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普濟方·針灸

作者
朱棣
朝代

卷一

針灸門

明堂灸經序

夫玄黃始判。上下爰分。中和之氣為人。萬物之間最貴,莫不稟陰陽氣度。作天地英靈。頭象圓穹。足模厚載。五臟法之五嶽。九竅以應九州。四肢體彼四時。六腑配乎六律。瞻視同於日月。呼吸猶若風雲。氣血以類江河。毛髮比之草木。雖繼體於父母。悉取象於乾坤。貴且若斯。命豈輕也。是以立身之道。濟物居先。保壽之宜。治病為要。草木有蠲疴之力。針灸有劫病之功。欲滌邪由。信茲益矣。夫明堂者。聖人之遺教。黃帝之正經。紀血脈循環。明陰陽腧募。窮流注之玄妙。辨血道之根源。為臟腑權衡。作經絡津要。今則採其精粹。去彼繁蕪。皆目睹有憑。手經奇效。書病源以知主療。圖人形貴免參差。並集小兒明堂,編類於次。庶幾長幼盡涉安衢。欲俾華夷同歸壽域云耳。

銅人針灸經序

臣聞聖人之有天下也。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王澤不流。則奸生於下。故辨淑慝以制治。真氣不榮。則疢動於體。故謹醫砭以救民。昔我聖祖之問岐伯也。以為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天之數十有二。人經絡以應之。周天之度。三百六十之有五。人氣血以應之。上下有紀。左右有象。督任有會。腧合有數。窮妙於血脈。參變乎陰陽。始命盡書其言。藏於金蘭之室。洎雷公請問其道。乃坐明堂以授之。後世之言明堂者以此。由是開灸針刺之術備焉。神聖工巧之藝生焉。若越人起死。華佗愈躄。王纂驅邪。秋夫療鬼。非有神哉。皆此法也。去聖浸遠。其學難精。雖列在經訣。繪之圖素。而粉墨易糅。豕亥多訛。丸艾而壞肝。投針而失胃。平民受弊而莫贖。庸醫承誤而不思。非夫聖人。孰救茲患。洪惟我後。勤哀兆庶。迪帝軒之遺烈。祗文母之慈訓。命百工以修政令。敕大醫以謹方技。深惟針艾之法。舊列王官之守。人命所繫。日用尤急。思革其謬。求濟於民。殿中省尚藥奉御王惟一素授禁方。尤工厲石。竭心奉詔。精意參神。定偃側於人形。正分寸於腧募。增古今之救驗。刊日相之破漏。總會諸說。勒成三篇。上又以古經訓詁至精。學者封執多失。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若案形。復令創鑄銅人為式。內分臟腑。旁註溪谷。井滎所會。孔穴所安。竅而達中。刻題於側。使觀者爛然而有第。疑者煥然而冰釋。在昔未臻。惟帝時憲。乃命侍臣。為之序引。名曰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肇頒四方。景式萬代。將使多瘠咸詔。巨刺靡差。案說蠲疴。若對談於涪水。披圖洞視。如舊飲於上池。保我黎蒸。介乎壽考。昔夏後敘六極以辨疾。炎帝問百藥以惠人。固當讓德今辰。歸功聖域者矣。時天聖四年。歲次析木。秋八月丙申謹上。

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景靈宮判官起復朝奉大夫尚書左司郎中知制告判集賢院權尚書都省柱國泗水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夏竦撰。

太平聖惠方針經序

夫針術玄奧。難究妙門。歷代名工。恆多祖述。蓋指歸有異。機要互陳。或隱秘難明。或言理罔盡。或義博而詞簡。或文贍而意疏。背軒後之聖文。失岐伯之高論。致俾學者,莫曉宗源。今則採摭前經。研核至理。指先哲之未悟。達古聖之微言。總覽精奧諸經。窮理盡性。通幽洞玄。陳穴道而該通。指病源而咸既。用昭未悟。以道迷津。傳示將來。以期悠遠云爾。

流注針經序

針灸有劫病之功。其言信矣。針必明其孔穴。灸必定其尺寸。孔穴明。尺寸定。則膏之上。肓之下。何患乎厥疾之弗瘳歟。在昔孫公真人有曰。為醫知藥而不知針。知針而不知灸。不足以為上醫。必也藥與針灸三者俱通。始可與言醫已矣。余先君漢卿公。以藥與艾見重於士大夫。如雨岩吳憲。與以借補憲司官醫助教之職。達齊遊憲。親為書其藥室曰活濟堂。至元丙子以來。余挾父術遊江淮。得遇至人。授以針法。且以子午流注。針經。竇漢卿針經指南三書見遺。拜而受之。珍藏玩味。大有進益。且喜其姓字醫術與先君同也。因是作而言曰。南北有二漢卿。同姓同字。而為醫亦同也。北之漢卿得行道針法精於八穴以愈疾。名顯於世。官至太師。南之漢卿隱居求志。惟以藥與艾推而積活人濟世之陰功。由是觀之。則信矣南北氣質之不同。而達則為相。不達則為醫。亦其志之出處有異矣。今將面授針法已驗指南之書。牛提舉所刊竇漢卿針經二本參究訂誤。與遺子午流注針經。及家世所藏黃帝明堂灸經。莊季裕所集灸膏肓法穴。四者之書。三複校正。一新板行。目是書曰針灸四書。樂與四方醫士共寶之。凡我同志留心是書。則藥與針灸三者俱通。庶可進而為上醫之士。亦可無負於孫真人之垂訓歟。

謹書以紀此本末云。至大辛亥建安靜齋竇柱方序。

又序

竊以久習醫業。好讀難素。辭理精微,妙門隱奧。古今所難而不易也。是以針刺之理,尤為難解。博而寡要。勞而少功。窮而通之。積有萬端之廣。近世指病直刺。不務法者多矣。近有南唐何公,務法上古。撰指微論三卷。探經絡之源。順針刺之理。明榮衛之清濁。別孔穴之部分。然未廣傳於世。又近於貞元癸酉年間收何公所作指微針賦一道。敘其首云。皆按指微論中之妙理。先賢秘隱之樞機。復增多事。凡百餘門。悉便於討閱者也。非得難素不傳之妙。孰能至此哉。廣不度荒拙。隨其意韻。輒申短說。採摭群經。為之註解。廣今復採難素遺文。賈氏井滎六十首。法布經絡往還。復針刺孔穴部分。鈐括圖形。集成一義。目之曰流注經絡井滎圖歌訣。續於賦後。非顯不肖之狂迷。啟明何氏之用心。致驗於人也。自慮未備其善。更祈明智。仍懇續焉。常山閻明廣序。

又序

夫醫者以愈疾為良。其愈疾之理。莫妙乎針。故知針者。有決病之功。立效之能。且夫學針之士。宜審而刺之。莫縱巨瞻。妄為施設。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要在定孔穴以精於心。是以取神功而應於手。信知除疴見於目下。決病在於手中。是以軒岐開端。越人知要。素問隱其奧。難經彰其妙。況為針者。豈曰小補之哉。

人受陰陽以生。一歲之日有三百六十五日。肢節亦分三百六十有五穴。象周天之度也。若稽古神聖成天之功。立民之命,爰作針法。針某穴。療某病。手得之。心應之。非天下之至神。孰能與於此。盧扁尚矣。此法罕傳。余先人心友竇先生。以針法活人甚多。嘗著八穴真經。演之為論為賦。鉤深索隱。披泄言蘊。後學之士。得此一卷書而熟讀之者。思過半矣。余於壬辰冬。被旨來南。遍歷閩中諸郡。求其所謂針法者。皆不獲。舊篋中得先生之遺書。敬用鋟梓。以廣其傳。先生名傑字漢卿。古洺肥鄉人。官至太師。以醫學傳於世云。

時元貞元年燕山牛良祐序。

資生經序

銅人明堂。黃帝岐伯鬼臾區留以活天下後世。自隔膜透膚之妙無傳。乃謂是能絕筋脈傷血肉。至望而畏之。有疾則甘心於庸醫。百藥之俱試。不知病在巔者。必灸風池風府。非桂枝輩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期門。非枳實輩能下。遂至於束手無策。豈不哀哉。近世朱肱龐安常俱為針法。許知可亦謂病當以刺愈。三衢鄒握虎。以治法為歌詩韻括。聖賢活人之意。賴以復傳。今東嘉王叔權。又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巔末。行分類列。以穴對病。凡百氏之說。切於理。以己之見。得於心者。悉疏於下。針灸之書。至是始略備。古聖賢活人之意。至是始無遺憾。傳謂為人子者。不可不學醫。予親年八十。精力強健。非賴此書耶。因俾醫衛世。傑訂證傳見者十有八條。鋟木庾司。以補惠民之缺。

時嘉定庚辰徐正卿序。

又序

予得倅澧陽吏。以圖經來迓。暇日閱之。見文籍之目。有灸經焉。意其非明堂即銅人也。抵役以來。親故惠書及士夫之經從者。多以印置此書為托。原其所以。乃前郡博士王君執中之所編著也。求其版則亡之矣。豈好事者攜之以去。或守藏者不謹而散逸之耶。然是經流傳既久。豈無存者。宜加搜訪。竟未得之。意篋中有淮東庾使徐君正卿所刊針灸資生經。取而視之。其序引歷述東嘉王叔權發明編類之功。且謂針灸之書。至是始略備。古聖賢活人之意。至是始無遺憾。則知王君之用心。亦仁且至矣。所謂叔權者。其王君之字歟。一日出示醫諭劉澐。劉一見驚且喜曰。王君所刊。正此書也。今之刻畫精緻。視昔有加。究所繇來。蓋徐君嘗主民曹於是。刊得此書。歸而刊之耳。籲是經也。王君首刊之澧陽。今不復存。徐君繼刻之海陵。其存與否又未知。版之不存。則二君之志將遂湮微。豈不惜哉。予負丞於此。適攜以偕。殆非偶然者。亟命工鋟梓。以廣其傳。使是書得不泯絕。其於衛生豈曰小補。

紹定四年趙編序。

又序

資生經者。合明堂銅人千金外臺而一之。大監王公所編次。擇精語詳。針灸之法。皆聚此書矣。聞之故老謂澧學舊有公本。火於淳祐乙巳。後不復再見。元貞壬辰余得善本於濰陽。即欲刻諸荊泮。與衛生之家共之。會授代不果。大德丙午。白其事於憲僉汶上國。先生一見大喜。即召匠計直。命平代等處軍民長官謝琰。醫學正覃南榮。澧陽縣典史唐益秀。協力相成其事。教導戴夢高專任校讎之責。越十月書成。余謹按扁鵲華佗及孫思邈方論藥餌針灸未嘗偏廢。後世醫士舉一而號為專門。針灸者亦皆未得腧穴之正。舊有年壯病勞極者。膏肓兩穴更數醫不效。後得此書。按圖取穴。一灸即愈。其間阿是穴法之說,禁穴許灸三壯之說。亦皆累試累效(禁穴艾炷止麥粒大。仍隔蒜片尤穩)。近年有為狂猘所傷者。亦嘗依經灸活三人。是書之有益於世多矣。今既板行一路。流布四方。其所全活。庸有既乎。國先生按行屬部。究心民瘼。癢疴疾痛。舉切諸身,今板行是書。亦濟人利物之一端。而余之本心亦於是而獲遂矣。故喜而為之序。

大德丁未閬中郡蒲登辰序。

流注指微針賦

(以針醫訣式流注指微為韻)

疾居榮衛。 榮者血也。衛者氣也。由腸胃受谷化血氣所為也。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筋通腠理。中焦出氣如漚。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乃注絡脈。乃注於經脈。陰陽以張。因息乃行。行有紀綱。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調設失度。致生其疾。疾者百病之總名也。百病之始。皆由風寒暑濕飢飽勞逸而得之。或起於陰。或起於陽。所傷各異。虛實不同。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於衝任脈。或著於腸胃之膜原。邪氣浸淫。不可勝論。

扶救者針。 救病之功。調虛實之要。九針最妙。各有所宜。熱在頭身宜鑱針。肉分氣滿宜員針。脈氣虛渺宜鍉針。瀉熱出血發泄固疾宜鋒針。破癰腫出膿血宜䤵針。調陰陽去暴痹宜員利針。治經絡中病痹宜毫針。痹深居骨節腰脊腠理之間宜長針。虛風舍於骨節皮膚之間宜大針。

觀虛實與肥瘦。 經云。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若虛實不明,投針有失。聖人所謂實實虛虛。若明此。則無損不足益有餘之過。觀肥瘦者。用針之法。必先觀其形之肥瘦。方明針刺之淺深。若以身中分寸肥與瘦同用。是謂淺深不得。反為大賊也。故肥人刺深。瘦人刺淺。以與本藏所屬部分齊平為期。所以無過不及之傷也。

辨四時之淺深。 四時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氣所在以調之也。春氣在毫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經云。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各以其時為則。又肥人宜深刺之。瘦人宜淺刺之。

取穴之法。但分陰陽而溪谷。 陰者。陰氣也。陽者。陽氣也。謂陽氣起於五指之表。陰氣起於五指之裡也。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分肉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溪谷有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故取穴之法。分其陰陽表裡部分。溪谷遠近。同身寸取之。舉臂拱手直立偃側。皆取穴法也。逐穴各有所宜。

迎隨逆順。須曉氣血而升沉。 經云。迎隨者。要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經逆順而取之。靈樞曰。瀉者迎之。補者隨之。若能知迎知隨。令氣必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升降上下源流。手之三陰。從藏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下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至腹。絡脈傳注。周流不息。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本論云。夫欲用迎隨之法者。要知經絡逆順淺深之分。諸陽之經。行於脈外。諸陽之絡。行於脈內。諸陰之經。行於脈內,諸陰之絡,行之於脈外。仍各有所守之分。故知皮毛者肺之部。肌肉者脾之本。筋者肝之合。骨髓者腎之屬。血脈者心之分。各刺其部。無過其道。是謂大妙。迎而奪之有分寸。隨而濟之有淺深。深為太過。能傷諸經。淺為不及。安去諸邪。是以足太陽之經。刺得其部。迎而六分。隨而二分。足太陽之絡。迎而七分。隨而二分。手太陽之絡。迎而九分。隨而四分。手陽明之經。迎而九分。隨而四分。手陽明之絡。迎而八分。隨而三分。足陽明之經。迎而一寸。隨而五分。足陽明之絡。迎而六分。隨而一分。手少陽經。迎而六分。隨而一分。手少陽絡。迎而七分。隨而二分。足少陽經。迎而八分。隨而三分。足少陽絡。迎而一寸。隨而五分。手太陰經。迎而九分。隨而四分。手太陰絡。迎而七分。隨而二分。足太陰經。迎而一寸。隨而五分。足太陰絡。迎而八分。隨而三分。手少陰經。迎而七分。隨而二分。手少陰絡。迎而六分。隨而一分。足少陰經。迎而六分。隨而一分。足少陰絡。迎而一寸。隨而五分。手厥陰經。迎而七分。隨而三分。手厥陰絡。迎而六分。隨而一分。足厥陰經。迎而八分。隨而三分。足厥陰絡。迎而九分。隨而四分。斯皆經絡相合。補生瀉成。不過一寸。針入貴速。既入徐進。針出貴緩。急則多傷。明須慎之。勿為殆事。男子左瀉右補。女子右瀉左補。轉針迎隨。補瀉之道。明於此矣。

原夫指微論中。賾義成賦。 指微論三卷。亦是何公所作。探經絡之賾。原針刺之理。明榮衛之清濁。別孔穴之部分。然未廣傳於世。今於論內自取其義以成此賦。

知本時之氣開。說經絡之流注。 本論云。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流為氣血之流行也。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如流水走蟻。涓涓不息。不可暫止。又云。流而為榮衛。彰而為顏色。發而為音聲。速則生熱。遲則生寒。結則為瘤贅。陷則為癰疽。故知流者不可止。若人誤中則有顛倒昏悶之疾。又云。注者住也。謂十二經絡。各至本時。皆有虛實邪正之氣。注於所括之穴。所謂得時謂之開。失時謂之闔。氣開當補瀉。氣閉忌針刺。聖人深慮此者。恐人勞而無功。豈可昧氣開流注之道哉。其氣開注穴之法。七韻中說之矣。每披文而參其法。覆經而察其言。明諭其隱。皆知實虛總附。夫披文覆經者。學者之情也。既窮其理。賾其義。知其根。得其源。以見聖人之心乎。觀何公作流注之賦。玄辭妙語。可謂達理。非是自炫也。移疼住痛。如有神針。

暴疾沉疴至危篤。刺之勿誤。 沉疴久病,虛弱之人。忽暴感疾於榮衛。傳於臟腑。其病必危篤而沉重也。明者是時深慮損益。慎勿輕忽。自恃聰俊。當須察其何經所苦。補瀉針刺。去之勿誤也。

詳夫陰日血引。值陽氣流。 賈氏云。陽日氣先脈外。血後脈內。陰日血先脈外。氣後脈內,交貫而行於五臟五腑之中。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共五十穴。唯三焦受十經血氣。次傳包絡。又各注五穴。通前十二經。共六十穴。才合得十六難內六十首也。越人言。三部九候。各有頭首也。及素問言六十首。今世不傳。既言不傳。其文不載六十首字也。余以所過為原六穴即是陰陽二氣出入門戶也。則陽脈出行二十五度。陰脈入行二十五度。則皆會於六穴中出入也。其五臟五腑收血化精合處。便是逐經原氣也。其餘精者。助其三焦。其受十經精氣。則次傳心包絡。始十二經血氣遍行也。如一經精氣不足。則便成病也。既然有病。即不依此行度也。至令諸經失時。又更引毒氣遍行。所流到處。即各見本經脈候。或大或小。或浮或沉。病人或寒或熱。或輕或重。因證取之耳。

口溫針暖。 凡下針。先須口內溫針令暖。不唯滑利而少痛。亦借已和氣與患者榮衛無寒暖之爭。便得相從。若不先溫針暖。與血氣相逆。寒溫交爭。而成瘡者多矣。

牢濡深求。 經云。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氣來實牢者為得。虛濡者為失。凡欲其補瀉。即詳五臟之脈。及所刺穴中。如氣來實牢者可瀉之。虛濡者可補之也。

諸經十二作數。絡脈十五為周。 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之脈。合為十二經脈。每一經各有一脈絡。余有陽蹺之絡。陰蹺之絡。脾之大絡。合為十五絡脈。周者。為十二經十五絡二十七氣。周流於身者也。

陰俞六十臟主。 臟謂五臟肝心脾肺腎。並心包之脈。合之有六。俞謂井滎經合非皆俞也。然井滎俞經合者。肝之井。大敦穴也。滎。行間穴也。俞。太衝穴也。經。中封穴也。合。曲泉穴也。心之井。少衝穴也。滎。少府穴也。俞。神門穴也。經。靈道穴也。合。少海穴也。脾之井。隱白穴也。滎。大都穴也。俞。太白穴也。經。商丘穴也。合。陰陵泉穴也。肺之井。少商穴也。滎。魚際穴也。俞。太淵穴也。經。經渠穴也。合。尺澤穴也。腎之井。湧泉穴也。滎。然谷穴也。俞。太谿穴也。經。復溜穴也。合。陰谷穴也。心包之井。中衝穴也。滎。勞宮穴也。俞。大陵穴也。經。間使穴也。合。曲澤穴也。五臟之俞。各有五。則五五二十五俞。並心絡五俞。共三十。以左右見言之。六十俞穴也。

陽穴七十二腑收。 腑謂六腑。非兼九形腑也。穴。俞穴也。亦謂井滎俞原經合也。肝之腑膽。膽之井者。竅陰穴也。滎。俠谿穴也。俞。臨泣穴也。原。丘墟穴也。經。陽輔穴也。合。陽陵泉穴也。心之腑小腸。小腸之井者。少澤穴也。滎。前谷穴也。俞。後谿穴也。原。腕骨穴也。合。小海穴也。脾之腑胃。胃之井者。厲兌穴也。滎。內庭穴也。俞。陷谷穴也。原。衝陽穴也。經。解谿穴也。合。三里穴也。肺之腑大腸。大腸之井者。商陽穴也。滎。二間穴也。俞。三間穴也。原。合谷穴也。經。陽谿穴也。合。曲池穴也。腎之腑膀胱。膀胱之井者。至陰穴也。滎。通谷穴也。俞。束骨穴也。原。京骨穴也。經。崑崙穴也。合。委中穴也。心包之腑三焦。三焦之井者。關衝穴也。滎。液門穴也。俞。中渚穴也。原。陽池穴也。經。支溝穴也。合。天井穴也。如是六腑各有六。則六六三十六俞。以左右脈共言之。則七十有二俞穴也。取穴部分。見於井滎圖說。

刺陽經者。可臥針而取。 衛者屬陽,皮毛之分。當臥針而刺之。若深刺傷陰分。傷榮氣也。

奪血絡者。先俾指而柔。 奪血絡者。取榮氣也。榮氣者。經隧也。靈樞曰。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故言血絡。凡刺之者。先以左手捻按所刺之穴。候指下氣散。方可下針。取榮家之氣。不能損衛氣也。經云。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呼為迎而吸作補。 瀉者迎之。補者隨之。有餘則瀉。不足則補。瀉者吸則內針。無令氣散。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候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是名曰瀉。補者。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弩之。抓而下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凡善治者。察其所痛。以知病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無逆天時。是謂至治之妙。

逆為鬼而從何憂。 逆者。謂當刺之日。與病五行相形遞為鬼賊。而不順也。從者。五臟之氣。與日相和。而不相侵凌也。凡刺之理。當擇吉日。與本病之藏氣各無侵凌刑制。下針順從。而何憂哉。

淹疾延患。著灸之由。 若病有久淹。因寒而得。或陰證多寒。或是風寒濕痹腳氣之病。或是上實下虛厥逆之疾。男子勞傷。婦人血氣之屬。並可用針灸。亦有不可灸者。近髓之穴。陽證之病。不可灸也。

燥煩藥餌而難極。必取八會。 燥煩熱盛在於內者。宜取八會之氣穴也。謂府會太倉中脘穴。藏會季脅章門穴。筋會陽陵泉穴。髓會絕骨穴。血會膈俞穴。骨會大杼穴。脈會太淵穴。氣會三焦膻中穴。此是八會穴也。

癰腫奇經而蓄邪。先由砭瘳。 經云。病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蓄積腫熱。宜砭刺出血。古者以砭石為針。山海經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針。即砭石也。今人以披針代之也。

況乎甲膽乙肝。丁心壬水。 甲膽乙肝者。謂五臟五腑。拘之十干。陽干主腑。陰乾主臟。故天元冊又曰。膽甲肝乙。小腸丙心丁。胃戊脾己。大腸庚肺辛。膀胱壬腎癸。五臟五腑。收血化精合處。便是三焦包絡二經元氣也。合為十二經遍行也。賈氏各分頭首。十日一終。運行十干。皆以五子建元日時為頭也。

生我者號母。我生者名子。 夫五行者。在人為五臟。注穴為井滎俞經合。相合為夫妻。我克者為七傳。克我者為鬼賊。我生者為子。生我者為母也。

春井夏滎。乃邪在。秋經冬合。乃刺矣。 此言逐四時取井滎之法也。假令春木旺刺井。夏火旺刺滎。季夏土旺刺俞。秋金旺刺經。冬水旺刺合。四時刺法。依此推之。以瀉逐時所勝邪毒者也。聖人所謂因其時而取之。以瀉邪氣出也。

犯禁忌而病復。 禁忌者。非惟人神所在也。謂大飢大渴。大寒大熱。大飽大醉。大虛大竭。大勞大困。皆為針家之禁忌。若虛實不分。淺深不及。犯觸人神。顛倒四時。其病愈而必復。切須誡之誡之。

用日衰而難已。 本論云。病於當日之下。受五刑之刑制者。其病刺而難愈也。謂心病遇庚日。肝病遇辛日。脾病遇乙日。肺病遇丁日。腎病遇己日。小腸病遇壬日。大腸病遇丙日。胃遇甲日。膽遇庚日。膀胱遇戊日。斯皆本臟正氣遇日下受制而氣衰。刺病難愈故也。

孫絡在於肉分。血行出於支里。 孫絡。小絡也。謂絡之支分也。行於分肉之間。有血留止。刺而去之。無問脈之所會。

悶昏針運。經虛補絡須然。 本論云。若學人深明氣血往來。取穴部分不瘥。補瀉得宜。必無針運昏倒之疾。或匆忙之際。畏刺之人。多針則傷。壯者氣行自已。怯者當速救療。假令針肝經感氣運。以補肝經合曲泉穴之絡。假令針肝絡血運。以補本經曲泉穴之經。針入復甦。效如起死。他皆仿此。

疼實癢虛。瀉子隨母要指。 病之虛實也。癢則為虛。疼則為實。刺法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臟實。瀉肝之滎行間穴。屬火是子。肝臟虛。補肝之合曲泉穴。屬水是母。凡刺只取本經井滎俞經合五行。子母補瀉。此乃大要也。

想夫先賢迅效。無出於針經。今人愈疾。豈難於醫法。 古之治疾。特論針石。素問先論刺後論脈。難經先論脈後論刺。刺之與脈。不可偏廢。昔之越人起死。華佗愈躄。非有神哉。皆此法也。離聖久遠。後學難精。所以針之玄妙。罕聞於世。今時有疾多求醫命藥。用針者寡矣。

徐文伯瀉孕於苑內。斯由甚速。 昔宋太子性善醫書。出苑見一有孕婦人。太子自為診之。是一女。令徐文伯亦診之。乃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剖腹視之。伯因自請針之令落。於是瀉足三陰交。補手陽明合谷。胎應針而落。果如文伯之言也。

範九思療咽於江夏。聞見言稀。 傳曰。嘉祐中有太傅程公。守任於江夏。因母之暴患咽中有癰。卒然而長。塞氣不通。命醫者止可用藥治之。勿施針以損之。醫曰:咽中氣上不通。豈能用藥。藥既下之。豈能卒效。故眾醫不敢措治。尋有醫博範九思云。有藥須用先使新筆點之。癰疽即便瘥。公遂取新筆與之。九思乃以點藥上癰。藥到則有紫血頓出。漸氣通而瘥。公曰。此達神聖之妙矣。公命九思飲。而求其方。九思大笑曰。其患是熱毒結於喉中。塞之氣不宣通。病以為甚。公堅執只可用藥。不可用針。若從公意。則必誤矣。若不從公意。固不能施治。九思當日。曾以小針藏於筆頭中。妄以點藥。乃針開其癰而效也。若非如此。何如紫血傾下也。公方省而歡曰。針有劫病之功。驗於今日。古人云。為將不察士卒之能否。則不能決勝。為醫不察藥性之主治。則不能便瘥。又將無深謀遠慮。則無必勝也。醫無先機遠見。治無必效也。

大抵古今遺蹟。後世皆師。 古人遺留軌範。使後人仿學。況於針術。隱奧難究。妙門出乎其類者。今之世誰能之。故聖人云。不可不遵先聖遺文也。

王纂針魅而立康。獺從被出。 傳曰。王纂少習醫方。尤精針石。遠近知名。嘉祐中縣人張方女。因暮宿廣陵廟中。下有一物。假作其婿。因被魅感而病。纂因用針。一針有一獺從女被中走出。而病愈矣。

秋夫療鬼而獲效。魂免傷悲。 昔宋徐熙字秋夫。善醫方。為丹陽令時。常聞鬼呻吟甚悽苦。秋夫曰。汝是鬼何須如此。答曰。我患腰痛。死雖為鬼。痛苦尚不可忍。聞君善醫。願相救濟。秋夫曰。吾聞鬼無形。何由措置。鬼云。縛草作人。予依入之。但取孔穴針之。秋夫如其言。為針腰腧二穴。肩井二穴。設祭而埋之。明日見一人來謝曰。蒙君醫療。復為設祭。病今已愈。感惠實深。忽然不見。公曰。夫鬼為陰物。病由告醫。醫既愈矣。尚能感激。況於人乎。鬼姓斛名斯。

既而感指幽微。用針直訣。 此皆指微論中。用針幽微之直訣也。

竅齊於筋骨。皮肉刺要。 竅者。穴也。齊者。淺深之宜也。經云。刺皮無傷骨。刺骨無傷髓。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則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故生大病。

痛察於久新。腑臟寒熱。 痛者。病也。夫人病有久新。髒病腑病。寒熱虛實。宜細詳審調。針形短長鋒類不等。窮其補瀉。各隨病所宜用之。

接氣通經。短長依法。 本論云。夫欲取偏枯久患榮衛諸疾。多是愈而復作者。由氣不接而經不通流。雖有暫時之快。客氣勝真。病當未愈也。當此乃上接而下引。呼吸多少。經脈長短。各有數定之法。手三陽接而九呼。過經四寸。手三陰接而七呼。過經五寸。足之三陽接而一十四呼。過經四寸。足之三陰接而一十二呼。過經五寸。重者倍之。吸亦同數。此接氣通經。呼吸長短之法也。

裡外之絕。羸盈必別。 夫五臟裡外者。謂心肺在膈上。通於天氣也。心主於脈。肺主於氣。外華榮於皮膚。故言外也。腎肝在下。通於地氣。以藏精血。實於骨髓。心肺外絕。則皮聚毛落。腎肝內絕。則骨痿筋緩。其時學者。不能別裡外虛實。致使針藥誤投。所以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勿刺大勞。使人氣亂而神隳。 禁刺論曰。無刺大勞人。勞則喘息汗出。裡外皆越。故氣耗亂。神隳散也。

慎妄呼吸。防他針昏而閉血。 呼吸者。使陰陽氣行流上下。經歷五臟六腑。若針刺妄行呼吸。陰陽交錯。則針昏閉血。氣不行也。

又以常尋古義。由以藏機。遇高賢真趣。則超然得悟。逢達人示教。則表我扶危。

先賢之書。文理之深。隱義難窮。或字中隱義。或假令一隅。妙要難窮。遇高達之士。方得其趣。不可穿鑿。

男女氣脈。行分時合度。 本論云。夫男女老幼。氣候不同。春夏秋冬。寒暑各異。春氣生而脈氣緩。夏暑熱而脈行遠。秋氣燥而脈行急。冬氣寒而脈凝澀。小兒之脈應春。壯年之脈應夏。四十以上如秋。六十以後如冬。其病有寒熱。脈有遲速。一一參詳。不可一概與天同度矣。難經云。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者。平人脈法也。微有抱病之人皆失天之度。地之紀。脈之用。不可與平人脈相合也。其診取法。當以一息五至為與天同度。不及應春。不及應冬。太過應秋。太過應夏。應春冬者。宜留針待氣至。應秋夏者。吸呼數畢。便宜去針。此之謂也。

養子時克注穴必須依。 養子時克住穴者。謂逐時注臟腑井滎之法也。每一時辰相生養子五度。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晝夜十二時。氣血行過六十餘穴也。每一穴血氣分得一刻六十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杪。此是一穴之數也。六十穴共成百刻。要求日下井滎。用五子建元日時取。假令甲日甲戌時。膽統氣初出竅陰穴為井木。流至小腸為滎火。氣過前谷穴注之胃為俞土。氣過陷谷穴又病過本原丘墟穴。但是六腑各有原穴。則不繫屬井滎相生之法。即是陰陽二穴門戶也。行之大腸為經金。氣過陽谿穴。所入膀胱為合水。氣入委中穴。而終。此是甲戌時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時辰流注五穴畢也。他皆仿此。

今詳定療病之宜。神針法式。廣搜難素之秘文密辭。深考諸家之肘函妙臆。故稱瀘江流注之指微。以為後學之規則。

針經標幽賦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正側仰伏。氣血有六百餘候。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識迎隨。須明逆順。況乎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熱而治疾。未至者據虛實而候氣。氣之至也。若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似燕處幽堂之深邃。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上應。眾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擬於毫髮。同貫多岐。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調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旋璣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陽蹺陽維並督脈。主肩腰腿在表之病。陰蹺陰維任衝脈。去心腹脅肋在裡之疑。二陵二蹺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異定。明標與本。論刺淺刺深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逕。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更窮四根三絡。依標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沉浮而辨臟腑之寒溫。且夫先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眥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伏如橫弩。應若發機。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蹺陽維。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針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痛肋疼刺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痛。瀉光明與地五。瀉陰郗止盜汗。治小兒骨熱。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取。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循捫彈努。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慎之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飢飽醉勞而切忌。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俞。二十有二。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得蘇。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維會而復醒。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懸鐘環跳。華佗刺躄足而立行。秋夫針腰俞。而鬼起沉疴。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刺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嗟夫。去聖逾遠。此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淺。難契於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流注通玄指要賦

引云。望聞問切。推明得病之源。補瀉迎隨。揭示用針之道。予於學始迄於今。雖常覃思以研精。竟未鉤玄而索隱。哦經傳之暇日。承外舅之訓言。乃執是分非。擾其人也。神無依而心無定。或病之精必奪而氣必衰。兼之國亂而隔殊。醫物絕商而那得。設方有效。歷市無求。不若砭切。立排疾勢。乃以受教。遂敏求師。前後僅十七年。後避屯於蔡邑。方獲訣於李君。斯人以針道愈疾也。除疼痛於目前。愈萬病於指下。信所謂伏於彍弩。應若發機。百發百中者也。加之以好生之念。素無竊利之心。嘗謂予曰。天寶不泄於非人。聖道須傳於賢者。僕不揆。遂整有求之懇。獲成無吝之誠。授穴之必者。四十有三。療疾而弗瘳者。萬無一失。遂銘諸心。而著之髓。務拯其困。而扶其危。而後除疼痛迅若手拈。破結聚渙如冰釋。夫針也者。果神矣哉。然念茲穴而或亡。借其聲律則易記。輒裁八韻。賦就一篇。詎敢匿於己私。為或傳於同志。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巧運神機之妙。工開聖理之深。外取砭針。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原夫絡別支殊。經交錯綜。或溝池溪谷以岐異。或山海丘陵而隙共。斯流派以難揆。在條綱而有統。理繁而昧。縱補瀉以何功。法捷而明。曰迎隨而得用。且如行步難移。太衝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呆癡。風傷項急。始求於風府。頭暈目眩。要覓於風池。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痛則合谷以推之。胸結身黃。取湧泉而即可。腦昏目赤。瀉攢竹以偏宜。但見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四肢之懈惰。憑照海以消除。牙齒痛呂細堪治。頭項強承漿可保。太白宣道於氣衝。陰陵開通於水道。腹膨而脹。奪內庭兮休遲。筋轉而疼。瀉承山而在早。大抵腳腕痛。崑崙解愈。股膝疼。陰市能醫。癇發顛狂兮。憑後谿而療理。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期門罷胸滿血膨而可以。勞宮退胃翻心痛亦何疑。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墜。王公謂此。三里卻五勞之羸瘦。華佗言斯。固知腕骨祛黃。然骨瀉腎。行間治膝腫目疾。尺澤去肘疼筋攣。目昏不見。二間宜取。鼻窒無聞。迎香可引。肩井除兩臂難任。絲竹療頭疼不忍。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蔑冷淚。臨泣尤准。髖骨將腿痛以傷殘。腎俞把腰疼而瀉盡。以見越人治屍厥於維會。隨手而蘇。文伯瀉死胎於陰交。應針而殞。聖人於是察麻與痛。分實與虛。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內而出歟。故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明辨。據四百四之疾證。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無。躋斯民於壽域。幾微已判。彰往古之玄書。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冷痹腎敗。取足陽明之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脊間心後者。針中渚而立痊。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頭項痛。擬後谿以安然。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夫用針之士。於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九針論

黃帝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試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受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帝曰。用針之理。必知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會。誅伐有過。雪汙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之氣。門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支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左右不調。犯而行之。明於逆順。乃可治之。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於本末。察其寒熱。知邪所在。萬刺不殆。知用九針。刺道畢矣。凡刺之要。針最妙。九針之為。各有所宜。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瀉氣太甚。必為後害。病大針小。大氣不瀉。後亦為敗。九針之宜者。一曰鑱針。法天。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泄。故鑱針者。取法於布針。去末半寸。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以治熱在頭身也。經曰。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二曰圓針。法地。謂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圓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故圓針者。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經曰。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三曰鍉針。法人。謂人所以生成者。血脈也。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圓其未。令可以接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故鍉針者。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經曰。病在血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四曰鋒針。法時。謂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痼疾者也。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銳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故鋒針者。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經曰。病在經絡為痼證者。取以鋒針。五曰鈹針。法音。謂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審此數者。然後用刺。庶乎適當。無或失矣。

灸刺論

內經謂形樂志苦。病生於血脈。其治宜灸刺。特用針灸之大略。然九針本從南方來。灸爇本從北方來。謂南北者。盛寒盛暑之域也。人之氣血寒則脈凝泣。熱則血淖澤。皆為血脈之病。故其治以灸刺為宜。用刺之節。已具在前。用灸之理。凡以溫之。而若病有因寒而得。或陰證多寒。或是風寒濕痹腳氣之病。或是上虛下實厥逆之疾。與夫勞傷癰疽。及婦人血氣。嬰孺疳疾之屬。並可用灸。亦有不可灸者。近髓之穴。陽證之病。不可灸也。凡有灸爇。自有補瀉。以火補者。無吹其火。須其自滅。以火瀉者。急吹其火。而令其滅。此灸之補瀉也。在用灸者。以意消息。

卷二

針灸門

論針之名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九針之名。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傳於後代。岐伯對曰。九針者。一曰鑱針。二曰圓針。三曰鍉針。四曰鋒針。五曰鈹針。六曰員利針。七曰毫針。八曰長針。九曰大針。此是九針之名。九針所應。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人之身形。亦應之也。針各有所宜。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四時。人聲應五音。人陰陽合氣應六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九野。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黃帝問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其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黃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瞬。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黃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以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論三陽三陰經脈

夫黃帝正經者。是先聖之遺教。乃後人之令範。是以先明流注孔穴。指的其原。若或苟從異說。恐乖正理之言。其十二經脈者。皆有俞原。是陰陽之交會。血氣之流通。外營肢節。內連臟腑。故經云。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手三陰之脈。從胸至手。足三陽之脈。從頭至足。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是謂日夜循環。陰陽會合。又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緣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是以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乃引致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乃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而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者也。凡孔穴流注。所出為井。所流為榮。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此針之大法也。春刺井。夏刺榮。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也。

肺出少商為井。手太陰脈也。流於魚際為榮。注於太淵為俞。過於列缺為原。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

心出少衝為井。手少陰脈也。流於少府為榮。注於神門為俞。過於通理為原。行於靈道為經。入於少海為合。

心包絡脈。手厥陰之脈也。出於中衝為井。流於勞宮為榮。注於大陵為俞。過於內關為原。行於間使為經。入於曲澤為合。

大腸出於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於二間為榮。注於三間為俞。過於合谷為原。行於陽谿為經。入於曲池為合。

三焦出於關衝為井。手少陽脈也。流於腋門為榮。注於中渚為俞。過於陽池為原。行於支溝為經。入於天井為合。

小腸出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於前谷為榮。注於後溪為俞。過於腕骨為原。行於陽谷為經。入於小海為合。

足三陰三陽穴流注者。

胃出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於內庭為榮。注於陷谷為俞。過於衝陽為原。行於解谿為經。入於三里為合。

膽出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於俠谿為榮。注於臨泣為俞。過於丘墟為原。行於陽輔為經。入於陽陵泉為合。

膀胱出於至陰為井。足太陽脈也。流於通谷為榮。注於束骨為俞。過於京骨為原。行於崑崙為經。入於委中為合。

脾出隱白為井。足太陰脈也。流於大都為榮。注於太白為俞。過於公孫為原。行於商丘為經。入於陰陵泉為合。

肝出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於行間為榮,注於大沖為俞。過於中都為原。行於中封為經。入於曲泉為合。

腎出湧泉為井。足少陰脈也。流於然谷為榮。注於太谿為俞。過於水泉為原。行於復溜為經。入於陰谷為合也。

論虛實補瀉

夫能知迎隨之理。可令調氣。調氣之方。必在陰陽。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也。夫用針刺者。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軟。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故經云。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而後瀉。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然。是正經自生其病。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又云。刺榮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榮。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針榮俞之處。候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榮也。

又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然。是金木水火土當互相平也。緣東方木西方金。木欲實金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補北方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言。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論下針分寸

夫言氣實者熱。氣虛者寒也。針實者。以右手持針。左手捻按開針穴以瀉之。針虛者。以左手閉針穴以補之。補瀉之時。與氣開闔相應。是謂針容以豆。補瀉之理也。又虛者。徐而疾。實者。疾而徐。徐即是瀉。疾即是補。補瀉之法一依此也。下針之時。捏取穴。置針於榮上三十六息。以左手捏穴令定。法其地不動。右手持針。象其天而運轉也。於此三十六息。然定得針。右手存意捻針。左手捏穴。可重五兩以來。計其針如轉如不轉。徐徐下之。若覺痛。即可重二兩。若不覺。以針下之入。人榮至徐。衛至疾。得氣如有魚食鉤。即得其病氣也。量其輕重。經以取之。名曰疾徐者。至病即得氣。欲出針時。子午緩緩而出。令引病氣不絕。名曰徐也。既引氣多。一向無補。名之曰瀉。問曰。凡下針時。若是為好。答曰。徐徐下之。堅持為實。凡下針先須持針堅得安穩。不用飽食。亦不用空肚。患人慾針者。有乘車來者。有步行來者。如人行十里許。須令坐息。安神定氣。乘車者。如人行三里許。患人嘿嘿而不言。安久坐候。氣脈安定。乃可下針。又云。夫針之者。不離身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真氣而不得妄行針。針入一分。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知呼吸之氣。針入三分。知逆順之氣。針皮毛者。無傷肌肉。針肌肉者。無傷筋脈。針筋脈者。無傷骨髓。針骨髓者。無傷諸絡。東方甲乙木。主人筋膜。南方丙丁火。主人血脈。西方庚辛金。主人皮毛。北方壬癸水。主人骨髓。中央戊己土。主人肌肉。針傷筋膜者。令人視失魂。針傷血脈者。令人煩亂。針傷皮毛者。令人上氣失魂。針傷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針傷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也。刺若中心一日死。刺若中肝五日死。刺若中腎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膽一日半死。

又云。勿刺大醉。勿刺大怒。勿刺大勞。勿刺大飽。勿刺大飢。勿刺大渴。勿刺大驚。以上古之深誡也。

氣血問答

黃帝問曰。十二經中。氣血多少。可得聞乎。岐伯對曰。其可度量者。中度也。以經水應十二經脈也。溪谷遠近深淺氣血多少各不同。其治以針灸。各調其氣血。合而刺之。補虛瀉實。皆須盡知其部分也。

肝。足厥陰經。少氣多血。心。手少陰經。少血多氣。脾。足太陰經。少血多氣。肺。手太陰經。少血多氣。腎。足少陽經。少血多氣。膽。足少陰經。少血多氣。小腸。手太陽經。多血少氣。胃。足陽明經。多血多氣。大腸。手陽明經。多血多氣。膀胱。足太陽經。多血少氣。心包絡。手厥陰經。多血少氣。三焦。手少陽經。多氣少血。

視其部中浮絡。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風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寒熱也。感虛則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骨消筋緩也。

經脈統論

經脈者。其氣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會於中焦。注手太陰。此榮氣之序也。榮氣之行。常循其經。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計五十度。周於身。衛氣則不循其經焉。晝則行陽。夜行於陰。行陽者行諸經。行陰者行諸藏。凡刺之道。須候衛氣所在。然後迎隨。以明補瀉。然榮衛之行。未始相從。則氣血之分。亦各有在。一脈之間。有所謂是動者。有所謂所生病者。此氣血之異也。經曰。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針陽者。臥針而刺之。針陰者。攝按氣散而內針。茲其要妙。榮衛之外。有浮絡者。有經筋者。又有別絡者。其生病各不同。刺法亦宜有異焉。刺齊論所謂。刺骨無傷筋。刺筋無傷肉。刺肉無傷脈。刺脈無傷皮。刺皮無傷肉。刺肉無傷筋。刺筋無傷骨是也。知此。乃知淺深之齊。氣血之分。故十二經立其常。而十五絡通其變。邪在經則巨刺。邪在絡則繆刺。邪在榮則調之血。邪在衛則調之氣。邪在筋則劫刺之。然後原九針之宜。行十二刺之節。明五變之理。審其部分。刺道思過半矣。今於逐脈之下。載其經穴。與其病證。兼及浮絡經筋之病。共為一編。竅穴雖同。而淺深各有部分。在用針者以意審之。

骨度統論

凡用針。當先明骨節。骨節既定。然後分別經絡所在。度以身寸。以明孔穴。為施刺灸。觀病在或淺或深。若在皮毛。若在血脈。是動者治其氣。所生病者治其血。浮絡之血在筋者以燔針劫刺之。有餘則瀉。不足則補。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治之大體也。然身骨本之數。三百六十有五以應一期之日。骨節所在。大小長短。廣狹厚薄。或隱或顯。有勢無勢。有體無體。有液無液。皆有定體。實刺法之先務也。內經俱載。但有骨穴去處。其骨度之說。徒有其名。未載其法。至於三百六十五之數。因亦泯然。使用針之人。妄意腧穴。不知骨節本原。徒為針灸。未得其法。枉傷肌肉。良可惜也。今摭自古醫經。有骨度之數。析骨之論。凡三百六十五骨之法。以此論骨骼。其庶幾矣。故著於篇。以冠針法之首云。

離合真邪說

古有離合真邪云者。蓋聖人慾其真邪相離。而勿合之謂也。若邪入於真。則真受其蠹。而不遂其純一之真。真之不遂。則其所為真也。罹害有不可言者。其被乎邪。則邪竊其柄。而肆其橫逆。邪之既橫。則其邪為患。復可勝言哉。嗚呼。真邪之不可合也如此。胡為真。胡為邪。真之為言也。天理流行。賦與萬物。得以為生者皆真也。聖人保之。如持盈滿。邪之為言也。天地間非四時五行之正氣。而差臻迭至者。皆邪也。聖人避之。猶避矢石。其防微杜漸之嚴。如是者淵乎旨哉。蓋真立則邪退。邪厲則真殘。邪固可除。真尤宜養。養之之道。無須異求。但飲食男女。節之以限。風寒暑濕。御之以時。復能實慈恕以愛人。虛中懷而應物。念慮必為之方。舉止必為之敬。如斯內外交養周備。則吾之生。不求生而生。無期壽而壽矣。不然,攝養或少不嚴。則六邪乘隙競入。諸疾交生。眾害並作。則吾生之真。所與存者有幾。故聖人憂之。為揆度權衡機宜所在。示之以克邪之方。使屏之如雪汙。拔刺而無遺者以此。古人有云。植德務滋。除惡務盡。亦此意也。然去邪之方。經所具存。再拜遺銓。敬為節錄。

手足三陰三陽表裡支幹配合

(系晝夜百刻十二時定體圖說)

手太陰肺經。配手陽明大腸經。相為表裡。立手為上。 手太陰肺經五穴為陰穴。從大指內側角起。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肺屬金。在支為未。在干為辛。手陽明大腸經六穴為陽穴。從大指次指內側角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曲池。大腸屬金。在支為卯。在干為庚。此之謂陰陽表裡。支幹配合也。

手厥陰心包絡經。配手少陽三焦經。相為表裡。立手為中。 手厥陰心包絡經五穴為陰穴。從中指之端起。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心包屬火。在支為巳。在干為乙。手少陽三焦經六穴為陽穴。從小指之端去爪甲角起。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三焦屬火。在支為寅。在干為甲。此之謂陰陽表裡支幹配合也。

手少陰心經。配太陽小腸經。相為表裡。立手為下。 手少陰心經五穴為陰穴。從小指內側角起。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心屬火。在支為午。在干為丁。手太陽小腸經六穴為陽穴。從小指之端。去爪甲分起。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小海。小腸屬火。在支為辰。在干為丙。此之謂陰陽表裡支幹配合也。

足厥陰肝經。配足少陽膽經。相為表裡。 足厥陰肝經。上內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此所謂交經。五穴為陰穴。從足大指端大敦起。行間太衝中封曲泉。肝屬木。在支為亥。在干為乙。足少陽膽經六穴為陽穴。從小指次指之端起。竅陰俠谿臨泣丘墟陽輔陽陵泉。膽屬木。在支為申。在干為甲。此之謂陰陽表裡支幹配合也。

足太陰脾經。配足陽明胃經。相為表裡。 足太陰脾經。卻交入厥陰之前五穴為陰穴。從大指內側端起。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脾屬土。在支為醜。在干為己。足陽明胃經六穴為陽穴。從足大指次指之端起。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三里。胃屬土。在支為酉。在干為戊。此之謂陰陽表裡支幹相配合也。

足少陰腎經。配足太陽膀胱經。相為表裡。 足少陰腎經五穴為陰穴。從足心陷中起。湧泉然谷太谿復溜陰谷。腎屬水。在支為子。在干為癸。足太陽膀胱經六穴為陽穴。從小指外側起。至陰通谷束骨京骨崑崙委中。膀胱屬水。在支為戌。在干為壬。此之謂陰陽表裡支幹相配合也。

此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六十六穴。井榮腧經合。配金木水火土。經絡流注。或交或正。表裡內外。支幹配合。諸家針經圖說。分析講解。故從而述其大概。質之於先生。而證之力所不逮。理所未同。覆被教誨指訣。謹得泮然冰釋。沛然川決。胸臆有學問。幸不致自相矛盾。凡刺孔穴。各有所據經絡。究所繫疾證。日辰禁忌。虛實補瀉。不可不察。深明經絡之分。孔穴所在。如此者,百無一殆。

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絡經直說

手少陽三焦經。諸陽氣之父。穴屬腑。

手厥陰心包絡經。陰血之母。穴屬臟。

絡說

絡一十有五。有橫絡。有經絡。一萬八千。有孫絡。不知其紀。

絡穴說

絡穴正在兩經中間。假令立身叉手取之。大指次指端盡處。手腕後高骨縫列缺是也。內為手太陰肺經。外為手陽明大腸經。列缺穴交兩經之中。若刺絡穴。表裡皆治。他皆仿此。

絡穴辨

流注六十穴內。無此一十五絡穴。一十二經。每經絡各有一絡穴。外有三絡穴。陽蹺絡在足太陽經。陰蹺絡在足少陰經。脾之大絡。在足太陰經。此一十五絡穴之辨也。

交經辨

足厥陰肝經上內踝八寸。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足太陰脾經。卻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

竇太師針灸法流注八穴

交經八穴者。針道之要。然不知郭氏之所術。但書云。乃少室隱者之所傳也。近代往往用之彌驗。予少時嘗得其本于山人宋子華。子華以此術行於河淮間四十年。起危篤患。隨手應者。豈勝數哉。予嗜此術。亦何啻伯倫之嗜酒也。第恨斯學之初。心術未嘗。手法未成。而兵火薦至。家藏圖籍。與其的本悉亡之。今十五年矣。切求而莫之獲。近日得之銅臺碑字王氏家。其本悉如舊家所藏。但一二字訛。及味之。亦無所害矣。予復試此。一一精曉。疾莫不瘳。苟診視之。明俾上下合而攻之。如會王師。擒微奸。捕細盜。雖有不獲者。寡矣。噫、神乎哉。是術也。今得之。亦天之厚予於是者、多矣。然予之所嗜。非欲以藉此而私己之為也。蓋欲民生舉無癢癇疾痛痼羸殘瘵之苦。而為之也。惟學者亦嗜是焉如是。非予所敢知也。

八穴交會

公孫(通衝脈)。內關(通陰維)。合於胸心胃。

臨泣(通帶脈)。外關(通陽維)。合於目銳眥(耳後頰頸肩缺盆胸膈)。

後谿(通督脈)。申脈(通陽蹺)。合於內眥頸(頂耳戶沖膊小腸膀胱)。

列缺(通任脈)。照海(通陰蹺)。合於肺系喉嚨胸膈。

定八穴所在

公孫二穴。足太陰脾之經。在足大指內側本節後。一寸陷中。令病人坐蜷兩足底。相對取之。合內關穴。

內關二穴。手厥陰心包之經。在手掌後二寸。令病人穩坐。仰手取之。獨會。

臨泣二穴。足少陽膽之經。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一寸陷中。一云。去狹溪一寸五分。令病人垂足取之。亦合於外關。

外關二穴。手少陽三焦經。在手腕後二寸。別起心主。令病人穩坐。覆手取之。獨會。

後谿二穴。手太陽小腸之經。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令病人穩坐。覆手取之。合申脈。

申脈二穴。足太陽膀胱之經。在足外踝下赤白肉陷中。令病人垂腳坐取之。側臥取亦得。合於後谿穴。

照海二穴。足少陰腎之經。在足內踝下赤白肉際陷中。令病人穩坐。足底相對取之。合列缺。

列缺二穴。手太陰肺之經。在腕後一寸半。兩手相叉指頭盡處。筋骨罅間取之。是合照海。

公孫穴。主治二十七證。

九種心痛(心、胃)。痰膈涎悶(心、胃)。臍腹痛並脹(三焦、胃)。脅肋疼痛(心、胃)。產後血迷(心主)。胎衣不下(小腸、胃)。泄瀉不止(大腸、胃)。痃氣疼痛(心、胃)。裡急後重(大腸三焦)。傷寒結胸(小腸、心)。水膈酒痰(肝胃)。中滿不快反胃嘔吐(胃)。腹脅脹滿痛(脾胃)。腸風下血(大腸包絡)。大人小兒脫肛不收(大腸肺)。氣膈(心、肺)。食膈不下(胃、脾)。食積疼痛(胃脾)。癖氣並小兒食癖(小腸心主)。兒枕痛(小腸、三焦)。酒癖(胃、三焦)。腹鳴(小腸胃)。血刺痛(肝脾大腸胃)。小兒脾瀉(脾腎)。瀉腹痛(大腸、脾)。胸中刺痛(心)。瘧疾心痛(心包絡)。

上件病證。公孫悉主之。先取公孫。後取內關(秋冬八分。春夏五分。灸七壯)。

內關二穴。主治二十五證。

心胸痞滿(肝、胃)。吐逆不定(脾、胃)。中滿不快(心、胃)。傷寒不解(心主)。胸滿痰膈(肺、心)。腹痛(胃)。泄瀉滑腸(大腸)。酒痰膈痛(心主)。米穀不化(胃)。橫豎痃氣(肝、胃)。小兒脫肛(大腸、肺)。九種心痛(心主、胃)。脅肋痛(肝、膽)。婦人血刺痛(肝)。腸鳴(大腸)。積塊痛(肝、脾)。男子酒癖(脾、肺)。水膈並心下痞痛(脾、胃)。氣膈食不下(胃、心、肺)。腹肋脹痛(脾、胃、心主)。腸風下血(大腸)。傷寒結胸(胃)。裡急後重(小腸)。食膈不下食(心主、胃)。瘧疾寒熱(膽)。

上件病證。內關悉主之(秋冬針八分。春夏針入五分。灸二十壯)。

臨泣穴主治二十五證。

足趺腫痛(胃)。手足麻(小腸、三焦)。手指戰掉(肝、心主)。赤眼並冷淚(膀胱)。咽喉腫痛(三焦)。手足攣急(肝、腎)。脅肋痛(膽)。牙齒痛(胃、大腸)。手足發熱(胃、心主)。解利傷寒(膀胱)。腿胯痛(膽)。腳膝腫痛(胃、肝)。四肢不遂(膽)。頭風腫(膀胱)。頭項腫(膀胱)。浮風瘙癢(肺)。身體腫(腎、胃)。身體麻(肝、脾)。頭目眩暈(膀胱)。筋攣骨痹(肝、胃)。頰腮痛(大腸)。雷頭風(膽)。眼目腫痛(肝、心)。中風手足不舉(腎)。耳聾(腎、膽)。

上件病證。臨泣悉主之。先取臨泣。後取外關(秋冬五、七分。春夏五分,灸五七壯)。

外關二穴。主治二十七證。

肢節腫痛(脾)。臂膊冷痛(三焦)。鼻衄(肺)。手足發熱(三焦)。手指節痛不屈(三焦)。眉稜中痛(膀胱)。手足疼痛(胃)。產後惡風(腎、胃)。傷寒自汗(胃、肺)。頭風(膀胱)。四肢不遂(膽、胃)。筋骨疼痛(肝、胃)。迎風淚出(肝)。赤目疼痛(肝、心)。腰背腫疼(腎)。手足麻痛並無力(胃)。眼腫(心)。頭風掉眩痛(膀胱)。傷寒表熱(膀胱)。破傷風(胃)。手臂痛(大腸、三焦)。頭項痛(小腸)。盜汗(心主)。目翳或隱澀(肝)。產後身腫(胃、腎)。腰胯痛(腎)。雷頭風(膽)。

上件病證。外關悉主之(冬秋八分。春夏五分。灸二十七壯)。

後谿二穴。主治二十四證。

手足攣急(肝)。手足顫掉(肝、三焦)。頭風痛(三焦、膀胱)。傷寒不解(膀胱)。盜汗不止(肺、心)。中風不語(包絡、肝)。牙齒痛(胃、大腸)。癲癇吐沫(胃)。腰背強痛(腎)。筋骨痛(肝、胃)。咽喉閉塞(腎、肺、胃)。腮頰腫痛(胃、小腸)。傷寒項強或痛(膀胱)。膝脛腫痛(腎)。手足麻(胃)。眼赤腫(肝、心)。傷寒頭痛(膀胱)。表汗不出(肺、胃)。衝風淚下(肝、膽)。破傷風眩(肝)。產後汗出惡風(肺)。喉痹(腎、肝)。腳膝腿痛(胃)。手麻痹(大腸)。

上件病證。後谿悉主之。先取後谿。後取申脈(秋冬五分。春夏三分。灸五七壯)。

申脈二穴。主治二十五證。

腰背強痛(膀胱)。肢節煩痛(腎、肝)。手足不遂(胃、膽)。傷寒頭痛(膀胱)。身體腫滿(胃)。頭面自汗(胃)。癲癇(肝)。目赤腫痛(膀胱)。傷風自汗(胃)。頭風癢痛(膽)。眉稜痛(膀胱)。雷頭風(膽)。手臂痛(大腸)。臂冷(三焦)。產後自汗(腎)。鼻衄(肺、肝)。破傷風(肝)。肢節腫痛(胃、腎、肝),腿膝腫痛(胃)。耳聾(腎)。手足麻(膽)。吹奶(胃)。洗頭風(膀胱)。手足攣(肝、腎)。產後惡風(腎)。

上件病證。申脈悉主之。先取申脈。後取後谿(秋冬八分。春夏五分。灸七壯)。

列缺穴。主治三十一證。

寒痛泄瀉(脾)。婦人血積痛或敗血(肝)。咽喉腫痛(胃)。胎死不出及衣不下(肝)。牙齒腫痛(胃、大腸)。小腸氣撮痛(小腸)。脅癖痛(肝、肺)。吐唾膿血(肺)。咳嗽寒痰(肺)。痃氣(胃)。食噎不下(胃)。臍腹撮痛(脾)。心腹痛(脾)。腸鳴下痢(大腸)。痔癢痛漏血(大腸)。腹痛瀉痢(脾)。產後腰痛(腎、肝)。產後發狂(心)。產後不語(心包絡)。米穀不化(脾、腎)。男子酒癖(胃、肝)。乳癰腫痛(胃)。婦人血塊(肝、腎)。溫瘧不瘥(膽)。吐逆不止(脾、胃)。小便下血(小腸)。小便不通(膀胱)。大便閉塞(大腸)。大便膿血(大腸)。胸膈痛痞(心、胃)。諸積聚膿痰膈(心、胃)。

上件病證。列缺悉主之。先取列缺。後取照海(秋冬五分。春三分。灸三壯)。

照海二穴。主治二十九證。

喉嚨閉塞(胃)。小腹冷痛(腎、肝)。小便淋澀並不通(膀胱)。婦人血運(肺、腎)。膀胱氣痛(膀胱)。胎衣不下(腎)。臍腹痛(脾)。小腸脹滿(小腸)。腸癖下血(大腸)。飲食不納反胃吐食(胃)。男子癖並酒積(肺、肝)。腸鳴下痢腹痛(大腸)。中滿不快(胃)。食不化(胃)。婦人血積(腎、心主)。兒枕痛(胃、肝)。難產(腎、肝)。泄瀉(脾)。嘔吐(胃)。酒疾(脾)。痃氣(胃)。氣塊(脾、肝、腎)。酒痹(胃、肝)。氣膈(心主)。大便不通(大腸)。食勞黃(脾、胃)。腸風癢(大腸)。癖痛(肝、肺)。足熱厥(心主)。

上件病證。照海悉主之。先取照海。後取列缺(秋冬五分。春夏三分。灸九壯)。

上法先刺主證之穴。隨病左右上下所在取之。仍循捫導引。按法祛除。如病未已。必求合穴。未已。則求之須要停針待氣。使上下相接。快然失其所苦。而後出針。

論補瀉說

黃帝問邪氣在經。其病如何。取之奈何。岐伯對曰。邪之在經。如水得風。波湧隴起。其行脈中。循循然其中手也。時大時小。動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則納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候。故呼引針。呼盡乃去。火氣皆出。故命曰瀉。帝又問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對曰。先必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納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惟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端效方曰。古人云。灸熨爇蒸。助陽退陰。方宜法異。自北南亨。穴真灸當。疾瘳蒸熨。陽沖氣壯。辛甘湯液。內外相應。卒暴陰寒。為病甚篤。先賢哲知。尚猶誡慎。消詳上世。遺風垂範。再思可矣。

論邪入皮毛經絡風冷熱灸法

外臺秘要云。素問岐伯曰。夫邪之客於形。必先入於皮毛。留而不去。入於孫絡。又留而不去。入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於五臟之決也。如此則療其經。今邪客於皮毛。入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溢於大絡。而奇病生焉。夫五臟六腑精靈之氣。順脈而出。附經而入。終而復始。如環無端。若越其數者。則傷脈而損經。變為異病也。岐伯曰。凡欲療風。則用火灸。風性浮輕。色或赤或白。癢多者。風熱也。寒性沉重。色或青或黑。痛多者寒也。濕性萎潤。色黃鮮瘀痹多濕也。此三種本同而末異也。風為百病之長。邪賊之根。一切眾病。悉因風而起也。

欲灸風者。宜從少以至多也。灸寒者。宜從多以至少也。至多者從三壯、五壯、七壯。又從三十、五十、七十壯。名曰。從少至多也。灸寒濕者。宜從多以至少也。從七十、五十、三十。又從七百、五百、三百。名曰從多以至少也。灸風者。不得一頓滿一百。若不灸者。亦可以蒸藥熨之。灸寒濕者。不得一頓滿千。若不灸。亦可以蒸藥熏之。風性浮。輕則易散。故從少而至多也。寒性沉。重則難消。故從多而至少也。

諸病在陰在陽並用針藥論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願聞其方。少師答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之陰陽。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於五臟六腑。外合於筋骨皮膚。是故內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

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榮腧。(陰之陰者。言五臟也)。榮者、火也。流者、榮也。一穴中有三說。火者、氣分也。淺也。陽分也。府之出入也。榮者、陰也。血也。肉也。藏也。當除刺此。腧者。土也。注也。腧也。亦一穴中三義三法。土者、氣分也。淺者、陽分也。腑之出入也。此天地氣血交變之大要也。一言可以通千通萬也。腧者、陰也。血也。肉也。有形質也。謹當刺此。是為陰中之陰也。(以去藏病)。

病在陽之陽者。

(言六腑也。刺陽之合。)

陽之合者。通言六腑之中。各有所入。為此一穴。乃胃與癸腎也。只合浮取中胃也。用藥補以甘溫。瀉以苦寒。假令陽氣下陷。入陰中,當推而揚之。

病在陽之陰者。

(筋與骨病也。刺陰之經。)

刺陰之經。若筋骨之邪。在何部分。誰家筋骨。病於何臟。各臟穴中有經穴。經者氣也。肺主諸氣。散入五臟為五經。潔古云。動而不休曰經。此天元之正氣。生萬物者也。

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

(陽之陽者。皮膚中見絡脈是也。)

絡脈者、奇邪也。在五臟部分者、為陰絡。在六腑部分者、為陽絡。繆刺論中說。交經刺之。宜三稜針出血。是其法也。

病在陽者、命曰風。

此病在陽言者。十二經受風也。以高言、氣分也。故身半以上。風中之也。用針當引而去之。又曰。散而去之。用藥以辛溫法散。通因通用。又曰。熱因熱用是也。

病在陰者命曰痹。

身半以上。溫中之也。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得之飲食勞倦。脾胃氣虛而下溜。運氣營氣不能升降經營心肺也。

陰陽俱病。命曰風痹(言陰陽氣血俱病也)。病有形而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其陽完而陰傷。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痛者。陰完而陽傷。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陰陽俱動。動者、火也。是陽之賊)。

解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乃應。此形氣內外之相應也。久痹不去於身。視其血絡。盡去其血。

諸陽受氣於四肢諸陰受氣於五臟論

黃帝針經云。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乎終始。五臟為記。陰陽定矣。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肢。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五腑為陽。

足之三陽(胃膽、膀胱之經)。從元氣上至目(從九泉之下至卯。在人身為目之二。皆從地出至卯也)。自子至卯一十二度半。

手之三陽(三焦、大腸、小腸之經)。上走手表(自開目時。始行陽道二十五度。此一十二度半)。自卯至午一十二度半。

手之三陰(肺、心、心包絡兼之)。從手下走入腹中(自陽臟也。陽受氣於四肢。自天下降行秋令。是血領諸氣。乃秋自天外也)。自午至酉一十二度半。

足之三陰(脾、腎、肝之經)。元氣從腹下走至足。自酉至子一十二度半。

此諸陽臟之氣。受領天上。陽入於地。藏道。行冬令。入於地中。滿溢不能容。地之用。及天之體。左遷。上走出天。陰氣上天。寒涼是也。故曰。地以陽殺陰藏。此之謂也。到此之際。陰領著陽行。便是陰血先行。陽氣後行。故曰。寒勝則浮。乃陰之盛氣受於腹(一十二度半)。故曰。諸陽受氣於四肢。諸陰受氣於五臟。此之謂也。

以上論天元真氣。一晝夜五十度周於身。一刻行八丈一尺。一百三十五息。二刻轉一周天。二百七十息。行一十六丈二尺。乃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也。非經血經水者也。十二經水左遷。元氣右遷。上上下下。無有終始。

夫天真元氣者。遷推。以五味營氣。穀氣又為陽氣。又為少陽之氣奉滋養者也。經云。三陰上奉之者、此也。

六節藏象論

夫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響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肝。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通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此說營氣穀氣。上升奉生者也。上升於頭。入手之三陽。三陽得之。散之六腑。六腑下行。滋養五臟。通九竅。利周身百脈也。

諸經貫舌並取廉泉辨

黃帝針經曰。手少陰之別。名通理。系舌本。是少陰之正系舌本。是太陰之正貫舌本。足太陰之脈散舌下。足少陰之脈俠舌本。針經云。足陽明之脈。根於厲兌結於廉泉。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刺瘧論云。舌下兩脈者。廉泉也。刺禁論云。刺舌下脈太過。血不止為喑。刺節真邪論云。取廉泉穴。血變而止。以明宜出血。禁用氣針。或問。取廉泉穴二說不同。一說取頷下結喉上。一說取舌下兩脈。何者為當。答曰。舌本者。乃舌根蒂也。若取舌下兩脈。是取舌梢也。舌標也。此法誤也。當取頷下者為當。此舌根也。況足陽明之脈。根於厲兌。結於廉泉。頷下、乃足陽明脈之所行也。若取舌下兩脈。非陽明經也。戊與癸合。廉泉、少陰也。治涎下。解辭云。胃中熱上溢。廉泉開故涎下。當出血。以瀉胃中之熱。又知非舌下之兩脈也。以頷下喉嚨者為準。脹論曰。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路也。

辨陷下則灸

針經云。陷下則灸之。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者。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則灸之。異法方宜論云。北方之人宜灸爇也。為冬寒大王。伏陽在內。皆宜灸之。以至理論。則腎主臟。臟陽氣在內。冬三月。主閉臟是也。若太過。則病固宜灸爇。此明陷入陰水之中是也。難經云。熱病在內。取陽之氣穴。為陽陷入陰中。取氣通天之竅穴。以火引火而導之。此宜灸爇也。若將有病者。以概灸之。豈不誤哉。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又曰。脈浮、宜以汗解。因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勝。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又云。身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並中髓也。按明堂針經各條下。所說禁忌明矣。內經云。脈之所見。邪之所在。脈沉者。邪氣在內。脈浮者。邪氣在表。世醫只知脈之說。不知病證之禁忌。若表見寒證。身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不渴。欲覆厚衣裳。惡寒。手足厥。皮膚乾枯。其脈必沉細而遲。但有一二證。皆宜灸之。陽氣下陷故也。若身熱惡熱。時見躁作。或面黃咽乾。嗌乾。口乾。舌上黃赤。時渴咽嗌痛。皆熱在外也。但有一二證。皆不宜灸。其脈必浮數。或但數亦不可灸。灸之、災害立生。若有鼻不聞香臭。鼻流清涕。眼臉時癢。或欠或嚏。惡寒。其脈必沉。是脈證相應也。或輕手得弦緊者。是陰伏其陽也。雖面赤亦宜之。不可拘於面赤色而禁之也。便有腦痛惡寒者。雖面赤宜灸風府穴。如帶遍腦痛。更惡風者。邪在少陽。宜灸風池。兼灸風府。然艾炷不宜大。但如小麥粒。一七壯足矣。若多艾注。大防損目。

論五臟六腑治證

假令膽病。善潔。面青。善怒。得弦脈。人病心下滿。當刺膽井。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人病身熱。當刺肝榮。如依前色脈。人病體重節痛。當刺膽俞。如見善潔。面青。善怒。脈又弦。人病喘咳寒熱。當刺膽經。如依前色脈。又病逆氣而泄。當刺膽合。余經依例皆仿此。

假令肝病。淋溲難。兼轉筋。人病或心下滿。或身熱。或體重節痛。或喘咳。或逆氣而泄。依前刺之。謂刺肝經諸穴也。脈沉而弦。假令小腸經病,面赤口乾。喜笑。或心下滿。刺井。或身熱刺榮。或體重節痛刺俞。或喘咳寒熱刺經。或逆氣而瀉刺合。脈浮而洪。假令心經病。煩心。心痛。掌中熱。噦。脈沉而洪。或心下滿。刺井。或身熱刺榮。或體重節痛刺俞。或喘咳寒熱刺經。或逆而泄刺合。假令胃經病。面黃善噫。善思善味。脈浮而緩。依上法刺之。假令脾經病。腹脹滿。食不消。怠墮嗜臥。脈沉而緩。依上法刺之。假令大腸經病。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脈浮而澀。依上法刺之。假令膀胱經病。面黑。若恐欠。脈俱沉。依上法刺之。假令腎經病。瀉如下重。足脛寒而逆。脈俱沉。依上法刺之。

灸刺禁忌論

凡用灸刺。當先別其所宜。有偏宜刺者。若天柱、素窌、禾窌、肩貞、乳中、周榮、腹哀、中衝、陰陵泉、條口、犢鼻、髀關、申脈、殷門、承扶等三十一穴是也。有偏宜灸者。若絡卻、玉枕、承靈、角孫、神道、膏肓、會陰、橫骨、青靈淵等一十六穴是也。其他並欲通行灸刺。亦有不宜灸刺者。皆有所禁。若神庭、腦戶、顱囟、承泣、膻中、神闕、氣衝、五里、三陽絡、承筋之類。皆不可刺。腦戶、風府、啞門、承光、素窌、攢竹、晴明、迎香、頭維、下關、脊中、心俞、白環俞、天牖、人迎、淵腋、少商、經渠、天府、陽池、地五會、陽關、伏兔之類。皆不可灸。又有鳩尾雖在可刺。更宜精詳之。石門雖在可刺。在婦女則為大禁。肩髃本不禁灸。亦不宜多灸。四肢雖亦可灸。然在法惟宜少灸。此數者。皆灸刺之務。不可不知也。若不當灸而灸。不當刺而刺。皆有所傷。內經所云。刺禁其法。若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客主人。內陷及刺目上陷骨中脈為內漏。而聾。刺舌下。中脈大過。出血不止為喑。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膺中陷中脈。為喘逆仰息。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脊間中髓。為傴。刺背大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刺手魚腹。內陷為腫。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鼷。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膝臏出腋。為跛。刺隙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刺腨腸內陷。為腫。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中五臟皆死。又有大禁二十五者。即五里穴也。所謂迎之五里。中道而止是也。其次。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故曰。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怒無刺。已刺無怒。以至大勞。新飽。大飢。大渴。大驚。大恐。皆在切禁。若誤犯之。各有可救之理。具於後云。

奇經八脈論

論曰。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常。故曰之奇經。蓋言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其諸經滿溢。則流入奇經焉。奇經有八脈。督脈督於後。任脈任於前。夾任脈者衝脈。能為諸脈之海。陽維則維絡諸陽。陰維則維絡諸陰。陰陽更相維持。故諸經常調。維脈之外。又有帶脈者。束之猶帶也。至於兩足蹺脈。有陰有陽。陽蹺得諸太陽之別。陰蹺本諸少陰之別。譬猶聖人。圖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濫溢之患。人有奇經。亦若是也。今總集奇經八脈所發者氣穴去處。共成一編。

督脈。 督脈者。起於小腸以下。骨中央。女子系廷孔之端。其絡循陰器。合篡間。具繞篡後屏翳穴。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貫脊屬腎。會於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於腦。還出別自腦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腹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女子為不孕癃痔。遺尿嗌乾。治在督脈。督脈之別。名曰長強。俠膂上項。散上頭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絡腎。實則脊強。虛則頭重。取之所別。故難經曰。督脈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陽脈之海也。此為病。令人脊強反折。督脈從頭循脊骨入骶。長四尺五寸。凡二十七穴。

任脈。 任脈者。與衝脈皆起於胞中。循腹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沖並傷故也。任沖之交脈。不營其口唇。故髭鬚不生。以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故內經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屬陰脈之海也。凡此任脈之行。從胞中上注目。長四尺五寸。總二十四穴。

陽蹺脈。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令人陰緩而陽急。兩足蹺脈。本少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陽蹺脈長八尺。所發之穴。生於申脈。以附陽為隙。本於僕參。入於足少陽會於居窌。入於手陽明。會於肩髃。及巨骨。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臑腧。與手足陽明會於地倉。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巨窌。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以上為陽蹺脈之所發。凡二十穴。陽蹺脈病者。宜刺之。

陰蹺脈。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此為病者。令人陽緩而陰急。故曰蹺脈者。少陰之別。別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皆。合於太陽女子以之為經。男子以之為絡。兩足交脈。長八尺。而陰蹺之隙在交信。凡陰蹺脈病。治在交信。

衝脈。 衝脈者。與任脈皆起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而絡唇口。故曰。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為散。此為病。令人逆氣裡急。在難經則曰。並足陽明之經。以穴考之。陽明之經。俠臍左右各二寸而上行。少陰之經。俠臍左右各五分而上行。針經所載。衝脈與督脈。同起於會陰。其在腹也。行乎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腧、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陰之分也。然則衝脈並足少陰之經明矣。

陽維脈。 陽維者。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維者也。若不能相維。故為病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以陽交為隙。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臑俞。與手足少陽會於天窌。又會於肩井。其在頭也。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於本神及臨泣。上至正營。循於腦空。下至風池。其與督脈會。則在風府及喑門。凡此陽維脈氣所發。二十四穴也。

陰維脈。 陰維者。亦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陰維則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其病與陽維同。其脈氣所發者陰維之隙。名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大橫及腹哀。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及期門。與任脈會於天突及廉泉。天突在結喉下宛宛中。廉泉在舌本下。凡此陰維脈氣所發。共一十穴。

帶脈。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其脈氣所發。在季脅下一寸八分正。名帶脈。謂其回身一周如帶也。又與足少陽會於維道。凡此帶脈所發。共四穴也。

熱病灸刺法論

黃帝治熱之穴。五十九腧。頭上五行。行五。謂督脈所過者。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共五穴。為一行。兩旁各一行。謂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各二。共十穴。又次兩旁各一行。謂臨泣、目𥰭、正營、承靈、腦空等各二。共十穴。凡二十五穴。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柱、膺俞、缺盆、背腧。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大柱、屬足太陽。膺腧、即中府。屬手太陰。缺盆、在肩上。屬手陽明。背腧、即風門熱府。屬足太陽。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八穴並屬足陽明。經云。雲門、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時之熱也。雲門、系手足太陽。髃骨、即肩髃。系手陽明蹺脈之會。委中。膕中央,系足太陽。髓空即俞系督脈五臟腧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謂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等各二。系足太陽經也。上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故病熱則刺之。又有刺熱之法。肝熱、則刺足厥陰少陽。心熱、則刺手少陰太陽。脾熱、則刺足太陰陽明。肺熱、則刺手太陰陽明。腎熱、則刺足少陰太陽。凡熱病未發。但見赤色來。皆熱診也。在顏為心熱。在頤為腎熱。在鼻為脾熱。在左頰為肝熱。在右頰為肺熱。見赤色當急刺之。審其井榮經腧之分。在陰則補陽瀉陰。在陽則補陰瀉陽。刺熱之大法也。熱穴之外。別有遺法。備載於後。

針經直說

踝中(腕骨是也) 肩解(背後縫是也) 手陽明大腸經。上柱骨(缺盆外橫骨是也) 䪼(顴外是也顴謂項骨) 足厥陰肝經。

足跗(足面是也) 脅(膝下是也) 膕(屈心是也) 巔(頂心是也) 人迎(氣顙上兩旁動脈是也) 股(大腿是也) 督脈(從人中入巔下項是也) 足少陽膽經。

頰車(寧車卷兩二穴是也) 髀厭(膝下腿上節處是也) 輔骨(腹外是也) 絕骨(外踝上是也)三毛(大指上三毛是也) 馬刀挾癭(胳肘底胳𦞂是也) 足少陰腎經。

踹內(腿肚是也) 痿厥(節弱是也) 手少陰心經。

銳骨(掌下節骨是也) 手厥陰心包絡經。

心包(包里心之內是也) 大動(心腫是也) 手太陰肺經。

胃口(後門是也) 腋下臑內(臂節是也) 足太陽膀胱經。

膊(肩後是也) 膂(脊內傍肉是也) 髀樞(膊骨節是也) 足陽明胃經。

頤後下廉(頤下周環是也) 乳內廉(乳內中間是也) 賁響腹脹(氣上撞是也) 旨膺下曰胸。骭骨(胻骨是也) 手少陽三焦經。

膻中(胸乳之間是也) 足太陰脾經。

核骨(孤拐骨是也) 胻骨(脛足骨是也) 得後(大便是也) 與氣(下氣是也) 手太陽小腸經。

若擬得與下氣註解為說文理。反害經意。不可宗則。王冰之解素問。後之明者。多有議論取捨。豈止此焉。

竇漢卿針經氣血問答

予問脈之理。果是氣邪。果是血邪。答曰。氣血之波瀾。身體之槖龠。此說特未契理。脈者、陌也。魂魄之生氣。血之府也。天地之主。萬物之宗。此說極有氣味。吾嘗擬此予問。經之理果何意邪。答曰。氣血經歷之路也。故曰經。予問身寸之寸。擬何寸。答曰。以中指大指相屈如環。內側文兩角為寸。各隨大小取之。手太陰經起自肺何處邪。答曰。食入於胃。輸精於脾。播氣於肺。此之謂也。問曰。周身之穴。各有兩如補瀉時。只刺病所。兩穴俱刺邪。答曰。不然。隨病左右而補瀉之。左則左補瀉。右則右補瀉。問曰。何為絡。答曰。橫者為絡。絡穴一十有五門。針經云。灸幾壯。針訖而復灸。何也。答曰。針則針。灸則灸。若針而弗灸。若灸而弗針。問曰。榮衛之理。果何為也。答曰。難經云。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問捻針之法。有左有右。何謂之有左。何謂之有右。答曰。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謂之左。大指往下退。謂之右。如內針時。須索一左一右。

卷三

針灸門

九針式

鑱針。平半寸。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其病熱在頭身者宜此。圓針。其身圓。鋒如卵形。長一寸六分。肉氣滿宜此。鍉針。其鋒如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脈氣虛眇宜此。鋒針。其刃三隅。長一寸六分。瀉熱出血。發泄痼病宜此。鈹針。一名破針。末如劍鋒。廣二寸半。長四寸。破癰腫出膿血。員利針。尖如犛。且員且利。中身微大。長一寸六分。調陰陽。去暴痹。毫針。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長三寸六分。調經絡。去疾病。長針。鋒如利。長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間者。宜此。燔針。一名淬針。長四寸。風虛舍於骨解皮膚之間者。宜此。

煮針法

危氏方云。用烏頭一兩。去尖。巴豆一兩。硫黃麻黃各半兩。木鱉子十個。同入瓷石器內。水煮一日。洗澤之。再用止痛藥沒藥。乳香。當歸。花蕊石各半兩。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用皂角水洗。再於犬肉內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淨。端直。用松子油塗之。常近人氣為妙。

折量取腧穴法

凡度周身孔穴遠近分寸。以病人男左女右。取手中指第二節。內度兩橫文。相去為一寸。以薄竹片點量分寸使用。或有人手長身短。或身長手短。或人長胸腹短。或人短胸腹長。揣穴尤宜用意。凡穴不離分肉之間。動脈之中。是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其經脈粗細。狀如細線。但令當經而刺之。依法補瀉。即能愈疾矣。明堂定尺寸法云。以八寸為一尺。以八分為一寸。緣人有長短肥瘦不同。取穴不準。秦時扁鵲明堂經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節為一寸。緣人有身長手短。有身短手長。取穴不準。唐時孫思邈明堂經云。取患人男左女右。大拇直節橫文為一寸。以意消詳。巧拙在人。亦有一法。令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節第二節。內度兩橫文。相去為一寸。自依此寸法與人針灸療病以來。其病多獲愈。此法有準。今以為定。

點穴法

凡點穴時。須得身體平直。四肢毋令拳縮。坐點毋令俯仰。立點毋令傾側。坐點則坐針灸。立點則立針灸。反此,則不得其穴耳。

又云。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燒好肉。虛忍痛楚之苦。若有病先灸於上。後灸於下。先灸於少。後灸於多。皆宜審之。

孔穴相去法

甲乙經云。自大椎下至尾骶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俞穴。或云。第一椎上。更有大椎在宛宛陷中。非有骨也。有骨虛即是第一椎若以大椎至尾骶二十一椎長三尺法校之。則止節云椎。每椎節長一寸四分。惟第七椎下。至於膂骨多分之七。故上七節。共九寸八分分之七。下節十四椎。每椎一寸四分分之五有奇。以下七節共二寸一分分之三。亦是一說也。但第一椎有骨。乃骨節之數。大椎雖無骨。實是穴名。既曰自大椎下至二十一椎。豈可不量大椎以下。或者之說。於是不通矣。

自蔽骨下至臍八寸。而中脘居其中(上下各四寸)。氣論注云。中脘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是也。按明常下經云。鳩尾在胸前蔽骨下五分。人無蔽骨。從岐骨際下行一寸則是。欲定中脘之穴。當詳有蔽骨無蔽骨也。又當準人長短肥瘠量之。自臍下寸半為氣海。三寸為丹田。至屈骨凡五寸。千金云。屈骨在臍下五寸。明堂下經亦云。屈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當準人長短肥瘠量之。

銅人經云。幽門夾巨闕旁各五分。肓腧夾臍各五分(明堂經云。在巨闕旁各夾上脘旁相去寸半。三寸)。不容在幽門旁各寸半。天樞去肓俞寸半。夾臍。期門在不容旁寸半。大橫直臍旁(不容天樞期門既各寸半。則幽門肓俞各五分。誤矣)。又云。腎俞在十四椎下兩旁各寸半。與臍平。肓門在十三椎相去各三寸。與鳩尾相直。腎俞既與臍平。肓門乃與鳩尾相直。亦可疑也。

甲乙經云。人有長七尺五寸者。發以下至頤一尺。結喉𩩲骭一尺三寸。𩩲骭至天樞八寸。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橫骨內輔上廉至下廉三寸半。內輔下廉至內踝一尺三寸。內踝至地三寸。又膝膕至跗屬一尺六寸。跗屬至地三寸。又肩至肘一尺七寸。肘至腕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末四寸半。

點灸法

千金方云。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文理解節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決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許希亦云。或身短而手長。或手短而身長。或胸腹短。或胸腹長。或瘠。或肥。又不可以一概論也。又云。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

穴名同異

手有三里五里。足亦有三里五里。手有上廉下廉。足亦有上廉下廉。側頭部有竅陰。足少陽亦有竅陰。偃伏部有臨泣。足少陽亦有臨泣。既有五里矣。勞宮亦名五里。既有光明矣。攢竹亦名光明。肩有肩井。又有所謂中肩井。足有崑崙。又有所謂下崑崙。太淵太泉之名或殊。天鼎天頂之字有異。丹田初非石門。禾窌亦非和窌。陽蹺實為申脈。本非跗陽。陰蹺實為照海。本非交信。肩髃之名。扁骨見於外臺。懸鐘之名。絕骨童子窌之名。前關見於千金注。如此者眾。可不審處而針灸耶。苟不審處。則差之毫釐。有尋丈之謬矣。爰舉其略。以示世醫。俾之謹於灸穴也。

制熟艾法

陳艾好灸。不以多少。擇取葉。入臼內用木杵輕搗令熱。以細篩隔去青滓。再搗再篩。如此三次。別以馬尾羅子隔之。更再搗羅篩。候柔細黃熱為度。

艾炷大小法

千金方云。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云。小兒七日以上。周年已還。不過七壯。炷如雀糞)。明堂下經云。凡灸。欲艾炷若根下廣三分。若不三分。即火氣不能遠達。病未能愈。則是艾炷欲其大。惟頭與四支則艾炷欲其小。明堂上經乃云。艾炷依竹筋頭作。其病脈粗細狀如線。但令當脈灸之。如雀糞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內疝瘕痃癖塊伏梁氣等。惟須大艾炷。故小品曰。腹背爛燒四支。則但去風邪而已。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穴。灸之。不過四七炷。只依竹筋頭大。但令正當脈灸之。艾炷若大。復灸多。其人永無心力。如頭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而無力。既失精神。又加於細。令人短壽。此論甚當。故備著之。

點灸火法

明堂下經云。古來灸病。忌松柏枳楺榆棗桑竹八木。切宜避之。有大珠曜日。以艾承之得火。有此火鏡曜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諸番部落。用鑌鐵擊䃈石。得火出以艾引之。凡人卒難備。即不如無木火青麻油點燈。燈上燒艾莖點灸是也。兼滋潤灸瘡至愈不疼痛。用蠟燭更佳。良方云。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今舟行人以鐵鈍刀擊石。先以紙灰為火。紙在下承之亦得火)。或用水晶鏡。於日得太陽火為妙。太陰則以槐木取火。

下火法

凡下火點灸。欲令艾炷根下亦輝廣三分。若不三分。孔穴不中。不合經絡。緣榮衛經脈。氣血通流。各有所主。灸穴不中。即火氣不能遠達。而病未能愈也。

定灸多少法

凡灸頭與四肢。皆不令多灸。緣人身有三百六十五絡。皆歸於頭。頭者。諸陽之會也。若灸多。令人頭旋目眩。遠視不明。緣頭與四肢肌肉薄。若並灸。則氣血滯絕於注下。宜歇火氣少時。令氣血遂通。再使火氣流行。候主數足。自然除病。宜詳察之。

用火法

古來用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宜避之。八木者。松木火難瘥增病。柏木火傷神多汗。竹木火傷筋目暗。榆木火傷骨失志。桑木火傷肉肉枯。棗木火內傷吐血。柘木火大傷氣脈。橘木火傷榮衛經絡。

定髮際法

凡灸髮際。如是患人有髮際正齊。依明堂所說。易取其穴。如是患人先因疾患。後脫落盡髮際。或本人額項無發。難憑取穴。今定患人兩眉中心直上三寸為髮際。後取大椎直上三寸為髮際。以此為準。明堂上經云。如後髮際亦有項腳長者。其毛直至骨頭。亦有無項腳者。毛齊至天牖穴。即無毛根。如何取穴。答曰。其毛不可輒定。大約如此。若的的定風府正相當。即測量相去各二寸。此為定穴。

論壯數多少法

千金方云。凡言壯數。若丁壯病根深篤。可倍於壯數。老少羸弱。可減半(又云。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不過七壯。炷如雀屎)。扁鵲灸法。有至五百壯千壯。曹氏灸法。有百壯有五十壯。小品諸方亦然。惟明堂本經多雲。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故後人用法不準。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凡灸頭頂止於七壯。積至七七壯止。同人若治風。則灸上星前頂百會皆至二百壯。腹背宜灸五百壯。若鳩尾巨闕。亦不宜多。四肢但去風邪。不宜多灸。灸則四肢細而無力。明堂上經而千金。於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二三百壯。心俞禁灸。若中風則急灸至百壯。皆視其病之輕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說而又不知其有一說也。下經只云。若是禁穴。明堂亦許灸一壯至三壯。恐未盡也。又云。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切令瘡漸瘥。則瘴癘瘟瘧毒氣不能著人。故吳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

用針呼吸法

呼不過三。吸不過五。呼外捻針回經氣。吸內捻針行經氣。

針灸須藥

千金方云。病有須針者。即針刺以補瀉之。不宜針者。直而灸之。然灸之大法其孔穴與針無忌。即下白針或濕針訖乃灸之。此為良醫。其腳氣一病。最宜針。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非良醫也。針灸而藥。藥而不針。亦非良醫也。但恨下里間。知針者鮮爾。所以學者須解用針。燔針白針皆須妙解。固是良醫。此言針灸與藥之相須也。今人或但針而不灸。灸而不針。或惟用藥而不知針灸者。皆犯孫真人所戒也。而世所謂醫者。則但知有藥而已。針灸則未嘗過而問焉。人或詰之。則曰。是外科也。業貴精。不貴雜也。否則曰。富貴之家。未必肯針灸也。皆自文其過爾。吾故詳著千金之說。以示人云。

審方書

經云。爪甲與爪甲角間。與外間內側與外側。與夫陷者宛宛中。要精審其某穴去某處幾寸。與其穴去處同者。自各有經絡。

候天色法

凡點灸時。若值陰霧大起。風雪忽降。猛雨炎暑。雷電虹蜺。暫時且停。候待晴明。即再下火灸。灸時不得傷飽。大肌。飲酒大醉食生硬物。兼忌思慮愁憂。怨怒呼罵。吁嗟嘆息。一切不詳。忌之大吉。千金云。日正午以後。乃可灸。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穀氣虛。令人癲痃。不可針灸。卒急者。不用此例。

用針略例

夫用針刺者。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濡。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夫為針者。不離乎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氣血。不得妄行。針入一分。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知呼吸出入水火之氣。針入三分。知四時五行五臟六腑逆順之氣。針皮毛腠理者。勿傷肌肉。針肌肉者。勿傷筋脈。針筋脈者。勿傷骨髓。針骨髓者。勿傷諸絡。東方甲乙木。主人肝膽筋膜魂。南方丙丁火。主人心小腸血脈神。西方庚辛金。主人肺大腸皮毛魄。北方壬癸水。主人腎膀胱骨髓精志。中央戊己土。主人脾胃肌肉意智。針傷筋膜者。令人忤視失魂。傷血脈者。令人煩亂失神。傷皮毛者。令人上氣失魄。傷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傷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此為五亂。因針所生。若更失度者。有死之憂也。所謂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謂愚人妄針必死。不能起生人也。又須審候。與死同狀者。不可為醫。與亡國同政者。不可為謀。雖聖智神人。不能活死人。存亡國也。故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凡愚人貪利。不曉於治亂存亡。危身滅族。彼此俱喪。亡國破家。亦醫之道也。凡用針之法。以補瀉為先。呼吸應江漢。補瀉較升斗。經緯有法則。陰陽不相干。震為陽氣始(火生於寅)。兌為陰氣終(戌為上墓)。坎為太玄華(冬至之日。夜半一陽爻生)。離為太陽精(為中女之象)。欲補從卬陽(補不至巽。足地戶為地虛)。欲瀉從西北(向寅至午)。針出從月光(從申為日月向午之光位)。如此思五行氣。以調榮用衛。以將息之。是曰隨身寶用鋒針。針者。除疾速也。先補五呼。刺入五分。留十呼。刺入一寸。留二十呼。隨時而將息之。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刺大者微出其血。刺滑者疾髮針。淺而內則久留之。刺澀者。必得其脈。隨其逆順。久留之。疾出之。壓其穴。勿出其血。諸小弱者。勿用大針。然氣不足。宜調以百藥。餘三針者。正中破癰堅瘤結息肉也。亦治人疾也。火針亦用鋒針。以油火燒之。務在猛熱。不熱。即於人有損也。隔日一報。三報之後。當膿水大出為佳。巨闕太倉上下脘此一行。有六穴。忌火針也。大症塊。當停針轉動更為佳。每針。常須看脈。脈好乃下針。脈惡勿亂下針也。一宿發熱惡寒。此為中病。勿輕視之。

灸例

凡孔穴其身皆是。臟腑榮衛。血脈通流。表裡往來。各有所主。臨時救難。必當審詳。人有老小。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商量准而析之。無得一概。致有差失。其尺寸之法。古者八寸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肢為一夫。又以肌肉文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細安詳用心者。乃能得之耳。經曰。橫三間寸者則是三灸。兩間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壯之處。即為一寸。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體。無使其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是徒破好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立點則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多倍於其數。其人老少微弱者。可復減半。依扁鵲灸法。有至五百壯千壯。皆臨時消息之。明堂本經多雲。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曹氏灸法有百壯者。有五十壯者。小品諸方亦皆有此。仍須准病輕重以行之。不可膠柱守株。凡新生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不過七壯。炷如雀屎。大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皆以日正午以後乃可下火灸之。時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穀氣虛冷癲眩。不可灸也。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者。不可用此例。灸之生熟法。腰以上為上部。腰以下為下部。外為陽部為榮。內為陰部為衛。故臟腑周流。名曰經絡。是故丈夫四十以上。氣在腰。老嫗四十以上。氣在乳。以丈夫先衰於下。婦人先衰於上。灸之生熟亦宜樽而節之。法當隨病遷變。大法外氣務生。內氣務熟。其餘隨宜耳。頭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氣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絡。皆上歸於頭。頭者為陽之會也。故頭病必宜審之。灸其穴。不得亂灸。過多傷神。或使陽精圓熟令陰魄再足。是以灸頭不得滿百。脊背者。是體之橫梁。五臟之所繫著太陽之會合。陰陽動發。冷熱成疾。灸太陽熱大。害人也。腳臂手足者。人之枝幹。其神繫於五臟六腑。隨血脈出。能遠近採物。臨深履薄。養於諸經。其地狹淺。故灸宜少。灸過多。即內神不得入。精神閉塞。痞滯不仁。即臂不舉。故四肢之灸。不宜太熟也。然若腹臟之內。為性貪於五味。無厭成疾。風寒結痼。水穀不消。宜當熟之。然大杼脊中腎腧膀胱八窌可至二百壯。心主手足太陰可至六七十壯。三里太谿太衝陰陽一陵泉。上下二廉。可至百壯。腹上下脘中脘病。莫若灸之宜熟。若治諸陰陽風熱者。脈大者。以鋒針刺之。間日以報之。若治諸邪風鬼注痛處少氣。以毫針去之。隨病輕重用之。表針內藥。隨時用之。消息將之。與天同心。百年永安。終無橫病。此要略說之。非賢勿傳。秘之。凡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傷血脈。焦筋骨。凡汗以後勿灸。此為大逆。浮脈熱甚勿灸。頭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須少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須少主大體。皆須以意商量。臨時遷改。應機千變萬化。難以一準耳。其溫病隨所著而灸之。可百壯余。少至九十壯。大杼胃脘可五十壯。手心主手足太陽可五十壯。三里曲池太衝可百壯。皆三報之。乃可愈耳。風勞沉重九部盡病。及毒氣為疾者。不過五十壯。亦宜三報之。若攻臟腑。或心腹疼者。亦宜百壯。若卒報百病鬼魅所著者。灸頭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不過五十壯。少不減三五七九壯。凡陰陽濡風口喎僻者。不過三十壯。三日一報。報如前微者三報。重者九報。此風氣濡微細入故宜緩火溫氣推排。漸抽以除耳。若卒報摧迫。則流行細入成痼疾。不可愈也。故宜緩火。凡諸虛疾水穀沉結流離者。當灸腹背宜多。而不可過百壯。大凡人有卒暴得風。或中時氣。凡百所苦。皆須急灸療。慎勿任其停滯也。若旺相者。可得無他。不爾漸久,後皆難愈。深宜知此一條。

補瀉法

夫行針者。當刺之時。口溫針暖。先以左手揣按其所針榮腧之處。彈而弩之。爪而下之。捫而循之。通而取之。隨病咳嗽一聲。右手持針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氣來如動脈之狀。補者。隨經脈推而內之。左手閉針空。徐出針。而疾按之。瀉者。迎經脈動而伸之。左手開針空。疾出針而徐按之。隨而濟之。是謂補。迎而奪之是謂瀉。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一十二經之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灸用火善惡補瀉法

凡四肢者。身之支幹也。其氣繫於五臟六腑。其身度淺薄。灸之不欲過多。須依經數也。過謂余病。則宜依之。若腳氣。不拘此例。風毒灸之。務欲多也。依此經數。則卒難愈疾。小品論灸有八木火。明堂論灸之補瀉法。若能依之。應有道理。八木之火。凡灸用松木火則難愈。柏木火則瘡多汁。橘木火則傷皮。桑木火則肉枯。棗木火則體消。竹木火則傷筋。多壯則筋縱。枳木火則陷脈潰。榆木火則傷骨。多壯則骨枯。凡八木之火。皆不可用也。火用陽燧之火。其次用䃈石之火。天陰則用槐木之火。陽燧是以火珠向日下。以艾於下承之。便得火也。䃈石似玉堅。以此石擊鑌鐵。即火出。仍以極爛榆木承之即得。亦用艾取之。此是匈奴火法。今北人猶爾。灸有補瀉者。甲乙經云。用灸補者。無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灸瀉者。疾吹其火。付其艾。須其火滅也。此言以口吹艾炷令疾滅。即是瀉也。不吹聽其自滅者。即補也。小品又云。黃帝曰。灸不過三分。是謂從穴。此言作艾炷欲令根下闊三分也。若減此。則不履孔穴。不中經脈。火氣不行。不能除病也。若江南嶺南寒氣既少。當二分為準。燧小不得減一分半也。嬰兒以意減之。凡灸瘡得膿增壞。其病乃出。瘡不壞則病不除已。甲乙經云。灸不發者。用故履底灸熱熨之。三日即發也。甚宜解此。又近有蘇恭。善醫此疾。馳名於上京。顯譽於下邑。撰腳氣方卷論。則信為指南。敘灸亦未成膠柱。乃云。毒氣如賊。何必要在大門出。腹背手足。皆須灸也。愚謂灸痛風毒所攻腹。則引賊入室。如何令賊出門。特宜知之。不可輕脫。若手指疾悶。灸無妨也。若病人患熱病者。覺針氣至病所。即退針三二分。令病人口吸氣。鼻出氣。依經生成數數之。覺針下陰氣隆至。依前法出針。若病人患寒病者。覺針氣至病所。即進針至二三分。令病人鼻吸口呼。依本經生成數數之。覺針下陽氣隆至。依前法出針。假令補冷。先令病人咳嗽一聲。得入腠理。復令病人吹氣一口。隨吹下針。至六七分。漸進腎肝之部。停針。徐徐良久。復退針一豆許。乃捻針。問病人覺熱否。然後針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人吸氣內針。捻針。使氣下行至病所。卻外捻針。使氣上行。直過所針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針出。以手速按其穴。此為補。夫病後熱者。治之以寒也何如。須其寒者。先刺入陽之分。後得氣推內至陰之分。復令病人地氣入而天氣出。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人自覺清涼矣。夫病惡寒者。治之以熱也何如。須其熱者。先刺入陰之分。後得氣徐引針。至陽之分。復令病人天氣入而地氣出。亦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人自覺和暖矣。

迎隨補瀉法

經云。東方實而西方虛。瀉南方而補北方。何謂也。此實母瀉子之法。非只刺一經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實。瀉心火之子。補腎水之母。其肝經自得其平矣。五臟皆依此而行之。

真言補瀉手法

補法

左手掏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針入透於腠理。令病人吹氣一口。隨吹針至分寸。待針頭沉緊。時轉針頭。以手循捫。覺氣至卻回。針頭向下。覺針頭沉緊。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出針。乃閉其穴(謂一手急捻孔是也)。虛羸氣弱癢麻者。補之。

瀉法

左手掏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針入腠理。復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氣入針至分寸。覺針沉緊。轉針頭向病所。覺氣至病。若覺病退。便轉針頭下以手循捫。覺針沉悶。令病人吹氣一口。隨吹氣一口而徐出其針。則不閉其穴。命之曰瀉。豐肥堅硬疼痛者。瀉之。

素問瀉必用方補必用圓法

夫瀉必用方。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及復候其方吸而轉。及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夫補必用圓。圓者行也。行者移也。謂行不宜之氣。移未復之脈。故刺必中其榮。又復候吸而推針至血。故圓與方非針也。余不知聖人之意。請後之明達之士詳究焉。

春夏刺淺秋冬刺深法

內經曰。病有浮沉。刺有深淺。各正其理。無反其道。然春夏為陽。其氣在外。人氣亦浮。凡刺者。故淺取之。秋冬為陰。其氣在內。人氣在臟。凡刺者。故當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謂春夏為陽。謂陰所養。故刺之各致一陰。秋冬為陰。謂陽所養。故刺之各致一陽。春夏溫必致一陰者。謂下針深刺至腎肝之部。得其氣針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謂下針淺刺至心肺之部。得其氣推而內之良久出針。是推內之陽也。故素問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

生成數法

冷補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出。自覺熱矣。當熱瀉之時。使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臟腑之數。自覺清涼矣。

手指補瀉法

經云。凡補瀉。非必呼吸出內。而在乎手指何謂也。故搖、動、進、退、搓、盤、彈、捻、循、捫、攝、按、爪切是也。略備於後。

 動者。如足不能行。將針伸提而已。

退 退者。為補瀉欲出針時。各先退針一豆許。然後卻留針。方可出之。此為退也。

 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似搓線之貌。勿轉太緊。治寒而里臥針。依前轉法。以為搓也。

 進者。凡不得氣。男外女內者。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此之為進也。

 盤者。為如針腹部。於穴內輕盤搖而已。為盤之也。

 搖者。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出者也。

 彈者。凡用補時。可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也。如瀉。不可用也。

 捻者。以手捻針也。務要識手左右也。左為外。右為內。慎記耳。

 循者。凡下針於穴部分經絡之處。用手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而已。經云。推之則行。引之則止。

 捫者。凡補時。用手捫閉其穴是也。

 攝者。下針如氣澀滯。隨經絡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自得通行也。

 按者。以手捻針無得進退。如按切之狀是也。

 爪者。凡下針用手指作力置穴。有準也。

 切者。凡欲下針。必先用大指甲左右於穴切之。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是不傷榮衛故也。

呼吸補瀉法

補瀉者。言呼吸出內以為其法。補之時。從衛取氣也。取者。言其有也。素問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貴賓。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獲。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是取其氣而不令氣大出也。當瀉之時。從榮置其氣。而不用也。故素問曰。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瀉者。是置其氣而不用也。若陽氣不足。而陰氣血有餘者。當先補陽而後瀉陰。陰血不足而陽氣有餘者。當先補陰而後瀉陽。以此陰陽調和。榮衛自然通行。此為針之要也。

夫婦配合

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陰日陰時則當刺陰乾。陽日陽時則當刺陽干。故陰陽者氣血也。陰日血先氣後。陽日氣先血後。經云。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然陰日雖遇陽時。刺陰乾者何也。蓋陰日血先行引氣。後隨血入脈中而行。此為婦有氣。夫往從之者。故陰乾是也。陽日雖遇陰時。刺陽干者何也。蓋陽日氣先行引血。後隨氣流注在脈外而行。此為夫有氣。婦往從之者。故陽干是也。如斯之論。此之謂也。

經絡取原法

本經原穴者。無經絡逆從子母補瀉。凡刺原穴。診見動作來應手而納針。吸則得氣。無令出針。停而久留。氣盡乃出。此拔原之法也。

王海藏拔原法

假令針肝經病。於本經原穴針一針。如補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補一針。如瀉肝經來。亦於本經原穴瀉一針。如余經有補瀉。針畢仿此例。亦補瀉各經原穴。

手太陰之原出於太淵。手少陰之原出於神門。手厥陰之原出於大陵。手太陽之原出於腕骨。手陽明之原出於合谷。手少陽之原出於陽池。足太陰之原出於太白。足少陰之原出於太谿。足厥陰之原出於太衝。足太陽之原出於京骨。足陽明之原出於衝陽。足少陽之原出於丘墟。

凡此十二原穴。非瀉子補母之法。虛實通用。故五臟六腑有病。皆取其原是也。

井主心下滿。榮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嗽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經絡俞穴配合法

五臟六腑。各有井榮俞經合。腑為陽。臟為陰。陽主表。陰主裡。故為陰陽榮衛相合。其中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陰榮丁火。陽榮壬水。陰俞己土。陽俞甲木。陰經辛金。陽經丙火。陰合癸水。陽合戊土。故陰陽俞榮而各不同。有配之法。名曰對刺。手之三陰。始於癸而終於乙。手之三陽。始於庚而終於戊。足之三陽。始於戊而終於庚。足之三陰。始於乙而終於癸。手之陰陽。陰逆陽順。足之陰陽。陽逆陰順。此陰陽逆順。不可不知也。

十二經是動所生之病

手太陰肺之經

是動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謂臂厥。主肺。

所生病。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卒遺失無度。

手太陽小腸經

是動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主液。

所生病。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手陽明大腸經

是動病。齒痛䪼腫。主津。

所生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足厥陰肝之經

是動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粗脫色。主肝。

所生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閉癃。

足少陽膽之經

是動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主骨。

所生病。頭痛。角頷腫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卒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陰腎之經

是動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無所見。心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是謂骨厥。主腎。

所生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手少陰心之經

是動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謂臂厥。主心。

所生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

手厥陰心包絡經

是動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肢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主脈。

所生病。煩心。心痛。掌中熱。

足太陽膀胱經

是動病。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似結。腨似裂。是謂踝厥。主筋。

所生病。痔。瘧。狂癲疾。頭囟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

足陽明胃之經

是動病。悽悽然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謂骭厥。主血。

所生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項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免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已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肌。溺色黃。氣不足。則身已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手少陽三焦經

是動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主氣。

所生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太陰脾之經

是動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主脾。

所生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

云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

能知迎隨。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別陰陽。陰陽者。知榮衛之流行逆順。經脈往來終始。凡用針。順經而刺之。為之補。迎經而奪之。為之瀉。故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取之。安得無實。此謂迎隨補瀉之法。

古法流注

經云。其氣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注還於手太陰。如環無端。周流不息。晝夜行流。與天同度。此法如氣血所生之經絡。於一經中井榮腧經合。迎隨補瀉之法。亦用東方實而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是也。

四季人神不宜灸

春在左脅。秋在右脅。夏在臍。冬在腰。

逐日人神歌訣

一足大趾鼻小指。二踝髮際外踝中。三股牙齒肝及足。四腰胃脘手陽明。五口遍身還在手。六手指間又在胸。七踝氣衝並在膝。八脘股內及陰中。九尻在足脛膝經。十腰在背足趺中。

十二支人神所在諸法

子日(在目孫氏云在肩口)。丑日(在耳及腰)。寅日(在胸又云在口)。卯日(在脾孫氏云在鼻)。辰日(在腰)。巳日(在頭口孫氏云在手)。午日(在心腹)。未日(在兩足心孫云在足)。申日(在肩及額又云頭腰)。酉日(在脛孫氏云在背)。戌日(在咽喉孫氏云在頭一作項)。亥日(在背頸又在兩膝孫氏云在項)。

又法

甲乙日(忌寅時不灸頭)。丙丁日(忌辰時不灸耳)。戌巳日(忌午時不灸發頂。一云不灸膝臏)。壬癸日(忌酉時。不灸足)。

又法

每月六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小盡日。甲辰庚寅乙卯丙辰辛巳。五辰五酉。五未八節日。前後各一日。若遇以上日並凶。不宜灸之。

又法

正月醜。二月戌。三月未。四月辰。五月醜。六月戌。七月未。八月辰。九月醜。十月戌。十一月未。十二月辰。

又法

男忌 壬辰。甲辰。己巳。丙午。丁未。

女忌 甲寅。乙卯。乙酉。乙巳。丁巳。

又法

男忌戌(又云忌陰日)。女忌(孫氏云忌巳又云忌破日)。

又法

丙子日天子會。壬子日百王會。甲子日太子會。丁丑日三公會。丙辰日諸侯會。辛卯日大夫會。癸卯日人臣會。乙亥日以上都會。

又法

木命人行年在木不宜針及服青藥。

火命人行年在火不宜針及服赤藥。

土命人行年在土不宜吐及服黃藥。

金命人行年在金不宜灸及服白藥。

水命人行年在水不宜下利及服黑藥。

凡醫者不知此法下藥。若遇命厄會深者。下手即死。

又法

立春春分脾。立夏夏至肺。立秋秋分肝。立冬冬至心。四季十八日腎。

每月血支

正月醜。二月寅。三月卯。四月辰。五月巳。六月午。七月未。八月申。九月酉。十月戌。十一月亥。十二月子。

避人神等法

千金云。欲行針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與禁忌相應即可。故男忌除。女忌破。男忌戊。女忌巳。酉日神忌。有每月忌。有十二時忌。有四季忌。人神有十二部。又有九部旁通人神。有雜忌。旁通又有所謂血支。血忌之類。凡醫者不能不知此。

旁通十二經絡流注孔穴

<figure> <img alt="旁通十二經絡流注孔穴"> </figure>

人神所在不宜針灸

一日在足大趾。二日在外踝。三日在股內。四日在腰間。五日在口舌。六日在兩手。七日在內踝。八日在足腕。九日在尻。十日在腰背。十一日在鼻柱。十二日在髮際。十三日在牙齒。十四日在胃脘。十五日在遍身。十六日在胃。十七日在氣衝。十八日在股內。十九日在足。二十日在踝。二十一日在小指。二十二日在內踝。二十三日肝及足。二十四日手陽明。二十五日足陽明。二十六日在胸。二十七日在膝。二十八日在陰。二十九日在膝脛。三十日在足趺。

十二部人神不宜灸

建日在足禁晡時。除日在眼禁日入。滿日在腹禁黃昏。平日在背禁人定。定日在心禁夜半。執日在手禁雞鳴。破日在口噤平旦。危日在鼻禁日出。成日在唇禁食時。收日在頭禁禺中。開日在耳禁午時。閉日在目禁日昳。

十二時忌不宜灸

子時在踝。丑時在頭。寅時在耳。卯時在面。辰時在項。巳時在乳。午時在胸。未時在腹。申時在心。酉時在背。戌時在腰。亥時在股。

每月忌日不宜針灸出血

正月丑日。二月未日。三月寅日。四月申日。五月卯日。六月酉日。七月辰日。八月戌日。九月巳日。十月亥日。十一月午日。十二月子日。

十二部年人神不宜灸

一歲。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人神在心(一雲頭)。

二歲。十四。二十六。三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四。八十六。人神在喉。

三歲。十五。二十七。三十九。五十一。六十三。七十五。八十七。人神在頭。

四歲。十六。二十八。四十。五十二。六十四。七十六。八十八。人神在肩。

五歲。十七。二十九。四十一。五十三。六十五。七十七。八十九。人神在背。

六歲。十八。三十。四十二。五十四。六十六。七十八。九十。人神在腰。

七歲。十九。三十一。四十三。五十五。六十七。七十九。九十一。人神在腹。

八歲。二十。三十二。四十四。五十六。六十八。八十。九十二。人神在項。

九歲。二十一。三十三。四十五。五十七。六十九。八十一。九十三。人神在足。

十歲。二十二。三十四。四十六。五十八。七十。八十二。九十四。人神在膝。

十一歲。二十三。三十五。四十七。五十九。七十一。八十三。九十五。人神在陰。

十二歲。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六十。七十二。八十四。九十六。人神在股。

九部旁通人神不宜灸

<figure> <img alt="九部旁通人神不宜灸"> </figure>

新忌旁通不宜灸

<figure> <img alt="新忌旁通不宜灸"> </figure>

忌若逢病人厄會。男女氣怯。下手至困。通人達士。豈拘此哉。若遇急卒暴患。不拘此法。許希亦云。若人病卒暴。宜急療。亦不拘此。故後之醫者。亦云卒暴之疾。須速灸療。一日之間。止忌一時是也。

針禁忌法

大寒無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空無治。新內無刺。已刺無內。大怒無刺。已刺無怒。大勞無刺。已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飢無刺。已刺無飢。大渴無刺。已刺無渴。

乘車來者。臥以休息。如食頃。乃刺之。步行來者。坐以休息。如行十里頃乃刺之。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腎三日死。其動為嚏(刺中五臟死日變動出素問刺禁篇。又診要經篇云。中心者環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又四時刺逆從篇云。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王冰注云。此三論。皆岐之言。而不同者。傳之誤也)。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刺中膈為傷中。不過一歲必死。刺趺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流脈不幸為肓。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漏為聾。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膝臏出液為跛。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刺足下布胳中脈。血不出為腫。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隙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膺中陷中脈為肺為喘逆仰息。刺氣衝中脈血不出為腫鼠鼷。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刺脊間中髓為傴。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乳上乳中乳房為腫根蝕。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嗽逆。刺小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小腹滿。刺手魚腹內陷為腫。刺腨陽內陷為腫。刺目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肓。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神庭禁不可刺。上關刺不可深。缺盆刺不可深。顱息刺不可多出血,臍中禁不可刺。左角刺不可久留。人迎刺過深殺人。雲門刺不可深(經云。雲門刺不可深。今則都忌不刺。學者宜詳息之)。五里禁不可刺。伏兔禁不可刺(按甲乙足陽明經。伏兔刺入五分。則不當禁)。三陽絡禁不可刺。復溜刺無多見血。承筋禁不可刺。然骨刺無多見血。乳中不可刺。鳩尾不可刺。

針忌

千金方云。夫用針者。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勿失其理。針皮毛腠理勿傷肌肉。針肌肉勿傷筋脈。針筋脈勿傷骨髓。針骨髓勿傷諸絡。傷筋膜者。愕視失魂。傷血脈者。煩亂失神。傷皮毛者。上氣失魄。傷骨髓者。呻吟失志。傷肌肉者。四肢不收失智。此為五亂。因針所生若更死。度有死之憂也。

灸禁忌法

頭維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腦戶禁不可灸。風府禁不可灸。啞門禁不可灸。陰市禁不可灸。下關耳中有干適低無灸。耳門耳中有膿無灸。人迎禁不可灸。絲竹空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承泣禁不可灸。脊中禁不可灸。乳中禁不可灸。瘈脈禁不可灸。石門女子禁不可灸。白環腧禁不可灸。氣衝灸之。不幸不得息。淵腋灸之不幸生膿蝕。天府禁不可灸。經渠禁不可灸。伏兔禁不可灸。地五會禁不可灸。鳩尾禁不可灸。

甲乙經灸禁穴

頭維。下關。承光。腦戶。氣衝。伏兔。地五會。風府。淵腋。啞門。天府。經渠。白環腧。鳩尾。迎香。石門(女子)。絲竹空。承泣。耳門。人迎。瘈脈。少商。尺澤。陰市。陽關。少海。晴明。乳中。關衝。

又法

黃帝問曰。凡灸。大風大雨大陰大寒灸否。既不得灸。有何損益。岐伯答曰。大風灸者。陰陽大錯。大雨灸者。經絡脈不行。大陰灸者。令人氣逆。大寒灸者。血脈蓄滯。此等日。乃更動其病。令人短壽。大風灸者。所謂復時不可加火艾。大寒灸者。所謂盛冬凌晨也。大雨灸者。但雨日即下得。雖然有卒得。又逢大雨。此止可灸之。大陰灸者。謂諸雲霧。總合凡人初患卒得。終是難下。經云。當其盛也。慎勿哀傷。即是初得重病之狀候。

雜忌法

雜忌法有數端。經云。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於至巧。氣血羸劣者。不可刺。久病篤危者。不可刺。大寒大熱大風大雨大飢大飽大醉大勞皆不可刺。然大寒無刺。令病人於無風暖室中。啜以粥食。飲以醪酪。令病人無畏寒氣。候氣血調勻。然後可刺。如此刺之。無疾不愈。余皆仿此而行之。經云。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混混之脈。無刺熇熇之熱。此之謂也。

天醫取師療病吉日

正月卯日。二月寅日。三月丑日。四月子日。五月亥日。六月戌日。七月酉日。八月申日。九月未日。十月午日。十一月巳日。十二月辰日。

針灸吉日

丁卯。庚午。甲戌。丙子。壬午。甲申。丁亥。辛卯。壬辰。丙申。戊戌。己亥。己未。庚子。辛丑。甲辰。乙巳。丙午。戊申。壬子。癸丑。乙卯。丙辰。壬戌。丙戌。以上並吉。又宜用除日。開日。天醫要安。並吉。

十干日不治病

甲不治頭。乙不治喉。丙不治肩。丁不治心。戊不治腹。己不治脾。庚不治腰。辛不治膝。壬不治脛。癸不治足。

十干日不針灸

甲日頭。乙日耳。丙日肩。丁日背。戊己日腹、脾。庚日肺、腰。辛日膝。壬日腎經。癸日手足。

千金方云。癰疽疔瘇。喉痹客忤。尤為急。凡作湯藥。不可避凶日。覺病須臾即死便治。又曰。凡卒暴得風。或中時氣。凡百所苦。須急救療。後皆難愈。此論甚當。夫急難之際。命在須臾。必待吉日後治。已淪於鬼籙矣。此所以不可拘避忌也。惟平居治病於未形。遇天德月德等日。服藥及針灸可也。凡醫者。若不能知此諸般禁忌。趨吉避凶。妄亂針灸。非惟不能愈疾。甚者或致患人傷生喪命。為害非輕。若逢病人。年命厄會處。男女氣怯下手至難。通人達士。若遇卒急暴患。何暇選擇避忌。即不可拘此。若是禁穴。諸般醫療不瘥。明堂經中亦許灸一壯至十壯。更宜以意詳之。

推行年醫法

年至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醫 卯。戌。子。未。酉。亥。辰。寅。巳。午。醜。申。

求歲天醫法

當以傳送。加太歲太乙下為醫。

求月天醫法

陽月以大吉。陰月以小吉。加月建。功曹下為鬼道。傳送下為天醫。

推避病法

以小吉加月建。登明下為天醫。可於此避病。

推治病法

以月將加時。天醫加病人年。治之瘥。

喚師法

未。卯。巳。亥。酉(鬼所在。喚師凶)。

釋運氣定日下血氣法

井滎逐日建時功。十日循環是一宮。血氣相迎行臟腑。通流十干本元宗。陽日從衛先行氣。陰日從榮血可通。陽日氣先脈出外。陰日脈內血先從。氣先血後還行府。行藏榮先氣後攻。陽干五行補五府。陰乾行藏五行宮。並滎流注俞經合。用建通流日下窮。連轉五遭成五十。遍行臟腑五行終。

釋流注逐日時開穴法

甲竅陰。乙大敦。丙少澤。丁少衝。戊厲兌。己隱白。庚商陽。辛少商。壬至陰。癸湧泉。

釋流注十二經所屬法

手太陰肺經穴 少商魚際與大淵。經渠尺澤肺相連(肺之經辛)。

手陽明大腸經穴 商陽二三間合谷(四穴)。陽谿曲池大腸原(大腸經庚)。

手少陰心經穴 少衝少府屬於心。神門靈道少海尋(心之經丁)。

手太陽小腸經穴 少澤前谷後谿腕。陽谷小海小腸經(小腸經丙)。

足厥陰肝經穴 大敦行間大沖齊。中封曲泉屬於肝(肝之經乙)。

足少陽膽經穴 竅陰俠谿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膽之經甲)。

足太陰脾經穴 隱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陰陵泉要知(脾之經己)。

足陽明胃經穴 厲兌內庭陷骨胃。衝陽解谿三里隨(胃之經戊)。

足少陰腎經穴 湧泉然谷太谿穴。復溜陰谷腎之經(腎之經癸)。

足太陽膀胱經穴 至陰通谷束京骨(二穴)。崑崙委中是膀胱(膀胱經壬)。

手厥陰心包絡經穴 中衝勞宮心包絡。太陵間使曲澤傳(心包絡經乙)。

手少陽三焦經穴 關衝液門並中渚。陽池支溝天井俱(三焦經甲)。

釋流注十二經動脈原穴所在法

甲出丘墟乙太衝。丙歸腕骨是源中。丁出大陵原內過。戊胃衝陽氣可通。己出太白庚合谷。辛緣本出太淵同。壬歸京骨期中過。癸出之時在溪空。

十二經配十二支

寅屬肺。卯屬大腸。辰屬胃。巳屬脾。午屬心。未屬小腸。申屬膀胱。酉屬腎。戌屬心主。亥屬三焦。子屬膽。醜屬肝。

十二經配合

膀胱配腎。脾配胃。膽配肝。心配小腸。肺配大腸。心包絡配三焦。

論九針孔穴應候訣

九針者。上應天地。下應四時陰陽。

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

身形以應。

一皮。二肉。三脈。四筋。五聲音。六陰陽。七睛齒。八風。九竅。

手三陰三陽穴流注法

凡孔穴。所出為井。所流為榮。所注為腧。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灸刺大法。春取井。夏取榮。季夏取俞。秋取經。冬取合。

肺出少商為井。手太陰脈也。流於魚際為榮。注於大泉為俞。過於列缺為源。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心主於中衝為井。心包絡脈也。流於勞宮為榮。注於大陵為俞。過於內關為源。行於間使為經。入於曲澤為合。心出於少衝為井。手少陰脈是也。流於少府為榮。注於神門為俞。過於通里為源。行於靈道為經。入於少海為合。大腸出於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於二間為榮。注於三間為俞。過於合谷為源。行於陽谿為經。入於曲池為合。三焦出於關衝為井。手少陽脈也。流於腋門為榮。注於中渚為俞。過於陽池為源。行於支溝為經。入於天井為合。小腸出於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於前谷為經。注於後溪為俞。過於腕骨為源。行於陽谷為經。入於小海為合。

足三陰三陽穴流注法

胃出於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於內庭為榮。注於陷骨為俞。過於衝陽為源。行於解谿為經。入於三里為合。膽出於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於俠谿為榮。注於臨泣為俞。過於丘墟為源。行於陽輔為經。入於陽陵泉為合。膀胱出於至陰為井。足太陽脈也。流於通谷為榮。注於束骨為俞。過於京骨為源。行於崑崙為經。入於委中為合。脾出於隱白為井。足太陰脈也。流於大都為榮。注於太白為俞。過於公孫為源。行於商丘為經。入於陰陵泉為合。肝出於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於行間為榮。注於太衝為俞。過於中封為源。行於中封為經。入於曲泉為合。腎出於湧泉為井。足少陰脈也。流於然谷為榮。注於太谿為俞。過於水泉為源。行於復溜為經。入於陰谷為合。

五臟六腑變化流注出入旁通法

宜每臟旁看。從腎臟至天井。三焦出入。正胃臟腑也。皆仿此。

凡五臟六腑。變化無窮。散在諸經。其事隱沒。難得具知。今纂節相付。以為傍通。令學者少留意推尋。則造次可見矣。假令肝心脾肺腎為臟。則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為腑。足少陰為腎經。足太陽為膀胱經。下至五臟。五果。五菜。皆稱觸類長之也。他仿此。

五臟 肝。心。脾。肺。腎。

六腑 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三焦有經無臟)。

五臟經 足厥陰。手少陰。足太陰。手太陰。足少陰。

六腑經 足少陽。手太陽。足陽明。手陽明。足太陽。手少陽。

五行 木。火。土。金。水(以上各主一臟)。

五行數 三、八。二、七。五、十。四、九。一、六(以上五行數。以配五臟)。

五行色 青。赤。黃。白。黑(以上五行色。五臟所象)。

五行相生 水。木。火。土。金(以上五臟相生)。

五行相剋 金。木。土。水。火。

五臟胎月 八月。十一月。正月。二月。五月(不宜針、吐、利)。

五臟相月 冬三月(木相)。春三月(火相)。夏三月(土相)。季夏(六月金相)。秋三月(水相併不宜補養)。

五臟王月 春三月。夏三月。季夏六月。秋三月。冬三月(有疾可宣泄)。

五臟廢月 夏三月(木廢)。季夏(六月。火廢)。秋三日(土廢)。冬三月(金廢)。春三月(水廢。宜補忌泄)。

五臟囚月 季夏(六月。木囚)秋三月(火囚)。冬三月(土囚)。春三月(金囚)。夏三月(水囚宜補忌泄)

