茺蔚子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益母子(《本草經解》)。

釋名

益母草又名茺蔚,本品乃其種子,故名茺蔚子。

基原

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細葉益母草的成熟果實。

植物

1.益母草 Leonurus japonicus Houtt. 見“益母草”條。

2.細葉益母草 Leonurus sibiricus L. 見“益母草”條。

採集

夏、秋季在全株花謝、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葉片、雜質。

化學成分

果實含益母草寧堿(leonurinine),水蘇堿(stachydrine)及脂肪油,油中主成分為油酸(oleic acid)及亞麻酸(linolenic acid),另含維生素A樣物質。

藥理

1.降壓作用 茺蔚子水浸出液或醇水浸出液對麻醉動物靜脈注射有輕微降壓作用。

2.毒性 人一次口服茺蔚子30g以上,可於4~6小時後出現中毒反應,症狀為全身無力,下肢不能活動,周身酸麻疼痛,重者可出現多汗而呈虛脫狀態。

炮製

1.茺蔚子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2.炒茺蔚子 取淨茺蔚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鼓起有爆裂聲時,取出放涼。《綱目》:“微炒香,亦或蒸熟,烈日曝燥,舂簸去殼,取仁用。”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甘、辛,性微寒。有小毒。歸肝、腎經。質潤性和,可升可降。

1.《本經》:“味辛,微溫。”

2.《別錄》:“甘,微寒,無毒。”

3.《品匯精要》:“氣之薄者,陽也。”

4.《綱目》:“味甘、微辛,氣溫。陰中之陽,手足厥陰經藥也。”

5.《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

功效主治

涼肝益精明目,活血調經利水。主治肝熱頭痛、頭暈,目赤腫痛或生翳障,心中煩熱不安,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瘀滯腹痛,水腫,小便不利。

1.《本經》:“主明目,益精,除水氣,久服輕身。”

2.《別錄》:“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

3.《日華子》:“治產後血脹。”

4.《開寶本草》:“作煎及搗絞取汁服之,下死胎。”

5.《日用本草》:“舂仁,生食補中益氣,通血脈,填精髓,止渴,潤肺。”

6.《醫學入門·本草》:“善行瘀血,養新血。治血逆心煩,益心力,逐水氣浮腫,去風熱瘡毒。治折傷內損有瘀,天陰則痛。”

7.《綱目》:“治風解熱,順氣活血,養肝益心,安魂定魄,調女人經脈,崩中帶下,產後胎前諸疾。久服令人有子。”

8.《得配本草》:“制三黃、砒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瞳孔散大及因虛血崩者禁服。

1.《經效產寶》:“忌鐵器。”

2.《本草從新》:“雖曰行中有補,終是滑利之品,非血滯、血熱者勿與。”

3.《本草用法研究》:“血崩者禁用。患內障者、水腫不由於靜脈鬱血而由於虛弱性者、腹瀉者,均忌用。”

應用配伍

涼肝益精明目 本品甘辛微寒,上行頭目,具有涼肝益精明目之功,故常用於下部精虧,肝熱逆上,頭痛心煩,目赤翳障等證。凡頭痛頭暈,心煩不安者,可與菊花、黃芩、夏枯草、牛膝等配伍,以平肝降逆泄熱。凡目赤腫痛者,可與黃芩、青葙子、決明子等相合,以清肝明目;若肝虛有熱,視力減弱,目生翳膜者,可與枸杞子、生地、青葙子等同用,以益精清熱退翳,如《審視瑤函》茺蔚子丸。

活血調經利水 本品味辛芳鬱,善走肝經血分,功能活血調經,故常用於婦女經產瘀血諸證。凡血瘀氣滯,月經不調,少腹作痛者,可與當歸、川芎、香附等配伍,以活血行氣調經。凡血滯經閉,或產後惡露不行,瘀滯少腹疼痛者,可與當歸、蒲黃、五靈脂等同用,以活血祛瘀止痛。另外,本品滑利下行,又有利水消腫之功,故可用於水腫,小便不利者,多與茯苓、澤瀉、山茱萸並施,以益腎利尿消腫。

附方

1.治頭昏暈,目赤腫痛 茺蔚子10g,菊花10g,白蒺藜10g,川牛膝1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

2.治高血壓 茺蔚子、黃芩各9g,夏枯草、生杜仲、桑寄生各15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3.治經行腹痛 茺蔚子30g,煨老生薑30g,紅糖60g。煎取三碗,分三次熱服。每月行經時服之。(《蒲輔周醫療經驗》)

