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精詳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痘疹精詳

今將取古聖賢明道之書,經世之典,而為之論說,闡其奧妙,其不至擇焉不精,語焉不詳者有幾?若降而至於醫,小道耳,醫而專及於痘疹,偏技耳。此而求其精且詳焉,似易易也。然吾觀古先哲立方垂世,或主寒涼,或主溫補,雖各成其是,實各有所偏,偏矣而尚可以雲精乎?尚可以云詳乎?君子所以於錢、劉、王、陳諸先哲,未嘗不為之深惜也。余少事岐黃,亦留心於痘疹,讀久吾聶公《活幼心法》,見其隨症用方,寒涼溫補,初不膠執己見,知痘疹中登峰造極者,惟聶公耳。宗之者張氏遜玉則有《新書》,朱氏純嘏則有《定論》,皆推原《心法》,而互相發明,故其書並行不悖,為治痘者所遵守。余嘗伏而誦之,謂朱之書約而當精矣,而詳尚有待也;張之書博而該詳矣,而精未盡也。用是息心靜氣,取二書而合參之,並取他書而旁參之,隨其所得,手自抄。非敢謂即精且詳也,亦庶幾於張、朱二公,少補萬一耳。書成,同人請付諸梓,用以《精詳》名之,余不能禁也,姑徇所請。因以是弁諸首云。

時乾隆五十九年幾次甲寅仲春月上浣之三日耒水周冠甄陶氏序

凡例

黃西邱著順、險、逆三圖,誠治痘者之龜鑑。張氏《新書》宗之,自始至終,分列順、險、逆詳明。茲編第刪其繁,不敢違其式,欲使閱者一見了然,知順症不必治,即不容妄治也;逆症不可治,即不容強治也;至於險症,可據書謂調治,亦可因書而類推。

《新書》、《定論》兩書,辨論症治,俱極明確,但詞皆散漫,難於記誦。陳氏飛霞刪正《萬氏痘麻》,每一症治,先撮大意,纂成七言詩句,繫於其首下,獨記誦之便,抑且胸有把握,易於揣摩。余仿其式,於緊要症治,皆先綴數語於前,次及釋詞,後及方藥,亦欲閱者之記誦便而揣摩易耳。若其句調近俗,音韻未葉,則欲其淺顯易曉故也,識者諒之。

《定論》於藥方,纂成歌詞,便於記誦矣。茲編因之於方之通用者,亦纂歌詞增入,即未經常用者,雖未輯方歌,必錄其方,云不遺也。至其分兩多少,俱以半歲孩童為式,大者添之,再小者減之。

是書固以《新書》之論為藍本,然馮之《錦囊》,論多精確,陳之《集成》,方多平穩,間亦採入,以備參用,諸君諒不嗤其雜也。

醫不識病症,猶將不知敵之強弱也;不識藥性,猶將不知兵之勇怯也。茲編於病症,固已條分縷晰矣,於藥性未嘗另載,非略也,以《指南》、《金鏡》諸賦,已詳辨前後之所宜,與前後之所忌,學者覽之,自知某症宜某藥,某症忌某藥,某藥宜製造,某藥不宜製造,尚何事臚列《本草》陳言乎?

醫仁術也,仁者固切於愛人,然於生者愛之,豈於死者獨忍之乎?夫灰白二陷,非峻補誠無以拯其危,然治之苟及其時,則千金內托、參歸鹿茸二方足矣,何必用天靈蓋始為起死金丹乎?而尚奇者,猶曰吾取已死之骸,以救未死之命,此言使我心悸。業是科者,共存不忍之心,則澤及枯骨矣。

善作文者必明前中後章法,善種痘者亦必明前中後治法。故發熱見點之初,即當為起脹灌漿之計,起脹灌漿之日,即當為結痂落痂之謀,慎其始以善其後,舉手用藥,庶保萬全。

凡痘發熱之初,雜症常多,現點之後,雜症常少,茲編於初熱門,詳載雜症,非瑣也,備不虞也,亦猶現點門之詳載異痘,以擴見識云爾。語云:讀盡王叔和,不如見得多。此言誤人甚矣。夫痘症百變,即熟讀諸書,臨症猶恐惑於疑似,若僅記十餘成方,口傳幾個病症,倘遇素所未見未聞者,即束手無策,豈非不讀書故耶?業是科者,其勉旃!

書中圈點,非取其文之妙、詞之雅也,取其理之確、議之當,為千古不磨之真訣耳,學者切宜謹記,慎勿泛泛讀過。此張氏教人看書法也,吾無以易之。

音注

言部

諕,火訝切,音罅,同嚇。誶,雖遂切,音祟,責也,譫,之廉切,音詹,多言也。誚,樵去聲。諳,音安,練也,熟也。謾,謨官切,音瞞,欺也。訛,吾禾切,音囮,謬也。訶,音呵。

糸部

絡,音洛。綻,堂練切,音電。縛,音博,束也。縫,音逢,又音奉。絹,音狷。練,音煉。扎,側八切,音扎,纏束也。氤,音因,氤氳,元氣也。氳,音溫。

里部

釐,音離。

食部

餌,音耳,食也。餿,音搜,飯壞也。餕,音俊。蝕,音食,虧敗曰蝕。餅,音丙。

刀部

劑,齊去聲,藥劑也。剔,音惕,解也。劇,竭戟切,音屐,甚也。刺,郎達切,音辣。刳,音枯,剖也。刺,此去聲,以針鑿物曰刺。

穴部

竅,苦吊切,音擪,空也。窠,音科,穴中曰窠。竄,七亂切,音串,逃也,窖,音教,深也,穴也。窬,容朱切,音俞。

毛部

氈,諸延切,音旃,蹂毛成片,故謂之氈。氈,俗氈字。

肉部

脹,音帳,滿也,膿,音農,血潰也。腋,音繹,左右脅下也。腠,音湊,腠理皮膚之間也。膨,音彭,脹也。脊,音積,背心也。臀,徒孫切,音屯,髀也,又腿靨。膈,音隔,胸膈也。胖,音槃,猶大也。休,同龐,音蓬,充牣也。臉,力減切,音檢。腮,蘇來切,音鰓,頰腮也。脆,此芮切,音毳,不堅也。肛,音岡,大腸端,肛門也。臍,音齊,子初生所繫處。胞,音拋。膜,音莫。腆,他典切,音𡟬,厚也,多也。胭,音煙。脂,旨夷切,胭脂,燕國所出,以紅蘭花汁凝脂為之。臁,音廉,脛臁也。脛,胡定切,音經,膝以下骨也。腿,退上聲。膽,都敢切,肝膽。腕,烏貫切,音涴。

疒部

痂,音加,瘡皮也。疕,補委切,音匕,瘡上甲。疳,音甘。疹,止忍切,音軫,痘瘡為疹。𧓎,音養,膚欲搔也,同癢。疔,音丁。痞,部鄙切,音否,腹內結病。瘍,音陽,頭創也。療,音料,治也。癇,音閒。疼,音滕,痛也。痱,方味切,音熱,生小瘡。疤,音巴,瘡痕曰疤。痕,胡思切,瘢痕也。瘦,所救切,瘠也。痳,音麻。疽,音苴,疽深而惡,五臟不調所致。癰,於容切,音邕,癰淺而大,六腑不和所生。癤,音節,瘍之小者。疥,音戒,瘡疥。㾦,音配,瘡疕。痊,音詮,病除也。痣,音志,黑子也。癩,音賴,惡疾也。瘙,先到切,音喿,瘙瘡也。瘥,坐平聲,疾愈也。瘢,蒲官切,音槃,漫也,生漫故皮也。癍,俗瘢字。癮,音隱。㿠,同恙,瘟,音溫,疫也。瘳,音抽,病愈也。疴,音阿,病也。痍,音夷,瘡痍。痼,音顧,久病。蒭,同毒。癬,蘚典切,音獮,徙也,移徙處自廣也。疙,魚乞切,音起,頭上瘡突起也。瘀,音於,積血也,又依倨切義同。

頁部

顆,科上聲,今言物一顆,猶一頭也。囟,音信,頂門也。頰,古協切,音莢,面旁也。頤,音夷。顴,音權,輔骨曰顴。頦,音孩,頤下也。

手部

抖,音鬥,同搗,築也,舂也。搐,敕六切,讀若畜,牽制也。掀,音軒,高舉也。撏,音尋,取也。掐,音恰,爪刺也。撥,音缽,治也,除也。摸,音莫,手捉也。撮,倉括切,竄入聲。搏,音博,擊也。撓,尼交切,音饒,屈也。抓,側絞切,音蚤。捱,宜佳切,音崖,延緩也。掣,尺列切,滯入聲,挽也。扯,昌者切,車上聲,裂開也。擦,音察,摩之急也。擺,拜上聲,開也,撥也。捏,吉典切,音繭,拭也。攪,音絞,手動也。擎,音京,舉也。扼,音厄,把也。捉,側角切,莊入聲,握也。搔,音騷,手爬也。捻,音聶,捻也。掛,音卦,懸也。撲,蒲角切,音雹。摽,卑遙切。捻,乃殄切,年上聲。攢,徂官切,音巑,聚也。搶,此兩切,腔上聲,爭取也。捶,雖累切,推擊也。插,測洽切,音鍤,刺入也。攣,戀平聲,凡拘牽連擊者,皆曰攣。撐,抽庚切,音瞠。撐,俗撐字。抝,同拗,於教切,拗戾固,相違也。

日部

曬,俗曬字,所賣切,音骭,暴干物也。㿠,音廣,光貌。瞞,門上聲,暗也。晡,奔謨切,音逋,申時也。

火部

焙,音佩,烘也。炯,音憬,炎蒸也。煮,音主,烹也。燄,音豔,火行貌。焰,音豔,光也。爆,音剝,又音豹,火裂也。炷,音注,燈炷也。灸,音救,灼也。煨,烏灰切,音隈,火中熱物。熨,於胃切,音慰,火斗也。烙,音洛,燒也。燼,徐刃切,音盡,火余也。焠,七內切,音倅,燒也。熬,牛刀切,音敖,干煎也。炮,音庖,裹物燒也。爍,式灼切,音爍。烊,音陽,炙也。

草部

蘸,斬去聲,以物投水也。蒜,音算。韭,音久。葷,音熏。荔,音利。蕈,尋上聲,菌生木上。蒡,音榜。茸,音戎。艽,音久。著,直略切,音榰,附也。蔞,音樓。菉,同綠。菱,音陵。芸,音云。苔,音臺,青苔也,舌上更起一層,如苔起一般,櫱,博厄切,音擘,俗作黃柏。蒺,音疾。藜,音黎。茱,音硃。萸,音俞。葡,音蒲。萄,音陶。苡,音以。蕎,音橋。蕪,音無。蘆,音盧。薈,烏外切,音濊。萊,音賴。菔,音服。藥,音約。芽,牛加切,音衙。葶,音亭。藶,音歷。革,音畢。莖,何庚切,音經。芫,音元。荽,宣佳切,音綏。

止部

歪,烏乖切,音崴,不正也。

心部

怯,乞蓄切,音⿰虫⿱⿰歹牛⿵冂⿱儿丅,懦也,多畏也。悸,其季切,音痵,心動也。恚,胡桂切,音橚,怒也。懶,落旱切,與嫩同,怠也。惚,音忽,恍惚。

立部

站,音贊,立也。

車部

軟,而兗切,俗軟字,柔也。

骨部

髓,悉委切,音瀡,骨脂也。骫,音委,骨屈曲也。趑,音咨。趄,音疽,趑趄難行。

水部

液,音繹,汁也。泡,音拋,水上浮漚也。澀,色立切,音䪤,不滑也。汁,音執,液也。溉,音概,灌注也。澆,堅澆切,音驍。滑,戶八切,音猾,利也。涸,音渴,竭也。涎,徐連切,音延,口液也。渣,莊加切,音查,渣滓也。淹,文炎切,音醃,留久也。瀝,狼狄切,音歷。漲,音帳,溢也。淬,七內切,音倅,火與水合為淬。瀑,音僕。溜,之救切,音霤,水溜下也。漂,音飄,動也,浮也。滲,所禁切,音罧,又音侵,下漉也。泔,音甘,米汁也。溺,奴吊切,與尿同,小便也。

石部

砂,查即切,音沙。硫,音留,硫黃也。硝,音宵。硼,讀若朋。磊,音壘。礬,省𧏿字,音煩。磁,音慈,石名,可以引針。砭,貶平聲,以石刺病也。

衣部

裹,音果,包也。祛,去魚切,音胠。襁,居兩切,音鏹。褓,音保,襁褓,兒衣也。

羊部

羶,戶連切,音膻,草食者羶,羚,音臨。羯,居謁切,音訐。

鹿部

麝,音射。

寸部

尅,音刻,約定也,又勝也。

兀部

尫,烏光切,弱也。

口部

咳,音慨。嗽,先奏切,音謏。噴,普悶切,音湓,吐氣也。嚏,音帝,噴鼻也。嚼,疾爵切,音皭,又才肖切,音誚。咬,五巧切,音骲。噤,巨禁切,音禁,多言也。吼,呼後切,音垢,唬聲也。噦,於月切,音黦,逆氣也。喘,音舛,疾息也。嘔,於口切,吐也。啑,色甲切,音翣。哯,呼典切,音峴,吐也。嗆,音鏘。吒,陟嫁切,音奼,噴也。嘎,沙去聲,音破也。噁,音惡,怒貌,吻,音抆,口邊也。咽,音宴,吞也。嘴,祖委切。吮,粗兗切,音雋,舐也。啛,取內切,音倅。喃,尼咸切。啜,昌悅切,音輟,嘗也。啞,雅上聲,不言也。吃,詰歷切,音七。

屍部

尻,考平聲,脊骨盡處也。屎,音豕,糞也。尿,鳥去聲,小便也。

米部

糙,音造,米未舂也。粰,音夫,穀皮,同麩。糊,音胡,黏也。糟,音遭,酒滓也。粃,音比,不成粟也。

土部

塌,音沓,墮也。坑,客庚切,同阬,虛也,陷也。填,音田,塞也。堆,對平聲。堵,音賭,塞也。

木部

梟,古堯切,音驍。梔,音支。梢,師交切,音弰,物之末為梢。杉,音衫。棕,祖東切,音駿。札,側八切,束也,同扎。椏,音鴉,木椏杈。梗,古杏切,音鯁。棋,音基。榴,音留。檳,音賓,俗檳字。榔,音郎。棓,蒲侯切,音裒。櫻,音驚,櫻桃也。

虫部

蚤,音早,齧人跳蟲也。蚊,音文。蠟,力盍切,音臘。蛻,音稅,蛇之所解皮。蛔,音回,腹中長蟲。蚘,同蛔。蜈,音吳。蚣,音公。蝦,音遐。蟆,音麻。蛆,音疽。蚋,儒稅切,音芮。蛾,音莪,蠶蛾也。蜆,音顯,小蛤也。螃,音旁,螃蟹也。蛤,葛合切,音鴿,蚌蛤也。

歹部

殤,音商,夭死也。僵,居良切,音姜,死不朽也。

血部

衂,俗衄字,女六切,鼻出血也。

面部

靨,於琰切,厭上聲。

齒部

齦,魚斤切,音䗪,齒根肉也。

黑部

黯,乙減切,深黑也。

戶部

扈,音祜,跋扈強梁也。扁,音匾。

曰部

暈,音運,卷也,氣在外卷結之也。

酉部

釀,魚向切,音糧,醞也。醋,倉故切,音措。酥,音蘇,酪也,牛羊乳為之。醃,於言切,音淹,漬藏物也。

羽部

翳,於計切,音殪,障也。翅,音試。翎,音靈,羽也。

口部

凸,陀沒切,豚入聲,高也。

皮部

皴,七倫切,音逡,皮細起也。

匕部

匙,辰之切,是平聲,匕也。

佳部

只,之石切,音炙,物單曰只。雛,崇島切,音𨴜,雞子也。

犬部

猖,音昌,猖狂妄行。

豆部

豉,時吏切,音𩞾。豌,一丸切,音剜。

皿部

盞,阻限切,音醆。湯,唐上聲。

門部

悶,莫困切。閃,失冉切,暫見也。

缶部

罐,音貫,俗作罐。

白部

皂,俗早字,自保切。

麥部

麩,音敷,小麥屑皮。

身部

躲,多上聲。

目部

瞰,苦監切,音闞,視也。瞭,音了,目睛明也。眥,在詣切,音劑,目崖也。瞿,音句。

人部

僵,音姜,僕也。僕,音赴,偃也。布,音布,遍也。

力部

劫,音訐,奪也,強取也,曰劫。

竹部

簇,千豆切,湊也。筯,音住,同箸。簠,音甫。簋,古委切,音晷。爬,蒲巴切,音琶。

瓜部

瓠,音胡,又音護。瓣,皮莧切。

禾部

穩,溫上聲,安也。稔,如甚切,音荏,積久者曰捻。稜,盧登切,音楞。

金部

鎊,鋪朗切,音滂,削也。針,音斟,俗作針。鉗,其淹切,音箝,以鐵有所劑束也。鍋,音戈。

臼部

臼,其九切,音咎。

邑部

郛,音浮。

魚部

鮑,音泡。

舌部

舐,音古,以舌取物也。

耳部

聳,息勇切,音竦,高也。

幾部

兜,當侯切,闘平聲。

生部

甦,同蘇。

髟部

鬃,徂宗切,音蹻。鬆,蘇宗切,與鬆同。

卷一

業醫三要

一要靈變。蓋藥以治病,方隨症立,切不可膠柱鼓瑟,信其書而不泥於書,用其方而不執成方,隨機觀變,加減得宜,方為良醫。

一要小心。蓋小兒不能言語,又無六脈可憑,其腹中之事,全在醫者觀形察色,審聲問症。細細體察,方知其詳。若心粗氣浮,一望即決,鮮不誤人。

一要輕財。醫為仁術,當以救人為急,而時醫偏以獲利為先,一到人家,乘人慌亂,愈出危言,其意以為醫之而愈,則顯其能,可以索其厚謝;醫之不愈,則堪辭責,亦不至於敗名。孰知延醫之際,父母早已心虛,復加恐嚇,於心忍乎?且索利而後與藥,貧人未及應允,小兒已生變症,豈不誤人性命哉?學者切宜戒之。

闢藥室誤人

病因經絡傳變,藥有君臣佐使,毫釐不差,然後可以驅病。無如世之藥室,惟貪蠅頭之利,往往不依分兩,貴者必少與,賤者必多施,君臣倒置,佐使不分,及藥不效,只咎醫者,醫者亦莫能決,反欲更方,豈知前方對症,乃因為藥室誤哉。更可惡者,以無為有,以假為真,戕賊人命,甚於盜賊,雖獲厚利,神必殛之。奉勸藥室,思藥為救命之需,必地道得所,炒製得法,分兩不差,雖重索藥價,亦不為過也。

闢主家怨咎醫人

夫行術之家,一經其手,無限警心。將發熱時,夜臥不安,惟恐症來不順,及痘出人皆順症,不覺喜出眉端,稍有險逆,則已驚心動魄。所以然者,蓋以既任其責,勢難推解,將直言道險,恐受主人之誶,欲隱而不言,又致傍人之誚,食不甘,寢不寐,悉為他人之厄,愁難釋,口難言,猶如自己之危,如是而猶責之,則醫者之方寸愈亂,又安有奇術乎?蓋識由膽張,智從勇決,心無恐懼,則識見自開,奇方自出,症不可救之中,亦或可救矣。況生死數定,宜安於命,嘵嘵致怨,夫何益乎?

闢預解胎毒論

胎毒藏於命門,藥之氣味無從而入,譬之火石,火藏於石中,不見其吐焰,若以鐵敲之,其火星勃然四出。世人不究胎毒之理,刊刻稀痘丹方,謂重者可使之輕,密者可使之疏,稀者可使之不出,此皆無稽之言,切不可聽。

論痘宜種

世俗道及痘症,其難其慎,每欲避之,以免其厄,不知此本胎元之毒,無人不有,即無人能逃。若遇天行疫氣,傳染浸淫,毒氣必增。況發熱之初,不知是痘,或為風寒穢氣所觸,既使痘毒遏抑,又恐誤投藥劑,則輕者重而順者逆,害有不可言者矣。若既種苗,凡飲食衣被預知謹慎,既可無冒風觸穢之虞,醫者時常省視,亦自無誤投藥劑之弊,痘出有不吉者乎?

辨苗吉凶

夫種痘之家,全恃乎苗之吉。苗之吉者,毒發必由經絡,次第傳宣,故無一齊湧出之弊。達之皮膚,泄於毛孔,各分道路尋竅而出,又無鋪氈蠶種之虞。且毒不遏抑,則血不滯於氣道,氣血榮暢,痘必光潤,起脹灌膿,總無灰白紫黑之患。若苗之凶者痘必凶,一切逆症旋踵至矣。是以種痘宜取吉苗,慎勿妄取凶苗,以致誤人而自誤也,戒之戒之。

擇苗秘訣

夫苗者,痘之痂瘡也。大凡取苗,要訪出痘之鄉,吉多凶少,逆症全無,乃往取之。又要看其顆粒分明,無矇頭鎖頸之弊,頭面胸背稀疏,出齊熱退,漿足痂厚,潤澤光明,乃佳苗也,痘雖多,亦是美種。只要厚實光彩,往取之時須囑其父母,俟兒睡起,即將睡衣數抖,令痂落於席上,撿取包固,置於身傍,勿令泄氣。若瘡薄面白者,苗路雖好,究亦無力,種多不發。若出齊猶熱者,乃是險症。痂色帶黑者,熱毒必盛,其苗俱不可用。惟赤色者上,黃者次之,切宜緊記,不可濫取,以致後悔無及。

藏苗法

既取苗來,用紙包固,再納小竹筒中,閉塞其中,勿令泄氣。不可曬於日中,亦不可焙於火上,須帶在身邊,令其自干。且苗包須寫取苗月日,蓋冬月之苗,留三四十日種之,猶發大半,夏月之苗,過二十餘日,即少發矣。故人眾而新苗或少,若兼用舊苗,吹苗時須多放些,種之方能盡發。

論苗貴新

痘本胎毒,藏於背骨第七骨節之中,無以觸之,則終身不發,必因外面痘毒之氣,衝到命門,引之即動。新苗氣旺,一吹入鼻,直抵臟腑,故所種必發,發亦必輕。蓋苗毒不致逗留,止為招毒之使,而非助伊作惡也,痘安有不順乎?故放苗之後,七八日間發者,其症必輕,若舊苗氣弱,非特種而不發,尤恐外毒容留臟腑,反增內毒之邪,故放苗之後,遲至十餘日,乃發者重,俟加苗後發者亦重,此皆用舊苗之過也,學者可不審乎?

放苗法

昔人種痘以棉團蘸其漿膿,塞於小兒鼻孔之內,謂之漿苗。後因出痘之家,不肯與人剔破痘瘡,故取其痘痂,研為細末,以銀管或小竹管乘苗,男左女右,對上鼻孔,不歪不斜,輕吹入內。未吹之先,令去鼻漿,使無阻滯;吹入之時,即將手閉其鼻竅片刻,令痘毒達入氣道方妙。

造銀管法

以紋銀命銀匠造成,約五寸長,其端上曲,其管之孔,合鼻之孔,可以入得鼻內,方可。凡種痘,必其門內無天行惡痘,方可與之放苗,若門內正在出痘,而請人種痘,必其症多險逆。苟不訪察,而妄與下苗,痘發不順,醫難解辨,悔何及乎?

先觀小兒形色然後施苗秘訣

人之內毒,雖不可以逆睹,而小兒之氣血,觀形察色,自可立知。未放苗時,須察其顏色之榮枯,榮則血盛,枯則血衰;觀其毛髮之焦黑,焦則血枯,黑則血盛。且發疏而嫩者,氣多不足;發稠而粗者,氣必有餘。既詳毛髮,再看囟門。囟門闊者,胎元未足,腦骨故爾難收;囟門小者,胎氣甚充,陽會所以易合。且五臟之精華,皆著於兩目,神光炯炯,內精自足無疑;瞳子昏沉,元神知其未足。山根青者,痰多體弱慣驚風;面色青者,質怯元虧多吐瀉。發開路而直豎,斷有疳積;唇淡白而倦怠,定作虛看。聲亮而長,丹田知其氣足;音啞而促,氣海自是多虧。指有紫紋而浮起,蓄熱將宣;腹有青筋而硬脹,食積已現。是以壯實無病之人,方可與之下種;元虧有病之輩,切勿輕與投苗。外此兒未滿周,須慮根基未穩;奶娘鮮乳,亦深缺養之虞。女子若過十四,天癸已動,即防痘發而行經;男子若到十五,欲火或張,更慮房勞而泄損。有孕之婦,恐痘出而胎動難安;孤只之孩,慮風雪而偏凌弱草。腰不挺者,其腎必虧;膝常軟者,其髓必薄。偶見令人心怯,即此便是凶機;父母或出危言,究竟終非吉兆。過慎之家,不宜妄種;趑趄之戶,切莫輕施。謹囑後賢,宜從吾論。

論宜敬神

鬼神皆天地山川之正氣,或忠孝節義之英靈,安可不敬?況司痘之神,尤為顯應,故起壇必要敬謹,謝神須要虔誠,晨昏必要香燭茶果,禱祝化財,壇上務宜清潔肅靜,如是則神之格思,必獲默佑矣。

論宜遵避忌

痘瘡之毒,乃男女欲火之所凝,其勢甚熾,不動則已,動則炎炎莫遏,但清氣引之,固有外泄之勢,穢氣觸之,不無內攻之時,種痘之家,可勿慎乎?

避穢氣

腋下狐臭氣,房中淫液氣,行遠勞汗氣,溝糞濁惡氣,婦人經候氣,諸瘡腥臭氣,砒硫蚊煙氣,誤燒頭髮氣,吹滅燈燭氣,柴煙魚骨氣,蔥蒜韭薤氣,煎炒油煙氣,醉酒葷腥氣,麝香燥穢氣。

守禁忌

生人往來,詈罵呼怒。

對梳頭,對搔癢。

對掃地,對謊言。

使僧道師巫入房,對飲酒歌樂。

調理法

冬月宜避風寒,必須置於密室,令其溫暖,然衣被亦不宜太厚,炭火亦不宜太烈,恐炎熱之氣,反助火邪,而包裹太厚,則毒氣難泄,又不可不知也。夏月宜取清涼,然亦不可置諸風中,對之動扇,恐腠理開張,風邪一入,即能閉毒,又不可不知也。初熱之時,毒火方張,凡荔枝、龍眼、橘餅、冰糖,一切辛熱之物不可與食。且雞助肝火,魚則生痰,豬肉滯氣而清利,麥面積滯而生膨,生冷恐其冰毒,總宜戒之。止可與稀粥、淡飯、素菜而已,乳母俱同此例。若至八九日後,則辛熱補物,可以漸進,寒涼之類,又宜禁矣。腐之為言,朽也,敗也,以豆為末,用石膏凝之,其寒涼之味乎?世人於五六日內,用腐及香蕈、椿葉伴煮佐食,其意以為淡而能發耳。不知以寒涼供朝夕之需,脾胃壯實者,猶能勝之,倘中州虛弱,不虞其益敗乎。試細察之。冬筍,不上林之筍也,供淆饌則美,用於痘疹,殊屬無益,醫者藉以催漿,又以筍尖作引,雖亦方書所傳,識者毋為所惑。雞肉梟毒,魚肉腥膻,古人垂戒至嚴,種痘者動用魚以起水,雞以催漿,其殺人於冥冥者不少矣。此由方書所載,或者以一時一證見效,遂傳以誣世,用之者可不慎與。

小兒進藥法

小兒多不肯服藥,強之亦不能多進,然病勢猖獗,非藥力不能驅逐,況痘症限時剋日,當清則宜急清,當補則要速補,用藥斷不可緩也,故藥宜重劑濃煎,止用頭服,則藥雖少進,亦有力矣。

乳母服藥

凡小兒不能服藥,須隨症立方,用大劑令乳母服之,其乳汁自有藥力,亦效。

天元賦

痘本胎毒,號曰天瘡。傳染雖由外感,輕重實本內傷。初起太陽,壬水克乎丙火;次歸陽明,血水化作膿漿。所喜者紅活鮮潤,可畏者紫黑焦黃。勢若燃眉,變如反掌。皮膚臭爛,血氣虛尪。若救焚兮,徙薪勝於焦額;似拯溺兮,落井不暇褰裳。原夫一元肇化,二氣成祥,欲火積為痘種,胎毒發為痘瘡。命門養虎,穢毒深藏。遇天行之疫癘,觸胎毒以為殃。毒之輕者發則微,貴善調養;毒之重者發則密,急要堤防。先事解散兮,十全九八;臨時區處兮,算為尋常。大抵氣運先藏,痘疹屬陽。春夏為順兮,藥其生長;秋冬為逆兮,惡其收藏。暴寒兮恐邪毒之郁遏,暴熱兮慮腠理之開張。水泡春而莫治,黑陷夏而為殃。秋斑慮惡,冬疹非祥。此逆四時之令,休誇三世之方。知其凶而治之,自求怨謗;明其吉而往也,得號賢良。且如諸症殊形,六腑異樣。肝主淚而水泡,肺主涕而膿漿。心斑紅豔,脾疹赤黃。惟腎經之症險,若變黑即危亡。所以觀其外症,即可知其內臟。呵欠煩悶兮,肝木之困;咳嗽噴嚏兮,肺金之相。手足冷而昏睡兮,脾土困於中央;面目赤而驚悸兮,心火炎於膈上。耳尻屬腎,溫暖如常。二處爍熱,水枯火炎而必斃;四肢厥冷,中州土敗而傾亡。先分部位,次察災祥。陽明布於面中,太陽行於頭上。心肺居胸膈之要,肝膽主脅腋之旁。手足司乎脾胃,腰背統於膀胱。泄瀉者邪赴於下,嘔吐者毒逆於上。氣逆而腹痛隱隱,毒深而腰痛惶惶。心熱甚而驚搐,肝邪盛而顛狂。口燥咽乾,肺受火邪而液竭;屎鞭尿澀,腎因火旺而精亡。氣弱少食者,難勝其毒;神強能食者,不失其常。欲決輕重,但觀發熱,若占順逆,須認成瘡。身如炎火,必然毒甚;微微潮熱,休試清涼。若寒熱之往來,定為吉兆;熱一日而即止,實為不詳。數番旋止兮,春回陽谷;一齊湧出兮,火烈昆岡。蚤嚼蚊咬,刻期而為鬼錄;蛇皮蠶殼,指日而反黃泉。不喜珠紅,更嫌灰白,最宜蒼蠟,切忌紫黃。色要明潤,又恐嫩薄之易破;瘡怕乾枯,更畏搔癢之難當。面頰稀而磊落,清安可保;胸膈密而連串,吉凶難量。頂要尖圓,最忌平陷;漿宜飽滿,切忌虛空。顏色喜老而愁嫩,皮膚要糙而怕光。焰起根窠,終防癢塌;丹浮皮肉,必主夭殤。頭面預腫兮,三陽亢甚;手足厥冷兮,五臟摧傷。瘡堆喉舌,毒纏頸項。咽喉痛而呼吸維艱,飲食少而吞吐不易。此天命之安排,豈人力之可仗。煩躁悶亂兮,七神離散;譫妄眩潰兮,五毒猖狂。鼓項戰慄兮肺敗,咬牙噤齒兮胃涼。渴不住兮焦膈,泄不止兮滑腸。失聲兮咽爛,吼氣兮腹脹。晝夜搔癢兮,將榮氣之外脫;飲食斷絕兮,必胃氣之內傷。忽腫消而毒入內攻,色變黑而疔起將亡。食谷則噦兮,斯人懼其將喪;飲食則噴兮,醫者難展其長。輕重旋而反復,由調理之乖張,輕變重而可畏,重變輕而莫慌。風寒素謹,飲食如常。出入禁乎男女,覆蓋適其溫涼。內無妄動,治不乖方。此則變輕之候,實為保命良方。若常犯乎禁忌,或誤服其丸湯,徒自失其防衛,不知順其陰陽。外感不正之氣,內傷不時之糧,平人且病,思者奚當。無怪順則險而險則逆,宜乎輕者重而重者而亡。發自肺經,相傳脾臟。氣熱味辛,燥金受克。形寒飲冷,華蓋先傷。浩飲則水來侮土,而或瀉痢;過食則脾不受谷,而作痞脹。皮毛虛毋,肌肉羸傷。起發遲而不能胖壯,收靨緩而反作爛瘡。輕則延綿乎時日,重則泣送乎郊荒。何愚夫之不曉,致生命之早亡。不信醫而禱諸鬼神,只殺牲而號乎穹蒼。藥貴中病,醫不執方。喜行溫補者,動稱乎文中;專行清解者,祖述乎仲陽。孰知因人而治,毋虛虛,毋實實;相時而行,必遠熱,必遠涼。正氣為本,戒開門而延盜;解毒為急,休視虎而如狼。首尾不可汗下,法之固執;緩急各有權宜,治之經常。拘其繩墨者,如守株而待兔;惑於方書者,似多岐之亡羊。且如紅紫厥腫兮,涼血為上;灰白平陷兮,補氣為良。出不快兮責表,實而發散可用;便或秘兮責里,實而疏利何妨。毒不可以速解,毒甚者,令微汗之發越;熱不可以盡除,熱劇者,使小便之清長。三陰盛而多寒兮,必投辛熱;三陽盛而多熱兮,無過苦涼。安可惡寒而喜熱,莫執貴陰而賤陽。是故補氣者,參耆白朮;養血者,歸芍地黃。發散表邪,輕葛根而重官桂;疏通里實,微枳殼而重大黃。解毒兮苓連梔子,快斑兮牛蒡荊芥。連翹瘡中之要藥,甘草藥中之君王。咽痛求諸甘桔,頭痛取乎芎防。木通利其小水,人屎攻其黑瘡。氣逆兮青皮、陳皮,胃寒兮丁香、藿香。澀瀉莫如訶蔻,嘔吐無過乾薑。麥冬、乾葛以止渴,厚朴、腹皮而治脹。五味、杏仁,傷風者以之定喘;山楂、枳實,傷食者用之消糧。凡諸藥品,各有主張。春夏桂枝而少服,秋冬芩連而莫嘗。瘡若干枯,白朮為其所忌;色若紅豔,黃耆非其所長。裡虛少食,勿投枳實;表虛多毒,休使生薑。汗自出兮,用乾葛重虛其表;水自利兮,如木通再虧其陽。泄瀉黃臭,訶蔻不宜輕用;嘔吐清冷,連梔安得作湯。凡用芩連,必須炒制;如加丁桂,必症寒涼,應制伏始不為過,得和平乃是良方。大勢若平,余邪須講。熱毒流肝,雙睛生翳;火邪入脾,四肢成瘍。口內生瘡,爛齦破舌;腹中作痢,腐胃敗傷。皮膚嫩而洗浴太早,因以添熱;臟腑虛而甘肥太過,遂致內傷。若中風寒,多為咳嗽;無時撏掐,復灌膿漿。既多異症,亦有奇方。望月砂能退目翳,穿山甲排毒無雙。枳實山楂,消食出積;柴葛骨皮,退熱清涼。咳嗽以款冬杏仁,痢疾以黃連木香。藥難悉舉,因病設方。但拘於日數者,不知輕重之病;執其偏見者,未察虛實之詳。本溫再熱,已寒又涼。徒自膠而不變,是醫治反以增殃。今也泄骨髓之真言,寧子孫而始示;授肺腑之秘訣,牢記誦而勿忘。

指南賦

人參補氣,炙草和中。用黃耆而實腠理,得蟬蛻而善開提。紅花有活血養血之功,生地有涼血行血之效。痘若干紅,便宜加入紫草,滑肌開竅,毒壅堪行,熱症賴之有益,虛症切莫輕投。山楂善逼瘡痍,能消食積,兼理滯氣於補益方中,且解鬱結於透肌湯內。輕其表而涼其里,功在荊翹;疏其肌而發其壅,莫如蟬木。利咽喉而清氣道,能發散而善開提,功必資於桔柏;分清濁而利小便,消痘毒而去休膨,效莫大於通澤。川芎引清陽而達表,勿缺於未滿之前;芍藥斂陰氣以濟陽,可施於行漿之日。牡丹皮去血中之毒,壯熱煩紅為聖藥;地骨皮去氣中之毒,毛焦熱甚是良功。官桂有鼓動陽氣之能,神倦而不振者,用之以收實效;丁香有贊助元陽之力,內虛而不起者,得之以奏奇功。木香順氣而理脾寒,泄瀉湯中必用;乾葛鬆肌而退胃熱,渴煩之症宜加。白朮、茯苓健脾胃,佐參耆且能益氣;當歸、生地補陰虛,君枳殼而能滋腎。解蘊毒莫如犀角、黃連,惟熱甚乃前後堪用;定心煩莫如門冬、五味,有渴症則終始宜加。大附子返本回陽,能理虛寒而定戰慄;天花粉消痰清胃,且收肺氣而發聲音。白芷排膿,痘毒憑之而運化;紫蘇發表,責邪賴是以驅除。羌活有攻毒走表之功,防風有散邪逐毒之妙。殭蠶利於肝筋,止風定癢如神;枳殼快乎胸膈,下氣寬胸快速。開腠定喘,力莫大於麻黃,壅遏憑之而發散;平胃溫中,功則歸於厚朴,腹脹藉是以消磨。龍骨、枯礬,暫為澀瀉之用,泄止則不宜施;澤瀉、豬苓,有分利水穀之妙,灌膿時當慎用。乾薑溫中氣而止嘔吐,胃寒虛泄者,當用則用;大黃蕩腸胃而通秘結,熱壅便閉者,宜加略加。牛蒡利咽而善解毒,升麻發毒而善升提。柴胡,前胡,解肌而能退熱;黃芩、黃柏,清火而可消斑。止嗽消痰用貝母,清便降火在山梔。牛中黃化風痰而療癲癇,有扶危救急之功;龍腦片涼心血而起黑陷,具撥亂反正之才。麝香通竅入五臟,亦能發汗;雄黃解毒於六腑,兼可定驚。神砂寧心定志,而有養血涼血之能;珍珠透里入堅,能解骨髓之毒。訶子斂肺氣而澀腸,豆蔻溫脾胃而止泄。人齒但能發鬆肌肉,過用則肉裂皮崩。藥味不求於異人,取效每存乎常品,明此一篇,思維過半。

節制賦

夫病深而藥淺,終是無功,病淺而藥深,反增他劇,勢緩而投急劑,急則拂亂其經,病劇須用劫藥,非劫難解其危。以本藥而治病,本病去即當行別議;防變症而用變藥,變症難逆乎將來。故偏行補法,未必盡為怯弱;專用辛溫,豈應概是虛寒?宜用則用,宜去即去,藥隨病更,方非可執。故升麻進於未點之先,非其時而莫投。身無壯熱,休加乾葛柴胡;臉不煩紅,勿進芩連翹芥。壅遏只許疏通,投補劑則胸膨減食;內熱須宜清利,過發汗則表爛瘡疼。熱鬱心煩,用丁桂須防患目;便溏胃弱,投芩連恐致陽亡。傷食吐酸,先宜消導;不食嘔吐,須與和中。糞焦熱泄,溫補豈其所宜;便溏糞白,涼藥總為不合。胃虛弱而滋陰,恐增泄瀉;三焦擁而益陽,慮發顛狂。喘滿便清,是虛煩而可補;氣粗腹脹,加便秘而可通。咳嗽有痰,切勿妄投半夏;胃熱作嘔,且教慢入乾薑。氣虛不振,則參耆易於奏捷;脾胃虛寒,則桂附乃可成功。設令煩渴喘秘,誤投辛熱,勢必反生跋扈。芩連解熱毒於未胖之前,荊翹清血熱於方脹之始。若還勢在行漿,此輩皆為所叱。故六七日內不起,內托保元無禁;八九日外變生,木香異功何疑。補法不宜早施,溫藥必須在後,發散乃作先鋒,溫補是為截陣。遵此遺制,鮮致誤人,識透元機,方為妙用。

權宜賦

痘有緩急,治宜權宜。且如紅紫焮腫兮,涼血為上;灰白平陷兮,補氣最良。出不快兮為表實,而發散可用;二便秘者為裡實,而疏利何妨。毒不能以速散,毒甚者,令微汗之發越;熱不可以盡除,熱劇者使小便之清長。三陰甚而多寒,藥必投乎辛熱;三陽數而多熱,治無外乎清涼。是故補元氣,參耆白朮;養榮血,歸芍地黃。發表散邪,重柴葛而輕桂枝;疏通實熱,微枳殼而甚大黃。解熱毒,芩連梔子;快斑疹,紫草荊防。牛蒡、連翹,是痘中之要藥;川芎、甘草,乃藥內之君王。元參、桔梗,能除咽熱;木通、車前,善利膀胱。氣逆兮,陳皮、青皮;胃寒兮,丁香、木香。治泄瀉兮,訶子、豆蔻;止嘔吐兮,砂仁、藿香。祛風熱兮,蟬蛻、白附;定驚搐兮,琥珀、牛黃。麥冬、乾葛,清心熱而止煩渴;腹皮、厚朴,療水腫而消腹脹。五味、杏仁,潤肺止嗽而定喘;山楂、枳實,消食行滯而偏長。半夏、南星、貝母,悉是消痰之藥;麻黃、紫蘇、羌活,皆為發散之劑。紅花、丹皮,可解血熱;鹿茸、山甲,能起痘漿。消食積,神麯、麥芽、草果;理後重,枳殼、檳榔、木香。犀角、羚羊,解乎心肺之熱;秦艽、香附,除乎面目之黃。乳香、沒藥止痛,乾薑、附片回陽。甘草、黃連,清血熱而止風嗽;豬苓、澤瀉,堪止瀉而利小腸。此藥味之加減,在醫者之權宜,而病症之輕重,又因人而立主方。慎勿膠柱而鼓,乃云醫道之良。

金鏡賦

痘毒未出之初,宜開和解之門;既出之後,當塞走泄之路。壯熱腮紅,宜服升麻乾葛;面青唇白,急進和表參蘇。氣粗熱壅心煩悶,便秘須當解利,升甘芍葛枳前姜,防芷紫芩各樣;喘呼脹滿眼中紅,肌燥急服疏解,羌活幹葛芍升麻,甘桔牛蒡堪誇。發痘之門不閉,則熱蒸之毒必解。未見點前,惟茲一法,既敷瘡後,又有奇方。稀疏而氣血和平,須知安表和中之理,歸芎芍藥木芩甘,且用益元飲子;稠密而毒氣大盛,當識內外分消之妙,荊翹歸地芍紅芎,通用小連翹飲。瘡來赤色熱焦枯,急進清涼而解毒。紅斑赤紫,芩連犀柏當施;身熱療人,乾葛、前胡並用。氣虛而腹膨脹,蟬蛻、枳殼、木通。若遇色來紅潤,便宜徹去荊翹;如見二便清泄,即是地歸俱免,宜加白朮、茯苓。精神倦而飲食少,進以人參;出不快而痘不振,兼用楂蛻。初覺繁紅稠密,紫草用之無疑;如見毒盛形焦,牛子進之何害?是故三日以前,固宜清解,四日以後,須要權宜。瘡頭放白,勢在行漿,此際最為緊要,必參看內外虛實之異,酌以溫平表里之宜。若神壯而氣盛,能食而不泄者,痘雖稠密,止用和中表發,防甘楂芎桔歸耆,催膿而已;若神倦而氣衰,減食而痘陷者,毒若繁壅,必用重劑補益,參耆甘桔桂歸芎,托裡宜用。設此二方,乃作釀膿之具,膿泡未滿,不可輕易其方。痘或變遷不一,另設便宜妙用。至於漿成充足,毒已盡行外化,法當漸進於清涼,氣血回元復位,不可重用乎表補,參耆切勿多食,胖甚恐難收拾。若便實而能食,壯熱而不退者,便宜疏利為先,升麻乾葛,四順清涼;倘便溏而減食,壯熱而不渴者,則以健脾為貴,木苓通歸,防風芍芷。假如內外症平,不必過服藥餌。直至結痂以後,再觀餘毒有無。當疏利則宜疏利,當調補則宜調補,餘毒若攻,用連翹飲;風熱未剝,進益氣湯。治法固自多方,總宜對症而治。若無險逆,則安養氣血;如和飲食,則調胃健脾。

痘疹脈法

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分寸關尺三步,以定經絡部位。總不外於浮沉遲數四字,決其寒熱虛實。但痘自發熱至起脹時,毒從內出,陽之候也,脈宜浮洪而數,不宜沉細而遲。自收靨以後,毒從外解,陰之候也,脈宜和緩,不宜洪數。

十二經絡

手太陰為肺,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手太陽小腸,手少陽三焦,手陽明大腸,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

五臟見症

肝主驚搐、頭痛、恚怒、摸床、尋衣、眼澀,心主睡驚、煩躁、譫語、妄言、喜笑、見鬼,脾主腹痛、狂悶、顛狂、唇舌、口渴、口撮,肺主噴嚏、咳逆、悲哭、咽啞、鼻涕、氣喘,腎主腰痛、身疼、寒戰、竄視、咬牙、耳尻冷。

辨臟腑虛實寒熱

醫不明臟腑虛實寒熱,舉手即錯,其戕賊人命者,何異執梃刃以殺之乎?業是科者,當於此細心求之。

臟腑虛寒見症

寒熱往來,惡寒,自汗盜汗,面色青白,唇舌淡白,手足厥冷,眼白帶青,目閉無神,糞色青白,倦怠嗜臥,二便清利,吐瀉不渴,口鼻氣冷,飲食不進,乳食不化,聲音微弱,精神困倦,體靜昏睡,哯乳便溏,痘勢不振,痘色淡白,平陷色灰,痘軟不硬,舌無黃苔,咬牙寒戰,吐瀉蛔蟲,痘不粗肥,皮薄嬌紅。

脈浮細而速是表虛,脈沉細而遲是裡虛。

臟腑實熱見症

面赤腮紅,大便閉結,小便赤澀,身體壯熱,毛焦膚燥,手足燔灼,唇紅而紫,舌苔黃黑,心悶口渴,驚悸狂譫,口臭氣粗,大便焦黃,腹脹不食,時作乾嘔,目紅頭腫,眼結淚漿,胸膈痞滿,咽燥喉痛,咳嗽喘促,上焦氣逆,鼻塞牙戰,狂叫不寧。

脈浮數而實大,是表熱,脈沉實而洪數者,是裡熱。

虛症似實

夫元氣不能送毒,大熱因而不退,亦有煩悶之虞,而發驚譫之症,且毒郁於中,亦能閉結,元虛毒盛,豈敢汗下清涼?然此必痘色淡白,隱隱皮膚之間,唇白麵青,而神不振,急與扶元,慎毋清解,痘出而諸症自寧。又或虛火上炎,為喘為渴,此必起於泄瀉之後,津液乾枯,故喘渴耳。況灌膿之際,作膿必然身熱,起脹必致口乾,瘡腫必然啼叫,俱不可認為實熱。其後漿足血虧,心神不寧,或有狂言譫語,此症定為虛論。亦或女子經產之餘,男子房勞發痘,陰虛火動,大熱顛狂,俱不可雲實熱。且痘後陰虛發熱,必出午未時後。略舉數端,宜詳悉推求,庶不致有誤。

實症似虛

夫熱盛內壅,亦目閉昏沉,不思飲食,火伏中州,亦四肢厥冷,倦怠神迷,然此必二便赤澀,舌有黃苔,治用清解升提,毒出而精神始暢。至於毒攻胃管,必為嘔吐,熱注大腸,定來泄瀉,此非脾胃之虛,是乃毒火內擊,以致吐瀉交加,豈敢溫脾暖胃?且毒壅則痘出不快,血熱則痘不升提,必解毒而痘乃出,涼血而痘乃升。又有毒凝血滯而痘不紅者,誤投補藥而反焦枯,必清毒活血而始紅潤。況六日以前,寒戰多屬肺熱,四五日內,咬牙非是胃寒。要之實似虛者,痘色多紫,舌有苔而小便赤,必在七日以前,總以清解為主;若至八九日來,則臟腑空虛,斷不敢雲實熱;其後收靨之際,亦不可謂純虛,此際宜消餘毒,因人而治,慎勿差訛。

虛症變實

氣虛痘症,用藥對症,調理得宜,則元氣可回,腠理可固,脾胃可健,飲食能進,二便能調矣。若補益太過,恐有腹脹喘急之患,只宜消導積滯,行氣寬中而已。便實而渴,加麥門冬。或有咽喉腫痛,煩躁閉渴之症,亦宜利咽解熱為主。蓋喘急腹脹,大便秘結,煩渴咽痛,皆實症,然氣能變實者,非原實也,乃病釀而致此,患深之失,只宜補益,不可疏通,設若疾驟作,則病實之氣,又虞其復虛矣。

實症變虛

實熱痘症,只宜清涼發散,不宜峻用苦寒。若過用苦寒,必致內傷脾胃,外冰肌膚。脾胃傷,則飲食減而中氣損,內臟遂變虛寒,肌肉冰,則血不行而痘不得成漿,痘遂轉為陷伏,此熱症之所以變虛也。虛症既見,當從虛治,勿謂前之實熱,而終不敢補也。

辨表裡虛實寒熱

夫肌肉皮毛著於外,身之表也,腸胃臟腑藏於內,身之裡也。表者,痘瘡所著現之處,為運化成功之地,不可以不調也;里者,痘瘡發端之所,為根本滋潤之區,又不可不治也。然為表為里,各有虛實之異,寒熱之殊,若不分而別之,晰而明之,恐紊亂倒置,用藥不當,以貽學者之誤,故條陳而分晰於後。

表虛調治法

夫表之虛者,必畏寒畏風,唇淡面青,精神倦怠,手足冰冷,其痘出不快,亦不起發,灰白不紅,摸過而不礙手,痘與肉色不分,其後皮薄而軟,潰爛成坑,或為水泡而難結痂,皆表虛也。蓋脾為肌肉之主,肺為皮毛之樞,治此之法,在寧肺健脾,宜用升陽補氣之藥,內托是得其宜。當此之症,清涼發表,最所忌也。

表實調治法

夫表之實者,痘瘡突綻,肌肉疼痛,舌有黃苔,面赤唇燥,毛髮直豎,皮膚乾燥,總無微汗,如此之症,皆表實也。表實則腠理不通,懼其壅毒,治宜解表鬆肌,升、葛、柴、芩,乃對症之藥。若誤服耆、術,始慮其閉毒,繼不能起發,終難於收靨,害可勝言哉?

