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的版本间的差异
(→實用中藥辭典) |
|||
第97行: | 第97行: | ||
【'''應用配伍'''】 | 【'''應用配伍'''】 | ||
− | 健脾和中 本品甘淡性平,質清氣和,能健脾益胃,化濕祛濁,補脾而不膩,祛濕而不燥,為健脾祛濕之良藥,故常用於脾虛濕困所致食少便溏,體倦乏力及婦女帶下等證。凡脾虛有濕,體倦乏力,食少便溏者,多與人參、茯苓、白朮等配伍,如《局方》參苓白朮散;若兼中氣虛寒,或嘔或泄者,可與幹薑、人參同用,如《景嶽全書》養中煎;若胃陰不足,食少口渴者,《臨證指南醫案》常與麥冬、石斛等相配。凡婦女脾虛,濕濁下注,白帶過多者,宜與薏苡仁、茯苓、車前子等並用,以健脾除濕止帶。 | + | '''健脾和中''' 本品甘淡性平,質清氣和,能健脾益胃,化濕祛濁,補脾而不膩,祛濕而不燥,為健脾祛濕之良藥,故常用於脾虛濕困所致食少便溏,體倦乏力及婦女帶下等證。凡脾虛有濕,體倦乏力,食少便溏者,多與人參、茯苓、白朮等配伍,如《局方》參苓白朮散;若兼中氣虛寒,或嘔或泄者,可與幹薑、人參同用,如《景嶽全書》養中煎;若胃陰不足,食少口渴者,《臨證指南醫案》常與麥冬、石斛等相配。凡婦女脾虛,濕濁下注,白帶過多者,宜與薏苡仁、茯苓、車前子等並用,以健脾除濕止帶。 |
− | 消暑化濕 本品甘淡氣和,能醒脾和胃,化濁升清,為祛暑化濕之要品,故常用於暑濕吐瀉,煩渴胸悶等證。凡內傷暑濕,脾胃不和,噁心嘔吐、腹痛泄瀉者,可單用本品水煎服,亦可與香薷、厚樸伍用,以祛暑化濕,如《局方》香薷散;若中暑濕盛,嘔惡泄瀉者,可再加藿香、制半夏、茯苓等品,以增祛暑化濕泄濁之力,如《局方》六和湯;若暑熱傷津口渴,或心脾積熱之消渴者,需與天花粉同用,以增生津止渴之效,如《仁存堂經驗方》金豆丸。又傷暑煩渴,吐瀉霍亂者,則可與葛根、草果、烏梅等並施,如《杏苑生春》縮脾散。 | + | '''消暑化濕''' 本品甘淡氣和,能醒脾和胃,化濁升清,為祛暑化濕之要品,故常用於暑濕吐瀉,煩渴胸悶等證。凡內傷暑濕,脾胃不和,噁心嘔吐、腹痛泄瀉者,可單用本品水煎服,亦可與香薷、厚樸伍用,以祛暑化濕,如《局方》香薷散;若中暑濕盛,嘔惡泄瀉者,可再加藿香、制半夏、茯苓等品,以增祛暑化濕泄濁之力,如《局方》六和湯;若暑熱傷津口渴,或心脾積熱之消渴者,需與天花粉同用,以增生津止渴之效,如《仁存堂經驗方》金豆丸。又傷暑煩渴,吐瀉霍亂者,則可與葛根、草果、烏梅等並施,如《杏苑生春》縮脾散。 |
− | 安胎 本品質清氣和,功善健脾和中,故有安胎之功,凡妊娠髒寒嘔吐,胎氣不安者,可與人參、白朮、陳皮、幹薑等配伍,以益氣溫中安胎,如《景嶽全書》溫胃飲;若因毒藥傷胎,敗血沖心,悶亂喘汗者,可生用本品為末調服,如《葉氏女科證治》扁豆散。 | + | '''安胎''' 本品質清氣和,功善健脾和中,故有安胎之功,凡妊娠髒寒嘔吐,胎氣不安者,可與人參、白朮、陳皮、幹薑等配伍,以益氣溫中安胎,如《景嶽全書》溫胃飲;若因毒藥傷胎,敗血沖心,悶亂喘汗者,可生用本品為末調服,如《葉氏女科證治》扁豆散。 |
− | 解毒 本品緩和之性又具解毒之力,凡食物、魚蟹、河豚及乙醇、砒霜等中毒,症見吐瀉腹痛者,均可生用絞汁飲或研末調服,亦可與甘草、青黛等解毒藥物配用。 | + | '''解毒''' 本品緩和之性又具解毒之力,凡食物、魚蟹、河豚及乙醇、砒霜等中毒,症見吐瀉腹痛者,均可生用絞汁飲或研末調服,亦可與甘草、青黛等解毒藥物配用。 |