五臟死月 秋三月(木死)。冬三月(火死)。春三月(土死)。夏三月(金死)。季夏(六月。水死。宜補)。

五臟王日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上不灸不服藥)。

五臟王時 寅至辰。巳至未。申至戌。亥至醜(以上不灸)。

五臟困日 戊己(土也)。庚辛(金也)。壬癸(水也)。甲乙(木也)。丙丁(火也。宜補養安神)。

五臟困時 食時(日昧土也)。晡時(日入金也)。人定(夜半水也)。平旦(日出木也)。禺中(日中火也宜補養)。

五臟忌日 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並忌此日得病)。

五臟忌時 申至酉。亥至子。寅至卯。巳至午。辰戌醜未(並忌此時得病)。

五時 春。夏。季夏。秋。冬。

五音 角(六十四系)。徵(五十四系)。宮(八十一系)。商(七十一系)。羽(十八系。以上象五行應五臟)。

五星 歲(東方)。熒惑(南方)。鎮(中央)。太白(西方)。辰(北方。以上五星。各象一臟)。

五常 仁肅。禮哲。信聖。義毅。智謀(各從五臟出)。

五樂 琴。管。鼓。磬。瑟(外象五行。內應五臟)。

五兵 矛。劍。盾。戟。弩(各應其臟)。

五味 酸。苦。甘。辛。咸(以上各隨五臟所宜)。

五宜 苦。甘。辛。咸。酸(子來扶母)。

五不宜 辛。咸。酸。苦。甘(此五味須忌之)。

五事 貌(恭)。視(明)。思(睿)。言(從)。聽(聰)(隨臟所感)。

五咎 狂。豫。蒙。僭。急。

六情 好喜。怵慮。樂。威怒(一作感怒)。惡衰(出五臟之情惡衰二字文不類,無完本可校,今缺疑,他仿此)。

八性 慈(惠悲)。愛。公私(恕)。氣正。欲忌(各稟之性)。

 革。肉。髓。骨。腦(各隨初生長)。

 直。銳。方。圓。曲(外應五行之形。內法五臟之象)。

五養 筋。血。肉。皮毛(氣)。骨精(各從五臟所養)。

五液 泣(一云淚)。汗。涎。涕。唾(各隨臟所生)。

七神 鬼。神。意。魄。精(以上脾腎各二神故七神)。

五竅 目(左目甲。右目乙)。舌(榮外為血。內主五音)。耳(左耳丙。右耳丁)。唇(口為戊。舌為己)。鼻(左孔庚。右孔辛)。

五聲 呼。言。哭。歌。呻。

五音 諷詠。肆。唱。歌。吟。

五氣 呵。吹呼。唏噓。呬(有疾各隨其臟消息。其法在調氣論)。

五惡 風。熱。濕。寒。燥。

五味 辛。咸。酸。苦。甘(味之惡)。

五臭 腐。焦。膻。腥。香。

五有餘病 怒。笑(不止)。脹滿(噫)。喘咳(上氣)。脹泄久(實則此疾見)。

五不足病 悲。憂。少氣。息痢。厥(虛則此疾見)。

五積 肥氣。伏梁。磨氣。息賁。賁豚。

五疾 奔氣。憂恐。食飲。風寒。強力(將息失度乃主此疾)。

五傷 久行(傷筋)。久視(傷心)。久坐(傷肉)。久臥(傷皮)。久立(傷骨)。

五方神 青龍。朱雀。螣蛇。白虎。玄武(以五方象五臟)。

五畜 虎、兔(千金云雞)。蛇、馬(千金云羊)。龍、牛(羊犬)。猴、雞。鼠、豬(各主本命臟所宜)。

五穀 麻。麥。稷。黃黍。大豆(以上補益五臟六腑)。

五果 李。杏。棗。桃。慄(以上補益五臟)。

五菜 韭。薤。葵。蔥。藿蓼(以上菜可久食)。

五木 榆。慄。桂。桑。梧桐(以上宣助五臟)。

五臟斤兩 四斤四兩(左三葉。右三葉)。十二兩(三毛七孔)。二斤三兩。三斤三兩。一斤二兩(以上五臟輕重數)。

六腑斤兩 三兩三銖。二斤二十四兩。二斤十四兩。二斤十二兩。九兩二銖(以上六腑輕重數)。

六腑尺丈 三寸三分。二丈四尺(廣三寸四分)。二尺六寸。一丈二尺(廣六寸)。九寸(一云廣七寸。以上六腑長短數)。

六腑所受 三合(一云一合)。二斗四升。三斗五升。一斗二升。九斗九合(一云九升二合以上六腑受盛數)。

五臟官 尚書(一云尚將軍。又為郎官)。帝王。諫議大夫。上將軍(一云大尚書)。後宮列女(以上五臟官位)。

六腑官 將軍。決曹吏。監倉吏。內澀吏(澀)。監倉椽。水曹椽(以上六腑官位)。

五臟俞 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

六腑俞 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

五臟募 期門。巨闕。章門。中府。京門。

六腑募 日月。關元。太倉。天樞。中極。石門(三焦)。

五臟脈 弦長。洪盛。緩大。浮短。沉濡。

<figure> <img alt="五臟流注旁通"> </figure>

謹按銅人針灸甲乙經。九墟並無五臟所過為原穴。唯千金及外臺秘要集有之。今列穴名於左。

中郄(肝)。內關(心)。公孫(脾)。列缺(肺)。水泉(腎)。

<figure> <img alt="心之臟主出入"> </figure> <figure> <img alt="六腑流注旁通"> </figure> <figure> <img alt="三焦流注旁通"> </figure> <figure> <img alt="五臟脈"> </figure> <figure> <img alt="六腑脈"> </figure>

誤傷禁穴救針法

腦後啞門穴。不可傷。傷即令人啞。宜針人中扶突二穴。可二分。

風府一穴。在啞門上入髮際一寸五分。針只可下一寸以下。過度即令人啞。宜針人中扶突救之。

兩腋外文頭尖處。上曲池穴不可傷。傷即令人手臂不舉。宜針大鶴柏夾腦骨縫四穴。深半寸。

瞼池上下四穴。針只可深一米許。過深令人血灌黑睛。視物不見。不可治也。

眼小眥後一寸太陽穴不可傷。傷則令人目枯。不可治也。兩目大眥二穴。只可背睛斜飛。不得直針。直即傷睛致瞎。不可治也。

囟會一穴。只可針五分。過即令人頭旋目暗。急針百會及風府二穴救之。

承泣二穴。只可針三分。深即令人目陷。陷即不治。

正營不可傷。傷即令人神魂失次。宜針大椎兩邊相去三寸後心一穴。可入五分。

承筋不可傷。傷即令人手腳攣縮。凡針筋皮。須重手按開而取正穴。如傷即治手虎口。及手腕上下。

膽池不可傷。傷即令人目暗(即乳下二穴是)。宜治肝俞。

肺俞不可傷。傷即令人身心顫掉。宜針後心囟門穴救之。

肺募不可傷。傷即令人鼻塞。不聞香臭。白汗透流。宜治囟門及心下一寸深。可一寸半。

地戶湧泉不可傷。傷即令人百神俱散。宜治人中百會三里太白穴。

手心不可傷。傷即令人悶倒。眼直上。宜治前後心可五分。又治神庭穴。

大腋不可傷。傷即令人心氣促。宜治肺俞穴。

陰後神田不可傷。傷即令人精神散亂。屎尿不禁。

耳後宛處不可傷。傷即令人口頰喎斜。宜治人中承漿二穴。

水曹不可傷。傷即令人尿血不止。宜治臍上一寸及百會。

章門不可傷。傷即令人氣絕。宜治後心囟會。

癖戶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宜治後心囟會。

神庭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宜治百會至骨。

胸前諸穴不可傷。傷即令人悶倒。宜治人中。

命室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宜治人中百會承漿。

頤下不可傷。傷即令人舌根不轉。宜治耳後宛宛處五分。過之亦傷也。

委中不可傷。傷即令人腳攣。行履不遂。宜治三里分白穴。

膽戶不可傷。傷即令人筋搐。行履不得。宜治氣海分白穴。

外踝上一寸不可傷。傷即令人悶絕。宜治分白穴。

命泉不可傷。傷即令人行不得。宜治三里。

乳首不可傷。傷即令人命絕。不可治也。

白氣不可傷。傷即令人失音。宜治無突。

骨空穴法

人之周身總有三百六十五骨節。以一百六十五字都關次之。首自鈐骨之上為頭。左右前後。至轅骨以四十九字。共關七十二骨。巔中為都顱骨者一(有勢。微有髓。及有液)。次顱為髏骨者一(有勢。微有髓)。髏前為頂威骨者一(微有髓。女人則無此骨)。髏後為腦骨者一(有勢微液)。腦左為枕骨者一(有勢無液)。腦右為就骨者一(有勢無液)。枕就之中附下為天蓋骨者一(下為肺系之本)。蓋骨之後為天柱骨者一(下屬脊窳有髓)。蓋前為言骨者一(言上覆合於髏骨。有勢無髓)。言下為舌本骨者左右共二(有勢無髓)。髏前為囟骨者一(無勢無液)。囟下為服委骨者一(俚人訛為伏犀骨是也無髓勢)。服委之下。為俊骨者一(服委下即眉宇之分也無髓勢)。眉上左為天賢骨者一(無勢無髓)。眉上右為天貴骨者一(眉上直目睛也)。左睛之上為知宮骨者一(無髓無勢)。右睛之上為命門骨者一(無髓勢。兩睛之下中則為鼻)。鼻之前為梁骨者一(無髓無勢)。梁之左為顴骨者一(有勢有髓)。梁之右為糺骨者一(有勢無髓)。梁之端為嵩柱骨者一(無髓勢其顴糺之從。即耳之分)。左耳為司正骨者一(無髓無勢)。右耳為納邪骨者一(無髓無勢)。正邪之後。為完骨者左右共二(無勢無液)。正邪之上。附為嚏骨者一(無勢少液)。嚏上為通骨者左右前後共四(有勢少液)。嚏上為䥱。內骨者一(無勢多液)。其䥱後連屬左頷為乘骨者一(有勢多液)。右頷為車骨者一(無勢多液)。乘車上下出齒牙三十六事(無髓勢下則不滿其數)。乘車之後。為轅骨者左右共二(有液有勢)。復次鈐骨之下。為膻中左右前後。至蓧以四十字。關九十七骨。轅骨之下左右為鈐骨者二(多液)。鈐骨為會之骨者一(無髓勢)。鈐之下為咽。骨左中及右共三(無髓)。嚥下為喉左中及右共三(無髓)。喉下為嚨骨者。環次共十事(無髓)。嚨下之內為肺系骨者。累累然。共十二(無勢髓)。肺系之後為谷骨者一(無髓)。谷下為鬲道骨者左右共二(無髓)。嚨外次下為順骨者共八(少液)。順骨之端為順。隱骨者共八(少液)。順下之左為洞骨者一(女人無此)。順下之右為棚骨者二(女人無此二骨)。洞棚之下。中央為𩩲骭骨者一(無髓俚人呼為鳩尾)。𩩲骭直下為天樞骨者一(無髓)。天樞之左右。為缺盆骨者二(有勢多液)。左缺盆前之下。為下㶆骨者二(無髓)。右缺盆前之下為分膳骨者一(無髓)。㶆膳之後附下為倉骨者一(無髓)。倉之下左右為窌骨者共八(無液無勢)。窌下之左為腦骨者一(男子此骨大者好勇)。窌下之右為蕩骨者一(女人此骨大者多夫)。腦之下者為鳥骨一(男女此骨滿者早發勇)。蕩之下為臆骨者一(此骨高則使人多說妄)。鈐中之後為脊窳骨者。共二十二(上接天柱有髓)。脊窳之下為大動骨者一(上通天柱。共成二十四椎)。大動之端為歸下骨者一(道家謂之尾閭)。歸下之後為纂骨者一(此骨能陷精液)。歸下之前為蓧骨者一(此骨多處薄者貧下)。復次缺盆之下。左右至襯。以二十五字關六十骨(此下至分兩手眾骨臂至十指之端也)。支其缺盆之下。其後為傴甲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傴甲之端為甲隱骨者。左右共二(此骨長則賢)。前支缺盆為飛動骨者。左右共二(此骨消則病痱緩)。次飛動之左為龍臑骨者一(有勢。多髓多液)。次飛動之右為虎沖骨者一(有勢。多髓多液)。龍臑之下為龍本骨者一(有勢。多髓)。虎沖之下為虎端骨者一(有勢。多髓)。本端之下為腕。龍本之上為進賢骨者一(男子此骨隆。則為名臣)。虎端之上為及爵骨者一(女子此骨高則為命婦)。腕前左右。為上力骨者共八(有勢。多液)。次上力為駐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多液)。次駐骨為搦骨者左右共十(有勢。多液)。次搦為肋勢骨者左右共十(左肋外為爪。右肋外為甲)。爪甲之下各有襯骨者左右共十(無勢。無液)。復次𩩲骭之下。左右前後。至初步五十一字。中關一百三十六骨。此下自兩乳下分左右。至兩足心。眾骨所會劇也。𩩲骭之右。為心蔽骨者一(無髓)。𩩲骭之左為脅骨者。上下共十二(居小腸之分也)。左脅之端。各有脅隱骨者。分次一十二(無髓)。脅骨之下。為季脅骨者。共二(多液)。季脅之端。為季隱骨者。共二(無髓)。𩩲骭之右為肋骨者。上下共二十(居大腸之分也)。肋骨之下。為䏚肋骨者共二(各無隱骨惟獸有之)。右肋之端。為肋隱骨者共十二(無髓)。蓧骨之前。為大橫者一(有勢。少髓)橫骨之前。為白環骨者共二(有勢。有液)。白環之前。為內輔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內輔之後。為骸關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骸關之下。有揵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揵骨之下。為髀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髀樞之端。為膝蓋骨者左右共二(無勢。多液)。膝蓋左右。各有俠升骨者共二(有勢。多液)。髀樞之下。為䯒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髓)。䯒骨之外。為輔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䯒骨之下。為立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立骨左右。各有內外踝骨者共四(有勢。少液)。踝骨之前。左右各有下力骨者共十(有勢。多液)。踝骨之後。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下力之前。各有釋欹骨者左右共十(有勢。有液)。釋欹之前。各有起僕骨。左右共十(有勢)。起僕之前。各有平肋骨者左右共十(有勢)。有肋之前。各有襯甲骨者左右共十(無勢。少液)。釋欹兩旁。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有勢。多液)。起僕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有勢。無髓有液女人無此骨)。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乘。惟人至靈。其女人則無頂威左洞右棚及初步共五骨。止有三百六十骨。又男子女人一百九十骨。或襯或無髓勢。干二百五十六骨。並有髓液。以藏諸筋。以會諸脈溪。相需而成身形。謂之四大。此骨度之常也。

昔黃帝問於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伯高對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帝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發所覆者。顱至項一尺二寸。發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參折。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𩩲骭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𩩲骭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滿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至下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頭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下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眾人之骨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絡之在身。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凡欲用針。須明骨空所在。及機關之節。機關者。內經曰。輔骨上。橫骨下為揵。狹髖為機。膝解為骸關。狹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為關頭。橫骨為枕是也。骨空者。內經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風府穴也)。一在斷基下(下頤穴也)。一在項後中復骨下(啞門穴也)。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腦戶穴也)。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長強穴也)。數髓空在面俠鼻(顴髎穴也)。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大迎穴也)。兩膊骨空在膊骨之陽(近肩膊失其名)。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通關穴也)。股骨上穴。在股陽出上膝四寸(承揵穴也)。胻骨空。在輔骨之上端(犢鼻穴也)。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經闕穴也)。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八髎穴也)。扁骨有滲理腠。無髓孔。易髓無空是也。凡病屬巨陰少陽之經。與衝脈任脈督脈之分者。病本於骨。各隨其要而灸刺之。故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惡寒。汗出身重。頭痛。或頸項痛者。治在風府。從風憎風刺眉頭(攢竹穴也)。失枕在肩上橫骨間(缺盆穴也)。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陽關穴也)。䏚給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譆。大風汗出則灸之。腰痛不可轉搖。急引陰仰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鼠瘺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此三脈生病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曲骨穴也)。甚者在臍下。營者治其漸。漸者。上狹頤也(大迎穴也)。蹇膝伸不得屈。治其揵。坐而膝痛治其機。立而暑解治骸關。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委中穴也)。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大顴穴也)。連胻若折。治陽明中俞髎(三甲穴也)。若別治巨陽少陰榮(通谷及然谷也)。淫濼脛酸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絡。在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

潔古刺諸痛法

內經曰。留瘦不移節。而刺之。十二經無遏絕。假令如見十二經中是何經絡不通行。當針不通。以疑滯俱令氣過節次。無問其病。以平如期。如諸經俱虛。補之。諸經俱實。瀉之。補當隨而濟之。瀉當迎而奪之。又補母亦名隨而濟之。瀉子亦名迎而奪之。又隨呼吸出納。亦名迎隨也。

兩脅痛。少陽丘墟。腰痛。崑崙及委中出血。嘔噦無度。手厥陰太陵。頭痛。手足太陽原穴。心痛。少陽太谿。湧泉足厥陰原穴。熱無度。不可止。陷谷出血。喘滿疾實。口中如膠。足少陰太谿。百節疼痛。實無所知。三稜刺絕骨出血。血衄不止。大小便血。婦人血不止。刺足太陰井。喉閉。手足少陽井。並少商。手足太陰井穴。太煩熱不止。晝夜無度。刺十指間出血。謂八關大刺。陰頭中痛。不可忍。卒疝痛。婦人陰中痛。皆刺足厥陰井。骨熱不可治。前板齒乾燥。當灸骨大椎山。小腸疝痛。足厥陰太衝。眼發睛欲出者。大刺八關。眼大眥痛。刺手太陽井。眼小眥痛。刺足太陽井。心痛。脈沉腎原穴。脈弦。肝原穴。脈澀。肺原穴。脈浮。心原穴。脈緩。脾原穴。腰痛。身之前足陽明原穴。身之後。足太陽原穴。身之側。足少陽原穴。此針之撮要也。

治灸瘡不發法

凡著灸療病。歷春夏秋冬不效者。灸炷雖然數足。得瘡發膿壞。所患即瘥。如不得瘡發膿壞。其疾不愈。甲乙經云。灸瘡不發者。用故履底。灸令熱熨之。三日即發。膿出自然愈疾。今用赤皮蔥三五莖。去其蔥青於爐灰火中煨熱。拍破。熱熨灸瘡十餘遍。其瘡三日自發立壞。膿出即愈。資生經王氏云。予見人灸不發者。頻用生麻油漬之而發。亦有皂角煎湯候冷頻點之而發。亦有恐氣血衰不發。於灸前後煎四物湯服。以此湯滋養血氣故也。蓋不可一概論也。予嘗灸三里各七壯。數日過不發。再各灸兩壯。右足發。左足不發。更左足一壯遂發。是亦在人以智取之。若任其自然。則終不發矣。此人事所以當盡也。

衛生寶鑑云。國信副使覃郎中。年四十九歲。病臍腹冷痛。完穀不化。足胻寒而逆。皮膚不仁。精神困弱。診其脈沉細而微。遂投其甘辛大熱之劑。又灸氣海穴百餘壯。灸三里穴各三七壯。又灸陽輔穴各二七壯。三日復以蔥熨灸瘡。皆不發覆。灸前穴又十日後。瘡亦不作膿。瘡口皆干。初癸丑歲。學針於竇子聲。因循穴腧曰。凡用針者。氣不至而不效。灸之亦不發。大抵本氣空虛。不能作膿。失其所養。故而更加。不損邪氣。加之病必不起。異日因語針灸科忽教授。亦以為然。戊辰春。副使除益都府判。到任未幾時風疾半身麻木。自汗惡風。好喜笑。多妄言。語微澀。醫以續命湯復發其汗。津液重竭。其證愈甚。因求醫還家。日久神氣昏憒。體羸瘦。飲食無味。便溺遺失。扶而後起。屢易醫藥。皆不能效。因思內經有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養則折壽而不彰。今因此病。而知子聲之言矣。或曰。副使肥甘足於口。輕暖足於體。使令足於前。所為無不如意。君言失其所養。何也。對曰。汝言所養。養口體者也。予論所養。養性命者也。且覃氏壯年得志。不知所養之正。務快其心。精神耗散。氣血空虛。因此致疾。予因思靈樞經云。人年十歲。五臟始定。血氣以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血脈盛滿。故好起。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魂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臟枯。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蓋精神有限。嗜欲無窮。輕喪其命。一失難復。其覃氏之謂歟。

淋洗灸瘡法

凡著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蔥薄荷二味。煎湯溫淋洗灸瘡周迴。約一二尺以來。驅令逐風氣於瘡口內出。兼令經脈往來不滯於瘡下。自然瘡壞疾愈。若灸瘡退火痂。後用桃樹東南枝稍。青嫩柳皮二味。等分煎湯溫洗灸瘡。此二味偏能獲灸瘡中諸風。若瘡內黑爛潰者。加胡荽三味。等分煎湯。溫淋洗灸瘡。自然生好肉也。若灸瘡疼痛不可忍。多時不效者。加黃連四味。等分煎湯淋洗。立有神效。

貼灸瘡法

凡貼灸瘡。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綿。冬用兔腹上白細毛。貓兒腹毛更佳。

資生經云。今人多以膏藥貼之。兩三日易全不疼。但以膏藥貼則易干爾。若要膿出多而疾除。不貼膏藥尤佳。又法。凡灸瘡不瘥者。日別灸六七壯自瘥。

忌食物法

既灸。忌豬魚熱面。生動風冷物。雞肉最毒。房勞尤當忌也。

又忌法

凡虎兔龍蛇牛馬豬羊雞犬猴鼠。以上十二相屬肉物。皆不得食。及以為藥。牛黃龍骨龍齒不可廢。又經云。里下人灸後。亦忌飲水漿濯手足。

前項諸法。並散在諸部內。不可尋究。故集之。造次刪成。所以省披討也。

卷四

針灸門

總論

夫病源所起。本於臟腑之脈。並出手足。循環腹背。無所不至。往來出沒。難以測量。將欲指取其穴。非圖莫可。預備之要。非灸不精。故經曰。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矣。方知針灸之功。過半於湯藥矣。然去聖久遠。學徒矇昧。孔穴出入。莫測經源。濟弱扶危。臨事多惑。因慨其不逮。鳩集今古名醫明堂。以述此篇。用補私闕。庶依孔知穴。按經識分。則孔穴親疏。居然可見矣。舊明堂圖。年代久遠。傳寫錯誤。不足指南。今依甄權等所撰。為定云耳。

銅人經云。黃帝問曰。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未知其所。願卒聞之。岐伯稽首再拜對曰。窘乎哉問也。其非聖帝。孰能窮其道焉。因請益意盡言其處。雷公問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願聞經脈之始生。帝答曰。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矣。

流注經絡井榮說

夫流注者。為刺法之深源。作針術之大要。是故流者。行也。注者、住也。蓋流者要知經脈之行流也。注者、謂十二經脈各至本時。皆有虛實邪正之氣注於所括之穴也。夫得時謂之開。失時謂之闔。夫開者。針之必除其病。闔者。刺之難愈其疾。可不明此二者乎。況經氣內干五臟。外應支節。針刺之道。經脈為始。若識經脈。則諸行氣部分。脈之短長。血氣多少。行之逆順。祛逐有過補虛瀉實。則萬舉萬痊。若夫經脈之源而不知。邪氣所在而不辨。往往病在陽明。反攻少陰。疾在厥陰。卻和太陽。遂致賊邪未除。本氣受弊。以此推之。經脈之理不可不通也。昔聖人深慮此者。恐後人勞而少功也。廣因閒暇之際。爰取前經以按舊典。緣柯摘葉。採摭精華以明流注之幽微。庶免討尋之倦怠。不揣荒拙。列圖於後。凡我同聲之者。見其違闕。改而正之。庶行之久遠而無弊焉。不亦宜乎。

平人氣象論經隧周環

經脈一周於身。內長一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計二百七十定息。氣可環周。然盡五十榮衛以一萬三千五百息。則氣脈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則應天常度。脈氣無不及太過。氣象平調。故曰。平人也。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夫經氣者。內干五臟。而外絡支節。其浮氣不循經者。為衛氣。精專行於經隧者。為榮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常以平旦為紀。其脈始從中焦手太陰出。注於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胻上。注大指間。與足太陰合。上行抵脾。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䪼。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趾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手心主脈。出腋下臂。入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環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胻上。復從胻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中。復出於手太陰。此榮氣之行也。逆順之常。榮氣之行。常循其經。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計五十度。周於身。衛氣則不循其經焉。晝則行陽。夜行於陰。行於陽者行諸經。行於陰者行諸臟。凡刺之道。須衛氣所在。然後迎隨。以明補瀉。此之謂也。黃帝內經曰。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脈也。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絡脈傳注。周流不息。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手陽明注足陽明太陰。足太陰注手少陰太陽。手太陽注足太陽少陰。足少陰注手厥陰少陽。手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其氣常以平旦為紀。以漏水下百刻。晝夜行流。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手太陰肺之經

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穀。水穀精微。上注於肺。肺行榮衛。故十二經脈。自此為始。所以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又高烝德云。中焦。乃臍中也)。下絡大腸(大腸為肺之維。故肺脈絡大腸)。還循胃口(胃口。謂胃之上口。賁門之謂也)。上膈屬肺(手太陰為肺之注。故其脈上膈屬於肺)。從肺系橫出腋下(腋謂肩之裡也)。下循臑內(臑為肩肘之間也)。行少陰心主之前(少陰在後。心主處中。而太陰行其前也)。下肘中(尺澤穴分下)。循臂內上骨下廉(上骨為臂之上骨也。下廉為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經渠穴在此寸口中)。上魚(魚謂手大指之後也。以其處如魚之形。故曰魚)。循魚際(魚際。謂手魚之際。有穴居此。故名曰魚際也)。出大指之端(少商穴分也)。其支者(針經曰。支而橫者為絡。此手太陰之脈。別走陽明者也穴名列缺)。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手太陰自此交入手陽明)。是動則病(手大陰常多氣少血。今氣先病。是謂是動。難經曰。是動者氣也。此之謂乎)。肺脹滿。膨膨而喘咳(膨膨。謂氣不宣暢也)。缺盆中痛(缺盆穴在肩下橫骨陷中。言其處如缺豁之盆。故名曰缺盆)。甚則交兩手而瞀(太素注云。瞀。抵目也)。是謂臂厥(肘前曰臂。氣逆曰厥)。主肺所生病者(邪在氣留而不去。則傳之於血也。血既病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難經曰。所生病者血也。斯之謂乎)。咳嗽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數頻也。欠少也。言小便頻而少也)。氣虛則肩背痛。寒。則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卒遺失無度。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寸口人迎。諸書不同。有言寸口人迎者。有言肺口人迎者。有言氣口人迎者。然則氣口脈。與寸口脈異乎。同乎。按五臟別論注云。寸口可以候氣之盛衰。故云氣口。可以切肺之動靜。故云肺口。由是則肺口氣口。皆寸口也。觀丁德用二難圖可知矣。氣口人迎在頭而法取之手也。左手關前一分。人迎之位也。右手關前一分。氣口之位也。候氣口以知陰。候人迎以知陽。知陽知陰。而盛躁明矣。明盛躁。而死生定矣。扁鵲所謂經脈十二。絡脈十五。皆因其原如環之無端。轉相激灌。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其死生也者。正謂茲矣。人迎主外。寸口主內。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小大齊寸命之口平。無病。若其不一。謂之有病。素問云。人迎盛病在三陽。寸口盛病在三陰。若細而信言之。則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以上。謂之格陽。寸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寸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陰寸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陰寸口四盛以上。謂之關陰。若寸口人迎俱盛四倍以上。謂之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是以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曰一取之躁取之手。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補足少陰。二瀉一補。曰一取之躁取之手。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一盛。瀉足厥陰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曰一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二盛。瀉足少陰補足太陽。一補二瀉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三盛瀉足太陰。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人迎。皆宜切而驗之。氣和乃止。今肺經言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則是寸口二盛而躁。瀉手太陰補手陽明。二補三瀉。曰。二取之者是也。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則是人迎三盛而躁。瀉手陽明補手太陰。三瀉一補。曰二取之者是也。余同此例。又陰陽別論注云。胃脘之陽者胃。人迎之氣也。察其氣脈動靜大小。與脈相應否也。胃為水穀之海。故候其氣而知病處。人迎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脈動應手。其脈之動。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臟。右大常以候腑。氣口在手魚際之後二寸皆可以候臟腑之氣)。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於魚際。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際之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下抵季肋。其病當所過者。下支轉筋痛。甚則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也。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氣逆則丙丁死。刺手太陰陽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手太陰肺經。從腹走手。長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二十二穴。

中府二穴。雲門二穴。天府二穴。俠白二穴。尺澤二穴。孔最二穴。列缺二穴。經渠二穴。魚際二穴。太淵二穴。少商二穴。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內側(次指之端。商陽穴在焉)。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穴名也。在此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陽谷。穴也)。循臂上廉(臂之上廉。遍歷之分。手陽明之經也)。入肘外廉(曲池穴分也)。上循臑內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髃骨。謂肩髃之骨也。故肩髃穴在此。遇骨之端。故亦名髃骨)。上出柱骨之會上(氣府論注云。柱骨之會。乃天鼎穴也。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同身寸之半寸是也)。下入缺盆絡肺(肺為大腸之維。故大腸脈絡於肺)。下膈。入屬大腸(手陽明為太陽之經。故其肺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結喉之後曰頸。頸後曰項)。貫頰(頰。謂面傍也)。入下齒縫中。還出挾口。交人中(人中。一名水溝。在鼻柱之下)。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手陽明自此交入足陽明)。是動則病(手陽明常多氣少血。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齒痛。䪼腫(䪼謂顴之秀骨也)。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手陽明血氣常多。乃人之常數也。亦有異於常者。靈樞經曰。手陽明之上。血氣甚則須美。血少氣多。則氣惡。血氣皆少。則無須。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腋下毛美。手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手瘦寒。由此。則手陽明血氣多少。可得而知也)。目黃。口乾。鼽衄(王冰曰。鼻中水出曰鼽。血出曰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慄。戰也。陰氣盛。陽氣不足。則為寒慄)。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肘循臂。乘肩髃。上曲頰遍歷。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齒齲耳聾。虛則齒寒痹隔。取所別也。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頑。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也。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刺手大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商陽穴也)。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商陽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手陽明不已。刺其過脈出耳前者。

熱病如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

手陽明大腸經。從手走頭。長五尺。左右共一丈。凡四十穴。

商陽二穴。二間二穴。三間二穴。合谷二穴。陽谿二穴。偏歷二穴。溫留二穴。手下廉二穴。手上廉二穴。手三里二穴。曲池二穴。肘髎二穴。五里二穴。臂臑二穴。肩髃二穴。巨骨二穴。天鼎二穴。扶突二穴。禾髎二穴。迎香二穴。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兩目之間鼻吻深處謂之頞中)。旁約太陽之脈(足太陽起於目眥。而陽明旁行約之)。下循鼻外(迎香穴分也)。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承漿穴名也。在頤前唇下。宛宛中)。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大迎之穴。在曲頷前同身寸之一寸二分陷者中)。循頰車(頰車謂頰之牙車也。言足陽明脈。循出頰車而行。故頰車穴在耳下曲頰之端陷中)。上耳前。過客主人(客主人。在耳前起骨開口有空處)。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人迎。在結喉兩旁大脈動應手是也)。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足陽明胃之經。故其脈屬於胃也)。絡脾(脾者。胃之維。故胃脈絡於脾也)。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衝中(氣衝。穴名也。在腹下。挾臍兩旁相去同身寸之四寸。鼠鼷上。或云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乃三焦之道路。故云氣衝。或曰。在股歸來下。同身寸之一寸)。其支者。起胃下口(胃下口。即小腸上口也。此處名幽門)。循腹裡。下至氣衝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伏兔穴。在膝上同身寸之六寸)。下入膝臏中(臏。謂膝之蓋骨也)。下循胻外廉(胻外廉。三里之分也)。下足跗(跗。謂足上也。衝陽穴在焉)。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大指間次指之端也。厲兌所居焉。素問云。陽明根起於厲兌足陽明。自此交入足太陰)。是動則病(足陽明常多氣多血。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悽悽然(悽悽然。不樂之貌)。振寒(寒氣客於經。則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善伸(伸。謂伸弩筋骨也)。數欠。顏黑(顏。額也)。病至則惡人(足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也)。與火(足陽明氣血常盛。邪客之則熱。熱盛則惡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胃土也。木能剋土。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謂心不安也)。獨閉戶塞牖而處(處居陰陽相搏。陽盡陰盛。故欲獨閉戶塞牖而居。以其惡喧爾)。甚則欲上高而歌(甚。謂盛也。陽盛則四肢實。則能登高也。歌者。以陽主喜。故其聲為歌耳)。棄衣而走(熱盛於身。故棄衣也。以陽主動。故走也)。賁響腹脹。是謂骭厥。是主血(骭者。脛別名也)。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病也。足陽明血氣常多。乃人之常數也。亦有異於常者。靈樞經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鼷短。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盡。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指少肉。足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高抽卒善痿。厥足痹。又云。美髯者。陽明多血。由此。則足陽明血氣多少。可得而知也)。狂瘧(足陽明病發。則多狂妄)。溫淫汗出(其體溫壯。浸淫可止。汗出乃已。然已而復起)。鼽衄。口喎唇胗(胗。謂唇瘍也)。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胃為水穀之海。氣虛弱。則不能傳出水穀。令水腫侍。因而留滯腸胃之間。其腫大。故曰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胸傍曰膺。膺下曰乳)。氣街。股伏兔(街。謂氣衝。股謂膝上也)。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氣盛身熱說。在下文)。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胃為水穀之海。其氣有餘。則能消。在水穀。故病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腹為陰。背為陽。足陽明行身之陰。其氣盛。故身以前皆熱。氣不足。故身以前皆寒慄。善行身之陽者。足太陽之謂也)。胃中寒。則脹滿(寒者。陰氣也。陰主下。若陰氣盛。則復上行。故病脹滿)。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也。虛者乃人迎而反小於寸口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胻。結於膝。其支者。結於輔骨。合少陽。其直者。若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上結頸。上挾口。合於鳩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趾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㿗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縱緩不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之。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與坐等。以膏熨其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時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痹也。

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趾次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足陽明胃之經。從頭走足。長八尺。左右共一丈六尺。凡九十穴。

頭維二穴。下關二穴。頰車二穴。承泣二穴。四白二穴。巨窌二穴。地倉二穴。大迎二穴。人迎二穴。水突二穴。氣舍二穴。缺盆二穴。氣戶二穴。庫房二穴。屋翳二穴。膺窗二穴。乳中二穴。乳根二穴。不容二穴。承滿二穴。梁門二穴。關門二穴。太一二穴。滑肉門二穴。天樞二穴。外陵二穴。大巨二穴。水道二穴。歸來二穴。氣衝二穴。髀關二穴。伏兔二穴。陰市二穴。梁丘二穴。犢鼻二穴。三里二穴。上巨虛二穴。條口二穴。下巨虛二穴。豐隆二穴。解谿二穴。衝陽二穴。陷骨二穴。內庭二穴。厲兌二穴。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大趾內側。隱白所居。素問曰。太陰之根。起於隱白)。白肉際。過核骨後(核骨之下。太白所居焉)。上內踝前廉(商丘居此內踝之前)。上踹後(踹謂脛之魚腹也)。循胻骨後。交出厥陰之前(厥陰行太陰之前。至胻骨之後。而太陰覆在其前)。上循膝(膝下相側。陰陵泉所在焉)。股內前廉入腹。屬脾(足太陰。脾之經。故其脈屬於脾)。絡胃(胃者。脾之維。故脾脈絡於胃也)。上膈。挾咽連舌本(舌本。與會厭相連。發泄聲音之所也)。散舌下(舌下有泉焉。乃脾之靈津也。道家飲此以延生。號曰華池。仲長統曰。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臺倉)。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太陰自此交入手少陰)。是動則病(足太陰。常多氣少血。今氣先病。是為是動)。舌本強。食則嘔(素問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胃脘痛(以其脈絡胃故)。腹脹(素問所謂病腹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之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善噫(素問曰。心為噫。今足太陰之陰氣盛。而上走於心。故為噫耳。以其脈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故也)。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素問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病如是)。身體皆重(以脾主肉。故脾病則身體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凡瘧先寒而後熱者。謂之寒瘧。先熱而後寒者。謂之溫瘧。但熱而不寒者。謂之癉瘧)。溏瘕泄水閉(按甲乙經。作溏水泄。病水溫。溏泄謂如湯之溏也。素問所謂鶩溏者。是也)。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按甲乙經。作好臥不能食肉。唇青強立股膝內)。足大趾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足太陰之筋。起於大趾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上結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脅。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趾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轉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鈕痛。上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秋痹也。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急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腧。以月死生為痏數。髮針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脾病者。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煩心。顏青欲嘔。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腹滿兩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氣逆。則甲乙死。刺足太陰陽明。

脾之大絡脈。別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一身盡寒。虛則百節皆縱。此絡若羅絡之脈者。皆取之。

足太陰脾經。從足走胸中。長六尺五寸。左右共一丈三尺。凡四十二穴。

隱白二穴。大都二穴。太白二穴。公孫二穴。商丘二穴。三陰交二穴。漏谷二穴。地機二穴。陰陵泉二空。血海二穴。箕門二穴。衝門二穴。府舍二穴。臍結二穴。大橫二穴。腹哀二穴。食竇二穴。天溪二穴。胸鄉二穴。周榮二穴。大包二穴。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小腸心之維。故下膈絡小腸也)。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太陰心主。行臑之前。而少陰出其後也)。下肘內廉(肘內橫文。少海所居)。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靈道在掌後。同身寸之一寸五分)。銳骨之端(神門穴分也)。入掌內後廉(少府所居)。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衝居此。小指內。則手少陰自此方入手太陽也)。是動則病(手少陰常少血多氣。今氣先病。是為是動也)。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謂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心者。君主。其實堅固。不受諸邪。邪客之則死矣。其有病。乃在心之包絡也。故治病者。治包絡之經。無絕其經君焉。故靈樞經曰。少陰無愈外經受邪者。正謂此也)。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腕。交太陰。俠乳里。結於胸中。循賁下繫於臍。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綱。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名曰。季冬痹也。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脾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隙中出血。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氣逆則壬癸死。刺手少陰太陽。

手少陰心經。從腹走手。長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一十八穴。

極泉二穴。青靈二穴。少海二穴。靈道二穴。通里二穴。陰郄二穴。神門二穴。少府二穴。少衝二穴。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小指之端。少澤所居)。循手外側(手外側本節之前。前谷穴也。本節之後。後谿穴也)。上腕(腕前腕骨。腕後陽骨)。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肘內兩骨間。小海穴在焉)。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肘內側。向腋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心為小腸之維。故小腸脈絡於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手太陽為小腸之經。故其脈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眥(針經曰。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手太陽。自此交入足太陽)。斜絡於顴(顴。謂頰骨也)。是動則病(手太陽常多血少氣。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嗌痛頷腫(頷謂頦下也)。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血受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手太陽常血多氣少。乃人之常數也。亦有異於常者。靈樞經曰。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多須。面多肉。以手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中肉盈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由此則手太陽血氣多少。可得而知也)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盛者人迎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皆取之所別也。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頭出足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頭筋急則為筋痿。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其為腫者。腹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也。

小腸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耳前若寒甚。獨肩上熱及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

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動。肝肺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與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上下廉以去之。控其所過。經以調之。

手太陽之經。從手走頭。長五尺。左右共一丈。凡三十八穴。

少澤二穴。前谷二穴。後谿二穴。腕骨二穴。陽谷二穴。養老二穴。支正二穴。小海二穴。肩貞二穴。臑腧二穴。天宗二穴。秉風二穴。曲垣二穴。肩外腧二穴。肩中腧二穴。天窗二穴。天容二穴。顴窌二穴。聽宮二穴。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內眥謂目之大角也)。上額交巔上(巔頂也。頂中央有旋毛可容豆。乃三陽五會也)。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頂為中頂前曰囟頂。後曰腦頂。左右曰角)。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腎為膀胱之維。故膀胱脈絡於腎)。屬膀胱(足太陽為膀胱之經。故其脈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膕謂膝後曲腳之中委中穴也)。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胛中。兩髀骨下。腎豎起肉也)。挾脊內。過髀樞(環跳穴有此髀樞中。素問曰。髀樞中絡正者正謂此也)。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外踝之後。崑崙所居焉)。循京骨(京骨。穴名也。太陽之原。在外側大骨下)。至小指外側(小指外則至陰穴分也。素問云。太陽之根。起於至陰。足太陽自此交入足少陰也)。是動則病(足太陽。常多血少氣。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謂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足太陽血多氣少。乃人之常數也。亦有異於常者。靈樞經曰。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有毫毛。血少氣多則惡血多氣。少則腫少理。血少氣多。則血多肉血。氣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以上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只目美眉者太陽多血由此足太陽血氣多少。可得而知也)。痔瘧狂巔疾(素問云所謂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頭囟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足太陽行身之陽。故頭腦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也)。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則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於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於頄。其病。小指及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也。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趾爪甲(至陰穴也)。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刺右。右刺左。如食頃。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別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挾脊疾取。按之應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足太陽膀胱經。從頭走足。長八尺。左右共一丈六尺。凡一百二十六穴。

睛明二穴。攢竹二穴。曲差二穴。五處二穴。承光二穴。通天二穴。絡卻二穴。玉枕二穴。天柱二穴。大柱二穴。風門二穴。肺腧二穴。厥陰腧二穴。心俞二穴。膈腧二穴。肝俞二穴。膽俞二穴。脾腧二穴。胃俞二穴。三焦俞二穴。腎俞二穴。大腸俞二穴。小腸俞二穴。膀胱俞二穴。中膂俞二穴。白環俞二穴。上窌二穴。次窌二穴。中窌二穴。下窌二穴。會陽二穴。附分二穴。魄戶二穴。膏肓二穴。神堂二穴。譩譆二穴。鬲關二穴。魂門二穴。陽綱二穴。意舍二穴。胃倉二穴。肓門二穴。志室二穴。胞肓二穴。秩邊二穴。承扶二穴。殷門二穴。浮郄二穴。委陽二穴。委中二穴。合陽二穴。承筋二穴。承山二穴。僕參二穴。附陽二穴。崑崙二穴。飛楊二穴。申脈二穴。通谷二穴。京骨二穴。束骨二穴。金門二穴。至陰二穴。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斜趣足心(足心。湧泉穴分也。素問曰。少陰之根。起於湧泉穴也)。出然谷之下(然谷所居。素問云。刺足下包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循內踝之後(太谿穴分也)。別入根中(大鐘在此跟中。足少陰之絡。別入太陽之絡)。以上踹內(復溜在內踝上。同身中之二寸腨分中)。出膕內廉(陰谷居此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足少陰腎之經。故其脈屬於腎)。絡膀胱(膀胱為腎之維。故脈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脈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足少陰自此交入手心主)。是動則病(足少陰常少血多氣。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一作地色。素問曰。所謂面黑如地者。和氣內奪。故變於色也)。咳唾則有血(素問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喝喝而喘(以其脈入肺中。循喉嚨故爾)。坐而欲起。目䀮䀮無所見(素問所謂不能久立久坐。則目䀮䀮無所見者。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心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素問。所謂善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方盛。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是謂骨厥。是主腎(腎主骨。骨厥則腎氣逆也)。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也。故云所生病也)。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人冒暑熱之毒。舍於腎。腎乃小藏也。小不勝大。則骨與髓虛。故足不載身。而痿厥生焉。痿則無力。故嗜臥也)。足心常熱而痛。漸至足下重。如不能舉。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髮。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趾之下。並太陰之筋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陽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俠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瘛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谷之前。出血立已。左右互刺。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少陽血者。

腎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飲。身熱。熱爭。則項痛而強。胻寒且酸。足下熱不欲言。其逆則項痛消消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氣逆則戊己死。刺足少陰太陽。腎熱病者。頤先赤。故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足少陰腎經。從足走胸中。長六尺五寸。左右共一丈三尺。凡五十四穴。

湧泉二穴。然谷二穴。太谿二穴。大鐘二穴。照海二穴。水泉二穴。復溜二穴。交信二穴。築賓二穴。陰谷二穴。橫骨二穴。大赫二穴。氣穴二穴。四滿二穴。中注二穴。肓腧二穴。商曲二穴。石關二穴。陰都二穴。通谷二穴。幽門二穴。步廊二穴。神封二穴。靈墟二穴。神藏二穴。彧中二穴。腧府二穴。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三焦為心包之維。故心包脈歷絡三焦之經也)。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太陰行臑之前。少陰行臑之後。而心主行其中也)。入肘中(曲澤穴分也)。下臂行兩筋之間(兩筋之間。間使所居)。入掌中(勞宮所在也)。循中指出其端(中衝在此中指之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心主。自此交入手少陽)。是動則病(手厥陰常多血少氣。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手心中熱。肘臂攣急(肘臂變急。蓋謂屈而不伸也)。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席延經云。澹澹水搖也)。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煩心。心痛。掌中熱。若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取之兩筋間也。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賁。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閉。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也。

手厥陰心包脈。從腹走手。長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一十八穴。

天池二穴。天泉二穴。曲澤二穴。郄門二穴。間使二穴。中衝二穴。內關二穴。勞宮二穴。太陵二穴。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次指端。關衝之位也)。上出兩指之間(本節前。腋門後。中渚穴也)。循手表腕(陽池穴分也)。出臂外兩骨之間(兩骨之間。支溝所在焉)。上貫肘(肘後天井穴分也)。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足少陽在手少陽之後。上肩。而手少陽覆在其下)。入缺盆。交臑膻中(難經云。膻中在玉堂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直兩乳內平是也)。散絡心包(心包為三焦之維。故三焦脈。絡心包也)。下膈。偏屬三焦(手少陽為三焦之經。故其脈偏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挾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手少陽自此交入足少陽)。是動則病(手少陽常少血多氣。今氣先病。是為是動也)。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手少陽血少氣多。乃人之常數也。亦有異於常者。靈樞經曰。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椿多肉。以溫血氣。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而多脈。由此。則手少陽血氣多少。可得而知之也)。汗出目銳眥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頭。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頰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痹也。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刺右。右刺左。比新病數日已。

手少陽三焦經。從手走頭。長五尺。左右共一丈。凡四十六穴。

關衝二穴。液門二穴。中渚二穴。陽池二穴。外關二穴。支溝二穴。會宗二穴。三陽絡二穴。四瀆二穴。天井二穴。清冷淵二穴。消濼二穴。臑會二穴。肩窌二穴。天窌二穴。天牖二穴。翳風二穴。瘈脈二穴。顱息二穴。角孫二穴。絲竹空二穴。和窌二穴。耳門二穴。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足少陽。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手少陽後。在足少陽之前)。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肝為膽之維。故膽脈絡於肝)。屬膽(足少陽為膽之經。故其脈屬於膽)。循脅裡。出氣沖(氣衝。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動脈中)。繞毛際。橫入髀厭中(髀厭中。環跳穴分也)。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脅骨曰肋。肋盡處曰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髀陽。髀外也)。出膝外廉(陽陵泉穴分也)。下外輔骨之前(輔骨。謂輔佐胻骨之骨。在胻之外)。直下抵絕骨之端(陽輔。居此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邱墟穴分也)。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次指之端。竅陰所居。素問云。少陽之拱。起於竅陰)。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少陽自此交入足厥陰)。是動則病(足少陽常少血多氣。今氣先病。是謂是動)。口苦(素問云。口苦者。病名膽癉也。此人素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善太息(靈樞經曰。人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仰出之)。心脅痛(素問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盛。而陰氣衰。故云心脅痛也)。不能轉側(素問所謂。不可反側者。九月陰氣藏。萬物藏則不動矣。故不可反側也)。甚則面微塵(面微塵。謂面如微塵。有獨如塵土之色也)。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謂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足少陽血少氣多。乃人之常數也。亦有異於常者。靈樞經曰。足少陽之上。血氣盛則通須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須。盛於寒溫。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脛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血肉。又云。通鬢極須者少陽多血。由此足少陽血氣多少。可得而知也)。頭痛角頷痛(角頷。耳下曲角之頷也。以其脈下之頰車。故病如是)。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馬刀挾癭者。靈樞經曰。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汗出振寒(以寒邪客其經。經虛。則邪盛。故謂振寒)。瘧(瘧。寒熱之病也。指中陽之瘧。寒熱皆不甚)。胸脅肋髀膝外之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上。結外踝。循胻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䏚乘季脅。上走腋前廉。挾於膺乳。結於缺盆。其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其支者。結於目外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右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痹也。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趾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在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針。寒則久留針以月死生為數立已。熱痛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足太陰。病甚者為五十九刺。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

足少陽膽脈從頭走足。長八尺。左右共一丈六尺。凡八十六穴。

瞳子髎二穴。聽會二穴。客主人二穴。頷厭二穴。懸顱二穴。懸釐二穴。曲鬢二穴。率谷二穴。天衝二穴。浮白二穴。竅陰二穴。完骨二穴。本神二穴。陽白二穴。臨泣二穴。目窗二穴。正營二穴。承靈二穴。腦空二穴。風池二穴。肩井二穴。淵腋二穴。輒筋二穴。日月二穴。京門二穴。帶脈二穴。五樞二穴。維道二穴。居髎二穴。環跳二穴。風市二穴。中瀆二穴。陽關二穴。陽陵泉二穴。陽交二穴。外丘二穴。光明二穴。陽輔二穴。懸鐘二穴。丘墟二穴。地五會二穴。俠谿二穴。臨泣二穴。竅陰二穴。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際(聚毛。大敦穴分也。素問曰。厥陰之根。起於大敦)。上循足跗上廉(太衝穴在焉)。去內踝一寸(中封之位也)。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足厥陰行足太陰之前。上踝八寸。而厥陰復出太陰之後也)。上膕內廉(曲泉穴分也)。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足厥陰為肝之經故其脈屬於肝也)。絡膽(膽者肝之維故肝脈絡於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頑顙(靈樞經曰。頑顙者。分氣之泄池)。連目繫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足厥陰自此行入手太陰)。是動則病(足厥陰常多血少氣。今氣先病。是謂是動也)。腰痛不可以俯仰(素問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俯而不仰也)。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素問所謂㿉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㿉疝少腹腫也)。甚則嗌乾(素問所謂甚則嗌於熱中者。陰陽相搏而熱。故嗌乾也)。面塵脫色(面如有塵。而去其色脫去也)。是主肝。所生病者(血受病於氣。是氣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胸滿。嘔逆洞泄(凡中其經。內於肝。肝氣乘脾。故為洞泄矣)。狐疝(狐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與狐同候。故曰狐病)。遺溺。閉癃(遺溺謂不禁。閉癃謂不行也)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趾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和。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秋痹也。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暴疝。卒痛。刺足大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刺右。右刺左。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於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肝病熱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子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

足厥陰肝經。從足走胸中。長六尺五寸。左右共一丈三尺。凡二十六穴。

大敦二穴。行間二穴。太衝二穴。中封二穴。蠡溝二穴。中都二穴。膝關二穴。曲泉二穴。陰包二穴。五里二穴。陰廉二穴。章門二穴。期門二穴。

卷五

針灸門

井榮俞經合部分

凡人兩手足各有此三陽三陰之脈。合為十二經脈。每一經中。各有井榮俞經合。皆出於井。入於合。經云。所出者為井。所流者為榮。所注者為俞。所行者為經。所入者為合。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故春刺井。夏刺榮。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聖人所謂。因其時而取之。以瀉邪毒出也。

井榮所屬。陰井木。陽井金。陰榮火。陽榮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昔聖人先立井榮俞經合。配象五行。則以十二經中各有子母。故刺法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假令肝自病。實則瀉肝之榮。屬火。是子。若虛。則補肝之合。屬水。是母。余皆仿此。若他邪相乘。陰陽偏勝。則先補其不足。後瀉其有餘。此為針醫之大要。若深達洞明。則為上工者也。

足取膝下三陰三陽脈穴流注。手取臂下三陰三陽脈穴流注。用其針刺法遂有過補虛瀉實。如其施兵伐叛也。

六十首俞穴。細而審之。各逐其藏府。井榮俞經合。常以五行定。方無一失也。以逐日取六十首。為井榮俞經合。足不過膝。手不過臂。當時克者謂之關。可以針。醫無不愈疾也。時刻未至者謂之闔。無能愈其疾也。

賈氏云。凡六十首者。原有二種也。有外行脈經六十首。又有內行血脈六十首。此法微妙。古聖人隱之。恐世人曉會。只載一說。今不傳。愚自少歲。索隱井榮之法。始可著題。或曰。因何名曰六十首也。答曰。謂氣血一晝夜。行過六十俞穴也。各分頭首。十日一終。運行十干。皆以五子建元日時為頭是也。明廣今輒將賈氏各分頭首運行十干。六十首注穴之法。集其樞要。述之。庶令覽者易悉。第一包括五臟五腑。各至本時相生五度。注穴之法。第二言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剛柔相配相生注穴之法。人多隻知陽干注府。陰乾注藏。刺陰待陰乾。刺陽候陽時。如是者。非秘訣云。假令甲日甲戌時。膽引氣出為井。甲中暗有其己。乙中暗有其庚。故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歸。夫有氣則婦從夫。婦有氣則夫從婦。故甲戌時膽出氣為井。脾從夫行。脾亦入血為井。如是。則一時辰之中。陰陽之經。相生所注之穴皆有。他皆仿此。陽日氣先脈外。血後脈內。陰日血先脈外。氣後脈內。交貫而行於五藏六府之中。各注井榮俞經合無休矣。或不得時。但取其原亦得。

十二經脈各至本時剛柔相配內行注穴

十經血氣。皆出於井入於合。各注井榮俞經合無休矣。或曰。脈有十二經。又因何只言十經。其餘二經不言者何。答曰。其二經者。三焦是陽氣之父。心包絡是陰血之母也。此二經尊重。不繫五行所攝。主受納十經血氣養育。故只言十經陰陽二脈。逐日各注井榮俞經合各五時辰畢。則歸其本。此二經亦各注井榮俞經合五穴。方知十二經遍行也。

三焦經

關衝(陽井)。液門(榮)。中渚(俞)。陽池(原)。支溝(經)。天井(合)。每日遇陽干合處。注此六穴。如甲日甲戌時。至甲申時。為陽干合也。

心包經

中衝(陰井)。勞宮(榮)。太陵(俞)。間使(經)。曲澤(合)。每日遇陰乾合處。注此五穴。假令甲日甲戌時。膽氣初出為井。己巳時脾出血為井。陰陽並行。陽日氣先血後。陰日氣後血先。己巳時至己卯時為陰乾合也。餘干日辰。皆依此。

連前共六十穴。合成六十首。每一穴分得一刻六十分六釐六毫六絲六忽六秒。此是一穴之數。六十穴合成一日百刻。每一時辰相生養子五度。各注井榮俞經合五穴。晝夜十二時辰。氣血行過六十俞穴也。欲知人氣所在。用五子建元日時。可見六十首是活法。依此井榮刺病甚妙。

五子元建日時歌

甲己之日丙作首。乙庚之辰戊為頭。丙辛便從庚上起。丁壬壬寅順行流。戊癸甲寅定時候。六十首法助醫流。

五藏六府井榮俞經合

足少陽膽之經

甲日 甲與己合

膽。膽為井(竅陰)。小腸為榮(前谷)。胃為俞(陷谷)。膽為原(邱墟)。大腸為經(陽谿)。膀胱為合(委中)。

膽引氣行 木原在寅

甲日甲戌時膽為井(金)。丙子時小腸為榮(水)。戊寅時胃為俞(木)。並過本原邱墟穴。木原在寅。庚辰時大腸為經(火)。壬午時膀胱為合(土)。

甲申時氣納三焦。謂甲合還原化本。

膽。竅陰為井膽中行。脅痛煩熱及頭疼。喉痹口乾並臂痛。一針難步卻須行。

小腸。前谷為滎屬小腸。喉痹頷腫嗌咽乾。頸項臂痛汗不出。目生翳膜併除痊。

胃。陷谷胃俞節後邊。腹痛腸鳴痎瘧纏。面目浮腫汗不出。三分針入得獲全。

膽(原)。邱墟為膽是為原。胸脅滿痛瘧安纏。腋腫髀樞腿痠痛。目生翳膜併除痊。

大腸。陽谿為經表腕邊。顛狂喜笑鬼神言。心煩目赤頭風痛。熱痛心驚針下痊。

膀胱。委中合穴膕紋中。腰脊沉沉溺失頻。髀樞痛及膝難屈。取其經血使能平。

足厥陰肝之經

乙日 乙與庚合

肝。 肝為井(大敦)。心為榮(少府)。脾為俞(太名)。肺為經(經渠)。腎為合(陰谷)。化本包絡。

肝引血行。

乙日乙酉時肝為井(木)。丁亥時心為榮(火)。己丑時脾為俞(土)。辛卯時肺為經(金)。癸巳時腎為合(水)。

乙未時血納包絡。

肝。大敦為井主肝家。心痛腹脹陰汗賒。中熱屍厥如死狀。血崩臍痛用針加。

心。少府心滎本節中。少氣悲憂虛在心。心痛狂顛實譫語。寒熱胸中便下針。

脾。太白脾俞骨下分。身熱腹脹血便膿。吐逆霍亂心中痛。下針一刺得安寧。

肺。經渠肺經熱在胸。掌後寸口脈陷中。熱喘病疼心吐逆。禁灸神針有大功。

腎。陰谷腎合膝後分。腳痛難移好用針。小腹急痛並漏下。小便黃赤建中尋。

手太陽小腸之經

丙日 丙與辛合

小腸。 小腸為井(少澤)。胃為榮(內庭)。大腸為俞(三間)。小腸為原(腕骨)。膀胱為經(崑崙)。膽為合(陽陵泉)。

小腸引氣行 火原在子。火入水鄉。

丙日丙申時小腸為井(金)。戊戌時胃為榮(水)。庚子時大腸為俞(木)。並過本原腕骨穴。故火原在子。壬寅時膀胱為經(火)。甲辰時膽為合(土)。

丙午時氣納三焦。

小腸。少澤元本手太陽。井注喉痹舌生瘡。臂痛咳嗽連項急。目生翳膜一針康。

胃。內庭胃榮本中。四肢厥逆滿腹疼。口喎牙痛依穴用。使下神針便去根。

大腸。三間為俞本節後。喉痹咽哽齒齲疼。胸滿腸鳴洞泄頻。唇焦氣喘針時定。

小腸。腕骨為原手踝中。熱病相連汗出頻。目中淚出兼生翳。偏枯臂舉只神針。

膀胱。崑崙為經外後跟。腰疼腰重更難行。頭疼吐逆並腹脹。小兒癇搐一齊針。

膽。陽陵泉穴膽合間。腰伸不舉臂風癇。半身不遂依針刺。膝勞冷痹一針安。

手少陰心之經

丁日 丁與壬合

心。 心為井(少衝)。脾為榮(大都)。肺為俞(太淵)。腎為經(復溜)。肝為合(曲泉)。化本包絡。

心引血行

丁日丁未時心為井(木)。己酉時脾為榮(火)。辛亥時肺為俞(土)。癸丑時腎為經(金)。乙卯時肝為合(水)。

丁巳時血納包絡。

心。少衝為井是心家。熱病煩滿上氣賒。虛則悲驚實喜笑。手攣臂痛用針加。

脾。大都脾榮本節中。熱病相連是逆行。腹滿煩悶並吐逆。神針一刺即時寧。

肺。太淵肺俞掌後尋。嘔吐咳逆腹膨膨。眼目赤筋白翳膜。心疼氣上一般針。

腎。腹溜腎經魚肚中。兩目䀮䀮喜怒停。腹內雷鳴並脹滿。四肢腫痛刺時靈。

肝。曲泉肝合胕骨中。女人血瘕腹腫疼。身熱喘中氣勞病。足疼泄利又便膿。

足陽明胃之經

戊日 戊與癸合

胃。 胃為井(厲兌)。大腸為榮(二間)。膀胱為俞(束骨)。所過本原(衝陽)。膽為經(陽輔)。小腸為合(少海)。

胃引氣行 土原在戊

戊日戊午時胃為井(金)。庚申時大腸為榮(水)。壬戌時膀胱為俞(木)。並過本原衝陽穴。故土原在戊。甲子時膽為經(火)。丙寅時小腸為合(土)。

戊辰時氣納三焦。

胃。厲兌為井主胃家。屍厥口噤腹腸滑。汗病不出如瘧狀。齒痛喉痹針刺佳。

大腸。二間庚榮本節中。喉痹鼻衄在心驚。肩臂疼時依此用。下針牙痛更無根。

膀胱。束骨壬俞本節中。耳聾頃急本穴尋。腰風目眩並背痛。針之必定有神功。

胃(原)。衝陽為原動脈中。偏風口眼注牙疼。寒熱往來如瘧狀。建時取效有同神。

膽。陽輔膽經四寸間。筋攣骨痛足腫寒。風痹不仁依此用。神針一刺不須難。

小腸。少海為合肘上中。寒熱風腫項頭疼。四肢無力難舉步。建時針刺有神靈。

足太陰脾之經

己日 甲與己合

脾。 脾為井(隱白)。肺為榮(魚際)。腎為俞(太谿)。肝為經(中封)。心為合(少海)。

脾引血行

己日己巳時脾為井(木)。辛未時肺為榮(火)。癸酉時腎為俞(土)。乙亥時肝為經(金)。丁丑時心為合(水)。

己卯時血納包絡。

脾。隱白為井足太陰。腹脹喘滿吐交橫。鼻衄滑腸食不化。月經不止血山崩。

肺。魚際為榮熱汗風。咳嗽頭痛痹主胸。目眩少氣咽乾噪。嘔吐同針有大功。

腎。太谿腎俞內踝下。足厥心疼嘔吐涎。咳嗽上氣並脈短。神針到後病伏潛。

肝。中封為經內踝前。振寒痎瘧色蒼蒼。臍腹痛時兼足冷。寒疝相纏針下康。

心。少海心合曲節間。齒痛嘔逆滿胸心。頭項痛時涕與笑。用針一刺管驚人。

手陽明大腸之經

庚日 庚與乙合

大腸。 大腸為井(商陽)。膀胱為榮(通谷)。膽為俞(臨泣)。所過本原(合谷)。小腸為經(陽谷)。胃為合(三里)。

大腸引氣引 金原在申

庚日庚辰時大腸為井(金)。壬午時膀胱為榮(水)。甲申時膽為俞(木)。並過本原合谷穴。金原在申也。丙戌時小腸為經(火)。戊子時胃為合(土)。

庚辰時氣納三焦。

大腸。商陽為井大腸中。次指指上氣主胸。喘逆熱病並牙痛。耳聾寒熱目赤紅。

膀胱。通谷為榮本節遊。頭痛鼻衄項筋收。兩目䀮䀮胸脹滿。飲食不化即時休。

膽。臨泣膽俞節後邊。中滿缺盆腫項咽。月事不調依此用。氣噎如瘧當時安。

大腸(原)。合谷為原岐骨中。痹痿漏下熱生風。目視不明並齒痛。牙關口噤一針功。

小腸,陽谷為經側腕中。癲疾狂走妄言驚。熱病過時汗不出。耳聾齒痛目眩瞑。

胃。三里胃合膝下分。諸般疾病一般針。須去日上加時下。方知世上有名人。

手太陰肺之經

辛日 丙與辛合

肺。 肺為井(少商)。腎為榮(然谷)。肝為俞(太衝)。心為經(靈道)。脾為合(陰陵泉)。化本包絡。

肺引血行

辛日辛卯時肺為井(木)。癸巳時腎為榮(火)。乙未時肝為俞(土)。丁酉時心為經(金)。巳亥時脾為合(水)。

辛丑時血納包絡。

肺。少商肺井注心中。寒熱咳逆喘脹沖。飲食不下咽喉痛。三稜針刺血為功。

腎。然谷腎滎內踝尋。喘呼少氣足難行。小兒臍風並口噤。神針並灸得安寧。

肝。太衝肝俞本節後。腰引少腹小便膿。淋瀝足寒並嘔血。漏下女子體中痛。

心。靈道為經掌後真。心痛肘攣悲恐驚。暴喑即便難言語。建時到後即宜針。

脾。陰陵泉穴脾之合。腹腎喘逆身難臥。霍亂疝瘕及腰疼。小便不利針時過。

足太陽膀胱之經

壬日 丁與壬合

膀胱。 膀胱為井(至陰)。膽為榮(俠谿)。小腸為俞(後谿)。所過本原(京骨)。胃為經(解谿)。大腸為合(曲池)。

膀胱引氣行。水原在午。水入火鄉。

壬日壬寅時膀胱為井(金)。甲辰時膽為榮(木)。丙午時小腸為俞(木)。並過本原京骨穴。水原在午。水入火鄉。故壬。子午相交也。戊申時胃為經(火)。庚戌時大腸為合(土)。

壬子時氣納三焦。還原化本。

膀胱。至陰為井是膀胱。目生翳膜頭風狂。胸脅痛時依法用。小便不利熱中傷。

膽。俠谿膽榮小節中。胸脅脹滿足難行。寒熱目赤頸項痛。耳聾一刺便聞聾。

小腸。後谿為俞節陷中。寒熱氣瘧目生筋。耳聾鼻衄並喉痹。肘臂筋攣同用針。

膀胱(原)。京骨為原肉際間。䯒酸膝痛屈伸難。目眥內赤頭頸強。寒熱腰疼針下安。

胃。解谿穴是胃之經。腹脹䯒腫腳轉筋。頭痛霍亂面浮腫。大便下重也同針。

大腸。曲池為合肘外邊。半身不遂語難言。肘中痛急身無力。喉痹針下也痊然。

手少陽三焦之經

(三焦者。是十二經之根本。生氣之原。主宣通榮衛。經歷五臟六腑)

三焦與包絡合為表裡

三焦。 所出為井(關衝)。所流為榮(液門)。所注為俞(中渚)。所過為原(陽池)。所行為經(支溝)。所入為合(天井)。

壬子時三焦關衝為井(金)。甲寅時為榮(水)。丙辰時為俞(木)。並過本原陽池。戊午時為經(火)。庚申時為合(土)。

壬戌時氣入行。

金。三焦之井號關衝。目生翳膜注頭疼。臂肘痛攻不能舉。喉痹針刺取其靈。

水。液門為滎刺陷中。驚悸癇熱共頭疼。目赤齒血出不定。三稜針刺即時靈。

木。中渚為俞節後尋。熱病頭疼耳不聞。目生翳膜咽喉痛。及時應下三分針。

三焦(原)。陽池為原腕表中。寒熱如瘧積心胸。臂痛身沉難舉步。一針當面有神功。

火。支溝為經腕後真。熱病臂肘腫廉疼。霍亂吐時並口噤。下針得氣便醒醒。

土。天井為合肘外尋。風痹筋攣入骨深。咳嗽不食並驚悸。心胸氣上即時針。

手厥陰心主包絡之經

心主與三焦為表裡

包絡。 所出為井(中衝)。所流為榮(榮宮)。所注為俞(大陵)。所行為經(間使)。所入為合(曲澤)。

癸丑時包絡中衝為井(木)。乙卯時為榮(火)。丁巳時為俞(土)。己未時為經(金)。辛酉時為合(水。)

木。中衝為井厥陰心。掌中煩熱及頭疼。熱病煩悶汗不出。舌強針時得自平。

火。勞宮心滎手掌中。中氣攣痹口中腥。狂笑頭疼同日用。氣粗喘逆也須寧。

土。大陵心俞腕後尋。喜笑悲哀氣上衝。目赤小便如赤色。狂言頭痛建中行。

金。間使心經掌後間。心痛嘔逆惡風寒。熱時咽痛並驚悸。神針邪忤也須安。

水。曲澤為合肘里存。心疼煩悶口乾頻。肘臂筋攣多嘔血。呼吸陰陽去病根。

足少陰腎之經

癸日 戊與癸合

腎。 為井(湧泉)。肝為榮(行間)。心為俞(神門)。脾為經(商丘)。肺為合(尺澤)。化本包絡。

腎引血行

癸日癸亥時腎為井(木)。乙丑時肝為榮(火)。丁卯時心為俞(土)。己巳時脾為經(金)。辛未時肺為合(水)。

癸酉時血納包絡。

腎。湧泉為井腎中尋。大便秘結與心疼。身熱喘時同日刺。足寒逆冷也安平。

肝。行間肝榮大指間。咳逆嘔血更咽乾。腰痛心疼如死狀。溺難寒疝下針安。

心。神門心俞掌後尋。惡寒心痛不食中。身熱嘔血多癇病。下針得刺有神功。

脾。商丘脾經踝下尋。腹脹腸鳴痛作聲。身寒逆氣並絕子。血氣輪流此處存。

肺。尺澤肺合在肘中。手攣風痹氣衝胸。咳嗽口舌乾喉痛。五子建元法中尋。

十二經流注五臟六腑明堂

肺者。藏也。兩旁一十八穴。出甲乙經。

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木也(在手大指端內側。出手甲角。如韭葉。手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魚際。魚際者。火也(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手太陰脈之所流也。為榮春。三月宜灸之)。注於太淵。太淵者上也(在掌後陷者中。手太陰脈之所注也。為俞。夏三月宜灸之)。行於經渠。經渠者。金也(在寸口陷者中。手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不可灸。傷人神明)。入於尺澤。尺澤者。水也(在肘中約上動脈手。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

少商(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如韭葉。灸一壯。主瘧寒厥。及熱煩心。善噦。心滿而汗出。寒濯濯熱煩。手臂不仁。唾沫唇乾。及熱煩心。引飲手䗔。攣指支痛。肺脹上氣。耳中生風。咳喘逆。痹臂痛。嘔吐食飲不下。彭彭然。熱病象瘧。振慄鼓頷。腹脹俾倪。喉中喘。耳前痛。甄權云。在手大拇指甲骨外畔當角一韭葉。白肉際宛宛中是也。此脈脾肺之候。論藏湊不宜灸之。忌生冷熱食)。

魚際(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灸三壯。主虛極洒洒毛起惡風寒。舌上黃。身熱。咳嗽。喘病走胸背不得息。頭痛甚。汗不出。寒厥。及煩熱。心少氣不足以息。陰濕癢。腹痛不下飲食。肘攣支滿。喉中焦乾。竭痓上氣。熱病。振慄鼓頷。腹滿陰痿。咳引尻漏出。虛也。膈中虛。飲食嘔。身熱。汗不出。數唾涎。嘔吐血下。肩背寒熱。脫色。目泣出皆虛也。色不變者。肺心痛也。短氣心痹。悲怒逆氣恐狂易霍亂。胃氣逆)。

太淵(在手掌後陷者中。灸三壯。主痹逆氣寒。厥逆。煩心。善唾噦噫。胸滿𧐟呼。胃氣上逆。心痛咳逆。煩悶不得臥。胸中滿喘。背痛肺脹滿彭彭。臂厥。肩膺胸滿痛。目中白翳。眼青轉筋。掌中熱。乍寒乍熱。缺盆中相引痛。數欠喘不得息。臂內廉痛。膈飲煩滿。病溫身熱。五日以上。汗不出。厥心痛臥若從居心間痛。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者。肺心痛也。如乳噫胃氣上逆心痛。唾血。振寒。嗌乾。狂言口僻肘中痛。皆瘧痹也)。

經渠(在寸口陷者中。不可灸。傷人神明。主瘧寒熱。胸背急。胸中彭彭然。甚即交兩手如瞀。為暴痹。喘逆喉痹。掌中熱。咳逆上氣。喘息數欠。熱病汗不出。心痛欲嘔也)。

列缺(手太陰絡。去腕上一寸半。灸五壯。甄權云。腕後臂側二寸。手交叉食指兩筋骨罅宛宛中是也。主偏風口喎。半身不遂。腕勞。灸三壯。主瘧甚熱。驚癇如有見者。咳喘。掌中熱。虛則肩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如瞀。為口沫出。實則肩背熱痛。汗出。四肢腫。身溫。睡時熱。飢則煩。飽則面色變。口噤不開。惡風泣血出。喉痹咳嗽上氣。數欠。四肢厥逆。喜笑弱白。熱病。先手臂痛。身熱瘛瘲。喜笑縱唇口。咽乾鼻張。嘔吐汗出如連珠。小便白。熱痛。兩乳下三寸堅。脅下滿。心悸善忘。口中沫出)。

孔最(手太陰郄。去腕上五寸。灸五壯。主熱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五壯。汗即出。並主臂厥頭痛)。

尺澤(在肘中約紋上動脈。灸三壯。甄權云。在臂屈橫文中兩筋骨罅陷者宛宛中。不宜灸。主喉痹上氣。舌乾脅痛。心彭彭痛。咳逆上氣。心煩肩寒。少氣不足以息。腹脹喘逆。振慄。瘛瘲。手不伸。咳嗽唾濁。氣膈善嘔。鼓頷不得汗。煩滿身痛。因為縱衄唾血。時寒時熱。胞中有大疝瘕積與陰相引痛。若穴泄之。並主喉痹哽噎。寒熱。實則肩背熱痛。汗不出。四肢暴腫。虛則臂背寒。短氣心煩。癲疾嘔沫。手臂不得上頭。肘痛。也)。

俠白(在天府下去肘下五寸動脈。手太陰脈氣所發。灸五壯。主心痛。咳逆。乾嘔。煩滿)。

天府(在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手太陰肺氣所發。禁不可灸。使人逆氣。主咳上氣喘不得息。暴瘴內逆。肝肺相搏。口鼻出血。身脹逆息。不能臥風。汗不出。身腫。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臥不覺。甄權千金揚操同。也)。

大腸

大腸者。肺之腑也。兩旁四十二穴(並下三單穴。共四十五穴)。出甲乙經。

大腸出於商陽。商陽者。金也(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角如韭葉。手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二間。二間者。水也(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者中。手陽明脈之所溜也。為榮。春三月宜灸之)。注於三間。三間者。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陷者中。手陽明脈之所注也。為俞。夏三月宜灸之)。過於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岐骨間。手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行於陽谿。陽谿者。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者中。手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入於曲池。曲池者。土也(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之中。手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

商陽(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灸三壯。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頃立已。主氣滿。胸中喘息。支脅熱病。汗不出。耳中風。耳鳴耳聾。時不聞。熱瘧。口乾。下齒痛。臂瘈引口中。惡寒頷腫。肩痛引缺盆。喉痹。青盲)。

二間(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者中。灸三壯。主人多臥。善唾。肩髃痛寒。鼻鼽赤衄血。侵淫起。面身熱。喉痹如哽。皆傷忽振寒肩疼。齒痛。也)。

三間(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者中。灸三壯。主喉痹腫如哽。齒齲痛。面清。多臥。善唾。胸滿。腸鳴。痎瘧寒熱。唇口乾。身干。喘急。目急痛。善驚)。

合谷(一名虎口。在手大指岐骨間。灸三壯。主寒熱痎瘧。狂易鼻鼽衄。熱病汗不出。頭痛。舌乾齒齲。善驚。喉痹。痱痿。鼻衄不止。唇吻不收。耳聾。耳中不通。喑不能言。口噤不開)。

陽谿(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煩心。目痛泣出。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癲疾。嘔沫。狂笑見鬼。喉痹。耳聾耳鳴。齒痛。驚掣。瘧寒甚。熱病。腸澼。臑肘臂痛。虛則氣膈滿。肩不舉。吐舌。戾頸。妄言。痂疥)。

偏歷(手陽明絡。在腕後三寸。灸三壯。主風瘧汗不出。寒熱。風痛汗不出。膸目目腩腩。癲疾多言。耳鳴口僻。頰腫。實則耳聾喉痹。不能言。齒齲痛。鼻鼽衄。虛則痹隔)。

溫留(一名逆注。一名蛇頭。手陽明郄。在腕後小上五寸。大上六寸。灸三壯。主腸鳴而痛。傷寒傷熱。頭痛噦衄。肩不舉。瘧面赤腫。口齒痛。癲疾吐舌鼓頷。狂言見鬼。喜臥。喉痹不能言。虛氣面腫)。

下廉(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怒輔齊兌肉分外斜。灸三壯。主眼痛熱溺。黃色)。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手陽明脈之會。灸三壯。主小便黃。腸中鳴相追)。

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灸三壯。主腹脹。時寒腰痛。不得臥。牙齒痛。而兩頰腫。也)。

曲池(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灸三壯。主肩肘中痛。難屈伸。手不可舉。喉痹不能言。目不明。腕急身熱。驚狂躄痿痹重。瘛瘲癲疾。吐舌。胸中滿。耳前痛。齒痛目赤痛。頸腫寒熱。渴飲輒汗出。不飲則皮乾熱。傷寒餘熱不盡)。

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中。灸三壯。主肩肘節戾重。痹痛不可屈伸)。

五里(在肘上三寸。又行向裹大脈中央。灸十壯。主風勞驚恐吐血。肘不能舉。風癇。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身黃寒熱頸腫。咳逆呼吸。目視䀮䀮。少氣痎瘧。心下脹滿痛。上氣。左取右。右取左)。

臂臑(在肘上七寸。腋內端。手陽明絡會。灸三壯。主寒熱頸瘰癧。肩痛不可舉)。

臑會(一名臑扁。在臂前廉。去肩頭三寸。手陽明之絡。灸五壯。主頸癭。臂氣痛。氣腫)。

肩髎(在肩端臑上。斜舉臂取之。灸三壯。主肩重不舉。臂痛)。

肩髃(在肩端兩骨間。手陽明蹺脈之會。灸三壯。主肩中熱。指、臂痛)。

巨骨(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陷者中。手陽明蹺脈之會。灸三壯。主背痹痛。臂不舉。血瘀肩中痛。不能動搖)。

扶突(一名水穴。在曲頰下一寸。人迎後。手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三壯。主咳逆上氣。咽喉鳴鳴喘息。暴喑氣哽)。

天鼎(暴喑氣哽在頸缺盆直扶突氣舍後一寸半。手陽明脈氣所發。灸三壯。主暴喑氣。唾喉痹。 不得息。飲食不下。水溝傍五分。手陽明脈氣所發)。

禾髎(一名䪼。直鼻孔下。俠主鼻窒口僻。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癰。口噤不可開)。

水溝(在鼻柱下人中。督脈手陽明脈之會。直唇取之。灸三壯。主寒熱頭痛。癲疾。互引水腫。人中盡滿唇反者死。振寒。手卷前僵。鼻鼽不能息。鼻不收涕。不知香臭。衄不止。口不禁。不進水漿。口喎噼睊目)。

兌端(在唇上端。手陽明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寒熱。鼓頷口噤。癲疾吐沫。寒熱痓互引。唇吻強。上齒齲。消渴。嗜飲。目瞑。身汗出。衄血不止)。

齦交(在唇內齒上齦縫。灸三壯。主痓。煩滿寒熱。口僻。癲疾互引。目痛不明。齒間出血。有傷酸齒尖落痛。口不可開。鼻中息肉。鼻窒。喘息不利。頭頷䪼中痛。鼻中有蝕瘡)。

肝者臟也。兩旁二十二穴。出甲乙經。

肝出於大敦。大敦者。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韭葉及三毛中。足厥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行間。行間者。火也(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者中。足厥陰脈之所溜也。為榮。春三月宜灸之)。注於太衝。太衝者。土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陷者中。足厥陰脈之所注也。為輸夏三月宜灸之)。行於中封。中封者。金也(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入於曲泉。曲泉者。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指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而得之。足厥陰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

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及三毛中。灸三壯。主卒心痛。汗出陰跳。遺溺。小便難而痛厥。陰上入腹中。寒疝。陰挺出。陰偏大腫。腹臍痛。胸中悒悒不樂。小兒癇瘈。遺清溺。虛則病諸瘕頹。實則癃閉。少腹中熱。若寢屍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痓)。

行間(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者中。灸三壯。主咳逆上氣。唾沫。溺難痛。白濁卒疝。少腹腫。咳逆嘔吐。卒陰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倉黑熱。腹中䐜滿。身熱厥痛。心痛。色蒼蒼然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月事不利。見赤白而有身。及敗陰寒腹痛上支心。心下滿如癃。莖中痛。怒瞋不欲視。泣出。長太息。癲疾。短氣。嘔血。胸背痛。若驚悲不樂。厥脛。足下熱。面盡熱。嗌乾渴。喉痹口喎。喉咽如振狀)。

大沖(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半。或一寸半陷者中。灸三壯。主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羸瘦意恐懼。氣不足。胸中悒悒狐疝環臍痛。陰騫兩丸縮腹堅。不得臥。黃疸熱中善渴。女子疝及少腹腫。溏泄。癃遺溺陰痛。面蒼黑。目下眥痛。暴脹。胸脅支滿。足寒。大便難。面唇色白。時時嘔血。男子精不足。女子漏血。乳難。嘔厥寒。時有微熱。脅下支滿。喉痹痛。嗌乾。膝外廉痛。淫濼脛酸。腋下腫。馬刀瘺。肩腫。唇傷痛。色蒼蒼然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

中封(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灸三壯。主色蒼蒼然太息。如將死狀。振寒。小便白。便難。痿厥。身體不仁。手足偏小。頹疝。陰暴縮入腹。膽疝癃。臍少腹引腰中痛。身黃。時有微熱。不嗜食。膝內廉內踝前痛。少氣身濕女子小腹大。乳難。嗌乾嗜飲。夾臍疝。也)。

蠡溝(足厥陰絡。在內踝上五寸。灸三壯主女子疝。少腹腫。赤白淫時多時少。陰跳腰腹痛。實則𨸏長寒。熱攣暴痛遺溺偏大。虛則暴癢腫睪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狀。數噫。恐悸。氣不足。心中悒悒。少腹痛。喉中有熱如息肉狀。如著欲出。背攣不可俯仰)。

中郄(一名中都。足厥陰郄。在內踝上七寸。脛骨中。灸五壯。主頹疝。崩中。腹上下痛。腸僻。亦止精)。

膝關(在犢鼻下二寸陷者中。足厥陰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連腹引咽喉痛。是也)。

曲泉(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乃得之。灸三壯。主女子疝。按之如湯沃兩股中。少腹腫。陰挺痛。瀝皆來下血。陰中腫。或癢。漉青汁若葵。血閉頹疝。陰跳痛引臍中。不得屈伸。陰痿。腹脅下支滿。癃閉。少氣泄利。四肢不舉。實則身熱頭眩痛。汗不出。目䀮䀮筋攣。膝不可屈伸。發狂衄血。喘呼。少腹痛引咽喉。病泄水下血)。

陰包(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足厥陰別走。灸三壯。主腰痛。少腹痛)。

五里(在陰廉下二寸。去氣衝三寸。陰股中動脈。灸三壯。主少腹中滿。熱閉不得溺)。

陰廉(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灸三壯。主婦人絕產。若未會產者)。

膽者。肝之腑也。兩旁一百四穴。出甲乙經。

膽出於竅陰。竅陰者。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俠谿。俠谿者。水也(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者中。足少陽脈之所溜也。為榮。春三月宜灸之)。注於臨泣。臨泣者。木也(在足小指次指間本節後陷者中。去俠谿一寸半。足少陽脈之所注也。為輸。夏三月宜灸之)。過於邱墟(在足外廉踝下。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足少陽脈之所過也)。行於陽輔。陽輔者。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許。去邱墟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入於陽陵泉。陽陵泉者。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足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

竅陰(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灸三壯。主脅痛。咳逆不得息。及喘。爪甲上與肉分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不已。復取之。手足清煩熱。汗不出。四肢轉筋。頭疼如錐刺之。循循然不可以動。動益煩心。喉痹舌卷口乾。胸內廉痛不可反側。耳聾。耳鳴)。

俠谿(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者中。灸三壯。主胸中支滿寒如風吹狀。寒熱。熱病汗不出。目外眥赤痛。頭眩。兩頷痛。逆寒汗不出。多汗。耳鳴。聾。目癢。胸中痛不可反側。痛無常處。痎瘧狂疾)。

地五會(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者中。不宜灸。使人瘦。不出三年死。主內傷。唾血。不足。外無膏澤。亂腫)。

臨泣(在足小指次指間本節後。去俠谿一寸半陷者中。灸三壯。主厥逆氣喘胸滿。中風身汗不出而清。髖髀中痛。不得行。足皮痛。胸中滿。腋下腫。馬刀。痿。喜自齧頰。天牖中腫。淫濼脛酸。頭眩。枕骨頷顱痛。目澀身痹。灑淅振寒。季脅下支滿。寒熱。胸脅腰腹膝外廉痛。月水不利。見血而有身。敗則及乳腫胸痹。心一痛不得息。痛無常處。大風目外眥痛。身熱痱。缺盆中痛。瘧日西發)。

丘墟(在足外廉踝下。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灸三壯。主目視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見。腰脅痛。腳痠。轉筋。胸脅痛。善太息。胸滿彭彭然。瘧振寒。腋下腫。痿厥寒足腕不收。躄坐不能起。髀樞腳痛。大疝腹堅。寒熱。脛腫。狂疾)。

懸鐘(足三陽之絡。在外踝上三寸陷者中。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灸五壯。主腸滿。胸中有熱。不嗜食。小兒腹滿。不能飲食)。

光明(足少陽絡。在外踝五寸。灸五壯。主身體寒少熱甚。噁心惕然。此與絕骨穴療病同功。主淋漓脛酸。熱病汗不出。狂痛。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實則厥脛熱。膝痛。身體不仁。手足偏小。齧頰。不能俯仰。痓)。

外丘(足少陽郄。少陽所生。在外踝上七寸。灸三壯。主膚痛。痿痹。骨脅滿。頭痛。項內寒熱。癲疾常嘔沫)。

陽輔(在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之端。如前三分許。去丘墟七寸。灸三壯。主寒熱。腰痛如小錘居其中。沸然腫不可以咳。咳則崩綰及諸節痛。上下無常處。寒熱痠痛。四肢不舉。腋下腫。馬刀挾癭。髀膝脛骨搖酸。痹不仁。喉痹)。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髎。陽維郄。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間。灸三壯。主寒厥。癲疾瘛瘲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熱。髀脛不收。喑不能言)。

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足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太息。口苦。咽中介介數唾。脅下支滿。嘔吐逆。髕痹引膝股外廉不仁。筋急。嘔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將捕之。膽脹)。

陽關(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者中。不宜灸。主膝外廉痛不可曲伸。脛痹不仁)。

中瀆(在脾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者中。足少陽脈氣所發。灸五壯。主寒氣在分肉間痛上下者。痹不仁)。

環跳(在痹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足少陽脈氣所發。灸五十壯。主樞中痛。不可舉。腰脅相引急痛。髀筋瘈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

本神(在曲差旁一寸半。髮際一分。直耳上入髮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五壯。主頭目眩痛。頸項強急。胸脅相引。不得傾側。癲疾嘔沫。小兒驚癇)。

頭維(在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禁不可灸。主寒熱頭痛如破。目痛如脫。喘逆。煩滿嘔吐。流汗難言)。

臨泣(當目上眥直上入髮際五分陷者中。足少陽太陽之會。灸三壯。主頰清不得視。口沫泣出。兩目眉頭痛。小兒驚癇反視)。

目窗(一名至宮。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三壯。主頭痛目瞑。遠視䀮䀮。上齒齲腫)。

正營(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五壯。主牙齒痛。唇吻強。上齒齲痛。惡寒)。

承靈(在正營後一寸半。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五壯。主腦風頭痛。惡見風寒。鼽衄。鼻窒。喘息不通)。

腦空(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半。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五壯。主頭痛身熱。引兩頷急腦風。目瞑頭痛。風眩。目痛。鼻管疽發為厲。鼻癲風。勞疾急瘦)。

風池(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五壯。主寒熱癲疾僵仆。狂熱病汗不出。頭眩痛。痎瘧。頸項痛。不能顧。目泣出互引鼻鼽衄。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喉痹。腰傴僂引項。筋攣不收)。

顱息(在耳後青脈間。足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身熱。頭脅痛不可反側。小兒癇喘不得息。耳鳴)。

懸顱(在曲周顳顬上廉。足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熱病頭痛。引目外眥而痛。煩滿汗不出。引頷齒面赤皮痛)。

頷厭(在曲周顳顬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灸三壯。主善嚏。頭痛身熱。目眩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而痛。耳鳴)。

懸釐(在曲周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灸三壯。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耳鳴善嚏)。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髎。灸三壯。主頭痛。目瞳子不可以視。俠白強急。亦不可以顧)。

絲竹空(一名目髎在眉後陷者中。足少陽脈氣所發。不可灸。不幸使人目小及盲。目眩頭痛。互引目中赤⿺鼠⿱田豕⿺鼠⿱田豕。臍風目上插痓。反目憎風。癲疾狂熱煩滿)。

瞳子髎(在目外去眥五分。手足少陽之會。灸三壯。主青盲無見。遠視䀮䀮。目中膚翳白膜。一名後曲)。

天衝(在耳上如前三分。灸九壯。主頭痛。癲疾嘔沫痓。互引善驚)。

蟀谷(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灸三壯。主醉。酒風發。兩角眩痛。一雲頭弦不能飲。煩滿嘔出)。

曲鬢(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者中。鼓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灸三壯。主頸頷支滿。引邪。牙齒口噤不開。急痛不能言)。

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下曲頰後。灸三壯。主足緩不收。痿不能行。口不能言。寒熱喉痹。咳逆吐疝。胸中積滿。不得喘息。胸痛耳聾。嘈嘈無所聞。頸項癰腫不能言。及肩臂不能舉。齒牙齲痛)。

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手足太陽少陽之會。灸五壯。主管疽發厲。項痛引頸。癰腫不能顧)。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灸三壯。主頭風。耳後痛。煩心。足痛不收。失履口喎僻。頭項搖瘈。牙車急。癲疾僵仆。狂虛面有氣。齒牙齲痛。小便赤黃。喉痹項腫。不可俯仰。俠腫引耳。痎瘧狂易)。

淵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胸滿。馬刀。臂不舉。禁不可灸。灸之不幸。主腫馬瘍。腹內潰者死。寒熱生馬瘍瘡)。

大包(脈出淵腋下三寸。脾之大絡。布胸脅中。九肋間。及季肋端。灸三壯。主大風不得息。息即胸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皆縱)。

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足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胸中暴滿。不得臥。喘息)。

天池(一名天會。在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撅肋間。手心主足少陽脈之會。灸三壯。主寒熱胸滿。頸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聲。喉中鳴)。

章門(脾募也。一名長平。一名脅髎。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足厥陰少陽之會。側臥屈上足。舉臂取之。灸三壯主腹中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燥。不嗜食。胸脅支喘息而腫膈嘔心痛。及傷飽身酸痟羸瘦。腰痛不得反側。賁豚腹滿。腫。腰清脊強。四肢懈墮。善怒。咳少氣鬱。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舉。馬刀強。身瞤石水胸脹)。

帶脈(在季肋下一寸八分。灸五壯。主婦人少腹堅痛。月水不通)。

五樞(在帶脈下三寸。一日在水道下一寸半。灸五壯。主男子陰疝。兩丸上下入少腹痛。婦人下赤白。裡急瘛瘲)。

京門(腎募也。一名氣府。一名氣俞。在監骨腰中季肋。本俠脊灸三壯。主痓。反折腰痛。不可久立俯仰。寒熱腹䐜央央然。不得息。溢飲。水道不通。溺黃。少腹裡急。重洞泄骨痹。痛引背也)。

維道(一名外樞。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灸三壯。主咳逆不止。三焦有水氣不能食)。

居髎(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者中。陽蹺足少陽之會。灸三壯。主腰引痛少腹。在腹前兩筋間。主肩前痛。與胸相引痛。臂里攣急。手不得上舉至肩)。

後腋(在腋後廉際兩筋間。主腋外相引而痛。手臂拘攣急。不得上頭)。

轉谷(在傍骨下二骨間陷者中。主胸脅支滿。不欲食。谷入不化。嘔吐復出。舉腋取之)。

飲郄(在食門下一寸骨間陷者中。主腹滿臚脹。極痛引臍傍。腹鳴濯濯若中有水聲。仰腹取之)。

應突(在飲郄下一寸。主飲食不入。腹中滿。大便不得節。腹鳴泄注。仰腹取之)。

脅堂(在腋陰下二骨間陷者中。主胸脅支滿。臚脹賁豚。噫噦喘逆。膽視目黃。舉腋取之)。

旁庭(在脅堂下二骨間陷者中。舉腋取之。灸三壯。主卒暴中飛屍遁。及胸脅支滿。時上攻搶心。嘔吐喘逆。咽乾脅痛)。

始素(在腋脅下廉下二寸骨陷者中。主脅下支滿。腰痛引腹。筋攣難伸。陰氣上縮。舉臂取之。)

脾者。藏也。兩旁四十八穴。出甲乙經。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木也(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大都。大都者。火也(在足大指本節後陷者中。足太陰脈之所溜也。為滎。春三月宜灸之)。注於太白。太白者。土也(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陰脈之所注也。為俞。夏三月宜灸之)。行於商丘。商丘者。金也(在足內踝上微前陷者中。足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入於陰陵泉。陰陵泉者。水也(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足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

隱白(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灸三壯。主腹中有寒氣。起則氣喘。熱病衄血不止。煩心喜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脛中寒。不得臥。氣滿胸中。腸熱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悶。嘔吐不欲食飲。屍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飲渴。身體痛。多唾)。

大都(在足大指本節後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厥。手足清。暴泄。厥心痛。腹脹滿。心久痛甚者。胃心痛也。瘧不知所苦。大風逆氣暴泄。四肢腫。濕則唏然寒。飢則心煩。飽則頭目眩)。

太白(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灸三壯。主病先頭重頰痛。煩冤身熱。腰痛不可以俯仰。腹滿兩頷痛甚。暴泄若飢而不欲食。善噫熱中。足清腹脹。食不化。若嘔泄有膿血若嘔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厥心痛腹脹滿。心尤痛甚者。胃心痛也。胸脅支滿。腹中切痛。霍亂逆氣。大便難。身重骨痿。若不相知。熱病滿悶不得臥。脾脹)。

公孫(在大指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太陰絡也。灸三壯。主瘧不嗜食。多寒熱汗出。實則腹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飲不嗜臥。虛則鼓脹。腹中氣大滿。熱痛不嗜飲。霍亂)。

商丘(在內踝微前下陷者中。灸三壯。主癲疾狂飲多食。喜笑不休。發於外。心中煩渴。瘧寒。腸中痛。汗出腹滿。向向不便。心下有寒痛。陰股內痛。氣癰狐疝。走上下。腹痛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喉痹。寒熱善嘔。骨痹。煩滿癇瘈。手足擾。癲疾。目昏口噤。溺黃。筋攣痛。病善厭夢者。絕子。厥。頭面腫起。咳而泄。不欲食。痔疾。骨蝕管疽)。

漏谷(在足內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亦足太陰絡。灸三壯。主腹中熱。苦寒。腸鳴。強欠。時內痛。心悲氣逆。腹滿腹脹。而氣怏然引肘脅下。皆主之少腹脹急。小便不利。厥氣上頭癲)。

三陰交(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灸三壯。主足下熱。脛疼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腹中熱。若寒膝內痛。心悲氣逆腹滿。小便不利。厥氣上及巔。痹病者身重若飢。足厥不欲行。善掣腳下痛。虛則腹脹腹鳴溏泄。食飲不化。脾胃肌肉痛。出素問)。

地機(一名脾舍。足太陰郄。別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灸五壯。主㿗疝瘡瘕。腹中痛。藏痹)。

陰陵泉(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伸足得之。灸三壯。主溏泄。穀不化。腹中氣脹嗌。脅下滿。腹中氣嗌腹脹。喘逆不得臥。腎腰痛。不可俯仰。氣癃尿黃。寒熱不節。女子疝瘕。按之如以湯沃其股。內至膝。飧泄。婦人陰痛。少腹堅急痛重。不嗜食。心下滿。寒中。小便不利。霍亂。痹痛)。

血海(在膝下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足太陰脈氣所發。灸五壯。主婦人漏下。苦血閉不通。氣逆腹脹)。

箕門(在魚腹上越筋間。動脈應手。陰市內。足太陰脈氣所發。一云在股上起筋間。灸三壯。主淋。遺溺。鼠鼷痛。小便難)。

期門(肝募也。在第二肋端。不容傍一寸五分。上直兩乳。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舉臂取之。灸五壯。主婦人產余疾。食飲不下。胸脅支滿。目眩足寒。小便難。心切痛。善噫。惡聞酸臭。酸痹腹滿。少腹尤痛。太息。賁豚。脅下氣上下。胸中有熱。目青而嘔。霍亂泄痢。痓。腹大堅不得息。咳嗽。脅下積聚。喘逆臥不安席。時寒熱。心大堅。賁豚上下。癃遺溺。鼠鼷痛。小便難而白。喑不能言)。

日月 (肝募也。在期門下五分。灸五壯。主太息善悲。少腹有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支不收)。

腹哀(在日月下一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灸五壯。主便膿血。寒中不化。腹中痛)。

大橫(在腹哀下三寸。直臍傍足太陰陰維之會。灸五壯。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

腹結(一名腸窟。在大橫下一寸三分。灸五壯。主繞臍痛搶心。膝寒泄痢)。

府舍(在腹結下三寸。足太陰陰維之會。灸五壯。主疝瘕。髀中急痛循脅上下搶心。腹滿積聚。厥逆霍亂)。

衝門(一名慈宮。去大橫五寸。在府舍橫骨兩端約中動脈。足太陰陰維之會。灸五壯。主寒氣腹滿。癃淫濼。身熱。腹中積痛。陰疝。乳難。子上衝心)。

雲門(在巨骨下氣戶傍。各二寸陷者中。動脈應手。足太陰脈氣所發。舉臂取之。灸五壯。主喉痹。胸中暴逆。先取衝脈。後取三里雲門。皆瀉之。咳喘不得息。不得臥。呼吸短氣。索咽不得。胸中熱。暴心腹痛。疝積。時發上衝心。肩痛不可舉。引缺盆。脈代不至寸口。四逆脈鼓不能通)。

中府(肺募也。一名膺中俞。在雲門下一寸。一云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者中。足太陰之會。灸五壯。主肺系急。胸中痛。面青胸滿。悒悒然嘔膽。胸中熱喘。逆氣相追逐。多濁唾。不得息。肩背風汗出。面腹腫。膈中食噎不下食。喉痹。肩息肺脹。皮膚骨痛。寒熱煩滿)。

周榮(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不得俯仰。飲食不下咳喘唾膿血)。

胸鄉(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卻引背痛臥不得轉側)。

天溪(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中滿痛。乳腫賁膺。咳逆上氣。喉鳴有聲)。

食竇(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舉臂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滿。膈間雷鳴滀陸。常有水聲)。

胃者。脾之腑也。兩旁九十穴(並下一單穴。共九十一穴)。出甲乙經。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金也(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足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內庭。內庭者。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者中。足陽明脈之所留也。為榮。春三月宜灸之)。注於陷谷。陷谷者。木也(在足大指次指之間。本節後陷者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脈之所注也。為俞。夏三月宜灸之)。過於衝陽(一名會骨。在足趺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足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春三月宜灸之)。行於解谿。解谿者。火也(在衝陽後一寸半腕上陷者中。足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入於三里。三里者。土也(在膝下三寸。胻外廉足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

厲兌(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灸一壯。主屍厥。口噤氣絕。脈動如故。其形無知。如中惡狀。瘧不嗜食。腹寒脹滿。熱病汗不出。鼽衄目眩前僕。面浮腫。足脛寒。惡人與木音。喉痹齲齒惡風。鼻不利。多臥善驚)。

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者中。灸三壯。主四肢厥。手足悶者。使人久持之。逆冷脛痛。腹脹滿。皮膚痛。善伸數欠。惡人與木音。振寒。嗌中引痛。熱病汗不出。下齒痛。惡寒目急喘。惡寒慄。斷口噤。僻不嗜食)。

陷谷(在足大指次指之間。本節後陷者中。去內庭二寸。灸三壯。主熱痢面目癰腫。齲齒。裂唇。善噫。腹痛脹滿腸鳴。熱病汗不出。水腫留飲。胸脅支滿)。

衝陽(一名會原。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二寸。灸三壯。主皮先寒。熱病汗不出。口熱痛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齒齲痛。腹大不嗜食。振寒而欠。狂妄而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下緩失。履不收。面浮腫)。

解谿(在足衝陽後一寸半腕上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善噫。腹脹滿。胃熱論言風水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下重。瘧瘛瘲驚。股膝胻腫。轉筋。頭眩痛。癲疾。厥寒熱欠。煩滿悲泣出。狂易見鬼與火。霍亂。風從頭至足。面目赤。口痛齧舌。足大指轉傷。下車桎地適臂。指端傷為筋痹)。

豐隆(足陽明絡也。在外踝上八寸。下廉䯒外廉陷者中。灸三壯。主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澀難。厥頭痛。面浮腫煩心。狂見鬼。善笑不休。發於外有所大喜。喉痹不能言)。

巨虛(下廉足陽明與小腸合。在上廉下三寸。灸三壯。主少腹痛。飧泄出糜。次指間熱。若脈陷寒熱。身痛唇乾。不得汗出。毛髮焦。脫肉少氣。內有熱不欲動搖。泄膿血。腰引少腹痛。暴驚。狂言非常。女子乳癰。驚痹。脛腫。足跗不收。跟疼痛)。

條口(在下廉上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脛寒不得臥。脛痛疼。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

巨虛(上廉足陽明與大腸合。在三里下三寸。灸三壯。主飧泄。大腸痛。狂妄善走。大腸有熱。腸鳴腹滿。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行立。胸脅支滿。惡聞人木音。風水面腫。甄權云。主大氣不足。偏風腳氣。腿腳不隨)。

三里(在膝下三寸胻外廉。灸三壯。主陽厥。悽悽而寒。少腹堅。頭痛。脛股酸。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噦痓中有寒。腹中寒。脹滿。善噫惡。聞食臭。胃氣不足。腸鳴腹痛。泄利食不化。心下脹。熱病汗不出。喜嘔吐。苦癃痓。身反折。口噤喉痹。不能言。寒熱陰氣不足。熱中。消穀善飢。腹熱身煩。狂言。胸中瘀血。胸脅支滿。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水。腹脹皮腫。乳癰有熱。五臟六腑。脹。狂歌妄言怒恐。惡人與火。罵詈。霍亂。遺矢失氣)。

犢鼻(在膝臏下䯒上骨俠解大筋中。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三壯。主犢鼻腫。先熨去之。其赤堅勿攻。攻者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諸腫節潰者。死。不潰可療也)。

梁邱(足陽明郄。在膝上二寸兩筋間。灸三壯。主大驚乳痛。脛苦膝痹。不能曲伸。不可以行)。

陰市(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若拜而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不可灸。主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青水大腹諸疝。按之下膝。上伏免。膝寒痛。腹脹滿。痿厥少氣)。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足陽明脈氣所發也。禁不宜灸)。

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灸三壯。主膝寒痹不仁。痿痹。不得屈伸)。

承泣(一名溪穴。一名面髎。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甄權云。在眼下八分。禁不宜灸。無問多少。三日以後。眼下大如拳。息肉長桃許大。至三十日即定。百日都不見物。或如升大。目不明。淚出。目眩瞢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所見。目瞤動。與項口參相引喎僻。口不能語言)。

四白(在目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七壯。主目痛口僻。淚出目不明)。

迎香(一名衝陽。在禾髎上鼻下孔傍。手足陽明之會。主鼻鼽不利。窒洞。氣寒喎僻多涕。鼻衄有癰。不宜灸)。

巨髎(在俠鼻傍八分。直瞳子。蹺脈足陽明脈之會。主面目惡風寒䪼腫。癰痛招搖視瞻。瘛瘲口僻。青盲無所見。遠視䀮䀮。目中淫膚白膜。翳障覆瞳子)。

地倉(一名胃維。俠口傍四分如近下有脈微動。蹺脈手足陽明之會。灸三壯。主口緩不收。不能言語。手足痿躄不能行)。

承漿(一名天池在頤前下唇之下。足陽明任脈之會。開口取之。灸三壯。主寒熱淒厥。鼓頷。癲疾嘔沫。寒熱痓互引口乾。小便赤黃。或時不禁。消渴。嗜飲。目瞑身汗出。衄血不止。上齒齲)。

頰車(在耳下曲頰端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三壯。開口有空。主頰腫口急。頰車骨痛。齒不可用口嚼)。

大迎(一名髓孔。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者中動脈。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寒熱項瘰癧。癲疾口喎。喘悸。痓口噤。噤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頰腫。惡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能嚼)。

上關(一名客主人。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空。灸三壯。主唇吻強。上齒齲痛。口僻噤不開。耳痛聾齆。瘛瘲口沫出。寒熱痓青盲。髓目。惡風寒)。

下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空。張口而閉。灸三壯。主失欠。下齒齲。下牙痛。䪼腫。耳聾鳴。痓。口僻。耳中有干底。聤耳有膿。不可灸之)。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中缺者。灸三壯。主耳中有膿。及底耳聤耳。皆不灸。主耳痛鳴聾。頭頷痛。上齒齲)。

人迎(一名天五會。在頸大脈脈動應手俠結喉傍。以候五臟之氣。足陽明脈氣所發。禁不可灸。灸之不幸。殺人。一云。有病可灸三壯。主陽逆霍亂。陽逆頭痛。胸滿不得息。胸滿呼吸喘喝。氣悶。飲食不下。刺入四分。不幸殺人)。

水突(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通)。

氣舍(在頸直人迎俠天突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咳逆上氣。瘤癭。咽腫。頸項強不得回顧。喉痹)。

氣戶(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喘逆上氣。呼吸肩息。不知食味)。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者之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

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身體腫。皮膚痛不可近衣淫濼瘛瘲久則不仁)。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灸五壯。主胸滿。癰腫。乳癰。寒熱。短氣。臥不安)。

乳中(禁不可灸。灸之生瘡。瘡中有膿血。清汁者可療。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下滿痛。膺腫乳癰。淒索寒熱。痛不可按)。

不容(在幽門傍各一寸半。去任脈二寸。直兩筋端相去四寸。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五壯。主嘔血。肩息。脅下痛。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引腎痛)。

承滿(在不容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腸鳴相逐。不可傾側。肩息唾血)。

梁門(在承滿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脅下積氣結痛)。

關門(在梁門下五分。一云一寸。太一上。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遺溺腹脹。上滿積氣。身腫腸鳴也)。

太一(在關門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五壯。主狂癲疾。吐舌)。

滑肉門(在太一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五壯。主狂癲疾。吐舌)。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去肓俞一寸半。在夾臍二寸陷者中。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三壯。主臍疝。繞臍而痛。時上衝心。女子胞絡中痛。月水不以時。腹脹腸鳴。氣上腫胸。不能久立。腸中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腸胃間遊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重體急。瘧振寒。熱盛狂言。脾脹四肢重。不能衣。陰疝氣疝。煩嘔面腫。大腸脹)。

外陵(在長溪下五分。大巨上。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腹中疼痛)。

大巨(一名液門。在長溪下二寸。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腹滿痛。善煩。頹疝。偏枯。四支不用。善驚)。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五壯。主小腹脹滿。痛引陰中。信水至。則腰背中痛。胞中瘕。子門有寒。引髕髀三焦結熱。小便不通)。

歸來(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三寸。灸五壯。主少腹痛賁豚。卵縮入。痛引莖中。女子陰中寒)。

氣衝(在歸來下一寸。鼠鼷下一寸動脈應手。足陽明脈氣所發。灸三壯。主腹中大熱不安。腹有大氣。女子月水不利。或閉塞。暴腸脹滿。癃淫濼。身熱腹中絞痛頹疝。陰腫。乳難子上搶心。若胞不出。眾氣盡亂。腹滿不得反息。腰痛控睪少腹及股卒俯不得仰脫。大氣石水。無子少。陰痛。陰疝莖中痛。兩丸騫痛。不可仰臥)。

心者。藏也。兩旁一十六穴。出甲乙經。

心出於少衝。少衝者。木也(一名經始。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如韭葉。手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少府。少府者。火也(在手小指本節後陷者中。直勞宮。手少陰脈之所留也。為榮。春三月宜灸之)。注於神門。神門者。土也(一名銳中。一名中都。在掌後銳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陰脈之所注也。為腧。夏三月宜灸之)。過於通里(手少陰絡。在腕後一寸)。行於靈道。靈道者。金也(在掌後一寸半。或一寸。手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入於少海。少海者。水也(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手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

少衝(一名經始。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灸三壯。主熱病煩心。上氣心痛而冷。煩滿少氣。悲恐善驚。掌中熱。肘腋胸中痛。口中熱。咽喉中酸。乍寒乍熱。手卷不伸。掌痛引肘腋)。

少府(在手小指本節後陷者中。直勞宮。灸三壯。主煩滿少氣。悲恐思人。臂酸掌中熱。手卷不伸)。

神門(一名銳中。一名中都。在掌後銳骨之端陷者中。灸三壯。主瘧心煩。甚欲得冷水。寒則欲處熱。熱中喉幹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氣不足。喘逆身熱。狂悲哭泣。嘔血上氣遺溺。手及臂寒)。

少陰郄(在掌後脈中。去腕半寸。灸三壯。主十二癇。失喑不能言。悽悽寒咳。吐血。氣驚心痛)。

通里(手少陰絡。在腕後一寸。灸三壯。主熱病。先不樂數日。熱則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頭眩痛。面赤而熱。無汗。反癲。心下悸。臂臑肘痛。實則支滿。虛則不能言。善嘔。喉痹。少氣。遺溺)。

靈道(在掌後一寸半。或云一寸。灸三壯。主心痛悲恐。相引瘛瘲。臂肘攣。暴喑不能言)。

少海(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陷者中。動脈應手。灸五壯。主寒熱。齒齲痛。狂易瘧。背振寒。引肘腋痛。甄權云。穴在臂側曲下肘內廉橫文頭。當屈手向頭而取之陷者中。主腋下瘰癧。不宜針)。

極泉(在腋下筋間。動脈入胸。手少陰脈氣所發。灸五壯。主心腹痛。乾嘔噦。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掌中熱痛。黃帝問曰。手少陰之脈。獨無俞何也。岐伯對之曰。少陰者。心脈也。是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其臟堅固。邪不能害。害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俞焉。曰。少陰無俞者。不病乎。對曰。其外經脈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

小腸

小腸者。心之腑也。兩旁二十六穴。出甲乙經。

小腸出於少澤。少澤者。金也(一名少吉。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手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前谷。前谷者。水也(在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留也。為榮。春三月宜灸之)。注於後溪。後谿者。木也(在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注也。為俞。夏三月宜灸之)。過於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行於陽谷。陽谷者。火也(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入於小海。小海者。土也(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手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

少澤(一名少吉。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者中。灸一壯。主振寒。小指不用。寒熱汗不出。頭痛喉痹。舌急卷。小指之間熱口中熱煩心。心痛。臂內廉脅痛。咳嗽。瘛瘲口乾。頸痛不可顧。痎瘧寒熱)。

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狂互引癲疾。耳鳴寒熱。頷腫不可以顧。喉痹勞癉。小便赤難。咳衄。胸滿。肘臂腕中痛。頸腫不可以顧。頭項急。目眩。濼濼。肩胛小指痛。臂不可舉。頭項痛。咽腫不可咽。鼻不利目中白翳。目痛泣出。甚者如脫。痎瘧)。

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灸一壯。主振寒。寒熱。肩臑肘臂痛。頭眩痛。不可顧。煩滿身熱惡聲。目赤痛爛。眥生翳。鼽衄。發聾。臂重腫。肘攣。痂疥。胸滿引臑。泣出心驚。頸項強。身寒耳鳴。痎瘧寒熱。頸項腫。狂走。引癲疾數發)。

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脅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鳴無聞。衄狂易痓互引。消渴。偏枯。臂腕痛。肘屈不得伸。偏風頭痛泣出。肩臂如臑頸痛項急煩滿。五指驚掣。不可屈伸。體戰咳瘧)。

陽谷(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陷者中。灸三壯。一云在腕上側兩筋間陷者中。主狂癲疾。熱病汗不出。脅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聾鳴。牙上齒齲痛。肩痛不能自帶衣。臂腕外側痛不舉。風眩驚。手腕痛。邪風汗出至腰。項急不可以左右顧。及俯仰。肩弛肘廢。目痛痂疥。並瘛瘲。頭眩目痛。痎瘧。胸滿不得息)。

養老(手太陽郄。手踝骨上一空。在腕骨後一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

支正(手太陽絡。在腕後五寸。別走少陰者。灸三壯。主驚恐。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狂易。虛則生疣。小者痂疥。風瘧)。

小海 (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半寸陷者中。屈肘乃得之。灸三壯。甄權云。屈手向頭而取之。不宜灸。主寒熱齒齲痛。風眩頭痛。狂易。癰。肘瘧背膂振寒。項痛。引肘腋腰痛。引少腹中。四肢不舉)。

天窗(一名窗籠。在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者中。手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耳聾無聞。頰痛腫。喉痛。喑不能言。肩痛引項。汗不出及偏耳鳴)。

秉風(在頰天髎外。肩上小髃後。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舉臂取之。灸五壯。主肩痛不能舉)。

天宗(在秉風后大骨下陷者中。手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胸脅支滿。搶心咳逆。肩腫。肘臂痛不可舉)。

臑俞(俠肩髎後大骨下甲上廉陷者中。手足太陽陽維蹺脈之會。舉臂取之。灸三壯。主寒熱肩腫。引伸中臂酸。寒熱。頸痛肩痛不可舉臂)。

睛明(一名淚孔。在目內眥手足太陽陽明之會。灸三壯。主目不明。惡風目淚出。憎寒頭痛目眩瞢。內眥赤痛。目䀮䀮無所見。眥癢痛。淫膚目翳。甄權云。不宜灸)。

心包

心脈也。兩旁一十六穴。出甲乙經。

心包出於中衝。中衝者。木也(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手心主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勞宮。勞宮者。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動脈。手心主脈之所留也。為滎。春三月宜灸之)。注於大陵。大陵者。土也(在掌後兩筋間陷者中。手心主脈之所注也。為俞。夏三月宜灸之)。行於間使。間使者。金也(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手心主脈之所行也。為經)。入於曲澤。曲澤者。水也(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心主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

中衝(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灸一壯。主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如火。浸淫煩滿。舌本痛)。

勞宮(一名五里。在掌中動脈。灸三壯。主熱病發熱而欲嘔噦。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脅痛。不可反側。咳滿溺赤。大便血。衄不止。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口中爛。掌中熱。善怒。中心善悲。屢嘔歔郄。善笑不休。煩心。咳逆。寒熱善噦。少腹積聚。小兒口中腥臭。胸脅支滿。黃癉目黃)。

大陵(在掌後兩筋間陷者中。灸三壯。主心痛善悲。厥逆。懸心如飢之狀。心澹澹而驚恐。熱病煩心。而汗不出。肘攣腋腫。喜笑不休。心中痛。目赤黃。小便如血。欲嘔。胸中熱。狂言不樂太息。喉痹嗌乾。喘逆身熱如火。頭痛如破。短氣胸痛。而手攣不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嘔血瘃癢欲嘔。耳鳴)。

內關(手心主絡。在掌後去腕二寸。灸三壯。主面赤皮熱。熱病汗不出。中風熱。目赤黃。肘攣腋腫。實則心暴痛。虛則煩心。惕惕不能動。失智。心澹澹善驚恐。心悲)。

間使(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者中。灸三壯。主心痛善悲。厥逆。懸心如飢之狀。心澹澹而驚恐。驚狂。面赤目黃。熱病煩心。善噦。胸中澹澹善動。與身熱風熱嘔吐。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肘攣腋腫。卒心中痛。瘛瘲。互相引肘內廉痛。心熬熬然。胸痹引背時寒。喜驚。喑不能語。咽中哽。頭大浸淫)。

郄門(手心主郄。去腕五寸。灸五壯。主心痛。衄噦。嘔血。驚恐若畏人。神氣不足)。

曲澤(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灸三壯。主心痛。卒咳逆。心下澹然喜驚。身熱煩心。口乾。手清。逆氣嘔血。肘瘈。善悲。搖頭清汗不出。肘不能過肩。傷寒病溫)。

天泉(一名天濕。在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灸三壯。主足不收。痛不可以行。心痛胸中痛。脅支滿痛。膺背甲間。兩臂內廉痛。虛則胸腹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取經少陰水。天泉主之)。

腎者。藏也。兩旁五十四穴(並二十三單穴。共七十七穴)。出甲乙經。

腎出於湧泉。湧泉者。水也(一名地衝。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然谷。然谷者。火也(一名龍淵。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足少陰脈之所留也。為榮。春三月宜灸之)。注於太谿。太谿者。土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者中。足少陰脈之所注也。為俞。夏三月宜灸之)。行於復溜。復溜者。金也(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踝上二寸陷者中。足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入於陰谷。陰谷者。水也(在膝內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得之。足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

湧泉(一名地衝。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灸三壯。主腰痛。大便難。小腹中痛。小便不利。甄權云。在腳心底宛宛中。白肉際是。主熱中。少氣厥寒。灸之熱去。頭痛煩心。心痛不嗜食。咳而短氣。喉痹身熱痛。脊脅相引。匆匆善忘。足厥。喘逆。足下清至膝。陰痹腹脹。頭項痛。眼眩。男子如蠱。女子如阻。身體腰背如解。不欲食。丈夫頹疝。陰跳痛。篡中不得溺。腹䐜脅下支滿。癃閉。陰痿。後時少泄。四肢不舉。實則身頭痛。汗不出。目䀮䀮然無可見。怒欲殺人。暴痛引臏下節。時有熱氣。筋攣膝痛不可屈伸。狂如新發。衄不食。喘呼。少腹痛。引嗌足厥痛。肩背頸痛頭眩。婦人無子。咽中痛。不可內食。轉筋。風入腹中俠臍急。胸脅支滿。衄不止。五指端盡痛。足不得踐地。癲疾。喑不能言)。

然谷(一名龍淵。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灸三壯。主不嗜食。心如懸。哀而善怒。嗌內腫。心惕惕然恐。如人將捕之。多涎出。喘逆少氣。呼吸不足以息。心痛如刺。厥心痛。與背相引。善瘛瘲如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厥心痛。如錐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胸中寒。脈代時不至。上重下輕。足不能安地。小腹脹上搶心。胸脅支滿。咳唾有血。喉痹。癃疝石水。女子不子。陰暴出。淋漏。男子精溢脛酸。不能久立。寒熱。消渴。黃癉。足一寒一熱。亂縱煩滿。小兒臍風。口不開。善驚。痿厥。癲疾。洞泄)。

太谿(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者中。灸三壯。主瘧。咳逆心悶。不得臥。嘔甚。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寒足厥。足熱腎脹。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少腹熱。嗌中痛。腹脹內腫。涎下厥心痛。如錐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霍亂吐泄不自知。消癉。善噫。氣走咽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尿黃。大便難。嗌中腫痛。唾血。口中熱如膠。胞中有大疝瘕積。與陰相引如痛苦穴泄上下出痓。胸中滿痛。乳腫潰癰。咳逆上氣。喉咽喝有聲。厥氣上支)。

大鐘(在足跟後沖中。足少陰絡。灸三壯。主實則閉癃。悽悽腰脊痛宛轉。目循然嗜臥。口中熱。虛則腰痛。寒厥。煩心。悶喘。少氣不足以息。腹滿。大便難。時上走胸中鳴。脹滿。口舌乾。口中吸吸善驚。咽中痛不可以內食。善怒驚恐不樂。咳喉中鳴。咳唾血。大腸結)。

照海(陰蹺脈所生。在足內踝下。灸三壯。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後取太谿。大指間動脈。皆先補之。目痛引脊。少腹偏痛。嘔瘛瘲。視昏。嗜臥。痓驚。善悲不樂。如墮汗不出。面塵墨色。飢不欲食。卒疝。少腹痛。病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陰暴起疝。女子不下月水。婦人淋瀝。陰挺出。四肢淫濼。心悶暴瘧。及諸淋。目中赤痛。偏枯不得行。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金星。尿黃。少腹熱。咽乾痹)。

水泉(足少陰郄。去太谿下一寸。在內踝下。灸五壯。主月經不來而多閉。心下痛。目䀮䀮不可遠視)。

復溜(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踝上二寸陷者中。灸五壯。主腰痛引脊內廉。嗌乾。腹瘈痛。坐而欲起。目䀮䀮善忘。多言。瘧熱。少氣。足胻寒。不能自溫。腹䐜切痛引心。心如懸。陰厥。腳臑後廉急不可前卻。血淋腸澼。便膿血。足趺上痛。舌卷不能言。喜笑足痿不收履。溺青赤白黃黑。青取井。赤取榮。黃取俞。白取經。黑取合。血痔泄後重。腹痛如淋狀。在僕必有所扶持。及大氣涎出。鼻孔中痛。腹中雷鳴。骨寒熱無所安。汗出不休。心風四肢腫。氣在橫骨。風逆四肢腫。乳難)。

交信(穴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足陰蹺之郄。灸三壯。主氣癃頹疝。陰急。股樞腨內廉痛)。

築賓(在足內踝上腨分中。灸五壯。主大疝。絕子。狂癲疾。嘔吐)。

陰谷(在膝內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灸三壯。主舌縱涎下。煩悶狂痹。脊內廉痛。溺難。陰痿不用。少腹急。引陰及腳內廉痛。婦人漏血。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子如蠱。女子如阻。寒熱。腹偏腫)。

俞府(在巨骨下去璇璣旁各二寸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臥而取之。灸五壯。主咳逆上氣。喘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得飲食)。

彧中(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臥而取之。灸五壯。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坐不得安)。

神藏(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滿咳逆。喘不得息。嘔吐煩滿。不得飲食)。

靈墟(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痛。引膺不得息。悶亂煩滿。不得飲食)。

神封(在靈墟下一寸六分陷者中。灸五壯。主胸脅支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淅惡寒)。

步郎(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膈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

幽門(一名上門。在巨闕傍半寸陷者中。衝脈足少陰之會。灸五壯。主胸脅背相引痛。心下溷溷。嘔吐多唾。飲食不下。善噦支滿。積不能食。數咳善忘。泄有膿血。嘔沫吐涎。少腹堅喜睡。女子心痛。逆氣善吐。食飲不下)。

通谷(在幽門下一寸陷者中。衝脈足少陰之會。灸五壯。主失欠口喎僻不端。食飲善嘔不得言。一云舌下腫。難以言。舌縱喎唳不端)。

陰都(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灸五壯。主身寒熱痎瘧。心滿氣逆)。

石關(在陰都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灸五壯。主痓。脊強。口不能開。多唾。大便難。婦人子藏中有惡血。內逆滿痛)。

商曲(在石關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灸五壯。主腹中積聚。時切痛)。

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直脛傍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灸五壯。主心大堅。大腸寒中。大便干。腹中切痛)。

中注(在肓俞下五分。衝脈足少陰之會。灸五壯。主小腹有熱。大便難)。

四滿(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灸五壯。主臍下積。疝瘕。胞中有血。腸澼泄切痛。振寒。大腹石水。腎痛)。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灸三壯。主月水不通。奔氣上下。引腰脊痛)。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灸五壯。主女子赤淫。男子精溢。陰上縮)。

橫骨(一名下極。在大赫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灸五壯。主少腹滿。小便難。陰下縱。身中痛)。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𩩲骭。在胸前蔽骨下五分。任脈之別。不可灸刺。一云灸五壯。主心中寒。脹滿不得息。息賁時唾血。血瘀。熱病胸中痛。不得臥。心痛不可按。善噦。心疝太息。面赤心背相引而痛。數噫喘息。胸滿咳嘔。腹痛皮瘙癢。喉痹食不下。甄權云。宜針不宜灸)。

巨闕(在鳩尾下一寸。任脈氣所發。灸五壯。主心痛不可按。煩心。熱病胸中澹澹。腹滿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少腹滿。瘛瘲。病心疝滿。不得息。息賁時唾血。心腹脹滿。心噫煩熱善嘔。膈中不通利。霍亂。狂妄言怒恐。惡火善罵詈。狐疝驚悸少氣。胸脅支滿。瘛瘲引少腹痛。短氣煩亂。嘔吐心脹)。

上脘(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足陽明手太陰任脈之會。灸五壯。主寒中傷飽。食飲不化。腹䐜脹。心腹痛。胸脅支滿。脈虛則生百病。甄權云。主心風。驚悸不能食。心下有膈。嘔血。目眩。頭懸眩痛。身熱汗不出。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腹中滿。暴痛汗出)。

中脘(一名太倉。在上脘下一寸。手太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灸七壯。主腹脹不通。心痛。胃脹。霍亂吐泄不自知。先取太谿。後取太倉之原。溢飲。脅下堅痛。腹脹不通。寒中傷飽。食飲不化。頭熱鼽血。目黃振寒。善噫。煩滿膈嘔。傷憂損思。氣積。痓。甄權云。主因讀書得賁豚氣。積聚。腹中脹暴滿。心痛。身熱。難以俯仰。沖疝。暴死不知人。心腹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熱。喜涎出。是蛇咬也。鼻聞焦臭。大便難。小腹有熱。尿赤黃。病溫汗不出。有血溢水)。

建里(在中脘下一寸。灸五壯。主心痛上搶心。不欲食。支滿。甄權云。主腹脹逆氣上。並霍亂)。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陰任脈之會。灸五壯。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六府之氣。穀食不轉。甄權云。主小便赤。腹堅硬也)。

水分(在下脘下一寸。任脈氣所發。灸五壯。主痓。脊強裡急。腹中拘急痛。甄權云。主水病腹腫)。

臍中(灸三壯。主水。腹大臍平。腹無理。不治。絕子。灸令人有子。臍疝繞臍痛。胸腫不得息。甄權云。主水腫。鼓脹。腸鳴。狀如雷聲。時上衝心。日灸七壯。至四百壯罷)。

陰交(一名少關。一名橫戶。在臍下一寸。任脈陰沖之會。灸五壯。主水脹水氣行皮中。甄權云。穴在陰莖下附底宛宛中。主驚不得眠。善斷水氣上下五藏遊氣也。陰疝引睪。女子手腳拘攣。腹滿疝。月水不下。乳余疾。絕子。陰癢。賁豚上䐜腹堅痛。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

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任脈氣所發。灸五壯。主少腹疝。臥善驚。甄權云。主下熱。小便赤。氣痛。狀如刀攪)。

石門(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任脈氣所發。灸三壯。女子禁不可灸。主臍疝繞臍痛。三焦脹水。腹大及水氣行皮中。心腹中卒痛。而汗不出。氣癃。小便黃。氣滿。虛則遺溺身寒。熱吐逆。溺難。腹滿疝積。乳余疾。絕子陰癢。賁豚上腹。腹痛口強。不能言。莖腫先引腰。後引少腹。腰臗少腹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甄權云。主婦人因產惡露不止)。

關元(一名次門。在臍下三寸。任脈足三陰之會。灸七壯。主寒熱石水。痛引脅下。腹脹頭眩痛。身盡熱。氣癃。尿黃。甄權云。主小便處狀如散灰色。轉胞不得尿。少腹滿。引脅下脹。頭眩痛。身盡熱。賁豚寒熱入少腹。時欲嘔。傷中溺血。小便數。腰背臍痛。下引陰䐜中窘急。欲湊。後泄不止。癲暴痛。少腹大熱。身所傷血出多。及中風寒。若有所墮墜。四肢解㑊不收。名曰體解。女子絕子。衄血。在內不下)。

中極(一名氣原。一名玉泉。在臍下四寸。任脈足三陰之會。灸三壯。主女子禁。中央腹熱痛。婦人子門不端。少腹苦寒。陰癢及痛。經閉不痛。乳余疾。絕子。內不足。賁豚上搶心。甚則不能息。匆匆少氣。屍厥。心煩痛。飢不能食。善寒中。腹脹引䐜而痛。少腹與脊相控暴痛。時窘之後。經閉不通。小腹不利。丈夫失精)。

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者中。動脈應手。任脈足厥陰之會。灸三壯。主膀胱小便難。腳曲。轉胞不得尿。婦人赤白淫。陰中干痛。惡合陰陽。水脹滿。尿澀。癲疝常嘔沫)。

會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間。任脈別絡。俠督脈衝脈之會。灸三壯。主痹。小便難。竅中熱。實則腹皮痛。虛則癢瘙。痔與陰相通者死。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血不通。男子陰端寒。上衝心中狠狠)。