表寒調治法

夫表寒者,痘不起頂,肌肉不秘,毛竅屢開,自汗時淋,戰慄時作,咳嗽惡風,常謂身寒,皆表寒也。此必肺氣有虧,肌膚不緊,氣血怯弱所至。若置之不治,漿清皮薄,灰白水泡之患至矣,宜速與以固表和中之劑,倍加黃耆、肉桂,庶可無虞也。

表熱調治法

夫表熱者,腠理素秘,熱氣鬱滯於肌肉,故潮熱不清,面青唇紅血紫,而瘡焦乾枯,黯無光彩者,不治,則紫黑乾焦鐵殼空瘡之弊至矣。治此之法,宜涼血解毒,故柴、芩、升麻、紅花、紫草諸藥,所以不容緩也。

裡虛調治法

夫裡虛者,脾氣既虧,元陽不旺,其見症也。飲食少進,大便頻泄,小便清利,精神困倦,口鼻冷氣,多好睡臥,懶於應對,此裡虛也。裡虛則不能送毒,痘必不能起發,雖起發而頂必陷,色必白,瘡必軟,而漿必稀,其平塌倒陷之虞立至矣。見此之症,內托之劑,在所必用,凡參、苓、耆、朮、桂、附諸品,萬不可缺也。

裡實調治法

夫里責於實,而痘之根苗乃固,其飲食如常,大便堅,小便利,而精神清爽者,此脾胃安寧,裡氣充足,痘必能起脹,斯固不必慮也。第恐裡實而有滯積,以致毒郁於中,壯熱作渴,咽乾舌燥,煩悶不寧,驚狂譫語,痰壅氣促,上下失血,此實臟滯留毒火,不可不急治也,宜涼血解毒,庶可免焦紫黑陷之危,凡助脾補氣之藥,萬勿試焉。

裡寒調治法

痘以陽旺乃升,氣溫乃化,裡寒則五內空虛,難升難化,勢必下陷,不亦危乎?裡寒之症,其氣必涼,其便必泄,面清唇白,手足厥冷,寒戰咬牙,不思飲食,痘色灰白,伏陷不起,見此之症,急與溫中內托之劑,而重加以桂、附、丁、姜之藥,庶可救其危也。

裡熱調治法

里雖畏寒,亦不宜熱,熱者臟腑本多鬱火,而毒火又且容留,故煩渴腮紅,腹熱騰騰不息,小便為之赤澀,大便秘結不通,喘噓狂叫,如見鬼神,以致火熾陰枯,火炎血紫,其痘必紫黑焦枯,不能灌汁矣。治此之法,急宜滋陰解毒,蓋陰盛則火息,毒解則熱除,若熱結太甚,則與通利之劑,此翹、蒡、芩、連、歸、芎、赤芍、紅花、紫草所宜急進,然裡熱而實,猶可任意清涼。若裡熱而虛,則以扶元而兼化毒之方,權衡輕重,慎勿妄施。

總而論之,里者表之體,而治表亦要和中,表者里之用,而治內又當防外,故外氣疏通,則里邪得出,內臟堅固,則外瞤難攻。至於寒者虛之甚,虛者寒之甚,若虛寒結於胸臆,然後用藥治之,則為時已晚,故里實固能滯毒,火熱因實而益炎,當實熱俱要清解。至熱結宜加疏利,然後乃能安枕,隨症加減,方謂良醫。

汗下論

汗下之說不一,有謂首尾不宜汗下者,有謂首尾宜於汗下者,皆各有所見也。謂不宜汗下者,謂汗以疏表,下以傷里,痘起之初,用藥發汗,恐表虛而痘必皮薄漿清,而不堅硬,發癢潰爛,水泡灰白,以貽日後之禍,故首不宜汗也。用藥下瀉,恐裡虛而痘必伏陷不起,咬牙寒戰,吐瀉不食,而有倒靨之虞,故首不宜下也。若結痂之後,氣血已衰,元神已損,倘或汗下,則變症立生,危如累卵,此尾不宜汗下之意也。謂宜於汗下者,謂汗以鬆肌表。下以瀉毒氣,痘毒方張之際,若腠理緊秘,則毒氣不宣,必至煩悶鬱結,稠密不堪,界地不明,而鋪氈蠶種之禍,於是作矣。發汗則邪從汗解,變症不生,此首之所以宜汗也。至於毒氣在裡,秘結不通,小便赤澀,腹痛煩渴,若不速下,則實熱留滯於內臟,其痘必致焦紫乾枯,腹脹失血,喘急痰鳴之患立至矣,此首所宜下也。若至於尾,須防餘毒,餘毒內留,非下不除,風寒外搏,非汗不散,此尾所以宜汗下也。以愚論之,痘性原欲外化,非可在內而消,當毒氣發越之時,若腠理不秘,身有微汗,則毒氣得宣,最為順痘,原非表虛,不可用黃耆斂汗之藥,預固其表。倘身熱燎人,唇紅面赤,毛髮焦豎,而身無微汗,則肌膚壅滯,慮其遏抑,不得不以升麻、乾葛、參、蘇解表之劑,急以疏其壅也,但不可用麻黃、羌活之湯,猛以攻其表耳。且既汗不宜復表,復發則必傷元,故見點忌用乾葛者,亦恐過於發表耳。若痘後元氣已削,無故斷不敢汗,縱有風寒潮熱,只可溫中帶發,補中益氣為宜。至如痘前吐瀉,俱是毒氣奔越,此際不宜驟止,痘出而吐瀉自寧。若實熱容留臟腑,必有秘結之弊,須用解利之藥,如酒製大黃,盪滌腸胃而已,慎勿用破氣斬關之猛藥,以圖一時之效,而不顧其後也。若小便順利,腹不脹痛,痘色不紫,雖大便秘結,亦不敢用大黃。至痘後作泄,其糞黃臭,則餘毒因之而解,亦不可以驟止,如腹痛膨脹,只宜消導,亦不敢用下藥,蓋誤設藥餌,殺人而不見血,醫者可不慎乎?

氣血論

夫人之身,氣血為主,至發痘之時,則血以載毒,氣以送毒,必氣血兩旺,然後能逐毒盡出,不留於臟腑。及毒現於皮膚,其高起者,氣之充也;紅暈者,血之附也。故痘之尖圓,則氣盛,痘之紅活,則血足,氣血充足,乃能運化毒氣,灌漿成膿。若氣不充,則痘必頂陷而癢,皮薄而軟,毒且內攻,雜症由是作矣。蓋自汗則元氣已敗,寒戰則肺氣已寒,咬牙吐瀉,則脾胃之氣又虧,若至平陷倒靨,腹脹痰鳴,其毒已攻臟腑,雖補益亦自無功。是以智者決機於先,當痘發之初,雖解毒亦恐傷元;既出之後,貴扶元而兼化毒,此抑邪助正,理所必然;若毒已出外,慮臟腑空虛,固宜補其元氣,且真元壯旺,方能克化成漿。至於血也者,氣之臣也。如灰白雖屬血虛,然補血必須補氣;頂起而痘乃紅,腳闊是為血散,然斂血又在扶元,蓋氣旺乃能統血。血陷雖是血盈,然氣充而血自降,此養血所以必須補氣也。惟痘色淡白則為血虧,宜以補血為君,以補氣之藥為佐。但六日以前,恐血熱氣滯,而毒不宣,故溫滯之劑,不容妄與,第不可以損元神;七日以後,慮血弱氣虧,而毒不化,故補益之藥,在所必投,亦要看其虛實,斟酌合宜,庶無後悔。

馮氏楚瞻曰:人之有生,賴乎血氣。然血為榮者融也,如水之融,周流灌溉,而無所阻滯;氣為衛者圍也,如城之圍,範護充固於身,而無所屈撓。即痘之一症,始未俱賴乎榮衛。氣陽也,血陰也,氣陽從於表,血陰從於里,氣以成痘之形,氣充則頂起圓,暈血以華痘之色,血盛則根窠紅活。然氣為之主,血為之附,必氣血相和於內,則痘毒發揚於外。若氣過盛,則發為泡;氣虛,則為頂陷,為癢塌,為自汗,為皮薄而軟,為寒戰,為吐瀉,為灰白;血過盛,則為斑丹;血失職,則為滯,為紫黑,為倒靨,或紫赤浮於肌表,而不藏入於泡內;血虛,則為淡白,為根窠無暈,以手摸過,而紅色不見,是皆交會不足也。若根焦紫黑者,血熱也;頂陷而紫黑者,血熱而氣滯也,此又不可作氣虛,而誤用補劑,但宜活血清熱解毒,血活則導滯也。

頭面

馮氏楚瞻曰:痘瘡以正面為主。蓋五臟之精華,皆上著於面也,故身上瘡癢而抓破者,不為大害。惟正面不可犯動一處,苟於眉目鼻面之間,抓破一處者,此毒熱也,急用甘、桔、牛蒡之類以解之。其癢即止者,乃佳兆也。如癢不止,則浸淫漸開,其氣泄而其癢急甚,必至滿面抓破而死。更有起發養漿之時,額上瘡如火燒湯澆之狀,潰爛破壞,無復完膚,或兩頰之傍,亦如是樣,不待抓搔而自破爛者,必漸漸潰開,殼焦水去,似靨非靨,其沙崩之勢,莫之能御,必至陽氣脫而死。更有痘瘡作漿之初,未宜收靨,面上諸瘡,未盡成膿,而忽鼻準頭瘡先干如橘子色者,或眉心瘡自干黑者,或兩耳上瘡自收者,或唇上瘡自焦黑者,或兩頰瘡干陷如餅者,此皆名為倒靨,乃死之候,不可認為正收也。

形色

馮氏楚瞻曰:看痘全憑形色,觀形色即知順逆矣。如始出之形,頂尖根圓;起脹之形,發榮滋長;成漿之形,飽滿充足;收靨之形,斂束完固,皆正形也,順也。若始出而如蚊咬,如蠶種,如熱痱,如寒慄;直脹而頂平不突,板實不綻;成漿而谷軟皮薄;結痂而痂薄如麩,潰爛黏聚,皆形之變也,即可知其逆矣。如出之色,鮮明潤澤;起脹之色,頂白根紅,而復光潤;成漿之色,白而漸黃,蒼而淳厚;結痂之色,蒼如粟谷;疤痕之色,紅潤凸起,色之正也,順也。若初出而淡白乾紫,晦而不亮;起脹而頂色灰滯,根血散漫,或地腳深紅;成漿而灰幹不潤,或漿薄清稀;結痂而痂色麩白;落痂而疤痕淡白紫黑,皆色之不正也,即可知其逆矣。善治痘者,於此求之,則思過半矣。

疏密

馮氏楚瞻曰:痘欲其疏,疏則毒少;不欲其密,密則毒多。然疏密之分,尤有喜忌焉。如頭面欲疏,是元首不可犯也;頸項欲疏,是管龠不可塞也;胸堂欲疏,是神明之地不可觸也;腹背欲疏,是臟腑之所附也。至於手足則不忌其密矣,且謂之疏者,非但稀少也,即密而縱橫磊落,大小勻淨,亦可以言疏;謂之密者,非必盛多也,但有數處錯聚黏連,不分界地,亦可以言密。況疏固是順,苟見點雖少,而大熱不退,唇舌燥裂,大小便秘,煩躁不寧,此毒盛壅遏,不能得出,雖疏未必為吉;密固是逆,苟現點之後,紅活滋潤,日漸起脹,神氣清爽,飲食二便如常,雖密未必為凶,此不可執一論也。

榮枯

馮氏楚瞻曰:物濕則潤澤,燥則乾枯。痘之榮枯,血實主之,血者所以營陰陽,濡皮毛,流關節也。若瘡本疏者,則血不在多,而自易充足。惟瘡本稠密者,貴乎血之有餘,則經脈流行,灌溉滋潤,自然形色鮮明,根窠紅活矣。如血不足而經脈壅遏,窠囊空虛,自必黑燥而不鮮明,枯萎而不潤澤,皮膚皴揭而啟裂,故經曰: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蓋由其人血常不足,加以毒火薰灼,是以精血為之益竭,治宜活血涼榮,而散熱解毒,滋金潤燥,則乾涸漸可挽回矣。

老嫩

馮氏楚瞻曰: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堅,凌冬不凋,蓋草木有堅脆不同之故也。人之質有厚薄,氣有強弱,亦然。痘瘡之毒,喜老而惡嫩,如蒼蠟嬌豔,色之老嫩也;緊實虛浮,形之老嫩也;濃濁稀清,漿之老嫩也;堅厚軟薄,痂之老嫩也。然老嫩之故,衛氣主之,衛氣強則能製毒,故色蒼而蠟,形緊而實,漿濃而濁,痂厚而堅,自然易壯易靨,雖有風邪穢毒,不能害也。如衛氣弱則不能勝毒,乃色嫩而紅,形虛而浮,漿清而稀,痂軟而薄,易破易靨,不待風邪穢氣,已先敗壞矣。故痘之老嫩,氣之所致也。至於紅者,雖血之體,然血因火動而呈其色,無火雖紅必淡矣。其以紅為血熱者,指深紅而言。若夫嬌者,氣固不足,連血亦虛,無幾之血,乘以無根之火,遊行於皮膚,因囊郭不厚,故雖紅而嬌,不若白而老也。

標本

馮氏楚瞻曰:病有標本,治有先後,故有從標者,有從本者,有先標後本者,有先本後標者,有標本兼治者,並宜詳其緩急而辨其先後。即如痘瘡,自人身而言,則氣血為本,瘡疹為標;自痘瘡而言,則瘡疹為本,別症為標。如瘡子稠密,是故在標之痘為禍。其氣若不勻,血若不周,則當勻氣活血,而兼行解毒;利久不止,漸成壞症者,則救里發表,兼而行之,此二者,所謂標本兼治者也。若氣血充實,但瘡毒壅遏,而發不出者,則單行托裡解毒為主;瘡勢太甚,咽喉殊極腫痛者,則用清利咽喉為主;瘡勢太甚,自利頻數不止,則單治自利為主;大小便秘,煩躁喘急,則單以利下為主,此四者所謂急則治其標也。如瘡已起發,但氣少虛者,即補其氣;血少虛者,即補其血,所謂緩則治其本也。如瘡勢太甚,煩渴不止,則以解毒為主,而兼治其渴,所謂先本後標也。如痘陷泄瀉,則先救其里,後攻其表,所謂先標後本也。明乎標本之理,則治法之緩急先後,自不紊矣。

始終

馮氏楚瞻曰:治痘之法,貴乎謹之於始,而慮其所終。故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將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者,十全八九,治將病者,十全四五,治已病者,功莫能施。是以發熱之初,大熱煩渴,而便秘結,腹痛腰疼,鼻干唇燥,驚悸譫妄者,此毒氣鬱遏於內,即當防其伏而不出矣;若吐利不止,即當防其中氣虛弱,不能助瘡成漿,或致倒陷矣。故熱則解之,便秘則利之,驚則平之,吐利則止之。且如初出一點血,此春之氣,發生之令也;至於起發,此夏之氣,長養之令也;水化為漿,此秋之氣,成實之令也;膿乾結就,此冬之氣,閉藏之令也。若初出而便有水,將發而便戴漿,膿未成便收靨者,此未至而至,謂之太過,須防必有陷伏倒靨,宜急發表托裡解毒為主。若應出不出,應起不起,應灌不灌,應收不收者,此至而不至,謂之不及,此必血衰氣微,須即防其不出不起。無漿斑爛之症,急宜表暴起發,補托回漿,而兼與勻氣活血,助膿解毒為主。又如初出而色豔者,則必皮嫩,嫩則易破,須即防其癢塌;相聚成塊者,不可謂疏,須即防有內伏;漿水清淡者,雖已成痂,須即防其後發癰疽;頭面預腫者,須即防其易消而倒陷;咽痛者,須即防其失音而嗆喉;頻更衣者,須即防其倒靨;痘多水泡者,須即防其自利;目澀淚出者,須即防其生翳。杜微防漸,治未病之良法。

論四時調治法

夫天時之變遷既異,則人身之感冒亦殊,治痘者,又不可不明時令也。昔人謂春夏為生髮之時,陽氣在外,此時痘疹得其時令,故多順症;秋冬為肅殺之氣,陰氣司令,此時發痘,氣不陽和,故多惡候。其說似也,而實不然。蓋疫氣流行,莫之致而至者,豈必俟時而舉乎?況五行各有生殺之機,四時悉有不平之氣,如春傷於濕,夏傷於暑,暑濕之邪,皆能遏抑毒氣,故治之之法,春必除寒而去濕,夏宜解暑而滌煩,且木旺剋土,春又宜防嘔吐,火炎土燥,夏又恐生泄瀉,況陽氣盡泄,衣被不宜太厚,恐鬱火毒於肌膚,而有夾丹之症。至於秋有金風之虞,冬慮大寒之凍,風寒所阻,毒何由宣?故秋宜解表,慮中寒而生他症,冬宜去寒,恐臟冷而有他虞,因時調治,甚勿執一律以相施也。

治痘宜審各方水土

夫各方之水土各殊,故斯人之氣稟不一,西北性強,南方性弱,北人多肥大,南人多瘦小,皆水土所致也。故南屬火,南人性亦畏熱;北屬水,北人性亦畏涼。醫者至其境,又宜觀風問俗,因地制宜,庶無差誤。

痘發日期

痘毒藏於命門,種痘者以外苗引其內毒,吹苗之後,其苗入腹,一日傳過一經,要六日方到命門。外苗相感,內毒乃動,算至七日,其毒乃發。若八九日後始發者,苗氣弱而傳送緩,故稍遲耳。

痘症全期

出痘計日有一十二日之期,乃按天時十二個月令也,其中有至理存焉。發熱三日,應天時正二三月也;見苗以至出齊,應四五六月也;長漿以及足漿,應七八月也;回水結痂,應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也,此一定陰陽造化之權衡也。世人不明陰陽造化之理,乃除去發熱三日不算,卻於見苗之日算起,曰出三日,長三日,灌漿三日,回水結痂三日,是將十五日作十二日也,何其不明之甚也。其曰出三日者,猶無大關係,可混得過去;若曰長三日,則長何物?殊不知長者,長漿也,既云長漿,又曰灌漿,不亦重疊而言之乎?庸醫執此,當長漿三日之際,總不言漿,且曰長得症之顆粒好,亦不用藥催漿,及後面部轉褐色,乃回水之候,彼方用藥催漿,痘不甚稠密,尚可延捱,若毒火內盛,及氣血虛弱,鮮有不誤事者。此皆長三日之一言,誤其時日,不能催其長漿,以致膿漿不成,變症蜂生,雖有明師,難保其後矣。或問之曰:子言一十二日,必連發熱三日而算,以合天時,正二三月也,若痘出稠密,倘為風寒所束,出得遲滯,三日不能出齊者有之。子今乃曰見苗以至出齊,應四五六月,倘後之人,遵子之說,不待出齊,而用藥催漿不失之太早乎?予應之曰:出痘日期,既應天時一十二個月令,有春令發生,夏令長養,秋令成熟,冬令收藏之義,倘未出齊,透一日以象閏月也。推之長漿,不能及時充滿,亦可透一日以象閏月,則痘漿未有不成者也。予故曰其中有至理存焉,何前賢於此不深究也,今特表而明之。

痘症傳變

痘發自腎,而傳肝,傳脾,傳心,傳肺,皆自內而出外也,故一二日自腎傳肝,傳脾自肝,自脾傳於心肺,因而出於肌肉,三四日自肌肉而盡出於血脈,四五日自血脈而盡出於皮毛,五六日自皮毛而盡出於痘疹,八九日而濃水漸干,十日而結痂,十一二日而痂落,無留毒,無變症矣。若出於筋而少留於髓,則渾身壯熱,口乾悶亂;出於肌肉而少留於筋,則搐掣牽強,紫黑潮熱;出於血脈而少留於肌,則痘不肥圓;出於瘡疹而少留於皮毛,則痂遲落而多麻瘢,此痘傳五臟之說也。痘疹將出,五臟皆有病症,惟腎無留邪者吉,若初熱便作腰痛而見黑點者,必死,蓋毒氣壅盛,一發端而腎即敗絕,其毒安能發越乎?

五善七惡

馮氏楚瞻曰:痘有五善七惡,治痘者宜熟諳也。何謂五善?一飲食如常,二大小便調,三色澤紅活堅實,四脈靜身涼,手足和暖,五聲音響亮,動止安寧,五者不能畢具,若得二三,自然清吉。七惡者何?煩躁悶亂,譫妄恍惚,一也;嘔吐泄瀉,不能飲食,二也;青干黑陷,癢塌破爛,三也;頭面預腫,鼻塞目閉唇裂,四也;寒戰咬牙,聲啞色黯,五也;喉舌潰爛,食入則嘔,飲水則嗆,六也;四肢厥冷,七也。七惡之中,但見一症,即勢不可為。

入門看痘法

凡小兒不能言語,又無脈之可憑,醫者往視,當以望顏色,審聲音,問其飲食、二便、潮熱若何,方可辨症下藥。一到其家,勿先飲酒,須先淨手安坐,寧其精神,定其心志,然後呼病者於明亮之處,定睛先看其精神,精神清爽者無事,神昏目閉者,非元虛則毒閉也;再看其面部,唇舌兩頰,及目紅赤,而眼有淚漿,唇紅紫,舌有白黃苔者,熱重毒猛,唇舌黑者不治,面青者有風,唇淡舌無苔者毒輕;熱大者毒重,熱緩者毒輕;言語飲食二便如常者吉;又看耳後筋紋,淡紅色者吉,紫者重,青兼亂紋者凶,又須條均直上耳尖,而無分枝者吉,若分枝纏繞,或橫過髮際者凶,又耳上屬脾,熱者重,涼者輕,耳下屬腎,涼者重,熱者輕,又耳蒼黑者屬腎熱,黑色從太陽繞耳者死;眼內黑珠起浮油者吉,神光不明,珠色轉綠,或赤者危,瞳子不明,烏珠不亮者死,目翻白者凶;鼻青主吐乳,鼻有黑氣者死,鼻塞流涕者傷寒,鼻燥氣粗者毒盛,鼻尖紅直上印堂者,心經熱盛;肛門如竹筒者死;魚目魚口,青遮口角,黑掩太陽者死。

痘疹傷寒辨

痘疹發熱之初,大抵與傷寒相似,但傷寒從表入里,只見一經之症,痘疹從里達表,而五臟之症俱見,如呵欠煩悶,肝症也;乍寒乍熱,手足稍冷,多睡倦臥,脾症也;咳嗽喘嚏,肺症也;骩冷耳涼,腎症也;常形驚悸,心症也。又觀心窩有紅色,耳後有紅紋,或身熱而腹尤熱,惟中指梢獨冷,男左女右,脈從底強,眼有淚影,是痘疹也。以上五臟之症,獨見多者,必主其臟之毒尤甚,治者又宜知也。

將捻照法

痘初潮熱二三日,尚在疑似之間,將草紙作捻子,飽醮清油,乃於燈上往來熾熏,令勿爆吒,將病者房中窗門緊閉,令其黑暗,乃點捻子照之。須一手執捻,一手用掌抵其火光,觀兩顴宜以捻子在耳邊及鼻邊平照,觀中庭宜以捻子在兩目角平照,則痘疹之在皮膚中者,皆歷歷其可指矣。但麻疹則浮於皮外,而肉內無根;痘疹則從肉底而出,其根甚深,此又所當辨也。

二十四頂方

一、腎經發痘,初熱腰痛,身如被杖,背不能伸,或連尾髓骨亦痛者。用雄雞一隻,剖開雞腹,取出腸肝,立將燒酒一盂,噴雞腹內,安放腰上,用帶緊縛,限一炷香為度,其雞即青臭不可聞,連用二三隻,其痛自止,其痘亦出。

二、心經發痘,忽然發搐,症與急驚風同。用桃樹皮、蔥子、燈心三樣抖爛,敷囟門、肚臍,及腳、手掌心,限一炷香為度,則驚自醒,而痘自出,又於手足合谷處,用燈火各灸一壯,以扯散風痰。

三、小兒體性怯弱,或因吐瀉之後,其元愈虧,不能勝毒,汗出如珠,四肢厥冷,似睡非睡,眼中露白,症同慢驚,此危候也。急用大附子四錢,乾薑四錢,丁香三錢,陳豆豉三錢,小雄雞一隻,一同搗爛,再用燒酒略炒溫,即敷臍上,及二足底湧泉穴,急換一二次,其痘自出,若有瀉,加灶心土。

四、後生輩,或失陽之症,方其發痘,欲出不出,狂言亂語,此痘毒不出,鬱火攻心,既不敢用清涼之藥以解毒,又恐驟用補劑以助火,此最難措手之症。急用雄雞一隻,生剖開腹,以燒酒噴之,敷於臍上,其痘自出,其譫亦寧。凡欲補而不敢補,其痘不能出者,俱用此方,此從外托內奇方也,切勿視為尋常。或遍身發痛,乃毒出腎經,用黑豆一升,煮熟擂敷腰上,即止,蓋黑豆能解腎經痘毒也。

五、少年出痘,或當色後,誤為發散,傳為陰症。用新生雞蛋三個,取白調乳服,再灸煉臍火,又扯起陽物離糞門各一半,灸七壯,其陽自回。

六、女人天癸已至,當出痘之際,經水忽行,一則懼其汙氣相沖,二則慮其血衰不能化毒,此最危之險候。急取桃樹上寄生擂爛,敷足底下湧泉穴,三炷香為度,經水自回,痘亦萬全。

七、孕婦出痘,激動其胎,又不得下,或胎死腹中而不能出,此至危之候。宜取路上推車子,及其所推泥丸,一煎焙乾,研為細末,加威靈仙同研,用酒調為丸,納臍中,將膏藥貼住,三炷香為度,其胎即下,如經水不動,亦可以通。

八、孕婦出痘,腹中作痛,乃胎動也。若不頂住,一經臨產,則氣血兩敗,痘必不全。急宜內服安胎散,外用蓮蓬殼燒灰存性各三錢,艾葉三錢,共為末,醋調敷臍中,連換三次,其胎自安。

九、少年出痘,吐血衄血不止,此虛火上炎,血不歸經,故血妄肆於口鼻,安能載毒出外乎?宜取白果擂水服,後將柏樹上寄生二兩,山梔根去骨二兩,共擂爛敷臍中,連換三次,其血自止。若未止,再用犀角地黃湯與服,其症自愈。

十、痘當起脹之時,忽然便血,血既下崩,安能起脹,最危急也。宜用地榆、生大黃、紅花根共為末,燒酒調勻敷尻骨,三炷香為度,連換三次,其血自止。又夾癍夾丹,用土朱、紫草共為末,敷口即退。

十一、肝經出痘,大便下血,眼紅氣粗,丹痧滿面,紫黑不起。用白頸蚯蚓七條焙乾,瓜蔞仁三十粒去油,杏仁十五粒去皮尖,藤茶調勻,作餅貼臍,一炷香為度,連換數次,各症俱退。

十二、肺經出痘,滑精夢遺,咳嗽失音,不省人事。取新生雞蛋一個,略開一孔,去其黃白,止用蛋殼,將元參二兩取汁,灌於蛋殼之中,用紙封固,再將熟黑豆擂爛包裹蛋殼,置火中煨,一炷香為度,取出令退火氣,乃將元參汁與服。再用本經方藥止之。

十三、小腸出痘,遍身發癍,片紅片紫,如雲如霞,無痘出見,不省人事。急以雪梨與食,又將芙蓉花、川椒、胡椒共為末,紙卷為條,蘸麻油用燈盞盛之,照於被內,覆蓋一時,其癍自退,而痘自見矣。

十四、胃經出痘,咽喉閉塞,或致失聲,不思飲食,上吐蛔蟲,下瀉惡血。急將綠豆為末,以雞蛋白調之,喉閉則敷於頸,吐蛔則敷於臍上,瀉血則敷於臍下,其症自平。

十五、命門出痘,鎖眉刺心,煩悶不寧,大熱不退,用生艾葉一兩,黑豆一撮,白芥子三錢,醋煮一滾為度,共擂爛作餅敷心前,連換數次,熱退心寧。

十六、腎經出痘,尻骨疼痛,日夜不寧。用芙蓉根、馬鞠草,共擂爛炒溫,敷尻骨上,其痛立止。

十七、時值瘧疾,而復出痘,口吐白涎,咳嗽失聲。用生薑切片,包大附子煨,再取薑汁,和當歸、生地,白芍共擂爛,敷臍中,二炷香為度,白涎自止。

十八、痘見脾經,甚為美也,然防禁不周,穢汙相沖,痘不起發,狂言妄語,遍身癢塌,抓破出血,聲啞氣急。此輕症變重也,急用石膏、寒水石、麝香、鬱金、甘草共透煮,去甘草渣,又煮干為末,用蜜調敷胸前,其譫自止,而痘亦起發矣。

十九、痘出太陽,舌心黑,口氣臭,大小便不利,而痘紅紫者。用青黛、防風、全蠍、石膏、酒製大黃,合勻為末,作餅敷臍中,痘色自活,諸症自退。

二十、痘出太陰,夾癍夾疹,譫語無停,又或誤服鹿血,以致失聲。用雪梨水磨象牙與服,則譫定聲清,癍疹亦退,其痘自出矣。

二十一、痘出而腆胸腰痛,喚叫不寧,用豆豉一碗,胡椒一錢,共擂爛,又將生薑四兩,抖汁調勻,炒溫敷於胸腰二處,其痛方止。

二十二、痘出腎經,腰腹絞痛,吐瀉交作,手足冰冷,大汗如注,此陰盛陽衰,最危險也。急用乳香、沒藥、人參各一錢,為末作丸,納臍中,又將艾葉炒熱敷於丸上,其症自平。

二十三、痘出不快,煩渴悶亂,睡臥不寧,咳嗽失聲,將艾葉一碗,胡椒三十粒,擂爛,調水落過,取汁熬膏,作餅敷臍中,諸症自退。又或痘如麻子一片成氈,此為風毒,非真痘也,因風寒閉塞皮膚,真痘不出故爾,用菱芸子煮水洗浴,再用描爪荔燒煙燻之,則真痘出而癢自止矣。

二十四、女人出痘,經水忽至,用老杉樹皮、舊棕、胎髮,共燒灰調酒與服,其經立止,故名三灰散。

以上二十四頂方,方書未載,種痘之家,各視為秘傳,然亦用之而有效者,故錄之以備急用。

卷二

治痘總論

痘本臟中之毒,非猶外染之瘡。諸瘡雖烈,外染之症,終不至傷臟腑;痘毒雖微,內攻不出,頃刻立殃,治之可不慎乎。方發熱之初,內毒已動,慮夫寒邪壅閉,腠理緊秘,而毒氣難宣,治宜開提發竅,解毒鬆肌。最忌驟投辛熱,以致助毒為虐,故桂、附、乾薑諸品,萬勿亂投;尤忌藥中滯補,以致毒不能出,故耆、朮、熟地諸藥,切莫輕試。懼發驚,宜利小便;慮不出,善用開提。嘔吐多是毒攻胃管,痘出而吐自平,勿驟用砂、香止塞;惟面青唇白,虛寒可據,然後稍投和胃之劑。泄瀉多是毒氣奔越,宜用加味四苓,內分清濁,以導毒於膀胱,毒盡而瀉自止。凡訶、朮、粟殼,切勿妄施以滯毒氣。惟便清糞白,神力困倦,方用參、苓、豆蔻以固其脾。若或寒戰咬牙,此際恐為實熱,而清胃解肺,其症立平。設或頻頻腹痛,此內毒作痛,須以解毒為良;若是痛叫太甚,則寒邪積胃,當以平胃為佳。在腰痛最為不吉,速剖生雞以敷其腰。或發搐不要驚慌,與益元加以鎮驚。夫發熱固宜發散,尤恐發表太過而表虛,必成潰爛;痘前雖要清解,尤慮清之太甚而裡虛,後變灰白。故治之於始,必慮之於終,不可以不慎也。既詳發表,須論見標。未熱先敷,恐為片賊之標,見之急宜剔破;坎離報點,必為不順之兆,方出速用燈燒。一日放標者死,二日見點者凶,必三四日而後見點者,乃吉也。且標喜粗肥而嫌瑣屑,粗肥則痘稀,瑣屑則痘密。一齊湧出,定作南柯;一片紅氈,必歸陰府。青斑若現,魂歸鬼錄;焦紫遍身,魄赴黃泉。二便見血,須知莫救;痰鳴腹脹,總是難醫。三五成群如梅瓣,後日必成水泡;皮間隱躍似紅萍,此際便知不起。點如蠶種,十死一生;形同蚊咬,良醫難治。出齊熱退,乃為吉兆。若痘齊猶熱,急與解毒之劑,而牛蒡、連翹是其聖藥;界地不清,速解血分之毒,而紅花、紫草可謂良方。清毒活血之藥,此際不容少緩。以為灌膿之計,蓋毒不清則必焦,血不活則必紫,焦紫之症,安能起脹而升漿乎?但毒不可以盡解,過於解毒,其漿必清;熱不可以盡除,身無微熱,其膿不成。故一至地清色潤,清涼在所必屏,以顧成漿之地,倘至七八日後,則臟腑空虛,候當用補,清解之藥,敢復試乎?故脹水之時,忌其泄漏膀胱,利水之劑,切不可用;又忌土燥制水助脾,干乳之藥,不可輕嘗。至痘之形,畏頂平而腳闊,腳闊由於血散,治當斂血為主;頂平必是氣虧,法以補氣為先,迨水足而漿猶清,則補益中須加白朮,縱或身熱口渴,此時定作虛看,況作漿定然身熱,痂結乃自退潮,即有譫語狂言,補血寧心自定,若或咬牙寒戰,理中桂附無疑。然痘之生死,總看膿漿有無,有漿則生,無漿則死。至於收靨,須從鼻準,地角先收則腎竭,天庭先靨則心焦。聲啞痰鳴,死期已至;一時齊靨,頃刻立亡。遍身痂皮如竹紙,收齊亦當長逝;面部手足盡無痂,不久定返泉鄉。漿清痂薄,必留餘毒;漿濃痂厚,變症終無。餘毒熏蒸,扶元而兼化毒;冒風潮熱,發表而且溫中。熱瀉能消餘毒,不必驟止;盜汗乃是表虛,宜固表肌。手足拘攣,是血氣不足;眼目羞明,乃是餘毒之傷睛。為疽為癤,解毒又貴調元;為疳為疥,內解亦兼外敷。變症雖多,因人調治,虛實得宜,自無不效。

初熱變症賦

初發悠悠身熱,尤宜氣息和平,二便如常,面容不改,兼之精神清爽,睡臥安寧,便見症來順候。肌色青而㿠白,精神少而倦怠,此症常作虛看。痘出決然不振,再看哯乳便溏,只宜補益為先。若熱盛氣粗,煩躁不寧,譫語狂言,面紅眼赤,均為內熱。如加喘滿、腹膨脹、便閉,須知熱壅。肌膚燥而毛色焦,口氣熱而身燔灼,此則蓄熱鬱遏,內症固重,而外症尤烈,腹脹口張而喘急,啼聲不絕而嘎嘎。五竅不通,須防失血,點來隱隱,出恐復顛,吐乳更兼搭眼,面青又見搖頭,狂語忽生,發驚先兆。是故熱盛者,只宜清涼發散,不宜峻用苦寒。發散則毒得外出,而熱自解;苦寒則毒反冰伏,而出愈難。故發散之劑,輕則加升麻、乾葛以疏其熱,而煩躁壯熱者,非此何以定其標;重則麻黃、羌活以開其壅,而喘急腹脹者,非此何以救其危。未萌先泄,有熱症莫作虛看,無熱症定為虛論。止實瀉以清涼,重加發散;治虛溏以溫補,仍用開提。是以內虛誤用寒涼,不特助伊作泄;實熱而投補劑,尤恐勃增煩劇。安靜而能食,勿謂便秘而可下;泄瀉而煩渴,休言熱症而投涼。宣毒雖貴開提,恐發表太過有傷貞元之氣;初熱雖當清利,恐清利太甚以致臟腑之寒。慮始慮終,方為妙用;顧首顧尾,乃是良方。凡痘初熱之時,毒之輕重,痘之吉凶,皆兆於此。熱之微者,毒必輕而痘必稀,吉之兆也;熱之甚者,毒必盛而痘必密,凶之機也。此必然之理,醫者宜預知之。

發熱順症

身熱和緩,時熱時退,神清氣爽,飲食如常,大便稠黃,小便清利,並無雜症者,此順症也。又初熱時或吐或瀉,不可驟止。蓋吐者,邪從上解,瀉者毒自下奔,因吐瀉發越,而毒乃輕,是順症也。若驟以止之,是關門閉盜,輕者反變重矣。不知毒氣奔越之吐瀉,俟痘出後,將勿藥而自止,又何必施治乎?凡不必施治之症,而強治焉,正恐復增他症也。故但戒葷酒,禁風寒,善於調護而已。

發熱險症

身熱燎人,連日弗退,煩躁而口渴,面紅而唇赤,小便短澀,飲食減少,此毒盛而閉結於中,故現症如此也。

發熱逆症

初熱頭面一片紅如胭脂者,不治。初熱身如熨斗,眼紅唇裂而紫黑者,不治。初熱腹痛及腰痛如杖,連尻骨俱痛者,不治。初熱目痛無魂昏睡不醒者,不治。初熱七孔二便出血不止者,不治。初熱聲啞神昏,舌頭紫黑者,不治。初熱吐蛔不止者,不治。初熱口吐臭痰,或腹脹痰鳴者,不治。初熱四肢厥冷,舌卷囊縮者,不治。初熱口中常如食物者,不治。初熱胸高而突者,不治。初熱目閉咬牙,鼻生黑氣者,不治。初熱飲食不化,形色青藍者,不治。初熱心窩中及遍身皮內有成塊紅者,不治。初熱唇頂硬腫,神氣昏暗者,不治。未熱先出賊痘數粒,至熱時而俱沒者,不治。

