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彙訣直解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幼科匯訣直解

首卷

初誕(【附】保嬰經驗方法)

嬰童在胎,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成,五臟六腑百骸之體悉具,必借胎液以滋養之。受氣既足,自然分娩。初離母體,口有液毒,啼聲□□,忌用軟綿裹指,拭去口中惡汁,雖是良法,但倉卒之際,或有不及如法者。古人有黃連法、朱蜜法、甘草法,用之殊佳。余又集錄墮地時至七日之內,採其最要者,簡而當,詳而明,有先後原委,切要著明。其良法實實可防於未然,此亦不過幼吾之一片婆心焉耳。

初生不能發聲經驗良法

初生不能發聲,謂之夢生,切不可斷臍。以綿衣包兒,用火油紙捻燒臍,俟待氣回,方可斷也。

又有將胞衣連帶用火灸,令暖氣入兒腹,兒即醒矣。

又初生無啼聲,是肛門為脂皮所塞,用簪通開即出聲矣。

《外臺秘要》云:見生不啼,由產難少氣也。取臍帶向身卻捋之,令氣入腹,仍呵至百度,自啼矣。又方:用菖蒲搗生汁入口,即活。

生兒啼聲不出及聲不轉者,舌下有膜如石榴子,或口中上齶有泡連。以指瓜摘斷之,用葦刀子摘割亦可。微有出血即活,若血出多者,磨好京墨塗之。

小兒因產難,產下不哭,微有氣者,以父母真氣度之即活。

甘草法 凡妊娠臨月,預辦好甘草指許一節,拍碎,以水二蜆殼,煎一蜆殼,以綿裹蘸,令兒吮之。若吐出惡物為佳,服一蜆殼不吐,即不須服。不問小兒虛實皆可服。

黃連法 臨產時,先以黃連五錢、甘草二錢五分,熬濃汁,生下即與二三匙,再加硃砂細末調汁,抹兒口,打盡腹中屎,次用朱蜜方。

朱蜜法 葛氏方云:先以甘草、黃連拭口,吐其惡汁,稍定更與朱蜜安神定魄,亦解惡毒。若面赤青白,啼聲不亮,即不須服。

斷臍良法

《產家要訣》云:兒出胎,洗後方斷臍帶,則不傷水生病。斷臍須捋汁令盡,否則寒濕入腹,或作臍風。又須於四五寸處以線緊扎,以帛包裹,以口咬臍。蓋紮緊則兒血不貫於胞衣,自然萎縮,弗脹而易下,即或延緩數日,亦無大害。口咬則斷臍不犯乎刀剪,自無冷氣內侵,可免腹中吊痛之虞。如或天時寒冱,坐草艱難,母子勞傷元氣者,先扎臍帶,以油紙捻點火燒斷,令暖氣入兒腹中,此又為起死回生之妙法。近用蘄艾灸臍亦妙。所留臍帶不可太長,太長則難干而傷肌,且恐引外風為臍風。亦不可太短,太短則逼內而傷臟,或致成腹痛而夜啼。只以兒之足掌長短為度,乃酌中之法。

《造道集》云:兒始生宜淨洗,則燥血不留摺路之間,可令皮膚光澤。然後剪臍。臍乃初生之蒂也,剪之宜長七寸,用粗線縛緊。剪不長,多生臍風;縛不緊,多生虛腫。其臍至七日干者,元氣足也。此寸即以嬰兒之中指一節屈之,是一寸。凡兒生下,每日夜將清湯或苦茶蘸軟絹攪兒口內,如齒邊有白點,即以指爪或細針挑破,銀針更妙,取桑樹內汁濾清塗之,永無驚風、撮口之患。

裹臍法

《千金論》云:裹臍,須令白縑操軟,方四寸,新綿厚半寸,與帛等合之,急緩得中,急則令人吐哯,不可輕解。解時閉戶下帳,冬間用火,令帳內溫暖,以溫粉敷之。若臍不幹,燒絳帛敷之,用當歸為末敷之,屢驗。

張煥論云:嬰兒斷臍後,宜用厚帛裹護,若乳母不慎,或因浴水入,或兒尿繃中□□濕氣所浸,或當風解視,七日內遂有此病,令兒臍腫不能乳哺,多啼,即成臍風也。臍腫,汁出,多啼,單用當歸身,切薄片,為細末,敷之極驗。

浴兒方

宜取益母草五兩藥銼碎,煎沸溫溫浴之,不生瘡疥,又可祛寒氣風濕。或用荊芥四兩煎湯浴之,亦上妙。

《產家要訣》云:兒初出胎,浴洗湯內宜入食鹽少許,洗畢拭乾,以膩粉一錢許,用研細,摩其遍身及兩脅,然後繃裹,既不畏風,又散諸氣。今北方三朝方洗,將繃裹之兒又復解開,多致感冒驚風。蓋洗三朝,雖云古禮,而防患實在變通。只依前法,出胎便洗,自是穩當。

《保生要方》云:小兒初生候浴水不得,且以綿絮包裹,大人懷中暖之,浴後仍當如此。雖暑月,綿絮亦宜漸漸去之。乍離母腹,未可冒寒氣也,宜預煎沸湯以甑貯之。臨時熱洗,不犯生水,則兒不生瘡。

乳兒方

《保生要法》云:小兒初生若多睡,勿強與乳,自然長而少病。

《顱囟經》云:夏中盛熱時,乳母浴後,便與兒乳,使兒成胃感熱、赤白痢。定息良久,熟揉乳之可也。

《千金論》云:乳兒不可過飽,滿而溢,則成嘔吐。大飽,當以空乳吮之即消。若乳來猛,取出再乳。凡初乳時,須當捏去宿乳。夏不去熱乳,令人嘔逆;冬不去冷乳,令兒咳痢。母與兒臥,以臂之枕,令乳與頭平,則兒不噎。母欲寐,即奪其乳,恐睡熟則不知飽足,而成嘔吐也。

母有娠,乳兒必患胎黃。母大醉,乳兒必患驚風。母傷飽,乳兒必患喘急。母新房,乳兒必患疳瘦。母大怒,乳兒必患癲狂。母新吐,乳兒必患□□。

兒睡,忌乳母鼻風吹囟門,成風疾。

哺兒方

葛氏云:兒生三日,應開腹,助穀神,壯胃氣,用粟米煮熟,研如乳汁,與兒大豆許,慎不可與雜藥。

乳者,奶也。哺者,食也。乳後不得與食,哺後不得與乳。乳食相併,難以克化。大則成癖,小則成積,疳氣自此始耳。

消乳丸 治小兒乳哺飲食過度吐乳。

砂仁 陳皮 三稜(煨) 莪朮(煨) 神麯(炒) 麥芽(各五錢) 香附(一兩)

護養兒方

《巢氏病源》云:小兒始生,肌膚未實,宜單衣不宜過暖,暖則筋骨緩弱,易發瘡瘍。宜舊絮不宜新綿,新則汗出表虛,易受寒邪。宜見地氣,猶宜見風日,不見地氣、風日,則肌膚柔軟,易得損傷。嘗見富貴之家,重茵疊被,日在懷抱中,雖數歲亦未能行。而田舍小兒,終日暴露,絕無他病。譬如草木生於深山峻谷及大澤中,容易合抱,至園圃奇材異卉,縱加培壅,多有秀而不實者,豈貴賤之理有異哉。

《小兒精要》云:初生小兒不得用油膩手繃裹。春忌覆頂裹足,夏忌飲冷食冰,冬忌火灸衣被。要得小兒安,常受飢與寒。真至言也。

又云:小兒腸胃脆窄,若稠黏乾硬、酸鹹辛辣,一切魚肉水果、濕麥燒炙、煨炒煎煿,俱是發熱難化之物,皆宜禁絕。婦人無知,畏其啼哭,無所不與,積成痼疾耳,是悔何及。語云:惜兒須惜食。記之,記之。

《養子真訣》云:吃熱莫吃冷,吃軟莫吃硬,吃少莫吃多。真妙法也。

又云:乳子須調護,看承莫縱馳。乳多終損胃,食舊即傷脾。被厚非為益,衣單正所宜。無風頻見日,寒暑順天時。

噤風撮口臍風(【附】治米碎、白臘、黃臘風)

初生噤風、撮口、臍風,三者一種病也。噤風者,眼閉口噤,啼聲不出,舌上聚肉如粟米狀,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通。蓋由胎中感受熱氣,流毒於心脾,故形見於喉舌間也。撮口,面目黃赤,氣息喘急,啼聲不出。蓋由胎氣挾熱,兼風邪入臍,流毒心脾之經,故令舌強唇青,聚口撮面,飲乳有妨。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不可救。其或肚脹青筋,吊腸卵疝,內氣引痛,皆腸鬱結不通致之,治法貴乎疏利。撮口最為惡候,而臘內見之尤急。臍風者,斷臍之後,為水濕風冷所乘。風濕之氣入於臍,而流於心脾,遂令肚脹臍腫,身體重著,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則發為風搐。若臍邊青黑,撮口不開,是為內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或手握拳,噤口不開者,不治。小兒臍風、撮口,初生七日內者,百無一生。坐視具斃者,良可憫哉。此法極驗,世罕有知者。凡患此證,看兒齒齦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狀,名米碎風。成片白者,俗名白臘風。黃者,名黃臘風。三者俱宜以銀針刺齒齦。硬者,宜密針之。又舌下重舌,或木舌,亦用銀針挑斷舌下筋,去其惡血,以新綿拭去,不可使其吞入。次以鹽湯、京青布包裹手指拭淨,用神應末搽之,家傳末方,用青黛三錢,硼砂一錢,鵝管石一錢,麝五釐,冰片五釐,上為末,搽入口中。凡噤風、撮口、米碎等風立愈。又□服將軍丸,月內臍風、撮口、一切胎風俱可祛。如有真正牛黃,加半分入上藥末,搽口上,妙。

將軍丸 治月內臍風、撮口、□□木舌、重舌、米碎、□□□風並宜服之。

大黃(二兩,水五碗,煎至一碗,綿濾去滓,熬成膏) 天麻 甘草(各三錢) 玄明粉(三錢) 全蠍(酒洗,去頭足,二錢) 白殭蠶(炒過,一錢五分) 膽星(二錢)

上為細末,入大黃膏,和蜜為丸,芡實肉大。每用一丸,白湯化服。利下胎毒痰糞,七日之內,諸風悉除矣,神驗。

繆仲淳云:撮口之症,必先大便,熱須用生犀角、羚羊角磨,和蜜汁飲之,有效。急則用大黃二錢,甘草二錢,白水煎服。

撮風散 治初生小兒七日不食乳,名撮口。

白殭蠶(七條,炒,去系嘴)

上為末。蜜調,抹兒口內。

辰砂膏 治眼閉口噤,啼聲不出,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通。

辰砂(三錢) 硼砂(三錢) 玄明粉(二錢) 牙硝(一錢) 全蠍(五分) 珍珠末(五分) 麝香(一分)

上為末,和畢用好油紙封裹,自然成膏。每服一豆粒許。諸驚,金銀薄荷煎湯下;朝熱,甘草湯下。或用豬乳調敷乳上,令兒吮下。

五通膏 治小兒臍風、撮口用。

生地黃 生薑 蔥白 蘿蔔子 田螺肉

上共搗爛,搭臍上四圍,一指厚,抱住候一時久,即有屁下泄而愈。

香螺膏 治小兒臍風,腫硬如盤。

用田螺五個,入麝少許,搗爛,搽臍上。須臾再易,腫痛立消。

獨神散 治小兒臍風。

用全蠍七個,去蠍尾。每個用中一節,共七節。火烤乾,為細末,乳汁送下。小兒頭上微汗出即已。

定命散 治初生兒噤口不乳。

蟬蛻(十四個,去嘴腳) 全蠍(十四個,去毒,酒洗,炙)

上為細末。入輕粉少許,和勻,乳汁調,乳前服。

蜈蚣方 治小兒口噤不開,不能吮乳。

赤腳蜈蚣(半條,去足,炙令焦,為末) 麝香(少許)

上以豬乳和之。蓋豬乳能獨主小兒口噤不開。

蜘蛛方 治小兒口噤不開,不能吮乳。

蜘蛛一枚,去足及口,炙令焦,細研,又用地雞七枚,研碎,擦牙齦上下即開。

上用豬乳一合,和為三服,徐徐灌之,神妙。

劫風膏 治臍風撮口、牙關緊閉、痰涎壅盛、咽喉腫痛、急慢驚風,皆效。

威靈仙(去蘆,一兩五錢,細銼,焙研為末)

上用皂角三兩,去皮弦,槌損,挪溫水一碗,絹濾過,慢火熬若稀糊,入醇醋半兩,再熬三五沸,去火候冷。用前藥末亭分乳缽內,杵勻,丸芡實大。先用鹽梅肉擦牙根,次以此膏一丸或二丸溫白湯濃調,抹入左右牙關內,即開。續進別藥,宜用瓦器熬。解風痰壅盛,薑湯下;咽喉腫痛,茶清調下或薄荷湯下。

重舌木舌鵝口滿口生粒風

重舌者,舌下有像小舌也,因胎毒上攻所致。木舌乃胎熱上衝,其舌腫滿。鵝口,熱毒並攻口內,牙根上下生白屑如粟,以銀針挑破。其重舌、木舌,俱以銀針挑斷舌下筋,刺去惡血,宜用化毒丹、雄片散搽服。

化毒丹 治胎熱、夜啼、重舌、木舌、鵝口。

犀角(銼末) 甘草 生地 京墨 □□

各等分,為末,蜜丸,芡實大。白湯化服一丸。

雄片散 搽重舌、木舌、鵝口白瘡,皆效。

雄膽 硃砂(各二錢) 胡黃連(一錢五分) 冰片(一分)

上為細末。搽之。

又 重舌藥末

黃丹 硼砂(各一錢) 殭蠶(五分) 冰片 麝香(各四釐)

上為末。以銀針挑舌下紫根,搽之立效。

木舌藥末 亦用銀針挑舌下紫根,去其惡血。

黃連 黃柏 青黛 辰砂 牙硝(各一錢) 硼砂 牛黃 雄黃(各五分) 冰片(一分)

上為細末。搽之立愈。

連翹飲 治胎熱、胎毒,月內臍風、撮口,重舌、木舌,米碎、黃臘諸風,夜啼,滿口生瘡,清火化痰,月內一切諸症,悉能主之。

歌曰:大連翹飲(荊)芥防風,赤芍歸(須)柴(胡甘)草木通,活石(黃)芩蟬(蛻)梔子瞿(麥),牛蒡車前(子)最有功。

宜加川連、酒洗全蠍二味,燈心、薄荷為引,白水煎,每服二錢。《準繩》加紫草煎,熱甚加大黃、全蠍妙。

又方 治重舌,舌下腫如核皆治。

川連 當歸(須) 陳皮 竹茹 法半夏 桔梗 赤茯苓 生地黃 甘草

上銼。地黃根、薄荷引,水煎服。

又二方 治木舌。

金銀花 防風 荊芥 牛蒡子 薄荷 梔子 玄參 桔梗 炒芩 玄明粉 大黃

上等分,生地黃根引,白水煎。

千金龍膽湯 治胎驚,月內氣盛發熱,臍風撮口壯熱,血脈盛實,四肢驚掣發熱,及變蒸不解,並諸驚癇,悉皆治之。

龍膽草 釣鉤藤 柴胡 黃芩 桔梗 芍藥 茯苓 甘草(各五錢) 大黃(煨,二錢五分)

《直指方》加防風、麥冬以導心熱,黃芩減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盅,煎半盅服之,以漸加服,得利即止,北棗煎服。

天麻丸 治因斷臍後,為水濕風冷所乘,入於臍,流於心脾,遂令肚脹臍腫,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此藥利驚化痰,凡鉤腸、鎖肚、撮口,並宜服之。

南星(炮,二錢) 白附子(炮) 牙硝 天麻 五靈脂 全蠍(焙,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霜(二分五釐)

上末,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丸,薄荷、生薑煎湯下。

夜啼

夜啼有三,有胎熱,有陰寒臟冷,有客忤驚觸。胎熱,虎口紋紫,見燈愈啼,宜化毒丹,見前頁。或渾身壯熱夜啼,宜碧玉散。陰寒者,或感冒寒氣,或兒臟腑虛寒,腹痛即啼,面白而青,大便或青或不化,宜茱萸丸。或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躁,寒盛作疼,所以夜啼不歇也,鉤藤飲。客忤驚觸者,面青紋青,若恐懼之狀,琥珀抱龍丸、膏辰散。

碧玉散

柏葉(五分) 南星 殭蠶 全蠍 鬱金 雄黃(各一分)

上末。每服五分,薄荷蜜水調下。

茱萸丸 治胎冷夜啼。

吳萸 南木香(各二分) 甘草(五錢)

上為末,薑汁打老米糊丸,芡實大。白湯化下一丸。

鉤藤飲

釣鉤藤 白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 甘草 白芍

上各等分,白水煎。

琥珀抱龍丸 治驚觸,夜啼,各驚風俱治,兒可常服。真廣東方。

琥珀 天竺黃 白茯神 山藥(微炒,各三錢) 人參 枳殼(炒,各一錢) 枳實(麩炒,一錢) 膽星 硃砂(各五錢,另研粉草一錢五分) 檀香(五分) 金箔(五十片)

上硃砂、金箔為衣,余為末,薑汁打和,蒸餅為丸,芡實肉大,當風處自干。燈心、薄荷湯下。

膏辰散 治驚風、客忤、夜啼。

石膏(一兩) 硃砂(三錢)

上末。一歲三分,月加一分五釐,燈心、薄荷湯下。

安神散 治小兒夜啼不止,狀若鬼祟。

蟬蛻(七個)

用下半截為末,薄荷湯下,入酒少許,妙。

面部辨症要訣

<figure> <img alt="正面圖"> </figure>

額上紅多熱燥多,若逢青色急驚疴。形如昏暗多應死,青貫山根奈若何。囟門腫起定為風,此候應知最是凶。忽陷成坑如盞足,不過七日命應終。印堂青色搐驚多,紅主心驚白主和。或見微微輕紫色,只因客忤症相過。山根青現兩連驚,紫赤傷脾吐瀉因。紅色夜啼聲不歇,若逢白色死之形。年壽黃為吐瀉基,若然㿠白是為虛。兩頰赤為啼哭熱,更兼黃色吐因之。鼻準微黃紫庶𠘧,枯黃死症里應危。人中短數緣吐利,黑形唇反定難醫。鼻門黑燥渴難禁,面黑唇青命難存。肚大青筋皆惡候,更嫌身有直身紋。唇上鮮紅潤者平,燥乾紅熱即黃生。自形失血青驚重,黑紋繞口死之徵。承漿青色食時驚,黃多吐逆是真形。煩躁夜啼青主吉,《金匱》青生亦主驚。青衄生於左太陽,須驚一度見推詳。赤是傷寒微燥熱,黑青多是乳傷多。右邊青衄不須多,有則頻驚怎奈何。紅赤為風抽眼目,黑青三日見閻王。忽見眉根紫帶青,看來立便見風生。青紅碎雜風將起,久病眉紅是死形。白睛青色主肝風,積熱黃形不及瞳。若見黑暗黃色見,傷寒發疽足其蹤。兩頰風池二處黃,躁啼吐逆色鮮紅。更加火煅多躁煩,肺家客熱死非常。兩臉黃為痰塞咽,青色肝風紅主熱,赤是傷寒黃主淋。赤紅二色分兩頰,左腮紅為痰氣盛,右腮赤為傷寒症。面而黧黑危急形,面帶紅微驚且熱。面白黃多吐利因,面青唇白急驚成。面紅唇赤是傷寒,面目皆黃濕熱端。面黃弄舌心煩躁,面腫虛浮咳利干。兩眉紅主夜啼多,眼胞浮腫咳之久,不然因疳瘧利疴。瞑目昏昏欲睡兮,不轉睛面半露微。縱開目內無光彩,此症由來號慢脾。耳輪乾燥骨蒸容,聤聤耳內耳流膿。耳輪冰冷知麻症,耳後紅絲縷亦同。鵝口口中皆白垢,脾熱必然多口臭。魚口鴉聲最不祥,舌唇黑色應難救。口張出舌是驚風,重舌木舌熱於中。舌上生舌陽毒結,舌上芒刺病難醫。牙齦白滑白蠟風,舌上黑色命將休。舌短難言死可知,咬牙寒戰痘瘡傳。牙齦出血是牙鮮,齒嚼咬人不久延。牙槁焦枯脾熱致,牙床癢□咬牙疳。牙關緊急驚風使,涎來青白曰寒虛,壅塞風痰吐盡奇。呵欠面黃脾土虛,面青呵欠是驚迷。面紅呵欠為風熱,呵欠久病陰陽離。

額上屬心,鼻準屬土,左腮屬肝,右腮屬肺,下頦屬腎,五臟之色,俱現於面。心火赤,脾土黃,肺金白,腎水黑,肝木青,各形其色以主之。詳視其潤澤焦枯何如,潤澤者生,焦枯者死。其五臟之竅,心開竅於舌。紅紫,心經熱盛也。舌心黑,火亢極也。舌心淡而苔活,虛冷也。脾開竅於口。唇乾燥,風熱也。淡無血色者,虛弱也。口左抽搐,痰盛夾驚也。口右抽搐,夾熱風發也。口臭牙腫,脾胃熱也。準頭,鼻珠也,脾土主之。紅燥,脾火盛也。或黃黑者,脾氣絕而死也。肺開竅於兩鼻孔,皮毛主之。感冒風寒者,噴嚏流涕也。鼻屎乾硬者,火熱也。腎開竅於耳,耳鳴,腎不足也。兩耳焦枯而黑者,病危不治也。肝開竅於目。如睛向上不下,名天吊,風也。口眼扯左,脾家痰動也。眼無光彩者,不治之症。但凡小兒,大率為病,肝與脾經,驚風痰熱,四症八候,當詳辨而須知焉。

推拿燈燋法度

小兒牙關緊閉,將兩頰車揉之,則自開矣。

開首推法,宜從額心掐至承漿,以掐代針,行血氣。

口眼相邀扯右邊,此是肝風動極,將兒左耳珠墜左去,即平。

如口眼扯居左邊,此是脾家痰動,將兒耳珠墜扯右去,即平。

如眼向上不下,此名天吊風,將兩耳珠往下一掐一扯,即轉。

嬰兒三朝七日之內,如見眼角、鼻準、人中有微黃而口放乳縮緊者,此臍風也。其藥治方法,載於首卷。又宜用燈心火於囟門四燋鑪,喉下一燋,心演三燋∴,眉心、承漿、人中、兩手大指少商各穴各一燋,臍輪六燋㽻,臍心口一燋,臍風便止,而黃即退,此治臍風妙法也。但臍風最緊,誠為可畏。其症鎖喉撮口,俗云魚口風,原因父精母血中之胎毒所發也,是以十無一生。或有外因風濕所傷,或因尿在衣內,遂襲成風。或因臍落之後,浴水入臍所致。或臨盆產母立高,小兒落地,胞尚未來,臍帶吊動肚皮脂膜,以致血脈沸騰,急脹如鼓,風痰潮作,更襲外風,而鎖喉、撮口、噤風之症,險而難醫治矣。

小兒諸症用燈火穴法

嘔逆吐乳,人事昏迷,心窩穴一燋,中脘七燋㾦,腹下一燋,虎口、曲池各一燋。

兩眼翻白,青筋,氣吼,撮口,吐沫,驚風也。鼻梁、心演、兩手總筋、兩足鞋帶穴各一燋。

慢驚風,因遂日被唬,雨濕所傷,為恐所致。露睛昏睡,咬牙口歪,心間迷悶,多於吐瀉後得之。宜掐住眉心良久,太陽、心演推之,又用燈火於眉心、心演、虎口、湧泉各穴各一燋。

<figure> <img alt="正身圖"> </figure> <figure> <img alt="身背圖"> </figure>

寒熱不均,有傷脾胃,飲食太過,胃不克化,氣吼肚膨,腹上青筋,兩眼翻白,用燈心火於心演三燋…,囟門直下眉心三燋,肚臍四燋鑪,兩膝鞋帶、總筋各一燋。

冒寒受風,風痰湧結,吼氣不絕,口吐白沫,四肢亂舞,眼目翻白,用燈火斷虎口一燋,囟門四燋鑪,口角四燋鑪,心演、臍下各一燋。

夜啼,肚青筋,腹脹如鼓,哭聲大叫,一哭一死,手足熱跳。用燈火斷眉心一燋,太陽、太陰各一燋,囟門四燋鑪,淚下一燋,平心三燋…。

小兒有因乳哺被唬,或吃冷物傷卻榮衛,大叫一聲一死,眼閉一掣一跳,聞響即驚,心經有熱。用燈火斷囟門鑪、口角鑪各四燋,肩井、𦙒肘、手掌心、心演、鼻梁、鞋帶各一燋。又用車前子擂服。

嬰兒有因乳母當風睡臥,或月內受風,痰湧心口,落地眼紅,撮口捏拳,頭偏左右,哭不出聲,腹上青筋氣急。用燈火斷喉下直至胸前下⿱㓁奄,繞臍四燋鑪。腹上青筋亦用燈火斷之,百勞穴二燋。

天吊驚,因母乳在風處食乳所傷,使風痰經於胃口,頭仰後,腳後伸,手後伸,眼目向上。用燈火囟門四燋鑪,肩井二燋,總筋、鞋帶各一燋,淚下二燋,繞臍四燋鑪。又宜用鵝一隻,縛腳掛住取□鵝口之涎,與飲即愈。

運水入土,能治脾土虛弱,小便赤澀。如脾土虛瀉,即運土入水。

總筋屬土,總五行以應脾胃,主溫熱,外通板門,周流一身,壅塞之症,諸驚掐此。

掐心一節及勞宮一節,推三關能出汗,後做黃蜂入洞,心在中指尖。

天河水在總筋下橫三指位,掐,名清天河,治心經有熱。

橫紋掐至中指尖,治吐。

無名指屬肺,掐肺一節及離宮之節,止咳嗽,離宮至乾要輕。

小指屬腎,掐腎一節及小橫紋、大橫紋,退六腑之熱,治小便赤澀。

運五經,治五臟六腑氣不和。

運四橫,和上下不足之氣,氣急氣喘,肚腹疼痛。

大指屬脾,掐脾一節,屈指為補,治小兒虛弱,飲食不進。

板門在大指節下五分,掐,治氣促、氣攻。

橫紋兩旁乃陰陽二穴,就橫上以兩大指中分兩旁,瀉二便不通並治臟腑虛弱。

運八卦,開胸膈之痰結,左轉止吐,右轉止瀉。

天心穴乃乾宮,入寸許(左天心,右勞宮),止天吊、驚風、口眼歪斜,運之效。

清天河,分陰陽,赤鳳搖頭,掐中指一節及指背一節,止咳嗽。

掌面推法捷徑須知歌

<figure> <img alt="掌背穴圖"> </figure>

一掐心經二勞官,推上三關汗即通。如若不來加二扇,黃蜂入洞助其功。側掐大腸推虎口,螺螄穴用助生功。內傷泄痢並寒瘧,肚脹痰吼氣可攻。一掐脾經屈指補,艮震重揉肚脹宜。肌瘦面帶黃色是,飲食隨時可進之。腎經一掐二橫紋,推上為清下補盈。上馬穴清同此看,雙龍擺尾助其功。肺經一掐二為離,離乾二穴重按之。中風咳嗽兼痰積,起死回生便餉時。一掐腎水下一節,便須二掐小橫紋。退之六腑涼將至,肚膨閉塞一時寧。總筋一掐天河水,潮熱周身即退涼。再加水底撈明月,終夜孩啼即止聲。運行八卦開胸膈,氣喘痰多即便輕。板門重揉君記取,即進飲食立安寧。眼翻掐小天心穴,望上須當掐下平。望下即宜將上掐,左邊掐右右當明。運土入水身羸瘦,土衰水盛肚青筋。運水入土膨脹宜,水衰土盛眼將睜。陰陽二穴分輕重,寒熱相攻止瘧痢。痰熱氣喘陰重解,無吼無熱用陽輕。運動五經驅臟腑,隨時急運四橫紋。