1.《本草蒙筌》:“加十味香薷飲內,治暑殊功;佐參苓白朮散中,止瀉立效。” | 1.《本草蒙筌》:“加十味香薷飲內,治暑殊功;佐參苓白朮散中,止瀉立效。” |
2020年12月7日 (一) 05:43的最新版本
白扁豆為豆科植物扁豆的乾燥成熟種子。主產於湖南、安徽、河南、江蘇、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怕寒霜。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功效健脾化濕、和中消暑。臨床用名有白扁豆、炒扁豆。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藊豆(《別錄》),白藊豆(《本草折衷》),南扁豆(《滇南本草》),沿籬豆、蛾眉豆(《綱目》),羊眼豆(《藥品化義》),涼衍豆(《本草乘雅半偈》),白藊豆子(《要藥分劑》),藤豆(《中國藥用植物圖鑒》),火鐮扁豆、眉豆(《中藥志》)。
【釋名】
此豆色白形扁,故名白扁豆。《綱目》雲:“藊本作扁,莢形扁也。沿籬蔓延也。蛾眉,象豆脊白路之形也。”
【基原】
為豆科植物扁豆的白色成熟種子。
【植物】
扁豆 Dolichos lablab L.主要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等地。
【採集】
秋季種子成熟時,摘取莢果,剝出種子,曬乾,除去雜質。
【化學成分】
種子含油0.62%,內有亞油酸(linoleic aicd),反油酸(elaid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山萮酸(behenic acid)。又含葫蘆巴堿(trigonelline),維生素(vitamin)B1、C,胡蘿蔔素(carotene),蔗糖(sucrose),葡萄糖(glucose),水蘇糖(stachyose),麥芽糖(maltose),棉子糖(raffinose),L-2-呱啶酸(L-2-pipecolic acid)和有毒的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另含甾體等。
【藥理】
1.抗病原微生物及免疫作用 白扁豆煎劑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其水提取物對哥倫比亞SK病毒有抑制作用。白扁豆冷鹽浸液可促進活性E玫瑰花結的形成。
2.毒性 白扁豆所含的紅細胞凝集素A不溶於水,為有毒成分,混於食物中飼喂大鼠,可抑制其生長,甚至引起肝臟壞死,加熱可使毒性明顯降低。
【炮製】
1.白扁豆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醫宗粹言》:“搗碎。”
2.炒白扁豆 取淨白扁豆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有香氣逸出,取出放涼。用時搗碎。《博濟方》:“慢火炒。”炒白扁豆偏於健脾止瀉。
3.土白扁豆 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後加入淨白扁豆,炒至表面掛土色,取出,篩去土,放涼。每白扁豆100kg,用伏龍肝細粉25kg。
4.麩炒白扁豆 取麩皮撒入熱鍋內,加熱至冒煙時,投入淨白扁豆,拌炒至表面呈黃褐色時,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白扁豆100kg,用麩皮10kg。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性】
