一錢) 青連翹(三錢) 炒牛蒡(二錢)

次診 服後惡寒退,而心煩不得寐,胸悶作惡,脈滑舌燥,數日不大便。躊躇久之,乃毅然以大柴胡湯,重用大黃急下之。

次方 川柴胡(一錢) 淡黃芩(錢半) 仙半夏(二錢) 小枳實(二錢) 生錦紋(三錢) 生白芍(二錢) 鮮生薑(二片) 大紅棗(二枚)

三診 服後下稀糞水五六次,前症盡退,但不思食而已。越兩日,復發熱譫語,煩躁不寧,舌苔黃,脈滑,唇紅,口內破裂,大便溏。復以小陷胸湯加大黃下之。

三方 栝蔞仁(四錢,杵) 小川連(六分) 仙半夏(二錢) 生錦紋(三錢)

四診 翌日復診,則胸部脊背手臂等處均發現斑疹,其色紅赤,煩躁定,神識清,咳嗽多痰,舌苔黃燥,大便溏瀉,脈不數。遂改用小陷胸湯去半夏,加貝母等平劑以治之。

四方 栝蔞仁(四錢,杵) 小川連(六分) 川貝母(二錢,去心) 白知母(三錢)

五診 接服兩日,赤斑發現愈多,手足胸背均滿布,而脊背中尤為稠密,其色紅赤鮮明,言語時清時亂,目赤唇紅,兼有呃逆。仍以原方接服一劑,以覘進退。

六診 詎次日復診,則神昏不能識人,譫語呃逆,舌苔黑燥,脈息滑數,頭汗出時,或手動唇動,蓋伏熱尚重,病勢正在凶猛之時。仍當清涼攻下,雙方並進,庶足以殺其凶猛之勢。幸病家堅信不疑,得以放手用藥,乃以白虎小承氣小陷胸三方合用,去厚朴,加梨汁以清降之。

六方 生石膏(一兩,研細) 肥知母(四錢) 生粳米(一撮) 生甘草(五分) 生錦紋(三錢) 小枳實(二錢) 栝蔞仁(四錢,杵) 仙半夏(二錢) 小川連(六分) 雅梨汁(一兩,分沖)

效果 此藥服後,神氣轉清,呃逆譫語亦漸定。遂以前方去大黃、石膏,接服三劑,病大退。乃以清涼和平之方,調理半月而瘳。

說明 大凡溫病之重者,多從斑解,而尤必借大黃之力,蓋腑氣通則伏邪始能外發也。

廉按:伏溫之邪由春夏溫熱之氣蒸動而出,此其常也。亦有當春夏之間感冒風寒,邪郁營衛而為寒熱,因寒熱而引動伏氣,初起一二日,第見新感之象,意其一汗即解,乃得汗後,表證略減而裡熱轉甚,昧者眩其病狀,幾若無可把握,不知此新邪引動伏邪之證,隨時皆有,治之者須審其伏邢與新感孰輕孰重。若新感重者,先撒新邪,兼顧伏邪,伏邪重者,則專治伏邪,而新感自解。若中焦挾有形食積濁痰,則邪熱蒸蘊,每每乘機入胃,熱結於中,而為可攻之症。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位居中焦,最善容納,邪熱入胃,則不復他傳,故溫熱病熱結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陸九芝謂溫病熱自內燔,其最重者只有陽明經腑兩證,經證用白虎湯,腑證用承氣湯,有此兩法,無不可治之溫病矣。其意專重陽明,若溫病決不涉及別經者,其言亦未免太偏。總之溫病邪熱蒸郁,入於陽明者居多,熱在於經,猶屬無形之熱,其證煩渴多汗,狂譫脈洪,此白虎證也。若熱結於腑,則齒垢,唇焦,晡熱,舌苔焦黃,神昏譫語,脈沉實,此承氣證也。只要認證清楚,確係熱在於胃,則白虎承氣,依法投之,可以取效反掌,切勿因疑生怯,反致因循貽誤也。即溫病發斑之際,用清營透絡,解毒化斑,而斑仍不透,往往用攻下逐毒,腑氣一通,而斑始大透。伏邪從斑而解者,亦常見之。此案初用時後蔥豉湯加味,辛散發表,使新感先從外解,繼即審定溫病實證,疊用寒瀉,直攻胃結,逐次發斑,而伏邪始得肅清,所用藥品皆用漢方以奏效,學古有獲,確是佳案。

溫病發斑案(婦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王氏婦,年三十餘,住昌安門外。

病名 溫病發斑。

原因 素因血虛肝旺,適五月間病溫,五日後始延予診。

證候 面紅熱盛,神昏煩躁,口雖干,不喜飲,間有呃逆。

診斷 脈沉小數,舌鮮紅無苔。予斷為邪在血分,將發斑也。

療法 以犀、羚、生地、大青清營透斑為君,桑、丹、蘆、竹、杷葉宣絡達邪為臣,佐二蒂以止呃也。

處方 犀角片(五分,先煎) 鮮生地(八錢) 冬桑葉(二錢) 鮮竹茹(三錢) 羚角片(一錢,先煎) 鮮大青(五錢) 丹皮(錢半) 真柿蒂(三十個)

先用鮮水蘆根一兩、青箬蒂十個、鮮枇杷葉(一兩,去毛,抽筋)、鮮竹葉心四錢,四味煎湯代水。

效果 兩劑斑出神清,呃除身涼。繼以鮮石斛三錢、鮮生地五錢、甜梨肉一兩、青甘蔗一兩、佛手片一錢、金橘餔兩枚,養胃陰而醒胃氣,三服即胃動而痊。

廉按:血分病溫斑來出而神昏呃逆,病勢已危,犀羚五鮮湯加味雖屬正治,然近今犀羚價昂,貧者不易購服,可用生玳瑁三錢、草犀三錢以代犀角,羖羊角(一錢,俗稱黑羚羊)以代羚角,功用亦大致相同,請醫者一試便知,當信迂叟之言,非妄談以欺同道也。

腎虛溫病案(內科)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高姓,年二十五六歲,業農,住鹽山城東北張馬村。

病名 腎虛溫病。

原因 仲夏初旬,麥秋將至,遠出辦事,又欲急回收麥,長途趨行烈日之中,辛苦殊甚,因得溫病。其叔高魯軒,及其表叔毛仙閣皆醫士,又皆善治溫病,二人共治旬日無效。蓋園其勞力過甚,體虛不能託病外出也。

證候 愚診視時,其兩目清白,竟無所見,兩手循衣摸床,亂動不休,讝語無倫,分毫不省人事,其大便從前滑瀉,此時雖不滑瀉,每日仍溏便一兩次。

診斷 脈象浮而無力,右寸之浮尤甚,兩尺按之即無,一分鐘數至一百二十至,舌苔薄黃,中心干而微黑。細思此證,其兩目清白無見者,腎陰將竭也,其兩手亂動不休者,肝風已動也,病勢至此,危險已至極點。幸喜脈浮為病還太陽,右寸浮尤甚,有將汗之勢。其所以將汗而不汗者,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陰陽和而後雨,人身亦陰陽和而後汗,此症尺脈甚弱,陽升而陰不應,是以不能作汗也。

療法 此證若欲其出汗,不可分毫用發汗之藥,當用大潤之品,峻補其真陰,濟陰以應其陽,必能自汗,汗解則病愈矣。

處方 大懷熟地(二兩) 生懷山藥(三錢) 玄參(一兩) 甘枸杞(一兩) 真阿膠(四錢,烊沖) 甘草(三錢) 煎湯一大碗,徐徐分數次,溫飲下。

效果 上方如法煎服,一日連進二劑,汗出統體而愈。

廉按:《內經》謂溫病虛甚死,此證誠虛極矣。方用大劑滋補,一日兩劑,通體汗出而愈,幸哉!亦奇哉!若驟疑其偽,張君為信用卓著之名醫,著有《衷中參西錄》三集行世,非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者比。若競信其真,則陰竭動風,往往一厥即脫,迫不及救。即使因病致虛,虛屬驟變,藥雖對症,恐無如此速愈之理。惟方藥極有力量,爰為選錄,以待後來之實驗。

產後溫病案(婦科)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張氏婦,年三十二歲,住鮑瀆。

病名 產後溫病。

原因 時交暮春,產後三日,自服生化湯,腹痛除而惡露行,伏溫遂乘機外潰。

證候 一起即身灼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咳嗽氣逆,渴喜涼飲。

診斷 脈右浮滑,左小數,舌紅苔黃薄膩。據證參脈,此產後伏溫,從血分轉出氣分也。前哲石頑老人雖云:凡遇胎前產後所患,不拘何病,總以胎產為本,以病為標,若產後當理血分,然亦當隨機應變。余遂斷之曰,此伏熱證,雖在產後,亦當輕清透達為首要。

療法 以桑、杏、甘、桔輕宣其肺為君,茅根、青箬清透其伏熱為臣,生地、白薇涼其血為佐,赤芍、丹參通其血為使,遵《內經》急則治標之法。

處方 冬桑葉(二錢) 白桔梗(一錢) 光杏仁(三錢) 青箬葉(三錢,切寸) 赤芍(錢半) 根生地(四錢) 生、炙甘草(各三分) 東白薇(三錢) 蘇丹參(三錢) 鮮茅根(五錢,去皮)

效果 兩劑即灼熱咳逆大減,原方去桑、桔,加鮮斛、歸身養胃和營,再進三劑,諸疴盡卻,胃能納穀而痊。

廉按:胎前宜涼,產後宜溫,雖皆熟在人口,然亦一偏之見,總要查悉原因,辨明證候為第一。前哲徐洄溪曰:近人有胎前宜涼之說,頗為近理。至於產後則陰血盡脫,孤陽獨立,臟腑如焚,經脈如沸,故仲景專以養血消瘀為主,而石膏、竹茹亦不禁用,余每遵之,無不立效。乃近人造為產後宜溫之邪說,以薑、桂為主藥。夫果陰陽俱脫,脈遲畏寒,血水淋漓,面青舌白,薑、桂亦有用時。乃血干火燥,純現熱證,亦用熱藥,則經枯脈絕,頃刻而斃,我見以百計。更有惡露未淨,身熱氣塞,煩躁不寐,心煩腹痛,皆由敗血為患,亦用薑、桂助其火而堅其瘀,重則即死,輕則變成蓐勞。造為此等邪說者,九死不足以蔽其辜。由此類推,凡胎前伏溫產後陡發,對症用藥,雖犀角、石膏亦不必忌,何況其次如此案之輕清透達乎。但方雖清穩,尚屬伏溫輕證之療法,與張氏壽甫之滋陰清胃湯(元參兩半、當歸三錢、生白芍四錢、生甘草錢半、鮮茅根二錢),異曲同工。

溫病鼻衄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李忠榮,年三十餘歲,業商,住寧海東路李家莊。

病名 溫病鼻衄。

原因 由於陽明鬱熱,迫血妄行,而上衝於腦,腦通於鼻,故衄。

證候 獨熱無寒,面赤沸紅,衄如湧泉。

診斷 溫證如遇脈象洪大浮芤,必發鼻衄。先用解肌清熱,可無後患。若用辛溫燥濕等物,立時衄血。欲止其血,當用此方為妥,雖有餘邪,不致貽害。切不可用參、耆、地、芍等補氣斂血滋陰之藥,其衄血雖止,恐余邪未清,至後變端百出。親睹數人,致成不治,皆因余邪未清之故。

療法 青蒿、竹葉、連翹清其表熱,黃連、黃芩、丹皮、山梔清其裡熱,荷葉涼血而消瘀,木通、茅根驅邪而達下。

處方 青蒿腦(二錢) 淡竹葉(錢半) 青連翹(錢半) 小川連(七分) 黃芩(一錢) 粉丹皮(二錢) 焦山梔(二錢) 鮮荷葉(一錢) 漢木通(一錢) 茅根(四十支)

效果 一服衄即止,不勞他藥而痊。

康按:溫熱逆升清竅而衄,其衄後熱勢必衰,故用清泄之法,亦與前證不同。是方加鮮生地五錢、搗生錦紋五分,效更捷。

溫病咯血案(內科)

何紹彭(住永修正街)

病者 塗祖照,年二十餘歲,耕種為業,住廖坊區。

病名 溫病咯血。

原因 溫邪劫傷肺絡,咯血已經半月,後因初夏勞力,病乃愈甚。

證候 不時咯血,甚則嘔血,身熱脘痞。

診斷 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微弦。此由邪傷肺絡,肺氣失於清肅,致陽絡傷,血從上溢也。勞力病甚者,有所用力,則氣血之行疾,而上湧愈甚也。及失血過多,則虛而生熱,是以又有身熱脘痞之症也。

療法 以桑葉、白茅花、苡仁暢肺分之氣,百草霜、黑薑、紫苑理肺分之血,皆有寧絡之功,生地、芝麻、西參、阿膠補絡損以平虛熱。

處方 白茅花(錢半) 冬桑葉(錢半) 生苡仁(三錢) 百草霜(一錢) 黑炮姜(二分) 鮮生地(三錢) 黑芝麻(錢半) 毛西參(一錢二分) 陳阿膠(一錢二分) 紫菀(錢半)

效果 四劑熱退血少。於前方去炮薑、桑葉,加生白芍,又六劑而血止。仍於方內去白茅花、百草霜,加霍斛、杞子各一錢,調理而痊。

康按:咯血較吐血為難治。方用清肺寧絡,參以濡血,亦屬尋常療法,妙在白茅花、百草霜二味,氣清質輕,善止肺血,炮姜亦反佐得力,使諸藥無陰凝之流弊也。

溫病咯血案(內科)

何紹彭(住永修正街)

病者 塗祖照,年二十餘歲,耕種為業,住廖坊區。

病名 溫病咯血。

原因 溫邪劫傷肺絡,咯血已經半月,後因初夏勞力,病乃愈甚。

證候 不時咯血,甚則嘔血,身熱脘痞。

診斷 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微弦。此由邪傷肺絡,肺氣失於清肅,致陽絡傷,血從上溢也。勞力病甚者,有所用力,則氣血之行疾,而上湧愈甚也。及失血過多,則虛而生熱,是以又有身熱脘痞之症也。

療法 以桑葉、白茅花、苡仁暢肺分之氣,百草霜、黑薑、紫苑理肺分之血,皆有寧絡之功,生地、芝麻、西參、阿膠補絡損以平虛熱。

處方 白茅花(錢半) 冬桑葉(錢半) 生苡仁(三錢) 百草霜(一錢) 黑炮姜(二分) 鮮生地(三錢) 黑芝麻(錢半) 毛西參(一錢二分) 陳阿膠(一錢二分) 紫菀(錢半)

效果 四劑熱退血少。於前方去炮薑、桑葉,加生白芍,又六劑而血止。仍於方內去白茅花、百草霜,加霍斛、杞子各一錢,調理而痊。

康按:咯血較吐血為難治。方用清肺寧絡,參以濡血,亦屬尋常療法,妙在白茅花、百草霜二味,氣清質輕,善止肺血,炮姜亦反佐得力,使諸藥無陰凝之流弊也。

溫病兼沖氣上衝案(內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鄭伯恕,年五十二歲,奉天裕盛銘印書局經理。

病名 溫病兼沖氣上衝。

原因 其人素有痰飲,偶有拂意之事,肝火內動,其沖氣即挾痰飲上湧,連連嘔吐痰水。季春之時,因受感冒成溫病,溫熱內傳,觸動沖氣,又復上沖。

證候 表裡壯熱,渴嗜飲水,痰水上泛,屢屢咳吐,呃逆噦氣,連連不除,兩脅作脹,大便三日未行。

診斷 脈象左部弦長,右部洪滑而長,重按皆甚實,舌苔白厚,中心微黃。此溫病之熱已入陽明之腑,又兼肝火挾沖氣上衝也。

療法 當重用白虎湯以清陽明之熱,而以降沖兼鎮肝之品輔之。

處方 生石膏(三兩,研細) 生赭石(一兩,研細) 生龍骨(八錢) 生牡蠣(八錢) 白知母(八錢) 生杭芍(六錢) 清半夏(三錢) 厚朴(錢半) 甘草(二錢) 煎湯三茶鍾,分三次溫飲下。

效果 將藥三次服完後,熱退氣平,脈亦較前和平。其大便仍未通下,遂將石膏、龍骨、牡蠣各減半,再煎服一劑,大便通下痊愈。

說明 醫家用石膏,未有與赭石並用者。即愚生平用石膏,亦未嘗與赭石並用,恐其寒涼之性直侵下焦也。然遇有當用之病而用之,則病當之,非人當之。如此證,不重用石膏則陽明之大熱不除,不重用赭石則上逆之沖氣莫制,此所以井用之而無妨礙也。

康按:沖屬於胃,又隸於肝,凡有痰飲者,每兼肝鬱,肝火內動,挾沖氣上衝,勢必連嘔痰水,甚則呃逆噫氣,若感溫病,其勢更甚。此案方用清降潛鎮,確是對症發藥,案後說明理亦充足。

春溫案(內科)

嚴執中(住泰興東門外殷家莊)

病者 張東樓之妹,年十九歲,往常州陳巷。

病名 春溫。

原因 去歲暮略受寒邪,寒鬱化熱,至今春復新感風寒而發。前醫令服解表藥數帖,汗出而熱不退。

證候 初病頭疼身痛,胸悶食少,口渴引飲,晚間熱重,時或呢喃。一星期後,經行忽停,因而少腹㽲痛,連夜讝語,咳嗽黏痰,用力而不得出,齒焦舌刺,索茶而不多飲,屈指已廿七日。

診斷 六脈弦數,尺部細候則促。症屬春溫而邪入陰分,蓄血胞宮也明矣。幸喜二九之年,真陰尚未消爍,如急救得法,猶可轉危為安。

療法 治病必求於本,故重用黑原參、原麥冬、鮮生地、肥知母、粉丹皮滋陰清熱為主,川貝母、牛蒡子、廣陳皮理氣豁痰為輔。又思蓄血下焦,大便燥結,揚湯止沸莫若釜底抽薪,因用桃仁泥、廣箱黃前後通行合治,而丹皮佐桃仁,甘草佐大黃,意在一則防緩,一則恐急。余若蘆根、茅根、銀翹與川貝、牛蒡等,不過邪由外入者,仍使之由外而出,所以吳鞠通、葉天土、陳平伯、王孟英諸先生謂為溫邪發表之要藥也。

處方 肥知母(三錢) 川貝母(三錢) 桃仁泥(三錢) 生甘草(五分) 淨連翹(三錢) 黑元參(五錢) 粉丹皮(三錢) 廣箱黃(三錢) 金銀花(三錢) 廣陳皮(一錢) 鮮生地(五錢) 原麥冬(三錢) 牛蒡子(二錢)

鮮蘆根三錢、鮮茅根一兩(去衣),二味先煎代水。

效果 予方一出,當時諸醫議論紛紛,謂死期將臨,尚用大黃三錢,慫恿病家莫服。予見膠柱派反對,乃大聲曰:倘病者服余方而死,余願出大銀百元,為之棺槨喪葬。於是病家使病者連服兩煎,果月信復來,腥臭難聞,夜不讝語,日不糊塗,身熱亦退,頗思飲食。延余復診,苔膩黃已化,脈弦數已緩,惟咳嗽稠痰,比前尤多。予乃於前方去大黃、桃仁,加杏仁泥、全瓜蔞,連服四劑而愈。

廉按:病屬衝任伏熱,桃仁承氣加減正合病機,然非素有膽識者,不敢擔任。

春溫案(內科)

楊燧熙(住鎮江西城內)

病者 陳濟川,年五十五,鎮江商人,住鎮江西門城外。

病名 春溫。

原因 幼年完婚太早,後傷酒色而患淋濁,服止澀藥過早,毒逼於內,致腿縫生魚口之症數月。顯系內因陰虛,外因溫邪而發。

證候 頭痛惡寒發熱,渾身骨疼,大便數日不行,小溲赤,口不渴,腹部拒按,唇齒乾燥,咳嗽不爽,脘悶不舒。

診斷 脈浮滑數,兩關較大,舌苔淡黃,朱點甚多。脈證合參,斷為溫病,此《內經》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也。

療法 先進桑菊飲加減以清熱,繼投調胃承氣湯加味以下積。

處方 霜桑葉(三錢) 苦桔梗(二錢) 淨連翹(二錢) 炒黃芩(錢半) 杭白菊(三錢) 薄荷葉(八分) 瓜蔞皮(三錢) 京赤芍(錢半) 光杏仁(二錢) 生甘草(五分) 大貝母(三錢) 枇杷葉(二錢,去毛筋淨)

接方 金銀花(三錢) 瓜蔞皮(三錢) 生甘草(一錢) 淨連翹(三錢) 生箱黃(二錢) 黑山梔(三錢) 川石斛(三錢) 元明粉(錢半,沖服) 毛知母(錢半) 荸薺(三枚)

效果 初劑熱解,二劑便行,三劑即能起立,可吃稀糜飲少許。後以滋養法,調理二三劑而康健。

康按:初用辛涼輕劑以宣上,繼用苦寒重劑以攻里,此注重肺胃之治法,是得力於《溫病條辨》者。

春溫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陳其義,三十六歲,南昌人,住城內。

病名 春溫。

原因 失偶續絃,時當客冬,房事過勞,真陰虧損,又兼冬令嚴寒。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其斯之謂歟。

證候 初起證似傷寒,惟熱多寒少,常有汗出,汗後面熱不稍減,且口渴引飲,此與傷寒病狀,大不相同。

診斷 兩寸脈浮大而數,右寸脈尤洪。脈證合參,斷為春溫,乃熱邪傷陰之候也。

療法 但春溫證而惡寒,微兼表證,不能驟用純陰之劑,宜仿仲景麻杏甘石湯主之,但麻黃春夏宜慎用,茲以薄荷代麻黃為君,杏仁宣表為臣,石膏質重瀉火,氣輕解肌為佐,甘草和中為使。但溫必有毒,有濁氣,加銀翹芳香化濁,泄熱解毒,以助石膏之清解。

處方 蘇薄荷(一錢二分) 叭嗒杏仁(三錢,去皮尖) 生石膏(八錢,杵) 生甘草(一錢) 淨銀花(三錢) 青連翹(三錢)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各證均減過半,惟咳嗽熱渴,尚未痊愈。易以桑菊飲加減續進。

冬桑葉(三錢) 白菊花(二錢) 苦杏仁(二錢,去皮尖) 桔梗(錢半) 貝母(錢半) 鮮蘆根(三錢) 淡竹葉(錢半) 蘇薄荷(四分) 生甘草(一錢)

此方又接進三劑,未七日而各證逐漸就痊矣。

廉按:辨證清切,選藥愜當,妙在初起即用荷、杏、石、甘加銀翹,而為辛涼之重劑,較吳氏銀翹散力量尤大,真得葉氏薪傳也。

春溫發斑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楊左,年三十餘,寧波人。

病名 春溫發斑。

原因 邪陷入胃,化火劫律,致熱蒸發斑。

證候 溫邪已逾一候,身不惡寒,蒸蒸發熱,斑如錦紋,頭面胸背四肢均有,色尚紅活,大渴飲冷,頭額汗多,煩躁氣悶,甚則神昏讝語,溺赤如血,便閉三日,舌乾絳,根苔黑,唇焦,前板齒燥。

診斷 脈來右洪數,左弦數。脈證合參,顯是陽明熱盛之候,上蒸包絡,則時有讝語,熏蒸肌表,則灼熱發斑,邪勢方張,津液已傷,誠恐驟變痙厥,勿謂言之不豫也。

療法 陽明經腑氣血皆熱,故用膏、知、地、斛雙清氣血生津救液為君,大青葉、生草化斑解毒為臣,竹葉清泄膈上之熱,茅根清宣血分之熱,元參專瀉浮游之火,味鹹色黑,且能養陰,以清心腎之熱,合銀翹清解為佐使。服一劑。

處方 生石膏(二兩) 鮮生地(二兩) 生甘草(一錢) 大青葉(三錢) 大竹葉(三錢) 連翹(四錢) 肥知母(四錢) 鮮石斛(八錢) 潤元參(四錢) 金銀花(四錢) 茅根肉(五紮,去心衣)

二診 熱灼較和,赤斑更多,昨夜讝語較少,寐亦稍安。醒後煩悶渴飲尚甚,舌根黑苔已化,干絳元津,唇焦便閉,溺赤莖痛,種種火盛劫津之象,未見少減。病已九日,右脈洪數,左脈弦數,仍防昏痙變端。再以大劑生津清熱法治。

二方 生石膏(二兩) 鮮生地(二兩) 生甘草(一錢) 大青葉(三錢) 淨連翹(四錢) 肥知母(三錢) 鮮石斛(三錢) 肥玄參(四錢) 天花粉(四錢) 金銀花(四錢) 茅根肉(五紮,去心衣) 鮮竹葉(三錢) 黑犀角(四分,磨沖)

另用鮮石斛三錢燉湯代茶。

三診 熱勢漸減,赤斑漸淡,有汗津津,讝語已止,舌絳有液,脈來洪數稍靜,煩悶渴飲尚甚,大便未行,小溲赤痛,邪戀陽明,慎防昏痙變端。守原法治。

三方 生石膏(一兩五錢) 鮮石斛(八錢) 京元參(四錢) 淨連翹(四錢) 焦山梔(三錢) 鮮生地(一兩五錢) 生草梢(一錢) 天花粉(四錢) 金銀花(四錢) 竹葉心(三錢) 茅根肉(五紮,去心) 燈心(三紮) 犀角(三分,磨沖)

另燉鮮石斛代茶。

四診 斑漸回,熱較退,煩躁氣悶渴飲等亦有減無增,夜寐較安,讝語不作,脈右尚形浮數,左弦數,便暢不痛,色深黃,舌苔紅潤,胃納漸展,病情已有轉機。治再生津清化,然必須加意謹慎,勿變為上。

四方 生石膏(一兩) 鮮石斛(五錢) 京元參(三錢) 淨連翹(三錢) 大竹葉(三錢) 鮮生地(一兩) 天花粉(四錢) 焦山梔(三錢) 金銀花(三錢) 嫩蘆根(一兩,去節) 燈心(三紮)

鮮石斛湯代茶。

五診 身熱解而不徹,諸恙悉退,三部脈象,數而不大,舌胎紅潤,微有薄苔,煩悶已平,渴飲漸和,赤斑循序而回,小溲黃。邪勢已退六七,不生他變,可保無虞。

五方 鮮石斛(四錢) 淨連翹(三錢) 綠豆皮(四錢) 鮮竹葉(三錢) 甘蔗皮(五錢,塘西產) 冬桑葉(錢半) 金銀花(三錢) 嫩蘆根(一兩,去節) 生竹茹(錢半) 燈心(三紮)

六診 斑雖回淨,肌熱猶未解清,易汗口乾,舌紅潤,根生薄苔,脈象弦數,右甚於左。今日頻轉矢氣,大便欲解而未行,大邪雖退,餘燼尚存。治再清胃養津,參以潤腸。

六方 西洋參(一錢) 生扁豆衣(錢半) 火麻仁(四錢,研) 大竹葉(三錢) 綠豆衣(四錢) 鮮金斛(四錢) 淨連翹(三錢) 瓜蔞仁(四錢,研) 嫩蘆根(八錢,去節) 甘蔗皮(五錢,塘西)

七診 交兩候熱退身涼,脈來靜軟,大便亦行,乾燥異常,溫病後津虛腸燥,往往如此。

七方 西洋參(一錢) 生扁豆衣(錢半) 淨連翹(三錢) 火麻仁(四錢,研) 生穀芽(三錢) 鮮金斛(三錢) 穭豆衣(三錢) 嫩蘆根(八錢,去節) 松子仁(三錢,研) 淡竹葉(錢半)

八診 胃納頗旺,脈來濡而有神,溺長色淡,皆邪去正復之佳象也。前方既合,毋庸更章。

八方 西洋參(一錢) 南沙參(三錢) 穭豆衣(三錢) 橘白(一錢) 淡竹葉(錢半) 川石斛(三錢) 扁豆衣(錢半) 生穀芽(三錢) 生竹茹(錢半) 燈心(三紮)

九診 大病之後,全恃胃氣健旺。今寢食均安,大便又行不時,津液來復,即脾家運化之力亦健,所以神采頗好,脈象有神。治再和養,惟怡情靜攝,調勻飲食,較服藥尤為緊要。

九方 米炒洋參(錢半) 川石斛(三錢) 生穀芽(三錢) 水炒竹茹(錢半) 燈心(三紮) 南沙參(錢半) 穭豆衣(三錢) 橘白(一錢) 抱木茯神(三錢) 紅棗(三枚)

效果 服四劑痊愈。

廉按:肝膽為發溫之源,陽明為成溫之藪,誠以肝主回血,血中含有炭素,每從火化,故厥陰經最多伏火,每挾春溫時氣而暴發。其發也,陽明首當其衝,故身灼熱而發斑,與新感風溫病勢,輕重懸殊。此案辨證有識,處方有膽,非學驗兼優確有把握者不辦,惟方中再加羚角為尤妙。

春溫誤治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中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楊春芳,年四十八歲,南昌人,住廣潤門外。

病名 春溫誤治。

原因 房事過勞,時屆春令,無以應生髮之氣,致發春溫重症。誤服辛溫發表等劑,病日加重,延誤旬日。

證候 壯熱不退,汗多口渴,大便旬余不通,舌苔黑生芒刺,病勢危險已極。

診斷 脈左右俱洪數鼓指。合參病勢現象,察其前服各方,知系春溫誤藥所致。證已至此,非大劑滋陰兼滌腸,不及挽救。

療法 議以增液承氣法,重用元參、生地、麥冬為君以滋水養陰,合大承氣湯以急下存津,此亦破釜沉舟之意也。

處方 潤元參(六錢) 鮮生地(六錢) 杭麥冬(五錢,去心) 生川軍(三錢) 川厚朴(二錢) 炒枳實(二錢) 元明粉(二錢,沖)

次診 一劑大便即通,熱渴俱減,險象已除。遂改以復脈湯去薑、桂續進。

細生地(六錢) 杭麥冬(五錢) 杭白芍(三錢) 阿膠珠(三錢) 生甘草(二錢) 火麻仁(三錢,去殼,搗)

效果 服二劑,熱渴均愈,惟胃陰不足,正氣尚虧。又進益胃湯加減,以為善後調理。

北沙參(四錢) 潤玉竹(三錢) 細生地(四錢) 杭麥冬(三錢) 抱木茯神(三錢) 粉甘草(二錢) 鮮橄欖(四枚,剖破。若無橄欖時不用亦可)

煎成後去渣,加上冰糖五錢烊化,頻頻服之,服四劑而痊愈。

廉按:春溫誤治,至舌黑而生芒刺,症勢已險,方用增液承氣法救誤,確有巨功。惟續進減味復脈湯,稍嫌太驟。當先進益胃湯為合法,俟胃陰復而胃氣健,然後用復脈法滋填收功,較為適當。

春溫夾食案(內科)

錢存濟(住廣德城內)

病者 張修臣子,年十二歲,住廣德北鄉。

病名 春溫夾食。

原因 初因傷風發熱,頭痛自汗,不寒而渴,余投以麻杏甘石湯加薄荷、銀花,一劑即愈。後因誤食鯽魚半碗,其症復作,他醫進以辛燥,病轉劇。

證候 目腫如桃,頭痛如劈,煩躁譫語,大渴引飲,潮熱自汗,小便短數,大便不通,胃脹拒按。

診斷 脈象滑實,舌絳苔燥,合病因脈證參之,此胃實證也。夫外邪初解,胃氣必虛,正宜清淡滋養,以生津液,乃不戒於口,恣食葷腥,停滯於胃,復進辛燥,助陽耗液,食積得陽明燥化,致胃經所統屬之地,皆結實不通。故目腫頭痛者,陽明燥火上衝也。煩躁譫語者,胃熱上蒸神經也。大渴引飲者,胃津竭而求救於水也。潮熱者,陽明旺於申酉,實則得旺而劇也。自汗者,津液外泄也。小便短數者,津液下逼也。大便不通者,腸有燥屎也。病既內外皆實,自宜急下,以瀉悍熱之氣,而救將絕之陰也。

療法 以大承氣湯原方,先煎枳、樸,繼納大黃,次入芒硝,蓋取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鈍而和緩之義,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枳、樸除其積滯,皆所以通泄大腸而逐熱也。

處方 厚朴(五錢) 枳實(四錢) 大黃(四錢) 芒硝(三錢)

以水三碗,先煮枳、樸取二碗,去滓,納大黃,煮取一碗,去滓,納芒硝熔化,頓服。

效果 服一劑,下燥屎數十枚,諸恙霍然,即占勿藥。令以米飲調之,一周而愈。

廉按:案語多所發明,選方極為確切,非精研《傷寒論》,膽識兼全者不辦。

春溫夾痰案(內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席錫蕃先生令侄潤身兄,年廿餘歲,洞庭山人。

病名 春溫夾痰。

原因 新感風溫,素蘊痰熱。

證候 但熱不寒,有汗不解,咳嗽氣逆,痰厚若膠,咯吐維艱,病已逾候。表分之風邪雖從汗達,里分之痰熱正在熏蒸,蒸於胃,則脘悶渴飲,發熱不已,熏於肺,則咳嗽痰厚,氣急不平,便閉溺赤,煩躁少寐。

診斷 脈來右寸關浮滑數,左弦數,舌尖邊紅,根中黃苔。津液已經受傷,最恐上痹肺氣為痰厥,內陷包絡為神迷,不可不預防也。

療法 初方,用鮮斛清胃生津,蘇、葶、桑皮、白前瀉肺開降為君,蘆根、苡仁、冬瓜子(即千金葦莖湯去桃仁),清肅肺胃為臣,余如杏仁利肺,蔞、貝化痰,連翹清熱,枇杷葉順氣,用為佐使,各盡其清肅上中兩焦之功能也。

處方 鮮石斛(四錢) 炙蘇子(三錢) 象貝(錢半) 連翹(四錢) 生苡仁(四錢) 水炙桑皮(四錢) 甜葶藶(一錢) 瓜蔞仁(五錢) 杏仁(三錢) 冬瓜子(四錢) 白前(錢半) 枇杷葉(三片,去毛) 嫩蘆根(二兩,煎湯代水) 服一劑。

次診 大便先清後溏,痰濁下達,氣急較平,熏灼勢緩,身熱稍和,惟咳嗽尚甚,稠痰咳吐尚艱,煩悶渴飲,飲又不多,小溲短赤,赤而且渾,脈右數大於左,舌紅苔黃膩。種種胃熱上蒸,肺不清肅,痰與熱熏灼,津與液受傷。熱無形也,痰有質也,宜清無形之熱,化有質之痰,清理肺胃,順氣生津。病已經旬,慎防昏喘變端。

次方 霍石斛(三錢,另煎) 炙蘇子(錢半) 象貝(錢半) 杏仁(二錢,去尖) 廣鬱金(錢半,生打) 生桑皮(四錢) 甜葶藶(一錢) 瓜蔞皮(四錢) 連翹(四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 嫩蘆根(一兩,去節) 生苡仁(四錢) 冬瓜子(四錢) 一劑。

三診 昨夜寐頗安,氣分逐漸平降,惟咳嗽依然,咳痰尚利,身熱較輕,煩悶亦減,大便又行,微帶溏薄,病勢日見退機,全賴痰從上出,熱從下達。今日診脈,右部浮大雖平,滑數尚甚,左尚弦數,舌苔化薄。當再清化肺胃痰熱。

三方 水炙桑皮(三錢) 杏仁(二錢,去尖) 象貝(一錢) 冬瓜子(四錢) 赤苓(四錢) 蘆根(一兩,去節) 白前(錢半) 連翹(四錢) 瓜蔞皮(三錢) 生苡仁(四錢) 通草(一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一劑。

四診 身熱乍盛乍衰,咳嗽或平或作,所幸咳痰頗爽,氣逆已和,肺氣不至有升無降,痰熱亦不至有入無出,舌質既淡,苔亦化薄,小溲較長,色尚深黃,脘悶口渴均減,右脈仍形滑數。再擬清胃肅降,順氣化痰,不加昏喘變端,可保無虞。

四方 嫩蘆根(一兩,去節) 生苡仁(四錢) 杏仁(二錢,去尖) 川、象貝(各一錢) 生竹茹(錢半) 冬爪子(四錢) 桑葉、皮(各錢半) 連翹(三錢) 瓜蔞皮(三錢) 廣鬱金(錢半,生打) 枇杷葉(三片,去毛) 通草(一錢) 鮮地慄(三枚) 一劑。

五診 身熱大減,大便又行,脘悶氣逆等次第就輕,咳嗽亦不若前日之劇作,咳痰較薄,肺氣漸得清降,痰熱日見退化,溺色仍黃,脈來右部滑數,左尚和平,舌苔薄黃。病勢已鬆,再以清化。

五方 嫩蘆根(一兩,去節) 生苡仁(三錢) 川、象貝(各錢半) 鮮竹茹(三錢) 赤苓(四錢) 冬瓜子(四錢) 青連翹(三錢) 全瓜蔞(四錢) 生蛤殼(四錢,打) 通草(一錢) 淡竹葉(三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 一劑。

六診 身熱交兩候退淨,諸恙均平,胃納亦展,惟咳嗽未已,咳痰厚薄不一,餘熱挾痰尚戀肺胃,清肅下降,不能如常,脈來數象已和,右濡滑,左小弦,舌淡紅,根苔薄黃。火邪已退,仍從肺胃治之。

六方 嫩蘆根(六錢,去節) 生苡仁(三錢) 川貝(二錢) 橘白(一錢) 生竹茹(錢半) 冬瓜子(四錢) 川石斛(三錢) 蔞皮(三錢) 生扁豆衣(錢半) 淡竹葉(錢半) 二劑。

七診 昨食粥稍多,脘中微悶,時欲作暖,大病小愈,胃虛消化力薄,所以每每能食運遲,咳嗽有痰,肺邪亦未清肅,舌根薄黃,溺色漸淡,大便三日未行,脈右濡細帶滑。治再清化,務宜調勻飲食,安養怡情,當此九仞,幸加意留神為上。

七方 宋公夏(錢半) 廣鬱金(錢半) 橘皮(一錢) 炒扁豆衣(錢半) 冬瓜子(三錢) 川貝母(錢半) 炒蔞皮(三錢) 炒竹茹(錢半) 旋覆花(錢半,包煎) 通草(一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 玫瑰花(五分,後下) 二劑。

八診 和胃清肺,順氣化痰,乃病後清理之法。

八方 川石斛(三錢) 宋公夏(錢半) 橘白(一錢) 茯苓(三錢) 冬瓜子(三錢) 甜杏仁(三錢) 川貝母(錢半) 炒竹茹(錢半) 炒蔞皮(三錢) 枇杷葉(三片) 燈心(三紮) 三劑。

九診 便通溺長,胃納亦展,惟稍有咳嗽,晨起尚有稠痰,脈濡有神,胃府濕熱已化,肺家痰邪未清。

九方 甜杏仁(三錢) 宋公夏(錢半) 川石斛(三錢) 橘白(一錢) 冬瓜子(三錢) 茯苓(三錢) 川貝(錢半) 蔞皮(三錢) 炒竹茹(錢半) 枇杷葉(三片,去毛) 四劑。

十診 諸恙均平,咳嗽已和,舌苔亦化,脈來柔軟,邪雖去,正未復。治再清養。

十方 西洋參(一錢) 宋公夏(錢半) 甜杏仁(三錢) 橘白(一錢) 茯苓(三錢) 川石斛(三錢) 川貝母(錢半) 冬瓜子(三錢) 炒竹茹(錢半) 穭豆衣(三錢) 紅棗(三枚) 四劑。

十一診 胃熱已清,肺痰亦化,平素食後,時欲作噯,胃氣不和所致,脈來較振。治再清養,飲食尤宜謹慎。

十一方 西洋參(一錢) 川貝(錢半) 杏仁(二錢,去尖) 旋覆花(錢半,包煎) 炒竹茹(錢半) 原金斛(三錢,另煎) 瓜蔞皮(三錢,炒) 橘白(一錢) 綠萼梅(一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

效果 服六劑痊愈。

廉按:新感風溫,素蘊痰熱,為春季最多之候。敘證詳明,處方輕穩,先清化,後清養,治則井然。似此佳案,堪為後學法程。

春溫夾痰喘案(兒科)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陳女孩,年二歲,蘇州人。

病名 春溫夾痰喘。(俗名肺風痰喘,實則肺閉)。

原因 痰熱內蘊,又感風溫。

證候 壯熱有汗,神識昏蒙,微咳喘急,喉有痰聲漉漉,便溏溺少。

診斷 紋淡紫,舌苔厚白,脈來細數。已服過麻杏甘膏湯,無效。風痰熱交結上焦,肺氣將閉,襁褓肺弱,防湧塞驟變,勉擬輕清開泄,以盡醫力。

療法 肺位最高而司呼吸,喉為肺之外候,射干、牛蒡、甘、桔利肺開喉為君,蘇、葶、萊菔子豁痰宣降為臣,更以杏仁、枳殼、前胡、鬱金寬胸宣郁為佐使也。病在上焦,藥用輕清,仿徐之才輕可去實之義。

處方 炒牛蒡(三錢) 生甘草(四分) 廣鬱金(錢半) 萊菔子(三錢) 甜葶藶(一錢) 前胡(錢半) 泡射干(八分) 苦桔梗(五分) 白杏仁(二錢) 炙蘇子(錢半) 生枳殼(錢半)

次診 喘勢較平,小溲稍長,熱灼之勢亦緩,咳嗽痰多,便溏甚黏,痰邪已由肺入胃腸而下行,脈細較揚,右部濡滑數,關紋隱而不顯,痰熱尚充斥肺胃。質小病重,防喘塞驟變,治再清宣。

次方 炒牛蒡(三錢) 生甘草(四分) 廣鬱金(錢半) 炙蘇子(錢半) 泡射干(八分) 苦桔梗(五分) 白杏仁(二錢,勿研) 甜葶藶(一錢) 生枳殼(一錢) 嫩前胡(錢半) 白通草(一錢) 廣橘白(一錢)

三診 喘平,咳聲亦鬆,肺氣已得宣利,熱退身涼,微微自汗,大便溏薄,溺多而黃,舌苔膩薄,脈象濡滑數。病情已入坦途,治再清肺,順氣化痰。

三方 熟牛蒡(二錢) 象貝(三錢) 炙蘇子(錢半) 冬瓜子(四錢) 囫圇杏仁(二錢,去皮尖) 炒蔞皮(三錢) 連翹殼(三錢) 通草(一錢) 生枳殼(一錢) 前胡(錢半) 萊菔子(三錢)

效果 服二劑後諸恙均和,惟尚咳嗽有痰。仍宜清肺化痰,又服二劑痊愈。

廉按:邪閉在肺,勢極危險,而對症發藥,不旬日已痊者,因小兒臟腑嫩薄,易入亦易出,所以效力種速也。

春溫夾痰熱案(內科)

魏樹森(住興化后街)

病者 高爾昌,年四十餘,業商,住泰縣。

病名 春溫夾痰熱。

原因 素因嗜食厚味,內積痰熱,又外感時邪而起。

證候 頭痛身熱,胸脘痞悶,煩躁不安,舌苔黃,且渴,已延一候。

診斷 診脈浮滑且數。浮脈主表,滑脈主痰,數脈主熱,以脈合證,此春溫夾痰熱病也。方書論溫病,有伏氣外感之分。此證因素嗜厚味,痰熱內蘊,又值時令溫暖,腠理開泄,外感時邪,肺先受病,故見頭痛身熱、胸脘痞悶、煩躁不安等症。前醫進辛涼解表之劑,如荊芥、豆豉、薄荷、牛蒡、銀翹、甘、桔等味,服後胸煩如故,而表熱亦未盡解。考《臨證指南》溫熱門結論云:此病夾有痰熱者,用溫膽湯。蓋夾有痰熱之人,痰熱熏蒸於外,亦足以致身熱而有餘,必須清其痰熱,則身熱胸煩始解,其理甚明。

療法 用蔞貝溫膽湯加味,以清其痰熱,兼宣通氣分,則諸病自除。

處方 瓜蔞霜(錢半) 瓜蔞皮(三錢) 法半夏(錢半) 粉丹皮(錢半) 小枳實(錢半) 川通草(一錢) 川貝母(三錢) 茯神(三錢) 茯苓(三錢) 焦山梔(三錢) 淡竹茹(錢半) 六一散(四錢) 廣橘紅(一錢) 冬桑葉(三錢) 廣鬱金(錢半) 射干(錢半)

效果 服兩帖,身熱胸煩盡解。更用清養胃陰之藥,調理數日而瘥。

廉按:辨證既明,方亦清穩,是得力於葉法者。

春溫晚發誤治壞證案(內科)

李竹溪(住蕪湖米市街)

病者 張維翰,年三十七歲,浙江人,蕪湖常關吏。

病名 春溫晚發,誤治壞證。

原因 冬傷於寒,潛伏營分,偶觸新感而發。據述初起寒熱無汗頭痛,醫以麻黃、杏仁等暨開泄之品,服後逾時即汗,頭暈舌於,服梨一枚,稍定。更醫,桂枝溫膽諸湯,毫無效果。

證候 汗不能收,熱不肯退,起坐憎寒,臥又汗泄,神疲氣索,顴赤懶言,舌乾絳,苔薄焦,齒板目合,寐則囈語鄭聲,循衣摸床,略觸即醒,醒後仍能了了,咳嗽痰紅,日傾三盞,左脅疼痛,一派陰液就亡正氣將殘之象。

診斷 左脈細數,右細滑無力。查問此病之初,正當穀雨,乃少陰君火司令,陽氣大升之時,雖當時有寒熱無汗頭痛之新邪,法宜清解,微透其汗為先。前醫麻黃分量尚輕,而開泄之品過多,脫營之體,力不能勝,以致變證蜂起,壞象叢生。及扶起坐憎寒,臥又汗泄,亦當仿白芍、甘草湯法。更醫又誤以桂枝溫膽等湯,肌不解而痰反多,且營絡更沸,痰紅脅痛頻增。脈證如斯,危機顯露,請先留命,慢言治病。

療法 先賢有云:存得一分陰,退得一分熱。此時門戶洞開,籓籬盡撤,首當育陰救本,仿集靈膏法,作滋苗灌根之策。本方加入二至,斡旋陰陽,牡蠣存陰止汗,阿膠補坎填離,鮮石斛得水石之精清滋胃腎而益脾陰,梨汁、蔗漿純含天然真液,生津降火,功冠草木,人乳汁血液所成,借充營絡而有殊功,日夜頻進勿輟。

處方 別直參(一錢) 生、熟地(各四錢) 天冬連心(一錢) 麥冬(三錢) 女貞子(二錢) 旱蓮草(三錢) 鮮石斛(三錢) 左牡蠣(四錢) 東阿膠(三錢) 河水煎。

甘蔗漿(一杯) 雪梨汁(一杯) 鮮人乳(一杯) 三味另沖。

二診 夜分稍靜,囈語鄭聲均減,而汗仍未收,津仍未復,苔黑略退,舌絳依然,紅痰減半,脅痛猶存,是方不為無效,不過救陰較補陽本難,水到渠成,穩持勿變。仍於原方之中,參加生鱉甲三錢、生龜板三錢、五味子五分,以靈介潛滋肝腎,較草木事半而功倍,更借五味之力,滋肝腎而斂肺止汗,又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此品獨有之矣。

三診 力挽頹波,諸恙均減,險象悉平,諒無枝節橫生之患。惟是質虛,驟難復元,餘燼仍嫌未熄。乃於原方去二至鱉甲,專以養正滌邪,漸次轉危為安。

效果 三候熱已退淨,汗亦全收,而精神委頓,起坐殊難,動則心懸欲脫。則參加至三錢,牡蠣、龜板用至一兩。幸能飲食,囑早晚以冰糖燉熟藕熟梨作點心食之。匝月始離床褥,詎料久臥之人,足力頓減,立則需人,囑以靠椅鋪褥坐之,以足踐地,如移步狀。依法行之,日漸有力,而復原狀矣。

康按:伏氣春溫,偶感新寒而晚發,折衷張長沙《傷寒論》者,每以麻杏甘膏湯為正治藥。然就余實驗,苟非其時、非其經、非其人之質,足以當之,鮮不為害,未可拘執古方而輕試也。歷見溫熱病誤服麻黃,或汗出不止而死,或咯血不止而死,或目赤唇焦、裸體不顧而死,或兩頤暴腫潰爛而死,驟變壞證不治者多多矣。此案用集靈膏加味解救,幸而得生,然亦僥倖成功,不可盡信其一概得效也。

春溫兼寒案(內科)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姚某子,年十五歲,學生,住本鎮。

病名 春溫兼寒。

原因 三月間由學校歸家,自覺外寒夾內熱而發。

證候 惡寒欲睡,旋即發熱,頭痛身痛,譫語不能識人,口渴溲赤。

診斷 脈滑數,苔白膩。此內熱為外寒所束也。

療法 辛涼輕透,以銀翹散合梔豉湯加減。

處方 金銀花(三錢) 青連翹(三錢) 焦山梔(三錢) 淡豆豉(三錢) 蘇薄荷(錢半) 蘇葉梗(錢半) 牛蒡子(錢半) 苦桔梗(一錢) 生甘草(五分)

先用活水蘆根一兩,煎湯代水。

次診 下午四時復診,神昏譫語如故,身熱自汗濈濈然不止,面赤口渴欲飲水,脈息滑而不數,舌苔薄膩,不黃不燥。因思《傷寒論》云: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而面赤神昏,又皆當下之症,遂改用小承氣湯加味。

次方 生錦紋(三錢) 川厚朴(五分) 生枳殼(二錢) 淡黃芩(二錢) 青連翹(二錢) 白知母(二錢)

三診 服後,解大便兩次,神清安睡,汗止熱解,自能起坐,知飢欲食。其家以為病愈,不復延診。越三日復發熱,有汗口渴,脈滑數。與白虎合小陷胸湯。

三方 生石膏(三錢,研細) 白知母(三錢) 生粳米(三錢) 生甘草(五分) 栝蔞仁(四錢,杵) 小川連(四分) 仙露夏(二錢)

效果 服後熱退神清,惟咳嗽痰中帶血而已。復與瀉白散加黃芩、知母、茅根等,二劑痊愈。

廉按:冬時伏氣,隨春令溫熱之氣而發,但所發之因不同,有感非時暴寒而發者,有飢飽勞役而發者,有房室不慎而發者。此案春溫兼寒,俗名冷溫,或稱客寒包火。張路玉謂怫鬱之熱,乘春溫之氣而發,雖有非時暴寒,止宜辛平之劑發散。初方用銀翹散合梔豉湯加減,微發以解其新邪。迨新邪解後,而伏邪外達,見有下症,放膽用小承氣加味,非熟讀《傷寒論》者不辦。第三方白虎合小陷胸湯亦有力量。惟咳痰帶血,肺經尚有伏熱,故用二皮、芩、知以清肺經之伏火,佐以茅根涼血寧絡,甘草、粳米調養胃氣,剛剛恰好。

秋溫夾濕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 蔣一清之子,年三十二歲,住蛟爪圩。

病名 秋溫夾濕。

原因 素有痰濕,又感秋涼,鬱伏化熱。

證候 發熱譫語,胸痞便清,苔厚黃膩,渴不多飲。

診斷 脈不宣揚。乃濕遏熱鬱之候。本當辛開苦泄,奈一誤於香燥,再誤於涼遏,香燥則熱熾,涼遏則樞窒。故熱綿三月,囈語神昏,其膠固不解之情,皆藥誤有以致之也。

療法 辛以宣之,芳以開之,苦以泄之。

處方 石菖蒲(一錢) 前胡(二錢) 蘇薄荷(錢半,後入) 陳膽星(錢半) 廣鬱金(錢半) 象貝母(三錢) 玉樞丹(五分,研,沖) 枳殼(一錢) 鮮枇杷葉(五片,刷淨) 白蔻仁(五分,後入) 瓜蔞皮(二錢)

效果 二劑濕開熱透,神清讝除。繼用輕清淡滲法收功。

廉按:濕遏熱鬱,自以苦辛開泄為首要,方中既有玉樞丹,特長於芳透,則蔻仁可以去之。

冬溫戰汗案(內科)

張際春(住泰興北城外)

病者 徐天華,年二十六歲,業□榪,住泰興燕頭。

病名 冬溫戰汗。

原因 冬旱氣溫,勞苦受之即發。

證候 兩候身熱不解,頭眩夜煩,便實溺黃,咳嗽少痰,大汗淋漓,形色若有脫象。

診斷 早診苔黃中絳,脈象滑數。系冬溫自口鼻入肺,不得外解,則裡急而順傳於胃也。肺為嬌臟,胃為陽土,宜清宜降,誰知藥服便行,忽然發戰,大汗如雨,似有急不可緩之險象。病家疑余誤汗致脫,即邀復診,其脈似和,右部不靜,此邪久羈氣分,得清解之力,大便之後,邪與正爭,以作戰汗,非陰陽離決之脫汗,一戰不清,恐至再戰。今正氣未至大虛,邪氣未得清楚,吳氏鞠通所謂但當聽其自然,勿事騷擾可耳。

療法 方取桑葉、杏仁、連翹、梔皮、薄荷以清肺,枳殼、瓜蔞皮以降胃,貝母、茯苓、薏苡、甘草以清肺胃熱化之痰,又加枇杷葉清降之品為佐使。次日又診,汗後熱不清,咳有黏痰,即以參葉養陰為主,茯苓、甘草、薏苡以和胃氣,貝母、瓜蔞皮以去未清之痰,少佐連翹、梔皮、丹皮、荷葉絡以清氣分之餘熱,仍守先賢戰汗後身復溫,亦不可驟用補藥,恐余邪未淨復熾之訓。

處方 冬桑葉(一錢) 青連翹(二錢) 光杏仁(二錢) 山梔皮(錢半) 生枳殼(錢半) 蘇薄荷(一錢) 象貝母(三錢) 栝蔞皮(三錢) 雲茯苓(三錢) 薏苡仁(三錢) 生甘草(八分) 枇杷葉(二張,去毛)

又方 參葉(二錢) 雲茯苓(三錢) 粉甘草(五分) 生薏苡(三錢) 栝蔞皮(錢半) 川貝母(一錢) 連翹(一錢) 山梔皮(一錢) 粉丹皮(一錢) 荷葉絡(二錢)

效果 翌日汗止熱減咳緩,食粥碗許。復一二診,熱淨咳己而痊。

康按:邪與正爭,戰而汗出病必解,戰而不汗病即加,其常也。今因便後而發戰大汗,乃內熱外潰之佳兆,既非脫汗,自不宜補。故仍用清肅余邪為治,方皆清穩。

溫瘧案(內科)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陳逢年,年五十歲,商人,住天台城內東門。

病名 溫瘧。

原因 前醫誤作濕溫症治。

證候 日晡潮熱無汗,渴喜冷飲,飲食不進,身尚惡風。

診斷 脈象弦數。此因風發之伏氣溫瘧也。

療法 宜柴、葛以解表熱,知、芩以退裡熱,半夏以和陰陽,參、甘以扶元氣,加蔥白、竹葉引裡熱以達表,仿柴葛解肌湯之意。

處方 川柴胡(一錢) 生葛根(一錢) 肥知母(三錢) 淡黃芩(錢半) 生甘草(八分) 法半夏(二錢) 海南參(二錢) 鮮竹葉(三十片) 鮮蔥白(三個)

效果 服一劑,驟然戰慄,遍體大汗,不省人事,病家驚惶。余曰:此伏邪外達之象也,俗稱發濺,正虛邪勝,不能相敵之故。即時神清能言,原方去柴、葛、蔥白,加生石膏、水蘆根,專清伏熱,連服二劑而痊。

廉按:陶氏柴葛解肌湯加減,雖為伏溫化瘧之初方,然必固風發者,始堪暫用以發表。其柴胡一味,必須川產,乃有輕清疏達之妙用,否則易青蒿腦可也。

溫瘧案(內科)

吳宗熙(住汕頭永平馬路)

病者 陳御花,年五十歲,業農,住澄海蛇浦鄉。

病名 溫瘧。

原因 內有伏暑,外感秋涼,兩邪相搏,遂變痎瘧。

證候 初感秋涼,發熱惡寒,數日後忽變痎瘧,先熱後寒,熱多寒少,逐日增劇,已延月餘。入夜即發譫語,心神煩躁,口渴引飲,小便短少。

診斷 脈左右手寸關兩部俱弦數,尺部反浮大,重按而虛,舌絳津於。此久瘧傷陰之症也。《素問》瘧論篇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又曰:「先熱後寒,名為溫瘧。」蓋由涼風外襲,鬱火內發,表裡交爭,故往來寒熱。纏綿日久,正氣已虛,其邪已由少陽延及厥陰矣。熱迫心包故譫語煩躁,熱劫真陰則舌絳津干,此時非大救津液,安能遏其燎原乎。

療法 喻嘉言曰:「治溫瘧當知壯水以救陰,恐十數發而陰精盡,盡則真火自焚而死。」此論甚中𦽏要,宜宗其意以治之。故用生地、元參、麥冬為君以壯水救陰,地骨、知母、蓮子心為臣以退少陰之熱,羚角、鱉甲為佐以泄厥陰之熱,銀胡、青蒿為使以解少陽之標。

處方 生地黃(四錢) 元參(三錢) 原麥冬(四錢) 地骨皮(四錢) 知母(三錢) 生鱉甲(三錢) 羚角(一錢,先煎) 銀胡(八分) 蓮子心(一錢) 青蒿(八分)

上藥煎湯,早晚各服一劑。

效果 服藥二日而譫語平,三日而寒熱止。始終以此方加減,再服三劑而愈矣。計共服藥八劑,調治一星期而平復。

廉按,溫瘧有二:一得之冬中於風,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髮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二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此案即《內經》所論之溫瘧,方從孟英醫案中脫化而來,確係實驗療法,非向壁虛造者比。

溫瘧兼痰厥案(內科)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 吳氏婦,年二十八歲,住屺亭橋。

病名 溫瘧兼痰厥。

原因 肺素有熱,先傷於寒,後傷於風。

證候 先微寒,後大熱,寒時則厥,神昏肢冰,半時許吐痰數口,則厥回而熱,大渴大汗,氣促便赤。

診斷 《金匱》論溫瘧與《內經》互異,然陰氣傷為癉瘧,肺有熱為溫瘧,乃是定論,不必拘於微寒與不寒也。此證先微寒,後大熱,脈右洪,苔白薄者,溫瘧也。然來時則厥,吐痰則醒,明有宿痰內蘊,乘瘧竊發,互相為患,故斷為溫瘧兼痰厥。

療法 桂枝白虎湯加減,以膏、知、蘆根清透伏熱為君,花粉、石菖蒲、玉樞丹豁痰開竅為臣,佐桂枝以辛散外寒,使甘草以調和諸藥也。

處方 川桂枝(四分) 天花粉(三錢) 鮮石菖(一錢,剪碎,生沖) 活水蘆根(一兩,去節) 生石膏(五錢,研細) 肥知母(三錢) 玉樞丹(二鍾,磨汁,研沖) 生粉甘草(五分)

效果 一劑知,二劑已。惟痰未盡除,用外臺竹瀝飲加減(淡竹瀝兩瓢,生薑汁二三滴,梨汁兩瓢,加水略滾,溫服),調理以善後,服三劑,痰除胃動而愈。

廉按:溫瘧兼痰厥,在老年往往一厥不醒,內閉外脫而斃。此案幸在壯年,猶可辛寒泄熱,豁痰開竅而蘇,然亦險矣。藥從漢方加減,切合病情,故能效如桴鼓,可見古方學派,不可不悉心研究也。

熱病案(內科)

陽貫之(住華陽縣南打金街)

病者 張心源,年二十四歲,古董鋪,住會府東街。

病名 熱病。

原因 夏月病熱,醫者不知辛涼解肌之法,妄用表散,使伏火上逼,鼻血長流不止。復用犀角、羚羊、黃連等藥以清熱,將陽邪引入少陰心經。變證尤惡,舉家忙亂。又更醫,投承氣湯亦不效。

證候 舌生芒刺,譫語不休,發熱燥渴,白晝稍輕,晚間加劇。服承氣湯數劑,大便亦不通。遷延十餘日,僅存一息於床褥矣。

診斷 察其脈兩寸俱無,兩關之脈,時而緊疾,時而遲細,有不可捉摸之狀。此熱邪陷入三陰者也。當善下之,庶可轉危為安。

療法 病家曰:芒硝、大黃已食之多矣。余曰:陽邪傳入陽分,則芒硝、大黃可以破其堅壘,陽邪陷入陰分,則芒硝不能為力。蓋芒硝鹹寒凝血,反使陰經之瘀熱不能轉出陽分而下泄也,法當佐熱藥下之。凡病在陽分,以寒藥下之,在陰分以熱藥下之。借陽藥為導引,直入陰分,非用陽藥以去病也。通利之後,急與養陰退陽,扶脾助胃,不惟熱藥不可用,即稍帶辛燥之藥,亦不可用也。

處方 生大黃(五錢) 小枳實(三錢) 鮮生地(六錢) 生甘草(八分) 黑附片(五分) 同煎極熟。

效果 一劑而即通利。隨用人參白虎湯出入加減,即能起床。迨舌苔退盡,始改用清補之藥,四劑獲愈。

廉按:熱結陽明,用石膏、大黃以清降之,熱陷少陰,用犀角、羚、地以清透之,此熱病分經用藥之大要也。若大黃與附子並用,仲景方亦曾載之,不讀古醫書者茫然耳,驟見之反詆為方藥雜揉,甚矣,此事之難知也。此案頗有發明,學者宜注意之。

熱病兼寒案(內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於君,年四十餘,住邑北境於常莊。

病名 熱病兼寒。

原因 伏熱初起,為風寒所束,不得汗。醫者治以蘇子降氣湯,兼散風清火之品,數劑病益進,改延予診。

證候 壯熱無汗,胸中煩熱,又兼喘促,口渴喜飲,頭猶覺疼,周身猶有拘束之意。

診斷 脈洪滑而浮,舌苔白滑微黃。此外寒束內熱也。

療法 投以拙擬寒解湯,處方畢,或問此湯為發表之劑,而重用石膏、知母,微用連翹、蟬退,何以能得汗?答曰:用此方者,特恐其診脈不真,審證不確耳。果能真確,則服之覆杯可汗,勿庸慮此方之不效也。

處方 生石膏(一兩,搗細) 肥知母(八錢) 青連翹(錢半) 蟬退(錢半,去足土)

效果 連服兩劑後,須臾上半身即出汗,又須臾覺藥力下行,其下焦及腿亦皆出汗,其病若失。

廉按:伏氣熱病為時邪引動而發者,當看其兼挾之邪輕重如何。輕者可以兼治,重者即當在初起時著意先撤新邪,俟新邪既解,再治伏邪,方不礙手,此須權其輕重緩急,以定其治法,不可豫設成見也。此案熱病兼寒,方中重用石膏、知母以清胃府之熱,而復少用連翹、蟬退之善達表者,引胃中化而欲散之熱,仍還太陽作汗而解。斯乃調劑陰陽,聽其自汗,非強發其汗也,雖非強發其汗,而覆杯之頃,須臾汗出而愈。審是則寒解湯,不但宜於熱病,即春溫現此脈證者,投之亦必效也。

癉熱兼寒案(內科)

鄭惠中(住杭縣定南鄉)

病者 何鄭氏,年三十二歲,住杭縣定南鄉何家埠。

病名 癉熱兼寒。

原因 由伏熱內發,新涼外搏所致。

證候 頭痛背寒,身熱無汗,口渴神煩,脘腹尤灼,便閉溺赤,兩足獨冷。

診斷 脈右洪數,左浮弦,舌赤,苔白兼黃。此外寒束內熱,熱由伏氣,即《靈樞》所謂冬傷於寒,春生癉熱是也。

療法 仿葉氏辛涼重劑,故用荷、杏、石、甘發表解熱為君,佐以梔、豉、蒡、翹之輕宣,蘆筍、燈心之涼透。

處方 薄荷葉(一錢) 生石膏(六錢,研細) 焦山梔(三錢) 炒牛蒡(錢半) 光杏仁(三錢) 生甘草(六分) 淡香豉(三錢) 青連翹(四錢)

先用活水蘆筍一兩、燈心五分,煎湯代水。

次診 一劑而微微似汗,再劑而壯熱大渴,大汗淋漓,神煩譫語,兩足轉溫,頻轉矢氣,脈右洪大搏數,左轉數實,舌苔黃糙,此熱結胃腸之實火證也。實則瀉之,與白虎承氣湯急下存津。

次方 生石膏(一兩,杵) 生川軍(三錢) 小枳實(錢半) 肥知母(四錢) 元明粉(二錢,分沖) 生甘草(七分)

三診 一劑而腹中努脹,欲便不便,二劑而大便通暢,熱渴頓除,譫止神靜,惟小溲赤熱澀痛,黃苔退而舌乾,於不喜飲,脈轉小數,按之無力,此伏熱去而津液已虧也。議保津以清餘熱。

三方 鮮生地(五錢) 天花粉(二錢) 濟銀花(錢半) 鮮茅根(一兩,去皮) 鮮石斛(四錢) 毛西參(一錢) 青連翹(二錢) 鮮荷梗(一尺,切寸)

效果 連服三劑,溺利熱淨,胃納稀粥。後用白茅根一兩,鮮石斛三錢,煎湯代茶,調理旬日而瘳。

廉按:癉熱多發於暮春,正立夏陽氣升發之時,伏氣自內而出,發於陽明者多,膏、知放膽可用。若挾新寒搏束,亦當兼發其表,表邪先解,然後辨其為燥熱則用膏、知,為實熱則用硝、黃,一意肅清伏熱,其病自愈。只要認證清楚,確係熱在於胃,則白虎承氣依法投之,可以取效反掌,切勿固疑生怯,反致因循貽誤也。無如不明醫理者,見方中有大黃一味,即謂之承氣,即謂之攻積,因而疑忌多端,當用不用,坐此貽誤者多矣。

熱病化燥案(內科)

毛鳳岡(住常州)

病者 王珊卿,年三十二歲,住漕橋。

病名 熱病化燥。

原因 立夏後多食米糕,食積化火,觸動伏熱而暴發。前醫用消導藥二劑,病勢反劇。

證候 身灼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口渴引飲,譫語發狂,便閉溺澀,苔厚焦黑。

診斷 脈洪數實而有力。脈證合參,此伏熱化燥,《傷寒論》所謂「陽明之為病,胃家實」。「表裡皆熱,熱結在裡」是也。

療法 仿喻西昌硝黃甘膏湯,急下存陰例,以救濟之。

處方 元明粉(三錢,後沖) 生川軍(四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生甘草(五分)

次診 一劑而略便燥矢,狂熱漸減,再劑而燥便甚多,熱退不渴,神疲嗜臥。醒後神識轉清,舌紅微干,脈虛數,改用吳氏五汁飲,養胃陰以善後。

次方 甘蔗汁 雅梨汁 鮮蘆根汁(各兩大瓢) 生荸薺汁 生藕汁(各一大瓢) 重湯燉溫服。

效果 連服三日,諸證皆平而瘥。

廉按:熱病者,純熱無寒之伏氣也,發於春者為癉熱,發於夏者為熱病。熱化火,火就燥,理當急下存陰。方用喻氏硝、黃、甘、膏,藥雖四味,瀉火清燥,面面圓到,一擊而中。此素有定見於中,乃不為臨岐所炫。

伏熱咳血案(內科)

陳作仁(住南昌大街四川會館)

病者 陳仁獲,年五十五歲,河南人,寓南昌城內。

病名 伏熱咳血。

原因 冬令嚴寒,晨起院中散步,寒氣外迫,伏熱內郁,爍肺咳嗽。延綿旬余,愈咳愈甚。一日吸捲菸,偶嗆入肺,咳嗽尤甚,以致血隨痰湧。

證候 咳嗽日久,肺已受傷,又兼伏火內擾,逼血妄行,不得歸經。一日嗆咳太甚,血隨肺氣上湧,大吐傾盆,殊屬危險。

診斷 左右六脈,弦數鼓指。此人雖年逾五旬,而身體康強,察其致病原因,參合證象脈候,雖視之危險,尚不難於療救也。

療法 非重劑滋水養肝,以平伏火不可。於是重用鮮生地、白芍以涼血清火為君,以麥冬、梔子、海石清金降痰為臣,以川貝母化痰解鬱為佐,以茅根、藕節消瘀止血為使。

處方 鮮生地(一兩) 杭白芍(五錢) 杭麥冬(五錢) 黑山梔(三錢) 海浮石(三錢) 川貝母(三錢,打碎) 白茅根(一兩,去衣) 藕節(一兩)

效果 此方連進二劑,大吐遂止。惟咳痰尚帶血絲,仍照原方加栝蔞仁(三錢,杵)、訶子肉(三錢,煨),接服三劑。至六日後,不但吐血痊愈,而咳嗽亦因之俱愈矣。

廉按:此治熱傷肺絡之清降方法,頗有力量。惟偶吸捲菸嗆喉,以致咳嘔狂血,可為喜吸紙菸者炯戒。

熱沖頭腦案(內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尉之鳳,年二十餘,住安東。

病名 熱沖頭腦。

原因 時覺有熱起自下焦,上衝腦部。

證候 頭巔有似腫脹,時作眩暈,心中亦時發熱,大便乾燥,小便黃澀,飲食照常,身體亦不軟弱。

診斷 脈象洪實。其腦部為熱沖激,伏有外感熱邪,下陷於奇經衝脈中,其熱不從外發,隨奇經之衝脈,由胃而上升巔頂也。

療法 因其身體不弱,俾日用生石膏細末四兩,煮水當茶飲之,若覺涼時,即停服。

次診 據述服石膏六七斤,上衝之熱見輕,而大便微溏。因停藥不服。診其脈仍然有力,問其心中仍然發熱,大便自停藥後,即不溏矣。為開白虎加人參湯,方中生石膏重用三兩,以生淮山藥代粳米。

處方 生石膏(三兩,搗細) 肥知母(一兩) 野臺參(六錢) 生山藥(六錢,生打) 粉甘草(三錢)

效果 連服六七劑,上衝之熱大減。因出院還家,囑其至家按原方服五六劑,病當除根矣。

廉按:《內經》謂胃為十二經之海,其清氣上注於目,其悍氣上衝於頭,循咽喉,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此案熱沖腦部,由胃挾衝脈伏熱,上走空竅使然。初方重用石膏,清胃熱以鎮沖氣。接方人參白虎湯加減,既降實火,又清虛熱,功用較一味石膏尤為周到,病當除根,信非虛語。凡能用仲景方法者,無不皆然。所惜者,病家不明醫理,往往以對症之經方,疑而生畏,不敢信用,因循貽誤,雖有良醫,亦莫如之何也矣。

熱伏膈膜案(內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趙君,年四十許,住奉大小南關。

病名 熱伏膈膜。

原因 伏氣為病,不從外潰,轉從上蒸。

證候 始則發熱懶食,繼則咳嗽,吐痰腥臭,大便數日一行。

診斷 脈象滑實,右脈尤甚,舌有黃苔。此由伏氣伏於膈膜之下,逼近胃口,久而化熱,不外發為熱病,轉上透膈膜,熏蒸肺臟,致成肺病者也。

療法 投以大劑白虎湯,以生山藥代粳米,又加利痰解毒之品。

處方 生石膏(三兩,搗細) 肥知母(一兩) 生山藥(六錢,杵) 粉甘草(三錢) 法半夏(六錢) 栝蔞仁(八錢,杵) 青竹茹(四錢) 青連翹(三錢)

效果 三劑後病愈強半。又即其方加減,服至十餘劑痊愈。

說明 石膏之質,中含硫養,是以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金丹。其性,一善清頭面之熱,二善清咽喉之熱,三善清瘟疹之熱,四善清痰喘之熱。《神農本經》謂其微寒,則性非大寒可知。且謂其宜於產乳,其性尤純良可知。故用生石膏以退外感之實熱,誠為有一無二之良藥。其用量,石膏之質甚重,七八錢不過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藥,欲用一大撮,撲滅寒溫燎原之熱,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實熱,輕症亦必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恆重用至四五兩,或七八兩。或單用,或與他藥同用,必煎湯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溫飲下,熱退不必盡劑。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懼,且欲其藥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涼不至下侵致滑瀉也。特是藥房軋細之石膏多系煅者,即方中明開生石膏,亦恆以煅者充之,因煅者為其所素備,且又自覺慎重也。故凡用生石膏者,宜買其整塊明亮者,自監視軋細(凡石質之藥不軋細則煎不透)方的,若購自藥肆中,難辨其煅與不煅。迨將藥煎成,石膏凝結藥壺之底傾之不出者,必系煅石膏,其藥湯即斷不可服。

廉按:伏邪化熱,火必剋金,則肺臟本為邪熱所當犯之地,其或熱壅於胃,上熏於膈,則熱邪由胃而炎及於肺,更為病勢所應有。近時菸草盛行,肺中津液熏灼成痰阻窒肺隧,平日每多痰咳。更值伏熱上蒸,痰得熱而痰更膠黏,熱附痰而熱愈留戀,其為咳為喘,意中事也。肺絡不通,則胸脅刺痛,熱鬱日甚,則痰穢如膿,甚或咳紅帶血,無非熱灼肺傷所致。此時苟伏邪已一律外透,則治之者只須清泄肺胃。夫病在肺,而何以治者必兼及胃?蓋肺中之熱,悉由胃府上熏,清肺而不先清胃,則熱之來路不清,非釜底抽薪之道也。此案熱伏膈膜,方用白虎湯加減,重用生石膏,誠見及於此耳。案後發明生石膏之性質功用,閱歷精深,的是名論。

孕婦熱竄隧絡案(婦科)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瑞安橋)

病者 徐氏婦,年三十一歲,住本鎮徐家摟。

病名 熱竄隧絡。

原因 孕已五月,時值夏令,手足初覺麻木,繼則劇痛。專科恐其胎隕,用四物湯加減以安胎,四劑不應,來延予診。

證候 腹熱口乾,四肢串痛,不可屈伸,小溲短數。

診斷 脈兩尺弦滑,右關洪數,舌紅苔黃。予斷之曰:此伏熱橫竄隧絡也。

療法 清宣絡熱以除痛,痛止則胎自安。

處方 鮮竹茹(三錢) 焦山梔(三錢) 白知母(三錢) 大豆卷(三錢) 冬桑葉(二錢) 青子芩(錢半) 東白薇(錢半) 鮮荷梗(五寸)

先用絲瓜絡一兩、嫩桑枝一兩,煎湯代水。

效果 連服二劑,痛止胎安,不勞他藥而痊。

廉按:伏熱橫竄隧絡,病從旁枝而出,乘其勢而宣通之,通則不痛,兩劑而痊,信然。

胃腸實熱案(內科)

鄭叔漁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劉式聰乃室,年逾四稔,體強,住西鄉石牛。

病名 胃腸實熱。

原因 初患溫熱,又復生產,邪熱乘虛而陷入陽明,遂成實熱之症。

證候 單熱不寒,舌黑口渴,兩耳無聞,腹痛胸滿,大便旬余不解。

診斷 脈左手沉數,右手沉實。脈證合參,此手足陽明實熱證也。口渴舌黑,邪火內焚者,火極似水也。大便閉、耳無聞者,熱蒸清竅也。夫胃氣以下行為順,今為邪熱蘊結,失其下行之效用,遂致腹痛胸滿。病已結熱在裡,非下奪決無生理,勿守丹溪產後以大補氣血為主之誡,宜遵景岳產後有火,不得不清,有內傷停滯,不得不開通之訓。俟下後病退,再服調補之劑。

療法 急則治標,仿仲景治產後實熱例,用大承氣湯以奪其邪。下後,即用歸、芍、地以養其血,元、麥、生草以滋其液,治分標本先後,庶無實實虛虛之弊。

處方 生錦紋(三錢) 芒硝(錢半) 川樸(一錢) 枳實(一錢) 水六杯,先煮枳、樸,後納硝、黃,煮取三杯,分二次服,一劑知,即勿服。

又方 當歸身(三錢) 大生地(四錢) 生白芍(三錢) 元參(錢半) 破麥冬(三錢) 生甘草(八分)

效果 一日大便利,耳能聞,舌黑退,胸腹舒。改服次方,旬余就痊。

廉按:辨證處方,殊有卓識,非精研《金匱》婦人方者不敢用。

熱鬱腹痛證案(內科)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封其光,年三十餘歲,廣西容縣,住梧州市,軍政界。

病名 熱鬱腹痛證。

原因 勞心過度,思慮抑鬱。誘因飲食不節,過飽過醉,食積停滯,消化不良。素因腸胃積鬱,腹中膨脹,濕蓄氣聚。

證候 胸腹脹滿,隱隱疼痛,食則嘔吐。繼則腹中絞痛,大小便不通,輾轉反側,眠睡不能,坐立更甚。歷旬余之久,晝夜痛劇欲死,肢表厥冷,絕粒不食,肌肉消瘦,面唇指甲青白,精神已失,奄奄一息。

診斷 診左右六脈沉伏,驗診體溫升騰,聽診中左呈高音,兼帶水泡音。以脈參證,定為熱鬱腹痛證。由食積停滯,中氣不暢,脾不運則胃逆;尤復過飽過醉,傷及脾胃,助濕生熱;且煩勞抑鬱,肝木不能下行疏泄,木橫助火,連合君火升提,爍肺刑金。金不生水,水乾木鬱,脾土益受其克,消運之官能盡失,清陽不能上升,濁氣糟粕不能降泄,以致二便不通,氣聚熱生,濕鬱火動,肝氣一陷,痛遂立發。前醫謂濕寒之症,用附桂理中湯治之,致熱伏心肝,血熱凝瘀,則肝氣更郁,而痛更劇。再以溫中治之,則外象愈寒,脈愈沉細。再以溫中理氣治之,而熱愈深,則脈伏肢厥,至成危而欲絕。

療法 急救湯劑,用大承氣湯加減。方取生軍、芒硝、桃仁推蕩大腸,去宿清熱為君,白芍、黃芩、紅花平肝瀉火,去舊生新為臣,厚朴、枳實、鬱金寬中下氣而開鬱結為佐,竹瀝水、絲瓜絡通關化痰,疏通經絡為使。一服後,痛則略減,惟大便仍不通。用手術洗滌大腸,始得立下燥糞數次,而痛立除,肢表不厥,面唇已新,能眠能睡,食量略思。診脈左右弦數,又用清熱逐濕化氣湯,取厚朴、扁豆、蒼朮、川連、茯苓、延胡、鬱金、木通、生軍、白芍、青皮、土薏理氣開鬱,運脾土濕,清熱降火,通經利水。三服後,大小便如常,腹中舒暢,食量已進。診脈已緩,惟元氣已弱,又用補氣運脾逐濕湯,取其補氣生津,健脾和胃,利水滲濕,活絡寧神。

處方 大承氣湯加減方

生軍(四錢) 厚朴(三錢) 芒硝(四錢) 桃仁(三錢) 白芍(三錢) 黃芩(四錢) 紅花(二錢) 鬱金(三錢) 枳實(三錢) 絲瓜絡(五錢) 煎後,加竹瀝水一鍾和服。

又方 清熱逐濕化氣湯方

厚朴(二錢) 扁豆(四錢,炒) 蒼朮(一錢) 黃連(二錢) 茯苓(五錢) 延胡(二錢) 鬱金(三錢) 木通(錢半) 生軍(三錢) 白芍(三錢) 青皮(二錢) 土薏(六錢,炒) 煎服。