大指往下直推為瀉脾,旋推為補。

熱則旋推,從坎入艮,寒則旋推,從艮入坎。

掐五指背節及重重揉捻,醒人事,治驚唬,百病離身。

靠山穴在大指下,掌根盡處腕中,能治瘧疾痰壅。

一扇門、二扇門在中指兩旁,夾界下半寸是穴,治熱不退,汗不來,掐此則汗。

威靈穴在虎口下兩旁岐有圓骨處,遇卒死症,揉掐即醒,有聲則生,無聲則死。

精靈穴在四指、五指下半寸,夾界是穴,揉掐治痰壅、氣促、氣攻。

二人上馬在小指下、側里對為宮是穴,治小便赤澀,清補腎水。

外勞在指下、正對掌心是穴,治糞白不變,五穀不消化,肚腹泄瀉。

一窩風在掌背根盡處是腕中,治肚痛極效,急慢驚風掐即轉,又掐中指尖止瀉。

陽池穴在掌背根下三寸是,治風痰頭痛。

外運八卦,能令渾身酥通。

腳上諸穴治症

承山穴,小兒往後跌,將此穴久掐久揉,即愈。

鞋帶穴,小兒往後仰,掐此效。

解谿穴,治驚吐瀉,掐此即止。

若小兒驚急掣跳,寒戰咬牙,將小兒兩腳大指一節久揉久掐即止。又在大敦穴拿之,或鞋帶穴對拿即轉。

委中穴,小兒身往前撲,掐此穴身便直。身若向後,即將鬼眼穴掐住即止。

撲忝穴,治小兒吼喘,將此穴處上推下掐即止。如小兒急死,將口啄之則回生,名老虎吞食。

揉龜尾、揉臍,治小兒水瀉、膨脹、臍風、急慢等症。如小兒病弱,在大敦按之無脈,又在解谿再按或無脈,則難醫也。如兩處有脈,可將人參一二分與服,即轉,不可太多,醫須知之。

卷之一

小兒病原論

夫小兒者,幼科也。初生者,曰嬰兒。三歲者,曰小兒。十歲者,曰童。子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淺深之各異,形聲色脈之殊,望聞問切之間,若能推究於斯,可謂神聖工巧者矣。蓋望者,望貌辨其色也。假如面部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額屬心,鼻屬脾,頦屬腎。肝病則面青,肺病則面白,心病則面赤,脾病則面黃,腎病則面黑,是乃望而知之也。聞者,聞聲知其症也。假如肝病則聲悲,肺病則聲促,心病則聲雄,脾病則聲慢,腎病則聲沉,此屬於臟;又大腸病則聲長,小腸病則聲短,胃病則聲速,膽病則聲清,膀胱病則聲微,此屬於腑,是乃聞而知之也。問者,問病究其原也。假如好食酸則肝病,好食辛則肺病,好食苦則心病,好食甘則脾病,好食鹹則腎病,好食熱則內寒,好食冷則內熱,乃問而知之也。切者,切脈察其病也。假如小兒三歲以下有病,須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關。從第二指側看,第一節名風關,第二節名氣關,第三節名命關。辨其紋色紫者屬熱,紅者傷寒,青者驚風,白者疳病,黑者中惡,黃者脾之困也。若見於風關為輕,氣關為重,過於命關則難治矣。至三歲以上,乃以一指按寸關尺三部,常以六七至為平。添則為熱,減則為寒,浮洪風盛,數則多驚,沉遲為虛,沉實為積,是乃切脈而知之也。大抵小兒之疾,大半胎毒而少半傷於食也。其外感風寒之症,十一而已。蓋小兒之在胎也,母飢亦飢,母飽亦飽,辛辣適口,胎氣隨熱。情欲動中,胎息輒躁。或多食煎煿,或恣味辛酸,或嗜欲無節,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其為母者,胎前既不能謹節,產後又不能調護,是以惟務姑息,不能防微杜漸。或未滿百晬而遂與鹹酸之味,或未及周歲而輒與甘肥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小兒脾胃本自嬌嫩,易於傷積,且如乳食傷胃則為嘔吐,乳食傷脾則為吐瀉,既久則成慢驚,或為疳病。乳食停積則生濕痰,痰則生火,痰火交作則為急驚,或成喉疳。痰火結滯則成癇吊,或為喘嗽。胎熱胎寒者,稟受有病也。臍風撮口者,胎元有毒也。鵝口口瘡者,胃中有濕熱也。重舌木舌者,脾經有實火也。走馬牙疳者,氣虛濕熱也。愛吃泥土者,脾臟生疳也。胎驚睡啼者,邪熱乘心也。變蒸發熱者,胎毒將散也。丹毒者,火行於外也。蘊熱者,火積於中也。中惡者,外邪乘也。睡驚者,內火動也。喉癉者,熱毒也。眼痛者,火盛也。膿耳者,腎氣上衝也。鼻塞者,因冒風邪也。頭瘡者,熱毒攻也。臍瘡者,風濕中也。尾骨痛者,陰虛痰也。諸蟲痛者,胃氣傷也。陰腫疝氣者,寒所郁也。盤腸氣痛者,冷所搏也。脫肛者,大腸虛滑也。遺尿者,膀胱冷弱也。尿濁者,濕滯脾胃也。便血者,熱傳心肺也。下淋者,膀胱鬱熱也。吐血者,榮衛氣逆也。小便不通者,有陰有陽也。大便秘結者,有虛有實也。解顱鶴節者,胎元不全也。行遲發遲者,氣血不充也。龜胸者,肺熱脹滿也。龜背者,風邪入脊也。語遲者,邪乘心也。齒遲者,腎不足也。瘧者,膈上痰結也。痢者,腹中積也。咳嗽者,肺傷風也。喘急者,痰氣盛也。心痛者,蟲所齧也。腹痛者,食所傷也。內傷發熱,則口苦舌乾也。外感發熱,則鼻塞聲重也。腹脹者,脾胃虛弱也。腫者,土虧水旺也。黃疸者,脾胃濕熱也。斑疹者,陰陽毒氣也。自汗者,氣虛也。積者,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者,無定位、無形之氣也。胃者,主納受也。脾者,主運化也。脾胃壯實,四體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故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節戒飲食者,卻病之良方也。驚疳積熱者,小兒之常病也。望聞問切者,醫家之大法也。若夫療疾用藥如箭,箭中鴻心者,則又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言傳也。孟子所謂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斯言得之矣。

辯蒸變論

兒誕生後,三十二日一變蒸,六十四日二變蒸。變者,變生五臟;蒸者,蒸養六腑,長血氣而生精神,益智慧也。三百二十日,十變蒸畢,神智有異於前也。其蒸變燒熱,形狀似驚,耳尻俱冷,口內上唇有白泡如魚目粟米大者,是也蒸變之候。口唇舌色俱照尋常無異,燒熱雖有重輕,精神卻不喪失,口氣必不暴戾,輕則三四日解,重則六七日平,不可妄投藥餌,聽其自愈者妥。

入門審候歌

觀形察色辨因由,陰弱陽強發硬柔。要知有熱肚皮求,鼻冷便知是瘡疹。渾身皆熱是傷寒,上熱下冷傷食病。

五指梢頭冷,驚來不可當。若逢中指熱,必定是傷寒。中指獨自冷,麻痘證相關。女右男分左,分明仔細看。

<figure> <img alt="面部五臟定位圖"> </figure>

下頦屬腎水,北

左腮屬肝木,東

額上屬心火,南

鼻準屬脾土,中

右腮屬肺金,西

觀面部五色歌

面赤為風熱,面青驚可詳。心肝形此見,脈證辨溫涼。脾怯黃疳積,虛寒㿠白光。若逢生黑氣,腎敗命須亡。

觀面五臟形色歌

心 心經有冷目無光(太陰黑,目無光彩,此心經冷也),面赤須言熱病當(面頰赤色,此為心有熱也),赤在山根驚四足(山根赤色,心經主風,下至準頭惡也),積看虛腫起陰陽(三陰三陽虛,肺心有積也)。

肝 肝經有冷麵微青(面青為肝受冷,主發驚也),有熱眉胞赤又臨(眉上有紅赤,為肝有熱也),髮際白言驚氣入(髮際至印堂略白者,為肝驚也),食倉黃是積果深(眉上有紅,亦為肝有熱也)。

脾 脾冷應知面色黃(面黃印堂反白者,為脾冷也),三陽有病熱為殃(三陽上白者,為脾熱也),青居髮際生驚候(髮際及印堂色青者,脾驚也),唇口皆黃是積傷(上下唇黃為脾受積也)。

肺 肺受面白冷為由(白色在麵皮及人中或青者,皆肺冷也),熱赤人中及鼻頭(人中及鼻頭有赤者,肺有熱也),青在山根驚四星(山根青色是肺受驚也)。熱居髮際能為仇(髮際亦赤色,乃有積也)。

腎 面黑常知腎臟寒(面帶黑者,腎有冷也),食倉紅是熱須看(食倉紅者,腎有熱也),風門黃可言驚入(風門黃者,腎有驚也),兩目微沉積所平(兩目微沉,是腎有積也)。

虎口三關脈紋圖

<figure> <img alt="正掌圖"> </figure>

三關在第二指側看第三節。

風關第一節,寅位

氣關第二節,卯位

命關第三節,辰位

虎口,叉手處是也

三關紋色主病歌

紫熱紅傷寒,青驚白色疳,黑時因中惡,黃積困脾端。

又:青色大小曲,人驚拜四足。赤色大小曲,水火飛禽蹼。

紫色大小曲,傷來面魚肉。黑色大小曲,脾風微作搐。

小兒指脈歌

小兒食指辨三關,男左女右一般看。皆知初風中氣候,末是命關易亦難。要知虎口氣文脈,倒指看紋分五色。黃紅安樂五臟和,紅紫依稀有捐益。紫青傷食多虛煩,青黑紋時症候逆。忽然純黑在其間,好手醫人心膽寒。若也直上到風關,粒米短長分兩端。如槍沖射驚風至,分作指又有數般。虧反里順外為逆,順逆交連病已難。又頭長短有可救,如此醫人仔細看。孩兒無事忽大叫,不是感風是天吊。大叫氣促長聲粗,誤吃熱毒悶心竅。急須吐下卻和脾,若灌驚藥直堪笑。

急驚

夫急驚者,多由小兒氣血怯弱,肌膚軟薄,神氣未備,臟腑未全。在捧抱者,愛護如執玉捧盈之類,不令疏虞可也。若彼掀其惡逆之音,凶猛怪詫之物,觸犯小兒,則致面青口噤,或聲嘶而厥差,過則容色如故,良久復作。其身熱面赤,口乾引飲,口鼻中氣熱,大小便黃赤色,惺惺不睡,牙關緊急,壯熱涎潮,上竄反張,搐搦顫動,唇口眉眼眨引頻並,其脈浮數洪緊,蓋熱盛則生痰,痰盛則生風,偶因驚則發耳。此急驚,屬於肝木風邪,痰熱有餘之症。治宜清涼苦寒□□之藥,以敗毒散之類及鎮驚治之。

□□□□治症。

□□□□□□血,兩足擺跳,肚腹抽動,或神緩而摸體尋衣,或□篤而神昏氣促,噴藥不下,通關不嚏,心中熱痛,大叫者,不治。

敗毒散 治急驚發搐,一切冒感風寒,頭疼發熱,咳嗽鼻塞,聲重,眼上視等症。

天麻 白附 全蠍 殭蠶 地骨皮 川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赤茯苓 川芎 桔梗 枳殼 甘草

上姜三片,水煎服。加防風、荊芥,名荊防敗毒散,亦好。

家傳祛風至寶散 治小兒驚熱發表,冒感諸熱症。

防風 赤芍 薄荷 川芎 歸鬚 甘草 玄明粉 大黃 炒梔仁 連翹 桔梗 麻黃 荊芥 活石 石膏 川羌活 獨活 桔梗 枳殼 前胡 柴胡 天竺黃 川連 天麻 白附 殭蠶 全蠍 膽星

各等分,為末。俱用燈心薄荷湯下。

通關散 治諸驚風,牙關緊急,服藥不下用。

生半夏 牙皂角 細辛

等分為末。吹鼻。

破關散 治牙關緊急,無門下藥。

生南星末(五分) 冰片(少許)

為末。擦牙,合熱便甦醒。

稀涎散 治諸驚風,忽然若醉,四肢不收,痰涎搐搦,氣關不通。

牙皂角(一錢) 礬 生半夏(各五分)

牙關緊閉不能通,細末湯調最有功。

急驚丸 治一切潮熱,急驚風痰,客忤痰盛等症。

天麻 全蠍 川羌活(各一錢) 膽星(五錢) 天竺黃(三錢) 辰砂 明雄黃(各二錢) 殭蠶(炒,一錢) 白附(五分) 麝(二分)

上末,蜜丸,龍眼核大,金箔為衣。燈心薄荷湯下。

鎮驚丸 治夜啼潮熱,咳嗽風痰,傷暑急驚,口舌生瘡等症,皆效。

海金砂 青黛 石膏 六一散(各一兩) 辰砂 硃砂(各三錢) 天竺黃 寒水石 青礞石(各一兩) 麝(二分) 冰片(一分)

上為末,綠豆粉糊丸,硃砂為衣。燈心薄荷湯下。

抱龍丸 劉旭東先生秘傳驗方,專治小兒急驚發搐,五癇諸症,皆效。

天竺黃(六錢) 膽星(一兩) 真牛黃(三分) 真雄膽(五分) 麝香(五分) 天麻(七錢) 防風 白附(火煨,五錢) 全蠍(四錢) 真殭蠶(炒,五錢) 明雄黃(二錢) 金箔(三十片)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一丸,燈心薄荷湯下。

防風通聖散 治小兒熱甚驚風,或風熱瘡疥久不愈者,諸般風熱之症。

煅石膏 炒芩 桔梗(各一兩) 甘草(二兩) 活石(六兩) 防風 川芎 大黃 麻黃(各五錢) 芍藥 薄荷葉 當歸(各五錢) 荊芥 山梔仁 炒白朮(各二錢五分) 連翹(五錢) 玄明粉(五錢)

賈同知通聖散去白朮,換入砂仁三錢。

上銼。每貼二錢,姜煎服。

慢驚

慢驚之候,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以致吐瀉,日久中氣大虛,而致發搐。發則無休止時,其身冷麵黃不渴,口鼻中氣寒,大小便清白,昏睡露睛,目睛上視,手足瘛瘲,筋脈拘攣,其脈沉遲散緩。蓋脾虛則生風,風盛則筋急,俗雲天吊風者,即此候也。此慢驚屬於脾土,中氣虛損不足之候。治宜和中甘溫補氣之劑,以醒脾散之類主之。

慢驚不治症:慢驚四肢厥冷,吐瀉咳嗽,面黯神慘,啞聲胃病,兩脅動氣,口生白瘡,發□□頭,眼睛不轉,涎鳴喘溢,大小便不禁,手足一邊牽引者,皆不治。

醒脾散 治小兒吐瀉不止,慢驚風,脾困昏沉,默默不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木香 全蠍 殭蠶 天麻 白附 甘草

上薑棗煎服,又加石菖蒲亦妙。

一方去殭蠶、天麻,加南星、炒半夏、陳皮、陳倉米二百粒,煎服,屢驗。

太乙保生丹 治慢驚尚有陽症。

全蠍(十四個) 白附(生) 殭蠶 膽星 蟬蛻 琥珀(各一錢) 麝香(三分) 防風 硃砂(各一錢) 金箔(三片)

上為末,芡實大。每服二丸,薄荷湯下。

聚寶丹 治慢驚風。

人參 茯神 琥珀 天麻 殭蠶 防風 南星 生白附 全蠍(各一錢) 硃砂(五分) 麝(一分)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片,菖蒲湯調服。

蟬蠍散 方傳慢驚。

全蠍(七個,去尾) 蟬蛻(二十一個) 甘草(二錢五分,炙) 南星(一個,火炮)

上為末。每服五分,白朮煎。

王氏惺惺散

人參 茯苓 木香(焙) 天麻 白扁豆 陳皮(炒) 全蠍(焙)

上為末。每次五分,薑棗煎服。

烏沉湯 治驚風,祛風助胃。

天麻(二分) 人參(一分) 生川烏(五釐) 全蠍(焙) 南星(炮) 南木香 甘草(五釐)

上姜三片,白水煎服。

保幼化風丹 治小兒四證八候。

白附 生南星 生半夏 川烏 川鬱金(各一兩)

上為末,裝入臘月黃牛膽內,陰乾百日,取出研為末,每一兩,入雄黃、硃砂、硼砂、縮砂各一錢,冰片三分,麝五分,共為末,蜜丸,豌豆大。薄荷、燈心研化下。

夫小兒有熱,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則搐,搐盛則牙關緊急而八候生焉,搐搦掣顫反引竄視是也。搐者,兩手伸縮;搦者,十指開合;掣者,勢如相撲;顫者,頭偏不正;反者,身仰向後;引者,臂若開弓;竄者,目直似怒;視者,睛不活,是謂八候也。其四證者,即驚風痰熱也。而化風丹悉能主之,所以急慢驚風服之,皆效。此神方也,不可輕棄,當珍惜之。

慢脾風

蓋由慢驚傳次而至。慢驚之後,吐瀉損脾,病傳已極,總歸虛處,惟脾所受,故曰慢脾,又名虛風。其病則面赤額汗,舌短頭低,眼合不開,困睡中搖頭,吐舌頻嘔腥臭,噤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溫,而四肢厥冷,其脈沉微。治法大要,生胃回陽,宜黑附湯之類,俟胃氣漸復,則用異功散溫平而調理之。不治症:慢脾身冷黏汗,直臥如屍,喘嗽,頭軟背直,口噤搖頭,痰如牽鋸之聲,面無潤澤之色,縮唇氣粗者,不治。

黑附湯 治四肢厥冷,慢脾風,大能生胃回陽。

附子(三錢,泡去皮) 南木香(一錢) 白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每服三錢,生薑五片,煎服。若是手暖而蘇者,即止。

異功散 治小兒吐瀉,不思飲食,此藥溫中壯胃,療虛冷慢脾風。

人參 茯苓 炒白朮(各一錢五分) 橘紅(七分) 南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

上銼。分三服,薑棗煎服。

家傳燒酒丸 治小兒脾胃虛冷,寒熱似瘧,或吐或瀉,虛浮,久瀉腹痛,專治慢脾,神效。

附子(一兩二錢,烏豆同煮,曬乾,去豆不用) 藁本(去蘆,一兩) 白附(一兩) 蒺藜(一兩四錢) 天麻(二兩,五味銼,用老酒浸一日一夜,將五味煎過,曬乾) 白芷(一兩,酒洗,不蒸) 牡蠣(黃泥包,煉過,一兩五錢) 遠志肉(用甘草煎水浸一日一夜,蒸過曬乾,二兩) 阿膠珠(五錢) 麝香(一分)

上為細末,後入麝香、麵粉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宜用燒酒大半盅,同在飯甑蒸熟,調服。其酒亦化為水,不過藉此以行藥力。上好,極其神驗。

加減六君子湯 治慢脾後,用此藥收功。

人參 炒白朮 白茯神 陳皮 法半夏 石菖蒲 天麻 甘草

薑、棗煎服。

歸脾湯 補心脾,血氣兩虛自汗,慢脾神昏發搐身冷皆治。

人參 炙黃耆 白茯神 炒白朮 當歸 遠志 酸棗仁 龍眼肉 南木香 甘草

上用龍眼肉七個,為引,□□□。

理中丸 福省鼓山為霖大老和尚傳。

白乾薑(一斤,炙) 上好白朮(土炒,一斤) 附子(制,四兩) 參(四兩) 粉草(十二兩) 真厚桂(四兩) 白豆蔻(二兩)

上為末,蜜丸。

專治小兒慢脾,男婦虛弱,腹內不安,嘔吐久嗽,勞傷諸症。

嘔吐氣急,薑湯;心腹疼痛,茴香湯;四時瘧疾,薑湯;白痢,山楂湯;虛勞諸症,薑湯;胃寒久嗽,薑湯。傷寒發熱,孕婦,閉急熱症,俱不可用。

癇症

大約胎內受驚及兒聞大聲大驚而得。蓋兒神氣尚弱,驚則神不守舍;或因飲食失節,脾胃受傷,積為痰飲,以致痰迷心竅,故發則旋暈顛倒,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手足搐搦,脊背強直,少頃乃蘇。大率痰熱滯於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治宜通行心氣,調平血脈,順氣豁痰,是其要也。痰在膈上,兒大者必用吐法,瓜蒂散。否則疏風下痰,保生丹或牛黃丸。常服斷癇丹亦當驗症,隨輕重而用之也。

瓜蒂散 兒大體實,痰迷上膈者,可吐。

瓜蒂 淡豆豉 赤小豆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三分,量兒大小與之,白湯調下。

保生丹 風痰極盛,宜用此以利之,使痰從大便出。

牛黃(一錢五分) 天麻 青礞石(硝伴煅) 生南星(用蛤蟆膽汁伴) 全蠍(酒洗) 生半夏(用麻黃各一兩,水一碗,煎乾為度,去麻黃不用) 牙皂 硃砂(另研,各三錢) 輕粉 麝(各一錢) 巴豆(三十五粒,水浸七日,紅棗三十五粒□□□□□□□□□□□□□黃焦色,去豆麵不用。

將棗去皮搗爛,和諸藥□□□□□□□□□□□□化下。

牛黃丸 截癇,止驚,定搐。

牛黃 琥珀(各一錢半) 天竺黃 菖蒲 遠志 甘草(水煮,各三錢) 膽星(二兩) 天麻 殭蠶(炒) 全蠍(酒洗□□) 麝香(二分) 梟鳥(一個,用新瓦二片,合鳥在內,鹽泥固濟,火煅通紅,冷定取出)

共諸藥為細末,蒸餅糊丸,芡實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燈心薄荷湯下。

斷癇丹 常服斷癇。

卷之二

傷寒發熱並夾驚

小兒傷寒,初得渾身發熱無汗,多啼笑,有如驚風,俱宜發散退熱,莫令渴,當發散,以羌活散、柴胡散主之,夾驚者加防風、荊芥□□□□□□□□□□□。

鼻塞不通,薄荷散。如感傷寒之重者,當仲景方治之。

羌活散 治傷寒驚風熱症。

川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茯苓 枳殼 地骨皮 天麻 甘草

上各等分,薄荷、姜引。治驚熱,加蟬蛻。

柴胡散 治傷寒無汗,壯熱頭痛,體痛腮腫。

柴胡(七分) 石膏 炒芩 甘草 赤芍 乾葛 麻黃(五分)

上薑、蔥白三寸,豆豉一撮。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虛煩燥渴。

石膏(一錢) 麥冬(五分) 半夏(三分) 甘草(三分) 竹葉(三分)

上姜三片,粳米五十粒,米熟為度。

薄荷散 治嬰兒鼻塞不通,夾驚傷寒。

府荷(七分) 全蠍(一個) 羌活(四分) 甘草(四分) 麻黃(二分) 天竺黃(二分) 白色殭蠶(三分)

上為末。作三次服,薄荷湯下。

傷寒咳嗽傷風

咳嗽者,肺感微寒,其症面赤,身熱痰盛。冬月嗽,乃傷風咳也,當以九寶飲主之。有涎痰濃疾,咽喉不利者,甘桔湯、金沸草散皆效。

九寶飲 治小兒嗽,是肺臟感寒,身熱噴嚏,皆效。

麻黃 府荷 大腹皮 紫蘇 陳皮 杏仁(各五錢) 桑白皮 肉桂(桂枝亦妙) 枳殼 甘草(各三分)

上姜引。如冷症,去府荷;熱症,去厚桂。

甘桔湯 治風熱毒氣上攻,咽喉腫塞,妨悶喉痛,肺壅咳膿咳血。

桔梗(三錢) 甘草(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煎服。加防風、荊芥,名通聖飲;熱甚,加黃芩。

金沸草散 治傷中腕有痰,時發寒熱,有類傷風。

前胡 旋覆花 荊芥(各四錢) 赤茯苓(二錢) 細辛 法半夏 炙甘草(各八分)

上銼。每服一錢,姜三片,棗三枚,水煎服。

荊防敗毒散 四時咳嗽皆治。

哮吼

夫哮吼專主於痰,宜用吐法。亦有虛而不可吐者,此痰寒包乎熱也。

定喘湯 諸病原來有藥方,□愁□喘□□□。麻黃桑杏尋蘇子,白果冬花更用良,甘草陳皮並半夏,水煎百沸不須□。病人遇此仙丹藥,服後方知定喘詳。

喘急

夫喘者,上氣急促,不能以息之謂也。有肺虛挾寒喘,有肺實挾熱喘,有水氣乘肺而喘者,又有熱喘發於夏不發於冬,冷喘則遇寒而發,又有氣喘、痰喘,宜五虎湯、蘇子降氣湯、千緡導痰湯主之。

五虎湯 治傷寒喘急、氣喘急等。

麻黃(五分) 杏仁(三個) 石膏(五分) 甘草(二分) 細茶(二分)

或加桑白皮五分。上銼,生薑、蔥白煎服。

四磨湯

檳榔 沉香 烏藥 舊枳殼

治七情

蘇子降氣湯 治食喘,虛陽上升,氣不升降。

真蘇子 法半夏 前胡 肉桂

薑、棗煎服。

千緡導痰湯 治痰喘不能臥,人扶而坐,一服而

生南星(一錢,火炮) 生半夏(七個,火炮) 陳皮 赤茯苓 □□□(各一錢) 皂角(一寸) 姜(引)

喉痹腮腫

夫喉以候氣,咽以咽物,咽則通水穀,接三脘以通胃。喉有九節,通五臟以擊肺。並行兩異,氣谷攸分。諸臟熱則腫塞不通,多涎唾者,乃風燥為之也,以甘桔湯主之。若夫卒然腫痛,水漿不入,語言不通,死在須臾,誠可驚駭,宜以新艾水飲之愈。

秘方歌云:喉痹為急病,須臾命不通。急研新艾水,入口便和同。臘月無新艾,蛇床瓶內燒,其煙才入口,此病一時消。

甘桔湯 治一切喉痹。

防風 荊芥 府荷 玄參 炒芩 甘草(各五分) 桔梗(一錢五分)

上銼,水煎,食後頻頻噙咽。咳嗽,加知母、貝母;肺壅,加阿膠;咽痛,加牛蒡子、竹茹;不得臥,加梔子;疫毒頭痛腫,加牛蒡子、大黃;唾膿血,加紫菀。

清咽利膈散 治咽痛,清火之劑。

桔梗 防風 荊芥 連翹 黃芩 梔子 金銀花 牛蒡子 □□□ 黃連 甘草 大黃

上銼,各等分,水煎服。

敗毒如神飲 治咽喉腫痛,喉頰腫痛,兼有毒症。此方

川羌活 獨活 防風 荊芥 前胡 桔梗 升麻 □□ □□ □□ 青木香 府荷 連翹 赤芍

上銼,各等分,薄荷引。

通隘散

硼砂(一錢) 茹茶 酒黃 青黛(各五分) 牙硝(三分) 川連(三分) 寒水石(五分) 冰片(一分)

