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辭典 其他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中國藥用植物圖鑒》

藥物圖譜類著作。第二軍醫大學藥學系生藥學教研組編。本書收錄全國常用藥用植物947種,包括1958年以來各地發現的部分新品種,按植物學分類的科屬排列,每種除繪有原植物線條圖外,並對其別名、產地、形態、藥用部分、採收、成分及應用等作了簡要的敘述。196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國傷科學》

傷科著作。上海中醫學院主編。本書原為中醫學院試用教材之一,後經修訂印行。書中首述傷科總論,其次介紹各種類型的骨折、脫臼、傷筋、創傷和內傷等病,比較系統規範,可供臨床參考。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風論》

內科理論著作。

①清·熊芴撰於1821年。一卷。本書將中風病的病理、診法及治療等有關問題分為18論進行討論,反映了上自《內》《難》,下迄清代的重要學術論點。並附醫案數則。現有《三三醫書》本。

②吳錫璜撰。一冊。闡述了吳氏對中風病病因和症候的認識,並介紹了各種病型的治療。現有1922年上海文瑞樓本。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

藥學著作。三冊。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編。第一分冊為提取、分離、鑒定和含量測定;第二分冊為藥物篩選方法;第三分冊為新技術的應用。197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質疑錄》

醫論著作。明·張介賓撰,撰年不詳。共收醫論四十五篇,專就金、元諸家論醫的偏執處“辨論之,以正其失”故題曰“質疑錄”。全書重點論述多種病證的治則,在其重陽氣學術思想指引下,進一步發揮了溫補學說。對作者本人早年著作中立言未當之處,也作了辨析和糾正。本書收入《醫林指月》中。

《質問本草》

藥學著作。九卷。清·吳繼光撰。刊於1782年。本書所載是作者採集琉球群島的各種草木藥物。吳氏親自寫生繪圖甚至攜帶實物數百種到福建、北京等地,廣泛諮詢老藥工、藥農、並經反復鑒定後方始入編。其中內篇四卷,收藥41種,以常用的內治藥物為主;外篇四卷,收藥96種,多屬用於外治的民間藥;附錄一卷,收載22種,屬於不能移植或“不知其狀”的藥物。書中插圖比較精緻。所作按語,多系諮詢鑒定之所得,頗多可取。現存日刻本及1984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治驗回憶錄》

醫案著作。趙守真撰。本書選收作者臨床驗案一百例,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有婦科、兒科治例。所列醫案大多記載了病證治療的全過程、較系統地敘述病證的表現、辨證的重點、診斷的依據,處方的準繩等內容。對充實中醫理論知識、更好地掌握辨證論治在醫療實踐中的運用有所啟發。196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治痘圖方》

痘疹專書。一卷。明·汪機撰。刊年未詳。正文部分分繪有始出、圓混等16幅痘疹圖形,每圖又分順、逆、險三個小圖,圖下附解說。最後為治痘方劑,共選153方。該書以繪圖的形式闡述痘疹的發病過程和順逆。形象逼真,易於理解。

《治疔匯要》

外科著作。又名《治疔大全》,二卷。清·過鑄撰。刊於1896年。卷上為治疔總論,敘述疔瘡的辨證大法並50餘種疔症;卷下列治疔的方劑和藥物。現有清刻本、石印本和民國中醫書局鉛印本。

《治百病方》

醫方著作。系新出土漢代竹、木簡牘醫書。不著撰人。1972年於甘肅武威縣旱灘坡東漢墓中出土,現存92枚手寫醫簡,所以又稱武威漢代醫簡。其中可辨識的藥方約36首,藥名百餘種。此外還有針灸療法等內容。這是歷代文獻所未收載的一部早期醫學文獻。內容可見於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漢代醫簡》一書中。

《xx瘧論疏》

瘧疾專著。一卷。明·盧之頤撰。撰年不詳。盧氏以《內經》理論為主,結合後世論瘧及個人體驗詳述xx瘧因證,分析諸瘧的一般證狀和變證的證治。此書後附《xx瘧疏方》一卷,,選方38首,敘述方藥的炮製頗詳。現有多種清刻本、《四庫全書》本、《醫林指月》本等。

xx瘧

病名。出《素問·瘧論》等篇。

①為瘧疾的通稱。《聖濟總錄·瘧病門》:“xx瘧者,以瘧發該時,或日作,或間日乃作也。”“寒溫癉瘧,動皆該時,故《內經》統謂之xx瘧。”

②指間日瘧。《說文解字》:“xx,二日一發瘧也。”《說文句讀》:“謂隔一日(發)也。”

③指老瘧、久瘧。《醫學綱目》卷六:“xx瘧者,老瘧也。”“久瘧者,xx瘧也。以其隔二三日一發,纏綿不去。”

④瘧病四季發病各具特點者。《諸病源候論·xx瘧候》:“夫xx瘧者,夏傷於暑也,其病秋則寒甚,冬則寒輕,春則惡風,夏則多汗。”參見瘧疾條。

⑤傳屍病的別稱。《外臺秘要·傳屍》:“傳屍病,亦名xx瘧。”詳該條。

xx逆

病名。即呃逆。《醫學正傳·xx逆》:“韻書xx與(饣厄)通,氣上逆作聲之名也。”詳見呃逆條。

XX瘡

病名。指婦女前陰生瘡。《王節齋公胎產》:“婦人陰戶生瘡,名曰XX瘡。”詳見陰蝕條。

XX齒

病名。《外臺秘要》卷二二:“病源齒XX者,是蟲蝕齒至龂,膿爛汁臭,如蝕之狀,故謂之XX齒。”也即齒(匿^蟲)。詳見該條。

XX鼻

病名。見《諸病源候論》卷四八。也即鼻疳瘡。詳見該條。

xx(xīn欣)瘍

病名。指伴隨皮膚瘡瘍而生的腫塊。宋·蘇軾《物類相感志》:“人身血氣周身,不知幾千息。人血行而壅則瘡癤,於虛穴處則生核,謂之‘xx瘍’,xx瘡所生也。瘡瘥,核亦消。”據其描述,本病相當於頸部、腋窩、腹股溝等處的繼發性淋巴結炎。

XX(nì匿)

病名。出《婦人大全良方》卷二三。即陰瘡。詳見陰蝕條。

XX(é噎)

其義有二。

①同“噎”,系XX之偽字。

②咳逆之古稱。見《東醫寶鑒》。參見呃逆條。

《遵生八箋》

養生專著。明·高濂撰。刊於西元1591年。二十卷。全書分為《清修妙論箋》、《四時調攝箋》、《卻病延年箋》、《起居安樂箋》、《飲饌服食箋》、《靈秘丹藥箋》、《燕閑清賞箋》、《塵外遐舉箋》等八箋。本書是一部內容廣博又切實用的養生專著,也是我國古代養生學的主要文獻之一。很有參考價值。現有清嘉慶十五年(1810)弦雪居重訂本等。近年有巴蜀書社等排印本。美·德貞(J·Dudgeon)曾與1895年將此書譯成英文,在國外廣為流傳。

《尊生導養編》

按摩著作。一卷。清·張映漢撰。刊於1823年。作者介紹有益於健身、防病治病的自我按摩方法,由臍下(丹田)開始,按照頭部、胸腹、上肢、背部、下肢的順序結合經絡經穴的位置與主治,依次操作。所用手法主要有搓、揉、(扌袞)、捏、握等,基本不談理論,卷首有穴道圖4幅。現有清刻本。

《鄒氏純懿廬集》

醫學叢書。清·鄒漢璜撰於1840年。此系稿本,內容系作者個人對古典醫籍的注釋和臨床經驗總結。包括《素靈雜解》、《難經解》、《傷寒卒病論箋》、《傷寒翼》、《金匱要略解》、《寒疫論》、《千金方摘抄》及《瘡瘍》共八種。現存1840年稿本。

《子儀本草經》

本草著作。見荀(日^助)《中經薄》。一卷。子儀系扁鵲弟子。原書已佚。

《子午流注針經》

針灸著作。三卷。約12世紀初金·何若愚撰於1153年。後經金·閻明廣注釋。卷上為流注指微賦、流注經絡井滎說、平人氣象論經隧周環圖及十二經脈的循行,主病圖形;卷中論子午流注;卷下為井滎歌訣及圖。書中探經絡之原,求針刺之理,闡述營衛之清濁、區分孔穴之部位。強調人體經脈氣血的流注、開合隨干支配合的不同日時而變化。是既知最早的一種論述子午流注學說的專書。後世針灸發展上出現的飛騰八法或靈龜八法蓋源於此。其主要內容在後代針灸書中多有收載。本書現存《針灸四書》本及抄本。

《撰集傷寒世驗精法》

傷寒著作。八卷。明·張吾仁撰。張氏以仲景學說為主,旁參諸家學術經驗撰成此書,後由其孫張於喬錄編,刊於1666年。本書卷首列《傷寒辨舌世驗精法》,其36舌圖蓋出自《傷寒金鏡錄》。本書主體則詳論傷寒、類傷寒以及和傷寒有關的多種病證的證治,選方比較廣泛,頗多經驗之談。但對於病證的分類有欠妥之處,論述的條理和層次不夠明晰。現存多種清刻本。

《注解傷寒論》

傷寒著作。十卷。漢·張仲景著,金·成元己注。書成於1144年。現存最早的《傷寒論》全注本。明趙開美校刻《仲景全書》時,盛讚成氏“博極研精,深造自得,本難(經)、素(問)、靈樞諸書以發明其奧:因仲景方論以辨析其理。極表裏、虛實、陰陽、死生之說,究藥病輕重去取加減之意。”遵照王叔和舊制對《傷寒論》之編次不作任何改動。全書注解比較詳明,能夠闡析仲景辨證論治之理,立法處方之趣,對後世傷寒學派產生了巨大影響。但也偶有隨文訓釋、自相矛盾之處。當前的成注本有明·汪濟川校刊本及《醫統正脈》本等。1949年以後有排印本。

《助道方服藥須知》

醫方著作。一卷。又名《服藥須知》。宋·溫大明撰。刊於1216年。約十五世紀中期經熊宗立重編,改題《溫隱居備急海上仙方》、又名《溫隱居海上仙方》、《溫氏海上仙方》)。共記載77種病症,每證撰七言四句歌訣一首以為概括。然後為簡要論述和醫方。這些類方劑都是經作者試用與搜求的簡便易行藥方。十六世紀初收入《格致叢書》中,改題《新刻溫隱居仙方前集》,同時又附入《後集》一卷,共123首七言歌訣。但無論述。

《竹林寺三禪師女科三種》

婦科叢書。又名《胎產新書》、《竹林寺女科全書》、《濟坤育麟竹林寺女科全書》。二十卷。包括清·靜光禪師所撰《女科秘要》八卷;清·雪岩禪師增廣的《女科旨要》四卷;和清·輪印(一作輪應)禪師續輯的《女科秘旨》八卷。撰年不詳。1771年始予刊行。論述女科經、帶、胎、產各病及其證治,方劑多切於實用。三書內容可互為補充,為傳世的竹林寺女科著作中文字最多者。現有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竹林寺女科秘書》

婦科著作。本書是題名《竹林寺女科》的傳本之一。又名《婦科秘傳》、《婦科秘方》,一卷。竹林寺僧撰。刊於1795年。書中總論月經40症、胎前38症、產後15症的證治。其後有復刊本,內容陸續有所增補。現存清·紹興富文齋刻本。

《竹林寺女科》

婦科著作。

①署名竹林寺僧撰寫的女科著作之總稱。竹林寺位於浙江省肖山縣,據傳自五代後晉建寺後,寺中僧人有善醫女科病症者,並逐代相傳,聞名於世。其所授女科著作。均秘不外傳,自清初以後始有據不同傳抄的各種刊本行世。但書名與內容、體例均有較大的出入,種類亦多達30餘種,其中流傳較廣的如《竹林寺三禪師女科三種》、《寧坤秘笈》、《竹林寺女科秘書》等。可參見各該條。現存多種清刻本。

②《寧坤秘笈》的別名。詳該條。

《諸證提綱》

內科著作。十卷。明·陳文治撰。刊於1612年。本書分述以內科雜病(包括五官病)為主的病證一百種。每種1篇,每篇以《內經》及金元醫家著述為主線,論述病候及辨證治法,後附以治療方劑或針灸法。選方較多。現有明刊本。

《諸方》

指各家方書。《靈樞·病傳》:“餘受九針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

《諸病源候論》

病因病候著作。五十卷。又名《諸病源候總論》、《巢氏病源》。隋·巢元方等撰於610年。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論述病因和證候學專書。全書分67門,列證候論1720條。敘述了各種疾病的病因、病理、證候等。諸證之末多附導引法,但不記載治療方藥。全書內容豐富,除一般內科外,並對一些傳染病、寄生蟲病、婦科、兒科病證、外科手術等方面,有不少精闢的論述,對後世醫學影響較大。《外臺秘要》、《太平聖惠方》等醫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據此書。現存元刻本、明刻本、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朱銘石》

清代醫家。字閣書,中湘(今屬湖南)人。其生平履貫欠詳,著有《綱目萬方全書》十四卷(一作十三卷)、《朱氏脈訣》、及《痘症》等書,現有刻本行於世。

《肘後偶鈔》

醫案著作。二卷。清·董凱鈞撰。系《友漁齋醫話》的一部分。內容多為內科雜病,時病重症治驗。對病因、病證、服藥後病情變化闡述較清楚,立方遣藥靈活,辨析疑似之證較詳明。對臨床醫生頗多有益的啟發。後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

《肘後備急方》

醫方著作。簡稱《肘後方》。八卷。晉·葛洪撰。約成書於三世紀。本書是作者將其所撰《玉函方》(共一百卷),摘錄其中可供急救醫療、實用有效的單驗方及簡要灸法彙編而成。最初名《肘後救卒(一作卒救)方》,後經梁·陶弘景增補錄方101首,改名《(補闕)肘後百一方》。此後又經金·楊用道摘取《證類本草》中的單方作為附方,名《附廣肘後方》,即現存的《肘後備急方》。全書共七十三篇(現缺其中三篇),主要記述各種急性病症的治療方藥、針灸、外治等法,並略記了個別病的病因、症狀等。所選方藥大多簡便有效。起了普及醫療的作用。這是一部成書較早影響深遠的方書。它反映了我國晉以前的醫方及醫療發展成就。現存三種明刻本,多種清刻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周易參同契》

養生專著。簡稱《參同契》。傳為東漢魏伯陽撰。分上、中、下三篇,末附“五相類”一篇與“鼎器歌”。本書大旨是參合“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法而會歸於一,能“妙契大道”,故名。後代名家亦多本內丹、外丹、房中等說注釋之。在唐代被推為內丹要籍,認為本書借助八卦學說等,論述了陰陽為作丹的根基、大丹乃陰陽的作用、火候是陰陽變化的表像等內丹術的重大理論問題。“隱語甚多”是本書行文特點。本書流傳甚廣,影響較大,唐宋以來被奉為“萬古丹經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系統論述丹法的專著。後世注家甚多、著名者有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三卷、宋代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三卷、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三卷、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三卷等,多收入《道藏》第621-629冊。

《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

醫學叢書。十四卷。清·周學海撰。刊於1896年。計有《脈義簡摩》八卷;《脈簡補義》二卷;《診家直訣》二卷;《辨脈平脈章句》二卷。周氏自稱這四種“皆依舊義而衍釋之。《簡摩》,正義也;《補義》,餘義也;《真訣》,本義也;《辨脈平脈章句》,古義也。”各詳專條。

《周氏醫學叢書》

醫學叢書。清·周學海編。刊於1891-1911年。三集,共三十二種。初集為周氏校刊的醫著,計有《神農本草經》、《本草經疏》、《脈經》、《脈訣刊誤》、《難經本義》、《中藏經》、《內照法》、《諸病源候論》、《脈因症治》、《小兒藥證直訣》、《閻氏小兒方論》、《董氏小兒癍疹備急方論》十二種。二集、三集以周氏所著及其評注的醫書為主,計有《脈義簡摩》、《脈簡補義》、《診家直訣》、《辨脈平脈章句》、《內經評文》、《讀醫隨筆》、《診家樞要》、《藏府標本藥式》、《金匱鉤玄》、《三消論》、《溫熱論》、《幼科要略》、《葉案存真類編》、《印機草》十四種;以及《評注史載之方》、《慎柔五書》、《韓氏醫通》、《傷寒補例》、《形式外診簡摩》、《重訂診家直訣》六種。全書內容廣泛,大多切於實用。各詳專條。現存清刻本。

《周禮醫官詳說》

醫史著作。一卷。清·顧成章撰。刊於1893年。作者認為周代的醫官是最古的一和醫事制度,已初具規模,後世太醫署(院)之設制、似皆由此演譯而生。本書參考歷代注疏,對《周禮》中有關醫官的原文詳加考訂,可供研究醫史者參考。現存初刻本。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藥學著作。簡稱《政和本草》。本書是在1116年(政和6年)由北宋政府重新修訂刊行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自1249年張存惠重刊此書後又增附《本草衍義》一書的內容。

《重慶堂隨筆》

醫論著作。清·王秉衡撰。刊於1808年。全書以隨筆形式,採錄醫著有關內容,結合個人臨床經驗予以闡論和發揮。書本論述六氣致病、虛勞病證治、方劑分析、藥性、望聞問切等專題,均能用淺近的語言進行分析和論述,切於臨床實踐,易於為人接受。其曾孫王士雄加有詳細刊注,並輯入《潛齋醫學叢書》中。現存清刻本。

《重樓玉鑰》

喉科著作。二卷(又有一卷本及四卷本)。清·鄭梅潤約撰於清乾隆年間,其子鄭瀚加以補充,於1838年始由馮相棻刊行。上卷首列“咽喉說”等八篇咽喉病總論,詳細論述了36種喉風的名稱、症狀、治法、末為治療喉風的方藥,以及牙疳、喉間發白(白喉)等症。卷下為“喉風針訣”,包括喉科疾病常用的十四經命穴、行針手法、補瀉和禁忌。內容結合臨床,比較實用。1949年後有影印本。後鄭瀚又於1804年另撰《重樓玉鑰續編》一卷,未及刊行。1929年經章洪均整理,並附入鄭氏家傳的《喉症白腐》一書,由裘吉生收入《三三醫書》第三集中。現存清刻本、石印本和鉛印本多種。

《重廣英公本草》

藥學著作。一名《蜀本草》。二十卷。後蜀·韓保升等撰。為《新修本草》的又一傳本系統。據《嘉佑補注本草》所引書傳稱:“韓保升等與諸醫工,取《唐本草》並《圖經》(指《新修本草》中圖經部分)相參校正,更加刪定”。已佚。

《重古三何醫案》

醫案著作。三卷。清·何元長、何書田、何鴻舫撰。陸錦燧等選。刊於1918年。陸氏選錄清代江蘇青浦何姓三世醫案。其中以何書田醫案敘述病源、病狀較為詳盡,治法切於實用,從中可以分析出三何的學術思想和用藥特點。現存石印本。

《仲景傷寒論疏鈔鎞》

傷寒著作。又名《傷寒金鎞疏鈔》。十五卷。明·盧之頤撰。作者根據《內經》理論闡解《傷寒論》,全書依次為辨六經脈證,辨諸可、諸不可、辨痙濕暍、霍亂、陰陽易、勞複,以及辨脈法、平脈法、傷寒序例。作者自視甚高,除正面論述外,還力圖將《傷寒論》注家中一些違悖《內經》、仲景原文精義的見解,一一予以訂正詳辨。現存明清刻本。

《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

傷寒著作。宋·許叔微撰。卷數不詳。據許氏《傷寒發微論》中記載:“餘嘗撰《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故知治傷寒當以仲景脈法為本。”《傷寒百證歌》也有類似記載。已佚。

《仲景全書》

傷寒叢書。

①二十六卷本。漢·張仲景等撰述。明·趙開美校刻,初刊於16世紀未。全書包括張仲景《傷寒論》十卷,成元己《注解傷寒論》十卷,宋雲公《傷寒類證》三卷,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三卷,共四種。

②二十卷本,刊於清·光緒年間。包括張卿子參注《集注傷寒論》(又名《張卿子傷寒論》)十卷,《金匱要略方論》三卷,《傷寒類證》三卷,成無己《傷寒明理論》(包括《傷寒明理藥方論》)三卷及清·曹樂齋《運氣掌訣錄》一卷,共5種。現存明刻本、清刻本及鉛印本。

《仲景存真集》

傷寒著作。二卷。清·吳蓬萊編撰(書商曾托名陳修園著)。刊於1864年。上卷以張仲景傷寒六經諸方及其主治病證為主幹,並揉合柯韻伯《傷寒來蘇集》有關注文,編成較淺近的歌訣。自謂得仲景《傷寒論》之真諦。下卷為醫論,包括主病、運氣、方、脈等多方面論述,但內容較為蕪雜淩亂,缺乏條理。現存幾種清刻本、上海錦章書局石印本。

《種杏仙方》

醫方著作。四卷。明·龔廷賢撰。刊於1581年。作者收錄簡便驗方,各方多系一、二味藥組成。所用皆日常易致之物,按不同病症分為中風、中濕、脾胃等各類方劑。所收方劑大多為簡便而經驗有效之方。但也雜有少數具有迷信內容的治療方劑。現存明刊本。

《種痘新書》

痘疹專著。十二卷。清·張琰撰。刊於1741年。卷一-二載藥性、痘疹診法及治療大要;卷三介紹種鼻痘之法;卷四-八為痘疹各期的證法;卷九痘後雜症及調治;卷十女子痘症;卷十一麻疹論治;卷十二麻痘諸方。本書再一次論述了痘疹的發病規律和診治大法,並論述種鼻痘之法,使人痘接種法得以推廣。其治痘之法遵循聶尚恒《活幼心書》而有所發揮。現有初刻本等二十餘種清刻本。

《中醫診斷學講義》

診斷著作。廣州中醫學院主編。書分五章。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四診概要;第三章論八綱,並附醫案舉例;第四章證候分類;第五章診法運用。末附有關診斷的原文選錄和歌訣選錄。內容比較豐富。196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中醫診斷學》

診斷著作。南京中醫學院編。本書著重指出四診和“八綱”在臨證中的重要性,二者的密切關係及其具體運用的靈活性。1958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中醫眼科學》

眼科著作。廣東中醫學院主編。本書是將1964年中醫學院試用教材的重印本改名者。書中除總論眼病診療外,對胞瞼、兩眥、白睛、黑睛、瞳神、眼科外傷及其他各種眼病分別作了系統介紹,內容簡明扼要,既有傳統的中醫眼科理論,又切合臨床實用,還有現代科研資料。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醫學基礎》

中醫基礎理論著作。北京中醫學院主編。本書為中醫學院試用教材。著重闡述了中醫髒象、經絡所體現的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病因、診斷、辨證、防治等基本理論。內容較為系統簡要,並附錄有關的現代科學知識,供中西醫參照學習。197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中醫學概論》

綜合性醫書。

①南京中醫學院編著。1958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59年修訂再版。修訂本分上下二編。上編以基礎理論為主,分別介紹陰陽五行,人與自然、髒象、經絡、病因、證候分類、診法、治療原則、藥物、方劑、預防等;下編概要列述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病症、氣功、按摩、護理等內容。全書從實踐到理論,從基礎到臨床,寫出了中醫學概貌,並能體現祖國醫學整體概念和辨證論治的特點,較適合於初學或西醫學習中醫學習和參考。

②湖北中醫學院主編。全書分緒論、上篇、下篇三部分,重點介紹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內科常見病。為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材,供中藥專業用。1978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中醫學》

綜合性醫書。江蘇新醫學院編。分上、中、下篇。上篇為中醫基礎,分述陰陽、臟腑經絡、病因、診法、辨證、治法、藥物及方劑;中篇為中醫臨床,介紹內科、兒科、婦科、外科、傷科、五官科等多種疾病;下篇針灸和新醫療法,包括經絡腧穴、刺灸、新醫療法、常見疾病治療、針刺麻醉等。末附藥物、方劑、中醫病名索引。全書臨床部分採用現代醫學病名結合中醫傳統理論和辨證論治,治法包括驗方、草藥,內容比較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來中西醫結合和祖國醫學遺產的發掘進展情況,1972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醫外科診療學》

外科著作。張贊臣編。本書試圖用中西醫對照的方式對中醫外科病的診斷和治療加以歸納整理,內容多採取論述配合表解方式加以闡析。對所論外科病證,均能將古今常用方劑予以介紹,並附作者常用經驗方。1956年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醫外科學》

外科著作。上海中醫學院主編,本書是1964年中醫學院試用教材(即統編二版教材)的重印本改名者。書中用中醫的理論比較系統地歸納了中醫外科學(包括皮膚科和肛腸科之疾病在內)的基本內容。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醫外科臨證手冊》

外科著作。蘇州市中醫院編。本書分總論、各論二部分。總論論述外科的範圍,外症的分類、命名、病因與辨症等。各論分外癰、內癰、疽、疔瘡、癤、痔、癬、皮膚病等20類,共介紹150餘種的外科疾病的證治。並附醫案和治療方劑等。1965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外科著作。上海中醫學院外科學教研組等編著。總論部分介紹病歷的編寫、診斷、治法及診療技術操作等。各論部分包括一般外科病、肛門病、皮膚病、眼耳鼻喉口腔病、常見外科急症等五章。主要根據實際臨床體驗結合現代醫學的檢驗方法,或其他診治法,對其中各種病證作簡要的敘述,內容切於實用。196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中醫生理學之研究》

生理學著作。李聰甫撰於1956年。全書以中醫臟腑生理學為中心,以《內經》和《難經》等古典醫著為基本內容,分為神經、迴圈、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統及整體概論等七篇加以論述。試圖以現代解剖和生理學知識闡釋和充實中醫臟腑生理之內容,有利於中醫基礎理論的革新。

《中醫舌診》

診斷學著作。北京中醫學院診斷教研組編。本書以中醫理論為主,結合臨床實際,用通俗淺顯的文字和表格,將前人有關舌診的資料加以歸納整理。共分四章。第一章概說;第二章舌的診斷;第三章苔的診斷;第四章舌和苔的診斷。書中對各種舌苔的形態、成因、主病及治法均有簡要的敘述。1960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醫內科學》

內科著作。上海中醫學院主編。原為1964年中醫學院二版教材之一,系以中醫理論整理編寫的一部內科學。內容全成、系統。書中總論部分,論述了病機、病症的基本概念及治療總則。各論部分分述感冒、咳嗽、喘證等45種內科雜病。論述條理清楚,選方切於實用。並附前人醫案作為臨床參考,末列附方索引。197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醫內科簡編》

內科著作。上海中醫學院內科教研組編。本書是1961年出版的《中醫內科學中級講義》的修改本,重點介紹37種常見內科疾病的證治,論述簡要,選方實用,比較適合初級或廣大農村醫務人員學習參考。197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醫臨床新編》

綜合性醫書。廣東省中醫院編著。分上下二篇。上篇中醫學基礎,內容包括臟腑、病因、診斷、治療原則與治療方法、藥物、新醫療法等;下篇分述臨床各科病症。本書重點闡述與臨床結合比較緊密的基礎理論,臨床部分儘量選用在醫療實踐中較有效的治法,並對中草藥方面的用藥經驗作了適當的介紹。1972年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醫喉科學》

喉科著作。廣州中醫學院編。本書是在《中醫喉科學講義》(1960年版中醫學院試用教材)基礎上重新修訂而成,內容分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分別從呼吸發聲、辨識五味、臟腑關係等方面論述咽喉、口舌生理特點;從邪毒侵犯、火熱上蒸、痰濁瘀阻三方面分析其病機,再結合脈證概括診斷方法。各科分喉痹、喉癰、乳蛾、喉風、疫喉、其他喉病、口齒唇舌疾病七章,分論咽喉諸病。作為二版教材,在歷次教材中是較有影響的一種;作為喉科專著,是既符合中醫理論又切合臨床實用的較好論著。197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醫婦科學》

婦科著作。

①成都中醫學院主編。本書是1964年中醫學院試用教材的重印本改名者。書中以中醫的基本理論,對婦科學作了概括性的介紹。所述病名皆為中醫病名。197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山東中醫學院中醫系編。本書總論部分簡要記述了婦女生理特點、病因病機和診治概要;各論部分在現代醫學病名分類的基礎上記述婦科常見病的分型治療。1973年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醫方劑學》

方劑著作。《中醫臨床參考叢書》之一。江蘇新醫學院主編。本書為1964年中醫學院二版教材的修訂本,首為方劑總論,次為各論,共21章。分述各類方劑的組成、類別及其主要成方。選方約300餘首,列述各方的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及方解等,並附方歌、復習思考題及索引。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方劑著作。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教研組編。本書首先介紹方劑基本知識,其次按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等23類。逐章介紹常用方劑380首(包括附方85首,成藥60種)的組成、配伍、功用、適應症和方解等內容。書末附有方劑簡表、歌訣及索引。內容簡要,切於實用。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中醫兒科學綱要》

兒科著作。江蘇省西醫學習中醫講師團、南京中醫學院兒科教研組合編。全書分總論、各論二篇。總論介紹了中醫兒科發展的概況和兒科一些常見疾病的治療。內容簡明實用。語言淺近通俗,適於初學者或西學中醫務人員慣用。1960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醫兒科臨床手冊》

兒科著作。南京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編。全書分六章。包括常見症狀的辨證要點、常用治法、小兒急症、新生兒疾病、時行疾病和小兒雜病。內容全面而不繁蕪,系統而不冗長,突出了中醫特色,注重用傳統的中醫理論對中醫兒科進行論述。末附常用藥物及病歷書寫等。196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修訂本。

《中藥志》

藥學著作。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編著。本書對全國常用的500餘種中藥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編為4冊。第一冊根與根莖類,第二冊種子果實類,第三冊花、葉、皮、藤木、全草類及其他,第四冊動物與礦物類。每種藥物均分別記述原植物、藥材、效用及附注四項。並附有全部原植物的墨線圖(少數彩色圖)。書中將原植物與藥材緊密結合,對藥材的混雜品種也試作了初步澄清。是結合現代藥學成就整理中藥材的一部著作。1959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藥藥理學》

藥學著作。王筠默編。本書試用以現代藥理學的方法整理中藥學,所介紹的中藥,以過去有藥化及藥理學研究報告者為限,而對於中醫臨床常用有效但尚無實驗研究的中藥則均未列入,故有其一定的局限性。1954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

書名。劉壽山主編。本書收摘1820-1961年間國內外390餘種醫學期刊中中藥研究論文約4000篇左右,共論述了約500種中藥,按藥名筆劃排列寫成摘要。對各藥的學名、生藥、化學、藥理、臨床等都作了簡述,書末附錄5種索引,便於讀者查閱。197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中藥學》

藥學著作。南京中醫學院、江蘇中醫研究所編。這是一部較系統整理古代中藥學的教材。共分三篇。上篇總論中藥簡史及炮製、製劑等基本知識。中篇各論部分收錄藥約560種,分別介紹其產地、科屬、藥材、性味、歸經、主治、功用、古人論述等,並各附有生藥形態圖。下篇附錄古代文獻資料作為參考。1959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藥炮炙經驗介紹》

藥學著作。一冊。張炳鑫、朱晟編。本書簡要介紹了中藥炮炙加工的基本知識和266種中藥炮炙工藝。1957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藥炮製學》

藥學著作。南京中醫學院中藥方劑教研組等編。本書較系統地介紹了中藥炮製總論及752種中藥材的炮製加工及貯藏方法。1961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藥炮製經驗集成》

藥學著作。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北京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編。本書總結歷代藥物炮製資料和經驗,結合全國28個大中城市有關中藥炮製法,予以綜合整理編成。共收錄常用中藥501種。於196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73年又將本書進行了修訂,刪去古代資料部分,改寫了其中的部分內容,共錄中藥482種,重印出版。

《中藥材手冊》

藥學著作。一冊。衛生部藥政管理局編。本書對常用藥材517種分別介紹其生藥、別名、產地、加工、性狀、鑒別、品質優劣、效用及貯藏等藥材知識、附有照片插圖200餘幅及索引。1959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西醫粹》

叢書。又名《臟腑圖說症治要言合璧》。四卷。清·羅定昌撰。刊於1893年。共4種。其中《臟腑圖說》、《臟腑各圖》,系以臟腑配合八卦、干支、太極圖及五運六氣等立論,雖語涉玄虛,卻不乏哲學和時空醫學理論。其所附王清任《醫林改錯》與英人合信氏《全體新論》中的內臟圖說較切實際。《症治要言》分論十二經脈的主病症治。《醫案類錄》為作者的若干醫案與醫論。現存多種清末石印本。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叢書名。清·唐宗海撰。刊於1892年。包括《中西匯通醫經精義》、《金匱要略淺注補正》、《傷寒論淺注補主》、《血證論》、《本草問答》。這是較早試圖匯通中西醫學的論著。現存多種石印本及鉛印本。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基礎理論著作。又名《中西醫判》、《中西醫解》、《中西醫學入門》。二卷。清·唐宗海撰。刊於1892年。本書將《內經》中的醫學理論歸納為陰陽、臟腑、營衛、經脈、全體總論、諸病、望形、問察、診脈、氣味陰陽、七方十劑等20餘類,予以撮要和注釋。書中除引中醫理論外,兼采西醫生理解剖圖說加以發揮,內容雖有附會之論,但在溝通中西醫學方面,做了大膽嘗試。其篳路藍縷之功具一定影響。現有《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本。

《中西匯參醫學圖說》

基礎理論著作。二卷。清·王有忠撰於1906年。本書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參照西醫解剖圖,著重闡述臟腑結構及功能。力圖使中西匯通。列有各髒分合圖、十二經穴位,並論及各臟腑病理治法及備用諸方。現存光緒及民國時期三種石印本及《中西醫學勸讀十二種》本。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針灸著作。清·劉鐘衡撰於1899年。本書繪集西醫生理解剖圖及中醫手足六陰六陽圖,標以經絡、腧穴所在部位,著重以中醫理論闡明臟腑功能。可用為研究髒象和針灸的參考。現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醫方著作。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等編。本書根據全國25個大中城市具有代表性或通用的中成藥配本整理彙編而成。共收集成藥配方二千餘種。首為總論,略述中藥炮製;次為各論,分內、外、婦、兒、五官、雜症六門,每門又根據不同藥性分為補益、風痰、時感等類。每類分別記述有關成藥配方,包括方名、生產地區、功能、主治、處方、制法、禁忌等。大體反映了我國中成藥生產和臨床應用的基本情況。196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國制藥學》

炮製學著作。二卷。楊叔澄編。上編為制藥學總論及丸、散、膏、丹、酒、露、膠、錠的制法和成藥貯藏等;下編為生藥制法,包括火制、水制、水火合制、酒制、藥制、自然制等各法。書中除舉例說明外,還附入作者的一些按語。1938年北京中藥講習所印行。

《中國針灸學》

針灸著作。承淡安編。分針科學、灸科學、經穴及治療四篇。對針灸療法的理論和應用以及現代研究成果等。都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書中病名均用中西醫對照方式。195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國醫學約編十種》

醫學叢書。周禹錫編。刊於1938年。包括《生理約編》、《病理約編》、《診斷約編》、《婦科約編》、《兒科約編》、《瘟疫約編》、《醫剩約編》共10種,書中以中醫理、法、方、藥為主,吸取西醫的有關知識,作較系統、通俗的敘述,內容簡要而切於實用,類似教學講義。現存初刻本。

《中國醫學源流論》

醫史著作。謝觀編。刊於1935年。作者對中國醫學的分期、變遷、醫書、醫方、學派、醫學各科、療法、疾病,以及有關中西醫匯通等都作了專題論述,對於歷代各家學說均有較嚴謹的考證和客觀的評價。本書能由博返約地闡述醫學源流,可供醫史研究參考。現存初刻本。

《中國醫學入門叢書》

中醫叢書。陳景岐編,刊於1934年。本書摘錄《內經》和歷代各家學說,分門別類匯輯而成。計有《診脈入門》、《辨舌入門》、《藥性入門》、《湯頭入門》、《內經入門》、《金匱入門》、《傷寒入門》、《溫病入門》、《女科入門》、《產科入門》、《幼科入門》、《痘科入門》、《外科入門》(附《疔科入門》)、《傷科入門》、《眼科入門》、《喉科入門》共十六種,內容淺近易懂。堪為初學者之津梁。現存初刻本。

《中國醫學人名志》

醫史著作。陳邦賢、嚴菱舟合編。本書以姓氏筆劃為序,收錄並簡介民國以前歷代醫家約2600餘人。其中有些資料注明了出處,便於讀者檢索。為1949年以來較有影響的醫學人物工具書。其中對醫家的介紹或引述的資料存在一些錯誤。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國醫學大成》

中醫叢書。曹炳章輯。刊於1936年。原計畫收輯365種醫著,後實際出版128種。輯錄魏、晉至明、清歷代重要醫著及少數日本醫家著作。分醫經、藥物、診斷、方劑、通治、外感、內科、婦科、兒科、針灸、醫案、雜著共13類。每種均經校閱圈點,列有內容提要,便於學習,其中不少醫著有歷代醫家評注。本書對保存祖國醫學遺產和維護祖國醫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現存初刻本。

《中國醫籍考》

中醫目錄學著作。又名《醫籍考》。八十卷。日本、丹波元胤撰。成書於1819年。本書根據各種有關文獻廣泛收錄中國歷代醫籍三千幾百種,全部著作分為醫經、本草等九類,書名之下記有出處,並根據所掌握的資料,注明卷數、存佚,列述序跋、有關考證提要敷陳大意並附評論以及作者所加的按語。這對了解中國古代醫學文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人民衛生出版社有排印本。

《指迷賦》

針灸歌賦名。元·竇默撰。見《廣平府志·藝文略》。賦未見,可能即指《通玄指要賦》。

《芷園臆草存案》

醫案著作。明·盧複撰。共載醫案十九則。盧氏強調審因求本、辨證論治的重要性,提出“不可泥其形症。”本書所載醫案,用問答形式,闡述病因、病理,分析治療方藥,有利於讀者理解因症立方之義。現存清刻本。又本書收入《醫林指月》中。

《直魯古脈訣》

脈學著作。見《遼史·方技》直魯古本傳。卷數不詳。已佚。

《知醫必辨》

醫論著作。清·李冠仙撰於1902年。本書收評論諸家醫書之得失,論述四診,辨析病證及治法、方劑等醫論13篇。皆屬李氏學習心得或臨床經驗之總結。頗具一得之見。如分析《景嶽全書》,即肯定其獨到的見解,又指出專用溫補之法並非景嶽之過及是後人學習偏執的結果。作者對吳又可《溫疫論》則持貶抑態度。現有《中國醫學大成》本。

《症治要言》

書名。一卷。清·羅定昌撰於1882年。本書為《臟腑圖說症治要言合璧》(又名《中西醫粹》)的一部分,仿《傷寒論》體例,分十二經記述疾病症治。各經症治先論脈絡,次論病情,後論方藥。辨明寒熱虛實,再列古今治驗、方藥及其加減。所列方劑皆注明出處,但大多錄自《傷寒論》,便於溯源,既切於臨床實用而廣為流傳,又具有較大的文獻參考價值。現存《中西醫萃》本。後收入《中外醫書八種》中。

《症因脈治》

內科著作。四卷。明·秦景明撰。清·秦皇士補輯。刊於1706年。本書論述以內傷雜病為主的各種病證。主張先辨症候,次查病因,再審脈象,最後決定治法,故以《症因脈治》為書名。書中對於每種疾病的辨證,均分列條目,清晰細緻,理法分章,選方大多切於實用。1949年後有排印本。

《症方發明》

書名。清·顧靖遠撰。十一卷(即《顧松園醫鏡》卷六-十六)。作者博覽前人方書,結合自己的學術見解和臨證經驗著成此書。論述各科病證證治,剖析病情,介紹治法及治療方劑頗詳。並用醫案舉例,可供臨床參考。現有抄本和《顧氏醫鏡》本。

《鄭彤園醫書四種》

醫學叢書。二十二卷。清·鄭玉壇撰。刊於1796年。本書包括《傷寒雜病心法集解》(附《醫方合編》)、《幼科心法集解》、《彤園婦科》、《外科圖形脈證》(附(醫方便考》)四種。系在《醫宗金鑒》編次的基礎上,旁采諸家醫論、醫方補訂而成。現有清刻本。

《鄭觀應》

清末著名思想家。1842-1921年,一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別號羅浮山人、杞憂生、慕雍山人等。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少多病,及長,遊歷四方,襄辦軍務,屢赴南洋。嘗經辦工商業。倡“主以中學,輔以醫學”的學習西方原則,為近代改良主義者。光緒十二年(1886年)得病,研究養性之法,謂中醫“慎起居、節飲食、寡欲清心、存神養氣”,與西醫“光、熱、空氣、水、飲食、運動”等均為養生要素,故輯中外先哲要語名言;兼錄食療、外功、按摩、導引,為《中外衛生要旨》四冊(1890年)。另輯《備急驗方》兩卷(1889年)。

《證治準繩》

醫學叢書。一名《六科證治準繩》。明·王肯堂撰。刊於1602年。全書闡述臨床各科證治為主。包括《證治準繩·雜病》八卷,《證治準繩·類方》八卷,《證治準繩·傷寒》八卷,《證治準繩·瘍醫》六卷,《證治準繩·幼科》九卷,《證治準繩·女科》五卷。各詳專條。現存初刻本,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證治針經》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郭誠勳輯於1823年。全書以歌賦體裁分述內科、婦科病證證治,賦文之後均有簡注,各篇之末附列治療方劑。為醫學入門書。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

《證治要訣類方》

醫方著作。四卷。明·戴元禮撰。撰年不詳,約刊於1443年。作者取其《證治要訣》中各門病症所引諸方,分為湯、飲、散、丸、丹、膏六類編成此書。簡要地說明所列諸方的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年商務印書館將此書與《證治要訣》合刊出版,題名《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現存多種明、清刻本。

《證治要訣》

綜合性醫書。又名《秘傳證治要訣》。十二卷。明·戴元禮撰。作者以朱丹溪學說為本,集《內經》、《難經》直至宋元的醫學文獻並諸家學術經驗,參以個人的心得見解,論述多種內科雜病兼及瘡瘍、婦科、五官科等常見病證的證治。全書共分為諸中、諸傷、諸氣、諸血、諸痛、諸嗽、諸熱、寒熱、大小腑、虛損、拾遺、瘡毒,婦人共十二門。每門列述若干病證,先論病因、病源,然後分析病證,介紹治法。全書敘述扼要,條理比較清楚。亦有論其在論述病因和治療方藥方面,或失於籠統者。1955年商務印書館將此書與戴氏《證治要訣類方》合刊出版,題名《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現存多種明、清刻本。

《證治心傳》

醫論著作。明·袁班輯。約刊於崇禎年間。此書在輯錄歷代醫家臨證經驗的基礎上綜合作者個人的心得,著重闡述辨證論治等醫學理論問題。書中闡論證治總綱,治病必詳於望聞問切,明虛實、別標本、因人、因地、因時用藥等頗為細膩。在治病須明陰陽虛實,必審四時用藥,辨證訂方必先審四診等方面發揮尤多。此書原系抄本。後經清·趙雙湖加評,收入《三三醫書》。

《證治匯補》

內科著作。八卷。清·李用粹撰。刊於1687年。本書彙集了內科雜病的各家(包括作者本人在內)論述和經驗。書中將80餘種內科雜病分為提綱、內因、外體、上竅、胸膈、腹脅、腰膝及下竅八類,每類分別記載了多種疾病的證治,內容比較豐富。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證治合參》

綜合性醫書。十八卷。清·葉盛輯。刊於1729年。本書系選錄《內經》及歷代醫籍之精要,分門別類整理的資料匯輯。卷一-二闡述臟腑、病機、四診、用藥等;卷三-十七為內、婦、兒、外科疾病證治,每病先列證候,次列治法、脈象、方藥、並附方解;卷十八食物單方。全書搜羅宏富,綱目清晰,較切實用。現存初刻本。

《證治百問》

醫論著作。四卷。又名《證治石鏡錄》。清·劉默撰。原書名《青瑤疑問》,系據劉默和他的學生問答醫理加以記錄整理而成。1673年始由石楷等校刊,改為此名。書中對於中風、中寒等62種內科雜病的病因與治法用問答體裁作了探討,內容比較豐富,於後學多有啟發。1953年,林開燧將此書略加改編補充,易名《(林氏)活人錄彙編》。此後又有名為《活人方》、《活人方彙編》者,都是後者的複刻本。現有初刻本等。

《正體類要》

骨傷科專著。二卷。明·薛己撰。刊於1529年。上卷首載正體主治大法凡19條,次載作者撲傷、墜跌、金傷及湯火傷等類共64種病證的醫案。每證1-3例不等;下卷為傷科所用方劑。全書理論聯繫實際比較緊密。解放後有排印本。

《正骨學》

骨傷科專著。鄭懷賢編。成都體育學院附屬體育醫院整理。全書共11章,分述正骨學簡史,人體正常骨骼,骨折與脫位,軟組織損傷及其他骨傷的原因、症狀、治療、驗案等。本書突出的特點有二,其一是比較系統完整,其二是對手法操作附有較多的插圖,而又切合實用。

《正骨心法要旨》

骨傷科專著。四卷(即《醫宗金鑒》卷八十七-九十)。清·吳謙等撰。首載手法總論及《內經》中有關記述,次為全身各部骨骼名稱及其傷損、骨折、脫臼等病的症治,後述傷損內症及其兼症的治療。

《診宗三昧》

脈學著作。全稱《石頑老人診宗三昧》。一卷,共十二篇。清·張珞著,張登編纂,書成於1689年。前篇闡明撰著此書宗旨,並批判前人的某些脈學著作,提出“入門宗脈不慎,未免流入異端”,力陳“吾當以三昧水滌除塵見。”故撰此書。三-六篇,敘述脈位、脈象、經絡;第七篇師傳三十二則,詳述浮、沉、遲、數等32種脈象;第八篇口問十二則,列敘古今辨證論脈之異同;第九-十二篇為逆順、異脈、婦女及嬰兒諸脈等。全書分析脈學理論比較全面深入,在醫學界確實具有較大的影響。但書中也有部分蕪雜的內容,如論述清脈、濁脈時,未完全脫出太素脈之臆說。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診餘舉隅錄》

醫案著作。二卷。清·陳廷儒撰於1897年。作者強調按證論治。每一驗案皆注重辨證、審脈和病人的體質因素。夾敘夾議,不厭其詳。醫理與治案結合較好。本書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中。

《診餘集》

醫案著作。清·餘聽鴻撰。刊於1918年。作者擅治內外科疾病,本書所載醫案以內科為主,多為作者治癒之大症及疑難雜症,兼及平日搜集師友間治案。皆可以立論而於己於人多有啟發者。這與作者辨證論治細緻靈活,切於病情,頗為合契。於某些病並能闡析其治療規律,便於讀者掌握要領。1949年後有排印本,並改名為《餘聽鴻醫案》。

《診脈三十二辨》

脈學著作。清·管玉衡撰。本書論述了診脈大法,浮、沉、遲、數、滑、澀六脈為綱領。所統二十九脈的陰陽所屬及其形象;詳細辨析十二經脈源流、循行及病狀,對於切脈法也作了較為深刻的探討。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等。

《診家直訣》

脈學著作。《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之一。二卷。清·周學海撰。本書擷取《脈義簡摩》、《脈簡補義》之精要,綜論脈象、指法及主病。並用兩兩對比的方式闡述二十四脈之脈象,又以位、數、形、勢、微、甚、兼、獨八字真言作為分析正脈、變脈之提綱,內容較為簡要。本書後經作者增補了不少內容,改名《重訂診家直訣》。現存光緒刻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診家正眼》

脈學著作。二卷。明·李中梓撰於1642年。原刻本已散佚,1667年,李氏門人尤乘將此書與《病機沙篆》、《本草通玄》合刊為《士材三書》,後世或單行鐫版,但內容已經尤氏增補。卷一以《內經》、《難經》理論為主論述脈學基本理論及其臨床應用,文中還徵引王叔和、李東垣、朱震亨、滑壽、戴共父、李時珍等諸家脈診學說,予以分析闡論,作者本人則另加注按,頗有發揮;此外,還擇要地敘述瞭望、聞、問三診;卷二考核各家脈學理論,用四言歌訣的形式分述28種脈象;並對高陽生《脈訣》進行了辨誤和評述,末附脈法總論以為結語。本書曾多次刊印,現有多種清刻本。196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作了刪節,重於出版。

《診家索隱》

脈學著作。二卷。清·羅浩輯。刊於1799年。羅氏參閱《脈經》以下有關論脈的著作45種,其中輯錄崔紫虛、餘抑庵、張石頑三家學說尤多。取其精華,參附自己的見解,加以歸納整理而成此書。書中以李士材所論二十八脈為主體,益以張石頑所增附之脈;又據宋·劉立之以浮、沉、遲、數為大綱,對諸脈的脈象、考證、主病及參變等方面給予簡要的論述。現存初刻本、抄本。

《診家樞要》

脈學著作。一卷。元·滑壽約撰於1359年。首論脈象大旨及辨脈法,結合臨床實踐,頗多獨到的見解;繼之闡析浮、沉、遲、數等29種脈的脈體、脈象及其主病。後述婦人及小兒,闡明婦女、小兒因生理特點所決定的不同脈法。本書有清·周學海評注本,周氏於卷後附錄諸脈條辨(出程丈囿《醫述》)及持脈總論(出李中梓《士材三書》)。現存明、清刻本等。1949年後有影印本。

《診病奇侅》

腹診專著。二卷。日本·丹波元堅撰。此書專談腹診,認為腹診非四診正法,故名“奇侅”。作者廣泛收集有關腹診資料,並聯系各科病症予以闡發。書末附載五雲子診腹法。1888年由丹波氏再傳弟子松井操譯成漢文刊行。

《珍珠囊藥性賦》

藥學著作。又名《雷公藥性賦》、《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四卷。原題李杲編輯。本書卷首有“元山道人”的原敘一篇,自稱為本書的作者,但無年月。實不知為何人何時之作。內容有總賦,包括寒、熱、溫、平四賦,其次為用藥發明,總論用藥大法;再次為主治指掌,記90種常用藥的功用和主治;再次為用藥須知;最後(卷三、卷四部分)分別將玉石、草、木、人、禽獸、蟲魚、果品、米穀、蔬菜等9部中主要藥物的性味、功能和主治編成歌賦,便於習誦。以其深受眾多醫家喜愛,故版本較多、流傳較廣,適用於初學藥性的名著。現存幾十種清刻本及多種近代刊本。

《珍本醫書集成》

醫學叢書。裘慶元輯。刊於1936年。裘氏從眾多的祖國醫學文獻中,選取較實用的精本、孤本、抄本、未刊稿等九十種分門彙聚而成此書。計醫經類五種、本草類五種、脈學類三種、傷寒類四種、通治類八種、內科類十二種、外科類三種、婦科類四種、兒科類二種、方書類十七種、醫案類十五種、雜著類(醫話、醫論)十二種。內容豐富,校勘較為精細。尤其可貴的是有一些著作不見於《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也被輯到本書中來。這對保存祖國醫藥學文獻有重要意義。

《針灸纂要》

針灸著作。二冊。吳炳耀撰,吳韻桐繪圖。書成於1933年。上冊論內景、陰陽、五行、診法、經絡等中醫基礎理論、針灸法及各種病症的針灸取穴法;下冊包括十四經的經穴分寸歌、迴圈歌、主病歌等,便於讀者記誦,每經繪有精細的經脈經穴彩色圖,圖上逐一標明各穴部位,圖後附記該穴之局部解剖。圖文並茂,足資參考。

《針灸資生經》

針灸著作。七卷。宋·王執中撰。刊於1220年。本書廣泛參考歷代針灸文獻,結合作者本人的針灸臨床經驗和心得對針灸作了較系統的介紹。卷一論人體各部分的腧穴,並附圖46幅;卷二論針灸法;卷三-七為多種疾病的針灸用穴。本書很重視醫療實踐,提出不可拘泥於人神禁忌的主張,同時糾正了古書中的一些錯誤。現有元刻本,明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針灸指南》

針灸著作。

①即《醫技便巧針灸指南》。四卷。作者佚名。刊於1925年。本書卷一-三針灸指南說,泛論有關性命,攝養等內容;其後又有山靈示德圖、行樂圖,似與醫學無關;卷四載多種病症的針灸取穴,將穴位分為頭陽(前)、頭陰(後)、胸腹、背脊、手陰、手陽、足陰、足陽等,並附其中的要穴圖。這種分法與前人略有不同。

②三卷。餘純編。全書分歌訣總要、穴位總要。病狀總要三部分。1953年由上海明善書局出版。

《針灸擇日編集》

針灸著作。一卷。明·金循義、金義孫撰。刊於1447年。本書主要輯錄歷代文獻中有關針灸選擇日時的資料,加以比較對照,此種針法來自古代“人神流注”學說。是否與現代“時辰生理學”有相似之處,尚須進一步研究。現存幾種清刻本。

《針灸易學》

針灸著作。二卷。清·李守先撰於1798年。卷上為針灸源流、手法和認症三部分,重點介紹了針灸的方法及要穴的應用,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卷下記述十四經穴及奇穴。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

《針灸學簡編》

針灸著作。中醫研究院編。共六篇:針灸的發展及特點、經絡、穴位、針法、灸法、臨床治療,書中根據中醫理論體系,對傳統的針灸文獻加以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可供西醫學習針灸及中醫進修參考。195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初版。1976年二版時又補充了若干新內容。

《針灸學》

針灸著作。

①江蘇省中醫學校針灸學教研組編。分經絡、腧穴、刺法、灸法、治療、參考六篇。系統整理了古代針灸學的主要成就。是參考各種針灸文獻及臨床教學編寫的講義。1957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上海中醫學院編。分經絡篇、穴位篇、刺灸法篇、治療篇。此書除較系統地整理了古代針灸學文獻外,並記載了1974年以前中西結合的部分資料。取材廣泛,是針灸臨床教學等常用的參考書。1974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針灸薪傳集》

針灸著作。夏少泉等編,刊於1937年。本書系作者根據其師承淡安講授針灸時的筆記整理彙編而成。第一編經穴考證;第二編取穴法、要穴功用;第三編為針灸歌賦的簡注;第四編針灸治療各論,彙集了多種針灸配方。現存初刊本、抄本。

《針灸問對》

針灸著作。又名《針灸問答》。三卷。明·汪機撰。刊於1503年。本書以問答形式闡述了針灸學中的一些基本理論。上、中二卷論述針法;下卷論述灸法及經絡腧穴。全書以《內經》、《難經》等書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而對於金、元以後的各種針灸學說則採取批判或否定的態度,並批判了某些不負責任的醫療作風。現存初刻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著作。又名《針灸節要》、《針灸要旨》。明·高武撰。刊於1531年。共三卷。本書系將《黃帝內經》與《難經》中有關針灸理論予以分類彙編而成。除高氏本人有個別按語外,沒有更多的解釋與發揮。現存清刻本等。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針灸四書》

針灸叢書。元·竇桂芳輯。1311年刊行。系《子午流注針經》、《針經指南》、《黃帝明堂灸經》和《灸膏肓腧穴法》四書的合稱。附刊竇桂芳《針灸雜說》。《針灸四書》的主要內容後收錄於《普濟方》卷四百○九-四百一十三。現存初刻本。198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

《針灸全生》

針灸著作。二卷。又名《同人針灸》。清·肖福庵撰。刊於1831年。首為周身經穴及十四經經穴圖解歌訣,其次為多種病症的針灸取穴。內容簡要。現存四種清刻本。

《針灸聚英》

針灸著作。又名《針灸聚英發揮》。四卷。明·高武撰。刊於1529年。卷一論臟腑、經絡、腧穴;卷二集錄各家針灸取穴方法;卷三論針法、灸法及禁灸;卷四為各種針灸歌賦。編者於書中多以按語的形式,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並批判了針灸禁忌方面的某些迷信說法。是一部有較大影響的著作。時至今日,對繼承和發展針灸學術仍起著積極作用。現存初刻本、日刻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針灸經穴圖考》

針灸著作。黃竹齋編。本書以《類經圖翼》一書為基礎將十四經穴及經外奇穴的古今各家記述予以補充、整理彙編。書內附有十四經穴的點穴照片圖。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針灸甲乙經》

醫經著作。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皇甫謐撰於259年左右。共十卷,後改編為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本書是將《素問》、《針經》(即《靈樞》古名)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分類合編而成。因此它較之《黃帝內經》的理論體系更為豐富。主要論述臟腑經絡、脈診理論、腧穴部位、針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類疾病的證候、針灸取穴等。是我國現存最早、內容較完整的一部針灸著作,也是研究《黃帝內經》古傳本的重要文獻。本書對古代針灸療法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在針灸學的發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文獻學角度來說,《甲乙經》可以校正《素問》、《靈樞》在流傳過程中所產生的錯誤。現存明刻本、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針灸集成》

針灸著作。又名《勉學堂針灸集成》。四卷。清·廖潤鴻撰。刊於1874年。卷一論針灸法、禁針灸穴、別穴、要穴、奇穴、針灸禁忌時日等;卷二論骨度法及諸病針灸法;卷三-四為十四經經穴及經外奇穴。本書引用了大量針灸文獻。但多系轉錄自張介賓《類經·圖翼》一書。1949年後有影印本。

《針灸逢源》

針灸著作。六卷。清·李學川撰。刊於1817年。卷一-二為“靈樞經文”、“素問經文”。系節錄《內經》中有關針灸原文並加注釋;卷三“群書匯粹”輯自歷代醫書中有關針灸的論述與歌賦;卷四“經穴考證”;卷五為各種病症針灸取穴;卷六為各科病候及藥物處方。全書旨在摘要彙集歷代針灸文獻,而作者本人並無甚發揮。現存二種清刻本。

《針灸大全》

針灸著作。

①一名《針灸捷法大全》。六卷。明·徐鳳撰於1439年左右。卷一-二載針灸歌賦;卷三為周身經穴歌;卷四載竇氏八法流注;卷五載金針賦及子午流注;卷六為灸法。書中除收錄多種針灸資料外,並附插圖,是一部綜合性的針灸書。此書為其後楊繼洲《針灸大成》的編纂創造了有利條件。現存明刻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②即《針灸大成》的文名,見該條。

《針灸大成》

針灸著作。十卷。一名《針灸大全》。明·楊繼洲撰,靳賢校正。刊於1601年。楊氏在早年撰寫的《衛生針灸玄機秘要》(已佚)一書基礎上,進一步彙集了明以前歷代針灸文獻編纂整理而成此書。卷一,摘錄了《內經》、《難經》等書的針灸理論;卷二-三為針灸歌賦;卷四為針法;卷五為子午流注及靈龜飛騰針法;卷六-七為經絡及腧穴;卷八諸症針灸法;卷九選錄各家針灸方法、灸法及楊氏醫案;卷十錄陳氏(佚名)《小兒按摩經》一書。由於本書較全面地總結了明以前歷代醫家有關針灸的學術經驗和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因而在臨床和研究方面都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現存初刻本、幾十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針灸傳真》

針灸叢書。又名《繪圖針灸傳真名醫刺法》。趙熙、孫秉彝、王秉禮合編。全書包括四種針灸著述:

①《針灸傳真》二卷,書中對於針灸手法及理論治療等根據作者的臨床實踐提出了個人的見解。

②《名醫刺法》二卷,為抄錄各書中有關針灸的論述。

③《內經刺法》二卷,節錄《內經》有關刺法原文並加以簡注。

④《考正穴法》二卷,分論十四經穴。1923年出版石印本。

《針經指南》

針灸著作。一卷。金·竇傑撰。初刊於1295年。主要內容為《標幽賦》、《通玄指要賦》,還有經絡循行、流注之八穴,針灸的補瀉與禁忌等有關論述。此書現有日抄本。後收入《針灸四書》中。

《針經摘英錄》

針灸著作。一卷。撰人佚名。約成書於宋末元初之際,後輯入元代著名的醫學叢書《濟生拔萃》中。首為九針式,及圖、為了解《內經》所載九針式樣提供了參考依據。又載折量取腧穴法、補瀉法、用針呼吸法;次為治病直訣刺,其中列舉了針灸治療偏正頭痛、眉攢內疼痛等69種內科及婦科病證,並緊密結合臨床介紹其取穴及針刺手法。頗有獨到之處,切於實用。現有涵芬樓影印本。

《針經節要》

針灸著作。一卷。撰人佚名。約成書於金元之際,後輯入元代著名的醫學叢書《濟生拔萃》中,本書系節錄《針經》(即《靈樞》)中十二經脈的五腧穴流注部分並加以發揮而成。首論十二經氣血多少、十二經流注孔穴(66穴)、十二經是動病所生病,最後為十二經穴治症,分述六十六穴的部位、主治及針刺法等。現有涵芬樓影印本。

《針方六集》

針灸叢書。六卷。明·吳昆撰。刊於1618年。卷一《神照集》,論經脈流注經穴及奇穴;卷二《開蒙集》,載《竇太師標幽賦》(吳注)、八法針方(八穴)、五門針方(五腧穴),及十二經補母瀉子法;卷三《尊經集》,集錄《內經》中有關針灸的內容共148節;卷四《旁通集》,為作者闡發針灸學的一些短論45節,修金針賦24條,對於八法的理論尤多獨特的見解;卷五《紛署集》,詳述身體各部位的腧穴的取穴方法和主病;卷六《兼羅集》,載玉龍歌等歌賦注釋以及灸法等。現存初刻本、抄本。

《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藥學著作。浙江省衛生廳主編。本書是在天目山地區藥物普查的基礎上,結合當地民間的醫療經驗、中藥生產和利用等進行系統整理而成。書中除介紹天目山地區自然植物分佈外,按植物學科對1184年草藥分別作了介紹,所繪生物圖亦較逼真。1965年由浙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上集。

《折獄高抬貴手》

刑法與法醫著作。八卷。宋·鄭克撰。約成書於十三世紀。本書收集了歷代文獻中有關刑法折獄(判決)的一些典型案件,加以分類彙編。其中也有一些法醫鑒定的內容,但並非專門的法醫學著作。

《折肱漫錄》

醫話著作。六卷(一作七卷)。明·黃承昊撰。初刊於1635年。作者幼年多病,自稱“凡方書所載之症十患四五,本草所載之藥亦十嘗四五”。遂取“三折肱成良醫”之義,題名為《折肱漫錄》。書中記錄了黃氏親身閱歷之醫事,分養神、養氣、醫藥三門,有醫理、醫案,可資借鑒。現存初刻本、明崇禎本、多種清刻本。此書又收入《六醴齋醫書十種》。

《瘴瘧指南》

瘧疾專著。二卷。明·鄭全望撰於1609年。作者鑒於福建、廣東地區瘴瘧流行,遂予悉心研究,頗有心得。後得宋·李待制(佚名)所輯《瘴瘧衛生方》,以為可取。遂以之為基礎,附以己見編成此書。書中論述瘴瘧源流,傷寒、內傷與諸症之鑒別,以及瘴瘧藥用宜忌、預後等。內容全面、條理清晰。但對本病病因、病理等方面雜有某些不切合實際的論述。現有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等。

《章太炎醫論》

醫論著作。又名《猝病新論》。章太炎撰。刊於1938年。內容廣泛,有醫學理論探討、病症論述、古典醫著的考證和評價等醫論三十八篇。作者對不少學術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即便是對《內經》也認為應採取“舍瑕取瑾”的態度,提出五臟配五行之說“不可拘滯類比”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章季》

著《醫經脈要錄》一卷,已佚。

《張仲景五臟論》

書名。見《崇文總目》。一卷,已佚。

《張畹香醫案》

醫案著作。清·張畹香撰。本書大多為內科雜病、時症治驗,兼有少量婦科醫案。記述簡要,少有繁蕪。於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滋補托邪的調治法較有心得。本書原系抄本,後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

《張氏醫通》

①綜合性醫書。十六卷。清·張璐撰於1695年。本書主要論述內科及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證治。分門分證,徵引古代文獻及歷代醫家有關醫論,結合作者臨證實踐加以闡述。此書取法於《證治準繩》,而較之選輯更精。並附治例、處方。書中以病症分門,列專方三卷,並有方解。祖方一卷,專論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與主病。全書內容較豐富,敘述系統,自刊行以來,流傳頗廣。現存多種清刻本,多種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②叢書名。又名《張氏醫書七種》。清·張璐等撰。刊於1699年。包括《張氏醫通》、《本經逢源》、《診宗三昧》、《傷寒緒論》、《傷寒纘論》、《傷寒舌鑒》、《傷寒兼證析義》七種。現存多種清刻本,石印本。

《張氏溫暑醫旨》

溫暑病證專書。不分卷。清·張畹香撰。撰年不詳。本書介紹作者有關溫暑病症的臨床心得。包括舌苔辨、傷寒治論、濕邪、瘄疹、風溫、熱入心室、痢、瘧、暑濕、伏暑等內容。結合個人治案較深入地論析病症、用藥強調因地制宜,構成本書特點。現有《中國醫學大成》本。

《張卿子傷寒論》

傷寒著作。七卷。明末張卿子參訂。張氏推崇成無己,認為成氏《注解傷寒論》“引經析義,尤稱詳洽,雖抵牾附會,間或時有,然諸家莫能勝之”(見凡例)。遂據此本旁采朱肱、許叔衡、龐安時、王履、王肯堂等諸家學說之精華。以補充發明。此書最早有明刊本,幾種清刻本。近代有《中國醫學大成》本,並於1949年後重印出版。

《張千裏醫案》

醫案著作。五卷。清·張千裏撰。邵慶槐編。本書以內科雜病為主,間有外科、五官科治案。分成中風、暑濕、溫、燥、火等類。強調“憑脈症去病,去病即所以顧正也”,反對一味投以膩補。甚至主張停藥以待胃氣恢復,然後再議是否可補。治病用藥頗有獨到之處。本書原系清道光十六年邵慶槐手抄本,後收入《三三醫書》。

《摘星樓治痘全書》

痘疹專著。又名《治痘大成》、《痘科大成》。十八卷。明·朱一麟撰。刊於1619年。本書採集古今痘疹著作。加以綜合歸納。首列痘症總論,然後對痘疹各階段及其症狀、治療等作了詳盡的論述。並收載了作者治痘驗案、古方、藥性釋義以及痘症雜論、種人痘法等。書中並附“燈火攻痘法”一文及穴位圖,是為本書的特色。現存幾種清刻本。

《增刪喉科心法》

喉科著作。一卷。清·劉序鹓撰,潘誠增訂。刊於1853年。本書共記述32種咽喉、舌牙病證的辨證及治法。內容簡要。

《增輯傷寒類方》

醫方著作。四卷。清·徐大椿編釋,潘蔚增輯。刊於1865年。本書既有方論,又有方歌,而且是每方一論,相應一歌。其方論乃潘氏據徐大椿《傷寒類方》予以增訂重輯。在此書所論各方的上欄載有相應的經潘霨、肖庭滋二氏增輯的《長沙方歌括》(陳修園撰)作為參照,便於讀者進一步學習理解《傷寒論》方。現有清刻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增廣和劑局方用藥總論》

藥學著作。三卷。北宋·陳師文等編。後經多次修訂。約刊於12世紀初(北宋末)。本書原為《和劑局方》(後改稱《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書的附錄部分,後抽出印單行本。內容系選錄《證類本草》中的常用藥(也是《和劑局方》中的常用藥物)432種,刪去序例,分類法不變,內容作了適當刪節。是《證類本草》的一種節要著作。現有《學津討源》本。

《增訂本草附方》

醫方著作。二卷。清·撰人不詳。本書以全身各種病證為綱,又以與該病相關若干證候為子目,然後將歷代本草文獻中的單方驗方按照證治原則引述於後,全書共約萬餘方。由於取材較廣,分類較細,便於查索資料與參考之用。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經脈著作。又名《人鏡經附錄全書》,簡稱《人鏡經》,八卷。原撰人不詳。本書根據十二經及奇經八脈次序,分別聯繫五臟六腑重點論述臟腑功能、病狀及治法。後經明·錢雷補充二卷,名《人鏡經附錄》。清初張俊英補充二卷,名《人鏡經續錄》,均廣泛徵引了《人鏡經附錄全書》,刊於1662年。

《臟腑性鑒》

臟腑學說著作。三卷。清·尤乘撰。為叢書《博物知本》中的一種。重點介紹臟腑生理。全書以《人鏡經》內容為主線,兼輯《內經》及歷代諸家對臟腑功能的論述。卷首為臟腑總論及陰陽五行論;卷上、下依據臟腑的性質特點分論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病證表現、診斷大法、治療原則及針灸穴位等,間附輯者的心得、按語。內容較為豐富。但其中臟腑結構圖,尚存在一些可商之處。

《臟腑圖說症治要言合璧》

臟腑學說著作。又名《中西醫粹》三卷。清·羅定昌撰於1882年。上、中卷為臟腑論說及圖解。以髒象學說配合易理闡論臟腑的形象部位和功能。附錄王清任《改正臟腑圖》及西醫解剖圖。下卷為十二經病證治法。現存清刻本、石印本及《中國醫學全書》本。

《雜症會心錄》

醫論著作。二卷。清·汪蘊穀撰於1754年。本書為作者數十年研究古典醫籍心得及臨床經驗總結的匯輯。其中有三篇醫學總論,五十餘篇有關內科、婦科、雜症症治的論述,辨證析因細緻,不乏獨特見解,並列醫方、醫案。治法宗張介賓,以扶陽養心為主。此書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中,現存乾隆自餘堂刻本。

《雜證謨》

內科專著。二十九卷(即《景嶽全書》卷九-三十七)。明·張介賓撰。內容為內科雜病(共70餘種,不包括傷寒病)證治,對每種病證均引錄古說,論述詳備,參以己見,議論恢宏。作者長於溫補,其溫補學說的見解,在本書多種病證的論述和治療中均有較充分的體現。

《雜證匯參》

內科著作。八卷。清·程杏軒輯。刊於1826年。本書系《醫述》第五-十二卷。介紹以內科雜病為主的多種疾病證治。每一病種。選列《內經》、《脈經》及後世有關醫論,記述病名、病因、病狀、治法及方藥。間附醫案以為佐證。眉目清晰資料豐富。辨證詳審,說理透徹。

《雜疫證治》

溫病著作。二卷。清代作品。不著撰人(或題清·劉一明輯),撰年不詳。現存最早為1820年刊本。所謂“雜疫”,亦即廣義的瘟疫。此書主要根據《松峰說疫》、《敬信錄》等書記載,論述雜疫72證證治。治法包括方藥、外治、針灸等,其中不乏方士口授、村老傳聞的民間效方和療法,可供臨床參閱。現存三種清刻本和羅禮堂鉛印本。

《雜病源流犀燭》

內科著作。三十卷。清·沈金鼇撰。刊於1773年。本書為《沈氏尊生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卷首載有《脈象統類》、《諸脈主病詩》。全書內容以介紹雜病為主,包括臟腑門、奇經入脈門、六淫門、內傷外感門、面部門、身形門等。每門分若干病證,每病各著源流一篇,並詳述病證原委,悉其形證,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依法立方,按方遣藥。理法方藥比較契合。每病在介紹方治外,並附導引等治法。沈氏博采前人著述,結合個人見解予以整理編寫,論述較為完備,在雜病著作中有相當影響。直到今天,此書仍不失為內科名著而受到極大重視。現存乾隆、同治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雜病心法要訣》

內科著作。五卷(即《醫宗金鑒》卷三十九-四十三)清·吳謙等撰。本書正文以七言歌訣的形式重點論述內科雜病(包括中風、類中風、痙病等四十餘種病證)的證治。並用注釋加以說明與補充,內容比較簡要,選方切於實用。

《雜病廣要》

內科著作。三十卷。日本·丹波元堅撰。刊於1853年。本書廣泛選集了我國歷代醫籍中有關內科雜病(不包括傷寒)的論述分類編輯而成。共分外因類、內因類、諸氣病、諸血病及臟腑類五類。每類包括若干病證,對於每種病證的名義、病因、脈候、症狀、治療及方藥等均作了系統全面的介紹。所引文獻比較精要準確,對臨床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存稿本、日本躋壽館活字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雲岐子脈訣》

脈學著作。全稱《雲岐子七表八裏九道脈訣論並治法》。元·張璧撰。撰年不詳。此書參考《內經》、《脈經》、仲景脈法理論,結合後世有關論述及其家傳脈學,分述七表八裏九道脈主病及方治,頗多個人識見。後輯入《濟生拔粹》。現存《濟生拔粹》本。

《雲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

針灸著作。又名《潔古雲岐針法》,一卷。金·張璧撰(按:張璧即雲岐子,其父為張潔古)。本書主要論述針法補瀉和部分針刺治療經驗,文字簡略。內有:論迎隨補瀉、經絡取原(穴)法、王海藏拔原例、經絡腧穴配合法,以及針刺傷寒,熱痛諸法,潔古刺諸痛法等短論。現有涵芬樓影印本。《濟生拔粹》本,195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雲岐子保命集論類要》

傷寒著作。又名《傷寒保命集》。二卷。元·張璧撰。書中分述傷寒六經痛證。傷寒主方、變方及其適應症。辨別傷寒與溫病。介紹傷寒症候的刺法,傷寒雜證,傷寒傳變諸證和一些較常見的內科雜病的證治。主治明確,選方大多可取。末附小兒病證。後編入《濟生拔粹》中。現存明宣德錢氏刻本,《濟生拔萃》本及叢書集成本。

《雲林神彀》

綜合性醫書。四卷。明·龔廷賢撰。刊於1591年。內容包括臨床各科病證證治。多編成歌訣,論述較簡略。但選方頗多,包括一部分內府秘方。現存多種明、清刻本。

《雲笈七簽》

道教著作。北宋張君房輯。一百二十二卷。天禧三年(1019年)張君房編成《大宋天宮寶藏》後,又撮其精要,包括經教宗旨、仙真位籍、齋戒科儀、服食煉氣、養神守一、內外丹法、方藥符圖、讚頌詩詞、神仙傳記等,輯成本書。道教稱書箱為“雲笈”,道書分為三洞四輔,總稱“七簽”,故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讚此書:“類例既明,指歸略畢,綱條科格,無不兼賅。《道藏》菁華,亦大略具於是矣。”其中收存了大量漢唐以來的養生文獻。如收載氣功著作達百種以上,功種功法有五百種。不少養生方藥也很有價值。收入《道藏》第677至702冊,《道藏輯要》參集、井集及《四部叢刊》。

《願體醫話》

醫話著作。又名《願體醫話良方》。清·史典撰。刊於1838年。前載醫話12則,後載各種急救法及20多種急症的簡易治法,大多為民間效方。切於臨床實用。現有《潛齋醫學叢書》本。

《原病集》

綜合性醫書。五卷。明·康椿撰於1502年。本書共分元、亨、利、貞四類。“元類要法”上下二卷,總論醫學習業,診候、藥性、察病、治法、經絡等。“亨類鈐法”、“利類鈐法”各一卷,分論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病證。“貞類鈐方”一卷,論述用藥之法,及湯、散、飲、丸(圓)、丹、膏諸劑及雜法。現存明刻本、明抄本。