味甘、淡,性平。歸脾、胃經。清芬氣和,可升可降。
1.《別錄》:“味甘,微溫。”
2.《食療本草》:“微寒。”
3.《日華子》:“平,無毒。”
4.《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經氣分。”
5.《藥品化義》:“屬陽,味甘,性溫,能升能降,性氣與味俱清和。入脾、胃、肺三經。”
【功效主治】
健脾和中,消暑化濕,安胎,解毒。主治脾虛濕困,食少便溏,體倦乏力,白帶過多,暑濕吐瀉,煩渴胸悶,胎動不安,食物中毒,河豚中毒。
1.《別錄》:“主和中,下氣。”
2.《食療本草》:“療霍亂吐痢不止,末,和醋服之。”“主嘔逆。”
3.《日華子》:“補五臟。”
4.《本草圖經》:“主行風氣,女子帶下,兼殺一切草木及酒毒,亦解河豚毒。”
5.《本草折衷》:“《續說》雲:張松謂白扁豆又治脾胃虛弱,心忪滿悶,身熱煩渴,傷暑伏熱,口苦舌幹,倦不思食。”
6.《滇南本草》:“治脾胃虛弱,反胃冷吐,久瀉不止,食積痞塊,小兒疳積,解酒毒,調五臟。”
7.《綱目》:“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濕熱,止消渴。”
8.《隨息居飲食譜》:“安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或生品搗絞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健脾止瀉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
【使用注意】
不宜多食,以免壅氣滯脾。
1.《本草經集注》:“患寒熱病者不可食。”
2.《食療本草》:“患冷氣人勿食。”
3.柴裔《食鑒本草》:“多食壅氣。”
【應用配伍】
健脾和中 本品甘淡性平,質清氣和,能健脾益胃,化濕祛濁,補脾而不膩,祛濕而不燥,為健脾祛濕之良藥,故常用於脾虛濕困所致食少便溏,體倦乏力及婦女帶下等證。凡脾虛有濕,體倦乏力,食少便溏者,多與人參、茯苓、白朮等配伍,如《局方》參苓白朮散;若兼中氣虛寒,或嘔或泄者,可與幹薑、人參同用,如《景嶽全書》養中煎;若胃陰不足,食少口渴者,《臨證指南醫案》常與麥冬、石斛等相配。凡婦女脾虛,濕濁下注,白帶過多者,宜與薏苡仁、茯苓、車前子等並用,以健脾除濕止帶。
消暑化濕 本品甘淡氣和,能醒脾和胃,化濁升清,為祛暑化濕之要品,故常用於暑濕吐瀉,煩渴胸悶等證。凡內傷暑濕,脾胃不和,噁心嘔吐、腹痛泄瀉者,可單用本品水煎服,亦可與香薷、厚樸伍用,以祛暑化濕,如《局方》香薷散;若中暑濕盛,嘔惡泄瀉者,可再加藿香、制半夏、茯苓等品,以增祛暑化濕泄濁之力,如《局方》六和湯;若暑熱傷津口渴,或心脾積熱之消渴者,需與天花粉同用,以增生津止渴之效,如《仁存堂經驗方》金豆丸。又傷暑煩渴,吐瀉霍亂者,則可與葛根、草果、烏梅等並施,如《杏苑生春》縮脾散。
安胎 本品質清氣和,功善健脾和中,故有安胎之功,凡妊娠髒寒嘔吐,胎氣不安者,可與人參、白朮、陳皮、幹薑等配伍,以益氣溫中安胎,如《景嶽全書》溫胃飲;若因毒藥傷胎,敗血沖心,悶亂喘汗者,可生用本品為末調服,如《葉氏女科證治》扁豆散。
解毒 本品緩和之性又具解毒之力,凡食物、魚蟹、河豚及乙醇、砒霜等中毒,症見吐瀉腹痛者,均可生用絞汁飲或研末調服,亦可與甘草、青黛等解毒藥物配用。
1.《本草蒙筌》:“加十味香薷飲內,治暑殊功;佐參苓白朮散中,止瀉立效。”