上為末。吹入喉中,即效。

五軟

天柱骨倒者,項軟也,由真氣虛弱,客邪入腑,傳於筋骨,則項軟垂下無力。宜祛風退熱散。

用羌活 防風 細辛 黃芩 白芷 薄荷 當歸 川芎 甘草

白水煎服。

又宜附子、南星末,以生薑自然汁調貼項上可也。

又或久吐、久瀉、久病而軟者,宜用六君子湯。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法半夏 甘草

加肉桂。

手軟者,加薏仁米、當歸、秦艽、棗仁、防風、羌活、荊芥各等分,薑、棗引。

足軟者,六味丸。

熟地 淮山藥 白茯苓 丹皮 牛膝 澤瀉 鹿茸 五加皮

各等分服之。

五硬

側仰頭取氣,難以動搖,氣壅疼痛,連胸膈間,腳手心如冰冷而硬。宜用小續命湯。

麻黃 人參 黃芩 川芎 芍藥 防己 棗仁 □□ 官桂(各一兩五錢) 防風(七錢五分) 附子(炮,去皮□,七錢五分)

上除附子、杏仁,並搗為粗末,次入二味夾和。每一錢,薑棗煎,空心服。有熱,去附子,官桂減半。

龜胸

由感風熱,凝注為痰,停滯心胸,咳嗽喘促,肺氣脹滿,攻於胸膈,漸成龜胸。或乳母過食辛辣,夏哺熱乳,亦成此症。治宜消食化痰丸。

製大黃(八分) 杏仁 百合 木通 桑皮 葶藶 天冬 枳殼 貝母(各五錢)

上為末,糊丸,綠豆大。每服一錢,白湯送下。

龜背

由客風吹背,傳入髓,故背脊如龜。或咳嗽久以致肺虛,腎無所生。腎主骨,風寒乘虛而入於筋骨,致精血不能流通,故骨虧而駝。宜枳殼防風丸。

枳殼 防風 當歸 松花 獨活 麻黃(各一錢) 大黃 桂心(八分)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糊丸。每服一錢,白湯下。

解顱

仲陽謂小兒生下,頭縫不合。腎主骨,而腦為髓海。因腎有虧,故不合也,名曰解顱。宜用六味地黃丸主之。

囟陷

由病久血氣虛弱,不能上充,故囟陷如坑,宜用當歸散、固真湯。

當歸散

當歸 桔梗 陳皮(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白水煎服。

固真湯

附子 人參 山藥 黃耆 肉桂 白朮 茯苓 甘草

白水煎服。

囟填

囟門腫起者,乃飢飽無度,寒熱乘於脾家,其氣上衝,故囟門腫起,宜大連翹飲、瀉青湯。

瀉青湯

川羌活 川芎 炒梔仁 龍膽草 當歸 防風 大黃(少許) 竹葉(引)

鶴膝風

此由腎氣不足,兩腿細小,骨腫大如鶴膝之狀。治宜屈膝散、六味丸。

屈膝散

防風 薏苡仁 牛膝 苦參(女便浸曬) 何首烏(男便浸曬,各一兩) 鹿茸(五錢) 殭蠶 天花粉 荊芥(各一錢) 肥皂核肉(一兩)

共為粗末。每用三錢,同冷飯糰四兩,牯豬油六錢,米、綠豆各一撮,水四碗,煎至三碗,分作二次溫服。

六味地黃丸加入牛膝、鹿茸。如或紅腫作痛成膿,治用補中益氣湯。腫硬色白,不治。

痛風

百節走疼曰痛風,本因風熱濕相攻。又有血虛並痰論,治法須詳各因中。方用

痛風大法芎芷蒼,星歸酒芩合為方。在上加羌威靈桂,在下通柏膝已詳。

盤腸氣

初生小兒三日內啼哭,腹內響,打屁,陰囊稀,名為盤腸氣。宜

車前子 防風 薄荷 甘草 玄胡索 木通 蟬蛻(水洗,去頭足)

上燈心一丸,同煎服,如唇紅目赤,加宣黃連一分。

滿月百日內發者:

車前子 玄胡索 小茴 豬苓 澤瀉 鉤藤(各三分) 赤茯苓 木通(四分) 甘草(一分)

燈心煎。

如藥不便,用燈心火爆四花穴,即臍上下左右是也,即愈。

五疳門

疳者,干而瘦也。此由寒熱失理,飲食香甜不節,或因久吐、久瀉、久痢、久瘧、久汗、久咳、久瘡,以致脾胃虧損,亡失津液而成也。

心疳好吃鹽和水,肝腑夜後汗如珠。脾疳食肉不停時,肺疳壁土成塊服。勞疳體瘦骨如柴,腎疳食炭人不識。好手醫人細主張,五疳丸等可活命。

心疳面赤少精神,壯熱唇紅面帶黃。飲食皮膚流汗出,小便赤澀是心疳。宜用寧心丸治之。

赤茯苓 白茯苓 白茯神 蘆薈 琥珀 川連 釣鉤藤 遠志肉 蛤蟆灰 石菖蒲 麝香(少許)

上末糊丸。白湯送下。

肝疳白膜眼中漫,肌肉消瘦目赤腫。怕日羞明眼難開,此症之病是肝疳。

金換丹

白蒺藜(四錢) 川連(五錢) 五靈脂(五錢) 川芎(五分) 蘆薈(五錢) 胡連(五錢) 使君子肉(四錢) 夜明砂(三錢) 草豆蔻(四錢) 木賊(五錢) 甘草(四錢) 甘菊(一兩) 穀精草(一錢三分) 雄膽(五分) 辰砂(五分) 琥珀(五分) 麝香(三分)

上為末。宜竹刀切豬肝,煎熟,每日約服一錢,三日即愈(或如琥珀未有,用之亦甚驗)。

又煎肝藥末,用夜明砂二錢,醋炒,蛤粉二錢,穀精草二錢,硃砂一錢,辰砂一錢,海螵蛸一錢,麝香一分,亦要煎肝,空心服。

上二方乃家中祖傳,秘之又秘,活人無算,屢驗,當珍重之。

脾疳腹大青筋露,食物難消糞活白。黃瘦腹大或瀉泄,此症原來是脾疳。

祛疳調脾散

炒白朮(一錢) 白茯苓 淮山藥 炒扁豆 砂仁(便付) 六神麯(炒,各一錢) 陳皮 青皮 小茴 白豆蔻(去殼) 枳殼(各八分) 龍膽草 山楂肉 麥芽(炒黃) 藿香(各一錢) 防風 枳實 川厚朴 甘草(各八分) 胡黃連(五分) 使君子肉(十個,煨過)

上為末。每日空心服一錢,用二三沸飯湯調服,效驗之極。

肺疳潮熱嗽喘痰,皮膚疥癩燥涎生。毛髮豎起人不識,此症之病肺疳真。

化慝丸

蕪荑 青黛 蘆薈 川芎 白芷 川連 胡連 蛤蟆灰

各等分為末,豬膽汁浸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杏仁湯下。

腎疳骨熱生壅滯,齒黑唇烏鼻水清,時當眼暗腰又痛,此症之病是腎疳。

宜用六味地黃丸,加川楝肉、使君子肉,加入鹽湯送下,效。

家傳五疳丸

蘆薈(一兩,用豬瘦肉二兩,醋二碗,同蘆薈煮過,肉熟並醋去之,要□□有蘆薈,不灑水則無蘆薈也) 蕪荑(六錢,要白色者,用酒炒五次) 雷丸(五錢) 胡連(炒,三錢) 川連(三錢) 廣檳榔(十四個) 蟬蛻(去足,六錢) 土炒白朮(一兩六錢) 青黛(一兩) 赤茯苓(六錢) 麝香(二分) 青木香(六錢)

眼疳生膜,加夜明砂一兩炒。上為末,用猴麥粉和麵末,以豬膽五六隻調勻,糊丸如黍米大。每日服二三錢,空心服,將二三沸米湯送下,七日內見功立效。

疳腫者,乃由疳久,脾衰不能制水,故頭面四肢發腫脹,或大喘者不治。褐子丸主之。

蘿蔔子(一兩) 青皮 陳皮 檳榔 赤茯苓 黑牽牛

卷之三

臘莉頭

小兒東木旺,陽氣上升,聚結為瘡。女子天癸至,男人出幼,泄其氣而瘡自愈。大凡臘莉必遺尿者,亦上盛下虛之故耳。

厚朴膏 治臘莉瘡,一名梅花禿,初起時指甲撓破白皮,以此膏搽二三次即愈。一二年者,剃頭去靨,搽膏日上二次,不十日光愈。

厚朴(五錢) 檳榔(二錢) 雞子(五個,煮老熟,去皮留黃,用銅杓炒焦,逼取其油,去渣不用)

上用真菜油二兩,浸厚朴、檳榔片一晝夜,慢火熬煎,藥半焦黑,去藥渣,入雞子油,再熬一沸,用磁器盛之,裹泥地三日,出火氣用。

頭瘡附方

治小兒頭瘡。

淡底 細茶 花椒 桃葉(各等分)

上為末。茶油調搽。

治小兒頭瘡胎毒,熱惡痘瘡。

白芷 蚊蛤(各等分)

上為末。有膿乾摻,干瘡清油調。

治小兒頭上生葡萄疔瘡。

川芎 白芷 防風 荊芥 連翹 玄參 桔梗 藁本 赤芍 羌活 當歸 大葉淨瓶根 川龍骨

上水煎服,三四貼安。

治小兒頭瘡。

肥皂(燒存性) 老松香

上各等分,為末。清油調搽。

五般聤耳門

耳者,腎之候。小兒腎經實,其熱氣上衝於耳,遂使津液壅滯,為膿為汁者也,故成五般之症。聤耳者,當有黃膿出是也。膿耳者,常有紅膿出是也。伝耳者,裡面疳臭是也。纏耳者,常有白膿出是也。聾耳者,裡面虛鳴,時有清膿出是也。內服蔓荊子散。然耳雖有五般,其病源一也,而內有積熱上壅,皆風水入耳而成此患,若不速治,久則成聾。

蔓荊子散 內熱耳出膿汁。

升麻 木通 赤芍 桑白皮 生地黃 麥冬 前胡 甘菊 赤茯苓 蔓荊子 甘草(灼)

上用水姜煎,臨臥服。

黃龍散 耳汁出不止。

白礬(煅) 龍骨 黃丹(炒,各五錢) 麝香(一錢)

上為細末。先以綿紋杖子捻卻耳中膿水,用一字摻在耳內,但用之勿合風入。

龍骨散 膿耳。

白礬(煅) 龍骨(各二錢) 黃丹(二錢) 胭脂胚(煅,一錢) 麝香(一分) 海螵蛸(一錢五分)

上末。吹入耳內。

治小兒㿗耳。

石膏(煅) 蚌粉 枯礬 黃丹(炒) 龍骨(煅,各三錢) 麝香(半分)

上末。吹入耳內。

治㿗耳,耳內出膿。

赤石脂 枯礬 文蛤 黃丹 龍骨(煅,各五錢) 輕粉(五分)

上末。吹入耳內。

治㿗耳,膿汁不幹,又蛀竹粉吹入耳,上好。

圓魚殼燒一錢,入枯礬五釐,上末和勻吹入耳內。

語遲門

語遲者,系在胎時,其母卒有驚怖,內動於兒臟,邪氣乘於心,故令心氣不足,而不言也。宜錢氏菖蒲丸,久服取效。

錢氏菖蒲丸 語遲。

石菖蒲 丹參(各二錢) 天冬 麥冬(各一兩) 赤石脂(三錢) 人參(五錢)

上末,煉蜜丸麻子大。食冷溫水下,二十丸至三十丸,以意加減。

齒遲門

齒遲者,稟受腎氣不足,即髓不強,蓋骨之所絡而為髓,髓不足,故不能充其齒,所以齒生遲也,宜芎地湯。

芎地湯

當歸 川芎 熟地 白芍 山藥 甘草

上等分,為末。用溫水調服,或時以末擦齒根,齒即生也。

行遲門

小兒不能行者,腎經之病故也。腎生髓,若稟受血氣不足者,則髓不滿骨,故軟弱而不能行也,宜服六味地黃丸加鹿茸四錢,牛膝四錢。

六味地黃丸

熟地(八錢) 山茱萸 山藥(各四錢) 丹皮 澤瀉(各二錢) 白茯苓(三錢)

上末,煉蜜丸,麻子大。空心溫水送下,三歲以下十九丸,以上倍之。

滯頤門

小兒滯頤者,涎流出而積間也,此係脾冷涎多故也。脾之液為涎,脾與肺冷不能收制,所以津液流出,漬於頤也,宜溫胃散、益黃散。不效,張煥溫脾丹主之。

溫胃散 治脾冷涎多。

半夏(泡) 人參 甘草 乾薑 肉豆蔻 白朮(炒,各五錢) 丁香(一兩)

上粗末。每服二錢,姜三片,食前溫服。

益黃散 吐瀉脾虛不食,米穀不化,困倦力少,滑腸夜起,並疳虛盜汗,並治涎唾流,頷下常濕,名滯頤。

陳皮(一錢) 丁香(二分) 訶子肉 青皮 甘草(灼,各五分)

上用水、姜煎服。

張煥溫脾丹 治脾肺二經俱冷,不能收制。

半夏曲 丁香 乾薑 白朮(各五錢) 青皮 陳皮(各二錢半)

上為末,糊丸,黍米大。一歲十七丸,二歲二十丸,大小加減,米湯送下。

諸熱症

夫熱有虛有實,實則面赤濃黃,氣粗口熱燥,煩渴唇腫,大小便難,掀揭露衣,頻啼暴叫,宜四順清涼飲。虛則面色青白,恍惚神緩,口中清冷,噓氣軟弱,泄瀉多尿,夜出虛汗,其或乍涼乍溫,宜荊防敗毒散加木香、當歸,其熱即退。或表未解,宜惺惺散,少加麻黃,以取其汗。表熱已除,宜小柴胡湯加知母、山楂、麥芽,其熱自平。

四順清涼飲 治實熱面赤煩渴,大小便難。

大黃 連翹 赤芍 羌活 當歸 防風 甘草 山梔仁(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

荊防敗毒散 治乍涼乍熱,面色青白。

防風 荊芥 桔梗 川芎 茯苓 枳殼 前胡 柴胡 羌活 獨活 甘草

加南木香、當歸。上用姜煎服。

惺惺散 治表未解,熱未除。

天花粉 人參 細辛 茯苓 白朮(炒) 甘草(各等分)

加麻黃。上用水、姜煎服。

小柴胡湯 治少陽經往來熱。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人參

上水、薑、棗煎服。

蛔蟲門

蛔蟲者,九蟲之內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者。或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行來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中吐沫及清水,貫傷心者則死。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而弦,今反脈大,則是蛔蟲也。只看人中上、鼻頭、唇口一時黑色,此是蟲咬心痛。

化蟲丸 治蟲咬心痛,來去不定,不思乳食。

鶴蝨(炒) 檳榔 胡粉 苦楝皮(各五錢) 白礬(三錢半,煅)

上為末,麵糊丸,小豆大。三歲三十丸,溫漿水入油□□□□食前如有蟲,皆化為水,大蟲自下,月初服甚妙。

使君子肉(去黑皮,一兩) 川芎 陳皮 厚朴(炒) 白芍 甘草(各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陳米飲化下。大治小兒腹痛。

檳榔散 去蟲後服此。

木香 檳榔 人參 黃連 甘草(灼)

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小者五分,白滾湯下。

烏梅丸 治蛔聞食自出,口中吐蛔,久痢皆效。

烏梅(七十五個) 乾薑(二兩半) 黃連(四兩) 蜀椒(炒出汗) 當歸(各一兩) 細辛 人參 附子(泡去皮臍) 桂枝 黃柏(各一兩半)

上為末,用酒浸烏梅,去核,蒸飯杵成泥,和藥末勻丸,麻子大。每服十丸,食後米飲下,日三服,忌生冷物。

腹中有癖

癖者,血膜包水,側僻於脅旁,時時作痛也。惟癖為能發潮,為能生寒熱,故瘧家多蓄黃水,日久而復結癖於中脘,寒熱不已。有是疾者,以此。小兒臟腑和平,榮衛調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失哺失調,三焦關格,以致水飲停滯,腸胃不能宣通,如冷氣搏之,則結聚而成癖。輕者用積滯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仲陽云: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如不早治,則不能食,脾胃虛弱,四肢不舉,諸邪遂生,羸瘦而成疳矣。

木香丸 治吐乳瀉乳,其氣酸臭,由啼叫不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是為乳積。肚硬熱渴吐瀉,由飲食無度,過飽即睡,是為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中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是為氣積。瘧後肚內結癖成塊。

木香(二錢) 蓬朮(二錢) 砂仁(二錢) 青皮(去瓤,二錢) 硃砂(研細,二錢) 代赭石(二錢) 大丁香(二錢) 巴豆(去油,一錢)

上細末和勻,飛白麵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乳傷乳汁下,食傷米飲下。

取癖丸 治小兒癖塊大痛,用之如應。

甘遂(微炒,二錢) 芫花(微炒,二錢) 黑牽牛(半炒半生,磨篩取末,二錢) 辣桂(二錢) 蓬朮(二錢) 青皮(去瓤,二錢) 木香(二錢) 桃仁(炒,二錢) 五靈脂(二錢) 巴豆(去油,一錢)

上為末,研和十分細嫩,飛白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姜蜜煎湯灌下,泄後冷粥補,仍和胃。

挨癖丸 治乳癖谷癥,腹中塊痛。

青皮(去瓤,三錢) 木香(三錢) 蓬朮(三錢) 生地黃(三錢) 代赭石(火煅,醋淬,研極細末,三錢) 巴豆(壓去油盡,一錢)

上為細末,醋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食後薑湯下。

檳榔丸 治小兒傷食得之,痛刺脅肋,心胸煩悶,飲食不下,吐逆噁心,久不醫治,漸成痞癖。

檳榔(五錢) 木香(麵裹煨,三錢) 青皮(五錢,去瓤,巴豆三十粒,去殼同炒,去巴豆) 陳米(半合,炒法亦用如巴豆同青皮)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用米飲,食前服。丸數多少,量兒大小、虛實加減。

北柴胡散 治小兒因傷血得之,胸膈鬱悶,痛引小腹,時或攻築,上搶心胸,漸成瘕結之症。

北柴胡(三錢) 人參(三錢) 木香(三錢) 枳殼(三錢) 京三稜(三錢) 檳榔(三錢)

上為細末。陳皮煎湯,調食送服。

褐丸子 治小兒因傷氣得之,心腹膨脹,肚大脅痛,面黃肌瘦,倦怠無力,久而不治,漸成痞塊。

陳皮(五錢) 青皮(五錢) 三稜(五錢) 蘿蔔子(一錢,炒) 蓬莪朮(五錢) 木香(一錢) 胡椒(一錢) 黑醜(炒,取頭末,三錢)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生薑三片,泡湯送下,二三十丸。

七香丸 治小兒因傷積得之,其症如腸癖之疾,便利無度,滑不成糞,似痢非痢,結成癖塊。

木香(一錢五分) 丁香(一錢五分) 八角茴香(炒,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 三稜(一錢) 青皮(一錢) 蓬莪朮(一錢,細切,用巴豆七粒,去殼同炒赤色,不用巴豆)

上為細末,煮糊丸如黍米大。每用三十丸,米飲,空心服。

痞結

痞者,塞也。結者,實也。熱氣蘊於胸膈之間,留飲聚於腹脅之內,於是榮衛不能流行,臟腑不能宣通,由脹滿而致癖結,勢使然耳。此實熱之症也,時或發為壯熱,聖惠甘遂散主之。此藥治小兒之痞結,雖服湯藥,時暫得利,而滯實不去,心下堅脹,按之即啼,內有伏熱,諸候併成此疾。宜疏利大便,破結散氣,後宜常服進食丸。

聖惠甘遂破結散 治小兒心胸痞結,蘊聚痰水。

甘遂(麵裹煨,令黃色,二錢半) 青皮(半兩) 黃芩(半兩) 川大黃(煨,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煎至六分,去滓,溫和服。量大小加減,得通利則止,後以冷粥補之。

進食丸 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逆,腹鳴泄瀉,米穀不化,或下痢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癥乳癖,痃氣痞結,並皆治之。小兒胸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榮衛痞塞,臟腑之氣不得宣通,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或壯熱。凡有此病,當疏利大便,破結散氣,宜常服之。

巴豆霜(一錢) 硃砂(五錢) 枳殼(炒,五錢) 當歸(米泔浸一宿,炒) 代赭石(煅,醋淬七次,各三錢) 木香(五錢) 麝(少許)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一丸,溫米飲下。更量虛實加減,治食積發熱,羸瘦肚大,青筋疳積,肚疼哺露。

積痛

仲陽云:積痛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而痛自除。有熱者,芍藥甘草湯加乾葛;吐者,加半夏、生薑,或加枳實亦效。

消積丸 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吐。

丁香(二十粒) 砂仁(二十粒) 使君子(五個) 烏梅(三個)

上為末,爛飯丸,麻子大,加巴豆二粒,去盡油,同丸。每服三丸,陳皮湯下。

白餅子 治小兒夾食傷寒,其症發熱嘔吐,亦有肚痛者,噯氣。辨得分曉,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卻用平和藥發散調治,如惺惺散加減,參蘇飲皆可服,卻不可服冷藥。

滑石 南星 半夏(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一升,煮干,研細如泥)

上三味搗羅為末,入巴豆霜,次入輕粉,又研勻,卻入余藥末,合勻,糯米飲丸,如綠豆大。量小兒壯瘦虛實用藥,三歲以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紫蘇湯空心下,忌熱物。若三五歲,見壯實者,不以此拘,加至二十丸,以利為度。

錢氏白朮散 治煩渴兼吐瀉。

人參(二錢半) 白茯苓(半兩) 白朮(半兩) 藿香葉(半兩) 木香(二錢) 甘草 乾葛(半兩)

上銼,水煎。發熱甚渴者,去木香;肚痛,加白芍藥。

小沉香丸 和中順氣,嗜食消痰。

砂仁(煨,四錢) 蓬朮(煨,四錢) 香附(炒,一兩) 甘草(炙,一兩半) 沉香(六錢) 甘鬆(三兩六錢) 益智(炒,一兩半) 舶上丁香皮(一兩四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四十丸,食後溫生薑湯下,或嚼破更妙。

芍藥甘草湯 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頻數,微惡寒,腳攣急拘疼,及治肚腹胸脅大痛。

白芍藥(炒) 甘草(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積滯

小兒有積滯,面目黃腫,肚熱脹痛,覆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腸閉澀,小便如油;或便利無禁,糞白酸臭,此皆積滯也。然有乳積、食積,須當明辨之。吐乳瀉乳,其氣酸臭,此由啼叫未已,便用乳兒,停滯不化而得之,是為乳積。肚硬帶熱,渴瀉或嘔,此由飲食無度,過飽即睡,是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由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為氣積。合用木香丸主之,檳榔丸亦可用。大小便閉者,神芎丸妙甚,是齊推氣亦佳,冷症下積,五珍丸亦可用。

木香丸 治吐乳瀉乳,其氣酸臭,由啼叫不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是為乳積。肚硬熱渴吐瀉,由飲食無度,過飽即睡,是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由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是為氣積。瘧後肚內結癖成塊,此方用之屢驗。

木香(二錢) 蓬朮(二錢) 砂仁(二錢) 青皮(去白,二錢) 硃砂(研細,二錢) 代赭石(二錢) 大丁香(一錢) 巴豆(壓去油,二錢)

上細末,和勻,飛白麵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乳傷乳汁下,食傷米飲下。

木香檳榔丸 疏導三焦,寬利胸膈,破痰逐飲,通潤大腸。

郁李仁(去皮) 皂角(去皮,醋炙) 半夏曲 枳殼(麩炒) 青皮(去瓤) 杏仁(麵炒) 木香(不見火) 檳榔(各一錢)

上為細末,別用皂角四兩,用漿一碗,搓揉熬膏,更入熟蜜少許,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小兒服可,丸如綠豆大,食後生薑湯送下。

神芎丸 治風熱壅滯,頭目昏眩,口舌生瘡,牙齒疳蝕,或遍身瘡疥,咬牙驚惕,怔忡煩躁多渴,或大小便澀滯,或積熱腹滿,驚風潮搐,並皆治之。

大黃(生) 黃芩(各二兩) 滑石(四兩) 生牽牛末 滑石(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兩半)

上細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五丸,食後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症用。

是齊推氣丸 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胸膈脹滿,大便閉澀,小便亦少。

大黃 陳皮 檳榔 枳實(小者去積) 黃芩 黑牽牛(各等分,生)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臨臥溫熟水下,二十三丸,量虛實加減。

檳榔丸 治小兒疳氣腹脹,胸膈痞悶,喘急不安。

青皮(去穰,同巴豆十粒炒,去巴豆) 蘿蔔子 香附子(炒) 木香(各一兩) 黑牽牛(半兩,微炒)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煮麵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下積丸 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嘔。

丁香(二十粒) 砂仁(二十個) 使君子(五個) 烏梅(三個) 巴豆(不去□□□)

上為末,爛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陳皮湯下。

五珍丸 治酒食積通用。

青皮 乾薑(燒存性) 蓬朮 五靈脂(各一兩) 巴豆(去半油,一錢)

上為末,粳米飯圓,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湯下。

快膈消食丸 治小兒宿食停滯,腹脹疼痛。

三稜(煨) 蓬莪朮(煨) 揀縮砂(去殼) 橘皮(去白) 神麯(炒) 麥葉(炒,各五錢) 香附子(炒,一錢)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生薑煎湯,或白湯,食遠服,或作餅子磨服。

香稜丸 治小兒積氣發熱,肚腹膨脹,肢體瘦弱,飲食不滋肌膚。

木香 丁香 檳榔(去臍) 甘鬆 使君子(去殼) 神麯(炒) 麥葉(炒,各二錢五分) 京三稜(煨) 蓬莪朮 青皮 陳皮 香附子(炒,各五錢) 胡黃連(一錢)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用米飲,食遠服。

腹脹

腹脹多系飲食飢飽,生冷油膩,聚結不散,致傷脾胃,不能運化精微而制水穀,宜厚朴枳實丸。或因久患疳積,及瘧後痞塊不消,皆能腹脹,健脾磨塊丸。脾虛脹滿者,脈必浮大無力,宜補脾分消丸。脹而喘滿,脈實者可下,宜加減推氣丸。

厚朴枳實丸 飲食甜膩,聚結不散。

厚朴(薑汁炒) 枳實(麥炒) 麥芽(炒) 半夏(薑汁炒) 黃連(炒老色) 蒼朮(各一兩) 山楂肉(一兩半) 香附(炒) 檳榔(各八錢) 藿香 白豆蔻(各五錢)

上為末,神麯打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白湯下。

健脾磨塊丸 疳積虛後痞塊不消。

蒼朮(炒) 枳實(炒,各一兩) 三稜 莪朮 香附(俱醋炒,各五錢) 檳榔(四錢) 木香(二錢半) 白豆蔻(二錢)

上為末,神麯打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一錢,白湯送下。

補脾分消丸 脾虛脹滿。

人參 白朮(炒) 茯苓(各一兩) 香附(炒,二兩) 白蔻仁(二錢)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白湯調下。

加減推氣丸 脹而喘滿,脈實。

厚朴(薑汁炒) 陳皮 枳實(炒,各五錢) 莪朮(醋炒) 檳榔 黑醜(醋煮炒研,取頭末,各五錢)