《毓芝堂醫書四種》

醫學叢書。清·汪和鼎輯。刊於1812年。包括《宜麟策》、《達生篇》、《保嬰易知錄》、《叢桂堂集驗良方》。現有初刻本。

《寓意草》

醫方著作。清·喻昌撰於1643年。全書收輯以內科雜病為主的疑難治案六十餘則。前有醫論二篇,作者強調“先議病,後用藥”,其“議病式”就是一份比較完整的病歷格式。在治案中喻氏對病因、病情記述較詳;辨證剖析明徹、治法穩妥靈活。並以層層設問的方式,闡明治案中的關鍵和疑難之點,每能給讀者以啟迪。喻氏善用古方,又有個人的見解和發揮,故本書在醫案著作中有相當的影響。但不少治案只議病情而無處方。現存初刻本、多種清刻本、石印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喻選古方試驗》

醫方著作。舊題清·喻嘉言選輯,王兆杏錄。四卷。刊於1838年。作者選錄《本草綱目》中的附方,予以分類編輯而成。卷一合藥分劑法則、服藥、宜忌及通治方;卷二——四分為頭病、目病、面病、鼻病等92種病證的單驗方。此外,王氏對於一些耳聞目見、試用有效的單方驗方亦予附錄。現有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喻氏醫書三種》

醫學叢書。清·喻昌撰。刊於1763年。包括《醫門法律》、《尚論篇》、《寓意草》。各詳該條。

《育嬰秘訣》

兒科著作。四卷。又名《萬氏家傳育嬰秘訣發微賦》、《育嬰家秘》。明·萬全撰。約刊於16世紀中期。本書首載幼科發微賦一篇,闡論兒科診治要點;卷一敘述有關保胎、養胎、小兒診法及五臟症治;卷二論胎疾、臍風、變蒸及驚癇等症;卷三-四論述兒科的四時外感及內傷雜症;末附醫案問答。每證之前均編成歌訣。現有《萬密齋醫書十種》本。

《玉楸藥解》

藥物學著作。八卷。清·黃元禦撰。刊於1754年。本書分草、木、金石、果、禽獸、及鱗介魚蟲六部,共收藥290種。內容論述簡要,不尚旁徵博引,頗多個人見解。黃元禦自號玉楸子,故以為書名。現有《黃氏醫學八種》本。

《玉龍賦》

針灸歌賦名。撰人不詳。內容據《玉龍歌》而文字簡括,便於誦習。《針灸聚英》:“……《玉龍賦》又總輯其要旨爾。”參見《玉龍歌》條。

《玉機微義》

綜合性醫書。五十卷。明·徐彥純撰,劉宗厚續增。書成於1396年。徐氏原著撰於洪武初(1368),書名《醫學折衷》,立論以《內經》為本,旁采金元諸家學說以闡析中風、痿證、傷風、痰飲、滯下、泄瀉、瘧、頭痛、頭眩、咳逆、痞滿、吐酸、痓、癘風、風癇、破傷風、損傷,計17門。劉氏除對徐氏原撰17門病證內容有所補充外,又較有系統。此書流傳頗廣,影響亦大,現存大量明清刻本及日本刻本,仿其體例續增咳嗽、熱、火、暑、濕、燥、寒、瘡瘍、氣、血、內傷、虛損、喉痹、眼目、牙齒、腰痛、心痛、黃疸、痹、婦人、小兒等共33門,改名《玉機微義》。全書以內科雜病為主,分門詳述,有論有按,證方俱備。

《玉函經》

脈學著作。又名《廣成先生玉函經》。三卷(一作1卷)。原題唐·杜光庭撰(或認為是托名著作)。本書論述脈理,編為“生死歌訣”上、中、下三篇。重點闡析脈證關係以及脈象的生理、病理情況。後世的流通本,一般認為是宋·崔嘉彥引述古典醫籍結合個人見解的注釋本。但近年來已有人提出不同見解。認為崔嘉彥雖於脈學頗多貢獻,但卻與《玉函經》無涉。

《玉函方》

方書名。一百卷。晉·葛洪撰。葛氏療病,主張用簡便易得之方,反對用貴重難求之藥。因此,廣為選集民間草藥和效方驗方,撰成此書。自謂“籬陌之間,顧眄皆藥;眾急之病,無不畢備”(《抱樸子·內篇》卷三))。堪彰本書特色,惜佚。

《虞庶注難經》

醫經著作。五卷。宋·虞庶注。《郡齋讀書後志》稱:“虞庶……為此書,以補呂(廣)、楊(玄操)所未盡。”原書已佚,其內容大多保留於《難經集注》中。

《(魚孚)溪外治方選》

醫方著作。二卷。陸錦燧輯。刊於1918年。書中專門輯錄各科疾病的外治方,分為關竅、筋、骨、身形等120門,約一千數百餘首,多屬簡易實用。現存初刊石印本。

《(魚孚)溪陸氏醫述》

醫學叢書。陳錦燧(晉笙)輯選。刊1920年。原書稱十五種,現存九種。即《要藥選》(陸詠媞輯)、《用藥禁忌書》(陸循一輯)、《外候答問》(陸晉笙輯)、《病症辨異》(陸成一輯)、《(魚孚)溪單方選》、《(魚孚)溪外治方選》、《重古三河間醫案》(以上三書均為陸晉笙輯)、《(魚孚)溪醫案選摘要》)(陸詠xx輯)、《景景醫話》附《醫話錄舊》(陸晉笙輯)。現存紹興醫藥學報社鉛印本。

《餘注傷寒論翼》

傷寒著作。四卷,清·柯韻伯撰,餘聽鴻注。刊於1893年。餘氏認為柯氏著述“條理疏暢,議論明晰”,遂將《傷寒論翼》的抄本予以補綴加注,而成此書。據餘氏自稱,其補綴的闕字與柯氏原文或微有不合之處。現存稿本、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

《幼幼新書》

兒科著作。四十卷。宋·劉昉撰。刊於1132年。本書整理彙集了宋以前有關兒科學的成就,是一部兒科集大成之作。卷一-三為綜述部分,包括求子、方書敘例、小兒調理、用藥及診法;卷四-五為初生兒的保育及診治;卷六為先天疾病;卷七-十二論蒸忤,鬾、啼、驚、癇;卷十三-十七論風寒時氣、咳、瘧諸病;卷十八為斑疹麻痘;卷十九-二十二為熱痰、汗、疸、寒逆、症積諸病;卷二十三-二十六為各種疳症;卷二十七-三十為霍亂、泄痢、血證、痔、淋等;卷三十-三十二為蟲病、疝瘕、水飲;卷三十三-三十四為五官諸病;卷三十五-三十九為癰疽、瘡疥、丹毒、外傷;卷四十論藥敘方及引用方書。全書共分547門,凡所徵引皆注明出處,取材廣博,有較高的臨床參考價值。該書還保存了現已失傳的古代兒科典籍的佚文。因此更具有重要的文獻研究價值。明·陳履端重刊本書時作了部分刪節。現存明刻本和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鉛印本。

《幼幼心裁》

兒科著作。二卷。明·喬采撰。刊於1638年。書中首論兒科疾病及診治大法,其次對嬰幼兒的多種常見疾病的辨證論治,分別作了簡要的記述。論辨清晰,突出了小兒臟腑易虛易實的特點。選材亦多輕靈有驗。現存康熙四十七年刻本等三種清刻本。

《幼幼近編》

兒科著作。又名《證治大還幼幼近編》。四卷。清·陳治撰。十七世紀末刊行。本書為《證治大還》之一種。前三卷主論痘瘡症治,後一卷論小兒雜病診法及證治。本書收集總結了前人有關痘疹病因、主證和治療大法。對兒科常見病也有一些獨到見解。現存清貞白堂刻本。

《幼幼集成》

兒科著作。六卷。清·陳複正撰。刊於1750年。書中整理輯錄了古代兒科學的一些主要內容。總結了前人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的論述,對兒科常見病的證治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卷一論小兒賦稟、診法、初生兒疾病的防治等;卷二-四分述兒科多種病證(包括內科雜證及外科瘡瘍),每病除辨證立法外,並附有正方、驗方及外治法等;卷五-六為作者刪訂《萬氏痘麻》的各種歌賦170餘首,附方130餘則。作者還對指紋的臨床意義,驚風和傷寒痙病,雜病諸搐等證治的鑒別,兒科用藥特別是寒冷藥的應用等理論問題,闡述了個人見解。現存7種乾隆年間刻本,40種清刻本中多種為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幼幼集》

兒科著作。四卷。明·孟繼孔撰。刊於1593年。卷一《孟氏治痘詳說》為作者治療痘證的經驗;頗多可借鑒之處。卷二《孟氏雜症良方》,為作者對兒科諸病證治的論述;亦不乏個人創見。卷三《錢氏經驗良方》;卷四《上用方》系作者集錄錢乙等兒科醫家的經驗方。現存初刻本等明清刻本。

《幼幼發揮》

兒科著作。又名《家傳幼科發揮秘方》、《幼科發揮大全》。二卷。(一作四卷)。明·萬全撰。約刊於16世紀中期。本書按照五藏主病的系統分別論述了多種兒科病證的診斷和治療。有不少個人獨到的見解,可以給後學者很大啟發,並較詳細地介紹了作者本人的一些治案及其家傳的兒科秘方。為兒科學的發展作了貢獻。現存多種清刻本、石印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幼科指南》

兒科著作。又名《幼科醫學指南》。四卷。清·周震撰於1661年。1789年始有初刊本。卷一為兒科歌賦及議論;卷二為小兒雜症;卷三-四分別論述小兒心、肝、肺、脾、腎諸經病證並附醫案。現有近代刊本數種。

《幼科直言》

兒科著作。又名《幼幼拍掌集成》。六卷。清·孟河撰。刊於1726年。卷一-二痘症;卷三痧症;卷四-六為兒科雜病及其方治。書名“直言”寓直言無隱之義,全書文字簡要,說理明晰,有益後學,尤切應用。現存三種清刻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幼科證治準繩》

兒科著作。《證治準繩》中的一種,又名《幼科準繩》。九卷。明·王肯堂撰。刊於1602年。本書綜括整理明代以前有關兒科文獻編成。卷一證治通論及初生門;卷二-九將兒科諸病分屬五臟,列為心、肝、脾、肺、腎五大類。每種病證均先論後方。引錄各書皆標明出處。由於取材廣博,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本書中保存了一些古代已佚的兒科學資料,因此具有較高的文獻研究價值。現存明刻本和多種清刻本。

《幼科證治大全》

兒科著作。七冊。日本下津壽泉撰。刊於1709年。書中引用中國醫籍74種,比較扼要地介紹了小兒科106種病症的證治。本書不僅切於臨床實用,而且具有文獻研究價值。現有日刻本、皇漢醫學叢書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幼科折衷》

兒科著作。二卷。明·秦昌遇約撰於十七世紀中期。作者認為以往幼科諸方中的論治,或偏寒,或偏熱,或喜補,或喜瀉,遂取各家之長而棄其弊,故以“折衷”為書名。書中對小兒雜病的證治立論凡五十餘篇,頗有獨到見解。每病首載七言歌及脈法,其次節引《內經》以下諸家之論,後為治法。率多平正,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存清抄本,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本。

《幼科要略》

兒科著作。二卷。清·葉桂撰於18世紀中期。本書對小兒的一些雜病如伏氣、風溫、夏熱、厥逆、疳、脹、痧疹、驚等的辨證和方藥作了簡要的敘述。方中不乏精闢之論和獨到見解。後經周學海補注增訂,現存清刻本、中西醫學群書本和《周氏醫學叢書二集》中。

《幼科心法要訣》

兒科著作。六卷(即《醫宗金鑒》卷五十-五十五)。本書以七言歌訣加注的形式介紹診察兒科病證的要領及小兒初生後各種雜病的證治。論述比較簡要,選方切於實用;並附面部望診圖、虎口三關脈紋圖等。

《幼科鐵鏡》

兒科著作。六卷(又有二卷本)。清·夏鼎撰。刊於1695年。卷一主要論述小兒科醫生應注意的事項和推拿療法的具體應用;卷二論面部望診及初生兒疾病;卷三為驚癇諸症;卷四麻疹、傷寒、瘧、痢諸病;卷五為兒科其他雜症;卷六為兒科藥性賦及主要藥方。本書對兒科的推拿療法頗為重視,並闡述了作者本人的經驗與見解;對於指紋望診和驚病的各種名目等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現存多種清刻本和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幼科釋謎》

兒科著作。六卷。清·沈金鼇撰。刊於1774年。前四卷論兒科診法,並將主要病證(無痘科)分為24門(類),各編四言韻語一首,予以綜括。韻語之後,複采前人學術經驗,融匯己說,闡述對於該病的辨證立法和治法。後二卷為諸病應用方。現存清刻本、1957年出鉛印本。本書曾收入《沈氏尊生書》。

《幼科三種》

兒科叢書。指《幼科痘疹金鏡錄》、《幼科鐵鏡》和《小兒推拿廣意》三書的條刊本。各詳該條。現存清刻本、石印本等多種。

《幼科彙編》

兒科學叢書。肖紹渠編,刊於1913年。為《幼幼集成》、《達生編》、《遂生編》、《福幼編》及《引痘新法》五書的合刻本。現存1915年耕道堂刻本。

《友漁齋醫話六種》

醫話著作。八卷。清·黃凱鈞撰。刊於1812年。計有《一覽延齡》、《橘旁雜論》、《上池涓滴》、《肘後偶抄》、《證治指南》、《藥籠小品》等6種。本書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了作者在辨證治療、辨藥等多方面的心得,內容廣泛,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存清刻本,清抄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尤氏喉科秘書》

喉科著作。一卷。清·尤乘撰。刊於1675年。內容有:喉症總論、咽喉門(7病)、口牙舌頸面腮門(19病)、喉症治法及制藥、用藥法、喉症驗方等。文字簡明,切於實用。1949年後出版排印本(與《咽喉脈證通論》合刊》)。

《用藥禁忌書》

藥學著作。二卷。陸晉笙撰。作者以中醫病證列目,敘述藥物使用及生活、調攝、宜忌事項。可供中醫護理的參考。本書有《(魚孚)溪醫述十五種》本。1921年紹興醫藥學社出版單行本。

《用藥法象》

藥學著作。一卷。金·李杲撰。據《本草綱目序例》稱,此書在《珍珠囊》的基礎上,增加了用藥凡例,諸經響導及綱要治法等內容。原書已佚。但其內容保留於《湯液本草》上卷中。

《癰疽神秘驗方》

癰疽驗方專書。一卷。明·陶華撰。約成書於15世紀中期。本書收載根據癰疽的若干兼證制定內服和外用方共70餘首,多屬秘方或經驗有效之方。後薛己將本書收入《薛氏醫案》中,並附按語。現有《大成書局》石印本。

《癰疽神秘灸經》

癰疽灸法專著。又名《癰疽神妙灸經》。一卷。元·胡元慶撰。撰年不詳,後經明·薛己校補。是一部用灸法治療外科癰疽病的專書。主要論述十四經脈中治癰疽的主要腧穴及其灸治方法,並附插圖。後有《看內癰疽訣法》一文,頗有創造性見解。書中收載了不見於其他專著的若干灸瘡秘穴,亦附有插圖。現有日刻本。

《嬰童百問》

兒科著作。十卷。明·魯伯嗣撰。約刊於15世紀(明初)。本書將有關嬰幼兒的初生養護及病候診治等列為100個問題予以闡述。對於多種兒科病證的致病原因及治法方藥等論述尤詳。作者能融會眾說,自成一家而多創見。取材比較審慎精要。現存多種明刻本、清刻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印機草》

醫案著作。清·馬元儀撰於1713年。本書包括傷寒、雜病、婦科等治案。治療上著重調和營衛,從氣機論治,充分體現出氣機升降在人體生理病理上的重要作用。對病情分析亦較細緻全面。現存初刻本、乾隆年間刻本及《周氏醫學叢書》本。

《飲食須知》

食療著作。

①元·賈銘撰。一卷。撰年未詳。重點介紹360餘種食物相反相忌。全書分水火、穀、菜、果、味、魚、禽、獸八類。雖主體內容可取,但不免於蕪雜。現有《叢書集成》本。

②清·朱本中撰。一卷。刊於1676年。屬食療本草著作。

《飲膳正要》

食養專著。元·忽思慧等著。三卷。成書於元文宗天曆三年(1330),並於同年刊行。本書內容可分為三部分:一是養生避忌,妊娠、乳母食忌,飲酒避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及食物利害、相反,中毒等食養基礎理論;二是聚珍異饌、諸般湯煎的宮庭飲食譜153種與食療方61種,以及所謂神仙服餌方法24則;三為食物本草,計米穀品、獸品、魚品、果品、菜品、料物等共230餘種,並附本草圖譜168幅。本書是一部珍貴的元代宮庭飲食譜,也是現存最早的我國古代營養保健學專著,具有多方面的較高的學術價值與史料價值。元刻本已佚。今存有明經廠刊本及幾種近現代的影印本。

《引經證醫》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程梁撰於1873年。書名“引經”,是指書中引據《內經》論證醫理簡明精要,於臨床頗具指導意義。卷一-二論述內科諸病,辨析醫理,結合作者學術經驗,有一定的發揮;卷三-四為作者的內科及婦科醫案;末附《內經》原文辨訛四則,及常用方劑50餘首。現存清刻本。

《引痘略》

痘疹專著。一卷。清·邱熺撰。刊於1817年。為最早介紹接種牛痘法的一部著作。作者通過本人的大量實踐,對於種痘的部位、要求、調攝及治療方藥等都作了簡要敘述,並附插圖。現存數十種清刻本。

《銀海精微》

眼科著作。二卷。宋以後人托名孫思邈撰。撰年不詳。道家以“目為銀海”,故名。書中論五輪八廓及各種眼病的證治,並附多種眼病圖。書中詳論眼科疾病的治療方法,除內服方藥外,尚有洗、點、針劆等外治法。並附眼科諸病治療方劑、金針撥翳障法、藥方歌訣以及眼科常用藥的藥性論等。內容比較實用,但也摻雜一些祝由的內容。現存三種明刻本、二十種清刻本及多種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陰證略例》

醫論著作。一卷。元·王好古撰於1236年。王氏以陰證傷寒難以辨識與治療,遂采掇前人有關學說,參附個人見解,專以陰證設論,按病舉例說明。全書敘述陰證頗詳,首列《內經》陰陽脈例,次敘張潔古及作者的內傷三陰例,續舉伊尹、扁鵲,張仲景、許叔微、韓祗和諸例,證方俱備,辨證詳審理法方藥,頗有條理,書末附作者治驗。現存光緒《十萬卷樓叢書》本、《三三醫書》本、《醫學大成》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此書另有《濟生拔萃》本,內容有所刪略。

《陰陽脈死候》

診斷學著作。撰人撰年未詳,約為秦以前的作品。1973年於湖南長沙市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之一。全書約百餘字,主要是有關診斷學上鑒定死亡徵候的論述。

《陰符經》

著作名。《黃帝陰符經》的簡稱。見該條。

《因是子靜坐法》

氣功著作。蔣維喬著於1914年。書中通過作者本人的實踐具體地介紹了氣功療法的理論、方法和體會,後附問答選錄。1914年由商務印書館鉛印出版。此後1915、1917、1918、1920、1923、1927、1933、1935年多次再版。

《疫證治例》

溫病著作。五卷。清·朱蘭臺撰。刊於1892年。書中記述疫病、六經治例、瘟病治例以及多種疫證、雜證等內容。並附若干醫案。還創制了蘆根方等有效方劑。作者論疫以張仲景六經為主,融會諸家學說,參以己見和經驗,有一定的臨床參考價值。

《疫證集說》

溫病著作。四卷,附補遺一卷。清末餘伯陶編。刊於1911年。本書選集古今百餘種有關疫證的文獻,取其論辨治法。內容簡要,但條理不夠清楚,可作疫證的臨床研究參考。現有初刊鉛印本。

《疫疹一得》

溫病專書。二卷。清·餘師愚撰於1794年。作者以其父死於時疫,故究心於疫疹的臨床研究,頗有心得,著成此書。全書重點論述疫診證治,餘氏擅長用石膏治疫疹、溫病,曾有“非石膏不足以治熱疫”的臨床見解,並創用了清瘟敗毒飲等效方,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疫診治法。在發病方面,書中較多地談到運氣主病。現存稿本及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易氏醫案》

醫案著作。一卷。十八則。明·易大艮撰於1644年。作者認為“治病貴先識病性”,故每證必據脈求因,審因辨證,推究傳變,定方用藥。治法以開鬱為先,補益隨後,案末附有自製經驗方11首。現存清刻本,又本書收入《醫林指月》叢書中。

《易筋經》

導引功法名著。托名南北朝時印度高僧達摩傳(一說托名唐初李靖傳)。流派甚多,主要有三種:“衙門藏版”《易筋經》(附《洗髓經》一卷,故又名《洗髓易筋經》)十二勢;《中外衛生要旨》三套二十二勢;《少林內功秘傳》二十四勢。二十四勢。十二勢分韋馱獻杵(又分一、二、三勢)、摘星換鬥、倒拽九牛尾、出爪亮翅、九鬼拔馬刀、三盤落地、青龍探爪、臥虎撲食、打躬、掉尾等功法,各詳見該條。

《易簡方》

醫方著作。一卷。宋·王碩撰。約刊於12世紀末期。首記人參、甘草、附子等30種常用中藥的藥性及其單方驗方;次載三生飲、薑附湯等常用方30首,介紹方劑組成及其臨床應用;末載養正丹、來複丹等10種丸藥的處方及其多種適應症。選方以《三因方》為主,數量雖不多,卻切於臨床實用,故在當時流傳頗廣。現存日刻本、清刻本。

《異授眼科》

眼科著作。一卷。撰人撰年不詳。本書首載眼病證治、歌賦及眼科驗方的配製,其次用問答體裁敘述了眼科72症的治法。1949年後出版排印本(與《一草亭目科全書》合刊)。現存明抄本及多種清刻本。

《疑難急症簡方》

醫方著作。四卷。清·羅越峰輯。刊於1895年。本書彙集各種急症簡易方,分為癲狗惡狗、毒蛇惡蟲、食毒五傷、跌打五傷等70類,包括多種病證的治療方劑。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頤身集》

養生學叢書。一冊。清·葉志詵輯。刊於1852年。其中包括元·丘處機《攝生消息論》,明·冷謙《修齡要旨》,清·汪昂《勿藥元詮》、汪昂《壽人經》及方開《延年九轉法》五種。現存清刻本。

《怡堂散記》

醫話著作。二卷,續編一卷。清·許豫和撰於1785年。本書隨筆記錄診治和讀書心得,分析古方,辨解藥性,並節錄一些醫家有關論述。全書通俗易懂,對兒科疾病證治記述尤多。現存清刻本。

《醫宗說約》

綜合性醫書。六卷(含卷首一卷)清·蔣示吉撰於1663年。本書系摘錄《內經》以降多家醫書,分科整理而成。卷首證治總論,記述四診、脈法、藥性、治則;卷一-二內科雜症;卷三傷寒;卷四小兒科、婦科;卷五瘍科。各科皆按疾病分類予以闡述,有論有方,流傳頗廣。現存數十種清刻本。

《醫宗金鑒》

醫學叢書。九十卷,十五種。吳謙等主編。是乾隆年間由政府組織編寫的大型醫學叢書,刊於1742年。全書采輯自《內經》至清代諸家醫書,“分門聚類、刪其駁雜,采其精粹,發其餘蘊,補其未備”(見卷首奏疏)。內容有:《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金匱要略注》、《四診心法要訣》、《運氣要訣》、《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痘疹心法要訣》、《種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訣》、《眼科心法要訣》、《刺灸心法要訣》、《正骨心法要旨》。全書內容豐富完備,敘述較系統扼要。其中《傷寒》、《金匱》部分除對原文訂正並予注釋外,還徵引了清以前傷寒各家的論述。各科心法要訣,以歌訣體概括疾病諸證的辨證施治,全面而系統,準確而精闢。切於實際,易學易用。本書刊行後深受讀者的歡迎,流傳頗廣,成為學習中醫的重要讀物。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63年出排印本,對全書作了校勘,並改編目錄,附加索引。現存內府稿本、初刻本等十餘種清刻本及多種石印本、鉛印本等。1979年再予校點出版。

《醫宗己任篇》

醫學叢書。八卷。清·楊乘六輯,王汝謙補注。謂“以天下為己任”故題名“己任編”。全書輯評四種清代醫著,即高鼓峰《四明心法》(又名《醫家心法》)三卷;《四明醫案》一卷;以及呂用晦《東莊醫案》一卷,董廢翁《西塘感症》三卷。本書在評注中指出高鼓峰等三位的學術淵源宗薛己、趙獻可一派,重視臟腑辨證及腎命學說,有助於領會原著精神。現存六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醫宗會要》

綜合性醫書。八卷。清·湛德芬輯。刊於1864年。作者根據自身的理解,摘取歷代醫書的重要內容,分類編纂而成此帙。卷一人身總論,講述人體生理、臟腑、經絡、病因、五運六氣;卷二-五分述外因病症、內因病症、內科雜症、婦科、五官科及兒科疾病證治和脈法;卷六-七醫論;卷八本草。選輯資料冗雜,又有歸類欠妥或前後雷同者。現存二種清刻本。

《醫宗撮精、折肱漫錄合刊》

醫學叢書。明·黃承昊輯。作者將自著《醫宗撮精》(一名《醫宗摘要》)、《折肱漫錄》二書合輯,並加評注以闡發原意。《醫宗撮精》系將薛己《內科摘要》及其所注《名醫雜著》纂錄編成。《折肱漫錄》,詳該條。

《醫宗粹言》

綜合性醫書。十四卷。明·羅周彥撰。刊於1612年。所論多宗《內經》及張仲景、王叔和、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羅謙甫諸名家,選摘其精粹之言,故以《醫宗粹言》為書名。前列總論,分述陰陽、臟腑、病機、傷寒、運氣、攝生等內容。卷一-二元氣論;卷三補訂吳鶴皋《脈語》;卷四藥性論;卷五-六用藥準繩;卷七-十為四時方論(以內科雜病為主,兼述五官、口齒病證),卷十一-十四為四科備錄,分述婦人、小兒、外科、針灸科病證。全書不僅選輯《內經》及歷代各家論述比較精當,其中亦不乏作者精闢見解。且間附圖示,結構井然。現存三種明刻本、一種清抄本。

《醫宗必讀》

綜合性醫書。十卷。明·李中梓撰於1637年。作者深通《內經》,臨床經驗又極豐富,故撰此書以益後學。卷一醫論及圖說。醫論共十四篇,以介紹醫學源流、指導學醫門徑為主;圖說部分根據《內經》列述人體骨度部位及臟腑、生理等。卷二為新著四言脈訣、脈法心參及色診三篇,提綱挈領地闡述中醫的脈學、診法。卷三-四本草征要,系選錄《本草綱目》部分藥物的有關內容,旁采諸家學說、參以己見詳予注釋。卷五-十論述以內科雜病為主的33種病證的因證及治療,並附醫案。病機分析以《內經》理論為綱,選方大多切於實用,在中醫門徑書中卓有影響。現存三種明刻本,四十餘種清刻本,多種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醫宗備要》

診斷學著作。三卷。清·曾鼎撰。刊於1814年,作者認為“治病定症,務在診脈為主”,故此書著重闡述脈學。上、中卷論切脈的重要性、切脈法,並以自身體會和獨到見解闡發《瀕湖脈學》、《四言舉要》脈學義理,確實給人以啟發。下卷以問答形式論述傷寒五法大旨。現有初刊本等多種清刻本,又本書為《曾氏醫書四種》中的一種。

《醫旨緒餘》

醫論著作。二卷。明·孫一奎撰於萬歷年間。本書彙集作者學醫體會與見解,並擇要節錄部分《內經》原文。內容雜論脈象、診法、病機、藥性及醫案等共60篇,多有超人見解。其中有關咳、喘、哮等病症的鑒別診斷和治療,對張仲景等醫家及其著述的評價等,內容頗多可取。現有兩種明刻《赤水玄珠》本。

《醫苑》

醫學叢書。匯訂於清光緒初,匯輯者不詳。包括《玉函經》、《注解胎產大通經》(梁·楊子健撰)、《秘傳離婁經》(眼科著作。不著撰人)、《小兒痘疹經驗良方》(清·魏君用編)、《醫萃》(明·肖昂撰)、《醫抄》(不著撰人,包括《玉籍方抄》、《經驗方抄》)、《胤嗣錄》(明·劉玚述)、《軒轅黃帝補生後嗣論》(不著撰人)共八種。

《醫原》

醫論著作。三卷。清·古壽棠撰。刊於1861年。共有醫論二十篇,從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等方面進行論述,探求疾病之本原及治本之法。內容包括臟腑氣血營衛功能,證治大要,傷寒、內、婦、兒各種證治。現有初刻本、光緒刻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醫醫醫》

醫論著作。三卷。清·孟今氏撰於1902年。本書旨在闡述醫治醫界弊病的醫法,故題名為《醫醫醫》。作者分別指出歷代統治者不重視醫藥,使生民塗炭;有些患者驕奢淫逸,重財輕命自食惡果;有的醫生不學無術,誤人性命,皆各為一弊。而作者只能醫治後者。該書有頗多精闢見解。現有宣統年間鉛印《三三醫書》本。

《醫醫小草》

醫論著作。清·寶輝撰於1901年。作者指出有關寒、溫、疫三病的治法,金、元諸家均有所偏,乃細心體味。總括有關重點問題18條予以辨析。文字簡要,說理清晰。所附《遊藝志略》為作者與其師友的醫理問答。此書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中。

《醫醫病書》

醫論著作。二卷。清·吳鞠通撰於1798年。本書針對當時醫界時弊而作。著眼於醫治醫生診治中的弊病,故題名為《醫醫病書》。書中辨析多屬內科雜證,議論診治,語多中肯。如診病以現症為主,治病不必拘執古方,宜針對病情而用藥。原書76條,不分類。經曹炳章增補為81條,名為《增訂醫醫病書》,並加了按語。現存石印本。

《醫要集覽》

醫學叢書。共六種,《脈賦、脈訣、真劉三點脈訣》(原題晉·王叔和等撰)、《用藥歌訣》(不著撰人)、《藥性賦珍珠囊》、《傷寒活人指掌提綱》(元·吳恕撰)、《諸病論》(不著撰人)、《難經》。

《醫藥鏡》

醫學叢書。刊於1641年。系明·王肯堂《醫鏡》與明·蔣儀《藥鏡》二書之合刊本。參見各該條。現存初刻本。

《醫學衷中參西錄》

綜合性醫書。又名《衷中參西錄》。三十卷。張錫純著。初刊於1918-1934年間,共7期(相當於七個分冊)。作者學驗俱豐,於近代醫家中影響巨大。張氏學貫中西,在中西匯通方面貢獻尤大。本書是作者多年學術經驗的總結。書中結合中西醫理論和醫療實踐闡發醫理,頗多獨到的見解;並制定了若干有效方劑,臨床醫家多所遵循。修定本的內容分為醫方、藥物、醫論、醫話和醫案五部分,刪去了某些重複和有明顯錯誤的內容。書名“衷中參西”,以國醫為體,西醫為用,意在初步嘗試溝通中、西醫學。但限於歷史條件,也有不少片面或牽強之處。現存幾種近代及1949年後的鉛印本。

《醫學正印種子編》

種子專著。又名《妙一齋醫學正印種子編》。二卷。明·皇甫嘉撰。刊於1635年。本書分男科、女科各一卷。重點論述男子生育和女子不孕的辨證和治療。現存四種明刻本,還有清刻本和抄本。

《醫學正傳》

綜合性醫書。八卷。明·虞摶撰於1515年。此書前列“醫學或問”51條,系虞氏對醫學上的一些問題進行辨析,以申明前人“言不盡意之義”(見凡例)。次分述臨床各科常見病證,以證分門,每門先論證,次脈法,次方治。凡所述諸證,均先立論,必以《內經》要旨為提綱。其證治則以朱丹溪學術經驗為本。脈法采摭《脈經》,傷寒、內傷、小兒病分別宗法張仲景、李杲和錢乙。作者廣泛參考諸家學說,結合家傳和個人學術經驗予以論述。虞氏對咒禁、巫術,以運氣推算病期、病證和治法等均持批判態度。現存多種明刻本、日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醫學真傳》

綜合性醫書。清·高士宗撰述。1699年由高氏弟子據其講稿記錄整理而成。全書共43篇,闡述病因、病理、診治要則、用藥及辨藥大略。作者學驗俱中,其理論宗法《內經》、《難經》與《傷寒論》又兼采諸家之長。善於辨別疑似之證,力究疾病原委,治病反對拘泥成方,論述簡要切實。現存幾種清刻本,上海千頃堂鉛印本,又收入《醫林指月》中。

《醫學摘瑜》

綜合性醫書。二卷。清·韓永璋撰於1906年。本書摘編作者臨證醫案、師授家傳治驗,及研究古代醫籍和歷代醫家學術經驗之心得。上卷有內、婦、兒科數十條醫案;下卷醫論、集方、湯頭歌括。本書對傷寒病證的辨析,傷寒與溫病的區別,以及傷寒、溫病治療要領,有簡要的論述。現有光緒鉛印本。1918年石印本。

《醫學摘粹》

醫學叢書。清·慶恕撰。刊於1897年。包括《傷寒十六證類方》、《傷寒證辨》、《四診要訣》、《雜證要法》、《本草類要》五種。現存幾種清刻本及1913年鉛印本。

《醫學韻編》

醫史著作。二卷。楊蔚編。刊於1922年。本書收集整理有關醫學源流和史料。以平水韻為序編成四言歌訣,其下注明出處。但內容比較繁蕪零亂,並雜有神話傳奇色彩,讀者應予分析。現存1922年石印本。

《醫學原理》

綜合性醫書。

①明·汪機撰,吳勉學校。十三卷。撰年不詳。作者自序稱:“所論病機藥性,悉本《內經》、《本草》;治方脈法,皆據名醫格言”。前二卷為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圖論;後十一卷為各科臨床,包括六淫、氣血、內傷諸病、內科雜症、瘟疫、五官、口腔、外科、婦產、小兒及痘疹等病證。本書論理嚴謹,而淵源有自,治法規範而方藥靈活。尤其推崇丹溪,故每門病證的治療均有“丹溪活套”,選方頗廣。現存明刻本。

②明·江時途撰。三十卷。書未見。

《醫學易通》

內科著作。八卷。清·陳念祖等原撰,潘蔚增輯。本書選輯陳念祖《醫學實在易》、黃元禦《四聖心源》及《醫宗金鑒》中的醫論、醫方而成。卷一為四診易知;卷二-八以表證,裏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及幼科分類,記述各種病證證治,內容全面系統而又淺近簡明。各證附有歌括,便於記誦。1923年由上海中華新教育社編輯出版石印本。

《醫學一見能》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唐宗海撰於1873年。本書為醫學普及讀物,作者希望使讀者“一見而能”,故名。卷首診治,其餘各卷為內、外、婦、兒各科病證證治及救急各方。內容以病痛部位分門,直接了當,便於不知醫者查閱。書中並用歌訣的形式提示概括,易於習誦。全書論述簡明,切於實用。現存清刻本、石印本。

《醫學要則》

醫論著作。四卷。清·沈懋言纂。成書於1743年。全書選輯《內經》及秦漢以後一些醫家的有關論述加以注釋。共24題,稱為“二十四則”,分論《內經》醫理、本草藥性、脈經經絡及雜病治法等。論述簡要可為醫學門徑之參考。但內容重點不夠突出,編排也欠系統。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

《醫學心悟》

綜合性醫書。五卷。清·程國彭撰於1732年。卷一總術四診八綱及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的理論、法則及其在臨床上的運用;卷二闡述《傷寒論》的理論和證治;卷三-五分述內、外、婦產、五官等科主要病證的辨證論治,每證分別記述病原、病狀、診斷和治法。全書語言精練,分類清楚,論述簡要,選方切於實用,並有個人自擬經驗效方,在臨床醫學門徑書中很有影響。現存初刻本等幾十種清刻本,多種近代石印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醫學五則》

醫學叢書。清·廖雲溪輯。共五種醫書。刊於1844年。本書博采歷代醫書增刪而成,便於初學者習誦。包括《醫門初步》,系胡公談《醫方捷徑珍珠囊》的摘要;《藥性簡要》,是將《本草備要》注釋藥性部分編成歌括;《湯頭歌括》;《切總傷寒》;《增補脈訣》,系在《脈訣》的基礎上增補而成。現有多種清刻本。

《醫學問對》

醫論著作。又名《醫學課兒策》。清·高鼎汾撰於1843年。全書採用問答體裁,每一問答論一病症。共15題。包括臨床常見的溫熱、濕溫、燥病、痢疾、中風、虛勞、婦科等疾病,先假設若干疑問,進而運用辨證論治的準則,結合作者的經驗心得,對病原、診斷、治療處方均有明確細緻的分析。特別在疑似之間類同之處尤見功力。如溫、濕二症,痙、瘈、癇、厥四症等反復辨析,揭示其辨證要點與治療上的不同。論述能抓住證治要點。是一本較好的參考讀物。原系抄本。後收入《三三醫書》。

《醫學統旨》

綜合性醫書。八卷。明·葉文齡撰。刊於1535年。作者本著“爰輯舊聞,參之以新得,俾異同歸一,繁簡合中”的創作方法和目的。輯錄歷代醫家之論述,結合自己的學習心得與臨床經驗,編成此書。卷一論脈;卷二-四分述以內科雜病為主的多種病證的證治,兼述婦人、小兒、瘡瘍、耳、鼻、喉、口齒病證等;卷五-七為治療方劑;卷八介紹用藥、藥性及常用中藥。切於臨床實用。現存二種明刻本、二種清刻本。

《醫學溯源》

醫史文獻著作。二卷。清·程杏軒輯。刊於1826年。本書系《醫述》第一、二卷。程氏選擇性輯取《內經》及歷代醫學文獻、史書等材料,從探究源流的角度對醫史人物、古典醫籍、陰陽生克、臟腑經絡、四診八綱等方面作了整理。內容簡明,條理清晰,注明出處,便於參考。

《醫學說約》

綜合性醫書。一卷。秋田散人撰,撰年不詳。本書以論述雜症為主,首列提綱,次分風、寒、暑、濕、燥、火、脾胃、氣、血、痰、虛、婦人共十二門。扼要地敘述多種常見病證的病因、脈證及治療大法,但不介紹具體治療方劑,後編入《三三醫書》中。

《醫學實在易》

綜合性醫書。八卷。清·陳念祖撰於1809年。全書深入淺出地論述中醫的理法方藥等內容,包括對臟腑、經絡、四診、運氣的說明;將各種疾病按表裏、寒熱、虛實證予以分類,詳述其證治及諸證的對症方藥。文字淺近易懂,並附歌訣,易於記誦。現有二十餘種清刻本、幾種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醫學三字經》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陳念祖撰於1840年。全書以三言歌訣寫成,附以注釋。卷一-二醫學源流及內科、婦科、兒科常見病的症狀、診斷和治療;卷三-四記述臨床常用諸方,分析其療效、方劑配伍;此外,並附錄臟腑圖說及四診運用。全書通俗易懂,便於記憶,為醫學門徑書中流傳較廣的一種。現存初刻本,20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醫學入門》

綜合性醫書。八卷。明·李梴編撰。刊於1575年。本書以《醫經小學》為藍本,參考諸家學說,分類編纂而成。內容包括醫學略論、醫家傳略、經穴圖說、經絡、臟腑、診法、針灸、本草、外感病、內傷病、內科雜病、婦人病、小兒病、外科病、各科用藥及急救方等。正文為歌賦,加注文以補充說明。其中不乏作者獨到見解。以其內容全面,說理甚明,一時為海內所宗。是一部較有影響的醫學門徑書。現存多種明刻本,多種清刻本,日本及朝鮮刻本。

《醫學求是》

醫論著作。二集,三卷。清·吳東旸撰於1879年。本書輯錄內、兒科等病證論治30條篇,對伏暑、血症、咳嗽等雜病和時症等論述較詳。書中反復論述滋陰補藥誤治殺人的危害,並指出了拘泥於運氣學說以推算屬何病、用何藥之弊病。現有清末刻本和民國石印本。

《醫學切要全集》

醫學叢書名。六卷。清·王錫鑫等撰。刊於1847年。多為醫學門徑學。共六種:包括王氏所撰《醫學切要》、《眼科切要》、《痘科切要》、《外科切要》、《奇方纂要》及清·黃為良撰《醫學統一》。現存清刻本。

《醫學切要》

綜合性醫書。一卷。《醫學切要全集》的一種。清·王錫鑫撰於1847年。本書內有經絡脈訣、藥性彈詞、看病歌訣、湯頭諸歌。並輯錄張介賓的“新方八略”,程國彭的“醫門八法”。為中醫入門讀物。現存《醫學切要全集六種》本。

《醫學啟源》

綜合性醫書。三卷。金·張元素約撰於12世紀後期。本書以《內經》理論為本,旁參各家學說,闡述手足陰陽、臟腑脈證、運氣、主病、用藥等多方面內容,並對某些治法多種病症和本草藥性進行了廣泛的論述。對病證的分析能抓住本質,而且簡明扼要。選方不拘於古,分析藥物的歸經、效能比較清楚。現存元、明刻本。197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點校本。

《醫學啟蒙彙編》

綜合性醫書。六卷。清·翟良撰於1659年。作者摘錄《內經》之精要以及歷代醫學文獻之精華予以分門整理而成此書。卷一醫學要領大納,著重闡述醫理;卷二病症歌括;卷三通用方藥;卷四-五對症方;卷六本草。為學醫入門讀物。現存多種清刻本。

《醫學妙諦》

綜合性醫書。三卷。清·何書田撰,撰年不詳。何氏擅治內科雜症,本書論述中風、傷風、中寒、暑病等共56種病證(包括耳、鼻、口、齒病)的病因、證治,能融會諸家學說,著重介紹個人臨床心得。因此可以從多處看到作者的獨到見解。書中自擬經驗方頗多,並將一些病症的病因、治法編為歌訣,便於讀者學習。現有光緒刻本,1936年東亞書局鉛印本。後編入《三三醫書》中。

《醫學六要》

醫學叢書。十九卷。明·張三錫纂。成書於1609年。作者認為醫學要旨有六個方面,即診法、經絡、病機、藥性、治法、運氣。遂采輯《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歷代醫著與六要有關內容分別予以彙編,內容有四診法一卷,經絡考一卷、病機部二卷、本草選六卷、治法匯八卷、運氣略一卷;《四庫全書總目》謂其“雜錄舊文、無所折衷”。現存明刻本,日刻本。

《醫學舉要》

綜合性醫書,四卷。又名《注禮堂醫學舉要》。清·戴緒安輯於1886年。卷一脈學;卷二為五運六氣,卷三湯頭歌;卷四校補藥性。其中以脈學敘述較詳。唯運氣病之推算,不免有些機械。現存光緒刻本。

《醫學精要》

兒科著作。八卷。清·黃岩撰。約成書於1800年。卷一-五論兒科用藥、診法及燈火燋法,並分述兒科的多種雜病;卷六-八專論痘科及麻科。本書充分發揮了作者本人的見解,並附一些驗案。還摘錄了歷代文獻中的一些資料。現存初刻本等幾種清刻本,以及上海萃英書局石印本。

《醫學近編》

內科著作。二十卷。清·陳治撰。約成書於1697年左右。本書為《證治大還》之一種,內容主要介紹以內科雜病為主的病證(包括中風、類中風、類傷寒等90種),及辨證施治與方藥。在論述過程中注意吸取前人經驗。每種病證皆能引錄各家學說,參以個人見解,予以介紹。書中並對屬於瘟疫的“瘴鬁”病,闡述了作者的獨特見解。現有康熙貞自堂刻本。

《醫學輯要》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吳燡編。本書乃作者採集並融會張石頑、沈雲將、程國彭等諸家醫學論述,治療方劑等有關內容編纂而成。卷一介紹形質、神色、聲氣、看證訣等;卷二列述診脈訣、死脈、婦人及幼孩脈法、諸病宜忌脈;卷三經脈心傳、奇經八脈、趺陽少陰脈說;卷四為方劑、治療八法。內容簡要,切於實用,但很少發揮。後編入《三三醫書》,現存三種清刻本。

《醫學集成》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劉仕廉纂輯。成書於1873年。作者採集歷代醫家的醫學論述、各科臨證證治以及醫案等加以分類編纂而為此書。卷一醫學總論,論述陰陽、臟腑、診法等;卷二-三介紹傷寒、瘟疫、內科雜病、婦產、小兒及瘡症;卷四醫案、十四經脈圖及經穴歌、程鐘齡醫門八法等。全書分類清楚,內容精要,唯少個人發揮。現存幾種清刻本。

《醫學匯函》

醫學全書。十三卷,並卷首一卷。明·聶尚恒撰於1616年。卷首包括歷代醫家傳略、導引法、醫學或問等論述;卷一《王叔和脈訣》;卷二《難經》;卷三-十一臨證各科。分列病證、病理、治法、方劑,所采皆為歷代名醫名著,切合臨床之論述與方治。間附聶氏治案;卷十二-十三本草,內有總論,並按病症分類論述諸藥。俾臨床醫家有所遵循。現存三種明刻本。

《醫學匯海》

綜合性醫書。三十六卷。清·孫德潤輯撰。刊於1826年。作者以多科疾病診治為主線,摘錄歷代醫學典籍中的重要內容,分門別類歸納整理而成此書。卷一-二醫學總論,臚列辨治大法及藥味繁簡等有關論述。卷三-三十五列述傷寒、內科雜病、五官科、婦科、兒科、外科瘟疫等多種疾病的證治。每一病證介紹其脈法、總綱、病狀診斷及治療方劑;所列方劑頗多,除采摭名家方劑外,還包括民間簡易治法、外治法、食療法。並附治案。又有邪祟、奇病二類,頗多怪誕內容;卷三十六脈法綜述,簡要地介紹了多種脈法。現存二種清刻本。

《醫學發明》

醫論著作。一卷。金·李杲撰(一本誤作元·朱震亨撰),撰年不詳。書中包括:膈咽不通並四時換氣用藥法、本草十劑、中風同從高墜下、嘔咳氣喘、飲食勞倦論、四時用藥加減法等20餘篇有關內科雜病及用藥法則的論文。在這些論文中,包含著不少超越前人的學術見解。尤其是結合辨證治療進一步闡發了作者所宣導的“脾胃論”思想。現有明刻本、清刻本《濟生拔萃》及《醫統正脈》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醫學讀書記》

醫論著作。三卷,續記一卷。清·尤怡撰於1729年。本書為讀書證治心得雜記,每條標明分題,徵引古代文獻中有關內容,作扼要的辨析,或予以評述和考證。作為讀書心得,所論博雜,並無分類,但不乏個人創見,細心玩味,每獲啟發。現有《中國醫學大成》本。

《醫學粹精》

醫學叢書。又名《醫家秘奧》。清·陳嘉璴輯。刊於1749年。包括《脈法解》、《慎齋三書》、《查了吾正陽篇選錄》、《慎柔五書》、《陳氏筆談》共五種。現存四種清刻本及上海萃英書局石印本。

《醫學從叢錄》

書名。八卷。清·陳念祖編撰(初撰時曾托名葉桂,後收回用其本名)。刊於1820年。作者“就世俗之供奉者,采其名言,錄其方治”,編成此書。故以“從叢錄”為書名。本書以內科雜病證治為主,兼及婦科。每類以病種列為綱目,先概述病理、病原及診治要旨;次為脈診;後為列方藥。作者結合個人臨床經驗加以闡述,較切於臨床實用。現存20餘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醫學傳心錄》

綜合性醫書。不分卷,清代道光年間作品,原封面題有“上海劉一仁”五字,或謂此書可能出於劉氏手筆。全書內容包括學醫的方法、診脈、辨證施治、用藥及某些常用方劑的加減法,並簡要分析多種內科雜病和一些婦產科病證的病因、病證和治療方法,是一部學醫的門徑書。原系抄本,1958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校訂本。

《醫學傳燈》

內科著作。二卷。清·陳德求撰。刊於1700年。本書論述33種常見內科雜病的證治,綜合歷代名著名醫家的卓越見解,融會其學術經驗,結合作者個人臨床心得,有論有方,切於臨床實用。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醫學初階》

醫學叢書名。清·嚴嶽蓮輯。刊於1908年。包括《本經逢原》、《傷寒論淺注方論合編》、《金匱要略淺注方論合編》、《溫病條辨》四種。各詳專條。現存光緒年間刻本。

《醫學辨正》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張學醇撰。刊於1896年。作者勇於創新,鄙棄墨守,認為“確有所見,雖經文可易也”。所以本書充分闡發己見,提出與前人不同的見解,以辨析糾正醫籍中的沿誤,故題名《醫學辨正》。內容有醫論、本草選釋、按症列方等項。現有幾種清刻本。

《醫學便覽》

①醫學叢書名。清·栗山癡叟輯。刊於1868年。共七種。內容為《傷寒讀本》、《金匱讀本》、《醫學三字經》、《十二經脈歌》、《指南摘要》、《醫學實在易》、《本草求真》。現存同治七年作者自刻本。

②綜合性醫書。六卷。清·劉福慶撰。未竟而卒,其子劉瑩續成。主要纂輯歷代醫著方論等。

《醫學編》

綜合性醫書。二卷。清·曾懿撰。刊於1906年。作者鑒於當時世醫對傷寒、溫病分辨不清,以致誤治甚多,故著重將傷寒、溫病的病情及治法予以明辨。卷一傷寒、溫病證治,主要參考《傷寒論》和《溫病條辨》。卷二為內科雜症、五官科、婦、兒、外科等多種病證治法,並集有作者驗方、古方、時方,及民間簡易方。本書現有清光緒刻本,後本書收入《古歡室醫書三種》中。

《醫學白話》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洪壽曼編。於1907年。本書內容采自前人醫著,用白話的形式予以闡述。為初學者入門讀物。卷一臟腑功能、四診、治法;卷二-四內傷、外感、婦、兒多科病症,附錄雜病簡驗方。全書文字淺近並吸取了西洋醫學、解剖學的知識,對臟腑部位功能採用圖表中外對照介紹。對中西醫匯通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存幾種石印本。

《醫心方》

綜合性醫著。三十卷。日本·丹波康賴撰於982年。本書輯錄整理了我國唐代以前多種醫書而成。內容包括醫學理論及各科臨床。卷一治病大體及服藥法、合藥法等;卷二針灸孔穴;卷三-十四內科雜病及六淫、時行諸病;卷十五-十七癰疽、療腫等外科病證;卷十八湯、火、金、木及蟲獸所傷;卷十九-二十服石;卷二十-二十三婦產病;卷二十四占候;卷二十五小兒病;卷二十六延年、斷穀諸術;卷二十七養生導引;卷二十八房內;卷二十九飲食禁忌;卷三十食療本草(150餘種)。書中每條文字均記明出處,俾讀者可以查證,因此文獻價值很高。有許多唐以前已經亡佚的典籍卻能從《醫心方》中輯出。全書徵引資料比較豐富,是研究唐代以前我國醫學文獻的重要著作。其中丹波氏所附按語亦較精采。但書中也雜有一些糟粕內容。現有日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醫效秘傳》

傷寒溫病著作。三卷。原題清·葉桂述,吳金壽校。本書或有人認為是托名的著作。刊於1831年。前二卷以辨析傷寒及傷寒諸證為主,兼論多種溫病,俾傷寒溫病之辨當有所遵循。並補入《溫熱論》;卷三列述陰陽升降之理,切脈審證之要;書末附方80首。全書論述較簡明,亦頗實用。現存多種清刻本,本書曾附刊於《三家醫案合刻》中,1949年後有單行排印本。

《醫暇卮言》

醫論著作。二卷。清·程林撰。刊於1677年。此書雜錄各有關醫藥典故,並予述說,演成此帙。在雜談自然、物理現象及釋醫中,雖然搜集了較多放失舊聞,但也摻雜了一些糟粕性內容。現有清抄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醫悟》

綜合性醫書。十二卷。清·馬冠群撰於1893年。作者薈輯《內經》及歷代醫書之精要部分,按傳統理論予以歸納分類,再結合個人經驗整理而成。此書內容分述望、聞、問、切四診,雜病、傷寒、婦科、外科病證治,集方等類。作者對所引古典醫籍中某些紕謬論述有所改正,反映出作者的理論水準和學術見解。於外科證治雜方中,頗多家傳方及自製驗方。現存初刻本及光緒刻本。

《醫說》

醫史著作。十卷。宋·張杲撰。刊於1224年。本書廣泛集錄南宋以前的各種文史著作中有關醫學典故、傳說等史料,分為歷代醫家、醫書、本草、針灸、診法以及多種病證、養生、修養調攝等共49類。各類史料注明出處,內容豐富,采摭頗廣,但也不無蕪雜之弊。現存一種宋刻本,十一種明刻本等。

《醫述》

醫學叢書。十六卷。清·程文囿輯。刊於1826年。本書取“述而不作”之義命名。作者將平素摘錄醫書的劄記分類彙編而成此書。除引原文外,並附記出處,但不加任何按語。卷一-二《醫學溯源》;卷三《傷寒提鉤》;卷四《傷寒析疑》;卷五-十二《雜證匯參》;卷十三《女科原旨》;卷十四《幼科集要》、卷十五《痘疹精華》;卷十六《方藥備考》。書中引錄資料較多,條理清晰,是一部切於實用而又頗具文獻價值的參考書。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醫事問答》

醫論著作。一卷。日本·今村了庵撰於1864年。本書是以問答體裁論述有關漢醫與西洋醫學學術觀點評價的醫論著作。其觀點有其局限片面性,如作者視中國秦、漢以前的醫學如“法律之不可犯”,而對西醫則認為只可用於外治,不能施於內治等。現存1865年刻本。

《醫事啟源》

醫史著作。一卷。日本·今村了庵撰於1862年。主要介紹各種醫學發明的起源歷史。時值西洋醫學開始在日本盛行,作者為了尊崇和提倡漢醫而編寫此書。書中特別提出西醫的某些先進方法是導源於中國古代醫學,其中包括解剖、化學制藥(汞劑、制煉)、麻醉(蒙汗)、導尿、灌腸(唧簡)引痘、刺絡、酒劑等共二十事,提供了較重要的史料。但作者過於篤信中國古代醫籍,也有一定的尊古、保守色彩。現存初刻本,《皇漢醫學叢書》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醫權初編》

醫論、醫案著作。二卷。清·王三尊撰於1721年。上卷醫論55條。下卷醫案78則。作者認為“古人創立方書,無非為後人入道之門”,臨床所見病情交錯,醫治應隨機應變。醫論中結合個人臨床經驗,廣論辨證施治、各家治法和用藥方劑。其治病強調直治病本,卻不拘於成方。醫案多系外感、時疫,案語簡要。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醫門要訣》

綜合性醫書。清·王泰林撰。原系抄本。經周小農整理校正刊行。本書概述中醫臨證辨證論治常法,內科雜病、婦科病的辨證論治十分嚴謹。詳辨各證寒熱、虛實,注重氣機升降在機體的重要作用。內容簡要,頗有見解。1949年後經北京中醫學院整理,改名為《醫學芻言》(中醫臨證指要),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醫門法律》

綜合性醫書。六卷(一作十二卷)。清·喻昌撰於1658年。本書結合臨床病證,正面闡述辨證論治的法則(即所謂“法”),並明確指出一般醫生在辨證治療上易犯之錯誤,提示禁例(即所謂“律”),故以“法律”為其書名。卷一闡發四診之法律和《內經》、《傷寒論》證治法則;卷二-六以風、寒、暑、濕、燥、火及雜證分門論述各類疾病的證治。每門先列“論”,分析每一病證的病因、病理;次為“法”,再為“律”。論述透徹,不落窠臼。其中如大氣、秋燥諸論均有創見。現存初刻本等數十種清刻本、石印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醫門初學萬金一統要訣》

綜合性醫書。八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明太醫院原本,羅必煒參訂。卷首脈學《四言舉要》;卷一五諸品藥性及常用醫藥;卷六為傷寒及暑、濕、瘧、痢等病證治;卷七分述咳嗽、霍亂、水腫、宿食、婦人、小兒各類病證及治療;卷八藥性賦及諸品藥性賦;卷末論用藥、湯散方劑等。現存多種清刻本。

《醫門補要》

綜合性醫書。三卷。清·趙濂撰於1883年。上、中二卷為醫法補要,論述內、外科等多種病證的證候、治法和方藥。下卷為見症實錄,記載治案196條,反映了作者各科的臨床經驗。趙氏在治法上敢於創新,對外科雜證的手術治療、外治和民間效方都比較重視。書末附載《先哲察生死秘法》等三篇。全書內容簡要,切於實用。現存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醫門棒喝》

醫論著作。四卷。清·章楠撰於1825年。收章氏“天氣陰陽論”、“太極五行發揮”等30餘篇論文。雜論醫學理論、診法及內、兒等科疾病的證治,並附醫案。文中不僅從正面闡述原理,而且評論諸家流弊,猶當頭一棒以警當世。且能結合臨床經驗加以說明。學術上推崇葉天士。對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張景嶽諸家亦能擇善而從。在溫病的辨證施治方面有不少新的見解和發揮。此書另有一種刊本,將醫論部分為初集,將其《傷寒論本旨》九卷為二集。現存多種清刻本。

《醫略十三篇》

綜合性醫書。十四卷。清·蔣寶素撰。刊於1840年。本書為作者所撰的《醫略》(共八十七卷)中的六淫門,計十三卷,並附方一卷。書中對風、寒、暑、濕、燥、火及瘧、痢、零亂、瘴氣等邪氣所致疾病的病因、病證和辨證治療分別作了簡要論述,並附醫案。現有二種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醫略稿》

綜合性醫書。六十七卷。清·蔣寶素撰。刊於1850年。本書為作者所撰《醫略》八十七卷(每卷各論1病)舊稿中的大部分,因餘卷散失,故僅刊六十七卷。此書論述內科疾病67種,很少個人的見解,偏重於引錄歷代著名醫家的有關論述,具有資料彙編性質。現存三種清刻本。本書的前十三卷《醫略十三篇》作為單行本並存行世。

《醫略》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錢一桂撰於1818年。本書纂述《內經》、《難經》及歷代諸家醫書之要妙,以“改古今之同異,辨議論之經驗,分診治之優劣”(見凡例)。卷一脈法、治則及雜論,在彙集前人論述精要之同時,闡發了個人的見解。卷二內科、婦科主要疾病診治,重點闡述病因、病理和辨證;卷三為五臟六腑考、十二經並奇經八脈考;卷四經驗簡易方。全書綱目清晰,論述簡明。現存初刻本及1985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醫林纂要探源》

綜合性醫書。十卷。清·汪紱輯於1758年。作者集諸家醫書分類編輯而成。卷一醫源,共47條,闡述陰陽五行、臟腑部位功能、脈象;卷二-三分析藥性180餘味;卷四-十選輯方劑630餘首,以張仲景、李東垣方居多。全書資料比較豐富,條理清晰。然終屬述而不作,無多創見。現存五種清刻本。

《醫林指月》

醫學叢書。清·王琦輯。刊於1767年。共輯集宋、元、明、清時醫著十二種(另附一種)。計有《醫學真傳》、《質疑錄》、《醫家心法》、《易氏醫案》、《芷園臆草存案》、《傷寒金鏡錄》、《痎瘧論疏》、(附《痎瘧疏方》)、《達生篇》、《扁鵲心書》、《本草崇原》、《侶山堂類辨》、《學古診則》。每書後均附王琦跋文,簡述作者生平及醫著內容。現存多種清刻本。

《醫林繩墨》

綜合性醫書。八卷。明·方隅編集,方穀校正。刊於1584年。本書論述多種常見病證,包括中風、傷寒、瘧、痢、痰、喘等內科病,以及一些婦科、外科、五官口舌病證等。編寫的特點以醫論為主,辨證求因,隨證處方。其理論宗《內經》、仲景學說,參考金元諸家之論,結合己見。對於前人論述病症方論不齊的情況,予以參酌補充。本書內容原系方穀為學生講學之教案,經其子方隅整理後再由方穀校正並加按語予以刊行。現存初刻本及多種清刻本。

《醫林改錯》

醫論著作。二卷。清·王清任撰於1830年。作者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數十年堅持對人體結構進行觀察研究,並親自去墳地、刑場觀察屍體臟器,從而寫成此書。上卷以論臟腑為主,其所繪改正臟腑圖及對臟腑的見解,糾正了前人臟腑論述方面的一些錯誤。但書中對人體結構的記述還存在著主觀臆測或不恰當之處;下卷以論半身不遂證治為主,對血瘀症的治療有獨到之處,所載活血化瘀諸方,至今仍為臨床所沿用。現存初刻本等幾十種清刻本、石印本等。

《醫理真傳》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鄭壽全撰於1869年。作者探《內經》“善診者察色脈先別陰陽……”之旨,認為在診病中“識陰陽”是最關重要和最難的課題。全書從陰陽化生平衡、制約等辨證關係來闡述醫理,探求病因,並據證立法用方。卷一醫理醫論;卷二-四以問答形式記述陽虛症、陰虛症和一些雜病的證治。方解頗詳。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

《醫理元樞》

醫學叢書。十二卷,附餘二卷。清·朱青恬輯。刊於1753年。共七種:《運氣要略》、《脈法心參》、《醫方捷徑》、《傷寒論述》、《金匱要略注》、《婦科輯要》、《幼科輯要》。各詳其專條。現存初刻本等四種清刻本。

《醫理發明》

綜合性醫書。又名《醫理不求人》。八卷。清·黃元吉撰於1833年。本書集作者醫學理論研究之心得和十餘年周遊各地行醫的經驗。卷一-二脈法、醫理及多種內科雜病;卷三-四內科醫案;卷五眼科、外科及醫案;卷六藥性論;卷七經驗雜方;卷八傷科穴道圖及傷科治療方劑。作者結合臨床經驗於醫學理論、藥性理論和辨證論治法則等方面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獨特見解。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三種。

《醫壘元戎》

傷寒著作。十二卷。元·王好古撰。作者初撰於1291年,後原稿佚失,經追憶“十得七八”,復刊於1297年。此書以十二經為綱,首述傷寒,附以雜證。學術淵源以張仲景為本,參酌補充張元素、李東垣等名家論述及證治之法。選方採用《和劑局方》者亦頗多。王氏治病主張“隨脈察病,逐脈定方”,書中記述自己的經驗方亦複不少。現存四種明刻本等。此書有後人節錄整理的一卷本,刊於《濟生拔萃》、《東垣十書》、《醫統正脈》等叢書中。

《醫鏡》

綜合性醫書。四卷。明·王肯堂撰,蔣儀校訂。刊於1641年。王氏此書“指其大要,令一披覽而曉然,於辨症用藥,真昭徹如鏡,遂以《醫鏡》名編”(見蔣氏“凡例”)。全書分述內、外、婦、兒等各科病證甚詳。卷一-三以內科病證為主,兼述眼疾、喉痹、齒痛、口舌及瘡瘍諸證;卷四為婦人、小兒病證。內容較《證治準繩》簡要。現存有三種清刻本。

《醫經正本書》

醫論著作。一卷。宋·程逈撰於1176年。作者結合臨床實踐,論述醫經中某些學術問題,其中確有獨到見解和可取之處,但也由於作者受時代影響,有較濃厚的理學觀點,甚至提出疫癘、傷寒沒有傳染性。須予批判地對待。現存明初刻本,幾種清刻本,及《十萬卷樓叢書》本。

《醫經允中》

綜合性醫書。二十四卷。清·李熙和撰於1693年。本書纂輯《內經》、《脈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的主要內容,分醫理、脈理、診治、藥物等專題分別予以闡述。所選內容較為精當,分類亦明確。名曰“醫經允中”,寓有對經典醫學著作公允、持平論述之意。現存三種清刻本。

《醫經原旨》

醫經著作。六卷。清·薛雪撰注。刊於1754年。本書選錄《內經》中的重要內容加以注釋。以作者十分推崇張景嶽,故主要參酌《類經》中的注釋,也吸收了其他各家學說。書中共分攝生、陰陽、藏象、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和疾病等類,共14篇。注文簡要,但全書略於針灸的記述。現有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及石印本。

《醫經小學》

綜合性醫書。六卷。明·劉純撰。刊於1388年。作者參閱上自《內經》、《難經》、張仲景、王叔和,下迄劉河間、張潔古、朱震亨等諸家醫論,集其精要,並以韻語等形式編纂成帙。全書分述本草、脈訣、經絡、病機、治法和運氣。卷首列醫學指南總訣,以劉氏為朱震亨再傳弟子,故書中反映朱氏學術經驗尤多。現有四種明刻本,二種日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醫經溯洄集》

醫論著作,一卷。元·王履撰於1368年。全書共23篇,寓有對醫學探本溯源之義,故名《醫經溯洄集》。內容主要有研究《內經》、《傷寒論》等醫著心得,對於溫病與傷寒的辨析和對李東垣學說的探討等。他根據《內經》“亢則害,承乃制”的觀點,闡發人體內外環境的統一性,論述人體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統的相互制約協調和統一,在人體生理、病理中所起的作用。並以這一原則廣泛地討論病理與治療法則,對溫病與傷寒的研究頗有心得。王氏從理論上分析了溫病的病理機制、傳變過程及治法。從而把溫病與傷寒區分開來,對溫病學的發展有一定影響。1949年後有影印本。

《醫階辨證》

診斷學著作。一卷。清·汪必昌撰。本書對病狀相同而病因不同的內外諸證加以辨析,闡述各病的要點,有助於臨床鑒別診斷。但對有些病證,分析鑒別過於簡略,有的則只是病名解釋,是為其不足之處。原系抄本,後收於《三三醫書》中。

《醫家心法》

綜合性醫書。清·高鼓峰撰於1725年。作者據臨證經驗,闡述診法,二十五法方論及內、婦、兒科等常見疾病診斷和辨證論治等共20餘篇。作者於上述專題,頗有獨到的見解。本書收入《醫林指月》時,附入胡玨所寫的評論百餘條。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

《醫家四要》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程曦、江誠、雷大震同纂。成書於1884年。本書以“脈、病、方、藥”四要為綱,輯錄歷代醫書,分門別類,歸納整理而成。卷一脈訣入門,論四診及人體生理功能;卷二病機約論,分72論,論述外感病、內科雜病、婦科各病的病因、病理和治則。卷三方歌別類、按病分類、選擇效方300餘味藥的性能功用。為中醫入門讀物。現存三種光緒刻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醫寄伏陰論》

溫病著作。二卷。清·田宗漢撰。刊於1888年。田氏認為時行伏陰有似霍亂而實非霍亂。遂詳論此病,辨析伏陰與霍亂之區別,列述其原病、變症、死候、禁令、瘥後等情況,說理明晰,有獨到見解,可以啟迪後人。書中還摘取《傷寒雜病論》中與伏陰症同屬一派的陰病條文作為此類並觀,末附舌鑒圖25幀。現有初刻本《珍本醫書集成》本等。

《醫級》

綜合性醫書。又名《醫級寶鑒》。十二卷。清·董西園纂。成書於1777年。本書摘錄歷代醫著,辨證立方,作為學醫入門之階墀。卷首題《必自集》,總論醫理及診治之法,除綜合前人論述外,作者也有闡發:卷一-二傷寒;卷三-五雜病;卷六女科;卷七-九類方;卷十脈訣。卷末題《無問錄》,內容總論陰陽、臟腑、四診八綱、治則等醫理和治法。現存清刻本。

《醫貫砭》

醫論著作。清·徐大椿撰於1764年。本書是對趙獻可《醫貫》一書所作的書評,採用引錄或節錄原文,逐段加批的形式,對該書重用溫補和忌用攻下的理論、治則,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見解。作者指出當時醫界中或有拘泥於一、二溫補成方治病之弊,力主辨證論治,頗具一定影響,故此書有一定參考價值。但他對趙氏學說持全面否定的態度。亦失之於片面和武斷。現存十餘種清刻本。

《醫貫》

醫論著作。六卷。明·趙獻可撰於1617年。作者在學術思想上推崇薛己,倡言“命門之火”是人體之本,強調命門真火、真水的重要性。全書以保養“命門之火”貫串養生、治病及有關疾病的一切問題,故題名為“醫貫”。內容分述中風、傷寒、溫病、血症等病的證治,治法以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為主要方劑。趙氏用太極圖說解釋腎與命門,他的理論被稱之為腎命學說。對後世研究腎與命門的影響十分巨大。本書對水火陰陽的辨析至為細緻,是研究命門學說的重要參考書。現存初刻本等四種明刻本、大量清刻本。

《醫故》

醫史著作。又名《醫詁》。二卷清·鄭文焯撰。刊於1891年。本書從史學的觀點對古代一些重要醫籍及治病方法進行了廣泛的考證和論述,並輯錄歷代文獻中若干藥佚文。現存光緒平江梓文閣刻書帶草堂叢書本。

《醫綱提要》

醫論著作。八卷。清·李宗源撰。刊於1830年。作者以“陰陽內外,表裏寒熱,虛實燥濕,升降通塞”為醫學大綱,全書按此綱要選輯歷代醫書有關論述,結合個人經驗,根據上述大綱,分陰陽、內外等8部闡述。各部有總論、病證辨析及治法,介紹治療方劑,並附醫案。論述內容廣泛,治法多宗張仲景《傷寒論》。現存多種清刻本。

《醫方易簡新編》

醫方著作。六卷。清·黃統、龔自璋合輯。刊於1851年。卷一治身體各症;卷二治婦女各症;卷三治小兒各症;卷四治痧、疫、時症等;卷五治外科及跌打損傷;卷六補遺。書中共列病症(或藥方)子目2600餘條,載方1800餘首。選方以簡易單方、驗方為主,輔以成方,是搜羅較廣的驗方著作。現存初刻本等十多種清刻本、石印本。

《醫方易簡集》

醫方著作。九卷。清·王晉夫輯(其子王鵬壽續增)。刊於1852年。本書為單驗方彙編的一種,分上部、中部、下部、四肢、雜症、傷損、瘡毒、婦女、小兒共9類,載方2400餘首。並附外科大症圖一卷,及《遂生福幼》一卷。現存初刻本。

《醫方一盤珠》

綜合性醫書。一名《增補醫方一盤珠》。十卷。清·洪金鼎纂。刊於1749年。卷一總論運氣、經絡、臟腑、髒象及外淫諸病;卷二-四內科雜病;卷五外科;卷六-七女科;卷八-九小兒科;卷十眼科。每種疾病首載醫論,概述該病的病因、病機,主要證狀和治療原則等。次記治例,末記諸方及驗案。所選方劑多簡要實用。現存初刻本等20餘種清刻本、石印本等。

《醫方選要》

醫方著作。十卷。明·周文采撰。刊於1495年。作者將其平日常用及見聞有效之方加以類編。分諸風、諸寒、中暑、中濕、傷寒、瘧、痢等共45類。包括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的主要驗方。每類均先論後方,選方頗精,切於實用。現存四種明刻本等。

《醫方全書》

醫方著作。

①清·何夢瑤撰。包括《神效腳氣秘方》、《追癆仙方》、《婦科良方》、《幼科良方》、《痘疹良方》、《醫碥》。作者長期行醫粵東,大多根據南方地勢、環境,結合患者體質、病症的特點處方用藥,其中《追癆仙方》系據所謂宋刻本輯錄,對癆瘵病因與治法包含一些臆測的內容。現存1918年石印本。

②清·黃花館輯。計有《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瀕湖脈學》、《本草備要》、《醫方集解》五種。

《醫方論》

醫方著作。四卷。清·費伯雄撰。刊於1865年。本書系根據汪昂《醫方集解》中的方劑次序,刪去原書各方的主治與注文,然後逐方予以評述。作者評述諸方大多能評得其綱紀,具有較強說服力,除臨床上肯定的方劑外,對原書中一些選用不當的方劑明確地闡述了個人看法,頗多可取之處。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等。

《醫方類聚》

醫方著作。三百六十五卷。朝鮮·金禮蒙等撰於1443年。初刊於1465年。原書已佚,1861年日本用活字排印了二百六十六卷本。本書分類整理了約150餘種中、朝各代醫書。卷一-三醫學總論;卷四-十二髒諸論;卷十三-六十三風寒暑濕及傷寒的證治;卷六十四-八十二眼、齒、咽喉、口舌、耳、鼻、頭面疾患證治;卷八十三-一百六十八為身形、臟腑、內科雜病證治及中惡、解毒、蟲獸傷等;卷一百六十九-二百○五為皮膚、外科諸病及急救、養生等;卷二百○六-二百三十八為婦產諸病證治;卷二百三十九-二百六十六為小兒諸病證治。全書分類較細,資料豐富,並且大多輯錄原文,保存了不少我國明以前失傳醫書,是一部大型的醫學類書,有較高的學術文獻和臨床參考價值。現存1861年日人鉛印本,198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

《醫方考》

醫方著作。四卷。明·吳昆撰。刊於1584年。本書選錄歷代常用醫方700餘首。按疾病分為中風、傷寒、感冒、暑、濕、瘟疫、大頭瘟等44類。每類前有短論,略述選方範疇;方劑後均附方義解說,在明代的方劑學著作中較為著名。現存多種明刻本、日刻本。

《醫方經驗彙編》

醫論著作。清末餘奉仙撰。全書分51章。1-5章闡述四診、用藥等說,其餘分述風癇、風寒、時氣、瘟疫,各種異型疫病證治經驗200餘條,各症論述病因、證候,並列治療方藥及經治醫案,對疫病證治有獨到之處,案語較簡要。1955年由上海中醫書局出版。

《醫方捷徑指南全集》

書名。二卷。清·王宗顯輯。約成書於1644年。上卷記述單味藥藥性、功用;下卷分科、分證介紹方劑,並附救急方數則。現存明刻本、多種清刻本。

《醫方捷徑》

醫方著作。

①明太醫院原本,羅必煒參訂。本書基本上是《醫門初學萬金一統要訣》卷六-卷七部分,其中小兒類病少方劑4首。參見醫門初學萬金統一要訣條。

②《醫方捷徑指南全集》(原題清·王宗顯輯)的簡稱。

《醫方簡義》

醫方著作。六卷。清·王清源撰於1883年。本書採集各家醫論方書,結合作者臨證經驗編輯而成。卷一四診、經脈;卷二-六為時病、雜病、婦產科疾病證治,闡述病因、病症及治法,較為細緻全面。現有初刻本等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醫方集解》

醫方著作。三卷。清·汪昂撰。刊於1682年。本書選錄古今醫籍中常用方劑約六、七百首(分正方及附方)。按不同作用的方藥性質分為補養、發喪、湧吐、攻裏、表裏、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癰瘍、經產等21類方劑。除列述每個方劑的方名、主治及處方外,並引錄歷代名醫各家學說,闡明方義。由於選方切於實用,流傳很廣。現有康熙年間初刻本、清刻本、多種近代刊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醫方大成》