廉泉(一名本池。在頷下結喉上舌。本陰維任脈之會。灸三壯。主舌下腫。難以言。舌縱涎出。咳逆少氣。喘息嘔沫。禁斷上氣窘屈胸滿)。

天突(一名五戶。在頸結喉下五寸中央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灸三壯。主咳逆上氣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俠青絳脈氣。頸有大氣。喉痹。咽中乾急。不能息。喉中鳴翕翕。寒熱頸腫。肩痛胸滿。腹皮熱衄。氣哽心痛。陷疹。頭痛麵皮赤熱。身肉盡不仁)。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中央陷者中。任脈氣所發。仰頭取之。灸五壯。主胸滿痛。喉痹咽癰。水漿不下)。

華蓋(在璇璣下一寸陷者中。任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痛引胸中。咳逆上氣。喘不能言)。

紫宮(在華蓋下六分陷者中。任脈所氣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痹痛骨疼。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

玉堂(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胸中滿。不得息。脅痛骨疼。喘逆上氣。嘔吐煩心)。

膻中(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中。任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痹。心痛煩滿。咳逆唾膿。上氣喘不得息。不能言)。

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脈氣所發。灸三壯。主胸脅支滿。膈寒。飲食不下。嘔吐食下還出)。

膀胱

膀胱者。腎之腑也。兩旁一百二十穴(並二十二單穴。及膏肓附穴。共一百四十四穴)。出甲乙經。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金也(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通谷。通谷者。水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溜也。為榮。春三月宜灸之)。注於束骨。束骨者。木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為俞。夏三月宜灸之)。過於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行於崑崙。崑崙者。火也(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者。土也(在膕中央動脈。足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

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灸三壯。主頭重鼻衄及瘈。汗不出心煩。足下熱不欲近衣。項痛目翳。鼻及小便皆不利。痎瘧寒熱。疝風寒。從足小指起。麻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失精)。

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灸三壯。主身疼痛。喜驚。互引鼻鼽癲疾。寒熱。目䀮䀮喜咳。喘逆嘔沫。痓善悸。頭眩項痛。煩滿。振寒。痎瘧)。

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灸三壯。主身痛狂善行。癲疾寒熱。腰痛如折。痓驚互引。腳如結。踹如裂。暴病頭痛。身熱痛。肌肉動。耳聾惡風。目眥爛赤。項不能左右顧。髀樞痛。泄腸僻。瘧從䯒起)。

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際陷者中。灸三壯。主痎瘧寒熱。善唏。頭重足寒。不欲食。腳攣。癲疾狂行。振寒。善自齧頰。偏枯腰。髀樞痛。善搖頭鼽。衄血不止。淫濼頭痛。目白翳。跟尻瘛瘲。並頭腫痛。泄注。上搶心。目赤眥爛。無所見。痛從內眥始。腹滿頸項強。腰背不可俯仰。頭眩。痿厥。身體不仁。手足偏枯。先取京骨。後取中封絕骨。瀉之。厥心痛與肩背相引。善瘈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痓目反白多。鼻不通利。涕黃。便血)。

申脈(陽蹺脈所主也。在足外踝下陷者中。容爪甲灸三壯。主腰痛不能舉足。小坐。若下車躀趺地。脛中燆燆然寒熱。頸腋腫。癲疾互引僵仆)。

金門(足太陽郄。一名關梁。在足外踝下。灸三壯。主屍厥暴死。霍亂轉筋。癲疾。善嘔沫。馬癇)。

僕參(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者中。舉足得之。足太陽陽蹺脈所會。灸三壯。主腰痛不可舉足。跟中踝後痛。腳痿癲疾僵仆。轉筋。屍厥。暴霍亂馬癇)。

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灸三壯。主痓脊強。頭眩痛。腳如結。踹如裂。厥心痛。與背相引。善瘛如瘲。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寒熱癲疾。目䀮䀮鼽衄。瘧多汗。腰痛不得俯仰。目如脫。項如拔。脊強大風。頭多汗。腰尻腹痛。踹跟腫。上齒痛。脊背尻重。不欲起。聞食臭惡聞人音。狂易。女子產難。苦胞衣不出。泄風從頭至足。癇瘈。口閉不得開。每大便腹暴滿。按之不下。噫善喘)。

附陽(足陽蹺之郄。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灸三壯。主痿。癇風。頭重目眩。煩痛。樞股踹外廉骨痛如裂。瘛瘲。痹不仁。振寒時有熱。四肢不能舉)。

飛陽(一名厥陽。在足外踝上七寸。足太陽絡。灸三壯。主身懈寒。少氣熱甚。惡人聲。心惕然。取飛陽。及絕骨附上臨泣。及淫濼。脛痛熱病汗不出皆主之。下部寒。體重逆氣。頭眩痛。痓反折。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不止。間日作狂癲疾。體痛頸項痛。歷節汗出而步失履。寒腹不仁喘中痛。痔篡痛)。

承山(一名魚腹。一名肉柱。在踹腸下分肉間陷者中。灸五壯。主寒熱篡反出。癲疾瘛瘲。鼽衄。腰背痛。腳踹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踹如裂。腳急跟痛足攣。小腹痛引咽喉。大便難。腹痛)。

承筋(一名踹腸。一名直腸。在踹中央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大腸。實則腰背痛。寒痹。轉筋。頭眩痛。虛則鼻衄。癲疾。腰痛。溫然汗出。令人慾食欲走。寒熱。瘛瘲。腳踹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腳急腫痛。附筋足攣。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難。痔篡痛。腰背相引。霍亂。頸痹不仁)。

合陽(在膝約中央下二寸。灸五壯。主痹厥。癲疾。嘔沫瘛瘲。腳急跟厥膝重。腰脊痛引腹篡。陰股熱。陰暴痛。寒熱。膝酸重)。

委中(在膝約中央動脈。灸三壯。主腰痛。俠脊至頭沉沉然。目䀮䀮。瘧頭痛。寒從背起。先寒後熱。渴不止。癲疾反折。熱痛俠脊痛。痔篡痛。遺溺筋急。身熱少腹堅腫。小腹時熱。小便難。尻股寒。髀樞痛。外引季脅。內控八髎。衄血不止)。

委陽(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陽之絡。灸三壯。一云屈身取之。主胸滿膨膨然。實則閉癃。腋下腫痛。虛則遺溺。腳急競競然筋痛。不得小便。痛引腹腰。痛不得俯仰)。

浮郄(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灸三壯。主不得臥立)。

殷門(在浮郄下六寸。灸三壯。主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則作痛。得之舉重。惡血歸之)。

扶承(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陰股上橫文中。一云股陰下橫文中。灸三壯。主腰脊尻臀股陰寒大痛。虛則血動。實則熱痛。痔篡痛。尻椎中腫。大便直出。陰胞有寒。小便不利)。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二寸。手足太陽之會。灸五壯。主背痛引頸項)。

魄戶(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五壯。主肩膊間急。淒厥惡寒。項背痛引頸。咳逆上氣。嘔吐煩滿。背痛不能相顧)。

神堂(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肩痛胸腹滿。淒厥。脊背強急)。

譩譆(在肩膊內廉。俠脊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以手按之痛。病者言譩譆。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腋拘攣。暴脈急引脅痛。內引心肺。從項至脊以下。至十二椎。應手灸之立已。熱病汗不出。肩背寒熱。痓互引。身熱咳逆上氣。虛喘。喘逆。鼻衄。肩甲內廉痛。不可俯仰。眇季脅引少腹脹痛。小兒食晦。頭痛引頤。痎瘧風)。

膈關(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闊肩取之。灸五壯。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

魂門(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胸脅脹滿。背痛惡風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住)。

陽綱(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腹滿臚脹。大便泄。消渴。身熱。面目黃)。

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灸三壯。主臚脹水腫。食飲不下。多寒不能俯仰)。

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又肋間。灸三壯。主心下大堅。婦人乳余疾)。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腰痛脊急。脅下滿。小腹堅急)。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伏而取之。灸三壯主腰脊痛。惡寒。小腹滿堅。癃閉下重不得小便。以手按之。則欲小便澀而不得出。肩上熱。手足小指外側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秩邊(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伏而取之。灸三壯。主腰痛骶寒。俯仰急難。陰痛下重。不得小便)。

攢竹(一名員柱。一名始光。一名夜光。一名明光。在肩頭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風頭痛。鼻鼽衄。眉頭痛。善嚏。目如欲脫。汗出惡寒。面赤䪼中痛。項強不可左右顧。目系急。瘛瘲癲疾。互引反折戴眼。及眩狂不得臥。意中煩。目䀮䀮不明。惡風寒。癇發。目上插。痔痛)。

曲差(一名鼻沖。俠神庭一寸半。在髮際足太陽脈氣所發。正頭取之。灸五壯。主頭痛身熱鼻窒。喘息不利。煩滿汗不出)。

五處(在督脈傍。去上星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痓。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重寒熱)。

承光(在五處後二寸。足太陽脈氣所發。不可灸。主熱病汗不出。而苦嘔煩心。青盲遠視不明)。

通天(一名天目。在承光後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二壯。主頭痛重。暫僵仆。鼻窒鼽衄。不得通。喎僻多涕。鼽衄有瘡)。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反行在通天後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青盲無所見。癲疾僵仆。目妄見恍惚。不樂。狂走瘛瘲)。

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半。俠腦戶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頭項痛。惡風。汗不出。淒厥惡寒。嘔吐目內系急痛引額。頭重項痛。寒熱。骨痛。頭眩目痛。頭半寒。目痛不能視。項似拔。不可左右顧。癲疾嘔沫互引)。

天柱(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寒熱暴拘攣。癇眩。足不仁。目䀮䀮赤痛。痓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頭眩痛重。目如脫。項如拔。狂見目上視。及項直不可以顧。暴攣足不仁。身痛欲折。咽腫難言。小兒驚癇)。

大杼(在項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者中。足太陽手少陽之會。灸七壯。主癲疾痎瘧。頸項痛不可以俯仰。頭痛振寒。瘛瘲。氣實則脅滿夾脊痛。並氣熱汗不出。腰背痛。痓脊強。喉痹。大氣滿喘。胸中鬱郁。身熱頭眩。目䀮䀮項強急。寒熱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裡急。身不安席)。

風門(一名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督脈足太陽之會。灸五壯。主頭風眩痛。鼻鼽不利。時嚏清涕。淚出)。

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肺寒熱。呼吸不得。臥則咳逆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胸滿背應急息難。振慄。脈鼓氣膈。胸中有熱。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背痛。肺脹癲疾憎風。時振寒。不能言。得寒益甚。身熱狂欲自殺。目妄見。瘛瘲泣出。死不知人)。

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二壯。主寒熱。心痛循循然與背相引而痛。胸中悒悒不得息。咳逆唾血多涎。煩中善噎。飲食不下。嘔逆汗不出。如瘧狀。目䀮䀮淚出悲傷。痎瘧心脹)。

膈俞(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悽悽振寒。數欠伸。咳而嘔膈寒。飲食不下。寒熱。皮肉骨痛少氣。不得臥。胸支滿兩脅。膈上競競。脅痛腹脹。胃脘暴痛。上氣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積聚。嘿嘿然嗜臥。怠惰不欲動。身常濕。不能食。食則心痛。周痹身背痛。寒痓大風。汗出癲狂)。

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咳而脅滿急不得息。不可反側。撅脅下與脊相引筋急而痛。反折目上視眩。中循循然眉頭痛。驚狂衄血。少腹滿。目䀮䀮生白翳。咳引胸痛。筋寒熱。唾血短氣。鼻酸。痓筋痛急互相引。肝脹癲狂)。

膽俞(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胸滿嘔無所出。口苦舌乾咽痛。飲食不下)。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灸三壯。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倍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脅。黃癉善欠。脅下滿欲嘔。身重不動。脾痛熱痓。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熱引胃痛。脾氣寒。四肢急煩不嗜食。脾脹痰痓)。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胃中寒脹。食多身羸瘦。腹中滿而鳴。腹䐜脹風厥。胸脅支滿。嘔吐脊急痛。筋攣食不下)。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頭痛。飲食不下。腹鳴臚脹欲嘔。時注痰)。

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腰痛不可俯仰反側。熱痓。寒熱。身多羸瘦。兩脅引痛。心下腹痛。心如懸。下引臍。少腹急痛熱。面黑目䀮䀮。喘咳少氣。溺赤骨寒熱。溲難。腎脹。頭風痛如破。足寒如冰。頭重身熱振慄。腰中四肢淫濼。欲吐腹鼓。大寒中身。洞泄食不化。骨寒熱。引背不得息)。

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食飲不下。善噎腸中鳴。䐜脹面腫。暴泄。腰痛。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衄血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盛有餘則熱腫。虛則寒慄)。

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三壯。主少腹熱痛控睪引腰脊。疝痛上衝心。腰脊強。溺難黃赤。口乾。大小便難。淋滯)。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二壯。主熱痓互引。汗不出。反折。尻臀內痛。似癉瘧狀。腰脊痛引背。少腹。俯仰難。不得仰息。體重尻不舉。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俠脊腴起肉。灸三壯。主腰不可以俯仰。寒熱痓反折互引。腹脹。背中怏怏引脅痛。內引心。從項始。數脊椎俠脅裡痛。按之應手。炙立已)。

白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不可灸。主腰脊不能俯仰。手足不仁。小便赤黃)。

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俠脊陷者中。足太陽少陽之絡。灸三壯。主腰脊痛而清。善嘔。睪跳騫。寒熱。熱病汗不出。痎瘧。女子絕子。陰挺不出。禁白瀝)。

次髎(在第二空俠脊陷者中。灸三壯。主腰痛怏怏不可以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脊腰背寒。先取缺盆。後取尾骶與八髎。女子赤白瀝。心下積脹。同上法)。

中髎(在第三空俠脊陷者中。灸三壯。主厥陰所結。腰痛。大便難。飧泄尻中寒。女子赤淫時白。氣疝。月事少。男子癃。小腸脹)。

下髎(在第四空俠脊陷者中。灸五壯。主腰痛引少腹。女子下蒼汁不禁。赤淫。陰中癢痛。少腹控䏚。不可以俯仰。腹脹鳴。澼泄)。

會陽(一名利機。在陰尾骨兩旁。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五臟腹中有寒。泄注。腸澼便血)。

素髎(一名面正。在鼻柱端。督脈氣所發。主鼽衄洟出。中有懸癰。宿肉窒洞不通。不知香臭)。

神庭(在髮際直鼻上。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灸三壯。主頭腦中寒。鼽衄。目泣出。癲疾嘔沫。風眩善嘔煩。痎瘧。寒熱頭痛喘喝。目不能視)。

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容豆。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風眩善嘔。煩滿。顏青。痎瘧。鼻鼽衄。熱病汗不出。目中痛。不能視。面腑腫。癲疾。素問上星主之。皆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甄權云。不宜多灸之)。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痓風眩。善嘔煩滿。頭痛顏青。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風寒。面赤腫)。

前頂(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風癇目眩。惡風寒。面赤腫。小兒驚癇。癲癡時發)。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脈足太陽之會。灸五壯。主痎瘧。癲疾吐沫。耳鳴。痓。項上痛風。頭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

後頂(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風眩目眩。顱上痛。目䀮䀮不明。惡風寒眩。偏頭痛。癲疾瘛瘲狂走。項強直。頸痛甚)。

強間(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半。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頭痛如針刺。不可以動。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癲疾狂走。瘛瘲首搖。口喎吐涎頸強)。

腦戶(一名仰風。一名會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督脈足太陽之會。不可灸。主目赤痛。不能視。面腫頭痛。項痛目不明。風則腦中寒。重衣不熱。汗出頭中惡風。癲疾。骨酸。眩狂。瘛瘲。口噤羊鳴。舌本出。喑不能言。痓目不明。寒熱)。

風府(一名舌本。入項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不可灸之。主頭痛項急不得傾側。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難言。狂易多言不休。狂走欲自殺。目反視暴喑不得言。喉嗌痛。足不仁)。

啞門(一名橫舌。一名舌厭。在項髮際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脈陽維之會。仰頭取之。不可灸。令人喑。主項強舌緩。喑不能言。脈傍去上星一寸五分。灸三壯。此以瀉諸陽氣熱。衄善噫風。頭痛汗不出。寒熱痓。脊強反折。瘛瘲。癲頭痛)。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灸九壯。主寒熱。以年為壯數。傷寒熱盛。煩嘔)。

陶道(在項大椎節下間。督脈足太陽之會。俯而取之。灸五壯。主頭重目瞑。悽悽帶熱。項強難以反顧。汗不出)。

身柱(在第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癲疾。怒欲殺人。熱狂走。讕言見鬼。瘛瘲)。

神道(在第五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灸三壯。主身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

至陽(在第七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灸三壯。主寒熱解散淫濼脛酸。四肢腫痛。少氣難言)。

筋縮(在第九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灸三壯。主小兒驚癇。瘛瘲。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插)。

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不可灸之。主腹滿不能食。腰脊強不得俯仰。黃癉)。

懸樞(在第十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灸三壯。主腹中積氣上下行)。

命門(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伏而取之。灸三壯。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癲疾瘛瘲。裡急腰腹相引痛)。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注。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灸三壯。主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俯仰。一日死生數髮針。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舉。寒熱。女子閉溺。脊強互引反折。汗不出。乳子下赤白)。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督脈絡別。在脊骶端。足少陰少陽所結。灸三壯。主腰脊痛。實則脊急強。癲疾發如狂者。麵皮敦敦厚者不療。虛則頭重洞泄。癃痔。大小便難。腰尻重。難起居。寒熱痓反折。心痛。形氣短。尻䐜澀。小便黃閉。小兒癇瘛瘲。脊強互相引)。

膏肓俞(主無所不療。諸羸弱瘦損。虛勞。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妄誤。取穴之法。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也。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裡去胛骨側容指許。摩骨去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灸兩胛中各一壯。至六百壯。多至七百壯。覺下礱礱然流水狀。亦當有所下出。若停痰宿疾。則無所不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取穴灸之。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不爾。甲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以衣襥當令大小有常定。不爾。則兩甲前卻。失其穴。此穴灸訖後。令人陽氣盛。當消息以自補養。令得平復。其穴近第五椎。權相准望取之。論曰。昔和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能及。即此穴是也。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難治。若能用心此方。便得應灸之穴。自無疾不愈矣)。

三焦

三焦者。腑也。兩旁五十六穴。出甲乙經。

三焦出於關衝。關衝者。金也(在手小指次指這端。去爪甲如韭葉。手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流於腋門。腋門者。水也(在手小指次指之間陷者中。手少陽脈之所溜也。為滎。春三月宜灸之)。注於中渚。中渚者。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手少陽脈之所注也。為俞。夏三月宜灸之)。過於陽池(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者中。手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行於支溝。支溝者。火也(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手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入於天井。天井者。土也(在肘外大骨之後肘後一寸兩筋間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

關衝(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灸三壯。主喉痹舌卷。口乾煩心。臂表痛不可及頭。在左取右。右取左。熱病汗不出。肘痛不能自帶衣起。頭眩頷痛。面黑喘喝。風肩頭痛不可顧。霍亂寒熱。耳聾鳴。甄權云。不可灸也)。

液門(在手小指次指間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風寒熱狂。瘧疾頭痛。目澀暴變耳聾鳴。目眩。寒厥。手臂痛。下齒齲則上齒痛。譫語善驚妄言。面赤泣出)。

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狂互引。頭痛。耳鳴目痛。寒熱。嗌外腫。肘臂痛。手不及頭上。五指瘈不可屈伸。頭眩。頷顱痛。耳聾。兩顳痛。身面癢。瘧項痛。目䀮䀮無所見。喉痹)。

陽池(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者中。灸三壯。主寒熱痎瘧。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痛)。

外關(手少陽絡。在腕後二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肘中濯濯臂內廉痛。不可及頭。耳中淳淳渾渾。聾無所聞。喉痹嗌腫)。

支溝(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互引頸嗌外腫。肩臂痠痛。脅腋急痛。四支不舉。痂疥。項不可顧。霍亂。馬刀。腫痿。目痛肩不舉。心痛支滿。逆氣汗出。口噤不可開。暴喑不能言。男子脊急目赤。咳嗽面赤熱)。

會宗(手少陽郄。在腕後三寸空中。灸三壯。主皮毛中肌肉痛。耳聾羊癇)。

三陽絡(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灸九壯。主嗜臥身體不能動搖。外濕內傷不足)。

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灸三壯。主卒氣。聾。齒痛)。

天井(在肘後大骨之後一寸。兩筋間陷者中。屈肘得之。灸三壯。主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熱。頸項肩背痛。臂痿痹不仁。大風默默然不知所痛。嗜臥善驚。瘛瘲。胸痹心痛。肩肉麻木。瘧食時發。心痛悲傷不樂。癲疾。吐舌沫出。聲如羊鳴戾頸)。

清冷淵(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灸至三壯。主頭重頷痛。振寒。肩不舉。不得帶衣)。

消濼(在肩下臂外間腋下斜肘分下行。灸三壯。主寒熱痹。頭痛項背急)。

和髎(在耳前兌發下動脈。手足少陽之會。灸三壯。主頭重頷痛。引耳中噥噥嘈嘈)。

聽會(在耳門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手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寒熱喘喝。目不能視。目眩頭痛。瘛瘲。耳中鳴若飈者。風齒齲齒痛)。

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灸三壯。主耳聾填塞如無所聞。噥噥嘈嘈。若蟬鳴鴿鳴羊鳴。驚狂瘛瘲。眩僕癲疾。喑不能言。沫出)。

角孫(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是也。灸三壯。主齒牙不可以嚼物。齲齒腫痛)。

瘈脈(一名資脈。在耳本雞足青絡。主小兒癇瘈。吐泄驚恐失精。視瞻不明。眵瞢)。

翳風(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耳中痛。手足少陽太陽之會。灸三壯。主治聾僻。目不正。失欠。口不開。喑不能言)。

天牖(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手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肩痛寒熱。氣歷適頸。大氣暴聾。氣啄瞀耳目不用。頭頷痛淚出。洞鼻不知香臭。風眩喉痹。三焦病者。腹氣滿。少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痎瘧)。

天容(在耳下曲頰後。手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寒熱。疝積氣。胸痛不得息。窮骨中痛。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脹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咽噎不得息。咳逆上氣。唾沫。肩痛不可舉。頸項癰腫不能言。耳聾嘈嘈無所聞。喉痹。癭)。

肩井(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五壯。主肩背痹痛。臂不舉。寒熱淒索)。

天髎(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三壯。主肩背中痛。引頂寒熱。缺盆痛。汗不出。胸中熱痛)。

肩貞(在肩曲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灸三壯。主寒熱。項癧適頸。耳鳴無所聞。引缺盆肩中熱痛。手臂不舉)。

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肩胛中痛。熱而寒至肘)。

肩中俞(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灸三壯。主寒熱厥。目不明。咳逆上氣唾血之證候)。

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痛應手。灸十壯。主治肩痛。周痹氣)。

缺盆(一名天蓋。肩上橫骨陷者中。灸三壯。主寒熱歷適頸。胸中滿。有大氣。缺盆中滿。腫者死。外潰不死。肩引項臂不舉。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

顴髎(一名兌骨。在面鼽骨下廉陷者中。手少陽太陽之會。主口僻齒痛。面赤目赤目黃。口不能嚼。䪼腫唇癰)。

卷六

針灸門

腧穴

頭部中行十穴

(外神聰四穴。明堂一穴)

神庭一穴 在鼻直入髮際五分。灸二七壯。至七七壯止。岐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即傷。惟宜灸七壯。至三七壯止。禁針。針即發狂。忌生冷雞豬羊魚肉酒面動風等物。明堂經云。舉火之時。忌熱食。不宜熱衣。亦云灸三壯。銅人經云。在髮際直鼻上。督脈。入髮際五分。灸二七壯。至百壯。治腫氣。風癇癲風。戴目上不識人。羊鳴吐舌。角弓反張。棄衣而走。披髮而行。上歌下哭。多學人言語。驚悸不得安寢。頭痛。喘渴。目不可視。目淚出。鼻清涕不止。又云。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主頭風目眩。

上星一穴 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陷中(明堂經云容豆是)。以細三稜針刺之。即宣泄諸陽熱氣。無令上衝頭目。可灸七壯。不宜多。若頻灸。即拔氣上。令目不明。忌如前。甲乙經、熱穴論注。並刺三分。銅人經云。在額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督脈氣所發。治頭風。面赤腫。皮虛腫。鼻塞不聞香臭。頭痛目眩。痰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遠視。又云。針入二分。留十呼。瀉五吸。針下氣盡。更停針引之。得氣即瀉。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三壯至百五壯罷。須停十餘日。然後更灸。故不用相續加灸滿五十壯。即以細三稜針刺頭上。以宣熱氣。忌酒面蕎麥。

囟會一穴 在上星後(明堂經云。上星上)一寸陷中。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亦云。灸五十壯。痛即罷灸。針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若八歲以下。不得針。緣囟門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素問注云。刺四分。銅人經云。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治目眩面腫。鼻塞不聞香臭。驚癇。戴目上不識人。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頭風生白屑多睡。針之彌佳。針訖。以末鹽生麻油相和。揩髮根下。頭風即永除。忌熱面豬魚蕎麥等物。明堂經云。主頭皮腫面赤。資生經。王氏云。予少刻苦。年逾壯則腦冷。或飲酒過多。則腦疼如破。後因灸此穴。非特腦不復冷。他日酒醉。腦亦不疼矣。凡腦疼冷者。宜灸此。

前頂一穴 在囟會後寸半骨陷中。亦云。在囟會上。甄權云一寸。今依素問寸半為定。針一分。灸三壯。至七七壯止。素問注云。刺四分。銅人經云。督脈所發。療頭風熱痛。目眩。頭面赤腫。小兒驚癇。風癇癲癡。發即無時。鼻多清涕。頂腫痛。又云。針入三分。留七呼。瀉五吸。大腫極。即以三稜針刺之。繞四方一寸以下。其頭疼腫立瘥。復以鹽末生麻油揩髮際下。灸亦得。忌如前法。明堂經云。在囟會後一寸。直鼻中央陷者中。治頭皮腫。

百會一穴 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灸七壯。止七七壯。凡灸頭頂。不得過七壯。緣頭頂皮薄。灸不宜。多針二分。得氣即瀉。素問注云。刺四分。銅人經云。督脈足太陽交會於顛。上治大人小兒脫肛久不瘥。風癇中風角弓反張。羊鳴。或多哭。言語不擇。發即無時。發時即死。盛即吐沫。心煩驚悸健忘。心神恍惚。痎瘧耳鳴耳聾。鼻塞不聞香臭。又云。療頭風頭疼。目眩多睡。無心力。吃食無味。頭重。飲酒面赤。如灸數至百五即停。三五日訖。繞四畔。以三稜針刺令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氣宣通。不得令向火灸。恐拔氣上。令人眼暗。忌酒面豬魚蕎麥蒜齏等。資生經云。唐。秦鳴鶴針高宗頭風。武后曰。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己而刺之。微出血。頭痛立止。後亟取金帛賜之。是知此穴。能治頭風矣。明堂治中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凡灸七處。亦先於百會。北人始生子。則灸此穴。蓋防他日驚風也。王氏云。予舊患心氣。偶睹陰陽書有云。人身有四穴。最急應。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會。蓋其一也。因灸此穴。而心氣愈。後閱灸經。此穴果主心煩。驚悸健忘。身無力。自是間或灸之。百病皆主。不特治此數疾而已也(一名天蒲)。

神聰四穴 在百會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針三分。明堂經有此四穴。而銅人經無之。其穴治頭風目眩。狂亂風癇。亦所不可廢者。故附入於此。

明堂一穴 在鼻直上入髮際一寸。理頭風。多鼻涕鼻塞。三日一報。針二分(銅人經云。針入三分)。按銅人明堂及諸家針灸經。鼻直上入髮際一寸。皆云上星穴。明堂經於此復云明堂穴。不知何所據。且附入於此。所謂疑以傳疑也(今以諸經校勘上星穴是)。

後頂一穴 一名交沖。在百會後寸半。玉枕骨上陷者中。灸五壯。針二分。明堂經云。四分。銅人經云針入四分。灸五壯。主風眩目䀮䀮。額顱上痛。亦云。針入三分。又云。督脈氣所發。治頸頂惡風寒。頭偏痛。明堂經云。灸三壯。主目不明。頭目眩重。西方子云。主諸陽之熱。嘔吐癲疾。

強間一穴 一名大羽。在後頂後寸半。灸七壯。針二分。亦云五壯。

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主頭如針刺。不可以動。項如拔。不可左右顧視。又云。治腦旋目暈。頭痛不可忍。煩心。嘔吐涎沫。發即無時。頸項強。明堂經云。灸三壯。岐伯云。兼治風癇病。西方子云。主癲疾。癇發狂走不得臥。

腦戶一穴 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禁針。針令人啞。可灸七壯。亦不可妄灸。令人夭。明堂經云。灸令人失音。針三分。素問注云。針四分。甲乙經云。不可灸。銅人經云。一名仰風。一名會顱。是督脈足太陽之會。主目睛痛。不能遠視。面赤頭腫。目黃。又銅人經云。禁針。素問明堂經乃云。針入三分。四分。亦可疑矣。何如不針為穩。素問蓋云。刺腦戶。入腦立死故也。

風府一穴 一名舌本。在項後髮際上一寸。大箸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禁灸。使人失音。針三分。銅人經云。一名舌本。督脈陽維之會。治頭痛。頸急不得回顧。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視。又云。主頭項急不可傾側。鼻不得息。嗌痛。足不仁。明堂經云。主暴喑。不得言。多悲恐驚悸。欲自殺。目反視。又云。針四分。留三呼。又云。舌緩。針風府。資生經云。岐伯對黃帝傷寒之問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諸穴。為諸陽主氣也。然則風府者。因傷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俗謂三角是也。王氏云。予少怯弱。春冬須數次感風。自用物護後。無此患矣。凡怯弱者。須護項後可也。

啞門一穴(一作喑門) 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頂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仰頭取之。禁灸。令人啞。針三分。素問注云。在項後髮際宛宛中。去風府一寸。明堂經云。舌急不言如何治。答曰。舌急針喑門。舌緩針風府。得氣即瀉。可小繞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瀉盡更留針取之得氣即瀉。銅人經云。治頸項強。舌緩不能言。諸陽熱氣盛。鼻衄。血不止。頭痛。頭風汗不出。寒熱風痙。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重。針二分。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外眉沖二穴)

曲差二穴 在神庭兩旁寸半入髮際。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心中煩滿。汗不出。頭項痛。身體煩熱。目視不明。針入二分。灸三壯。

五處二穴 在上星兩旁寸半。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經云。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不明。頭風目眩瘛瘲。目戴上不識人。西方子云。在頭上去上星傍一寸。主脊強反折。癲疾。頭痛。又云。在頭督脈傍。去上星二寸半。主風痹悶。

承光二穴 在五處後寸半。針三分。禁灸。明堂經云。在五處後二寸。素問注云。一寸。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鼻塞不聞香臭。口喎。鼻多清涕。風眩。頭痛欲嘔吐。心煩。目生白膜。忌如前法。

通天二穴 在承光後寸半。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頸項轉側難。鼻塞悶。偏風口喎。鼻多清涕。衄血。頭重。又云。主項痛。暫起僕僵。喘息不利。齀衄。有瘡。

絡卻二穴 一名強陽。又名腦蓋。在通天後寸半。灸三壯。素問注云。刺三分。留五呼。西方子云。主癲疾作。嘔吐。狂走。瘛瘲。恍惚不樂。腹脹滿不得息。暫起僵仆。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青風內瘴。目無所見。頭旋耳鳴。

玉枕二穴 在絡卻後寸半。明堂經云。在絡卻後七分半。俠腦戶。腦戶在強間後一寸半。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髮際上三寸。灸三壯。主頭重如石。目痛如脫。不能遠視。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腦風疼痛。不可忍者。又云。主目內連繫急痛。頭寒多汗。耳聾鼻塞。西方子云。失枕。頭重項痛。風眩頭半寒痛。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目上插。卒起僵仆。惡見風寒。汗不出。淒厥惡寒腦風。明堂經又云。針三分。素問注云。留三呼。甲乙經云。針二分。資生經云。銅人經云。玉枕在絡卻後一寸半。明堂上下經皆云。七分半。若以銅人為誤。則足太陽穴亦同。若以明堂為誤。不應上下經皆誤也。小本明堂亦同。王氏按素問注云。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則與明堂經之七分半相去不遠矣。固當從素問為準。然而玉枕二穴。既夾腦戶矣。不應止七分則止於腦蓋也。銅人之一寸半。蓋有說焉。識者當有以辨之(今以諸經校勘在絡卻後寸半者是)。

天柱二穴 在夾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一云在宛宛中)。針五分。得氣即瀉。明堂經云。二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壯。下經云灸三壯。素問注云。刺二分。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針二分。主頭風。目如脫。項如拔。項疼急重。先瀉而後補之。灸亦得。然不及針。忌如前法。明堂經云。主項痛急強。左右不可顏。頭痛目不明。目淚出。鼻不知香臭。風眩卒暴癇眩。狂言不休。目上視。煩滿汗不出。足不仁。身肩背痛欲折。頭旋腦痛。

眉沖二穴 一名小竹。當兩眉頭直上入髮際是。療目疾五般癇。頭痛鼻塞不通。針三分。明堂上經有眉衝穴。而銅人經云無之。理目五般癇。頭痛鼻塞等。疾所不可廢者。其穴與曲差相近。故附於此。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外當陽二穴)

臨泣二穴 在目上眥直入髮際五分陷中。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忌同。素問注云。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主卒中風不識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淚。忌如前法。西方子云。主腋下腫。善驚。胸痹。心痛不得反側。瘧日夜發。脅下痛。資生經云。足少陽有臨泣穴矣。此亦有之。蓋此乃頭臨泣也。

目窗二穴 在臨泣後一寸。針三分。灸五壯。今附三度刺目大明。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眥赤痛。忽頭眩。目䀮䀮遠視不明。西方子云。主諸陽之熱。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目眩瞑。唇吻強。上齒齲痛。

正營二穴 在目窗後一寸。針三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牙齒痛。唇吻急強。齒齲痛。頭項偏痛。西方子云。主諸陽之熱。

承靈二穴 在正營後一寸半。灸三壯。素問注云。刺三分。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頭疼。惡風寒。鼽鼻塞。息不利。西方子云。主鼻衄鼻窒。喘息不通。

腦空二穴 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半。夾玉枕骨下陷中。針五分。得氣即瀉。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腦風。頭痛不可忍。目瞑心悸。發即為癲風。引目眇。勞疾羸瘦。體熱。頸項強不能回顧。魏公苦患頭風。發即心悶亂。目眩。華佗當針而立愈。西方子云。主鼻管疸發為厲。鼻勞衄不止。耳風鳴聾。素問注云。按腦空在枕骨後枕骨上。甲乙經作玉枕骨中。忌如前法。明堂經云。灸七壯。主狂病。身寒熱。

風池二穴 在腦空後髮際陷中。針七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經云。在項後髮際陷中。甲乙經云。腦空後髮際陷中。針一寸二分。大患風者。先補後瀉。少可患者。以經取之。留五呼。瀉七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五壯。艾炷不用大。忌同。西方子云。主鼻衄窒。喘息不通。癲僕。煩滿。口癖。惡寒。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灑淅寒熱。溫病汗不出。目眩。苦頭痛。痎瘧。頸項痛不得回顧。目淚出。欠氣多。鼻鼽衄。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腰傴僂引項。筋無力不收。針入七分。可灸七壯。又云。主肺風面赤。目䀮䀮。項強面腫。皮軟腦頭痛。灸亦良。然不及針。問曰。如後髮際亦有項腳長者。其毛首至頭骨。亦有無項腳者。毛齊至天牖穴。即無毛根。如何取穴也。答曰。其毛不可輒定。大約如此。若的的定。風府正相當。即是側相去各二寸。此法定穴。

當陽二穴 當童人直上入髮際一寸。療卒不識人。風眩鼻塞。針三分。資生經云。銅人經無當陽穴。而明堂下經有之。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等疾。亦不可廢者。其穴與臨泣相近。故附於此。

側頭部左右二十六穴

頷厭二穴 在曲周下(足少陽穴無下字。明堂同)。腦空上廉。灸三壯。針七分。留七呼。忌同。明堂經云。二分。素問注云。在曲角下。腦空之上廉。刺七分。若深令人耳無所聞。銅人經云。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頭風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急。耳鳴多嚏。頸項痛。又云。二穴在曲踿顳顬上廉。

懸顱二穴 在曲周上(足少陽穴同。明堂無上字)。腦空中。灸三壯。針三分。留三呼。明堂經云。二分。素問注云。在曲角上。腦空下廉。新校正云。按後手少陽中雲。角上。此云角下。必有一誤(懸顱二穴。在曲角上是也)。銅人經云。足少陽脈氣所發。治熱痛。煩滿。汗不出。頭偏痛。引目外眥赤。身熱齒痛。面膚亦痛。西方子云。主熱痛。引目內眥。忌如前。

懸釐二穴 在曲周上(足少陽穴無上字)。腦空下廉。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治熱病汗不出。頭偏痛。煩心。不欲食。目銳眥赤痛。西方子云。二穴在曲周顳顬下廉。主麵皮赤痛。癲疾。互引善驚。羊鳴。

天衝二穴 在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陽穴)。灸七壯。針三分。銅人經云。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治頭痛。癲疾。風痙。牙齦腫。善驚恐。可灸七壯。針三分。西方子云。亦作天衢。

率谷二穴 在耳上入髮際寸半陷者宛宛中。灸三壯。針三分。明堂下經云。嚼而取之。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治膈胃寒痰。傷酒風熱。發兩目眩痛。腦兩角弦痛。不能飲食。煩滿。嘔吐不止。

曲鬢二穴 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明堂經作穴)。針入三分。可灸七壯。明堂下經云。曲發灸三壯(指迷。在耳上。將耳掩前。正尖上)。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治頰頷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灸亦良。明堂經云。主頸項急強。不得顧。引牙痛。西方子云。主暴啞不能言。齒齲痛。銅人經云。曲發足少陽穴同。素問亦同。明堂下經云。曲發疑鬢字誤也(曲鬢穴。是曲發字誤)。

角孫二穴 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明堂經作穴)。治目生膚翳。齒齦腫。灸三壯。明堂經別無療病法。明堂經云。主齒牙不能嚼物。齲痛腫。針八分。銅人經云。手足少陽之會。又云。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西方子云。主頭腫項痛。不可顧。頸頷柱滿。資生經云。按明堂經云。角孫主牙不嚼物。齲痛腫。則有療病法矣。銅人經乃云。明堂經別無療病法。豈後人增益之耶。將所治止此。因謂之無療病法歟。

竅陰二穴 在枕骨下(足少陽穴云。在完骨下)。搖動有空。針三分。灸七狀。明堂經云。灸五壯。針四分。在完骨上。枕骨下(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治勞疸。發癘。頭痛。引頭目痛。又云。主骨疽。西方子云。主頭痛如錐刀刺。不可以動。主頷痛。引耳䐜䐜。耳鳴無所聞。舌本出血。及主舌寒。口乾。心煩。臂外肘節痹不能伸。鼻管疽發為厲。鼻衄頭痛。及四肢轉筋。癰疽。頭痛風惡引頭目。

浮白二穴 在耳後入髮際一寸。針五分。灸七壯。明堂經云。灸三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治發寒熱。喉痹。咳逆痰沫。胸中滿不得喘息。耳鳴䐜䐜無所聞。頸項癰腫及癭氣。肩背不舉。悉皆治之。又云。主疝積。不能言。西方子云。主牙齒痛。手縱足緩不收。

顱囟二穴 在耳後間青絡脈。灸七壯。不宜針。明堂經云。顱囟在耳後青脈間。灸三壯。針一分。不得多出血。出血多殺人。銅人經云。足少陽脈氣所發。治身熱頭重。脅痛不得轉側。風痙耳聾。小兒發癇瘈。痰喘不得息。嘔吐涎沫。驚恐失精。瞻視不明。不宜針即可灸七壯。又云。主耳痛塞鳴。胸脅相別。不得俯仰。及治頭眩。

瘈脈二穴 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灸三壯。針一分。明堂經云。在耳內雞足青脈。銅人經云。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瘲。嘔吐。泄痢無時。驚恐眵瞢目晴不明。耳後痛。西方子云。不可灸。

完骨二穴 在耳後入髮際四分。灸七壯。針三分。明堂經云。針二分。灸依年壯。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之會。治頭痛煩心。癲疾。頭面虛腫。齒齲。偏風。口眼喎斜。頸項痛。不得回顧。小便赤黃。喉痹頰腫。針入五分。又云。主風眩頭痛。項強。寒熱。針二分。西方子云。主肘腫。足痿。失履不收。風眩頭耳後痛。煩心。及足不收。僵仆狂瘧。項強急痛。

翳風二穴 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針七分。灸七壯。明堂下經云。灸三壯。在耳後尖角陷中。銅人經云。手足少陽之會。治耳聾。口眼喎斜。失穴脫頷。口噤不開。不能言。頰腫。牙車急痛。西方子云。主耳鳴。口噤不開。引鼻中失欠。下牙齒痛。明堂經云。主耳鳴聾暴啞。

正面部中行六穴

素髎一穴(一名面正) 在鼻柱之端。外臺云。不宜灸。針入一分。銅人經云。督脈所發。此穴諸方闕治療法。千金治鼻塞。瘜肉不消。多涕。生瘡。

水溝一穴(一名人中) 在鼻柱下。一名人中。督脈手陽明之會。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喜乍哭。牙關不開。面腫唇動。狀如蟲行。卒中惡。針此一穴。出水盡即頓愈。又云。針入四分。徐徐出之。西方子云。主寒熱頭痛。喘渴。目不可視。鼻不聞香臭。口喎僻。不能開。水漿禁入。喑不能言。寒熱卒中惡風。水面腫。忌如前法。

兌端一穴 在唇上端。針二分。灸三壯。炷如大麥。明堂下經云。在頤前下唇下宛宛中。開口取之。銅人經云。治癲疾吐沫。小便黃。舌乾。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強。齒齦痛。針入二分。可灸三壯。明堂經云。主口噤鼓頷。

齦交一穴 在唇內。齒上齦縫筋中。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治面赤心煩痛。頸項急不得回顧。小兒面瘡。癬久不除。點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淚眵汁。內眥赤癢痛。生白膚翳。鼻中息肉蝕瘡。西方子云。在唇內齒縫。灸三壯。主鼻窒。喘息不利。鼻喎癖多涕。鼽衄。有瘡。頭頷頞中痛。口不能禁水漿。喎僻。口噤不開。項如拔。不可左右顧。面赤頰中痛。心煩痛。

承漿一穴(一名懸漿) 在頤前唇下宛宛中。日灸七壯。止七七壯。灸即血脈通宣。其風立愈。炷依小筋頭作。針三分。得氣即瀉。明堂經云。頤前下唇之下。針三分半。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徐徐引氣而出。日灸七壯。過七十。停四五日後。灸七七。若一向灸。恐足陽明脈斷。令風不瘥。停息復灸。令血脈通宣。其風立愈。又云。下唇稜下宛宛中。銅人經云。足陽明任脈之會。療偏風口喎。面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灸亦佳。日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其艾炷不用大。一依小竹筋頭作炷。脈粗細壯如細線。艾炷破肉。但令當脈灸。雀糞大亦能愈疾。凡灸臍下久冷。疝瘕痃癖。氣塊伏梁積氣。宜艾炷大。故小品諸方云。腹背宜灸五百壯。四肢則但去風邪。不宜多灸。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得過隨手數。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之穴。灸不過七七壯。艾炷不須大。以竹筋頭作炷。正當脈上灸之。若灸胸腹。艾炷大灸多。令人永無心力。如頭頂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腳穴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瘦無力。既復失精神。又加於細瘦。即脫人真氣。忌如前法。明堂經云。療消渴。飲水不休。口噤不開。及暴啞不能言也。西方子云。主面風目眩瞑。小便黃。或不禁。

廉泉一穴(一名舌本) 在頷下結喉上(明堂經云。舌本間)。灸三壯。針三分。得氣即瀉。明堂經云。二分(千金云。當頤直下骨後陷中)。銅人經云。陰維任脈之會。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咳嗽上氣。喘息。嘔沫。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

面部第二行左右十穴

攢竹二穴 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圓柱。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不宜灸。針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出針。宜以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三度刺目大明。明堂經云。宜細三稜針針三分出血。不云灸一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目䀮䀮視物不明。眼中赤痛。及臉瞤動。明堂經云。主頭目風眩。眉頭痛。鼻鼽衄。但是口厥顛狂痛。神邪鬼魅皆主之。忌如前法。

睛明二穴 一名淚孔。在目內眥。針一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針。禁灸。明堂經云。目內眥頭外畔陷宛宛中。針分半。留三呼。補不宜灸。一云。目內眥外一分。銅人經云。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之會。治攀精翳膜覆瞳子。惡風淚出。目內眥癢痛。小兒雀目疳眼。大人氣眼冷淚。眵目視物不明。大眥胬肉侵睛。針入一寸五分。留三呼。禁灸。資生經云。按明堂經云針一分半。銅人經乃云針入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誤。王氏云。予觀面部所針。淺者入一分。深者四分爾。而素問氣府注云。刺入一分。則是銅人經誤寫一分為一寸也。

巨髎二穴 夾鼻孔傍八分。直目瞳子。蹺脈足陽明之會。針三分得氣即瀉灸七壯。明堂經云。巨髎在鼻孔下夾水溝旁八分。蹺脈足陽明之會。銅人經云。治青肓目無所見。遠視䀮䀮。白翳覆瞳子面。風寒鼻塞。䪼上腫壅痛。瘛瘲口喎。針入三分。得氣而瀉。灸亦良。可灸七壯。西方子云。主療招搖視瞻。目淚出多赤。痛癢。

迎香二穴 在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針三分。留三呼。不宜灸。銅人經云。手足陽明之會。治鼻有瘜肉。不聞香臭。衄血。偏風口喎。面癢浮腫。風動葉葉。狀如蟲行。或在唇動。或癢腫痛。忌如前法。

禾髎二穴 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針三分。又手陽明穴云。禾髎一名長頻。直鼻孔夾水溝旁五分。明堂經云。灸三壯。銅人經云。手陽明脈氣所發。治鼻衄不止。鼻流清涕。生瘡。口噤不開。及屍厥也。西方子云。主鼻窒口僻。資生經云。銅人經。禾髎二穴。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明堂下經作禾髎。髎即髎也。上經乃作和髎。皆云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則是一穴也。而銅人手陽少陽穴復有和髎二穴。在耳前兌。發陷中。其穴相去遠矣。恐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也(今以諸經校勘禾髎穴者是)。

面部第三行左右十穴

陽白二穴(亦作暘白) 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灸三壯。針入二分。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頭目痛。目眵。背腠寒慓。重衣不得溫。西方子云。主目瞳子痛癢。遠視䀮䀮。昏夜無所見。目系急。目上插。

承泣二穴 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可灸三壯。炷如大麥。明堂經云。針入四分半。得氣即瀉。特不宜灸。若灸無問多少。三日後。眼下大如拳息肉。目加長如桃大。至三十日。定不見物。妨或如五升許大。銅人經云。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治口眼喎斜。目潤面葉葉動。牽口眼。目視䀮䀮。冷淚眼眥赤痛。禁不宜針。可灸三壯。西方子云。不可灸。資生經云。銅人經云。此穴可灸三壯。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明堂經乃云。針入四分半。特不宜灸。灸後。眼下大如拳。二家必各有所據。未知其孰是。不針不灸可也。

四白二穴 在目下一寸。灸七壯。針三分。凡用針穩審。方得下針。深即令人目烏色。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頭痛目眩。眼生白翳。微風目瞤動不息。西方子云。主目眗淚出多。䁾。內眥赤痛癢。

地倉二穴 夾口吻傍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微動是也。針三分(明堂經云。針三分半)。留五呼。得氣即瀉。日可灸二七壯。重者七七壯。其艾作炷大小如粗釵腳大。灸炷若大。口轉喎卻。灸承漿七七壯即愈。銅人經云。蹺脈手陽明之交會。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治偏風口喎。目不得閉。失喑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止。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忌豬肉魚熱面毒物房勞等。

大迎二穴 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眉是穴。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寒熱頸痛。瘰癧口喎。齒齲痛。數欠氣。風痓口噤。牙疼。頰頷腫。惡寒。舌強不能言。風壅面腫。目不得閉。唇吻瞤動不止。當針之頓愈。西方子云。治口噤不開。引鼻中口緩不收。

面部第四行左右十穴

本神二穴 在曲差旁一寸半。一云直耳上入髮際四分。針二分。灸七壯。二說相去遠矣可疑。千金云。耳正直上。入髮際二分。銅人經云。足少陽陽維之會。治目眩。頸項強急痛。胸脅相引。不得轉側。癲疾。嘔吐涎沫。針入三分。可灸三壯。西方子云。療小兒驚癇(膽經)。

絲竹空二穴 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針三分。留二呼。宜瀉。不宜補。禁灸。使人目小。又令目無所見。銅人經云。少陽脈氣所發。禁不可灸。治目眩頭痛。目赤。視物眩眩風癇。目載上不識人。眼睫毛倒。發狂吐涎沫。發即無時(三焦)。

瞳子髎二穴 自目外眥五分。灸三壯。針三分。素問注云。在目外去眥五分(千金注云。一名太陽。一名前陽)。銅人經云。手太陽足少陽之會。治青盲無所見。遠視䀮䀮。目中膚翳白膜。頭痛目外眥赤痛。又云。可灸二壯。西方子云。不可灸(脾)。

顴髎二穴 在面頰骨下廉。銳骨端陷中。針二分。銅人經云。手少陽足太陽之會。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動不止。䪼腫齒痛。針入三分。西方子云。主口喎僻不能言。及口癖痛。惡風寒。不可以嚼。齒痛(小腸)。

頭維二穴 在額角入髮際。本神傍一寸半。針二分。禁不可灸(本神。在曲差傍寸半)。銅人經云。足少陽陽明脈之交會。治頭偏頭。目視物不明。亦治微風眼臉瞤動不止。風淚出(胃)。

側面部左右十四穴

(外前關二穴)

上關二穴 一名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灸七壯。艾炷不用大箸頭作炷。若針。必須側臥。張口取之乃得。禁針深。問曰。何以不得針深。岐伯曰。上關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㰦。下關久留針。即㰦而不得欠。牙關急。是故上關不得刺深。下關不得久留針也。明堂經云。客主人二穴。針入一分。留之得氣即瀉。日灸七壯至二百炷。不用大筋頭。其針之。必須側臥張口取之。乃得穴。避風。一云灸一壯。銅人經云。足陽明少陽之會。治唇吻強。耳聾。瘛瘲口沫出。目眩。牙車不開。口噤。嚼食耳鳴。偏風口眼喎斜。耳中狀如蟬聲。西方子云。灸三壯。主青盲無所見。耳痛。口喎僻不能言。明堂經云。主牙齒齲痛(膽)。資生經云。按素問刺禁曰。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注云。言刺太深。則交脈破決。故為耳內之漏。脈內漏。則氣不營。故聾。審若是。又不止令人欠而不得㰦而已。用針者所當知也。

下關二穴 在上關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即閉。針入四分。得氣即瀉。禁灸。又云。下關不得久留針。側臥閉口取之。銅人經云。足陽明少陽之會。療聤耳有膿汁出。偏風。口目喎。牙車脫臼。其穴側臥閉口取之。牙齦腫處。張口以三稜針出膿血。多含鹽湯。即不畏風。西方子云。灸三壯。主耳痛鳴聾。牙齒痛。齒齲痛。忌如前法。

前關二穴 在目後半寸。亦名太陽之穴。理風赤眼痛。目眩目澀。不灸。針三分。資生經云。銅人經有上關下關各二穴。素問亦同。但明堂上下經有上關而無下關。惟上經有前關穴。又不與下關穴同。在上關之下。恐別是一穴。前關穴一名太陽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澀等疾。所不可廢。故附入於下關之後。

和髎二穴 在耳前兌發下。橫動脈。針七分。灸三壯。素問注云。在耳前銳發下橫動脈。銅人經云。手少陽脈氣所發。治牙車引急頭重痛。耳中䐜䐜。頷頰腫(三焦)。和髎二穴。在耳前銳發陷中。明堂上經亦有和髎二穴。髎即髎也。在鼻孔下。夾溝傍五分即銅人之禾髎。明堂下經之禾髎也。或者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爾。恐人以和髎和髎為一穴。故傭論也。

聽會二穴 在耳微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針七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不須補。日灸五壯。止三七壯。十日後依前報灸。明堂經云。針三分。忌冷食。下云。灸三壯(一云聽呵後名聽會)。一名聽呵(膽)。銅人經云。手少陽脈氣所發。治耳聾。耳中狀如蟬聲通。耳疼痛不得嚼食。經云。牙車脫臼。相離三寸(一云一寸)。其穴側臥張口取之。灸亦良。明堂經云。主耳淳淳渾渾。聾無所聞。西方子云。主齒痛惡食。癲疾。嘔吐。骨酸。目眩狂瘛瘲。口噤。喉鳴。牙車急痛。忌食動風生冷豬肉魚等物。

耳門二穴 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陷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明堂云。禁灸。有病不過三壯。銅人經云。治耳有膿汁出。生瘡。耳聤。耳鳴如蟬聲。重聽無所聞。齒齲。噤口。明堂經云。宜灸。有病不過三壯也。西方子云。主耳痛(三焦)。

聽宮二穴 在耳中珠子大赤小豆。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經云。針一分。銅人經云。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治耳聾。如物填塞無所聞。耳中嘈嘈。心腹滿。臂痛失聲。西方子云。主耳若蟬鳴。骨酸目眩。狂瘛瘲口噤喉鳴(小腸)。

頰車二穴 在耳下曲頰端陷中。針四分。得氣即瀉。日灸七壯。止七七壯。炷如大麥。明堂(下)經云。在耳下二韭葉陷中。灸三壯。又云。耳下曲頰骨後。千金云。一名機關。在耳下八分少近前。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牙關不開。口噤不語。失喑。牙車疼痛。頷頰腫。頸強不得回顧。其穴側臥開口取之。明堂經云。主牙齒痛。不得嚼。西方子云。主口僻痛。惡風寒。不可以嚼物(胃)。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井二穴 一名膊井。在肩上(明堂經有罅中二字)。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甲乙經云。只可針五分。此髆井脈。足陽明之會。乃連入五臟氣。若刺深。則令人悶倒不識人。即速死。須針三里下氣。先補不瀉。須臾平腹如故。凡針肩井。皆以三里下其氣大良。灸七壯。明堂經云。針四分。先補而後瀉。特不宜灸。針不得深。深即令人悶。若婦人胎落後微損。手足弱者。針肩井立瘥。灸乃勝針。日灸七壯。止一百壯。若針肩井。必三里下氣。如不灸三里。即拔氣上。銅人經云。手足少陽陽維之會。治五勞七傷。頸項不得回顧。背髆悶。兩手不得向頭。或因馬逸撲傷。腰髖疼。腳氣上攻。又云。若有灼然解針者。遣針。不解針者。不可遣針灸乃勝針。針深。便引入五臟之氣。乃令人壽短。大肥人。亦可倍之。西方子云。主婦人墮胎後。手足厥逆。咳逆。寒熱博索。氣不得臥(膽)。資生經云。明堂經既云。特不宜灸。又云灸乃勝針。日灸七壯。至百壯罷。則是又可灸矣。不知何自畔其說也。或者肩井不可灸。惟胎落後手足弱者可灸耶。

天髎二穴 在肩缺盆中上瑟骨之際陷中央。針八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手足少陽陽維之會。治肩肘痛引頸項急。寒熱。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煩滿。西方子云。主臂痛不舉(三焦)。

巨骨二穴 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灸五壯。針寸半明堂經云。巨骨一穴。在心脾骨頭。日灸三壯。至七壯。禁針針則倒懸。一食頃乃得下針。針入四分。瀉之勿補。針出始得正臥下。又云。巨骨二穴在肩端上兩行骨陷中。灸一壯(銅人經云云門在巨骨下夾氣戶傍各二寸。俞府在巨骨下璇璣傍各二寸。氣戶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明堂經云。主肩中痛。不能動搖也。銅人經云。手陽明蹺脈之會。治背髆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而痛。灸五壯。針入一寸。又云。主驚癇破心。吐血。忌酒面熱食豬魚生冷物(大腸)。資生經云。銅人經云。巨骨一穴。在肩端上兩叉骨間。明堂下經亦同。但明堂上經云。巨骨一穴。在心脾骨頭。不特一穴字不同。而穴在心脾骨頭亦異。豈其所謂一穴在心脾骨頭者。非巨骨耶。不然即是誤寫。二字作一字。肩胛為心脾也。

臑會二穴 一名臑髎。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針七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七壯。素問注云。臂前廉肩端。銅人經云。手陽明之絡。治項癭氣瘤。臂痛不能舉。氣腫痙痛。針三分。留十呼。西方子云。主咽腫。寒熱。頸瘰癧。癲疾。腠氣肘節痹。臂酸重。腋急痛。肘難屈伸(三焦)。

肩髃二穴 在膊骨頭肩端兩骨間陷宛宛中。舉臂取之。灸七壯。至二七壯。以瘥為度。若灸偏風不遂。可七七壯。不宜多。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可灸不畏細也。刺則泄肩臂熱氣。唐庫狄欽若患風痹。手足不得伸。甄權針此穴。令將弓箭向垛射之。如故。明堂經云。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針。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壯。增至二七壯。若灸偏風不遂。可至二百。若更多。灸恐手臂細。若刺風痶風𤸷風𤶑當其火艾。不畏細也(千金云。肩頭正中兩骨間。名中肩井。外臺名偏骨)。銅人經云。手陽明蹺脈之會。療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癮疹。手臂攣急。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細無力。筋骨痠疼。又云。一名扁髃。主胸俯仰刺風。風虛。手不得上頭。臂冷而緩。患刺風者。百日刺筋。百日刺骨。方可得瘳。灸亦得。西方子云。療肩中熱。頭不可以顧。忌如前(大腸)。

肩髎二穴 在肩端臑上陷中。舉臂取之。針七分。灸三壯。明堂經云。五壯。銅人經云。治肩重不可舉背肘痛(三焦)。

肩貞二穴 有肩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針五分。銅人經云治風痹。手臂不舉。肩中熱痛。西方子云。主頷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頭不可以顧(外臺灸三壯)(小腸)。

天宗二穴 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五分。留三呼。銅人經云。手太陽脈氣所發。治肩胛痛。臂肘外後廉痛。頰頷腫痛。西方子云。主肩重臂痛(小腸)。

臑俞二穴 在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針八分。灸三壯。素問云。在肩臑後。舉臂取之。銅人經云。手足太陽陽維蹺脈之會。治寒熱肩腫引胛中痛。臂酸無力。(又)

秉風二穴 在肩上小髎後。舉臂有空。灸五壯。針五分。銅人經云。在小𦯶後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治肩重不能舉。西方子云。俠天髎外灸三壯。(又)

曲垣二穴 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灸三壯。針五分。明堂經云。九分。銅人經云。主治肩痛。周痹。氣注肩胛。拘急疼悶。西方子云。灸十壯。(又)

肩外俞二穴 在肩胛上廉。去脊骨三寸陷中。針六分。灸三壯(明堂上經云一壯)。銅人經云。治肩胛痛熱而寒至肘。西方子云。主寒熱引項急強。左右不能顧。(又)

肩中俞二穴 在肩胛骨內廉。去脊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十壯。銅人經云。治寒熱。目視不明。咳嗽上氣。唾血。西方子云。主小兒奶癧。目不明。灸三壯。(又)

背腧部中行十三穴

(外接脊附脊中穴內)

大椎一穴(一作顀) 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以年為壯。明堂經云。日灸七壯。至七七壯。甲乙經云。大椎下至尾骶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腧穴。銅人經云。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療五勞七傷。溫瘧痎瘧。氣疰背髆拘急。頸項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若灸以年為壯。凡度周身孔穴。遠近分寸。以男左女右。取中指內文為一寸。素問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繩度量孔穴。繩多出縮。取穴不準。今以薄竹片點量分寸。療病準的。西方子云。灸一壯至四十九壯。主傷寒熱盛。煩嘔。明堂經云。背膊中悶。久瘧不愈(針五分灸隨年壯)(督)。資生經云。既曰大椎。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必是二穴。非二穴則不言在第一椎上矣。此大椎第一椎所以異也。但銅人經云。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諸經皆同。惟明堂下經云。在第一椎下。但陶道穴既在第一椎下。不應大椎亦在第一椎下。必是下經誤寫。上字作下字也。考之下經。亦言陶道穴在大椎節。不與銅人經合。足見其誤寫上字作下無疑矣。

陶道一穴 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陷中。灸五壯。針五分。銅人經云。督脈足太陽之會。治頭重目瞑。灑浙寒熱。脊強汗不出。西方子云。主頭痛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目不明如脫。(又)

身柱一穴 在三椎節下間宛宛中。針五分。灸七七壯。明堂經云。五壯。下云三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癲疾瘛瘲。怒欲殺人。身熱狂走。譫言見鬼。西方子云。主恍惚不樂。胸熱。口乾。煩渴。喘息。頭痛吐而不出。灸五壯。明堂經云。主小兒驚癇。(又)

神道一穴 在五椎節下間陷中。俯而取之。灸七七壯。止百壯。小兒風癲瘛瘲。可灸七壯。明堂經云。針五分。灸三壯。下云。五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西方子云。主腰脊急強。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主寒熱頭疼。進退往來。熱喘目痛。視物不明。(又)

靈臺一穴 在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西方子云。主熱病脾熱溫瘧汗不出(出素問)。(又)

至陽一穴 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明堂下經云。七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寒熱解散。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西方子作留氣難言)。明堂經云。灸七壯。主胃中寒氣。不能食。胸脅支滿。身羸瘦。背中氣上下行。腰脊痛。腹中鳴也。(又)

筋縮一穴 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明堂云七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插。明堂經云。灸五壯。主癲疾。多言反目瞪也。(又)

脊中一穴 一名神宗。在第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禁灸。灸令人腰背傴僂。針五分。得氣即瀉。明堂經作脊俞。一名脊中。在十一椎中央。按脊在十二椎下節間。下經云。治小兒疳。脫肛。銅人經云。一名脊俞。督脈氣所發。治風癇癲邪。溫病。積聚。下利。西方子云不灸。(又)

懸樞一穴 在第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經云。在十二椎下節間。下云十一椎下。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積氣上下行。米穀不化。下利。腰脊強。不得屈伸。腹中留積。明堂經云。主腹中積氣。上下腹中盡痛。(又)資生經云。銅人經載。懸樞在十三椎節下間。明堂上經作十二椎節下間。下經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不應懸樞又在十一椎下。故知其誤矣。考之素問。亦與銅人經同。當以銅人經為正。明堂上經亦誤三字作二字也。要之。接脊中穴在十二椎節下爾。

命門一穴 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明堂經作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頭痛如破不可忍。身熱如火。汗不出。瘛瘲。裡急。腰腹相引痛。明堂經云。主寒痎瘧。(又)

陽關一穴 在第十六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西方子云。主脛脾不仁。銅人經云。闕療病法(出素問)。(又)

腰腧一穴 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一作陷中)。以挺腹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得其穴。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七壯。至七七壯。甲乙經云。針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壯。又云。針五分。灸三壯。明堂經云。三壯。下云五壯。素問注云。針一分。按甲乙經作二寸。水熱穴注亦作二寸。氣府論注。骨空論注。作一分。一名髓空。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腰髖疼腰。脊僵不得迴轉。溫瘧痎瘧。明堂經云。灸五壯。主腰疼。不得久立。腰以下至足令不仁。坐臥難。腰脊強急。不可俯仰。腰重如石難舉動也。忌房勞舉重強力。(又)

長強一穴 一名氣之陰郄。督脈絡別。其穴趺地取之。甲乙經云。在脊骶端。針三分。轉針以大痛為度。其穴趺地取之乃得。灸不及針。日三十壯。止二百。此痔根本是冷。甲乙經云。針二寸。留七呼。明堂下經云。五壯。銅人經云。足少陰少陽所結會。治腸風下血。及漏。五種痔。疳蝕下部䘌。又云。在窮骨下宛宛中是。西方子云。主心痛氣短。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愈。驚癇瘛瘲。吐瀉。驚恐。失精。瞻視不明。眵䁾。頭重。洞泄不禁。腰脊急僵。不可俯仰。脊痛寒痓反折。主癲疾。明堂經云。主大小便難。五淋。久痔。又云。在腰俞脊骸端陷者中。主狂病。及小兒驚癇。忌冷食房勞。(又)資生經云。自大椎至腰俞。長同身寸三尺。折量取穴。王氏云。有里醫言。凡灸椎骨。當灸骨節突處方驗。灸節下當骨無驗。以魚肉骨參之。其言為可信。蓋依其言。當骨節灸之。

卷七

針灸門

腧穴

背腧部第二行四十四穴

(外督俞二穴。氣海俞二穴。關元俞二穴)

大杼二穴 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各寸半陷中。針五分。可灸七壯(甲乙經同)。明堂經云。禁灸。下經云。灸五壯(素問同。難䟽骨會大杼。骨病治此)。銅人經云。甲乙經足太陽手少陽之會。療瘧。頸項強痛。不可俯仰。左右不可顧。頭痛振寒。癲疾瘛瘲。氣實脅滿。傷寒汗不出。脊強喉痹。煩滿風勞。氣急咳嗽。胸中鬱郁。身熱目眩。腹痛臥不安席。西方子云。又名本神。不灸(膀胱)。資生經云。明堂經禁灸。而銅人經云可灸七壯。必有說也。要非大急。不必灸。

風門二穴 一名熱府。在二椎下兩旁。相去各寸半。針五分。留七呼。若頻刺。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癰疽。灸五壯。銅人經云。督脈足太陽之會。治傷寒頸項強。目瞑多嚏。鼻鼽。出清涕。風勞。嘔逆上氣。胸背痛。喘氣臥不安。西方子云。療風眩頭痛。鼻衄。窒喘息不通。咳逆。

肺俞二穴 在三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出甲乙經)。甄權針經云。在三椎下兩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針五分。留七呼。灸百壯。明堂下經云。三壯(千金云。肺俞。對乳引繩度之)。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上氣嘔吐。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背強痛。寒熱喘滿。虛煩口乾。傳屍。骨蒸勞。肺痿咳嗽。療胸中氣滿。背僂如龜。頭目眩。令人失顏色。又云。理癲癇。癭氣。肉痛皮癢。明堂經云。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宛宛中。主肺寒肺熱唾血。西方子云。主吐逆。脊強。喘嗽。少氣。胸中痛。及百病。

厥陰俞二穴 在四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灸七壯(千金扁鵲云。名關俞)。銅人經云。治逆氣嘔吐。心痛。留結胸中。煩悶。牙痛。西方子云。灸五壯(出山眺經)。

心俞二穴 在五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不可灸。明堂下經云。灸五壯(千金第七節對心橫三間)。銅人經云。治心中風。狂走發癇。亂語。悲泣。心胸悶亂。煩滿汗不出。結積寒熱。嘔吐不下食。餐食即吐。咳嗽。唾血。目痛。明堂經云。主心痛。背相引咳嗽。不得息。煩心多涎。胃中弱。目䀮䀮淚出。悲傷也。資生經云。銅人載。心俞不可灸。可針入三分。世醫因此遂謂心俞禁灸。但可針爾。殊不知刺中心一日死。乃素問之所戒。豈可妄針耶。千金言。風中心。急灸心俞百壯。服續命湯。又當權其緩急可也。豈可泥不可灸之說。而坐受斃耶。

督俞二穴 一名高蓋。在六椎下兩旁。各寸半。禁針通灸。銅人經云。主理寒熱。腹中痛。雷鳴。氣逆心痛。灸三壯。資生經云。銅人經缺此穴。明堂經有之。今依明堂入在此。恐銅人本不全也。

膈俞二穴 在七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下經云。五壯(難疏。血會鬲俞。血有病治此)。銅人經云。治咳而嘔逆。膈胃寒痰。食飲不下。胸滿支腫。兩脅痛。腹脹。胃脘暴痛。熱病汗不出。喉痹。腹中積癖。默默嗜臥。四肢怠惰。不欲動。身常濕不能食。食則心痛。周痹身皆痛。又云。治寒熱骨痛。虛脹支滿。痰瘧。痃癖氣塊。膈上痛。西方子云。主胸脅相引。不得傾側。肩背寒痓。痰飲。吐逆。汗出。哽噎。咽腫不得消。食飲不下。主吐食。明堂經云。治胃弱食少。資生經云。八椎下兩旁。銅人明堂。並缺俞穴。

肝俞二穴 在九椎下兩旁。各寸半陷者中。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經下云。七壯。素問云。刺中肝。五日死。又云。主咳逆。兩脅滿悶。肋中痛。目中白翳。氣短唾血。目上視。多怒狂衄。目䀮䀮遠視也。銅人經云。主咳引兩脅急痛。不得息。轉側難。撅脅下與脊相引痛。而反折目上視。目眩循眉頭痛。咳引胸中痛。寒疝少腹痛。又云。理口乾。中風。支滿。短氣。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閉塞。腰痛肩寒。西方子云。主熱病瘥後食五辛。多患眼暗如雀目。鼻中酸。吐血。嘔血。筋急。手相引痛筋寒熱痓。

膽俞二穴 在十椎下兩旁。各寸半。正坐取之。灸三壯。針五分。明堂經云。三分。下經云。灸五壯。又素問云。刺中膽一日半死。銅人經云。治心腹脹滿。嘔則食無所出。口苦舌乾。咽中痛。食飲不下。目黃。胸脅支滿。不能轉側。頭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腫。又云。足太陽脈氣所發。主理心脹滿。吐逆。短氣。痰寒悶。食難下不消。針入三分。

脾俞二穴 在十一椎下兩旁。各寸半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下經云。五壯素問云。刺中脾。十日死。銅人經云。主腹脹引胸背痛。食飲倍多。身漸羸瘦。黃疸。善欠。脅下滿。泄利。體腫。四肢不收。痰喘。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又云。理腰身黃脹滿邪氣。西方子云。主腰脊強急。熱痓引骨痛。食不生肌膚。欲吐身重。不欲動。明堂經云。主飲食多咽。四肢煩熱。嗜臥怠惰。

胃俞二穴 在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針三分。留七呼。灸隨年為壯。明堂經云。三壯。下經云。七壯。銅人經云。治胃中寒腹脹不嗜食。羸瘦。腸鳴腹痛。胸脅支滿。脊痛筋攣急。又云。理煩滿吐食。針二分。灸三壯。西方子云。主食多。嘔吐食不下。

三焦俞二穴 在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經云。針三分。下經云。灸五壯。銅人經云。治腸鳴腹脹。腰痛。水穀不化。腹中痛欲瀉注。目眩頭痛。吐逆飲食不下。肩背拘急。腰脊強。不得俯仰。又云。足太陽脈氣所發。西方子云。主腹積聚如石。灸三壯。明堂經云。正坐取陷中。灸五壯。主背痛身熱。

腎俞二穴 在十四椎下兩旁。各寸半。與臍平。針三分。留七呼。灸以年為壯。明堂經云。三壯。下經云。五壯。素問云刺中腎六日死。又云。主腰疼不可俯仰。轉側難。身寒熱。飲食倍多。身羸瘦。面黃黑。目䀮䀮然。主丈夫婦人久積冷氣。變成勞疾。銅人經云。治虛勞。耳聾。腎虛。水藏久冷。心腹䐜脹。兩脅滿引少腹急痛。少氣溺血。小便濁出精。陰中疼。五勞七傷虛憊。腳膝拘急。足寒如冰。頭重身熱振慄。腰中四支淫濼。洞泄食不化。身腫如水。又云。主冷嘔。好獨臥。西方子云。主腰痛。小腹痛。嘔吐。寒中洞泄。小便難。赤濁。骨寒熱。兩脅引滿。目不明。惡風寒。面赤熱。心痛如懸。慎如前法。

氣海俞二穴 在十五椎下兩旁。各寸半。通灸。銅人經云。理腰痛。痔病瀉血。灸三壯。資生經云。按明堂經有氣海俞。而銅人經無之。恐銅人本不全。故依明堂附入於此。

大腸俞二穴 在十六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經云。治腰痛腸鳴。腹脹滿。繞臍切痛。大小便不利。或有洞瀉。食不化。脊骨強。不得俯仰。針入三分。灸三壯。西方子云。主大小便不利。腹䐜腫。暴瀉食不下。喜飲。忌生冷。酒面等物。

關元俞二穴 在十七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銅人經云。理風勞。腰痛。瀉利。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資生經云。按明堂經有關元俞。而銅人經無之。恐銅人本不全。故依明堂附入於此。

小腸俞二穴 在十八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經云。治小便赤澀。淋瀝煩熱。少腹㽲痛。腳腫。短氣不嗜食。大便膿血出。五痔疼痛。婦人帶下。西方子云。主大小便難。淋瀝。小便黃赤。瀉痢膿血。五色重下腫痛。腰脊疝痛。及腰脊急強。

膀胱俞二穴 在十九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堂下經云。七壯。又云。主腰脊急強。腰下酸重。勞損不仁。腹中痛。大便難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風勞腰脊痛。瀉利。大便難。小便赤澀。遺溺。陰生瘡。少氣。足䯒寒。拘急不得屈伸。女子瘕聚。腳膝無力。西方子云。主瀉利腸痛。煩滿汗不出。小便赤黃。堅結積聚。足清不仁。主熱痓引骨痛。明堂經云。各二寸半陷中。

中膂內俞二穴 一名脊內俞。在二十椎下兩旁。各寸半。俠脊起肉。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下經云。主腰痛。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者。從項後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銅人經云。治腸冷赤白痢。腎虛。消渴。汗不出。腰脊不得俯仰。腹脹脅痛。西方子云。主腰疝。寒熱痓反折。

白環俞二穴 在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甲乙經云。針如腰俞法同。挺腹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針八分。得氣即瀉。瀉訖多補之。不宜灸。明堂下經云。灸三壯。又云。主腰脊急強痛。不能俯仰。起坐難。手足不仁。小便黃。腰尻重。不舉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大小便不利。及治腰髖疼痛。腳膝不遂。溫瘧。腰脊冷疼。不得安臥。勞損。風虛。不宜灸。忌房勞。不得舉重。

上髎二穴 在第一空腰髁下俠脊陷中。針三分。灸七壯。千金云。腰髁下一寸。銅人經云。足太陽少陽絡。治腰膝冷痛。嘔逆。鼻衄。寒熱瘧。婦人絕嗣。陰挺出不禁。白瀝。西方子云。在腰髁下一寸。俠脊兩旁。灸三壯。主腰痛痓反折。大小便不利。

次髎二穴 一名次窌。在第二空俠脊陷中。可灸七壯。針三分。銅人經云。治疝氣下墜。腰脊疼痛。不得轉搖。急引陰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堅脹。西方子云。灸三壯。主腰脊痛。惡寒。婦人赤白瀝下。腰痛不可俯仰。足清不仁。大小便不利。

中髎二穴 在第三空俠脊陷中。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厥陰少陽所結。治丈夫五勞七傷六極。腰疼痛。大便難。腹脹。下利。小便淋澀。飧泄。婦人絕子。帶下。月事不調。西方子云。主婦人赤淫時白氣癃。月事少。大小便不利。

下髎二穴 在第四空俠脊陷中。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太陽厥陰所結。治腰痛不得轉側。女子下蒼汁不禁。陰中痛引少腹急疼。大便下血。寒濕內傷。赤瀝。陰中癢痛引小腹控䏚不可俯仰。大小便不利。腸鳴腹脹欲瀉注。

會陽二穴 一名利機。在陰尾骨兩旁。針八分。灸五壯。銅人經云。督脈氣所發。治腹中冷氣。瀉利不止。久痔。陽氣虛乏。陰汗濕。西方子云。主腹中有寒。瀉注。腸澼便血。千金。八髎在腰目下三寸。俠脊相去四寸(兩邊四穴。故名八髎)。其曰俠脊四寸。是除脊各寸半也。凡大杼下穴。皆當除脊各一寸半。

背腧部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附分二穴 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俠脊各三寸。灸五壯。針三分。銅人經云。手足太陽之會。正坐取之。治肩背拘急。風冷客於腠。頸項強痛。不得回顧。風勞臂肘不仁。西方子云。主背痛引頷引頸。

魄戶二穴 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正坐取之。針五分。得氣即瀉。又宜灸。留針。日灸七壯。止百壯。明堂經云。日七壯。至二百壯。下經云。魄戶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灸三壯。又云。魄戶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灸五壯。明堂經云。主肩膊間急痛。背氣不能引顧。咳逆上喘。素問注云。魄戶上直附分。銅人經云。宛宛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背膊痛。咳逆上氣。嘔吐煩滿。虛勞肺痿。五屍走疰。項強胸背連痛。不得回顧。西方子云。主肺寒熱,呼吸不得臥。嘔沫喘氣相追逐。背胛悶無力。勞損萎黃。忌豬魚酒面生冷等物。資生經云。銅人經有魄戶穴。明堂上經亦同。而下經既有魄戶穴又有魄戶穴。皆云在三椎下。若謂誤寫魄字。則不應兩出魄戶穴也。考之下經。既有懸鐘矣。後又有懸鐘。既有天突矣。其治小兒又有天突。意者。魄戶即鬼戶。誤作魄。而兩出之。不然。何其穴皆在三椎旁歟。

膏肓俞二穴 在四椎下(明堂經云。近五椎)。兩旁各三寸。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發狂健忘(明堂經云。狂感症誤)。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令臂勿得動搖也。從胛上角。摸索至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從胛骨之裡去胛。容側指許。摩胠去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灸兩胛中一處。至百壯。多至五百(明堂經云六百壯。多至千壯)。當覺下礱礱然似流水之狀。亦當有所下出。若得停痰宿疾。則無所不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凡取。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穴也。右取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當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即胛骨覆其穴灸之。無驗(明堂經云。不爾。肘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幞當令大小有常足。不爾。則失其穴也)。此穴灸訖後。令人陽氣益盛。當消息以自補養。當取身體平復。論曰。昔在和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能及。即此穴是也。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難遣。若能用心方便。求之得穴。灸之無疾不愈(出千金外臺)。西方子云。其取穴法。有孫思邈王惟一石用之葉善琪僧仲之或用鉤股。或抱栲栳。或坐或臥。或正坐或斜立。或起手曲肘。或坐而伸臂。或揣椎骨定高下。或量臍心。或量命門。或坐點坐灸。各有所長。然而終未明大法。以予平昔用此數十。取十百取百一無瘥者。各各取之按其穴。須得病人中指麻木。則灸無不取效。其要法。在第四椎下。第五椎上。各去脊三寸宛宛中。資生經云。灸膏肓功效。諸經例能言之。而取穴則未也。千金等方之外。莊綽論之最詳。然繁而無統。不能定於一。王氏云。予嘗以意取之。令病人兩手交在兩膊上(灸時亦然)。胛骨遂開。其穴立見。以手指膜索第四椎下兩旁。各三寸四肋三間之中間。按之痠疼是穴。灸之千百壯。少亦七七壯。當依千金立點立灸。坐點坐灸。臥點臥灸云(若只合爪在兩膝頭中點穴。亦得)。

神堂二穴 在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明堂下經云。三壯。素問注云。上直魄戶。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肩痛連胸背痛。不能俯仰。腹滿。灑淅寒熱。腰脊強急。明堂經云。主逆氣上攻。時復噎也。

譩譆二穴 在肩膊內廉。在六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以手痛按之。病者言譩譆。針三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二七壯。止百壯。明堂下經云。五壯。又云。主瘧久不愈者。背氣滿悶。胸中氣噎。勞損虛乏。不得睡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腋拘攣暴脈。急引脅痛。熱病汗不出。溫瘧寒瘧。肩背痛。目眩。鼻衄。喘逆。腹脹。肩膊內廉痛。不得俯仰。又云。其穴抱肘取之。主肩背寒痓。風瘧。西方子云。治小兒食晦頭痛。及五心熱瘧久不愈。及咳逆上氣。忌莧菜白酒。

膈關二穴 在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飲不下。嘔噦多涎唾。胸中噎悶。

魄門二穴 在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三壯。針五分。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又治嘔吐不住多涎。

陽綱二穴 在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闊肩取之(亦作微俯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明堂下經云。七壯。主飲食不下。腹中雷鳴。腹滿虛脹。大便瀉。消渴。身熱目黃。不嗜食怠惰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小便赤澀。西方子云。主大小便不節。黃水。小便黃。腸鳴瀉注面黃。

意舍二穴 在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五十壯。至百壯。明堂經云。五十壯。至百二十壯。甲乙經云。三壯。針五分。下經云。灸七壯。明堂經云。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主脅脹滿。背痛惡寒。食飲不下。嘔吐不留住也。素問云。灸二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腹滿虛脹。大便滑瀉。消渴。面目黃赤。不嗜食。

胃倉二穴 在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針五分。灸五十壯。明堂經云。五十壯。甲乙經云。三壯。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腹內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不得俯仰。針三分。灸五壯。西方子云。治水腫虛脹。水食不消。

肓門二穴 在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叉肋間。異經云。與鳩尾相直。灸十壯。針五分。銅人經云。治心下肓大堅。婦人乳有瘀疾。

志室二穴 在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明堂下經云。兩旁各三寸半。灸七壯。又云。微俯而取之。主腰痛脊急。兩脅脹滿。大便難。食飲不下。背氣俯仰不得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脊強痛。食飲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失精。小便淋瀝。資生經云。明堂上經作兩旁各三寸。與銅人經同。而下經乃作三寸半。必是分外半字也。

胞肓二穴 在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五七壯。針五分。明堂經云。灸五七壯。至五十壯。甲乙經云。三壯。下經云。五壯。主腰痛不可忍。俯仰難。惡寒小便澀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痛惡寒。少腹堅急。癃閉下腫。不得小便。又云。治腰背卒痛急。食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療惡氣。

秩邊二穴 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三壯。針五分。忌同。明堂經云。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灸三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黃赤澀。腰尻重。不能舉。五痔發腫。慎如前法。資生經云。素問氣府論注曰。秩邊在二十一椎下兩旁。上直胞肓。與銅人經明堂經二十椎下不同。未知其孰是。姑兩存之。以上二十八穴。當準千金方除脊三寸取穴。

側頸項部左右十八穴

天容二穴 在耳下曲頰後。灸三壯。銅人經云。手太陽脈氣所發。主頸項癰。不能言。頸腫項痛。不可顧。耳嘈嘈若蟬鳴。咳逆嘔沫。上氣喘息。齒噤喉痹。寒熱。咽如鯁。又云。針入一寸。西方子云。又名大容(小腸)。

天牖二穴 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明堂云。髮際上一寸。陷中)。針一寸。留七呼。不宜補。亦不宜灸。若灸面腫眼合。先取譩譆。後針天牖風池。即瘥。若不先針譩譆即難療。明堂經云。針五分。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瀉三吸。下經云。灸三壯。西方子云。髮際上一寸。不灸。又云。髮際宛宛中。主瘰癧寒熱。頸有積氣。暴聾。肩中痛。頭風目眩。鼻塞不聞香臭。銅人經云。手少陽脈氣所發。治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顧。夜夢顛倒。面青無顏色。針入五分。不宜灸(三焦)。資生經云。銅人經明堂上經皆云。不宜灸。下經素問注乃云。灸三壯。恐凡禁穴許炙一壯至三壯也已。

天窗二穴 一名窗龍。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經云。主耳鳴聾。無所聞。頰腫喉中痛。暴喑不能言。及肩痛引項不得顧。銅人經云。手太陽脈氣所發。西方子云。治耳痛及痔漏頸痛(小腸)。

天鼎(一名天頂)二穴 在頸缺盆直扶突後一寸。灸三壯。針三分。忌同。明堂下經云。在項缺盆直扶突氣舍後一寸陷中。灸十壯。素問氣府注云。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同身寸之半。按甲乙經作寸半。銅人經云。手陽明脈氣所發。治暴喑氣哽。喉痹咽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西方子云。在曲頰下一寸。人迎後(大腸)。

扶突二穴 一名水穴。在人迎後寸半。灸三壯。針三分。素問注云。在頸當曲頰一寸。人迎後。仰而取之。銅人經云。在氣舍後一寸半。灸三壯。主舌本出。咳逆上氣。咽中鳴喘。多唾喘飲。喉中如水雞鳴。又云。手陽明脈氣所發(又)。

缺盆二穴 一名天蓋。在肩下橫骨陷中。灸三壯。針三分。素問云。針二分。不宜刺太深。使人逆息也。明堂經云。肩上橫骨陷中(素問同)。肩上是穴。銅人經云。治寒熱瘰癧。缺盆中腫。外潰則生。胸中熱滿。腹大水氣。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西方子云。主哽噎。胸熱息賁。脅下氣上衝。銅人經云。在肩下橫骨陷中。明堂乃云。在肩上橫骨陷中。又云。肩上是穴。恐銅人誤下字也(胃)。

人迎二穴 一名五會。在頸大脈。動脈應手。俠結喉旁。仰而取之。以候五臟氣。足陽明脈氣所發。禁灸。灸之不幸傷人。針四分。銅人經云。治吐逆霍亂。腦滿。喘呼不得息。項氣悶腫。食不下(又)。

水突二穴 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灸三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臥(又)。

氣舍二穴 在頸直人迎俠天突陷中。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咳逆上氣。瘤癭。喉痹咽腫。頸強不得回顧。西方子云。主肩腫。哽咽食不下也(又)。

膺腧部中行七穴

天突一穴 在結喉下一寸。宛宛中(一作陷者中)。針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亦得。但不及針。其下針宜直橫下。不得低手。低手即傷五臟之氣。傷人短壽。明堂下經云。一穴在項結喉下五分。中央宛宛中。灸五壯。素問氣穴注云。在頸結喉下四寸中央宛宛中。刺一寸。灸三壯。甲乙經云。在結喉下五寸。明堂下經。灸小兒云。結喉下三寸兩骨間。千金名天瞿。資生經校勘。在結喉下五寸是穴。明堂下經云。主咳逆氣喘。暴喑不能言。身寒頸腫。喉中鳴翕翕。胸中氣哽哽。西方子云。主頰舌縫脈青。暴吝氣哽。喉痹咽乾。咳逆喘息。肩背痛。及漏頸痛。銅人經云。陰維任脈氣之會。治咳嗽上氣。胸中氣噎。喉中狀如水雞聲。肺壅咯唾膿血。氣壅不通。咽乾。舌上急。喉中生熱瘡。不得下食。慎如藥法。及辛酸等物(任)。

璇璣一穴 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灸五壯。針入三分。明堂經云。灸三壯。主胸脅支滿。咳逆上喘。喉中鳴也。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胸支滿痛。喉痹咽腫。水漿不下。又云。主喉癰。

華蓋一穴 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明堂下經云。三壯(本云五壯)。又云。主胸脅支滿。咳逆上氣。喘不能言也。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痛引胸中。

紫宮一穴 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灸五壯。針三分。明堂下經云。在華蓋下一寸。灸七壯。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胸脅支痛。胸膺骨疼。痹痛。痰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吐血。及唾如白膠。

玉堂一穴 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壯。針三分。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主胸滿不得喘息。痹痛。胸膺骨疼。嘔逆上氣。煩心及吐寒痰。又云。可灸三壯。

膻中一穴 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直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灸七七壯。禁針。不幸令人夭。明堂經云。日灸七壯。止七七壯。禁針。不幸令人死。甲乙經云。針三分。明堂下經云。灸三壯。千金云。鳩尾上一寸。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肺氣咳嗽。上喘唾膿。不得下食。胸中氣滿如塞。可灸二七壯。及療膈氣嘔逆吐涎沫。婦人乳汁少及乳不下。又云。主肺癰。明堂經云。主胸膈滿悶。氣短。喉中鳴。灸五壯立愈。岐伯曰。治積氣干噎。慎豬魚酒面等物。資生經云。靈蘭秘典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說者曰。膻中為氣之海。然心主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氣。以氣有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然則亶中者。乃十二藏之一。臣使之官。為氣之海。分布陰陽。非其他穴比者。或患氣噎膈氣。肺氣上喘。不得下食。胸中如塞等疾。宜灸此(難疏云。氣會三焦。外筋直兩乳間。氣痛治此)。

中庭一穴 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壯。針三分。明堂經云。針二分。下經云。膻中下一寸。灸三壯。又云。膻中下一寸宛宛中。主食飲不下。嘔逆食下還出也。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噎塞心下滿。

膺腧部第二行左右十二穴

腧府(素問作前)二穴 在巨骨下。璇璣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明堂經云。仰臥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明堂下經云。灸三壯。又云。主咳逆上氣。喘急嘔逆。不下飲食。胸中痛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氣所發(又云。足少陽脈氣所發)。主喘逆嘔吐。胸滿不得食(腎)。

彧中二穴 在腧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面取之(明堂經云。仰臥取之)。針四分。灸五壯。明堂下經云。腧府下一寸。灸三壯。又云。主咳嗽上喘。不能食也。銅人經云。足少陽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咳嗽喘逆不得息。嘔吐。上氣涎出多。胸滿不得食。喘悸。坐不安席(又云。足少陰脈氣所發)。

靈墟二穴 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少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引胸不得息。咳逆嘔吐。胸滿不嗜食。又云。足少陽脈氣所發。

神封二穴 在靈墟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少陰脈氣所發。治胸滿不得食。咳逆乳癰。灑淅惡寒。西方子云。主胸滿不得息。

步廊二穴 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少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鼻塞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

神藏二穴 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少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咳嗽喘逆。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得食(又云。足少陽脈氣所發)。

膺腧部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氣戶二穴 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喘逆上氣。呼吸胸背急。不得息。食不知味(胃)。

庫房二穴 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明堂經云。在陷者宛宛中。主胸脅支滿。咳逆上氣。呼吸不得息。及肺寒咳嗽。多唾膿血濁沫。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

屋翳二穴 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身體腫。皮膚痛不可近衣。淫濼瘛瘲不仁。

膺窗二穴 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壯。針四分。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滿短氣。唇腫乳癰。寒熱睡臥不安。西方子云。主胸塞癰腫。及腸鳴泄注也。

乳中二穴 當乳是。足陽明脈氣所發。禁灸。灸不幸生蝕瘡。瘡中有清汁膿血可治。瘡中有瘜肉若蝕瘡者死。微刺三分。西方子云。禁不灸。

乳根二穴 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明堂經云。主胸下滿悶。痛膺臂腫。及乳痛也。明堂經云。主隔氣不下食。噎病。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下滿痛。臂腫乳癰。悽慘寒痛。不可俯仰。西方子云。主胸中滿痛。

以上十二穴。去膺中行各四寸。遞相去一寸六分

膺腧部第四行左右十二穴

雲門二穴 在巨骨下。俠氣戶旁各二寸陷中。灸五壯。針三分。刺深使人氣逆。不宜深刺。明堂經云。雲門在巨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山眺經云。在人迎下第二骨間。相去二寸三分。通灸。禁針。甲乙經云。灸五壯。針七分。若深。令人氣逆。西方子云。主嘔逆上氣。胸脅徹骨痛。主喉痹胸中煩滿。咳喘不得息。不得舉臂。胸脅短氣。氣上衝心。肩痛。銅人經云。手太陰脈氣所發。針入二分。又云。足太陰脈氣所發。理肺同藥療之(肺)。

中府二穴 一名膺中。俞肺之募。在雲門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針三分。留五呼。灸五壯。素問注云。在胸中行兩旁。相去六寸。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仰而取之。明堂經云。主肺急。胸中滿。喘逆。唾濁善噎。皮膚痛也。銅人經云。主喉痹胸滿。寒熱胸中滿。腹痛。面腹腫。及膈寒食不下。嘔吐還出。及肺系急。咳輒胸痛。主上氣咳唾濁涕。肩背痛。風汗出。腹脹食飲不下。悚悚膽熱。又云。足太陰之會。主膚骨痛寒熱(又)

周榮二穴 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四分。明堂經云。灸五壯。主胸脅支滿。不得俯仰。咳唾稠膿也。銅人經云。足太陰脈氣所發。主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飲食不下(脾)。

胸鄉二穴 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宛宛中。仰而取之。針四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太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引胸背痛。臥不得轉側(又)。

天溪二穴 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四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太陰脈氣所發。治胸中滿痛。咳逆上氣。喉中作聲。乳腫癰潰。賁膺(又)。

食竇二穴 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舉臂取之。針四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太陰脈氣所發。治胸脅支滿。膈間雷鳴。陸陸常有水聲。以上十二穴去膺中行各六寸六分。

側脅部左右凡八穴

淵液二穴 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禁灸。灸之不幸令人生腫蝕馬瘍。內潰者死。寒熱生馬瘍可治。針三分。銅人經云。治胸無力。臂不舉。西方子云。又名泉液也(膽)。

輒筋二穴 在腋下三寸復前一寸脅首。灸三壯。針六分。銅人經云。足少陽脈氣所發。治胸中暴滿。不得臥喘息也(又)。

天池二穴 一名天會。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撅肋間。灸三壯。針三分。銅人經云。手心主足少陽脈之會。治寒熱胸膈煩滿。頭痛。四支不舉。腋下腫。上氣咳嗽。胸中有聲。喉中鳴。明堂經云。主寒熱痎瘧。熱病汗不出(心)。

大包二穴 在淵液下三寸。脾之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灸三壯。針三分。銅人經云。治腹有大氣。不得息。胸脅中痛。內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皆縱(脾)。

腹部中行十五穴

鳩尾一穴 一名尾翳。一名𩩲骭。在胸前蔽骨下五分。不可灸。灸即令人畢世少心力。此穴大難針。大好手方可下針。不然。取氣多。令人夭。針三分。留三呼。瀉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經云。在蔽骨下五分陷者中。灸三壯。主心驚悸。神氣耗散。癲癇病狂。不擇言也。素問注云。不可灸刺。人無蔽骨者。從歧骨際下行一寸。銅人經云。治心風驚癇發癲。狀如鳥鳴。破心吐血。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心腹脹滿胸中滿。咳逆數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漿不下。忌如前法。西方子云。禁灸(任)。

巨關一穴 心之募。在鳩尾下一寸。鳩尾巨者。少令強一寸中取穴。針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可灸七壯。止七七壯。明堂經云。在鳩尾下一寸陷者中。主心痛不可忍。嘔血。煩心。膈中不利。胸脅支滿。霍亂吐痢不止。困頓不知人。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心中煩滿。熱病。胸中痰飲。腹脹暴痛。恍惚不知人。息賁時唾血。蛔蟲心痛。蠱毒霍亂。發狂不識人。驚悸少氣。又云。主熱風癇。西方子云。主風癲浪言。或作鳥鳴聲。不能食。無心力。凡心痛有數種。冷痛。蛔蟲心痛。蠱毒。霍亂不識人。及腹中滿暴痛。汗出及手清臂不舉。忌同。

上脘(一作管)一穴 在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去蔽骨一寸(明堂經云去巨骨三寸)。針入八分。先補後瀉。神驗。如風癇熱病。宜先瀉後補。立愈。日灸二七壯。至百壯。未愈。倍之。忌同。明堂下經云。灸三壯。銅人經云。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治心中熱煩。賁豚氣脹滿不能食。霍亂吐利。身熱汗不出。三焦多涎。心常驚悸。心痛不可忍。伏梁氣狀如覆杯。林又云主霍亂心痛不可眠臥。心中悶發噦。西方子云。去鳩尾三寸。明堂經云。主嘔吐食飲不下。胸脹氣滿。心忪驚悸。時吐嘔血。腹內刺痛。

中腕一穴 一名太倉。胃之募。在上腕下一寸。上紀者。中腕也。針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二七壯。止百壯。忌同。明堂經云。日灸二七壯。止四百壯(千金。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胃管下一寸)。銅人經云。手太陽足陽明所發。任脈之會。治心下脹滿。傷飽食不化。霍亂。吐瀉。不自知。心痛。溫瘧。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因讀書得賁豚氣上攻。伏梁心下悶狀如覆杯。寒癖結氣。忌豬魚生冷酒面等物。西方子云。主心匿不能食。反胃霍亂。心痛。熱瘟。痎瘧。天行。傷寒。腹中熱。喜渴涎出是蛔。以手聚而按之堅持。及腹脹不通。大便堅。憂思損傷。氣積聚。及腹中痛甚作膿腫。往來上下。脅下堅痛。鼻間焦臭頭熱。鼻齀衄。傷寒傷飽。食飲不化。目黃振寒。及沖疝胃痛。死不知人。及治背與心相按而痛。資生經云。王氏云。按氣穴論注云。中腕居心蔽骨與臍之中。刺入一寸二分。與銅人經稍異。宜從銅人為穩。其曰。胃之募。蓋飲食蓄積於此也。予嘗苦脾痛。嘗灸此穴覺冷氣從兩脅下而上至灸處即散。此灸之功也。自後頻灸此穴。亦每教人灸此。凡脾疼不可忍。飲食全不進者。皆宜灸之(難經疏。府會太倉。府病治此。在心下三寸)。

建里一穴 在中腕下一寸。針五分。留十呼。灸五壯。銅人經云。治心下痛。不欲食。嘔逆上氣。腹脹身腫。又云。治腸中疼痛。針入一寸二分。灸亦良。西方子云。在中脘下一寸二分。不可灸。

下脘一穴 在建里下一寸。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二七壯。止二百壯。銅人經云。在足太陰任脈之會。治腹痛。六腑之氣寒。穀食不轉。不嗜食。小便赤。腹堅硬。癖塊。臍上脈厥氣動。日漸羸瘦。針入八分。灸亦佳。又云。治腹胃不調。腹內痛不能食。腸堅腹胃脹。

水分一穴 在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若水病。灸大良。可灸七壯。止百壯。禁針。針水盡即斃(一云。陷者中)。明堂經云。水分穴若水病灸大良。日灸七壯。止四百壯。針五分。留三呼(又云。水氣難得針。針水分穴。水盡即死。又云可針。今莫若以不針為是)。又云。主水氣浮腫。鼓脹。腸鳴如雷。鼓聲時上衝心。日灸三壯。四日止。銅人經云。任脈氣之所發。治腹堅如鼓。水腫腸鳴。胃虛脹。不嗜食。繞臍痛沖胸不得息。又云。一名分水。主腹痛不能食。腸堅腹腫。胃管不調。堅硬。資生經云。明堂經云。若是水病。灸之大良。針入五分。而銅人經云。若是水病。灸之大良。禁不可針。針水盡即斃。是又不可針矣。恐人但知明堂經之可針。不知銅人經之不可針也。於是書之以示世醫云。按水分穴。仍以不進針為是。

神闕一穴 一名氣合。當臍中灸百壯。禁針。忌同。素問注云。禁刺。刺之使人臍中惡。腸潰矢出者死。不可治。灸三壯。銅人經云。治瀉利不止。小兒奶利不絕。腹大繞臍痛。水腫鼓脹。腸中鳴。狀如流水聲。久冷傷憊。可灸百壯。禁不可針。慎如常法。西方子云。小兒灸五壯。止七壯。資生經云。臍中。千金等經不言禁灸。只言禁針。銅人經云。宜灸百壯。近世名醫。遇人中風不省。急灸臍中皆效。徐伻。卒中不省得桃源簿為灸臍中。百壯始蘇。更數月。乃不起。鄭糾云。有一親。卒中風。醫者為灸五百壯而蘇。後年餘八十。向使徐伻灸至三百壯。安知其不永年耶(論神闕穴多灸極是)。

陰交一穴 一名橫戶。素問云。在臍下一寸。針八分。得氣即瀉。灸百壯止。明堂經云。灸不及針。日三七壯。止百壯。西方子云。明堂經云。日灸三七壯。止七百壯。主臍下熱。小便赤。氣痛。狀如刀攪。作塊狀。如覆杯。婦人月脈斷絕。月事不調。帶下崩中。因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如臟腑遊氣。及臍下㽲痛。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寒疝。引少腹痛。腰膝拘攣。腹滿。女人月事不絕。針入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灸亦得。然不及針。

氣海一穴 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之。灸百壯。今附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治臟氣虛憊。賁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皆灸之。明堂經云。灸七壯。主冷病面黑。肌體羸瘦。四肢力弱。小腹氣積聚賁豚。腹堅。脫陽欲死。不知人。五臟氣逆上攻也。西方子云。主少腹疝氣。遊行五臟。腹中切痛。及驚不得臥。主冷氣衝心。婦人惡露不止。繞臍痛。氣結成塊。狀如覆杯。小便赤澀。銅人經云。任脈氣所發。治臍下冷痛。及婦人月事不調。帶下崩中。慎如常法。資生經云。此經以氣海為生氣之海。難經疏。以為元氣之海。則氣海者。蓋人之元氣所生也。故柳公度曰。吾養生氣無他術。但不使元氣作喜怒。使氣海常溫爾。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氣作喜怒矣。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王氏曰。余舊多病。常苦氣短。醫者教灸氣海。氣遂不促。自是每歲須一二次灸之。則以氣怯故也。

石門一穴 一名利機。一名精露。在臍下二寸。灸亦良。可灸二七壯。止百壯。婦人不可針。針之終身無子。甲乙經云。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針八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下經云。灸七壯。千金云。灸絕孕。刺五分。明堂經云。在臍下二寸陷者中。主腹大堅。氣淋小便黃。身寒熱。咳逆上氣。嘔血。卒疝繞臍痛。賁豚氣上衝。甄權云。主婦人因產惡露不止。西方子云。又名端田。女子不灸。主腹脹痛。堅硬。婦人惡露不止。遂成結塊。崩中漏下。斷續灸亦良。大便難。並大便閉塞。氣結心堅滿。及小腹堅痛。引陰中不得小便。並小腹中拘急。及腹中滿。暴痛。汗出。並水脹水氣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黃。氣滿不欲食。谷入不化。及嘔吐並賁豚上氣。小腹疝氣遊行五臟。疝繞臍沖胸。不得息。疝積及二丸騫痛。銅人經云。三焦之募。任脈氣所發。治腹堅肢滿。資生經云。臍下二寸名石門。明堂經載甲乙經云。一名丹田。千金素問注。亦謂丹田。在膝下二寸。世醫因是遂以石門為丹田。誤以丹田乃在臍下三寸。難經疏論之詳而有據。當以難經疏為正。銅人經云。針之絕子。千金云。灸之絕孕。要之。婦人不必針灸此穴(論丹田穴。當以臍下二寸為是也)。

關元一穴 一名次門。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太陰少陰厥陰三陰任脈之會。下紀者。關元也。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百壯。止三百壯。明堂經云。若懷胎必不宜針。若針而落胎。胎多不出。而針外崑崙立出。灸亦良。然不及針。灸三十壯。下經云。五壯。岐伯云。但是積冷處。皆宜灸。明堂經云。在臍下三寸陷者中。主賁豚。寒氣入小腸。時欲嘔。溺血。小便黃。腹漏不止。卒疝小腹痛。轉胞不得小便。西方子云。主臍下㽲痛。小便赤澀。不覺遺瀝。小便處痛。狀如疝。尿如血色。臍下結血狀如覆杯。婦人帶下。因產惡露不止。月脈斷絕。產道冷。及脅下脹。小腹熱而偏痛。寒氣入腹。及石淋。臍下三十六疾。不得小便。及腸中尿血。胞轉氣淋。又主小便數及泄痢不止。小腹滿。石淋及賁豚氣入小腹。暴疝痛。身熱頭痛。進退往來。銅人經云。及治婦人帶下瘕聚。月脈斷絕。帶下經冷。慎如常法。資生經云。關元乃丹田也。諸經不言。惟難經疏云。丹田在臍下三寸。方圓四寸。著脊梁。兩腎間中央赤是也。左青右白。上黃下黑。三寸法三光。四寸法四時。五色法五行。兩腎間名大海。而貯其血氣。亦名大中。極言取人身之上下四向。最為中也。老醫與人灸。皆從此說。多者千餘壯。少者三二百壯。不知全活者幾何人。然亦宜頻灸。故曰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

中極一穴 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關元下一寸。針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灸百壯至三百壯。明堂經云。主婦人月事斷絕。四度針(銅人經作一度針)。針即有子。故即時任針也。灸不及針日。三七壯。下經云。五壯。又云。在臍下四寸陷者中。灸五壯。至屍厥不知人。冷氣積聚。時上衝心。飢不能食。小腹痛積聚。堅硬如石。小便不利。失精絕子。面䵟也。西方子云。主淋。小便赤。尿道痛。臍下結塊如覆杯。婦人因產後惡露不止。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調。血結成塊。拘攣腹疝。月水不下。乳食疾絕子。陰癢。子門不端。小腸若寒。賁豚搶心。飢不能食。腹脹經閉。不通。小便不利。失精。及主恍惚屍厥。煩痛。銅人經云。膀胱之募。是三陰任脈之會。治五淋。及陽氣虛憊。疝瘕水腫。賁豚搶心。甚則不得息。

曲骨一穴 在橫骨上毛際陷中。灸七壯。至七七壯。針二寸。明堂下經云。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千金云。臍下五寸。明堂經云。主五淋小便黃。水病脹滿。婦人帶下赤白。惡合陰陽。小便閉澀不通。但是虛乏冷極者。皆宜灸之。西方子云。又名屈骨。主小便脹。血癃。小便難。主癲疝。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銅人經云。動脈應手。任脈足厥陰之會。治少腹脹滿。小便淋瀝不通。灸同。針一二寸。

會陰一穴 一名屏翳。在兩陰間。任脈別絡。夾督脈衝脈之會灸三壯。西方子云。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間。主陰頭寒。主痔與陰相通者死。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經不通。男子陰端寒衝心。銅人經云。治小便難。竅中熱。皮疼痛。穀道搔癢。

腹部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

幽門二穴 俠巨闕兩旁各五分。灸五壯。針五分。明堂經云。在巨闕旁各一寸半陷中。千金云。幽門俠巨闕各一寸。明堂經云。一名幽關。銅人經云。衝脈足少陰之會。治胸中引痛。心下煩悶逆。氣裡急支滿。不嗜食。數咳。健忘。瀉利膿血。少腹脹滿。嘔沫吐涎喜唾。女子心痛。逆氣善吐。食飲不下。乾噦。西方子云。在巨闕旁半寸陷中。資生經云。銅人經云。在幽門俠巨闕。肓俞夾臍傍各五寸。相去一寸。明堂乃云幽門在巨闕旁一寸半。通谷夾上脘旁相去三寸。按千金四滿(第二行穴)。在丹田(今石門)。兩邊各一寸半。與明堂經合。始知銅人經誤云(腎)。

通谷二穴 在幽門下一寸。針五分。灸五壯。明堂經云。夾上脘兩旁。相去三寸。下經云。灸三壯。又云。在幽關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壯。主失欠口喎。及嘔。暴啞不能言也。西方子云。主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主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目䀮䀮不明。風寒及鼻出清涕。結積留飲。痃癖。癖囊胸滿支飲。主喜嘔。及心中憤憤。數欠。癲癇。心下悸。咽中澹澹恐生食喜嘔。銅人經云。衝脈足少陰之會。主幹嘔。又無所出。又治勞食。欲膈結。

陰都二穴 一名食宮。在通谷一寸。灸三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衝脈足少陰之會。治身寒熱。瘧病。心下煩滿。氣逆。西方子云。主多唾嘔沫。大便難。及婦人無子。臟有惡血。腹厥痛絞刺。不可忍。及腸鳴。明堂經云。在通谷下一寸。陷者中。主痎瘧病。心恍惚。

石關二穴 在陰都下一寸。灸三壯。針一寸。明堂經云。在陰都下一寸宛宛中。主多唾嘔沫。大便難。婦人無子。臟有惡血。腹厥內逆。滿痛絞刺。不可忍者。西方子云。又名石門。灸五壯。主脊強。下關大便閉塞氣結心堅滿。及脊痓反折。銅人經云。衝脈足少陰之會。療婦人惡血上衝腹中。溺痛不可忍。灸三壯。針一分。

商曲二穴 在石關下一寸。灸五壯。針一寸。銅人經云。衝脈足少陰之會。治腹中積聚。腸中切痛。不嗜食。

肓俞二穴 在商曲下一寸臍旁各五分。灸五壯。針一寸。銅人經云。衝脈足少陰之會。治大便乾燥。腹中切痛。及大腹寒疝。小腹有熱可灸五壯。針入一寸。

中注二穴 在肓腧下一寸。灸五壯。針一寸。銅人經云。衝脈足少陰之會。治小腹有熱。大便堅燥不利。西方子云。在肓腧下五分。

四滿二穴 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針三分。灸三壯(千金云。丹田旁各一寸半。即心下。八寸。臍下橫為一寸半。即心下文是。令人校勘。四滿二穴。千金云在丹田旁各一寸半。即心下八寸。臍下橫文是。凡證得丹田在二寸)。銅人經云。衝脈足少陰之會。治臍下積聚。疝瘕腸澼。切痛振寒。大腹石水小腹切。切痛及奔㹠豚上下。西方子云。主婦女臟中或胞中有惡血。內逆滿痛疝。及諸血㽲痛。

氣穴二穴 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灸五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衝脈足少陰之會。治婦人月事不調。泄利不止。賁氣上下。引腰脊痛。西方子云。在關元左邊三寸是。右三寸名子戶。主月水不通。

大赫二穴 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灸五壯。針入三分。銅人經云。衝脈足少陰之會。治男子陰器結縮。女子赤帶。西方子云。千金腎臟云。在屈骨端三寸(又名陰維)。主男子虛勞失精。陰上縮。莖中痛。灸三十壯。及主女子赤淫。

橫骨二穴 在大赫下一寸。灸三壯(千金云。名屈骨端。在陰上橫骨中。宛曲如卻月中央是也)。西方子云。又名曲骨。主精五臟虛竭。治腹脹小便難。陰器下縱引痛。銅人經云。此穴諸經闕療病法。

以上二十二穴。去腹中行皆當為一寸半。說見幽門。

腹部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不容二穴 在幽門兩旁各一寸半。灸五壯。針五分。明堂經云。在上脘兩旁各一寸。灸三壯(素問注。在第四肋端)。又云。主腹內弦急。不得食。腹痛如刀刺。兩脅積氣膨膨然。西方子云。去任脈二寸。直兩肋端相去四寸。主胸背相引痛。嘔吐喘咳。口乾。痰癖脅下痛。重肋疝瘕。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腹滿痃癖不嗜食。腹虛鳴。資生經云。素問云。夾鳩尾外。當乳下三寸。夾胃脘各一寸五分。不容至太乙也。夾臍廣三寸各三。滑肉門。天樞。外陵也。下臍二寸夾臍各三。大巨。水道。歸來也。皆腹第三行穴也。甲乙經云。天樞在臍旁各二寸。與諸書同。特此經為異。信若是。則其穴不當在乳下也。如此。乳下則廣三寸之說為當(胃)。

承滿二穴 在不容下一寸。針三分。灸五壯。明堂經云。三壯。千金云。夾巨闕兩旁一寸半。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腸鳴腹脹。上氣喘逆。膈氣。食飲不下。肩息唾血。可灸五壯。針二分。西方子云。主脅下堅痛。

梁門二穴 在承滿下一寸。灸五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胸脅下積氣。食飲不思。大腸滑泄。完穀不化。

關門二穴 在梁門下一寸。針八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遺弱上滿。及身腹重。主積氣腸鳴。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氣遊走。夾臍急。痰瘧。振寒。

太乙二穴 在關門下一寸。灸五壯。針八分。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癲疾狂走心煩。吐舌。

滑肉門二穴 在太乙下一寸。灸五壯。針八分(下一寸至天樞)。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癲疾狂走。吐舌。嘔逆。

天樞二穴 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大腸之募。去肓俞一寸半。夾臍旁各二寸陷中。灸五壯。針五分。留十呼(千金云。魂魄之舍。不可針。合臍相去可三寸)。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療夾臍切痛。時上衝心。煩滿嘔吐。霍亂寒瘧。泄利食不化。女子月事不時。血結成塊。腸鳴腹痛。不嗜食。可灸百壯。針入五分。留七呼。西方子云。亦名長谷。循際。主久積冷氣繞臍切痛。女子漏下。赤白。腹大堅急。面色蒼蒼。主冬月重感於寒則泄。腸胃間遊氣。面浮腫。唾血吐血。熱甚。狂言語。

外陵二穴 在天樞下一寸。灸五壯。針三分。西方子云。在天樞下半寸。灸五壯。主腹中疼痛。心如懸。下引臍腹痛。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

大巨二穴 在長溪下二寸。灸五壯。針五分(長溪。天樞也。千金云。在臍下二寸。兩旁各二寸)。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少腹脹滿。煩渴。㿉疝。偏枯。四肢不舉。西方子云。主小便難。陰下縱。喜驚。

水道二穴 在大巨下三寸。灸五壯。針三寸半。西方子云。主三焦結熱。大小便不利。肩背痛。小腹滿。引陰中痛。腰背強急。膀胱寒。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針入二寸五分。

歸來二穴 在水道下二寸。灸五壯。針八分(外臺云。在水道下三寸。今校勘歸來二穴。在水道下二寸為是)。銅人經云。治小腹奔豚。卵縮上。引莖中痛。婦人血藏積冷。

氣衝二穴 一名氣街。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禁針。灸七壯。立愈。炷如大麥。明堂下經云。灸五壯。素問注云。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針三分。千金云。歸來下一寸。明堂經云。鼠鼷上一寸。灸三壯。主腹有大氣。腹脹。臍下堅。㿉疝。陰腫。亦主婦人月水不通。無子。西方子云。素問刺熱論注云。主㿗疝。陰腫痛。陰痿。莖中痛。兩丸騫痛。不可仰臥。及大腹石水。及腹中滿。熱淋。閉不得尿。主腹中大熱不安。大氣上攻心。暴腹脹滿。癃淫濼。婦人月水暴閉。塞乳。難子。上搶心。若胞不出。眾氣盡亂。絞痛不得反息。及氣衝腰痛不得俯仰。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腸中大熱。不得安臥。腹有逆氣。月水不利。身熱。腹中痛。

以上二十四穴。去腹中行當各三寸。

腹部第四行左右十四穴

期門二穴 肝之募。在不容旁一寸半。直兩乳第二肋端。針四分。灸五壯(千金云。直兩乳下第二肋端旁一寸半。又云乳直下一寸半)。銅人經云。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治胸中煩熱。賁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泄利。腹堅硬。大喘不得安臥。脅下積氣。女子產余疾。食飲不下。胸脅支滿。心中切痛。善噫。若傷寒過經不解。當針期門。使經不傳。西方子云。主脅下脹。心痛。氣短。喜障酸腹大堅。不得息。脹痹滿。少腹尤大。及小腹滿。小便難。陰下縱。傷食腹滿(脾)。

日月二穴 膽之募。在期門下五分陷中。灸五壯。針五分(千金云。一名神光。一名膽募)。明堂經云。主悲不樂。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銅人經云。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治太息善悲。小腹熱。可灸五壯。針入七分(膽)。

腹哀二穴 在日月下一寸半。針三分。銅人經云。在日月下一寸三分。足太陰陰維之會。治大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疼痛。西方子云。此穴不灸(脾)。

大橫二穴 在腹哀下三寸半。直臍旁。灸三壯。針七分。銅人經云。足太陰陰維之會。療大風逆氣。多寒善悲。可灸五壯。西方子云。在腹哀下二寸。主腹熱。欲走太息。四肢不可動。多汗。洞利。資生經云。肓腧去臍旁當一寸半。天樞去臍當三寸。大橫去臍當四寸半。其去章門合為六寸。難經疏乃云。章門在臍上二寸。兩旁九寸。為可疑焉耳。

腹結二穴 一名腸窟。又名臨窟。在大橫下三分。針七分。灸五壯。銅人經云。治繞臍痛。上衝搶心。腹寒泄利。咳逆。西方子云。在大橫下二寸三分。

府舍二穴 在腹結下三寸。足太陰厥陰陰維之交會。此三脈上下三入腹絡肝脾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此太陰郄三陰陽明之別。針七分。灸五壯。銅人經云。治疝痛。脾中急痛。循脅上下搶心。腹滿積聚。厥氣霍亂。

衝門二穴 一名慈宮。上去大橫五寸。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動脈。針入七分。灸五壯。銅人經云。足太陰厥陰之會。治腹寒氣滿積聚疼痛。淫濼陰疝難乳。子上衝心。不得息。以上十四穴去腹中行各當為四寸半。

前脅部左右十二穴

(外脅堂二穴)

章門二穴 一名長平。一名脅髎。脾之募。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針六分。灸百壯。明堂經云。七壯。止五百壯(難經疏。臟會季脅章門也。髒病治此。是脅骨下短脅。在臍上二寸。兩旁九寸)。銅人經云。足厥陰少陰之會。治腸鳴盈盈然。食飲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不嗜食。胸脅支滿喘息。心痛腰不得轉側。傷飽身黃羸瘦。賁豚腹腫脊強。四肢懈惰。善恐少氣厥逆。肩臂不舉。忌如常法。又云。一名脅髎。主膀胱氣癖疝瘕。膀胱氣痛。狀如雷聲積聚氣。針入六分。灸亦良。明堂經云。灸七壯。主腰背肋間痛。腹中膨脹。兩脅積氣如卵石也。西方子云。主咳逆吐食噦噫。食入還出。熱中苦吞。而聞食臭。寒中洞泄不化。胸滿嘔吐。無所出。身瞤石水身腫。諸漏。灸百壯(肝)。

京門二穴 一名氣腧。一名氣府。腎之募。在監骨腰中季脅本俠脊。灸三壯。針三分。留七呼。銅人經云。治腰痛不得俯仰。寒熱䐜脹。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黃。少腹急腫痛。腸鳴洞泄。髀樞引痛。西方子云。主肩背寒痓。肩甲內廉痛。脊痓及折體痛(膽)。

帶脈二穴 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一云宛宛中)。針六分。灸五壯。明堂下經云。灸七壯。如帶繞身管束諸經脈(千金云。在季脅端)。又云。主兩脅下氣轉背痛。不可忍也。銅人經云。治婦人少腹堅痛。月事不調。帶下赤白。裡急瘛瘲也。

五樞二穴 在帶脈下三寸。一云在水道傍一寸五分陷中。針一寸。灸五壯。明堂下經云。三壯。銅人經云。治男子寒疝。陰卵上入小腹痛。明堂經云。在帶脈下二寸。主膀胱氣。攻兩脅也。西方子云。在水道下一寸半。主婦人赤白。裡急瘛瘲(膽)。

維道二穴 在章門下五寸三分。針八分。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少陽帶脈之會。治嘔逆不止。三焦不調。水腫。不嗜飲食。及咳逆不止。

居髎二穴 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灸三壯。針八分。銅人經云。在章門下一寸三分。陽蹺足少陽之會。治腰引少腹痛。肩引胸臂攣急。手臂不得舉而至肩。

脅堂二穴 在腋下二骨間陷中。舉腋取之。灸五壯。明堂下經云。脅堂主胸脅。氣滿。噫噦喘逆。目黃。遠視䀮䀮不明銅人經無之。故附入於此。

卷八

針灸門

腧穴

手太陰肺經左右十八穴

少商二穴 木也。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明堂云。白肉際宛宛中。又云陷者中)。以三稜針。刺之微出血。泄諸臟熱湊。不宜灸。昔成君綽忽腮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甄權針之立愈。明堂經云。針一分。留三呼。瀉五吸。宜針宜灸。以三稜針刺之。令血出勝氣。針所以勝氣者。此脈脹腮之候。腮中有氣。人不能食。故刺出血以宣諸臟腠也。忌冷熱食。下經云。灸三壯(甲乙經作一壯)。銅人經曰。手太陰之脈所出也。為井。治心煩善噦。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痎瘧。振寒腹滿。唾沫唇乾。引飲不下膨膨。手攣指痛。寒慄鼓頷。喉中鳴。又云。主不能食。腹中氣滿。吃食無味。西方子云。主嘔吐手不仁。振慄咳逆喘。及主脅下脹。耳前痛。

魚際二穴 火也。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針一分。留二呼。素問注。針二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手太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灑淅惡風寒。虛熱舌上黃。身熱頭痛。咳逆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煩心。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支滿。喉中乾燥。寒慄鼓頷。咳引尻痛。溺出。嘔血。心痹悲恐。針入二分。留三呼。又云。主虛熱洒洒毛豎。惡風寒。喘痹。少氣不足。下濕陰癢。喉中乾渴。痓上氣。熱病腹滿。陰痿也。色不變。肺心痛。膈中虛。食欲嘔。身熱汗出。重嘔吐血。目泣出短氣。逆氣。任陽胃氣逆也。西方子云。主胃逆霍亂。唾血吐血。又主痓逆氣。失喑不能言。及狂言。

太淵二穴 土也。在掌後陷中。灸三壯。針一分。素問注二分。明堂下經云。太泉在手中掌後橫文頭陷中。灸五壯(難經云。掌後魚際下。脈會太淵。脈病治此)。又云。主胸中氣滿不得臥。肺脹滿。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熱。胃氣上逆。吐血及狂言。肘中痛。銅人經云。主胸痹逆氣。寒厥。善噦嘔。飲水咳嗽。煩怨不得臥。肺脹滿膨膨。臂內痛。目生白翳。眼眥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熱。數欠。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唾血。振寒咽乾。狂言口噼。又手太陰脈之所注也。銅人經云。太淵明堂太泉疑是二穴也。千金方注云。太泉。即太淵。避唐主名改之。於是書之以示世醫云。

經渠二穴 金也。在寸口陷中。針二分。留三呼。禁灸。灸傷人神。銅人經云。手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瘧寒熱。胸背拘急痛。胸滿膨膨。喉痹掌中熱。咳嗽上氣。數欠。及熱病汗不出。暴癉喘逆。心痛欲嘔吐。針三分。西方子云。此穴不灸。

列缺二穴 在腕側上一寸半(明堂下經云。腕上一寸)。以手交叉。食指末兩筋兩骨罅中。針二分。留二呼。瀉五吸。灸七壯。明堂經云。針三分。日灸七壯。若患偏風。灸至百壯。若患腕勞。灸七七壯。下經云。三壯。素問注云。腕上一寸半。明堂經云。在腕上一寸筋骨罅間宛宛中。灸三壯。主偏風半身不舉。口喎。腕勞。肘臂痛。及痎瘧面色不定。銅人經云。手太陰絡。別走陽明。療偏風口喎。手腕無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熱。口噤不開。寒瘧。嘔沫善笑。瘛瘲唇口。健忘。針二分。留三呼。瀉五吸。可灸七壯。慎酒面生冷等物。西方子云。主汗出。四肢腫。小便熱痛。主手臂身熱。肩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而鶩。凡實。則肩背汗出。四肢暴腫。虛則肩寒慄。氣不足以息。四肢厥。喜笑。身濕搖。時時寒。主熱癇驚而有所見。主熱病煩心。心悶。先手臂身熱。瘛瘲唇口。聚鼻張目。汗出如珠。寒熱。掌中熱。主瘧寒熱。及喉痹。咳嗽不止。及瘧甚熱。口噤不開。

孔最二穴 在腕上七寸(明堂下經云。陷者宛宛中)。手太陽治熱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壯即汗出。咳逆臂厥痛。針三分。灸五壯。又云灸三壯。明堂經云。主肘臂厥痛。屈伸難。手不及頭不握也。銅人經云。手太陰郄。治吐血失音。腫痛惡血。

尺澤二穴 水也。在肘中約紋動脈中。針三分。灸五壯。明堂經云。肘中約紋上兩筋動脈中。甄權云。在臂屈伸橫紋中。筋骨罅陷中。不宜灸。主癲病。手臂不舉。不得上頭。素問刺禁云。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注云。肘中謂肘屈折之中。尺澤穴中也。刺過陷脈。惡氣歸之。氣閉關節。故不屈伸(難經䟽言。尺之一寸外。為尺澤也。言尺脈如澤如水入大澤也)。銅人經云。手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風痹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痹。喉上氣口乾。咳嗽唾濁。四肢暴腫。臂寒短氣。西方子云。灸三壯。小兒慢驚。灸一壯。主舌乾脅痛。心煩腹脹喘。振慄。主嘔泄下上出。兩脅下痛。主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主掣痛。手不可伸。主肘痛時寒。肩背寒痓。肩胛內廉痛。氣隔喜嘔。鼓頷不得汗。煩心。身痛。四肢暴腫。銅人經云。灸五壯。明堂乃云。不宜灸。主癲病。手臂不舉。不得上頭。既曰不宜灸矣。乃曰主癲病。是又可灸也。此必有誤。且從銅人灸五壯。明堂亦云。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故也。

俠白二穴 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針三分。灸五壯。西方子云。主咳乾嘔煩滿。主心痛氣短。

天府二穴 在腋下三寸動脈中(一云宛宛中)。以鼻取之。禁灸。使人逆氣。今附刺鼻衄血不止。針四分。留三呼。又云。針四分。留七呼。灸二七壯。不除。至有百壯者。出明堂經。其甲乙經禁灸。銅人經云。治逆氣喘不得息。目眩。遠視䀮䀮。卒中惡鬼疰。不得安臥。禁不可灸。又云。手太陰脈氣所發。主頭眩目瞑。西方子云。灸五壯。主身脹逆息。不得臥。風汗身腫。喘息多唾。主上氣喘息。呼吸喘息。不知食味。卒中惡風邪氣。飛屍惡鬼語。遁屍瘧病。瘤癭氣咽腫。泣出善忘。

甲乙經銅人經皆云。禁灸。明堂乃云。灸二七壯至百壯。亦甚不同矣。要非大急。不必灸。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二十八穴

商陽二穴 金也。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灸三壯。針一分。留一呼。銅人經云。手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胸中氣滿。喘咳支腫。熱病汗不出。耳鳴耳聾。寒熱痎瘧。口乾頤頷蛀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可灸三壯。右取左。左取右。如頃食立已。西方子云。及主胸脅柱滿。

二間二穴 水也。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銅人經云。手陽明脈之所流也。為滎。治喉痹頷腫。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驚。口喎眼斜。又云。主多臥喜睡。肩髃痛。喉痹。咽如鯁物傷。忽振寒。及傷寒寒熱。

三間二穴 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銅人經云。手陽明脈之所注也。為腧。主喉痹咽如鯁(齒齲痛。多臥喜睡。胸滿病腹鳴。瘧寒熱。唇焦口乾。身熱喘息。目眥急痛)。腸鳴洞泄。又云。針入二分。西方子云。主目上插。頭熱鼻鼽衄血。吐舌戾頸。喜驚氣熱瘧病。

合谷二穴 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明堂云。手大指兩骨罅間宛宛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七壯。今附。若婦人妊娠。不可刺。刺之損胎氣(針經云。手食指大指虎口兩骨間)。明堂經云。主痎瘧寒熱。熱病汗不出。目不明。生白翳。支膚痂疥。遍身風疹。銅人經云。手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療鼻鼽衄。頭痛齒齲。喉痹臂痿。面腫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西方子云。主風。頭熱鼻清涕出。