上為末,醋打老米糊為丸,綠豆大。看兒大小輕重與之,白湯送下。

腫脹之症有二,一曰氣腫,先腫而後喘,由脾胃虛弱。脾主肌肉,肺主皮膚,土弱不能生金,虛氣上攻乎肺,行於面目,遍身浮腫。治宜五子五皮湯,調脾行氣為主。

五子五皮湯

山楂 葶藶 香附 真蘇子 蘿蔔子 桑白皮 陳皮 青皮 茯苓 姜皮

上等分,白水煎,宜服四五劑,無有不愈。

水腫,先喘而後腫,因上焦煩渴,喜飲茶水、脾虛不能制木,水反侮土,上衝於肺,流走皮膚而光腫也。治宜實脾利水為主,胃苓湯主之。或瀉痢、瘧後、諸病後脾虛發腫者,宜調理脾胃為主,宜以六君子、補中益氣湯治之。如未曾瘧、痢、病後而腫脹者,則從水,氣二腫治之。

又有通身不腫,只有腹腫,彈之如鼓聲,按之卻軟,此脾虛也,亦宜六君子湯加厚朴。設若腹腫,彈之不響,按之如石,此鼓脹也,不治。

或肚大青筋,堅如鐵石,宜於臍之上下左右,離臍心五分,各灸二壯,即消。

腹痛

腹痛之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擊而作也。有火痛、冷痛、寒痛、蟲痛、食積痛。火痛者,面赤紋紫脈數,手心壯熱,大便結燥,時痛時止,宜枳殼芍藥湯。冷痛者,面白紋青,手足濕冷,痛甚則厥冷,其由或食冷物,或感寒邪,宜理中湯,甚加附子。寒痛者,面黑紋紅,手足涼,必因食而得之,宜不換金正氣散加羌活、防風、紫蘇、香附、白芷、砂仁、茯苓、麥芽、青皮。蟲痛者,面色變解不常,五色花斑不均,口吐涎沫,宜追蟲丸。食積作痛者,膨脹惡食,肚熱按之痛,噯氣吐瀉,瀉後減,少頃復作,飲食更痛,氣口脈甚,宜消化丸、百傷飲。

枳殼芍藥湯 大便結燥,時痛時止。

枳殼 芍藥 大黃(各二錢) 當歸(一錢半) 甘草(八分)

上用水、姜煎服。

附子理中湯 冷吐瀉,手足厥冷,腹痛。

人參 白朮 乾薑(煨,各一錢) 甘草(五分) 附子(麵包煨,一錢)

上用水煎服。

不換金正氣散 寒痛面赤紋紅,手足涼冷,必因食而得之。

蒼朮 陳皮 厚朴 半夏 藿香 甘草

上用水煎服。

追積丸 下蟲積。

大黃 使君子肉(各一兩) 烏梅肉 木香(雷丸) 蕪荑(各三錢) 牽牛(取頭末) 檳榔(各五分)

上為末,砂糖和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

導積湯 治吐瀉腹痛,大便後停,乃食積也。

厚朴(炒) 青皮(炒,各一錢) 山楂肉(三錢) 蒼朮(炒) 香附(炒,各二錢) 木香(三分,不見火) 枳實 陳皮 六神麯(各一錢)

上銼,姜引,水煎服,立效,屢驗。

百傷飲 內傷肉食,發熱噦嘔,膨脹,肉食不化。

蒼朮(炒) 厚朴(薑汁炒) 山楂肉 麥芽(炒) 神麯 香附(炒,各一錢) 黃連(炒,八分) 半夏(制) 青皮(炒) 枳實(麩炒,各七分) 乾葛(一錢半) 砂仁(五分) 甘草(四分)

卷之四

熱吐者,面赤唇紅,煩躁口渴,溺赤,口氣蒸手,脈洪滑者是也,半連湯主之。冒暑受熱而吐者,六和湯。冷吐者,乳食不化,其候面白眼慢神疲,不熱不渴,口氣微冷脈沉微也,宜助胃膏。吐而手足冷者,附子理中溫之。傷食吐者,兒畏乳食,腹痛噯氣,右脈滑大,寬中導滯飲、化鐵丹。積吐者,眼腫面黃足冷,腹熱腹痛,脈沉而滑者是也,百傷飲、消化丸。凡諸吐日久胃氣弱,守胃散補之,甚者醒脾,醒脾散溫之。

半連湯 治熱吐。

半夏(湯泡) 黃連(薑汁炒,各一錢) 陳皮 枳實(麩炒) 厚朴(薑汁炒) 茯苓(各七分) 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水煎服。

六和湯 治長夏暑熱,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吐瀉,寒熱交作。小便赤澀,去人參,熱者,加黃連,冷者加官姜。

扁豆(炒,一錢半) 赤茯苓 藿香 厚朴(薑汁炒,各一錢) □□(錢半) 甘草(五分) 木瓜 砂仁(各七分) 人參 杏仁 半夏(湯泡,各八分)

上姜煎。

助胃膏 治冷吐瀉。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山藥(各一兩) 丁香 官桂(刮去粗皮) 砂仁 木香 白蔻(各三錢) 肉果(煨) 藿香 甘草 陳皮(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米飲下。

附子理中湯 治冷吐,手足厥冷,冷瀉,慢脾風。

人參 白朮 乾薑(煨) 附子(麵包煨,各一錢) 甘草(五分,炒)

上水煎服。

寬中導滯飲 治傷食吐。

蒼朮(一錢半,炒過) 半夏(湯泡) 山楂肉 香附(炒過) 陳皮(去白) 厚朴(薑汁炒) 麥芽(各八分,炒過) 青皮(炒過) 甘草 砂仁(各五分) 木香(二分,不見火)

上用水、姜煎服。發熱,加乾薑一錢半。

化鐵丹 肉食不化,吐瀉畏食等症。

神麯(炒過) 香附(米炒) 蒼朮(各一斤,米泔水浸一日,曬乾,炒) 山楂肉 麥芽(各八分,炒) 砂仁(二兩半)

百傷飲 內傷肉食,發熱噦嘔,膨脹,肉食不化等症。

蒼朮(炒) 厚朴(薑汁炒) 山楂肉 麥芽(炒) 神麯 香附(各一錢,炒過) 黃連(八分) 半夏(制) 青皮(炒過) 枳實(麩炒,各七分) 乾葛(一錢半) 砂仁(五分) 甘草(四分)

上用水、姜煎服。

消化丸 治積吐不消,食積腹痛。

莪朮(炒) 厚朴(炒) 青皮(炒) 麥芽(各一兩,炒) 山楂肉(三兩) 檳榔 使君肉(各七錢,炒) 蒼朮(炒) 香附(各二兩,炒) 木香(三錢,不見火) 砂仁(八錢)

上為末,搗飯為丸。米飲下一錢。

守胃散 治嘔吐日久,脾胃虛弱。

人參 白朮(各一錢) 白茯苓 山藥 乾葛 扁豆 半夏 甘草

上用水煎,生薑自然汁一二匙,溫服。

參砂和胃散 治虛寒嘔吐。

人參 砂仁 白朮 半夏 茯苓 陳皮 藿香 甘草

上用姜三片,水煎服。

半姜飲 治乾嘔欲死者。

半夏(一兩三錢) 生薑(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服,效。

治吐方 諸藥不效者,宜二陳湯加入白豆蔻,姜引煎服,立效。

茯苓 茯神 遠志 南木香 丁香 活石 硃砂

上各等分,為末。薑湯下。

加減不換金正氣散 傷寒頭疼,憎寒壯熱,痞悶嘔吐,時行疫癘,山嵐障氣,不伏水土等疾。

白朮 陳皮 厚朴 藿香 半夏 甘草 砂仁 木瓜 大腹皮

上入生薑自然汁,同煎服。

泄瀉

夫泄瀉者,注下症也。蓋大腸為傳送之官,脾胃為水穀之海。或為飲食生冷之所傷,或為風寒暑濕之所感,脾胃停滯,以致闌門清濁不分,發注為下,而為泄瀉也。有瀉水,腹不痛者,濕也,飲食入胃不住,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瀉水如熱湯,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泄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瀉下如抱壞雞子臭者,或嚥氣作酸者,傷於食也。

胃苓湯 治中暑濕脾胃不和,腹痛泄瀉作渴,小便不利,水穀不分。

蒼朮 川厚朴(薑汁炒) 陳皮 豬苓 澤瀉 白朮 赤茯苓(各一錢) 肉桂(三分) 甘草(三分)

上銼。薑、棗、水煎服。

一方,加升麻、防風以勝濕。食積,加神麯、麥芽;水瀉,加活石;氣虛,加人參、白朮;有熱,加黃連;瀉,加肉豆蔻、訶子。

藿香正氣散 治感濕泄瀉,或瀉多瀉少者,痰也。

藿香 紫蘇 大腹皮 陳皮 桔梗 白茯苓 法半夏 六神麯 川厚朴 白芷 甘草 薑、棗(引)

四君子湯 治氣虛脾泄不止。

人參 炒白朮 白茯苓 炙甘草 姜 棗(引)

加淮山藥、砂仁、澤瀉、桔梗。

黃芩湯 治火瀉。

炒芩 炒白芍 炙甘草 豬苓 澤瀉 赤茯苓 燈心(引)

導積湯 治傷食,食積作瀉者。

香附 蒼朮 青皮 枳實 南木香 山楂肉 陳皮 川厚朴 六神麯 姜(引)

屢驗。

黃連香薷飲 治暑月泄瀉者。

香薷 扁豆 川厚朴 川連

合五苓散,名薷苓湯。

吐瀉日久不愈,將死者,則用灸法,宜於天樞二穴(在臍旁左右二寸是)、氣海(在臍下一寸半,其寸以本人中指一屈即是一寸)。

又有泄瀉三五年不愈者,灸百會穴七壯,即愈。

霍亂吐瀉

小兒吐瀉有身溫身熱者,有身涼者,有吐瀉或驚風者,有夏秋傷暑吐瀉者,蓋因內有所積,外有所傷,陰不降,陽不升,乖膈而成也,俱宜以藿香正氣散主之。

藿香正氣散 治四時不正之氣,山嵐寒疫,雨濕障氣,不服水土,飲食停泄,一切脾胃不和,諸症皆治。

紫蘇 大腹皮 陳皮 桔梗 白茯苓 法半夏 白芷(各五分) 川厚朴(薑汁炒) 藿香(一錢) 白朮(五分) 甘草

上切薑、棗煎服。霍亂轉筋,加木瓜;如腹痛,加炒白芍;寒痛,加厚桂;冷痛,加乾薑;飲食不化,心下痞悶,加香附、砂仁;水穀不化,加神麯、麥芽;時氣寒熱,加柴胡、乾葛;濕熱傳霍亂轉筋,加川連、扁豆。

按:男婦小兒霍亂之疾,未有不由內傷生冷、外感風寒而致也,用藿香正氣散治之,百發百中。一歲之內,常治未有不效者。但有熱,加薑汁炒川連;寒甚,加乾薑,萬無一失;若腹痛,加桂;痛甚,去藿香,加吳萸;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極驗。

春夏傷暑吐瀉者,宜用六和湯。

身冷,手足厥而不熱不渴者,宜用理中湯。

如霍亂,諸藥不愈者,宜灸崑崙穴七壯,實能起死,神效。

瘧症

經云:夏傷於暑,秋必發瘧。又無痰不成瘧,無食不成瘧,深得致瘧之因。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深得治瘧之法。以青皮飲治秋時正瘧,隨症加減,屢用屢效。若胃中有郁痰伏結者,以草果飲一服即愈。有入臟腑久瘧,大便常滑,忽得瘧疾,嘔吐異常,以二陳加參鬚、豆蔻,一二服即愈。又有一等鬱症似瘧者,其寒熱與正瘧無異。但其人口苦脅痛,面青耳鳴,脈澀,須以逍遙散加茱、連、貝母,倍柴胡,繼以六味地黃加柴胡、芍藥而安。

又有傷寒後、大病後、產後、勞瘵等證,陰陽兩虛,往來寒熱,與瘧無異。面赤如脂,口渴不甚,吐痰如湧,身以上熱如烙,膝以下自覺冷,此真陽泛上,腎虛之極。急以加減地黃湯大劑與飲,其熱即退,繼以人參建中湯調理而安。

青皮飲 治一切瘧疾,不拘寒熱多少皆效。

青皮 川厚朴 草果 炒白朮 柴胡 白茯苓 黃芩 半夏(法) 甘草

寒熱往來屬少陽經症,故以小柴胡為君,草果、厚朴所以化食,青皮、半夏所以祛痰。寒多者,加肉桂;熱多者,加川連,此方配合用之,極當。

上姜引。

逍遙散 治郁瘧,有痰無聲咳嗽。

柴胡 芍藥 丹皮 陳皮 茯苓 當歸 白朮 薄荷 貝母(各一錢) 川連(五分) 吳萸(一分半,同黃連炒)

上姜引。

治小兒咳嗽,有痰無聲,寒熱往來,晝夜不眠,骨瘦如柴,後服此藥五帖,諸症悉退,甚驗。

丹溪先生云:乾咳嗽者最難治,惟逍遙散最妙。果然。

草果飲 治脾胃有禁痰伏涎者,元氣壯強者可用,虛者禁用。

草果 常山 知母 烏梅 檳榔 甘草 穿山甲

水煎服。

內方用知母治陰陽火熱,草果治足太陰之寒,常山主吐痰結,甘草和諸藥,烏梅去痰止渴,檳榔破滯除痰,穿山甲出陰入陽,穿經絡於榮分,以破暑結之邪,為之使也。

瘧母灸法 宜於肺俞穴灸三壯,又背對臍心之所灸背三壯,即愈。

加減地黃湯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 石棗肉(一錢五分) 白茯苓(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 柴胡(一錢) 芍藥(一錢) 肉桂(一錢) 五味子(一錢)

白水煎,加熟附五分立效。

治驗:予之小兒,年方十歲,壬寅仲冬,病恚驚甚篤,服諸解熱清痰丸散及沉香、滾痰、雙解等,急驚方退。變下午後寒熱往來,面赤口微渴,身以上熱如絡,膝以下自覺冷,服此藥如秤三服,立安。

建中湯 治病久虛弱,寒熱往來。

人參(一錢) 芍藥(一錢) 甘草(一錢) 肉桂(七分) 大棗 飴糖

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治血氣不足內傷之症,寒熱瘧久不愈皆效。

黃耆 白朮 當歸 升麻 柴胡 陳皮

水、薑、棗煎服。

人參養胃湯 治寒多熱少。

人參 茯苓 半夏 藿香 草果 陳皮 蒼朮 川厚朴 烏梅 炙甘草

上姜七片為引。中脘虛寒,加厚桂。

痢疾

夫痢乃濕、熱、食積三者,下青黃赤白黑五色也。赤熱,傷血分則赤,傷氣分則白,氣血俱傷,則赤白相兼,黃者食積,黑者濕勝也。其證腹臍疼痛,或下鮮色,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下白膿,赤白相混,裡急後重,頻欲登廁,晝夜無度。治法宜行氣和血,開鬱散結,瀉脾胃之濕熱,消臟腑之積滯。經云:熱積氣滯而為痢,只宜木香導氣湯、立效散以推其邪、以徹其毒,皆良法也。若下如屋漏水,大孔開如竹筒、魚腦髓者,脈大身熱者,不治,症重也。

木香導氣湯 治痢疾初起腹痛,紅白相雜,裡急後重,發熱噤口,無論老幼,先與一服,甚效。

枳實 檳榔(各一錢) 大黃(一錢五分) 生白芍 川連(各一錢二分) 白茯苓(八分) 木香 朴硝(各五分)

水煎,空心服。小便赤,加滑石、木通。

立效散 治赤白痢疾,膿血相兼,裡急後重疼痛,一服即止。

川連(二錢,酒洗,吳萸一錢同炒,去萸不用) 炒枳殼(一錢)

上為末。空心酒送下,泄瀉米湯下。噤口痢,陳倉米湯下。

六一順氣湯 治痢不問赤白相雜,肚痛裡急後重,渾身發熱,口乾作渴。

柴胡 炒芩 芍藥 枳實 川厚朴 大黃 玄明粉 甘草

上銼。水煎,臨服入鐵鏽水二三匙調服。

上方專治赤痢兼傷寒之神妙也。

噤口痢,多是胃口熱甚,宜用黃連三錢,人參一錢,或加石蓮肉一錢,煎湯終日呷之,但湯下咽便好,立效。

外以田螺搗菴盒臍中,引熱下行故也。

又方 用秤錘燒紅,用好醋淋之,病人開口吸氣吞之。

凡痢噤口,不問赤白,飲食即吐,諸物不納,皆是毒氣熏蒸,胃口熱盛,切不可認胃寒噤口,而用辛熱之藥,宜以前木香導氣湯去大黃、朴硝,入韭汁、陳倉米飲,入一盞於內同服,即愈。

又方 噤口痢,諸藥不效者,用糞缸中蛆,不拘多少,洗淨,瓦焙乾為末,每服一二匙,米飲調服,就思食大效。

薑茶湯 治痢疾腹痛,不論赤白冷熱。蓋姜能助陽,茶能助陰,二者皆消散之,又且調平陰陽,況於暑毒、酒食毒皆能解之也。

老生薑(五大片) 細茶(三錢)

上用白水煎服,或加連根韭菜同搗汁,酒調服。

仙梅丸 治痢疾發熱發渴者。

細茶(二兩) 烏梅肉(二兩)

上為末,蜜勻作丸,彈子大。冷熱水隨下。

黃連香薷飲 治暑所傷,下痢赤色。

香薷(一錢) 扁豆(五分) 川厚朴(五分) 黃連(一錢)

上姜引,水煎。

寬腸枳殼散 順氣止痢。

甘草(炙,六分) 舊枳殼(炒,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

脫肛

因大腸濕熱下迫故也,宜清熱升提其氣,升麻神應丸。泄瀉久不止而脫肛者,氣下陷,補氣升陽湯。

升麻神應丸 濕熱脫肛。

升麻 防風(各五錢) 當歸 生地 黃連(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錢,空心白湯下。

補氣升陽湯 氣虛下陷。

人參 白朮(炒,各一錢) 升麻 防風 當歸(各八分) 地榆 烏梅(各七分) 蓮子(去心,三錢)

上加大棗一枚,水煎,空心服。

治大腸虛而挾熱,肛門紅腫。

砂仁 黃連 木賊 加槐花米(炒)

上各等分,為末。米湯送下。

治脫肛熱痛,生蒲黃為末,以豬膠和敷按之。

治脫肛方

蛇床子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每用二錢,煎湯洗,效。

治肛門腫熱毒,即愈。

防風 蒺藜 槐角 黃連(各一兩) 陳冬瓜皮(二兩)

上為末。空心酒下,或為散亦可。

升麻和氣飲 治脫肛。

半夏 當歸 蒼朮 赤茯苓 桔梗 陳皮 甘草 枳殼 殭蠶 乾葛 赤芍 白芷 升麻

上用燈心十五根,煎服。

治小兒脫肛,蓋菜籽炒為末,點豬肝服。不效,宜灸龜尾穴三壯即愈。

便血臟毒

議曰:兒生七日之內,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氣熱盛之所致也。母食酒面炙煿熱物,流入心肺,兒在胎內受其熱毒,亦傳心肺,且女子熱入心,故小便有之,男子熱入肺,故大腸有之,血出淡淡,有似坯水,盛則其血如鮮。凡遇有此,不可以他藥,只以生地黃根,取自然汁,入蜜少許和勻,溫溫與服,移時自安,男子皆效,甘露飲宜兼與服,茅根、茅花煎濃湯服亦妙,犀角地黃湯亦可服,臟毒聚金丸用之效,地黃丸亦可用。有瘀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甘露飲 治小兒胃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便血。

熟地黃 麥門冬(去心) 枳殼(去瓤,炒) 甘草(炙) 山茵陳 枇葉(炮) 石斛(去蘆) 黃芩 生乾地黃 天門冬(去心,焙,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小兒一服分作二服,仍量歲數加減服。

聚金丸 治大便下血。

黃連(四兩,一兩水浸曬乾,一兩炒,一兩泡,一兩生用) 黃芩 防風(去蘆,各一兩)

上件為末,煮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量意加減,以米泔浸枳殼水下,不拘時候。夏月入大黃二兩,三時不須用。或枳殼為末,入前藥為末亦效。小兒,丸綠豆大,亦治血痢。

犀角地黃湯 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汗,內有瘀血,吐血鼻衄,面黃大便黑。

生犀屑(如無,以升麻代之) 牡丹皮(去骨,各一兩) 生地黃(半斤) 芍藥(七錢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

千金地黃丸 治心熱腸風臟毒去血

卷之五

大便不通

議曰:小兒大腸熱,乃是肺家有熱在裡,流入大腸,以致秘結不通,乃實熱也,當以四順清涼飲加柴胡,熱甚者加山梔、黃芩流利之。其表裡俱熱者,面黃頰赤,唇燥口乾,小便赤澀,大便焦黃,解後大便秘或肚痛者,以清涼飲、大柴胡湯、水氣湯皆可下之。積熱者,神芎丸尤妙。

四順清涼散 通順大腸,令無壅閉。

赤芍藥 當歸 甘草 大黃(各等分)

上㕮咀。三歲以上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作兩服。欲利小便,用赤芍藥;虛熱,加甘草;不利,減大黃;冒風邪,加去節麻黃;中風體強、眼睛上視,加獨活。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可加荊芥。

大柴胡湯 治大便閉結,蓄熱於內。

柴胡(去蘆,八錢) 黃芩 赤芍藥(各三錢) 半夏(湯泡七次,切片,焙乾,二錢五分) 枳實(去瓤,麵炒,五分)

上㕮咀,薑、棗煎,加減服之。欲下,加大黃半兩。

大承氣湯 治邪熱結於胃內及停宿積不去。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朴(一兩) 枳實(二枚)

上銼散。每服三字,姜三片,煎服。

神芎丸 治熱積於內,大便閉塞。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生牽牛末(一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滑石(四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五丸,食後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症用。

小便不通

湯氏云:凡小兒小便不通,皆因心經不順,或伏熱,或驚起,心火上攻,不能降濟,腎水不能上升,故使心經愈熱,而小腸與心合,所以小便不通,木通湯主之,甚者八正散。又小便不通,臍腹脹悶,心神煩熱,梔子仁散主之。積熱者,神芎丸效。

木通湯 治小便不通,小腹疼痛。

木通 滑石(各一兩) 黑牽牛(炒,半兩)

上㕮咀。燈心、蔥白煎,去滓,大小加減以意。

八正散 治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惺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及治小便赤澀不通,血淋之症。

車前子 瞿麥 滑石 大黃(濕紙裹) 山梔 扁蓄 木通 甘草

上銼散。每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七分,去渣溫服,食後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服。

蔥號散 治七日小便不通。

蔥白(三四寸) 人乳

上件同搗如泥,付兒口內,即與乳下。

梔子仁散 治小兒小便不通,臍腹脹悶,心神煩熱。

梔子仁(五枚) 茅根 冬葵子(各半兩) 甘草(減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五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神芎丸 治已見前大便不通,並治小便不利。

大黃(生) 黃芩(各二兩) 生牽牛末(一兩) 滑石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五丸,食後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症。

大小便不通

議曰:調理嬰孩,傷寒體熱,頭目昏沉,不思飲食,夾驚夾食,寒熱,大小便閉澀不通,煩躁作渴,服大連翹湯加大黃。神芎治小兒驚風積熱,大小便澀滯,其效尤速,又掩臍法,用連根蔥一根,不洗帶泥土,生薑一片,豆豉二十一粒,鹽二匙,同研爛,捏餅烘熱,掩臍中,以綿扎定,良久氣透自通。不然,另換一劑。小便不通亦可。

大連翹湯 治二便閉結。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赤芍藥 當歸 防風 蟬蛻 柴胡 活石 甘草(炒,各一錢) 山梔仁 黃芩(各五分)

上銼細。每服一錢,加紫草煎,溫服。熱甚,加大黃,更詳症加減為佳。

加入黑黃丸妙。

大黃(生) 黃芩(各二兩) 生牽牛末(二兩) 滑石(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上細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五丸,食後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症用。

掩臍法 治大小便不通。

海螄(四十九粒) 蔥根(帶土,七個) 黑豆(七個) 鹽(少許)

上同研爛,捏成一餅,烘熱放臍上,以帛扎定,久則自通。

五淋

巢氏云:小兒諸淋者,腎與膀胱熱也。膀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小便也。膀胱熱則津液內溢,水道不通,停積於胞;腎氣熱則澀,故合水道不利,小便淋瀝,故謂之淋,其狀小便出少而數,其小腹急痛引臍是也。又有石淋、氣淋、熱淋、血淋、寒淋,五淋形症各有說焉。其石淋者,淋而出砂石也,腎與熱所乘,則化為石。小便莖中痛,尿不能卒出時自痛,引膀胱裡急,砂石從小便而出也。其氣淋者,腎與膀胱肺之熱氣則脹,氣為熱所乘,故流入膀胱,則氣壅不散,小腹氣滿,水不宣利,故小便澀而成淋也。其熱淋者,三焦有熱氣,礙於腎與膀胱,故熱氣流入於胞,而成淋也。其血淋者,是熱之盛甚,則尿血,謂之血淋。心主血,其熱甚者,血則散漫,失其常經,滲溢入胞,而成血淋矣。若寒淋者,其病狀先寒戰,然後尿是也。小兒取冷過度,下焦受之,冷氣入胞,於正氣交爭,寒氣正氣相勝則戰,寒氣解故得小便也。治淋之法,八正散、金砂散立效。五苓散、木通散等劑,機變用藥,必可求痊。導赤散亦效,與大方脈相添用藥,不亦可乎。

八正散 治五淋,小便淋滴,頻數無度,神效。

車前子 木通 瞿麥 萹蓄 滑石 炒梔仁 大黃 甘草

燈心引,加淮牛膝更妙。

金砂散 治小便淋瀝不通。

鬱金 海金砂 滑石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三歲兒一錢,煎落帚湯調下,燈心木通湯亦可。冬瓜最治小兒小便不通,淋瀝並渴。

立效散 治小兒諸淋不通,莖中疼痛。

木通 甘草 白孩兒花(名王不留行) 胡荽 滑石 海金砂 山梔 檳榔(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半盞,煎三分,去滓服。

木通散 治小兒大小便不通,小腹疼痛。

木通 滑石(各一兩) 黑牽牛(炒,半兩)

上為粗末。燈心、蔥白煎去滓,大小加減以意。

玉莖腫痛,用木通、川連各一錢,水煎服,即愈。

遺尿

巢氏云:遺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約於水故也。腎主水,腎氣下通於陰。小便者,水之餘也,膀胱為津液之府,既冷氣衰弱,不能約水,故遺尿也。楊氏云:小兒尿床,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睡里自出,宜破故紙散治之,益智之劑亦不可缺。

破故紙散 治小兒夜間尿床,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睡里自出。

破故紙

上一味炒為末,熱湯調下。

又方 益智(生)、白茯苓(去皮)、茯神(去皮)各等分,上為細末。空心清茶調下,亦治白濁。

又方 五倍子(一半生,一半燒存性),上為末,雪糕為丸。每服三十粒,米飲下。

尿如米泔

湯氏曰:小兒尿白者,由哺不節,過傷於脾,故使清濁不分,而尿白如米泔也。久則成疳,亦心脾伏熱兼而得之。宜疏脾土,消食化氣,通利小腑也,茯苓散主之,三稜散、消食丸可選而用之,分清飲亦可服。

茯苓散 治小兒尿如米泔,因乳哺失節,有傷於脾,致使不分清濁而色白也。久則成疳,亦心脾伏熱,兼而得之。

三稜 蓬朮(煨) 縮砂仁 赤茯苓(各兩半) 青皮 陳皮 滑石 甘草(微炒,各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麥門冬、燈心煎湯調下。

三稜散 治小兒尿白者,由乳哺不節,過傷於脾,故使不分清濁而白也,久則成疳,宜疏土、消食、化積。

三稜 蓬朮(煨,各一兩) 益智 甘草 神麯(炒) 麥芽(炒) 橘皮(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

