蓽澄茄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毗陵茄子(《開寶本草》),畢茄(《本草求真》)。

釋名

蓽澄茄為外來語之音譯。《開寶本草》雲:“蓽澄茄,生佛誓國,似梧桐子及蔓荊子,微大,亦名毗陵茄子。”

基原

為胡椒科植物蓽澄茄的近成熟果實。

植物

蓽澄茄 Piper cubeba L. 分佈於印尼、馬來半島、印度、西印度群島等地。我國廣東、海南、廣西等地有引種栽培。

採集

在果實充分成長而未成熟仍呈青色時採收,連果枝摘下,曬乾。乾燥後,摘下果實。

化學成分

果實含揮發油和多種木脂體類成分:蓽澄茄脂素(cubebin),蓽澄茄酸(cubebic acid),蓽澄茄內酯(cubebinolide),蓽澄茄腦(cubeben camphor),蓽澄茄烯(cadinene),雙環倍半水芹烯(bicyclosesquiphellandrene),1-表雙環倍半水芹烯(1-epibicyclosesquiphellandrene),左旋扁柏內酯(hinokinin),左旋克氏胡椒脂素(clusin),左旋二氫蓽澄茄脂素(dihydrocubebin),左旋蓽澄茄脂素靈(cubebinin),左旋蓽澄茄脂酮(cubebinone),左旋亞太因(yatein),左旋異亞太因(isoyatein),左旋歐側柏內酯三甲醚(di-O-methylthujaplicatin methylether),左旋蓽澄茄脂素靈內酯(cubebininolide),柳葉玉蘭脂素(magnosalin),高雄細辛脂素(heterotropan),5”-甲氧基扁柏內酯(5”-methoxyhinokinin),二氫蓽澄茄脂素-4-乙酸酯(hemiariensin),胡椒環己烯醇(piperenol)A、B,長穗巴豆環氧素(crotepoxide)及錫蘭紫玉盤環己烯醇(zeylenol)等。

藥理

蓽澄茄對日本血吸蟲有抑制作用。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的果柄,洗淨,曬乾。用時搗碎。《雷公炮炙論》:“凡使,采得後,去柄及皺皮子,用酒浸蒸,從巳至酉出,細杵任用。”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藥性

味辛,性溫。歸胃、脾、腎、膀胱經。芳烈竄散,可升可降。

1.《海藥本草》:“味辛、苦,微溫,無毒。”

2.《品匯精要》:“味辛,性溫散。氣之厚者也,臭香。”

3.《要藥分劑》:“入脾、胃、腎、膀胱四經。”

4.《本草撮要》:“味辛,大熱,有毒。”

5.《藥物圖考》:“有小毒,味微辛。”

功效主治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暖腎瀉濁。主治胃寒嘔吐呃逆,脘腹冷痛脹滿,腸鳴瀉痢,寒疝腹痛,寒濕小便淋濁。

1.《海藥本草》:“主心腹卒痛,霍亂吐瀉,痰癖冷氣。”

2.《日華子》:“治一切氣,並霍亂瀉肚腹痛,腎氣膀胱冷。”

3.《開寶本草》:“主下氣消食,皮膚風,心腹間氣脹,令人能食,能染發及香身。”

4.《綱目》:“暖脾胃,止嘔吐噦逆。”

5.《要藥分劑》:“散寒解結兼通。”

6.《應用本草分類輯要》:“利小便,治白濁。”

7.《本草用法研究》:“溫中散逆,下氣豁痰。”

8.《現代實用中藥》:“用於痢疾及血吸蟲病之下痢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擦牙或搐鼻。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及實熱火盛者禁服。

1.《本經逢原》:“陰虛血分有熱,發熱咳嗽禁用。”

2.《本草撮要》:“多食損肺發瘡。”