醫方著作。又名《新編醫方大成》、《類編經驗醫方大成》。十卷。元·孫允賢輯。刊於1321年。本書集錄宋、元醫家慣用的重要方劑類編而成。全書共分72門,包括風、寒、暑、濕、傷寒、瘧、痢等。均首先扼要論述病候,次選醫方並注明出處。全書約2000餘方。方論比較簡要,當時流傳頗廣。此後明代及日本醫家又有若干種增補和選編本。

《醫方叢活》

醫話著作。八卷。清·徐士鑾輯。刊於1886年。本書雜錄諸子百家著作中有關本草、單方及醫論,內容不加分類,共收醫話約800餘條。每條立小標題,附記出處,間有簡短按語。其卷六之末另輯附鈔一卷,系據其家藏的宋本藥方摘編而成。本書雖較雜亂,但卻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現存清刻本。

《醫方便覽》

醫論著作。四卷。又卷首一卷。明·殷之屏撰。刊於1582年。本書根據皇甫中《明醫指掌》中的醫論歌括重加修訂補注,共編為100首,將醫學理論與各科病症編成歌括,使初學者便於記誦。每首之後分列治療方劑(無方歌)。此外卷首輯有運氣,經絡、病機、歌賦和醫論。本書為一本學醫門徑書。現存康熙刻本。

《醫法征驗錄》

診斷學專著。二卷。清·李文庭撰。初刊於1818年。上卷專論脈診,以兩手寸關尺三部脈之浮、沉、遲、數四種脈象為大綱統領諸脈,結合其兼脈分析主病、病源及治法,聯繫臨床諸證較為具體;下卷以察舌為主,在《敖氏傷寒金鏡錄》36舌的基礎上,推闡為75舌,論證立方,並繪簡圖。本書於1849年重刊時,由王名聲另加按語,內容有所增補,並附部分醫案。現存二種清刻本。

《醫法圓通》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鄭壽全撰於1874年。全書對內科雜症、傷寒、時病及婦科、兒科、五官科等病證的證治予以闡論。鄭氏主要示人以圓機活法,故只以醫論為主卻不載方劑,取古人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之意,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存幾種清刻本及重慶中西書屋鉛印本。

《醫法心傳》

醫論著作。清·程芝田撰。刊於1885年。全書共有醫論十二篇,包括五行、傷寒、溫疫、痢疾、痘科及損傷等病證辨治要旨,以作者學驗俱豐,而又有革新思想,故論述多有新意,又強調“醫宜通變”,隨證處方,但又認為諸家之方多為化裁而來,總不出古方範圍。現存幾種清刻本及上海三星書屋石印本等。

《醫燈續焰》

脈學著作。二十一卷。明·王紹隆傳,清·潘楫增注。初刊於1652年。潘氏取崔嘉彥《四言舉要》(明·李言聞刪補改訂本)予以注釋。注文多據《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脈經》,以及張潔古、劉完素、朱丹溪、李東垣等諸家學說。並能結合潘氏業師王紹隆所傳授的脈學見解,聯繫各科病症,闡述脈理、治法。內容比較詳備。1928年上海中華新教育社重印此書時,刪去原書最後二卷(“醫範”和“病則”),全書改為十二卷,並將原書各卷所述方藥予以集中,另編附方一卷,書名改為《崔真人脈訣詳解》。現存清刻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醫燈集焰》

醫論著作。二卷。清·嚴燮撰於1864年。本書集諸醫家之言,取“照醫之燈”、“光明顯耀”之意而題名。卷上為醫論,闡述陰陽、五行、治法、望聞問診;卷下為察舌辨症、脈訣。大多用韻文、歌訣記述,並加注釋。內容較簡略。現存光緒刻本等。

《醫徹》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懷遠撰。刊於1808年。卷一為傷寒,自兩感證至夾證、壞證、遺毒;卷二-三分述中風、虛勞等多種內科雜病、外科癰證以及五官、口齒的一些病證;卷四為女科經、帶、胎、產諸病。懷氏注重理論聯繫臨床實際,強調察色、審聲、持脈、辨證的重要性,強調使用四診所得辨析施治,並主張治病宜結合具體病情靈活變通。書中所列論、治、方、案較為簡要,頗多臨床心得。1949年後有排印本。

《醫鈔類編》

綜合性醫書。二十四卷。清·翁藻編。刊於1830年。全書摘錄清以前醫學文獻及各家學說,分門別類彙編而成。卷一為運氣要訣、經穴圖考、奇經八脈;卷二脈要、名醫雜著、名醫方論、醫門八法、穴位定法、傷寒總論等;卷三-二十二臨證各科證治;卷二十三-二十四本草。書中選輯資料較多,包羅頗廣。現存初刻本及光緒刻本。

《醫便》

醫方著作。二卷(又有五卷本、六卷本,內容相同)。明·王三才輯。刊於1587年。卷首為全書提綱,總述此書大要。全書共選常用效方226首。其後經明·張受孔、姚學顏等重訂刊行,並仿此書體例,另輯428方,名《醫便二集》(附《敖氏傷寒金鏡錄》一卷。)本書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中。現存七種明刻本。

《醫碥》

綜合性醫書。七卷。清·何夢瑤撰。刊於1751年。碥,是上馬上車的踏腳石。何氏借碥石喻為習醫之階梯,故以《醫碥》為書名。本書是一部基礎臨床結合的醫學門徑書。卷一為基礎理論部分,略述臟腑、經絡、陰陽、水火、寒熱、補瀉等概說;卷二-四分述內科雜病證治,其主論能綜合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諸家學說,對病證的分析,說理明白曉暢,頗多個人見解;卷五為四診;卷六-七成方輯錄。所選方劑切合臨床實用。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及《醫方全書》本。

《一見知醫》

綜合性醫書。六卷。清·陳鄂輯於同治七年(1868年)。本書以臨床多科疾病證治為主,摘錄歷代醫書有關論述整理而成。卷一為醫理總論;卷二以生理部位分類論述體外所見病症;卷三論臟腑所主疾病;卷四論六淫七情病、婦科;卷五論兒科;卷六論痘疹、麻疹。每證列述病情,並附簡易方。現存多種清刻本。

《一得集》

醫論醫案著作。三卷。清·心禪僧撰。刊於1890年。卷一有醫論十七條,歷數庸醫誤人之過,立論明確而言之有據,文筆犀利而少誇誕。主張治病當先熟悉正常生理狀態,知常達變才能正確診斷。強調病各不同,治法方藥亦應隨之而變;後二卷大多為內科雜病醫案,治法靈活,常常是內外合治,針藥並施。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等。

《一草亭目科全書》

眼科專書。一卷。明·鄧苑撰。撰年未詳。書中將目瘴總括為內障與外障二類,首為議論敘述生理病理;次為治法,備載眼病方藥。並附小兒眼病治法。敘述簡要,方劑切於實用。1949年後有排印本(與《異授眼科》合刊)。

《葉選醫衡》

醫論著作。二卷。原題清·葉桂選定。本書選集歷代醫家論病、論脈、論治著作70餘篇,大多簡明。能反映出不同時代,不同醫家的醫學學術特點。現存三種清刻本及石印本。又有《中國醫學大成》本。

《葉天士女科醫案》

醫案著作。清·葉桂撰,陸士諤編。刊於1921年。全書分為調經門、胎產門、帶崩門和血室門,每門又分類記述,集錄了葉氏治婦科病的診治經驗,並附論脈二則。現存上海世界書局石印本。

《葉天士家傳秘訣》

兒科著作。一卷。原題清·葉天士撰。本書原無刊本,於1929年刊行《回瀾社影印醫書四種》時曾據舊鈔本影印。書中論述小兒脹病、腹中蟲痛、積痛、吐瀉、嘔吐、泄瀉、痢疾、疳、疸、肺臟主病、喘嗽、腎臟主病等小兒雜病的論治。雖說不夠完整,但其中辨證治法多結合醫案論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存道光年間石印本,又收入《回瀾社醫書四種》中。

《葉氏醫案存真》

醫案著作。三卷。清·葉桂撰。由其玄孫葉萬青取家藏方案及《天元醫案》中所載葉案等予以輯刊。全書不分類別,以內傷虛勞病案為主。辨證確切,隨證立方,自有良好療效。文字質樸無華,很少斧鑿痕跡。可供臨床參考。卷末附馬元儀《印機草》一卷及祁正明、王晉三醫案數則。其中周學海加以整理評點,調整體例,並予以分門別類,輯為上下二卷,改名《評點葉案存真類編》。現存幾種清刻本和石印本,又收入《周氏醫學叢書》中。

《葉氏女科證治》

婦科著作。又名《葉天士女科證治秘方》。四卷。托名清·葉桂撰,本書原作者及書名不詳。1817年曾以《竹林女科》之名刊行,並有多種翻刻本。1913年鴻文書局將此書改葉氏之名石印,又有多種複印本。內容以婦產科治療方劑為主,並無多少婦科生理病理的論述。

《葉氏錄驗方》

方劑著作。三卷。宋·葉大廉輯。原刊於1186年。本書為作者在各地行醫時親自試用和收集的一部驗方集。上卷為治諸風、傷寒、氣病等驗方;中卷為補益、痼冷、積熱、痰飲咳嗽、泄痢、婦人等驗方;下卷為小兒、雜病、眼目、咽喉口齒、瘡腫傷折等驗方。末附湯方、香譜及備急方。雖說大部分方劑均可以找到它的淵源,但畢竟是經試驗而取效者,而且確有一些方劑屬作者自製的。於臨床有一定參考價值。現有日本鈔本。

《野菜博錄》

本草著作。三卷。明·鮑山撰。刊於1622年。作者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曾廣為採集,有較深入的研究,並對其中的一些食用植物親自移植栽種。本書即鮑氏在充分實踐的基礎上參考文獻寫成。全書共收可食植物(草類及木類)435種,均附以插圖,記其形態與性味和食法。雖未涉及藥用,但卻收載了一般本草書所未收載的地方草藥,故在研究藥物方面有一定參考價值。現有石印本及《四部叢刊》本。

《也是山人醫案》

書名。清·也是山人撰。本書列述多種病案,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病證,用藥頗精煉,配伍比較活潑。但記錄較簡略。甚或有些病案在辨證分析和立法等方面有疏略或不夠清楚之處。本書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中。

《要藥分劑》

藥學著作。十卷。清·沈金鼇撰。刊於1773年。本書為《沈氏尊生書》的組成部分。作者根據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等十劑予以分類,共選藥420種,分別對各藥的性味、七情、主治、歸經及禁忌等方面予以詳細論述。書中還記述了前賢的有關論述間附作者按語。現存乾隆刻本,1949年後有單行本。

《藥總訣》

藥學著作。見《通志·藝文略》。一卷(《嘉佑本草》作二卷)。梁·陶弘景撰。劉禹錫謂:“《藥總訣》……論夫藥品五味寒熱之性,主療疾病及采蓄時月之法,凡二卷。一本題雲《藥象口訣》,不著撰人名氏,文字並相類。”

《藥治通義》

治療學專著。十二卷。日本·丹波元堅撰。約成書於19世紀中期。本書論述用藥的方法和原則,方劑的配伍與組成,汗、吐、下、清、溫、補等治法要旨,以及各種劑型,藥物分量、藥物的服用、藥物貯藏和外治法等方面內容。全書百餘篇文章,每篇均首引歷代醫家的原文,附以作者的按語,是一部有關藥物治療理論的專著。現存1935年鉛印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藥症忌宜》

內科著作。二冊。清·陳澈撰。刊於1872年。本書根據不同的病理情況,將病症分為風、寒、暑、濕、燥、火、陽虛、陰虛、表虛、裏虛、陽實、陰實、陽厥、陰厥、上盛下虛、心虛、肝虛、脾虛等五十門。每門中又分列多種病證,每種病證均選列應用藥物,並對這些藥物的藥性、功效及藥物的宜忌作相應的論述,末附諸病應忌藥總例,綜述各類藥性。現存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藥要便蒙新編》

藥學著作。二卷。又名《藥要便蒙》。清·談鴻鋆撰。刊於1881年。本書將常用藥物365種(其中《神農本草經》143種,後世本草著作222種),分為補益、宣通、祛寒、瀉熱、驅風、除痰、潤燥、利濕、收澀、消散等七門。每門列若干藥物,每藥撰四言詩四句,並附加眉注,以供初學入門之用。現存清刻本。

《藥言隨筆》

醫論著作。三卷。清·李日謙撰。刊於1899年。本書以筆記問答體裁記述醫療經驗。上、中二卷分論脈訣及內科、婦科、兒科病症治;下卷為多種救急驗方。全書簡明扼要,所收驗方亦多簡便有效。現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藥性纂要》

藥學著作。四卷。清·王遜撰。刊於1694年。本書論述606種藥物的性味功治。其中選取《本草綱目》中藥物597種,另新增9種,敘述簡要,並附評注。現存稿本及康熙刻本。

《藥性通考》

藥學著作。八卷。原題太醫院手著,實為清·劉漢基所撰。約成書於19世紀中期。卷一-六藥性考,介紹415種不分類別的藥物性味主治,頗多作者的經驗與見解;卷七-八集錄神效單方,列述黃疸、鼓脹、六鬱、痹症等各種疾病的證治。現存清刻本。

《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

藥學著作。北京中醫學院中藥方劑教研組編。本書對明·龔廷賢所撰《藥性歌訣四百味》(又名《藥性歌》)的原文(四言歌訣)進行了必要的修改,並刪去了不切實用的內容,增入了語譯注解,同時對不常見的難字,加注中文拼音,便於讀者學習。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藥味別名錄及續錄》

藥學著作。共二冊。高潔編。刊於1919年。本書是北京藥行商會為藥業人員查驗常用商品藥材的別名而編印的一種工具書。全書收載500餘種藥物的別名。分正、續兩冊。書中所用檢索方法也是根據藥業人員的習慣而制定,與一般按筆劃、部首者不同。是研究地方藥店常用藥物別名的參考書。

《藥譜》

藥學著作。一卷。唐·侯寧極撰。撰年不詳。本書為唐代文人利用藥物的某些記載。這些人“盡出新意,考立別名”對數百種藥物(現有195種)的名稱盡加改換,變成鮮為人知的文字隱語。如將牽牛稱為“假君子”,川烏頭稱為“昌明童子”之類,可供研究古代藥物名稱和別名的參考。見《說郛》及《唐代叢書》。

《藥品化義》

藥學著作。十三卷。明·賈九如撰,李延昰補論。約刊於1644年。卷首諸論系李延昰所補,計有本草論(簡史)、君臣佐使論、藥有真偽論及藥論。卷一為藥母及辨藥入法;卷二-十三將148種藥物分為氣、血、肝、心、脾、肺、腎、痰、火、燥、風、濕、寒十三類,對其性味功治等加以論述。每種藥物根據辨證八法說明。每卷之末綜括該卷之要點。現有多種清刻本及排印本。

《藥鑒》

藥學著作。二卷。明·杜文燮撰。刊於1598年。卷一藥性總論,首載寒、熱、溫、平四賦,較之《藥性賦》有所增補,次記用藥、制方、禁忌、主病、運氣等內容;卷二分別論述173種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和臨床應用,其中對於各藥的氣味、陰陽、升降、分經及配伍應用,論述較詳。現有明刻本及上海科技出版社排印本。

《藥材資料彙編》

藥材專著。上、下二集。中國藥學會上海分會、上海市藥材公司合編。本書收集西懷類、川漢類、南廣類、山浙類、草藥類、附錄等全國各類中藥材。對於產地、產季、產況、產作的藥性知識予以詳細介紹。本書總結了上海老藥工的經驗,歸納有關文獻及外地資料,系統整理了五十餘次座談討論的成果。對於掌握地道藥材等知識頗有參考價值。1959年由上海科技衛生出版社出版。

《藥材學》

藥材專著。南京藥學院藥材學教研組編。本書系統地整理了有關藥材的產地、產季、產況、產作等藥材學的總論及700餘種藥材的生產、鑒定和應用知識。並附有藥用動植物、藥材外形、飲片及組織粉末等圖共1300餘幅。是一部較大型的藥材參考書。1960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藥按》

醫案著作。又名《錦囊治療方論》,一卷。(即《馮氏錦囊秘錄》卷二十)。清·馮兆張撰。為馮氏的醫案記錄。所列醫案除述證用方外,附論方義,頗有發揮。

《藥盦醫案》

醫案著作。七卷。惲鐵樵撰於1925年。作者選臨證過程中頗具經驗或教訓的醫案予以歸納整理。分為傷寒、溫病、時病等類,並以病證分細目。案中多連續記載危重病例的診治經過,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均作詳細記述,以為臨床借鑒。對傷寒及兒科病證闡述尤詳。後收入《藥盦醫學叢書》中。

《養性延命錄》

養生專著名。南朝齊梁時陶弘景撰。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為教誡、食誡、雜誡忌穰害祈善等3篇;下卷為服氣療病、導引按摩、禦女損益等3篇。作者總結了古人的養生經驗並結合自己的養生醫藥知識,論述了養生延壽的理論與方法。本書推崇道家養生學說,內容較為廣泛,是我國較早而頗有影響的一部養生專著。書中還收存了五禽戲,六字訣等珍貴養生文獻。收入《道藏》572冊,《雲笈七簽》摘入卷三十二。

《養生月覽》

養生專著名。南宋·周守中編。二卷。書中收集了晉唐以來的養生經驗,按月令順序予以排列,逐月介述了各種日常生活的宜忌,包括服食、飲酒、制粥、湯浴、房事、療疾等方面內容,計507條。對養生有一定參考價值。現有明萬曆二十年虎林胡氏文會堂《壽養叢書》本。

《養生要集》

養生專著名。東晉·張湛撰。原書已佚。部分內容見於《養性延命錄》、《醫心方》、《太平禦覽》及所撰《列子注》等書中。

《養老奉親書》

老年養生專著名。又名《奉親養老書》、《養老全書》。北宋·陳直(一作陳真)撰。成書年代不晚於1085年。一卷,分為上、下二籍。上籍十六篇言老人食治之方,下籍十三篇言老人醫藥之法、攝養之道。末附“簡妙老人備急方”二十三條,以備老人不時之需。本書為我國現存的早期老年養生專著,對後世影響較大。刊本達十數種。並外傳至朝鮮和日本。本書經元代鄒鉉續增三卷並更名為《壽親養老新書》。

《養病庸言》

養生學著作。一卷。清·沈子複撰。刊於1877年。本書對於養病的方法提出了“六務”,即:知(病因何起)、忘(勿記在心)、拒(嗜欲勿肆)、看(置身病外如看他人一般)、耐(忍耐)、調燮(指思欲、飲食、起居諸事項)和“六戒”,即:味、尤、迎、忽、憤、糟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存清刻本。

《瘍醫證治準繩》

外科著作。六卷。一名《瘍科證治準繩》、《外科證治準繩》、《證治準繩·外科》,簡稱《外科準繩》或《瘍醫準繩》。明·王肯堂撰。本書系彙集整理前代外科著作的一部較系統的著作,為《證治準繩》的第四部分。卷一總論癰疽病源、診治大法等;卷二為潰瘍、久漏及癰疽所兼諸證;卷三-四分論身體各部的癰疽證治;卷五為外科及皮膚科雜病證治、如諸腫、時毒、流注、楊梅瘡、丹毒、包白癩、疥、癬、癭瘤等;卷六損傷門,為正骨、金傷等病證治。本書詳細分門、廣收方劑,並多注明出處。對外科臨床和研究均有一定參考價值。現有明刻本、清刻本、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本。《證治準繩》影印本。

《瘍醫大全》

外科著作。四十卷。清·顧世澄撰。刊於1760年。本書分類彙集自《內經》以來歷代的外科著作。內容除全身各種外證外,還包括脈診、內景圖說等項。有圖有文,並注明出處。是一種資料比較豐富的外科參考書。現存多種清刻本、石印本。

《瘍科選粹》

外科著作。八卷。明·陳文治撰。刊於1628年。本書系精選歷代外科各家學說參以作者臨床經驗編纂而成。包括外科、皮膚科、五官科及傷科的各類病證共分111篇,所載方藥多切於實用。本書除一般坊刻本外,另有徐大椿的評點本。現存明清刻本。

《瘍科心得集》

外科著作。包括《瘍科臨證心得集》三卷及《瘍科心得集匯方》一卷。清·高秉鈞撰。刊於1805年。本書記述作者治療外科病的臨床經驗心得,特別對於各種不同的外科病證的辨證有較詳細的闡述和發揮。書末附有《家用膏丹丸散方》一卷。是有清一代三大外科學派中頗具影響的外科代表作。在我國外科發展史上也起到重要作用。現存清刻本。

《瘍科綱要》

外科著作。一卷。張壽頤撰。首先總論外瘍的辨證、辨脈及治瘍各類方藥;其次為治瘍驗方、止血方及五官科病證驗方,內容簡要實用。現存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楊氏提綱醫方纂要》

醫方著作。又名《楊氏提綱》、《楊氏提綱全書》。四卷。清·楊旦升輯。刊於1728年。本書系摘取《傷寒論》、《景嶽全書》、《本草綱目》有關內容,分門類編而成。卷一記述陰陽五行、四診等;卷二-四按傷寒、婦科、兒科、外科分證輯方,附加減法、簡便方、救急方。現存3種清刻本及1931年石印本。

《楊氏家藏方》

醫方著作。二十卷。宋·楊倓撰。刊於1178年。本書為作者將其所收藏的方劑彙編而成。內容包括諸風、傷寒、中暑、風濕、腳氣等共49類,1111方。其中多屬宋代醫家常用的一些成藥處方。現存日刻本,日抄本。

《楊仁齋著作三種》

醫學叢書。宋·楊士瀛撰。包括《傷寒類書活人總括》、《仁齋直指方論》、《仁齋小兒方論》三種。各詳本條。

《楊敬齋針灸全書》

針灸著作。二卷。又名《秘傳常山敬齋楊先生針灸全書》。原題陳言撰(實系托名著作)。刊於1591年。本書內容與徐鳳《針灸大全》基本相同,僅各節的編排次序互有先後。根據本書原刊本在文字校勘上頗多錯訛來看,似較徐書晚出。但本書卻增入各種病證的針穴圖達104幅之多,具有一定的特色,從而提高了該書的價值。1949年後有影印本。

《羊毛瘟症論》

溫病著作。又名《瘟症羊毛論》。清·隨霖撰於1795年。隨氏認為羊毛瘟屬於伏氣溫病,雖不多見,較易誤診誤治,遂撰此書。於中對羊毛瘟一病的病因、發病特點、臨床證狀及治療方藥予以詳細論述。現有《中國醫學大成》本等。

《驗方新編》

醫方著作。八卷。清·鮑相璈撰。刊於1846年。作者廣泛收集內科雜病、婦科、小兒科、外科急救及時症等方面的驗方。這些驗方大多都是民間慣用、用藥少、方便易得的簡便效方。共分99門,分別介紹其主治和臨床應用。本書所輯錄的單方、驗方數量較大,便於讀者從中選擇應用,是一部流傳很廣的驗方著作。刊本種類頗多,除八卷本外,另有十六卷本、十八卷本、二十四卷等,均系以原書為基礎,或調整卷數,或增補內容。現存數十種清刻本及石印本、鉛印本。

《眼科捷徑》

眼科著作。一卷。又名《眼科統秘》。清代作品。撰人、撰年均不詳。書中簡略記載了若干眼科病的症狀與治療方劑,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存近代石印本。本書收入《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中。

《研藥指南》

藥學著作。五卷。何舒撰於1948年。本書系在鄒澍《本經疏證》基礎上進一步整理總括而成。摘取《本經疏證》之精要予以發揮。共收藥物223種,每種又分經文便讀、氣味功能、特效、用藥舉例、維摩法語以及古方示範、宜忌、比較、物理、經旨等項。可供研究《本經疏證》的參考。現存1948年石印本。

《研經言》

醫論著作。四卷。清·莫枚士撰於1856年。本書收作者平生研究《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的心得體會。著重於對某些問題的考證和析義,解釋脈症含義,辨析古今病名。疑似病症的異同,提出相應治療方法。並糾正前人注釋中的一些錯誤,有獨到的見解。現存清刻本,本書又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

《延年九轉法》

養生著作。一卷。清·方開撰。撰年不詳。書仲介紹自我按摩腹部的方法,有九個基本動作圖,依次進行,每日三次,長期鍛煉以達到保健的目的。後收入《頤身集》中。現存清末刻本。

《咽喉脈證通論》

喉科著作。一卷。撰人未詳。成書於1278年。清·許梿校訂。刊於1825年。本書總論咽喉諸證的診斷要領和治療大法。並記述了鎖喉、重舌、氣痛、乳蛾等18種咽喉病證的診治、用藥及丸散驗方。作者認為喉症多屬火毒上升,立法以降氣瀉火為主。本書後收入《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現存十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出版排印本(與《尤氏喉科秘書》合刊)。

《咽喉經驗秘傳》

喉科著作。二冊。不分卷。撰人佚名。清·程永培校刊。上冊為咽喉總論、診法、治法、喉症用藥細條、喉症圖形、針藥秘傳;下冊為喉科各科病證的治療方藥。書中除列述咽喉病證的辨證和治療外,對某些舌、牙病證也作了介紹。現有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循經考穴編》

針灸經脈專書。二卷。約成書於17世紀初(明末)。撰人佚名。這是一部專論經脈流注的書,對於經脈的流注與路線、經穴的位置與主病進行了較詳細的考證,並附人體臟腑內景圖。現有1955年群聯出版社的影印本。

《血證論》

醫論著作。《中西匯通醫書五種》之一。八卷。清·唐容川撰。刊於1884年。卷一為血證總論;卷二-六對血上幹、血外滲、血下泄、血中瘀證及失血兼見諸證的170餘種血證的辨證治療作了較詳細的探討;個中有不少新的見解,能給人以啟迪。卷七-八為方論,共收200餘方。本書論證用藥頗有獨到之處。現存清刻本、石印本、《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本,1949年後有單行排印本。

《學醫隨筆》

醫論著作。清·顧淳慶撰於1821年。全書共分傷寒、溫病、痢疾、霍亂、咽喉及胎產六篇,每篇先引古代醫學文獻中有關論述,繼則闡明作者對該引文的學習心得和體會,其中提出了一些獨到見解。本書並附民間簡易方和救急方。現存1929年鉛印本。

《學古診則》

脈學著作。四卷。明·盧之頤撰。撰年不詳。作者采輯《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書有關脈學理論加以歸納整理,又參以己見薈萃成編。全書共40則,闡述脈義、脈法、生理脈象及病理脈象、經絡、經穴等內容。原書略有殘缺、重複或引文錯誤等情況。1765年由王琦予以考訂刊印。盧氏有一定的崇古思想,故書內反映後世脈學的發展和變化甚少。現存清刻本,又收《醫林指月》中。

《薛氏醫案》

醫學叢書。又名《薛氏醫案二十四種》。明·薛己等撰,吳管輯。初刊於明·萬歷年間。本書系薛己及其父親薛鎧所撰集校注的醫書24種合刊而成。其中薛己所撰有《內科摘要》、《外科發揮》、《外科心法》、《外科樞要》、《外科經驗方》、《正體類要》、《口齒類要》、《癘瘍機要》、《婦科撮要》。所注疏有王綸《明醫雜著》,陳自明《外科精要》及《婦人大全良方》,陳文中《小兒痘疹方論》,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保嬰金鏡錄》;所校者有滑壽《難經本義》,倪維德《元機啟微》,陶華《癰疽神秘驗方》,朱震亨《平治薈萃》,馬宗素《傷寒鈐法》,杜清碧《敖氏傷寒金鏡錄》。薛鎧所集者有《保嬰撮要》;所校者有徐彥純《本草發揮》,滑壽《十四經發揮》,各詳專條。此外本書還有《薛氏醫案十六種》,《薛氏醫案九種》等版本。

②指薛己內科醫案。

《薛案辨疏》

醫案著作。明·薛己撰,錢臨疏。本書將薛己醫案中有關診斷、立論、用藥等方面加以辨析、疏解,有助於讀者領會薛案原意,瞭解薛氏學術思想和用藥特點,開闊臨診治病的思路。本書收入《國醫百家》叢書中。

《軒岐救正論》

醫論著作。六卷。明·肖京撰於1644年。作者針對庸醫不明醫理,執方誤人,採集《內經》等古典醫籍的要旨以闡明救正之法,故以“軒岐救正”為書名。卷一醫論,統論生理、病理、治法和方劑;卷二四診正法,以脈診為主兼及望、聞、問三診;卷三藥性微蘊;卷四、五作者醫案;卷六醫鑒、病鑒,內容系告誡醫家、病家之語。現存清刻本、日本刻本、1985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續易簡方論》

醫方著作。六卷。宋·施發撰於1243年。作者鑒於王碩《易簡方》一書失之過簡,而對“虛實冷熱之證無所區別”,故除對該書選方予以評述外,補充160餘方。並對王氏原書中若干不同學術觀點作了分析評議。現存日本舊刊本。

《續醫說》

醫史著作。十卷。明·俞弁撰。刊於1522年。本書仿《醫說》的體例,分為原醫、醫書、古今名醫等27類,各類更列小標題,補充引錄歷代文獻中的醫學掌故。作為《醫說》的續集。現存抄本。

《續選臨證指南》

醫案醫方著作。四卷。清·葉桂撰,華蚰雲校。卷一續選《臨床指南》漏編的葉氏醫案,反映出葉氏診病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的特點。並附《溫熱論》。卷二-四介紹葉氏平生所集經驗方,分科敘述,大多屬民間流傳簡便效方。現存多種清刻本。

《續名醫類案》

醫案著作。三十六卷(原六十卷)。清·魏之秀編。成書於1770年。本書為續補明代江瓘《名醫類案》而作。魏氏在《名醫類案》的基礎上補輯清初以前歷代名醫治案,其中包括大量的當代各家醫案。書分345門,包括傳染病、內、外、婦、兒、五官科等病類。全書分類清楚,選案廣泛,尤以急性傳染病治案可見為多。明末清初傳染病流行較甚。而人們對傳染病的認識也逐漸加深。從本書可以分析出各家流派的學術經驗。所附按語,或引申發揮,或辨駁訂正,對讀者很有啟發。現存清刻本多種。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排印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許叔微傷寒論著三種》

傷寒叢書。即宋·許叔微所撰《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三種的合訂本。195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許氏幼科七種》

兒科叢書。清·許豫和撰。刊於1785年。七種中除《重訂幼科痘疹金鏡錄》為明代翁仲仁原作,由作者注釋外,其他有《橡村痘訣》、《痘訣餘義》、《怡堂散記》、《散記續篇》、《小兒諸熟辨》及《橡村治驗》六種均為作者本人在小兒科方面的臨床經驗心得、醫話或醫案。現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許氏醫案》

醫案著作。清末許恩普撰。本書收載許氏醫案30餘則,案例以內科、婦科為主。其特點是審證較細緻,尤重切脈。案中有用外治、蒸熏療法獲得良效的治驗。現有《三三醫書》本。

《徐靈胎醫學全書》

醫學全書。清·徐大椿撰。16種。此書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醫書六種》基礎上增輯而成。計有《難經經釋》、《醫學源流論》、《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醫貫砭》、《傷寒論類方》、《蘭臺軌範》、《洄溪醫案》、《慎疾芻言》、《內經詮釋》、《洄溪脈學》、《脈訣啟悟注釋》、《六經病解》、《傷寒約編》、《舌鑒總論》、《雜病源》、《女科醫案》。徐氏學識淵博,著述甚豐,且頗為後世所重。現存多種清刊本及上海廣益書局鉛印本。

《袖珍方》

醫方著作。又名《袖珍方大全》。四卷。撰於1391年。本書是在明宗室朱棣(周定王)主持下由李恒等人根據朱棣所編的《保生全錄》、《普濟方》等書選錄其中經驗有效之方編纂而成。全書分為風、寒、暑等81門。涉及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選方3077首。每病先論後方。而以選方為主。所選方劑附記出處。書名袖珍,蓋以此書至重至寶宜於珍藏之義。後經王永輔重刊時改為八卷本。現存多種明刻本。

《袖珍本草雋》

藥學著作。又名《本草雋》一卷。日本·伊豫平住撰。刊於1755年。本書共載常用藥151種,不分類。每種均有釋名、集解、選用、修治、氣味、良毒及主治各項,內容簡要。現存日刻本及《皇漢醫學叢書》本。

《修真十書》

養生、氣功叢書。編者不詳。六十卷。本書收集了隋唐兩宋時期數十種氣功、養生著作,從各個方面記述了元代以前養生、氣功、導引、內丹的理論與功法,內容極為豐富,尤為古代氣功學術的一大專集。收入《道藏》第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三十一冊。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佛教著作。又名《小止觀》、《童蒙止觀》。佛教天臺宗創始者陳隋間僧人智覬撰(一說由其弟子灌頂整理成書)。二卷。分具緣、訶欲、棄蓋、調和、方便、正修、善發、覺魔、治病、證果等10章。論述佛家修禪和覺悟的原則、方法、作用、意義。所述修禪法多與傳統氣功相通,且下手容易、弊端較少,故較有影響。此書歷來被視為習禪的樞要,並且與後世氣功學的發展關係密切。中華書局1983年版《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一冊收入此書。

《修事指南》

炮炙專書。一卷。清·張叡撰。撰年不詳。首為炮炙論,總論制藥之法;其次分論232種藥物具體的炮炙方法。本書主要參考了雷斅的《雷公炮炙論》並廣泛吸取了各家本草著作中有關炮製的文獻資料。是非常切於實用的炮炙專書。1928年以後,本書又先後被改名為《制藥指南》或《國醫制藥學》印行,內容未變。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

《性命圭旨》

氣功專著名。傳為明·尹真人述,其弟子所錄。全書分元、亨、利、貞四集。全書匯融道、佛、儒各家之說,以圖配文,闡述道家內煉理論及具體功法,而其大要歸於道教。書中論述內丹頗為詳細,強調性命雙修。本書內容豐富,闡述詳切,繪圖精工,為後學所稱道,較有影響。收入《道藏精華錄》第9冊。

《形色外診簡摩》

診斷學專著。二卷。清·周學海撰於1894年。本書以論述望診為主,問診、聞診為輔。所涉範圍較廣,自謂:“是編也,《內經》三診之文全在;《難經》以下,擇其切要能補《內經》未備者收之”。上卷專談望形,首述形診總義,次述生形(生理的)、病形(病理的)以及絡脈形色等;下卷以望色為主,首敘面色總義,次敘面色、目色、舌色以及外診雜法類等。現存清末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行醫八事圖》

醫論著作。一卷。清·丁雄飛撰,刊於1695年。丁氏總結診治疾病,不外乎地、時、望、聞、問、切、論、訂(即審風土、按時令、望形色、聞聲音、問情狀、切脈理、論治法、訂藥物)八事,遂作圖式,以利論述。輯入《檀幾叢書·二集》中。現存初刻本、抄本。

《信驗方錄》

醫方著作。一卷,附《續信驗方》一卷。清·盧蔭長輯。刊於1804年。二書共收載臨床各科民間驗方和成方約200餘首。文字簡要,選方頗切實用而多效驗。現存幾種清刻本。

《新針灸學》

針灸著作。朱璉編。共分五篇:第一篇緒論;第二篇針灸治療原理;第三篇為孔穴總論及針術、灸術方法;第四篇孔穴各論,按全身各部位分述孔穴的位置和主治;第五篇為各科疾病的針灸治療。本書繼承和總結了孔穴的傳統理論、針灸療法,而又有所創新,所以稱“新針灸學”。書末附以新中國醫家對針灸的研究觀察等文章及針灸插圖。195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書中另有俄譯本。

《新修本草》

藥學著作。簡稱《唐本草》。五十四卷。唐·蘇敬等撰於659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頒佈的藥典。分為正文、圖和圖經三部分。《新修本草》正文二十卷,目錄一卷,是在《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和《本草經集注》等書基礎上進一步增補了隋、唐以來的一些新藥品種,並重加修訂改編而成。分為玉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米穀及有名未用等9類。共收藥850種。其《本經》藥物365種仍按上中下三品之制,並朱書其文。《新修本草圖經》二十五卷,目錄一卷和《新修本草圖》七卷,是在編寫本書時廣泛徵集來自全國各地所產藥物繪製的形態及文字說明。本書正文記述各藥性味、主治及用法;圖經部分則是藥物的形態、採集及炮炙。本書不唯保存了一些古本草著作的原文,而且還系統總結了唐以前的藥物學成就。唐代以後,本書正文收錄於《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等書中,本草圖及圖經部分則早已亡佚。後代所發現的本書較古的傳抄卷子本,主要有日本仁寺藏本(十三、四世紀抄卷子本)的殘卷共十卷,又補輯一卷(人民衛生出版社有影印本)以及敦煌出土的兩種殘卷斷片。

《新方八陣》

醫方著作。二卷(即《景嶽全書》卷五十-五十一)。明·張介賓撰。作者曾選輯古代醫方,撰成《古方八陣》。但覺臨床取用“猶有未盡”,故又以己意化裁制定新方185首,仍分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八陣。書中首載各類制方總義,次分述各類附方、主治及其加減法。這些方劑均系作者根據臨床實踐創制的。既符合其八陣之法,又有實際效驗。本書亦有單行本。

《新編中醫學概要》

綜合性醫書。廣州部隊後勤衛生部等單位組織編寫。共分三篇。上篇基礎理論,論述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四診、辨證等;中篇治法方藥,介紹治療原則,方藥基本知識,常用治法和方藥;下篇疾病防治,其重點內容為疾病的辨證與治療。採用現代醫學病名。列述傳染病、內兒科、外科、婦產科、五官科、皮膚科、腫瘤等80多種疾病的病因病證、辨證和治療方藥。力求反映近年來中西醫結合、中草藥、新醫療法等方面的成就。197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新編針灸學》

針灸著作。魯之俊編。本書是根據作者在解放戰爭時期部隊學習針灸的講稿編成。書中簡要介紹了針灸的理論和方法,全身主要針灸刺激點(穴位)的部位、主治及一些常見病的刺激點等,本書內容簡要、論述明白,但不夠全面。末附某部軍醫的治療效果統計表。1950年由重慶人民出版社出版。

《心印紺珠經》

綜合性醫書。二卷。元·李湯卿撰。全書依次論述原道統、推運氣、明形氣、評脈法、察病機、理傷寒、演治法、辨藥性、十八劑等九部分。論述簡要,頗能融會諸家學說。李氏將方劑的類別分為輕、淡、清、解、緩、火、暑、濕、寒、燥(一名“澀”)、甘、平、溫、和、調、補、榮、奪十八劑,各列其代表性處方。於病證立名亦不循舊說。後人評此書“微而臧、約而達”。足見其簡明實用。

《心太平軒醫案》

醫案著作。一卷。清·徐錦撰於1851年。徐氏以相似病證歸類整理,分述中風、血證、喘咳等多種病證。略論病因、病理,醫案多屬一病一方,間有連續就診治案。書中可見作者善治溫病、喜用寒涼。又有謂其“案語之精、方藥之切”,不亞南陽活人書者。現存清抄本和1912年刻本。

《心聖圖說要言》

養生著作。一卷。又名《心聖圖說》、《心聖要言》。本書未署撰人姓名及年月,僅有1610年殷宗器重刻的序言。書中根據北宋理學的理論論述養生法,雖有一定偏見,但提倡心理治療和導引療法,並有坐功圖式等,可供醫療參考。

《校正醫書局》

宋代校訂和刻印醫藥書籍機構名。此機構始設於北宋嘉佑二年(西元1057年)。該年八月仁宗詔令編修院置校正醫書局,命直集賢院、崇文院檢討掌禹錫等四人並為校正醫書官,韓琦擔任提舉。所校醫書有《素問》、《甲乙經》、《本草圖經》、《脈經》、《傷寒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匱要略方論》、《外臺秘要》、《金匱要略經》等。校正醫書局的工作的熙寧二年(西元1069年)基本結束,但刊刻工作大約在紹聖三年(西元1096年)才正式結束。校正醫書局的成立是我國醫政史上的一個創舉,它集中人力物力對古典醫籍進行的較為系統的校正和刊刻印行,對醫學知識的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

《小品方》

方書名。又名《經方小品》。十二卷。東晉·陳延之撰。約撰於西元454-473年。卷首自序、總目、卷一調治三焦、胸痹、胸脅及心腹脹滿冷痛、下痢、咳嗽上氣奔豚、水腫諸方;卷二治頭面風、喉痛、暴厥、中風、狂妄噤痙、腳弱諸方,卷三治瀉痢、虛勞、遺精、失眠諸方;卷四治霍亂、中惡、食毒、血證、發黃諸方。卷五治鬼魅、狂癲諸方;卷六治冬月傷寒、春夏溫熱病、秋月中冷諸方;卷七治女子眾病、無子、妊胎、產後、崩事、宿疾諸方;卷八治少小百病諸方;卷九服食及寒食散諸方;卷十治外科諸病及金瘡、溺水、入井塚悶冒諸方;卷十一述本草藥性;卷十二灸法要穴。此書比較重視對傷寒、天行溫疫等傳染性熱病的論治。提出用茅根湯、葛根桔皮湯治天行溫疫,這中間已體出後世溫病學派的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等治則。該書對婦產科亦較重視,論述了養胎、胎動不安、子痛、逆產、產後胞衣不下、惡阻、去胎等法。對一些內科疾病如癭病(地方性甲狀腺腫)、腳氣病等亦有較深的認識。該書記述的治療方法也較全面。除內服方外,還有灸、熨、割、烙、塗、浴、摩、熏等外治法。在急救方面記載了金瘡、跌打損傷、燒傷燙傷、蟲獸咬傷、溺水、以及食物中毒、藥物中毒等急救方法。本書早佚,其佚文散見於《外臺秘要》、《醫心方》中。日本發現《經方小品》殘卷。今人據之輯出《小品方輯校》本。

《小兒則》

兒科著作。二卷。此書即《景嶽全書》四十-四十一卷,主論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及小兒雜病(不包括麻、痘)的證治。此外又有《小兒則古方》一卷,為《景嶽全書》第六十二卷。《麻疹詮》一卷,為第四十二卷。《痘疹詮》三卷,為第四十三-四十五卷。

《小兒藥證直訣》

書名。又名《錢氏小兒藥證直訣》、《小兒藥證真訣》。三卷。宋·錢乙撰,由其門人閻孝忠編集。書成於1119年。是我國現存兒科專著中最早而且內容又較完整的一種。本書有仿宋刊本及清武英殿聚珍本二種。前者是原書的複刻本,後者是輯佚本,內容略有出入。卷上為脈證治法,共載小兒脈法、診斷、兒科五臟病、急慢驚風、瘡疹、傷風、吐瀉、咳嗽、疳積、蟲癖、雜證等常見小兒疾病的診候及方論81篇;卷中詳記錢氏小兒病醫案23則;卷下諸方,論述100多首兒科方劑的配伍和用法。書中簡要地記述了小兒病的診斷與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錢乙的其他著作均已亡佚。唯此書能體現錢乙的學術思想。該書以臟腑辨證立說,強調臟腑之間的生克制化在診斷和治療上的意義。更有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力戒妄攻誤下,而宜平和,此見解,對兒科甚至於整個中醫基礎理論均有較大的影響。“肝有相火,有瀉而無補;腎有真水,有補而無瀉”之說更對肝腎二髒之特點予以高度概括。將張仲景的金匱腎氣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黃丸而作為培補小兒陰精的第一方劑;因臟腑虛實而巧制補瀉之方,如以本髒之色命名的瀉青丸、導赤散、瀉黃散、瀉白散之類,不僅與臟腑補瀉傳統理論絲絲入扣,而且輕靈剔透不尚繁蕪。卷首附有錢仲陽傳一篇,書後附有閻孝忠《閻氏小兒方論》一卷,董汲《小兒斑疹備急方論》一卷。1949年後有影印本。

《小兒衛生總微方論》

兒科著作,又名《保幼大全》。二十卷,撰人佚名。1156年,由南宋太醫局刊刻。本書採擷南宋以前的兒科資料,總括其精微,加以系統論述。正如南宋太醫局何大任在本書序言中所稱:書名“衛生”即“保衛其生”;“總微”即“總括精微”,而“論方”則是論述“古今方書極為詳盡”之意。本書明·弘治己酉(1489年)刻本改名《保幼大全》或《保嬰大全》。卷一-三為總論部分。分別闡述胎兒的稟受、胎疾、初生兒的洗浴、斷臍、哺乳、慎護、食忌、脈理、以及五臟主病、發熱症治等。卷四-二十為各論部分,系統論述小兒多種常見病,而於兒科四大證(麻痘驚疳)及咳嗽、吐瀉、黃疸、諸蟲等病尤為詳備。此外還涉及與小兒相關的皮科、外科、五官、口齒及撲墜損傷等疾病。書中引用的文獻多出《千金方》、《小兒藥證直訣》、《聖濟經》等書。全書分門別類,條分縷析。論方俱備,內容豐富。不唯於兒科疾病的診治方藥精審可取,亦能體現作者某些學術思想。如防病治病並重;培養小兒“慎風寒、節飲食”的衛生習慣;注重自幼小開始鍛煉以增強體質、結合小兒生理特點對兒科疾病採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觀點等。現存多種明刊本等。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重印校排此書時,曾對個別內容作了刪改。

《小兒推拿秘旨》

推拿專著。又名《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活嬰全書》。原書2卷(後人又將下卷再析為2卷)。明·龔廷賢撰。姚國禎補輯。刊於1604年。龔氏本為世醫,有“醫林狀元”之譽,勤研《內》《難》,精通數科。在廣泛搜集並總結前人有關小兒推拿按摩療法成就的基礎上,結合自家臨床實踐中的心得體會,編成此書。卷上首先詳細論述小兒變蒸、驚風、諸疳、吐瀉四病的病因病機及證治,其次敘述兒科的診法、推拿手法、穴位及圖並其他外治方法。卷下將兒科多種疾病編成歌訣、並載述各種疾病的方藥治法。此書為現存推拿專著中年代較早而又較為完善之作。對後世影響頗大。現存明萬曆刻本、多種清刻本。1958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校訂排印本。

《小兒推拿輯要》

推拿專著。三卷。周松齡撰。刊於1843年。作者自幼隨父習推拿之術,得覽棲霞(今南京)李芹所授《福嬰指掌》一卷,又研習《推拿秘授》、《推拿真訣》諸書,盡得其要而醫技益精。治嬰兒險證,多立見功效。於是總結輯選上述諸書,遂有此作。上卷為兒科諸病診法及歌訣;中卷述兒科各病的推拿手法;下卷列推拿穴位及手法圖說。內容精要,頗切臨床實用。

《小兒推拿廣意》

推拿專著。又名《幼科推拿廣意》、《推拿廣意》。三卷。清·熊應雄輯。約刊於1676年。上卷總論推拿之理,及兒科疾病診斷方法,並附推拿手法圖說20餘幅;中卷分述各種兒科常見病推拿療法;下卷附方,選錄小兒病的內服、外治藥方180餘首。全書將推拿按摩之理論與小兒生理特點相結合、圖文並茂,論述較詳。按摩手法輕靈而具體,十分切於實用,流傳頗廣。現存多種清刻本。1956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小兒痘疹方論》

兒科著作。一卷。宋·陳文中約撰於13世紀中期。書中首論痘疹的病原,認為五臟六腑穢液或皮膜筋之穢液皆為發痘疹之毒。次論辨證和治法,按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辨證。表裏俱實者,身壯熱、大便黃稠,其瘡必光澤、起發肥滿,瘡易出易靨。表裏俱虛者,已出未愈之間、瘡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鹹兼腹脹瀉泄、氣促而難靨。痘疹的治療大法為托裏、解毒和疏通榮衛。後輯錄有關痘疹的效方,文字簡要。1958年商務印書館將本書與《小兒病原方論》合刊出版,書名:《陳氏小兒病源、痘疹方論》。

《小兒病原方論》

兒科著作。四卷。宋·陳文中撰。刊於1254年。卷一養子真訣及小兒變蒸,重點敘述小兒護理;卷二三紋三關及面部形色,記述兒科病的望診;卷三-四為驚風及痘瘡的證治。內容簡要,並附望診圖。陳氏精通醫道,於小兒科尤有高深造詣。故本書反映出作者與眾不同的學術見解。如將辨小兒指紋的“風、氣、命”三關改為“氣、風、命”三關。即以食指初節為氣關,中節為風關,末節為命門。且雲:“初得氣關病易治,傳入風命便難陳”。本書的特點在於辨證求源十分詳明。亦多創見。1958年商務印書館將本書與《小兒痘診方論》合刊出版,書名為《陳氏小兒病源、痘疹方論》。

《現代實用中藥》

醫學著作。一冊。葉橘泉主編。本書分為二篇。第一篇概說,為中藥學總論;第二篇各論,按筆劃順序選錄常用中藥500餘種,打破傳統藥學著作的藥物分類法和以每味藥物的性味功治為主的敘述方法,增加了現代科學的內容。分別記述各藥的異名、學名、科屬、形態、產地、性味、品質、成分、藥理、效用、用量、附方、製劑等。末附索引。是結合現代科學知識整理中藥的一種較實用的參考書。195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增訂本。

《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綜合性醫書。簡稱《醫學廣筆記》。四卷。明·繆希雍撰。初名《先醒齋筆記》,乃丁元薦取繆氏所搜集臨症所用諸方刊行於世。後經繆氏本人增訂改用今名。前三卷介紹作者臨床心得及其驗案、效方,並能從中總結一些病症的治療規律和大法。卷四列述常用藥及其炮炙大法等。本書語言簡練、蘊義深刻,反映了繆氏的醫療經驗和學術思想。現存初刊本等多種明刻本、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骨傷科專著。又名《理傷續斷方》、《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方》。一卷。唐·藺道人傳。刊於846年前後。首論整骨手法的14個步驟和方劑,次論傷損的治法及方劑。書中記述了關節脫臼、跌打損傷、止血以及手術複位、牽引、擴創、填塞、縫合手術操作等內容。本書成書較早,在骨傷科著作中有較大影響。於臨床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現存明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仙拈集》

方書名。又名《李氏經驗廣集良方》,四卷。清·李文炳輯。本書屬於驗方彙編,分內、婦、兒、外四門。每門又按病分類,共130餘類。書中選方大多平易可取,並注明出處。現存十多種清刻本。

《仙傳外科集驗方》

外科方書。又名《仙傳外科秘方》。十一卷。元·楊清叟撰,明·趙宜真集。刊於1378年。卷一總論癰疽發背及內服榮衛返魂湯的加減法;卷二-四重點論溫、熱、涼性三個外用藥方的用法及其他外科通用方;卷五-七為癰疽、疔瘡、瘰鬁、咽喉、瘋狗咬等病治方;卷八-九再論癰疽、發背疔瘡證治;卷十-十一為急救及婦、兒科雜病治方。本書論述癰疽陰陽虛實甚詳,保存了不少民間驗方。但體例較零亂,書中又雜有道家色彩。

《洗冤錄詳義》

法醫學著作。四卷。清·許璉撰。本書為《洗冤集錄》的一種增注本。除校錄該書原文外,每段均加眉注小標題,另有評論、釋義,對原文蘊義頗多闡發,使讀者易於理解。作者本人亦有多年的驗屍實踐,根據屍骨實物重新繪製了比較確切的全身骨骼解剖圖,並附說明,為本書的特點。

《洗冤集錄》

法醫學著作。簡稱《洗冤錄》又稱《宋提刑洗冤集錄》。宋·宋慈撰。刊於1247年。原書十餘卷。明代以後只有四卷本流傳,並有不少的注釋本和增補本。作者在繼承前代我國法醫學著作的基礎上,比較系統總結了我國宋以前法醫學檢驗、鑒別中毒、急救措施等方面的經驗。也反映了有關解剖、生理、病理、正骨及外科手術方面的成就。其中有關法醫檢驗等論述,頗多符合近代科學原理。本書在國際上也有較大的影響,先後譯有多種外文本。

《惜分陰軒醫案》

醫案著作。四卷。周鎮撰。刊於1916年,不分類。作者於複雜的病證中,能循病機、辨主次、求得其本。尤善於治療虛體挾實之證,治法近於葉天士一派。在臨證中能隨證變通,化裁治方以切合病機。治案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收婦科、五官、傷科等,內容較為豐富。195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刊行時,改名為《周小農醫案》,並增加三卷未刊手稿,以病證歸納,分為六卷、39門,眉目較為清楚。現存初刊本及《醫藥叢書十一種》本。

《西溪書屋夜話錄》

醫論著作。清·王泰林撰。原系手稿,大多已殘缺,僅存《肝病證治》一篇,收入《王旭高醫書六種》。本篇較系統、全面地闡述肝病證治,王氏將肝病分成肝氣、肝風、肝火等不同類型,並提出相應的治法,不僅這種分類法與前人迥不相同,而且治療上也很有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學術思想。

《西塘感證》

傷寒類著作。三卷。清·董廢翁撰。本書專論四時感證,內容分總論、本病、變病、兼病四部分。本病以傷寒六經分症,治法分正治、從治;對變病、兼病諸證分析尤詳,其中包括一些危症的救治;末附妊孕傷寒。董氏學宗各家,立論本於《醫學綱目》和《證治準繩》,而又參以高鼓峰、呂用晦二家學術經驗。後輯入《醫宗己任篇》中。

《西方子明堂灸經》

灸法著作。八卷。元·西方子(姓名不詳)撰。元初刊行。本書主要論述全身腧穴的灸法主治。各卷分繪正面、側背面、側(伏)面的腧穴圖和各腧穴的部位,主治病症及灸法等,收集資料頗多。現有明清刻本《四庫全書》本、《當歸草堂醫學叢書》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附:馮氏校勘記一卷)。

《悟真篇》

氣功內丹術專著。北宋張伯端撰。成書於熙寧乙卯(1075年)。自序謂:“罄所得成律詩九九八十一首,號曰《悟真篇》。內七言四韻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數;絕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乙;續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歲律。其如鼎器尊卑、藥物斤兩、火候進退、主客後先、存亡有無、吉凶悔吝,悉備其中矣。於本源真覺之性有所未盡,又作為歌頌氏府及雜言等,附之卷末,庶幾達本明性之道,盡於此矣。”本書繼承《周易參同契》之學,融儒道釋三家內修之說為一爐,詳論內丹由初生到丹成之修煉經過與方法,敘述全面、準確,是內丹術重要經典之一。本書對後學有重大影響,但通篇隱言,不易理解。收入《道藏》。歷代注本甚多。

《務中藥性》

藥學著作。十八卷,另附卷首及卷末各一卷。清·何本立撰。刊於1845年。作者字務中,因此為名。本書自《本草綱目》中選出藥物約560餘種。將每種藥物的功用主治和臨床應用均編成七言歌訣,附加注解說明,並校注音釋。是為該本主體。首卷為臟腑用藥式、引經報使,及十四經脈圖、臟腑圖、十四動脈圖、五臟之俞皆系於背圖、內景真傳圖等圖說;卷末為四言脈訣及運氣圖說部分。現存1845年刻本。

《勿藥元詮》

養生學著作。一卷。清·汪昂撰。撰年未詳。本書以傳統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南,記述導引、氣功、攝養等防病健身的方法和對一些常見疾病的預防,以及飲食起居等方面應予注意的問題。是較切實用的養生防病著作,現存兩種清刻本及多種附刊本。

《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

醫經著作。又名《新編俗解八十一難經圖要》。七卷(包括首卷一卷)。明·熊宗立(勿聽子)撰與1438年。本書卷首為八十一難經纂圖,共繪有解釋《難經》本文的圖表28幅。正文部分則逐條作注,對於難釋的字、詞及主要內容都作了較通俗的解釋。原為初學而作,故書名“俗解”。現存日本刊本,1983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武昌醫學館叢書八種》

醫學叢書。清·柯逢時輯。刊於1904-1911年。包括《經史證類大觀本草》、《本草衍義》、《活幼心書》、《傷寒論》、《傷寒總病論》、《傷寒補亡論》、《大觀本草劄記》、《類證增注傷寒百問歌》。其中《大觀本草劄記》為柯氏所撰。各詳專條。

《五臟六腑圖說》

綜合性醫書。又名《經絡圖說》。一卷。清·高思敬撰。本書用白話文將臟腑的形態,對照《內經》、《醫林改錯》以及西醫的解剖圖形分別繪出對照說明。在中西醫有關解剖學的合參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嘗試。書後附有五臟藥性補瀉溫涼歌、三百六十穴歌和各經的經脈經穴圖等。本書收入《高憩雲外科全書十種》,現存光緒十五年南昌天祿閣刻本及1917年排印本。

《五十二病方》

新出土古佚醫學帛書。撰人未詳,約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作品。1973年於湖南長沙市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之一。共記52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因以為名。現能辨認的醫方約280餘首。本書不見於歷代文獻記載,為現存最古的一種醫方著作。

《五禽戲》

著名古導引功法名。為模仿五種禽獸的動作所編創的一套健身功法。《後漢書·方技傳》:“華佗曰: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後經歷代不斷發展,出現多種套路。如傳為華佗弟子吳普所撰《太上老君養生訣》(收入《道藏》)與南梁《養性延命錄》及明《萬育仙書》等著作對五禽戲的具體動作都有詳略不等的記述,後者還有附圖。詳虎戲、鹿戲、熊戲、猿戲、鳥戲條。

《吳普本草》

藥學著作。六卷。魏·吳普撰。見《隋書·經籍志》。原書已佚,但清·焦理堂有輯本,系從《證類本草》、《太平禦覽》等書中輯出。

《吳門治驗錄》

醫案著作。四卷。清·顧金壽撰於1822年。本書所收醫案以內科雜病為主。顧氏醫案的特點有三,其一:每案記載從發病至病癒的全過程。其二:治法比較靈活,能隨證而變。其三:案末以問難形式,詳析病因、病理和方治。現存四種清刻本,及上海千頃堂石印本。

《吳鞠通醫案》

醫案著作。四卷(或作五卷)。清·吳瑭撰。刊於1916年。收載了作者治療溫病、傷寒、雜病、婦兒科醫案。作者尤其擅長於溫病,能從醫案的辨證治療中示讀者以規矩。書中頗多連續治療較完整的病案,記錄詳明,有利於讀者領會病理發展過程和治法的終始變遷。現有初刊本、鉛印本、石印本、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

《吳東旸醫案》

醫案著作。清·吳達撰。刊於一八七九年。全書收作者治案四十餘條,以傷寒、時症為多。遵循仲景之法注,重六經辨證。每條記述較強。現存光緒刻本,石印本。後收入《醫學求是》中。

《握靈本草》

藥學著作。一名《東皋握靈本草》。十卷,又補遺一卷。清·王翃撰於1683年。據作者自序提到,喻嘉言曾見本書,並有“君其手握靈珠以燭照千古乎”一語,遂名其書為《握靈本草》。卷首載《神農本草經·序例》及注文。卷一——十共收藥物400餘種,每種藥分主治、發明及選方三項,內容集自《神農本草經》及以後各家本草文獻。其發明與選方項下除輯錄前賢論述外,尚有作者的創見與發揮。其分類次序大致以《本草綱目》為依據。附補遺一卷,補錄藥品約190餘種。現有康熙刻本、乾隆刻本。

《文堂集驗方》

驗方著作。四卷。清·何英輯。刊於1775年。本書輯錄方書中備用成方與單驗方。分為中風、風癇、感冒傷風、傷寒等39類臨床各科病症。其中有一部分單方驗方屬於民間效方。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瘟疫霍亂答問》

瘟疫著作。一卷。清·陳虯撰。1902年東甌霍亂流行,陳氏以白頭翁湯加減等方治療,頗有效驗,遂編此書。作者辨析瘟疫霍亂,對其病因、治法等多所答辨。既有理論探討,又有臨床實踐,對讀者頗多補裨益。現有《中國醫學大成》本。

《瘟疫合璧》

瘟疫專著。二卷。明·吳有性原撰。清·王嘉謨補輯。刊於1822年。王氏認為吳氏“《瘟疫論》一書,獨闡雜氣,創瘟疫之法門”,但“未免醇疵互見”,遂予刪訂重編,並彙集諸家有關瘟疫的學術研究與臨床經驗為補充,便於讀者參閱。現存幾種清刻本。

《瘟疫傳症彙編》

瘟疫專著。二十卷。清·熊立品編次。所謂“傳症”,指傳染性病症。此書系《治疫全書》、《痢瘧纂要》和《痘麻紺珠》三種著作的合刊本。刊於乾隆年間。《治疫全書》(六卷)系熊氏取《溫疫論》詳予考訂,兼采喻嘉言有關春溫、疫病的論述以及其他有關瘟疫著作編成。《痢瘧纂要》(八卷),系搜集古今有關文獻結合作者個人經驗體會編纂而成。書中闡析諸瘧諸痢,並附泄瀉。對於瘧病治法,總結了發表、和中、攻逐、堵截、升提、溫補等法。《痘麻紺珠》(六卷),系選集前人有關麻、痘的論述和治療,參以個人聞見編撰而成。內容介紹痘、麻諸證及合併症的證治頗詳。現存乾隆刻本。

《溫症癍疹辨證》

溫病著作。一卷。清·許汝輯撰。刊於1888年。本書專論溫病癍疹的辨證與治療。作者認識到在溫病過程中癍、疹的發病機理與治療方法各不相同,指出:“癍毒發於陽、承於陰;疹毒發於陰、承於陽。”並介紹了一些自擬的經驗效方。末附治霍亂吐瀉方。現存初刻本等。

《溫證指歸》

溫病著作。清·周杓元約撰於1799年。三卷。作者推崇戴麟郊《廣溫疫論》,認為此書“分汗吐等法為六門及諸雜症,條分縷晰,開後人無數法門”,故據戴氏原書的意旨,“略附以溫疫所受之原,及諸名家所論,與夫似溫症而實非溫症等法,匯為一冊”(見本書自序)。書中以《廣溫疫論》為宗。對溫病若干問題的論述,多種病證和治法的辨析,治療方劑的選輯等均能理論聯繫臨床實際,併發揮個人的心得體會。末附溫病危重證和羊毛瘟症等治案。現有《三三醫書》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等。

《溫疫析疑》

溫病著作。四卷。清·唐毓厚撰。刊於1878年。作者認為“溫、疫本屬兩途,只因習俗並稱,以致疑義不明”(見本書凡例),遂廣集諸家學說,參以己見撰成本書。唐氏將溫、疫病證大致分為伏氣、歲氣、時疫、疫毒四門;予以詳細辨證、確立治療原則和方藥,兼論婦女溫熱、熱入血室等證。選方按治療大法分為十類,並附治驗。現存稿本、初刻本。

《溫疫論類編》

溫病著作。五卷。清·劉奎評釋。刊於1787年。劉氏於溫疫專著中推崇吳有性《溫疫論》,“但嫌其序次亂雜,前後倒置,不便觀覽。且行文詳略未能合宜,字句多所疵颣”(見自序)。遂命其子劉秉錦將《溫疫論》予以分類,析為諸論、統治、雜症、撮要、正誤共五卷。劉奎結合個人學術經驗詳予評釋,並對類分後的溫疫論原著按照己意予以增刪,於某些深有體會處則給予補充和發明。後人將此編入《說疫全書》中。

《溫疫論辨義》

溫病著作。四卷。清·楊堯章編撰。刊於1856年。本書為闡發吳有性《溫疫論》蘊義之作。楊氏於《溫疫論》原文後逐條予以辨析,或闡發吳氏立論的精義,或參證個人的學術經驗,著重辨明是非疑似之處。對《溫疫論》有頗多的注釋和發明。卷末另撰胃氣論、寒疫論各一篇,前者申明胃氣升清降濁,治胃在補偏救弊中的重要性;後者辨明寒疫與溫疫受氣與主治的不同,並各附方案於後。現存清刻本。

《溫疫論》

溫病著作。二卷。明·吳有性撰於1642年。1641年山東、浙江等省疫病流行,醫者以傷寒治法無效,枉死頗多。吳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溫疫,系感染“異氣”(又名雜氣或戾氣)所致,病由口鼻而入。對瘟疫病因和傳染途徑的認識,較之前人有較大突破。吳氏參考古今醫案,創造了一些較有實用價值的治法。書中詳論溫疫病因、初起、傳變諸症及治法等內容。這是在《傷寒論》成書1400年之後醫學史上又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有關外感病的論著。它第一次認識到溫疫感染於戾氣、具有傳染性,開溫病學說之先河。後世許多溫病論著皆受此書的影響和啟發。乾隆年間,複有洪天錫補注本,書名《補注溫疫論》。嗣後又有鄭重光補注本,名為《溫疫論補注》,1955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出版。此外又有《醫門普度溫疫論》,系清·孔毓禮、龔紹林等據吳氏原著加評,其原文和編排次序與《溫疫論補注》略異;下卷並集喻嘉言、林起龍、劉宏璧等有關疫病的論述,並附名方及前人疫症治案等。現有數十種清刻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溫氏醫案》

醫案著作。清·溫載之撰於1886年。本書將作者多年臨證所得治案按病分類輯錄。作者擅治溫病,故此類驗案尤多。治案辨證較細緻,其中治氣腫及瘋狗咬傷方為其他醫案著作所罕見。但也雜有一些不切實際的論述。現存初刻本。

《溫熱贅言》

溫病著作。一卷。原題清·寄瓢子述。初附於《三家醫案合刻》之後,刊於1831年。此書內容與《溫熱病指南集》大致相同。內容詳參溫熱病指南集條。現存初刻本等。

《溫熱暑疫全書》

溫病著作。四卷。清·周揚俊撰於1679年。本書將溫病、熱病、暑病、疫病依次分卷論述,選輯《傷寒論》、《溫疫論》等有關原文加以注釋發揮,參閱溫病諸家的學術見解、特點和成就結合個人見解,詳細分析各種證候並確立其治法。更附前人醫案作為臨證借鑒。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溫熱論箋正》

溫病著作。陳光淞撰於1915年。陳氏推崇葉天士《溫熱論》,但認為前人的一些注釋不夠理想,遂逐條加以箋正。作者的本意是“箋葉氏之旨,正諸家之失”(見序例)。全書分析比較精細,確有一得之見。但在某些問題上也存在局限和片面的觀點。現有1916年石印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溫熱論》

溫病著作。一卷。清·葉天士述,相傳系葉氏門人顧景文記錄整理而成。傳本不一,其一傳於葉氏門人華岫雲,王孟英《溫熱經緯》中《外感溫熱篇》的原文即據於此;又本見於唐大烈《吳醫匯講》卷一,名為《溫症論治》,內容與華氏大同小異,次序略有不同,章虛穀注本即本於此,名為《葉天士溫熱論》,收入《醫門棒喝》中。《溫熱論》記錄了葉氏對溫熱病論述的精華部分,重點分析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傳變規律,溫熱病的病理和“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直須涼血散血”的治療原則,創立衛、氣、營、血的辨證體系,介紹溫熱病察舌、驗齒和觀察斑疹、白(疒咅)的診法等內容。此書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吳鞠通接受了葉天士《溫熱論》的學術思想和醫療成就才有可能產生《溫病條辨》,其中的一些學術見解直到現在仍為臨床醫家所重視。此外尚有清·周學海等多種注本,較近的一本為楊達夫所撰《集注新解葉天士溫熱論》,系楊氏彙集諸家注釋結合個人經驗體會編成,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的治療發展情況。現存清刻本、叢書本等。又本書於196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溫熱經緯》

溫病著作。五卷。清·王孟英撰於1852年。卷一-二選輯《內經》、《傷寒雜病論》中有關溫熱病的論述,並引錄前人的注文以闡明一些溫熱病病原、證候辨證及治法;卷三-四采輯葉天士、陳平伯、薛生白、餘師愚等研究溫熱病、濕熱病、疫病的心得,將溫熱病的辨證按葉天士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用以具體說明熱性病的發展規律,末卷為溫熱病分論共選113方。全書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見本書自序),參考各家有關著述,並有較多的個人見解,是一部較有影響的溫熱病專著。本書現有初刻本等三十多種刊本。

《溫熱逢源》

溫病著作。三卷。清·柳寶詒撰。上卷詳注《內經》》、《難經》及《傷寒論》中伏氣溫病,並附注《傷寒論》暴感暑熱、兼感濕溫各條;中卷辨正《溫熱暑疫全書》、《伏邪篇》、《傷寒緒論》、《溫疫論》中有關溫熱病的一些條文;下卷重點論述伏氣溫病,對其發病原因、病理過程和治療原則等頗多個人發揮。此書原系未刊稿,後收編於《三三醫書》中。1949年後有排印本。

《溫熱病指南集》

溫病著作。一卷。原題清·陳平伯撰。刊於1809年。本書首述溫熱病大意,次為風溫證條例,論述風溫諸證證治,介紹其立法及具體方藥。論說十分詳細具體,能逐條予以考辨分析,在溫病學派中有一定的影響。後列濕溫證條例,內容與《濕熱條辨》大致相同。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

《溫毒病論》

溫病著作。《邵氏醫書三種》之一。清·邵登瀛撰。刊於1815年。作者鑒於冬溫、春溫、溫疫、濕溫於盛行時常夾雜溫毒病證,遂參酌吳又可、喻嘉言二家之說,旁集有關醫著並結合個人的心得體會和臨床經驗編成此書。邵氏於溫毒、疫病證治闡述尤詳。書後附列治療方劑,選方頗精,切於實用。

《溫病學釋義》

溫病著作。《中醫臨床參考叢書》之一。江蘇新醫學院主編。上篇為總論部分,闡述溫病的概念,溫病、傷寒的區別,溫病與溫疫的關係,並對溫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及治法等做了扼要而全面的介紹;下篇各論部分,能融會古今溫病臨床醫家的學術經驗,介紹風溫、春溫、暑溫、濕溫、伏暑、秋燥、溫毒、溫疫等多種病證的證候、病機、治法和方劑,並附醫案。附篇部分為名著選撰,選取葉香岩、陳平伯、薛生白、餘師愚等有關溫病的著述加以詮釋,對讀者有一定的啟發,末附方劑索引。總論各論編排得宜、內容豐富、全面系統、非常適合作為教材。197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溫病學教學參考資料》

溫病著作。南京中醫學院編著。分上、下兩篇,上篇總述溫病學說、溫病與溫疫、新感與伏邪以及辨證和治法;下篇列述春溫、風溫、暑溫等多種溫病的病因、症狀、診斷和治法。全書收集資料較廣泛,歸納亦較系統,適用於教學參考。1959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溫病條辨症方歌括》

溫病著作。清·錢文驥輯於1903年。錢氏按《溫病條辨》原本次序,將溫病諸證證治方藥編成韻語歌括,便於讀者學習。1954年由上海中醫書局出版排印本。

《溫病條辨醫方撮要》

溫病著作。二卷。清·楊璿撰,黃惺溪纂。刊於1841年。本書系黃氏將楊璿《寒溫條辨》一書予以提要撮精編撰而成。書中辨析傷寒、溫病、溫疫之異,並重點地介紹溫熱病多種病證的辨證治療和方藥,卷末有臨床較常用的溫病十五方及可供參考的附方三十餘首,均詳載其主治及服用法。現有幾種清刻本。

《溫病條辨白話解》

溫病著作。浙江中醫學院編譯。本書將《溫病條辨》原文予以語譯和注解。對其中與臨床實際關係較少的部分原文,適當地作了刪節。對一些較難理解的內容,或爭論較多的問題(如溫病用桂枝湯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討,有助於讀者學習和理解吳氏原著。1963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溫病條辨》

溫病著作。六卷。清·吳鞠通撰於1798年。作者仿張仲景《傷寒論》體例,汲取明、清溫病學家的學術經驗,以簡要的文字,分篇分條論析溫病三焦辨證及治法,並自加小注。卷首為原病篇,引述《內經》有關溫病條文並予以注釋;卷一-三分述三焦溫病;卷四雜說、救逆及病後調治;卷五解產難、卷六解兒難,專論產後調治、保胎和小兒急慢驚風及痘疹、疳疾等。全書內容豐富、條理系統。吳氏將溫病以三焦辨症,宗法劉河間,於明·清學派中,推崇葉天士。其辨證和治療方劑,採錄葉氏治驗頗多,可以認為吳氏繼承了葉天士《溫熱論》學術思想、辨證體系、治療大法和方藥,然後加以條理化和系統化,從而撰成了這一部切於實用,流傳甚廣的溫病名著。本書問世後,有朱武曹氏的增批本,更有王士雄、葉霖、鄭雪堂三家的評注本,書名《增補評注溫病條辨》,1958年上海衛生出版社即據此本重印。此外還有幾十種清刊本。

《溫病淺說》

溫病著作。不分卷。汪·溫載之撰。刊於1886年。作者認為在較有影響的溫病專著中,《溫病條辨》頭緒紛繁;《溫熱經緯》辭義深奧,不易為讀者所掌握。遂參閱諸家學說,結合個人經驗編撰而成此書。書中闡述溫病證治大抵不外葉氏之法與《溫病條辨》之方。介紹溫病的五忌、五宜,末附溫症各方。全書內容簡要,文字淺近。現存初刊本等。

《溫病明理》

溫病著作。四卷。惲鐵憔撰。刊於1928年。本書綜合前賢高論,辨析溫病、傷寒之異,討論溫病概念,溫病所述三焦辨證等有關專題,並對一些主要的溫病學派及溫病治法等予以評述,反映了作者在溫病領域中西匯通的觀點。現有初刊本等。

《魏氏家藏方》

書名。十卷。宋·魏峴撰。刊於1227年。本書收作者家傳及其親自試用有效的驗方共1051首。歸納為中風、一切氣、心氣、頭風頭痛、傷寒、伏暑、瘧疾、腎氣、痰飲、補益等41門,每門列敘若干方劑,均有方而無論。現存日抄本。

《衛生易簡方》

方書。十二卷(一作4卷)。明·胡濙撰。約刊於1410年。作者任禮部侍郎時出使四方,留心醫學20餘年中,廣泛收集各地民間單方驗方編成此書。書中分為諸風、諸寒、諸暑、諸濕等145類病證,共396方,主張方宜簡易,多數方劑藥僅一、二味且多為易得之品。本書還附有服藥忌例22條及獸醫單方47首。現存多種明、清刊本。

《衛生要術》

養生學著作。一卷。清·潘蔚輯。刊於1858年。本書系輯錄《十二段錦》、《分行外功訣》、《內功靜坐氣功圖說》、《易筋經》及《卻病延年法》(實即《延年九轉法》,刪去原標題者)等幾種有關按摩、導引的著作而成。

《衛生家寶湯方》

醫方著作。三卷。宋·朱端章撰。刊於1184年左右。本書收錄臨床常用方藥300首。原書內容有所佚失,現僅存卷上,有以內科雜病為主的醫方84首。

《衛生家寶方》

醫方著作。又名《衛生家寶》。六卷,另有卷首一卷。宋·朱端章輯,徐安國補訂,刊於1184年。本書為作者歷年所收集和試用效方的彙編。卷首為方劑目錄,藥件修制總例(記錄300餘種藥物的炮炙法);卷一-六分為內、外、婦、兒各科病證驗方,共43門,880餘方。現中國僅存日抄殘本(缺卷一及卷六)。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書名。八卷。宋·朱端章撰,刊於1184年。卷一-七主要是產科的方論;彙集了宋以前胎產諸疾的證治與方藥。介紹前人的經驗並收載產科中“借地、禁草、禁水”三法,有利於減少產褥期併發證。卷八為初生兒保育法,較全面、深入地討論了新生兒護理法及嬰兒常見病治療法。書中引錄前人有關婦產科病證論述,內容較豐富,所選方藥大多可取,系宋以前婦科臨床治療的一部重要文獻。現存宋淳熙十一年刻本、清光緒間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衛生鴻寶》