初熱三日治法

初熱體實升麻湯,體虛參蘇飲差強,無力服參鬚權變,扶元宣解代之良。

釋:初熱身體平和,不必服藥,其或憎寒壯熱,頭痛咳嗽,鼻流清涕,多因外感,宜於發散,當視兒強弱以用藥。體氣壯實者,用加味升麻葛根湯;體氣怯弱者,用加味參蘇飲。但人參價重,人多無力服參,其方無參而復用之,有反誤人乎?故又以扶元宣解湯代之,看症加減可也。

加味升麻葛根湯

方歌:升麻葛根湯四味,赤芍甘草麻葛是,楂防芎桔蘇蒡加,體氣壯強斯藥治。

錄方:粉葛(一錢) 山楂(八分,去核) 防風(去蘆) 川芎(各七分) 桔梗 蘇葉(各六分) 牛蒡(炒研) 赤芍(各五分) 升麻(三分) 甘草(二分,生) 生薑(三片)

同煎,取微汗。

加味參蘇飲

方歌:參蘇飲內桔前陳,參蘇葛半草雲苓,加入楂芎及牛子,體氣虛弱用此靈。

錄方:前胡(一錢) 茯苓 山楂(去核) 粉葛(各八分) 蘇葉 陳皮 川芎(各七分) 桔梗 牛蒡(各五分) 半夏 甘草(生) 人參(各二分) 生薑(三片)

同煎熱服,取微汗。

扶元宣解散

方歌:扶元宣解生耆芎,當歸升麻柴桔通,陳皮牛蒡楂肉草,頭痛薄荷藁防風。

錄方:黃耆(一錢,生) 當歸(酒洗) 山楂(去核) 白芷 防風 川芎 陳皮(各七分) 柴胡(去蘆) 桔梗 薄荷 藁本(各六分) 牛蒡(炒研) 升麻(各五分) 甘草(三分,生)

咳嗽,加半夏、黃芩;腹痛,加厚朴、香附、木香。生薑三片同煎,熱服,取微汗。

毒盛

發汗之後熱蒸蒸,毒氣壅盛急須清,敗毒和中加減用,苦寒峻下亦莫輕。

釋:既經發汗,兒頗安靜,身熱稍緩,則姑待之,看其痘出如何,另施方略,蓋既汗則不可再發,恐表虛而後難於起脹灌漿也。若依然大熱蒸蒸,齦紅唇紫,舌有黃苔,口中氣臭,煩躁狂譫,口渴飲水,即宜用敗毒和中散清之;服此仍煩躁不寧,諸症不減,則毒氣壅盛,非一服可清,須速進數劑,其毒乃開。倘大便閉澀,加酒蒸大黃微利之;如外感風寒,見症必頭痛鼻塞,此方去芩連,加羌活、白芷、蘇葉發散,而兼托痘,則諸症自止。然後看其痘,或稠密,或紅紫,或帶焦黑乾枯,急於此方內倍加芩、連、紫草,以清血分之毒火,慎勿用苦寒解毒與硝、黃峻下,致內攻告變也。

敗毒和中散

方歌:敗毒和中翹桔草,牛蟬前麥芎連好,通麻芩殼紫荊防,便秘蒸黃微利早。

錄方:紫草(錢半,研末) 前胡(一錢) 麥冬(一錢,去心) 連翹(去心隔) 川芎 牛蒡(炒研) 木通 荊芥 防風(各七分) 桔梗(六分) 枳殼(五分) 升麻(三分) 黃芩(酒洗) 黃連(酒炒) 甘草(各二分,生) 蟬蛻(一隻,閏年加一隻,去頭足) 大黃(八分,酒蒸) 生薑(一片) 燈心(五十寸)

同煎服。

毒盛元虛

元虛神倦便清利,毒盛迷悶熱灼人,良工自有兩治法,調元解毒服之靈。

釋:初熱時,若唇淡面青,手足冷,舌無苔,精神困倦,不思飲食,二便清利,脈沉細而遲緩,乃虛症也。若又大熱灼人,心中迷悶,則元氣虛而毒氣又盛,若不急治,恐元虧不能送毒,三四日間,須臾告變,良可悲也。宜急用調元解毒湯。

調元解毒湯

方歌:調元解毒參耆歸,翹蒡芩連防風隨,升麻前胡木通草,川芎蟬蛻虛弱宜。

錄方:黃耆(一錢,生) 當歸(酒洗) 前胡(各八分) 連翹(去心) 防風 牛蒡(炒研) 川芎(各七分) 木通(六分) 黃芩(五分,酒炒) 升麻 黃連(酒炒) 人參 甘草(各三分,生) 蟬蛻(十二隻,去頭足)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推拿法

已經發散難再汗,又因怯弱慮表虛,前賢留得推拿法,鬆肌發竅藥弗如。

釋:初發熱,或為風寒所閉,一時無表散之藥,須用推拿法以鬆肌表,其毒自出。又或兒素怯弱,復為風寒所束,固不得不發,又恐表虛,用藥發表,有傷元氣,亦用推拿之法。又或既服表藥,依然身無微汗,寒邪閉固,其症不退,欲復用表散之劑,又恐過表以損元神,蓋發散之藥,多能耗氣,推拿之法,不過鬆肌發竅,運動筋骸而已,竅開則氣通,筋運則血行,氣血通暢而邪自出,勿謂推拿之無益也。取溫水一碗,先用大指蘸水,於小兒兩鼻孔洗擦而上推者二十四下,謂之洗井灶;再於印堂用兩手指分開,擦二十四下,謂之開天門;又於小兒兩手食指,擦下三十六下,以瀉三開之火;又於中指擦下三十六下,以瀉心經與肝之邪;又將小指數擺,謂之烏龍擺尾;再於脈門擦下三十六下,復擦上十二下;又於掌上順運八卦,周旋擦一百二十下;然後於虎口及手足凡接骨之處,其穴有窩於各穴窩間,用力俱捏一下;臍下丹田各捏一下,背上兩飯匙骨下,及背脊每節骨間,各捏一下,任其啼叫,令汗出而肌鬆,痘毒亦從而出矣。但推拿後,宜令兒睡發汗,不可冒風,腠理既開,恐風邪之復乘也。

初熱雜症治法

嘔吐

嘔吐順症何須慮,止憂食積與胃寒,食積平胃散為主,胃寒和胃散可安。

釋:發熱之初,毒攻胃管,故有吐症,毒氣上逆而吐者,其吐必酸刺而有聲,吐訖反快,精神不倦,此毒逆上行之吐,因吐而毒亦解,所謂吐為順症者此也,此不必治,俟痘出而嘔吐自平。然其症不一端,有食積作吐者,腹中作膨,隱隱作痛,其痛連綿不已,多在臍以上,面青唇白,而手足冷,升消平胃散主之。有胃氣虛弱作吐者,其人面青唇淡,精神困倦,不思飲食,或食下即吐,其吐多順快而無聲,參砂和胃散主之。

升消平胃散

方歌:升消平胃樸陳芽,白芷蘇芎藿附砂,若遇內傷兼外感,須加蒼朮草羌楂。

錄方:附米(一錢,炒研) 麥芽(八分,炒) 紫蘇 川芎(各七分) 厚朴(姜炒) 陳皮(去白) 白芷(各六分) 藿香(五分) 砂仁(五分,炒研)

外感,加楂肉七分,羌活六分,蒼朮五分,甘草三分,煨姜三片。

同煎熱服。

參砂和胃散

方歌:胃氣中虛嘔吐頻,參砂和胃散猶靈,陳皮白朮煨姜引,藿半隨甘白茯苓。

錄方:白朮(一錢,土炒) 茯苓(八分) 砂仁(七分,炒研) 陳皮(去白) 藿香(各六分) 半夏(五分,薑製) 人參 甘草(各三分,炙) 煨姜(去皮,三片)

同煎服。

吐黃水

毒留脾胃中,腹痛吐黃水,治此無奇術,清毒而已矣。

釋:腹不痛則無事,若大熱熏灼,口中作臭,唇皮硬,舌有苔,腹痛而吐黃水,則毒留脾胃,為禍不淺。

錄方:陳皮 厚朴 山楂 牛蒡 石膏 山慈菇 石斛 黃連 木通 白芷 甘草

吐清水

嘔時吐清水,肝盛而胃寒,平肝兼暖胃,臟腑自平安。

錄方:砂仁 藿香 陳皮 白朮 茯苓 白芍 甘草 煨姜(引)

吐臭痰

胃中毒火久難堪,故令嘔時吐臭痰,清胃解毒有妙藥,痰中帶血用可參。

釋:痰雖火結,吐則內寬,不必治也,惟痰氣若臭,乃胃中毒火難堪,急宜清胃解毒,痰中帶血亦然。

錄方:生地 花粉 牛蒡 山慈菇 人中黃

乾嘔

初熱為何有乾嘔,毒火內郁不得消,治宜解毒利小便,梔連二陳須早投。

釋:初熱嘔吐,是毒氣上攻,總莫驟止,恐閉毒也,惟乾嘔之症,乃毒火內郁,不得外宣,故時時張口似吐非吐,最為危險。初見即宜解毒,兼利小便,此方主之。

梔連二陳湯

方歌:痘疹乾嘔症正危,毒火內郁利之宜,連陳半梔茯苓粉,瞿麥應與木通隨。

錄方:茯苓(七分) 陳皮 瞿麥 木通(各五分) 花粉(四分) 梔仁(姜炒,三分) 黃連(姜炒,三分) 半夏(姜炒,三分) 生薑(一片)

同煎,緩緩服,嘔止即勿服。

泄瀉

毒從瀉解瀉何妨,熱甚脾虛始有傷,脾虛須用術苓散,熱甚加味四苓良。

釋:初熱作瀉,乃毒氣奔越,從瀉而解,痘出必輕,故為順症,不必施治,俟痘出其瀉自止。至由寒熱虛實而作者,宜詳辨而分治之。初熱時有脾氣虛弱,飲食不化而泄瀉者,其瀉滑利而色帶白,且不變化,如糟秕䱐,亦有餿餕氣,瀉後精神疲倦,面白唇淡,宜以術苓調脾散主之。若小便赤而不利,其糞或黃,或赤,或黑,其氣甚臭,泄時有聲,直射而遠者,是熱瀉也,用加味四苓散治之。

術苓調脾散

方歌:脾土中虛泄瀉作,術苓調脾扁豆樸,砂仁草附或加參,神麯煨姜炒白芍。

錄方:白朮(一錢,土炒) 茯苓(去皮) 扁豆(炒,八分) 神麯(炒,八分) 香附(七分,炒研) 厚朴(薑汁炒) 砂仁(炒研) 白芍(各六分,炒) 人參(三分) 甘草(三分,炙) 煨姜(三片) 大棗(一枚,去核)

同煎服。

加味四苓散

方歌:熱甚作瀉覺難當,小便紅黃毒氣猖,加味四苓車術共,芩連牛子一齊嘗。

錄方:赤茯苓(八分) 澤泄 豬苓 車前(各七分,炒) 黃芩(酒炒) 牛蒡(各五分,炒研) 木通 白朮(各四分,酒炒) 黃連(二分) 燈心(五十寸)

同煎,食前服。腹痛,加木香;後重,加升麻;食積,加厚朴、陳皮、山楂、神麯;泄滯紅色,加百草霜。

泄紅

熱時何泄紅,熱鬱腸胃中,解毒連牛子,慈菇人黃同。

錄方:黃連 牛蒡子 山慈菇 人中黃

泄白

欲知脾胃寒,驗之泄時白,但用術苓散,溫補甚有益,泄白則屬胃,寒故宜溫補。

參苓白朮散

方歌:參苓砂草薏苡仁,蓮肉山楂五神麯,南術二陳訶蔻四,其間白朮兩分明。

錄方:人參 茯苓 砂仁(炒研) 甘草(炙) 苡仁(炒) 蓮肉(去心) 山楂(去核) 神麯(各五錢,炒) 南木香(二錢) 陳皮(去白) 訶子肉(煨,去核) 肉豆蔻(各四錢,麵包煨熟包,打去油淨) 白朮(一兩,炒)

共為細末。每用二錢,清米飲調,食前溫服。兒有不肯服者,入稀粥內和服亦可。

泄黑糞及赤黑水

此臟腑已敗,不治。

吐瀉

吐瀉交作神清爽,腹不疼痛不須藥,惟有感寒與停食,升消平胃用之著。

釋:發熱之初,吐瀉交作,腹不疼痛,神氣不甚困倦,吐必酸刺而有聲,瀉必黃色而臭穢,此毒氣由吐瀉而發泄,所謂吐瀉為順候而不必止者,惟此一症耳。若吐瀉交作,而胸腹痛甚,吐則有餕餕之氣,瀉則有淡白之色者,此感寒而停食也,宜用升消平胃散,加羌活五六分,立效。

升消平胃散 見卷內嘔吐門。

閉結

便閉雖原內熱甚,只宜清解勿峻攻,敗毒和中為主劑,加減得宜便自通。

釋:閉結者,大小二便不通也。初熱之時,凡有此症,俱是內熱,小便不利,乃熱蘊膀胱,只可於清毒湯中,加車前、木通、滑石,小便自清長矣。大便不通,乃熱注大腸,只可於解毒方中,如枳殼以破其滯,黃連以滌其熱,大便自行矣。即熱結之甚,亦不過加酒製大黃少許,以微利之,切不可過用寒涼,損傷脾胃,無以為起脹行漿之基也,敗毒和中散,可加減用之。

敗毒和中散 見卷內毒盛門。

寒熱並作

身寒身熱何無定,火動火鬱使之然,發表宜用蘇解散,加味升麻亦可煎。

釋:火動則熱,火鬱則寒,痘欲出而不能出,氣血與毒火相攻,故乍寒乍熱也,惟宣毒發表,痘出而寒熱自定,宜用蘇解散,及加味升麻湯。

蘇解散

方歌:蘇解前羌白芷同,荊防升葛紫翹功,牛蒡山楂蟬蛻殼,甘草淮通及撫芎。

錄方:前胡(一錢) 粉葛(八分) 山楂(八分,去核) 羌活 白芷 荊芥 防風 木通 川芎(各七分) 桔梗 升麻 紫草 連翹(去心) 牛子(各五分,炒) 蟬蛻(十二隻,去頭足) 甘草(三分,生) 生薑(三片)

同煎熱服。

加味升麻葛根湯 見卷內初熱治法。

口渴

初逢熱渴邪藏里,切忌冰瓜兼冷水,生津止渴是良圖,小渴任之而已矣。

釋:發熱作渴,因痘毒內蒸,銷其津液,故口乾而渴微者,頻以炒米湯與之。切不可以冰瓜、凍柿、柑、西瓜、菱角之類食之,反傷胃氣,亦不可以椒湯飲之,恐生瘡毒而有他變。渴甚不止,宜解毒葛根湯。

解毒葛根湯

錄方:升麻 粉葛 花粉 麥冬(去心) 生地 黃芩 甘草 茅根汁

水煎眾藥熟,以茅根汁兌服。

煩躁

臟毒炎炎似火煎,幾回煩躁難安然,調成解毒湯方就,一服清涼盡日眠。

釋:初熱毒火鼎沸,五臟不寧,常生煩躁,然毒盛則煩躁亦甚,以解毒湯治之。

解毒湯

藥味與敗毒和中散俱同,止少荊芥一味耳。

譫妄

為甚語言多譫妄,毒迷心竅故失常,解毒湯須加朱粉,定心散更可煎嘗。

釋:初熱譫妄,乃毒氣壅盛,朦迷心竅故也,宜解毒清心,降火消痰,則愈矣,用解毒湯,加硃砂、花粉,兼用定心散可也。

定心散

錄方:滑石(六兩,飛過) 甘草(一兩) 牛蒡(炒,六錢) 木通(六錢) 車前(六錢) 神砂(五錢)

先將神砂另乳,再將諸藥研末,後入神砂乳勻。

頭痛

初熱頭疼毋過慮,止因旦晚或傷風,散寒解表痛自止,起發之時治亦同。

釋:初熱頭痛,多因感冒風寒所致,發表即愈,痘起發時,有此症治同。

錄方:升麻 川芎 白芷 防風 藁本 薄荷

喉痛

初熱喉痛毒郁甚,敗毒和中加芩元,腫塞吹用冰硼散,飲須甘桔與利咽。

釋:痘初發熱,咽喉即痛,是毒郁之甚,其火上炎故也,宜用敗毒和中散以解其毒。倘咽喉腫塞,不能呼吸,飲食難入,宜用加味甘桔湯,及利咽解毒湯治之,外用冰硼散及吹喉丹為末吹之。

加味甘桔湯

方歌:加味甘桔用元參,射干牛子兩般平,連翹麥冬炒梔子,桔梗甘草共和勻。

錄方:元參(一錢) 麥冬(一錢,去心) 牛子(炒,八分) 桔梗(八分) 連翹(七分,去心) 射干(六分) 梔子(六分,炒) 甘草(三分,生)

水煎服。

利咽解毒湯

方歌:利咽解毒用防風,山豆根與麥門冬,牛蒡黑參苦桔梗,甘草綠豆共煎濃。

錄方:麥冬(去心) 牛子(炒研) 黑參(各一錢) 防風 桔梗(各八分) 山豆根(五分) 甘草(三分,生) 綠豆(一撮) 生薑(一片)

同煎,食後緩緩溫服。

冰硼散(即玉鎖匙)

錄方:硼砂(一錢) 冰片(七分) 朴硝(五分) 殭蠶(三條)

共為細末。以竹管吹入喉中。

吹喉丹

錄方:黃連 青黛 兒茶

共為細末。以竹管吹之。

挫喉

毒盛逆咽喉,飲食豈能投,甘桔湯為主,毒解自優遊。

釋:挫喉者,食則必惡,飲則必嗆,飲食不能下咽也。初熱有此多凶,蓋毒氣壅盛,上逆咽喉,故飲食難下,急宜解毒利咽,以加味甘桔為主。

加味甘桔湯 方見上。

心胸痛

毒氣填胸膈,疼痛覺難當,解毒湯加用,應得保安康。

釋:初熱心胸即痛,且突起而高,此毒填胸膈,凝而不出,其危甚矣,急宜解毒寬胸,用解毒湯,倍桔梗、陳皮,加鬱金治之。

解毒湯 見卷內煩躁門。

腰痛

初熱腰疼症最危,毒滯命門腎早虧,急調扶腎湯與服,外敷又必剖生雞。

釋:痘毒發自命門,初起腰痛,是腎虛不能送毒,或毒盛先敗腎經,故腰痛也,痘原於腎,而腎已敗,豈不危乎?若連背髓骨尾而痛者,尤危也。急以扶腎逐毒湯與服。又外用頂方,將生雄雞剖開,即敷腰上,連用二三雞,痘出痛止可救。

扶腎逐毒湯

錄方:人參 黃耆 懷地 當歸 牛蒡 連翹 故紙 杜仲 枸杞 知母 甘草

腹痛

腹痛剛逢發熱時,毒攻於裡報君知,大腸秘結須攻下,莫待臨危悔已遲。

釋:書云:發熱腹中痛,痘瘡毒內攻,發多生不久,發少更防癰。可見痘疹腹痛,即是毒氣內攻,便當托裡化毒為上,不可逡巡,以生他變。若飲食如常而腹痛者,宜化毒湯。如大便秘結,煩躁作渴而腹痛者,宜三黃解毒湯。若泄瀉而腹痛者,宜建中托裡湯。

化毒湯

錄方:粉葛 白芍 青皮 木香 枳殼 山楂肉 連翹 甘草

水煎熱服。

三黃解毒湯

錄方:黃芩 黃連 紫草 紅花 枳實 淮木通 檳榔 大黃

水煎熱服。

建中托裡湯

錄方:人參 升麻 粉葛 茯苓 枳殼 苦桔梗 川芎 柴胡 獨活 甘草

水煎,姜引,加竹瀝兌服。

遍身痛

遍身何疼痛,平素風寒傷,祛風散寒積,應得復其常。

手足痛

毒氣滯筋骨,手足自疼痛,桂枝芍藥湯,用之必有中。

釋:初起凶,蓋毒氣留滯筋骨,氣血又不能活,故也。用桂枝芍藥湯與服,失此不治,日後必至風攣。亦有素受風寒而痛者,則以薑蔥灰面,共搗爛,用酒炒溫,而敷擦痛處,或加蒼朮更妙。若止一二痛處,肉中如有核者,此疔結於內也,用艾條灸之,或燈火烙之,即愈。

桂枝芍藥湯

錄方:桂枝 赤芍 柴胡 獨活 羌活 川芎 當歸 鉤藤 牛蒡 白芷

手足搖

風生脾胃中,手足搖不定,縱有盧扁術,難醫此死證。

手足冷

渾身發熱四肢寒,脾胃虛衰陰冷干,益氣補中應令暖,水如過膝急尋棺。

釋:凡痘瘡渾身宜熱,獨耳尻二處宜涼,所以痘疹之症,頭宜涼,手足宜溫,若反冷者,此脾胃虛弱也,四肢脾胃所司,宜補中益氣,扶其中氣斯可矣。若服藥後仍前厥冷者,不治。

補中益氣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白朮 陳皮 當歸 青化桂 甘草 煨姜 大棗(引)

水煎服。

咳嗽

初熱何為咳嗽頻,風寒火毒是其因,升麻湯可加減用,清火消痰妙如神。

釋:咳嗽之症,非肺受風寒,即肺留毒火,治法必以清火消痰為主,用升麻葛根湯。風寒,加陳皮、蘇葉、前胡、桔梗、枳殼;毒火,加牛蒡、黃芩、梔子,自愈。

氣喘

初熱氣喘症最危,須別風火以治之,風寒杏蘇飲為主,痰火涼膈湯甚宜。

釋:痘初氣喘,有因風寒客肺而喘者,必鼻塞噴嚏,以杏蘇飲主之,有食熱痰積,上衝作喘者,必面赤唇紅,以涼膈白虎湯治之。

杏蘇飲

錄方:蘇葉 枳殼 桔梗 葛根 陳皮 半夏(姜炒) 杏仁 茯苓 甘草 生薑(引)

涼膈白虎湯

錄方:連翹 石膏 知母 黃芩 薄荷 梔子 大黃 朴硝 甘草 粳米(引)

水煎服。

聲啞

啼叫失聲無害事,風寒閉塞咳不停,毒壅肺竅音亦啞,均宜甘桔加味靈。

釋:初起不治,丹田肺氣預敗也,然有啼叫而失聲者則無妨。若風寒閉塞,必咳嗽不止,宜用甘草、桔梗,加防風、荊芥以疏其風寒,則音亮矣。若熱毒壅遏肺竅,必目赤便澀,宜用甘草、桔梗,加射干、牛蒡、元參、連翹、麥冬、梔子以清其毒熱,則音開矣。

鼻衄血

衄血稀疏毒隨解,燥熱口渴火刑金,犀角地黃清肺飲,外治發灰散功深。

釋:鼻衄之症,毒氣上衝於肺,以致鼻衄。但血出稀疏,則毒氣隨之而解,故云順也。若燥熱口渴,而衄血不止,則為毒火刑金,須用犀角地黃湯,及清肺飲治之,外用發灰散,吹入鼻,血即止。又衄不止者,用線在小指甲邊著力重扎,扎盡其指,其衄立止,但男左女右,各有分別,此奇方也。

犀角地黃湯

方歌: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堪治,或益柴芩總伐肝。

錄方:犀角 生地 白芍 丹皮

水煎服。

清肺飲

方歌:毒氣熏蒸鼻流血,休云毒因從血泄,天麥丹皮知母芩,當歸白芍花甘桔。

錄方:麥冬(錢半,去心) 天冬(去心) 當歸(酒洗) 天花粉(各一錢,酒炒) 丹皮(酒洗) 知母(蜜炒) 黃芩(酒炒) 白芍藥(各七分,生) 桔梗(六分) 甘草(三分) 生薑(一片)

同煎,入發灰一錢尤妙。

發灰散

將無病婦人亂髮,用肥皂煎水洗淨油垢氣;又將溫湯洗淨肥皂氣焙乾,用新瓦罐一個,將發填入內令滿,用淨瓦片蓋口,鹽和泥封之;又全封瓦罐曬乾,用木灰火圍罐一半,煅一炷香久,取出候冷,其灰成塊,研令極細。每用二錢,童便七分,酒三分,調服立止。

口吐血

痘疹吐血最堪愁,神清氣爽猶可療,若兼大小便均下,從來此症死難饒。

釋:初發熱時嘔血,嘔血之後,神清氣爽,痘粒尖圓紅活,此乃毒氣因吐血而去也,此時不必用藥,姑少待之。若吐血不止,神息昏沉,或大小便並下血,俱不可救,但不忍坐視其斃,以犀角地黃湯清之,庶或僥倖於萬一耳。

犀角地黃湯 見上衄血門。

眼出血

此毒氣橫肆上攻,暴烈於精華,安可治乎?

耳出血

耳為腎竅,毒氣烈而腎以敗,安可救乎?

大便血

便血來何處,毒注於大腸,治此多妙劑,對症有三方。

釋:毒氣熾甚,流注大腸,故大便下血,用加味四物湯,或香連丸,霜榆湯治之。

加味四物湯

錄方:當歸 白芍 生地 川芎 荊芥 牡丹皮 黃芩 黃連 地榆

煎服。

香連丸

錄方:木香 黃連

霜榆湯

錄方:黃連 牛蒡 黃芩 厚朴 枳殼 淮生地 紅花 木香 地榆 百草霜

小便血

毒注命門,則膀胱溺血,見此之症,盧扁難醫。

目閉

初起不治,蓋精神已衰,不能送毒也,急用內托之劑,痘若托出可救。痘將出時,為風寒所束,而目閉者,用升提達表之藥,為之祛寒發痘,或用推拿法以疏通寒邪,再用頂方,以生雞剖敷臍上,痘出而目自開。

眼露白

目為五臟精華所萃,睛若上吊,不能運動,則元神將散,又烏能送毒乎?此最危之症,治此總以內托扶為主。惟痘前發搐如此,搐後人醒而即定者,則以風論,痘出而症自平。

唇口

毒火炎炎脾胃傷,故令唇口改其常,唇紫且裂口生穢,解毒湯加石膏良。

釋:五臟虛實,形於唇口,熱毒輕者,唇不紫,口不臭;熱毒重者,唇必紫黑,或硬或裂,口臭難聞,此皆毒火內熾所致也,宜用解毒湯加石膏以清脾胃之火,又以牛子、連翹、石膏、甘草煎水,時搽唇上,口臭者治亦同。若滿口皆白而生口瘡者,用清胃散敷之。

解毒湯 見卷內煩躁門。

清胃散

石膏、寒水石各一兩,俱用火煅,先以黃芩、黃柏、黃連、南星、貝母、藿香、甘草諸藥煎熬,至藥水一盞,然後將二石火煅置藥水中,取起曬乾,又入藥水,如是者數次,乃取二石合為末,加硼砂。善治口瘡舌爛唇裂。

不食

痘初不食常作飽,暖胃之藥毋遽嘗,脾虛始用參朮散,毒盛還宜解毒湯。

釋:發痘之初,熱鬱於內必然作飽,不思飲食。此時不可驟用暖胃之藥,以滯其毒,故無泄瀉而痘紅活,雖出齊之後不食亦自無妨。惟痘色淡白,泄瀉不食,此脾氣虛弱也,人參白朮散主之。若大便秘結,痘色紫黯不食,此毒盛血熱也,解毒湯治之。

人參白朮散

錄方:藿香 白朮 葛根 木香 人參 白茯苓 甘草

用生薑引,水煎服。

解毒湯 見卷內煩躁門。

中風

發熱之時中風邪,口張舌吐症不差,參蘇飲及消風散,無藥推拿法孔嘉。

釋:發熱之時,或中風邪,目直視,口張舌吐,不能言語,是中風也,宜用參蘇飲或消風散治之。若一時無藥,則以薑汁灌下,且用推拿法,汗出自愈。

參蘇飲

方歌: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宜,乾葛木香甘桔茯,內傷外感此方推(去枳殼、木香,加麻黃)。

錄方:陳皮 半夏 桔梗 茯苓 紫蘇 粉乾葛 前胡 人參 甘草 麻黃

消風散

錄方:羌活 獨活 殭蠶 防風 天麻 天花粉 白附 蟬蛻 柴胡 川芎 人參 炙甘草 生薑(引)

中痰

毒火上騰氣道壅,喉中作聲是痰鳴,攪涎先用鴨毛入,二陳湯藥服之平。

釋:發熱之時,毒火薰蒸,痰涎壅盛,不能言語,狀同中風,但喉內痰鳴,是中痰也,急以生薑汁灌下。若不能進藥,須用鴨翅毛透入喉中,攪出痰涎,然後以加味二陳湯治之。

加味二陳湯

錄方:麥冬 前胡 陳皮 半夏 茯苓 栝蔞仁 枳殼 桔梗 杏仁 黃芩 甘草 生薑(引)

水煎服。

痘初微汗本為順,但慮太過則亡陽,毒不可閉毋驟止,不復發表即無傷。

釋:初熱之時,身有微汗,其毒乃出。有汗則不宜發散,然有自汗,有盜汗,自汗者,不發而汗自來,乃腠理不秘也;盜汗者,汗出不自知,乃表虛也。痘未出時,縱有自汗盜汗,皆不可驟止,恐閉其毒氣也,但不敢復發以傷其表耳。

寒戰咬牙

初熱寒戰與咬牙,或因毒火或風邪,總宜清熱兼解表,治用羌活湯不差。

釋:初熱而寒戰咬牙,或因素受風寒,毒出而寒邪亦出,故如此;或因毒火留於經絡,邪正相爭,欲出不出所致,總宜清熱透表,不可誤投辛熱之劑,以羌活湯主之。

羌活湯

錄方:羌活 防風 當歸(各八分) 川芎(七分) 薄荷(六分) 膽草 山梔(各五分,炒) 淡竹葉 甘草(各三分,生) 生薑(三片)

同煎服。

吐蛔

蛔居脾胃本自安,毒火薰蒸故上鑽,吐少猶覺無妨事,滾滾而出治之難。

釋:蛔蟲在脾胃之間,消化食物,初熱毒火扇動,蛔不能安,故逆上胃口。或因吐甚而觸動其蟲者,但出少無妨。若滾滾而上,則火灼內傷,脾胃已壞,不能療矣。痘後臟之寒涼,蛔亦不安,皆不可治,故曰口吐蛔蟲者死。

卷三

圖象

面部訣

一看天庭並太陽,二看唇口舌尖方,三看梁上梁下穴,四看喉吻定陰陽,五看諸陽觀氣色,六看周圍八卦方,仔細推尋依法斷,神仙妙道自非常。

天庭太陽若明朗,此痘縱變也無妨,二部痘瘡如慘暗,孩兒十個九個亡。

喉吻之中怕痘多,再加黑陷死來磨,飲食挫喉難下咽,七朝端的夢南柯。

舌尖一穴統心經,痘瘡紫黑令人驚,再加舌有黑疔見,此兒三日見閻君。

論部位

痘瘡初出紅點,先察部位,可知吉凶。蓋人之面部,左顴屬肝,木也;右顴屬肺,金也;天庭屬心,火也;地角屬腎,水也;準頭屬脾,土也。正額者,太陽脈之所會;唇頦者,陽明脈之所經;兩耳後邊,少陽脈之所過。痘為陽毒,故隨陽而先見之於面也。但陽明者,胃與大腸所經之地,故先於口鼻兩傍、人中上下、腮耳元壽之間,先出者吉。若太陽者,水火交戰之處,少陽者,水火相併之沖,故其位先見者凶。其起漿收靨,亦皆如是。至於頭乃諸陽聚會之處,面為五臟精華之府,咽乃飲食之道路,喉為呼吸之要區,胸背為心肺所居之地,此五處最宜稀疏,切嫌稠密。蓋頭顱多者,謂之矇頭,則視聽廢而陽易絕;喉頸多者,謂之鎖項,則飲食艱而氣易衰;胸背多者,謂之瞞胸覆背,則臟易傷而神易失,是皆逆險之症,所以難治也。他如兩顴兩頤,亦要界地清而顆粒明,若成一片,如塗朱者,此肝熱盛而克脾,肺留毒而內壅,其後必來泄瀉,而至喘嗽痰鳴。惟有四肢雖多,亦不為凶。

五臟見症治法

痘疹之毒,發於五臟,故五臟皆見症,第取其尤者治之,庶毒不郁於其臟,其臟乃不傷耳。如肝症甚,則用藥宜走肝經,肺症甚,則制方宜平肺腑,其餘止兼理之。試舉各經而條陳之。心屬火,火性上炎而為陽,故其位居於天庭、方廣之區,痘出而天庭稠密,則心經之毒甚無疑,法當清心而解毒,麥冬、連翹、黃連、硃砂,不可不用。且心為藏神之舍,譫語狂言,搖頭驚搐,皆心家之症,然虛實不可概論。如初發之時,多為實熱,其唇必紅,其舌有苔,目多上視,口必渴飲,此火燥而神昏亂也,宜以清解為主,然心與小腸相連,清心必須利水,小便利,心火自降,故車前、木通宜加也。若灌膿收靨之際,或有狂譫驚悸,此時定是心虛,治當補血寧心,凡歸、茸、遠、棗,在所必投。天庭為純陽,此處不可先收,若滿面未靨,而方廣先焦,則火烈心灰,此症斷然莫治;印堂若見黑點,則胸前舌上,定有疔傷,又不可不詳也。腎屬水,水性就下而為陰,故其位居於承漿、地角之地,痘出而唇下光明,知其液精充足,雖多亦可無虞;地角若形焦紫,則腎源將竭,痘瘡何以成膿?再或腰痛,則為腎敗無疑,雖治亦為難救,然不忍袖手旁觀,法只滋陰補血,方發之初,內服解毒養血之劑,翹、蒡、歸、芎、元枝、故、仲為佳,更以川甲、雄黃為引,外剖生雞,以敷腰痛,或亦能療。出齊其痘不振,用豬尾血與人參,加麝香少許。痘將有水,則純用內托補腎之藥,不可少緩。但承漿有黑點,陰中必有疔,此又不可不知也。若諸部未靨,而地角先收,則腎竭源枯,其死必矣。倘陰囊腫脹,則腎毒外泄,不至內攻,有生理也,見此且莫慌張,止宜力為托毒,收靨之後,再解膀胱之熱,以加味四苓散加翹、蒡,則其腫自退矣。肝屬木,而居左,左顴是其位也,兩頰紅,而左顴尤甚者,則肝熱甚可知,法當清肝化毒,且肝以藏血,血不榮活,皆由毒郁肝經,治宜鬆肝活血,故芍藥、丹皮、柴胡、生地必用,再加紅花、紫草、紫花地丁、生甘草等味自明。至痘生水泡,皆因肝盛剋土,至土不能制水,故使水不成膿,是削肝又為承漿之妙用也。且肝來剋土,又有瀉青之症,故健脾方中,加用芍藥,則肝斂而泄自安。況肝木又生心火,木盛而火愈炎,故驚風癲癇,雖出心經,心伐木而心火乃平。矧肝統筋膜,而司眼目,或手足牽引,目睛上吊,皆是肝經風熱,治此又必平肝。至於見症設方,又在良醫之妙用也。肺屬金,而居右,右顴是其位也。兩顴多,而右顴更密者,則肺金毒盛可知,但肺主皮毛,毒雖盛而藏亦淺,故兩顴報點,總無凶機。其見症也,多在咽疼咳嗽,治宜鬆肌解表,理氣寬胸,而桔梗、陳皮、芩、連、荊、防為可用,必痘盡出,而咳漸減,痘起脹而嗽已除,則毒不留於肺,庶可無虞。若治之不早,至起脹而嗽愈甚,則毒凝於肺,勢必不可成漿。至於聲啞,則肺氣將絕,其症亦云莫救。若寒戰固屬肺經,虛實又宜詳辨,六日以前寒戰,或熱盛唇紅,必是肺經熱甚,投以清金解表之藥,其症可以立除;七日以後寒戰,則肺寒當補,急施桂、附,必寒退而肺乃安。但肺宜清,不宜斂,斂則腠理不通,毒氣何由宣化?故未脹之時,五味、訶子,凡斂肺之藥,不可先嚐;若漿成之候,恐肺虛易中風寒,故炙耆諸品,須秘腠以固肺關,清補因時,始不至有誤也。脾屬土而居中,元壽是其位也,此間見點,百無一凶,但脾乃榮衛之樞,氣血賴其滋養,脾土堅強,則毒不下陷,且易成漿,脾胃若敗,則五臟立虛,毒氣須臾伏陷,變症必至內攻。然痘毒方出之時,毒攻胃管,雖吐亦非胃弱,即咬牙屬胃熱,而石膏、甘草,恐敗胃不敢多服。若或泄瀉毒奔騰,治以安脾利水兼解毒,四苓散得其宜。假如秘結脾燥,雖酒製大黃微利,然亦不可猛攻,恐傷肝土之元。若灌膿之後,純以健脾為主,但木能剋土,慮肝盛或致損脾,故健脾又要平肝,更念土雖剋水,然水壅而土亦崩,又宜疏通水道,水泄而脾乃寧,故止泄又當利水。止有升水之時,白朮、淮山莫用,恐土燥而水不升。將靨尤宜土旺,補脾自是良方,前後治之得法,用藥乃不差訛。

見點辨症賦

痘初見點,宜觀痘色榮枯。一來便覺粗肥,稀疏可必;見點如還瑣屑,稠密堪知。帶熱敷瘡,陸續出來,雖稠密猶可為救;一齊湧出,縱稀疏未必全生。細細白頭如麻子,乾枯便作內攻形;啾啾紅點如碎粟,焦萎定成憔悴勢。粗肥達頂似佳苗,點子不紅終白陷;皮薄頭尖如美種,茱萸紋起定空漿。肌嫩則皮薄嬌紅,黃瘦則痘成褐色。人黑皮粗,痘色必然慘暗,是故嬰兒之肌肉不同,不可一例而斷,只要綻突有神,不喜頰紅乾燥。色潤神清,見點如珠如粟;毛焦皮燥,敷瘡或紫或焦。雖然帶熱而出,亦恐密似針頭,維是陸續出來,尤忌形如蠶種,如麩如㾦,如疹如疥,根窠不立,腳地全無,犯此數端,皆云莫救。點出如同蚊咬,惡烈勝似蛇傷,一片紅若鋪氈,神醫也言不治。乍起閃如掣電,此症孰是能醫。未熱先敷數點,俗名報痘,若還熱久不敷,此症便作疔看。先發塊而後敷瘡,塊名痘母而必生;先敷瘡而後發塊,塊名鬼種而難痊。避痘避於隱僻,眼胞唇內定多凶;悶痘悶於要處,心胸舌喉皆不吉。順不畏多,逆嫌一點。冷疔先現,諸痘安敢張形;賊痘若生,諸痘豈能灌汁。辨症若得真詳,急宜剔破與燈燒。是以里症未平,痘雖出而毒猶在內,透肌發散,尤加解毒為良;便調人靜,身雖熱而毒已在表,補兼發散,仍以安表為先。設使內外症平,此候不須過治。再觀虛實審詳,清補何如。

見點認痘法

痘與蚊蚤所傷自異,亦與斑丹瘡疥不同。蓋蚊蚤所傷,雖有紅點,其紅必散,摸之而不礙手;斑丹乃浮游之火,亦不礙手;瘡疥乃肌肉之毒,雖或礙手,而皮必枯;惟痘毒從骨髓而出,又系精血所運,故方出之時,摸之自然礙手,而且潤滑,此痘所以異於凡瘡也。

見點用藥宜慎

見點用藥,與初發略同,但初發之藥,在發竅而兼解毒;見點之藥,宜解毒而佐升提。凡補滯辛熱之品,此時猶不敢妄投,故肉桂、附子、丁香、乾薑、炙耆、炙草、鹿茸、鹿血、白朮,茯苓、淮山、棗仁、遠志、熟地、藿香、砂仁、豆蔻、訶子、五味,一切溫滯之藥,此際切宜慎之。即用黃耆、甘草,亦用生而不用炙,芍藥用赤而不用白,地黃用生而不用熟,蓋慮其滯毒氣而助毒火,以貽禍於其後也。

見點順症

熱至四日,於耳、目、口、腮、元壽之處,先見數點者吉,或兩顴報點者亦吉,或面部未見而手足先見者尤吉,此標縱肝肺脾經來也。蓋手足元壽見者,是脾經發痘,必主稀少,百無一凶。兩顴來者,是肝肺二經,發痘雖多少不同,究皆可治,是以俱為順症。報點之痘頭頂圓淨,皮又粗老,堅硬結實,摸之礙手,此元氣旺而毒氣少也。痘作三四次出,到五日後,方才出齊,頭面頸項胸背,俱稀疏者吉。蓋頭乃諸陽所聚,面為五臟之府,兩處若稀,則五臟不留毒氣,諸陽悉得上升,且頸項疏朗,則扼要之區不截,胸背不密,則周身之血皆榮,所以云吉,縱四肢稠密,亦是無妨。痘初出,即紅活潤澤,光明可愛,腳有紅暈,而不散漫,痘與肉色,紅白分明者吉。痘見點後,潮熱漸減,雜症漸退,飲食漸進,吐瀉皆止,至五六日後,痘齊熱退,雜症全無,飲食如常,精神清爽者吉。以上數條固為順症,然亦要謹風寒,節飲食,避厭穢,慎起居,葷酒不可多與,藥餌不可妄投,倘或不慎,致使輕變重,而順變逆,不亦深可惜乎。一痘出,潮熱方退,不可驟投辛熱,蓋火焰雖息,而餘燼猶存,一遇燥烈,其火復炎,煩躁譫狂之症,不旋踵而至矣。一見點之後毒之輕者,其熱即退,毒之重者,必至五六日上出齊,其熱方退,其痘若好,且無他症,雖熱無妨,不可妄用寒涼以退熱,恐後難於起脹也。一痘方出,而手足冷者,不要驚慌,蓋陽氣上達以送毒,未及下行手足也,必五六日上,痘將出齊,乃溫耳。一痘未出齊,其兒不食,此胃中有熱,故不食也,不可認為胃弱,而投暖胃之藥,滯其毒氣以貽異日之患。

見點險症

痘已見形,而煩渴便閉,身猶壯熱,則毒氣不能盡透,且痘出稠密,顆粒黏連不分,痘色近紫,而黯滯不潤澤,痘雖稀疏,而淡白不紅活,猶復飲食少進,精神倦怠,雖曰可治,抑亦險矣。

見痘逆症

初熱一日即出者凶,一齊湧出者死。

痘於天庭、方廣、印堂、承漿先見點,稠密慘暗,唇紅目赤,色白痰鳴者,不治。

痘密如蠶種,或如釜中滾沸,而無縫者,不治。

痘出不起頂,形如燈燒湯泡者,不治。

痘出如蚊咬者,不治。

痘出即白,與肉色無異,不轉紅潤者,不治。

痘出即紫黑乾枯,如干疥瘡者,不治。

痘出即陷,頂中有黑點如針眼者,不治。

痘出即含水珠,皮薄易破者,不治。

痘出煩躁不寧,腰腹痛甚,口臭氣粗,痘色紫黑者,死。

痘出狂言見鬼,好飲冷水,點從腰上先出者,不治。

痘出不似痘形,滿面血點,如噴丹砂者,死。

痘出或青或黑如痣,或肌肉有成片青黑者,死。

痘出而舌卷囊縮者,死。

痘出渾身發紫泡,刺出黑血者,死。

痘出吐瀉不止,蛔從口鼻大便滾滾出者,不治。

痘出即有紫黑之點,大如綠豆,現於兩腋及腹上者,不過三日,遍身之痘俱紫黑而死。

痘出即發無名腫毒,此毒氣不能泄之於瘡,故發此腫也,不治。

痘出稠密,嘴唇崩裂,胃爛發癍者,不治。

痘出斜視若有,正視則無,面如橘皮者,不治。

痘已出後,熱一遍,復出一遍者,凶。

見點治法

應出不出

應出不出症有四,表用蘇解里導滯,元虛益氣保元湯,平和解穢是妙劑。

久吾聶氏曰:自有方書以來,治痘之家,其人不止數百,精於此者,亦有數十人,著書立說,流傳天下。然皆詳於已出之後,略於末出之先,深言出速稠密之危,不言留中不出之禍。不知已出之毒,外寇也;未出之毒,內寇也。出速而稠密者,外攻也;留中而不出者,內攻也,內寇與外寇勢孰急?內攻與外攻禍孰烈?故痘已出而死者,多在旬日之外;痘不出而死者,必在六日之內,徒知御外寇,而不知逐內寇,自古以來,諸賢之為計疏矣,然其失安在?惟在痘未出,急於解毒,而緩於逐毒也。不知未出之時,毒不可解,但當仍汲逐之出外也。予深悟此理,而明鑑其失,故長顧遠慮,為未出以前諸症設法,分晰虛實寒熱以施治。實熱者,宣發其壅滯,以逐毒出外;虛寒者,補助其氣血,以逐毒出外。至於急用寒熱逐毒內攻等弊,則諄諄致戒,一以救前人之失,一以開後學之迷,雖岐黃復起,不易吾言矣。