三方 補氣運脾逐濕湯方

防黨(五錢) 五味(錢半) 黃耆(二錢) 白朮(錢半) 淮山藥(五錢) 茯苓(五錢) 麥冬(三錢) 土薏(五錢,炒) 棗仁(二錢) 桑寄生(三錢) 煎服。

效果 五日腹痛已除,肢表不厥,十日食量已迸,二十日元氣已復。

廉按:辨證既明,處方亦有條理。

熱伏肝沖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許壽山君夫人,年三十四歲,住南池。

病名 熱伏肝沖。

原因 內因肝鬱絡瘀,外因立夏後天氣暴熱,伏熱自內而發。

證候 一起即壯熱自汗,渴不惡寒,兩脅串疼,少腹尤灼,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飢不欲食,食即嘔酸。

診斷 脈左弦澀,右弦數,舌紫黯。此熱伏於衝脈血室之中,而瘀留於肝膜孫絡之間也。

療法 通絡化瘀,理沖泄熱,仿曹仁伯清宣瘀熱湯加減。

處方 真新絳(二錢) 廣鬱金(三錢,原支磨汁,分沖) 冬桑葉(二錢) 鹽水炒丹皮(錢半) 旋覆花(二錢) 拌左金丸(一錢,包煎)

先用活水蘆筍一兩、鮮茅根二兩、鮮蔥須二分,三味煎湯代水。

次診 兩劑後氣衝、脅疼、自汗、嘔酸漸止,而外涼內熱,少腹尤熾,神呆少語,或妄見如狂,脈仍如前,舌轉紫干。此由伏熱與瘀互結,血得熱而愈形膠固,熱附血而愈覺纏綿。輾轉籌思,惟有仿喻西昌進退法,迸則前方加光桃仁二錢,醋炒生川軍錢半,退則前方加白薇三錢,歸鬚一錢,姑服各一劑,以消息之。

三診 先服進法一劑,即行大便一次,其色或黃或黑,或溏或結,神識轉清,狂妄即止。次日續服退法一劑,神識漸昏,間發狂妄,臍旁衝脈按之動躍而堅,脈舌尚無更變。再將進法原方,加酒炒生川軍錢半,鮮生地汁二大瓢(分沖)。

四診 一劑後腹中大痛,宿瘀暢行,其色紫黑如醬。大便後,自汗肢冷,暈厥一次。脈轉沉弦而軟,舌轉淡紫而潤,腹灼漸輕,衝動亦底。姑仿三甲復脈意,潛陽育陰之中,加人參以扶正氣,珠粉以鎮心神。

四方 生鱉甲(四錢,打) 左牡蠣(四錢,生打) 細生地(三錢) 太子參(一錢,秋石水炒) 生龜甲(四錢,打) 陳阿膠(一錢,烊,沖) 生白芍(四錢) 原麥冬(二錢,辰砂染) 清炙草(八分) 茄楠香(二分,沖) 清童便(二瓢,沖) 珍珠粉(二分,藥湯調服)

五診 連投三劑,暈厥即止,沖亦不動。惟少腹灼熱,減而不淨,兩脅似脹非脹,兩腰似痠非痠,胃能漸進米湯,脈轉弦軟微數,舌色漸轉嫩紅,此血液雖已大虧,而衝脈尚有餘熱未清也。治以育陰養血為君,略佐活絡清沖以調理之。

五方 陳阿膠(錢半,烊,沖) 白歸身(一錢) 東白薇(三錢) 真新絳(一錢) 細生地(四錢) 生白芍(四錢) 紫葳花(二錢) 生橘絡(七分)

先用鮮藕肉四兩、小京棗四枚,煎湯代水。

六診 四劑忽然宿瘀暢行二三次,少腹兩旁發現紫黑細疹,然後積瘀伏熱始得一律肅清。胃已日進稀粥,神氣漸振,脈來虛小,舌亦紅活。當於養陰之中,兼扶正氣以善後。

六方 大生地(三錢) 生白芍(三錢) 潞黨參(二錢,米炒) 霍石斛(一錢,白毛,先煎) 白歸身(錢半) 陳阿膠(錢半,烊,沖) 北沙參(三錢) 廣橘白、絡(各五分) 生藕肉(四兩) 青皮甘蔗(四節,切碎)

效果 連服八劑,胃健消穀,精神復原而愈。

廉按:瘀熱留於肝沖血絡之中,則孫絡蠶叢。在細微曲折之處,藥力不易於疏通,而又不宜於猛劑攻消,只有通絡化瘀、理沖泄熱之法,緩緩圖功。如曹仁伯清宣瘀熱湯例,雖為中𦽏,然必仿喻氏進退法,相機而進,漸次遞加,而瘀熱始能暢解。益見肝絡奇經之證,最為淹纏,治法雖合,難奏速效。第四五六三方,亦皆穩健適度。

熱結膀胱案(內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李君,年二十餘歲,住湘鄉。

病名 熱結膀胱。

原因 先患外感熱病,諸醫雜治,症屢變,醫者卻走,其父不遠數十里踵門求診。

證候 面色微黃,少腹滿脹,身無寒熱,坐片刻,即怒目注人,手拳緊握伸張,如欲擊人狀,有頃即止,嗣復如初。

診斷 脈沉澀,舌苔黃暗,底面露鮮紅色。診畢,主人促疏方,並詢病因。答白:病已人血分,前醫但知用氣分藥,宜其不效。《內經》云:血在上善忘,血在下如狂。此證即《傷寒論》熱結膀胱,其人如狂也。

療法 當用桃仁承氣湯速通其瘀。

處方 光桃仁(三錢) 生錦紋(三錢,酒洗) 元明粉(二錢,分沖) 紫猺桂(五分) 清炙草(七分)

效果 一劑知,二劑已。嗣以逍遙散加丹、梔、生地,調理而安。

說明 《傷寒論》云:「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按熱結膀胱,即熱入血室之變文。以血室與膀胱相連也。其曰「其人如狂」者,即包括小柴胡證譫語妄見在內。又曰:「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桃仁承氣湯主之。」所謂急結,即兼有抵當湯證之硬滿在內。病變不一,古文簡略,讀者當扼定病源,即其常以通其變,斷不可死於句下,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也。

廉按:膀胱在小腹之間,近血海之所。膀胱有津液而無血,而與胞中之血海相連,熱干之,陰不勝陽則動胞中之血,血結為死魄,魄亂其魂,是以如狂也。此案方用桃仁承氣湯,桃得陽春之生氣,其仁微苦而湧泄,為行血之緩藥。得大黃以推陳致新,得芒硝以清熱消瘀,得甘草以主持於中,俾諸藥遂其左宜右有之勢。佐以肉桂者,辛能行氣,氣行而血乃行也。惟舒馳遠謂膀胱蓄血,與大腸蓄血有別,血蓄膀胱者,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大腸蓄血者,屎雖鞕而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桃仁承氣,為大腸蓄血者宜之。若太陽蓄血,乃為熱結膀胱,其去路自應趨前陰而出,當用紅花、小薊、生地、歸尾、萬年霜之類,加入五苓散中,從小便以逐其邪,庶幾有當。其言亦頗有理,後之遇此症者,對症酌用可也。

熱入血室案(婦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黃氏婦,年三十餘歲,住湘鄉。

病名 熱入血室。

原因 適月事來,因感寒中斷,舁數十里至余館求診。

證候 往來寒熱,少腹及脅下疼痛如被杖,手不可近。

診斷 脈弦數,舌苔白而暗。即《傷寒論》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也。

療法 與小柴胡加歸、芍、桃仁、紅花、荊芥炭,活血通瘀。

處方 川柴胡(錢半) 青子芩(一錢,酒炒) 姜半夏(錢半) 清炙草(六分) 當歸鬚(二錢) 赤芍(一錢) 光桃仁(三錢) 片紅花(一錢) 荊芥炭(一錢) 鮮生薑(一錢) 大紅棗(兩枚)

效果 連服兩劑,大便下黑糞而瘥。

廉按:葉氏謂熱邪陷入血室,與血相結,必少腹滿癰,身體亦重,身之側旁氣痹,及胸背皆拘束不遂。輕者刺期門,重者小柴胡湯去甘藥,加延胡、歸尾、桃仁,挾寒加肉桂心,氣滯者加香附、陳皮、枳殼等,去邪通絡,正合其病。此案對症處方,雖從經方加減,而卻與葉法大旨相同。

熱入血室案(婦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鄧君之妻,年二十四歲,住湘鄉。

病名 熱入血室。

原因 小產後患伏熱,雜治不痊。檢閱前方,皆與證反,勢已瀕危,其夫倉皇乞診。

證候 身大熱多汗,少腹硬痛,痛處手不可近,溲便皆不通利。

診斷 脈弦數,舌色紅而苔白。此瘀血停蓄為患也。

療法 本宜桃仁承氣湯,以病久人困,慮其難於勝受,乃變通用四物湯去地黃,加桃仁、紅花、肉桂、醋炒大黃以緩通之。

處方 歸尾(錢半) 赤芍(三錢) 川芎(一錢) 光桃仁(二錢) 片紅花(一錢) 紫猺桂(五分) 醋炒生川軍(錢半)

效果 一劑下黑糞甚多,痛減七八,再劑而愈。

廉按:王孟英謂熱入血室有三證:如經水適來,因熱邪陷入而搏結不行者,此宜破其血結;若經水適斷,而邪乘血舍之空虛以襲之者,宜養營以清熱;其邪熱傳營,逼血妄行,致經未當期而至者,宜清熱以安營。此案熱入血室,由瘀熱互結不行,自應活血通絡以破其結。方用四物湯加減,較之桃仁承氣雖為和緩,而桃、紅、桂、軍等四味,通瘀亦頗著力,宜其投之輒效也。

熱入血室變子宮炎案(婦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張溫卿之夫人,年三十餘,住南皮。

病名 熱入血室,變子宮炎。

原因 據述前因恆覺少腹切疼,英醫謂系子宮炎症,用藥數次無效。繼乃謂此病如欲除根,須用手術剖割,將生炎之處,其腐爛者去淨,然後敷藥能愈。病人懼而辭之。後至奉又延日醫治療,用坐藥兼內服藥,稍愈。至壬戌夏令,病浸增劇,時時疼痛,問下膿血。至癸亥正初,延愚診治。

證候 疼處覺熱,以涼手熨之稍愈,上焦亦時覺煩躁。

診斷 脈弦而有力,尺脈尤甚。此係曾受外感,熱入血室。醫者不知,治以小柴胡湯加石膏。外感雖解,而血室之熱未清,下陷子宮,阻塞氣化,以致子宮生炎,浸至潰爛,膿血下注。

療法 用金銀花、乳香、沒藥、甘草以解其毒,天花粉、知母、玄參以清其熱,複本小柴胡湯方義,少加柴胡提其下陷之熱上出,諸藥煎湯,送服三七細末二錢,以化腐生新。

處方 銀花(三錢) 乳香(一錢) 天花粉(三錢) 玄參(六錢) 甘草(錢半) 沒藥(一錢) 肥知母(四錢) 川柴胡(一錢) 參三七(二錢,研細) 藥湯送服。

次診 疼似稍輕,其熱仍不少退。因思此症原系外感稽留之熱,非石膏不能解也,遂於原方中加生石膏一兩,後漸加至二兩。

效果 連服三劑,熱退強半,疼亦大減。遂去石膏,服數劑,漸將涼藥減少,復少加健胃之品,共服藥三十劑痊愈。

廉按:子宮生炎,患處必紅腫熱病,延久則潰爛,亦必兼下膿血。現今專科,多從淫毒證治,外用洗法,內用龍膽瀉肝湯,重加土茯苓為主。此案悟到熱入血室,血聚成炎,熏灼既久,浸至潰爛流膿。方用解毒清熱,化腐生新,痛雖稍減,而外感稽留之熱仍不稍退,必加生石膏一二兩,伏熱大退而痛亦大減,益見熱入血室之原因,確有特徵。

熱病發狂案(婦科)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瑞安橋)

病者 沈氏婦,年二十一歲,住蓬山。

病名 熱病發狂。

原因 素因肝鬱多痰,現因今年夏令,伏熱內發,猝驚發狂。

證候 初起壯熱心跳,頭暈目眩,繼即狂證陡發,或笑或罵,不避親疏,甚則毀器登高。

診斷 脈弦滑而數,舌紅苔白。此丹溪所謂熱生痰,痰生風,風陽內鼓,激動心神而為陽狂也。

療法 清伏熱以安神,息風陽以滌痰。

處方 生石膏(一兩,杵,先煎) 白知母(三錢) 陳膽星(一錢) 老竹黃(二錢) 辰砂(一錢) 拌碧玉散(三錢,包煎) 川楝子(三錢) 淡竹瀝(兩瓢,沖)

先用生鐵落一兩、滾痰丸四錢(包煎),煎湯代水。

次診 一劑而脈之弦滑略減,苔色轉黃,而狂莫可制。二劑而腹痛,大便色如紅醬,兼有白色膠痰,而狂勢頓平。惟氣上衝心,心築築然動,肢冷自汗,眩暈欲厥。此痰熱下泄,而風陽未平,前則入陽則狂,今則入陰欲厥也。治以潛鎮清熄,平定風陽。

次方 左牡蠣(四錢,生打) 青龍齒(三錢,生打) 桑麻丸(四錢) 拌磁殊丸(六錢,包煎) 真珠母(八錢,生打) 生鱉甲(四錢,打) 小川連(六分,鹽水炒) 川楝子(錢半) 宣木瓜(錢半) 淡竹茹(三錢)

先用鮮茅根、童桑枝各一兩、燈心五分,三味煎湯代水。

三診 厥雖止而脘中疼,肢微溫而汗仍出,口苦便澀,小溲短黃,脈弦兼數,舌苔黃薄。此雖熱微厥亦微,而肝陽上犯胃脘也。當以柔肝和胃治其本,澗腸利溺治其標。

三方 左牡蠣(四錢,生打) 生白芍(三錢) 蜜炙延胡(錢半) 冬桑葉(二錢) 烏賊骨(三錢) 清炙草(五分) 川楝子(錢半) 淡竹茹(三錢)

先用漂淡陳海蜇四兩、大地粟四個,煎湯代水。

效果 連進三劑,便潤溺利,諸證皆平。後用黃草石斛三錢,淮小麥三錢,生藕肉四兩,大紅棗四枚,煎湯代茶,調養旬余而瘳。

廉按:發狂雖有陰陽虛實經絡臟腑新久之異,要皆必經心肝兩臟而發,以心藏神,主知識,肝藏魂,主行為,未有神魂清醒,而昏狂迷妄至於此極者也。此案胃熱蒸心,陽盛發狂,其主因也。而肝鬱挾痰,其素因也。猝然受驚,其誘因也。初方用加減鐵落飲,瀉肝火以滌膠痰;接方用潛鎮清熄,以定風陽;三方柔肝和胃,潤腸利溺,標本兼顧,法皆中的,宜其所投輒效,諸證悉平。

熱病子癇案(婦科)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瑞安橋)

病者 胡陳氏,年三十四歲,住馬回橋。

病名 熱病癇厥。

原因 孕已七月,腹中早有伏熱,時時心煩,不為之醫治。適因與夫反目,號哭半日,怒火上衝,陡發癇厥。

證候 初則讝語不已,兩手發痙,目竄上視,不省人事,約半時許,口吐涎沫,神識即醒。繼則手足瘛瘲,神昏發厥,問之不語。

診斷 脈六部弦洪有力,舌紅帶紫。此陳良甫所謂子癇。由心肝熱盛鼓風,氣升痰升,刺激腦筋,頓失知覺運動之常,所以癇而且厥也。似此脈證,胎防抽壞,姑以急救母命為首要。

療法 急急大瀉心肝之火,故以連、芩、芍、膽為君,然火假風威,風助火勢,故以羚、麻、桑、菊為臣,使火息風平,則腦筋自安,腦筋安而癇厥自止,佐以馬寶、西黃異類靈動之品以開痰清神,使以竹茹清肝絡以舒筋也。

處方 小川連(一錢) 生白芍(五錢) 明天麻(錢半) 白池菊(二錢) 青子芩(三錢) 龍膽草(一錢,鹽水炒) 冬桑葉(二錢) 淡竹茹(三錢)

先用羚角片八分、真馬寶一分、西牛黃一分,煎湯調下。

次診 據述先進羚角煎,調馬寶散二服,昏厥已醒,癇愈其半。繼服湯藥兩煎,猶覺胎熱上衝,時欲眩暈。診脈寸大於關,關大於尺,均兼弦數。此肝風尚未盡息,挾痰火與胎熱,同逆而上,即產科書所謂子懸證也。議以潛鎮清熄,使肝陽潛而風息,風息則火降痰平,痰平則諸證悉除矣。

次方 石決明(八錢,生打) 冬桑葉(三錢) 明天麻(錢半) 鹽水炒川連(七分) 青龍齒(三錢,打) 白池菊(二錢) 辰茯神(四錢) 陳木瓜(一錢)

先用金銀戒指各一枚、燈心三小帚,煎湯代水。

三診 眩暈大減,胎上衝心亦輕。惟腹中自覺內熱,胎動不安,便秘溺澀。幸而脈弦轉柔,數象漸緩,舌紅潤,略現薄苔,此心肝火平而伏熱未清也。議清伏熱以安胎。

三方 青子芩(錢半) 東白薇(三錢) 冬桑葉(二錢) 絲瓜絡(三錢,帶子) 生白芍(三錢) 生甘草(五分) 淡竹茹(三錢) 肥知母(三錢)

先用淡海蜇四兩、大地慄四個,煎湯代水。

四診 一劑而胎動漸安,二劑而大便已通,色如紅醬,溺雖利而尚熱,脈兩尺滑博,此胎未抽壞可知。議養胃陰為君,兼清餘熱。

四方 鮮石斛(三錢) 原麥冬(錢半) 冬桑葉(二錢) 青皮甘蔗(四節,切碎) 北沙參(三錢) 生白芍(三錢) 淡竹茹(二錢) 雅梨肉(一兩,一片)

效果 連服四劑,胃納日增,精神漸復而瘥。

廉按:妊婦熱病癇厥,較但病風痙者尤重。方用龍膽瀉肝合黃連瀉心加味,前哲陸肖愚曾用此法而效。妙在先用羚角湯送服馬寶西黃,較之陸氏方法更為著力。惟就余所驗,馬寶雖為子癇之特效藥,服後往往癇厥即除,隔二三日或四五日,胎亦隨落。此案幸而保全,殆由孕婦素稟尚強,胎元亦足之故歟。

伏熱痙厥案(內科)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殷壽根妻,年近而立,住上俞巷。

病名 伏熱痙厥。

原因 先因其夫足蹩,情志抑鬱。繼因感受首夏天時暴熱,引動伏邪,挾素有之肝鬱,一起即痙且厥。至明日,鄉愚以為鬼所祟,先延巫禳,繼請余診。

證候 先發大寒,復厚被二副,熱不外揚,而從內竄,兩手痙動,呻吟煩躁,大叫呼熱,隨即口噤,昏厥不省,已一日夜矣。

診斷 據初病時,脈躁疾異常,茲則肢痙強直,脈右數左伏,口噤,以竹箸抉齒,視苔白,知其氣閉,邪陷厥陰也。

療法 初以臥龍丹吹鼻,不嚏。繼以逼迫瓶射薄荷精,並以大指掐右手背威靈穴,目睜,得嚏七八次,頓覺汗出遍體,蘇來連聲難過,口渴呼飲。再診左脈已起,藥擬清熱解鬱,化痰息風。

處方 泡射干(一錢) 廣鬱金(三錢,生打) 淡豆豉(三錢) 黑山梔(三錢) 丹皮(三錢) 雙鉤藤(五錢) 珍珠母(一兩,生打) 石決明(八錢,生打) 淡竹茹(二錢) 竺黃(錢半) 青連翹(三錢) 濟銀花(三錢) 滁菊花(三錢) 九節石菖蒲(七分)

先用茅根一兩、薄荷一錢,化服至寶丹一丸,後服湯藥。

效果 服藥後,神清痙定,惟胸脘窒悶。續與清熱調氣即愈。

康按:伏熱而兼挾外感者,則以新邪引動伏氣為病。若伏熱而兼內傷者,則因內傷而留滯伏熱,不得爽達。治之不得其法,每有因此淹纏,致成壞證者。即如平時有氣鬱之病,則肝氣不暢,絡氣鬱滯,熱邪竄入肝絡,即有胸板脅刺咳逆等證。邪郁不達,久而化火,即蒙冒厥陰,而有昏痙之變。此案伏熱痙厥,即邪竄厥陰之明證,蓋足厥陰肝脈,上達巔頂,巔頂即神經中樞,伏熱挾肝火刺激神經,故一起即痙且厥。法用逼迫瓶射薄荷精,大指掐右手背威靈穴,卻為開閉醒厥之要訣。方用清熱解鬱,化疾熄風,固屬正治,妙在至寶丹,用異類靈動之品直清神經,故服後神清痙定,速奏膚功。此等內外並治,後學當注意之。

熱病殞胎案(婦科〕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瑞安橋)

病者 範蔚卿之侄媳陳氏,年三十餘,住範家埭。

病名 熱病殞胎。

原因 仲夏熱自內發,身不甚熱。晉城就產科錢某診視,用四物湯去芎,加子芩、白朮、蘇梗、砂殼、阿膠、杜仲、川斷等出入為方,專以補血安胎。旬日勢已垂危,不克坐船,改延予診。

證候 面紅齒燥,斜目弄舌,神識昏厥,日穢噴人,手足瘛瘲,腹熱如烙,舌伸出口,約有半寸,便秘溺無。

診斷 脈兩寸關洪數,兩尺如無,舌青紫而燥,邊尖鮮紅如殊。予斷之曰:此伏熱盤踞腹中,內蒸殞胎,胎已早腐。欲保胎而胎反不保者,由不知清透伏熱,徒以滋補助其熱,熱遏久灼,則胎自腐也。

療法 宜急下之,或可冀幸。若猶欲保胎,非但胎不可保,即孕婦生命亦可立傾。其家力懇墮胎方,遂以調胃承氣合犀角地黃湯加味。

處方 生川軍(四錢) 元明粉(三錢,後入) 生赤芍(三錢) 毛西參(三錢) 黑犀角(五分,磨沖) 鮮生地(八錢) 粉丹皮(三錢) 生甘草(一錢)

先用生淮牛膝一兩、益母草一兩、燈心五分,煎湯代水。

次診 連服兩煎,胎落果已臭爛,形色青紫,而神氣即清,諸症大減,腹熱亦輕,舌紅而青亦退,尺脈已起,余亦小數。當通絡瘀以清餘熱。

次方 益母草(五錢) 蘇丹參(三錢) 丹皮(三錢) 鮮生地(三錢) 童便(一杯,沖) 真西珀(八分) 拌研飛滑石(四錢,包煎) 淨楂肉(三錢) 鮮茅根(八錢,去皮)

效果 三劑後瘀行胃動,粥食日加。後以生藕肉四兩,紅棗四枚,煎湯代茶,調理旬余而疹。

廉按:咎氏《產寶》謂:「面赤舌青,則其子必死,面青舌赤,則其母必亡,若面舌俱見青色,口角兩邊流涎沫者,則子母二命俱不能保也。」就余所驗,亦不盡然。此案熱病系實邪,誤補則助熱殞胎,必然之勢。所云急下,或可冀幸,語亦園活。往往所見胎下之後,母命隨之而殞者亦甚多。必腐胎下後,熱退神清,別無變症,方可許入坦途。雖然,凡一應殤胎。子死腹中者,須當急下,勿使上奔心胸,然必驗其舌青面赤,肚腹脹大,腹冷如冰,口中有穢氣出者,方可議下。然猶必審其人之虛實寒熱,或宜寒下,或宜溫下,或宜峻下,或宜輕下,隨其宜而施之,方免貽誤。

上熱下寒案(內科)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寧鄉王生,年近二十,肄業中學。

病名 上熱下寒。

原因 得外感數月,屢變不愈。取視前所服方,皆時俗清利搔不著癢之品。

證候 胸滿,上身熱而汗出,腰以下惡風,時夏曆六月,以被圍繞。

診斷 脈弦,舌苔淡黃。此上熱下寒證。時醫不能知之,余遵張仲景古方治之,不必疑阻,保無他虞。

療法 與附子瀉心湯,清上溫下。

處方 黑附塊(一錢,煮取汁) 生川軍(一錢) 小川連(六分) 片黃芩(六分)

上三黃以麻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效果 閱二日復診,云藥完二劑,疾如失矣,為疏善後方而歸。

廉按:《傷寒倫》太陽篇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此案證雖與《傷寒論》所載同中有異,而其為上熱下寒則一也,故借用附子瀉心湯正合。妙在附子專煮,扶陽暖下,欲其熟而性重;三黃湯漬,開痞清上,欲其生而性輕也。

真熱假寒案(內科)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何仲西,年三十歲,廣東番禹縣,住廣西梧州,商業,體壯。

病名 真熱假寒。

原因 不究衛生,過飽過醉,復食生果,以致消化不良,物質停留腸胃,蓄濕鬱而生熱。又因冷水洗浴,寒邪外束,火熱內郁,正氣不暢,血凝不運。

證候 惡寒戰慄,四肢厥冷,腹中脹滿,大便不行。繼則人事不省,面青唇白,目直口開,脈厥氣微,全體俱厥,指甲青白,舌白微澀。

診斷 診既無脈,四肢厥直,體亦凍冷,胸間微暖,氣息似絕,以手按口鼻,亦無氣息動靜,以鵝絨按鼻門,始見微動,斷是假死。以手探其舌微澀,定是真熱假寒之證。諒因醉飽太過,正氣不運,消化不良,脾胃鬱結,二便不通,蘊聚上逼入心,適遇冷水洗浴,外寒一束,血氣頓停不運,則昏懵無知。前醫謂中寒之症,以重劑附桂理中湯治之,過為燥逼,熱邪攻心,關竅閉塞,而心之英靈盡喪,故為昏倒,肢體俱厥,氣脈俱絕。外面所現寒凝,內則實熱之證,當急急救治,緩則無效矣。

療法 湯劑用羚犀蓮珀湯,取羚、犀、蓮心、竹瀝清心攻熱,通竅化痰為君,生軍、木通、元明粉推蕩大腸而通小水為臣,白芍、黃芩、釵斛瀉火平肝,潤胃生津為佐,茯神、琥珀鎮心寧神而挽英靈為使。急煎頻頻灌下,待數時藥盡後,四肢漸軟,竟刻而脈始隱隱微微。再將方連二服頻灌,次日則脈起而弦數,面唇紅潤,目已轉睛,肢體不厥,小便已得點滴,略能言語。又用大承氣湯,加犀角、蓮心、竹瀝、茯神,取其清心寧神,通關化痰,推蕩腸胃,泄其鬱熱。服後則精神略好,惟燥渴連連,診脈仍數。又用平胃潤燥湯,取其生津清熱,降火利水。

處方 羚犀蓮珀湯方

羚羊角(錢半) 磨犀尖(三錢) 蓮子心(一錢) 生大黃(四錢) 淮木通(二錢) 元明粉(四錢) 生白芍(二錢) 黃芩肉(三錢) 釵石斛(三錢) 云茯神(四錢) 血琥珀(二錢,末沖) 煎後,加竹瀝一大碗沖和服。

次方 大承氣湯加犀蓮竹瀝茯神方

生大黃(五錢) 川厚朴(二錢) 川枳實(三錢) 元明粉(四錢) 磨犀尖(三錢) 蓮心(八錢) 云茯神(五錢) 煎後,加竹瀝一小碗沖和服。

三方 平胃潤燥湯

釵石斛(三錢) 肥知母(三錢) 生石膏(五錢) 淡竹葉(錢半) 天花粉(三錢) 破麥冬(四錢) 生地黃(三錢) 生白芍(二錢) 川厚朴(二錢) 雲茯苓(四錢) 煎服。

效果 三日,人事已醒,肢體厥除,脈復能言;五日,大小便如常,食量略進;十日,元氣己復。

廉按:此案之真熱,實因前醫用附桂理中所釀而致,故以犀、羚、蓮、珀投之,遂能見效,後二方亦用之得法。

熱瀉案(內科)

張堯詢(住新化南門外)

病者 歐陽晏氏,年逾五旬,住新化縣城向化街。

病名 熱瀉。

原因 體素虛寒,喜服溫補。緣去秋朝香南嶽,途中炎熱,日飲冷水解渴。及歸遂得瀉病,迄今秋歷歲有餘矣。

證候 每夜二鼓,腹痛即瀉,瀉後痛止,三四五鼓,每鼓輒痛,每痛輒瀉,痛不喜按,每夜五六次,日三四次,口苦渴,咳多痰,小便短,臥不安,氣息欲絕。

診斷 脈細滑而數,按之鼓指。以脈參證,為熱瀉也。經曰: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瀉為痛。形寒飲冷則傷肺。夫飲冷即內傷寒,傷肺病微為咳,傷脾病甚為瀉為痛。以肺主咳嗽,脾主飧泄也。此指初受寒即病瀉痛者,其為寒瀉寒痛可知。迨寒積久化為熱濕,脾惡濕,傳入大腸即瀉,當臍而痛,其為熱瀉熱痛亦可知。乃醫因年老體素虛寒,輒用溫補,理雖近似,殊不知愈補愈瀉,愈溫愈熱,為大謬也。若再誤治,則陰將亡而命立傾矣。

療法 養陰止瀉,因用白芍、甘草為君,救陰緩中而除痛,用阿膠。川貝、栝蔞為臣,養血潤燥而豁痰,用茯神、苡米、芡實為佐,去濕利水而補脾,用伏龍肝、燈草為使,澀腸和胃而清水道,然不補氣無以生津,用洋參以長精神而輔正氣,並用氣血沖和之人乳沖服之。

處方 東白芍(五錢) 甘草(二錢) 真阿膠(二錢,烊,沖) 川貝母(三錢) 栝蔞根(三錢) 南芡實(三錢) 薏苡(三錢) 辰茯神(三錢) 西洋參(五分) 伏龍肝(一撮) 燈草(一握) 人乳(二小瓢,沖服)

效果 二劑瀉痛減,三劑心神安,咳痰亦少,調養半月,病遂如失。

廉按:熱瀉兼痛,乃肝陽乘脾之候。方用芍、草為君,遵《內經》酸泄甘緩之法,余藥亦面面顧到,看似平常,實則頗費心機。

積熱化瀉案(兒科)

吳宗熙(住汕頭永平馬路)

病者 鄭友嘉,年十二歲,住汕頭。

病名 積熱化瀉。

原因 初因傷暑發熱,腹痛水瀉。服濟眾水而瀉止,熱與痛更甚。繼服香薷飲,病益增劇。改服白虎湯等藥,亦不覺其效,病延七八大。

證候 午後熱甚,夜分譫語,舌苔黃厚焦燥,口渴引飲,臍腹絞痛。

診斷 脈沉滑數,右手重按實而有力。此陽明實證,化為痛瀉也。《傷寒論》曰:「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腸中有燥屎五六枚也。」蓋胃有支絡上通於心,故熱盛蒸心則為譫語,燥屎在大腸則腹痛,夜分潮熱者,陽明旺於申西之時也。初因傷暑自瀉,邪有去路,乃其吉兆。反遽止之,留於腸胃,劫爍津液。苟非急下救陰,則燎原之勢,安能遏乎。

療法 仿三一承氣湯加減,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火淫於內,治以苦寒。」故君大黃之苦寒以瀉熱,臣芒硝之鹹寒以軟堅,更佐甘草之和,以緩硝黃直下之性,俾腸胃積熱,皆得從容下行,復使以枳實行氣寬中,直達幽門,俾積熱速從大腸排泄也。

處方 生大黃(三錢) 粉甘草(錢半) 芒硝(四錢) 枳實(一錢) 上藥三味,先煎去滓,再納芒硝,更上火微煎令沸,分二次溫服。

次診 服後三小時,大便下堅糞數枚。再服余藥,少頃穢粕雜下,腹痛頓止,是夜譫語不作。餘熱未淨,改用甘寒退熱法。

複方 生石膏(三錢) 白知母(二錢半) 甘草(五分) 粳米(一百粒) 淡竹葉(二錢) 生蘆根(三錢) 原麥冬(三錢) 煎湯,日服一劑。

效果 三日而痊。稀粥淡養數天,平復如常。

廉按:積熱化瀉,夏令最多,必先通因通用,此為自然療法。若反其道而行之,變症百出,病勢之常也。此案辨證處方,頗有膽識,學者深可為則。

伏熱痢案(內科)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王劍秋,年四十,陸軍團長,住奉天鐵嶺。

病名 伏熱痢。

原因 已未春遠戍鄭州,北人居南,夏日不堪褥暑,至盂秋病痢還奉。先入日人所設南滿醫院,醫治旬日無效,遂來院求為診治。

證候 其病先泄瀉旬日,繼變痢疾,赤白稠黏,腹疼重墜,一日夜十五六次,且自覺腹涼,恆用熱水囊熨之。

診斷 脈弦有力,左部尤甚。知其下久陰虛,肝膽猶蘊有實熱也。

療法 因曉之曰:此證原無寒,不必熨以熱水囊,投以滋陰清肝之品,病當立愈。

處方 懷山藥(一兩,生) 白頭翁(四錢) 生白芍(四錢) 北秦皮(三錢) 生地榆(三錢) 生甘草(二錢) 旱三七(三錢,細末) 鴉膽子(六十粒,去皮,揀成實者)

藥共八味,先用白糖水送服三七鴉膽子(此藥須囫圇吞不可嚼破)各一半,即將餘六味煎湯服。當日煎渣再服,亦先服所餘之三七及鴉膽子。(此方載拙著《衷中參西錄》,名通變白頭翁方,後論所以通變經方之義甚詳,宜參觀。)

效果 如法服藥一劑,其痢即愈,又變為瀉,日四五次。自言腹中涼甚,熨以熱水囊則稍愈,急欲服溫補之藥。然其脈仍無寒象,乃為其再三懇求,心稍遊移,少為開溫補之品。服後仍變為痢,下墜腹疼如故,至斯,病者亦自知決非寒涼,遂又急服第一方一劑,痢又愈。繼用調補脾胃,兼消食利水之品數劑,其瀉亦愈。

康按:厥陰熱痢,丹溪謂之肝痢。此案用白頭翁湯加減,清解熱毒,兼滋陰血,確為穩健有效之良方。與《金匱》治產後下痢,虛極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理法相同。

熱痢傷陰案(婦科〕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施天寶之妻,年三十五歲,住測水牌。

病名 熱痢傷陰。

原因 素因血虛肝旺,秋患熱痢多日,所服皆枳、樸、楂、曲、木香、檳榔、蔞仁、導滯丸等,一派消導攻痢等藥,病遂傷及肝腎而大變。

證候 五色雜下,瀕頻虛坐,呃逆不食,腹中空痛。

診斷 脈兩尺獨大,餘弦小數,舌起雪花。脈症合參,此久痢傷及肝腎,張仲景所謂五液注下,臍中築痛,命將難全也。

療法 當用熟地、歸、芍、阿膠補其肝腎為君,牡蠣、龜甲降其沖逆為臣,佐以旋覆、刀豆除其呃,使以鮮斛、炙草調其胃,以胃為腎之關,仿張會卿胃關煎之意,力圖挽救於什一。

處方 春砂仁(三分) 拌搗大熟地(五錢) 白歸身(錢半) 生白芍(三錢) 陳阿膠(錢半,烊,沖) 生打左牡蠣(四錢) 龜甲心(四錢,生打) 旋覆花(錢半,絹包煎) 刀豆子(四錢,鹽水煅) 鮮石斛(四錢) 清炙粉甘草(八分)

效果 連服四劑,呃逆止,雪花苔退,惟下痢虛坐不減。原方加鮮稻穗、炒香鮮荷葉、赤石脂、禹餘糧,去旋覆、刀豆,再迸四劑,虛痢已止。原方再加米炒潞黨參錢半、小京棗四枚,疊進四劑,胃動復元而愈。

廉按:熱痢傷陰,直至呃逆不食,舌苔雪花,病勢危險已達極點。方用大劑育陰潛陽,鎮納肝沖,雖屬對症發藥,然病勢至此,不效者多,此婦幸獲痊愈,已僥倖萬分矣。惟為醫者心存濟世,志在救人,雖遇百唯一活之證,亦當作萬有一生之想,豈可見危而不受命哉。如果知難即退,在醫者自為計則得矣,其如病人之生命何!

伏熱五色痢案(內科)

陳憩南(住潮安全山腳)

病者 林兆臣,年三十六歲,麵粉商,揭陽人,住汕頭。

病名 伏熱五色痢。

原因 七月中旬,偕友登山涉水,滿攜香蕉龍眼藉以充飢,歸途遇雨,入夜即發熱惡寒,天明病痢,輾轉誤治,致動五臟鬱火。

證候 四肢厥冷,身熱腹痛,右臍旁跳動,一分鐘約行二三次,青白黃紅,臭穢令人慾嘔,合目譫語,奄奄一息。

診斷 六脈細數帶弦,沉分有神。余謂病家曰:冤哉此證也!書曰,大實有羸狀,其是之謂乎。核原證內傷生冷,外感風寒,當時若照夾食傷寒例治之,愈矣。乃細閱前醫諸方,類皆實實,妄企邀功,今畏虛虛,爭先卸手。查近世治痢專書,列入死症者五條:一曰發熱不休,亡陰也;二曰飲食不入,邪傷胃也;三曰發嘔,毒上攻也;四曰狀如豚肝,大小腸爛也;五曰下血如屋漏,脾氣敗也。今發熱雖不休,而有時畏冷,飲食雖不入,然啖生梨尚能知味,至於嘔則無之,糞雜五色,原非豚肝,更衣縱頻,豈曰屋漏,倘能施醫緩之妙術,猶可延晉景以嘗新。

療法 主「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之旨,先用犀角一錢,生磨開水沖,次用鮮金銀花帶葉一撮,荸薺十四粒,生蘿蔔一兩,青皮梨留皮去心一個搗取汁,令少沸溫服。繼用湯藥,專以清宣五臟鬱火,清熱宣郁湯主之。

處方 清熱宣郁湯(自制驗方)

羚角片(錢半,先煎) 蘇麥冬(二錢) 生石膏(四錢,研細) 元明粉(錢半,沖) 鉤藤鉤(錢半) 淡竹葉(錢半) 牡丹皮(錢半) 地骨皮(四錢) 白頭翁(三錢) 金銀花(三錢) 肥知母(三錢) 杭白芍(三錢)

效果 一劑積穢盡下,神識稍清;再一劑諸恙大減;三劑能食。嗣養陰和胃,病遂霍然。

廉按:五色痢者,即青黃赤白黑雜下也。青者膽汁,黃者糞,赤者血,白者膿,黑者宿垢,最重難治。症雖有實有虛,畢竟虛多而實少,實證屬毒火,虛證屬陰虧。此案本屬伏火與積熱互結不解,由前醫誤治,以致毒火下逼而痢咸五色。故純用清透潤降而痊,究較陰虧證為易治。

二集 傳染病案

第七卷 時行溫疫病案

溫毒發斑案

曾月根(住五華周潭)

病者 張少卿,年二十二歲,法政學生,住廣東五華大田。

病名 溫毒發斑

原因 感染溫毒時行而發。

證候 面赤唇紅,一身手足壯熱,血毒外漬,神煩而躁,發出紅斑。

診斷 六脈洪大,右甚於左,舌鮮紅,陽明血熱無疑。血為陰,氣為陽,陽盛則爍血,血熱則發斑矣。

療法 涼血解毒,以泄絡熱,故以生地、犀角之大寒為君,以清君火,佐以芍藥、丹皮之微寒,以平相火,火熄則斑黃陽毒皆淨盡矣。

處方 鮮生地(一兩) 犀角尖(二錢) 赤芍藥(六錢) 丹皮(二錢五分)

效果 一服熱清斑透,繼用清養法調理而痊。

廉按:溫毒發斑,犀角地黃湯卻是正治。故《千金》古方,平時不可不研究也。

溫疫發斑案

胡劍華(住景德鎮畢家同)

病者 孫雲山,年三十一歲,醬園櫃員,住景德鎮。

病名 溫疫發斑。

原因 夏曆八月,斑症流行,平素嗜酒,起居不慎,故易於傳染。

證候 面部浮腫,四肢酥麻,惡寒發熱,脊強無汗,口渴嗜茶,腹內不安,薦骨痛甚,斑發隱隱。

診斷 舌根淡黃少津,脈浮而數,浮為外越之象,數主高熱之徵。脈證合參,斷為陽明熱鬱發斑之候。

療法 斑宜外達,必汗先泄而斑隨之出,故用麻杏甘石湯鼓其外出,仍慮力薄,復加防風、獨活,助其發汗排泄之力也。

處方 淨麻黃(八分) 防風(一錢) 生甘草(六分) 生石膏(八錢) 獨活(八分) 苦杏仁(二錢)

效果 服一劑,汗出而寒熱退,二劑身癢斑出,三劑薦骨痛止,四劑痊愈。

康按:麻杏甘石湯開表清裡,卻為透發斑疹之良劑。惟時當夏月,麻黃宜易香薷,李氏時珍所謂夏月之用香薷,猶冬月之用麻黃也。仿其法,勿執其藥,是亦化而裁之之妙用歟。

溫疫內陷證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陳梁氏,年二十五歲,廣西容縣,住鄉,體壯,農業。

病名 溫疫內陷。

原因 素因食物不節,消化不良,宿滯化熱。誘因溫疫流行,傳染菌毒而發,又因藥誤而內陷。

證候 初起惡寒發熱,頭痛項強,腰脊疼脹,肢倦口渴,由午至酉,起立即僕,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肢冷至肘,脘腹灼熱,氣粗喘急,唇縮而焦,齒黑而干,目赤面青,經晝夜不醒。

診斷 左右脈伏,舌紫而苔罩白膩,體溫達一百零四度,此吳又可所謂體厥脈厥也。由疫毒將發,新涼外束,伏邪欲達而不能遽達,遂致脈伏不見,熱極而厥,厥深熱亦深。故前醫疊用辛散通關方法,竟一晝夜不放。病勢甚凶,危在頃刻。惟脈伏多系實症,雖見昏厥,開達得法,或可挽救於什一。

療法 初用竹瀝合童便,重加紫雪一錢,頻頻灌下,以豁痰宣竅,清熱降火。服後神識略醒。再用劉氏雙解散,去防、朮、芎、歸、芍等,加紅花、中白、牙皂、磨犀,取荊、薄、麻黃速解肌表,以辛散外寒,犀角、翹、梔速透上焦,以清宣裡熱,硝、黃、芩、膏盪滌腸胃,以涼瀉伏火。然病至內陷昏厥,必有有形之痰火瘀熱,蒙閉心與腦神氣出入之清竅,故用牙皂、桔梗以開痰,紅花、中白以滌瘀。君臣佐既經配合,而使以益元散者,解熱毒以調和諸藥也。一服後,則肢表厥減,面唇略潤,診脈略見沉弦數。再二服後,人事略醒,牙關緩軟,四肢厥除,惟手足麻攣,口甚燥渴,體中發熱,心常驚悸,起臥無常,診脈起而洪弦數。又用犀羚鉤藤湯加人中白,取其直清心肝,瀉火熄風,泄熱通絡,化痰利水。一服後,熱退體和,肢表麻攣已除,惟咽乾口渴,煩躁不眠,診脈弦數略減。又用人參白虎合犀角地黃湯,雙清氣血兩燔,潤津燥以救陰液。

處方 防風通聖散加減方

荊芥穗(一錢) 蘇薄荷(一錢) 帶節麻黃(三分) 生大黃(四錢) 生山梔(三錢) 犀角尖(二錢,磨沖) 淨朴硝(三錢,沖) 益元散(三錢,包煎) 西紅花(二錢) 人中白(二錢) 生石膏(六錢,研細) 青連翹(四錢) 青子芩(三錢) 小牙皂(一錢) 津桔梗(一錢)

次方 犀羚鉤藤湯加人中白方

犀角尖(一錢,磨沖) 羚羊角(二錢,先煎) 鉤藤鉤(五錢) 人中白(三錢) 牙皂角(一錢) 生石膏(六錢) 知母(三錢) 蓮子心(四錢) 川木瓜(三錢) 龍膽草(二錢) 淮木通(二錢)

三方 人參白虎合犀角地黃湯

西洋參(三錢) 生石膏(三錢) 肥知母(四錢) 粉甘草(一錢) 陳粳米(六錢) 黑犀角(三錢) 鮮生地(四錢) 生赤芍(三錢) 牡丹皮(錢半) 煎服。

效果 五日牙關不閉,四肢厥除,人事已醒。十日熱退體和,食量略進。二十日煩躁已除,食量大進,元氣回覆而痊。

廉按:凡疫病目赤面青,昏厥如屍,四肢逆冷,六脈沉伏者,此為悶疫。悶疫者,疫毒深伏於內而不能發越於外也。漸伏漸深,入臟而死,不俟終日也。至於急救之法,先刺少商、中衝、曲池、委中等穴以宣泄其血毒,再灌以紫雪合玉樞丹清透伏邪,使其外達,或可挽回。此案方法,大旨近是,惟少一刺法,則未免缺點矣。

溫疫閉證案

丁佑之(住南通東門)

病者 趙大興,年四十二歲,商界,住縣城。

病名 溫疫閉證。

原因 疫毒內伏血分。

證候 面色清淡,四肢逆冷,嘔瀉兼作,昏聵如迷。

診斷 六脈細數沉伏,舌色紫赤。良由熱伏於內而不發露於外,漸伏漸深,入臟即死,不俟終日,此溫疫之最烈者。

療法 宜內外兼治,先刺曲池、委中以泄營分之毒,再以紫雪清透伏邪,使其外越。

處方 紫雪丹五分,新汲水調下。

效果 一劑知,二劑效。如斯大症,不十日而痊。後治多人,均應手而愈,雖不敢誇驗案,然亦不敢自秘。

廉按:仿孟英治悶疫例,卻是救急之捷法。妙在先用刺法放血,使疫毒從血分排泄,然後用紫雪使穿經入臟之疫毒,從內達外而消解,故其效如神。

溫疫昏厥案

姜德清(住平度北七里河)

病者 官忠學,年五十歲,住平度城北花園。

病名 溫疫昏厥。

原因 辛酉年八月染疫,前醫疊次攻下面無效。

證候 初起惡寒頭痛,四肢痠疼,疊經誤治,遂致舌脹滿口,不能言語,昏不識人,呼之不應,小便自遺,便閉,旬余大小腹脹,按之板硬。

診斷 六脈洪大,齒垢紫如干漆。脈證合參,此極重之溫疫昏厥也。醫者不明病源,發表數次,大耗其液,溫補藥多,更助其火,火熾液傷,上蒸心腦,下爍胃腸,病之所以釀成壞象也。

療法 湯丸並進,因重用生石膏直清陽明,使其敷布十二經,退其淫熱為君,犀角、川連、黃芩、連翹泄心肺之火為臣,元參、生地、知母抑陽扶陰,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絕之水為佐,丹皮、赤芍、梔子泄肝經之火為使。令其先用利便糖衣丸五粒,接服蓖麻油一兩。服後約一時許,大便自下,大小腹俱軟。速迸湯藥兩劑頭煎,調服安宮牛黃丸兩顆。

處方 生石膏(八兩,研細) 真犀角(四錢) 小川連(四錢) 黃芩(四錢) 青連翹(三錢) 元參(一兩) 鮮生地(一兩) 知母(八錢) 丹皮(三錢) 赤芍(三錢) 焦梔子(三錢) 生綠豆(二兩) 鮮竹葉(五錢,煎湯代水)

安宮牛黃丸方

犀角末(一兩) 小川連(一兩) 黃芩(一兩) 焦梔子(一兩) 廣鬱金(一兩,生打) 明雄黃(一兩) 飛辰砂(一兩) 珍珠(五錢) 臺麝香(二錢半) 真冰片(二錢半)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赤金為衣,每丸重三分,金銀花、薄荷煎水送。

次診 六脈和而略大,齒垢淨盡,舌尚干,能言語,惟昏譫未淨除,是餘熱未清。原方減其用量,再進兩服,間用安宮牛黃丸一顆,藥湯調服。

次方 生石膏(四兩,研細) 真犀角(二錢) 小川連(二錢) 黃芩(二錢) 青連翹(三錢) 元參(六錢) 鮮生地(八錢) 知母(六錢) 粉丹皮(三錢) 赤芍(二錢) 焦吐梔(三錢) 生綠豆(一兩) 鮮竹葉(三錢)

安宮牛黃丸一顆(研細,藥湯調服)

三診 六脈和平,舌苔退而微干,時有錯語。仿增液湯意,令其連進兩劑,間用萬氏牛黃丸一顆,藥湯調下。

三方 仿增液湯意

生石膏(二兩,研細) 細生地(八錢) 知母(六錢) 連心麥冬(四錢) 萬氏牛黃丸(一顆,研細,藥湯調下)

萬氏牛黃丸方

西牛黃(五分) 小川連(一兩) 黃芩(二錢) 廣鬱金(四錢) 生山梔(六錢) 飛辰砂(三錢) 共為細末,神麯糊丸。

效果 八日即能起坐,旬余胃健而愈。

廉按:病則溫疫昏厥,藥則中西並進,方則從余氏師愚、吳氏鞠通兩家擇用,清矯雄健,卓爾不群,真膽識兼全之驗案也。

時疫溫毒案

鍾翊乾(住瑞安鮑田)

病者 戴女,年十五歲,住清泰鄉。

病名 時疫溫毒。

原因 冬寒潛伏膜原,至首夏外感時毒而發。

證候 身熱口渴,兩足痠痛,不能起立,神昏譫語,面青晦濁。

診斷 脈沉細似伏。由病機遏不能達,故陽症而見陰脈,劉河間所謂蓄熱內甚,脈道不利,反致沉細欲絕也。

療法 泄熱解毒,以兩石、芩、連、山梔為君,銀花、連翹為臣,但清涼無滌穢之功,故佐以玉樞丹芳香闢穢,陳金汁以濁泄濁,使以茹、絡、冬藤疏通脈絡。

處方 生石膏(五錢,研細) 飛滑石(四錢,包煎) 焦山梔(二錢) 銀花(三錢) 連翹(三錢) 淡黃芩(錢半,酒炒) 小川連(四分,酒炒) 淡竹茹(三錢) 絲瓜絡(三錢) 金汁(一兩,沖) 鮮忍冬藤(四錢) 王樞丹(五粒,研細,藥湯調下)

效果 初方連服二劑,足痛瘥,譫語減。於原方減石膏、金汁,加番瀉葉錢半、人中黃二錢、板藍根二錢。服後便溏,色黑如醬,頭面反腫,口不能開,咽微痛。又將番瀉葉加足三錢、鮮大青葉五錢、鮮生地六錢、金果欖二錢,服後再解黑溏糞頗多,夾有燥矢,病遂愈。

廉按:斷語引證確鑿,處方清芬靈通,妙在玉樞丹善解溫毒,惟人中黃一味,不如仍用金汁為是。

時疫溫毒案

陳在山(住遼陽咸春堂)

病者 郭麟閣之子,年二十三歲,住奉大牛莊城。

病名 時疫溫毒。

原因 素多嗜欲,體瘦陰虛,外感時毒而發病。

證候 咽喉驟然腫痛,氣喘聲啞,舌黃口渴,皮膚熱,頭項痛,心煩譫語,小水黃澀,大便燥結。

診斷 脈沉細數。證與脈不相符者,由素嗜煙色之人,津虧血燥,龍雷之火動於內,溫熱之邪襲於外,內外交迫,表裡不通,故脈現似陰非陰,理應舍脈從證,不必為脈理所泥也。

療法 重用鮮生地救陰涼血為君,花粉、石膏生津止渴為臣,犀角、薄荷、雙花解毒退熱為佐,枳殼、蔞仁通暢氣分為使,加山豆根、牛蒡子清咽利膈,解毒散熱,滑石、竹葉滲利水道,引熱下行。

處方 鮮生地(八錢) 生石膏(一兩) 天花粉(四錢) 二寶花(三錢) 牛蒡子(三錢) 枳殼(二錢) 山豆根(二錢) 薄荷葉(一錢) 黑犀角(一錢) 栝蔞仁(四錢) 淡竹葉(錢半)

又方 鮮生地(五錢) 生石膏(六錢) 天花粉(二錢) 二寶花(二錢) 生枳殼(一錢) 廣犀角(八分) 滑石粉(三錢,包煎) 淡竹葉(錢半) 陳金汁(二兩,沖)

效果 服前方一帖,表熱解而咽喉清,稍進飲食,惟內熱未退。又服後方兩帖,大便一次,熱退身涼。終以養陰健胃法而愈。

廉按:溫毒較溫病尤重,自以清解血毒,宣暢氣機,為第一要義。方亦宗此立法,當然有效。診斷時合脈從證,確有見地。蓋溫毒溫熱,不比內傷雜症,往往脈難全恃,必須詳審舌苔,按其胸腹,詰其二便,匯而參之,庶可得其真諦也。

溫毒發頤案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張三義,年二十五歲,住塘灣。

病名 溫毒發頤。

原因 暮春病溫,憾染時毒,病經五日由於失下。

證候 耳下兩頤腫硬且痛,連面皆腫,喉赤腫疼,壯熱口渴,便閉四日。

診斷 脈數且大,按之浮沉俱盛,舌苔黃厚。脈證合參,此由溫熱時毒挾少陽相火,陽明燥火,勢如燎原而上攻,劉鬆峰《說疫》所謂疙瘩瘟也。

療法 內外並治,外敷三黃二香合水仙膏,內服普濟消毒飲加減,使在上焦之溫毒,疏而逐之,在中焦之溫毒,攻而逐之,皆速為消解之意,恐緩則成膿而為害。

處方 蘇薄荷(錢半) 牛蒡子(二錢,杵) 濟銀花(三錢) 青連翹(三錢) 鮮大青(五錢) 粉重樓(二錢) 元參(三錢) 白芷(一錢) 生川軍(三錢,酒洗) 陳金汁(二兩,分沖) 漏蘆(錢半) 鮮荷錢(一枚)

外治方 三黃二香散

川黃連(一兩) 川黃柏(一兩) 生大黃(一兩) 明乳香(五錢) 淨沒藥(五錢)

上為極細末,初用細茶汁調敷,干則易之,繼則用香油調敷。

水仙膏方 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剝去老赤皮與根鬚,入石臼搗如膏,敷腫處,中留一孔出熱氣,干則易之,以肌膚上生黍米大小黃瘡為度。

效果 連服兩頭煎不應。原方生川軍改為五錢,又加元明精三錢,瀉血兩次,諸症大減,惟口渴引飲,小便不通。改用白虎湯(生石膏八錢、知母四錢、生甘細梢八分)去粳米,加瓜蔞皮五錢、鮮車前草二兩、鮮茅根二兩、鮮荸薺草一兩,小溲如注,而諸症遂解。

廉按:吾國所謂溫毒發頤,即西醫所謂耳下腺炎也。東垣普濟消毒飲加減,確是對之良方。直至三頭煎,始大瀉血而毒解。可見消解時毒,總以速清血毒為首要。西醫疊次注射清血針,良有以也。

溫毒喉癰案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張文卿夫人,年三十歲,住本鎮。

病名 溫毒喉癰。

原因 吸受溫毒,因循失治,或誤治而致劇。於五月初十日,始來求診。

證候 咽喉兩旁腫塞,湯水不能下咽,雖口津亦不能咽,脹塞非常,口有穢氣,兩旁既腫塞,而其下復潰爛,身熱口渴。

診斷 脈息滑數有力,舌苔白膩。蓋溫毒痰熱,蓄積上焦,汙血壅阻而成喉癰。治不得法,致腫勢日盛,將成喉閉而死矣。

療法 救急之法,當先放血以開其閉。否則牙關拘急,口不能張,呼吸閉塞,神丹莫救矣。乃以刀刺喉內腫處,出紫黑血塊甚多,蓋皆毒血也。隨之蓬萊雪吹之。

處方 金銀花(三錢) 紫花地丁(三錢) 淡黃芩(三錢) 川貝母(三錢) 栝蔞皮(三錢) 金果欖(三錢) 鮮生地(八錢) 干生地(四錢) 小川連(八分) 廣橘皮(一錢)

另加雅梨汁一酒鍾和服。

次診 下午復診,喉內見黏有稠膿。乃以毛筆蘸水洗滌,洗出稠膿甚多,喉腫覺鬆。復於兩臂曲池穴針刺出血,以分毒血上行之勢。仍以原方再進一劑,明日大雨傾盆,未及來診。

三診 第三日來復診,則熱全退,喉腫大消,能進薄粥兩碗,舌苔亦退,又得大便,脈息亦轉軟滑矣。

三方 金銀花(三錢) 川貝母(三錢) 天花粉(三錢) 生苡仁(三錢) 浙茯苓(三錢) 佩蘭葉(一錢) 干生地(三錢) 元參(二錢) 原麥冬(二錢)

效果 接服二劑痊愈。

說明 凡喉癰腫勢過甚者,皆由汙血為患,急宜刀刺放血,萬萬不可姑息也。

康按:喉風不吐痰,喉癰不放血,皆非其治也。然其間有必須刺者,有不必刺者。沙耀宗《經驗方治》云:咽喉痛腫者,紫豔未潰,或已潰而未深,而項外漫腫堅硬,痰氣壅閉,湯水難容者,急用喉針在喉之兩旁高腫處,刺入分許二三下,咯去紫黑毒血,隨時吹藥,大致大潰。或用衣針刺兩手大指內側爪甲根分許,即少商穴也,刺入分許,擠盡紫血,泄肺經熱毒。然喉爛可進湯水,或色淡不豔,潰爛過深者,皆不必刺。脈細神昏,毒已內陷者,亦不必刺。此案內外兼治,競收全功者,由開刀放血之效力也。故專門喉科者,必先熟悉外治諸法,試為節述其要:一要備撐嘴鉗。凡牙關緊閉之時,若用金鐵之器硬撬其口,必傷其齒。用烏梅、冰片搽擦之法,若又不開,則必用撐嘴鉗,緩緩撐開其口,牙環寬而齒不受傷,最為靈妙。二要備壓舌片。凡看喉之際,將舌壓住,則喉關內容之形色,一目瞭然。三要備杏仁核彎刀。凡杏仁核腫大,勢必漲塞喉關,藥食難下,必用彎刀於杏仁核上,放出膿血,則喉關寬而藥食可下,且無誤傷蒂丁之弊,較喉槍喉刀,尤為便利。四要備照喉鏡。察看喉關之內容,能隱微畢顯,以補助目力所不及。五要備皮膚針。以便射入血清,急解喉痧之毒微生物,奏功最捷,此名血清療法。凡治喉痧初起,歷試輒驗。六要提疱以泄毒。用異功散(斑蝥四錢、去翅足、糯米炒黃、去米不用,血竭、沒藥、乳香、全蠍、玄參各六分,麝香、冰片各三分,共研細末),如蠶豆大,放膏藥上,貼患處喉處兩旁,一周時起疱,夏日貼二三時即能起疱,不必久貼。起疱後,速即挑破,擠出黃水,倘紫色或深黃色,宜用藥貼於疱之左右,仍照前挑看,以出淡黃水為度;再用大蒜頭搗爛如蠶豆大,敷經渠穴(在大指下手腕處寸口動脈陷中),男左女右,用規殼蓋上扎住,數時起疱,挑破揩乾以去毒氣。七要漱喉以去毒涎。取鮮土牛膝根葉,搗汁一碗,重湯燉溫,不時漱喉,漱畢,即低頭流去毒涎,再漱再流,須耐心流十餘次,毒涎方淨。此品為治喉聖藥,善能消腫散血,止癰化痰,無論何種喉證,用之皆效,以其能去風痰毒涎也。凡喉證以去風痰毒涎為第一要義。倘紅腫白腐,用紫金錠三錢,熱水沖化,俟冷,含漱患處,吐出,再含再漱,此法不獨能去喉腐,且能導吐風痰。八要吹鼻以通氣吐痰。凡喉痧肺氣無不窒塞,首用吹鼻一字散,豬牙皂七錢,雄黃二錢,生硯、藜蘆各一錢,蠍尾七枚,共為細末,吹少許入鼻孔,即噴嚏出,而吐毒痰;若鼻塞喉閉,必用喉閉塞鼻棗,蟾酥七分、細辛四分、辰砂三分、麝香二分五釐、冰片二分五釐、豬牙皂四分、半夏三分、辛夷四分、巴豆四分去油、牛黃二分、雄黃四分,研極細末,用紅棗切破一頭,去核,將藥少許納入棗內,用線扎封棗口,左癰塞右鼻,右痛塞左鼻。若小孩鼻小,棗不能塞,或用棉花包藥扎塞,亦可。但不能令藥靠肉,以免腫疱之患。若喉閉勢重者,用兩棗將兩鼻齊塞。治喉痧喉閉,氣息不通,命在垂危者,有起死回生之功。較之用臥龍丹、紫金丹、開關各法,不能得嚏,百無一生者,不若此棗一塞,痰氣漸鬆,人事轉醒,洵多神效也。九要吹喉以解毒去腐退炎止癰。首用爛喉去腐藥(用杜牛膝根葉汁之曬乾淨末一兩、蘇薄荷末五分、浣花青黛五分、梅花冰片三分,共研勻,磁瓶密藏,不可泄氣受潮,如潮但可曬乾再研,不可火烘),以流去毒涎;接吹錫類散(象牙屑焙、珍珠粉各三分,飛青黛六分,梅花冰片三釐,壁蟢窠二十枚、牆上者掛,西牛黃、人指甲焙各五釐,將各焙黃之藥,置地上出火氣,研極細粉,密裝於磁瓶內,勿使泄氣,專治爛喉時症及乳蛾、牙疳、口舌腐爛,凡屬外淫為患諸藥不效者,吹入患處,瀕死可活)以去腐止爛;末用珠黃散(珍珠粉六分,西牛黃三分,京川貝、煅龍骨各四分,煅青果核三枚,共研細末,磁瓶密藏)以清餘毒而生肌。十要刮後頸以散毒。於頸窩處搽真薄荷油少許,用錢一文,如刮痧樣往下順刮,須千餘刮,顯出塊點,用磁片鋒刺破,即以蜞口吮出惡血,無蜞時,則用小吸氣筒以吸出之,散毒最為神效。此治喉痧、喉痹、喉癰、喉蛾及各種風火喉證之第一妙法也。

溫毒牙疳案

楊孕靈(住泰縣)

病者 朱姓,年約二旬,業商,住泰縣婁莊

病名 溫毒牙疳。

原因 溫病月餘,熱毒未淨,雜進食物厚味,挾熱毒熏蒸脾胃而成。

證候 牙齦腫痛,潰爛流血,色黑味臭,齒搖身熱。

診斷 脈兩手浮數,寸關尤甚,舌苔厚膩而灰,此溫毒病變之走馬牙疳證也。牙疳而名之走馬,言患之迅速也。

療法 內服外搽漱口之藥並用。內服則用石膏、知母、石斛、山梔清熱為君,然不滋陰,無以清熱,又用地黃、元參、白芍、人中白為臣,少加銀胡、桔梗、升麻引經為佐,用鮮蘆芽、竹葉為使。外搽之藥,乃以赤砒、大棗、人中白、冰片。又漱口之方,用白芷、細辛、烏附尖、蒲黃者,取其引熱邪外達也。每日煎藥兩劑,日夜搽藥八九次,漱口均在搽藥之前施之。

處方 生石膏(八錢,研細) 鮮石斛(三錢) 知母(四錢) 生山梔(三錢) 人中白(錢半) 銀胡(二錢) 生杭芍(三錢) 苦桔梗(六分) 升麻(五分) 鮮蘆芽(八寸) 鮮淡竹葉(二十片)

漱口方 香白芷(一錢) 北細辛(一錢) 烏附尖(一錢) 生蒲黃(二錢)

外搽方 赤砒霜(一兩) 人中白(二兩) 真冰冰片(一錢) 大黑棗(五十枚) 黑棗(五十枚,去核) 將赤砒一兩勻為五十份,安放於棗內,以線扎之,置炭火上煅煉,俟出盡白煙,成炭形為度。取起為末,後入漂煅之人中白、真冰片,共研為極細末,磁瓶收貯,以備外搽。搽時用毛筆蘸藥,輕輕拍在患處。

效果 一二日腐脫臭少,三四日肉紅熱清,旬日則齒固肉生矣。

廉按:溫毒牙疳,雖挾積熱而變,然亦急症。治稍因循,則齒牙盡落。外治砒棗散,確係對症驗方。內服大劑清胃消疳,方亦切病,可加胡連、貫眾,則殺蟲蝕之力量更足矣。

秋瘟痙厥案

姜德清(住平度北七里河)

病者 張成文,年六十歲,住公沙屯。

病名 秋瘟痙厥。

原因 癸亥年八月抄,天時火熱,秋瘟盛行,初染不以為病,後至九月中旬而發病。

證候 初起惡寒頭痛,周身拘攣,項脊俱強,陡變痙厥,牙關緊閉。

診斷 六脈沉細而數,舌紫赤,脈證合參,此秋瘟痙厥症也。乘入陽明之絡則口緊,走人太陽之經則拘攣,外竄筋脈則成痙,上蒸心包則為厥,《內經》所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也。

療法 先用手術,以燈照前後心、兩脅及大小腹,有小紅點隱隱,用毫針挑七八個,噤開能言,再挑七八個,周身活動知痛,大叫拒挑,繼即神迷復厥。遂用湯丸井進,安宮牛黃丸通心包以清神,清瘟敗毒飲加減,透伏火以逐疫毒。

處方 黑犀角(三錢) 小川連(四錢) 青子芩(三錢) 青連翹(三錢) 元參(三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鮮生地(一兩) 粉丹皮(二錢) 焦梔子(三錢) 赤芍(二錢) 鮮大青(五錢) 肥知母(四錢) 鮮竹葉(四十片) 鮮石菖蒲(一錢,剪碎,搓熟,生沖)

安宮牛黃丸兩顆,分兩次,藥湯調下。

效果 一劑病輕。第二日又診,脈洪大,自言覺一氣塊流走不定,走脅脅痛,走腰腰痛,走至足指、痛不敢屈伸,走至腎囊、疼不可忍。余曉之曰:由當時挑的太少,致經絡之熱毒流注走痛。原方加石膏一倍,生川柏錢半,絲瓜絡一枚,先煎代水。第三日抽惕若驚,筋屬肝,由熱毒流於肝經,不能外潰而出,筋絡受其沖激,故發瘛瘲,狀如驚癇,又加石膏一兩、龍膽草錢半、雙鉤藤六錢,日服二劑,諸症輕減,痙厥亦止。終用竹葉石膏湯,去人參、半夏,加西洋參、鮮石斛、梨汁等肅清餘熱,以養胃陰,連進四劑,胃動而愈。

廉按:斷證悉宗經旨,處方極合病機,是得力於余師愚《疫症一得》者,惟用毫針挑其痧點,卻是放血泄毒之外治良法。病至痙厥,疫毒已直竄腦與脊髓,刺激其神經而發,吳鞠通安宮牛黃丸,不如用紫雪合厥證返魂丹,清鎮泄化,平其神經,以定痙厥,其效果尤為神速。

時行冬瘟案

吳興南(住遼陽城內戴二屯)

病者 劉姓女,年二十歲,遼陽縣人,住玉嘉溝。

病名 時行冬瘟。

原因 公元一九一七年八月望後至二十三等日,天氣似煙非煙,似霧非霧,昏迷嵐瘴,日為之赤,晝為之瞑,別有一種氣氛。是女為人拾棉,早出暮歸,感染斯疫,伏至冬初病作。

證候 四肢痠軟,頭目昏眩,目眥如血,胸滿氣喘,神昏譫語,甚則抽搐,兩目大吊,牙關緊閉。

診斷 脈來洪大有力,人迎氣口尤盛,呼吸之間,脈約八至,滿舌濁苔,直斷為時行冬瘟,不可誤認作傷寒。

療法 先用雙甲重按其少商兩穴,抽搐頓止,以通關散通其肺竅,少時得嚏。次用芒針,量病人中指中節橫紋為度,刺其左右兩鼻孔,令血盈盂;又刺頰車、曲池,瀉合谷,病者能言矣;次瀉廉泉、玉英、手之三里,並中衝、勞宮,心包絡經得開;刺左期門,瀉肝經邪熱;刺右章門,劫肺竅溫毒。又次用刮法,順刮其兩脅與兩尺澤,如刮痧狀,均令黑紫,兩腿猶言緊急。又取承山、魚腹、委中等穴刺之,病覺稍安。此急則治標之法。用藥以解毒活血,新加羚羊角湯,方用羚羊角為君,性善解毒,直清肺肝,安神定魄,鎮風定抽,雙花重用解毒,紅花、桃仁專行破血,菊花為清潔之品,得秋肅之氣,花開於頂,其香清馨,不雜濁味,能清頭風,人共知之,能闢瘟毒,人鮮知焉,重用三錢以清溫解毒,根樸、榔片、枳殼,吳又可達原飲曾用之,其檳榔一名劫瘴丹,生於熱帶煙嵐之地,治瘟疫生用,大得效力。土瓜根即天花粉,能蕩平胸中實熱,性擅解毒,尤專止渴。

處方 羚羊角(二錢,磨服) 金銀花(五錢) 南紅花(三錢) 甘菊花(三錢) 土瓜根(三錢) 生桃仁(二錢,去皮) 鉤藤鉤(三錢) 堅榔片(三錢) 川根樸(二錢) 炒枳殼(二錢) 生甘草(一錢) 淨連翹(二錢)

效果 服二帖,諸證大減,惟尚有譫語。又與自配牛黃安宮丸二丸,服之神清。嗣用清養法調理月餘而痊,然已發落甲脫,自己嘗言重生也。

廉按:證既明辨,法宗清任,況解毒活血湯,本治熱疫乏良方,能對證而加減善用之,自然應手奏功。

大頭瘟案

葉馨庭(住黟縣南屏)

病者 葉紹芹,年十二歲,住安徽黟縣,小學肄業。

病名 大頭瘟。

原因 (冬令感寒,伏而不發,至春三月,地氣上升,復感時行溫毒,上攻頭部而始發,發即病勢劇烈。

證候 咳嗽氣喘,口渴舌燥,壯熱便結,神識昏述,頭痛難舉,紅腫一周,若戴箍焉,箍之內外,紅腫成塊,遊走不定,紅塊之上,細泡無數。

診斷 脈象浮數,風溫熱毒顯然。今頭痛難舉,紅腫一周,風熱上迫也。紅腫成塊,遊走不定,風之善行數變也。壯熱不退,神識昏迷,風火內擾也。火乘所勝以侮所不勝,而肺金受爍,故咳嗽氣喘,口渴舌燥,由是而來。

療法 因用羚角、鉤藤以熄風,銀花、甘草以解毒,連翹、貝母清心肺,菊花、白芷散頭面,人中黃、黑山梔、酒炒生軍以瀉火,蘆根、石斛以清胃。每日煎藥兩次。

處方 羚羊角(五分,銼末,燉沖) 鮮蘆根(三錢) 金銀花(四錢) 連翹心(三錢) 雙鉤藤(五錢) 鮮石斛(三錢) 生甘草節(一錢) 川貝母(二錢,去心) 黑山梔(二錢) 人中黃(三錢) 香白芷(一錢) 酒炒生軍(一錢) 甘菊(錢半)

效果 上方服三劑,風熱漸解,頭腫見消。減去羚角、鉤藤、生軍三味,加冬桑葉三錢、紫馬勃一錢(包)、元參心二錢五分,再服四劑而痊。

廉按:大頭瘟證,當以東垣普濟消毒飲為止治。今仿其法而略為加減,宜乎應手奏功。若病勢尤重者,砭法外治,亦當相助以術速效。

疙瘩瘟案

沈奉江(住無錫)

病者 拙荊張氏,年五十餘,住本宅。

病名 疙瘩瘟。

原因 素稟陰虛,每交冬令,喜用腳爐。春時易生溫病,一日陡發疫證,困苦莫可言狀,另延他醫,驚而卻走。

證候 遍體奇癢,漸發無數之塊,大者如盤,小者如碗不等,腫而微紅,攻於頭面則目紅,攻於胸肺則氣逆,神識模糊,瘙癢不止,幾欲挖去其肉,日夜不寐,呼號三日。

診斷 脈洪弦搏數,舌紫赤。脈證合參,此疙瘩瘟也。由熱毒蘊於營分,外發肌膚,防其毒陷心包,則大險重矣。

療法 急急清營解毒以透發之。

處方 黑犀角(一錢) 鮮大青(五錢) 鮮生地(一兩) 蜜銀花(三錢) 青連翹(三錢) 黑山梔(三錢) 粉丹皮(二錢) 炒牛蒡(二錢) 人中黃(錢半)

先用生綠豆二兩、鮮茅根二兩,煎取清湯,代水煎藥。

效果 連服三四劑,而塊漸小漸減,癢亦漸止,調理六七劑而愈。

廉按:疙瘩瘟者,遍身紅腫,發塊如瘤者是也。證由血毒外潰,故連投清血解毒而痊,無他巧妙。

軟腳瘟案

嚴紹岐(住紹興昌安門外官塘橋)

病者 薛三二,年三十五歲,住松林。

病名 軟腳瘟。

原因 素患濕熱腳氣,時愈時發,今春染時行溫邪而發。

證候 一起即兩腳大痛,不能起立,立即足軟欲僕,身發壯熱。

診斷 脈兩關尺弦數,左甚於右,舌紫赤。脈證合參,此《鬆峰說疫》所謂軟腳瘟也。總由腎水先虧,不能養肝,肝經血分之濕熱下注兩足。余遂斷之曰:此為險證,今因素患腳氣,病在壯年,猶可挽回。

療法 以芩、芍、川楝直清肝熱為君,二妙化濕滋水,以治腳軟為臣,佐以延胡、小茴、淡竹根,清通其絡以止痛,使以碧玉散,導其濕熱從小便而泄也。

處方 青子芩(二錢) 生赤芍(五錢) 川楝子(三錢) 酒炒延胡(錢半) 二妙丸(錢半) 拌碧玉散(三錢,包煎) 炒小茴香(五分) 淡竹根(三錢)

效果 兩劑足痛輕減。原方加炒香桑枝二兩、青松針一兩,煎湯代水。再進兩劑,足痛既除,溫邪亦漸瘥。嗣以竹根、桑枝、松針、絲瓜絡煎湯代茶,調理四日而痊。

廉按:喻氏嘉言謂:「軟腳瘟者,便清泄白,足重難移者」是也。劉氏《鬆峰說疫》謂:「病因濕瘟,宜蒼朮白虎湯。」此案病名同,而因症不同,斷非直鈔蒼朮白虎湯可愈。辨證從腎水先虧,不能養肝,肝經血分濕熱,下注兩足而斷,頗有見地,故另選對症之藥以奏功。可見醫者臨證,必以探源審症為首要。

傷風時疫證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陳典常,年二十九歲,廣西容縣,住鄉,體壯,業農。

病名 傷風時疫證。

原因 素因過食生冷果實,以致脾難運化,蓄濕生熱。誘因風疫流行,菌毒由口鼻吸入,直接傳染。

證候 初起惡寒發熱,頭目俱痛,腰脊硬疼,四肢痛倦,咳嗽氣喘,咽乾口燥,痰涎膠黏,咳則困難,間或咯血。繼則全體大熱,晝夜大體,煩躁已極,痰涎上壅,咳更困難,聲破而嘎,不能語言,神識乍醒乍昏,面色緊黑,目白現赤血絲,唇赤黑腫,便結數日不行,溺短赤澀。

診斷 左寸關尺沉伏,右寸浮大而促,關尺洪滑數有力,體溫達一百零六度,舌卷苔黑燥,深紅起刺。脈證合參,此傷風時疫之危症也。由天時不正,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實非其時而有其氣,癘疫為殃,長幼如是,互相傳染。是年仲夏,雨水太盛,濕氣最旺,仲秋麗日太炎,燥氣最猛,疫氣一觸,即如爆發。檢閱前醫諸方,皆用風藥,耗津助火,症殊危險,幸右關尺尚存不散,或可救治。

療法 先用羚犀杏石解毒湯,取杏仁、石膏、知母、桑皮、花粉、釵斛、竹瀝潤肺降逆,化痰生津為君,羚角、磨犀清心平肝,涼透伏火為臣,中白、銀花、紅花涼血敗毒,去瘀生新為佐,蘆筍、茅根清宣透解為使。連進三服,體熱略退,形容略潤,日則醒而不昏,夜仍譫語昏迷,診脈數而有力。繼用大承氣湯,加黃柏、桃仁、紅花、生地、石膏、蓮心、花粉、麥冬等,取其盪滌胃腸,清其燥以救津。再進三服,始下燥糞數次,人事已醒,晝夜不昏,譫語已除,津液己復,舌苔黑退,轉為粗澀。惟咳嗽聲破尚不能除,脈數無力,又用百合固金湯,加石膏、知母、釵斛、洋參,取其潤肺生津,活血助氣,清肺平胃,滋陰降火,連進二十餘服,咳嗽已減,聲清不破,略能進食,診脈微見燥澀。用補肺阿膠湯加生脈散,取其潤燥生津,助氣活血,補肺化痰,滋降虛火。

處方 羚犀杏石解毒湯

羚羊角(三錢,先煎) 犀角尖(二錢,磨沖) 北杏仁(五錢) 生石膏(二兩,研細) 肥知母(六錢) 鮮鋇斛(四錢) 金銀花(四錢) 生桑皮(五錢) 人中白(四錢) 天花粉(五錢) 西紅花(二錢)

先用活水蘆筍四兩、鮮茅根三兩,煎湯代水,煎成,加竹瀝一杯,沖服。

次方 大承氣湯加減方

生大黃(五錢) 小枳實(四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川黃柏(五錢) 芒硝(三錢) 天花粉(六錢) 西紅花(二錢) 蓮子心(四錢) 原桃仁(三錢) 煎服。

三方 百合固金湯加減方

野百合(二錢) 大玄參(五錢) 川貝母(三錢,去心) 大生地(四錢) 津桔梗(一錢) 破麥冬(三錢) 生白芍(四錢) 生石膏(四錢,研細) 肥知母(三錢) 粉甘草(一錢) 西洋參(錢半) 鮮釵斛(三錢) 白歸身(錢半) 熟地露(十兩) 枇杷露(六兩,二味代水煎藥)

四方 補肺阿膠湯加生脈散

貢阿膠(三錢,烊,沖) 馬兜鈴(錢半) 炒牛蒡(錢半) 北杏仁(四錢) 粉甘草(一錢) 東、西洋參(各錢半) 破麥冬(三錢) 北五味(三分) 陳糯米(三錢) 煎服。

效果 五日熱退體和,譫語已除,人事亦醒。直至三十日,咳嗽始減,聲清不破,食量略進。四十日,咳嗽全除,食量大進,元氣恢復而痊。

說明 是年戊午秋末冬初,氣候溫燥,鄉村市鎮,時疫大為流行,各家長幼,互相傳染者十之八九,幾至路無行人,醫藥不效,死亡甚眾,慘不可忍。余是役診治數千人,其症大略相同,藥方俱照案內,按症之輕重,用藥之加減,倘年老及幼孩,或標本不同,用量須加詳察,胎前產後尤當酌量調治。經余手者,十愈七八,特錄數證,就正有道。