分清飲 通心氣,補漏精,治小便餘瀝並赤白濁。

益智仁 川萆薢 石菖蒲(鹽炒) 天台烏藥(各等分)

上為細末。入些子鹽,空心服,或燈心煎湯調下,可入茯苓、白芍藥。

癰毒腫癤

湯氏云:此四者皆由血氣凝滯,而有熱毒之氣乘之,故結聚成癰癤腫毒也,備急神驗方末結之。初微見有頭紅壘起隱痛者,急用不語唾,夜半頻頻塗之,即消散。若已結成,當用天烏散貼。熱甚者,涼膈散亦可服。

天烏散貼方

天南星 赤小豆 草烏 黃櫱

上等分,為末。生薑自然汁調貼患處,用米醋調尤佳。

漏蘆散 治小兒癰瘡及丹毒瘡癤。

漏蘆 麻黃(去根節) 芒硝 連翹 黃芩 川升麻 甘草(各二錢半) 川大黃(一兩,炒) 白蘞(七錢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五分去滓,量大小加減,不拘時候,加減溫服。可加羌活、荊芥、川芎、防風、枳殼。

清熱解毒丸

寒水石 石膏(研,各八兩) 青黛(四兩)

上研如粉,入青黛和勻,蒸餅七個,水調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食後新汲水化下,或細嚼生薑湯下亦得。如中諸毒,並宜服。及小兒驚風潮熱、痰涎壅塞、心胸煩躁、頰赤多渴、坐臥不穩,每三歲兒可服半粒,量大小加減。

玄參散 解諸般熱,消瘡癤。

生地黃 玄參(各一兩) 大黃(煨,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丸,煎燈心、竹葉湯化下。

又方 治痘疹後餘毒不散,遍身生瘡不已,大能解毒。

玄參 赤芍藥 生地黃 赤茯苓 荊芥 防風 木通 桔梗 黃芩 硃砂 青黛(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大小加減服之。

五福化毒丹 治小兒蘊積毒熱,驚惕狂躁,頰赤咽乾,口舌生瘡,夜臥不寧,譫言煩躁,頭面身體多生瘡癤。

玄參 桔梗(各二兩) 茯苓(二兩半) 人參 牙硝 青黛(各二兩) 甘草(七錢半) 麝 金箔 銀箔(各十片,為衣)

上為末,煉蜜和劑如芡實。每服一丸,薄荷湯下,不拘時。及治瘡疹後餘毒上攻,口齒涎血臭氣,以地黃汁化下一丸,及用雞翎刷在口內。

青露飲 治背疽,一切惡瘡,圍藥不胤開。

白芨 白蘞 白芷 白蘚皮 朴硝 青黛 黃櫱 大黃 天花粉 青露葉(即芙蓉葉) 老龍皮(即老松木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調塗,留小孔,如干,再用生薑汁潤。

驚毒諸般腫痛淹子

蒲黃 大黃 黃櫱 真粉 連翹 白芷 白芨 白蘞 牡蠣 丹參。

上為末。水調塗腫處。

涼膈散 治小兒腑臟積熱,煩躁多渴,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黏,睡臥不寧,譫語狂妄,腸胃燥結,便溺赤澀,一切風腫,立宜服之。

川大黃 朴硝 甘草(炙,各一兩) 連翹(二兩) 梔子仁 黃芩 薄荷葉(去土,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煎四分,食後溫服,大小加減。

惡核瘰癧

巢氏云:小兒惡核者,乃風熱毒氣與血氣相搏,結成頑核,生於項頸,遇風寒所折不消,結成瘰癧,久而漬膿成瘡者也。凡有此證,宜服清涼飲子及升麻湯等藥。湯氏貼惡核瘰癧各有妙方,千金連翹丸。

清涼飲子 治瘰癧漬膿。

大黃 連翹 芍藥 羌活 當歸 防風 甘草 山梔仁(各等分)

上為飲子,每服一大錢,水半盞,煎三分,去滓,不拘時候。

連翹丸 治小兒無故寒熱,強健如故,而身體頸項結核瘰癧,及腸脅背裡有慳核不痛,名為結風氣腫。

連翹 桑白皮 白頭翁 牡丹皮 防風 黃櫱 桂心 香豉 獨活 秦艽(各半兩) 海藻(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大。每服十丸,或二十丸,燈心湯下。

大聖散

羌活 荊芥 升麻 薄荷 防風 甘草 大黃 黃芩 玄參(各等分)

上等分,為末。每二錢,水一盞,煎六分,溫服。

又方

牡蠣(二兩,火煅為末) 玄參(一兩) 甘草(半兩)

為末。每二錢,清茶調下。

白芨散 治瘰癧濃汁不幹。

白芨 貝母(去心,各五錢) 輕粉(一錢)

治瘰癧秘方

單用夏枯草煎,當茶服屢效。

又宜灸先腫者,將芋葉霧水搽之,要爛出膿頭,立消。

瘡癬

湯氏云:小兒傷濕,血氣壅滯則生瘡,多由父母並奶子不好潔淨,衣褥不與頻換洗濯,或尿屎穢汙,連日不洗,亦能浸漬而成瘡。天氣溫和,頻與澡洗更衣,多由外宣,亦不服藥。小兒不得已而服藥,此乃下策。將養合宜,何病可侵。更令乳哺有節,勿令過飽,其身乃如蒔樹,此調養之理也。浴方,春用柳條、荊芥,夏用棗葉、槐枝,秋冬用苦參,頻浴身安,外宣無病。金華散,又敷瘡癬等方皆可用也,摩風膏敷瘡癬極妙,兼服羌活散加防風、荊芥及大連翹飲、升麻湯等劑。

金華散 治乾溼瘡癬。

黃丹(煅,一兩) 輕粉(一錢) 黃櫱 黃連(各半兩) 麝香(少許)

上為末。洗次乾摻之。如干癬瘡,用臘豬脂和敷。如無用麻油,亦可加黃芩、大黃。

摩風膏 治小兒遍身瘡癬瘙癢。

苦參 瀝青 蕪荑(炮) 黃蠟(各一錢) 巴豆(三粒,去殼) 輕粉(五分) 全蠍(二枚) 真麻油(半兩)

上用麻油煎至巴豆焦,濾去所煎物,入輕粉和勻,敷瘡疥效。

一方 治惡癬以紫貝草根、生白礬少許,同擂爛,塗患處,兩次可斷根。

又方 用砒少許,滴醋同熬為膏塗之。

又方 以斑貓去頭足,糯米炒黃去米,以淮棗煮熟去皮,取肉為丸,唾津調之。

羌活散

川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白茯苓 桔梗 枳殼 人參 地骨皮 天麻(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㕮咀。生薑、薄荷煎。加蟬蛻,治驚熱。

連翹湯

連翹 瞿麥 荊芥 本通 赤芍藥 當歸 防風 柴胡 活石 蟬蛻 甘草(炒,各一錢) 山梔仁 黃芩

上銼細。每服一錢,加紫草煎,溫服。熱甚,加大黃,更詳證加減為妥。

折傷

單方,宜用川三七磨酒服,柞葉擂酒亦妙。又用童便調酒服,或用梧桐樹根擂酒服。

金瘡

單方,用荒地苧麻葉陰乾,挪去粗殼,軟如綿者,一敷見功,甚速神驗。

破傷風

川羌活防風湯

川羌活 防風 藁本 川芎 白芍 細辛 地□ 甘草

上水煎,熱服。便秘,加大黃;熱,加黃芩。

湯火傷

樹苦散 治火燒湯燙,熱油,及脫肌肉者。

寒水石 大黃 炒黃芩

上末。香油調塗或乾摻。

又 用槮樹梢割下干搽,山刺樹皮為末敷之。枇杷樹皮為末,敷之,紫薇花樹葉口嚼敷之,甚驗;用麻油浸蜀葵花敷上;用多年白螺螄殼煅過為末,清油調敷,破者乾摻,神效。

癲狗傷

甘草、杏仁嚼爛搽傷處,又宜以銀杏(即白果),搗塗傷處,效。

瘋犬咬驗方 男子二十一日可治,婦人十四日可治,忌麻布、夏衣及行走麻地,忌食雞、酒、魚、蔥,百日為度。

斑蝥(七個,看患人體弱,將一半去頭、足、翅,宜用秫米炒過用,以米黃為度) 金銀花(三錢) 大黃(五錢,生用) 殭蠶(七條)

上四味,用黃酒、清水各一碗,煎至一半,飢時服。解出血塊,至小便清白方為毒盡,後食清粥一碗即止。咬處,用杏仁去尖搗爛,加黑糖調敷。此方甚驗,百發百中。

諸骨鯁

法水治諸鯁,以淨器盛新汲水一盞,捧之面東念云:諸太上東流順水,急急如南方火帝律令敕。一氣念七遍,即吹一口氣入水中。如此七次,以水與患人飲,立下。或云可以吞針、吞竹筋。又用三稜打碎,噙一晝夜即化。

歌云:縮砂威靈仙,沙糖冷水煎,一喝才入口,諸骨軟如綿。甚驗。

一方,硼砂噙之即化,有用急性子嚼爛噙下,化。

誤吞銅鉛金銀(等物不能化者)

用肥豬膘與葵菜作羹,服數食,銅能自下。單用砂仁煎湯服之,其物自下。又用豬板油煮熟服之,自下。

誤吞田螺鯁喉(不下,死在須臾者)

用鴨一隻,以水灌入口中,少頃,將鴨倒懸,令吐出涎水,與患人服之,其螺即化,神驗。

即有谷鯁咽喉不下而腫者,亦用此法,神驗。

治物入眼中

以好京墨清水研,點入眼中即出。飛絲入眼,用新筆桿眼內攬,即收上。

百蟲入耳

麻油灌之即出,雞冠血點入耳中,即出。蠅子入耳,用皂角子研末,同生薑汁灌耳中,即出。蟻子入耳,用精豬肉炙香,置耳孔邊,即出。蜈蚣入耳,用生薑汁灌耳中,自出。或用熟雞肉一塊置耳孔邊,自出。

黃豆入耳

用鵝翎管截作長二寸,□□中膜入耳中,口氣吸之,即出。

卷之六

五臟六腑所屬

五臟屬陰,然痘瘡出自五臟。面部先見,少者為佳,要手足見,方為出透,方妥。六腑屬陽,然麻疹出自六腑。頭面成粒,淡多者易愈(要天庭見多,方為出透,吉)。

心屬火,其色赤,液化汗,舌為苗,小腸為腑,面位在印堂、方廣間。

肝屬木,其色青,液化淚,目為竅,膽經為腑,面部在左臉。

肺屬金,其色白,液化涕,鼻為竅,大腸為腑,面部在右臉。

脾屬土,其色黃,液化涎,口為竅,胃經為腑,面部在年壽、人中處。

腎屬水,其色黑,液化唾,耳為竅,膀胱為腑,面部在顴骨、耳、尻地。

命門與腎相同,屬火,性水,三焦為腑。

然三焦無形狀,在男子藏精,在女子聚胞。

夫痘雖云五臟部位吉凶,皆由胎毒所幹,要在臨機應變,切須認症參詳。蓋痘分順、險、逆三種,務宜靜心看定。初出之時,血點喜淡紅潤澤為順;圓暈成形,乾紅少間,光潤有神為險。形如蠶種,紫色乾枯者,逆也;大率總在氣會血附,紅活鮮明光潤為佳,順也。氣弱血盈,色或紅紫,或紅黃,險也;氣背離血,神去色枯,平陷不滿,逆也。醫者必須隨症立方,因時制宜,存乎人之變通,方為明醫。

頭面部位吉凶歌

五臟精華見面部,痘出部位分輕重;察形觀色審陰陽,切莫守株以待兔;右臉屬肺左屬肝,脾為年壽人中是;心屬印堂方廣間,腎居顴骨耳尻地;五臟部位定吉凶,痘嫌稠密及枯滯;天庭方廣若先沖,心經熱毒勢轟轟;矇頭鎖口及鎖項,多凶少吉藥無功。

頭面部位吉凶圖

<figure> <img alt="頭面部位吉凶圖"> </figure>

痘輕勿藥歌

熱緩神精痘少稀,根窠紅活出參差;四肢溫暖無寒熱,飲食如當渴瀉無;太陽面頰俱光潤,手足壘壘完似珠;更兼腰項當心少,但宜調護不須醫。

痘險貴預防歌

發熱一日即便出,稠密鮮紅減飲食;泄瀉煩渴頭面多,紅斑夾疹二便澀;平闊灰白欠光明,防毒濃瘡水流濕;若此重症須預防,莫待臨期有疏失。

痘逆形症歌

熱極腰疼發不出,昏睡沉沉不納食;一齊湧出蠶種形,紅紫藍斑兼陷黑;邪視皮浮痘若無,頂似塵鋪併火棘;面唇先腫目無神,腳冷如冰漸過膝;無分皮肉一般紅,聲啞唇焦言不出;水泡癢塌並空倉,牙根臭爛同不得;寒戰咬牙症後驚,靨若竹衣便濃血;此皆逆症遇良醫,方可回生奪無力。

痘疹辨疑賦

痘毒蓄積,發為痘瘡。傳染由於外感,輕重過於內傷。初起太陽,壬水克乎丙火;後歸陽明,血水化為膿漿。勢若燃眉,變為反掌。若救焚兮,徙薪何如焦額;如落水兮,拯溺不及褰裳。欲知表裡虛實,須明寒熱溫涼。症候殊形,臟腑異狀。肝火激成水泡,肺主涕而濃漿,心斑紅紫,脾疹赤黃,腎經居下,不受汙濁,為變黑而可防。觀其外症,推於內腑。呵欠頰悶兮,肝木之因;咳嗽噴嚏兮,肺經之象。面目帶赤兮,心火炎於胸膈;手足厥而昏睡兮,脾土困於中央。耳尻屬腎,溫暖如常,二處灸熱,痘症乖張。先觀部位,次察災祥。陽明從目絡鼻,太陽形於頭上。心火炎熱則舌乾面赤,肺金鬱結則胸膈先傷。手足事乎脾胃,肝膽主脅肋之傍。頸項三陽交會,腰背統乎膀胱。外症分明,用心想像。泄者邪甚於下,嘔吐者邪甚於上。氣逆,腹脹隱隱;毒甚而腰痛惶惶。心熱甚而驚搐,胃邪實而顛狂。口燥咽乾,肺受火邪而液竭;便秘溺澀,腎因火旺而津亡。欲識痘之重輕,當觀熱與形狀。毒甚兮心如炎火,勢微兮內外清涼。寒熱往來,神氣爽定,知痘出必禎祥。數番漸出兮,春回寒谷;一齊湧出兮,火烈昆崗。蠶種蚤斑,刻期而歸陰府;蛇皮蟬蛻,引日而返泉鄉。雖怕紫紅,更嫌灰白。最宜淡紅滋潤,切忌黑陷干黃。色要明潤兮,猶恐薄嫩之易破;痘貴幹結兮,又恐癢塌之難當。面頰稀而磊落,清安可保;胸膈密而連串,吉凶難量。頂要尖圓,不宜平陷;漿宜飽滿,切忌空倉。皮喜老而愁嫩,膚愛活而怕光。結實高聳,始終無慮;丹浮皮肉,必主形傷。唇面預腫兮,八九如何可過;腰痛胃爛兮,一七定受災殃。瘡堆口舌,毒纏頸項。咽嗆喉腫,飲食難當。瀉利膿血,毒甚無漿。人力難書,天命匪長。痘瘡焦落,辨別陰陽;人中上下,先靨為良。若是足腰先靨黑,多凶少吉要提防。

治痘用藥權宜

藥貴中病,不貴執方。喜行溫補者,動稱乎文中;專於涼解者,祖述仲湯。痘有緩急,治宜權變。藥之寒熱,法有經常。執其繩脈者,如守株之待兔;惑於方書者,似多歧之亡羊。且如紅紫焮腫兮,涼血為上;灰白平塌兮,補氣最良。出不快兮為表實,而發散可用;二便閉兮是裡實,而疏利何方。毒不能以速散,毒盛者,令微汗之發越;熱不可以盡除,熱劇者,使小便之清長。三陰盛而多寒,必投辛熱;三陽數而多熱兮,無過苦涼。是故補元氣,參耆白朮;養榮血,歸芍地黃。發散表邪,重柴葛而輕桂枝;疏通里實,微枳殼而甚大黃。解熱毒,芩連梔子;快斑疹,紫草荊防。牛蒡連翹,瘡中之要領;甘草乃藥中之君王。玄參、桔梗能治咽痛,木通、車前利其膀胱。氣逆兮陳皮、青皮,胃寒兮丁香、木香。泄瀉兮訶子、豆蔻,嘔吐兮砂仁、藿香。祛風熱兮,蟬蛻、白芷;定驚搐兮,天麻、殭蠶。頭痛兮,川芎、藁本、蔓京可用;腰疼兮,杜仲、牛膝、玄胡索堪當。麥冬、乾葛,清心而止煩渴;厚朴、腹皮,療水腫而消腹脹。五味、杏仁,潤肺止嗽而定喘;山楂、枳實,消食行滯氣為良。痰實,半夏、南星、貝母;汗秘,羌獨、紫蘇、麻黃。紅花、丹皮可除血熱,鹿茸、川山甲,能起痘瘡。食積,麥芽、神麯、草果;後重,枳殼、檳榔、木香。犀角、羚羊解乎心肺之熱,秦艽、香附退乎脾胃之黃。乳香、沒藥止痛,乾薑、附子回陽。前胡、蘇子能消痰嗽,豬苓、澤瀉、茯苓清小腸。此乃藥味加減之大要,若病之輕重,各有主方。

用藥法象

夫藥有寒熱溫平之性,酸苦辛鹹甘淡之味。氣味陰陽不同,浮沉升降各異。酸為木化,咸乃因水而生;火若土甘,辛則緣金而致。輕清成象本乎天,重濁成形本於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氣為陽,氣厚為陽中之陽,氣薄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氣厚則發熱。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味薄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味厚則泄。清之清者發腠理,陽中之陽,厚之氣。清之濁者實四肢,陽中之陰,薄氣使,濁之濁者走五臟,陰中之陰,乃厚味。濁之濁者歸六腑,陰中之陽,薄味耳。辛散酸收淡滲泄,咸軟苦泄甘緩結。橫行直達要推詳,五味之能雖悉別。由此觀之,則藥性為立方之綱領也。今詳訂治痘藥性,辨證諸方開具於後。

治痘合用藥性

升麻 苦平微寒,發表邪,解熱毒,散瘡疹,初發熱用,見點不用。

柴胡 苦平微寒,和解肌表熱毒,托痘,初熱面青,寒熱,少陽經用。

麻黃 苦甘性溫,發熱惡汗身痛用,散風邪,見痘不用,不得已暫用。

紫蘇 辛溫,痘遇嚴寒乾熱用,或風寒閉塞暫用。

乾葛 甘平溫,感冒風邪,遍身肢節疼,頭痛,解太陽表熱,三日前用。

防風 甘辛微溫,風熱者用,痘六日前同解毒用,六日後佐黃耆行表用。

白芷 辛溫,去頭痛、皮膚之風,痘中行漿止癢,陽明經用。

前胡 微寒,傷風咳嗽痰涎,解表邪,解風熱,痘六日前用。

桔梗 苦辛溫,寬胸膈,理咳嗽,利咽喉腫痛,為諸藥之舟楫,六日前用。

蟬蛻 甘溫,退翳,祛風,解毒,痘紅紫熱盛可用,勿多用,行漿忌用。

陳皮 辛苦溫,健脾快胃和中,化痘理氣,痘行漿泄瀉可用,六日前慎用。

半夏 辛溫,化痰涎,和脾胃,止嘔吐,痘中用少,異功散用之。

白茯苓 甘淡溫,利水除濕,益氣和中,行漿忌用,有水泡暫用,收斂干漿要用。

厚朴 苦辛溫,消脹健胃寬中,痘食傷泄瀉用,裡急後重兼檳榔用。

人參 甘微寒,止渴生津,豁虛痰,保元氣,□□保元托裡必用,聖藥。

黃耆 甘溫,實腠理,排膿,痘五六日色不紅□□□。

甘草 甘平,生瀉火,解熱毒灼,健脾胃,和諸藥。

白朮 甘溫,健脾消痞,止瀉補虛,痘前忌用,泄瀉不止,□□散用,痘後虛用。

川芎 辛溫,利頭痛,血虛血滯、頭面或左顴不起用,厥陰經血中藥。

當歸 辛溫,養血行血,痘四五日來血虛用,血熱同生地用。

白芍 苦酸微寒,破堅積,補血伐肝消癰,痘前忌,行漿時根盤散闊,酒炒用。

赤芍 苦酸微寒,攻血痹,散疼痛,解熱毒,痘四五日前用。

干生地 甘寒,涼心經之血熱,瀉脾土之濕熱,痘紅紫血熱,六日前用。

鮮生地 苦甘大寒,痘出紅紫焦頭,或有黑陷、唇面先腫、赤斑便秘口渴者,搗□汗入藥用。

砂仁 辛溫,止嘔消食健胃,止腹中冷痛,痘中用少,孕婦出痘安胎必用。

紅花 辛溫,痘初出時血熱,多則行血,少則引血歸經,行漿時忌用。

丹皮 辛苦寒,去腸胃積血,痘紅紫發斑用,以涼血散血。

牛蒡子 辛寒,治喉痛,解風熱,痘紅紫熱甚,四五日解熱清毒分顆粒用。

白殭蠶 鹹辛微溫,祛頭風,解咽痛,發痘頭面種早咽痛必用。

川山甲 辛微寒,解毒,大能起痘,黑陷無漿用,多用恐燥咽喉。

皂角刺 辛微溫,解熱毒,引諸藥直達瘡所,痘不起頂用。

大附子 辛大熱,轉厥逆,痘虛寒、灰白、無漿、寒戰泄瀉暫用。

桂枝 辛熱氣薄,能走四肢,實腠理,痘虛寒,助漿引行達表。

丁香 辛熱,胃中受寒,吐瀉寒戰,異功散用。

木香 辛苦溫,和胃健脾,止痢散滯氣,痘不起,上如有寒毛,用異功散,木香散用。

訶子 辛溫,味澀,腸胃虛寒、痘中泄瀉不止用。

肉蔻 辛溫,脾虛寒停食,泄瀉不止,用以補之,漿時瀉不止用。

鹿茸 甘溫,痘大虛,灰白不起用,能助血行氣貫漿。

人牙 淡咸,痘黑陷不發,火煅二三釐,加麝能起黑陷。

桑蟲 甘微寒,化毒,痘五六日毒根不出,無漿路者用之,化毒行漿。

麝香 辛溫,闢穢開竅,痘黑陷不起,加別藥少用。

犀角 苦酸鹹寒,去心火,定驚解熱毒,痘血熱紅紫磨用。

羚羊角 苦寒,清肝肺,解熱毒,痘面頰紅紫不起發者磨用。

象牙 淡咸,能起痘,眼中有痘,磨水搗上好。

黃連 苦寒,瀉心火,厚腸胃,止濕熱瀉,解痘熱毒,額頭紅紫血熱必用酒炒。

黃芩 苦寒,瀉肺,解肌熱,痘未出齊忌用,用須酒炒。

山梔 苦寒,涼心腎,治衄血,散客熱,療虛煩,炒黑用。

大黃 苦,大寒,通燥結,瀉實熱,瀉上焦熱。用酒洗,祛風熱熟用。

石膏 酸辛淡寒,降胃火、肺火,墜痰,止煩熱,痘、發斑、便秘、渴用。

滑石 淡寒,利小便,瀉六腑之熱,痘渴甚,小便秘,五日前用。

玄參 酸苦微寒,消癰毒,治咽喉痛,消痰核熱毒,退無根火。

麥冬 甘平,止煩渴,潤肺清心,痘毒侵克心肺,用以解之。

貝母 辛苦微寒,消胸膈熱痰,解毒止嗽,利心肺,痘後喉肺間病必用。

連翹 苦平,退五心煩熱,解諸經熱毒,為瘡要領,痘前常用。

薄荷 辛溫,消風熱,清頭面之風腫,痘四五日前用。

荊芥 辛苦溫,疏風,退上焦火,散肌毒風熱癮疹,痘五日前用。

木通 甘平,利水,瀉小腸火,熱閉不通,痘五日前用。

枳殼 苦酸微寒,寬胸下氣,痘五六日前大便難者,用以寬腸。

山楂肉 甘溫健脾,消食化痰,起痘三四日前可用。

菊花 甘平,清頭目,痘後紅系翳膜遮睛用。

何首烏 苦澀,溫,治血中風濕麻痹,痘血熱癢塌用。

天花粉 苦寒,開胸中結痰,消結核,止渴除煩,解熱毒,痘六日前用。

薏仁 甘,微寒,除風濕,理腳氣,痘上體漿足結痂用之,引漿行下體,補脾利水。

山藥 甘,微溫,補脾除濕,痘後補脾、利水、干漿。

龍膽草 苦寒,退肝經邪熱,除下焦濕熱,止驚癇客忤,痘後散邪熱,目畏明用。

茅根 甘寒,血熱鼻血用,痘紅紫發斑取汁用。

穀精草 辛溫,痘後黑珠上白翳、畏明、白珠紅障、胬肉用之,退翳除障。

硃砂 甘,微寒,心熱盛,發狂神亂,少用安神。

牛黃 苦寒,甘,解心經之毒,發狂譫語豁痘用。

雞冠血 陰中之陽,最能升高透頂,發痘灰白無漿,刺熱血酒調用。

乳香 辛苦溫,調血氣,定痛,痘後餘毒用。

沒藥 苦平,破血理氣,止痛,痘後餘毒用。

卷之七

痘瘡胎受感發形狀

夫痘感於陰陽交媾之際,借淫火以成胎。父母過食辛辣炙煿,熱毒中於先天胎元之內,藏於命門骨髓之間,一遇歲火太過,天行時氣,或冬溫感動相火,或兒年命與歲氣相沖,乃必發而去之,方成後天正體。凡有生,各物皆然,而不知覺也。又必因傷食、感冒,驚搐而發熱不已。其發也,脈來大小不均,舉按急速,關紋紅紫,耳後綻起紅絲,煩躁臉赤,唇紅噴嚏,呵欠咳嗽,夢中驚悸不寧,或腹微痛,手足耳尖時冷,眼澀帶水,如睡初起之狀,此皆痘症也。

痘瘡四臟見症形狀各異發熱應時

痘之潮熱於巳午未時,面紅驚悸或發搐者,手少陰心經症也。心屬火,主血,初見點時,其形尖圓細小而色紅。潮熱於申酉戌時,咳嗽噴嚏兮,手太陰肺經症也。肺屬金,色白,主涕,其形扁大牽長,四五日來,紅點上泛出白頭,紅褪箍根,謂之火化金也。潮熱於寅卯辰時。呵欠煩悶驚搐者,足厥陰肝經症也。肝屬木,色青,主淚,其形尖聳圓淨,至五六七日來,白頭化出綠青漿水,上起標光油亮,謂之金化水也。潮熱無時,乍涼乍熱,手足時冷,多睡不食者,足太陰脾經症也。脾屬土,色黃,主運化,其形扁大不圓,至七八日,痘青漿轉為蒼蠟色,謂之水化土也。惟腎不受邪,故無症。