釋,痘出不快,其症不同,最宜分別。有發熱三四日,皮下之點不甚紅潤,其人聲重鼻塞,咳嗽惡寒,迷悶不寧,膚起雞皮者,是為風邪所閉,腠理不開,故不能出也;或從前失於表解,身無微汗,故有此症,以蘇解散主之,若皮下之點紅紫,其人唇紅舌苔,臍下腹痛,煩悶咬牙,目赤口臭者,是毒氣壅盛,滯於氣道,故不能出也,解毒導滯湯主之。如更身熱,大便閉,加熟大黃微利之。若皮下之點不甚紅潤,唇淡倦臥,飲食減少,二便清利,目閉無魂者,此元氣虛弱,不能送毒,故不出也,急用補中益氣,或溫中益氣,或保元湯以托之。或因邪穢所觸,隱伏而出不快,平塌而頂不起,其痘必作癢,宜用平和湯解之,外燒小紅棗、蒼朮,或沉香、檀香、藿香,以避其氣,仍看痘色暈腳,伏則宣之,陷則補之。

蘇解散 見卷二寒熱並作門。

解毒導滯湯

方歌:解毒導滯升防芎,柴甲楂蟬牛子同,芩連翹桔麥冬草,枳殼前胡陳皮從。

錄方:紫草(研末) 麥冬(各一錢,去心) 山楂(去核) 牛蒡(各八分,炒研) 防風 川芎 桔梗 前胡(各七分) 甲珠 連翹 枳殼(六分) 陳皮(六分) 升麻(五分) 蟬蛻(十二隻,去頭足) 黃連(酒炒) 甘草(各三分) 薑蔥(引)

同煎熱服。

補中益氣湯

方歌:補中益氣升柴陳,參歸耆朮甘草平,無參官桂須加入,鹿茸嫩者用之靈。

錄方:黃耆 白朮(土炒) 當歸(各一錢,酒洗) 柴胡(七分) 陳皮(六分) 升麻 人參 甘草(各三分) 官桂(八分) 鹿茸(錢半) 生薑(一片) 大棗(一枚)

同煎熱服。

溫中益氣湯

方歌:溫中益氣用生耆,參朮歸身官桂宜,白芷防芎楂肉草,木香應與白苓陪。

錄方:白朮(一錢,土炒) 黃耆(生) 山楂(去核) 茯苓(各八分) 香白芷 當歸(酒洗) 川芎 防風(各七分) 人參(五分) 廣木香 甘草(各三分,炙) 官桂(二分) 生薑(一片) 大棗(一枚,去核)

同煎服。

平和湯

方歌:穢氣相沖不可當,教君急用平和湯,參耆歸芍蘇防芷,桂桔沉檀乳藿香。

錄方:黃耆(一錢,生) 防風 白芷(各七分) 當歸(酒洗) 茅桔梗 蘇葉(各六分) 白芍(五分) 人參(三分) 官桂 沉香 檀香 乳香 藿香(各二分)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印堂承漿廣額嘴角鼻孔見點

曉星報點非為吉,鎖口欄門總不宜,更有承漿廣額地,點來烙去豈容遲。

釋:諸痘末出,獨於印堂先見一顆者,名曉星報點,此痘能閉諸毒,急宜以燈烙之,但小兒畏燈,必然躲閃,須用銅錢一個,印於痘上,令痘從錢眼暴出,然後烙之,乃不差誤。又承漿、廣額,先見數點,此心腎之苗必凶,又恐為瞰報之賊標,俱速以燈烙之,或用銀針剔破,吮去惡血,旋用拔疔散敷之,亦可,此標一除,能減無許之痘。又嘴角有痘曰鎖口,鼻孔邊痘曰欄門,喉窩之痘主咽痛,心窩之痘主煩悶,耳後窩中、頸項窩間有痘,皆不吉,且痘出不拘何處,但有獨大異常者,非賊痘即痘疔也,俱速宜去之。

拔疔散

明雄黃不拘多少,研細末,又將滾白水泡綿胭脂,取濃汁調點疔頭上。

一齊湧出

毒火迅烈一齊出,良工至此亦慌忙,調元化毒加減用,勸君急急莫觀望。

釋:身熱一二日即出痘,先發於天庭、司空、印堂等處,或一齊湧出,稠密難堪,痘又形焦色紫,此蓋毒火猛烈,而氣血凝滯,亦不能收束毒火,以致毒火肆行,此症實難救一,急宜活血解毒,宜用調元化毒湯看症加減,莫執成方。

調元化毒湯

方歌:調元化毒參耆芍,紅紫牛蟬荊芥耆,歸地前通楂肉翹,芩連草桔防風度。

錄方:前胡(錢半) 黃耆(生) 生地 山楂(各一錢,去核) 川當歸(八分) 白芍(酒炒) 牛蒡(炒研) 荊芥 木通 防風 連翹(各七分,去心) 桔梗(六分) 紫草(研末) 黃芩(各五分) 人參 紅花(酒炒) 黃連(酒炒) 甘草(各三分,生) 淨蟬蛻(十二隻,去頭足)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咳嗽,加陳皮,花粉;腹痛,去參、耆,加炒枳殼;大便久秘,去參、耆,加酒蒸大黃微利之;若氣血與毒火俱旺,歸、芍減三之一,仍去參、耆,加小芎清之。

壯熱

痘方見點熱宜減,大熱煩悶毒纏綿,清解散花仍壯熱,解毒湯須日數煎。

釋:痘一見點,則毒氣將達皮膚,此時熱宜漸退,諸症亦當漸平。若熱不少減,宜用清解丸,次服散花丸。倘猶大熱蒸蒸,悶亂不寧,其毒必重,其痘必多,急以解毒湯治之,一日須二三服。此際速為解毒,痘或可減,使怠忽視之,則鋪氈蠶種,紫黑乾枯之弊至矣。若四五日內,正宜解毒,乃宜清不清,遲延數日,痘成焦紫,而又不敢用涼,悔之將何及乎?

清解丸

錄方:麥冬(八錢,去心) 連翹(去心) 牛蒡(炒研) 黃連(酒炒) 枳殼(各七錢) 荊芥 防風 淮通 前胡(各五錢) 紫草茸 桔梗 蟬蛻 川芎 升麻 元參 人中黃 黃芩(各四錢,酒炒)

共合為細末,米糊為丸,如龍眼核大,青黛為衣。量兒大小,與症之輕重與服。

散花丸

錄方:防風 楂肉 當歸 紫花地丁(各八錢) 山慈菇 牛蒡(各七錢,炒研) 荊芥 前胡 青皮 赤芍(各五錢) 蟬蛻 紅花 茯神 通草(各二錢) 人中黃(三錢)

上方共為細末,米糊為丸,如龍眼核大,青黛為衣。怯弱者,以生耆煎水為引。

解毒湯 見卷二煩躁門。

驚搐

痘將見點忽驚搐,細察外症分所屬,毒氣壅盛或風邪,元氣虛弱須詳燭。

驚搐之症,多由心經,有目睛直視上不能言者;有身若反弓,手足僵直者;有目翻白而雙手擎拳者;或牙關緊閉,或口出白涎,或舌頻出入,名蛇舌風;或大叫如鴉聲而即死者,名烏鴉風;或嘴歪頭搐者,名黃揭風:或十指擎揸者,名鸚爪風,此皆毒從心經過,故有是症,必痘出而驚乃定。但隨搐而隨醒者吉,搐醒而有汗者亦吉,蓋邪從汗解,痘必出稀,搐定而精神清爽,面不青藍者吉。若面色青藍,形神昏暗,醒後目閉無魂,不思飲食,反潮熱大作者,是惡候也,其痘必稠密,而難治矣。昔人謂末痘先搐,皆為順症,豈盡然乎?遇此之症,為父母者,切莫驚慌,止可扶持,不可把捉,恐郁其氣,則立斃矣。為醫者不可作急驚施治,峻用寒涼之藥,倘誤用寒涼冰其毒氣,不得發越,其兒必斃矣。可不慎乎?

釋:發熱二三日,痘末見點,及將見點時,忽然驚搐大作,不可驚惶失措,惟詳審虛實寒熱以用藥。有毒氣壅盛於內,不能驟發於外而驚搐者,必痘影紅紫,氣粗身熱,面赤唇紫,聲音響亮,脈沉而數,宜用清解散以宣之。有為風邪所束,痘毒鬱滯而不得出,以致驚搐者,其形色多同前,但聲重鼻塞,或流清涕,脈浮而數,宜用蘇解散以發之。有元氣虛弱,送毒不出而發驚搐者,必痘影淡白,唇淡面青,氣緩神倦,脈沉細遲緩,宜溫中益氣湯以托之。前症分辨明白,用藥合宜,一劑之後,痘出而驚搐立止,不可用驅痰峻攻之藥,巴豆、芒硝、蜈蚣、全蠍之屬。世人不明驚搐之由,不極力托苗,而專作急驚治,誤人多矣。

清解散

方歌:清解荊防升葛通,芩連甘桔茸川芎,前胡蟬蛻蒡翹共,楂肉生薑引有功。

錄方:前胡(一錢) 乾葛 山楂(各八分,去核) 防風 荊芥 川芎 連翹 木通 牛蒡(各七分,炒研) 桔梗(六分) 紫草(研末) 升麻 黃芩(各五分,酒炒) 蟬蛻(十二隻,去頭足) 甘草(三分,生) 黃連(二分,酒炒) 生薑(三片)

同煎溫服。

蘇解散 方見卷內應出不出門。

溫中益氣湯 方見卷內應出不出門。

詳定燈火穴法

驚搐之症,有用藥而搐不止者,又或牙關咬緊,藥不能進,急以燈芯蘸油燃灼,按各穴焠之。兩手曲池各一穴;兩手虎口各一穴;兩腳三里各一穴;三里在兩腳直下,外臁在膝骨之下,正臁之外,以腳之脛骨而通算之,約有一尺長,則上三寸之下也,言三里者,謂此穴去膝蓋最近也,按之正臁骨之外,去臁不遠,陷肉處即穴也;兩腳鞋帶各一穴,在兩腳直下,與腳背交接,屈曲之處,世人繫鞋帶之所,故俗名鞋帶穴,按之骨縫中空有穴,兩腳大指與次指相近之椏處,俗名腳虎口穴。男從左手曲池起,以燈火焠之,隨焠左虎口,又右手曲池,又隨焠右手虎口,又隨焠左腳三里,又隨焠左腳鞋帶,又隨焠左腳虎口,又隨焠右腳三里,又隨焠右腳鞋帶,又隨焠右腳虎口,男從左上焠下,女從右上焠下,切不可從下焠上。左右上下,共止十穴,每一穴,止用燈心焠一下,不可多焠。凡用燈芯宜用大白燈芯一莖,長不過三四寸,蘸香油潤之。又將各穴掐定,用墨筆點真,然後燃灼燈心,按穴焠之,聽燈上有爆聲上吉。次第如法焠之,抱定睡一個時辰,痘苗出現,驚搐自止。依此治之,百發百中。若煩躁昏悶,不省人事者,則不可救矣。總之用清解散、蘇解散、溫中益氣湯三方,分門別症,可謂詳矣。若毒火壅盛於內,大便結燥,又用敗毒和中散,加羌活、蘇葉、白芷各五分,熟大黃一錢二分,以下之。倘或元氣虛弱又兼大吐大瀉,必於溫中益氣湯內倍加參、耆、朮、苓,以壯脾元,痘出而驚搐自定,燈火切不可用,蓋火能劫其有餘,不能治其不足,慎之慎之。

中風

痘出傳風眼直斜,牙關緊閉襲風邪,此時勿用驅風藥,白附姜煎汁當茶。

釋:痘症出時,忽然中風,眼目直視,牙關緊閉者,不可用驅風峻藥,急宜姜附湯,濃煎灌下,令出微汗即愈。

姜附湯

錄方:白附子(三錢) 老生薑(二錢)

濃煎灌下,汗出即愈。

腹痛

痘出腹痛有三般,痛而發厥蟬末安,芍藥防風療煩躁,秘結又須化毒丹。

釋:痘出腹痛,其症不一,有痛而發厥,痘出不快者,有煩躁叫痛者,有大便秘結而痛者。發厥者,用蟬蛻去翅足為末,每服一錢,痘出自定;煩躁者,用芍藥防風湯;秘結者,用大黃化毒湯。

芍藥防風湯

錄方:白芍 防風 陳皮 升麻 桔梗 川芎 厚朴 枳實 牛子

大黃化毒湯

錄方:大黃 厚朴 白芍 陳皮

煩躁

毒火猖狂神不靜,故令煩躁異尋常,此時用藥無奇巧,總宜涼血解毒湯。

釋:痘出煩躁,由毒火大盛,而神不能清,以涼血解毒湯治之。

涼血解毒湯

錄方:當歸 生地 紫草 丹皮 紅花 香白芷 連翹 桔梗 黃連 甘草 燈心(引)

水煎服。

痘出稠密毒方盛,那堪臟腑受煎熬,檢方難得清涼散,惟有涼血解毒高。

釋:痘出稠密,毒火方盛,而津液內傷,故煩渴生焉,亦以涼血解毒湯治之。

嘔吐

火邪犯胃氣上騰,幾回嘔吐禁不能,梔連二陳真妙劑,良醫識此已折肱。

釋:痘初出而嘔吐者,乃火邪犯胃,毒氣上騰,故也,以梔連二陳湯治之。

梔連二陳湯 見卷二乾嘔門。

泄瀉

痘出時瀉毒因解,瀉堪則虞失其常,此際豈容輕補澀,斟酌惟宜柴苓湯。

釋:痘初出而泄瀉,則火熱由瀉而解,瀉故非所忌也,但瀉甚則使傳化失其常耳,然亦不敢遽用補澀之藥,以柴苓湯治之。

柴苓湯

錄方:赤茯苓 豬苓 澤瀉 白朮 黃芩 半夏 柴胡 甘草

引用生薑、燈心,水煎服。

秘結

人身二便若江河,稍不通流壅遏多,四順飲治大便秘,八正散調小便多。

釋:人身之有二便,猶天地之有江河也,江河不可壅塞,而二便不可不通,若秘結,則腸胃壅而毒邪必內滯矣,治宜清火解毒,而便自行。痘初出,大便秘者,四順清涼飲主之;小便秘者,八正散主之。若至成漿時,切勿輕用,恐脾胃有損,則泄瀉陷伏,不旋踵而至矣。

四順清涼飲

錄方:白芍 當歸 甘草 大黃

水煎服。

八正散

錄方:車前 木通 滑石 扁蓄 瞿麥 梔子仁 大黃 甘草

引用燈心,水煎服。

痘標才見兩三顆,爬搔渾身瘙癢多,此是火邪留腠理,急清風火症應瘥。

釋:痘初出時,遍身作癢,此火邪留於肌肉皮膚之間,不能即出故耳,宜瀉心肝火邪,其癢自除,以清風去火化毒湯升散之。

清風去火化毒湯

錄方:防風 升麻 白芍 桂枝 荊芥 粉干 牛蒡 淡竹葉(為引)

水煎服。

咽痛

痘出咽疼不治咽,內托方中倍桔梗,痛甚內服鼠黏子,吹用一聖散最稔。

釋:痘初出,咽痛不專治咽,惟於托痘方中,倍加桔梗而已。若痛甚,宜鼠黏子湯,外用一聖散吹之。

鼠黏子湯

錄方:鼠黏子(炒研) 射干 桔梗 連翹 甘草(生)

水煎,入竹瀝和服。

一聖散

苦參不拘多少,切片焙乾研為細末,每用一二分吹之,甚效。

口穢

口中腥臭氣沖沖,邪毒炎蒸肺患癰,瀉火清金須急用,遲延七日禍相從。

釋:痘出而口中之氣,腥臭沖人,此肺中邪火,熬煎炎燥,故令腥臭出於口也,急與清金瀉火湯解之。倘淹延不治,至七日而死矣。

清金瀉火湯

錄方:知母 生地 黃芩 石膏 桔梗 黑梔仁 麥冬 木通 花粉 紫菀 甘草 鮮桑葉(七片為引)

水煎,竹瀝兌服。

舌瘡

熱留心竅形於舌,治法無奇只清熱,犀角清上內治飲,搽用赴筵真妙訣。

釋:痘毒留於心經,必形於舌,舌乃心之苗也,故或赤或紫,或黑或腫,或舒舌弄舌,皆熱留於心使然也,故以清熱為主,以加味犀角治之。至於口舌生瘡,若不急治,必至糜爛腐臭,變為惡候,宜內服清上飲,外以赴筵散搽之。

加味犀角湯

方歌:加味犀角湯,牛桔甘荊防,升麥連梔石,犀角鎊可嘗。

錄方:牛蒡(炒研) 麥冬(各一錢,去心) 防風 桔梗(各八分) 荊芥(七分) 梔子(炒) 石膏(各六分,煅) 黃連(酒炒) 升麻 甘草(各三分,生)

水煎服。

清上飲

方歌:口舌生瘡名熱毒,細察痘苗分所屬,清上荷防草麥牛,芩連花葛桔翹遂。

錄方:麥冬(一錢半,去心) 粉葛(一錢) 花粉(八分) 薄荷 防風 牛蒡(炒研) 黃芩(酒炒) 連翹(各七分,去心) 桔梗(六分) 黃連(酒炒) 甘草(各三分,生) 生薑(一片)

同煎服。

赴筵散

錄方:黃柏(五錢) 薄荷(二錢)

共為細末,入青黛一分,和勻。搽之。

寒戰咬牙

肺有實熱因寒戰,胃有實熱則咬牙,見點治法殊初熱,四物湯中酌量加。

釋:痘見點後,實熱凝於肺胃,而寒戰咬牙,不可以初熱時治法治也,宜加味四物湯主之。

加味四物湯

錄方:當歸 生地 川芎 赤芍 連翹(去心) 木通 麥冬(去心) 石膏(煅) 黃連(姜炒)

水煎服。

七暈

痘有七暈殊名色,老紅紅紫乾枯別,淡紅淡白氣血虛,鋪紅焦紅火毒烈。

釋:痘出而根腳有暈,其名有七:老紅也,紅紫也,紅紫乾枯也,淡紅也,淡白也,鋪紅也,焦紅也,其中有順險逆之分焉。苟不辨之於早,未有不悔之於後者,業是科者其慎之。

老紅紅紫

痘色老紅症順吉,深紅帶紫亦堪惜,急用和中散為主,清毒活血宜繼入。

釋:老紅者,暈色紅而老,不嬌妖也,不閃爍也,不乍紅而乍淡也,亦不帶紫也,此老紅之暈,必發熱三日始見點,身體平和,飲食如常,二便皆調,精神清爽,此順症也;紅紫者,痘色深紅而帶紫也,必發熱二日,即見痘苗,身必熱蒸煩躁,當以敗毒和中散主之,看其出齊,即用清毒活血湯,催其長漿,漿足亦歸於順。

敗毒和中散 見二卷初熱門。

清毒活血湯

方歌:清毒活血紫參耆,牛子當前白芍宜,生地芩連翹桔草,山楂姜引木通提。

錄方:黃耆(錢半) 前胡 生地 山楂(各一錢,去核) 當歸(八分) 紫草茸(研末) 牛蒡(炒研) 淮木通 連翹(各七分,去心) 桔梗(六分) 人參 白芍 黃芩(各五分,酒炒) 甘草(生) 黃連(各二分,酒炒) 生薑(一片)

同煎服。煩渴者,去參、耆,加麥冬一錢五分,花粉七分。

紅紫乾枯

痘色紅紫並乾枯,此為逆症勢堪虞,毒火內盛宜急下,依然如故費工夫。

釋:紅紫乾枯者,初見痘苗,暈腳即紅紫乾枯,必發熱一日即見點,痘必稠密,熱必壯盛,煩躁昏沉,唇焦口渴,大便結燥,小便短澀黃赤,此毒火內盛,急宜下之,以清毒火,仍宜用敗毒和中散,加熟大黃以利之,毒火必從此少減。看其出齊,即以清毒活血湯,催其長漿。若根腳紅活,痘漿泛起,此尚可救。若仍復乾枯,不見起長,不見泛漿,加之諸症如故,則必不可救矣。

焦紅

痘初見點頂先焦,更加根腳紅紫饒,和中散倍芩連紫,稍減清毒活血調。

釋:焦紅者,初見痘黃,頂乃先焦,根腳紅紫有芒角,不見滋潤圓活,此乃毒火內盛,急用敗毒和中散,倍加芩、連、紫草茸以托之。倘或壯熱少減,神氣稍清,能食,不甚煩躁,急以清毒活血湯,催其長漿,漿足仍可歸順,此在人神而明之也。

鋪紅

氣不統血因毒盛,散漫皮膚名鋪紅,神清能食猶可治,調元化毒妙無窮。

釋:鋪紅者,初見痘苗,通身皮肉盡紅,故名曰鋪紅,良由毒火內盛,氣不能統血,散漫於皮膚之間也。若神清能食,痘稀疏者可治。遇此等症,用調元化毒湯,倍參耆以補其氣,藉紫草、芩、連以清其毒,庶氣充血聚,可挽逆歸順耳。若人事昏沉,則不可救矣。

調元化毒湯 見本卷一齊湧出門。

淡紅

痘出何為暈淡紅,氣血虛弱故不同,和中加減煩熱用,催漿內托參歸茸。

釋:淡紅者,暈腳四圍淡紅,有嬌妖之色,以紙捻照之,若有紅色,若紅色不定,將來必變淡白色,此乃氣血俱虛。見點之時,見此暈腳,寒涼切不可用,或身不退熱,微有煩躁,宜用敗毒和中散,去芩、連、紫草茸,加羌活、蘇葉、白芷,以托其苗,俟其出齊,以千金內托散,催其長漿,漿足仍歸於順。若先誤用寒涼,暈轉淡白,急用參歸鹿茸湯以救之,緩則成灰陷矣。

千金內托散

方歌:千金同托十二味,歸芍參耆防芷桂,木香甘草及川芎,厚朴山楂姜酒是。

錄方:黃耆(二錢五分,蜜炙) 當歸(酒洗) 山楂(各一錢,去核) 川芎 防風 白芷 厚朴(各七分,炒) 人參 白芍(各五分) 木香 官桂 甘草(各三分,炙) 生薑(一片) 龍眼肉(三個)

同煎,入好酒和服,隨症加減,法同參歸鹿茸湯。

參歸鹿茸湯

方歌:參歸鹿茸用三錢,蜜炙黃耆貴嫩綿,甘草炮來姜一片,福元好酒服安然。

錄方:黃耆(五錢,蜜炙) 人參 鹿茸(各三錢,酒塗炙) 當歸(一錢,酒洗) 甘草(五分,炙) 姜(一片) 龍眼肉(三個)

同煎,入好酒一杯溫服。

如困倦手足冷,飲食少者,加廣木香、公丁香、官桂、砂仁;如漿不足而寒戰咬牙者,加熟附子;如大便溏瀉,膿漿難成,加白朮、白芍、茯苓、木香、丁香、肉桂、豆蔻、訶子。

淡白

痘形淡白虛弱極,寒涼一滴不可嘗,加味參蘇初托痘,千金鹿茸後催漿。

釋:淡白者,痘之根腳,四圍無一絲紅色,止有淡白之點,亦不見其有暈也,蓋由氣血虛極或出此痘。初見此症,宜用加味參蘇飲以托之;俟其出齊,即用千金內托散,催其長漿;漿或未足,即用參歸鹿茸湯灌之,今日不足,來日再催,亦可轉逆為順矣。

加味參蘇飲 見卷二初熱門。

夾斑丹疹癮

赤點紛紛號夾斑,如雲突起又名丹,碎碎紛紛名夾疹,癮癮皮膚更須參。

釋:正痘方出之時,有夾斑夾丹,夾疹夾癮而出者,不可不辨。有紅赤小點,雜於痘苗空處,初無頭粒,不見高聳,多隨出而隨沒,謂之夾斑,此皮膚素受寒也,用黑參升麻湯治之,以黑參為君。有遍身紅赤成片,如雲頭突起,謂之夾丹,此皮膚火毒也,治當用解毒湯,加黑參為君。有遍身通紅,碎碎紛紛,形如麻疹,謂之夾疹,亦用黑參升麻湯,加桔梗、黃芩,宣托其疹,正痘自然依期出透而起發。又有紅點隱於皮膚之內,而不見者,謂之夾癮,亦以黑參升麻湯治之。四者皆浮游之火,散於皮膚,用清解丸,多加黑參,立愈。

黑參升麻湯

錄方:黑參(一錢) 防風 荊芥 牛蒡(各七分,炒研) 升麻(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溫服。

解毒湯 見卷二煩躁門。

清解丸 見卷內熱門。

夾水痘

水痘雖同正痘形,易於起水且無膿,收結當先痂疤少,術家莫藉此為功。

釋:水痘者,兒在胞中,其母飲食之毒,或成胎而再交之火也,其毒不藏臟腑,所以不致傷生,依然潮熱起水,形與正痘無異,但易於起水,而不灌膿,易於收結,而少痂疤耳。或先正痘而出,或與正痘並出,正痘若好,此不必慮。術家遇此,則謂吾能去惡痘而復出好痘,可笑也。

小痘

小痘原與大痘殊,形赤故名即相符,毒稀自爾尖圓好,易齊易靨復何虞。

釋:痘之大者,俗謂大痘,小痘名赤痘,蓋以形而名也。赤痘雖不甚起脹,而尖圓可愛,此乃毒稀之症,故易齊易靨,不如常期,亦無恙也。

疔痘

紫黑堅硬形獨大,先出先長即是疔,能閉痘毒須急治,敷用膏散刺用針。

釋:痘之有疔,毒氣凝結而成也。痘未出,疔先出,痘未長,疔先長,其色紫黑,其形堅硬,根腳獨大,卻無紅暈,五臟各有所見。心疔色赤,起於顴阜、胸乳之處;肝疔色紫,起於左太陽,左脅、眼胞,兩臀阜之處;脾疔色先黃後黑,起於腮頰、中庭、口角、肚腹、手足之處;肺疔色先灰後黑,起於右太陽,右脅、頸項、喉實之處;腎疔色黑,起於地閣、後頸、耳窖、背俞、腰脊、陽莖之處。凡疔能閉痘毒,未齊有疔,則諸毒不能出現;既齊有疔,則諸痘不能起脹;行漿時有疔,則諸痘必致倒陷,其為禍可勝言哉。故初出之時,見有紫黑獨大之點,恐其成疔,即宜以銀針刺破,吸盡黑血,然後以拔疔散敷其瘡口,或用四聖膏貼之,或用三豆湯洗之,俱可;次日再看,若再硬脹,仍然刺破,以前藥敷塗,必轉紅活,方可歇手;若針挑不動,手捻有核,則成疔矣,須用針從四面刳開,以小鉗鉗出,其形如疔,有半寸許長,拔去其疔,仍以前藥敷滿瘡口,乃可無虞。又手足四肢有痘,慘暗堅硬而甚痛,或外無痘,而內有核作痛者,亦痘疔也,宜以艾火灸之即愈,或以燈火烙之亦效,若不急治,則其疔深陷,穿筋透髓,而爛見骨,甚可畏也。又天庭有黑點,心窩舌上必有疔;地閣有黑點,陰囊必有疔;兩顴有黑點,兩腋必有疔;準頭有黑點,四肢必有疔,此觀顯可知其隱,又不可不詳也。凡用針挑痘疔時,以二指拿針,平平入痘,撥斷疔中筋絡,眾痘即發,但挑時輕重徐疾之間,貴乎得宜,不可挑破頂,亦不可重入傷肌,治者宜詳識之。

拔疔散 見卷內印堂見點門。

四聖膏

錄方:綠豆 豌豆(各四十九粒,俱燒灰存性) 珍珠(煅) 頭髮(各一分,燒灰)

共為細末。以綿胭脂水調和成膏,將銀針撥開瘡頭,然後塗之。

三豆湯

錄方:黑豆 綠豆 赤小豆(各一合)

研爛為末。用醋研濃漿,時時以鵝翎掃之。

賊痘

賊痘顆粒大甚速,形雖起脹按之虛,閉毒與疔相上下,火攻針刺治無殊。

釋:賊痘者,較之眾痘,彼之顆粒獨大,初出便如綠豆,過一日大如黃豆,再過一日大如龍眼,其大又甚速也。此痘根窠與頂全無血色,形雖起脹,而按之虛軟,或微含水漿而中有黑色,後必帶累眾痘,不得依期長漿,名之為賊是此故耳。疔痘外形固大,根腳微腫;賊痘外形雖大,根腳不腫,以此分別。又有一種於將熱之時,或初熱一二日間,即於天庭、太陽見標數點,大如赤豆,光亮好看,過一二日即收沒者,猶之賊欲攻城陷地,先命一二細作,探其虛實,故名賊標,此標既沒,隨即大熱攻作,遍身之痘,必如鋪氈蠶種,不可救療,甚可畏也。凡見此症,急用銀針刺破,去其惡血,以拔疔散敷其口,或以燈芯蘸清油,當賊痘頂上焠之,其毒即化。然一二顆可依此焠之,倘賊痘出多,燈火恐其難受,可用拔疔散搽之。若焠之不退,搽之不效,諸痘必難成漿,則不可救矣。

出而覆沒

痘出何覆沒,氣血原兩虧,千金內托散,調服豈容遲。

釋:痘出而熱不退,痘頂不起,根窠不紅,若隱若見,出而覆沒者,此氣血兩虧,不能盡發其毒也。若不急治,則毒陷內攻,須臾告變矣。宜速用千金內托散,以托毒外出,而後乃能起脹。

千金內托散 見卷內七暈門。

痘如肉色

痘色如肉色,血虛氣亦虛,保元與歸鹿,活血自有餘。

釋:痘出雖稀,而根窠絕無紅暈,與肉色無異者,此血虛而氣亦不甚振也,以加味保元湯,與歸鹿活血湯治之。

加味保元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紅花 紫草茸 肉桂 防風

歸鹿活血湯

錄方:當歸 鹿茸 人參 黃耆 川芎 白芍藥

手足厥冷

痘出腳厥冷,痘白是陰寒,異攻散可服,先用回生丹。

釋:痘出身涼,手足厥冷,其痘色更見灰白,且泄瀉不食,乃寒厥也,速用起死回生丹,與異攻散救之。

起死回生丹

錄方:丁香(十粒) 乾薑(一錢)

水煎熱服,被蓋片時,令脾胃溫暖,痘自紅活矣。

異功散

錄方:人參 白朮 當歸 茯苓 陳皮 川厚朴 半夏 木香 丁香 肉豆蔻 肉桂 甘草 訶子肉 生薑 大棗(引)

痘瘡入眼

痘瘡未入目,黃柏膏保安,已入胭脂水,調點清肝丸。

釋:痘瘡之毒,第一防眼,所以古人用護眼之法,先以黃柏膏塗之。若已入目,用清肝丸磨水,蒸出藥性,以胭脂米研爛入藥水中,頻頻點入,毒散痘收,自不傷目,或獨用胭脂水點入亦可。

黃柏膏

錄方:黃柏(一兩) 甘草(二兩)

共為細末。用新綠豆五合,新汲水三碗,浸豆一晝夜,去豆,入紅花一兩煮之,其水約減二盞,去紅花,入二藥末,慢火熬成膏,每用敷眼胞上下,厚塗之,則痘瘡不入眼矣。

清肝丸

錄方:白芍 膽草(各一兩) 防風 荊芥 薄荷(各五錢) 菊花 蒺藜 連翹 黃芩 辰砂(各四錢)

合末作丸,辰砂為衣。上方清肝退熱,除眼中翳膜,凡眼中有痘,紅腫不開者,用飯後服,再將此丸磨研,淨水濃煎,以渣敷眼胞。又用胭脂抖汁,入藥水,時時點入眼,則痘毒不能傷眼矣。

逆症

痘瘡磊落不須防,叢聚相黏定見傷,蠶殼蛇皮生不久,蚤斑蚊跡禍難量。

釋:痘瘡初出,須看相去遠近,若相去三五寸一粒者,輕症也;一二寸者頗密,如二三成叢者,必密而重,如蠶之殼,蛇之皮者,此氣至而血不隨也,當行氣補血,宜祛風勻氣散。如蚤之斑,蚊之跡者,此血至而氣不隨也,當涼血補氣,宜參耆和氣飲。

祛風勻氣飲

錄方:人參 川芎 當歸 赤芍 麥冬 北防風 青皮 荊芥 木香 薄荷 甘草

水煎,半飢服。

參耆和氣飲

錄方:人參 黃耆 連翹 牛蒡 黃芩 粉乾葛 蟬蛻 當歸 木通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出形末定先含水,起發之時便戴漿,膿水末成收靨急,休誇妙術有青囊。

釋:痘初出一點血,血化為水,水化為膿,膿成而毒解,此自然之序。若初出之時,即含水珠,或將起發,便戴白漿,或膿水末成,忽然收靨,此毒火大盛,失其自然之序,不應至而至,謂之太過,不久倒陷入里而死,無可治矣。蓋不應至而至,所謂早發還先萎也,比之應至不至者,因其氣血不充,尚有補救,所謂人奪天功,此則不相侔矣。

逆症一十三條

久吾聶氏曰:黃西邱著順、險、逆三圖,順症不須用藥,險症有藥可治,若逆症雖勉強用藥,斷不得活。曾立逆症圖三十條,予每看痘症,逐年經見,實有一十三圖,果系不可治之症,無再生之望,雖細心極力,變方設法,亦不能出西邱範圍之外,因以揭逆症一十三條,分例於後,以廣後學之見聞。

矇頭(此毒參陽位也)

矇頭者,面部身上及手足,俱稀疏,獨頭上以至髮際,形如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界,又當別論。

蓋面

蓋面者,他處俱稀疏,獨面上形如蠶種,無絲毫空處,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托腮

托腮者,他處俱稀疏,獨兩腮頰及地角,相連一片,形如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鎖項

鎖項者,他處俱稀疏,獨項間形如蠶種,無絲毫空處,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雲錦鋪胸

鋪胸者,他處俱稀疏,獨胸前一處,上連咽喉之下,下及兩乳之間,形如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雲錦鋪肩

鋪肩者,他處俱稀疏,獨兩肩及後頸窩形如蠶種,此逆證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前後補服

前後補服者,他處俱稀疏,獨心窩之下,肛臍之上,脊背風翅骨之下,脊後腰之上,前後如職官穿補服樣,或方或圓,一片形如蠶種,此逆症也。若稠密有地界,又當別論。

斷橋

斷橋者,他處俱稠密,不分地界,獨腰間絕無一點,猶橋之有梁而中斷也,故名斷橋,此逆症也。若上下別處所出之痘有地界,猶可望生,又當別論。

蝦蟆瘟

蝦蟆瘟者,遍身上下,痘出稠密,不分地界,惟胸腹之間,不見痘粒,有似於蝦蟆形,故名蝦蟆瘟,此逆症也,若稀疏又當別論。

無根

無根者,通身上下,痘俱稠密,不分地界,獨兩手心兩足心無痘,蓋以手足為諸陽之本,陽絕則兩手心兩足心皆不出痘,此逆症也,若通身出痘稀疏,又當別論。

玉帶橫腰

玉帶橫腰者,他處俱稀疏,獨前後腰間,闊不過二寸,周圍密如蠶種,如帶束腰間一樣,此逆症也,倘若稀疏,又當別論。

枯樹掛蛇

枯樹掛蛇之症,有單掛,有雙掛,有掛在手肱者,有掛在腿股者,他處俱稀疏,獨掛處如蛇形而纏繞之,密如蠶種,此逆症出,倘稀疏有地界,又當別論。

形如瓜瓠

形如瓜瓠者,痘初見標,尚未出齊,以及將出齊之際,痘未見起發,而面部腮頰,以及兩目,俱皆腫脹,形如瓜瓠,此逆症也。煩躁昏迷,不省人事者,決不可救。

異痘類

痘有吉凶,症有生死,不能識其吉凶,焉敢決其生死乎?況有似吉而凶,似凶而吉者,尤不可以不詳辨也。

天根痘

天根者,諸痘不起,惟天庭太陽起灌也,天庭乃諸陽之首,此處若起,則陽氣必旺,將漸次而起,十有九生,陽氣為痘根本,天庭起者,其根本故也,故名天根而必生。

天空痘

天空者,諸痘雖起,而天庭曉星不起也,此必其陽氣已虧,不能直灌於陽會之處,即諸部起者,必漸剝落,而成空瘡。故天庭不起,十有九凶。

明朗痘

明朗者,諸痘不起,而太陰太陽獨起也,太陰太陽,乃日月光華之地,二處灌漿,則血氣俱盛,故直達於日月高懸之所,諸痘自將漸次而起,故曰明朗而生。

明蝕痘

明蝕者,諸痘雖起,惟太陰太陽不起也,日月當明而不明,猶如天狗之蝕矣,此處不明,則氣血兩虧,故不能充灌乎,陰陽聚精之位,其後諸痘,安能運化而無虞乎,故以死論也。

海溢痘

海溢者,諸痘不起,而耳後方圓一寸獨起也,蓋此處屬腎,名星宿海,此處升灌,故名海溢,海而充溢,則腎經壯旺,精髓已足,而血不虧,故可治。

海枯痘

海枯者,諸痘雖起,惟耳後方圓一寸不起也,此處不起,其腎已敗,若不調元補腎,後變唇裂齒崩之症,則難療矣。

有根痘

有根者,地角方圓,其痘起脹,明潤如珠,腎水足也,十有十生,腎為人之根本,故曰有根。

無根痘

無根者,諸痘雖好,而地角之痘,乾枯不灌,及灰陷白陷者,腎水絕也,治之何益。

抱鼻痘

抱鼻者,面部俱稀,而鼻梁左右,密如蠶種者,名為抱鼻,此毒聚於脾肺也,其症甚險。

鎖口痘

鎖口者,一口角有痘一粒,較諸痘獨大,名單鎖口,兩口角各有一粒,名雙鎖口,又口之上下四旁,連串環繞者,亦名鎖口,此毒擁於脾也,見此急以銀針挑破,令出惡血,以拔疔散敷之,或可救。

豬頸痘

痘出而喉窩及頸窩甚多者,名豬頸,急用藥以散其毒,緩則喉痛,咽爛,不進飲食,必難治也。

錄方:山豆根 元參 桔梗 生地 川芎 歸尾 牛蒡 木通 甘草

兩頭痘(自逆症中斷橋也)

自胸以上,自臍以下,俱有痘,而中間一截全無者,名兩頭痘,此氣血不能貫通於上下,而腰臍之間,恐為寒毒凝滯也,若不急治,必變灰白之痘,不可救矣。

錄方:生黃耆 當歸 赤芍 桔梗 防風 厚朴 續斷 白芷 山楂 木通 黃豆(三十粒)

逆痘

上身絕少,下身絕多,或從下身先出,而升漿收結,俱從下身先起,此雖出於常數之外,其實無妨。

鬼捏痘

通身無一點粒,各處一片紅青,形若打傷之狀,擬為鬼所傷也,故名鬼捏,遇此等症,何用施治。

鬼痘

手足胸背俱多,而頭面全無者,其痘如鬼,不敢現於陽道也,故名鬼痘,又曰無頭痘,此氣血不能上升,故頭面絕無點粒,急於五日之內,提氣上行,令頭面略見痘點,乃可。

錄方:升麻 川芎 白芷 防風 羌活 前胡 黃耆(生) 當歸 桔梗 甘草 生薑(引)

蛇皮痘

痘出稠密成片,遍身俱無空地,狀若蛇皮,故以是名,此乃毒火所致,宜急用解毒,庶或可救。

張氏遜玉曰:昔余孫女出痘如此,發熱之時,寒戰咬牙,口氣臭甚,常如食物。余曰:此惡候也,急與解毒。用解毒湯,日進三四服,及痘出密如蠶種,顆粒不明,乃用前胡、川芎、丹皮、生地、紫草茸、人中黃、連翹、牛蒡、紅花、黃芩。連進數服,乃分顆粒,其後去人中黃、紫草、紅花、黃芩等藥,加生耆、白芷。其水漸升,乃用參歸鹿茸湯,加丁香、官桂、白芷、白芍,次加白朮,其漿乃足,漿起之候,竟似蛇皮,落痂之際,成片連皮而去,遍身如蛇退殼,手足指甲,無一未落,毛髮悉皆脫換,其症果蛇皮也,善以治之,亦竟安全,可見不治之症,亦勿棄而不治也。但症遇惡烈,藥必猛攻,而遷延觀望,豈能救乎。

藥患痘

初標紅潤,至八九日忽變陷伏,此必其人氣血虛弱,而毒又盛,庸人見其初標明潤,而玩忽不治,當藥不藥,致有此變,或庸醫審症未明,誤投藥餌,致有此變,以為患也,故名藥患。誠觀此條,當顧名而思義,慎勿潦草而治也。

九焦痘

天庭、地角、左顴、右顴、耳後、胸、背、手、足九處,皆有一二點黑陷焦枯者,名九焦也,此臟腑皆滯留內毒,將漸遍身焦黑而死,誠不可治之症也。

伏陰痘

痘不灌漿而瀉膿血,此毒氣陰伏於內,而不升出於外,故名伏陰,亦不治症也。但痘方不振之際,七八日上,急用溫中內托,猶可救療。

石臼痘

石臼者,痘四邊起而中落,窩雖明亮好看,內並無漿,以手摸之,其硬若石,形如石臼。故名石臼。此毒凝於表,血涸於中,不能運化,其痘必壞不可治也。

茱萸痘

茱萸者,痘不甚起脹,有亂紋於頂上,形若茱萸,故名茱萸痘,此毒盛而中氣又虛,故痘頂有紋,而不尖圓,其後必空,漿倒陷而斃也。

張氏遜玉曰:一兒出痘如此,諸醫皆云難治。請余往視,見痘中間多有黑眼。余曰:此毒凝而氣不能升,其毒將入臟腑,急為解毒行氣,猶為可救。蓋此時止六日也,乃用川芎、升麻、生耆、赤芍、牛子、連翹、黃芩、黃連、蟬蛻、白芷、甘草,外以楊柳水洗之。連服數劑,其痘漸圓淨,紋與黑眼俱無,後以補氣為君,補血為臣,治之竟愈。余治此痘甚多,其先必須解毒行氣,茱萸紋乃可除也。

白漿痘

白漿者,初起發時,瘡頭即有白漿,其後必成灰白,癢塌而死。蓋漿必由腳而起,乃為順症,此毒參陽分,而陰血不能運化,故不久而即陷伏也。但初起之際,間有數點,即刺去其漿,旋有此者又刺之,時時瞻顧,不可怠玩,內服千金內托散,大補氣血,乃可無虞。若遍身如此則難治矣。