廉按:疫必有毒,毒必有菌,菌毒吸自口鼻,由氣管達於血管,將血氣凝結,壅塞津門(即淋巴腺總彙管之口),津郁為痰,阻滯氣機,故見種種肺病,內陷心包,以致心筋質炎,故見種種神經病。此案初方,使疫毒由血分轉出氣分,妙在犀羚合西藏紅花,透解血毒,行散血瘀,膏、知、桑皮,合蘆、茅二根,清宣氣熱,使其速轉出氣分而解。第二方,使疫毒瘀積,由胃腸排泄而出。三方、四方,辛涼合甘寒法,清滋互用,為風燥熱疫善後之正法。非素有經驗,能負重任者不辦。

妊娠兼風燥時疫證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陳韋,年二十二歲,廣西容縣,住鄉,學界,體瘦弱。

病名 妊娠兼風燥時疫證。

原因 素因受孕後,氣血不充,神煩少睡。誘因秋後風燥時疫流行,菌毒飛揚,由口鼻吸受,直接傳染。

證候 初起頭痛目眩,惡寒發熱,咳嗽痰黏,肢倦神煩,口渴胃鈍。繼則氣喘聲嘎,咳痰甚艱,咳則咯咯有聲,胸膈脹滿,食則嘔難下咽,肌肉脫落,形體枯瘦,不能起立,起則昏僕,神識乍醒乍昏,譫言妄語,唇縮齒枯,咽乾口燥。

診斷 六脈弦數微浮,數則七至有奇,舌苔枯黑而澀,邊尖深赤起刺。脈證合參,此妊娠兼風燥時疫症也。余曉之曰:病勢危險極矣,輾轉思維,只有竭力以救母,不能兼顧其胎兒。若猶欲保胎,恐母命一亡,而胎兒之命亦隨之俱亡,請君擇於斯二者。病家遂謂照此病勢,當然急救母命為首要,請竭力設法,放膽用藥可也。予對之曰:脈雖浮數已極,幸未散亂,或能挽救,以圖僥倖。

療法 先用涼膈散合犀角地黃湯去丹皮,加花粉、銀花、人中白,取硝、黃、梔、芩盪滌腸胃,降火救陰為君,地、芍、花粉涼血安胎,生津潤燥為臣,犀角、連翹、竹葉、薄荷清心肝伏火,涼散風燥為佐,銀胡、銀花、人中白和解表裡,散郁敗毒為使。連進二服不應,直至五服後,始得瀉數次黑燥結糞,而燥熱略平,舌苔略潤,譫語已除,人事亦醒。仍見燥渴不眠,食量不思,咳嗽如前。又用人參白虎合百合固金湯加減,取其潤肺生津,平胃降逆,活血安胎,養陰滋水。連迸十餘服,則咳嗽已除,聲清不嘎,燥渴已止,食量已迸,睡眠已安,身體已和,舌黑苔已退,轉現微白微澀。惟元氣衰弱,聲低氣微,軟而無力,診脈微弱。又用四物湯合生脈散,加茯神、棗仁、於朮、山藥,取其補氣生津,養陰活血,安胎寧神,運脾健胃。連進十餘服,則元氣略強,食量大進,起居步履,稍能支持。惟肢體皮膚,微現浮腫,診脈緩滑。又用四君子湯合五皮飲,取其補氣運脾,去濕消腫也。

處方 涼膈散合犀角地黃湯加減方

元明粉(三錢,分沖) 生大黃(四錢) 焦山梔(三錢) 青連翹(三錢) 青子芩(三錢) 薄荷葉(錢半) 鮮竹葉(二錢) 生白芍(三錢) 鮮生地(一兩) 粉甘草(一錢) 犀角尖(三錢,磨沖) 銀柴胡(二錢) 天花粉(四錢) 金銀花(三錢) 人中白(錢半)

次方 人參白虎合百合固金湯

西潞黨(三錢) 生石膏(四錢,研細) 肥知母(三錢) 陳粳米(五錢) 粉甘草(一錢) 野百合(二錢) 鮮生地(四錢) 川貝母(錢半) 生白芍(二錢) 津桔梗(二錢) 原麥冬(三錢) 當歸身(錢半) 大元參(二錢) 熟地露(一斤,代水煎藥)

三方 四物湯合生脈散加減方

大熟地(四錢) 生白芍(二錢) 白歸身(三錢) 川芎(一錢) 西潞黨(四錢) 五味子(錢半) 破麥冬(三錢) 云茯神(二錢) 酸棗仁(二錢) 貢於朮(三錢) 淮山藥(五錢,生打)

又方 四君子湯合五皮飲

西潞黨(四錢) 貢白朮(六錢) 雲茯苓(四錢) 粉甘草(一錢) 生桑皮(五錢) 五加皮(四錢) 大腹皮(三錢) 老陳皮(二錢) 生薑皮(二錢) 煎服。

效果 五日人事己醒。二十日咳止燥平,食量已迸。三十日百病俱除,食量大進,元氣已復。後一月,胎兒產下,母子俱全。

康按:風燥釀疫,秋冬為甚。就余所見,去年深秋至冬,有發白喉時疫者,有發喉痧時疫者,有發疫痘疫瘄者,直至今春,疫勢漸衰,其證雖變狀萬端,而原因總歸於風燥熱毒,氣血兩燔。醫者不究病因,見喉治喉,見痘治痘,見瘄治瘄,輒用通套成方,以致枉死載途,良可悲也。此案注重伏火就燥,氣血兩燔,開首即用涼膈合犀角地黃加減,表裡雙解,三焦分消,投劑果決,自然效如桴鼓。然非有學識、有膽量、經驗宏富者,不敢負此重任。

妊娠燥疫證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梁陳氏,年二十六歲,廣西容縣,住鄉,體壯,業農。

病名 妊娠燥疫證。

原因 素因性躁而暴,勞苦過度,受娠數月,適染燥熱時疫而發病。

證候 初起頭目骨節皆疼,全體大熱,晝夜不休,皮干無汗,咳嗽氣逆,咽乾口渴聲嘎,譫語狂躁,神識昏迷,唇焦齒黑,舌黑而卷,疊起芒刺,不能言語,甚至皮枯甲錯,狀如蛇將脫殼,以手擊之,全體皮膚,響聲咯咯。

診斷 皮殼硬浮,不能診脈,只得舍脈從證。查問病原,斷為妊娠兼燥疫證。檢閱前方,尚用耗散藥以劫陰,血液垂涸,勢難挽救,實因病家再三乞援,不得不勉圖救濟之法。

療法 先用犀角地黃湯涼血清營為君,合人參白虎湯生津潤燥為臣,子芩、蓮心、銀花涼血安胎,清熱解毒為佐,使以竹瀝,清肺燥以活絡痰也。連進二服後,始能其聲噫噫,舌苔略潤。再進三服,能言能咳,聲尚未清,舌始能伸,黑苔已退。五服後,人事已醒,言語亦清,思食薄粥。六七日間,全體皮殼脫落,大者尺許一片,小者數寸,形如蛇退,毫毛盡脫,全體煥然一新,粉白微紅,然後始能切脈。診左右細數而澀,咳嗽痰膠,咽乾口燥,睡眠不安。次用人參白虎湯,加歸、地、芍、薇、元參、柏子仁,以滋陰寧神,涼血養胎,清熱降火,生津潤燥。十餘服後,精神略好,食漸迸,咳嗽已除,咽喉不幹,睡眠已安。惟元氣未復,肌肉未長,診脈微弱,終用參耆歸術湯,以補氣生津,養血安胎,補脾健胃,降火寧神以善後。

處方 犀角地黃湯合人參白虎湯加減方

黑犀角(二錢,磨汁) 鮮生地(一兩) 青連翹(四錢) 生白芍(四錢) 生甘草(一錢) 生石膏(八錢,研細) 白知母(四錢) 西洋參(三錢) 青子芩(三錢) 生粳米(三錢) 銀花蕊(三錢) 生蓮心(三錢) 煎後,加竹瀝一鍾和服。

次方 人參白虎湯加味方

生石膏(五錢,研細) 鮮生地(六錢) 肥知母(四錢) 東白薇(三錢) 生白芍(五錢) 烏元參(四錢) 西洋參(錢半) 大歸身(錢半) 柏子仁(三錢) 生甘草(七分)

三方 參耆朮歸湯

西洋參(二錢) 北黃耆(錢半) 天生術(錢半) 大歸身(二錢) 大生地(四錢) 生白芍(三錢) 淮山藥(五錢,生打) 酸棗仁(錢半) 破麥冬(三錢) 肥知母(三錢) 云茯神(三錢) 川黃柏(一錢)

效果 五日能語言,人事醒,食量略進,皮膚殼脫。調養至三十日,食量大進,肌肉已長,元氣亦復,人皆稱奇,謂今古罕聞之證。愈後兩月分娩,母子雙全。

廉按:燥疫一證,前哲吳氏鞠通雖有發明,方載《吳氏醫案》,然系寒燥陰毒。今此案娠婦兼患燥熱時疫,殊屬棘手重證,立法注重氣血兩燔,爍涸津液,故用人參白虎清滋氣分之燥熱,犀角地黃清解血分之燥毒,雙方兼顧,用得恰好,洵救燥疫之良劑。厥後兩方,一則清滋氣液,一則雙補氣血,亦為善後所必需,真精心結撰之佳案也。

第八卷 時疫喉痧病案

疫喉痧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顧君,年十餘歲,在上海南市,開設水果行。

病名 疫喉痧。

原因 從時疫傳染而得,患已七天。

證候 寒熱無汗,咽喉腫痛,牙關拘緊,痧麻布而隱約,甚則夢語如評論讝。

診斷 脈郁數不揚,舌苔薄膩而黃。余曰:此疫邪失表,將欲內陷之候也。

療法 非麻黃不足以發表,非石膏不足以清裡,急進麻杏甘膏湯主之。

處方 淨麻黃(四分) 生石膏(四錢,研細) 光杏仁(三錢) 生甘草(六分)

效果 連服兩頭煎,得暢汗,痧麻滿布,熱解神清,咽喉紅腫亦退,數日而安。

廉按:疫喉痧一證,不外乎風寒溫熱瘟癘之氣而已。其證初起,凜凜惡寒,身熱不甚,並有壯熱而仍兼憎寒者,斯時雖咽痛煩渴,先須解毒透痧為宜,即或宜兼清散,總以散字為重,所謂火鬱則發之也,俾汗暢則邢達,邪達則痧透,痧透則喉爛自止,此即是案用麻杏甘膏湯之原理也。惟麻黃用於喉痧之理由,曹氏心怡闡發最詳。其《喉痧正的》云:瘟癘之邪,郁之深而發之暴,不能自出於表,以至上竄咽喉。苟非洞開毛竅,何以泄其毒而殺其勢,此開手所以必用麻黃也。用麻黃之法,有獨用者,有炙入豆豉內者(吳人稱過橋麻黃)。凡時令嚴寒,或證起數日,表邪鬱極,當急與解散者,可獨用,分量少只三分,多至五分,不過取其輕揚之性以達毛竅,非若西北正傷寒之需重汗也。或時令溫暖,邪郁不甚者,可炙入豆豉內用之,分量亦少至三分,用豆豉三四錢,同水炙透,去麻黃,煎服,彷彿仲聖麻沸湯之法,然亦不可拘。若時令雖暖,而表邪甚急者,仍當專用為捷。若在暑月,可用桑白皮監之。或其人素有痰血,或病中曾見衄血者,俱宜兼用桑白皮,此《局方》華蓋散之遺制也。至於救逆諸法,則有麻黃與白膏同用者,如邪郁數日,已從火化,苔黃口渴者,以麻黃、豆豉、鮮石斛同用,舌尖微絳者尚可用。有與黑膏同用者,如誤治在前,表邪未達,痧透不暢,而舌色絳赤者,麻黃可與豆豉、生地同用。手足瘛瘲者,可參用羚羊角,並有與石膏同用者。如發於暑月,而復誤治,痧火與暑邪交併,熱甚生風,手足瘛瘲,神識瞀亂,而邢仍未達,舌焦黑口渴者,不得已可試用之。即非署月,但見以上諸證者,亦可參用。活法在人,是在臨證者審體之。其言之詳明如此。奈近世病家,輒畏麻黃、石膏而不敢服。醫者迎合其意,隨改用薄荷、蟬衣、牛蒡、銀花、連翹、細辛、蘆筍、玉樞丹等,或用蔥白、豆豉、紫背浮萍、青蒿腦、紫草、丹皮、青箬葉、鮮茅根、太乙紫金丹等,皆輕清芳烈之品,仿洄溪治溫疫之法,服之雖亦能發汗透痧,然總不及麻杏甘膏湯之速效。曹氏心怡所謂喉痧一證,歷來鮮善治者,以不敢用麻黃暢發其表也。丁君在滬行道數十餘年,醫名甚盛,乃敢用數千餘年歷劫不磨之經方,可謂醫林之錚錚者矣。

疫喉痧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周童,年十四歲,住中法學堂後面。

病名 疫喉痧。

原因 今春天時不正,喉痧盛行,傳染而患已八天。

證候 痧雖布而未透足,熱勢不退,喉關腫腐,頸項左右腫硬疼痛,欲成痧毒,大便泄瀉。

診斷 脈滑數,舌苔黃。脈證合參,風毒欲達而不能遽達,已有內陷之象也。

療法 先進葛根芩連湯加味,以止便泄。繼投敗毒湯去牛蒡加元參,以消痧毒。

處方 生葛根(錢半) 淨蟬衣(八分) 青連翹(三錢) 蘇薄荷(錢半) 片黃芩(一錢,酒汁) 小川連(七分,酒洗) 生甘草(五分) 炙殭蠶(二錢)

接方 荊芥穗(錢半) 薄荷葉(一錢) 炙殭蠶(三錢) 板藍根(錢半) 青連翹(三錢) 象貝母(二錢) 生蒲黃(三錢,包煎) 京赤芍(三錢) 益母草(三錢) 元參(三錢) 生甘草(六分) 生石膏(四錢,研細)

效果 初方一劑,服後即得汗熱減,泄瀉即止。惟痧毒腫硬益甚,喉關腫腐不脫,湯飲難進。繼投接方,並外敷藥,痧毒即消,咽喉腫腐亦去,數日而安。

廉按:風毒喉痧,初起即當用荊防敗毒湯加減,以表散開達,苦寒清滋等味,一味不可兼雜,使其痧從汗透,病毒自然不留。毒既外泄,喉疫當然輕減,直待痧回腫退,鼻有清涕,遍身作瘰蛻皮,方進涼血清解之味,靡不應手速效。此案亦同此意,稍嫌芩、連苦泄,用得太驟,致有腫硬甚益,湯飲難進之反應。幸而改進敗毒,猶得挽回於中道,否則殆矣。故曹心怡《喉痧正的》謂:「凡遇風毒喉痧,先以得暢汗為第一要義,」旨哉言乎。

疫喉痧案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錢左,年八歲,蘇州人,寓唐家弄。

病名 疫喉痧。

原因 傳染時癘致病。

證候 喉痛紅腫有腐,凜寒壯熱,面赤膚紅如錦紋,胸頭手肢稍見點粒,雜有白色細點,煩悶大渴,時有讝語,便閉溺赤,頭面有汗,陽明熱甚,氣血兩燔。

診斷 脈來洪數,右部尤甚,舌鮮絳,苔黏濁,體溫一百零四度半,來勢速而且險,此疫癘傳染極重之喉痧也。幼稚質弱,抵抗力薄,防津涸陷閉驟變。

療法 宜以大劑清解,生津敗毒,冀其轉機,速請高明酌進為妥。喉痧是疫毒最危之候,余師愚有清瘟敗毒飲,重用石膏,直入胃經,退其淫熱,生地、石斛保其津液為君,羚羊角、丹皮、赤芍清泄氣血之熱,參以涼肝為臣,銀翹、甘中黃之解毒,兼元參之清喉養陰為佐,葛根、蟬衣、茅根轉揚宣透為使也。

處方 生石膏(二兩,研細) 鮮石斛(一兩,先煎) 牡丹皮(三錢) 甘中黃(八分) 淨連翹(五錢) 鮮生地(一兩) 羚羊片(錢半,先煎) 赤芍(二錢) 板藍根(四錢) 金銀花(五錢) 粉葛根(一錢) 潤元參(四錢) 蟬衣(一錢) 茅根(四兩,去心衣,煎湯代水)

另用茅根、蘆根,煎湯代茶。

次診 紅痧較透,壯熱汗多,喉腐紅痛,而有稠痰,渴思生冷,脘悶煩躁,間有讝語,舌絳苔黏濁,便閉,溺赤如血,脈數大,體溫一百零四度二,此時癘傳染,直入陽明,氣血均受燔灼,病僅三日,津液已經大傷,症勢危險,變遷極速,與尋常感冒風痧不同。今擬生津涼胃,清解熱毒。

次方 生石膏(二兩,研細) 鮮石斛(一兩) 大青葉(三錢) 甘中黃(八分) 牡丹皮(三錢) 鮮生地(一兩) 元參(五錢) 天花粉(四錢) 川貝(四錢) 黑山梔(三錢) 金銀花(五錢) 淨連翹(五錢) 茅根肉(五紮,去心衣) 犀角(四分,磨沖)

三診 紅痧稠布,神識尚清,仍壯熱汗多,大渴大飲,喉痛紅腐,舌乾絳,苔垢厚,煩躁氣悶,未見輕減,大便五日未行,溲赤莖痛熱甚,為毒充斥陽明,津液灼傷殊甚,致腸腑宿垢,不得下行,頻轉矢氣奇臭,即是明證,脈來六部一律數大,體溫一百零四度半,病勢正在險途。今日仍議清胃生津,通利大便。

三方 生石膏(二兩,研細) 鮮石斛(一兩) 瓜蔞仁(五錢) 生草梢(七分) 黑山梔(三錢) 鮮生地(一兩) 肥元參(五錢) 元明粉(一錢,與瓜蔞仁同打) 生大黃(三錢) 丹皮(三錢) 青連翹(五錢) 金銀花(五錢) 犀角(四分,磨沖)

四診 大便兩次,先燥屎,後微溏,解後熱勢較和,煩躁氣悶渴飲亦稍緩,紅痧稠密,喉腐已化,紅痛略減,溺赤莖痛,脈來數大稍靜,體溫一百零三度,舌乾絳,津傷熱甚。稚年陰分不充,病雖小愈,不足恃也。治再清胃,生津解毒。

四方 生石膏(一兩半) 鮮石斛(八錢) 生草梢(七分) 牡丹皮(三錢) 淨連翹(四錢) 鮮生地(八錢) 元參(四錢) 細木通(四分) 焦山梔(三錢) 金銀花(四錢) 大竹葉(三錢) 茅根肉(五紮,去心衣)

五診 紅痧稍回,蒸熱有汗,喉痛較和,而有稠痰,夜寐稍安,煩躁渴飲等亦較平,溺赤莖痛,脈大雖似稍斂,數象尚甚,舌質絳,苔已化,體溫一百零二度。陽明邪熱有餘,津液不足,慎防生變,治守原意。

五方 生石膏(一兩,研細) 鮮石斛(七錢) 天花粉(四錢) 淨連翹(四錢) 竹葉心(三十根) 鮮生地(八錢) 川貝母(三錢,去心) 元參(四錢) 金銀花(四錢) 燈心(三紮) 生草梢(七分) 塘西甘蔗皮(五錢)

六診 紅痧漸回,身癢,表熱較淡,內熱煩悶渴飲等亦較和,種種邪退之象,邪既退化,津液即可保全,舌絳稍淡而潤,喉痛已和,溺赤莖痛,脈來弦數,體溫一百零一度半。邪癘雖退,蘊熱尚盛,童年陰未充足,須加意謹慎,勿變方妥。今日仍議生津清化。

六方 生石膏(七錢,研細) 元參(三錢) 生草梢(五(分 淨連翹(四錢) 竹葉心(三十根) 鮮石斛(七錢) 天花粉(四錢) 綠豆衣(五錢) 金銀花(四錢) 燈心(三紮) 嫩蘆根(一兩,去節) 塘西甘蔗皮(五錢)

七診 熱勢大衰,紅痧循序而回,諸恙悉見和平,脈來右弦數,左尚和平,舌紅潤,根薄,體溫一百零一度。邪勢日退,津液日回,胃納亦展,種種逢凶轉吉,化險為夷,治再清養。

七方 西洋參(一錢) 元參(三錢) 淨連翹(三錢) 大竹葉(三錢) 燈心(三紮) 鮮石斛(四錢) 嫩蘆根(八錢,去節) 金銀花(三錢) 綠豆衣(四錢) 甘蔗皮(四錢,塘西)

八診 痧回熱減,惟寐醒後,嗌燥口乾苦,須飲湯水,方能言語。喉痧乃疫毒之病,極傷津液,大便欲行而不解,腸燥有留熱也。脈來右尚弦數,體溫一百度。治守原法,參以潤腸。

八方 西洋參(一錢) 元參(三錢) 淨連翹(三錢) 瓜蔞仁(四錢) 大竹葉(三錢) 鮮石斛(四錢) 大麻仁(四錢,研) 金銀花(三錢) 松子仁(三錢) 嫩蘆根(八錢,去節)

九診 大便仍欲解不行。後用洋蜜錠納穀道中,逾時始得下行,尚暢,即古人蜜煎導法,最穩妥效速。暮分尚形肌熱口乾,津液不復,餘熱未清,所幸粥飲漸加,夜寐頓安,體溫一百度。靜養調理,自可復元。

九方 西洋參(一錢) 元參(三錢) 淨連翹(三錢) 綠豆衣(四錢) 原金斛(三錢) 東白薇(錢半) 金銀花(三錢) 嫩蘆根(八錢,去節) 甘蔗皮(四錢,塘西)

十診 表熱已解,大便又行,溺黃,邪熱已退,津液來復,脈至數象已和。病後調理,貴乎平淡。

十方 西洋參(一錢) 穭豆衣(三錢) 綠豆衣(三錢) 淡竹葉(錢半) 甘蔗皮(四錢) 原金斛(三錢) 生穀芽(三錢) 嫩蘆根(四錢) 燈心(三紮)

十一診 諸恙皆和,脈來和軟有神,安穀甜睡,再以平淡調理。

十一方 西洋參(一錢) 川石斛(三錢) 穭豆衣(三錢) 淡竹葉(錢半) 橘白(一錢) 南沙參(三錢) 生穀芽(三錢) 綠豆衣(三錢) 燈心(三紮)

效果 服三劑痊愈。

康按:治喉痧之法,宜辛涼橫開,以陳氏《疫痧草》、《喉疫淺說》兩書,最為善本,其次余氏《疫疹一得》。此案亦守是法,首尾十一方,隨機應變,法穩方妥,可為後人效法,誠有功於世之佳案也。

溫疫喉痧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李氏,年四十餘歲,南京人,住上海老北門內。

病名 溫疫喉痧。

原因 由侍他人之喉痧,遂致傳染。前數醫謂此婦素體陰虧,僅用薄荷、元參、桑、丹、茅蘆根等,方藥平淡而不效。

證候 發熱五六天,麻痧布而不勻,咽喉腫痛欲閉,牙關拘緊,喉中痰聲漉漉,滴水難下,便閉數日。

診斷 脈郁數不揚,舌不出關,苔薄膩黃。余斷之曰:此溫疫之邪,為外寒所束,痰熱交阻膈中,壅塞肺胃之間,危在旦夕也。

療法 急投透痧解毒湯加六神丸、涼膈散、竹瀝、蘿蔔汁等,解其表邪,通其腑氣,以挽救之。

處方 荊芥穗(錢半) 粉葛根(二錢,生) 炒牛蒡(二錢) 嫩射干(二錢) 前胡(錢半) 淨蟬衣(八分) 紫背浮萍(三錢) 青連翹(二錢) 淡香豉(三錢) 白殭蠶(三錢) 淡竹茹(三錢) 生甘草(五分) 桔梗(一錢) 六神丸(七粒,先吞) 涼膈散(三錢,包煎) 淡竹瀝 蘿蔔汁(各一瓢,沖)

效果 一日兩劑,服後得汗與便。外以香菜煎水,揩其肌膚,以去外束之寒。次日痧布,喉關漸開,數日而愈。

廉按:風溫時毒,釀成喉痧,近今發現為最多。此案療法,表裡雙解,合解肌透痧、滌痰通腸等藥,使疫毒半從汗出,半從便出,雙方兼顧,面面周到。惟方中生甘草一味,涼膈散內已備,可刪。症既喉腫欲閉,痰聲漉漉,葛根太升,亦可減去。

溫毒喉痧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夏君,年二十餘,揚州人,住上海陳大弄。

病名 溫毒喉痧。

原因 患時疫喉痧五天,⿸疒丹痧雖已密布,獨頭面鼻部俱無,俗云白鼻痧,最為凶險。曾經服過疏解藥數帖,病勢轉重。

證候 壯熱如焚,煩躁讝語,起坐狂妄,如見鬼狀(病家以為有祟為患),咽喉內外關均已腐爛,滴水難嚥,唇焦齒燥。

診斷 脈實大而數,舌深紅,余曰:此疫邪化火,胃熱熏蒸心包,逼亂神明,非鬼祟也。

療法 頭面鼻部,痧雖不顯,然非但用升葛等升散可治,急投犀角地黃湯解血毒以清營,白虎湯泄胃熱以生津,二方為君,佐以硝黃之鹹苦達下,釜底抽薪。

處方 黑犀角(六分,磨汁,沖) 鮮生地(一兩) 赤芍(二錢) 丹皮(二錢) 風化硝(三錢,分沖) 生石膏(一兩,研細) 白知母(四錢) 生甘草(六分) 生錦紋(四錢)

效果 服後,過數時得大便,即能安睡。次日去硝、黃,照原方加金汁、竹油、珠黃散,服數劑,即熱退神清,咽喉腐爛亦去。不數日而神爽矣。

廉按:同一喉痧,有時喉痧、疫喉痧之別。無傳染性者為時喉痧,因於風溫者最多,暑風及秋燥亦間有之,其症喉雖紅腫且痛,而不腐爛,疹雖發而不兼痞。有傳染性者為疫喉痧,因於風毒者多,因於溫毒者亦不鮮,其症喉關腐爛,而不甚痛,一起即⿸疒丹痧併發,⿸疒丹則成片,痧則成粒。丁君自制解肌透痧湯,為治風毒喉痧之正方,涼營清氣湯為治溫毒喉痧之主方,各有攸宜,慎毋混用。若不辨而誤用,無不起劇烈之反應,而其壽立傾。臨證之時,必先注意而慎重之。

溫毒喉痧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黃云之,年四十歲。

病名 溫毒喉痧。

原因 素因嗜酒無量,並食辛熱太過,以致腸胃積熱,適秋感溫燥厲氣而發。

證候 初起發熱,⿸疒丹痧並見,咳嗽音啞,喉頭癢痛。繼則目赤面青,大熱昏狂。延旬日間,焦躁異常,更見昏迷,手常撕其喉齶,不能制止,鮮血常流,形枯體瘦,唇焦面黑,不能語言。

診斷 左脈洪弦,右則浮大而數,舌苔黑燥,邊尖深赤起刺。脈證合參,此喉痧危證也。查閱前醫方法,太遵修園禁令,絕無清涼,純用溫散,耗津助火,則毒火升炎,胃腑熱燥,津液將竭,厲邪與氣血交混,達之不得,清之亦不易,勢甚危急。今所幸者,脈尚有根未散,或可救治。

療法 先用臥龍丹睛鼻通關,開竅通氣。紫雪消解邪火,透毒清神。繼用羚羊黑膏湯加減,取羚角、蓮心、生地、元參、紫草清心平肝,涼血潤燥為君,桑葉、蒺藜、麥冬、貝母潤肺清熱,降逆化痰為臣,生軍、元明粉敗毒蕩下,釜底抽薪為佐,淡香豉、人中黃泄濁解毒為使。連進二服後,人事已醒,手不撕喉,血出已止,體熱亦減。診其左脈略靜,右仍躁數。又用桑丹瀉白散為湯加減,取其潤肺降逆,平胃清熱,涼血養陰,化痰敗毒。連進十餘服後,食量已迸,喉中不痛。惟有微咳微燥,不能安眠,診脈左則緩靜,右關略數。又用石斛元參湯加減,取其潤肺降逆,清熱養胃。

處方 臥龍丹方

西牛黃(一分) 麝香肉(一分) 梅冰片(一分) 蟾酥(一分半) 豬牙皂(二分) 羊躑躅(即鬧羊花,三分) 北細辛(二分) 燈草灰(一錢) 金箔(十張)

共研末,飛過,瓶貯,用一分吹鼻,用五釐沖。後服紫雪八分 用竹葉心五十支、燈心五分,煎湯調下。

又方 羚羊黑膏湯方

羚羊角(二錢) 淡豆豉(錢半) 鮮生地(五錢) 冬桑葉(二錢) 白蒺藜(錢半) 黑元參(四錢) 破麥冬(三錢) 老紫草(錢半) 蓮子心(四錢) 杏仁(三錢) 生大黃(三錢) 元明粉(錢半) 川貝母(二錢) 人中黃(錢半)

三方 桑丹瀉白散為湯加減方

冬桑葉(五錢) 牡丹皮(二錢) 元參(四錢) 天花粉(三錢) 杏仁(四錢) 川貝母(二錢) 桑白皮(四錢) 地骨皮(四錢) 甘草(一錢) 鮮生地(三錢) 知母(三錢) 大黃(三錢)

四方 石斛無參湯加減方

鮮石斛(四錢) 黑無參(三錢) 杏仁(五錢) 栝婁仁(三錢) 鮮生地(四錢) 破麥冬(三錢) 生甘草(錢半) 煎服。

效果 五日人事已醒,喉痧亦減,血止熱退。十五日食量已進,喉症亦除。二十日食進體健,元氣已復。

廉按:此仿曹心怡《喉痧正的》之方法,妙在先用臥龍丹開竅宣氣,紫雪芳透清神。惟人中黃不如用金汁,泄熱逐毒,較有膚功。

瘟毒喉痧案

尹榘山(住濟南西小王府)

病者 鄭繼功,年逾三旬,平陰縣自治員,住城北鄭家莊。

病名 瘟毒喉痧。

原因 本年正月下旬赴諸城,路經濟南,與友人盤桓多日。家人專丁送信報告云:闔傢俱染瘟證,已殤一幼女矣,聞耗變歡樂為憂傷,匆匆旋歸,見家人皆病,非常憂悶,不但殤女之悲也,因之己亦感染。

證候 初得時,喉疼咽乾而嗆,滿嗓色白腐爛,水難下咽,目赤唇焦,全身現疹,危險已極。經醫生張某,用刀割三次,病勢益劇。

診斷 六脈洪數,惟尺浮大有力,舌白而尖絳,乾燥少津液。予向家人曰:此瘟毒喉痧也。乃陽明三焦鬱火熾盛,上於肺臟之病。其喉生腫疼者,皆挾熱為之。若風毒結於喉間,其熱盛則腫塞不通,而水漿不入,俗名狼掐脖,症勢險而速。按世醫療此證者,盡知忌發表,誠恐用荊防等品因風吹火,釀成燎原之勢,因執定養陰清肺湯以為主方。不知此證,若專系燥熱在內,但現白喉,養陰藥猶可重用;既兼痧疹,必有表邪,當痧疹將現未現之際,經絡貴乎透泄,而用地、冬滋膩等品以填補之,反將瘟毒遏住,大非所宜,當用竹葉石膏化毒湯為治。

療法 先服紫雪丹以救急,次服銀翹散以透解熱毒,又次加減竹葉石膏湯。而以生石膏直清胃熱為君,金汁、銀翹、元參以解火毒為臣,竹葉、木通、人中白等以泄小腸之積熱為佐使,末用粉草,引用葦根者,所以和中氣而使邪熱透出肌表也。

處方 生石膏(四錢,研細) 金銀花(二錢) 淨連翹(二錢) 大元參(四錢) 淡竹葉(一錢) 細木通(一錢) 鮮生地(五錢) 甘中黃(錢半) 粉甘草(八分) 鮮葦根(二兩) 鮮茅根(一兩,去衣,二味煎湯代水) 金汁(二兩,分沖)

又方 生石膏(三錢,研細) 犀角(一錢) 金汁(二兩,沖) 川貝母(三錢,去心) 細木通(一錢) 竹葉(一錢) 粳米(一大撮)

效果 調服丹散後,繼服前湯藥方三劑,後湯藥方三劑,病遂痊愈。

廉按:喉痧與白喉,醫者輒多誤治。今揭其異點於下,俾學者一覽瞭然。一、喉痧由於風溫時毒,或濕熱穢濁之毒;白喉白於風燥煤毒,或煎炒辛熱之毒,其異點一。一、喉痧初起,即憎寒壯熱,或乍寒乍熱;白喉初起,即渾身發熱,或身反不熱,其異點二。一、喉痧初起,即痧點隱約,甚或密布,肌紅且多,發於邪盛火旺之時,其色鮮紅而紫豔;白喉初起,並不發痧點,即或見痧點,亦多發於邪退毒輕之際,其色淡紅而枯燥,其異點三。一、喉痧初起,喉紅腫黏涎,繼即色現深紫,或紫黑黃腐灰白不等;白喉初起,喉微痛,或不癰,有隨發而白隨現者,有至二三日而白始見者,有白腐假膜成片者,有白點白條白塊不等者,甚至有滿喉皆白者,其異點四。一、喉痧初起,皆毒盛大亢,初陷則耳前後腫,頰牟不開,再陷則神昏譫語,痙厥立至,鼻扇音啞,肺陰告竭而斃;白喉初起,即毒爍陰虛,初潰則白塊自落,鼻孔流血,再潰則兩目直視,肢厥神倦,黏汗自出,肺氣上脫而斃。其異點五。而其所殊途同軌者,同為喉爛,同為疫毒,同為傳染,同為毒盛血熱,同為氣液兩傷,陰津枯涸耳。惟治療之法,喉痧繁雜,白喉簡單。喉痧之繁,繁在初治,初治之雜,雜在新邪。蓋固喉痧一證,雖由疫毒內伏,其發也,往往伏邪因新邪引動而出,或因風寒,或因瘟毒,或因風熱風燥,或因濕熱穢濁,皆當查明原因,對症發藥。此案系瘟毒喉痧,初用紫雪銀翹二方,芳透解毒於前,繼以竹葉石膏湯加減,清涼透解為後盾,處方步驟井然,宜其應手奏效。堪為溫毒喉痧之獨樹一幟。

風毒喉痧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傅君,年廿餘歲,住上海塘山路。

病名 風毒喉痧。

原因 傳染而得,已有八天。前醫之方,皆是養陰清肺湯等類。

證候 壯熱無汗,微有畏寒,痧麻隱約,布而不顯,面色紫暗,咽喉腫腐,滴水難嚥,煩躁泛惡,日夜不安。

診斷 脈郁數不揚,舌苔黃膩。余曰:此喉痧誤認白喉也。傅氏數房,僅此一子,老母少妻,哭泣求救。余對之曰:症雖凶險,正氣未敗,尚可挽回。

療法 隨投透痧解毒湯,加枳實、竹茹疏達開豁,兼刺少商出血,開閉泄火。

處方 荊芥穗(錢半) 淨蟬衣(八分) 粉葛根(二錢) 青連翹(二錢) 紫背浮萍(三錢) 炒牛蒡(二錢) 炙殭蠶(三錢) 淡香豉(三錢) 嫩射干(一錢) 輕馬勃(八分,包煎) 小枳實(錢半) 鮮竹茹(二錢) 生甘草(五分) 前胡(錢半)

效果 一日夜服兩劑後即得暢汗,麻痧漸布,面色轉紅,咽喉腫腐亦減。連進數劑,三四日即愈。喉痧之證,有汗則生,驗之信然。

廉按:治病必先其所因。凡爛喉痧原因,都由瘟毒吸入肺胃,又遇暴寒折郁,內伏腸胃膜原,復觸時令之厲風而發。其發也,蘊蒸之毒,瀰漫三焦。幸而獲治,則毒散而氣化,不致牽連傳染。不幸失治,則毒聚成疫,觸之即病,以次遞傳,甚至累年不已,如近日滬紹情形,愈發愈盛,迄今來之或息也。陳氏所謂疫痧,余氏所謂疫疹,信矣。其症重在痧子,不重咽喉。初起治法,必先急與開達,輕則如蟬衣、牛蒡,重則如麻黃、蔥白之類。其次驅風,荊、薄在所必需,若已從火化者,桑、菊、銀翹亦可參用。又次開肺,肺氣開則皮毛亦開,自無壅滯不透之急,故前桔、射干亦為要藥。又次解毒,玉樞丹、太乙紫金丹等又當兼用。其他如杏仁、橘紅之化痰,青箬、檉柳之循經速達,皆為此症輔佐之良品。此初起一二日之大概情形也。至於二三日間,外束之風寒已解,內蘊之毒火方張,涼瀉攻毒,急急宜投,如犀角、鮮地、川連、生大黃、風化硝、金汁等,尤為釜底抽薪之妙法,腑氣通暢,痧火自熄,咽喉亦漸愈矣。若仍執辛散開透之方,則火勢愈熾,腫勢方增,腐亦滋蔓,必至滴水下咽,癰如刀割,炎勢燎原,殺人最暴。遇有議用涼瀉者,反以郁遏誹謗之,此偏於發散開達之為害亦巨也。總而言之,要惟於先後次第之間,隨機權變,對症發藥,斯為中其□矣。此案但用解肌透痧湯即愈者,特其病勢之輕淺者耳。

春溫喉痧案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牛筱川夫人,忘其年,住本鎮。

病名 春瘟喉痧。

原因 今年二月患喉痧症,服藥不效,遂邀予診。

證候 痧出鮮紅,咽喉右邊破爛,色紅而兼有白腐,並不大腫,顴紅唇紅,身熱作惡,湯水不能下咽。

診斷 脈數,舌前半紅赤無苔。此陰液素虧,感受溫熱為病。

療法 先宜養陰清熱解毒,外吹錫類散。

處方 細生地(三錢) 原麥冬(三錢) 金銀花(三錢) 紫花地丁(三錢) 川貝母(三錢) 白知母(二錢) 生甘草(五分) 青連翹(三錢) 西藏橄欖(三枚) 作煎劑。

次診 次日上午九時復診,述昨藥服後,夜間能安睡兩小時,熱減惡定。能進茶湯,仍用原方。

三診 下午十時復診,諸恙無大進退,惟舌光紅無津,片刻不飲茶,則燥硬不柔,身微熱,不能寐。蓋日間親戚問病者多,言語勞神,以陰虧之病,驟然勞神,則津液益虧,腦力益衰,而虛火亦益熾,此所以舌本燥硬,而光赤無津,不能寐也。非大劑養液安神之法,斷難有濟,乃以大劑增液湯為主。

三方 乾地黃(八錢) 原麥冬(四錢) 元參(六錢) 朱拌茯神(四錢) 百合(三錢) 鮮石斛(三錢) 炒棗仁(四錢) 甘草(五分) 蓮子心(四分)

四診 第三日復診,諸恙悉減,喉爛亦退,惟精神疲弱,夜間不能多寐。仍以原方減輕其劑,並加茅根、沙參、地骨皮等藥。

五診 接服兩劑,喉爛全平,身熱亦退,痧亦脫皮。但不思飲食,舌淡無苔,脈息軟小而兼有滑象。蓋津液雖復,胃氣尚虛,乃以四君子湯加味。

五方 潞黨參(三錢) 生於術(錢半) 雲茯苓(三錢) 清炙草(五分) 乾地黃(三錢) 炒熟地炭(四錢) 生穀芽(二錢) 炒扁豆(三錢) 湘蓮(七枚)

效果 調補旬日而痊。

康按:喉痧有輕有重,輕則溫邪僅在經絡,疏而達之,則痧透而喉痛即解;重則疫火灼傷臟腑,雖用疏達,而痧出鮮紅,喉爛起腐者,以陰液素虧,不耐疫火之熏蒸也。余曾數見不鮮矣。此案初方,即用養陰清熱為君,參以解毒,繼用大劑增液安神,終用益氣滋陰,雙補陰氣以收全功,純為陰虛者患春溫喉痧而設。陳繼宣謂喉痧陰虛者,灼熱無汗,喉爛神昏,痧紅成片,舌絳且光,陰液燥涸,其斃甚速,故其方不得不注重養陰清喉也。

冬溫喉痧案

葉馨庭(住黟縣南屏)

病者 程崇和,年逾弱冠,住安徽黟縣,業商。

病名 冬溫喉痧。

原因 腠理不密,冬溫上受,襲入肺胃。

證候 咽喉上齶,白點滿布,有膠黏痰,勢將潰爛,飲食難下,嘔吐口渴,身熱便結,肌紅髮疹。

診斷 脈象弦數,舌紅苔黃燥。此冬令嚴寒,寒極生熱,襲入肺胃,肺胃之火上衝即吐,熏咽成痰,阻礙咽喉,故腫腐疼痛焉。蓋手太陰之脈,上從肺系,足陽明之脈,上循喉嚨故耳。

療法 喉痧一證,雖由肺胃之火上升,而諸經之熱有以助之,故用犀角、石斛瀉心胃火,牛蒡、浙貝、桔梗、萬年青清肺利咽於上,山梔、元明粉推瀉於下,生地、丹皮、川連清心肝,馬勃、人中黃消熱毒,牛黃化熱痰。每日煎藥兩次,外治用冰硼散和紫雪丹,頻吹喉內。

處方 犀角尖(八分,銼末) 牛蒡子(一錢) 苦桔梗(八分) 焦山梔(二錢) 鮮生地(二錢) 鮮石斛(三錢) 浙貝母(二錢) 萬年青(二片) 元明粉(二錢) 粉丹皮(一錢) 馬勃(一錢) 人中黃(二錢) 真牛黃(三分,末,沖)

次方 冰硼散和紫雪丹,頻吹喉內。

效果 上方服二劑,喉痧見鬆,嘔吐得止,身熱已退,大便亦解。減去犀角、牛黃、丹皮、元明粉等味,加鮮蘆根五錢,金銀花二錢,甘草五分。再服三劑,則安然無恙矣。

廉按:夏春農曰:疫喉痧,以三焦相火為發源,以肺胃二經為戰場,以吸受疫厲之氣為賤渠。其證初起,咽喉即腐,或左或右,或左右全腐,其色或白或黃,或紅或紫,其痛或重或輕,或不癰,遍身熱如火燎,皮膚紅暈如斑,苔色或白或黃,或灰黑,或黏厚,脈象或浮數,或弦數,或洪大,或沉伏,嘔吐氣喘,神煩昏冒,自利溲赤,口乾唇紅,躁亂驚惕,或微惡寒,面垢肢涼,譫言搐搦。輕者猶可救療,重者多不逾三日而死,何也?緣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相為表裡,三焦相火沸騰,直犯心包,故種糊不識人也。前賢謂溫病首先犯肺,逆傳心包。予謂疫喉痧三焦火炎,直犯心包,同一危疴。奈病來倉猝,成法無稽,以致治者聚訟紛壇,或謂先治其喉、禁用寒涼,或謂首重斑痧、當宜升托,然總難獲效。不知疫癘之氣,充斥三焦,猝然而發,咽喉一腐,遍身皮膚紫赤,如斑如痧,並無顆粒可分,世所謂爛喉痧是也。考前賢以傷寒胃熱失下,合君相二火,尚為斑疹,何況疫喉痧本是君相二火為害乎?此疫喉痧之不宜升托也明矣。且予歷驗之於患疫喉痧者,疫痧一回,無不皮膚甲錯,可見營血亢害已極。每見投風藥升散過度者,或幸不致斃,然皮膚蒸熱逗留總不易清,必須涼營清熱救陰之品,日夜頻進,大作湯液,直待營陰來復,而外熱始清,是疫喉痧亦當以清透化毒,涼營泄熱之法為正治。不必分治喉治痧之先後也,又明矣。此案內外方法,悉宗夏氏薪傳,故能特收敏效。

爛喉疫痧案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金平卿哲嗣,年八歲,住本鎮。

病名 爛喉疫痧。

原因 體質素瘦,今年三月出痧,痧後又生泡瘡,至六月初旬,又病喉痧,發熱咽痛。初由西醫蔣某治之,用冷水浸毛巾罨頸項,又用水浴法,及服安知必林,與鹽剝水漱喉等法,均無效。病勢益劇,其岳家童姓薦予治,時六月十五日也。

證候 身熱,咽喉兩旁上下,皆潰爛腐穢,口渴溲黃。

診斷 脈息軟數,舌紅無苔。蓋陰液大虧,熱邪燔灼於上焦也。熱不難解,惟咽喉全部腐爛,而陰液虧耗,斷非實證可比。危險已極,幸神不昏,呼吸不促,不煩躁,尚可挽救。

療法 內服以加味增液湯為主,外以吹喉錫類散頻頻吹之。先用淡鹽湯漱喉,漱後吹藥。金君自以體溫計,置病人口中驗熱度,已有一百零五度之高。予謂體溫計雖能驗熱度之高下,然不能分虛實,萬不可泥以論病。若只准體溫計所驗之熱度以定治法,則當用三黃白虎。然就脈象舌色而論,則不獨三黃白虎不可誤投,即西藥中之退熱劑,亦非所宜。否則危亡立見,噬臍無及矣。金君韙之,遂以予方煎服焉。

處方 鮮生地(一兩) 原麥冬(三錢) 元參(三錢) 金銀花(三錢) 肥知母(一錢) 鮮石斛(三錢) 天花粉(二錢) 黃芩(一錢) 青連翹(三錢) 生甘草(六分)

次診 十六日復診,四肢不熱,身熱亦輕,舌色紅豔而光,毫無苔垢,大便通利,溲色黃濁,言語多,口不渴,徹夜不寐,喉爛如故,脈息虛數。原方去黃芩、花粉、知母、鮮生地,加西洋參、棗仁、茯神、百合等品。

次方 西洋參(錢半) 炒棗仁(三錢) 朱拌茯神(三錢) 原麥冬(三錢) 乾地黃(五錢) 鮮石斛(三錢) 元參(三錢) 青連翹(三錢) 生甘草(六分) 金銀花(三錢)

先用百合一枚,煎湯代水煎藥。

三診 十七日復診,舌上紅色轉淡,夜間能睡一二時,譫語亦減,咽喉上部腐爛較退。惟下部及隔簾等處,仍然腐爛,精神疲憊,脈息虛細無神,是氣血大虛之候也。急宜培補,擬方以大補元煎合增液湯法,惟吹藥仍用錫類散,日吹數次。

三方 西洋參(二錢) 炒熟地炭(四錢) 乾地黃(四錢) 懷山藥(三錢) 元參(二錢) 鮮石斛(二錢) 朱染茯神(四錢) 麥門冬(二錢) 人中黃(四分)

四診 十八日復診,夜寐甚安,譫語亦止,稍能進粥湯,喉爛減退大半,脈息仍細弱無神。仍用原方加味。

四方 西洋參(二錢) 炒熟地(四錢) 乾地黃(四錢) 朱茯神(四錢) 懷山藥(三錢) 元參(二錢) 鮮石斛(二錢) 原麥冬(二錢) 人中黃(四分) 湘蓮(三錢) 女貞子(三錢)

五診 十九日復診,喉爛全退。用毛筆蘸水拭之,腐物隨筆而出,全部皆現好肉,不比前數日之黏韌難拭矣。脈息亦較有神,而現滑象,舌色仍淡無苔,小便清,能進薄粥。仍用原方加減。

五方 西洋參(二錢) 炒熟地(三錢) 乾地黃(四錢) 朱茯神(四錢) 元參(二錢) 湘蓮(三錢) 原麥冬(二錢) 懷山藥(三錢) 人中黃(四分) 女貞子(三錢) 扁豆(三錢)

六診 二十日復診,飲食較多,乃以原方減輕其劑。接服兩日,眠食俱安。但忽又發熱,或輕或重,而熱之時間又不一致。金君復以體溫計驗之,仍在一百零五度及零三四度之間,甚以為憂。予曰:無恐也,此氣血未能復原,營衛未能調和,而邪熱之內伏者,仍不免有餘蘊耳。且現在喉爛痊愈,眠食俱安,種種生機,與七日以前之危險現狀,相去不啻天淵。乃以前方去熟地,酌加青蒿、佩蘭、苡仁、地骨皮等藥。接服兩劑,遍身發出白㾦,如水晶,如粟米,而熱遂退,飲食亦漸多。但仍不能起床行立,囑以飲食培養,如雞鴨湯粥飯之類儘量食之,自是遂不服藥。

效果 越數日,為其祖母診病。此兒猶未能起床,但飲食甚多,每日夜須食六七餐。至半月後,始稍能行動,一月後,始能出臥室。可以想見其病之危,體之虛矣。當其未能出臥室之時,亦間有發熱便秘,面目浮腫諸現狀,皆未以藥治之。此為病後應有之現象,一俟氣血精神恢復原狀,則自痊矣。此病得瘥,固由病家始終堅信,旁無掣肘之人,而夏君子雨贊助之力亦足多焉。予用熟地時,病家不敢服,慮其補也,賴夏君為之解說,蓋夏與金固舊交,而亦精於醫者也。

廉按:疫痧時氣,吸從口鼻,併入肺經氣分者則爛喉,併入胄經血分者則發痧。敵爛喉者色多白,病在肺而屬氣;發痧者色多赤,病在胃而屬血,其疫則一也。一發於咽喉之地,一達於肌表之間,在肺則曰爛喉,在胃則曰發痧,是以名爛喉痧。喉痧氣血同病,內外異形,其病根不外熱毒,熱勝則腫,毒勝則爛,熱非清涼不解,毒非芳香不除,清涼解毒,芳香逐穢,治疫要領,再視其氣質之虛實何如,隨症而變通之。此案為救誤而設,純仿陰虛爛喉例治,故以救陰為主,略參解毒,乃治爛喉疫痧之變法也。

爛喉痧案

劉榮年(住濟南東流水)

病者 許童,年十餘歲,住省城。

病名 爛喉痧

原因 外感風熱時毒而成。

證候 喉中腫爛白腐,頑涎甚多,渾身大熱,兼有疹子,煩渴飲冷,昏迷不識人,大便閉結,小溲短赤。

診斷 脈象浮洪,舌紅苔黃膩。合參各證,確係爛喉痧。此緣外受風溫入於陽明,上蒸於肺,故咽喉潰爛,兼有疹子,正是溫熱欲出不得所致。與白喉證之喉中乾燥,五心煩熱者,迥乎不同。醫家泥於《白喉忌表抉微》一書,以白喉法治爛喉痧,專用滋陰之藥,閉塞外邪,使不得出,故致神昏不識人。夫風寒溫散,風溫涼散,凡是外感,自無不用表散之理,喉痧乃溫症最重之一端,非用大劑清解,何以驅此溫邪也。

療法 內服湯藥,外用吹藥,葛根主身大熱煩渴,用以為君,佐以薄荷、菊花以解其表,再用石膏以清其里,板藍根、貝母、土牛膝以清理咽喉,鮮葦根以透發疹子,雙花、丹皮、芍藥以為之使。又因過服滋膩之藥,再加栝蔞以治胸結。又恐喉間腫甚,不能下藥,先用聖惠方地龍、雞子白法,以開喉閉,外吹錫類散,以治腐爛。

處方 生葛根(五錢) 白菊花(二錢) 板藍根(三錢) 土牛膝(三錢) 金銀花(二錢) 蘇薄荷(二錢) 生石膏(三錢,搗) 川貝母(三錢) 鮮葦根(五錢) 粉丹皮(二錢) 生白芍(二錢) 全栝蔞(三錢) 粉甘草(一錢)

用水六茶碗,單煮葛根成五茶碗,再納諸藥煮成三碗,分三次服。

又方 《聖惠方》治喉閉法,用鮮地龍(一名蚯蚓,俗名曲鱔)一條,研爛,以雞子白(即雞蛋清,去黃用)攪和,灌入即通。

又方 錫類散見尤在徑《金匱翼》、王孟英《溫熱經緯》二書,故不贅錄。

效果 服地龍後喉腫漸消,飲水即不再嗆。服藥後身熱漸退,疹子漸消。吹錫類散後,白腐即隨涎而出。次日即將原方減去葛根、菊花、薄荷,共服藥三劑,即行痊愈。

說明 余憤時醫以白喉法治爛喉痧,枉死者眾,因將二症異點細心分辨,徵之歷年經驗,著有《爛喉痧證治辨異》一書。

廉按:辨證明晰,用藥切當,惟此屬普通治法。如現舌絳,咽喉紅腫,肌紅如錦,音啞口乾,灼熱神昏,亦須大劑滋營增液,清熱解毒之法,不可執守成法為妥。

爛喉⿸疒丹痧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王君,年二十歲,本丹陽人,客居滬上。

病名 爛喉⿸疒丹痧。

原因 新婚之後,陰液早傷,適因喉疫盛行,遂傳染而甚重。

證候 ⿸疒丹痧雖布,壯熱不退,煩躁不寐,湯飲難嚥。

診斷 延余診治,病已七天,切脈弦洪而數,舌鮮紅起刺。余曰:此溫疫之邪,化火入營,劫津傷陰,內風欲動,勢將痰湧氣喘,危在旦夕間矣。

療法 急投犀角地黃湯清營解毒為君,竹葉石膏湯清氣達邪為臣,佐以金汁珠黃散清喉制腐,使以竹瀝清潤滌痰。

處方 磨犀粉(五分) 赤芍(二錢) 青竹葉(三十片) 金銀花(三錢) 鮮生地(八錢) 丹皮(二錢) 生石膏(八錢,研細) 青連翹(三錢) 金汁(二兩,分沖) 淡竹瀝(一兩,分沖) 珠黃散(珠黃、琥珀各七分西黃五分) 西瓜霜(一錢) 藥湯調下。

先用活水蘆筍二兩,同生石膏煎湯代水。

效果 疊進二劑,諸症大減,調理數日而痊。

廉按:丁君案後自注云:行道數十年,診治爛喉⿸疒丹痧,不下萬餘人,方不外汗清下三法。其汗法約有四方:一為解肌透痧湯,荊芥穗錢半、淨蟬衣八分、嫩射干一錢、生甘草五分、粉葛根二錢、炒牛蒡二錢、輕馬勃八分、苦桔梗一錢、前胡錢半、連翹殼二錢、炙殭蠶三錢、淡豆豉三錢、鮮竹茹二錢、紫背浮萍三錢。如嘔惡甚,舌白膩,加玉樞丹四分沖服。專治痧麻初起,惡寒發熱,咽喉腫病,妨礙咽飲,遍體痠病,煩悶泛惡等證(痧麻見咳嗽為輕,無咳嗽為重)。二為加減麻杏甘膏湯,淨麻黃四分、生石膏四錢、象貝母三錢、鮮竹葉三十張、光杏仁三錢、射干八分、炙殭蠶三錢、白蘿蔔汁一兩、生甘草六分、連翹殼二錢、薄荷葉一錢、京元參錢半。專治痧麻不透,憎寒發熱,咽喉腫癰,或內關白腐,或咳嗽氣逆之重證。三為加減升麻葛根湯,川升麻五分、生甘草五分、連翹殼二錢、炙殭蠶三錢、粉葛根錢半、苦桔梗一錢、金銀花三錢、鮮荷葉一角、薄荷葉八分、京赤芍二錢、淨蟬衣八分、蘿蔔纓三錢。專治痧麻雖布,而頭面鼻獨無,身熱泄瀉,咽痛不腐之症。四為敗毒湯,荊芥穗錢半、薄荷葉一錢、連翹殼三錢、生蒲黃三錢、生石膏四錢、炒牛蒡二錢、象貝母三錢、益母草三錢、生甘草六分、京赤芍三錢、炙殭蠶三錢、板藍根錢半。如大便泄瀉,去牛蒡、石膏,加葛根、黃芩、黃連。專治痧麻未曾透足,項頸結成痧毒,腫硬疼痛,身熱無汗之症。其清法亦有四:一為加減黑膏湯,淡豆豉三錢,薄荷葉八分、連翹殼三錢、炙殭蠶三錢、鮮生地四錢、生石膏四錢、京赤芍二錢、淨蟬衣八分、鮮石斛四錢、生甘草六分、象貝母三錢、浮萍草三錢、鮮竹葉三十張、茅蘆根各一兩。專治疫邪不達,消爍陰液,痧麻布而不透,發熱無汗,咽喉腫紅,焮痛白腐,口渴煩躁,舌紅絳起刺,或舌黑糙無津之重證。二為涼營清氣湯,犀角尖五分磨沖、鮮石斛八錢、黑山梔二錢、牡丹皮二錢、鮮生地八錢、薄荷葉八分、川雅連五分、京赤芍二錢、京元參三錢、生石膏八錢、生甘草八分、連翹殼三錢、鮮竹葉三十張、茅蘆根各一兩、金汁一兩沖服。如痰多,加竹瀝一兩沖服,珠黃散每日服二分。專治痧麻雖布,壯熱煩躁,渴欲冷飲,甚則譫語妄言,咽喉腫痛腐爛,脈洪數,舌紅絳,或黑糙無津之重症。三為加減滋陰清肺湯,鮮生地六錢、細木通八分、薄荷葉八分、金銀花三錢、京元參三錢、川雅連五分、冬桑葉三十張、連翹殼三錢、鮮石斛四錢、甘中黃八分、川貝母三錢、鮮竹葉三十張、活蘆根一兩去節。如便閉,加生川軍三錢,開水泡,絞汁沖服。專治疫喉、白喉,內外腐爛,身熱苔黃,或舌質紅絳,不可發表之症。四為加減竹葉石膏湯,青竹葉三十張、桑葉皮各錢半、金銀花三錢、鮮葦莖一兩去節、生石膏六錢、光杏仁三錢、連翹殼三錢、白蘿蔔汁一兩、生甘草六分、象貝母三錢、冬瓜子四錢。專治痧麻之後有汗,身熱不退,口乾欲飲,或咽痛蒂墜,咳嗽痰多等症。其下法亦有四:或單用生川軍汁苦寒直瀉;或並用硝、黃,鹹苦達下;或兼用涼膈散,發表攻里,肅清三焦之邪熱;或重用陳金汁,以濁泄濁,且有防腐止爛之效能。究其來歷,大都從陳氏《疫痧草》、夏氏《疫喉淺說》、曹氏《喉痧正的》三書脫化而出,已扼喉痧證治之大要矣。

喉痧兼熱入血室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劉婦,年二十歲,住虹口靶子路。

病名 喉痧兼熱入血室。

原因 肝絡伏熱,感染喉痧,適值經行之際。前醫以其壯熱神糊,早投鮮生地、鮮石斛、蘆茅根等甘寒涼遏而病轉內陷。

證候 初起痧麻雖布,麻色紫暗,發熱煩躁,夢語如譫,咽喉腫腐,不能咽飲,繼則腹中絞痛,少腹結塊,大便溏泄,壯熱即衰,痧點即隱,讝語撮空,牙關拘緊,痰多氣粗。

診斷 脈空數無神,亦不能視其舌色。余斷之曰:此溫疫之邪,已陷入三陰,血凝毒滯,殘陽欲絕,無藥可救。

效果 於是晚而歿。噫!前哲謂早投寒涼,百無一生,過用疏散,尚可挽回,益信然矣。

廉按:此固伏熱內發,疫毒外激,遂致血熱妄行,而經水適來。此時救濟之法,當然以疏達透毒,活血通絡為首要,遵《內經》火鬱則發之例。乃反以陰凝清滋之鮮地、鮮斛,逼疫毒內陷三陰,勢必血凝毒滯,內閉外脫,釀咸必死之逆候,雖有盧扁,亦望而卻走矣。此案可為擅用鮮地、鮮斛者炯戒。

爛喉丹毒案

姜德清(住平度北七里河)

病者 喬升禮,年四十餘,住東北鄉喬家屯。

病名 爛喉丹毒。

原因 平素無病,因多食炙煿辛熱,致肺胃熱盛,驟感風熱而病發。

證候 身發灼熱,神氣怯弱,四肢沉重,胸膈板悶,不欲飲食,胸脅大小腹內夾核如杏核,大小長短不一,約十數個,按之不痛,咽喉微爛。

診斷 六脈沉數,舌紅苔黃。脈證合參,此爛喉丹毒也。其病之發原由於胃,胃居膈下,而胃之食管在膈上,與喉管相近,因而累及於肺,肺有毒則發痧,胃有毒則發斑,肺胃二經毒火熾,則外露丹痧。此胃毒甚,故只見丹不見痧。

療法 外敷湯丸並進。令其先吞六神丸一次,再用清瘟敗毒飲,以生石膏為君,重清胃熱,犀角、川連、黃芩、連翹、元參泄心肺之火為臣,丹皮、赤芍、梔子、生地、知母涼血行瘀,泄肝經之火為佐,殭蠶、牛蒡子、絲瓜絡通十二經為使,外用鮮絲瓜搗敷。

處方 牛蒡子(三錢,杵) 白殭蠶(二錢) 絲瓜絡(三錢) 知母(六錢) 鮮生地(八兩,搗汁) 焦梔子(三錢) 赤芍(三錢) 丹皮(三錢) 連翹(三錢) 元參(八錢) 黃芩(三錢) 小川連(四錢) 犀角(一錢) 生石膏(二兩) 水煎,日服二次。外吹錫類散。

效果 一診稍輕,二診大減,三診將原方加鮮石斛、鮮大青各三錢,去蒡、蠶、芩、連、石膏,六日痊愈。

廉按:名雖爛喉丹毒,實系核疫之一種,與西醫所稱腺百斯篤相類。方用余師愚清瘟敗毒飲,吹錫類散。內外並治,卻有效力。方中再加調玉樞丹,芳透解毒,則效當更速矣。

喉痧變爛喉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葉婦,年二十餘歲,住上海澄衷學校。

病名 喉痧變爛喉。

原因 侍其夫喉痧而得此疾。前醫恐其亦出痧麻,連進辛涼透解,未敢驟用滋陰清降,毫無應效,病反轉重。

證候 身熱甚壯,咽喉腐爛,湯飲難進,煩悶口渴。繼則發熱更甚,躁擾不安,起坐如狂,甚至譫語妄言,咽喉間滿腐,蒂丁去其大半,口唇焦燥。

診斷 脈洪數有力,舌灰黃。此疫毒由口鼻直入肺胃,悉從火化,由氣入營,傷津劫液,內風欲動,勢將痙厥也。

療法 急投犀角地黃湯涼營解毒為君,佐竹葉石膏湯清燥救肺,加減數味,合而為涼營清氣之劑。

處方 犀角尖(五分,磨汁,沖) 鮮生地(八錢) 京赤芍(二錢) 粉丹皮(二錢) 川連(五分) 鮮石斛(八錢) 京元參(三錢) 生石膏(八錢) 焦山梔(二錢) 薄荷葉(八分) 青連翹(三錢) 生甘草(八分) 鮮竹葉(三十片) 陳金汁(一兩,沖) 先用鮮茅根、蘆根各一兩,煎湯代水,每日服珠黃散二分。

效果 一日夜連進四劑,即熱退神清,咽喉腐爛亦退,三四日即愈。似此危險重證,得慶更生,亦可謂幸矣。可見有痧麻而喉不腐者有之,喉腐而不出痧麻者亦有之。

廉按:此因喉痧遺毒,以致血毒內漬,肺葉受灼,而喉乃白爛。涼營清氣,治法適當。似此佳案,足為後學師範,惟犀角、石膏、金汁等三味,尚可酌加用量,力圖速效。否則杯水車薪,藥雖對症,尚恐不足以勝病。雖然,此際之調劑全在醫者診斷之精確,用藥之膽識也。

第九卷 時疫白喉病案

燥疫白喉案

丁甘仁(住上海)

病者 葉女,年十餘歲,住上海。

病名 燥疫白喉。

原因 素因陰虛肝熱,現因染燥疫時氣,與內蘊伏熱相應為患,病己四天。

證候 喉旁左右兩關腐爛,蒂丁亦去其半,身熱不壯,四日粒米不進。

診斷 脈象濡數,舌質淡紅,中後薄黃。余曰:「此疫癘之邪熏蒸肺胃,而心肝之火內熾也。」

療法 鄭梅澗《重樓玉鑰》續集云:「白喉遇燥氣流行而發,用藥以養陰清肺為主。」今仿其法而加減之。

處方 鮮生地(六錢) 京元參(三錢) 冬桑葉(三十張) 金銀花(三錢) 漢木通(八分) 鮮石斛(四錢) 甘中黃(八分) 川貝母(三錢,去心) 青連翹(三錢) 薄荷葉(八分) 川雅連(五分) 鮮竹葉(三十片) 活水蘆根(一兩,去節)

效果一劑即咽喉腐爛漸脫,反覺掀痛。此由腐爛雖去,新肉未生,故掀痛,仍用原方加花粉三錢,因未大便,加生川軍三錢,開水泡絞汁沖服,得大便甚暢,胃熱下行,白喉隨愈。肺與大腸相表裡,腑熱下達,肺火亦從下降,病遂就痊。

廉按:鄭氏養陰清肺湯專為燥疫白喉而設,雖屬正治,然就余所驗,江浙患真白喉證少,染爛喉痧者多,若不明辨而誤用,每致貽人夭札。吾友杜君同甲,所以著《白喉抉微》駁議,叮嚀以警告病家也。

燥疫白喉案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家嫂,年四十歲,住京口。

病名 燥疫白喉。

原因 今年九月間疫喉盛行,感染而陡患喉證。

證候 初起時僅咽喉兩旁紅腫,繼起白點,發熱、惡寒、頭疼。

診斷 脈滑,舌苔淡黃而膩。此燥挾濕熱,痰滯醞釀為患。

療法 辛涼甘潤,以泄熱解毒。豁痰清喉,外治吹蓬萊雪。

處方 蘇薄荷(四分) 冬桑葉(一錢) 青連翹(四錢) 栝蔞皮(三錢) 金銀花(三錢) 川貝母(三錢,去心) 鮮生地(六錢) 金果欖(二錢,杵)

次診 次日寒熱退,而咽喉兩旁則破爛,湯水難下,舌苔淡黃厚膩,右脈滑數,乃痰伏上焦也。仍以前方加減,再進一劑。

次方 金銀花(三錢) 青連翹(四錢) 川貝母(三錢,去心) 金果欖(二錢,杵) 鮮生地(六錢) 淡黃芩(二錢) 光杏仁(三錢) 冬瓜仁(四錢) 石菖蒲(四分) 絲瓜絡(四錢) 漢木通(一錢) 雅梨汁(一酒鍾,和服)

三診 第三日復診,喉部潰爛未至蔓延,咽內常覺痰阻,舌苔黃膩,痰濁甚重,輕劑不能治也。

三方 旋覆花(二錢,包煎) 川貝母(四錢,去心) 海浮石(三錢) 栝蔞仁(三錢) 半夏曲(三錢) 原麥冬(三錢) 鮮生地(三錢) 小川連(五分) 廣橘皮(錢半) 雅梨汁(一酒鍾) 萊菔汁(一酒鍾,和服)並另用梨汁、萊菔汁與飲。

四診 痰漸活動,能稍稍咳出矣。然舌苔則滿布黏膩,口黏而干,大便數日未通,右脈滑數。乃以原方去海浮石,加滾痰丸三錢同煎,蓋欲通其大便,使痰濁下降也。

五診 此藥服後,夜間能睡一二時,知飢欲食,而病勢遂大退矣。然並未大便,惟吐痰則甚多,舌苔尚膩,仍以前方去滾痰丸。服後,諸恙俱退。家嫂以藥太苦,遂不服藥。

效果 但以薄粥調養,越日大便始通,而起居如常矣。

廉按:過玉書曰:白色喉蛾、白色喉痹、白色喉風、白色虛喉、白色喉癰、癆證白喉,以及喉疳之白腐、喉痧之白點,皆南方常有之症,均非北方之時疫白喉也。此案雖系燥疫白喉,然挾濕熱痰滯,故初用辛涼甘潤、解毒豁痰,繼因痰濁甚重、注重開痰為君,佐以清潤,終加滾痰丸消降痰火,尤為著力,故服後諸恙悉退而痊。惟生地、麥冬陰凝滯氣,究與痰濁不相宜,當易竹瀝、金汁為妥。

燥疫白喉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梁德榮,年三十歲,體壯,商業,住廣西梧州。

病名 燥疫白喉。

原因 素因過食酸滯,嗜酒無量。誘因秋天炎燥,是年白喉盛行,毒菌飛揚,由口鼻吸受,直接傳染。

證候 惡寒發熱,頭目眩痛,背脹腰刺,全體骨節疼痛,咽喉乾涸,微現硬痛。繼則體中大熱,咽喉疼痛勢不可忍,喉頭起白點白塊微爛,外面微腫,口乾而渴,頭部更痛,聲破不能言,目赤唇焦,氣逆喘急,氣熱而臭,頑痰上湧,鼻流鮮血,神志煩悶,睡寤恍惚,神識昏迷,面色微黑。

診斷 脈左洪弦,右浮數,體溫一百零五度,此燥疫白喉證也。查閱前醫方藥,純為表散治風之方,反使其毒分竄經絡,火勢愈猛,血湧於鼻,痰阻關竅,頓致心神昏聵,危在頃刻。今所幸者,左脈尚存根氣,或可救治。

療法 先用仙方活命湯加減。取犀角、蓮心、膽草、山梔清君相之火為君,石膏、知母、黃柏平陽明燥熱為臣,生地、中白、銀花、白芍、甘草涼血養陰,和中敗毒為佐,元參、兜鈴、藍根、瓜蔞下氣化痰,潤肺降逆為使。連進三服,鼻血止,人事醒,體熱亦退,面唇略潤。繼用養陰清肺湯加減。連進五服,白喉已退,咽潤津復,略能言語,稍進薄粥。惟腹中滿脹,大便不行,診脈左則緩靜,有關尺數有力。用白虎承氣湯加減,推蕩瘀熱。二服後,瀉下黑燥糞數次,眠安食進,診脈已緩。終用生脈散合白虎湯,助氣生津,清胃潤燥。

處方 仙方活命湯加減方

龍膽草(三錢) 馬兜鈴(三錢) 栝蔞仁(五錢) 元參(三錢) 川黃柏(二錢) 鮮生地(八錢) 板藍根(二錢) 生石膏(八錢) 犀角尖(二錢,磨沖) 白芍(三錢) 生甘草(一錢) 焦山梔(三錢) 蓮子心(三錢) 人中白(三錢) 白知母(四錢) 濟銀花(三錢) 煎服。

次方 養陰清肺湯加減方

鮮生地(六錢) 麥冬(四錢) 白芍(三錢) 薄荷(六分) 元參(三錢) 丹皮(二錢) 川貝(二錢) 生甘草(錢半) 膽草(三錢) 生石膏(五錢,研細) 犀角(三錢) 煎服。

三方 白虎承氣湯加減方

芒硝(三錢) 生大黃(四錢) 生石膏(四錢,研細) 瓜蔞仁(三錢) 知母(四錢) 鮮生地(五錢) 黑元參(四錢) 煎服。

四方 生脈散合白虎湯方

生石膏(四錢,研細) 麥冬(三錢) 五味(一錢) 知母(四錢) 西洋參(三錢) 粳米(五錢) 甘草(錢半)

效果 五日人事已醒,熱退體和,白喉已減,鼻血亦止;十日喉證已除,略能言語,食量略進;二十日病除食進,元氣已復。

廉按:此仿張善吾、鄭梅澗輩治燥疫白喉之法,耐修子《白喉抉微》一書皆用此等方藥,全在臨證者辨明真燥白喉,始可仿用,否則貽誤反多,學者宜注意之。

燥疫白喉案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項云禪令郎,年五歲,體弱,住吉祥巷。

病名 燥疫白喉。

原因 素體陰虛,肝熱內盛,至深秋復感溫燥而發喉證。

證候 初起惡寒發熱,滿喉皆粉白,音啞鼻塞,面青神倦,大便溏瀉。

診斷 脈浮無力,左關弦數,舌紅苔粉白,指紋青紫。脈症合參,此真白喉證也。

療法 治之之法,惟有以厚重之藥鎮其上層,如巨磚蓋鼎使焰不上騰,復以清涼之藥潤其次層,如以濕棉御炮使火不內射,既鎮且潤,火毒自駿馴而下行。惟大便泄瀉太甚,又宜兼顧脾氣,庶無滑脫之虞。方用生地、玄參、丹皮、炒芍以清其血分之熱,川貝、麥冬、生草、石膏以清其氣分之火,加薄荷、銀花、連翹以消其腫而解其毒,粳米以補其脾而挽其瀉。白喉兼瀉,《白喉議》原有加藿香、砂仁之訓。但香砂辛溫,利於瀉不利於喉,茲易以粳米,較用香砂似覺平穩,蓋粳米甘涼,清熱補脾兩擅其長故也。外以瓜霜散加牛黃頻吹,以清毒而消腫。

處方 細生地(五錢) 原麥冬(三錢) 炒白芍(二錢) 生粳米(一合) 蘇薄荷(一錢) 烏元參(四錢) 湖丹皮(二錢) 生石膏(三錢,研細) 川貝母(二錢) 生甘草(一錢) 每日服兩劑。

又方 西瓜霜(一錢) 飛硃砂(三分) 梅花片(一分) 人中白(二分,煅) 西牛黃(二分) 雄黃精(三分) 研細末,頻吹喉內白點上。

效果 二日神色明亮,白塊束小。五日泄瀉亦減。七日白點退淨,飲食如常。十日聲音稍亮。再以竹葉、石膏、北沙參、破麥冬、生苡仁、生甘草、川貝母治之,兩旬諸恙悉退矣。

廉按:此法治真白喉證,感邪已輕內熱尚重者用之。惟五歲小孩日服兩劑,分量尚嫌太重,故善用者斟酌之。

燥疫白喉案

尹小閏(住諸城)

病者 李式平,忘其年,住本鄉。

病名 燥疫白喉。

原因 素稟陰虛,染時行燥疫而發。患此十餘日,自知不起,流涕求救。

證候 喉燥純白,咳吐黏涎,鼻塞頷腫,口乾便秘。

診斷 脈緩滑而大,舌苔白厚帶灰而糙。此伏火內盛,燥毒外引,釀成時疫白喉也。

療法 用調胃承氣湯以盪滌腸胃宿垢實熱,合養陰清肺湯以潤燥活痰,佐以郁李淨仁破大腸氣滯,使以枳殼直達幽門。

處方 生川軍(錢半,酒洗) 元明粉(二錢,後人) 生甘草(一錢) 北沙參(四錢) 原麥冬(三錢) 鮮生地(五錢) 粉丹皮(三錢) 京川貝(三錢,去心) 蘇薄荷(一錢) 生白芍(二錢) 郁李淨仁(二錢) 生枳殼(一錢)

效果 疊進兩劑頭煎,便下如膿,自覺喉間黏涎劃然而下,所患若失,而舌苔猶現灰色,再進一劑而退。繼用前方去硝、黃、枳殼、郁李仁、薄荷等五味,加元參四錢,養陰清肺、壯水制火而痊。

說明 此證始於天行,盛於傳染。凡人鼻氣通天,口氣通地,溫燥吸入,蘊結上中二焦,阻其脾胃升降之機。濕熱鬱蒸,津液不得四布,脘悶生涎,上蒸華蓋。外則頷頤結腫,宛如時毒,內則盤踞咽喉,蒸成濁痰,邪無出路,愈結愈堅,而死亡隨之矣。治當以邪從口鼻入者,仍驅之從濁竅出。其間有表證者,乃里氣之滯也。邪留於胃,裡氣滯,表氣因之不通。如目痛,眉稜骨痛,目眶痛,鼻於不眠,膝眼正面痛,此皆邪溢陽明之表,所謂里中之表也。如腹痛脹悶,四肢厥逆,或者溏糞下利,如爛柿,如敗醬,如倭瓜、藕泥,膠滯稠黏,至死不結,此則里中之裡。法宜速用調胃承氣,以元明粉易朴硝為之君,以酒軍為臣,以甘草枳實為佐使,急通其里,里愈而表自愈。至於脈緩滑而大者有之,緩洪沉緩抵骨者亦復不少,氣道不利故也,若必俟洪數勁指,十不獲一。十餘年來,已驗之人,歷歷不爽。如病人畏忌大黃,可用元明粉拌搗瓜蔞,每奏奇功。初下每如常糞,再下則變紅中雜黏液膠滯,後復得黃糞為邪盡。若紅黑色為未愈,仍宜守方下之,不變黃不止,既變黃又不可不速止,此為秘訣。

廉按:時疫白喉之病原在菌,而所以失其抵抗病菌之能力,致令此菌集結於肺部喉關,阻礙人之呼吸生機者,皆由肺胃之津液,因熏灼而化生黏涎稠痰之過也。就余所驗,挾外感之風燥者,其勢重,無外感之風燥者,其勢輕。此案見其痰涎膠滯上中二焦,肺氣因之失降,故用大黃、元明粉,遵《內經》上病取下之旨,因勢利導,一鼓廓清,使毒有出路。仍參以養陰清肺者,蓋為素稟陰虛,挾有燥熱者而設。處方剛中寓柔,非確有膽識者不辦。案後說明,亦有見地,溝閱歷有得之言也。

燥疫白喉案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周增福,年三十八歲,業商,住干溪。

病名 燥疫白喉。

原因 深秋吸受燥氣,內伏肺絡而不發,至初冬新感暴冷,與所伏之燥火互相沖激,猝乘喉間清竅而發。

證候 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喉間初發白點,繼發白塊,咽燥無痰,咳則胸痛。

診斷 脈左浮緊,右浮數,按之反澀,舌邊尖紅,苔罩白滑。此肺經伏燥內發,太陽新寒外束也。

療法 吳氏鞠通曰:「燥氣為病,輕則為燥,重則為寒,化氣為濕,復氣為火。」故先用麻杏為君,宣肺氣以達皮毛,迅散其外束之新寒,臣以甘石。石膏為治燥火主藥,其氣腥,能達表,其性涼,能清裡。凡喉間一見白點白塊,此味急不容緩,配以炙草之甘緩,一以監製麻黃,一以濡潤喉關。切不可誤於耐修子忌表二字,使外寒與內燥互相牽引也。佐以生萊菔汁,使以鮮枇杷葉者,借其辛潤止咳,輕清肅肺耳。

處方 麻黃(五分) 光杏仁(三錢) 生萊菔汁(兩瓢,後煎) 生石膏(五錢,研細) 清炙草(五分) 鮮枇杷葉(三大片,去毛筋)

效果 連服兩劑頭煎,津津微汗,而身痛惡寒除。惟熱勢大盛,喉間發白未退,遂去麻黃,倍石膏,加西洋參二錢、元參四錢,沖鮮銀花露、陳金汁各二兩,又用活水蘆筍、鮮白茅根各二兩,先煎代水。連迸三劑,白去八九,喉中但覺燥痛。又加鮮生地汁、雅梨汁、淡竹瀝各兩大瓢。疊服兩劑,病遂痊愈。