2.《本草新編》:“味輕氣薄,單用無功,必須同補氣之藥共用為佳。”
3.《本經逢原》:“得木瓜,治傷暑霍亂。”
4.《得配本草》:“配花粉,治消渴飲水;配龍芽,療腸風下血;配香薷,治寒熱吐瀉;合綠豆,解熱毒痢。恐氣滯,同陳皮炒;治吐瀉,醋制;止濕火吐血,炒炭。”
【附方】
1.治小兒腹痛啼哭,面青口中氣冷,肢冷,便泄青白糞,不吮乳 炒扁豆、茯苓各一兩,人參、炒山藥、白朮各半兩,甘草二錢。為末。每服一錢,加生薑二片,大棗一枚,水煎服。(《世醫得效方》六神散)
2.治脾胃虛弱,食少嘔逆,慢性久瀉,暑濕瀉痢,夏季煩渴 白扁豆、粳米。每次取白扁豆60g(或鮮白扁豆120g),粳米60g,同煮為粥,至扁豆爛熟,夏秋季可供早晚餐服食。(《長壽藥粥譜》引《延年秘旨》白扁豆粥)
3.治伏暑引飲,口燥咽幹,或吐或瀉 白扁豆(微炒)、厚樸(薑汁炙)各二錢,香薷二錢。水一盞,入酒少許,煎七分,沉冷,不拘時服。一方加黃連薑汁炒黃色,如有抽搦,加羌活。(《衛生易簡方》)
4.治霍亂 扁豆一升,香薷一升。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單用亦得。(《千金方》)
5.治婦人赤白帶下 白扁豆炒黃為末,米飲調下。(《婦人良方》)
6.治中寒嘔吐吞酸,泄瀉,不思飲食;及婦人髒寒嘔吐,胎氣不安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白朮(炒)一二錢或一兩,扁豆(炒)二錢,陳皮一錢(或不用),幹薑(炒焦)一二三錢,炙甘草一錢,當歸一二錢(滑泄者勿用)。水煎,食遠溫服。(《景嶽全書》溫胃飲)
7.治心脾腸熱,口舌乾燥生瘡 扁豆(炒)、蒺藜子(炒)各二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煎去滓,日三服,不拘時。(《聖濟總錄》扁豆湯)
8.治久嗽咯血成肺痿,多吐白涎,胸膈滿悶不食 白扁豆(飯上蒸)、生薑各半兩,枇杷葉(去毛)、半夏、人參、白朮各一分,白茅根三分。上銼細。水煎去滓,下檳榔末一錢和勻,分作四服,不拘時候。(《本事方》白扁豆散)
9.治慢性腎炎,貧血 扁豆30g,紅棗20粒。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10.解一切藥毒 白扁豆(生)曬乾為細末,新汲水調下二三錢匕。(《百一選方》)
11.治中砒霜毒 ①白扁豆生研,水絞汁飲。(《永類鈐方》) ②白扁豆不以多少(為細末),入青黛等分(細研),再入甘草(末)少許,巴豆一枚(去殼不去油,別研為細末,取一半入藥內)。以砂糖一大塊水化開,添成一大盞飲之。毒隨利去後,卻服五苓散之類。(《百一選方》)
12.治惡瘡連痂癢痛 搗扁豆封,痂落即瘥。(《肘後方》)
13.治癤腫 鮮扁豆適量,加冬蜜少許,同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文獻綜錄】
1.《藥性辨疑》:“扁豆,專清暑,故和中止霍亂;極補脾,故治痢而蠲膿血,消水濕,治熱泄。”
2.《綱目》:“硬殼扁豆,其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穀也。入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濕而解毒也。其軟殼及黑鵲色者,其性微涼,但可供食,亦調脾胃。”
3.《雷公炮製藥性解》:“按扁豆性味,皆與脾家相得,宜獨入之。然此劑最為泥膈,惟入健脾藥中,則能補脾,若單食多食,極能壅氣傷脾。《本草》稱其下氣,恐非。”