陽谿二穴 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二壯。銅人經云。手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治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心。目風赤爛有翳。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瘧疾。喉痹。耳鳴齒痛。驚掣。肘臂不舉。痂疥。可灸三壯。慎如前法。西方子明堂經云。主目痛耳痛鳴聾。咽如鯁。吐舌戾頸。妄言心悶而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漫淫煩滿。及主舌本痛。

溫溜二穴 一名逆注。一名池頭。在腕後大上三寸。小上六寸。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經云。在腕後五寸六寸間動脈中是穴。主寒熱頭痛。喜噦衄。肩不舉。癲癇病。吐舌。鼓頷狂言。及喉痹不能言。銅人經云。一名蛇頭。在腕後大上五寸。小上六寸。手陽明。治口喎腸鳴腹痛。傷寒身熱。頭痛噦逆。肩不得舉。癲疾吐涎。狂言見鬼。喉痹面虛腫。西方子云。在腕後大上五寸。小上六寸。主狂僕。主瘧面赤腫。

下廉二穴 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兌肉。分外。斜針五分。留二呼。灸三壯。銅人經云。治頭風臂肘喘痛溺黃。針入五分。留五呼。西方子云。主腸鳴相追逐。灸五壯。資生經云。此有下廉。足陽明亦有下廉。蓋在足者。乃下巨虛也。

上廉二穴 在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針五分。灸五壯。銅人經云。治腦風頭痛。小便難。黃赤。腸鳴氣走。疰痛。此有上廉。足陽明亦有上廉。蓋在足者。及上巨虛也。

三里二穴 在曲池下三寸(手陽明穴。一云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灸三壯。針二分。明堂經云。一名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主肘臂酸重。屈伸難。秦承祖云。主五癆虛乏。四肢羸瘦。銅人經云。治手臂不仁。肘攣不伸。齒痛頰頷腫。瘰癧。資生經云。三里有二。有手三里。有足三里。此手三里也。故明堂云。一名手三里是也。銅人經云。三里在曲池下三寸。明堂乃云二寸。在手陽明穴亦云二寸。恐銅人本誤。二字作三字也。

偏歷二穴 手陽明絡有腕。後三寸別走太陽。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明堂下經云。五壯。銅人經云。治寒熱瘧風。汗不出。目視䀮䀮。癲疾多言。耳鳴口喎。齒齲。喉痹。嗌乾。鼻齀衄血。針入三分。明堂經云。在腕後三寸陷者中。灸五壯。主瘧久不愈。手不及頭。臂膊肘腕痠痛。難屈伸。

曲池二穴 土也。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針七分。得氣先瀉後補之。灸大良。可三壯。明堂云。曲池土也。在肘外輔骨屈肘橫文頭陷中(一云宛宛中)。日灸七壯。至二百壯。且停十餘日。更下火至二百壯罷。忌同。下經云。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中紋頭。素問注。肘外輔屈肘兩骨中。千金云。肘外曲頭陷中。明堂經云。主肘中痛。屈伸難。手不得舉。偏風半身不遂。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肘臂偏細。秦承祖明堂云。主大人小兒遍身風疹。皮膚茄疥也。銅人經云。手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治喉痹不能言。胸中煩滿。筋緩。刺風疹隱痛。及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又云。灸亦良。但令斷風抽氣而已。西方子云。主肘寒風。臂肘細而無力。及耳痛。手不可舉重。腕急肘節痹酸重。腋急痛。腕外側痛脫如拔。肩重痛不舉。身濕搖。時時寒。瘛瘲癲疾。寒熱渴。

肘髎二穴 在肘大骨外廉陷中。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經云。一作肘聊。主肘臂酸重。麻痹不仁。灸五壯。銅人經云。主肘節風痹。臂痛不可舉。屈伸攣急。灸二壯。西方子云。灸三壯。

五里二穴 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灸十壯。禁針。素問氣穴諭云。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注云。謂五里穴也。謂之大禁者。禁不可刺也。又曰。五里者。尺澤之後五里。與此文同。銅人經云。治風勞驚恐吐血。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搖。寒熱瘰癧。咳嗽。目視䀮䀮。痎瘧。心下脹滿。面痛上氣。資生經云。五里有二。其一在足厥陰肝經部。與此穴為二。此當為手五里也。素問所謂在天府下者。指此五里也。注云。尺澤之後五里。亦指此五里也。尺澤穴。在手太陰是也。

臂臑二穴 在肘上七寸膕肉端。手陽明絡。灸三壯。針三分。明堂云。在肩髃下一夫。兩筋間兩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不得挐手令急其穴即閉。宜灸不宜針。日七壯。至百壯。若針不得過三五。過多恐惡。忌同。千金名頭沖。髎局(在肩髎部)。銅人經云。治寒熱頸項拘急。瘰癧。肩背痛不得舉。又云。療癆癭臂細無力。手不得向頭。

手少陰心經左右十八穴

少衝二穴 木也。一名經始。在小指內廉端(名下作則)。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灸三壯。明堂云。灸一壯。又云。灸三壯。主煩心。上氣卒心痛。悲恐畏人。善驚喜言。手拳不得伸。掌中熱痛也。秦承祖明堂云。兼主驚癇吐舌沫出也。千金楊女操同。銅人經云。手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治熱病煩滿。痰冷少氣。胸中痛。口中熱。咽中酸。乍寒乍熱。手攣不伸。掌痛引肘腋痛。西方子云。主熱病。心悶而汗不出。及主身熱如火。浸淫煩滿。舌本痛。咽酸太息。

少府二穴 火也。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直勞宮(勞宮在手中)。針二分。灸七壯。明堂云。三壯。銅人經云。手少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煩滿少氣。悲恐畏人。臂酸。掌中熱。肘腋攣急。胸中痛。手拳不得伸。西方子云。在手小指大節後陷者中。直勞宮。主嗌中。有氣如息肉狀。主小便不利。便癃。主數噫恐悸。氣不足。主陰痛。實時梃長。寒熱。陰暴痛。遺尿偏虛則暴癢氣逆。明堂云。主痎瘧久不愈。

神門二穴 土也。一名兌沖。在掌後兌骨端陷中。灸七壯。炷如小麥。針二分。留七呼。銅人經云。手少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瘧心煩甚。欲得飲冷。惡寒則欲處溫。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臂寒。喘逆。身熱狂悲哭。嘔血少氣遺溺。大人小兒五癇。西方子云。笑若狂手掣攣攣。主喉痹。

陰郄二穴 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針三分。灸七壯。銅人經云。治失音不能言。灑淅振寒。厥逆心痛。霍亂胸中滿。衄血。驚恐。西方子云。在掌後動脈中。主氣驚。

通里二穴 在腕後一寸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明堂云。灸七壯。主頭目眩痛。悲恐畏人。肘腕酸重。及暴喑不能言語。銅人經云。主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臑臂痛。實則皮腫。虛則不能言。苦嘔喉痹。少氣遺溺。西方子云。主熱病先不樂數日煩心。

靈道二穴 金也。去掌後一寸半。或一寸。灸三壯。針三分。銅人經云。手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心痛悲恐。相引瘛瘲。肘攣柱滿。暴喑不能言。

少海二穴 水也。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又云。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得之。針三分。灸三壯。甄權云。屈手向頭取之。治齒寒。腦風頭痛。不宜灸。針五分。明堂云。在肘內橫紋頭。屈手向頭取之陷者宛宛中。甲乙經云。穴在肘內廉節後陷中動脈應手。針二分。留三呼。瀉五吸。不宜灸。下經云。灸五壯。素注云。五壯。銅人經云。手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寒熱齒齲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項不得回顧。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得舉。又云。療腋下瘰癧痹痛。屈伸不得。風痹疼疰病。西方子云。主頭痛汗出。寒熱。不惡寒。及主肩臂不舉。不能帶衣。項強急痛。不可以顧。主氣逆。呼吸噫。嘔噦。羊癲疾。羊癇吐舌沫出。羊鳴戾頸。主手臂攣。主瘧振寒。項痛引肘腋痛。引小腹中及目黃脅痛。銅人經云。灸三壯。明堂下經。素問注。皆云。灸五壯。上經甄權皆云。不宜灸。亦可疑矣。非大急。亦不必灸。

青靈二穴 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七壯。明堂下經云。灸三壯。銅人經云。治肩臂不舉。不能帶衣。頭痛振寒。目黃脅痛。

極泉二穴 在腋下筋間。動脈入胸。灸七壯。針三分。銅人經云。治心痛乾嘔。四肢不收。咽乾煩渴。臂肘厥寒。目黃脅下滿痛。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十六穴

少澤二穴 金也。一名小吉。在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灸一壯。針一分。銅人經云。一名少吉。手太陽脈之所出。為井也。主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口乾心煩。臂痛瘛瘲頭痛咳嗽。頸項急不可顧。目生膚翳覆瞳子。西方子云。主口熱口乾。咽中干。口中熱唾如膠。主振寒。小指不用。

前谷二穴 水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針一分。灸一壯。明堂云。灸三壯。銅人經云。手太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熱病汗不出。痎瘧癲疾耳鳴。頷腫喉痹。咳嗽衄血。頸項痛。鼻塞不利。目中白翳。臂不得舉。又云。主目眩淫淫。轉甲小指痛。西方子云。主目泣出急痛吸咽偏腫不可以咽。臂腫痛。肘攣。痎瘧。寒熱。目上插。小便赤。

後谿二穴 木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灸一壯。針一分。明堂經云。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灸三壯。主痎瘧寒熱。目生白翳。肘臂腕重。難屈伸。五指盡痛。不可掣。銅人經云。手太陽脈之所注也。為腧。治目赤。鼻衄。耳聾胸滿。頸項強。不得回顧。癲疾。肘臂攣急。西方子云。主目淚出。眥爛有翳。耳鳴鼻窒。喘息不通。肩臑痛。臂肘攣急。風眩身寒。泣出而驚。熱病不出汗。身熱惡寒。

腕骨二穴 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二分。留三呼。銅人經云。手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鳴。目冷淚生翳。狂陽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痎瘧。頭痛。煩悶。驚風瘛瘲。五指掣不可屈伸。西方子云。主頸項痛不可顧。目泣出。頷痛。引耳嘈嘈無所聞。肘節痹。臂酸重腋急。臂腕急。外側痛如脫。煩滿狂言。臂肩疼。瘧乍寒乍熱。

陽谷二穴 火也。在手外側腕中。兊(素問作兌)骨下陷中。灸二壯。針二分。留二呼。銅人經云。手太陽脈之所行為經也。主癲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頷腫。寒熱。耳聾耳鳴。上下牙齒(齲齒)痛。臂腕外側痛不舉。戾頸。妄言吐舌。不得左右顧俯。瘛瘲。頭目眩痛。西方子云。主項強急痛。目痛赤。頷痛引耳嘈嘈無所聞。自齧唇。肘痛時寒。熱病。振慄鼓頷。腹滿陰痿色不變。乍寒乍熱。主瘧。若笑若狂。痔痛。腋下腫。

養老二穴 在手踝骨上空一寸陷中。灸三壯。針三分。銅人經云。手太陽郄。主肩欲折。臂如拔。手臂疼不能自上下。目視不明。

支正二穴 在腕後五寸。別走少陰。灸三壯。針三分。明堂云。在手太陽腕後五寸。去養老穴四寸陷中。灸五壯。主驚恐悲愁。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也。秦承祖云。兼治五勞。四肢力弱虛乏等病。銅人經云。治寒熱頷腫肘攣。頭痛目眩。風虛驚恐。狂惕生疣目。西方子云。主頸腫項痛不可顧。狂言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食。身熱項痛而強。振寒寒熱。

小海二穴 土也。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甄權云。屈手向頭取之。灸三壯。針二分。銅人經云。手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治寒熱齲齒齦腫。風眩頸項痛。瘍腫。振寒。肘腋腫。少腹痛。四肢不舉。西方子云。灸五壯。主項強急痛不可顧。癇發。瘛瘲狂走。不得臥。心中煩。癲疾。羊癇吐舌。羊鳴戾頸。瘧背振寒。及風瘧頭痛。寒熱汗不出惡寒。

手厥陰心主經左右十六穴

中衝二穴 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針一分。明堂云。灸一壯。主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身熱如火。頭痛如破。煩滿舌本痛。秦承祖云。兼主神氣不足失志也。銅人經云。手厥陰心主脈之所出也。為井。西方子云。主肘中痛。掌中心熱。心痛浸淫。

勞宮二穴 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橫文動脈中。屈無名指著處是。灸三壯。明堂經云。針二分。得氣即瀉。只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不得灸。灸令生息肉。日加忌同。素注云。灸三壯(一名掌中)。銅人經云。手厥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中風喜怒。悲笑不休。手痹。熱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胸脅支滿。黃疸目黃。又云。主手掌後𤸷痹手痹。白屑起。西方子云。主喉嗌痛。主嘔吐。主風熱。心中悲喜思慕歔郄。喜笑不止。及口中爛。掌中熱。主熱痔。咳溺溺血。資生經云。趙岐釋孟子云。無名之指第四指也。今日屈無名指著處是穴。蓋屈第四指也(無名指。當屈中指為是。今說屈第四指。非也)。

大陵二穴 土地。在掌後兩筋間陷中。針五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手厥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若飢。喜悲泣驚恐。目赤。小便如血。嘔逆狂言不樂。喉痹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西方子云。主心痛。咳逆寒熱發。手掣手攣。及主風熱善怒。心中悲喜。思慕歔欷。喜笑不止。主心下澹澹。主掌中熱。身熱如火。浸淫煩滿。舌本痛。主瘧乍寒乍熱。主咳喘。主嘔血。主胸中痛。主痂疥。

內關二穴 在掌後去腕二寸。別走少陽。針五分。灸三壯。西方子云。主面赤熱。主目䀮䀮。昏夜無所見。主目赤支滿。中風肘攣。實則心暴痛。虛則心煩惕惕。

間使二穴 金也。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針三分。灸五壯。明堂下經云。七壯(千金云。腕後三寸。或云掌後陷中)。又云。主卒狂驚悸。臂中腫痛。屈伸難。岐伯云。主鬼神邪也。銅人經云。手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心懸如飢。卒狂。胸中澹澹惡風寒。嘔吐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喑不得語。咽中如鯁。西方子云。灸七壯。主心胸痹背相引。主嗌中如扼。主肘內廉痛。主熱病煩心。喜噦喜動為熱。

郄門二穴 去腕五寸。手厥陰郄。針三分。灸五壯。銅人經云。治心痛衄血。嘔噦。驚恐畏人。神氣不足。及嘔血。西方子云。在掌後去腕五寸。

曲澤二穴 水也。在肘內廉陷中。屈肘取之。灸三壯。針三分。留七呼。素問注云。內廉下。銅人經云。厥陰心主脈之所入也。為合。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乾。逆氣嘔血。風胗。臂肘手腕善動搖。又云。主心下澹澹。時瘛瘲喜搖頭。顏清汗出不過肩。傷寒病溫溫身熱。西方子云。主嘔涎或血。掣痛手不可伸。

天泉二穴 一名天濕。在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針六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治心病胸脅支滿。咳逆。膺背胛間臂內廉痛。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二十四穴

關衝二穴 金也。在手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灸一壯。忌同。素問注云。三壯(一云。握拳取之)。銅人經云。手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喉痹。舌卷口乾。頭痛。霍亂。胸中氣噎不嗜食。臂肘痛不可舉。目生翳膜。視物不明。慎豬魚酒面生冷之物。西方子云。在手小指端。主風眩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左取左右取右。主肘疼不能自帶衣。主肩臂酸重。面黑渴風。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如火。浸淫煩滿。舌本痛。寒熱淒索。氣上不得臥。霍亂肩中熱。頭不可以顧。

液門二穴 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針二分。灸三壯(一云,握拳取之)。明堂經云。主肘痛不能上下。痎瘧寒熱。目澀䀮䀮。頭痛泣出也(一作腋門)。銅人經云。手少陽脈之所流為滎。治驚悸妄言。咽外腫。寒厥手臂痛。不能自上下。痎瘧寒熱。目眩頭痛。暴得耳聾。目赤澀。齒齲痛。西方子云。主呼吸短氣。咽如息肉狀。面赤熱。病先不樂。面熱無汗。風寒熱。耳痛鳴聾。

中渚二穴 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經云。灸二壯。主目䀮䀮無所見。肘臂痠痛。手五指不握盡痛也。銅人經云。手少陽脈之所注也。為腧。治熱病汗不出。目眩頭痛。耳聾。目生翳膜。久瘧咽腫。西方子云。主頭目重額顱熱痛。面赤目不明。惡風寒。嗌痛寒熱。耳痛嘈嘈。手五指不得屈伸。

陽池二穴 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針三分。留三呼。不可灸。忌同。素問注云。灸三壯。銅人經云。手少陽脈之所過。為原。治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舉。慎生冷物等。西方子云。主熱病汗不出。

外關二穴 手少陽絡。在腕後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二壯。明堂經云。三壯。又云。在腕後二寸陷者宛宛中。主肘腕酸重。屈伸難。手十指盡痛。不得握。兼主耳淳淳渾渾。聾無所聞也。銅人經云。手少陽絡。西方子云。主臂痿不仁。臂不及頭。

支溝二穴 火也。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針二分。灸七壯。忌同。明堂經云。五壯。素問注云。二壯。千金云。腕後臂外三寸。明堂經云。主熱病汗不出。肩背痠重。脅腋急痛。四肢不舉。口噤不開。暴啞不能言也。銅人經云。手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治霍亂嘔吐。慎酒面生冷豬魚物。西方子云。主心痛如錐刺。甚者手足寒至節不息者死。主咳。面赤而熱。肘節痹。腋熱馬刀腫瘺。主漏。主痂疥。女人脊急。目赤嗌痛。

會宗二穴 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治肌膚痛。耳聾風癇。西方子云。主耳渾渾淳淳。聾無所聞。

三陽絡二穴 在臂上大交脈(明堂云。肘前五寸外廉陷中)。支溝上一寸。禁針。灸七壯。明堂經云。五壯。銅人經云。治嗜臥。身體不欲動搖。耳卒聾。齒齲。暴啞不能言。

天井二穴 土也。在肘外大骨後肘上(明堂作後)。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取之。甄權云。曲肘後一寸。叉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針三分。灸三壯。忌同。明堂云。五壯。素問注。刺一寸。千金云。肘後兩筋間。明堂經云。主肘痛引肩不可屈伸。頸項及肩背痛。臂痿不仁。驚悸悲傷。癇病羊鳴吐舌也。銅人經云。手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治心胸痛。咳嗽上氣。唾膿。不嗜食。驚悸瘛瘲。風痹。臂肘痛。捉物不得。慎如常法。西方子云。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樂。悲愁恍惚。瘧食時發心痛。主癲疾。驚掣羊癇戾頸。肩肉髍木。

四瀆二穴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灸三壯。針六分。留七呼。銅人經云。治暴氣耳聾。齒齲痛。西方子云。主呼吸短氣。咽中如息肉狀。

清冷淵二穴 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針三分。西方子云。一名清冷泉。在肘後三寸。又名青靈。主濡從肩不舉。不能帶衣。頭痛振寒。目黃脅痛。

消濼二穴 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行。針一分。灸二壯。明堂云。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行。針六分。灸三壯。素問注云。肩下臂外關腋。銅人經云。治寒熱風痹。項痛肩急。西方子云。主頭痛項如拔。不可左右顧。頸有大氣。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

大敦二穴 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灸三壯。針三分。留六呼。千金云。足大指聚毛中。銅人經云。足厥陰脈之所出也。為井。治卒疝。小便數遺溺。陰頭中痛。心痛汗出。陰跳上入腹。陰偏大。腹臍中痛。悒悒不樂。病左取右。右取左。腹脹腫滿。少腹痛。中熱喜寐。屍蹶狀如死。及婦人血崩不止。西方子云。一名大訓。主目不欲視。太息。五淋不得尿。噦噫。

行間二穴 火也。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灸三壯。針六分。留十呼。銅人經云。足厥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溺難。又白濁寒疝。少腹腫。咳逆嘔血。腰痛不可俯仰。腹中脹。心痛。面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息。口喎。四肢逆冷。嗌乾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太息癲疾。短氣不閉。西方子云。主莖中痛。胸背痛。心悲不樂數欠。及主婦人月事不利。見赤白而有身反敗。陰寒振寒溲白。尿難痛。

太衝二穴 土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半陷中。令附見診太衝脈。可訣男子病死生。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明堂云。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骨罅間陷中。灸五壯。素問注云。在足大指間本節後二寸。動脈應手。刺腰痛。又云。在大指本節後內間二寸。明堂經云。主卒疝小腹痛。小便不利。如淋狀。及月水不通。銅人經云。足厥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腰引少腹痛。小便不利。狀如淋。㿉疝。小腹腫。溏泄遺溺。陰痛。面目蒼色。胸脅支滿。足寒大便難。嘔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兒卒疝。嘔逆。發寒。嗌乾。肘腫內踝前痛。淫濼䯒酸。腋下腫。馬刀瘍瘺唇腫。西方子云。主善渴喉中鳴不得尿。陰上痛。溏泄。泄血面陳黑。

中封二穴 金也。在足踝前一寸。仰足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注云。內踝前一寸半。甲乙經云。一寸。又云。內踝前一寸斜行小脈。一名懸泉。銅人經云。足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痎瘧。色蒼蒼振寒。少腹腫。食怏怏繞臍痛。足逆冷不嗜食。身體不仁。寒疝相引腰中痛。或身微熱。西方子云。主小腹痛振寒。溲白。尿難痛。嗌乾善渴。身黃有微熱。少氣身重濕。內踝前痛。膝腫瘈厥身體不仁。痛疝癃暴痛。痿厥咽偏腫。不可以咽。

蠡溝二穴 在足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又云交儀在內踝上五寸陷者中。恐即蠡溝穴。但別出蠡溝。故不同曉。蠡溝亦名交儀)。銅人經云。足厥陰絡。治卒疝少腹腫。時少腹暴痛。小便不利如癃閉。數噫恐悸。少氣不足。腹中痛。悒悒不樂。咽中悶如有息肉壯。背拘急不可俯仰。西方子云。主女子赤白淫下。時多時少。腹暴刺痛。明堂云。治卒疝小腹痛。及婦人漏下赤白。月水不調。臍下積氣如卵石。足寒脛酸。屈伸難也。又云。灸七壯。

中都二穴 一名中郄。在內踝上七寸。䯒骨中與少陰相直。針三分。灸五壯。銅人經云。治腸澼㿉疝。少腹痛。婦人崩中。因產惡露不絕。西方子云。治足下熱。脛寒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

膝關二穴 在犢鼻下二寸陷中。針四分。灸五壯(犢鼻在足陽明)。治風痹膝內痛。引臏不可屈伸。咽中痛(銅人經)。

曲泉二穴 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又云。正膝屈內外兩筋間宛宛中。又在膝曲橫紋頭。針六分。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厥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湯浸股內。少腹腫陰梃出。丈夫㿉疝。陰股痛。小便難。腹脅支滿。癃閉少氣泄利。四肢不舉。實即身熱目眩痛。汗不出目䀮䀮。膝痛筋攣。不可屈伸。發狂衄血喘呼。少腹痛引喉咽。及治風勞失精。身體極痛。泄水下利膿血。陰腫䯒痛。針入六分。留十呼。

陰包二穴 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足厥陰別走。治腰尻引少腹痛。遺溺不禁。針六分。灸三壯。明堂云。七壯。主腰痛連小腹腫。小便不利。月水不調。

五里二穴 在氣衝下三寸。陰股內動脈。灸五壯。針六分。治腸中滿。熱閉不得溺(氣衝在腹部第三行。陰廉穴氣衝同)。西方子云。主嗜臥。四肢不得動搖。王氏云。五里有二里。其一。在手陽明肘上三寸。其一在此當為足五里也。

陰廉二穴 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灸三壯。針八分。留七呼。銅人經云。治婦人絕產。若未經生產者。灸即有子。

足少陽膽經左右三十穴

竅陰二穴 金也。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灸三壯。針一分。銅人經云。足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痹舌強口乾。肘不可舉。卒聾不聞人語。王氏云。竅陰有二。其一在此。其一在側頭部。此當為足竅陰也。

俠谿二穴 水也。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灸三壯。針三分。明堂云。臨泣去俠谿一寸半。銅人經云。足少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胸脅支滿。寒熱汗不出。目外眥赤。目眩煩額腫。耳聾胸中痛。不可轉側。痛無常處。西方子云。主目系急。目上插。背痛逆寒泣出。目癢頷痛。引耳嘈嘈無所聞。瘧足痛。腋下腫。馬刀瘺。婦人小腹堅痛。月水不通。乳腫潰。胸中寒如風狀。頭眩兩頰痛。明堂經云。主耳鳴聾。

地五會二穴 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針一分。不可灸。灸使人羸瘦。不出三年卒。銅人經云。治傷內唾血。足外皮膚不澤。乳腫。針三分。

臨泣二穴 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半。灸三壯。針二分。明堂經云。主胸膈滿悶。腋下腫。善自齧頰。並瘧病。日西發者。銅人經云。足少陽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腫。馬刀瘍瘺。天牖中腫。淫濼䯒酸。目眩枕骨合顱痛。灑淅振寒。婦人月事不利。季脅支滿。乳癰心痛。周痹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行。西方子云。主枕骨頷厭懸足痛。大風目痛。髀中痛不得行。足外使痛。身痹灑淅振寒。及小兒驚癇反視。王氏云。偃伏第三行。既有臨泣穴矣。此亦有臨泣穴。蓋足臨泣也。

丘墟二穴 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灸三壯。針五分。留七呼。銅人經云。足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胸脅滿痛不得息。久瘧振寒。腋下腫。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目生翳膜。腿䯒酸轉筋。卒疝少腹堅。寒熱頸腫。西方子云。主瘧振寒。腕不收。目不明。明堂經云。主胸脅痛。善太息。胸滿膨膨然。足脛偏細。

懸鐘二穴 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一名宛宛中。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千金云。一名絕骨(外踝上三寸。又云四寸)。明堂經云。主心腹脹滿。胃中熱。不嗜食。膝胻連脛痛。筋攣急。足收履坐不能起。銅人經云。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西方子云。主五淋。濕痹流腫。筋急瘛瘲脛痛。小兒腹滿不能食飲。四肢不舉。風勞身重。明堂經云。主腹滿。中焦客熱不嗜食。並腿胯連膝脛痹麻屈伸難也。

陽輔二穴 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灸三壯。針五分。留七呼。千金云。外踝上䯒輔骨前。銅人經云。足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膚腫。筋攣。諸節盡痛。痛無常處。腋下腫瘺。馬刀喉痹。膝䯒酸。風痹不仁。西方子云。主腰痛不可以顧。腰痛如錘居中。腫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諸節寒熱脅痛。

光明二穴 在足踝上五寸陷中。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明堂下經云。七壯。治䯒疼不能久立。與陽輔療病同。又云。在膝脛酸痹不仁。手足偏小。坐不能也。銅人經云。別走厥陰足少陽絡。治身解寒。淫濼及熱病汗不出。卒狂。虛則痿痹。坐不能起。實則足䯒熱。膝痛身體不仁。善齧頰。西方子云。主脛酸不能久立。腹足清寒。熱膝痛脛熱不能行。手足偏小。

外丘二穴 在足外踝上七寸。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經云。少陽所生。治膚痛痿痹。胸脅脹滿。頸項痛。惡風寒癲疾。今附猘犬所傷。毒不出。發寒熱。速以三壯。又可灸所齧之處。立愈。

陽交二穴 一名別陽。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灸三壯。針六分。留七呼。千金云。一名足髎。在外踝上七寸(一云三寸)。銅人經云。陽維郄。治寒厥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痹膝䯒不收。寒熱。

陽陵泉二穴 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針六分。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灸七壯。至七七壯即止。明堂下經云。一壯。素問注云。三壯。千金云。膝下外尖骨前。難疏。脛骨中微側少許。筋會陽陵泉。筋病治此。銅人經云。足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又以蹲坐取之。灸亦良。可灸七壯。至七七壯即止。西方子云。在外踝上七寸。主頭痛寒熱。口苦嗌中介介。頭面腫。胸脅柱滿。心中怵惕驚。恐人將捕。明堂經云。主膝腹內外廉痛不仁。屈伸難。及喉中鳴。

陽關二穴 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針五分。不可灸。千金云。陽關(一名關陵)。銅人經云。治膝外痛不可屈伸。身風痹不仁。

中瀆二穴 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灸五壯。針五分。留七呼。銅人經云。足少陽絡。治寒氣入於分肉之間。痛攻上下。筋痹不仁。西方子云。不可灸。

環跳二穴 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灸五十壯。針一寸。留十呼。忌同。明堂下經云。在硯子骨宛宛中。灸三壯。甲乙經云。五壯。明堂經云。主冷痹風濕。偏風半身不遂。腰胯疼痛。不得轉側。岐伯云。睡臥伸縮回轉不得也。西方子云。治風濕痹。風胗。及胸脅痛無常處。腰脅相引急痛。髀樞中痛不可伸屈。脛痹不仁。髀不仁。銅人經云。忌熱面。豬魚生冷物等。

風市二穴 在膝外兩筋間。立舒下兩手。著腿當中指頭陷中。療冷痹腳膝麻。腿痠痛。腰尻重。起坐難。明堂經云。陷者宛宛中。灸三壯。王氏云。予冬月當風市處。多冷痹。急擦熱手溫之。略止。日或兩三痹。偶謬刺以溫針遂愈。信乎能治冷痹也。亦屢灸此。不特治冷痹。亦治風之要穴。銅人乃不載。豈名或不同。將其本不全耶。

足太陰脾經左右二十二穴

隱白二穴 木也。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宛宛中。針三分。今附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刺立愈。明堂云。針一分。留三呼。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大陰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腹脹喘滿。不得安臥。膈中嘔吐食不下。暴泄衄血不止。足寒不能溫。又云。治腹中脹逆氣滿。胸中熱。身體疼痛。西方子云。主腹痛滿。及腹中寒冷氣。主飲渴。主脛中寒熱。主卒屍厥不知人。脈動如故。及胸中痛。

大都二穴 火也。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灸三壯。針三分。千金注云。本節內側白肉際。明堂經云。主熱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目眩煩心。四肢腫病。銅人經云。足太陰脈之所流。為滎。治熱悶吐逆。西方子云。主目眩。暴泄。心痛腹脹。熱病汗不出。面清厥逆。霍亂目上插。

太白二穴 土也。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三分。千金云。足大指內側。銅人經云。足太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氣脹腹鳴嘔吐泄有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西方子云。主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胸脅滿脹痛。腰痛不可俯仰。熱病頭重。項痛煩悶。身熱熱爭。

公孫二穴 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灸三壯。針四分。銅人經云。別走陽明太陰絡。治寒瘧不嗜食。卒面腫。煩心狂言。腹虛脹如鼓。西方子云。主頭面腫。腹內氣大滿。

商丘二穴 金也。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灸三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腹脹腸中鳴不便。脾虛冷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氣逆。痔疾骨疽蝕。絕子魘夢。西方子云。主心下有寒痹疼。脾熱脾虛。腹脹滿不得息。善嘔心煩滿。骨痹。癲疾癇病。寒瘧。腹中痛。痎瘧。主痔血泄後重。陰股內痛。氣癰狐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小腹堅痛。下引陰中。

三陰交二穴 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明堂云。內踝上八寸陷中。千金方云。內踝上八寸骨下。灸三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太陰厥陰之交會。治痃癖腹中寒。膝股內痛。氣逆小便不利。脾病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女子漏下不止。西方子云。主膝內廉痛。足痿不能行。資生經云。昔宋太子善醫術。出苑逢一妊婦。太子診曰。女。令徐文伯診。曰。一男一女。針之。瀉三陰交。補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言。故妊娠不可刺。

漏谷二穴 一名太陰絡。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針三分。明堂云。灸三壯。又云。在足外踝上六寸陷者中。主足熱痛。腿冷疼不能久立也。銅人經云。治痃癖冷氣。心腹脹滿。食飲不為肌膚。濕痹。西方子云。主腸鳴強欠。心悲氣逆。腹脹滿急。小便不利。失精。久濕痹不能行。麻痹不仁。

地機二穴 亦名脾舍。足太陰郄。別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灸三壯。針三分。明堂云。膝內側轉骨下陷中。伸足取之。主腰痛不可俯仰。足痹病屈伸難也。銅人經云。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湯沃股內至膝皆痛。丈夫溏泄。腹脅氣脹。水腫。腹堅不嗜食。小便不利。西方子云。治溏瘕腹中痛。臟痹㿗疝。精不足。

陰陵泉二穴 水也。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針五分。當屈膝取之。銅人經云。足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滿。水脹腹堅。喘逆不得臥。腰痛不得俯仰。霍亂疝瘕。小便不利。氣淋。寒熱不節。西方子云。灸三壯。主心下滿。寒中脅下滿。腹中盛。足痹痛。失禁遺尿。胸中熱暴泄。脹滿不得息。腎病氣癃尿黃。婦人疝瘕。按之如以湯沃股膝。飧飧陰痛。小腹堅急重下濕。不嗜食。腰痛。

血海二穴 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一作一寸中。灸三壯。針五分。千金云。白肉際二寸半。素問注云。一作三寸。銅人經云。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逆氣腹脹。西方子云。灸五壯。主漏下若血閉不通。月水不調。

箕門二穴 在魚腹上越筋間動脈應手。在陰股內。一云股上起筋間。灸三壯。銅人經云。治淋遺溺。鼠鼷腫痛。小便不通。西方子云。主陰跳。

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二穴

厲兌二穴 金也。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針一分。灸一壯。明堂經云。主屍厥如死。不知人。多睡善驚。西方子云。面上浮腫也。銅人經云。足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治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脹滿。熱病汗不出。寒熱瘧。不嗜食。面腫足䯒寒。喉痹齒齲。惡風鼻不利。西方子云。主鼻不利。涕黃哽咽不得臥。惡寒心痛。脹滿不得息。吐舌戾頸。

內庭二穴 水也。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灸三壯。針三分。銅人經云。足陽明脈之所流也。為滎。治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惡聞人聲。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齒齲痛。瘧不嗜食。西方子云。主厥逆僻禁。腹脹滿不得食。喜頻伸數欠。

陷谷二穴 木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堂云。一名陷骨。主卒疝小腹痛。頭面虛腫。及痎瘧發寒熱也。銅人經云。足陽明脈之所注也。為腧。治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咽腸鳴腹痛。熱病汗不出。振寒瘧疾。西方子云。主胸脅支滿。腸大滿。善噫癰腫。

衝陽二穴 在足跗上去陷谷三寸。針五分。灸三壯。素問注。跗上五寸骨間動脈。刺三分。千金云。跗上五寸骨間。去陷谷三寸(一云二寸)。銅人經云。足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治偏風口眼喎斜。肘腫齒齲痛。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振寒久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西方子云。穴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去陷谷一寸。主面浮腫。足痿又主熱病汗不出。振寒而戰欠。先寒洗浙甚久。面熱。熱去。汗去之。痛從足起腹大。

解谿二穴 火也。在衝陽後寸半。腕上陷中。明堂下經云。在系鞋處。針五分。灸三壯。素問注。在衝陽後二寸半。刺瘧。注作三寸半。二注不同。當從甲乙經作寸半。明堂經云。主上氣喘。嗽咳息急。腹中積氣。上下不行及目生白翳也。銅人經云。足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䯒腫。轉盼目眩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目赤。西方子云。治口齒痛。胻酸。轉筋濕痹。腹大下腫。風水面胕腫。刺瘧。口痛齧舌。

豐隆二穴 在外踝上八寸下廉。䯒外廉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明堂下經云。七壯。明堂經云。主四肢不收。身體倦怠。膝腿痠痹。屈伸難。銅人經云。別走太陰。治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難澀。厥頭痛面浮腫。風逆。四肢腫。身熱。喉痹不能言。西方子云。主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大小便澀難。不能食。狂妄言。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厥逆手足青。痛如刺。煩心狂見鬼。好笑。

下廉二穴 一名下巨虛。在上廉下三寸。當舉足取穴。針八分。灸三壯。明堂云。上廉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蹲地坐取之。針六分。得氣即瀉。甲乙云。針三分。灸三壯。主小腸氣不足。面無顏色。偏風熱風。冷痹不遂。風濕痹。灸亦良。日七七壯。不及針。灸瘡瘥。冷痹則已。素問注云。足陽明與小腸合。在上廉下三寸。針三分。銅人經云。治少腹痛。飧泄。次指間痛。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脫。肉少氣胃中熱。不嗜飲食。泄膿血。胸脅少腹痛。暴驚。狂言非常。女子乳癰喉痹。䯒腫痛。足跗不收。針入八分。可灸三壯。西方子云。治寒濕下注。小便難黃。資生經云。手陽明亦有下廉。此乃足下廉也。

條口二穴 在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針五分。明堂云。在上廉下一寸。針八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治膝䯒寒痠痛。足緩失履不收。濕痹。針五分。又云。陽明脈氣所發。主脛寒不得臥。足下熱。不能久立。

上廉二穴 一名上巨虛。在三里下三寸。當舉足取之。灸三壯。針三分。甄權云。治臟氣不足。偏風腲腿。手足不仁。灸隨年為壯。明堂云。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針八分。得氣即瀉。灸大良。日七壯。明堂下經云。灸三壯。素問注。在三里下三寸。又云在膝犢鼻下䯒外廉六寸。明堂云。三里穴下三寸。䯒骨外大筋內筋骨之間。主腳脛痠痛。屈伸難。不能久立。銅人經云。治飧泄。腹脅支滿。走俠臍腹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可灸三壯。針入三分。又云。足陽明與太陽合。主大腸氣不足。偏風膝腿不隨。腳不得履地。腳氣刺風痶風。腳冷寒瘧。灸之大良。西方子云。主小便難。黃風水膝腫。資生經云。手陽明亦有上廉。此乃足上廉也。

三里二穴 土也。在膝下三寸。䯒外廉兩筋間(一云䯒骨外大筋內骨之間。一云陷者宛宛中)。當舉足取之。秦承祖云。諸病皆治。食氣水氣。蠱毒痃癖。四肢腫滿。膝䯒痠痛。目不明。華佗云。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大小人熱。皆調三里。外臺明堂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氣上衝目。所以三里下氣也(明同)。灸三壯。針五分。明堂經云。針腹背每須去三里穴。針八分。留十呼。瀉七吸。日灸七壯。止百壯。素問注。刺一寸。在膝下三寸。䯒骨外廉兩筋肉分間(指云。深則足扶陽脈不見。集云。按之太衝脈不動)。明堂云。主臟腹久積冷氣。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食則腸鳴腹痛。灸三壯。銅人經云。足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主胃中寒。腰滿堅塊。不能食。反胃。胸脅積氣。腳弱。針入八分。灸亦良。又云。主胸中氣不足。西方子云。灸三壯。主喉痹不能言。胸中暴逆不得息。咳嗽多唾。主肘痛。時寒。腰痛不可以顧。足痿失履不收。足下熱不能久立。主瘧少氣腸鳴腹痛。胸腹中瘀血。水腫腹脹。陰氣不足。小腹堅。熱病汗不出。喜嘔口苦壯熱。身反折。口噤鼓頷。腰痛。視而有所見。喜悲上下求之。口僻乳腫。目不明。久瀉利食不化。脅下注滿。膝痿寒熱。中消穀苦飢。腹熱身煩。狂言乳癰。狂歌妄笑。恐怒大罵。霍亂。遺尿失氣。陽厥。悽悽惡寒。頭眩小便不利。凡此等疾。皆灸之多至五百壯。少至二三百壯。資生經云。手有三里。此亦曰三里。蓋足三里也。銅人經云。在膝下三寸。明堂素問注皆同。人多不能求其穴。每以大拇指次指圍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最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予按明堂。有膝眼四穴。蓋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也。又按銅人等經。有犢鼻穴。蓋在膝臏下骭俠罅大筋中也。又按銅人有膝關二穴。蓋在犢鼻下二寸陷中也。素問注。巨虛上廉云。三里在犢鼻下三寸。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里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千金云。灸至五百壯。少至一二百壯)。

犢鼻二穴 在膝臏下骭俠解(明堂作罅)大筋中。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蓋膝臏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療。若犢鼻堅硬。勿便攻。先以洗熨。即微刺之愈。明堂云。針三分。灸三壯。銅人經云。治膝下疼痛不仁。難跪起。膝臏癰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療。若犢鼻堅硬。勿便攻先。以洗熨去之。即微刺之愈。又云。足陽明脈氣所發。主犢鼻腫。洗熨去之。其久堅勿攻。攻者死。資生經云。按素問刺禁云。刺膝臏出液為跛。犢鼻在膝臏下骭。用針者。不可輕也。

梁丘二穴 在膝上二寸(明堂云三寸)。兩筋間。灸三壯。針三分。明堂云。五分。明堂作三寸。銅人千金皆作二寸。千金注謂。或云三寸。銅人經云。治大驚脛痛。寒痹膝不能屈伸。又云。足陽明卻治脛膝痛。西方子云。灸三壯。主筋攣不得屈伸。不可以行。

陰市二穴 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又云宛宛中)。拜而取之。針三分。不可灸。明堂下經云。灸三壯。千金注。二十卷云。在膝上當伏兔下行二寸。臨膝取之(又云。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得之)。明堂經云。灸五壯。主卒疝。小腹痛。力痿氣少。伏兔中寒。腰如冷水。銅人經云。足陽明脈氣之所發。主寒疝下至腰。腳冷如水。小腸諸疝。按之在膝上伏兔下。針入三分。灸三壯。西方子云。主腹中脹滿。痿厥少氣。腰痛不可以顧。主膝上伏兔中寒。資生經云。銅人經云。不可灸。明堂乃云。灸三壯。豈以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耶。

伏兔二穴 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針五分。不可灸。明堂云。婦人八部諸病。通針三分。銅人經云。治勞氣逆。膝冷不得溫。針入五分。又云。足陽明脈氣所發。治風勞痹逆狂邪。手節攣縮。身癮疹腹脹。少氣。婦人八部諸病。西方子云。不灸。

髀關二穴 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針六分。明堂云。灸三壯。銅人經云。治膝寒不仁痿厥。股內筋絡急不能屈伸。又云。針入三分。西方子云。主黃疸。

膝眼四穴 在膝頭骨下兩筋旁陷中。銅人經云。宛宛中。主膝冷疼痛不已。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禁灸(有人膝腫甚。人為灸此穴。遂至不救。蓋犯其所禁也)。資生經云。銅人無此四穴。明堂有之。故附入於此。

足少陰腎經左右二十穴

湧泉二穴 木也。一名地衝。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灸三壯。針五分。無令出血。淳于意云。漢濟北王阿母。患足下熱喘滿。謂曰熱厥也。當刺足心。立刺足心立愈。明堂經云。灸不及針。若灸廢人行動。明堂下經云。在腳心底宛中白肉際。灸三壯。素問注。刺三分。千金注。肝臟捲雲。在腳心大指下大筋(史記濟北王阿母足熱而⿱日内淳于意曰。熱厥也。刺足心各三所按之無出血病已。病得之飲酒大醉)。明堂經云。主心痛不嗜食。婦人無子。咳嗽氣短。喉閉身熱。胸脅滿悶。頸痛目眩。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孕。足指盡疼。不得踐地也。銅人經云。足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腰痛大便難。風疹。又云。主小便不利。心中結熱。腳底白肉際不得履地。刺風脈風癇。灸亦得。西方子云。治足五指端痛。引入腹中痛。喉痹哽噎。寒熱。咽中痛不可食。脊脅相引忽忽喜忘。衄血不止。

然谷二穴 火也。一名龍淵。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三分。不宜見血。素問注。刺三分。刺此多見血。令人立飢飲食。千金注。婦人方云。在內踝前直下一寸。銅人經云。足少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咽內腫。心恐懼。如人將捕。涎出喘呼。少氣足跗腫。不得履地。寒疝少腹脹。上搶胸脅。咳嗽唾血。喉痹淋瀝。女子不孕。男子精溢。䯒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消渴。初生小兒臍風。口噤痿厥洞泄。西方子云。主胸中寒脈代。時不至。溫瘧汗出。陰上縮內腫氣。咽喉而不能言。舌下腫難言。不嗜食。

太谿二穴 土也。在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經云。主咳瘧。咳逆煩心。不得臥。小便黃。脛寒唾血。及鼻衄不止也。銅人經云。足少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心痛如錐刺。其心。手足寒至節。喘息者死。嘔吐口中如膠。善噫寒疝。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消癉。大便難。咽腫。今附痃癖寒熱咳嗽不嗜食。腹脅痛瘐脊。手足厥冷。西方子云。治大疝瘕積聚。與陰相通。及足清不仁。熱病多汗。黃癉。多熱少寒。腹中腫脹。

大鐘二穴 在足跟後沖中。灸三壯。針二分。留七呼。銅人經云。足太陽足少陰絡。治實則小便淋閉。洒洒腰脊強痛。大便秘澀嗜臥。口中熱。虛則嘔逆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胸脹喘息。舌乾咽中。食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血。西方子云。主腹滿便難。多寒少熱。

水泉二穴 去太谿下一寸。在內踝下。灸五壯。針四分。銅人經云。少陰郄。治月事不來即多。心下悶痛。目䀮䀮不能遠視。陰挺出小便淋瀝。腹中痛。

照海二穴 陰蹺脈所生。在內踝下。針三分。灸七壯(千金云。在內踝下四分)。明堂下經云。陰蹺二穴。在內踝下陷宛宛中。針三分。灸三壯。明堂下經云。陰蹺二穴。在內踝下陷中。灸三壯。一作外踝下。千金云。內踝下客爪甲。銅人經云。治溢干。四肢懈惰。善悲不樂。久瘧卒疝。少腹痛。嘔吐嗜臥。怠惰大風。偏枯半身不遂。不能行履。小便難。及女子淋瀝陰挺出。又云。主卒疝小腹熱。而偏痛。病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女子月水不調。如墮墜汗出面黑。病飢不欲食。四肢淫濼。心悶暴瘧。及諸淋。目痛大風暴不知人臥驚。視如見星。尿如黃水。小腹熱咽乾也。西方子云。治大風默默不治所痛。視如不明。資生經云。明堂上下經。有陰蹺穴。而銅人無之。惟有照海穴。亦在內踝下與陰蹺同。而未知其故。予按素問氣穴論。陰陽蹺穴在內踝下。是謂照海。陰蹺所生。則與銅人照海穴合矣。則是陰蹺。即照海也。故附陰蹺於照海之末。

復溜二穴 金也。一名昌陽。一名伏白。在內踝上三寸動脈陷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五壯。明堂云。灸七壯。主女子赤白漏下。銅人經云。足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視䀮䀮。善怒多言。舌乾涎自出。足痿不收履。䯒寒不自溫。腹中雷鳴。腹脹如鼓。四肢腫。十水病溺青赤黃白黑。青取井。赤取滎。黃取腧。白取經。黑取合。血痔泄發腫。五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熱。汗注不止。西方子云。主腰脊十分痛。目視不明。腳後廉急不可前卻。足跗上痛。風逆四肢廢。

交信二穴 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前筋骨間腨。灸三壯。針三分。留五呼。明堂下經云。內踝上二寸。後廉筋骨陷中。素問氣穴論。踝上橫二穴。注云。內踝上者。交信穴也。又云。主氣淋卒疝。大小便難。及膝脛內廉痛也。銅人經云。足陰蹺之郄。治風淋㿉疝。陰急股引腨內廉骨痛。又泄痢赤白。女子漏血不止。資生經云。按素問氣府論陰蹺穴。注云。謂交信也。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陰蹺之郄。竊意陰蹺即交信也。至氣穴論陰陽蹺穴。注乃云陰蹺穴在內踝下。是謂照海。陰蹺所生則是陰蹺。乃照海非交信矣。故明堂下經。既有交信穴。在內踝上。又出陰蹺穴在內踝。下上不同。蓋二穴也。但不知素問之注。何故前後自異。學者毋信其一注。而不考其又有一注也。

築賓二穴 在內踝上腨分中。灸五壯。針三分。明堂云。在內踝上。灸三壯。又云。主小兒胎癲病吐舌。及嘔吐不利也。銅人經云。治小兒胎疝痛不得乳。癲疾。狂言。吐沫。足腨痛。明堂云。在足外踝上。

陰谷二穴 水也。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灸三壯。針四分。留七呼。銅人經云。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膝痛如錐。不得屈伸久立。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少腹引急陰痛。股內廉痛。婦人漏血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娠。西方子云。寒熱腹偏腫。陰痿。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三十六穴

至陰二穴 金也。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一云宛宛中。針二分。灸三壯。明堂云。主瘧發寒熱。頭重心煩。目翳䀮䀮。鼻塞不通。小便淋瀝失精。銅人經云。足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目生翳。鼻塞頭重。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轉筋。寒瘧。汗不出煩心。足下熱。小便不利。失精。針入二分。可灸三壯。西方子云。主鼻鼽清涕出。及主耳聾鳴。腰脅相引急痛。

通谷二穴 水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灸三壯。針二分。銅人經云。足太陽脈之所流。為滎。治頭重目眩。善驚引鼽衄。頸項痛。目䀮䀮。甄權云。結積留飲癖。胸滿食不化。西方子云。主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目不明。惡風寒。胸脅支滿。心中憤憒數欠。癲心下悸。咽中澹澹恐。主心痛鼻鼽清涕。

束骨二穴 木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灸三壯。針三分。明堂云。主驚癇狂癲。身寒熱。頭痛目眩。秦承祖云。主風赤胎赤。兩目皆爛。銅人經云。足太陽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腰如折。腨如結。耳聾惡風寒。目眩項不可回顧。目內皆赤爛。又云。主身熱肌肉動。西方子云。主腸澼泄。癲疾互引。善驚。羊鳴。頭痛狂易。多言不休。瘧從腳䯒起。髀樞中痛不可舉。

京骨二穴 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得之。針三分。灸三壯。明堂云。五壯。素問注三壯。明堂云。灸五壯。主寒瘧苦熱。驚悸不欲食。腿膝痿。腳攣不得伸。癲病狂走痰髀樞痛。及脛膝寒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膝痛不得屈伸。目內皆赤爛。發瘧寒熱。善驚。頸項強。筋攣足䯒酸。腰背不可俯仰。鼽衄血不止。目眩。西方子云。主目中白翳。目反白。從內皆始主頭熱鼻不利涕。黃淋瀝。自齧唇。背惡寒痛。腳攣足寒。脊痙反折狂僕。

申脈二穴 陽蹺脈所出。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針三分。千金云。申脈在外踝下陷中。明堂云。陽蹺二穴。在外踝前一寸陷宛中。針三分。素問氣穴注。陽蹺穴是謂申脈。陽蹺所在外踝下陷中。按刺腰痛篇注。在外踝下五分。繆刺論注外踝下半寸容爪甲。銅人經云。治腰痛不能舉。體足䯒寒。不能久立。坐若下舟車中。癲疾。又云。治腳氣腎氣。婦人血氣。西方子云。主目反上視。若赤痛從內眥始。脛中寒熱。腠氣。鼻衄血不止。資生經云。明堂上經有陽蹺穴。而銅人無此穴。惟申脈二穴。陽蹺脈所出。在外踝下陷中。與陽蹺穴同。而未知其故。予按素問氣穴論。陰陽蹺穴注。雲陽蹺是謂申脈陽蹺所出。在外踝下陷中。則與銅人申脈穴合。是則陽蹺即申脈也。故附明堂陽蹺於申脈之後。

金門二穴 一名關梁。在足外踝下(一云陷中)。灸三壯。炷如小麥。針一分。銅人經云。足太陽郄。陽維所別屬也。治霍亂轉筋。膝䯒酸。身戰不能久立。癲癇屍厥。暴疝小兒發癇。張口搖頭。身反折。西方子云。主馬癇及暴死。

僕參二穴 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針二分。灸七壯。明堂云。三壯。銅人經云。治足跟痛不得履地。腳痿轉筋。屍厥如中惡狀。霍亂吐逆。癲癇狂言見鬼。針入三分。明堂云。主腰痛不可舉足。承山下重。西方子云。主足跟下跟後痛。足痿失履不收。癲疾馬癇。吐舌鼓額。恍惚煩痛。小兒馬癇。張口搖頭。身反折馬鳴。

崑崙二穴 火也。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素問注。細脈動應手。灸三壯。炷如小麥。針三分。明堂云。上崑崙針五分。下崑崙外跟下一寸大筋下。一云。在大筋後內陷骨宛宛中。蹲地旁引取之。又云。主寒熱癲疾。目䀮䀮鼻衄血多涕。腰尻重不欲起。俯仰難。惡聞人音。女子絕產也。銅人經云。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腰尻痛。足腨腫不得履地。鼽衄。腳如結。踝如裂。頭痛肩背拘急。咳喘暴滿。陰腫痛。小兒發癇。瘛瘲。又云。上崑崙治惡血風氣腫痛腳腫。又云下崑崙主刺風疹風熱。風冷痹腰疼。偏風半身不遂。腳重疼不履地。針四分。灸亦良。百壯止。西方子云。灸十壯。主目眩不明。目如脫。目䀮䀮不明。惡風寒。目急痛赤腫。頭熱鼻鼽衄。腹痛滿。暴喘。腹脹滿不得息。不得大便。洞泄。體痛。霍亂尻腰腫。腨跟腫。狂易大風癇瘈。口閉不得開。瘧多汗。瘧寒。小兒陰腫。頭眩痛。腳痿。轉筋。屍厥中惡。吐逆。咳喘暴痛。資生經云。明堂有上崑崙。又有下崑崙。銅人只云。崑崙而不載下崑崙。豈銅人不全耶。抑名不同。未可知也。但上經云。內崑崙在外踝下一寸。下經云。內崑崙在內踝後五分。未知其孰是。予謂。既云內崑崙。則當在內踝矣。下經之穴。為通上崑崙在外踝故也。

附陽二穴 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陽穴同。千金亦同)。陽蹺郄。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陽蹺之郄。灸三壯。針五分。留七呼。明堂云。付陽在外踝上二寸(二字當作三)。後筋骨間宛宛中。灸五壯。素問氣府論。陰陽蹺各一。注云。陽蹺謂附陽穴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陰後筋骨間。陽蹺之郄。明堂云。陷者中。主腰痛不能久立。腿膝脛酸重筋急。屈伸難。坐不能起。及四肢不舉。銅人經云。治痿厥風痹。頭重頤痛。髀樞股䯒痛。瘛瘲。風痹不仁。時有寒慄(一作寒熱)。西方子云。腨外廉骨痛。資生經云。按素問氣府論。陽蹺穴注云。謂附陽穴也。在外踝上三寸。竊意陽蹺即附陽也。及考氣穴論陰陽蹺四穴注云。陽蹺穴是謂申脈。陽蹺所出。則是陽蹺乃申脈。非附陽矣。故明堂下經。既有附陽在外踝上二寸。上經又有陽蹺在外踝前一寸。一寸二寸既異。是附陽陽蹺是一穴也。但不知素問之注。何故前後相背耶。

飛揚二穴 一名厥陽。在外踝上九寸(明堂千金。並云七寸)。針三分。灸三壯。明堂云。五壯。又云。外踝上七寸陷者中。主體重。起坐不能步。失履不收。腳腨酸重。戰慄不能久立。銅人經云。一名厥陰。足太陽絡。別走少陰。在外踝上七寸。治野雞痔。癧節風。足指不得屈伸。頭目眩。逆氣鼽衄。癲疾寒瘧。又云。主頭眩目痛。西方子云。主頸項疼。汗出腰痛如折。腨中痛吐舌。下部寒熱。汗不出。體重狂瘧痓。脊反折。痔傷痛。逆氣。頭熱足痿。

承山二穴 一名魚腹。一名肉柱。一名腸山。在銳腨腸下分肉間陷中。灸一壯。針七分。明堂云。八分。得氣即瀉。速出針。灸不及針。止七七壯。明堂下經云。五壯(一云。在腿肚下分肉間)。銅人經云。治腰背肩腕腨重。戰慄。不能立。腳氣膝下腫。霍亂轉筋。大便難。久痔腫痛。又云。定腹取之。主腳弱無力。腳重偏不遂。灸亦得。西方子云。主頭熱鼻鼽衄。大便難。腳攣脛酸急。跟痛腳筋急痛兢兢。足下熱不能久立。寒熱癲疾。腳腨疼痛。膝腰腨重。起坐難。小腹疝氣遊行。五臟腹內切痛。明堂云。主筋攣急。不可屈伸。

承筋二穴 一名腨腸。一名直腸。在腨腸中央陷中。灸三壯禁針。明堂云。在脛後從腳跟後到上七寸。腨中央陷中。針三分。千金云從腳跟上七寸腨中央不刺。銅人經云。治寒痹轉筋。肢重。大便難。腳腨酸重。引少腹痛。鼻鼽衄。腰背拘急。霍亂。又云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風勞熱。足煩腫痛。轉筋急痛。身癮疹。大小便不止。西方子云。主頭痛寒熱。汗不出。惡寒支腫。大便難。腳攣腳脛酸。腳急跟痛。腳筋急痛兢兢。足下熱不能久立。脛痹不仁。瘛瘲腳痠。腳痛如折。腳腨痠痛。重引小腹。及腰脊痛。惡寒痔痛。指下腫。鼻鼽衄。資生經云。銅人千金皆云禁針。明堂乃云針三分。亦可疑矣。不針可也。

合陽二穴 在膝約中央下二寸(作三寸)。針六分。灸五壯。銅人經云。治腰脊強。引腹痛。陰腫成癰。筋疾重。履步難。寒疝㿗疾陰偏痛。女子崩中。西方子云。主膝股熱。脛酸重。腹下痛。腸澼陰偏暴腫痛。

委中二穴 土也。膕中央約文中動脈。今附委中者。血郄也。熱病汗不出。足熱厥逆。滿膝不得屈伸。取其經血立愈。明堂云。甄權云。在曲𧊖內兩筋兩骨中宛宛是。令人面挺腹地而取之。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甲乙云。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注云。在足膝後屈處膕中央約文中。又骨空論云。在膝解後。屈腳中背面取之。明堂經云。令病人合面臥。舒挺兩腳取之。灸三壯。主腳弱無力。腰尻重。曲踿中筋急。半身不遂。銅人經云。足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腰俠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體。風痹髀樞痛。可出血。痼疹皆愈。西方子云。凡風濕痹。腰腳重痛。於此刺血。久痼宿疹亦皆立已。主小腹熱而偏痛。陰跳遺溺。小便難。尿赤難。衄血劇不止。腰痛俠脊至頭皆痛。筋急身熱。痔痛。腋下痛腫。少腹堅腫。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痛。熱病汗不出。足熱厥逆滿。膝不得屈伸。

委陽二穴 三焦下輔腧也。在足太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屈伸取之。承扶下六寸。灸三壯。針七分。素問注云。在足膕中外廉兩筋間。千金云。足太陽前。少陽後。銅人經云。足太陽脈之中。治腋下腫痛。胸滿腸虛。筋急身熱。風痹不仁。小便淋瀝。西方子云。主陰跳。及小便難。小腹堅痛。引陰中不得小便。腰痛不可俯仰。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痛筋急膨脹。飛屍遁注。痿厥不仁。

浮郄二穴 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灸三壯。針五分。西方子云。主小腹熱。大便堅。太陽膀胱經大腸結。股外經筋急。髀樞乏。

殷門二穴 在肉郄下六寸。針七分。西方子云。主腰脊不可俯仰。舉重惡血注之。股外腫。

扶承二穴 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衝上文中。針七分。明堂經云。灸三壯。千金云。在尻臀下股陰下文中(一云尻臀下橫文中)。又云。主腰脊尻臀股陰寒痛。五種痔疾。瀉鮮血。尻椎中腫。大便難。小便不利。西方子云。主小便不利。失精。腋下腫。尻下腫。大便宜出。及陰胞有寒。腰脊相引如解。尻腋腫。大便難。資生經云。以上諸穴。皆依銅人經次第而編。明堂上下經有穴。而銅人不載。亦或附入。惟有其穴。而無其名者。無慮數十穴不編。當各依本經所說。而針灸之。不可泥此經之無穴名。而不針灸也。又云。扁鵲灸鬼邪。凡十三穴。與同人明堂同。而其名卻異。故不編入。許希針經之穴。既與諸經不同。其名又異。如興龍穴之類是已。亦不附入者。不欲以一人之私名。亂諸經之舊穴。以滋後學者惑也。又云。右諸經穴。以銅人為次。凡三百六十。其明堂上下千金等方。有穴銅人不載。數穴既附入之。其未附入。更數十穴。如眉沖(眉兩頭直髮際上)。明堂(鼻直上入髮際明下)。當陽(當瞳人直上入髮際一寸明下)。胸堂(兩乳間。見咳逆上氣)。頭沖。一名頸沖(見癭瘤)。氣衝。一名氣堂(見諼)。口注市。在兩乳邊邪下(見屍厥)。身交。在臍下橫文中。胞門。在關元左邊二寸。氣門。在關元旁三寸(並見無子)。氣穴(見月事)。水原。玉泉門(並見無子。衝門(見難產)。九曲(見血塊)。中都(陰谷)。合陽(見血崩)。天瞿(見癭瘤)。窮骨。百勞穴(見產後余疾)。故載之卷末。其扁鵲灸鬼邪十餘穴不載云。

呂細穴 足太陽膀胱經。資生等經不載。出濟生拔粹方。及流注通玄指要賦。治牙齒痛。

灸膏肓穴法

莊季裕編灸膏肓腧穴法

孫真人千金方論曰。膏肓腧穴。無所不治。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忘誤。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搖。從胛骨上角摸索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裡肋間空處。去胛骨容側指許。摩𣗪肉之表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肩戶中。灸兩胛中各一壯。至六百壯。多至千壯。當覺氣下礱礱然。如流水狀。亦當有所不出。若無停痰宿疾。則無所下也。若病久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一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又求穴大較以右手從右肩上住指頭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常伸兩臂者亦可伏衣袱上。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袱。當令大小常定。不爾。則失其穴也。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取身體平復。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四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

論曰。昔秦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難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王惟一明堂銅人灸經云。膏肓腧二穴。在第四顧下兩旁各相去三寸。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發狂健忘。又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動搖也。從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從胛骨之裡。去胛容側指許。摩𣗪去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灸兩胛中各一處。至百壯。多至五百壯。當覺氣下礱礱似流水之狀。亦當有所不出。若得痰疾。則無所不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前取穴灸之。又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穴也。左取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當伸兩臂令人挽兩胛骨使相離。不爾。即胛骨覆其穴。灸之無驗。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

量同身寸法第一

千金方云。尺寸之法。依古者八寸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外臺方亦同上法。又一云。三寸者。盡一中指也。聖惠方云。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度兩橫文相去為一寸。自依此法療病多愈。今以此為定穴。取寸石藏用亦用聖惠方為準。以蠟紙條子。或薄篾。量患人男左女右中指中節。橫文上下相去長短為一寸。謂之同身寸(若曲指節旁取背腹中節上下兩交角相去遠近為一寸。若伸指即正取中指自上節下橫文至中節中從上第二條橫文長者相去遠近為一寸。與曲指一寸長短。亦相符合。然此人之身手指。或有異者。至於指文。亦各不同。更在曲意詳度之也)。此摺紙與同身寸相等為六寸。逐寸以墨界之。勿令長短。有所出入不同。截斷收之。俟以此量灸穴自脊中第四椎下停分兩旁各三寸。為膏肓腧。足太陽膀胱經脈氣之所發也。

正坐伸臂法第二

令患人用塾椅正坐。兩足平蹋至地。膝與髀股高下俱平。兩足相併。足指前齊。盡脫去上身衣服(若不盡脫。則衣袖束臂不能得脾骨相離。取穴不得。若氣怯畏寒。則反著衣。以臂穿袖。令領在胸前領下。以襟交覆腰間。候點定穴。灸時更穿袖令著背心以帶束近穴處。勿令與坐炷下火相礙)。曲脊伸臂。以兩手按膝上。令中指當膝蓋中。兩大指緊相併。指頭與膝蓋骨前齊。微用力直舉。腕中。勿令斜屈動搖(段彥聰仲謀大夫云。石藏用謂以左手按右膝。右手按左膝。則胛骨開。嘗試用其說。則兩手相交。腕有高下。脾骨亦隨之偏側。當止如舊法。以左手按左膝為是)。

揣顀骨定穴高下法第三

令患人正坐。曲脊伸臂。以指揣項後脊骨。自第一顀至第五顀。逐顀以墨點記之。令上下端直分明(墨點訖。便以蛤粉浥干。即免有擦動)。自第四顀至第五顀。更以蠟紙或篾比量兩顀上下相去遠近。折為三分。亦以墨界脊上顀間。取第四顀下二分微多。第五顀上一分微少。用濃墨圈定。此是灸穴。相去六寸之中。以為兩穴高下遠近之准。更墨兩顀。相去則同身一寸三分七釐微縮。有無大段。長短不同。以參合甲乙經。自大顀至脊骶並二十一顀。共長三尺之法。若顀骨分明。縱有不同。亦以顀數為定。

若以大顀至尾骶骨一尺法校之。則令其人平身正立。用勁直杖子。從地比度至臍中心截斷。回杖子於背上當脊骨中杖子盡處。即是第十四顀下。第十五顀上。當中命門穴也。又自命門穴上以同身寸量一尺三寸五分。即是第四顀下。九分七釐。第五顀上四分。其兩旁各三寸。乃膏肓腧穴也。若自第一顀比向下。則當同身寸五寸一分。有餘是也。然人身上下停。長短各自不同。大概當以顀骨為定也。王冰注素問云。脊節為顀。脊窮為骶。

定穴相去遠近法第四

用先截量下同身六寸蠟紙或篾。橫置脊骨第五顀上中央。墨圈定處。令寸數界盡當墨圈中心兩頭。平直各三寸。勿使展縮。於紙篾兩頭盡處。以墨圈之。令圈大小直徑三分(千金方云。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灸。小謂冤炷務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以意商度之。小謂小兒。弱謂虛弱之人也)。一半在紙篾頭內。一半在紙篾頭外。令與脊中第五顀上墨圈定高下處。三圈相直。以為兩穴相去遠近之准。

鉤股按穴取平法第五

又用前量同身寸紙蔑。自脊中第五顀上中央。墨所圈處。照脊骨端直向下。比量四寸。至第七顀。以墨點記。自墨點卻兩邊向上斜量至灸穴圈中心。使各恰當同身寸之五寸。以為兩穴高下平直之准。

參驗求穴法第六

令患人平身正坐。自以右手從右肩上住附項。伸指直搭背上。以墨記其中指指頭所及處。左手亦然記之。又從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其四肋自胛骨橫排至脊骨上。用力按摩。如覺隱指。是筋而非骨。千金方謂。筋間空處。疑四肋肋字為誤。而王惟一於銅人灸經中。又並改筋間為肋間。及以右手從右肩上住亦同。千金翼改為左肩上住。若以右手搭左肩。則指之所及已在第五顀下。去穴甚遠。皆非是。當以千金方為正也)。灸穴當三間之中。依胛骨下容側指許。摩𣗪肉之表。於筋間空處穴上按之。自覺牽引胸肩中(千金翼云。牽引肩中。石藏用又用篦子或筋頭按穴欲其堅實。令患人易覺也)。及照所圈灸穴。在先記患人指所及處之下。或傍側指不可及處。以驗穴之是非。然指有短長。膚有豐瘦。若相合固善。如不合。即不可以此一端。遂廢余法。亦有人胛骨去脊骨相遠。過同身寸三寸以上者。即難用脊顀兩旁各三寸之法。但求四肋三間之中。依胛骨下容側指許為穴可也。

坐點坐灸法第七

坐炷下火時。令患人一依點穴時。正坐伸臂。頭項肩背手足腕膝不得少有欹側。伸縮改易。即臂中舉按用力輕重。亦常令勻。若一事稍異於前。胛骨便輒相近。覆背灸穴艾炷。即在骨上。或胛骨開而相遠。動爭寸余。火氣不入穴中。徒受苦楚。無所益也。若不失其穴。灸至數壯。覺胛骨中通熱而不甚痛。意自快暢。至數十壯後。或若腕中酸辛。若以幾支。或用軟帛於肘上腕中。連束二臂。令緩急得所。亦能少助。蓋手欲按而臂欲舉。故腕中費力。或少休頃刻亦無害。但要安頓身體四肢一如前耳。如日灸五十壯。累至數百為佳。千金方云。灸六百壯。至千壯。當覺氣下礱礱然。如流水狀。亦當有所下。其治疾之效甚眾且敏(有上氣喘滿。即時平減者。有婦人經候不通已八月。灸兩日而下者。如此之數甚多)。穴在上而最能下氣。非他穴藥石之比。而又無所不治。有疾者宜留意焉。

石用之取穴別法第八

石藏用。字用之。京師大醫也。其治療方術一從古法。亦多為人灸此穴。其取穴法。令患人床榻上盤膝正坐。隨人之肥瘠大小。置栲栳或塾枕之類。以衾絮冒之。令兩臂相交。平伏其上。余亦相同。仍用千金方不能久坐伸臂使伏衣袱上之意也。其用堅物云。欲大小高下常定勝於衣袱。但臂之伸屈。與古異耳。其治皆效。蓋醫者意也。隨事增損。初無定方。孫真人笑秦緩之拙。不能求得此穴。但知針藥之不及。不知火氣之能徹。則求之浸巧。是不為過也。紹興己未歲。余守武昌時。總領邵戶部玉云。少時病瘵得泉州僧為灸膏肓。令伏於栲栳上。僧以指節極力按尋其穴。令病者覺中指麻乃是穴。若指不麻。或雖麻而非中指者。皆非也。已而求得之。遂一灸而愈。壬戌四月。增記於此。

葉潘等取穴別法第九

葉餘慶。字元善。平江人。自云。嘗病瘵疾。其居對橋。而行不能度。有僧為之灸膏肓穴。得百壯。後二日。即能行數里。登降皆不倦。自是康強。其取穴法。但並足垂手正身直立。勿令俯仰。取第四椎下兩旁同身寸各三寸。灸時。以軟物枕頭覆面臥。垂手附身。或臨時置身。取安便而已。其轉為人灸。亦用此法。云皆有功。然於昔人取穴之法甚略。又與千金方立點則立灸之說不合。歐陽興世行之。陳了翁瑩中壻也。了翁得無為張濟針術。其求穴尤妙。嘗為行之灸膏肓腧。故痕可見。以葉所言。校之葉穴微下。蓋脊有曲直之殊。不能無少異也。又常熟縣醫潘琪云。渠傳之於師。取穴之法。正坐曲脊。並足而仰兩手。令大指與臍屈肘當髀股上亦自是。其說雖與千金方伸臂令正直之法不同。然此立點則近古矣。又衢州開化縣。普鑑院僧仲開。得取穴三法。其一法。正坐豎立兩膝當乳。以兩臂環抱。屈手向膝。以左手頭指以指捏左膝眼。右手指亦然。於背上數椎骨量穴。依此坐灸。又法。正坐立膝。同上以臂貼膝外。直伸向足。豎兩手相背。以頭指向身。手捏兩足大指頭岐間。余亦如上。其比同身寸。只用伸指法。似亦可用。今俱存之。不特以備見聞之博。且使後人較其短長知所適從。不為異端之所惑也。

灸訖補養法第十

孫真人云。此穴灸訖。令人陽氣康勝。當消息以自補養。取身體平復。其補養之道。宜食溫軟羹飯。勿令太飽。及飲啖生冷油膩黏滑。雞豬魚蝦筍蕨。其他動氣發風之物。並觸冒風寒暑濕。勿以陽氣乍盛輒犯房室。如覺氣壅。可灸臍下氣海。丹田。關元。中極四穴中一穴。又當灸足三里。引火氣以實下。隨病深淺。加以歲月將息。自可保平復。不然。是猶倚一木。以支大廈之傾。又發而去之其終從晉候之歸。非灸之罪也。余自許昌遭金狄之難。憂勞危難。沖冒寒暑。避地東下。丁未八月。抵泗濱。感痎瘧。既至琴川。為醫妄治。榮衛衰耗。明年春末。尚苦胕腫腹脹。氣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後起。得陳了翁家傳為灸膏肓穴。自丁亥至癸巳。積三百壯。灸之次日。即胸中氣平。腫脹俱損。利止而食進。甲午已能肩輿出謁。後再報之。仍是百壯。自是疾證浸減。以至康寧。時親舊間見此殊功。灸者數人。宿疴皆除。孫真人謂。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無疾不愈。信不虛也。因考醫經同異。參以諸家之說。及所親試。自量寸以至補養之法。分為十篇。令覽之者。易解而無徒冤之失。亦使真人求穴濟眾之仁。益廣於天下也。建炎二年二月十二日。莊綽記。

明堂應驗小兒灸穴

(附論)

夫小兒之患詳悉幽玄。默而抱疾。自不能言也。或即胎中受病。或是生後傷風。動發無時。寒溫各異。且據諸家方論。醫藥多門。藥既無痊。全憑灸法。散在諸經。文繁至甚。其說不同。既點穴以差訛。則治病全然繆。按諸家明堂之內。精選到小兒應驗七十餘穴。並是曾經使用累驗神功。今錄於後。

正人形第一

頂上旋毛中(及耳後青絡脈。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驚癇。先驚悸啼叫。後乃發也)。

鼻柱上髮際(宛宛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風癇。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也)。

尺澤二穴(在肘中橫文約上動脈中。灸各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緩驚風)。

手大指次指間(後一寸五分陷者中。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二三歲。忽發兩眼大小皆俱赤)。

臍上臍下(各五分。二穴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囟門不合。灸瘡未發。囟門先合)。

中衝穴(在中指甲後一分。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夜啼。上燈啼雞鳴止者)。

正人形第二

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喉中鳴咽乳不利)。

巨闕穴(在鳩尾下一寸陷者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豬癇。病如屍厥。口噦吐沫癇病者。小兒惡疾也。呼吸之間。不及求師至困者不少。諺云。國無良醫。枉死者半)。

屈肘橫文中上三分。各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睡中驚。目不合。

勞宮二穴。在手心中。以無名指屈指頭勞宮著處是也。各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口有瘡蝕。齦爛臭穢氣衝人。

手少陰(在掌後去腕半寸陷者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雞癇善驚。及掣自搖)。

內庭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者中。灸各一壯。炷中如小麥大。治小兒瘧久不愈)。

正人形第三

鼻上入髮際三分。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身強。角弓反張。次灸大椎下節間三壯。

兩乳前各一寸半。上兩行三骨罅間(六處。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龜胸。緣肺熱脹滿攻胸膈所生。又緣乳母食熱面。五辛。轉更胸起高也。凡春夏從下灸上。秋冬從上灸下。若不依此法。則十患不愈一二也)。

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兩骨間陷者中。各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疳瘡)。

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秋深冷痢不止)。

正人形第四

鬼祿穴(在上唇內中央絃上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驚癇。用鋼刀決斷更佳)。

水分穴(在臍上一寸。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水氣盡腫及腹大)。

手中指本節頭(名拳尖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熱毒風盛。眼裡疼痛)。

肺俞二穴(在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龜背生時被客風拍著脊骨風達於髓也所致如是)。

心俞二穴(在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同肺俞二穴)。

膈俞二穴(在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同肺俞二穴)。

腰對臍骨節間(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臍腫)。

正人形第五

前頂一穴(在百會前一寸。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急驚風。若不愈。須灸兩肩頭。及鼻下人中一穴)。

率谷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灸小兒。但是風癇疾。諸般醫治不瘥者)。

中庭一穴(在亶中穴下一寸陷者中。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嘔吐奶汁)。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者中。灸各一壯。炷如小麥。治小兒目澀怕明。狀如青盲)。

手大指甲後一寸。內廉橫文頭白肉際(灸各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雀目。夜不見物)。

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灸各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睡中驚掣)。

正人形第六

囟會一穴(在上星一寸。直鼻灸二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多涕。是腦門被風吹著及肺寒也)。

天突穴(在項結喉下三寸兩骨間。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急喉痹)。

鳩尾上五分(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食癇者。先寒熱灑淅乃發也)。

鳩尾一穴(在胸蔽骨下五分陷者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牛癇。目脹直視。腹脹乃發也)。

僕參二穴(在足跟骨下。白肉際陷者中。拱足取之。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馬癇。張口搖頭。身反折馬鳴也)。

內崑崙二穴(在內踝後五分。筋骨陷者中。灸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陰腫)。

揹人形第一

百會一穴(在頭中心陷者是也。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脫肛瀉血。每廁臟腑攝痛不可忍者)。

承將一穴(在下唇稜下宛宛中是也。灸七壯。炷如雀屎大。治小兒初生三四日。二七日內者口噤不吮奶多啼者。是客風中於臍。循流至心脾二經。遂使舌強唇脛痙嗍。奶得斯疾。所使方藥。不有十全。大抵以去風無過灸此穴次穴頰車)。

頰車二穴(在耳下曲頰骨後。灸各七壯。炷如雀屎大。治證同前)。譩譆二穴(在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宛宛中。灸各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食𧊄頭痛。及五心熱者)。

九椎上(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三五歲。兩眼每至春秋忽生白翳遮瞳子。疼痛不可忍者)。

揹人形第二

心俞穴(在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五六歲不語者。心氣不足。舌本無力。發聲轉難)。

接脊穴(在十二椎下節間。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肛疼不可忍者。聖惠方作腹痛)。

翠尾骨上三寸骨陷間(灸三壯。炷如小麥大。療小兒疳痢脫肛。體瘦渴飲。形容瘦悴。諸般醫治不瘥者。岐伯云。兼三伏內。用桃柳水浴孩子。午正時當日灸之。後用清帛子拭。兼有似見疳蟲子隨汗出也。此法神效不可量)。

龜尾(即脊端窮骨也。灸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愈)。

揹人形第三

大杼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各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斑瘡入眼)。

肩中俞二穴(在肩甲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灸各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奶癖目不明)。

第九椎下節間(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羊癇。目瞪吐舌羊鳴也)。

陽剛二穴(在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陷者中。灸各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飲水不歇,面目黃者)。

囊後縫十字文(當上灸三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胎產疝卵偏腫重者。春灸夏效。夏灸秋效。秋灸冬效。冬灸春效)。

胃俞二穴(在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者中。灸各一壯。炷如小麥大。治小兒羸瘦。食飲少。不生飢膚)。

全嬰方灸法

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肢。無使傾倒。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若臥點則臥灸。立點則立灸。坐點則坐灸。反此者。不得其穴矣。

凡灸。若遇冷霧風雪猛雨大暑雷電虹霓。暫時且停。候清明再灸。灸時。不可大飢大飽。見一切不祥之事。

凡新生男女。七日以上。周歲已還。不過七壯。如雀糞大。頭面手足胸前諸穴。不可灸。有疾不過七壯。背不過二七壯。又云。小兒艾炷如小麥大許。但三五壯而止。又云。夫病至極。服藥無效者。可以求療尺寸之法。古者。以人中指第二節。內度兩橫文為一寸。其間有身長手短者。是以不可一概論也。今人不辨長短。但以灸之。多不應效。通真子云。身手平等者。以中指第二節為一寸。身長手短者。大拇指第一節為一寸。宜依此行。取患者男左女右手為一寸。即無疑礙矣。又云。大人小兒男左手女右手。比量中指第一節為一寸。千金翼云。灸節指根。

卷九

針灸門

諸風

(附論)

凡諸百邪之病。源起多塗。其有種種形相。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或有默默而不聲。或復多言而⿰木⿳艹癶⿱日小說。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溝渠。啖食糞穢。或裸形露體。或晝夜遊走。或嗔罵無度。或是蜚蠱精靈。手亂目急。如斯種類。癲狂之人。今針灸與夫方藥。並主治之。凡占風之家。亦以風多鬼斷之。扁鵲曰。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也。凡針之體。先從鬼宮起。次針鬼信。便至鬼壘。又至鬼心。未必須並針。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蠱之精。便自言說論其由來去。驗有實。立得精靈。未必須盡其命。求去與之。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若數處不言。便遍穴針也。依訣而行。針灸等處。並備主之。仍須依掌訣捻目治之。萬不失一。黃帝掌訣。別是術家秘要。縛鬼禁劫。五嶽四瀆。山精鬼魅。並悉禁之。有目在人兩手中十指節間。第一針人中。名鬼宮。從左邊下針。右邊出。第二針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第三針足大趾爪甲下。名鬼壘。入肉二分。第四針掌後橫文。名鬼心。入半寸。即太淵穴也。第五針外踝下白肉際。足太陽名鬼路。火針七鋥。鋥三下。即申脈穴也。第六針大椎。上入髮際一寸。名鬼枕。火針七鋥。鋥三下。第七針耳前髮際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針七鋥。鋥三下。第八針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第九針手橫文上三寸兩筋間。名鬼路。即勞宮穴也。第十針直鼻上入髮際一寸。名鬼堂。火針七鋥。鋥三下。即上星穴也。第十一針陰下縫。灸三壯。女人即玉門頭。名鬼藏。第十二針尺澤橫文外頭。接白肉際。名鬼巨。火針七鋥。鋥三下。此即曲池穴。第十三針舌頭一寸。當舌下縫刺貫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橫口吻安針頭。令舌不得動。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對。針兩穴。若是孤穴。即單針之。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痹。夫諸急卒病。多是風。初得輕微。人所不悟。宜速與續命湯。依俞穴灸之。夫風者。百病之長。岐伯所言四者。說其最重也。

經驗方云。凡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兼手足麻木。此是風將中之候。不問是風與氣。宜速灸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足三里七穴。兩邊依次序自上及下灸之。如灸稍遲。氣塞涎上。或失音將欲絕者。便可依此次序灸之。艾炷如蒼耳大。各灸三壯。足三里灸五壯。輪日以次灸之。至隨年壯乃止。大凡每遇春秋二時。可於此七穴時復灸之。以泄風氣。如體中素有風氣者。尤須留意此灸法。可保無虞。此法可灸卒死。醫書云。凡民風發強忍怕痛不肯灸。忽然卒死者。是何病。謂入藏故也。有風病者不可不知此灸法。又云。先賢論曰。風中脈則口眼喎邪。風中腑則肢體廢。中臟。則性命危。凡治中風。古方雖用續命防風等湯。然此只可扶助疾病。若要救危急收全功。必須火艾灼灸為良。又云。凡喎向左者。謂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凡喎向右者。謂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其艾蛀大如麥粒。各灸二七壯。宜頻灸之。以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又云。凡覺手足或痛或麻良久乃已者。是風將中腑之候。宜灸百會等七穴。病在右即灸右病。在左即灸左病。如因循失灸。手足已廢者。春較秋灸。秋較春灸。以取盡風氣手足輕安為度。

凡風多從背五臟俞入諸臟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氣息。又冒諸臟故也。

中風

治肺中風者。其人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者。肺風之證。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

肺俞急灸百壯。服續命湯。小兒減之。

詩曰:肺氣喘促滿胸堂。偃臥漐漐燥異常。口鼻之間須要白。尋衣肺壞色憂黃。

資生經。王氏云。若急黃者。此為肺已傷。化為血。不可復治。若為急風邪所中。便迷漠恍惚。妄言狂語。或少氣惙惙。不能復言。若不求師即治。宿夕而死。即覺。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數十壯。急服續命湯可救。若涎唾出不收者。即灸當立與湯也。諸陽受風亦恍惚妄言。與肺病相似。然若緩。可經久而死。

治肝中風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者。肝風之證。若唇色青面黃尚可治。

肝俞急灸百壯。服續命湯。

詩曰:肝家踞恕不低頭。左脅偏疼筋急搜。額目唇青為可療。目黃目白使人愁。

治心中風者。其人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悶亂冒絕汗出者。心風之證。若唇正赤。尚可治。

心俞急灸百壯。服續命湯。

詩曰:心風偃臥熱而喑。唇赤其身有汗青。白黑青黃唇上見。停停時悚扁醫驚。

治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身通黃。吐咸汗出者尚可治。

脾俞急灸百壯。服續命湯。

詩曰:脾中風兮肌肉瞤。踞而腹滿吐鹹酸。唇並肢體通黃疾。手足眸青療已難。

治腎中風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視脅左右。現有黃色。如餅粢大者尚可治。

腎俞急灸百壯。服續命湯。

詩曰:腎中踞而腰脊痛。面浮耳黑賊風生。脅無黃跡能痊愈。直髮泥容旦暮傾。

治胃中風者。腹滿填脹。隔塞不通。張口喘息。額上多汗。孫地仙所謂新食竟取為胃氣是也。或曰。風中諸臟。不關諸府。是亦一說。然胃為水穀之海。五臟皆取氣於胃。故並存之。

胃俞急灸百壯。服續命湯。

詩曰:胃病根源飲食來。抬肩喘息氣難開。口張額汗腹中滿。浮診雙開脈大哉。

治大腸中風者。臥而腸鳴不止。

大腸俞灸百壯。可服續命湯。

治中風眼戴上。及不能語者。

第二椎上。及第五椎上。灸各十壯。齊下火柱如半棗核大。立瘥。

治中風半身不遂。資生經云。黃帝問於岐伯曰。中風半身不遂。如何灸。答曰。凡人未中風。一兩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時足脛上忽酸重頑痹。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急灸三里絕骨四處三壯。後用蔥薄荷桃柳葉煎湯淋洗。以驅逐風氣於瘡口出。灸瘡。春較秋灸。秋較春灸。常令兩腳有瘡為妙。

治飲食不節。酒色過度。忽中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宜七處齊下火。各三壯。風在左灸右。右灸左。

穴百會 耳前髮際 肩井 風市 三里 絕骨 曲池七穴神效。不能具錄。依法灸。無不愈。

治風中府。手足不隨。其狀覺手足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將中府之候。病左灸右。病右灸左。因循失灸者廢。灸瘡。春較秋灸。秋較春灸。取盡風氣集效。

穴百會 曲鬢(一作髮際) 肩髃 曲池 風市 足三里 絕骨。

治風中藏。氣塞涎上不語極危者。下火立效。其狀。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此將中藏之候。不問風與氣。但依次自上及下各灸五壯。日別灸隨年壯。凡遇春秋。常灸以泄風氣。素有風人。可保無虞。此能灸暴卒。

穴百會 風池 大椎 肩井 曲池 間使 足三里

集效方云。治風莫如續命防風排風湯之類。此可扶助疾病。若救危急。必火艾為良。此論亦當。

資生經云。範子默自壬午年五月間。口眼喎斜。灸聽會等三穴即正。右手足麻無力。灸百會發際等七穴得愈。癸未年八月間。氣塞涎上。不能語。金虎丹加膩粉服至四丸半。氣不通。涎不下。藥從鼻中出。魂魄飛揚。如墜江湖。中頃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氣遂通。吐幾一碗許。繼又下十餘行。伏枕半月餘遂平。爾後。不覺意思少異於常。心中憒亂。即便灸百會風池等穴立效。

本事方云。十二穴者。謂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也。依而用之立效。

凡氣塞涎上不能語。心中風候也。巢氏病源常論之。古方雖謂但得偃臥悶絕汗出者。心中風之候。恐未盡也。范公灸得氣通。蓋灸百會之力。其吐幾一碗。下十行者。豈服金虎丹加膩粉所致耶。

治大患風者。先補後瀉。少可患。以經取之。 穴風池

治中風支滿。短氣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閉塞。穴肝俞

治偏枯不能行。大風暴不知人。臥驚。視如見星。 穴陰蹺

治卒中風不識人。 穴臨泣

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䯒腫轉筋。目眩頭痛。穴解谿

治中風善恐。悲笑不休。手痹。 穴勞宮

治中風肘攣。實則心暴痛。虛則心煩惕惕。頭風耳後痛煩心。足不收失履。口眼喎僻。頭項瘈痛。牙車急。 穴內關 完骨

治心中風。語悲泣。 穴心俞

治風癇中風。角弓反張。或多哭言。發覺不自覺。或滿口吐沫。心驚。煩健忘。 穴百會

治狂易大風。 穴崑崙

治風腲腿腳不隨。灸巨虛上廉二穴。各灸三壯。

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 穴照海

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藥。 穴天井

治青風心風。 穴百會

治偏風熱風。 穴肩髃

治肝風占喉。其口不能言。 穴鼻下人中大椎 肝俞灸五十壯。余處隨年壯(眼暗人灸之得明。二三百壯良)。

治心風寒。穴心俞。灸各五十壯。

治心風。穴心俞兩邊各一寸二分。灸各五七壯。

治心風。食脹滿。食不消化。吐血痠痛。四肢羸露。不欲食飲。鼻血。目視䀮䀮不明。肩頭脅下痛。小便急。穴肝俞二穴。灸二三百壯。瘥即止。一云灸心俞。

治卒中惡風心悶煩毒欲死。 穴足大指下橫文。急灸隨年壯立愈。

內踝筋急不能行者。 內踝上。急灸四十壯。

外踝筋急不能行者。 外踝上。急灸三十壯。立愈。

眼戴精上插。 目兩眥後。灸二七壯。

不能語。 第三椎上。灸百壯。

不識人。 季肋頭。灸七壯。

眼反口噤。腹中切痛。 陰囊下第一橫理。灸十四壯。灸卒死。亦良。

治大風卒風。緩急諸風。卒發動不自覺知。或心腹脹滿。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閉耳聾。或舉身冷直。或煩悶恍惚。喜怒無節。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張。始覺發動。 穴神庭灸七壯 次曲差 次上關 次下關 次頰車 次廉泉次囟會 次百會 次本神 次天柱 次陶道 次風門 次心俞 次肝俞 次腎俞 次膀胱俞次曲池 次肩髃 次支溝 次合谷 次間使 次陽陵泉 次陽輔 次崑崙(以上各七壯)。

治風。 穴上星灸二百壯。前項二百四十壯。百會二百壯。腦戶風府各三百壯。

治百種風。 腦後項大椎平處。兩箱量二寸三分。須取病人指寸量兩箱。各灸百壯。得瘥。

治風耳鳴。從耳後量八分半里許有孔。灸一切風得瘥。狂者亦瘥。兩耳門前後各百壯。

治卒病惡風欲死。不能語。及肉痹不知人。 第五椎名曰藏俞。灸百五十壯。三百壯便愈。

治風。腹中雷鳴。腸澼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絞痛。腰脊疼僵。或大小便難。不能飲食。穴大腸俞。灸百壯。三日一報。

治風。 穴液門灸五十壯。

治風。身重心煩。足脛疼。 穴絕骨。灸百壯。

治惡風邪氣泣出。喜妄。 穴百會 天府 曲池 列缺

治風入腹中。 穴湧泉

治耳中風生。 穴商陽

治大風目痛。及目外眥疼。 穴臨泣

治面黑濕風。 穴關衝

治風。從頭至足。面目赤。 穴解谿

治風寒熱。 穴液門

治手中風熱 穴內關

治頭身風熱。 穴間使

治風。身寒。 穴後谿

治胸中寒如風。壯及治。頭眩兩頰痛。 穴俠谿

治肺寒。穴肺俞。灸百壯。

治腎寒。穴腎俞。灸百壯。

治大風逆氣多寒。 穴大橫

王氏云。鄉里有人。忽覺心腹中熱甚急。投藥鋪說其狀。鋪家以為此中風之候。與治風藥而風不作。予中心藏之。至夷陵。見一太守。中夏忽患熱甚。不免以水灑地。設簟臥其上。令人扇之。次日忽中風。數日而殂。人皆咎其臥冰簟而用扇也。暨到澧陽。見一老婦人。夏中亦患熱。夜臥廳上。次日中風。遇其子預合得小續命湯服。更召醫調理。數日愈。始知人之中風。心腹中多大熱而後作。而小續命湯。不可不服也。王令患風。醫以青州白丸子。排風湯。續命湯。四物湯。黃耆建中湯。朮附湯。嘉禾散。合為一處。同和分數服。每服水一碗。棗三枚。生薑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自後與人服皆效。周戶傳三湯四散子。用四君子。排風。續命湯。嘉禾急風正氣勻氣散。一切風疾。無不瘥。又云。凡中風用續命排風等湯。神精丹茵芋酒更加灸必愈。

治熱風。兩乳頭各灸一七壯。足外踝後一寸。各灸三壯。頂中旋毛灸一七壯。

治風。頭耳後痛煩心。及足不收失履。口喎僻。頭項搖瘈痛。牙車急。 穴完骨。

治風身熱。 穴後谿

治風。十指筋攣不行屈伸。 兩手踝骨上。各灸一七壯。

治大風。單服煉成松脂癩風藥。服半月後。 兩腰眼各灸七壯。

治中風。手足不隨。 穴百會 肩髃 聽會 曲池 三里 懸鐘 風市等七穴。左治右。右治左。以取盡風氣輕安為度。

治繞踝風。 刺曲池二穴。如繞外踝痛。兼刺絲絡二穴。如繞內踝痛。兼刺大都二穴。針入三分。如腚前痛。兼刺行間二穴。針入六分

中風不語

治脾風占候。聲不出。或上下手。當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次大椎。次兩耳門前脈。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是。次兩大指節上下。各七壯。

治脾風。 穴脾俞。脊兩邊灸各五十壯。凡人脾俞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即灸藏俞。是脾穴。此法甚妙。

治脾風者。總忽為八風猥腿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 穴百會灸五百壯。次本神。次承漿。次風府。次肩髃。次心俞。次手五里。次手髓孔。次手少陽。次足五里。次足髓孔。次足陽明。各灸五百壯。

治中風。失喑不能言語。緩縱不隨。及風痱不能語。手足不隨。卒病欲死。不能語。肺中風不能言。 穴天窗。先灸五十壯(息火)。百會仍移灸五十壯畢。天窗還灸五十壯。若發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泄。內攻五臟喜閉狀。仍失音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百會佳。一灸五十壯。悉泄火勢。復灸之。視病輕重。重者。一處三百壯大效。凡中風服藥益劇者。但是風穴。悉皆灸三壯。無不愈。神良。決定勿疑。不至心者勿浪為灸。

巢氏云。脾脈絡胃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心脾受風邪。故舌強不語。三陽之經並絡入額頰。夾於口。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不得開。

治卒中風口噤不得開。 機關(千金翼名頰車)二穴。各灸五壯即得語。又灸隨年壯。僻者逐僻左右灸。

治卒中風口喎。 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蜜塞。勿令泄氣。一頭內大豆一顆。並燒艾令燃灸七壯。瘥。右灸左。左灸右。千金不傳。耳病亦灸之。

治中風口喎。手交脈灸三壯。左灸右。右灸左。炷如鼠屎形。橫安兩頭下火。

治口喎。穴刺承泣。

治風中脈。口眼喎斜(若久不治。亦傳入臟。慎不可忽)。 穴聽會 頰車 地倉

經驗方云。自崇寧壬午年五月間。忽口眼喎斜。灸聽會等三穴即正。後右手足麻無力。灸百會發際等七穴得愈。癸未年八月間。氣塞涎上不能語。取金虎丹加膩粉服至四十丸半。氣不通。涎不下。藥從鼻中出。魂魄飛揚。如墜江湖中。頃刻欲絕。灸百會風池等。左右共十二穴。氣遂通。吐涎幾一碗許。繼又下十餘行。伏枕半月餘。遂平復。方覺意思惺快。每遇心中憒亂。即灸百會風池等穴。無不立效。回知灸有神聖之功。非藥所能及也。甲申十月既望。正思識。

治風中喎。 穴列缺。二穴別走陽明者。灸三壯。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治風失音不語。 穴合谷。各灸三壯。

治不能言。 穴通里

治中風口喎僻。口吻口橫紋間灸。覺大熱便去艾即愈。勿盡艾。則太過。若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手中指節上灸一炷。

治口喎斜。耳垂下麥粒大。艾灸三壯。左灸右。右灸左。

治風寒之氣客於臟間。滯而不能發。故喑不能言。及喉痹失音。皆風邪所為也。入臟皆能殺人。 穴百會。灸百壯。針入三分。補之。

治中風卒失聲。聲噎不出。 穴大椎旁一寸五分。又刺耳下。停針之。

治風痱不能語。手足不遂。度病者。手小指內岐間。至指端為度。以置臍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畢。又作兩度。續所註上合其下。開其上。取其本。度橫置其開上。令三合其壯。如到作某字形。男度左。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處。同時起火灸之。各一百壯愈。

治中風口噤。牙關不開。 刺水溝針入四分。次針頰車。令人側臥。張口取之。針入四分。得氣即瀉。

治中風不能語。 第二椎或第五椎上。灸五十壯。

治風入臟。使人喑啞。卒口眼相引。牙車急。舌不轉。喎僻者。口吻邊橫紋赤白際。逐左右灸。隨年壯報之。至三日不瘥。更報之。

治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昏危者。穴百會 風池 大椎 肩井 曲池 間使 三里等七穴。左治右。右治左。以取盡風氣。神清為度。其病並依穴針灸或有不愈者。一則不中穴。二則雖中穴。刺之不及其分。三則雖及其分。氣不至出針。四則雖氣至。不明補瀉。故其病或有隨針而卒者。一則不知刺禁。假令刺中心即死之類是也。二則不明脈候。假令下痢。其脈忽大者。死不可刺之。凡針灸者。先須詳審脈候。觀察病證。然後知其刺禁。辨其經絡穴道遠近。氣候息數。深淺分寸。然後知其病刺之。獲時而愈矣。不可一途而取。不可一理而推之。

治中風失音。刺任脈天突一穴。在結喉下一寸宛宛中。陰維之會。針入五分。次針手少陰經神門二穴。在掌後兌骨之端陷中。針入三分。次針手少陽經支溝二穴。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中。針入三分。次針足少陽經湧泉二穴。在足心屈足卷指宛宛中。針入五分。如舌急不語。刺啞門一穴。在後頂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針入二分。如舌緩不語。刺風府一穴在頂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針入三分。

偏風

治偏風口喎。手腕無力。半身不遂。咳嗽掌中熱。口噤不開。穴列缺。

治偏風口目喎。牙車脫臼。 穴下關

治偏風口眼喎。耳中如蟬聲。 穴上關

治偏風口面喎。頸項痛。不得顧。小便赤黃。喉痹。頰腫。 穴完骨

治偏風口喎面腫。 穴承漿

治偏風口喎。 穴衝陽 地倉

治偏風口喎。面癢浮腫。風動葉葉狀如蟲行。或唇腫痛。 穴迎香

治冷風濕痹。風疹。偏風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轉。 穴環跳

治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癮疹。手臂攣急。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細無力。筋骨痠痛。又治手不得向頭。穴肩髃(若灸偏風。可七七壯。不宜多)。

治偏風半身不遂。刺風疹疼痛冷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身難。隱脈風。臂肘細無力。 穴曲池

治偏風半身不遂。穴陽陵泉 環跳 曲池

治大風偏枯。半身不遂。 穴照海

治偏風。腰腿手足不仁。穴上廉

治半身不遂。穴下崑崙 委中

治偏風。穴地倉 承山 上廉 下廉

治手足偏枯。穴陰蹺

治猥腿風。半身不遂。失音。穴灸百會

半身不遂。男女皆有此患。但男尤忌左。女忌右爾。若得此疾後。風藥不宜暫闕。常令身上灸瘡可也。最忌房室。或能如釋道修養。方能保其無他。若灸。則當先百會。囟會。次風池。肩髃。曲池。合谷。環跳。風市。三里。絕骨。不必拘舊經。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之說。但按痠疼處灸之。若兩邊灸亦佳。但當自上而下灸之。

治偏枯。手足不能伸。穴刺委中

試效方云。陝帥郭巨濟病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迎先師於京師治之。至則以長針刺委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黑。又且膠。刺之如是者六七次。服藥三月。病良愈。

治偏風。宜針下項七處。灸亦得。穴風池 肩髃 曲池 支溝 五樞 陽陵泉 巨虛 下廉

治風。腰腳不隨。不能跪起。穴上髎 環跳 陽陵泉 巨虛下廉

風勞

治風勞氣咳嗽。胸中鬱郁。身熱目眩。 穴大杼

治風勞食氣。 穴大椎

治風勞。嘔逆上氣。胸背痛。喘氣臥不安。 穴風門

治風勞。腰脊痛。穴膀胱俞

治風勞。臂肘不仁。 穴附分

治風勞。驚恐吐血。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 穴五里

治風勞失精。身體極痛。泄水下痢膿血。陰腫䯒痛。 穴曲泉

治風勞腰痛。穴膀胱俞 關元

治風勞痹逆。狂邪。膝冷。手節攣縮。身癮疹。腹脹少氣。頭重風勞。穴伏免。灸腦戶五壯。針三分。補之。

治風勞發背癰疽。

用麻繩一條。蠟過從手中指第二節。量至心坎骨截斷。須直伸臂折過。自前項下取中。纏至後心相對令齊閉口。量兩吻闊狹以此為則。對灸七壯。神效。

風痙

治風痙。 穴顱囟

治風痙口噤牙疼。頰腫惡寒。舌強不能言。 穴大迎

治寒熱風痙。脊強反折。瘛瘲。 穴啞門

治癲疾風痙。牙齦腫。善驚。 穴天衝

治熱痙引骨痛。 穴脾俞 膀胱俞

治瘛瘲沫出。寒熱。痙引骨痛。 穴上關

治寒熱痙反折。 穴腎俞 中膂俞 長強

治筋寒熱痙。筋急手相引。 穴肝俞

治痙上氣失音不能言。 穴魚際

治反折。 穴腰俞

治角弓反張。 穴百會

治脊強反折。 穴上髎 腰俞

風眩

治風眩項痛。頭強寒熱。 穴完骨

治卒不識人。風眩鼻塞。 穴當陽 臨泣

治風眩。 穴後頂 玉枕 頷厭

治風眩驚手卷(甲乙。手卷作手腕痛)。泄風汗出腰項急 穴陽谷

治風眩頭痛。嘔吐心煩。 穴承光

治坐如在舟車中。 穴申脈

治風頭眩。 穴神庭 上星 囟會

治風眩。 穴天牖 前頂

治頭目風眩。 穴攢竹

王氏云。千金方載。徐嗣之言曰。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上蓄熱。實痰與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瞀。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則是風眩癲癇。本一疾也。不知後人何為折而三之。予因分為三門。且從為之辭。以釋世醫之疑雲。

治醉酒風熱發。兩目眩痛。及治不能飲。煩備嘔吐。 穴率谷

治風眩。 穴天柱

治風眩。心中恍惚不定。

以繩橫度口至兩邊。即得口寸數。便以其繩一頭。度鼻盡其兩邊兩孔間。得鼻寸數。中屈之取半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覓頭上回發。當回發灸之。以度四邊左右前後。當繩端灸之前。以面為正。並依年壯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須瘡瘥又灸。壯數如前。若數處回發。則灸其近當鼻者。或回發近額亦宜灸。

治諸風眩暈。穴囟會。灸七壯。真頭痛者。其痛上穿風府。陷入干泥丸宮。不可以藥愈。夕發旦死。旦發為死。蓋頭中人之根根。氣失絕也。

風痹

治驚悸瘛瘲。風痹。臂肘痛。捉物不得。 穴天井

治風痹。手臂不舉。肩中熱痛。 穴肩貞

治風痹肘攣。手臂不舉。 穴尺澤

治寒熱風痹。項痛背肩急。頭痛。 穴消濼

治風痹膝內痛。引臏不可屈伸。喉咽痛。 穴膝關

治痿厥風痹。頭重䪼痛。髀樞股䯒痛。瘛瘲。風痹不仁。時有寒熱。四肢不舉。 穴附陽

治風痹不仁。穴陽輔 陽關

治風痹。 穴委中

治風痹。 穴少海

治風濕痹。 穴委中 下廉

治冷風濕痹。及治卒病肉痹。不知人。 穴環跳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四曰風痹。巢氏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多者為風痹。風痹之狀。肌膚盡痛而復手足不隨也。醫治當以此求之。速與續命湯依俞穴灸之云。

治周身痹大風。穴膈俞二穴。各灸五壯。

風癇

治癲風不識人。羊鳴。穴神庭。

治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言語不擇。發時即死。吐沫。心熱悶。頭風多睡。心煩驚悸。無心力。忘前失後。食無味。頭重。飲酒面赤。鼻塞。及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羊癇吐舌。穴百會

治風癇。中風角弓反張。或多哭。言語不擇。發即無時。盛即吐沫。心煩驚悸。穴百會。

治風癇目戴上不識人。 穴神庭 絲竹空

治心中煩悶。熱風風癇。浪言或作鳥聲。不能食。無心力。穴巨關。

治肌膚痛。耳聾。風癇。 穴會宗

治風癇。 穴脊中 湧泉

治風癇。 穴前頂

治風癇熱痛。可瀉而後補。 穴上脘

治風癇癲邪。 穴脊俞

治風癇。 穴湧泉 神聰 強間

治癇病。羊鳴吐舌。 穴天井

治馬癇。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 穴項風府 臍中。灸三壯。

治牛癇。目正直視。腹脹。 穴鳩尾骨 大椎各灸三壯。

治羊癇。喜揚目吐舌。穴大椎。灸三壯。

治豬癇。喜吐沫。穴完骨兩旁各一寸。灸七壯。

治犬癇。手屈拳攣。穴兩手心 足太陽 肋戶各一壯。

治雞癇。搖頭反折。喜驚自搖。穴足諸陽。灸各三壯。

治風癇。穴神庭 脊俞

徐嗣曰。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上蓄熱。實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為之風眩瞀。大人曰癲。小兒曰癇。此方為治。萬無不愈。困急時。但度灸穴。使大針針之。無不瘥者。初得針竟便灸最良。餘業之以來。三十餘年。所救活者。數千百人。病此而死不逢嗣故也(續命湯。主眩發頓悶無知。口沫出血。體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竹瀝一升二合。生地黃汁一升。龍齒末生薑防風麻黃去節各四兩。防己附子炮三兩。石膏十兩。桂二兩。上十味。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附子一兩。紫蘇五合。橘皮半兩)。其論風眩癲癇。甚有理。故並其方附於此(更有竟純湯詳見千金方)。但小兒癇。非心氣不足爾。千金有風食驚癇三種。本事有陰陽癲慢脾風三證(慢脾即食癇。宜醒脾沖人參散)。古方有三癇丸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荊芥穗一兩。礬一兩半。生半枯為末。麵糊丸。黍米大。硃砂衣。薑湯下二十丸)。吾謂慢驚用來復丹。急驚三癇丸。食癇醒脾丸可也。

治癲疾馬癇。穴金門 僕參

治目五般癇。頭痛鼻塞。穴眉沖

治風癇。熱病。心風。驚悸。霍亂吐痢。伏梁。氣壯如覆杯。穴上脘(一穴) 三里(二穴)

凡灸癇病。當先下使虛。乃乘虛而灸之。未嘗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後不通殺人。若身體不甚熱。心腹不脹滿。便可灸之。若壯熱滿者。須先下後灸。

癲癇

治卒暴癇眩。足不任身。 穴天柱

治癇發。瘛瘲狂走不得臥。心中煩。穴攢竹 小海 後頂 強間

治風癲癇疾。涎沫狂煩滿。穴絲竹空 通谷

治癲癇。陰囊下穀道正門當中門。灸隨年壯。

治癲疾。羊癇吐舌。羊鳴戾頸。穴天井 小海

治癲疾。互善驚羊鳴。穴懸釐 束骨

治驚癇。狂走癲疾。穴筋縮 曲骨 陰谷 行間

治熱癇。驚而有所見。穴列缺

治失笑無時。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喜乍哭。牙關不開。穴水溝

治發癇悲泣。穴心俞

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垂。穴筋縮

治癲癇。穴僕參 金門

治風癲癇邪。穴脊中

治大人小兒五癇。穴神門

治風癇癲邪 穴脊俞

治腫氣風癇癲風。不識人。羊鳴。角弓反張。披髮而上歌下哭。多學人語。驚悸不安寢。穴神庭

治癲癇。吐舌沫出。羊鳴。穴少海

治癲癇。穴肺俞 僕參

治狂癇風癇。吐舌。穴胃脘。灸百壯。不針。

治狂癇不識人。癲眩亂。穴百會。灸九壯。

難經疏云。狂病之後。不愛眠臥。不肯飲食。自言賢智。歌樂行走。此是陽氣盛之所為。故經言。重陽者狂。今世以此為癲病。謬矣。癲病發即僵仆倒地。故有癲蹶之言。陰氣大盛。故不得行立而倒也。今世以為癇病者。誤也。其剖析癲狂之病。曉然如此。而人終不信。豈亦傳習之誤。難以改歟。

凡發狂則欲走。或自高貴稱神聖。皆須備諸火灸之。乃得求差。悲泣呻吟。此則為邪。非狂也。自依邪方法治。

治驚風癲癇。痓病發搐。神昏不語。穴百會。灸七壯。至七七壯。量輕重。加減艾壯數。又兩足外踝下赤白肉際陷中。金門穴。灸七壯。至七七壯。

癲疾

治癲疾。煩心悲泣。穴解谿

治癲疾頭重。穴啞門

治癲疾。頭面浮腫。齒齲。穴完骨

治頭痛癲疾。風痙。牙齦腫。善驚。穴天衝

心癲疾。脊強。穴筋縮

治癲疾。穴申脈 後谿 前谷

治癲疾。嘔逆吐舌。穴滑肉門

治癲疾吐沫。穴本神 兌端

治癲疾寒痛。穴飛揚

治寒熱癲疾。穴承山 崑崙

治癲病。手不可向上手臂不得上頭。穴尺澤

治癲疾。穴解谿 陽蹺

治癲疾嘔。穴神庭 上星 百會 聽會 聽宮 偏歷 攢竹 本神 築賓 陽谿 後項強間 腦戶 絡卻 玉枕

治癲疾嘔沫。寒熱痙互引。穴兌端 齦交 承漿 大迎 絲竹空 囟會 天柱 商丘

治寒熱淒厥。鼓頷癲痙口噤。穴承漿 大迎

治癲疾膝氣。穴臑會 申脈

治癲疾。手臂不得上頭。穴尺澤 然谷

治癲疾多言。耳鳴口僻。穴偏歷

治癲疾。大瘦頭痛。穴腦腔 束骨

治癲疾。互引善驚。羊鳴。穴懸釐 束骨

治頭痛癲疾。互引數驚。穴天衝

治心中憒憒數欠癲。心下懼恐。咽中澹澹。穴通谷

治寒熱癲癲僕。穴風池 聽會 復溜

治癲疾。僵仆狂瘧。穴完骨

治癲疾。穴曲池

治狂癲。穴灸胃脘。或灸巨陽

王氏云。有人患癇疾。發則僵仆在地。久之方蘇。予意其用心所致。為灸百會。又疑是痰厥致僵仆。為灸中脘。其疾稍減。未除根也。後閱脈訣後。通真子有愛養小兒。謹護風池之說。人來覓灸癇疾。必為之按風池穴。皆應手痠疼。使灸之而愈(小兒癇悲。可加灸此)。

治卒癲疾。兩乳頭灸三壯。足大指本叢毛中。灸七壯。足小指本節。灸七壯。

治狂癲癇疾。穴足少陽。灸隨年壯。

治癲。背第二椎及下窮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上也。凡三處畢。復斷繩。作三折。令各等而參合。如某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俠脊兩邊。凡五處。各一百壯。削竹皮為度。勝於繩。足大指上聚毛中。又灸七壯。陰囊下縫。又灸二七壯。兩乳頭。又灸三壯。督脈。又灸三十壯。三報。天窗又灸至三百壯。炷惟小作。百會又灸至三百壯。耳上髮際。又灸各五壯。

驚癇

治驚癇戴目。上不識人。穴囟會

治驚癇破心吐血。穴巨骨

治心驚癇發。狀如鳥鳴。破心吐血。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心痛腹脹。穴鳩尾

治驚癇吐舌沫出。穴少衝

治驚癇癲狂。身寒熱。頭痛目眩。穴束骨

治驚癇狂走。癇病多言。脊強兩目轉上。及目瞪。穴筋縮

治狂邪驚癇。及驚狂走。穴承命。灸三十壯。

治狂癲驚風。厥逆心煩。穴巨陽。灸五十壯。

治驚癇。穴行間

治驚風。穴完骨

風癲狂

(附論)

黃帝問曰。人生而病癲疾者。安所得之。岐伯對曰。此得之在腹中。時其母有所數大驚也。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止。病癲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四五日一發。名曰癲疾。刺諸分。其脈尤寒者。以針補之。病已止。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直視舉目赤。其作極已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癲疾始發。而反強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已。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右強者攻其左。左強者。攻其右。血變而止。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即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尾骶也。筋癲疾者。身拳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本。嘔多涎沫氣下泄。不𢣺癲疾者。暴僕。四肢脈皆脹。而從滿脈盡刺之出血。不滿。俠頂灸太陽。又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腧。嘔多涎沫。氣泄不𢣺。

治癲狂吐舌。穴飛揚 太一 滑肉門

治風狂。

先以錢五枚內頭髻中。以器盛之水新布覆之。橫大口於上。乃矜莊呼視其人。其人必欲起走。慎勿聽。因取水一噴之。一呵視。三次。乃熟拭去水。指彈額上。近髮際間。欲愈乎。其人必不肯答。如此三七彈。乃答。仗針刺鼻下人中。近孔內側空。停針。刺兩耳根前宛宛動脈中。停針。又刺鼻直上入髮際一寸。橫刺。又刺鼻直上醒悟乃止。

治狂易多言不休。穴風府 崑崙 束骨

治風癲。兩乳頭灸各三壯。足大指甲後聚毛中。灸各七壯。

治狂僕。穴溫溜 液門 京骨

治笑若狂。穴神門 陽谷

治風熱善怒。心中悲喜。思慕歔欷。喜笑不止。穴勞宮 大陵

治癲疾。吐舌鼓頷。狂言見鬼。穴溫溜 僕參

治癲發如狂。麵皮敦敦者不治。及療癲狂。穴長強

治狂走欲自殺。及目注視。穴風府 肺俞

治驚癇。狂走癲疾。穴筋縮 曲骨 陰谷 行間

治狂走瘛瘲。恍惚不樂。穴絡卻 聽會 身柱

治癇發瘛瘲。狂走不得臥。穴攢竹 小海 後頂 強間

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穴衝陽 豐隆

治狂易多言不休。目上反。穴天柱 臨泣

治狂言。穴支正 魚際 合谷 少海 曲池 腕骨

治狂言非常。穴下廉 丘墟

治狂易妄言怒罵。穴巨闕 築賓

治吐舌戾頸妄言。穴陽谿 陽谷

治驚狂善悲。面赤目黃。喑不言。穴間使

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目轉上垂。穴筋縮

治癲疾強走。穴陽谷 身柱 腦空 京骨

治狂走欲自殺。目反妄視。穴風府

治癲狂。穴束骨

治屍厥癲邪。神狂鬼魅。穴攢竹

治久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穴衝陽

治卒狂。穴光明

治卒狂。胸中澹澹。惡風寒。嘔吐怵惕。寒中少氣。掌熱腋腫。肘攣。及療卒狂驚悸。穴間使

治小腹熱欲走。穴日月

治發狂味吐涎沫。穴絲竹空

治癲疾狂走。心煩吐舌。穴大杼

治癲疾狂走。穴陽谷

治心中風狂走發。癇語悲泣。心胸悶亂。煩滿汗不出。結積寒熱。嘔吐不下食。咳唾血。穴心俞

治狂易。穴完骨

治發狂不識人。驚悸少氣。穴巨闕

治發狂。穴曲泉 膏肓

治身熱狂悲哭。穴神門

治寒厥驚狂。穴陽交

治目眩發狂。嘔吐涎沫。煩不得顧。穴少海

治風虛狂惕。穴支正

治狂言不樂。穴大陵

治妄言左右顧。瘛瘲目眩。穴陽谷

治狂言。喜笑見鬼。穴陽谿

治癲癇狂言見鬼。穴僕參

治癲疾多言。穴偏歷

治癲疾吐涎。狂言見鬼。又治癲癇吐舌。鼓頷狂言。穴溫溜

治狂言。穴下廉

治癲疾狂言。又治小兒癲病吐舌。穴築賓

治卒面腫。煩心狂言。穴公孫

治狂言口僻。穴太淵

治驚悸妄言。穴液門

治吐舌戾頸妄言。不得左右顧。瘛瘲頭痛目眩。穴陽谷

治癇病多言。穴筋縮

治癲癇狂歌不擇言。穴鴆尾

治鬼邪魅及癲狂。語不擇尊卑。灸上唇裡面中央肉絃上一壯。炷如小麥。又用鋼刀決斷更佳。

治語不識尊卑。穴水溝

治狂妄言。穴液門

治狂言恍惚。穴天樞。灸百壯。

治狂邪發無常。披頭大喚欲殺人。不避水火。及狂言妄語。驚恐歌哭。穴間使。灸三十壯。

治狂癲鬼語。穴足太陽。灸四十壯。

治狂癲驚走風恍惚。嗔喜罵笑歌哭鬼語。 穴腦戶 風池 手陽 明太陽 太陰 足陽明 陽蹺 少陽 少陰 陰蹺 足跟悉灸。皆隨年壯。

治狂走刺人。或欲自死。罵詈不息。稱神鬼語。 灸口吻頭赤白際一壯。又兩肘內屈中五壯。又背胛中間三壯報灸之。倉公法。神效。

治卒狂言鬼語。以甑帶急合縛兩手大指。便灸左右脅下。對屈肋頭兩處。火俱起各七壯。須臾鬼自道姓名乞去。徐徐問之。乃解其手。

治卒狂鬼語。針其足大拇指爪甲下。入少許。即止。

治邪病語不止。及諸雜候。穴人中。凡人中惡。先掐鼻下是也。

治邪鬼妄言。穴懸命。灸十四壯。穴用口唇里中央弦。用鋼刀決斷佳。

治肺中風狂言狂邪鬼語 穴灸天窗 伏兔

治悲泣鬼語。穴灸天府 慈門

王氏云。有士人妄語異常。且欲打人。病數月矣。予意其是心疾。為灸百會。百會治心疾故也。又疑是鬼邪。用秦承祖灸鬼邪法。並兩手大拇指。用軟帛繩。急縛定當肉甲相接處。灸七壯。四處皆著火。而後愈。更有二貴人子。亦有此患。有醫僧亦為灸此穴愈。

治狂走掣瘲。穴玉枕上三寸。灸百壯。一法項後一寸。灸百壯。

治狂走癲疾。穴項後二寸。灸百壯。

治狂走驚癇。穴河口。灸五十壯。

治狂走癲疾。穴大幽灸百壯。

治狂走癲癇。穴季肋端。灸三十壯。

治狂走喜怒悲泣。穴巨闕。灸隨年壯。

治狂走驚恍惚。穴足陽明。灸三十壯。

治狂走易罵。穴百會。灸隨年壯。

治狂走。穴筋縮

治邪病大喚罵走遠。穴三里

治狂走癲厥如死人。穴足大指聚毛中。灸九壯。

治狂走易氣。穴灸絕骨

凡鬼語狂走。當依法灸之。若傷寒鬼語癲狂。惟宜用四物湯加黃耆等。分七八錢重作一服。水一碗。煎七分。服滓即用水一碗。煎半碗。連服嘗屢用之。神效。故附著於此。

治卒發癲狂病。陰莖上宛宛中。灸三壯。得小便通則愈。陰囊下縫。灸二七壯。

治風狂罵打人。名熱陽風。灸口兩吻邊燕口處。赤白際各一壯。又陰囊縫二十壯。仍勿近前中卵核。恐害陽氣也。

癲邪

治神邪鬼魅。穴灸間使。治神邪鬼魅。穴攢竹。

治狐魅神邪。及癲狂病。醫治不瘥者。並兩手大指。用軟絲繩急縛。灸三壯。艾炷著四處。半在甲上。半在肉上。四處盡燒。一處不燒。其疾必愈。神效。小兒胎癇。奶癇。依此灸一壯。炷如麥。

治狂言見鬼。穴陽谿 僕參 溫留

治狂邪鬼語。穴天窗。灸九壯。或伏兔百壯。

治悲泣鬼語。穴天府。灸五十壯。

治悲泣邪語。鬼忙歌哭。穴囟門灸五十壯。

治卒中邪魅。恍惚振噤。灸鼻下人中。及兩手足大指爪甲本節。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壯。不止。十四壯。炷如雀屎。

治風邪。穴間使。灸隨年壯。承漿又灸七壯。心俞又灸七壯。三里又灸七壯。

治鬼魅。灸入發一寸百壯。間使手心。又各灸五十壯。

治狐魅。合手大指縛指。合灸。又間使三七壯。當狐鳴即瘥。

治邪病臥瞑瞑。不自知。穴風府

治邪病鬼癲。四肢腫。穴囟門

治邪病。四肢腫痛諸雜候。穴尺澤

治狂癇哭泣。穴手逆。炷艾三十壯。

癲癇瘛瘲

治瘛瘲。裡急腰腹相引痛。穴命門

治瘛瘲氣實脅滿。穴大椎

治瘛瘲不仁。穴屋翳

治瘛瘲。穴陽谷

治肘瘛瘲。穴曲澤

治瘛瘲。穴少澤

治瘛瘲。腳痠。穴承筋

治瘛瘲癲疾。穴少澤 曲池

治癲疾瘛瘲。怒欲殺人。身熱狂走。譫言見鬼。穴身柱

治癇瘈。穴商丘

治癇發瘛瘲。狂走。穴攢行 小海 後頂 強間

治癇瘈。口閉不開。穴崑崙 天井

治驚瘲。穴陽谿 天井

治瘛瘲而驚。穴解谿

治瘛瘲沫出。寒熱。痙引骨痛。穴上關

治瘛瘲。引臍腹短氣。穴巨闕 照海

治骨酸。眩狂。瘛瘲。口噤喉鳴沫出。喑不能言。穴腦戶 聽會 聽宮 風府 翳風

治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痛。穴五處 身柱 委中 委陽 崑崙

治狂走瘛瘲。恍惚不樂。 穴絡卻 聽會 身柱

治寒熱風痙。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重。穴啞門

治頭風。目眩瘛瘲。目戴上不識人。穴五處

治瘛瘲口喎。穴巨髎

治瘛瘲口沫出。目眩。牙車不開。口噤。穴上關

治臂痛瘛瘲。咳嗽。頸項急不可顧。穴少澤

治瘛瘲。穴跗陽 天井

治驚風瘛瘲五指掣。穴腕骨

治癲病瘛瘲。身熱目眩項急。臥不安。穴大椎

治癲癇瘛瘲。穴陽蹺。晝發者灸二七壯。陰蹺夜發者。灸二七壯。

風疹

治風疹臂肘腕善動搖。穴曲澤

治熱風癮疹。及刺風風虛。穴肩髃

治風癮疹。舉體癢如蟲行。搔之成瘡。穴曲池隨年壯灸。

治風疹。穴湧泉 環跳

治刺風疹熱風冷痹。穴下崑崙

治刺風疹疼痛。穴曲池

治癮疹。穴伏兔

治大小人遍身風疹。穴合谷 曲池

資生經云。人有風疹。多必眼暗。先攻其風。其暗自差。然則人之目暗。亦有因風疹多而得者。風疹可不先治乎。

治風熱赤疹。癢搔之。逐手作瘡。

以一條艾蒿長者。以兩手極意尋之。著壁立。兩手並蒿竿拓著壁。伸十指當中指頭。以大艾炷灸蒿竿上。令蒿竿斷即止灸。十壯。瘥。瘥後重發。更依法灸。永瘥。

治癮疹。穴曲池。灸隨年壯。

治頭痛癮疹。穴天窗。灸七壯。

治大風癩病。穴曲池二穴。各灸隨年壯。發即灸之。神良。又兩手中指約文中左右。及手足指兩虎口中。各灸隨年壯。一云各灸三壯。

歷節風

治歷節汗出。穴後頂 飛揚 湧泉 頷厭

治歷節風足指不得屈伸。頭目眩。逆氣。穴飛揚

資生經云。麝香丸尤治白虎歷節諸風。疼痛遊走無定。狀如蟲行。晝靜夜劇。許叔微在歙川。有一貴家婦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則發。如蟲齧其肌。多作鬼邪治。許氏曰。此正歷節病也。三服愈。

治體痛癢如蟲齧。搔之皮便脫作瘡。穴曲池。灸七壯。又隨年壯。王氏云。良方服治癩藥半月。兩膝眼灸二七壯。丞相長安公。醫人無數麻風惡疾。千金諸方藥甚多。或效或不效。惟兼絲葉細末。地暴米糊丸。梧子大。日二三服。每服四五十丸。茶湯下。調藥末服。尤效速。只難服爾。病去後。亦宜服。屢施與人神效。若更灸曲池、合谷、三里、絕骨等穴。尤佳。予與人按此等穴。皆痠疼故也。

治白虎病。凡丈夫婦人。皆有此病。婦人因產犯之。丈夫眠臥犯之。其病口噤而手拳。氣不出。灸臍中。七壯。

卷十

針灸門

傷寒

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身清。清則項痛而寒且酸。足熱。不欲言。頭痛顛顛然。

先取湧泉及太陽井滎。熱中少氣厥寒。灸之熱也。灸湧泉三壯。煩心不嗜食。灸湧泉熱去。四逆喘氣。偏風身汗出而清。皆取俠谿。

治溫病身熱五日以上。汗不出。

刺大泉留針一時取針。若未滿五日者。禁針。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嘔。嘔已乃衰。即取公孫井俞。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多飲。不嗜臥。虛則鼓脹。腹中氣大滿。熱痛不嗜食。霍亂。公孫主之。

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

先取然谷後取太谿(皆先補之)

資生經云。凡溫病可針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

治溫病。穴顳顬

灸陰毒傷寒法。其狀不躁。不渴。唇青。腰背重。咽喉及目睛痛。心腹煩疼。舌縮面青。吃噫氣喘。嘔逆冷汗。向暗不語。

以生蔥約十餘莖。去根粗皮。顛倒紙卷。徑闊二寸。勿令緊。欲通氣。以快刀切。每一餅子高半寸。安在臍心。用熨斗火熨蔥。軟易之。不過十餘次。患人即蘇。後服正氣藥。

灸結胸傷寒法。其狀胸滿短氣。按之即痛。或吐逆滿悶。或大便不通。諸藥不能救者。

以巴豆七粒和皮。肥黃連七寸。去須。同搗爛作一丸。安在臍心上。以手按之。稍實。捻艾皂子大於藥上灸。甚者。不過三五壯立愈。續用補藥一二日。若病半月。微有氣皆療。

治氣虛陽脫。體冷無脈。氣息欲絕。不省人事。及傷寒陰厥。百藥不效蔥熨法。

以蔥用索纏如盞許大。切去根及葉。惟存白。長二寸許。如大餅餤。先以火㶸。一面令通熱艾。勿令灼人。及以熱處。搭病人臍連臍下。其上。以熨斗滿貯火熨之。令蔥餅中熱氣。熨入肌肉中。須預作三四餅。一餅壞不可熨。又易一餅。良久。病人當漸醒。手足溫。有汗則瘥。更服四逆湯輩。溫其內。萬萬無憂。王氏云。予伯兄病傷寒。冥冥不知人八日。四體堅冷如石。藥不復可入。用此遂瘥。集賢校理胡全夫。用此拯人之危。不可勝數。