廉按:凡時疫白喉起於秋冬之間,遇有新寒外束者,放膽用麻杏甘石湯,頗有捷效。奈近時病家畏麻黃石膏如虎,以致醫不敢用,坐失病機,良堪太息。今援吾友惲鐵樵君以證明之。其言曰:小女毛頭,才六歲,呼喉痛。視之一邊有白腐,如花生仁大,其症狀發熱惡寒無汗。余於評白喉忌表時,即認定此種症狀等於傷寒太陽病。惟此病傳變,始終不離咽喉,且舌絳口渴,是溫熱症狀,其脈類洪數,大都無汗,於初起時得汗,則喉痛立減,此表閉陽郁之證也。今不問其喉爛與否,僅解其表而清其熱,在法當瘥。其時已夜三鍾,不及買藥,姑俟明日。乃晨六鍾視之,喉間白腐,兩邊均有,其面積較三鍾前增加一倍,病毒進行之迅速,良為可驚,即以麻杏石甘湯予服。而內子見報端廣告,有某藥房保喉藥片,急足往購,每半鍾含藥一片。向午汗出,傍晚熱退,喉間白腐面積縮小,作黃色,微帶綠,其不腐處則作殷紅色,痛則大瘥,是夜得安寐,翌晨霍然。余深信麻杏石甘湯之中肯,而內子頌保喉藥片之功德不置。詎女兒才瘥,十二歲之兒子復病,病狀盡同。余已有把握,不復驚惶。然頗欲知保喉藥片與麻杏石甘功效孰勝,因勿予藥,專服保喉藥片。越三鍾視之,白腐仍增大,惟不如不服藥片者之速,痛亦不甚劇,而壯熱無汗則略不瘥減。更進保喉藥片,胸悶泛惡,不能受矣。內子惶急,促余予藥。余曰:君謂藥片佳,故余欲一觀其成績也。內子怒余以目,謂此何等事,乃作隔岸觀火態度。余乃令屏保喉片弗服,更兩鍾,喉痛覺增劇,乃予麻杏石甘湯。喉遂不痛,越宿霍然愈矣。嗣是每值此證,予麻杏石甘,無不效者。

燥疫白喉案

何拯單(紹興同善局)

病者 趙運發,年卅二歲,供職他省,住紹興昌安門外富陵村。

病名 燥疫白喉。

原因 秋冬之交,久晴無雨,燥氣流行,從口鼻吸入,潛伏化火,適感風而暴發。

證候 初起頭痛惡風,身熱微寒,咽乾無痰,喉間介介如梗,發白如粉皮樣,或乾咳或不咳,或咽痛或不痛。

診斷 脈右寸浮數,按之微澀,舌苔薄白而糙,此肺病燥火本證也。其他肺熱喉病少發白,而此獨發白者,以實扶的里菌盤踞喉頭,乃生假膜,其色呆白,刮之亦甚堅韌也。

療法 先囑其用白喉血清注射,內服喻氏清燥救肺湯加減。以色白微苦性清質輕之西洋參,色白氣腥味淡性寒之生石膏為君者,此二味為清肺經燥火之特效藥,臣以桑葉、薄荷、苦杏、甘草,取其辛涼而合苦甘也。悉遵燥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之經旨。然疫必有菌,菌必有毒,故佐以金汁、銀花露之甘鹹解毒,而使以白蛇退者,以蛇性喜清潔,一染穢氣細菌即褪殼而換新皮,取其善退喉間之假膜也。

處方 真西參(二錢) 蘇薄荷(錢半) 光杏仁(三錢) 生甘草(八分) 白蛇退(三寸) 生石膏(八錢,研細) 霜桑葉(二錢) 銀花露(二兩) 陳金汁(一兩,二味同沖)

效果 注射後,喉間假膜漸化,色轉淡黃。繼服湯藥,一日二劑,諸證輕減。三日喉間白腐退淨,色轉嫩紅,微咳黏痰。原方去石膏、薄荷、杏仁、蛇退、金汁五味,加栝蔞仁四錢,京川貝、鮮石斛各三錢,雅梨汁、枇杷葉露各兩瓢。連服四劑,咳止胃動而痊。

廉按:白喉之證甚多,其固不一。必喉間發白生假膜成片者,乃為真時疫白喉也。互相傳染,大人易治,小兒難療者,以小兒在四五歲內,咽喉服藥處處不能如法,故治之較難也。此案探源辨證,按經處方,從喻氏救肺湯加減,不拘於養陰清肺,而應效反速者,注重於燥火二字耳。方中發明蛇退之生理作用及醫治效用,語雖新穎,卻有理由。

燥證紅喉轉白案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李楚枬女,年方十歲,住湘鄉。

病名 燥證紅喉轉白。

原因 前醫從風毒喉痧治,服發散藥,米飲不入口,已數日矣。

證候 身大熱無汗,口渴心煩,夜不安枕,滿喉發白。

診斷 脈浮大而芤,舌無苔,鮮紅多刺,幸有浮液,不甚乾燥。余曰:此乃燥證誤表,挽回甚難。

療法 為疏養陰清肺湯,取其潤燥清喉、消痰制腐之作用,大劑頻服,或可挽回。

處方 鮮生地(一兩) 元參(八錢) 原麥冬(六錢) 丹皮(四錢) 生白芍(四錢) 川貝母(四錢) 蘇薄荷(二錢半) 生甘草(二錢) 銀花(三錢) 連翹(三錢)

效果 連服三劑,次日遍身露紅斑,幾無完膚。余曰:內邪外出,此生機也。仍守原方大劑加味,每日夜盡三劑,三日而平復,續以養陰方善後。聞愈後半月,髮膚爪甲盡脫,燥證誤表之為害,有如此者。

廉按:此血毒喉痧而轉白爛者。前醫見其紅喉,身大熱無汗,用發散透痧藥,亦不得競謂其誤表。改服大劑養陰清肺湯後,次日即遍身露紅斑,幾無完膚,顯系爛喉丹痧之症狀。惟口渴心煩,夜不安枕,此屬胃熱蒸心,由氣分而轉入營分。此案養陰清肺湯中,薄荷、丹皮、銀花、連翹諸藥辛涼宣通,與大隊增液川貝、甘、芍等一派涼潤之藥並用,既能散邪,尤能清熱,所以服之輒覺捷效也。

風毒白喉案

李倫青(住衡陽)

病者 沈筱嵐,忘其年,住善化。

病名 風毒白喉。

原因 初由大舌邊起白泡數顆,醫用元、麥、赤芍、竹葉之類,連進三劑。一宵忽痰涎上湧,精神疲倦,惡寒發熱,胸結,飲食不能下咽,延余往治。

證候 喉內白塊已滿,色如霜雪,痰涎稠黏不斷,胸膈痞滿。

診斷 脈兩寸浮弦,右關沉緊,舌苔白滑。此風毒挾寒在表,未經宣發,誤以寒涼迭進,變成壞證也。

療法 用荊防敗毒散以驅表邪,吹坎宮回生丹以祛疫毒。

處方 荊芥(錢半) 傷風(錢半) 羌活(一錢) 獨活(一錢) 制殭蠶(二錢) 柴胡(一錢) 前胡(錢半) 枳殼(一錢) 桔梗(一錢) 法半夏(二錢) 銀花(錢半) 粉甘草(一錢) 鮮生薑(三片)

坎宮回生丹 已見周案

次診 次日白塊退淨,而胸膈為風痰阻隔,食入少頃即吐,不能直達中下二焦,症類關格。其家懼甚,復巫醫雜投,百計罔效。余細察脈證,猶屬風痰之毒阻隔,與喉無干。遂以拔毒及引龍歸海之法,始兩耳頸項稍發紅疹;再用艾葉、皂角、白酒炒熱,布包熨之,隨熨隨發,遍體紅疹無間。其家以為變證,懼之尤甚。余曰:此佳兆也。必欲提毒表出,始能開其阻隔。次日果胸膈豁然,飲食即進,隨以人參敗毒散再提表以托毒。

次方 西洋參(二錢) 防風(二錢,去蘆) 白芷(二錢) 浙貝(二錢,去心) 桔梗(三錢) 銀花(三錢) 白殭蠶(三錢,薑汁炒) 鼠黏(三錢) 荊芥(一錢) 人中黃(一錢) 蟬退(七隻) 皂角刺(三針)

平險如意散 治一切白喉內外俱腫急症。

赤小豆(四錢) 大黃(四錢) 芙蓉葉(四錢) 文蛤(三錢) 四季蔥(三根) 鼠黏(三錢) 燕子窩泥(五錢)

共研細末,將四季蔥杵汁,以陳茶水、白酒各半共調和,炒微熱,敷頸項,拔毒外出,消腫止痛。

引龍歸海散 治寒證白喉急證。

本制附片(四錢) 吳茱萸(三錢)

共研細末,白酒調作二餅,貼兩足心湧泉穴。若天氣寒,用火微烘。庶無根之火浮越於上,得此引之而自降,亦以類相來之法也。

效果 以人參君主之藥保元,鼠黏、殭蠶利咽,法夏、陳皮以消痰飲,銀花、蟬退以清餘毒。連進三劑,諸證悉除。後用六君、八寶以收全功。

廉按:此由喉痧誤用涼遏而喉轉白爛,故用內外兼治,多方透表以排毒外出,可見凡治白爛喉,以查析原因、辨明證候為首要。爰將陸氏辨證法,節錄其要,以告當世之研究喉疫者。陸培初云:比年來白爛喉盛行,死亡相繼,此非不治之症,皆由醫家未能辨別病源,誤藥所致。證分三種:一為外感實證,表受風溫,病在肺。病狀惡寒發熱,白腐僅在外面,浮面多系白點,不至成塊,舌質赤,舌苔薄潤,身上或有疹或無疹。治宜辛涼解表,用前、蒡、翹、貝、勃、蟬之屬,外治用薄荷、真青黛、硼砂、馬牙硝等研末吹之;一為內傷虛證,陰虧燥熱,病亦在肺。病狀無寒熱,白腐在裡,如粉如石灰,發呆白色,初起成點成塊,一二日即黏連成片,滿布喉間,舌質紅,舌苔或白或微黃或無,而必燥澀,毫無滑膩黏涎。治宜涼潤清降,用養陰清肺湯之屬,外治用金銀花、生甘草、象牙屑、濂珠粉、指甲、燈心灰等研末吹之;一為內傷實證,濕熱熏蒸,病在胃而襲於肺。病狀無寒熱,間亦有寒熱者,必在午後,而熱不揚、寒不甚,白腐處帶黃明色,必黏沫滿喉,舌質紅,舌苔厚膩黃滑,重者口噴穢氣。治宜化濕清熱,如三仁湯之屬,或滑石、通草、子芩、茯苓、苡仁、金果欖、山豆根等,外治亦用金果欖、山豆根加滑石、人中白等研末吹之。其辨別全在舌苔之為燥為潤為膩,以及平素體質、大小二便詳察之,三證互誤,均能殺人。

風毒白喉案

李倫青(住衡陽)

病者 陳漢仙,忘其年,住長沙。

病名 風毒白喉。

原因 患爛白喉痛數日,醫用清潤解毒諸劑而病愈劇,已二日余矣。其家視變證蜂起,倉皇懼甚,延余往治。

證候 發熱惡寒,痰涎上湧,聲如□鋸,湯水不能下咽,視喉內淡紅微腫,內關白點已陷,小便不通。

診斷 兩手脈弦而緊,舌胎白滑。此誤以清涼凝閉風寒,阻滯經絡,使病毒不得外泄,遂化生痰涎,上湧咽喉,恐驟變喉閉急症。

療法 即用坎宮回生丹合開關立效散,連吹二三次,立刻上下交通,飲食即進。隨以柴胡飲提已陷之邪,二劑諸證悉除。後以加減六君子湯調理。

處方 坎宮回生丹 已載周案。

開關立效散 治一切白喉牙關緊閉,湯水難入等證。

真雄精(一錢) 北細辛(一分) 真牛黃(一錢) 生牙皂(二分) 真麝香(四分) 蘇薄荷(六分,去梗) 大梅片(五分)

除片麝、牛黃外,共研極細末,過絹篩,合片麝、牛黃再研極細,磁瓶收貯,蠟封固瓶口,勿使泄氣。臨時以三四釐吹兩腮內,或以少許吹鼻孔,立刻開竅。

柴胡飲

川柴胡(二錢) 羌活(二錢) 法半夏(二錢) 制殭蠶(二錢) 桔梗(錢半) 濟銀花(錢半) 淨蟬衣(七隻) 川厚朴(五分) 陳皮(一錢) 粉甘草(一錢) 鮮生薑(三片) 水煎服。

加減六君子湯

西潞黨(五錢) 生白朮(三錢) 東白芍(三錢) 云茯神(三錢) 法半夏(二錢) 白歸身(錢半) 制殭蠶(錢半) 陳皮(一錢) 濟銀花(一錢) 清炙草(一錢) 煨姜(三片) 水煎服。

效果 連服十劑而痊。

廉按:風毒白喉,有挾寒挾熱之分。挾寒者,初起頭癰惡寒,身疼發熱,滿喉淡紅,微腫略癰,白腐多見於關外,或見於關內,形色多明潤而平,尚能飲食,二便通利,脈多浮細而緊,舌苔多白滑,此風邪尚在表之候也。治宜荊防敗毒散加減,驅風解毒,開痰發表,使疫毒從汗排泄,則喉病自愈。喉如腐爛,輕則用玉鑰匙品白金丸頻吹,重則用坎宮回生丹。即使汗已出透,但有一毫惡寒胸悶,或身尚作熱,苦寒藥仍不得夾雜,惟有輕清泄熱,以盡余邪而已,必俟皮脫膚涼,胸悶全消,鼻見清涕,而或有裡熱來清,及陰虛津虧者,方可酌進甘寒之品,庶幾無害。此案為風毒挾寒之白喉救誤而設,尚非初起之正治法。若挾熱者更非其治,惟用坎宮回生丹合開關立效散連吹喉間,卻屬外治急救之要法。然就余所見白喉險證壞證,牙關緊閉,痰涎上湧,有不能服藥亦無可吹藥者,法宜先開關以掃其痰涎,甚則針刺各穴以出惡血,通經活絡,使立時清醒,再行吹藥服藥,庶有挽回之希望。雖然,白喉無論寒熱證,如汗出似油者不治。失音動痰氣喘者不治,目光直視者不治,用針無血者不治,吹藥無涎者不治,吹藥即刻痛止白落、過日復患者不治,滿喉皆白、刮之紫腫帶黑者不治。醫者如遇此等證候,切勿輕與用藥,縱人盡天回,其能僥倖於萬一者,亦未可知,但總不如先事告明之為愈也。

風火白喉案

李倫青(住衡陽)

病者 長沙李蘭生夫人,忘其年。

病名 風火白喉。

原因 素固血虛肝旺,現因風熱傳染而發。

證候 初患喉痛,發熱惡寒,頭疼心煩,口渴便澀,鼻出血絲,繼見內關白塊兩條,腫痛異常,湯水難嚥。

診斷 脈左關浮數,右寸獨大,舌苔邊白中黃。此足厥陰風火上衝手太陰而成也。

療法 初用銀翹敗毒散,吹離官回生丹,以除腫痛。次用八物甘桔湯,以退白爛。終用六味地黃湯加瓜蔞皮、鮮茅根育陰柔肝以善後。

處方 銀花(三錢) 荊芥(一錢) 蟬蛻(八分) 牛蒡子(二錢) 西洋參(一錢) 連翹(三錢) 薄荷(一錢) 殭蠶(錢半) 甘中黃(一錢) 川貝母(二錢)

離宮回生丹 治熱證白喉及乳蛾喉風等證,極效。

熊膽(二錢) 西洋參(二錢) 硼砂(二錢) 人中黃(一錢) 上青黛(五分) 黃連(六分) 山慈姑(一錢) 兒茶(五分) 真麝香(三分) 蘇薄荷(七分) 大梅冰(一錢) 真牛黃(一錢)

除熊膽、牛黃、片麝外,共研極細末,過絹篩,合牛黃、片麝、熊膽(如濕潤放銀窩子內微火焙乾),再乳精細,磁瓶收貯,蠟封固瓶口,勿使泄氣。臨時計每次以三釐,用噴藥器吹入白處。含噙片時,使毒氣隨風涎吐出,便立刻回生。

八物甘桔湯

生花草(二錢) 銀花(錢半) 制殭蠶(一錢) 霜桑葉(三錢) 苦桔梗(一錢) 麥冬(錢半) 牛蒡子(一錢) 陳金汁(二兩,分沖)

六味地黃湯

大熟地(四錢) 淮山藥(三錢) 粉丹皮(錢半) 瓜蔞皮(錢半) 山萸肉(錢半) 雲茯苓(二錢) 福澤瀉(一錢) 鮮茅根(一兩)

效果 初用敗毒散及吹喉藥,腫痛俱減。次用八物甘桔湯,白塊退淨,諸證悉除。終用六味地黃湯加味,調養而痊。

康按:時疫白喉雖以白喉桿菌為原因,而其發病之誘因,或因燥熱,或因風火,或因虛熱,或因陰寒。醫者臨證之時,必先其所因,伏其所主,而用藥始能奏效。此案系風火白喉,所用初中末三方,雖亦尋常,然足以破白喉忌表之偏見。故凡治時疫白喉,風寒外束則宜表,郁燥化火則宜清,風火交扇、標本兩急則宜表清雙解,且有全系寒鬱、則宜用溫劑,無非憑證用藥。凡與證不對者,均所宜忌,何獨忌表乎。熟玩之,自悟其謬。

伏熱白喉案

丁佑之(住南通東門)

病者 郭吉人,年三十八歲,揚州人。

病名 伏熱白喉。

原因 熱邪內蘊,上蒸喉白。

證候 寒熱喉痛,已有白腐,口渴神煩。

診斷 脈象右寸浮數,苔黃。由熱邪內伏肺經所致。

療法 清熱解毒,生津保肺,肺經一清,喉部自愈,再吹錫類散。

處方 黑犀角(三分,先煎) 生石膏(五錢,研細) 鮮生地(四錢) 天花粉(二錢) 原麥冬(二錢) 京川貝(錢半,去心) 淡子芩(錢半) 小川連(五分) 元參心(三錢) 苦桔梗(五分) 生甘草(五分)

效果 三劑伏熱肅清,喉腐退淨,後用清養法調理而痊。

廉按:喉為肺氣管之口,肺有伏熱,日漸熏灼,喉炎起腐,病勢進行之常。方用涼血解毒,清氣化痰,以治喉腐之本,外吹錫類散,以治喉腐之標。三劑熱清腐退,可為伏熱白喉之適當療法。

陰寒白喉案

蕭瑞器(住湘鄉)

病者 周某,忘其年,住邵陽。

病名 陰寒白喉。

原因 素稟陽虛,傳染陰毒而發。

證候 喉間初現白點,繼則白塊滿喉,飯粒可迸,惟飲水及咽津則痛甚,身微熱,四肢厥逆。

診斷 脈沉緩無神,舌苔灰白而滑,如結痂狀。此即《金匱》陰毒之為病,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也。

療法 非助陽不足以破陰,故用附姜之辛熱為君,佐以炙甘草者,甘平以解毒,使以童便,速驅喉毒從下而泄也。

處方 蜜炙黑附塊(三錢) 川乾薑(二錢,蜜炙) 炙甘草(一錢) 童便(二大瓢,沖)

效果 一劑知,二劑已。

說明 家嚴瑞器公,自弱冠厭棄科舉,究心醫學,於《傷寒》、《金匱》二書確有心得,里□咸稱頌之。前清光緒癸未甲申間,吾鄉數十百里內,多患陰寒白喉,他醫率用表散或清滋,十不一治,家嚴獨得其秘,每用通脈四逆湯奏效,甚者方中用生烏附八錢至一兩,連服五六劑七八劑而愈。同道中莫不駭為奇異,一遇上證,咸遜謝推薦。計當時經手治愈者,不下數十百人。伯章自行醫以來,經驗他種白喉極多,獨於以上陰寒劇證,未曾一見,不審當日何以若此之多,而家嚴獨能於仲景傷寒方中探驪得珠,宜為同輩所歎服也。

男伯章敬志

廉按:陰寒白喉,患之者多屬陽虛,雖少所見,然亦來嘗無其證。前清歸安名醫包岩曰:白喉混稱也,其中有陰虛,有陽虛。陽虛白喉,並不痛癢,並不寒熱,飲食偶或不利,望之不紅不腫,證屬陽衰火息,非附桂不能療是也。但就余在光緒十一年間所見,其證有表裡輕重之別。一為輕證,初起白見於關內或關外,色必明潤而平,滿喉淡紅,微腫略痛,頭痛惡寒發熱,飲食如常,二便和,脈多沉緊而弦,舌苔白,此陰寒尚在表之候也。治宜荊防敗毒散加減;一為重證,一起白見於關內,成點成塊,或滿喉俱白,色如凝膏,喉內淡紅微腫,時病時止,頭項強痛,身重惡寒,發熱咳嗽,結胸聲低,痰壅,不思飲食,目眩倦臥,手足逆冷,腹痛欲吐,脈多沉微欲絕或沉緩無神,舌苔白滑而厚,此陰寒直入里之候也。治宜椒附白通湯加減,王氏桂薑湯亦可酌用(紫猺桂、黑炮薑、炙甘草各五分,共歸碗內,取滾水衝入,仍將碗燉於滾水,掉藥含口,慢慢嚥下,頗效)。若證在疑似之間,先用生川附切片,塗白蜜,火炙透黑,取如細粞一粒,口含咽津,如咽喉癰減輕,然後再用湯藥,較為穩健。此案初起,即用通脈四逆湯,非辨證精確,膽識兼全者不辦。

陰寒白喉案

李倫青(住衡陽)

病者 周定安夫人,忘其年,往常寧。

病名 陰寒白喉。

原因 病已數日,雜證多端,尚不知為白喉,因不甚痛故也。一日偶言喉痛,始延余往治。

證候 頭痛項強,身重惡寒,咳嗽痰壅,肢冷腹痛,視內關白塊兩條,色如凝膏。

診斷 脈沉細弦緊,舌苔白厚而滑。余曰:此陰寒白喉也,幸而未服涼劑,猶可以治。

療法 先用薑桂二陳湯以破陰通陽,順氣開痰,繼以壯陽溫胃湯散其寒凝,去其陰毒,外治吹坎宮回生丹。

處方 生薑汁(十滴,沖) 姜半夏(三錢) 浙茯苓(六錢) 制殭蠶(二錢) 青化桂(五分) 炒廣皮(錢半) 粉甘草(一錢) 春砂仁(一錢)

接方 姜半夏(三錢) 制附片(三錢) 麗參條(五錢) 制殭蠶(三錢) 炒廣皮(一錢) 黑炮姜(一錢) 粉甘草(一錢) 炒銀花(錢半)

坎宮回生丹 治寒疫白喉,及乳蛾喉風等證。

真血竭(一錢) 大梅片(四分) 生附片(一錢,炙焦) 制牙皂(二分) 鬱金(一錢) 真雄精(二錢) 真麝香(六分) 北細辛(一分) 飛月石(一錢)

上藥除片麝外,共研極細末,過絹篩,合片麝再乳精細,磁瓶收貯,蠟封固瓶口,勿使泄氣。臨時計每次以三釐對摻艮宮除害丹一釐,用銅風鼓吹入白處,含噙片時,使毒氣隨風涎吐出,便立刻回生。

艮宮除害丹 專治一切白喉證。

真珍珠(三錢,放水豆腐上蒸三尺香久) 地蝨婆(放銀窩內微火焙焦,二釐) 真琥珀(三錢) 真瑪瑙(三錢,入沙壇內火煅七尺香久) 手指甲(瓦焙焦,五分) 真麝香(五分) 真珊瑚(三錢,人沙壇內火煅七尺香久) 蚯蚓(瓦焙枯,六分) 大梅片(六分) 真辰砂(三錢,水飛) 蠶繭(七隻,燒灰存性) 蘇馬勃(三釐)

共研極細末,過絹篩,再□精細,磁瓶收貯,蠟封固瓶口,勿使泄氣。辨寒熱證,臨時對用。

效果 服初方二劑,白塊減半,惟痰嗽肢冷不減,腹仍冷痛。繼服接方三劑,諸證皆痊。

廉按:時疫白喉,雖屬燥熱證多,陰寒證少,其間寒熱二證,判若冰炭,臨證時若不詳審,殺人易如反掌。且每見白喉之死,死於熱證者少,死於寒證者多,大抵人知有熱證,而不知有寒證,皆誤於疫之一字也。即以疫論,豈皆染熱疫,獨不染寒疫乎?況其病多見於黃河以北諸省之天氣寒冷地方,發生於冬令之時為多。茲特約選蕭李二家驗案二則,以破世俗之迷信《白喉挾微》一書者。

虛火白喉案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孫傳九,年二十歲,貴州人,高等師範學生。

病名 虛火白喉。

原因 得白喉症,屢經醫治,不外忌表抉微諸方加減,病日增重。醫者諉謂不治,始延愚為診視。

證候 喉關純白,黏涎甚多,須臾滿口,即得吐出。

診斷 脈細弱而數,舌胖嫩淡紅。知系脾腎兩虛,腎虛氣化不攝,則陰火上逆,痰水上泛,而脾土虛損,又不能制之,故其咽喉腫疼黏涎若是之多也。

療法 投以六味地黃湯,滋補脾腎以清虛火,又加於術,少加蘇子,制痰水上泛。

處方 大熟地(六錢) 淮山藥(四錢,生打) 山萸肉(二錢) 雲茯苓(三錢) 粉丹皮(錢半) 福澤瀉(錢半) 生於術(錢半) 蘇子(八分)

效果 連服十劑而痊。

廉按:此為牌腎雙補之和劑,妙在加蘇子一味,不但能治痰水上泛,且能降陰火上逆,十劑而痊,信然。張君平時最喜用熟地,嘗用六味地黃丸作湯,加川芎、知母以治如破之頭疼,加膽草、青黛以治非常之眩暈,加五味、枸杞、柏子仁以斂散大之瞳子。且信其煎汁數碗、浩蕩飲之之說,用熟地四兩、茯苓一兩以止下焦不固之滑瀉,用熟地四兩、白芍一兩以通陰虛不利之小便。又嘗於一日之中,用熟地斤許,治外感大病之後忽然喘逆脈散亂欲脫之險證。且不獨治內傷也,又嘗用熟地、阿膠大滋真陰之類治溫病脈陽浮而陰不應,不能作汗,一日連服兩劑,濟陰以應其陽,使之自汗。可謂深悉熟地之醫治作用矣。

虛火白喉案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劉子衡令堂,年六十三歲,住本鎮。

病名 虛火白喉。

原因 今年夏間,因孫兒病逝悲哭太過,遂患喉症。延予治之,予視其發白如霜。

證候 咽喉兩旁,滿布白腐,以毛筆蘸水拭之,則依然鮮紅之好肉,並不潰爛,煩躁不寧,徹夜不寐。

診斷 脈息虛軟,舌紅如朱,中間略有薄苔。蓋勞神太過,虛火上升,心腎不能相交、水火不能既濟之病也。而況守節四十年,持齋二十載,其精血之衰、腦力之耗為何如耶!

療法 與增液湯加味。

乾地黃(五錢) 原麥冬(三錢) 元參(三錢) 朱拌茯神(三錢) 西洋參(二錢) 鮮石斛(三錢) 棗仁(三錢) 蘇百合(三錢)

效果 一服煩躁定,能安睡。接服四劑痊愈。

廉按:白喉普通病名也,悲哭太過,激動虛火,病固也。方用增液湯加味滋陰清火,看似對症療法,實則為原因療法之一種,深得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之經旨。

白喉並病案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張明仙,年念六歲,業商,住水溝營。

病名 白喉並病。

原因 白喉雖由肺經伏燥,今則挾君相火而發。

證候 初起頭痛身熱,口乾咽燥,喉旁發白,中間紅腫而痛,甚則腮頸亦腫,咳逆痰多,胸悶心煩,不寐昏譫。

診斷 脈右滑數,左關浮弦搏數,舌根微硬,中紫尖絳。此燥熱合君相火併發,乃肺心膽三經並病。遂明告之曰:其來勢之猛烈,壽可立傾,勿謂言之不預也。

療法 外內並治,先於喉間紅腫處,用喉刀刺出惡血以殺其勢。繼則三經藥並用。故以葉氏犀角地黃湯加桑、丹為君,瀉心膽以清營,白虎湯去草、米加蔞、貝為臣,滌熱痰以清氣,佐以大青、地丁、金汁涼解血毒,使以萊菔、青果,既清燥火之閉郁,亦開痰涎之停留也。

處方 磨犀粉(錢半,藥湯調下) 鮮生地(一兩) 銀花(三錢) 青連翹(四錢) 鮮桑芽(五錢) 粉丹皮(二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肥知母(四錢) 栝蔞仁(五錢,杵) 京川貝(四錢,去心) 鮮大青(五錢) 紫花地丁(四錢) 陳金汁(二兩,分沖)

先用生萊菔(四兩,切片) 鮮青果(兩枚,切去頭尾劈) 煎湯代水。

效果 一日連進兩劑,一劑而諸證略減,再劑而痰火漸清。原方略減用量,去犀角、青果,加生玳瑁四錢、淡海蜇四兩(同生萊菔先煎代水)。又進兩劑,便暢熱退,神清譫除。改用吳氏五汁飲加減(鮮生地汁、甜梨汁、生藕汁、解暈草根汁、青蔗漿)調理以善其後。

廉按:凡燥疫白喉,其發白或點、或片、或塊,色如雞脂,或發熱後數日始見,或一起即白喉滿布,其來勢雖各有輕重,而其為肺經燥毒則一。其間如有紅腫者,或紫而癰甚者,挾有心經君火,膽經相火,相助為虐也。若火毒盛極,喉間紫脹,甚則兩頤項背俱腫者,乃三經並病,危在頃刻之喉痹急症也,往往朝發夕死,夕發朝死。急急刺出惡血,以泄其氣,用杜牛膝汁漱喉,以湧吐其痰,然後用重劑急灌,庶可轉危為安。此案確係燥火白喉之三經並病,治雖急救得法,藥亦大劑頻服,然就余所見,間亦有不效者。

白喉壞證案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駱開明,年念五歲,住駱家葑。

病名 白喉壞證。

原因 病本燥疫白喉,前醫誤認為風毒喉痧,用荊防葛根湯,大劑透發而劇變。

證候 初起身熱自汗,咽燥無痰,喉間發白塊。七八日後,忽白塊自落,音啞氣喘,痰聲漉漉,勢如潮湧。

診斷 脈右浮大滑搏,左反細數,舌絳且干。此由燥火過盛,肺液將涸,反用大劑辛燥升散,遂致激動肝風,沖氣挾龍雷之火,隨腎水而上逆,壅聚於喉嚨之間,悉化為痰。余遂曉之曰:病不可為,無藥可救。奈病家再四哀求,不得不於百無一活之中,籌萬有一生之策。

療法 潛鎮攝納為首要,先用羚角、西參、淡秋石煎湯,調下真猴棗以消息之。幸而藥能下咽,痰氣稍平。於是重用龜板、牡蠣、珍珠母、玳瑁等,得至靜之精介以潛陽為君,冬、地、西參專保肺液,膠、芍、玄參兼導龍雷為臣,佐以金汁水清咽潤喉,載引諸藥以下行,使以熟地露滋腎救肺,增陰液而不滯,仍用猴棗鎮納沖氣,以墜上壅之熱痰也。

處方 羚角片(一錢,先煎) 西洋參(一錢) 淡秋石(五分) 真猴棗(三分,藥湯調下)

接方 珍珠母(一兩,生打) 左牡蠣(八錢,生打) 提麥冬(四錢) 玄參(八錢) 生白芍(六錢) 龜甲心(六錢,生打) 生玳瑁(四錢,剪細) 大生地(一兩) 西洋參(三錢) 真陳阿膠(二錢,烊沖) 陳金汁(二兩,沖) 猴棗(三分,藥湯化下) 熟地露(二十兩,代水煎藥)

效果 日服接方兩劑,一劑而喘促稍安,再劑而痰聲如失。原方酌減用量,去金汁、猴棗,加鮮石斛四錢、甘蔗漿、甜梨汁各兩瓢同沖。連服四劑,聲音清亮,胃納稀飯,競僥倖而得奏全功。

廉按:此為白喉極重之危候,妙在首先用具有靈性、善能熄風之羚角;而猴棗墜痰,尤為神應。其色青黑,與肝腎二臟相合,故能攝納龍雷之火,故閉證之痰熱上塞,得之足以泄降。即脫證之虛痰上壅,亦可惜以攝納,並不慮其鎮墜之猛,故一服後即痰氣稍平。接方用大劑潛鎮攝納,又是必不可緩之要藥,以平其逆湧之勢,鎮其龍雷之動。一日疊進兩劑,亦屬急證急治之方策。似此危證,幸奏全功,堪為遇此疑難大證者,別開益智之粽,新增續命之湯也。

白喉兼瀉案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舍弟蕭璋如,住湘鄉。

病名 白喉兼瀉。

原因 秋抄感溫燥而發。

證候 身無寒熱,口不渴,滿喉發白,又兼泄瀉,小便時清時濁。

診斷 脈浮澀滿指,舌苔淡白而薄,底面微露鮮紅色。審由燥氣所發,因兼泄瀉,始尚猶豫。繼乃恍然大悟曰:此肺移熱於大腸,病邪自尋去路也。

療法 即疏喻氏清燥救肺湯,取其寒以制熱、潤而滋燥,為深秋燥熱傷肺之主方。

處方 霜桑葉(三錢) 北沙參(三錢) 原麥冬(錢半) 生石膏(二錢) 生甘草(七分) 陳阿膠(八分,烊沖) 黑芝麻(一錢,炒) 甜杏仁(一錢) 枇杷葉露(一兩,沖)

效果 一劑知,再劑已。

廉按:喻氏宗繆仲醇甘涼滋潤之法制出此方,名曰清燥,實以滋水,即易所謂潤萬物者莫潤乎水是也;名曰救肺,實以補胃,以胃液為肺津之母也。此案借治白喉兼瀉,雖不脫養陰清肺之法,而其妙在煅石膏一味,石膏經煅,味淡微咸,西醫推為鹽類利尿藥。尿利則腸中水分從小便排泄,不止瀉而其瀉自止。況煅過石質堅凝,又有堅腸之作用。蕭君可謂善用鹹方矣。

瀉轉白喉案

蕭琢如(住湘鄉水口山礦局)

病者 工人王某,年近三十,住湘鄉。

病名 瀉轉白喉。

原因 初患秋燥泄瀉,日數十行。醫以表散溫燥藥進,瀉略減,而咽喉痛,雜見白點。

證候 身大熱,汗出,遍體紅斑,咳痰中帶鮮血,口乾,不甚喜飲,小溲短赤而數。

診斷 年未三十,兩人掖而求診。脈浮數而促,舌鮮紅多刺,苔微黃。余曰:此乃秋燥證。泄瀉者,肺熱移於大腸,臟邪傳腑,自尋出路,正是佳兆,乃反其道以行之,幸泄未全止,治節之權,尚存一線。而喉關見白而痛,咳嗽帶血,則肺金受傷,已非淺鮮,及今圖治,或可挽救。

療法 與大劑養陰清肺湯加石膏、知母,清胃燥以救肺,保肺液以制腐。

處方 鮮生地(一兩) 烏元參(八錢) 原麥冬(六錢) 生白芍(四錢) 丹皮(四錢) 川貝母(四錢) 蘇薄荷(錢半) 生甘草(二錢) 生石膏(六錢) 知母(四錢)

效果 連進三帖,症減大半。嗣就原方加減,又十餘帖,始獲痊愈。

康按:此因秋燥傷肺,肺移熱於大腸,故作瀉。若仿喻西昌秋燥泄瀉例治,二三劑即可奏功。前醫不知燥氣病理,率用表散溫燥,勢必升騰燥熱,則火焰愈熾,傷津劫血,以致喉痛白爛,咳痰帶血,幸而不激動肝風,發為痙厥,又未至音啞氣喘,肺炎葉腐,猶可用大劑養陰清肺湯加膏、知以救藥誤,否則殆矣。就余所見,此係伏暑內發,秋燥外搏,因誤藥而轉變白喉,非真時行之義膜白喉也。

第十卷 時疫霍亂病案

時疫霍亂案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寇媼,年過六旬,住奉天小南關。

病名 時疫霍亂。

原因 孟秋下旬,偶染霍亂。經醫數人,調治兩日,病勢垂危,醫者辭不治。其子寇汝仁來院,懇往為診治。

證候 前本吐瀉交作,至此吐瀉已止,奄奄一息,昏昏似睡,肢體甚涼,六脈全無。詢之猶略能言語,惟覺心中發熱難受。

診斷 此證雖身涼脈閉,而心中自覺發熱,仍當以熱論。其所以身涼脈閉者,因霍亂之毒菌竄入心臟,致心臟行血之機關將停,血脈不達於周身,所以內雖蘊熱,而仍身涼脈閉也。

療法 當用藥消其菌毒,清其內熱,並以助心房之跳動。症雖危險,仍可挽回。

處方 鏡面硃砂(錢半) 粉甘草細末(一錢) 冰片(三分) 薄荷冰(二分)

共研細,分作三次服。病急者,四十分鐘服一次,病緩者,一點鐘服一次,開水送下。

效果 將末藥服二次,心熱與難受皆愈強半,而脈猶不出,身仍發涼,知其年過花甲,吐瀉多次,未進飲食,其氣血衰憊己極,所以不能鼓脈外出以溫暖於周身也。遂又為疏方,用野臺參一兩以回陽,生懷山藥一兩以滋陰,淨萸肉八錢以斂肝氣之脫(此證吐瀉之始,肝木助邪侮土,至吐瀉之極而肝氣轉先脫),炙甘草三錢以和中氣之漓,因其心猶發熱,又加玄參四錢以涼潤之。煎湯一大鐘,分兩次溫服下,脈出,周身亦熱。惟自覺心中餘火未清,知其陰分猶虧,而不能潛陽也。又用玄參、沙參、生山藥各六錢,俾煎湯服下,病遂痊愈。

說明 此證初服之藥末,載在拙著《衷中參西錄》,名急救回生丹。因己未孟秋霍亂盛行時,愚在奉天擬得此方,登報廣告,凡用此方者皆愈。友人袁林普為故城縣尹,用此方施藥二百六十劑,即全活二百六十人。次年南半又有霍亂證,復為寄去衛生防疫寶丹方。(此方亦與前方同時擬者,方用粉甘草細末十兩、細辛細末兩半、白芷細末一兩、冰片細末二錢、薄荷冰細末三錢、鏡面硃砂三兩。將前五味共和,泛水為丸,桐子大,陰乾透,用硃砂為衣,勿令餘剩,每服百丸,病重者可服一百三四十丸。)袁君按方施藥六大料,自救愈千人。大抵前方治霍亂陽證最宜,後方則無論陰證陽證,用之皆效。《三三醫書》第八種時行伏陰芻言,載此二方井能治愈伏陰若干證,謂霍亂為至險之證,而千古治霍亂無必效之方,幸拙擬二方用之皆效云。

廉按:張氏壽甫曰:霍亂之證,或因飲食過量,或因寒涼傷其脾胃,將有吐瀉之勢,疫毒即乘虛內襲,遂揮霍燎亂而吐瀉交作矣。吐瀉不已,其毒可由腸胃而入心(胃大絡虛里、小腸乳糜管,皆與心相通,其症間有自心胞直傳心者,多不及治),更由心而上竄於腦(心有四支血脈管通腦),致腦髓神經與心俱病,左心房輸血之力與右心房收血之力為之頓減,是以周身血脈漸停而通體皆涼也。故治此證者,當以解毒之藥為主,以助心活血之藥為佐,以調陰陽奠中土之藥為使,爰擬急救回生丹一方。若霍亂吐瀉已極,精神昏昏,氣息奄奄,虛極將脫,危在目前,病勢至此,其從前之因涼因熱,皆不暇深究,惟急宜重用急救回陽湯,固其陰陽之將離,是此湯雖為回陽之劑,實則交心腎和陰陽之劑也。服此湯後,若身溫脈出,覺發熱有煩躁之意者,直急滋其陰分,若玄參、生芍藥之類,加甘草以和之,煎一大劑,分數次溫飲下。其言如此。發明霍亂之病理及其處方,可謂獨出心裁,別開生面者矣。似此佳案,的是傳作,宜其《衷中參西錄》山西醫學校定為教授學生之講本也。

時疫霍亂案

李竹溪(住蕪湖米市街)

病者 吳二,年逾三十,撥船頭,住河南三街。

病名 時疫霍亂。

原因 濕熱遏郁,兼貪涼飲冷而發。

證候 中秋後三日夜半,突來吐瀉,及至天明,已瀉數十次矣。身雖冷,反煩渴,喜飲涼水,得水旋嘔,溲閉面赤,目合汗泄。

診斷 脈伏苔白。脈證合參,此濕熱亂於腸胃也。其來也暴,其勢亦危。際此水逆溲閉,脈伏心煩,渴飲汗泄,雖瀉已多,邪猶未化,縱神疲目合,有主挽正回陽者。予力違其議曰:此病此時,尚慮其陽未通邪未化,如心煩溲閉渴飲等證,可溫補乎?獨主通陽化氣,以免實實之咎。

療法 太陽不開,陽明不合,故三焦氣化不宣,仲聖古法可師,五苓加黃連以堅腸。

處方 大面桂心(三分) 生蒼朮(錢半,米泔泡製) 雲苓(三錢) 豬苓(二錢) 建澤瀉(二錢) 小川連(五分) 開水為引,陰陽水煎服,服後飲暖水一杯。

次診 一劑吐止瀉減,而心仍煩,口仍渴,溲行不爽,苔色轉黃,體仍未溫,是陰可堅,而陽猶未布,氣不化液也。五苓加三石法,以清陽明伏熱。

次方 前方五苓加生石膏(四錢,研細) 滑石(三錢,包煎) 寒水石(三錢) 甘瀾水煎服。

三診 煩渴已蠲,足先回溫,瀉止呃來,苔轉黃滑,是中宮濕熱無力輸送而蒸痰,反致胃氣上逆。治以竹茹橘皮湯,合丁香、柿蒂,加蠶沙導濁。

三方 薑汁炒竹茹(二錢) 橘皮(錢半) 潞黨參(錢半) 法半夏(錢半) 水炙枇杷葉(五錢) 麥冬(錢半,米炒) 炙甘草(五分) 晚蠶沙(三錢,包煎) 公丁香(一分) 柿蒂(三十枚) 河水煎服。

效果 終以調和脾胃,祛痰滌熱而愈。

廉按:濕熱夾瓜果生冷,寒熱相搏,陡然亂於腸胃,成為霍亂吐瀉。方用五苓散加黃連,苦辛通降、芳淡滲利,瀉雖減而煩渴如前;繼用桂苓甘露飲法,煩渴除而轉呃;終用竹茹橘皮湯加減,而收全功。藥隨病變,醫不執方,具見一片靈機活潑潑地。

時疫霍亂案

李伯鴻(住汕頭仁安里)

病者 李明德,年五十二歲,工廠伙伕,住汕頭。

病名 時疫霍亂吐而不瀉,大寒似熱證。

原因 以貧不能購溫補食物,且年老所啖皆殘羹冷飯,濕寒積而不化,欲吐則胃力不足,不能吐出食物,欲瀉則肺胃力不能下達大腸,故只吐痰水而無物。

證候 大汗如洗,全身冰冷,吐止痰水,藥入即吐,病日余而大劇。

診斷 夜深懇余往診,到時病者遺囑後事,已奄奄一息不能言矣。兩手脈微欲絕,以聽脈筒聽其心臟尚活,而舌有苔垢,此凝寒似熱。索閱日中所服方,果誤為胃熱,一派涼瀉品。藥入雖未幾吐出,然胃氣更因此大傷,肺之喘促愈甚,所以大劇。此凝寒霍亂,治之須慎也。

療法 熱水溫罨、運用人工呼吸二法,額鼻喉耳旁腹均抹以香竄行氣藥油,約十分鐘,汗止息續,能言語。以濃薑汁和熊膽液灌之,少瘥。繼以理中湯加減治之。

處方 生於術(三錢) 黨參(六錢) 乾薑(五錢) 炙甘草(二錢) 姜半夏(二錢) 貢川樸(二錢) 雄豬膽汁、童便各半,拌藥炒干,用水碗半,煎至半碗,溫服。

效果 凝寒以膽便,同氣相投,理中開化其閉結,故藥入不拒,二日即霍然愈,幹事如常。

廉按:案中所敘欲吐則胃力不足不能吐出食物,欲瀉則肺胃力不能下達大腸,故只吐痰水而無物,現此則乾霍亂之屬寒濕一種。方用理中加豬膽汁童便炒透,逆治之中參以從治,法從通脈四逆加人溺豬膽汁湯脫化而來。研究古醫學術者夫人而知之,妙在先用人工呼吸法喚醒神氣,故能速效。處當今中西學術競爭之時代,為中醫者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而外,不可不進取新醫學術也。

時疫霍亂案

燕慶祥(住永修官塘區)

病者 吳相水,年三十餘歲,江西永修人。

病名 時疫霍亂。

原因 其人素系中寒,春傷於風,兼感山嵐瘴氣,故至六月熱盛之時發為嘔泄霍亂,大論曰:「歲土不及,民病飧泄。」

證侯 身熱微寒,渴不喜飲,少腹微疼,嘔泄並行,手足拘攣。

診斷 六脈沉伏,脈證合參,是土鬱發為霍亂也。愚謂此等證候,須以風木為本,以陰寒為標,以少陽之火熱為中見,而其所以然者,三陰至太陰為陰之己極,故不從本而從中見。治者能平其木以扶中土,未有不驗者。且手足所以拘攣,是即轉筋之名,然非木之剋土而何?蓋手足乃脾胃所司,土受木克,何怪乎手足拘攣。若兼制其肝木,則病雖危,亦可挽回。

療法 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方以藿香為君,白朮為臣,加吳茱萸以除陰寒而降肝逆,木瓜扶脾伐肝以舒筋。

處方 藿香(錢半) 焦野術(一錢三分) 廣皮(八分) 桔梗(八分) 大腹皮(一錢) 紫蘇(八分) 川樸(八分) 香白芷(一錢) 仙半夏(八分) 茯苓(三錢) 吳茱萸(一錢) 木瓜(錢半)

次診 服兩劑,嘔瀉痊愈,熱亦退,手足亦不拘牽,處善後方而歸。

效果 囑其禁米七日。用香砂六君子湯,二劑即復原矣。

廉按:藿香正氣散治風寒外感、食滯內停,或兼濕邪,或吸瘴氣,或傷生冷,或不服水土等證,的是良方。若治霍亂轉筋,亦惟濕蘊於中寒襲其外者,方可酌用。此案加吳萸、木瓜,辛酸合用,疏肝氣以舒筋,尚屬穩健。若溫暑伏熱發為霍亂轉筋者,在所切禁。

時疫霍亂案

李伯鴻(住汕頭仁安里)

病者 花月娥,年十八歲,詞女,住汕頭。

病名 時疫霍亂腹痛、瀉而不吐大熱似寒證。

原因 平日嗜食油炸膾,每日必啖數枚,以致伏火內發,陡變霍亂。

證候 腹痛暴瀉,精神錯亂,面白目昏,瀉時有聲,四肢筋抽痠痛,視物不見。

診斷 兩手脈沉伏而微,惟久之則有一躍彈指。按脈微乃腹痛所致,瀉時肛門有聲響,試以手按其腹,病者覺痛,脈微中有一躍彈指。而面白目昏,雖似虛寒,經云:大熱似寒,其為火鬱無疑。前醫施以附桂理中,所以不能治標也。然此伏火霍亂,未易辨矣。

療法 《內經》云:「火鬱則發之。」遵是義先施以加味火鬱湯,後以加減竹葉石膏湯、加減平胃湯。

處方 柴胡(二錢) 防風(二錢) 葛根(三錢) 升麻(七分) 羌活(二錢) 白芍(四錢) 炙草(二錢) 生甘草(二錢) 蔥白(四株) 蒼朮(三錢)

次方 竹葉(三錢) 生石膏(四錢,研細) 六一散(二錢,包煎) 薄荷(二錢) 生白芍(三錢) 花粉(三錢) 赤茯苓(一兩) 原麥冬(二錢)

三方 蒼朮(二錢) 陳皮(錢半) 貢樸(二錢) 甘草(一錢) 木瓜(二錢) 烏梅(二枚) 山楂(二錢) 麥芽(二錢)

效果 翌日火發,口渴痛減,面紅唇焦。服竹葉石膏後,渴瀉均止,惟胃未開不思食。最後服加味平胃湯,食進而病痊。

廉按:此即西醫所謂急性腸炎症也,似霍亂而實非霍亂,治法先發後清,秩序井然,非得力於東垣仲景者不辦。

時疫霍亂案

李伯鴻(住汕頭仁安里)

病者 李秉乾,年五十餘歲,住汕頭。

病名 時疫霍亂。

原因 病者體碩大雄偉,生平無病,行年五十餘,只在滬一病,連此二次而已。惟素具怪脈,遭病必重,在滬為其摯友治愈。此次在酒樓赴宴回,忽患霍亂,囑家人急請伯鴻。余到診時,病者已失知覺。

證候 吐瀉腹痛抽筋,大汗淋漓,面黃土色,失知覺,不能言語。

診斷 病者素具怪脈,一至即止,代復如散沙,無病時亦如此。脈已難據,體溫又因霍亂而難探,只按其外候,斷為霍亂而已。

療法 下以熱水溫罨,上以還魂水醒腦,約十分鐘,面色紅活,手足能動,略知人事。即以止痛藥止其痛,病者安臥睡去。隨以後方服之,遂霍然愈。

處方 廣鬱金(錢半,生打) 杜藿香(三錢) 製蒼朮(二錢) 羌活(二錢) 木瓜(三錢) 六神麯(三錢) 臺烏藥(二錢) 生白芍(三錢) 貢樸(二錢) 益元散(三錢,包煎)

效果 翌日痊愈。

康按:案云奇證,方卻尋常,而能競奏捷效者,全在的對固症而已。

霍亂轉筋案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蒼石匠,年四十餘歲,住溫嶺縣。

病名 霍亂轉筋。

原因 六月間由於先食酒肉,後食瓜果,後半夜袒臥,猝中陰寒而發。

證候 大瀉大吐,兩膝拘攣,汗出如注,手足冰冷,精神困倦,言蹇語低。

診斷 脈象沉細無神。由前醫誤用藿香正氣散以治內傷霍亂,吐止而渴生,致證愈劇,將成陰陽兩脫。

療法 急用生脈散以復脈,附子理中湯以回陽,枸杞以救陰,木瓜以舒筋。

處方 海南參(三錢) 破麥冬(三錢) 五味子(一錢) 炮薑炭(二錢) 宣木瓜(二錢) 淡附片(一錢) 焦冬朮(二錢) 枸杞子(二錢) 炙甘草(八分)

效果 一劑脈腹瀉止,汗斂筋舒。繼用清養善後而愈。

廉按:汗多雖曰亡陽,未必不亡其陰,下多雖曰亡陰,未必不亡其陽。此案急救陰陽以固其脫,方用生脈散合附子理中湯加杞子、木瓜,較之孫真人用附子理中湯加麥冬、茯苓,尤為周到。

霍亂轉筋案

錢蘇齋(住蘇州謝衙前)

病者 金寶三室,年五十歲,住蘇城古市巷。

病名 霍亂轉筋。

原因 既傷暑熱,又食瓜果,夜臥當風,遂成寒熱暑濕風火錯亂之症。

證候 形寒嘔吐,暴瀉洞泄,神昏壯熱,目眶陷腡癟,肉脫口渴,兩足筋隆起如繩、轉動牽掣、腷膊有聲,腹痛有汗,四肢厥冷。子病午劇,危象畢露。

診斷 脈搏弦細。憑脈斷證,此由瓜果生冷,露臥當風,遏其內伏之暑熱,暑火入肝,激動厥陰風木,沖激陽明,使人身胃中之津液、肝藏之血液、頃刻劫奪無餘。吐瀉口渴,汗流壯熱,胃津已亡也。眶陷腡癟肉脫,血液已劫也。而腹痛轉筋、脈弦肢振者,表裡寒熱錯雜之邪未去,風火內旋,尚鬱而未伸、蓄而未泄也。宜先用從治法,急去其邪,俾屈者伸而蓄者泄,然後再圖其已亡之津液。

療法 先用辣蓼草、生薑、燒酒煎湯置盆中,使病人兩足浸入。再用粗麻繩蘸湯,使有力者將繩在轉筋上牽搓之,左右上下不稍停息。再用內服湯劑以取速效。

處方 姜炒川連(七分) 蘇梗(二錢) 晚蠶沙(三錢) 陳皮(一錢) 烏藥(錢半) 吳茱萸(四分) 石菖蒲(三錢) 生苡仁(三錢) 廣鬱金(二錢) 大腹絨(錢半) 杜藿香(三錢) 宣木瓜(錢半) 小枳實(錢半) 佩蘭葉(三錢) 飛龍奪命丹(二分,溫開水先下)

效果 用繩擦二小時,轉筋漸定。服湯藥腹痛安,身熱緩,吐瀉止。改用芳香清暑藥,大勢俱定。乃加石斛、扁豆等養液,五日而起。

廉按:六氣之邪,燥氣發霍亂少,風邪發霍亂輕,若暑火挾濕邪為熱霍亂,寒挾濕邪為寒霍亂,霍亂多兼飲食過飽乃發,亦有觸穢惡發者。此案暑濕伏於內,風寒中於外,又夾瓜果食滯。長夏初秋,霍亂轉筋最多之原因,不外如此。方用藿香左金湯加減,尚屬穩當。妙在先服飛龍奪命丹,芳香闢穢,化毒祛邪,宣氣通營。全體大用,真有斬關奪隘之功,而具起死回生之力也。

霍亂轉筋案

楊德馨(住黑龍江育和堂)

病者 李煥亭,年四十餘歲,保定人。

病名 霍亂轉筋。

原因 由暑濕挾穢,擾亂腸胃所致。

證候 上吐下瀉,腹痛轉筋,目陷肢厥,口渴溺無,音嘶汗多,煩躁不寧。

診斷 六脈皆伏。脈證合參,乃時行霍亂之急病也。

療法 初仿王夢隱蠶矢湯加減,清暑利濕以和其中。服一劑,瀉止、汗止、音清,脈息已起,惟溺閉呢逆。照原方去米仁、豆卷、條芩,加石菖蒲、川樸、蘆根、滑石。小便利,口渴止,飲食進,惟脈微數,胸悶發呃,此是胃氣不和餘熱未清耳。後服駕輕湯,三劑痊愈。

處方 晚蠶沙(五錢,包煎) 生苡仁(八錢) 大豆卷(三錢) 陳木瓜(三錢) 條芩(一錢) 鮮竹茹(三錢) 法半夏(二錢) 絲通草(錢半) 紅靈丹(一分,沖) 左金丸(錢半) 拌滑石(六錢,包煎) 陰陽水煎,稍涼塗服。

效果 連服駕輕湯兩劑而痊。

生扁豆(四錢) 淡香豉(四錢) 鮮石斛(三錢) 鮮枇杷葉(五錢,去毛,抽筋) 廣橘紅(一錢) 焦山梔(一錢) 陳木瓜(一錢) 鮮竹葉(四錢)

廉按:王孟英曰:丁酉八九月間,杭州盛行霍亂轉筋之證。有沈氏婦者,夜深患此,繼即音啞厥逆。比曉,診脈弦細以澀,兩尺如無,口極渴,而沾飲即吐不已,足腓堅硬如石,轉時痛楚欲絕。乃暑濕內伏,阻塞氣機,宣降無權,亂而上逆也。為仿《金匱》雞矢白散例,而處蠶矢湯一方,令以陰陽水煎成,候涼徐服,此藥入口競不吐。外以燒酒令人用力摩擦其轉戾堅硬之處,擦及時許,鬱熱散而筋結始軟。再以鹽滷浸之,遂不轉戾,吐瀉漸止。晡時復與前藥半劑,夜得安寐,次日但覺困極耳,與致和湯數服而痊。後治相類者多人,悉以是法出入獲效。此案純系夢隱方法,略為加減,競奏全功,益見王氏蠶矢湯之確有成效也。

霍亂轉筋案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余南,年逾三稔,師範學校學生,住校。

病名 霍亂轉筋。

原因 天氣炎熱,因熱貪涼,飲冷過度,脾受濕侵。

證候 吐瀉轉筋,苔黃口渴,手足厥冷,小便微黃。

診斷 兩手無脈。此係陰陽逆亂,清濁混淆,氣機鬱塞,脈息因之潛伏,非氣血散上神脫脈絕也。《靈樞·經脈篇》云:「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足太陰脾土臟也,其應在濕,其性喜燥,鎮中樞而主升清降濁之司,飲冷過多,濕盛於中,升降之機為之阻滯,則濁反厥逆於上,清反抑陷於下,而為霍亂轉筋者,風木之變也。濕土為風木所克,濕熱爍於筋則為轉筋。苔黃口渴、小便黃者,為濕鬱化熱之象。張路玉云:「霍亂有一毫口渴,即是伏熱,種種燥熱之藥,誤服即死。」按張君此言,獨具隻眼,堪為治霍亂之金針。

療法 用茯苓、澤瀉、豬苓、廣皮為君以祛其濕,焦梔、香豉為臣以解其鬱熱,佐苡仁、木瓜、木香以舒筋而調氣,使以扁豆花消其暑,每日服三劑。外以好燒酒辣寥,令人用力摩擦其轉筋之處。

處方 茯苓(四錢) 澤瀉(三錢) 豬苓(二錢) 廣皮(二錢) 焦梔(二錢半) 香豉(三錢) 苡仁(五錢) 木瓜(一錢) 木香(八分) 扁豆花(三十朵)

外治 燒酒(六兩) 辣蓼(一把)

效果 擦將一時許,筋乃不轉。一日吐瀉止,三日諸恙退。繼用調理,康健如常。

廉按:診斷頗有發明,處方亦尚穩健,此為濕熱霍亂之正治法。

霍亂轉筋案

錢存濟(住廣德城內)

病者 蘇春霆,年近六旬,身體強健,早年就館,現解職賦閒,住廣德城內。

病名 霍亂轉筋。

原因 素性嗜酒,每飲必醉。茲因酒後食瓜,納涼露宿,醒則腹痛下利,既而嘔吐。

證候 身熱煩渴,欲臥冰中,氣粗滿悶,厥逆躁擾,兩腳搐筋,腹痛下利,小便不通,嘔吐清水有如菜汁,酸苦異常。

診斷 六脈沉伏,微有弦意,舌亦無苔。合症參之,乃霍亂轉筋也。《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又云:「土鬱發之,為嘔吐霍亂。」又云:「不遠熱則熱至,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經脈篇云:「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此證由濕熱內蘊,飲冷停食,猝傷暑邪,致升降機窒,清濁相干,亂於腸胃,而陡然霍亂轉筋,正與《內經》之旨符合。蓋吐利者,濕土之變也。轉筋者,風木之變也。濕土為風木所克,則為霍亂轉筋。證從熱化,病甚沉重,所幸眼眶未陷,津未告竭,尚屬可治。

療法 用藿、薷透表解穢,芩、連清熱敗毒,芩、朮、滑、澤利濕宣郁,雪水、車前解煩清暑,厚朴推滯,木瓜舒筋,黨參扶氣,甘草和中,俾表邪透而暑邪清,郁土宣而中機建,肝平筋舒,濕利滯行,而吐利自止矣。

處方 西香薷(三錢) 廣藿香(三錢) 川雅連(三錢) 條黃芩(二錢) 澤瀉(二錢) 生於術(三錢) 雲茯苓(六錢) 西滑石(八錢,包煎) 卷川樸(二錢) 潞黨參(錢半) 宣木瓜(四錢) 炙甘草(一錢) 鮮車前(三株) 以臘雪水煎服。

效果 進一劑,身得微汗,熱減、煩平、脈起。復診去香薷、藿香,加花粉、白芍各三錢以生津液。再診病愈大半,原方分兩減輕,又進一劑乃痊。遂止藥,以糜粥調之。未及一周,即如常人矣。

廉按:霍亂,寒熱相搏者多,雖知其為寒為熱,亦須反佐以治,方中芩、連、滑石為君,佐以藿、樸、香薷,蓋即此理。惟吐瀉多,中氣必傷,故參以四君子湯培其中氣,法從黃連瀉心湯脫化而出。

霍亂轉筋案

梁右齋(住玉山湖塘沿)

病者 劉腮狗仔,年四十六歲,住橫路巷裁縫店。

病名 霍亂轉筋。

原因 熱中厥陰。

證候 昨日夜半,忽然消渴(大渴大飲之謂),大吐大瀉,足內股大筋揪痛不堪,不能轉側,足指揪強,玉莖揪縮,茶水入口即時自覺就走大便出,神識尚清,至晨全身大肉盡削,瘦如雞骨。

診斷 脈浮弦數,舌苔白膩,兩邊黃燥。脈證合參,系因熱勢過度,氣機旋捷,故食不待化而即出。內經曰:「肝主疏泄」。肝經厥陰,氣化風木,熱中其經,木挾熱以侮土,則嘔吐作而不能制水生津,化血生肌,故大肉削矣。風挾熱以劫水,則腎水亦暴虧矣。水虧則木失養,故筋轉之症作矣。經又曰:「腎為胃關。」腎虛則無能司關,故飲食入即直出,玉莖亦因而致縮也。其症有可救的把握,惟神清脈浮。傷寒書曰:厥陰病、脈浮欲愈。

療法 仿孟英法,治注重瀉熱平肝舒筋。

處方 生苡仁(三錢) 晚蠶沙(三錢,包煎) 赤芍(二錢) 條芩(錢半) 鮮竹茹(三錢) 滑石粉(錢半,包煎) 生甘草(一錢) 連翹(錢半) 木瓜(八分) 康熙青錢(四枚)

復診 前症悉除,脈細氣餒。以前方去滑石、連翹,加生地汁一瓢、北沙參三錢、生杭芍三錢、柏子仁二錢,四劑。病者曰:是病幸得先生上午即來,若延至下午,恐命不保。述其揪痛不堪的情況,自覺即時就要脫氣。服藥一劑筋揪定,二劑吐瀉止,昨日三劑,遂起床,感謝不己。

說明 此證即世俗所稱吊腳痧,朝發夕死之證也,據西醫解剖試驗,則系細菌。按吾方內並無殺菌的藥,而見效又有如是之迅速,其理安在?或此藥能助人身之白細胞撲滅細菌也,抑或解其熱而細菌自斃也。

效果 以前方去連翹、滑石,加柏子仁二錢、生地汁一瓢沖、蘇沙參三錢、杭白芍三錢。四劑痊愈。

廉按:熱中厥陰,由暑熱直中厥陰,陡然亂於腸胃而為霍亂轉筋者。正《內經》所謂「諸轉反戾,水液渾濁,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也。方用黃芩湯合天水散清肝消暑以堅腸為君,參以蠶沙、木瓜、竹茹、苡仁等皆為熱霍亂轉筋之要藥,妙在康熙青錢善制肝橫以舒筋,法從聖濟總錄脫胎而來,非偏用新藥以欺人也。

抽筋霍亂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潘盧氏,年三十八歲,廣西容縣,住縣底墟,體壯。

病名 抽筋霍亂(西醫謂虎列拉傳染病)。

原因 素因不究衛生,過食生冷物質,適夏月天氣乍熱,畏熱貪涼,感受風邪不覺,遂至口渴過飲湯茶,消化不良,傷脾蓄濕。誘因產後血虛凝瘀,新陳不能代謝,月事不調,房勞縱欲,思慮抑鬱,肝腎虧損。

證候 驟然四肢麻木,體中戰慄,腹痛胸滿,上吐下瀉,由辰至午,足筋攣縮,聲音嘶啞,汗出如珠,目直、口開氣促。

診斷 左右手脈沉微似絕。脈證合參,此虛脫之抽筋霍亂證也。其吐者胃氣上逆,其瀉者脾氣下陷,其吐瀉抽筋自汗如漿者,陽越於外陰盛於內也。中氣將脫,危在頃刻。

療法 附桂理中湯加麝香、砂仁、法夏。取熟附、肉桂壯腎暖水能收散失之陽為君,乾薑、白朮扶土理中溫脾暖胃為臣,人參、甘草補氣生津培元救脫為佐,法夏降逆止吐、砂仁、麝香興奮神經為使,急煎頻灌於口。甚難嚥下,約數時服盡後,氣復微微,又將前方再服。次日脈復能言,診脈微弱,繼用十全大補湯,取其補氣壯陽,活血養陰,溫脾和胃,化氣生津。

處方 附桂理中湯加減方

黑附塊(三錢) 原乾薑(三錢) 高麗參(四錢) 法半夏(二錢) 揀砂仁(錢半) 正肉桂(五分) 貢白朮(六錢) 炙甘草(二錢)

煎成,臨服沖麝香五釐,徐徐冷服。

又方 十全大補湯方

高麗參(四錢) 貢白朮(五錢) 雲茯苓(三錢) 歸身(四錢) 熟地黃(三錢) 北黃耆(四錢) 炙甘草(錢半) 熟附子(三錢) 川芎(一錢) 炒白芍(二錢)

效果 二日氣復脈復,十日精神已健,元氣復舊。

廉按:此治陰寒霍亂元氣將脫之急救正法,妙在用麝香興奮神經,使參朮附桂發力愈速,奏功愈峻,方從陶氏回陽急救湯脫化而來。

陰寒霍亂案

陳在山(住遼陽咸春堂)

病者 陳永芳,年二十五歲,住奉天牛莊城。

病名 陰寒霍亂。

原因 秉氣虛弱,身體羸瘦,曾患嘔血愈而未痊,外受寒溫之邪所襲。

證候 初黨中滿,小腹微痛,夜間吐瀉暴作,口燥不思飲,四肢厥逆,身寒冷汗,唇青面白。

診斷 脈來沉遲欲絕,純陰之脈也。按本歲己酉,陽明燥金司大,正在七月中氣,是四氣司令,主客寒濕,天運為太陽寒水,地運為太陰濕土,更夾伏暑余邪相延不盡,人在氣交之中,感受蒸淫之氣為病,輕則時邪,重則霍亂。六無正紀大論曰:「陽明之政,多陽少陰。」是指司天之常,非指運氣之變。今者寒水加臨濕土之上,乃運氣之變也,知常知變,醫道近焉。此證脈象病形,皆屬純陰。王孟英曰:霍亂之屬寒者,地氣之逆也,逆則為陰,急用回陽助氣之劑以救之,庶可回春於再造。

療法 用大劑附子理中湯,方以人參助氣培元為君,白朮健脾燥濕為臣,甘草和中補土為佐,黑姜辛溫散寒為使,加附子扶陽破陰,以奏速功。

處方 潞黨參(一兩) 炙甘草(五錢) 白朮(二錢,土炒) 乾薑(五錢,炒黑) 淡附片(五錢)

又方 潞黨參(五錢) 蒼朮(四錢,炒) 陳皮(三錢) 生甘草(三錢) 川樸(三錢) 大紅棗(七枚)

效果 服前方一劑,吐瀉頓止,手足漸溫,面色微和。接服後方,白朮易蒼朮,減附子、黑姜,加陳皮、厚朴和胃,二劑而痊。

廉按:陰寒霍亂,即西醫所謂真性霍亂也。當然回陽急救,強心機以補元氣為止治法。方用大劑附子理中,與西醫用強心針、鹽水注射,異曲同工。幸而嘔血舊恙來發,否則一波遂平,一波又起。尋繹其方,乾薑炒黑,附子用淡,亦曾顧慮及此,大膽之中,仍寓小心也。

陰寒霍亂案

顧振呼(住南匯做雪村)

病者 蔡阿新,年近三旬,業農,浦東籍。

病名 陰寒霍亂。

原因 夏日酒醉後,狂飲冷水,繼啖西瓜,露宿一夜,晨即霍亂大作。

證候 腹痛水瀉,色如米漿,嘔吐清水,飲即吐出,呃逆連聲,四肢厥逆,手指白胖,汗泄淋漓。旋即眶陷肌削,氣急失音,咽痛口渴,面赤戴陽,煩躁暴至,有欲坐臥泥水之態。

診斷 六脈沉微似伏,舌苔灰白滑黏。此陰寒霍亂危證也。陰盛於下,格陽於上,上熱假,下寒真,中陽困頓,轉旋無權,陰陽否格,暴脫在邇。

療法 內外井治。速令醋打生附子四枚,塗兩足心湧泉穴,以引其上越之陽;研化龍骨、生牡蝸粉各二兩,遍撲周身,以固其外散之陽;隨迸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法,參人麝香、肉桂、丁香、柿蒂諸品,徐徐冷服,防其拒納,以俟動靜。

處方 生附子(三錢) 炒黨參(三錢) 肉桂(一錢) 丁香(一錢) 淡乾薑(三錢) 淡吳萸(錢半) 麝香(五釐) 柿蒂(二十四枚) 草果(錢半) 蔥白(三莖) 清童便(一杯) 豬膽汁(一匙,同沖)

效果 服藥後,煩躁漸靜,四肢轉暖,汗呃止,咽痛緩,面赤亦退,余候依然。惟脈象初則續續漸出,未及半時倏又雙伏,煩躁復作,此陰寒過厲,氣竭陽微,遽難旋轉回陽也。今將原方加別直參三錢 速煎冷灌。臍貼回陽膏一張(回陽膏,用當門子五釐,母丁香、桂心、生附子各一分,硫磺三分五釐,研細,置膏貼臍。治陰寒霍亂,溫通脾腎有特效。藥肆中多不備,急難湊手,殊為憾事。醫者宜修合儲瓶以備急需,庶免臨渴鑿井之苦。)以溫運脾腎。招納浮陽後,脈漸續出,但虛細耳。諸恙均除,乃以前方去蔥白、膽汁、童便、當門子、柿蒂,加戈製半夏一錢、赤苓三錢,減參薑桂附之制,予二劑而愈。

康按:陰寒霍亂,即西醫所謂真性霍亂也。其症最怕汗多瀉多,汗多則亡陽,瀉多則亡陰、轉瞬陰陽離決、精神乃絕。雖用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法,往往不及救治者,因購藥費時,煎藥費時故耳。此案加入桂麝,奮興神經,強心機以回陽,較漢方奏功尤速。附以各種外治,以助湯方之不逮。其最易建功者,臍貼回陽膏一張,立消陰寒以通陽。若再加姜復艾灸,較但用貼法尤勝。

寒濕霍亂案

李竹溪(住蕪湖米市街)

病者 張有才,年四十餘歲,煤炭船主。

病名 寒濕霍亂。

原因 病由船居無定,且喜露臥,多嗜瓜汁,故濕從寒化,陡發霍亂。

證候 一起即腹痛泄瀉,繼則嘔吐清水,三五次後,己覺汗泄肢冷,冷過肘膝,眶陷形脫,螺癟音啞,腿足轉筋,神揚氣促,躁擾不寧,其溲清冷。

診斷 苔白脈大,按之脈細欲脫。此寒濕傷中、陽氣欲亡之霍亂也。霍亂入手,先分寒熱,勘此脈症,不獨病屬寒濕,且已中樞無權,有波撼岳陽、土奔岸敗之勢,岌岌殆哉。際此千鈞一髮,未可因循,姑擬一法,先服局方來復丹三錢,繼以水藥,至成敗利鈍,未敢逆料也。

療法 急當挽正回陽。以參附為君,薑桂為臣,佐以術草守中,茯苓淡滲,吳萸逐其中下陰寒,使以木瓜舒筋,蠶沙導濁。

處方 別直參(三錢) 黑附塊(錢半) 乾薑(錢半) 猺桂心(六分) 宣木瓜(錢半) 焦白朮(三錢) 炙甘草(八分) 雲苓(四錢) 吳茱萸(七分) 晚蠶沙(五錢,包煎)

陰陽水煎,船居救急,可以甘瀾水代之,先煎參附二十餘沸,次下諸藥。

接方 西潞參(三錢,米炒) 生蒼朮(錢半) 炙甘草(五分) 老生薑(五分) 熟附子(四分) 小雅連(五分,姜炒) 甘瀾水煎如前法。

次診 昨以加味理中,嘔雖平,瀉未止而神倦,苔仍淡白,口微干,溲稍黃。是中陽未振,脾胃未和之咎。主以異功加穀芽、和曲建立中州,以佐升降。

次方 西潞參(三錢,米炒) 焦白朮(錢半) 雲茯苓(三錢) 炙甘草(六分) 炒廣皮(錢半) 炒穀芽(三錢) 六和曲(三錢,炒) 河水煎服。

策應 用滴醋三斤置床前,燒鐵器,俟紅淬之,使病人鼻納醋氣,可免陽越。手足曲池、委中、勞宮諸穴,多以薑汁摩擦,則可回溫。再以吳萸、木瓜各二兩,煎水熏腿,另以火酒擦之,以筋不轉而止。

三診 狂瀾力挽,險象已平,手足溫,筋不轉,惟瀉減而未除,脈象按之仍細。仿孫真人千金方法,改用附子理中加茯苓、麥冬。

效果 兩服前方,知飢納穀而瀉止矣,囑以甘淡調理而愈。

廉按:病責認證,藥難浪投,若非真寒,此等方法,慎勿輕用,一經誤用,轉見渾身青紫而斃矣。即不見青紫,往往眼白皆紅,腹灼心煩,甚則神識昏蒙,或發呃逆而亡。予見甚多,故臨證時必要審慎周詳也。

風火霍亂案

李竹溪(住蕪湖米市街)

病者 姊氏汪,年三十四歲,住後家巷。

病名 風火霍亂(俗稱癟螺痧,古名化銅疫)。

原因 今年相火司天,風木在泉,又兼素稟肝強,天人相感,疫氣乘之,遂發霍亂。

證候 晨起頭暈脘𩞄,午飯後脘𩞄尤甚,自嚼青銅錢百餘枚。飛函召予,至則見其心煩口渴,嘔吐酸苦,迫瀉溲熱,螺癟眶陷,氣竭音嘶。

診斷 脈沉弦數似伏,而尚未全伏。此肝木挾風火披猖之象。金受火熾則音嘶氣竭,土被木削則螺癟眶陷,所幸肢未全冷,脈未全伏,其勢雖危,可毋深慮。

療法 議左金降火以泄肝陽,合溫膽開痞以止嘔吐,加黃芩去三焦鬱熱而止瀉,滑石利水以分清濁,獨取連梗荷葉一味取汁,為全方之主持。荷葉其色青,其象震,其氣芳香,其味苦平,受雨露輕清之氣,故功能清暑解疫,連梗取汁,又得通氣下降而逐穢也。

處方 吳茱萸(四分,鹽水泡) 小川連(六分,薑汁炒) 姜炒竹茹(二錢) 雲茯苓(三錢) 醋製半夏(二錢) 生甘草(六分) 廣橘皮(一錢) 枳殼炭(一錢) 淡黃芩(一錢) 西滑石(三錢,包煎) 連梗荷葉汁(一匙,沖) 陰陽水煎十餘沸,溫服,沖荷葉汁。

二診 一服嘔平,溲長瀉止。惟神倦多汗,口渴脘悶,胃猶覺𩞄,改以清火益氣法。君竹葉、石膏以清陽明,臣西瓜翠衣、鮮石斛、西洋參、生草清養胃氣而緩肝橫,佐法夏以通陰陽,使川通草以泄余邪。

二方 淡竹葉(一錢) 生石膏(四錢,研細) 西瓜翠衣(三錢) 鮮石斛(三錢) 西洋參(一錢) 生甘草(六分) 仙半夏(錢半) 川通片(一錢) 甘瀾水煎滾,加入西瓜翠數沸飲之。

效果 兩劑諸恙均減,神略健。仍欠納,以前方加入荷花露一兩、穀芽露一兩而興。

廉按:風自火生,火隨風轉,乘入陽明則嘔,賤及太陰則瀉,是名霍亂。竄入筋中則攣急,是名霍亂轉筋。總由濕熱與風淆亂清濁、升降失常之故。此案即屬此證,方用藿香左金湯加減,妙在用鮮荷葉汁一味,清芬闢疫,疏泄火風,案中發明功用確有理由,巧思正不可及。接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亦屬對症良方。

中熱霍亂案

劉倫正(住泰安顏張鎮)

病者 劉興順,山東泰安縣人,城東西埠前莊。

病名 中熱霍亂。

原因 自幼業農,生活辛苦,猝然中暑夾食,陡發霍亂。

證候 手足冰冷,吐瀉轉筋,大渴喜飲,腹不疼痛,目反白眼,下瀉臭穢。

診斷 兩手無脈,舌苔垢膩,邊白中黃。此中熱霍亂也。口大渴不止,瀉有臭味,熱無疑也。若是寒證,胳臂裡面外面俱冷,渴不欲飲,目眶塌陷,無反白眼之象,有抽筋無轉筋之理,腹必大疼。雖寒熱均能使腹疼痛,然熱痛時疼時止,寒痛大疼不止。又熱證手足冷,爪甲紅色;寒證手足俱冷,爪甲不紅,重則青黑色難治。此證寒有熱,皆在夏令,必要辨證的確,始可對證發藥也。

療法 用六合湯加桃、紅、銀花。方以銀花、扁豆解暑毒,藿香清夏,赤苓消暑氣為君,杏仁、川樸下氣寬胸為臣,佐以桃仁、紅花活血通絡,木瓜舒筋平肝,使以甘草,調和諸藥,西參略扶正氣。

處方 杜藿香(二錢) 卷川樸(二錢) 光杏仁(三錢) 清半夏(三錢) 陳木瓜(二錢) 西洋參(一錢) 生扁豆(三錢) 光桃仁(錢半) 紅花(錢半) 赤苓(三錢) 濟銀花(五錢) 甘草(一錢) 荷花露(一兩,沖)

效果 初服一劑藥不納,病者閤家恐慌,預備後事。余曰:再煎服第二劑,可保有效。遂連服兩劑,六脈皆現,後用清理而愈。

廉按:中暑夾食,陡發霍亂轉筋者,為熱霍亂。方用六合湯加桃、紅、銀花,消暑化食,活血舒筋,大旨不差。惟轉筋多因肝橫乘脾,其肝火必內熾,當佐左金丸,既能泄肝以止轉筋,又能上止吐而下止瀉,加此則更周備矣。

伏暑霍亂案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程姓,年約二十餘歲,住蘇州閶門外營盤場。

病名 伏暑霍亂。

原因 素性畏熱,最喜飲冷,適天氣酷熱,因事外出,途中吸受暑氣,致暑熱內伏、不得外達,遂釀變霍亂。

證候 吐瀉不已,煩躁畏熱,身無寸縷而猶畏熱異常,欲臥冷地,四肢悉冷,胸腹部亦均不熱,口渴欲食西瓜,小便短赤,頭項微汗,腳腓痙攣。

診斷 脈息寸關俱數,舌苔黃燥無津。此暑熱內伏,熱深厥深,內真熱而外假寒之病也。

療法 以白虎湯合黃連香薷飲加減。

處方 生石膏(一兩,研細) 白知母(四錢) 生甘草(五分) 原麥冬(二錢) 小川連(一錢) 西香薷(一錢) 生扁豆(三錢) 生苡仁(三錢) 鮮石斛(三錢) 陰陽水煎。

效果 一服吐止,再劑利亦止,而煩渴亦大定矣。惟肢體尚冷,囑以稀粥與飲。安睡一夜,體溫遂復常度。於是但以飲食調養,不勞他藥而瘳。

廉按:伏暑霍亂,世俗稱為熱霍亂,夏秋之交為最多。孟英治法,每用竹葉石膏湯,地漿水煎,反佐薑汁、細辛,以治熱深厥深之證,輒多奏效。此案大旨相同,而以香薷為反佐,則同中略異耳。

乾霍亂案

劉榮年(住濟南東流水)