4.《本草經疏》:“弘景雲,扁豆患寒熱者不可食。蓋指傷寒寒熱,外邪方熾,不可用此補益之物耳,如脾胃虛及傷食勞倦發寒熱者,不忌。”
5.《藥品化義》:“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氣清香而不竄,性溫和而色微黃,與脾性最合。主治霍亂嘔吐,腸鳴泄瀉,炎天暑氣,酒毒傷胃,為和中益氣佳品。又取其色白,氣味清和,用清肺氣,故雲清以養肺,肺清則(氣)順。下行通利大腸,能化清降濁,善療腸紅久瀉,清氣下陷者,此腑虛補髒之法也。”
6.《藥性纂要》:“凡健脾開胃之藥,非香燥即辛溫,獨扁豆沖和而能清熱健脾,與石斛相類,更多消暑之功。”
7.《本草新編》:“或謂白扁豆非固胎之藥,前人安胎藥中往往用之,何如?蓋胎之不安者,由於氣之不安,白扁豆最善和中,故用之以和胎氣耳,胎固和而安,即謂之能安胎也亦可。單用此味以安驟動之胎,吾從未見能安者矣。”“功用不獨安胎,尤善種子,凡婦人之不受孕者,半由於任督之傷也。白扁豆善理任督,又入脾胃二經,同人參、白朮用之,引入任督之路,使三經彼此調和,而子宮胞絡,自易容物。”
8.《本草求真》:“扁豆如何補脾?蓋緣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於脾而有益也;脾得香而能舒,扁豆稟氣芬芳,故能於脾而克舒也;脾苦濕而喜燥,扁豆得性之溫,故能於脾而克燥也。脾土既實,則水道自通,三焦不混,而太陰暑濕之邪,自爾克消,安能複藏於脾,而有渴、瀉之病乎?但多食壅滯,不可不知。”
【附藥】
扁豆花(《本草圖經》) 為豆科植物扁豆的花。味甘,性平。歸脾、胃經。功能清暑化濕,醒脾和中,解毒消腫。主治夏傷暑濕,發熱瀉痢,婦女赤白帶下,藥食中毒,跌打傷腫。內服:煎湯,5~10g(鮮用加倍);或研末;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①《本草圖經》雲:“主女子赤白下,幹末,米飲和服。” ②《綱目》雲:“焙研服,治崩帶。作餛飩食,治泄痢。擂水飲,解中一切藥毒垂死。功同扁豆。” ③《嶺南采藥錄》雲:“敷跌打傷,去瘀生新,消腫散青黑。” ④《全國中草藥彙編》雲:“解暑化濕,止瀉,止帶。主治中暑發熱,嘔吐瀉泄,白帶。” ⑤《福建藥物志》雲:“主治淋濁、腹瀉、慢性腎炎、貧血、糖尿病。” ⑥《溫病條辨》清絡飲,治暑溫,發汗後,暑證悉減,但頭微脹,目不了了,餘邪不解者:鮮荷葉邊二錢,鮮銀花二錢,西瓜翠衣二錢,鮮扁豆花一枝,絲瓜皮二錢,鮮竹葉心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凡暑傷肺經氣分之輕證皆可用之。⑦《綱目》引《必用食治方》治一切泄痢:白扁豆花正開者,擇淨勿洗,以滾湯瀹過,和小豬脊膂肉一條,蔥一根,胡椒七粒,醬汁拌勻,就以瀹豆花汁和麵,包作小餛飩,炙熟食之。⑧《福建藥物志》治傷暑腹瀉:扁豆花15g,香薷9g,厚樸6g。水煎服。⑨《奇效良方》治婦人白崩:白扁豆花(紫者勿用)焙幹為末,炒米煮飲,入燒鹽,空心服。⑩《本草鉤沉》解食物中毒:(扁豆)鮮花或葉,搗絞汁,多量灌服。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
味甘,微溫。主和中,下氣。
《藥性論》
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湯服,去效。
《日華子本草》
平,無毒。補五臟。
《本草圖經》