4.治子宮脫垂 茺蔚子15g,枳殼12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5.治乳癰惡痛 用茺蔚子搗敷及取汁服。(《普濟方》)

臨床報導

治療高血壓病 茺蔚子、桑枝、桑葉各等分,製成洗劑(生藥75g)、糖漿(每30ml含生藥5g)、注射液(每2ml含生藥0.9g)三種劑型。用法:每晚臨睡前雙腳浸泡於40~50℃洗劑中30~40分鐘;糖漿劑每日服3次,每次30~40ml,7日為1療程;注射液肌內注射,每日2次,每次2ml,7日為1療程。共治214例,其中一期高血壓134例,二期高血壓52例,三期高血壓28例。結果:一期顯效132例,有效2例;二期顯效31例,有效17例,無效4例;三期顯效18例,有效4例,無效6例。有效率分別為100%、92.3%、78.6%,總有效率為95.3%。表明該療法對一期高血壓療效較好,二期和三期次之[1]。

文獻綜錄

1.朱丹溪:“茺蔚子,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功,故名益母。凡胎前產後所恃者,血氣也。(使)胎前無滯,產後無虛,以其行中有補也。”(引自《綱目》)

2.《綱目》:“茺蔚子,治婦女經脈不調,胎產,一切血氣諸病,妙品也。而醫方鮮知用,時珍常以之同四物、香附諸藥治人,獲效甚多。蓋包絡生血,肝藏血,此物能活血補陰,故能明目、益精、調經,治女人諸病也。東垣李氏言瞳子散大者禁用茺蔚子,為其辛溫主散,能助火也。當歸雖辛溫,而兼苦甘,能和血,故不禁之。愚謂目得血而能視,茺蔚行血甚捷,瞳子散大,血不足也,故禁之,非助火也。血滯病目則宜之,故曰明目。”

3.《本草經疏》:“茺蔚子,為婦人胎產調經之要藥。此藥補而能行,辛散而兼潤者也。目者肝之竅也,益肝行血,故明目益精。其氣純陽,辛走而不守,故除水氣。肝臟有火則血逆,肝涼則降而順矣;大熱頭疼心煩,皆血虛而熱之候也,清肝散熱和血,則頭疼心煩俱解。”

4.《本草經解》:“肝為藏血之髒,脾為統血之髒,(茺蔚子)辛甘益血,目得血則能視,所以明目。脾者陰氣之原也,肺者津液之原也,甘辛能潤,所以益精。脾者為胃行津液者也,肺者相傅之官,通調水道者也,辛甘益脾肺,則津液行而中道通,所以除水氣。久服益肝脾肺,肺主周身之氣,脾主周身之血,肝為生生之髒,以生氣血,氣血生,生長旺,自然身輕矣。”(《引自《中國藥學大辭典》)

5.《本草經讀》:“《本經》茺蔚子主治,無一字言及婦人經產之病。其雲微溫者,得春木之氣也。味辛者,得秋金之味也。木有制則其性和,性和則有輕身之效,《經》所謂風能生物是也。其雲明目者,以肝開竅於目也。其雲益精者,以精生於飲食之精華,先散於肝,而後藏之於腎也。”

6.《本草正義》:“茺蔚,古人止用其子。《本經》之明目益精,則溫和養血,而又沉重直達下焦,故為補益腎陰之用。除水氣者,辛溫下降,故能通絡而逐水。”“《別錄》加以微寒,則亦溫亦寒,大是不妥,蓋當時以治熱證,因而羼入此說。療血逆者,溫和行血,又子能重墜下降,故能平逆。惟主大熱頭痛心煩,則與溫養之性不符,疑有傳訛,存而不論可也。”

7.《本草用法研究》:“《本經》首言能明目,雖雲行中有補,止可用於肝血瘀滯及血滯瞳神之證,若無瘀滯而欲其補益,則未必耳。”

備考

按:茺蔚子本為益母草的果實,二者功用同中有異。《本草正義》雲:“其子其莖,皆具溫通之性,但子則沉重下降,守而不走,故能補腎益精明目;莖葉則扶疏旁達,走而不守,故能活血流氣,通調經絡。凡草木之枝葉花實,性質各有不同,皆即此義。若白花、紅花之異,則一類二種,形式臭味,皆無二致,其用亦同,或謂紅者主血分,白者主氣分,則皮相之見也。”

參考文獻

[1]楊天開,等.遼寧中級醫刊,1979,(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