方書。六卷。清·祝補齋(西溪外史)撰。刊於1844年。本書廣泛收集臨床各科有效的成方,單驗方及各種外治法等多系近人試效之方,內容又較通俗,便於讀者臨床運用。卷一內科;卷二外科;卷三幼科;卷四痙科;卷五女科;卷六傷科。皆分病列方,有條不紊,便於檢閱,切合臨床。現存多種清刻本。

《衛生寶鑒》

綜合性醫書。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元·羅天益撰,撰年不詳。羅氏為李東垣門人,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氏的學術經驗,但又旁采諸家,參以個人心得編成。卷一-三為藥誤永鑒,結合病案,闡析一些誤治病例以為鑒戒;卷四-二十為名方類集,針對以內科為主的各科較常見病證,選用古今效方,詳其主治及服用法,是為本書的主要組成部分;卷二十一藥類法象,簡述常用藥的性味、功能;卷二十二-二十四醫驗記述,聯繫臨床實例予以闡述,診治思路活躍,每能圓機活法,頗多經驗之談。補遺一卷,系後人所增訂。選輯張仲景以來歷代名家治療外感等病之經驗方劑,亦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存明、清刻本。

《衛濟寶書》

外科著作。原書一卷,二十二篇。宋代作品,原撰人佚名,東軒居士增注,約撰於12世紀初。原方已佚清代編寫的《四庫全書》時予以輯佚,析為二卷,但已不全。卷上為癰疽論治,“五發”(癌、瘭、痼、疽)圖說,試瘡潰法,長肉、潰膿法、打針法、騎竹馬灸、灸惡瘡法等;卷下為正藥指授散等40首外科方劑及乳癰、軟癤的證治等。雖卷帙不多,卻有獨到之處。1949年後有影印本。

《韡(wěi偉)園醫書六種》

醫學叢書。清·潘霨輯。刊於1883年。包括《傷寒論類方》、《醫學金針》、《女科要略》(附《產寶》)、《理瀹外治方要》、《外科症治全生集》、《十藥神書》。潘氏對其中部分著作加以增輯或校注。現存光緒刻本。

《偽藥條辨》

藥學著作。四卷。清·鄭奮楊撰。刊於1901年。本書是鑒定藥物真偽的專著。內容主要對於110種藥物的名稱、形、色、氣味,進行了較詳細的辨析,1930年曹炳章又在本書基礎上通過實地調查和對勘,進行了整理和補注,改名《增訂偽藥條辨》,內容更加充實。現存1928、1959年鉛印本。

《望診遵經》

診斷學專著。二卷。清·汪宏撰於1875年。作者從《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及其他著作中搜集有關望診資料予以歸納整理而成此書。內容豐富,持論悉遵經義。上卷敘述望診的重要性及其掌握運用的基本原則,並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結合周身部位、四時、五方、氣質等因素,闡明氣色與病症的關係;下卷列述體表各部位的望診提綱,論述汗、血、便、溺、痰、月經等的變化情況在某些疾病的辨證論治中的特殊意義。全書既有前人論述,又有個人經驗,可供臨床參考研究。現存初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王旭高醫書六種》

醫學叢書。清·王泰林編撰。刊於1897年。包括《退思集類方歌訣》、《醫方證治彙編歌訣》、《增訂醫方歌訣》、《醫方歌括》、《薛氏濕熱論歌訣》、《西溪書屋夜話錄》。前四種共載方五百餘首,以歌訣形式介紹《傷寒論》、金匱要略》方和其他常用方的運用。《濕熱論歌訣》系據薛生白原作改編。《西溪書屋夜話錄》概括論述肝病證治及用藥大法。其中所論肝氣、肝風、肝火的病機、病證與治則很有特色。現存千頃堂書局石印本及1965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排印本。

《王旭高臨證醫案》

書名。四卷,分26門。清·王泰林編,方耕霞整理。刊於1897年。本書收選王旭高多年來以內科雜病為主的內外婦兒各科臨證醫案。充分反映出王氏的臨證水準及學術特點。其中連續復診醫案頗多,可以前後推究,看出藥效與病情的轉變。案後附方氏所加按語,每門後又有小結,有助於領會治案精神。現存初刻本、1934年日升山房刻本,1965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鉛印本。

《王叔和脈訣》

脈學著作。一卷。舊題晉·王叔和撰。但一般認為是六朝·高陽生托名王叔和的作品。本書特點在於以較通俗的歌訣形式闡述脈理,緊密聯繫臨床實際。書中不少內容是根據王叔和《脈經》重新編撰的。詳細論述二十四脈,並立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裏(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之名目。由於易於講習,流傳甚廣,影響較大。並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脈學著作。如本書後經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聽子俗解脈訣》,張世賢在本書基礎上撰成《圖注脈訣》(又名《圖注脈訣辨真》);還有不少醫家對此《脈訣》做過訂正,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為元·戴起宗的《脈訣刊誤》(又名(脈訣刊誤集解》);清·李延昰的《脈訣匯辨》,等。但書中的觀點,對脈義的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淺等方面,後世頗有微詞。明·呂複在《群經古方論》中批評高氏“謬立七表八裏九道之目”。又《文獻通考》認為,本書不見於隋、唐《經籍志》,恐為宋熙寧以前人所托。現存明、清刻本、抄本。

《王氏醫存》

醫論著作。十七卷。清·王燕昌撰於1875年。本書系作者纂集其個人家傳之醫學理論和經驗,主要內容為雜論病機、醫理、臨床經驗及效方等。現存清·同治甲戌皖城黃竹友齋刻本。

《王氏醫案繹注》

書名。十卷,附錄一卷。清·王士雄撰,石念祖繹注。刊於1919年。本書集王氏醫案詳加注釋。分析病情,辨明病機,確定病位。對學習王氏醫案確有補益。原案中有漏敘脈象、病情、方藥分量等情況,石氏繹注時,憑個人分析予以酌情補入。其目的是為了幫助讀者領會王氏原案精神,但究屬推論或主觀識見,故有其片面性。

《王氏醫案》

醫案著作。清·王士雄撰。分正續編,正編二卷,原名《回春錄》;續篇八卷,原名《仁術志》。約成書於1850年。全書詳述作者對溫熱病、雜病等治療驗案。不分門類,每證自成一案。王氏論病,溯因辨證,處方強調隨證變化,不拘成方。用藥極平淡,而治病多奇中。正編詳於雜病治案,續編詳於溫、熱、暑、濕病證治案。王氏於醫理宗崇《內經》《傷寒》諸典籍,而間有發揮;一生致力於溫熱、霍亂諸病之研究,且對葉桂、薛雪諸名醫之論多所借鑒,故尤擅長於溫熱病的治療。其蠶矢湯、燃照湯、黃芩乩亂湯是迄今為止治療霍亂(真霍亂)最早而又有效的方劑。對病理的分析,注重於寒熱虛實的推究,故每能求得其本。現存多種清刻本、石印本及潛齋醫學叢書本。

《王九峰醫案》

醫案著作。清·王九峰撰於清嘉慶年間。全書分陰虧、血證等16門。王氏以治內科婦科虛證為多,治法以調理見長。現存清抄本。

《汪石山醫書八種》

個人醫學叢書。又名《汪氏醫學叢書》,明·汪機編輯。1522年後陸續刊出。包括《脈訣刊誤集解》、《石山醫案》、《讀素問鈔》、《運氣易覽》、《針灸問對》、《外科理例》、《痘治理辨》、《推求師意》八種。多屬臨證經驗的論著,各詳本條。現有明嘉靖刻本,近代石印本。

《萬氏醫貫》

兒科著作。三卷。明·萬寧撰於1567年。前二卷列述胎原、初生諸病及五臟主病、兼證等,各病之後多附作者治案;末卷羅列上述二卷中的治療方劑,多系家傳效方。本書論理簡明,不落窠臼;效方驗案有章可循,於臨床實用可資參考。現存多種清刻本。

《萬氏女科》

書名。三卷。明·萬全撰。刊於1549年。卷一為總論及婦科雜病;卷二為胎前諸病;卷三為產後諸病。大抵“調經專以理氣補心脾為主;胎前專以清熱補脾為主;產後專以大補氣血行滯為主。”全書內容比較簡要,切合臨床實用。本書原收入《萬密齋醫學全書》,亦有單行本行世。

《萬氏家傳保命歌括》

綜合性醫書名。簡稱《保命歌括》。三十五卷。明·萬全撰,撰年不詳。前三十三卷介紹中風、中寒、內傷、瘟疫、氣病、血病、虛損、痿痹、咳嗽、哮喘、泄瀉、痢疾、瘧疾等內科雜病為主的多種病證。每門皆先論後方,其論則徵引舊說結合己見,頗為詳盡。且以七言歌訣總括每證之病因脈證治則。其方則多為經方名方,備載主治藥物和用法。後二卷為攝生經驗方萬氏在嘉靖、隆慶(1552-1570年)年間的一些治案。此書嘗編入《萬密齋醫學全書》。1986年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點校本。

《萬氏濟世良方》

方書名。又名《萬氏家抄方》、《醫學入門良方》。明·萬表選集。六卷(另有四卷本)。刊於1609年。卷一-五分別用以方帶證的方式論述臨床各科98類病證。卷六為痘疹、麻瘄、脈訣及小兒脈訣。現存多種明刻本。

《萬氏積善堂集驗方》

方書名。三卷。明·鹿元居士輯。(未著撰年)。卷上收男女服藥論、調元、調經、安胎等醫理短論,是為“廣嗣要語”。並錄金鎖思仙丹、五子衍宗丸等嗣育方近50首。卷中載補益劑50首及五隱君兩篇醫論。卷下錄各科雜方60餘首。現存明嘉靖本。

《萬病回春》

綜合性醫書。八卷。明·龔延賢撰於1587年。龔氏“祖軒、岐,宗倉、越,法劉、張、朱、李及歷代各家,茹其英華,參以己見,詳審精密,集成此書”。卷一為總論,包括“萬金一統述”以及藥性歌、諸病主藥、形體、臟腑、經脈等內容;卷二-五主述中風、傷寒、瘧疾、痢疾泄瀉、臌脹、水腫、虛勞等內科雜病七十餘種。兼述若干五官口齒等病證。卷六-八論述婦科、兒科和外科常見病證,以及中毒、膏藥、通治、奇病等內容。末附“雲林月段筆”12條“龔氏家訓”32條。全書共選臨床各科病證186種,辨證詳明治法方劑選輯頗精,對後世影響較大。現存明萬曆刻本,多種清刻本、民國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外治壽世方初編》

方書名。四卷。清·鄒存淦撰。刊於1877年。本書仿《理瀹駢文》體例,輯錄了臨床各科疾病的多種外治法的治療方藥,共分68門,載方約2200餘首。現存清刻本、1936年臺灣鉛印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外證醫案彙編》

醫案著作。四卷。清·餘景和撰。刊於1894年。本書收集了清代醫家陳學三、薛雪、葉桂等人的外科醫案700餘則,分為首、項、面、口等13部,共73種病證。醫案除敘述病情治法外,還注有餘氏的案語評論。其按語足以醒瞆,其評論亦得綱紀。

《外臺秘要》

方書。四十卷。唐·王燾撰於752年。本書彙集初唐及唐以前的醫學著作。“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數千百卷”(自序),進行了編選整理。卷一-二傷寒;卷三-六天行、溫病、瘧病、霍亂等;卷七-二十心痛、痰飲、咳嗽等內科雜病;卷二十一-二十二眼、耳、鼻、齒諸病;卷二十三、二十四癭瘤、癰疽等;卷二十五-二十七痢、痔、外陰諸病;卷二十八-三十中惡、金瘡、惡疾等;卷三十一-三十二采藥、丸散、面部諸病;卷三十三-三十四婦人病;卷三十五-三十六小兒病;卷三十七-三十八乳石;卷三十九-四十明堂灸法。全書共1104門,均先論後方,所載醫方約6千餘首。書中引錄各書均注明出處,頗具文獻價值。本書收羅宏富,內容廣博。為研究我國唐以前醫學的一部重要參考著作。1069年,本書曾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刻。1640年又經程衍道校勘。現存宋刻本(殘卷)、明刻本、康熙影宋刻本、抄本及日本刻本等。1949年後有影印本。

《外科證治全書》

外科著作。五卷。清·許克昌、畢法合撰。刊於1831年。卷一-三總論外科證治,並按頭、面、眼、鼻、耳、口、唇、齒、舌、喉、項、胸、乳、腋、脅、肋、肩、膊、臂、手、背、腰、腹、二陰、股、膝、脛、足的次序分述各部病證;卷四為發無定處證、內景證治、外因雜傷證治等;卷五治法,包括針、砭、灸、熨、藥物方劑及中毒急救。全書採集群經,論述明晰。1867年重刻此書時,書後附有王洪緒醫案及外科丹藥方。現存多種清刻本、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外科證治全生集》

外科著作。又名《外科全生集》。一卷。清·王維德撰。刊於1740年。本書分6部分,即①論證,總述癰疽的診治要點;②治法,按人體上、中、下三部分論各種外科症證的治療;③醫方,共載外科效方75首;④雜證,載內、婦、兒科雜病驗方48首;⑤制藥,介紹200餘種藥物的主要性能及其炮製;⑥作者治案。王氏治癰瘍,反對濫用刀針,主張“以消為貴,以托為畏”。全書內容簡明實用,是近代外科學中流傳較廣的一種。現存幾十種清刻本、多種石印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另有清末馬文植評注本。

《外科正宗》

外科著作。四卷(又有十二卷本,內容相同)。明·陳實功撰。刊於1617年。全書共分157篇。卷一為外科總論,包括癰疽原委、治法、五善、七惡、調理及癰疽圖形等15篇;卷二-四論流注、乳癰、腸癰、髒毒、痔瘡、魚口便毒、楊梅瘡等14篇;卷四為陰瘡、傷寒發頤等119篇。各病除介紹病因、病證、治法外,多附作者驗案。全書論述外科系統而全面,對後世外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現存多種明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及校訂排印本。

《外科真詮》

外科著作。二卷。清·鄒嶽撰於1838年。上卷為瘡瘍總論及身體各部發有定位的瘡瘍;下卷為發無定處的瘡瘍、小兒諸瘡及奇怪瘡毒;強調整體辨證,虛實寒熱,較有影響。末附以經絡內景圖說、脈學提要、雜症、藥品揭要、及吳錦堂、胡俊心二氏的外科醫案。現存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外科選要》

外科著作。二卷。清·唐黌輯,刊於1776年。此書系選錄《外科正宗》、《外科大成》、《證治準繩·瘍醫》等書中重要而實用的內容彙編而成,於初學及臨床醫生皆有參考價值。現存乾隆年間作者自刻本,和《中國醫學大成》本。

《外科心法》

外科著作。

①七卷。明·薛己撰,約撰於16世紀中期。本書是以外科醫論和醫案為主的著作。卷一-二集錄各家外科診治大法;卷二-六多系作者治療多種外科病證的醫案;卷七總列以前各卷所用方劑並附經驗方。現存明、清刻本及石印本。

②十卷。清·黃黌輯。刊於1775年。系節錄自《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一書,內容並無新的補充。現存初刻本、清刻本等。

《外科圖說》

外科著作。四卷。舊題清·高文晉輯。刊於1834年。此書內容絕大部分(包括文、圖)均系抄錄《瘡瘍經驗全書》,僅作了部分次序的調整。現存幾種清刻本和石印本。

《外科樞要》

外科著作。四卷。明·薛己撰。刊於1571年。卷一載瘡瘍診候辨證共21論;卷二-三以病證為綱,分論全身各部瘡瘍共30餘病的證治,並附驗案;卷四總列瘡瘍各證治療方劑。現存三種明刻本等。現有《薛氏醫案》本。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著作。張覺人編。《外科十三方》約為明代著作。原書記述外科病的13個有效方劑。作者姓張,佚名,是一位民間醫生。本書依賴師徒授受,相互抄錄流傳至今。有多種傳本,因珍秘而從未刊印。編者根據所看到的幾種抄本,加以校勘考證,結合個人臨床經驗,並將自己的一些其他驗方附入其內,編撰而成。1955年由上海衛生出版社印行(修訂本)。

《外科鈐》

外科著作。二卷。明·張介賓撰。本書為《景嶽全書》第四十七卷-四十八卷的單行本。上卷為總論部分,包括經義、脈候、論證等41篇;下卷分別記述發背、腦疽、耳瘡等39種病證的治療。此外,又有《外科鈐古方》一卷,為《景嶽全書》第六十四卷。

《外科啟玄》

外科著作。十二卷。明·申鬥垣撰。刊於1604年。卷一-三總論瘡瘍的病候、診法及治則,共72論;卷四-九分論外科約200種疾病的證治,並繪有圖形;卷十附入《痘科珍寶》一卷。卷十一-十二為治療方劑。現存初刻本等四種明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外科精義》

外科著作。二卷。元·齊德之撰。撰年未詳。卷上為外科醫論,共有論瘡腫診候八式法等35篇。其中包括瘡腫的辨識、脈法、內服及外治諸法,五發疽、附骨疽、陰瘡、時毒、疔瘡、瘰鬁、痔瘡等病的證治;卷下為湯丸膏丹,共145首外科方,並附論炮製諸藥,及單方主療瘡腫法。內容簡要。選方也較實用。現存明、清刻本等。1949年後有影印本。

《外科精要》

外科著作。

①宋·陳自明撰。三卷。刊於1263年。本書是在李迅、伍起予及曾孚先等人的外科學著作基礎上進一步補充整理而成。全書共60篇,重點敘述癰疽發背的診斷、鑒別及灸法、用藥等,內容簡要。作者認為外科用藥,應根據經絡虛實,因證施治,不可泥於熱毒內攻,而專用寒涼克伐之劑。明·薛己曾對此書予以增損補注,並附若干驗案,收入《薛氏醫案》中。此外近代又有將本書改題《外科寶鑒》者。現存明刻本等。

②清·馮兆張撰。見馮氏錦囊秘錄條。

《外科經驗方》

外科方書。一卷。明·薛己撰,約撰於16世紀中期。本書分述腫瘍、潰瘍、疔瘡、乳癰、癭鬁、咽喉口齒、囊癰、下疳、痔瘡、便毒、懸癰、臁瘡、湯火瘡、小兒丹毒諸病的一些外科驗方。其內容與作者另外《外科心法》、《外科發揮》兩部著作的內容互有參差,現存明刻本等。

《外科輯要》

外科方書。四卷。清·邵澍輯於1829年。本書所輯錄外科治療方劑,不按病證分類,只記各方的適應症,缺乏論述和發揮。現存1919年上海錦章書局石印本。

《外科活人定本》

外科著作。四卷。明·龔居中撰。撰年不詳。卷一為調治心法,秘傳口訣,十善十惡證候,常用外科藥方,圖形七症,十症、十三症等30個病證;卷二為圖形十一症,又十一症,十三症、十五症等50個病症;卷三為癭瘤、流注、麻瘋、楊梅、瘡癬及頭、面、耳、鼻、口舌、牙、喉諸瘡;卷四為外傷、中毒蟲獸傷等。末附經驗通用方。現存明、清刻本。

《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方書。四卷。清·淩奐撰。撰年不詳。本書收集作者常用的外科經驗方(包括五官科及皮膚科),分為升降部(系化學製劑類)、圍藥部、內消部、內護部、化毒部、拔毒部等共21類,附補遺方1類。現有《三三醫書》本和《珍本醫書集成》本。

《外科發揮》

外科著作。八卷。明·薛己撰。刊於1528年。書中簡要論述了腫瘍、潰瘍、發背、腦疽、肺癰、肺痿、瘰鬁、咽喉、楊梅瘡等31類外科疾患的治療原則和治療方劑。每一類外科疾病的論述之後,均詳細記述了作者治療該病的驗案,使全書有論有方而又有臨床實踐。文字簡明,切於實用。現存明刻本、石印本和《薛氏醫案》本。

《外科大成》

外科著作。四卷。清·祁坤撰於1665年。卷一為總論部,闡述癰疽等病的診治要點、各種治法及常用方劑;卷二-三為分治部,按照頭面、頸項、背、腰、胸腹等身體部位分列各種外科疾病的證治、驗案;卷四為不分部位的大毒與小疵(包括各種內癰、疔瘡、流注、癭瘤、金瘡等全身性疾病)及小兒瘡毒的證治。本書在外科辨證和治法方面均較詳細,章法嚴謹而又比較規範,清代官修的《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即以此書為藍本。現存十多種清刻本和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外科傳薪集》

外科方書。一卷。清·馬培之撰。撰年不詳。本書記述作者的外科臨床備用方劑共200餘首,不分類,說明也較簡略。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195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外候答問》

診斷學著作。十二卷。陸錦燧輯於1920年。書中以問答體例先論脈診、舌診,次按人體身形各部依次論述其相應的證候。所列證候,涉及內、外、婦、兒、五官各科。對每一證候所屬的陰陽、臟腑、病原及有關預後等。對於明確診斷,辨別病候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存1920年鉛印《(魚孚)溪陸氏醫述》本。

《退思廬醫書四種合刻》

醫學叢書。嚴鴻志輯。刊於1921年。內容為《感症輯要》、《女科證治要旨》、《女科精華》、《女科醫案選粹》。

《推求師意》

醫論著作。二卷。明·戴思恭撰於1443年。書中論述各類病證的病因、病理、證脈、治法等,均本其師朱震亨之學,予以推求發揮,對於朱氏的養陰學說及其臨床運用有較深入的分析。本書原無刊本。嘉靖年間由汪機編錄,題名《推求師意》,並由汪氏門人陳桷校刊,編入《汪石山醫書八種》。現有明刻本、清刻本、石印本等。

《推拿學》

推拿專著。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編。本書較系統地整理了按摩療法。共分二篇,第一篇總論,介紹了推拿簡史、經絡學說、診斷、治則、練功及手法等項;第二篇治療,介紹了40餘種病症的推拿療法及其臨床效果。1960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推拿秘書》

推拿專著。清·駱如龍撰於1691年。1935年商務印書館鉛印此書時刪去駱氏自序及末卷,成四卷本,改名《幼科推拿全書》。卷一列保嬰賦等歌賦,雜論兒科病診法;卷二述推拿穴位;卷三論各種推拿手法;卷四為多種病症的推拿治法。全書論述推拿療法比較系統、全面,在同類著作中影響較大。1949年後有排印本。

《推拿療法》

推拿專著。安徽醫學院附屬醫院《推拿療法》編寫小組編。本書將中醫的按摩推拿療法作了較系統的整理。根據中醫結合的原則,著重敘述了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具體手法操作和典型病例。197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推拿抉微》

推拿專著。四卷。塗蔚生撰。作者以《保赤推拿法》一書為基礎,參考《推拿廣意》,以及唐容川、陳紫山、陳飛霞等人有關推拿論述編成此書。第一卷(集)介紹認症法;第二卷論述推拿手法;第三-四卷為16科多種病症的藥物處方。書中所附作者評述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928年由上海千頃堂書局出版石印本。

《圖注難經脈訣》

醫學叢書。明·張世賢注。刊於1510年。系張氏《圖注八十一難經》和《圖注脈訣》二書的合刊本。參見各專條。現存二十餘種清刻本。

《圖注八十一難經定本》

醫經著作。二卷。明·童養學注。刊於十七世紀中期(崇禎年間)。本書上卷為診法,又名《新刻增補王叔和脈訣圖註定本》,內有佚名氏《增補診家指掌》及《脈訣》(包括《脈賦》等內容)。其中收載診脈、脈象、望診、聞診等歌訣多種。下卷為《八十一難經》本文及注釋,注文比較簡明。每難附一圖解,系轉錄自張世賢《圖注八十一難經》者。現存明刻本。

《圖注八十一難經》

醫經著作。八卷(又有四卷本,內容同)。明·張世賢注。刊於1510年。張氏鑒於《難經》一書文義隱奧,以前各代學者而前代注本中,除詮解文義外,附圖解較少。故重新為之增繪圖表,使每難一圖,以幫助讀者理解原文蘊義。為全圖注釋《難經》較早的一種,且注文較通俗;刊本又多與張氏注釋的《圖注叔和脈訣》合刊(稱《圖注難經脈訣》),故流傳較廣,影響較大。後世書商曾改稱《圖注八十一難經辨真》刊行。現有多種明刻本、二十種清刻本、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等。

《圖經衍義本草》

藥學著作。又名《新編證類圖注本草》。四十二卷。題名宋·許洪校。這是將唐慎微《證類本草》和寇宗奭《本草衍義》加以合纂的一種改編本。現存元刻本、《道藏》本。

《銅人針灸經》

針灸著作。七卷。此書雖冠“銅人”之名,實與“銅人”無涉。系元代書商抄錄《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九《針經》的全文,析分為卷一-六,另附針灸禁忌一卷。原書成於唐代,作者已無可考。書中記載了一些常用要穴的針治經驗,並附十二幅腧穴圖。現存明·清刻本、《四庫全書》本等。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針灸著作。又名《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簡稱《銅人經》或《銅人》。三卷。宋·王惟一撰。原書在1027年由宋醫官院木板刊行,並刻於四壁石碑上,同時補入《穴腧都數》一卷。書名“銅人”,系在編此書的同時,由王惟一等鑄制了我國最早的一具針灸銅人型而得名。書中詳述手足三陰三陽經脈和督、任二脈的循行路線和腧穴,參考名家學說予以訂正,並繪製經脈腧穴圖。此書還對《靈樞·經脈》的原文作了注釋。由於內容簡明扼要,頗為後世醫家所重視。原刊本及石刻碑早佚,現存系經明人重刊的三卷本和經金人閉邪瞆叟於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改編的五卷本。後者曾補入了一篇“針灸避忌太一之圖”,並改名《新刊補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現存明刻本、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銅人內景圖論》

解剖生理著作。鄭守謙撰。本書以中西醫合參的方式介紹人體解剖、生理學(包括臟腑、經絡、經穴)及胎兒發育等方面的內容。書中也收入一些涉及八卦及基督教的內容。1923年長沙明道中醫學校出版石印本。

《桐君藥錄》

藥學著作。見《隋·經籍志》。三卷(《通志藝文略》作二卷)。又名《桐君采藥錄》,已佚。

《通玄指要賦》

針灸歌賦名。即《流注指要賦》。竇默作,出《衛生寶鑒》。內容講刺法、配穴。據題辭所述,內容多出自其師李氏的經驗:“授穴之秘者四十有三,療疾而弗瘳者萬千無一。”竇氏因“輒裁八韻,賦就一篇”,以“共傳於同志”。

《通俗傷寒論》

傷寒著作。十二卷。清·俞根初原著。本書融合古今有關論著,結合作者臨床經驗闡述傷寒證治較詳。既能發皇仲景本意,又能融匯歷代醫家精闢之論。每能給讀者以啟發。現行的通行本,前後曾經幾位醫家加工,如何秀山的按語,多系經驗之談;其孫何廉臣等複為增訂,綜合了張仲景以後直至近代各家的傷寒、溫熱學說。近人曹炳章又補其缺漏,徐榮齋複予重訂,改名為《重訂通俗傷寒論》,於1956年由新醫書局出版。現存1916年鉛印本等。

《田氏保嬰集》

兒科著作。又名《保嬰集》一卷。元代著述。撰人佚名,約刊於14世紀。書中記述嬰兒雜病的一些簡便醫療藥方和灸療小兒驚癇、疳瘦等病的治法。現有《濟生拔萃》本。又見《叢書集成初編》。

《天元玉冊》

運氣學專著。一作《天元玉策》(見《郡齋讀書後志》)。三十卷。唐·王冰撰。《古今醫統》稱此書“元誥《內經》之意,益之以五運六氣之變”,已佚。

《天隱子養生書》

養生專著。又名《天隱子》。唐·司馬承楨著。《道藏》有收載。全書有神仙、易簡、漸門、齋戒、安處、存想、坐忘、神解等八篇。書中主張破除世俗加於氣功養生中的神秘色彩,主要討論了如何循序漸進地通過存守內視一類功法以養生延年。本書篇幅不長,頗有新意,簡明實用。

《天隱子》

養生專著名。《天隱子養生書》的簡稱。詳該條。

《天機啟微》

眼科著作。又名《原機啟微》。二卷。元·倪維德撰,明·薛己校注。初刊於1370年。卷上論眼病病因及治則共18論;卷下論眼病制方之法,詳述君臣佐使和正反逆從等配伍原則。所附46方,皆載炮製方法、方義及適應病症,此書按病因病機來分析眼病,將眼病分為淫熱、風熱、七情五賊、血凝、氣散、熱積之血等18類,又與人體功能及外部環境聯繫起來,審因論證,立法處方,十分詳備。薛己將此書收入《薛氏醫案》時,將其本人之見聞和經驗;另撰附錄1卷,包括11論,附方39首。最後又“附東垣諸先生治法”,載方39首。對小兒眼病述之頗詳。現存明、清刻本,1921年大成書局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天花精言》

痘疹專著。六卷。清·袁句撰。刊於1753年。卷一-三專論痘疹的治療;卷四為痘疹圖說;卷五論藥性;卷六備用諸方,共錄驗方11首。此書又有四卷本名《痘症精言》,內容略有增補。

《天寶本草》

民間草藥近代著作。一卷。書的名稱是因治病草藥有如天寶之義,撰人不詳。本書將藥物按藥物四氣分為寒、熱、溫、平四大類。以歌賦的形式介紹149種草藥的臨床功用和所主疾病等。

《體仁彙編》

醫學叢書。五卷。明·彭用光編。刊於1549年。卷一-二太素運氣脈訣;卷三叔和脈訣;卷四十二經絡臟腑病情藥性;卷五試效要方並論。其中試效要方所選方劑,系彭氏自用有效者。現存六種明刻本。

《棠陰比事》

法醫學著作。一卷。宋·桂萬榮撰。刊於1213年。本書載述刑法折獄的一些典型案例。每案皆有四言標題。其中有一些案例涉及法醫鑒定的內容。現存《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本。

《湯液本草》

藥學著作。三卷。元·王好古撰。刊於1289年。卷上為藥性總論部分,選輯李杲《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的部分內容並作了若干補充。卷中、下分論藥物,分草、木、果、菜、米穀、玉石、禽、獸、蟲等九部,共收238種藥物。書中所論藥性,均根據各藥所入三陰經、三陽經的特點,結合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等性能予以發揮,並附引了有關的各家論述。本書的特點是強調藥物的歸經、藥物的氣味的陰陽所屬及升陽浮沉,並從此出發徵引前代各名家的有關論述,對所載藥物的藥性與功治作了詳盡的發揮。現有元、明、清多種刻本、《四庫全書》本、《醫統正脈》本及《東垣十書》本。

《湯頭錢數抉微》

醫方著作。又名《章氏重訂補注湯頭歌括》,四卷。章納川編集。初刊於1913年。卷一湯頭錢數,載章氏所撰有關藥物分量的若干文章;卷二為汪昂的《湯頭歌訣》,則章氏予以補注;卷三為章氏所編《新加溫病湯頭歌訣》及李東垣《藥性賦》等;卷四為汪昂的《經絡歌》及章氏醫案。現有抄本及上海會文堂書局石印本。

《湯頭歌訣續集》

醫方著作。嚴蒼山撰於1924年。作者選集汪昂《湯頭歌訣》以外的臨床常用方劑139首(包括附方),按汪氏體例將其編成歌訣,並與《湯頭歌訣》合編為《湯頭歌訣正續集》。1949年後有排印本。

《湯頭歌訣白話解》

醫方著作。北京中醫學院中藥方劑教研組編。本書將通行的《湯頭歌訣》一書,進行了簡要的白話解釋和個別內容的增刪修訂,文字淺顯簡要,便於初學者學習。1961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湯頭歌訣》

醫方著作。一卷。清·汪昂撰。刊於1694年。書中選錄中醫常用方劑300餘方,分為補益、發表、攻裏、湧吐等20類。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加以歸納和概括。並於每方附有簡要注釋,便於初學習誦,是一部流傳較廣的方劑學著作。刊印後相應地出現了多種後人續補、增注或改編的作品。其中196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湯頭歌訣白話解》,就是本書較為詳明的一種注釋本。現存清刻本、石印本、鉛印本50餘種。

《泰定養生論》

養生著作。十六卷。元·王中陽撰。撰年不詳。書名取義於《莊子》“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及同書《養生主》篇。書中以道家養生觀點闡述人生由父母媾精,至孕育、嬰幼、童壯、衰老諸階段的生理調攝、疾病治療,以及五運六氣、病因、診斷等內容,並附載了一些驗方。現存明刻本。

《太醫局諸科程文》

書名。九卷。宋代作品。本書彙集宋代考醫試題問答記錄,系《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全書分六種命題:墨義、脈義、大義、論方、假令、運氣等共87個問題。其中察脈和診治類有一定實用價值,其餘論述則不免空泛、機械,運氣一章尤為突出。但對考察宋代的醫事制度與醫學發展情況,有歷史價值。本書收入《當歸草堂醫學叢書》中。現存清光緒當歸草堂刻本,多種石印本、四庫全書書及當歸草堂叢書本。

《太素脈秘訣》

脈學著作。二卷。明·張太素撰。撰年不詳。此書診脈,除診病外,宣揚人之智愚貴賤、壽夭窮通均能從脈象中反映出來,具有明顯唯心主義色彩。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前附董志仁《太素脈考》。現存明·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等。

《太素脈法》

脈學著作。《讀書敏求記》稱:“唐末有樵者,於其石寶函中得此書。”《四庫全書總目》記載:“《太素脈法》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其書以診脈辨人貴賤吉凶,……其說荒誕,蓋術者所依託。”並認為太素脈“興於北宋”,故當屬北宋以後的作品,已佚。

《太平禦覽·養生》

養生著作。宋·李昉等編。是《太平禦覽》中有關養生的部分,共兩卷,分列在“道部十”卷六百六十八與“方術部一”卷七百二十。所收養生論著,前者摘自道家諸書,後者摘自儒家、諸子、博物等書。所收資料,保存了不少寶貴的古代養生文獻。還反映出道家養生學說對編者有較深影響。

《太平聖惠方》

方書。簡稱《聖惠方》。一百卷。刊於922年。本書系北宋翰林醫官院王懷隱、王佑、鄭彥、陳昭遇等人依據醫局所藏北宋以前各種方書、名家驗方並宋太宗親驗醫方,又廣泛收集民間效方集體編寫而成。自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至淳化三年(992年),歷時14年。卷一-二主論診法及處方用藥法;卷三-七分論五臟諸病;卷八-十四傷寒;卷十五-五十九論述內科雜病(包括眼目、口齒、咽喉);卷六十-六十八外科病;卷六十九-八十一婦人病;卷八十二-九十三小兒病;卷九十四-九十五服食及丹藥;卷九十六-九十八食療及補益方;卷九十九針經十二人形圖;卷一百明堂灸經及小兒灸經。全書共1670門,載方16834首。涉及臨床所有各科病證。每一病證,皆冠以《諸病源候論》的有關論述。其中外科的五善七惡之說,小兒急慢驚風的分辨,眼科所載白內障針撥手術之詳細過程等,皆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記錄。此外,還保存了一些古典醫籍的佚文。本書系總結西元10世紀以前的大型臨床方書,不僅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並具有一定的臨床研究參考價值。但本書卷帙浩繁,流傳很少,且受時代局限,書中也雜有某些糟粕。1949年後有排印本。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方書名。一名《和劑局方》。十卷。宋太醫局編。初刊於1078年以後。本書是宋代大醫局所屬藥局的一種成藥處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補修訂刊行,而書名、卷次也有多次調整。最早曾名《太醫局方》。徽宗崇寧間(1102-1106年),藥局擬定製劑規範,稱《和劑局方》。大觀時(1107-1110年),醫官陳承、裴宗元、陳師文曾加校正。成五卷21門、收279方。南渡後紹興十八年(1148年)藥局改“太平惠民局”,《和劑局方》也改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後經寶慶、淳佑,陸續增補而為十卷。成為現存通行本。將成藥方劑分為諸風、傷寒、一切氣、痰飲、諸虛、痼冷、積熱、瀉痢、眼目疾、咽喉口齒、雜病、瘡腫、傷折、婦人諸疾及小兒諸疾共14門,788方。均系收錄民間常用的有效中藥方劑,記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體修制法。其中有許多名方,如至寶丹、牛黃清心丸、蘇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湯、逍遙散等。是一部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臨床方書。有的刊本在書末附有陳師文等撰《圖經本草藥性總論》(為本草提要性質的著作)和許洪撰《用藥總論指南》(為藥物總論性質的著作)各3卷。現存多種明、清刻本,1925年上海校經山房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太極拳》

我國著名傳統拳術名。原為技擊,後逐漸演變為以健身為主的拳法。傳為明代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一說來自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據民間拳術總結的拳經三十二式。其拳法宗太極陰陽之旨,手法以掤、(扌履)、擠、按、捋、挒、肘、靠八勢為八卦之式,架勢與步法以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五勢為五行之式,計十三式。以綿、軟、勁、柔中有剛為行拳要領。清初以來,太極拳在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傳習最盛,其後逐漸演變出陳氏、楊氏、吳氏、武氏與孫氏等五大太極拳流派,在架式與勁力上各具特點。近數十年來,國家體委改編有24式簡化太極拳、48式簡化太極拳和88式太極拳等,具有動作圓活均衡、柔軟放鬆的特點,對防病健身有較好功效,尤其適合於老弱者的健身,成為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養生活動之一,並且在世界各地也正在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胎瘐》

出《幼科全書》。即胎怯。詳該條。

《胎產心法》

產科著作。三卷。清·閻純璽撰。刊於1730年。分述胎前、臨產、產後的多種病證。書中對產科各病的診斷和治療。闡述了作者的心得。內容系統而簡要。文字較通俗,對後世有一定的影響。現有幾十種清刻本。1935年又有沈棪增訂本,多《增訂胎產心法》,五卷,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

《胎產秘書》

產科著作。又名《胎產金針》。二卷(又有三卷及四卷本)。清·陳笏庵撰。刊於1796年。書中共載胎前34症,臨床4症,產後47症,並記述難產救治調護各法。後附保嬰要訣,記述初生兒的護理。其產後部分,似從傅青主《產後編》移植而來,以其文字大致相同故也。現存三十多種清刻本。又有石印本和鉛印本。

《胎產輯萃》

產科著作。又名《婦科胎產經驗良方》。四卷。清·汪家謨輯。刊於1746年。卷一-二為胎前;卷三-四為產後。全書選錄古代文獻中對胎產諸病的論述及醫案等,間附以作者的見解。現存清刻本。

《胎產集要》

產科著作。三卷。清·黃惕齋輯。刊於1756年。本書系據《達生篇》增補改編而成。分述胎前、臨產和產後等多種病證。現存二十種清刊本,1933年出鉛印本。

《孫文垣醫案》

醫案著作。又名《生生子醫案》、《赤水玄珠醫案》。五卷。明·孫一奎撰,其子泰來、明來同編。本書收載醫案250餘則。以經治地區分為三吳醫案、新都醫案、宜興醫案,所治病證列有子目。孫氏精於辨證,治療能融會前人學術經驗,提出新的見解,每能啟迪後人。然案語繁瑣,旁文常多於正論。現有四種明刻本、清刻本、民國鉛印本、《中國醫學大成》本。

《孫氏醫學叢書》

醫學叢書。孫鼎宜編撰。初刊於1932年。共六種:《傷寒雜病論章句》、《傷寒雜病論讀本》、《難經章句》、《明堂孔穴》(附《針灸治要》)、《脈經鈔》、《醫學三言》。現有1936年中華書局鉛印本。

《遂生福幼合編》

兒科著作。即《遂生編》和《福幼編》的合刊本。或有名《保赤聯珠》、《莊氏慈幼二種》者。各詳專條。現有數十種清刻本等。

《遂生編》

痘疹專著。一名《痘疹遂生編》。一卷。清·莊一夔撰。刊於1777年。本書專論痘症的辨證治療。作者主張治痘“宜溫補兼散”,忌用寒涼消導,故引錄前人主張溫補的有關論述與處方編成本書,並附驗案。本書文字簡要,刊本頗多,流行較廣。但其重溫補、忌寒涼的主張亦未免失之偏頗、現存初刻本。

《隨息居飲食譜》

食養專著名。清·王士雄撰。成書於1861年。全書將飲食分為水飲、穀食、調和、蔬食、果食、毛羽、鱗介等七門,凡331種。分別介紹其性味功用。作者認為食養具有物簡性平、味宜易服等優點,可代藥用,但反對偏嗜,提倡“食忌”。現存《潛齋醫書五種》等多種刊本。

《素仙簡要》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奎瑛撰於1842年。本書包括藥性與脈訣二編,藥性按平、溫、寒、熱四性分類記述,並以藥物的藥性結合升降浮沉和七情配伍的原則予以闡述;脈訣簡述診脈各法,並介紹望、聞、問、切四診,內容簡略。現存清刻本。

《素問直解》

醫經著作。又名《黃帝素問直解》。九卷。清·高世栻注。刊於1695年。作者為張志聰的學生,曾參與《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集注》的編注,深感《素問》一書注本雖多,但往往有“義意艱深”或“字句文義重複”,甚至於“以訛傳訛”的缺點,為了“直捷明白,可合正文誦讀”,故校訂《素問》全書重予編注。

《素問直講》

醫經著作。又名《黃帝內經素問詳注直講全集》。九卷。清·高億注。刊於1867年。本書為《素問》全注本。每篇首記大意,次分段引錄原文,其後分注、淺講二項。注,為個別字詞解釋;講,用較通俗文字對該段原文加以說明。其中刺法論第七十二、本病論七十三兩篇,謂得自三峰山道士原本,與通行本之《素問遺篇》不同,亦屬本書特點之一。有一定參考價值。

《素問遺篇》

醫經著作。又名《黃帝內經素問遺篇》、《素問佚篇》、《素問亡篇》。一卷。撰人佚名(一作北宋·劉溫舒撰)。本書是唐以後人因《素問》王冰注本中獨缺刺法論篇第七十二、本病論篇第七十三兩篇,遂予托名寫成。內容以論述運氣學說中的前後升降、遷正退位等問題為主,刺法論篇還明確地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等疫病的傳染問題。但也雜有鬼神致病、咒語等論述。

《素問懸解》

醫經著作。十三卷。清·黃元禦撰注。刊於1756年。本書以通行本《素問》81篇的主要內容分為養生、髒象、脈法、經絡、孔穴、病論、治論、刺法、雷公問、運氣十類、重予編次,並通過調整各篇文字將原散佚的《刺法論》和《本病論》二篇補齊,在原文各段之後均有扼要注釋。其注釋參考采摭王冰等歷代《內經》注家之精論、間附作者本人對《素問》研究之心得。書末附有馮承熙撰《校餘偶識》一卷。現有《黃氏醫書三種》本。

《素問玄機原病式》

運氣著作。一卷。金·劉完素撰。約成書於1152年左右。本書主要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的病機十九條,整理歸納為五運、六氣主病十一條病機,共277字,逐條逐證予以注釋闡發,並提出相應治療原則。作者長於應用寒涼清熱解毒之法。故本書不僅有助於研究《內經》病機理論而且對研究劉完素的學術思想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素問釋音》

書名。見《宋史·藝文志》。釋音一作釋言。一卷。唐·楊玄操撰。已佚。

《素問釋義》

醫經著作。十卷。清·張琦注。刊於1829年。本書根據王冰注本的《素問》篇次,逐篇對原文重予注釋。作者認為王冰舊注多“牽合附會”,故於注釋中不取其說,主要參考黃元禦《素靈微蘊》、章合節《素問闕疑》二書。其實張氏對王冰的批評欠公允。本書的貢獻遠不如王冰素問。

《素問入式運氣論奧》

運氣著作。三卷。宋·劉溫舒撰於1099年。本書專門論述五運六氣及其在醫學應用共30篇。附圖表若干。本書原文采自《素問》七篇大論,比較費解,曾有日人岡本為竹的注釋本,將原書逐段逐句地作了說明,分為七卷,名《運氣論身奧諺解》。後者1958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承為奮的中譯本。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

醫經著作。又名《素問類纂約注》,三卷。清·汪昂撰。刊於1689年。本書選錄《素問》、《靈樞》二書中除針灸以外的主要內容。分為藏象、經絡、病機、脈象、診候、運氣、審治、生死和雜論九篇,參考歷代《內經》注家之論作了簡要注釋。本書特點有二:其一,所選《內經》原文較為精要;其二,分類簡單而注釋精闢。現存數十種清刻本。

《素問靈樞合注》

醫經著作。包括《素問》十卷,《靈樞》十卷。本書是1910年上海廣益書局將明·馬蒔及清·張志聰二氏所注《內經》合編而成。故又名《張馬合注黃帝內經》。合編時未增入新的內容。現存清刻本。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綜合性醫書。三卷。金·劉完素撰於1186年。系作者於晚年總結其臨床心得之作。卷上以《素問》病機為據。總論醫理,廣泛闡述有關養生、診法、病機、本草理論等問題,共九篇。中、下卷分述內科雜病、婦產、小兒等科多種常見病證的病原、證候及治療,其中有不少較好的見解和治療經驗,可供臨床借鑒。195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素問》

醫經著作。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

《黃帝內經》撰成之初,在戰國時代可能為《黃帝脈書》、《扁鵲脈書》等20餘種單行本,西漢後期,劉向、劉歆父子校書,始由李柱國等校定為《黃帝內經》十八卷。到東漢初班固撰《漢書》時,這些醫籍的傳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載於《漢書·藝文志》。東漢末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魏末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漢書·藝文志》的十八卷本《黃帝內經》傳本即已不復存在,不僅被分割為《素問》、《九卷》或《針經》兩書,而且“亦有所記亡失”。

《素問》在漢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傳本。為張仲景、王步和、孫思邈、王燾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齊梁間(西元6世紀)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當時其中的第七卷已亡佚,實際只有八卷。這個傳本先後被唐·王冰、宋·森億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後失傳。(2)唐·王冰注本,唐·寶應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為底本注《素問》,將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論”補入,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間,設校正醫書局,林億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礎上進行校勘,定名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雕版刊行,而定型。

《素圃醫案》

醫案著作。四卷。清·鄭重光撰。書成於1707年。卷一傷寒治效;卷二暑證,瘧疾,痢疾治效;卷三諸中證,男病治效;卷四女病,胎產治效。鄭氏擅長於內科雜病及婦產科,辨證真而用藥准,故診治疾病頗有膽識。方治以溫補見長,但並無偏執。醫案記錄較生動、完整,有助於讀者從中借鑒。現存康熙刻本。本書又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中。

《素女脈訣》

脈學著作。即所謂“三世醫書”之一。唐·孔穎達《禮記正義》:“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又雲《夫子脈訣》……”原書已佚,其具體內容,撰人撰年均無可考。

《素靈微蘊》

醫論著作。四卷。清·黃元禦撰於1800年。作者十分尊崇《內經》,刻意精研、終生不倦。本書是作者晚年研究《內經》的心得。黃氏就醫學中的一些理論問題寫成二十六篇醫論,包括:胎化解、髒象解、經脈解、髒候解、五色解、醫方解、(鼻勾)喘解、吐血解等。升降息則神機化滅,出入廢則氣立孤危。故作者以陰陽升降立說,尊崇《內經》、張仲景及孫思邈,對歷代醫家多有貶詞,在學術見解上有其片面性。現存多種清刻本。此書又收入《黃氏醫書八種》中。

《蘇沈良方》

醫方著作。本書是後人將宋·蘇軾《蘇學士方》和宋·沈括《良方》二書合編而成。原書共十五卷。現存十卷本和八卷本二種。流傳較廣的為十卷本(即《六醴齋醫學叢書》本及其影印本)。又名《蘇沈內翰良方》。本書除選輯臨床各科的驗方外,尚有關於醫理、本草、單方、灸法、養生及煉丹等內容的論述。方藥後或附載醫案,治法多簡便易行。但書中神仙補益等一些內容須予分析對待。現存明清十多種刻本。1949年後出版影印本。

《宋元明清名醫類案》

醫案著作。徐衡之、姚若琴合編。刊於1933年。本書選輯宋元明清46位醫家醫案,以人為綱,以證為目,加以類分。案後載述前人評注。於辨證之詳略得與失。用藥之輕重利弊等多有評論。能給人以啟迪。但所收醫案或不免於蕪雜,所附醫家傳略亦偶有荒誕之處。現存上海國醫印書館鉛印本。

《宋以前醫籍考》

目錄學工具書。日本·岡西為人編。本書根據有關目錄學的各種著作,收集了我國宋以前的醫學書目1860種,分為《內經》、《難經》、五臟、針灸、婦科、幼科、外科、養生、經方、本草、食經等23類。並介紹了這些醫書的出處、卷處、存佚、作者及序跋、考證等項。書末附有索引。儘管其中仍有個別欠妥之處,但仍不失為研究我國宋以前醫學文獻重要的工具書。現存1936、1944年,滿州醫科大學鉛印本。195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宋人醫方三種》

醫學叢書。系《史載之方》、《全生指迷方》和《洪氏集驗方》三書的合刊。1949年後有排印本。參見各該條。

《嵩崖尊生全書》

綜合性醫書。十五卷。清·景冬陽撰於1695年。卷一氣機部,闡述五運六氣;卷二診視部,分析脈法;卷三藥性部,介紹200餘味藥物性味功能;卷四論治部,從臟腑虛實的角度,結合時令、藥性諸方面闡述用藥法則和服藥方法;卷五病機部,分析病機九十餘條;卷六-十三按人體生理上、中、下部和周身部,分述多種疾病證治;卷十四婦人部;卷十五幼部。全書論述廣泛,資料豐富,結合臨床比較密切,記述治療方劑頗多。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

《松崖醫徑》

綜合性醫書。二卷(一作四卷)。明·程玠(一作程介)撰。刊於1600年。上卷論述傷寒諸證,並將五臟和命門脈證及24脈,以圖說、提要的形式予以介紹,附治療方劑165首;下卷分述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科、婦科、兒科、目齒等病證證治,內容簡要,頗多秘傳效方。程氏在前人“肝腎同治”的啟發下,提出“心肺亦當同歸於一治”的見解,可供臨床研究參考。現有明、清多種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等。

《四診韻語》

診斷學專著。一卷(即《樂只堂人子須知韻語》卷一)。清·何夢瑤撰。首為十二經脈歌,次為四診心法撮要、辨陽證陰證要訣。書中對診脈,望色,察面及五官、唇、齒,辨舌,聞聲及問症等分別予以論析,並介紹八脈要訣、脈象、主病、脈症宜忌、胎產脈、死脈、小兒諸診歌及奇經八脈圖歌等。以其總括為韻語故易於習誦,而中夾註釋,又可免過簡之弊。

《四診心法要訣》

診斷學專著。即《醫宗金鑒》卷三十四。編者以四言歌訣的形式,簡要地介紹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末附修正《素問》脈位圖及訂正《素問脈要精微論》。

《四診抉微》

診斷學專著。八卷。清·林之翰撰於1723年。作者抉取古今有關四診名著的精微編纂而成此書。其中望診包括面部氣色、五官、口齒、爪甲、舌診、體表諸部以及小兒指紋等的辨識;聞診以聽取患者的氣息為主,察悉其元氣之盛衰及病痛之所在;問診以闡析張介賓“十問”為主,並問人品起居,嗜欲苦樂,使人知受病之本源;切診詳述部位、方法,以及辨脈總論,並仿《瀕湖脈學》的體例,列述29脈的形成、鑒別、主病等。博采眾說,為中醫診斷專著中內容比較完備者。末附《管窺附餘》一卷,介紹原脈體用,重點分析浮、沉、遲、數等脈之常變。現存多種清刻本、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四診法》

診斷學專著。《醫學六要》之一。明·張三錫纂。本書介紹四診,但內容偏重於切脈。編者分析了浮、沉、遲、數等30脈的脈象、主病,對切脈部位、臟腑分部,持脈法、平脈、病脈、相類脈、危脈、婦人脈等均有簡要的論述與辨析。並重點記述五官、色脈、聲診、問病、辨舌等望、聞、問三診,末附崔嘉彥《四言舉要》。作者上本《內經》、《難經》,旁采諸家學說,參以己見編成此書。書中對太素脈等持批判態度。

《四時病機》

《邵氏醫書三種》之一。十四卷。清·邵登瀛撰。撰年不詳。本書首敘溫熱論,繼則根據四時發病情況,闡述春溫、濕溫、濕病、暑、瘧、伏暑、晚發、冬溫等以溫熱病為主的多種病證。書中除引述《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古典醫著外,並參考了歷代有關論述。所選主療四時病機之方劑,亦不拘經方時方。為結合臨床實踐,作者附列了一些前人醫案及個人治驗。1864年由其曾孫邵炳揚予以考訂補缺,刊行問世。現存多種清刻本及石印本。

《四聖心源》

綜合性醫書。又名《醫聖心源》。十卷。清·黃元禦撰於1753年。作者將黃帝、歧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為醫中“四聖”。本書闡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蘊義,因以為名。卷一天人解,闡述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血、營衛等;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本書既包涵中醫基礎理論又有部分臨床。現存多種清刻本。

《四聲本草》

藥學著作。見《宋史·藝文志》。四卷。唐肖炳撰。據《補注神農本草》稱此書“取本草藥名,每上一字,以四聲相從,以便討閱”。原書已佚,部分佚文見《證類本草》等書中。

《四明醫案》

醫案著作。清·高鼓峰撰。刊於1725年。作者長期行醫浙中,治病多效驗。本書僅輯錄生平所治疑難病證28例,頗多獨到的臨床見解。本書收入《醫宗己任篇》中。

《四科簡效方》

方劑著作。四卷。清·王士雄輯。刊於1854年。本書分甲、乙、丙、丁四集,收錄內、外、女、幼四科的單驗方。每科皆因證列方,有條不紊。現有《潛齋醫學叢書》本。

《四海類聚方》

方劑著作。見《隋書·經籍志》。簡稱《類聚方》,2600卷,已佚。

《四部總錄醫藥編》

醫書目錄工具書。3冊,丁福保、周雲青編。本書是《四部總錄》一書中有關醫藥書目部分的單印本。作者收錄各種目錄學著作中撰有書目提要的現存中醫古書(其書雖存,但無書目提要的不收)共1500餘種,加以分類彙編。書末附有現存醫學書目總目、現存醫學叢書總目及書名索引等。195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說疫全書》

醫學叢書。十五卷。刊於清·道光年間。包括:清·劉松峰《瘟疫論類編》、《松峰說疫》,清·郭志邃《痧脹玉衡》。各詳本條。

《腧穴折中》

針灸著作。二卷。日本·安井元越撰。刊於1764年。1937年上海醫界春秋社影印。原書用漢文寫成。書中考證《內經》以及其他有關針灸經絡的中國古醫書,系統介紹經穴位置並附以“師說”及按語,頗多獨到的見解。

《述古齋幼科新書三種》

醫學叢書。清·張振鋆輯。刊於1889年。內容為《厘正按摩要術》、《鬻嬰提要說》(不著撰人)、《痧喉正義》。現存多種清刻本。

《鼠疫約編》

鼠疫專著。清·鄭肖岩輯。書成於1901年。本書是在《鼠疫彙編》(清·吳子存撰,原名《治鼠疫法》,後經吳氏友人羅芷園增輯,改名《鼠疫彙編》,已佚)的基礎上,刪去其繁複蕪雜的部分,調整其編次,訂正而成。全書共為8篇。分別介紹鼠疫的預防,辨證及治法,並附醫案及驗方。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書中也存在某些荒誕不經的觀點。現有多種清刻本和《珍本醫書集成》本等。

《鼠疫抉微》

鼠疫專著。不分卷。清末餘德塤撰。刊於1910年。作者以鄭肖岩《鼠疫約編》為基礎,參考諸家學說,對鼠疫源流、病情、辨證、治法及方藥等加以闡論和發揮,其中融會了作者一些新的學術見解。末附羅芷園、鄭肖岩等鼠疫醫案35則。現有初刊本和《中國醫學大成》本。

《暑症發源》

溫病著作。一卷。清·李識候參訂。書成於1902年。此書論述暑證以及與暑邪有關病證,包括初夏濕溫、季夏暑病、秋令伏暑和瘧疾、痢疾等。對上述各證的病因、病機、病證和治療等論述較為詳備、且有創新見解。作者分經辨證,並按標本虛實寒熱立方遣藥,頗多經驗之談。現有《三三醫書》本等。

《舒氏傷寒集注》

傷寒著作。簡稱《傷寒集注》。十卷。清·舒詔編撰。刊於1750年。作者為喻嘉言再傳弟子,於《傷寒論》注家中推崇喻氏《尚論篇》,但又認為“其間遺義尚多”,遂以此書為基礎。“參考百家,征以症治”(見自序)予以補訂集注。除融匯前賢論述之精要以外並記述了舒氏本人及其門弟子的一些學術見解。本收還補充《傷寒論》113方方論,將原方列於條文之下,闡析立方之旨、命名之義及藥物性能。書刊行後,舒氏兩次重訂,後世流通本為1770年《再重訂傷寒集注》。現存十餘種清刻本。

《壽芝醫案》

醫案著作。清·王廷俊(字壽芝)撰,刊於1867年。本書輯錄王氏個人治案十餘則,均詳述病程經過,辨析因、症、脈、治,處方附有方解,並介紹歷代醫家對此病證的一些分析和治驗等。對臨床醫生頗多啟發,唯記述過於繁瑣。現存初刻本等。

《壽世醫竅》

經絡專著。二卷。清代作品。撰人不詳。刊於1838年。本書根據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分節論述該經脈的循行、主病、經脈循行圖,及各經所用藥物。論述簡明。現存初刊本。

《壽世青編》

養生著作。二卷。又名《壽世編》。清·尤乘輯。刊於1667年。本書重點輯錄前人養生保健方法。末附《病後調理服食法》一卷。現存多種清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壽世編》

①醫學叢書名。不著撰人。刊於1797年。包括《達生篇》、《保嬰篇》、《救急篇》三種。

②即《壽世青編》,詳該條。現存十多種清刻本並石印本。

《壽世保元》

綜合性醫書。十卷。明·龔廷賢撰。約成書於17世紀初期。卷一總體介紹有關診斷治療的基礎理論;卷二-十分述各科病症的辨證論治,搜集了較多的方藥和治法,取材廣泛,選方大多切於實用。並附醫案。以啟後學。本書自問世以來流行甚廣,刊本達數十種之多。1949年後有排印本。

《壽人經》

氣功導引專著。清·汪昂輯。全書分為理脾土訣、理肺金訣、理腎水訣、理肝木訣、理心火訣、坐功訣、長揖訣、導引訣等八章。所收功法簡明易學,“久而無間,功效自生。”

《壽人法》

氣功著作。一卷。清·汪昂撰。撰年不詳。書中記述導引坐功等8種方法,簡便易行,不受條件限制。後收入《頤生集》中。

《壽親養老新書》

養生學著作。四卷。宋·陳直原撰,元·鄒鉉續增。刊於1307年。本書是陳真《養老奉親書》一書的增補本。卷一即《養老奉親書》原文;卷二-四屬新增部分,鄒氏從其他各種著作中收集並闡述有關養生、老年保健與食治諸方。所收資料較為廣泛,切於實用。有重要參考價值。唯編排較零亂,體例不一。現存元、明、清多種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是齋百一選方》

醫方著作。二十卷。宋·王璆撰。原刊於1196年。日本·寬政11年時,日人千田恭(子敬)以其所藏鈔本與荻子元所藏元刻本互校,並補入《醫方類聚》中王璆選方編成。全書共三十一門,重點介紹各科病證的治療方劑。選方1000餘首。包括男、婦、小兒各科病證的成方、單方。大多為作者見聞所得或輯錄於有關文獻的驗方、效方。現國內北京圖書館存有抄本。

《市隱廬醫學雜著》

醫論著作。清·王德森撰於1853年。全書載證治雜論十四篇,多從病證誤治分析,辨論明確,頗能舉一反三。對不究病因、不問病狀,概以平穩方藥治療的態度尤為反對。本書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現存1853年作者自刻本等多種版本。

《世醫得效方》

方書名。十九卷《四庫全書》本末附《千金方養生書》一卷,共二十卷)。元·危亦林撰。刊於1345年。本書作者根據其五世家傳醫方編寫而成。書中分別記述內、外、婦、兒、五官及傷科等各類疾病的脈病證治。作者對於疾病分類較細。所采歷代醫方及家傳諸方,不僅數量較多,且多本自經驗慣用之法,有一定參考價值。對骨傷科病症的治療,尤有較多的發揮。1949年後有排印本。

《世補齋醫書》

醫學叢書。清·陸懋修撰。分正集、續集。正集為作者自撰,計6種,三十三卷。刊於1884年。包括文(指有關醫學的文集)十六卷。《不謝方》一卷,《傷寒論陽明病釋》四卷,《內經運氣病釋》九卷(附《內經遺篇病釋》一卷),《內經運氣表》一卷,《內經難字音義》一卷。續集為陸氏校刊的醫書,共4種,二十五卷。由其子陸潤庠刊於1910年。包括《重訂傅青主女科》三卷,《重訂戴北山廣溫熱論》五卷,《重訂綺石理虛元鑒》五卷。《校正王樸莊傷寒論注》十二卷(原書六卷,另六卷包括王氏所撰《傷寒論附餘》二卷,《傷寒例新注》、《讀傷寒論心法》、《迴瀾說》、《時節氣候決病法》各一卷。)陸氏對《傷寒論》及運氣學說辨析頗詳,且有一定的發揮。但他以傷寒學說代替否定溫病學說,並根據個人的看法,評價或批評了一些醫家,其學術見解不免於偏頗或有趨於保守的一面。

《士材三書》

叢書名。明·李中梓(士材)撰。清·尤乘增輯。刊於1667年。本叢書計有《診家正眼》三卷、《本草通玄》二卷、《病機沙篆》二卷。《診家正眼》系中醫診斷學專著,主要論述脈學理論和臨床運用,更以四言歌括分述了28脈之“體象”、“主病”、“兼脈”等內容。其次也簡述瞭望聞問三診之一般內容和規律。《本草通玄》將300多種常用藥品分成草木穀菜果蟲等14類論述性味功治。其中不乏歷代各家之論。《病機沙篆》對50多種常見內科雜病之病因脈證診斷和治療加以論述。尤乘乃李士材學生,深得李氏精髓,知此三書可代表李氏之學術思想,故予以匯刻。並將自己所著《壽世青編》二卷附後,以托不朽。現存20餘種清刻本和多種近代石印本。

《史載之方》

方劑著作。二卷。宋·史堪(字載之)撰。約刊於1101年以前。書中論四時正脈、運氣生病,及大府泄、大府秘、小府秘、身熱、身寒、頭痛、腹痛等三十餘種內科、婦科等病症及治療方劑,並結合作者臨床經驗。書中對疫癘病因十分強調與運氣的關係。現存清刻本及《十萬卷樓叢書》本等,1949年後有《宋人醫方三種》本。

《食醫心鑒》

食療著作。唐·昝殷撰。約成書於9世紀中期。書中用食物藥方治療各種疾病。原書宋代後失傳。今本系日人從《醫方類聚》中輯出者。共一卷,內容有治療中風、諸氣、心腹冷痛等16類,計211方,其中也包括了以藥物煮粥、制茶、作酒飲用的藥方。現有1924年東方學會排印本。

《食物本草會纂》

藥學著作。八卷(又有十二卷本,內容相同)。清·沈李龍撰。刊於1691年。卷首為本草圖。沈氏將藥物分為水、火、穀、菜、果、鱗、介、禽獸等10部,收集食物藥220種,采輯《本草綱目》及有關食療本草類之論述。記其性味、主治及附方等。另附二卷,其一為《日月家鈔》,載有救荒方、食物宜忌、有毒及解毒、食物調攝、病機賦、藥性賦等內容。其二為論述脈法的《脈訣秘傳》。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

《食療本草》

食用藥物著作。書目見《舊唐書·藝文志》。三卷。唐·孟詵撰。本書為記述可供食用、又能療病的本草專著。據《嘉佑本草》記載:“張鼎(唐開元間人)又補其不足者八十九種,並歸為二百二十七條。皆說食藥治病之效。”原書已佚,佚文見於《證類本草》、《醫心方》等書中。1907年敦煌發現的一種唐人卷子寫本殘卷。原卷首尾均佚,內容只有殘存的石榴至芋共26味藥,均系食物藥品。1925年東方學會曾就其內容抄錄後出版排印本。

《食鑒本草》

食物藥學著作。

①四卷。清·柴裔撰。刊於1741年。

②一卷。清·費伯雄撰,約刊於1883年。本書首論各種食物的功用。主治、宜忌;其次按風、寒、暑、濕、燥、氣、血、痰、虛、實十種病因分別論述各種治療方法所須的若干食品。現存《珍本醫書集成》本。

《實用中醫學》

綜合性醫書。北京中醫醫院、北京市中醫學校編。分上下兩冊。上冊為中醫學基礎部分,包括基礎理論,中藥和方劑。介紹人與自然,髒象、經絡、病機、辨證論治等中醫基礎理論。常用中草藥567種,古今常用方劑(包括醫院的經驗方)360首;下冊以現代醫學病名。分述內、外、婦、兒、針灸與新醫療法等臨床各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並總結了前人以及編寫單位近年來的臨床實際經驗,並有部分中西醫結合的內容。1975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實用中國小兒科學》

兒科著作。胡光慈編。作者融會中西兩種醫學知識,以中西醫對照方式,對常見兒科疾病扼要地予以介紹,並附治療方劑。對兒科學的發展有一定積極意義,但也難免存在不夠恰當的觀點。195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識病捷法》

綜合性醫書,十卷。明·繆存濟撰。作者論述內科雜病及女科、五官、口齒、金瘡病證,簡述其病因、脈象於辨證論治較詳。編次的特點,以脾胃諸證列於前,其他各病證除女科外,不列專卷敘述。現存明刻本,明抄本。

《時疫白喉捷要》

白喉專著。又名《治喉捷要》、《白喉捷要》。一卷。清·張紹修撰。刊於1864年。首論白喉證治,次載驗方,文字雖然簡略,但多經驗之談,是治療白喉的重要參考書籍。現存初刻本等多種刊本。195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將本書與《白喉全生集》全刊出版。

《時方妙用》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陳修園撰刊於1803年。作者列述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婦科、眼科等多種常見病症,重點介紹這些病症的常用方。全書首論四診,後分門別類各以病證為主,配以主治方劑和加減用法。全書敘述簡明,選方實用,本書流傳較廣,刊本頗多。現存二十餘種清刊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時方歌括》

醫方著作。二卷,清·陳念祖撰於1801年。本書選輯唐宋以後時方108首,分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寒、熱十二劑,用韻文歌訣闡述所列時方及方解。所載時方歌訣不僅敘方精闢,釋方準確,而且辭藻流暢,文字韻味較強。間引李中梓、柯韻伯等醫家諸論。選方切於實用。現存二十餘種清刊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時病論》

外感病專著。八卷。清·雷豐撰於1882年。此書專論時病(指四時感受六氣為病),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的理論,分述春溫、風溫、溫毒、傷風、泄瀉、痢疾、中暑、瘧疾、濕溫、秋燥、咳嗽、傷寒、冬溫等各種時令病的病因、病理、症狀特點,以及辨證立法的依據,次列作者自擬諸法及選方。有較高的臨床實效,近代醫家頗多採用。附論中以運氣推究病因也值得進一步探討。本書有多種刊本,197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重印時,作了部分刪節。

《時病分證表》

外感病專著。三卷。彭光卿輯。初刊於1941年。本書將雷豐《時病論》以表格形式加以歸納和整理。分述時病的病證、治療諸法及成方。治療諸法用歌括加按語的形式予以概括和闡析,條理比較清楚。現存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1955年上海書局重印出版。

《石室秘錄》

綜合性醫著。六卷。清·陳士鐸述。刊於1687年。卷一-五,不分病證、脈象,統述正醫、反醫、內治、外治等128法,並分列治療方劑。書中議論有不少獨特的見解;治法、處方尤多新意;卷六為傷寒、雜病類證治。全書假託岐伯口授,張機、華佗、雷公評述,實為傅山遺著,經陳氏補充整理而成。現存幾十種清刻本、石印本等。

《石山醫案》

醫案著作。三卷。明·汪機撰,陳桷匯輯。每卷醫案略分門類,汪氏認為“徒泥陳言,而不知變,烏足以言醫。”因此其病案每能體現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精神,靈活多變,圓機活法。能取各家之長而不拘泥於成方,立論比較傾向於朱震享。在診法上重視四診合參,尤長於脈診與望診。案中每多記述患者形體、色澤,或以形治,或從脈症入手。附錄一卷,載有汪氏門人陳鑰論參耆用法二則和李迅所撰汪機小傳一篇。現存明、清刻本及石印本。本書又收入《汪石山醫學八種》中。

《十藥神書》

書名。1卷。元·葛可久撰。刊於1348年。本書收載了十個治療虛勞吐血的經驗方,分別以甲、乙、丙、丁等天干次序排列。治療方劑奇而不離於正,大多實用有效,刊本及增補評注本頗多。1949年後有影印本。

《十四經發揮》

經脈學著作。三卷。元·滑壽撰。刊於1341年。

卷上為“手足陰陽流注篇”,統論經脈循行的規律;卷中為“十四經脈氣所發篇”,依據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流注次序分別論述各經經穴歌訣相應臟腑機能、經穴部位和經脈主病等。以上二篇實為滑氏將元·忽必泰列所撰《金蘭循經》加以注釋和補充。

卷下為“奇經八脈篇”,參考《內經》、《難經》、《甲乙經》、《聖濟總錄》等書對奇經八脈起止、循行路線、所屬經穴部位及主病等予以系統論述。

全書附有俯、仰人尺寸圖及十四經經穴圖。有明代複刻本,又被收入《薛氏醫案二十四種》中。1949年後有排印校注本。

《十二髒相使論》

見《內經訓解》。即《素問·靈蘭秘典論》。詳該條。

《濕熱條辨》

溫病著作。一卷。清·薛雪撰,撰年不詳。此書專論濕熱病證,共35條。每條均有薛氏自注。重點辨析濕熱受病的原委,各種臨床表現及治療,指出濕熱多由陽明、太陰兩經表裏相傳。以其分析透徹辨證精微,故其立論明確治法得體,每為後世所宗。嗣後章虛穀曾加注釋。王孟英根據本書內容曾予補訂,並另加按語,輯入《溫熱經緯》卷四,名為《濕熱病篇》。現存石印本等。

《聖濟總錄》

方書。又名《政和聖濟總錄》。二百卷。宋徽宗時由朝廷組織人員編纂。成書於1111-1117年(政和年間)。後經金大定年間、元大德年間(名為《大德重校聖濟總錄》)兩次重刊。內容系采輯歷代醫籍並徵集民間驗方和醫家獻方整理彙編而成。內容有運氣、敘例、治法及臨床各科病證證治,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等多科疾病,以及針灸雜治、養生等。有論有方,錄方近二萬首,保存了大量的醫藥理論和經驗。但書中雜有一些封建糟粕。現存元、明、清多種刻本、日刻本和石印本。1949年後出版排印本時,對其中明顯錯誤已予刪節。

《生草藥性備要》

藥學著作。二卷。清·何諫撰。刊於1711年。本書收載《本草綱目》未載之藥315種(這些藥多產於我國東南數省)。每藥分別記述藥名、別名、產地、性味和主治等內容。其中從草藥形態推斷藥性,頗具特色。如藥草之莖成四棱形而葉對生者其性多溫,莖梗圓者其性多寒,便是首創之說。書末附雜症驗方8首。為記述地方草藥的一部重要著作。現存清刊本、民國刻本及石印本。

《慎齋遺書》

綜合性醫書。十卷。明·周之幹著述。此書由周氏門人整理記錄,複由勾吳逋人刪釋校訂,重予編次刊行。卷一——五分述陰陽臟腑、亢害承制、氣運經絡、望色切脈、辨證施治、二十六字元機、用藥權衡、炮製心法、古經解、古方解、古今名方;卷六——十介紹以內科雜病為主的臨床各科病證證治。論述密切結合作者的學術見解和臨床實踐經驗,治療選方尤多心得,是一部論理透徹、辨證明晰、切於實用的綜合性醫書。所附醫案若干反映出作者的學術見解和臨床經驗。但書中也雜有“妖媚”等缺乏科學性的內容。此書後經清·王琦、趙樹元校刻。現存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慎柔五書》

書名。五卷。明·胡慎柔撰。初刊於1636年。現存系經清·石震校訂本。內容包括:師訓第一,醫勞曆例第二,虛損第三,癆瘵第四及醫案第五,共五篇,具有叢書性質。其內容以內科虛損類疾病為主,兼及其他雜病的證治。其學術思想系本李杲《脾胃論》學說,其治療方法亦以保護脾胃為主。現存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慎疾芻言》

醫論著作。一卷。清·徐大椿撰於1767年。本書著重剖析醫界流弊,以期醫家謹慎治疾。本書內容有誤用補劑、內科雜病誤治的論述。還有對不同患者(如老人、婦女、小兒)治療上應有所區分、以及外科病證治法等方面的論述。簡明切要,並無浮泛。此書又有王士雄校刊本。經張鴻補輯,改名《醫砭》,編入《潛齋醫學叢書》中。現存初刻本等二十餘種清刻本。

《腎的研究》

腎臟研究著作。上海第一醫學院藏象專題研究組薑春華等撰於1963年。本書集該組七年來對腎的研究資料,闡述了以現代醫學檢驗與中醫辨證論治相結合的方法,對腎的生理病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初步探討了腎的物質基礎、腎陽虛的機制及治療方法,可供中西醫臨床及研究藏象學說參考。

《審視瑤函》

眼科著作。一名《眼科大全》、《傅氏眼科審視瑤函》六卷,卷首一卷。明·傅仁宗撰。刊於1644年。卷首載眼科名醫醫案、五輪八廓及運氣論;卷一-二總論眼科生理及證治大要;卷三-六將眼科病分為108症的證治作了較詳細的記述,收方300餘首,並介紹金針撥內障以及鉤、割、針、烙、點、洗、敷、吹等眼科外治法。並詳述了用藥宜忌和眼科針灸療法等。內容比較豐富。現存康熙以來幾十種清刻本。1949年以後有排印本。

《沈氏尊生書》

醫學叢書。七十二卷。沈金鼇撰。刊於1773年。作者以“人之生至重,必知其重而有以尊之,庶不致草管人命。”故命其書曰“尊生”。全書共七種,即:《脈象統類》、《諸脈主病詩》、《雜病源流犀燭》、《傷寒論綱目》、《婦科玉尺》、《幼科釋迷》、《要藥分劑》。於醫理、診法、內、兒、婦各科臨床證治均有論述,在治療上除方藥外,對氣功療法亦頗為重視。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沈氏醫案》