禁忌俗例

俗見痘瘡發熱,便停燈,閤家坐守。及到五六日來,行漿作癢,手足難禁,正要時刻眼力照應,而人反困倦,多致失於誤事。所以四五日前必宜安養,留精神於緊要用之,又見痘瘡發熱,便食芫荽酒;見點便吃酒漿、雞冠血;起點見長,少遲,便食桑蟲、臍帶等熱物。殊不知胎毒積蘊,遇歲火冬溫感發,熱症居多。間有毒輕虛弱,難起發者,湊巧或效。於三日,其反助毒為瘧,以致熱閉不出,毒難透肌,大熱不退,煩躁發渴,紅紫發斑,氣喘血枯等症。輕變重,重變逆,吉凶莫保,是皆誤服前熱物而致不可解者多矣,戒之戒之。自見點五六日間止,可用鯽魚、筍湯清和之味發毒於外;苦茶、荸薺、甘蔗、雪梨等清利之品,涼解於內,又必分經絡,認表裡,藥用清涼疏表、托裡化斑之劑。五六日後,或見虛弱灰白,頭面不腫,痘不起發,根窠不紅,身溫足冷,唇口氣寒,泄瀉青白等症,方可擇用酒漿、雞冠血煎雞汁、桑蟲、人牙、臍帶、胎元等物,隨證助發之,此大概破俗之論也。

用藥宜忌察色進止神機

痘症發熱,初用升麻葛根湯。本方中有芍藥,乃古人中和之意,但勿用於痘症。芍藥味酸收斂,使毒留連,終難發越。當歸辛熱助火,用之使涼藥無功。直待行漿時,若見紅根散闊,方宜酒炒白芍斂血歸根,少以當歸助之可也。發熱至未出齊,忌用芩、連、梔、柏、生地等寒涼,恐毒難透發。更忌黃芩涼表,毒難透肌,待足心都到,方為出齊。若有熱症,方可不忌寒涼,保血不使毒侵,日後方望氣至化漿也。四五六日之間,斯時最要眼力,分別部位、表裡、虛實俱症,用藥保血成漿,忌用參、耆、歸、朮、丁、木、桂、陳,辛燥助毒灼血,不可輕易。或者間有一二原稟不足,及泄瀉後氣血兩虛,氣冷身溫,面青唇白泄瀉,而痘不起,無顏色,虛寒之症,又在變通,不可概忌溫補。六七日之間,氣來化血成漿之日,機關妙用,要在斯時,生死吉凶,繫於此際。喜行涼解者,過用凝寒,致傷中氣,變為泄瀉、腫消、眼開、陷伏等症。偏於溫補者,早行峻補,助毒灼血,血枯不能化漿,終成黑陷火合。當譬之疱人蒸籠發酵之法,時刻難違。若酵未發而灶火先發,則酵燒殺矣。若酵已發而灶火發遲,則面坍塌不起矣。良猶是也,宜於此際,最要用心照應。但要痘頭褪出豆綠水,紅運歸根,鮮明活動,油亮標光,或痘密而面腫眼封,便是氣化毒透,時刻勿違。即宜轉手助漿,參、耆、保元可用。一犯寒涼,霎時腫消紅退,挽回難矣。若痘色紅紫乾枯,或面腫痘不腫,痘頭不褪,紅不歸根,乃毒根未透,雖六七八日,亦未可助漿,還當認毒之在表、在裡、傷氣、傷血,依此解托,必使毒化,方可助漿也。若痘無顏色,陷頂灰白,泄瀉氣溫,乃虛寒不能發毒,雖五六日,亦當溫補助其氣血,載毒成漿,勿使乘虛入里,為癢塌陷伏倒靨之症。大概六日前,毒未化為實熱,忌用溫補。六日後,毒已化成虛寒,忌用寒涼,其妙又在於寒涼溫補,轉手變通之劑。毋實實,毋虛虛,意不盡言,高明推而廣之,斯無咎也。

痘有限期,治宜變通

夫痘由中以達外,用藥因斯而變通。以常言之,除發熱外,見標至出齊,三日起脹,蒸長三日,貫漿三日,漿滿收靨三日,計十二日,事畢矣。發熱之初,法當解表托裡,使痘透肌。以見點為始,三日之間,托裡解毒,微用辛涼,使痘易出。看手足心出到為齊,四五六日之間,工夫全在此際。要看氣血虛實,毒勢重輕,在表在裡,部位稀密,依症用藥,保血不致毒侵,必使根盤紅活光潤。頂上褪出豆綠色,紅運緊箍根盤,面腫眼封痘綻,乃為氣至,方可助漿,猶如酵發,方可發灶之理。倘毒根未出,毒未化漿,或面腫痘不腫,或痘紅紫不褪出漿頭,無實光,不含水色,唇腫唇焦還須芩、連、防、翹、牛蒡。血熱,生地、丹皮。發斑,玄參、犀角。大便秘,大黃、石膏。小便秘,木通、滑石。必使毒化含漿,再看虛實。保元助漿可也。若非火症,痘色灰白頂陷,身溫氣冷,泄瀉不食,眼鼻不封,痘止若生寒毛之狀,急宜補溫,以參、耆、丁、木、青皮、官桂之類,必使紅活滋潤,方望成漿也。七八九日之間,保元固表托裡,溫補氣血,載毒化漿,勿使裡虛外陷。必要紅根一線,鮮活緊箍其根,頂上光滿,陷者綻起,飲食二便調勻,乃為穩當。痘至十一二日之間,必俟漿足滿頂,痘色蒼蠟,或頂上報出松香脂,漸自口唇、承漿、兩腮上下間花收上,痘頂結如螺靨,漸至根盤如干醬之色,乃為正合。法以收斂為主,大和脾胃,當此之時,方可用山藥、白朮、茯苓、苡仁健脾利水,不使有停漿難靨之患。若血氣不足,仍用參、耆。有熱,少加清涼解毒。蓋事有經權,痘有常變,常期可言,而變機莫測,務宜隨候參詳,切勿執期應變,故曰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視痘形勢顏色輕重論

空谷而響應,形動而影隨。痘之發也,外熱平和,知內毒輕淺,煩渴熱躁,知內毒留連。有諸中,形諸外,理之必然。夫顏色貴潤澤而嫌昏暗,貴光亮而嫌乾枯,貴鮮紅而嫌豔紫,貴圓淨而嫌碎雜,貴高聳而嫌平塌,貴結實而嫌薄嫩,貴稀疏而嫌稠密,貴安靜而嫌煩躁。更要根窠收緊,痘分陰陽,見點活動,出要參差,血宜歸附。額背心喉少於他處為佳,眉稜兩顴額上光潤不滯為妙。更忌頭面預先浮腫,口臭唇焦,不宜皮膚光急。痘及平塌不起者,凶。一發盡出者必重,裡外淡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外白里黑者最重。痘中黑點如針孔者,極熱也。青干紫陷,昏睡汗出如油,煩躁熱渴,發青紫斑,譫語腹脹喘急,大小便秘者,困也。善治者,察形辨色,施妙手於機微之先,則重可變輕,而困者亦可望起也。

痘分氣血虛實論

夫痘有氣血偏勝之殊,則藥當因之而用。大都寒為虛,熱為實;氣虛宜溫補,氣實宜清涼;血虛宜補血,血熱宜涼血,必使其氣血和平,無過,不及可也。且如氣過則泡,血過則斑。氣不及,頂陷不起;血不及,紅根散淡。凡痘色淡白,頂陷不起,泄瀉清冷,或起白泡,內含清水,皮薄易破,皆屬氣虛,宜保元倍加酒炒黃耆,少加木香、肉桂。根窠不紅,或散闊不緊,以手摸過,即轉白色,痘上若寒毛豎起,枯澀不活,皆屬血虛,宜保元加酒當歸、酒白芍、酒紅花、川芎、山楂肉,或少加木香以行滯氣。若氣急煩躁,身熱發渴,手足起白虛泡,痘色紅紫,咽啞咳嗽,為氣熱,宜桑皮、枳殼、桔梗、芩、連、連翹、牛蒡、荊、防之類。如痘色紅紫,黑陷焦枯,發紫赤陰斑,或丹疹,或發血泡,為血熱,宜生地、犀角、紅花、赤芍、芩、連、知母之類。大約七日前宜解毒清涼,以解無侵氣血,忌溫補,恐反助毒灼血,不能化漿。七日後溫補助漿,漿成毒解,大忌寒涼。若犯一味,而陷伏倒靨,凍漿火合,灰白癢塌,立至變症無窮矣。

痘分表裡虛實論

凡痘灰白不紅綻,不起發,出不快,昏暗頂陷,皆屬表虛。二便清利身涼,手足口氣俱冷,不渴少食,唇白涕清泄瀉,飲食不化,皆屬裡虛。表虛以固表托裡為主,而補血次之;裡虛以補中托裡,而兼行氣,必使氣血隨暢,方免陷伏癢塌之患。凡痘壯熱紅紫,干滯黑陷焦枯,皆屬表實。大便閉結,小便赤澀,身熱鼻干,氣粗唇燥,煩渴索飲不休,皆屬裡實。如表熱先清涼解表,而分利次之。裡熱則重於解毒,兼用寒涼。六日前便秘,或用下法,使毒無郁遏,可免黑陷火合之患。若表虛失補,則成外剝;裡虛不補,則成內攻;表實過補,則難結靨;裡實過補則成結癰毒。又有表虛里實、表實裡虛之症,又當分別日數、前後,為用藥之輕重。著意詳明,非徒苟且,而枉人性命也。

驚搐分前後主治

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又曰:驚悸為心經之候。然痘之感於心肝二經,風火相搏,故發驚搐,切勿妄用驚風治法,當平肝木,利小便,如柴胡、前胡、木通、赤茯苓、生甘草、沈氏抱龍丸,瀉肝、利小便、鎮心經,使風熱去,心熱退,而痘隨出,驚搐自定矣。故痘前驚者多吉,痘後驚者多凶。何也?痘未出之先,熱蘊於內,故作驚搐,痘出驚止,而內無凝滯,故吉。痘出之後,氣血化漿,元氣大虧,失於調理,或經吐瀉傷脾,肺金無養,不能制水,以致肝木乘虛侮之,發為驚搐,謂之慢脾驚,最難醫治。惟溫補脾土,開豁虛痰,得肝木自寧,乃為良法,故多凶。

寒戰咬牙分前後主治

痘有六日前,毒未化漿而作寒戰者,乃心火亢極,上熏肺金,孔竅閉塞,故似寒戰也,當從火治。六日前咬牙者,乃陽明胃經走上下齒,以毒留於胃,故咬牙也(予之小女病此症,用別藥不效,後以玄明粉沸水調服五錢,立效),宜清胃解毒,大忌溫補。七日以後寒戰者,陽虛,陰入氣道,故寒戰也,宜大補氣以溫陽分。七日以後咬牙者,陰虛,陽入血道,故咬牙也,宜大補血以實陰虛,最忌寒涼。此二症多發於七日之後,屬虛寒居多。若寒戰咬牙齊發,痘色變者,異功散可用。若兼泄瀉氣冷,木香散可用。不止則凶。

灰白癢塌分前後主治

然痘之灰白色作癢塌,總屬氣血兩虛,治法要分前後。有起發時就見頂陷灰白,根盤不紅,必兒元氣虛弱,或作瀉少食。若峻補恐又助毒,惟以山藥、青、陳、木香、肉果,少用人參,或少酒炒歸、芍,使根盤紅活則吉。有火症,五六日前失於涼解,至七八日來血枯不能化漿,實熱化成虛寒,漸變灰白丹塌,頭面腫消,眼開作癢難禁,治法大劑參、耆、炙甘草、酒炒白芍、當歸、白芷,少用防風、荊、芎、桂枝。若瀉不止,木香散。寒戰咬牙,異功散。有三五日痘色紅紫作癢,乃火之候,但用清涼解毒,與癢塌不同。

痘中作瀉便蟲虛實

痘症作瀉,於發熱報點未齊之間,或腹微痛如痢狀,色老黃如魚腦者,惟清利之,以木通、山楂、枳殼、荊、防、檳榔、牛蒡之類。若痘已出齊,瀉三五次,不必慮,喜其毒氣分消。瀉不止,痘紅紫作渴,可加芩、連。若青白色,水穀不化,痘色淡白不起發,少食,乃中氣虛寒,宜青、陳、木香、訶子、肉果、炒神麯之類。瀉止,痘色轉紅,則吉。若六七日來大便不實,乃為急務。斯時也,氣血盡出成漿,表裡虛甚,宜大補,重劑保元托裡,不使毒氣乘虛內攻。一或失手,則腹痛腸鳴,解如醬色,日夜數次,腫消眼開,痘根散闊,漸變灰白癢塌之症,生死難判矣。若十二三日收靨時作癢者,解毒補脾利水。若熱甚,瀉黃如痢,解毒重於健脾。瀉白不臭,痘疤不紅,乃脾虛受傷作瀉,大用白朮、人參,少用解毒,臨症詳之。大便有蟲者,日常脾胃停滯濕熱,積久生蟲。痘之腸胃毒盛,而蟲不能安,從大便出矣,但當清解之。或脾胃虛弱,而蟲求食於上,自口出者,又當調脾安胃,黃連止蛔湯(方見後)。見證消息,若胃氣衰敗者,難愈。

痘症不可妄表妄下

經云:藥不執方,合宜而用。如表熱方熾,紅點未見,煩躁驚悸不寧,乾熱表實之症。先以微表不應,則加重表,必使腠理疏通,毒無郁遏,得微汗則已,勿過表汗,多恐後有斑爛不收、皮嫩易破、坍塌之患,見點忌葛根湯,即此意也。如痘色紅紫黑陷,焦頭唇腫,氣粗煩渴,大小便閉,二三日前微推之不應,急大下之,奪命丹、承氣湯之類。切勿隱忍,必使通暢,內無阻滯,榮衛流行,毒根透達,痘色光潤鮮紅,方望生漿。若六日前當下不下,到灌漿時偏自走泄,日夜數次如醬色,則掣肘矣。如痘色灰白,身溫不食,氣血虛弱,二三日不解,六日前後潤之。若欲解而不能,或放屁,或小腹按有硬塊在內,可用蜜棗、醬瓜、膽汁之類。導至六七日不行,則任之勿犯,惟補托為主,毋實實,毋虛虛,此之謂也。

痘中咳嗽

咳謂無痰而有聲,肺受火侵。嗽謂有聲而有痰,脾濕之因。惟痘之咳嗽,因熱毒蒸灼肺金而為咳,或外冒風寒,痰礙肺竅而為嗽。若發熱,先疏風解表,後清金降火解毒,用防風、枳殼、前胡、桔梗,或用芎、桑、杏之類,切忌二陳、南星助火也。

痘中夾熱夾疹夾丹

斑者,有點無頭,在肌膜之下也,如鮮血大小不一,以手抹過不散者是也。血熱毒盛,胃火亢極,夾血上浮,發為斑也。急宜清胃解毒,犀角地黃湯、升麻、黑參、丹皮、知母、石膏、茅根之類,酌而用之。淡散則吉,漸加紫青則危。疹者,即麻瘄有粒有頭,雜碎不一,與痘色不同,色淡紅或深紅,間於痘未出、初出之間。但當以輕清辛涼,如荊、防、牛蒡、連翹、薄荷、酒紅花之類,散而去之,痘則長矣。否則疹亦變痘,稠蜜則凶。丹者,皮膚上如雲頭花片,不分粒粒作癢,總屬風火,辛涼劑中加玄參、石膏,便秘可加大黃,散去則吉。

音啞嘔噦錯喉嗆水

痘出六日前啞者,乃毒火侵灼肺金,或胃火上炎,肺金受克,則音不鳴也。痘必紅紫,口渴唇腫,面赤氣粗,便秘,藥宜清金降火解毒,甘桔湯加麥冬、殭蠶、花粉、荊、防、牛蒡、玄參、射干。出齊可加芩、連,便秘加酒大黃。至六七日,氣未蒸長,頭面咽喉腫脹,肺竅困而細小,則音出亦細,非前咽啞之比,痘靨腫消而聲自亮矣。嘔者,有聲有物,脾胃不能克化,飲食而返出也。吐者,胃火盛而不能納食也。吐物酸臭,痘紅紫者,熱也,解毒兼之消食。吐物不酸臭,痘色淡白,二便清利者,虛也,安胃和脾,兼之消食。噦者,有聲無物,膈間毒盛,火炎於上,肺經敗絕之聲,凶象也,急宜涼膈清金解毒。痘靨後嘔者,亦如前治法。錯喉嗆水者,人之食喉軟,司納而不出;氣喉硬,司出而不納。痘多蒸長時,喉嚨腫脹,服食喉軟而躋癟,肺管硬而施張,乳與湯藥錯入肺管,故不納而嗆出也。若以羹粥有形之物與吃,自然躋入食喉,納而不嗆矣。此理曉然,不須疑慮。至痘靨腫消,而飲食自順。只要看痘色之何如為治法耳。

不食

夫痘全賴乳食滋養,氣血以成漿。脾胃素強而能食者,雖險可變順,危可望安。若痘未齊,不食者,乃胃中毒未盡出,待托齊自然能食。若四五日仍不食,乃胃中毒氣留連,發渴唇腫,氣粗便秘者,急宜清胃解毒化班,石膏、大黃可加。若終不食,則危矣。若五六日,痘色含有漿意,急以參、耆重劑大補,亦可救全,不食無妨耳。若其人能飲酒,更可代食也。

氣泡水泡血泡

痘至灌漿時,有發空白泡者,由毒火熾傷陰血,陽盛於陰,激搏於皮膚,而發空泡,若沸釜焉,以保元湯重加歸、芍和之,其泡自實。有脾土虛弱,不能制水,以致水溢皮膚之間而發水泡者,以重劑保元湯加山藥、茯苓,少加桂枝滲之,水泡成濃矣。若水泡皮薄易破,其痘亦難成漿。此表虛無陽之證,多不可救,必須參、耆各五六錢,酒白芍二錢,酒當歸六分,炒白朮、炒山藥、炙甘草、白茯苓各一錢,桂枝五分。若手足冷,加熟附五分,或可救。其一二有發紅紫血泡者,血熱之極,毒火逼熱於皮膚之上。若發數個則挑破去血,以保元湯加丹皮、茅根解之。灌膿時忌用涼藥也。

諸竅出血吉凶

痘有六日前鼻血大出者,其人氣盛逐血,血載毒奔,宜督脈斬關而出,不犯於內,故無患也。若吐血,毒犯於胃。尿血,毒犯小腸。便血,毒犯大腸。急用芩、連、犀角、丹皮、生地、玄參、黑山梔、黑荊芥、茅根等依經解毒,引血歸經,十全五六。有七竅齊出血,有從痘中爆出者,乃毒篡正位,真陰走泄,奔逃散亡,肌肉分解,五臟損壞,用藥無功矣。有痘將收靨,擦損正面,鮮血長流者,乃非吉兆,急用草紙燒灰掩之,或新瓦磨灰掩之,重用參、耆固托,不可輕忽。

小便短澀

六日之前,痘色紅紫,氣粗煩渴,小便赤澀者,乃心經熱盛移於小腸之故。或肺受火邪侵克,津液干竭,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致小便短少。治痘者,不必通利小便,總當清金降火解毒以泄其熱,而小便自利矣。若行漿時痘色正氣,小便短少,不須疑慮,乃為津液化漿,到收靨時補脾利水,二便自利矣。

大便秘結

六日前大便秘急不行,若痘色紅紫,身熱煩躁,氣粗口渴,索飲不休,小便赤澀,或唇面先腫,此火秘也,承氣湯下之,大柴胡、涼膈散亦妙。若無前症,而一二日大便不行,或因妄汗過多,或妄利小便,以致腹胃乾涸,不能潤滑不行,但宜歸尾、杏仁、蔞仁、牛蒡子、紫草、枳殼、麻仁之類潤下之。若灌漿時,最喜大小便閉澀,則氣不泄漏,槳可滿足,是為吉兆,不得妄治。

口乾作渴

五臟之火上炎於口,經以五味辨而施治焉。如痘之口渴在未出時,乃毒未透肌,留連胃中,上熏於肺,津液不升,而為之渴者,用升麻、葛根、防風、前胡之類,表毒透肌而渴自解矣。甚或氣粗,便秘煩躁,索飲不休,再加竹葉、石膏。若痘已出齊,而乾渴不已,其痘必紅紫唇焦,小便短赤,六一散;大便秘結,石膏湯。看症之輕重,寒涼不忌,血熱盛,生地黃汁相宜;氣實,大柴胡、承氣可用。至六日後,氣血化漿,乃虛渴也,惟保元托裡。初時可加麥冬一劑,再勿多用,只是溫補助漿,切勿顧渴。

煩躁啼叫

痘瘡由里以達外,其未透肌時,熱毒蘊蓄於中,不得發越,故有煩躁悶亂、驚悸不眠、譫語狂叫、口渴不食、大小便秘等證。治宜分表裡虛實,而表托清利之,使痘盡達於肌,而諸症自罷矣。若六七八日來,毒不能化漿,忽然痘色變為灰白,煩躁悶亂,顛狂不食不眠,眼開咬牙,此為癢塌之症,重用參、耆、歸、芍、桂枝,重劑酒漿煎雞汁、雄雞冠血、臍帶、桑蟲俱可用之。漿來則吉,無漿作癢則凶。咬牙寒戰泄瀉,木香散、異功散相宜,或得微漿潮潤,便可望生也。

卷之八

痘瘡發熱至見點證治(無論日數)

痘瘡發熱症已具前,乍熱乍涼,熱退見點者,毒淺痘稀,不須用藥。若熇熇然熱之不休,煩躁驚悸,嘔吐者,發表解毒托裡,加減升麻葛根湯,得微汗見點即止。腹痛,加枳殼,倍山楂;大便一二不解,加枳殼、紫草;渴,以清米飲細苦茶解之;渴而不思飲,知內無蓄熱,若渴而索飲不休,加麥冬、花粉;喉嚨痛,加桔梗、枳殼、牛蒡;咳嗽氣喘急,加杏仁、桑白;痘未出而發搐,加木通、天麻、柴胡、沈氏抱龍丸;見點發搐,去升麻、乾葛,加柴胡、木通、犀角;發熱熇熇蒸蒸不已,三五日不見點,加蟬蛻;無汗,加麻黃。便秘煩悶,狂躁不眠者,內毒壅盛,三黃解毒湯權用。如痢之狀,裡急後重,或赤黃帶血十餘次,倍加檳榔,去其壅而痘自出矣。口臭,發陰斑,大便秘,白虎化斑湯。口臭,小便秘,六一化斑湯。狂叫譫語不眠,神砂寧心湯。身無大熱,小便清利,泄瀉清白,淡黃不臭,或腹微痛腸鳴,痘出不快等症,為裡虛,或飲食傷脾而畏食,和中湯加山藥。腰痛最為惡候,站立不起,氣喘促,眼無神,或睛光射出,口極腥臭,而皮光急,痘不透膜,有點無形,或為蚊跡蚤斑,或夾出紫黑陰斑,十無一生。如其父母不忍,早見腰疼、立不起,喘急一二症,即與奪命丹,痘起神定可生,否則絕望生矣。

加減升麻葛根湯 痘未見點發熱用。

升麻(五分) 乾葛(七分) 川芎(五分) 前胡(七分) 山楂(八分) 紅花(三分) 防風(七分) 甘草(三分)

加筍尖二個,水一鍾,煎五分服。半歲兒作二次服,三四歲者倍分數,加水煎服。

三黃解毒湯

黃連(五分) 黃芩(五分) 大黃(五分,三味各酒炒) 防風 花粉(各六分) 枳實(五分) 紫草(八分) 前胡(六分) 檳榔(三分)

水一碗,煎六分,量小兒大小加減分數。

白虎化斑湯

石膏(生,二錢) 知母(八分) 淡竹葉(六分) 甘草(三分) 丹皮(六分) 防風(六分) 荊芥(五分) 紅花(三分)

加燈心一分,筍尖二個,粳米百餘粒,水一鍾,煎六分服。

六一化斑湯

滑石(二錢) 甘草(三分) 木通(六分) 防風(六分) 連翹(七分) 淡竹葉(五分) 荊芥(五分)

加燈心二分,筍尖二個,水煎服。

辰砂寧心湯

麥冬(去心,六分) 山梔(炒,六分) 菖蒲(去毛,四分) 木通(四分) 茯神(五分) 燈心(二分) 竹瀝(一錢二分) 牛黃(一分) 神砂(二分,為末) 薄荷(五分) 連翹(五分)

將前八味用水一茶盞,煎五分,再將燒竹瀝入生薑汁二匙,和入,另將牛黃、神砂研細末,先鍬入舌上,再以藥湯徐徐灌之。

和中湯

青皮(炒,六分) 陳皮(八分) 山楂肉(八分) 麥芽(炒,七分) 防風(六分) 甘草(三分) 木香(二分,俟藥熟投入)

加筍尖二個,水一鍾,煎五分,兒大小加減分數服。

奪命丹

大黃(二兩) 山慈菇(一兩二錢) 紫草(淨,二兩) 甘草(八錢)

上用水七碗,入新砂鍋,煮至三碗,濾去渣,將清汁加蜜一碗入膏,量兒大小服,以利為度。

見點出齊症治(見痘至手足心出齊,一二三日間也)

痘以見點為期,出至手足心,熱退為足。見標於眉稜下、眼角邊、人中、兩腮、口角為吉;大庭、方廣、太陽、山根、年壽、兩顴為凶。雖有此說,亦未必驗,惟以痘稀密、色老嫩別輕重也。報點淡紅,尖聳閣手中,初見一點,隔遠又見一粒,分均四散,熱和徐徐而出,便是稀疏,挨擠夾熱而出,便稠密,熱不退,食不進,知其未盡,而還要添出,解肌快斑湯。痘初出紅紫,便帶焦頭,加丹皮、紫草、赤芍;咳嗽,加枳殼、桔梗、杏仁;或受風寒,發熱惡寒,清涕噴嚏鼻塞,腹微痛無汗,痘出不快,春夏加乾葛,秋冬加紫蘇;腹痛,加枳殼,倍山楂;大便不解,加枳殼、紫草、牛蒡;渴甚,加麥冬、花粉。渴極,大小便閉,煩悶狂躁,氣喘急,大熱蒸蒸,三黃解毒湯(方見前)。口燥唇腫,大便秘,或膚上血點如麻粟赤豆大小,以指抹過不散者,斑也,俱用白虎化斑湯加犀角(方見前)。痘未齊而發搐,加木通、天麻、犀角、蟬蛻。膚內隱隱如芥子,有粒頭而不尖聳,與痘之形色不同者,痘夾疹也,前解肌快斑,加荊芥、牛蒡。皮肉鮮紅成塊,或起雲頭者,痘夾丹也,加荊芥、玄參、石膏。不食,以痘色論,如痘正氣色待出齊,自能食也。若痘稠密紅紫,便秘不食,惟以解毒為主,加枳實、炒黃連;小便赤色,渴燥口臭,六一化斑湯。喉嚨痛,鼠黏子;腫,加殭蠶。大抵痘未出盡,不敢用苦寒疑滯之藥,恐毒不得透達於表。黃芩恐涼,表毒不透肌,待痘出齊,方可放膽用之也。

六日之前作癢,火欲達表之象,非比灌漿時癢塌之癢,勿慮。

解肌快斑湯

防風 前胡 川芎 連翹(各六分) 山楂肉(八分) 甘草(三分) 紅花(三分) 蟬蛻(洗,四分) 荊芥(五分) 牛蒡(炒,六分) 筍尖(二隻) 燈心(十根)

水煎服。痘夾斑,加荊芥、牛蒡;夾丹,加荊芥、玄參、石膏;紅紫焦頭,加紫草、丹皮、赤芍;咳嗽,加枳殼、桔梗、杏仁;風寒外閉,鼻塞發噴嚏,春夏加乾葛,秋冬加紫蘇;腹痛,加枳殼,倍山楂;大便不解,加枳殼、牛蒡;口渴,加麥冬、天花粉。

鼠黏子湯

牛蒡(炒,研) 桔梗(各八分) 枳殼 射干 玄參 連翹 甘草 防風(各六分)

上加筍尖二隻,燈心一分,水並煎服。如喉腫痛,加炒殭蠶八條,牛蒡子倍加。

出齊起長至含漿症治

(痘齊至含漿,四五六日間也)