行風氣,治女子帶下,解酒毒、河豚魚毒。
《本草綱目》
硬殼白扁豆,其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穀也。入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濕而解毒也。
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濕熱,止消渴。
《本草經疏》
扁豆稟土中沖和之氣,其味甘,氣香,性溫、平,無毒。入足太陰、陽明經氣分,通利三焦,升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和中下氣,消暑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和中下氣,消暑除濕而解毒也。孟詵:主霍亂吐利不止,及嘔逆,久食頭不白。日華子云:補五臟。蘇主女子帶下,解酒毒、河豚魚毒。寇宗奭:主霍亂轉筋。皆取其益脾開胃,和中氣,除濕熱之功耳。
簡誤:弘景云:患寒熱者不可食。蓋指傷寒寒熱,外邪方熾,不可用此補益之物耳。如脾胃虛,及傷食勞倦發寒熱者,不忌。
《本草蒙筌》
味甘,氣微溫。無毒。下氣和中。霍亂吐逆能除,河肫酒毒并解。加十味香薷飲內,治暑殊功;佐參苓白朮散中,止瀉立效。花主赤白帶下,曝乾研末,米飲調服。
《本草乘雅》
菽水穀也,秋成色白,臭味甘芳。有土金水,貫連三藏之義。故為和中下氣之品。右適而降,自然暑息熱消,渴除痢止矣。
諧扁,門戶之文也。若夏日在膚,蟄蟲將去,壞戶之象也。諧禾,嘉禾之菽,水藏之穀也。若冬日在骨,蟄蟲墐戶,君子居室之象也。觀永類鈐方。立固將墮將破之胞胎,則壞戶墐戶之義,真不待言語形容矣。至化炎敲成清肅,轉摧拉就容平,更不待言形容矣。若秋傷於濕,此即秋金驟斂,致中含濡濕耳。仍順以時降,從微至著,肺氣乃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別錄主和中,即和中央長夏之土,藉火土授受之際,斯金火亡刑,乃得出而降,降而入,入復升,升復出,五行均等,運迭不竭,又不待言語形容矣。
《藥性解》
味甘,性微溫,無毒,入脾經。主補脾益氣,和中止瀉。醋製能療霍亂轉筋。解酒毒及河豚毒、一切草木毒。
按:扁豆性味皆與脾家相得,宜獨入之。然此劑最為泥膈,惟入健脾藥中,則能補脾。若單食多食,極能壅氣傷脾,《本草》稱其下氣,恐非。
《景岳全書》
味甘,氣溫。炒香用之,補脾胃氣虛,和嘔吐霍亂,解河豚酒毒,止瀉痢溫中,亦能清暑治消渴。欲用輕清緩補者,此為最當。
《本草備要》
補脾除濕,消暑。
甘溫腥香,色白微黃,脾之穀也。調脾暖胃,通利三焦,降濁升清,消暑除濕。能消脾胃之暑。止渴止瀉,專治中宮之病。土強濕去,正氣自旺。解酒毒、河豚毒。《備急方》
新汲水調末服,能解砒毒。多食壅氣。
《本經逢原》
入脾經氣分,能和中止嘔,得木瓜治傷暑霍亂。《金匱》云:扁豆,病寒熱者不可食之,以其能滯氣也。若脾虛寒熱不止,則扁豆又非禁劑。
《本草求真》
﹝批﹞補脾除濕。
扁豆專入脾。如何補脾,蓋緣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於脾而有益也。脾得香而能舒,扁豆稟氣芬芳,故能於脾而克舒也。脾苦濕而喜燥,扁豆得性之溫,故能於脾而克燥也。脾土既實,則水道自通,三焦不混,而太陰暑濕之邪,指太陰暑濕言。自爾克消,安能復藏於脾而有渴瀉之病乎。但多食壅滯,凡仁皆滯。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