應用配伍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本品辛溫芳烈,功擅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消食健胃,故常用於脾胃寒滯及夾食夾濕諸證。凡胃寒嘔吐呃逆者,可與高良薑、半夏、吳茱萸等配伍,以溫中降逆止嘔,如《聖濟總錄》蓽澄茄湯。凡脘腹脹滿冷痛者,可與高良薑、青皮、木香等同用,以溫中行氣止痛,如《宣明論方》蓽澄茄丸。凡寒濕腸鳴泄瀉者,可與砂仁、煨木香、炒薏仁等相配,以散寒行氣止瀉。若兼食積氣脹者,可與炒麥芽、炒神曲、炒檳榔等相合,以消食健脾除脹。

暖腎瀉濁 本品辛溫氣雄,可升可降,功能暖腎瀉濁,散膀胱冷氣,故常用於下焦寒濕之證。凡寒疝腹痛者,可與吳茱萸、香附、元胡等配伍,以增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凡小便頻數或混濁者,可與烏藥、芡實、益智仁、雞內金等同用,以增散寒固脬之力。

1.《得配本草》:“得豆蔻仁,治噎食;配荊芥、薄荷,治鼻塞;佐良薑,治寒呃。”

2.《本草撮要》:“得蓽茇為末擦牙,治齒浮熱痛。”

附方

1.治傷寒嘔噦,日夜不止 蓽澄茄、高良薑各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十餘沸,入醋少許,攪勻去滓,熱服,不拘時。(《聖濟總錄》蓽澄茄湯)

2.治反胃吐食,吐出黑汁,治不愈者 用蓽澄茄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三四十丸,日一服。愈後服平胃散三百帖。(《綱目》引《永類鈐方》)

3.治脾胃虛弱,胸膈不快,不進飲食 蓽澄茄不拘多少。為細末,薑汁打神曲末煮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後淡薑湯下。(《濟生方》蓽澄茄丸)

4.治噎食不納 蓽澄茄、白豆蔻等分。為末,幹舐之。(《綱目》引《壽域神方》)

5.治腎臟冷氣,卒攻臍腹疼痛不可忍 銅綠三分(研了),蓽澄茄半兩,木香三分。上為末,以醋煮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候。(《聖惠方》蓽澄茄丸)

6.治鼻塞不通 蓽澄茄半兩,薄荷葉三錢,荊芥穗一錢。為末,煉蜜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噙化咽津。(《衛生易簡方》)

7.治蜈蚣咬傷 蓽澄茄嚼敷即愈。(《本草撮要》)

臨床報導

治療阿米巴痢疾 蓽澄茄連皮研細,裝入膠囊中,每次1g,隔2小時1次,每日4次,視病情輕重連服3~5日。如服後有胃腸道刺激反應,可加入等量碳酸鎂。共治60例,其中42例療後復查大便,結果38例未再發現阿米巴原蟲,症狀消失;4例無效。其餘18例未復查大便,療後16例症狀消失,2例無效。總治癒率90%[1]。

文獻綜錄

1.《本草述》:“愚按蓽澄茄類言與胡椒同其主治,然其溫脾胃同,而療腎氣膀胱冷氣者少類於蜀椒;下氣同,而治陰逆、下氣寒者少類於吳萸。投劑者亦宜知所用之。又按此味在《日華子》言其治腎氣膀胱冷;而嚴用和《濟生方》治脾胃虛弱,胸膈不快,不進飲食。是則益脾胃、令人能食者,其本在於能暖腎與膀胱之氣也。雖然暖腎氣之味,固上行而益中土,並及中土陽虛之病矣。然何以多治逆上諸症,而氣能下也?故溫補而下氣為此味兼長。”“

2.《玉楸藥解》:“澄茄溫燥之性,甚宜脾胃寒濕,下氣降濁,進食消穀,治霍亂吐瀉、反胃噎膈之病。”

3.張秉成《本草便讀》:“蓽澄茄,形如胡椒,味苦辛溫,不如胡椒之熱。但和脾胃、溫中散逆、下氣豁痰,又能治腎與膀胱冷氣,亦凡子皆降之意。”

備考

按: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市售蓽澄茄,乃為樟科植物山雞椒 Litsea cubeba (Lour.) Pers.或其同屬植物等的果實,與本品有別,《中華本草》將其稱為“澄茄子”,而以本品為蓽澄茄正品,今從之。

參考文獻

[1]李守成.中華寄生蟲病傳染病雜誌,1958,1(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