病者 王清臣,年五十餘歲,住省城。

病名 乾霍亂(俗名為絞腸痧)。

原因 猝受時行痧穢而發。

證候 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腹中絞痛異常,手足厥逆。

診斷 兩手脈皆沉伏。脈證合參,此乾霍亂也。因大地不正之氣中人臟腑,上下不通,故吐瀉不得、腹中絞痛,榮衛不行,故脈閉而伏、手足厥逆。非芳香宣竅之品,何以驅穢惡之氣那。

療法 湯丸並進。方用藿香快氣和中,開胃止嘔,為霍亂聖藥,故用以為君,香附通行十二經絡,故用以為臣,佐以檀香、沉香、木香宣通利氣之藥,再加陳皮、枳實、川樸以為使,又恐穢惡之氣,盤踞中宮不易掃除,再用蘇合香丸諸香竄之藥,直達病所而驅疫氣。

處方 廣藿香(五錢) 制香附(三錢) 白檀香(二錢) 上沉香(錢半) 廣木香(錢半) 廣陳皮(二錢) 生枳實(錢半) 上根樸(錢半) 藥煎好後,去渣,研入蘇合香丸二粒,溫服。

效果 服藥一句鍾後,即能安睡。醒後諸病皆去,手足溫暖,脈象照常而愈。

廉按:暑穢之毒,擾亂腸胃而病乾霍亂。故仿景岳十香丸法,闢穢通竅以奏功。

乾霍亂案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馬金玩乃室,年逾三稔,體強,住回回堂後。

病名 乾霍亂。

原因 痰食停滯,胸悶不食,復受暑穢,倏忽病作。

證候 心腹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面青舌強,足膝拘攣。

診斷 左手脈澀,右關滑實。脈證合參,此於霍亂證也。既因停積而壅塞腑氣,復受穢濁而阻逆經氣,則中州擾亂,胃脘氣逆,此腹痛而不吐瀉等證所由作也。面青舌強者,是邪已入營,營血凝而不流之象。驟發之病,勿慮其虛,非內外急救,鮮克有濟。周時內飲食米湯,切勿下咽,免致脹逆莫救。

療法 內外兼治。以磁鋒刺委中穴深青色之筋出血,以泄其毒,復用鹽湯探吐,以宣其滯。得吐後,再以梔子豉湯加香附、益母草、川樸、菖陽、法夏、茯苓、生草,調氣行血,解毒安中,以善其後,日服二劑。

處方 磁鋒 極尖銳者(二枚)

鹽(一撮) 放刀上用火炙透,用陰陽水和服,以鵝羽探吐。

又方 梔炭(一錢五分) 香豉(三錢) 制香附(二錢) 川樸(一錢) 菖蒲(八分) 法夏(一錢) 茯苓(三錢) 益母草(二錢) 生草(五分)

效果 磁鋒砭後,手足遂舒。用鹽湯探吐,當吐黃碧色之痰涎碗許,腹痛遂愈。三日胃能納食,五日康健如常矣。

廉按:乾霍亂病因不一,驟傷飲食者宜探吐,宿食為患者宜消導,氣鬱感邪者宜宣豁,暑火直侵者宜清解。前哲張三錫、郭右陶早有發明。張氏曰:「乾霍亂俗名絞腸痧,急宜探吐,得吐則生,不吐則死。吐後方可理氣和中,隨症調治。」郭氏曰:「心胸脹悶,腹中㽲痛,或如板硬,或如繩縛,或如筋吊,或如錐刺刀刲,雖痛極而不吐瀉者,名乾霍亂。乃邪已入營,宜以針刺出血,則毒有所泄,然後再審其因而藥之。」此案內外急救,深得兩家之心傳?宜其應手奏功也。

霍亂後轉變熱病案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何芳浩,年約二十,海昌人,寓大馬路。

病名 霍亂後轉變熱病。

原因 飲食不潔,吸受穢邪,病起驟然。

證候 三日前霍亂吐瀉無度,腹痛轉筋。今諸恙均平,而四肢厥冷,冷過脛臂,日夜煩躁不寐,環唇焦燥,渴思生冷,便閉溺少,形色渾赤。

診斷 六脈全伏。此霍亂變症,一團邪火,結實陽明。前醫主用附桂回陽,不知溺赤便閉,唇焦煩躁,乃腸胃之真熱;脈伏肢冷,是邪滯壅遏,氣血不通之假冷。《傷寒論》云:「熱深厥亦深」,即此病也。且舌苔干糙中裂,邊尖絳根垢厚,邪實腸胃,尤為顯著。病勢已險,若陷入包絡,燃及厥陰,即刻昏痙變端,就難援救。

療法 急以清泄潤導,峻通大便。用涼膈散原方。

處方 生大黃(四錢) 焦山梔(四錢) 淡黃芩(二錢) 薄荷葉(八分) 白蜜(兩匙,衝入) 元明粉(三錢) 淨連翹(四錢) 生甘草(八分) 鮮竹葉(四錢)

次診 進涼膈散後,大便連通兩次,初燥屎,繼稍軟,色均黑。稍能交睫,煩躁渴飲尚盛,四肢轉溫,脈道亦通,往來細數不揚,溺更渾赤,腸胃之郁邪猶夥,宿垢亦未清澈,面紅目赤,舌苔干糙,根厚尖邊絛。病勢未出險途,防變昏痙,治再清導,佐以生津。

次方 生大黃(三錢) 鮮石斛(五錢) 天花粉(四錢) 淨連翹(四錢) 元明粉(二錢) 肥知母(二錢) 黑山梔(三錢) 金銀花(四錢) 生甘草(八分) 大竹葉(三錢) 鮮茅根(一兩,去心、衣並節)

三診 大便又行三次,前兩次猶是黑鞕,第三次始帶溏漿,醬色奇臭。今日診脈,脈數而揚,舌苔較化,質亦稍潤,煩躁渴飲目赤,一派火象,均見退舍,稍飲稀粥湯,夜寐尚安適。火邪初退,津液灼傷殊甚,慎防昏痙滋變。

三方 鮮石斛(五錢) 鮮生地(五錢) 淨連翹(四錢) 大竹葉(三錢) 生甘草(八分) 天花粉(四錢) 焦山梔(三錢) 金銀花(四錢) 蓮子心(八分) 茅根(去衣心)、蘆根(去節,各一兩)

四診 夜寐較安,胃納較展,四肢溫熱,頭面有汗。今晨咳出厚痰頗多,無形之熱釀蒸有形之痰,煩躁渴飲目赤等又見輕減,溺尚深黃,脈數右部較甚,舌苔黃尖邊仍絳,大病小愈,最易生變。治再生津清化,小心飲食,靜養勿躁,亦為病中要事。

四方 鮮石斛(四錢) 瓜蔞仁(四錢) 淨連翹(四錢) 生竹茹(二錢) 生竹心(卅根) 冬瓜子(四錢) 黑山梔(三錢) 川貝母(三錢,去心) 金銀花(四錢) 嫩蘆根(一兩,去節) 蓮子心(七分,沖) 鮮荷梗(尺許,去刺)

五診 胃納日展,大便又行頗爽,溺色淡,渴飲和,夜寐亦安,右脈尚形滑數。治再和胃生津,清化余邪。

五方 南沙參(三錢) 川貝母(二錢,去心) 連翹(三錢) 嫩蘆根(八錢,去節) 淡竹葉(錢半) 原金斛(三錢) 冬瓜子(三錢) 綠豆衣(四錢) 生竹茹(錢半) 鮮稻葉(十片)

六診 徹夜安寐,食欲亦佳,脈來右部已靜,濡滑有神,邪熱已化,津液漸復。再以清養善其後。

六方 西洋參(一錢) 淨連翹(三錢) 生竹茹(錢半) 淡竹葉(錢半) 鮮荷梗(一尺,去刺) 南沙參(三錢) 扁豆衣(錢半,生) 嫩蘆根(八錢,去節) 橘白(一錢) 鮮稻葉(十片)

效果 服三劑痊愈

康按:霍亂吐瀉,有陽性陰性之分,且有虛脫實閉之別,臨症時診斷不精,輒致誤治。至若霍亂後轉熱證,陽性霍亂,固多從火化,即陰性霍亂,服熱藥後,一經肢溫脈出亦從火化者多。中醫所謂重陰必陽,物極必反者,即西醫所謂反動力反應性也。前哲陳修園輩謂霍亂服通脈四逆湯後,由陰轉陽,可用竹葉石膏湯急救津液以清伏熱,為霍亂善後之要圖。此案暑穢夾食,當然都從火化,而轉為陽明之實證。初用涼膈散清瀉積熱,尚非孟浪之峻劑,第二方猶用清導,此非確有卓識者不辦。以後四方,由清化而轉清養,層次井然,的是所輪老手。

霍亂暴脫案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劉氏婦,年近四旬,住鹽山城北故縣。

病名 霍亂暴脫。

原因 受孕五六月,時屆孟秋,偶染霍亂,吐瀉約一日夜。霍亂稍愈,而胎忽滑下,神氣頓散,心搖搖似不能支持。時愚在其鄰村訓蒙,遂急延為診治。

證候 迨愚至欲為診視,則病勢大革,殮服已備著於身,將舁諸床,病家辭以不必診視。愚曰:此係暴脫之證,一息尚存,即可挽回。入視之,氣息若有若無,大聲呼之亦不知應。

診斷 脈象模糊,如水上浮麻。此證若系陳病,斷無可救之理,惟因霍亂吐瀉已極,又複流產,則證系暴脫,仍可用藥挽救。

療法 暴脫之證,其所脫者元氣也,然元氣之脫,必由肝上升,所以人之將脫者肝風先動。當用酸斂之藥,直趨肝臟以收斂之,即所以堵塞元氣上脫之路,再用補助氣分之藥輔之,勢雖垂危,亦可挽救。

處方 淨萸肉(二兩) 野臺參(八錢) 生懷山藥(一兩)

方雖開就,而藥肆相隔數里,取藥迫不及待。幸其比鄰劉玉珍有愚所開藥方,取藥二劑未服,中有萸肉共六錢,遂急取來,暴火煎湯灌之。

效果 藥下須臾,氣息稍大,呼之能應,遂又按方取藥,煎湯兩茶杯。此時已能自服藥,遂作三次溫服下,精神頓復。繼用生懷山藥細末煮作茶湯,連服數日,以善其後。蓋萸肉治脫之力實勝於人參,若單用人參治脫,恆有氣高不返之弊(說見喻嘉言),若單用萸肉治脫,轉能立見功效,惟重用萸肉,輔以人參,尤為穩善。

廉按:辨證立論,多閱歷之言,謂萸肉固脫勝於人參,亦卻有至理。

第十一卷 時行痢疫病案

急性疫痢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林衡,年五十餘歲。

病名 急性疫痢,西名赤痢。

原因 素因過食辛燥,臟腑鬱熱,腸胃發炎。誘因天氣不佳,微菌飛揚,空氣不潔,由口鼻吸受,直接傳染。

證候 驟然惡寒發熱,頭痛口渴,四肢煩疼,腹中絞痛,大便下赤白痢,前急後重,日夜達數十次。繼則全體大熱不休,噤口粥飯不能下咽,食量全缺,口渴連連飲水,不能制止。排便之後,生劇烈之疼痛,肛門灼熱。下痢則加多二倍,日夜達一百餘次。排泄之物絕無糞色,俱是赤多白少,赤者系稀量之血水,白者脂膏之類。肌肉消瘦,形體枯黑,唇焦而裂,齒黑而枯,面黑目赤,氣逆喘急,熱臭非常,晝夜不眠,勢甚猛烈。

診斷 診左脈沉伏,右脈浮數已極,體溫升騰達一百零四度,舌苔黑燥起刺。脈證合參,乃急性傳染病之赤痢證也。查閱前醫數方,或用驅風解毒喻氏倉廩湯加減,以助其炎燥,或用清潤之劑仲景黃芩湯加味,而緩不濟急,遂致釀成危急不治之證。余見一息尚存,豈能坐視,不得不立方援救。

療法 急用大承氣湯加味,取生軍、芒硝、桃仁、滑石推蕩大腸而除鬱熱為君,石膏、粉葛平陽明熱燥,生津解肌為臣,黃柏、山梔、銀花、生地、白芍瀉心肝伏火,涼血敗毒為佐,厚朴、枳實下氣寬中而除急重為使。一服後則平平,無加無減。將方每味再加倍,連二服後,則痛渴痢略減。將方每味再加二倍,連三服後,則瀉稀量膠黃之糞數次。然後燥渴大減,急重已除,赤痢減少,日夜達數十次,食能下咽,略能睡眠。診脈左右弦數,又用清熱解毒厚腸湯,取生軍、石膏、山梔、粉葛、黃連、銀花、錦地羅、白芍、甘草、木香、地榆、歸身、生地去臟腑鬱熱,涼血敗毒,平肝潤燥,理氣厚腸。連五服後,則燥渴更減,赤痢已除。惟瀉黃白膠漏,日夜尚有十餘次,食量略進。診脈緩滑而弱,又用參歸蓮子湯,取其補氣生津,活血潤燥,運脾健胃,厚腸去濕。連數服後,則燥渴已平,而瀉痢更減,惟腹尚有微痛。診脈滑滯,又用急止痛瀉丸,取其運脾理氣,平肝厚腸,降逆去濕,利水導滯。

處方 大承氣湯加減方

生大黃(六錢) 川厚朴(三錢) 元明粉(四錢) 川枳實(四錢) 生石膏(八錢,研細) 生葛根(一錢) 滑石粉(四錢,包煎) 光桃仁(三錢) 生白芍(八錢) 川黃柏(三錢) 金銀花(三錢) 鮮生地(一兩) 焦山梔(三錢) 煎服後,將各味加倍,後再將各味加二倍。

次方 清熱敗毒厚腸湯

生大黃(五錢) 生石膏(八錢,研細) 焦山梔(四錢) 生葛根(二錢) 川黃連(三錢) 大歸身(錢半) 生白芍(八錢) 金銀花(三錢) 錦地羅(三錢) 廣木香(一錢) 粉甘草(一錢) 地榆炭(錢半) 鮮生地(八錢) 煎服。

三方 參歸蓮子湯

西洋參(三錢) 當歸身(二錢) 生白芍(三錢) 開蓮子(四錢) 淮山藥(五錢) 雲茯苓(四錢) 阿膠珠(二錢) 炒薏仁(六錢) 云楂肉(三錢) 南芡實(五錢) 閩澤瀉(二錢) 粉甘草(錢半) 煎服

四方 急止痛瀉丸

川黃連(五錢) 廣木香(三錢) 延胡索(三錢) 生白芍(四錢) 茅蒼朮(一錢) 雲茯苓(六錢) 川鬱金(三錢) 藿香梗(二錢) 制香附(二錢) 良薑片(一錢) 川厚朴(二錢) 粉甘草(一錢) 罌粟殼(四錢) 閩澤瀉(四錢) 共為細末,蜜丸,每重一錢,用好濃茶送服二丸。

效果 十日燥平渴止,痢減,急重除,食量略進。二十日痢止食進,元氣已復。

說明 是年乙卯,噤口痢疾死亡者不少。所起症狀無異,各人原因不同,而症有差異。施治不對症者,而症變亂複雜,多莫能救。是役余所治者,不下數百人,療法亦不外如是,隨症加減,亦無不愈。

廉按:此疫痢中之胃腸炎,其症最急而重。凡赤痢、赤白痢、五色痢等起病之初,屬於實熱性質者,則由病原菌所釀成之病毒,充滿於腸內,宜先之以通利劑掃蕩腹內之郁毒,而後以調理劑作後療法,乃為至當之順序。若不先掃蕩病毒,而惟下痢之是恐,先防遏之,則死於腹滿熱盛苦悶之下,是即由逆治致逆證者也。此時之逆證,與實證相一致。今觀此案,可知其因證方藥之所以然矣。

急性疫痢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陳偉明女士,年十二歲,廣西容縣,住鄉,學生,體壯。

病名 急性疫痢。

原因 素因飲食不節,膩滯太過,消化不良,蓄積腸胃。誘因往探姻戚,適痢疾流行,微菌飛揚,空氣不潔,防衛不慎,傳染而來。

證候 驟然腹中絞痛大作,大便屢次下痢,前急後重,日夜達百餘次,排便之後,生劇烈之疼痛,肛門灼熱,口渴連連飲水不能制止,食物不能下咽,排泄之便,絕無糞色,俱是赤多白少,赤者稀量之血水,白者乃脂肪膏油之類,面色黑緊,唇焦齒枯,舌苔黃厚,邊尖赤起刺,晝夜不能安眠,全體大熱不休,瞬息不絕,勢甚急逼,危在旦夕。

診斷 左右六脈浮弦數極,一吸已動七星(見真人脈法)。脈證合參,傳染病中之赤痢證也,查閱前醫之方,多用耗散之藥,耗其津,劫其血,損其氣,則焦躁異常,肺胃氣逆,津液枯竭,渴飲不止,腸胃炎熱已極,則噤口不能食,至成危急不治之症。余於此症,略有經驗,不得不力圖救濟。

療法 速用大承氣湯,加桃仁、黃柏、銀花、粉葛、石膏、生地,取推蕩大腸,急下存津,涼血敗毒,平胃清熱。連服三劑後,急重已除,赤痢略減,燥渴略平,食量略進。診脈浮數退去,轉為滑弱,又用參歸蓮子湯,取其補氣生津,活血潤燥,運脾健胃,厚腸去濕。連服五劑後,食量更迸,下痢更減,精神略好,元氣稍復。診脈微滑,又用急止痛瀉丸,取其運脾理氣,平肝厚腸,降逆去濕,利水導滯。

處方 大承氣湯加減

生大黃(六錢) 川厚朴(三錢) 金銀花(三錢) 芒硝(四錢) 粉葛(四錢) 光杏仁(三錢) 川枳實(四錢) 鮮生地(八錢) 生石膏(八錢,研細) 川黃柏(三錢)

次方 參歸蓮子湯

高麗參(錢半) 當歸身(二錢) 生白芍(三錢) 開蓮子(四錢) 淮山藥(五錢) 雲茯苓(四錢) 阿膠珠(二錢) 炒薏苡(六錢) 云楂肉(三錢) 南芡實(五錢) 閩澤瀉(二錢) 粉甘草(一錢) 煎服。

三方 急止痛瀉丸

川黃連(五錢) 廣木香(三錢) 延胡索(三錢) 生白芍(四錢) 茅蒼朮(四錢) 雲茯苓(六錢) 川鬱金(三錢) 藿香梗(二錢) 制香附(五錢) 良薑片(二錢) 川厚朴(三錢) 罌粟殼(四錢) 閩澤瀉(四錢) 粉甘草(二錢) 十四味,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重一錢,辰砂為衣,每服一丸至二丸,用好濃熱茶送下。

效果 五日痢減,急重除,米量略進。十五日食量更進,燥渴已除。二十日痢止痛除,食量大進,元氣已復。後其家人老少患此症者,十之八九,余俱用此方法,十愈八九。

廉按:疫痢,《內經》謂之奇恆痢,即德日醫所謂赤痢也,為八大傳染病之一。據西醫實地經驗研究所得,謂其病毒非菌則蟲,約有二種:一為菌毒赤痢,一為變蟲形赤痢。大旨以清熱解毒,防腐生肌等法為主治,兼用血清注射,及灌腸法以佐之。此案遵《內經》通因通用之法,即日本醫衍德醫之法。謂赤痢初期,腸中毒熱腫疼,當務去腸內之刺激,流通糞便,以防病勢上進,為治赤痢療法第一義。故病有上進之象,當相機而投以下劑,但下劑易增進患者之衰弱,不可不謹慎用之。至滋腸及注腸,不但足以疏通其積滯,且有緩解裡急後重之效,是以用之最宜。與陳案療法,大致相同。然就余所經驗,傳染性赤痢亦有不宜用硝、黃盪滌者,只可清血解毒,滑以去著,如犀角地黃湯合五仁湯,加醋炒芫花,重用貫仲二兩,地漿水煎藥,亦多奏效。醫不執藥,隨宜而施,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急性疫痢案

王經邦(住天台柵門樓)

病者 車昌前,年二十七歲,業商,住天台南鄉桃花莊。

病名 急性疫痢。

原因 暑穢水毒,互結腸胃,均從火化,醞釀成疫。

證候 下痢純紅,腹痛,裡急後重,晝夜百餘次,溺短赤澀。

診斷 脈六部洪數搏指,按之有神,舌紅苔黃。脈證合參,此乃暑毒挾穢,蘊蓄於內,若不急治,防驟有腐腸之變端也。

療法 以貫仲、銀花,玉樞丹解毒痢為君,芩、連、柏清熱為臣,荷葉、生芍消暑斂血為佐,玉泉、竹葉涼解大渴為使也。

處方 青子芩(三錢) 川黃連(二錢) 生川柏(錢半) 生白芍(八錢) 淡竹葉(三錢) 鮮荷葉(一錢) 玉泉散(二錢,鮮荷葉包) 玉樞丹(五粒,研細,藥湯調服)

先用生貫仲(一兩) 濟銀花(八錢) 煎湯代水。

效果 一劑病減大半,再劑大勢已平。原方略減用量,加鮮生地一兩、鮮石斛五錢,清養胃陰而痊。

廉按:此時疫赤痢也,俗稱爛腸瘟。前喻西昌治此證,重用生大黃四兩,黃連、甘草各二兩,以猛藥直攻腸胃。此案但以平劑清解疫毒,方亦穩健著力,切合病情,貫仲、玉摳丹尤為解毒闢穢之要藥。

急性疫痢案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王傳榮,年念八歲,業農,住紹興東關鎮。

病名 急性疫痢。

原因 仲秋久晴無雨,天氣燥熱,疫痢流行,感染時氣而陡發。

證候 身熱口渴,臍腹大痛,如刺如割,裡急後重,下痢頻並,或腸垢帶血,或純下鮮血,日夜數十度,或百餘次,面赤唇紅,吐酸嘔苦,胸腹如焚,按之灼手,小溲赤澀,點滴而痛。

診斷 脈右洪數,左弦勁,舌紅刺如楊梅狀,苔黃燥如刺。此由血分熱毒,與積滯相併,內攻腸胃,劫奪血液下趨,即《內經》所謂「腸僻下血,身熱者死。」亦即吳又可所謂「下痢膿血,更加發熱而渴,心腹痞滿,嘔而不食。此疫痢兼症,最為危急」是也。

療法 若以痢勢太頻,妄用提澀,或但用涼斂,必至腸胃腐爛而斃。即以楂、曲、檳、樸、香、連、芩、芍、銀花炭等普通治痢之法,以治此種毒痢,亦必胃腸液涸而亡。惟有仿吳氏急症急攻之法,用檳芍順氣湯加減,日夜連服二三劑,純服頭煎,以先下其疫毒。

處方 花檳榔(二錢) 赤白芍(各五錢) 青子芩(三錢) 小枳實(二錢) 生甘草(一錢) 元明粉(三錢) 拌炒生錦紋(六錢) 先用鮮貫仲一兩、銀花五錢,煎湯代水。

次診 次日復診,赤痢次數已減其半,腹痛亦漸輕減,嘔吐酸苦亦除。惟身仍熱,胸腹依然灼手,黃苔雖退,舌轉紫紅起刺,捫之少津。脈左弦勁已減,轉為沉數。此胃腸血液漸傷,而疫毒尚未肅清也。議以拔萃犀角地黃湯加玉樞丹,涼血瀉火,撲滅毒菌,以救濟之。

次方 犀角粉(一錢) 鮮生地(四兩,搗汁,沖) 青子芩(二錢) 小川連(一錢) 生錦紋(三錢,酒洗) 生西草(一錢) 生白芍(一兩) 玉樞丹(五粒,研細,藥湯調下)

三診 痢雖十減七八,而腹中切痛,常常後重,所便之物多如爛炙,且有腐敗之臭,深恐腸中腐爛,病勢尚在險途,幸而脈勢稍柔,舌紫漸轉紅活,姑以解毒生化湯加鮮生地、金汁化腐生肌,滋陰消毒,以救腸中之潰爛。

三方 金銀花(一兩) 生白芍(八錢) 生甘草(錢半) 參三七(二錢) 鮮生地(四兩,搗汁,沖) 陳金汁(二兩,沖) 鴉膽子(四十九粒,去皮,揀成實者,用龍眼肉一顆包七粒,以七七之數為劑)

四診 下痢次數僅五六次,赤色己淡,夾有膿毒黑垢,切痛後重已除,胃亦知飢思食。惟舌色淡紅而干,乃陰液大虧之候。議以大劑增液救陰,以其來勢暴烈,一身津液隨之奔竭,待下痢止,然後生津養血,則枯槁一時難回。今脈勢既減,則火邪俱退,不治痢而痢自止,豈可泥滯潤之藥而不急用乎。用增液湯合參燕麥冬湯,以善其後。

四方 大生地(六錢) 元參(四錢) 提麥冬(三錢) 西洋參(錢半) 光暹燕(一錢) 奎冰糖(三錢)

效果 連服四劑,下痢盡止,但遺些少白沫,胃已能進稀粥。後用四君子湯加麥冬、石斛,調理旬余,方能消穀而痊。

廉按:疫邢失下,其禍已不可勝言,若疫痢失下,其禍更可知矣。究其失下之由,每有一等不明事理,自命知醫之病家,橫攔豎遮,言火道寒,恐大黃下斷中氣,多方掣肘。殊不知疫痢兼證,下證已具,越怕下者越得急下,蓋邪熱多留一日,有一日之禍,早下一日,有一日之福。然下之之法,亦有緩急輕重之殊,非謂以承氣湯一概而論也。愚每見赤痢之人,其初起之日即見面赤拂鬱,舌苔黃糙,壯熱口渴,脈息滑實而數,下痢裡急,沿門闔境,率皆如此。此即疫痢相兼之證,愚每以喻氏倉廩湯、吳氏檳芍順氣湯兩方加減,罔不應手奏效。設遇有應下失下,日久痢不止,外見煩熱口渴自汗,舌苔滿布黃厚芒刺,腹癰拒按,胸滿嘔吐,不食,痢見敗色,一日夜數十行,後重裡急,面垢神慘,脈息或沉微欲無,乍見乍隱,或疾數鼓指,或堅大若革、按之反空,此皆疫痢兼證,應下失下之壞證也。邪熱一毫米除,元神將脫,補之則邪毒愈甚,攻之則幾微之氣不勝其攻,攻不可,補不可,攻補不及,兩無生理,良可慨焉。此案辨證處方,悉從吳又可治疫痢正法,所用之藥,涼血攻毒,滅菌制腐,叉皆脫胎前哲成方而來,非師心自用者可比,且與赤痢菌痢疫之原因療法適相符合。

五色疫痢案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徐德生之妻胡氏,年三十五歲,住紹城市門閣。

病名 五色疫痢。

原因 內因肝熱,外因久晴亢旱,秋令疫痢盛行,傳染而發。

證候 下痢五色,青黃赤白黑雜下,晝夜三四十次,胸腹如灼,其痛甚厲,按其臍旁,衝任脈動,胯縫結核腫大,肛門如火烙,揚手擲足,躁擾無奈,不能起床,但飲水而不進食。

診斷 六脈弦勁緊急,不為指撓,舌色純紅,苔焦黑。脈證合參,即張仲景所謂「五液注下,臍築痛,命將難全」之證也。

療法 毒勢如焚,救焚須在頃刻,若延二三日外,腸胃朽腐,不及救矣。急宜重用犀角五黃湯合金鈴子散,苦甘化陰,急下存津,以保胃腸之腐爛,晝夜連進三劑,純服頭煎,循環急灌,或可挽回於萬一。

處方 犀角粉(一錢) 鮮地黃(四兩,搗汁,沖) 青子芩(三錢) 小川連(錢半) 生錦紋(四錢) 延胡索(二錢,蜜炙) 川楝子(三錢,醋炒) 生川柏(錢半)

先用鮮茅根(三兩,去衣) 鮮貫仲(一兩) 二味煎湯代水。

次診 下痢次數已減其半,青黑之色已除,惟赤如爛血,白如魚腦,間下黃汁,胸腹雖熱,痛勢漸緩,小溲赤澀,舌仍鮮紅,焦苔大退,脈雖弦急,勁勢大減,病勢較前漸緩,但用急法,不用急藥,三黃白頭翁湯加減。

次方 青子芩(二錢) 小川連(一錢) 生川柏(一錢) 白頭翁(三錢) 犀角粉(八分) 全當歸(二錢) 干艾葉(三分) 生甘草(八錢) 左牡蠣(四錢,生打) 鮮石榴(一錢)

三診 前用三黃瀉火逐疫,犀、草涼血解毒,白頭翁疏氣達郁,歸、艾和血止痛,因其所下已多,佐牡蠣固脫斂津,鮮石榴酸甘收澀。連進二劑,幸而腹痛下痢大減,衝任脈動已低,胯縫結核收小,脈轉弦軟,舌紅漸淡,捫之少津。顯系毒火爍液,下多亡陰。法當甘苦鹹寒,以滋液救焚,養陰解毒。犀角五汁飲合鴉膽子主之。

三方 黑犀角(五分,磨沖) 鮮生地汁(四瓢) 雅梨汁(三瓢) 甘蔗汁(兩瓢) 四汁用重湯燉溫,臨服衝入陳金汁二兩。

另用豆腐皮泡軟,包鴉膽子七粒,吞服,五汁飲送下,以服至四十九粒為度。

四診 連進二劑,初下鮮紅血絲,繼下紫黑瘀塊,終下白黏膿毒。約十餘次後,下紅黃醬糞四五次,腹痛已除,衝任脈動亦止,舌轉嫩紅而潤,脈轉柔軟。此邪少虛多之候,用三參冬燕湯滋養氣液,調理以善其後。

四方 太子參(一錢) 西洋參(一錢) 北沙參(四錢) 提麥冬(二錢) 光暹燕(八分) 青蔗漿(一酒杯) 建蘭葉(三片)

效果 連服四劑,下痢盡止,胃動思食,能進稀粥,每日大便嫩黃。後用一味霍石斛湯,調養旬余而痊。

廉按:熊聖臣謂白色其來淺,浮近之脂膏也,赤者其來深,由脂膏而切膚絡也,純血者陰絡受傷,多由熱毒以迫之,故隨溢隨下,此最深者也。紅白相兼者,是則深淺皆及也。大都諸血鮮紅者多熱證,蓋火性最急,迫速而下也;紫紅紫白、色黯不鮮明者少熱證,以陰凝血敗,漸損而致然也;純白清淡,或如膠腖鼻涕者無熱症,以臟寒氣薄滑而致然也。余謂凡人患痢疾時,其腸中之黏膜必有紅腫之處,其處生出之膿液,即白痢也。若血管爛破有血液流出,即赤痢也。膿血兼下,即赤白痢也。若青黃赤白黑雜下,即五色痢也。其青者膽汁,黃者糞,赤者血,白者膿,黑者宿垢,最重難治。此案系五色疫痢之實證,屬毒火蘊伏胃腸所致。初方以涼血解毒、急攻逐疫為主,仿喻氏疫在下焦者決而逐之之法;次方千金三黃白頭翁湯加減,於瀉火逐疫之中參以固脫斂津;三方犀角五汁飲,於滋液救焚之中,妙在佐鴉膽子一味,善治熱性赤痢,最能清血分之熱及腸中之熱,為防腐生肌,涼血解毒之要藥;四方用三參冬燕湯,清滋氣液,為善後必不可少之方法。然就余所經驗,除疫痢外,多屬陰虛證,張石頑所謂痢下五色,膿血稠黏,滑泄無度,多屬陰虛是也。不拘次數多寡,便見腰膝痠軟,耳鳴心悸,咽乾目眩,不寐多煩,或次數雖多,而胸腹不甚痛,或每痢後,而煩困更增,掣痛反甚,飲食不思,速用豬膚湯合黃連阿膠湯加茄楠香汁,小川連、陳阿膠、青子芩、生白芍、雞子黃,先用豬膚、淨白蜜各一兩煎湯代水,甘鹹救陰,苦味堅腸。若虛坐努責,按腹不癰,一日數十度,小腹腰膂抽掣痠軟,不耐坐立,寢食俱廢者,陰虛欲垂脫之候也。急宜增損復脈湯,高麗參、提麥冬、大生地、炙甘草、生白芍、真阿膠、山萸肉、北五味、烏賤骨、淨白蠟提補酸澀以止之,遲則無濟。幸而挽救得轉,可用參燕麥冬湯,米炒西洋參、光燕條、提麥冬、奎冰糖滋養氣液以善其後。若痢止後,猶有積滯來淨,郁在下焦,小腹結痛,心煩口燥,夜甚不寐,宜用加味雪羹煎,淡海蜇、大荸薺、真阿膠另燉烊沖、山楂炭、陳細芽茶,標本兼顧,肅清余積,其間亦有用白頭翁加阿膠甘草湯收功者。惟西醫實驗療法,謂疫痢非蟲即菌,一為赤痢菌赤痢,一為扁蟲形赤痢,皆各用血清注射,以收成績。若陰虛五色痢,終歸無效。故舉歷驗咸法,附志於此。

熱毒赤痢案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懷姓,年三十餘,官署中車伕,住奉天白塔寺旁。

病名 熱毒赤痢。

原因 因吸鴉片消去差事,歸家懊憹異常,又患痢疾。

證候 初次所下之痢,赤白參半,繼則純下赤痢,繼則變為腥臭,血水夾雜脂膜,或如爛炙,時時腹中切疼,心中煩躁,不能飲食。

診斷 其脈弦而微數,一呼吸約五至,重按有力。知其因懊憹而生內熱,其熱下移腸中,釀為痢疾。調治失宜,痢久不愈,腸中脂膜為痢所侵,變為潰瘍性而下注。再久之則腸爛而穿,藥無所施矣。今幸未至其候,猶可挽回。

療法 當用治瘡治痢之藥合併治之,以清熱解毒,化瘀生肌,自然就愈。

處方 金銀花(一兩) 生白芍(六錢) 粉甘草(三錢) 旱三七(三錢,細末) 鴉膽子(六十粒,去皮,揀成實者) 共藥五味,先將三七、鴉膽子,用白糖水各送服一半,即將餘三味煎湯服。當日煎渣再服,亦先服所餘三七及鴉膽子。(此方載《衷中參西錄》名解毒生化丹)

效果 如法服藥一劑,腹疼即止,脈亦和緩,所便已見糞色,次數亦減。繼投以通變白頭翁湯(見前痢疾案中),服兩劑痊愈。

康按:此由瘀熱生毒,腸中最易潰爛,如所下多似爛炙,色臭皆腐,時時切癰後重,即其明證,治必化腐生肌,以救腸中之腐爛。此方妙在鴉膽子、野三七兩味。張君試驗說明曰:東西醫治痢之藥,其解毒清血之力遠不如鴨蛋子(即鴉膽子),其防腐生肌之力遠不如野三七。且於挾虛之痢,而不知輔以山藥、人參,於挾熱之痢,而不知重用石膏,宜其視赤痢為至險之證,而治之恆多不收全功也。

熱毒赤痢案

莊虞卿(住麗水第十一中學)

病者 盧從之,年逾四稔,體弱,住泗洲樓。

病名 熱毒赤痢。

原因 平時陰虛,目疾時作,夏受暑而不覺,至秋後乃發赤痢。

證候 手足麻木,腹中絞痛,下痢純赤,小便澀少。

診斷 脈左關弦長,右手虛緩。脈證合參,此暑邪與積熱下陷足厥陰肝。肝主筋,所以手足筋麻,肝主痛,所以腹痛,肝藏血,肝病而失其藏血之司,所以血痢時下,種種現象,莫非肝病。

療法 治宜滋養肝血,清解伏熱,用阿膠、歸、芍以養其肝血,白頭翁、川連、黃柏、黃芩、秦皮、丹皮以清肝經之濕熱,再加金銀花、生甘草、滑石以解暑而清熱毒。

處方 陳阿膠(錢半,烊沖) 油當歸(錢半) 生白芍(三錢) 青子芩(一錢) 小川連(一錢) 川黃柏(一錢) 北秦皮(一錢) 粉丹皮(錢半) 雙寶花(三錢) 白頭翁(錢半) 生甘草(八分) 飛滑石(三錢,包煎)每日服二劑。

效果 三日痢減,七日諸恙悉退,十日其病霍然矣。

廉按:此治厥陰熱痢之正法。方用《金匱》白頭翁加阿膠甘草湯為主,因其平日陰虛,再加歸、芍養血和肝,芩、丹、滑、銀肅清伏熱,療法固恰當周到,斷語亦深切病機。

伏熱赤痢案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嚴君,年五十九歲,住本鎮。

病名 伏熱赤痢。

原因 素因體實肝熱,十月望略受感冒,觸動伏熱,陡發血痢。

證候 背寒腹熱,便痢後重,腹中㽲痛,初下殷紅挾積,翌日少腹痛,覺轟熱,純系鮮血,口渴少寐,少溲赤痛。

診斷 脈左弦,右大無倫,舌紅兼紫。此心營素虧,伏熱內襲之血痢重證也。

療法 涼血堅腸,清透伏熱為君,佐以導滯。

處方 銀花炭(三錢) 白頭翁(三錢) 黃柏炭(八分) 生白芍(三錢) 益元散(三錢,包煎) 焦秫米(三錢,荷葉包) 山楂炭(三錢) 側柏炭(三錢) 扁豆花(甘朵) 茉莉花(十四朵,沖) 槐花(八分) 香連丸(一錢) 蘿蔔汁(一酒鍾,送下)

次診 十八日猶有轟熱迫注,小溲色紅,血痢日夜百餘次,連宵失眠,脈弦右大,又疏涼血,清伏熱。

次方 鮮生地(六錢) 白頭翁(三錢) 槐花(八分) 金銀花(三錢) 北秦皮(一錢) 粉丹皮(錢半) 赤白芍(各三錢) 金鈴子(錢半) 黑山梔(三錢) 側柏葉(三錢) 扁豆花(廿朵) 百草霜(錢半) 阿膠梅連丸(二錢,包煎)

三診 十九日服後,痢之紅色較淡,肛口之熱較輕。然痢下如漏,肛脫不收,陽不藏而欲升,指振自汗,溲赤少寐。乃伏熱未清,陰虛陽升,氣不收斂也。治以滋陰斂腸,泄熱清氣。

三方 西洋參(錢半) 辰茯神(四錢) 白頭翁(三錢) 北秦皮(一錢) 金鈴子(錢半) 赤、白芍(各三錢) 扁豆花(廿朵) 槐花(六分) 金銀花(三錢) 真石蓮(三錢,杵) 鮮荷蒂(三個) 阿膠梅連丸(二錢,包煎)

四診 二十日服後,血痢雖減,而血少風翔,腹中有聲,顴紅火升,沉迷不欲言,姑守原方以消息之。

五診 廿一日指搐神煩已定,足亦溫,寐少安,尻痠氣滯,口氣尚穢,與周仲萼商進養胃陰,清伏熱。

五方 西洋參(錢半) 東白芍(三錢) 油當歸(二錢) 川石斛(三錢) 萊菔子(三錢) 花檳榔(二錢) 金銀花(三錢) 扁豆花(廿朵) 地榆炭(三錢) 槐花(二分)

六診 廿二日原方加茯神、棗仁。至廿四日上午,氣升顴紅面赤又作,肛熱作痛,按腹灼熱,仍用十九日方意。

七診 廿八日,一夜十餘次,紅少糞多,虛坐努責,肛脫寐遺,進攝脾固腎法。

七方 生白芍(三錢) 白歸身(二錢,煅炭) 菟絲餅、川斷(各二錢) 真石蓮(三錢,炒鬆) 提麥冬(二錢) 山萸肉(三錢) 甘杞子(三錢) 扁豆花(廿朵) 煨木香(八分) 鮮荷蒂(三個) 並食豬肚湯、薺菜。

八診 廿九日下午,痢止,轉瀉黃沫,未化菜食,似為中寒食不消之象,是前養血扶正,虛陽漸斂,脈轉沉細,氣虛見徵。轉與薛君文元酌用扶中益氣,柔肝斂腸。

八方 西潞黨(三錢) 生於術(二錢) 益智仁(三錢) 炒扁豆(三錢) 煨木香(八分) 炙甘草(五分) 新會皮(一錢) 玫瑰花(兩朵,沖) 生葛根(一錢) 甘杞子(三錢) 生白芍(三錢) 赤石脂(三錢)

效果 脈漸振,便溏僅兩次。最後潘君德孚擬運脾和肝小劑,如白芍、香椽皮、茯苓、大腹皮、焦穀芽、佛手花之類,胃旺便堅,日就康復而痊。

廉按:赤痢或稱血痢,初起多屬實熱,瘀血積滯者,以桃仁承氣湯去桂,加酒炒芩、連、金鈴子散之類;虛熱無滯者,宜白頭翁湯合四物湯;若脾濕痢疾下血,宜蒼朮地榆湯。惟赤痢日久,肝傷不能藏血,血色鮮紫成塊者,肝絡傷則血下行,以逍遙散去朮,加烏梅炭、白殭蠶、玫瑰瓣之類;若脾虛不能攝血,血色淺淡而黃者,此脾胃虛弱,中氣下陷也,宜補中益氣湯,加烏梅炭、春砂仁之類。至於時疫赤痢,亦有水毒郁於腸中,積化為燒,乘人胃弱腸虛,或大孔癢,或從穀道溢出,痢出之蟲,形細如線,此巢氏《病源》所謂燒蟲痢也。雖非扁蟲形之赤痢,然亦赤痢屬蟲之一種。以黃連犀角散,加貫仲、陳石榴皮、海南子之類。此案以望六高年,血痢百餘次,證已虛陽上升,肢振神糊,險象疊生,幸而多方救濟,確中病機,由痢轉瀉而痊,可謂僥倖之至矣。

暑毒赤痢案

錢蘇齋(住蘇州謝衙前)

病者 汪栽之,年四十,徽州人,寓蘇城。

病名 暑毒赤痢。

原因 夏秋暑熱,留於腸胃,得油膩積滯,或瓜果生冷,醞釀遏抑而成,病未發而不自覺也。

證候 發熱一二日,口渴腹痛,由瀉轉痢,裡急後重,澼澼不爽,滯下赤多白少,膿血相雜。

診斷 初病發熱,脈弦苔黃,必有暑熱;下痢赤白膿血,腸中必有潰瘍;赤白多而糞少、腹痛者,腸中瘡潰膿血由漸而下,故必裡急後重,極力努掙,其滯方下少許也。其病類多發於夏秋,乃大小腸內皮瘡潰證也。

療法 須與排膿逐瘀之劑,非徒關乎食積也。予觀仲景《金匱》治腸癰,用大黃牡丹湯,因得治痢之法,以凡屬赤自下痢,皆系大小腸內皮生瘡已潰之症,蓋白而膩者為膿,赤而膩者為血,膿血齊下,其瘡已潰可知,非排膿逐瘀,不足以去腸間之蘊毒。凡人皮膚生瘡,以夏秋為多,痢亦猶是,故予治赤白痢,以大黃、丹皮、赤芍、楂炭排膿逐瘀為主,以黃連、木香、檳榔、枳實疏利泄降為佐,表熱者加蘇梗、藿香之類,濕重者加川樸、蒼朮之類,挾食者加萊菔、神麯之類,痛甚者加烏藥、乳香之類,隨宜酌用,其效頗速。予觀昔人治痢驗方,有用當歸、枳殼二味者,治痢用血藥,即此意也。

處方 秋水丸(三錢,絹包) 山楂炭(四錢) 川連(七分) 小枳實(錢半) 佩蘭葉(三錢) 丹皮炭(三錢) 牛膝炭(三錢) 煨木香(錢半) 大腹絨(錢半) 焦六曲(三錢) 赤芍炭(三錢) 蘇梗(錢半) 檳榔(錢半) 赤茯苓(三錢)

方中秋水丸,或改用製大黃及大黃炭,均可。俟膿血積滯暢下後,腹痛止,赤白淨,然後改用實脾利水,生肌等藥收功。

次方 真於朮(三錢) 製半夏(三錢) 浙茯苓(三錢) 懷山藥(三錢) 穭豆衣(三錢) 廣陳皮(一錢) 粉澤瀉(三錢) 生甘草(五分) 扁豆衣(三錢) 炒苡仁(三錢) 紅棗肉(一枚)

效果 前方一二劑得暢下,腹痛止,赤白淨,續進後方二三劑而愈。治夏秋赤白痢,用此法其效頗速,並無久延不愈,或成休息痢者。

康按:學說參諸西醫,處方仍選中藥,從《金匱》大黃牡丹湯治腸癰,借證腸闢之便膿血,靈機妙悟,獨得新詮,為中醫學別開生面,真仲景之功臣也。

暑毒赤痢案

丁佑之(住南通東門)

病者 張惟慎,年二十五歲,住南通。

病名 暑毒赤痢。

原因 內有宿食,兼夾暑熱。

證候 裡急後重,初起紅白相兼,繼則純赤,滯下腹疼,苔黃溺赤,嘔逆不食。

診斷 脈象滑數。滑有宿食,數即熱徵,滑而兼數,暑熱食積互蘊腸胃,閉塞不通,致成噤口赤痢。

療法 此時祛暑不及,消食不遑,惟有釜底抽薪一法,以冀穢毒下行,或可挽回。

處方 生大黃(三錢) 川黃連(一錢) 枳實(二錢) 厚朴(錢半) 金銀花(三錢) 鮮生地(五錢) 原麥冬(三錢) 元參(三錢) 連翹(三錢) 元明粉(三錢,沖)

效果 一劑平,二劑微效,三劑大效,後調理半月而安。

廉按:暑毒赤痢夏秋最多,釜底抽薪卻是去痢之捷法。方用大承氣湯加銀、翹、川連,已足攻其病毒,其中增液法似嫌用得太早。

伏暑赤痢案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徐國梁,年三十三歲,業商,住州山項里。

病名 伏暑赤痢。

原因 夏傷於暑,為食所遏,伏於小腸□膜之間,醞釀成積,至秋後而發病。

證候 發熱自汗,面垢嘔惡,渴欲引飲,腹中攻痛,痢下純紅,稠黏氣穢,裡急後重,溺短赤澀。

診斷 脈弦數,左甚於右,舌紅苔黃。此王氏《準繩》所謂暑氣成痢,痢血頻迸者是也。

療法 以芩、芍、益元涼血導赤為君,青蒿、銀花清透伏暑為臣,然既有積而成滯下,故又以淨楂肉、蘿蔔纓消滯蕩積為佐,而使以鮮茅根、西瓜翠衣者,助青蒿等以涼透伏熱也。

處方 青子芩(錢半) 益元散(三錢,包煎) 炒銀花(一錢) 蘿蔔纓(三錢) 生白芍(一兩) 青蒿腦(二錢) 淨楂肉(三錢) 先用鮮茅根(二兩,去衣) 西瓜翠衣(二兩) 二味煎湯代水

次診 身熱已減,惟下痢仍紅,右腰肋連腸中切痛,痛而後行,裡急後重,便艱不爽,行後稍止,氣機終覺不利,與白痢之痛緩酸墜而不裡急艱澀,大便溏而多者有別,脈雖如前,舌則紫紅起刺,此朱丹溪所謂赤屬小腸而內關肝藏也。治以清肝導滯為君,消暑佐之。

次方 當歸(二錢) 生白芍(八錢) 蜜炙延胡(錢半) 川楝子(二錢) 薺菜乾(三錢) 黃芩(二錢) 香連丸(一錢) 拌益元散(三錢,包煎) 淨楂肉(三錢) 玫瑰瓣(三朵,沖)

三診 痛緩痢減,便中夾有活蛔二條,此肝熱下逼於腸,而蛔因熱灼而出,幸而脈轉弦軟,舌紫轉為紅活,前方已中病機。姑於原方去益元散,加烏梅肉三分、棗兒檳榔肉二錢以安蛔,加左牡蠣、春砂仁、川黃草以調氣和胃。

效果 兩劑後赤痢已除,便轉紅黃,腹痛亦止。後用四物湯加經霜甘蔗,調養四劑而痊。

廉按:伏暑赤痢傷及肝絡者,丹溪翁謂之肝痢,每用當歸黃岑湯合金鈴子散、香連丸等,或加香附、砂仁舒肝,或加松柏子仁潤肝,終以調肝法得愈。此案仿其成法,竟奏全功,是得力于丹溪學派者。

赤痢轉虛案

吳宗熙(住汕頭永平馬路)

病者 鄭之光,年四十餘歲,住汕頭。

病名 赤痢轉虛。

原因 素有煙癖,質本中寒,夏間偶食瓜果,冷氣傷胃,忽患痢疾,紅白雜下,久之純下清血。

證候 大便純下清血,少雜稀粕,日六七行,病延月餘,面目萎黃,兩足浮腫無力,唇赤如朱。

診斷 六脈俱沉細數,兩尺尤弱,舌無苔,紅絳多津。此久痢氣血兩虛之證也。《內經》通評虛實論云:「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蓋久病而身熱脈浮,因正虛邪盛,故必死也。身寒脈沉,正衰邪亦衰,故可治也。據西醫論痢疾一證,謂由大腸發炎生瘍,久則其糞中必雜有肝□肺□。此解與中醫書由腑傳臟之說,同其理也。今此證已由大腸受傷,延及肝脾腎,三經均受其病,是以清血下陷,虛陽上升,上而寒極似火,唇舌絳紅,外而虛極似實,面足浮腫,危象種種,將兆戴陽。彼醫者徒知見積治積,見血治血,殊不知積雖去而正虛,血下多而氣陷。夫氣即腎中真陽之所生也,真陽既衰,臟腑益寒,肝有血而不能藏,脾有血而不能攝,而血安得不頻下哉。今所幸者,胃氣尚存,脈象沉緩,正邪俱虛,溫補無礙,生機即在是耳。

療法 下焦滑脫,故君石脂、禹糧以澀之,脾虛不攝,故臣白朮、炙草以補之,然氣既下陷,非參、附無以振其式微之陽,血既受傷,非歸、膠無以生其已虧之血,故用之為佐,但血去則陰火動,虛陽升,故用白芍以清其虛熱為使,此方仿《金匱》黃土湯之法,而加減其藥味也。

處方 赤石脂(四錢,研細) 禹餘糧(四錢,研細) 白朮(三錢) 炙甘草(二錢) 白芍(二錢五分) 東洋參(錢半) 製附子(一錢) 當歸(二錢半) 陳阿膠(二錢半,烊,沖)

上藥煎湯,日服一劑。

效果 五日而血止。原方去石脂、禹糧,加炙耆三錢,再服十餘日,精神漸健,浮腫漸消,一月而復原矣。

廉按:古之腸澼下血,即今之所謂赤痢也。其證有實熱,有虛熱,有寒。此案系赤痢久病,從原因勘出虛寒,斷語徵引頗詳,中西並參,方從《金匱》黃土湯加減,合赤石脂禹餘糧湯,足為久患赤痢,體氣虛寒者,樹一標準。

疫痢末期案

劉萬年(住太谷東關運興店)

病者 姚其銳,年三十六歲,家小康,住山西太谷縣城。

病名 疫痢末期。

原因 素有煙癮,案牘煩勞,退後精神不支,當夏令痢疾盛行,忽染此病。

證候 下痢膿血參半,小腹疼痛,裡急後重。經醫七八位,時見小效,總不能痊愈。至冬月肚腹不痛,痢亦微少,按之小腹有塊,如李如杏狀,痢能便出,燥糞不下。延至正月初,形容羸瘦,飲食俱廢。病者恐慌,更醫數手,或下奪,或潤腸,或滋補,全然無效。後用西醫灌腸器導之,亦依然如故,始延愚診視。

診斷 脈左右皆大而緩。西人謂痢為腸中生炎,此乃陽盛陰虛,伏火上炎,肺氣失降,大便燥結所致。頭不痛、口知味者,無外感之徵也,口不乾渴者,火在血分也。肺與大腸相表裡,主制節周身之氣,《素靈蘭秘典》論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肺氣不降,大腸無由傳導,以致凝結而成燥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燥勝則干。」由瀉久亡陰,內水虧竭,譬如行舟無水,任憑推送,其何以行?

療法 仿吳氏增液潤腸法,以玄、地、二冬、阿膠、歸、芍為君,大生津液,作增水行船之策,用錢氏瀉白散加桑、杏為臣,使肺氣肅降,推蕩燥糞,佐以西參以助瀉白散降肺氣之力,使以桔梗開肺氣以寬大腸。若用硝黃峻下以治陰虛燥痢,深恐大便水瀉而中氣亦隨脫矣。

處方 大元參(五錢) 大生地(四錢) 原麥冬(四錢) 蜜炙桑皮(三錢) 地骨皮(三錢) 生甘草(一錢) 桔梗(一錢) 青子芩(一錢) 西洋參(五錢,另燉) 真阿膠(五錢,化沖) 酒杭芍(二錢) 白歸身(二錢) 淡天冬(二錢) 炒杏仁(錢半) 水煎熱服,阿膠另溶化分沖。

效果 服藥一劑,覺腹中似有行動之機。次日照原方加蜜炙枳殼錢半、生枇杷葉五錢去毛,服後約六點鐘,忽然肛門矢氣,喧響如擂鼓狀,燥糞隨下如石,如栗子大,用斧搗之,分毫不動。第三日服原方一劑,腹中燥糞始盡。至四日去黃芩,加鮮石斛,又服一劑,飲食能進,身體如常。後服葉氏益胃養陰法,平調而愈。

廉按:此疫痢將愈未愈,下多亡陰,液枯腸燥之治法。若用於初起,大非所宜。故臨證之時,查明症候之初中末,亦診斷者所必要也。

第十二卷 時行痘疫病案

疫痘順證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朱天彪之郎,年九歲,住朱家權。

病名 疫痘順證。

原因 素稟氣虛血熱。曾種牛痘一次,又發水痘一度。三月抄天氣暴熱,天花盛行,遂感染而發痘,第二日即邀予診。

證候 初發身熱,狀類傷寒,雖覆單被,喜露頭面,嘔吐足冷,耳後隱現紅絲。

診斷 脈來浮數,舌紅而潤。予斷之曰:此時行疫痘也。其父曰不然,昔五歲時已出過痘,其跡尚在。予審視之曰:水痘瘢,非正痘瘢也。其父又堅執為夾食傷寒。予辨之曰:痘證發熱,卻與傷寒夾食相似。但傷寒發熱,則形寒面紅,手足微溫,傷食發熱,則面黃白,手足壯熱,痘瘡發熱,男多面黃耳涼,女多面赤腮燥,其足俱冷。令郎身熱面黃,耳後已現紅絲,乃痘證,非夾食傷寒也。其父又曰,嘗聞痘乃胎毒,兒科書曰,其發也,五臟各具見證,如發熱呵欠,心也;項急頓悶,肝也;吐瀉昏睡,脾也;咳嗽噴嚏,肺也,耳涼骩涼足冷,腎也。今只嘔吐足冷,恐非痘之確徵。予曰:令郎脾胃素弱,痘瘡乘虛,故發在脾,此痘科書所謂脾經之痘也。

療法 熱方二日,姑以疏表藥消息之,與蔥豉湯加味。

處方 鮮蔥白(四枚) 淡香豉(三錢) 生薑皮(八皮) 廣皮(八分)

次診 第三日視之,皮下隱隱紅點,而面上唇邊已報痘矣,顆粒分明,部位正當,色紅而活,頂平似陷,身不過熱,肢亦不冷,脈舌如前。其父只有一子,深以為憂。予慰之曰:疫痘固多險證,但亦有辨。凡出痘者,以氣血和平為主,尖圓堅實者,氣也;紅活明潤者,血也;紅活而平陷者,血至而氣不足也;圓實而色白者,氣至而血不足也;平塌灰白者,氣血俱不足也;焮腫紅綻者,氣血俱有餘也。令郎痘色紅活而平頂陷者,血足而氣不足故耳。但能漸次起發,尚屬順痘。且與參蘇三豆飲加減,益其氣以透托之,佐以解毒稀痘。

次方 潞黨參(一錢) 紫蘇嫩枝(一錢) 荊芥穗(一錢) 梗桔(八分) 大黑豆(二錢) 杜赤小豆(錢半) 防風(一錢) 生甘草(三分)

先用綠豆芽(一兩) 青箬尖(三錢) 煎湯代水

三診 第四日證無進退,照前方加炒牛蒡錢半,又服一劑。第五日往診,痘已漸次出齊,亦漸起脹,痘頂已起,痘腳紅活,頂漸放白,肥潤圓滿。熱退喜食,二便如常,脈數退而舌紅潤,勢將灌漿。痘毒正化,法當益氣和營,使易貫膿。

三方 潞黨參(錢半) 當歸(一錢) 酒炒白芍(錢半) 小津棗(三枚) 生綿耆(錢半) 川芎(六分) 生、炙甘草(各二分) 生糯米(五十粒)

四診 病家見勢頗順,前方連服三劑,漿足收靨,先如黃蠟,後如慄殼,狀似螺形,不疾不徐,循次結痂。痂潤身和。不料兒要蜜棗過藥,疊嚼六枚,一句鍾後,忽然便泄兩次,陡發暈厥,肢冷目閉。急足邀診,一家痛哭,手忙腳亂。予診畢戒之曰:切勿擾亂,待其自蘇。若見暈厥,便將抱動,呼喚號哭,神氣一散,由厥而脫,其不救者多矣。時有世弟傅醫在側,謂起病日,適犯太歲天符,故靨後尚有急變。予日:運氣之論,岐黃秘旨,乃但論其理,非謂起病日也。況主客之氣,勝復之變,一歲之中,難以預料,豈可以是料吉凶耶。信如老世弟言,太乙天符日起病者多凶,然則太乙大符年有病者,皆不可治也?傅又曰,然則尚有餘毒焉。予笑曰:錢氏《幼科真決》云,痘後餘毒有四:一者疥,二者癰,三者目赤,四者牙疳。亦未嘗言有暈厥也。蓋痘瘡或出不盡發不透,靨不齊,或空殼無水,或清水非膿,此則有餘毒也。今此痘起發胖壯,膿水飽滿,靨結將脫之際,而有此急變者,蜜棗滑腸連瀉後,大氣下陷,勢將驟脫之險候也。故脈亦沉微似伏,急與保元湯合理中湯,扶元固脫,尚可挽回。其父從旁嘆曰,甚矣飲食之不可不慎也,衛生常識之不可不明也。撫膺而慟者久之。

四方 別直參(二錢) 炒於朮(二錢) 炒川薑(一錢) 升麻(五分) 清炙耆(二錢) 清炙草(五分) 煨肉果(一錢) 南棗(二枚,炒香)

五診 瀉住肢溫,神蘇能言,六脈已起,奕奕有神。予笑慰之曰:伍子胥已出昭關矣,拜謝大地可也。此後務宜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其父微哂曰,敢不唯命是從。方用十全大補湯加減。

五方 老東參(錢半) 炒於朮(錢半) 白歸身(一錢,酒炒) 熟地炭(二錢) 清炙耆(錢半) 雲茯苓(錢半) 炒白芍(錢半) 淮山藥(三錢,生打) 霞天曲(錢半) 清炙草(七分) 小津棗(三枚)

效果 連服八劑,幸收全功。

廉按:疫痘順證,世俗每稱為狀元痘,可不服藥。惟吳氏鞠通,謂三四日間,亦須用辛涼解毒藥一帖,毋庸多服。七八日間,亦宜用甘溫托漿藥一帖,多不過二帖,務令漿行滿足,以免後患。予謂痘疫病也,當以藥調。惟藥之不當,反不如勿藥耳。所云三四日、七八日者,當參之形色,不可執一。此案診斷中討論病理,確有見地,方皆切中病情。惟當結痂之期,多食蜜棗,忽生變證者,正諺所云病從口入也。陳氏《痘疹方論》,謂痘根五臟六腑穢液之毒,皮膜筋肉穢液之毒,氣血骨髓穢液之毒,三毒既出,發為痘證。子母俱忌食蔥、韭、薤、蒜、酒、醬、雞、羊、魚腥、等物。世俗未曉,將為舉發,往往不顧其後,誤傷者多矣云云。奈世人不察,一遇小兒痘瘡見點時,即用雞、羊、魚腥、麻菇、糯粥種種舉發,謂之提漿,不知時行天痘,與所種之痘,大有區別。鼻孔種痘,欲其液毒引之使出,不得不於種後,假食品以為引發之路。若天痘,則五臟之熱毒,本感六淫而舉發,安可再用發食以助其為虐耶。甲寅、乙卯之間,吾紹痘證盛行,每見小兒患痘者十斃七八,大半皆受食品舉發之害,深願世之有子女患痘疫者,慎勿用食品舉發而貽後悔也。

疫痘逆證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沈山谷君之令郎,年一周零十個月,住園裡沈。

病名 疫痘逆證。

原因 素因缺乳體虛,肌色白嫩。適冬令大花盛行,陡發逆痘。第二日即延予診。

證候 發熱二日,面赤腮燥,口角兩旁已見紅點,狀如蚊跡,不成顆粒。昏睡乾嘔,驚啼腹痛。

診斷 指紋淡紫,舌嫩紅,苔淡白。予斷之曰:此中氣素虛,不能驅毒外出,乃險中逆痘,最防內陷致變。病家問曰:何謂逆痘?予曰:痘點隱約,細如蚊跡,一逆也;昏睡,二逆也;乾嘔,三逆也;腹痛驚啼,四逆也。其母遂痛哭不止。予謂面色明潤,指紋淡紫,痘點初見於口角,大劑補托,尚可轉逆為順,再三慰之而出。

療法 用大劑保無湯,提補中氣為君,歸芎芍活血透絡為臣,佐神黃痘以托痘起脹,使以生甘、燈心,解毒清神。

處方 潞黨參(一錢) 生黃耆(一錢) 酒炒赤芍(七分) 神黃痘(一對) 當歸(八分) 川芎(五分) 生甘草(二分) 燈心(一分) 煎成,乳兒只服一酒鍾,余歸乳母服完。

次診 每日一劑,連服三日,忽然發戰,目閉口噤,神色俱變,急來邀診。診畢,即告曰:此欲發戰汗之候,汗出痘亦隨出。萬氏《痘疹心法》所謂冒痘也。約午後三鍾視之,果得大汗,而痘盡出,遂神清而啼止,睡臥寧靜,嘔除嗜乳。改用錢氏異功散加黃耆燕根白芍,助痘成漿。

次方 潞黨參(錢半) 生於術(八分) 暹燕根(一錢) 炒廣皮(三分) 生黃耆(錢半) 雲茯苓(一錢) 清炙草(三分) 東白芍(一錢)

效果 連進四劑,漿足結痂而愈。

廉按:治痘之法,形色為本,證狀為標。若形逆,如干枯陷伏,空癟癢塌之類;色逆,如氣色昏黯,皮肉黧黑之類;證逆,如煩躁悶亂,腹脹足冷之類。兒大者又當診脈,脈逆,如躁疾鼓搏者,陽盛陰虛也;沉微儒弱者,陰盛陽虛也。四逆俱全,標本同病,氣血陰陽皆傷,必死不治。如但形逆、證逆,而脈有神氣,色尚明潤者,此標病本不病也,急治其標以救其本,猶可轉逆為順,使之出險關而走坦途,此業兒科者之責任也。若一見險象,誤認為逆,畏而卻走,未免太無膽識矣。此案雖斷為逆,而尚青負責,可見膽本於識,識本於學。法用大劑提補,兩方即奏全功,非學驗兼優者不辦。

疫痘逆證案

程文鬆(住南京上新螺螄橋大街)

病者 吳君之子,年十四歲,蒙童,住上河南街。

病名 疫痘逆證。

原因 早經種過牛痘,現由時氣傳染而發。

證候 發熱三日,吐黃稠痰。滿見天花,花頂色黑。

診斷 脈來洪大而數,痘頂色黑,其熱毒深匿血分可知。須知天花與種花不同:種花者不發不出;天花者自然之花,自開自落。況此痘系疫毒蘊釀而成。今年天花流行,十不救一二,若照正痘例治,斷難幸全,勿謂言之不預也。

療法 用解毒、和中、涼血透營,王孟英加味三豆飲,減輕痘毒為君,臣以犀角地黃,涼血清營,佐以甘桔開上,使以千金葦莖湯,清化韌痰。

處方 赤小豆(三錢) 銀花(二錢) 黑犀角(二分,磨汁) 生甘草(五分) 枳殼(一錢) 黑豆皮(三錢) 青連翹(三錢) 鮮生地(二錢) 桔梗(八分) 丹皮(錢半) 生黃豆(二錢) 生苡仁(三錢) 冬瓜子(三錢) 當歸(一錢) 赤芍(錢半) 白殭蠶(二錢) 淨蟬蛻(八分) 葦莖(一錢) 燈心(一尺)

效果 三日漿足,十二日結痂,痊愈。

康按:疫痘紅紫干滯,黑陷焦枯者,皆表熱而實;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身熱鼻干唇燥,口氣熱,神煩大渴者,皆裡熱而實。見點之初,頂若火刺,紅而乾枯,紫而昏黯,夾斑帶疹,白而枯澀,黑若塵鋪者,皆為毒滯色重。此案痘頑色黑,顯然血熱毒遏。若黑如烏羽而有沙眼,模過轉色,其血猶活者可救;若黑如煤炭,摸過不轉色,其血已死者不治。案中未及敘明,未免掛漏。惟方用涼血解毒,宣氣透營為主,尚能奏效者,則其頂色黑,尚為毒滯之黑,非血瘀而死之黑也明矣。噫,險矣哉,亦幸矣哉。

春溫疫痘案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朱三寶之子,年七歲,住朱家□。

病名 春溫疫痘。

原因 素稟肌色蒼而多火,曾種牛痘兩次,適暮春天氣暴熱,天花盛行,感春溫時氣而發痘。第三日始就予診。

證候 壯熱自汗,面紅頰赤,目中淚出,噴嚏,咳嗽。痘已見點,中夾紅疹,胸悶氣粗,神煩不寧。

診斷 脈右浮洪搏數,左弦滑數。舌尖邊紅,苔滑,微黃。此疫痘為春溫引發而出,前哲錢仲陽所謂痘夾疹者,半輕半重也。

療法 凡痘在七日以前,多由外感,用事必先審其所感何邪,在何病所,而清解之。為七日以後上漿之地,仿吳氏辛涼解肌,芳香透絡,使痘化多為少,清絡而易出起脹,銀翹散加減。

處方 淨銀花(二錢) 淨蟬衣(七分) 冬桑葉(二錢) 苦桔梗(一錢) 青連翹(三錢) 牛蒡子(錢半) 粉丹皮(錢半) 生甘草(五分) 鮮蘆根(五錢) 青箬尖(二錢)

次診 連服兩劑,痘疹井發。色皆焰紅,頭面獨多,餘部尚少。唇赤舌紅,脈仍搏數。此毒參陽位,最怕上衝神經,陡發痙厥。急與涼血敗毒,以預防之,五花三豆飲加羚角。

次方 滁菊花(二錢) 夏枯花(錢半) 扁豆花(廿朵) 杜赤小豆(二錢) 紫葳花(二錢) 藏紅花(五分) 大黑豆(三錢) 生粉甘草(四分)

先用鮮茅根一兩(去皮)、碎羚角八分,煎湯代水。

三診 連進兩劑,頭面陸續灌漿,胸腹亦多起脹,勢將灌膿。惟腰背不足,手足尚空,皮膚捫之,雖熱而不過灼。既不發厥,又無痙狀。舌仍鮮紅,脈尚洪數有力。此血分尚有蘊熱也。議於涼血解毒之中,參以清滋氣液,助痘灌漿。蓋多得一分漿,少得一分後患。鞠通明訓,諒不我欺。

三方 鮮生地(五錢) 紫地丁(三錢) 銀花(二錢) 珠兒參(一錢) 粉丹皮(二錢) 青連翹(二錢) 元參(二錢) 暹燕根(一錢)

先用鮮茅根一兩、綠豆芽八錢、冬米一錢,煎湯代水。

四診 連投兩劑,腰背手足漿亦滿足,惟餘毒尚重。舌紅脈數,不必用溫補,亦不可寒瀉,猶宜用辛涼甘潤,以為結癡之地,仿吳氏法,銀翹散去荷蒡荊豉,加生地大青元參丹皮湯。

四方 淨銀花(錢半) 白桔梗(八分) 細生地(三錢) 鮮大青(三錢) 青連翹(錢半) 生西草(一錢) 元參(二錢) 粉丹皮(錢半)

先用鮮茅根一兩、甘蔗梢五錢,煎湯代水。

五診 痂雖漸結,回漿甚緩,上則微咳,下則便微溏。舌轉淡紅,脈右浮數沉濡,左小數。此肺有餘熱,而脾氣漸虛也。議清肺,稍兼實脾。錢氏瀉白散合吳氏四苓湯加減。

五方 生桑皮(錢半) 炙生甘草(各二分) 淮山藥(二錢,生打)生苡仁(三錢) 地骨皮(錢半) 生於術(五分) 雲茯苓(錢半) 新會白(五分) 天津紅(兩枚) 金橘脯(一枚)

效果 疊進五劑,沖咳已止,二便亦調,漿盡回,胃氣旺,盡收全功。囑其調飲食,適寒溫,不必服藥,自能恢復原狀。

廉按:吳氏鞠通,謂風木司天之年,又當風木司令之候,內合相火,每逢春溫,時有痘疹。無論但受風溫,身熱而不發痘,或因風溫,而競多發痘,或發斑疹,皆忌辛溫表藥。但與辛涼解肌透絡最穩。此兒科時醫所不知。蓋風淫所勝,治以辛涼,佐以苦甘,《內經》之正法也。銀翹散加減,治痘初起,最能化多為少,涼絡而易出,見點亦服此。惟勢將上漿,則宜易方。此案方法,多從吳氏脫化,競收全功。可見鞠通於痘疹學,素有研究。惜其於解兒難,引而不發,語焉而不詳耳。

夏熱天痘案

汪竹安(住紹興斷河頭)

病者 謝姓男嬰,六個月,住紹城大云橋。

病名 夏熱大痘。

原因 現當痘疫盛行之際,感染時氣而即發天痘。

證候 身熱煩啼,氣急咳嗽,心悸,口乾,耳涼肢冷。

診斷 舌紫,苔赤。指紋浮露,此錢仲陽所謂天行之病也。

療法 先開腠理,以透發之。

處方 荊芥穗(五分) 浙苓皮(錢半) 光杏仁(錢半) 前胡(一錢) 陳皮(五分) 生枳殼(一錢) 蘇薄荷(一錢) 防風(六分) 桔梗(六分) 蟬衣(一錢)

次診 身熱面腫,目封,痰滯,便下。苔紋兼赤。此疫毒尚郁,將發未發之候。治以升提內托。

次方 升麻(三分) 炒牛蒡(錢半) 生甘草(三分) 浙茯苓(錢半) 桔梗(五分) 文元參(八分) 生黃耆(六分) 瓜蔞皮(錢半) 陳皮(五分)

三診 壯熱神煩,質小火重,腠密難透,故痘尚未見點。紋舌同前。治以扶中托毒,活血養營,冀其痘出而起脹。

三方 文元參(一錢) 清炙甘草(三分) 酒炒當歸(錢半) 陳皮(五分) 生、炙綿耆(各六分) 蒲公英(錢半) 根生地(三錢) 蟬衣(一錢)

四診 痘一出而灌漿,皮尚的,而便泄。苔微,指紋漸淡。治以補托,為結痂善後之地。

四方 料豆衣(錢半) 別直參(五分) 炙、生綿耆(各六分) 浙茯苓(錢半) 陳皮(五分) 清炙甘(三分) 焦冬朮(錢半) 炒枳殼(八分) 絲通草(一錢)

五診 多吮母乳。地閣面頰告回,日見好象。惟鼻塞痰多,大便如沫。若皮面又起炎性,運水蒸痂,固有之病,勿揣可也。巨與清宣肺氣,以化結痰,兼實大便。

五方 東白薇(錢半) 淨楂肉(二錢) 生於術(錢半) 通草(一錢) 淡子芩(六分) 浙茯苓(錢半) 生枳殼(一錢) 大腹皮(錢半) 杭菊(錢半) 淡竹茹(錢半)

六診 痰滯不出,肺失健旋,深慮停漿化燥。治仍清金化痰,解除痘毒。

六方 淡子芩(八分) 銀花(二錢) 炒楂肉(二錢) 瓜蔞皮(錢半) 生甘草(三分) 京川貝(一錢) 連翹(錢半) 大腹皮(二錢) 炒枳殼(八分) 鮮竹茹(二錢)

七診 天痘日見消回,惟鼻塞目封,胃肝火上冒,吮乳痰多。舌苔潤。如不多吮母乳,勿受外感,可保無慮。

七方 淡子芩(八分) 炙百部(錢半) 光杏仁(二錢) 杭菊(二錢) 生甘(三分) 金銀花(二錢) 夏枯草(錢半) 炒楂肉(二錢) 黃草石斛(錢半)

效果 連進三劑,諸證痊愈。

廉按:痘為先天欲火之遺毒,蘊藏於骨髓深處,至熱毒流行之歲,則因而外發。夏令正歲火流行之際,痘易升發。初方解肌開膳,先清外感,以發痘毒。二三兩方,升提內托,活血養營,助其起脹而灌漿,厥後輕清宣化,以解痘後餘毒,為輕性疫痘之正治法。

冬溫疫痘案

汪竹安(住紹興斷河頭)

病者 徐姓男嬰,年三歲,住本城駙馬樓。

病名 冬溫疫痘。

原因 從冬溫時氣傳染而發。

證候 身發壯熱,天痘微現。氣急作嘔,大便溏泄。

診斷 舌苔糜白,關紋淡紫。此《內經》所謂溫癘大行。適感其氣而發疫痘也。

療法 輕清透發,使痘毒隨感邪而出。

處方 淨蟬衣(八分) 炒牛蒡(一錢) 生枳殼(八分) 苦桔梗(五分) 絲通草(六分) 仙露夏(一錢) 淡竹茹(一錢) 廣陳皮(六分) 生甘草(三分)

次診 頭面漸見腫赤,稍兼清漿痘泡。氣急已減,身熱未除。指紋舌苔同前。此因兒小元弱不能托痘外達也。最防漿未滿而驟變內陷,姑以保元湯加味,扶元透毒,助痘成漿。

次方 文元參(一錢) 淨蟬衣(一錢) 炒枳殼(一錢) 浙茯苓(一錢) 升麻(二分) 生、炙綿耆(各六分) 陳皮(六分) 絲通草(八分) 炙甘草(三分)

三診 身熱咬牙,口燥神煩,大便泄瀉。舌色紫絳。審此現象,恐化驚痘,先以輕透健運,使痘毒清化,變症自除。

三方 升麻(三分) 生葛根(七分) 淨蟬衣(五分) 天花粉(錢半) 西紫草(三分) 水蘆筍(三錢) 鮮竹葉(十片) 廣木香(磨汁,沖一小匙)

四診 目鼻俱封,咽阻,多痰,咬牙,肢瘛。頭面腫,口燥,便溏,尿赤澀。舌肉有痘,苔白燥。形色合參,熱盛風動,正由險轉逆之危候。仿前明李重興先生《金鏡玉函》例,清化涼解。

四方 羚角片(五分,先煎) 滁菊花(一錢) 前胡(八分) 天花粉(一錢) 桔梗(五分) 水蘆根(錢五) 豬尾血(十滴) 梅冰(一釐,研勻同沖) 白頸蚯蚓(三小支,洗去泥)

五診 目開鼻通,咬牙止,痰亦少,頭面腫退,口燥大減,二便尚赤。舌轉紅潤,痘形平扁。病已轉機,出險就順,仍仿《金鏡玉函》中清養法調理以善後。

五方 鮮生地(三錢) 鮮石斛(錢半) 北沙參(錢半) 原麥冬(一錢) 鮮茅根(廿支,去衣) 嫩桑芽(一枝) 廣陳皮(三分)

效果 連服三劑,諸證悉瘥,痘亦結痂,胃健善食而愈。

說明 此為天花痘之險證,出險就順,由險轉逆,吉凶在二三日間,全在醫家心靈眼快,病家看護周到,始能轉危為安。予於十五日四診之際,頗為躊躇,悟到李重興先生《金鏡玉函》中,載有羚角二妙湯一方,為治險痘歷試輒驗之良方,酌而用之,果有特效。快何如之,益信前哲專科之善本,不可不精究於平時也。

廉按:小兒血氣來充,臟腑嬌嫩,痘瘡不能起發,良由元虛不能足漿,漿不足,則毒不泄。若再以毒攻毒,不但毒不肯出,而正氣更受其害,未有正虛而毒能化者也。然亦有因熱極而槳不起者,以正氣為壯火所食也。宜瀉火,忌補托。至痘後生毒,多由妄投毒藥,誤用溫補所致。此案初用輕清透發,為治痘開先之正法;次用保元補托,反變咬牙熱瀉、口燥神煩等症者,顯因壯火食氣也;又次輕透健運,反變咬牙肢瘛,熱盛風動之危候,諒因升葛升陽,反助壯火以生風。迨改用李重興先生法,大劑清化涼解,以瀉痘毒之火,而病始轉機,出險就順。終用清養調理,而競收全功,此吳鞠通所謂始終實熱者,則始終用錢之涼解。蓋痘本有毒可解,但須解之於七日之前,有毒鬱而不放肥,不上槳者,烏得不解毒哉?旨哉言乎。

風溫疫痘案

徐伯川(住紹興倉橋街)

病者 連長汪夢飛君令郎,年三歲,住本城車水坊。

病名 風溫疫痘。

原因 三月間傳染天花,外因風溫而引發,見點始延診治。

證候 痘點隱隱,大小不勻。頭身壯熱,心神煩躁,咳嗽痰多,大便秘,溺短數。

診斷 指紋青紫浮露,舌鮮紅,無苔。此痘瘡已發未透之候。病勢可順可逆,務宜慎風寒,節飲食為要。

療法 輕清開達,銀翹透毒湯主之。

處方 銀花(錢半) 淨蟬蛻(五分) 光杏仁(錢半) 桔梗(八分) 生甘草(二分) 青連翹(錢半) 炒牛蒡(錢半) 蘇薄荷(五分) 廣橘紅(五分) 燈心(廿支)

次診 痘已透明,神靜安寐。惟身仍熱,咳痰尚多,大便仍秘。舌與指紋同前。治仿前法。原方去薄荷牛蒡,加升麻五分,制佳蠶錢半。

三診 痘已發齊,顆粒鮮明,己見水漿,嗽減痰活,神安喜寐,小便漸利。舌轉紅淡,指紋亦隱。治以解毒托漿為君,宣氣消痰佐之。

三方 青連翹(錢半) 甜桔梗(錢半) 生甘草(三分) 制殭蠶(錢半) 光杏仁(錢半) 廣橘紅(四分) 暹燕根(一錢) 皂角刺(三分)

四診 痘粒圓綻,貫膿充滿,如黃褐色。痰少胃動,溺利神安。大便紅黑,舌與指紋同前。治以雙補氣血,略佐清化。

四方 潞黨參(錢半) 暹燕根(一錢) 銀花(三分) 制殭蠶(五分) 生黃耆(錢半) 當歸身(錢半) 丹皮(五分) 生甘草(三分)

五診 膿已貫足,痘將回而結痂,胃氣已健,二便如常。不過略有餘熱而已。前方去佳蠶、銀花,加細生地三錢,生白芍錢半,紫草五分,夏枯花八分。

效果 調補四劑而痊。

廉按:此為輕性疫痘之療法,方皆輕穩,層次亦清,然此持治順境之常痘耳。蓋常者可必,而變者不可必,當細觀痘之形色部位,及病兒氣分之虛實、血液之通滯,隨機策應,斟酌用藥,安可執藥以應無窮之變哉!總之變通之妙,要在隨時制宜也。