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澀澀欲守火。或腰背強直。面目如飲酒狀。此傷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處。穴巨闕 上脘 胃脘

各灸五十壯。大人可五十壯。小兒可三壯。亦隨其年灸之。大小以意酌量。

治傷寒若病者。三四日以上。

宜先灸胸上二十壯。又灸顳顬二穴。又灸風池二穴。又灸太衝三十壯。神驗。又灸肝愈百壯。余處各二十壯。又以繩度鼻正。上盡髮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髮際入發中。灸繩頭。名曰天聰。

資生經云。凡傷寒惟陰證可灸。余皆當針。故千金方惟云。刺取。而素問亦云病甚者。為五十九刺。所以瀉諸陽胸中胃中四肢五臟之熱也。若溫病身熱五日以上。汗不出。可刺太泉。未滿五日。禁針。然而千金於頭痛身寒熱病。乃灸巨闕上中脘三處。豈亦是陰證耶。其狀蓋云。或澀澀欲守火是也。醫者當辨之。

治熱病。卒心中懊憹。數欠頻伸。悲恐。目眩頭痛。面赤而熱。心悸肘臂臑痛。實則支腫。虛者不能言。若咽喉痹。少氣遺溺。穴通里

療天行傷寒。 穴中脘

治傷寒嗜臥。怠惰不欲動搖。身常濕。不能食。穴膈俞

治熱病煩滿。上氣心痛。痰冷少氣。悲恐善(一作喜)驚及掌熱。胸痛。口熱咽酸。乍寒乍熱。手攣不伸。引眼痛。穴少衝

治傷寒余疾。皮膚乾燥。穴曲池

治熱病先不樂數日。穴通里

治熱病。振慄。鼓頷。腹滿。陰痿色不變。穴魚際 陽谷

治氣膈善嘔。鼓頷不得汗。穴尺澤

治頭身熱赤。振慄。腰中四肢淫濼。欲嘔。穴腎俞

治氣熱身熱。氣喘寒熱口乾。身熱喘息。目急痛。善驚。穴三間

治熱病。寒慄。鼓頷。腹滿。陰痿色不變。穴魚際

治熱病煩心。悶汗不出。掌中熱。心痛。身熱如火。舌本痛。穴中衝 少衝 關衝 勞宮 大陵 陽谿 天髎 間使

治熱病。煩心喜噦。胸中澹澹。喜動而熱。穴間使

治煩心喜嘔。穴巨闕

治傷寒溫病身熱。煩心口乾。穴曲澤

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食。身熱項強痛。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虛則生疣。小者如疥。穴支正 少海

治振寒頸項痛。穴天井

治熱病挾脊痛。穴委中

治傷寒頸項強。目瞑多噎。鼻鼽出清涕。穴風門

王氏云。陰毒沉困。藥餌難為工。但灸臍中三百壯。艾如半棗。手足不暖。不可治也。或心迷耳聾叫不應。因食冷得疾者。予以理中湯。救數人矣。若復渴。則煎五苓散與服。或煎人參湯。服皆效。又云。傷寒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未有溫服。而不消也。

治傷寒結胸。穴支溝 間使 行間

治傷寒在表。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無汗。尺寸俱浮。穴合谷

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心下痛不可忍。穴中脘 氣海

治傷寒小腹上有氣衝者。穴天樞 氣衝 三里 三陰交

治傷寒手足逆冷。穴大都 內庭 太谿 行間

治傷寒交汗不出。穴風池 俠谿 魚際 經渠 內庭

治傷寒胸中熱不已。穴大杼 風門 中府 缺盆

治傷寒胃中熱不已。穴中脘 三里 上廉 下廉 氣衝治傷寒四肢熱不已。穴雲門 肩髃 委中 腰腧

治急食不通。並傷寒水結。穴三間 合谷 承山

治陰證傷寒。四肢厥冷。腹痛吐利。身強煩躁自汗。脈沉細。或面赤。

凡三陰中寒皆灸之。穴陷谷。灸三七壯。體溫脈通汗出效。不爾。再灸加艾倍之。

治卒得食病似傷寒。其人但欲臥。七日不療。殺人。又按其脊兩邊。當有陷處。正灸陷處兩頭各七壯。則愈。

治傷寒始得一二日。

上便可灸頂三壯。又灸大椎三壯。各加至五炷益良。用之驗。大椎平肩斜齊。高大者是也。仍不得侵項分取之則非也。上接項骨。下齊肩。在椎骨節上是。余穴盡在節下。凡灸刺不得失之毫釐。今崔氏不定高下。是以言之。出黃帝針灸經。

治斷溫病。令不相染著。及治時氣瘴疫。

上用蜜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不得令知之。佳也。

治陰毒傷寒灸法。

用干艾葉搗熟去灰。作艾炷。灸臍下一寸三分。名氣海。二寸丹田。三寸關元。五十壯至二三百壯。以手足漸溫。人事稍蘇為可治。

治陰證傷寒灸法。

於臍下一寸半氣海穴。二七壯。小作艾炷於臍心。以鹽填實。灸七壯立效。二寸丹田。三寸關元。皆可灸。

治熱病後發豌豆瘡。灸兩手腕硯子骨尖上三炷。男左女右。

治傷寒熱盛煩嘔。穴大椎

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穴懸釐 鳩尾

治時氣病起。諸復勞灸法。

男初覺。便灸陰三七壯。若已盡。甚至百壯即愈。眼無妨。陰道瘡復常。

治傷寒熱甚五十九刺。五十九刺者。為頭上五行。以克越諸陽之熱也。穴大杼 膺俞 缺盆腎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氣衝三里 巨虛 上下廉(此八者。瀉胃中熱也) 雲門 巨骨 委中 腦空(此八者以瀉四肢熱也) 五臟俞傍五(此十者。以瀉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背之左右。故病甚者。當刺之。凡刺之法。吸則納針。得氣則瀉。勿令遲緩。起似發機。故針經曰。熱者疾之。

刺熱病汗不出。夫傷寒熱病汗不出者。榮衛不交。陰陽不和。故汗不出。當刺腹結。腹舍通其經絡。和其陰陽。令汗得出。

手陽明有商陽、合谷。手太陽有腕骨、陽谷。足少陽有俠谿。足陽明有厲兌。手厥陰有勞宮。

凡此七穴。皆刺熱病汗不出。隨經辨脈。調其陰陽。合其榮衛。令得汗出。又十二經之榮。皆治身熱。為主身熱皆南方火。故經曰。榮主身熱。皆可刺也。

刺傷寒結胸痞氣。

傷寒下後結胸痞氣者。皆足三陰之終。手三陰之始。胸中結痞。過在足少陰腎。手厥陰包絡。刺兩經之井原。以瀉胸中之氣。心中結痞。過在足太陰脾。手少陰心。刺兩經之井原。以瀉心中之氣。胃中結痞。過在足厥陰肝。手太陰肺。刺兩經之井原。以瀉胃中之氣。或上腕中腕下腕。應痞結而瀉之。

治傷寒三陽頭痛法。傷寒三陽頭痛。何法刺之。答曰。手之三陽。足之三陽。皆會於頭者。謂諸陽之會。其受邪伏留而不去。故曰。三陽頭痛。視其色脈。知在何經而取之。

如脈浮而頭痛。過在手足太陽。刺 穴腕骨 京骨

如脈浮而長。過在手足陽明。刺 穴合谷 衝陽

如脈浮而弦。過在手足少陽。刺 穴陽池 丘墟 風府 風池 以上數穴。刺三陽之頭痛法也。

治傷寒三陰腹痛法。傷寒邪在三陰內。不得交通。故為腹痛。手足之經。皆會於腹。隨經取之。

如脈弦而腹痛。過在足厥陰肝。手太陰肺。刺 穴太衝 太淵 大陵

如脈沉而腹痛。過在足少陰腎。手厥陰心胞。刺 穴太谿 大陵

如脈細沉。而腹痛。過在足太陰脾。手少陰心。刺 穴太白 神門 三陰交

以上數穴。刺三陰腹痛之法也。

灸少陰原救脈法。

治傷寒陰病脈欲絕。當灸太谿穴。太谿者。足少陰腎之原。少陰病屬水。陰氣太盛。陽氣不得營。故瀉陰補陽。陰毒傷寒。體沉四肢俱重。腹痛脈微遲。當灸氣海。或關元。脈屬少陰。故同法瀉陰補陽也。

辨傷寒藥附針灸法。

傷寒經與表合。針與藥自汗出。遂漏不止。刺風府風池。卻與桂枝湯。傷寒經與里合。灸太谿七壯。與通脈四逆湯。此太陽少陰表裡之法。故表可針太陽也。里可灸少陰也。

傷寒刺期門。

太陽病頭痛眩冒。心下痞者。刺肺俞肝俞。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不止。當刺期門穴。頭痛冒眩。太陽經病。可發汗。心下痞滿。邪傳里也。不可發汗。刺肺俞奪其邪氣。二穴皆在太陽經也。是高下之刺也。妄發其汗。內亡津液。傳屬陽明。故譫語不止。未太實者。當瀉肝經。刺期門。恐傳入於脾胃也。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從刺期門。腹滿譫語。太陰陽明經也。脈浮而緊。肝脈也。故夫乘妻名曰從。當刺期門。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發熱。嗇嗇惡寒者。肺病也。大渴者。上焦有熱也。自汗者。表虛也。小便利者。里和也。妻來乘夫。名曰橫。當刺期門。

灸傷寒咳逆法。

十便良方云。有患霍亂吐痢者。垂困。忽發咳逆。半日之間。遂至困。始有人云。有灸咳逆法。凡傷寒及患疾得咳逆。皆為惡候。投藥皆不效者。灸之必愈。予遂令灸之。火至。咳逆已定。其法。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直骨間陷中。婦人即屈乳頭度之。乳頭齊處是穴。艾炷如小豆許。灸三壯。男灸左。女灸右。只一處。火到當即瘥。若不瘥。則多不救矣。

治脈微細不見。一時無脈者。

以圓利針。刺足少陰經復溜二穴。在內踝上二寸陷中。針至骨順針往下刺之。候回陽脈生大。乃出針。

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穴中脘

治熱病身痹。灑淅振寒。季脅支滿痛。穴刺陷谷。足先寒上至膝。乃出針。

治傷寒氣熱身熱喘。穴三間

治傷寒過經不解。刺足厥陰經期門二穴。使經不傳。凡治傷寒。辨其足三陰三陽經。審而刺之。仲景傷寒傳足經不傳手經。此之謂也。

傷寒頭痛

治傷寒寒熱頭痛。噦衄肩不舉。穴溫溜

治熱病頭痛。身熱引目外眥而急。煩滿汗不出。引頷齒而赤皮痛。穴懸顱

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穴懸釐

治振寒。小指不用。頭痛。穴少澤

治身熱頭痛。進退往來。穴神道 關元

治頭痛食不下。穴三焦俞

治熱病先頭重項痛。煩悶。心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又熱病滿悶不得臥。身重骨痛不相知。穴太白

治傷寒身熱頭痛噦逆。肩不得舉。穴溫溜

治痛頭。穴魚際 液門 中渚 通里

治頭痛。穴天池

治頭眩痛。穴支正

治頭痛顛顛然。穴通里

治頭痛汗不出。穴魚際

資生經云。治傷寒頭痛藥多矣。惟濃煎五苓散服。必效。不必針灸。予屢與人。皆效故也。

治頭痛。穴風池

傷寒寒熱

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身熱。項強。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虛則生疣痂。穴少海 支正

治傷寒溫病。身熱煩心。口乾心澹善驚。手清。逆氣嘔唾。肘瘈善搖。頭顏清。汗不過肩。穴曲澤

治氣熱身熱。寒熱。口乾。喘息口急痛。善驚。穴三間

治寒熱項適歷。耳鳴無聞。引缺盆肩中熱痛。麻木不舉。穴肩貞

治傷寒餘熱不盡。穴曲池

治寒熱好嘔。穴商丘

治寒熱皮肉骨痛。少氣不得臥。穴中府 膈俞(又云。膈俞主嗜臥怠惰不欲動搖。身當濕。不能飲食)

治寒熱淒索。氣上不得臥。穴支滿 肩井 關衝

治寒熱掌中熱。穴列缺

治傷寒振寒。頸項痛。穴天井

治振寒而欠。穴衝陽

治身熱惡寒。穴後谿

治傷寒熱盛煩嘔。穴大椎

寒熱

治骨寒熱。汗注不止。穴復溜

治寒熱解散。淫濼頸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穴至陽

治身解寒淫濼。䯒酸不能久立。穴光明

治寒熱風痙。脊強反折。穴啞門

治灑淅寒氣。穴陶道 神堂 風池

治灑淅畏寒。厥逆。穴陰郄

治灑淅惡風寒。虛熱。舌黃身熱。頭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穴魚際

治發寒熱。穴浮白

治頭重身熱。穴腎俞

治身熱頭重。脅痛。不得轉側。穴顱囟

治身熱。穴太白 陽綱

治身體煩熱。穴曲差

治勞疾羸瘦。體熱。穴腦空

治寒熱喘滿。穴肺俞

治寒熱胸膈滿。穴天池

治乍寒乍熱。穴少衝

治寒熱。穴神道 少海

治振寒。穴膽俞

治灑淅振寒。穴臨泣

治虛熱灑淅。毛豎惡風寒。舌上黃。身熱咳嗽喘。痹走胸背。不得息。頭痛甚。汗不出。熱煩心。少氣不足。穴魚際

治寒熱骨痛。穴膈俞

治身寒熱。穴天突

治身寒熱。引項強急。穴腦空

治寒熱。穴飛揚 光明

治臟腑積聚。心腹滿。腰背痛。飲食不消。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穴三焦俞。隨年壯。又胃脘穴灸百壯。乃灸至千壯止。

治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俯仰。身黃。腹滿。食嘔。舌根直。穴脾俞。並椎三穴。各灸七壯。

治盜汗。寒熱惡寒。穴肺俞(隨年壯。針五分)。陰都百壯。

治多汗寒熱。穴玉枕。五十壯。

治三焦寒熱。穴小腸俞。灸隨年壯。

治膀胱三焦津涎下。大小腸寒熱。赤泄。洞痢。腰脊痛。小便不利。婦人帶下。穴三焦俞。灸五十壯。

治身體腰脊如解。及治寒熱。

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撅骨尾竅骨也。以年為壯數。視背椎陷者灸之。舉背肩上陷者灸之(𩩲髃穴也)。兩季脅之間灸之(章門穴也)。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陽輔穴也)。足小指次指間灸之(俠谿穴也)。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經闕其名)。腨下陷脈灸之(承筋穴也)。外踝後灸之(崑崙穴也)。膺中陷骨間灸之(天突穴也)。掌束骨下灸之(陽池穴也)。臍下三寸灸之(關元穴也)。灸毛際動脈灸之(氣衝穴也)。膝下三寸分間灸之(三里穴也)。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衝陽穴也)。巔上一寸灸之(百會穴也)。

治身體腰脊如解。穴湧泉

傷寒熱氣

治腹痛而熱。穴行間

治腹中熱。穴中極

治五臟熱。及身體熱。脈弦急。

灸第十四椎與臍相當。五十壯。老少增損之。若虛寒至百壯。橫間三寸灸之。

治身體熱腹痛。穴氣衝

治腹中熱。喜渴涎出。是蛔也。手持之物令得移。穴刺中脘穴。亦不可容易針

治腹中大熱不安。穴氣衝

治寒熱入腹。穴關元

治久冷。穴天樞灸百壯。

治腹寒。穴陰陵泉 三陰交

治腹中寒熱。穴隱白

療熱風冷痹。穴下廉

治寒熱。穴上關

治寒熱。亦主下部寒熱。穴飛揚

治寒熱。穴啞門

治乍寒乍熱。穴少衝

治但是積冷虛乏病。穴宜灸關元。

治臟腑久積冷氣。心腹脹滿。穴三里

治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衝心。穴天樞

治冷氣。穴中極

治冷氣。穴漏谷 會陽

治六腑氣寒。不嗜食。穴下脘

治冷氣上衝心。穴氣海

治腹中寒。冷氣脹滿。穴隱白

治上氣冷發。腹中雷鳴。穴太衝

治結氣寒冷。穴太倉。灸百壯。

治臍下絞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此冷氣也。穴關元。灸百壯。

治心下寒。穴商丘

治心寒冷氣上。穴鳩尾。少衝商丘龍頷灸百壯。

治寒厥驚狂。穴陽交

治腹寒氣滿。穴衝門

資生經云。五勞六極。復生七傷。變生七氣。積聚堅牢如杯。留在腹內。心痛煩冤。不能飲食。時來時去。發作無常。寒氣為病。則吐逆心滿。熱氣為病。則恍惚悶亂。長如眩冒。又復失精。宜服和劑局方七氣湯。若冷氣忽作。藥灸不及。只用大針。微刺諸穴與疼處。須臾即定。神效。

治胃中熱。穴三里。灸三十壯。

治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穴水道。灸隨年壯。

身寒痹

治身常濕。穴鬲俞

治身濕。穴豐隆

治身濕。搖時時寒。穴曲池 列缺

治卒痹病。引臏下節。穴曲泉

治膝股重。穴合陽

治身濕痹不能行。穴漏谷

治濕痹支腫。髀筋急瘈。頸痛。穴懸鐘

治髀樞痛。膝脛骨搖。酸痹不仁。筋縮。諸節酸折。穴絕骨

治身痹淅淅振寒。穴臨泣

治骨痹煩滿。穴商丘

治身體不仁。先取京骨。後取中封絕骨。皆瀉之。

治痿厥。身體不仁。少氣濕腫膝腫。穴中封

治緩縱痿痹。腨腸疼冷不仁。穴風市

治寒氣在分肉間。痛苦痹不仁。穴中瀆

治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脛痹不仁。穴陽關

治酸痹不仁。身重。穴絕骨

治冷風濕痹。穴環跳

治濕痹。穴條口

治寒濕內傷。穴下髎

治風濕痹。穴委中

治偏風熱風。冷痹不遂。風濕痹。穴下廉。灸瘡瘥。冷痹即已。

治痹走胸背。穴魚際

治冷痹。脛膝疼。腰腳攣急。足冷氣上。不能久立。有時厭厭嗜臥。手足沉重。日覺羸瘦。名復連病。令人急無情。常愁不樂。健忘。嗔喜。有如此候。即當穴灸懸鐘、絕骨。隨年壯。一灸即愈。不得再灸也。若年月久更發。依法更灸。若意便欲多者。七日外。更七壯。

資生經曰。虛損論云。疾之所起。生自五勞。五勞既用。二臟先損。心腎受邪。即生六極。一曰氣極。氣極令人內虛。五臟不足。外受邪氣。多寒濕痹。又曰五勞六極七傷。七氣積聚。變為病者。甚則令人得大風緩急。濕痹不仁。偏枯筋縮。四肢拘攣。令人無子。

治骨痹。舉節不用而痛。汗注煩心。取三陰之經補之。厥痹者。厥氣上攻腹。取陽之絡。視主病者。瀉陽補陰經也。穴會陰 太淵消濼 照海

治足大指搏傷。下車挃地。適臂指端傷。為筋痹。穴解谿

治痹脛重。足跗不收。跟痛。穴巨虛 下廉

治脛疼。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穴條口

治膝寒。痹不仁。痿不屈伸。穴髀關

治膚痛痿痹。穴外丘

治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穴陽陵泉

治腰脅相引痛。髀筋瘈。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穴環跳

治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處。穴至陰

治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穴三陰交

治胸痹引背時寒。穴間使

治痹心痛。穴天井

治胸痹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穴臨泣

治胸痹心痛。穴膻中忌針

治胸痹滿痛。穴期門

自汗

治多汗。穴玉枕

治汗出。穴膈俞

治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穴曲肘橫文灸五十壯。長平灸五十壯。

治頭項痛。歷節汗出。穴飛揚 湧泉 頷厭 後頂

治瘧多汗。穴崑崙

治溫瘧汗出。穴然谷

治骨寒熱。汗注不止。穴復溜

治心痛汗出。穴大敦

治汗出。穴缺盆

治風汗出。穴中府

治汗出而寒。穴少商

治汗出。穴衝陽

治熱病煩心。心悶。先手臂身熱。瘛瘲唇口聚。鼻張。目下。汗出如珠。穴列缺 曲池

治汗出寒熱。穴五處 攢竹 正營 上脘 缺盆 中府

治汗出衄血不止。穴承漿

治汗出而嘔痓。穴百會

治熱病汗出。目厥足清。又治汗不出。厥。手足清。穴大都

治寒熱無所安。汗出不止。風逆。四肢腫。穴復溜

治熱病煩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後取太谿。大指間動脈皆先補之。

治汗出。穴列缺 肺俞 心俞

治多汗瘧病。穴譩譆。灸五十壯。

汗不出

治胸滿短氣不得汗。皆針補手太陰。以汗出。

治瘧寒汗不出。穴少澤 復溜 崑崙

治風瘧。汗不出。穴偏歷

治瘧寒熱。汗不出。穴少澤

治痎瘧振寒熱。汗不出。穴上星

治頭痛風汗不出。穴啞門

治心中煩滿。汗不出。穴心俞 曲差

治灑淅寒熱。脊強汗不出。穴陶道

治振寒汗不出。穴膽俞

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穴命門

治身熱汗不出。穴上脘

治汗不出。穴至陰 魚際 曲泉 俠谿 中膂俞

治風汗不出。穴偏歷

治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穴竅陰

治汗不出。穴命門。肺俞

治汗不出過肩。穴曲澤

治汗不出不過眉。穴曲澤

治汗不出。穴魚際

治熱病汗不出。腹中積癖。默默嗜臥。四肢怠惰。不欲動。身常濕。不能食。食則心痛。周痹身皆痛。穴鬲俞

傷寒無汗

療熱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目眩煩心。四肢腫。穴大都

治熱病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又云。及主熱病。煩滿欲嘔噦。胸脅不可反側。咳滿溺赤。小便血衄不止。嘔吐血。氣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喜渴。口中爛。掌中熱。欲嘔。穴勞宮

治臂厥熱痛。汗不出。穴孔最(皆灸刺之。此穴可出汗)

治熱病汗不出。穴經渠 陽池 陽谷 合谷 前谷 內庭 後谿 腕骨 支溝 厲兌 衝陽 解谿

治熱病汗不出。穴中衝

治煩滿汗不出。穴命門 膀胱俞 上脘 曲差 上星 陶道 天柱 上髎 懸釐 風池

治下部寒熱。汗不出。體重。穴飛揚

治汗不出。淒厥惡寒。穴玉枕 大杼 肝俞 心俞 鬲俞 陶道

治腹足清。寒熱。汗不出。穴光明

治身熱頭痛汗不出。穴曲泉

治頭痛甚不出汗。穴魚際

治氣鬲喜嘔。鼓頷不得汗。煩心身痛。穴尺澤

治熱病。先不樂。頭痛面熱無汗。穴液門 中渚 通里

治傷寒溫病善搖頭。顏青汗不過眉。穴曲澤

治熱病汗不出。取其經血立愈。穴委中

治熱病汗不出。穴孔最可(灸三壯。即汗出)

治熱病汗不出。穴陷谷 厲兌 鬲俞 中渚 大都 支溝 陽谷 腕骨 前谷

治熱病煩滿汗不出。頭偏痛。煩心不欲食。穴懸顱

治熱病汗不出。頭偏頭。煩心不欲食。穴懸釐

治熱病汗不出。穴譩譆

治傷寒。汗不出脊強。穴大杼

治熱病汗不出。暴痹喘逆。心痛嘔吐。穴經渠

治熱病汗不出。穴商陽

治熱病汗不出。掌熱。身如火。心痛。煩滿。舌強。頭痛如破。穴中衝

治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消癉。大便難。穴太谿

治溫病汗不出。目眩苦頭痛。穴風池

治熱病汗不出。臂膊腋腫。喜笑不休。心懸若飢。喜悲泣驚恐。目赤。小便如血。嘔逆。狂言不樂。穴大陵

治熱病汗不出。卒狂。虛則痿痹。坐不能起。實則足䯒熱。膝痛。身體不仁。善齧頰。穴光明

治熱病汗不出。胸滿頸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聲。喉喝。穴天池

治熱病汗不出。穴譩譆 天牖 風池 上星

治熱病汗不出。而苦嘔煩心。穴承光

治熱病汗不出。穴天柱 風池 商陽 關衝 液門

治熱病。胸中澹澹。腹滿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小腹滿。瘛瘲。心疝滿不得息。穴巨闕

治熱病汗不出。脅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鳴聾無所聞。穴陽谷

治熱病汗不出。善噫。腹脹滿。胃氣譫言。穴解谿

傷寒嘔噦

治傷寒煩心。喜嘔。心腹脹噫。煩熱。鬲中不利。穴巨闕

治熱病煩心。喜嘔。胸中澹澹。穴間使

治傷寒。寒熱頭痛嘔衄。穴溫溜

治汗出而嘔痙。穴百會

治寒熱好嘔。穴商丘

治傷寒熱盛。煩嘔。穴大椎

治頭身熱赤欲嘔。穴腎俞

治熱病煩滿嘔噦。穴勞宮

治傷寒逆氣嘔吐。穴曲澤

治傷寒嘔逆。噫噦。鬲中氣閉塞。穴溫溜(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壯)

治傷寒嘔逆。若氣自腹中起。上築咽喉。逆氣連屬不能出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此由寒傷胃脘。腎氣先虛。逆氣上乘於胃。與氣相侔。不止者難治。謂之噦。

穴灸中脘關元百壯。未止。灸腎俞百壯。宜茱萸丸。此用方論。噦者。俗云。咳逆也。針灸者。當以此求之。

瘧論

(附論)

治瘧病灸刺法論曰。足太陽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陽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惡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刺足少陽。足陽明瘧。令人先寒。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腳趺上。足太陰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飲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嘔。嘔已乃衰。即取之。足少陰瘧。令人吐嘔甚。久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其病難已。足厥陰瘧。令人腰痛。小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小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

治溫瘧寒瘧。療瘧久不愈。穴譩譆。

治溫瘧痎瘧。穴腰俞 中脘

治痎瘧。穴鬲俞 命門 太谿

治暴瘧。穴陰蹺

治寒瘧。穴上廉

治瘧寒熱。唇口乾。身熱喘。目急痛。穴三間

治瘧發寒熱。頭重煩心。穴至陰

治寒熱痎瘧。穴液門 合谷 陷谷 天池

治發寒熱。瘧久不愈。目視䀮䀮。穴偏歷

治痎瘧久不愈。穴大椎

治痎瘧久不愈者。煩滿少氣。悲恐畏人。臂酸掌熱。手握不伸。穴少府

治痎瘧寒熱灑淅。穴陶道

治寒熱痎瘧。腰腹相引痛。穴命門

治瘧日西發(又云治瘧日發)。穴足臨泣

治久瘧。穴太谿 照海 中渚

治久瘧振寒。及腋下腫。穴丘墟

治瘧。穴陷谷

治痎瘧色蒼蒼振寒。小腹腫。食怏怏。繞臍痛。足逆冷。不嗜食。身體不仁。太息。穴中封

治痎瘧寒熱。目眩頭痛。暴得耳聾。穴液門

治痎瘧頭痛煩悶。穴腕骨

治寒熱痎瘧口乾。穴商陽

治溫瘧。穴譩譆 中腕 白環俞

治寒熱瘧。穴上髎 偏歷

治寒瘧。唇焦口乾。氣喘。穴三間

治痎瘧寒熱。穴脾俞

資生經云。有人患久瘧。諸藥不效。或教之以灸脾俞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瘧聞之。亦灸此穴而愈。蓋瘧多因飲食得之。故灸脾俞自效。

治寒瘧不嗜食。穴內庭 厲兌 公孫

治瘧寒熱。喜驚不欲食。穴京骨

治瘧心煩。甚欲得飲冷。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穴神門

治身寒熱瘧病。心下煩滿。氣逆。穴合谷 陽谿 後谿 陽池 陰都

治寒瘧。穴天樞

治寒瘧嘔沫。喜笑縱唇口。穴列缺

治痎瘧振寒。腹滿煩心。善噦唾味。唇乾。引飲不下。膨脹。手攣指痛。寒慄鼓頷。喉鳴。穴少商

治瘧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膨脹。穴經渠

治溫瘧痎瘧。穴大椎 腰俞

治瘧。頭項強不可俯仰。頭痛振寒。穴大杼

治痎瘧。穴百會 前谷 風池 神道

治痎瘧振寒。熱汗不出。穴上星

治風瘧汗不出。穴偏歷

治瘧寒汗不出。穴少澤 復溜 崑崙

治瘧先寒。灑淅甚久而熱。熱去汗出。穴衝陽

治瘧多汗。又云。主瘧多汗。腰痛不可俯仰。目如脫。項似拔。穴然谷 崑崙

治瘧寒熱。穴列缺(又云。主瘧甚熱)後谿 少澤 前谷

治瘧咳逆心煩不得臥。寒熱。穴太泉 太谿 經渠

治乍寒乍熱瘧。穴大陵 腕骨 陽谷 少衝

治瘧振寒。熱盛狂言。穴天樞

治瘧多寒少熱。又治瘧悶嘔甚。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寒厥足熱。穴大鐘

治寒瘧腹痛。穴商丘

治瘧背振寒。項痛。引肘掖腰痛少腹痛。四肢不舉。穴少海

治瘧甚苦寒。咳嘔沫。穴陽谿

治瘧不嗜食。惡寒。穴厲兌 內庭

治瘧振寒。寒慄鼓頷。穴小商

治痎瘧熱。穴商丘 神庭 上星 百會 完骨 風池 神道 液門 前谷 光明 至陰大杼

治瘧身熱。穴陰都 少海 商陽 三間 中渚

治瘧身熱。穴列缺

治瘧脅痛不得息。穴陽谷

治瘧足痛。穴俠谿

治瘧從腳胻起。穴衝陽 束骨

治狂瘧頭眩。痛痙反折。穴飛揚

治瘧面赤腫。穴溫溜

治瘧食時發。心痛悲傷不樂。穴天井

治瘧病。穴天府

治風瘧。穴譩譆 支正 少海

治痎瘧少氣。穴三里 陷谷 俠谿 飛揚

王氏云。夫瘧皆生於風。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素問云。痎猶老也。亦瘦也。楊上善云。二日一發為痎瘧。其說與素問千金異)。瘧有數名。先寒後熱。曰寒瘧。先熱後寒。曰溫瘧。熱而不寒曰癉瘧。多寒曰壯瘧。久不瘥曰勞瘧。久不斷曰老瘧。時行後變成瘧。曰瘴瘧。病結為癥瘕曰瘧母。以至肝肺脾腎心胃亦皆有瘧。或每日發。或間日發。或作稍益晏。或作日益早。素問千金等方。論之詳矣。治瘧之方甚多。惟小金丹最佳。予嘗以與人。皆效。然人豈得皆有此藥哉。此灸之所以不可廢也。鄉居。人用旱蓮草捶碎。宜用手掌大(四指闊也)。當兩脅中。以古文錢壓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泡。謂之天灸。尚能愈瘧。況於灸乎。故詳著之。

治諸瘧而脈不見者。刺十指間出血。及看兩舌下有紫腫紅筋。亦須針去血。效。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治肝瘧。穴刺足厥陰見血。

治心瘧。穴刺手少陰。

治脾瘧。穴刺足太陰。

治肺瘧。穴刺手太陰陽明。

治胃瘧。穴刺足太陰陽明橫脈出血。

治腎瘧。穴刺足少陰太陽。

治五臟瘧。尺澤二穴。各灸三壯。發時灸。

凡灸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未發者。先灸之。從頭項發者。於未發前。預灸大椎尖頭。漸灸過時止。從腰脊發者。灸腎俞百壯。從手臂發者。灸三間。又灸上星。及大椎。至發時令滿百壯。灸艾炷和黍米粒。若覺小異。即灸百會三壯。若後更發。又七壯。極難愈者。不過三灸。以足踏地。以線圍足一匝。中折從大椎向百會灸線頭三七壯。炷如小豆。又灸風池二穴三壯。又正頭仰臥。以線量兩乳間。中起從乳向下灸度。隨年壯。男左女右。

治痎瘧。穴上星主之。灸七壯。先取譩譆。從取天牖風池。瘧日西而發者。臨泣主之。灸七壯。

治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穴飛揚。灸七壯。

治瘧多汗。腰痛不得俯仰。目如脫。項如拔。穴崑崙。灸三壯。又大開口。度上下唇。以繩度心頭。灸此度下頭百壯。又灸脊中央五十壯。遇發時灸二十壯。

治熱多寒少。又云。瘧悶嘔甚。欲閉戶而處。寒厥足熱。穴太谿

治瘧。穴刺足少陰血出愈。

治瘧寒熱。穴合谷 陽池 俠谿 京骨

治瘧病。醫不能救者。以繩量病人腳。圍繞足跟。及五指匝訖。截斷繩不用。所量得繩。置項上。著反向背上。當繩頭處。中脊骨上灸。三十壯則定候。看復惡寒。急灸三十壯則定。此至過發一炊久候之。雖飢。勿與食盡日。此法神驗。男左足。女右足。

治瘴瘧服藥後。穴灸大椎三四十壯。無不斷。若先寒者。將欲寒者。預前以炭火安床下。令背暖。並取鱉甲末一方寸匕。暖酒和服。至發時。令得三服被覆。過時無不斷。此是陶氏法。比欲寒時但以火灸其背。亦乃即瘥者。縱發亦輕。效驗。

治瘧。從手發者。灸三間。三年痎瘧欲發。慘慘則下火。從腰發者。灸腎俞百壯。

治瘧疾久不愈。不問男女。於大椎中第一骨節盡處。先針後灸三七壯。立效。或灸第三骨節亦可。

治瘧疾。穴灸大椎百會。各隨年壯。

黃疸

治黃疸。穴脾俞 胃脘 太谿

治黃疸一足寒。一足熱。喜渴。及舌縱煩滿。穴然谷

治黃疸熱中喜渴。穴太衝

治身黃。時有微熱。不嗜食。少氣。身體重。膝內廉內踝前痛。穴中封 五里

治黃疸腹滿不能食。穴脊中

治黃疸喜欠。不下食。脅下滿欲吐。身重不欲動。穴脾俞

治黃疸目黃。穴勞宮

治目黃振寒。穴中脘 大陵

治黃疸。穴脾俞

療腰身黃。脹滿。腹肚瀉痢身重。四肢不收。黃疸。邪氣積聚。腹痛寒熱。穴脾俞

療身黃羸瘦。穴章門

治馬黃。黃疸等病。穴黃門穴(從鼻頭直入髮際。度取通繩分為三斷繩。取一分入髮際。當繩頭針是穴)

治馬黃。黃疸。上齦里穴。正當人中及唇。針三鋥。

治馬黃。黃疸。四時等病。上齶穴。入口裡邊。在上縫赤白脈是。針三鋥。

治黃疸。舌下穴。俠舌兩邊針。

治馬黃黃疸。寒暑瘟疫。唇里穴。正當承漿裡邊。逼齒齦。針三鋥。

治四時寒暑所苦。疸氣溫病。穴顳顬。針灸。

治馬黃黃疸疫通身。並黃語。音已不轉者。俠人中穴。火針。

治馬黃急疫。俠承漿穴。

治馬黃黃疸急疫等病。穴巨闕。灸穴七壯。

治馬黃黃疸。穴上脘。灸七壯。

治馬黃黃疸。男陰縫穴。拔陰反向上灸。若女人玉門是穴。男女針灸無恠。

治頭中百病。馬黃黃疸。穴風府。針灸之。

治馬黃黃疸。熱府穴在第二節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治馬黃黃疸。寒暑諸毒。穴心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腳後跟穴。在白肉後際。針灸隨便。

治黃疸。通治百毒。穴肺俞(灸)

治馬黃。黃疸寒暑疫毒。耳中穴。在耳門孔上橫梁是。針灸之。

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頰裡穴。從口吻邊入往對頰裡去口一寸。針頰兩邊同法。

治馬黃黃疸。䚡石子頭穴(還取病人手。自提臂從腕中太淵絞向上一尺接白肉際。灸七壯)

治黃疸。乳孔穴。度乳至臍中屈筋頭骨是。灸百壯。

治馬黃瘟疫。穴太衝。針灸隨便。

治傷泡身黃。穴章門

治三十六黃確應用俞穴處。穴肝俞 心俞 脾俞 肺俞 腎俞 膽俞 小腸俞 胃俞 大腸俞 膀胱俞 風門 百會 接脊一穴。在背當中心。天窗 明堂 神庭 風府 風池 玉枕承漿 太陽 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下脘 胃脘 陰倍二穴。在胃兩旁各一寸半。章門手太陽 手陽明 勞宮 三里 上廉 下廉 承山 絕骨 足陽明 太衝 伏兔 氣海 丹田 關元 曲骨 魂舍 玉泉。

治黃疸。穴手太陽。灸隨年壯。

資生經云。五苓散治疸病發渴立效。瘀熱在裡。身黃腫。煎茵陳湯下。服此不效。方可針灸。

治黃疸。穴魚際。灸七壯。

治癉善噦。氣走咽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難。嗌中腫痛。吐血。口中熱唾如膠。穴太谿

卷十一

針灸門

頭風

療頭風。穴百會 腦空 天柱

療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右主如果。穴神聰

療頭風熱痛。頭腫風癇。穴前頂

療風眩目䀮䀮。額顱上痛。穴後頂

療頭風目眩。穴上星

治頭風目眩。面赤腫。穴前頂

治頭風。穴下廉 五處 神庭

治風頭眩。善嘔煩滿。穴神庭

治風頭眩頭痛。穴天牖 風門 崑崙 關元 關衝

治風眩。偏頭痛。穴前頂 後頂 頷厭

治風頭眩。顏清。引頷痛。穴上星

治風頭眩。頭痛顏清。穴囟會

治風頭耳後痛。煩心。穴完骨

治痿厥風。頭重痛。穴跗陽

治胸中寒如風狀。頭眩兩頰痛。穴俠谿

治風頭痛。穴腎俞 攢竹 承光 絲竹空 瘈脈 和窌

治頭眩風悶。穴五處

治風頭熱。穴合谷 五處

療頭風面腫。目眩。項強不得轉。穴天牖

治頭風生白屑。多睡。穴囟會 針佳。以油鹽揩髮根。頭風永除。

治頭風腫癢。穴眉沖(針)

療頭目眩痛。穴通理 百會

療頭眩。穴陽谷

王氏云。論頭痛本於大寒。內至骨髓。則頭風者。亦本於風寒入腦也。本氏方論。婦人患頭風者。十居其半。或者婦人無巾以御風寒焉耳。男子間有患之者。非頭上少發。必其囟會前頂之發禿也。欲灸頭風。先宜囟會。百會。前頂等穴。其頭風連目痛者。當灸上星。神聰。後頂等穴。予嘗自灸。驗效。教人灸亦驗云。

治頭風。灸後頂穴。在百會後一寸五分。強間穴前一寸五分。灸五壯。兼治癲疾。並搖頭口喎者。風瘙身體癮疹。灸曲池二穴。甲乙經云穴。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陽明脈之所入也。各灸三壯。

治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顧。刺手少陽經天牖二穴。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針入五分。留七呼。不宜補。亦不宜灸。若灸之。面腫眼合。取足太陽經譩譆二穴。在背俞部第三行。肩膊內廉。俠第六顧下。兩傍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之所發也。針入六分。留三呼。瀉五吸。後針天牖風池。其病即瘥。若不先針譩譆。即難廖其疾也。此皆久病流注之法。今舉此為例。學者宜須審詳。

治頭風面虛腫。穴上星

治目黃頭腫。穴腦戶

頭痛

治風眩頭痛。嘔吐心煩。穴解谿 承光

治頭痛振寒。汗不出。穴膽俞

治頭痛振寒。穴大杼

治頭痛風寒汗不出。穴啞門

治頭痛。穴合谷 天池 絲竹空 魚際 四白 天衝 三焦俞 風池。

治寒熱頭痛。進退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穴神道

治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穴陽谿

治厥頭痛。面浮腫。風逆四肢腫身濕。穴豐隆

治頭重鼻塞。風寒從足小指起。脾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轉筋寒熱。汗不出。煩心。穴至陰

治頭痛振寒。目黃脅痛。穴青靈

治腦旋目運。頭痛不可忍。煩心嘔吐涎沫。發無時。項強不可顧。穴強間。

治頭痛肩背急。穴崑崙

治頭痛頸項急。不得顧。目眩。穴風府

治頭痛項痛。穴曲池

療身熱頭痛。不可反側。穴顱息

療頭痛甚。汗不出。穴魚際

療頭痛。穴腦戶

療頭目眩痛。穴百會 通里

療頭痛如破。身熱如火。穴命門 中衝

療寒熱頭痛。善噦。衄血。肩不舉。穴溫溜

療醉後酒風發。頭重皮膚腫。兩角眩痛。穴率谷

治頭痛。穴天柱 陶道 大杼 孔最 後谿(一作本神)

治頭腫痛。穴腦戶 腦空 通天

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喘逆煩滿。嘔吐汗出。穴大陵 頭維

治頭痛如錐刺。不可動搖。穴竅陰 強間

治頭痛寒熱。汗不出。惡寒。穴目窗 中渚 完骨 命門 豐隆 太白 外丘 通谷 京骨 臨泣 小海 承筋 陽陵泉

治寒熱頭痛。喘渴。目不可視。穴神庭 水溝

治寒熱痹頭痛。穴消濼

治頭痛。穴五處

治頭痛筋攣。骨重少氣。噦噫滿。時驚。不嗜臥。咳嗽煩冤。其脈舉之則弦。按之石堅。由腎氣不足。而內著其氣。逆而上行。謂之腎厥。宜灸關元百壯。服玉真丸。

治頭痛連齒。時發時止。連年不已。此由風寒留於骨髓。髓以腦為主。腦逆。故頭痛。齒亦痛。穴曲鬢七壯。左痛灸左。右痛灸右。宜白附子散。

治頭痛頭風。耳後痛。腦空等。穴小海 完骨

治癲疾頭痛。穴天衝

素問嘗論。有數歲頭痛不已者。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腦逆。故頭痛。齒亦痛。名曰厥逆頭痛。亦有腎厥。肝厥頭痛者。如本事方所謂。下虛者。腎虛也。腎厥則頭痛。上虛者。肝虛也。肝厥則頭暈是也。皆可隨證治之。若真頭痛。則朝發夕死。夕發朝死矣。人而患此亦末如之何。要之亦有所自。其在根本不固耶。若欲著艾。須先百會囟會等穴。而丹田氣海等穴。尤所當灸。以補養之。毋使至於此極也。

治風眩。偏頭痛。穴前頂

治風痰頭痛。穴豐隆

治頭偏痛。引目外眥。穴懸釐

治頭風目眩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急。耳鳴。好嚏。頸痛。穴頷厭

治頭偏痛。穴後頂

治頭半寒痛。頭眩目痛。穴玉枕

治頭項偏痛。穴正營

治熱病頭痛汗不出。頭偏痛。引目外眥赤。身熱齒痛。穴懸顱

治頭偏痛。煩心不欲食。穴懸釐

治偏正頭痛。穴絲竹空 風池 合谷

治眉攢頭痛不可忍者。穴解谿

治頭眩痛。穴崑崙 解谿 曲泉 飛揚 前谷 少澤 通里

腦痛

治腦旋(資生經)。穴強間

治頭旋腦痛。頭風。腦重目如脫。項如拔。項強痛不顧。穴天柱

治腦風疼不可忍。穴玉枕

治腦風頭痛惡風寒。穴承靈

治腦風頭痛不可忍。目瞑心悸。發即為癲風。引目眇。穴腦空

治腦風頭痛。穴上廉

治腦兩角強痛。穴率谷

療頭風腦疼。穴啞門

療腦疼。穴風池

治腦風。穴少海

治口鼻出血不止。名腦衄。穴上星。灸五十壯。

治腦熱疼甚。穴囟會 強間

王氏云。患腦熱疼。甚則自床投下。以腦柱地上。或得冷水。粗得而疼。終不已。服諸藥不效。人教灸囟會而愈。熱疼且可灸。況冷疼乎。凡腦痛腦旋腦瀉。先宜灸囟會。而強間等穴。蓋其次也。

頭旋

治忽頭旋(資生經)。穴目窗

治頭旋耳鳴。穴絡卻

治頭旋腦重。穴大杼

治坐如在船車中。穴中脈

王氏云。隨母赴任。為江風所吹。自覺頭搖動。如坐舟車上。如是半年。乃大吐痰。遍服痰藥。並灸頭風諸穴。方愈。

治頭風搖動。灸腦後玉枕中間。七壯。

治失枕頭重如石。穴玉枕

治頭重。穴百會

治腦重鼻塞。頭目眩疼。穴百會

治頭重目眩運。穴陶道

治頭重。穴率谷 至陰 腎俞

治頭重痛。穴跗陽 腦戶

治頭重。穴至陰

治頭重不能起。灸腦戶下一寸半。

治頭重腦重。穴啞門 通天 跗陽

治頭重。穴腎俞

治頭重風勞。穴腦戶。灸五壯。

頭腫

治頭腫(資生經)。穴腦戶

療頭風熱痛。頭腫大腫極。即以三稜針刺之繞寸以下。其頭痛腫立瘥。穴前頂

療頭風頭腫。皮腫面虛。鼻塞頭痛。穴上星

治頭皮腫。生白屑。穴囟會

治頂痛。穴曲池

治頭面腫。穴公孫

治頭面氣腫。穴完骨

頸項強

治頸項腫寒熱(資生經)。穴腕骨 陽谷

治頸腫寒熱。穴丘墟

治寒熱頸痛瘰癧。穴大迎

治項痛。穴竅陰 消濼

治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耳後。穴完骨

治頸項強不可俯仰。穴大杼 京骨

治頸項不得顧。穴肩井 魄戶

治項強不得顧。穴天牖 後谿

治頸項痛。穴完骨 頷厭

治頸項強痛。穴本神

治痎瘧。頸項痛不得顧。穴風池

治頸項轉側難。穴通天

治頸項強不得顧。穴頰車 大椎 氣舍 腦戶

治頸項筋急不得顧。穴天柱

治項氣悶腫。食不下。穴人迎

治頸項痛惡風寒。穴後頂 外丘

治頸項急不得顧。穴齦交 風府

治頸項強。穴臂臑 強間

治項強急痛不可顧。穴少澤 前谷 後谿 陽谷 完骨 崑崙 小海 攢竹

治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穴消濼 本神 通天 強間 風府 啞門 天柱 風池 齦交天衝 陶道 外丘 通谷 玉枕

療項如拔。穴強間

治項如拔。穴天柱

治頸腫項痛不可顧。穴天容 前谷 角孫 腕骨 支正

治頸項癰腫不能言。穴天容

治頸項疼。歷節汗出。穴飛揚 湧泉 頷厭 後頂

主頸項柱滿。穴角孫

治頸項癰腫不能言。及癭。肩不舉。穴浮白

療心煩滿。汗不出。頭項痛。身熱目視不明。穴曲差

治頭痛重。暫起僵仆。穴通天

治項強不得顧。穴啞門

治項痛。穴玉枕 完骨

療頭痛。及項急不可傾側。穴風府

療脅痛。頸腫寒熱。穴陽谷

療身寒熱。頸腫。喉中鳴翕翕。胸中氣鯁鯁。穴天突

療頸項及肩背痛。穴天井

療頸項強不得顧。引牙齒痛。口噤不能言。穴曲鬢

面腫

治面惡風寒。頰腫痛(資生經)。穴巨窌

治頭風面虛腫。穴上星 天牖

治目眩面腫。及治面赤暴腫。穴囟會

治面赤腫 穴前頂

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眥上赤痛。穴目窗

治頭面浮腫。穴完骨

治面腫唇動。狀如蟲行。穴水溝(風水四腫。針此穴出水盡頓愈)

治面癢腫。穴迎香

治風壅面浮腫。目不得閉。唇吻瞤動不止。穴大迎針之頓愈。

治面浮腫。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穴合谷

治面虛腫。穴溫溜

治面腫。穴豐隆 承漿 陽交

治寒瘧面腫足䯒寒。穴厲兌

治面目浮腫。穴陷谷

治飲酒面赤。穴百會

治頭風面赤。穴解谿

治面赤腫頭痛。穴腦戶

療面浮腫,穴厲兌

療面腫。穴水溝 天牖

療頭面虛腫。穴陷谷

療肺風面赤。目視䀮䀮。項強不得顧。面腫皮軟。腦疼。 穴風池

治面赤腫。穴上星 囟會 前頂 腦戶 風池

治卒面腫。穴陷谷 上星 囟會 前頂 公孫

治面腫。穴陷谷 陽陵泉 天樞 中府 解谿

有人因入水得水腫。四肢皆腫。面亦腫。人為灸水分。並氣海。翌朝視其面如削矣。恐面腫亦可灸水分云。

面痛

主面赤頰中痛(資生經)。穴攢竹 齦交 玉枕

治顳顬痛。頷顱熱痛面赤。穴中渚

治麵皮赤痛。穴懸釐

治面赤熱。穴腎俞 內關

治麵皮熱。穴天窗 天突

治面赤目黃。穴腦戶

治面膚赤腫。穴懸顱

治面倉黑。穴行間

治面塵黑。穴太衝

治面赤。穴支溝。間使 液門

治面赤。穴解谿

療冷病面黑。穴氣海

療面黃黑。穴腎俞

治面黑。穴關衝

治目眩面腫。穴囟會

治目眩。面赤腫。小兒頂腫。穴前頂

目痛

治目瞳子痛癢(資生經)。穴陽白

治下眥痛。穴太衝

治目急痛赤腫。穴太衝 陽谷 崑崙

治目赤腫痛。穴曲泉

治目痛赤。穴陽谿 陽谷

治目外眥赤痛。逆寒泣出。目癢。穴俠谿

治目眥傷。穴三間

治目痛不能視。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穴風池 腦戶 玉枕 風府 上星

治目痛視如見星。穴照海

治目如脫。穴天柱 陶道 崑崙

治目痛如脫。穴太陵 頭維

治目急痛。穴前谷 三間

治面目痛目眵。穴陽白

治頭面浮腫。痛引目外眥上赤痛。忽頭旋目䀮䀮視不明。穴目窗

治目睛痛。不能遠視。穴上星 腦戶

治目痛不能視。目痛如脫。穴玉枕

療頭風目如脫。穴天柱

療目痛。穴心俞 陰蹺

療頭眩眼痛。穴飛揚 陽谷

療目內攣系急痛。失枕頭重。項痛。風眩目痛。頭寒多汗。耳聾鼻塞。穴玉枕

治目痛僻戾。目不明。穴四白

治目痛不明。穴齦交

治眼痛。穴下廉

治眼疼不可忍。刺足少陽經風池二穴。手陽明合谷二穴。立愈。

治目痛。穴前谷

治頭目風癢赤痛。穴人中 鼻柱灸二壯。

療頭目風癢赤痛。穴通里 百會 後頂

治目如拔。穴崑崙

治頭重目眩。穴陶道

治目瞑視。穴天柱

治頭風目瞑。腦風頭痛 穴腦空

治頭眩目瞑。遠視䀮䀮。穴天府

治目瞑身汗出。穴承漿

治目微澀痛。或兩傍生小米珠。頻去其睫自愈。不必針灸。

治目不得閉。穴大迎

治目瞑。遠視䀮䀮。穴目窗

治雀目䀮䀮。穴偏歷

夫眼生倒睫拳毛者。兩目緊急皮縮之所致也。蓋內有熱。致陰氣外行。當去其內熱併火邪。眼皮緩則眼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內瞼向外。

刺以三稜針出血。以左手爪甲迎其針鋒立愈。

治目眶歲久赤爛。俗呼為瞎是也。當以三稜針。刺目眶外。以瀉熱立愈。

治雀目䀮䀮少氣。灸五里。右取左。左取右。

治干勞邪氣眼赤。灸當陽二穴百壯。

治眼急痛。不可遠視。灸當陽。

治傷寒目瞑。穴風門

目上視

治目反上視。若赤痛從內眥始(資生經)。穴申脈

治目系急。目上插。穴陽白 上星 本神 天牖 曲泉 俠谿 三間 前谷 攢竹 玉枕

治目上插憎風寒。穴絲竹空 前頂

治目上不識人。穴神庭 囟會

治目上視。穴肝俞

療目轉上。及目瞪下垂。穴筋縮

治目瞤動與項口相引。甲乙云。目瞤動。與頭口參相引喎僻。口不能言。穴承泣。

治口喎面赤。目黃眼瞤動不止。䪼腫齒痛。穴顴髎

治眼瞤動不止。目不得閉。穴地倉

治眼瞼瞤動。穴攢竹

治眼目不明。淚出。目眩。瞢腫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目瞤動。刺承泣

治眼戴睛。上插眼。反戴眼。穴筋縮

目淚出

治目泣出(資生經)。穴液門 前谷 後谿 腕骨 神庭 百會 天柱 風池 心俞 天牖

治目淚多眵䁾。穴肝俞

治淚出目癢。穴俠谿

治目淚出。穴承泣

治目淚出。穴行間 神庭

治多淚。穴臨泣

治目淚眵汁。內眥赤癢。痛生白翳。穴齦交

治目淚出欠氣多。穴風池

治氣眼冷淚。穴睛明

治目瞤冷淚。穴承泣

治風淚出。穴頭維

治目冷淚生翳。穴腕骨

療目泣出。穴行間 魚際

療目䀮䀮淚出。穴心俞

治目遠視不明。惡風。目淚出。憎寒。頭痛目眩瞢。內眥赤痛。遠視䀮䀮無見。眥癢痛。淫膚白翳。穴睛明

治目淚出。穴行間

治目痛泣出。甚者如脫。穴前谷

目眩

治頭重。目眩。善驚。引鼽衄。頸項痛。目䀮䀮(資生經)。穴通谷

治目眩。穴神庭 上關 湧泉 譩譆 束骨 魚際 大都

治目眩頸項強急。胸脅相引不得轉側。穴本神

治頭目眩。穴飛揚 肺俞

治目眩循眉痛。穴肝俞

治目眩。頭痛目赤。視物䀮䀮。風癇。目戴上不識人。眼睫毛倒。發狂吐涎沫。發即無時。穴絲竹空

治目眩。遠視䀮䀮。穴天府

治目眩頭痛。穴支正 三焦俞

治目眩。穴風池

治身熱目眩。穴風門

治頭風目眩。淚出。穴神庭

治目眩睛痛。不能遠視。穴上星

治頭風目眩。戴上。穴前頂 五處

治目眩鼻塞。目生白翳。穴臨泣

治頭痛目眩。眼生白翳。微風目瞤動不息。穴四白

治風頭赤眼頭痛。目眩澀。穴前谷

治頭痛。目眩身熱。肌肉動。穴束骨

治目眩淫淫。穴前谷

治頭痛目眩。穴四白 湧泉 大杼

治頭目風眩。眉頭痛。鼽衄。目䀮䀮無遠見。穴攢竹

治頭目眩。穴囟會

岐伯灸頭旋目眩。及偏頭痛不可忍。牽引䀮䀮。不能遠視。灸兩眼小眥上髮際各一壯。立瘥。

治酒醉風熱發。兩目眩痛。穴率谷

治目眩。穴大都

治目眩瞑。穴承漿 前頂 天柱 腦空 目窗

治目眩目如脫。又云瘧多汗。目如脫。項如拔。穴天柱 陶道 崑崙

治目不欲視。太息。穴大敦

治頭痛目不可視。穴水溝 神庭

治目眩。穴承泣

治頭目眩疼。穴通理 百會

治目眩痛。穴後頂

治目眩。穴臨泣 中渚

治目眩。穴頷厭

治目眩。枕骨頭顱痛。惡寒。穴臨泣

治頭痛頸項急。目眩。穴風府

目不明

治目䀮䀮(資生經)。穴腎俞 偏歷 後頂

治目䀮䀮。視物不明。眼中赤痛。及瞼瞤動。又云。三度以細稜針刺之。目大明。穴攢竹

治目視不明。穴養老 合谷 曲差

治寒熱。目視不明。穴肩中俞

治目不明。穴風池 五處

治昏頭旋目。䀮䀮遠視不明。又云。三度刺目不明。穴目窗

治起則目䀮䀮。穴復溜 肝俞

治偏痛。目視物不明。穴頭維

治目不明。穴三里(人年三十以上不灸三里。令氣上衝目。又云。令氣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氣也)

療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眥而急。穴頷厭

療目䀮䀮。穴攢竹 腎俞 崑崙

療目不明。惡風寒。頭目眩痛。穴後頂

療目生白翳。氣短唾血。目上視。多怒。狂衄。目䀮䀮。穴肝俞

療目黃。遠視䀮䀮。穴脅堂

治目不明。穴天牖

治目眩。目不明。目如脫。穴天柱 陶道 崑崙

治目不明。淚出目眩瞢。瞳子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穴承泣

治目瞳子痛癢。遠視䀮䀮。昏夜無見。穴陽白

治目䀮䀮不明。惡風寒。穴腎俞 胃俞 心俞 百會 內關 復溜 湧泉 腕骨 中渚攢竹 睛明 委中 崑崙 天柱 本神 大杼 頷厭 通谷 曲泉 後頂 絲竹空

治目痛不能視。穴風池

治肝虛目不明。肝俞二百壯。小兒斟酌可灸一二七壯。

資生經云成人喪明之由。生食五辛。積熱食飲。刺頭出血過多。極目遠視。夜讀注書。久處煙火。博弈不休。日沒後。讀書飲酒不已。熱餐麵食。抄寫多年。雕鏤細作。泣淚過多。房室不節。數向日月轉看。月下讀書。夜視星月。極目瞻視山川草木(一十八件)。又有馳騁田獵。冒涉風霜。迎風追獸。日夜不息者。並是傷目之由也。其讀書博弈等過度患目者。名肝勞。若欲治之。非三年閉目不視。不可得瘥。徒自瀉肝及作諸治。終是無效。又云。讀書之苦。傷肝損目。誠然。晉範寧嘗苦目痛。就張湛求方。湛戲之曰。指讀書一減思慮。二專內視。三減外觀。四旦早起。五更早眠。六凡六物熱。熬以神火。下以氣簁。蘊於胸中。七日然後納諸方寸修之。一時近能數其目睫。遠視尺垂之餘。長服不已。洞見牆壁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審如是而行之。非可謂之嘲戲。亦奇方也。以其勸解人有理。姑備載之。以示後人。

治眼暗。大椎數節第十。當脊中安灸二百壯。以多為佳最驗。又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氣上衝目。

千金云。讀書博弈等過度患目者。名肝勞。若欲治之。非三年閉目不視不可得瘥。徒自瀉肝。及作諸治。終是無效。則是目者不可使之勞也。古人蓋有養之之法。如彭真人龜年。常患目疾。不計晝夜。瞪目注視以去昏暗。閉之少頃。依法再行。積功而視秋毫。徐真人甲。嘗患目疾。暗室正坐。運睛旋還八十一數。閉目集神。再運不數而神光自現。狀如金輪。永除昏暗。施真人自記歌亦云。運睛除目暗(此見抱朴子)。皆養之之法也。若用藥。則地黃丸。羊肝丸等。與用當歸芍藥黃連等分為末。以雪水煎濃汁。乘熱頻洗之最佳。

治癲風引目眇。穴腦空

目翳膜

治目翳。穴至陰

治目翳。瞳子不見。視不明瞭。穴丘墟

治目眥爛有翳。又治目赤有翳。穴後谿

治目中白翳。穴前谷 京骨

治目反白。白翳從內眥始。穴京骨

治目淚出多䁾眵。內眥赤痛。癢生白膚翳。穴肝俞 上星 風池 睛明 齦交 承泣 四白 巨窌 瞳子窌

治目生白膜。穴承光

治目生白膜多淚。又治目眩生白翳。穴臨泣

治攀睛。翳膜覆瞳子。惡風淚出。目內眥癢。小兒雀目。疳眼。大人氣眼令淚䐴目。視物不明。大眥胬肉侵睛。及治膚翳白膜覆瞳子。眼暗雀目疼。穴睛明

治白翳覆瞳子。穴巨髎

治白膚翳覆瞳子。穴少澤

治目中翳膜。穴丘墟 瞳子髎

治目眩生翳膜。穴中渚

治目生白翳。穴臨泣 腕骨 齦交 肝俞 四白 關衝 前谷

治睫目䀮䀮。穴上關 偏歷

治目生白翳。眼眥赤筋。缺盆中引痛。穴太淵

治目風赤爛有翳。穴陽谿

治目生膚翳。穴角孫

療目翳䀮䀮。穴至陰

療目不明。生白翳。穴合谷

張仲文療風眼。卒生翳膜。兩目痛不可忍。灸手中指本節頭節間尖上三壯。炷如麥。左灸右。右灸左。

治目中白翳。穴前谷

治白膜覆珠子無所見。穴解谿

治目卒生翳。灸大指節橫文三壯。左灸右。右灸左。

療目生白翳。穴肝俞 解谿

治睊目。穴水溝

王氏曰。予遊學會稽。絕早觀書。辰牌方食。久之。患目澀。倦遊而歸。同舍遺以鹽精。數次揩目而疾除。鹽精且爾。則青鹽之能治目故也。古方蓋用青鹽揩牙。因掬在手洗目而明矣。鹽精乃鹽倉地下之精英。

目赤

治目內眥赤痛(資生經)。穴懸釐

治眼赤痛。穴攢竹

治目內眥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穴風池

治目赤。穴崑崙 太淵 陽谿

治目外眥赤。目眩。穴俠谿

治目赤澀暴痛。穴液門

治目赤支滿。穴內關

治目赤。穴目窗 大陵

治目內眥赤痛癢。穴上星 肝俞

治目赤腫痛。穴申脈 太衝 曲泉 陽谿

治目眥赤爛。穴束骨 京骨

療風赤眼。穴前谷

治目赤痛。從目眥始。穴陰蹺

治目赤。穴睛明 後谿 目窗 瞳子髎

治肝勞。邪氣赤眼。穴當陽。灸百壯。

治目癢赤。灸人中

治目黃。穴腦戶 膽俞 意舍 陽綱

治目黃振寒。穴大陵 中脘

治黃疸目黃。穴勞宮

治目青而嘔。穴期門

治目中白睛青。穴湧泉

治目黃。穴青靈

治目赤黃。穴顴髎 內關

治眥爛赤。穴束骨

青盲

治青盲無所見(資生經)。穴商陽 巨窌 上關 瞳子髎 絡卻 承光

治目青。穴湧泉 期門

治青風內障。目無所見。穴絡卻

治青盲目無見。遠視䀮䀮。白翳覆瞳子。穴巨髎

治青盲目無見。遠視䀮䀮。目中翳膜。頭痛。目外眥赤痛。穴瞳子髎

治青盲。穴商陽 左灸右。右灸左。

治疳眼。穴睛明

治熱病瘥後。食五辛多患眼暗。雀目冷淚。穴肝俞

耳鳴

治耳鳴聾(資生經)。穴上關 下關 四白 百會 顱息 翳風 耳門 頷厭 天窗 陽谿 關衝 液門 中渚

治耳聾嘈嘈若蟬鳴。穴天容 聽會 聽宮 中渚

治頷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穴腕骨 陽谷 肩貞 竅陰 俠谿

治耳鳴。穴前谷 後谿 偏歷 大陵

治耳中聾鳴。刺一分。留一呼。灸三壯。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穴偏歷 太陵 商陽

治耳鳴耳聾。穴百會

治頭旋耳鳴。穴絡卻

治耳鳴嘈嘈無所聞。穴浮白

治耳中嘈嘈。穴和髎

治耳中如蟬鳴。穴上關

治耳中如蟬聲。穴耳門

治耳鳴蟬聲。穴聽會 聽宮

治頭風耳鳴。穴瘈脈

治耳鳴。穴偏歷 陽谿 商陽 絡卻 腕骨 前谷

治耳鳴。穴頷厭

治耳鳴無聞。穴肩貞

人之耳鳴。醫者皆以為腎虛所致。是則然矣。然亦有因氣而得者。用心而得者。不可一概論也。若欲無此患。蓋亦不使腎至於虛。且不使氣不用心可也。或微微耳鳴。只用蔥管置其耳中。令氣透。自不鳴矣。

耳痛

治耳痛(資生經)。穴上關 下關 四白 百會 顱息 翳風 耳門 曲池 頷厭 天窗陽谿 關衝 液門 中渚

治耳前痛。穴少商

治頭風。耳後痛。穴瘈脈 完骨

治耳痛。穴曲池

耳聾

治耳暴聾(資生經)。穴天牖 四瀆

治耳渾渾淳淳。聲無所聞。穴外關 會宗

治耳中風聾鳴。穴商陽

治耳不聰。暴聾。穴天牖

治耳鳴耳聾。狀如蟬聲。穴上關

治耳鳴耳聾。穴商陽 陽谷 百會

治耳聾。穴束骨 翳風 上關 後谿 顱囟

治耳塞。穴風池

治耳聾腎虛。穴腎俞

治耳聾。耳中如蟬聲。無所聞。穴聽會

治耳聾。如物填塞無所聞。耳中嘈嘈。穴聽宮

治耳鳴聾無所聞。穴外關 天窗

治卒耳不聞人語。穴竅陰

治耳暴聾。穴三陽絡 液門

治暴氣耳聾。穴四瀆

治頭痛耳聾。兩顳顬痛。穴中渚

治耳聾。穴會宗

治頰頷腫。耳聾。胸痛不可轉側。無常處。耳鳴聾。穴俠谿

治耳聾嘈嘈無所聞。穴浮白

治耳聾。穴玉枕

治耳鳴聾。穴耳門 翳風 腦空

治耳淳淳渾渾無所聞。穴聽會。外關。葦筒灸耳病(見中風不語)。

治耳聾。穴肩貞

治耳聾。刺足少陰。

治耳暴聾。穴天牖

耳聾有因氣得者。快則通。傷寒用衣被擁塞得者。病去漸愈。鄉人扎耳草取汁滴。用新羅白草煮粥食亦驗云。

治耳病。

作泥餅子厚半分。覆耳上四邊。勿泄氣。以箸刺泥餅。作一小孔。以艾灸百壯。候耳中痛不可忍。即側耳候傾黃水出盡即瘥。若泥干。數易之。又截箭簳二寸內耳中。以面擁四畔。勿令泄氣。灸簳筒上七壯。又搗豉作餅。填耳內。以地黃長五寸。削一頭。令尖內耳中。與豉餅底齊。餅上著荷葉蓋之。剜一孔。如箸頭。透餅於上。灸三壯。

治耳聾耳鳴。刺手少陽經翳風二穴。次針足少陽經聽會二穴。

聤耳

治聤耳有膿汁出(資生經)。穴下關

治耳塞。穴風池

治耳如物塞。穴聽宮

治聤耳膿出。穴上關。日灸三壯。至二百壯。

治耳有膿汁出。生瘡膣耳。聤耳。耳鳴如蟬聲。重聽無所聞。穴耳門

鼻塞不利

治鼻窒。喘息不利。鼻喎僻。多涕。鼽衄有瘡(資生經)。穴風府 曲差 上星 迎香 素窌 水溝 齦交 通天 禾窌

主鼻窒。喘息不通。穴承靈

主鼻不利。涕黃。穴前谷 厲兌 京骨

治息肉不利。穴齦交

治不知香臭。穴天柱

治鼻聞焦臭。穴中脘

療頭疼鼻塞。穴眉沖

療鼻塞。穴玉枕 百會 明堂 當陽 臨泣

療鼻息不聞香臭。穴迎香

療鼻不得息。穴風府

療鼻塞不聞香臭。穴天牖

治鼻塞。穴至陰

治鼻塞不聞香臭。穴囟會(若是鼻塞。灸囟會日七壯。至四日漸退。五日頓愈)上星 百會 承光

治鼻塞悶。穴通天 臨泣

治鼻塞不通。穴步廊

治目眩鼻塞。穴臨泣

治鼻塞不利。穴前谷 齦交

治鼻衄息不利。穴承靈

治鼻塞。息肉不消。多涕成瘡。穴素髎

銅人云。素髎穴。諸方闕治療法。千金治鼻塞。息肉不消。多涕生瘡。而今之千金。只云主鼻喎僻多涕。鼽衄有瘡。又云。主鼻窒喘息不利。與此文稍異。豈古今本不同耶。

治惡風鼻不利。穴厲兌

主不知香臭。穴水溝

鼻有息肉

治鼻中息肉不利。鼻頭額頞中痛。鼻中有瘡。穴齦交

治鼻臭。穴腦空

治鼻息肉。穴上星。灸二百壯。又灸俠上星兩旁。相去二寸各百壯。

治鼻有息肉。不聞香臭。衄血。穴迎香

治鼻中息肉蝕瘡。穴齦交

治息肉不消。多涕成瘡。穴素髎

治鼻中息肉。穴囟會。灸七壯。又通天灸七壯。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左右臭皆灸之。曾用此法。灸數人。皆於鼻中去臭積一塊。如朽骨臭不可言。去此全愈。

鼻涕出

療頭風多鼻涕。鼻塞。穴明堂

療鼻窒口癖。鼻多清涕。出不可止。鼽衄有瘡。穴禾窌

療鼻衄多涕。穴崑崙

療鼻衄不止。鼻垂清涕。穴風門

治鼻洞涕生瘡。穴禾髎

治鼻鼽出清涕。穴風門

治口喎。鼻生清涕。穴通天 承光

治頭風目眩。鼻出清涕。目淚出。穴神庭

治鼻鼽清涕出。穴通谷 神庭 攢竹 迎香 風門 合谷 至陰

治鼻喎僻多涕。穴曲差

治多嚏。穴風門

主鼻不收涕。不知香臭。穴天牖 水溝

主涕黃。穴前谷 厲兌 京骨

治多涕。穴素髎

治鼻中干。鼻衄等。凡二十二病。穴絕骨。皆灸五十壯。

王氏曰。母氏久病鼻干。有冷氣。問諸醫者。醫者亦不曉。但云。病去自愈。既而病去。亦不愈也。後因灸絕骨而漸愈矣。予亦嘗患此。偶絕骨微疼而著艾。鼻干亦失去。初不知是灸絕骨之力。後閱千金方有此證。始知鼻干之去。因絕骨也。若鼻涕多。宜灸囟會前頂。大人小兒之病。初無以異焉耳。

治時時嚏不已。穴風門 五處

療好嚏。穴頷厭

鼻痛

主鼻管疸發為癘鼻。穴腦空 竅陰

治涎出鼻中痛。穴復溜

治面風寒。鼻䪼上腫。壅痛。穴巨髎

治鼻中酸。穴肝俞

治額頞中痛。穴齦交

療鼻準上腫癰痛。穴巨窌

療鬼擊鼻出血。穴人中 水分 陰交(灸)

鼻衄

治鼻鼽。穴神庭

治鼻衄有瘡。穴曲差

治鼻衄。窒喘息不通。穴承靈 風池 風門 譩譆 後谿

治頭熱鼽衄。穴中脘(又云中脘主鼻間焦臭) 三間 偏歷 厲兌 承筋 京骨 崑崙 承山 飛揚 隱白

治鼻中衄血不止。淋濼。穴京骨 申脈

主衄血嘔吐。穴郄門

治衄血劇不止。穴隱白

治衄不止。穴湧泉

主鼻不得息。及衄不止。穴水溝 天牖

治衄血不止。穴天府針四分。

治鼻衄。穴上髎 後谿 風府

治諸陽熱氣盛。衄血不止。穴啞門

治衄血頭重。穴通天

治衄血不止。穴禾髎 兌端 勞宮

治衄血。穴曲泉 隱白 譩譆 陰郄 迎香

治衄血。穴偏歷 合谷 二間 崑崙 通谷

治衄血喘呼。小腹痛。攻咽喉。穴曲泉

療衄血不止。穴太谿 隱白 風門 兌端 腦空

療鼽血有瘡。穴禾窌

療鼽衄。穴攢竹

治鼻出血不止。名腦衄。穴上星(灸五十壯)

徐德佔教患衄者。急灸項後髮際兩筋間宛宛中三壯。立定。蓋血自此入腦。注鼻中。常人以綿勒頸後。尚可止衄、止血。灸決效無疑。

治腦衄。穴上星(灸五十壯)

王氏云。母忽患鼻衄。急取藥與服。凡平昔與人服有效者。皆不效。因閱集效方云。口鼻出血不止。名腦衄。灸上星五十壯。尚疑頭上不宜多灸。只灸七壯而止。如復作。再灸十四壯而愈。有人鼻常出膿血。後以予教灸囟會亦愈。則知囟會上星皆治鼻衄云。

治鼻衄。穴絕骨

治衄血。穴前谷

治溫瘧。肩背痛。目眩鼻衄。喘逆腹脹。肩膊內廉。痛不可俯仰。穴譩譆

治鼻鼽。穴風門

治衄時癢癢不止。灸足大指節。橫理三毛中十壯。劇者百壯。衄不止。灸之瘥。並治陰卵腫。又灸風府一穴四壯。不止。又灸或湧泉二穴。各一百壯。又以弓張弦向上。病人仰臥枕弦上。四體如常臥法。

治衄而下血。血流。取足太陽。大衄血。取手太陽。不已。刺腕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

治鼻衄不止。穴合谷 內庭 啞門治鼻衄漏血不止。項後髮際兩筋間陷者中。三壯止(又云灸髮際一穴。五七壯。麥粒大)。

治卒鼻衄。灸手大指端骨七壯。隨衄左右。療此壯數外。則立瘥。

治脈浮大。鼻中燥。如此必去血鼻衄。灸兩臂中脈取止。取臂脈法。以鼻嗅臂。點其鼻所著處是穴。兩臂皆爾。

口緩

治唇吻不收(資生經)。穴合谷 水溝

治失欠頰車蹉。背第五椎一日灸二七壯。滿三日未瘥。灸氣衝二百壯。胸前喉下甲骨中是。亦名氣堂。又灸三陰交百壯。三報之。

治數欠頻伸。穴通里

治口失欠。下牙齒痛。穴下關 大迎 翳風

治喜頻伸數欠。惡聞人音。穴內庭

治強欠。穴漏谷

治數欠不得息。穴太淵

治數欠。穴經渠

治目淚出欠氣多。穴風池

治口緩不收。不能言。穴地倉 大迎

治失欠。穴翳風 通谷

治舌緩。穴風府

治舌緩。穴啞門

治口閉。穴崑崙

治不能言。穴翳風

治失欠。穴完骨

治數欠。穴通里二穴。甲乙經云。手少陰絡在腕後一寸。走手太陽。各灸五壯。炷如半棗核大。又灸足內踝上三寸宛宛中。或三寸五分。百壯三服。此三陰交穴也。

口喑啞

治喑(資生經)。穴合谷 水溝

治不能言。穴承泣 地倉 大迎 魚際 通里

治喑不能言。穴腦戶

療失音。穴孔最 啞門

療喑不能言。穴風府 承漿

治失音。穴聽宮

治暴喑不能言。穴翳風 通里

療失喑。穴頰車

治失音不能言。穴陰郄

治喑不能言。穴間使 合谷

治暴喑氣哽。又云。暴喑咽腫。食不下喉鳴。穴天鼎

治暴喑不能言。口噤。穴靈道 天突 天窗

治暴啞。穴支溝 通谷 三陽絡

治牙關不開。口噤不語。失音。牙關痛。頷頰腫。穴頰車

治言語不正。穴日月

治舌下腫難言。舌瘲涎出。穴廉泉 然谷 陰谷

治舌緩。喑不能言。舌急語難。穴風府

治暴喑不能言。穴支溝 天窗 扶突 曲鬢 靈道

治舌卷不能言。穴復溜

治不能言。穴通里

治痙。上氣失喑不能言。舌急。穴魚際

治頸項強。舌緩不能言。失音不能言。舌急。穴啞門。啞門一名舌本。一名舌厭。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則是穴也。其舌本所繫歟。凡舌緩不能言者。宜治此。

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咳逆上氣。喘息嘔沫。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穴廉泉。廉泉一名舌本。蓋舌之根本也。故能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根急縮諸病。與千金方所療略同。凡有此等疾者。宜針灸此穴。

治舌強不能言。穴大迎

口眼喎

治口喎僻。不能言(資生經)。穴承泣 四白 巨髎 上關 大迎 顴髎 強間 風池 迎香 水溝 禾髎

治口僻痛。惡風寒。不可嚼。穴頰車 顴髎

治口噤不能進水漿。喎僻。穴水溝 齦交

治頭風。耳後痛。煩心。足失履。口喎僻。穴完骨

治偏風口目喎。穴上關 下關

治口喎鼻多清涕。風眩頭痛。穴承光

治口喎鼻多清涕衄血頭重。穴通天

治口面喎。穴完骨 列缺

治口眼喎斜。失欠脫頷。口噤不開食。不能言。頰腫牙車痛。穴翳風。

治偏風口喎。穴承漿

治瘛瘲口喎。穴巨髎

治口喎眼瞤動。穴顴髎

治口眼喎斜。目瞤面葉葉動牽口眼。目視䀮䀮。冷淚眼眥赤痛。穴承泣。

治偏風口喎。目不得閉。失音不語。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不止。病右治左。左治右。穴地倉 承漿(艾如粗釵腳大。若口轉喎。卻灸七壯愈)

治口喎。四肢逆冷。嗌乾。煩渴。瞑不欲視。目淚出。太息。穴行間

治失欠口喎。食飲善嘔。暴啞不能言。穴通谷

治口喎。穴溫溜 偏歷 二間 內庭

治偏風口眼喎。肘腫齒齲痛。寒熱。穴衝陽

治口僻。穴和髎

治口僻。穴太淵

治口喎。穴列缺 地倉

治口僻面風寒。鼻準上腫癰痛。招搖視瞻。瘛瘲。穴巨髎

治偏風口喎。失音不言。不得飲水。食漏落。目瞤動。穴地倉 大迎

治風中脈口眼喎斜。其狀喎向右者。謂左邊脈中風。宜灸左喎左灸右。炷如麥粒。各二七壯。頻灸取盡風氣。穴聽會。頰車。地倉各二穴。

治喜齧頰。穴光明 臨泣

治自齧頰唇。穴京骨 陽谷

治口瘡。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舌根急縮。穴廉泉。灸三壯。次針湧泉二穴。

治口中下齒痛。惡寒頰腫。穴商陽

治口僻。穴偏歷

治口齒痛。穴溫溜

治口舌生瘡。失欠。頰車蹉。及治咽喉腫痛。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未瘥。灸氣衝二百壯。胸前喉下甲骨中。是亦名氣堂。又灸足內踝上三寸宛宛中。或三寸五分。百壯。三報。此三陰交穴也。

口舌乾苦

治口舌乾食飲不下(資生經)。穴膽俞 商陽 小腸俞

治口熱。口乾。口爛。穴勞宮 少澤 三間 太衝

治咽乾口熱。唾如膠。穴少澤 太谿

治口乾。穴曲澤 章門

治舌卷口乾。穴少陰

治口苦嗌乾。介介然。穴陽陵泉

治舌卷口乾。心煩悶。穴關衝

治身熱。煩渴口乾。穴曲澤

治口乾。穴三間 肺俞 不容 章門 商陽 竅陰 兌端

治口苦舌乾。又治食不下。口舌乾。穴膽俞

治舌乾。穴復溜 大鐘 尺澤

治唇乾。涎出不覺。穴下廉

治口中熱。穴少衝 大鐘

治口乾。穴肝俞 少澤 曲澤

治大人小兒。口中腥臭。腹脅支滿。又主老小口中腫腥臭。及療小兒齦爛臭。穴勞宮

治口熱咽酸。穴少衝

治口乾。穴曲澤

口齒疳瘡

治口齒疳蝕生瘡(資生經)。穴承漿

治牙齦腫。穴天衝

治牙齦腫。小兒疳濕瘡。穴角孫

史記齊大夫病齲齒。太倉公灸其左太陽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漱。

治牙車急。穴完骨

治牙車痛。穴翳風

治牙車脫。穴下關

治牙關不開。穴水溝 上關 頰車

治牙車引急頭重痛。耳中嘈嘈。頷頰腫。穴和髎

治牙車脫臼。相離三寸。及治牙車急痛。不得嚼食。穴聽會

唇頰腫痛

主唇吻不收(資生經)。穴合谷

治緊唇不能開合。灸虎口。男左女右。又灸承漿三壯。

職唇口乾。穴三間

治唇乾涎出。穴下廉

治喜齧頰。穴光明 足臨泣

治頰腫痛。穴巨髎 天窗

主自齧唇。穴京骨 陽谷

治頷痛。穴腕骨

治唇腫痛。穴迎香

治牙痛唇吻急強。穴正營

治唇吻強。穴上關 兌端

治唇吻瞤動。穴大迎

治唇腫。穴膺窗 太衝

治頷頰腫。穴俠谿 和髎 頰車

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穴曲鬢

治頰腫。穴完骨

治頰頷腫。穴大迎

治脫頷頰腫。穴翳風

治頸項腫。寒熱。穴腕骨 陽谷

治頷腫。穴支正

治頰頷腫瘰癧。穴手三里

治腮頷腫。穴少商

治頤頷腫。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穴商陽。灸三壯。右取左。左取右。食頃立已。

治頰腫痛。穴天窗

治頰痛。穴攢竹

治頸頷注滿。穴角孫

治胸膈滿悶。腋下腫。善齧頰。穴足臨泣

治面腫唇動。葉葉肺氣。狀如蟲行。及治不能言。口噤不開。穴水溝

資生經云。李襲興稱武德中出鎮潞州。甄權以新撰明堂示予。時有刺史成君綽。忽頸腫如數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三日矣。余屈權救之。針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頃。氣息即通。明日飲啖如故。按銅人云。少商穴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成君綽。腮頷腫大如升。甄權針之立愈。病狀少異。功效實同。但李云次指端。銅人云。大指端。未知其孰是。果針少商。當在大指端也。姑兩存之。以俟識者。

舌強

治舌強。穴中衝

治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小腹急引陰痛。股內廉痛。穴陰谷

治舌下急。穴天突

治舌縱。穴然谷

治口痛齧舌。穴解谿

治俠舌縫脈青。穴天突

治舌上黃身熱。穴魚際

治舌強。穴竅陰

療吐舌戾頸。小兒吐舌。舌強嗍奶不得。穴陽谷

療吐舌。穴滑肉門 少海 溫溜

治舌強。穴大迎

治吐舌。穴曲鬢 太一

治舌卷。穴關衝

治吐舌。穴陽谿 二間 飛揚 溫溜

治舌強。穴啞門

治舌急。穴風府

治舌縱。穴陰谷

治舌本出血。穴扶突 大鐘 竅陰

治舌乾脅痛。穴曲澤

治舌本痛。穴中衝

治舌緩涎下。煩悶。取足少陰

治重舌。刺舌柱以䤵針

治重舌。穴行間。灸隨年壯。

治重舌極證。右用指去爪。先從舌下筋上擦至根。漸深深擦入。如此三次。又用指蘸水。取項後燕窠。小坑中筋膜。自上趕下至小窟。深深擦入。亦三次。小兒若飲乳勝前。則病去矣。

治舌上出血如簪孔者。以錢掩臍下。灸錢下際五十壯。

治舌卒腫滿口。嗌乾。如吹豬胞。氣息不得通。須臾不治殺人。急以指刮破舌兩邊。去汁即愈。亦可鈹刃決兩邊破之。以瘡膏敷之。

治舌卒腫。刺舌下兩邊。大脈血出。勿使刺著舌下中央。脈血出不止殺人。如上治不愈。或血出數升。則燒鐵篦令赤。熨瘡數過。以絕血也。

牙痛

治齒痛惡寒。穴曲池 大迎 顴髎 聽會

治牙齒痛不能言。穴浮白

治上牙齒痛。穴陽谷 正營

治下牙齒痛。穴四瀆 陽谷 液門 商陽 二間

治牙齒不能嚼。穴頰車 角孫

治風齒疼痛。外踝上。高骨前交脈灸三壯(或七壯驗)。又以線。量手中指下掌後橫文。析為四分。量橫文後。當臂中灸二壯。愈。隨左右。

王氏云。有老婦人。舊患牙疼。人教將兩手掌交叉。以中指頭盡處為穴。灸七壯。永不疼。恐是外關穴也。穴在手少陽去腕後二寸陷中。泉司梢子妻。舊亦苦牙痛。人為灸手外踝穴近前些。子妻遂永不痛。但不知千金所謂外踝上者。指足外踝耶。手外踝耶。識者當辨之。

治牙車痛。穴翳風

治牙痛頰頷腫。穴大迎

治頰頷腫引牙車不得開。穴曲鬢

治牙齒痛。唇吻急強。齒齲痛。穴正營

治齒痛。穴陽谿 懸顱 手三里

治齒痛惡寒。穴商陽

治齒齦痛。穴兌端

治寒熱齒齦腫。風眩。頸項痛。穴小海

治風牙疼。牙車不開。口噤。嚼物鳴。穴上關

治牙痛。穴厥陰俞

灸牙疼法。隨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後骨縫中。小舉臂取之。當骨解陷中。灸五壯。

王氏云。予親灸數人皆愈。灸畢。項大痛。良久乃定。永不發。予親病齒痛。百方治不驗。用此法瘥。又辛帥舊患傷寒方愈。食青梅。既而牙疼甚。有道人為之灸屈手大指本節後陷者中。灸三壯。初灸覺病牙癢。再灸覺牙有聲。三壯疼止。今二十年矣。恐陽谿穴也。又云。治齒痛。手陽明脈入齒縫中。左痛灸右。右痛灸左。

治牙齒疼(危氏方)。灸兩手中指背。第一節前有陷處七壯。下火立愈。

治牙疼。穴合谷

治蛀牙方。凡蛀牙疼。必須出之。若無妙手。其痛不可忍也。無問上下。但隨左右於牙關齦車骨尖相時近里。以指捻之。覺痛處是穴。以艾火灸七壯。瘡斂。蛀牙自落。其驗如神。又火灸脂索如錐。以內蟲孔中。便緣脂出。

治牙疼。針內庭二穴。如蟲食疼者。敷藥而愈。又分男左女右。在肩頭上穴口中。灸轉三遭。左疼灸右。右疼灸左。

治唇吻強。齒齦痛。穴兌端

治骨槽風。於疼處耳中梗上灸。

治齒疼。灸肩髃七壯。隨左右。又法。灸耳垂下牙疼骨上三壯。未效加壯數。

治牙齒疼痛。先以稻藁心。量中指中節。若手長。卻將手掌下量及臂上兩段。以艾灸之七五壯。若左邊牙疼灸右邊。右邊牙疼灸左邊。

治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

齒齲

療牙齒不嚼物。齲痛腫(資生經)。穴角孫

療齒齲。穴耳門

治齒齲痛。穴三間 陽谷 衝陽 內庭 厲兌 四瀆 液門 上關

治齒齲痛。穴三間 大迎 正營

治齒齲痛。又治齒寒腦風頭痛。穴少海

治齒齲。穴合谷 偏歷 三陽絡 耳門

治齒齲。穴完骨

治齒齦痛。唇吻強上。穴兌端 目窗 正營 耳門

治齒齲。穴厲兌 三間 衝陽 偏歷 小海 合谷 內庭 復溜

治齒齲。穴曲鬢

療牙齒齲痛。穴下關 大迎 翳風 完骨

傳曰。唇亡齒寒。謂前齒。非牙也。說文云。齲齒蠹也。謂齒蠹而痛也。其不因齒蠹而痛者。蓋風寒入腦髓爾。素問謂大寒入至骨髓。故頭痛齒亦痛。當以此治之。

治齒齲。穴曲鬢 衝陽

治上齒齲腫。穴目窗

治上齒齲痛。惡寒。穴正營

治齒痛惡清。穴三間

齒噤

治咳逆上氣。喘息嘔沫。齒噤(資生經)。穴天容 廉泉 魄戶 氣舍 譩譆 扶突

治口噤不能言。穴曲鬢

治口噤。穴天窗 翳風

治口噤舌根縮。穴廉泉

治口噤不開。穴合谷 列缺 頰車 禾髎

治風痙口噤。穴大迎

治口噤不開。暴啞不能言。穴支溝

治僻噤。穴外關 內庭 三里 商丘 湧泉

治口噤不開。引鼻中。穴齦交 三間 大迎 翳風

治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開。穴合谷 水溝

治口噤不開。穴曲鬢 商丘

療面風口不開。口生瘡。又治口噤。穴承漿

療口噤。穴廉泉

療口噤鼓頷。穴兌端

療口噤不開。穴翳風

療口不可開及屍厥。穴禾髎

咽喉腫痛

治咽喉痛(資生經)。穴風府

治咽痛食不下。穴膽俞

治喉嗌痛。穴風府 天窗 勞宮

治嗌痛。穴中渚 支溝 內庭

治咽中痛。不可內食。穴湧泉 大鐘

治咽中如扼。穴間使

治喉咽痛。穴膝關

治喉痛。穴天窗

治喉咽腫。穴水突

治嗌偏腫不可咽。穴前谷 照海 中封

治喉腫。穴中封

治嗌內腫。氣走咽喉。不能言。穴然谷 太谿

治咽喉癰腫。穴大迎

治咽腫。穴太谿 中渚

治喉痹咽癰腫。水漿不下。穴璇璣

治咽外腫。寒厥。背痛不能上下。穴液門

治咽內腫。穴然谷

治咽腫。穴水突 氣舍

治喉中生瘡。不得下食。穴天突

治頷腫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穴少商。以三稜針。刺微出血。泄諸陽臟熱。次針陽谷二穴而愈。

治喉腫。胸脅支滿。穴尺澤。灸百壯。

治喉腫厥逆。五臟所苦。鼓脹。灸下脘各五十壯。老人加之。小兒隨年壯。

治咽腫難言。穴天柱

治男子婦人。喉閉腫痛不能言者。刺少商穴出血立愈。如不愈。以溫白湯。口中含漱。是以熱導熱也。

咽喉鳴

主喉鳴。暴忤氣哽(資生經)。穴扶突 天突 太谿

主喉中鳴。穴少商 太衝 經渠

治喉中焦乾。穴魚際

治喉中如水雞聲。穴天突 扶突

治喉中作聲。穴天突

治喉鳴。穴大鐘 大包

治喉中鳴翕翕。穴天突

療喉鳴。穴陽陵泉 天池 亶中

主呼吸短氣。咽中如息肉狀。穴液門 四瀆

主嗌中有氣如息肉狀。穴蠡溝 少府

主嗌內腫。氣走咽喉。穴然谷 太谿

治咽喉僂引項攣不收。穴風池

治咽冷聲破。穴天窗。灸五十壯。

咽喉干

治咽喉干(資生經)。穴極泉 太淵 偏歷 太衝 天突

治喉乾燥。寒慄鼓頷。咳引尻痛。溺出嘔血。穴魚際

治喉干煩渴。穴行間

治咽乾不嗜食。穴神門

治嗌乾。四肢惰善悲不樂。穴照海

治咽酸。穴少衝

治咽乾。穴少澤 太谿

主嗌乾。穴復溜 照海 太衝 中封

喉痹

治喉痹脅中暴逆(資生經)。先取衝脈。後取三里雲門。各瀉之。又刺手小指端出血。立已。

治喉痹不能言。穴三里 溫溜 曲池 中渚 豐隆

治喉痹。穴神門 合谷 風池

治喉痹頸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項後。穴完骨 天牖 前谷

治喉痹咽腫。水漿不下。穴璇璣 鳩尾

治喉痹哽噎。咽腫不得消。食飲不下。穴天鼎 氣舍 鬲俞

治喉痹哽咽寒熱。穴湧泉 然谷

治喉痹胸滿塞。寒熱。穴中府 陽交

治喉痹哽咽寒熱。穴天容 缺盆 大杼 鬲俞 雲門 尺澤 二間 厲兌 湧泉 然谷

治喉痹咽如哽。穴三間 陽谿

治喉痹咽乾急。穴天突

治喉痹嗌乾。穴大陵 偏歷

治喉痹舌卷口乾。穴關衝 竅陰 少澤

治喉痹。穴陽輔 陽交 厲兌 下廉 然谷 經渠 完骨 鬲俞 缺盆 氣舍 雲門 陽谿 合谷 溫溜 中府 浮白

治喉痹煩滿。穴大杼

治喉痹寒熱。咽中如鯁。穴天容

治喉痹咽腫不得食。飲食不下。喉鳴。穴天鼎

治頷腫喉痹。穴前谷

治喉痹頷腫。肩背痛振寒。穴二間

治喉痹不能言。穴曲池

治喉痹。舌強口乾。肘不舉。穴竅陰

治喉痹。舌強口乾心煩。穴少澤

治喉痹。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穴大陵

療寒熱喉痹。穴浮白

療喉痹。穴鬲俞 經渠

療喉痹咽如有物傷。忍振寒。又治喉痹咽腫。多臥善睡。穴二間

治喉痹氣逆。咳嗽口中涎唾。灸肺俞七壯。亦可隨年壯。至百壯。

治急喉閉纏喉風。灸三里穴二七壯。三七壯。有人嘗苦喉痹。雖水亦不能下咽。灸三里而愈。又隨腫一邊。於大指外邊指甲下與根齊。針之。不問男女左右。只用人家常使針。血出即效。如大段危急。兩大指都針尤妙。

治喉痹。以砭針刺腫處。出血立效。

治咽喉病。刺手小指爪文中出三豆大許血。逐左右刺。皆須慎酒面毒物。

治咽喉諸證。及毒氣歸心等項惡證。並皆治之。無有不效。第一穴風府穴。腦後入髮際一寸。針入四分。穴高主暈。恐傷人。不可不知。須令人扶護乃針。第二穴少商穴。在手大指近虎口一邊。指甲與根齊。離爪如韭葉許。針入二分。病甚則入五分。第三穴合骨穴。治口緩治牙關不開。則陽靈穴。應針各刺一刺出血。入二分。關竅即閉。又有一證潮熱者。有作寒者。於合谷穴用針左轉發寒。右轉發熱。第四穴是上星穴。在頂前入髮際一寸。治頰腫及纏喉風等證。又氣急者實熱。針足三里。虛熱灸足三里。以手約膝。取手指稍盡處是穴。根腳咽喉常發者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七壯。二七尤妙。及灸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䯒骨外。

治喉痹。穴豐隆 湧泉 關衝

如病甚。以小三稜針。藏於筆頭中。誑以點藥於喉中痹上。急刺之。則有紫血頓出。效。如不藏針。恐患人難以刺之。

治喉痹及毒氣。穴尺澤。灸百壯。

卷十二

針灸門

心氣

治心氣亂(資生經)。穴心俞

治中風心煩。驚悸健忘。穴百會

治健忘。穴神道 幽門 列缺 膏肓俞

主惡風邪氣。泣出喜忘。穴百會 天府 曲池 列缺

主健忘。穴刺足少陰。

主心悸少力。穴大橫。灸五十壯。

療無心力。穴百會 巨闕

療心中悶。穴上脘

治失志。穴委陽

療神氣不足。失志。穴中衝

主失志。穴內關

主心中憒憒。穴通谷

療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穴鳩尾

治無心力。忘前失後。穴百會

王氏云。予舊患心氣。凡思慮過多。心下怔忡。或至自悲感慨。必灸百會。則以百會有治無心力忘前失後證故也(兼服鎮心丹)。

心痛

凡心實者。則心中暴痛。虛則心煩。惕然不能動。失智(資生經)。穴內關

治卒心痛汗出。穴大敦。刺出血立已。

治心痛。穴心俞 膻中 通谷 巨闕 太倉 神府 郄門 曲澤 大陵

治心痛氣短。穴期門 長強 天突 俠白 中衝

治心痛彭彭然。心煩亂悶。少氣不足以息。穴尺澤

治心如懸。少氣不足以息。穴然谷

治心悶痛。上氣牽引小腸。穴巨闕灸二七壯。

治心痛如懸。穴腎俞 復留 大陵 雲門

治心懸如飢。穴間使治心痛如錐刺。甚者。手足寒至節不息者死(保命集)。穴支溝 太谿 然谷

治心痛色蒼蒼然。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穴行間

治心寒脹滿不得食。息賁唾血。厥心痛。善噦。心疝太息。穴鳩尾

治胸脾心痛。不得反側。及不得息。痛無常處。穴臨泣

治心痛難俯仰。及治身寒心疝沖冒。死不知人。穴中脘

治痛搶心。穴腹結 行間

治卒痛煩心。心中懊憹。數欠頻伸。心下悸悲。穴通理

治心痛悲恐相引瘛瘲。穴靈道

治心痛上搶心。不欲食。及身腫。穴建里

治心痛而嘔。穴章門

治心痛肺脹。胃氣上逆。穴湧泉

治心寒脹滿不得食。穴鳩尾

治暴泄。心痛腹脹。心痛尤甚(保命集)。穴大都 太白

治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穴上脘

治心切痛。喜噫酸。穴不容 期門

治心痛而寒。穴少衝治心下有寒痛。又治脾虛令人病不樂。好太息。穴商丘

治胸痹心痛。穴天井 臨泣 膻中或灸百壯。

治胸心痛。心腹諸病心痛。穴膻中 天井 灸太倉 肝俞

治心腹胸滿。痞痛。灸肝俞。

治心痛。穴中脘

治心痛。穴建里

治心痛周痹。穴膈俞

治心痛周痹。痛無常處。穴臨泣

治心痹。穴魚際

王氏云。妻嘗侍親疾。累日不食。因得心脾疼。發則攻心腹。後心痛亦應之。至不可忍。則與兒女別。以藥飲之。疼反甚。若灸。則遍身不勝灸矣。勉令兒女以火針微刺之。不拘心腹。須臾痛定。即欲起矣。神哉。

治心痛悲恐相引。瘛瘲肘攣。暴喑不能言。穴靈道

治心痛乾嘔煩滿。穴俠白

治心痛乾嘔。穴極泉

治心痛唾血。振寒咽乾。狂言口僻。穴太淵

治心痛煩滿。舌強。穴陰郄 中衝

治心痛。穴厥陰俞 神門

治面赤心煩痛。穴齦交

治心胸痛。穴天井

治心痛不可忍。及不得臥。穴下脘

治心如懸下痛。穴大陵

治心痛不可忍。穴上脘 大陵治喘息心痛。穴章門

治心下痛。不欲飲食。及心痛有涎。穴建里 湧泉

治凡心痛有數種。冷痛。蛔蟲心痛。蠱毒。霍亂不識人。及治蛔蟲心痛。蠱毒。穴巨闕

治心痛不能食。反胃。霍亂心痛。穴中脘

治心痛。穴曲澤 督俞 鬲俞

治心痛不嗜食。穴湧泉

治卒心痛。穴少衝

治寒熱心痛。背相引痛。胸滿悶。咳嗽不得息。煩心多涎。穴心俞

治心痛不可忍。嘔血煩心。穴巨闕

療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水。及無臟氣。灸足大指次指內橫文中各一壯。炷如小麥。立愈。

治心懊憹微痛。煩逆。穴心俞。灸百壯。

治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穴鬲俞。灸七壯。

治心痛冷氣上。穴龍頷。灸百壯。

治心痛惡氣上脅急痛。穴通谷。灸五十壯。

治心痛暴絞。急絕欲死。穴神府。灸百壯。在鳩尾正心有忌。

治心暴痛惡氣。穴巨闕。灸百壯。

治心痛堅急氣結。穴太倉。灸百壯。

治心痛。灸臂腕橫文三七壯。又灸兩虎口白肉際七壯。

治腎心痛。先取京骨崑崙。髮針。不已。取然谷。

治胃心痛。取大都 太白。

治脾心痛。取然谷 太谿。

治肝心痛。色蒼蒼然如死灰狀。終日不得休息(保命集)。取行間。太衝。

治肝心痛。取魚際。太淵。

治心痛不可按。煩心。穴巨闕

主心痛有三蟲。多涎不得反側(危氏方)。穴上脘

主心痛身寒。難以俯仰。心疝沖胃。死不知人。穴中脘

主心痛如錐針刺。穴然谷 太谿

主心腹中卒痛。穴石門

主心痛。穴陰郄 行間

治卒心痛多驚。喑不得語。咽中如鯁。穴間使

治心痛善驚。穴曲澤

治心痛衄血嘔噦。驚恐畏人。神氣不足。穴郄門

治心痛胸脅支滿。咳嗽。膺痹。臂內廉痛。穴天泉

治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手足寒過節。喘息者死。穴太谿

心痛內九種乃心脾痛。而非真心痛。真心痛。則朝發夕死。夕發朝死。如難經䟽所載是已。然此疾亦有所自產。論嘗謂產後心痛。若誤以為有所傷療之。則虛極而心絡寒甚。傳心之正經則變為真心痛。此一說也。巫臣以夏姫之故。怨子反曰。余必使汝疲於奔命以死。子反於是一歲也七奔命。遂遇心疾而卒。則又因用心而成疾矣。然則如之何。平居當養其心。使之和平。疾自不作。其次當服鎮心丹之類。補養可也。若疾將作而針灸。抑亦可以為次矣。

治心腹冷痛。

王氏玉抱肚法。針砂四兩。炒似煙出。入礬半兩。硇砂粉霜各半錢。新水拌勻。微濕。以皮紙貼安懷中。候熱發。置臍中。氣海。石門。關元。大補本元。或置其他冷處。汗出立瘥。予自用驗。此藥燥則不熱。再以新水拌再熱。可用十餘次。如藥力盡卻。曝干。再入礬等。依舊熱。舍弟叔浩傳一方。只用針砂。泥礬。功效亦同。豈以硇砂粉霜。價不廉而不用耶。

王氏云。予舊患心痹。發則疼不可忍。急用瓦片置炭火中。燒令通紅。取出投米醋中。漉出。以紙三二重裹之。置疼處。稍止。冷即易。耆舊所傳也。後閱千金方有云。凡心腹冷痛。熬鹽一半熨。或熬蠶砂燒磚石蒸熨。取其里溫痛止。或蒸土亦大佳。始知予家所用。蓋出千金方也。他日心痛甚。爭灸中脘數壯。覺小腹兩邊有冷氣。自下而上。至灸處即散。此灸之功也。本事方載。王思和論心忪。非心忪也。胃之大絡。名曰建里。絡胸膈及兩乳間。虛而有痰則動。更須臾發一陣熱。是其證也。審若是。又宜灸建里矣。但不若中脘為要穴云。

治心疼及治小兒心疼。足大拇指中節上。灸三壯即止。男左女右。其有蛔蟲鑽心疼甚。醫者不明其證。但服此止疼等藥大相遠也。如是蟲痛。作時面必青黑。仰身撲手。悶亂欲絕止。而口吐清水者是也。

治心痛。足心亂文中。以麥粒大艾炷。灸三壯。男左女右。每遇痛盛時。灸。

治真心痛。論手足青至節。心痛甚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療心痛及已死(保命集)。

上高其枕。拄其膝。欲令腹皮蹙柔。灸其臍上三寸胃脘。有頃。其人患痛短氣。欲令人舉手者。小舉手間痛瘥緩。

治蛔心痛。以手按而堅持之。勿令得移。以大針刺之。後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心下不事刺中有成聚不可取於輸。腸中有蛔蟲咬皆不取以小針。

治心痛引腰脊欲嘔。及不得息(保命集)。刺足少陰。不已。取手少陰。

治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保命集)。刺足太陰。

治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溺難(保命集)。刺足厥陰。

治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保命集)。刺手太陰。

治瀉熱厥心痛(保命集)。太谿灸三壯。或五七壯。

治瀉熱厥痛(保命集)。崑崙灸三壯。或五七壯。

治心痛與背相接。善恐。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保命集)。先刺京骨崑崙。不已。刺合谷。

治心痛久臥。若徒居間動作。痛益甚者。其色不變。此肺心痛也(保命集)。刺魚際太淵。宣通氣行。無所礙滯則病愈。

治卒心痛不可忍。刺任脈上脘。針入八分。先補後瀉之。其穴下針。令患人覺針下氣行如滾雞子。入腹為度。次針氣海二穴。足少陰湧泉二穴。無積者。刺之如食頃而已。有積者。先飲利藥。後刺之立愈。如不已。刺間使二穴。針支溝二穴。次針三里二穴。如灸冷心痛。燔針斜針任脈巨闕穴。如五臟氣相干心痛者。刺之無不愈。有小腸氣痃癖。膀胱氣脅痛等疾。皆痛至心。宜審諦。不可執一而刺之。如汗出。刺大敦出血。立已。

治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上搶心痛不得息。氣衝腰痛不得俯仰。氣衝各灸七壯。炷如大麥。禁針。次針三里二穴而愈。

治心痛周痹。穴鬲愈 臨泣

治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哭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用數。此為可治。春當刺中衝。夏刺勞宮。季夏刺大陵。皆補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瀉之。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

治心疝暴痛。取足太陰。

治卒心痛(肘後方)。手中央長指端。灸三壯。又橫度病人口。折之以度心厭下度頭。灸三壯。

治心疝激痛難忍(肘後方)。巨闕及左右一寸。並灸百壯。又以繩度頸。及度脊。如之令正相對。凡灸六處。治卒心腹滿痛(肘後方)。乳下一寸灸七壯。又兩手大拇指肉邊爪後第一紋頭。各灸一壯。又兩手中央長指爪下。各灸一壯。愈。

治心腹疼痛不可忍。

足大拇指甲頭。當中肉甲之間。男左女右。灸五壯。艾炷如麥粒大。經驗方云。景齊芳為省倉日。一婢病此。痛不可忍。同官郭魯望傳是法。立愈。

治心腹痛嘔逆。中脘灸三百壯。

治心腹絞刺。痛不可忍。陰郄二穴。灸三百壯。

心恍惚

治悲愁恍惚(資生經)。穴心俞 天井 神道

治狂驚恍惚。灸足陽明。

治狂癲恍惚。灸腦戶。

治狂言恍惚。灸天樞。

治卒中邪魅。恍惚。左寸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若心恍惚健忘。目視䀮䀮。耳聾。悵悵善鳴。刺足少陰至陰。

治恍惚不知人。穴巨闕

療少力望前失後。心神恍惚。穴百會

療心恍惚。穴陰都

心驚悸

治心痛善驚(資生經)。穴曲澤

治悲恐。穴靈道

治暴驚。穴下廉

治心痹悲恐。穴魚際

治悲恐善驚。穴少衝

治心風驚悸。穴上脘

治悲恐畏人。穴少府

治驚悸少氣。穴神門 蠡溝 巨闕

治大驚亂痛。穴梁丘

治多驚。穴陰郄 間使 二間 厲兌

療驚悸。穴間使

治驚恐。穴五里

治善驚恐。穴京骨 大鐘 大陵

治驚悸。穴百會 神道 天井 液門

治善恐。穴通谷 章門

治癲疾風。牙腫善驚。穴天衝

治風虛驚恐狂惕。又療驚恐悲愁。穴支正

治驚恐畏人。穴郄門

治驚悸不得安寢。穴神庭

治腦風。頭疼。目瞑心悸。穴腦空

主吐舌戾頸善驚。穴三間 合谷 厲兌

主心下澹澹善驚。穴曲澤 大陵

主心下悸。又療悲恐畏人。穴通里

主心下惕。恐人將捕之。穴然谷 陽陵泉

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穴大鐘 郄門

主善驚。穴大巨

主驚不得臥。穴氣海 陰交 大巨

主多臥好驚。穴厲兌

主善驚妄言面赤。穴掖門

主數噫恐悸。氣不足。穴少府

主數噫。恐悸不足。穴神門

主驚悸少氣。穴巨闕

主臥驚視如見鬼。穴陰蹺

主瘛瘲而驚。穴解谿

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穴少衝

治心痛數驚。心悲不樂。穴行間

主氣驚心痛。穴手少陰 陰郄

療悲恐。畏人善驚。穴少衝

療驚不安寢。穴神庭

療善驚。穴曲澤

療大驚。穴梁丘

療多悲恐驚悸。穴風府

療心驚悸。神氣耗散。穴鳩尾

治驚怖。心忪少力。穴大橫。灸五十壯。

治驚悸。穴上脘

治驚悸。穴天井

治善驚。穴厲兌

治悸坐不安。穴彧中

心喜笑

主喜笑若狂(資生經)。穴神門 陽谷

主喜笑不止。穴勞宮 大陵

主喜笑。穴列缺

治喜笑不休。穴大陵

治悲笑。穴勞宮

治狂言。喜笑見鬼。穴陽谿

治失笑無時節。穴水溝

治善怒。穴復溜 勞宮

療心痹悲怒。穴魚際

療多怒。穴肝俞

主怒欲殺人。穴身柱

心憂悲

主心悲(資生經)。穴漏谷

治心悲。穴商丘

治悲恐。穴靈道

治恍惚悲愁。穴神道

主悲愁恍惚。悲傷不樂。穴天井 心俞 神道

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樂。又療驚悸悲傷。穴天井

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穴大橫

治善悲不樂。穴照海

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穴日月

治悲恐善驚。穴少衝

療驚恐悲愁。穴支正

治煩滿少氣。悲恐畏人。掌熱腹腋攣急。胸痛。手倦。不伸。穴少府

治悲笑。穴勞宮

治善悲泣。穴心俞 神門 解谿 大陵

主善悲。穴間使

主悸悲。穴通理

主心悲。穴行間 勞宮

主泣出。穴百會

治憂主心。穴絕骨

治乍哭。穴水溝

王氏云。母氏久病。忽泣涕不可禁。知是心病也。灸百會而愈。予凡遇憂愁悽愴。亦必灸此。有此疾者。不可不之信也。

治泣出而驚。穴後谿

心煩悶

治瘧心煩甚。欲得飲冷。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熱。狂悲哭。嘔血遺溺(資生經)。穴神門

治心中熱煩。穴上腕

治心中煩滿。穴陰都 巨闕

治煩心。穴玉堂

治頭痛煩心。穴魚際 少商 公孫 解谿 至陰 完骨

治熱病煩心。穴陽谿

治煩心。穴百會 強間 承光

治心中煩滿。汗不出。穴曲差

主頭風。耳後痛。煩心。穴完骨

主舌卷口乾。心煩悶。穴關衝

治心煩悶。穴幽門

療胸脅支滿。痹痛骨疼。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穴紫宮

療胸滿不得喘息。膺痛骨疼。嘔逆上氣煩心。穴玉堂

主煩心。穴公孫

主心煩。穴尺澤 少澤

凡心虛則心煩。穴內關

主煩心。穴通里

療煩心。穴巨闕 心俞

治心煩。穴太一

治心風驚悸。不能食。心中悶。發噦。穴上脘

治心熱悶。心煩。穴百會

治心中煩悶。穴巨闕

治心悶。穴中脘

治心煩。穴紫宮

治心痛出血。則心下澹澹善驚身熱。煩心口乾。逆氣唾血。肘瘛瘲。

喜搖頭。清汗出不過肩。穴曲澤

治心煩。穴曲差

主心悶痛。穴巨闕。灸二七壯。

治頭風。心煩。穴絕骨

治煩滿驚。穴腕骨

治心悶不已。刺支溝。三里各二穴。

膽虛

治膽熱。嘔逆上氣。穴中府

治膽虛。穴三陰交。灸各三十壯。

嘆息

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資生經)。穴少衝

主不得太息。穴行間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喜嘔。嘔已乃衰。穴取公孫。井俞。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多飲不嗜臥。虛則鼓脹。腹中氣滿。熱痛不嗜食。霍亂。公孫主之。

治太息善悲。穴日月 商丘

治太息。穴行間

療胸脅痛。善太息。胸滿膨膨。穴丘墟

嗜臥

治多睡(資生經)。穴囟會 百會

治嗜臥。穴陰蹺 鬲俞

治好獨臥。穴腎俞

治多臥喜睡。穴二間 三間

治多睡善驚。穴厲兌

治四肢煩熱。嗜臥怠惰。四肢不欲動。穴脾俞

治嗜臥身不欲動。穴三陽絡

治嗜臥。穴五里 太谿 大鐘 照海 二間

治傷寒嗜臥。穴鬲俞

治喜寐。穴厲兌 大敦

治嗜臥。穴天井

王氏云。千金謂食多身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脅。又云。凡身重不得食。無味喜臥。皆針胃脘太倉。服建中湯。平胃丸。今人嗜臥。與夫食罷則脾困。欲臥縱不能。針豈可不灸。予與人灸中脘膏肓。遂皆不困。故既言之。

不臥

治驚悸不得安寢(資生經)。穴神庭

治不得臥。穴氣衝 章門

治大喘不得臥。穴期門

治咳嗽煩怒不得臥。穴太淵

治腰脊冷痛。不得臥。穴白環俞

治不得臥。穴隱白 天府 陰陵泉

治風癇驚悸。不得安寢。穴神庭

治不可臥。穴太淵 肺俞 上脘 條口 隱白

治臥伸縮回轉不得。穴譩譆 環跳

治臥不安。穴大椎

治驚不得臥。穴氣海 陰交 大巨

治不得臥。穴公孫

治不得臥。穴攢竹

王氏云。人不得臥。亦有因心氣使然。宜服俞山人鎮心丹。此藥以酸棗仁微炒過。則令人得睡故也。指迷云。若頭痛筋攣。驚不嗜臥。謂之腎厥頭痛。宜灸關元百壯。服玉真丸。

夢魘

治魘夢。及治喜魘夢(資生經)。穴商丘

治夜夢顛倒。面青黃無顏色。穴天牖

凡治手關後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若足逆冷。上搶胸痛。夢入水見鬼。善魘寐。黑色物來掩人。上刺足太陽治陽。

凡魘死不得著燈火照。亦不得近前急喚。多殺人。但痛咬其足跟。及灸足拇指甲邊。並多唾其面即活。又灸足大指聚毛中三七壯集效(千金翼云。凡魘不覺。灸兩足大指聚毛中。三十五壯)。

王氏云。有婦人夜多魘。蓋因少年侍親疾。用心所致也。後服定志丸。遂不常魘。灸固不可廢藥。亦不可不服也。

治卒魘方。以繒帶縛其肘後。男左女右。用力急絞之。又縛其腳乃急問其故。約敕解之。令一人坐頭旁。一人於戶內呼病人姓名。坐人應曰。諾在。便蘇。

腹滿

治腹滿便難(資生經)。穴大鐘

治腹滿及治小兒腹滿不食。穴陷谷 懸鐘

治腹中滿。痿厥少氣。穴陰市

治腹滿積聚。穴陰郄

治寒氣腹滿。腹中積聚痛。穴衝門

治腹滿喜嘔。穴隱白

治腹䐜滿。穴三里 行間 曲泉

治腹中滿向向然。不便。心下有寒痛。穴商丘

治腹鳴強欠。心悲氣逆。腹腫滿急。穴漏谷

治傷食腹滿。穴期門

治結積留飲癖。穴通谷

治心堅滿。穴石關

治心滿。氣逆。腸鳴。穴陰都

治心腹滿。穴聽宮

治腹寒氣滿。穴衝門

治腹滿喜嘔。煩熱悶亂。吐逆目眩。及治熱病汗不出。手足逆冷。穴大都

治心腹脹滿。穴厲兌 漏谷

治腹滿。穴巨闕

治腹暴滿。穴崑崙

治腹大滿。穴太白

治腹滿。穴三里 譩譆

治心下脹滿。傷飽。食不化。霍亂吐泄不自知。心痛。穴中脘

治心腹諸病心痛。灸太倉

治心腹痞痛。灸肝俞

治心脹滿。穴膽俞

治腹滿。穴府舍

治大腹有水。穴四滿

治胸腹滿。穴神堂

治腹滿。穴魚際

治腹滿疝疾。穴石門

治腹腫不能食。穴水分

治腹滿虛脹。穴意舍

王氏云。人有心腹滿脹者。予多以厚朴與之。令每服細銼七八錢重。幼小量減。用生薑七片。水一小碗。煎至七分服。滓再煎服。不過五六服。脹滿脫去。針灸之效。未必如此速也。因識於此。

治腹滿。灸絕骨。

治小腹積聚堅如石。小腹滿。穴中極

治小腹滿。穴肝俞 肓俞

治腹大滿喜噫。穴陷谷

治羸瘦。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穴太衝

治腹滿痛不得息。穴氣衝

治腹滿。穴懸鐘

胸滿

治胸滿短氣。不得汗(資生經)。皆針補手太陰以出汗。

治胸腹滿。穴神堂

治胸滿腸鳴。穴三間

治胸中滿。穴神堂 人迎 神道 章門 中府 臨泣 天池 璇璣 俞府

治胸滿不得息。穴天容 陽谿

治胸滿腫。穴陽交

治胸滿咳逆。穴鳩尾

治胸滿叫呼膺痛。穴水泉

治胸中淡淡。穴巨闕 間使

治胸下積氣。穴梁門

治胸中熱。息賁。脅下氣上。穴期門 缺盆

治胸中暴逆。穴雲門

治胸中寒脈代。時不可止。寸口小。腹脹上搶心。咳唾有血。穴然谷

治胸中鬱郁。穴大杼 心俞

治胸脅滿。穴期門

療胸滿腹鳴。穴三間

療胸中氣滿。如寒胸脾心痛。穴膻中

療胸下滿悶。穴乳根

治胸滿。穴陽交 臨泣

治胸滿。穴俞府療胸滿膨膨。穴委陽治胸滿痛。胸脅支滿。穴璇璣

治胸中氣滿。喘咳支腫。穴商陽

治胸中噎悶。穴鬲關

治胸滿不得息。咳逆。穴陽谿 神封治胸中氣滿。背僂如龜。腰強頭目眩。令人失顏色。穴肺俞

治胸中暴滿。不得臥。喘息。穴輒筋

治胸滿支腫。穴鬲俞

治胸脅支滿。穴胃俞

治胸滿腹滿。穴湧泉 神堂

治胸脅支滿。噎塞。食不下。嘔吐食還出。穴中庭

治胸煩滿。氣上衝心。喉痹。咳嗽喘不得息。胸脅短氣。肩痛不得舉臂。穴雲門

治胸中有氣。穴天池

治胸中煩滿。穴曲池

治胸脅滿。引胸背痛。不得轉側。穴胸鄉

治胸脅滿。不得俯仰。食不下。咳唾稠膿。穴周榮

治胸脅支滿。咳逆。喘不能食。穴彧中

治胸脅支滿。咳逆。喘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嗜食。穴神藏

治胸脅支滿。喘逆上氣。胸背急不得息。不知食味。穴氣戶

治胸脅支滿。膈間雷鳴。常有水聲。穴食竇

治胸脅支滿痛引胸。不得息。咳逆嘔吐。胸滿不嗜食。穴靈墟

治胸脅支滿。鼻塞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穴步廊

治胸脅支滿。穴章門

治胸脅脹滿。穴外丘

治胸脅支滿。咳逆上氣。多唾濁沫膿血。穴庫房

治胸脅支滿。寒熱汗不出。穴俠谿

療胸脅徹背痛。穴雲門

療胸脅滿痛引胸。穴華蓋

治胸脅支滿。穴紫宮 中庭 湧泉 通谷 章門 曲泉 鬲俞 期門 食竇 陷谷 石門

治胸脅支柱滿。穴胃俞 三里 紫宮 華蓋 中庭 神藏 靈墟 俠谿 步廊 商陽 上廉 氣戶 周榮 上脘 勞宮 湧泉 陽陵泉

治脅痛不得臥。胸滿嘔無所出。穴膽俞 章門

治咳而胸滿。陽氣逆上滿胸。穴天容 前谷

治胸滿。穴肺俞 巨闕

治胸脅支滿。穴大泉

治胸中煩悶。穴天髎

療兩脅滿。穴肝俞

療胸滿。穴浮白

療胸腹兩脅滿。穴庫房

治寒熱。胸膈煩滿。頭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聲。喉鳴。穴天池

治胸滿短氣。胸脅癰腫。穴膺窗

治胸背痛。穴魂門

治胸下積氣。穴梁門

治胸脅支滿。頭目癰腫。穴陷谷。刺出血。立已。

治胸滿。心腹積聚痞痛。穴肝俞。灸百壯。三報。

腹脹

治腹脹(資生經)。穴鬲俞

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而身羸瘦。穴大腸俞 脾俞

治寒中腹脹。穴中極

治心下堅。積聚冷脹。穴上脘

治腹脹不通。逆息。又主腹中寒。冷氣脹喘。穴隱白

治腹脹喘振慄。穴尺澤

治腹脹氣衝胸。穴天樞

治腹脹不通。大便堅。憂思損傷氣積聚腹中甚痛作膿腫往來上下。穴中脘

治腹中脹腫。穴太谿

治寒熱䐜脹。穴京門

治腹脹滿。不得息。穴三里 章門 京門 厲兌 內庭 陰谷 絡卻 崑崙 商丘 陰陵泉 曲泉

治腹中大熱不安。腹有大氣。腹暴脹。臍下堅滿癃淫濼。穴氣衝

治腹大堅不得息。脹痹滿。小腹尤大。穴期門

治腹脹心腹滿。穴巨闕 上脘

治心下脹滿而痛。上氣。穴五里

治腹脹食不化。鼓脹。腹中氣大滿。穴公孫 太白

治腹中脹不嗜食。脅下滿。腹中盛水脹逆。不得臥。穴陰陵泉

治大腸有熱。腸鳴腹滿。腫挾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灸巨虛上廉。

治胸喘息脹。穴大鐘

治脅下脹。穴關元 期門 少商

治腹脹堅硬。水腫支滿。穴石門

治腹脹。穴解谿 血海 商丘

治心腹脹滿。嘔則食無所出。口苦舌乾。咽痛食不下。穴膽俞

治腹脹。穴鬲俞 譩譆 中膂俞

治腹脹引胸背痛。食飲倍多。身漸羸瘦。黃疸。善欠。脅滿泄利。體重四肢不收。痃癖。腹痛不嗜食。穴脾俞

治胃寒。腹脹不嗜食。羸瘦。腸鳴腹痛。胸脅支滿。脊痛筋攣。穴胃俞

治腸鳴腹脹。水穀不化。腹痛欲泄注。目眩頭痛。吐逆。飲食不下。穴三焦俞

治心腹膨脹。穴腎俞

治心腹脹滿。穴三里 懸鐘

治腹脹繞臍切痛。大小便不利。洞泄。食不化。脊強不得俯仰。穴大腸俞

治腹脹下痢。穴中髎

治腹脹滿。大便泄痢。小便赤澀。身熱目黃。穴陽綱

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泄膿血。穴太白

治腹滿虛脹。大便滑泄。背痛惡風寒。食飲不下。嘔吐。消渴。目黃。穴大腸俞

治腹虛脹。水腫。食飲不下。惡寒。背脊不得俯仰。穴胃倉

治腹脹食不下。穴中府

治脹滿氣如水腫狀。小腹堅如石。穴膀胱募。灸百壯。

治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如蠱。女如妊娠。穴陰谷

治腸鳴腹脹。上喘氣逆。食飲不下。肩息唾血。穴承滿

治腹脹滿。穴大敦

治脾病身腫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穴三陰交

治腹脹喘滿不得臥。嘔吐不食。暴泄。穴隱白

治腹中有寒熱起。氣喘衄血不止。腹中脹逆。脛寒熱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泄。膈中嘔吐。不欲食。穴隱白

治腹脹。穴上脘

治腹脹胸腹滿。穴鬲俞。灸百壯。三報。

治肺氣痿絕。四肢滿脹。喘逆胸滿。灸肺俞各二壯。

治脹滿水腫。穴脾俞。灸隨年壯。三報。

治腹中氣脹。引脊痛。飲食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肋。

治臟腑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飲食。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少氣。穴三焦俞灸隨年壯。

治脹滿雷鳴酒沸。穴大腸俞。灸百壯。三報。

治脹滿氣聚寒冷。穴胃脘。灸百壯。三報。

治腹脹滿。繞臍結痛堅。不能食(危氏方)。穴中極。灸百壯。

治脹滿瘕聚。滯下疼(危氏方)。穴氣海。灸百壯。忌針。

治脹滿腎冷。瘕聚泄利。穴天樞。灸百壯。

治腹暴脹。按之不下。刺任脈中脘。氣海二穴。次針足陽明經三里二穴。

治小腹脹滿。痛引陰中。穴水道

治腹中膨脹不消。灸大腸俞四十九壯。

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腸鳴腹痛。食不化。刺三里三陰交。

凡刺腹痛諸俞穴。須針三里穴。下氣良。

治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腸胃間遊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腫(一作俠臍重)。急。穴天樞

治寒中傷飽。食飲不化。五臟䐜脹。心腹胸脅支滿。脈虛則生百病。穴上脘

治心腹諸病堅滿煩痛。憂思結氣。寒冷霍亂。心痛。吐下食不消。腸鳴泄利。穴太倉 中脘灸百壯。

治寒氣入腹。穴關元

治五臟遊氣。穴陰交

治腹中熱。喜渴涎出。是蛔也。刺中脘。久持之。以手聚而按之。

治腹滿。痛不得息。穴氣衝

治肺脹。氣搶脅下熱痛。穴陰都。灸隨年壯。

治肺脹脅滿。嘔吐上氣等病。灸大椎並兩乳上第三脅間。各止七壯。

心腹堅大

治小腹脹滿。煩渴。㿉疝。偏枯。四肢不舉(資生經)。穴大巨

治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㿉疝。小腹痛。穴曲骨

治腹堅大。不嗜食。振寒。穴衝陽

治腹堅硬。穴期門

治心下堅脹。穴次膠

治腹堅硬。穴石門

治心下大堅。穴肓門

治腹堅如鼓。穴水分

治腹堅硬。穴陰陵泉 地機 下脘

治腹堅急。穴志室

治心下堅。積聚。冷熱腹脹。穴上脘

治大疝腹堅。穴丘墟

治堅結積聚。穴膀胱俞

治腹大脹。穴期門

治腹大不嗜食。穴衝陽

治腹大下腫。又主厥氣。上柱腹大。穴解谿

治腹堅大。穴天樞

治腹滿堅塊不能食。胃氣不足。反胃。胸脅腹積氣。穴三里

治腹痛。胃脹堅硬。穴水分

治心堅滿積如盤。穴石關

治小腹腫。穴委中

治小腹積聚。堅大如盤。腹脹食飲不消。穴胃脘 三焦俞

小腹脹滿

治小腹脹滿。煩渴。㿉疝。偏枯。四肢不舉(資生經)。穴大巨

治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㿉疝小腹痛。穴曲骨

治小腹脹。穴然谷

治小腹脹滿。嘔沫吐涎。喜唾。穴幽門

治小腹脹。穴京門 蠡溝 中封

治小腹堅急。穴胞肓

治小腹滿。引陰中痛。腰背強急。膀胱有寒。三焦結熱。小便不利。穴水道

治小腹痛。中熱。喜寐。小便不利。小腹脹滿虛乏。穴大敦。灸小腸俞。隨年壯。

治五臟虛勞。小腹弦急脹熱。灸腎俞五十壯。老小損之。若虛冷可百壯。

治小腹堅腫。穴委中。銅人云。小腸俞治小便赤澀淋瀝。小腹痛。千金亦云。治小腹脹滿。此治小腹脹痛要穴也。若及不效。方灸其他穴云。

治小腹熱欲走太息。穴日月 大橫

鼓脹

治腹堅如鼓。小腹腫鳴。胃虛脹不嗜食。繞臍痛沖不息(資生經)。穴水分

治腹虛脹如鼓。穴公孫 神闕

治鼓脹並水腫。穴中封。灸二百壯。

治腹中雷鳴。腹脹如鼓。四肢腫五種水病。穴復溜

治身黃羸瘦。四肢怠惰。腹脹如鼓。兩脅積氣如卵石。穴章門

治鼓脹。穴中封 四滿

治腹鼓脹。腹中氣大滿。穴太白 公孫

治水脹。小腹皮敦敦然。穴陰交 石門

治鼓脹腸鳴。穴水分

水腫

黃帝治水之俞。五十七處。尻上五行。行五。謂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兔上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腎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治水道腫(資生經)。足第二指上一寸。灸隨年壯。又兩手大指縫頭灸七壯。