四圍痘

四圍者,其痘出後,四圍旋出小痘,叢簇本痘,故名四圍,後必串成一粒,而為水泡矣。此症僅見於手足者則無妨,若遍身如此,即不可治。

琉璃痘

琉璃者,痘雖光亮,全無血色,明若琉璃,略擦即破,內俱清水,而無膿漿,此氣血不能運化毒氣而然也。痘初起,見有此痘,急取其尤者,刺去其水,再用實漿散治之。

實漿散

錄方:人參 黃耆 當歸 鹿茸 白朮 淮山藥 山楂 扁豆 白芷 炙草 黃豆(四十九粒)

草尾珠

草尾珠者,謂遍身之痘俱陷,惟尻骨一圍,飽滿潤澤,其明如珠,猶之草尾露珠也,故以是名。蓋尻為腎部,此必腎強,精髓充足,急用內托之劑,則遍身之痘,旋覆起矣。

黑痘

痘毒隨血而出,毒盛血熱之甚,故其痘乃黑也,此必死之症,古方雖有數條,總以涼血解毒為主,姑載於後,以備參用。

初見黑點在皮膚之間者,用硃砂、冰片、牛黃,或用豬尾血調人牙散,好酒同服。初見點便黑者,用紫草茸三錢,好酒調服。又皮膚髮青紫紋者,用紫草、紅花、荊芥、防風、牛子、生耆、升麻、木香、甘草。又黑痕並黑靨者,用蟬蛻五個,紫草茸一錢。又黑如煤炭,血不紅活者,用紫草、紅花、生地、牛子、赤芍。又黑而軟者,氣弱而血熱也,用保元湯,加紅花、紫草、生地。又焦黑潮熱煩躁者,用小無比散,加紫草、生地、紅花,磨犀角調服。

人牙散

人牙自落者,火煅存性,入韭菜汁淬之,加乳香一分,穿山甲二分,用雞冠血蔥白煎,酒調服。

保元湯

錄方:人參 黃耆(制) 甘草(炙)

引加生薑,水煎服。

小無比散

錄方:滑石(六兩) 石膏(一兩,煅) 寒水石(煅) 鬱金(甘草水煎透,煅干) 甘草(各五錢)

共為細末。量兒與服。熱甚者,加犀角,磨水調服。

痘復出

復出痘者,初出之痘甚稀,已經起漿收靨,究竟皮膚之內,有痘未出,靨後毒發,常致莫救,此皆元氣虛弱,不能送毒故也。凡痘出稀者,須用捻子照之,若皮下隱隱有點,是痘未盡出,宜急用千金散托出其痘,方可無虞。

千金散

錄方:黃耆(蜜炙) 當歸(酒洗) 鹿茸(酒炙,各一兩) 白芍(炒) 川芎(各四錢) 官桂 炙甘草 山楂(去核) 木香 白芷 厚朴 丁香(各三錢) 防風 桔梗 穿山甲(各二錢)

上方共為細末,將荔枝四兩,連肉及殼,慢火熬煎水,以入米糊為丸,如龍眼大。本方有人參一兩,臨時加用。

云翼子二十八股怪痘

丹云繞頂

遍身痘俱好,惟頭頂一片通紅,此虛火上炎故也,宜滋陰降火,通利小便,則火瀉下行矣。

紫雲貫頂

遍身痘好,但頭頂一片焦紫陷伏,此毒凝陽分,陽氣莫升,不久而皆伏矣,故不治。

烏紗覆頂

頭上一片,其痘皆黑,連皮膚俱有黑氣,此元陽將脫,陽血已死,不治。

黎花漫頭

頭上一片俱白陷,此元陽虛弱故也,急用保元湯加肉桂、附子、鹿茸、川芎,猶或可救。

保元湯 見本卷異痘門。

霞掩天庭

遍身之痘,磊落光明,惟天庭一片,俱是血泡,連皮俱紅,此心經蘊蓄客熱,故有是症也,急宜清心解熱,以犀角、黃連、麥冬、連翹,加豬心血與服。

紫萍鋪額

額上之痘,形若紫萍,此心經熱毒之甚,其人悶亂不寧,若諸部痘好,宜用小無比散,加元參、升麻、犀角與之服,或可以救。

小無比散 見本卷異痘門。

烏紗蓋額 天庭額顱俱是黑痘,而兼黑氣,不治。

灰撲印堂

印堂之痘有灰色,此心經血虛所致,宜用千金散,加豬心血與服。

紅砂拂面

滿面雖分顆粒,但點子紅若硃砂,人皆以為好痘,孰知此由血之太盛,若不急治,其紅將變紫矣,速宜涼血,乃能起脹成漿。

楊花拂面

滿面之痘,俱白而不振,此氣血兩虧也,宜用千金散,多用鹿茸,加附子治之。

赤朱繞唇

唇若塗朱,而或硬裂,此脾經熱盛故也,治法宜清脾胃之毒。

烏飯沾唇

唇皆黑痘,而或唇黑,不治。

霞錦穿胸

心胸一片,痘無顆粒,界地不明,紅紫滿胸,如霞如錦,此心經毒火,散漫而不能收拾也,不治。

黑棋排胸

胸前盡是黑痘,死於三日之內。

楊花飛胸

胸前盡是白點,全無紅暈腳地,此心經血虧所致,失治則轉灰陷,急用參歸鹿茸湯(見本卷淡紅門),加豬心血治之。

楊花映背

背上痘稠密而淡紅,但其紅散漫,界地不分,此是心經火毒未清也,宜用元枝、白芍、川芎、丹皮、紅花、連翹、麥冬、生黃耆、甘草,失治則不能成漿矣。

紫萍浮背

背上之痘,形若浮萍,而色俱紫,此毒盛滯於血分,而腎氣又不能送毒也,須用調元化毒湯,去防風、荊芥,加豬尾血,如效可救。

調元化毒湯 見本卷一齊湧出門。

黑砂滿背

背上盡是黑點,不治。

云鋪魚背

滿背青黑如雲,痘似魚鱗之布,此氣血已枯,而毒凝不化,決無生理。

赤鱗穿腹

腹上痘密如鱗,而色紅也,此脾胃中多火毒,宜清胃退火,用人參白虎湯,加丹皮、生地治之。

人參白虎湯

錄方:石膏(四錢) 知母(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人參(五分) 糯米(一撮)

黑緞纏腰

腹上連皮及痘俱黑,必腰脹音啞而死。

白梨落地

痂薄而白,遍體痂痕,盡無血色,此氣血兩敗也,急用十全大補湯以救之,外加鹿茸。

十全大補湯

方歌:十全大補湯最靈,人參黃耆白茯苓,當歸白朮肉桂草,白芍熟地及川芎。

錄方:熟地 黃耆(各一錢,炙) 茯苓 當歸 白朮(各八分,炙) 官桂 白芍(各七分,酒炒) 川芎(六分) 甘草(三分,炙) 人參(五分) 煨姜(引)

水煎服。

葡萄落地

痘前痘後,忽然片片青紫,若葡萄者,兩日必死。

爛粟居臀

遍身痘俱好,惟臀及髓尾,如粟之崇,臭爛難聞者,此下元虛也,宜十全大補湯扶之。

榴花遍點

面痘俱好,惟四肢紅紫,而唇口如朱,或硬裂者,乃脾肺二經熱甚也,宜用赤芍、生地、紫草,牛子、石膏、桂枝、甘草與服,可解。

黑珠遍體

遍身之痘,盡皆枯黑,四肢形如柴炭,命在旦夕,不可用藥。致人譏誚。

楊花發枝

諸痘俱好,惟手足灰白,蓋手足屬脾胃,是榮衛之元氣虛也,宜用人參、鹿茸、白朮、黃耆、丁香、附子、當歸、肉桂、桂枝、甘草,煨姜引。

卷四

起脹辨症賦

五六日間,痘出齊矣,點至足心,勢方安定,猶有陸續不出之狀,或隱隱於皮膚之間,而不見其起發者,古名不快,若非風寒壅遏之因,必有氣虛不振之過。是故五六日間,痘已出齊,身表宜涼;八九日後,痘欲釀膿,身表宜溫。涼則痘之毒氣,盡出皮膚,而內不留鬱熱;溫則人之血氣,自爾流通在外,易於運化。至此而身不微熱,雖未至於冰伏,而痘瘡斷乎弗長。六七日來,痘顆已成,瘡宜肥大而粗,頂要發光而白,方有行漿之勢。若還赤色過頭,雖見嬌紅有可愛,延綿八日,依然到頭空殼虛花,其內並無漿影。若皮薄而光亮如燈,內含是水,雖頭尖而根腳不紅,行漿弗實。如熱毒盛而未解,則為紫為黑;壅而不起,則為陷為塌;滯而不榮,則為干為枯,為青為灰;怯而不振,則為不快,為停漿。或有肉先腫脹,而痘反不起者;漿則滯而不行,面已虛浮,而痘反退伏者,毒則遏而不出,身不熱而痘不起,恐成冰伏之形。此際宜行溫藥,氣血弱而不與,恐成陷伏之弊,治此斷用補劑。他如紫色乾枯,切忌溫中滯補,止宜活血鬆肌。若或皮薄漿清,則宜健脾助氣,切勿解毒清涼,為壅為滯。烈藥雖然可發,透肌尤是良方,溏泄雖宜溫補,瀉甚當佐升提。界地不分,安能起水;焦紫不退,必致內攻。頂有亂紋宜解毒,豬鬃眼現是危機。此際猶甚解毒,急施拯救之功,遲之二日,則難措手,嗟何及乎?

起脹調治宜急

痘出皮膚,要漸漸起脹,蓋痘起一分,則毒出一分,必痘脹滿而毒乃盡出。倘痘不起脹,則痘雖見點,其毒仍留臟腑,數日之後,其毒內攻,不可救矣。故出齊三日之內,其時日十分要緊,急於此時觀察形色,審症用藥,猶如拯溺而不可緩,救焚而不可遲也。夫痘之安全,必要漿膿胞滿,其次亦要膿漿六七分,方保無虞。痘瘡既出,形色顯然,其膿之成與不成,漿之足與不足,此時皆可逆觀。蓋痘出齊後,潮熱已退,雜症又除,稀疏明朗,尖圓紅潤,皮粗而厚,體實而堅者,氣血俱盛,毒氣又清,必能起脹,必能成漿,此固可預知也。若或稍生不順,或熱不退,雜症不除,色暗而不明,勢弱而不振,界地不分,顆粒不圓,紫而不鮮,焦而不潤,淡而無血,薄而不堅者,非毒盛之失解,即氣弱之當扶,此症若無藥救,則必不能起脹,不能灌漿,亦可以先知也。故必於此時,力為調治,猶可救也。失此不治,則不能起脹,又安望其成漿乎?痘之生死,決於痘之起伏,痘起則毒從外出而可化,痘伏則毒留內攻以為殃,故起脹方有生機,陷伏必從死例,此萬古不易之論,決無幸全之理,此際可不慎乎?

起脹用藥宜慎

痘當出齊,宜固肌表,安脾胃。蓋肌表為痘瘡運化成功之地,肌表不固,則有皮薄漿清、潰爛難痂之患,故八九日上,必用炙耆、炙草,以其補氣而實腠理也。脾土不堅,則有泄瀉下陷之虞,而痘安能起脹以成漿?故凡滑利下瀉之物,戒之切莫與服。且痘當起水之際,又忌利水之劑,雖小便不長,乃津液上升之故,切不可疏利膀胱而通小便,蓋小便大利而痘瘡之水不能起矣。是故木通、車前、豬苓、澤瀉、滑石、茯神,一切利水之藥,此時禁而不用。又恐土能制水,凡補脾之藥,能燥干津液,其痘必致乾枯,故蒼朮、白朮、淮藥、棗仁、苡仁、茯苓、訶子、粟殼、藿香、砂仁,一切乾燥除濕之劑,總不宜投。況津液盡行痘內,多好飲而常口乾,勿用葛根、知母,而驟與之止渴,蓋此時忌發表,宜叱清涼也。縱有痰涎,止宜用款冬、花粉,而南星、半夏,恐燥烈而漿不行,川貝、竹瀝,又寒涼而慮毒冰伏。至不得已而用芩、連,八九日來,須用參、耆監製。若有熱而水不漲,前胡在所必用。頭面之痘不起,川芎在所必用。血熱而界不分,紫草、紅花、生地、赤芍以及丹皮,是活血之聖藥,而補血之歸、芎,則禁而莫用。蓋血既熱而復補,必成一片紅氈,或頃刻轉為焦紫。惟血虛而痘不紅,則歸、茸必當重用,兼以川芎、白芍、大元枝,以助補血之力;而紫草、紅花,是血虛之忌藥,遇此症切莫輕投。若熱盛而壅毒不起,則連翹、牛蒡、地丁、慈菇,理必用之而解毒,毒之盛者,當用此等以為君,略用荊、防以達表,更加陳、梗以疏通。蟬蛻提毒上行,不可多與,多則恐致空瘡;山楂宣通滯氣,或清或補,皆當以之為佐,其毒乃不滯留;穿甲透里攻漿,或托或解,總宜以之為使,臟毒乃得外宣;芍藥雖皆行血之藥,然赤能涼血,白能聚暈,故血熱用赤,六日以前,多取赤芍而生用,血散用白,七日以後,須用白芍而炒之;黃耆雖最補氣,然生則補中帶發,熟則專秘腠肌;甘草雖謂和平,然生則清胃解毒,熟則補氣溫中,是以二者之藥,六日以前生用,七日以後炙施;至於升麻、乾葛、羌活、柴胡、紫蘇、麻黃、防風、荊芥、枳殼、檳榔,皆走表散氣之藥,至此皆不敢用,即不得已而用之,此等但須少與,亦要兼參、耆以扶正氣,而後乃不傷元。他如人中黃雖善解毒,用此必合人參,始不至於耗本;淫羊藿雖能攻漿,然亦不敢多服,多則痘必生癢;遍身起而頭面猶伏,則重川芎而加升麻為引,用蟬蛻而以筍尖作湯;若頭面起而四肢不脹,則去川芎而除桔梗,用桂枝以達四方。若皮薄而軟,頂白而平,總以氣虛而斷,必用人參、黃耆、川芎、肉桂,以補氣藥為君;若或赤色貫頂,久而血不下附,頂不放光,亦是氣虛不能統血,陰盛陽衰之義,宜以扶陽為主,而參、耆、丁、桂,總要多施。最忌此時泄瀉,瀉則中虛內陷,頃刻立變白灰,此症最為險要,必須補氣安脾,參、耆更加訶、蔻,甚則豆蔻丸施,雖謂起水忌脾強,而急則治標為貴,止朮、苓、淮山莫用,以訶、蔻為便宜,蓋猛藥方能止泄,泄定而痘乃升提。氣虛下泄待何醫?土炒升麻堪濟,提氣上行能止泄,又堪起痘以高飛,此方奇妙少人知,曾經屢驗休疑。倘或搖頭點額,其間尚有驚風,莫謂痘出此非凶,鎮驚丸猶堪用。七八日上或朦朧,未免心驚熱壅,若用寧心補血,定加變症無功。若夫失聲咽痛,此際不必驚慌,定是喉中有痘,痘脹故不聲揚,嗆水而兼吐飯,總因內痘攔當,迨至十日以後,此症一概平康。最怕痘瘡陷伏,孩兒十個九亡,又畏痘色青黑,十日內返泉鄉。頂焦終不放毫光,有如癩瘡模樣,十日舌上生疔,十一日見閻王,紅氈一片熱難當,又怕面如錫蕩,蠶形蚊跡惡非常,無藥能醫此恙,湯泡燈燒莫治,灰黑二陷難醫,若是紫白血陷,此症尚可維持,此時雜症是危機,勿謂尋常容易。腹脹喘噓痰壅,皆為毒陷內攻;大小二便來血,悉為臟敗中傷。時時張口欲吐,是毒鬱而不祥;漿未行而咬牙寒戰,此症已云難治。痘不起而失智無魂,吾知立見夭亡,目上視而不轉,或牽衣而弄裳,此等已為鬼錄,何須懇禱穹蒼。

痘之毒氣,出於臟腑;氣血拘攝,送於皮膚。故成瘡形,初出乃是血點,其後漸漸運化,血化為水,水化為膿,必漿足膿血成,毒乃化盡,然必出於皮膚,而毒始能化也。故痘必起而水乃行,水將行則痘光潤。是以痘宜光而不宜暗,宜滑而不宜澀,宜起而不宜伏。究之痘之起與不起,毒之化與不化,皆氣血盈虛之故,邪正盛衰之由也,必正氣盛而邪氣衰,陰陽調和,血氣通暢,乃能化毒以成漿。

痘之起脹,雖在六日之後,而調治之藥,當施於七日之前。蓋痘之所以難起者,必是毒盛痘稠也。凡解毒之藥,多是清涼,惟七日以前可用,若八九日上,候當用補,毒若未清,則畏首畏尾,難施治矣。故六七日間毒之盛者,急宜解之,斷不可稍遲延也。

起脹順症

痘出齊後,熱退身涼,飲食如舊,精神清爽,體暢心寧,上無咳嗽吐逆之弊,下無泄瀉秘結之虞,痘稀而朗,顆粒分明,頂尖圓而日起脹,腳不闊而聚紅暈,痘頂放光而起,瘡底帶漿而升,先出者先起脹。痘若出齊至足,而面部水汁俱行,天庭地角總光明,左右頰腮俱潤澤,水至八分,其腳便有漿膿,又或水至而即帶行漿,更為氣強血盛,此等易漿易靨,尤為至美之苗,其次漸漸升灌,亦為最吉之痘。吉痘何須用藥,只要飲食調和,起居謹慎,自獲平安。切莫妄服藥餌,恐庸醫反致誤人;又莫冒犯穢氣,致外邪而觸內毒。且肥滑不宜與服,恐滑利而生泄瀉,以犯痘家之忌;生冷不可與食,恐冰伏而生腹痛,以致終身之疾。此保赤之良言,故向天下而致囑。

起脹險症

起脹而壯熱不退,則毒滯留於內矣,毒氣盛則痘色赤紫,甚至焦枯稠密而不分地界,元氣虛則痘色灰白而不紅活,嬌嫩而不蒼老,此皆險症也。但神氣清爽,飲食二便如常,雖險可治。

起脹逆症

頭面不起,雖遍身皆起,不治。

痘不腫起,而肉先浮腫,不治。

痘紫黑不起,乾燥不潤,慘暗不明者,不治。

痘有紫黑泡刺出黑血,旋而處處有此泡者,不治。

痘灰白不起,漸成塌陷,氣促神昏者,不治。

起脹時,痘之四畔旋出小豆,攢簇本痘,成叢似粟者,凶。

起脹時,痘頂即含白漿者,凶。

痘遍身紫點,如蚊所咬者,不治。

手足之痘,見而復隱,起而復塌,或上身帶水,下身枯者,凶。

痘頂上有黑眼如豬鬃者,毒入臟腑也,急宜用內托散托之,托而不起,則難救矣。

起脹時,漿水未行,而口唇即有黃漿者,俗名鵝口,最惡候也,急解脾胃之毒,用調元化毒湯,加石膏為君,又用石膏、牛子、甘草煎水,時時搽於口唇,而且與噙,或可解也。不然,唇崩齒落而死。

起脹治法

出齊發熱

痘已出齊熱宜退,熱愈甚兮毒留中,毒壅調元大成妙,元虛內托可奏功。

釋:凡痘出齊,必要退熱,潮熱已退,則毒盡出於皮膚矣。若出齊猶熱,是毒猶少留於內也,出齊大熱,是毒盛滯於中也。急宜宣毒出外,毒不留滯,則熱自退,而痘自長矣。但毒之所以滯者有二,有毒氣壅盛而熱甚者,其痘必紅紫乾焦,兼之煩悶,宜用調元化毒湯以解之,若仍不退,則用大成散以攻之,服此而痘光潤起水,即熱未盡退,亦當更用補劑,蓋八九日上,候當用補,不敢復試清涼也;有元虛不能送毒而熱甚者,痘必淡白,雖現點稀疏,亦是留毒未出,不可玩忽視之,宜用千金內托散,托出痘毒,方可無虞。

調元化毒湯 見一卷初熱門。

大成散

錄方:穿山甲(一兩) 人中黃 明雄黃(各三錢) 硃砂(二錢) 麝香(二分)

共為細末。冷症溫酒送下,熱症紫草燈心湯送下。泄瀉者忌。

千金內托散 見卷三七暈門。

痘不起脹

痘不起脹豈無由,毒盛元虛可推求,傷風傷食皆為累,對症施藥莫亂投。

釋:痘出齊後,當漸次起脹,然有毒氣熾盛血燥而凝,不能起脹者,痘色必紅紫而焦枯,宜以清毒活血湯主之。有元氣虛弱,血寒而縮,不能送毒而不起脹者,痘色必淡白,頂必不尖圓,根必無紅暈,宜用千金內托散及參歸鹿茸湯治之。有因風寒閉塞不能起脹者,痘色淺淡黯滯,外症鼻塞惡寒,宜用蘇解散以治之。有因內傷飲食,中氣為食積所滯,不能宣暢痘毒,而不起脹者,腹必飽脹疼痛,宜用寬中快斑湯治之。此外更有遇天時暄熱,又加包裹,以致毒火遏郁,而不起脹者,宜用白虎快斑湯治之。誤食生冷,致脾虛而不能起發者,宜用理中快斑湯治之。

清毒活血湯、千金內托散、參歸鹿茸湯 三方俱見三卷七暈門。

蘇解散 見三卷應出不出門。

寬中快斑湯

錄方:陳皮 厚朴 山楂 神麯 川芎 白芷 砂仁 木香 香附 炙甘草

白虎快斑湯

錄方:人參 石膏 甘草 麥冬 升麻 竹葉

理中快斑湯

錄方:人參 白朮 黃耆 官桂 木香 丁香 乾薑 炙甘草

泄瀉,加肉豆蔻、訶子。

面部不起天庭不起手足不起

面部不起最為凶,天庭不起死相逢,手足不起脾氣弱,三處看清是醫宗。

釋:凡痘須看面部,面乃五臟元陽之會,面部若起,則遍身雖陷,亦氣血灌溉末至,以藥力扶之,自能徐徐而起也。若面部不起,而手足先脹,此陽氣不能上升,而流竄於四肢,最為凶兆,急用千金內托,多用川芎,加炒升麻以提氣上升,必頭面起脹,方保無虞。面部又以天庭為緊要,天庭不起,則兩顴地角雖起,亦無生機,蓋天庭乃至高之所,是諸陽之首,此處不起,則元陽已衰,諸部安能運化,急用昇天散治之。若遍身俱起而手足不起,乃脾氣弱而不能灌溉四肢也,宜用補脾快斑湯治之。

昇天散

錄方:黃耆(八分) 人參 當歸 川芎(各六分) 官桂 陳皮(各五分) 淫羊藿 桔梗(各四分) 木香 甘草(各三分) 穿山甲(二分)

補脾快斑湯

錄方:人參 黃耆 丁香 防風 防己 薄桂 炙甘草

肉腫

痘不起脹肉浮腫,虛實分在皮色間,赤紫毒盛宜救苦,元虛淡紅大補丹。

釋:痘不起脹,而頭面頸項腫如瓜瓠,此危症也,須於皮色間辨其虛實,皮色赤紫,則屬毒盛,宜用羌活救苦湯治之。皮色淡紅,則屬氣血虛弱,宜用參歸大補湯治之。

羌活救苦湯

錄方:黃耆(一錢,生) 羌活 防風 牛子(炒) 白芷(各八分) 川芎 連翹(去心) 桔梗 人中黃(各七分) 蔓荊子(六分) 升麻(四分)

引用荷葉,水煎服。

參歸大補湯

方歌:參歸次補炙黃耆,紫茸川芎白芷宜,桔梗山楂防厚朴,木香甘草用休遲。

錄方:黃耆(錢半,炙) 當歸 山楂(各八分) 川芎 防風(去蘆) 白芷(各七分) 厚朴(六分) 桔梗 紫草(各五分,研碎) 木香 人參 甘草(各三分,炙)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平塌

痘起因何復平塌,寒襲穢衝勢使然,或服寒涼痘轉白,辨症舉方始安全。

釋:痘已半起,忽然平塌者,此是元氣本虛,或為風寒所觸,或為穢氣所沖,或誤服寒涼所致,宜詳審其因。為風邪所觸者,必惡風寒,而皮毛標起,用生薑、附子、桂枝,令出微汗而痘復起。為穢氣所沖者,其痘必癢,用平和湯,外以沉檀、棗核薰之,其痘即起。誤服寒涼者,其痘必白,用內托散,加丁香、附子以補中氣,則痘復起。

郛郭

郛郭充肥完且堅,色多蒼蠟或紅鮮,如逢破損多囂薄,縱有良方恐莫延。

釋:凡痘郛郭充實,皮囊堅厚,擦之不破,色蒼蠟而紅活,皆順症也。若痘雖紅鮮,反乾燥而不充肥,此火甚而血不足,宜退火滋陰血,用四物快斑湯。如痘充肥而帶濕淫,此濕盛而氣不足,宜利濕補氣,用四君子快斑湯。如痘雖紅活,充肥而皮薄嬌紅,擦之即破者,此血有餘而氣不足,宜大補快斑湯。

四物快斑湯

錄方:當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升麻 粉乾葛 連翹 紫草 荊芥 牛蒡

水煎,和燒過人糞服。

四君子快斑湯

錄方: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 黃耆 荊芥穗 防風 白芷 赤芍 陳皮 肉桂

水煎服。

大補快斑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當歸 生地 川芎 赤芍藥 牛蒡 連翹 肉桂 防風 甘草

水煎,入燒過人糞同服。

形色

形色須教著意觀,紫紅實熱白虛寒,倘然錯認分毫處,咫尺雲泥禍害端。

釋:凡痘瘡起發,須諦觀形色以定吉凶。如根窠紅潤,頂蒼蠟色者上吉,根窠紅頂灰白色者次之。若痘色紅紫而焦枯者乃毒火熾盛,血燥而凝,不能起脹而化也,宜用清毒活血湯主之。若痘色淡白,泡不尖圓,根無紅暈,而不起脹者,乃元氣虛弱,血寒而縮,不能送毒外化也,宜用十全大補湯,加丁香、鹿茸,回其陽氣,四肢冷加附子。

清毒活血湯 見卷三七暈門。

十全大補湯 見卷三怪痘門。

中陷

四圍起發陷居中,陽氣虧衰尚未通,若是中枯成黑子,此名疔痘類非同。

釋:痘瘡起發,其形不一,有緊小而充實者,俗呼珍珠痘,此痘易壯易靨。有粗大而飽滿者,俗呼大痘,此症早壯遲靨。有四圍起中心落陷者,俗呼茱萸痘,此痘有輕有重,痘稀者輕,痘密者重,乃中氣不足之故,宜用內托散托之,中自起矣。右中心陷而黑者,此毒留於裡,中氣鬱而不升也,宜理中化毒湯治之。若先有水,忽然黑硬幹枯而中陷者,是痘疔也,急宜剔破,吮去惡血,以拔疔散敷之,仍用前方與服。

內托散

錄方:人參 黃耆 川芎 當歸 防風 白芍藥 白芷 桔梗 厚朴 木香 肉桂 生薑(一片) 大棗(一枚)

同煎服。色紫紅者,去肉桂、木香,加紫草、蟬蛻;漿不滿者,用酒水各半煎,加糯米;不食,加人乳、丁香。

理中化毒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當歸 白芍 川芎 牛蒡子 連翹 人中黃 穿山甲 防風

加雄黃及燒過人糞。

拔疔散 見卷三印堂見點門。

四圍乾枯

中心微起四圍干,不久焦枯變一般,毒火薰蒸津液竭,理中化毒麥前攢。

釋:痘有中心微起而含水意,其四圍卻乾枯者,此毒火薰蒸,津液將枯之兆,必身熱煩躁,若不急治,則盡焦枯而死矣,宜理中化毒湯,加前胡、麥冬以治之。

理中化毒湯 見上。

黃漿

方脹帶黃漿,毒火內猖狂,急宜針剔破,敷用拔疔良。

釋:痘方起脹,而即帶黃漿者,此毒火熾甚,故易成漿,俗號搶漿痘,不拘何處,俱急剔破,去其漿膿,以拔疔散敷之,不然,能滯漿路,令諸痘不能成漿矣。

鋪錫

起發猶如錫餅鋪,皮膚光若水精壺,其人能食方無慮,不食將為鮑肆枯。

釋:凡痘瘡稠密,要依次起發紅活尖圓者吉,若一齊起發遍身白色,如錫餅形,頭目浮腫,此惡候也。若其人能食,無他症,延至日久,渾身皮脫而愈。倘不能食,後必生吐瀉、熱渴、瘙癢之症而死矣。能食者,宜服助脾快斑湯,以扶其中氣。

助脾快斑湯

錄方:陳皮 楂肉 荊芥 牛蒡 木香 杭青皮 枳殼 木通 甘草

水煎服一二劑,不宜多。

起發之時渴又臨,火邪內迫熱偏深,急宜解毒生津液,休得俄延向外尋。

釋:痘瘡作渴,此是常事,蓋由於中毒,竅內則燃熬於毒火,外則灌潤於瘡,故宜渴耳。凡一切瓜果生冷之物,不可與食,惟炒米湯飲之為宜。若渴大甚,其人飲食如常,大便堅實,此內熱也,宜生津地黃湯潤之。若泄瀉而渴,此內虛津液不足,不能上潮於口,宜七味白朮散滋之。

生津地黃湯

錄方:生地 麥冬 知母 花粉 甘草 淡竹葉(十片,為引)

水煎熱服。

七味白朮散

錄方:人參 白朮 木香 藿香 茯苓 粉乾葛 甘草 生薑 大棗(為引)

水煎服。

泄瀉

自此常宜大便堅,如逢泄瀉痘難全,調脾散貴如期服,豆蔻丸須應候煎。

釋:痘自起發之後,大便要堅,若泄瀉無休,則痘必內陷,宜急用調脾散、豆蔻丸止之。

調脾散

錄方:白朮 茯苓(各七錢) 白芍 神麯 砂仁 蓮子 苡仁 楂肉 訶子肉 肉豆蔻(各五錢) 陳皮(四錢) 香附 厚朴 木香 甘草(各三錢)

共為細末。米清湯送下。虛甚者,加人參。

七味豆蔻丸

錄方:赤石脂(煅五次) 枯白礬(各七錢) 肉豆蔻(煨熟,去油) 砂仁(炒) 訶子肉(煨,去核) 白龍骨(煅) 木香(各五錢)

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用清米飲下,量兒大小與之,不能吞丸者,將丸研碎,入粥內服之亦可。

嘔噦

痘兒嘔噦不堪聞,不是寒邪是火焚,妄進湯丸如拙匠,內傷臟腑匪妖氛。

釋:凡痘瘡乾嘔無物,或時常噦逆,此臟腑內傷,衝任之火,上犯清道,故為嘔穢惡聲,經曰:弦敗者聲必嘶,木陳者葉必落,臟敗者聲必噦,針灸無功,湯藥無效。此之謂也。如曾傷冷物,受寒氣,此寒嘔也,宜二陳理中湯。如未傷冷物及寒氣,此熱嘔也,宜二陳一連湯。若咽中有瘡,必作痛悶塞而嘔,宜加味鼠黏子湯,外用控涎散吹之。

二陳理中湯

錄方:人參 白朮 陳皮 半夏 甘草 生薑(三片,為引)

水煎服。

二陳一連湯

錄方:陳皮 半夏 茯苓 黃連 甘草 竹茹 生薑(為引)

水煎熱服。

加味鼠黏子湯

錄方:桔梗 牛蒡 射干 防風 山豆根 陳皮 荊芥 連翹 甘草

水煎熱服。

控涎丹

錄方:辰砂 雄黃 黃柏 兒茶

共為末。吹喉中。

大汗不止

起脹不宜常大汗,汗多陰液必消亡,保元湯治陽虛症,陰虛須用六黃湯。

釋:痘毒之火,由里達表,初見有微汗者,是榮衛通暢,毒從汗解,實順症也。但汗為血液,太過則陰液必亡。故起脹時,大汗不止,未行漿恐不能灌,既行漿恐不能靨,既靨尤恐氣血虛脫,最為可畏。自汗為陽虛,急於斂汗,以保元湯主之。盜汗為陰虛,急於降火,以當歸六黃湯主之。

加味保元湯

錄方:人參 黃耆(各錢半,蜜炙) 白芍(八分,炒) 浮小麥(七分) 桂枝(六分) 甘草(三分,炙)

水煎服。

當歸六黃湯

錄方:黃芩(炒) 黃柏(炒) 黃連(炒) 黃耆(生) 生地黃 當歸 熟地黃

水煎服。

寒戰咬牙

同一寒戰咬牙症,起脹之時屬裡寒,桂附理中須急進,莫等陷伏轉手難。

釋:起脹時二便清利,不煩不渴,而寒戰咬牙者,乃氣血虛弱,正不勝邪故也,以桂附理中湯治之。

桂附理中湯

錄方:官桂 附子 人參 白朮 乾薑

咳嗽

至此猶聞咳嗽頻,毒留於肺氣難勻,調方化毒湯為穩,加入款桔與天陳。

釋:初熱時多有咳嗽之症,至此宜減,若仍咳嗽不止,則毒留於肺矣,以加味化毒湯治之。

加味化毒湯

錄方:粉葛 白芍 青皮 木香 枳殼 山楂肉 連翹 甘草 款冬花 桔梗 花粉 陳皮

水煎熱服。

失聲咽痛

肺管脹塞音故啞,食入咽痛不須憂,加味甘桔湯煎水,時時口含病即瘳。

釋:痘當起脹,肺管之痘,亦起脹阻塞氣道,故音啞,脹塞咽中,故食痛,此無妨,但以加味甘桔湯煎水,時時含口中,自愈。

加味甘桔湯

錄方:甘草 桔梗 元參 牛子 黃芩 山豆根

煎水含之,不用服。

卷五

灌漿辨症賦

九日十日,順候漿行半足,若或稍為不順,此時方作膿窠,痘內之漿行否,外觀便見分明。毒重而壅遏者,乾枯退縮;氣盛而升發者,充飽光榮。頭面行漿,四肢末起,見之切莫慌張;腿臁發泡,而頰焦枯,見之且休歡喜。既已慮其發嗆,且又慮其喘急。飲食不多,或因臟虛而內陷;水漿頻進,恐來泄瀉而復顛。調理失宜,倒戈反掌。熱甚煩渴,到此休依實論;吐兼溏泄,此時定作虛看。紫黑乾枯,急攻發而或可生;氣虛塌陷,重溫補而幸能活。發嗆懼其失聲,喘急恐其腹脹。瘡或白而少神,根雖紅而難治;頂不起而軟弱,腳雖赤亦難生。淡白而闊塌,此內必無漿汁;皮薄而嬌紅,有漿亦是清稀。犯此數端,八九日必然發癢,若還壯熱燎人,不癢定行乾燥,紫黑乾枯,不須著眼,中凝血跡,或可幸生。漿既行而半足時則未宜收斂,忽爾一時紫黑,古名倒靨,請君莫謂結痂,攻發若得其宜,此症猶堪復活,旁生血點,再行漿,危症也當文治。若見痰鳴而喘喘,黃泉其邇;失聲而悽悽,陽數無幾。論死生之決斷,總看膿漿之有無,有漿則生,無漿則死。漿有六分猶可活,三分漿汁亦歸陰。內托補劑,速宜攻救,遲延一日,莫可誰何,醫若救焚,豈可緩乎。

灌漿調治總論

凡痘至七日宜灌,八日宜滿,九日十日乃漿期也。初出是血,其後血化為水,水化為膿,至於成膿,其毒方化。然必漿滿,毒乃出盡;必漿濃,毒乃化盡。痘雖起脹,若不成膿,則毒雖出而末化,勢必擾擾於皮膚,倒流入里,故在外則為癢塌,在內則為內攻,而痘瘡抓碎,滿面無皮,腹脹喘急,音啞痰鳴,不可救矣。是以人之生死,判於膿之有無,有膿則生,無膿則死,理必然也,此灌膿三日之中,乃生死存亡之界,此際可不慎乎?然膿之所以不成者,皆由五六日前,失於解毒,以致毒壅而熾,血燥而凝,氣滯而餒,故不能運化以成漿也。然至九日十日以來,內臟空虛,候當用補。且正氣與毒氣,相持已久,至此元氣必衰斷,以扶元為主。況痘為臟中之毒,即斬關破壁出於皮膚,臟腑必為不固,若不內托以衛元神,則方出之寇,恐復乘虛而入,此倒陷倒靨之所自來也。至於倒陷倒靨,則毒返內攻,雖有良醫莫能救矣。故時至九日,總宜溫補,不敢清涼,固肌內托,是此時之要領,健脾補氣,為此日之綱常。人參、黃耆,乃助氣行漿之要藥。當歸善於補血,欲行氣須用酒洗,恐滑泄則土炒為宜。鹿茸最善攻漿,補血而又能助氣。酒酥原是良方。白芷排膿止痛,行漿劑中必用。川芎提氣行血,起脹方內宜加。欲斂血以行漿,功莫勝於白芍;欲滋陰而活血,勢必用乎元枝。攻毒排膿在川甲;起漿灌汁喜淫羊。丁香暖胃又攻漿,肉桂扶陽而補氣。木香行氣且行膿,山楂健脾兼散毒。白朮、淮山,乃除泡實漿之聖藥,凡漿清皮薄者,非此不能解其厄;附子、乾薑,乃暖胃行陽之上品,凡咬牙寒戰者,非此孰可救其危。泄瀉若來,則朮、苓、訶、蔻,力健脾而不畏;嘔吐或至,則參、砂、丁、藿,宜溫胃以為良。至此虛症若形,任是辛熱之劑,總恐之而不懼,縱或稍形熱症,亦不敢純用清涼。石膏、大黃,慮傷脾故不用;前、通、豬、澤,恐利水而干痘。漿雖熱毒未清,只用雄黃、牛子,凡芩、連、梔葉,戒之切莫輕試,恐臟寒而告變須臾。即或偶中風寒,用薑、附、桂枝而發汗,凡羌、獨、柴、荊、升、防、蘇、葛走表散氣之藥,慎之切莫妄行,慮表虛而變症旋生。若咳嗽痰涎,款冬、白附、桔梗、陳皮可用,而川貝、膽星,清痰之藥休行。忽然驚譫狂言,莫謂此為實熱,妄行驚風施治而用清解之劑,此是血耗神馳,只宜養心補血,歸脾湯實得其宜。又有足攣手戰,勿謂風生手足,而用驅風峻藥,此亦氣血有虧,而不能榮四體,必大補湯加續斷,以滋筋血之榮。腹痛多為不吉,平胃散是良方,任他腫脹總無妨,只要痘瘡肥壯。七孔流膿不怕,此是內中有痘,於今潰出膿漿。大便或瀉膿血,亦非腸胃有傷,皆因腹中有痘,痘潰不要驚慌,調脾解毒最為濃,五芩散加牛蒡。他如口渴身熱,是作漿之本症,偏宜用補,切勿投涼;號啼叫痛,是行漿之吉兆,最喜作痛,切忌發癢,痛則其漿必成,癢則其毒不化。頂尖腳聚是氣血之調和,知其漿之必滿;便不滑利,是脾土之堅剛,勿慮膿之不成。試觀痘形,外明內暗,則其行漿已實;粗肥堅硬,喜其中氣不虛。由白而黃,其漿已熟;紅暈漸小,其漿已行。至腳不紅而痘蒼蠟,此是成功之地,見此喜出眉端,其後總無變症。面部漿充,遍體之膿,雖有三分未足,吾知生氣已成。頭面蒼黃,四肢漿即清稀,斷不至於死地。若其痘也內外俱明,其中必含清水;起而不潤,其內必是空瘡,腳漸闊而暈漸散,此為平塌;頂漸平而中漸陷,毒入內攻;皮易破而癢愈甚,豈能外化?最忌灰白而伏,尤兼紫黑為殃。疔在舌上最難當,人在其魂已往,抓破並無膿血,十兒九個必亡。若還復堆膿汁,結聚猶帶赤黃,此症尚為可救,急用內托之方。汁結形如雞糞,色灰枯而不光,抓破大凶之兆,十三日見閻王。九日十日腫忽退,此兒端的赴泉鄉。十一日間聲忽啞,丹田氣絕必傾亡。喘噓而兼腹脹,咳甚而且痰鳴,更或泄瀉不留停,藥物值下死症。糞門如同竹管,將來定赴幽冥。吐瀉蛔蟲必死,此其臟腑已傾,遍身魚泡死堪憐,皆是勿療之症,若見如此之症,何須罔用精神。

凡治痘之法須宜預慮,莫待變症而始愴惶。故發熱之初,當為出痘之計;見點之日,宜思起脹之謀;出齊起水,即要立行漿之地。蓋漿之不行,多由毒之內滯;毒之不滯,必解於七日以前。若以前失於解毒,至九日以後,不敢清涼,明知毒入內攻,而亦難於救藥。故犯痘之家,必於六日以前,宜急請醫調治,勿遷延以致自誤;治痘之師,當於七日之內,速為力救危亡,毋怠忽以致誤人。若至九日十日以往,而始慌忙求治,則猶苗已稿,即有甘注亦何益乎?余所以痛心疾首,而為天下告戒也。

灌漿順症

九日十日,為灌漿之期,其痘圓滿光澤而有膿窠者,其毒漸化而漿行也,色如綠水,而漸變蒼蠟,將手按之,其皮堅硬,身全溫和,二便如常,飲食能進,並無雜症者,順候也,不必服藥,但節飲食,謹風寒,慎起居而已。

痘至九日,面上即帶漿腳,其漿漸升,其暈漸小,其初則如葡萄色,其後則如黃蠟色,而根腳漸收紅暈,則漿熟矣,頂射黃漿,則漿滿氣充,此順症也。

痘至起脹,腹中作飽,不思飲食,是毒猶滯於內也。若知飢餓,貪慕飲食,是毒不內留,盡皆發出,臟腑清快,而又空虛,乃吉兆也。

灌漿險症

痘當起脹之後,氣血虛弱者,漿乃遲緩,且皮薄而清稀,毒氣盛者,痘色紫赤,且板硬而乾枯,皆險症也,然無他壞症,故尚可治。

灌漿逆症

痘色紫黑乾枯塌陷者,不治。

諸痘有漿,而天庭不起,乾枯而陷者,不治。

頭面甚腫,瘡皆抓破,臭不可聞者,不治。

面腫早退,瘡陷無膿,目無神光者,不治。

灰白無膿,擦而即破者,不治。

皮薄無膿,純是清水,形如水晶者,不治。

二便閉結,腹脹聲啞,肌肉焦黑,目閉無魂者,不治。

痘頂不起,腳漸散闊,平塌乾燥,此為倒靨,不治。

灌頂之際,面部諸處,即有乾枯黑靨者,亦為倒靨,不治。

抓破之痘,復與內托,亦不生膿,不補漿,目開腫退,是毒入內攻也,不治。

痘頂有孔,滿出膿水堆結,乾枯而色灰白,如天泡瘡,及癩頭之形者,不治。

起灌之時,忽舌上有黑點,此疔生舌上也,不治。

灌漿治法

毒盛漿滯

痘至灌期漿不升,只因毒盛氣血凝,清毒活血湯為主,壯實參耆何須增。

釋:痘至九日十日,為灌漿之期,而痘暈紅紫,或帶乾枯,間有焦黑,此毒火內盛,傷其氣血,必不成膿,急宜用清毒活血湯治之。湯內人參、黃耆,形氣壯實者去之。

清毒活血湯 見卷三七暈門。

元虛漿清

血虛氣弱漿難生,雖生皮薄漿亦清,內托參歸真妙劑,七真實漿效並宏。

釋:痘當灌漿之時,氣血虛弱,不能領載其毒,則漿不生,即灌得三四分,而根無紅暈,瘡不尖圓,皮薄而易破,漿清而色嫩,此氣虛血縮,變在須臾,急宜以千金內托散,及參歸鹿茸湯補之,或先用七真湯,後用實漿散亦可。

千金內托散、參歸鹿茸湯 二方並見三卷七暈門。

實漿散 見三卷異痘門。

七真湯

錄方:淫羊藿(三錢) 黃耆(二錢) 人參 川芎 當歸 鹿茸(各一錢) 穿山甲(六分) 甘草(五分) 木香(三分) 糯米 黃豆(引)

