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葉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拒霜葉(《世醫得效方》),芙蓉花葉(《普濟方》)。
【釋名】
芙蓉因花開豔麗似荷而得名,本品乃其葉,故名芙蓉葉。
【基原】
為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葉。
【植物】
木芙蓉 Hibiscus mutabilis L. 又名地芙蓉(《本草圖經》),華木、拒霜、杹皮樹(《綱目》)。原產我國湖南等省,現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陝西、河北、臺灣等地有栽培。
【採集】
夏秋季采葉,陰乾或曬乾,研成粉末貯藏。
【化學成分】
芙蓉葉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芸香苷(rutin)以及黃酮苷、酚類、氨基酸、鞣質、還原糖等。
【藥理】
1.抗炎、抗菌作用 芙蓉葉水煎劑對小鼠巴豆油耳廓水腫、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脹、大鼠棉球肉芽腫組織增生均有抑制作用。芙蓉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2.毒性 芙蓉葉水煎劑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22g/kg;灌胃給藥MLD為100g/kg。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噴淋清水,稍潤,切碎,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辛、微苦,性涼。歸肺、肝經。
1.《本草圖經》:“味辛,平,無毒。”
2.《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足厥陰肝經。”
3.《貴州草藥》:“性涼,味甘。”
4.《四川常用中草藥》:“味微苦。”
【功效主治】
清肺涼血,解毒消腫。主治肺熱咳嗽,目赤腫痛,癰疽惡瘡,丹疹膿皰,水火燙傷,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1.《本草圖經》:“傅貼腫毒。”
2.《綱目》:“清肺涼血,散熱解毒。治一切大小癰疽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
3.《玉楸藥解》:“清風泄熱,涼血消毒。”
4.《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外用接骨,化腐。”
5.《四川常用中草藥》:“明目。”
6.《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涼血止血。主治肺熱咳嗽,月經過多,白帶;外用治癰腫瘡癤,乳腺炎,淋巴結炎,腮腺炎,燒燙傷,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7.《福建藥物志》:“主治帶狀皰疹,膿皰瘡,各種外科炎症,腎盂腎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搗敷。
【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孕婦忌服。”
【附方】
1.治赤眼腫痛 芙蓉葉末,水和,貼太陽穴。(《飛鴻集》清涼膏)
2.治小兒鎖喉 芙蓉葉搗汁,和雞蛋煎成小塊,貼囪門及肚臍。(《嶺南采藥錄》)
3.治肺癰 木芙蓉葉15g(或根60g)。煎水,加蜂蜜適量調服。(《安徽中草藥》)
4.治陽瘡紅焮,收根束毒 芙蓉葉(秋采)六錢,榆面二兩,生大黃五錢,皮硝一兩。研細,蔥汁、童便調敷留頂,不特收束根腳,初起敷之可消。(《瘍醫大全》芙蓉膏)
5.治癰疽腫毒 重陽前取芙蓉葉(研末)、端午前取蒼耳(燒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調塗四周,其毒自不走散。(《古今醫統》鐵井欄)
6.治纏身蛇丹(帶狀皰疹) 木芙蓉鮮葉陰乾研末,調米漿塗抹患處。(《福建中草藥》)
7.治腮頷腫痛,或破成瘡 芙蓉葉不拘多少。上藥搗爛敷患處,以帛系定,日一換。(《聖濟總錄》芙蓉敷方)
8.治淋巴結結核 芙蓉葉30g,澤蘭葉30,黃芩30g,大黃30g,黃連30g,黃柏30g。上為細末,香油調,敷患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芙蓉軟膏)
9.治小兒驚風肚痛及急驚風 取木芙蓉嫩葉,搗爛,和入雞蛋,煎熟作餅,貼兒臍上,冷則隨換。(《嶺南采藥錄》)
10.治偏墜作痛 芙蓉葉、黃柏各二錢,為末。以木鱉子仁一個,磨醋調塗陰囊。(《簡便單方》)
11.治毒蛇咬傷 木芙蓉鮮葉、花適量,洗淨,加食鹽少許,搗敷傷口周圍腫脹處,每天換2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12.治跌打扭傷 木芙蓉鮮葉、花適量,搗爛外敷;或曬乾研粉,酒、醋或茶汁調搽。(同上)
【臨床報導】
1.治療流感 木芙蓉葉10份,厚樸1份,加水浸過藥面,煮60分鐘過濾,再加水煮30分鐘過濾,兩次藥液合併,濃縮至每500ml,含木芙蓉葉90g,厚樸9g,裝瓶密封,高溫消毒備用。成人每日4次,每次50ml,兒童酌減,連服10次為1療程。治療122例,顯效(用藥48小時內體溫降至正常,主要症狀明顯改善)102例;進步(藥後48小時體溫下降,主要症狀有所改善)11例;無效(用藥72小時後,體溫無下降)9例,總有效率為92.6%[1]。
2.治療燙傷 木芙蓉葉500g(鮮葉加倍),加凡士林1000g,文火煎熬至葉枯焦,過濾去渣,攤於消毒敷料上,或製成芙蓉葉膏紗布外敷,每日換藥1次。治療133例,燙傷面積最小者為l%,最大為30%,多數為Ⅰ~Ⅱ度,除少數患者由於感染等原因配合其他中草藥及抗生素治療外,均單用外敷。治療時間最短3日,最長68日。芙蓉膏對燙傷具有收斂作用,能促使創面滲出液吸收,分泌物減少;用藥後局部涼爽舒適,能迅速止痛,創面癒合很少瘢痕,無副反應[2]。
【文獻綜錄】
1.《綱目》:“木芙蓉花並葉,氣平而不寒不熱,味微辛而性滑涎粘,其治癰腫之功,殊有神效。近時瘍醫秘其名為清涼膏、清露散、鐵箍散,皆此物也。其方治一切癰疽發背,乳癰惡瘡,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並用芙蓉葉,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幹研末,以蜜調塗於腫處四圍,中間留頭,幹則頻換。初起者,即覺清涼,痛止腫消;已成者,即膿聚毒出;已穿者,即膿出易斂。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2.《玉楸藥解》:“木芙蓉,清利消散,善敗腫毒,一切瘡瘍,大有捷效,塗飲俱善。”
【參考文獻】
[1]浙江省中醫院內科.浙江中醫藥,1979,(1):14
[2]武漢新醫藥,197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