治虛勞浮腫。並水氣身滿。穴太衝。灸百壯。又灸腎俞。

治頭目癰腫。留飲。胸脅支滿及水腫。穴陷谷。刺出血立已。

治面目癰腫。穴陷谷 列缺

治頭面腫。穴陽陵泉 公孫

治頭面氣胕腫。穴完骨 巨髎

治面浮腫。穴天樞 豐隆 厲兌 陷谷 衝陽

治面浮腫。穴中府 間使 合谷

治風。面水胕腫。顏黑。穴解谿

治肩腫不得顧。穴氣舍

治水腹脹皮腫。穴三里

治腹腫。穴曲泉

治寒熱。腹偏腫。穴陰谷

治大腹腫脹。臍腹悒悒。穴大敦

治水脹。水氣行皮中。小腹皮敦敦然。小便黃。氣滿。穴陰交石門

治身腫皮痛。不可近手。穴屋翳

治身脹逆息不得臥。風汗。身腫。喘息多唾。穴天府

治身腫身重。穴關門

治水氣遍身腫。穴水溝 若是水氣。唯得針此。若針余穴。水盡即死。

治水腫。穴胃倉

治水氣。穴缺盆

治身體腫。皮膚痛不可近衣。淫濼。瘛瘲不仁。穴屋翳

治身腫。穴腎俞

治腹脹身腫。穴建里治身腫鼓脹。腸鳴如流水聲。穴神闕

治水腫。穴中極 石門

治大腹有水。穴四滿

治腹腫脊強。四肢傷惰。穴章門

治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娠。五指端盡痛。足不得踐地。穴湧泉 陰谷

治水腫。穴三里

治水分病。穴復溜

治水腫不嗜食。穴維道

治丈夫溏泄。腹脅脹。水腫腹堅。不嗜食。不便不利。穴地機

治腹中寒。不嗜食。鬲下滿。水腫腹堅。喘逆不得臥。腰臍痛難俯仰。穴陰陵泉

治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穴陷谷

治腹腫不能食。及療水病。腹腫繞臍痛。沖胸不得息。並水氣浮腫。鼓脹腸鳴如雷聲。時上衝心。及胃虛脹。穴水分(灸七壯。若是水病。灸大良。三因方云。可灸三陰交穴。及風門穴。明堂經云。灸二壯。主小便不利。身腫足痿)

治水病脹滿。穴曲骨

治水腫腹脹。食飲不下。惡寒。穴胃倉

治水腫。人中盡滿唇。及死。穴水溝

治身潤。石水身腫。穴章門

治小腹滿石水。穴關元

治大腹石水。穴四滿 然谷

治大氣石水。穴氣衝

治四腫身濕腫。穴豐隆

治汗出四肢腫。穴列缺

治四肢腫。穴復溜

王氏曰。水腫。惟得針水溝。若針余穴。水盡即死。此明堂銅人所戒也。庸醫多為人針水分。殺人多矣。若其他穴。亦有針得瘥者。特幸焉耳。不可為法也。或用藥。則禹餘糧丸為第一。予屢見人服驗。故書於此。然灸水分。則取為要穴也。有里醫為李生治水腫。以藥飲之。久之不效。以受其延待之勤。一日忽然灸水分與氣海穴。翌早觀面如削矣。信乎。水分之能治水腫也。明堂固云。若是水腫。灸大良。蓋以此穴。能分水不使妄行焉耳。但不知明堂又云。針四分者。豈治其他病。當針四分耶。

治百病水腫。穴腎俞灸百壯。胃倉灸隨年壯。

治水腫。穴陷谷。灸隨年壯。

治水腫上下。穴陰交。灸百壯。

治水腫。穴曲骨。灸百壯。

治風。四肢腫。穴豐隆 復溜

治大腹。穴陰市。灸隨年壯。

治人中滿唇腫。及水腫大水。穴臍中。石門。各灸百壯。

治風水。穴上廉。各灸隨年壯。

治水腫不得臥。穴陰陵泉。灸百壯。

治石水。灸然谷。氣衝 四滿 章門

治水腫。腹滿不能食。堅硬。穴水分灸七壯。至四百止。此穴忌針。針水盡即死。

治水腫大。臍平。灸臍中。腹無紋理者。不治。

治水脹腹大。及水氣行皮中。穴石門

治石水腫痛。引脅下脹。頭眩痛。身盡熱。穴關元

治石水。穴刺氣衝

治石水。穴章門 然谷

治水病。穴天泉

治風水膝腫。穴巨虛 上廉

治面胕腫。穴上星。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

治風水面胕腫。灸衝陽

治脹滿水腫。灸脾俞隨年壯。三報。

治卒腫滿。身面皆洪大。灸足內踝下白肉際。三壯。

治氣熱水身面腫。灸丹田穴三壯。女子禁灸。

治水腫如鼓。

用大蒜切作錢片。安臍心。次用甘遂為末。同作艾炷灸蒜上。熱即易之。每日頻灸。其水自下。忌一切毒物。並鹽一年。

治五水灸法。青水灸肝井。赤水灸心榮。黃水灸脾俞。白水灸肺經。黑水灸腎合。

脾疼

治脾本虛。令人不樂。穴商丘

治脾病身重。穴陰交

王氏云。灸患脾疼。服治脾藥。反膨脹。不得已。依考城方。用麵裹火炮蓬莪朮末。水與酒醋煎服。立愈。已而告人。人亦曰。高良薑末米飲調服。亦作效。後鄭教授傳一方云。草果。延胡索。五苓脂。並沒藥酒調三兩錢一似手拈卻草果子五苓脂四味等分為末。此亦平穩藥也。有此疾者。宜服之。或不吐不瀉。心中疼。甚日輕夜重者。用干鹽梅並茶煎服神效。若灸者。宜上脘。中脘。下脘。脾俞。三陰交等穴。

治疝癖。脾中急痛。循脅上下搶心。腹痛積聚厥氣兩乳。穴府舍

胃痛

治胃氣逆。穴魚際

治胃脹不調。胃虛不嗜食。穴水分

治胃脘暴痛。穴鬲俞

治腸胃不調。腹痛。穴下脘

治胃寒脹。穴腎俞

治胃中寒。穴胃俞

治胃虛脹。穴水分

治胃中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惡聞食臭。腸鳴腹痛。食不化。穴三里。

治胃熱不嗜食。穴下廉 懸鐘

治胃中弱。食不下。穴心俞

治胃氣上逆。唾血。穴太淵

治胃弱補胃。穴胃俞。灸百壯。

治胃寒不能食。食多身瘦。腸鳴腹滿。胃脹胃熱。穴三里。三十壯。

反胃

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穴先取下脘。後取三里。瀉之。

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穴章門

治鬲寒。食不下。嘔逆。吐食。不得出。穴中庭 中府

治吐食。穴胃俞

治胸脅支滿。心下滿。食不下。嘔逆。吐食。入腹還出。穴中庭

治胃氣不足。反胃。穴三里

治吐食不留住。穴意舍

治吐逆。食不住。穴胃脘。灸百壯。

治嘔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穴鬲俞。灸百壯。

王氏云。有人久患反胃。予與鎮靈丹服之。更令服七氣湯。遂立能食。若加以炷艾。尤為佳也。老婦人患反胃。飲食至晚即吐出。見其氣繞臍而轉。予為點水分氣海。並俠臍邊兩穴。他婦只灸水分氣海即愈。神效。

治反胃食即噎氣 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期)。又臍上一寸一十壯。又內踝下二指稍斜向前穴三壯(一云一指)。中脘一穴。在臍上四寸。足三里二穴在臍下三寸。各灸七壯或九壯。其效尤著。

食不下

治飲食不下。腹中雷鳴。穴魂門

治吐逆。飲食不下。穴三焦俞

治飲食不下。穴胃倉 意舍 鬲關

治嘔吐筋攣。食不下。穴胃俞

治食不下。喜飲。穴大腸俞 周榮

治鬲氣食不下。穴中庭 中府

治飲食不下。穴鬲關。期門 少商 勞宮

治胃弱。食飲不下。穴心俞

治鬲寒。食飲不下。腹脅滿。胃弱少食。嗜臥。怠惰不欲動。身溫不能食。又云主吐食。穴鬲俞

治食不下。腹中雷鳴。大小便下黃水。穴陽綱

治飲食不下。穴紫宮 中庭 膽俞

治完穀不化。穴三里 大腸俞 三陰交 下脘 三焦俞 懸樞 梁門

治食不化。穴天樞 志室 腎俞

治寒中食不化。穴腹哀

治水穀不消。腹脹腰痛。吐逆。穴三焦俞

治食不化。穴腹哀 太白

治不欲食。谷入食不化。穴石門

治食不化。不嗜食。夾臍痛。穴天樞 厲兌 內庭

治食飲不化。穴章門

治寒中傷飽。食飲不化。穴上脘 中脘

治胸脅滿。食不下。穴中庭

治小腹積聚。堅大如盤。胃脹食不消。穴胃脘 三焦俞

治食不下。穴志室

治食不化。穴太白 公孫

治食不下。穴中府 胃倉 承滿 魚際 周榮

治食不化。穴中脘 三陰交

不能食

治腦痛不能食(資生經)。穴然谷治不能食。穴豐隆

治飢不能食。穴中極

治嘔吐筋攣。食不下。不能食。穴胃俞

治三焦有水氣。不能食。穴維道

治不欲食。谷入不化。穴石門

治醉酒風。熱發不能飲食。嘔吐。穴率谷

治不能食。腹中氣滿。吃食無味。穴少商

治不能食。穴水分

治煩滿吐食。腹脹不能食。穴胃俞

治胃中寒。氣不能食。胸脅滿。身瘦。鬲上逆氣悶熱。穴大腸俞。灸二七壯。小兒減之。

治腹滿不能食。胃氣不足。反胃不能飲食。腸癖。臟腑積聚。及飲食不消。寒熱。穴三里

治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灸心俞二七壯。小兒減之。

不嗜食

治不嗜食(資生經)。刺然谷多見血。使人立飢。

治不嗜食。穴隱白 然谷 脾俞 內庭

治食不化。不嗜食。挾臍急。穴天樞 厲兌 內庭

治身黃有微熱。不嗜食。穴中封

治飲食不化。入腹還出。熱中不嗜食。若吞而聞食臭。傷飽。身黃。痠疼羸瘦。穴章門

治上氣嘔吐。支滿不嗜食。穴肺俞

治腹痛不嗜食。穴胃俞 脾俞

治不嗜食。穴地機 陰陵泉 水分 幽門 小腸俞

治六腑氣寒。不嗜食。穴下脘

治胃熱不嗜食。穴下廉 懸鐘

治病飢不欲食。穴陰交

治腹滿。中焦客熱不嗜食。心腹脹滿。胃熱不嗜食。穴懸鐘

治不嗜食。穴陽綱

治胃虛脹不嗜食。穴水分

資生經云。不嗜食有數端。有三焦客熱不嗜食。有胃熱不嗜食。有胃寒不嗜食。有六腑氣寒不嗜食。宜隨證用藥治之。而針灸者。亦當知補瀉之法可也。史記。楊虛侯病甚。眾醫皆以為蹶。太倉公診脈。以為痹根。左右脅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氣。不能食。病得之內。即以火臍。粥且飲。六日氣下。即令更服丸藥。出入六日。病已。然則人之不能食。亦有患痹而得者。概曰。胃有寒熱。則不可也。

扁鵲治心風腹脹滿。食不消化。四肢羸露。不欲食。穴灸心俞 肝俞

治心痛不嗜食。穴曲泉

治心痛不嗜食。通身浮腫。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娠。五指端盡痛。足不得履地。宜灸針。千金云。忽忽喜忘。身體腰脊如解。大便難。小便不利。足冷至膝。咽中痛。不可納食。喑不能言。衄不止。穴湧泉

治食多。身瘦。泄利。體重。四肢不收。腹痛不嗜食。穴脾俞

治胃寒。腹脹不嗜食。羸瘦。穴胃俞

食氣

治食氣惡聞食臭。穴三里

治食氣。穴大杼

治吃食無味。穴百會 少商

治身重不得食。食無味。心下虛滿。時時欲下。喜臥。穴針胃脘 太倉(又服建中湯及平胃丸良)

食多

治食飲多身瘦。穴脾俞

治食多身瘦。穴腎俞

治胃中寒脹。食多身瘦。穴胃俞 腎俞

治食多身瘦。穴脾俞 大腸俞

卷十三

針灸門

虛損

治臟腑虛乏。下元冷憊等疾(資生經)。穴灸丹田。人有常言。七七之數。是旁太歲壓本命。六十有一。是太歲壓本命。人值此年。多有不能避者。是固然矣。然傳不云。吉人吉其凶者乎。嘗觀素問。以六八之數。為精髓竭之年。是當節其欲矣(千金云。年五十者。一月一泄。要之至四十八便當依此)。

千金載素女論。年六十者。閉精勿泄。是欲當絕矣。宜節不知節。宜絕不能絕。坐此而喪生。蓋自取之。豈歲之罪哉。人無罪。歲則雖有孽。猶可違矣。所謂吉其凶者如此。雖不灸丹田可也(丹田可灸七七壯。或三五百壯)。

治陽氣虛憊。失精絕子。灸中極。中極一名氣原。蓋氣之原也。人之陽氣虛憊者。可不灸此以實其氣耶(按難經云。丹田一名中極。言丹田取人之身上下四旁最為中間也。故名為極。此亦曰中極。其去丹田只一寸。雖未居丹田之最中。然不中不遠矣)。

治胃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惡聞食臭。腸鳴腹痛。食不能化。

秦承祖云。諸疾皆治。華佗云。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明堂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衝目。千金云。治陰氣不足。小腹堅。熱病汗不出。口苦壯熱。身反折。口噤。腰痛。不可顧。胃氣不足。久泄利。食不化。脅下支滿。不能久立。狂言狂歌妄笑。恐怒大罵。霍亂遺尿。失氣陽厥。悽悽惡寒。穴三里。

凡此等疾。皆刺灸之。多至五百壯。少至二三百壯。

資生經云。小品云。四肢但去風邪。不宜多灸。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得過隨年數。故銅人於三里穴。止云灸三壯。針五分而已。明堂上經乃曰。日灸七壯。至百壯。亦未為多也。至千金方則云。多至五百壯。少至二三百壯。何其多也。要之。日灸七壯。或灸炷甚小。可至二七壯。數日灸至七七壯止。灸瘡既干。則又報灸之。以合乎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之說可也。必如千金之壯數。恐犯小品之所戒也。予向有腳氣疾。遇春則足浮腫。夏秋尤甚。至冬。則腫漸消。偶夏間依素問注所說穴之所在。以溫針微刺之。翌日腫消。其神效有如此者。繆刺且爾。況於灸乎。有此疾者。不可不知。此。不止治足腫。諸疾皆治之。

治久冷傷憊臟腑。泄利不止。中風不省人事等疾。灸神闕。

王氏云。舊傳有人年老而顏如童子者。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予嘗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壯。則一夕不如廁。連灸數夕。則數夕不如廁。足見經言主泄利不止之驗也。又予年逾壯。覺左手足無力。偶灸此穴而愈。後見同官說。中風人多灸此穴。或百壯。或三五百壯皆愈。而經又言主中風。此也。

治臟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者。灸氣海。

人身有四海。氣海。血海。髓海。水穀之海。是也。而氣海為第一。氣海者。元氣之海也。人以元氣為本。元氣不傷。雖疾不害。一傷元氣。無疾而死矣。宜頻灸此穴。以壯元陽。若必待疾作而後灸。恐失之晚也。

治男子臟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不思飲食。全無氣力。燔針。針任脈氣海一穴。針入五分。可灸百壯。次以毫針。針足陽明經三里二穴。

治虛勞喘嗽。灸脊骨從上第五椎下間。神庭穴百壯。

治虛勞羸瘦。腎虛。水臟久冷。小便濁出精。陰中痛。五勞七傷。虛憊。足寒如冰。身腫如水。穴腎俞

難經疏云。夾脊骨有二腎。在左為腎俞。在右為命門。言命門者。性命之根本也。其穴與臍平。凡灸腎俞者。在平處立。以杖子約量至臍。又以此杖子當背脊骨上量之。知是與臍平處也。然後相去各寸半取其穴。則是腎俞穴也。更以手按其陷中。而後灸之。則不失穴所在矣。凡灸以隨年為壯。灸固有功。然亦在人涵養之如何耳。人當愛護丹田。吾既於既效方論之詳矣。而妻妾之戕害。蓋未之及也。君子偕老之序曰。夫人淫亂。失事君子之道。故陳人君之德。服飾之盛。宜與君子偕老也。宜偕老而不至偕老。夫人之罪多矣。故詩人以是刺之。意可見矣。至於士大夫志得意滿。不期驕而驕。至侍妾數十人。少亦三五輩。淫言褻語。不絕於耳。不能自克。而淫縱其欲者。多矣。為內子者。恬不之怪。人問之。則曰。自母言之。則為賢母。自我言之。未免乃為妒婦人也。人或以此多之。即其夫亦稱其賢而不妒。又孰知其不妒。乃所以為禍之階歟。雖然二南之化。至於無妒心而止。今而言此。豈求異於詩人耶。是不然。古人十日一御。男子彼之不妒者。蓋使媵妾得備十日一御之數耳。不妒則同。其所以不妒則異。吾故表而出之。以為夫婦之戒。固非故求異於詩也。

治失精五臟虛竭(但是虛乏冷極。皆宜灸)。穴曲骨。灸五十壯。

治骨髓冷疼。穴上廉灸七十壯。

難經疏八會曰。府會中脘。治府之病。臟會章門。髒病治此。筋會陽陵泉。筋病治此。髓會絕骨。髓病治此。血會鬲俞。血病治此。骨會大杼(禁灸)。骨病治此。脈會太淵。脈病治此。氣會亶中。氣病治此。然則骨髓有病。當先大杼絕骨而後上廉可也。

治膀胱三焦津液少。大小腸寒熱。或三焦寒熱。穴小腸俞。灸五十壯。

治三焦膀胱腎中熱氣。穴水道。灸隨年壯。

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發狂健忘等疾。穴膏肓俞。

膏肓俞無所不療。而古人不能求其穴。是以晉景公有疾。秦醫曰緩者視之曰。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晉侯以為良醫。而孫真人乃笑其拙。為不能尋其穴而灸之也。若李子豫之赤龍丹。又能治其膏肓上。五音下之鬼。無待於灸也。是緩非特拙於不能灸。亦並無殺鬼藥矣。其亦技止於此哉。

治五臟虛勞。小腹弦急脹熱。及五臟痼冷。腎風虛寒。失精。小便濁難。穴灸腎俞五十壯。老小損之。若虛冷者。可至百壯。橫三間寸灸之。

治虛勞。陰中疼痛。溺血。泄精。穴灸列缺五十壯。又灸橫骨五十壯。又云。治五臟虛竭。又灸大赫三十壯。

治虛勞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壯。

治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臂痛不得上頭。灸肩髃。百壯。

治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穴灸四滿各五十壯。大人加之。小兒隨年壯。此二穴。喉腫厥逆。五臟所苦。鼓脹並主之。

治虛勞腰脊冷疼。溺多白濁。穴灸脾募百壯。又灸三焦俞百壯。又灸章門百壯。

治怯勞傷等疾。

先以蠟打線一條。於患人頭匝轉以兩眉心為則。截斷。用銅錢一個。穿上套於頸上。取咽喉為中。轉錢向背。錢眼中正突用墨點。卻以蠟閉門。合口橫紋為則寸截斷分中墨點兩旁是穴。灸二七壯。須以病人兩腳取齊。以蠟線從腳後跟圍過。至兩腳大拇指截斷。以錢一文。穿上。亦行套於頸上。取咽喉為中。轉錢向背脊錢眼。取中。

治諸虛勞。少腹堅。絞痛難忍。及陰縮困篤欲死。及陰陽易。療丈夫得婦人陰易之病。若兩房室者。穴灸陰頭一百壯便瘥。可至三百壯。皆愈。其良無此比。後生子如故。無妨。又男子初覺。便灸陰頭三七壯(若已盡。甚至百壯即愈。眼息無妨陰道瘡復如常)。

治腦虛冷腦衄。風寒入腦。久遠頭疼等疾。穴宜灸囟會。

王氏云。年逾壯。寒夜觀書。每覺腦冷。飲酒過量。腦亦疼甚。後因灸此穴而愈。有兵士患鼻衄不已。予教令灸此穴即愈。有人久患頭風。亦令灸此穴即愈。又云。主鼻塞不聞香臭等疾。故予書此。以補其治療之闕。然以腦戶不宜針。觀之囟會。亦不宜針。針經止云八歲以下不宜針。恐未盡也。

治飲食不息。心腹膨脹。面色萎黃。世謂之脾腎病者。穴宜灸中脘。

資生經云。諸葛亮夙興夜寐。罰至二十皆親覽。而所啖食不至升。司馬仲達知其將死。既而亮卒。仲達追之。楊儀反旗鳴鼓。若將拒焉。仲達乃退不敢逼。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仲達聞之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曰料生。蓋料其事多。而食不如前。死之兆也。食不如前。仲達且知孔明之且死。今人飲食減少。是胃氣將絕。不可久生矣。方且常食服丹石。使愈難克化。服峻補藥。使脾胃反熱。愈不能食矣。初不知灸中脘等穴。以壯脾胃。亦惑之甚也(難經云人以胃氣為本。釋旨云。言五臟。皆以胃氣為本。胃者。水穀之府。人須養胃氣則生也。然則欲全生者。宜灸胃脘)。

腎虛

治腎虛水臟久冷(資生經)。穴腎俞

治腎虛消渴。穴中膂腎俞

治腎氣。穴陽蹺

治小腸氣不足。面無顏色。穴下廉

治小腸氣。痃癖氣發時。腹痛若刀刺。不可忍者。並婦女本臟氣血癖走疰刺痛。或坐臥不得。或大小便不通。不思飲食(一云治寒疝。小腸氣發牽連外腎大痛。腫硬如石)。於左右腳下第二指。第一節曲紋中。灸十壯。艾炷如赤豆大。甚驗。

資生經云。治小腸氣方甚多。未必皆效。成方奪命散。良方倉猝散。皆已試之有效者。有一兵患小腸氣。依此方灸足第二指下文五壯略效。而再發。恐壯數未多也。予嘗以鎮靈丹十粒與之。令早晚服五粒而愈。灸固善於藥。若灸不得穴。又不如藥相當者見效之速。且灸且藥。方為當爾。近傳一粒聖散。用干全蠍七枚。縮砂仁二七枚。炒茴香一錢。為末。分三服。熱酒調下。和滓空心服。此疾是小腸受熱。蘊積不散。久而成疾。服此立效。雖未試用。以其說有理。故附於此。有士人年少覓灸夢遺。為取腎俞令灸而愈。則不拘老少。腎皆虛也。古人云。百病皆生於心。又云。百病皆生於腎。心勞生百病。人皆知之矣。腎虛亦生百病。人未知也。蓋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腎水不上升。則心火不下降。茲病所由生也。人不可不養心不愛護腎乎。

勞瘵

治丈夫五勞七傷六極。腰痛。大便難。小便淋瀝。腹脹下利食泄(資生經)。穴中髎

治五勞羸瘦。七傷乏力(明堂云。五勞虛乏。四肢羸瘦)。穴三里

治五勞七傷。穴肩井

治五勞七傷。溫瘧痎瘧疰背膊急。脛項強。風勞食氣。穴大椎

治寒熱喘滿。虛煩口乾。傳屍。骨蒸勞熱。肺痿咳嗽。穴肺俞

治虛勞肺痿。勞損痿黃。五屍走注。項強及療勞損虛乏。穴魄戶

治五勞。四肢力弱虛乏(秦承祖法)。穴支正

治勞損虛乏不得睡。穴譩譆

治背痛身熱。穴下焦俞

治但是虛乏冷極。灸曲泉

治冷病面黑。肌體羸瘦。四肢力弱。小腹氣積聚。賁豚腹弱。繞腸欲死不知人。五臟氣逆上攻。穴氣海

治羸瘦虛損。夢中失精。無所不療。穴膏肓俞

治虛勞羸瘦。耳聾腎虛。水臟久冷。腰疼。心腹膨脹。脅滿引小腹痛。目視䀮䀮。少氣溺血。溲濁出精。陰痛五勞七傷。虛憊。腳膝拘急。好獨臥。足寒如冰。頭重身熱。振慄。腰中四肢淫濼。洞泄。食不化。身腫如水。又療身寒熱。食多身羸瘦。面黃黑。目䀮䀮。及女人久積冷氣成勞。穴腎俞

治勞疾羸瘦體熱。頸項強。穴腦空

治傷飽。身黃羸瘦。穴章門

治食不為肌膚。穴漏谷

治日見羸瘦。穴下脘

治羸瘦。穴下脘 胃俞 脾俞 下廉

治久勞怯。手足心壯熱。多盜汗。精神困頓。骨節寒疼。咳嗽漸吐膿血。肌瘦面黃。減食少力。令身正直。用草一條。男左女右。自腳中指尖。量過腳心下。向上至曲䐐大橫紋處截斷。卻將此草。自鼻尖量從頭正中。須分開頭心發貼肉量至脊。以草盡處。用墨點記。別用草一條。令病人自捻合量口闊狹截斷。卻將此草於墨點上平折兩頭盡處是穴。灸隨年多灸一壯(如年三十。則當灸三十一壯。屢效)。

人患羸瘦。固瘵疾自有寒熱等證。宜隨證醫治。若素來清癯者。非有疾也。惟病後瘦甚。久不復常。謂之形脫。與夫平昔充肥忽爾羸瘦。飲食減少者。或有他疾乘之。則難救療。須辨之早而著艾可也。然仲景論六極。必曰。精極令人氣少無力。漸漸內虛。身無潤澤。翕翕羸瘦。眼無精光。且云。八味腎氣差六極而差五勞。則是八味丸所當服腎俞等穴。尤所當灸也。

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肋。穴脾俞。大腸俞

治五臟六腑心腹滿。腰背痛。飲食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穴三焦俞。灸隨年壯。

治勞瘵。癸亥夜更六神皆聚之時。解去上體衣服。於腰下兩旁微陷處。謂之腰眼。直身平立。用筆點定。然後上床合面而臥。每灼小艾炷七壯。蟲或吐出。或瀉下即安。又法。膏肓肺俞穴。每穴各灸九壯。乃依前蟲醉日。各穴俞多灸為妙。後百日忌煎爆生冷熱物毒食。仍戒房事。避風寒。減喜怒。安心靜處。將息若一月後。猶覺未瘥於初穴上再灸。

治傳屍伏連殗殢。骨蒸痃癖。鬼氣惡寒。或如瘧狀。宜灸大椎上一穴。又灸大椎兩旁近下少許。對椎節間各相去一寸五分二穴。又灸兩脅下二穴。名章門。又灸當心脊骨上兩旁。各相去一寸二穴。以上七穴。日別灸。皆取正午時灸。各七壯。滿百壯漸瘥。至五百壯。病除。

治骨蒸痃癖。灸兩肩井二穴。若人面熱帶赤色者。灸之即瘥。取穴之法。坐以手三指。從膊骨罅。向項筋上捺之中指下節是也。上廉二穴在膝外下三寸是。一云。三里下三寸是。下臁二穴。在上臁下三寸是。當心脊骨上平立。以物柱地。當心點記。回量脊上點即是穴。以上七穴。灸之如前法。

治骨蒸痃癖。令患者於板上平身正立。以杖柱板向上。度當臍點。杖記之。又回杖量脊中點之。又令患人合口別以物橫口。兩吻當中折之。以折處點灸。又兩乳一大肋間二穴。總六穴灸之。並如前法。凡量。皆取病者男左女右。無名指中節屈之為寸。又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以物從指本量至指端。仍將此度於趺跗上系鞋處。橫紋當脛面上。量一度是穴。

治傳屍殗殜喜魘夢。穴商丘。二穴灸七壯。瘥乃止。厲兌二穴。灸一壯。大良。二間二穴。灸三壯。以上六穴。商丘療多臥。厲兌療嗜臥怠惰。章門療賁豚氣脹。

治二十種骨蒸。崔知悌曰。骨蒸病者。亦名傳屍。亦謂殗殜。亦稱復連。亦曰無辜。丈夫以精為根。女人以血為本。無問老少。多染此疾。凡取四花穴。以稻稈心量口縫如何闊。斷其長多少。以如此長裁紙四方。當中剪小孔。別用長稻稈踏腳下。前取腳大指為止。後取腳曲䐐橫紋中為止。斷了卻環在結喉下垂向背後。看稈止處。即以前小孔紙。當中安分為四花。蓋灸紙四角也。又一醫傳一法。先橫量口吻取長短。以所量草。向背上三椎骨下直量至草盡處。兩頭用筆點。再量中指長短為準。卻將量中指草。橫直量兩頭。用筆圈四角。其圈者是穴。不圈不是穴。可灸七七壯止。王氏云。三十日灸活十三人。前後瘥者數逾二百。非止單攻骨蒸。又別療氣風。或瘴或勞。或邪或癖。病狀既廣。灸活者不可具錄。灸後。宜服治勞地黃丸良。

衛生寶鑑方云。昔按察副使奧屯周卿子。年二十三歲。至元戊寅三月間。病發熱。肌肉消瘦。四肢困倦。嗜臥盜汗。大便溏泄。腸鳴。不思飲食。舌不知味。懶於語言。時來時去。約半載余。請予治之。診其脈浮數。按之無力。正應王叔和浮脈歌云。臟中積冷榮中熱。欲得生精要補虛。先灸中脘乃胃之紀也。引清氣上行肥腠理。又灸氣海穴。乃生髮元氣。滋榮百脈。長養肌肉。又灸三里。乃胃之合穴。亦助胃氣。散上熱使下達於陰分。以甘寒之劑瀉熱火。佐以甘溫。養其中氣。又食粳米羊肉之類。固其胃氣。戒以慎言語。節飲食。懲忿窒欲。病氣日減。數月氣得平復。逮二年肥盛倍常。或者曰。世醫治虛勞病。多用苦寒之劑。君用甘寒之藥。羊肉治發熱。人皆忌之。今食羊肉粳米之類。請詳析之。予曰。內經有云。火位之主。其瀉以甘。藏氣法時論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甘以瀉之。瀉熱補氣。非甘寒不可。若以苦寒。以瀉其土。使脾土愈虛。火邪愈盛。又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十劑云。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先師亦云。人參能補氣虛。羊肉能補血虛。虛損之病。食羊肉之類。何不可之有哉。或者嘆曰。潔古之學。有自來矣。

治五勞七傷。及山嵐瘴氣。背膊煩重。心痛注忤氣羸。食不生肌膚。寒熱邪氣。頸項強。面色黑黃。精神昏倦。積年淋瀝。積癖鬼氣。傳屍骨蒸等疾。穴胃俞。二穴灸七壯止。或至一百壯。量病輕重加灸。又穴腎俞。二穴灸七七壯。病深者。日灸七壯。至百壯佳。又章門二穴可灸七壯。日灸漸至七七壯。同前法。又太衝二穴。灸五壯。漸加日灸如前法。凡取膏肓二穴。令病人坐。曲背伸兩臂著膝。令直手大指抵膝齊。以物抵肘勿令臂動。從膊骨上角摩捺至膊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轉膊骨之裡。去膊骨容側指許。摩膂肉之表肋間灸處捺之。自覺牽引胸肩中。灸兩膊骨內各一處。五百壯。多至千壯。氣下如水。若無停痰宿水。必有所下也。灸法無所不治。若病困。即令側臥。挽臂令前取穴。或正坐伸臂。令人挽之使兩臂骨相遠。不爾。膊骨覆穴即難取也。其穴近五椎。相望求之。又肝俞二穴。在第六椎下兩傍。各一寸五分。日灸七壯。病深者至百壯佳。又神堂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三寸陷中。正坐取穴。宜灸七壯。至七七壯。如前法。以上七名。總灸四穴。若不能遍灸。當取緊者灸之。其緊者。即膏肓。胃俞。章門。腎俞。太衝是也。若能依次第灸之。各滿百壯尤妙。凡量穴法。不拘病人肥瘦長短。取病人男左女右。手中指度兩橫紋為寸。是為同身寸也。凡灸皆取正午時佳。若早起空腹灸。即傷人氣。又令人血虛。若至晚食後灸。則病氣難去。若治至卒病風氣。即不在此例。

夢遺失精

治虛勞尿精夢泄(資生經)。灸第七椎兩旁。各三十壯。曲泉百壯。

治虛勞白濁泄精。穴脾俞。三焦俞。腎俞。章門各百壯。

治夢遺失精小便濁難。穴腎俞灸百壯。

治夢泄精。及治失精陰縮。穴中封。灸百壯。

治男子夢與女子交。泄精。穴三陰交。灸五十壯。

治陰痛。溺血精出 穴列缺。灸五十壯。

治失精。五臟虛竭。穴曲骨端。灸五十壯。

治失精。陰縮莖痛。穴大赫。灸三十壯。

治失精膝脛痛冷。穴曲泉。灸百壯。

治腰脊冷疼。溺濁。穴脾募。灸百壯。

治白濁漏精。灸大椎骨龜尾骨。並中間共三穴。以繩量大椎至龜尾骨。折中取中間穴。

治精不足。穴太衝 中封 地機

治失精。及小便不利。穴中極 蠡溝 漏谷 承扶 至陰

治失精。小便淋瀝。穴志室

治失精。䯒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熱 穴然谷

治溺難。白濁。寒疝小腹腫。穴行間

治溺血。便濁出精。穴腎俞

治夢失精。穴膏肓俞

治失精。穴至陰 曲泉 中極

治下腫失精。穴志室

治虛勞尿精泄精。穴陽陵泉 陰陵泉隨年壯。或十椎或十九椎。旁三十壯。

治失精及耳聾。腰痛。食少。膝以下清冷。穴京門。灸五十壯。又十四椎百壯。

治失精。穴中極

治失精泄精。穴三陰交。二七壯。夢斷。神良(一云。各二十一壯。夢民百日。復灸五十壯。一年無復有泄)。資生經云五臟論曰。心有三孔。藏精汁三合。則人之遺漏。其因於心乎。心動則遺漏從之。而欲免此患。要養其心。使不動可也。其次則邪念或起。必須早抑之。至遊居士云。不愁念起。只恐覺遲是也。服藥針灸。斯為下矣。然猶愈於不治也。

消渴

治煩中渴(資生經)。穴商丘

治消渴。身熱面目黃。穴意舍

治消渴嗜飲。穴然谷

治飲渴。穴隱白

治苦渴食不下。穴勞宮

治寒熱渴。穴曲池

治嗌乾善渴。穴太衝 行間

治小便黃。舌乾消渴。穴兌端

治腎虛消渴。汗不出。腰脊不得俯仰。腹脹脅痛。穴中膂俞。意舍。

治舌縱。煩滿消渴。穴然谷

治消渴。飲水無度。穴水溝

治消渴。穴陽綱

治消渴嗜飲。穴承漿 意舍 關衝 然谷

治消渴飲病。兼身體疼痛。穴隱白

治消渴。咽喉干。灸胃脘下俞三穴。各百壯。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寸間灸之。又灸胸堂五十壯。足太陽五十壯。

治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

治消渴咳逆。灸手厥陰。隨年壯。

治消渴。口乾煩悶。灸足厥陰百壯又灸陽池十壯。

治消渴。小便數。灸兩手小指頭。及兩足小指頭。並灸項椎佳。又灸當脊梁中央解間一處。與腰眼上兩處。凡三處。又灸背上脾俞下四寸。當夾脊梁灸之兩處。皆隨年壯。又灸腎俞三處。又灸腰目在腎俞下三寸。亦夾脊骨兩傍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關元一處。又兩傍各二寸二處。陰市二處。在膝上當伏兔上行三寸。臨膝取之。或三二列灸相去一寸。名曰腎系者(黃帝內經云。伏兔下一寸)。曲泉。陰谷。陰陵泉。復溜。此諸穴斷小便最佳。不損陽氣。亦云治遺溺也。太谿。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跗陽。行間。大敦。隱白。湧泉。凡此諸穴。各一百壯。腹背兩腳。凡四十七處。其腎俞。腰目。關元。水道。此可灸三十壯。五日一報之。各得一百五十壯佳。湧泉一處。可灸十壯。大敦隱白行間此處可灸三壯。余者悉七壯。皆五日一報之。滿三灸止。若灸諸陰而不愈。宜灸諸陽。在腳表。並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壯數。如灸陰家法。

治男子婦人血結胸。面赤大燥。口乾消渴。胸中疼痛不可忍者。刺足厥陰經之期門二穴。次針任脈關元一穴。若妊娠。不得刺關元穴。若刺之。胎死不出。子母俱亡。切須慎之。

王氏云。凡消渴經百日以上。不得灸刺。灸刺則於瘡上漏膿不歇。遂致癰疽羸瘦而死。亦忌誤針。若誤針。則所飲之水。皆於瘡中變成膿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患者。可如方刺之。

諸氣類

咳逆上氣

治咳逆上氣。喘息嘔沫(資生經)。穴天容

治肺寒熱。呼吸不得臥。咳逆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穴魄戶 中府

治咳逆上氣。喘暴不能言。穴天突 華蓋

治咳逆上氣。喘不得息。穴俞府 神藏

治咳逆上氣。喘急。掌中熱。穴經渠

治咳逆上氣。咽中鳴喘。及咽喉鳴喝喘息。穴扶突

治咳喘。又主卒咳逆上氣。穴曲澤。出血立已

治咳逆上氣。心煩。穴紫宮 玉堂 太谿

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穴彧中 石門

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坐不中席。穴彧中 雲門

治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穴庫房 中府 周榮 尺澤

治咳逆上氣。瘤癭。喉痹咽腫。頸項強。穴氣舍

治咳逆上氣。咽喉壅塞。呼吸短氣。喘息不得。穴水突

治逆氣喘吐。心痛留結。胸中煩悶。穴厥陰俞

治背膊痛。咳逆上氣。嘔吐煩滿。穴魄戶

治咳逆上氣。喘息。喉如水雞鳴。穴扶突

治上氣咳逆。穴庫房 屋翳 膏肓俞

治吐逆上氣。穴太谿 中府

治咳逆上氣。胸中噎喉。中如水雞聲。胸中氣鯁鯁。穴天突

治一切氣。及療五臟氣逆上攻。穴氣海

治咳嗽上氣。數欠。穴經渠

治逆氣數咳。穴幽門

治短氣。心痹。悲怒逆氣。狂惕。胃氣逆。穴魚際

治嘔吐上氣。心痛身腫。穴建里

治逆氣嘔逆。牙痛。留結胸滿。穴厥陰俞

治身寒熱。咳逆上氣。嘔吐血。穴石門

治胸脅滿。咳逆上氣。呼吸不得息。穴庫房

治嘔逆上氣 穴建里

治喘逆上氣。穴氣戶(凡上氣。多有服吐藥得瘥。亦有針灸得除者。宜深體悟之)。

治上氣。咳嗽短氣。氣滿食不下。穴肺募。灸五十壯。

治上氣。咳逆短氣。風勞百病。穴肩井。灸二百壯。

治上氣短氣咳逆。胸背痛。穴風門。灸百壯。

治上氣。咳逆短氣。胸滿多唾。惡冷痰。穴肺俞。灸五十壯。

治上氣。氣閉咳逆。咽冷聲破。喉腫痛。穴天突。灸五十壯。

治上氣胸滿。短氣咳逆。穴雲門。灸五十壯。

治上氣咳逆。胸痹背痛。穴胸堂。灸百壯。不宜針。

治上氣咳逆。穴膻中。灸五十壯(又云灸三壯)。

治上氣咳逆。胸滿短氣。牽背痛。穴巨闕 期門灸各五十壯。

治逆氣。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心中咳逆。泄注。腹滿。喉痹。頸項強。腸痔。逆氣。痔血。陰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澀。鼻中干。煩滿。狂走。易氣。凡二十二病。穴絕骨。皆灸五十壯。

治上氣。冷發。腹中雷鳴。轉叫。嘔逆不食。穴太衝。灸不限壯數。從痛至不痛。從不痛至痛止。

治上氣厥逆。穴胸堂。灸百壯。

治嘔吐上氣。穴尺澤。灸七壯。

治上氣。穴肩俞

治上氣喘不得息。穴天府

治上氣喉鳴。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䐜脹肩息。穴天池 天容

治大氣逆上。喘鳴。坐臥不得息。穴天容

治上氣胸滿。穴廉泉

治咳嗽上氣。穴天井

治咳嗽上氣。喘息嘔沫。穴廉泉

治嘔逆上氣。穴風門

治上氣嘔吐。支滿脊強。寒熱不嗜食。汗不出。穴肺俞

治上氣。穴玉堂

治上氣衝心。穴雲門

治上氣嘔吐。腸中大熱。不得安臥。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淫濼。穴氣衝

治嘔逆。氣上胸脅徹背痛。穴雲門

治咳嗽上氣。穴天突 膻中 天池 解谿 肩中俞

治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穴心俞。灸二七壯。小兒減之。

治咳逆上氣。喘息嘔沫。齒噤。穴天容 廉泉 魄戶 氣舍 譩譆 扶突

治咳逆上氣。及喘逆。臥不安席。胸脅積聚。穴期門

治逆氣腹中雷鳴。相遂食不化。穴太倉灸七壯。

治上氣 穴三里。二穴各灸三壯。

外臺秘要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穴。令人氣上。兩眼昏暗。三里所以下氣也。

治熱勞上氣喘滿。腰背強痛。穴刺肺俞二穴(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百壯即止)。次針尺澤二穴。

治咳逆上氣(資生經)。穴魄戶 氣舍 譩譆 期門

少氣

治喘呼少氣(資生經)。穴然谷

治臟氣不足。穴上廉

治胃氣不足。穴三里

治臟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不瘥者。皆灸之。穴氣海

治膀胱氣。穴少府

治少氣。穴少衝 步廊 間使 腎俞 大鐘

治少氣難言。穴至陰

治少氣不足。穴神門

治短氣。穴小腸俞。魚際。大陵。肝俞

治胸滿短氣。穴膺窗

治癲疾短氣。穴行間

治胸滿短氣。不得汗。穴手太陰。皆針補以出汗。

治短氣。穴湧泉

治短氣不得息。不能言。穴膻中。華蓋

治膈。上下不通。呼吸少氣喘息。穴步廊 陰都

治大氣不得息。穴大包

治咳嗽少氣。喘息嘔沫。噤齒。穴廉泉

治氣短不安。穴風門

治短氣不食。穴肝俞

治腹脹少氣。穴三里伏兔。

治短氣。穴肝俞

治短氣。穴肩井。灸二百壯。

治短氣不得語。穴天井。灸百壯。大椎或灸隨年壯。肺俞。肝俞。尺澤。或各灸百壯。手小指第四指間交脈上。或灸七壯。或手十指頭各十壯。

治少年房事多。短氣。穴鳩尾頭。灸五十壯。又鹽灸臍孔中二七壯。

治乏氣。穴第五椎下。灸隨年壯。

治短氣。空灸巨闕

治短氣。穴雲門 風門 熱府 肺募 巨闕 期門

治少氣。穴巨闕 解谿 然谷 尺澤

治少氣。穴巨闕

治心腹滿。吐逆短氣。痰悶食難下。不消。穴膽俞

治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穴膈俞。灸七壯

治氣結。穴太倉。灸百壯。

治結聚留飲。穴通谷

治心腹諸病。堅滿煩痛。憂鬱結氣。寒冷霍亂。心痛吐下。食不消。腸鳴泄利。穴太倉。灸百壯。

治結氣囊里。針藥所不及。穴肓募。灸隨年壯。

治五臟六腑。心腹滿。腰背痛。飲食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穴三焦俞。灸隨年壯。

治卒乏氣。氣不復報。肩息。穴右度手拇指。折度心下。灸三壯瘥。

治寒中少氣。穴間使

咳逆

治咳逆(資生經)。穴然谷 天泉 陷谷 胸堂 章門 曲泉 天突 雲門 肺俞 臨泣肩井 風門 行間

治咳逆不止。穴維道

治咳逆寒熱發。穴太陵

治咳逆喘。穴太陵 少商

治咳逆胸滿。喘不得息。穴太淵

治咳逆多吐。穴三里

治肺系急。咳輒胸痛。穴中府

治咳而胸滿。穴前谷

治喜咳。穴經渠 行間

治咳。乾嘔煩滿。穴俠白

治咳面赤而熱 穴支溝

治咳唾善噫。咳氣無所出。穴三里 太白 章門 孔最 天泉 太谿 行間 俞府 神封 腹結 少商

治咳逆。穴浮白

治咳引兩脅。急痛不得息。轉側難。撅脅下與脊相引而反折目上視。目眩循眉頭痛。驚狂鼻衄。起則目䀮䀮。目生白翳。咳引胸中痛。寒疝。小腹痛。唾血短氣。及治咳逆兩脅滿悶。穴肝俞

治咳引尻痛。穴魚際

治脅痛。咳逆不得息。穴竅陰治咳逆疝積。胸滿不得喘息。穴浮白

治咳逆煩心。不得臥。穴太淵

治咳逆。穴乳下一指許。與乳相直骨間陷中。婦人即屈乳頭度之。乳頭盡處是穴。炷如小豆許。灸三壯。男左女右。只一處。火到肌即瘥。良方云。族中有霍亂吐利。垂困忽發咳逆。遂至危殆。與鄜延陳中裕。病傷寒咳逆氣甚之屬。皆一灸而愈。故凡傷寒及久病。得咳逆皆為惡候。投藥不效者。灸之必瘥。若不瘥。則多不救。

王氏云。咳病有十。曰風咳。寒咳。支咳。膽咳。厥陰咳。與五臟咳。千金載其刺法詳矣。而傷寒咳為惡證。施秘監尊人。患傷寒咳甚。醫告技窮。施撿灸經。於結喉下灸三壯即瘥。蓋天突穴也。神哉神哉。

治一切咳逆不止(濟生拔粹方)。男左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許。灸三壯。甚者二七壯。

治咳而胸滿。喘息。卒咳逆逆氣。穴曲澤。出血立已。

賁豚氣

治賁豚腹腫(資生經)。穴章門。灸百壯。

治賁豚(又云卒厥逆上氣。氣攻兩脅。心下痛滿。奄奄欲死。此為賁豚氣走急。作湯浸兩手足。頻頻易之)。穴氣海。期門。關元。各灸百壯。

治賁豚搶心。不得息。穴中極。灸五十壯。

治賁豚上下。腹中與腰相引痛 穴中府。灸百壯。

治賁豚。穴期門 陰交 石門

治賁豚上下。穴四滿。灸二七壯。

治賁豚腹腫。穴章門

治賁豚氣上。腹脹痛莖腫。先引腰。後引小腹腰臗小腹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穴石門

治賁豚上氣。腹脹肩痛。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穴陰交

治賁豚上氣。穴章門 石門 陰交

治賁豚脹疝。穴天樞

治賁豚。卵上入引縮莖痛。穴歸來

治氣疝煩嘔。面腫賁豚。穴天樞

治心中煩。賁豚氣脹滿。不能食。穴上脘

治賁豚氣脹不能食。穴巨闕

治因讀書得賁豚氣。上攻伏梁。心下狀如覆杯。寒癖結氣。穴中脘。

治小腹賁豚。穴歸來

治賁豚搶心。甚則不得息。恍惚屍厥。穴中極

治賁豚寒氣入小腹。時欲嘔。溺血小便黃。腹泄不止。穴關元

治賁豚腹堅。穴氣海

治賁豚。穴期門

治賁豚上下引脊痛。穴氣海

治伏梁氣。狀如覆杯。穴上脘

治伏梁氣。穴中脘

治息賁(肺之積曰息賁。在右脅之下。大如杯)。穴期門 缺盆 鳩尾

膀胱氣

治膀胱氣。癖疝瘕氣。膀胱氣痛狀如雷聲。積聚(資生經)。穴章門

岐伯治膀胱氣攻衝兩脅時。臍下鳴。陰卵入腹。灸臍下六寸。兩傍各寸六分。三七壯。

治膀胱氣攻兩脅。及膀胱冷。灸之如腎虛法。穴五樞

治膀胱三焦津液少。大小腸寒熱。或三焦寒熱。穴灸小腸俞。五十壯。

治三焦膀胱寒熱。灸水道。隨年壯。

治小腹滿。引陰中痛。腰背及膀胱有寒。三焦結熱。小便不利。穴水道。

千金云。氣衝主㿗。明堂云。氣衝療㿉疝。是㿉疝。即㿗也必用方云。治水㿗。偏大上下不定。疼不可忍。俗呼為膀胱氣。是膀胱氣。即㿗疝也。然太倉公診命婦人云。疝氣客於膀胱。難於前後。泄而溺赤。亦不可便認膀胱氣。為疝氣矣。

腹痛

治腹脹胃脘暴痛。及腹積聚。肌肉痛(資生經)。穴膈俞 陰谷

治腹中積聚。時切痛。穴商曲

治寒氣脹滿。腹中積痛。癃。淫濼。穴衝門

治腹癖切痛。穴四滿

治腹中盡痛。穴天樞 外陵

治腹痛喘暴滿。穴崑崙

治腹厥痛。穴復留

治腹中滿。暴痛汗出。穴巨闕 上脘 石門 陰蹺

治腹中相引痛。穴太谿

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穴豐隆

治腹皮痛搔癢。穴鳩尾

治腹切痛。穴肓俞

治身熱腹痛。穴氣衝

治腹中熱痛。穴中極

治腹痛而熱。上注心。心下脹滿。穴行間

治腹腫不能食。腸堅腹痛。胃脹不調。大便堅硬。穴水分

治腹腫。穴大杼

治寒熱腹痛。雷鳴氣逆。心痛。穴腎俞

治腹強急不得食。腹痛如刀刺。兩脅積氣膨膨。穴不容

治腹㽲刺痛。穴上脘

治腹痛。穴太白 溫溜 三里 陷谷

治大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穴腹哀

治腹痛。不下食。穴魚際

治大腹寒疝。大便燥。腹切痛。穴肓俞

治腹脅氣脹。穴地機

治腹痛心如懸。下引臍腹痛。穴外陵

治腹痛。六腑之氣寒。谷不轉。不嗜食。小便赤。腹堅硬。癖塊。臍上厥氣動。日漸瘦。穴下脘

治腹痛不嗜食。穴脾俞

治腹痛欲泄。穴三焦俞

治腹痛不嗜食。穴膀胱俞

治腹痛。穴胃俞

治腹中甚痛作膿。穴中脘

治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上搶心痛。不得息。氣衝腰痛不得俯仰。穴氣衝。灸七壯。炷如大麥。禁針。次針三里二穴而愈。

治小腹疝氣遊方行五臟。腹中切痛(資生經)。穴氣海

小腹痛

治小腹偏痛。嘔逆嗜臥(資生經)。穴陰蹺

治小腹痛。積聚堅如石。小便不利。失精絕子。面䵟。穴中極

治小腹痛。穴腎俞 復溜 中封 承筋 承山 大敦 陰包

治小腹堅痛。下引陰中。穴石門 商丘

治小腹拘急痛。穴石門 水分

治風入腹中小腹痛。穴湧泉

治小腹熱而偏痛。穴太谿

治小腹痛。穴肝俞 小腸俞 蠡溝 照海 下廉 丘墟 中都

治腰引小腹痛。穴太衝

治小腹痛。穴五樞

治小腹疝氣痛。穴臍中

治小腹痛。穴復留 中封 腎俞 承筋 大敦

治小腹熱而偏痛。穴關元 委中 照海 太谿

治小腹疼痛不可忍者。穴刺任脈關元一穴。次針足陽明經三里二穴

臍痛

治臍下塊如覆杯(資生經)。穴中極

治臍下㽲痛。小便澀赤。不覺遺瀝。小便處痛狀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臍下結血。狀如覆杯。轉胞不得。穴關元

治臍下㽲痛。穴陰交

治繞臍痛。穴中封 水分 神闕

治痛引臍中。穴曲泉

王氏云。舊苦臍中痛。則欲溏瀉。常以手中指按之少止。或正瀉下。亦按之則不痛。他日灸臍中。遂不痛矣。後又嘗溏痢不已。灸之則止。

治凡臍痛者。灸神闕

治氣遊走夾臍急。穴關門

治臍下厥氣動。穴下脘

治臍下冷氣上衝心。血結成塊狀。如覆杯。小便赤澀。穴氣海

治繞臍腹痛。上搶心腹。寒熱泄利。咳逆。穴腹結

治夾臍切痛。時上衝心。煩滿。嘔吐霍亂。冷氣臍痛。冬感寒臍痛。穴天樞

治心如懸。下引臍腹痛。穴外陵

治夾臍腹痛。穴上廉

治臍下切痛。穴四滿

治水腫。繞臍腹痛。穴水分

治繞臍攪痛。穴天樞灸百壯。

治臍下絞痛。穴關元。灸百壯。

治疝繞臍。穴臍中 石門

治疝繞臍痛。穴臍中 石門 天樞

治臍中積氣。穴蠡溝

治男子元髒髮動。臍下痛不可忍。穴刺任脈氣海一穴。次針足太陰經三陰交二穴立愈。

膺痛

治胸脅滿膺痛。穴玉堂

治胸膺骨疼。穴玉堂 紫宮

治乳腫賁膺。穴太谿

胸脅痛

治胸脅相引。不得傾側(資生經)。穴本神 顱息

治胸脅脹切痛。穴太白

治胸脅痛。穴陽輔

治胸脅痛無常處。腰脅相引急痛。穴環跳 至陰

治胸脅中痛。穴大包

治胸痛如刺。穴豐隆 丘墟

治胸脅滿心痛。穴期門。灸隨年壯

治胸下滿痛。穴乳根 亶中灸百壯

治胸痹心痛。穴天井

治胸膺痛。穴太淵

治胸中痛。穴肺俞 雲門 中府 隱白 期門 魂門 大陵

治胸痛口熱。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嘔逆。面無滋潤。穴期門灸隨年壯。少衝。

治胸背急。胸中膨膨。穴經渠 丘墟

治胸滿痛。乳腫賁膺。咳逆上氣。喉中作聲。穴太谿

治咳引胸痛。穴肝俞

治胸痛。穴少衝 中府

治胸脅支滿。痛引胸中。咳逆上氣。喉中作聲。喘不能言。穴華蓋

治胸脅支滿。胸膺骨疼。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穴紫宮

治胸滿不得喘息。胸膺骨疼。嘔吐寒痰。上氣煩心。穴玉堂

治胸中引痛。及心下煩悶。逆氣裡急。及支滿不嗜食。並數咳健忘。穴幽門

治厥逆。胸痛如刺。腹切痛。氣刺不可忍。穴豐隆

治胸痹逆氣。寒厥善噦嘔。飲水咳嗽。煩怒不得臥。穴太淵

治胸痹引背時寒。穴間使

治胸脅支滿不得息。穴臨泣

治痹走背胸不得息。穴魚際

治胸滿背痛。穴浮白

治胸中痛。穴俞府

治胸痹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穴臨泣

治胸痛。穴廉泉 中府

治胸脅不能轉側。及胸脅滿。穴膽俞

治胸脅滿痛不得息。穴丘墟

治胸脅小腹痛。穴下廉

治胸脅痛。穴大包

治兩脅急痛。穴肝俞 脾俞 志室

治脅支急痛。穴支溝

治脅下堅痛。穴中脘 承滿

治脅痛不得息。穴腕骨 陽谷

治脅痛不得臥 胸滿喘無所出。穴膽俞 章門

治脅痛咳逆。穴竅陰

治短氣。脅痛心煩。穴尺澤 少澤

治脅下脹。穴關元 期門 少商

治脅下滿痛。穴極泉

治脅痛。穴膈俞 中膂俞 竅陰 陽谷 顱囟

治兩脅急痛。穴肝俞

治脅下痛不得息。穴腕骨

治脅滿引小腹痛。穴腎俞

治飧泄。腹脅痛滿。狂走。夾臍腹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穴上廉

治腹脅痛連脊。手足厥冷。穴太谿

療胸脅徹背痛。穴雲門

治脅膈痛。穴三里

治胸脅痛。穴華蓋

治胸中痰病。穴束骨。灸隨年壯。

治脅卒痛如打(出肘後方)穴以繩橫度兩乳中間。屈繩從乳。橫度以趨痛脅下。灸繩下屈處三十壯。便愈。

治兩脅引痛。穴腎俞

治胸痹。灸胸堂

治胸下滿痛。膺腫。穴乳根

治胸脅痛不可忍。穴刺期門(針入四分可灸七壯)。次針章門(針入六分。可灸七壯。至七七壯)。行間。丘墟。湧泉。

膈痛

療膈氣(資生經)。穴承滿 乳根

療胸膈悶。咳嗽氣短。喉鳴。穴亶中

療膈痛。穴膈俞

療胸膈氣滿。穴商陽

療胸膈滿悶。穴臨泣(足臨泣)

療胸中膈。氣聚痛好吐。穴厥陰俞 灸隨年壯。

治膈中不利。穴隱白 巨闕

治腹中雷鳴。察察隱隱。常有水聲。穴食竇

治胸膈中氣。穴闕俞 灸隨年壯。

治胸膈煩滿。穴天池

治膈氣嘔吐涎沫。穴亶中

治膈胃寒痰。穴率谷 膈俞

治氣哽。穴扶突

療氣鯁鯁。穴天突

療噎。穴章門

治胸脅支滿噎塞。穴中庭

治食噎不下。胸喘息脹。穴大鐘

治胸中氣噎。穴關衝 天突

治胸中如塞。及聚氣成干噎。穴亶中

治膈氣不下食。噎病。穴乳根

療久瘧。背氣滿悶。胸中氣噎。穴譩譆

療善噎。穴神堂 中府

治膈中不利。穴巨闕

治五噎。

黃帝問岐伯曰。凡人患噎疾。百味珍饌不能食者。灸何穴而立得其愈。岐伯答曰。夫人噎病有五般。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此皆由陰陽不和。三焦膈絕。津液不利。故令氣膈不調。成噎疾。

治氣噎。灸亶中

治憂噎。灸心俞

治食噎。灸乳根

治勞噎。灸膈俞

治思噎。灸天府

治五噎。黃癉。醋心多唾。嘔吐不止。刺任脈天突一穴。在結喉下一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針入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次針足少陰經通關二穴。在中脘穴兩傍。同身寸之相去各五分。用長針針入八分。左捻針。能進飲食。右捻針。能和脾胃。許氏云。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後良久。先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腸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然後覺氣流行入腰後腎堂間。為四效矣。

治五膈氣喘息不止。刺任脈中脘一穴。一名太倉。胃之募也。經云。腑會太倉。在上脘穴下一寸。當臍上蔽骨下當中是也。手太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用毫針針入八分。次針足厥陰經期門二穴。凡刺腹部諸俞穴。氣虛人內息大七八口。下入丹田。閉氣刺之。

治結氣胸中膈氣。扁鵲曰。第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名厥陰俞。灸隨年壯。

背痛

治胸背急。及胸中膨膨(資生經)。穴經渠 丘墟

治背痛引頭。穴附分

治脊強。背尻骨重。穴崑崙

治背惡寒痛。脊強。難俯仰。穴膈關 秩邊 京骨

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飲不下。嘔噦多涎唾胸噎悶。穴膈俞。

治胸背痛。惡風寒。食不下嘔吐。及胸脅脹滿。穴意舍

治背膊痛。胸中瘀血。肩背不得屈伸而痛。穴巨骨

治背膊痛。穴魄戶

治背脊強急。穴神堂

治胸背急。穴氣戶

治氣注背膊拘急。穴大椎治胸背拘急。穴承筋

治胸背相引痛。穴不容

治胸背拘急。胸滿膨膨。穴經渠

治痹走胸背痛。穴魚際

治背痹悶。肩膊間急痛。背氣不能引顧。咳逆上喘。穴魄戶

治背中氣上下行。脊背腹痛。穴胃俞

治背痛俯仰不得。穴志室

治背痛。穴巨闕(灸) 胸堂(灸)

治背僂如龜背。生時被客風拍著脊骨。達於髓所致。穴肺俞 心俞 膈俞(各灸三壯)

治溫瘧寒瘧。背悶氣滿。腹脹氣眩。及胸中痛引腰背。穴譩譆

治胸背寒慄。穴列缺

治胸脅徹背痛。穴雲門

王氏云。背疼。因作勞所致。技藝之人。與士女刻苦者。多有此患(士之書學。女之針指。皆刻苦而成背痛矣)。色勞者。亦患之。晉之景公是也。惟膏肓為要穴。予嘗於膏肓之側。去脊骨四寸半。隱隱微痛。按之則痛甚。謾以小艾灸三壯即不疼。他日復連肩上疼。卻灸肩疼處而愈。方知千金方之阿是穴猶信云(予每遇熱膏肓穴。所多出冷汗數年矣。因灸而愈)。

治肩臂急痛手不上頭。灸肩外頭。近後以手按之宛宛凹處。灸七壯便愈(此是勞家病。宜檢風條中)。

肩背痠痛

治肩背不舉(資生經)。穴浮白

療肩背連胸痛。不可俯仰 穴神堂

治肩背急。引缺盆痛 穴商陽

治溫瘧肩背痛。穴譩譆

治肩背痛。穴中府

治肩背急。穴附分

治肩痛胸腹滿。灑淅寒熱。肩背急。穴神堂

治肩背急。腰脊強不得俯仰。穴三焦俞

治肩背頸項痛。穴湧泉

治肩背痛。穴天牖 缺盆 神道 大杼 天突 水道 巨骨

治肩背寒痙。肩胛內廉痛。穴膈俞 譩譆 京門 尺澤

治肩背痛欲折 穴天柱

療肩痛 穴肝俞

治肩痛周痹氣注肩膊拘急疼悶痛 穴曲垣

治肩背熱痛。而寒至肘。又療肩痛發寒熱。引項強。穴肩井

治頸項不得顧。肩膊悶。兩手不得向頭。或因撲傷。穴肩外俞

治肩痛不能舉。穴雲門 秉風

治肩中熱痛。穴肩貞

治肩胛痛。穴天宗

治肩痛。引項不得顧。穴天窗

療膊胛小指痛。穴前谷

療肩欲折。穴養老

療肩不舉。不能衣帶。穴青靈

療肩重不舉。穴肩窌

治肩痛欲折。穴養老 天柱

治肩痛不可屈伸。穴天井

治肩重痛不舉。穴曲池 天窌

治肩痛不能搖動。穴巨骨

治肩胛痛。而寒至肘。穴肩外俞

治肩腋前痛。與胸相引。穴前腋

治肩臑痛。穴後谿

治肩肘痛引頸項急。寒熱。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煩悶。穴天髎

治厥逆肩臂不舉。穴章門

治肩重不能舉臂肘。穴肩髎

治肩背不得屈伸。穴巨骨

治肩引胸臂急。穴居髎

治寒熱肩腫。引胛中痛。臂酸無力。穴臑腧

療肩臂酸重。穴支溝

治肩臂酸重。穴關衝

治肩臂疼。穴腕骨

治肩重臂痛。穴天宗

治肩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而驚。凡實則肩背熱。背汗出。四肢暴腫。虛則肩寒慄。氣不足以息 穴列缺

治頸項及肩背痛。穴天井

治腰背痛。灸三焦俞

治背膊急。穴大椎

治背痛身熱。穴下焦俞

治肩腫不得顧。穴氣舍

王氏云。肩背痠疼。諸家針灸論之詳矣。當隨病證針灸之。或背上先疼。遂牽引肩上疼者。乃是膏肓為患。千金外臺固云。按之自覺牽引於肩中是也。當灸膏肓俞。則肩背自不疼矣。予嘗患肩背痛。已。灸膏肓俞。其痛猶未已。遂灸肩井三壯而愈。以此知雖灸膏肓。而他處亦不可不灸云。

肩痹痛

治肩痛痿痹不仁。不能屈伸。肩肉麻木(資生經)。穴天井

治肩胛周痹。穴曲垣

治肩中熱痛。頭不可顧。穴肩貞 肩髎 關衝

治肩重痛不舉。穴曲池 天窌

治肩不舉。不得衣帶。穴清冷淵 陽谷

治肘痛引肩。不得屈伸。穴天井

治肩痹。穴肩外俞

王氏云。兩肩頭冷痛。尤不可忽。予屢見將中風人臂骨脫臼。不與肩相連接。多有治不愈者。要之。才覺肩上冷疼。必先灸肩髃等穴。毋使至於此極可也。予中年每遇寒月。肩上多冷。常以手心撫摩之。夜臥則多以被擁之。僅能不冷。後灸肩髃方免此患。蓋肩髃系兩手之安否。環跳系兩足之安否。不可不灸也。

臂痛

治肘臂偏細(資生經)。穴曲池

治臂細無力痠疼。臂冷而緩。穴肩髃

澹寮方云。唐甄權以母病與弟立言習醫。隋開皇初為秘書正字。後除魯州刺史。庫狄欽苦患風。手不得引。諸醫莫能療。權曰。但將弓箭向垛。一針可以射矣。針其肩髃一穴。應時而愈。唐貞觀中。一百三歲。太宗幸其家。視其飲食。訪以藥性。因授朝散大夫。賜几杖衣服。其修撰脈經針法。明堂銅人圖一卷。至今行用焉(唐史)。

治臂腫痛。屈伸難。穴間使

治肩重不舉。臂痛。穴肩窌

治肩中熱。指臂痛。穴扁骨即肩髃

治臂腫。穴乳根

治臂內廉痛。穴太淵

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攣急。手臂不得舉至肩背。穴居髎

治臂痛不得舉。穴臂臑 肘髎

治臂痛。穴聽宮

治臂厥痛。穴孔最可針

治臂腕外側痛不舉。穴陽谷

治臂不得舉。穴液門 前谷

治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舉。穴陽池

治臂肘厥寒。穴極泉

治臑縱。肩臂不舉。不得帶衣。穴清冷淵

治肩欲折。臂如拔。臂痛不能自上下。穴養老

治臂酸無力。穴臑腧

治厥逆肩臂不舉。穴章門

治肩臂不能屈伸而痛。穴巨骨

治臂痛不得舉。氣腫痙痛。穴臑會

治手臂攣急。穴肩髃

治風痹手臂不舉。穴尺澤 肩貞

治痿臂 穴合谷

治臂不舉。穴陽谷

治臂痛。穴天宗 五里

治臂急。穴後谿

治臂不伸。穴竅陰 腕骨

治臂不仁。穴附分

治臂不舉。穴巨骨 前谷

治臂不及頭。穴尺澤 關衝 外關 竅陰

治臂攣急手不上舉。穴前腋

治臂攣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臂痛不得上頭。穴肩髃(百壯) 少海 神門。治臂痛手痛。穴液門

治臂痛。穴肩髃 天宗 陽谷

治臂重痛肘攣。穴前谷 後谿 陽谷

治臂內廉痛。穴太淵 經渠

治臂腕急。腕外側痛。腕如拔。穴腕骨 曲池 前谷 陽谷

治肩臂痛。穴腕骨 天宗

治手臂身熱。穴列缺

治臂痛 穴後谿 手三里 曲池

治肩膊疼痛不可忍。刺足少陽經肩井穴。手陽明經肩髃穴。次曲池穴。得氣先瀉後補之。灸亦大良。可三壯。

治臂細無力。手不得向頭。穴臂臑 肩髃

治臂痛。穴少海 乳根 聽宮

治肘臂痠疼。穴中渚 孔最 支正 肘窌

治臂痿不仁。穴天井 外關 曲池

腋痛

治胸滿。缺盆中及腋下腫。馬刀。陽痿善齧唇。天牖中腫。淫濼䯒酸。目眩。枕骨合顱痛。灑淅振寒(資生經)。穴足臨泣

治腋拘攣。暴脈急引脅痛。穴譩譆

治股腋攣急。穴少府

治肘腋腫。小腹痛。穴少海

治肩臂酸重。脅腋痛。四肢不舉。穴支溝

治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舉。穴支溝

治腋下腫。穴天池 膽俞 委陽 陽輔

治掌中熱。腋腫肘攣。穴間使

治腋下腫。穴地五會 陽輔 申脈 委陽 天池 臨泣 俠谿

治肘攣腋腫。穴太陵

治腋下腫。胸中滿。穴臨泣

治腋下腫。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目生翳膜。腿䯒酸。轉筋卒疝。小腹堅。寒熱頸腫 穴丘墟

治腋下腫。寒熱頸腫。穴丘墟 陽蹺

治腋腫。穴承筋

王氏云。腋下腫痛。最不可忽。予屢見患瘡癤人。腋下或發瘡有至於不可救者。可不早治之乎。

治腋下臭(出海上方)。先以炭煤擦之。卻洗去。有黑點處。乃孔也。以艾灸之去根。

肘痛

治肘攣(資生經)。穴前谷 後谿 陽谷 魚際 靈道

治肘攣腋腫。柱滿。穴大陵

治腋攣。穴中膂俞 譩譆

治肘中疼。穴曲池

治肘節痹。臂酸重。腋急痛。肘難屈伸。穴曲池 腕骨 臑會 支溝 肘窌

治肘痛。穴中衝

治肘疼不能自帶衣。穴關衝

治肘內廉痛。穴間使

治肘痛時寒。穴曲池 三里 關衝 中渚 陽谷 尺澤。

治肘寒。穴肩外俞

治臂肘外後廉痛。穴天宗

治肩肘痛。穴天髎

治肘節風痹。臂痛不可屈伸。攣急。肘臂酸重。麻痹不仁。穴肘髎

治肘攣支滿。穴魚際

治肘攣。穴靈道 尺澤 少海

治驚掣肘臂不舉。穴支正 內關 陽谿

治臂肘厥寒。穴極泉

治手臂肘攣急。不伸。穴竅陰 手三里

治臂肘不仁。穴附分

治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穴腕骨

治臂肘攣急。穴後谿

治臂肘痛。穴五里 天井 下廉

治肘中痛。穴衝陽 曲池

治肘攣支滿。喉中焦乾渴。頸上氣。穴魚際

治肘臂酸重。屈伸難。穴偏歷 三里

治肘臂痠痛。穴中渚

治肘痛。穴太淵。

治肘痛。屈伸難。手不得舉。偏風半身不遂。捉物不得。挽弓不得開。肘臂偏細。穴曲池

療肘臂厥痛。屈伸難。手不及頭。不握手。十指盡痛 穴孔最

療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穴支正

療肘臂酸重。不可屈伸。麻痹不仁。穴肘窌

療肘痛引肩。不可屈伸。頸項及肩背痛。臂痿不仁。穴天井

療肘痛不能上下。穴列缺

治肘痛。穴液門五里

甲乙經云。五里在肘上三寸大脈中。玉篇說。肘云。臂節也。此臂之下節也。宓子賤使吏書吏書而掣其肘。蓋其臂節也。當以此求之。

治肘攣柱滿。穴魚際 靈道

腳膝痛

治膝不得屈伸。取其經血立愈(資生經)。穴委中

治腿腳拘急。足寒如水。穴腎俞

治筋骨攣痛。灸絕骨

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穴犢鼻

療膝寒不仁。痹痿不屈伸。穴髀關

療脛痛冷痹。膝痛不能屈伸。穴梁丘

療腿膝連膝脛麻痹。屈伸難。膝脛連腰痛。筋攣急。足不收履。坐不能起。穴懸鐘

療足寒脛酸。屈伸難。穴蠡溝

療腳脛痠痛。屈伸難。不能久立。甄權云。主大氣不足。偏風腲腿腳不相隨。穴巨虛

療脛麻膝痛。穴風市

療四肢腫滿。腿膝痠痛。穴三里療膝內廉痛。小便不利。身重。足痿不能行。穴三陰交

療腿膝脛痿。腳攣不得伸。癲病狂走。自齧。膝脛寒。穴京骨

療腿膝脛酸。穴附陽

療腳痠膝重。穴承山

療膝股內外廉痛不仁。屈伸難。穴陽陵泉

主兩膝攣痛。引脅拘急。痿躄。或青或焦。或枯或黧如腐木。穴風市

治膝脛骨搖。酸痹不仁。穴絕骨

治膝寒不仁。痿痹不得屈伸。穴髀關

治痿痹坐不能起。膝脛酸痹不仁。手足偏。小坐不能久。穴光明

治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穴膝關

治膝不可屈伸。穴曲泉

治筋攣。膝不得屈伸。不可行。穴曲泉 梁丘 陽關

治膝股腫䯒酸。轉筋。穴解谿 條口 丘墟 太白

治風水膝腫。穴上廉

治膝腫。少氣身重。膝腫內踝前痛。穴中封

治膝股䯒腫。穴解谿

治腳後廉急不可前卻。穴復留

治腳脛急痛。腳脛酸。腳及跟痛。穴承山 承筋

治腳如結。踝如別。穴崑崙

治腳攣。穴京骨 承山 承筋 商丘

治拘急。穴膀胱俞

治腨外廉骨痛。穴附陽

膝痛

治膝䯒痠痛(資生經)。穴三里

治喉痹面腫。寒痹。膝䯒不收。穴陽交

治膝䯒寒痠痛。足緩不收。濕痹足下熱。穴條口

治膝痛如錐。不得屈伸。穴陰谷

治腳膝無力。穴膀胱俞

治膝股痛。穴合陽

治腰膝拘攣。穴陰交

治膝寒不仁。痿厥。股內筋絡急。穴脾關

治腳膝伸不得屈伸。腳冷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穴陽陵泉

治膝痛不得屈伸。穴京骨

治寒痹。膝不能屈伸。穴梁丘

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風痹不仁。穴陽關

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膝臏癰腫不潰可治。潰者不治。穴犢鼻

治膝股內痛。穴三陰交

治膝脛內廉痛。穴交信

治膝內痛。穴曲泉 膝關

治心腹脹滿。胃熱不嗜食。膝䯒痛筋攣。手足不收履。坐不能久。穴懸鐘。

療膝冷痛不已。穴膝眼

療膝冷。穴伏兔

療腿膝酸痹。穴豐隆

治膝外廉痛。穴俠谿 陽關

主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連腹引喉痛。穴膝關

治膝腫。內踝前痛。穴中封

治膝內踝前痛。穴太衝

治膝中痛不仁。穴犢鼻

治膝痛。脛熱不能行。手足偏小。膝脛酸痹不仁。穴光明

療膝痛痿。穴三里

療膝酸。穴風市

療膝重。穴承山

王氏云。有弟行一二里路。膝必痠痛不可行。須坐定以手撫摩之。而後能行。後因多服附子而愈。予冬月膝亦痠疼。灸犢鼻而愈。以此見藥與灸不可偏廢也。若灸膝關。三里亦得。但按其穴痠痛即是受病處。灸之不拘。

腰腳痛

治腰腳腫痛。久困宿疹。亦皆立已(資生經)。穴委中。刺出血。

治腰下至足不仁。穴次窌

療腰腳如冷冰。穴陰市

治腰背痛。腳腨重。戰慄不能立。腳氣膝下腫。穴承山

治腰痛不能舉體。足䯒寒不能久立。坐如在舟車中。穴申脈

治腰尻痛。足腨腫不得履地。穴崑崙

療腰疼。偏風半身不遂。腳腫疼。不得履地。穴崑崙

療腰腳不仁。穴膀胱俞

療腳痛不可舉。下重腳痿。穴僕參 承山

療腰痛不可俯仰。足痹痛。屈伸難。穴地機

療冷痹。腳脛麻。腿膝痠痛。腰尻腫。起坐難。穴風市

療腳腨痠疼。不能久立。腰膝重起坐難。筋攣急不可屈伸。穴承山

張仲文療腰重不可轉。起坐難。及冷痹腳筋攣不可屈伸。灸曲䐐兩文頭左右。腳四處各三壯。每灸一腳二火齊下。燒才到肉。初覺痛。便用二人兩邊齊吹至火滅。午時著艾。至人定亥時。自行動臟腑。一兩回。或臟腑轉如雷鳴立愈。神效。

治腰腿手足不仁。穴上廉。

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膚腫筋攣。諸節盡痛無常處。腋腫。痿癖馬刀。喉痹。膝䯒酸。風痹不仁。穴陽輔

治腰膝拘攣。穴陰交

治患腳。穴環跳 陽陵泉 巨虛 下廉 陽輔

治患風。腰腳不隨。不得跪起。穴上窌 環跳 陽陵泉 巨虛 下廉

治冷痹脛膝疼。腳足攣急。足冷氣上不能久立。手足沉重。日覺羸瘦。此名復連病宜灸此穴。即愈。能跪起。穴懸鐘 下廉

治足踒躃不能行。穴地倉 太泉

腰痛

(附論)

凡腰痛之病。皆本於腎。蓋腎繫於腰脊也。諸經各有腰痛不同。當隨證治之。凡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者。病在足太陽脈也。刺其郄中正經出血。春毋見血(委中穴也)。腰痛如以針刺不可俯仰。不可以顧者。刺少陽成骨之端少出血。夏毋見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善悲者。病在陽明也刺陽明於䯒前三痏上下刺之出血。秋毋見血(三里穴也)。腰痛引脊內廉者。屬少陰。刺內踝上二痏出血。春毋見血。出血太多。則不可復(復溜穴也)。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者。屬厥陰。刺腨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蠡溝穴也)。腰痛引肩目䀮䀮然。時遺溲者。病在解脈。刺膝筋內分肉間。郄之外廉出血。血變而止(亦太陽之穴也)。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者。亦解脈病也。刺郄中結絡如黍粟。刺之血射。以見黑血而止(委中穴也)。腰痛如以小錐居其中。怫然腫者。病在同陰之脈。刺絕骨之端。為三痏(陽輔穴也)。腰痛怫然腫者。屬陽明之脈刺腨下去地一尺所(承山穴也)。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僕。得之舉重傷腰。沖絡絕血歸之。刺郄陽筋之間上郄數寸衡居。為二痏(委陽穴也)。腰痛上累累然汗出。汗干令人慾飲。飲已欲走者。屬會陰之脈。刺蹺上郄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承筋穴也)。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與恐者。病屬飛揚之脈也。刺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復溜及築賓穴)。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則反折舌不能言者。病在昌陽之脈。刺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交信穴也)。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者。病在散脈。刺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三痏(地機穴也)。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者。病在肉裡之脈。刺太陽外少陽絕骨之後為二痏(分肉穴也)。腰痛脊亦痛。頸𠘧𠘧然。目䀮䀮欲僵仆。刺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郄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大便難。刺足少陰。少腹滿。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俯仰。不可舉。刺足太陽明。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踝胛上。以月死生為痏數。髮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治腰痛之法也。眾穴之外。又有遺法者。附之於後。

〔法〕

治腰引小腹痛。穴居髎

治腰痛惡寒。小腹堅結。癃閉不得小便。泄利。腰背卒痛。穴胞肓

治腰痛不能俯仰。小便赤澀。腰尻重不能舉。穴秩邊

治腰重不能舉體。穴委中

治腰髖疼。腳膝不遂。穴白環俞

治因撲傷腰髖疼。穴肩井

治腰髖疼脊強。不得轉。穴腰俞

治腰腹相引痛。穴命門

治腰背強痛。穴肺俞

治腰痛。穴陰陵泉 大腸俞

治腰痛不得轉側。穴下髎

治腰如坐水中。穴陽輔

治腰痛大便難。穴湧泉

治腰痛不得俯仰。寒熱腹脹引背不得息。穴京門

療腰痛肩寒。穴肝俞

療腰痛。穴腎俞 氣海俞 中膂俞

療風勞腰痛。穴關元俞 膀胱俞

療惡氣。腰背卒痛。又云。腰痛不可忍。俯仰難。惡寒。小便澀。穴胞肓

療腰尻重。不欲起。俯仰難。惡聞人聲。穴崑崙

治腰尻重。起難。穴風市

療腰痛不可俯仰。轉側難。穴腎俞

療腰痛不能久立。腰以下至足不仁。坐起難。腰脊急強。不可俯仰。腰重如石。難舉動。穴腰俞

治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俯仰。身黃腹滿。食嘔。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處。各七壯。

治腰痛。穴腰俞 膀胱俞 長強 氣衝 上窌 下窌 居髎

治腰痛不可顧。穴三里 陰市 陽輔 蠡溝

治腰痛如錘居中。腫痛不可咳。咳則筋縮急。諸節痛上下無常。寒熱。穴陽輔

治腰痛不能舉。穴申脈 太衝 陽蹺

治腰痛不可俯仰。又治腰痛得俯不得仰。穴委陽 殷門 太白 陰陵泉 行間

治腰痛得俯不得仰。穴委陽 殷門

治腰痛如折。穴束骨 飛陽 承筋

治腰痛大便難。穴湧泉

治腰痛不可久立。穴京門

治腰痛不得俯仰。穴氣衝

治腰背痛。穴宜針決膝腰勾畫中青赤絡脈出血。便瘥。

治腰痛不得俯仰者。令患人正立。於竹柱地度至臍。斷竹乃以度背脊。灸竹上頭處。隨年壯。灸訖。藏竹勿令人得知。

治腰痛。灸腳根上橫文中白肉際。十壯良。又灸足巨陽七壯。又灸腰目窌七壯。在尻上約左右是。又灸八窌。及外踝上骨約中。

治腰卒痛。灸窮骨上一寸七壯。左右一寸各灸七壯。

治腰脊痛。灸小腸俞。五十壯。

治腰背痛。灸三焦俞。隨年壯。

王氏云。有婦人久病而腰甚疼。腰眼既灸。醫以針置火中令熱。謬刺痛處。初不深入。既而痛止。則知火不負人之說猶信云。

昔許知可因淮南大水。忽腹中如水吼。調治得愈。自此腰痛不可屈伸。思之此必腎經感水氣而得。灸腎俞三七壯。服鹿茸丸愈。王氏云。予謂腰痛不可屈伸。灸腎俞自效。不服鹿茸丸亦可。

王氏云。舍弟腰痛。出入甚艱。予用火針微微頻刺腎俞。則步履如故。初不灸也。屢有人腰背傴僂。來覓點灸。予意其是筋病使然。為點陽陵泉。令歸灸。既愈。筋會陽陵泉也。然則腰疼。又不可專泥腎俞。而不灸其他穴也。

治腰傴僂引項筋。無力不收。穴風池

治腰強。穴肺俞

治腰如折。腨如結。耳聾。惡風寒。目眩項不可顧。目內眥赤爛。穴束骨

治腰脊攣痛。穴白環俞

治腰痛不得反側。穴章門

治腰痛不得已者。灸白環俞二穴又灸腰目窌七壯。

治腰痛控睪。少腹及股卒不得俯仰。刺氣衝

治忽然氣滯。腰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絡神道二穴。次針足厥陰經行間二穴

治久虛人腰痛。刺而復發者。腰重不能舉體。取經血而愈。刺足太陽經委中二穴

治凡腰痛。刺之不已者。刺八髎穴而愈。治腰背俱疼不可忍。刺足少陽經風池二穴。次針手陽明經合谷二穴。次針足太陽經崑崙二穴。

治腎虛腰痛久不已。刺足少陽經肩井二穴。次針足太陽經腎俞二穴。

治腰脊內引痛不得屈伸。近上痛者。刺手陽明經合谷二穴。

治腰脊內引痛。不得屈伸。近下痛者。刺足太陽經崑崙二穴。又刺足少陰經復溜穴。

治脊強反折。刺督脈啞門一穴。應時立愈。

治腰胯疼痛。不得轉側。刺足少陽經環跳二穴。次針丘墟二穴

治閃著腰疼。錯出氣腰疼。及本臟氣虛。刺任脈氣海一穴。以圓利針。刺肥人針入一寸。瘦人針入五分。三補三瀉。令人覺臍上或臍下滿腹生痛停針。候二十五息。左手重按其穴。右手進針三息。又停針二十五息。依前進針。令人覺從外腎熱氣上入小腹滿肚。出針神效

治腰疼寸步難移者。端正齊足立地。以杖子一條。當前就地量至肚臍住。以杖子再量至脊背後。杖盡住。當脊兩邊約一寸三處。齊灸。每處三下。除根也。

治反腰有血痛。䐴腰者。猶如反腰。忽轉而倇之。灸腰眼中七壯。

治腰痛不可俯仰。轉側難。身寒熱。食倍多。身羸瘦。面黃黑。目䀮䀮。及治丈夫婦人積冷氣勞病。穴腎俞。

治腰痛不可俯仰。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者。從項後至此穴。皆灸之立愈也。穴中膂俞。

澹寮方云。徐熙字秋夫。不知何郡人。時為射陽令。少善醫方。名聞海內。嘗夜聞有鬼呻吟聲。甚悽苦。秋夫曰。汝是鬼。何所泣。答曰。我姓解名斯。家在東陽。患腰痛而死。雖為鬼。而疼痛不可忍。聞君善術。願相救濟。秋夫曰。汝是鬼而無形容。何可措治。鬼曰。君但縛芻為人。索孔穴針之。秋夫如其言。為針腰眼四處。又針肩井二處。設祭而埋之。明旦。一人來謝曰。蒙君醫療。復為設祭。病除飢解。感惠實深。忽然不見。當代稱其通靈。長子道度。次子叔向。皆精其術焉。

治腰尻引小腹痛。遺尿不禁。穴陰包

治腰如冷水。穴陰市

治腰尻腫。腨跟腫。穴崑崙

治腹疾腰痛。膀胱寒澼飲。注下。灸下極俞。遂年壯。

腰脊痛

治腰痛夾脊至頭。𠘧𠘧然。凡腰腳重痛。於此刺出血。久痼宿疹。亦皆立已(資生經)。穴委中

治腰脊痛。穴大鐘

治腰脊疝痛。穴小腸俞 中膂俞 白環俞

治腰脊痛惡寒。腰下至足不仁。穴次窌 胞肓 承筋

治腰脊痛引腹。穴合陽

治腰脊尻臀股。陰寒痛。穴扶承

治腰脊相引如解。及腰痛大便難。穴湧泉

治腰痛脊急。穴志室 京門

治腰脊急強。穴脾俞。小腸俞 膀胱俞 腰俞 神道 脊中 長強 大杼 膈關 水分

療腰髖疼。腰脊強不得轉。穴腰俞

治腰脊攣痛。大小便不利。百病髖疼不遂。腰中冷不識眠睡。又云。治腰脊急強不能俯仰。起坐難。手足不仁。小便黃。腰尻重。穴白環俞

療腰脊痛。急食不消。腹堅急。穴志室 胞肓

療脊急強。腰至足酸重。穴膀胱俞

療腰脊急強。逆氣上攻。時噎。穴神堂

治腰脊強痛。穴大鐘

治腰脊強痛。食飲不消。腹堅急。穴志室

治腰脊不得俯仰。腰痛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者。從項後至此穴。皆灸之立愈。穴京骨中膂俞

治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䀮䀮。善怒多言。舌乾涎自出。足痿不收履。䯒寒不自溫。穴復溜

治筋攣䯒酸。髀樞痛。頸項強。腰不可俯仰。穴京骨

治腰腳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體。風痹。髀樞痛。可出血。痼痢疾皆愈。又云。熱病汗不出。足熱。厥逆滿。膝不得屈伸。取其經血立愈。穴委中

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膝䯒酸重。步履難。穴合陽

治腰脊相引如解。及療腰脊尻臀腹冷痛。穴扶承

治腰脊不可俯仰。舉量惡血注之股外。股腫。穴殷門

治腰脊痛不得轉。穴章門 次髎

治腰脊強。不得屈伸。穴懸樞

治肩背急。腰脊強。不得俯仰。穴三焦俞

治腰脊痛 穴膀胱俞

治腰脊攣痛。大小便不利。腰髖疼。腳膝不遂。溫痛腰脊冷疼不得臥。勞損風虛。穴白環俞

史記太倉公告宋建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腰脅痛。不可俯仰。又不得小溲。不亟治。病即入濡腎。及其未舍五臟。急治之。即今病方客腎濡。此所謂腎痹也。宋建曰。建故有腰脊痛。往四五日弄石不能起。即復置之。暮腰脊痛不得溺。至今不愈。建病所謂腎痹也。其病得之好持重。即為坐湯使服之。十八日而病愈。然則腰脊傷持重得病而入腎。灸腎俞可也。

治腰清脊強。四肢懈惰。善怒咳嗽少氣。鬱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舉。馬刀。強身瞤。穴章門

治背惡寒痛。脊強。難以俯仰。穴膈關 秩邊 京骨

治腰背不便。筋攣痹縮。虛熱閉塞。灸第二十一椎兩邊相去各一寸半。灸隨年壯。

脊痛

治脊強反折。瘛瘲癲疾(資生經)。穴五處 身柱 委中 委陽 崑崙

治脊強。穴膈關

治脊強背尻骨重。穴崑崙

治脊痓反折。穴京門 石關

治脊內廉痛。穴陰谷

治脊急強。穴至陽

治脊強不能俯仰。穴章門 膈俞 胃倉 大腸俞

治脊痛。穴胃俞

治腹中氣脹引脊痛。食多身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後取季脅。穴脾俞 大腸俞

療脊急強。穴膀胱俞

治赤白洞利。腰脊痛。穴小腸俞。五十壯。

治賁氣上下。引腰脊痛。穴氣海

治腎虛消渴。腰脊不得俯仰。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者。從項後至此穴。灸之立愈。穴中膂俞

骨疼

療骨疼(資生經)。穴膈俞 紫宮 玉堂

治骨疼。穴上關

治骨痛。穴絕骨。五十壯。

治骨痹煩悶。穴商丘

治皮肉骨痛。穴膈俞

治骨痛。穴太白

治骨寒熱。穴復溜

治骨髓冷疼痛。穴上廉。七十一壯。骨會大杼(禁灸)。骨病治此。髓會絕骨。髓病治此。

此病在骨髓。秦越人以為司命無奈之何者。骨髓有病亦惙矣。八十一難經疏乃云。骨會大杼。骨病治此。髓會絕骨。髓病治此。是尚有針灸法也。可不針灸乎。但明堂上經云。大杼禁灸。而銅人云。可灸七壯。明堂下經云。可灸五壯。素問諸經既同。惟明堂獨異。灸之可也。況明堂經固云。禁穴許灸三壯乎。艾炷若小。一二壯亦可。更灸上廉絕骨等穴尤佳。

腠理痛

治肩背急。風冷客於腠理。頸項強痛。不得顧(資生經)。穴附分

治背腠寒慄。重衣不得溫。穴陽白

治腠中痛。穴肝俞

治背腠寒。穴次髎

治腰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堅脹。穴次髎

史記扁鵲之言曰。疾居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也。夫疾之在骨髓。蓋始於居腠理也。使居腠理而能治。雖不如聖人之治於無病。亦如賢者之治將病也。齊桓侯乃以醫為好利。欲治不疾以為功。而卒至於不可救。不特齊侯為然。人皆然也。吾故志扁鵲之言於腠理之末。以戒之。亦使醫者。當治人於將病焉耳。

腸痛

治腸痛(資生經)。穴太白

治腸痛。穴陷谷

治腸切痛。穴商曲

治腸中疼。嘔逆上氣。心痛身腫。穴建里

治腸中大熱。穴氣衝

腸痛亦多端。若疼甚者。乃腸癰。急宜服十全大補散等藥。其他宜隨證灸之。有老嫗。大腸中常若裡急後重。甚苦。自言。我必無痊日。此奇疾也。為按其大腸俞疼甚。令歸灸之而愈。

治腸癰為病。小腸重。小便數似淋。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出。或從大便出膿血。穴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立瘥。

卷十四

針灸門

治咳喘暴滿(資生經)。穴崑崙

治氣喘。穴三間

治喘逆。穴神門 譩譆

治喘咳。穴不容

治咳喘支腫。胸膈氣滿。喘息。穴商陽

治胸脹喘息 穴大鐘

治大喘不得臥。穴期門

治咳逆上氣。嘔吐。胸滿。不得食。穴俞府

治咳逆喘不能食。穴彧中

治咳逆氣喘不得息。穴天府

治咳逆氣喘不得息。穴雲門 人迎 神藏

治喘逆上氣。穴氣戶

治喘息不得舉臂。穴步廊

治喘。穴足臨泣

治喘氣相追逐。穴魄戶 中府

治暴喘。穴華蓋 天突

治喘不得息。穴俞府 神藏

治喘息嘔沫。穴天容

治咳喘。穴曲澤

治咳逆上喘。穴魄戶

治喘不得息。穴浮白

治掌中熱生。嗽逆上氣。喘數欠。熱病汗不出。暴癉喘逆。心痛欲嘔。穴經渠

治喘逆。穴中府 魄戶 脅堂

治咳逆上喘喉鳴。穴璇璣

治喘逆臥不安席。咳。脅下積聚 穴期門

治咳逆氣喘。穴天突

治肺喘。穴肺俞

治喘息急。穴解谿

治呼吸喘。穴彧中

治氣逆喘鳴。穴天容

治喘息不能行。穴上廉

治喘。穴經渠

治喘。穴大陵

治喘不得息。穴天府

治喘息。穴廉泉

治喘。穴魚際

王氏云。有貴人久患喘。夜臥不得而起行。夏月亦衣夾背心。予知是膏肓病也。令灸膏肓而愈。亦有暴喘者。予知是痰為害。令細銼厚朴七八錢重。以姜七片。水一小碗。煎七分。服滓再煎服。不過數服。愈。若不因痰而喘者。當灸肺俞。凡有喘與哮者。按肺俞無不痠疼。皆為謬刺肺俞。令灸而愈。亦有隻謬刺不灸而愈者。此病有深淺也。舍弟登山為雨所搏。一夕氣悶幾不救。見昆弟必泣。有欲別之意。予疑其心悲。為刺百會不效。按其肺俞云。其疼如錐刺。以火針微刺之。即愈。因此與人治哮喘。只謬刺肺俞。不必謬刺他穴。惟按肺俞不痠疼者。然後點其他穴也。

治大腸有熱。腸鳴腹滿。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灸巨虛上廉。

治喘逆上氣。呼吸肩息。不知食味。穴氣戶 雲門 天府 神門

治腹痛喘暴滿。穴崑崙

治咳逆。穴魚際

治咳嗽上喘。穴膻中

治喘息不得。穴水突

治喘息如水雞鳴。穴扶突

治喘逆煩滿。嘔沫流汗。穴頭維

治咳喘少氣百病。穴肺俞 腎俞 俞府

治咳喘。穴曲澤。出血立已。

治咽中鳴喘。穴扶突

治咳逆上氣。喘。掌中熱。穴經渠

治咳逆喘。穴少商 大陵

治咳逆胸滿。喘不得息。穴大陵

咳嗽

(附論)

灸刺法論曰。內經治咳之法。治臟者治其腧。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以穴考之。各有定處。諸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者。太淵主之。浮腫者。治在經渠。咳而兩脅下痛。不可轉者。太衝主之。浮腫則治在中封。咳而右脅下痛。隱隱引肩背痛甚則不可動者。太白主之。浮腫則治在商丘。咳而腰背相引痛甚者。咳涎者。太谿主之。浮腫則治在復溜。咳而心痛。喉中介介如鯁。甚則咽腫喉痹者。神門主之。浮腫則治在靈道。咳而失血者。曲池主之。浮腫。則治在陽谿。咳而失氣者。小海主之。浮腫則治在陽谷。咳而遺溺者。委中主之。浮腫則治在崑崙。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者。三里主之。浮腫則治在解谿。咳而嘔苦汁者。陽陵泉主之。浮腫則治在陽輔。久咳不已。咳而腹滿者。天井主之。浮腫則治在支溝。凡此五臟六腑之咳。治之常法也。腧合之外。別有遺法。附之於後云。

治久喘嗽。咯膿血。有痰不愈者。

上用白表紙數重摺之。於涼水內浸濕了。然後燃艾炷。仍蘸些許雄黃末同燃。或艾炷子安在紙上。用火點著。隨即放在舌頭上正中為妙。下手灸人。拿著一個銅匙頭於患人口內。上脬膈住艾煙。呼吸令患人如常。灸畢。令患人吃蒸餅一小塊。壓下。仍用秫米粥飲之。其灸炷數。隨年壯多少灸之為良。

治咳嗽多喘(資生經)。穴三里

治咳嗽。穴缺盆 膻中 巨闕

治咳嗽喘。又療肺心痛。咳引尻溺出。穴魚際

治肺嗽。穴肺俞

治咳嗽。穴少澤 心俞 庫房

治咳嗽上氣。噎。胸中氣喉內。如水雞聲。穴天突

治咳嗽少氣。穴廉泉

治咳嗽上氣氣短。穴膻中

治咳逆上氣。穴經渠

治上氣咳嗽。胸中氣滿喉鳴。四肢不舉。腋下腫。穴天池

治上氣咳嗽。喘息。及腹中鳴。積氣上下行。穴解谿

治咳嗽。穴魚際 列缺 少澤 缺盆

治咳嗽喘渴。穴尺澤

治咳嗽上氣唾血。穴肩中俞

治風勞氣咳嗽。穴大杼

治喘氣臥不安。穴風門

治肺痿咳嗽。穴肺俞

治肺氣咳嗽。穴膻中

治咳嗽衄血項頸痛。穴前谷

治痃癖咳嗽。不嗜食。上氣咳嗽。穴肺募。灸五十壯。

治嗽。手屈臂中有橫紋之外骨頭捻得痛處。灸十四壯良。又灸兩乳下黑白際。各百壯即瘥。又以繩當乳頭周匝圍身。令前後正平。當脊骨解中灸十壯。

治咳嗽。穴廉泉 天井 太淵

王氏云。久嗽最宜灸膏肓穴。其次則宜灸肺俞等穴。各隨證治之。若暴嗽。則不必灸也。有男子忽氣出不絕聲。病數日矣。以手按其膻中穴而應。微以冷針頻頻刺之而愈。初不之灸。何其神也。

治十二種風。入肺則咳逆氣短。肝咳刺足太衝。心咳刺神門。脾咳刺太白。肺咳刺太淵。腎咳刺太谿。膽咳刺陽陵泉。又脊骨第五節下。第六節上。穴中間。隨年壯灸。主上氣。

治喘嗽(出危氏方)。穴肺俞。灸各十一壯。穴天突。灸七壯。立效。

治嗽。穴胸前對乳一處灸隨年壯。又用繩橫量乳中。折繩從脊。灸繩兩頭。各八十壯。三報之。三日畢。

治咳嗽。穴心俞。灸五壯。炷如半棗核大。

肺氣

治肺張氣搶。脅下熱痛(資生經)。穴陰都。灸隨年壯。

治肺脹脅滿。嘔吐上氣等病。穴大椎。並兩乳上。第三肋間灸各止七壯。肺與大腸俱實也。

治肺寒熱。穴中府

治肺氣咳嗽上喘。唾膿。不得下食。胸中如塞。穴膻中

治肺癰。咳唾膿血。咽乾。舌下急。喉生瘡。穴天突

治肺系急。胸痛。悚悚喘。寒熱。嘔逆上氣。咳唾濁涕。肩背痛風汗出。腹脹食不下。及治肺急胸滿。喘逆。唾濁。善噎。皮痛。穴中府

治肺張滿膨脹。及療胸中氣滿不得臥。穴太淵

治肺寒熱。肺痿上喘。咳嗽。嗽血。胸脅氣滿不得臥。不嗜食。汗不出。及背急強。穴肺俞

治肺風氣痿絕。四肢腫脹。喘逆胸滿。穴肺俞。灸各二壯。

治面腫唇動葉葉。狀如蟲行。穴水溝

治肺風。穴風池

唾血

治內損吐血。外無膏澤(資生經)。穴地五會。刺入三分。特忌灸。

治唾血。瀉魚際 補尺澤。

治咳唾有血。穴然谷

治唾血振寒。嘔血上氣。穴太淵 神門

治唾血吐血。穴胸堂 手心主 間使 脾俞 胃脘 天樞 肝俞 魚際 勞宮 肩俞 太谿

治咳唾血。穴心俞 肝俞 缺盆 巨闕 鳩尾

治嘔血。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穴庫房 中府 周榮 尺澤

治嘔血。穴上脘 不容 太陵

治嘔血衄血。穴郄門

治短氣嘔血。胸背痛。穴行間

治面唇色白。時時嘔血。女子漏血。穴太衝

治吐血。穴手少陰陰郄

治胸中瘀血搘滿。脅膈痛不能久立。膝痿寒。穴三里

治心膈下嘔血。穴上脘

治嘔血肩脅痛。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咳。咳引脅痛。穴不容

治唾血。振寒。嗌乾。穴太淵

治嘔血。穴大陵 郄門

治嘔血上氣。穴神門

治虛勞吐血。及治勞喘逆。少食即飽。多睡(一作多唾)。百病。穴胃脘。灸三百壯。

治吐血。穴胸堂灸百壯。不針。

治吐血。腹痛雷鳴。穴天樞灸百壯。

治吐血唾血。上氣咳逆。穴肺俞。灸隨年壯。

治吐血瘦削。穴肝俞灸百壯

治吐血嘔逆。穴手心主。灸五十壯(大陵是)。

治口鼻出血不止。名腦衄。穴上星。灸五十壯。

治唾膿。穴膻中

治唾血。穴肝俞 承滿 肩中俞

治咳唾血。穴大鐘 然谷 心俞

治咳唾膿血。穴天突

治多唾濁沫膿血。穴庫房

治多唾濁沫膿血。穴屋醫

治息賁時唾血。又嘔血煩心。穴巨闕

治嘔血。穴太淵 神門 行間 太衝 魚際

治逆氣嘔血。穴曲泉

治吐血。穴五里

治咽腫唾血。及治衄血不止。穴太谿

治驚癇破心吐血。穴巨骨

治吐血唾血。穴魚際

治吐血。穴肝俞 紫宮 石門

治唾血。穴肺俞

治膈氣吐血。穴承滿

治吐血失音。腫痛。穴孔最

治心痛出血。嘔血。穴曲澤

治唾血。穴庫房灸一七壯

治嘔血兼心痛出血。穴曲澤。灸七壯

治吐血。穴巨闕。灸七壯。炷不必大。箸頭為之。

治上氣唾膿血。穴兩乳下黑白際。灸各一百壯良。

治咳唾濁涕(資生經)。穴中府

治多唾濁沫膿血。穴庫房

治咳唾稠膿。穴周榮

治腹滿唾沫。穴少商

治唾沫。穴百會

治多唾嘔沫。穴石關

治肺寒咳嗽唾膿。穴庫房

治嘔沫吐涎喜唾 穴幽門

治脊強不開多唾。穴石關

治多唾。穴日月

治心胸痛。咳嗽上氣。唾膿。不嗜食。穴天井

治吐血及唾如白膠。穴紫宮

資生經云。積主髒病。聚主腑病。積者。是飲食包結不散。聚者。是伏痰結而不化。痰伏在上膈。主頭目眩痛。多自涎唾。或致潮熱。用平胃散。烏金丸治之。其論有理。故並載之(出名醫賈祐錄云)。

痰涎

治熱病。胸中痰飲。腹脹暴痛。恍惚不知人(資生經)。穴巨闕

治結積留飲。胸滿。食不化。穴通谷

治痰癖。穴不容

治痰冷。穴少衝

治痰沫胸中痛。不得喘息。穴浮白

治鬲胃寒痰。傷酒。酒風發腦。兩角強痛。不能飲食。煩滿吐不止。穴率谷

治癲疾吐涎沫。穴本神

治涎沫。穴絲竹空

治涎出。穴然谷 復溜

治涎不止。穴陰谷

治痰飲吐逆。汗出。寒熱骨痛。虛脹支滿。痰瘧。穴膈俞

治痰悶。穴膽俞

治痰多吐涎。穴上脘

治結積留飲。穴通谷。灸。治涎出不覺。穴下廉

治吐沫。穴少海 兌端 本神

治嘔沫。穴絲竹空 通谷 商丘

治嘔沫。穴兌端

治吐涎。穴溫溜

治沫出。穴上關

治涎出多唾。穴彧中 雲門

治多唾濁沫。穴庫房

治嘔沫喘息。穴廉泉

王氏云。痰涎等證。不一而足。惟勞瘵有痰。為最難治。宜灸膏肓穴。壯數既多。當有所下。嚨嚨然如流水之狀。蓋痰下也。余當隨證治之。凡人患水疰。口中湧水。經謂之肺來。乘腎食後吐水。可灸肺俞。又灸三陰交。期門。瀉肺補腎也。各隨年壯。然則痰涎有類此者。又當以此法灸之。

治胸中痰飲。蠱毒。霍亂。驚悸。腹脹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刺巨闕。用毫針針入六分即止。此穴化氣除涎大妙。次針足陽明經三里二穴。應時立愈。

治唾沫。穴天容

治痰涎壅塞。聲如牽鋸。服藥不效。灸關元。丹田。

水飲不消

治溢飲脅下堅痛。穴中脘

治溢飲水道不通。溺黃。少腹痛。裡急後重。洞泄體痛。髀痛引背。穴京門

治飲渴。身體痛多唾。穴隱白

治水漬入胃。名曰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復泄。泄而大渴。此無藥證(出衛生寶鑑)。穴大椎

霍亂吐瀉

治霍亂遺矢。矢氣(資生經)。穴三里

治霍亂泄注。穴期門

治嘔泄上下出。脅下痛。穴尺澤

治腹脹食不化。喜嘔。泄利膿血。穴太白

治霍亂。胸中氣噎。不嗜食。臂肘痛不舉。穴關衝

治吐逆霍亂。胸滿。喘呼不得息。穴人迎

治胸中煩熱。賁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泄利。腹堅硬大。喘不得臥。脅下積氣。穴期門

治霍亂吐痢。身熱。汗不出。穴上脘

治吐泄。穴隱白

治霍亂吐泄不自知。穴中脘

治嘔吐霍亂。穴支溝 天樞

治氣逆。霍亂腹痛。又吐泄膿血。穴太白

治心痛。霍亂胸滿。穴陰郄

治霍亂心痛不可臥。吐痢。穴上脘

治胸脅滿。霍亂。吐痢不止。困頓不知人。穴巨闕

治吐逆。霍亂吐血。穴手心主。灸五十壯。

治霍亂先心痛及先吐。穴巨闕。灸七壯。

治先腹痛。穴太倉。灸二七壯(即中脘)。

治先下痢。穴灸大腸募(臍傍二寸)。男左女右。又灸谷門

治吐下不禁。兩手脈疾數。灸蔽骨下三寸。又臍下三寸。各灸七十壯。

治霍亂下不止。穴大都。灸七壯。

治泄利傷煩欲死。穴慈宮灸二七壯(即衝門穴)。

霍亂吐瀉。尤當速治。宜服來復丹。鎮靈丹等藥。以多為貴。尤宜灸上脘。中脘。神闕。關元等穴。若水分穴。尤不可緩。蓋水穀不分。而後泄瀉。此穴一名分水。以能分水穀故也。或兼灸中脘穴。須先中脘。而後水分可也。

治霍亂乾嘔。穴間使。灸各七壯。不瘥。更灸如前數。

治霍亂而吐。若不止。而痢不止者。穴臍一大約中。灸七壯。又云臍下一寸灸二七壯。

治霍亂若死者。穴手腕第一約紋中。灸七壯。名心主。當中指。

治霍亂煩悶。穴心厭下三寸。灸七壯。又以鹽納臍中。鹽上灸二七壯。

治霍亂繞臍痛。穴關元。灸三七壯。

治霍亂欲死者。以物橫度病人人中。屈之從心鳩尾度以下灸。先灸中央畢。更橫灸左右又灸脊上。以物圍令正當心厭。又灸夾脊左右一寸。各七壯。是腹背各灸三處也。

治霍知危困。諸治不瘥者。捧病人腹臥之。伸臂相對。以繩度量兩頭肘尖。依繩下夾背間脊大骨肉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壯。如未愈者。可灸肘椎。灸畢即起。

凡灸霍亂。或雖未能立瘥。終無死憂。但不可逆灸。或但先腹痛。或先下後吐。當隨病狀灸之。

治霍亂泄出。不自知。穴先取太谿。後取太倉之原。

治嘔泄。上下出。兩脅下痛。穴尺澤

治霍亂吐痢。穴灸兩乳。連黑外。近腹白肉際。各七壯。亦可至二七壯。

治霍亂手足逆冷。穴三陰交。灸各七壯。不愈。加壯數。

霍亂轉筋

治霍亂頭痛。胸滿。呼吸喘氣不得息。穴人迎

治霍亂不識人。穴巨闕

治霍亂。穴關衝 支溝 公孫 陰陵泉 巨闕

治厥逆霍亂。穴足太陰 大都 金門 僕參

治霍亂逆氣。穴太白

治胃逆霍亂。穴魚際

治霍亂脛不仁。穴承筋

治霍亂。穴承筋 僕參 解谿 陰陵泉

治轉筋霍亂。穴金門 僕參 承山 承筋

治霍亂轉筋。大便難。穴承山

治筋攣。穴曲泉 懸鐘 陽輔 京骨 胃俞

治轉筋。穴僕參 竅陰 至陰 解谿 丘墟

治筋絡急。穴髀關

治大小腸熱。大腸結。股外經筋急。髀樞不仁。穴浮郄

治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偏風。臂肘細無力。穴曲池

治眼青。轉筋。乍寒乍熱。缺盆中相引痛。穴大泉

治寒氣客於分肉間。痛攻上下。筋痹不仁。穴中瀆

治寒搏轉筋。支腫。大便難。腳腨酸重。引小腹痛。穴承筋

治筋急。及治腳筋急。穴委中 輔陽 承山

岐伯治腳氣轉筋。發不可忍者。穴灸腳踝上一壯。肉筋急。灸內外筋。急灸外。

治膝腫。腳轉筋。濕痹。穴解谿

治四肢轉筋。穴竅陰

治腳急腫痛。戰掉不能久立。附筋足攣。穴丘墟

治筋急身熱。穴委中 委陽

治筋寒熱痙。筋急。手相引。穴肝俞

治筋急。手相引。轉筋入腹痛欲死者。穴心俞。肝俞。又臍上一寸十四壯。使四人捉手足。灸臍左邊二寸。十四壯。

治轉筋。穴灸湧泉。六七壯。

治轉筋四厥。穴乳根黑白際一壯。

治手足厥冷。穴三陰交。二七壯。

治霍亂已死。有暖氣者。穴承筋七壯。能起死人。又鹽納臍中。灸二七壯。

治腰背不便。轉筋急痹。筋攣。穴二十一椎。灸隨年壯。

治轉筋。在兩臂及胸中。穴灸手掌白肉際。七壯。又灸膻中。中府。巨闕。胃脘。尺澤。並治筋拘頭足。皆愈。

治腹脹轉筋。穴臍上一寸。灸二七壯。

治有人身屈不可。亦有膝上腫疼動不得。灸陽陵泉皆愈。

王氏云。已救百餘人矣。神效無比。

治吐瀉轉筋者。穴水分。灸即止。

治轉筋十指攣急。不得屈伸。穴灸腳外踝骨上七壯。

治轉筋。脛骨痛不可忍。穴灸屈膝下廉。橫筋三壯。

治轉筋急。穴僕參二穴。各灸七壯。

治走哺轉筋。穴踵踝白肉際。各灸三七壯。又灸小腹下橫骨中央。隨年壯。

治轉筋不止。穴足踵聚筋上白肉際。灸七壯立愈。

治轉筋入腹痛欲死。四人持手足。於臍上一寸灸十四壯。自不動。勿復持之。又灸股內大筋去陰一寸。

治霍亂轉筋。穴灸大指爪甲際。七壯。

治霍亂轉筋。令病人合面正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量兩肘尖頭。依繩下俠脊骨兩邊。相去各一寸半。灸一百壯。無不瘥(肘後方云。此華佗法)。

治腳轉筋。穴灸兩大拇指。爪甲後連肉處。當中央三壯。

治轉筋入腹痛。穴灸腳心下。當拇指上七壯。又灸足大拇指下。約中一壯。

嘔吐

治嘔吐筋攣食不下(資生經)。穴胃俞

治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多寒熱。喜嘔。穴商丘

治喜嘔。穴商丘 幽門 通谷

治嘔宿食。心下澹澹。穴陽陵泉

治咳逆嘔沫。穴天容

治逆氣嘔涎。穴曲澤

治嘔逆不止。穴維道

治煩心滿嘔。穴大鐘 太谿

治病熱欲嘔。穴絕骨

治嘔吐胸滿。穴俞府 靈墟 巨闕 率谷 神藏

治嘔吐。穴胃俞 腎門 石門 中庭 少商 勞宮

治膈中嘔吐。不欲食。穴隱白

治嘔吐不住多涎。穴魂門 陽關

治吐食。穴巨闕 胸堂

治吐食。穴膈俞 章門(灸) 胃管(灸)

治膈虛食欲嘔。身熱汗出。唾嘔吐血唾血。穴胃管 魚際

治嘔吐。穴中庭

治嘔逆。穴雲門

治嘔吐胸滿。穴神藏 靈墟

治嘔吐。穴承光 大都

治嘔逆發寒。穴太衝

治嘔逆多寒。穴大鐘

治氣逆嘔噦。穴勞宮

治嘔逆不止。三焦不調。水腫。不嗜食。穴維道

治嘔逆。穴上髎

治嘔噦多涎唾。穴鬲關

治嘔吐不止。穴率谷

治上氣嘔吐。穴肺俞

治嘔吐寒痰。上氣。穴玉堂

治嘔吐氣逆。不得下食。穴心俞。灸百壯。

治嘔吐。穴中庭 俞府 意舍

治嘔則食。無所出。穴膽俞

治嘔吐煩滿。穴魄戶

治咳逆嘔逆。膈胃寒痰。食飲不下。胸滿支腫。脅痛腹脹。胃脘暴痛。穴膈俞

治吐涎。穴膻中

治嘔吐。口中如膠。善噫。穴太谿

治嘔吐涎沫。穴築賓 少海

治喘息嘔沫。穴廉泉

治嘔吐不止。穴築賓

治數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資生經)。穴蠡溝

治腹大滿。喜噫。穴陷谷

治噫喘。胸滿咳嘔。穴鳩尾

治氣逆。呼吸噫。噦嘔。穴少海

治氣逆噫不止。穴勞宮

治咳唾噫。善咳。氣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

治噦噫。穴大敦 石關(灸)

治善噫。穴太谿

治數噫。穴蠡溝

治數噫。恐悸。穴神門

治噫氣上逆。穴太淵

治善噦嘔。穴太淵

治煩心善噦。心下滿。汗出而寒。咳逆。穴少商

治噦。穴少商。灸三壯。

治噦噫。膈中氣閉寒。灸腋下聚毛。附肋宛宛中。五十壯。

治噦噫嘔逆。穴石關。灸百壯。

治噦。穴承漿。灸七壯。又臍下四指。灸七壯。

治嘔啘。灸心主各七壯。在掌腕上約中。吐不止。更灸如前數。

治嘔噦而手足厥冷者。灸三陰交七壯。未瘥者。更灸如前數。

治一切噦逆不止。男左女右。乳下黑根盡處韭葉許。三壯立止。

治乾噦。穴幽門

治卒噦。穴膻中 中府 胃管(灸數十壯) 尺澤 巨闕(各灸七壯)

積聚

治積聚(資生經)。穴膈俞 陰谷

治心下堅。積聚冷脹。穴上脘(一云灸百壯。三報之)

治腹中積聚上下行。穴懸樞

治腹中積聚。穴商曲

治腹滿積聚。穴陰郄

治堅結積聚。穴膀胱俞

治積聚堅滿。穴脾募(灸百壯)

治腹中積聚疼痛。穴衝門

治積聚堅大如盤。冷脹。穴胃脘(灸二百壯。三報之)

治腹滿積聚。穴衝門 府舍

治積聚。上下不行。水穀不化。下利腹中留積。腹中盡痛。穴懸樞

治積聚。穴脾俞

治腹中積聚。腸中切痛。不嗜食。穴商曲

治臍下積聚。疝瘕。腸癖切痛。振寒。大腸有水。穴四滿

治結積留飲。穴通谷

治積聚氣。穴章門

治冷氣積聚。時上衝心。飢不能食。穴中極

治積聚。穴中管

治積聚。穴灸肺俞。或三焦俞。

治黃疸積聚。穴脾俞

治臟腑積聚。脹滿。羸瘦不能食。灸三焦俞

治心腹積聚。灸肝俞

治喘逆臥不安席。咳逆。脅下積聚。穴期門

積氣

治脅下積氣。食飲不思。大腸滑泄。水穀不化(資生經)。穴梁門

治積氣上下行。穴解谿 懸樞

治積氣腸鳴。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氣遊走。夾臍急。穴幽門

治氣結成塊狀如覆杯。穴氣海

治氣痛如刀攪。作塊如覆杯。穴陰交

治積氣成噎。穴膻中

治積氣。穴三里 不容

治積氣如石。穴章門

治胸中積氣。穴梁門

治五臟積聚氣。穴中脘。灸一七壯。結氣囊里。針藥所不及。灸肓募。隨年壯。下氣。灸肺俞百壯。又灸太衝五十壯。凡臍下㽲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此冷氣也。灸關元百壯。又鹽灸臍孔中二七壯。

痃癖

治痃癖氣塊膈痛(資生經)。穴膈俞

治痃癖。腹寒。膝股內痛逆。小便不利。穴三陰交

治痃癖積聚。穴脾俞

治寒癖結氣。穴中脘

治癖塊腹堅硬。及脈厥厥動。穴下脘

治腹滿。痃癖。不嗜食。腹虛鳴。嘔吐。胸背相引痛。喘咳。口乾。痰癖。脅下痛。重肋疝瘕。穴不容

治痃癖冷氣。心腹脹滿。食飲不為肌膚。穴漏谷

治痃癖。穴大溪 三里

治癖聚。穴灸氣海灸。天樞各百壯。

治痃癖。小腸。膀胱。腎俞。疝氣等疾。刺任脈氣海一穴。次針五樞二穴。在氣海兩旁相去各三寸三分。一併三穴燔針刺五分。可灸百壯即止。次以毫針刺足陽明經三里二穴。足太陰經三陰交二穴。

治痃氣。從乳下即數至第三肋下。共乳上下。相當稍似近內接腰骨外取穴即是灸處。兩處俱灸。初下火。各灸三壯。明日四壯。每日加一壯至七壯。還從三壯起。至三十日即罷。以上兩種灸法。若點穴時拳腳。則灸時亦拳腳。點時舒腳。則灸時亦舒腳。

治瘕聚。穴關元

癥癖

治癥癖。穴內踝後宛中。隨年壯。氣海百壯。

治久冷。及婦人癥瘕。腸鳴泄利。繞臍絞痛。穴天樞。灸百壯。三報之。勿針。

治溏瘕。穴地機

治疝瘕。穴陰陵泉 太谿 陰郄

治疝瘕。穴不容 中極

治小腹堅大如盤。胸腹脹滿。飲食不消。婦人瘕聚瘦瘠。三焦俞。灸百壯。內踝後宛宛中。隨年壯。氣海百壯。

治瘕癖左右相隨。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頭。近第二肋下是灸處。第二肋頭。近第三肋頭下。向肉翅前。亦是灸處。初日灸三壯。次日五壯。後七壯至十壯止。周而復始(忌大蒜)。又關元五十壯。臍下四指五十壯。

治積聚堅滿痛。穴章門。灸百壯。

治癥。穴三焦腧

治結積留飲。癖囊。胸滿。飲食不消。穴通谷。灸五十壯。

治癥癖閃癖。令患人平坐。取麻線一條。繞項。向前垂線頭至鳩尾。橫截斷。即回線向後當脊取線盡頭。即點記。又別橫度口吻外截。卻即取度吻線中折。於脊骨點處中心。上下分之。各點小兩頭通前合灸三處。其所灸處。日別灸至七壯以上。十壯以下。滿十日。即停。看患人食稍得味。即去線一二分亦可。若患人未去。可停二十日外。還依前灸之。仍灸季肋頭二百壯。其灸季肋之早晚。與灸脊上同時下火也。

治閃癖。其癖有根。其根有著背者。有著膊上者。遣所患人平坐。熟看癖頭。仍將手從癖頭向上按之。當有脈築築然向上。細細尋至膊上。至築築頭當膊下。即下火還與前壯數無別。王丞云。背上恐不得過多下火。只可細細。日別七炷。

疝瘕

治疝瘕。小便不利。氣淋。及主婦人疝瘕。按之如以湯沃股內至腰。飧泄。陰痛。小腹痛堅急。下濕。不嗜食。穴陰陵泉

治胞中有火。疝瘕積聚。與陰相引。穴太谿

治疝瘕陰疝。穴衝門 陰郄

治臍下疝積。穴四滿

治腹滿疝積。穴石門

治疝瘕。穴四滿 中極

治疝瘕。穴府舍

治大疝腹堅。穴丘墟

治卒疝。小腹痛。小便不利如淋。穴太衝

㿗疝

治㿗疝。陰丸痛引臍中。不尿。陰痿(一云痛引莖中)。穴曲泉

治㿗疝。穴中都 合陽 中郄 關元 大巨 交信 中封 太衝 地機

治㿗疝癃閉。暴痛。痿厥。身體不仁。穴中封

治陰痛。實時挺長。寒熱。陰暴痛。遺尿。虛則暴癢。氣逆。卒疝。小便不利。穴少府

治陰股內痛氣癰。孤疝走上下引小腹痛。不可俯仰。穴商丘

治狐疝。穴巨闕

治狐疝嘔厥。穴太衝

治偏㿗。穴肩井旁肩解與臂相接處。

治㿗陰腫痛。穴氣衝

治沖疝。冒死不知人。穴中脘

治氣癃。㿗疝。陰急。股樞膊內廉痛。穴交信

治小腹疝氣。遊行五臟。疝繞臍。沖胸不得息。穴氣海 臍中 石門 天樞

治臍疝。繞臍痛。沖胸不得息。穴灸臍中

治臍疝。繞臍痛。穴石門

治臍疝。繞臍痛。時止。又主氣疝。煩嘔。面腫。賁豚。穴天樞

治㿗疝。陰腫痛。陰痿。莖中痛。兩丸騫痛。不可仰臥。穴氣衝

治陰疝。兩丸上入小腹痛。穴五樞

治兩丸騫痛。穴陰交 石門 太衝

治㿗疝。交穴信 中都 大巨 曲骨

治丈夫㿗疝。陰股痛。小便難。腹脅支滿。癃閉。少氣。泄利。四肢不舉。實即身熱目眩痛。汗不出。目䀮䀮。膝痛筋攣。不可屈伸。穴曲泉

治㿗疝有四種。腸㿗卵脹難灸。氣㿗水㿗針灸易治。卵偏大。上入腹。穴三陰交。灸隨年壯。

治卵偏大㿗疝。穴關元灸百壯。大敦隨年壯。橫骨邊二七壯(夾莖是)。

治疝。穴石門 陰交治寒疝。下至腰腳。如冷水。水傷諸疝。按之在膝上。狀如伏兔。下寒痛。腹脹滿厥。少氣。及卒疝小腹痛。內痿氣少。腰如冷水。小腹脹。腰以下伏兔上。寒如冷水。穴陰市 肝俞

治寒疝。陰偏腫痛。穴合陽

治寒疝。小腹脹。上搶胸脅。穴然谷

治疝氣下墜。腰脊痛不得轉搖。急引陰器。痛不可忍。腰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澀淋。心下堅脹。穴次髎

治寒疝。穴太谿 行間 肓俞 肝俞

治寒疝。引小腹痛。腰膝拘攣。穴陰交

治卒疝。小腹痛。穴陷谷

治寒疝。引腰中痛。或身微熱。穴中封

治寒疝。陰莖挺出。穴大敦

王氏云。有舍弟少戲舉重。得偏墜之疾。有客人為當關元兩旁相去各三寸青脈上。灸七壯即愈。王彥賓。患小腸氣。亦如此灸之愈。

治暴疝痛。穴金門 丘墟

治卒疝。小便數。遺溺。陰頭中痛。心痛汗出。陰上入腹。陰偏大。腹臍中痛。悒悒不樂。穴大敦。病左取右。病右取左。

治卒疝。小腹腫。時小腹暴痛。小便不利如癃閉。數噫恐悸。少氣不中。腹痛悒悒不樂。咽中悶。如有息肉。背拘急。不可俯仰。穴蠡溝

治卒疝。小腹痛。轉胞不得小便。穴關元

治卒疝。小腹痛。嘔吐。不嗜食。穴照海。左取右。右取左。立已。

治卒疝股脛寒。小便不利。臍下積氣如卵石。足寒。脛酸。屈伸難。穴蠡溝。兼刺陰蹺經照海二穴。左取右。右取左。刺之立已。

治小腸氣。以毫針刺足厥陰經行間二穴。次針足陽明經三里二穴。刺足少陰經復溜二穴(脈微細不見。或時無脈者。刺復溜。順針往下刺之。候脈生乃出針)。

治小腸氣痛。灸足底中指中紋七壯。立愈。

治一切㿗疝(千金論曰。男㿗。有腸㿗。卵㿗。水㿗。氣㿗四種。腸㿗卵㿗難瘥。氣㿗水㿗針灸易瘥)。當騎碓軸。以莖伸置軸上。齊陰莖頭前。灸軸木上。隨年壯。

治陰卵大㿗疝。灸大敦穴。隨年壯。又灸足大拇指內側。去端一寸赤白肉際。隨年壯。雙灸之。又灸橫骨兩邊(夾莖是)。二七壯。又灸足太陽五十壯。三報。又灸足太陰五十壯。

治陰㿗。灸足大指下理中十壯。隨腫邊灸之(肘後方云。灸足大指第二節下橫文正中央五壯。姚氏云。足大指本節三壯)。

治陰卵偏大㿗疝。灸陰陵泉百壯。三報(在橫骨邊)。

治陰卒腫者。令並足合兩拇指。以一艾丸灸兩爪甲端方角處。每爪甲角各半丸。一七壯愈。

治卵偏大上入腹。灸三陰交。隨年壯。

治卵偏大㿗疝。灸肩井。隨年壯。又灸手季指端七壯。病在右灸左。在左灸右。又灸關元百壯。又灸玉泉百壯。三報之。又灸足太陽五十壯。三報之。又男㿗。灸手小指端七壯。病在左灸左。在右灸右。良效。