水泡

毒不成膿泛於脾,故令水泡滿四肢,通身若少治猶易,內外兼理豈容遲。

釋:痘之順症,次第長漿,決無水泡間雜,惟險逆兩途,元氣內虛,不能送毒成膿,以致毒伏於內,水溢於外,侵克脾經,故四肢常多。大約長漿之時,三分之中,有一分水泡,猶可望生。若通身全是水泡,必變癢塌而死。治以平肝健脾為主,外以針刺去其水,雖百餘顆,亦盡刺之,以除泡散敷之。服藥敷方之後,刺破者仍復灌膿,則可望生,倘遍身如魚泡,則必死矣。

錄方:白朮 山藥 白芍(各二錢) 黃耆 茯苓 白芷 苡仁 鹿茸 當歸(各一錢) 官桂(八分) 半夏(七分) 丁香(九粒) 人參(五分)

除泡散

錄方:滑石(二兩) 白朮 白芷(各五錢)

血泡

元氣虛弱血熱橫,僭居氣位痘通紅,刺破敷用拔疔散,內服參耆可奏功。

釋:痘當起脹之時,氣虛不能統血,血熱泛上,僭居氣位,故痘紅紫而不成漿。又有正痘之旁,忽有小泡夾痘而起,漸漸長大,其色紫赤皆謂之血泡,見此急宜刺破,令出惡血,以拔疔散敷之。有刺去而旋生者,旋覆刺之,若不刺去,則遍身之痘俱變泡,泡與水泡同矣,然紫者猶可救,黑者則不治也,內服宜參耆湯,及扶元活血湯。

參耆湯

方歌:血泡通紅不作漿,惟有參耆四味湯,制草一錢官桂五,管教服藥得安康。

錄方:黃耆(三錢) 人參 甘草(各一錢) 官桂(五分)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扶元活血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白芍 茯苓 紅花 元枝 白芷 蟬蛻 牛子 慈菇 穿山甲

空倉

倉內無粟曰空倉,痘泡無漿名相當,血虛千金內托散,血滯加味四物湯。

釋:痘名空倉,由泡內無漿,止有外面一層空殼,加倉內無粟,非空倉乎,當別虛實治之。如痘色淡白,此血虛不能化毒成漿也,宜千金內托散。痘色紫赤,此氣行血滯,毒熱伏於血分,而不能成漿也,宜加味四物湯治之。雖至日數之多,猶可望生,若少遲延,則變症蜂起。業是科者,當以手指次第按其痘頂,其中空與不空,一目瞭然,倘疑心未決,再以銀針挑破痘頂二三顆,則俱空可知,又何疑乎。

千金內托散 見卷三七暈門。

加味四物湯

錄方:生地(一錢,酒洗) 當歸(酒洗) 紫草(各八分,酒洗) 川芎 白芍(各七分,酒洗) 連翹(六分,專心)

水煎服。

漿行作痛方為吉,漿行作癢定是凶,氣虛實表毋遲緩,血熱清毒莫從容。

釋:諸痛為實,諸癢屬虛,《內經》言之詳矣。漿行作痛,非頭痛、腹痛、腰痛、口舌咽喉痛之謂也,乃膿漿充滿,內實而作痛也,此吉兆也。用生白芍末一錢,調酒服之,立止。若當長漿之際,及漿未充滿之時,以至回水之候,作癢異常,皆屬內虛,急宜大補氣血,助其足漿,暈若淡白,既用參耆實表湯,或千金內托散,皆倍加參、耆。暈若紅紫,即用清毒活血湯,亦倍加參、耆,助其足漿,漿足而癢自止。外用荊芥穗末,將棉紙卷穗於內,緊捲成筒,火上點灼,按滅火焰,隔一二層紙,於癢處焠之,其癢亦止。有穢氣觸犯而癢者,急燒蒼朮、紅棗、黃茶葉以解之,再服平和湯,自然癢止。

和平湯 見卷三應出不出門。

參耆實表湯

方歌:參耆實表保元湯,官桂芎防芷樸當,甘桔木香姜作引,氣虛作癢賴安康。

錄方:黃耆(錢半,炙) 人參(一錢) 川芎 防風 白芷 當歸(各七分) 厚朴(薑汁炒) 桔梗(各五分) 官桂 木香 甘草(各三分,炙)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吐瀉

行漿吐瀉憂痘陷,溫胃健脾毋少停,吐用參砂瀉參朮,七味之外有四苓。

釋:痘之行漿,全要脾胃堅固,吐則胃弱,瀉則脾虛,痘不虞其落陷乎?急宜溫胃健脾,吐用參砂和胃散治之,瀉用參朮散及七味豆蔻治之。若以知失於密解毒,賢於內而泄瀉者異,加味四苓散可也。

參砂和胃散 見卷二嘔吐門。

參朮散 見卷二吐瀉門。

七味豆蔻丸 見卷四泄瀉門。

加味四苓散 見卷二泄瀉門。

口瘡臭爛

痘當長漿火內攻,牙齦糜爛臭氣衝,始用清毒終至翹,二方加減各不同。

釋:痘出稠密,口舌必多破爛,但不宜作臭穢氣。若在長漿之際,極力攻漿,不必憂口舌之破爛,或毒火內盛,以清毒活血湯加煅熟石膏,服一二劑,臭穢之氣自除。如值回水之候,急用大連翹飲去木通、車前、滑石,加酒炒黃連、煅熟石膏、薄荷、麥冬、花粉、桔梗,連進一二劑,可免牙疳之患。若漿不足,服此臭穢不除,愈見破爛串開,是牙疳已成,再加胡黃連,又用蘆薈煅過取末,入前方調服,奏功如神。

清毒活血湯 見卷三七暈門。

加減大連翹飲

錄方:連翹 牛蒡 柴胡 當歸 赤芍 山梔子 防風 荊芥 黃芩 蟬蛻 石膏 川黃連 薄荷 麥冬 花粉 桔梗 甘草

咽喉腫痛

長漿咽痛毒上炎,催漿利咽治相兼,外用玉鎖匙吹法,咽自清平得安恬。

釋:痘出稠密,長漿之際,毒火上炎,咽必奇痛,以利咽解毒湯,與攻漿藥相間服之,外用玉鎖匙末,吹入咽喉,自然奏效。

利咽解毒湯、玉鎖匙 二方俱見卷二喉痛門。

嗆水

嗆水出於長漿時,毋因嗆水亂紛馳,就中惟有催漿法,漿足咽清飲自宜。

釋:痘當長漿之際,飲水而嗆,不必治其嗆水,惟有催漿一法,催足其漿,漿足自不嗆水矣。

失聲

長漿聲忽啞,多因氣道塞,漿足始無虞,不足補宜亟。

釋:痘當長漿之際,忽然失聲,因肺管有痘,阻塞氣道,故聲不響亮,又或兒小痘多,啼哭失聲,總以漿足為吉。若漿不充滿,又失其聲,則是毒陷內攻,肺氣將絕,其危甚矣,急用內託大補元氣,氣旺痘升,其聲復完,方保無虞。

五陷總論

痘出齊後,當治不治,則漿不行,而五陷之症作矣。五陷者,紫陷、黑陷、白陷、灰陷與血陷也。紫、黑二陷,其症屬熱;白、灰二陷,其症屬虛;惟血陷乃是氣虛,不能領血毒而外化。故紫黑宜清,白灰宜補,血陷則專補氣,此調治之大要,又當詳分其目也。

紫陷黑陷

紫黑二陷由毒盛,清毒活血第一方,更有紫黃無價散,小靈丹及化毒湯。

釋:痘出稠密,暈紅紫而頂陷下者,紫陷也;甚則轉而暈腳乾枯,中有黑臍,而成黑陷,此乃毒火內盛,榮血燥焦故也。宜用清毒活血湯,不加生黃耆、黃芩、黃連、紫草茸以治之。然當紫陷時,不過一二劑,而痘立起,及至黑陷,則毒火亢極,雖用此方,十之中止能救活一二。至於紫黃飲、無價散、絲瓜化毒湯、小靈丹諸方,及水柳草煎水外浴法,用之,亦有效者。

清毒活血湯 見卷三七暈門。

紫黃飲

錄方:紫草茸 人中黃 人參

無價散

錄方:無病小兒糞陰乾,火煅存性為末,加冰片研入,以紫草煎水調服。弱者,加人參。

絲瓜化毒湯

錄方:絲瓜干(取近蒂五寸,以此為君) 赤芍 紅花 當歸 紫草 川芎 牛蒡 連翹 升麻 赤小豆 黑豆(等分)

水煎,磨犀角調服。氣弱者,加人參。

小靈丹

錄方:大蟾酥(取心肝焙乾,五錢) 人中黃(四錢) 乳沒(各一錢五分) 硃砂 雄黃(各一錢) 麝香

共為末,取豬心血、雞冠血和勻為丸。以紫草湯煎送下。

水楊柳浴法

釋:古方書所載水楊柳是木,今所用水柳是草,生於溪澗水邊,其葉如柳,其莖春時青,夏末秋初則赤,條條直上不分枝椏,至秋略含赤花。凡痘焦紫乾枯者,以此洗之,立見光亮,漿水即行,其效如神。已洗之後,若往視之,則已洗未洗之處,其明潤焦暗形色判然,取水行漿之效,孰有速於此者,但須用巾醮其藥水,頻頻與拭,必水足而後已也。若秋冬葉落,取根用之。

白陷灰陷

血虧氣弱痘白灰,補養氣血毋遲徊,內托參歸皆妙劑,隨症加藥死可回。

釋:痘出稠密,其色淡白,根無紅暈,而頂陷者,白陷也,甚則痘色如灰而陷矣。此皆氣血兩虛之症,必大補氣血為主,宜用千金內托散及參歸鹿茸湯,再添隨症藥味。泄瀉,加豆蔻、訶子;寒戰,加附子、泡薑、丁香。但陷伏之症,其病已深,如巨寇入關,非良將重兵不能與敵,且非一戰可以成功,故藥必重劑,人參、鹿茸至少必用一錢,更不於一二服,遽期其效,必連進數劑,乃可見功。

血陷

血陷通紅不帶紫,紫陷屬熱血屬虛,治法無他惟補氣,保元湯與參耆符。

釋:血陷之症,與紫陷相似,須要詳辨,血陷透頂通紅,不帶紫色。紫陷屬血熱,必氣粗身熱,口渴煩躁,治宜涼血為主。血陷屬氣虛,氣弱不能統血,故血潛居氣位,痘乃紅而陷也,現症必氣緩身涼,不煩不渴,治以補氣為主,斷不可投涼血之劑,加味保元湯,與參耆湯對症藥也。

加味保元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甘草(炙) 肉桂 附子 川芎

泄瀉,加白米、肉豆蔻。

參耆湯 見卷內血泡門。

紫浮萍

紛紛小粒連成片,擬以浮萍名不差,清毒湯中生耆倍,胭脂汁調明雄搽,色若淡白虛弱論,內托參歸次第加。

釋:痘名浮萍,如浮萍之叢聚也;名之以紫,因其色而名之也。此症時氣出痘,十之中必有二三。紫浮萍者,或二三十顆,湊合一處,其萍之顆粒獨小,周圍之正痘獨大,紫浮萍黏連一片,止見有小小顆粒,俱皆紫色,而根腳亦紫色一片,不分顆粒,其症有三五處者,有七八處者,有十幾處者。治此等症,當長漿之期,內服清毒活血湯,倍加生黃耆,倘受得補,即用人參。外治用真明雄研細末,用滾白水泡細胭脂,取濃汁,調明雄末搽上,日搽三次,則毒氣盡行拔出。正痘長漿,彼亦長漿,打成一片,不論三五七八處之多,俱皆成漿,按期亦如正痘回水。至於擦破膿水淋漓,外用松花粉䐆上,可以收功。若清毒活血湯,不能足漿,則用參歸鹿茸湯以補之。倘元氣虛弱,亦有浮萍幾片,其色淡紅或淡白,當用千金內托散,以催漿,如漿不滿,即用參歸鹿茸湯,大補氣血,漿成而毒解矣,切不可用清毒活血湯。外仍用綿胭脂汁,調明雄末搽之。

清毒活血湯、千金內托散、參歸鹿茸湯 三方俱見卷三七暈門。

漏漿

痘未成膿水先漏,元氣虛弱肺亦虧,外須松花粉䐆上,內治回漿飲甚宜。

釋:歌曰:繞試漿來未滿囊,瘡頭有孔漏膿漿,依然團聚封瘡孔,泄去真津毒氣藏。故痘作膿窠之時,最要皮厚,包裹完固。如膿未成,而瘡頭有孔,其水漏出,結聚成團,堆於孔外,或水去囊空而干黑,此名漏瘡,乃元氣虛弱,而肺氣不固也,其症甚險,急用松花粉䐆上,堵其小孔,結其厚痂。內治須用回漿飲。若膿熟之後,囊皮亦熟,漿水沸出,因而結靨者,此頭額正面之間,屢多有之,俗謂之堆屎收,不可以漏瘡論也。蓋漏瘡則膿未成,堆屎收則因膿過熟,其間分辨,正在毫釐之間。

回漿飲

方歌:回漿飲內參苓朮,芍草黃耆及首烏,漏漿須用此調服,補塞何憂氣弱虛。

錄方:人參(二錢) 黃耆(錢半,炙) 茯苓 白朮 首烏(各一錢) 白芍(八分) 甘草(五分) 煨姜(一片)

水煎服。

潰爛

痘出稠密藥力攻,漿足潰爛臭流膿,毒解止用敷治法,清表溫表症不同。

釋:膿漿充滿,而潰爛作臭穢氣,多因痘出稠密,藥力攻其長漿,漿足而潰爛流膿,喜其潰爛也,喜其流膿也,更喜其多臭穢氣也。蓋膿成則毒解,止宜用松花粉、除泡散敷之,或茶葉方亦可,不必妄加調治。若身熱不結痂,清表敗毒湯主之。若身不熱不渴,唇淡食少,手足冷,不能依時結痂,須大補氣血,助其收結,宜用溫表調中湯。

除泡散 見卷內水泡門。

茶葉方

錄方:多取茶葉,揀取粔梗,入水一煎,取茶葉鋪於床上,用草紙隔一層,令兒睡其上,二夜膿水盡干。

清表敗毒湯

方歌:清表敗毒地骨冬,牛蒡花粉草翹宗,炒芩澤瀉豬苓共,歸與同煎用木通。

錄方:麥冬(一錢五分,去心) 地骨皮 花粉(各一錢,酒炒) 牛蒡子(炒研) 當歸(各八分) 連翹(去心) 豬苓 澤瀉 黃芩(各七分,酒炒) 甘草(三分,生)

水煎溫服。

溫表調中湯

方歌:溫表調中參朮耆,丁香熟附桂當歸,茯苓甘草乾薑共,白芷防芎一處施。

錄方:黃耆(一錢五分,蜜炙) 人參 茯苓 白朮(各一錢,土炒) 川芎 當歸(各七分) 防風 白芷 乾薑(各五分) 官桂 丁香 附子(各三分) 甘草(一分,炙)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痘爛生蛆

痘爛生蛆真可畏,毒盛元虛治異方,床鋪柳葉令兒睡,無名蛆藥䐆之良。

釋:痘爛臭穢,蠅蚋逐臭而至,凡有膿水之處,蛆乃生焉。見之令人可畏,然亦不必驚惶。毒火盛者,用清表敗毒湯;元氣虛者,用溫表調中湯,催其回水結痂。外用柳條連葉鋪於床上,令兒睡臥,其蛆自出,或用蛆藥搽之,其效更神。

清表敗毒湯、溫表調中湯 二方俱見卷內潰爛門。

蛆藥

朱氏純嘏曰:蛆藥原無藥名,予家濱大河,每春夏間,鮮魚廣出,居民買來剖而醃之,不過三五日,蠅蚋叢集,蛆生魚上,採此生葉以押之,其蛆即死,人因呼為蛆藥,不知他處亦有此苗否。其苗在地,高不過尺許,葉長寸余而尖,有似於綠豆苗,凡後學於各處見之,以魚肉生蛆試之,蛆見即死,苗真無疑。摘來以瓦鍋焙乾,研為細末。凡痘內有蛆者䐆上,立刻蛆死。邊外有一種開翠花,約長寸余,杆有尺余直挺,小葉其根槌碎,可以殺蛆,其花似金銀花,心與花瓣俱一樣,但花之顏色不同,極青翠可愛。

封倉

痘出稠密貴封倉,兩目炯然難成漿,封倉止有攻漿法,毒化腫消自安康。

釋:痘出稀疏,何必以封倉為順候;若稠密,必須封閉兩目,元氣內固,名曰封倉。若兩目炯然,決難成漿,如五陷之症,仍照治五陷之藥,極力攻漿,兩目自然封固,倉不期封而自封矣。封倉之後,必要至十二三日,痘毒已化,乃開目消腫,則為毒化腫消者吉;若九日十日,即開目消腫者,則毒陷內攻必凶。

寒戰咬牙

咬牙寒戰灌漿時,氣血虛弱又何疑,建中湯固為主劑,參歸鹿茸用亦宜。

釋:長漿之時,有氣血虛弱,而寒戰咬牙者,必身涼不渴,大便溏,小便長,而膿色清稀也,宜用建中湯,或加味參歸鹿茸湯。至回靨時寒戰咬牙者,亦宜用此湯治之。

建中湯

方歌:咬牙寒戰建中湯,參朮黃耆熟附當,肉桂炮姜須炙草,川芎姜引用丁香。

錄方:黃耆(三錢,蜜炙) 白朮(錢半,土炒) 人參 當歸(各一錢) 川芎 乾薑 肉桂 公丁香 附子(各五分,制熟) 炙草(三分) 生薑(一片)

溫服。

譫語

膿血淋漓心計虛,舍空神亂若邪居,睡中妄語難蘇省,養血安神病自除。

釋:凡痘稠密成漿之時,或昏昏而睡,呼之不醒,口中喃喃妄語,如被邪祟之狀,時人不知多生驚怪。殊不知此由膿血出多,心臟空虛,神無所依而然,若養血安神,病當自退,宜寧神化毒湯與安神丸,相間服之。

安神丸 見卷七昏迷門。

寧神化毒湯

錄方:人參 當歸 生地 麥冬 木通 石菖蒲 赤芍 梔仁 燈心(引)

水煎服。

腹痛

瘡成腹痛果何因,便秘腸中火煉津,又恐誤傷生冷食,消詳補瀉貴情真。

釋:痘出之初腹痛,乃為毒氣,若漿足膿成而腹痛,未可以為毒也,當審其大便飲食何如耳。如久未得大便,此燥屎在裡而痛,用膽導法,或大黃化毒湯微利之,不可拘於首尾,不可下之說,坐以待變也。若因誤傷生冷,或飲冷而痛,宜溫中化毒湯暖之方效。

膽導法

用豬膽汁醋和,以竹管插入肛門中,將汁灌入即便。

大黃化毒湯

錄方:升麻 當歸 生地 桃仁 紅花 火麻仁 枳殼 大黃 檳榔 生薑(為引)

空心熱服。

溫中化毒湯

錄方:人參 木香 白朮 肉桂 白芍 公丁香 砂仁 枳實 陳皮 甘草 炮姜(灰) 大棗 生薑(引)

水煎服。

不食

內臟空虛宜嗜食,猶作飽脹毒滯留,急暖胃脾無少待,痘起能食始無憂。

釋:八九日前毒未出盡,不思飲食,固其宜也。至此毒宜盡出,內臟空虛,當大進飲食矣,而猶作飽脹者,必毒留內滯,脾胃已敗,不亦危乎,急用加味參耆湯,大暖脾胃。若痘起有膿,飲食稍進,方可無虞。

加味參耆湯

錄方:人參 黃耆 山楂 白朮 肉桂 公丁香 煨姜(引)

水煎服。

便血

便下膿血不須疑,腸胃痘潰故如斯,莫將痢疾調方藥,只用術苓散得宜。

術苓導滯湯

錄方: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牛蒡子 肉桂 發灰

諸竅出膿

忽爾諸竅盡出膿,令人難測其吉凶,豈知內痘方潰散,不服藥餌也從容。

釋:行漿之際,有眼耳出膿,鼻竅流膿,口吐臭膿者,皆其內中有痘,不能結痂,潰而出膿,不必施治,自可無虞。

卷六

結痂辨症賦

痘至十三四日,漿行飽滿,已宜次第收功,若遇身發大熱,停漿不易結痂,此則陽亢陰虛,引以清涼收斂。漿足而或氣喘,此症恐為痰壅,痂成而忽爾發驚,必因小便秘澀。若或氣虛而陷塌,倒靨而黑焦,一則溫補而或興,一則攻發而或活。泄瀉安寧,大虛少毒,內潰則下膿黏,臟毒必然便血。挫喉聲啞,漿行飽滿亦無妨;癢塌咬牙,便實聲清猶可活。靨來痂硬,變症終無;痂脫如麩,須愁餘毒。蒸發或致太過,潰爛難為收拾。身熱若致燎人,泡發燎漿可畏。空遺痘殼不成痂,只為漿清熱重;腹脹喘虛而塌靨,皆由毒入內攻。痘雖未見黃膿,痂瘡卻如血赤,若曾解毒於先,此症斷知美極。胃氣絕則口唇硬腫,肝熱盛則目睛吊白。喘急發於瀉後,總是氣虛而斷;泄瀉繼以煩渴,豈為實熱而然。瀉泄而煩渴不止,理必可以升提;好飲而發渴愈甚,勢必難以援救。氣虛寒戰,痘瘡無恙,即神經漿足難收,便實熱蒸須解利。進寒涼以助結痂,叱補法而防過益。此非灌膿之候,何須純用補劑。至此宜防餘毒,縱用清解何疑。餘熱倘或薰蒸,痂瘡依然難結,小便必須滑利,漿汁乃始易收,斟酌盡善,因時制宜,方為得法。

結痂調治總論

痘至十一二日,其漿已飽宜濃,十二三日漿行至足,面上漸宜收靨,其膿已熟,則漿如黃蠟,而腳漸爾不紅,頂心稍瀑黃漿,已具收結之勢。於是其膿漸干,其痂漸結,總要痂厚赤黃,最忌瘡薄灰白。既於面部先出,當於面上先收。準頭先靨,是脾胃氣充,日後總無變症;兩頰先收,是肺肝氣足,必能次第收功。諸部未靨而地角先焦,此為腎水早枯,見之且休歡喜;滿面方漿,而天庭先靨,此是元陽劇萎,此症甚是堪虞。蓋額頭是為純陽之所,足膝乃為純陰之地,面部中庭,乃陰陽和會之區,從此先靨,則陰陽和暢,氣血調勻,下漸收至於足,上方靨至頭顱,此順候之常數,如是乃可無虞。莫謂痘至此已成功,可以不必調治,更慮臟腑空虛,此際反多變症。陽氣不充,則身軀必冷,而漿行何能飽滿;脾胃不實,則肌竅必空,慮瘡漿倒入者攻。當此時而用藥,宜以健脾利水為主。蓋脾胃強利,則肌燥而膿易結;小便清利,則濕去而汁易干。又當扶陽固本為先,蓋陽氣盛則毒在外而痂厚,貞元固則毒不倒靨以為殃。是以人參、黃耆為收成之要藥,理中桂附乃結局之良方。此日罕聞血熱之症,故紅花、生地、紫草、丹皮,一切涼血之藥,皆退處屏藩,非急用之上將;惟茯苓、白朮、苡仁、淮山,一切助脾之品,皆置之左右,為應用之將軍。澤瀉、豬苓當用,木通、車前得宜,附子、乾薑可使,砂仁、丁桂堪施。身軀微熱有可疑,靨時水火既濟,名為燒盤之症熱,乃煉就痂皮膿干,身熱自過,不須用藥。維其收靨過半,大熱則為餘毒將興,須用調元化毒,熱退餘毒乃清。凡是接性之處,餘毒在此,現形或是為疽為癤,此等安能傷命?故任他紅腫莫驚慌,毒出外攻人不喪。若或陰囊脹腫,腎毒外泄膀胱,若至倒流入里,此兒頃刻云亡。倘有痰涎咳嗽同底,半夏相當,若還聲啞最宜詳,急看痘瘡何樣。漿濃痂厚則無妨,此是氣虛痰壅生,止用開痰補氣,管教聲氣自揚。若漿清而痘爛,或倒靨而瘙癢,此等若還聲啞,不日即赴泉鄉。手足時常牽引,恐其筋內生風,僵蟲白附芍歸芎,補血祛風可用。若是拘攣難轉動,血不榮筋氣不送,只要行其氣血,自可運用流通。倘來泄瀉是何因,虛實原分兩症,白青滑溜是脾虛,治此法當用補。若還黃赤射漂行,此為餘毒下奔,不必急為止澀,毒因泄瀉外行。咬牙寒戰無害,理中桂附堪寧;譫妄不須驚怪,寧心補血為宗。便下血膿可治,臟毒不致內攻;吐瀉蛔蟲必死,臟敗此症難醫。腹痛而兼膨脹,此為餘毒積陳,且用消導解毒,痛定而脹亦除,止怕痘形倒靨,毒流入里堪虞。牙齒生癢,則毒流於胃腑,將成走馬牙疳,急清胃熱乃為良,此時若不急救,數日之後為殃,則見齦崩齒落,月餘齒盡淪亡。頭目疼痛,則熱犯於太陽,吾知目病將作,勿令珠突青盲,急退上魚之火,清肝解毒相當。此時如驗生死,總看痂瘡何樣。痘靨必要成痂,痂厚赤黃可愛,知其十無一死;遍身俱結厚痂,斷其百有百生;收結若至於膝,此其大功已成,足下雖取瘡薄,然亦不致傷生。飲食多進,二便如常,精神清爽體安康,更喜瞳人朗朗,雜症全無真可賀,請君藥餌且收藏。若或昏昏好睡,此非目閉神亡,血氣泄之已極,精神豈得如常,止須調養溫補,元神反自安康。前看膿漿為主,今觀痂瘡為憑,有痂則生,無痂則死,痂厚則毒盡散,痂薄尚有餘殃。雖面部結痂,而遍身如薄紙,此症猶云難救;上身痂結,腿臁下如竹衣,此等必留餘毒;況面目抓破,遍體無痂,其毒豈不內攻;濕爛流膿,其症必險;連皮脫去,此症定凶。一日之間,遍體一齊黑靨,俗云鐵甲焦瘡,見此斷然不治。靨後總無痂瘡,此是倒靨無疑,遇此何須施治。至於飲食不進,泄瀉無休,喘急氣噓,瞳人已失,目少神光,足冷過膝,肌盡焦黑,唇不蓋齒,舌縮痰鳴,死期已至。醫人若逢此候,萬勿輕投藥餌,恐致旁人之訕,招其父母之尤。

結痂順症

痘至十三四日,血盡毒解,其膿漸干,色如瘡蠟,或如葡萄色,從目鼻兩旁、人中上下、左右二顴收靨起,乃至地角、頸項、胸腹、腰背,逐漸收下,然後上級額顱,下至於足,逐次收結,痂厚瘡圓,或黃或赤,雜症全無者吉。痘自人中先收者吉,自元壽先靨者,任凶不凶,蓋人中為陰陽交會之所,從此先收,必陰陽和暢,氣血均行,元壽乃脾胃中土之區,自此先靨,則脾胃氣旺,自能滋養乎百骸,故二處收起,必無凶兆。若額顱、地角及手足心先收則凶,此邪火入於心腎故也。髮際以上,陽中之陽,謂之孤陽;足膝以下,陰中之陰,謂之孤陰,孤陰則氣難充,孤陽則血難周,痘至二處,所以遲留而緩靨也,必收至足下,而後頭顱乃靨耳,不必施治。痘漿已足,色如蒼蠟,而身發熱者,此回水之候,真陽運化其漿乃干,其痂乃結,古謂燒盤之症,不必施治,倘誤用寒涼以退其熱,則由輕而變重矣。

結痂險症

痘當收靨之時,漿雖充足,色不蒼老,或過期而不靨結,或作癢抓傷,而痘顆潰爛,或結痂而不即脫落,或痂落而瘢痕紫黑,皆屬險症。然二便俱調,飲食如常者,猶可治也。

結痂落痂逆症

遍身未見黃漿,而口唇上下先黃熟,忽而焦者,凶。見此速宜剔破。

痘不待收靨,而皮若剝去者,不治。

未靨將靨時,口唇腐爛,唇白至舌者,不治。

面部胸腹俱未收,而腳先靨者,不治。

遍身發癢,抓破不見膿水,皮卷如豆殼者,不治。

收靨時,痰壅喘急,聲啞目閉者,不治。

收靨時目閉腹脹,足冷過膝者,不治。

收靨至頸項或至胸,而不靨下,服藥不效者,不治。

痘痂若麩之薄,若煤之黑者,及痂色淡白無光者,凶。

痂結日久不脫,及脫而乾枯不潤者,凶。

結痂落痂治法

陽虛不靨

陽氣虛弱收靨遲,身涼肢冷症可推,回漿飲固能助結,溫表調中用亦宜。

釋:痘當收靨之時,真陽運化,身體宜溫,乃能回水干膿,倘元氣不足,必身涼而手足冷,不能回水結痂矣。須大補氣血,助之收結,回漿飲、溫表調中湯,皆可用也。

回漿飲 見卷五漏漿門。

溫表調中湯 見卷五潰爛門。

毒盛不靨

毒盛未解熱蒸蒸,焮赤潰臭變將興,解毒須用連翹飲,清表敗毒用亦靈。

釋:痘當收靨之時,有毒盛未解,大熱蒸蒸,而當靨不靨者,若不急治,其痘必至焮腫而赤。潰爛而臭矣,宜用大連翹飲,或清表敗毒湯以解之。

大連翹飲

方歌:大連翹飲炒梔芩,柴滑荊防赤芍勻,通牛蟬蛻歸車草,便秘蒸黃耆意尋。

錄方:連翹(一錢,去心) 柴胡 當歸 木通 車前(各八分,炒) 牛蒡(炒、研) 赤芍 防風 荊芥 黃芩(各七分,酒炒) 滑石 梔子(各五分,酒炒) 蟬蛻(十二隻,去頭足) 甘草(三分,生,去皮) 生薑(一片)

同煎。大便秘,加酒炒大黃一錢。

清表敗毒湯 見卷五潰爛門。

濕盛不靨

痘當靨時忽外潰,膿水淋漓濕為殃,敷宜草麥松花粉,內治須用除濕湯。

釋:痘當收靨之時,有外潰而膿水淋漓者,謂之水靨,乃濕盛為患也。用屋上多年敗草末,䐆上即結痂,蕎麥粉鋪上亦好,松花粉最妙。若在邊外,即以多年黃牛糞,燒灰䐆上亦好,內須用除濕湯以利之。

除濕湯

方歌:除濕湯中用二苓,羌防澤桂二術靈,去羌或加干苡木,引無過於姜燈心。

錄方:赤茯苓 豬苓 羌活 防風 澤瀉 官桂 蒼朮 白朮

一方,去羌活,加乾薑、苡仁、木通。引用生薑、燈心同煎。

傷寒不靨

痘當收靨忽感寒,鼻塞頭疼勢難安,祛寒方可期漿靨,桂枝解毒湯非謾。

釋:痘當收靨之時,有為寒氣所傷,而不能靨者,現症頭疼鼻塞,且流清涕,宜用桂枝解毒湯治之。

桂枝解毒湯

錄方:桂枝 麻黃(炒) 赤芍 防風 桔梗 牛蒡子 川芎 人參 黃耆 甘草(炙)

傷暑不靨

痘當收靨忽傷暑,口渴心煩目倦開,祛暑方可期漿靨,須啜甘露湯數杯。

釋:痘當收靨之時,有因暑氣薰蒸而不能靨者,現症口渴心煩,而目倦開,宜用甘露解毒湯治之。

甘露解毒湯

錄方:白朮 豬苓 茯苓 木通 麥冬 生地 連翹 官桂 香薷 澤瀉

痘爛不靨

過服熱藥痘潰爛,加味回漿飲可醫,輕粉黃連調搽好,芒硝膽汁敷之宜。

釋:痘當收靨之時,有因前過服熱藥,致痘潰爛不靨者,用回漿飲,加前胡、牛蒡、連翹、麥冬、車前、木通與服,外用輕粉、黃連為末,調油搽之,或以芒硝為末,調豬膽汁敷之亦效。

回漿飲 見卷五漏漿門。

靨速

痘未及期忽齊靨,熱蒸口渴煩不寧,此是毒火內焚熾,急須清毒莫少停。

釋:痘未及收靨之時,忽而一時齊靨,周身顆粒乾燥,熱蒸口渴,煩急不寧,此毒火壅盛之故也,宜以清毒散主之。

清毒散

錄方:當歸 赤芍 黃連 丹皮 連翹 金銀花 牛蒡 木通 生地 甘草

水煎服。

倒靨

倒靨之症雖不同,氣虛毒盛入內攻,良工至此無奇技,參耆大補或奏功。

釋:痘至七八日間,腳漸闊,頂愈陷,其色純白,形如豆殼者,名倒靨也。又有其痘和皮連片脫去者,有先前起頂有清水,一旦水收痘靨,全無痘瘡者,世人誤認為收靨,豈知好痘收靨,必有痂瘡,且緩緩而收,若收速無瘡,皆倒靨也。痘至倒靨,則毒入內攻,實難療矣,宜用參耆大補湯治之。

參耆大補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各一錢) 官桂 山楂 紅花 白朮(各八錢) 姜 棗(引)

中脘痛(中脘即心之上下四圍也)

釋:痘歸收靨之時,忽然腹痛,其痛著在中脘,此熱毒凝滯瘀血而作痛也,宜用消毒散血湯主之。

消毒散血湯

方歌:靨時腹痛著中脘,消毒散血湯莫緩,炒過桃仁熟大黃,紅花沒乳芍牛伴。

錄方:牛蒡(炒研) 桃仁(去皮尖,炒研) 大黃(各一錢,酒炒) 白芍(六分,酒洗) 乳香(箸上烘,去油,抖碎為末) 紅花(各五分,酒洗) 沒藥(制同乳香,三分)

水煎溫服。

瘡破流膿

痘瘡損破口難合,膿血流兮傷骨筋,敷用生肌綿繭散,飲須大補湯為君。

釋:痘瘡損破,不能合口,膿血常流,名疳蝕瘡,因循失治,必致潰筋傷骨,用生肌散,或棉繭散敷之,飲以大補湯為主。

生肌散

錄方:地骨皮 黃連(炒) 黃柏(炒) 五倍子 枯明礬 甘草(各等分)

共為末。摻之。

綿繭散

錄方:出蛾繭不拘多少,每繭用生明礬五分填在內,用火煅過,共礬一兩,則加陀僧五錢,白芷二錢,為末,以蜜調敷。

大補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當歸 官桂 牛蒡子 連翹 茯苓 甘草

渴瀉

痘已回水渴飲瀉,加味四苓湯可啜,隨用知膏湯葛草,芩連通粉翹牛麥。

釋:痘當結痂之時,餘毒未盡,或大渴大瀉,須用加味四苓散,瀉止,隨用加味知膏湯,其渴亦減。

加味四苓散 見卷二泄瀉門。

加味知膏湯

錄方:知母(炒) 石膏(煅) 麥冬(各一錢,去心) 豬苓 連翹(去心) 牛蒡 澤瀉 茯苓 乾葛 花粉(各八分) 木通 黃芩(各七分,酒炒) 黃連(酒炒) 甘草(各三分,生)

引加燈心五十寸,水煎服。

漿足汗不止,外症見身涼,表虛宜何藥,加味歸耆湯。

釋:症當結痂之時,有身涼而汗不止者,此表虛也,宜用加味歸耆湯。

加味歸耆湯

方歌:漿足身涼汗不止,歸耆酸棗對症方,加以術苓與麥草,表虛服之始安康。

錄方:黃耆(三錢,炙) 當歸 酸棗仁(各錢五分,炒研) 白朮(土炒) 茯苓 麩麥(各八分) 甘草(四分,炙)

白水煎服。

痂結不落

痘痂不落症各殊,宜分毒熱與元虛,毒用解毒茶膏治,虛用參耆雞茶塗。

釋:痘當收靨之後,痂結不落,其症各殊。有痂黑唇紅,舌有苔而身有熱者,此毒熱鬱於血分,故不落也,宜用涼血解毒湯與服。外用細茶豬膏,共擂,以絹盛之,印於痂上,茶以解其熱,膏以潤其燥,而痂自落矣。有痂薄唇白而舌無苔者,此元虛而血不潤,故不落也,宜用參耆四味湯,加蟬蛻與服。外用雞膏細茶,共擂以絹盛之,印於痂上而自落也。

涼血解毒湯

錄方:當歸 生地 紫草 紅花 連翹 川黃連 白芷 桔梗 甘草

引加燈心,水煎服。

參耆四味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當歸 甘草(炙) 蟬蛻

痘瘢赤腫

痘瘢赤腫是何因,血有餘熱復感風,解毒防風湯十味,引加生薑妙無窮。

釋:痘痂落後,瘢痕赤而且腫,此血有餘熱也,復感風寒而發熱作癢,宜以解毒防風湯治之。

解毒防風湯

錄方:黃芩 生地黃 連翹 牛蒡 荊芥 防風 金銀花 赤芍 升麻 甘草

引加生薑,水煎湯。

痘瘢自陷

痘瘢自陷何須疑,氣血虛兮只用補,八珍增添桂與耆,對症之藥病自愈。

釋:痘落痂後氣血虛者,痘瘢必白且陷,以十全大補湯治之自愈。

十全大補湯 見卷三怪痘門。

卷七

痘後辨症賦

痘結痂瘡,雖生意已成其八九,餘毒未消,而變症正慮其多端。是以眼合腹脹,猶為危候;虛浮不退,尚是凶機。痂既成而反致失聲,前瘡恐為黑靨;腫未消而眼已先開,眼開疑是內攻。陽氣極而狂叫喘呼,腸胃傷而悽悽不寧。至於冷風入胃,則利下膿黏;熱滲膀胱,則小便溺血。熱毒逗留不化,痂結而壯熱憎寒;經絡各遺餘毒,日晡而潮熱往來。發在午前為實熱,煩渴腮紅;申時方作是陰虛,便調人靜。他如撮唇弄舌,心經熱盛何疑;扶肚挺胸,肺胃毒沖有準。身熱燎人而便秘,恐來暴急驚風;日常潮熱兼泄瀉,久變慢脾風症。驗喪目於眼合羞明,辨口疳於唇焦齒黑,實熱下注大腸,必有秘結之禍;虛寒容留臟腑,乃成泄瀉之疴。喘渴須分虛實,驗症切勿差訛。欲觀痂落之餘,再審瘢痕之色。桃紅潤澤,榮衛俱安;紫黑乾枯,尚留餘熱。粉白為氣血之虛,周過也應深逝;走馬壯牙疳之烈,月餘亦見長驅。遍體赤斑,乃是失於解利;渾身青紫,一定傷於風寒。餘毒未消,不特為疽為癤;見風太早,恐其復發瘡痍。此是先賢之秘訣,故向後學以宣傳。

痘後調治總論

痘至十五六日,靨齊其功已就,至是雖可無虞,第恐漿清痂薄,致留餘毒為殃。餘毒若在肌膚,是必為疽為癤,疽癤既形,則毒不內攻,此兒知其不喪,雖綿延亦可全生。若熱蘊肝經,則目紅頭痛,而眼合羞明;肺留餘熱,則咳逆痰涎,而瘡痍外著;實熱下注大腸,則大便或來膿血,裡急後重,致生痼痢之疴;餘熱若滲膀胱,自必陰囊腫脹,以致小便赤痛;若夫口瘡腐爛,齒血牙疳,狐惑瘡生,皆是胃經有毒;至若驚搐狂言,昏沉朦朧,弄舌撮唇,悉是心家之熱。經絡若留餘毒,尤恐變生莫測,總隨症以調治,有熱則退其熱,有風則去其風,勿謂痘家之症,遂膠固而不通。但用藥不宜太猛,恐元衰難任寒涼,固必慎其藥餌,亦宜謹其起居。洗浴太早,恐生浮腫;冒犯風寒,致生潮熱;誤服食物,致腹脹痛;痘痕損破,乃病瘡痍。是以落痂之餘,最要避風寒,節飲食,莫速梳頭,莫早洗浴,不可出外行動,不可忍飢過食,熱物慎勿多食,生冷切須禁忌。必等氣回血復,精神如故,臟腑安寧,然後可以無虞。

痘後逆症

痘後發搐,連綿不已者,心氣已絕,神無所依也,不治。

面色青白,神氣昏暗,目無神光,瞳子不明,心腹疼痛者,不治。

寒戰咬牙,手搖足掉,噤口不開者,不治。

目閉腹脹,足冷過膝者,不治。

牙齦腐黑,臭不可聞者,不治。

抓破穿肌,遍身肉爛者,不治。

口鼻出蛔,滾滾而上者,胃絕也,不治。

潮熱不退,肌膚盡落,其瘦如柴者,不治。

痘後治法

潮熱

痘後潮熱有數端,氣血回元不必藥,虛熱宜用補中湯,餘毒連翹飲加削。

釋:痘後發熱,症有數端:有氣血回元而熱者,則悠悠潮熱,不煩不渴,不一二日,氣還血復,熱自退矣,不必服藥。有氣血兩虛而熱者,其熱稍緩,頭熱面不甚熱,手足心熱,手足背不熱,精神倦怠,大小便利者,乃虛熱也,其熱多在午後,故曰發在午前為實熱,申時方作是陰虛,宜用補中益氣湯,與十全大補湯治之。有餘毒攻作而熱者,胸腹手足頭面俱熱,心煩口渴,大便秘,小便赤,乃毒盛也,急用大連翹飲治之,遲則必生痘毒矣,然此湯不可過用,須看強弱加減可也。

補中益氣湯 見卷三應出不出門。

十全大補湯 見卷三怪痘門。

大連翹飲 見卷六毒盛門。

痘爛復灌

痘後發癢由血熱,甚則潰爛復灌漿,芩柏牛地銀紅草,煎油搽之是妙方。

釋:痘後發癢,甚而潰爛,復至灌漿,皆血熱之症,然毒氣外泄,故用方搽之即愈。

錄方:黃芩 黃柏 牛蒡 紫草 銀花 紅花 生地 甘草

共煎,油搽之即愈。或用黃豆燒灰,調油搽之亦可。

痘後諸瘡

痘後諸瘡名各殊,總由風寒與毒余,治宜驅風兼解毒,火灸水洗及調敷。

釋:痘後遍身肢節上生瘡者,名為疳蝕,此由風寒相搏,而氣血凝滯於腠理也,以綿繭散敷之自愈。有見風太早,致成瘢癬,而出膿汁者,燒乾牛糞敷之。有皮膚之下,隱隱而起者,俗呼疙瘡,宜服解毒藥,外用漆蜆剖開,取其腹內之水洗之,或用蜆殼煎水亦可。蜆生魚池泥中,形如螃殼,凡割漆者,必用此殼,俗呼漆蜆。又有用活石、甘草為末調敷,名天水散。有痘痂落後,抓破出血,成血風瘡,每至春夏即發,秋冬自愈,俗名痘風瘡,外用黃丹、黃柏、黃芩、大黃、輕粉為末,豬油調敷,內服苦參丸,再於風池、曲池、三里諸穴,以火灸之,則永不發矣。

綿繭散 見卷六瘡破流膿門。

苦參丸

錄方:苦參 元參 梔仁(炒) 防風 枳殼 獨活 黃連 黃芩 大黃 菊花

共為細末,蜜調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

嘔吐

痘後瘦削頻嘔吐,胃氣虛寒又何疑,急用香砂六君子,升消平胃卻不宜。

釋:痘後忽然嘔吐,不思飲食,若形氣瘦削,此虛寒也,急宜用香砂六君子湯,加煨姜以溫之,若用升消平胃,其症必死。又有痘出稠密,漿不甚滿,遲延日久,飲食多減,痰液必盛,用養胃開痰湯,加減服之。