甘,淡。入足太陰經氣分。調和脾胃,通利三焦,化清降濁,消暑除濕。治霍亂,療嘔逆,止泄瀉,解消渴。
配花粉,治消渴飲水;配龍芽,療腸風下血;配香薷,治寒熱吐瀉。合綠豆,解熱毒痢。
炒研用。恐氣滯,同陳皮炒;治吐瀉,醋製;止濕火吐血,炒炭。
單食多食,壅氣傷脾。
《本經疏證》
豆體橢圓,然首大尾小,輕重有殊,凡布種必重者向下。及既茁萌則首轉向上,觀其出土已後,首連尾分兩瓣橫披下垂可知矣。惟扁豆則須粒粒插之,使首向上,不然,則浥爛土中,不能生發,以其體肥重不能轉身也。肥重之物自應歸脾,而色白法金,則性主向下,結子多則宜歸腎,益脾氣而性向下及腎,謂之和中下氣,猶不恰當耶。然則仲景云扁豆寒熱者不可食何也?毋亦因其肥重能壅肌肉間氣,致邪不得泄歟?非也。夫扁豆花白實白,實間藏芽處更有一條,其形如眉,格外潔白,蓋棚引蔓,其上枝葉遇日愈烈,愈立不撓,自有一種嚴肅之概,故俗謂久避暑豆棚下能作瘧,有寒熱者不可食,蓋為此耳。然則枝葉陰森而結實溫又何故?夫不有蘊隆,何由嚴肅,是故陰森之氣,緊承暑後。而豆者枝葉之種也,惟其溫是以引蔓大,惟其引蔓大能蔽日光,故為陰森,此其入於人身,非特益脾氣且納使歸腎,并可見其能由腎而布陰氣於彌際矣。霍亂者本應吐下,云吐下不止,見其外已現表,而裡仍吐下,應止猶不止也,用其葉者蓋使陰邪之在內為吐下者,盡蔓延敷布於外,并裡證為表證,且不畏酷烈之日也。
《本草新編》
味甘,氣微溫,無毒。入脾、胃二經。下氣和中,除霍亂吐逆,解河豚酒毒,善治暑氣。佐參、茯、二朮,止瀉實神。但味輕氣薄,單用無功,必須同補氣之藥共用為佳矣。
或謂白扁豆非固胎之藥,前人安胎藥中往往用之,何故?蓋胎之不安者,由於氣之不安,白扁豆尤能和中,故用之以和胎氣耳。母和而安,即謂之能安胎也。亦可但單用此味,以安驟動之胎,吾從未見其能安者矣。
或問白扁豆氣味涼薄,亦可有可無之物,先生刪藥味甚多,何獨不刪白扁豆?夫扁豆乃五穀中最純之味,淡而不厭,可以適用者,不止入湯劑也,或入於丸劑,或磨粉而調食,均能益人。況功用不獨安胎,尤善種子。凡婦人之不受孕者,半由於任、督之傷也,白扁豆善理任、督,又入脾、胃二經,同人參、白朮用之,引入任、督之路,使三經彼此調和,而子宮胞胎自易容物。予所以特登此味,以為毓麟之資,豈漫然而收錄乎哉。
《本草分經》
甘,平,中和輕清。緩補,調脾和胃,通利三焦,降濁升清,除濕。能消脾胃之暑,專治中宮之病。炒則微溫,多食壅氣。
《本草思辨錄》
扁豆花白實白,實間藏芽處,別有一條,其形如眉,格外潔白,且白露後實更繁衍,蓋得金氣之最多者。凡豆皆甘而入脾,故能於夏令濕盛脾弱之時,布清肅之令,復敦阜之氣。此《千金》與《局方》治霍亂所以用實也。然其補脾之力極厚,必得脾受濕困而不腹痛不鬱悶者,方與之宜。是則《別錄》產霍亂吐下不止,不屬之實而屬之葉,固甚有道矣。夫霍亂者,陰陽清濁,二氣相干。扁豆當盛熱蘊隆,花尚未有,而其枝葉愈矗立不撓,是陰森之葉,與酷烈之日,各不相下,絕無妨害,用於清濁不調之霍亂,自然清者歸清,濁者歸濁。然則《唐本草》吐利後轉筋,生搗一把入少醋絞汁服立瘥者,可以證《別錄》之不誣矣。
俗稱避暑扁豆棚下能作瘧,甚至嫩豆亦多不以充蔬,此亦有故。扁豆以陰森之葉,御酷烈之日,而花白實白,全具金氣,其不畏暑明矣。不相畏則相爭,瘧為邪正相爭之病,故有所忌,豆壅脾氣,更何以解。仲聖所以謂患寒熱者不可食也。
【現代藥理研究】
白扁豆有抗腫瘤作用。
白扁豆能促進機體的免疫功能。
白扁豆水提物對哥倫比亞SK病毒有抗病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