治疝氣偏墜(危氏方)。以淨草一條。麥杆尤妙。度患人口兩角為一則。截斷。如此三則。折成三角。如厶字樣。以一角安臍中心。兩角在臍之下兩旁尖盡處是穴。若患在左即灸右。在右即灸左。兩邊俱患。即兩穴皆灸。艾炷如麥粒大。灸十四壯。或二十一壯即安也。

治疝氣。於左右足下第二指下中節橫紋絞中。各灸七壯。至三七壯止。艾炷不須大。如麥粒大而緊實為上。若炷大。恐瘡難將息旬日半月間。不可多步履。仍不妨自服他藥。

治腎氣外腎腫。小腸氣痛。腹內虛鳴(危氏方)。灸風市穴五七壯。又灸氣海穴七壯。又灸臍左右各去一寸半。兩穴各灸七壯。立效(名外陵穴)。

治卒㿗。以蒲橫度口。如廣折之一倍。增之布。著小腹橫紋中央。上當臍。勿使偏僻。灸度頭及中央合二處。隨年壯。好自養。勿舉重。大語言。大怒。大笑。又牽陰頭正上。灸莖頭所極。又牽下向穀道。灸所極。又牽向左右髀直行。灸莖所極。各隨年壯。又灸足厥陰。在右灸右。在左灸左。三壯。

治㿗疝。穴關元

治㿗疝。穴天樞

治疝暴痛。取足太陰

治㿗卒疝暴痛。及陰腫痛。穴大敦。男左女右。灸三壯。立已。

治心疝。灸兩足大指甲肉之際。甲肉各半炷。隨年壯。良。

治㿗心疝。發時心腹痛欲死。灸足心。及足大指甲後橫理節上。及大指岐間黑白肉際。百壯則止(足心者。在足下偏近大指本節之際。非足心中央也)。

治諸氣心腹痛。小腸氣外腎吊痛。疝氣。小腹急痛不可忍(危氏方)。灸足大拇指次指下中節橫紋當中央。灸五壯。男左女右極妙。艾炷如黑豆大。灸偏墜。左灸右足。右灸左足。其效如神。

治疝法。於疝邊豎紋。左右交互灸七壯。

治㿗。但灸其上。或灸莖上。又灸小腹脈上。及灸腳大指正中各一壯。又灸腳小指頭。隨㿗左右。著灸。

治卒疝。穴交信

華佗治卒陰卵偏大。取足大指去甲五分內側白肉際。灸三壯。炷如半棗核大。左取右。右取左。

治四肢淫濼。身悶陰暴起疝。穴照海

治卒疝暴痛。陰跳上入腹。寒疝。陰挺出。偏大腫臍。腹中悒悒不樂。穴大敦。灸刺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治㿗疝偏枯。穴大巨

治㿗疝精不足。穴太衝 中封 地機

治男卒疝。小腹痛不可忍。刺足厥陰經大敦二穴。刺足陽明經陰市二穴。

手痹

治手不仁。穴少商

治手麻不舉。穴肩貞

治四肢厥手足悶。穴內庭

治四肢厥。喜笑。穴列缺

治節痹。穴曲池 支溝 臑會 腕骨 肘髎

治臂痿不仁。穴曲池 天井 外關

療手足不仁。穴白環俞

治手不舉。又主手不可舉重。腕急肘中痛。難屈伸。穴曲池

治手痛。穴間使

治臂腕外側。痛不能舉。穴陽谿

治手掌熱。肘中痛。穴中衝 少衝 勞宮 太淵 經渠 列缺

療手掌厚瘡痹。手皮白屑起。穴勞宮

治手痹。穴勞宮

治手臂不仁。穴附分

足寒熱

治風寒從足小指起。麻痹上下(資生經)。穴至陰

治足寒。穴腎俞 京骨 然谷

治膝上伏兔中寒。穴陰市

治足下厥熱。穴行間

治足下熱。脛寒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穴中都

治足下熱不能久立。穴三里 條口 承山 承筋

治足熱厥逆滿。取其經血立愈。穴委中

治足下熱喘滿。乃熱厥也。穴湧泉(資生經云。昔有人患此。針之立愈)。

治足下熱。穴至陰

治足下一寒一熱。穴然谷

治手足逆冷。穴大都

治足寒。穴隱白 太衝

治足逆冷。穴中封

治足冷無血色。穴陽陵泉

治䯒寒不能自溫。穴復溜

治足熱腿冷疼不能久立。麻痹不仁。穴漏谷

史記。濟北王阿母。足熱而憊。太倉公曰。熱厥也。刺其足心各三所。按之無出血。病旋已。此病得之飲酒大醉。

足雜病

治足跟痛。不得履地。腳痿轉筋(資生經)。穴僕參

治腳股筋急。髀樞不仁。穴浮郄

治髀樞股䯒痛。穴附陽

治足指不能屈伸。穴飛揚

治足心痛。穴經渠

治足腨痛。穴築賓

治腳腨酸。穴承筋

療心中結熱。腳底白肉際。不得履地。又治足指盡疼。不得踐地。穴湧泉

治五指盡疼。足不履地。穴湧泉 然谷

治足痿不能行。穴三陰交

治腳重不得履地。穴上廉

治腳重踹痛不得履地。穴崑崙

治足跗腫不得履地。穴然谷

治脛寒。穴中都

治風。身重脛寒。穴絕骨。灸百壯。

治脛寒。穴條口

治大驚。脛痛冷痹。膝痛不能屈伸。穴梁丘。難經疏云。足脛寒者。腎主骨。腎病。先脛冷也。當以此求之。

治足不能安。脛酸不能久立。穴然谷

治脛酸。穴湧泉 太衝

治脛痛。四肢重。少氣難言。穴至陽

治腳脛酸。腳跟痛。腳筋急痛。穴承山 承筋

治脛痛不可屈伸。穴環跳 內庭

治脛痹不仁。穴陽關

治筋酸。穴至陽

治脛寒拘急。不得屈伸。穴膀胱俞

治足腕不收。足脛偏細。穴丘墟

治脛寒。穴復溜

治髀樞中痛不可舉。穴環跳 束骨 交信 陰交 陰市

治髀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 穴臨泣 三陰交 凡髀樞中痛。不可舉。以毫針寒而留之。以月生死為數。立已。

治髀樞腳痛。穴丘墟

治髀樞不仁。穴陽輔

膝以上病。宜灸環跳風市。膝以下病。宜灸犢鼻、膝關、三里、陽陵泉。足踝以上病。宜灸三陰交、絕骨、崑崙。足踝以下病。宜灸照海、申脈。然須按其穴痠痛處。灸之方效。

治脛寒不得臥。穴厲兌 條口 三陰交

治人腳無冬夏裂。灸指頭七壯。立愈。

四肢厥

治四肢厥逆。腹脹數欠(資生經)。穴內庭

治四肢重痛。穴至陽

治厥逆。四肢惰。穴章門

治四肢怠惰。穴鬲俞

治四肢不收。穴極泉 日月 脾俞

治四肢不舉。穴支溝 少海 附陽 天池 三陰交

治偏枯四肢不舉。穴大巨

治腰中四肢淫濼。穴腎俞

治四肢暴腫。臂寒短氣。穴尺澤

治四肢腫滿。穴三里

治手足逆冷四肢腫。穴大都

療厥逆胸痛不可忍。腹中如刀刺。大小便難。四肢不收。身體怠惰。腿膝酸痹。屈伸難。穴豐隆

主四肢厥。手足悶。穴內庭

主手足寒至節。穴大溪

主四肢厥手足悶者。久持之。厥熱腦痛。腹脹皮痛者。使人久持之。穴內庭

主四肢厥喜笑。穴列缺

主四肢懈惰喜怒。穴章門

主四肢淫濼。穴照海

主四肢不舉。穴曲泉 附陽 天池 大巨 少海 支溝 絕骨 前谷

主嗜臥。四肢不欲動搖。穴五里 三陽絡 三間 厲兌 天井

主四肢逆冷。穴行間

治手足厥冷。穴太谿

治手足逆冷。穴大都

王氏云。有人患陰證傷寒。手足冷甚。以火溫之。亦不暖。王氏與理中湯服。即得汗。手足自溫而愈。若其他手足厥者。當隨證灸之。

治四逆。穴俠谿

治四厥脈沉細乾嘔。四厥起死法。穴間使 乳根。各灸隨年壯。

人病狂癡。手足厥。作狂病治不效。名醫錄曰。此驚恐憂思所得。大驚傷心。大恐傷腎。大憂思傷神志。神不足則狂癡。志不足則恐怖。恐怖則腎氣留。足不收。亦因積驚恐。氣傷腎也。

治風逆四肢腫。穴復溜 豐隆 大都

治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俯仰。身黃。腹滿。食嘔吐。舌根直。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處。各七壯。

治四肢冷。穴行間

治脈不出。穴不容

治厥逆。穴內庭 章門

卷十五

針灸門

腳氣

(附論)

凡腳氣。發有陰陽表裡。當隨狀療之。不可妄依古方。患陰療陽。病表救里。皆為重虛實。危殆之甚也。若病從陰發起。兩大指內側上循脛內。及膝里。頑痹不仁。或腫先發於此者。皆須隨病灸復溜。中都。陰陵泉等諸穴。灸者。先從上始向下引其氣。便各灸二十壯。向後隔七日。灸七壯。取瘥止。余穴皆依此。若病從陽起。兩小指外側。向上循脛外從骨至風市。頑痹不仁。或腫起。於此者。須灸陽絕骨。陽陵泉。風市等諸穴。灸數及上向下。皆依前法。若氣毒兼行表裡者。乃可量其輕重隨灸膏以磨之上下遍發表里。各灸一二處。以此通泄之。其用藥內攻。各量病投藥也。逐偏若處。常使灸瘡不瘥為佳。風氣都除。乃隨瘡瘥。瘥後。瘢色赤者。風。卜毒已盡。青黑者。猶有毒氣。仍灸勿止。待身體輕利。然後可休矣。又一本云。常須灸三里。絕骨。勿令瘡瘥。佳。

腳氣初發轉筋者。灸承山承筋二穴。噦逆者。灸湧泉。若頭連臂痛。寒熱如瘧。及腰痛者。灸委中。頭項背痛。隨身痛。即灸不在正穴也。又云。若腳氣盛發時。自腰以上。並不得針灸。當引風氣上則殺人。氣歇以後。有餘病者。灸無妨。准冬月得灸。春夏不可灸。自風市以下。固宜灸耳。又云。若氣上擊心不退。急灸手心三七壯。氣即便退。若未退。即兼悶者。豉酒熱飲。逐以即瘥。不去。即取烏卜卜㹀牛尿一大升。暖服。以利為止。緣至三服五服彌佳。又若已灸腳。而胸中氣尤不下滿悶者。宜灸間使五十炷。兩手掌橫紋後三寸兩筋間是也。又若胸中氣散。而心下有脈。洪大跳其數向下分入兩脾股內。令人心急。忪悸者。宜以手按攝小腹下兩傍。接脾大斜文。有脈跳動。便當文上灸。跳三七壯即定。灸畢。皆須用灸三里二十炷。以引其氣下也。又若心腹氣既定。而兩髀外連膫服悶者。宜灸膫服七炷。在膫頭骨下。相接處。在筋之外陷中是。若後更發。復灸五炷。又凡人雖不患腳氣。但若髀膫疼悶。灸此無不應手即愈。極為要穴。然不可不灸。亦不可多針。唯只灸七炷以下。又若腳十指痠疼悶漸入跗上者。宜灸指頭正中。甲肉際三炷即愈。又若大指或小指傍側疼悶。覺內有脈如流水。上入髀腹者。隨指傍處灸三炷即愈。

患腳氣。皆春發夏甚。秋輕冬歇。大法。春秋宜灸。冬差可行。夏都不可灸。既瘡敗。又不得覆。風冷因入。反更增疴。冬時血凝。又逆天理。爭不得已。無藥處可灸一二要穴。不可遍身多灸。腳氣病大論。毒從下上。亦有從上向下者。或云灸上毒氣便上。繆矣。此見毒氣攻處。疼痛如刺。隨病即灸。火徹便瘳。不拘上下。凡毒氣所沖。如賊欲出。得穴即出。豈在門也。風毒所攻。亦復如是。此皆經試。萬不失一。必不為誤耳(蘇同)。若手指本節間。疼稍入臂者。宜灸指間疼處七炷即定。又若心胸氣滿。已灸身脛諸血。及服湯藥而氣猶不可煩。急欲死者。宜灸兩足心下當中陷處。各七炷。氣即下。此穴尤為極要。而不數灸。但急極乃灸之七炷耳以前諸灸法並經用所試皆驗。灸畢應時即愈。故具錄記之。凡灸不廢湯藥。藥攻其內。灸泄其外。譬如開門驅賊。賊則易出。若閉門逐之。賊無出路。當反害人耳。世有勤工力學之士。一心注意於事。久坐行立於濕地。不時動轉。冷風來擊入於經絡。不覺成病。故風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開。腠理疏通。風如擊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腨脛表裡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三二十壯。因此即愈。不得發也。

治腳氣灸法。凡腳氣初得。腳弱宜灸之速。並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瘥者。惟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半瘥半死。雖瘥者。或至一二年得復更發動。覺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一愈。此病輕者發時。雖不即愈。惡治之。當根源不除。久久殺人。不可不以為意(資生經)。

初灸風市。次灸伏兔。次灸犢鼻。次灸兩卜膝眼(一云忌灸)。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絕骨。

凡灸八處。第一風市穴。可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臂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當手中央指頭髀大筋上是。灸之百壯。多亦佳。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佳。第二伏兔穴。令病人累股端坐。以病人手掩橫膝上股下傍與曲膝頭齊上傍側。股際當中央是。灸百壯。亦可五十壯。第三犢鼻穴。在膝頭蓋骨上際外骨邊平處。以手按之。得節解則是。一云在膝頭下。近外三骨箕中踵動腳。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之五十壯。可至百壯。第四膝眼穴。在膝骨頭下兩傍陷者宛宛中是。第五三里穴。在膝頭骨節下一夫附脛骨外是。一云。在膝頭骨節下三寸。人長短大小。當以病人手夫度取。灸之百壯。第六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七下廉穴。在廉下一夫。一云附脛骨外是。灸之百壯。第八絕骨穴。在骨外踝上一夫。一云四寸是。凡此諸穴灸。不必一頓灸盡壯數。可日日報灸之。三日之中。灸令盡壯數為佳。凡病一腳。則灸一腳。兩腳則灸兩腳。病兩腳弱亦皆灸兩腳。又一方云。如覺腳惡。便灸三里及絕骨各一處。兩腳惡。則合四處灸之。多少隨病輕重。大要隨證。不可減百壯。不瘥。速以次灸之。多益佳。一說灸絕骨最要。人有患此腳弱不即治。及入腹。腫大上氣。於是乃定大法。灸隨諸腧。及諸腕關節腹背。盡灸之。並服八風散。往往得瘥。覺病入腹。若病人不堪痛。不能盡作大灸。但灸胸心腹諸穴。及兩腳穴。亦有得好瘥者。凡量一夫之法。覆手並舒四指。對度四指上中節上。橫過為一夫。夫有兩種。有三指為一夫者。此腳弱。灸四指為一夫也。亦依支法存舊法。梁邱。犢鼻。三里。上廉。下廉。解谿。太衝。陽陵泉。絕骨。崑崙。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陰復溜。然谷。湧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俞、募。頃來灸者。悉覺引氣向下。所以不取其法。氣不止者。可用之。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須灸之。其足指去指奇一分。兩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沖。極下氣有效。足十指端名曰氣端。日灸三壯。並大神要其八沖。可日灸七壯。氣下即止。凡八沖。艾炷須小作之。病者非深相委。勿為灸。

治腳氣。穴陽陵泉 絕骨 風市 崑崙 陽輔 上廉 條口 下廉 太衝 犢鼻 膝眼曲泉 陰陵泉 中都 三陰交 復溜 陽維 三陰交 委中 承筋 承山 湧泉 太陰 上件穴並要。不可總能灸其穴。最要者。有三里。絕骨。承筋。太衝。崑崙。湧泉。有患者可灸。又謹按明堂。正當以立為正。取穴必須直立。膝臏骨坐立便即移動不定。故立取之。其寸取病人中指上節為一寸。若取尺寸有長短。取穴必不著。又按奉承祖、華佗等取穴並云。三指四指為準。取三里穴。四指指闊六分。四六二十四。只闊二寸四分。取穴如何得著。黃帝為本諸說並可信。徐同灸風市。三里。絕骨三穴。未效。灸犢鼻。肩髃。膝關日三壯。遇痛深處。針亦效。

治患腳針後四穴。即能起行。穴環跳 陽陵泉 巨虛下廉 陽輔

其灸法孔穴亦甚多。恐人不能悉皆知處。今止疏要者。必先從上始。若直灸腳氣。上不泄則危矣。先灸大椎。在項上大節高起者。其上面一穴是。若腳氣可先灸百會五十壯。在頭頂凹中也。肩井各一百壯。在兩肩小近頭凹處。指掏之安。令正得中穴耳。次灸膻中五十壯。在胸前兩邊對乳胸厭骨解間。指按腳氣。次灸巨闕。在心厭尖處穴凹下一寸。以盡度之。

凡灸以上部五穴。亦足治其腳氣。若能灸百會。風府。胃脘及五臟腧則益佳。視病之寬急耳。諸穴出灸經。不可不具載之。

次灸上廉一百壯。又三里下一夫。次灸下廉一百壯。又在上廉下一夫。次灸絕骨二百壯。在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骨上際。屈指頭四寸便是。與下廉頗相對分二間穴也。此下一十八穴。並是要穴。余伏兔。犢鼻穴。凡灸此灸壯數不必頓畢。三日中灸合盡。

灸腳氣法 於左右兩腳十指上。用艾柱如麥粒大。各灸七壯。十壯。其效如神。穴在肉甲之間。半著肉。半著甲。

灸腳氣 灸法如前。灸後。瘢色赤白如初風毒盡。色青黑者。毒仍在。更灸勿止。得肢體清利為佳。故人得此多是針灸。最忌用熱藥蒸泡。有僧普清。苦此症二十年。灸風市。肩髃。曲池三穴各二十壯。頓效。又云。若安三里莫教干。患風人宜常灸。蓋三里一穴。為五臟六腑之溝也。

若始覺腳氣。速灸風市三里各一二百壯。以瀉風濕毒氣。若覺悶熱者。不得灸。以本熱。灸之。則大助風。生食物大忌。酒面海鮮及房勞不爾。服藥無益。王氏云。有同合為予言。史載之謂腳氣有風濕二種。宜瀉不宜補。只宜以沉香湯瀉。而不許其灸。千金方乃載灸法。如此其詳。豈虛人患腳氣方可灸之耶?故指迷方云。若覺悶熱不得灸。蓋有所見也。凡灸腳氣。三里。絕骨。為要穴。而以愛護為第一。予舊有此疾。不履濕。則數歲不作。若履濕。則頻作。自後常忌履濕。凡有水濕。不敢著鞋踐之。或立潤地。亦不敢久。須頻移足。而後無患。此亦愛護之第二義也。有達官久患腳氣。多服八味丸愈。亦以腳氣衝心。惟此藥能治之。

治腳氣上攻。穴肩井

千金云。腳氣最宜針而不宜灸。灸而不針。非良醫也。針灸不藥。藥不針灸。亦非良醫也。此論甚當。

治腳氣偏風腲腿。腳不隨重。不得履地。刺風痶風腳冷。穴上廉

澹寮方云。蔡元長知開封。日據案視事。忽覺如有蠱。自足心行至腰間。即墜筆暈絕。久之方蘇。椽勵云。此非俞山人不能療。趣使呼而至。視之曰。腳氣也。此當灸風市。為灸一炷。當日安然復常。明日疾如初。再呼俞。俞曰。欲出病根。非千艾不可。從其言。灸五百壯。自此遂愈。仲冗文安公守姑蘇。署舍卑濕。旋感足痹。痛掣不堪。服藥不效。乃用所聞灸風市肩髃曲池三穴。終身不復作。僧普清。苦此二十年。每發率是兩月。用此法灸二十一壯。即時痛止。其他蒙此利者。不一而足。

治腳氣腎氣。穴陽蹺

腳弱

治腳弱無力。風濕痹筋急。半身不遂。穴委中

治腳弱。穴三里

治腳弱無力。腳重。偏風不遂。穴承山

治腳弱無力。腰尻重。曲踿中筋急。半身不遂。穴委中

王氏云。有人舊患腳弱且瘦削。後灸三里絕骨而腳如故。益知黃君針灸圖所謂絕骨治腳疾。神效猶信也。同官以腳腫。灸承山一穴。瘡即干。其後數月不愈。不曉所謂。豈亦失之將攝也。是未可知也。單方歌云。風毒腳弱痹。肩井及大椎。風市與三里。百不須疑。千金灸腳弱。凡八穴。病在一腳。則灸一腳。兩腳病。則灸兩腳。凡腳弱病。皆灸兩腳。或未能盡灸且先灸風市犢鼻三里絕骨亦效。或不效。當如其法灸之(但肩井不可多灸爾)。

治勞冷氣遞腰𦎐。冷痹。腳屈難伸。灸陽蹺一百壯。在踝下。

腳腫

療惡血氣腫痛。腳腫。穴上崑崙

治腳氣膝腫。穴承山

治腳腫氣短不嗜食。煩熱㽲痛。穴小腸俞

治足跗腫不得履地。穴然谷

王氏云。母久病。夏中腳忽腫。舊傳夏不埋足。不敢著艾。漫以針置火中令熱。於三里穴刺之。微見血。凡數次。其腫如失去。熱中素患腳疾。見此奇效。亦以大針刺之。翌日腫亦消。何其速也。後亦常灸之。凡治腳腫。當先三里。而後陽蹺等穴可也。又予患腳氣。指縫爛。每以茶末滲之愈。他日復爛而腫。用茶末不效。漸腫至腳背上。予以為腳氣使然。竊憂之。策杖而後敢行。偶賣藥僧者見之云。可取床薦下塵滲之。如其言滲之。而愈。此物不值一錢。而能愈可憂之疾。其可忽之。

治足忽腫。腓脛暴大如吹。頭痛寒熱筋急。不即療。至老死不愈。隨病左右足。到內踝直白肉際三壯即愈。不愈即灸。姚氏方。疾處有赤脈絡。乃灸絕骨穴三七二十一壯。此方大效。末已豆虻少雜艾為炷。灸以下至踝間。可依葛氏。加至五十壯。又有大黃膏。白頭翁酒方。摩治膏。亦良。

足痹

治足痹痛。穴陰陵泉

治足濕痹不能行。穴中都

治脾樞腕骨痹不仁。穴陽輔 陽交 陽陵泉

治脛痹不仁。穴陽間 環跳 承筋

治足清不仁。穴膀胱俞 太谿 次髎

治足不仁。穴腰俞 風府

治脛痹不仁。穴陽關

治髀樞不仁。穴浮郄

治腳足不仁。穴膀胱俞

治手足不仁。穴白環俞

治手足不仁。穴上廉

治膝不仁。穴犢鼻 髀關 陽陵泉

列子載偃師造昌云。廢其腎則足下不能行。是足不能行。蓋腎有病也。當灸腎俞。或一再灸而不效。宜灸環跳。風市。犢鼻。膝關。陽陵泉。陰陵泉。三里。絕骨等穴。但按略痠疼。即是受病處。灸之。無不效也。

瀉利

治腹寒瀉利(資生經)。穴腹結

治瀉利不止。小兒奶利不絕。腹大繞臍痛。穴神闕

治大便瀉利。穴陽綱

治大便滑瀉。穴意舍

治大便滑瀉。水穀不化。穴梁門

治瀉利不欲食。穴關門

治瀉利食不化。穴天樞

治水穀不化。穴三焦俞

治水穀不化。穴懸樞

治溫病積聚不利。穴脊中

治腹脹下利食瀉。穴中髎

治瀉利。穴脾俞

治瀉利腹痛。穴膀胱俞

治洞瀉食不化。穴大腸俞 腎俞

治腹中冷氣。瀉利不止。穴會陽

治小腹急腫。腸鳴洞瀉。髎樞引痛。穴京門

治腹滿腸鳴洞瀉。穴京門

治腹瀉不止。穴關元

治洞瀉不化。穴京門 然谷 陰陵泉

治寒中。洞瀉不化。穴腎俞 章門

治洞瀉體痛。穴崑崙 京門

治頭重。洞瀉不禁。穴長強

治胸中熱暴瀉。穴陰陵泉 隱白

治腸鳴腹脹腫暴瀉。穴大腸俞

治脹鳴腹脹欲瀉注。穴三焦俞 小腸俞下髎 意舍 章門

治腹中有寒。瀉注。腹澼。便血。穴會陽

治腸澼瀉。穴束骨

治冬月重感於寒則瀉。當臍痛腸胃間。遊氣切痛。穴天樞

治心腹疼而後瀉。此寒客於腸間。穴關元。灸百壯(服當歸縮砂湯)。

治泄瀉。先灸臍中。次灸關元。

治瀉利四肢不舉。穴曲泉

溏泄

治溏泄腹痛藏痹。穴地機

治溏泄。穴太衝

王氏云。嘗患痹疼。既愈而溏利者。灸臍中遂不登洞。連三日灸之。三夕不登洞。若灸溏泄。臍中第一。三陰交等穴。乃其次也。

飧泄

治腹脹飧泄(資生經)。穴中髎。治小腹痛飧泄。次指間痛。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脫。肉少氣。胃中熱。不嗜食。

治飧泄。穴上廉

素問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苟知傷於風得之。則藥自可治。雖不著艾。未為害也。

(附論)

資生經云。素問言泄利有五種。一曰胃泄。飲食不化。而色黃。胃與脾合。故黃也。二曰脾泄。腹脹而注泄無休。又上逆嘔。此為害熱之患也。三曰大腸泄。食畢腸鳴切痛而利白色。大腸與肺合。故白也。四曰小腸泄。身瘦而便膿血。小腸與心合。心主血也。五曰大瘕泄。裡急後重。數至丸而不能便。莖中痛。此腎泄也。諸家方有二十餘種。此為言五種。蓋舉其綱也。而必用方中。亦有赤白疳蠱之別。其大概則臟腑寒也。廩邱公所謂。諸下悉寒是也。故予治人痢。惟與以鎮靈丹。無有不效。未效。更加丸數則效矣。若蠱利。則用百葉。黃連煎服。諸痢惟耆域方。用厚朴嬰粟殼末最佳。後人又加木香黃連陳皮等分。甘草半之。黃殼葉數片。薑棗烏梅水煎。予嘗用之驗。故載於此。然痢本無惡證。而有誤此而死者。或者世醫以痢為熱病。多服冷藥故也。若其急難。亦當灼艾。不可專用藥云。

治腸澼便膿血。泄痢後重。腹痛如痓狀(資生經)。穴復溜

治泄痢赤白漏血。穴交信

治溏泄痢注下血。穴大沖 曲泉

治泄痢膿血。五色重下。腫痛。穴小腸俞

治泄利不禁。小腹絞痛。食不化。穴丹田 臍中 關元

治痢不止。穴關元 太谿

治泄痢不食。食不生肌膚。穴脾俞

治泄水痢膿血。穴曲泉

治腸冷赤白痢。穴中膂俞

治泄痢腹痛。穴膀胱俞

治溫病積聚下痢。穴脊俞

治泄痢。穴關元

治泄痢食不消。穴脾俞。灸隨年壯。

治泄注五痢。便膿重下。腹痛。穴小腸俞灸百壯。

治泄痢不禁。小腹絞痛。穴石門。灸百壯。三報。

治久痢。百治不瘥。並治冷痢腹痛。灸足陽明下一寸。高骨上陷中。去大指岐三寸。隨年壯。又灸臍中三二百壯。又灸關元三百壯(十日灸)。

治赤白下。穴窮骨。灸多為佳。

治四肢舉多汗洞痢。穴大橫。灸隨年壯。

治泄痢不止。灸臍中。名神闕穴。五壯。或七壯。艾炷如小箸頭大。及關元穴。三十壯。

治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循股際。穴在俠臍相去五寸。又灸長強五十壯。

治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多尤佳。三宗是骨(忌針)。

治泄痢赤白濁。灸足太陰五十壯。三報。

治久泄痢百治不瘥。屈肘量正當兩胯脊上點訖。下量一寸。點兩傍各一寸。復下量一寸。當脊上合三處。一灸三十壯。灸百壯。以上一切痢皆斷。亦治濕匿冷脊。上當胯點處不灸。

治大腸泄痢膿血。穴意舍灸一百壯(小兒減之)。又灸小腸俞七壯。

治下痢白如鼻涕者。灸臍下一寸。五十壯。良。即三陰交。

治膿血利不止。兼治小腹堅逆。灸幽門二穴。各三壯。

治水痢不止。食不化。刺足陽明經天樞二穴。大腸之募也。在臍兩傍各二寸。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百壯。

治痢暴下如水(資生經)。穴氣海。灸百壯。

衛生寶鑑云。至元乙亥。廉臺三千戶。四十餘駐兵漣水。卑濕之地。勞役過度。飲食失節。至秋深。瘧痢並作。月餘不愈。飲食全減。形容羸瘦。乘馬轎以歸。時已仲冬求治於予。具陳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足寒逆。時復麻痹。皮膚痂疥。如厲風之狀。無力以動。腹痞滿嘔逆不止。皆寒濕為病久淹。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針經曰。陰陽皆虛。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內經曰。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十劑云。補可去弱。以理中丸加附子。溫養脾胃。散寒濕。澀可去脫。服養臟腸加附子固腸胃。止瀉利。仍灸諸穴。以併除之。經曰。府會太倉。即中腕也。先灸五十壯。以溫養胃氣。進美飲。食次。灸氣海百壯。生髮元氣。滋榮百脈。充實肌肉。復灸足三里胃之合穴。三十壯。引陽氣下交陰分。亦助氣復。灸陽輔穴二七壯。接續陽氣。令足脛溫暖。散清溫之氣。追之月餘後。病氣皆去。漸至平復。精神不減壯年。

腸鳴

治腹虛鳴(資生經)。穴不容

治腹滿腸鳴。穴胃俞

治腸中常鳴。上衝於心。及治婦人。穴臍中

治腸鳴。穴太白 公孫 大腸俞 三焦俞

治腹脹腸鳴。氣上衝胸。穴天樞

治心滿氣逆腸鳴。穴陰都

治腸鳴濯濯有如水聲。穴陰交

治腸鳴相追逐。穴上廉

治腸鳴強欠。心悲氣逆。穴漏谷

治腸鳴泄注。穴膺窗

治腸鳴而痛。穴陷谷 濕溜 漏谷 復溜 陽綱

治胸脅脹鳴切痛。穴太白

治腸鳴。穴三里 三間 京門 關門 三陰交 陷谷 水分 神闕 承滿 溫溜 三焦俞 大腸俞 胃俞 天樞

治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不嗜食。胸脅支滿。喘息心痛。腰痛不得轉側。穴章門

治腸鳴氣走疰痛。穴上廉

治腹脹腸鳴不便痹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氣逆。穴商丘

治腹雷鳴。穴復溜

治腸痛雷鳴。穴督俞

治腸鳴腹脹。上氣喘逆。穴承滿

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相逐痢下。灸承滿五十壯。三焦俞。

治腹脹腸鳴。氣上衝胸。不能久立。腹痛濯濯。冬月重感於寒則泄。食不化。嗜食。身腫。夾臍急。穴天樞

治腹中雷鳴。灸太衝。無限壯數。

治腸鳴泄注。刺下髎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

脫肛

治大人小兒脫肛(資生經)。穴百會(針二分。灸七壯。至七七壯)中極

治寒冷脫肛。歷年不愈。灸翠尾骨七壯立愈。又臍中隨年壯。橫骨百壯。龜尾七壯。窮骨。

治卒大便脫肛。灸頂中回發中。百壯。

腸風

治久冷五痔便血。及腸風瀉血(資生經)。穴脊中。灸百壯。

資生經云。有人患此疾積年。一灸除根。因傳此法。後觀灸經。此穴療小兒脫肛瀉血。蓋岐伯灸小兒起也。後人因之。以灸大人腸風瀉血爾。大人小兒之病。初不異故也。

治腸風下血。穴長強

王氏云。腸風藥多不效。何耶。本草衍義曰。腸風乃腸痔。苟知其為痔而治之。無不效矣。若灸腸風。長強為要。血云。近李倉腸風。市醫以杖量臍中。於脊骨當臍處灸即愈。因此予為人灸腸風。皆除根(陸氏方。治下血除根)。

治腸風瀉血即愈(須顛倒身。方灸得)。穴脊端窮骨(脊骨盡處)。龜尾當灸中三壯。

腸澼

治腸澼㿉疝。小腹痛(資生經)。穴中都

治腸澼。穴復溜 束骨 會陽

治腸澼切痛。穴四滿

治結積留飲。澼囊胸飲。食不消。穴通谷。灸五十壯。治風冷。腹中雷鳴。大腸灌沸。及腹澼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絞痛。腰脊強疼。大小便難。不能飲食。穴大腸俞。灸百壯。三報之。

治諸結積留飲。澼囊胸滿。飲食不消。穴胃脘三百壯。三報之。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澼飲注下。穴下極俞。灸隨年壯。

治腹中有寒。泄注。腸澼便血。穴會陽

治腸澼泄。穴束骨

治腸鳴泄注。穴膺窗

治大便不節。小便赤黃。腸鳴泄注。穴陽綱

治腸鳴腹脹。欲泄注。穴三焦俞 小腸俞 下髎 意舍 章門

痔漏

治腸風下血。五種痔。疳蝕下部。此痔根本是冷。謹冷食房勞。及療久痔(資生經)。穴長強

治穀道瘙擾。久痔相通者死。又云。主痔與陰相通者死。穴會陰

治久痔。穴會陽

治五痔疼。穴小腸俞

治五痔發腫。穴秩邊

治血痔泄後腫。穴復溜

治野雞痔。穴飛揚

治久痔腫痛。穴承山

治久痔尻椎腫。大便難。陰胞有寒。及小便不利。並五種痔瀉鮮血。穴扶承

治痔病瀉血。穴氣海俞

治痔篡傷痛。穴飛揚

治痔泄血後重。穴商丘 復溜

治熱痔。穴勞宮

治痔痛。腹下腫。穴承筋 承扶 委中 陽谷

治痔骨蝕及骨疽蝕。穴商丘

治漏。穴天突 章門 天池 支溝

治漏頸痛。穴天突 天窗

治下漏。穴長強

治五痔便血失屎(出危氏方)。灸四百壯。穴在脊窮骨上。

治久冷五痔便血(出危氏方)。灸脊百壯。

灸痔(出百一選方)。

鳩尾骨尖少偃處即是穴。麥粒大艾炷。灸七壯。或十四壯。甚者止二一壯。瘡發即安。可除根也。

灸痔法

疾若未深。尾閭骨下近穀道。灸一穴便可除去。如傳信方。先以經年槐枝。煎湯洗。後灸其上七壯。大稱有驗。如本草只以馬藍菜根一握。水三碗煎碗半。乘熱以小口器瓶瓦中熏洗。令腫退。於元生鼠奶根上灸(卻不可灸尖頭。恐效遲)。如患深。用湯洗。未退再洗。令消。俟灸覺大氣通至胸乃效。病雖深。至二十餘壯。永絕根本。以竹片護四邊肉。仍於天色寒冷時灸。忌毒物。治痔灸法(出仁存方)。以葶藶子二合。豉一升。搗令細。作餅如大錢厚二分許。取一板當瘡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頭大。灸餅上。三炷一易。三餅丸炷。隔二日復一灸之。外臺灸瘰癧。

資生經云。用葶藶子豉作餅灸漏。外臺云。不可灸頭瘡。葶藶氣入腦殺人。

又法。平立。量脊骨與臍平處椎上。灸七壯。或年深。更於椎骨兩傍各一寸。灸如上數。無不除根。

治痔疾如胡瓜。實於腸頭。熱如溏灰。火發則僵仆(出危氏方)。以柳枝濃煎湯洗。後以艾炷灸三五壯。若覺一道熱氣入腸中。大瀉鮮血穢惡。一時至甚。通禁瀉後。其疾如失。

灸痔。右以繩圍病者項。令兩頭相柱。展繩從大椎正中量之。垂繩一頭。當灸正下。以墨點訖。又量病者口吻兩頭。接繩頭正下復點之。又量病者口吻如前。便中屈繩。接前口吻繩正下復點之。望使相當所三處並下火。重者各五百壯。輕者三百壯即愈。

又法。令疾者平坐解衣。以繩當脊大椎骨中。向下量之。尾株骨尖頭訖。再折繩。更從尾株尖頭向上量。當繩頭即下火。高號州初灸至一百壯。得瘥。後三年復發。又灸之便斷。兼療腰腳。

治五痔痛。穴攢竹

治五痔痛。不得大小便。穴會陰

治痔䐜痛。穴飛揚 承筋 委中 承扶

治諸痔。宜灸回氣三七壯。黃帝針經云。在尾脆骨上一寸半。又連岡穴主之。在回氣穴兩邊。相去二寸是也。各灸三七壯。

治九漏。穴肩井。灸二百壯。

治漏。穴灸鳩尾骨下宛宛中。七十壯。

治諸漏。灸漏同四畔瘥。

便血

治便血(資生經)。穴復溜 太衝 會陽

治泄利膿血。穴下廉 幽門 太白

治吐泄膿血。穴太白

治大便膿血出。穴小腸俞

治大便下血。穴下髎

治大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痛。穴腹哀

治大小便血不止。穴勞宮

治下血不止。量臍心與脊骨平。於脊骨上灸七壯即止。如再發。即再灸七壯。永除根本。目睹數人有效。王氏云。嘗用灸人腸風。皆除根本。神效無比。然亦須按其骨突處痠痛。方灸之。不疼。則不灸也。但便血本因於腸風。腸風本腸痔。不可分而為三。分而為三。治之非也。

治大便下血(出危氏方)。灸第三十椎。隨年壯。

治大便下血(出危氏方)。平立。以繩子比臍平。卻向後脊骨當中。灸七壯。或年深於脊骨兩傍各一寸。灸七壯。余謂寸半則是腎腧。自佳。

淋癃

治石淋。臍下三十六疾。不得小便。灸足太陽。又灸湧泉三十壯。

治五淋(資生經)。穴懸鐘

治五淋不得尿。穴大敦 期門

治腹中滿。熱淋。閉不得尿。穴氣衝

治氣淋。穴交信

治血淋。及主療五淋。小便如散灰色。穴復溜

治胞轉氣淋。穴關元 湧泉

治淋癃。穴長強 小腸俞

治腎病不可俯仰。氣瘟。穴關元 陰陵泉

治癃閉陰痿。穴曲泉

治癃閉莖空痛。穴行間

治癃疝。穴然谷

治小腹脹。血癃。小便難。穴曲谷

治癃閉下重。不得小便。穴胞肓 秩邊

治氣淋小便黃。穴石門

治五淋。穴長強

治五淋小便黃。穴曲骨

治小便淋失精。穴至陰

治五淋。小便赤澀。及治尿道痛。失精。臍下結如覆杯。陽氣虛憊。穴中極

治五淋。小便如散火。穴復溜

治淋瀝不得尿。及陰上痛。穴太衝。灸五十壯。

治氣淋。寒熱不節。穴陰陵泉

治氣淋。㿉疝。陰急。股引腨內廉骨痛。及卒疝。大小便難。穴交信

治淋瀝。穴然谷 曲骨

治赤淋。穴次髎

治實則便淋閉。洒洒腰脊強痛。大便秘澀。嗜臥。口中熱。虛則嘔逆多寒。欲開戶而處。氣不足。胸脹。喘息。舌甘。咽中食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鳴咳唾血。氣淋。穴大鐘。灸關元五十壯。或鹽著臍中灸三壯。

治石淋。灸關元。氣門。大敦各三十壯。

治勞淋。灸足太陰百壯。三報之。

治血淋。穴丹田。復溜。各灸隨年壯。

治五淋不小便。穴中封二七壯。大敦七壯。

治小便淋瀝。穴委陽 志室 中髎

治不覺遺瀝。穴關元

治淋瀝。穴小腸俞

王氏云。予壯年寓學。忽有遺瀝之疾。閱方書。見有五倍子末。酒調服者。服之而愈。藥若相投。豈在多品。而亦無事於灸也。故附著於此。欲治淋疾者。有王不留行子。神效。彭侍郎以治張道士。服三粒愈(見既效方)。有婦人患淋。臥病久之。服諸藥甚。其夫入夜來告急。予令取此花葉十餘葉。令研細煎服。翌日再來云。病已減八分。再與數葉。煎服即愈(一名剪金臺。一名金盞銀臺)。

治血淋。灸足大指前節上十壯。

治五淋不得小便。穴懸鐘。灸十四壯。

治卒淋。灸外踝尖七壯。

治淋病九部諸疾。灸足太陽五十壯。

治諸淋。穴關元灸三壯。

治胞閉塞。小便不通。勞熱石淋。穴關元

治小便餘瀝。灸復溜二穴。各一七壯。次灸臍下中極下屈骨穴。七壯。

小便難

治小便不通(資生經)。穴湧泉

治陰跳痛。引莖中不得尿。穴曲泉

治小腹堅痛。引陰中不得小便。穴陰交 石門 委陽

治三十六疾。不得小便。穴關元

治淋閉不得尿。穴氣衝

治小便難而痛。穴大敦(又元照。每主之)。

治小便滿。小便難。陰下縱。穴橫骨 大巨 期門

治陰跳。遺尿。小便難。穴陰谷 大敦 箕門 委中 委陽

治振寒。溲白尿難痛。穴中封 行間

治腹脹小便血癃。穴曲骨

治小便熱痛。穴列缺

治小便不利。穴中極 承扶 屈骨端

治小便不利癃。穴少府 三里

治心下滿。寒中小便不利。穴陰陵泉

治不得小便。穴胞肓 石門 關元 陰交 中極 曲骨

治溢飲。水道不通。溺黃。穴京門

治腰引小便痛。小便不利。狀如淋。㿉疝。小腹腫。溏泄。遺尿。陰痛。面目蒼色。胸脅支滿。足寒。大便難。穴太衝

治膀胱寒。三焦小便不利。穴水道

治小便難。竅中熱。皮痛。陰端寒。衝心。穴會陰

治腹脹小便難。陰器縱伸痛。穴橫骨

治小便不利。穴陰包 至陰 陰陵泉 地機 三陰交

治小便不通。穴箕門

治煩逆溺難。小腹急引陰痛。股內廉痛。穴陰谷

治腸中滿。熱閉不得溺。穴五里

治溺難。穴行間

治小便不利。失精。尻中腫。大便直出。陰胞有寒。小便不利。穴中極 蠡溝 漏谷 承扶 至陰

治小便難。赤濁。骨寒熱。穴腎俞

治腰痛。小便不利。及苦胞轉。灸玉泉七壯。又灸第十五椎五十壯。又灸臍下一寸。又臍下四寸。各隨年壯。

治陰中諸病。前後相引。不得大小便。穴會陰

存仁方云。嘗記一人小便閉不通者三日。小腹脹幾死。百藥不效。余用甘遂末大蒜。搗細和成劑。安臍中。令資以艾灸二七壯。隨後通用此方。無不效。

治小便不利。大便頻注。灸屈骨端五十壯。

治小便不利。大便注泄。天樞灸百壯。又關元灸五十壯。又灸俠玉泉相去一寸半。三十壯。兼灸氣淋(又云足大拇指岐間。有青脈。針挑出血。灸三壯愈)。

治小腹腫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納取太陽大絡。視其結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血。

治小便不利。小便脹滿虛乏。穴大小腸俞。灸隨年壯。

治小腸熱滿。穴陰都。灸隨年壯。治陰跳。遺尿。小便難。穴箕門 委中 委陽 大敦

治小腸熱滿。穴陰都。灸隨年壯。

治尿難。陰痿不用。穴陰骨

治小便數而少。且難用力。輒失精者。令其人舒兩手。合掌並兩手大指令齊。急通之。令兩爪甲相近。以一炷灸兩爪甲本節肉際後方。自然有角。令炷當角中。小侵入爪上。此兩相共用一炷也。亦灸腳大指與手同法。各三炷而已。經三日。又灸之。

小便五色

治小便難。赤濁。骨寒熱。穴腎俞治尿赤難。穴腎俞 委中

治小便難。黃。穴上廉 下廉

治小便赤黃。或時下不禁。穴承漿

治小便赤黃。穴完骨 小腸俞 白環俞 陽綱 膀胱俞

治小腸有熱。尿黃。穴中脘

治腎病氣癃。尿黃。穴關元

治尿黃。水道不通。穴照海 京門

治目赤。小便如血。穴大陵

治傷中尿血。穴關元

治溺濁。穴關元

治小便赤。穴下脘

治臍下熱。小便赤。氣痛如刀攪。作塊如覆杯。穴陰交

治尿黃水。小腹熱。小便難嚥干。穴陰蹺

治小便赤澀。小腸緊急。穴小腸俞

治小便黃。穴太谿 關元 白環俞

治小便赤色。淋瀝。小腹痛。穴小腸俞

治小便赤澀。遺溺。生陰瘡。少氣脛寒。拘急不得屈。穴膀胱俞

治小便難。赤黃。穴上廉

治溺黃。穴太谿 兌端 陰谷 下廉

治小便赤黃。穴魂門

治小便赤澀。穴關元 秩邊 氣海 陽綱

治小便赤。穴下脘

治尿血。穴大敦。灸三壯。

小便有五色。惟赤白色多。赤色多。因酒得之。宜服本事方清心丸。予教人服。效。白色乃下冷。宜服補藥。著灸腎俞。關元。小腸俞。膀胱俞等。皆腰穴也。近有患小便出血者。人教酒與水煎苦蕒菜根服之。即效。

治小便實。苦心下急。熱痹。小腸內熱。小便赤黃。刺手太陽治陽。手太陽在手小指外則本節陷中。

治尿黃。石門。灸三十壯。

治小便出血。平立。一杖子比臍平。卻向後脊骨當中灸七壯。或年深於脊骨兩傍各一寸。灸七壯。余謂寸半則是腎俞。自佳。又灸第二十椎。隨年壯。

治小便出血。穴脾俞。三焦俞。腎俞。章門各百壯。丹田。復溜。隨年壯。一云。灸五十壯。

資生經云。凡尿青取井。黃取俞。赤取榮。白取經。黑取合。

治小便白濁。灸兩足內踝上脈名三陰交。各三十一壯。

治小便出多。灸足第三指第一紋七壯。丘俞。

大便不通

治大便難(資生經)。穴大鐘 中髎 石門 承山 太衝 中脘 太谿 承筋

治不得大便。穴崑崙

治大便干。腹中切痛。穴肓俞

治大便閉塞。氣結。心堅滿。穴石關

治大便難。穴承山 太谿

治大便秘澀。穴石關 大鐘

治大便燥。穴肓俞

治小腹有熱。大便堅燥不利。穴中注

治腰痛。大便難。穴太白

治足寒。大便難。穴大沖

治腹痛。大便難。穴石關 膀胱俞

治大便難。灸七椎旁各一寸。七壯。又承筋三壯。

治大便不通。穴大敦。灸四壯。

治大便寒氣結。心堅滿。穴石門。灸百壯。

治大便秘。腹中有積。大便秘。以巴豆為餅。置臍中。灸三壯。即通。神效。耆域蜜公丸。亦治大便秘。

治大便不通。灸俠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腸遺。隨年壯。一云二寸半。

治大便小便不通。灸臍下一寸。三壯。又橫文百壯。又灸八髎各百壯。

治老人小兒大便失禁。灸兩腳大指。又甲一寸。三壯。又灸大指岐間。各三壯。

治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榮衛四氣穴百壯。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治腹熱閉。時大小難。腰痛連胸。灸團岡百壯。穴在小腸俞下二寸橫三寸。灸之。

治大便難。穴玉泉。灸隨年壯。又灸大敦四壯。

治大便不通。刺任脈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用長針入八分。令病人覺急。便三五次為度。次針足陽明經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䯒外廉兩筋分肉間。極重按之。則足附上動脈止矣。當舉足取之。針入五分。凡大便不通。勿便攻之。先刺氣海穴訖。令人俠臍揉胃之經。即刺三里穴。覺腹中鳴三五次。即透矣。

治後閉不通。足大都。灸隨年壯。

大小便不通

治大小便澀。難(資生經)。穴豐隆

治大小便難。淋癃。穴長強 小腸俞

治癃閉下重。大小便難。穴胞肓 秩邊

治三焦約大小便不通。亦主婦人。穴水道

治大便難。尿黃。穴太谿

治小腹熱。大便堅。穴中注 浮郄

治大小便不利。穴白環俞 承扶 大腸俞

治不得大小便。穴會陰

治小腸熱。大腸結。穴浮郄

治大小便難。尿赤。穴膀胱俞

治大小便難。穴交信

治大小便不利。穴榮衛四穴

小便不禁

治小便不禁(資生經)。穴承漿

治小便數。穴關元 湧泉

治遺尿。穴關元 中府 神門

治失禁遺尿不自知。穴陰陵泉 陽陵泉

治遺溺善滿。穴關元

治遺溺。穴箕門 通里 大敦 膀胱俞 太衝 委中 神門

治遺溺不禁。穴陰包

治遺溺。穴陽陵泉。足陽明各隨年壯。又灸水道俠玉泉五壯。

治大便失禁。穴大敦。行間。各七壯。

治遺尿。穴曲泉 陰陵泉 復溜

資生經云。此諸穴斷小便。利大便。不損陽氣。

治陰暴痛。遺尿。穴少府

治遺溺失禁。出不自知。穴陰陵泉。灸隨年壯。

治遺溺。灸臍下橫文七壯。垂兩手兩髀上。盡指頭上有陷處。灸七壯。

治腹中滿。小便數起。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灸二七壯。小兒以意減之。

大便不禁

治大小便利(資生經)。穴大腸俞 次髎(一作八髎)

治大便不解。腸鳴泄注。小便赤黃。穴陽綱

治尻中腫。大便直出。陰胞有寒。小便不利。穴承扶

治大便泄數。小便不利。穴曲骨端 天樞灸

治泄利不禁。小腹絞痛。穴丹田

治泄利虛脹。小便難。穴關元

治大便不節。穴魂門

治老人小兒大便禁。灸兩足大指。去甲一寸三壯。又灸大指岐間三壯。

治霍亂遺失。

大便不禁病亦惙矣。神闕。石門。丹田。屈骨端等。皆是穴處。宜速灸。王氏云。頃患脾泄。醫謂有積。以冷藥利之。大便不禁。服鎮靈丹十餘丸。午夜各數丸而愈。今人服此丹三五丸不效。則不服。是以一勺水救輿薪火也。可乎哉。

轉胞

治胞轉(資生經)。穴湧泉

治腰痛。小便不利。苦胞轉。穴中極。灸七壯。又灸十五椎。或臍下一寸。或四寸。隨年壯。

治飽食訖。忍小便。或走馬。或忍小便入房。或大走。皆致胞臍下急滿不通。又尿不在胞囊中。為胞屈澼。津液不通。蔥葉除尖頭。內陰莖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胞脹津必愈。

治轉胞。不得小便。穴關元灸一七壯。

治脬轉。小便不通。刺任脈關元一穴。臍下三寸。小腸之募也。足太陰少陰厥陰之會。下紀者。關元也。用長針針入八分。患人覺如淋瀝。三五次為度。次針足太陰經三陰交二穴。在足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少陰厥陰之交會。針入三分。凡小便不通。勿便攻。先針關元一穴訖時。別使人揉少腹。刺三陰交二穴。即透矣。

陰痿縮

治精溢陰上縮(資生經)。穴然谷 大赫

治兩丸騫縮。腹堅不得臥。及臍環痛。穴大沖

治小腹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穴石門

治腹䐜堅痛。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穴陰交

治陰痿(資生經)。灸中封

治痿厥。穴大赫 中封

治不尿陰痿。穴曲泉

治陰萎莖痛。兩丸騫痛。不可忍。穴氣衝

治卵縮。穴五樞 歸來

治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穴中封。灸五十壯。或不滿五十壯。老少加減。又云。此二穴。喉腫厥逆。五臟所苦鼓脹。並主之。

治陰痿。小腹急。引陰內廉痛。穴陰谷

陰莖痛

治癊閉莖中痛(資生經)。穴曲泉 行間

治陰痿莖痛。穴氣衝

治陰痛。穴列缺 陰陵泉 少府

治陰器縱伸痛。穴橫骨

治小腹脹滿。引陰痛。穴水道

治莖痛癃閉。穴氣衝

治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陰端寒衝心。穴會陰

治陰頭痛。穴大敦

治陰痛。穴腎俞 志室 陰谷 太衝

資生經云。七傷為病。小便赤熱。乍數。時難。或時傷多。或如針刺。陰下常濕。陰痿消小。精清而少。漣漣獨泄。陰端寒冷。莖中疼痛。當早服藥著艾。

治莖中痛。穴行間。灸三十壯。

陰汗

治陽氣虛乏。陰汗濕(資生經)。穴會陽

治陰汗陰濕。腹中余疾。穴魚際

治陰癢。穴中極 陰蹺 腰尼交 陰交 曲泉

治陰頭寒。穴會陰

治陰癢。穴少府

資生經云。仲景論七傷曰。一陰汗。二陰精。三陰清。四精少。五囊下濕癢。六小便數。七夜陰人。然則陰汗。陰濕癢者。蓋七傷之數也。可不早治之者乎。有人作文字則氣濕。亦心氣使然。心腎相為表裡故也。千金翼敘虛損云。疾之所起。生自五勞。即生五極(詳見寒熱)。復生七傷。一陰寒。二陰痿。三裡急。四精漣漣不絕。五精少囊濕。六精清。七小便數。其病。小便赤熱。或如針刺。陰痿小。陰下常濕。精清而少。論與仲景少異。故載之於此。

陰腫

治陰腫(資生經)。穴泉曲 陰蹺 大敦 氣衝

治陰痛下腫。穴志室 胞肓

治氣腫。穴崑崙

治陰腫䯒痛。穴曲泉

治陰腫。穴氣衝

治陰生瘡。穴膀胱俞

資生經云。有人陰腫。醫以赤土塗之。令服八味丸而愈。一小兒陰腫。醫以赤土塗愈(今人用寫字油柱米用)。若病久而陰腫。病已不可救。宜速灸水分穴。能分水穀。水穀不分。故陰腫。不特陰腫。他處亦腫也。尤宜急服禹餘糧丸云。

諸瘡腫

治疔瘡。及治便毒皆驗。用細草一莖。隨所患左右手。量中指。自掌盡處橫文量起。通三節至指處盡為則。不量指甲。絕斷。卻將於手腕橫文量起。引草向背當中草盡處即是穴。用細好艾炷如麥粒大。灸三壯即安。

治疔腫(出危氏方)。灸掌後橫紋後五指。男左女右。七壯即瘥。已用得效。疔腫灸法雖多。惟此法甚驗。出於意表。又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疔腫上。二七壯即消。

治瘍瘡振寒。穴小海

治馬刀瘍瘺。穴太衝 臨泣

治一切瘑瘡(資生經)。足大指岐指間。灸二七壯。灸大指頭亦佳。

治瘡毒久不合。穴合谷。灸七壯。至七七壯。極驗。仍服內托散。

治疔腫。在左灸左臂曲肘文前。取病人三指外於臂上處中灸之兩筋之間從下痛腫。在右者從右灸下。過三日即瘥。

治瘑瘡。灸瘑上周匝最良。

治睡後忽一點疼起。遂至偏身赤痛。諸藥不效。用艾炷如小指頭大。以水透濕紙。約五穴重纏裹其手痛處。又用斷木匙頭安於濕紙上。對抵痛處。卻將艾炷於木匙上灸須臾。諸痛悉除。所灸處。有濃水出。生茄瘢而後愈。

治馬刀痿。淵腋腫(資生經)。穴章門 少海

治馬刀腋下腫。肩腫吻傷。灸太衝。

治馬刀痿腋腫。穴絕骨

治腋下腫。馬刀痿。穴俠谿 陽輔 太衝

癬疥

治痂疥(資生經)。穴陽維

療皮膚痂疥。穴合谷 曲池

王氏云。少患疥凡十五年。遇冬則為瘡。人教用羊蹄菜根蛇床子根。片切如錢。米泔浸三二宿。漉出。入生薑礬同研細裹。以生布過浴。擦洗良久。以水洗三四次用。即除根。後數年。再生用前法愈。神效。如此何以灸為也。

治白癜風。灸左右手中指節。去延外宛中三壯。永瘥報之。

治白癜駁。重午日午時。灸膝外屈腳當文頭。隨年壯。一時下灸。不得動。

治白癜白駁浸淫。癧瘍著頭頸胸前。灸兩乳間隨年壯。立瘥。

治癬(出危氏方)。日中時灸病處影上三壯。咒曰。癬痛(蟲。毛戎)。戎。若欲治。待日中。

又治八月八日日出時。令病人正當東向戶長跪。平舉兩手。將戶兩邊取肩頭小垂際骨節宛宛中。灸兩大俱下各三壯若七壯。十日愈。

治痂疥。穴大陵 支溝 陽谷 後谿

治乾癬。諸治大不瘥者。但看癬頭有痱讝子處。即以小艾炷之。

發背癰疽

治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癰疽(資生經)。穴風門頻刺之。

治發背。或不見瘡頭。以濕紙敷先干。是以大蒜去皮。生切錢子大。先安一蒜錢在上。次艾灸三壯。換蒜復三灸。如此易無數。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方住。若第一日急。灸減九分。三日減八分。至第七日尚可。自此以住灸。已後時灸訖。石上生則龍鮮茄荔。洗研取汁。湯溫呷即瀉出惡物去根。凡疔瘡頭瘡廉瘡等瘡。一切無名者。悉治即效。

凡發腫至堅有根者名癰。治炷當上。灸之百壯。石子當碎出。如不出。益壯乃佳。

凡發背。皆因服五百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服鍾乳而發者。又有生平不服而自發背者其偎率多於背兩胛間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癢。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為事。日漸長。不過十日。遂至於死。臨困之時。以闊三寸。高一寸瘡。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皆膿出。尋時失音。所以養生者。小覺背上癢痛者有異。即用此法。

火急取淨土。水合為泥。作餅子。厚三分。闊一寸半。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貼著瘡上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時可灸七餅子即瘥。如榆莢大。灸七七餅炷即瘥。如錢大。可日夜灸。不限炷數。乃服五香蓮翹湯。及鐵諸藥攻之。乃愈。

凡腫起背。中頭白如黍粟。四邊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即名發背。禁房室。酒肉。蒜面。若不灸治。入內即殺人。當瘡上灸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腫治者。皆死。有善治發背癰疽者。皆於瘡上灸之。多至二三百壯。無有不愈。但艾炷小作之。炷小。則人不畏灸。灸多。則作效矣。蓋不得此法也。然亦不得泥此。近有醫。以治外科得名。有人發背。瘡大如碗。有數孔。亦無藥可治。只以艾遍敷在瘡上。灸之灸之而方疼。則以瘡上皆死肉。故初不覺疼也。旋以藥調治之。愈。蓋出於意表也。昔王蘧疽發於背。張生以艾火加瘡上。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壯。知痛乃已。明日鑷去黑痂膿血盡潰。膚理背紅。亦不復痛。如別以藥附之。旦易焉。易時。旋剪去黑爛惡肉。月許瘡乃平。是歲秋間。京師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余獨生。此雖司命事。然固有料理。不知其方。遂至不幸者。

治營疽。穴商丘

治膝臏癰。穴犢鼻

治營疽(一作骨疽)。疽發厲。項痛引頭目痛。及治癰疽頭痛心煩。穴竅陰

治疽卒著五指。筋急不得屈伸者。灸踝骨尖數十壯。或至百壯。

治附骨疽。穴間使後一寸。灸隨年壯。立瘥。

療肺癰唾膿血。氣雍不通。穴天突

治肺癰。咳嗽上氣。唾血。不下食。胸中氣滿如塞。穴亶中

治石癰。凡發腫至堅有根者。是也。歌云(資生經)。惡患是石癰。不針可藥取。當上灸百壯。石子出如雨。

治瘍腫振寒。穴小海

治頻腫唇癰。穴顴髎

王氏云。余嘗為劉和叔序。灸癰疽方云。必以毒藥攻於內。伐其根也。又以火艾灼其外。宣其毒也。法盡於此矣。癰疽始作灼艾。服大黃等藥。無不愈者(大黃宜隨人虛實服)。王子病臂疽。京師外醫。以為不可治。得一徐人。教以灼艾如棗大。近千壯。又魯直數患背瘡。亦灼艾而愈。灸為第一法也。

治背疽(外科精要)。凡覺背上腫硬疼痛。用濕紙貼腫上。先干便是癰頂。可用大蒜十頭。淡豆半合。乳香一塊。如龍眼大。細研。隨瘡頭大小。用竹片作圈子。竹片闊二分許。隨大小頓在瘡頭上。將所研藥填平鋪上。艾灸之。若痛處灸至癢為度。若癢處灸至痛處為度。以百壯為卒。如頭上見疽。及項以上見疽。千萬不可用此法。灸之。則反增其疾。

治發背。若初覺赤腫。腫上作小瘡。疼不可近。急用針刺上七八針。取冷水。用䖳擊射腫上。日夜不止。疼歇腫消。

治發背。頭未成瘡。及諸爇腫。以濕紙拓上。先干處是熱氣衝上。欲作瘡子。便灸之。如先疼痛。灸即不痛。以痛為度。治腳疽及曲脈中癢搔。則黃汁出。是名風疽。灸足大指岐間二七壯。又灸大指頭亦佳。

治肺癰正作。吐膿血不止。灸肺俞二七壯。在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及灸譩譆二次七壯。其穴在第六椎兩旁各三寸。抱肘取之。

治發背。癰疽。疔腫諸毒。瘡初發出。小包如魚眼。或陷頂。或紫黑色無頭。痛疼作渴噁心者。皆惡毒也。此法治腫令消。

速以獨蒜切作片。蓋其患處。大艾炷多灸。令不痛者痛。痛者不痛。癢者不癢。不癢者癢。毒隨火出即愈。如腫而無頭。即以濕紙一張。蓋合先干處。即頭也。如前以蒜片炷灸之腫大者。五花灸。壯數多為妙。此外科精要方內第一法也。五花灸者。⿱艹厶如樣下灸炷。又云。灸多為善。勿令大熱。但痛即去。蒜焦換用。勿損皮肉。體幹不須灸。嘗用此大效。治懸癰。擇人神不在日。早空心先用井花水。調百藥煎末一碗服之。微利卻須得秋葫蘆。亦名苦不老生。在架上而苦者。切皮片置瘡上。灸二七壯。昔有人患連年。一灸效驗。

騎竹馬灸法。治癰疽發背。不問男女。無不效驗。

其法。先令病人。以肘憑几間。臂腕要直。用篾一條。自臂腕中曲處橫文。男左女右。貼肉量起。直中指尖盡處。截斷為則。不量指甲。卻用竹扛一條。令病人脫衣騎定。令身正直前後。令人扛起。令腳不著地。又令一人扶定。勿令僵仆。卻將前所量臂腕篾。從竹扛坐處。尾骶骨盡處。直向上貼脊背量至篾盡處為則。用墨點定。此是取中。非灸穴也。卻用篾作則子。量病人中指節相橫文為則。男左女右。截為一則。就前所點記處。兩邊各量一則。盡處即是灸穴。兩處各灸五壯。或七壯止。不可多灸。不問癰生何處。並用此法灸之。無不愈。一云。可看癰發於左則灸右。發於右者灸左。甚者左右皆灸。經云。諸痛瘡癢。皆屬於心。此二穴。皆心脈所過處。灸之使心火調暢。血脈流通。愈於服藥。又灸足三里穴。並氣海穴。引熱毒氣歸下。其理甚長。皆良法也。

治大人小兒癰腫。灸兩足大拇指奇中。仍隨病左右。

治癰疽。凡癰疽始發。或小或大。或如米粒。皆須微候。急須攻之。若無醫藥處。即灸當頭百壯。一云。七八百壯。其大量者。灸四面及中央二三百壯。亦宜當頭以大針針入四分。

治癰腫者。刺癰上。視癰大小深淺。刺大者多而深之。必端內針。

治發背癰腫。亦潰未潰(出聖惠方)。用香豉三升。以水和搗作餅子。厚三分。有孔勿覆之。布豉餅。以艾列其上。灸之。取溫熱勿令破。內如熱痛。急湯之。一日兩度。灸如有瘡。以瘡中汁出為度。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傍三痏。與陰脈各二。

治面腫。目癰腫。刺陷骨出血立已。

治頭大侵潭(一作浸淫)。穴間使治腸癰及諸癰腫。灸兩手後肘尖上。各一七壯。左右同。又灸兩足大指岐間。各三壯。兼治諸癰腫病。又出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下膿血即瘥。

癰疽。瘤。石癰。結核。瘰癧皆不可就針角針。角則鮮有不及禍。

瘰癧

治寒熱頸瘰癧(資生經)。穴大迎 五里 臂臑

治寒熱頸痛瘰癧。穴大迎

治寒熱瘰癧。缺盆中腫外潰。則生胸中熱。滿腹大水氣。缺盆中痛。汗出。穴缺盆

治寒熱瘰癧咳嗽。穴五里

治寒熱頸項急。瘰癧。臂痛不得舉。穴臂臑

治腋下瘰癧。臂屈伸不得。風痹疼注病。穴少海

治瘰癧寒熱。頸有積氣。暴聾肩痛。穴天牖

治一切瘰癧。在頂上及觸處。但有肉結。凝以作瘺。及癰癤者。以獨頭蒜截兩頭留心。大作艾炷。如蒜大小。貼瀝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熱而已。七壯一易蒜。日日灸之。取消止。

治一切瘰癧。灸兩腋里患瀝處宛宛中。日中一壯。七日止。又五里人迎各三十壯。又患人背兩邊腋下。後文上。隨年壯。又耳後髮際直脈七壯。

王氏云。有人項上患癧。人教用忍冬草研細。酒與水煎服。以滓敷而愈。次年復生。用前藥不效。以艾灸之而除根。有小兒耳後生癧。用藥敷不效。亦灸之而愈云。瘰癧初生如梅李大。切忌以毒藥點蝕。及針刀鐮割。勞癧為甚。即經蝕取之後。無有不死者。特宜戒之。

治癧瘍著頸及胸前。灸乳間

治腋下瘰癧漏。臂疼屈伸不得。風痹漏瘙。針少海三分。留七呼。瀉五吸。針瘰癧先柱針皮上三十六息。椎針入內之。追核入小勿出核。三上三下方出針。

治頸漏。灸天池百壯。又心鳩尾下宛宛中。七十壯。又章門。臨泣。支溝。陽輔百壯。又肩井隨年壯。又以艾炷繞四邊周匝七壯即止。若諸惡漏中冷息肉出。灸足內踝上各三壯。二年者六壯。

治一切瘰癧。以手仰置肩上。微舉肘取之。肘骨尖上是穴。隨所患處。左即灸左。右即灸右。艾炷小箸頭大。三壯即愈。復作。即再灸。不過三次。除根。神驗。百一選方云。者湯壽之頃宰鍾離有一小鬟。病瘡已破。傳此法於本州。一曹官早灸。晚間膿水已乾。凡兩灸。隧無恙。後屢以治人皆驗。駱安之妻。患四五年。瘡痂如白。螺靨不退。辰時著艾。申時即落。所感頗深。凡三作三灸。遂出根矣。

灸瘰癧。灸兩腋中患瘰癧處宛宛中百壯止。又用生商陸搗捻餅子。置瘺上。以艾炷灸餅上。干熟則易之。灸三十壯。一云。二七壯。

治癧。用韭菜畦中蚯蚓糞。和水為餅子。量瘡大小用之。過瘡二三錢地位。貼瘡上。外以艾丸灸之。患人覺得瘡熱。或痛止火。休去餅子。上以膏藥固定。少五日。遠七日。平復如初。瘡已破愈好醫。未破者自痊。

治癧瘡。用七月七日日出時收麻花。五月五日收艾二件作炷子。於癧瘡上灸百壯。

治卒患瘰癧子不痛方。取桃樹皮貼上。灸二七壯。

治瘰癧瘡。用蒜薄切。鋪於瘡上。用艾丸灸得知疼痛。次用水雞彈九個。每三日齊造三個。每一個內斑蟊七個。去翅足。巴豆半粒。分作三分。或一粒。過三日又灸。又用三個。每個用十四個斑蟊。巴豆半粒。亦或一粒分作三分。再過三日。又灸。每個用二十一個斑蟊巴豆一粒。分作三分。如無信少許。

治瘰癧結核。宜用此灸法。用巴豆一枚。又皮心。艾葉一雞子大。相和搗爛。擘碎曝干。捻作炷。灸癧子上。三壯即止。

治瘰癧灸葶藶餅子法。用葶藶子二合。豉半升。湯浸令軟。搗熟捻作餅子。如錢厚。安在藶子上。以艾炷如小指大。灸餅子。五日一度。灸七壯。不可破頭。不可灸葶藶。氣入腦能殺人。

治瘰癧結核。宜灸莨菪根法。用莨菪根一兩。粗者切厚。約三四分。安癧子上。緊作艾炷灸之。熱徹。則易五六炷。頻頻灸。當即感退矣。

治瘰癧。凡瘰癧欲成瘺。四周畔灸之即瘥。一云於連核引腳處截灸之。即不開。去後。乃當頂灸之。各七壯。

治瘤癭氣咽腫(資生經)。穴天府 臑會 氣舍

治瘺。穴通天。灸五十壯。胸堂羊矢灸百壯。

治頸有大氣。穴腦戶 通天 消濼 天突

治項癭氣瘤及臂腫。穴臑會

治瘤癭腫咽。穴氣舍

治癭上氣。肩不舉。穴浮白

治癭上氣短氣。穴肺俞。灸百壯。

治癭上氣胸滿。穴雲門。灸五十壯。

治癭惡氣。穴天府。灸五十壯。胸堂百壯。

治癭勞氣 穴衝陽。灸隨年壯。

治癭。穴天瞿。灸三百。橫三間小灸之。

治癭氣面腫。穴通天。灸五十壯。

治癭。穴中封。灸隨年壯。

治諸癭。灸肩髃。左右相對宛宛處。男左十八壯。右十七壯。女右十八壯。左十七壯。或再三取瘥止。又風池灸百壯。又兩耳後髮際百壯。又耳後髮際有一陰骨。骨間有一小穴。亦有動脈。准前大效。

治癭惡氣。大椎橫三間。十灸之。風池穴。耳上髮際。大椎各百壯。大椎兩邊各寸半。小垂下。各三十壯。又臂臑隨年壯。凡五處共九穴。又垂兩手兩腋下文頭各百壯。針亦良。

資生經云。大智禪師。治皮膚頭面生瘤。大如拳。小如棗。或軟或硬。不痛不可輒灸。天南星(生干皆可)滴少醋研膏。先將小針刺病處。令氣透。以藥膏攤紙上貼三五度瘥。此一說也。故並存之。

治腦瘺。諸節諸癰。腫牢堅治之方。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著腫上。以少唾濕附子。艾灸附子。令熱徹附子。欲干則更唾濕之。常令附子熱徹。附子欲干。則更氣入腫中。無不愈。此法絕妙不傳。凡肉瘤勿治。治之殺人(肘後方云。不得灸針)。

治血滯。面生贅瘤。艾灸十壯。即用醋磨雄黃塗之。紙上剪如靨子大。貼於灸處。用膏藥封貼。二日易。候折出膿如豆粉愈。

治癭瘤病。男左女右。肘後屈高骨尖點穴。卻伸手背灸七壯。並灸胸坎骨下巨闕穴五壯。常服復元通氣散大效。

療諸癭。頭沖(一作頸沖。一作臂臑)。各隨年壯。

治諸癭。將患人男左女右。以繩量手中指。從指端齊繩頭向下至指下橫文上截繩頭中屈。從橫文直下點繩頭。灸七壯。五年以後。量加壯數。須三月三日午時下灸。無不瘥者。石癭難愈。氣癭易治。

疣目

治手足勿生疣目(資生經)。作艾炷如疣目大。灸三壯即除。

治生疣目

資生經云。疣目雖可灸。千金方亦有用杏仁燒令黑。研。骨塗上者。有用松柏子和合。塗之一宿。失去者。有用牛口中涎。數塗。自落者。有用苦酒漬石灰。六七日滴取汁點疣上。小作疣即落者。有以豬脂揩癢處。令少許血出即瘥。神驗。無以加者。不必專拘灸也。

蠱毒

治法 當足下小指尖上。灸三壯。當有物出酒上得者。有酒出飯上得者。有飯出肉菜上得者。有肉菜出即愈。神驗。皆於灸瘡上出。

治蠱毒。穴巨闕

屍厥中惡

主卒起僵仆。惡見風寒(資生經)。穴百會 玉枕

主暫起僵仆。穴通天 絡卻

主僵仆不能久立。煩滿裡急。身不安席。穴大杼

主卒屍厥不知人。脈動如故。穴隱白 大敦主屍厥暴死。穴金門

主恍惚屍厥。煩痛。穴中極 僕參

治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膽之絡。此五絡者。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動如故。其形無所知。其狀若屍。刺足大指之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取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取手大指之內。去爪甲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兌骨上之端各一痏。主已以筒吹其兩耳中。立已。不已。拔其左角發方寸。燔治飲以淳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主厥逆。足卒青。痛如刺。腹若刀切之狀。大便難。煩心。狂見鬼。好笑。卒面四肢腫。穴豐隆

主卒中邪惡。飛屍。胸脅滿。時上搶心。嘔吐喘逆。咽乾脅痛。脅旁刺五分。灸五十壯。在腋下四肋間。高下正與乳後二寸陷中。舉腋取之(俗名注市)。

主惡風邪氣遁屍。內有瘀血。九曲中府刺入五分。灸三十壯。又云灸五十壯。此法神良。

主卒中。惡風邪氣。飛屍惡注。鬼語遁屍。穴天府

治卒屍厥不識人。足寒不能溫。穴隱白

治恍惚屍厥不知人。穴中極

治屍厥壯如死。穴大敦

治屍厥如中惡狀。霍亂。癲癇狂見鬼。穴僕參

治屍厥。口噤氣絕。壯如中惡。心腹脹滿。屍厥如死不知人。穴厲兌

治癲癇。屍厥暴疝。穴金門

治腋腫膨。失志身熱。飛屍遁注。痿厥不仁。穴委陽

療屍厥走注。胸背連痛。穴魂門

療癲疾屍厥。霍亂馬癇。穴僕參

療卒中惡鬼注。不得安臥。穴天府

療屍厥。穴攢竹 禾髎

凡屍厥而死脈動如故。此陽脈下墜。陰脈上爭。氣閉故也。針百會入三分補之。灸熨手。熨兩脅下。又灶突墨彈丸大。漿水和飲之。又針足中指頭。去甲如韭葉。又刺足大指甲下內側。去甲三分。一云灸百會百壯。

治卒中惡。穴水溝

凡五屍者。飛屍。遁屍。風屍。沉屍。屍疰也。今皆取一方。兼治之。其狀腹脹痛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旁攻兩脅。或累塊踴起。或攣引腰背。治之法。灸乳後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壯。不止者。多壯數。取愈止。又兩手大拇指頭各七壯。又心下三寸六十壯。又乳下一寸。隨病左右多其壯數。又以細繩量患人兩乳頭內。即截斷中屈之。又從乳頭向外量。使當肋罅於繩。灸三壯或七壯。男左女右。

治卒疰忤。攻心胸。灸第七椎。隨年壯。又心下一寸三壯。又手肘約文。灸隨年壯。

治五毒疰。不能飲食。百病。灸心下三寸。胃脘十壯。

治水疰。口中吐水。經云。肺來食後乘腎吐水。灸肺俞。又灸三陰交。又灸期門。瀉肺補腎。各隨年壯。

治一切疰無新久。及治諸氣。神良。先仰臥。灸兩乳邊斜下三寸。第三肋間。隨年壯。可至三百壯。一名注市。

治鬼神邪。穴間使

治鬼神邪卒死。穴陰囊下第一指里十四壯。

王氏云。有貴人內子。產後暴卒。急呼其母。為辦後事。母至。灸會陰。三陰交。各數壯而蘇。蓋名醫女也。

治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灸亶中季肋間二七壯也。又灸鼻下人中七壯。又灸陰囊下法下部一寸百壯。若婦人灸兩乳中間。久以爪刺人中。良久以針針人中。人至齒立起。此亦全是魏大夫傳中扁鵲法。即趙太子之患。又張仲景云。屍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然而死也。又灸亶中穴二十八壯。

治屍厥。針百會。當鼻中入髮際五寸。針入三分。補之。針足大指甲下內側。去甲三分。又針足中指甲上各三分。大指之內去端韭葉。又針手少陰銳骨之端。各一分。

治屍蹶。刺任脈玉泉一穴。在臍下四寸。針入三分。次針足太陰經隱白二穴。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針入三分。更兼兩脅下熨之。

治卒中五屍。又以四指尖其痛處灸指下際數壯。令人痛爪其鼻人中。又爪其心下一寸多。其壯取瘥。

治屍厥。灸頭上百會穴。四十九壯。兼臍下氣海丹田穴三百壯。覺身體暖即止。

治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隨年壯。男左女右。治屍厥。穴屬兌。灸三壯。炷如小麥大。

治卒死。口開而張目及折者(肘後)。灸手足兩爪後十四壯。仍飲以五毒諸膏散。有巴豆者良。

治卒死。而四肢不曲失便者。灸心下一寸。臍下三寸。臍上三寸。各一百壯。

治中惡(肘後)。灸胃脘五十壯。又以繩橫其人口以為度。度臍去四面各一處。灸三壯。令火俱起也(又用心下灸下頭。五壯也)。

治屍厥。以繩圍其臂腕。男左女右。繩後大椎上度下行脊上。灸繩頭五壯是。又亶中二七壯。

治卒中邪魅恍惚振噤。灸鼻下人中。及兩手足大指爪甲。本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壯。不止至十四壯便愈。炷如雀屎大。

治中惡短氣欲死(肘後)。灸足兩拇指上甲後聚毛中。各十四壯。即愈。未瘥又灸十四壯。前灸三七壯。

治救卒客忤者中惡之類也。多於道路門外得之。令人心腹脹滿。絞痛氣衝心胸。不即治亦殺人(肘後)。灸鼻下人中三十壯。令切鼻柱下也。以水瀆粳米取汁一二升。飲之。口已禁者。以物強發之。

治卒忤死又治卒死而張目反折者(肘後)。灸手十指爪下各三壯。又灸鼻下人中三壯。又灸肩井百壯。又灸間使七壯。又巨闕百壯。

又法 令大痛爪人中取醒。不起者卷其手。灸下文頭。隨年壯。

治卒死無脈。及治屍厥。針間使各百餘息。又灸鼻下人中。又灸熨斗。熨兩脅下。又蔥刺耳。又灸其唇下宛宛中。各承漿。大良。又以細繩圍其人肘宛宛中。男左女右。伸繩從背上大椎度以下。行脊上灸繩頭。一云五十壯。又從此灸。橫行各半繩。

此凡三灸。各灸三即起。

治卒死。並治卒忤死(肘後)。灸心下一寸巨闕。臍上三寸連里。臍下四寸中極。各百壯。

治卒死。而口噤不開者。以縛兩手大拇指。灸兩白肉中二十壯。

治自縊死。灸四指本節陷中。大指本文名曰地軸。各七壯。

治溺水死。灸法。急解本人衣服。臍中灸百壯。或倒懸病人。挑其臍上垢。或推兩耳中。或綿包皂夾末。內下部。外臺云。雖溺死一宿者。以皂夾末綿裹內下部。須臾出水即活。

治卒中惡。短氣欲死。以其人置地。取利刀畫從肩起。男左女右。畫地令周邊訖。以刀鋒刺病人鼻下人中。令入一分急。勿動其人。當鬼語求去。乃具問。何與何故來。自當訖去。乃以指滅向所畫地。當肩上頭數寸。令得去。不可具詰問之。

治鬼擊卒死。及諸暴絕證。灸鼻中一壯立愈之。不瘥。更灸臍上一寸七壯。及兩鮇白肉際。取瘥。又灸臍下一寸三壯。及兩腳大拇指內離甲一韭葉許。各灸三五壯即活。臍中灸百壯亦效。

治鬼魅驚恐哭泣。上星穴。直鼻入髮際一寸。灸五壯。又唇表中央線者中。灸三壯。又主邪鬼妄語。

治鬼擊。刺足陽明三里二穴。手少少陽經支溝二穴立愈。不愈復刺灸。

靈樞經云。刺之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氣至。勿復針。

治中惡卒死。短氣。胃脘穴。甲乙經云。太倉胃募也。在上脘下一寸。若蔽骨下臍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宜灸三壯又云。灸足大指橫文。隨年壯。左右。又云刺督脈水溝一穴。任脈中腕氣海二穴。凡刺胸腹者。必以布繳。乃單布上刺。又灸兩足大爪甲。聚毛甲中七壯。此華佗法。又云三七壯。又灸臍中百壯。

蟲獸傷

治猘犬所傷。不出汗發寒熱(見外丘穴)。速以三壯灸。可灸齧處。即愈。春末夏初。狂犬咬人。即令人狂。過百日乃得免。當終身禁食犬肉蠶蛹。食此。則發不可救也。先去卻惡血。灸瘡中十壯。明日以後。日灸一壯。百日乃止。忌酒。每七日搗韭汁飲一二盞。

治睡著蛇入七竅。以艾灸蛇尾即出。又法。刀破蛇尾些子。入椒七粒。蛇自出。出後。以雄黃硃砂細細研煎人參湯。調灌除蛇毒。

治蛇傷。即以溺溺之。拭乾。以艾灸之效。又云。朝野僉載。記艾炷當毒蛇齧處。灸引出毒氣。瘥。薄切獨頭蒜。貼咬處。灸熱徹即止。灸蛇毒上三七壯。無艾以火頭稱瘡孔大小熱之。

治狂犬咬人。令人吮去惡血盡。灸百壯。後日日灸。百日止。若(血不出。一生忌酒豬肉。)

治一應蛇虺蜈蚣咬傷。用艾炷於傷處。灸三五壯。拔去毒即愈。或七壯。其痛立已。

治毒蛇所傷。用艾炷當吃處灸之。引去毒氣即瘥。其餘惡蟲所螫。馬汗入瘡等。用之亦效。

治射工中人。寒熱。或發瘡。在一處有異於常者。又云。江南有射工毒蟲。一名短狐。一名蜮。常在山間之水中行。及浴。此蟲口中橫骨角弩。即以射人形影則病。若見身中有此瘡者。上切蒜令薄以拓瘡上。灸蒜上十壯瘥。

治射工毒。灸瘡毒處射工毒。若見身中有積瘡處。便急治之。用急周繞遍。去此瘡邊一寸。則灸一處。百壯瘡上百壯。大良。

治沙蝨毒。用大蒜十斤。著熱灰中溫令熱。斷蒜及熱拄瘡上盡十斤後。復以艾灸上七壯則良。

又方 已深者。針挑取蟲子。正如疥蟲著爪上。映光方見行動也。挑不得。便就上灸三四壯。則蟲死病除。若覺猶□□。見是其病已大深。便應休土俗作方術拂出之。並諸湯藥以浴。皆三升出都盡乃止。亦依此方。並雜用前中溪毒。及射工發急救七日中宜瘥。不爾。則仍有飛蟲來入攻。□人心臟便死。慎不可輕。

治蠍螫不要忍者。詳其經絡部分。逆順蹙氣。毫針刺之。其針過即咒曰。天靈節榮。願保長生。太率之一。守其真形。臟腑神君。各保安寧。神針欲下。萬毒潛形。急急如律令敕。凡針灸之。其病速愈。點念一遍。吹一口氣。如針上刺之。

治蛇螫。(嚼鹽唾上訖。灸三壯。復嚼鹽唾灸瘡上。)

卷十六

針灸門

婦人諸疾

治女子心痛。逆氣善吐。食不下(資生經)。穴幽門

治婦人驚悲不樂。又療大風臥驚。視如見星。穴陰蹺

治婦人裡急瘛瘲。穴帶脈

治女子逆氣。穴幽門

治婦人小腹滿石水。穴關元

治女子淋。穴陰蹺

治女子小便淋瀝。穴水泉 委陽 志室 中髎

治婦人淋瀝。陰挺出。又四肢淫濼心悶。及諸淋。穴陰蹺 小腸俞

治婦人小便不通。穴曲骨

治婦人遺尿。穴灸橫骨。七壯。

治婦人泄痢不止。穴氣穴

治婦人飧泄。穴陰陵泉

治婦人赤白裡急瘛瘲。穴五樞

治婦人水泄痢。穴灸氣海百壯。三報。

治婦人腸鳴注泄。穴下髎

治婦人目䀮䀮不能遠視。穴水泉

治妊娠三月數墮胎。穴膝下一寸。灸七壯。

治婦人漏血不止。少腹急引陰痛。腹脹如蠱。女子如妊娠(濟生拔粹方)。穴陰交灸三壯。

治婦人轉胞。不得小便。又主胞閉塞。及小腹急。六脈虛弱(仁存方)。穴關元灸七壯。便得小便。次服八味丸調理。

治婦人陰腫。穴氣衝

治婦人小腹腫。婦人陰痛引心下。穴曲泉

治婦人陰疝。穴衝門

治女子疝。及小腹腫。溏泄癃遺尿。陰痛。面黑目眥痛。漏血。穴太衝。

治婦人傷寒過經不解。使經不傳。穴針期門

治婦人汗出。穴陰蹺

治婦人八部諸疾。穴伏兔

治女子脊急痛。穴支溝

治男子如蠱女子如阻。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食。有此病者。宜用此法治之驗。穴湧泉 陰谷

治㿗疝崩中。腹上下痛。腸澼。陰暴敗痛。穴合陽 中都

治女人陰中痛引心下。及小腹內絞痛。腹中五寒。穴灸交信

治婦人卒中。噤語不言。風癇之疾。穴承漿

治婦人疝氣客於膀胱。難於前後。泄而溺赤。穴灸足厥陰。左右各一所。

資生經云。太倉公診司空命婦曰。疝氣客於膀胱。難於前後。泄而溺赤。灸足厥陰脈左右各一所。即不遺溺而溲清。更為火齊湯飲之。而疝氣散。

治婦人傷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和胸脅下滿。如結胸壯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穴。隨其實而取之。期門穴在乳直下筋骨近腹處。

是穴也。凡婦人病。法當刺期門。不用行子午法。恐纏臟膜引氣上。但下針令病人吸五吸。停針良久。徐徐行針。此是平瀉法也。

凡針期門。必瀉勿補。可肥人二寸。瘦人寸半深也。資生經云。凡婦人傷寒過經不解。當刺期門。使經不傳。

衛生寶鑑云。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證。醫者不識。用補血調血補氣藥。涵養數日。遂成血結胸。或權用前藥。予曰。小柴胡用已遲。不可行也。無已。則有一為刺期門可用矣。予不能針。請善針者治之。如言而愈。或者問曰。熱入血室。何為而成結胸也。予曰。邪氣傳入經絡。與正氣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經水適來適斷。邪氣乘虛而入。血室為邪迫上入肝經。肝受邪則譫語而見鬼。復入亶中。則血結於胸中。何以言之。婦人平居。水當養於木。血當養於脾也。方未受孕則下之以為月水。既妊娠。則中畜之以養胎。及已產。則上壅之以為乳。皆血也。今邪逐血。並婦肝經。聚於亶中。結於乳下。故手觸之則痛。非劑可及。故當刺期門也。

治婦人小便數。泄不止。及治不覺遺瀝。穴關元

治女遺尿。穴太衝

治咳逆。

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是穴。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為率正。男左女右。與乳相直間陷中。動脈處是穴。艾炷如小豆許。灸三壯。又期門穴在兩乳下一寸。艾炷如小豆大。灸三壯即止。婦人則屈乳頭下盡骨間動脈陷中是穴。

治婦人脊急目赤。穴支溝

治疝瘕。按之如以湯沃股內至膝。飧泄。陰中痛。小腹痛堅。急重下濕。不嗜食。刺陰陵泉入二分。灸三壯。在膝下內側輔骨上陷中。伸足乃得之。

治㿗疝崩中。穴中都

治婦人陰痛。引心下小腹絞痛。灸膝外邊上方一寸宛宛中。

治胞中有大疝瘕積聚與陰引。穴大溪

治疝瘕陰疝。穴太陰郄 衝門

治臍下疝積。胞中有血。穴四滿

治腹滿疝積。穴石門

治疝瘕。穴四滿 中極

治婦人癥瘕。腸鳴泄利。繞臍絞痛。穴天樞灸百壯。三報之。勿針。

治婦人瘕聚瘦瘠。穴三焦俞灸百壯。三報。內廉後宛宛中隨年壯。又氣海灸百壯。

治婦人症癖。腸鳴泄痢。繞臍絞痛。穴天樞百壯。三報。勿針。

婦人血氣痛

治子臟有惡血。內逆滿痛(資生經)。穴四滿(又主胞中有血)。石關

治婦人血臟積冷。穴四滿

治婦人血氣。穴陽蹺

治婦人本臟氣血癖走刺痛。坐臥不得。或大小便痛。不思飲食。左右腳下第二指第一節曲紋中心。各灸十壯。每壯如小豆大。甚驗。

治婦人賁豚搶心。穴關元 中極

治女人腹痛。穴天樞

治婦人賁豚。穴關元 中極 陰交 石門 四海 期門

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湯沃股內。穴曲泉

血塊

治婦人因產。惡露不止。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調。血結成塊。穴中極

治血瘕。穴漏谷 曲泉

治血癃。穴曲骨

治血淋。穴復溜

治血淋。穴丹田灸七壯。

治胸中瘀血。穴三里

治內有瘀血。穴九曲 中府

治婦人瘕聚。穴關元

治女子瘕聚腳膝無力。穴膀胱俞

治血塊腹痛。穴陰交

治瘕聚。灸氣海 天樞各百壯

治淋小便赤。尿道痛。臍下結塊如覆盆。或因食得。或因產得。惡露不下。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調。血結成塊。皆針之。穴間使

血崩

治血崩不止(資生經)。穴大敦

治崩中。穴合陽

治崩中漏下。穴石門 氣海

治崩中因產惡露不絕。穴中都

治女子漏血不止。穴交信 陰谷 太衝 三陰交

治崩中漏下湧。穴石門

治漏下惡血。月事不調。逆氣腹脹。穴氣海

治女子漏下不止。穴三陰交 太衝

治漏血。小腹脹。體寒熱。腹滿腫。及漏血小便黃。穴陰谷

治經漏。穴太衝 然谷

治陰挺下血。陰腫或癢。漉清汁若葵汁。穴陰蹺

治白崩。及血傷。帶下赤崩。灸小腹橫文。當臍孔直下百壯。又內踝上三寸左右百壯。

治崩中。穴陰 石門

治漏下赤白。及腹大堅。食不化。面色蒼蒼。穴天樞

治經血過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吸吸少氣。臍腹冷極。則汗出如雨盡脈微小。由衝任虛衰。為風冷客乘胞中。氣不能固。關元灸百壯。宜鹿茸丸。

治女子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穴陰交

治惡露不止。穴氣海 中都

治惡露不止。穴關元

治因產惡露不止。穴中極 石門

治漏胞。下血不禁。關元灸兩傍三寸百壯。

治難產。月水不禁。橫生胎動。針三陰交

治胎動。崩中下痢。賁氣上逆。針石門。一寸四分。

治漏胞見赤。灸胞門五十壯。灸氣海五十壯。

治崩中帶下。穴針灸中極

治婦人經血過多不止。並崩中者。穴三陰交 行間 通里

用毫針刺後。各灸二七壯。凡灸虛則炷火自滅。實則火吹滅。

月事

治月水不利。身熱腹痛。㿉疝。陰腫。難乳。子上搶心。痛不得息。氣衝腰痛不得俯仰。穴氣衝

治女子經不通。穴會陰

治月脈斷絕。穴關元

治月事不利。季脅支滿。乳癰。心痛周痹。痛無常處。逆氣。喘不能行。穴足臨泣

治婦人斷緒。又因惡露不止。月事不調。血結成塊。穴中極

治月事不時。血結成塊。腸鳴腹痛。不嗜食。穴天樞

治月事不來即多。心下悶痛。目䀮䀮不能遠視。陰挺出。小便淋瀝。腹痛。穴水泉

治不月水。驚悲不樂。如墮墜。汗出面黑。病飢不欲食。婦人淋瀝。陰挺出。四肢淫濼。心悶。及月水不調。嗜臥怠惰。手足偏枯不能行。穴陰蹺

治月水不通。穴太衝

治月水不調。穴陰包 交信

治經逆。四肢淫濼。陰暴跳。小腹偏痛。又云。主女子淋。陰挺出。月水不來。穴陰蹺

治月事不利。見赤白而有身。則敗陰寒。穴行間

治月水不利。見血而有身。則敗乳腫。穴足臨泣

治月閉溺赤。脊強互引反折。汗不出。穴腰俞

治經閉不通。穴中極

治女人從小至大。月紅末嘗來。服黃芩牡丹湯兩劑後。灸乳下一寸黑員際。各五十壯。

治胎中痛惡血。月水不以時休止。腹脹腸鳴。氣上衝胸。穴天樞

治月水不利。或暴閉塞。腹脹滿。癃淫濼。身熱乳難。子上搶心。若胞不出。眾氣盡亂。腹中絞痛。不得反息。穴氣衝(正仰臥。屈一膝伸一膝。並氣衝針上入三分。氣至瀉之)。

治月經不斷。灸內踝下白肉際青脈上。隨年壯。

治小腹堅痛。月水不通。穴帶脈 俠谿

治小腹脹滿。痛引陰中。月水不至。則腰背痛。胞中瘕。子門寒。大小便不通。水道刺入二寸半。灸五壯。在大巨下三寸。

治女子下蒼汁不禁。中痛引小腹疼。大便不利。寒濕內傷。穴下髎。

治月事過時不止。穴隱白。刺立愈。

治婦人月事不調。王月則閉。男子失精。尿有餘瀝。刺足少陰經。少陰在足內踝下動脈是也。

治婦人經脈不通。穴曲池 支溝 三里 三陰交

如經脈壅塞不通者。瀉之立通。如經脈虛耗不行者。補之經脈益盛。即通行矣。

治月事不調。泄利不止。賁氣上下。引腰脊痛。穴氣海

治月脈不調。穴血海 帶脈

治月事不絕。穴陰交

治月水不利。灸四滿

治月水不調。血結成塊。穴間使

治產後月水不禁。橫生胎動。穴三陰交

治月水不利。賁血。上下無子。穴四滿。灸三十壯。

治月事不調帶下崩中。因產惡露不止。絞臍痛。穴氣海

治血不通(衛生寶鑑)。刺會陰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

治子臟中有惡血。內迎滿痛。穴石關刺入一寸。灸五壯。

赤白帶下

治帶下瘕聚。因產惡露不止。月脈斷絕。下經冷(資生經)。穴關元

治帶下。穴氣海 小腸俞

治帶下赤白。及脅下氣轉連背。痛不可忍。穴帶脈

治帶下。月事不調。穴中髎

治帶下。穴陰交

治帶下赤白。惡合陰陽。小便閉澀不通。但是虛乏冷極。皆宜灸。穴曲骨

治白瀝。穴下髎

治赤白瀝。心積腰痛。不可俯仰。穴次髎

治赤白淫。時白氣癃。月事少。淫濼。及主下蒼汁不禁。赤瀝陰癢痛。引小腹控抑不可俯仰。穴中髎。腰尻交(刺腰尻交者及胛上。以月死生為痏數。髮針立已一云下髎)。

治赤白沃中。陰乾痛。惡合陰陽。小腹䐜堅。小便閉。穴曲骨

治女子赤沃。穴大赫

資生經王氏云。有來覓赤白帶藥者。並以鎮靈丹與之。鎮靈丹。能活血溫中故也。以其神效。故書於此。但有孕不可服爾。若有灸帶脈穴。尤奇於此丹也。有婦人患赤白帶。林氏得予針灸經。初為灸氣海穴未效。次日為灸帶脈。有鬼附患身云。昨日灸亦好。只灸我未著。今灸著我。我今去矣。可為設酒食祭我。其家如其言祭之。其病立起。此實事也。予初怪其事。因思晉景公膏肓之病。蓋有二鬼焉。以其虛勞甚矣。鬼得乘虛而居之。今此婦人之疾。亦有鬼者。豈其用心虛損。故有此疾鬼乎。亦乘虛居之耳。灸既著穴。其鬼不得不去。雖不祭之可也。自此有來覓灸者。必為之。按此穴。莫不應手痠疼。予知是正穴也。灸之無有不愈。其穴在兩脅季肋之下一寸八分。有此疾者。速宜灸之。婦人患此疾。而喪生者甚多。切不可忽。若更灸百會尤佳。此疾多因用心使然故也。

治帶下。穴間使。灸三壯。

治絕嗣不生。漏下赤白。穴泉門。十壯。三報。

治下血泄痢。赤白漏血。穴足太陰。五十壯(腹中生寒百壯)。

治漏下赤白。月水不利。穴陰交。灸三七壯(一作三十壯)。

治下血漏赤白。穴營池四穴。二十壯(一作三十壯。在內踝前後兩邊泡上脈)。

治漏下赤白。四肢酸削。穴漏陰。三十壯(在內踝上五分。微動脈上)。

治赤白漏泄注。陰陽穴灸隨年壯。三報之(在足拇指下。屈里表頭白肉際是)。

治崩中帶下。因產惡露不止。婦人斷緒最要穴。針中極四度。即有子。若未有。更針入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灸亦佳。不及針。日灸三十至三百止。

治帶下。穴小腸俞

治女子疝。赤白淫下。時多時少。暴腹痛。穴蠡溝

治女子下赤白。穴腰俞

治女子漏下赤白及血。灸三陰交

難產

治難產。子上衝心。不得息。及陰疝。穴衝門

治橫產先出手。諸符藥不捷。右腳小指頭尖灸三壯。炷如小麥粒大。立產。

治小腹大。子難。嗌乾。嗜飲,夾臍疝。穴中封

治子難。若胞衣不出。泄風從頭至足。穴上崑崙

治胞不出。穴氣衝

治子上搶心。穴氣衝

治產生理不順。或橫或逆。胞死腹中。胞衣不下。穴太衝。針八分。補百會。次補合谷。次瀉三陰交。立時分解。決驗如神。

治產難。針兩肩井入一寸。瀉之。須臾即分娩。

治產子上逼心。令病人正坐。用人抱頭抱腰。微偃。以毫針刺任脈巨闕一穴。舉手下針。刺至即止。令人立蘇不悶亂。次針補手陽明經合谷二穴。次瀉足太陰經三陰交二次。應針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手心內有針痕。如子頂母心。向前。人中有針痕。向後。枕骨上有針痕是驗。

產後余疾

治產後余疾。及治食不下。賁豚上下。傷食腹滿。胸脅滿。心切痛(資生經)。穴期門。

治婦人產後渾身疼。針百勞穴。遇痛處。即針。避筋骨及禁穴。又云。產後未滿百日。不宜灸。

治產後小便不通。腹脹如鼓。悶亂不醒。緣未產之前。內積冷氣。遂至產時。尿胞運動不順(危氏方)。

用鹽於產婦臍中填滿。可與臍平。卻用蔥白。剝去粗皮。十餘根作一束。切作一指厚。按鹽上。用大艾炷滿蔥餅子大小。以火灸之。覺熱氣直入腹內。即時便通。其神驗不可細述。

治產後惡露不止。絞臍冷痛。穴陰交

治產後陰下脫。灸臍下橫紋二七壯。一云。因產脫出者。灸臍中。隨年壯。

治婦人產後氣血俱虛。灸臍下一寸至四寸。灸百壯。炷如小麥大。

治婦人產前產後乍傷風邪。頭目昏重。及風頭痛。穴囟會。灸七壯。真頭疼者。其痛上穿風府。陷入泥丸宮。不可以藥愈。夕發旦死。旦發夕死。蓋頭中人之根。根氣先絕也。

治產婦血運。不省人事。穴支溝 三里 三陰交

治墮胎後。手足厥逆。針肩井立愈。灸更勝針。可七壯。

治產後善噫。穴陷谷 期門

乳癰

治乳癰寒熱臥不安(資生經)。穴膺窗

治乳癰。穴臨泣

治乳灑淅惡寒。穴神封

治乳癰悽慘寒熱。痛不可按。及陰腫。穴乳根

治乳癰有熱腫痛。諸藥不能止痛者。穴三里(針五分。其痛立止)。

治乳癰。驚痹脛重。喉痹䯒腫。足跗不收。跟痛。穴下廉

治乳癰寒熱。短氣臥不安。穴神封 膺窗

治乳癰腫潰。穴大溪 俠谿

治妒乳 論曰。產後宜勤擠乳。不宜令汁蓄積。蓄積不去。便結不復出。惡汁於內。引熱溫壯結牽堅掣痛。大渴飲。引乳急痛。手不得近。成妒乳。非癰也。急灸兩手魚際二七壯。斷癰脈也。不復惡手近乳。汁亦自出。便可手助迮捋之。則乳汁大出。皆如膿狀。內服連翹湯。外以小豆薄塗之便瘥。法以繩橫度口。以度從。乳上行灸度頭二七壯。資生經云。女人患乳癰。四十以下。治之多瘥。四十以上治之多死。不治自終天年。王氏云。有婦年七十。生乳癰。不信此論。令外科用刀抉開。時暫雖快。未幾而殂。方知千金猶信也。有搗地黃汁敷。有搗蔓荊葉或根敷。熱即易之。有用白芷末溫湯調敷。效。

治癰疽發於乳者。不可治之。自得終其天年。然無坐視之理。今錄驗方於後。

令患人斂足正立張兩手。以小竹須要平直。量兩中指尖盡處為則。卻用薄篦。比如竹長截斷。兜從項下兩頭。垂向背心。會於一處。點定當中。不偏。又以小篦比患人右中指。自指根橫文至指尖截斷為則。安於點處。對中兩頭盡處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或三壯。或五七壯。

乳腫痛

治乳痛(資生經)。穴乳根

治婦人乳有餘疾。穴肓門

治乳余疾。穴中極

治乳汁少。一云。妊脈滯無汁。下火立愈。穴亶中

治厥氣兩乳。穴府舍

治妒乳膺胸痛。穴水泉

治乳腫賁膺。穴太谿

治乳腫。穴梁丘 地五會

治乳腫。缺盆中腫。穴天牖

治乳腫。穴足臨泣

陰挺出

治陰挺出(資生經)。穴大敦

治陰挺長。穴少府

治陰挺出。穴陰蹺

治婦人陰挺出不禁。穴上髎

治婦人陰挺出。穴陰蹺 照海 水泉 曲泉

絕孕

治婦人絕產。若未經產者(資生經)。穴陰廉。灸三壯。即有子。

治絕子帶下。月事不調。穴中髎

治絕子。穴次髎 漏泉 商丘

治婦人斷緒。及療失精絕子。穴中極

治絕子。臟有惡血。上衝腹。疼痛不可忍。及腹厥痛絞刺。穴石關

治女子疝瘕。按之如以湯沃兩股中。小腹腫。陰挺出。痛經。帶下。陰腫或癢。漉青汁如菜羹。血閉。無子。不嗜食。穴曲泉

治女子不子。陰暴出。淋漏。月水不來。多悶心痛。穴水泉 陰蹺

治不子。陰暴出。經痛。穴然谷

治絕子。瘧寒熱。陰挺出。不禁白瀝。痙脊反折。穴上髎

治拘攣腹滿疝。月水不下。乳余疾。絕子。陰癢。賁豚上䐜。腹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穴陰交

治絕子不血。血在內不下。胞轉不得尿。小腹滿石水痛。反治引脅下脹。頭痛身背熱。賁豚寒。小便數泄不止。穴關元

治婦人懷孕。不論月數。及生產之後。未滿百日。不宜灸之。若絕子。灸臍下二寸五分間動脈中。三壯。

治子門不端。小腹苦寒。陰癢及痛。賁豚搶心。飢不能食。腹脹。經閉不通。小便不利。乳余疾。絕子。及拘攣腹疝陰癢。穴中極

治大疝絕子。穴華賓

治女子無子。咳而短氣。穴湧泉

治無子小腹痛。穴氣衝

治絕產若未曾產。穴陰廉

治婦人絕子。穴然谷。灸五十壯。

治婦人絕嗣不生胞門閉塞。穴關元。灸三十壯。報之。

治婦人妊子不成。若墮落。腹痛漏見赤。穴胞門。灸五十壯。

治婦人絕嗣不生。穴氣門。灸百壯。

治婦人子臟閉塞。不受精。疼。穴胞門。灸五十壯。

治婦人絕嗣不生。漏赤白。穴泉門灸十壯。三報。

治月水不利。賁豚上下。並無子。穴四滿。灸三十壯。

治婦人胞落頹。臍中灸三百壯。身交灸五十壯。三報(又臍下橫紋中)。又臍對脊骨五十壯。又玉泉灸五十壯。三報。

治婦人下胞垂注。陰下脫。穴玉泉。灸五十壯。三寸。灸隨年壯。三報。

治婦人陰冷腫痛。穴歸來。灸三十壯。三報。

治婦人斷緒。帶下。穴中極。

治斷緒。產道冷。穴關元。日灸百壯止。

治妊不成。數墮落。穴玉泉。灸五十壯。三報(玉泉。即中極)。又龍門三十壯。

治婦人無子。穴關元。灸七壯。

治婦人無子。及心痛不嗜食。五指端盡痛。足不得履地。穴湧泉。宜針灸。

治婦人慾斷產。右踝上一寸。灸三壯即斷。

治腹滿疝積。乳余疾。絕子。陰癢。賁豚上䐜。小腹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穴石門

資生經云。石門忌灸。絕孕。針之絕子。懷胎不下。針關元。若針而落胎。胎多不成。出針外崑崙立出。陰交灸多絕孕。又云。石門關元。相去一寸。針關元。胎婦人無子。針石門。則終身絕嗣。其道幽隱。豈可輕侮哉。

治婦人無子。咳嗽身熱。穴湧泉

治絕子。灸臍中。令人有子。

治婦人無子。及已經生子。久不任孕。及懷孕不成者。

以女人右手中指中節一寸。及指向上量之。用草一條。量九寸。舒足仰臥。以所量草。自齊心直垂下至草盡處。以筆點定。此不是穴。卻以原草平折處。橫按前點處。其草兩頭是穴。按之有動脈。各灸三壯。如筋杪大。神效。

治婦人足逆寒。絕產。帶下無子。陰中寒。刺足太陰經。三陰交。

資生經云。凡婦人妊娠。不可刺。昔宋太子善醫術。出苑逢一妊婦。太子診曰。女。令徐文伯診。曰。一男一女。針之。瀉三陰交補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言。故妊娠不可刺。

初生諸疾

治小兒初生三四日。二七日內。著噤不吮奶多啼者。是客風中於臍。循流至心脾二經。遂使舌強。唇痙。嗍得斯疾。所施方藥。不能十全爾。大抵宜去風無過。灸承漿。次灸頰車二穴。穴承漿。頰車。各七壯。炷如雀屎。

治小兒初生。臍風口噤。痿厥。洞泄。及臍風撮口。諸藥不效者。灸然谷穴。在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可灸三壯。針入三分。不宜見血。立效。

治臍風目上插。刺絲竹空

治小兒臍風。口不開。善驚。穴然谷

治小兒臍腫。灸腰對臍骨節間。三壯。

治小兒中馬客忤。而吐不止者。灸手心主。間使。大都。隱白。三陰交。各三壯。

治小兒中客忤惡氣。灸臍上下左右半寸。及心鳩尾下一寸九。五處。三十壯。不在大。此兼治小兒百病。

治小兒夜上燈啼。雞鳴不止(全嬰方)。灸中衝一壯。在中指甲後一分。

驚風

治急慢驚風。色危極不可救者(危氏方)。右先當兩乳頭上。即乳中穴。男左女右。灸三壯。次灸髮際眉心囟會三壯。又手足大指當甲角。以物縛兩手作一處。以艾綺縫灸。男近左邊半甲半肉之間。灸三壯。先腳後手。亦可治陰陽諸癇病。艾炷如麥子大。

治小兒慢驚。脾危惡證候。藥力不到者。但看兩腳面中間陷處有大沖脈。灸百會穴。其穴直取前後髮際折中。橫取兩耳尖折中。在頭之中心。端正旋毛處是也。如有雙旋。及旋毛不正者。非所。捏艾炷約如小麥許。但三五壯而止。灸後。仍與醒脾之劑。

治月內嬰兒。胎風。驚風。慢風。潮搐涎堵。目直口噤。乳食不下。一切驚風皆治(衛生寶鑑)。灸頂中央百會穴一二七壯。鼻下人中穴三壯。又灸囟周四角各三壯。灸尺澤各一壯。鼻上天庭穴。三壯。

治小兒緩驚風。

王氏云。夫急慢驚風。非風也。古人謂之陰陽癇。猶傷寒之有陰陽證也。陽癇如陽證。當以涼藥。陰癇如陰證。當治以溫藥。庸醫不知此例。以風藥治之。風藥多涼。或是慢驚。未有不罹其害者。戒之戒之。若灸驚風。惟灸慢驚風慢脾風為穩當云。

治小兒急驚風。及驚癇等。灸前頂三壯。若不愈。須灸兩眉頭。及鼻下人中。

治小兒睡中驚搐。目不合。灸屈肘橫紋中上三分。各一壯。

治小兒驚恐。穴瘈脈

治小兒睡中驚掣及驚癇(全嬰方)。灸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薤葉。各一壯。

治驚不得臥。灸陰交。氣海。大巨。

治臥驚視如見星。灸陰蹺。

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灸大鐘。郄門。

治心中悚惕。恐人將捕之。灸然谷。

治瘛瘲而驚。灸解谿。

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灸少衝。

治心下澹澹喜驚。灸曲澤。

治心痛數驚。心痛不樂。灸行間。

治風眩驚卷。灸陽谷。

治多臥好驚。灸厲兌。

治驚喜妄言。面赤。灸腋門。

治數噫。恐悸少氣。灸神門。

治喜驚。喑不能言。灸間使。

治喜驚。灸三間 合谷。

治瘈驚。灸陽谿 天井。

治心下悸。灸通里。

治心中澹澹驚恐。灸大陵。

治氣驚心痛。灸手少陽 陰郄。

治淚出而驚。灸後谿。

治煩滿驚。灸腕骨。

治小兒善驚。穴然谷

治小兒驚恐失精。穴長強

治小兒驚啼及多哭。穴百會

治一切慢驚風。厥危病證。百會穴七壯。灸至七七壯。量輕重加減艾壯數。又兩足外踝下。赤白肉際陷中金門穴。灸七壯。至七七壯。

諸風

治小兒中風。角弓反張。多哭。言語不擇。發無時節。盛則吐沫(濟生拔粹)。灸百會七壯。

治卒中風毒。如口眼喎斜。語言不得(全嬰方)。灸合谷三壯。在手大拇指合足處。喎左灸右喎右灸左。

治角弓反張。灸神庭。在髮際直鼻入及椎骨。並鼻上入髮際三分。各三壯。

治風痙。角弓反張。口噤不語。四肢拘急(全嬰方)。灸百會間使神庭各三壯。百會在發上五寸。間使在掌後二寸兩筋中間。神庭在髮際直鼻。

治小兒喘脹。俗謂之馬脾風。又謂之風喉者(濟生拔粹方)。以草莖等。量病兒手中指里近掌文至中指尖截斷。如此三莖。自乳上微斜直上立兩莖於稍盡頭。橫一莖兩頭盡點下。各灸三壯。此法多曾見效。

治小兒喜欠。穴上關

治小兒身強。角弓反張。灸鼻上入髮際三分。三壯。次大椎下節間。三壯。

治小兒大風癩病。灸曲池二穴。各隨年壯。發即灸之。神良。

治小兒但是風病。諸般醫治不瘥。灸率谷。

癇病

(附論)

凡小兒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脈。因喜成癇。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所以防噤也。吳蜀地溫。無此疾也。方既傳之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於小兒也。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無有天橫。小兒驚啼。眠中四肢掣動。攣蒸未解。慎不可針灸。爪之動其百脈。仍因驚而成癇也。惟陰癇噤痙。可針灸爪之。凡灸癇。當先下兒使虛。乃承虛灸之。未下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後不通。殺人。若身體不甚熱。心腹下脹滿。便可灸之。若壯熱滿者。先須下後灸。癇發平旦者。在足少陽。晨朝發者。在足厥陰。日中發者。在足太陰。黃昏發者。在足太陰。人定發者。在足陽明。夜半發者。在足少陰。右癇發時病所在。視其發早晚。灸其所也。

癇有五臟之癇。六畜之癇。或在四肢。或在腹內。當其候隨病所在灸之。雖少必瘥。若失其要。則為害。

王氏云。小兒發逆上啼笑。面暗色不變。是癇候。或鼻口青時小驚。或巨閉青時小驚。或身熱頭常汗出。或身熱吐哯而喘。或身熱目時直視。或臥惕惕而驚。手足動搖。或臥夢笑。手足動搖。或意氣下而妄怒。或咽乳不利。或目瞳子卒。大黑於常。或喜欠上視。或身熱小便難。或身熱目視不清。或吐利不止。厥痛時起。或弄舌搖頭諸候二十條。皆癇之初也。見其候。使爪其陽脈所應灸。爪之皆重手。令兒驟啼。及遇絕脈。亦依方與湯。又童子直視腹滿囀鳴下血。身熱口噤不得乳。反張脊汗出發熱。為臥不寤。手足掣瘲喜驚。凡八條。癇之處者也。如有此。非復湯爪所能救。當時而灸之。

治肝癇病。面青目反視。手足搖。灸足少陽厥陰各三壯。

治心癇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為巨闕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陰各三壯。

治脾癇病。面黃腹大吐利。灸胃脘三壯。俠胃脘旁灸二壯。足陽明太陰各二壯。

治肺癇病。面目口沫出。灸肺俞三壯。又灸手陽明太陰各二壯。

治腎癇病。面黑。正直視不搖。如屍狀。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壯。又灸肘中動脈各二壯。又灸足太陰少陽各二壯。

治膈癇病目反。四肢不舉。灸風府。又灸頂上鼻人中下唇承漿。皆隨年壯灸之。

治陽癇病不動搖。灸兩承山。又灸足心兩手勞宮。又灸兩耳後完骨各隨年壯。又灸臍中五十壯。

治馬癇病。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灸頂風府臍中三壯。病在腹中。燒馬蹄末服之良。又灸僕參。

治牛癇病。目正直視。腹脹乃發。灸鳩尾骨。及大椎各三壯。燒牛蹄末服之良。

治羊癇病。喜揚目吐舌羊鳴。灸大椎上三壯。又灸第九椎下節間三壯。

治豬癇病如屍厥。口噦。喜吐沫。灸完骨兩傍各一寸七壯。又法。灸巨闕三壯。在鳩尾下一寸陷中。

治犬癇病。手屈拳攣。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一壯。肋戶一壯。又法。灸足陽明腳頭兩空。各一壯。

治雞癇病。搖頭反折喜驚。自搖。灸足諸陽。各三壯。又法灸手少陰三壯。在掌後去腕半寸陰郄穴陷者中。

治小兒暴癇。灸兩乳頭。女兒灸乳下二分。

治小兒暴癇者。身軀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鳴。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傍各一寸。凡六處。又灸當復度取背。以繩繞頸。下至臍中。竭便轉繩向背。順脊下盡繩頭。灸兩傍各一寸。五壯。若面白啼哭聲色不變。灸足陽明太陰。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囟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盡為度。從頰上髮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灸三壯。次灸當頭上入發二分許。直望鼻為正。次灸其兩邊。目瞳子直上入髮際二分許。次灸頂上回毛中 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後際動脈是。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節開。動脈陷中是也。次灸兩耳上卷取之。當卷上耳頭是也。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亦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後高骨是也。次灸兩風池。在項後兩轅動筋外。髮際陷中是也。次灸風府。當項中央髮際下。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量取。次灸頭兩角。當回毛兩邊起是也。又灸鼻人中。口上灸。當令近鼻。次灸承漿。至此又有太極者。可灸兩眉頭是出(出嬰孺方)。以上頭部。凡十九處。兒生十日。可灸三壯。三十日可灸五壯。五十日可灸七壯。病重俱灸之。輕者只要灸囟中風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無益也。若腹滿短氣轉鳴。灸肺慕。在乳上第二肋間宛中。懸繩取之。當童子是。穴灸膻中。次灸胸堂。次灸臍中。次灸薛息。薛息在兩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闕。大人去鳩尾下一寸。小兒去臍作六寸之分。去鳩毛下一寸是也。次灸胃脘。次灸金門。金門在穀道囊之後。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札前中分之。以上腹部十二處。胸堂巨闕胃管。十日兒只可灸二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陰下縫中可灸二壯(或云隨年壯)。若脊強反張。灸大椎。並灸諸臟腧。及督脊上當中。從大椎度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以上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若手足掣瘲驚者。灸尺澤。次灸陽明。次灸少商。次灸勞宮。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間。次灸少陽。以上手部十六處。其要者陽明。少商。心主。尺澤。合谷。少陽也。壯數如上。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腸。次灸陽明。次灸少陽。次灸然谷。以上足部十四處。皆要可灸。壯數如上。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驚癇皆灸之。若風病火動。手足掣瘲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節後。

治小兒癲癇瘛瘲。脊強低引項。灸長強穴三十壯。在脊底端。跗地取之乃得。

治小兒癲癇。驚風目眩。灸神庭穴七壯。在鼻直上入髮際五分。

治小兒風癇者。先屈指手如數物。乃發也。灸鼻柱上髮際宛宛中。三壯。

治小兒驚癇。先驚啼叫後乃發也。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及耳後青絡脈(旋毛中即百會穴也)。

治癇。頭目眩痛。頸項強息。胸脅相引。不得傾側。癲疾嘔吐涎沫。灸本神。在曲差傍一寸半。在髮際。又直耳上入髮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五壯。

治小兒驚癇。灸臨泣。當目上直上入髮際五分陷者中。足少陽太陽陽維之會。灸三壯。主頰主目不得視。口沫泣出。兩目眉頭痛。小兒驚癇反視。甲乙經云。灸筋縮在第九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取之。灸三壯。主小兒驚癇瘛瘲。狂走。脊急強。目轉上插。聖惠灸長強一穴。在腰腧下。脊體骸端陷者中。灸五壯。主腰脊急強。不可俯仰。癲狂病。大小便難。洞泄不禁。五淋久痔。小兒驚癇病。又灸瘈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內雞足青脈是穴。主頭風。耳後痛。小兒驚癇瘛瘲。嘔吐泄注。驚恐失精。視瞻不明啘曹。灸二壯。針入一分。又小兒驚癇。灸鬼祿穴一壯。右唇中央弦上炷如小麥大。用鋼刀尖斷更住。又秦承祖。灸小兒胎癇奶癇驚癇狐魅神邪。及癲狂病。諸般醫治不瘥者。以並兩手大拇指。用軟絲繩子急搏之。灸三壯。艾炷著四處。半在甲上。半在肉上。四處盡燒。一處不燒。其灸不愈。神效不可量也。諸開灸上一壯如小麥大。嬰孺方審是癇候。急灸頂上旋發中。若眼直視。灸兩目直瞳子髮際各一處。心下一寸宛宛中。脊上一處。當脫骨上一處。大觀一處。各灸二壯。七頂上多灸亦良。更見有癇候。兩乳內各一寸七壯。累試大效。小兒食癇者先寒熱。灑沂乃發也。灸鳩尾。頭上各穴。不可一時下灸。待諸處無效即續次灸之。輕者囟中。額上髮際。鼻人中。耳門。風池。玉枕可也。凡灸頭風。火多者。不過三十壯。此則沉者不可頓灸。可日日灸之也。又灸口吻。各二七壯。又灸諸癇穴。不可悉灸。候諸處無效。方灸之。千金翼云。灸第二椎及下窮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中骨也。凡三處。復斷此繩作三折。令合等參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夾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也。以丹注灸所五處。各百壯。削竹為藤繩。嬰孺方又云。凡灸癇得啼為輕。易治。不得啼為重。難治。小兒生十數日。便得癇者。皆可灸也。可灸一壯。其要極若三五壯。

治小兒驚癇。灸囊下縫二七壯。又兩乳頭三壯。又灸天窗百會。又灸耳上髮際各五壯。

治小兒癇喘不得息。耳聾。穴顱息

治癇驚如有見者。穴列缺 並取陽明絡。

治癇瘈遺清溺。虛則病諸瘕癲。實則癃閉。少腹中熱。善寐。穴大敦。

治癇瘈手足擾。目昏口噤溺黃。穴商丘

治風從頭至足。癇瘈口閉不得開。每大便腹暴滿。按之不下。一作噫悲喘。穴崑崙

治癇病腹滿。常噎氣。灸膻中巨闕各五壯。膻中在乳中間。平乳取之。巨闕在臍上六寸。

治風眩癇病。角弓反張(全嬰方)。灸上星三壯。

治馬癇。穴金門 僕參

治羊癇。穴會宗下空中

治小兒但是風癇病症。諸醫治不瘥(明堂經)。穴率谷

治小兒發癇瘛瘲。嘔吐涎沫。驚恐失精。瞻視不明。穴顱囟

治小兒發癇瘛瘲。穴崑崙

治小兒發癇瘛瘲。穴瘈脈 神道 顱囟

治小兒發癇。張口搖頭。身反折。穴金門

治狂癇不識人。及治風癇(全嬰方)。灸百會五壯。

治風癲。灸督脈。在鼻直中央入髮際三壯。

治癲厥。狂走後死。灸足大指生毛處五壯。

治狂邪發作無常。披髮大叫。欲殺人不避水火。灸間使。在掌後三寸兩筋中間。男左女右。隨年壯。

治小兒驚癇。風癇瘛瘲。發作無時。鼻多清涕。頂腫。穴前頂

治小兒驚癇。穴長強 身柱

治小兒驚癇瘛瘲。嘔吐泄注。驚恐失精。瞻視不明。穴瘈脈 長強

治小兒驚癇。穴囟會 前頂 本神 大柱

治小兒驚癇。張口搖頭。啼叫反折(全嬰方)。灸臍中三壯。

治癇發目上插。穴攢竹

治小兒癇。喘不得息。穴囟會

治小兒二十四種瘹法。

第一瘹。牙關緊。口不開。灸耳門相對一寸七壯。穴在直耳門近眼。

第二鬼瘹。手臍冷。眼不轉睛。口中亂道。灸大拇指後紋每七壯。在大指節上。

第三獐瘹。渾身壯熱。兩手如梳頭。啼哭聲促。灸兩手心。及頂前一寸。各灸二七壯。

第四牛瘹。弄唇撮口。灸鬼門穴。在乳下。麥粒七壯。

第五瘹。渾身壯熱。上氣抬肩。喘息不調。頭足俱冷。肚脹。灸兩肋頭。併發心各七壯。兩肋是章門穴。

第六虎瘹。目不轉睛。兩手不開。乍寒乍熱。灸百會穴。大拇指節上各三七壯。

第七貓瘹。連牙欠。口吐舌上唇。灸人中穴。鼻柱下玉泉穴。在枕骨下一寸。第四椎兩邊各一寸半。各七壯。

第八風瘹。灸玉枕穴。在腦杓尖頭二七壯。

第九螗螂瘹。撮口吐沫。兩手在胸前。灸肩上頭臍心各三七壯。

第十蛇瘹。吐舌不時狂。灸耳垂下。七壯。

第十一脾瘹。胸內氣結。喘急不勻。灸臍下一寸三七壯。未瘥。灸胃管臍上四指。並穴兩傍各四指。各七壯。腹中鳴是效。

第十二血瘹。瀉血不定。灸大腹穴三壯。在足大指去爪甲如韭葉。

第十三搜腹瘹。腳冷。瀉痢不常。灸脊腧。腰眼上四寸是。又灸穴兩旁各一寸半。各三七壯。未瘥。灸腰眼三七壯。

第十四心瘹。吐逆不定。身體壯熱。灸百會穴三七壯。未瘥。後心三七壯。

第十五喑瘹。不語言。灸玉泉穴。在玉枕下一寸。灸乳上三指。各二七壯。

第十六臘瘹。不熱乳食。尋常多睡。眼不開。灸足踝骨上四寸。男內踝。女外踝各三七壯。又灸髮際二七壯。

第十七雞瘹。手愛抓人。口黑色。灸後心五壯。未瘥。灸兩手心各三七壯。

第十八候瘹。搐一邊眼不住。灸前後心三七壯。或有手如梳頭者。灸第六椎兩傍各一寸半。各三七壯。

第十九弓瘹。身體壯熱。脊骨梁急如反弓。灸後心三七壯。未瘥。灸第九椎兩傍。各一寸半。三七壯。

第二十瘹。乾嘔不定。四肢無力。灸氣腧十五壯。第十二椎兩傍。灸各一寸半。

第二十一癇瘹。握兩手如弓。不轉眼睛。灸後心五十壯。

第二十二瘹。面青撮口。眼中淚下。此是被軍星所作。灸後心五十壯。

第二十三瘹。驚哭不定。咬牙作聲。廉貞星所作。灸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各三七壯。

第二十四瘹。揉眼睛咬指甲。此是文曲星所作。灸兩手心三七壯。未瘥。灸中指頭七壯。

治小兒驚瘹。牙關硬。百會上灸三七壯。又灸耳後一寸當時得效。

舌砥唇連牙欠口。此名牛星瘹。灸人中三七壯。

愛吐逆舌不住。名蛇驚。灸承漿穴二壯。

愛咬人名狐瘹。灸後心一百壯。下元虛脹。腹氣塊排連臍上臍心。灸一七壯。

翻眼抬睛名天瘹。於足大拇指當節上。灸一七壯。

破腹害肚。米穀不消。腳脈不行。是尋腹瘹病。准前之穴灸之。多睡。瞑目不開。內踝上面正四寸。急灸之。

疳病

治小兒疳瘦。於胸下鳩尾骨尖上灸三壯。次於脊下端尾翠骨尖上。灸三壯。兼小兒疳瘦脫肛。體瘦渴飲。形容瘦瘁。諸方不瘥。尾翠骨上三寸骨陷中。灸三壯。

治小兒驚疳黃瘦。痞塊腹脹瀉痢。一切損虛。灸鳩尾下。臍上中傍中脘穴二七壯。又脊骨從上第十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脾腧穴二七壯。甚佳。