醫案著作。一卷。清·沈璠撰。作者主張用藥治病應“隨病而施,中病而止。”不可謬於定方。案中溫、涼、攻、補各隨其宜,尤擅長於豁痰清火法。卷末附醫論數則,包括護養法及評論、《景嶽全書》等內容。本書現存抄本、又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中。

《沈氏經驗方》

醫方著作。一卷。清·沈維基撰於1767年。書中共載作者試用有效驗方46首。方後列若干驗案。書末附《胎產良方》,亦多屬經驗有效者。現有《三三醫書》本。

《神應經》

針灸著作。一卷。明·陳會撰,劉瑾校補。刊於1425年。本書系輯取陳會所撰的《廣愛書》(針灸著作,十二卷。今佚。)之精要而成。主要取用119穴,編成歌訣和插圖,並附以折量法、補瀉直訣、取穴圖說、諸病配穴以及針灸禁忌等。現有明刻本等。

《神仙傳》

書名。晉·葛洪撰。十卷。書中收錄了古代傳說中的84位仙人的事蹟。雖事多怪誕,但其中不少人常為後世養生文獻所引用;有些內容對研究中國古代養生學術也不無參考意義。

《神農本草經贊》

藥學著作。三卷。清·葉志詵撰。刊於1850年。本書以孫星衍所輯《神農本草經》為依據,將每種藥物編成四言讚語,並加以簡要的注釋。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神農本草經通俗講義》

藥學著作。一冊。安徽省中醫進修學校編。本書以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為藍本,除注釋原文外,增加了一些內容,而使每種藥物從科屬、形態、產地、性味、歸經、用量、禁忌、貯藏、炮製、參考等項加以認識,並附藥物圖。1959年由安徽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神農本草經讀》

藥學著作。簡稱《本草經讀》。四卷。清·陳念祖撰。刊於1803年。本書輯錄《本經》藥物100餘種,分上、中、下三品。並附錄《本經》以外的藥品46種,分別作注文詮釋。除作者本人的注語之外,包括了《本草崇原》及《本草經解》的內容。現有多種近代刊本。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藥學著作。一卷。清·徐大椿撰。刊於1736年。本書選輯《神農本草經》中主要藥物100種,結合臨床加以簡要的注釋。現有《徐靈胎醫學全書》等刊本。

《神農本草經》

藥學著作。簡稱《本草經》或《本經》。約成書於秦漢時期(一說戰國時期,一說成於漢代)。本書總結了古代醫療實踐所得藥學成就。是我國最早的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形成了我國藥學理論體系,奠定了我國藥學基礎,後世大量本草著作皆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發展起來。原書早已失傳,其主要文字則經輾轉引錄,仍保存於《證類本草》等書中。明以後刊印的多種題名《神農本草經》的書,都是後代的輯佚本。書中除包括了藥物總論的序例外,收載藥物365種,分為上、中、下三品(類)。其中上品、中品各120種,下品125種。在藥物理論方面,書中提出了藥有君臣佐使,陰陽配合,四氣五味,七情和合等藥物學理論。並介紹了每種藥物的別名、性味、生長環境及主治功用和宜忌等。本書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和醫學科學價值。《神農本草經》所載藥物的功用和主治絕大多數都能驗之於臨床,一直沿用至今。其中有些為世界最早之發現,但其內容也摻雜一些糟粕。現存最早的輯本是明·盧複輯本。而流傳較廣的為清·孫星衍等氏輯本、清·顧觀光輯本及日本·森立之輯本(後三種輯本1949年後均予重印)。

《神灸經綸》

灸法著作。四卷。清·吳亦鼎撰。刊於1851年。卷一論灸療的方法、禁忌、灸後調養、經絡迴圈及釋周身部位名稱;卷二為十二經、奇經八脈的經穴位置與灸法;卷三-四論諸病病候及灸法;最後附醫願一文。作者認為“針之手法未可以言傳,灸之穴法尚可以度識”。書中對於灸法理論闡述較詳,並有一定的發揮。現有1983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攝生纂錄》

養生專著名。撰者不詳。約成書於宋。一卷,分導引、調氣、居處、行旅等四篇。所述氣功、養生內容大多實用,也有少量荒誕不經之說。收入《道藏》第321冊。

《攝生眾妙方》

醫方著作。十一卷。明·張時徹輯。刊於1550年。本書匯輯諸方分為通治諸病、危病、補養、諸風、傷寒、感冒等47門。各門因病證列舉有效成方。但由於編者隨見聞而錄,內容不夠系統完備,複選集臨床各科單驗方,另撰《急救良方》二卷,與《攝生眾妙方》合刻問世。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明刻本、清刻本等。

《攝生要義》

養生專著名。南宋河濱丈人撰。一卷。該書將養生原則概括為“調息、攝性、緩形、節欲”八字。內容包括存想、調氣、按摩、導引、行景、飲食、居住、房中、四時、禁忌等10篇。“導引篇”繪有八段錦坐功圖,對普及、發展八段錦功法有一定作用。

《攝生消息論》

養生學著作。一卷。元·丘處機撰。本書既有道家觀點,又有儒家論述。書中據《內經》養生意旨,結合個人心得,針對春、夏、秋、冬四時的防病調攝原則與方法等分別作了簡要的論述,尤偏重於老年養生。現有《叢書集成》、《學海類編選錄養生類九種》、《道藏精華錄百種》本等。

《攝生三要》

養生專著名。明·袁黃著。三卷。作者認為聚精、養氣、存神為攝生的三大綱要,故名,並以此分卷論述。謂聚精的要點有五:寡欲、節勞、息怒、戒酒、慎味。養氣起自調息,息調而胎息成,則可延年長壽。而聚精在於養氣,養氣在於存神。“檢盡萬卷丹經,總不出此玄機,攝生之要,盡在此矣。”收入《道藏精華錄百種》第二十種。

《舌苔圖譜》

舌診著作。北京中醫學院編著。前為舌苔簡介,次用彩色片攝取舌苔圖譜共55幀,以舌為綱,以苔為目,分正常舌,淡白舌,淡紅舌,紅絳舌,紫青舌,其他舌等6類。每類均有簡要說明,每圖均注明形態及病理,圖文對照,易於理解,可供教學、臨證與科研的參考。1963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舌鑒總論》

舌診著作。原題清·徐大椿撰。簡述白、黃、黑、灰、紅、黴醬、紫藍等舌的病理及治法,並附妊娠傷寒舌,是一篇專談舌診的論文。有的刊本附有舌鑒圖。現有《徐靈胎醫學全書》等刊本。

《舌鑒辨正》

舌診著作。二卷。清·梁玉瑜傳,陶保廉錄。書成於1894年。據本書凡例記載:“四川萬縣王文選所刻《活人心法》四冊,內有《舌鑒》。據雲:合張(登)氏一百二十舌,《薛氏醫雜》三十六舌,梁邑段正誼瘟疫十三舌,擇錄一百四十九舌,……今即取此為原本”,逐條予以辨正。卷首有全舌分經圖,稱系明代良醫所秘傳。書中敘述各種病舌的證治比較簡明,較有臨床價值。梁氏並對原書中一些拘執五行生克以顏色推斷病人預後的觀點,持批評態度。現存初刻本、石印本等。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藥學著作。簡稱《紹興本草》。系紹興29年(1159年)南宋政府修訂刊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時所用的書名。其內容全與《證類本草》同。只是作了部分改訂,即“考證名方五百(或作三百)餘首,證舛錯八千餘字。”現此書僅存各種舊鈔的殘卷。有1933年日本春陽堂的影印本(殘存圖卷一-五卷)。

《邵氏醫書三種》

個人醫學叢書。清·邵登瀛撰。內容為《四時病機》、《溫毒病論》、《女科歌訣》。現存三種清刻本。

《邵蘭蓀醫案》

醫家著作。清·邵蘭蓀撰。近人曹炳章整理。曹氏將經邵氏治癒的病家所留存方案200餘則,予以分門別類整理大致分為風暑溫熱病、虛勞病、內科雜病、婦產科病治案。作者擅治溫暑濕熱及婦科病證,案語簡明。現有稿本、抄本、《珍本醫書集成》本、《中國醫學大成》本。

《少林寺》

我國著名佛教寺院名。位於河南登封縣西北少室山北麓。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西元495年)。隋文帝時(589-604年)改名陟岵寺。唐復原名。傳寺僧曇雲等曾輔佐唐太宗戰勝王世充,立下卓越戰功。此後寺僧經常練拳習武,並自成流派,演化成著名的少林派拳術。這種拳術多與氣功相結合。

《尚論篇》

傷寒著作。八卷。又名《尚論張仲景傷寒論》。清·喻昌撰。初刻於1648年。本書主要參考《傷寒論條辨》。但編次有所不同,內容有所補正。喻氏遵方有執之論,以冬傷於寒,春傷於濕,夏秋傷於暑為主病之大綱;四序之中,以冬月傷寒為大綱;傷寒六經之中,以太陽為大綱;太陽經中,又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為大綱,細繹有關條文。其餘《傷寒論》原文,則六經各自為篇。將合病、並病、壞病、疾病四類,附於三陽經末;將過經不解、差後勞複、陰陽易等附於三陰經末。全書提綱挈領,條理比較清楚。本書於1763年江西黎川陳氏重刊時並為四卷,而別刻喻昌《尚論後篇》四卷,論述溫證、傷寒、真中風,小兒諸症以及太陽陽明方、陽明少陽方、三陰及各證方等,與《尚論篇》合為八卷。現存20多種清刻本等。

《上醫本草》

食療著作。四卷。明·趙南星撰。刊於1620年。本書系從《本草綱目》中選錄可供食用的藥物約200種編輯而成。內容無甚新意。

《上清黃庭外景經》

養生學著作名。作者與成書年代待考。有說為東晉魏華存所傳,所稱《黃庭經》即指此書,後人仿其推衍而出《內景經》。三卷,24章。為七言歌訣體。基本內容和觀點為《上清黃庭內景經》相似。亦為道教著名經典之一。書聖王羲之曾寫此經以換鵝。收入《道藏》和《雲笈七簽》。有梁丘子、務成子注本。參見“上清黃庭內景經”條。

《上清黃庭內景經》

養生學著作名。作者與成書年代待考。凡36章。為七言歌訣體。務成子解題說:“此經以虛無為主,故用‘黃庭’標之耳。其景者,神也。其經有十三神,皆身中之內景名字。”景。實即象。內景又作“內境”,即身內五臟六腑之髒象。本書繼承《太平經》和《老子河上公章句》五臟有神說,以論五臟六腑神的形式,詳論五臟六腑功能,闡述了養生內修的基本理論。亦為道教著名經典之一。收入《道藏》和《雲笈七簽》。有多種注本。

《上池雜說》

醫話著作。一卷。明·馮元成撰於1644年。全書共列28條,大多闡述醫理和辨證論治以及其他雜論,治法偏於溫補。本書收入《三三醫書》中。

《上池涓滴》

髒象著作。一卷。清·黃凱鈞撰於1812年。黃氏精研經典論著,匯以五臟見證虛實用藥之宜,使讀者從見證外露何象即知內關何髒。雖未如扁鵲飲上池之水而見垣一方,亦似得其涓滴而略通其意。故此書對五臟之描述超越《內經》、《難經》所論。所述五臟用藥亦切臨床實用。現有《友漁齋醫書六種》本。

《傷燥論》

燥症專著。清·張節撰。刊於1909年。作者以《內經》理論為指導,闡述傷燥的病原、病證、病脈、病忌及病辨,並附列治療方劑;後一部分介紹與燥氣有關的雜病,雜論燥氣以及所產生病理、病證的關係,是一部敘述燥氣為病的專著。現存《張氏醫參附經》本。

《傷暑全書》

溫病著作。二卷。明·張鶴騰撰於1623年。本書根據《素問》暑病的理論,較全面地敘述了各種暑病以及和傷暑有關的一些病證的病因、脈、證和主治方劑。本書後經清·葉霖增訂,易名《增訂傷暑全書》,內容有較多的補充,但書中有一些提法值得商討,還有個別與暑邪、暑病無關的病證或論述。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中國醫學大成》本及1917年紹興醫藥學報鉛印本。

《傷科匯纂》

傷科著作。十二卷。清·胡廷光撰於1817年。本書系彙集清以前有關傷科文獻資料編成。卷一-二為傷科總論;卷三治傷手法及工具;卷四傷科內證;卷五-六為各部骨傷;卷七-八列傷科方劑;卷九-十二為其他金刃器物損傷,蟲獸齧傷及補遺。資料豐富,且附醫案,有論有方,切於臨床。原書為抄本,1949年後出版排印本。

《傷寒纘論·傷寒緒論》

傷寒著作。各二卷。清·張璐撰。刊於1667年。作者博覽《傷寒論》諸家注本,有“多岐而不一”的感慨。及見《傷寒論條辨》、《尚論篇》等書,在反復鑽研之後,“向之所謂多岐者,漸歸一貫”因此以《尚論篇》等為依據,衍義出纘緒二論。書名的意義,張氏釋為“纘者,祖仲景之文;緒者,理諸家之紛紜而清出者,以翼仲景之法,匯明其源流……”(見本書自序)。在編次方面,將王叔和整理本予以重編,詮釋采《尚論篇》等諸家注文,參以個人見解,是為“纘論”部分;又鑒於《傷寒論》原書有殘缺,證治或有不全,遂博搜前人方論予以補充,是為“緒論”部分。但“纘論”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尚論篇》原文的編次,“緒論”所補充的方劑,其中個別有配伍不夠嚴密的缺陷。現存康熙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張氏醫書七種》本。

《傷寒總病論》

傷寒著作。六卷。宋·龐安時約撰於1100年。卷一敘述六經分證;卷二談汗、吐、下、溫、灸等治法;卷三論析與傷寒有關的一些雜症;卷四-五列述暑病、寒疫、溫病等;卷六載傷寒雜方、妊娠雜方等。其處方用藥在《傷寒論》的基礎上參考諸家學說並結合個人實踐,有所補充。旨在注釋《傷寒論》,卻有不少越仲景藩蘺而獨自發揮之處。是一部研究《傷寒論》較早而有相當影響的著作。現存清刻本、日本抄本、叢書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傷寒準繩》

傷寒著作。《證治準繩》組成部分。又名《傷寒證治準繩》。八卷。明·王肯堂編撰。刊於1604年。卷首入門辨證訣,鑒別外感、內傷之發熱,闡析傷寒及類傷寒一些症候在因、證方面的不同點。卷一介紹傷寒總例;卷二-四列述六經病主要病證的方治;卷五-六為合病、並病及汗下、吐後等病;卷七為勞複、食複、瘥後諸病、四時傷寒、婦人和小兒傷寒等;卷八分析傷寒脈法及傷寒治療常用藥的藥性。本書引用各家學說頗多,對《傷寒論》原文作了詳盡闡釋。臨床部分吸取不少後世治療傷寒的方劑。作者在自序中稱是書“為因證檢書而求治法者設也”。故具有一定的臨床參考價值。現有明、清多種刻本和石印本。

《傷寒指掌》

傷寒著作。四卷·清·吳坤安撰於1796年。吳氏所說的傷寒,實為廣義傷寒,包括傷寒和溫熱二類病證。本書辨析傷寒,溫熱病證治,傷寒推崇王宇泰、喻嘉言、柯韻伯等;溫熱悉遵葉天士、薛生白學說。條理清楚,論述頗精。卷一辨類傷寒及三陽經;卷二述三陰經及瘥後諸病;卷三論傷寒變症;卷四列傷寒類症。吳氏原作後經邵仙根於正文後增寫評語,多系經驗之談。又晚清何廉臣曾將本書略予刪改,改名《感證寶筏》刊行。現存多種清刻本、石印本,1957年上海衛生出版社按吳氏原著,邵氏評批本出版排印本。

《傷寒直格》

傷寒著作。

①舊題金·劉完素撰,葛雍編。又名《劉河間傷寒直格方論》。三卷(原為六卷,或稱六集)。全書僅17009字,從熱病證治角度發揮傷寒蘊義。上卷敘干支配臟腑、病因、運氣主病、脈診等統論內容;中卷論傷寒六經傳變,並分析一些病症及其治法;下卷集仲景麻黃湯、桂枝湯等方以及益元散、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等共34方。汪琥認為:“是書之作,實為大變仲景之法者也”(《傷寒論辨證廣注》),卷終有“傷寒傳染論”一則,明確提出“穢氣”、“穢毒”致病的觀點,在治方和病因認識方面,較之前人有了明顯的進步。其中又用運氣學說解釋傷寒病理,須予分析地對待。現存元、明、清多種刻本。千頃堂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②南宋·劉開撰。五卷。書未見。

《傷寒真方歌括》

傷寒著作。六卷。清·陳念祖撰。陳氏將《傷寒論》方分經辨證,以詩歌的形式予以闡釋;並對《傷寒論》原文作了一些歸納整理,末附魏念庭《傷寒論》跋語。本書與陳氏《傷寒醫訣串解》合刊,1959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現存20種清刻本等。

《傷寒摘錦》

傷寒著作。全稱《萬氏家傳傷寒摘錦》。二卷。明·萬全編撰。根據作者的臨床經驗,本書重點選摘《傷寒論》中有關六經脈證治法,同時記述了傷寒兩感、差後勞複、陰陽易、痓濕暍、霍亂等脈證治法,兼述溫病、時行疫病。後收入《萬密齋醫學全書》中。現存明、清刻本。

《傷寒雜病論義疏》

傷寒著作。十六卷。劉世禎述義,劉瑞瀜疏證。刊於1924年。據劉世禎氏自稱,因母喪,於江西某山谷中遇“張老”,張老授以古本《傷寒雜病論》,與世傳本不同,遂闡述師傳及個人所體會的本義,並由劉瑞瀜疏通引證,補充發揮。其學術見解頗有異同。由於所謂張老所傳古本《傷寒論》無從稽實,一般以為殊難確信。又如書注明“通行本佚”的某些條文,其學術觀點與仲景學說亦欠協調,故本書的實際價值,仍有待研究。現存1934年鉛印本。

《傷寒醫訣串解》

傷寒著作。六卷。清·陳念祖撰。作者融會諸家學說,以串解的形式為主,闡明其個人研讀《傷寒論》的心得,冀使讀者對《傷寒論》諸篇均有一個綱領性認識。原書缺漏不全,後經其侄陳道著補訂刊行。現有十幾種清末刻本,幾種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傷寒醫鑒》

傷寒著作。一卷。金·馬宗素撰。此書為繼承發揚劉河間火熱論之力作,所論多是熱證,用藥力主寒涼。自醫鑒、脈證、六經傳受至小兒瘡疹共12條,每條先引《南陽活人書》,繼引劉完素之說予以辨證,末以《素問》引文加強作者的看法。後人將此書編入《河間六書》中。現存乾隆三年得一堂刻本及《河間六書》本。

《傷寒尋源》

傷寒著作。三集。清·呂震名撰於1850年。作者指出“以為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殊不知傷寒不必盡屬寒因,若風、若濕、若溫、若熱,皆統轄於傷寒二字內”(見自序)。本書首辨風、寒、濕、溫、熱之源流及六經辨證諸法,次將各症辨別其疑似之處,後述制方精義。本書特點在於追尋風寒濕溫熱之源,並注意鑒別診斷。本書現有清末刻本,1930年中醫書局影印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傷寒懸解》

傷寒著作。十四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清·黃元禦撰。作者對王叔和整理《傷寒論》的編次頗多攻訐,並力圖“於破裂紛亂之中條分縷析,複其次第。”書中將《傷寒論》所載113方,分別六經病證,予以剖析貫串,並注明本病、經病、腑病、髒病、壞病及傳腑、傳髒、入陽入陰等不同情況,加以歸納整理,使之條理化。在注釋析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不乏個人創見,但其中也難免雜有主觀片面的觀點。現存十多種清刻本。

《傷寒心要》

傷寒著作。一卷。金·鎦洪編(亦有題作金·劉完素著)。本書以傷寒為名,實際以溫熱病為主,其理論依據及所用方藥,大體上屬於劉完素一派,後人將此書附刊於《河間六書》之後。現存上海千頃堂書局石印本。

《傷寒心鏡》

傷寒著作。又名《傷寒心鏡別集》、《張子和心鏡別集》。金·常德撰。全書只七篇短文,論述雙解散用法,並討論了傷寒的一些治法,也敘述了傳經以及亢則害、承乃制等問題,後人將其附刊於《河間六書》之後。現存明清刻本,又有《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傷寒心法要訣》

傷寒著作。三卷(即《醫宗金鑒》卷三十六-三十八)。清·吳謙等編撰。作者為了幫助讀者理解《傷寒論》原著,使能觸類旁通,遂將總論內容、六經辨證,及傷寒常見病證,類傷寒、瘟疫、溫病等,“撮其要旨,編為歌訣”,另加注釋,便於學習記誦。

《傷寒五法》

①傷寒著作。四卷(一作五卷)。明·陳長卿撰。撰年不詳。作者將前人對於傷寒病證的治法歸納為發表、解肌、和解、攻裏、救裏五法。此種概括亦符合《傷寒論》原書的實際。書中結合傷寒脈證詳論五法,理論聯繫臨床實踐,有其獨到的見解。清·康熙年間石楷予以校訂。並加按語重刊。現存多種明清刻本等。

②治療學術語。指傷寒的五種基本治法。即發表,解肌,和解,攻裏,救裏等。

《傷寒溫疫條辨》

傷寒溫病著作。簡稱《寒溫條辨》。六卷。清·楊浚撰於1784年。自《內經》:“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和《難經》“傷寒有五”以來,傷寒與溫病便易於混淆。作者有鑒於此,遂採集諸家學說予以詳辨。卷一列述傷寒與溫病的脈證、病因、治法等多方面內容;卷二-三辨析傷寒、溫病各種病候;卷四-五醫方辨,計正方180首,附方34首。卷六本草辨,述藥物188種。本書選摘《溫疫論》、《傷寒辨證》中論述尤多,但又有所補充發揮,並創用升降散等方劑,在同類書中有其影響。現存乾隆本等20多種清刻本,多種石印本。

《傷寒微旨論》

傷寒著作。二卷。宋·韓祗和約撰於1086年。原書已佚,後世刊印本系從《永樂大典》中輯錄編成。全書自傷寒源至勞複證共十五篇,論述辨脈,汗、下、溫中等治療大法,用藥和某些病證的證治,並附方論、治案。所用方劑不限於《傷寒論》方,多為自擬方。所設汗、下、溫中諸法均依立春後至清明前;清明後至芒種前;芒種後至立秋前三個不同階段而定。韓氏在闡發《傷寒論》的學術經驗方面多有創新,體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化與發展,論著頗為後世所重。但王履在《醫經溯洄集》中批評韓氏“將溫暑作傷寒立論”,應予注意。現存清末刻本及石印本,《四庫全書》本等。

《傷寒圖歌活人指掌》

傷寒著作。一名《傷寒活人指掌》。五卷,一作三卷。元·吳恕撰於1337年。宋·李知先曾於1166年將《南陽活人書》中傷寒諸證編成歌括,書名《活人書括》。吳氏在《活人書括》基礎上融匯《傷寒論》、《南陽活人書》等前人著作,增輯若干圖表編纂而成此書。論述證治頗詳,本書後經吳氏門人熊宗立續編為10卷本,改名《類編傷寒活人書括指掌圖論》,內容有所補充。現存幾種明刻本、清刻本,又見《醫要集覽》。

《傷寒溯源集》

傷寒著作。原名《重編張仲景傷寒論證治發明溯源集》。十卷,二十二篇。清·錢潢撰於1707年。錢氏認為世傳的《傷寒論》刊本、注本的條文,前後舛錯,六經混亂。遂重予編訂,詳加詮釋,各經皆列綱領,每方均有方論。其析義、辨誤、論治,頗多獨到的見解。由於作者以勤奮認真的治學態度,“直溯源流,深窮根柢,推求《靈》、《素》,辨論陰陽,援古證今,分經辨證”(見自序),對《傷寒論》的研究做出了一定貢獻。故在注本中有一定的影響。現存乾隆間刻本、抄本、日刻本等。

《傷寒說意》

傷寒著作。十卷,卷首一卷。清·黃元禦撰。《四庫全書提要》記載:“元禦既作《傷寒懸解》,謂論文簡奧,非讀者所能遽曉,後著此書,以開示初學之門徑。”本書除列述六經病證外,卷首對六經、六氣、營衛、風寒、傳經等均有專題論述,對仲景《傷寒論》多所注釋和發揮,然亦不免摻雜了一些主觀臆斷的解釋。現存多種清刻本和《黃氏醫書八種》本。

《傷寒審症表》

傷寒著作。一卷。清·包誠纂輯。書成於1870年。作者對黃元禦所撰《傷寒懸解》比較推崇,故本書以表格的形式分析《傷寒懸解》中六經各類病證。頗能提要鉤玄,便於審證參考對照。現存同治十年刻本、上海千頃堂石印本,光緒年間鉛印本。

《傷寒舌鑒》

舌診著作。一卷。清·張登撰於1667年。據本書自序稱,作者“取《觀舌心法》(是繼《傷寒金鏡錄》之後的舌診專著,共記載137舌診圖,原書已佚),正其錯誤,削其繁蕪,汰其無預於傷寒者,而參入父親張登治案所記,及己所經歷,共得120圖。”其中包括白、黃、黑、灰、紅、紫等多種舌苔,並附妊娠傷寒舌。每種除有總論敘述外,各圖均附說明。現存康熙七年刻本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1949年後有多種鉛印本。

《傷寒尚論辨似》

傷寒著作。清·高學山撰。作者認為喻嘉言《尚論篇》各條文中,多有似是而非、未盡恰當之處,遂反復詳辨,並以“辨似”為書名。全書辨注頗詳。其中不乏超出前人之見。高氏認為“傷寒診法,惟以形、症、聲、色,合之浮、大、數、動、滑、沉、澀、弱、弦、微之十脈以為印證,便可得其大概”(見凡例)。但作者在釋義、方解等方面,尚雜有蕪雜不精或不切合實際的觀點。原系抄本,1949年後出版排印本。

《傷寒明理論》

傷寒著作。四卷。金·成元己撰。約刊於1156年。作者對傷寒論研究很深,縱橫無際,得心應手,故能深明其理,撰成此書。卷一-三扼要地辨析了傷寒50種證候的病象和病理,“使習醫之流,讀其論而知其理,識其證而別其病,胸中了然而無惑”(本書嚴器之序)。卷四專論方藥,選《傷寒論》常用方20首,強調配伍制使的關係,並以經典醫著結合個人體會加以分析。本書為學習《傷寒論》的補充讀物。現存宋、明、清十多種刻本、及《古今醫統正脈》、《中國醫學大成》本。

《傷寒秘要》

傷寒著作。二卷。明·董玹纂定,胡正心參補。首載傷寒約論,次述六經病證,並分述傷寒諸症以及與傷寒有關的症候、病證66則,末附治療方劑102首及備用效方19首。現有抄本和十竹齋刊《袖珍本醫書》。

《傷寒論注》

傷寒著作。

①清·柯琴編注。四卷。書成於1669年。柯氏在編注此書時,貫串了“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的思想,對《傷寒論》原文逐條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編法上的特點是“以證為主分篇匯論,挈其大綱,詳其細目。證因類聚,方隨證附,辨明異說,發揮隱旨。如麻黃、桂枝、白虎、承氣湯證等,各以相關條目歸納類聚,揭示了傷寒方證一體的規律性。柯氏闡析、注疏,條理比較清楚,並能充分發揮個人見解。其以方類證的研究方法頗受後人推崇。在《傷寒論》注本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刊本頗多,現存十多種清刻本。1956年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了《傷寒來蘇集》排印本。

②清·王丙撰。六卷。撰年不詳。王氏按《千金翼方》卷九-十所輯《傷寒論》原文,並據《脈經》參校後作為原文定本加以注釋。卷一-二,論太陽病各主要方劑用法;卷三-五,談其他各經病狀及治法;末卷述傷寒宜忌,發汗、吐、下後病狀等內容,並附雜方。本書經陸懋修校正,改名《校正王樸莊傷寒論注》。原刻入《世補齋醫書後集》中。此外,王氏於本書後複有《傷寒論附餘》二卷,列述冬溫、溫瘧、風溫、溫毒、濕溫、寒疫諸病,並附《傷寒例新注》、《讀傷寒論心法》、《迴瀾說》、《時節氣候訣病法》各一卷,亦均經陸氏校正。

③明·史闇然、清·陳亮斯均曾撰《傷寒論注》,書未見。

《傷寒論直解》

傷寒著作。六卷。清·張錫駒撰。刊於1712年。本書與《張卿子傷寒論》相似,只刪去王叔和本“傷寒例”,其餘照錄。宗旨,維護舊論。注釋方法亦取“匯節分章”法,其突出見解是“六經六氣學說”。認為人與天地相通,正常情況下人體六氣運行由一至三,即由一厥陰、二少陰、三太陰、而後三陽,是為氣傳。病邪傳變由三而一,即由太陽、陽明、少陽而後三陰,稱為病傳。氣傳日傳一經,病傳不拘時日,總之張氏融匯《內經》理論以闡注仲景《傷寒論》,對讀者理解經義並聯系臨床實際,有一定的幫助。末附《傷寒附餘》一卷。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

《傷寒論章句方解》

傷寒著作。六卷(章句四卷,方解二卷)。清·陳恭溥編撰。刊於1851年。作者認為:“凡注解經書,必明句讀。”故於《傷寒論》注本中以章句明晰的《傷寒論直解》(張錫駒撰)和頗能闡發精義的《傷寒論集注》(張隱庵編)為基礎,予以分章節、句讀、參合其他注家逐一注釋,又結合數十年心得加以闡發,內容比較簡明。後有傷寒方劑匯解,不以六經分類,恐讀者泥於六經,使《傷寒論》方用之不廣。末附傷寒刺灸心法。現存三種清刻本,1949年後出排印本。

《傷寒論翼》

傷寒著作。二卷。清·柯琴撰於1674年。作者對前人編集、校注、整理《傷寒論》持有異議,對《傷寒論》的編次及證治、方藥進行全面探討。既不取叔和舊制,又反對三綱鼎立。主張以方名證,方從六經。認為“傷寒、雜病治無二理,鹹歸六經之節制。六經中各有傷寒,非傷寒中獨有六經也。”本此,柯氏於上卷列論傷寒大法、六經、合病以及風寒、溫暑、痙濕等證,並附平脈法;下卷綱領性地敘述六經分證。書末附制方大法,為《傷寒論》輔助讀物之一。現存康熙以來十多種清刻本,又見《傷寒來蘇集》、《中國醫學大成》本。

《傷寒論陽明病釋》

傷寒著作。四卷。清·陸懋修撰。作者鑒於傷寒陽明病每多“中焦危急之候”,不容誤診或緩治,遂取《傷寒論》陽明病篇原文共78條予以詮釋。選集前人有關陽明病的釋文287條,參合自己讀書心得和臨床體會,對陽明證的證治作了較深入的歸納和總結,並提出“陽明無死證”的看法。使仲景“陽明篇”大旨得以彰明而又有所發揮。對學習和研究陽明病證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有清刻本,1931年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及《世補齋醫書》本。

《傷寒論研究》

傷寒著作。四卷。惲鐵樵撰於1924年。惲氏以中西匯通的觀點闡析傷寒六經、傷寒提綱、傷寒和其他一些病症的用藥、傷寒病型與傳經以及治法等多方面內容,並附作者治案。全書頗多個人見解,但也有一些主觀附會或聯繫不當的論述。現存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等,又見《藥盦醫學叢書》本。

《傷寒論新注》

傷寒著作。附針灸治療法。承淡安注解,朱襄君參訂。承氏參考多種《傷寒論》注本及有關著作,對仲景原文採取提要、注解、小結的形式予以詳析,並對六經病證補充針灸療法。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試用中西匯通的理論注釋經義,有其進步意義,但書中的注解和方論雜有附會和不夠恰當的觀點。現存1930年上海宏大善書局石印本,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1956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傷寒論新義》

傷寒著作。餘元言撰於1939年。作者對《傷寒論》的條文,編次上有所變更;原文詮釋,除選取前人有關學說外,頗多個人見解。餘氏認為張仲景只是沿用《素問》六經之名,而不襲其實;書中刪去燒裈散方,認為此方“不可恃”。由於作者受中西匯通觀點的影響,有些觀點也反映了這方面的學術特色。現有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1949年後排印本。

《傷寒論條辨》

傷寒著作。八卷。明·方有執撰。刊於1592年。方氏認為《傷寒論》一亂於王叔和的重編,再亂於成無己的注釋,失去仲景原著傷寒兼雜病的完整性。遂予重新編注、考訂,並調整了若干條原文的篇次,刪去了《傷寒例》一篇,將太陽病納為“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感、營衛俱傷”三種。突出了太陽病三綱鼎立學說。較王叔和本加強了條理性和系統性,這種倡言錯簡的觀點對後世影響很大,許多名家紛紛回應,蔚然而成錯簡重訂傷寒學派。推動了《傷寒論》研究向縱深發展。全書前列圖說後附《本草鈔》、《或問》、《痙書》各一卷。全書條辨《傷寒論》六經篇文比較詳明,在《傷寒論》注本中卓有影響。現存明萬曆刻本,及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傷寒論述義》

傷寒著作。《聿修堂醫學叢書》之一。五卷。日本·丹波元堅撰於1827年。作者在研究其父丹波元簡《傷寒論輯義》的基礎上,參考各家學說,針對《傷寒論》中所述病情、病機予以重點剖析,以補《傷寒論輯義》之不足。此書刊行後,於1851年作者又撰《傷寒論述義補》一篇附刊於後。現存日刻本、上海六也堂書藥局鉛印本、《聿修堂醫學叢書》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傷寒論釋義》

傷寒著作。

①《中醫臨床參考圖書》之一。成都中醫學院主編。本書以提要、釋義為主,結合詞解,選注詮釋《傷寒論》。論述簡明,選擇諸家學說亦較精煉。卷首概論部分能融匯經義,使讀者對六經辨證有一個綱領性的認識。本書原為中醫學院試用教材,即二版教材,刊於1964年,後經修訂,於197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南京中醫學院編著。詳見傷寒論教學參考資料條。

《傷寒論三注》

傷寒著作。十六卷。清·周揚俊撰於1667年。周氏於《傷寒論》注家中,欽佩方有執和喻嘉言,遂以方氏《傷寒論條辨》、喻氏《尚論篇》兩個注本為基礎,加上他個人的見解,逐條予以注釋,因名“三注”。從對《傷寒論》的注釋和對仲景學術思想研究闡發的貢獻來說周氏遠遜於方、喻二家。但周氏在《傷寒論》原文編次方面,較之方、喻亦有不少更動。亦為持錯簡重訂之力作。在六經病每篇前均論述該經脈環周之理,並認為六經乃指手足十二經脈,非單指足經而言,補充了朱肱的足六經說。作者強調傷寒病證應以風寒為重點,故將論中春溫夏熱,火劫、並病、合病、髒結、結胸、痞症、痙濕暍等另編於後。本書除兼有《傷寒論條辨》與《尚論篇》的特點(詳見該條)外,書中闡析仲景原文頗為精要。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

《傷寒論淺注補正》

傷寒著作。《中醫匯通醫書五種》之一。七卷。清·唐宗海撰。唐氏比較推崇陳念祖《傷寒論淺注》,但又認為“此書注解,尚有缺誤”。遂在陳書的基礎上予以補缺正誤,前六卷為六經證治原文,於每經篇首補總論一篇以明大旨。卷七為其所補,包括有識方藥離合論、古方加減論,古今方劑大小論、服藥法論、勸讀十則、醫病順其自然說等。書中還對三焦實質進行探討。此外,旁參西醫理論注解傷寒病機是其一大特點,雖難免有穿鑿附會之處,但中西匯通的大膽創舉對醫學的發展不無推動作用。現存多種清刻本、石印本、鉛印本。

《傷寒論淺注》

傷寒著作。六卷。清·陳念祖撰。刊於1803年。作者認為“叔和編次傷寒論有功千古”,故本書按王叔和編次的《傷寒論》原文,刪去他認為是王氏所增補的平脈辨脈篇、傷寒序例、諸可與諸不可等篇。作者於《傷寒論》注本中推崇張隱庵、張令韶二家,並按其體例以分章節。讚揚二張的標本中氣說,認為二張“闡發五運六氣、陰陽交會之理,恰與仲景自序撰用《素問》《九卷》《陰陽大論》之旨吻合”。編法的特點是於原文中襯以小注,注文以二張學說為主,兼采諸家精義以求闡明經旨。現存幾十種清刻本,多種石印本。

《傷寒論類方匯參》

傷寒著作。左季雲撰於1927年。作者宗柯琴以方類證的研究方法,將《傷寒論》方分為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柴胡湯等十二類,並將有關加減及變化方附入介紹,每一處方下大多詳列適應症、禁忌症、方藥作用、服用法、藥後反應、預後等,並辨析和鑒別與此方配伍或作用近似的有關處方,有獨特見解,較切實用,是研究《傷寒論》方治的參考讀物。1949年後有排印本。

《傷寒論今釋》

傷寒著作。八卷。陸淵雷撰於1930年。陸氏綜合前人注疏,參考日人學說,對《傷寒論》用較淺析的理論予以分析、歸納和詮釋,選注精要。作者對《傷寒論》中的某些條文,試圖用近代醫學科學理論加以融匯或闡解,在中西匯通和中醫發展方面作出了大膽嘗試。但因思想方法局限,掌握西醫知識亦有限,故難免有其片面不足之處。1949年後有排印本。

《傷寒論教學參考資料》

傷寒著作。南京中醫學院編著。本書以該院所編《傷寒論釋義》為藍本,在仲景原文後用提示和討論的形式加以闡析,並附表格,主要用於教學參考。1959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傷寒論輯義按》

傷寒著作。丹波元簡輯義,惲鐵樵按。惲氏以日人丹波氏《傷寒論輯義》為藍本,將個人的讀書臨證體會寫成按語附於各節條文之後。同時也增補沈芊綠、王丙、喜多村等中日《傷寒論》注家的一些注文。書中聯繫西醫生理、病理等加以論述,難免有牽強附會之處。現存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等。

《傷寒論輯義》

傷寒著作。《聿修堂醫學叢書》之一。七卷。日本·丹波元簡撰於1801年。作者采輯從成元己以下數十家的注釋加以折衷歸納,並結合個人心得,逐條闡析《傷寒論》原文。其原文則依宋·高保衡、林憶校訂本。作者發揮其語言文字學功底,考核比較精詳;方解部分除選注詮釋外,並參考古今方書增補了一些效方,對讀者頗有啟發。現存日刻本,《皇漢醫學叢書》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傷寒論集注》

傷寒著作。

①清·張隱庵注釋,高世栻纂集。六卷。書成於1683年。據高氏序言稱,本書原為其師張隱庵所注釋,稿未成而病逝,由高世栻重予編撰補訂成書。本書尊王叔和、張卿子兩家,刪去傷寒例。首列六經正文,次霍亂、陰陽易、瘥後勞複,次痙濕暍汗吐下後,末列辨脈平脈。匯節分章,力主維護舊論,並用運氣學說闡釋六經病機。書中選錄了前人的一些注疏,並有不少張、高二氏的見解。但有一些附會的解釋。

②清·徐赤集注。十卷。書成於1727年。徐氏選取成元己、龐安時、方有執、喻嘉言、柯韻伯、周禹載、魏荔彤等諸家學說,並結合個人見解以詮釋《傷寒論》原文。另有補篇4篇論述傷寒部分病症和一些雜病,並附婦人傷寒、小兒傷寒、春溫等。現存多種清刻本、石印本。

《傷寒論集成》

傷寒著作。十卷,日本·山田正珍撰於1789年。作者據宋·高保衡、林憶的《傷寒論》校訂本,廣泛參閱古今《傷寒論》注本(包括日本醫家的幾種注本),予以辨析、選注、刪繁、考訂,並將所有條文編列序號,又依《玉函經》補充的1條,共409條。雖為集注性質,頗多個人見解,在日人的《傷寒論》注本中具有一定的影響。現存日刻本,皇漢醫學叢書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傷寒論後條辨》

傷寒著作。又名《傷寒論後條辨直解》。十五卷。清·程應旄撰於1670年。全書分禮、樂、射、禦、書、數六集。程氏以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內容,根據個人對仲景原文的理解,“條其所條,辨其所辨”(見自序),並以仲景原文及《傷寒論條辨》、《尚論篇》的篇次附於後,便於讀者參看檢閱。全書注解在前人基礎上有一定的發揮。學術上推崇方、喻兩家,認為五叔和編次有誤。但基本上保存了王叔和本的內容,只在前面增入五論。認為《傷寒論》為百病立法。指出:“仲景非是教人依吾法去醫傷寒,而是教人依吾法去辨傷寒;非單單教人從傷寒上去辨,乃教人合雜病去辨。”注文前後承接呼應較好,但不夠精要,汪琥《傷寒論辨證廣注》指出:“閑活太多,舉引經史百家之言及歌曲笑談,無所不至……”,是為本書不足之處。現存康熙十年刻本等多種清刻本。

《傷寒論方解》

傷寒著作。中國醫學科學院江蘇分院中醫研究所編。本書詮釋《傷寒論》方,除引述前人較好的方解外,並能結合現代的臨床使用經驗,介紹具體方劑。主要從藥物組成、調劑用法、原書指證、前賢闡述、擬用劑量、適應證候、禁忌證候、補充講解八項加以論述。不僅全面系統,而且頗多新意,文字簡要,條理比較清淅。1959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傷寒論讀》

傷寒著作。清·沈堯封撰於1765年。作者認為《傷寒論》中所論傷寒,亦即《難經》所述廣意傷寒的概念。據此分析六經病證,並辨太陽證傳經、病解和誤治,對於臨症識病,分辨相似而相混的證候有一定的啟發。末附脈法及《傷寒論》全部方劑。是研究《傷寒論》的參考讀物。現存乾隆年間刻本等,後編入《三三醫書》中。

《傷寒論辨證廣注》

傷寒著作。十四卷。清·汪琥撰於1680年。汪氏根據《素問》“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的理論,析取《傷寒論》六經脈證治法原文中屬於熱病的原文,廣泛參考各家學說逐條予以辨注。在治法上,不泥守仲景成方,每篇之後選列自晉迄明歷代治療熱病的效方與方論作為輔翼。實補仲景之未備。汪氏纂注《傷寒論例》,圖注手足陰陽六經經脈,並附熱病針刺法及穴位圖說等。作者複撰《中寒論辨證廣注》,分上、中、下三卷,體例悉遵前書,逐條辨注《傷寒論》中可屬真寒證的原文。旨在發揮《傷寒論》治熱病的內容。汪氏認為邪之傳經者為熱病,直中者為寒證,治療時二者不宜混淆。故將仲景《傷寒論》析分為二,在編法上別開生面,對於讀者學習和研究《傷寒論》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存初刻等清刻本,1949年後上海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傷寒論本旨》

傷寒著作。即《醫門棒喝二集》。九卷。清·章虛穀撰於1835年。作者鑒於《傷寒論》辭簡意深,理法微妙,讀者難以領會,注本雖多,卻不易找到符合簡明切當者,遂重為編注。編次參考《傷寒論條辨》,以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營衛為提綱,闡述各經病症。章氏推崇葉天士,每用其醫理闡釋《傷寒論》要旨。並博采眾說“辨別義理,證其訛謬,以期合乎意旨”(見自序)故以“本旨”為書名。本書另取顧景文所整理的《溫證論治》加以注釋,作為外感溫病治法;又注釋了《濕熱條辨》(舊題薛雪撰)作為暑病治法,以補充《傷寒論》的某些不足之處。現存清刻本。

《傷寒論本義》

傷寒著作。十八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清·魏荔彤撰於1724年。魏氏注解《傷寒論》,除前有總論外,對六經病,瘥後勞複、霍亂等篇,亦各有總論提要鉤玄、敷陳大意,能給人以啟發。卷首並附方有執《陰陽表裏圖》,閔芝慶《傳經論》以及作者對方、閔二家學說的評價。編次方面,將合病、並病、壞病、痰病、過經不解等內容置於三陽經病和三陰經病之間。詮釋頗詳,務期將仲景397法之內涵與113方之本意燦然昭彰,但附會的觀點亦複不少。本書另有魏氏自撰的跋語。分析了六經病的八綱及治法舉例,可資參考。現存康熙刻本等多種清刻本。

《傷寒論》

《傷寒論》全書10卷,22篇。六經病脈證並治是該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專門討論急性外感熱病——傷寒病的專著。張仲景吸取了《素問·熱論》中的六經分證法,以六經為綱,將病者的病狀、脈候,根據其虛實表裏寒熱來劃分為六個不同的病類。三陰三陽內連臟腑,外屬經絡,由於邪氣強弱以及病人體質的不同,又有不傳、直中、循經傳、越經傳以及合病、並病等不同情況,確立了傷寒病辯證的綱領。該書以條文的形式系統闡述了傷寒病不同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及立方用藥規律,在診斷方面,強調四診八綱的綜合運用,對病者的病狀脈候等進行細緻的分析,確定其疾病部位與病理。在治療方面,依據其四診八綱所得的資料以及病因病理認識,確定治療大法,將汗下吐和溫清補消八法靈活地運用於治療過程之中,或單用,或同用,立法謹嚴,然後選方用藥,用藥80餘種,其方劑多選藥精當,配伍有度,主治明確,療效顯著,被後世為尊為“經方”。由於《傷寒論》的巨大成就,後世研究者很多,其注本約有成無已系(《注解傷寒論》),方、喻系(方有執《傷寒論條辨》、喻嘉言《尚論篇》),錢塘二張系(張志聰《傷寒論集注》、張錫駒《傷寒論直解》)三大注本體系。歷代包括日本等注釋、發揮、方論、歌括、雜著等670餘家,足見其影響之大。

《傷寒論》、《金匱要略》不但在國內歷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數百家之多,為歷代研究、治療急性熱病的醫學家所遵循,成為他們發展、發揮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的基礎、依據和教育後學的課本。在國外也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影響。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許多《傷寒論》之珍本,並由日本再傳中國而發揮了巨在的影響,而且日本學者研究、注釋《傷寒論》的著作,僅就先後傳到中國而現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匱要略》較好版本也有收藏於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醫學家之研究《金匱要略》而有專著流傳至中國者,有10餘種之多。關於將《傷寒論》《金匱要略》並作重編、方論者,日本名家之專著流傳中國者有近20種,由此可見張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在日本的影響之廣泛和深遠。在日本現代醫學昌盛的今天,日本學者仍給予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視,許多醫學家在臨床醫療中,仍然十分重視該書原方之應用,並取得很好效果,運用該書中成方製造的成藥,也為日本醫界所依賴。

《傷寒六書》

傷寒著作。又名《陶氏傷寒全書》。六卷。明·陶華約撰於十五世紀中期。此系陶氏所撰六種傷寒著作,每種列為一卷。

①《傷寒瑣言》:乃陶氏學習研究傷寒的隨筆記錄;即名“瑣言”,自非系統工作。

②《傷寒家秘的本》:重點論述傷寒若干病證以及風溫、濕溫、風濕等病證的證治,並有傷寒總論、脈證指法等內容。

③《傷寒殺車捶法》:論劫病法,制藥、解藥法,記載了作者獨到的學術見解,並列秘驗方37首。

④《傷寒一提金》:為提綱性傷寒啟蒙讀物。

⑤《傷寒截江網》:全稱《傷寒證脈藥截江網》,介紹傷寒有關辨證識病、區別病因及用藥法則,並論男女傷寒等在治療上的不同。體現了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傳統理論。

⑥《傷寒明理續論》:陶氏根據個人見聞,參考成無己《傷寒明理論》體例和內容,予以補充修改而成。陶氏著作受朱肱《南陽活人書》的影響較大,而六種著作的內容頗多重複,有些證候的辨證條理不夠清楚,所選方藥也有雜亂之弊,後世頗多論評。現存多種明、清刻本,及又見《古今醫統正脈全書》。

《傷寒六經定法》

傷寒著作。即《舒氏傷寒六經定法》。一卷。清·舒詔撰。作者治《傷寒》數十年,頗見功力。因此分析傷寒六經的證候深有見地。並扼要介紹其治法,治法中汲取了後世的一些經驗方。本書或附刊於《舒氏傷寒集注》一書。

《傷寒六經辨證治法》

傷寒著作。八卷。清·沈明宗撰於1693年。沈氏深研仲景之學,曆20餘年著得此書。於《傷寒論》注家中,比較推崇方有執、喻嘉言,認為《傷寒論》中所談六氣外感,主要是“風傷衛、寒傷營”,“而括燥濕於寒傷營,春夏溫熱該於風傷衛”(見自序)。並批評王叔和整理的《傷寒論》編次不明,故在編注時,突出六經主病,頗多個人見解。編次仿喻嘉言《尚論篇》,將六經篇目合病、並病、過經不解、差後勞複等均另立篇名,“惟以正治汗、吐、下次之於前;誤治變端,次之於後;風寒兩傷,誤治諸變,逐段拈出”(見本書卷一重編《傷寒論》大意)。現存康熙世德堂刻本、《中國醫學大成》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傷寒類證》

傷寒著作。

①金·宋雲公撰。三卷。刊於1163年。宋氏自稱密受於“常山醫流張道人”。全書將仲景397法,分證50門,共484法。用表格的形式列述了傷寒諸證及其兼證證治,使讀者一目了然,便於比較。並指明當用何方治療。

②清·關耀南編。關氏所編《澄園醫類》(共十五卷),以證候、脈象、方劑為綱,將《傷寒論》全部原文編錄為類證十卷,類脈三卷,類方二卷。在編法上將採用重迭編入法,甚至於同一條文在數類重出不厭重複,故篇幅較仲景原著有所擴充。

③明·趙道震撰。書已佚。

《傷寒類書活人總括》

傷寒著作。簡稱《活人總括》。七卷。宋·楊士瀛撰。作者以總括《傷寒論》、《傷寒類證活人書》二書的內容為主,結合楊氏對《傷寒論》一書以及仲景學術思想的研究心得編成此書,參附楊氏學術見解。卷一為活人證治賦;卷二傷寒總括;卷三傷寒證治;卷四-六分述發熱、惡風、四逆、頭痛等多種證候的證治;卷七介紹小柴胡湯加減法、傷寒諸篤證以及傷寒別名、戒忌、產婦傷寒、小兒傷寒等。現存元、明刻本。又見《仁齋直指醫學四種》。

《傷寒類方》

傷寒著作。不分卷。徐大椿編釋。書成於1759年。徐氏研究《傷寒論》不以六經分類,他認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變遷無定。”遂將《傷寒論》中113方分為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柴胡湯、梔子湯、承氣湯、瀉心湯、白虎湯、五苓散、四逆湯、理中湯及雜方共十二類,每類先論主方條文,次以同類方條文附述於後,再次附注文並方藥加減。末載六經脈證及別證變證,條理比較清楚。1949年後有影印本。

《傷寒來蘇集》

傷寒著作。即清·柯琴所撰《傷寒論注》、《傷寒論翼》、《傷寒附翼》之總稱。各詳該條。1949年後有排印本。

《傷寒括要》

傷寒著作。二卷。明·李中梓撰,刊於1649年。李氏曾撰《傷寒授珠》十卷(後毀於兵火),自嫌其煩,“遂以授珠(指《傷寒授珠》)刪繁去複,簡邃選玄,僅得十之二。……顏曰‘括要’,謂括義詳而征詞簡也”(見自序)。本書首列總論,繼則以證為綱,以方為目,言簡而義明。是一部研究傷寒的參考讀物。現有順治六年等四種清刻本,《珍本醫書集成》本等。

《傷寒抉疑》

傷寒著作。清·程雲來問,喻嘉言答(此即《尚論後篇·答問篇》)。1768年程氏提出有關傷寒發病、病理、臨床辨證和治療等方面的疑問共16問,喻氏一一予以答辨,提出了一些獨特見解。28年後,複由徐彬傳錄刊行,題名《傷寒抉疑》。現存《尚論篇全書》本。

《傷寒九十論》

傷寒著作。一卷。宋·許叔微撰於1132年。本書記載許氏經治醫案90例,並以《內經》、《難經》、《傷寒論》等醫籍結合作者個人的見解加以剖析,論述精要。作者於此書中提出“十劑”的方劑理論,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現存幾種清刻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等。

《傷寒經注》

傷寒著作。十三卷。清·程知撰。作者於《傷寒論》眾多注家中推崇喻嘉言,認為喻嘉言能“破前人之窠臼,開後學之悟門”,但又指出喻氏《尚論篇》中亦有不足之處。如經文有缺遺,編次分節或有欠妥,注解或有個人臆見,與經旨未能盡合。遂以喻書為基礎,參互考訂,發揮了不少獨到的見解。在如何對待《傷寒論》397法和113方的問題上,提出“不必盡泥其方,定守其法”。體現了作者不泥於古的學術觀點。現存初刻本及乾隆年間刻本。

《傷寒金匱條辨》

傷寒著作。二十三卷。李彥師編著。作者遵照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序,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仍合為一書,用注釋、互相參證等方法,具體領會張仲景對於傷寒與雜病的醫療觀點和辨證治法,注文比較簡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隨文訓釋或強作解釋,可供研究《傷寒雜病論》的參考。1957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傷寒兼證析義》

傷寒著作。一卷。清·張倬撰。本書所稱傷寒兼證,並非單指六經病兼證而言,包括傷寒兼雜病的多種情況。作者分析了中風、虛勞、內傷、宿食、頭風、瀉利、胎產等17種兼傷寒的病證,以問答方式,闡述這些傷寒兼證的病因、病理、證候及治法。後附經脈、奇經、運氣、方宜四篇。現有康熙刻本、日本刻本、《四庫全書》及《醫學大成》本。

《傷寒活人指掌補注辨疑》

傷寒著作。三卷。明·童養學纂輯。童氏以吳恕《傷寒圖歌活人指掌》一書不能概括張仲景論述傷寒的全貌,且傷寒、雜病編次混淆,從而指出:“活人此書,害人亦此書。”遂予補注辨疑,將諸證區分為正傷寒、類傷寒及傳經、直中等。首卷六經傳變;卷二傷寒諸證(實際上包括溫病、疫癘和一些雜病);卷三列方劑114首。於是眉目清楚,更無疑似,能使讀者心領神會。現存明、清刻本。

《傷寒貫珠集》

傷寒著作。八卷。清·尤怡編撰。刊於1810年。只取六經證治原文,不錄前三篇和後八篇。以傷寒治則為綱,類列原文。卷一-二論太陽證,其治法分正治、權變、斡旋、救逆、類病等法;卷三-四論陽明證,分正治法、明辨法、雜治法;卷五論少陽證,分正治法、權變法、刺法;卷六論太陰諸法、髒病、經病、經髒俱病等;卷七論少陰諸法,少陰脈證及清、下、溫法,生死法等;卷八論厥逆進退之機、生死微甚之辨、清法、溫法、病禁、簡誤、瘥後諸病等法。本書為有影響的傷寒注本。現存多種清刻本,石印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傷寒古方通》

傷寒著作。二卷。清·王子接撰。本書即《絳雪園古方選注》第一部分。王氏將《傷寒論》113方分為和劑、寒劑、溫劑、汗劑、吐劑、下劑六大類,然後加以分析注釋,方解比較明晰,而且增加了新意。現存光緒上海樂善堂刻本等。

《傷寒附翼》

傷寒著作。二卷。清·柯琴撰。本書專論《傷寒論》方,解釋方義及使用法頗精,是結合病因、病理及脈證加以闡述的。可供研究《傷寒論》方劑的參考。現存康熙等多種清刻本、1931年千頃堂石印本及《傷寒來蘇集》本。

《傷寒分經》

傷寒著作。十卷。清·吳儀洛編訂。書成於1766年。吳氏推崇喻嘉言《尚論篇》,認為喻氏“將三百九十七法分隸於大綱之下,極得分經之妙”,因以“分經”為書名將此書予以重訂和補注。書中將喻氏《醫門法律》中暴卒中寒一門及“秋燥論”補入。在學術見解方面,本書缺乏新的補充和發揮。現存初刻本。

《傷寒方經解》

傷寒著作。簡稱《經方解》。不分卷。清·薑國伊注。書成於1861年。本書注解《傷寒論》方113首,於自跋中提出:“論經方者,須明藥性;明藥性者,須考《本經》(指《神農本草經》)”。故對方藥的氣味、主治功用的釋人,均本於《神農本草經》;或以《名醫別錄》作為補充。方義較簡要明晰,較有個人見解。但也有一些附會的論述。書末附《內經脈學部位考》。現存幾種清刻本及《薑氏醫學叢書》本。

《傷寒法祖》

傷寒著作。清·任越庵編撰。刊於1822年。此書系將柯韻伯所撰《傷寒論翼》予以刪訂而成。其中對傷寒的分經、立論悉遵柯氏原著。注釋則又融匯了前人的合理觀點。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傷寒發微論》

傷寒著作。又名《張仲景注解傷寒發微論》。二卷。宋·許叔微撰。許氏深研仲景學說,曆述傷寒七十二證證治,闡解某些傷寒證候的用藥法,並扼要地辨析了傷寒、中風、風溫、溫瘧等病的脈證,不乏個人新見,常給人以啟發。現存元、明、清幾種刻本及《十萬卷樓叢書》本。

《傷寒發微》

傷寒著作。曹家達注。刊於1931年。本書能密切結合作者個人臨症運用《傷寒論》方的經驗,融會仲景原文以闡述病理、分析經義,頗多可取,對讀者有一定的啟發。但也難免失之一隅。後人將此書與《金匱發微》合刊,於1956年由上海千頃堂書局出版,名為《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典》

傷寒著作。二卷(即《景嶽全書》卷七-八)。明·張介賓撰。張氏據《內經》“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的理論,闡述傷寒多種病證,並從八綱的角度予以辨析。其治法主張“古法通變”,吸取《傷寒論》以後諸家的學術經驗,並將有關方劑加以歸類分析,結合臨床提出一些創造性見解,代表了當時傷寒論研究的水準。是學習研究傷寒證治的參考讀物。現存日本刻本及《景嶽全書》本。

《傷寒第一書》

傷寒著作。四卷,附餘二卷。清·沈月光傳,車宗輅、胡憲豐編訂。書成於乾隆年間(1736-1795)。本書論述傷寒證治較簡要,並試圖以八卦圖說、河圖洛書等內容,注釋傷寒六經病機。此雖開拓了視野,卻未必盡合於臨床。須予分析地參閱。現存多種清刻本和石印本。

《傷寒大成》

傷寒叢書。指清·張璐父子所撰的五種傷寒(或與傷寒有關的)論著,包括:《傷寒纘論》、《傷寒緒論》、《診宗三昧》(以上系張璐撰),《傷寒舌鑒》(張登撰)、《傷寒兼證析義》(張倬撰)。詳見各條。現存多種康熙年間刻本及光緒二十年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本。

《傷寒大白》

傷寒著作。四卷。清·秦之楨撰。刊於1714年。秦氏以《傷寒論》中之疑難得此書可以盡白,故以“大白”為書名。作者指出治療傷寒熱病當分表邪、裏邪、兼有表裏邪三種情況,確有見地。書中以長沙地區作為南北的界線,認為麻、桂北方可用,南方不可用,有其片面性。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及198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傷寒撮要》

傷寒著作。四卷。清·王夢祖撰於1799年。王氏以仲景學說為主,在《傷寒論》多種注本的基礎上參閱《內經》、《難經》及有關方書等近百種典籍,將其中有關於傷寒者撮其大要編成此書。本書除論述傷寒傳經、診法、六經證治等內容外,主要介紹傷寒多種病證的辨證和治療。證分124門,選方264首,並記述其主治、功能及變化方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人的有關學術經驗。現存多種清刻本。

《傷寒補亡論》

傷寒著作。二十卷(其中卷十六明代即亡佚,實存十九卷)。宋·郭雍撰於1181年。作者鑒於當時所見《傷寒論》已有殘缺,遂取《千金方》、《類證活人書》以及龐安時、常器之等諸家學說予以輯佚補充,並參合個人見解作為羽翼。其獨到見解往往超於各家之上。故題名“補亡”。本書的編次與一般《傷寒論》傳本不同,且內容也有所擴充。在輯佚工作方面,有其一定的貢獻。但本書體例混雜,仲景原文與後世注文相互摻混,又未能考證原始出處,是為本書的缺陷。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此書時,題名《仲景傷寒補亡論》。現存明萬曆刻本、清刻本、1925、1959年鉛印本。

《傷寒補天石》

傷寒著作。二卷,續編二卷。明·戈維城撰。上卷自傷寒統辨起至冬溫傷寒共五十一篇;下卷自時行疫症至足厥陰肝經證共四十六篇;續編二卷,自惡風、惡寒起至百合病,共四十三篇。這些論述綜合前人優秀觀點,也闡發了作者的獨到見解。本書統論四時外感諸病較有條理,並記載前人從未提到的黃耳傷寒,赤膈傷寒等病證。在治法上選收了一些民間草藥方,如黃耳傷寒用馬蹄金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存康熙年間等清刻本,1932年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

《傷寒補例》

傷寒著作。二卷。清·周學海撰。刊於1905年。周氏於本書自序中指出:“傷寒見證,不止仲景原文,仲景之外,尚有傷寒證治。”據此作者將《傷寒論》中“傷寒例”所申明的“即病為傷寒,伏氣變為溫熱”的理論,加以闡發,並對傷寒、溫病、瘧、痢等病證進行充分的分析,作者還結合讀書臨證體會予以闡析補充,故名《傷寒補例》。全書論述簡要,切於實用,頗多個人發揮。現存清刻本、《周氏醫學叢書》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傷寒著作。簡稱《傷寒標本》。二卷。舊題金·劉完素撰。為論述傷寒證治專著。上卷敘述病證,自傷風、傷寒、中暑、中濕、至食複、勞複共44則;下卷則載所用64方,其中仲景方約占半數。本書卷上有傳染一則,以示傷寒與疫癘的區別;在治法上用雙解散、益元散等方以補充仲景治法之未備。本書或認為出於托名,非劉氏原著。後編入《醫統正脈》中。現存明清刻本,1949年後出排印本。

《傷寒辨證》

傷寒著作。四卷。清·陳堯道撰。刊於1678年。作者彙集宋元以來研究《傷寒論》的諸家學說,以陰、陽、表、裏、虛、實為綱分析、論證傷寒或與傷寒有關的一些雜病的診斷和治法。另有藥方部分,熔經方、時方於一爐,闡明其主治、服法及加減法,是學習和研究《傷寒論》的輔助讀物。現存康熙間刻本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

《傷寒百證歌》

傷寒著作。五卷。宋·許叔微撰。許氏將《傷寒論》中證候等內容編列為100種,用七言歌訣予以闡析,並引據古典醫籍詳予注釋,加深讀者對所論諸證的認識。此非深研《傷寒論》精髓得其蘊義者莫能為。現存元刻本、多種清刻本、石印本及《十萬卷樓叢書》本。

《傷寒百問歌》

傷寒著作。四卷。宋·錢聞禮撰。撰年不詳。作者根據《傷寒論》原文,以七言歌訣形式提出93個問題。內容包括六經證候、類證鑒別、症狀、治法等問題的分析和討論,並引前人有關《傷寒論》注文以闡析部分歌訣,便於對《傷寒論》主要論點的理解。本書卷一為湯尹才所撰《傷寒解惑論》,對研究《傷寒論》亦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存元、明刻本、石印本及《武昌醫學館叢書》本。

《傷寒百十三方發明》

傷寒著作。又名《傷寒方論》。一卷。清·徐彬撰。刊於1667年。作者推崇喻嘉言《尚論篇》,但認為喻氏書略於方論,遂用心於此,選錄《尚論篇》中論證大意,分注於《傷寒論》113方之下,並能於方解中發揮己見以闡析仲景立方深意,可從方論中體會辨證選方的精義。是一部學習研究《傷寒論》方的較好參考書。現存康熙六年刻本,又見《傷寒尚論篇全書》。

《刪注脈訣規正》

脈學著作。簡稱《脈訣規正》。二卷。清·沈鏡編撰。刊於1693年。本書據高陽生《脈訣》予以刪訂加注,是為本書主體,但卷首補入內景真傳圖說、臟腑十二官、四時五臟平脈、邪脈圖、背部五臟之腧圖說等;上下卷並將《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脈病歌等摘抄附入,便於參考學習。現存初刻本等二三十種清刻本。

《刪繁本草》

藥學著作。五卷。唐·楊損之撰。見《通志·藝文略》。楊氏“以用本草諸書所載,藥類頗繁,難於尋檢。刪去其不急並有名未用之類”(《補注神農本草》),遂成此書。已佚。

《刪補頤生微論》

綜合性醫書。四卷。明·李中梓撰。李氏曾撰《頤生微論》,後作者予以刪補,並由其門人沈朗仲校訂,改名《刪補頤生微論》,刊於1642年。全書分述三奇(精、氣、神)、醫宗、先天、後天、審象、運氣、臟腑、虛癆、邪祟、傷寒、廣嗣、婦科、藥性、醫方、醫案等24論,內容比較廣泛。但全書分類略嫌雜亂。

《刪補名醫方論》

醫方著作。八卷。本書即《醫宗金鑒》卷二十六-三十三(亦有單行本)。書中共選錄清代以前臨床常用方方劑近200首,除記述方名、主治及處方外,均附有方義的注釋和歷代醫家對該方的論述。加深了讀者對所收方、方劑的配伍原則和方義的認識。選方頗精,雖未分類,但以實用為原則,議論亦較平允可取。

《痧症全書》

痧症專著。三卷。清·王凱編撰。書成於1686年。原序稱“深山野人”林森曾向王氏面授《痧書》,複經王氏綜合古今有關文獻結合個人見聞編成此書。全書詳細論述痧原、辨證、治法、用藥大法、多種痧症證治及治療方劑等。內容與《痧脹玉衡》頗多重複,究竟由王氏所自采,抑或由深山野人所傳授,則已不可辨。此書也雜有一些附會論述。現存二十餘種清刊本。

《痧脹玉衡》

痧脹專著。三卷。清·郭志邃撰於1675年。作者鑒於痧脹病症發病多、傳變快,治不對症,命在須臾,遂搜求前人有關痧脹的醫學文獻和學術經驗,總其大綱,撮其要領,編成此書,系統全面地論述痧脹。上卷列痧脹發蒙論、痧脹要語及痧脹脈法;相當於總論。中卷、下卷結合實際治例、敘述多種痧證,末附備用要方。是為各論。書成後三年,郭氏從臨床實踐中意識到“痧之變幻,更有隱伏於別病中者”(見本書續序),又作後卷一卷,補充了不少有關痧症的診治內容。但作者根據痧症的臨床表現,分症過細,顯得名目繁多;在解釋病因、證候等方面,或有附會的觀點。本書有初刻本等多種刊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痧麻明辨》

麻疹專著。一卷。清·華塤撰。刊於1879年。本書專論麻疹(痧麻),首為總論,次為正候、兼候、回候、變候及附候五類。每類又分若干節,介紹證治等內容。末附治痧三方。現存石印本。

《痧喉正義》

醫論著作。一卷。清·張振鋆撰。刊於1889年。本書彙集明、清時期名醫繆仲淳、喻昌、葉香岩、吳鞠通、陳耕通、餘師愚等十二餘家所論疫症、痧症、疫喉、痧喉的經驗與理論,間附作者評說,發揮個人識見,全書並有結語。現存初刻本等清刊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痧法備旨》

痧證著作。系《治痧要略》(清·歐陽調律撰)和《痧症旨微集》(作者不詳)的合刊本。《治痧要略》系郭志邃《痧脹玉衡》一書提要匯輯本。內容簡明,偏重於方論。《痧症旨微集》,列述多種痧症,治法詳於針灸。1852年管頌聲將此二書合刻,改名《痧法備旨》。現有初刻本等。

《痧痘集解》

痧疹專著。六卷。清·俞天池撰。刊於1727年。原名《痘科金鏡賦集解》,後經於人龍重予整理補注改成本名。卷一-二《痘科金鏡賦集解》、系《痘科金鏡錄》一書中11個歌賦的注釋;卷三《痘疹雜說》、《疹痘秘旨》;卷四-五《痘疹心法條辨》、《痘科集錄心法》、《痘症治驗》;卷六《痘科方藥集解》。內容主要是輯錄前人的有關論著予以歸納整理,同時也綜合了作者治療痘疹的臨床經驗。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刊本。

《掃葉莊醫案》

醫案著作。四卷。清·薛雪撰。本書以內科時病、雜病為主,兼有外、婦、兒科治案,案語簡明。薛氏擅長於濕熱病,其辨證之法,突出三焦特點,對其病因、病理、治法分析尤詳,有獨到的見解。現有清抄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三字經合編六種》

從書名。張驥輯。刊於1933年。包括陳修園《醫學三字經》、張汝珍《春溫三字訣》、唐容川《痢症三字訣》,和張驥增輯之《三字經湯方歌括》、《春溫三字訣方歌》、《痢症三字訣歌括》。

《三指禪》

脈學著作。三卷。清·周學霆撰於1827年。周氏信仰佛道,嘗謂:“醫理無窮,脈學難曉。會心人一旦豁然,全憑禪悟。”並認為:“全身脈症,於瞬息間盡歸三指之下”,故名《三指禪》。又自神其說,謂其脈學曾經“異人”指點而不同凡響。全書自總論以下共立八十一個論題,具體說明診脈部位、方法及切脈診病等問題。周氏論脈以“緩脈”為常脈,認為“精熟緩脈,即可以知諸病脈。”並以浮、沉、遲、數為四大綱,統領諸脈,共列二十七脈,以虛實、長短、滑澀等對比的方法,分析各種脈象不同之點,便於讀者領悟掌握。周氏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在論述各種疾病時,能以脈診緊密結合病因、病理、證候以決定治法和方藥,切於臨床應用,頗為後世醫家所推重。1949年後有排印本。

《三元延壽參贊書》

養生著作名。元·李鵬飛撰,五卷。見載於《道藏·洞神部》深字型大小544冊。書中養生延壽之說以所謂天元、地元、人元之三元說立論,認為縱欲則天元減;情志過度則地元減;飲食不節則人元減。提出養生延年須精氣不耗、起居有常、飲食有度。全書之意新穎,說理明暢,有關養生理論與措施均有一定參考價值。

《三元參贊延壽書》

養生學著作。五卷。宋末元初人李鵬飛撰集於1291年。作者自謂:宋鹹淳四年(1268年)在杭州受官道人之教,始知人的年壽應有天元、地元、人元。三元共180歲。在此啟發之下乃撰集此書。卷一論天元之壽,成人精氣不耗;卷二為地元之壽,律人起居有常;卷三為人元之壽,教人飲食有節;卷四述神仙救世,卻老還童真訣;卷五為神仙警世。現有道藏本。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書名。原題《三因極一病源論粹》,簡稱《三因方》。十八卷。宋·陳言撰於1174年。作者認為:“醫事之要,無出三因”。“倘識三因,病無餘蘊”。本書卷一-卷二前半部為醫學總論,並將三因(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作為論述的重點;卷二下半部-卷十八列述內、外、婦、兒各科病證,並附治療方劑,共分180門,載方1500餘首。方論結合頗切實用。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方劑不見於宋以前醫學文獻。本書的特點是將臨床與三因相結合,故對研究中醫病因學說和各科臨床辨證論治等均有參考價值。現存宋刻配補本、元刻本及多種清刊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三消論》

書名。一卷。金·劉完素撰。清·周學海注。原無刊本。周學海於1884年刊行《周氏醫學叢書》時,根據劉氏後裔所藏鈔本收入其中。本書以《內經》有關消渴病的理論為基礎,綜合宋以前諸醫家的有關論述和發明,對於消渴病的病因、辨證及治法作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和發揮,使消渴病的脈因證治之理論趨於系統化。對後世醫家頗有指導意義。現存初刻本和《古今醫學匯通》本等。

《三三醫書》

醫學叢書名。裘慶元輯。刊於1924年。共三集,每集33種,共99種。裘氏取《禮記》“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及《左傳》“三折肱知為良醫”之典,遂題名為“三三醫書。”所輯內容包括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針灸、本草、方書、醫案、醫話、醫論等各類醫著。以明、清兩代較有影響、較有代表性的醫學著作為主,並收入少數日人所撰的“漢方醫學”著作。所輯諸書大多篇幅短小,切於實用。現存初刊本。

《三家醫案合刻》

醫案著作。三卷。清·吳金壽刊刻於1831年。本書匯萃蘇州名醫葉桂、薛雪、繆遵義三家醫案,所選大多證治熨貼,議論中肯。本書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

《三朝名醫方論》

叢書。本書系清末人將以下三書合刊而成。即《重訂內經拾遺方選》四卷(前二卷為宋·駱龍吉撰,後二卷為明·劉浴德等補訂)、《宣明論方》十五卷、《名醫方論》(《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的節錄本)四卷。本書系清末人(作者佚名)將《重訂內經拾遺方論》四卷(前二卷為宋·駱龍吉撰,後二卷為明·劉浴德等補訂)。金·劉完素《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十五卷,和《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的節錄本,《名醫方論》四卷合刊而成。因作者涉及到宋、明、清三代,故雲《三朝名醫方論》。現存光緒、宣統間刻本。

《賽金丹》

綜合性醫著。二卷。清·蘊真子集,刊於1847年。本書以介紹驗方治療為主。卷上雜論養生、病機、用藥、炮製等,並附銅人圖;卷下分列風寒、瘟疫、瘧疾等多種病症的簡易單方。全書簡明扼要、說理通俗、列方簡易。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

《瑞竹堂經驗方》

醫方著作。十五卷。元·沙圖穆蘇撰。約刊於1326年。本書分為諸風、心氣痛、疝氣、積滯、痰飲、喘嗽、羨補、頭面、口眼耳鼻、發齒、咽喉、雜治、瘡腫、婦女、小兒共15門,采方310餘首。選方較為精要,或選自各家方書,或採錄見聞中經驗效方。現尚存1795年日本複刻的十五卷本。但國內在清初時本書曾一度失傳,故編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佚改編為五卷本,分為調補、消導、勞傷、遺濁、喘嗽等24門,另附補遺一卷,共180餘方。現存日刊活字本、清光緒當歸草堂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儒門事親》

綜合性醫書。十五卷(一作十四卷)。金·張子和撰。撰年不詳。張氏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善用汗、吐、下三法。書中詳細介紹他用三法而賅盡諸法的學術見解和各科多種病症的臨床實踐。有不少精闢的論述和創見,並附較多治案。相傳此書系張氏向麻知幾、常仲明等講學內容,由麻氏等整理而成(或認為前三卷系張氏自撰)。全書論述病症分風、暑、火、熱、濕、燥、寒、內傷、內積、外積共十形,較系統地反映了張氏汗、吐、下三法的理論和實踐,對讀者多有啟發。但作者過於強調三法對各科臨床的應用,甚至提出:“汗、下、吐三法賅盡治病”,似不免於偏頗。現存多種明刻本、清刻本,1949年後出版排印本。