痘未出齊,只宜解表透肌托裡,忌用寒涼,恐毒凝滯,不得透達。若手足心到齊,熱退身和,人事安靜,飲食稍進,痘色光潤,是為吉兆。但當禁忌觸犯,節飲食,慎勞幃,不宜妄投藥餌。若手足心雖齊,熱仍不退,乃毒未盡透,再當托解表,柴胡蟬蛻散。腹痛飽脹,傷食發熱,加枳實;咳嗽噴嚏鼻涕,傷風發熱,倍防風、前胡、川芎;痘色紅紫乾枯,乃表熱,加黃芩、連翹、丹皮。

柴胡蟬蛻散

柴胡 前胡 防風 荊芥 川芎(各六分) 牛蒡子(炒研) 山楂肉(各八分) 紅花 蟬蛻 甘草(各三分)

上加筍二個,煎服。

瀉痢

瀉痢若瀉三五次,痘色光潤為吉。若如痢狀,口渴煩躁,小便少,痘色紅豔,或腹作痛,乃積滯夾斑毒流入大腸,用黃連解毒湯。腹痛甚,裡急後重,日夜十餘次,加大黃、南木香一錢。

黃連解毒湯

黃連(酒炒,三分) 厚朴(炒,五分) 山楂肉(八分) 黃芩 枳實 木通 防風(各五分) 檳榔 甘草(各三分) 燈心(引)

瀉青白色

身溫足冷,痘色青白不起發,胃有停寒,或平素脾虛,以致不能克化水穀,用中和湯(見前)。

吐酸口臭唇腫

吐酸口臭,唇腫氣粗,痘色干紫,毒□□,用黃連解毒湯加竹茹。吐物不化,不酸臭,痘淡白不起發,中氣虛寒,不能克化飲食,毒與正氣不寧,上逆而吐者,安胃和中湯,一二日不止,加人參;吐酸噯臭,肚腹飽脹,或痛,內傷飲食、乳食,去茯苓、山藥,加枳實、神麯、厚朴、炒黃連。

黃連竹茹湯

黃連 竹茹 山楂 橘紅 炒厚朴 枳實 連翹 甘草 生薑(一片,引)

嘔噦有聲無物

臟敗聲必噦。臟者肺也,肺主聲音,收靨之毒火灼極而為之。惡聲,痘色紅紫氣粗,用白虎解毒湯。便秘,加大黃。不效,勿治。

亦有喉嚨痘,多腫礙作嘔,吃乳、湯水作嗆,無惡聲,又當看痘之顏色、人之形勢辨之,用白虎解毒湯加秫米百粒。

安胃和中湯

藿香 扁豆 山藥 茯苓 山楂 陳皮 製半夏 甘草 生薑(一片,引)

咽喉痛

為毒壅氣道,鼠黏子湯加山豆根、殭蠶。腫痛甚,用一聖散吹喉,即苦參末也。

聲啞

先因嗽傷肺,毒火攻激,閉塞肺竅,鼠黏子湯。痘色紅紫氣粗,加芩、連。

聲音細小

氣來化血成漿,頭面咽喉腫脹,肺管躋鑰,故出音細小。只看痘色光潤,根盤細運緊箍,便無妨礙。此多見於六七日,痘多腫脹,兼有錯喉嗆水之症,惟以固表托裡,保元為主,五六日前莫用。

保元托裡散

人參(三分) 黃耆(一錢) 甘草 當歸(各三分) 防風(五分) 白芷(四分) 酒白芍(八分) 姜蠶(炒,六分) 糯米(百粒)

看痘分地腳顆粒吉凶

□來痘須稠密,頂項要褪出綠豆色,光運紅暈,緊箍根邊無痘處,痘縫中雪白,謂之顆□地分清,氣歸血附,是為吉兆。

若痘頭自然,紅不歸根,色若紅紫焦枯,氣粗便秘,毒盛灼血,血枯不能載毒透肌,謂之毒根不出,難以成漿,用涼血化班湯。痘色木紅帶滯,大小便利,口不煩渴,或腹微痛,乃過用寒涼致毒疑滯,用化斑快滯湯。變化滋潤鮮明,吉。

涼血化斑湯

炒牛蒡(二錢) 連翹(八分) 紅花(三分) 紫草(三分) 黃芩(酒炒,五分) 黃連(炒,五分) 生地黃汁(二錢) 丹皮(八分) 防風 川芎 枳殼(各五分) 甘草(三分) 姜(一片) 筍尖(二隻)

水煎,入地黃汁服。

化斑快滯散

防風 川芎 陳皮 前胡(各五分) 蟬蛻(四個) 紅花(三分) 當歸 木香(各四分) 甘草(三分) 筍尖(二隻)

發斑,痘縫中、空地處爆出血點

大小不等,在皮上膜里,以指摸過不散、不變色者,斑也,此謂毒壅盛。一見數點,急服犀角解毒湯,不效,加生地黃汁,漸退則吉。若增多,轉深紫色,再加糞青服之,變藍不治。

犀角解毒湯

石膏(三錢) 紫草(五分) 牛蒡(七分) 生地黃汁(三錢)

上加筍尖二隻,粳米百粒,水煎去渣,入生地黃汁、犀角,服。

兩頰不起

左頰屬肝,右頰屬肺,兩頰如塗朱鮮紅,痘不透出,紫草解毒湯加羚羊角、麥冬,再不透,加生地黃汁三錢。

紫草解毒湯

紫草 生地黃 炒牛蒡 酒黃連(各一錢) 赤芍 丹皮 黃芩 連翹(各八分) 川山甲(炒,三分) 紅花(三分) 歸鬚(六分) 筍尖(二個)

水煎服。

頭面腫早

謂四五日間眼封鼻塞,頭面先腫。若痘光潤尖聳,泛出漿頭,腳地分清,為氣血壯盛,元期蒸長,為吉兆。若面先腫,痘反平塌塌,起一片紅豔油光,乃無毒無統攝,泛闊於皮膚之間,此為惡症,用黑牛奪命散。大便秘結,加大黃二錢,酒炒。不效,難治。

黑牛奪命散

炒牛蒡(三錢) 皂角 殭蠶(炒,各五分) 川山甲(炒,三分) 連翹 蟬蛻(七分) 紫草 酒芩 酒連(各八分) 筍尖(二個)

水煎服。

頭面腫遲

謂六七日毒根不透,氣血不得化漿,面頭當腫不腫,眼不封,鼻不塞。有毒輕者,痘原稀少,何必腫封。只要痘色光潤,尖聳含漿為吉。若痘原稠密,紅紫枯焦,氣粗煩悶,此火閉之症,用四聖飲,面頭眼封則吉。若痘白色無根,木紅凝滯不化,不腫不封,或因過用寒涼,或經泄瀉,致虛中氣,木香如聖散。泄瀉,加訶子、陳皮各五分。

四聖飲

生黃耆 炒牛蒡 丹皮 紫草(各一錢) 麻黃(炒焦黑) 防風(各六分) 川山甲(炒) 紅花(各三分) 木通 酒連 川芎(各八分) 筍尖(二個)

水煎服。

木香如聖散

人參(八分) 黃耆(一錢五分) 灼甘草 防風 白芷 川芎 當歸 木香(各五分) 筍尖(二個) 糯米(百粒)

水煎服。

扁塌

言痘形不尖聳為扁,乃氣不足。根窠不收斂為塌,乃血不足。扁塌牽扯不圓,乃氣血兩虛之症。若色紅紫毒盛,六七日前,保元托裡散加連翹、黃連,減少參、耆。六七日後,氣不足,參、耆加重;血不足,歸、芍加重,翹、連勿用。

陷頂痘

初出一二日,頂平而油亮不暗,至五六日,氣來化漿,而頂自起矣。若至六日,頂陷不起,腳闊不收,或木紅灰白,為氣血兩虛,木香如聖散(方見前)。

黑陷痘

至五六日,發熱氣粗,痘色紅豔,陷中變出黑暗之色,初見數點,即宜服紫草化毒湯。大便秘,加酒大黃一錢五分;不加出而起頂生漿則吉。若再增,再復不止,變增黑陷,則危矣。若痘色不紅,或木紅灰白,變身黑陷,六七日無漿路者,獨聖散、人牙散回之則吉。

紫草化毒湯

紫草(一錢) 丹皮 當歸 赤芍(各五分) 紅花(三分) 牛蒡(七分) 連翹 黃芩 川連(炒,各五分) 川山甲(炒,四分)

水煎,生地黃汁二錢和藥服。

獨聖散

桑蟲(一條,要肥大者,取漿去皮) 川山甲(炒研末,三分) 麝(三釐)

上將甲、麝為末,入桑蟲漿內,再和熱酒對衝,飯上蒸熟服。

人牙散

人牙(燒存性) 麝香(三釐)

研末。調雞冠血,再入酒漿十匙,和勻服。

蠟嘴

謂痘未成漿而口唇先腫如黃蠟,口氣臭不可聞,即用白虎解毒湯加生地、犀角(方見前)。

錫面

謂痘至六七日,渾身作灰白色,如□餅之形,頭面浮腫,此惡候也,乃脾經濕熱所致,宜瀉濕、利小便、疏風。風能勝濕,但要能食,祛濕解毒湯。若不食,後加吐瀉,煩悶瘙癢,木香異功散。不轉變則危。

祛濕解毒湯

防風(一錢) 赤茯苓(二錢) 澤瀉(五分) 木通(五分) 炒白朮(五分) 地膚子 荊芥(八分) 陳皮(八分) 黃耆(八分)

水煎服。

矇頭

謂頭頂、髮際、眉稜、兩太陽稠密瑣碎,為之毒沖三陽,心火亢極,至灌漿牽連成片,恐收功難,色若紅豔,犀角解毒湯,去石膏,加黃連、筍尖二個。

鎖項

謂鎖項咽喉,周圍稠密,為毒犯氣道,肺火亢甚,灌漿腫脹,閉塞咽喉,有礙呼吸、水穀道路,恐難收功,痘齊見此,宜鼠黏子湯加殭蠶、犀角,倍牛蒡。

痘疔賊痘

凡痘至三四日間,不出齊,不長大,或紅紫焦頭,發熱不食,恐有痘疔。可遍身尋炤,獨大色黑者是也。五六日當灌漿之時,頭痘不肯透出,漿色遲滯不貫,恐有賊痘。遍身細炤,獨大而色黃者是也。俱以銀針挑破,口含清水,吸去惡血,以珍珠研為細末塗痘,將臘胭脂調均,填於破痘,看其色轉而痘即起(痘疔更宜挑深去惡血)。

諸異痘

有鎖口痘,其口唇上下四圍痘密成片,五六日即生黃漿,先收先靨,剝落一層又一層,不食而死。有梅花五六粒聚作一堆者,品字樣痘,每三粒聚成一堆者。有小痘攢簇,本痘初出,大痘一粒,四圍出一層小痘叢之。有蟲痘,痘中間有針小孔。有痘內生蛆者。有蛇皮痘,痘極稠密,遍身雪白平塌,不分窠粒。有蟬蛻痘,痘出細密如蠶種,陷頂黑暗有蚊跡。蠶斑痘,初出肌膚有點無形,謂之閉症。一切怪異之症,吾見能活者,百無二三也。

含漿至漿足證治(行漿七八九日間也)

痘至養漿之日

最要謹慎房室,避生人及行經不潔女眷。吃酒人,口氣相沖。屍氣、貓犬等物,勿燒諸香助火,但用大黃、蒼朮、紅棗共燒,以避不正之氣。如遇風雷雨雪,尤當謹密。房幃掛紅映彩,或用茶鹽燒之改壓,上妙。

痘輕變重者

犯禁忌,誤醫藥,受風寒也。重變輕者,守禁忌,慎涼補。一或失宜,生死反掌,自當慎之。

漿時變症

痘至養漿時,手足宜和暖,過熱過冷者,變也。人事宜安靜,忽煩躁悶亂者,變也。六腑宜充實,忽吐瀉者,變也。聲音宜清亮,忽焦啞者,變也。飲食宜漸進,忽不食反作□者,變也。痘色宜光滿潤澤,忽色滯打皺者,變也。根盤宜鮮紅箍緊。忽紅淡腳散闊坍塌者,變也,此皆犯禁忌、觸風寒、傷飲食及誤用藥之所致也。醫者當辨症施治,毋忽略而損人性命也。

復發熱

痘之首尾不可無熱,稀少勿論。痘多密者,必時熱時涼,但不灼灼而躁,惟蒸蒸而潤也。初賴表熱而毒透肌,次賴表熱則毒變化。五六日復發熱者,乃蒸漿熱也。但看痘色光亮,肌膚潤澤,根盤鮮紅,一線紅箍根,痘頂宜綠水色,謂有漿路也。多密者,助以保元托裡散(方見前)。若發熱未變乾枯,無水色,不宜補劑,當用清解,黑牛奪命丹(方見前),亦如加減法。

不封眼

眼中無痘稀少,不必封眼。痘密者,氣來化血成漿,頭面必腫,自然眼封鼻塞,二便不行,此吉症也。若痘紅紫焦枯,頂不褪出,紅不歸根,謂之毒根不透出,氣血不能變化。故頭面不腫,眼鼻不封,多凶,黃耆化斑湯。若痘頂陷淡木紅,或灰白,大小便自利,自無大熱。飲食不進,脈來遲緩,此氣血兩虛,不能製毒化漿,所以頭面不腫,眼鼻不封,故凶,保元化毒湯。

保元化毒湯

黃耆(炙,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三分) 防風 川芎 當歸身(各五分) 川山甲(炒,研,三分) 白芷(五分) 桑蟲(揀大肥者,勒取白漿)

用真酒漿對衝,隔湯蒸熟,或飯上蒸,先吃桑蟲漿,徐徐再吃藥,糯米百粒為引。

黃耆化毒湯

生黃耆(八分) 防風(六分) 炒牛蒡(七分) 當歸 川芎 赤芍 丹皮 連翹(各五分) 川山甲(炒,研) 甘草(各三分) 糯米(百粒)

水煎服。

空倉痘

至起脹時,頂雖飽滿,褪有白頭,但色枯而無光彩,根盤乾紅而不鮮,痘中空殼無漿,乃氣至而血不隨也。血不足者益其榮,四物化毒湯。

四物化毒湯

當歸 川芎 白芍(酒炒) 生地(炒) 牛蒡子(炒研,各六分) 桂枝(三分) 甘草(三分)

上水煎,用雄雞冠上熱□□□沖服之。

平塌

痘至六七日,色雖光潤含漿而頂陷坍榻,根腳散闊不收,乃血至而氣不隨也。氣不足益其衛,保元化毒湯,加酒炒白芍一錢。

灰白

謂痘不潤澤、不紅活,乃氣不沖達。血無氣統,空殼無漿。所以枯白,色如紙灰,而根無紅暈,此氣血兩虛,將欲陷伏倒靨也。知再不轉色,重加參、耆,十全託里散。

十全託里散

人參(二錢,蒸熟) 黃耆(三錢,蜜灼) 甘草(灼,五分) 桂枝 川芎 防風 白芷(各六分) 白芍(酒炒,一錢) 當歸(酒炒,六分) 桑蟲(肥大者取漿,拌酒漿,對半蒸熱,再入)

上水煎,入桑蟲服,量兒大小加減。

錯喉嗆水

痘至行漿時,頭面俱腫,食喉軟而躋鑰,肺管硬而空虛,主出氣而不納物者,故湯藥誤入肺管,則嗆而返出。若飯與羹有形之物躋入食喉,則不作嗆,可知矣,此為順症。待痘收靨時,腫消而飲食自無礙矣。但看痘色正氣,不須服藥。若頭面腫而痘不腫,以致聲啞、嘔吐、不食者,乃毒無統束,肺經絕而不治。若發熱、咳嗽、聲啞、嘔吐,乃外感風寒。斯時萬勿治標,只宜保元托裡,本固安寧。保元托裡散(方見前)。有外感,加川芎。

額痘易破

痘至含漿行漿時,可為幸矣。額上不動而清漿流出,皮嫩易破,根腳坍開此,為陽虛不能固守,固表回陽湯。不效,勿治。手足易破皆然。

固表回陽湯

酒炒黃耆(三錢) 人參(二錢) 炙甘草(一錢) 當歸(八分) 製附子(五分) 酒白芍(一錢五分) 桂枝 防風 白芷(各五分)

水煎去渣,入酒漿二十匙,和勻服。不效者不治。

抓破正面

痘至行漿及漿足時,多要作癢。伏侍不謹,一時失手,被其抓破,有血流出者,吉。若數粒無害,急以草紙灰及桃花散掩之。若成片搔破,急服十全託里散(方見前),重加參、耆,使其復灌為吉。若頭面腫消,眼開不復灌,則凶,搔破而無血者亦凶。亦用此方托之,或可救其一二。

吐瀉

痘至七八九日,灰白無漿,裡虛氣冷,泄瀉清白,或吐瀉並作,手足厥冷,木香散。

木香散

木香 大腹皮 前胡 訶子肉(煨) 赤茯苓 炙甘草(各五分) 肉桂 青皮(各五分) 半夏湯(泡,八分) 人參(一錢五分) 丁香(三分)

上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寒戰咬牙

痘至成漿之日,單于寒戰者,陰凝於陽,固表回陽湯(方見前)。單于咬牙者,陽陷於陰,十全託里散(方見前),去殭蠶,加乾薑。若寒戰咬牙並作,癢塌灰白無漿者,異功散。不效者,不治。

異功散

人參(一錢五分) 當歸頭(炒,六分) 炒白朮 製附子(各一錢) 白茯苓 半夏曲 肉果(麵裹煨,各七分) 陳皮 炒厚朴 木香 肉桂(各五分) □□(三分) 姜(三片) 大棗(一枚)

水煎服。

腹痛腸鳴

痘至行漿時,氣血盡來化漿,內大虛矣。失於內托,痘毒乘虛內攻,故腹作痛而鳴,大便一次又一次,其色如醬帶黑,急服大劑保元托裡散(方見前),加桂枝三分。若服藥不效,頭面腫消,謂之倒靨,不治。

生痰脹喘

凡痘至六日後,諸症大率屬虛,只宜保元托裡溫補,微加勝痰之半夏、陳皮,而痰自消,脹喘自定。若勢極重,或加咬牙寒戰泄瀉,或以木香異功散擇而用之,切忌前胡、杏仁、桔梗、蘇子、瓜蔞、貝母、花粉之類。倘誤用之,不能解矣。

漿足至靨症治(漿足循序結痂十一二日間也)

痘至收靨時,如果之成實肥滿者為佳。由人中、口唇、兩腮漸至面部、眉稜以下作蒼臘色,自頂漸至盤根結實堅硬如螺螄佳,而無虛皺之狀者,為真焦,不須服藥。有痘頂起松香脂者,有胸背漸焦,自上而下者,有上下間花焦者,但看胃口壯健,二便如常,睡醒安靜,皆為吉也。

額上先收不宜

額為三陽聚處,若先出先收,謂之毒犯三陽。兩足為至陰之所,出到腳底方為痘足,直待各痘收完,腳下方收。兩手屬脾胃,亦不宜早。所以額與手足俱待各處收完,再是手收及額,而足隨後。此為循序,若額顱、手足心先收於各處,謂之毒氣攻心,內臟先壞,不可藥救。

靨遲靨早

痘稀元氣實者,自然易出,易靨。痘密元氣虛者,自然難得收靨。只要循序緩收,飲食如舊,必無他患。若一齊收靨太急,此毒火煎熬,氣燥血枯,非正靨也,必發癰毒怪症。甚則損生,微則殘形壞目。如見此症,急服解毒托裡散。

解毒托裡散

生黃耆(八分) 牛蒡子(炒,研) 連翹 酒炒黃芩 天花粉 炒知母 當歸 麥冬(各八分) 生地(一錢) 甘草(四分)

水煎服。

當靨不靨

痘至十一二日,望其收干,而反飲食不進,頭溫足冷,二便清利,痘色根盤不鮮而紅滯,此元氣盡發於外,無陽不能收干,附子理中湯。或嚴寒天氣失於蓋覆,受寒氣鬱遏而不能靨者,必大畏寒,鼻流清涕,或肌生寒慄,桂枝麻黃湯。有向不大便者,裡熱不能收靨,必腹微脹,或作痛,用蜜導法或用膽導法。有用醬瓜導法,使大便通則痘靨矣。然須辨痘之虛實、之寒熱,勿妄投治,損人性命。

附子理中湯

附子(制,三分) 乾薑(半生,三分) 人參 炒白朮(各一錢五分) 炒黃耆(一錢) 炙甘草(五分)

上量兒大小,加減水煎服。

桂枝麻黃湯

桂枝 麻黃 赤芍(各五分) 乾薑(半生,三分) 炙甘草(八分) 陳皮(八分)

上加蔥白二寸,敲碎入藥,水煎服。

靨時腐爛

痘至膿成漿足,不能結痂,反成腐爛臭濕者,其人裡實,毒氣不能入內,表虛不能幹漿,故變臭爛浸淫。外用敗草散敷之,內服固表解毒湯。或其元氣充實,過服補藥,以致邪氣得補,反壞正氣,如火灼爛,宜用天水散敷之,或多飲湯水。濕浸脾胃,以致濕爛不收者,用除濕湯。

敗草散

取泥牆上蓋覆多年敗草曬乾,細研成灰,濕爛處將此灰撲上為妙。

固表解毒湯

黃耆(生用,一錢) 防風(六分) 白芷 生甘草(各五分) 炒白芍(八分) 連翹 茯苓 牛蒡(炒,研,各八分) 桂枝(二分)

水煎服。

天水散

即六一散,濕爛將此撲之,立愈。

除濕湯

川羌活 防風 蒼朮(炒) 豬苓 白朮(炒,各六分) 木通 澤瀉(各八分) 赤茯苓(一錢三分) 加燈心(二分)

水煎服。

倒靨

痘至八九日,漿清不足,即有收意,或作瀉腸鳴,或大便不實,以致腫消色退,根盤散闊,發熱眼開,痘頂打皺,或作癢難禁,頭面破損,手足拘急,咬牙寒戰,俱為倒靨變症。此中氣不足,不能載毒,靨反承氣虛入里,謂之倒靨也。輕則用十全託里散(方見前)。重則用木香異功散(方見前)。必使其寒戰瀉定,頭面復腫,眼復封,損破復灌,無痘處復生小痘,隨即灌漿,方保回生。若不腫不灌,不可救矣。

靨時發熱

痘瘡首尾不可無熱,惟要熱之和緩,時熱時涼耳。若收靨時無熱,漿不能幹。若痘靨過半,大熱蒸蒸,人事不寧,口渴煩躁者,此毒火攻內,更防倒靨火合,急用內托解毒散。

內托解毒散

人參 黃耆(炒,各一錢) 炙甘草 天花粉 麥冬 柴胡 炒牛蒡(研) 白茯苓(各五分)

水煎服。

火合痘

始因痘根未透,勉強行漿。至八九日來,漿清不足,人中、口唇上下假似收意。見此,方用重劑保元托裡散(方見前)補足,令其自收。有醫者見日期該收,不管漿不足,速欲誇功,誤與茯苓、白朮、山藥、苡仁等補脾利水之劑,以致將漿頓時徹干,根盤坍塌,牽扯成片,干如蠟肉皮之紅色,漸至不食,渾身俱陷入而死。籲,豈火合也哉。如果服過薑、桂、丁、附等藥,以致火合者,急用涼解之方,十全一二。

靨時泄瀉

痘將收靨,忽然泄瀉,當看所出之物,利下膿血痂皮者,乃脾強腎弱,不足為慮。利盡膿血則愈,不必勉強施治。如利下水穀,不分不化,多者,此腎強脾弱,急用陳氏木香散(方見前),利止則吉。如再不止,以木香散送下豆蔻丸。不止,凶。

靨時昏睡譫語

收靨之時,漿足結痂圓淨,或時言語妄誕,如半醒半睡,口中喃喃,如著鬼邪,或昏睡沉沉,呼之不醒者,或醒時身子戰慄不安者,皆由膿血出盡,心舍空虛,神無所依之故。法宜養血安神,其症自定,寧神養心湯。治小便短赤,安神丸。

寧神養血湯

人參(一錢) 炒白朮 白茯神 歸身(酒洗) 酒炒白芍(各八分) 淮山藥 蓮肉(去心,各一錢) 陳皮(六分) 棗仁(炒,研) 加龍眼(五隻)

水煎服。

安神丸

川連炒為末,以紅棗肉為丸,芡實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丸,兒二丸。

戀靨

痘瘡收靨三五日,痂殼已落,若黏著皮不肯脫落,此表虛也,尤妨變壞,調元固表湯。

調元固表湯

人參 黃耆 山藥 白朮(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當歸(酒洗) 茯苓(各八分) 蟬蛻(洗淨,三分) 加大棗(一枚)

水煎服。

痂忌剝傷

痘痂任其自落,不可容其撏掐。肌膚披傷,一時浸淫灌痛,固不足惜,但歲歲逢春發血風瘡,終身受害者也。

面瘡浸淫防損目

凡見面瘡反復腫灌,便防壞眼、崩鼻、穿腮之患,急服預解連翹飲,可免傷殘之禍。

預解連翹飲

白蒺藜(炒,去刺) 防風 連翹 蟬蛻 密蒙花(各六分) 牛蒡(一錢) 荊芥 白菊(各五分) 黃芩(酒炒,七分) 升麻 甘草(各四分) 加燈心(一分)

水煎服。

落痂痘後證治

驗疤痕

凡落痂,疤痕紅活起者,吉。若凹陷色白,乃元氣大虛。或大便不實,調元固表湯去蟬蛻,加肉桂三分,熟地八分(方見前)。轉鮮紅凸起則吉。有凸起而色紫黑黯者,外敷減痕散,內服犀角化毒湯。

減痕散

密陀僧研細末,熟蜜調塗疤上,其疤自平,紫黑色自退。

犀角化毒湯

烏犀角(水磨,五分) 丹皮 荊芥 防風

凡用湯引,蝦子鯽魚。用雄雞破開背上,取去心肝,用藥放其內取毒,帶毛肚臍中,用帶子捆住,即解毒湯。

赤芍 生地 牛蒡 玄參 甘草(各六分) 加燈心(半分)

水煎和水犀服。

痘毒

痘有殼薄漿清、平塌破損、收早者,或用熱藥過多,以致毒邪蘊蓄,未得發泄,必尋出路於關節之間,而為癰腫也。但發一二處,急服十三味敗毒湯。看人之血氣虛實,毒之重輕,加減施治。若紅腫未成膿,以必勝膏貼之即散。已成膿,則留其頭而箍出其膿,或大連翹飲擇用之。潰後以十全大補湯補之。若毒留注不已,腫灌綿延日久,則斃。

十三味敗毒湯

歸尾 陳皮 白芷 川山甲(炒,研,各三分) 乳香 沒藥(三分) 川貝母(一錢) 金銀花 皂角刺 花粉 防風(各七分) 甘草(五分)

能酒者,酒水各半煎,勿令走泄香氣,去渣服。

必勝膏

馬齒莧(搗汁) 豬膏脂 石蜜(各等分)

以上共熬膏。塗腫處。

大連翹飲

連翹 歸鬚 赤芍 牛蒡(炒,研,各一錢) 活石 柴胡 炒芩 荊芥 山梔 車前 防風(各八分) 蟬蛻 甘草(各三分) 姜(一片)

水煎服。

痘後損目

斑瘡入眼,多在收靨之時,因痘滿面破爛,重複腫灌,膿血膠固,毒火鬱蒸,上攻於目,或者過用辛熱之藥,或兒平時喜啖辛溫飲冷。痘後斑瘡入眼,在白珠上易去。若一點翳如粟米,在黑輪上,或掩瞳人,急以密蒙花散治之。白膜遮睛,穀精草散。兩目怕日羞明,向暗處便開,涼肝明目散,前二症俱宜服。切忌點洗,有害。