風熱疫痘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王三義郎,年三歲,住四康。

病名 風熱疫痘。

原因 仲春發東南風,天氣暴熱,痘疫盛行,適感風熱而引發。

證候 初起狀似傷寒,頭疼身痛,乍寒乍熱,噴嚏呵欠,面赤唇紅,咳嗽痰涎。耳後己現紅絲,惟耳骩中指俱冷。

診斷 脈浮數,指紋青紫而浮,此疫痘已發未發之候。

療法 托裡解表,使其易出,鬆肌透毒湯加減。

處方 荊芥穗(三分) 淨蟬衣(三分) 前胡(一錢) 桔梗(四分) 嫩桑芽(一錢) 滁菊花(八分) 生葛根(五分) 生甘草(二分)

次診 連進兩劑,痘發不起,形色紫陷,煩渴壯熱,咽喉腫痛,咳痰氣喘,啼聲不清,腹灼便閉,指紋青紫且滯。此熱盛毒重,上壅於肺之險象也。急急清涼解毒,使痘易出而透齊,清金攻毒飲加減。

處方 牛蒡子(一錢) 生枳殼(七分) 前胡(一錢) 蟬退(五分) 桔梗(二分) 元參(一錢) 淨楂肉(八分) 粉重樓(一錢) 殭蠶(八分) 生甘草(二分) 生錦紋(五分) 用銀花露浸出黃汁,分沖。

三診 前方以清涼解毒為主,連服兩劑,幸而大便微下,咽喉痛除,咳喘煩熱,均已輕減。聲音清亮,痘點出齊,指紋青紫色淡。議於清滋氣液之中,仍兼解毒,使易於貫膿,且兔癰毒泡瘡之後患。參燕三豆飲主之。

處方 北沙參(錢半) 金銀花(一錢) 生綠豆(錢半) 杜赤小豆(一錢) 毛暹燕(五分,包煎) 青連翹(一錢) 小黑豆(錢半) 生西甘草(二分)

四診 連進兩劑,膿漿貫足,根窠充滿,紅而且潤。胃氣大動,知飢喜食,便通溺利。法當調補氣血,資養脾胃以善後。保嬰百補湯主之。

處方 潞黨參(錢半) 浙茯苓(一錢) 白歸身(八分) 細生地(一錢) 小津棗(兩枚) 生於術(八分) 清炙草(三分) 炒、生白芍(各五分) 淮山藥(一錢,生打)

效果 連服四劑而痊。

廉按:痘疫雖以原蟲為原因,而其發原動之誘因。翁仲醇曰:或因傷風熱而得,或時氣傳染而得,或內傷飲食嘔吐而得,或跌撲驚恐蓄血而得。葉天士云:痘疫為六氣鬱遏者,從時氣治;為內傷停滯者,從里證治。亦有表裡兩解治,亦有下奪者,但下法寒涼之中,必須活血理氣,防其凝澀冰伏。此案初方輕清疏達,次方穩健著力,皆屬對症發藥,妙在第三方清滋氣液,助痘成槳,與魏氏用保元湯,溫補法催漿者相對待。劉丙生曰:痘科托漿之法,前賢多用保元湯等參耆溫補之法,其於金水二臟陰虛,津液不足,帶火干收之證,則闕如也。如今年甲寅歲氣,由去冬先天時而至,相火司天,引動胎毒,天痘大行,且多兼溫疫之痘,雖成人尚不免重出,況嬰兒乎?種牛痘而未泄盡胎毒者,皆不免焉。此多由陰精之氣,不足以抵拒先天相火之毒,故毒氣留連,天津液蒸為膿漿,每有九日外意外之變,知其虛而補助之,泥用古方溫補,必無生理。因思得一法,專為培補先天金水二臟之氣,創為滋補陰氣一法,以補前人之闕,屢用有效,能轉危為安。凡金水不足者,富者用濂珠,貧者用毛燕,赤貧者用木耳,皆能培補金水二臟之淡氣,以排泄毒氣於體外。木耳,淡氣最富,凡脈極數者用之有效。單腎氣不足者,用豬腰子湯。此治腎經逆痘,有殊功。此外如增液湯、三才湯、生脈散等,皆可採用。因本年泥用古方溫補,多有遺憾,特提出滋補一法,令溫補滋補對樹旗鼓,欲為痘科者,當辨其陰陽虛實,審慎擇用,方不誤事。其方意與劉說更相符合。若第四方,雙補氣血,調養脾胃,亦屬翁氏善後之良方,足見學有淵源,非率爾處方者可比。

風寒疫痘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黃麓隱君之令郎,年八歲,住白馬山。

病名 風寒疫痘。

原因 素體肌肉粗厚,二歲時曾種牛痘一次,去年冬傳染痘疫,適感風寒而外發,見點後始延余診。

證候 頭疼,身熱,惡寒,無汗。痘點隱約,心神煩躁,睡臥不寧,氣粗胸悶,毛鑑面浮,咳嗽白痰。

診斷 脈左浮緊,右浮沉滯。舌邊尖紅,苔白滑。此痘毒內發,風寒外束,郁遏而不得達表,所以痘出不快也。

療法 發表為先,非升葛不能直達,非麻桂不能橫行,二麻散郁湯主之。使皮腠疏通,痘出自快。

處方 升麻(五分) 生葛根(八分) 生赤芍(錢半) 炙甘草(四分) 麻黃(五分) 桂枝尖(四分) 光杏仁(二錢) 廣皮紅(八分)

次診 一劑即惡寒除,周身汗出,痘亦隨透,色紅帶紫。間有痘母,形大色黃,雜於常痘之內,神煩少寐,渴喜熱飲,咳嗽痰多,眼漲若怒,便閉溺赤。脈轉洪數,舌紅,苔黃。此熱毒壅遏之險候。急急泄熱解毒,內外分消,使毒化痘齊為要。仿費建中先生法。

次方 紫草(錢半) 青連翹(三錢) 生石膏(六錢,杵)

光桃仁(九粒) 蜜炙川甲(一錢) 丹皮(錢半) 生赤芍(錢半) 生錦紋(三錢,酒洗) 藏紅花(七分) 白頸蚯蚓(三錢) 犀角粉(三分,藥湯調下)燈心二分、銀花露一斤,代水煎藥。

三診 一劑大便微下,痘已催足,色紫轉紅,痘母先見清漿,頂滿而圓,痘盤圈紅緊附,是為毒化,前哲葉天士所謂體強質實者多火,以清涼解毒之劑,則火解漿成,其言洵不欺我也。脈數漸緩,舌紅漸淡。仍當涼血解毒仿前法減其制。

三方 鮮生地(五錢) 藏紅花(五分) 銀花(錢半) 青連翹(三錢) 炒牛蒡(錢半) 制殭蠶(錢半) 廣鬱金(二錢,杵)

紫草(錢半) 苦桔梗(一錢) 生西草(三分)

四診 疊進兩劑,痘已催齊,火色漸退。惟漿未全透,或有半漿,頂若笠形,不克充灌。病勢尚在險途,幸而痰嗽已除,胃動神靜,大便色紅,溺赤而利。脈轉軟數,舌轉淡紅。此由火毒下泄,而血液已虧。當清滋氣液為君,佐以清化餘毒。參燕三鮮湯加味。

四方 真西參(一錢) 鮮生地(五錢) 原麥冬(一錢) 活桑蟲(三錢) 銀花(三錢) 毛暹燕(一錢) 鮮石斛(三錢) 雞冠血(二滴,分沖)

鮮茅根(二兩,去皮切寸,煎湯代水)

五診 連服兩劑,引漿飽滿,痘頂亦充,痘母已先乾紅結痂,胃納日增,二便色淡。脈舌同前。議於滋補之中,略解餘熱。麥門冬湯合歸芍異功散加減。

五方 麥冬(錢半) 潞黨參(錢半) 生於術(八分) 清炙草(四分) 歸身(錢半) 生白芍(一錢) 辰茯神(三錢) 新會皮(五分) 鮮石斛(三錢) 地骨皮(三錢) 冬米(五十粒) 青蔗漿(二瓢,分沖)

效果 連服四劑,諸證皆除,氣血復元而愈。

廉按:身初發熱,及痘見點之際,適為風寒所抑,致肌腠堅閉,經絡阻滯,使清氣不得引毒達表,循竅而出,則熱毒壅遏於內,往往為喘急,為狂亂,為驚搐,為失血,為脹滿,為秘結者,皆痘毒壅遏之證。余見甚多,辨證不差,即直開提發散,佐以解毒透表,則熱不壅而痘出自易矣。此案初方,放膽用升葛湯合麻黃湯,卻是古方之最有效力者。蓋固郁之愈甚,則發之愈暴,方亦不得不用猛劑也。第二方費氏必勝湯加減,於大劑涼血攻毒之中,佐以桃紅活血通絡,疏暢氣機,亦用得剛剛恰好。第三四五等方,皆穩健適當,有實學且多實驗,真博歷知病,屢用達藥之斫輪老手也。

陰寒疫痘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胡世義之郎,年七歲,住馬回橋。

病名 陰寒疫痘。

原因 夏令風雨大作,約有旬余,天氣應熱而反寒,非其時而有其氣,致小兒多染疫痘,第三日始延予診。

證候 痘雖見點,大小不勻,四肢多見痘脹肉腫,先時便眼封鼻塞,身微熱而怕冷。

診斷 脈緩而滯,按之無力。舌苔滑白帶灰。此陰寒疫痘也。最防不長不快,痘毒內陷而生變。

療法 此時若專用發散以逐毒,非惟毒不可逐,且使氣衰弱而不能拒守乎中。若但用輕清以解毒,非惟毒不可解,且使毒水伏而不能驅出於外。惟有用藍真人流氣飲加減,辛甘芳透,使陰毒外散,正氣內守,庶痘易於起脹而灌漿。

處方 當歸(三錢,酒洗) 川芎(錢半) 白芷(一錢) 獨活(五分) 川桂枝(八分) 防風(一錢) 廣皮紅(五分) 甘草節(三分)

次診 第四日復診,痘不起脹,肉多浮腫,懶言嗜臥,手足厥冷,遍身紫暗,狀如蚊跡。面色青白,便溏溺利。脈舌如前。此痘出於脾之險證也。幸而無口臭,腹疼,青癍如靛等逆證,否則二三日即凶變矣。且與藍真人生生飲以急救之。

次方 別直參(錢半) 生綿耆(錢半) 川芎(五分) 煨肉果(五分) 廣木香(五分) 當歸(一錢,酒洗) 鹿角尖(一錢) 青化桂(三分) 廣皮(四分,炒) 炙甘草(四分)

三診 第五日復診,痘已漸次起脹。先起脹者,亦漸灌漿。肢溫瀉止,遍身紅活。紫暗已除。脈漸流利,舌灰亦退。惟上漿而瘡口不斂,兩腰痠痛。此由昨日重用參耆保元以起脹,歸芎鹿角以催漿,肉桂補命陽,香橘暢脾氣,肉果阻其下陷之路,炙草調其諸藥之性,則氣焉有不上騰而生者乎?氣生而痘焉有不起脹者乎?且氣能生血,血盈而痘焉有不灌漿者乎?僥倖而領出險關,且與藍真人補脾湯,溫補氣血以貫脈。

三方 別直參(一錢) 炒於朮(二錢) 當歸(一錢) 廣皮(五分) 雲茯苓(五分) 川芎(五分) 炙綿耆(錢半) 紫猺桂(二分) 炙草(三分) 胡桃肉拌炒補骨脂(一錢)

四診 第六日復診,凡漿足而貫膿,膿潰而瘡口不斂者,肌肉不長也。肌肉不長者,脾胃氣血虛寒也。故囑疊服補脾湯者,甘溫香燥以大補脾胃之氣血也。脾得所補,則肌肉自生,而瘡口漸次收斂,腰脊痠痛亦除者,峻補氣血之功用也。惟脈尚軟弱,後來貫漿者,猶有毒潰而膿清,尚屬氣血不足,深恐結痂維艱。議用藍真人十全湯大補氣血,以為結痂之地步。

四方 別直參(一錢) 生、炒於朮(各五分) 當歸(一錢) 紫猺桂(二分) 川芎(五分) 炙綿耆(錢半) 炙西草(五分) 直熟地(二錢,炒) 廣木香(五分) 廣皮(五分)

五診 第十日復診,漿稠而靨漸次結痂,胃納日增。脈圓舌潤。用藍真人十味百和湯加減,調補氣血津液以善後。

五方 潞黨參(一錢) 清炙耆(錢半) 生地(二錢) 東白芍(一錢) 浙茯苓(一錢) 北沙參(一錢) 提麥冬(一錢) 熟地(二錢) 當歸(錢半) 清炙草(五分)

效果 連服六劑而痊。

廉按:黃帝逸典曰:痘之生死,繫於漿之有無。漿之有無,繫於脹之起伏。脹之起伏,繫於身之氣血。身之氣血,繫於中之水火。水乃後天之形氣,火乃先天之元氣。苟能從此穎悟,則由玄而入於妙矣。藍采和真人云:予得道後,欲立功人寰,計莫若醫。遍檢方書,率多浮議,後得黃帝逸典於御藏中,再四展讀,與吾家玄門宗旨相合。且其中語,多引而不發,以俟能者之從,故予詳盡說明。然有論天方,烏能濟眾?予又著藥性藥方二論,以傳於世。此案初中末五方,皆遵藍真人方藥脫化,故能方方取效,轉險為順,碻收成績。後賢如陳文仲十一味木香散、十二味異功散,魏桂岩保元湯、聶久吾參歸鹿茸湯,皆藍本於此。此從醫者所以貴博覽而約取也。

溫毒疫痘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郁文卿郎,年五歲,住遺風鬱家□。

病名 溫毒疫痘。

原因 素稟陽旺血熱,適冬令痘疫盛行,傳染而發。已服過兩劑升麻葛根湯合麻杏甘膏湯,不效,而病勢反劇,延余往診。

證候 痘瘡已發未發,發則紫豔深紅,或有黑陷,或有紫硬,或有歪斜,或如麻芥。實而不鬆,點而不活,壯熱大渴,心胸煩悶,揭衣棄被,揚手躑足,神識昏狂,便閉溺赤。

診斷 脈洪數實,舌色紫赤,起刺如楊梅。此由梟毒衝突,氣血不能駕馭,一任疫毒之縱橫,所以頑而不鬆,伏而不透,乃病勢最險之危候也。

療法 此毒不除,諸痘皆陷,治不以攻,治之何益。急仿翁嘉德先生法,大劑散結攻毒飲挽救之。

處方 蘇薄荷(一錢) 荊芥穗(一錢) 生枳殼(一錢) 生錦紋(三錢) 赤芍(二錢) 牛蒡子(二錢) 生西草(四分) 桔梗(六分) 小川連(一錢) 絳通(一錢) 鮮生地(五錢) 生石膏(八錢) 鮮大青(四錢) 豬尾膏(一瓢,分沖) 燈心(一分) 紫花地丁(三錢) 鮮淡竹葉(三十片)

次診 疊進兩劑頭煎,身仍壯熱,腮紅臉赤,毛焦皮燥,面浮目突,多哭善怒。氣粗喘滿,腹脹煩躁,狂言亂語,睡臥不寧。大便仍秘,溺尚赤澀。惟痘點較前起發,形色外黑裡赤,間有外白里黑。脈舌如前,總屬血熱毒壅,病勢仍凶。急進涼血攻毒飲,力圖挽救於萬一。

處方 犀角尖(五分,磨汁沖)

粉丹皮(二錢) 小川連(二錢) 光桃仁(二錢) 牛旁子(三錢) 鮮生地(一兩) 生錦紋(六錢) 生石膏(一兩,杵)

藏紅花(一錢) 紫地丁(三錢) 陳金汁(二兩,沖)

燈心(一分) 痘疫奪命丹兩顆,先用藥湯調下。

附方 飛辰砂(一錢) 西牛黃(七分) 雄精(三分) 梅冰(三分) 蟾酥(一釐) 用淨豬尾血搗丸,如火麻仁大。

三診 一劑後,二便暢利,諸證轉輕。前方去生軍奪命丹,減輕用量,又進一劑,從此痘色黑者變紫,紫者變紅,外白里黑者,亦轉淡紅。見點活動,高鬆而圓,根窠收緊,潤澤有光。險證已平,勢將行漿。急以灌膿為主,助痘成膿,從益元透肌散加減。

處方 潞黨參(三錢) 炙、生甘草(各三分) 紫草(一錢) 川芎(五分) 蟬退(三分) 炒牛蒡(一錢) 淨楂肉(一錢) 新會皮(五分) 桔梗(四分) 絳通(八分) 生糯米(五十粒) 燈心(十四支) 小津棗(二枚)

四診 疊進保和元氣,活血解毒,助痘成漿,使其易痂等法。果然漿足,別無他證。惟氣血兩虧,脈來虛弱。法當調補氣血,滋養脾胃,以復其元。保元合保嬰百補湯主之。

處方 潞黨參(二錢) 生於術(錢半) 清炙西草(五分) 白歸身(錢半) 清炙耆(錢半) 雲茯苓(錢半) 生淮山藥(二錢,打)

細生地(二錢) 生白芍(一錢) 小津棗(三枚)

效果 連服八劑,結痂褪淨而痊。

廉按:溫毒疫痘,最多險證,如根竄順而部位險,部位順而日期險,日期順而多寡險,多寡順而顏色險,顏色順而飲食險,飲食順而雜證險,雜徵順而治療險,治療順而觸穢險。而猶有最險者,則在元氣與邪氣耳。若邪氣雖強,元氣亦強者無害。若元氣一餒,邪氣雖微者亦危。設或犯之而不速治,則順者逆而吉者凶矣。此案尤為險中之急。初方用散結攻毒飲,五歲小兒,敢用生錦紋三錢、小川連一錢、生石膏八錢、豬尾膏一瓢,以急攻溫毒,處方不可為不峻,疊進兩劑頭煎,而病勢依然,可見梟毒之頑強抵抗,驟難制伏。必用大劑涼血攻毒飲,減加出入,疊進兩劑,始得僥倖出險,妙在於涼瀉之中,仍佐桃紅等活血疏暢,不致凝滯氣血。幸而此兒元氣尚強,能勝任大劑峻攻,否則由險轉逆,壽可立傾。厥後三四兩方,助痘咸漿,催漿結痂,步驟井然,轉機極速,非於痘科學素有研究,臨證富有經驗者,曷克擔此重任。似此佳案,卓卓可傳。

瘟毒疫痘案

周禹錫(住成都)

病者 胡姓兒,年四歲,住城外鄉間。

病名 瘟毒疫痘。

原因 素未種過牛痘,適冬令疫病盛行,遂染天花。五日後病勢甚險,始延余診。

證候 周身攢簇,大小不勻,幾無空隙,煩熱嘔逆。

診斷 脈浮洪數實,舌紅帶紫。此血瘀毒盛之險候也。

療法 除瘟毒為首要,用王氏通經逐瘀湯加黃耆、知母。

處方 光桃仁(二錢) 片紅花(一錢) 生赤芍(八分) 青連翹(一錢) 川柴胡(五分) 皂莢刺(六分) 生黃耆(八分) 肥知母(一錢) 蜜炙川甲(八分) 白頸蚯蚓(三錢) 當門子(三釐,絹包)

次診 疊進活血宣竅,益氣解毒,兩劑而痘即起漿。先清漿,其次白漿,又次混漿,又次黃膿。脈轉虛弱。改用足衛和榮湯以善後。

次方 潞黨參(一錢) 清炙耆(錢半) 生於術(一錢) 清炙草(五分) 當歸(一錢) 東白芍(錢半) 炒棗仁(五分) 光桃仁(五分) 藏紅花(三分)

效果 兩劑結痂,又兩劑,胃健體強而愈。

廉按:王清任曰:痘非胎毒,乃胞胎內血中之濁氣也。兒在母腹,始固一點真精,凝結成胎,以後生長臟腑肢體,全賴母血而成。胞胎內血中濁氣,降生後,仍藏榮血之中,遇天行觸濁氣之瘟疫,由口鼻而入氣管,由氣管達於血管,將血中濁氣逐之自皮膚,而出色紅似花,故名天花。形圓如豆,故名曰痘。總之受瘟疫輕,瘟毒隨花而出,出花必順。受瘟疫重,瘟毒在內逗留,不能隨花而出,出花必險。受瘟疫至重,瘟疫在內燒煉其血,血受燒煉,其血必凝。血凝色必紫,血死色必黑,痘之紫黑,是其證也。死血阻塞道路,瘟疫之毒外不得由皮膚而出,必內攻臟腑,臟腑受毒火煎熬,隨變生各臟逆證,正對痘科書中所言某經逆痘,不知非某經逆痘也,乃某經所受之瘟毒也。痘之順逆,在受瘟疫之輕重。治痘之緊要,全在除瘟毒之方法。瘟毒不除,花雖少而必死,瘟毒若除,花雖多不致傷生。痘科書中,但論治胎毒,而不知治瘟毒。縱知治瘟毒,而不知痘毒巢穴在血。若辨明瘟毒輕重,血之通滯,氣之虛實,可立救逆痘於反掌之間。即痘漿亦不是血化,痘出時是紅色,五六天後,忽變清漿,次變白漿,次變混漿,次變黃膿,終而結痂。此由痘本血管內血中濁氣,遇天行濁氣之瘟疫,自口鼻而入於氣管,達於血管,將血管中濁氣與血,並氣管中,津液逐之,自毛孔而出,所以形圓色紅。五六天後,痘中之血,仍退還血管,痘內止存濁氣津液。津液清,名曰清槳。清漿為瘟毒燒煉,稠而色白,故名白漿。白漿再煉更稠而混,故名混漿。混漿再煉稠如瘡膿,故名黃膿。將黃膿煉干而結痂,痘不行漿,皆因血不退還血管。血不退還血管,皆因血管內有瘟毒燒煉,血凝阻塞血之道路。若通血管之瘀滯,何患痘漿之不行。其言如此,已扼痘疫病源之概要矣。惟近據弗垤氏、派伊弗爾氏、乖爾氏等,言本病原為一種之原蟲,名企篤利苦的斯懷利阿列,由於直達接觸空氣,介立人體及物體而傳染。罹本病一次,即得免疫性,後天再罹本病者。其流行有一定期限,以二年乃至四年現出為常例。考原蟲,即微生蟲,吾國通稱小蟲。桃仁善殺小蟲,載在《神農本經》,譚其濂撰鼠疫一書,推桃仁為殺小蟲之特效藥。清任通經逐瘀湯,以桃仁為君藥,愜合痘疫之原因療法,故其方善用者多收成效。此案前後二方,悉遵清任治則以收功,可見王氏當時,必是親治其證屢驗之方,所以方中自注云:此方無論痘形攢簇,矇頭覆釜,周身細碎成片,或夾疹夾癍,浮衣水泡,其色或紫或暗或黑,其證或乾嘔煩躁,晝夜不眠,逆形逆證,皆是瘀血凝滯於血管,並宜用此方治之。其方中藥性,不大寒大熱,不大攻大下,真良方也。五六日後見清漿白漿,將麝香去之,加黃耆五錢,將山甲皂刺減半。至七八日後,桃仁紅花亦減半,黃耆可用八錢。若溫毒極重者,余每遵丹溪翁法,與犀角地黃湯合用。一則清透血毒,一則善殺原蟲。以犀角桃仁為君藥,雙方兼顧,改定方名,曰十二味犀角桃仁湯。較之王氏本方,尤為穩健而周到,凡治瘟毒痘疫,屢奏殊功。故表出之,以貢獻於專門痘證科者。

氣虛疫痘案

賈清琳(住泰安東海子街)

病者 劉步堂,泰邑清文庠,住城東小觀莊,其第三子,年一周半,患痘。

病名 氣虛疫痘。

原因 素稟胎怯。

證候 身熱肢冷,神昏不乳,時常寒戰。痘已見點五日,遍身灰白,摸不礙手。

診斷 虎口絡脈紅線已由風關通氣關,以證合參,此氣血虛寒之候。故痘色灰白。

療法 方用參耆朮益氣補托為君,臣以歸芎活其血,木香陳皮調其中,佐以升柴引氣透表,邊桂補火暖血,使以甘草協和諸藥而已。

處方 高麗參(錢半) 生箭耆(錢半) 生於術(錢半) 歸身(錢半) 川芎(六分) 陳皮(五分) 安邊桂(二分) 川柴胡(三分) 升麻(三分) 青木香(三分) 清炙草(六分)

水煎,日夜連服二劑,第七日加炒山甲八分,清雞湯煎服。一劑漿足轉紅,二劑乳食大進。

又方 潞黨參(二錢) 白歸身(錢半) 酒炒生地(錢半) 丹皮(一錢) 炒銀花(一錢) 山萸肉(一錢) 清炙甘草(七分)

效果 服四劑,至十五日始落痂,月半平復。

廉按:凡嬰孩體虛染痘,首必辨其表裡。若痘灰白不紅綻,初起發出不快,昏暗陷頂,皆表寒而虛;若二便清利,身熱不揚,手足口氣俱冷,不渴少食,唇白涕清,飲食不化,皆裡寒而虛。次必辨其氣血;若痘色淡白,頂不堅實,不硬指,不起脹者,皆為氣虛;若根窠不紅,或紅而散亂,手摸過即轉白,痘上如寒毛豎起,枯澀不活者,皆為血虛。此皆診斷虛痘之看法也。至若治法,痘必以發透為吉,其起發必賴氣血滋培,方能自內達外,齊苗灌漿結癡,無非氣血為之主。此時一忌清熱敗毒,二忌克伐氣血,三忌雜藥亂投,四忌吞服醫家小丸。此案的系虛痘,方用保元合補中益氣加川芎木香面面顧到,深合魏莊二家心傳,可謂扼虛痘之主要矣。

疫痘黑陷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朱曉翁公子,年八歲,住本鎮。

病名 疫痘黑陷。

原因 素稟肌蒼多火,適逢冬令溫燥,天花盛行,遂傳染而發病。

證候 痘已起發,間有變黑陷而不起,余尚紅活。形多肥澤,身尚壯熱,神煩少寐,便溏溺利。

診斷 脈左搏數,右浮洪,重按則軟,舌紅苔薄滑。予斷之曰:痘瘡紅活之中,間有黑陷不起,較一身盡成黑痘者,尚為逆中之順,然亦險矣,慎毋因循,恐漸變加多,不可救藥矣。曉翁問曰:曾聞痘瘡變黑歸腎者不治。予曰:凡痘黑陷,約有二證。一則乾枯變黑者,此名倒陷,乃疫火大熾,真水已涸,故曰歸腎者不治;一則痘色變黑,未至於塌,此疫毒爍血,血色被灼而熏黯者也。令郎之痘,與第二證相類,況黑陷者尚鮮,茲蒙堅信不疑,急急挽救猶可為也。

療法 用犀角尖、鮮生地、當歸頭、酒紅花清透營熱,活血提頂為君,銀翹升蒡甘中黃等,解毒舉陷,從里達表為臣。然痘色之黑者,雖由毒火熏黯而痘頂之陷者,多由元氣衰弱。故佐參耆以提補元氣,重用茅根為使者,取其生髮最速,從下透上,從營達衛,走心肺而清導血分,較蘆筍之純走氣分,為尤良也。

處方 犀角尖(八分,磨汁沖)

鮮生地(六錢,酒洗) 當歸頭(錢半) 藏紅花(七分,灑炒)

銀花(二錢) 青連翹(三錢) 炒牛蒡(二錢) 升麻(五分) 甘中黃(一錢,包煎)

潞黨參(錢半) 生黃耆(錢半)

先用鮮茅根二兩,去衣,煎湯代水。

次診 痘黑轉紅,頂陷起發,漸次上漿,勢將貫膿,壯熱神煩已減。脈數漸緩,舌紅漸淡,病勢幸有轉機。仿芎歸保元湯為主治,參以宣氣活絡,不必敗毒清血,致令便溏內陷。

次方 川芎(五分,酒洗)

歸身、須(各一錢,酒洗) 太子參(一錢) 生綿耆(錢半,生炙)、粉甘草(各三分) 廣木香(四分) 廣皮(五分) 藏紅花(七分) 廣橘絡(七分,酒洗)

麻菇(四分)

三診 連進三劑,先貫膿者多結痂,已結痂者漸收靨,胃健喜食,氣足神完。與保元異功合法,以善後而收功。

三方 潞黨參(二錢) 清炙耆(二錢) 生於術(錢半) 清炙草(四分) 浙茯苓(二錢) 炒廣皮(五分) 淮山藥(三錢,生打)

小津棗(三枚)

效果 連服六劑而痊。

廉按:凡痘自內不出,謂之伏;自外復入,謂之陷。痘瘡黑陷,當分四證,以明辨之:一則外感風寒,肌腠閉塞,血凝不行,必身痛肢厥,痘點不長,或變黑色,或變青紫者,此為倒伏也。治宜辛溫解肌,以透發之。二則痘毒太盛,內外蒸爍,毒氣上衝,必心煩狂躁,氣喘妄言,如見鬼神,大小便閉,腹脹足冷者,此為倒陷也。勢輕者,宜利小便以解毒;重者宜表裡雙解以攻毒。三則陽氣內虛,而不能運行營衛,出而覆沒,痘變黑色,或白色。證多不能飲食,二便自利,或嘔或厥,此元氣虛而黑陷者,謂之陷伏也。治宜保元溫托為君,間有因誤下之後,毒氣入里而黑陷者,則宜溫托而透發之。四則被房室等雜穢惡氣感觸而黑陷者,則宜芳香以熏解之。此案但屬黑陷之險證,尚非逆證惡候,用藥的對,猶可由險轉順。案中發明病理,確切病情,頭頭是道,故能方方見效。善診斷者善治病,吾於此證而益信。

疫痘夾瘄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俞丹霞君之令郎,年四歲,住陶里村。

病名 疫痘夾瘄。

原因 暮春痘疫盛行,適感風溫而痘瘄併發。

證候 身熱二日,痘已見形,隱伏不透,中夾細粒,狀似麻疹,如雲密布,痰嗽氣粗,煩躁不寧。

診斷 脈浮滑數,右甚於左,舌紅,苔罩白滑。此因染疫痘時恰遇風溫時氣,感受其氣,一時而痘瘄併發也。

療法 當先輕清透瘄,瘄透而痘亦隨出。河間桔梗湯加減。

處方 蘇薄荷(七分) 淨蟬衣(七隻) 栝蔞皮(一錢) 苦桔梗(四分) 青箬葉(二錢) 青連翹(錢半) 炒牛蒡(錢半) 廣皮紅(五分) 生西草(三分) 嫩桑芽(一枚)

次診 宿已發透,但有點粒,一無片片,大顆如痘略有根盤。頭面多見,胸背尚鮮。頭身仍熱,咳嗽痰多,氣粗神煩。脈舌同前。當以托痘為要,活血疏肌以透發之。

次方 紫草(八分) 藏紅花(四分) 光杏仁(錢半) 淨蟬衣(七隻) 青連翹(錢半) 丹皮(一錢) 生赤芍(一錢) 廣皮紅(六分) 生葛根(七分) 淡筍尖(兩枚)

三診 時瘄已回,痘亦催齊。點至足心,色多紫赤。溺赤便閉,身雖仍熱,神已安靜,痰嗽輕減。脈尚搏數,苔退,舌紅。此血分尚有蘊毒也。治以涼血解毒,使血熱痘疹,內外分消。翁氏十神解毒湯加減。

三方 鮮生地(三錢) 紫草(錢半) 蜜銀花(錢半) 瓜蔞皮(二錢) 藏紅花(五分) 丹皮(錢半) 青連翹(二錢) 漢木通(八分)

先用生綠豆二兩煎取青汁,去渣,代水煎藥。

四診 痘頂屬氣,根盤屬血。血充則圈紅緊附,氣盛則頂滿滾圓,皆由氣領血載,痘瘡得煅煉化漿。便通溺利,身涼脈靜,是為毒化之佳徵。易痂易落,可預料焉。用三合湯加減,滋養脾胃,免生痘後虛證。

四方 潞黨參(錢半) 生於術(六分) 浙茯苓(一錢) 生甘草(三分) 小津棗(三顆) 白歸身(一錢) 生白芍(錢半) 細生地(二錢) 新會皮(五分) 金橘脯(一枚)

效果 連服五劑,痂落胃健而愈。

廉按:瘄為寧紹麻疹之俗稱。痘有夾麻疹者,有夾丹疹者。麻疹多屬於肺,故咳而始出,起而成粒,勻淨而小,頭面愈多者為佳。治以透疹為先,疹散而痘瘡自發矣。丹疹多屬於脾,隱在肌腠之間。發則多癢而麻木者,兼濕痰也;色紅塊赤,如雲頭而突者,兼火化也。多發於手足身背之上。治以托痘為主,痘出而丹疹自淡矣。此案痘瘄併發,先透瘄而後托痘者,蓋因瘄屬肺胃,易於透發,痘由腎至肝至心脾及肺,自里至外,從深及淺,全藉身中氣血領載充長,以化毒為漿,必待膿厚蒼老而始結痂,毒乃外泄,元氣內返,始無變證。此亦一定之步驟也。初中末四方,皆輕清靈穩,深得葉氏薪傳。

疫痘夾驚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胡世寶之郎,年約周歲,住馬回橋。

病名 疫痘夾驚。

原因 兒肌蒼黑,素稟多火,三月間痘疹盛行,外感風溫,陡發驚痘。

證候 發熱一日,痘未見點,即現驚竄。甚則手足瘛瘲,神識昏迷。頭部獨灼,兩太陽及耳前,筋皆跳動震手。耳後已起紅絲,呵欠噴嚏,腮紅臉赤,睡臥不寧。

診斷 指紋青紫浮露,舌紅而苔白滑。此翁氏所謂頭身灼熱,不時發驚搐者,痘自心經而出也。其痘瘡發熱之際,正心火妄動之時,切忌舉動匆莽,猝作巨聲。及其痘發灌膿,元氣升浮,營血消耗,尤宜靜攝,否則神不守舍,血不循經。輕則停漿,重則頻頻驚厥,最多悶痘。此皆看護要言,切宜慎重。勿執痘前驚者,多吉率爾大意焉。

療法 平肝息風,透熱發痘,痘出則驚搐自止,錢氏消毒飲加味。

處方 羚角片(五分,先煎)

荊芥穗(七分) 炒牛蒡(錢半) 生甘草(二分) 嫩桑芽(一枚) 淡筍尖(一枚)

次診 嬰兒火體,胎毒必盛,故痘未出之先,熱蘊於內,內風為外風引動,即作驚搐。幸而痘出驚止,見點徐徐而出,既出即長,熱緩嗜乳,神氣較靜,指紋舌質漸淡。此為順痘之佳兆。但乳孩身小元弱,全藉助身中元氣,領載充長以化毒為漿。魏氏保元湯為君,略佐三豆飲以解毒。

次方 黨參尖(五分) 生耆尖(五分) 生西草(二分) 杜赤豆(五粒) 小黑豆(五粒) 生綠豆(十粒)

三診 連進兩劑,漿貫膿厚蒼老,其痘早見者,首先結痂。毒已外泄,元氣內返,謹慎護持,可無變證。惟痂後血液必虛,當以甘潤增液資養胃氣為要。

三方 暹燕根(四分) 煎成去渣,乘熱沖。蔗漿二小匙以代糖。

效果 連服四日,諸痘痂靨乾結,肌肉完固而痊。

廉按:痘瘡夾驚搐,或因風熱所激而發,或因心經蘊熱而發,其間先發驚而後發痘者,此熱在痘而不在心,為順;先發痘而後發驚者,此熱在心而不在痘,為逆,其大端也。就余所驗,痘瘡將出,驚搐一二次即止者,可許為順;若驚搐十數次而報點少,其痘必密,報痘一二日而驚搐不止者,其痘多重;或短氣如喘,或嘔或瀉者,最多悶痘,未可概以為順。此案見點徐徐,痘出驚止,既出即長,長即灌漿,一路順風,斯無變證。案中諄囑病家,言言切要,方皆輕清靈穩,真兒科之三折膿者也。

疫痘夾疔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徐紹剛君之孫,年七歲,住本鎮。

病名 疫痘夾疔。

原因 素稟體壯多火,適初冬痘疫盛行,遂傳染而痘疔併發。第二日即延余診。

證候 身發壯熱,面赤唇紅,兩顴鼻準皆有黑點。心神煩躁,大叫疼痛,手足麻木,爪甲色紫。痘已見點,色多紫赤。

診斷 脈弦緊搏數,舌紅且紫,間有黑刺。此葉氏所謂痘苗已長,晝夜煩躁不止者,最防隱處發疔也。況兩顴有黑點,兩腋必有疔;準頭有黑點,四肢必有疔,余已歷驗不爽。一經現出,則痘毒不能宣發,痘瘡不能成漿,最為痘證之險候。勿謂言之不預焉。

療法 先除疔毒為首要,急用銀針刺破四圍以泄毒血。後用四聖膏貼患處,內服清毒活血湯加減。

處方 紫草(錢半) 生赤芍(錢半) 皂角刺(五分) 銀花(二錢) 炒牛蒡(二錢) 丹皮(錢半) 藏紅花(七分) 蒲公英(三錢) 青連翹(三錢)白頸蚯蚓(三錢)

先用紫花地丁八錢、鮮菊葉梗根一兩、燈心三分,煎湯代水。

四聖膏 真綠豆粉(五分) 珍珠粉(一分) 羅漢豆四十粒,火煅存性 血餘炭(一分)

以上四味,共研細末,以蔥頭和白蜜搗勻成膏,塗之,再用桑皮紙蓋之。

次診 前於兩腋及兩手臂間,見有痘疔各一,用挑痘疔法逐一挑破,頭面胸前兩手,痘已起發。惟兩腿之疔各一,前雖刺破,仍然硬脹,手捻有核,則疔已成根。故其證仍壯熱,心尚煩躁,大渴唇焦,便閉溺澀,脘腹腿足痘點隱約。舌生芒刺,脈弦洪數。病勢尚在險途,急急內外並治,希望由險轉順。外用拔疔根法,內服歸宗湯加減。

次方 生錦紋(三錢) 鮮生地(六錢) 藏紅花(八分) 紫草(錢半) 小川連(七分) 生石膏(八錢,研細)

蜜炙川甲(一錢) 皂角刺(七分) 炒牛蒡(二錢) 乾地龍(三錢)

先用紫花地丁一兩、鮮茅根一兩,去皮節,燈心三分,煎湯代水,臨服調下犀角粉五分。

拔疔根法 用銀刀從痘疔四邊剖開,以小鉗鉗出,其形如釘,有半寸許長,拔去其疔。外用山慈菇、蜣螂肉各一錢,搗爛塗之。

三診 服藥一劑,及疔根拔出後,痘疔四旁皆起紅色細瘡,毒已外泄,脘腹兩腿痘已催齊起脹。大便紫黑,溺赤而利,痛止神安。舌紅潤,紫色退,脈雖搏數,洪弦已減。當以涼血解毒,助痘灌漿為正治。

三方 生玳瑁(一錢) 藏紅花(五分) 西紫草(一錢) 銀花(錢半) 活桑蟲(三錢) 鮮生地(五錢) 粉丹皮(錢半) 生赤芍(錢半) 連翹(二錢)青蔗漿(兩瓢,分沖)

四診 疊進兩劑,先起脹者,痘先灌漿,漸漸肥滿,色多光澤,然間有漿行收早,或痘根紫豔,或痘皮軟薄,或血泡夾雜於痘中,脘腹尚灼,口乾不渴。舌色鮮紅,脈尚搏數。此餘熱尚在血分,毒未化盡也。議仍仿前法,涼血清毒飲加減。

四方 鮮生地(四錢) 蜜銀花(錢半) 真絳通(一錢) 毛西參(一錢) 生白、赤芍(各錢半) 青連翹(二錢) 丹皮(一錢) 暹燕根(一錢)

先用鮮茅根(一兩,去皮)、生藕肉(一兩,去皮節),兩味煎湯代水。

五診 漿已貫足,勢將結痂。惟瘢痕乾燥,根色紅豔,或渴欲飲冷,或夜寐不安。脈舌如前。此尚有餘毒伏熱鬱結於血分也。議導赤兼清滋法。

五方 鮮生地(六錢) 漢木通(八分) 濮竹葉(錢半) 銀花露(一兩,分沖) 鮮石斛(三錢) 生甘細梢(八分) 燈心(三小帚) 地骨皮露(一兩,分沖)

先用鮮茅根二兩(去衣)、甘蔗梢一兩,兩味煎湯代水。

六診 疊進三劑,瘢轉潤滿,色亦紅活,痘痂已次序而脫。雖腿腳之痂遲落,下焦之陰尚未充足,然不足慮。所幸胃口大開,可以育陰潛陽法,以滋填之。

六方 大生地(四錢) 山萸肉(一錢) 生龜甲心(四錢,打)

生白芍(錢半) 元參(三錢) 淮山藥(三錢,生打) 生真珠母(四錢,打) 原麥冬(一錢)

先用熟地露八兩、地骨皮露八兩,代水煎藥。

效果 連服八劑,血氣調和,陰陽既濟而痊。

廉按:疫痘夾疔,通稱痘疔,由瘟毒入血,血熱毒盛,氣血腐壞而成也。就余所驗,狀有數種。有初出紅點,漸變黑色,其硬如石者,此肌肉已敗,氣血中虛,不能載毒而出,反致陷伏也。有肌肉微腫,狀如堆粟,不分顆粒者,此氣滯血凝,毒氣鬱結也。有中心黑陷,四畔突起戴漿者,此血隨毒走,氣不為用也。有中心戴漿,四畔干陷焦黑者,此氣附毒出,血不為使也。有頭戴白漿,自破潰爛者,此氣血不充,皮膚敗壞也。有變為水泡,溶易破者,此濕火併行,氣血不能斂束也。有變為血泡,色紫易破者,此血熱妄行,不能自附於氣也。有瘡頭針孔,漿水自出者,此衛氣已敗,其液外脫也。似此數證,於五六日之間,但見一證,多不可治。惟痘疔生髮之初終部位,亦要辨明。大抵痘初出者,痘疔多發於頭面。中候出者,痘疔多發於胸背,勢皆最急。末候痘疔多生於手足骨節間者,其勢稍緩。一疔之外,別生小瘡者,名曰應候。四圍赤腫而不散漫者,名曰護場。四旁多生小瘡者,名曰滿天星。有此者緩,無此者急。疫痘初起,或發寒熱,或發麻木,或嘔吐,或煩躁,或頭暈眼花,或舌硬口乾,或手足青黑,或心腹脹悶,或精神沉困,或言語顛倒,宜即於偏體尋認。凡須發眼耳口鼻肩下兩腋手足甲縫糞門陰戶等處,先要留心細看。若不早除,勢必轉險為逆。此案痘疔併發,幸生於兩腋四肢,尚屬旁枝,非頭面胸背要害處可比。開拔痘疔後,四旁續出紅色細瘡,瘟毒半從外泄,半從內蘊。故初中末三候,尚多險象。此證正在可順可逆之際,非大劑清毒活血,涼血攻毒,多方急救,決難轉險為順。似此方方對證,精心結撰,真治痘疔之佳案也。

疫痘夾癍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漏嘯貌之郎,年七歲,住遺風。

病名 疫痘夾癍。

原因 素稟體強質實,去年冬痘疫盛行,適感冬溫而暴發,至第二日始延余診。

證候 痘瘡見點,出而不透。壯熱煩躁,晝夜不止。口渴引飲,目睛呆瞪,眼白紅絲,五心如烙。痘癍間雜,便閉溺赤。

診斷 脈右洪盛搏數,左勁數而駛,舌紫赤有朱點。此心經血熱,挾胃經梟毒暴發於肌表。所慮者,紫癍漸起,痘反隱伏,已現悶陷之逆候,幸而天稟茁實,竭力挽救或可轉危為安。

療法 大劑清營托痘,透毒提癍,使血分轉出氣分,痘能發透,癍亦自化。犀角大青合麻杏甘膏湯加味。

處方 犀角尖(五分,磨汁)

鮮大青(五錢) 焦山梔(三錢) 淡香豉(二錢) 生甘草(四分) 生石膏(八錢,杵) 光杏仁(錢半) 淨麻黃(四分) 陳金汁(二兩) 鮮地龍汁(兩瓢,同沖)

先用鮮茅根二兩、鮮青箬五錢、冬筍尖五個(切碎),三味煎湯代水。

次診 前於大劑涼血透毒之中,反佐以一味麻黃,直達橫開,互相救濟。疊進兩劑頭煎,果能痘癍齊發,形圓而綻,色亦鮮紅。間有紫陷,痘毒尚有蘊伏,便仍閉,溺仍赤澀。幸而脈雖搏數,駛象已無,舌雖紫赤,朱點已隱,病勢漸有轉機。議以涼血解毒,使痘易長而貫漿。

次方 鮮生地(五錢) 藏紅花(八分) 紫草(二錢) 銀花(錢半) 桔梗(一錢) 生西草(四分) 青連翹(三錢) 制殭蠶(錢半) 活桑蟲(三錢) 陳金汁(二兩,沖) 綠豆清煎藥。

三診 前用伍氏涼血解毒湯加金汁,善泄血中濁氣,桑蟲最能清血催漿。連服兩劑,根盤即化,一線圈紅緊附,頂滿滾圓,紫陷已起清漿。亦見便通溺利,神靜喜寐。脈圓,舌紅漸淡。此為血毒已化之佳兆。當轉機清滋氣液,使血活灌膿,而成漿自易也。參燕異功煎加減。

三方 真西參(一錢) 光暹燕(八分) 細生地(三錢) 藏紅花(三分) 紫草(八分) 川芎(五分) 生西草(三分) 炙甘草(三分) 生糯米(五十粒,干荷葉包煎)

四診 連服兩劑,漿已貫足,脈靜神安,胃動喜食,二便均調。雖有虛熱,但宜扶正,正足則虛熱自平。八珍湯加減以善後。

四方 潞黨參(錢半) 光暹燕(一錢) 浙茯苓(錢半) 炙西草(五分) 白歸身(錢半) 細生地(三錢) 生白芍(錢半) 淮山藥(三錢) 小津棗(三枚) 金橘脯(一枚,切片)

五診 膿窠已結,胃氣亦健,別無他證。略有餘熱。脈軟微數,舌淡少津。但宜調養脾胃,以復元。《金匱》麥門冬湯加減。

五方 鮮石斛(二錢) 北沙參(三錢) 提麥冬(錢半) 炙西草(四分) 生於術(八分) 生白芍(錢半) 蘋果片(三錢) 甜石榴(四十粒)

效果 疊進四劑而痊。

廉按:痘點初出,皮肉紅腫,片片如錦紋者,此痘內夾癍也。皆由瘟毒入血,血熱毒盛,乘其痘毒之熱而發為癍。紅癍易退,紫癍稍難,藍癍黑癍則不治。就余所驗,服藥後,其癍漸退,痘粒堅實者吉,否則皮膚癍爛,痘易瘙癢,皮嫩易破者凶。如紫癍成塊,其肉浮腫結硬者,又名⿸疒丹瘤。其血瘀實,其毒最酷。痘未發齊而癍先爛者,證多不治。此案初方,於大劑涼血透毒之中,反佐以一味麻黃,橫開腠理,迅達皮膚,使瘟毒從表排泄,則痘易於起齊,而癍亦隨之退化,最為對證發藥之妙法。第二方涼血解毒,亦不可緩,一俟癍退血附,毒化痘齊,則血中之氣液必虧,即轉機而清滋氣液,助痘咸漿,托漿貫膿,亦屬適當之方法。處方用藥,井井有條,似此驗案,洵堪為後學師範。

痘夾癍疹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沈仁齋先生郎,年二歲,尚吃乳,住本鎮沈家□。

病名 痘夾癍疹。

原因 素稟火體,適深秋天氣溫燥,天花盛行,遂傳染而痘夾癍疹併發。第二日即延予診。

證候 壯熱多啼,煩躁不寧。面赤目紅,咋唇弄舌。痘雖發現,一片紅點,癍疹錯雜,殊難分辨。形同攢簇,又類堆聚。

診斷 指紋青紫浮露,舌紅苔白,兼有朱點。予斷之曰:此夾疹挾癍,險中逆痘。由乳孩身小元弱,表氣虛而時毒重,一齊奔潰而出,最怕不能上漿。急則驟變癢塌,緩則成為潰爛,勿謂言之不預焉。

療法 涼血消毒,透解癍疹為首要。使疹透癍化,則痘可陸續發出。《千金》犀角地黃湯加減。

處方 黑犀角(三分,先煎) 鮮生地(三錢) 銀花(一錢) 淨蟬衣(七隻) 皂角針(五分) 羚角片(五分,先煎)

粉丹皮(八分) 連翹錢(半牛蒡子錢半) 白頸蚯蚓(三錢) 先用鮮茅根五錢、紫花地丁四錢、青箬尖三錢煎湯代水,臨服調服三酥餅一分。

次診 一劑後,症狀脈舌如前。病勢既不進行,亦不退化。皆由梟毒把持,亢陽太盛可知。便已三日不通,溺短赤澀,由熱熬干血液,後恐不能上漿,深為可慮。翁氏曰:堆聚攢簇者,必用攻,姑遵其法以消息之。

次方 前方去鮮地丹皮,加光桃仁五粒,酒洗生錦紋錢半。

三診 連進兩劑頭煎,大便紫赤帶黑,疹透癍化,攢簇盡散,痘已陸續起發,或裡外肥紅,或外黑裡赤,甚或外白里黑,形色不一。證尚弄口咂唇,唇舌色絳,指紋仍紫而滯。心火太重,猶是血熱毒盛之險候。病勢方張,切宜慎重。且與大劑涼血敗毒,毒化則痘易長而灌漿。

三方 犀角尖(五分,磨沖) 鮮生地(三錢) 銀花(錢半) 鮮大青(三錢) 桔梗(八分) 羚角片(八分,先煎)

老紫草(一錢) 連翹(錢半) 白頸蚯蚓(三錢) 甘草(三分,生用)

豬尾膏(一小匙) 藥湯調下。

四診 一劑後,大便又下,初則紫黑,繼如紅漿。咂唇弄舌已除,神寧喜寐。較昨日雖有起色,然痘色紫紅而滯,根鬆殼薄,面赤唇紅,指紋鮮紅而紫,此血分尚有蘊毒。姑用前法,參以活血提頂。

四方 前方去犀羚豬尾膏,加生玳瑁錢半,紫花地丁二錢,三妙血(雞冠血三滴、豬尾血一小匙、活地龍汁一小瓢,梅冰一釐,和勻同沖)一服。

五診 進一劑後,險中逆痘,頭面起發而色鮮,周身色淡,險而逆者,漸轉順境。現有行漿之勢,乘此氣血用事之機會,一以保和元氣,助疫貫漿為主,活血解毒佐之。

五方 潞黨參(一錢) 炙生甘草(各三分) 藏紅花(四分) 桔梗(七分) 麻菇(三分) 生綿耆(一錢) 細生地(二錢) 暹燕根(一錢) 生糯米(五十粒) 鮮茅根(三錢)

六診 痘雖貫漿,漿行薄弱,腰下多未結痂。便溏溺利,面唇色淡,指紋已隱。此皆兒小元弱之確徵。議用回漿飲加減,助其收結。

六方 老東參(一錢) 清炙耆(一錢) 炒於朮(一錢) 浙茯苓(一錢) 嫩閩姜(四分) 淮山藥(二錢,生打)

南芡實(二錢) 炒白芍(一錢) 清炙草(四分) 小津棗(三枚)

七診 連進三劑,漿足色蒼,形勢圓綻,四肢陸續貫漿,皮膚捫之平和,不冷亦不過熱,大勢已有成功之象。但大便略滯,口舌略干,吮乳不休,此係元氣雖復,津液尚虧。當用氣液雙補,參燕冰糖飲以善後。

七方 潞黨參(一錢) 光暹燕(一錢) 奎冰糖(一錢)

效果 連服八日,結痂落靨,喜笑活潑而痊。

廉按:凡看痘證,專科皆謂先疏後密者,輕而多順;先密後疏者,重而多逆。然亦有辨。如輕性痘證,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先似疏而後漸密,此順證也,結果多吉,若初出時,只見面上胸前有三五處,顆粒模糊,根腳腫硬,待至起發,則一齊湧出,故先疏而後尤密,此逆證也,結果多凶。至若先密後疏,形同攢簇者,就予所驗,夾癍夾疹者多。其初出也,看之一片紅點癍疹相雜,臨證時頗難診斷,至起發時,癍疹盡散,惟痘獨在。故先似密而後實疏,不比真正堆聚攢簇之怪痘,如遊蠶、燕窩、雁行、鼠跡、蟹爪、鳥跡、蛇皮、蟢窩、螺疔珠殼、疊錢、紫背、履底環珠、覆釜、兩截、矇頭托腮、鎖口、鎖唇、鎖項、鎖喉、抱鬢、披肩、攢背、蒙骫、咽關、攢胸、囊腹、纏腰、抱膝、鱗生、囊球等,為數大惡證,治之無益,徒招怨尤。此案初診,即斷其為夾疹挾癍,首用透解癍疹,固已扼其首要,以後多方救濟,或涼血攻毒,或活血提頂,或涼血解毒,皆治血熱疫痘初中期間之必要。自中以後至末期,始轉機而用補法,亦屬一定之步驟。

痘夾喉痧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陸世貴君之女,年九歲,住山頭村。

病名 痘夾喉痧。

原因 去冬瘟毒盛行,或發疫痘,或發疫瘄,或發喉痧。此女素稟火體,一染疫而痘夾喉痧併發,第二日即延予及傳醫會診。

證候 身發壯熱,二日見點。痘形不大,頂圓而平,狀類水痘,根反甚紅,不止一線,中夾細小如粟,瑣碎如沙,喉痛紅腫,湯水難嚥,氣粗而逆。 診斷 脈浮洪滑數,兩寸獨大。舌尖邊紅,苔黃而糙。予斷之曰:此痘夾喉痧之險證。《醫宗金鑑》所謂痧亦熱毒所發,往往夾痘而出也。幸而尚未夾⿸疒丹,否則喉爛而腐矣。惟傳醫謂痘毒攻喉,心胃熱盛,上衝於肺。喉屬肺系之口,故首當其衝。世翁無所可否,一無主張。

療法 予謂痘初起時即見痧者,莫妙於先用透托,既可托痘,又兼透痧。痧透而痘能起脹,且使疫毒外達,而喉痛自輕。世弟傳醫亦贊成之。獨方藥則意見各殊。傳則主甘桔湯加射干牛蒡銀花連翹,三豆飲代水煎藥。予開麻杏甘膏湯,加翹蒡蟬退重樓為主。世翁謂明日再當奉請而別。

處方 帶節麻黃(四分) 光杏仁(錢半) 青連翹(錢半) 炒牛蒡(錢半) 生石膏(八錢,研細) 生西草(三分) 粉重樓(錢半) 淨蟬衣(十隻水楊柳葉錢半) 外用冰硼散吹喉

傳方 生甘草(三分) 苦桔梗(八分) 射干(八分) 炒牛蒡(錢半) 金銀花(錢半) 青連翹(錢半) 三豆飲(一兩) 代水煎藥。

次診 第三日復診,知病者先服傳劑,繼服予方。痧雖滿布,痘未出齊,咽喉尚痛,咳痰氣急,聲音不清,壯熱煩渴,胸悶便閉。脈舌如前。此痧雖外達,而痘毒上壅於肺也,病勢正在險途。議以翁氏清金攻毒飲加減。

次方 生石膏(八錢,研細) 炒牛蒡(錢半) 前胡(錢半) 淨蟬衣(十隻) 生錦紋(錢半,切絲用薄荷湯浸取黃汁沖) 生枳殼(一錢) 制殭蠶(半錢) 粉重樓(二錢)

先用鮮茅根二兩(去衣)、青箬尖五錢、燈心一分,煎湯代水。

三診 第四日會診,知病家除去生軍,自以陳金汁二兩代之,服一劑,而痰喘如前,便亦不通,咽喉干痛,黏涎滿口,水穀不入,呼吸困難,勢將潰爛。予曰勢急矣,議先用外治法,俟痰涎瘀濁掃除,乃可進藥,稍一遲誤,大事去矣。方以急攻瘟毒為主,順氣開痰藥佐之。藍真人六一換花煎加減。

三方 犀角尖(五分,另煎沖)

紫草(錢半) 栝蔞仁(五錢,杵) 紫菀(二錢) 羚角片(一錢,另煎沖) 丹皮(一錢) 牛蒡子(二錢,杵) 前胡(二錢) 生桑皮(三錢) 生甘節(一錢) 青連翹(三錢) 川貝母(錢半,去心)

先用生蘿蔔汁兩茶鍾 淨白蜜一調羹,開水沖兩湯碗,代水煎藥。

附外治法

首用開水一湯碗,生桐油半瓢。先以筷掉撥,繼用鵝毛一根,蘸浮面桐油探喉,以攪去痰涎。終則蘸鮮杜牛膝汁掃喉,以除去瘀濁,俟痰涎瘀濁掃除後,再用瓜霜紫雪,化水以漱喉,乃可進藥。

四診 第五日會診,痰涎已除,喉痛輕減,大便亦通,氣急亦平,痘漸起脹,惟白似水痘。此因痧出太多,耗去血液使然。議以助血灌漿為君,兼理肺氣,肺氣一清,則瘟毒自徹於上矣。

四方 毛西參(一錢) 鮮生地(五錢) 拌搗淡香豉(一錢) 炒牛蒡(錢半) 桔梗(八分) 暹燕根(一錢) 全當歸(一錢) 藏紅花(四分) 淨蟬衣(七隻) 制殭蠶(錢半)

先用鮮茅根二兩(去衣)、青箬尖五錢,煎湯代水。

五診 第六日復診,膿貫而平薄,氣不充也,點紅而不澤,血毒不清也。此尚屬氣虛毒盛之候。幸而胃動喜食,神氣清寧。議用藍真人驅熱回生散,使氣不燥而血以清。則痘先起脹者先灌漿,自頭面以及周身,庶幾至八九日,漿老則蒼色如黃蠟,而顯結痂之形矣。

五方 潞黨參(一錢) 鮮生地(四錢) 元參(一錢) 青子芩(五分,酒炒) 白桔梗(七分) 生綿耆(一錢) 當歸(錢半) 丹皮(七分) 小川連(五分,酒炒) 生甘草(四分)

六診 第八日復診,前方連服兩劑,漿雖灌足,而色有蒼有不蒼,痘漸結痂而靨,或脫或不脫,是為收靨之險證。幸而飲食強健,二便調和,自能化險為順,不必過慮也。議用參耆回漿飲,助其收靨以善後。

六方 潞黨參(錢半) 生於術(一錢) 制首烏(二錢) 生白芍(一錢) 炒白芍(一錢) 清炙耆(錢半) 清炙草(五分) 浙茯苓(錢半) 廣皮(五分)

效果 連服四劑,靨已收結,漸次脫落而痊。

廉按:《黃帝逸典》曰:痘有別物乎,氣血中六淫之毒也。治痘有別法乎,消解六淫之毒,保全其氣血也。藍采和真人云:凡除六淫之疫毒,必先審其一歲中暴戾之氣。始則潰其大勢,繼則散其應援,終則盡其餘黨,除疫痘之法盡矣。故痘於將出未出之際,與以六一換花煎,隨六淫之毒而出入加減,則毒勢散而不見。若過時餘毒復作,再以六一換花煎加減服之。又過時恐毒不盡,更服之,服至三次則毒無不盡。毒既盡,則痘有不順者乎。此案轉險為順,全賴六一換花煎加減。蓋痘疫之為病,多由火而發。六氣之中,暑燥火居其三,風濕居其二,寒居其一。故治疫痘者多以此等方藥取效者,良有以也。雖然痘雖火毒居多,而虛實異稟,則攻補異宜,又多兼雜感,亦不可偏拘清涼之一說也。

疫痘夾疳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王玉安先生孫女,年七歲,住本鎮三板橋。

病名 疫痘夾疳。

原因 素患疳積,適染時疫而發痘。其父亦業兒科,曾進升麻葛根湯加蟬蠶蒡翹兩劑,因病勢頗險,第三日邀予會診,時正二月中旬也。

證候 蒸熱煩渴,面黃頰赤,肢細腹大,口生疳蝕,痘雖齊發而多不起脹,且多血泡,間有水泡,心神躁擾,晝夜不安。

診斷 脈浮洪搏數,舌純紅無苔。此血熱毒盛,銷爍氣液。況患疳者,氣液素虧,既不起脹,焉能灌漿,乃險中之逆證。惟且敬謝不敏而已。其父謂痘科書中雲:素有疳而患痘者,痘多無恙。蓋胎毒從久病而化,肌腠由疳熱而鬆。且兒既黃瘦,必骨勁筋強,腎元多實,他疾雖多,而於痘瘡則恆多無苦也。予曰:此但就濕熱蟲積肥熱疳之有餘者而言。若脾胃氣液兩虧之虛疳,又當別論。其父乃滿面憂容,謂同業三分親,務托盡心力而挽救之。予一再躊躇曰:證雖犯逆,幸而胃健善食,破格出奇以制勝,或有挽回之希望。

療法 起脹之由,必氣先至,而血乃行火上蒸,而水乃騰。藍真人曰:血少益氣,血干滋氣。故以吉林參潞黨參為君。又曰:血熱清氣,血滯通氣。故以真西參、蘇丹參為臣。然必佐以雞冠血之溫蒸提頂,豬尾血、蚯蚓血之活血透毒,庶痘可起脹而灌漿,使以提清雞湯者,大滋氣液以托漿也。

處方 吉林參(一錢) 真西參(錢半) 雞冠血(十滴) 蚯蚓血(一瓢) 潞黨參(錢半) 蘇丹參(錢半) 豬尾血一瓢,用棉紙濾清和梅冰少許三妙血和勻同沖。

先用提清雞湯兩碗,代水煎藥。

次診 一劑後,痘已漸次起脹,清漿如露。二劑後,漸次灌漿,漿如蠟色,或如茶色濃厚。予曰:奇哉!何藥之神應如斯耶。其父喜形於色,謂方奇特,奏效當然奇特。予曰:效不更方,囑仍服原方去雞冠血、豬尾血,加生耆尖錢半,暹燕窩二錢,再進一劑。消息其有否變端。

三診 痘將結痂,忽起口臭齦腫,牙隨齒疼,神煩啼哭,口渴引飲。大便閉,溺如米泔。此痘後牙疳也,乃素有疳積之餘毒,上攻牙齒而然。予已早料及此。故前方去溫蒸血氣之雞冠血,幸未色黑腐爛,諒不致牙齒脫落,穿腮破頰,蝕唇透鼻。然必急急救療,以免轉險為逆。內服清毒涼血飲,以瀉火而攻毒,外敷人中白散,以消疳而保齒。

三方 尿浸石膏(四錢) 知母(三錢) 鮮生地(五錢) 生赤芍(錢半) 胡連(四分) 酒洗生川軍(錢半) 連翹(二錢) 粉丹皮(錢半) 人中白(三分) 生甘草(四分)

外治方 人中白(二錢,煅) 制硼砂(一錢) 上青黛(一錢) 兒茶(一錢) 腰黃(八分) 頭梅冰(四分) 共為細末,搽敷患處。

四診 大便兩次,色紅帶黑。牙宣齒痛、煩熱等證已除,胃健喜食。舌潤淡紅,脈轉虛數。法當補氣生津,養胃陰而解餘毒。

四方 北沙參(三錢) 生玉竹(錢半) 蜜銀花(錢半) 生西草(四分) 原麥冬(錢半) 甘蔗漿(一大瓢,分沖)

五診 今已回漿,十分全功。惟痂癢,便溏。脈虛不數。法當補氣以實脾。仿錢氏參苓白朮散加減,以善其後。

五方 米炒黨參(錢半) 浙茯苓(三錢) 廣木香(四分) 五穀蟲(三錢) 生、炒於朮(各一錢) 清炙草(五分) 生苡仁(三錢) 炒廣皮(五分)

效果 連服四劑,諸證皆愈。後用飲食調補,恢復原狀。

說明 此病告痊,其父虛心請益。予謂醫貴實學,尤貴實驗。自問數十年來,於疫痘甘苦備嘗,姑以一得之見,為吾兄略言其要。

一、首辨疫痘形色

痘瘡吉凶,全在形色。始出之形,尖圓堅厚;起壯之形,發榮滋長;成漿之形,飽滿充足;收靨之形,斂束完固,與水珠光澤者,皆為正形。或平或陷,形之變也。若初出之時,隱如蚊蚤之跡,空若蠶種之脫,薄如麩片,密似針頭,如熱之痱,如寒之粟者,必不能起發而死。黏聚模糊,肌肉虛浮,溶軟嫩薄,皮膚潰爛者,必不能收靨而死。痘之色,喜鮮明而惡昏暗,喜潤澤而惡乾枯,喜蒼蠟而惡嬌嫩。紅不欲豔,豔則易破;白不欲灰,灰則難靨。由紅而白,白而黃,黃而黑者,此始終次第漸變之正色。若出形而帶紫,起發而灰白,色之變也。至於根欲其活,窠欲其起,腳欲其固,地欲其寬,四者俱順,痘雖重而無慮;四者俱逆,痘雖輕而必險。然形色為氣血之標,氣血乃形色之本。氣盛則痘窠圓滿而周淨,氣虛則頂陷,氣散則窠塌。亦有氣虛極而不塌陷者,乃火載之故,外狀雖見圓滿,實空殼如水泡。血盛則痘窠光明而紅活,血虛則暈淡,血憊則暈結。亦有血虛極而外面猶紅者,乃火浮之故,外狀雖見圓暈,實枯槁而不潤澤。至於形色相較,寧可形平塌而色紅活,不可形光圓而色晦滯;寧可有色無形,不可有形無色。蓋形屬乎氣,氣可旺於斯須;色屬乎血,補血難圓速效也。

二、辨疫痘部位

痘瘡為陽毒,諸陽皆聚於面,吉凶善惡,但以面之部位占之即可。概其餘額屬心火。如印堂以上,髮際以下,橫兩日月角位,先見點,先作漿,先結靨者,為惡候。蓋心為君主,毒發於心,故先見其位。君危則十二官皆危,故凶。左臉屬肝木,右臉屬肺金。如兩臉先見紅點磊落者吉,如相聚作塊其肉腫硬者死。蓋肝藏魄,肺藏魄,生意既絕,魂魄將離,故不治。頦屬腎水,承漿橫抵兩頤。先見紅點,先發先靨者吉。此位雖屬腎,然三陰三陽之脈皆聚於此,陰陽和,故可治。鼻屬脾土,若準頭先出先靨者凶。蓋四臟稟命於脾土,敗則四臟相隨而敗,必綿延日久而死。腎之竅在耳,又心開竅於耳,心腎皆少陰君火。又少陽相火之脈,行耳之前後。凡在耳輪先見紅點者凶。蓋君相二火用事,則燔灼之勢難以撲滅。惟口唇四圍先出先起先靨者吉。因陽明之脈,挾口環唇,胃與大腸主之,無物不受故也。(一說前法亦時有不應,大抵從正額間及兩顴先見者多順,人中口鼻先見者多險。或口唇目胞預為浮腫者,此脾胃受毒尤險。太陽頤頰腮耳先見者多逆。其不能先見於上而反見於下部者,此元氣不振,起漿收靨亦同。凡初見點於正面吉部,相去一二寸,一顆尖細,淡淡桃紅色者,其痘必稀而輕,若初見於正面凶部,二三相併,五六成叢,或赤或白,頂平而少神者,其痘必密而重。)

三、辨痘疫傳變日期

痘非有外氣來召,則不出,所召或非其類亦不出。出而不能逐去其毒,人即不生。欲逐其毒,悉由氣血固托,元陽蒸化。氣血不能出自一經,心以供血,初傳在心。肝以納之,血足實綻,二傳在肝。肺以供氣,氣到泛白,三傳在肺。腎以納之,腎伏真火,上蒸於脾,四傳在腎。脾得真火,生氣化血,各經之東道主人,故五傳到脾,而功成循環無端,缺一不可。傳經訣自見點時算起,歷一周有半是也。見點一日半,共十八時,心經主事。第二日下半日,與三日十八時,肝經主事。起脹一日半,共十八時,肺經主事。第二日下半日,與第三日十八時,腎經主事。貫膿一日半,共十八時,脾經主事,初傳一遍矣。其貫膿第二日下半日,與三日十八時,心經主事,回靨一日半,共十八時,肝經主事。第二日下半日,與第三日十八時,肺經主事。結痂一日半,共十八時,腎經主事。第二日下半日,與第三日十八時,脾經主事,凡傳兩遍方畢。惟各經之用,有時有日,何經先到何經,後接相連不絕,危而後安,離而復合,若或離絕橋斷,船敗陷溺可。必所以輕重不均,吉凶不一。此傳經之言,要妙微密。時者十八時也,日者一周半也。先後者,氣血之程途也。到與接者,經之傳也。不絕者,各經用命也。危而後安者,氣血之應也。離而復合者,毒之化也。心到而肝不應,則不高聳。肝到而肺不應,則不橫鋪。肺到而腎不應,則乾枯,或抬空亮。腎到而脾不應,則氣血無來路,而諸證蜂起矣。各經互用,變化相連,毒無所容,必至消化。七日有零,而復一經有疵,氣血至此而敗絕,毒至此而得反攻,不亡何待。能明乎此,思過半矣。此就急性疫痘而言,若慢性疫痘,發熱三日而後見標,出齊三日而後起脹,蒸長三日而後貫膿,漿滿三日而後收靨,發熱之初,耳尻中指俱冷,耳後起紅絲,呵欠噴嚏,眼目困倦,兩顴之間,有花紋見者,預知其為痘也。

四、辨疫痘用藥宜忌

活血宜紫草、紅花,惟見點紅甚,或便滑者忌。山楂散血消積,胃虛不能食則忌,甘草解毒和中,中滿則忌。陳皮健脾行氣,自汗則忌。大腹皮利水治脹,發散則忌。牛蒡子疏風潤色,滑竅通肌,泄瀉則忌。木通疏利膀胱,溺多則忌。訶子、烏梅止瀉渴斂汗,便實則忌。人參、白朮扶元益胃,血燥毒盛則忌。升麻、葛根升發開提,痘密汗多,毒盛裡實則忌。羌活、白芷敗毒追膿,氣虛則忌。當歸、川芎活血補血,血熱痘爛則忌。芍藥、地黃涼血助陰,血寒不發則忌。辰砂定神除熱卻煩,灰白不發則忌。糯米暖胃實脾,氣滯則忌。防風散風解熱,氣喘則忌。木香調氣散寒,止腹痛瀉青,斑黑燥渴則忌。厚朴溫胃寬脹,煩渴則忌。細辛發散上行通肺,燥熱則忌。柴胡發表透熱,氣升則忌。前胡除痰治嗽,便泄則忌。半夏消痰止嗽,燥渴則忌。麻黃、紫蘇散表逐寒,表虛則忌。生薑、肉桂助胃溫中,血熱妄行,乾紅焦紫則忌。附子回陽補元,治虛寒厥冷,煩亂則忌。大黃盪滌實熱,胃虛食少則忌。人牙起發腎邪陷伏,血熱毒陷則忌。山梔降火下行,氣虛便溏則忌。犀角涼血止衄,時值行漿則忌。牡丹皮行血歸經,痘前多汗則忌。肉豆蔻健脾止瀉,便實則忌。桔梗開鬱發導,瀉下則忌。蟬蛻驅風散毒,表虛汗脫則忌。枳殼寬胸下氣,氣虛下陷則忌。胡荽、乳香焚之開竅,血熱毒盛,煩渴衄汗則忌。黃耆能密腠,痘未出齊則忌。

五、辨疫痘看護宜忌

痘瘡自初出至收靨時,臟腑俱虛,外邪易觸,飲食易傷,凡起居、飲食、服藥皆宜注意。

(一)嚴冬多設炭火,盛暑多置冰水,務使室中寒暖和勻,臥處最要無風,又要通明,忌暗。常令親人看守,夜中燈火莫離。若遇烈風迅雷暴雨之變,更當謹慎。幃幙潔被服,除穢氣,忌見僧道師巫、孝服孕婦、生人六畜、掃地梳頭等事。忌觸油漆氣、燒頭髮氣、吹滅燈燭氣、熏抹瘡藥氣、硫磺腦麝諸香氣、韭蒜糞穢諸濁氣、魚腥煎炒諸油氣、房中淫液氣、婦人月經氣、狐臭氣、諸瘡腥臭氣、死人屍厭氣。忌聞哭泣詈罵呼怒歌樂及鑼鈸金器之聲。忌洗面,恐生水入瘡而釀他證,生水入目而成眼患。眼鼻部之痘痂,不可動,恐有眼吊鼻齆之患。愈後行坐勿太早,恐成腰痠腳痛之痼疾。

(二)痘初起時,宜食筍尖、雞腦、雞冠,飯內煮肉,酒釀桑蟲。能食者,與鯽魚白鯗之類(脾胃弱者,筍尖、鮮魚,皆不宜食)。至釀膿時,宜食鵝尾肉、雄雞頭,煮爛蓮肉、棗子,年深醃肉、圓眼肉、白黏米粥、嫩羊汁、頂大桑蟲。及收靨時,惟宜清淡,忌食毒物。始終忌食蔥、蒜、韭、薤、茄子、栗子、螃蟹、鮮魚、蜜浸椒辣、時果、圓蛤、雞鵝雞子、糕粽、醋、醬、酒糟、鮮豬肉,及豬之心、腎、血、髓、肝、腸等物。小米麥面、火酒,瓜、柿、梨、杏、櫻桃、荸薺、荔枝、橘子之類。犯之則有伏匿、焦紫喘脹聲瘖之患。誤食糖霜,則多發疳蝕。

六、辨疫痘應用書籍

學說惟《黃帝逸典》,最為高古,唐藍采和真人注。自序謂立功人寰,莫如醫藥,乃注此書,而附撰藥性藥方於後。藥性兼及構造之原理,藥方兼及配合之方法,可為治痘之綱要。看法惟翁仲仁《痘疹金鏡錄》最為精確。其書總括痘疹之病源、治法及處方,頗為簡明,且無偏於寒熱攻補之弊。吳鞠通贊為痘科寶筏。其妙處全在於看,認證確實,治之自效。初學必須先熟讀其書,而後歷求諸家,方不誤事。故今之研究痘疹者,多以此為入門之書。而俞茂鯤撰《痘科金鏡賦集解》,取翁仲仁賦十一篇,加以註釋,亦不可不參看也。又次葉天士《幼科痘疹要略》,其看法有補翁仲仁不及之條,治法則參考諸家,廣收眾法,集前哲之長,而融化之。徐靈胎贊為不僅名家,可稱大家,良有以也。陸履安謂葉氏治痘,夙稱神奇。觀其案中寒熱攻補,不膠於一見,如毒火深伏,氣血壅遏者,藉芳香以搜逐,用紫雪丹。氣滯血凝,毒重火伏者,以酒大黃、石膏、青皮桃仁、荊芥、犀角、豬尾血之類主治。肝肺毒火不宣,氣血有焦燔之勢者,用犀角、羚羊、紫草、丹皮、石膏、鮮生地之類。元氣不支,陽虛內陷而見灰白濕爛泄瀉嘔惡等證者,用辛香溫煦,如陳文仲之法為要。氣血極虛而漿清塌癢,全無實證相兼者,當峻補氣血,用參歸鹿茸湯及坎炁湯之類。氣虛莫外乎保元及四君子,血虛不離於四物及補血湯。又於氣虛血熱者,補氣之中兼涼血。血虛氣滯者,補血之中佐辛香。用攻法須分部位經絡,用補法當辨寒熱燥濕。過清則有冰伏之慮,偏熱則有液涸之虞,此皆先生採擇先賢之法,因人見證而施治,可謂善法。古者矣!近世小兒痘疹,多挾熱疫時氣而發,故費建中救偏瑣言,法多中肯,必勝湯一方,《金鑑痘疹心法要訣》每採用之,以救非常之怪痘,厥功偉矣。葉氏《痘疹要略》云:近世布痘,每盛發於君相風木燥金司令,蓋非火不發也。火鬱發之,升陽散火是已。但前證若裡熱甚重,煎灼脂液,苟非苦寒下奪,佐以升表,不能用也。費建中方,頗為中的。妙在寒涼清火解毒,必佐活血疏暢,預防其凝滯氣血也。乃後人不察,訾其偏任寒涼。蓋未知痘疫之同於熱疫也。審其為熱疫,必宗其法,又可曾亦論及。近惟王清任知之。即麻疹亦多因熱疫之氣而發,故治法亦與溫疫相埒。習幼科者,於溫熱暑疫諸證因,不可不細心研究也。總之書不在多,在乎精。苟能於此四種,明辨篤行,融會貫通,則於痘疫,已得其要矣。今承下問,容敢實告,願與吾兄一商榷之。

廉按:疫痘夾疳,較尋常痘疫為難治,以其實中夾虛,虛中夾實也。況痘已發齊,多不起脹,正聶久吾所謂出齊後,當起脹而不起脹,則漿不行,而五陷之症作矣。所謂五陷者,如痘稠密,暈紅紫,而頂陷下,紫陷也。甚則暈腳乾枯,中有黑臍,而成黑陷,此毒熱熾盛,蔽其氣,凝其血而陷也。若痘出稠密,色淡白,根無紅暈而頑陷者,白陷也。甚則遲一二日,轉為灰陷,此血氣虛寒,不能運化毒氣以成漿,故陷也。又有一種痘,顆粒通紅,成血泡而不成漿,此氣虛不能統血,而血反上居氣位也。血泡失治,則氣愈虛而為血陷。此案實為血陷之證,初方出奇制勝,妙在三血合用。雞冠居至高之分,取其陽氣充足,痘頂不起者,須此透發。但系盛陽之品,故加豕蚓等血為佐。豕,陰畜,尾又居至陰,凡血皆熱,惟此清涼。尾善動,故尤活血。地龍善竄,活血通經,能引諸藥直破惡毒所聚之處,且雞冠提漿,升表治上。豬尾性動,入里治下,二者更有上下表里兼顧之妙。服後速奏特效,洵非虛誇。迨至漿足結痂,忽發牙疳,雖屬應有之變證,而內服、外敷二方,尤為中的。案後說明,足見學有心得,證多經驗,非老成練達者不能道。至若應用書籍,如上述四種外,又有《祝氏痘科良方》,簡當切用,後之學者,不可不瀏覽也。

天痘夾癰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陳火土,年四歲,住廣西容縣。

病名 天痘夾癰。

原因 素因胎毒未清,食乳不潔,乳母常抱腫黃之疾,濕濁遺傳,常發疥瘡。誘因天花痘流行,斃者甚眾,空氣不潔,口鼻吸受,直接傳染。

證候 全體發熱,二三日發現痘粒遍體。再二三日,則現結板凹陷,形似蜂窩,黑暗干殼。數日無運水漿,全體大熱,煩躁渴飲,氣粗喘逆,人事昏迷,譫語。手左右曲池、足膝左右及胸背起癰十餘枚,大如桃子,黑暗堅硬。

診斷 左右脈浮數無力,脈證合參,定為錫版蜂窩痘兼痘癰證也。由痘疫微菌飛揚,口鼻吸受,直接傳染,直中血分,與胎毒連合,急走皮膚,發泄泡粒。時中氣虛弱,不能運漿灌膿,而毒內陷,蘊聚經絡,流於骨節之間,發而成癰。前醫以托裡透膿,不獨不效,反至燥渴神昏譫語,而痘轉黑黯,骨節起癰,勢成危急不治之證。病家懇求甚切,不得已勉為設法。