《如宜方》

醫方著作。二卷。元·艾元英撰。撰年不詳。卷一將病證等內容分為17類,包括頭痛、咽喉、諸氣、腰痛、心恙、補益、消渴、癰疽、腫痛、腳氣、失血、大便、小便、瘡疥、婦人、小兒、雜病,每類均簡述證候及其應用的方劑名稱;卷二附列卷一所用304首方劑的具體藥物、劑量、服用方法等內容。方劑統一編號,便於檢閱。現存明刻本。

《日華子諸家本草》

本草著作。二十卷。通稱《日華子本草》,古文獻中亦有簡稱《日華子》者。日華子撰。掌禹錫稱此書“開寶中四明人撰,不著姓氏”。原書已佚,部分佚文見於《證類本草》等書中。

《仁齋直指》

綜合性醫書。又名《仁齋直指方論》、《仁齋直指方》。二十六卷。宋·楊士瀛撰於1264年。本書系以介紹內科雜病證治為重點的臨床綜合性醫書,作者據證釋方,摘取諸家效方,參以家傳經驗,區別不同的病證,對證施方,在治療上給讀者以規矩繩墨。書名“直指”取“明白易曉之謂直;發蹤以示之為指”(見本書楊士瀛序),故名《仁齋直指》。全書析為七十九條,每條之後,另有“附遺”部分,系明·嘉靖年間朱崇正所續增。

《仁齋小兒方論》

兒科著作。四卷。宋·楊士瀛撰。本書將小兒諸病分為:初生、變蒸、驚、中風、疳、積、熱、傷寒、痰嗽、脾胃、丹毒、雜證諸門,每門各列疾病子目,分別介紹證治與方論。此書原刊本已佚,今存本為明·朱崇正重校復刊本,複刻時補入第5卷小兒痘疹(該卷主要內容引自明·魏直《博愛心鑒》一書)並改題書名為《新刊仁齋直指小兒附遺方論》。收入《楊仁齋著作三種》中。現存複刻本及叢書本。

《仁術便覽》

方書名。四卷。明·張浩撰。刊於1585年。本書收選明代以前的臨床各科驗方分類編輯而成。內容包括中風、厥病、痛風、中寒等94類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婦,兒等科。有論有方,所論大致中肯,選方大都切於實用。末附炮製藥法。現存明刊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仁端錄》

痘疹專著。十六卷(又有五卷本及十卷本)。又名(仁端錄痘疹》、《仁端錄痘疹玄珠》。明·徐謙撰。撰年不詳。包括痘病總括、辨痘形色、分期調治、痘疹兼雜症、治療方藥及藥性、痘病歌賦和雜說等,內容較簡明實用。現存清刻本。

《人元脈影歸指圖說》

脈學著作。簡稱《脈影圖說》。二卷。舊題晉·王叔和編,明·沈際飛重訂。本書對七表、八裏、九道脈,奇經八脈,十六怪脈,左右手三部陰陽脈絕候等脈學專題予以系統而形象的論述,繪有圖形,兼賦歌訣,可謂圖文並茂。現存明刊本及日本刊本。

《人參考》

書名。一卷。清·唐秉鈞撰。撰年不詳。1916年紹興醫藥報社據日刻本重刊,名《重刻人參考》。本書對人參的商品、產地、真偽以及採集、收藏等,均作了較詳細的考察。現有紹興醫藥學報《醫藥叢書》本。

《冉雪峰醫案》

醫案著作。冉雪峰著。本書包括內、外、婦、兒科醫案七十一則,案中結合中醫理論較深入地分析病情,並能繼承發揚傳統治法,於臨床辨證較有識見,196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群經見智錄》

醫論著作。三卷。惲鐵樵撰。卷一首論《內經》之發源、成書、讀法及總提綱;次述易理、太極、《內經》與《易經》、五行、四時及甲子;卷二為扁鵲、倉公醫案及仲景《傷寒論》之研究等;卷三系對餘雲岫《靈素商兌》一文所作的論辨。本書對《內經》理論大膽提出了新見解,對學者有頗多啟發。現存1922年武進惲氏鉛印本等。

《闕待新編》

痘疹專著。二卷。清·孫能遷撰。刊於1760年。本書系作者治療小兒斑診的經驗總結。卷上記述斑診的病理和治療方藥;卷下為作者經治醫案。書名“闕待”,是作者認為要“闕其疑以待損益”的意思。現有清刻本、煙臺立成印書館鉛印本。

《卻穀食氣篇》

養生專著名。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古墓出土帛書。作者無考。約成書於戰國時期。原無書名,現名為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所定。原文有不少殘缺,主要記述斷絕穀食與服氣一類氣功功法相配合用以防病治病、養生延年等內容。刊於《馬王堆醫書研究專刊》1981年第二期。

《全幼心鑒》

兒科著作。四卷。明·寇平撰。刊於1468年。卷一總論小兒先天稟賦、陰陽氣血等生理特點,面部與手部望診、小兒的保育與調理、以及兒科醫生之守則等。卷二論小兒脈法、初生兒的護理及常用病;卷三-四分論小兒諸病(以內科病證為主,包括痘疹),並附錄《小兒明堂灸經》。書中除選集經效古方予以闡論外,對面部及虎口三關、指紋望診作了較細緻的描述,並附圖40餘幅。現存多種明刻本。日刻本。

《全生指迷方》

醫方著作。又名《濟世全生指迷方》。三卷。宋·王貺撰於12世紀初。明代以後原書失傳。今本四卷,系編《四庫全書》時自《永樂大典》輯出後改編而成者。卷一為診脈法;卷二-四為寒證、熱證、風濕、瘧疾、痹證、勞傷等20種內科病及若干婦科疾病的醫論和方劑,內容以選方為主,並有圍繞方劑主治所作的論述以闡析病因、證候。現有清末刻本、石印本多種叢書本。1949年後有《宋人醫方三種》排印本。

《全國中草藥彙編》

藥學著作。《全國中草藥彙編》編寫組編。分上、下二冊,共收中草藥2200種左右。各藥均按名稱、來源、形態、生境、栽培、採制、化學、藥理、性味功能、主治用法、附方製劑等順序編寫,並附以墨線或彩色圖。全書內容豐富,資料較準確可靠,可在一定程度上結合現代醫學科學知識,繪圖精緻,可供科研和臨床的參考。

《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醫案著作。何兼臣選編。刊於1929年。本書徵集當時全國各地名醫醫案。共選輯三百餘案。分上、下二集。上集為風寒、暑、濕、燥、火、四時六淫病案;下集為溫疫、喉痧、白喉、霍亂、痢疫、瘄疫六種傳染病案。醫案記錄完整,包括患者性別、年齡、職業及所患疾病的病名、原因、症候、診斷、療法、處方、效果等項。案後由何廉臣另加按語評述,對如何掌握這些病證的病機和辨證治療,有一定的啟發。該書分類較有特色,所收驗案均為急性熱病,是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傳染病醫案專輯。現存初刊本等鉛印本,及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排印本。

《瓊瑤神書》

針灸著作。又名《瓊瑤發明神書》、《針灸神書大成》、《瓊瑤捷徑灸療病神書》。有二卷本、三卷本和四卷本數種。舊題宋·劉真人(又作劉黨或瓊瑤真人)撰。撰年不詳。明、清間有數種不同的刊本。重點論述用針手法及諸病的針灸治療。其中確有真識卓見。切於臨床實用,現存兩種清刻本。

《清代名醫醫話精華》

醫案著作。秦伯未編。刊於1929年。全書選輯清代喻昌、張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二十位醫家屬於筆記體裁的治案,以內科雜病為主;編輯以醫家為綱,以病證為目,每證在病因、證候及辨證、立法處方等方面分析較詳。但其敘述或不免於冗雜。現存初刊鉛印本及195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

《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醫案著作。秦伯未編。書成於1928年。全書選輯清代葉桂、薛雪、吳瑭、張聿青等二十多位醫家約2000條醫案,其中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他科病證。以醫案為綱,以病證為目,分類清楚。可以相互比較、分析出各個醫家的學術特點及其在各類疾病的治療經驗。選案多屬記錄簡要,方治切於病情,並對病理有一定闡發者。現存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青霞醫案》

醫案著作。一卷,清·沈登階撰。書中記載沈氏多年臨床實踐中所收集的驗案,反映其治療思想和用藥特點,其中多連續治療的醫案,便於讀者掌握治療疾病的全過程,但沈氏論治及分析予後尚有可商之處。本書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中。

《潛齋醫學叢書》

醫學叢書。“潛齋”為清代名醫王士雄的書齋名。《潛齋醫學叢書》系王氏等醫家所撰輯若干種醫書之合稱,有八種本和十種本之分。八種本包括《言醫》、(裴一中撰,王士雄評選)、《願體醫話良方》(史典撰,俞世貴補)、《醫砭》(徐靈胎撰,張鴻補輯)、《霍亂論》(王世雄撰)、《潛齋簡效方》(附《潛齋醫話》,王世雄輯)、《柳洲醫話良方》(魏之琇輯)、《女科輯要》(沈堯封輯,徐政傑補注)和《重慶堂隨筆》(王學權撰,王國祥注)。十四種本除上述八種外,另有《四科簡效方》(王世雄輯)、《古今醫案按選》(俞震撰,王世雄等評)、《王氏醫案》(周鑅輯)、《王氏醫案續編》(張鴻輯)、《王氏醫案三編》(徐然石輯)及《歸硯錄》(王世雄撰)。王氏學驗俱豐,故所撰輯之叢書為醫林所重,流傳頗廣。八種本有清刻本和鉛印本,十四種本有石印本。

《潛齋醫書五種》

醫學叢書。清·王士雄撰。刊於1854年。包括《王氏醫案》、《醫案續編》、《霍亂論》、《溫熱經緯》、《隨息居飲食譜》五種。現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潛齋簡效方》

醫方著作。一卷。清·王士雄輯。刊於1853年。本書收錄民間驗方100餘首,分為頭風、面皺、肺癰等40餘類予以簡要論述,選方大多簡便實用。未附王氏所撰《潛齋醫話》。現存清刻本和民國鉛印本。

《乾坤生意》

綜合性醫書。二卷。明·朱權撰。約刊於14世紀末。內容分述用藥大略、運氣、各科病證治法以及丹藥、膏藥、針灸等、卷帙不多,包羅頗廣。現存明刻本。

《錢氏兒科案疏》

兒科醫案著作。二冊。宋·錢乙原作,近人張山雷疏注,何光華參補。本書內容大體分兩部。其一為張山雷氏將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中所錄的兒科醫案23則及醫案中所用的方劑加以注釋。其二為何光華補入萬全、繆仲醇、江瓘、喻昌等人的兒科醫案22則及其治療方劑,並予以補注。卷末附薛己在《薛氏醫案》中所摘錄的錢乙兒科醫案的評注,作為對照。現存1923年上海大東書局鉛印本。

《謙齋醫學講稿》

醫論著作。秦伯末撰於1964年。全書選錄作者有關中醫學術方面講稿十二篇,包括臟腑發病及用藥法則、五行生克的臨床運用、氣血濕痰治法、種種退熱法、溫病、肝病、水腫、腹瀉、感冒論治等專題。每篇講述均能結合個人臨床經驗闡發祖國醫學理法方藥、辨證論治的經驗知識,深入淺出,明白易懂,並附治療病例。

《謙益齋外科醫案》

醫案著作。清·高秉鈞撰。治案按人體部位及病種分二十部,九十七病種,分門別類匯輯。作者強調整體觀念,認為外科疾病“病雖在外,而其本在內”。因此,每證詳辨八綱,隨證立法處方,並指出防止病情惡變及病後調理之法。案末附瘍科日用丸散膏丹論略,闡述若干外用藥的藥理、效能,可供臨床參考。現存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

《千金翼方》

方書名。三十卷。唐·孫思邈撰於682年。本書是作者為補充其所撰《備急千金要方》而編集。蓋取“輗軏相劑”“羽翼交飛”之意。卷一藥錄纂要,總論采藥時節、藥名,產地及用藥法等;卷二-四本草;載述包括《神農本草經》在內的幾百種藥物的性味功用、主治產地、採制及七情忌宜等。卷五-八婦產科病;將婦科疾病獨立卷次列於諸科之首足見其對婦科之重視。所論婦女胎產崩傷等疾甚詳並記述婦女保健及化妝用品的配製方法等。卷九-十傷寒病;是其晚年獲見張仲景《傷寒論》之後加以深入研究,開創了“方證同條,比類相附”研究方法之先河。為後世方有執“三綱鼎立說”打下了基礎。卷十一闡述胚胎發育、產育及小兒雜病。卷十二-十五養生、辟穀、退居、補益;其中不乏精闢之論和有效方法。卷十六-十七中風;卷十八-二十雜病;卷二十-二十二萬病、飛煉;卷二十三-二十四瘡癰;卷二十五色脈;卷二十六-二十八針灸;卷二十九-三十禁經(祝由科)。書中收載了不少唐以前的醫學論述及方藥,也採錄了一些國外醫學資料(如婆羅門、高麗等)。取材廣博,內容豐富。現存宋、元、明、清歷代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千金方衍義》

書名。三十卷。清·張璐撰。刊於1698年。本書對《備急千金要方》進行校勘,並就其中收載的方劑(不包括其中的醫論,藥物和針灸),予以注釋發揮即所謂“衍義”。此外,書中還闡述了立方法則中的“反用、激用之法”。對於某些峻利藥物之方劑,尤能斟酌南北風氣之不同,人身稟賦之強弱而予以化裁。現存初刻本及其他清刊本。

《千金方》

書名。統指《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詳本條。

《千金寶要》

書名。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後本系析篇為卷)。宋·郭思編。刊於1124年。系取孫思邈《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簡、便、驗方及針灸法彙編而成。共分婦人、小兒、中毒等17篇。其中醫論一篇,系摘錄《千金方》中有關病機、制藥等內容編成。1124年,將此書刻碑於華州公署,以廣流傳。明景泰六年(1455年)楊勝賢始易木版梓行。1522年王守中喜其方之簡便,藥之近易,而天下遊耀州真人問者歲無虛日、日無虛時,因刻石於洞前,至今猶存。現存多種清刊本及石印本、拓印本。

《奇症匯》

醫案著作。八卷。清·沈源編輯。刊於1786年。編者搜羅醫書及筆記、小說中有關疑難、怪疾等治案四百餘則、按頭、目、耳鼻等人體各部位加以記敘,間或加入按語,闡發心得體會或個人見解。其中雜有一小部分傳奇或病案,須予分析對待。現有乾隆五十一年刻本,抄本。

《奇效海上良方秘本》

醫方著作。四卷。舊題孫真人著,實系托名之作。撰年不詳,1914年曾予刊印。本書分為頭面、耳目、口鼻、喉舌齒牙、身體、四肢、胸胃心腹、雜症、婦女、胎產、小兒、痘疹、癰疽瘡毒及中毒急救等類、各類病證皆先列述其主要證候,然後分別匯選單方驗方。

《奇經八脈考》

經脈專書。一卷。明·李時珍撰。刊於1578年。本書論述奇經八脈,考證歷代有關文獻,對每條奇經的循行和病等,進行了系統歸納和整理,並提出了作者個人的見解,是一部研究奇經八脈的重要著作。現有清刻本、石印本《四庫全書》本及與《瀕湖脈學》的合印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奇病治法三百種》

醫案著作。陳景岐編。刊於1935年。陳氏彙集古今書籍中各種奇病診治驗案300餘種,加以整理編成此書,每病一則,注明病名和醫者姓名。多屬不常見的奇特病例、其治療方劑亦為有特效的簡易方。有一定臨床參考價值。但所記述大多為傳奇式治案,須分析對待。

《岐伯灸經》

灸法著作。一卷。見《新唐書·藝文志》,已佚。

《岐伯經》

醫經著作。十卷。見《隋書·經籍志》,已佚。

《齊氏醫案》

醫論著作。六卷。清·齊有堂撰於1806年。本書雖名醫案,但主要內容卻是醫論。卷一-二闡述六經辨證,分經治病;卷三論述先天腎和命門學說;卷四-五論述後天脾胃學說及有關疾病的證治;卷六為婦、外、兒科治案。本書充分反映了齊氏在醫學理論上獨到的學術見解。臨床經驗和一些效方。現存多種清刻本及上海千頃堂石印本、《齊氏醫書四種》本。

《七松岩集》

內科雜病專著。清·鄭樹珪原作,王滿臣等編校。書中用問答體裁闡述67種內科雜病證治,闡述病因病機簡要,方藥亦不甚冗繁。對臨床有一定參考價值。1959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普門醫品》

醫方著作。四十八卷。明·王化貞撰。刊於1628年。本書輯錄《本草綱目》等多種醫籍中的單方、驗方。按病名分為中風、破傷風、傷寒、瘟疫等150餘類,予以歸納。每類按若干具體病證開列方劑。1694年郎延模又仿其體例續撰《醫品補遺》四卷。現存初刻本。

《普濟方》

醫方著作。一百六十八卷。明·朱棣(周定王)、滕碩、劉醇等編。刊於15世紀初。系明初編修的一部大型醫學方書。書中廣泛輯集明以前的醫籍和其他有關著作分類整理而成。原書今僅存殘本,清初編《四庫全書》時將本書改編四百二十六卷。其中有方脈總論、運氣、臟腑(包括髒象及臟腑諸病候)、身形(包括頭、面、耳等部位所屬及身形諸病)、諸疾(包括傷寒、雜病、瘡瘍、外科、骨科以及各種治法)、婦人(包括婦、產科)、嬰兒、針灸、本草等共100餘門。據《四庫提要》記載:“凡一千九百六十論,二千一百七十五類,七百七十八法,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圖。”對於所述病證均有論有方,資料非常宏富。所涉範圍廣泛,敘述系統完善。現存永樂等明刻本及1949年後排印本。

《普濟本事方》

醫方著作。又名《類證普濟本事方》或《本事方》。十卷。宋·許叔微撰。約刊於12世紀中期。書中按病類分為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心小腸脾胃病、肺腎經病、頭痛頭暈方等23類方劑。收載治療方劑及針灸法,所選方劑約300餘首,多系當時試用有效者。方劑之末附有作者的驗案及論述,反映了作者的獨到見解和學術思想。1949年後有排印本。

《評琴書屋醫略》

內科著作。三卷。清·潘名熊撰於1865年。本書記述以內科雜病為主的常見多發病30餘種的證治,內容簡要卻反映出作者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心得,方多自訂,頗多可取,並附醫案若干。現有《三三醫書》本。

(亻聶)(niè,音聶)辟

軟弱無力,邪氣充塞。或作“(衤聶)襞”,謂鬆弛起皺紋。《靈樞·根結》:“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亻聶)辟,皮膚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去欠)

音義同呿。《靈樞·經脈》:“手太陰之別……虛則久(去欠)。”詳呿條。

(皮達)皮瘡

病名。指發生於皮膚之一種濕性瘡瘍。見《醫門補要》上卷。該病由於濕熱鬱於肌膚所致。症見初起患處皮膚紅亮焮腫,繼起細小黃水泡,癢痛相兼,甚者破後可延及全身各處。治療宜清熱利濕,可用草薢滲濕湯加減。外用黃柏、大黃、生石膏、青黛、芙蓉葉各等分研末,白蜜、米醋調和外敷,兩日一換。

(女身)

出甲骨文卜辭。即娠字,象女人懷孕大腹狀。

(女力)(lǐ理)

出甲骨文卜辭。表示分娩順利。

(疒頹)疝

病名。(疒頹)又作頹。《素問·陰陽別論》:“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頹疝。”

①指寒濕下注所引起的陰囊腫大。《儒門事親》卷二:“(疒頹)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鬥,不癢之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溏之處,多感此疾。宜以去濕之藥下之。”《類證治裁》卷七:“傳為(疒頹)疝,囊丸腫大如栲栳,頑痹不仁。三層茴香丸、荔枝散。”或可用燥陰散,寒者加吳萸、大茴;濕者加澤瀉、木通;濕熱者,加小茴、山梔、黃柏等。

②指婦女少腹腫或陰戶突出的病證。《素問·脈解篇》:“厥陰所謂(疒頹)疝,女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儒門事親》卷二:“(疒頹)疝……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

③指陰疝。《聖濟總錄》:“邪氣聚於陰,致陰氣腫大而痛者,陰疝也,一名(疒頹)疝。”參見陰疝條。

④指陰挺。《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陰挺下脫即(疒頹)疝,突物如蛇或如菌。”參見子宮脫垂條。

(疒頹)癃疝

病名。指因感受陰寒之氣而症見少腹脹痛、陰器腫、小便不通者。出《素問·脈解》。有:“所謂(疒頹)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疒頹)癃疝也。”該病多因陰盛寒凝,膀胱氣化不利而致。治宜散寒化氣利水。用導氣湯加茯苓、澤瀉、桂枝。

(疒頹)葫蘆

病名。見《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即子宮脫垂的俗名。詳見子宮脫垂條。

(疒童)敦疽

病名。見《證治準繩·外科》卷四。即敦疽。詳見該條。

(疒帬)痹

病名。《素問·五臟生成篇》:“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王冰注:“謂(疒帬)痹也。”(疒帬),音、義同頑。詳頑痹條。

《平樂郭氏正骨法》

骨傷科著作。郭春園撰。本書系作者根據其六世家傳的《正骨手法略要》等書和本人的臨床經驗整理而成。書中除簡述正骨簡史及人體骨骼外,重點介紹“正骨八法”(即辨症法、定搓法、壓棉法、縛理法、摔置法、砌磚法、托拿法、推按法)的手法和具體應用,並有較多的插圖和照片,直觀形象,有助於對各種手法的理解。末附方藥。使全書更臻完備。195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片玉心書》

兒科著作。五卷。明·萬全撰。約刊於16世紀中期。本書主要介紹治療兒科病的臨床經驗。卷一-三總論兒科病證的診斷、治法,較有特色,並附歌賦和望診圖;卷四-五記述胎毒、變蒸、驚風等32類疾病的證治。內容簡明切於實用。現有多種清刻本、《萬密齋醫書十種》本。1949年後出鉛印本。

《片玉痘疹》

痘疹專著。又名《萬氏秘傳片玉痘疹》。十三卷。明·萬全撰。約撰於16世紀中期。本書專論痘疹。卷一-二為痘疹碎金賦及痘疹西江月以詞賦的形式論述痘疹的證治,精要而易記;卷三-四為痘疹始終驗方及歌;卷五-十二為痘疹總論,並分論發熱、見形、起發、成實、收靨、落痂及餘毒證治;卷十三為痘疹骨髓賦及麻疹西江月。本書編排略與作者的《痘疹心法》相似,但內容不同。現存多種清刻本。本書又收入《萬密齋醫學全書》中。

《脾胃論》

內科著作。三卷。金·李杲撰。約刊於13世紀。本書是作者創導脾胃論學說的代表作。李氏根據《內經》:“人以水穀為本”的觀點,強調補益脾胃的重要性。全書圍繞這一中心議題結合內科雜病的辨證論治予以闡析。書中對於飲食勞倦等引起的脾胃病,提出甘溫除大熱的學術理論,創用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治療方劑,具有較好的療效,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1949年後有影印本。

《佩文齋廣群芳譜·藥譜》

藥學著作。又名《廣群芳譜·藥譜》。八卷。清·劉灝著。刊於1708年。本書為《佩文齋廣群芳譜》卷九十三-一百,共收藥物720餘種,系在《二如亭群芳譜·藥譜》的基礎上增補而成。每種藥物標記的“原”字下,均為《群芳譜》原文,“增”字下,為新增加的內容,特別是新增的“匯考”及“集藻”二項,補充各種文史資料尤為豐富。此外還新增補了一些新藥。但卻刪去了原書中種植、修治、服食、療治等內容。現存三種清刻本,及商務印局館鉛印本。

《炮炙大法》

炮炙專書。一卷。明·繆希雍撰,莊繼光整理。刊於1622年。本書在《雷公炮炙論》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經驗、分水、火、土、金、石、草、木、果、米穀、菜、人、獸、蟲角等14類,記述了439種藥物的炮炙方法。末附用藥凡例,系制藥學的一些基本知識。現存明刻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

《旁篇》

醫經著作。見《漢書·藝文志》。二十五卷。原列於《白氏內經》、《白氏外經》之後,書已佚。原書作者、著作年代及書的具體內容,均已無法稽考。

《盤珠集胎產證治》

產科著作。卷三。清·嚴潔、施雯、洪煒合撰。約成書於18世紀中期。卷上列胎前共34證;卷中列產後共61證;卷下列胎產治療方劑,包括補劑、散劑、攻劑、熱劑、和劑及胎前、產後備用良方共253首。所論胎前產後等證治皆本婦女的生理特點和發病規律,因此於臨床有一定指導意義。所收方劑亦切於實用,現有清刻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歐希範五臟圖》

解剖著作。宋·吳簡(一作靈簡)編。北宋慶曆間(11世紀40年代),編者和有關人員共解剖了50具屍體,對這此屍體的喉部、胸腹腔臟腑進行了詳細觀察比較,並由畫工宋景繪成圖譜。被解剖的對象都是反抗北宋統治階段而被逮捕殺害的義士,歐危範則是其中的首領。原書已佚。

《瘧疾論》

瘧疾專著。三卷(或作一卷)。清·韓善征撰。韓氏論瘧,上本《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下參清代溫熱病諸學派,中采歷代醫家治瘧論述。對瘧疾脈、因、症、治等多方面內容予以充分論述。末附古今瘧疾醫案和治療方劑。現存清刻本、和《中國醫學大成》本。

《女科指掌》

婦產科著作。五卷。清·葉其蓁撰。刊於1724年。本書分調經、種子、胎前、臨產、產後五門。作者博采前賢婦科著作中影響較大或頗具一得之見的有關論述,參以己見編成此書。敘述每種病症。首先編成歌訣使讀者便於習誦。其次分析病證利用中醫辨證規律,求其病因病機、亦能入理;然後介紹歷代婦科大家的治療大法和方藥,堪為初學者之津梁。惟書中雜有部分迷信論述。現存初刻本及其他刊本抄本、石印本等。

《女科證治準繩》

婦科著作。《證治準繩》中的一種,又名《女科準繩》。五卷。明·王肯堂撰。本書主要以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已校注本)為藍本,廣泛收集各家學說,對明以前婦科學成就作了較細統的整理。成為代表明代水準的婦產科專著。全書分為:治法總論、調經門、雜證門、胎前門及產後門五大類,每類分列若干病症,對於病因、辨證及治療論述頗詳。是一部資料比較豐富的婦科著作。版本情況參見《六科證治準繩》條。明·清及民國時期有單行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及排印本。

《女科要略》

婦產科著作。一卷。清·潘霨撰。刊於1877年。分調經、安胎、臨產及產後四節。論述簡要,內容比較切於實用。本書收入《韡園醫學六種》中。

《女科萬金方》

書名。一卷。舊題宋·薛古愚撰。撰年不詳。本書論述女科調經及胎產諸疾之辨證立法與方藥等內容。論述形式多樣,既有問答、又有歌訣。以書中引有“東垣曰”字樣,應非宋人所撰。現北京圖書館存明崇禎己巳(1629年)抄本。

《女科經論》

婦產科著作。八卷。清·肖賡六撰。刊於1684年。本書匯輯歷代有關婦科著作中的理論和證治,依類選編,共分月經、嗣育、胎產、產後、崩帶、帶下和雜證七門,列病證163種,引錄各家論述7000餘條,並附加按語,予以補充或訂正。本書的特點之一是依類選編、條理清晰。如將熱入血室證、血分證、水分證、咽中證、症瘕痃癖證、乳證、前陰諸證及夜夢鬼交等證一概歸入“雜證門”中。其二是詳略得宜,如在經、帶、胎、產諸類病中,於胎前產後諸疾則比較突出。其三是旁徵博引,在引述前賢學術經驗時所選的內容比較廣泛,摘錄亦較精要。對非婦科專著中的精闢見解,亦一併收入,頗能啟迪後學。其四在治療方面,能循病機而立大法,而不在具體方藥上進行雕琢。現存多種清刊本。

《女科輯要》

書名。

①清·周紀常撰。八卷。刊於1823年。書中節要輯錄各家女科論述。卷一經脈;卷二胎孕;卷三產育;卷四《竹林寺產科》;卷五《達生編》;卷六雜病;卷七-八為治療方劑。並附刊單養賢《胎產全書》一卷。言簡意賅,提要鉤玄,論理合於經典,臨床切於實用。清·張久照贊曰:“為婦女所必需,無方不妙,無藥不靈,誠女子之金丹,醫宗之寶鑒也。”現存多種清刻本。

②清·沈堯封撰。二卷。又名《沈氏女科輯要》。約成於1764年。原書文字無多。後經徐正傑校訂補注,王孟英加按,方始成帙。刊於1850年。內容分為經水、崩漏、帶下等12類,並附治療方劑。沈氏惜墨如金,裒集前賢舊論,非有真識灼見者不輯;切合實用,必欲與自身臨床治驗相印證。故其所輯。“精當處勘透隱微,切中肯綮。多發前人所未發。實驗彰彰,始覺軒爽豁目。”(張山雷讚語)1933年張壽頤複將此書予以補注,名《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於內容又有較多發揮,然參以西醫學說,則未必盡合於理。現存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女科撮要》

書名。五卷。明·薛己撰。刊於1548年。上卷列述經候不調、經漏不止等15類婦科疾病的證治和方藥;下卷介紹保胎、小產等15類產科疾病的證治和方藥。多系明以前婦產科著作之精萃論述和規範方藥,其中亦不乏薛氏的獨到見解。

《女科百問》

書名。二卷。宋·齊仲甫撰。刊於1220年。本書以問答體裁,對婦產科的主要疾病治療作了扼要的記述。語言洗練、說理清晰,有較強針對性。上卷50問,包括女科的天癸,經候及血分、經、帶諸病證治;下卷50問,主要是妊娠胎產諸病的證治。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女科·產後編》

婦產科著作。一名《傅氏女科全集》、《女科全集》。舊題:清·傅山撰。約成書於17世紀。四卷。1827年始有初刊本。其中《女科》二卷,內容有帶下、血崩、鬼胎、調經、種子、妊娠、小產、難產、正產、產後等10門。共77條、78症、43方,論述婦科各病證治甚為精當,有條不紊。所收方劑合於章法,臨床多驗、影響深遠。《產後編》二卷,內容有產後總論,產前產後方症宜忌,及血塊,血暈、厥症等共43種產科疾病的症治。本書將作者所積數十年臨床經驗運用中醫臟腑學說加以總結、注重女性生理、病理特點,強調肝、脾、腎三髒在婦科生理病理上的重要作用。在治法上尤以培補氣血、調理脾胃見長。內容簡要,組方嚴謹而切於實用,流傳較廣。本書又有清·陸懋修校訂本(收入《世補齋醫書》),其中將《女科》析為八卷,合併為8門,改名《重訂傅徵君女科》;並將《產後編》並為一卷,改名《生化編》。在編次和內容方面均有所調整。

《女丹合編》

氣功叢書名。清·賀龍驤輯。收入明清時期重要女丹著作近20種,如《孫不二真訣》、《女丹八則》、《女金丹》、《女丹匯解》、《樵陽經女工修煉》、《女丹撮要》、《女丹真訣》、《女丹要言》、《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則》、《女宗雙修寶筏九則》、《金華直解女功正法》、《男女丹工異同辨》、《西池詠性功詩十八首》、《女丹詩訣》等。叢書編入光緒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重刻《道藏輯要》。

《弄丸心法》

綜合性醫書。八卷·楊鳳庭撰於清·乾隆年間。初刊於1911年。作者謂醫家治病,選方遣藥有如以手弄丸,圓轉自如,不可泥古。故題名《弄丸心法》。卷一-二總論脈訣;卷三-四雜論醫理;卷五-七內科雜證;卷八婦科、兒科。現存清刻本。

《寧坤秘笈》

婦科著作。又名《竹林寺女科》。實際上是題名《竹林寺女科》的傳本之一。三卷。竹林寺僧撰。清代刊行。卷上載婦科91症,79方;卷中、下為產後生化湯論及經驗良方。本書另有收載婦科110症等多種傳本,書名亦有所改動,而內容則無多大變動。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

《年希堯集驗良方》

醫方著作。又名《集驗良方》。六卷。清·年希堯輯。刊於1724年。全書分為養生、急治、中風、預防中風、傷寒、感冒等50餘類。所選皆為經驗良方,較切臨床實用。其中養生、傷寒、感冒、類中等均附以簡短的醫論。又有《經驗四種》本。

《倪涵初瘧痢三方》

瘧痢專著。清·倪涵初手定。撰年不詳。倪氏根據瘧、痢兩病的發病規律和治療原則對瘧疾、痢疾各擬三方,介紹其適應症及加減用法,處方平易有效。提出治痢四忌:忌溫補、忌大下、忌發汗、忌分利。現存幾種清刻本。本書後刊入《濟世專門編》中。

《難經直解》

醫經著作。二卷。清·莫熺注。書成於1669年。本書是《莫氏錦囊十二種》的一種。莫氏注釋《難經》以滑壽《難經本義》的理論為主,直接以《內經》有關原文闡解《難經》,並附莫氏個人心得作為補充。現存康熙刻本、莫氏叢書本等。

《難經正義》

醫經著作。六卷。清·葉霖撰於1895年。葉氏認為《難經》一書“理趣深遠,非淺學得窺堂奧”,遂參歷代醫學大家對《難經》的注疏,以《內經》原文予以對照排比、詮釋發揮。以《內經》為醫學之根本,故以“正義”名篇。全書辨論精要,考證頗詳。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難經懸解》

醫經著作。二卷。清·黃元禦撰於1756年。黃氏根據個人閱讀《難經》的心得,對八十一難予以逐段注解,注文大多簡要,詮釋或以《內經》理論為基礎,採集歷代《難經》注家的學術觀點加以綜合。但真正發揮義蘊的見解並不多。現有清刻本及《黃氏醫書三種》本等。

《難經疏證》

醫經著作。二卷。日本·丹波元胤撰。本書首列其父丹波元簡《難經解題》一篇,作者徵引各家學說結合個人見解補其剩義。其後參考《難經集注》、《難經本義》、《難經經釋》等書,分別將八十一難予以疏證。所寫按語補足了注文之不足,並在一定程度上考訂了《難經》的原文。現存日刻本、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難經經釋》

醫經著作。二卷。清·徐大椿撰於1727年。徐氏注釋《難經》以《內經》理論為本,闡發《難經》義理及其學術淵源,頗有參考價值。但作者提出“《難經》之必不可違乎《內經》”的觀點未免失之偏激。現存多種清刻本、1985年浙江科技出版社鉛印本。

《難經集注》

醫經著作。五卷。原題宋·王惟一撰。明·王九思等輯。本書是將三國時吳·呂廣、唐·楊玄操、宋·丁德用、虞庶和楊康候等人的《難經》注文加以選錄分類彙編而成。全書按脈診、經絡、臟腑、疾病、腧穴、針法等次序分為13篇。這是現存最早的一種《難經》集注本。現存1652年日刻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難經匯注箋正》

醫經著作。三卷。張壽頤注。刊於1923年。本書主要以滑壽《難經本義》及徐大椿《難經經釋》為據,參考選用歷代各家《難經》注文,並結合張氏本人的見解,將《難經》原文進一步予以校注,引用資料較多,對《難經》經文的闡釋較為明晰,又有獨到的見解。現存初刊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難經本義》

醫經著作。二卷。元·滑壽撰。刊於1366年。作者鑒於《難經》原書有文字缺漏,編次錯亂等情況,而歷代注本又不夠理想,遂參考元以前《難經》注本及有關醫籍,對《難經》的部分內容進行考訂辨論。在調整編次、補充缺漏的基礎上予以詮釋。釋義能融會諸家,結合個人見解予以發揮,在《難經》注本中影響較大。1949年後有排印本。

《難經》

醫經著作。三卷(或作五卷)。原題秦越人撰。但史料上卻無法證明。大抵為秦漢之際或東漢以前的醫家托扁鵲之名而作。本書以問難形式闡述中醫基本理論和某些疑難問題。總設八十一篇,故名《八十一難》。第1-22難論述脈診,其中提出“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切於臨床實用,對後世影響深遠。第23-29難主論經脈流注始終、經脈長度、營衛度數、奇經八脈及所主病證。第30-47難主論臟腑、對三焦、腎與命門提出新見解。第48-61難主論疾病的證候、診斷及四診。第62-68難論述臟腑井俞諸穴。第69-81難論述針刺補瀉之法。此外《難經》還首次提出了“七沖門”、“八會穴”和“傷寒有五”等新觀點。全書文字簡要,理奧趣深,辨析亦頗精微,在祖國醫學經典中每每與《內經》相提並論。在古今中外均有較大影響。歷代刊本和注本頗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呂博望《注眾難經》、楊玄操《集注難經》、丁德用《補注難經》、滑壽《難經本義》、熊宗立《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張世賢《圖注八十一難經》、徐大椿《難經經釋》、黃元禦《難經懸解》、日人丹波元胤《難經疏注》等。現存明刻本,及1940年黃竹齋校本等。

《南雅堂醫書全集》

醫學叢書。又名《陳修園醫書十六種》,或名《公餘十六種》。清·陳念祖撰。刊於1865年。包括《靈素節要淺注》、《金匱要略淺注》、《金匱方歌括》、《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醫學實在易》、《醫學從眾錄》、《女科要旨》、《神農本草經讀》、《醫學三字經》、《時方妙用》、《時方歌括》、《景嶽新方砭》、《傷寒真方歌括》、《傷寒醫訣串解》、《十藥神書注解》等十六種。陳氏著作淺近易懂,大多切於實用,故流傳甚廣。此外尚有名為《陳修園醫書二十一種》以及四十八種、六十種、七十種、七十二種等多種刊本,均系書商附入其他醫家的一些著作的產物。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

《南雅堂醫案》

醫案著作。清·陳念祖撰。本書選錄陳氏生平治案,原系抄本。傳抄至百餘年後,於1920年經後人重為編輯,刪訂予以刊行。共八卷,按病證分為五十餘門,包括內、兒、婦科多種病證治案。治法師古而能靈活化裁。現有石印本。

《南病別鑒》

溫病學著作。三卷。清·葉天士等撰,宋兆淇輯注。初刊於1878年。宋氏鑒於江南地區溫熱濕熱病居多,因取溫病著作中影響較大的葉天士《溫證論治》,薛生白《濕熱條辨》及薛公望《傷寒直解辨證歌》三書加以輯注。其中《溫證論治》、《濕熱條辨》二書,主要參考章虛穀注本,內容有所刪節或補充發揮;《傷寒直解辨證歌》雖沿用傷寒名稱,實為論述溫病,仍宗葉、薛(生白)意旨論治。宋氏輯注本書,在分析溫熱、濕熱兩種熱病的辨證和論治方面頗有條理,書末所附宋氏個人所撰《辨證要略》,亦頗有見地。現存自刻初刊本及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南北經驗醫方大成》

醫方著作。十卷。本書為孫允賢《醫方大成》的增補本改名者。參見醫方大成條。

《內照法》

藏象著作。舊題漢·華佗撰。為《中藏經》附錄部分。內照即從色、脈、症的反映來鑒察內臟的病變。即“有諸內,必形諸外”之理論的具體發揮。全書共六篇,首篇僅列四時平脈之名而無論;二至五篇列論臟腑之間互相影響的病脈、病症和選用藥物;第六篇辨色、脈、症死候。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存周氏醫學叢書本,1981年由遼寧人民出版社鉛印本。

《內外傷辨惑論》

內科論著。又名《內外傷辨》。三卷。金·李杲撰。刊於1247年。主要論述由於飲食勞倦所致疾病。卷上有辨陰證陽證、辨脈等13篇有關辨證的論述;卷中、卷下結合具體方藥論述了以飲食勞倦為主的一些內科疾病的證治。現存多種明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內外功圖說輯要》

氣功著作。二冊。席裕康輯,王知慧繪圖。刊於1919年。本書輯錄有關氣功、導引的著作,如《陳希夷二十四氣坐功導引治病圖說》、《五禽舞行功法圖說》、《八段錦》、《易筋經》等圖說及《奇經八脈考》、內景圖等。收集資料頗多,但較蕪雜。現存初刻本。

《內經知要》

醫經著作。二卷。明·李中梓輯注。刊於1642年。作者以《內經》卷帙浩繁不易卒讀,於是將《黃帝內經》一書的重要內容加以選錄,分為道生、陰陽、色診、脈診、髒象、經絡、治則和病能等類。結合基礎、臨床理論加注闡析,遂成此書。分類簡、選文精、注釋明為其特點。非深得岐黃三昧者莫能為。其注釋文字簡明平正、切合臨床,每能由博返約、提要鉤玄。1764年薛生白予以重校加按。亦即後世的流通本。195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內經藥瀹》

醫經著作。十卷。張驥撰。本書輯錄《內經》中有關用藥理論的原文,分為陰陽色氣味、氣運、五歲、穴化、五方、水穀、五宜、五過和藥制共九類,分別予以集注,並加按語說明。1923年成都義生堂刊印發行。

《內經拾遺方論》

醫方著作。八卷。宋·駱龍吉撰。撰年不詳。作者鑒於《內經》一書所記疾病,雖有病因、證候,但缺方劑、治法,遂摘取其中62種病症加以注解,並為之擬定處方。其後明代劉浴德、朱練又續補88種病症,體例一仿前書,合編為四卷,改名《增補內經拾遺方論》。現有1957年上海衛生出版社排印本。

《內經評文》

醫經著作。為《素問評文》二十四卷(附:《遺篇》)和《靈樞評文》十二卷的合稱。清·周學海評注。刊於1896年。內容全依通行本《內經》的編次排列。書中用品評文章的方式,根據誦讀古文的要求,通過注文及旁注予以評述。但略於原書的醫理及字義的解釋。現有《周氏醫學叢書》二集本。

《內經類編》

醫經著作。九卷。元·羅天益編。全名《內經類編試效方》(見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本書系羅氏在其師李杲授意下,將病症及其治療按照《內經》的理論體系,予以分經類編而成,是《內經》分類的作品之一。已佚。

《內經教學參考資料》

注釋醫經類著作。南京中醫學院醫經教研組編。本書系以該院的教材《內經輯要》一書為骨架所補充編寫的教學參考書。書中分別介紹《內經》中有關陰陽五行、攝生、髒象、經絡、病能、診法、論治、五運六氣等內容。分章節並予分段講解。1959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內經輯要》

醫經著作。南京中醫學院醫經教研組編。本書選輯《黃帝內經》中的重要內容、分為陰陽五生、攝生、髒象、經絡、病能、診法、論治、運氣等八章,對所選《內經》原文逐章予以語譯、注釋,並加按語。語譯明快、注釋確切、按語精要。作為學習《黃帝內經》的教材曾起過重要作用。1959年由上海科技衛生出版社出版。

《內經或問》

醫經著作。見《明史·方技》。明·呂複撰。已佚。

《內經方集釋》

方書。二卷。張驥撰。刊於1933年。卷上輯錄《內經》(包括《素問遺篇》)中的13個方劑;卷下分方制、方宜、方禁三篇,首先引錄《內經》中的有關原文,次集各家注文,末為作者按語。現存初刻本。

《內經博議》

醫經著作。四卷。清·羅美撰。刊於1675年。本書是作者針對《內經》中的一些主要內容予以闡述,從而形成的論文集。共分天道、人道、脈法、針刺、病能、述病六部分,每部又有若干篇。文字清新,論辨透徹。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內家拳》

我國著名傳統拳術名。相傳始於明初著名道士張三豐。內家拳將道教氣功煉養之旨融於拳法中,具有貴柔尚意的特點,以心息相依、運行勻緩、意到氣到、動靜自如、以柔克剛、靈活婉轉、莫測端倪為行拳要領。至今流行的八卦掌、太極拳、形意拳、大成拳等,皆從內家拳演繹發展而成。

《內功圖說》

養生專著名。又名《衛生要術》。清·潘霨輯。收有十二段錦總訣、分行外功訣、內功、神仙起居法、易筋經等篇章。在“分行外功訣”中,有按身體部位編制的功法,可分練,亦可合練。所收功法通俗實用。收入《叢書集成》第九百九十四冊,另有清刻本行世。

《莫氏錦囊十二種》

個人醫學叢書。清·莫熺輯。於清·順治、康熙年間陸續刊印。但其中也包括幾種非醫書,屬於醫書的有《醫門約理》、《難經直解》、《脈學入門四言舉要》、《瀕湖脈學》、《脈學匯辨》、《脈訣考證》、《本草綱目摘要》等。現存乾隆刻本。

《明醫指掌》

綜合性醫書。十卷。明·皇甫中撰注,王肯堂訂補,邵從臬參校。撰年不詳。本書仿效吳恕《傷寒活人指掌圖》之體例,歌賦與論述相結合。卷一病機賦、經絡總抄及龔雲林“藥性歌”;卷二-七內科雜病;卷八為五官、外科病證;卷九婦人科;卷十小兒科病證。每證先列歌括,次載闡論,再記脈法,並附成方,頗多可取之處。現存四種明刻本、十餘種清刻本。多種石印本。

《明醫雜著》

綜合性醫書。六卷。明·王綸撰,薛己注。刊於1549年。此書系王氏醫學雜著。前三卷醫論部分,論述內科雜病以及婦產科、眼耳、鼻、齒等病證治。其中也分析了李杲、朱震亨治法及方論。末附元·滑壽《診家樞要》;卷四風症;卷五小兒諸證及用藥法;卷六附方。王氏原撰於1502年。目前流通本為《薛氏醫案》本,由薛己另加注按,或附醫案,內容頗有發揮。現存多種明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明堂人形圖》

針灸著作。見《新唐書·藝文志》。一卷。唐·甄權撰,已佚。

《明目至寶》

眼科著作。四卷。又名《明目至寶賦》。元代作品,撰人不詳。後由楊希洛、夏惟勤整理。刊於1600年。卷一從眼的生理入手,總論眼病病理。並載有明目賦等歌賦,五輪八廓所主病症,眼科問答等;卷二分論眼科七十二證,每病編成歌賦,並有圖說;卷三-四為眼科疾病的治療方劑和灸法。內容比較簡要。現存初刻本。

《明目良方》

眼科著作。二卷。明代作品。撰人佚名。首卷為目疾症候總論,及五輪八廓病證理論等;卷一眼科治療藥方並分論藥性品目;卷二五輪八廓主病圖及72種眼病圖。並七言詩及所用藥品。末附眼科用藥便覽。

《名醫類案》

醫案著作。十二卷。明·江瓘編輯,其子應宿增補。成書於1552年。後經清乾隆年間魏之琇等重校,即今流通本。全書集錄明嘉靖以前歷代名醫治案,按病證分類編纂。分205門,包括外感傷寒溫病及其他內科雜病、外、婦、兒科等多種病證,病案記錄較詳,辨證、方藥亦較妥當,並附編者按語及其治案。《四庫全書總目》謂其“可為法式者固之八九。”是我國第一部以疾病種類編纂的大型醫案專著,不僅對歷代臨床醫家有較大的指導作用而且對醫案學的發展亦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存明刻本、日刻本、多種清刻本、《四庫全書》本等。1949年後有影印本。

《名醫傳》

醫史著作。見《唐書·藝文志》。《宋史》作《歷代名醫錄》。七卷。唐·甘伯宗撰。據《玉海》記載,此書收集“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原書已佚,《歷代名醫蒙求》等書有所引錄。

《名醫別錄》

藥學著作。

①簡稱《別錄》,輯者佚名(一作陶氏)。約成書於漢末。是秦漢醫家在《神農本草經》一書藥物的藥性功用主治等內容有所補充之外,又補記365種新藥物,分別記述其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主治、七情忌宜、產地等。由於本書系歷代醫家陸續彙集,故稱為《名醫別錄》。原書早佚。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經集注》時,在收載《神農本草經》365種藥物的同時,又輯入本書的365種藥物,使本書的基本內容保存下來。其佚文主要見《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書。

②清·黃鈺編。一卷。是選要編集常用藥物主治的一種小冊子。被收入《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中。

《名方類證醫書大全》

醫方著作。簡稱《醫書大全》(又作《醫方大全》)。二十四卷。刊於1446年。明·熊宗立輯。本書是在《南北經驗醫方大成》基礎上擴充、分類編輯而成。共分病證68門。包括臨床各科。每門又細分小類,每類之前有簡要的論述,概括這類病證的特點,但以選方為主。供收約2200餘方。所選各方大多切於實用。現存明刻本、日刻本。

《民眾醫藥指導叢書》

醫學叢書。蔡陸仙著,刊於1935年。共四集,24種。包括《傷寒病問答》、《溫熱病問答》、《腸胃病問答》、《內科雜病問答》、《小兒科病問答》、《婦人科問答》、《外科病問答》等。均採用問答的形式,較通俗地闡述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防治。每病分述病名、病因、症狀、治法、方藥等。本書還介紹了一些衛生、護理、調養等方面的知識。現存初刊鉛印本。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醫學叢書。即《秘傳證治要訣》和《證治要訣類方》的合刊本。195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秘傳眼科龍木論》

眼科著作。十卷。撰人不詳。約宋元間人編集。此書卷一-六主要輯錄了《龍木論》及《眼論審的歌》的內容,包括眼科總論和72種眼科病證的辨證論治和治療方藥。卷七諸家秘要名方,引錄《三因方》等書中的38個眼科方劑;卷八針灸經;卷九-十諸方辨論藥性,均系從有關文獻中輯錄的眼科常用針灸穴位、針灸法及藥性主治。1949年後有排印本(末附《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一卷)。

《秘傳推拿妙訣》

推拿專著。又名《小兒推拿秘要》。二卷。明·周於蕃輯注,書成於1612年。後經清·錢汝明(1776)予以參訂重刊。上卷為診法及手法總論;下卷列各種病證的推拿治法處方、推拿穴位圖、手法圖等。書後附有錢汝明《秘傳推拿妙訣補遺》一卷,其內容為手法口訣、小兒諸病的藥物療法、經絡、診候等。現存清抄本。

《黴瘡秘錄》

梅毒專著。二卷。明·陳司成撰。刊於1632年。內容分總例、或問、治驗、方法及宜忌等五部分。書中對於梅毒的證治敘述較詳。尤以砷劑治梅毒,為最早之記錄。現存明、清刻本及石印本。

《梅氏驗方新編》

醫方著作。八卷。清·梅啟照輯。刊於1878年。本書原為梅氏對其所刊行《驗方新編》十六卷本的續補的八卷,其後刊印單行本,改為此名。書中仿《驗方新編》體例,新輯了臨床各科民間驗方,還輯入了“葉天士眼科”及《痧症全書》等內容,現有清刻本及近代鉛印本。

《眉壽堂方案選存》

醫案著作。二卷。清·葉桂撰,郭維浚編。原系抄本,後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上卷包括春溫、時癘、暑、燥、寒、冬溫、瘧疾等各類時症;下卷記述婦、兒、痘疹、外科。每類病證之醫案均重點介紹辨證立法及處方,辨析疑似之證,掌握各類疾病治法。其中婦科治案記述尤詳。現存《中國醫學大成》本。

《脈語》

脈學著作。一名《脈學精華》。二卷。明·吳昆撰。刊於1584年。本書論脈簡要,頗有見地。作者對太素脈基本上持批評態度。書末附脈案格式,是對醫者的診病時書寫病案所提出的具體要求。現有《中國醫學大成》本。

《脈因證治》

綜合性醫書。二卷(一作四卷)。舊題元·朱丹溪撰。本書介紹各科臨床病證凡70篇,各證論候的次序先後為脈診、病因、證候及治法,故名。本書系採集《丹溪心法》、《活法機要》、《格致餘論》等書的有關內容編輯而成,而非朱氏之作。現存最早為清乾隆年間刻本,前有繆遵義所撰序文,現存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脈義簡摩》

脈學著作。《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之一。八卷。清·周學海撰於1892年。作者闡述脈理,主張由博返約,執簡馭繁。但又嫌《瀕湖脈學》過於簡略,於脈理無所發明,遂參閱《脈經》、《珍家樞要》、《診宗三昧》等有關文獻五、六十種,並結合個人心得撰成些書。卷一-三論述切脈部位、方法及脈象;卷四-五論主病;卷六名論彙編;卷七-八為婦科、兒科診略。現存周氏醫學叢書本。

《脈要圖注》

脈學著作。一名《脈要圖注詳解》。四卷。清·賀升平輯,刊於1783年。卷一以脈學總論內容為主,兼談各科脈法及五運六氣;卷二介紹28脈,奇經八脈及灸法等;卷三列述骨度名位、十二經脈、十六絡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卷四專論形身、臟腑、營衛、顏色、聲音、五行等診法。內容比較豐富,插圖頗多。現存清刻本。

《脈學入門四言舉要》

脈學著作。一卷。宋·崔紫虛撰,清·莫熺注。刊於1742年。為《莫氏錦囊十二種》之一。莫氏認為崔氏《四言舉要》“言宗經旨,理越前人,較之素(問)、難(經)諸書,又無浩瀚難測之患,……但言辭簡要,含義實深”(見自序),遂予注釋。注文主要參考《瀕湖脈學》,兼采其他。

《脈學輯要評》

脈學著作。三卷。清·廖平評。刊於1853年。本書對《脈學輯要》有“不背古而最實用”的好評,又有“不以脈定病與兩手分六臟腑之診”的批評。評述部分能結合臨床,頗有個人識見。本書還將27脈的次序重新排列。現有《六譯館醫學叢書》本、《中國醫學大成》本等。

《脈學輯要》

脈學著作。三卷。日本·丹波元簡撰於1795年。作者纂輯諸家脈學之精要,附錄家傳及個人心得編成此書。上卷總論;中卷為28脈形象分析;下卷列述婦人、小兒及諸怪脈。現存日刻本、清刻本、195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脈學發微》

脈學著作。四卷。惲鐵憔撰於1926年。卷一專論脈診以外的診法,包括望色、察呼吸、分析病狀等;卷二為脈學概論、原理等,並釋十字脈象(指大、浮、動、數、滑、沉、澀、弱、弦、微);卷三-四結合病例分析促、結、代、浮、沉、遲、數諸脈。全書用中西匯通的觀點闡述脈理,解釋脈要,於脈學發展或有積極意義,但也不免有某些牽強附會、聯繫欠當的缺陷。

《脈說》

脈學著作。二卷。清·葉霖撰。上卷選取《內經》、《難經》、《脈經》等有關論脈部分加以闡釋,結合臨床實際,每發新義。並分別論述脈機、婦人脈法、幼兒診法、奇經八脈、脈色兼察等。所附察色節要,多採石芾南之說。下卷列舉分析30種脈象,末附清脈、濁脈。現有《中國醫學大成》本和《三三醫書》本。

《脈如》

脈學著作。清·郭治撰於1753年。作者深感切脈診病之不易,遂搜集前人有關脈學理論,結合個人臨床體會編成本書。書中闡析28脈頗詳。除脈診外,並簡介望、聞、問三診。書中還有“《素問》六十年運氣治病之紀”等論述。現存清刻本。

《脈確》

脈學著作。一卷。清·黃蘊兮撰。約刊於1746年。黃氏以歌訣形式論述26脈及其主病。歌訣在編法上有其特點,如介紹浮、沉等脈,即用浮、沉等韻編成該脈歌訣。各脈主病以《內經》記載為主,並扼要摘取《脈經》及後世脈學著述作為補充。後輯入《瘍醫大全》等醫著中。1981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脈理宗經》

脈學著作。三卷,補集一卷。清·張福田撰於1868年。作者認為:“脈必以《內經》為正宗”,遂著此書。首錄《內經》脈要、診候,詳加注述。次以仲景脈法及諸家脈學理論予以補充發揮,並分述30種脈之形象、主治,以及足脈、脈法、內照圖說等。現存清刻本。

《脈理正義》

脈學著作。六卷。明·鄒志夔撰。刊於1635年。鄒氏彙集諸家學說闡析脈理,卷前列辨脈十篇,頗多個人心得體會。“其一卷曰明診,揭脈之綱領也;其二卷曰序脈,布脈之條目也;其三卷、四卷曰類證,詳其使用也;其五卷曰萃經,搜其故典也;其六卷曰外診,估診之不逮也。”(見凡例)。鄒氏立論多宗《內經》、《脈經》,於後世諸家,推重滑壽《診家樞要》。現存康熙刻本。

《脈理求真》

脈學著作。三卷。清·黃宮繡撰。卷一為新著脈法心要。介紹診脈部位,各種脈的形象、主病等內容;卷二新增四言脈要,系據《診家正眼》所載崔氏“四言脈要”增刪而成;卷三有汪昂所撰十二經脈歌、奇經八脈歌,末附新增脈要簡易便知,作者綜合各家論述,參以個人心得,聯繫臨床實際敘述脈理,並對脈法中某些重要的問題作了扼要的闡析。本書原附刊於《本草求真》之後,後出單行本。現存幾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脈理存真》

脈學著作。三卷。清·餘顯廷校訂。刊於1876年。餘氏叔祖父餘燕峰曾以《診家樞要》為基礎,雜采諸家學說,詳辨脈象,編成《脈理》一書。顯廷據《脈理》予以校訂補充。書成,其父餘麗元定名《脈理存真》,並撰滑伯仁先生傳一篇附於卷前。現存清刻本。

《脈訣纂要》

脈學著作。一卷(即《馮氏錦囊秘錄》卷十五),清·馮兆張纂輯。此書以《內經》理論為據,結合個人見解,分述脈位法天、脈論、七診之法、論脈緊要諸條、太素脈說、刪潤脈訣等內容。

《脈訣指掌病式圖說》

脈學著作。一卷。元·李杲撰(舊題元·朱震亨撰,系後人所誤)。本書以三部九候、五運六氣、十二經脈等為理論依據,論述脈證診法,辨析男女各種病脈之異同。並附圖表說明。今所通行為明·吳勉學校刻本(見《醫統正脈全書》六十一卷)。

《脈訣四言舉要》

脈學著作。二卷。清·王道純在宋·崔嘉彥《脈訣》的基礎上加以整理注釋。原附於《本草品匯精要》之後。上卷以《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脈經》之理,參合人個見解,以另分子目的方式詮釋崔氏《脈訣》;下卷扼要敘述四診,並附《脈訣》(指高陽生《脈訣》)考證及崔氏《四言舉要》原文。

《脈訣乳海》

脈學著作。清·五邦傅纂注,葉子雨參訂。刊於1891年。王氏據高陽生《脈訣》予以注釋發揮,頗多獨到的見解。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脈訣筌蹄》

脈學著作。不分卷。清·吳甡選輯。約刊於1710年。吳氏此編的脈學部分,基本上取材於《王叔和脈訣》和《瀕湖脈學》,後附望、聞、問及小兒色診。書中敘述各脈體象以《瀕湖脈學》二十七脈為宗,刪去原《王叔和脈訣》中七表八裏九道脈。全書內容輯自前人,缺乏個人見解。現存清刻本。

《脈訣啟悟注釋》

脈學著作。簡稱《脈訣啟悟》。一卷,原題清·徐靈胎撰。本書首論診法,次分述浮、沉、遲、數、滑、澀、虛、實等28脈,各辨其形象、主病、寸關尺、虛實、兼脈、兼象等。每脈均列“診宗脈學”(蓋摘錄《診宗三昧》之語)作為總結。本書刊入《徐靈胎醫學全書》及《徐靈胎醫略六書》,後者並附“經絡診視圖。”

《脈訣刊誤》

脈學著作。又名《脈訣刊誤集解》。二卷。元·戴起宗撰。戴氏認為當時流傳頗廣的高陽生《脈訣》,內容雖較通俗,又是歌訣,但其中不免語意不明,立異偏異,並存在不少錯誤。遂以《內經》、《難經》,張仲景、華佗、王叔和及歷代各家的有關論述,對《脈訣》原文考核辨妄,詳為訂正,觀點頗多可取。後經明·汪機於1523年予以補訂,並將其《矯世惑脈論》附錄於後。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明刻本,及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脈訣匯辨》

脈學著作。十卷。清·李延昰輯於1664年。作者鑒於流傳較廣的高陽生《脈訣》言辭鄙俚,謬誤頗多。遂彙集古今脈學論著,結合其叔父李中梓所傳的脈學予以辨駁訂正。卷一述作者研究脈學之心得。認為脈診須掌握六個要點:辨析相類之脈,對舉相反之脈,熟悉兼至之脈,察定平常本脈,准隨時令變脈,確認真藏絕脈;卷二-六以崔嘉彥“四言脈訣”為基本內容,略有增刪;並採擷經典及名家學說,詮釋脈理;卷七闡述望、聞、問三診,以示四診合參之意;卷八以運氣聯繫脈法;卷九選錄李中梓醫案若干條,以脈參證,靈活機變,體現脈診在臨床診斷上的重要作用;卷十為經絡髒象,摘選有關診法的綱領,並附脈案圖式。全書理論聯繫臨床實際,內容詳備。現存幾種清刻本。本書於1963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據康熙刻本予以校訂排印。

《脈訣彙編說統》

脈學著作。簡稱《脈訣彙編》。二卷。明·翟良纂,清·林起龍鑒定。刊於1667年。翟氏論脈頗能融會古說,強調使讀者“明於書”、“明於心”,以領會脈之真傳。書中分述診脈指法,各脈形狀、主病,從症、從脈、相類脈、相反脈、相兼脈等多方面內容,文字簡要,淺顯易懂。末附四時順逆脈及瀕湖脈詩。現存多種清刻本。

《脈訣采真》

脈學著作。三卷(即《科溥集》卷一-三)。清末王鴻驥編於1909年。作者將黃蘊兮《脈確》一書內容列於篇首,以為先導,兼采諸家脈學有關專題論述於後,並附婦人、小兒脈法。現存初刻本。

《脈訣》

脈學著作。

①宋·崔嘉彥撰。又名《崔氏脈訣》、《崔真人脈訣》、《紫虛脈訣》。一卷。撰年不詳。作者鑒於脈理難明,“非言可傳,非圖可狀。”遂以較通俗易曉的文筆,以四言歌訣的形式闡述脈學義理,便於習誦。崔氏論脈以“浮、沉、遲、數為宗”,對後世脈學有相當影響,明·李言聞曾予補訂,改名《四言舉要》,李時珍將其輯入《瀕湖脈學》中。

②《王叔和脈訣》的簡稱,詳見該條。

③南宋·劉開撰。又名《劉三點脈訣》、《複真劉三點先生脈訣》。撰於1241年。本書將七表八裏脈法總括為浮、沉、遲、數四類,分別就寸、關、尺三部四類脈的主病作了概述。

④清代劉璞、葉盛、董西園、朱銘石、陳璞等分別曾撰《脈訣》,但流傳不廣。

《脈經》

脈學著作。

①西晉·王叔和撰於西元三世紀,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本書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先取《內經》、《難經》以及張仲景、華佗等有關論述分門別類,在闡明脈理的基礎上聯系臨床實際。全書共十卷。卷一論三部九候,寸口脈及二十四脈;卷二、三則以脈合臟腑經絡,舉其陰陽之虛實,形證之異同,作為治療依據;卷四訣四時、百病死生之分,並論脈法;卷五述仲景、扁鵲脈法;卷六列述諸經病證;卷七-九討論脈證治療,其中卷七以傷寒、熱病為主,卷八為雜病,卷九為婦產科、小兒病證;卷十論奇經八脈及右側上下肢諸脈。原有“手檢圖三十一部”,今已亡佚。本書的最大貢獻有二。其一:首次將脈象歸納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二十四種,並對每種脈象均作了具體描述。其二:本書將晉以前的診脈方法、脈象所反映的病理變化以及脈診的臨床意義等許多重要文獻資料均收集保存下來。《脈經》經宋·林億等校訂後,卷數未變,而篇次和內容均有所更動。此書刻本頗多,現有幾十種刊本。1949年以來,人民衛生出版社、上海衛生出版社先後有影印本刊行。

②《內經》以前的脈學著作。《素問·示從容論》:“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眾多矣。”

③黃公興、秦承祖、康普思(以上見《隋書·經籍志》)、王子颙、甄權(以上見《新唐書·藝文志》)、李勣(見《崇文總目》)等均撰《脈經》,均佚。《瀕湖脈學》、《脈訣匯辨》等所列“考證書目”中有蔡西山《脈經》,亦未見。

《脈簡補義》

脈學著作。《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之一。二卷。清·周學海撰。本書重點介紹作者對脈學的見解。上卷談診法及諸脈;下卷經義叢談,討論多方面的脈學問題。周氏此編是對《脈義簡摩》一書的補充與發揮。現有《周氏醫學叢書》本。

《脈貫》

脈學著作。九卷。清·王賢撰。刊於1711年。王氏論述脈法。采摭《難經》要旨以為提綱,並廣引諸家學說以闡脈理。刪繁纂要,附述己見以求脈理貫通。現存清刻本。

《馬培之外科醫案》

外科著作。清·馬培之撰於1893年。作者精內、外、喉三科,尤長於外科,認為外科實難於內科,須精通內科醫理、熟諳診斷及用藥,方能取效。故本書雖為外科醫案,卻不難看出實為融貫眾科以為輔助。書中記述疔毒、瘰鬁、流注等42種外科病症的治療。對其中的主要病種,分析病因、病理、病變,並根據不同病情採用補、散、發、清等各種治法,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變化與發展。倍受外醫臨床醫生所推崇。現有清抄本,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四明慈竹堂石印本。本書收入《三三醫書》中。

《麻症集成》

麻疹專著。四卷。清·朱載揚撰。刊於1879年。本書纂集前人有關麻疹論述田論和方劑,對臨床治療有一定參考價值。但無朱氏個的創見。卷一-二編集前人有關麻證的論述;卷三-四為麻證的治療方劑。現存初刻本、清刻本及近代石印本和鉛印本。

《麻證》

出《麻證新書》。即麻疹。詳該條。

《麻疹全書》

麻疹專著。四卷。又名《麻證新書》、《麻證全書》。舊題元·滑壽撰,實系清人托名之作。此書內容大部分輯自《麻科活人全書》,前二卷論病候及證治,後二卷為治療方劑。書中對麻疹的發病及不同發展階段的證候特點與變證均有論述和具體治法,現存清刻本。

《麻疹集成》

麻疹專著。二卷。清·朱楚芬撰。刊於1824年。卷上為麻疹總論及麻疹分期的辨證論治;卷下論麻疹的各種兼證及證治。全書共50餘篇,均系集錄整理前人的著作而成。現存初刻本。

《麻疹闡注》

麻疹專著。四卷。清·張霞溪撰。刊於1840年。本書卷一-二系將《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的(麻)疹門作了補充注釋。卷三-四為附采諸家麻(疹)後證治,引述前代麻疹著作中有關麻疹的合併症、後遺症的證治等內容。現有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麻疹備要方論》

麻疹專著。一卷。清·吳硯丞撰。刊於1853年。書中簡要地介紹了麻疹的病原、脈證、各種兼證、禁忌以及備用諸法等。本書論述較為系統但過於簡略,現有《中國醫學大成》本。

《麻科活人全書》

麻疹專著。四卷。清·謝玉瓊撰於1748年。本書系參考多種麻疹專著,予以刪補編訂而成。卷一總括麻疹及其辨證治療、常用藥物等;卷二-四介紹麻疹發病每個階段的證候與變證的具體治法。全書共108篇。每篇均有歌訣及論說,末附劉齊珍輯麻疹論及醫案等。全書內容比較豐富。對麻疹的發病規律、各期特點的論述較為具體、全面,在麻疹專著中是較好的一種。現存初刻本等幾十種清刻本,1936年朱禮堂曾附有評注,此評注本1957年由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

《麻科合璧》

麻疹專著。又名《鬱謝麻科合璧》。一卷。清·楊開泰編於1740年。本書系楊氏將其師沈氏所傳的《鬱氏遺書》及另一師謝心陽所撰的《瘄子要領》合編為一書者。書中簡要地介紹了麻證總論,對麻疹的發病規律、證狀特點等予以概括。然後系統而簡要地論述了麻疹各期證候的護理、將息、調治、避忌、辨證和用藥,以及雜病等內容。現存清刻本和石印本等。

《羅遺編》

針灸著作。三卷。清·陳廷銓撰。刊於1763年。本書書名系取收羅古針灸遺法之義。卷上論述經絡及要穴、針灸禁忌等;卷中為各經俞穴部位及五臟用藥;卷下為內外各科疾病的針灸穴位處方。兼論五運六氣。內容多輯自有關專著,雖然間附按語,但卻無甚發揮。現僅存初刻本。

《綠竹堂集驗方》

驗方著作。六卷。明·羅浮山人約撰於萬歷年間。刊於1696年。本書將所集靈驗方,分為固精、種子、婦人、小兒、諸風、痰火、鬚髮等30門。現存1696年重刊本。

《履霜集》

醫論著作。三卷。清·臧達德撰於1814年。內容以敘述診療經驗為主。卷一論虛勞病證治,包括虛損癆症總論,虛勞陽證、陰證辨證,其中對各種病證的敘述與辨析比較完備。卷二-三論婦、兒科疾病之證治。現有康熙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履巉岩本草》

藥學著作。三卷。宋·王介編撰並手繪。書成於1220年。作者根據他在山中采藥和臨床用藥的實踐與見聞,選出206種有效的地方草藥,按照實物形態生動地繪成彩色圖譜,並記述了別名、性味、功效主治及附方等。書中藥物彩繪逼真,易於識別。且大多數曾經作者臨床試用。現存明抄本。

《旅舍備要方》

醫方著作。一卷。宋·董汲撰。約成書於11世紀末。原書共載醫方100餘首,於明代失傳。今本系編《四庫全書》時自《永樂大典》輯出者,僅存40餘方。本書系作者為行旅之間急病患者所提供的簡易驗方。其最大特點是簡單、方便而又卓有效驗。分為斑疹、痰證、霍亂、腰痛、眼、耳、口、齒、婦人、小兒瘡科及雜傷等12類。現存多種清刻本,多種叢書本。1949年後有《董汲醫學論著三種》排印本。

《侶山堂類辨》

醫論著作。二卷。清·張志聰撰於1663年。上卷大多採用問答的形式雜論醫理,對臟腑功能、病原、病症、病種、證治、方劑等內容分題予以辨析,說理簡明扼要。書中作者以嚴肅的態度對古醫書和醫家謬誤之說頗多糾正,對六經和臟腑的功能有所發揮。下卷主要闡述藥性和方劑配伍。現存多種清刻本,1935年千頃堂書局鉛印本。本書又收入《醫林指月》中。

《陸氏三世醫驗》

醫案著作。又名《習醫鈐法》。五卷。明·陸嶽及其子肖愚、孫祖愚撰。刊於1838年。內載一世醫案66例,二世39例;三世63例;附陸氏自製各方。醫案詳載病狀、病因及望、聞、問、切辨證過程,治病能求得其本既能抓住主要病症,又能舍證從脈,或舍脈從證。隨證處方,靈活化裁。寓變於常,頗有特色。如胎逆重用大黃峻下,痢疾用補塞法等。現存幾種清刻本,石印本。

《魯府禁方》

醫學方書。又名《魯府秘方》。四卷。明·龔廷賢撰(一作劉應泰編)。刊於1594年。本書系作者在明宗室魯王府任職時所錄之驗方彙編,並由魯王府刊行,故以為名。書中列敘110餘種疾病的證狀和治療方劑。附以作者收集或試用的驗方。書末百病、百藥等篇雜有宣揚封建倫理的論述。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題作龔廷賢編,劉應泰校正。

《顱囟經》

兒科著作。書名取小兒初生時顱囟未合之義。又名《師巫顱囟經》。二卷(一作三卷)。托名周穆王時“師巫”所傳(一作東漢·衛汛撰)。明代以後原書已佚,今之所存乃輯自《永樂大典》的《四庫全書》本已非全帙。內容首論脈法,次論病源、病證,再次為驚癇癲證治、疳痢證治及火丹證治。文字簡略,是現存較早的兒科專書。現有《當歸草堂醫學叢書》本。

《龍樹眼論》

眼科專著。又名《龍樹菩薩眼論》。簡稱《眼論》。一卷(又有三卷本)。撰人佚名。約隋唐間人托名“龍樹菩薩”撰。書中記述了眼病的起因,及各種眼病的治法。特別是較詳細地說明了針撥白內障的方法。原書已佚。其佚文可見於《醫方類聚》、《醫心方》等書中。

《龍砂八家醫案》

醫案著作。一卷。清·薑成之編。本書輯錄清乾隆,嘉慶年間戚雲門、王鐘嶽、貢一帆、孫禦千、戚金泉、葉德培、薑學山、薑恒齋八家醫案(書中並附薑宇瞻醫案二則,實為九家)而成。其中以戚雲門、王鐘嶽、孫禦千的治案較多。全書以雜病及時症醫案為主,或理法方藥四平八穩;或異軍突起出奇制勝,總之,其理法頗多可取之處。本書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中。

《龍木論》

眼科著作。又名《眼科龍木論》,四卷(一作3卷)。撰人佚名。約隋唐間人托名“龍木”(即“龍樹菩薩”)撰。此書內容主要記述72種眼科病證的方論;其中包括23種內障眼、44種外障眼以及5種小兒外障眼。原書已佚。其佚文主要保存在《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一-六中的“七十二證方論”中。

《龍虎經》

書名。撰者不詳。宋·王道為之注疏。全書共三十三卷。內容專論煉丹。

《六種新編》

醫學叢書。又名《萍鄉文氏所刻醫書六種》或《萍鄉文延慶堂六種新編》。清·文晟輯。成書於19世紀中期。內容為《內科摘錄》、《外科摘錄》、《慈幼便覽》、《增訂達生編》、《偏方補遺》、《藥性摘錄》。現存多種清刊本。

《六因條辨》

外感病專書。三卷。清·陸廷珍撰於1868年。陸氏以風、寒、暑、濕、燥、火六因為綱,融會前人學說,參附己見,採用條辨形式分別論述春溫、傷暑、中暑、中熱、伏暑、秋燥、冬溫、溫毒、傷濕、暴感風寒、傷風、風溫等多種病證。雖說內容比較簡要,卻能兼采眾家之長,而又頗有臨床心得,後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中。現存光緒三十二年刻本。1937年文光書局鉛印本和1982年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鉛印本。

《六譯館醫學叢書》

醫學叢書。《六譯館叢書》的一部分。廖平撰輯。刊於1913-1923年。作者輯錄和收集了多種古典或古佚醫籍,並對其中的不少著作內容進行了考釋、整理和評注。包括《黃帝內經明堂》、《黃帝內經太素診皮篇補證》、《楊氏太素診絡篇補證》、《黃帝太素人迎脈口診補證》、《楊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診法補證》、《診骨篇補證》、《診筋篇補證》、《營衛運行楊注補證》、《分方治宜篇》、《靈素五解篇》、《平脈考》、《經脈考證》、《仲景三部九候診法》、《傷寒總論》、《傷寒雜病論古本》、《傷寒平議》、《傷寒古本訂補》、《巢氏病源補養宜導法》、《難經經釋補正》、《脈學輯要評》、《藥治通義輯要》等二十二種。

