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藤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血藤(《本草圖經》),過山龍(《綱目》),大血藤、千年健、血竭、見血飛(《簡易草藥》),血通(《血症論》),大活血(《植物名實圖考》),血木通(《中藥志》)。

釋名

本品外皮剝落處呈暗紅色,斷面紅棕色,若鮮者砍之有紅色汁液流出,故有紅藤、血藤等名。

基原

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藤莖。

植物

大血藤 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Rehd. et Wils.[Holboellia cuneata Oliv.]分佈於中南、西南及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採集

8~9月採收,除去枝葉、洗淨,切成長約30~60cm的長段,或切片,曬乾。栽培品於4~5年後採收。

化學成分

藤莖含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β-穀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苷(daucosterol),毛柳苷(salidroside),硬脂酸(stearic acid),右旋丁香樹脂酚二葡萄糖苷(syringaresinol bisglucoside),右旋二氫愈創木脂酸(dihydroguaiaretic acid),大黃酚(chrysophanol),香草酸(vanill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及紅藤多糖等。

藥理

1.抗菌作用 紅藤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甲型鏈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卡他球菌等均有顯著抗菌作用。

2.對心肌梗塞的作用 紅藤水溶性提取物對動物實驗性心肌梗塞有縮小梗塞範圍、改善心肌乳酸代謝紊亂、降低心電圖S-T段的作用。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稍浸,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苦,性平。歸大腸、肝經。

1.《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性涼,味苦,無毒。入肝、大腸二經。”

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性平,味酸、澀。”

3.《陝西中草藥》:“味苦,性平。”

4.南藥《中草藥學》:“辛,溫。”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祛風除濕,殺蟲。主治腸癰,乳癰,痢疾,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跌打損傷,風濕痹痛,關節拘攣,蟲積腹痛。

1.《簡易草藥》:“治筋骨疼痛,追風,健腰膝,壯陽事。”

2.《草木便方》:“大血藤溫入血分,瘳撲損傷積血病,破瘀生新止痰血,膨脹鼻衄金瘡鬁。”

3.《草藥新纂》:“作收斂藥。治婦人月經過多及痛經,療血痢,腸癰。”

4.《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能行血破滯,調氣行瘀。治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等症。”

5.《閩東本草》:“治心腹絞痛,赤白痢疾,經閉。”

6.《湖南藥物志》:“通經補血,強筋壯骨,驅蟲。”“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血暈,血淋,瘡癤,闌尾炎,血絲蟲病。”

7.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肢節酸痛,麻木拘攣,水腫,血虛頭昏。”

8.《陝西中草藥》:“抗菌消炎,消腫散結,理氣活血,祛風,殺蟲。主治闌尾炎,跌打損傷,風濕疼痛,月經不調,崩漏,小兒疳積,蛔蟲,蟯蟲症。”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酒煮、浸酒飲。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閩東本草》:“孕婦不宜多服。”

應用配伍

清熱解毒 本品善解大腸熱毒,又有活血止痛之功,故為治腸癰腹痛之要藥,凡腸癰腹痛者,每與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乳香、沒藥等配伍,以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如《臨床經驗彙編》紅藤煎。若有膿腫者,可加桃仁、赤芍以活血消癰。

活血止痛 本品能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故可用治瘀血諸痛。如治經閉痛經,可與益母草、香附等同用,以活血行氣調經。治跌打傷痛,則可與骨碎補配伍,以加強活血止痛之功。

祛風除濕 本品藤蔓曲伸,具有祛風除濕、活血舒筋、通絡止痛之功,故常用於風濕痹痛、關節拘攣等證。可與牛膝、威靈仙、五加皮、透骨草等配伍,以祛風濕,強腰膝,止疼痛。

殺蟲 本品能殺腸道諸蟲,為消小兒蟲積之佳品。凡小兒蟲積腹痛者,可與黃連、使君子、檳榔等同用,以殺蟲消疳。

附方

1.治腸癰膿未成,或膿已成而未潰破者 紅藤、紫花地丁各30g,乳香、沒藥、大黃、連翹、延胡索各9g,牡丹皮6g,金銀花12g,生甘草3g。水煎服。(《臨床經驗彙編》紅藤煎)

2.治腸癰,生於小肚角,微腫而小腹隱痛不止者 紅藤一兩許,以好酒二碗,煎一碗,午前一服,醉,臥之。午後用紫花地丁一兩許,亦如前煎服,服後痛必漸止為效。然後以當歸五錢,蟬退、僵蠶各二錢,天龍、大黃各一錢,石䗶蚆五錢,老蜘蛛二個(捉放新瓦上,以酒鐘蓋定,外用火煆幹存性),共為末。每空心用酒調送一錢許,日逐漸服,自消。(《景嶽全書》腸癰秘方)

3.治腸胃炎腹痛 大血藤9~15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灼傷 大血藤、金櫻子根各500g,以水煎成500ml。對已經發生感染的創面可進行濕敷,能夠促使創面清潔,加速癒合。[《新醫藥資料》1971,(11):2]

5.治痛經 紅藤、益母草、龍芽草各9~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6.治跌打損傷 大血藤、骨碎補各適量。共搗爛,敷傷處。(《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7.治血崩 紅藤、仙鶴草、茅根各15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8.治風濕腰腿痛 紅藤、牛膝各9g,青皮、長春七、朱砂七各6g。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9.治風濕性關節炎 ①紅藤30g,五加皮、威靈仙藤葉各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②大血藤、透骨草、香樟根各30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劑。[《新醫藥資料》1971,(11):2]

10.治小兒疳積,蛔蟲或蟯蟲症 紅藤15g,或配紅石耳15g。共研細末,拌紅白糖食。(《陝西中草藥》)

11.治鉤蟲病 大血藤、鉤藤、喇叭花、風叉蕨各9g。水煎服。(《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臨床報導

1.治療急性闌尾炎 複方紅藤片(每片含紅藤5g,蒲公英0.25g,生大黃1.5g,川樸0.008g),每日服3次,每次4片(大便次數增多者可減半)。先後治療急性單純性、早期化膿性闌尾炎1213例。其中首批觀察354例,有效率達98%;其後觀察859例,有效率達90%[1]。

2.治療早期急性乳腺炎 大血藤60g(病重者用90g),水煎分2次口服。治療早期急性乳腺炎24例,共治癒21例,好轉2例,無效1例。本組有9例先曾用抗生素治療,因療效不顯轉服中藥,其餘病例未用過其他藥物治療[2]。

3.治療瘤型麻風結節反應 紅藤500g,研粉,製成丸劑。日服2次,每次9g,或用紅藤根500g,切片,以白酒5000ml浸泡10~20日,每次服10~20ml,每日3次。分別治療瘤型麻風結節反應18例和38例,服藥後症狀均減輕而漸消失[3]。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雜誌,1972,(1):34

[2]楊中學.中醫雜誌,1984,25(8):587

[3]湖南.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1970: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