痘瘡入眼

要看兩孔有痘,即兩眼痘瘡入目,急以胭脂點去兩孔痘瘡,兼點兩眼,其目中痘瘡自去耳。又用黃柏皮為末,調雞蛋白敷其腳心。左眼痘敷右,右眼痘敷左,立扯痘歸目角,神效。

密蒙花散

密蒙花 穀精草 菊花(各洗淨) 蟬蛻(去足,各五錢) 望月砂(一兩)

共為細末。用獖豬肝二兩,竹剖開,以前藥末三錢,藏在肝內,用麻扎定,水煮。肝熟,飲汁食肝,去藥末。

穀精草散

穀精草(洗淨,一兩) 海蛤粉(二兩)

上為細末。用雄豬肝一葉,以竹刀剖開,納藥於內,以麻縛定,放砂鍋內,加水慢火煮熟,飲汁食肝。此方可連後方合用,當益良。

涼肝明目散

白菊花 密蒙花 白蒺藜 蟬蛻(洗淨) 柴胡 穀精草 當歸(酒洗) 防風 龍膽草(酒洗,各四分)

用獖豬肝煮湯煎藥服。熱盛,加酒炒黃連;小便短赤,燈心一分;大便秘,加酒大黃。

痘後吐蛔

責之裡熱,又不能食,蟲無所依,但聞食即上湧吐出也,黃連止蛔湯。若不急治,食臟食肛,為狐惑之症矣。

黃連止蛔湯

炒黃連 炒黃柏 土炒白朮 烏梅肉 炒厚朴(各六分) 人參 甘草(各四分) 加粳米(百粒)

酒煎服。

痘後便膿血

此痘不能正靨,倒陷於內,本危症也。因其人胃氣強盛,毒不能留而入於大腸,所以膿血痂皮從大便出也。利盡膿血自愈,助中湯主之。要審其飲食,果能進,二便非泄瀉,最宜探其消息,不可亂治。看勢熱甚者,黃連解毒湯。

助中湯

人參(五分) 當歸 白芍(各五分) 甘草(炙) 枳殼(各三分) 牛蒡子 茯苓 陳皮(各八分) 加大棗(一枚)

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酒炒 黃芩(酒炒) 枳殼(炒) 歸尾 秦艽 地榆(各五分) 紅花 甘草(各三分)

水煎服。裡急後重腹痛,加酒大黃、檳榔。

痘後作痢

其人平日喜食煎炒炙煿,素有積熱,痘後氣血兩虛,餘毒夾積而發,故痢赤白,腸鳴腹痛,裡急後重。先宜調胃承氣湯去熱毒,次以黃芩湯調之。如不止,香連丸可常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酒蒸,一錢五分) 枳殼 檳榔(各八分) 甘草(三分)

上水煎,以利為度。如不通可再進。

黃芩湯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 當歸(各八分) 川芎(六分) 白芍(一錢) 甘草(四分) 木香(二分,另包)

候余藥水煎熟,投入木香,再一滾,去渣服。

香連丸

黃連(一兩) 吳萸(五錢) 木香(二錢)

上將連萸水拌同炒干,去萸不用,只將黃連、木香為末,醋打米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兒小,白滾湯化下一錢,不滿歲兒服五分。

痘後熱不已

痘既收靨而熱亦當除,若仍熱不已,非毒之餘,必虛熱也,惟以脈症治之。如發熱脈數大有力,煩躁便實者,乃邪氣實也,知母退熱飲。如發熱脈遲寒,形怯多睡,二便利者,乃元氣虛也,黃耆退熱飲。如發熱因傷食,畏食嘔吐,噯氣吞酸,大便酸臭不實者,乃脾受寒也,保和丸;形弱者,調中陽。

知母退熱飲

知母 柴胡 地骨皮 生甘草 黃芩 當歸 白茯苓 白芍 山藥 牛蒡(各等分)

水煎服。

黃耆退熱飲

黃耆(炒) 山藥 白茯苓(各八分) 牛蒡子 柴胡 當歸身 白芍 人參(各五分) 加大棗(一枚)

水煎服。

保和丸

山楂肉(炒,二兩) 神麯(炒) 麥芽(炒) 枳實 半夏(制,各一兩) 炒白朮(二兩) 連翹 蘿蔔子 白茯苓(各五錢) 黃連(炒焦色,三錢)

上為細末,陳米打糊為丸,如彈子大。米飲化服。

調中湯

白朮(炒) 黃耆(炒) 蒼朮(炒) 麥芽(炒,各八分) 枳實(炒) 厚朴(炒) 神麯(炒) 山楂肉(炒,各五分) 砂仁 甘草(各三分) 木香(二分,另入)

元氣不足,加人參三分。水煎服。

急慢驚風

痘後膿成,毒解而收效矣。或然發搐,面赤目直,口噤頭搖,角弓反張,發熱便秘,脈來急數洪滑等症,皆為急驚,乃餘毒留連於心肝二經也,琥珀抱龍丸、茯神寧心湯。風痰極甚,十寶丹。熱極,搐不已,犀角丸、清神散火湯間用之。搐止則吉,不止則凶。若其人虛弱少食,或經泄瀉,以致面青唇白,手足時冷不食,眼慢上視,手足瘛瘲,脈來沉遲細緩,為之慢脾驚風。氣血化漿,盡發於外,又經泄瀉失調,中氣大脫之故,十分難治,全蠍觀音散、醒脾湯、附子理中湯。

琥珀抱龍丸

琥珀(三錢) 白茯神 天竺黃 淮山藥(各三錢,炒) 炒枳殼(二錢) 枳實(炒) 人參(各二錢) 粉草(一錢五分) 檀香(五分) 膽星 硃砂(各五分) 金箔(三十)

上除砂、箔為衣,余為細末,薑汁和蒸餅為丸,如芡實大,當風處自干。薄荷湯下。

茯神寧心湯

茯神 天麻 膽星 遠志 菖蒲 防風 半夏 薄荷 殭蠶 木通 黃連(炒,各四分) 甘草(三分)

上加生薑二片,水煎服。

十寶丹

牛黃(一錢五分) 天麻 膽星 全蠍(酒洗) 青礞石 硃砂 牙皂(各三錢) 輕粉 麝(各一錢) 生半夏(一兩,麻黃用水一碗,同煮干為度。去麻黃不用,半夏曬乾) 巴豆仁(三十五粒,水浸七日。生紅棗三十五粒,去核,每入巴豆一粒。外用濕麵包裹,火煨。候面黃焦,去巴豆不用。將棗去皮,和前藥同搗爛)

上以硃砂另研,紅棗另搗,余為末,和棗肉同搗爛為丸,如綠豆大。用薑湯調服,半歲者服半丸。

犀角丸

牛黃 犀末 羚羊角(末) 全蠍(酒洗) 殭蠶(炒) 防風 羌活 天麻 麻黃 膽星 天竺黃 黃連 京墨(癎,繳煙為度)

以上各三錢為細末,蒸餅打米糊為丸,芡實大,硃砂、金箔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全蠍觀音散

全蠍(酒洗) 天麻 防風(各一錢) 炒白朮 炒黃耆 灼甘草 人參 炒扁豆 白茯苓 炒山藥(各一錢五分)

為末。紅棗肉、冬瓜仁湯下。

醒脾湯

人參 白朮 蓮肉 黃耆(各一錢五分) 冬瓜仁(二錢) 熟半夏(一錢) 熟附子(各五分) 甘草(灼,五分)

上用水、姜煎服。泄瀉,加五味七粒,訶子、肉果各五分;吐,加藿香、乾薑各五分。

女子出痘症治

女子十四而天癸至,其前治法與男子同。惟十四後出痘,熱毒熏蒸,傷其陰質,不當至而出也。毒輕痘稀者,可以保全。痘密毒重者,吉凶難料。且痘全賴陰血成漿,而盡從漿化。若經水一行,真陰漏泄,孤陽何可成就。又當看人之氣血厚薄而為之吉凶也。治之之理,大同小異。發熱未出時,急托裡出表,使毒不犯血分。已出蒸長時,解毒清涼保血,不致毒浸。若經水必不能止而忽行之,至五六日間,便當大補氣血,助託生漿,切勿因循忽略,以致陷伏、倒靨、癢塌等症也。

保血化毒湯 痘出齊,解毒清熱保血。

黃連(酒炒) 生地(酒洗) 牛蒡子(炒,研) 連翹 當歸(酒洗) 白芍 桂枝(等分,拌炒,去桂不用) 紅花 丹皮 黃芩(酒炒,各八分) 犀角(水磨,五分) 甘草(四分)

水煎,入水犀服。

大補元湯 灌漿時托裡助漿。

人參 黃耆(各二錢) 炙甘草(六分) 當歸(酒洗,一錢) 川芎(五分) 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防風 白芷(各五分) 桂枝(三分) 臍帶(一條,灼干為末,調藥服)

上用白水煎服。

單胎散 治孕婦出痘動胎。

八珍湯去地黃,加酒條芩。動胎,紫蘇、阿膠,水煎服。其胎安而痘出矣。或加砂仁。

安胎散

紫蘇(三分) 陳皮(八分) 歸身(一錢) 白芍(八分) 故紙(八分) 杜仲(八分) 小茴(九分) 續斷(八分) 黃芩(八分) 白朮(八分) 砂仁(八分) 艾葉(七皮) 姜(一片)

痘後疤不紅。

用當歸 黃耆 炒白朮 白茯苓 炒牛蒡 山藥 前胡 防風 何首烏 甘草

水煎服。

神解散

柴胡(一錢五分) 乾葛(一錢) 麻黃 川芎 升麻 防風 茯苓(各八分) 甘草(五分)

先將麻黃,煎出去白沫,次放藥煎,熱服,臥,被蓋出汗,腰痛即止為度。不止再服一劑,免出腎經之痘。此方治小兒發欲出痘腰痛,神效。

卷之九

麻疹骨髓賦

麻雖胎毒,多帶時行,氣候暄熱,非另男女傳染而成。其發也,與痘相類;其變也,比痘匪輕。愚夫愚婦,視如泛常;若死若生,總歸天命。不知毒乘於脾,熱流於心,始終之變,腎則無症,臟腑之傷,肺則尤甚。閉門問途,不如路中尋徑;揚湯止沸,不若灶里抽薪。初則發熱,亦是傷寒。目出淚而不止,鼻流涕而不幹。咳嗽太急,煩躁難安。隱隱皮膚之下,以手摸之,磊磊肌肉之間。其形若疥,其色若丹,隨出隨沒,喘急須防;乍隱乍現。根窠若腫兮,疹而兼癮;皮膚如丹兮,疹而夾斑。似錦而明兮,十有九效;如煤而黑兮,百無一生。疹毒最重,治法不同。微汗常出,熱勢越而不留;清便自調,邪氣行而無壅。腠理忽郁兮,即當發散;腸胃燥結兮,急與疏通,苟視大而若細,恐變吉而為凶;惟衄不必憂,邪從衄解。利不必止,毒以利鬆。所喜者身上清涼,可畏者咽中腫痛。飲水不休,法在生津養血;飲食欲減,須救胃和中。

且如出之太遲,發表為貴;出之太甚,解毒其宜。毋伐天和,常視歲氣。寒風凜凜,毒氣鬱而不行;火日炎炎,邪氣乘而作癘。或施溫補,勿助其邪;若用寒涼,休犯其胃。制其過,但取其平;誅其暴,必欲其已。遠寒遠熱,陰陽之勝負不齊;責實責虛,人品之強弱或異。防風、荊芥,散腠理之留邪;升麻、葛根,開榮衛之蘊熱。人參養氣,地黃涼血。黃連入心而瀉火,黃芩入肺而定咳。玄參、石膏,治邪火之浮游;梔子、連翹,開惡毒之鬱結。瓜蔞潤肺止瀉,須合麥門冬;知母降火生津,必同黃柏。芍藥止乎腹痛,白朮止乎脾泄。溲若澀兮,芩、通;咽常痛兮,甘、桔。心神驚妄兮,鎮以辰砂;臟腑秘結兮,利以大黃。牙齒生疳,蚊蛤配乎溺白;咽喉若癉,射干助以牛蒡。五味、杏仁,治喘氣之吤吤;薄荷、竹葉,解肩熱之烊烊。火燒人屎,蜜炒麻黃。發斑毒之出現,令邪氣之舒張。枳實、山楂,助熱而化毒;兜鈴、地骨,清肺熱以回瘡。

瘡疹即出,調理甚難。坐臥欲暖,飲食宜淡。風寒若受兮,為腫為熱;咳多涎沫兮,華蓋傷寒。口爛唇瘡,心脾之火未退;皮焦發槁,榮衛之脈將干。苟不詳於臨症,何以見其折肱。

治此變症,各有奇方。身熱不除,柴葛合乎四物;口瘡若甚,甘桔合乎三黃。消腫定喘兮,葶藶取效;化痰止咳兮,順氣為良。血氣已虛,八物增損而可飲;水穀不納,二陳斟酌以煎嘗。痢血兮,香連丸去蔻而加陳皮、黃柏;咳血兮,五構湯去麻黃而加茅根、地黃。此疹科之治法,繼痘科而再詳。

麻疹此科屬火,宜和清涼解毒。麻疹俗呼麻子,蓋因火氣熏蒸。遍身紅點硃砂形,乃是心脾二症。最忌生斑死候,切宜赤似硃紅。大都治法喜涼清,不可辛甘犯禁。

疹子何因咳嗽,只因肺與心連。肺被心火苦熬煎,以致咳嗽氣喘。治要清金降火,不宜誤用辛甘。譬發疱子蒸籠然,只要氣鬆火暖。

疹子如何辨認,分明狀似傷寒。此因咳嗽有紅斑,噴嚏眼中水現。或因腹中疼痛,或時吐瀉相兼。疹家吐瀉不須安,正要毒除熱散。

疹與痘症異治,二家不可同方。痘宜溫解疹宜清,又要形現為上。若受風寒不出,其間凶險難當。急與發散保安康,切忌神昏腹脹。

凡遇疹未出現,詳看天令何如。假如日暖又風和,敗毒荊防堪可。若是時行疫熱,芩連消毒宜多。用心調理救沉疴,莫學觀天坐井。

且說荊防敗毒,此如發散仙方。防風荊芥生地黃,酒炒芩連二樣,桔梗人參甘草,升麻牛蒡玄參,酒柏炒為良,竹葉水煎停當。又有芩連解毒,散火消毒尤佳。芩連梔子及升麻,桔梗甘草多把,人參石膏知母,連翹蒡子紅花,□用竹葉要多加,此個方兒無價。

若是發散不出,令人真個憂疑。麻黃酒蜜炒如煤,梔柏芩連一例。更著大黃酒炒,連翹蒡子相宜,石膏蟬蛻紅花,□不效命離塵世。如見出時紫黑,此般今古凶。急求人糞路歸東,火燒存性取用,細研酒調吞下,須臾黑色變紅。若然依舊黑朦朧,管取黃粱一夢。

疹子現出發熱,尋常只用化斑。石膏甘草及人參,桔梗連翹有驗。若見毒多熱甚,連翹消毒為先。大腸秘結大黃添,務使微溏數遍。

疹毒類多咽痛,火邪薰灼無他。連翹甘桔要多加,射干蒡子煎罷。外用十宣妙散,吹喉休要吁嗟。假使見效莫爭差,消毒芩連無價。

疹子若兼瀉痢,預先用藥調醫。瀉時加減五苓宜,加上甘草活石。如見痢兼赤白,香連丸子相隨。大端痢止便為奇,不效令人疑忌。

疹咳聲聲氣促,只消降火清金。黃芩梔子赤茯苓,桔梗石膏一定,知母人參地骨皮,瓜蔞麥冬杏仁,玄參蒡子炒如神,竹葉煎來作飲。

問甚心間壯熱,只因餘毒留連。金花丸子是靈丹,梔子芩連龍膽。鬱金雄黃解毒,燈心地骨湯吞。若還胃弱熱綿延,集聖胃苓任選。咳嗽頻頻不止,或因不禁酸鹹。又如火毒肺家延,尤恐胸高氣喘。體實兼行葶藶,神虛清肺神丹。如斯調理保平安,莫向風波弄險。葶藶丸除肺熱,杏仁葶藶防己,牽牛萊菔子相隨。棗肉搗□□□清肺神丹降氣,鹽水煮焙陳皮,芩連甘桔杏仁泥,蘇子稀糊丸易。口齒生瘡臭爛,此名走馬齒疳。金花丸子內求安,外用余疳藥散。先取尿白水用澗,火烘白色如鹽。五倍銅綠退紙,蠶砒燒成黑炭。赤痢下時鮮紅,黃連柏葉槐花,枳殼荊芥穗同加,痢止血除才罷。白痢茱萸滑石,樗根枳殼升麻,烏梅取肉作丸佳,赤白香連可下。

四疾須防死症,臨時休得殊差。熱多體熱瘦如麻,咳嗽面青聲啞。走馬唇齒肉落,痢疾噤口吁嗟。此般即是死冤家,不可騎騾問馬。

麻疹子俗呼麻子(第一)

疹為熱毒屬於心,肺與相連毒易侵。咳嗽鼻中清涕出,更加兩目淚盈盈。

疹痘皆胎毒所發。焮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斑;小紅而行於皮膚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五臟心肺相連而位乎上,故斑疹之發,惟肺受毒最甚,觀其鼻涕出則可徵矣。疹子治法,宜清金瀉火為主,瀉如芩、連、梔子、連翹、大青、玄參之屬,清金如石膏、麥冬、牛蒡之類。

冬天多發斑疹治療須明歲氣及人虛實(第二)

大抵冬溫最不祥,民多受熱發瘡瘍。如逢斑疹相傳候,急與湯丸預解良。

春溫夏暑秋涼冬寒,此四時之正氣也。若冬反暖,則陽氣發泄太早,至春必發疹痘。雖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而發者。故一時傳染,彼此皆出。治此之法,與疫癘同論。

斑疹雖明歲氣先,勿輕汗下似傷寒。看人虛實施良劑,莫伐天和損壽元。

大抵痘疹之發,與傷寒相似,必先明其歲氣,如時令溫暖,以辛涼之藥發之;大寒,以辛溫之熱藥發之;時寒時暖,以辛平之藥發之,不可誤作傷寒,妄施汗下,反伐天和,此之謂也。又要看人虛實,如下腑秘結,熱煩太甚者,以酒大黃微利之。吐痢不止,以參歸之類補之。或吐痢不止,麻毒未清,則當清其毒而吐痢自止也。毋實實虛虛,損不起,補有餘,夭人性命也。能如此者,謂之良工,豈尋常可能及哉。

麻疹初期鬚髮散(第三)

疹鬚髮散在於初,麻喜清涼痘喜溫,誰知疹痘不同論,疹苗痘實分輕重,首尾調和用意斟。痘疹皆屬於火,大抵疹喜清涼之藥,如化斑湯是也;痘多喜溫補之藥,如調元湯是也。然疹痘皆胎毒,與天行正病相類,其實疹只於發苗之初,但得毒出,則毒便解矣。若痘必待苗而秀,秀而實,膿成而後毒解。所以治疹者,貴慎乎首,治痘者,貴慎乎尾。用意調和,無忝人之司命。

疹毒從來解在初,出形毒解即無憂。腹中脹痛邪猶伏,喘急昏煩命必殂。

疹子只怕一時不得出,所以要先明歲氣,要看時令寒熱,用前發散解毒之藥,但發得汗出則毒盡解。如發汗,不再作前藥。外用荽酒煮苧麻,和酒遍身刮之,令其毛孔開,疹毒得發也。如此三四再作,不得汗出,反加腹脹而痛,上喘氣急,昏眩悶亂,煩躁不寧者,必死症也。

疹過期不出(第四)

過期不出毒猶藏,孔閉膚干勢可惶,刻限必求斑疹露,麻黃方子是真方。

如疹子淹延不出,毛孔盡閉,皮膚乾燥,毒氣忽郁於內,急以麻黃散發之。

過期不出勢淹延,毒伏身中發現難。急用透肌體怠慢,豈堪藏肺受熬煎。

升麻(酒炒) 麻黃(蜜酒炒) 人中黃 牛蒡子(炒) 蟬蛻(去足、土、翅)

白水煎服。

發熱蒸蒸咳嗽頻,涕流鼻孔淚漫睛,面浮滿腫雙腮赤,此是天行疹毒徵。

時行疹子傷寒似,惟疹子咳嗽噴嚏為異矣。但見此候,即是疹子,宜用前解毒之藥發散之。

疹發熱自汗衄血(第五)

發熱渾身汗最宜,衄流於鼻不須疑,誰知毒向其中解,血汗俱多又在醫。

凡痘疹發熱自汗出者,毒從汗散,玄府開,疹毒得出也。衄者,毒從衄解,不須□止。若自汗多,此為火迫,急與止之。經曰:奪血者無汗。宜止汗,以黃連湯;止血,以茅花湯。

毒熱薰煎汗滿身,火邪壅迫血違經。汗宜表毒邪從散,血出榮中毒亦輕。

黃連湯

黃連 麥門冬 生地黃 黃柏 黃芩 當歸 黃耆

水煎去渣,調敗蒲扇灰服之。

茅花湯

當歸 茅花 生地 梔子 炒芩

水煎,調百草霜服。

疹發熱吐利滯下(第六)

發熱蒸漿吐利並,或時滯下作腸鳴;火邪內迫宜清解,法向時行疹毒尋。

疹毒發熱之時,或吐或痢或滯下,皆火邪內迫,上行則吐,下行則瀉,又甚則裡急後重,而為滯下也。法於疹家求之,不可作吐利滯下而治。吐多以竹茹石膏湯,自利以豬苓湯,滯下以黃芩湯主之。

竹茹石膏陳胃苓,白水煎服吐神靈。

豬苓湯

豬苓 澤瀉 滑石 赤茯苓 甘草 黃連 升麻

白水煎。

黃芩湯

黃芩 川連 赤芍 生地黃 木通 枳殼 甘草 當歸梢 人參

水煎去渣,調天水散服之。初,加酒大黃微下之。

咽喉腫痛(第七)

火邪拂鬱咽喉痛,甘桔牛蒡湯可用。吹喉惟有十宣良,莫犯金針病增重。

疹痘類多咽痛者,毒火鬱上熏咽喉,故令咽喉腫而作痛也。不可妄以針去血,宜以甘草牛蒡湯、十宣散主之。

牛蒡湯

甘草 桔梗 牛蒡子 連翹 升麻

白水煎。

十宣散

黃連 黃芩 黃柏(各一錢) 苦參(五分) 硼砂(三分) 乳香(一分) 孩兒茶(五分) 玄明粉(三分) 雄黃(五分) 冰片(少許)

為細末。吹喉立效。

發熱作渴咳嗽(第八)

熱甚作渴少飲水;解毒生津功莫比,若然縱飲不知休,水蓄於中災異起。

痘疹發熱,未有不渴。多渴時,宜用綠豆、芝麻、炒米湯飲之,不可與涼水。更宜生津解熱,人參白虎湯主之。若恣飲冷水,恐生水蓄之症,致水入於肺為咳為喘,宜用葶藶以泄肺中之水。水入於脾,為腫、為脹、為自利;水入於胃,為嘔、為噦、為利,宜用豬苓、澤瀉以泄脾胃之水。水入於心,為悸、為驚,宜用木通、赤茯苓以泄心下之水。水入於肝,為脅為痛,宜用蕪、芎、蒼朮以泄肝水。水入於腎與膀胱,為小便不利,用車前子、木通以泄膀胱之水。

疹發於心肺受先,口乾咳嗽更心煩。瀉心清肺多奇效,治不違時病早安。

人參白虎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乾葛 人參 淡竹葉 粳米

水煎,以米熟為度。

疹出錦紋及白斑黑斑(第九)

赤斑渾身似錦紋,白斑血少要滋榮;黑斑十死為惡候,解毒消斑用大青。

疹毒之出,渾身如錦紋者,化毒湯主之。色白者,此血不足也,益榮湯主之。

一齊湧出莫驚惶,頃刻渾身朱錦狀;似痘出兮隨又沒,如斑點處卻成瘡。

化斑湯

人參 知母 石膏 牛蒡子 連翹 升麻 地骨皮 甘草 淡竹葉 糯米

水煎服,以米熟為度。

益榮湯

人參 當歸(酒洗) 甘草 紅花(酒洗) 赤芍 桂(水炒)

白水煎服

大青湯

玄參 大青 桔梗 人中黃 知母 升麻 石膏 梔子仁 木通

便秘者,加酒蒸大黃。水煎,調火燒人屎服之。

疹出至三四日不收(第十)

旋出旋收病勢輕,連綿不盡勢堪驚;化斑解毒令消減,莫使余邪集病身。

疹子之出,當以六時即收。如子後為陽,午後收;午後為陰,子後收,乃陽生陰□,陰生陽成,造化自然之妙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輕。若一出連綿,三四日不收者,此毒火太甚,須用化斑解毒湯,使毒得發於外,里無餘邪,免生後災也。

疹出即盡得安寧,邪未盡兮氣不平;拂拂熱煩邪尚熾,頻頻嘔泄毒還蒸。

疹家出沒合陰陽,出以溫和沒以涼;連出不收陽太盛,遲遲間出是陽強。

疹出渾似火燒身,毒邪壅盛急難消;醒風只許皮膚暖,救里常宜便溺調。

化斑解毒湯

玄參 知母 石膏 人中黃 升麻 大青 牛蒡子 連翹 淡竹葉

如秘結,加大黃。水煎服。

疹初出解散並癘氣調染(第十一)

疹毒余邪最作殃,幾曾見此病鋃鐺。一時癘氣得相似,疫癧頻催赴比邙。

疹毒之出,貴先發散其毒,則無餘邪之□後災也。若不知解於初,毒不得泄,停蓄於中,未有不為後殃者。此乃一時癘氣之染,彼此相傳,但見前有病者,余邪之發,死而不治,則後之為病者,症既相似,則亦不可復救矣。此言余邪之為病者,可不慎解於其初也。

疹後余邪發熱疳瘵(第十二)

疹毒流連熱不除,渾身似火發毛枯;尪羸漸漸成疳瘵,得遇良工病可蘇。

疹子既受其毒不解,邪火拂鬱,渾身發熱,晝夜不退,髮膚枯瘁,漸成疳瘵,以清熱除疳丸主之。若不早治,以致睡則揚睛,口鼻氣冷,手足厥逆,微微瘛瘲,變為慢驚風,不能救者多矣。

清熱除疳丸

黃連 當歸(各二錢) 膽草(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 青皮 陳皮(各五分) 使君子肉(一錢五分) 干蟾頭(一錢五分,燒灰) 蘆薈(一錢五分)

為末,神麯糊為丸。米湯下。

疹後壯熱煩躁搐掣(第十三)

疹毒流連為壯熱,煩躁不寧時搐掣;養陰散火責心肝,神爽心涼生可訣。

如渾身壯熱,未至羸瘦,但多搐掣,煩躁不寧,此熱在心肝二經也,以當歸養血湯、黃連安神丸間而服之。

養血湯

當歸 川芎 生地黃 麥冬 木通 甘草 淡竹葉 山梔仁 燈心(引)

便秘,少加大黃。水煎服。

安神丸

黃連 當歸 膽草(各二錢) 石菖蒲(一錢五分) 白茯神(一錢五分) 全蠍(七隻)

湯浸蒸餅,杵豬心血為丸,硃砂為衣。燈心草湯送下。

疹後牙疳(第十四)

疹毒流連走馬疳,牙齦爛臭食難嘗,唇瘡聾啞傳狐惑,破頰穿喉旦夕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