香砂六君子湯

方歌:四君子湯中和義,參朮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錄方: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半夏 陳皮 木香 砂仁

養胃開痰湯

方歌:養胃開痰參朮草,茯苓山藥山楂寶,蓮肉陳皮半桔奇,渴服麥冬五味早。若還吐逆藿香砂,黃土鼻間須論討。

錄方:人參 白朮(炒) 茯苓 山藥 山楂(去核) 蓮肉 麥冬(各一錢,去心) 陳皮(八分去白) 藿香 砂仁(各七分,炒) 半夏(姜炒) 桔梗(各五分) 五味(九粒,去骨)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牙疳

痘後牙疳毒熱攻,口臭齦腫多痛疼,內服清毒涼血飲,外敷救苦蠶蛻靈。

釋:痘後生牙疳者,乃餘毒未解,上攻牙齒而然也。初起口臭齦腫,牙縫出血,時多疼痛,甚則色黑腐爛,牙齒脫落,穿腮破頰,蝕透鼻唇,多致不救。初起須急急調治,內服清毒涼血飲,外敷救苦散,及蠶蛻散即愈。

清毒涼血飲

方歌:清毒涼血治牙疳,知母石膏生地連,歸芍大黃山梔子,丹皮荊芥連翹煎。

錄方:石膏 生地 大黃(各一錢) 當歸 山梔子 荊芥 連翹(各八分) 知母 丹皮(各七分) 赤芍(六分) 黃 連(三分)

水煎服。

救苦散

錄方:人中白(焙乾) 青黛 冰片 殭蠶 寒水石

共為末。洗淨惡血,以此敷之。

蠶蛻散

錄方:枯礬(三錢) 人中白 五倍子 蛇床子(各三錢) 蠶蛻(一錢)

共為末。洗淨惡血,以此敷之。

【附】噙方

石膏 牛子 連翹 黃芩 生地 紫草 蛇床子 甘草

煎水噙之。

唇口生瘡

痘後狐惑症最惡,治法須用除䘌丸,鵝口瘡又分赤白,服洗方同敷異丹。

釋:上唇有瘡蟲,食其臟,其名曰狐;下唇有瘡蟲,食其肛,其名曰惑,皆由裡熱生蟲,內食臟腑,以及於肛,而外於唇之上下,乃有瘡形也,必其人昏昏好睡,不思飲食,其聲嗄啞,而音不亮,即狐惑也,此最惡之候,宜用除䘌丸治之。又有口舌生瘡,赤者名赤口瘡,白者名白口瘡,又通名鵝口瘡,內服俱用洗心散,外皆以鵝涎洗之,即鵝糞煎水洗之亦可。又有用地脾蟲,蘸米泔水洗之者,惟敷藥赤者用陰陽散,白者用朱礬散。

除䘌丸

錄方:使君子肉(三錢) 黃連(三錢) 蕪荑(錢五分) 蘆薈(錢三分) 川楝子肉(一錢) 蟬蛻(燒灰,三分)

共為末,用烏梅洗淨去核,搗爛和末為丸。米飲下。

洗心散

錄方:黃連 當歸尾 生地 大黃 木通 薄荷 連翹 牛蒡子 甘草 燈心(為引)

水煎熱服。

陰陽散

錄方:黃連(一錢) 乾薑(一錢,炒黑)

共為末。茶洗瘡口,敷之。

朱礬散

錄方:硃砂(二錢) 枯礬(一錢)

共為末。茶洗瘡口,敷之。

赤火流丹

惡症無如痘後丹,皮膚蘊火毒相干,看他所發歸何部,心腎之經治亦難。

釋:赤火流丹,惡候也,流移紅腫,其痛手不可近,此因蓄火大甚,不能發泄,郁於肌肉之間,故發而為丹。從頭上起,過心即死;從足下起,過腎即死。內服元參化毒湯解之,外用瓷鋒砭法。

元參化毒湯

錄方:元參 當歸尾 生地 紅花 連翹 石膏 赤芍 地骨皮 防風 木通 荊芥 淡竹葉(十片,為引)

水煎服。

瓷鋒砭法

用上清瓷器,輕輕敲破,取其鋒銳者一枚,將筋頭劈破橫夾瓷針,露鋒於外,將線紮緊,以磁鋒正對丹毒之處。另以筋一條,於磁鋒筋上,輕輕敲之,其血自出,多刺更妙,毒火出盡,立時見功。治丹若不砭去惡血,專用搽敷,十不救一。

咳嗽

痘後還愁咳嗽多,總由毒火肺中磨,清金降火兼調氣,肩息胸高若命何。

釋:痘疹之後,惟肺受傷,至於收靨毒解,宜乎寧矣。若反咳嗽喘急,乃毒火流入肺中也,當清金降火,宜寧肺湯。倘服藥而嗽不止,胸高肩息者,不治。又有元氣虛弱,風邪入肺而咳嗽者,必乍寒乍熱,宜用補中益氣湯加桔梗、陳皮、半夏、白附、杏仁治之。

寧肺湯

錄方:知母 牛蒡 沙參 生地 麥冬 地骨皮 石膏(炒) 阿膠(生) 前胡 白芍 甘草(炙) 新桑葉(七片) 枇杷葉(一片)

引水煎,入竹瀝兌服。

手足厥冷

收後渾身手足寒,好將氣血作虛看,六經脈細如將脫,急服生脈散自安。

釋:痘靨之後,手足厥冷,六脈沉細,元氣大虛,急用調元生脈散,以溫之,稍用寒涼,必取敗亡也。

調元生脈散

錄方:人參 黃耆(蜜炙) 白朮(土炒) 當歸(酒洗) 五味 麥冬(去心) 官桂

虛冷甚者,加熟附片。生薑、大棗為引,水煎服。

手足拘攣

身已康寧手足攣,分明血少致斯愆,當歸桂枝湯誠妙,看症加藥無弗痊。

釋:痘後手足拘攣,不能屈伸轉運,乃血少不能養筋,又或外被風寒水濕所致耳,切不可用發散並驅風之藥,以耗其血,只宜當歸桂枝湯,補脾養血,則手足自和。

當歸桂枝湯

錄方:人參 當歸 川芎 白芍 黃耆 漂蒼朮 黃柏 甘草

氣虛肢冷,加附片;血氣大虛者,加鹿茸、虎脛、淮牛膝;感冒風寒以致筋骨疼痛,加羌活、防風。

驚搐

收靨之餘驚搐生,責其毒火未全清,清心散火風邪退,發作無休命必傾。

釋:痘後發搐,乃毒化未盡,火毒攻心所致也,此時血氣已衰,正不勝邪,故曰痘後發搐,是凶機。然搐而易退者,尚可以治;若連綿不已,則必死矣。宜用清神散火湯,或紅粉丸治之。

清神散火湯

錄方:木通 元參 麥冬 黃連 當歸 人參 茯神 甘草 燈心(為引)

加辰砂末調服。大便秘者,加酒大黃;弱者,倍人參。

紅粉丸

錄方:膽星 天竺黃 辰砂 胭脂米

共為末。生薑薄荷湯下。

昏迷錯語

睡思沉沉不識人,恍疑中酒妄言頻,只因熱伏心包絡,導赤解毒湯入神。

釋:收靨而好睡,乃毒解神虛,此常事,不必施治。若連日不醒,口中喃喃,自言自語,形如醉人,每多錯語者,此邪熱乘於心胞也,宜以導赤解毒湯或安神丸主之。

導赤解毒湯

錄方:木通 車前 生地 麥冬 茯神 黑柏仁 人參 菖蒲 甘草 燈心(為引)

水煎服。

安神丸

錄方:牛黃 黃連 當歸 黑梔仁

共為末,入豬心血和勻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七丸,燈心湯下。若無真牛黃,則加貝母、膽星、琥珀。

飲食倍進

痘後臟虛貴能食,飲食倍進亦失常,此是內熱易消爍,治以四順飲為良。

釋:痘後固貴能食,若面赤喘急,二便秘澀,而飲食倍進,此內熱易於消爍也,若不急治,必生他症,宜以四順飲主之。

四順飲

錄方:當歸 大黃 白芍 甘草

不食

收後緣何食不思,胃寒熱滯少人知,見食嘔逆因傷食,辨症制方貴得宜。

釋:痘後臟腑空虛,最要能食,方可滋養百骸,以復元氣。然有脾胃虛寒,而不欲食者,必唇舌俱白,而身復涼,精神困倦,懶向人言,須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川芎、茯苓、丁香、肉桂、砂仁、乾薑、山楂、麥芽。有脾胃滯留餘熱而不欲食者,必舌心有苔,腹脹微熱,仍用前消導解毒之方為主。有一向能食,忽然聞食則嘔,而不欲食者,必為傷食所致,若不施治,必成疳勞,須用平胃散,加三稜、莪朮、枳實、良薑,及保和丸治之。

保和丸

錄方: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山楂 麥芽 神麯

共為末,米糊丸。米飲下。

浮腫

忽爾渾身腫脹形,或風或水或食停,腫因肺熱宜清表,脹屬脾家利解寧。

釋:痘後膿血去盡,脾土已虧,氣血俱衰,邪易入而食易傷,故或感風濕,或傷飲食,或滯餘毒,皆發為浮腫。然感冒風寒者,多自面目先腫,而身熱口渴,仍宜汗解,用加味五皮湯。感濕氣而腫者,多在足下先腫,其形光亮,以手按之,而即有窩,其起亦緩,此由脾胃已虛,飲水過多,蓄濕於內,所食過多,積熱於中,仍宜解利,宜厚朴湯。倘屬虛脹,不可妄攻,但宜萊菔子丸。又有食積而兼滯毒者,多自腹先腫起,必腹中隱隱作痛,不思飲食,大便黃臭,小便赤澀,治當消導解毒為主。

加味五皮散

錄方:五加皮 桑白皮 茯苓皮 大腹皮 姜皮 羌活 蒼朮 桂枝 防風 防己 淮木通 豬苓 甘草 燈心(為引)

水煎熱服。

厚朴湯

錄方:蒼朮 厚朴 陳皮 大腹皮 茯苓皮 豬苓

因於食者,加神麯、山楂、三稜、莪朮。生薑、大棗為引,水煎熱服。外用蒼朮、檀香燒煙薰之,以被蒙蓋,令出濕水,其腫即退。

萊菔子丸

錄方:萊菔子(五錢,炒研) 洋胡椒(厚朴煎湯浸過,曬乾用,二錢) 白朮(炒,二錢)

共為末,蜜丸。每服一錢,陳皮湯下。

【附】食積兼滯毒浮腫方

蒼朮 厚朴 陳皮 香附 川芎 大腹皮 山楂 神麯 牛蒡 連翹 木通 車前子 半夏 甘草 茯苓皮

毒火攻目

痘後餘毒上攻目,頭頂疼痛勢難當,清毒保目須急進,翳生還用撥翳湯。

釋:凡人之有兩目,猶天之有日月也,風雨晦冥,朔望薄蝕,日月遭其障蔽,亦有時無光也。然薄蝕不過一二時刻,復還本體之光明,風雨晦冥,俟其雨罷云收,日月之光明仍舊。觀此可以悟毒火攻目之根源,並可以參透久吾聶氏訂方命名之精微矣。夫男女失明,其症不一,有因修造興工動土,其年值本命之方,而成眼患者,名曰犯眼。有因感冒風寒,火熱交併而為眼患者,名曰火眼。有因內有積熱,熱久成疳,疳蝕兩目,或蝕一目,名曰疳蝕眼。以上諸症,亦有調治得宜,久患而隨愈者,亦有翳障不開,終身失明者,然不過千百中,僅見一二而已,惟痘後壞眼者甚多。前哲著書立說,俱言目中有痘獨久,吾聶氏曰:此非有形之痘,乃無形之痘也。痘毒攻眼,皆因長漿之際,醫不能及時用藥攻漿,致漿不充滿,及至回水之際,外現身熱頭疼之症,並眼胞紅腫,不能開視,而毒火攻目之症,俱已全現。此時稍能用清毒保目湯,服一二劑,尚可以解,上攻之毒乃委而去之。且曰眼中有痘,傷壞兩目,痘結成翳,非人力之所能為也。嗟嗟!庸醫誤人,莫此為甚。蓋有形之痘發於咽喉者有之,發於口舌者有之,然外痘起脹,內痘亦起脹,外痘收靨,內痘亦收靨,惟入眼之毒,必作於收靨之時,與咽喉口舌之痘迵異,此以知非有形之痘,乃無形之毒也明矣。夫眼有陰陽之別,左陽而右陰也。眼有五臟之分,黑珠屬肝,大小眥屬心,白珠屬肺,黑珠中之一點真水屬腎。腎乃夭一所生之水,澄清如鏡,萬物畢照,鳶飛則目中有鳶,魚躍則目中有魚,人對面見之則為瞳人,是目中之水,照見人而為瞳人,非目中實有瞳人也。眼外之上下皮屬脾。痘後壞眼,翳膜獨遮瞳人黑珠,別處無有翳膜,豈必與脾肺不受毒耶?緣因痘出稠密,毒火上炎,攻於兩目,眼胞必腫,緊閉不開,熱淚長出,眥膿黏滯,失此不治,毒火愈炎,攻脾而兩眼胞紅腫,攻心而大小眥紅腫大痛,攻肺而白珠紅花障蔽,日夜啼叫,痛苦異常,夫然後欲開不得開,欲視不得視,內動肝氣,肝家之相火,與痘家之毒火,內外夾攻,而腎水爍干,腎既困矣,肝家黑珠之翳膜,漸漸侵入瞳人,或從左入右,或從右入左,或從下犯上,甚至毒亢極,當頂而遮蔽瞳人,兩目喪明,不幾成一廢人乎。學痘科者,當膿漿未成及未滿之時,必當細心研究。氣血兩虛者,急用參歸鹿茸湯以攻之,今日不滿,明日再攻。若毒火內盛,而氣血凝滯者,急用清毒活血湯以攻之,今日不足,明日再攻。攻之不長,又不充滿,處於無可奈何,即於清毒活血湯內,加皂刺、黃土、炒穿山甲前足甲片研末,入於湯內,煎熟服之。此攻爛之法,救命之權也。如此及時用藥,漿無不足,決無毒火攻目之症,然亦有不寒而誤服桂、附,不虛而妄用補劑,至火熱上炎,攻於兩目,身熱頭痛腫閉難開,急用清毒保目湯,解上攻之火毒。服一二劑後,看其目中果有翳膜遮蔽,則用清毒撥翳湯從容調治,或隔一日一劑,或隔二日一劑,切不可過用寒涼,責效於數劑之間,計功於旬日之內,又不可聽世俗眼科用藥點磨。更有一法,用蟬蛻豬肝散,每日清晨,用公豬肝七尖四兩,按四時也;兔糞八枚,按八節也;蟬蛻二十四隻去頭足,按二十四氣也。先將兔糞、蟬蛻清水二大碗,入磁罐內,慢火熬滾,令其性味俱出,後將豬肝七尖,切成薄片,入於湯內,一刻即熟,先飲湯,後食肝。若得黑褐羊肝更好。湯散兼治,兩月之久,翳可消一半,百日之久,自可全愈,止要性情不躁暴,不惱怒,並戒食煎炒辛熱之物而已。

清毒保目湯

方歌:清毒保目荷柴蟬,翹桔荊防赤芍緣,升麻牛子歸芎草,酒炒梔芩降火全。

錄方:柴胡(一錢) 桔梗 當歸(各八分,酒洗) 連翹(去心) 荊芥 防風 赤芍 川芎 牛蒡(各七分,炒研) 黃芩(酒炒) 薄荷 升麻(各五分) 蟬蛻(十二隻,去頭足) 山梔子(炒) 甘草(各三分,生) 燈心(五十寸,為引)

同煎服。

清毒撥翳湯

方歌:清毒撥翳草連梔,牛賊蒙精決蒺藜,生地羌防柴菊葛,川芎花粉荷歸宜。

錄方:生地(錢半,酒洗) 當歸(一錢,酒洗) 柴胡(八分) 牛蒡(七分,炒研) 蒙花 穀精草 草決明 白蒺藜(研) 防風 甘菊花 粉葛 川芎 薄荷(各七分) 木賊 山梔子(酒炒) 羌活(各五分) 黃連(酒炒) 甘草(各三分,生) 生薑(一片)

同煎,食後良久服。

痢疾

痘後忽然痢疾生,濕熱傷中症非輕,白屬傷氣和中妙,紅屬傷血導滯靈。

釋:痘後忽患痢疾,當看其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白屬氣分,芩、連俱不可用,以養胃和中湯主之;赤屬血分,以加減清熱導滯湯,加紅花、桃仁、地榆主之。

養胃和中湯

方歌:養胃和中用山藥,參苓朮草白芍藥,陳皮砂仁建蓮子,扁豆炒研須去殼。

錄方:白朮(一錢,炒) 山藥 茯苓 陳皮 蓮子 扁豆(各八分,炒研) 白芍(五分,酒炒) 砂仁(各五分,炒研) 人參 甘草(各三分)

一方加木香三分。生薑三片,陳老米三錢,作引。

加減清熱導滯湯

方歌:加減清熱導滯湯,當歸白芍樸檳榔,陳皮枳殼翹蒡草,芩連楂肉廣木香。

錄方:陳皮(八分) 當歸(不用尾) 山楂(各七分,去核) 厚朴(炒) 檳榔 白芍(生) 枳殼(麩炒,各五分) 連翹 牛蒡(各三分,研) 木香 黃芩(酒炒) 甘草(各二分,生) 黃連(一分,酒炒)

加桃仁、地榆各五分,紅花三分,生薑三片,作引,同煎服。

補論:李氏東垣曰:痘症下痢,須用升麻提起正氣,使痘不致下陷,可見痘中治痢,須用保元湯,加升麻為主,然後隨其赤白加減治之,在痘中不致陷伏之虞,痘後可免喪元之禍也。

加味四物湯 治赤痢。

錄方:當歸 白芍(炒) 生地 川芎 黃芩(炒) 黃連(炒) 木香 桃仁 紅花 甘草

水煎服。久而不愈,去桃仁,加阿膠、硃砂、黑姜。

加味四君子湯 治白痢。

錄方:人參 茯苓 白朮(土炒) 甘草(炒) 黃芩(炒) 木香 黃連(炒) 陳皮 滑石

裡急後重,加枳殼、生白芍;肛門突出,加升麻;久而不愈,加黃耆、乾薑、砂仁。水煎服。

加味八珍湯 治赤白相兼。

即四物四君子合飲,而加黃芩、黃連。若小便赤澀而煩渴者,加生地、木通、車前、麥冬。

似痢非痢

釋:痢之為症,險惡異常,若不辨別明白,用藥多有錯誤。如痘後便下膿血,腹下間或作痛,但不裡急後重,以此迥異。如所便之膿血,以清水試之,攪動浮有痘痂樣,此因腸胃有痘,收結滑下,此亦無妨,可用大連翹飲以清解之,此症肚腹不痛為不同耳。若痘後腸胃發癰,必先作腹痛,癰熟內潰,所便膿血俱有,知是癰破膿血注下,不過二三日腹痛自止,仍用大連翹飲以清解之,一劑即止,不可多服,切不可用大黃下行之藥。

大連翹飲 見卷六毒盛不靨門。

發癰

餘毒未盡發癰疽,大連翹飲三豆敷,平坡漫腫無地界,托裡消毒免憂虞。

釋:痘當起長灌膿之時,醫者不能及時攻漿,以致膿漿不足,及至回水結痂之後,偏身發熱蒸蒸,毒氣凝聚於一二處,紅腫堅硬,此為餘毒未盡而發癰也。亦有誤服補劑熱藥,助其毒火薰蒸,而凝結於肌肉皮毛之內者,其中有陰陽之分焉。或頭上,或手足上,初起腫而紅,高聳有頂,此陽毒也,宜外敷三豆丹,內服大連翹飲,可消則消之,不可消則攻破出膿。盡用生肌散貼萬應膏,則全愈矣。或發熱蒸蒸,各處平坡漫腫,不分地界,不見高聳,既無頭腳,亦無紅色,此陰毒也,急宜托裡解毒,使頂漸高聳,腳漸收束,毒內作膿,膿成而毒亦解,猶可望生,遇此危症,切勿緩圖。

三豆丹 見卷三疔痘門。

大連翹飲 見卷六毒盛不靨門。

生肌散 見卷六瘡破流膿門。

托裡消毒散

方歌:平坡漫腫陰毒攻,參耆玉燭歸地從,翹牛苓朮銀花刺,赤芍防風白芷同。

錄方:黃耆(生) 玉燭(各二錢) 當歸 熟地 白芷(各錢半) 白朮 連翹(去心) 牛蒡(炒研) 赤芍 金銀花 防風(各一錢) 茯苓 皂角剌(各八分) 人參

酒摻服。

補論:凡痘後之人,元氣必弱,雖解餘毒,亦當顧其元氣,故清解方中,俱宜加以參、耆。蓋痘發餘毒不致內攻,未必夭人性命,若求欲速效峻,用清解之劑,恐元氣一耗,禍起蕭牆,是不死之症,反立致其死者,不堪悲乎!余見世之庸醫,遇痘後潮熱,餘毒發蒸,恆據聶公之書,輒投大連翹飲,以致變生莫測,令人不可救者,不可屈指數也。故余治餘毒,必先調元以固其本,而兼解毒以治其標,標本兼治,十無一危,且須內外交攻,毒始除去。看其硬之高起者,是潰膿之所也,宜用針鋒刺去惡血,然後用藥四圍敷之,留口莫敷,令出毒氣,再用膏藥貼之,拔盡膿汁而自愈矣。若已成膿,亦以針刺之,令膿潰而痛立除,亦以膏藥收功。

鐵箍散

備方:取樹上百足蟲,用新瓦煅成灰為末,調油敷之。其蟲腹下盡皆生足,其背殼硬,跌下地來,即首尾交合如環,其大如指,長二寸許。

芙蓉膏

芙蓉花或葉或皮或根俱可,惟花更佳,黃荊子各等分,共搗碎,用雞蛋調敷,留頂莫敷,連敷二三次,其效如神。

如意散

生半夏 大黃(各一兩) 生南星(八錢) 鬱金 薑黃 白芷 蒼朮(各五錢)

共為末。用醋調敷。一方用紫花地丁,擂酒與服,搗碎外敷。

十六味流氣飲 治痘癰腫痛元氣素虛者。

人參 川芎 當歸 赤芍 防風 南木香 黃耆 薄桂 白芷 桔梗 檳榔 臺烏藥 厚朴 紫草 枳殼 甘草

氣血虛而瀉利者,加熟附子;大便秘結,加酒蒸大黃。水煎,半飢服。

連翹解毒湯 治痘癰腫痛,能食而元氣強者。

連翹 白芷 川芎 赤芍 牛蒡 當歸尾 穿山甲 甘草

水煎服。

腠理疏通兩汗傾,衛虛榮弱兩無情,建中自汗湯偏勝,盜汗當歸六黃平。

釋:經曰:衛氣者,所以溫肌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也。痘後衛氣受傷,故收靨之後,衛弱而汗出也。醒時常出為自汗,宜建中湯;睡著而出者為盜汗,宜當歸六黃湯。

建中湯

錄方:黃耆(炙) 官桂 白芍 當歸 甘草(炙) 生薑 大棗(為引)

水煎熱服。

當歸六黃湯 見卷五汗門。

諸失血

血在身中本自寧,火邪迫血血違經,鼻中血出堪調治,便尿中來命不停。

釋:痘後忽見血症,最為危候,蓋鼻血出於肺,吐血出於胃,溺血出於小腸,便血出於大腸,皆由毒入於內,迫血妄行,急宜涼血地黃湯止之,服藥後血不止者,不治。

涼血地黃湯

錄方:黃連 當歸尾 懷生地 黑元參 炒梔仁 生甘草 蓮蓬殼(燒灰,為引)

水煎服。鼻血,加絲茅根、新桑葉;吐血,加熟石膏、知母、香附、童便;尿血,加木通、滑石;便血,加秦艽、槐花、地榆;諸血不止,加炒蒲黃、生藕節、生柏葉。

吐蛔

忽吐蛔蟲症已非,要知內熱又常機,但聞食臭蟲斯出,嘔吐心煩蟲作威。

釋:傷寒吐蛔責之胃寒,痘症吐蛔,責之內熱。由熱湧出者,宜黃連止蛔湯。

黃連止蛔湯

錄方:黃連 黃柏 烏梅 人參 白朮 川附片 大棗(引)

水煎服。

小便赤澀

小便宜清偶澀遲,膀胱蓄熱少人知,不將導赤為良法,只恐遷延有變時。

釋:凡痘疹小便始終宜清,若使赤澀,此熱積膀胱,宜加減導赤散以清其心。

加減導赤散 錄方:木通 車前 瞿麥 滑石 梔仁(炒) 赤伏苓 淡竹葉 燈心(為引)

水煎熱服。

大便秘結

便貴滋榮乍覺難,誰知腸胃液津干,潤腸膽導宜兼用,縱有餘邪便後安。

釋:凡大便始終須宜潤澤,一二日一次為佳,若痘後大便秘結,乃痘出太多,血枯氣不潤腸,宜潤腸丸兼膽導法。

潤腸丸

錄方:當歸尾 懷生地 火麻仁 光桃仁 萊菔子(為引)

水煎熱服。

卷八

襁褓芽兒出痘

所為芽兒者,不分男女,或生下不上十日,或半月一月,俱謂之芽兒。以其初出胎懷,隨母在產房之內,未經風日,如谷種之萌芽,此雖吳楚俗語,其中有至理存焉。如身熱一日,切不可指為驚風雜症,用藥妄治。予曾治一芽兒出痘,先問其家有出痘之男女否乎?彼曰有。予向主人曰:今且勿藥,姑少待之,俟來早再看。至次早看其面郭,已報痘苗兩三顆矣,亦不必用藥,俟至三日,痘已出齊,通身上下手足,不滿二三十顆,至第四日,次第長漿,第五日灌漿充滿,尖圓紅潤,第六日漿足回水,先從腎囊結痂,有兩三顆黑色。予初見之而驚疑,因其身又不熱,乳又好,睡又安靜,因思未出房幃,時令之濁氣,溝渠之穢氣,俱不能侵,且腎囊居至下之位,天一所生之真水系焉,地六成之,是腎氣生於五行之初,而亦成於五行之始,宜其先靨。及至七日,而通身之痘痂,已落其半。此乃出於常格之外,未可以一十二日拘泥也,或問之曰:子言未出房幃,時令之濁氣,溝渠之穢氣,不能侵犯,固言之有理,獨不思產婦房中,產婦懷內,能無產後瘀血而厭穢者乎?予笑而應之曰:氣血原屬一本,非外人可比,正所謂母不厭子也。

年長男子出痘

男子自二十三十以及四五十歲,俱謂之年長,有婚配多年者,亦有生子及孫者,未免真元虧損,更加時令不正之氣,傳染而出痘。順症固不必藥,險症易於變逆矣。治者須知水虛則難制火,故雖見口渴心煩、鼻衄咽痛熱症,不可純用清涼苦寒之劑。五六日前,惟用參麥清補湯,足以清熱,足以催漿,連服三五劑,必能奏效。設至七八日,膿漿不行,急宜以參歸鹿茸湯,內調雞冠血治之,但得漿行,庶可無虞。

參麥清補湯

方歌:參麥清補甘草芍,半生半熟紅花著,生耆歸地桔川芎,花粉前蒡楂肉度。

錄方:炙甘草(三分) 生甘草(二分) 酒炒白芍(五分) 生白芍(三分) 紅花(酒洗,炒) 人參(各五分) 生黃耆(三錢) 前胡 生地黃 麥冬(酒蒸曬乾,去心) 山楂(各一錢,去核) 白花粉(酒蒸曬乾) 牛蒡(各八分,炒研) 當歸(酒洗) 川芎 桔梗(各七分) 生薑(一片) 龍眼肉(二個)

同煎溫服。

參歸鹿茸湯 見卷三七暈門。

室女出痘治法

發熱行經

室女出痘天癸至,發熱升麻葛根湯,元氣虛弱參蘇飲,腹痛酒炒香附良,如期毒亦隨血解,不須妄治過驚慌。

釋:室女者,十四歲以後,謂天癸已至尚未嫁者也。若發熱之際,天癸暴至,不必驚惶,當問其及期否,或前後錯日否,又問其腰痛、腹痛否。惟按發熱治法,用升麻葛根湯,或元氣虛弱,則用加減參蘇飲。倘或腹痛,加酒炒香附以和其氣。如月經如期而行者,則毒隨血解,不必妄加施治。

升麻葛根湯、加減參蘇飲 二方俱見卷二發熱門。

經行先期

發熱經行非正時,火邪迫血血奔馳,涼血解毒方中病,元參地黃湯亦宜。

釋:女子非經行之期,於發熱時,而經水忽至者,乃火毒內熾,觸血妄行,其毒必盛;其血必多,急用涼血解毒湯,倍加連翹、牛蒡,或元參地黃湯治之。若因循隱忍,則血愈虛而毒愈熾,不旋踵而伏陷內攻,雖有良醫,亦難治其後矣。

涼血解毒湯

方歌:先期經水或妄行,毒火內擾於胞中,涼血解毒歸地紫,翹芷牛桔連丹紅。

錄方:當歸(錢半,酒洗) 生地(一錢,酒洗) 紫草茸(研末) 白芷(各八分) 桔梗(六分) 丹皮(五分) 黃連(酒炒) 紅花 生甘草(各三分) 連翹 牛蒡子(各錢半,炒研) 燈心(為引)

水煎服。

元參地黃湯

錄方:生地 元參 丹皮 升麻 梔仁(炒) 蒲黃(炒) 甘草(生) 燈心(十莖)

水煎熱服。

行經不止

熱入血室血妄行,過期不止使人驚,四灰調酒須先服,四物解毒毒自清。

釋:發熱之初經期適至,則毒隨血解固不須治,然過三四日,血猶不止,此熱邪乘血室之虛,迫血妄行,治之不容緩也,急以四灰散,調酒與服止之,若猶不止,宜以四物解毒湯加元參、甘草治之。

四灰散

錄方:舊棕 老杉樹皮 胎髮 臍帶(俱燒灰存性)

調酒服。

四物解毒湯

錄方:當歸 生地 白芍 川芎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仁 元參 甘草

水煎熱服。

經後譫妄

適逢發熱經斯斷,熱入子宮譫妄生,此際莫作實熱治,逍遙歸脾後先清。

釋:發熱時經水適斷,宜早服柴胡四物湯,以防血室空虛,毒邪乘虛而入,致生他疾。若憎寒壯熱,神識不清,見聞妄誕,言語錯亂,此陰虛似實,切不可以實熱治之。蓋經行之後,血室空虛,心以生血,血竭則心神不寧,肝以藏血,亦且藏魂,血盡肝虛,神魂自不能定,此譫妄所由來也。痘未出,宜以逍遙散加丹皮主之;痘已出,宜以加味歸脾湯主之。

柴胡四物湯

錄方:當歸 川芎 生地 白芍 柴胡 人參 黃芩 麥冬 知母 地骨皮 淡竹葉 生薑(一片)

同煎熱服。

加味逍遙散

錄方:白朮 茯苓 當歸 白芍 生地 柴胡 甘草

加丹皮、梔仁。

加味歸脾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白朮 茯神 棗仁 遠志 當歸 木香 甘草

加柴胡、梔仁。

崩漏

崩漏多時血已枯,適逢出痘更堪虞,十全大補湯雖緩,濟弱扶傾在呼吸。

釋:女子正值崩漏,適逢出痘,則氣血俱虛,必不能送毒出外,急宜大補氣血,否則痘不能出,雖出亦易倒陷矣。遇此之症,速以十全大補湯,或參歸鹿茸湯主之。

十全大補湯 見卷三怪痘門。

參歸鹿茸湯 見卷三七暈門。

閉經

女子居經日已賒,況逢此際又天花,桃仁四合雖除垢,猶慮胞門隱毒邪。

釋:女子一向經閉,血海已涸,適逢出痘,毒氣滯於沖衛之間,致生乖戾者有之,故發熱之初,即當滌除停垢,以桃仁承氣湯主之,後以四物湯合勻氣散調理之。

桃仁承氣湯

錄方:桃仁(二十粒,去皮尖,研泥) 大黃(二錢,酒潤) 紅花(一錢) 桂枝尾 甘草(各五分,生)

先煎大黃、紅花、桂枝、甘草,湯成去滓,入桃仁泥,化開,空心服。

四物合勻氣散

錄方: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木香 京楂肉 炙甘草

水煎不拘時服。

失音

經行暴啞毒邪侵,血出津枯乍失音,養血利竅憑何藥,當歸養心勝千金。

釋:女子出痘,經水忽行,暴啞不能言,蓋心主血,舌乃心之苗,血去則心虛,心虛則少陰之脈,不能上榮於舌,故至失音,先以當歸養心湯,養其心血,利其心竅,自然能言,後以十全大補湯調之。

當歸養心湯

錄方:當歸 人參 麥冬 生地 茯苓 甘草(生) 燈心(十二根,為引)

水煎服。

起灌經行

起發成漿忽動經,氣隨血散豈能停,十全大補可通用,調元內托陷伏靈。

釋:女子出痘,當起漿灌漿之時,忽然行經,恐血氣太虛,痘易倒陷,急宜大補氣血,用十全大補湯,或參歸鹿茸湯主之。治若少緩,致痘應起不起,應灌不灌,頂陷灰白,仍宜用十全大補湯,及調元內托散,外用胡荽酒噴之,使痘起漿行,或於空處,又出一層,則為吉也。若服此不效,寒戰咬牙,喘急腹脹,反增他症,則不治矣。

調元內托散

錄方:人參 黃耆 肉桂 木香 當歸 川芎 白芍 附片

胡荽酒

錄方:胡荽(四兩,切片) 黃酒(半斤)

同煎。

孕婦出痘治法

妊娠出痘有真傳,惟有安胎法最先,不可令胎輕觸動,胎元觸動命歸泉。

釋:妊婦出痘,痘家最忌。蓋痘毒出於五臟,痘毒發越,則風火相搏,必致動胎,胎動則氣血耗散,勢必不能送毒行漿。況痘家用藥,多主補溫,如半夏、肉桂之類,皆為孕婦所忌,而黃芩、烏藥,又非痘家所宜,此孕婦出痘,所以最難調治也。遇此總以清熱安胎為主。

發熱

孕婦出痘本異常,初熱不必問奇方,升麻葛根加芩術,托痘保胎兩安康。

釋:有孕之婦,遇出痘時,急宜遠出迴避。若至出痘,當發熱時,即以保胎為本,以托痘為標,仍用升麻葛根湯,加酒炒黃芩、土炒白朮,以保護其胎元。夫黃芩寒涼,易至冰毒,若無孕不敢早用,然有孕而毒火薰蒸,不用黃芩以清內熱,胎必不能保矣。至於出齊,熱或未清,黃芩亦不妨再用。

見點

見點調治問如何,安胎飲宜服之多,渴用參朮散加減,泄須黃芩二湯和,血動四物芩連入,腰疼保和散不頗。

釋:孕婦出痘,終始以安胎為主,故見點後,多服安胎飲為佳。渴者,則用人參白朮散加減。泄者,則用黃芩湯合四君子湯內加訶子。血動者,四物加芩連。腰疼者,保胎散宜早服。總之不問輕重,悉以清熱安胎為主。

安胎飲

錄方:人參 白朮 條芩 當歸 白芍 川芎 砂仁 蘇葉 陳皮 地黃(熟) 甘草 生薑(三片) 紅棗(三枚)

水煎溫服。

黃芩湯合四君子湯

錄方:黃芩 白芍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 訶子

芩連四物湯

錄方:當歸 白芍 地黃 川芎 黃芩 黃連

保胎散

方歌:保胎當歸川芎草,茯苓玉竹續杜炒,黃芩白朮各等分,腰疼用此方宜早。

錄方:玉竹(四錢,酒蒸) 當歸(三錢,酒洗) 續斷(酒炒) 杜仲(各錢半,鹽水炒) 茯苓 黃芩(酒炒) 白朮(各一錢,土炒) 川芎 甘草(各八分)

水煎服。

灌漿

痘暈紅紫須清毒,白朮加入五六分,淡紅淡白內托散,去桂增術可解紛。

釋:長漿之際,痘暈紅紫,此血分有熱,必用清毒活血湯,內有黃芩,外加白朮五六分,以固胎元,胎必不動。若痘暈淡紅以及淡白,必用千金內托散,倍加參、耆,去肉桂,外加白朮一錢,以固胎元,胎必不動。此母子兼治之法也。

墮胎

孕婦出痘勢正危,更逢胎墜莫遲疑,外用平入大產法,內將湯藥按症施,加味保元治稠密,十全大補調元虧,小腹若痛瘀末盡,用黑神散正相宜。

釋:孕婦出痘,以安胎為主。若從前不能按法調治,至熱氣內蒸而墮胎者多矣,遇此等症,令老成穩婆,撐扶產母,以熱水淨沐下身,扶其上床,不要倒睡,必須強坐一二刻,用滾水,滲白酒一鍾,入童便半盞和服,行其瘀血。若痘稠密,用加味保元湯。氣血虛甚,用十全大補湯。若小腹急痛,瘀血未盡也,宜黑神散以滌除之,寒涼切不可用。

加味保元湯

方歌:加味保元參耆歸,川芎芷桔厚朴隨,紫草防風牛子共,白芍肉桂最相宜。

錄方: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白芷 桔梗 厚朴 紫草 防風 牛子 白芍 肉桂

十全大補湯 見卷三怪痘門。

黑神散

方歌:黑神散中熟地黃,歸芎甘草桂炮姜,蒲黃黑豆和香附,去瘀生新是良方。

錄方:地黃(熟) 當歸 川芎 甘草 肉桂 炮姜 蒲黃(炒) 黑豆 香附(醋炙)

童便酒調服。

產後出痘

產後如逢出痘瘡,此時胎去免憂惶,只憑補助收功效,莫犯寒涼生氣傷。

釋:婦人產後出痘,只以大補氣血為主,十全大補湯,是此時要方,方中白芍,亦用好酒炒熟,不可妄用寒涼,以傷生髮之氣也。

卷九

麻疹金鏡賦

麻雖胎毒,多帶時行,氣候寒溫過當,男女傳染而成。其發也與痘相似,其變也比痘匪輕。愚夫每多玩忽,烏知系乎死生。毒起於胃,熱流於心。始終之變,腎則無症;臟腑之傷,肺則尤甚。初時發熱,儼似傷寒,目出淚而不止,鼻流涕而不幹,咳嗽大急,煩躁難安。以火照之,隱隱皮膚之下;以手摸之,磊磊肌肉之間。其形如疥,其色若丹,隨出隨沒,乍隱乍現。根窠若腫兮,麻而兼癮;皮膚若赤兮,麻且雜斑。似錦而明兮,十有九吉。如煤而黑兮,百無一痊。麻毒最重,治法不同。微汗常出,熱勢越而不留;清便自調,毒氣行而不壅。腠理拂鬱兮,即當發散;腸胃秘結兮,急與疏通。苟視大而若細,恐變吉而為凶。故衄血不必憂,邪從衄解;利瀉不必止,毒以利鬆。所喜者身中清涼,可畏者咽中腫痛。飲水不休,法在生津養血;飲食若減,方須清胃和中。又如出之太遲,或為風寒所束,急宜發表;出之過甚,猶慮積熱恆多,更須解毒。毋伐天和,常視歲氣。寒威凜凜,毒勢鬱而不行;火熱炎炎,毒氣乘而作癘。或施溫補,勿助其邪;若用寒涼,休犯其胃。制其過但取其平,驅其邪勿傷其正。或寒或熱,藥性之陰陽自異;為虛為實,人生之強弱不齊。人品固宜詳觀,藥味亦當深究。防風、荊芥,散腠理之留邪;升麻、葛根,開榮衛之蘊熱。點子未現之初,乃先行之要藥。人參養氣,生地涼血,氣虛血熱,非此難安;黃連入心而瀉火,黃芩入肺以清金,熱留心肺,非此莫除。元參石膏,治邪火之浮游;梔子連翹,開惡毒之鬱結,此疹家之要藥。解毒方中,必用瓜蔞;潤肺止渴,須合麥冬。知母降火生津,必同黃柏,當煩渴在所必加。芍藥住乎腹痛,白朮止乎脾泄,小便澀兮芩通,咽喉痛兮甘桔。心神悸兮鎮以辰砂,大便秘兮利以大黃。牙齒生疳,文蛤配乎溺白;喉痹咽痛,射干助以牛蒡。五味、杏仁,治喘氣之噓噓;薄荷、竹葉,解膚熱之烊烊。火燒人屎,蜜炒麻黃,發癍毒之出現,令邪氣之舒張。枳殼、山楂,消脾積而化毒;兜鈴、地骨,解肺熱以回瘡。麻疹既出,將息尤難,坐臥宜暖,飲食宜淡。風寒若受兮,為腫為熱;鹹酸不禁兮,為咳為喘。穢若觸兮發癢,嚴寒搏兮消沒。調理失宜,輕而變重;飲食不節,安者反危。便多膿血兮,腸胃夾熱;咳多痰涎兮,華蓋傷寒;口爛唇瘡,心脾之火未退;毛焦發槁,榮衛之液將枯。治此變症,各有奇方。身熱不退,柴胡乾葛四物;口瘡若甚,甘桔對乎三黃。消腫各定喘兮,葶藶有效;化痰止咳兮,順氣為良。氣血果虛,八珍增損而可用;水穀不納,二陳斟酌以相當。痢血兮,香連丸,去蔻而加地榆、芩、柏;咳血兮,五拗湯,去麻而加茅根、地黃。此疹家之治法,繼痘科而再詳。

麻疹西江月

胎毒現為麻疹,蓋因毒火薰蒸,遍身點似硃砂形,發自胃經一定。切忌黑癍死症,最宜赤似朱櫻,大都治法喜清涼,不許辛甘犯禁。

麻疹因何咳嗽,只緣心肺相連,肺金毒火苦熬煎,以致咳嗽氣喘。治宜清金降火,不可誤用辛甜,譬如疱子蒸籠煙,只要氣鬆火遍。

初熱狀似傷寒,其間如何分辨,症多咳嗽有紅斑,噴嚏眼中水現。或見腹中疼痛,或時吐泄相兼,麻疹吐瀉不須嫌,毒因嘔泄而宜。

麻與痘瘡異治,二家不可同方,痘宜溫補麻宜涼,只要現形為上。風寒閉而不出,其間凶險難當,急宜發散保安康,最怕神昏腹脹。

凡遇麻疹出現,詳看時令如何,假如日暖又風和,敗毒荊防方可。若是時行疫熱,芩連消毒宜多,用心調理救沉疴,坐井觀天莫學。

且論荊防敗毒,真為發散仙方,荊防生地要相當,酒炒芩連二樣。桔梗甘草人參,連翹牛蒡無雙,元參黃柏制更良,竹葉升麻停當。

又有芩連消毒,散火解毒尤佳,芩連梔子及升麻,桔梗元參多把。石膏甘草知母,連翹牛子紅花,引用淡竹要多加,此個方兒無價。

發散仍前不出,真個令人憂疑,麻黃酒蜜煉如煤,芩連梔柏當施。更著大黃酒炒,連翹牛蒡相宜,石膏蟬蛻紫紅歸,不效命離塵世。

如見出時紫黑,此痘自古多凶,急求人糞路朝東,火煅成灰取用。細研酒調吞下,須臾黑色轉紅,若還依舊黑朦朧,管取黃梁一夢。

麻已現形發熱,化斑湯是真傳,石膏甘草及元參,桔梗連翹靈驗。若是毒多熱甚,芩連消毒為先,大便秘結大黃添,務使微溏數遍。

麻疹類多咽痛,火邪薰灼無他,連翹甘桔要多加,牛蒡射干同下。外用十宣妙散,吹喉休要吁嗟,假如藥後有爭差,消毒芩連妙也。

麻疹更兼瀉痢,預先用藥調醫,瀉時減桂五芩宜,加上甘草滑石。如是痢兼赤白,香連丸子相隨,大端痢止便為奇,不效令人疑忌。

麻咳聲聲氣促,只消降火清金,赤苓梔子並黃芩,枳梗石膏靈應。知母人參地骨,瓜蔞杏仁元參,麥冬牛蒡妙如神,竹葉將來作引。

麻後切防四症,因循多致誤人,遍身久熱欠清寧,咳嗽連聲牽引。牙齒疳生走馬,痢下赤白難禁,各求方法貴精純,始稱醫中絕品。

為甚身中壯熱,只因餘毒連綿,金花丸子用芩連,豬膽梔仁堪羨。鬱金雄黃解毒,燈心地骨湯煎,若還脾弱熱長延,集聖胃芩任選。

咳嗽頻頻不止,或因不忌酸鹹,又加火毒肺家延,尤恐胸高氣喘,體實兼行葶藶,神虛清肺為先,如斯調理保安痊,莫向風波弄險。

口舌生瘡臭爛,此名走馬㑊疳,金花丸子好求安,外用除疳妙散。先取尿缸白垢,火煅白色如鹽,再將五構銅綠添,砒棗燒灰靈驗。

赤痢下時鮮血,黃連柏葉槐花,枳殼荊芥穗同加,痢止血除方罷。白痢吳萸滑石,樗根枳殼升麻,烏梅取肉作丸佳,赤白香連可下。

四疾更防死症,臨門休要錯差,兒多體熱瘦如麻,咳嗽面青聲啞,走馬唇穿齒落,痢多噤口吁嗟,此般即是死冤家,任是神仙也怕。

四方疹名各別

京師內外呼為「溫疹」,河南呼為「粰瘡」,陝西山西呼為「䐃瘡」,山左呼為「疹子」,浙江呼為「痧疹」,湖廣江西呼為「麻疹」,福建兩廣雲貴四川呼為「疹子」。名雖不同,實皆正疹也,調治之法不殊,避忌之說無二。