療法 湯劑用敗毒飲子加減,取生地、紅花、赤芍,涼血生新為君;黃連、犀角、羚角、蓮心,清心肝火為臣;銀花、牛蒡、連翹,敗毒去瘀為佐;升麻、粉葛、木通,升發疏通為使。接連二服,並用錫器煎水洗後,譫語己除,人事已醒,體熱已退,渴飲已止。痘新不黑,起而不陷。診脈左右緩弱,又用保元湯加減,取其補氣升提,活血生新,運脾和胃,托裡運漿。連三服後,痘已運漿起頂,由首至足,逐漸成熟。又用胃脾湯加減,取其益脾和胃,安心寧神,活血補氣。一連數服,逐漸結痂。惟左右手曲池,並膝背胸之癰未散。又用八珍湯加減,取其托裡透膿,活血補氣。連十餘服後,而癰己潰破流膿水,腥臭異常。又用外洗茶甘敗毒湯,則膿水己淨,惟癰潰深七八分,難已結痂。又用十全大補湯,取其大補氣血,生長肌肉。然後月餘,始得肌肉結合,數月方能步履如常。

處方 敗毒飲子加減方

生地黃(三錢) 西紅花(錢半) 赤芍(錢半) 川黃連(錢半) 連翹(二錢) 羚羊角(一錢) 蓮子心(三錢) 銀花(二錢) 牛蒡子(三錢) 升麻(五分) 犀角尖(七分,磨) 粉葛根(一錢) 木通(七分) 煎服。

又方 保元湯加減方

東洋參(三錢) 貢白木(二錢) 當歸身(三錢) 生黃耆(三錢) 生甘(錢半) 紫草茸(錢半) 金山蝦(五錢) 大黃豆(六錢) 雲茯苓(二錢) 紅花(七分)

又方 胃脾湯方

貢白朮(錢半) 遠志肉(錢半) 酸棗仁(一錢) 破麥冬(二錢) 五味子(錢半) 白歸身(錢半) 東洋參(二錢) 北沙參(錢半) 辰茯神(三錢) 粉甘草(一錢) 廣陳皮(七分)

又方 八珍湯加減方

當歸身(二錢) 生白芍(二錢) 生地黃(四錢) 川芎藭(一錢) 大防黨(四錢) 貢白朮(二錢) 雲茯苓(三錢) 粉甘草(一錢) 川貝母(二錢) 酸棗仁(一錢)

煎服後去川貝棗仁,加黃耆、肉桂,即十全大補湯。

又方 外洗茶甘敗毒湯

當歸身(三錢) 銀花蕊(四錢) 陳茶葉(三錢) 粉甘草(四錢) 紫草茸(三錢) 五倍子(三錢) 片紅花(二錢) 煎湯洗

效果 五日全體痘新不黑,起頂不陷。十日結痂。三十日痘癰膿水已淨。四十日結痂,食量已進。三月步履如常,元氣復舊。

廉按:痘髮夾疹者毒輕,夾斑者毒重,夾疔癰者毒尤重。此案痘瘡併發,氣血交蒸,方用敗毒飲子,清營活血宣氣透肌解毒,五者兼用,使熱毒得伸越而達表,則內外有所分消,不致蹈陷痘悶痘之險。然猶恐四歲孩兒,氣血不足,升散太過,或成表虛;清涼太峻,或成冰硬。故接方即改用保元湯加減,助氣和血。以痘之始終,全憑氣血為之主也。其餘兩方,亦皆穩切,非於痘科多所實驗者不辦。

痘毒攻心案

車伯鴻(住汕頭仁安里)

病者 溫和德,年歲半,暹羅圖書印務公司溫士貞之子,住行街德鄰里。

病名 痘毒攻心。

原因 孩體壯盛,感染痘疫。前醫溫補太過,致痘瘡黑陷,毒氣攻心。

證候 痘頂黑陷,額上痘爛,失音不乳,咳喘腹瀉,咬牙寒戰,已危在旦夕。

診斷 額為心陽,痘毒攻心,故額上痘瘡爛。失音不乳,因痘毒停蓄肺間,炎火衝上,閉塞咽喉,不能納乳,甚至失音。肺氣不能下達胃中,又有瘡腐爛,故便下黑豆汁。本屬不治之證,病家再三哀求,因血心想救治法。

療法 患者危在萬分,若用煎劑,緩不濟急,且散又不能下,因想得一法,急用熊膽濃液,以解心毒而止便瀉,繼則以透解血毒,清肺化痰之品。

處方 真金絲熊膽(二分) 汽水(小半杯) 以清潔指頭乳融為液。

初方 黑犀角(三分) 桔梗(三分) 生甘草(一錢) 葶藶子(錢半) 杏仁(一錢) 連心麥冬(一錢) 射干(錢半) 牛蒡(錢半) 當歸尾(六分) 童便(一鍾,沖) 蓮子心(念支)

次方 羚羊角(三分) 瓜蔞皮(錢半) 麥冬(一錢) 花粉(錢半) 桔梗(五分) 生甘草(一錢) 牛蒡子(錢半) 歸尾(六分) 赤芍(七分)

三方 北沙參(三錢) 阿膠珠(八分) 雲茯苓(錢半) 川貝母(一錢) 陳皮(五分) 甜桔梗(五分) 炙甘草(五分)

效果 熊膽汁入,即吐熱痰半碗,聲出。再灌二次,思乳,瀉止。服後列數方各二帖而愈。迄今該兒健壯,痘痕亦少,無麻子相。其父在暹感余勞,由暹寄回兒科聖手匾贈余。

廉按:痘毒攻心,十難救一。今現此案,血熱太盛,上蒸心肺,故用苦寒咸降,清營解毒而幸全,非真痘毒直攻心藏也。然歲半嬰兒,得此危證,不救者多,勿謂此法定能獲效焉。

時疫水痘案

何拯華(住紹興同善局)

病者 蔣四九,年二十一歲,業商,住本城南街。

病名 時疫水痘。

原因 初夏濕熱當令,水痘盛行,感染風熱而發。

證候 初起見點,狀如真痘相似,尖圓而大,內含清水,身熱二三日而出。面赤唇紅,眼光如水,噴嚏咳嗽,涕唾稠黏。

診斷 脈右軟滯,左浮弦數。舌尖邊紅,苔膩,微黃。此時行水痘也。發於脾肺二經,由濕熱醞釀而成,感風逗引而外發也。

療法 先與疏風化濕,以透發之。荊防敗毒散加減。

處方 荊芥(錢半) 川芎(五分) 羌活(七分) 浙苓皮(錢半) 桔梗(八分) 防風(一錢) 枳殼(一錢) 白芷(八分) 新會皮(八分) 生甘草(四分)

次診 一劑即遍身起脹,但不灌漿,亦不作膿,身熱已輕,面唇淡紅。惟咳嗽痰多,口膩胃鈍,四肢倦怠。脈右仍滯,舌紅苔黃膩。此風邪去而濕熱尚盛也。治以辛淡芳透,吳氏四苓湯加味。

次方 赤苓(三錢) 澤瀉(錢半) 光杏仁(三錢) 竹瀝半夏(三錢) 前胡(錢半) 豬苓(二錢) 廣皮(錢半) 生苡仁(四錢) 絲通草(一錢) 桔梗(八分) 三診 二劑後身熱已除,痰嗽亦減,胃動思食,大便通暢。惟心煩少寐,溺短赤澀。舌紅苔薄,脈轉沉數,左尺尤甚。此痰濕輕而伏熱獨重也。治以清心利溺,導赤散加減。

三方 鮮生地(四錢) 漢木通(一錢) 赤苓(三錢) 淡竹葉(錢半) 小青皮(六分) 小川連(六分) 生甘草細梢(七分) 滑石(四錢,包煎) 焦山梔(二錢) 燈心(二分)

效果 連服二劑,神安溺利,後以飲食調養而痊。

廉按:時行水痘,西醫謂之假痘,與真痘似同實異。往往但為水疱,而不成膿疱。其熱度於痘發之時,即降為常溫,不再升騰。痘疱亦早就干固,不復有瘢痕之遺留。痘瘡之中,凡屬假痘,其預後必良。若已種牛痘者,縱罹本證,亦惟發假痘最多,發真痘甚少。故痘疫之預防法,以種牛痘為必要。此案敘證清切,治法恰當,方亦輕穩。

妊痘案

孫少培(住南京倉巷)

病者 前清候補道陳公子聲之次媳,年十七歲,住南京湘軍公所。

病名) 妊婦痘。

原因 新婚後,月事愆期未至,忽發熱腰腹痛。前醫以停經兼感冒治,乃病未輕減,而痘點萌芽。

證候 灼熱氣喘,譫語煩渴,坐臥不寧,腰腹疼痛不已。妊娠三月,忽然漏下,見痘稠密如魚子,色紫黯弗榮。

診斷 脈右滑數搏指,左甚弦數,舌紅兼紫,苔黃膩。憑脈參證,此血熱毒壅之險候也。凡痘欲萌芽,固多發熱,今發熱而腰腹疼痛,又非尋常之痘證,發熱可比,更兼三月妊娠,倏然漏下,若僅以尋常治痘之法治之,猶南轅而北轍也。審視周身痘點密布如痱如□,色似胭脂,熱如火烙,此毒火之現於外者。至譫語發狂,大渴大飲,乾嘔便秘,此毒火之壅於內者。渾身痛楚,腰如被杖,此毒火之留於筋骨間者,古人所謂毒攻百竅是也。當以主治方法相告。陳公作色而言曰:聶久吾云,疹要清涼痘要溫,且孕婦出痘,安胎為主。乃詳告以《內經》論婦人重身,有大積大聚,其可犯也。及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之義。況費建中論治痘,有云輕者不治自愈,緩者從容可圖,重若忽而必敗,急若懈而何追。又云痘證惡極,劑雖至重,毒其受之,毒解而胎自安矣。斯證因毒壅於胃,則嘔惡不眠,毒銅於脾則便秘腹痛。若泥於孕婦百病首安胎一語,任毒火蔓延而不治,未有不傷及胎元者也。陳公聞是語首肯者。再爰用費氏必勝湯加減為法。

療法 首當清解血毒,故以生軍為君;以生地、紫草、桃紅、歸芍為臣,取其有涼血、生血、活血、破血之功;佐以紫花地丁、人中黃、牛蒡子,透毒敗毒;使以荊芥、木通,疏散血中伏火,導熱下行,蟬衣、楂肉,鬆肌透達,再加無地不透之地龍為引。

處方 細生地(四錢) 紫草(二錢) 赤芍(錢半) 紫花地丁(三錢) 牛蒡子(二錢) 蟬衣(一錢二分) 生山楂肉(三錢) 當歸(三錢) 紅花(八分) 桃仁泥(二錢) 木通(一錢二分) 人中黃(一錢二分) 荊芥穗(錢半) 錦紋大黃(四錢,後下)

白頸地龍(即蚯蚓,七條)

效果 服一劑,午後復診,腹中轆轆有聲,欲作大解,而未能劇解。爰用珠黃散四分,荸薺湯和服。有頃即得大解甚暢,繼下溏解及水糞三四次。壯熱即退,安睡數小時始醒。復診,陳公喜形於色曰:我家新婦有命矣。服君之方,不獨百病消除,胎亦見安。視之果然,以後悉用涼血化毒之劑,居然依期脹灌,至成痂落靨,均安然無恙。次年生一男。

廉按:娠婦出痘,平順輕鬆者,以安胎為主,兼治其痘,是百病以末治之之謂也。安法不外乎保脾養血,寬氣道,清子宮等項。然放標時,則以寬氣為重,而帶升發。氣鬆則痘亦易透,升發亦無礙於胎,為兩全無害之道。起齊候則以清子宮為重,而帶涼解。清則與痘適宜,涼解與痘適合,有並行不悖之妙。行漿時,則以保脾為重,而帶排膿。痘之成膿本於血,血之根本出於脾,保脾為催漿之基礎。回漿時則以養血為重,而帶斂陰。胎之所養,全賴乎血,血之所有,皆耗於漿,補血自得陰收之義。然此蓋語其常,非所以論其變也。藉令痘犯裊毒烈火,血受其殃者,如紫豔礬紅等色,失血內瘀等證。氣受其虐者,如貫珠攢聚等形,躁亂燔熱等證,勢必制其亢,攻其毒,令氣血歸於和暢,乃得化而成膿。若泥於百病且安胎,惟知胎以血養,血以脾統,而不治其毒,必得胎前之毒。不治而自解則可,否則任其燔灼,聽其內攻,可有身外之胎乎。如痘證本輕,妄投重劑,胎必受之,胎損則母亦隨之矣。若痘證惡極,劑雖極重,則毒受之,毒解而胎自安矣。此案治裊毒烈火之疫痘,放膽用費氏必勝湯,去蘆根、葛根、青皮,加人中黃一味,非膽識兼全者,不敢用此猛劑。且方中大黃、桃紅、通芍,病家皆知為墮胎之藥,往往易滋口實。然病當吃緊關頭,不急急於對病發藥,則母命必不可保,遑論胎元,豈有母先亡而胎元可保之理?如陽明熱實,則膏黃必不可缺。容有大府通調而胎不礙者,即使墮胎,亦是兩害取輕,當為達人所共許。惟俗子不知此中緩急,則必明告之而聽其從違而已。若不明言於先,而欲權術以冀得一當,則必有竊議於其後者。且亦有胎先墮而母命隨之者,更必授讒慝者以口矣。此守經行權,各有其分,尤行道者之所必不可忽者也。

產後痘證案

孫少培(住南京倉巷)

病者 鄧某氏,年三十三歲,造幣廠工人鄧桂生之妻,住南京施家巷。

病名 產後痘證。

原因 新產後眠食如常,逾半月忽然發熱,自以為感冒,用薑蔥湯取汁,繼見痘發頗重,照治痘方法治之,無效。

證候 見痘十日,例屆回期,乃痘不起發,更不食不眠,喉息見痰聲,四肢動則發戰,惡露極多,色極淡,語言微細,已有脫象。

診斷 脈浮大,按之豁然,舌質淡紅胖嫩。此陰血大虧陽氣外脫之危候也。凡痘證至十朝,已屆成熟之期,既未見漿,且未大壯。費建中雲:順證常不及期,逆證常過期。徐靈胎氏以為痘至八九旬日以外,無漿則里毒不化,必至嗆啞,瘙癢,痰湧,不食,眼開。審察斯證,逆象固見,雖語言低微,尚未至音啞悶亂,且大解亦未見泄。翁仲仁有塌陷咬牙便實,聲清猶可治之論可徵焉。前醫齘齘以起發托漿為急,固未可厚非,然產後氣血兩虛,氣虛焉能製毒外化,血虛焉能載毒成漿?此一定之理也。乃連日所服藥餌,非行氣即化血,實犯《內經》虛虛之戒,以致惡露日多,而色愈淡,不食不眠,四肢動則發戰,是虛象畢露矣。即論產後普通治法,惡露少者固當行血,惡露多而色淡者,則當從補。張石頑謂產後半月十日之間,適遇出痘者,此氣血新虛,必以大補氣血為主。旨哉斯言!古人又有胃得補則納,脾得補則行之說。若拘拘於痘證非漿無以化毒,要知補正即所以勝邪,不能通權達變,又何藉乎醫哉!況翁氏原有大虛少毒之說,足為後世法。

療法 湯液療法。用參耆補氣,歸地補血為君;鹿角膠補陽,阿膠補陰為臣;茯神安神,冬朮補中,甘草健脾胃為佐;杜仲、續斷入肝腎,為產後要藥,用以為使;再加桂元肉甘溫補血為引。

處方 潞黨參(五錢) 清炙耆(三錢) 當歸(三錢) 大熟地(三錢) 鹿角膠(三錢) 陳阿膠(三錢,二膠用甜酒燉化和服) 焦冬朮(三錢) 朱茯神(三錢) 川杜仲(三錢) 續斷(三錢) 桂圓肉一錢為引。

效果 上藥濃煎,去滓溫服一劑,次日即安睡思食。又二劑,惡露見少,頭面見漿,四肢痘亦壯起。復診,去鹿角膠,加柏子仁二錢,遠志二錢。又二劑,食飲較旺,繞唇成痂,正身亦略含漿汁,惡露已淨。即於原方加金銀花三錢,浸至痂落收功。

康按:產後出痘,多屬虛證,前哲每用保元合四物湯加減。此案處方大旨相同。妙在鹿驢兩膠,陰陽並補,較之專補氣血者,奏效尤捷。其診斷亦頗有發明,足見研究功深。

產後疫痘案

汪竹安(住紹興斷河頭)

病者 鮑鄉谷君令媳,年二十歲,住本城前觀巷。

病名 產後疫痘。

原因 妊娠挾感化痘,熱迫即產。

證候 身熱口燥,囈語兼悸,頭腹俱痛,惡露淋瀝。

診斷 脈數,舌苔滿布白膩。病勢方張,最防瘀熱上衝。

療法 先開肌腠,分消瘀滯為首要。

處方 升麻(四分) 生甘(三分) 炒牛蒡(二錢) 光桃仁(三錢) 桔梗(一錢) 陳皮(六分) 防風(八分) 枳殼(錢半,炙) 竹瀝(半夏錢半) 佛手片(八分) 服兩頭煎

次診 產後患痘,咽門梗滯,咳嗽更甚,面頰微腫。苔白脈數,惡露囈語,悸動較少。治以達表托裡。

次方 西紫草(四分) 大腹皮(三錢) 酒炒當歸(錢半) 杜紅花(三分) 防風(八分) 光杏仁(三錢) 佛手花(四分) 白黏米(四十九粒) 桔梗(八分)

三診 已起淡黃薄漿,昨有紫痘夾雜,今已退去,胃亦思納。咽門尚屬紅腫,大便未下。數脈較減,舌苔兩邊微帶紅潤,惟白膩未祛。治以升透痘毒,扶助氣血為先。

三方 米炒文元參(錢半) 清炙甘(四分) 炒枳殼(錢半 ) 陳皮(六分) 生、炙綿耆(各八分) 蒲公英(二錢) 廣鬱金(二錢,生打)

象貝(三錢) 佛手花(五分) 生藕肉(一兩) 桔梗(八分) 通草(錢半)

四診 咽門紅腫稍退,齶上舌肉連帶有痘,痘漿尚屬黃薄。因新產血虛,且惡露未完,氣血較耗。脈數大減,舌苔紅白相兼。治以調和氣血,充灌痘漿。

四方 細生地炭(三錢) 清炙甘(三分) 浙茯苓(三錢) 生、炙綿耆(各六分) 酒炒當歸(二錢) 文元參(錢半) 陳皮(六分) 炒枳殼(錢半) 紫花地丁(二錢) 大腹皮(三錢) 絲通草(一錢)

五診 黃漿尚未充灌,神門倉庫不闔,肌肉焮赤,血熱極重,悉因產後去血過多,以致行漿滯鈍,咳痰微黃夾血。惟胃較健,脈象舌苔如昨。治以滋營養陽。

五方 別直參(一錢) 雲茯苓(四錢) 撫芎(五分) 杜紅花(五分) 陳皮(六分) 炙綿耆(錢半) 清炙草(四分) 炒枳殼(錢半) 酒炒當歸(二錢) 絳通(八分)

六診 昨進滋營養陽方法,面腫漸退,痘漿全軀充灌,回期一至,微發蒸熱,即能結痂消回矣。惟氣津血液較虧,大便雖下不暢。脈象微數,舌苔潤。治以養陰潤肺。

六方 東白薇(錢半) 京川貝(一錢,去心)

忍冬藤(三錢) 生甘梢(三分) 炙橘紅(五分) 赤芍(錢半) 絳通(八分) 炒丹皮(錢半) 瓜蔞皮(二錢) 細生炭地(三錢)

七診 上部漸漸消回,四肢以及中下,痘皮已現皺紋。大便溏暢,胃氣日健。脈象尚數,舌質亦潤,白膩苔紋全退。病已漸趨順境,大勢無妨。治以清營分,化餘毒善其後。

七方 根生地(三錢) 炒楂肉(三錢) 赤苓(三錢) 炙百部(錢半) 大腹皮(三錢) 赤芍(錢半) 鹽水炒知母(二錢) 新會皮(六分) 新絳(錢半) 全當歸(二錢,酒炒)

炒銀花(三錢)

效果 連服三劑而痊。

廉按:產後疫痘始發,欲其透,繼則欲漿滿,挾瘀者兼活血,無瘀者須養血。此案先後七方,大旨如斯,方皆穩健適當。

第十三卷 時行瘄疫病案

春溫時瘄案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榮成鰲次子,年八歲,住錫山。

病名 春溫時瘄。

原因 素因先天不足,九月而產,平日肝旺,或目赤牙痛。現因暮春瘄疫盛行,傳染而得。

證候 瘄未齊而已回,熱經二旬有餘,顴紅目於,鼻燥口渴,咳痰韌黃,必須以手探取,暮則氣逆不舒,懊煩少寐,鼻不覺暖,按腹臍則甚痛,溲短而赤,便艱不爽,耳聾有膿。

診斷 脈數而重按無力,舌絳,苔有白糜。此由溫邪夾痰夾積,留戀熏蒸,熱久傷陰,痧癆堪虞。

療法 宗吳鞠通法,以兜鈴、天冬、焦梔、丹皮、杏仁、貝母、枇杷葉、冬瓜子、蘆茅根等肅肺清熱為君,元參、生地、石斛、沙參、茯神生津安神為臣,兼以珠粉、雄精月石、辰砂、竹瀝、梨汁、蘿蔔汁等化痰潤下為佐。

處方 馬兜鈴(一錢) 淡天冬(一錢) 焦山梔(一錢) 牡丹皮(一錢) 光、甜杏仁(各一錢) 浙、川貝(各一錢) 元參(二錢) 細生地(二錢) 鮮石斛(錢半) 北沙參(二錢) 辰茯神(錢半)

先用鮮茅根(一兩,去衣)、活水蘆根(一兩,去節)、鮮枇杷葉(一兩,去毛筋淨)、鮮冬瓜子一兩,四味煎湯代水。

另方 濂珠粉、制雄精西月石、飛辰砂各一分,研和。用竹瀝、梨汁、生蘿蔔汁各一瓢,重湯燉熱,候溫送下。

次診 服二劑,得眠頗安,大便初堅黑、後溏,氣逆已平,痰仍韌黃,鼻柱已暖,竅仍干,晡熱尚久,則增煩懊,餘熱熏蒸,五液均干,脈數苔糜,尖紅而碎,此因稚體陰氣素虧,去臘少雪,目赤甚久,即其機倪。再存陰退熱,清化熱痰而止蒸糜。

處方 鮮沙參(二錢) 鮮石斛(二錢) 鮮生地(三錢) 淡天冬(一錢) 元參(三錢) 原麥冬(一錢) 粉丹皮(錢半) 冬瓜子(三錢) 肥知母(二錢) 花粉(錢半) 光、甜杏仁(各錢半) 枯黃芩(一錢) 玉泉散(二錢,包前)

先用活水蘆根、鮮茅根、鮮枇杷葉各一兩、鮮淡竹葉三錢,煎湯代水。

另方 濂珠粉、制雄精各一分,川貝三分,共研和。仍以竹瀝、梨汁、萊菔汁各一瓢,燉溫調服。

三診 連服三劑,舌糜漸化,身熱得暢汗而解。惟便復閉,原方去枯芩、花粉、玉泉散,加金沸草(包煎)、紫菀各一錢、火麻仁錢半、鮮首烏錢半、瓜蔞皮三錢。

四診 進兩劑便復解,熱清而苔糜淨,顴紅除,兩目潤,鼻生涕,咳大減,痰亦少,耳略聰,膿亦止。惟裡熱掌灼,脈靜轉細,舌紅布新苔,可進養陰以善後。

處方 川石斛(二錢) 細生地(三錢) 鮮首烏(錢半) 淡大冬(一錢) 原麥冬(一錢) 元參(錢半) 粉丹皮(一錢) 蘇百合(一錢) 天花粉(一錢) 火麻仁(錢半) 甜杏仁(錢半) 冬瓜子(二錢) 鮮枇杷葉(四錢,去毛筋淨)

效果 三劑而裡熱淨,胃氣醒,日漸向愈而復元。

廉按:瘡為麻疹之俗稱,浙江名瘩子,江蘇名疹子,名雖異而治則同。必先察乎四時之氣候,隨其時氣之勝復,酌以辛勝,或辛涼,及甘涼苦辛,淡滲鹹寒等法,對症發藥,隨機應變。名其病曰時瘄者,以其因時制宜,辨其為風溫,為濕溫,為暑濕,為燥熱,為伏邪,仍以時感法清其源耳。

風溫時瘄案

何拯華(紹興同善局)

病者 俞四姑,年六歲,住紹興昌安門外瓦窯頭。

病名 風溫時瘄。

原因 暮春暴熱,肺感溫風而發。

證候 頭痛身熱,惡風自汗,繼即頭面項下均見紅疹隱隱,咳嗽氣逆,神煩少寐。

診斷 脈右浮滑數,左浮弦,舌邊尖紅,苔薄白。此葉天士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熱入孫絡」而成疹也。

療法 從上焦治,以薄荷、蟬衣、牛蒡、連翹辛涼散風為君,桑葉、銀花、蔞皮、箬葉輕清透疹為臣,佐以前胡,使以桔梗,開降疏達以宣暢肺氣也。

處方 蘇薄荷(八分) 淨蟬衣(七分) 炒牛蒡(錢半) 青連翹(錢半) 前胡(一錢) 濟銀花(一錢) 栝蔞皮(一錢) 冬桑葉(錢半) 青箬葉(三錢) 桔梗(六分)

效果 二日疹雖透足,而咳甚氣急,口渴引飲。原方去薄荷、蟬衣、桔梗,加生石膏四錢、知母二錢、甜梨皮三錢、枇杷葉五錢。連進二劑,至第五日,熱退身涼,氣平咳減。前方再去石膏、牛蒡、前胡,加川貝二錢、鮮石斛二錢、蔗漿兩瓢。連服三日,咳止胃動而痊。

廉按:小兒風溫發疹,四時皆有,而以春冬兩季為最多。其病從傳染而來,吾紹謂之時瘄,又稱麻疹;蘇州謂之疹子,又名痧子。暇時遍查字典,並無瘄字,《辭源》謂痧為麻疹之俗稱。余謂瘄亦麻疹之俗名。名稱因地方而異,方藥以因證而殊,同一時瘄,當按四時法治,春時用春溫法,夏時用暑風法,秋時用秋燥法,冬時用冬溫法。初起用辛涼開透法,液燥者佐甘寒,如鮮生地、鮮茅根之類,挾濕者佐淡滲,如生苡仁、浙茯苓之類,火盛者佐鹹寒,如犀角、羚角、金汁之類。至於俗傳單方,如棉絲線、櫻桃核、銅板草紙等,最為大忌。奉勸病家,切勿以最憐愛之嬰孩,斷送生命於有百害無一利之土方也。此案風溫時瘄,理當用春溫法治。方亦輕清靈穩,從葉法脫化而出。惟牛蒡子為透發瘄疹之要藥,若初起作嘔者,用之嘔更甚。然經謂「在上者,因而越之。」風痰嘔出,瘄反出透,亦不必怕。若怕其嘔,加白蔻仁三四分,即不嘔。大便瀉者,兒科方書皆禁用,以牛蒡子多油,善能作瀉也。然瘄將出而作瀉者,不藥可愈,亦不必禁。若瘄後水瀉,用甘寒復以淡滲,加銀花炭最妙。慎勿用溫熱提補,如理中湯等,誤用反危,往往咯血、便血,不可救藥矣。

風溫疫痧案

孫少培(住南京倉巷)

病者 夏玉笙之女公子,年二歲,鳳陽關司事,住南京土街口。

病名 風溫疫痧(即疹)。

原因 因乳食不濟,飼以牛乳,又酷嗜香甜之品。風溫病頭面見痧,服升達劑轉劇。

證候 風溫七八日,熱壯無汗,晝夜煩躁,飲水無度,兩足逆冷,腹痛脹,得瀉稍鬆。少頃又脹,痧點僅見於頭面,自頸以下無點,氣喘鼻扇,喉音乾澀,血上溢。細視其面部痧點,乾紅焦萎,有退縮之象,周身全無點粒,身半以上發熱,身半以下冰冷,腹膨氣喘,目瞑眵多,鼻血咯血,時而索飲,時而下利。晝夜如是,不能安枕,逆象已見。

診斷 脈細數少神。審察前醫所用方劑,類皆升發藥品。費建中氏有云:放點時而升發者,理也。執升發於放點時者,障也。蓋痧證本由熱邪遏郁所化,古人謂痧本於陽而生於陰。《內經》曰:陽主天氣,陰主地氣。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今痧點但擁於頭面,而不見於正身,是但親其上而不親其下,用藥僅執一升發為不二法門,是不明剝復之道也。經云,亢則害,承乃制。又曰:病在上,取之下。證勢本屬棘手,所幸兩手之脈尚不散亂,而所見逆象,純是藥誤,尚有一線生機。欲挽救此證,猶逆水行舟,有稍縱即逝之勢。用大劑涼血清金之品,以冀挽回於萬一。

療法 湯液療法,鮮生地有涼血止血之功,用以為君。生石膏、黃芩有滌熱清金之妙,均屬肺家要藥,肺與大腸相表裡,用以導熱下行為臣。玄參清熱解毒,梔子能去曲折之火,用以為佐。夏枯草能開火府之閉,用以為使。外加梨汁、藕汁各一酒杯,並鮮生地汁和入,緩緩喂之。

處方 鮮生地(半斤,榨汁,和服)

生石膏(一兩,研細) 黃芩(二錢) 玄參(四錢) 黑山梔(三錢) 夏枯草(三錢) 梨汁、藕汁各一酒杯,和服。

效果 上藥分為數次,頻頻灌之。服藥甘之如飴,甫及半,躁亂略平。次晨藥已灌完,便能熟睡,至日中始醒,知索乳。視其正身,痧點甚密,兩足轉熱,亦有點。復診,舉家歡慰,視為奇事。擬一清化之方,為之調理。越數日痊愈。

廉按:葉氏謂春令發痧從風溫濕,夏季從暑風、或從暑濕,秋令從熱爍燥氣,冬月從風寒、或從冬溫。痧本六氣客邪,風寒暑濕,必從火化。痧既外發,世人皆云邪透。孰謂出沒之際,升必有降,勝必有復。常有痧雖外發,身熱不除,致咽啞齦腐,喘急腹脹,下痢不食,煩躁昏沉,竟以告斃者,皆屬裡證不清致變。須分三焦受邪孰多,或兼別病累瘁,須細體認。此案風溫疫痧,當以辛涼開肺為首要,乃服升達劑轉劇者,大抵前醫執用古方,如升麻葛根湯、荊防敗毒散等,升散太過,痧毒上衝,以致喉干氣喘,鼻衄咯血,面部痧點、乾紅焦萎,變證蜂起。方用大劑涼血清金,力圖挽救,處方固屬雄健,診斷多所發明,真膽識兼全之佳案也。

夏熱瘟疹案

張錫純(住天津)

病者 友人朱貢九君之哲嗣交治,年五歲,住奉天北關。

病名 夏熱瘟疹。

原因 素有心下作疼之病。於庚申立夏後,因傳染而出疹,貪食鮮果。

證候 周身壯熱,疹甚稠密,咳嗽喘逆,氣粗喉疼。

診斷 脈甚洪數,舌苔白厚。舌其疹而兼瘟也。

療法 因前一日猶覺作痛,不敢投以重劑,姑用辛涼輕劑以清解之。

處方 生石膏(六錢,搗細) 元參(六錢) 薄荷葉(一錢) 青連翹(二錢) 蟬蛻(一錢)

次診 晚間服藥,至翌日午後視之,其熱益甚,喉疼,氣息甚粗,鼻翅扇動,且自鼻中出血少許,有煩躁不安之意。不得已,重用石膏為君,仍佐以發表諸藥。

次方 生石膏(三兩,搗細) 玄參(四錢) 原麥冬(四錢) 薄荷葉(一錢) 青連翹(三錢)

三診 翌日視之,則諸證皆輕減矣。然餘熱猶熾,其大便雖下一次,仍系燥糞。詢其心猶煩熱,脈仍有力,遂於前方涼解藥中,仍用生石膏一兩。

效果 連服兩劑,壯熱始退。繼用涼潤清解之劑,調之痊愈。

說明 疹證多在小兒,想小兒臟腑間原有此毒,又外感時令之毒氣而發,一發則表裡俱熱。若溫病初得之劇者,其陽明經府之間,皆為熱毒所瀰漫。故治此證,始則辛涼發表,繼則清解,其有實熱者,皆宜用石膏。至喉疼聲啞者,尤為熱毒上衝,石膏更宜放膽多用。惟大便滑瀉者,石膏知母皆不宜用,可去此二藥,加滑石一兩、甘草三錢。蓋即滑瀉亦非涼證,因燥渴飲水過多,脾胃不能運化故也。故加滑石以利其小便,甘草以和其脾胃,以緩水飲下趨之勢。若其滑瀉之甚者,可用拙擬滋陰宣解湯,滑石一兩(包煎)、甘草三錢、連翹三錢、蟬退三錢(去足土)、生杭芍四錢、淮山藥六錢(生打),既可止瀉,又可表疹外出也。然此證最忌滑瀉,恐其毒因滑瀉內陷,即無力托毒外出矣。是以愚用大劑寒涼治此等證時,必分三四次徐徐溫飲下,俾其藥長在上焦,及行至下焦,其寒涼之性已為內熱所化,自無泄瀉之弊也。而始終又須以表散之藥輔之,若薄荷、連翹、蟬退、殭蠶之類。如清疹湯,生石膏一兩(搗細)、知母六錢、羚羊角二錢、金線重樓三錢(切片)、薄荷葉二錢、青連翹二錢、蟬退錢半(去足土)、殭蠶二錢、鮮葦根四兩(活水中者更佳)先煎代水,則火消毒淨,疹愈之後,亦斷無他患矣。至若升麻、羌活之藥,概不敢用。

廉按:張氏自述云:此證初次授以生石膏、玄參各六錢,其熱不但不退,而轉見增加,則石膏之性原和平,確非大涼可知也。至其證現種種危象,而放膽投以生石膏三兩,又立能挽回,則石膏對於有外感實熱諸證,直勝金丹可知。若因心下素有痛病,稍涉遊移,並石膏、玄參亦不敢用。再認定疹毒宜托之外出,而多發表之品,則翌日現證之危象,必更加劇,即後投以大劑涼藥,亦不易挽回也。目睹耳聞,知孺子罹瘟疹之毒,為俗醫藥誤者甚多,故於記此案時,而再四詳為申明,願任救人之責者,尚其深思愚言哉。觀此,則凡屬瘟疹,皆由口鼻感染疫氣,熏蒸肺胃,故當以清解瘟毒為君,發表透疹為輔,如張氏清疹湯一方,為治瘟疹之良法。案後說明,語多精確,堪為後學師範。

夏熱疫點案

錢赤楓(住東臺青蒲莊)

病者 沈伯陽子,年未周歲,住東臺羅村。

病名 夏熱疫點,俗名痧子,亦名疹子,又名麻子,又俗名痧斑。

原因 五月間發有疫點,解托未透,時靨時現。前醫疊治,依然如故。

證候 遍身疫點,紅而夾紫,右目焮腫,身熱如灼,神煩喘喝,乳汁不進,大便秘結。

診斷 疫點系六淫之氣混淆不分,變為一種癘疫。發是點者,沿門傳染,若役使然。經云:醜未之歲,二之氣,溫癘大行,遠近咸若。又云:少陽司天,客勝則丹疹外發。又云:少陰有餘,病皮痹隱疹。此兒疫點初見,由前醫誤用燥烈溫散,津被熱劫,絡邪未解,肺胃反受其災,所以疹點紅而夾紫,證變危篤。此時非大隊辛涼苦甘鹹寒急清肺胃之熱,斷不能化疫毒於無形,起沉疴於片晌也。

療法 立進自制瘟疫復生湯,蓋疫點久延,梟毒已甚,故用石膏、知母、黃芩、蘆根直入肺胃二經,使其敷布於各臟各腑,清其疫熱。再以犀角、羚羊、黃連、丹皮、山梔清心肝之疫火;蔞皮、蔞根、貝母、竹葉、竹茹清肌絡之熱;元參、麥冬既能清熱,又有救陰;單以一味人中黃解其疫毒,使之從濁道而出,共成解疫清熱之功。彼時有議其人小藥重,請減分兩。愚曰:杯水車薪,焉能濟事,遂令急煮兩頭煎,陸續用茶匙灌之。

處方 生石膏(八錢) 黃芩(錢半) 犀角(四分,磨服)

羚羊角(四分,磨服) 小川連(五分) 粉丹皮(三錢) 生山梔(三錢) 連心麥冬(三錢) 瓜蔞皮、根(各三錢) 元參(三錢) 人中黃(三錢) 川貝母(三錢) 竹葉(三十片) 竹茹(錢半) 蘆根(一兩) 同石膏煎代水

效果 服前方一劑便通,點色轉紅,目腫微消。二帖神安,知吮乳,點漸回靨。去犀角、羚羊,加連翹、銀花各三錢。接服二帖,去黃連,加赤芍二錢。前後計進石膏八帖,後以此兒祖父禁止用石膏,並止服藥,疫毒未清,臑部發癰,潰後服藥,調理而愈。

廉按:此即余師愚所謂疫疹,王孟英所謂瘄疫也。方亦從清瘟敗毒飲加減,卻是對證友藥。如病勢極重,已成悶瘄者,必先用紫雪,辛涼芳透,始能轉危為安。去年冬及今年春,吾紹此證盛行,能用此種方藥者,輒多幸全。若初起誤服俗傳粗草紙、櫻桃核、棉紗線等單方者,每不及救。

秋溫疫瘄案

汪竹安(住紹興斷河頭)

病者 滕姓男孩,年四歲,住東陳鄉。

病名 秋溫疫瘄。

原因 時瘄失潮。

證候 患瘄六日未噴,氣急口燥,唇赤聲嘶,便溏尿短。

診斷 脈數,舌赤。深恐內陷,病變迭出。

療法 清宣達表以透瘄。

處方 葦莖(八分) 安南子(三枚) 炒車前(三錢) 京川貝(錢半,去心) 鮮竹茹(三錢) 瓜蔞皮(二錢) 大力子(錢半) 青連翹(二錢) 蜜炙橘紅(六分) 青箬尖(三錢)

次診 時瘄至七日,尚未得噴,氣急口燥,兼有臭惡,涕淚全無,便沫尿短,脈象緊盛,舌肉乾赤,最防咬牙痰湧等變證。治以清透營熱,開達肺氣,犀羚白虎合二鮮加味。

次方 活水蘆筍(一兩) 犀角片(五分) 羚角片(八分) 三味先煎代水。

鮮生地(三錢) 鮮石斛(二錢) 生石膏(三錢,研細) 生甘草(三分) 炒知母(錢半) 大力子(錢半) 前胡(錢半) 紫草(四分) 桔梗(五分)

三診 時瘄內陷,氣急聲啞,嘔蟲,涕淚仍無,神昏囈語,大便較少,脈仍數,舌肉乾燥,病勢仍凶。仿前法出入以消息之。

三方 肥蘆筍(一兩) 銀花露(半斤) 二味先煎代水。

羚角片(八分)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二錢) 生石膏(四錢,研細) 炒知母(錢半) 元參(三錢) 生甘草(三分) 西紫草(五分)

四診 氣急稍平,身熱如恆,涕淚仍無,唇舌燥裂,大便不多。深恐瘄毒凝結肺胃,陡變內閉外脫,勉擬宣上清中導下,三焦兼治。

四方 蜜炙麻黃(三分) 生石膏(四錢,研細) 光杏仁(三錢) 西紫草(三分) 生甘草(三分) 京川貝(錢半,去心)

紫雪丹(二分,沖) 小枳實(八分) 栝蔞仁(三錢) 烏元參(三錢) 鮮生地(六錢)

銀花露(半斤) 羚角片(八分) 二味先煎代水

五診 昨藥服後,身熱氣急輕減,惟涕淚尚無,大便未下,舌肉紅白相兼,脈象轉出細數。病勢稍有轉機,宗前法減去羚角。

五方 蜜炙麻黃(三分) 鮮生地(六錢) 生石膏(四錢,研細) 光杏仁(三錢) 栝蔞仁(三錢,杵) 鮮石斛(二錢) 生甘草(三分) 炙枳實(錢半) 青連翹(二錢) 紫雪丹(一分半,沖)

銀花露(一斤,代水煎藥)

六診 氣急已退,身熱亦輕,涕有淚少,便下較多,舌苔色赤。尚有瘄毒留伏,再能發㾦,庶無大礙。治以清胃滋營,解毒透伏為要。

六方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二錢) 金汁水(一兩,分兩次煎沖) 炙枳實(一錢) 廣鬱金(二錢,生打) 金銀花(三錢) 焦梔子(三錢) 淨楂肉(三錢) 淡芩(錢半)

七診 營熱雖減,肝腎起炎,發生咬牙口燥,欲睡不安,苔潤脈數。治以清肝胃、救腎水。

七方 鮮大青葉(三錢)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二錢) 淡黃芩(錢半) 元參(三錢) 生白芍(二錢) 京川貝(錢半,去心)

炒知母(錢半) 瓜蔞皮(二錢) 炒楂肉(三錢)

八診 依然身熱煩躁,口乾咬牙,脈浮數,舌乾絳。治以解毒清熱。

八方 銀花(二錢) 青連翹(錢半) 陳皮(五分) 竹瀝半夏(錢半) 杭菊(二錢) 桔梗(四分) 大力子(二錢) 淡芩(一錢) 生甘草細梢(三分) 鮮竹茹(三錢)

九診 瘄後伏熱,消爍陰液,口乾咬牙,牙床兼糜,化為瘄後疳證。脈仍浮數,舌仍兼絳。治以清化胃肝,制火壯水為要。

九方 羚角片(八分) 元參心(三錢) 生白芍(二錢) 陳山萸(二分) 丹皮(錢半) 北沙參(二錢) 人中白(五分,杵)

鹽炒麥冬(錢半) 鮮石斛(錢半) 杭菊(二錢)

外用珠黃散敷吹疳患處。

十診 咬牙告退,身熱亦除,鼻有涕來,牙肉尚兼糜腫,苔肉滋潤,脈象數減。病無所礙,看護謹慎,靜以調養可也。治以增進胃液,清化伏熱。

十方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二錢) 北沙參(三錢) 生白芍(錢半) 通草(一錢) 金銀花(三錢) 炒知母(錢半) 大腹皮(二錢) 生甘草(三分)

效果 連服四劑,諸證悉除而愈。

廉按:疫瘄變幻不亞於疫痘。此案前後十方,雖皆對證發藥,而著力全在二三四五四方,故能反掌收功,病機治法,賅括已盡,此真扼要制勝,瘄疫之綱領也。

冬溫麻疹案

蘭豁中醫專校畢業生 何益贊 蔡濟川會診

病者 沈湘漁孫女,年十三歲,住蘭谿城中。

病名 冬溫麻疹。

原因 勤於女工,往往深夜篝鐙針黹。髫齡稚陰未充,肺胃陽邪易動,又值冬陽不藏,至節將屆,一陽初萌,午夜圍爐,以火引火,遂發冬溫。初起身熱無寒,頭痛,咽喉微痛,咳嗽不揚,胸膈氣懣。先延某醫診視,授疏風清熱降火之劑,以病家告知大便三日不行,徑投生大黃二錢,服之泄瀉如水,喉痛頓瘳,而頭痛益劇,身熱尤熾,肺氣仍閉,呼吸俱艱。

證候 肌膚色紅,麻疹稠密,周身骨節痛痹,不能轉側,支節亦不能屈伸,甚至面目亦浮,手臂膚腫,指掌麻木,不可以握。

診斷 脈數且大,獨右寸不顯,舌色尖邊皆紅,中心後根黃苔頗膩。此仲景所謂「太陽病,發熱不惡寒者,為溫病。」成聊攝注謂發熱不惡寒為陽明者,此也。查閱某醫處方,用牛蒡、射干、桑葉、菊花、丹皮、藍根、二陳等味,以大便未行,遽加生軍若干。服後大便水泄,喉痛雖除,但稚齡真陰尚弱,徑與直瀉,陰氣先傷,陽熱浮越,遂令頭痛加甚,體熱益高,夜不成寐,證情漸劇。蓋病在肺胃,法宜輕宣,而乃重濁通府,直攻其下,已過病所,原非正治。二十六日上午,乃招餘二人同往視之。

療法 只宜開宣肺郁,即能透疹解肌,佐以泄熱滌痰,便是疏通胸膈,又不可寒涼直折,反致閉遏,藥貴輕清,庶合分寸。

處方 瓜蔞皮(錢半) 白蒺藜(二錢) 生紫菀(二錢) 廣鬱金(錢半,生打) 浙茯苓(錢半) 酒炒黃芩(錢半) 浙貝母(二錢) 苦桔梗(錢半) 光杏仁(二錢,勿研)

焦梔子(二錢) 廣陳皮(一錢) 路路通(二錢,去刺)

次診 廿六日午後診視,是日節交冬至,葭管灰飛,陽氣萌動,病體應之,勢難退舍。午後三時,又偕同湘漁先生往視,正在陽明旺於申酉之交,體熱烙手,頭痛大劇,體痛且木,不可屈伸,肌膚不仁,腕臂俱腫,十指浮脹,手不能握,紅疹稠密,面部亦浮。詢得腹背皆紅,疹俱滿布,惟膝脛以下未遍。脈數且洪,弦勁搏指,右手寸部亦起,唇色鮮豔,有若塗朱,舌尖邊深絳,中心後根黃濁之苔皆化,幾於全舌殷紅,但不燥渴引飲,齒齦紅胖,頰車不利,舌本頑木,而顴亦紅。可知肺家鬱熱,已漸透露於肌膚之表,但咳猶未爽,呼吸仍艱,則肺氣猶未宣通,而陽明之胃火大熾,痰熱互結,且令肝膽陽邪,乘機恣肆,升多降少,互為糾纏。總之冬令久晴,燥火用事,加以客氣司天,正值陽明在泉主令,尤助燥金氣火,致令肺藏失其清展之權。仲師麻杏甘膏成法,正為是證針對良劑。當援引經方,參合開痰泄壅,兼用喻氏專清肺火之意,倚重黃芩、桑皮清肅肺家燥熱,弗疑支節痹著,誤投風藥活絡,反以助桀為虐,庶幾擊其中堅,首尾自能互應。

次方 陳麻黃(五分) 生甘草(四分) 生石膏(六錢,研細)

光杏仁(三錢) 天竺黃(三錢) 陳膽星(錢半) 枯黃芩(四錢) 生桑白皮(四錢) 瓜蔞皮(二錢) 鮮葦莖(五錢) 象貝母(三錢) 焦梔子(二錢)

三診 二十七日上午診視,表熱大減,僅未全退,膚腫已減,疹亦漸回,而足部亦已透達,臂腕赤色漸化,頭痛未蠲,木火猶潛,身痛未盡,已緩十五,昨宵安眠四小時,大便仍溏,小溲已暢,均是佳境。但肺家呼吸,猶未安和,咳嗽聲揚,猶未大爽,則燥金未盡清肅,氣火未盡潛藏。脈之弦勁已和,惟滑數未靜。舌之紅豔已減,而滑澤無苔。蓋津液受燥熱之累,余焰猶慮復然。大府雖通,而矢氣頻轉,則陽明氣結未宣,腸中必有燥矢未去,所謂熱結旁流,確有明證。仍當宣展呼吸之機,兼以滌除痰濁,和柔肝木之旺,且以顧護胃津,尤須佐之化滯以助消磨,俾兩陽明府下行為順,庶能氣不升騰,火焰潛降,諸恙漸以即安。若夫脈絡未和,痹著未去,則止當偶涉一筆,以為之使,聊助點綴,當能捷登泰境,就我範圍。

三方 石決明(八錢,生打) 金石斛(三錢,二味先煎) 生紫菀(三錢) 象貝母(三錢) 苦桔梗(錢半) 光杏仁(三錢,勿研)

炒薤白頭(二錢) 陳膽星(錢半) 羌活(四分) 獨活(四分) 瓜蔞皮(二錢) 陳麻黃(三分) 生甘草(三分) 炒神麯(二錢) 焦楂肉(二錢)

四診 二十八日午前診視,昨方一服,日人夜半,兩度更衣,鶩溏之中,夾以堅粒數塊,可知宿滯未去,恰符逆料。今雖身熱未淨,然已退十之八九,咳嗽清揚,頰車便利,呼吸俱順,滿悶胥蠲,是肺金已復清宣之職,痰熱俱得泄化。惟胃猶未醒,矢氣仍轉,腹鳴漉漉,則腸中余滯,尚有留存。且支節猶痛,轉側猶未自如。紅疹已化七八,肌膚之浮,猶存一二。此為熱邪痹著,絡脈未和,脈雖尚數,然較之昨晨已非其比,內熱退舍,一望可知。舌紅不赤,滑潤無苔,亦不燥渴。雖是餘熱未盡,卻非寒涼所宜。只須清宣絡脈,以化余邪,仍應稍參導滯,庶乎陳莝去而胃納來復。

四方 左秦艽(二錢) 羌、獨活(各四分) 全當歸(錢半) 川斷肉(二錢) 宣木瓜(錢半) 威靈仙(錢半) 生紫菀(二錢) 象貝母(二錢) 瓜蔞皮(二錢) 海桐皮(二錢) 桑寄生(二錢) 焦六曲(二錢) 焦楂肉(二錢) 炒麥芽(錢半)

五診 二十九日服藥後,自思粥飲,身痛漸安,日入時已能轉側,大便又行,仍有堅屎,但支痛未淨,尚有矢氣。即以昨方去楂炭,又減神麯、麥芽各三之一。連進一劑,身熱盡退,頭痛胥蠲,膚腫俱消,疹亦全化,起坐便利,肢節皆和,胃納漸醒,能啜稀粥,但微有燥咳,而不咳痰,脈已靜穆,舌滑無苔,自云睡醒口燥,思得茶飲。是胃已安和,惟肺家差有餘熱,清養肺胃,弗遽呆補,善後良圖,已為能事。但尚需暫避肥膩礙化之物,方為盡善盡美。

五方 小生地(三錢) 象貝母(二錢) 生紫菀(二錢) 生桑皮(二錢) 北沙參(二錢) 鮮竹茹(二錢) 柔白前(二錢) 雲茯苓(二錢) 橘紅(一錢) 生雞內金(錢半) 炒穀芽(錢半) 砂仁殼(五分)

原支金釵斛三錢,弗炒,擘開先煎。

效果 連服四劑,諸證悉平。胃健神安而愈。

說明 此證在二十六日午後,熱勢最劇,身痛尤甚。苟以尋常理法言之,未有不大劑清熱而兼以通經活絡為要務者。然須知此皆麻疹未得透泄之時,所當應有之證,觀其咳聲不揚,呼吸短促,都緣肺氣團窒,皮毛衛氣亦不得宣展,所以麻疹尚未外達,則膚腠壅遏,熱勢益熾,而脈絡亦痹,此肢節疼痛之真實原因。如其專與清涼,必使肺衛之氣重其閉塞,麻疹即無透達之望,病變且可翹足而待,禍將立至,安得有功。若此時專與通絡,而不知開宣肺衛,則疹既不透,絡脈之痹亦不能通。此乃審證圖治之最宜明辨處,非泛言見病治病,遽可無投不利者也。惟能開展肺家之閉,而兼以大劑清泄陽明,並清肺火,斯麻疹無遏抑之虞,而諸恙皆迎刃自解。故第二方中,竟無一味通經舒絡之藥,止求腠理疏通,疹得透泄,亦不患其絡痛之不鬆,最是切中肯綮。所謂以無厚入有間,自然遊刃有餘,披卻道𦽏。直至二十八日,紅疹已回,熱解胸舒,諸重要證,均已銳減,而僅有肢節疼痛,脈絡尚未和諧。乃始投羌、獨、歸、斷、靈仙、木瓜、寄生等,從事疏絡,則賈其餘勇,一舉手而奏膚功矣。要知臨證時,最應識得輕重緩急,然後方寸中乃有主宰,自不為證情所眩惑,胸有成竹,目無全牛,看來四五方已收全功,措置亦屬易易,然成如容易卻艱辛,恐非老斫輪手,未必如是簡捷。迨後同人等初三日復往視之,則已步出堂前矣,談笑自若,而周身膚蛻,有若鼓屑,亦可知此病之不為輕渺矣。

康按:張山雷君附志:某醫第一方,藥味輕靈,尚屬妥適,惟以耳為目,據述一端,遽投攻下,病輕藥重,殊非所宜。猶幸病本溫邪,早下不為大害,然固之胸膈益悶,呼吸益艱,未始非表證誤下,陽邪內陷,變作結胸之一例。雖此證如麻,在乍病時已有端倪,不以誤下結胸而變劇。然設使其人中氣本虛,則一下之後,陽陷入陰,麻疹不能透發,害將不可勝言。以此知醫家必須自有主張,認定入手方法,斷不可人云亦云,姑與周旋,以為迎合計也。至二十六日上午,診病時雖胸悶已甚,表裡之熱皆顯,未始不合麻杏甘膏之例。然身熱猶未大盛,唇舌之紅未至裝朱,且不渴飲,則石膏猶非針對,麻杏亦嫌峻利,不得不從事於輕靈平淡一途,蓋見症治症,分寸只宜如此。不得以午後熱盛,而歸咎於午前一方之病重藥輕,訾為不負責任者也。迨至午後陽明正旺之時,陽熱大盛,而肺氣猶閉遏不宜,則除麻杏甘膏湯外,必無恰對方法,加以頰車之強,舌本之頑,非僅氣火上燔,實有濁痰助虐。所以竺黃、膽星、貝母、蔞皮連鑣並進。而膚表腫脹,疹色鮮紅,小溲不多,氣粗且促,是肺為熱痹,最是吃緊關頭。惟一物黃芩,專清肺火,最為嘉言氏得意之筆,古人成作,可法可師。復佐之以桑白、蘆根,借作麻杏之應,斯清肅之力量既專,痰熱斷無不降之理,而又能宣展肺氣,雖是寒涼,不虞遏抑,方與麻疹之利於開發者,絕無矛盾之弊。貌視之,藥量甚重,頗不免膽氣粗豪,蓋亦鄭重經營,兒經斟酌而後出此,非敢以臨床為嘗試之計也。至於二十七日處方之時,則證情銳減,駭浪俱平,僅有頭痛未除,咳嗽未爽。治宜潛息肝火,清展肺金,踵步增損,原是尋常理法,殊不足道。惟大便通而且溏,反轉矢氣,是可知本有宿食,積滯在中。但前手不助運化,遽與攻逐,大府雖通,陳莝不去,選藥終是未允。而今在既服生軍之後,又不當再投泄劑重耗津液,惟有楂曲緩為消磨,庶乎導滯而不傷津,此又隨機變化,相體裁衣,較量虛實之一定理法。又至二十八日,大便兩行,燥矢自去,諸恙俱減,而惟有肢節之疼,尚無捷效。乃始專事於宣通脈絡,以收全績。此證始末,雖病狀未至危險,要之前後數方,層次秩序,一絲不亂,故皆隨手桴應,覆杯有功,可謂一方有一方之應驗。歷時不過五日,果能以次即安,竟無波折,未始非審證明析,知所先後之效果也。其言如此,可謂發明盡致矣。

冬溫疫痧案

袁桂生(住鎮江京口)

病者 孫姓子,年七歲,住本鎮。

病名 冬溫疫痧。

原因 臘月間疫痧盛行,適感冬溫而觸發。

證候 初起發熱惡寒,咳嗽體倦,飲食減少,尚未見有痧點。

診斷 脈緩不數,舌邊尖紅起刺,苔薄白滑。此冬令寒邪外束,溫邪內伏之變證也。

療法 初用蔥豉湯加味,輕清疏解。

處方 鮮蔥白(三枚) 淡香豉(錢半)

蘇薄荷(八分) 桔梗(八分) 杏仁(錢半) 甘草(四分)

次診 服後,頸項及胸背等處發現痧點,猶隱約在皮膚間,尚未大現於外也。仍用原方,再進一劑。

三診 第三日痧大現,胸背頸項手臂等處均密布而色紅豔,夜間熱甚,口渴。遂改用桑葉、金銀花等味,清熱解毒,活血透痧。

三方 冬桑葉(二錢) 金銀花(二錢) 光杏仁(二錢) 益母草(二錢) 天花粉(二錢) 川貝母(錢半,去心)

生甘草(四分) 青連翹(三錢)

四診 第四日熱仍不退,舌色紅赤起刺,毫無苔垢。遂易方,用地骨皮、生地、沙參等品生津滋液,清化餘熱以善後。

四方 地骨皮(三錢) 干生地(三錢) 川貝母(一錢,去心)

白茅根(三錢,去衣)

北沙參(一錢) 原麥冬(二錢) 鮮枇杷葉(一片,去毛筋淨)

效果 一服熱退神安,舌色亦淡而無刺矣,接服一劑痊愈。

廉按:痧疹初起,無傳染性者,謂之時痧,有傳染性者,謂之疫痧,疫痧較時痧重而難治。此案初則輕清疏解,使痧毒外達;繼則清熱解毒,活血透痧,使痧毒肅清;終則生津滋液,清化餘熱,為此證善後之要法。處方選藥,初中末層次井然。

冬溫疫痧案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陳男孩,年二歲,蘇州人。

病名 冬溫疫痧。

原因 痧子內隱。

證候 發熱一候,熱壯無汗,痧子隱沒,痰多神蒙,煩躁,舌乾絳無津,唇燥渴飲,便閉,溺少色赤。

診斷 脈來細數無序,紋色深紫,直透三關。襁褓質弱,邪陷津液已涸,勢難挽救,防驟然厥閉。

療法 溫邪痧毒,深入胃腑,劫津爍液。故用石膏、竹葉大劑清胃,生地、石斛生津增液為君,銀翹、生草清解痧毒為臣,余如象貝、菖蒲之開痰宣竅,茅根、鬱金、葛根透達陷邪為佐使也。

處方 生石膏一兩,研細 鮮石斛(六錢) 連翹(四錢) 象貝(四錢) 生甘草(五分) 鮮生地(八錢) 生葛根(錢半) 銀花(四錢) 廣鬱金(錢半) 鮮竹葉(三錢) 茅根肉(五紮,去心)

鮮石菖蒲(一錢)

病家情急,藥前先服燉溫雪水一碗。

次診 昨藥服後,有汗津津,熱灼之勢已淡,渴飲唇燥煩躁等證亦見退舍,舌仍絳,尚潤澤,大便色黑黏稠,小溲短赤,紫紋較淡,脈至數而有序,能寐飲乳,似有轉機佳象。惟質小邪盛,最易傳變,治再生津清泄。

次方 生石膏(八錢,研細) 鮮石斛(五錢) 連翹(四錢) 廣鬱金(錢半) 鮮生地(六錢) 天花粉(四錢) 銀花(四錢) 象貝母(四錢) 生甘草(五分) 大竹葉(三錢) 茅根肉(五紮,去心衣)

三診 表熱已解,咳嗽有痰,尚渴飲,口氣甚重,脈來右滑數,左手較和,右部脈隸屬肺胃也,舌紅潤,紫紋僅至風關,色亦較淡,邪熱日退,津液日回,大便暢行,小溲亦長。治再清化肺胃痰熱,佐以生津,小心護持,可保無虞。

三方 鮮石斛(四錢) 川象貝(各二錢) 冬桑葉(錢半) 淨連翹(四錢) 天花粉(四錢) 冬瓜子(四錢) 光杏仁(二錢) 金銀花(三錢) 生竹茹(錢半) 生竹心(卅根) 茅根(五紮,去心衣)

蘆根(一兩,去節) 鮮枇杷葉(三片,去毛,包煎)

四診 脈來數象已和,右寸關尚滑大,咳嗽有痰,口渴喜飲,溺淡黃,大便帶溏,舌苔紅潤,肺胃痰熱,猶未清澈。治再生津清化,以肅余邪。

四方 西洋參(一錢) 川象貝(各二錢) 連翹殼(三錢) 冬瓜子(四錢) 鮮石斛(三錢) 瓜蔞皮(三錢) 金銀花(三錢) 通大草(三錢) 生竹茹(錢半) 生竹心(卅根) 茅根(四紮,去心衣)

蘆根(一兩,去節) 鮮枇杷葉(三片,去毛,包煎)

五診 諸恙皆和,安眠安乳,脈來軟滑不數,舌苔紅潤不絳。治再清養,以收全功。

五方 西洋參(一錢) 川貝母(二錢,去心) 淨連翹(三錢) 生竹茹(錢半) 生竹心(卅根) 綠豆衣(四錢) 原金斛(三錢) 瓜蔞皮(三錢) 金銀花(三錢) 嫩蘆根(一兩,去節) 燈心(三紮)

效果 服三劑痊愈。愈後胃火頗旺,每飲食不節,即欲發熱嘔吐,仍是胃病。隨來寓就診,服清化消導藥一二方,至多三方,必愈。現在學校讀書,頗壯健。

廉按:痧屬陽腑經邢,初起必從表治,當用辛涼解肌,使痧毒外透。若七日外隱伏不透,邪反內攻,痰多氣逆,煩躁神蒙,此為痧閉,證最危險。此案初則清透,繼則清化,終則清養。對證發藥,層次井然,臨危取勝,殊為高手。

伏熱發疹案

過允文(住宜興徐舍)

病者 胡仲芬令孫,年五歲,住宜興西察院。

病名 伏熱發疹。

原因 伏邪內發,風熱外感。

證候 身熱咳嗽,口渴神煩,便溏溲赤,痧透未足,熱鬱不退,苔白而花,舌質乾燥。

診斷 脈數,右甚於左。乃伏邪與新感同發,熱鬱肺絡,疊用生津宣透之劑。自二月迄於三月,連透紅痧三次,繼透白㾦,色枯不潤,進大劑甘寒養液,猶是半枯半潤,時灌頻溉,疹色方能晶亮。

療法 重用生津,佐以宣透,沙參、石斛、生地、蔗汁生津為君,桑葉、豆豉、前胡、茅根宣透為臣,川貝、枇杷葉清金肅肺,蔞皮、鹽夏寬運中氣。惟便溏一證,既不能澀,又不能補,只入扁豆為和中健脾之用。

處方 鮮生地(五錢) 青蔗汁(半鍾) 川貝母(三錢) 鮮石斛(三錢) 淡豆豉(三錢) 北沙參(三錢) 冬桑葉(二錢) 青鹽夏(錢半) 生扁豆(三錢) 枇杷葉(五片,去毛) 栝蔞皮(二錢) 前胡(二錢)

先用白茅根(二兩,去心),煎湯代水。

次診 服二劑,痧回熱退。數日後,驟然厥逆,脈弦而滑。此乃乳食不化,生痰阻氣,上壅肺氣使然,急宜開痰降氣。

次方 枳實 鬱金 花檳榔 玉樞丹(磨沖,各五分) 鮮菖蒲汁(五錢) 淡竹瀝(一兩) 薑汁(五滴,沖)

三診 煎服半劑,吐出膠痰二塊,厥回氣平。明日又大熱口渴,舌紅,脈數而細。治以清熱生津,參以化痰。

三方 鮮鐵斛(三錢) 川貝(三錢) 花粉(三錢) 鮮生地(五錢) 桑葉(二錢) 老竹黃(二錢) 銀花(五錢) 知母(三錢) 杜膽星(錢半)

四診 服二劑,熱少平,又透痧一身,甚密。再與生津托邪法,熱退痧回。後二日復厥,勢較輕,即與前方。又吐出膠痰數口,厥回而身又熱,復透出痧一身,而津液之桔尤甚,令頻灌蔗汁。數日後,發出白㾦一身,色枯,即與大劑甘寒養液。

四方 鐵皮斛(五錢) 北沙參(三錢) 栝蔞皮(二錢) 鮮生地(三錢) 天麥冬、蓮心(各三錢) 青蔗汁(半鍾,沖) 生甘草(一錢) 旋覆花(錢半,包煎)

效果 服三劑,白㾦轉潤,五劑全亮,又五劑而愈。有患此者,他醫見其厥,用羚羊角煎送牛黃丸服下,未二時即死。

廉按:痧為麻疹之俗稱,杭寧紹通稱曰瘄,江蘇總名曰疹。此案伏熱發疹,陰氣先傷,較之但感風熱發疹者,輕重懸殊。故疊用清透甘涼,證多反復,次方重用開痰降氣,末方大劑甘寒救液,均極有力,宜乎厥疾乃瘳。此為痧疹之正法眼藏。

食積悶瘄案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錢桂桐之侄,童年,住壩橋。

病名 食積悶瘄。

原因 伏溫發瘄,因食糯米麵食,內鬱而不出透,至九日始延余診。

證候 身熱七日始見麻點,不出表,頭面極少,手足冷,按其腹作痛,疹毒內攻,全夜不寐,氣喘煩躁,發狂起坐,揚手擲足。

診斷 脈濡滯不起,舌絳,苔浮黃如糜,唇紫。此即《麻疹闡注》所謂食閉兼火閉證也。

療法 宜治其積,其火方泄,痧立外透。用自制陸氏潤字丸,先通里積,以治食閉。又遵繆仲醇清透參入溫宣法,以治火閉。

處方 牛蒡子(三錢,杵)

淨蟬衣(錢半) 青連翹(三錢) 萊菔纓(三錢) 蘇薄荷(一錢) 片鬱金(三錢) 玉泉散(七錢) 浮萍(一錢,同包) 鮮竹葉(廿片) 西河柳(錢半) 水蘆筍尖(五個) 鮮茅根(二兩,去心)

先用陸氏潤字丸(一錢) 開水迭服。

外治方 以西河柳、櫻桃核、艾葉、姜煎水,放盆熏足;後以吳萸、生礬末、雞子白、燒酒搗敷足底,引火下趨,以治足厥。

次診 詢知潤字丸僅服十粒,大便仍閉,全夜不寐,發狂起坐,氣喘煩躁,揚手擲足如前,脈細如伏,苔變深黃,目封,痧點似回。此積橫於中,裡氣不通,痧火不從外達,毒即內攻,有犯心逆肺之險。再用清透法以達邪,通血法以消積。先與潤字丸二錢,督令研碎,開水服畢,方與開方。

次方 牛蒡子(三錢,杵)

片鬱金(三錢) 蟬衣(一錢) 地骷髏(五錢) 枯黃芩(二錢) 薄荷葉(一錢) 蘇丹參(三錢) 連翹(三錢) 生雅(七分) 鮮竹葉(三十片) 黑山梔(二錢) 赤芍(二錢) 玉泉散(九錢) 浮萍草(錢半,同包) 木通(一錢,辰砂拌) 蘆、茅根(各二兩)

另玳瑁七分、西藏紅花(三分,研細如霜),燈心湯下。代茶鮮茅根一兩、鮮芫荽一錢、鮮西河柳錢半,水煎。

效果 服後大便通解,痧疹齊透,布滿一身,壞象如掃而痊。

說明 但以大黃起瘄,如方內開出,無論貧富,萬不肯服。故必自制攜用,乃方便之一術。

康按:悶瘄由瘟毒鬱閉,悶而不發,其證最急。但其所以悶而不發者,必有所因。或因寒閉,或固火閉,或固痰閉,或因食閉,治必先其所因,伏其所主,而閉自開。開則悶瘄自透,病可轉危為安。此案食閉兼火閉,方用湯丸並進,潤字丸攻其食閉,湯藥開其火閉,使裡氣通,表氣自疏。表氣疏,瘄自齊透,故壞象如掃而痊。

麻疹痰閉案

周小農(住無錫)

病者 外科鄭鶴琴之侄,年甫齠齡,住日暉巷。

病名 麻疹痰閉。

原因 孩體乳痰上壅,以致麻疹不出表,溫邪熏蒸,咽喉腫痛。

證候 麻疹隱而未透,咳嗽氣急,痰多,喉關有聲,咽喉紅碎。

診斷 指紋隱隱。此即張廉《麻疹闡注》所謂痰閉之證,痧火不得外泄,或延爛喉。

療法 商用宣痹通血,化痰透達法。(通血為孫復初《麻疹要訣》,近賢梁達樵亦時用之。)

處方 廣鬱金(三錢,生打) 泡射干(七分) 光杏仁(三錢) 牛蒡子(三錢,杵) 丹參(二錢) 鮮薄荷(四錢) 象貝母(三錢) 赤芍(二錢) 元參(三錢) 制殭蠶(三錢) 鮮枇杷葉(五片,去毛) 鮮茅根(一兩,去心) 紫菀(三錢)

另用西月石(三分) 月雄精(二分) 猴棗(一分) 研細末,茅根湯送下。

效果 一劑而痰降氣平,二劑而麻疹透足,繼用清肅而瘳。

廉按:此開痰閉以透悶瘄之一法。另方月石、猴棗同雄精並用,豁痰解毒,最為著力,故能奏效如神。

疫痧內隱案

葉鑑清(住上海)

病者 朱孩,年二歲,太倉人,寓新閘路福康里。

病名 疫痧內隱。

原因 因冒風致痧子內隱。

證候 寒熱無汗,四日痧見,兩日胸頸兩手雖稠,而面顴額部隱約不透。痧為陽邪,頭面屬陽,尤為要緊。咳聲不揚,目紅多眵,脘悶,氣急微喘,泛嘔乳汁,便溏溺少。

診斷 紫紋已至氣關。此由風邪重受,痰熱交阻,抑遏肺氣,有痧陷昏喘之險。擬以宣透,必得痧達,邪勢向外,方有轉機。

療法 風痧為肺病,紅痧是胃病。今風痧內隱,當宣肺發表為首要。方中荊、蒡、蘇、薄、葛根辛散透發為君,天蟲、蟬衣祛風泄熱為臣,甘、桔、枳殼開肺宣喉,象貝、前胡解肌化痰為佐使,外用香菜湯揩者,亦取其辛香鬆肌,痧易透達也。

處方 荊芥穗(一錢) 紫蘇葉(八分) 炒天蟲(錢半) 熟牛蒡(三錢) 生甘草(四分) 薄荷葉(八分,後入) 煨葛根(一錢) 淨蟬衣(八分) 象貝母(三錢) 苦桔梗(五分) 生枳殼(一錢) 嫩前胡(錢半)

外用香菜煎湯,用毛巾絞乾揩面頸。

次診 身已有汗,膚腠已鬆,面額兩顴痧子漸透,色赤,肢體尤稠,尚脘悶煩躁,啼哭淚少,咳嗽有痰,口乾干惡,目紅多眵,溺短,便溏、日行一二次,關紋色紫,此痧未透發,痰熱交阻,肺失清肅之令。慎防昏喘變端,治再宣泄。

次方 炒牛蒡(三錢) 炒天蟲(錢半) 象貝(三錢) 生甘草(四分) 生枳殼(一錢) 薄荷葉(八分,後下) 淨蟬衣(八分) 光杏仁(二錢) 苦桔梗(五分) 嫩前胡(錢半) 廣鬱金(錢半)

仍用香菜煎湯,乘熱揩面、顴、頸及兩手。

三診 痧子齊布,紅潤尖透,邪勢已從汗外達,佳象也。咳頻,聲音較揚,便溏溺赤,脖悶泛惡雖減,尚煩躁少寐,啼哭有淚,紫紋色淡,脈來滑數,右部較甚。痰熱熏蒸,肺不清肅,慎防傳變,再以清化治之。

三方 炒牛蒡(三錢) 蟬衣(八分) 光杏仁(二錢,勿研) 生甘草(四分) 嫩前胡(錢半) 炒天蟲(錢半) 象貝(三錢) 青連翹(三錢) 生枳殼(一錢) 茅根肉(三紮,去衣)

四診 表熱已解,痧子漸回,交一候病勢轉鬆,最為正當。煩躁較平,夜寐較安,惟咳嗽尚甚,痰多艱咯,便溏溺暢,舌尖邊紅,苔膩口穢。此肺邪未清,胃熱亦盛,脈來右部滑數,當兩清之。

四方 炒牛蒡(二錢) 冬桑葉(錢半) 淨連翹(三錢) 茅根(三紮) 蘆根(八錢) 生竹茹(錢半) 象貝(三錢) 炒蔞皮(三錢) 冬瓜子(三錢) 嫩前胡(錢半) 枇杷葉(三片,去毛)

五診 痧子漸回,諸恙均平,惟咳嗽痰多,脈來數象已和,當再清肅肺胃。

五方 冬桑葉(錢半) 炒蔞皮(三錢) 金銀花(三錢) 生竹茹(錢半) 茅根(三紮) 蘆根(八錢) 象貝(四錢) 淨連翹(三錢) 冬瓜子(三錢) 嫩前胡(錢半) 枇杷葉(三片,去毛)

六診 咳嗽較減,邪勢漸化,脈來右滑。滑屬痰邪,痰與餘熱,尚流連肺胃,仍主清化。

六方 象貝(四錢) 嫩蘆根(七錢,去節) 生苡仁(三錢) 淨連翹(三錢) 通草(一錢) 瓜蔞皮(三錢) 冬瓜子(三錢) 生蛤殼(四錢,打) 生竹茹(錢半) 鮮地慄(三枚)

效果 服二劑,咳嗽仍未平,即停藥。旬日後,咳始痊愈。

廉按:凡發疫痧,最怕冒風內隱。隱則痧毒內攻,勢必痰熱交阻,氣喘神迷,險象蜂起。此案內外並治,仍使痧毒外達,幸而痧子齊布,紅潤尖透。後用兩清肺胃,轉危為安,的是兒科能手。

瘄後受風夾食案

汪竹安(住紹興斷河頭)

病者 梁姓男孩,年三歲,住本城觀音弄。

病名 瘄後受風夾食。

原因 時瘄回後,不忌風寒,恣食油膩而發。

證候 咳嗽痰多,咬牙弄舌。

診斷 脈浮弦,苔紋干膩,最防陡變驚癇。

療法 宣肺化痰,兼消食滯。

處方 生桑皮(錢半) 地骨皮(三錢) 生甘草梢(四分) 杭菊(二錢) 生雞金(錢半,打) 莖葦(八分) 佛手片(六分) 炒枳殼(一錢) 絲通(一錢) 嫩前胡(錢半)

次診 弄舌雖止,咬牙未除,咳痰漸減,惟脘滿胸逆,脈象仍弦,膩苔未法,慎防化為驚癇。治以宣肺清肝,佐以益腎。

次方 羚角片(五分,另燉,和沖) 杭茶菊(二錢) 生甘草梢(五分) 生桑皮(錢半) 前胡(錢半) 甘杞子(四分) 搗生東芍(錢半) 陳皮(六分) 桔梗(八分)

三診 咳嗽更甚,仍然咬牙,惟大便已下,神識較清,弦脈稍退,舌肉轉潤。病勢略有轉機,治守前法出入。

三方 甘杞子(六分) 搗生東芍(二錢) 陳皮(五分) 清炙甘草(三分) 辰染茯神(三錢) 白滁菊(二錢) 北沙參(二錢) 破麥冬(二錢) 羚角片(五分,煎透,分沖)

四診 咬牙較緩,神識已清,咳嗽亦減,惟潮熱往來,舌苔微黃。尚有餘邪逗留營分,恐再病變。治以參、麥益胃,參斂肝救腎法。

四方 北沙參(二錢) 玄參(二錢) 原麥冬(二錢) 清炙甘草(三分) 生東芍(錢半) 川石斛(錢半) 佛手片(五分) 陳皮(六分) 鮮竹茹(二錢) 細生地炭(三錢)

五診 咬牙潮熱均除,咳嗽未瘳,肺胃尚有積熱,舌苔微黃兼膩。治以清潤肺胃,並疏厥陰,分消余積。

五方 北沙參(二錢) 生玉竹(一錢) 大腹皮(三錢) 炒楂肉(二錢) 清炙甘(三分) 生東芍(錢半) 炙橘紅(六分) 破麥冬(二錢) 白滁菊(一錢) 絲通草(八分)

效果 連服三劑,餘熱肅清而愈。

廉按:萬氏密齋曰:凡疹初收,要避風寒,勿食煎炒葷腥酸成之物,宜淡滋味,至一月,可少與雞鴨肉食之物。若食葷太早者,外毒雖泄,內毒復萌,再出者亦有之,或屢出者亦有之。若誤食酸鹹,則增痰咳,遲延日久而難愈也。若誤食煎炒,則生毒熱,或變餘熱。冒觸風寒者,或咳而加喘,或生壯熱,或成瘧疾,變證百出,難以治療矣。此案病固,適犯此弊。故必多方救濟,始奏全功。凡病後調其飲食,適其寒溫,為善後切要之良圖。

時瘄夾斑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婁麗生令郎,年五歲,住本鎮西市。

病名 時瘄夾斑。

原因 冬應寒而反溫,瘄疫盛行,有瘄痘夾發者,有瘄斑併發者。今感染疫氣,而瘄與斑夾發。

證候 初起憎寒壯熱,噴嚏流涕,腮紅眼赤,咳嗽氣急。繼則蒸蒸內熱,現形成片,並無頭粒,色紅帶紫,神識煩躁,腹滿便閉。

診斷 脈右洪盛而數,左三部沉實,舌鮮紅帶有紫光。診畢,先有傅醫在座,謂:近來出瘄夾痘者甚多,先宜透發,不可涼遏,方用升麻、葛根、荊芥、薄荷、牛蒡、蟬蛻、桔梗、甘草等味。予謂:一齊湧出,粒粒可數者,瘄也。顆粒分明,先稀後稠者,痘也。成片現形,或稀或密,或癢或麻,以手撫摩平坦而無頭粒者,斑也。病由吸受瘟毒,犯肺則發瘄,入胃則發斑,必然之勢也。

療法 當以清營解毒,透瘄化斑為主治。病家極口贊成傅方,予遂不開方面出。

傅氏處方 升麻(五分) 生葛根(七分) 荊芥(八分) 蘇薄荷(六分) 炒牛蒡(錢半) 淨蟬衣(十隻) 桔梗(七分) 生甘草(三分)

次診 據述服傅方一劑,身發大熱,譫語發狂,揚手躑足,痰聲如鋸,氣尤急促,不時昏暈,手足厥冷,脈兩寸沉伏,關尺滑數,舌絳且干。此瘟毒胃熱,上蒸於肺,痰隨氣上而昏厥也。病勢甚危,急用犀羚白虎湯,加紫雪西黃以挽救之。

次方 犀角汁(五分,磨沖) 羚角片(八分,先煎) 生石膏(八錢,先煎) 白知母(三錢) 生甘草(四分) 紫雪(四分) 西黃(一分,二味和勻,藥湯調下)

三診 服後,厥回神清,斑瘄透齊。惟咳喘痰多,便閉溺澀,脈甚滑數,按之沉實,舌絳轉紅,中心現黃濁苔。此肺氣為痰熱所阻,不能下輸大腸也。仍以清熱降痰為治。

三方 生石膏(八錢,先煎) 白知母(三錢) 栝蔞仁(四錢,杵) 竹瀝半夏(錢半) 濟銀花(二錢) 青連翹(三錢) 滾痰丸(二錢) 拌滑石(三錢,包煎)