《六氣感證要義》

外感病專書。清·周岩撰於1898年。作者認為外感病證的病因不出風、寒、暑、濕、燥、火六氣,遂依次分述風、中風、寒、中寒、暑、風溫、濕、風濕、濕溫、燥、火等多種病證。於六氣的每一外感病證,先集說,次方解,集諸家學說,參以個人心得以闡明症、因、脈、治。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等。

《六醴齋醫書十種》

醫學叢書。清·程永培輯。刊於1794年。包括《褚氏遺書》、《肘後備急方》、《元和紀用經》、《蘇沈良方》、《十藥神書》、《加減靈秘十八方》、《韓氏醫通》、《痘疹傳心錄》、《折肱漫錄》和《慎柔五書》等。現存清乾隆、光緒兩種刻本,和1925年千頃堂書局石印本。

《六經傷寒辨證》

傷寒著作。四卷。清·蔡宗玉輯,林昌彝補方。刊於1873年。蔡氏以分經辨證論述傷寒在臨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證候。每一證候採用歸納《傷寒論》原文等形式,介紹諸證的病因、病理和治法:並根據兼症、脈象的不同,對比所述證候的同中之異。嗣後林氏在此基礎上匯輯了治療方劑,並將全書予以補訂,增加了有關溫病、疫痧、霍亂等證治內容。現存初刻本。

《柳選四家醫案》

書名。清·柳寶治選評。刊於1904年。本書系柳氏選取清代四位醫家治案,分類編輯而成。包括尤在涇《靜香樓醫案》二卷,曹仁伯《繼志堂醫案》二卷,王旭高《環溪草堂醫案》三卷,張仲華《愛廬醫案》二十四條。柳氏按病類擬定總目,下據不同的病證又分若干子目,便於讀者查閱。醫案以內科雜病為主,理、法、方、藥較為完備。按語簡明中肯,有一定見解。現存清刻本、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琉球百問》

醫論著作。一卷。清·曹存心撰於1824年。本書據曹氏回答其琉球弟子呂風儀所提問的問題記錄整理而成。內容以臨床病例的立法處方為主,旁涉針灸、本草等內容。反映出曹氏在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上的成就與學術思想。於擬制方藥、論述醫理均有所發揮。現有《三三醫書》本。並且收入《國醫百家》叢書中。現存清刻本。

《流注指要賦》

針灸著作。又名《竇太師流注指要賦》、《通玄指要賦》。一卷。元·竇傑撰於1232年。本書將常用的43個針灸要穴主治編成一篇歌賦,賦後附有針灸補瀉等幾篇短論。現有1936年《叢書集成》影印本(與《外科精義》合刊)。

《流注指微賦》

針灸歌賦名。金·何若愚作。出自《子午流注針經》,內稱“原夫《指微論》中,賾義成賦”,即何氏先寫成《流注指微論》,後又改寫為《流注指微賦》。這是一篇關於子午流注法的早期著作。《子午流注針經》刊於竇桂芳所輯《針灸四書》中,後《針灸聚英》等書轉載此賦時,誤作“竇桂芳撰次”。

《劉壽山正骨經驗》

骨傷科著作。北京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編。本書根據老中醫劉壽山對骨傷科疾病的治療經驗整理而成。上篇總論正常人體的筋、骨解剖及手法、診斷、用具、用藥等;下篇分別介紹全身各部位的骨折、脫位、傷筋及內傷四類疾病的整複手法、按摩、方藥等。這些內容主要來自其師之口傳心授,以及劉氏幾十年醫療實踐。全書有插圖274幀,附方30首。196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劉涓子鬼遺方》

外科專著。十卷。晉末·劉涓子撰,因托名“黃父鬼”所遺而得名。宋代以後存有兩種殘本。其一為題《劉涓子鬼遺方》的五卷本,流傳較廣,系南齊·龔慶宣重新整理而成者。即宋刻五卷本,至今猶存。其卷一論癰疽病因,各種癰疽的鑒別;卷二述金瘡外傷治法;卷三為癰疽、發背及婦人妒乳、乳結腫等病的治法;卷四為黃父癰疽論及癰疽治方;卷五除癰疽方外,尚有疥癬、面(疒^查)、發頹、婦人乳腫、瘭疽、小兒頭瘡、熱毒,以及竹木刺傷,火傷……等藥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兩書中還保存了大量《劉涓子鬼遺方》的佚文。其二為題《劉涓子治癰疽神仙遺論》的一卷本,內容主要是癰疽證治。此外,1902年在新疆吐魯番出土《劉涓子方》殘葉二紙,是本書的一種早期傳本內容。本書是我國現存較早的外科專書,較全面地總結了晉以前的外科學成就,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1949年後有影印本五卷本。

《劉河間醫學六書》

醫學叢書。金·劉完素等撰。明·吳勉學等編校。刊於1601年。包括劉完素所撰《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傷寒直格》、《傷寒標本心法類萃》及元·馬宗素撰《傷寒醫鑒》。並附鎦洪撰《傷寒心要》、常德撰《張子和心鏡別錄》二種。現存明、清刻本。

《劉河間傷寒三書》

醫學叢書。金·劉完素撰。又名《河間全書》。刊於1186年。包括《宣明論方》、《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各詳本條。現存明、清刻本及石印本。

《淩臨醫方》

醫案著作。清·淩曉五撰。本書收作者平生所治時病、雜病等一百餘則。淩氏善用古方,能因症化裁,每能巧生新意。案後另加按語,有助於領會和掌握其治療要點。本書收入《三三醫書》中。

《嶺南衛生方》

醫方著作。三卷。元僧人繼洪輯(或有題為“宋·李璆、張致遠原輯”者,系托名)。本書主要輯錄宋、元時期醫學著作中有關嶺南地區(今廣東等地)多發病瘴瘧等證治的資料。搜羅其中有效方劑。還記述了“蠱毒”藥毒及楊梅瘡等病的療法。原書已佚,現存有婁安道(年代不詳)的增補本及日本校刻的再次增補複刻本。及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靈芝益壽草》

醫學叢書。清·潘霨輯。刊於1873年。包括《慎疾芻言》、《世補齋不謝方》二種。

《靈苑方》

醫方著作。見《夢溪筆談》。二十卷。北宋·沈括撰。撰年不詳。原書已佚,佚文散見於《證類本草》、《幼幼新書》等後世醫藥著作中。近年來,北京醫學院理論小組在18種著作中,輯錄沈括的醫藥著述,共輯得《靈苑方》82條,參照諸本予以校勘,或加按語,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靈樞懸解》

醫經著作。九卷。清·黃元禦撰注。刊於1756年。本書將通行本《靈樞》81篇按刺法、經絡、營衛、神氣、脈象、外候、病論、賊邪及疾病9類的次序重予編次,並在個別原文段落之後加以注釋,於中確有精闢見解,足以解懸。現有多種清刻本及《黃氏醫書三種》本。

《靈樞素問節要淺注》

醫經著作。又名《靈素節要淺注》。十二卷。清·陳念祖集注。刊於1865年。本書分類選輯《內經》重要篇章、段落,加以歸納和類分。共分道生、脈象、經絡、運氣、望色、聞聲、問察、審治、生死、雜論、脈診、病機等12類。然後分別予以注釋。融匯貫通,深入淺出,並非浮淺之作。現有二十餘種清刻本及《陳修園醫書十六種》本。

《靈樞經語釋》

醫經著作。山東中醫學院編。本書是《靈樞》語釋本的一種。按原書編次,每篇均首先概括大意,然後引錄原文加以語釋,並做必要的詞解。1962年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靈樞經脈翼》

經脈著作。三卷。明·夏英編撰並繪圖。約撰於15世紀末。上卷繪五臟側面圖及經脈流注圖說;中、下卷分繪十二經及任、督二脈循經經穴共14圖,圖後為該經循行、腧穴、主病等項的歌訣及其注文。注釋主要根據《靈樞》原文及滑壽《十四經發揮》等著作,作者本人無甚發揮。現存抄本。1980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靈樞經白話解》

醫經著作。陳璧琉、鄭卓人合編。本書是《靈樞》語釋本的一種。按照原書的編次,每篇列題解,然後一段原文,加一段語譯,或作必要的注釋。給初學《靈樞經》的人以很大便利。196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靈樞》

醫經著作。是《黃帝內經》的一部分。

《黃帝內經》撰成之初,在戰國時代可能為《黃帝脈書》、《扁鵲脈書》等20餘種單行本,西漢後期,劉向、劉歆父子校書,始由李柱國等校定為《黃帝內經》十八卷。到東漢初班固撰《漢書》時,這些醫籍的傳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載於《漢書·藝文志》。東漢末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魏末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漢書·藝文志》的十八卷本《黃帝內經》傳本即已不復存在,不僅被分割為《素問》、《九卷》或《針經》兩書,而且“亦有所記亡失”。

《靈樞》,亦稱《九卷》、《針經》、《九靈》、《九墟》等。漢魏以後,由於長期抄傳出現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針經》傳本佚文與古本《靈樞》傳本佚文基本相同,說明為一共同的祖本。但與南宋史崧發現的《靈樞》傳本(即現存《靈樞》傳本)則不盡相同。史載北宋有高麗獻《針經》鏤版刊行,今無書可證。至南宋初期。《靈樞》和《針經》各種傳本均失傳。紹興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靈樞》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擴展為二十四卷,附加音釋,鏤版刊行。至此,《靈樞》傳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種傳本,而一再印行,流傳至今。

《靈光賦》

針灸歌賦名。見《針灸大全》。《針灸聚英》:“總靈光典注而成,不知誰氏所作。”七言韻語,內容與《席弘賦》相似。

《臨證指南醫案》

醫案著作。簡稱《臨證指南》。十卷。清·葉桂撰。葉氏門人華岫雲等輯錄整理。刊於1766年。其中內科雜病醫案八卷、婦科、幼科病案各一卷。內容以病為綱,分為89門,體現了葉氏治病辨證細緻,善於抓住主證的特點。立法處方熨貼、中肯,用藥靈活而有法度。其中溫病治案頗多,反映出葉氏衛氣營血的辨證特色及汗、清、透、涼、散諸法先後緩急的施治原則。吳瑭撰《溫病條辨》多取材於此。本書於每門之後均附論一篇,由葉氏門人分別執筆。書末附有案中所引用的方劑,有助於讀者掌握運用。以葉氏善抓主證,故某些個案記述過於簡略,缺乏系統完整性。由於治案切於臨床實用,流傳甚廣。現存清刻本、石印本等數十種,1949年後有校印本。

《臨證醫案筆記》

醫案著作。六卷。清·吳箎撰。刊於1836年。本書將醫案歸納為中風、咳嗽等37門,以內傷雜病為主,兼及婦科、兒科。每門後並附常用諸方,間附歷代醫家的有關論述,以供參閱。現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臨證驗舌法》

舌診著作。二卷。清·楊雲峰撰。上卷結合虛實、陰陽、臟腑等辨證要略,闡述臨床驗舌之法;下卷具體分析見何證、何舌、當用何方治療,多系作者經驗之談。於臨床醫家頗多借鑒之處。但書中認為驗舌“其法不出乎五行……其理總源於太極”的見解是值得商榷的。本書後編入《三三醫書》及《中國醫學大成》二叢書中。

《療目方》

醫方著作。見《隋書·經籍志》。五卷,作者陶氏(xx名),已佚。

《療耳眼方》

醫方著作。見《隋書·經籍志》。十四卷,梁·甘浚之撰,已佚。

《良朋彙集經驗神方》

醫方著作。又名《良朋彙集》。清·孫偉撰。刊於1711年。本書是驗方彙編,內容包括臨床各科。分為中風、傷氣、中寒、瘟疫等132門,載方約1600餘首。現存刊本另有四卷本、六卷本和十卷本,內容大致相同。現存二十餘種清刻本。

《良方類編》

醫方叢書。一卷。明·楊瑞集。刊於1531年。本書系將明·張子麒輯《新刊經驗秘方》(共28方)、《方外奇方》(共24方),李文敏輯《經驗藥方》(共13方》及楊氏附方(共5方)合刊而成。現今存初刻本。

《良方集腋》

醫方著作。二卷。(又有四卷本)。又名《良方集腋合璧》。清·謝元慶編集。刊於1842年。本書是民間驗方彙編,全書分為頭面、耳目、口鼻齒舌等32門,集錄約400餘方,選方頗精。現存十餘種清刻本。

《痢症三字訣》

痢疾專著。一卷。清·唐容川撰。唐氏以三言韻語夾註文的形式專門論述痢疾,包括病理、辨證、治法及方劑等,內容簡明,切於實用。又一種版本附張驥補撰的《痢症三字訣歌括》,即將治痢常用方劑17首編成七言歌訣,並加注以說明其主治、方義。現存清末石印本等。

《痢證匯參》

痢疾專著。十卷。清·吳道源纂輯。刊於1773年。吳氏鑒於1768年疫痢流行,因誤於調治而死者頗多,遂廣選前人有關痢疾的論述和治療經驗,分門別類編撰而成。卷一諸賢總論,並輯錄《臨證指南》中痢疾治案;卷二-四論述外感痢、內傷痢、噤口痢、休息痢、疫痢等多種痢疾的主證和一些痢疾兼夾病證的證治,卷五-七介紹胎產及產後痢、小兒諸痢;卷八-十列痢證主治諸方,這些方劑多屬臨床經驗之方。內容較豐富,是一部研究痢疾的臨床專著。

《痢疾論》

痢疾專著。四卷。清·孔毓禮撰。刊於1752年。孔氏認為“瘟疫而外,惟痢疾最險惡,能死人於數日之間”。遂集前人有關方論,參以個人心得體會和臨床經驗編撰成書。書中對痢疾的病因、病證和辨證治療論述頗詳,全書共選收治痢方劑百餘首,詳其主治、方藥及服用法。末附痢症諸藥。現存多種清刻本。

《鬁科全書》

瘰鬁專著。一卷。清·梁希曾撰於1909年。書中載點鬁藥方及用法,並闡述了瘰鬁的辨證治療及飲食調攝等內容。體現了梁氏善用點藥和潛消法的學術特點。現有《三三醫書》本。

《癘瘍機要》

麻風專著。三卷。明·薛己撰。約刊於16世紀中葉。本書對麻風病的本症、變症、兼症與類症的辨證治療等予以全面闡論和辨析。尤其可貴的是本書收載麻風病治療驗案較多論述病候,條目比較清晰。現有《薛氏醫案》本。

《理瀹駢文摘要》

外治法專著。又名《理瀹駢文二十一種膏藥》。二卷。輯人不詳。刊於1875年。本書摘取吳尚先《理瀹駢文》一書中的21個膏藥方(附糝藥方27種,初錄驗方10餘首)編成。上卷述各方的治療病證;下卷記各方的配製方法。後又有將此二卷本合刊為一卷者,改名《理瀹外治方要》。現存多種清刻本。

《理瀹駢文》

外治法專著。一名《外治醫說》。一冊,不分卷。清·吳尚先撰。刊於1870年。本書正文系以駢文體寫成,並聯系《子華子》一書所說“醫者理也,藥者瀹也”的涵義,故以《理瀹駢文》為書名。這是一部以內科理法方藥的理論依據而又以膏藥為主的外治法專書。卷首總論外治之法。正文部分則分別論述了傷寒、中風、痹症等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病症的外治方並詳加注文闡述,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外治法。書末附常用外治膏藥方的配方與制法,並附《治心病方》一文。全書以記述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治法多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便於推廣。除膏藥外,本書還記載了敷貼法、熨法、洗法、熏法、照法、拭法、浴法、溻法、吸入法、取嚏法、灌導法、火罐法、割治法等。由於作者本人是外治法卓越的實踐家,其所收選的治法有較高的臨床參考價值,所以此書為外治專著中影響較大的一種。但本書存在綱目不清,缺乏條理的缺點。書中也摻雜了一些糟粕性內容。現存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李中梓醫案》

醫案著作。明·李中梓撰。本書共收醫案50多則,不分門類,不立標題,大多為內科雜病疑難治案。書中體現出李氏長於脈診和辨證,處方靈活,案語明晰。初未刊行,後收入李延昰《脈訣匯辨》中。

《李翁醫記》

醫案著作。清·焦循記述。本書所述多為李炳治癒的治癒的疑難病案,每案闡明病因、病理、立法處方。行文簡捷,語無誇誕。現存四種清刻本,又見《珍本醫書集成》。

《李氏醫案》

醫方著作。十卷。清·李文來撰。刊於1686年。編者將汪昂《醫方集解》與《本草備要》重新分類,合為一體,並參考其他有關醫方著作纂集而成此書。書中將疾病分為60餘大類,按病載方,方後釋藥。書後並附用藥加減、治法提綱等。現有康熙等刻本。

《李濂醫史》

醫史著作。原名《醫史》十卷。明·李濂撰。刊於1513年。本書編錄了明代以前的名醫共72人的傳記,其中卷一-五從歷代史書(包括《左傳》、《史記》以下至《元史》)中輯錄醫家列傳;卷六-十作者參考有關文獻,補寫了張仲景、王叔和等一些古代醫家的傳記。現存明正德刻本。

《李當之本草經》

藥學著作。見《隋書·經籍志》。一卷,三國時李當之撰,已佚。

《厘正按摩要術》

推拿專著。四卷。清·張振鋆輯。刊於1889年。本書是在明·周於蕃《小兒推拿秘訣》一書基礎上,進一步校訂補輯而成。由於作者廣泛徵引有關文獻,不僅在內容上有較大的增補,編次也更為條理系統。卷一辨證,包括四診及按胸腹等兒科診斷法,尤重小兒望診。卷二立法,包括按摩、推、運、掐、揉、搓、搖等各種按摩手法及其他外治法在內的28種方法;卷三取穴,包括十四經脈經穴圖說及兒科推拿的各種取穴及手法圖說29個;卷四列證,敘述驚風、疳疾等24類疾病的症候及推拿法。本書內容豐富,詳於辨證、立法、取穴,圖文並茂,且以手法見長,有較高的臨床參考價值,但書中將咒法、符錄之類,列入外治法,是十分荒謬的。現存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冷廬醫話》

醫話著作。五卷。清·陸以湉撰。刊於1897年。卷一論述醫範、醫鑒、慎疾、保生、慎藥和診法、用藥;卷二評述古今醫學家及醫書;卷三-五搜集歷代名醫治案,分門別類,論列是非得失。文筆生動,流暢,多有見地。1949年後出版排印本,並將作者所著《冷廬雜識》中有關醫學部分擇要編入。現存四種清刻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類證治裁》

綜合性醫書。八卷。清·林佩琴撰於1839年。作者將內科雜病、婦科、外科等病證據不同的病因和臨床表現,詳予辨析,在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對各種病證提出具體治法及應用方劑。其中有不少病證,附述了個人治案,從實踐的角度補充作者的論述。亦可供學醫者借鑒。書中博采諸家之長,取材較為審慎,在臨床參考書中頗有影響。現存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類證活人書》

傷寒著作。二十二卷(一作二十卷)。宋·朱肱撰於1108年。初名《無求子傷寒百問》,又名《南陽活人書》。全書分四部分,對傷寒各證和其他一些雜病予以詳細的論述。卷一-十一,以問答體例剖析傷寒的各種相類證候;卷十二-十五,釋《傷寒論》113方;卷十六-十八,載各家傷寒方,計126首;卷十九-二十一,介紹婦人和小兒傷寒及治療方藥,並論小兒瘡疹;卷二十二為傷寒十勸。全書對仲景學術頗多發明,是全面系統地研究《傷寒論》較早的一部著作。原書複經宋·王作肅參考歷代醫籍予以增注,參入各條之下,改名《增釋南陽活人書》。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類聚方》

醫方著作。一卷。日本·吉益為則撰。刊於1762年。本書選錄《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中的方劑220餘方,依類偏次。並集原書各篇中應用每方的辨證立法列於該方之後。後附作者的考證及扼要的按語。現有《皇漢醫藥叢書》本。

《類經纂要》

醫經著作。三卷。清·虞庠輯,王庭俊增注。刊於1867年。本書節錄《類經》的重要原文,並增以簡要注釋。雖然易於普及,但卻不夠系統。現存清刻本。

《類經圖翼》

書名。十一卷。明·張介賓撰。刊於1624年。本書用圖解方式以輔助《類經》注文之不足,故名“圖翼”。主要包括運氣(卷一-二)和針灸(卷三-十一)兩部分。前者為有關五運六氣學說的論述和圖表,共80餘篇;闡釋《內經》運氣學說最為詳徹,後者首論經絡俞穴,次載針灸要穴歌及諸證灸法要穴。意在補充發揮《類經》對《內經》有關針灸經穴方面注釋之未盡。書中(特別是針灸部分)廣泛徵引有關資料,有一定參考價值。現有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並附刊張介賓《類經附翼》四卷。

《類經附翼》

醫經著作。四卷。明·張介賓撰。刊於1624年。本書為作者所編撰《類經》的補充。卷一醫易,即以《周易》來論述和解釋醫理;卷二律原,根據古音理論與醫理相聯系;卷三求正錄,著重發揮了作者所宣導的養陽理論;卷四針灸賦,編集前賢多種針灸歌賦。現有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的《類經圖翼》(附刊)本。

《類經》

醫經著作。三十二卷。明·張介賓撰。刊於1624年。本書將《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和《靈樞》二書的全部內容,以攝生、陰陽、藏象、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疾病、針刺、運氣、會通等12類重新加以組合,著成此書。每類又分若干小類。由於內容以類相從,故名《類經》。書中對《內經》作了較廣泛深入的研究,對《內經》原文作了極為詳盡的注釋。在全面注釋和分類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學習和研究《內經》的重要參考書。現存幾種明刻本及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類方準繩》

醫方著作。又名《雜病證治類方》、《類方》、《王損庵先生類方》。八卷。明·王肯堂輯。本書是《證治準繩》中的一種。書中選集內科雜病,五官科等病證的方劑2000餘首,分為卒中暴厥、中風、中寒等30大類,予以彙編。現存初刻本、清刻本及日本翻刻本。1949年後有《證治準繩》影印本。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醫方著作。十五卷。宋·朱佐撰。刊於1266年。本書收集宋代醫家常用的方劑和單方1000餘首。按病分為諸風、傷寒、諸氣、脾胃、痰飲、積聚、黃疸、虛損、頭痛、婦人、小兒、癰疽、補損、中毒及拾遺等15門。每卷前先列短論以為綱紀,然後依次因證列方。現有《宛委別藏》本。和198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雷公藥對》

藥學著作。四卷(一作二卷)。作者不詳。托名雷公。約成書於西元二世紀初。陶弘景認為本書在藥物功用、主治及品種方面較《神農本草經》有所補充。原書已佚。

《雷公慎修堂醫書三種》

醫學叢書。又名《醫學三書》。刊於1887年。包括清代三種醫著。即《時病論》、《醫家四要》和《醫法心得》。現存初刻本及1921年成都昌福公司鉛印本。

《雷公炮炙藥性解》

藥學著作。六卷。原題明·李中梓輯注。約撰於1629年前後。內容分金石、果穀、草、木、菜、人、禽獸、蟲魚共8部。載藥332種,每種記述其性味、主治,並加按語。現存清刻本、石印本、鉛印本數十種。

《雷公炮炙論》

藥物炮炙專書。三卷。南北朝時劉宋·雷斅撰,胡洽重訂。約成書於5世紀。本書記述了制藥學的基本知識,收載約300種藥物的炮炙加工方法。原書早佚,其內容散見於《證類本草》、《雷公炮炙藥性賦解》、《本草綱目》等書中。1932年張驥根據上述各書重予補輯,得藥180餘種,分原敘及上、中、下三卷予以論述,並加入其他古本草書中有關炮炙經驗,末有附卷,另記70餘種藥物的炮炙方法。現存1932年成都益生堂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樂只堂人子須知韻語》

綜合性醫書。又名《人子須知》。四卷。清·何夢瑤撰於1872年。卷一為望、聞、問、切四診;卷二方劑匯輯;卷三、四本草藥性。全書以歌賦為體裁,通俗流暢,頗易記誦。堪為學醫入門讀物。現存兩種清刻本。

《老子禁食經》

書名。見《隋書·經籍志》。一卷,已佚。

《老老恒言》

老年養生專著。又名《養生隨筆》。清·曹庭棟撰。五卷。前二卷敘起居動定之宜,次二卷列居處備用之物,末附粥譜一卷,借為調養治疾之需。主張養生要適應日常生活習慣,不可勉強求異;養生實踐要寓於日常生活起居瑣事之中;重視調攝脾胃,推崇食粥,列粥譜達一百方(自創14方),強調老年養生要重省心養性。全書所論,多有獨到之處,而又淺近易行,切於實用。其引證書目遍及經史子集,凡307種。本書為清代重要養生專著,甚為後人稱道。

《攔江賦》

針灸歌賦名。見《針灸聚英》。高武謂:“不知誰氏所作,今自淩氏所編集寫本針書表錄於此。”原文:“擔截之中法幾何,有擔有截起沉屙。我今作此《攔江賦》,何用三車五輻歌。……”攔江,蓋有攔截水流即截用要穴的意思。內容主要講八脈八穴及合穀、複溜、期門等穴的應用。《針灸大成》載此,“攔”改作“蘭”。

《蘭臺軌範》

綜合性醫書。八卷。清·徐大椿撰於1764年。卷一通治方;卷二-八內科雜病、時病、五官、婦、兒科病證證治。按病證分門闡述,辨證治療以《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古典醫籍的論述為理論依據和治方根本,而對宋以後諸方則反采“其義有可推試多獲效者”。全書取材比較謹嚴,對病名、病證、方藥主治和配合等內容的論析簡明扼要,頗有條理。在辨證論治方面,徐氏主張“先識疾病之所由生,再辨病狀之所由並。治必有定法,法必有主方,方必有主藥”,為多數醫家所贊許。現存初刻本等十幾種清刻本及石印本、叢書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蘭室秘藏》

綜合性醫書。三卷。金·李杲撰。撰年不詳。約刊於1276年。書名“蘭室”取《素問靈蘭秘典論》“藏靈蘭之室”一語。表示所載方論有珍藏的價值。書中分述飲食勞倦、中滿腹脹、心腹痞、胃脘痛、眼耳鼻、內障眼、口齒咽喉、婦人、瘡瘍等21門病證。其中對脾胃病證的論述尤為後世所重。李氏以“土為萬物之母,脾胃為生化之源”的醫學理論,強調在治療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護或增強脾胃的功能。本書的治療方劑,多屬李氏創制,藥味雖較多,配伍卻精當,合於方藥之理,切於臨床實用,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現存元、明、清等多種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坤中之要》

婦產科著作。又名《秘傳內府女科》。不分卷。清·伊精阿(滿族人)撰。本書對女科113種病的證候表現作了簡要的描述。又針對病證列述了治療方法,載方76首。並附產後生化論,治症活法及產後調護法等專論。現存清刻本。

《坤元是保》

婦科著作。二卷。續集一卷。宋·薛軒撰於1165年。此書僅見近代傳抄本。上卷簡論診脈法、婦科疾病、病因及月經胎產諸病的證治。下卷載女科方100首。方劑名均按“降都春”(詞曲牌名)一闋中的韻文依次編目,可供臨床參考。

《口齒論》

書名。見《新唐書·藝文志》。一卷。唐·邵英俊撰。已佚。

《口齒類要》

書名。一卷。明·薛己撰於1520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口齒科專著。書中論述了繭唇、口瘡、齒痛、舌症、喉痹、喉間雜症等十二類口齒科疾病,並附若干辨證驗案。對口齒各科疾病的認識頗有見地,如其論繭唇病時,強調“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熱清毒藥,或用藥線結去,反為翻花敗症矣”。由此看出薛己在當時對唇癌一病已有較明確的認識。作者認為雖病在口齒,亦應從整體上進行論治,因此所載60多首方劑多供內服。

《肯堂醫論》

醫論著作。又名《新鐫醫論》。三卷。明·王肯堂撰於1602年。第一卷論述痘疹、驚風的病因、診斷和治法;二-三卷主要闡發或評論歷代醫家對內科雜病、婦科病疑難病症的治驗。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學術見解和臨證經驗。現存明刻本、《三三醫書》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客塵醫話》

醫話著作。三卷。清·計楠撰,刊於1804年。分雜證述略、婦科述略和產後述略,闡述作者的學術見解和診治經驗。現有《中國醫學大成》本。

《考正周身穴法歌》

針灸著作。一卷。清·廖潤鴻撰。本書將全身十四經經穴及經外奇穴編成五言歌訣,並加注釋,便於初學者習誦。末附銅人圖二張。現存初刻本及1939年鉛印本。

《開元寫本草經集注序例殘卷》

書名。本書是根據敦煌出土唐人抄錄的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序例部分的影印本。參見本草經集注條。

《開寶新詳定本草》

本草著作。一名《開寶詳定本草》。二十卷,目一卷。西元973年(開寶6年)由尚藥奉禦劉翰、道士馬志、翰林醫官翟煦等9人,取《唐本草》、《蜀本草》等詳較,並參以《本草拾遺》等書,重新整理補充修訂而成。較《新修本草》增藥物計133種,馬志為之注解,翰林學士盧多遜等予以刊定。次年(開寶7年)李昉等又以《開寶詳定本草》“所釋藥類,或有未允”,故又命劉翰、馬志重新較訂,命李昉、王佑等審較,改名《開寶複位本草》,據序言稱:鏤版時“以白字為‘神農’(指《神農本草經》)所說,黑字為‘名醫’(指《名醫別錄》)所傳,唐(指《唐本草》)附,今附(本書所增),各加顯注,詳其解釋,審其形性。證謬誤而辨之者,署為今注;考文記而述之者,又為今按”。全書收集新舊藥物983種。二書已佚,佚文見於《證類本草》等書中。

《開寶本草》

書名。統指《開寶新詳定本草》及《開寶複位本草》。詳開寶新詳定本草條。

《菊人醫話》

醫論著作。張菊人撰。本書彙集作者多年臨床治案和經驗論述,分溫熱病,風、勞、鼓、膈四大症,醫案選案三部分。作者醫生應深刻領會經典醫籍的精髓,並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靈活運用;用藥治病必須因地、因時、因人制宜。每論一病一症,均附列醫案以闡明用藥之法。張氏於臨床治療方面,對溫熱病尤多心得。本書1960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局方發揮》

醫論著作。一卷。元·朱震亨約撰於14世紀中。作者因宋代官修《和劑局方》只列各方主治症候,不載病原;立法雖簡便,而未能變通,遂以問答體例予以評論。全書針對局方配伍原則與辨證論治等共提出三十多個問題,著重闡發了滋陰降火的治療法則,指出《和劑局方》常以溫補、辛香燥熱之劑治病的偏向,主張戒用溫補燥熱之法。現存元刻本、三種明刻本、日刻本和清刻本等。1949年後有影印本。

《救傷秘旨》

傷科著作。一卷,附《救傷秘旨續刻》一卷。清·趙廷海撰。刊於1852年。書中敘述因拳腳所致損傷及骨折的辨證、整複手法和治療驗方。此外還記述了因武術“點穴”所受損傷的治療法(共34穴)。現存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救偏瑣言》

痘疹專著。五卷。清·費啟泰撰。刊於1659年。作者認為古人治痘之法,多有所偏,特別是略於攻下、解毒、涼血、清火諸法,因而根據臨床經驗寫成此書。對痘疹的辨證原則和治療方法論述頗詳。書中除討論了一些具體的痘科辨證外,並附怪痘的圖像及備用良方。現存十餘種清刻本。

《救急備用經驗匯方》

醫方著作。十卷。清·葉廷薦輯。刊於1801年。本書參考並引錄歷代醫學方書中的成方和單方,共分為四門。卷一-三通治門;卷四-六分治門;卷七-八婦人門;卷九-十小兒門。每門分述各科病症及其選方。本書所分門類簡單,所收方劑大多切於臨床實用。現存初刻本。

《救荒本草》

本草著作。明·朱棣(周定王)等原撰。四卷(又有二卷本、十四卷本)。本書論述如何利用自然界的植物代替食品,以度荒年。作者通過調查訪問將民間可供食用的各種草木(包括根、苗、花、實等)逐一描繪原植物圖像,記明出產環境,外形物征,性味及食用的方法。原書共收載138種植物。後經增補,共414種(又有112種本及434種本)。全書所載植物雖未涉及醫療主治,但卻收載了若干不見於一般本草著作中的野生草藥。現存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等。

《舊德堂醫案》

醫案著作。清·李用粹撰。本書選輯醫案六十餘條,多屬內科雜病。作者強調“醫貴精詳”。其治案,辨證審脈較細緻,四診合參,尤參掌握疾病的標本緩急,智圓行方,理法有致。案語或有艱澀之弊。後收入《三三醫書》中。

《灸膏肓腧穴法》

針灸著作。又名《膏肓腧穴灸法》。一卷。宋·莊綽撰。1128年刊行。作者以膏肓穴於人體病理關係至重,故此書專門介紹膏肓穴的主治、部位及不同流派的取穴法等,並附有插圖。參見《針灸四書》條。

《灸法秘傳》

針灸著作。一卷。清·金冶田傳,雷少逸編。刊於1883年。內容有正面(穴)圖,背面(穴)圖、指節圖、灸盞圖、灸藥神方、灸法禁忌,全書主體部分為中風、屍厥應灸七十症的灸法取穴。書末由劉國光氏附入太乙神針方及雷火針法。本書論述簡要。其中將特製的藥艾放入銀質的“灸盞”中進行灸療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特點。現只存初刻本。

《九墟》

書名。指《靈樞經》傳本之一。詳靈樞經條。

《九靈》

書名。《靈樞經》傳本之一。詳該條。

《靜香樓醫案》

醫案著作。清·尤怡撰。原系抄本,後收入《柳選四家醫案》。柳寶詒予以分門匯輯,並加按語。柳氏將尤怡所撰醫案歸納為內傷雜病、伏氣、外感、外瘍、婦人等32門。案語明確,說理簡要。有助於讀者領悟尤氏醫案的精華,學習其辨證要領。尤氏善用經方,靈活化裁,對複雜病機善於分清標本緩急,立法甚嚴謹。現存石印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景嶽新方砭》

醫論著作。又名《新方八陣砭》。四卷。清·陳念祖撰。刊於1804年。作者對張介賓《新方八陣》所載方劑及有關理論以書評的形式予以闡析辨駁,發表了個人的學術見解。陳氏認為該書所立新方,其配伍、方義多“雜遝模糊”,尤其是補陰、補陽之說,與張仲景立方之旨不合。現有《陳修園醫書十六種》等刊本。

《景嶽全書發揮》

綜合性醫書。四卷。題名清·葉桂撰(一作姚球撰)。刊於1844年。本書重點是對張景嶽所主張的溫補學說提出了不少論評,但其批評未必中肯,故本書未能造成較大影響,只不過是不同學派辯論之作。現有清刻本、近代石印本。

《景嶽全書》

綜合性醫書。六十四卷。明·張介賓撰於1624年。全書分傳忠錄、脈神章、傷寒典、雜證謨、婦人規、小兒則、麻疹論、痘疹詮、外科鈐、本草正、新方、古方、外科方等。全書取材廣泛,擇取諸家精要,對內外婦兒等各科臨床辨證論治作了較系統的分析。全面論述了中醫基礎理論,用辯證法的觀點論述了陰陽在中醫理論中的重要地位和二者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並充分闡發他“陽非有餘,真陰不足”的學說和經驗。治法以溫補為主,創制新方二卷。立論和治法有獨到之處。現存明刻本、幾十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景景醫話》

醫論醫話著作。陸錦燧撰於1913年。本書記述作者辨證論治的經驗和心得為主,闡述溫、涼、攻、補、因病而施、審病以定用藥輕重等見解。符合臨證的一般規律。陸氏對西洋醫學採取排斥態度。所附《醫談錄舊》輯錄筆記小說中有關醫事記載,多屬怪症奇治等內容。本書收入《(魚孚)溪陸氏醫述》中。現存初刊鉛印本。

《經驗奇方》

驗方著作。二卷。清·周子薌輯。刊於1898年。本書收錄治療多種病證的單方,驗方約120餘首,內容簡要,未予分類。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經驗良方全集》

醫方著作。四卷。清·姚俊輯。刊於1863年。本書一-三卷分保養、補益、急治、傷寒感冒、瘟疫瘴氣、中風、中寒等80餘門收載各科病症驗方約2000餘首。卷四痘疹易知,論述痘疹病因、病證,並附治療方劑,現存清刻本。

《經驗良方》

醫方著作。三卷。清·陸畫邨輯。刊於1786年。本書屬於民間驗方彙編,內容按疾病分類,所收方劑多簡便實用。書中並收載了《孫真人海上方》等書的部分方藥。現存清刻本。

《經穴纂要》

針灸學著作。五卷。日本·小阪營升撰。刊於1810年。卷一-三為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的經穴,根據中國歷代醫家的有關論述,作了比較詳細的考證並繪圖;卷四論內景臟腑;卷五為周身名位,諸穴異名及動脈等。其圖形書中所繪諸圖,則多參考西醫的解剖圖繪成。現有日刻本及《皇漢醫學叢書》本。

《經效產寶》

產科著作。又名《產寶》。三卷。唐·昝殷撰於852年。原書共52篇,371方。今存本為41篇,374方。卷上論妊娠期雜病及難產諸疾;卷中、下均論產後諸疾。書中雖論述病候不多,介紹具體病證治療等卻較詳明。所列方藥大多簡易實用,是我國現存較早的一部產科專著。本書後又有宋代附刻的《續論》一卷,內載唐、宋間周颋、郭嵇中等人的產科方論,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存清刻本、《中國醫學大成》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宋·唐慎微撰。其初稿完成於1082年,最後定稿時間約在1098年。

《證類本草》是在掌禹錫《嘉佑本草》和蘇頌《本草圖經》基礎上,收集民間驗方,各家醫藥名著以及經史傳記、佛書道藏中的有關本草學記載,整理編著而成的。全書共31卷。第1、2卷為序例,以後各卷,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穀、菜(以上又各分為上、中、下三品),有名未用、圖經外草類、圖經外木蔓類,凡13類,敘述藥物別名、藥性、主治、產地、採集、炮炙、辨析、附方等。本書內容豐富,收載藥物1746種,其中增加藥物660種,有藥圖294幅,分類較有系統,論述也較周詳。書中引述了大量文獻資料,據統計,共引經史方書240餘家,一些重要本草著作如《開寶本草》、《日華子本草》、《嘉祐本草》等早已散佚,其內容幸賴《證類本草》保存下來,這是唐慎微的一大功績。本書增加方論1000餘條,各藥之後共附古今單方3000餘首。總之,《證類本草》對宋以前的本草學成就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在《本草綱目》問世之前流行500餘年,一直是本草學研究的範本,在本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是集北宋以前本草學之大成的本草學著作,代表了宋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該書雖為民間醫家個人著作,但由於它的高水準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流傳甫始,就引起朝野各方面的重視,宋政府後據依校刊增訂為《大觀本草》、《政和本草》、《紹興本草》等作為國家藥典頒行全國。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歷代刊本中,有將書名“備急”改作“備用”者,但其內容並無差異。將寇宗奭《本草衍義》中的藥物內容逐條鄧以合編,改稱《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此後各種《政和本草》刊本都是該本的複刻。明代萬歷年間,開始出現《大觀本草》與《本草衍義》合編的刊本,稱為《重刊經史證類大全本草》。

現在存《政和本草》主要版本有:蒙古定宗四年(1249)平陽張存惠晦明軒刊本,明成化四年(1468)原傑氏刊本,明萬曆九年(1582)富春堂刊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本,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縮印本,196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原大線裝本。

現存《大觀本草》主要版本有:元大德六年(1302)崇文書院刊本,明嘉靖間刊本,明萬曆五年(1577)陳瑛刊本,日安永四年(1755)望草玄刻本。

現存《重刊經史證類大全本草》主要版本有:明萬曆五年(1577)宣郡王大獻尚義堂刊本,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籍山書院重刊王大獻本,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山西官刻本。

《紹興本草》在國內早已失傳,但很早就流傳到朝鮮、日本等國,現有若干種手抄本尚存。

《經脈圖考》

針灸學著作。四卷。清·陳惠疇撰。刊於1878年。卷一總論人體內景、周身骨度及經脈循行要穴等;卷二-三為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經穴的部位名稱和主病、圖像及歌訣;卷四論奇經八脈的循行主病及諸部經絡循行發明,對於全身各部的經絡分佈考證較詳。書中的經脈、經穴插圖亦較細緻精確,並對一些穴位的考證提出了作者個人的看法。現有多種清刻本。

《經脈分圖》

針灸學著作。四卷。清·吳之英撰。刊於1920年。本書收載各經脈(正經、奇經)的圖像、腧穴,《內經》有關經脈的原文及考證。在腧穴考證方面,作者以《內經》、《難經》、《甲乙經》等書為根據,對歷來經絡文獻中的俞穴名稱和排列次序重予調整,其主張多與一般針灸文獻不同,具有獨特見解。現有《壽櫟廬叢書》本。

《經絡之研究》

經絡著作。日本·長濱善夫、丸山昌朗編,承淡安譯。作者根據其在臨床上發現的一位眼科病人,在針刺各經絡的原穴時,所表現的感傳現象基本上與十二經脈的走行一致,而得出了經絡確實存在的結論。本書即其總結的考察報告,書中附有若干圖表。1955年由千頃堂書局出版。

《經絡學說的理論及其運用》

針灸經絡著作。上海市中醫學會編。編者在其舉辦的經絡學說專題講座的講稿基礎上,經過集體討論、整理加工,編成這一部經絡學專書。共三篇。上篇為經絡學說總論,又分基本概念和經絡功能和作用二章;中篇列述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經別、經筋、絡脈和皮部;下篇為經絡學說在臨床各科的運用;末為總結,並附子午流注及靈龜八法。1960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經絡全書》

針灸學著作。四冊,分為前後兩編。前編系明·沈子祿撰於1566年;後編為明·徐師魯撰於1576年。其後又經清·尤乘重輯,刊於1689年。前編名“分野”,記述全身體表部位的名稱共88條,詳考《內經》等書,論述其經絡之循行交會;後編名“樞要”,又分原病、陰陽、藏府、營衛、經絡、常經(即十二經)、奇經、人迎氣口、三部、診脈、清濁、虛實、客感、傳變等14篇。遍考《內經》以下有關經絡的各家論述加以發揮,對經絡學說中的術語進行了較系統的整理,書末附有音釋。現存清刻本等。

《經絡彙編》

針灸學著作。二冊。不分卷。明·翟良撰。刊於1628年。本書聯繫臟腑的屬性、生理特點對十四經脈的循行、屬絡、經穴部位和主病等予以論述。並附臟腑經脈圖及歌訣、手足經起止圖、內景圖和奇經八脈論等。現有清刻本。

《經絡歌訣》

針灸著作。一卷。清·汪昂撰。刊於1694年。本書系將《靈樞·經脈》十二經循行與主病部分以及奇經八脈的循行與主病編成的七言歌訣,以便初學誦讀。本書多與汪昂《湯頭歌訣》合刊,現有清刻本等。

《近時十便良方》

醫學著作。四十卷。又名《新編近時十便良方》、《備全古今十便良方》,簡稱《十便良方》。宋·郭坦撰。刊於1195年。書名“十便”,指本書對讀者有十種便利。主要以選用方藥少而精,配合日常習見藥品組成的原則,以應隨時隨地之需。卷一-三記述64種藥物;卷四-六介紹75種所在皆有之藥;卷七-八炮炙,辨藥;卷九-三十三分類敘述臨床各科疾患,每類分若干病症,然後於每一病證項下列出單方、簡要方及群方是為本書主體,約收方劑2000餘首,並附記出處;卷三十四-四十雜方,包括脈訣、養生、丹藥、服食、食治、解毒等。今存本內容已不全。

《金子久醫案》

醫案著作。清末民初金久子久撰。刊於1927年。本書將所收作者治案分門別類予以編輯,其中以溫病醫案居多,記述分析較詳。對重症、險症多連續記載其病情變化及治法,交待比較清楚。俾讀者易於理會,可以有所遵循。現存光緒刻本、石印本、鉛印本和《三三醫書》本。

《金針賦》

針灸歌賦名。始載於徐鳳《針灸大全》,全名《梓岐風穀飛經走氣撮要金針賦》。序言謂此賦出自“梓岐風穀飛經走氣補瀉之法”,經撮要寫成此篇。“首論頭病取足,左病取右,男女早晚之氣,手足經絡順逆之理;次論補瀉下針,調氣、出針之法;末論治病驅運氣血,通接至微之妙。”其中提出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子午搗臼、進氣、留氣、抽添、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等針法,對後世影響較大。

《金笥玄玄》

寄生蟲專著。一卷。約西元九世紀以後著作。撰人佚名。內容記載人體各種寄生蟲名稱、形態、圖形及治療方藥,但雜有道家迷信色彩,有些圖像富有想像成份。後收入《夷門廣牘》中。現存明刻本、民國影印本。

《金蘭循經》

針灸著作。一卷。一名《金蘭循經取穴圖解》。元·忽公泰著,其子光濟詮次。刊於1303年。據《針灸聚英》稱:此書“首繪臟腑前後二圖,中述手足三陰三陽走屬,繼取十四經絡流注,各為注釋,列圖於後”。原書已佚。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金匱著作。六卷。《聿修堂醫學叢書》之一。日本·丹波元簡撰於1806年。作者采輯徐彬、程林、沈明宗、魏荔彤及《醫宗金鑒·訂正金匱要略注》等《金匱要略》注本,結合個人心得,發揚其考據學的功力,逐條闡析仲景原文,考核校訂比較精詳。方解部分,除選注詮釋外,並參考古今方書增補了一些有效方劑,對讀者有一定的啟發。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金匱玉函經二注》

金匱著作。二十二卷。清·周揚俊撰於1687年。周氏於《金匱要略》歷代注家中推崇趙以德《金匱方論衍義》,遂以此書為藍本而為之補注,故曰“二注”。補注部分多采喻嘉言學說加以融會,並有所發揮。但周氏認為“事不師古,其法不立;師古而不師聖人,其理不精”。反映了一定的尊古崇聖思想。現存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金匱玉函經》

金匱著作。八卷。系東漢·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的古傳本之一。1066年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定,與宋本《傷寒論》同時刊行。共內容與宋本基本相同,但體例編次不同。其中卷一為證治總例;卷二-四為痓、濕、暍、辨脈、六經病、厥利、嘔噦、霍亂、陰陽易、差後勞複等病證;卷五-六為汗、吐、下、灸刺、水等治法的“可”與“不可”及熱病陰陽交並生死證;卷七-八共收載方劑115首。作為一種較早的古傳本,在校勘和研究《傷寒雜病論》方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存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金匱翼》

內科專著。八卷。清·尤在涇撰。刊於1768年。作者曾注釋《金匱要略》,書名《金匱心典》。為了補充該書之不足,又撰集本書以為輔翼。書中參考歷代方書並內科著作,參以個人心得和經驗,闡述內科雜病48門。每門首列統論,概括該門病證的大致規律和治則。其次分述各種疾病的病證、治療和方藥。後附作者按語。尤氏對內科雜病的分類較細,論述簡要清楚,選方也切於實用。現存幾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金匱要略直解》

金匱著作。三卷。清·程林編注。刊於1673年。本書主要徵引《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脈經》、《甲乙經》等古典醫籍,並參考六朝、唐、宋有關著作,對《金匱要略》加以詮解。所謂直解,即“以經證經,要在直截簡明,義理詳明,期於取用”(見凡例)。這種以經解經的注釋方法雖避免了以往某些注家囿於主觀臆測,但卻反映出程氏學術思想趨於保守而很少發揮出個人創見。現存清刻本。

《金匱要略譯釋》

金匱著作。南京中醫學院金匱教研組編選。本書綜合歷代注本之精要,對《金匱要略》原文闡論與分析均較為詳備。每篇前有概說,後有結語。對篇內條文,一般有校勘、提要、詞解、語譯、淺釋、選注、按語等部分。方藥部分多能結合古今醫家的實際經驗予以介紹。1959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金匱要略學習參考資料》

金匱著作。南京中醫學院編。本書參考歷代《金匱要略》注本等多種資料,結合臨床對《金匱要略》原文各篇作了比較深入的闡析。卷首列概論,簡要介紹各篇內容要點。各篇則載原文、原文分析、參考資料、按語等項,著重講解各種病證的病機、證候和方治;並附按語,提出編者對有關問題的一些見解。196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金匱要略心典》

金匱著作。三卷。簡稱《金匱心典》,清·尤怡纂注。書成於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學說多年,頗有心得,纂注時力求得《金匱》之妙諦,發仲景之心聲,故名“心典”。作者刪去原書的最後三篇,闡述仲景原文的精義。文筆簡煉,條理清晰、注釋能與臨床相契合,對原文中難以解釋的深奧文義,寧可缺略,不強予衍釋。並改正原文傳寫之誤,刪略後人增添的內容,可稱《金匱要略》注本中較好的一種。本書有多種刊本,上海中醫學院基礎理論教研組曾對此書進行校注,現存十餘種清刻本,197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金匱要略五十家注》

金匱著作。二十四卷。吳考盤編。刊於1931年。吳氏集古今《金匱要略》注本53種,擇其精要對《金匱要略》一書逐篇逐條加以詮釋。間附編者個人見解。末附《素靈藥義》一卷。

《金匱要略述義》

金匱著作。三卷。又名《金匱玉函要略述義》簡稱《金匱述義》,《聿修堂醫學叢書》之一。日本·丹波元堅撰於1842年。作者鑒於其父丹波元簡所撰《金匱玉函要略輯義》在采輯各家學說及闡述精義方面猶有缺漏,或有一定的局限性,遂將《金匱要略》原文,逐段進行注釋。補充了趙以德、周楊俊、朱光被等諸家學說,結合個人的心得體會予以發揮。現有《皇漢醫學叢書》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金匱要略釋義》

金匱著作。

①湖北中醫學院主編。此書以詞解、釋義的形式詮釋《金匱要略》原文,每篇以概說敷陳該篇大意,用結語總結該篇之要點。為切於臨床實用,刪去原本最後三篇。本書1963年初版,1973年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刊印,並將其列為《中醫臨床參考叢書》之一。

②黃樹曾撰。作者認為《金匱要略》文字深奧,初學者不易理解,歷代諸家之注釋又未能盡善,遂著重以中醫傳統理論結合個人學術經驗予以詮解,並能聯繫所論的因、證、治療等加以闡論和分析。在編次方面刪去原本中最後三篇,並將《金匱要略》諸篇方劑附列於後。1956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金匱要略淺注補正》

金匱著作。九卷。《中醫匯通醫書五種》之一。清·唐宗海撰。唐氏推崇陳念祖《金匱要略淺注》,但對陳氏注解尚有缺誤深以為憾,遂對陳書予以補缺正誤,並加以發揮。作者試圖用中西匯通的觀點詮釋補正,其中不免有附會的見解。現有多種清刻本。

《金匱要略淺注》

金匱著作。十卷。清·陳念祖撰。刊於1803年。本書的體例和編法特點,與《傷寒論淺注》略同。作者選集前人《金匱要略》注本中的精采注文,結合個人見解予以闡發,以求辨明要旨,書中刪去林憶整理本(共25篇)的最後三篇,並於第22篇(婦人雜病脈症)中增補婦人陰挺論等內容。現存二十餘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金匱要略論注》

金匱著作。二十五卷。清·徐彬撰於1671年。作者根據徐鎔本《金匱要略》的條文次序予以詮釋,注文淺顯易曉,簡捷明快。注後或補以論述,旨在進一步闡發原書蘊奧,書中發表個人見解較多,頗為後世醫家所重。現存多種清刻本、《四庫全書》本等。

《金匱要略今釋》

金匱著作。八卷。陸淵雷撰於1934年。陸氏綜合《金匱要略》的歷代注疏,參考日人學說,對《金匱要略》原文予以分析歸納和詮注,並試圖融會中西醫學說。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金匱要略簡釋》

金匱著作。秦伯末編著。作者認為:“鑽研仲景著作。主要是學習他的辨證和治法”(見本書虛勞病),遂打亂舊制,按病分為痙病、濕病、暍病、瘧疾、虛勞病、消渴病、黃疸病、婦科病等37類、分列《金匱要略》原文,列舉證治予以簡釋。原系《中醫雜誌》連載稿,1957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金匱要略方論集注》

金匱著作。黃竹齋撰於1925年。編者選輯前人有關《金匱要略》的注文,整理歸納為集注本,並逐條加以論述。故本書具有資料彙編性質。編者對前人一些論點不當的注文亦不加批判地予以錄引,缺乏個人見解。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金匱要略方論本義》

金匱著作。二十二卷。清·魏荔彤釋義。成書於1720年。魏氏注解《金匱要略》,在廣泛汲取前人精義的同時,能結合臨床實際並學習心得進行推敲,頗多個人發揮。尤其對所論病證的病機和治法,分析較詳。但在釋義中,間或雜有附會之論。現存清刻本。

《金匱要略方論》

金匱著作簡稱《金匱要略》。三卷。東漢·張機撰。約成書於三世紀初。作者原撰《傷寒雜病論》十六卷,魏晉時經王叔和整理後,其古傳本之一名《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1065年北宋校正醫書局根據當時所存的蠹簡文字重予整理編校,取其中以雜病為主的內容,略去傷寒部分,仍厘定為三卷,改名《金匱要略方論》。全書共25篇,方劑262首。所述病證包括內傷雜病方面有:痙濕暍、百合、狐惑、陰陽毒、瘧病、中風曆節、血痹、虛勞等40多種病證;外科方面有癰腫、腸癰、刀斧傷、浸淫瘡等病證;女科方面有經、帶、雜病、妊娠及產後等病證。此外還記述了急救卒死、臟腑經絡病脈及飲食禁忌等。書中總結了漢代以前的豐富臨床經驗,提供了辨證論治及方藥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則。本書提供很多實用有效的方劑,直到現在仍較廣泛地應用於臨床。但書中也有個別封建迷信或不切合實際的內容。自北宋刊行本書以後,歷代注釋及研究《金匱要略》的著作頗多,故有多種刊本和注本。現存元、明、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金匱要略編注》

金匱著作。二十四卷。清·沈明宗編注。刊於1692年。初名《張仲景金匱要略》,1693年重刊時改題本名。沈氏以世傳的《金匱要略》刊本“編次失序”,已非原貌,並認為“從來著書立言,必先綱領,次及條目”,因將《金匱要略》重予編排,以序例冠於首,將以下的方論部分略串整理,使之趨於條理。其所加釋文卻無太多新意。現有《中國醫學大成》本,曹炳章將其改名為《沈注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方論》,簡稱《金匱要略》,系討論內傷雜病的專著。全書3卷,25篇。系統論述了急性熱病之外的各科、各類疾病、病症的理、法、方、藥等。第一篇為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是全書立論基礎,主要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闡明各類證候的發生變化及其與臟腑經絡的關係。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別論述痙濕暍病、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瘧病、中風曆節病、以及妊娠病、產後病、婦人雜病等20餘種、類病症。所述病症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科婦科病症各有專篇。在病因方面,《金匱要略》明確地劃分為三婁,認為:“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對後世病因學說有直接啟示。

《金匱要略》現存最早版本為元刻,注本頗多,以元代趙以德的《金匱方論衍義》較早,而以清·尤怡的《金匱要略心典》最為著名。據統計,歷代注釋、發揮、方論及歌括也有百餘家之多。

《傷寒論》、《金匱要略》不但在國內歷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數百家之多,為歷代研究、治療急性熱病的醫學家所遵循,成為他們發展、發揮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的基礎、依據和教育後學的課本。在國外也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影響。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許多《傷寒論》之珍本,並由日本再傳中國而發揮了巨在的影響,而且日本學者研究、注釋《傷寒論》的著作,僅就先後傳到中國而現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匱要略》較好版本也有收藏於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醫學家之研究《金匱要略》而有專著流傳至中國者,有10餘種之多。關於將《傷寒論》《金匱要略》並作重編、方論者,日本名家之專著流傳中國者有近20種,由此可見張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在日本的影響之廣泛和深遠。在日本現代醫學昌盛的今天,日本學者仍給予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視,許多醫學家在臨床醫療中,仍然十分重視該書原方之應用,並取得很好效果,運用該書中成方製造的成藥,也為日本醫界所依賴。

《金匱懸解》

金匱著作。二十二卷。清·黃元禦編撰。刊於1754年。作者學驗俱半,能發《內經》《難經》之理,兼采諸家學說逐篇詮釋《金匱要略》原文,並詳述四診九候之法。黃氏認為《金匱要略》治內傷雜病,大旨以扶陽氣、運化臟腑氣血功能為主,而後世又有滋陰之說,遂推闡“陽自陰升,陰由陽降”之理,頗有見地;但在論治方面多從溫燥立法,有其片面性。現有多種清刻本《黃氏醫書八種》本等。

《金匱教學參考資料》

金匱著作。南京中醫學院金匱教研組編著。全書分22篇,每篇按因、症、脈、治等,將《金匱要略》原文重新編排使其條理化。為了便於講解原文,故用提示、討論以及附列參考資料等形式進行分析、綜合和對比。選用歷代醫家注釋亦較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編寫體裁除每篇篇首有概說,末附結語外,論述各病均有小結。本書主要用於教學參考,1961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金匱鉤玄》

綜合性醫書,三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元禮校補。卷一-二以內科雜病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證;卷三為婦人、小兒病證。分證論治,條理賅括,詞旨簡明。朱氏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治法以補陰為宗,複長於治鬱,書中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這方面的學術經驗。戴氏所補訂的內容,亦頗精當可取。因避康熙諱,將“鉤玄”改為“鉤元”。又《薛氏醫案》收入本書,改名《平治薈萃》。現存明清多種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金匱方論衍義》

金匱著作。三卷。元·趙以德撰。撰年不詳。清·周揚俊評介趙氏注本“理明學博,意周慮審”(見《金匱玉函經二注序》)。後世注釋《金匱要略》的醫家,頗多引錄趙氏的見解。原編刪去林憶整理本25篇中最後三篇,是現存《金匱要略》較早的全注本。但刊本甚少流傳。現存清抄本。

《金匱方歌括》

醫方著作。六卷。清·陳元犀撰於1811年。本書將《金匱要略》一書之方劑、主治、藥用劑量和煮服法等、用詩歌的形式加以概括,言簡意賅,便於記誦。並附方解。現存二十餘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金匱發微》

金匱著作。曹家達注。刊於1936年。作者注解《金匱要略》,結合個人臨床心得,注文力求提要鉤玄,分析精義,並部分地校訂了原文,糾正了前人一些錯誤或不當的注解。本書與《傷寒發微》於1956年由上海千頃堂書局出版合刊本,題名《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金鏡內臺方議》

醫方專著。十二卷。明·許宏撰集。原書約成於1422年,1794年複經程永培校訂,是一部研究《傷寒論》方的專著。許氏稱《傷寒論》方為“內臺方”,將原書113方歸納為湯、散、丸三類。每方皆分析方劑配伍之法以明仲景制於義,兼述辨證論治的準則及臨床靈活加減法。全書議論平實,條理明晰,其問答部分頗有啟發性。現存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金創瘈疭方》

外科著作。見《漢書藝文志》。三十卷。已佚。

《解圍元藪》

麻風專著。四卷。明·沈之問輯於1550年。內容有麻風病的病因、三十六風、十四癲及其與經絡的關係、治療方劑等。書中較詳細地敘述了麻風的辨證和治療,載方249首。現存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潔古老人珍珠囊》

藥學著作。一名《珍珠囊》。金·張元素撰。成書於12世紀左右。原書已佚。今僅存輯入《濟生拔萃》一書的節錄本。首載113種藥物的陰陽、寒熱、歸經、性能、主治、及宜忌。次記君、臣、佐、使、通經等項。再述主要病候所用藥以及藥物的氣味、炮炙等。內容較簡略,是一部指導臨床藥法的專著。

《潔古家珍》

綜合性醫書。一卷。金·劉完素撰。撰年不詳。此書分述風、破傷風、癘風、傷寒、咳嗽、吐、熱瘧、眼、衄血、消渴、瘡瘍諸病證。論證簡要,選方大多講求臨床實效而不泥於古,自擬效方也屬平正取可取。現有《濟生拔萃》本。

《腳氣治法總要》

腳氣病專著。二卷。宋·董汲約撰於11世紀末。原書一卷,已佚。今存者為編《四庫全書》時自《永樂大典》中輯出的輯佚本。析為二卷。書中對於腳氣病(也包括下肢關節炎一類的病)的病因及治法作了重點記述,收載有效的內服及外用方46首,並附若干醫案。現存《四庫全書》本和《三三醫書》本、又收入1958年商務印書館排印的《董汲醫學論著三種》中。

《焦氏喉科枕秘》

喉科著作。又名《喉科枕秘》。二卷。清·焦氏(佚名)原撰,金德鑒編。刊於1868年。卷一為治喉秘法、治喉要訣、臨症二十法、喉症圖形(72種喉病的圖形及針刺、外吹、內服等方藥療法)。卷二收載應用良方、秘方吹藥。末附針刺各法、要穴圖及附方等。全書編次較有條理,所論治喉秘法、要訣等很有特色。選用成方大多切於實用。1949年後有排印本。

《絳雪園古方選注》

醫方著作。又名《十三科古方選注》,三卷(又有十六卷本,內容相同)。清·王子接撰。刊於1732年。書中選錄古代醫家方劑予以分類整理。其內容主要有傷寒方、傷寒科、內科、內科丸方、女科、女科丸方、外科、幼科、痘疹科、眼科、咽喉科、折傷科、金鏃科、祝由科、符禁科和《得宜本草》。作者除將古書方劑進行分類整理外,並對各方方義、藥味、配伍等予以注釋。

《絳囊撮要》

驗方著作。五卷。清·雲川道人輯。刊於1744年。卷一內科;卷二外科;卷三婦科;卷四幼科;卷五通治。每卷主要輯錄多種民間驗方及成方,雖未能加以分類,但可作為臨床治療的參考。

《簡易醫訣》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周雲章撰於1909年。本書以三言歌訣形式,分別介紹傷寒、溫病、雜病、婦、兒、外科等類病證的證治和方藥。歌訣後有以《傷寒論》、《金匱要略》為主的詳細注釋。引用各家醫論及方劑,是一部學醫入門讀物。現存初刻本等。

《簡易普濟良方》

醫方著作。六卷。明·彭用光撰。刊於1561年。書中列述一些臨床實踐中卓有療效的有關中風、傷寒等常見病證的單方驗方,並介紹了有關食療、食物宜忌、食物製造、養生等內容。卷六為彭氏注釋的《癰疽神妙灸經》,其中繪有人體穴位圖17幅,並有說明文字,現存明刻本。

《簡易備驗方》

醫方著作。即《訂補得易備驗方》,又名《萬病驗方》。十六卷。明·胡正心等撰。刊於1641年。書中集錄治療中風、傷寒、瘟疫、暑證等59類包括各種病證的單方驗方。現存明刊本。

《簡明中醫學》

綜合性醫書。

①河北新醫大學醫教部編。內容包括中醫基本知識,常用中草藥簡介、常見病的治療等三部分。書中對病證的分型比較簡括,治療選方切於實用,並收集了各地的一些醫療經驗和單方驗方。本書雖易於普及,但似覺過於簡要。1971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②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部隊後勤部衛生部編。此書分述祖國醫學基礎理論,中藥方劑及臨床各科疾病。不少篇章有中西醫結合的內容。方藥治療部分注意選收單方驗方及針灸、外治法等。1972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簡明中醫內科學》

內科著作。南京中醫學院內科教研組編。本書分總論與各論兩部分。總論包括病因、診法、治療法則等內容。各論介紹73種內科病證的診治,採用中醫病名,運用中醫辨證論治,理法方藥頗為規範。論述簡明,文字淺顯,每病之後附有醫案選錄,可供臨床參考。1959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簡明中醫婦科學》

婦科著作。南京中醫學院婦科教研組編。本書分總論、各論兩篇,總論介紹婦科學的基本知識和發展簡史。各論闡述調經、帶下、孕育、胎前、臨產、產後、乳病及雜病等內容的若干病證。論析辨證和治療較為簡要。1959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簡明中醫兒科學》

兒科著作。南京中醫學院兒科教研組編。本書分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介紹兒科學的發展概況,及診治、護理等基礎知識。各論根據中醫基礎理論對於臨床常見的兒科疾病予以簡明扼要的論述。其內容有初生疾病、四大要症(麻疹、天花、驚風、疳症)、弱症、雜症四部分,並附小兒推拿術。1960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簡明醫彀》

綜合性醫書。八卷。明·孫志宏撰。刊於1629年。本書以介紹臨床各科疾病證治為主,附有成方、驗方並醫論等。卷首有要言一十六則(多為醫論)和制藥、煎藥、服藥法等,頗多經驗之談。卷一-五,內科雜病,兼及五官、口齒病證;卷六-八分述幼科、婦科、外科病證,述證簡要而方治詳備,主方後附有成方及簡效方。孫氏於本書自序中稱:“其書備而不冗,約而不漏,義類淺顯,人人可解,若射必有彀,故命曰《簡明醫彀》”。現存多種明刻本、198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鉛印本。

《家傳醫秘》

綜合性醫書。二卷。清·齊有堂撰於1806年。本書記述了齊氏臨證經驗。上卷以八綱論病證,分經治病;下卷雜證諸法及藥性。其中有效經驗方及單方可供借鑒。現存清刻本。本書又收入《齊氏醫書四種》中。

《繼志堂醫案》

醫案著作。二卷。清·曹仁伯約撰於19世紀中期。本書是作者平生醫療實踐的系統總結。治案分門輯錄,以內科雜證居多,善於剖析病情,闡述醫理,推論病原,審病較細緻。能使讀者體會到曹氏辨證施治特點和學術思想。曹氏治療濕熱夾陰虛等複雜病證頗有心得,處方靈變周密,切於病情。本書收入《柳選四家醫案》,柳氏複加注按。曹氏醫案還有《曹仁伯醫案論》、《過庭錄存》、《延陵弟子紀要》等,均收入《三三醫書》中。現存光緒刻本,《柳選四家醫案》本。

《濟嬰撮要》

兒科著作。十七卷。清·吳燦撰。刊於1796年。本書系作者搜集多種兒科著作撮其精要而成。書中對小兒病的診治、推拿法及辨證治療等作了概括的歸納整理。現存多種清刻本。

《濟陰近編》

婦科著作。五卷。本書為《證治大還》之一種。清·陳治撰。17世紀末刊行。前四卷論婦女經、帶、胎、產諸病證治;卷一卷輯李士材《女科纂》,論述女科各病的簡要治法,並附錄楊子建的《十產論》。全書內容簡要,辨證明晰,方藥實用。現存《證治大還》本。

《濟陰綱目》

婦科著作。五卷。明·武之望撰。刊於1620年。本書是在《證治準繩·女科》一書基礎上加以整理改編而成。1665年汪淇氏重訂為十四卷,內容未變,僅加評注,為今之通行本。書中分為調經、經閉、血崩、赤白帶下、虛勞、積聚症瘕、求子、浮腫、前陰諸病、胎前、臨產、產後及乳病等13門,每門又分列多種病證,有論有方。其所論述獨具卓見。所述方藥,亦多有驗。本書引錄資料豐富,分類詳細,選方較實用,對後世有一定的影響。現存初刻本等明刻本,幾十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濟陽綱目》

綜合性醫書。一百零八卷。明·武之望撰於1626年。武氏編完婦科專著《濟陰綱目》後,認為還應編一部利濟於男性患者的醫書以成雙璧。遂廣參搏搜,“彙集眾編,別異比類,總以議論特出,獨具卓識者擇而錄之。……分門別類,或采其論證,而論必悉證之原;或摘其治方,而方必盡治之變”(見自序)。編輯體例一同《濟陰綱目》。是一部具有精闢醫學理論和獨特臨床實踐的醫學著作。全書內容包括內科雜病、外科、傷科、五官、口齒等病證。道光年間張楠曾予校注。1856年由姚錫三重刊印行。

《濟世養生集》

醫方著作。又名《濟世養生集醫方》。清·毛世洪輯。刊於1791年。本書集錄作者長期臨床實踐中試用有效方劑50首,予以簡要介紹,可資臨證參考,有的方劑後附以作者治驗。現有《匯刊經驗方》本。

《濟世續方》

醫方著作。八卷。又名《嚴氏濟世續方》。宋·嚴用和撰於1267年。本書為《濟生方》的續集,內容為風評治、癇評治、頭評治等以內科雜病為主的方論24篇,不僅對若干方劑的配伍規律和特點加以闡述,同時也對所涉若干病證進行了剖析。本書還介紹作者臨床應用效方90首。現存1822年的日本複刻本,複刻時因而部分殘缺,丹波元簡又據《醫方類聚》增入補遺一卷。

《濟世新編》

綜合性醫書。八卷。朝鮮·康命吉撰。刊於1799年。康氏參閱《內經》、《難經》及歷代方書二十餘種,刪繁取要,分類歸納,編成此書。其中也包含了作者的學術見解和臨床心得體會。卷一-七分述臨床各科多種病症,首脈法、次證治;卷八藥性歌,輯錄《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所載藥性歌括,並新增藥物83種。現有朝鮮內閣刻本,清刻本。1983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濟世良方合編》

醫方著作。七卷(包括卷首一卷)。清·周其芬輯,瑩軒補輯。刊於1845年。本書選輯多種醫書中的驗方和成藥,故稱“合編”。選方頗多,涉及的病證範圍亦廣,有較高臨床參考價值。但其中雜有某些涉及宗教迷信的論述。作者另有《濟世良方補遺》四卷,除補輯驗方外,並錄有《慈幼篇》、《達生篇》、《竹林寺產科》等。現存幾種清刻本。

《濟世良方》

醫方著作。八卷。朱靜一編。本書為驗方彙編的一種。卷一為本草便讀及傷寒溫病方;卷二-八為真中風、類中風、感冒等90餘種各科疾病的驗方。本書記述各種疾病的病證比較簡明扼要,而所輯驗方卻大多切於實用。1919年有鉛印本。

《濟世方》

醫方著作。十卷,又名《嚴氏濟世方》。宋·嚴用和撰於1253年。內容包括中風、中寒、中暑等內、外、婦科疾病79篇。每篇先述病候,後記方劑,總收醫方450餘首。選方多經作者試用有效,因此切於實用。現存有1734年日本的複刻本和1782年《四庫全書》據《永樂大典》的輯佚本二種。1949年後有輯本的影印本。

《濟生拔萃》

醫學叢書。元·杜思敬輯。刊於1308年。擇要輯錄金元時期醫著十九種,包括:《針經節要》、《雲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竇太師流注指要賦》、《針經摘英集》、《雲岐子七表八裏九道脈訣論並治法》、《珍珠囊》、《醫學發明》、《脾胃論》、《潔古家珍》、《此事難知》、《醫壘元戎》、《陰證略例》、《雲岐子保命集論類要》、《癍論萃英》、《田氏保嬰集》、《蘭室秘藏》、《活法機要》、《衛生寶鑒》和《雜類名方》。其中《雜類名方》為杜氏所撰集。現有元刻本和1938年上海涵芬樓影印本。

《幾希錄良方合璧》

書名。清·張惟善輯。刊於1821年。卷首以歌賦體裁論述舊的倫理道德,與醫學無涉。卷1-2為驗方選,收載治療頭、眼、耳、鼻、口、舌、牙齒、咽喉等各科病證方劑約800餘首。末附莊一夔《遂生編》。現存多種清刻本。

《集驗良方拔萃》

醫方著作。又名《集驗良方》、《拔萃良方》。二卷。清·恬素輯。刊於1841年。本書選收以外科疾病為主的驗方近200首,分別介紹其主治、配方及用法。內容簡要實用。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又有石印本和鉛印本。

《集驗簡易良方》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德豐輯。刊於1827年。卷一——二為內、婦、兒科及針治、膏藥等驗方匯錄;卷三為草藥圖說,收載地方草藥60種,詳其主治並繪製藥圖;卷四為外科良方。本書新收草藥多不見於一般本草著作。對於本草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存多種清刻本。

《集驗背疽方》

外科專著。一卷。宋·李迅撰於1196年。原書已佚,現存本為清代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者。書仲介紹了背疽的主證兼證及其鑒別、診治。並收多種經驗藥方。現有《三三醫書》本。

《急救異痧奇方》

醫方著作。又名《急救奇痧方》、《異痧雜證經驗良方》。一卷。撰人不詳(書前簡介有“覺因道人識”字樣),陳念祖原評。此書分述49種病狀奇異的痧症症治,並介紹瘧、痢、傷寒、瘟疫、中暑、霍亂、喉症、外科、傷科、皮膚科等病證的治療與方藥。內容簡要,治法大多切於實用。其中瘧、痢部分、輯自《倪涵初瘧痢三方》。本書流行頗廣,現有多種刊本。

《急救仙方》

方書。又名《救急仙方》。北宋時作品。撰年撰人均無考。本書原是道教徒抄錄的若干種方書的彙編,現有《四庫全書》本和《道藏》本二種。《四庫》本系自《永樂大典》輯出和輯佚本,共六卷。內容有發背、疔瘡、眼科、痔證、雜瘡和雜證(包括內、婦、兒科)的一些治療方劑。《道藏》本共十一卷,卷一-五為婦產科藥方;卷六-七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卷八疔瘡;卷九痔瘡;卷十-十一為《上清紫(疒廷)追癆仙方論》;卷八、卷九與《四庫》本略同。

《急救良方》

醫方著作。二卷。明·張時徹輯。刊於1550年。本書系作者據佚名氏《急救方》書中實用有效的單驗方加以增刪訂正而成。內容以急救為主。全書共分五絕死、虛勞諸風、傷寒時疫,中諸毒等39篇。與《攝生眾妙方》合刻問世。

《躋壽館醫籍備考》

醫學目錄著作。七卷。日本·高島久也、罔田元矩合撰。刊於1877年。本書將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醫學校“躋壽館”中收載大量的中國古醫書,共1390部,分為二十餘類,部次甲乙、條別異同、敷陳大義、介紹版本,是一部有關醫書的目錄學著作。現存日刻本。

《雞峰普濟方》

醫方著作。三十卷。宋代醫方,撰人待考,原題宋·張銳撰。據陸心源《儀顧堂成》卷十九考證疑為北宋·孫兆撰)。今存者為清代翻刻宋本,已缺二、三、六、八四卷。卷一為醫論及炮炙法;卷四-二十七選錄多種病證的治療方劑,大致綜括了宋代醫家的一些臨床成就,卷二十八-二十九列述丹藥的制法;卷三十記錄了民間常用的備急單方,(此卷又有單行本,名《雞峰備急方》)。現存清刻本。

《霍亂新論》

霍亂專著。

①清·姚訓恭撰。不分卷。刊於1902年。作者論述霍亂病的脈、舌、證、治,分析其死候;並重點介紹其先輩所傳的霍亂效方,末附作者醫案。

②惲鐵樵撰。一卷。作者以中西匯通的觀點,列述霍亂的病因、病狀、病理、病機、用藥以及幹霍亂、妊娠霍亂、產後霍亂等不同的證候表現和治法。並介紹了霍亂效方辟瘟丹。現存清刻本、民國鉛印本。又輯入《藥盦醫學叢書》中。