麻家四忌

一忌葷腥煎炒。疹初出時,以至出齊之日,俱忌食葷腥,即素菜亦忌煎炒,以其能助胃火故也,古云葷痘素麻,信哉。

一忌生冷湯粥糖食酸鹹。疹初出時,以至出透之日,未免口渴煩躁,喜食生冷,然果生則難克化,物冷則能冰伏,故忌之。至粥及米湯、糖餅、麵食、枝圓之類,食之恐助毒火;酸鹹則引咳嗽,俱宜禁止。

一忌風寒。出疹之時,風寒閉塞,毛竅不開,毒何由出,即已出又恐收回,要其再出,其為難矣,慎之,慎之。

一忌房帷厭穢。出疹之時,內外俱宜潔淨,勿使汙穢氣息,觸犯出疹男女,致生變症,慎之。

治麻三忌

一忌驟用寒涼。麻雖熱痘,固不宜用辛熱之劑,然初熱之時,虛實之症未形,驟以苦寒之藥峻攻之,幾何不冰伏其毒而不得出,反至內攻乎?故善治者,惟宣毒而不郁毒,止解毒而不冰毒也。

一忌誤用辛熱。麻水熱症,復投辛熱之物,是猶火上覆加薪也,其毒不愈橫乎?故疹初出時,即有四肢厥冷者,亦熱極似寒,切不可誤以為虛,而妄投以熱藥也。即遇天時大寒,止宜置諸溫室,亦不可投以辛熱之物,以助腹中之火也。

一忌誤用補澀。毒火之發,貴疏通而嫌補滯,蓋疏通則毒得外泄而解,補滯則毒必內伏為殃,故初發之時,即吐瀉不止,切不可誤用參、朮、訶、蔻補澀之藥,以啟內攻之禍。

麻疹辨論

麻痘皆胎元之毒,而有陰陽之分,痘為陰毒,麻為陽毒。毒藏陰分者,貴陽氣之壯熱,乃得上升而起灌,故治痘必用參、耆、朮、桂,以陽藥而化陰伏之邪;毒在陽分者,貴陰血之活動,始不黑焦而內攻,故治麻多用歸、芍、地、芎,以滋陰而降燥烈之火。況陰主閉藏,故痘毒深而難解;陽主發散,故麻毒淺而易消。且臟陰多虛寒,故治痘之法,雖解毒亦要溫中;腑陽多實熱,故治麻之道,宜發表而尚清涼。矧痘毒必須外化,化盡方可無虞,是以遷延時日,治始貴慮其終;麻毒但要發出,出盡則無後患,是以時日無多,治此止須解表。然麻毒雖藏於腑,而陽毒之激烈,一發即蒸於肺,肺主皮毛,實受其毒,故發熱之初,鼻流清涕,咳嗽噴嚏,音啞咽痛,而肺經見症獨多,其異於傷寒者,止有眼胞略腫,眼淚汪汪,面浮腮赤,是以知為麻症耳。其初發也最忌風寒,尤嫌穢濁,宜置之潔淨之所,處於溫暖之室。辛熱之物,恐郁毒火,萬勿與嘗;生冷之果,恐冰毒氣,切莫與食。室內宜有香薰,而使穢不能觸。用藥必須發散,以開肌表之膚。蓋腠理開張,而毒不內郁,馨香時接,而毒得外升。此初熱之調理,再觀症而察形。若潮熱甚微,二便不秘,飲食如常,精神清爽,身潤澤而有汗,唇不紫而自榮,舌無黃白之苔,口無穢臭之氣,此其內毒最輕,知其症之必順,不須用藥費辛勤,自可安然平定。若或鼻衄吐血,請君不必驚惶,血從衄解有何妨,此症從不危亡。嘔吐毒攻胃管,泄瀉莫作虛看,腹痛多為內熱,驚譫心經火旺,初以發熱為是,終以清解為良。發熱三日以後,麻疹已現皮膚,以火照之,如霞如錦,以手摸之,如粟如麻,一日而出三遍,三日而出九回,至於五六日間,麻毒盡出,其熱漸退,熱退人安,其症方平。當其現形之際,不畏瘡之稠密,惟喜色之紅活。故色之明潤,雖一片成氈,吾亦知其堪救;若瘡來紫黑,中稀疏不密,吾亦謂其難醫。是以紅色者輕,紫色者險,青黑色者,則為不治之症矣。蓋血以載毒,血活則毒必清,毒壅則血必熱,紫而轉黑,則毒凝而血已死矣,又安得活乎?治此之法,如點來焦黑,必以清毒為主,尤以活血為先,凡芩、連、梔、柏、翹、蒡、石膏、元參、知母、甘、桔、荊、防,一切清肺解毒之藥,此時不容緩進。至於紅花、歸尾、紫草、地黃、丹皮、赤芍、荊芎、川芎,一切滋陰活血之藥,當此急進其方。雖人有強弱,不可因體弱而妄進補劑,以致助毒為虐,在怯弱之兒,不過於解毒劑中,用人參而略扶元氣。第麻雖熱症,亦不可因症熱而過用苦寒,以致耗其元氣,當熱清毒解之餘,即宜調其脾胃,而思固其本原。若熱盛而藥微,則杯水固難救車薪,倘毒輕而藥重,是驅盜自傷其門壁,均非所云善治也。總之未出之先,宜發為主,發毒盡出,自不內攻,雖紅腫之甚,狀若漆瘡,亦不足慮;既出之日,概以解毒為良,毒清血活,方能化於皮膚,以免餘毒之禍。調理得宜,十有十全,苟失其宜,殺人亦如反掌,可不慎乎。

麻疹順症

或熱或退,無他症者輕。發熱三日見點者輕。頭面先見,次兩頤透出,乃至於足,形若芥子,色若桃花,作二三番齊透者輕。紅活潤澤,頭面勻淨而多者輕。出透三日而後漸收者輕。

麻疹險症

頭面兩頤難透者重。兩頤如紫雲成片者重。紅紫慘暗,乾焦不潤者重。疹中夾斑氣逆者重。咽喉腫痛不食者重。移熱大腸變痢者重。

麻疹逆症

發熱五六日不見標者逆。黑暗乾枯一出即沒者不治。鼻青糞黑者不治。鼻扇口張,目無神光者不治。胸高氣喘,心前扇動者不治。頭面不出者不治。

麻前治法

痘為陰毒,其勢稍緩,或死或生,尚判於成漿之日,麻為陽毒,其勢甚烈,為存為亡,早定於方出之時。故發熱三日,麻當現於皮膚,若腠理緊閉,不能出現,則毒作內攻,須臾告變,故痘則慮難成漿,麻則懼其不出,此麻前痘後,最為緊要,古今之通義也。

宣毒發表湯加減法

麻與傷寒究竟殊,妄施汗下反多虞,過用寒涼亦冰毒,惟有發表湯相符。

釋:麻初發熱,與傷寒相似,但麻疹則面頰赤,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目淚汪汪,呵欠喜睡,或兼吐瀉,為不同耳,若以傷寒治,而妄施汗下,則增其熱,則咳血煩躁,目疼咽痛之症生矣。下則虛其里,而滑泄滯下之症起矣。更有慮其毒盛,而過用寒涼,則毒必冰伏,多致內攻,喘悶而斃矣。故此時治法,以宣毒發表湯為主,縱有雜症,照本方加減可也。

宣毒發表湯

方歌:宣毒發表升葛前,荊防枳桔薄牛連,木通竹葉隨甘草,寒熱芩麻著意權。

錄方:前胡 淡竹葉(各一錢) 乾葛(八分) 木通(七分) 防風 桔梗 連翹(去心) 荊芥(用穗) 牛蒡(各六分,炒研) 枳殼(五分,麩炒) 升麻 薄荷 甘草(各三分,生,去皮)

引加芫荽,無芫荽,用蔥白,水煎服。天氣大寒,加麻黃三分;天氣大熱,加酒炒黃芩五分;食滯,加山楂肉五分。

風寒閉塞

麻當初出感風寒,身熱無汗頭疼難,升麻葛根湯對病,蘇芎牛蒡服自安。

釋:麻疹只怕不能出透,出透毒便解矣。若發熱之時,為風寒所傷,必身熱無汗,頭疼惡寒,而出不快矣,宜用升麻葛根湯,加蘇葉、川芎、牛蒡以治之。

升麻葛根湯

方歌:升麻葛根湯四味,赤芍甘草麻葛是,再加蘇葉芎牛子,麻感風寒斯藥治。

錄方:升麻 葛根 赤芍 甘草 蘇葉 川芎 牛蒡

毒熱壅滯

麻子因何出甚遲,毒熱壅滯勢誠危,梔仁解毒藥難緩,隨症加減服之宜。

釋:麻當出時,有毒熱壅滯,而出不快者,必大熱薰蒸,面赤唇紫,煩躁不寧,宜用梔仁解毒湯,隨症加減治之。

梔仁解毒湯

方歌:梔仁解毒芩連膏,翹牛麻母計分毫,紫防赤草佐梔子,此外減加細推敲。

錄方:黃芩 黃連 石膏 連翹 牛子 升麻 知母 柴胡 防風 赤芍 甘草 梔仁

煩渴,加麥冬;嗽甚,加杏仁、桔梗、花粉;無汗,加麻黃;大便秘,加酒製大黃。

氣虛不出

正氣虛弱毒難宣,面白神疲不樂言,扶元詎敢用峻補,人參敗毒毋更翻。

釋:麻當出時,有正氣虛弱,不能送毒出外者,其人身止微熱,面白唇淡,精神倦怠,然不敢用峻補之劑,以人參敗毒治之,可以扶元,亦可以宣毒。

人參敗毒散

方歌:疹初欲出奈氣虛,人參敗毒保無虞,枳桔赤芎參甘草,二活之外有二胡。

錄方:枳殼 桔梗 赤茯苓 川芎 人參 甘草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生薑(引)

水煎服。

煩渴

麻初煩渴毒上燎,津液頻枯胃脘焦,加味麻葛治未出,已出白虎湯可療。

釋:麻症煩渴,純是毒火上炎,肺焦胃干,心火內亢故也。麻未出,宜用升麻葛根湯,加天花粉,麥冬;麻已出,宜用白虎湯,或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

加味升麻葛根湯

錄方:升麻 葛根 赤芍 甘草 天花粉 麥冬

白虎湯

錄方:石膏(煅) 知母(生) 甘草(生)

引用粳米,水煎服。

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

人參 知母(生) 石膏(煅) 甘草(生)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仁(炒) 糯米(一撮,為引)

水煎熱服。壯旺實熱者,去人參;大熱不退,渴甚者,加竹葉、麥冬。

譫妄

麻初譫妄豈無根,只因毒盛心神昏,未出已出須分治,三黃解毒方並存。

釋:麻疹初發,狂言妄語,人事不清,此由毒火大盛,熱乘於心故也。麻未出,以三黃石膏湯治之;麻已出,以黃連解毒湯治之。

三黃石膏湯

錄方:麻黃 淡豆豉 石膏 梔仁 黃連 黃芩 黃柏

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錄方:黃連 黃芩 黃柏 梔仁 加丹皮 生地 連翹 甘草 金銀花

引加燈心,水煎服。

咳嗽

麻初咳嗽有兩端,或因毒盛或風寒,毒盛瀉心湯可治,風寒麻葛湯自安,已出咳嗽火傷肺,清金寧嗽非等閒。

釋:麻疹初發咳嗽,有因毒盛者,有因風寒者。毒盛則唇紅目赤,煩渴不寧,以瀉心湯治之。風寒則鼻塞聲重,噴嚏惡寒,以加味升麻葛根湯治之。若麻已出,咳嗽,此火毒內蒸,肺葉焦舉,以清金寧嗽湯治之。

瀉心湯

錄方:桑白皮(蜜炙) 地骨皮 淡竹葉 連翹 元參 天花粉 川貝母 黃連 燈心 甘草

加味升麻葛根湯

錄方:升麻 葛根 赤芍 甘草 前胡 桔梗 蘇葉 杏仁(去皮尖,炒)

清金寧嗽湯

錄方:橘紅 前胡 杏仁(去皮尖,炒) 桑白皮(蜜炙) 黃連 栝蔞仁 桔梗 浙貝母(去心)

引用生薑、紅棗,水煎服。

喘急

咳嗽連聲氣喘急,麻家遇此最為凶,杏仁湯宜未出日,出用化痰丸自鬆。

釋:麻疹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不止,無汗而氣喘,此由表實毒不得出故也,以黃連杏仁湯發之自愈。若麻已出,猶咳嗽氣喘,此火毒內蒸,肺受煎熬故也,以化痰清火丸清之自愈。

黃連杏仁湯

錄方:黃連(酒炒) 陳皮(去白) 桔仁(去皮尖,炒) 麻黃(去節) 枳殼(炒) 乾葛 生薑(引)

化痰清火丸

錄方:犀角 連翹 丹皮(各一兩) 生地(二兩) 赤芍(六錢) 當歸尾(八錢) 黃連(四錢) 牛蒡(五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淡竹葉湯下。

咽痛

毒火薰蒸氣上騰,咽喉自此痛頻增,甘桔湯通前後用,加減停當效自宏。

釋:麻疹咽痛,本為常候,乃為毒薰蒸而痛也,勿與喉痹同論,妄用針刺,只以甘桔湯為主,按其前後表裡加減用之。

甘桔湯

錄方:甘草(生) 桔梗 牛蒡 燈心(十莖,為引)

水煎服。表實,加防風、荊芥、升麻、元參;裡熱,加黃芩、連翹、元參。

腹痛

麻前腹痛辨宜真,毒壅食滯是其因,毒壅敗毒散甚妙,食滯平胃散如神。

釋:麻前腹痛,有由毒壅者,有由食滯者。毒壅則面赤唇紅,煩渴不寧,以荊防敗毒散治之;食滯則精神倦怠,腹中作膨,以加味平胃散治之。

荊防敗毒散

錄方:荊芥 防風 升麻 生地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桔梗 連翹 牛蒡 元參 黃柏(酒炒) 人參 淡竹葉 甘草 燈心(十莖)

水煎服。

加味平胃散

錄方:蒼朮(炒) 厚朴(姜炒) 陳皮 甘草(生) 防風 升麻 葛根 枳殼(麩炒) 麥芽 山楂(去核)

引用生薑、燈心,水煎服。

汗衄

麻前汗衄無容止,毒從此解症自輕,汗多白虎湯合用,衄甚地黃湯可清。

釋:麻初發熱,有遍身自汗者,有鼻中出血者,俱不可遽止,蓋毒從汗衄而解,其麻易出,其症自輕也。但不可太過,如汗出太多,則恐津液耗散,表虛過甚,致生他症。宜用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清之。血出不止,則恐陰血耗甚,不能生津降火,宜用元參地黃湯涼之。

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 見卷內煩渴門。

元參地黃湯

錄方:元參 生地 丹皮 梔仁(炒) 升麻 白芍 蒲黃 甘草(生) 絲茅根(七莖,為引)

水煎熱服。

吐瀉

麻初吐瀉症非寒,誤用補滯起禍端,乾嘔始用解毒治,竹葉石膏亦可餐,瀉甚傷脾四苓散,實熱芍藥湯始安。

釋:痘初吐瀉,純是熱症,不可作寒論。吐者毒逆上行,攻於胃管,因吐而毒乃解;瀉者毒趨下降,注於大腸,因瀉而毒乃泄。故大吐大瀉,不必驚惶止澀,俟升麻出而吐瀉自寧。倘誤用暖胃,補脾溫滯之藥,恐滯毒於內,反成壞症矣。惟是欲吐不吐,時時張口而作乾嘔,此毒壅於胃而不能出,誠險症也,宜用元參解毒湯治之,而竹葉石膏湯,亦治嘔吐通方。欲泄不泄,裡急後重,此實熱滯於大腸,將成痼痢矣,宜用黃芩芍藥湯治之,而加味四芩散,亦治水瀉要劑。

元參解毒湯

錄方:元參 黃芩 梔仁 桔梗 生地 乾葛 荊芥 甘草 淡竹葉(三十片) 燈心(三十根,為引)

水煎服。或加木通、車前、滑石。

竹葉石膏湯

錄方:淡竹葉 石膏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水煎服。

黃芩芍藥湯

錄方:黃芩 赤芍 升麻 生地 木通 枳殼 當歸尾 黃連 人參 甘草

加酒製大黃以利之。

加味四苓散

錄方:白朮 赤茯苓 豬苓 澤瀉 木通 車前 牛蒡 黃芩

紅腫太甚

麻發於心色喜紅,紅腫太甚毒薰烘,化毒清表方固穩,或用大青湯亦通。

釋:麻喜稠密,稠密不堪,麻喜通紅,或紅腫太甚者,皆毒盛熱熾之故,但已出於外,不留於內,必不至於傷生,須清火解毒,自獲平安,不必過為驚惶也。

化毒清表湯

方歌:化毒清表葛參蒡,天地翹草連桔防,梔芩通薄前知母,渴加麥膏秘大黃。

錄方:元參(一錢) 木通 花粉 地骨皮(各八分,酒洗) 前胡 乾葛 知母 連翹(去心) 桔梗 牛蒡(各七分,炒研) 黃芩(酒炒) 薄荷(各五分) 黃連(酒炒) 梔仁(炒黑) 防風 甘草(各三分,生,去皮) 淡竹葉(一錢) 燈心(五十寸)

水煎服。渴,加麥冬、煅石膏;大便秘,加酒炒大黃。

大青湯

錄方:大青 元參 生地 石膏(煅) 知母 木通 荊芥 地骨皮 甘草(生) 淡竹葉(十二片,為引)

水煎熱服。一方加梔仁、桔梗、人中黃。

淡白紫黑

痘逢赤豔憂毒甚,麻見紅鮮喜毒鬆,白色血虛猶可療,黑斑雖治恐終凶。

釋:痘麻之色,不可同論,痘怕大紅,憂毒盛也;麻發於心,紅者火之正色,故通紅則毒得鬆也。若麻色淡白,則屬血虛,宜以養血化斑湯或養榮湯治之。如麻色黑者,則熱毒熾極,為十死一生之症,須用大青湯或紫草解毒湯,甚則下之,以圖萬一耳。

養血化斑湯

錄方:人參 當歸 生地 紅花 蟬蛻 生薑 大棗(引)

水煎服。

養榮湯

錄方:當歸 川芎 紅花 赤芍 人參 甘草

大青湯 見卷內紅腫太甚門。

紫草解毒湯

錄方:麻黃 紫草 紅花 穿山甲 殭蠶 黃連 蟬蛻 牛蒡子 人中黃

已出覆沒

已出覆沒症其危,或因風寒或元虧,風寒消毒升麻好,元虧參連湯可醫。

釋:麻已出而覆沒者,或因風寒所觸,而毒氣退縮,或元虧毒甚,而麻出覆沒,若不急治,則必內攻而死矣。風寒,宜速用消毒升麻湯乘熱服之;元虧毒盛,宜用參連湯重加分量服之。

消毒升麻湯

錄方:升麻 葛根 荊芥 牛子 赤芍 甘草 生薑(引)

水煎熱服。

參連湯

錄方:人參 黃連(各等分)

水煎服。

連出不收

麻之出沒合陰陽,漸出漸收始無妨,連出不收宜清解,消毒飲與化斑湯。

釋:麻疹出沒,當以六時為準,如子後為陽,午後為陰,陽候出者至陰分而收,陰候出者至陽分而收,此陽生陰成陰生陽成,造化自然之妙,故漸出漸收者,合乎陰陽消長之義,其毒輕而症順也。若一出之後,連綿三四日而不收者,此毒火大盛,邪發未盡,內留餘熱,臟腑薰蒸,所以外疹難收也,宜用消毒飲治之,或用化斑湯,及化毒清表湯,大青湯俱可。

消毒飲

錄方:荊芥 牛子(炒研) 連翹(去心) 石膏(煅) 元參(各二錢) 桔梗 前胡(各一錢) 黃芩(酒炒) 花粉 淮木通 防風(各八分) 甘草(六分)

水煎服。

化斑湯

錄方:元參 知母 石膏 牛子 連翹 地骨皮 升麻 淡竹葉 甘草 糯米

水煎服

化毒清表湯、大青湯 二方俱見卷內紅腫太甚門。

出後煩熱

麻出身猶苦熱燒,毒邪壅甚急難消,清表化毒為主劑,解表須用大連翹。

釋:麻疹欲出,則遍身發熱,既出即身宜清涼,若猶沸沸大熱,煩渴不寧,此毒發未盡,尚留於肺胃之間,宜審其表裡,用化毒清表湯,及大連翹湯治之。

化毒清表湯 見卷內紅腫太甚門。

大連翹湯

錄方:連翹 防風 瞿麥 荊芥 木通 車前子 柴胡 蟬蛻 赤芍 黃芩 滑石 當歸尾 梔仁 紫草茸 燈心(十莖)

水煎熱服。如大便秘,加酒製大黃微利之。

麻後治法

麻後煩熱

麻後留連熱不斷,肌膚消瘦發毛疏,兩柴胡湯先後用,縱有煩熱可漸除。

釋:麻疹收後,身有微熱,此虛熱也,不須施治,待氣血和暢,自然清涼。若熱大甚,日久不減,以柴胡麥冬散清之。如發枯毛堅,肉消骨立,以柴胡四物湯調之。

柴胡麥冬散

錄方:人參 柴胡 沙參 麥冬 元參 龍膽草 甘草(炙) 燈心(一團,為引)

水煎熱服。

柴胡四物湯

錄方:人參 柴胡 黃芩 當歸 川芎 懷生地 白芍 麥冬 知母 地骨皮 淡竹葉 桑葉(三片,為引)

水煎服。

麻後咳嗽

炎炎胃火金遭克,咳嗽連聲痰阻隔,肺中伏火清肺飲,門冬湯並治血熱。

釋:麻疹收後微咳,此肺氣末平,不必調治。若咳轉甚,發則連綿不已,此肺中伏火,宜用清肺飲清之。至氣促聲啞,身時有熱,嗽則出血者,名為頓嗽,此熱乘於肺而然也,宜多服門冬清肺湯,加連翹主之。若咳久不止,面浮目腫,胸高肩聳,血自口鼻中出,擺手搖頭者,則不可治矣。

清肺湯

方歌:麻後咳嗽用清肺,麥冬地骨桑皮里,甘桔黑參花粉芩,柴陳生地通膏治,肺家熱極加丹皮,添上翹牛陳可去。

錄方:麥冬(錢半,去心) 石膏(煅) 生地(各一錢) 元參 花粉(各八分) 桔梗 黃芩(酒炒) 木通(各七分) 柴胡(六分) 桑白皮(蜜炙) 地骨皮(各五分) 陳皮 甘草(各三分,生,去皮) 燈心 淡竹葉(為引)

肺熱極,去陳皮,加連翹(去心)、牛子(炒研)各六分,丹皮五分。

門冬清肺湯

錄方:天門冬 麥門冬 生地 知母 地骨皮 黃芩 前胡 沙參 甘草(炙) 鮮桑葉

麻後氣喘

麻後氣喘奈若何,自有妙劑起沉疴,清金降火湯固穩,清肺飲尤用之多。

釋:麻後氣喘,最是惡症,遲延失治,多致不救,蓋毒火未除,金受其克,清金降火湯、清肺飲皆對症藥也。

清金降火湯

錄方:元參 黃芩(炒) 梔仁(炒) 天門冬 麥冬 杏仁 石膏 紫蘇 桔梗 桑白皮 茯苓 貝母 黃連(炒) 陳皮 瓜蔞仁 當歸 白芍 甘草 生薑(引)

清肺飲 見卷內咳嗽門。

口瘡咽痛

麻後口瘡喉兼痛,毒熱上攻勢最重,調治無逾敗毒散,清胃利咽用之中。

釋:麻後餘毒未清,上凝口舌,則口舌生瘡,上攻咽喉,則咽喉腫痛,治宜清胃解毒,以敗毒散主之。

敗毒散

方歌:疹後口瘡喉作痛,柴參芩柏翹牛用,金銀甘桔粉丹皮,赤芍薄荷生地並,犀角鎊來入藥煎,散稱敗毒膏竹重。

錄方:生地(錢半) 桔梗 連翹(去心) 牛子(炒研) 花粉 元參 金銀花(各八分) 丹皮 柴胡 黃芩(各七分) 薄荷 黃柏(蜜水炒) 赤芍(各五分) 甘草(三分,生,引加) 石膏 淡竹葉(各一錢) 燈心(五錢二)

水煎,再用生犀角磨汁,和藥同服。

牙疳

麻後牙疳症最危,勢如拯溺豈容遲,兩清胃散皆可服,敷搽諸方貴及時。

釋:麻後毒流入胃,致牙齦黑爛,口臭牙癢,常常出血,為走馬牙疳,久而穿頰破腮,唇缺齒落而斃,此最危之症,治之者如救焚拯溺,不容稍緩。初起時,即宜以清胃化毒湯,或噙且服,用文蛤散與雄黃散搽之,又或以清胃敗毒散與服,用救苦散與馬鳴散敷之,亦可有能愈者。

清胃化毒湯

錄方:石膏(三錢) 牛子 連翹 生地 黃芩 甘草 檳榔(各一錢) 使君子肉 紫草 金銀花(各六分)

煎水,時噙與服。

清胃敗毒湯

錄方:殭蠶(五條,炒) 金銀花(一錢) 生地(錢五分) 沙參 茯苓 桑白皮(各一錢) 丹皮 黃柏 連翹(各七分) 甘草(三分)

文蛤散

錄方:雄黃(五錢) 五倍子(二錢) 枯礬 蟬蛻(各一錢)

共為末。先將清茶,或米泔水洗淨,然後以末藥敷之。

雄黃散

錄方:雄黃(三錢) 黃柏(二錢) 蛇床子(一錢)

共為末。先以艾葉煎湯洗淨,後以末藥敷之。有加莧菜燒灰者更妙。

救苦散

錄方:人中白(火煅過,五錢) 寒水石(水飛過,三錢) 黃柏 冰片 白殭蠶(各錢半,炒) 真牛黃(二分)

共為末。先以清茶洗淨,後以末藥搽之。

馬鳴散

錄方:人中白(火煅如鹽,五錢) 馬鳴蛻(即殭蠶,火煅過,二錢五分) 五倍子(二錢) 白明礬(二錢,將礬打成塊,裝入五倍子內,火煅,以礬枯為度,為末)

共為末。以米泔水洗口,然後敷藥。

麻後煩渴

麻後煩渴留餘熱,清解只宜竹石湯,參麥母草從膏葉,滌煩消渴勝清涼。

釋:麻後煩渴,亦屬餘熱,郁於心胃,但不必遽用苦寒猛劑,以傷肺腑,只以竹葉石膏湯飲之,餘熱必解,便勝一服清涼散矣。

竹葉石膏湯

錄方:淡竹葉 石膏(煅) 人參 麥冬(去心) 知母(生) 甘草(生)

水煎服。

麻後發搐

麻後發搐不須驚,只因餘熱上薰心,安神丸子導赤送,一切風藥可勿尋。

釋:麻後發搐,乃餘熱上攻乎心,故有是症,不可指為驚風,而誤用風藥,宜以導赤散,加人參、麥冬,煎湯,送安神丸治之。

導赤散

錄方:生地 木通 甘草(生) 人參 麥冬(去心) 淡竹葉(為引)

水煎送安神丸。

安神丸

錄方:黃連 當歸 麥冬 茯苓 甘草(各五錢,炙) 辰砂(一錢) 梅花片(二分半)

共為細末,以膹豬心血抖和煉蜜為丸。

麻後痢疾

麻疹熱毒留腸胃,未經清解凝成痢,二丸治法分虛實,總以導滯湯為最。

釋:麻出之時,曾作泄瀉,未經清解,以致熱毒留於腸胃,及麻收之後,變為休息痢,或赤或白,裡急後重,此餘熱滯於大腸也,須辨虛實而治之。實熱用三黃丸利之,虛者用香連丸解之,然清熱解毒,導滯行氣,總以清熱導滯湯為最,誠治痢之良方也。

三黃丸

錄方:黃芩(酒蒸) 黃連(酒炒) 大黃(酒製九次,三味等分)

共為細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白水送下。

香連丸

錄方:木香(三兩) 黃連(一兩,外用吳茱萸五兩浸水同炒,去吳茱不用)

共為末,以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米湯送下。

清熱導滯湯

方歌:清熱導滯皆良藥,芩連楂草青陳殼,地榆牛子翹檳紅,秘甚應加須急著。

錄方:當歸 山楂(各一錢,去核) 連翹 牛子(各八分,炒研) 陳皮 白芍(生) 厚朴(姜炒) 黃芩(酒炒) 枳殼(各七分,麩炒) 地榆 黃連(酒炒) 檳榔 桃仁(各五分,去皮炒) 青皮 紅花(各三分)

秘甚者,加酒製大黃八分。淡竹葉一錢、燈心五十寸為引,水煎服。

麻後腹痛

麻後時常腹作痛,身熱食少毒內留,大黃化毒湯下泄,毒退熱除痛即療。

釋:麻後身熱不退,飲食不進,常常腹痛者,此餘毒內留而作痛也,須用大黃化毒湯,令其不泄,則毒退熱除而痛定矣。

大黃化毒湯

錄方:白芍(二錢) 厚朴(錢半) 大黃 枳殼(各一錢) 陳皮(七分) 甘草(三分)

麻後昏亂

神昏志亂如見鬼,陰衰邪毒入心肝,當歸養血湯須用,更有黃連安神丸。

釋:麻後時發壯熱,神昏志亂,如見鬼神者,此陰血衰耗,致毒邪入肝而傳於心故也,治宜安榮養血、定志寧神,須用當歸養血湯與黃連安神丸主之。

當歸養血湯

尋方:當歸 川芎 生地 麥冬 木通 淡竹葉 棗仁 梔仁 甘草 燈心(引)

大便秘,加酒製大黃。

黃連安神丸

錄方:黃連 膽草 石菖蒲 茯神(各二錢) 當歸(一錢) 全蠍(七個,去刺)

共為末,湯浸蒸餅和豬心血為丸。燈心湯下。

麻後元虛

從來麻疹喜清涼,不欲溫補致毒狂,果系氣血兩衰敗,止用調元健脾湯。

釋:麻後雜症,多系餘毒未盡,故有清解之方,絕少溫補之劑。果其面青唇白,精神困倦,的系氣血兩虛,止用調元健脾湯。

調元健脾湯

錄方:人參 黃耆 當歸 茯苓 百合 薏苡仁 白芍 沙參 丹皮 麥冬 甘草

如有泄瀉,白色者,加木香、白朮;黃色者,加黃芩、車前。

麻後內熱不清,夜臥不寧,或生瘡疥。

大真膏

錄方:生地 麥冬(去心) 元參 沙參 黃耆(生) 白朮 薏米(各四兩,生) 知母(炒) 桑皮(各三兩) 茯苓 茯神 棗仁(去殼,炒) 當歸 丹皮 紫菀 橘紅(各二兩)

以上各味,按法炮製,入砂鍋內,用長流水浸,以桑柴文武火煮兩個時辰,去渣澄清,加蜜再熬成膏,盛淨器中。服三五匙,滾白水調服。

麻後餘毒發癰,肢節疼痛。

羌活散

錄方:羌活 穿山甲(各一兩) 大黃 全蠍 白芷(各五錢) 甘草節(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 一葉金(三條,去頭足) 或加皂角刺(一錢)

共為末。酒調服,取汗為度。

附錄:麻發癢,用酒遍身擦之,癢即止。

中惡

麻後虛弱失調理,外雖無病內實虧,偶然中惡多暴死,人參湯或可支持。

釋:麻後元氣虛弱,失於調理,外雖無病,內實空虛,卒然心腹絞痛,汗出如雨,朝發而夕死者,謂之中惡,用人參湯研蘇合香丸救之。感風寒而起者,用升消平胃散加木香治之。

蘇合香丸

錄方:沉香 麝香(研) 訶子(煨去核) 丁香 蓽茇 白朮 青木香 香附(炒,去毛) 檀香 薰陸香 烏犀角 安息香(另為末,用無灰酒熬膏) 硃砂 龍腦

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將藥末研勻,煉蜜和丸。人參湯下。

升消平胃散

錄方:香附(一錢,炒研) 麥芽(八分,炒) 紫蘇 川芎 山楂(各七分) 厚朴(姜炒) 陳皮(去白) 白芷(各六分) 藿香 蒼朮 砂仁(各五分,炒研) 甘草(三分,炙) 加木香(七分) 煨姜(三片)

同煎熱服。

麻後禁忌

麻收禁忌切須防,鹽醋雞魚慎勿嘗,欲莫從心終是福,物多爽口定為殃。

釋:麻後內臟空虛,鹽、醋、雞宜慎,誤食煎炒,則成痢疾。誤食生冷,則成痞塊。食肉太早,則每歲逢出疹之月,多致下痢膿血。誤食雞魚,則終身皮膚粟起,如雞皮之狀,遇時行疹疫,又復重出。誤食鹽醋,致令咳嗽。誤食五辛,則主驚熱。須過四十九日,或百日之後,方無禁忌,欲免後患,須宜節之。

孕婦出麻

孕婦出麻治法殊,安胎清熱費工夫,四物湯固為主劑,倍加芩艾信非迂。

釋:孕婦出麻,以安胎清熱為主,胎不動,則麻亦易出矣。然古人徒知清熱以安胎,不思麻未出而即以清熱為事,則麻難出,而內熱愈深,是欲保胎,反以傷胎也。宜輕揚表托,則麻出而熱自清,繼以滋陰清解,庶於麻於胎,兩無妨礙,不安胎而胎自安矣。

四物湯

錄方:當歸 川芎 生地 白芍 黃芩 艾葉

奶麻子

嬰稚初離胎殼中,遍身斑駁似珠紅,胎中熱毒於今現,莫作時行麻疹攻。

釋:小兒初生,尚未滿月,忽遍身現紅點者,俗呼奶麻子是也,此由胎中受熱,又染時行,故生下即發。然臟腑嬌嫩,不勝湯丸,只少與蔥白湯,使皮竅中微汗潤澤,毒得盡解,即要用藥,宜以溯源解毒湯與乳母食之,乳母亦須食淡茹齋,謹避風寒,禁忌生冷酸鹹之物。

溯源解毒湯

錄方:當歸 生地 川芎 白芍 沙參 黃連 陳皮 人參 木通 連翹 甘草

水煎,乳母服之,不可令兒服。

蓋痘疹

痘瘡方愈麻隨發,蓋痘解毒名義別,餘熱須清無多方,連翹飲加石粉葉。

釋:痘至回水結痂之際,復又身熱,遍身上下通紅,名蓋痘疹,又名解毒疹。曰蓋痘者,痘之上蓋一層疹也;曰解毒者,此疹一出,可以解痘後之毒也。此等症候,蓋因灌漿之時,痘必稠密,極力用藥催漿,過於溫補,熱滯脾肺,故出是疹,治以清解餘熱為主。

大連翹飲

錄方:連翹(一錢,去心) 柴胡 當歸 木通 車前(各八分,炒) 牛子(炒研) 赤芍 防風 荊芥 黃芩(各七分,酒炒) 梔仁(酒炒) 滑石(各五分) 蟬蛻(十二隻,去頭足) 甘草(三分,生,去皮) 生薑(一片)

同煎服,加煅石膏、花粉、淡竹葉各一錢。

痧疹癮疹

痧癮非疹亦名疹,內因火灼外風濕,本非胎毒病常輕,清熱疏風即安輯。

釋:痧、癮二疹,不在正疹之列,亦不由於胎毒而致,乃心火灼於肺經,又外受風濕而成也。小兒居多,大人亦時有之。此皮膚小疾,常見出一次,又出一次,及有連出不已者,無關利害,微用疏風清熱之劑即愈,以荊防敗毒散主之。

荊防敗毒散

錄方:荊芥 防風 枳殼 桔梗 茯苓 川芎 柴胡 前胡 薄荷 羌活 獨活 甘草

生薑(一片)

同煎服。

補論

西河柳

西河柳又名觀音柳,乃透麻疹之聖藥也。冬月用枝梗,春夏用枝葉。若在窮鄉僻壤,醫藥不及,可用數錢煎湯服之,麻即出現。

秀菜

秀菜又名芫荽,亦透麻疹之聖藥也。生取來,連根帶葉搗爛,約三四錢,入磁碗內,用滾白水半鍾,滾白酒半鍾,同入碗內,泡少頃,其味自出,服之疹出更快。若無芫荽苗葉,其子研碎服之,亦可。再加芝麻同研服更妙。窮鄉僻壤,用此可當良醫。

卷十

事神儀節

痘神尊顯,固當敬以盡報事之禮,但貢表陳詞,必執器行唱,便似僧道伎倆,非吾儒氣象矣。新書所載科儀,未免近俗,恐為大方家所笑也。其所書神位,殊屬拉雜,甚覺無謂。又痘神天姥娘娘,乃慈悲觀世音菩薩化身,菩薩持齋戒殺,何用三牲酒醴乎?茲故詳為裁定,而附以迎神祈神送神表文,每當祭告之時,俱備香茶素果,虔誠默叩,焚表化財而已。昌黎公登岳詩曰: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自能通?准此以事痘神,誰曰不可?

起壇條規

建壇須擇淨室,起壇宜選吉期。將寫神位,先要盥手,將鮮色紅紙,排定行式,然後用淨硯香墨新筆,端正楷書,安止停妥。再將紅彩一匹,張掛神位上,神位下書童男童女姓名,然後將香茶素果,供奉神前。率主人行叩首禮畢,焚表化財,虔誠毋忽。

寫神位款式

藥王會上歷代神醫。

天姥娘娘慈仁聖母香位壇下,投契男女童某姓某名痘府散花破厭解厄仙師。

起壇迎神表文

維某年某月某日,弟子某率某,省某府某縣某鄉信士某等,謹以香茶果品之儀,虔誠頂禮,稽首頓首,拜獻於天姥娘娘慈仁聖母之香位前曰:維大造之氤氳,鑄群生而畢肖,獨斯人之靈秀,超庶類而常尊。分陰分陽,柔剛之用既廣;成男成女,乾坤之道日新。稟清寧以誕育,無災害而長生。爾乃坎離交構,火既伏于丹田,因之毛里甫離,毒且伏於內腑。赤子無知,呱呱而泣;成人有覺,皇皇靡寧。天地能覆載之,而不能保之於生後;父母能鞠育之,而不能出之死中,籍非神助,奚自安全,伏惟聖母娘娘,秉好生之德,以保赤為心,敕封於宋,歷數代而共沐恩施,效靈於今,佐熙朝而廣事樂育,洵稱眾人之母,不枉少者之懷。信士某等,一介愚民,叨生中土,幸伉儷之諧,宜其室家,占寢與之夢,從以孫子舐犢情深。雖云寒暑克調,護鴉念切,猶期痘疹無恙。爰懇禱於聖母,用敬迓夫蓮輿,暫離雲山,俯臨蓬篳,觀茲弱女童男,三三五五,祈共登諸仁壽;種之珍花珠果,朗朗疏疏,俾各慶夫平康,豈惟孩稚斂福,抑且合室蒙麻,庶仁恩於以廣播,而報事目是無窮,某等不勝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具表以聞。

祈禱表文

蓋聞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而天未聞即拯其厄?疾痛惻怛,未嘗不呼父母。而父母豈能遽使之安?況痘瘡更甚於勞苦,而孩稚已遘此疾痛。若不仰祈於聖母,又將申禱於何神?恭惟聖母娘娘,好生之德,固已克符於天。保赤之心,亦復何異乎母!屈蓮輿於蓬篳,此處即是功德場。種嘉果於嬰孩。何人不祈平安福!敬獻香茶,上稀寶,鑑憐某等半生鞠育。若子若孫,止此遺雛數個。沐神庥一念慈悲。亦輕亦快。各布珍珠數顆。花圓潤而紅活,具有日新之機;漿濃厚而充盈,佇看痂成之候。凡此休徵,固某等階屬望,於今拜禱,賴聖母之光被,伏願深仁廣播,厚澤宏施,俾赤子安閒而無勞苦。人人各有二天。使痘瘡圓成而無疾痛。在在稱為眾母。某等不勝歡欣鼓舞,激切瞻仰之至,謹具表以聞。

解壇送神表文

蓋聞天造無私,群稱覆載之廣,斯人有憾,常慨生成之偏,在參贊歸之至聖,而調變望諸明神,恭惟聖母。如天好生,德與高厚媲美;代天宣化,功同發育無疆。某等素沐握澤,復迓新禧,幸三尺稚弱之子,胎脫換骨,無殊父母重生,俾一家老少之徒,心定神閒,乃復寢食不廢,叩恩匪淺,仰報何時。方期潔治頻繁,表野人獻芹之意;又懼塵生蓬篳,貽簠簋不飾之羞。愛奉金巵,錢歸仙府。馬前羅拜比,盡是生全兒郎;道旁奔馳,誰非救活子女。補造化而不言功,紀不盡去思之碑,博施濟而不知倦,行且慰將來之望。加惠靡已,瞻依曷窮,某等不勝感恩戴德之至,謹具表以聞。

余自舞勺時從余兄遊,耳提面命,垂十餘年,凡一字之識,一得之解,皆自兄來者也。兄勤於經史,而淡於功名。壬午、乙酉兩赴秋闈,即棄舉子業,而留心軒岐,謂學期濟世,醫可濟人,可無負所學矣。其於醫也,博覽方書,而自加抉擇,故其治病無不應手而愈,有非時俗所能望其項背者。晚尤注意痘疹,謂錢、劉、陳、王,既失之偏,張、朱師仰聶氏,雖得其宗,惜其書皆散漫,而不便記誦。爰是按痘疹先後之期,與調治正變之法,編為歌詩,加以註釋,使人一見了然,誠痘疹之龜鑑也。猶以諸症未備,無暇詳編為恨,囑余增訂,余承命再三,因循未果,而兄已旋逝。覽其遺書,潸然泣下,謹將平日兄所巳訂者而深思之,並所未載者而旁及之,兩閱寒暑,始克成書。轉其原本,雖增十之有七,然不敢以增訂自居,蓋餘生平一字之識,一得之解,皆自兄來。且以未得兄校正,恐幽冥之中,無以愜兄意也,四方君子,有匡余所未逮者,余所深幸也,夫亦兄所厚望也。

時嘉慶十年仲春月朔八日同懷弟冕南循氏敬跋於石峰之慎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