四診 服後腹痛異常,即解燥糞十餘枚。繼則白痰稠積齊下,諸證大減,脈之滑數亦輕。遂於前方去丸藥,加鮮生地五錢、鮮石斛三錢、雅梨汁兩瓢沖。

五診 熱勢復劇,氣又喘急,甚至痰壅發厥。原方去二鮮,又加丸藥。如是者二次,大便又下如膠漆者頗多,脈證漸和,險浪始息。改用竹葉石膏湯,甘涼濡潤,充津液以搜餘熱。

五方 鮮竹葉(三十片) 毛西參(一錢) 竹瀝半夏(錢半) 青皮甘蔗(兩節) 生石膏(四錢,先煎) 原麥冬(一錢) 生甘草(五分) 鮮白茅根(六十支,去衣)

效果 連進兩劑,諸證漸瘥,胃能納粥。後用鮮石斛三錢,煎湯代茶頻飲,調養旬余而痊。

廉按:瘄因時疫而發,故謂之時瘄。其發雖由於瘟毒,傳染多吸自口鼻,鼻通於肺,肺受瘟毒則發瘄,口通於胃,胃受瘟毒則發斑。正治之法,當以清營解毒,透瘄化斑為主,隨證佐以他藥,其大要也。奈病家無醫藥常識,反信用治瘄套方,直至變端蜂起,遂敢服大劑涼解,近世俗見,大抵皆然。幸而犀羚白虎湯加紫雪西黃挽救著力,第三方白虎合小陷胸加減合滾痰丸跟踵急進,始得轉危為安。可見瘟毒勢重者,清瘟敗毒之藥亦不得不重用也。孫氏《千金方》曰:膽欲大而心欲細。斯言也,不但醫家當作模範,即病家亦當奉為圭臬。

瘄夾喉痧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

病者 汪元洪之令侄,年七歲,住大義。

病名 瘄夾喉痧。

原因 去年冬瘄疫盛行,輕者但發時瘄,重者或夾斑,或夾痘,極重者夾爛喉⿸疒丹痧。今兒感染疫毒而併發。

證候 一起即壯熱煩渴,咳嗽氣喘,先發瘄疹,色赤如丹。繼則痧密肌紅,宛如錦紋,咽喉腫疼,神昏譫語。

診斷 脈右洪盛滑數,左沉弦小數,舌赤且紫,刺如楊梅。此疫毒外竄血絡,瘄與⿸疒丹痧併發,乃瘄疫最重極險之惡候也。

療法 涼解血毒為首要。上午先進普濟消毒飲加減,以透其瘄疹;下午續進清營解毒湯,以化其⿸疒丹痧。

處方 蘇薄荷(一錢) 炒牛蒡(二錢) 青連翹(三錢) 金銀花(二錢) 西紫草(二錢) 鮮大青(五錢) 粉丹皮(錢半) 元參心(二錢,直擘去皮)

先用活水蘆筍二兩、鮮茅根二兩,去皮,煎湯代水。

次方 鮮生地(八錢) 拌搗淡香豉(二錢) 金銀花(二錢) 粉丹皮(錢半) 連翹心(一錢) 元參心(二錢) 粉重樓(二錢) 甘中黃(一錢)

先用野菰根尖二兩、紫背浮萍五錢(藕池中取),煎湯代水。

次診 前方各進兩頭煎,均無大效。而面色青晦,神昏不語,惟煩躁陣作,發躁時將臂亂挖,若不知痛,挖破處血出紫黯不流,喉間紫赤,間有白腐,舌仍如前,脈浮診混糊,沉按細數,左寸搏勁而躁。此瘟毒郁於營中,半從外潰,半攻心肺,其壽可立而傾也。欲圖急救,必使瘟毒有外泄之機,乃有挽回希望。姑以紫雪芳透於前,神犀丹清解於後,再用大劑清營逐毒湯。

三方 紫雪(一錢) 葉氏神犀丹(一顆)

均用鮮捲心竹葉三錢、燈心五分、鮮石菖蒲根葉(錢半,剪碎後煎),煎取清湯調下。

四方 犀角尖(八分,磨汁) 鮮生地(四兩,磨汁) 生川軍(四錢,開水浸半點鐘,絞取清汁) 生玳瑁(三錢,剪碎) 金銀花(三錢) 元參心(三錢) 粉重樓(三錢) 羚角片(錢半,先煎) 青連翹(三錢,帶心) 陳金汁(二兩,分沖) 藏紅花(一錢)

三診 陸續頻灌,從上午至黃昏,僅得大便溏黑者一次。灌至次日清晨,盡藥兩劑,又得黑溏極穢臭不可聞者兩次,神識時清時昏,昏少清多,舌上翻出浮膩黃苔,喉間白腐,時退時起,頸肘腰腿,發現紫痕硬塊,大小不一,脈皆浮洪搏數。此血毒雖從下泄,而營中之伏火尚熾也。姑用伍氏清血解毒湯合絳復湯、葉氏神犀丹,涼透血毒,宣絡清神,以消息之。

五方 鮮生地(一兩) 粉丹皮(二錢) 藏紅花(八分) 青連翹(三錢,帶心) 老紫草(三錢) 真新絳(二錢) 旋覆花(錢半,包煎) 拌神犀丹(三顆)

先用紫花地丁八錢、銀花露一斤,煎湯代水。

四診 一日夜藥盡兩劑,大便又秘,小溲赤澀,神識多昏少清。凡上部如頸肩手臂,下部如腰脊膝膕等處,從前有紫痕硬塊者,亦皆紅腫作膿,不特咽喉潰爛,並肛門亦潰爛流膿,脈仍搏數、按之有力。血毒雖從外潰,病勢總在險途。急擬救陰活血、敗膿逐毒,背城一戰,以圖幸功。用仲景敗膿散合大黃牡丹湯加味。

六方 生錦紋(三錢) 粉丹皮(二錢) 小枳實(錢半) 生赤芍(五錢) 元明粉(二錢,後入) 光桃仁(錢半) 桔梗(一錢) 鮮生地(一兩)

先用冬雪水、銀花露各一湯碗,代水煎藥。

五診 藥仍陸續頻灌,灌至一晝夜,約服四五湯碗,二便始暢。惟糞帶膿血雜下,一節黃燥,一節溏黑。從此神識清醒,時時叫痛,咽喉肛門潰爛均減,六脈搏數已轉弦軟。治以養陰活血,敗膿化毒,與五汁飲加味。外用紫金錠一錢、制月石三分,和以淨白蜜,時時掃喉,清化其毒。

七方 鮮生地(二兩,開水浸,搗汁) 雅梨汁(各兩瓢) 甘蔗汁、生藕汁(各一瓢) 陳金汁(二兩,分沖)

先用鮮茅根二兩(去皮)、金銀花五錢,煎取清湯;再燉四汁,滾十餘沸;沖金汁,時時灌之。

六診 連服三日,咽喉及遍身潰爛處,均已漸次收功,便中亦無膿瘀,胃納綠豆清湯,舌轉嫩紅,脈轉虛數。此瘟毒雖皆外泄,而血液已經兩虧,與五鮮湯滋養以善其後。

八方 鮮生地(六錢) 鮮梨肉(一兩) 鮮建蘭葉(五錢) 鮮石斛(五錢) 鮮茅根(一兩)

效果 連服六日,胃健納穀,喜笑語言如常。囑其用北沙參四錢、光燕條一錢、奎冰糖三錢,日進一劑,以調補之。

廉按:此種瘟毒瘄疫,十中難救一二。設病家膽小如鼷,醫家遲迴審慎,不敢連用峻攻大劑,無論如此重篤之病,不能挽救於垂危。即使幸而轉機,而後半如此風浪,亦不敢冒險擔任,則不能收全功於末路。況大便一節黃燥,一節溏黑,此等疫證,其宿垢最不易清,即毒火亦不易淨,往往有停一二日再行,有行至五六次至十餘次者,須看其病情如何,以定下與否,切勿震於攻下之虛聲,遂謂一下不可再下,因致留邢生變,而釀功虧一簣之慨也。此案膽識兼全,非確有經驗,博歷知病者,斷不敢擔此重任,背城借一以圖功。

瘄夾水痘案

嚴繼春(住紹興安昌瑞安橋)

病者 徐子青之令嬡,年十四歲,住遺風。

病名 瘄夾水痘。

原因 素稟體肥多濕,適逢春末夏初,瘄疫盛行,感染其氣。先發瘄,後發水痘。

證候 身熱煩悶,咳嗽鼻塞,面目有水紅光,喉痛氣急,指尖時冷,二日即現瘄點,色鮮紅,頭面先見,顆粒分明。

診斷 脈右浮洪搏數,左弦小數,舌紅,苔白膩。此雖時瘄之順證,而濕熱內郁,所防者水痘之夾發耳。

療法 先用防風解毒湯加減,發表透瘄。

處方 防風(八分) 炒牛蒡(錢半) 光杏仁(錢半) 前胡(一錢) 生甘草(三分) 荊芥(八分) 青連翹(錢半) 廣皮紅(七分) 桔梗(七分) 青箬尖(一錢)

次診 第三日下午赴診,據述一日三潮,潮則熱勢盛而煩躁,逾時方退。三日共作九潮,瘄已透齊。現已徐徐回退,惟面目手足微腫,小溲短熱,渴不喜飲,便溏不爽,脈右軟滯,左微弦帶數,苔白微黃。此瘄毒雖出,而濕熱為患也。姑以杏蘇五皮飲消息之。

次方 光杏仁(錢半) 新會皮(錢半) 冬瓜皮(三錢) 絲通草(一錢) 嫩蘇梗(錢半) 浙苓皮(三錢) 大腹皮(錢半) 生薑皮(一錢)

三診 連服兩劑,身又發熱,皮膚覺癢,水痘先現於頭面,漸及周身四肢,小如蠶豆,大如豌豆,狀如水泡,中多凹陷,脈浮滑沉緩,舌苔黃白相兼。此內蘊之濕熱,化為水痘而發泄也。治以七葉蘆根湯透解之。

三方 藿香葉(錢半) 佩蘭葉(錢半) 炒黃枇杷葉(五錢,去毛筋淨) 薄荷葉(一錢) 青箬葉(二錢) 淡竹葉(錢半)

先用活水蘆筍一兩、鮮荷葉一錢、北細辛五分,煎湯代水。

四診 一劑而水痘色淡漿稀,二劑而乾燥成為灰色,勢將結痂,身熱大減,胃動思食,便黃而溏,溺亦漸利,脈轉緩滑,舌苔黃薄。此濕熱從肌皮而出也。治以調中開胃,兼利余濕。

四方 新會皮(一(錢 浙茯苓(二錢) 川黃草(二錢) 生穀芽(一錢) 炒穀芽(一錢) 生薏苡(三錢) 金橘脯(一枚,切片) 陳南棗(一枚)

效果 胃能納穀,精神復舊而瘥。

廉按:色淡漿稀,故曰水痘。多由濕熱兼風,郁於肌表而發。約有黃赤二種:色黃而含有氣水者,曰黃痘,一出如豆殼水疱,東醫名含氣性水痘;色赤而含有血液者,曰赤痘,一出有紅點水疱,東醫名出血性水痘。始初為透明漿液,繼則變為不透明乳液狀,且帶膿性,皆從水疱膿疱而結痂,然總不如正痘之根窠圓淨緊束也。其間有夾疹而出者,亦有夾正痘而出者,間有夾喉痧而出者。此案先出瘄,後發水痘,其瘄及痘皆輕者,因病毒從雙方排泄。故前後四方皆屬尋常藥品,能奏全功。

疫瘄化疳案

汪竹安(住紹興斷河頭)

病者 羅姓男孩,年五歲,住本城。

病名 疫瘄化疳。

原因 先患泄,繼發瘄,後化疳。

證候 瘄雖消回,泄瀉半月未痊,目鼻赤爛作疼,口噴臭惡。

診斷 脈緊數,舌苔糜白。猶恐喉爛穿腮等變迭起。

療法 瀉肝胃鬱熱,以存津液。

處方 龍膽草(四分,酒炒) 生石膏(四錢,研細) 鹽水炒知母(二錢) 根生地(三錢) 豬苓(三錢) 木蝴蝶(五對) 生白芍(二錢) 浙茯苓(四錢) 清炙甘草(三分) 淡竹葉(錢半)

次診 疳爛身熱均減,便泄未愈,苔糜亦輕,脈兼滑數。尚防熱毒下移,轉化便血脫肛等證。治以清化胃腸,並退伏熱。

次方 酒炒川連(三分) 炙百部(一錢) 焦梔子(三錢) 炒楂肉(三錢) 漢木通(一錢) 炒知母(錢半) 地骨皮(四錢) 人中白(五分) 生桑皮(錢半) 陳皮(六分) 浙苓(五錢)

三診 疳爛漸瘳,惟咽門糜赤,聲音尚嘶,脾泄久困,右寸仍兼滑數,苔糜未盡,預後恐無良好結果。擬清胃熱,司化膀胱。

三方 木蝴蝶(五對) 炒車前(三錢) 浙苓(四錢) 赤芍(錢半) 細生地(四錢) 元參(三錢) 尿浸石膏(四錢) 淡竹葉甘(四片) 淡子芩(錢半) 福澤瀉(二錢) 陳皮(六分)

四診 久瀉雖瘥,咽門等處糜爛又起,脈數苔糜。瘄後最怕患疳,醫頗棘手,治用玉女煎加減。

四方 生石膏(四錢,杵) 人中白(五分,杵) 金銀花(三錢) 中生地(四錢) 焦梔子(二錢) 地骨皮(四錢) 生白芍(錢半) 鹽水炒牛膝(錢半) 炒楂肉(二錢) 烏元參(二錢) 淡竹葉(廿四片) 陳金汁(二兩,分沖) 鮮建蘭葉(三錢,後入)

效果 連服三劑,咽爛已愈。後以燕窩、柿霜等代藥,調養而痊。

廉按:瘄後化疳,葉氏謂之痧疳。多由里證不清,濕盛熱蒸,釀生細菌,或化微蟲,上則腐蝕七竅,下則腐敗胃腸,尤以眼疳生翳為難治,牙疳穿腮為最急。其藥如雞內金之殺蟲磨積,膽草、川連、烏梅、胡連之清肝殺蟲,生地、石斛、元參之甘涼養胃,白朮、芩、陳之健運脾陽,金汁、人中白、尿浸石膏之防腐制爛,皆治斯證不兆之要藥。此案前後四方,大半用此等藥品配合為劑,故能消疳以收功,惟外治法必不可少,尚需平時預備以應用。

瘄後痢案

汪竹安(住紹興斷河頭)

病者 金姓女,五歲,住本城咸歡河沿。

病名 瘄後痢。

原因 時瘄回期太早,多食生冷而化痢。

證候 口燥腹痛,裡急後重,大便滯下,膿血稠黏。

診斷 脈沉緊,舌苔白。此積滯移於大腸也。

療法 疏中扶脾,消食祛積。

處方 浙茯苓(四錢) 炒楂肉(二錢) 小青皮(八分) 焦雞金(錢半) 豬苓(二錢) 廣木香(五分) 清炙甘草(三分) 小川連(三分,姜炒) 炒芍(錢半) 土炒於朮(八分)

次診 口燥肢冷,皮灼氣急,唇裂,仍痢,舌焦且胖。此津液內耗,最防木橫則驚。治以清營潤燥,扶土瀉木。

次方 鮮生地(三錢) 鮮石斛(錢半) 木蝴蝶(五對) 清炙甘草(三分) 元參(二錢) 炒知母(錢半) 浙茯苓(二錢) 新會白(六分) 生東芍(錢半) 條芩(一錢)

三診 氣急稍平,涕淚已有,滯下亦鬆,苔轉黃潤,脈尚弦澀。治以清肺潤燥,拯津消滯為妥。

三方 生桑皮(錢半) 鮮生地(四錢) 鮮石斛(二錢) 淡芩(八分) 地骨皮(三錢) 元參(二錢) 賴氏紅(六分) 安南子(三枚) 丹皮(錢半) 佛手片(五分)

四診 氣逆而喘,滯下尚重,口乾脈數,積熱糾纏,終非善果。治以清宣肺胃,通潤府氣。

四方 牛蒡子(一錢) 光杏仁(三錢) 鮮生地(三錢) 鮮石斛(錢半) 栝蔞仁(三錢,杵) 炒枳殼(一錢) 絲通草(一錢) 元參(二錢) 淡竹茹(二錢) 炙橘紅(六分)

五診 氣急雖已漸瘳,痢疾尚未痊愈,舌苔干,脈細數,氣液兩虧之候。且與救津液以拯胃脾,兼消余積。

五方 甜石蓮(二錢,杵) 鮮生地(三錢) 鮮石斛(錢半) 陳皮(六分) 炒知母(錢半) 萊菔纓(錢半) 生東芍(三錢) 毛西參(八分,另燉沖)

效果 三劑後,痢除胃健,後以飲食調養復元。

康按:瘄後成痢,或因熱毒內陷,或因熱積下移,均忌升提補澀。葉氏治法,初則分利宣通,終則甘潤增液。此案大旨近是,方亦清穩。

妊娠疫疹案

羅端毅(住台州)

病者 徐姓婦,年三十歲,住台州。

病名 妊娠疫疹。

原因 妊娠六月,患疫疹,邀毅診視。

證候 頭目浮腫而赤,遍身疼痛,胸腹鬱悶,頭腦劇痛,疹形略見頭面,狂躁不安。

診斷 脈數,舌紅。家人惶恐,祈神許願。毅曰:神鬼之事,何足信哉。蓋熱毒盤踞於中,則煩躁不安,熱氣上蒸,則頭腦劇痛。疫疹欲出不能出,正在戰出之候,則遍身疼痛。妊娠患是證者,最為危險。何則?母病熱疫則胎亦熱,胎熱則動,疫火煎熬,恐有墮胎之患。少頃,疫疹通身遍出,鄰人在旁云:麻疹全身既己出齊,雖有煩躁,亦無妨害。余曰:汝等不知本年患是證者,皆非真正之麻疹,古人所謂瘟疫流行者,即此等之證候是也。雖全身出齊,而亦有異同之點,疹形鬆浮者輕,緊束者重,紅活者輕,紫黑者重。況伊之證,疹形緊束而兼紫黑,形雖見於外,而毒根深藏於內,故胸腹鬱悶不安,前人謂胃熱將爛之候,指斯時也。若不急治,危在頃刻。

療法 用余師愚清瘟敗毒飲加紫草茸,大劑涼血以消毒。

處方 生石膏(六兩,研細) 小生地(一兩) 烏犀角(二錢) 小川連(四錢) 焦梔子(四錢) 肥知母(六錢) 淡黃芩(三錢) 苦桔梗(錢半) 赤芍(三錢) 生甘草(一錢) 元參心(四錢) 青連翹(四錢) 牡丹皮(二錢) 紫草茸(二錢) 鮮竹葉(四十片)

次診 服後片時,即小產一女。產後瘀血不行,腹大如未產之狀,患者似覺尚有一胎在內,少頃又產一男,但腹痛如前。家人隨向鄰家尋覓姜來煎湯與服(吾颱風俗產後必食姜炒米飯等)。余聞其言,竭力阻止,若服此等熱物,人必狂躁,不可療救,不但目前不可服,即至數日,亦切勿一滴沾唇。再擬一清熱去瘀之方。

次方 全當歸(三錢) 芎藭(八分) 鮮生地(六錢) 粉丹皮(錢半) 光桃仁(錢半) 澤蘭(三錢) 淡黃芩(錢半) 益母草(五錢) 制香附(二錢) 紫草茸(一錢) 生赤芍(二錢) 生甘草(八分)

效果 囑服數劑,余即返舍。隨後伊母家請一專科麻痘之老醫來診,病家即將余之言告曰:不可服姜等云云。老醫曰:產後無姜,不能去瘀,不妨服下。幸病家素信鄙人,且觀其證果系熱病,老醫之言似欠妥當,姜等未敢與飲。老醫書方與服(未知擬何等方),服後煩躁。仍用毅所擬清熱去瘀之原方,服數劑而愈。

說明 本年瘟疫流行,正月起至今尚未斷絕。如疫痘、疫瘡、疫疹、疫咳等病證,東南未平,西北又起。死於非命者,不知凡幾,殊深慘痛,如吾黃之新橋管、廓嶼嶴、上云墩數村為尤甚。患疫痘死者十之八九,疫疹死者十之三,醫者作正痘麻療治,用溫補頂托、錯藥而死者,亦十之二三。惟疫咳侵於小兒,村村俱有,極其繁多,父母不知,以小人咳嗽為平常之證,不服藥可愈,至咳久醫不及而死者,亦十之二。鄙人診治,見有疫氣傳染,不論痘瘡麻疹之屬,如遍身疼痛,有汗煩躁,其脈浮沉皆數,則用清瘟敗毒飲加減;無汗煩躁,遍身疼痛,胸腹脹悶,脈數便結,憎寒壯熱,則用防風通聖散加減;若輕證,但寒熱咳嗽發疹,用銀翹散加減,或用荊芥穗、防風、連翹、牛蒡,桔梗、杏仁、前胡、葛根、甘草之屬。如用加味,或生地、丹皮、紫草,或花粉、銀花之類相出入。治愈者約十之八九。觀此,醫者必須隨機達變,切不可拘泥於專科之書明矣。

廉按:台州所謂疫疹,杭寧紹謂之疫瘄,江蘇則稱疫痧。王孟英曰:麻也,痧也,疹也,瘄也,各處方言不同也,其實一也。其辨證首要,端在形色。先論疹形,鬆浮灑於皮面,或紅或赤,或紫或黑,此毒之外現者,雖有惡證,不足慮也;若緊束有根,如從皮里鑽出,其色青紫,宛如浮萍之背,多見於胸背,此胃熱將爛之徵,即宜大清胃熱,兼涼其血,以清瘟敗毒飲加紫草、紅花、桃仁、歸尾,務使鬆活色淡,方可挽回,稍存疑慮,即不能救。次論疹色,血之體本紅,血得其暢,則紅而活,榮而潤,敷布洋溢,是疹之佳境也。淡紅有關有疵,色淡而潤,此色之上者也。若淡而不榮,或嬌而豔,干而滯,血之最熱者。深紅者,較淡紅而稍重,亦血熱之象,涼其血,即轉淡紅。色豔如胭脂,此血熱之極,較深紅而更惡,必大用涼血始轉深紅,再涼其血而淡紅矣。紫赤類雞冠花而更豔,較豔紅而火更盛,不急涼之,必至變黑,須服清涼敗毒飲加紫草、桃仁。細碎宛如粟米,紅者謂之紅砂,白者謂之白砂,疹後多有此症。乃餘毒盡透,最美之境,愈後蛻皮。若初病未認是疫,後十日半月而出者,煩躁作渴,大熱不退,毒發於頷者,死不可救。至若妊娠疫證,母之於胎,一氣相連,蓋胎賴母血以養,母病熱疫,毒火蘊於血中,是母之血即毒血矣,苟不亟清其血中之毒,則胎能獨無恙乎。須知胎熱則動,胎涼則安,母病熱疫,胎自熱矣。竭力清解以涼血,使母病去而胎可無虞,若不知此,而舍病以保胎,必至母子兩不保也。至於產後以及病中適逢經至,當以類椎。若云產後經期禁用涼劑,則誤人性命,即在此言。此皆余氏師愚實地經驗獨出心裁之名論也。此案診斷頗有發明,方法悉宗余氏,胎雖不保,而產婦生命幸賴此以保全。即產後清熱去瘀,亦屬適當之療法。似此危證,幸收全功,蓋不執產後宜溫之謬說,對症發藥之效能耳。案後說明,確有見地。

第十四卷 時行鼠疫病案

肺鼠疫案

張錫純(住鹽山西門內)

病者 施蘭孫,年三十餘,浙江人,奉天中國銀行經理。

病名 肺鼠疫。

原因 庚申冬令,黑龍江哈爾濱一帶,鼠疫流行。奉天防範甚嚴,疫毒之傳染,未嘗入境。惟中國銀行,與江省銀行,互有交通,鼠疫之毒菌,因之有所傳染,而發生鼠疫。

證候 神識時明時憤,恆作讝語,四肢逆冷,心中發熱,思食涼物,小便短赤,大便數日未行。

診斷 脈沉細,左右皆然,且遲甚,一分鐘五十八至,舌上無苔,干亮如鏡。此證雖有外感傳染,實乃因寒生燥,(香港之地有時鼠疫流行,又是因熱生燥),因燥生熱,腎氣不能上達,陰陽不相接續,故證象脈象如此,其為鼠疫無疑也。此證若燥熱至於極點,肺葉腐爛,咳吐血水則不能治矣。幸猶未至其候。急用藥調治,尚可挽回。

療法 治此證當以潤燥清熱為主。又必須濟其腎氣,使之上達,與上焦陽分互相接續,則脈變洪大,始為吉兆。

處方 生石膏(三兩,研細) 知母(八錢) 元參(八錢) 生懷山藥(六錢) 野臺參(五錢) 甘草(三錢)

此方即拙著《衷中參西錄》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又加玄參也。本方後所載治愈寒溫病脈虛熱實之證甚夥,可參觀。煎湯三茶鍾,分三次溫飲下。

效果 將藥服盡一劑,身熱,脈起,舌上微潤,精神亦明瞭。又按原方再服一劑,大便亦通下,病從此遂愈。

廉按:鼠疫為八大傳染病之一,西醫名黑死病,又名配斯篤,有肺配斯篤、腺配斯篤等之別。吾國《鼠疫彙編》、《鼠疫集成》,專發明此病而設,大旨以清解血毒為君。此案療法潤燥清熱,從人參白虎湯加減,乃治肺配斯篤清燥救肺之方法,為治鼠疫者別豎一幟。雖然鼠疫之毒由鼻入肺則為肺鼠疫,其證比腺鼠疫重而且速,甚者有一二日即死。湖北冉雪峰君曰,丁已戊午冬春之交,歸綏鼠疫蔓延,浸浸南下,而晉而魯而寧,武漢亦有此項疫證發現。除糧道街黃姓少東、後長街夏姓內眷誤藥在前,肺部潰爛,已吐膿血不救外,其餘候補街宋姓、府後街朱姓、百壽巷袁姓等多人均以一二劑起之。經此番實驗,似有把握。夫肺鼠疫為陰燥,陰燥體陰用陽,純是一派熱象。即兼外感,不可用辛溫發表,且熱雖甚,亦不可用苦寒盪滌。蓋肺位最高,燥先傷肺,肺主氣,當治氣分。倘邪來入營,開手即用連翹、紅花、丹皮、桃仁之類,是鑿空血管,引賊入室。必也清芳潤透,不溫不烈,不苦不燥,不黏不滯,其庶幾乎。爰制二方於後,為世之治肺鼠疫者進一解。一太素清燥救肺湯(冬桑葉三錢、杭菊花二錢、薄荷葉一錢、栝蔞皮三錢、甜杏仁三錢、鮮石斛三錢、鮮蘆根六錢、生甘草一錢、真柿霜三錢,津梨汁二茶匙沖。以上十味,除柿霜、梨汁,以水三杯微煮,以香出為度,去滓,入柿霜、梨汁溫服。身熱或入暮發熱,本方薄荷再加一錢,或加麻絨六分至八分,取微似汗,得汗去麻絨)。此方治燥氣怫鬱之在氣分者。桑葉、菊花、薄荷芳香輕透,清肺熱,解肺郁,利肺竅,俾燥邪外泄皮毛;蔞皮、杏仁利膈導滯,內氣得通,則外氣易化;石斛、蘆根涼而不滯,清而能透;柿霜、梨汁柔潤而不滋膩;甘草補土生金,和諸藥,解百毒,合之為清涼透表,柔潤養液,絕不犯上論各弊。有熱加薄荷麻絨者,肺合皮毛,開之以殺其勢,勿俾久遏而令肺臟發炎也。二急救通竅活血湯。(川升麻錢半、青蒿葉三錢、藏紅花二錢、淨桃仁三錢、犀角尖一錢、生鱉甲三錢、真麝香五釐,絹包、鮮石斛三錢、鮮蘆根六錢。以上丸味,以水五杯,先煮升麻等七味,令汁出,再入蘆根、石斛,微煮五六十沸,去滓溫服。外竅閉加麻絨一錢五分,如內竅未閉,去麝香,勢緩亦去麝香。得微似汗微吐者愈。急刺足委中穴以助藥力。)此方治燥邪怫鬱,直襲血分,氣血交阻,面目青,身痛如被杖,肢厥,體厥,脈厥,或身現青紫色。倘僅氣分鬱閉,未可誤用,界限務宜分明,青蒿、升麻透達氣分之邪,紅花、桃仁透達血分之邪;犀角、鱉甲直入血分而攻之;石斛、蘆根轉從氣分而泄之;而又加麝香以利關節,以期立速透達。合之為由陰出陽,通竅活血,而仍不落黏滯,犯以上各弊。不用柔潤者,急不暇擇,以疏通氣血為要務也;外竅閉加麻絨,亦閉者開之之意也;內竅未閉及勢緩去麝香,恐耗真氣也;急刺足委中穴,恐藥力緩不濟,急刺之以助其疏利也。或問石斛、蘆根後煮,取其輕透氣分,固已,升麻、青蒿亦氣分藥,何以不後煮。曰石斛、蘆根原取清輕,過煮則腐濁,失其功用若升麻、青蒿混合久煮,取其深入血分,透出氣分,若亦後煮,則兩兩判然,安能由陰出陽乎噫,微矣。

肺鼠疫案

吳興南(住遼陽城南戴二屯)

病者 巴宏鈞,年二十一歲,奉天省遼陽縣人,住巴家崗子。

病名 肺鼠疫。

原因 苦寒勞力,居室不潔,每多鼠患,適哈埠長春盛行鼠疫。時屆深冬嚴寒,微覺背寒而發,於民國二年臘月二十日夜間病作。

證候 四肢逆冷,胸部反溫,心神恍惚,遽不知人,面現灰暗,目不能視。

診斷 左右三部脈均散亂、乍大乍小、若有若無,滿舌濁垢,若白若黃若灰若黑,黏滑殆遍。呼問久之,微言咽痛、心煩,次即昏去,遂斷為肺鼠疫證。其先有杏花村蘇某新從長春歸,遽患類此,延余診治,謂為鼠疫,均非笑之,未曾用藥,下午即死。今巴宏鈞系屬至戚,年邁孀母僅此孤兒,死即絕嗣矣。余壯膽診斷,問得痛在咽喉,必有疙瘩,此鼠疫之一;自言心煩,為邪壅心房,此鼠疫之二;面現灰白,目不能視,又鼠疫之三。審斷已諦,余曉之曰,勢迫難緩,正在生死關頭矣。

療法 先以手法按摩其四肢,使氣血微活,即以銀針臥刺百會、直刺神庭、土星、印堂左右、太陽等穴,再放兩尺澤之血與十宣勞宮。雖取紅汗,惟所出之血均黑紫毒重。刺畢,患者知人矣。遂用加減二花解毒湯。金銀花性善解毒,人所共知,且功專入肺。肺屬嬌臟,最易感邪,用至二兩使肺金清肅,咽痛疫邪開矣。性涼下降,與地丁合用,下降之力愈速,使邪不少留。得大力子、苦桔梗,順胸中之氣,解咽喉之危,其疙瘩立化。紅花少則養血,多則破血,正藉其破血大力,使心房之紫血,回管之黑血排泄,以清新血復原,神明出矣。人之左右心房一司出、一司入,排泄跳動,瞬息不止。紅花重用五錢,猶恐其力薄,佐以生桃仁三錢,尤能破瘀生新,直入心經使邪無遺留,少入麝香,善行善竄,周身之經絡不為毒壅,四肢返溫暹邏角直透心臟,性最解毒,為治疫毒內陷之特效藥。

處方 金銀花(二兩) 南紅花(五錢) 生甘草(三錢) 生桃仁(三錢,搗) 苦桔梗(三錢) 青連翹(三錢) 野菊花(三錢) 大力子(三錢) 紫花地丁(五錢)

加入暹邏角一錢(磨汁)、麝香三釐,入藥內沖服。

效果 服此一帖,病去大半。次服各減其半。繼用太乙紫金錠二錢作四次服,幸慶更生。後於新正節近,治此證十有餘人,無不奏效。噫,世事變遷,災殃亦異。遭斯證而死者,形體黑紫,謂為黑死證,但指其形色而言,實則皆由血毒。必先放血泄毒,藥則活血逐毒,庶幾白血輪不致為毒菌吞滅,其人方免立斃矣。

廉按:鼠疫既染,危險萬狀,大要分肺鼠疫(肺百斯篤)、腺鼠疫(腺百斯篤)兩種。其為證也,先犯心臟,使心力衰弱,凡脈搏如絲即為疫毒由鼻入肺侵犯心臟惟一之確據;其次體溫速升,頭痛眩暈,或作嘔吐,漸漸神識檬朧,陷於昏睡譫語,狀態癡呆,步行蹣跚,眼白純紅,舌苔白色如石灰撒上,或汙紫如熟李頭,腺液窩、大腿上、近陰處起腫脹疼痛劇烈者,一二日即死,其神氣清,核每作癰,亦遷延數日而死。初起以宣透穢毒為第一妙法。閩省梁君達樵云,病者發熱頭痛,四肢倦怠,骨節禁銅,或起紅點,或發丹疹,或嘔或瀉,舌乾喉痛,間有猝然神昏,痰湧竅閉者,此係穢毒內閉,毒氣攻心。宜用芳香闢穢,解毒護心,闢穢驅毒飲主之(西牛黃八分研沖、人中黃三錢、九節葛蒲三分、靛青葉一錢五分、銀花五錢,鮮者蒸露亦可,野鬱金一錢,水煎成取出,調牛黃服)。如見核子,或發斑,或生疔,(加藏紅花八分、單桃仁三錢、熊膽四分);大渴引飲,汗多,(加犀角金汁);神昏譫語(宜用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開水和服),先開內竅。按此方乃透穢之良劑。疫核雖重病,初起不可即下,審其口燥神昏熱熾有下證者,先闢穢解毒,然後議下,每每獲效。下法用大黃三錢泡紫雪丹五分最良。案系肺鼠疫,其毒菌從口鼻傳染,首先犯肺,逆傳心臟之危篤急症。識病既明,方亦頗有大力,惟麝香不如用太乙紫金丹,即吾浙胡慶餘堂闢瘟丹,皆有遂穢殺菌之作用,吾友離塵山人在奉天時,曾親見其效如神。

肺鼠疫案

劉蔚楚(住上海邢家橋路祥餘里)

病者 族叔蔭庭之母,年近古稀,住什湖鄉。

病名 肺鼠疫。

原因 素有哮喘證,因媳婦患鼠疫病,不免勞苦,遂感染而哮喘復作。

證候 初起但熱不寒,神昏嗜臥,目不欲開,口不思食,而又無核。

診斷 脈不浮不沉、中按洪長滑數、右手反盛於左手,舌邊尖紅、苔黃而滑,此疫邪引動宿病。其神昏嗜臥者,痰迷清竅也;熱雖盛而無核者,疫毒首先犯肺也。病在高年,最防惡注而驟變疫厥。

療法 解毒活血為君,參以順氣開痰,鼠疫經驗力加減。

處方 光桃仁(二錢) 全當歸(一錢) 青連翹(三錢) 鮮竹茹(三錢) 藏紅花(一錢) 真川樸(一錢) 生赤芍(二錢) 小枳實(錢半) 栝蔞仁(四錢,杵) 川貝母(四錢,去心,擘)

效果 一劑而平。次日復發,連服二劑而愈。

廉按:此案感疫無核,顯系肺鼠疫之明徵。惟老年氣衰質弱,雖同一患疫而用藥輕重各殊,就使認證已確,峻猛之藥只可用至四分之一,和平之藥亦不得過十成之五,吾願醫之志在安老者,幸毋忽諸案中斷證處方,雖不越王氏活血解毒之範圍,而善為加減、酌斟用量,即能三劑奏功,宜乎粵醫公推為鼠疫之經驗方也。同社友余伯陶君,謂江南嶺表兩地,地形之卑濕雖同,而地氣之寒溫迥別,是以人之體質亦隨地而異,即藥之分量亦固人而殊。羅氏所定之加減活血解毒湯,即吳又可所謂急症急攻法也,施之於壯體重病,誰曰不宜。第強弱有相懸,陰陽有偏勝,或老或幼,或其人本有夙疾,或病後元氣未復,是在用藥者神而明之,變而通之也。爰是權其輕重之宜,增補加減冶法數條:如肝陽素盛者,去柴胡、葛根,加桑葉、菊花;肺陰素虛者,去柴胡、葛根、厚朴,加桑葉、貝母、知母;腎陰素虛者,減去柴葛,加知母、穭豆;氣分素虛者,去柴胡,微加防風;血分素虛者,去柴胡、葛根,加桑葉、丹皮,幼稚純陽者同;胃熱素重者,生地干者易鮮;痰濕素重者,住以平胃二陳;大病之後,去柴胡、葛根,加丹參、蘇梗,老年氣衰者同;亡血之後,去柴胡、葛根、桃仁、紅花,加丹參、桑葉、側柏、白薇;產後血去過多者,去桃仁、紅花、柴胡、葛根,加荊芥穗,蘇丹參;產後血枯生風者,去柴胡、葛根、桃仁、紅花,加蘇丹參、荊芥穗、天麻、穭豆。

腺鼠疫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梁建廷,年五十歲,廣東南海縣,住廣西容縣友記店,商界。

病名 腺鼠疫(又名核疫證、西名百斯篤證、又名黑死證、傳染病)。

原因 素因不究衛生,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酸鹹,腸胃蓄濕生熱。誘因鼠疫流行,城市疫斃甚眾,菌毒飛揚,由口鼻吸受直接傳染而發。

證候 驟然頭痛,惡寒發熱,頸股腋下發結核十餘枚,灼熱疼痛,全體大熱,晝夜不休,面色紫黑,目赤血絲敷蓋,唇色瘀黑焦腫,氣逆粗喘,呃逆頻頻,神識昏迷,皮膚髮赤,灼熱如焚。

診斷 左右六脈洪大弦數,一吸已動七至,體溫升騰達一百零六度。脈證合參,斷為腺鼠疫證。其菌毒侵逼諸腺,故頸股腋下結核腫實,堅如鐵石,灼熱疼痛,勢甚凶猛,危在旦夕。是日延醫十餘會診,無一立方,本在不治之證,今承病家懇求甚切,不得不力圖援救也。

療法 內外並治。先用竹茹刀柿湯以止呃平喘,取竹茹、柿蒂、刀豆降逆下氣,開胸快膈為君;膽草、白芍降肝膽之沖逆為臣;釵斛、知母、生地平胃逆,涼陰血為佐;花粉、杏仁潤肺降逆,生津化痰為使。服後呃逆已除,氣平不喘。又用除疫羚犀敗毒湯,取羚羊、犀角、川連、膽草、黃芩瀉心肝伏火而清三焦,生地、紅花涼血去瘀,石膏、知母平胃清熱,大青、地丁、中白、銀花、真珠敗毒滅菌,蘆筍、茅根透解毒熱,連進五服。並外敷清熱敗毒之藥,常熱常換。疼痛已除,人事漸醒,體熱略退,始能瞬息。惟皮膚多現結核,大者如指,小者如豆,全體布滿,形似熟荔枝狀。診脈洪大已減,只現弦數。又用羚犀桃花敗毒湯,取清熱降火,涼血解毒,去瘀生新,連進五服後,則結核俱消,體熱己除,能起立,略進食。惟睡眠不寧,咽乾口燥,頭部微暈,體中內熱,診脈仍數。又用犀角地黃湯合人參白虎湯加杭菊花,取其清熱涼血,潤燥生津,解表和里也。

處方 竹茹刀柿湯

柿蒂(三錢) 馬刀豆仁(二十枚,燒存性) 鮮竹茹(五錢) 龍膽草(三錢) 生白芍(三錢) 知母(四錢) 鮮生地(六錢) 鮮釵斛(三錢) 天花粉(四錢) 苦杏仁(四錢,去皮)

次方 除疫羚犀敗毒湯

羚羊角(二錢) 犀角尖(三錢,磨沖) 鮮生地(六錢) 鮮大青(四錢) 紫地丁(三錢) 人中白(一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肥知母(五錢) 金銀花(三錢) 西紅花(三錢) 川黃連(三錢) 龍膽草(三錢) 淡黃芩(四錢) 真珍珠(五分,研末沖服)

先用活水蘆根三兩(去節)、鮮茅根二兩(去皮),煎湯代水。

三方 羚犀桃花敗毒湯

羚羊角(二錢) 犀角尖(三錢) 光桃仁(五錢) 金銀花(三錢) 西紅花(二錢) 生石膏(一兩,研細) 粉葛根(五錢) 生赤芍(三錢) 鮮生地(五錢) 鮮大青(四錢) 牛蒡子(四錢,杵) 人中白(三錢) 淮木通(二錢) 蓮子心(五錢) 煎服。

四方 犀角地黃湯合人參白虎湯加杭菊花

犀角尖(二錢,磨沖) 鮮生地(五錢) 生白芍(三錢) 牡丹皮(二錢) 生甘草(一錢) 生石膏(五錢,研細) 西洋參(三錢) 杭菊花(二錢) 肥知母(四錢) 生粳米(五錢)

五方 外敷拔毒消核膏方

生錦紋(一兩) 鮮生地(一兩五錢) 赤芍(一兩) 鮮桃葉(四兩) 生芭蕉根(八兩) 生蒲公英(二兩) 生蒲水蓮(二兩) 鮮地丁(一兩) 人中白(一兩) 生苧麻根(兩半) 生狼毒根(二兩) 生白頸蚯蚓(二兩) 山慈姑(六錢) 西紅花(四錢) 木鱉仁(一兩,去殼)

共捶勻如膏,入大梅片三錢、麝香一錢,復捶和,分三十貼敷各核,隨熱隨換,至不熱痛止消盡為度。

效果 十日核消熱退,人事已醒。二十日燥平渴止,食量已進。三十日食量進至如常,元氣回覆而痊。

說明 是年丙辰夏末秋初,容縣城區鼠疫流行,幾至無人來市。所起症狀個個如是,驟然起核疼痛,後則惡寒發熱,煩躁譫語,或先惡寒發熱、然後起核疼痛者有之。倘醫藥罔效而證變壞,全體起黑粒黑泡,或現一二者,毒盛正敗,而血先死,即不救之證。是役斃者數百人。余所醫治數十,依上列方法,內服外敷後,多起紅粒,毒散正復而血復活,幸而一一痊愈。

廉按:腺鼠疫初起,用王孟英治結核方合神犀丹,多服累效(銀花二兩、皂角刺錢半、蒲公英二兩、粉甘草一錢)。嘔者去甘草,加鮮刮竹茹一兩;便秘熱重者加生錦紋三錢,水煎,和神犀丹服;如嘔仍不止,用真熊膽二分、藏紅花二錢、水煎服,即止。此方用蒲公英、金銀花、角刺合神犀丹,不但解毒,兼解血熱,以蒲公英為瘡毒發汗良劑,神犀丹為解血毒之聖藥也。若白泡疔,本方去角刺,加白菊花一兩,有效。兼黑痘,用神犀丹紫金錠間服,均效。(神犀丹見溫熱)此案確係腺鼠疫,方從王勳臣解毒活血湯脫化而來,然較王氏原方力量尤強,病重藥重,病峻藥峻,本不必拘守成方也。其餘兩方,隨證加減,大旨相同。至若外治一方,解毒消核,涼血瀉火,亦極有效力。案後閱歷之談殊堪深信。

腺鼠疫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陳瑞彬,年二十九歲,廣西容縣人住鄉。

病名 腺鼠疫。又名核疫,西名百斯篤、又名黑死證。

原因 遠行勞苦過度,血氣乍傷,適鄉村鼠疫流行,桿菌傳播,由口鼻吸受直接傳染。

證候 驟然股陰腺起核三枚、脛腺起核二枚、灼熱極疼。惡寒發熱,頭目均痛,肢麻腰疼,煩躁口渴。繼則全體大熱,目赤深紅,朦黯不見,譫語狂躁,乍醒乍昏,面唇紫黑,氣逆喘急,肌肉脫落,形枯黑瘦,危在旦夕。

診斷 脈左沉伏、右浮洪數,用溫度針檢驗熱度,升騰達一百零七度。脈證合參,鼠疫危證也,總由菌毒直入血分,血傷絡郁,凝瘀不運,故左脈伏,神識昏亂異常。證本不治,但一息尚存,豈能坐視,不得不立方援救。

療法 湯劑並外敷法。用除疫羚犀桃花湯加北柴胡、絲瓜絡,取羚、犀、蓮心、赤芍、生地、桃仁、紅花清心平肝,涼血逐瘀為君;生石膏、粉葛、柴胡平胃清熱,疏表解肌為臣;銀花、大青、人中白、牛蒡敗毒滅菌為佐;木通、絲瓜絡利水通竅為使。

處方 羚羊角(二錢) 磨犀尖(三錢) 光桃仁(四錢) 西紅花(二錢) 川柴胡(二錢) 銀花(三錢) 蓮子心(五錢) 生石膏(一兩) 粉葛根(二錢) 赤芍藥(三錢) 絲瓜絡(三錢) 鮮生地(八錢) 大青葉(五錢) 人中白(三錢) 淮木通(二錢) 牛蒡子(四錢)

次診 連進二服並外敷後,熱退體和,人事已醒,核亦略消。惟燥渴仍前,脈左起而弦數、右亦洪數,舌苔枯黑。用涼膈散加犀角、石膏、葛根、桃仁,取其推蕩大腸,清熱生律,平肝潤胃,開胸利膈。

次方 犀角片(四錢) 生山梔(四錢) 生錦紋(四錢) 薄荷葉(錢半) 黃芩(三錢) 粉葛根(一錢) 生石膏(六錢) 光桃仁(三錢) 淡竹葉(錢半) 粉甘草(一錢) 連翹(三錢) 芒硝(三錢)

三診 連服五劑後,大便下黑燥糞,兼下瘀血,燥渴已減,目赤黑苔已退,結核亦消。惟不能安眠,診脈數而微弦。用犀角地黃湯加柴芩,取其清熱降火,涼血潤燥,兼和表裡。

三方 犀角片(三錢) 鮮生地(五錢) 生白芍(三錢) 粉丹皮(二錢) 北柴胡(二錢) 黃芩(三錢)

四診 連進五服後,燥渴已除,食進眠安。惟肢體麻倦,步履困難,診脈滑數,舌苔膠黃。用榮筋活絡湯,寬其筋絡。

四方 川木瓜(三錢) 桑寄生(五錢) 威靈仙(二錢) 歸鬚(錢半) 生薏苡(六錢) 雲茯苓(四錢) 漢防己(三錢) 川黃柏(二錢) 絲瓜絡(四錢) 生淮牛膝(二錢) 楊柳枝(四錢)

外治方 外敷拔毒消核膏

生錦紋(一兩) 生地(兩半) 赤芍(一兩) 西紅花(四錢) 生桃木葉(四兩) 芭蕉根(八兩,生) 蒲公英(二兩,生) 蒲水蓮(二兩,生) 生狼毒根(二兩) 生地丁(一兩) 苧麻根(兩半,生) 人中白(一兩) 木鱉仁(一兩) 山慈姑(一兩) 白頭蚯蚓(二兩)

共捶勻,加入大梅片錢半、麝香一錢、真珠粉錢半,復捶和,分四十貼,敷核處,隨熱隨換,至熱退痛止、消盡為度。

效果 五日人事已醒,熱退體和,覈減痛止。十五日躁平渴止,結核俱消,食量略進。一月食量大進,元氣已復,蒙贈橫額「鼠疫良醫」四字。

廉按:鼠疫見症不一,輕重懸殊,江浙兩省,殊鮮見聞,故鼠疫素乏專書。惟廣東羅氏芝園,經驗宏富,細心揣摹,剖察病情,如老吏斷獄,羅列治法,如名將談兵,以活血去瘀之方,劃清鼠疫主治界限,允推卓識,爰為節述其因證方藥,俾後學有所取法。

一探原因。城市汙穢必多,鬱而成珍,其毒先見;鄉村汙穢較少,鬱而成沴,其毒次及。故熱毒熏蒸,鼠先受之,人隨感之,由毛孔氣管入,達於血管,所以血壅不行也。血已不行,漸紅漸腫,微痛微熱,結核如瘰癧,多見於頸、脅、醃、膀、大腿間,亦見於手、足、頭、面、腹、背,爾時體雖不安,猶可支持,病尚淺也。由淺而深,愈腫愈大,邪氣與正氣相搏而熱作矣,熱作而見為頭痛身痹,熱甚而見為大汗作渴,則病已重矣。

二辨證候。鼠疫初起,有先惡寒者,有不惡寒者,既熱之後即不惡寒;有先核而後熱者,有先熱而後核者;有熱核同見者,有見核不見熱者,有見熱不見核者;有汗有不汗者;有渴有不渴者;皆無不頭痛身癰,四肢痠痹。其兼見者,疔瘡、斑疹、衄、嗽、咯、吐,甚則煩躁懊憹、昏譫癲狂、痞滿腹痛、便結旁流、舌焦起刺、鼻黑如煤、目瞑耳聾、骨痿足腫、舌裂唇裂、脈厥體厥,種種惡證,幾難悉數,無非熱毒迫血成瘀所致。然其間亦有輕重。核小色白,不發熱,為輕證;核小而紅,頭微痛,身微熱,體微痠痹,為稍重證;單核紅腫,大熱大渴,頭痛身痛,四肢痠痹,為重證;或陡見熱渴癰痹四證,或初惡寒,旋見四證,未見結核,及舌黑起刺,循衣摸床,手足擺舞,脈厥體厥,與疫證盛時,忽手足抽搐,不省人事,面身紅赤,不見結核,感毒最盛,壞人至速,皆至危證。

三論治法方藥。古方如普濟消毒飲、銀翹敗毒散,近方如銀翹散、代賑普濟散等,雖皆能清熱解毒,而無活血去瘀之藥,用之多下效。惟王清任活血解毒湯(桃仁八錢去皮尖打、紅花五錢、當歸錢半、川樸一錢、柴胡一錢、連翹三錢、赤芍三錢、生地五錢、葛根一錢、生甘草一錢),方以桃仁為君,而輔以歸,去瘀而通壅,翹芍為臣,而兼以地清熱而解毒,樸甘為佐使,疏氣而和藥,氣行則血通,柴葛以解肌退熱而拒邪,邪除則病愈。惟其對證用藥,故能投無不效。蓋此證熱毒本也,瘀血標也,而標實與本同重,故標本來甚者,原方可愈;標本已甚者,傳表宜加白虎,傳里宜加承氣,毒甚宜加羚犀。如連追後,汗出熱清,可減除柴葛;毒下瘀少,可減輕桃紅,其他當隨證加減。輕證照原方一服,稍重證日夜二服,加銀花、竹葉各二錢,如口渴微汗,加石膏五錢、知母三錢。重證、危證、至危證,初起惡寒,照原方服,柴胡、葛根各加一錢;若見大熱,初加銀花、竹葉各三錢,西藏紅花一錢,危證錢半,或加紫草三錢、蘇木三錢;疔瘡加紫花地丁三錢、洋菊葉汁一杯沖;小便不利加車前草三錢;痰多加川貝母三錢、生萊菔汁兩瓢沖;若痰壅神昏又非前藥可治,當加鮮石菖蒲汁一瓢沖,鮮竹瀝兩瓢沖,或礞石滾痰丸三錢包煎;若見癲狂,雙劑合服,加重白虎,並竹葉心、羚角、犀角、西藏紅花各三錢;血從上逆見衄咯等證,加犀角、丹皮各三錢,鮮茅根、鮮蘆根各四兩;見癍加石膏一兩、知母五錢、元參三錢、犀角二錢;見疹加銀花、牛蒡子各三錢,竹葉、大青葉、丹皮各二錢。老弱幼小,急追只用單劑,日夜惟二服,加石膏、大黃減半,所加各藥,小兒皆宜減半,五六歲一劑同煎,分二次服,重危之證,一劑作一服。幼小不能服藥,用針刺結核三四刺,以如意油調經驗塗核散(山慈姑三錢、真青黛一錢、生黃柏錢半、浙貝錢半、赤小豆二錢共研細末),日夜頻塗十餘次可愈。婦女同治,惟孕婦加黃芩、桑寄生各三錢以安胎,初起即宜急服,熱甚尤宜急追,熱火胎必墜。若疑桃仁、紅花墮胎,可改用紫草、紫背天葵各三錢,惟宜下者除朴硝。以上諸法,俱從屢次試驗得來。證以強壯者為多,故於人屬強壯,毒盛熱旺,家資有餘者,每於重危之證,必加羚角、犀角、西藏紅花,取其見效較捷耳,無如人情多儉,富者聞而退縮,貧者更可知矣。茲為推廣,分別熱盛毒盛兩途,隨症加藥,亦足以治病。如初起系熱盛之證,加石膏、知母、淡付葉、或螺靨菜(或名雷公根)、龍膽草、白茅根之類,便可以清熱;如兼有毒盛之證,加金銀花、牛蒡子、人中黃之類,便可以解毒;若熱毒入心包,羚角、犀角、藏紅花雖屬緊要,然加生竹葉心、生燈心、黃芩、梔子、麥冬心、蓮子心、元參心之類,便可除心包之熱毒;若熱毒入里,加大黃、朴硝、枳殼以瀉之,便可去腸胃之熱毒。如此,則貧者亦所費無幾矣。

此案辨證處方與羅氏療法大同小異,所用藥品尤為清純無疵,足徵學驗兼優。

鼠疫血瘀結核案

劉蔚楚(住上海邢家橋路祥餘里)

病者 陳君花埭之妻黃氏,年二十餘,住福建泛船浦。

病名 鼠疫血瘀結核。

原因 餘年三十外,到閩省親時,鼠疫大作,死人如麻。有不結核者,結則多在腋下髀。鼠疫同而治法仍不盡同。黃氏病發於春日下午。

證候 微熱頭痛,肢痠焦渴,夜即兩腋結核,壯熱屍厥,唇面色紫,其狀如死。猶微有息,陳諸正寢。

診斷 次晨邀余往診。脈沉大,舌尖黑而滑。余曰,此疫毒血瘀也。由鼠先受毒,傳染於人。是毒由地氣矣,毒氣遊溢於空氣之間,則地氣而及於天氣矣。氣由口鼻傳入,則毒中於人矣。今核結兩腋,屬肺經部位,然核結於頸項別處較少,結於腋下髀厭者較多。意腋厭皆大枝血管所經,旋曲易於阻梗。既現狀純是血瘀,似不必拘定腋下屬手太陰肺,髀厭屬足少陽膽也。

療法 總以通其血瘀為主要,內治,加王清任血府逐瘀湯加減;外治,用山慈姑、紅芽大戟末各五錢,蘆薈末一兩,冰片五分,雄黃八分,搗神仙掌,蔥汁開塗。另生蛤膜開腹,小雄雞連毛開背,俱入研冰片二分,再貼之。

處方 川柴胡(三錢) 原桃仁(三錢) 生赤芍(二錢) 生甘草(一錢) 大黃(二錢) 紫花地丁(三錢) 紫背天葵(三錢) 小薊(三錢) 王不留行(三錢)

另先煎蟬退二兩、殭蠶一兩、皂角刺一兩,去渣熬藥。又取廣東萬年青根汁一杯沖。

疊次往診,灌藥不外前方加減。診治六日,所有紫雪、紫金錠、牛黃至寶、飛龍奪命諸丹,凡可以助其穿通經絡者皆用,而效力猶甚微焉。余思鼠疫最重者,猝然倒斃,及一起但見微燒頭暈,神志昏昏,不數時亦斃。其次結核,多死於三四日。病發稍輕者,能延過一來復,便可希望生全。此病重甚,然姑用麝香六分,分十餘次,用前方藥水調灌。大穿經絡,作背城借一之謀。幸夜半核消,能轉側,能顧視,若注意其左足也者。陳君檢視,則左足心起一血泡,如小蓮子,奔告余曰,血毒下行,現於湧泉穴,未始非吉兆。銀針挑破,擠去惡血為宜。

第七日診,人大醒,能坐言,述其昨夜左足心作痛矣。小水通,無大便,左腹脹。與調胃承氣湯,大黃四錢、芒硝三錢、甘草八分,加皂莢仁三錢,服後得下。

第八日診,脈轉長大,多汗,惡熱引飲。與白虎湯,生石膏二兩、知母一兩、舊稻穀五錢、甘草六分,加鮮竹茹四錢。

第九日診,渴不少止,舌乾紅。遂加至每劑生石膏一斤余,知母四兩、鮮竹茹八兩、全麥冬四錢、舊稻穀一兩,熬水,長日與之。半月後,渴始漸止。以後多用鮮竹茹五錢,茅根、蘆根各一兩,青天葵錢半,板藍根、小薊、知母、稻穀各四錢。

效果 共逾月餘,熱乃清而病愈。甚矣毒火之可畏也。

說明 西人發明鼠疫原因,由微生蟲,其形如杆,發於鼠死蝨飛,吸入傳染。又發明鼠疫起於鼠族本體之桿菌。吸入人之黏膜器、口鼻、生殖器及淋巴腺,發為急性熱疫之傳染病。考驗極真,防護法亦最密。然我國每年一埠中,如初現於某處者,轉移於別處,則前處消滅,歷歷不爽。誰畫其界線耶,或地力亦有轉運耶,抑鼠族亦有遷移耶。以此疑點,屢由譯者請教外國大醫,其說明尚少的解。

廉按:天津張壽甫君曰:孫真人《千金方》,謂惡核病者,肉中忽有核累,大如梅李核,小如豆粒,皮肉疹痛,壯熱□索惡寒是也。與諸瘡根瘰癧結筋相似。其瘡根瘰癧因瘡而生,似緩無毒。惡核病猝然而起有毒,若不治,入腹煩悶殺人。皆由冬受溫風,至春夏有暴寒相搏,氣結成此毒也。觀此論所謂惡核,似即系鼠疫之惡核。觀其所謂冬受溫風,至春夏又感寒而發,又似愚所謂伏氣化熱,下陷少陰,由寒溫而變為鼠疫也。蓋伏氣化熱之後,恆有因薄受外感而激發者,由斯知鼠疫之證,自唐時已有,特無鼠疫之名耳。然鼠疫之名,非起自西人也。德州李保初《藥言隨筆》曰:滇黔兩粵,向有時疫癢子證,患之者,十中難愈二三,甚至舉家傳染,俗名耗子病,以其鼠先感受。如見有斃鼠,人觸其臭氣則病,室中或不見鼠時,證必流行。所感病象,無論男女壯弱,一經發熱,即生癢子。或在腋下,或現兩胯兩腮,或痛而不見其形,遲則三五日,速則一晝夜即斃。辛丑夏,邑適有患此證者,診之,其脈輕則細數,重則伏澀,遂悟時證之由,其所以鼠先感受者,非有奇異之毒,實感天地之氣偏耳。以鼠穴居之性,晝伏夜動,藉地氣以生存,如地氣不達,陰氣失職,鼠失其養,即不能居,是以他徙,不徙則斃。人居陰陽氣交之中,必二氣均調,臟腑始順適無病。設或二氣有偏,其偏之極,更至於孤獨,人處其間,即大為所累。是以天地之氣,通則為泰,塞則為否,泰則萬物生,否則萬物枯,此自然之理也。今即物性以證人病,則知二氣何者偏勝,補偏救弊,必能奏效。觀《藥言隨筆》之所云云,知滇黔兩粵,早有鼠疫之病,亦早知其病起點於鼠,而有鼠疫之名也。民國十二年春,哈爾濱防疫官趙含章君報告原文,斯年鼠疫之病狀,染後三日至七日,為潛伏期。先有頭癰眩暈,食慾不振,倦怠嘔吐等前驅證。或有不發前驅證者,繼則惡寒戰慄,忽發大熱,達三十九至四十度以上,或稽留,或漸次降下,淋巴管發生腫脹,在發熱前,或發熱後之一二日內,概發腫塊一個,有時一側同發兩個,如左股腺與左腋窩腺而併發是也。該腫塊或化膿,或消散,殊不一定。大部沉嗜眠睡(此即少陰證之但欲寐也)。夜間每發譫語。初期多泄瀉二三次,尿含蛋白(此傷少陰之徵)。病後一二日,肝脾常見肥大,輕證三四日,體溫下降可愈,重證二日至八日,多心臟麻痹難愈。(心臟麻痹其脈象細微同於少陰病脈可知)。此證可分腺腫性,敗血性,肺百斯篤(西人名鼠疫為百斯篤)三種。腺腫、百斯篤,最佔多數。一處或各處之淋巴管,並其周圍組織,俱發炎證。其鼠蹊腺,及大腿上三角部之淋巴腺,尤易罹之,腋窩腺及頭部腺次之。又間侵後頭腺、肘前後腺、耳前後腺、膝膕腺等。其敗血性百斯篤,發大如小豆之斑,疼痛頗甚,且即變為膿疱,或更進而變壞疽性潰瘍。又有誘起淋巴腺炎者,肺百斯篤之證,劇烈殊甚。一如加答兒性肺炎,或格魯布性肺炎,咳出之痰,中含有百斯篤菌,乃最猛惡者。按上段述鼠疫之情狀,可為詳悉盡致,而竟未言及治法。想西醫對於此證無確切之治法也。且其謂輕證三四日,體溫下降可愈;至其重證,體溫不下降,豈不可用藥使之下降;至言重證垂危,恆至心臟麻痹,其脈因心臟麻痹,必沉細欲無可知。推其麻痹之由,即愚所謂腎氣不上達於心,其陰陽之氣不相接續,心臟遂跳動無力,致脈象沉遲細弱也。此證若當其大熱之初,急投以拙擬坎離互根湯(生石膏三兩,軋細、元參八錢、知母八錢、野臺參五錢、生懷山藥五錢、甘草三錢、生雞子黃三枚,將前六味煎湯三茶杯,分三次溫服下,每服一次,調入生雞子黃一枚,上方乃取《傷寒論》少陰篇黃連阿膠湯,與《太陽篇》白虎加人參湯之義,而合為一方也。黃連阿膠湯,原黃連、阿膠、雞子黃並用,為此時無真阿膠,故以元參代之,為方中有石膏知母,可以省去黃連。西人謂雞子黃中,含有副腎髓質之分泌素,故能大滋腎中真陰,實為黃連阿膠湯中主藥,而不以名湯者,以其宜生調入,而不可煎湯也)。既能退熱,又能升達腎氣,其心臟得腎氣之助,不至麻痹,即不難轉危為安也。又其謂大部沉嗜眠睡,與愚所經歷者之狀似昏睡,皆有少陰病但欲寐之現象,亦足徵愚謂此證系伏氣化熱,入腎變成者,原非無稽之談也。王西人之說,則謂肺百斯篤,由鼻腔、肺、胃腸中,而吸收其毒於血中。其症狀因種類而殊多,有陡然惡寒,繼以發熱,一二日間,或頭疼,或有劇烈之腦證,發狂而死者;有狀似昏睡,而起嘔吐腹痛雷嗚,或大便泄瀉,或便秘,或便血者,腺百斯篤,病毒首侵股腺、鼠蹊腺而發腫癰,或先犯腋下腺,而後及他,其他該腫腺鄰近之皮膚,潮紅灼熱,終則呈敗血症狀而死。無論何地,苟發生此種病,當盡力防其傳染。觀此論言肺鼠疫毒侵臟腑,由口鼻傳入,而腺鼠疫止言其毒侵人身之腺,而未言其侵入之路。以愚斷之,亦由口鼻隨呼吸之氣傳入。蓋人身之腺,為衛氣通行之路,衛氣固與肺氣相貫通者也,其人若先有伏氣之邪在內,則同氣相招,疫毒即深入臟腑;其人若無伏氣之邪,疫毒由口鼻入,即隨衛氣流轉,侵入腺中,發生毒核。其果發生毒核也,固宜用吳君錫璜所言消核逐穢解毒諸方;其非結核而內陷也,如西人所謂狀似昏睡,及趙君所謂心臟麻痹,吳君所謂熱甚口渴無津者,皆與愚所論少陰證變鼠疫之狀況相似,又當參用拙擬之方;若其人腺鼠疫、肺鼠疫並見者,則愚與吳錫璜君之方,又當並用,或相其所緩急,而或先或後,接續用之亦可也。惟時賢劉蔚楚君,治鼠疫結核之劇者,曾重用麝香六分,作十餘次,用解毒活血之藥煎湯,連連送下而愈。至冉君治鼠疫方中,亦有用藥湯送服麝香,以通絡透毒者,又可補吳君方中所未備也。

鼠疫結核案

鄭肖岩(住福州)

病者 錢業王君,年三十餘,住後洋里牛肉衖內。

病名 鼠疫結核。

原因 四月間得核疫證,因誤藥而重,於昏亂中忽呼家人曰,速延中州鄭先生來治。因昔年其母病重,系予救治得愈,渠偶憶及。其戚即來請診,諱言發核。

證候 大熱神昏,癍核並見,煩躁譫語,不省人事,口渴喉燥,便秘溺赤。

診斷 脈沉數,舌紫赤,苔焦厚。此《千金》所謂惡核,現今所謂核疫也。非大劑涼血逐毒,不能急救,而家又清貧,無力服犀角,更形棘手。

療法 急疏涼膈散,加元參、牛蒡、紫草、紫地丁,沖金汁水,並佐葉天士神犀丹。囑其連服二劑。

處方 蘇薄荷(錢半) 青連翹(四錢) 元參(三錢) 牛蒡子(三錢) 生軍(四錢) 焦山梔(三錢) 青子芩(三錢) 紫草(三錢) 紫地丁(四錢) 芒硝(三錢,沖) 鮮竹葉(三錢) 淨白蜜(一兩,沖) 葉氏神犀丹(一粒,研細,藥湯調下)

次診 是晚服一劑,證不減。翌晨始再服一劑,又服神犀丹一粒,午後下醬糞數次,神識清爽,肌熱悉退。脈數大減,舌苔亦淨。繼以前方去硝黃,加鮮生地五錢、銀花三錢。

效果 病雖愈,尚有八核腫甚,大腿後腫如黃瓜,色帶紫,按之甚軟。囑其速針,潰去膿水兩大碗,胯縫之核漸消。後以涼解收功。

說明 其時未得《鼠疫彙編》,然葉氏神犀丹中有犀角、生地、元參、銀翹、紫草、糞清等味,皆活血行瘀,解毒清熱之品,與是書活血解毒之意,若合符節。同時鹽倉前又用此法,復救兩人,附識於此,足見下焦發核,邪結厥陰血絡,非活血行瘀,透邪解毒,萬難大奏奇功。

廉按:鼠疫之毒,盤踞血分為巢穴,傳染甚易,轉變甚速。初見證勢尚輕,繼則忽變為重症,每致猝不及救。閩粵諸名醫,每用王氏活血解毒湯加減,毒重勢猛者加犀羚金汁,大渴煩躁者加石膏知母,腹脹便秘者加硝黃枳實,其勢稍輕者用王氏原方單劑急服,勢甚猛烈者用原方雙劑急追。據廣東石城羅芝園氏報告統計見效之處;石城以陀村石嶺一方為最,城內安鋪及各鄉次之;化州以新安一方為最,州城及各鄉次之;廉府以城廂內外為最,山口北海及各鄉次之;瓊府以海口為最,海田及府城次之;雷府以平石為最,城月及各鄉又次之,救人不知凡幾矣。廈門梁君達樵,亦以此法治之,愈者不下十萬人,實為中醫治疫之成績,足勝西醫也。此案雖不用王氏成方,而清熱攻毒、涼血行瘀等法,恰合清任原方,故能競奏全功。由此類推,輕則驅瘟化核湯(西牛黃、人中黃、金銀花、大青葉、蒲公英、紫地丁、鮮菊葉、鮮石菖蒲根、鮮竹茹、象貝、制殭蠶、赤芍、皂角刺),重則清瘟攻毒飲(犀角、羚羊角、川黃連、黃芩、連翹、牛蒡、紫草、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桃仁、紅花、枳實、厚朴、大黃、芒硝、澤瀉、車前),隨病者強弱輕重為加減,亦皆治腺鼠疫之良方。

鼠疫結核案

陳務齋(住梧州四方井街)

病者 黃樹文,年三十九歲,廣西容縣,住鄉。

病名 鼠疫結核,西名腺百斯篤,又名黑死病。

原因 素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酸鹹,及生冷物質,消化不良。誘因各鄉鼠疫流行,桿菌傳播,由口鼻吸受而傳染。

證候 驟然惡寒發熱,頭目骨節皆疼,四肢麻木。繼則全體大熱,狂躁譫語,目白深紅,血絲敷蓋,膝黯不見,面唇緊黑,耳聾聲嘎,燥渴異常,小便赤澀,神識昏迷,氣逆喘急。後現脛腺起核三枚,赤腫堅實,疼痛灼熱。

診斷 左右六脈皆浮大數,大則滿指,數則九至,按之則散,檢驗體溫,升騰達一百零七度。脈證合參,鼠疫之結核症也。由微菌熱毒,直中血分,則血瘀不行,阻遏神氣。其瘀血熱毒,勢將攻心,病已危而不治,惟一息尚存,不得不議方救治。

療法 湯劑用除疫羚犀敗毒湯。取羚、犀、芩、連、膽草,瀉心肝伏火,清透毒疫為君,生地、紅花、石膏、知母,涼血去瘀,平胃清熱為臣,大青、地丁、人中白、銀花、真珠,敗毒滅菌,鎮心安魂為佐,紫葛解表透毒,生津潤燥為使。

處方 羚羊角(二錢) 磨犀尖(三錢) 鮮生地(六錢) 紫地丁(三錢) 葛根(二錢) 鮮大青(四錢) 人中白(四錢) 生石膏(一兩,杵) 肥知母(五錢) 金銀花(三錢) 西紅花(二錢) 真珠粉(五分,沖) 川黃連(三錢) 龍膽草(三錢) 川柴胡(二錢) 黃芩(二錢)

次診 連三服後,人事始醒,體熱略減。惟脛腺起核,灼熱疼痛,燥渴仍前。診脈浮大已除,現轉洪數。用羚犀桃花敗毒湯,取其去瘀涼血,清熱平心肝,生津平胃,敗毒滅菌。

次方 羚羊角(二錢) 原桃仁(五錢) 金銀花(三錢) 鮮生地(五錢) 生石膏(一兩) 犀角尖(三錢,磨) 西紅花(二錢) 牛蒡子(四錢) 赤芍藥(三錢) 人中白(三錢) 大青葉(四錢) 粉葛根(二錢) 淮木通(二錢) 蓮子心(五錢)

三診 連五服,並外敷拔毒膏後,痛止核消,燥渴亦減,惟不能安眠,診脈弦數。用犀角地黃湯合白虎湯,取其清泄心肝,涼血潤燥,平胃生津。

三方 犀角尖(二錢) 生白芍(三錢) 生石膏(五錢) 粳米(五錢,荷葉包) 川柴胡(二錢) 鮮生地(五錢) 牡丹皮(二錢) 肥知母(四錢) 甘草(一錢) 青子芩(三錢)

四診 連五服後,燥平渴止能眠,食量略進,惟咳嗽頻頻,聲破而嘎,診脈弦澀。用百合固金湯,加黃柏、杏仁、桑白皮,取其潤肺降逆,清熱瀉火,生津化痰。

四方 野百合(三錢) 生地(五錢) 歸身(錢半) 元參(四錢) 苦桔梗(三錢) 原麥冬(三錢) 熟地(三錢) 白芍(三錢) 川貝(二錢) 生甘草(一錢) 川黃柏(三錢) 光杏仁(五錢) 桑白皮(四錢)

外治方 外敷拔毒消核膏。

生大黃(一兩) 赤芍藥(一兩) 生地丁(一兩) 生蒲公英(二兩) 生地黃(兩半) 西紅花(四兩) 木鱉仁(一兩,去殼) 生蒲水連(二兩) 山慈姑(六錢) 桃木葉(四兩) 芭蕉根(八兩,生用) 生狼毒根(二兩) 生苧麻根(兩半) 生白頸蚯蚓(二兩)

上藥共捶勻,入大梅片三錢、麝香一錢、珍珠粉錢半,復捶和勻,分三十貼,敷各核,隨熱隨換,至不熱痛止消盡為度。

效果 五日人事己醒,體熱略退。十日核消痛止。二十日燥平渴止,食量已進。一月咳止體健,元氣已復而痊。

說明 是年庚申,市鎮鄉村,鼠疫盛行,傳染甚眾,醫藥不效者,死亡數百人。所起症狀,大略相同,或先起核疼痛,後則全體大熱,譫語昏迷;或先全體大熱,後則起核疼痛。倘醫治不及,或醫藥不效,而證變壞,全體起黑粒黑泡,或現二三,而血已死,不治之症,頃刻而亡。余是役醫治百餘人,依案內方劑,內服外敷,證量大小,藥分輕重。倘證之標本不同,用藥須加詳察。胎前產後,尤當酌量,加減施治,幸而一一痊愈。特錄數案,以便研究。

康按:鼠疫結核,其熱毒由血分直竄肝絡。肝為全體一大腺,故凡肝絡所到之處,輒多發見結核。結核即西醫所為腺,故通稱為腺鼠疫。治必以活血解毒、清熱透絡為主。初起若體強證重,非如此案初二三三方,重劑急服,萬難挽回。迨由血分轉出氣分,證見咳嗽頻頻,聲破而嘎,外象雖白於疫毒竄肺,而內因實由於痰火,此時尚宜肅肺解毒,如天竺黃、川貝、廣鬱金、牛蒡、桑葉、連翹、銀花、山慈姑、竹瀝、萊菔汁、金汁、枇杷露等品,為清源潔流之計。第四方百合固金湯加減,中有麥冬、熟地,未免滋膩留邪,恐遺後患。

鼠疫結核案

鄭肖岩(住福州)

病者 京茶莊司賬方姓,年三十餘,住塔亭觀音佛衕。

病名 鼠疫結核。

原因 今夏六月初,晨起頭痛發熱,口渴胸悶,即來請診,午後赴視。其東人云,昨夕飲酒啖荔,今早始病。

證候 大熱神昏,人已身僵,不能轉側,左胯邊核大如李。

診斷 脈右洪大有力,舌苔黃濁,此核疫證也。病重勢猛,非病家信任,一手醫治,萬難挽回。

療法 急當內外並治。內服活血解毒湯,因無惡寒,去柴胡,加竹葉、銀花,外治用經驗塗核散。

處方 光桃仁(五錢) 藏紅花(三錢) 當歸(錢半) 赤芍(三錢) 生葛根(一錢) 真川樸(一錢) 鮮生地(五錢) 金銀花(五錢) 青連翹(三錢) 鮮竹葉(三錢) 生甘草(一錢)

外治方 經驗塗核散。

飛辰砂(五錢) 木鱉仁(八錢) 雄黃(五錢) 生川軍(五錢) 上冰片(二錢) 真蟾酥(二錢) 紫地丁(五錢) 山慈姑(八錢)

上藥共研細末,用小磁瓶分貯數十罐。瓊州鮑遊府,用此散調如意油頻塗,甚效。須先四面輕針結核後塗藥。凡小兒不能服藥,用此法塗,甚妙。

次診 翌日復診,渠能起坐。自述病情,視其手有斑點,令脫衣細驗,上半身皆有紅斑,再以前方加犀角錢半、牛蒡子三錢、元參五錢、陳金汁三兩分沖。

三診 第三日赴診,斑透身涼,脈轉緩。再以前法去柴葛加減與之,並佐葉氏神犀丹數粒代茶,病去有八。

四診 因渠不喜服藥,停三天後再赴診,左喉邊結腫甚大,幸喉里不痛。予改用普濟消毒飲去升柴,加浙貝、牡蠣、元參、銀花、天葵之屬,外塗手定化核散。

四方 青連翹(一兩) 蘇薄荷(三錢) 馬勃(四錢) 殭蠶(五錢) 苦桔梗(一兩) 牛蒡子(六錢) 荊芥穗(三錢) 黃芩(一兩) 黃連(一兩) 生甘草(五錢) 板藍根(五錢) 元參(一兩) 金銀花(一兩) 浙貝(五錢) 生牡蠣(一兩,打) 紫背天葵(一兩)

上藥共為粗末,每服六錢,重者八錢,鮮蘆根湯煎去渣服,約二時一服。重者一時許一服。

外治方 手定經驗化核散

山慈姑(三錢) 真青黛(一錢) 生黃柏(錢半) 浙貝(錢半) 赤小豆(二錢)

共研細末,調麻油塗,日塗三四次,以消為度,甚效。

效果 服完,結核腫消過半,胯邊核破,出黃水甚多。孰料腋下又發一核,幸不甚痛。足見停藥誤事,致餘毒走竄。再以解毒活血湯去柴葛,桃仁用五錢,西藏紅花用三錢,加紫花地丁五錢,車前草一兩,浙貝三錢,渠連服六劑,諸核均消,即能溺管司賬,料理生意。

廉按:鼠疫由於死鼠腐爛之毒氣,釀成鼠疫惡菌。有腺鼠疫、肺鼠疫之分。腺鼠疫由鼠蚤傳染,肺鼠疫由空氣傳染。此案前後皆用活血解毒湯加減,足見此方為治腺鼠疫之神劑。第四方普濟消毒飲加減,亦用得恰當。

鼠疫吐血案

高玉麟(住黑龍江南門退思堂)

病者 朱星五,年四十八歲,直隸臨榆人,前黑龍江大賚廳右堂,病時住省城直隸會館。

病名 鼠疫吐血。

原因 運蹇抑鬱,素有內傷,前清宣統二年正月間,江省鼠疫流行,星五固契友李云亭染疫而亡,未獲面訣,哀痛過甚,肝火妄動,復感疫氣而不支。

證候 頭痛如破,吐血盈盆,身熱如焚,神昏不語。

診斷 脈左手弦數而大,右手洪數而滑,脈證合參,斷為鼠疫熱毒,由胃沖腦,故頭痛如破,胃血管開裂,故吐血甚多,舌根為腎所司,腎藏智,瘟毒竄腎,故神昏而舌不能言,毒菌滿布血管,如火燎原,不可響爾。故身熱如火。據當時皆稱患鼠疫,頭痛見血即斃者,其證大率類此。茲更吐血過多,神昏不語,誠險急之危候也。

療法 仿《金匱》瀉心湯治吐血法,用黃連瀉犯心之邪熱為君,黃芩瀉肺之邪熱為臣,大黃之通而不守,使其血不停瘀,又加羚羊角去惡血為佐,殭蠶、蟬蛻、銀花、連翹、梔子、赤芍、石膏,解瘟毒以清邪熱為使,日二服。

處方 小川連(四錢) 黃芩(五錢) 大黃(六錢) 羚羊角(二錢) 殭蠶(三錢) 蟬蛻(二錢) 生石膏(五錢,研細) 銀花(五錢) 連翹(四錢) 焦梔子(三錢) 赤芍(五錢)

接方 白殭蠶(三錢) 蟬蛻(二錢) 全當歸(三錢) 鮮生地(四錢) 木通(三錢) 金銀花(三錢) 川連(二錢) 焦梔子(三錢) 淡黃芩(二錢) 澤蘭(二錢) 肥知母(三錢) 丹皮(三錢) 原麥冬(三錢) 車前子(三錢) 水煎入蜂蜜元酒各一匙,溫服。

效果 服一劑,約三小時,大瀉三次,頭痛若失。吐血減半,二劑服後,血即不吐。嗣用大清涼散,二劑而愈。

廉按:斷證發明甚確,處方斟酌亦精,洵治鼠疫血溢之佳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