治小兒脾神法。未灸之前。先於土田地上。畫個十字中心。先灸一炷。令云。不灸天神。不灸地神。只灸脾神。灸畢後。灸病兒。男左女右手。用竹片四五寸長。令小兒搦定拳頭。將竹片於中指背節頭為準。比至中節盡處。將竹虛折過。再比回一般齊折。折作如此樣。令點腰眼下。左右隱然有二坑窩處。將此樣竹二尖頂一窩。穴中尖落處。即腰眼也。如此比定。窩以上尖為腰眼穴。具艾炷。驗小兒歲數大小。病勢輕重。加減。小者如箸頭大。大者如小指尖大。多者灸四七。少者灸三七。灸畢。男於左腳腕上凹中窩穴內。拔出火氣。小兒三歲以下。灸三炷。五歲以上灸七壯。灸畢。將竹杖如上者通長。舒直於病兒心坎上邊。立直竹片下過盡處為穴。心坎作如此樣。亦看小兒大小。及病勢輕重。輕則灸三炷。重則灸二七。病發者中病也。如不發。可用發瘡物。令小兒食之即發。既發之後。卻須忌口十數日。於瘡愈則有效驗。只在十日半月之間。進飲食。退黃色。變容顏。取萬全之效。吾家之孫。賴此以活。餘人愈者亦多。如欲灸時。若得知穴法人點定尤佳。

治小兒腹大。灸水分。

治小兒無辜疳。腦。後頂邊有核如彈子。按之轉動。軟而不疼。其間有蟲如米粉。不速破之。則蟲隨熱氣流散。淫蝕臟腑。以致肢體作癤瘡。便利膿血。壯熱羸瘦。頭露骨血。皆因氣血虛憊所致。或因浣濯兒衣。露於檐下。䳄鳥落羽所汙。兒被此衣蟲入皮毛。亦致斯疾。凡曬兒衣。隨須微火烘之。治用針刺破。以膏藥貼則愈。

治小兒癖氣。久而不瘥者。灸中脘一穴。章門一穴。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側臥。曲上足。舉臂取之。右中脘章門二穴。各灸七壯。臍後脊中。灸二七壯。取中脘從羯肝下取病人四指是穴。灸之無不效也。

治小兒乳癖。用粗線二條。各量兩乳頭。中間闊狹。於兩乳頭上。垂下照端直方。停對兩乳於左右肋上。各灸七壯。炷如麥粒大。

治小兒癖(出危氏方)。灸兩乳下一寸各三壯。

治小兒哺露。灸大椎穴。又灸尺澤。在腕內橫紋中尖。又灸九角。

治小兒疳蝕瘡。灸第十五椎俠脊兩傍七壯。未瘥。再加七壯。

治小兒腹滿。不能食飲。穴懸鐘

治羸瘦不肥。食飲少。不生肌膚(出資生經)。灸胃腧三壯。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一作一壯)。

治小兒身羸瘦。賁豚腹腫。四肢懈惰。肩背不舉(出濟生拔粹)。灸章門二穴。二七壯。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

嘔吐

治嘔吐(出全嬰方)。灸上脘中脘各三壯。上脘在臍上五寸。中脘在臍上四寸。

治小兒嘔吐奶汁(出幼幼新書)。灸中庭一穴一壯。在膻中穴下一寸陷者中。

治吐利過多。手足厥冷。六脈沉細。灸第二腳指上中節紋三壯立愈。男左女右。

治小兒嘔吐泄痢。穴瘈脈

治小兒嘔吐涎沫。穴顱囟

治霍亂已死無命。有暖氣者(出全嬰方)。取草一圍。從足指踵至根匝量取等折一半。以度從足跟著地處。上行度盡是穴。灸七壯。

治小兒瘧疾。灸大椎百會。各隨年壯。

治兒小溫瘧。灸兩乳下一指。三壯。

治小兒瘧久不愈。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者中。各一壯。內庭穴也。

泄利

治小兒秋深冷利不止者。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三壯。

治小兒洞泄。穴然谷

治小兒脫肛瀉血。深秋不止。及疳利脫肛。灸龜尾一壯。脊端窮骨也。

治小兒大腸虛。肛門出(出直指方)。灸百會穴。直取前後髮際折中。橫取兩耳尖折中。在頭之中心。端正螺毛處是也。兩手握蒜灸。灸則肛腸自收。

治小兒脫肛瀉血。每廁。臟腑撮痛不可忍者(出明堂經)。灸百會穴七壯。

治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腹痛不可忍者(明堂作肛疼)。灸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一壯。

治臟熱。肛門脫出。及疳痢脫肛。體瘦渴飲。形容瘦悴。諸治不瘥。灸頂上旋毛中三壯。即入。又灸尾翠骨三壯。又灸臍中。隨年壯。

岐伯曰。兼三伏內。用桃枝水浴兒。午時當日灸之。後用青綿子拭。當有疳蟲隨汗而出。此法神效。

目病

治小兒雀目疳眼。及眼暗冷淚。穴睛明

治小兒疳眼。灸合谷一壯。

治目澀怕明。狀如青盲。灸中渚各一壯。

治小兒奶癖目不明。灸肩中愈各二十壯(明堂作各一壯)。

治小兒二三歲。忽發兩眼大小皆俱赤。灸大指穴。指後間一寸五分陷者中。各三壯。

治小兒夜毒風盛。眼睛疼痛。灸手中指本節頭三壯。名拳尖也。

治小兒三五歲。兩眼每至春秋。忽生白翳遮瞳子。疼痛不可忍者。灸九椎上一壯。

治雀目夜不見物(出全嬰方)。灸手大指甲後一寸。內廉橫紋頭白肉際各一壯。亦治翳障。

治小兒斑瘡入眼。灸大抒二穴各一壯。頂後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治小兒目不明。穴肝俞可灸一、二七壯。

治小兒口耳喉舌病口壯臭氣(出幼幼新書)。灸手心一炷。

治小兒口中腫。或有瘡蝕斷。腥臭穢氣熏入。灸勞宮七壯。

治小兒重舌。灸行間。隨年壯。穴在足大指岐中。又灸兩足外踝上三壯。

治喉中鳴。咽乳不利。乳穴璇璣。灸三壯。

治小兒急喉病(出幼幼新書)。灸天突穴一壯

治喉痹。哽噎咽腫不得息。水漿不得下(出全嬰方)。灸膈腧。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又云灸鳩尾。在蔽骨下五分。

治耳聾嘈嘈無所聞(出全嬰方)。灸乳白。在耳後入發一寸。

治小兒耳聾。穴顱囟

針牙疼(出幼幼新書)。針隨左右邊疼。在手大指次指掌間入一寸。得氣瀉。補三十九息。

大小便病

治小兒遺尿。亦治尿血。灸臍下一寸半。隨年壯。又灸大敦。三壯。

治小兒尿血。灸第七椎兩傍各三寸。灸隨年壯。

治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營沖四穴百壯。穴在胸背脊四面各一寸。

治腹熱閉。時大小便難。腰痛連胸。灸團罔百壯。穴在小腸腧下二寸橫三寸間。灸之。

治大小便不通。灸臍下一寸三壯。又灸橫文百壯。

治小兒大小便不通。灸口吻兩旁各一壯。

治小兒卒不尿。右安鹽於臍上灸之。

治大小便不通。灸八髎穴。在腰眼下三寸。灸脊相去四寸邊。各四穴。計八穴。故名八髎。

治小便不利。大便泄注。灸天樞百壯。穴在俠臍相去一寸。魂魄之舍。不可針。大法在臍傍一寸。合臍相去可三寸也。

治小便不利。大便數注。灸屈骨端五十壯。

㿗病

治小兒㿗法。上將兒坐礁頭祝之曰。坐。汝令兒某甲陰囊㿗。故灸汝三七二十一枚。灸訖。便牽小兒令雀頭向下者。囊縫當陰頭。灸縫上七壯即消已驗。艾炷。蝟簪頭大耳。

治小兒氣㿗。灸厥陰大敦。左灸右。右灸左。各一壯。

治小兒胎疝痛。不得乳。穴築賓

治小兒卒疝。嘔逆足寒喉干。腹腫。內踝前痛。淫濼䯒酸。腋下腫。穴太衝(又云療小腹痛。小便不利如淋)。

治小兒偏墜。若非胎中所有。在後生者(出濟生拔粹)。灸莖下腎囊前中門強子上。七壯即愈。

治小兒疝氣。陰囊核腫痛。如一歲兒患。向陰下縫紋下有血灸三壯。瘥。如五歲兒以上患。即從陰上。有穴。灸之即愈。又法灸大敦七壯。瘥。

治小兒胎產疝。卵便腫重者。灸囊後縫十字文。當上三壯。春灸夏效。夏灸秋效。秋灸冬效。冬灸春效。

治小兒陰腫。灸內崑崙二穴。三壯。即太谿穴。

治小兒陰疝。腫發。便腫痛。灸足大指本節三炷。隨痛左右灸之。

雜病

治小兒多涕者。是腦門被風拍著。及肺寒也。灸囟會。

治小兒飲水不歇。面目黃者。灸陽剛各一壯。

治小兒五六歲不語者。心氣不足。舌本無力。發音轉難。灸心腧三壯。或足兩踝各三壯。

治小兒卒患肚皮青黑。不急治。須臾即死。灸臍上下左右去臍半寸。並鳩尾骨下一寸。凡五處。各三壯。

治小兒囟陷。灸臍上下各一寸半。及鳩尾骨端。又足太陰各一壯。

治小兒囟不合。灸臍上下各五分二穴。各三壯。灸瘡未發。囟門先合。

治水氣。四肢浮腫及腹大。灸水分三壯。右臍上一寸。炷如小麥大。

小兒龜背。初生時被客風拍著脊骨。風逗於髓也。所致。如是灸肺腧心腧膈腧各三壯。然發亦累用。十有三得效。亦無全效之功。符直殿之孫紹熙。辛亥春。灸即效。

治小兒龜胸。緣肺熱脹滿。攻胸膈所緣生。又緣乳母食熱面五辛。致使轉更胸高起也。灸兩乳前各一寸五分。上兩行三骨罅間六處。各三壯。炷如小麥大。春夏從下灸上。秋冬從上灸下。若不依此法。灸十患不愈一二也。

治失欠頰車蹉。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壯。滿三日未瘥。灸氣衝二百壯。胸前喉下舊骨中是。亦名氣堂。

治頰車蹉閃。灸足內踝上三寸宛宛中。或三寸五分百壯。三報。此三陰交穴也。

治小兒食。每頭痛及五心熱者。穴譩譆

治小兒脅下滿瀉痢。體重。四肢不收。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灸脾腧二穴。在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又治腹脹引背。食飲多。漸漸黃。可灸七壯。黃疸者。可灸三壯。

治癮疹癢痛方。灸曲池二穴。小兒隨年壯。發即灸之。神良。

治邪病臥瞑瞑如死。灸風府五壯。在後髮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禁針。妄語鬼言。灸鬼祿五壯。乃子決斷尤佳。大凡人中惡先入鼻是也。又法大叫狂走。灸足三里。在膝下三寸脛外。又法邪病四肢重痛。並諸雜候。尺澤主之。在臂灣上動脈中。

治咳嗽久不瘥。灸肺腧五壯。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治咳而泄不欲食。穴商丘

治小兒心疼。灸足大拇指中節上三艾即止。男左女右。

治小兒頂腫。穴前頂

治小兒鼻多清涕。穴前頂

卷十七

本草藥品畏惡

玉石上部

玉泉(畏款冬花) 玉屑(惡鹿角) 丹砂(惡磁石。畏鹹水) 曾青(畏菟絲子) 石膽(水英為使。畏牡菌桂。芫花。辛夷。白薇。菌。音郡) 鍾乳(蛇床為使。惡牡丹。玄石。牡蒙。畏紫石英。蓑草) 雲母(澤瀉為使。畏䰿甲。及流水。䰿。音駝) 朴硝(畏麥句姜) 硝石(火為使。惡苦參。苦菜。畏女菀) 芒硝(長石為使。畏扁青。附子。不欲䰿甲,黃連。麥句姜) 白礬(甘草為使) 滑石(石韋為使。惡曾青) 紫石英(長石為使。畏扁青。附子。不欲䰿甲。黃連。麥句姜) 白石英(惡馬目毒公) 赤石脂(惡大黃。畏芫花) 黃石脂(曾青為使。惡細辛。畏蜚蠊。按蠊、音廉) 白石脂(燕糞為使。惡松脂。畏黃芩) 太一餘糧(杜仲為使。畏鐵落。菖蒲。貝母)

玉石中部

水銀(畏磁石) 殷孽(惡防己。畏藁本) 孔公孽(木蘭為使。惡細辛) 陽起石(桑螵蛸為使。惡澤瀉。菌桂。雷丸。蛇蛻皮。畏菟絲子。菌、音郡。蛻、音脫) 凝水石(畏地榆。解巴豆毒) 石膏(雞子為使。惡莽草。鬼臼) 磁石(柴胡為使。畏黃石脂。惡牡丹。莽草。殺鐵毒) 玄石(惡松脂。柏子仁。菌桂。菌、音郡) 理石(滑石為使。畏麻黃)

玉石下部

青琅玕(得水銀良。畏雞骨。殺錫毒) 礜石(得火良。棘針為使。惡虎掌。鬼臼。鶩屎。細辛。畏水) 特生礜石(得火良。畏水) 方解石(惡巴豆) 代赭(畏天雄) 大鹽(漏蘆為使)。

草藥上部

六芝(薯蕷為使。得發良。惡恆山。畏扁青。茵陳) 天門冬(垣衣。地黃為使。畏曾青) 麥門冬(地黃。車前為使。惡款冬。苦瓠。畏苦參。青襄) 術(防風。地榆為使) 女葳、葳蕤(畏滷咸。) 乾地黃(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 菖蒲(秦艽、秦皮為使。惡地膽。麻黃。艽、音膠) 遠志(得茯苓、冬葵子、龍骨良。殺天雄、附子毒。畏真珠。蜚蠊。藜蘆。齊蛤) 澤瀉(畏海蛤。父蛤) 薯蕷(紫芝為使。惡甘遂) 菊花(木枸杞根、桑白皮根為使) 甘草(朮、乾漆、苦參、為使。惡遠志。及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人參(茯苓為使。惡溲疏。及藜蘆。溲音搜。疎。音疏) 石斛(陸英為使。惡凝水石。巴豆。畏白殭蠶。雷丸) 牛膝(惡熒火。鱉甲。陸英。畏白前) 細辛(曾青。棗根為使。惡狼毒。山茱萸。黃耆。畏硝石。滑石。反藜蘆) 獨活(蠡實為使。蠡、音禮) 柴胡(半夏為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 菴(音淹) 䕡(音閭) 子(荊子。薏苡仁。為使。薏。音意。苡。音以) 菥(音錫) 蓂(音覓) 子(得荊子。細辛良。惡乾薑。苦參) 龍膽(貫眾為使。惡防葵。地黃) 菟絲子(宜丸不宜煮。得酒良。薯蕷。松脂。為使。惡雚菌、雚、音桓。菌、音郡) 巴戟(覆盆子為使。惡朝生。雷丸。丹參) 蒺藜子(烏頭為使) 防風(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殺附子毒) 絡石(杜仲。牡丹為使。惡鐵落。畏菖蒲。貝母) 黃連(黃芩。龍骨。理石為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畏款冬。勝烏頭。解巴豆毒) 沙參(惡防己。反藜蘆) 丹參(畏鹹水。反藜蘆) 天名精(垣衣為使) 決明子(蓍實為使。惡大麻子) 芎藭(白芷為使) 續斷(地黃為使。惡雷丸) 黃耆(惡鱉甲) 杜若(得辛夷。細辛良。惡柴胡。前胡) 蛇床子(惡牡丹。巴豆。貝母) 茜根(畏鼠姑) 蜚蠊(得烏頭良。惡麻黃) 薇銜(得秦艽良) 五味子(蓯蓉為使。惡葳蕤。勝烏頭)

草藥中部

當歸(惡䕡茹。畏菖蒲。海藻。牡蒙。䕡。音閭。菇。音如) 秦艽(音膠。菖蒲為使) 黃芩(山茱萸。龍骨為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芍藥(雷丸為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乾薑(秦椒為使。惡黃芩。黃連。天鼠糞。殺半夏。莨菪毒。莨。音浪。菪。音蕩) 藁本(惡䕡茹) 麻黃(厚朴為使。惡辛夷。石韋) 葛根(殺野葛。巴豆百藥毒) 前胡(半夏為使。惡皂莢。畏藜蘆) 貝母(厚朴。白薇為使。惡桃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𦸈(音括) 𤶭(音婁。枸杞為使。惡乾薑。畏牛膝。乾漆。反烏頭) 玄參(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反藜蘆) 苦參(玄參為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子。反藜蘆) 石龍芮(大戟為使。畏蛇蛻。吳茱萸) 石韋(滑石、杏仁為使。得菖蒲良) 狗脊(萆薢為使。惡敗醬) 萆薢(薏苡為使。畏葵根。大黃。柴胡。牡蠣。前胡) 蘧麥(蓑衣、牡丹為使。惡桑螵蛸) 白芷(當歸為使。惡旋覆花) 紫菀(款冬花為使。惡天雄。蘧麥。雷丸。遠志。畏茵陳) 白蘚皮(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白薇(惡黃耆。乾薑。乾漆。大棗。山茱萸) 紫參(畏辛夷) 仙靈脾(薯蕷為使) 牡丹(畏菟絲子) 款冬花(杏仁為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芩。黃連。黃耆。青葙) 漢防己(殷孽為使。惡細辛。畏萆薢。殺雄黃毒) 女菀(畏滷咸) 澤蘭(防己為使) 地榆(得發良。惡麥門冬) 海藻(反甘草)

草藥下部

大黃(黃芩為使) 桔梗(節皮為使。畏白芨。龍膽。龍眼) 甘遂(瓜蒂為使。惡遠志。反甘草) 葶藶(榆皮為使。得酒良。惡殭蠶。石龍芮) 芫花(決明為使。反甘草) 澤漆(小豆為使。惡薯蕷) 大戟(反甘草) 鉤吻(半夏為使。惡黃芩) 藜蘆(黃連為使。畏細辛。芍藥。五參。惡大黃) 天雄(遠志為使。惡腐婢) 烏頭、烏喙(許穢切。莽草為使。反半夏。𦸈𤶭。貝母。白蘞。白芨。惡藜蘆。𦸈、音括) 附子(地膽為使。惡蜈蚣。畏防風。甘草。黃連。人參。烏韭。大豆) 貫眾(雚菌為使。雚。音桓。菌音郡) 半夏(射干為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鱉甲。反烏頭。射。音夜) 虎掌(蜀漆為使。畏莽草) 蜀漆(𦸈𤶭為使。惡貫眾) 恆山(畏玉札) 狼牙(蕪荑為使。惡棗。地榆) 白蘞(代赭為使。反烏頭) 白芨(紫石英為使。惡理石。杏核。杏仁) 雚菌(得酒良。畏雞子) 䕡(音閭) 茹(音如。甘草為使。惡麥門冬) 藎草(畏鼠婦) 夏枯草(土瓜為使) 狼毒(大豆為使。惡麥句姜) 鬼臼(畏垣衣)

木藥上部

茯苓、茯神(馬蘭為使。惡白蘞。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柏子仁(牡蠣。桂心) 瓜子(為使。畏菊花。羊踹。赭石。面曲) 杜仲(惡蛇蛻。玄參。蛻、音脫) 乾漆(半夏為使。畏雞子) 蔓荊子(惡烏頭。石膏) 五加皮(遠志為使。畏蛇皮。玄參) 黃柏(惡蛇。漆) 辛夷(芎藭為使。惡石脂。畏菖蒲。蒲黃。黃連。石膏。黃環) 酸棗(惡防己) 槐子(景天為使) 牡荊實(防己為使。惡石膏)

木藥中部

厚朴(乾薑為使。惡澤瀉。寒水石) 山茱萸(蓼實為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吳茱萸(蓼實為使。惡丹參硝石。畏紫石英) 秦皮(大戟為使。惡吳茱萸) 占斯(解狼毒毒) 梔子(解躑躅毒) 秦椒(惡𦸈𤶭防葵。畏雄黃) 桑根白皮(續斷、桂心、麻子為使)

木藥下部

黃環(鳶尾為使。惡茯苓防己) 石楠(五加皮為使) 巴豆(芫花為使。惡蓑草。畏大黃。黃連、藜蘆。殺斑蝥毒) 蜀椒(杏仁為使。畏款冬) 欒華(決明為使) 雷丸(荔實、厚朴、為使、惡葛根) 溲(音搜) 疎(音疏。漏蘆為使) 皂莢(柏子仁為使。惡麥門冬。空青。人參。苦參)

獸上部

龍骨(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 龍角(畏乾漆。蜀椒。理石) 牛黃(人參為使。惡龍骨。地黃。龍膽。蜚蠊。畏牛膝) 白膠(得火良。畏大黃) 阿膠(得火良。畏大黃)

獸中部

犀角(松脂為使。惡雚菌。雷丸) 羖羊角(菟絲子為使) 鹿茸(麻勒為使) 鹿角(杜仲為使)

獸下部

糜脂(畏大黃)

蟲魚上部

蠟蜜(惡芫花。齊蛤) 蜂子(畏黃芩。芍藥。牡蠣) 牡蠣(貝母使之。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良。惡麻黃。吳茱萸。辛夷) 桑螵蛸(得龍骨、療泄精。畏旋覆花) 海蛤(蜀漆為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龜甲(惡沙參。蜚蠊)

蟲魚中部

伏翼(莧實。芸實為使) 蝟皮(得酒良。畏桔梗。麥門冬) 蜥(音錫) 蜴(音亦。惡蕪荑、硫黃。斑蝥) 露蜂房(惡甘薑、丹參。黃芩。芍藥。牡蠣) 䗪(音柘。畏皂莢。菖蒲) 蠐螬(蜚蠊為使。惡附子) 鱉甲(惡礬石) 䰿(音駝) 魚甲(蜀漆為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烏賊魚骨(惡白蘞。白芨) 解魚(殺莨菪毒。漆毒) 天鼠糞(惡白蘞。白薇)

蟲魚下部

蛇蛻(音脫。畏磁石。及酒) 蜣螂(畏羊角石膏) 斑蝥(馬刀為使。畏巴豆、丹參。空青。惡膚青) 馬刀(得水良) 地膽(惡甘草)

果上部

大棗(殺烏頭毒)

果下部

杏仁(得火良。惡黃耆。黃芩。葛根、解錫糊粉毒。惡蓑草)

菜上部

冬葵子(黃芩為使)

菜中部

蔥實(解藜蘆毒)

米上部

麻蕡麻子(畏牡蠣。白薇。惡茯苓)

米中部

大豆及黃卷(惡五參。龍膽。前胡為使。得杏仁。牡蠣良。殺烏頭毒) 大麥(食蜜為使)

上一百九十九種。有相制使。其餘皆無。故不備錄。

藥相反歌

貝母半夏並栝蔞。白蘞白芨反烏頭。細辛狼毒五參輩(人參、丹參、沙參、玄參、苦參)偏與藜蘆結冤仇。大戟芫花兼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記取歌中十八反。莫使同行真個好。

烏頭反半夏。𦸈𤶭、貝母、白蘞。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藜蘆反五參、細辛、芍藥。

服諸藥禁忌

有術。勿食桃李仁。及雀肉。胡荽。大蒜。青魚、鮓等。

有藜蘆。勿食貍肉。

有巴豆。勿食蘆筍及野豬肉。

有黃連、桔梗。勿食豬肉。

有地黃。勿食蕪荑。

有半夏、菖蒲。勿食飴糖魚肉。

有細辛。勿食生菜。

有甘草勿食菘菜。

有牡丹。勿食生胡荽。

有商陸。勿食犬肉。有恆山。勿食生蔥、生菜。

有空青、硃砂。勿食生血物。

有茯苓。勿食醋物。

有鱉甲。勿食莧菜。

有天門冬。勿食鯉魚。

服藥。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雜生菜。又不可食諸滑物。果實等。又不可食肥豬、犬肉。油膩。肥羹。魚膾。腥臊等物。

肝臟用藥

蕤仁(溫。微寒) 空青(大寒) 石膽(寒) 決明子(平。微寒) 青葙子(微寒) 曾青(小寒) 升麻(平。微寒) 龍腦(平。微寒) 玄參(微寒) 梔子(寒。大寒) 枸杞子(微寒) 苦參(寒) 車前子(寒) 菊花(平) 礜石(大熱。生溫。熟熱) 烏賊魚骨(微寒) 兔肝(寒。平) 酸棗仁(平) 秦椒(生溫。熟寒) 黃連(寒。微寒) 蔓荊子(溫) 竹瀝(大寒) 熊膽(寒) 青羊膽(溫) 阿膠(平。微溫) 細辛(溫) 青石脂(平)

心臟用藥

麥門冬(平。微寒) 遠志(溫) 丹參(微寒) 紫石英(溫) 犀角(寒。微寒。玉屑平) 鐵粉(平) 銀屑(平) 硃砂(微寒) 牛黃(平) 茯神(平) 真珠(寒) 凝水石(寒。大寒) 菖蒲(溫) 龍齒(平。微寒) 鐵精(微寒) 黃連(寒。微寒) 羚羊角(溫。微寒) 茯苓(平) 生地黃(大寒) 竹瀝(大寒) 赤石脂(大溫)

脾臟用藥

黃耆(微溫) 柴胡(平。微寒) 附子(溫。大熱) 枳實(寒。微寒) 陳橘皮(溫) 人參(微寒。微溫) 木通(平) 厚朴(溫。大溫) 乾薑(溫。大熱。) 曲(大熱) 大麥糵(溫。平) 大棗(平) 黃石脂(平) 術(溫) 訶黎勒(溫) 桂(大熱) 吳茱萸(溫。大熱) 木香(溫) 檳榔(溫) 胡椒(大熱) 肉豆蔻(溫。) 丁香(溫) 高良薑(大溫) 蓽茇(音撥大溫) 石蜜(平。微溫)

肺臟用藥

款冬花(溫) 桔梗(微溫) 百合(平) 杏仁(溫) 紫菀(溫) 射(音夜) 干(平。微溫) 紫蘇子(溫) 木通(溫) 旋覆花(溫。微溫) 桑根白皮(寒) 皂莢(溫) 沙參(微寒) 天門冬(平。大寒) 白前(微溫) 百部(微溫) 貝母(平。微寒) 芫花(溫。微溫) 乾薑(溫。大熱) 車前子(寒) 麻黃(溫。微溫) 蛤蚧(平) 馬兜鈴(寒) 半夏(生微寒。熟熱) 五味子(溫) 葶藶(寒。大寒) 白石脂(平)

腎臟用藥

肉蓯蓉(微溫) 巴戟天(微溫) 山茱萸(平。微溫) 牛膝(平) 菟絲子(平) 石斛(平) 鹿茸(溫。微溫) 蛇床子(平) 杜仲(平。溫) 磁石(寒) 萆薢(平) 乾漆(溫) 桑螵蛸(平) 澤瀉(寒) 補骨脂(大寒) 鍾乳(溫) 黑石脂(平) 石楠(平) 烏喙(許穢切。微溫) 天雄(溫。大溫) 石龍芮(平)

治風通用藥

防風(溫) 漢防己(平。溫) 蔓荊子(微寒。微溫) 秦艽(音膠。平) 獨活(平。微寒) 芎藭(溫) 羌活(平。微溫) 麻黃(溫。微溫) 天門冬(平。大寒) 附子(溫。大熱) 杜若(平) 麥門冬(平。微寒) 犀角(寒。微寒) 細辛(溫) 藁本(溫。微寒) 羚羊角(溫。微寒) 天雄(熱) 黃耆(溫) 蒺藜子(溫。微寒) 菖蒲(溫) 葈耳(實溫。葉微寒) 菊花(平) 牡荊子(微寒。平) 狗脊(平。微溫) 天麻(平) 薏苡仁(微寒) 當歸(溫。大溫) 麻黃(溫。大溫) 萆薢(平) 烏喙(許穢切。微溫) 側子(大熱) 巴戟(微溫) 躑躅(溫) 干蠍(溫) 天南星(溫) 莽草(溫) 辛夷(溫) 欒荊(溫) 海桐皮(平) 小天蓼(溫) 烏頭(溫。大熱) 柏子仁(平) 白花蛇(溫) 烏蛇(溫) 酸棗仁(平) 威靈仙(溫) 鼠黏子(平) 牛膝(平) 牛黃(平) 枳殼(微寒)

風眩

菊花(平) 躑躅(溫) 虎掌(溫。微寒) 杜若(微溫) 茯神(平) 茯苓(平) 白芷(溫) 雞頭(平) 人參(微寒。溫) 芎藭(溫) 蔓荊子(微寒。溫) 薯蕷(溫。平) 術(溫) 蘼蕪(溫)

頭面風

芎藭(溫) 薯蕷(溫。平) 天雄(溫。大溫) 山茱萸(平。微溫) 莽草(溫) 辛夷(溫) 牡荊子(微寒。微溫) 藁本(溫。微寒) 蘼蕪(溫) 葈耳(實溫。葉微寒) 蜂子(平。微寒) 杜若(微溫)

中風腳弱

石斛(平) 鍾乳(溫) 殷孽(溫) 孔公孽(溫) 硫黃(大熱) 附子(溫。大熱) 豉(寒) 丹參(微寒) 五加皮(溫。微寒) 竹瀝(大寒) 大豆(平) 天雄(溫。大溫) 側子(大熱) 牛膝(平) 胡麻(平)

久風濕痹

菖蒲(溫) 茵芋(溫。微溫) 天雄(溫。大溫) 附子(溫。大熱) 烏頭(溫。大熱) 細辛(溫) 蜀椒(溫。大熱) 牛膝(平) 天門冬(平。大寒) 松葉(溫) 鬆節(溫) 側子(大熱) 躑躅(溫) 柏子仁(平) 薏苡仁(微寒) 蔓荊子(微。寒溫) 葈耳(實溫。葉微寒) 術(溫) 丹參(微寒) 石龍芮(平)

賊風攣痛

茵芋(溫。微溫) 附子(溫。大熱) 萆薢(平) 狗脊(平。微溫) 芎藭(溫) 側子(大熱) 麻黃(溫。微溫) 杜仲(平。溫) 白蘚皮(寒) 白芨(平。微寒) 豬椒(溫) 漢防己(平。溫) 石斛(平) 葈耳(實溫。葉微寒)

風瘙癢

蛇床子(平) 蒴藋(溫) 烏喙(許穢切。微溫) 景天(平) 蒺藜子(微溫。寒) 楓香(平) 藜蘆(寒。微寒) 枳殼(微寒) 茺蔚子(微溫。寒) 青葙子(微寒)

傷寒

麻黃(溫。微溫) 葛根(平) 杏仁(溫) 前胡(微寒) 柴胡(平。微寒) 大青(大寒) 龍膽(寒。大寒) 芍藥(平。微寒) 薰草(平) 升麻(平。微寒) 牡丹(寒。微寒) 虎掌(溫。微寒) 術(溫) 漢防己(平。溫) 石膏(微寒。大寒) 牡蠣(平。微寒) 貝母(平。微寒) 鱉甲(平) 犀角(寒。微寒) 豉(寒) 羚羊角(溫。微寒) 蔥白(平) 生薑(微溫) 芒硝(大寒) 半夏(生微寒。熟溫) 知母(寒)

時氣

牡蠣(平。微寒) 龍膽(寒。大寒) 犀角(寒。微寒) 蔥白(平) 𦸈𤶭(寒) 大黃(寒。大寒) 石膏(微寒。大寒) 麻黃(溫。微溫) 葛根(平) 杏仁(溫) 黃芩(平。大寒) 白蘚皮(寒) 葳蕤(平) 貝母(平。微寒) 豉(寒) 射干(平。微寒) 生薑(微溫) 茵陳(平。微寒) 羚羊角(溫。微寒) 梔子(寒。大寒) 牡丹(寒。微寒) 大青(大寒) 凝水石(寒。微寒) 水牛角(平) 升麻(平。微寒) 竹茹(微寒) 芍藥(平。微寒) 前胡(微寒) 柴胡(平。微寒)

熱病

犀角(寒。微寒) 葛根(平) 白蘚皮(寒) 小麥(微寒) 知母(寒) 玄參(微寒) 理石(寒。大寒) 長石(寒) 黃芩(平。大寒) 凝水石(寒。大寒) 浮萍草(寒) 敗醬(平。微寒)大青(大寒) 梔子(寒。大寒) 石膏(大寒。微寒) 羚羊角(溫。微寒) 垣衣(寒) 白薇(平。大寒) 滑石(寒。大寒) 景天(平) 升麻(平。微寒) 大黃(寒。大寒) 龍齒(平。微寒) 葶藶(寒。大寒) 茵陳(平。微寒) 楝實(寒) 藍實及葉(寒) 白頸地龍(寒。大寒) 苦參(寒) 朴硝(寒。大寒)

大熱

凝水石(寒。微寒) 石膏(微寒。大寒) 滑石(寒。大寒) 黃芩(平。大寒) 知母(寒)白蘚皮(寒) 玄參(微寒) 茵陳(平。微寒) 鼠李根皮(微寒) 竹瀝(大寒) 梔子(寒。大寒) 地莓(大寒) 芒硝(大寒) 大黃(寒。大寒) 苦參(寒) 沙參(微寒) 白頸地龍(寒。大寒)

勞熱

鱉甲(平) 柴胡(平。微寒) 茵陳(平。微寒) 秦艽(音膠。平) 訶黎勒(溫) 天靈蓋(平) 青蒿(寒) 地骨皮(大寒) 前胡(微寒) 龍膽(寒。大寒) 胡黃連(平) 人參(微寒。微溫) 梔子(寒。大寒) 獺肝(溫) 沙參(微寒) 知母(寒) 貝母(平。微寒) 百部(微溫) 木通(平) 桑根白皮(寒) 桃仁(平) 杏仁(溫) 麥門冬(平。微寒)

勞復

鼠糞(微寒) 豉(寒) 竹瀝(大寒) 龜甲(平) 柴胡(平。微寒) 麥門冬(平。微寒)

瘧病

恆山(寒。微寒) 蜀漆(平。微溫) 牡蠣(平。微溫) 鱉甲(平) 麝香(溫) 麻黃(溫。微溫) 大青(大寒) 防葵(寒) 豬苓(平) 漢防己(平。溫) 茵芋(溫。微溫) 巴豆(溫。生溫。熟寒) 白頭翁(溫) 女青(平) 芫花(溫。微溫) 白薇(平。大寒) 菘蘿(平) 桃(平) 烏梅(平) 雄黃(平。大溫) 菖蒲(溫) 莽草(溫)

霍亂

人參(微寒。微溫) 乾薑(溫。大熱) 術(溫) 附子(溫。大熱) 桂心(大熱) 陳橘皮(溫) 厚朴(溫。大溫) 香葇(音柔。溫) 高良薑(大溫) 麕(溫) 木瓜(溫) 肉豆蔻(溫) 草豆蔻(溫) 丁香(溫)

轉筋

小蒜(溫) 木瓜(溫) 陳橘皮(溫) 雞舌香(微溫) 肉豆蔻(溫) 生薑(微溫) 杉木(微溫)

嘔噦

厚朴(溫。大溫) 香葇(溫) 麕(溫) 人參(微寒。微溫) 附子(溫。大熱) 術(溫) 楠材(微溫) 木瓜(溫) 高良薑(大溫) 丁香(溫) 桂心(大熱) 陳橘皮(溫) 枇杷葉(平) 白豆蔻(溫)

大腹水腫

大戟(寒。大寒) 甘遂(寒。大寒) 澤漆(微寒) 葶藶(寒。大寒) 芫花(溫。微溫) 巴豆(溫。生溫。熟寒) 豬苓(平) 漢防己(平。溫) 澤蘭(微寒) 桑根白皮(寒) 商陸(平) 澤瀉(寒) 郁李仁(平) 海藻(寒) 昆布(寒) 苦𦸈(寒) 赤小豆(平) 瓜蒂(寒) 鱧魚(寒) 鯉魚(寒) 大豆(平) 蕘花(寒。微寒)

腸澼下利

赤石脂(大溫) 龍骨(平。微寒) 牡蠣(平。微寒) 乾薑(溫。大熱) 黃連(寒。微寒) 黃芩(平。微寒) 當歸(溫。大溫) 附子(溫。大溫) 禹餘糧(平。寒) 藜蘆(寒。微寒) 黃柏(寒) 雲實(溫) 礬石(寒) 阿膠(平。微溫) 艾葉(微溫) 陟釐(大溫) 硫黃(大熱) 烏梅(平) 石榴皮(平) 枳實(寒。微寒) 牛角腮(溫) 地榆(微寒) 厚朴(溫。大溫) 白頭翁(溫) 柏葉(平) 白蘘荷(微溫) 赤地利(平) 桃花石(溫) 蠟(溫)

大便不通

朴硝(寒。大寒) 芒硝(大寒) 大戟(寒。大寒) 檳榔(溫) 牽牛子(寒) 郁李仁(平) 大黃(寒。大寒) 巴豆(溫。生溫。熟寒) 蜜(微寒) 大麻子(平) 牛膽(大寒) 豬膽(微寒)

小便淋

滑石(寒。大寒) 冬葵子(寒) 茅根(寒) 蘧麥(寒) 榆皮(平) 石韋(平) 葶藶(寒。大寒) 蒲黃(平) 麻子(平) 琥珀(平) 石蠶(平。寒) 蜥蜴(寒) 胡燕糞(平) 衣中白魚(溫) 亂髮(微溫) 石燕(寒) 車前子(寒) 木通(平) 海蛤(平) 貝齒(平) 硝石(寒。大寒) 黃芩(平。微寒) 冬葵子(寒) 豬苓(平)

小便利

牡蠣(平。微寒) 龍骨(平。微寒) 鹿茸(溫。微溫) 桑螵蛸(平) 漏蘆(寒。大寒) 土瓜根(寒) 雞䏶胵(微寒) 雞腸草(微寒) 山茱萸(平。微溫)

溺血

戎鹽(寒) 鹿茸(溫。微溫) 龍骨(平。微溫) 蒲黃(平) 乾地黃(寒) 牛膝(平) 車前子(寒) 柏子並葉(平。微寒)

消渴

白石英(微溫) 石膏(微寒。大寒) 茯神(平) 麥門冬(平。微寒) 黃連(寒。微寒) 知母(寒) 𦸈𤶭根(寒) 茅根(寒) 枸杞根(大寒) 小麥(微寒) 䈽竹葉(平。大寒) 土瓜根(寒) 葛根(平) 李根(寒) 蘆根(寒) 菰根(大寒) 冬瓜(微寒) 馬乳(冷) 牛乳(微寒) 羊乳(溫) 鉛丹(微寒) 桑根白皮(寒)

黃疸

茵陳(平。微寒) 梔子(寒。大寒) 紫草(寒) 白蘚皮(寒) 牡鼠(微溫) 大黃(寒。大寒) 瓜蒂(寒) 秦艽(平) 𦸈𤶭(寒)

上氣咳嗽

麻黃(溫。微溫) 杏仁(溫) 白前(微溫) 陳橘皮(平) 紫菀(溫) 桂心(大熱) 款冬花(溫) 五味子(溫) 細辛(溫) 蜀椒(溫。大熱) 半夏(生微寒。熟溫) 生薑(微溫) 桃仁(平) 紫蘇子(溫) 射干(微溫) 芫花根並花(溫。微溫) 百部根(微溫) 乾薑(溫。大熱) 貝母(平。微寒) 皂莢(溫)

肺痿

蒺藜子(溫。微寒) 人參(微寒。微溫) 茯苓(平) 天門冬(平。大寒) 麥門冬(平。大寒) 豬蹄(小寒) 白石英(微溫) 蛤蚧(平) 薏苡仁(微寒)

嘔吐

厚朴(溫。大溫) 陳橘皮(溫) 人參(微寒。微溫) 半夏(生微寒。熟溫) 麥門冬(平。微寒) 生薑(微溫) 白芷(溫) 鉛丹(微寒) 雞子(微寒) 薤白(溫) 甘竹葉(平。大寒) 附子(溫。大熱)

痰飲

大黃(寒。大寒) 甘遂(溫。大寒) 芒硝(大寒) 茯苓(平) 柴胡(平。微寒) 前胡(微寒) 術(溫) 細辛(溫) 旋覆花(微溫) 厚朴(溫。大溫) 人參(微寒。微溫) 枳實(寒。微寒) 陳橘皮(溫) 半夏(生。微寒。熟。溫) 生薑(微溫) 甘竹葉(平。大寒) 蕘花(寒。微寒) 高良薑(大熱) 烏頭(溫。大熱) 芫花(溫。大溫)

宿食

大黃(寒。大寒) 巴豆(溫。生溫。熟寒) 朴硝(寒。大寒) 柴胡(平。微寒) 術(溫)。桔梗(微溫) 厚朴(溫。大溫) 皂莢(溫) 曲(熱) 柏(溫) 檳榔(溫)

腹脹滿

麝香(溫) 甘草(平) 人參(微寒。微溫) 皂莢(溫) 術(溫) 乾薑(溫。大熱) 百合(平) 厚朴(溫。大溫) 菴䕡子(微寒。微溫) 枳實(寒。微寒) 桑根白皮(溫) 大豆黃卷(溫) 旋覆花(微溫) 香葇(溫) 訶黎勒(溫) 草豆蔻(溫) 蓽澄茄(溫)

心腹冷痛

當歸(溫。大溫) 芍藥(平。微溫) 桔梗(微溫) 乾薑(溫。大熱) 桂心(大熱) 蜀椒(溫。大熱) 附子(溫。大熱) 吳茱萸(溫。大熱) 烏頭(溫。大熱) 甘草(平) 礜石(大熱。生溫。熟熱) 術(溫) 戎鹽(寒) 芎藭(溫) 厚朴(溫。大溫) 蓬莪朮(平) 高良薑(大溫) 蜂子(平。微寒) 肉豆蔻(溫) 小蒜(溫)

腸鳴

丹參(微寒) 海藻(寒) 昆布(寒) 半夏(生微寒。熟溫)

心下滿急

茯苓(平) 枳實(寒。微寒) 半夏(生微寒。熟溫) 術(溫) 生薑(微溫) 百合(平) 青橘皮(微溫) 菴䕡子(微寒。溫) 杏仁(溫)

虛冷氣

蓽茇(溫) 胡椒(大溫) 阿魏(平) 吳茱萸(溫。大熱) 厚朴(溫。大溫) 桂心(大熱) 木香(溫) 乾薑(溫。大熱) 白豆蔻(大溫) 丁香(溫) 術(溫) 京三稜(平) 蓽澄茄(溫) 益智子(溫) 高良薑(大溫) 訶黎勒(溫) 艾葉(微溫)

心煩

石膏(微寒。大寒) 滑石(寒。大寒) 杏仁(溫) 梔子(寒) 茯苓(平) 貝母(平。微寒) 木通(平) 李根(微寒) 甘竹瀝(大寒) 烏梅(平) 雞子(微寒) 豉(寒) 甘草(平) 知母(寒) 王不留行(平) 石龍芮(平) 玉屑(平) 酸棗仁(平) 凝水石(寒。微寒)

積聚癥瘕

空青(寒。大寒) 芒硝(大寒) 朴硝(寒。大寒) 硫黃(大熱) 胡粉(寒) 礜石(大熱。生溫。熟熱) 大黃(寒。大寒) 狼毒(平) 巴豆(溫。生溫。熟熱) 附子(溫。大熱) 烏頭(溫。大熱) 苦參(寒) 芫花(溫。微溫) 柴胡(平。微寒) 鱉甲(平) 蜈蚣(溫) 豬肚(微溫) 白馬溺(微寒) 鮀甲(微溫) 蜀漆(平。微溫) 甘遂(寒。大寒) 貫眾(微寒) 京三稜(平)

中惡

鬼箭(寒) 芍藥(平。微寒) 牛黃(平) 雄黃(平。大溫) 硃砂(微寒) 麝香(溫) 芎藭(溫) 吳茱萸(溫。大熱) 烏頭(溫。大熱) 當歸(溫。大溫) 升麻(平。微寒) 桃仁(微溫) 葈耳(實溫。葉微寒) 桃皮(平) 桃膠(平) 桔梗(微溫) 乾薑(大熱)

鬼疰

芫青(微溫) 獺肝(微寒。平) 龍齒(平。微寒) 雷丸(寒。微寒) 白蘚皮(寒) 牛黃(平) 鹽(寒) 蚱蟬(寒) 雄黃(平。大溫) 敗天公(平) 鬼臼(溫。微寒) 野葛(溫) 虎骨(溫) 金牙(平) 代赭(寒) 安息香(平)

屍疰病

鸛骨(平) 虎骨(平) 麝香(溫) 貍骨(溫) 卷柏(溫。平。微寒) 野葛(溫) 雄黃(平。大溫)

驚邪

雄黃(平。大溫) 硃砂(微寒) 紫石英(溫) 茯神(平) 龍膽(寒。大寒) 龍齒(平。微寒) 防葵(寒) 鬼臼(溫。微溫) 升麻(平) 麝香(溫) 人參(微寒。微溫) 沙參(微寒) 桔梗(微溫) 白薇(平。大溫) 遠志(溫) 柏子仁(平) 鬼箭(寒) 鬼督郵(平) 小草(溫) 卷柏(溫。平。微寒) 紫菀(溫) 羚羊角(溫。微寒) 鮀甲(微溫) 丹雄雞(微溫。微寒) 犀角(寒。微寒) 蚱蟬(寒) 茯苓(平)

驚悸

硃砂(微寒) 人參(微寒。微溫) 茯神(平) 龍齒(平。微寒) 柏實(平) 沙參(微寒) 羚羊角(溫。微寒) 桔梗(微溫) 遠志(溫) 銀屑(平) 紫石英(溫) 金屑(平)

癲癇

龍齒角(平。微寒) 牛黃(平) 防葵(寒) 牡丹(寒。微寒) 白蘞(平。微寒) 莨菪子(溫) 雷丸(寒。微寒) 鉤藤(微寒) 白殭蠶(平) 蛇床(平) 蛇蛻(平) 蜣螂(寒) 白馬目(平) 鉛丹(微寒) 蚱蟬(寒) 白狗血(溫) 豚肉(溫) 豬牛犬等齒(平) 銀屑(平) 升麻(平。微寒) 露蜂房(平) 蛇銜(溫) 熊膽(寒) 雀甕(平)

喉痹病

升麻(平。微寒) 射干(平。微寒) 杏仁(溫) 棘針(寒) 蒺藜子(溫。微寒) 絡石(溫。微寒) 百合(平) 堇竹葉(平。大寒) 莽草(溫) 苦竹葉(大寒)

噎病

羚羊角(溫。微寒) 木通(平) 青竹茹(微寒) 頭垢(微寒) 蘆根(寒) 牛齝(平) 舂杵細糖(平)

骨鯁

貍頭骨(溫) 獺骨(平) 鸕鶿骨(平。微寒) 獺足(平)

齒痛

當歸(溫。大溫) 獨活(平。微溫) 細辛(溫) 蜀椒(溫。大熱) 芎藭(溫) 附子(溫。大熱) 莽草(溫) 礬石(寒) 蛇床子(平) 生地黃(大寒) 莨菪子(溫) 雞舌香(微溫) 車下李根(平) 馬懸蹄(平) 雄雀糞(溫)

口瘡

黃連(寒。微寒) 黃柏(寒) 龍膽(寒。大寒) 升麻(平。微寒) 大青(大寒) 苦竹葉(大寒) 蜜(平。微寒) 酪(寒) 酥(微寒) 豉(寒)

吐唾血

羚羊角(溫。微寒) 鹿角膠(平。溫) 戎鹽(寒) 柏葉。艾葉(微溫) 雞酥(微溫) 生地黃(大寒) 刺薊(溫) 蠐螬(微寒。微溫) 飴糖(微溫) 伏龍肝(微溫) 牛膝(平) 馬通(微溫) 桑根白皮(寒)

鼻衄血

礬石(寒) 蒲黃(平) 天名精(寒) 刺薊(溫) 雞酥(微溫) 溺葉(微溫) 桑耳(平) 竹茹(微寒) 蝟皮(平) 溺垽(平) 藍(大寒) 狗膽(平) 亂髮(溫) 生地黃(大寒)

鼻壅

木通(平) 細辛(溫) 桂心(大熱) 蕤𢖷(溫。微寒) 薰草(平) 瓜蒂(寒)

耳聾

磁石(寒) 菖蒲(溫) 蔥涕(平。溫) 雀腦(平) 白鵝骨(微寒) 鯉魚腦(寒) 絡石(溫。微寒) 白頸地龍(寒。微寒) 烏雞骨(平) 土瓜根(寒) 龍腦(微寒)

鼻瘜肉

藜蘆(寒。微寒) 礬石(寒) 木通(平) 地膽(平) 白狗膽(平) 雄黃(平。大溫) 礜石(大熱。生溫。熟熱)

目赤熱痛

黃連(寒。微寒) 蕤仁(溫。微寒) 石膽(寒) 空青(寒。大寒) 曾青(小寒) 決明(平。微寒) 黃柏(寒) 梔子(寒。大寒) 薺子(溫) 苦竹葉(大寒) 雞子白(微寒。平) 鯉魚膽(寒) 田中螺(大寒) 車前(寒) 秦皮(微寒。大寒) 菥蓂子(微溫)

目膚翳

秦皮(微寒。大寒) 細辛(溫) 真珠(寒) 貝齒(平) 石決明(平) 麝香(溫) 鬼臼(溫。微溫) 伏翼(平) 青羊膽(平) 蠐螬汁(微溫。寒) 菟絲子(平) 珊瑚(平)

明目

車前子(微寒) 柏子仁(平) 細辛(溫) 菥蓂子(微溫) 秦椒(生溫。熟寒) 地膚子(寒) 決明子(平。微寒) 蔓荊子(微溫。寒) 烏雄雞(微寒) 羚羊角(溫。微寒) 青羊膽(溫) 螢火(微溫) 鯉魚膽(寒) 空青(寒) 蕪青子(溫) 龍腦(微寒) 莧實(寒。大寒) 茺蔚子(微溫。寒) 伏翼(平)

通聲

菖蒲(溫) 鍾乳(溫) 孔公孽(溫) 皂莢(溫) 苦竹葉(寒) 麻油(微寒) 木通(平)

面皯疱

菟絲子(平) 麝香(溫) 熊脂(微寒。溫) 葳蕤(平) 藁本(微寒。溫) 木蘭皮(寒) 梔子(寒。大寒) 紫草(寒) 冬瓜子(平。溫) 白殭蠶(平) 蜀水花(平) 白附子(平)

發禿落

桑上寄生(平) 秦椒(生溫。熟寒) 蔓荊子(微寒。溫) 桑根白皮(寒) 麻子仁(平) 桐葉(寒) 豬膏(微寒) 雁肪(平) 馬鬐膏(微寒) 松葉(溫) 雞肪(微溫。寒) 棗根(溫。平) 浮萍草(寒) 蓮子草(平。寒)

滅瘢

鷹糞白(平) 白殭蠶(平) 衣中白魚(溫) 白附子(平) 蜜陀僧(平)

金瘡

石膽(寒) 薔薇(溫。微寒) 地榆(微寒) 艾葉(微溫) 王不留行(平) 白頭翁(溫) 釣樟根(平) 水陽花(寒) 石灰(溫) 狗頭骨(平) 桑根白皮(寒) 突厥白(寒)

踒折

牡鼠(微溫) 生龜(平) 生地黃(大寒) 烏雄雞血(平) 烏雞骨(平) 李核仁(平) 無名異(平) 自然銅(平)

瘀血

蒲黃(平) 琥珀(平) 羚羊角(溫。微寒) 牛膝(平) 大黃(寒。大寒) 干大黃(寒) 朴硝(寒。大寒) 紫參(寒。微寒) 桃仁(平) 虎杖(微溫) 茅根(寒) 䗪蟲(寒) 虻蟲(微寒) 水蛭(平。微寒) 蜚蠊(寒) 牡丹(寒。微寒) 菴䕡子(微寒。溫) 天名精(寒)

火灼

柏白皮(微寒) 胡麻(平) 鹽(寒) 豆醬(冷) 井底泥(寒) 醋(溫) 黃芩(平。大寒) 牛膝(平) 梔子(寒。大寒)

癰疽

絡石(溫。微寒) 黃耆(微溫) 白蘞(平。微溫) 烏喙(微溫) 木通(平) 敗醬(平。微寒) 白芨(平。微寒) 大黃(寒。大寒) 半夏(生微寒。熟溫) 玄參(微寒) 薔薇(溫。微寒) 鹿角(溫。微溫) 蝦蟆(寒) 土蜂房(平) 伏龍肝(微溫) 甘蕉根(大寒) 升麻(平。微寒)

惡瘡

雄黃(平。大溫) 雌黃(平。大寒) 胡粉(寒) 硫黃(溫。大熱) 礬石(寒) 松脂(溫) 蛇床子(平) 地榆(微寒) 水銀(寒) 蛇銜(溫) 白蘞(平。微寒) 漏蘆(寒。大寒) 黃柏(寒) 占斯(溫) 雚菌(微溫) 莽草(溫) 青葙子(微寒) 白芨(平。微寒) 楝實(寒) 防己(平) 狼跋(寒) 桐葉(寒) 虎骨(平) 豬肚(微溫) 䕡茹(寒。微寒) 藜蘆(寒。微寒) 石灰(溫) 貍骨(溫) 鐵漿(平) 馬鞭草(平)

漆瘡

蟹(寒) 茱萸皮(溫。大寒) 苦芺(微寒) 雞子白(微寒) 鼠(微溫) 井中苔萍(大寒) 秫米(微寒) 芒硝(大寒) 黃櫨木(微寒) 杉木(微溫)

癭瘤

小麥(微寒) 海藻(寒) 昆布(寒) 交蛤(平) 半夏。貝母(平。微寒) 木通(平) 菘蘿(平) 連翹(平) 白頭翁(溫) 海蛤(平) 生薑(微溫)

瘺瘡

雄黃。(平。大寒) 礜石。恆山(寒。微寒) 狼毒(平) 側子(大熱) 連翹(平) 昆布(寒) 貍骨(溫) 王不留行(平) 斑蝥(寒) 地膽(寒) 鱉甲(平) 蝦蟆(寒) 漏蘆(寒。大寒) 蛇銜(溫) 礬石(寒)

五痔

桐葉(寒) 萹蓄(平) 蝟皮(平) 豬懸蹄(平。寒) 黃耆(微溫) 槐實(寒) 槐鵝(微寒) 柏葉(平) 艾葉(微溫) 赤石脂(大溫) 龜甲(平) 鱉甲(平)

脫肛

鱉頭(平) 卷柏(溫。平。微寒) 鐵精(微溫) 東壁土(平) 蝸牛(寒) 生鐵(微寒)

蜇瘡

青葙子(微寒) 苦參(寒) 蚺蛇膽(寒) 蝮蛇膽(寒) 大蒜(溫) 戎鹽(寒) 艾葉(微寒) 馬鞭草(平)

蛇蟲

薏苡根(平) 雚菌(平。微溫) 乾漆(溫) 楝根(微寒) 茱萸根(溫。大熱) 艾葉(微溫) 石榴皮(平) 鶴蝨(平) 檳榔(溫) 龍膽(寒。大寒)

寸白

檳榔(溫) 蕪荑(平) 貫眾(微寒) 狼牙(寒) 雷丸(寒。微寒) 青葙子(微寒) 青橘皮 吳茱萸(溫。大熱) 石榴根(平) 榧子(平)

虛勞

硃砂(微寒) 空草(寒。大寒) 鍾乳(溫) 紫石英(溫) 白石英(微寒) 磁石(寒) 龍骨(平。微寒) 茯苓(平) 黃耆(微溫) 乾地黃(寒) 茯神(平) 天門冬(平。大寒) 薯蕷(溫。平) 石斛(平) 沙參(微寒) 人參(微寒。溫) 玄參(微寒) 五味子(溫) 肉蓯蓉(微溫) 續斷(微溫) 澤瀉(寒) 牡丹(寒。大寒) 芍藥(平。微寒) 牡桂(溫) 遠志(溫) 當歸(溫。大溫) 牡蠣(平。微寒) 五加皮(溫。微寒) 棘刺(平。溫) 覆盆子(平) 巴戟(微溫) 牛膝(平) 杜仲(平。溫) 柏子仁(平) 桑螵蛸(平) 石龍芮(平) 石南(平) 桑根白皮(寒) 地榆子(寒) 車前子(寒) 麥門冬(平。微寒) 乾漆(溫) 菟絲子(平) 蛇床子(平) 枸杞子(微寒) 大棗(平) 麻子(平) 枸杞根(寒。大寒)

陽萎

白石英(微溫) 陽起石(微溫) 巴戟(微溫) 肉蓯蓉(微溫) 五味子(溫) 蛇床子(平) 地膚子(寒) 鐵精(微溫) 白馬莖(平) 菟絲子(平) 原蠶蛾(熱溫) 狗陰莖(平) 雀卵(溫) 天雄(溫。大溫) 覆盆子(平) 石南(平) 山茱萸(平。微溫)

陰㿉

海藻(寒) 鐵精(微溫) 貍陰莖(溫) 狐陰莖(微寒) 蜘蛛(寒) 蒺藜子(溫。微寒) 鼠陰(平)

囊濕

五加皮(溫。微寒) 槐皮(微寒) 黃柏(寒) 虎掌(微溫) 菴䕡子(微寒。溫) 蛇床子(平) 牡蠣(平。微寒)

泄精

韭子(溫) 龍骨(平。微溫) 鹿茸(溫。微溫) 牡蠣(平。微寒) 小草(溫) 桑螵蛸(微溫) 菟絲子(平) 棘刺(寒) 石榴皮(平) 鹿獐骨(微溫) 澤瀉(寒) 鍾乳(溫) 車前子葉(寒)

好眠

木通(平) 孔公孽(溫) 馬頭骨(微寒) 牡鼠目(平) 茶茗(微寒) 沙參(微寒)

不得眠

酸棗仁(平) 榆葉(平) 細辛(溫) 乳香(溫)

腰痛

杜仲(平。溫) 萆薢(平) 狗脊(平。微溫) 梅實(平) 鱉甲(平) 五加皮(溫。微寒) 菝葜(平。溫) 爵床(寒) 牛膝(平) 鹿茸(溫。微溫) 附子(溫。大熱) 鹿角膠(平。溫) 續斷(微溫) 烏喙(微溫)

諸疼痛

當歸(溫。大溫) 菴䕡 子(微寒。溫) 芎藭(溫) 續斷(微溫) 骨碎補(溫) 沒藥(平) 質汗(溫) 芍藥(平)

血氣

乾地黃(寒) 延胡索(溫) 蒲黃(平) 荷葉(平。寒) 艾葉(微溫) 大黃(寒。大寒) 麒麟竭(平) 米醋(溫) 桑木耳(平) 當歸(溫。大溫) 牛角腮(平) 藕(平。寒) 紅藍花(溫) 白茅花(平) 薑黃(大寒) 質汗(溫) 芎藭(溫) 劉寄奴(溫) 桂(大熱) 桃仁(平) 芍藥(平。微寒) 牡丹(寒。微寒)

崩中

石膽(寒) 禹餘糧(平。寒) 赤石脂(大溫) 代赭(寒) 牡蠣(平。微寒) 龍骨(平。微寒) 蒲黃(平) 白殭蠶(平) 牛角腮(平) 紫葳(微寒) 桑木耳(平) 烏賊魚骨(微寒) 生地黃(大寒) 黃柏(寒) 茅根(寒) 艾葉(微溫) 鮀甲(微溫) 馬蹄甲(平) 鹿角膠(溫。平) 阿膠(平。微寒) 丹雄雞(微溫。寒) 鹿茸(溫。微溫) 刺薊根(溫) 馬通(微溫) 伏龍肝(微溫) 乾地黃(寒) 柏葉(平) 鬼箭(寒) 續斷(微溫) 地榆(微寒)

月閉

鼠婦(溫。微寒) 䗪蟲(寒) 水蛭(平。微寒) 蠐螬(微溫。寒) 桃仁(平) 貍陰莖(溫) 土瓜根(寒) 牡丹(寒。微寒) 牛膝(平) 占斯(溫) 虎杖(微溫) 陽起石(微溫) 桃毛(平) 白堊(溫) 銅鏡鼻(平) 虻蟲(微寒) 菴䕡子(微寒。溫) 卷柏(平。溫。微寒) 乾漆(溫) 大黃(寒。大寒) 茅根(寒)

無子

紫石英(溫) 鍾乳(溫) 陽起石(微溫) 紫葳(微寒) 桑螵蛸(平) 艾葉(微溫) 秦皮(微寒。大寒) 卷柏(溫。平。微寒)

安胎

紫葳(微寒) 鹿角膠(平。溫) 桑寄生(平) 鯉魚(寒) 烏雌雞(溫) 蔥白(平) 阿膠(平。微寒)

墮胎

雄黃(平。大溫) 雌黃(平。大寒) 水銀(寒) 胡粉(寒) 朴硝(寒。大寒) 飛生蟲(平) 溲疏(寒。微寒) 大戟(寒。大寒) 巴豆(溫。生溫。熟寒) 野葛(溫) 牛黃(平) 藜蘆(寒。微寒) 牡丹(寒。微寒) 牛膝(平) 槐子(寒) 桂心(大熱) 皂莢(溫) 䕡茹(寒。微寒) 羊躑躅(溫) 鬼箭(寒) 薏苡仁(微寒) 蘧麥(寒) 附子(溫。大熱) 天雄(溫。大溫) 烏頭(溫。大熱) 烏喙(微溫) 側子(大熱) 蜈蚣(溫) 地膽(寒) 斑蝥(寒) 芫青(微溫) 葛上亭長(微溫) 水蛭(微寒。平) 虻蟲(微寒) 䗪蟲(寒) 蠐螬(微溫。寒) 蝟皮(平) 蜥蜴(寒) 蛇蛻(平) 蟹爪(寒) 芒硝(大寒) 蕘花(寒。微寒) 麝香(溫) 蚱蟬(寒) 代赭(寒) 狼牙(寒) 射罔(溫。大熱) 生鼠(微溫) 桃仁(平) 虎掌(溫。微寒) 鬼臼(溫。微溫) 狼毒(平) 土瓜根(寒) 半夏(平) 硇砂(大熱) 螻蛄(寒) 莽草(溫)

難產

槐子(寒) 桂心(大熱) 滑石(寒。大寒) 貝母(平。微寒) 蒺藜 子(溫。微寒) 酸漿(平。寒) 蚱蟬 生鼠肝(平) 皂莢(溫) 烏雄雞肝 血(溫) 馬銜(平) 弓弩弦(平) 敗醬(平。微寒) 榆皮(平) 蛇蛻(平) 冬葵子(寒) 兔頭(平) 海馬(寒) 伏龍肝(溫) 飛生蟲(溫)

產後腹痛

羖羊角(溫。微寒) 大豆(平) 秦椒(生溫。熟寒) 羚羊角(寒。微寒) 紅藍花(溫) 乾地黃(寒) 當歸(溫。大溫) 豉(寒) 芍藥(平。微寒) 地榆(微寒) 澤蘭(微溫)

下乳汁

鍾乳(溫) 漏蘆(寒。大寒) 蠐螬(微溫。寒) 𦸈𤶭(寒) 土瓜根(寒) 豬四足(小寒) 冬葵子(寒) 木通(平) 狗四足(平)

中蠱

桔梗(微溫) 鬼臼(溫。微寒) 犀角(寒。微寒) 斑蝥(寒) 芫青(微溫) 射罔(溫。大熱) 鬼督郵(平) 葛上亭長(微溫) 白蘘荷(微溫) 敗鼓皮(平) 藍子(寒) 羖羊角(溫。微寒)

出汗

麻黃(溫。微溫) 蔥白(平) 乾薑(溫。大熱) 葛根(平) 石膏(微寒。大寒) 貝母(平。微寒) 吳茱萸(溫。微溫) 桂心(大熱) 附子(溫。大熱) 豉(寒) 生薑(微溫) 薄荷(溫) 蜀椒(溫。大熱)

止汗

麻黃根(微寒) 半夏(生。微寒。熟。溫) 牡蠣(平。微寒) 杜仲(平。溫) 枳實(寒。微寒) 菘蘿(平)

吐藥

恆山(寒。微寒) 菘蘿(平) 烏梅(平) 鹽(寒) 砒霜(平)

卷十八

本草藥性異名

玉石部

硃砂 一名珠砂(作朱名真朱)。丹砂。豆砂。雲母砂。米砂。光明砂。土砂。馬牙砂。石砂。無重砂。

玉屑 一名白玉。綠玉。烏玉。

玉泉 一名玉札。玉液。瓊漿。

雲母 一名云珠。雲華。雲英。雲液。云砂。磷石。

石鐘乳 一名公乳。蘆石。夏石。竹乳。

礬石 一名羽𦱌。羽澤(青白者名馬齒礬。黃黑者名雞屎礬)。

礬 有五種。青礬。白礬。黃礬。黑礬。絳礬。

硝石 一名芒硝。朴硝。馬牙硝。生硝。

滑石 一名液石。共石。脫石。番石。

石膽 一名畢石。黑石。棋石。銅勒。空青。曾青。

禹餘糧 一名白餘糧。

太一餘糧 一名石腦。

白石英 黃端白稜名黃石英。赤端名赤石英。青端名青石英。黑端名黑石英。紫端名紫石英。

白石脂 一名白符。

黑石脂 一名石涅。石墨。白青。綠青。石中黃子。無名異。菩薩石。婆娑石。綠礬。柳絮石。扁青。

雄黃 一名黃金石。石黃。薰黃。

食鹽 一名光明鹽。戎鹽。石鹽。馬齒鹽。井鹽。青鹽。臭鹽。白鹽。黑鹽。柔鹽。酸鹽。赤鹽。

雌黃 一名石榴黃。赤色者名石亭脂。青色者號冬結石。半黑半白者名神驚石。土硫黃。

水銀 一名汞。

石膏 一名細理石。

金屑 一名生金。

鐵屑 一名硃砂銀。

靈砂 一名二氣砂。

水銀粉 一名汞粉。

磁石 一名玄石。處石。磁君。

四面吸鐵 一斤者名延年砂。四面吸鐵八兩者號續未石。四面吸鐵五兩者號曰磁石。

玄石 一名玄水石。虔石。綠鹽。

凝水石 一名白水石。寒水石。淩水石。

陽起石 一名白石。石生。羊起石。

孔公孽 一名通石。

殷孽 一名姜石。

蜜陀僧 一名沒多生。

鐵精 一名鐵爇。淬鐵水刀煙。鐵漿。鐵稱錘。鐵華粉。生鐵。鐵粉。

鐵落 一名鐵液。鋼鐵。柔鐵。

石腦 一名石飴餅。

理石 一名立制石。肌石。珊瑚。

石蟹 一名浮石。

長石 一名方石。真理石。土石。馬銜。

礪石 一名磨石。

石花 一名乳石。桃花石。

光明鹽 一名石鹽。

石床 一名乳床。逆石。

膚青 一名推青。推石。馬腦。太陰玄精石。鹽精。車轄。

伏龍肝 釜月中墨。一名釜臍墨。

石灰 一名惡灰。希灰。煅石。石煅。

礜石 一名青分石。立制石。固陽石。白礜石。大白石。澤乳。食鹽。鼠鄉。砒霜。鍾墨。

硇砂 一名北亭砂。狄鹽。

鉛丹 一名鉛華。黃丹。

鉛 一名錫鉛。

粉錫 一名解錫(今化鉛作胡粉也)。定粉。赤銅。一名赤金。銅落。

自然銅 一名石髓鉛。

銅青 一名銅綠。

錫 一名白鑞。

代赭石 一名須丸。血師。赤土。石燕。

戎鹽 一名胡鹽。大鹽。滷鹽。漿水。井華水。菊花水。地漿。臘泉水。

半天河 一名竹籬頭水。熱湯。

白堊 一名白善。

冬灰 一名藜灰。

青琅玕 一名石珠。

特生礜石 一名蒼礜石。鼠毒。

握雪礜石 一名化公石。石腦。梁上塵。

土殷孽 一名土乳。車脂。釭中膏。鍛灶灰。淋石。

方解石 一名黃石。方石。

礞石 一名青礞石。姜石。粗黃石。井泉石。

蒼石 一名蒼礜。

花蕊石 一名花乳石。石蠶。石腦。白磁瓦。烏克瓦。不灰木。氣砂。

硼砂 一名鵬砂。

鉛霜 一名鉛白霜。

草部

黃精 一名重樓。菟竹。雞格。救窮草。鹿竹。垂珠。黃芝。

菖蒲 一名菖陽。蕘韭。

菊 一名節華。日精。女節。女華。女莖。更生。周盈。傅延年。菊花。陰成。苦薏。珠子菊。回蜂菊。羊歡草。地薇蒿。荼苦蒿。

三月名玉英。六月名容。九月名金精。十二月名長生。

以上用各月寅日收。

人參 一名人蓡。鬼蓋。神草。人銜。土精。血參。

術 一名山薊。山姜。山連。山芥。天薊。山精。吃力伽。楊桴。桴薊馬薊。

天門冬 一名顛勒。顛棘。滿冬。地門冬。門冬。

牛膝 一名百倍。

甘草 一名蜜甘。美草。蜜草。蕗草。𦣛大苦。國老。

地黃 一名地髓。芐。⿰虫忽。浮水者為天黃。半沉半浮者人黃。沉下者為地黃。

菟絲子 一名菟蘆。菟縷。唐蒙。玉女。赤綱。菟累。女蘿。

茺蔚 一名益母。益明。大札。貞蔚。郁臭草。萑蓷。苦低草。負擔。夏枯草。

遠志 一名棘菀。葽繞。細草。葉乃小草。

木香 一名蜜香。一名女萎。熒。地節。玉竹。萎蕤。馬薰。委萎。青黏。黃芝。

防葵 一名藜蓋。房苑。爵離。農果。利茹。方蓋。

柴胡 一名地薰。山菜。茹草。茈姜。爾雅云一名藐干。葉名芸蒿。

麥門冬 一名禹韭。禹餘糧。虋冬。忍冬。忍凌。不死草。僕壘。隨脂。羊韭。愛韭。馬韭。羊蓍。

獨活 一名羌活。羌青。護羌使者。胡王使者。獨搖草。

青木香 一名五香。一名五木。

升麻 一名周麻(一云。升麻是落新婦根也)。又謂之雞骨升麻。

車前子 一名當道。芣莒。蝦蟆衣。牛遺。勝寫。馬寫。牛舌草。

薯蕷 一名山芋。玉延。土藷。藷薯。山羊。修脆。兒草。藷。

薏苡仁 一名解蠡。屋菼。芑實。𧆐米。䅻珠。

澤瀉 一名水瀉。及瀉。芒芋。鵠瀉。蕍藛。

龍膽 一名陵遊。俗呼為草龍膽。又有山龍膽。

細辛 一名小辛。細莘。少辛。

石斛 一名林蘭。樊生。杜蘭。石蘧。又一種名水斛。麥斛。雀髀斛。一名谷菜。白草。苦菜。鬼目草。又有蔛菜。

巴戟天 一名三蔓草。不凋草。

白蒿 一名蘩。皤蒿也。蓬蒿。由胡。旁勃。

赤箭 一名離母。鬼督郵。合離草。獨搖芝。

菴䕡子 一名菥蓂 大蕺。馬辛。大薺。菥蓂子。老薺。

赤芝 一名丹芝。青芝 一名龍芝。黑芝 一名玄芝。白芝 一名玉芝。黃芝 一名金芝。紫芝 一名木芝。瑞芝。瑞草。

卷柏 一名萬歲。豹足求股。交時。藍實。

絡石 一名石鯪。石蹉。略石。明石。領石。懸石。耐冬。石血。石龍藤。木蓮。地錦。地噤。滂藤。薜荔。土豉藤。長春藤。木蓮藤。龍鱗。

黃連 一名玉連。支連。

芎藭 一名胡藭。香果。馬銜芎藭。京芎。雀腦芎。葉苗名薇蕪。蘼蕪(葉也)。茳蘺(苗也)。

蒺藜子 一名旁通。屈人。止行。茨。休羽。升推。即藜。據於蒺藜。詩云。牆有茨。不可掃也。

防風 一名銅芸。茴草。百枝。屏風。簡根。百蜚。

黃耆 一名戴糝。戴椹。獨椹。⿲禾呈糸草。蜀脂。百本。王孫。又一種名曰白水耆。赤水耆。木耆。

肉蓯蓉 一名肉鬆容。

香蒲 一名蒲釐。花黃細若金粉。香蒲。蒲黃苗也。俗名蒲槌。亦謂之蒲萼。一名睢。醮香茅。甘蒲。菖蒲。菁蒲。臭蒲。

續斷 一名龍豆。屬折。接骨。南草。諾藤。馬薊。

漏蘆 一名野蘭。莢蒿。根名鹿驪。老公花。鬼油麻。木藜蘆。

營實 一名薔薇。薔麻。牛棘。牛勒。薔蘼。山棘。

天名精 一名麥句姜。蝦蟆藍。豕首。玉門精。彘顱。蟾蜍蘭。覲。莃薟。豨首。鹿活草。天蔓菁。地菘。天蕪精。茢薽豕首。大鞠蘧麥。劉𢣺草。

決明子 一名馬蹄決明。蔞蒿子。薢茩芵茪䔖。關西謂之薢茩。又石決明。

丹參 一名紉蟬草。赤參。逐馬。奔馬草。山參。木羊乳。

茜根 一名地血。茹藘。茅搜。茜。牛蔓。

飛廉 一名漏蘆。天薺。伏豬。飛輕。伏兔。飛雉。木禾。

五味子 一名會及。玄及。菋。壯味。荎藸。

旋花 一名筋根花。旋覆花。續筋根。㹠腸草。鼓子花。

千歲虆 一名虆蕪。蘡薁藤。苣瓜。葛虆。

蘭草 一名水香。太吳。蘭香。煎澤草。蘭澤草。香水蘭。忍冬香。蘭澤香。都梁香。

蛇床子 一名蛇粟。虺床。蛇米。思益。繃毒。棗棘。薔蘼。肝馬床。

地膚子 一名地葵。地麥草。涎衣草。益明。落帚子。鴨舌草。苗名獨帚。

景天 慎火。一名火母。一名杜蘅。杜蓮。白芩。白蓮。杜若。若芝。土滷(杜蘅也)。楚蘅(杜若也)。

沙參 一名知母。苦心。志取。虎鬚。白參。識美。文希。

茵陳蒿 俗雲龍腦薄荷。

白兔藿 一名白葛。

徐長卿 一名鬼督郵。別仙蹤。

石龍芻 一名龍鬚草。草續斷。龍珠。龍華。懸莞。方賓。

薇銜 一名麋銜。承膏。承肌。無心。茺蔚。吳風草。鹿銜草。

雲實 一名損實。雲英。天豆。臭草。羊石子草。馬豆。又苗名草雲母。

王不留行 一名禁宮花。剪金花。剪金草。

鬼督郵 一名獨搖草。白花藤。

地不容 一名解毒子。

乾薑(生薑) 一名母姜。

葈耳實 一名胡葈子。地葵子。葹。常思。羊負來。蒼耳子。江東呼為常葈。一云卷耳子。苓耳。幽洲人謂之爵耳子。或謂耳璫草。或謂白鬍葈。俗呼道人頭。

麻黃 一名卑相。龍沙。卑鹽。

葛根 一名葛脰。花一名雞齊根。鹿藿。黃斤。

栝蔞 實名黃瓜。果蓏。藥皮。澤姑。天瓜。果裸。地樓。

苦參 一名水槐。苦𧄹。地槐。兔槐。驕槐。白莖。虎麻。芩莖綠。白陵郎。春生。

當歸 一名干歸。馬尾當歸。草當歸。真當歸。蠶頭當歸。山蘄。

芍藥 一名白芍。余容。犂食。解食。鋋。牛亭。可離。合歡忘憂。

通草 一名丁翁。附支。南人或名燕𧄏。或名烏覆。王翁木通。通脫木。活茺寇脫依商。子。名𧄏子。

蠡實 一名荔實。劇草。三堅。豕首。馬蘭子。荔挺。呼為旱蒲。亦為豚耳。

瞿麥 一名巨句麥。大菊。大蘭。杜母草。燕麥。蘧麥。又云石竹。

玄參 一名重臺。玄臺。鹿腸。正馬。咸。端。逐馬。

百合 一名重箱。摩羅。中逢花。強瞿。重邁。中庭。

秦花 一名秦瓜。

知母 一名蚔母。連母。野蓼。地參。水參。水浚。貨母。蚔母。女雷。女理。兒草。鹿列。韭逢。兒踵草。東根。水須。沈燔。𦊙。莐藩。昌支。

貝母 一名空草。藥實。苦花。苦菜。𦯶草勤母。虻。

白芷 一名芳香。白茝。䖀。莞。苻蘺。澤芬。葉名蒚麻。

淫羊藿 一名剛前。俗名仙靈脾。俗名黃連祖。千兩金。干雞筋。放杖草。棄杖草。俗呼三枝九葉草。

黃芩 一名腐腸。空腸。內虛。黃文。經芩。妒婦。丸者名子芩。印頭。㹠尾芩。

狗脊 一名百枝。強膂。扶蓋。扶筋。狗脊。赤節。

石龍芮 一名魯果能。地椹。石能。彭根天豆。俗為水堇。

茅根 一名蘭根。茹根。地菅。地筋。兼杜。俗謂之茅根。茅香。

紫菀 一名紫茜。青菀。白菀。即女菀。又號羊須草。

紫草 一名紫丹。紫芺。藐苗。茈䓞。

敗醬 一名鹿腸。鹿首。馬草。澤敗。鹿醬。酸醬。

白蘚 俗呼為白羊蘚。或名白膻。又名金雀兒椒。又名地羊膻。

酸醬 一名醋漿。葴。寒漿也。江東人呼為苦葴。

紫參 一名牡蒙。眾戎。童腸。馬行。乃王孫。

藁本 一名鬼卿。地新。微莖。

石韋 一名石䩾。石皮。

萆薢 一名赤節。時人呼為白菝葜。

杜蘅 俗名馬蹄香。

白薇 一名白幕。薇草。春草。骨美。

菝葜 又名金剛根。土瓜草。大青。

女萎 亦名蔓楚,石香葉。一名石蘇。

艾葉 一名冰臺。醫草。艾蒿。

惡實 一名鼠黏草。即牛蒡子。

水萍 一名水荇。水白朮蘇芣菜。

地榆 花紫黑如豉。故名玉豉。

王瓜 一名土瓜。鉤茹。㾬茹。菟瓜。老鴉瓜。芴菲鉤𤶭。

大小薊 大薊是虎薊。又名刺薊。山牛蒡。小薊是貓薊。

昆布 一名紫菜。綸布。

海藻 一名落首。藫石發。海羅。石帆。石衣。𦊙。

澤蘭 一名虎蘭。龍棘。虎蒲。水香。都梁香。俗名蘭香。

防己 一名解離。

天麻 苗名赤箭。赤箭芝。定風草。

阿魏 一名阿虞。薰渠。

蘹香子 一名茴香。土茴香。

紅藍花 一名黃藍。即紅花。

款冬花 一名橐吾。顆凍虎鬚。菟奚。氏冬。

牡丹 一名鼠姑。鹿韭。百兩金。

原三稜 只生細根者。謂之雞爪三稜。不生細根。謂之黑三稜。石三稜。

薑黃 一名云是蒁。廉姜。

蓽茇 蒟醬。

蘿摩 一名芄蘭。雀瓢。女青。鬱金番人謂馬蒁。

蘆薈 一名訥會奴會。俗名象膽。

馬先蒿 一名馬屎蒿。爛石草。馬新蒿。又白蔚。牡葮。俗名虎麻。

延胡索 一名肉豆蔻。胡名迦拘勒。

補骨脂 一名破故紙。婆固脂。胡韭子。縮砂蜜。

零陵香 一名燕草。薰草即香草也。蕙草。

蓬莪朮 一名蓬莪。蒁。波殺。

積雪草 一名連錢草。地錢草。或名胡薄荷。柳城郡盡呼為海蘇。

白前 俗名石藍。

薺苨 一名菧苨。白藥子。一名白麵根。

葒草 一名鴻鵠。馬蓼即水紅也。大蓼。

莎草 一名薃。侯莎。根名香附子。續根草。水巴戟雀頭香。莎結。亦云草附子。

蓽澄茄 亦名毗陵茄子。

胡黃連 一名割孤露澤。般若苔。紅豆蔻。

時蘿 一名慈謀勒。

艾蒳香 一名艾蒳。甘松香。

垣衣 一名烏韭。垣嬴。天韭。鼠韭。若邪。

陟釐 一名鳧葵。即芣菜也。側黎。水苔。石發。石衣。

女苑 一名茆。織女菀。白菀。

王孫 吳名白功草。楚名王孫。齊名長孫。黃孫。海孫。蔓延。黃昏。牡蒙。

蜀羊泉 一名羊泉。羊飴。俗名漆姑葉。

菟葵 一名莃。

薢草 一名薢榮。

鯉腸 一名連子草。金陵草。俗名旱連子。

爵床 俗名赤眼。井中苔及萍藍。

茅香 馬蘭。北人見其花呼為紫菊。

使君子 一名留求子。

白豆蔻 一名多骨。

地筍 細澤蘭根也。

陀得花 胡人呼為三勒漿。

附子 一名八角附子。

烏頭 一名奚毒。土附子。烏喙。江東名堇。茛。帝秋。毒公。果負。耿子。芨。堇。

剪草 根名白藥。

射罔 一名奚毒。附子。烏喙。

天雄 一名白幕。

側子 一名茛。

半夏 一名守田。地文。水玉。和姑。羊眼半夏。

虎掌 一名由跋。亦呼天南星。

鳶尾 一名烏丸。射干苗。

大黃 一名將軍。黃良。火參。膚如。

鉤吻 一名野葛。毒根。

葶藶 一名丁歷。蕇蒿。大室。大通。狗薺。

桔梗 一名利如。房圖。白藥。梗草。

莨菪 一名橫唐。行唐。全人家多作狼蓎。天仙子。

草蒿 一名青蒿。萬潰。江東人呼為𤜦蒿。⿰䖝尨。爾雅云。蒿⿰䖝尨。北人呼為青蒿。

旋覆花 一名戴椹。金沸草。盛椹。盜庚。

藜蘆 一名蔥苒。蔥菼。山蔥。鹿蔥。蔥葵。豐蘆。蕙葵。

常山 一名互草。葉名蜀漆。又呼黃者為雞骨常山。

射干 一名烏扇。烏蒲。烏翣。烏吹。草姜。鳳翼。根鳶頭。葉是鳶尾。本經云。蠻姜也。

蛇含 一名蛇銜。威蛇。雀瓢。尖葉號竟命草。

蜀漆 一名雞屎草。鴨屎草。恆山。互草。

甘遂 一名甘藁。陵藁。陵澤。重澤。主田。

白蘞 一名菟核。白草。白根。崑崙。

青葙子 一名草蒿。蔞蒿。草藁。荊襄人名為崑崙草。又一種黃花名陶朱術。

雚菌 一名雚蘆。鸛蘆。

白芨 一名甘根。連及草。

大戟 一名邛鉅。澤漆根也。

澤漆 一名漆莖。大戟苗也。

茵芋 一名完草。卑共。

貫眾 一名貫節。貫渠。百頭。虎卷。扇符。爾雅云。濼即貫眾。伯萍。藥藻。俗呼草鴟頭。

牙子 一名狼牙。狼齒。狼子。大牙。及己。

羊躑躅 一名玉支。陶於梔子。

何首烏 一名也苗。交藤。夜合。地精。陳知白。赤葛藤。夜交。桃柳藤。首烏大者號山奴。山歌。山伯。山翁。

威靈仙 一名能消。

牽牛子 一名種三百草。金鈴。盆甑草。草金鈴。

商陸 一名荔根。夜呼。白昌。當陸。爾雅蓫薚。馬尾。關西呼為薚。江東呼當陸。俗呼樟柳根。莧陸。一種名赤昌。章陸。

蓖麻 一名萆麻。

蒴藋 一名堇草。芨。陸英。爾雅注。烏頭苗也。

天南星 一名鬼蒟蒻。即虎掌。小者名由跋。

羊蹄根 一名東方宿。連蟲陸。鬼目。蓄。今人呼為禿菜。蓫。當藥。蓚。

菇根 南人呼為菱草菌。蔣草。茭白菇首。爾雅名蘧。茭郁菇封。菇蔣草。實名雕胡米。茭首。長安人名雕胡。葭蘆之米。紫蘀綠節。

萹蓄 又呼為萹竹。爾雅云。竹萹蓄。一物三名也。詩云。綠竹猗猗。

苧根 即今續苧也。又有山苧。

白頭翁 一名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

甘蕉根 一作藤。俗人呼為籠。紅蕉。水蕉,牙蕉。一云五葉。即鳥蘞草也。

鬼臼 一名爵犀。馬目毒公。九臼。天臼。解毒。害母草。

蘆根 花名蓬蕽。爾雅名葭華。又名薕。萑。䱉。菼薍。烏區。荻。花皆名苕。萌筍皆名灌。通一物也。又碧色者名碧蘆。

角蒿 一名莪蒿。莪。蘿蒿。礚蒿。

仙茅 一名獨茅根。茅瓜子。婆羅門參。又呼為阿須乾陀。

羊桃 一名鬼桃。羊腸。萇楚。銜弋。銚弋。紐子根。一種生蜀川。名羊桃根也。

鼠尾草 一名葝。山陵翹烏草。水青。

女青 一名雀瓢。

劉寄奴 一名金寄奴。

骨碎補 一名胡孫姜。石菴䕡。骨碎布。侯姜。一云是樹上寄生草。又名石毛薑。

故麻鞋底 一名千里馬。麻鞋名也。

連翹 三廉。連苕。連草。旱蓮子。旱蓮草。一名異翹。蘭華。析根。枳爾雅。連。異翹。

敗蒲席 機上織者為席。席下重厚者為薦。又名蒲薦。蒲蓋藁作者。名薦編薦索。船家用狀如蒲帆。

續隨子 一名拒冬。千金子。菩薩豆。千兩金。聯步。

山豆根 一名解毒。黃結。中藥。

三白草 一名三葉白草。

䕡茹 一名屈據。離婁。漆頭。蛇莓汁。

金星草 一名金川草。

葎草 一名葛律蔓。又名來莓草。葛勒蔓。

鶴蝨 一名天明精。南人稱為地鬆。

雀麥 一名龠。燕麥。牡栳草。俗名牛星草。

甑帶灰 一名赤地利。亦名山嬰麥。又有赤車使者。

烏韭 即石衣。石苔。石發。白附子。

紫葛 此即是藤生者。

獨行根 一名土青木香。兜鈴根。子名馬兜鈴。

豬膏莓 一名虎膏。狗膏。豬膏草。

鹿藿 葛根之苗。鹿豆。爾雅云。圈。鹿藿。其實莥(注云。圈。一名鹿藿。其實名莥。郭璞云。鹿豆也)。

蚤休 南人名草甘遂。螫休。紫荷車。一名蚩休。今人呼重樓。重臺。俗呼重樓金線。

石長生 一名丹草。

烏蘞草 俗呼為龍草。五葉莓。烏蘞莓。

陸英 即荕蒴藋芹。一名水英。接骨木名水英。皆一類也。

狼毒 一名續毒。

預知子 一名仙沼子。聖知子。聖仙子。山民目為聖無憂。

稀薟 一名火薟。俗呼火杴草。

馬鞭草 草似馬鞭節。故名。俗名透骨草。

葫蘆巴 或云山蘿蔔子也。

蒲公草 一名構耨草。俗名蒲公英。又云僕公罌。

牛扁 野人名半扁。扁特。或名扁毒。便特。

穀精草 一名戴星草。苦芺。

酢漿草 一名醋母草。鳩酸草。俗為小酸苐又為酸漿。

咋夜荷草 一名瓦松。

蒟蒻頭 一名蒟蒻。

夏枯草 一名夕可。乃東。燕面。今謂之郁臭。

燕蓐草。燕窠中草也。

鴨蹠草 一名雞舌草。鼻竹草。蹠蹠斫。碧竹子。

山慈菇根 一名金憕花。又有團慈菇。此略同。鹿蹄草。

苘實 項麻子也。赤車使者。一名小錦枝。

狼跋子 一名黃環子。度谷。就葛。黃璘子。

屋遊 屋上青苔衣。地錦花。

敗船茹 此是大艑㢮刮竹茹以補漏處者。

五毒草 一名五蕺。

鼠麴草 蜜和為粉。名龍舌䉽。山南人呼為香茅。江西人呼為鼠耳草。

列當 一名慄當。草蓯蓉。花蓯蓉。

馬勃 一名馬疕。俗呼馬屁勃。又名馬屎菇也。

蕕草 爾雅云。蕕蔓牙。江東人呼為㩆。證俗云。蕕。水草也。

敗芒蒲 爾雅云。芒似茅。可以為索。

狗舌草 一名海金沙。

萱草 一名鹿蔥。花名宜男。

格注草 一名雞窠中草。雞冠草。地椒。

草三稜 一名雞爪三稜。荊三稜。合明草。鹿藥。

敗天公 北人戴箬笠之敗者也。

木部

桂 一名菌桂。大桂。筒桂。嫩者名肉桂。老者名木桂。

牡桂 一名肉桂。桂心。桂枝。

松脂 一名鬆膏。鬆肪。

地骨皮 一名枸杞根。枸棘。地節。羊乳。卻當。仙人杖。西王母杖。枸檵。苦杞。杞蘆。卻老。或名天精。

茯苓 一名茯菟。茯神。琥珀。瑿。

榆白皮 一名零榆皮。

黃柏 一名柏木。檀桓。俗呼子柏。

酸棘 一名樲。棘刺。棘針。

楮實 一名穀皮。谷實。南人呼谷紙。亦為楮紙。

乾漆(生漆) 一名地節。黃芝。

五加皮 一名豺漆。豺節。金鹽。

牡荊實 一名空疏。楊櫨。蔓荊實。

辛夷 一名辛矧。候桃。房木。

桑上寄生 一名寄屑。寓木。宛童。蔦。

杜仲 一名思仙。思仲。木綿。

女貞實 一名枸骨。子為木蠻子。

木蘭 一名柿蘭。杜蘭。

丁香 一名子丁香。雞舌香。如山萸者名母丁香。

沉香 一名沉水香。蜜香。

薰陸香(乳香) 一名馬尾香。天澤香。

藤黃 樹名海藤。花名沙黃。

反魂香 一名驚精。回生。震靈。人馬精。卻死香。

落雁木 一名雁𠼫。

莎木 一名柵木皮。無名木。實號無名子。波斯家呼為阿月渾。奴會子。

桑耳 一名桑菌。木麥。一名檽。桑黃。桑蛾。

山楂 一名羊梂。鼠楂。

檳榔 大者名豬檳榔。小者為蒳。子尖長而有紫文者。名檳。圓而矮者名榔。白陽曰檳榔。白陰曰大腹。甘者為山檳榔。

梔子 一名木丹。越桃。

食茱萸 一名無姑。𦽄溏。白蕢。爾雅云。𦽄蘠。

厚朴 一名厚皮。赤樸。裂樸。

茗苦茶 一名荈。早採為茶。晚取者為茗。今通謂之茶。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秦皮 一名岑皮。石檀皮。俗見味苦名苦樹皮。

秦椒 或呼為大椒。大者名為檓。

山茱萸 一名蜀棗。雞足。鬾實。鼠矢。

紫葳 一名陸苕。芨華。凌霄花。艾威。陵時。陵石麥華。

胡桐淚 一名胡桐律。石淚。墨。

棘刺花 一名菥蓂。馬駒。刺原。顛棘。

白棘 一名棘針。棘刺。此是酸棗樹根。

豬苓 一名豭豬屎。豕槖。苓根。地烏桃。舊云楓樹苓。

烏藥 一名旁其。

龍眼 一名益智。亞荔枝。

安息香 波斯為辟邪樹。

菘蘿 一名女蘿。

菴摩勒 一名余甘子。

衛矛 一名鬼箭。海桐皮。大腹。

紫藤 呼為招豆藤。

合歡 一名夜合皮。合昏。

五倍子 一名文蛤。百蟲倉。

虎杖 一名苦杖。爾雅云。蒢。虎杖。一名大蟲杖。酸杖。班杖。枯杖。

伏牛花 一名隔虎刺花。

天竹黃 一名竹膏。蜜蒙花。天竺花。

椋子木 一名鬆楊。

巴豆 一名巴菽。

蜀椒 一名巴椒。蓎⿸疒轉。南椒。

皂莢 一名鬼皂莢。豬牙皂莢。

柳華 一名柳絮。

楝實 一名金鈴子。

樗木(椿木) 北人呼為山椿。江東人呼為虎木。

郁李仁 一名薁李。郁李車下李。爾雅云。常棣。雀梅。

莽草 一名葞。春草。芒草。藥草。俗呼䒽草。

無食子 一名沒石子。波斯呼為摩賊樹。

黃藥子 一名赤藥。紅藥。

雷丸 一名雷矢。雷實。槲若。桄榔子。

白楊 一名蒲楊。栘柳。蒲栘。高飛。蘇方木。櫸樹皮。

桐花(梧桐。桐葉) 一名椅桐。梧。榮。桐本。黃桐崗桐。

胡椒 向陽者澄茄。向陰者胡椒。

鉤樟根皮 一名烏樟。

千金藤 一名烏虎藤。古藤。

南天燭 一名烏草牛筋。文燭。猴藥。男犢。猴菽草。惟那木。草木之王。猴椒。染菽。南燭。

無患子 一名噤婁。

橡實 一名杼鬥。

梓白皮(即楸) 爾雅云椅梓。一名鼠梓。楰。江東謂虎梓。

石楠 一名鬼目。

黃環 一名凌泉。大就。實名狼跋子。

溲疏 一名巨骨。楊櫨。牡荊。空疏。

鼠李 一名牛李。即烏巢子。鼠梓。椑。趙李。烏槎子。皂李。

枳椇子 一名木蜜。小天蓼。棋子。

小蘗 一名山石榴。

莢蒾 一名䱀迷。羿先。

紫荊木 一名紫珠。紫真檀。

南藤 一名丁公藤。

鹽麩子(葉如椿) 一名叛奴鹽。藏器曰。蜀人謂之酸桶。亦曰酢桶。吳人謂之鹽麩。戎人謂之木鹽。

接骨木 一名木蒴藋。楓柳。

赤瓜木 一名羊梂。鼠楂。

榼藤子 一名象豆。

藥實根 一名連木。

蔓椒 一名豕椒。豬椒。彘椒。狗椒。豨椒。

咸藤 一名甘藤。甜藤。

赤檉木 一名檉乳。河柳。雨師。

突厥 一名賣子木。婆羅得。

甘露藤 一名肥藤。

大空 一名獨空。

楊櫨木 一名空疏。欓子。

棕櫚 一名栟櫚。

芫花 一名去水。毒魚。杜芫。其根名蜀桑根。敗華。兒草。黃大戟。赤芫根。

人部

發髲 是童子發。亂髮。

耳塞 一名腦膏。泥丸子脂。

溺白垽 一名人中白。

婦人月水 一名浣禪汁。

獸部

麝香 爾雅名鹿射父。

牛黃(有四種) 生黃。角中黃。心黃。肝黃。

熊脂 一名熊白。象牙。

白膠 一名鹿角膠。黃明膠。

阿膠 一名傅致膠。盆覆膠。

獐骨 道家名白脯者。麇鹿肉是也。

豹肉 鹵簿豹尾。名可尊重。

豚卵 一名豚顛。豬子一名豨。燕朝鮮之間謂之豭。關東西謂之彘。或謂之豕。南楚謂之豨。吳楊謂之豬子。

麋脂 一名官脂。遁脂。

獺肝 一名水狗(有兩種。有獱。獺)。

貍骨 有香貍。風貍。虎貍。貓貍。家貍。

底野迦 用豬膽作之。

白馬莖 尿。名馬通。

鹿茸 小者名茄子。

又有麋茸。

羖羊角(青羝羊也) 一名青羊角。

牡狗陰莖 一名狗精。

羚羊角 一名羱羊。山羊。野羊。神羊。

犀角 一名通天犀。駭雞犀。奴角。食角。在額上為兕犀。鼻上為胡帽犀。大者名墮羅犀。又有水犀角有牯犀。有通天花文犀。

鼴鼠 一名田鼠。鼢鼠。是鼠王。一名飛生。是鼯鼠。

膃肭臍(海狗腎也) 一名阿慈勃他你。號曰水烏龍。

獼猴 一名猢孫。

禽部

鶩肪 家鴨也。

鷓鴣 一名越雉。

雁肪 一名鶩肪。

雄雀屎 俗名青丹。

燕屎 有胡燕。越燕。石燕。

伏翼 一名蝙蝠。天鼠。仙鼠。飛鼠。天鼠屎。一名夜明沙。

雉 一名山雞。翟山雉。又一種白鷳。俗呼野雞。

鴟頭 一名鳶。俗呼老鷂。

斑𧱂 一名斑鳩(黃褐候鳥)。

雄鵲 一名飛駁鳥。喜鵲。鸛骨。

鸕鶿屎 一名蜀水花。又一種名魚鵁。

白鴿 一名鵓鴿。

伯勞 一名鵙。博勞。鶉。蛙變為鶉。

啄木(爾雅云鴷) 一名山啄木。異傳雷公採藥。變化為此鳥。慈鳥 慈鴉。今謂之寒鴉。

鶻嘲 北人名鸚䳇爾雅云。鳲鳩似鵲。鶻鵃似鵲。

鵜鴣嘴 一名逃河。昔有人竊肉入河。化為此鳥。因名逃河。

魚蟲部

蜂蜜 一名石蜜。石飴。嚴蜜。崖蜜。黃連蜜。梨花蜜。檜花蜜。何首烏蜜。木蜜。白蜜。土蜜。甘蔗石蜜。蠟蜜。

土蜂子 一名蜚零。花蜂。即蜜蜂子也。蜜蜂。

大黃蜂 一名䰲鷜蜂。江南呼大蜂為馬蜂。又呼為蟺。又注木蜂。又呼為木蜂。白蠟。即蜜蜂。

牡蠣 一名蠣蛤。牡蛤。是百歲鵰所化。又有㿀蠣。蠣房。蠔山。晉安人呼為蠔蒲。又有左牡蠣。右牝蠣。石魚蠣。真海牡蠣。

秦龜 一名神屋(鑽遍者為敗龜)敗將。又龜甲水中神龜也。又有𪓛龜。廣州有觜蠵。又謂呷吒龜。爾雅云。攝龜小龜也。靈龜。靈蠵。秦龜是山中大龜。漢書有山龜鼊皮。觜蠵俗名茲夷蓋。又有陽龜。又蠳龜啖蛇。又龜同作器。江東作陵龜。

桑螵蛸 一名蝕疣。螳螂子也。俗名螳螂為䖨耑也。爾雅云。莫貊螗螂蛑。螳螂曰斧蟲。江東呼石螂。不過。蟷蠰。螳螂名也。其子蜱蛸。䗚蟭。蟬螂卵。

文蛤 即海蛤有文彩者。

石決明 俗名紫貝。又云。是鰒魚甲。九孔螺。真珠母也。紫貝即牙螺。非決明也。

海蛤 一名魁蛤。雁腹中出者。㹠耳。海蚧。紫薇。鮮蛤。文蛤有文彩。千歲燕。化為海蛤。魁蛤伏翼所化。故一名伏老。又名魁陸。活東。老蝙蝠所化。

蠡魚 一名鮦魚。是公蠣蛇所變。爾雅名鱧鯇也。或作鯉䱰。陸機云。鯇即鱧魚也。京東呼鱧魚。俗名黑鱧魚。

鱔魚 是荇芩根化作之。一云是人發所化。

鯽魚 一名鮒魚。稷米化成。小者名䲙魚。

鮑魚 一名蕭折魚。

鱅魚 一名鱃魚。

鮧魚 一名鯷魚。鰋魚。鮎魚。

河豚 一名䲅魚。嗔魚。

鯉魚 一名玄駒。白驥。黃騅。

黃顙魚 一名䱀䰲。

鱭魚 一名鮆魚。鴷魚。魛魚。鰽魚。

魴魚 一名鯿魚。

露蜂房 一名蜂腸。蜂𭄰。百穿。紫金沙。

蟹 一名螃蟹。郭索。無腸公子。蝤蛑。擁劍。

蚱蟬 一名蜩。齊女。

蟬蛻 一名枯蟬。蟬殼。金牛兒。

蠐螬 一名蟦蠐。蜰蠐。勃齊。蠍。蛣𧌑。蝤蠐。

烏賊魚骨 一名纜魚。𪇰鳥所化。

鰻鱺魚 一名海鰻。蝤肉。茲鰻鱺。猧狗魚。

鮀魚甲 即今鼉甲也。

原蠶蛾(俗呼魏蠶) 一名晚蠶蛾。屎名蠶砂。

蠶蛻 一名馬名退。醫家多用蠶蛻。

蛞蝓 一名陸蠡。土蝸。附蝸。俗名蝸牛。

蝸牛 一名蠡牛。

蝘蜒 一名蜥蜴。山龍子。守宮。石蜴。石龍子。蛇母舅。壁宮。爾雅云。蠑螈。蝘蜒。楚人謂之蛇醫。蠍虎。或謂之蠦⿱⿰步攵目。

樗雞 一名莎雞。紅娘子。爾雅謂之樗鳩。

木虻 一名魂常。又一種小蟲名鹿虻。一名蜚虻。蜚虻。蜚蠊。一名石姜。盧聖。負盤。

䗪蟲 一名地鱉。土鱉。

蛟魚 一名沙魚。鰒魚。胡沙。白沙。

厥魚 一名厥豚。水豚。

河㹠 一名鰗鮧魚。⿳丽龷比魚。規魚。吹肚魚。

蝦蟆 一名蟾蜍。𪓰。去甫。苦蠪。爾雅云蛙。大者名田父。

牡鼠 即父鼠。

馬刀 一名馬蛤。單姥。

𧍧䗯殼 一名生進。𧍧蛤。

蚌 一名蚌粉。

車螯 一名大蛤。蜄。蟶。

淡菜 一名殼菜。

蛇蛻 一名龍子皮。龍子單衣。弓皮。龍子衣。蛇符。蛇筋。

白頸蚯蚓 一名土龍。地龍子。千人踏屎。呼為蚓螻。

蜘蛛 一名䖦蟱。詩云蠨蛸。俗云絡新婦。江東呼蝃蝥。土蜘蛛。

蝮蛇膽 一名蚖蛇。

蠮螉 一名土蜂。蜾蠃。

蛤蚧 一名蛤蟹。

蜈蚣 一名蝍蛆。

刀環蟲 一名蚑。至掌。草蛭。水蛭。長一尺名馬蜞。石蛭。泥蛭。蜞。馬蟥。

斑蝥 一名龍尾。斑蠔。龍蠔。斑菌。斑蝥。腃發。盤蝥。

貝子 一名貝齒。

石蠶 一名沙蝨。

白花蛇 一名褰鼻蛇。

雀甕 一名𦤡舍。俗為蠔蟲窠蛓。棘剛子。蛅蟖房。俗呼為雀兒飯甕。天漿子。

蜣螂 一名蛣蜣。椎丸。鼻高目深者名胡蜣螂。

螻蛄 一名蟪蛄。天螻。螜。碩鼠。筍子云梧鼠。爾雅。螜。天螻也。關西呼鼩鼠。又為雀鼠。

蠍 江南俗呼主簿蟲。

馬陸 一名百足。馬軸。今呼為飛蚿蟲。土蟲。刀環蟲。襄陽人謂馬蚿。

鯪鯉甲 今人謂穿山甲。

芫青 六七月為葛上亭長。八月九月為斑蝥。九月十月為地膽。

地膽 一名芫青。青蠵。蚵。

蛙 一名長股。一種黑色南人呼為哈子。俗謂青蛙。土鴨。爾雅謂。在水曰黽者是也。水雞。小形善鳴者。名蛙。

蜻蛉 一名諸乘。胡蜊。蜻蜒。

鼠婦 一名負蟠。蛜蝛。蜲𧑓。鼠負。鼠姑。俗謂鼠黏。爾雅云。蟠鼠負。

螢火 一名夜光。放光。熠耀。即照。

衣魚 一名白魚。炳魚。一名蟫。

甲香 一名流螺。

果部

藕實 一名水芝。蓮。

柚橘 一名橘皮。

大棗 一名干棗。美棗。良棗。生棗。一名壺棗。轤轆棗。羊矢棗。

仲思慄 一名莘慄。茅慄。栗子。

雞頭實 一名雁啄食。芡。

蓬蘽 一名覆盆。陵蘽。陰蘽。

覆盆子 江東人名懸勾子。

芰 一名菱。

櫻桃 一名朱果。麥櫻。俗名李桃。柰桃。禮記云含桃。爾雅曰荊桃。

梅實 一名白梅。烏梅。

木瓜 一名榠櫨。楂子。爾雅謂之楙。

柿 火干者名烏柿。日干者為白柿。

芋 一名土芝。三年不採為梠芋。蹲鴟。

烏芋 一名藉菇。水萍。槎牙。茨菇。鳧茨。燕尾草。

乳柑子 一名柑子。

石蜜 乳糖也。

甘蔗 赤色名崑崙蔗。又有竹蔗。荻蔗二種。

桃梟 一名桃奴。梟景。桃毛。桃蠹。

杏核仁 花。實。葉圓者名金杏。漢帝杏。

安石榴 一名丹若。

梨 甜者。謂之天漿。以為快果。果宗。玉乳。

李核仁 根。皮。實。李無實者名休。趙李。駁赤李。

橄欖 核中仁。一名波斯橄欖。

林檎 大長者為奈。圓者林檎。秋熟梣。或謂來禽。

獼猴桃 一名藤梨。

谷部

胡麻 一名巨勝。狗蝨。方莖。鴻藏。葉。名青蘘。方金。夢神。青蘘。胡麻葉也。

麻蕡 一名麻勃。荸。麻母。麻子。胡麻油。油麻。

飴糖 一名膠飴。北人謂之餳。灰藋雷公云金鎖天。

生大豆 一名戎菽。綠豆。黑豆。赤小豆。大豆黃卷。

粟米 一名粱粟粢米。

黍米 丹黍米。

黃粱米 一號竹根黃。

藊豆 北人名鵲豆。

醋 俗呼為苦酒。

稻米 沛國呼稌稻。

稷米(穄米)糜也。

腐婢 即小豆花也。葛花也。

罌子粟 一名象谷。米囊。御米。囊子。

菜部

冬葵子葵根 一名滑菜。

羅勒 俗呼為西王母菜。北人謂之蘭香。

薰渠 婆羅門云阿魏。

蕪菁及蘆菔 蘆菔俗呼蘿蔔。蕪菁又名諸葛菜。溫鬆也。蕪菁一名蔓菁。葑菁。葑蓯。薞蕪。葑。蕪菁也。

瓜蒂 甜瓜蒂也。

白冬瓜 一名水芝。地芝。

莧實 一名馬莧。莧實。細莧。亦即人莧也。馬齒莧。亦謂糖莧。胡莧。細莧又名豬莧。

紅莧(赤莧)一名柀。花莧。爾雅云。蕢赤莧。紫莧。

胡荽 幷州人呼香荽。

石胡荽 俗名鵝不食草。

菘菜 爾雅云。苞葖菜。吳人呼楚鬆。廣南人呼秦鬆。

苦菜 一名荼菜。選。遊冬。堇荼。

萊菔根 爾雅名葖蘆萉。即溫菘蘿蔔也。俗呼葖蘆菔。

荏子 東人呼𧄹⿸疒不。

蜀葵花 小花者名錦葵。莪葵。

甜瓜 一名甘瓜。果瓜。

胡瓜 北人呼為黃瓜。

越瓜 一名稍瓜。菜瓜。

白芥 一名胡芥。

龍葵 一名苦菜。苦葵。苦耽苗一名王母珠。反弁草。小者名苦𧄹。

蓼實 一名香蓼。大者名龍谷。即是紅草。蘬。爾雅云。薔虞蓼。虞蓼。荼蓼。

苦苣 即野苣也。楄苣。白苣。

蔥實 生山中者名茖蔥。又有冬蔥。漢蔥。胡蔥。

樓蔥 南人呼為龍角蔥。

韭 山中生者名藿。

鹿角菜 一名猴葵。

東風菜 一名冬菜。

薤 一名菜芝鴻薈。

假蘇 一名鼠蓂。姜芥。即荊芥也。

蘘荷 一名覆菹。嘉草。

蘇 俗名紫蘇。桂荏。

水蘇 一名雞蘇。勞祖。芥苴。江東人名薺寧。

香薷 石上者名香葇。俗呼香茸。香戎。

薄荷 俗名新羅菝𦽅。胡菝𦽅。天寶方名連錢草。

秦荻藜 一名五辛菜。

苦瓠 小者名瓢。瓠𤬏。

馬齒莧 一名五行草。

葫 蒜也。大蒜為胡蒜。

蓴 一名絲蓴。塊蓴。

水斳 一名水英。芹菜。楚葵。渣芹。

茄子 一名落蘇。又野生者。名苦茄。

蘩蔞 一名雞腸。雞腸草。爾雅云䘒⿰虫⿳吅一⿱口𧘇𦎪。

落葵 一名天葵。蘩露。承露。藤葵。俗呼胡燕脂。

堇汁 一名堇葵。胡葵。蕺菜。關中謂之菹菜。

馬蘄 一名茭。牛蘄。馬蘄子。

菠稜 一名菠菜。波斯草。赤根菜。

草木類

(有名未用)

馬唐 一名羊麻。羊粟。爾雅云。馬唐馬飯也。馬逢。

牛舌實 一名喙屍。牛耳菜。

犀洛 一名星洛。泥洛。

雀梅 一名千雀。

雀翹 一名去母。一名更生。

雞涅 一名陰洛。

相鳥 一名鳥葵。

鼠耳 一名無心。

蛇含 一名蛇銜。威蛇。

雀醫草 一名白氣。

九熟草 一名鳥粟。雀粟。

酸草 一名醜草。

酸漿草 一名酸箕。

灌草 一名鼠肝。

勒草 一名葎草。

英草華 一名鹿英。

蜀葵 一名吳葵。戎葵。

節華 一名山節。達節。通漆。徐李。

桑莖實 一名草王。

可聚實 一名長壽。

青雌 一名蟲損。孟推。

白芨 一名連及草。甘根。白給。

白並 一名王富。箭簳。

白辛 一名脫尾。羊草。

赤舉 一名羊飴。陵渴。

白菖 一名水菖蒲。水宿。莖蒲。昌陽。溪蓀。蘭蓀。

紫紿 一名野葵。

天蓼 一名石龍。水葒。游龍。

地朕 一名承光。夜光。地錦。地噤。地芩。

地筋 一名管根。土筋。

巴棘 一名女木。

虆根 爾雅云攝。虆。江東呼其為藤。苣荱。千歲虆是也。苗根即苗也。

參果根 一名百連。烏蓼。鼠莖。鹿蒲。

黃辯 一名經辯。

王明 一名王草。

麻伯 一名君莒。衍草。道止。自死。

師系 一臣堯。巨骨。鬼芭。

逐析 一名百合。

並若 一名蜮薰。玉荊。

父升根 一名膏魚。梓藻。

索干 一名馬耳。

烏韭 一名石衣。鬼麗。

秘惡 一名杜達。

五母麻 一名鹿麻。歸澤麻。天麻。苦草。

丁公寄 一名丁父。丁公藤。石楠藤。

淮木 一名城裡赤柱。

城東腐木 一名地主。

芥 一名梨。

蟲類

(有名未用)

桑蠹蟲 一名桑蠍。

石蠹蟲 一名石下新。

行夜 一名負盤。屁盤。氣蠜。夜行蜚蠊。

蝸蠃 一名螺螄。俗呼為螺。

丹戩 一名飛龍。

蚖類 一名虺。

益符 一名無舌。

玉石類

(有名未用)

青玉 一名殼玉。

玉英 一名石鏡。璧玉。合玉。

紫石華 一名茈石華。

石脾 一名胃石。膏石。硝石。

白肌石 一名肌石。洞石。

五羽石 一名金黃。

石硫黃 一名硫黃。黃硇砂。黃牙。

石硫青 一名冬結石。

石硫赤 一名石硫丹。石亭脂。石硫芝。

紫加石 一名石赤英。石血。

玉伯(玉柏) 一名玉遂。

文石 一名黍石。

曼偖石 一名陰精。

山慈石 一名荽茈。

石濡 一名石芥。

石芸 一名螫烈。一名顧喙。

路石 一名陵石。

越砥 一名礪石。

唐本退十種

薰草 俗呼燕草。即是零陵香。

姑活 一名冬葵子。雞精。即野葛。

別羈 一名別枝。別騎。別鱉羈。

杜蒿 齊頭蒿也。

石下長卿 一名徐長卿。

練石草 一名爛石草。即馬先蒿。

鼠姑 一名𧸗(牡丹亦名鼠姑)。

占斯 一名炭皮。又云是樟樹上寄生。

山櫻桃 一名朱桃。英豆。

鴆鳥漿 一名山人。䲰日。同力鳥。

本經外草類

水英 一名牛葒草。水節。水棘。龍移草。海荏。海精木。魚津草。

麗春草 一名龍茅草。蔓艾。定參草。仙女蒿。

紫堇 一名楚葵。蜀堇。苦菜。水蔔菜。坐拿草。地柏。紫背龍芽。

杏葉草 一名金盞草。長春花。

曲節草 一名蛇藍。綠豆青。六月凌。六月霜。

紅莪草 一名地沒藥。長生草。

翦刀草 一名慈菇。白地慄。河鳧茈。

攀倒甑 一名接骨草。班杖綠。紫袍。

老鴉眼睛草 一名天茄子。

漆姑草 即蜀羊泉。羊飴。

雞項草 一名千針草。

杏參 一名杏葉沙參。白麵根。

半邊山 一名水苦蕒。謝婆菜

茅香 一名香麻。

水麻 一名石蒜。金燈。金燈根謂之石蒜。

山姜 一名美草。

紫金藤 山甘草。

直音略

普(音溥)捄(音救)覈(音核)賾(鋤陌切)駴(胡揩切)嚬(音頻)溽(音辱)霿(音夢)黅(音金)脽(是惟切)䪼(之劣切)拉(力答切)焞(音敦)敕(音陳)璺(音問)腨(上演切)溺(音尿)凝泣(下音澀)菘(音蒿)蕺(祖父切)治(上平聲)擇(音亦)㑊(音閒)七(卑履切)窨(音陰)皏(普辛切)炲(音臺)癔(於職切)俳(音排)差(去聲)王相(並去聲)瓤(音穰)摉(音搜)中風(上去聲)蚛(音蟲)跛(音簸)楔(音屑)風痱(扶非。布非。二切)機(音幾)䐬(同窨)腲(首賄切)㾦(上聲)劃(呼麥切)蒟(他對。他沒。二切)魘(音靨)瘲(子用切)蚱(側伯切)蜷(具元切)駮(抱角反)鰻鱺(上英官切。下郎奚切)齲(驅禹切)溷(胡困切)鱟(莫候切)癜(俗作殿。又於其切)萎悴(上音逶。下音翠)痣(職吏切)鞕(音硬)齊頸(上去聲)盭(即計切)䘌(女力切)愊(普力切)薺苨(上祖禮切。下奴禮切)茈(同柴)艽(居餚切)藊(房典切)內藥(上音納)閉塞(下入聲)拍碎(上音珀)悸(其季切)痠(先丸切)㽲(舌朽切。又音臭)㕮咀(上音父。下音沮)劇(巨戟切)懊憹(上於報切。下音農)怔忪(上之成切。下音鍾)噫(音厄)舌強(下去聲)磣(初甚切)𢠹暈(上於計切。下禹慍切)躑躅(上音擲。下直錄切)射干(上音夜)輭(音軟)礞(音蒙)已瘥(下去聲)肛(戶工切)榧(音匪)闢溫疫(上必益切)樗(音樞)鯪(音陵)甦(音蘇)芤(苦候切)數(音朔)菝葜(上蒲八切。下苦轄切)竺(音竹)釭(音江)斡(烏括切)溲(疏有切)痎(音皆)慄概(音溉)癉(音亶)暍(音謁)間日(上去聲)醇醨(上音淳。下音離)滓(音子)瞤(如倫切)蓐(乳屬切)澱(音殿)煽(音扇)憊(蒲拜切)瘁(音悴)馗(渠尤切)癥瘕(上知陵切。下音賈)䗪(之夜切)癃(音隆)悒(入力切)顫掉(上。扇之切)胛(古狎切)眴(音瞬)惕(音踢)熇(呵各切)堇(居隱。居欣。二切)瘴(音障)虺(音鬼切)粽(作貢切)瘵(側略切)便利(上平聲)哺(薄路切)㹠(徒昆切)挾(胡俠切)櫸(居語切)礙(王溉切)噦(於惠切)蘘(音攘)茜(此見切)髀(補而。步米。二切)瞶(五怪切)齊(臍同義)左息(思力切)濼(力毒切。又音粕)齧(魚結切)汩(音骨)蜚蠊(上扶貴切。下力黏切)菀(於遠切)疹(音軫)躄(婢亦切)䀮(呼光切)瘠(音脊)瘈(尺制切。音熾)埤(音卑)拭(尺職切)膨(蒲行切)⿱⺮⿵冂禾(音軟)脘(音管)癖(音僻)洒洒(所界切)譫(之閻切)滷(音魯)𦚠(余之切)飴(翼之切)踹(都管切)咯血(上力各切)瞀(莫候切)䯒(戶當切)䏶胵(上音皮。下音鴟)瘺挼(奴和切)胠(音區)喎(口淮切)陡釐(上音職。下音離)虙瘕(上音伏。下居牙切)黯(烏感切)𣗪(才焦。才高。二切)骽(他罪切。與腿同)尻(苦高切)撞(真降切)蓴(常論切)瞑(音眠)菇(古胡切)疰(之戌切)蝨(色櫛切)雚(胡官切)飫(於據切)欓(公斬切。同鹼)羯(音揭)螬(咋遭切)臗(苦官切)弛(音施)惙(音輟)烙(力各切)囟(腮同)癇(音間)舁(音余)蛐蜒(上與周切。下以然切)犢(徒木切)蝦(下加切)蟆(莫加切)愊(普力切)臆(音億)茹(汝餘切)芋(王遇切)骾(音亙)沉𩊅(五罔切。音昂)呀呻(虛加切。下呼甲切)。啞(音瘂)嗄(音廈)柑(音甘)毗(音瑟)膊(音博)䠞(子六切)讝(於檢切)鄲(都艱切)槲(音斛)薜荔(上必益切。下音詈)湧湧(並。俞種切)棕櫚(上音宗。下音呂)息賁賁豚(賁。並音奔)臚(力居切)硇(乃刀切)痃(胡堅切)鶩(音木)欓子(上多郎切)圊(七情切)妊娠(上如林切。下失人。之忍。二切)痼(古護切)肛(音公)堰(於憲切)嘿(同默)酢泔澱(上音醋。中古三切。下徒練切)蚺(而占切)礜(羊遇切)澩(胡角切。呼篤切)獺(他達切)䏶(毗米切)𤸷(渠軍切)腿(他罪切)枱(音臺)謇(九典切)洵(音筍)渫(士洽。息列。二切)控(枯洞切)骭(古汗切)喙(許穢切)貍(音離)鳶(以專切)菥(思擊切)黏(女廉切)骭黯(上各旱切。下昨旦切)蘧(其據切)毀沮(下子與。子預。二切)荏(音飪)⿺鼠⿱田豕(莫郎切)哽(柯猛切)悚(息拱切)揚(弋章。弋尚。二切)殗殜(上於葉切。下與涉切)鬃(子紅切)控睪(下音亦)㿗卵(上杜回切。下虛管切)脬(音拋)羸乏(上力追切。下房法切)糍(疾資切)羖(音古)䏶(毗米切)葎(陵出切)蟯(如消切)肓(音荒)胴(徒弄切)臛(火酷切。又音郝)卒魘(上倉律切。下音靨)魅(與䚡同)磥(音磊)梟(古聊切)⿺鼠⿱田豕(徒敢切。又音啖)蠔(之吏切。同蛓)螫(式亦切)蘹(音懷)懾(之涉切)穌(音蘇)痏(羽軌切)鬄(髢司。達計。二切)祟(司歲切)殠(爾救切)凸(音迭)麨(尺沼切)皯疱(上古旦切。下步考切)疣皶(織加切)紺(古暗切)彡(先廉。師銜。二切)賁飾(上彼義切)饙(甫云切)辣(力達切)鬚髮(上與須同)汞(戶孔切)瘑(古禾切)鬐(渠脂切)椹(時枕切)瞳(音童)盲(莫耕切)眥(才計切)瞼(九儉切)觜(子鬼切)昉(府防切)熾(尺示切)茺蔚(止音充。下音尉)眵(充支切)疏瀹(下弋灼。余召。二切)眯(莫禮切)珂(邱河切)睫(音揵)羃(云各切)熁(虛業切)泡(普交切)癢(移章切)鼢(扶粉切。又音墳)鈐(巨廉切)矚(之欲切)蜆(音顯)贅(之銳切)垛(徒果切)盎(於浪切)睢(音雖)鈹鐮(上普皮切。下力詹切)諦(都計切)摭(之石切)薺(在禮切)苘(同𦯶)舐(神示切)楨(之忍切)䁾(音蔑)舍(始野切)聾瞶(上音龍。下五隊切)𧍧(達零切)盯聹(上都領切。下刀頂切)擦(七遏切)齆(烏貢切)泗洟(上思至切。下弋之切)拌(音半)吻(武紛切)蠹(音妒)𤺏(同蝨)瀋唇(上充甚切)齒䘌(下女力切)齦(音銀)捍(音汗)芡(音儉)齲(邱禹切)骨䐬(胙勞切)璀璨(上七罪切。下七旦切)鯇(戶本切)懸雍(下音甕)碓(丁漬切)悒(於急切)齶(五各切)鮎(乃兼切)鱖(居月切)笱(音句)癭瘤(上於郢切。下音留)靨黶(與靨同)瘺(盧候切)檞(住買切)稈(古旱切)蓏(力果切)惻怛(上初力切。下當據切)螯(牛刀切)蒻(如灼切)瘭(卑遙切)棓(步項切)屨易(上音句。又良遇切。下音陽)刳(音枯)擦(音插)𦶐(五到。五高。二切)窯(音遙)俚(音里)窠(音科)姤(古候切)䗯(一入。弋涉。二切)瘑(古禾切)龿(音竹)抓(側交切)吮(徂㲄。絕㲄。二切)蝙蝠(上布田切。下甫服切)凹(烏刀切)垽(五靳切)忉(都勞切)𢄼(音須)餤(音但)淬(七內切)菌(寄隕切)髀(補爾。步米。二切)訂(唐丁切)⿱艹⿵門𠅇(音罔)鯷𩼓(上大計切)瘍(音羊)焚溺(下音匿)𤋲俞募(上與爇同。下音暮)捺(乃罔切)鏃(作木切)薟(七廉切)迕(吳胡切)澼(並系切)罨(於儉切)葈(胥里切)蹉跌(上七何切。下徒結切)詎(其呂切。又其據切)殫(多安切)肭(奴骨切)攧(丁愜切。跕同)踠(於遠切)蹴(七六。子六。二切)螟蛉(上音冥。下音令)踒(於為切)匈(音兄)紊(音問)揣搦(上初委切。下女革。女卓。二切)蕈菌(上慈荏切。下奇隕切)咂(子答切)惏(力南切)鮫(古爻切)猘(音制)蜍(其諸切)蠼(其餘切)螋(山鄒切)禳縠(上汝陽切。下公外切)中灑(上去聲。下蘇駭切)蜮(兩逼切。又音或)縊(於跂切)礱(力公切)罽衣(上居歷切)氍蒚(上音渠。下音搜)奄(音掩)矧(式忍切)皯(直旦切。)噀(思困切)搊(楚鳩。楚九。二切)衃(匹才切)鮀(天何切)鬐(音耆)惡阻(上烏路切)傴僂(上郁禹切。下力距切)侏(都儒切)吃(居一切)腜(居回切)肧(匹回切)呂(同以)醍醐(上音啼。下音胡)柞(子洛。子各。二切)釭(古紅。古雙。二切)錐(之推切)沍(音護)槖(他各切)綰(烏版切)齝(醜之。式之二切)妒乳(上丹故切)撮(倉括切)齶(五各切)襁褓(上居兩切。下布老切)骼(柯額切)疢(同疹)魃(米未切)頦(胡來切)尻(苦高切)匍匐(上蒲胡切。下蒲北切)哯(以淺切)齘(伯介切)胗(章忍切)疱(普交切)䣀啀(上音孜。下宜皆切)糕(古勞切)蛜蜥(上音伊。下音析)蚱(音窄)輞(云往切)躽(於建切)蹙(子六切)褊(音扁)魍魎(上音罔。下音兩)掏(口洽切)撏(徐林。徐占。二切)蚌(步項切)齆(於貢切)芹(渠斤切)璣(音機)熛(必堯切)矇(音蒙)悍(侯侃切)瘙(先到切)蘄(音祈)痍(延知切)肪(府昉切)廁(初吏切)𩛩(音甲)鎊(普忙切)倪(魚雞切)弁(薄官。薄見切)掘(渠力。其月二切)鄽(直連切)舶(榜陌切)棚(薄庚切)鱠(古外切)鐸饠(上卑各切。下洛可切)餺飥(上補各切。下他洛切)鳧(音符)骨空(下音孔)摭(之石切)骼(柯額切)䥱(五各切)蓧(他雕切)𩩲骭(上音曷。下云俱切)厭(於豔切)髎(力條切)窳(俞矩切)臑(奴刀切)肫(音蒸)骸(何皆切)揵(巨言。其偃。居偃。三切)踝(胡瓦切)膕(弋麥切)銳(弋稅切)揄背(上逾招。抉侯。二切)譩譆(上於熙切。下計其切)拇(莫口切)內針(上音納)喝(乙芥切。又音郝)髃(音隅)憡(山責切)郄(琦戟切)罅(呼嫁切)頄(音逵)頤(之以切)䐃(巨損切)頗(普火切)鼷(下雞切)槍(千羊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