《霍亂審證舉要》

霍亂專著。一卷。清·連文仲撰。刊於1899年。書中論述霍亂陰證、陽證,參考西說以闡發各地不同的水土氣候對霍亂發病的影響,列表辨析霍亂諸證的脈證特點。末附王孟英《霍亂論》中一些方劑、連氏經驗方及外治、針灸各法,曹炳章又增補霍亂寒熱辨證等內容。現存清刻本,後編入《中國醫學大成》本。

《霍亂論》

霍亂專著。二卷。清·王士雄撰於1838年。1862年作者予以重訂,改名為《隨息居重訂霍亂論》。上卷論霍亂病情及防治法;下卷引述古代名醫及王氏個人有關霍亂的臨床醫案。對霍亂常用藥物的藥性和若干治療方劑的適應症等也做了明確的分析和介紹。是一部較有影響的專著。現存清刻本和幾十種近代刊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活幼珠璣》

兒科著作。二卷,補編一卷。清·許佐廷撰。刊於1873年。本書前編一卷。為兒科諸病的證治歌賦;後編一卷,將兒科病證分為胎毒、變蒸、驚風等32門,詳論兒科病的診斷及其辨證用藥治法。補編一卷,集錄前二卷中所用的方劑。全書有證有方,有論有辨,內容比較簡要。現存初刻本等。

《活幼心書》

兒科著作。三卷。元·曾世榮撰。刊於1294年。卷上將兒科疾病編成歌賦75首,便於習誦。卷中本論,將兒科病證分別立論43篇(附補遺8篇),對小兒諸病的特點,發病規律、治療原則等論述頗詳,並介紹了作者的臨床心得;卷下信效方,選錄切於實用的兒科驗方。現有清刻本、《中國醫學大成》本及其他近代刊本。

《活幼心法》

兒科著作。又名《活幼心法大全》。九卷。明·聶尚恒撰。刊於1616年。卷一-六為痘科,為本書之主體,對痘疹的病原及其不同階段的發病特點,症狀及治法,作了較詳細的辨析。其中不乏作者獨到的學術見解;卷七是作者治痘疹的醫案;卷八論痧疹;卷九論兒科驚風、吐瀉等六種雜症。本書為後世兒科學者所重視,尤其在痘疹專著中影響較大。現有多種近代刊本。

《活幼口議》

兒科著作。二十卷。元·曾世榮撰。刊於1294年。本書對兒科理論和臨床證治予以廣泛的闡述和評議,充分發揮了作者本人的見解。卷一-三議明至理25篇,總論兒科的生理、病理特點,並對幾家主要的兒科著作稍加評論。卷四-五議初生牙兒證候26篇;卷六論指紋脈;卷七論面部氣色;卷八病證疑難18篇;卷九議胎中受病諸證15篇;卷十-二十議小兒各種病證的證治。現有明刻本及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活人心法》

①養生學著作。又名《新刊京本活人心法》、《臞仙活人心方》。二卷。明·朱權(臞仙)撰。刊於14世紀末。卷上為養生法,內容包括治心、導引法、祛病延年六字法、保養精神及補養飲食等。卷下輯錄玉笈二十六方及加減靈秘十八方。

②綜合性醫書。四卷。清·劉以仁撰,王文選輯。成書於1838年。全書對所選輯的各家醫論、臨證辨治和藥性方劑等分門別類予以整理。內容以傷寒病證治為主,對傷寒病證的辨析,察舌及傷寒方的介紹均較詳盡。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

《活人事證藥方》

綜合性醫書。二十卷。宋·劉信甫編。刊於1216年。本書主要論述諸風、諸氣、傷寒、虛勞、婦人、瘡瘍、小兒等共20門的各種病證,敘述其辨證和治療,並驗之以臨證案例。作者自稱每門病證所述諸方“各有事件引證,皆可取信於人。”全書選方頗多,其中有一些較有價值的方藥,如取痔用砒、礬、草烏、蠍梢等外治,是歷史上較早的枯痔療法。現僅存日本抄本。

《活法機要》

綜合性醫書。一卷。不著撰人《或題元·朱震亨撰》。本書介紹以泄痢、頭風、消渴等內科雜病為主,兼及胎產、瘡瘍、眼證等臨床較常見的多科病證的病因、證候及治療方藥。論述簡要,治法能根據不同的病證隨機應變,靈活而有法度。除選收前人常用方劑外,自擬方亦頗多,較切臨床實用,亦有研究價值。本書或認為系朱氏門人所編述,現存較早的刊本有明吳中衍校刻本,《濟生拔萃》本、《醫統正脈》本等。

《混俗頤生錄》

養生專著。宋·劉詞撰。二卷,凡10篇。作者本著普及養生知識的宗旨,選錄“曆試有驗之言”編撰成書。全書分述了飲食、飲酒、患勞、患風、戶內、禁忌及春夏秋冬四時等方面的養生原則與方法。內容簡明實用,有一定參考價值。收入《道藏·洞神部》573冊。

《惠直堂經驗方》

醫方著作。四卷。清·陶承熹、王承勳輯。刊於1759年。本書匯輯臨床各科的有效成方與民間單方。卷一-二為通治、補虛、種子、傷寒等內科雜病、五官科病證驗方;卷三為癰疽疔瘡等外科驗方;卷四為婦科、兒科驗方,膏藥成方以及若干成藥並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本書資料豐富,所收方劑範圍較廣、而且切合臨床實用。現存多種清刻本和《珍本醫書集成》本。

《會元針灸學》

針灸著作。又名《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焦會元編。書中除引錄古代多種有關針灸文獻外,還對於每個腧穴名稱作瞭解釋。並在治療方面結合臨床實際,提供了作者的經驗,對讀者頗多啟發。現有1937年鉛印本。

《匯刊經驗方》

醫方叢書。清·毛世洪等輯。由書商匯刻刊行。又有《匯刻經驗良方》、《經驗良方彙編》等名。主要包括《便易經驗集》、《續刊經驗集》、《葉氏(天士)經驗方》、《張卿子經驗方》、《幾希錄附方》、《敬信錄經驗方》、《良方揀要》、《濟世養生集》等多種以驗方為主的著作。因屬匯粹群書,亦切實用,故書商爭相匯刻;同一書名,選刻的種類可以數種至十餘種不等。現存兩種清刻本。

《回瀾社醫書四種》

醫學叢書。汪紹達輯。刊於1929年。包括《葉天士家傳秘訣》、《慎疾芻言》、《李翁醫記》及(日)今村亮《醫事啟源》四種。現存1929年上海回瀾社影印本。

《洄溪醫案》

醫案著作。清·徐大椿撰。初未刻印,1855年由王士雄根據抄本編輯並加按語刊行。所收醫案以內科雜證為主,治法靈活多變,隨證而施,並有不少獨到的臨床見解,對讀者頗多啟發。現存多種清刻本。

《洄溪脈學》

脈學著作。一卷。原題清·徐靈胎撰。本書闡析脈位、審象、因形氣以定診等總論內容,分述大、小、清濁諸脈,沖陽、太溪脈、真脈、孕脈、五臟脈,新病久病、高、章、綱、煠卑、損、太素脈等。內容較之傳統脈學有一些差異,又非系統之作,但論述簡要,頗能發揮己見。後編入《徐靈胎醫學全書》中。

《回生集》

醫方著作。二卷。清·陳傑輯。刊於1807年。作者在自序中曾有“請乩”之語,蓋以自神其說,實際上本書選方以民間驗方為主。卷上為內科諸病驗方;卷下為外症、女科、小兒等病,共400餘方。現有初刻本等十餘種清刻本,1917年石印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黃氏醫書三種》

醫學叢書。清·黃元禦撰。刊於1872-1880年。包括作者晚年三部醫著,即《素問懸解》、《靈樞懸解》和《難經懸解》。現存多種清刻本。

《黃氏醫書八種》

醫學叢書。清·黃元禦撰。最早刊於乾隆年間。包括《四聖心源》、《素靈微蘊》、《四聖懸樞》、《傷寒懸解》、《傷寒說意》、《金匱懸解》、《長沙藥解》、《玉楸藥解》。現存多種清刻本。

《黃帝陰符經》

著作名。簡稱《陰符經》。作者與成書年代不詳。黃帝為假託之名。一說成書於北朝拓拔魏時期。一卷。傳本有分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國安民演法章》、《強兵戰勝演術章》之上、中、下三篇者。本書性質,論者見解各異,紛紜不一。但多認為系道教修養之術,論涉養生要旨、氣功、食療、精神調養、房中等方面。如宋·夏元鼎《黃帝陰符經講義圖說》全以內丹法釋之。又《悟真篇》:“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也有以縱橫家、兵家之意注釋者。本書言簡意賅,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歷來為學者所重視。本書注本浩繁,《道藏》第54至58冊中,收有二十餘種。著名的有唐代李筌、張果,宋代朱熹、胥元一,元代的王道淵、俞琰等家注。

《黃帝逸典》

痘疹專著。又名《軒轅逸典》。清代著作,不著撰人。本書專論痘疹,托名唐·藍采和注釋。內容分為原痘、格三(指治痘的三個階段)、臟腑、傳經、發熱、報痘、點論、脹論等8篇。主要論述痘疹發病機理、病證特點和治療原則等,但未載醫方。據“藍采和序”稱曾為之補撰藥性、藥方二論,但後者今已不傳。現有多種清刻本。

《黃帝蝦蟆經》

針灸著作。又名《黃帝針灸蝦蟆忌》。一卷。漢代作品,撰人佚名。為現存較早的針灸文獻。其主要內容為針灸禁忌部位和圖形等,並無實際臨床意義。現有日本據古卷子的復刊本。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醫方著作。又名《宣明論方》。十五卷。金·劉完素撰於1172年。卷一-二諸證門,將《素問》一書中的61個病名逐條照原文作了分析和制定處方;卷三-十五分為風、熱、傷寒、積聚、水濕、痰飲、燥、婦人、補養、諸痛、痔漏、瘧疾、眼目、小兒等各門,每門均先引《素問》醫論,作者加以引伸,並制定處方。本書從分析《素問》一書中所論及的各種病證,並結合作者的臨床經驗一一制定處方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不僅補充了《素問》所記病候缺乏方藥的不足,並反映出劉氏偏重寒涼、降火益陰為主的治療大法。現有多種明、清刻本及《劉河間傷寒三書》本。

《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臟人圖》

針灸經絡著作。見《隨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作《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臟圖》。一卷,已佚。

《黃帝內經太素》

醫經著作。又稱《太素》,是《黃帝內經》的一種早期傳本。包括《素問》、《針經》(即《靈樞》)兩部分的內容。原書在隋唐之際經楊上善重加編次和注釋,擴為三十卷,今已殘缺。國內刊本只有二十三卷。本書不僅保存了《黃帝內經》中一些原文的較早形態。全書在考校字義,詮釋發揮和引錄古醫書佚文等方面,對研究《內經》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949年後有排印本。

《黃帝內經素問譯釋》

醫經著作。南京中醫學院醫經教研組編。本書將《內經·素問》原文按通行本次序逐篇逐段地予以語譯,每段之後附有注釋及按語。語譯通俗而準確,按語亦較恰當。是頗有影響的語譯注釋本。1959年由上海科技衛生出版社出版。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

醫經著作。一卷。清·胡澍撰。刊於1880年。書中將《素問》中難解的字、句、文義摘出三十條,通過考據訓詁,加以釋義。解決了以往注釋中的一些難題。可供校勘《素問》的參考。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黃帝內經素問吳注》

醫經著作。又名《內經吳注》。24卷。明·吳昆注。刊於1954年。本書是《素問》全注本的一種,書中將現存《素問》一書七十九篇(無刺法論、本病論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釋,每篇之首簡述該篇大意,注文比較簡明。在《素問》詮注本中是有較大影響的一種,是研究《內經》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考書。現有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等。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類》

醫經著作。九卷。明·王九達輯注。刊於1628年。本書是將《素問》和《靈樞》內容分類合編而成。共分攝生、藏象、經度、運氣、脈候、色診、病能、論治、針刺九類,在各篇原文之後均有題解及注釋。是分類研究《內經》的著作之一,對於學習《內經》者同類比較、加深理解等方面確有積極意義。現有明刻本。

《黃帝內經素問節文注釋》

醫經著作。十卷。明·黃俅輯。約刊於16世紀末。本書據《素問》一書選錄約65篇部分原文編輯而成。原書之後先附以王冰注文,再附以馬蒔注文。黃氏自己卻無注釋。是一部經過選編的《素問》王、馬合注本。現存明刻本。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醫經著作。九卷。清·張志聰集注。本書與《黃帝內經靈樞集注》都是張志聰和他的學生們集體撰寫的。對於《內經》一書的原文作了較詳細的注釋。對經義有較多發揮。是近代流行較廣的一種《內經》全注本。現有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

醫經著作。山東省中醫研究所研究班編。本書是《素問》一書的白話注釋,除對原文進行語譯外,每篇列有本篇大意、體會,或附詞字釋義等項。雖說其語譯常有不切之處,但總體說來還是成功的。對於讀者理解《素問》原文有一定參考價值。1958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黃帝內經始生考》

醫經著作。原卷數不詳,現存三卷。明代作品,撰人佚名。刊於1567年。本書節錄《素問》與《靈樞》二書中有關“始生”(意為最早產生)的原文,雖然作了某些分類,但體裁仍較為零亂,且未加注釋。

《黃帝內經明堂類成》

針灸著作。簡稱《黃帝內經明堂》。十三卷。是《黃帝明堂經》的一種注本。為7世紀初(唐初)由楊上善注釋改編而成。前十二卷論十二經脈腧穴;末一卷論奇經八脈。本書曾經唐太醫署規定為學習針灸的主要課本。唐以後失傳,現只存一卷(卷一),是根據日本發現的殘卷刊印的,有《叢書集成》本。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醫經著作。又名《靈樞注證發微》。九卷。明·馬蒔注。刊於1580年。本書是最早的《靈樞》全注本。書中《靈樞》原文悉依南宋·史崧傳本,共八十一篇。但卷數則恢復《靈樞經》舊制,即則史崧的二十四卷,重新合為九卷。內容則根據《素問注證發微》的體例,逐篇、逐節予以注釋,在剖析醫理及申明字義等方面均有所發揮,並附人體經脈腧穴圖解。現存明刻本、清刻本。

《黃帝內經》

醫經著作。簡稱《內經》。以黃帝、岐伯等問答的形式寫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系統性的理論醫著,成書約在戰國時期。原書十八卷,即《素問》和《針經》(唐以後的傳本改稱《靈樞》)各九卷。《內經》具有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舉凡人與自然、攝生、防病、生理、臟腑、經絡、病證、診斷治療、中藥、方劑、針刺灸熨、導引、按撟,以及五運六氣等等學說莫不賅備,堪稱中醫理論的淵源,歷代醫家均將其奉為圭臬。除醫學理論外,又廣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曆算、哲學等許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說成我國先秦時代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繼承了“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其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發展並豐富了《內經》以前的古代哲學。《黃帝內經》,流傳甚廣,傳本也較多,其中以《素問》、《九卷》兩個傳本系統最具代表性。西元六世紀,全元起對《素問》進行了全面注釋。但由於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唐寶興元年(西元762年)啟玄子王冰對《素問》重新加以編次,加上大量注語,並根據其先師張公所藏的秘本等補入七篇,作為亡佚的第七卷內容。由於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於是《素問》由原來的九卷,擴充到二十四卷。從此《素問》一書流布日廣。北宋政府設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對王冰所注的《黃帝內經素問》進行了認真細緻的校勘注釋,遂稱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又稱“新校正”本《素問》。成為後世研究,注釋《素問》的主要版本。《九卷》一書傳到西元6世紀前後,出現了《針經》、《九墟》、《九靈》和《靈樞》等多種書名的傳本,但後來均已失傳。南宋紹興乙亥(1135年)史崧氏將家藏《靈樞》九卷重新校訂,也擴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從此《靈樞》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後儘管出現過十二卷本等各種刊本,但皆以此為據。《黃帝太素》是流傳下來的另一種《內經》古傳本。隋·楊上善對《黃帝太素》又進行了整理和注釋,命名為《黃帝內經太素》。由原來的二十卷擴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晉皇甫謐所撰《甲乙經》一書就是將《素問》、《針經》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合編而成,因此也應作為《黃帝內經》的又一古傳本。後世醫家十分重視對《黃帝內經》的學習與研究。除上述外,還有許多注釋《黃帝內經》的醫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醫家和著作有:明·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明·吳崑《素問注》,明·張介賓《類經》,清·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黃帝內經素問直解》,高世栻《黃帝內經素問直解》,黃元禦《素問懸解》、《靈樞懸解》,張琦《素問釋義》,周學海《內經評文》等。還有節要注釋《內經》的,如元·滑壽《續素問鈔》,黃俅《黃帝內經素問節文注釋》,明·李中梓《內經知要》,清·汪昂《素問靈樞類纂約注》,陳念祖《靈樞素問節要淺注》,以及唐宗海《中醫匯通醫經精義》等。

《黃帝明堂偃側人圖》

針灸經絡著作。見《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作《曹氏黃帝十二經明堂偃側人圖》。十二卷。已佚。曹氏即曹翕,三國末、晉初時人。

《黃帝明堂灸經》

針灸著作。有一卷本及三卷本兩種,內容全同。本書約為北宋末書商抄錄《太平聖惠方》卷一百中的《明堂灸經》及《小兒明堂灸經》的全文,改題此名刊行者。原書系唐代佚名氏撰,書中分別記載成人及小兒常用要穴的灸治方法和所治疾痛。並附40餘幅腧穴圖。現存日刻本。元代時此書輯入《針灸四書》中。

《黃帝明堂經》

針灸著作。是我國現知最早的一種針灸專著。撰人未詳。約成書於秦漢之際。原書已佚,魏晉以後此書有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及注本。主要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後輯錄於《針灸甲乙經》一書中)及《黃帝內經明堂類成》。參見各該條。

《黃帝脈訣》

書名。見《崇文總目》。一卷,已佚。

《黃帝八十一難經注》

醫經著作。一卷(一作五卷)。唐·楊玄操注。楊氏在吳·呂廣所注《難經》的基礎上予以補訂注釋。本書為《難經》重要注本之一,在歷史上曾經有較大影響。原書已佚,但書中內容大部保留於《難經集注》中。

《黃澹翁醫案》

醫案著作。四卷。清·黃述寧撰。其中醫案二卷,多屬內科雜病;後二卷載前兩卷所涉及的治療方劑和黃氏生平所用驗方,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書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中。

《皇漢醫藥全書》

醫學全書。原名《漢方醫藥全書》。日本·栗原廣三撰。吳嘉博譯。前列總說,以下分五部論述,即漢方醫術發達史、病理解說、藥理解說、藥劑解說、處方解說。作者聯繫哲學、理學以及社會、文化、醫藥等發展的歷史,分析中國醫藥學,並介紹漢方醫藥流傳日本的源流概況。在闡述病理、病證等方面參考了西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認為漢方醫學不是科學(見自序),則是極端錯誤的。現存1935年上海中西醫藥書局鉛印本。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

道教氣功專著名。撰者不詳。一卷。據書中序稱,幻真先生當為初唐時的氣功家。全書共收服氣功法要訣15種,依次為進取訣、淘氣訣、調氣訣、咽氣訣、行氣訣、煉氣訣、委氣訣、閉氣訣、布氣訣、六氣訣、調氣液訣、食飲調護訣、休糧訣、守真訣、服氣胎息訣。全書收入《道藏》第570冊。

《環溪草堂醫案》

醫案著作。三卷。清·王泰林撰。柳寶詒據多種抄本選輯加按,收入《柳選四家醫案》。治案分內傷雜病、伏氣、暑病、外傷、婦人、小兒等三十五門。王氏醫案所載證情詳細,辨證精審明確。對於疑難病症多詳述治療過程。醫案證方契合,往往能從古法中化裁而生新意。

《懷少集》

兒科著作。十三卷。清·王世隆撰。刊於1758年。作者重點引錄整理前代兒科學成就,結合個人臨床經驗寫成此書。卷一為診治總論;卷二-十分述200餘種兒科病證的證治;卷十一-十二為痘科;卷十三為麻科。現存光緒刻本、培元堂刻本。

《華洋髒象約纂》

髒象著作。三卷,附錄一卷。清·朱沛文編撰於1892年。本書系彙集中西醫有關人體結構、解剖圖譜,參述己見編著而成。卷上為五臟六腑形態、部位、功能;卷中為眼、耳、鼻、及骨骼結構、功能;卷下為十二經脈,氣血營衛等生理作用及西醫臟腑解剖圖譜。所引資料先中後西,中醫自《內經》迄清代諸家論述均有摘錄,內容較為豐富、系統,並指出前人對臟腑記載上的一些錯誤。附錄為有關診病、讀書等雜論。現存光緒刻本。

《華佗外科》

書名。見明·殷仲春《醫藏書目》。卷數不詳,已佚。

《華佗神醫秘傳》

綜合性醫書。二十二卷。托名漢·華佗撰,唐·孫思邈集。本書不見於歷代書目和前人引錄,當屬偽託無疑。卷首有孫思邈、徐大椿序言各一篇。亦均系托名之作。其內容包括病理秘傳、臨床秘傳、神方秘傳及內、外、婦、產、兒、五官、皮膚、傷科、結毒、急救、奇症、獸醫、制煉、服餌等;並有華佗《注倉公傳》一文。雖非華氏原著,但有一些不見於其他方書而有臨床參考價值的方藥。此書於1902年由上海古書保存會鉛印發行。現存1922年等多種鉛印本,1982年彭氏點校本。

《華佗內事》

書名。見《隋書·經籍志》。五卷。已佚。

《華佗觀形察色並三部脈經》

診斷學著作。見《隋書·經籍志》。一卷。舊題東漢·華佗撰。已佚。王叔和《脈經》曾引華佗“察聲色要訣”,其內容或系此書的組成部分。

《華佗方》

書名。見《隋書·經籍志》。十卷。魏·吳普撰。已佚。

《華氏按摩術》

按摩著作。一冊。楊華亭編,黃竹齋校。本書將小兒推拿的一些手法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並附圖解。其中記載的一些方法不見於其他同類著作中。因此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與文獻價值。可供研究推拿按摩的參考。現存稿本。

《花韻樓醫案》

醫案著作。一卷。清·顧蔓雲撰。作者系女醫家,擅治婦科疾病。本書以婦科及內科疾病為主。記錄較詳。多為連續就診的病案,故從中可以看出顧氏辨證用藥的思路與技巧,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書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中。

《胡洽百病方》

醫方著作。見《隋書·經籍志》。二卷(一說三卷)。劉宋·胡洽撰。原書已佚,後世醫籍如《外臺秘要方》、《醫心方》等均有引錄。簡稱《胡洽方》。

《厚德堂集驗方萃編》

驗方著作。四卷。清·奇克唐阿輯。刊於1865年。本書將各種疾病分為頭面、目鼻、口、耳、痿痹、咳嗽、中暑、婦科、小兒、瘡毒、折傷、解毒等門,每門之前冠以總論(小引),然後列述大量驗方。所選驗方大多有效。除治病諸方外,尚有藥療結合食療的補益門等內容。現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喉痧正的》

喉痧專著。一卷。清·曹心怡撰。刊於1890年。本書論述喉痧(即猩紅熱)一病的源流、病因、病症、脈象、治法、禁忌等甚詳,對喉痧病的認識已相當深刻。並附若干治療方劑。有獨到之處,現有《中國醫學大成》(附增眉注)本。

《喉科紫珍集》

喉科著作。二卷。清代作品,撰人與撰年均不詳。現有兩種版本,其一刊於1860年,名《經驗喉科紫珍集》,又名《重錄增補經驗喉科紫珍集》,原題燕山竇氏原本,朱翔宇嗣輯。其二刊於1874年,名《喉症全科紫珍集》,原題黃梅溪秘藏,朱純衷得授,朱翔宇增補。二書內容互有出入,但總體內容相同,均載有鎖喉風等72種咽喉病的證治圖說,臨證二十法(包括咽喉病用刀、針、烙熏等外治法)和一些經驗方劑。以上兩種版本均曾多次翻刻,流傳較廣。現存多種清刻本。

《喉科指掌》

喉科著作。六卷。清·張宗良撰。刊於1757年。卷一總論咽喉病的診治大綱、分經及針穴圖等;卷二選方及制藥法;卷三-六分為咽喉(11證)、乳蛾(7證)、喉痹(7證)、喉風(12證)、喉癰(11證)、大舌(13證)、小舌(15證)及雜喉(7證)等八門,共73病的證治圖說。內容比較豐富。全書分門別類論述喉科多種病證甚為詳備。基本反映了喉科的發展水準。1815年又有書名《喉科杓指》(又名《圖注喉科杓指》。署名包永泰撰),系在本書內容中增入牙齒門,並作了部分補充,刪去原作者姓名合併為四卷者。現存多種清刻本。

《喉科心法》

喉科著作。二卷。清·沈善謙撰。約刊於19世紀末。卷上為論說,包括病原、診法和辨證,咽喉、口舌多種病證的臨床特徵,善候、惡候及針灸圖說等;卷下集錄作者喉症經驗效方。作者臨床經驗豐富,於治療原則方面,提出“輕、透、XX、降、鎮、潤、養、陰”八字秘訣,切合臨床實用,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存清刻本、石印本和鉛印本。

《喉科秘訣》

喉科著作。二卷。近代喉科專著。題名破頭黃真人撰,刊於1922年。上卷介紹了8個喉科驗方及針灸法;下卷分述22種喉風證治內容簡要,較切實用。現有《三三醫書》本。

《喉風論》

喉科著作。四卷。清·方補德撰,刊於1808年。本書記述了以喉風(包括喉痹)為主的咽喉病治法。卷一喉風;卷二咽痛;卷三喉風36症;卷四針訣(即針刺取穴等治法)。全書結構不夠嚴整,其學術觀點卻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主張治療喉風應以逐風藥為主,不宜用苦寒藥妄攻。現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喉白闡微》

喉科著作。一卷。清·鄭梅澗撰。刊於1797年。本書根據作者的多年臨床治療心得,對白喉的辨證論治、藥用宜忌、藥性、常用驗方等都作了比較概括的論述。對白喉的發病規律、症狀特點和治療原則均提出了個人見解。195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

《洪氏集驗方》

驗方著作。五卷。宋·洪遵撰。刊於1170年。本書彙集作者本人多年試用於臨床各科病證的治療方劑、或傳聞的驗方共167首。但未分類編次,又無標題。對於病證和治法,缺乏必要的闡述。現存初刻本及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宋人醫書三種》排印本。

《何澹庵醫案》

醫案著作。清·何遊撰。全書收何氏以內科為主的若干病案。其特點是:診病善於辨證溯因,治法推崇葉天士,處方能隨症化裁不泥於古,但記述較為簡略,後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

《漢方簡義》

醫方著作。王邈達撰。作者將《傷寒論》113方基本上按《尚論篇》的篇次,對各方的方義、配伍應用、加減法、藥物的作用等分別作簡要的闡析。作者根據張仲景“因病立方”的原則,病、方兼釋。其釋病部分本於《傷寒尚論辨似》,釋方部分取法《本經疏證》,書末附漢方補遺三方,1955-1956年,本書分別由新醫方局、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

《韓氏醫通》

綜合性醫書。二卷。明·韓(矛^心)撰於1522年。上卷分緒論、六法兼施、脈訣、處方、家庭醫案共五章;下卷列懸壺醫案、藥性裁成、方訣無隱、同類勿藥計四章。韓氏發展了淳於意的醫案程式,具體指出四診對病證鑒別的重要性,創用了三子養親湯等常用效方,在臨床上對補法的運用尤有心得。書中並記載了半夏曲、霞天膏等制法。現存明刻本、清刻本、《中國醫學大成》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寒溫條辨摘要》

溫病著作。又名《瘟疫條辨摘要》。二卷。清·楊璿、陳良佐原著,呂田集錄,刊於1811年。呂氏推崇真如陳氏所著《二分晰辨》,並讚揚《寒溫條辨》一書“使寒溫之辨,朗若列眉”(見引言),遂摘其要。首辨溫病與傷寒在病源、脈症及有關治療方面之異同。其次分述多種溫熱病症及有關雜病證治,兼及婦女、小兒溫病等,可供臨床參閱。現存初刻本等十餘種清刻本及1941年上海醫學書局鉛印本等。

《海藥本草》

藥學著作。見《通志·藝文略》。五卷(一說二卷)。唐·李珣撰。本書雜記南海郡縣藥物的產地及功能主治,原書已佚。

《海上醫宗心領》

綜合性醫書。又名海上醫宗心領全帙,六十六卷。越南·黎有卓撰於1770年。刊於1789-1885年(越南·嗣德32年-鹹德元年)。本書用中文寫成,書中參考《內經》以後的歷代中醫文獻,加以歸納整理,闡述陰陽、五行、病機等醫學理論、藥學知識、臨床各科治療及其本人的醫案等。作者十分推崇清初醫家馮兆張,較多地引用《馮氏錦囊秘錄》一書的資料。在治療方面,黎氏重視滋陰法,藥物方面除一般中藥外,又專門介紹了一些越南的地方藥物。由於本書內容較豐富,因而對當時越南醫學界影響較大,受到當時諸多越南學者的重視,以致成了越南醫生研習醫藥的必讀書之一。

《海上方》

醫方著作。又名《海上名方》、《海上仙方》、《孫真人海上方》。一卷。托名唐·孫思邈撰(據《鄭堂讀書記》記載,當為宋·錢竽撰)。書中列常見120餘種病證的單驗方,每病編成七言歌訣,便於習誦。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此外又有《奇效海上仙方秘本》一種。共四卷。亦托名孫真人撰。內容分頭面、耳目、口鼻、喉舌齒牙、身體、四肢、胸胃心腹、雜症、婦女、胎產、小兒、痘疹、痧症霍亂、便淋瀉痢、痔漏脫肛、損傷、癰疽瘡毒、中毒急救等門。各門分記若干民間單驗方。1914年有成都木刻本。

《國醫百家》

醫學叢書。裘慶元輯。刊於1918-1921年。裘氏原擬輯醫學著作約百種,而實際現存只有七種。計《薛案辨疏》、《葉氏伏氣解》、《胎產指南》、《重訂幼科金鑒評》、《雪雅堂醫案》、《簡明眼科學》、《琉球百問》。

《國藥提要》

藥學著作。不分卷。於達望編。本書選錄中藥1146種,依植物、動物、礦物及其科屬分類次序排列成表解方式。每藥記有中文名、拉丁學名、藥用部分、成分、效用、產地等項,末附筆劃索引。1950年由新醫書局出版。

《歸硯錄》

醫話著作。四卷。清·王士雄撰於1838年。本書彙集王氏在各地行醫的見聞、雜感、學醫心得及診療經驗。對古代醫藥文獻中某些觀點作了比較客觀的評價與分析。其中頗多獨到見解。本書還選收諸家醫案,附述個人治驗,收采較多的民間單方、驗方。其中也輯錄了一些奇症怪方的內容。現存清刻本,本書又收入《潛齋醫學叢書》中。

《廣溫疫論》

溫病著作。四卷,附方一卷,清·戴天章約撰於1722年。戴氏取《溫病論》予以增訂、刪改,辨明溫疫與傷寒之異,尤其重視早期症候的鑒別。卷一辨析氣、色、脈、舌、神,辨時疫與風寒在病因、受病、傳經、兼症等方面的不同;卷二列表症候32條;卷三列裏證症候41條;卷四敘述汗、下、清、和,補等治法,並辨別由於溫熱餘邪未盡所引起的種種後遺症等。所附《佛崖驗方》一卷,共收載治療溫熱病方84首。本書後經乾隆年間鄭奠一改名《瘟疫明辨》,內容並無改動;1878年陸懋修又將《廣溫疫論》加以刪訂補充,改名《廣溫熱論》。清末何廉臣在《廣溫熱論》基礎上參考前人著作,綜合印證,內容又有所補訂,並將原書並為二卷,書名《重訂廣溫熱論》,1949年後有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

《廣嗣五種備要》

叢書。清·五實穎輯。刊於1821年。本書包括:《種子心法》、《保胎方論》、《達生真訣》、《新產證治》及《全嬰須知》五種著作。

《廣嗣全訣》

兒科著作。十二卷。明·陳文治撰。刊於1587年。卷一種子;卷二-三保胎及保產;卷四產後;卷五-十論兒科雜病;卷十一-十二痘疹。全書共200餘篇,對於產科及兒科疾病論述較詳。

《廣嗣紀要》

書名,又名《萬氏家傳廣嗣紀要》。十六卷(又有五卷本,前四卷與十六卷本同,末一卷為《小兒全書》。明·萬全撰。約刊於16世紀中期。本書主要論述有關廣嗣、妊娠及嬰兒疾病的病因、證候及治療方藥,並附幼科醫案18例。書中還歸納了影響生育的男女生殖器畸形、損傷等內容。本書收入《萬密齋醫書十種》中。

《管見大全良方》

醫方著作。又名《新編備急管見大全良方》。十卷。附《診脈要訣》一卷。宋·陳自明撰於1271年。本書系輯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成方編撰而成。首為診脈部位圖及脈訣大要,然後列述諸風、傷寒、痰飲、咳嗽、腳氣、暑、濕、瘧疾、瘴疫等32類各科病證的治療方劑。每類病證先論病理及辨證,次述治法。但書中的治療部分,只有治療方劑或成藥的名稱,並無具體處方。於初學者有諸多不便。

《觀身集》

生理解剖叢書。清·葉志詵編集。刊於1850年。全集收輯有關生理解剖著作四種。包括陳會《全體百穴歌》;沈紱《十二經脈絡》,專述十二經脈起止部位及循行部位;沈金鼇《脈象統類》,以浮、沉、遲、數、滑、澀為綱,闡明各類脈象;沈彤《釋骨》,條釋全身骨骼部位,形象及名稱。全書收入《漢陽葉氏叢刻醫類七種》中。

《顧氏醫鏡》

綜合性醫書。清·顧靖遠撰於1718年。十六卷,共六種。即《素靈摘要》、《內景圖解》、《脈法刪繁》、《格言匯要》、《本草必備》和《症方發明》。此六種皆系作者選錄《內經》、《傷寒論》及歷代中醫著作中的精華部分,並結合個人的學術經驗加以歸納整理並闡述注解而成。全書論及生理、解剖、病原、病理、疾病各論、診斷、療法、藥物、方劑等方面,內容較廣泛而系統。顧氏的學術思想,主要受喻嘉言的影響。196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根據其家屬所獻抄本校訂出版,題名為《顧松園醫鏡》,但卻刪去了《內景圖解》的全部插圖。現存康熙抄本、1921年鉛印本。

《骨蒸病灸法》

骨蒸病專著。一卷。見《舊唐書·經籍志》。又名《灸勞法》。唐·崔知悌撰。是一部以灸療主治“骨蒸”病的專著。據自序稱以此療骨蒸“前後差者,數過二百”。書中專門論述骨蒸病的灸療方法,並附有圖形,易學易用。原書已佚,但佚文見於《外臺秘要》、《蘇沈良方》等後世醫籍中。

《古愚山房方書三種》

醫學叢書名。清·海陽竹林人輯。刊於1801年。內容為《解毒編》、《彙集經驗方》、《怪疾奇方》。現存兩種清刻本。

《古書醫言》

醫論著作。四卷。日本吉益為則撰於1773年。本書集錄漢以前38種中國古書中有關論醫的內容,並加以評述。現存多種日抄本及《皇漢醫學叢書》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

叢書。簡稱《醫統正脈》。明·王肯堂輯。刊於1601年。輯錄自《內經》起至明歷代醫家的重要醫著,如《素問》、《靈樞》、《甲乙經》、《中藏經》、《脈經》、《難經》、《金匱要略》、《傷寒論》、《傷寒明理論》、《脈訣》、《類證活人書》、《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論方》、《儒門事親》、《脾胃論》、《蘭室秘藏》、《醫壘元戎》、《湯液本草》、《丹溪心法》、《格致餘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外科精義》、《醫經溯洄集》、《證治要訣》、《傷寒瑣言》等書44種。為醫學叢書中較有影響者。現存明萬曆刻本及多種清刻本。

《古今醫統大全》

綜合性醫書。又名《古今醫統》。一百卷。明·徐春甫輯於1556年。本書輯錄明以前的歷代醫書及經史百家有關醫藥資料,分類編寫而成。其內容包括歷代醫家傳略、《內經》要旨、各家醫論,脈候、運氣、經穴、針灸、臨床各科證治、醫案、驗方、本草、救荒本草、制藥、通用諸方及養生等。書中除引錄古說外,在醫學理論方面確實有所闡發。因此,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現存三種明刻本,一種清刻本,兩種日本刻本。

《古今醫鑒》

綜合性醫書。十六卷(原作8卷)。明·龔信纂輯,龔廷賢續編,王肯堂訂補。撰年不詳。本書首論脈訣、病機、藥性、運氣四篇,作為臨證的理論基礎;以下分門論述內、婦、小兒及耳、鼻、口、牙、眼等疾病,所搜集文獻上自《內經》、《難經》,下迄金元時期劉完素、張從正、李杲諸家學說。並能結合己見論述病證。所收方劑頗為廣泛,其中還記載了不少民間經驗方和外治、針灸療法。現存多種明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古今醫方集成》

方書名。分上、下二冊。吳克潛編。刊於1936年。書中按照方劑筆劃排列收集古今醫方約一萬餘首,每方介紹方名、出處、主治、功效、藥物及用量、炮製、服法等項。為方劑學的工具參考書。但有些方劑的出處尚欠確切。現存1936年大眾書局鉛印本。

《古今醫案按選》

醫案著作。四卷。清·王士雄選輯。刊於1853年。王氏在俞震編纂的《古今醫案按》中選取較好而又有代表性的醫案,予以分類,再加按語,進一步闡明治案中辨證、處方之醫理,或評論其不足或錯誤之處,有助於讀者深入體會治案的要領。現存光緒間會稽董氏刻本及《潛齋醫學叢書》本、《珍本醫書集成》本。

《古今醫案按》

醫案著作。十卷。清·俞震纂輯。刊於1778年。卷一-八為內科雜病;卷九為女科;卷十為外科和幼科。俞氏按語詳辨疑似病案,分析同中之異,使後學有所借鑒。彙集諸家學說予以發揮,指明診治關鍵所在,頗多精闢見解。現存多種清刻本和1912年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類書名。是《古今圖書集成》的一部分。五百二十卷。清·蔣廷錫等編纂,刊於1723年。本書分類編纂,自《內經》到清初的醫學文獻100餘種,既有基礎理論,又有分科治療;有論有方,內容豐富,敘述較系統、全面。包括對古典醫籍的注釋,各種疾病的辨證論治,以及有關醫學的藝文、記事和醫家傳記等。現存光緒年間鉛印本及影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古今名醫匯粹》

綜合性醫書。八卷。清·羅美輯。成書於1675年。此書系作者收輯元至清代醫家醫論、治法、治驗,分門別類整理而成。卷一醫論集,以闡述醫理為主;卷二脈要集;卷三-八病能集,以內科雜症為主,兼及婦科及五官科、外科。綱目清晰,學術上宗法薛立齋、張景嶽。現存多種清刻本、古印本。

《古今名醫方論》

方書。四卷。清·羅美輯。刊於1675年。本書為作者所撰《古今名醫匯粹》的姊妹篇。共選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劑及自訂方130餘首。方末附以明、清名醫對該方方義的評述,從數萬醫方中選出百餘首方劑,其選方不為不精;所選皆名醫經驗之方,則不難斷定,選方切於實用。現存多種精刻本,多種石印本,1949年後有鉛印本。

《古今錄驗方》

方書。五十卷。唐·甄立言撰(《舊唐書·經籍志》題甄權撰)。原書已佚,其中部分佚文見於《外臺秘要》、《醫心方》等書。

《古方新解》

方劑著作。八卷。清·徐大椿撰於1764年。原刊本已佚,今存本經1920年陸士諤增補注釋,名《增注徐洄溪古方新解》。書中集錄古代重要方劑分為通治方、風門、痹曆節門、痿門等40類,共900餘方。徐氏在各類方劑之首統論病源,並於各方之下另寫簡注以闡明己見。陸氏更增補明、清醫家的方論之後。現存1920年、1925年、1935年三種上海世界書局石印本。

《古方匯精》

方書。五卷。清·愛虛老人輯。刊於1804年。本書匯錄古醫書中的有效成方及單驗方。分為內症、外科、婦科、兒科及奇疾各門約400餘萬,列述其處方及主治。現有多種清刻本、抄本及《珍本醫學集成》本。

《古方八陣》

方劑著作。九卷(即《景嶽全書》卷五十二-六十)。明·張介賓撰。作者選錄前人有關著作中的方劑,按其效用分為8類,稱為補陣、和陣、攻陣、散陣、寒陣、熱陣、固陣、因陣,共1456方。在各方之後,間附方義或按語。

《古代疾病名候疏義》

醫史文獻著作。餘岩編。是一部有關我國古代疾病史料的參考書。書中將我國古代五種較早的詞書和字書(包括《爾雅》、《方言》、《說文》、《釋名》及《廣雅》)中的病名加以考證和解釋,並與現代醫學的病名作了一些對照。但這種簡單地對號入座的方法難免有些牽強。在具體論述方面反映了不少民族虛無主義的觀點。1953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古代兒科疾病新編》

兒科著作。高鏡朗編。本書以現代兒科學知識,將古代八十餘種兒科疾病的名稱、病原、症狀、診斷及歷史等問題進行了概括和整理,以其引進西說,故論述頗多獨到的見解。1969年由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

《古本難經闡注》

醫經著作。四卷(後又有二卷本、一卷本,內容均同)。清·丁錦注。初刊於1738年。丁氏自稱曾獲見《難經》古本,其排列次序及文字均與通行本有一定出入。故據此本並參考其他刊本予以校訂、注釋,注文主要參閱《內經》等書以發《難經》之蘊義,書中頗多個人獨到見解,並對某些病證提出方治意見。現存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古本康平傷寒論》

傷寒著作。簡稱《康平傷寒論》。漢張機所撰《傷寒論》的古傳本之一。系1346年(日本貞和2年)日人和氣朝臣覆錄丹波忠手抄的我國古卷子本。由於丹波氏抄錄於日本康平3年(1060年),故以“康平”為書名。本書較北宋本《傷寒論》為早,但篇次少於宋本。全書共12篇。在個別條文與文字方面也與宋本互有出入,特別是在宋本中的一些原文,本書中則多析為注文,而注文又有旁注、註腳、大字附注等形式,作為一種古傳本,在校勘、研究《傷寒論》方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946年日人大塚敬節將校正本寄贈蘇州葉桔泉,葉氏重校後出版排印本,1954年上海千頃堂書局重予刊行。

《格致餘論》

醫論著作。不分卷。元·朱震亨撰於1374年。朱氏精研醫理取“格物致知”之意為本書命名。共有論文四十一篇,包括基礎理論、病證辨析、治法和對一些方劑的評述等內容。朱氏精《內》、《難》、《本經》並對張仲景、李東垣的外感內傷的學術思想有較深的研究。根據長期臨床實踐,提出人體陽易動而陰易虧。故著重闡述“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醫理。在治則上主張並長於運用滋陰降火之法以及和血疏血、導痰行滯諸法。臨床強調觀察色,切脈問證,尤重脈診。所發議論大多附列治案以驗證。朱氏創用的方劑如大補陰丸、瓊玉膏等,迄今仍為臨床常用效方。本書是朱氏的代表作之一。現存元、明、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高注金匱要略》

金匱著作。不分卷。清·高學山撰。撰年不詳。高氏融合前人學說,取眾家之精要,結合個人學習心得和臨床實踐將《金匱要略》予以全面注釋。對雜病的病機、診斷、方義等闡析較詳。但其中也摻雜了一些主觀、附會的解釋。原稿分為四冊,末冊佚去二頁,近人王邈迖為之增補校訂,於1956年由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高憩雲外科全書十種》

醫學叢書。又名《外科全書十種》。清·高思敬撰。1917年刊行。本書名為十種,實只七種。即《外科醫鏡》十二卷,《外科三字經》一卷,《外科問答》一卷,《逆證匯錄》一卷(以上均外科著作),《五臟六腑圖說》一卷,《六氣感證》一卷及《運氣指掌》一卷。

《贛州正俗方》

醫方著作。二卷。宋·劉彝撰。據《宋史·藝文志》劉彝本傳記載:“劉彝……知虔州,俗尚巫鬼,不事醫藥,彝著《正俗方》以訓斥淫巫三千七百家,使以醫易巫,俗遂變”。原書已佚。

《感證輯要》

書名。四卷。嚴鴻志輯於1920年。嚴氏鑒於六淫所致感證於臨床上十分多見,有必要加以總結,故將散見於各家著作中的外感證纂輯其精要編成本書。卷一名醫通論,主要選錄明、清傷寒、溫病家有關辨證、治法等多方面的論述;卷二以傷寒為主,卷三以溫病為主,詳述各種病症的診法和證治;卷四輯感證方劑,分為發表、湧吐、攻裏、和解、開透、清熱、祛寒、補益八類,融經方、時方於一爐。本書採集資料比較豐富,但亦略有駁雜,眉目不夠清等缺點。現存1921年石印本等。

《傅青主女科》

婦科著作。又名《女科》、《傅氏女科》、《女科摘要》、《女科仙方》。參見女科、產後編條。現有數十種清刊本。

《傅青主男女科》

醫學叢書。清·傅山著。刊於1827年。包括《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附:產後編》。其中《傅青主女科》流傳較廣。各詳專條。現存幾十種清刊本。

《傅青主男科》

內科著作。二卷。清·傅山撰。原系抄本,至1827年始有刊本。本書以內科雜病證治為主,分傷寒、火症、鬱結等23門,每門分列病證,先論後方。每一病證皆分析病因、病機,確定治療大法和方藥。末附雜方、小兒科及女科等,其中女科內容,多系《傅青主女科》所未載者。現有二十餘種清刊本。

《婦嬰至寶》

醫學叢書。清·徐恜杠輯。刊於1750年。包括《達生篇》、《種痘法》、《福幼篇》三種。現存20餘種清刻本、上海石印本等。

《婦人良方》

婦科著作。又名《婦人良方大全》、《婦人大全良方》、《婦人良方集要》。二十四卷。宋·陳自明撰於1237年。本書整理編輯了宋以前有關婦產科的著作。分為調經、眾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產難及產後等8門(薛己本多候胎門)。每門分若干病證,加以論述。反映出作者豐富的婦科理論和經驗。全書共200餘論,分述各病的病因、證候及治法,內容比較實用。此書後經明·薛己校注,名《校注婦人良方》,除增刪了部分內容外,還逐篇附加按語及治驗。現存多種明清刻本、《四庫全書》本、《醫學大成》本等。1949年後有點校、排印本。

《婦人規》

婦科著作。二卷(即《景嶽全書》卷三十八-三十九)。明·張介賓撰。內容共分總論、經脈、胎孕、產育、產後、帶濁夢遺、乳病、子嗣、症瘕及前陰10類,依據婦女生理特點和病變規律,論述婦科診治法則。另有《婦人規古方》一卷(即《景嶽全書》第六十一卷),與本書互參。現存清刻《景嶽全書》本。

《婦科玉尺》

婦科著作。六卷。清·沈金鼇撰於1774年。《沈氏尊生書》中的一種。作者取玉尺所刻分寸“堅久不磨”可以作為標準,故題名“玉尺”。卷一求嗣、月經;卷二胎前;卷三臨產、小產;卷四產後;卷五崩漏,帶下;卷六婦人雜病。每類篇首均總論病機、治法,其次引錄歷代各家學說,又次為附方及前人效方。書中提出根據“氣為血帥”的基礎理論,婦女病多先為氣病,後及血病的見解。內容選論亦較精要。

《婦科心法要訣》

婦科著作。六卷(即《醫宗金鑒》卷四十四-四十九)。清·吳謙等編。卷四十四調經及經閉諸症;卷四十五崩漏、帶下、症瘕、積、痞、痃、癖、疝等病及嗣育;卷四十六胎前諸症;卷四十七-四十八生育及產後;卷四十九乳症、前陰及婦科雜症。正文編成七言歌訣,附加注釋,內容比較規範,概念比較準確。

《福幼集》

兒科著作。一卷。清·莊一夔撰。刊於1777年。本書專論小兒慢驚風的證候和證法,並介紹經驗方二首。作者主張以溫補為主,反對用寒涼攻伐。內容簡要,刊本頗多,流傳較廣。現存清刻本等幾十種刊本。

《福濟全珍》

醫書叢書。包括四種醫著,即清·莊一夔《遂生編》一卷,《福幼編》一卷;清·周鶴群《良方集要》一卷;清·李嘉祥《經驗良方》一卷。現有清刻本。

《扶壽精方》

醫方著作。一卷,明·吳旻輯。刊於1530年。書中選輯彙編各科驗方(包括一些成方)。分為諸虛、藥酒、痰、眼目等共30門。選方以實用、簡便為原則。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伏邪新書》

溫病著作。一卷。清·劉吉人撰。劉氏以《內經》伏邪發病的理論為依據,認為在需要調理的慢性病中,“內有伏邪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髒自生之病,不兼內伏六淫,十僅三四”(見自序)。書中分別闡述伏燥、伏寒、伏風、伏濕、伏暑、伏熱的證治較詳。此書有《中國醫學大成》本等。

《伏瘟證治實驗談》

溫病著作。蔣樹杞撰於1920年。本書敘述伏瘟之病原、症狀和診斷,並詳論治法。但書中一味排斥貶抑西醫的作法不免於偏頗。現有《三三醫書》本。

《伏氣解》

溫病著作。一卷。清·葉霖撰於1897年。這是一部專論伏氣病的著作。葉氏依據《素問·生氣通天論》等有關伏氣致病的理論,闡析各種伏氣病的病因、病理、證候和治法,作者強調運氣與發病的關係,對於某些病證,相信“干支生克”的理論,亦不免於機械。現有《中國醫學大成》等刊本。

《馮氏錦囊秘錄》

醫學叢書。又名《馮氏錦囊》。五十卷。清·馮兆張撰於1702年。包括《內經纂要》、《雜症大小合參》、《脈訣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藥按》、《痘疹全集》、《雜症痘疹藥性主治合參》八種。分別輯取《內經》等基礎理論及所涉臨床各科的精要。參以己見,重點發揮。對於幾種痘疹論述尤詳。全書內容豐富,收集民間效方亦較多。現存多種清刻本。

《瘋門全書》

麻風專著。二卷。清·蕭曉亭撰。刊於1796年。書中徵引歷代有關文獻,論述了麻風病的病源、症狀、36種類型的麻風病辨證論治,以及麻風病的各種療法。現有清刻本。本書後收入《珍本醫書集成》。1949年後有排印本。

《風癆臌膈四大證治》

醫書名。不分卷。清·薑天敘撰。刊於1796年。本書重點論述中風、虛勞、水腫、臌脹、嘔吐及噎膈反胃諸病症。並對霍亂、關格等雜病作了簡略的介紹。解放後有排印本。

《費伯雄醫書二種》

醫學叢書。清·費伯雄撰。刊於1863年。包括《醫醇剩義》、《醫方論》二種。詳各條。

《仿寓意草》

醫案著作。二卷。清·李冠仙撰於1835年。作者盛讚《寓意草》,因仿其格式歸納驗案而成此帙。所載驗案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有婦科、五官科等。案中議病,析因頗詳,主張“藥不執方,相宜而用”,同症異治,異症同治,立法處方靈活,診治頗具膽識。但案語偏於煩瑣。本書收入《三三醫書》中。現存光緒刻本。

《方氏脈症正宗》

綜合性醫書。又名《醫學正宗》。四卷。清·方肇權撰。刊於1749年。本書以脈診與辨證為綱,卷一以辨脈為主;卷二-四分述內、兒、婦、外各科多種病症證治,每一病證分述病因、辨證、治法、方藥及治案;卷末附常用藥藥性及經穴述要。其論脈以遲數為綱;其辨證以寒熱虛實為綱;論人身根本以氣血盛衰為綱。所論脈證方藥頗為明晰、治病主張同類藥並用而反對寒熱藥並用、氣血藥雜投。可以說是獨樹一幟,但也不免於偏頗。現存兩種清刻本。

《範東陽方》

醫方著作。又名《範汪方》。《隋書經籍志》誤作《範陽東方》。晉·範汪撰。卷數說法不一。《晉書》記載:“範汪……撰方五百餘卷。又一百七卷,後人詳用,多獲其效。”書已佚,部分佚文見於《外臺秘要》等後世醫籍中。

《二如亭群芳譜·藥譜》

藥物學著作。又名《群芳譜·藥譜》。三卷。明·王象晉約撰於17世紀初。實為《二如亭群芳譜》之“利部”第3-5冊。卷首載夏良心、董思白二篇序文《本草綱目》及張鼎思之“論藥”、“本草源流”等論述。本書總收藥物54種,附15種。每種藥物皆記其別名、產地、形態、功用和主治疾病,其中又每每述及藥物的栽培、修治、考辨、單方和典故等。雖說內容多摘自現存多種明、清刻本,取材於《本草綱目》,但也不無新意。

《兒科醒》

書名。一卷。清·芝嶼樵客撰。撰年不詳,本書將兒科疾病分別按表、裏、寒、熱、虛、實予以論證,說理清晰透徹,方藥法度嚴謹,並有辨驚風之誤一文,認為古無驚風之名。所謂驚風乃“大驚猝恐”等十病;次為小兒不可餓論及治痘、治疹二論。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遯(dùn,遁)園醫案》

醫案著作。二卷。蕭伯章撰。刊於1921年。本書不分門類,記述詳細,醫理分析淺顯形象。從這些醫案中可以分析出蕭氏長於脈診,善用經方。但倡言“仲景而後無完醫”,誠屬片面之論。現有初刊鉛印本。

《對山醫話》

醫話著作。四卷。補篇一卷。清·毛祥麟撰於1903年。書中記述了醫藥典故、醫林逸事、民間療法、醫理、藥物的心得體會等。對診治中因循執方等弊病予以批評。書中尚有煉丹等內容。現有1905年鉛印本、《三三醫書》本和《中國醫學大成》本。

《讀醫隨筆》

筆記性著作。六卷。清·周學海編於1891年。本書系作者彙集讀書、臨證之筆記而成。卷一證治總論;卷二形氣、脈法類;卷三-四證治類,列各種病證證治;卷五方藥類,審辨藥物性味效用;卷六評釋類,為作者研讀古醫書的心得體會,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存清《周氏醫學叢書》本等。

《讀素問鈔》

醫經著作。三卷。元·滑壽注,明·汪機續注。續注本刊於1519年。本書選錄《素問》中的重要內容,分為:藏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診、針刺、陰陽、標本、運氣和匯萃12類,予以簡要注釋。續注部分又作了若干補充,又名《續素問鈔》。現有多種明刻本及《汪氏醫學叢書》本。

《讀過傷寒論》

傷寒著作。十八卷,又“卷之首”二卷。陳伯壇撰。初版於1930年。陳氏研究仲景學說多年,此編對《傷寒論》的原文注釋較全面,每能闡發經義,並品評自晉以後諸家注疏之得失,“卷之首”談《內經》及《傷寒論》讀法,頗具新見。現有1930年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痘治理辨》

痘疹專著。三卷。明·汪機撰。刊於1531年。本書專論痘疹、對前賢高論頗多留意,尤為推崇魏直《博愛心鑒》的理論與治法。故羅列諸家治痘之論於前,而以魏氏理論辨之於後。書後並附痘圖及痘方各二卷。現有《汪石山醫書八種》本。

《痘疹專門》

痘疹專著。又名《痘疹專門秘授》。二卷。清·董維嶽撰,董上賁校補。刊於1762年。本書選輯《痘疹金鏡錄》及《保赤全書》二書之精要,結合作者多年的臨床經驗和心得寫成,內容較為簡要。現存初刻本。

《痘疹正宗》

痘疹專著。二卷,又有四卷本,書名《痘疹指南》,內容全同。清·宋麟祥撰。刊於1695年。上卷痘疹門;下卷疹症門。作者師承費啟泰《救偏瑣言》,認為痘為先天之毒,治宜攻下,反對用托補之法。因此,本書在痘疹的治療方面較有特色。治療方劑以歸宗湯數方為主,並附若干醫案。現存初刻本等二十餘種清刻本。

《痘疹真傳奇書》

痘疹專著。又名《仙傳痘疹奇書》。二卷。明·高我岡撰。刊於1598年。上卷治痘;下卷治疹。作者根據治痘以氣血為主,治疹以清火滋水為主的理論,對痘和疹的證治作了簡要的辨析和記述,並附痘疹圖說及針法治療圖等。現存多種清刻本。

《痘疹心法要訣》

痘疹專著。四卷。即《醫宗金鑒》卷五十六——五十九。本書以七言歌訣加注的形式論述痘疹的證治,內容比較簡要,但比較規範、精闢。並有附圖多幅。

《痘疹心法》

痘疹專著,又名《痘疹世醫心法》。十二卷。明·萬全撰。刊於1568年。卷一——八闡述痘疹的特點,以及發熱、出見、起發、成實、收質、落痂、痘後餘毒等各階段的辨證治療;卷九疹毒;卷十婦女痘疹;卷十一——十二為治療方劑。全書論述痘疹全面系統尤其對痘疹從發熱到痘後的七個發展階段的證候特點和辨證論治的論述較之其他痘疹專著為詳備,除正文外,穿插七言歌訣,附載作者個人的一些臨床驗案。本書除多種清刻單行本外,又收入《萬密齋醫學全書》中。後者析為二十三卷。

《痘疹碎金賦》

痘疹專著,本賦有二種,均題明·萬全撰,但內容不同。

①收入《痘疹全書》中,共二篇。上篇論痘,共29條;下篇論疹,共8條。

②收入《片玉痘疹》中,一篇,共16條。

《痘疹四合全書》

痘疹、麻疹叢書。清·吳學損輯。刊於1676年。本書系《痘疹金鏡錄真本》、《痘疹心法秘本》、《痘疹百問秘本》、《痘疹圖像》(此書又包括《痘疹玉髓圖像》及《痘疹集圖善本》二種)及《麻疹心法》等書的合刊本。因前四種均為痘疹著作。故名“四合全書。”現存初刻本等。

《痘疹全書》

痘疹叢書。明·談志遠輯。包括萬全《痘疹碎金賦》一卷,萬全《痘疹心法》十二卷及《痘疹玉髓》二卷(撰人不詳,又名《毓麟芝室玉髓摘要》,卷下又名《毓麟芝室痘疹玉髓圖像注解》)。現存萬曆二年刻本、1610年彭瑞吾重刊本等。

《痘疹論》

痘疹專著。又名《聞人氏伯圜先生痘疹論》。二卷。宋聞人規撰。刊於1235年。上卷對小兒痘疹的病理和一些主要臨床治療問題提出81問,並逐一作瞭解答;下卷列述治療方劑。

《痘疹精詳》

痘疹專著。十卷。清·周甄陶撰。刊於1794年。作者鑒於《痘疹新書》和《種痘新論》二書系發揮《活幼心法》治療痘疹的專著,雖然各得其大要,但均有未盡之處,故以二書為主,參考有關文獻進一步整理而成此書。書中論述痘疹證治及種人痘法,頗多經驗之談。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

《痘疹金鏡錄》

痘疹專著。又名《痘疹全嬰金鏡錄》、《幼科痘疹金鏡錄》。三卷。明·翁仲仁撰。刊於1519年,原刊本已不復見,現存者均為本書的增補或改訂本,故名稱頗多。卷數有三卷本、四卷本不一。三卷本如《痘疹金鏡錄真本》。(又名《痘疹全嬰金鏡錄真本》)。卷上、中為痘病證治及歌賦;卷下為方藥。四卷本為《增補痘疹金鏡錄》(又名《增補痘疹玉髓金鏡錄》),其卷一為兒科病症歌賦二十餘首;卷二——三為痘疹的辨證論治。(包括歌賦論述);卷四痘科治療方劑。由於內容簡要實用,選方尚平穩,故流傳較廣。現存初刻本及幾十種清刻本。

《痘疹會通》

痘疹專著。五卷。清·曾香田輯。刊於1786年。本書參考痘疹有關文獻,結合作者的經驗編成。前四卷為痘疹的證治與方劑,附種人痘法。末卷論述麻疹。現有初刻本等清刻本。

《痘疹廣金鏡錄》

痘疹專著。三卷。清·汪琥撰。約刊於17世紀。本書根據《痘疹金鏡錄》予以補充修訂而成。內容簡要實用,主要為痘疹的證治、歌賦及方藥。現存清刻本。

《痘疹定論》

痘疹專著。四卷。清·朱純嘏撰。刊於1713年。卷一——三論痘瘡,作者師法聶尚恒《活幼心法》的治療原則,結合臨床實踐對痘疹的病理、診斷、症狀及治法都作了較詳細的敘述,並介紹了用人痘接種預防的歷史和方法;在辨證論治方面頗有一得之見。卷四論麻疹證治。書中提供了較豐富的臨床經驗。現有多種近代刊本。1883年徐安瀾將本書內容加以增刪調整。改名《痘麻定論》刊行。現存初刊本等多種清刻本。

《痘疹大全八種》

醫學叢書。明·吳勉學輯。刊於1601年。包括宋·錢乙《類證注釋錢氏小兒方訣》,宋·聞人規《痘疹論》,宋·陳文中《小兒痘疹方論》,明·蔡維藩《痘疹方論》,《陳蔡二先生合併痘疹方》,明魏直《博愛心鑒》,佚名氏《痘疹寶鑒》,明·郭子明《博集稀痘方論》等八種痘疹專書。現存明萬曆刻本。

《痘疹傳心錄》

痘疹著作。十六卷(又有十四卷本)。明·朱惠明撰。刊於1594年。本書師承魏直《博愛心鑒》一書,而在痘疹的分期、辨證、證治等方面又作了進一步的補充發揮。在痘疹著作中是一部較有特色而又影響較大的一種。最後二卷為《慈幼心傳》,重點記述小兒雜病證治。本書曾收入《六醴齋醫書》中。現存明刻本、多種清刻本。

《痘疹百問秘本》

痘疹專著。不分卷。清·吳學損刊於1676年。本書以問答體裁將痘疹診治中的一些經常遇到的問題綜括為175問,並逐一作瞭解答。論述簡單,但切於臨床實用。現存清刻本。

《痘學真傳》

痘疹專著。八卷。清·葉大椿撰。刊於1732年。卷一論痘症病機及診法;卷二為順、逆、險三類痘病各十八朝的證治圖解,共54圖,俾讀者臨證時有借鑒和遵循。卷三兼證辨治;卷四作者醫案;卷五選錄古人醫案,共23家;卷六選錄古人痘疹論述,共108家;卷七方釋;卷八藥釋。全書圖文並茂、論述痘疹的證治全面而系統。選錄古人論說並醫案尤能開擴視野,加深對痘疹一病的認識。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

《痘科正傳》

痘疹專著。又名《痘疹正傳必讀》。六卷。清·沈巨源撰。刊於1696年。卷一——二論痘症各期的症治、對痘疹各期證狀述之較詳、辨之亦明。卷三——五集引古今治痘理論與醫方。作者於痘疹理論,宗費啟泰《救偏瑣言》一書;在治療上,對攻下之法尤為重視。

《痘科類編釋意》

痘疹專著。三卷。明·翟良撰。約刊於17世紀。本書專論小兒痘疹的發病、證候及治療。書中將痘科各症分類辨析,頗得要領。並參照古說,予以闡述,尤能繼往開來,加深認識,現存多種近代刊本,其中或改為四卷本,或改為《保赤全書》、《痘科彙編》等名稱。但內容未變。

《痘科鍵》

痘疹專著。二卷。明·朱巽撰。撰年不詳。本書對痘疹的理論、辨證、治法、預後、合併症、所用藥物及方劑等,都作了較詳細的論述。作者以為此書論述全面系統能揭痘科之秘,猶鑰匙之啟金鎖故以鍵名。現存日刻本、清刻本。

《洞天奧旨》

外科著作。又名《外科秘錄》。十六卷。清·陳士鐸述。刊於1694年。本書托名“岐伯天師”所傳。卷一-四統論瘡瘍病候,診法及用藥;卷五-十三記述外科、皮膚科及金刃、跌打、蟲獸傷等150餘種病證的治法;卷十四-十六選錄各家外科治療方劑。雖然所述為外科,但作者依然重視辨證論治,尤其重視辨明經絡、陰陽,內容比較豐富,用藥頗有獨到之處。現存十餘種清刻本和石印本。

《董氏小兒斑疹備急方論》

痘疹專著。又名《董氏斑疹方論》、《小兒斑疹方論》。一卷。宋·董汲撰。約刊於11世紀末期。本書對小兒斑疹(即後來所稱的痘瘡、天花)的證候作了簡要論述。初步認識到痘疹的發病規律。並附方劑17首。是一部較早的痘瘡專書。1949年後出版《小兒藥證直訣》影印本時,將本書附錄於後。現存光緒刻本。

《董汲醫學論著三種》

醫學叢書。系宋代董汲所撰《腳氣治法總要》、《小兒斑疹備急方論》、《旅舍備要方》三書的合刊本。現有1958年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東莊醫案》

醫案著作。清·呂留良撰。作者集錄三十條臨症治驗筆記。案中夾敘夾議,論述證治,辨析脈義。治法偏於溫補,立法處方頗有獨到之處。呂氏主張隨證論治,師法而不泥方。本書收入《醫宗己任編》中。

《東垣十書》

醫學叢書名。此叢書收選李杲(東垣)等宋、金、元醫家著作十種。刊於1529年。其中《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為李杲所著;其餘《脈訣》、《局方發揮》、《格致餘論》、《此事難知》、《湯液本草》、《醫經溯洄集》、《外科精義》等7種為其他醫家的著作。另一刻本增附《醫壘元戎》、《癍論萃英》二種。現存多種明刻本,十幾種清刻本,還有日本刻本和石印本。

《東醫寶鑒》

醫學全書。二十三卷。朝鮮·許浚等撰於1611年。作者選摘我國明以前醫籍予以分類編纂而成。全書分為內景篇、外形篇、雜病篇、湯液篇、針灸篇五篇,前三篇均詳分細目,記述了多種病證的症候、病因和治法等內容。湯液篇則論述本草,針灸篇則介紹針灸法及經絡腧穴。本書內容宏富而有條理,在朝鮮醫家所撰的漢方醫著中最負盛名。現存明刻本、明季朝鮮刻本,十多種清刻本及石印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東北藥用植物原色圖志》

藥學著作。瀋陽藥學院編。本書在調查採集東北中藥的基礎上,繪成彩色天然藥物圖200餘種,並附簡要的說明。1963年由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

《訂正傷寒論注》

傷寒著作。全稱《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十七卷(即《醫宗金鑒》卷一-十七)。清·吳謙等纂注。編者鑒於《傷寒論》的一些舊注本,每多“隨文附會,難以傳信”,遂予訂正,詳加注釋,並選集過去注本中能闡發仲景經義的見解以備參考。在編次方面,將平脈法篇、辨脈法篇殿於後。末卷有正誤、存疑、《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三陰三陽經脈圖注及傷寒刺灸等穴圖。

《訂正金匱要略注》

金匱著作。全稱《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八卷(《醫宗金鑒》)卷十八-二十五。清·吳謙等纂注。吳氏等鑒於《金匱要略》的一些舊注本仁智相參、每多附會,遂予訂正,詳見注釋,並選集前人注本中能闡發仲景學說的見解。卷末為正誤存疑篇,對存疑的28條原文一一加以辨析,可供參考。

《疔瘡要訣》

外科著作。一卷。清·應遵誨撰於1874年。本書首載疔瘡論,並介紹用針按穴挑疔治法;然後重點列述98種疔瘡的挑治,並附插圖;末附疔瘡治療方劑及雜病經驗方。現存清刻本。

《丁甘仁醫案》

書名。八卷。丁甘仁撰。刊於1927年。卷一-六為內科雜病、時病;卷七婦科;卷八外科。分列傷寒、霍亂、調經、腦疽等多種病證,收載病案約400例。丁氏學驗俱豐,故其療病每能治得其本,又能兼采各家之長,靈活機變。治外感病能融會傷寒與溫病的辨證治法;治疑難重症,能依據辨證要點而圓機活法;對外科病症亦注重整體,辨虛實寒熱,內、外治相結合。本書較充分地體現了作者辨證精細,用藥審慎的特點。有的版本附有《喉痧症治概要》,對喉痧的病因、病理、治療闡發甚詳。本書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排印本。

《跌損妙方》

傷科著作。一卷。明·異遠真人撰。撰年不詳。原系抄本,經清·孫應科重加校訂,刊於1836年。書中根據身體部位分為全身、頭面、身中、脊背、腿足、金瘡及通行七門,分別記載不同部位損傷的治法及某些手術整複治法。現存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調疾飲食辯》

食療著作。六卷。一名《飲食辯錄》。清·章穆撰。刊於1813年。分總類(包括水、火、油、代茶)、穀類(包括飯、粥、酒等)、菜類、果類、鳥獸類、魚蟲類等六大類,約600餘種。每種均以《本草綱目》為主,採摘諸說。“書中所錄諸方,皆極平穩,且極應驗……以此乃醫家、病家兩用之書”。書後附有《諸方針線》一卷,是按照不同病證編寫的本書藥方索引。現有清·道光癸未(1823年)刻本及1989年點校本。

《吊腳痧方論》

痧病專書。一卷。清·徐子默手定。刊於1860年。本書論述吊腳痧的病機、脈舌、辨證、用藥、治療、預防等多方面內容。辨析此病與霍亂之異同,並提出溫經通陽為治療大法。現存初刻本等近二十種清刻本,多種石印本和叢書本。

《滇南本草圖譜(第一集)》

藥學著作。經利彬等編。本書共選《滇南本草》中的藥物26種,繪出原植物線條圖26幅(每幅包括該植物各部解剖圖)。皆有圖說,包括釋名、原文(根據兩種《滇南本草》及其他各種文獻校勘)、形態(根據現代植物解剖學)、考證、分佈、藥理、圖版說明等項。這種對藥進行科學考察和科學繪圖的方法,有助於更好地研究雲南地方藥材。本書僅見第一集,現有1945年昆明市石印本。

《滇南本草》

藥學著作。三卷。明·蘭茂撰。約撰於15世紀中期。系論述雲南地方草藥的專著。原書初刊本已佚,現存清代務本堂刊本及《雲南叢書》本二種,藥物及內容均有不少改動。其中《雲南叢書》本共收藥物279種,大致屬於我國亞熱帶地區的特產藥品,多為一般本草著作所未收載者,並附治療驗案和經驗方。為研究我國滇南地方藥和民間驗方的重要參考文獻。1973年起,《滇南本草》整理組將本書重新整理,作了必要的校勘,並對每種藥物的科屬、植物形態、生長環境、藥用部分、附注等內容作了補充。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現存清刻本、1959、1975、1978年雲南人民出版社鉛印本。

《得宜本草》

藥學著作。又名《得意本草》、《絳雪園得宜本草》。一卷。清·王子接撰。刊於1732年。本書收錄古今常用藥物362種,按《神農本草經》舊制,分上、中、下三品,記述扼要。現有抄本《四庫全書》本等。

《得心集醫案》

醫案著作。六卷。清·謝星煥撰,由其次子謝杏園搜輯。成書於1861年。全書分傷寒、雜證、瘧症、產後、小兒等21門,總收250餘案,敘述平實。每門附列杏園治驗效方數首。現有清刻本和《珍本醫書集成》本。

《得配本草》

藥學著作。十卷。清·嚴潔、施雯、洪煒全撰。刊於1761年。本書選用《本草綱目》中的藥物647種加以論述。除記明各藥性味、歸經、功用和主治外,詳述各種不同藥物之間相互配合應用,為本書的一大特色。作者訂出了藥物的得、配、佐、和,並取前二字作為書名。現有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道樞》

道教煉養類書名。宋·曾慥編纂。四十二卷,108篇。書名源於《莊子·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含有道術精要之意。書中舉凡教旨、陰符、黃庭、太極、坐忘、容成、內德、玄綱、神景、周天、水火、坎離、鉛汞、三元、四神、五戒、七返、八瓊、九仙、服氣、煉精、歸根、觀空、內想、指玄、返真、金丹、胎息、聖胎等,均輯為專篇,並列諸家學說。每篇題下列四言韻語四句,提示該篇大旨及傳授淵源。所收道教學者、丹家如朝元子、純陽子、純粹子、華陽子、海蟾子、玄和子、嵩嶽山人、含光子、探玄子、衡嶽真人、鴻蒙子、何真人、陰真君、任子、赤松子、煙蘿子、於真人等,均注其真名,引其原作。於道教煉養之道,即有理論闡述,又有具體方法,方便實用,益於學人,是研究道教氣功、導引、丹道等煉養內修之術的重要著作。收入《道藏》第641至648冊。

《導引圖》

養生圖譜與專著名。

①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現存最早的導引圖譜。原帛畫長約100釐米,與前段40釐米帛書相連。畫高40釐米。分上下4層繪有44個各種人物的導引圖式,每層繪11幅圖。每圖式平均高9-12釐米。每圖式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為工筆彩繪。其術式除個別人像作器械運動外,多為徒手操練。圖傍注有術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動物的有鳥、鷂、鶴、顫、猿、猴、龍、熊等八式,與五禽戲相近而缺鹿戲與虎戲。原無圖譜名,現名系由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所定。

②《隋書經籍志》:《導引圖》三卷,原注立一,坐一,臥一。佚。

③清代敬慎山房刊有《導引圖》,但流傳不廣。

《黨參新研究》

藥學著作。一冊。趙藎臣撰於1929年。書中對於黨參的命名、植物學科屬、藥材名稱、產地、種植法、形態、採集、生藥、化學成分、醫療應用,禁忌、製劑等作了較詳細的介紹。並對黨參與人參的區別做了專門論述。並附原植物的彩圖,可供研究黨參的參考。

《澹寮集驗方》

醫方著作。十五卷。元·僧人繼洪輯。刊於1283年。作者參閱多種醫著,輯錄其中的驗方千餘首,分中風、中氣、中暑、中濕等48門病證加以歸納和敘述。每門之前均簡論病候及用藥。現存日抄本。

《丹溪心法治要》

綜合性醫書。八卷。元·朱震亨述,明·高叔宗校正。此書原為朱氏門人整理而成,明嘉靖間高氏予以校正重刻。全書論述了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有外科、婦產科、兒科、五官、口腔等多科病證。介紹治法比較具體,選方頗精,並附醫案。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朱丹溪的學術思想。本書宜於《丹溪心法》、《脈因證治》、《活法機要》等書互相參閱。1909年肖樹霖又予重校刊行。

《丹溪心法附餘》

綜合性醫書。二十四卷。明·方廣類集、重編。刊於1536年。方氏鑒於程用光重訂的《丹溪心法》,贅列了一些與朱震亨學術理論相矛盾的“附錄”,遂刪削其“附錄”部分,另以諸家方論綴於《丹溪心法》各門之後,所選諸論大多能與朱氏學術經驗互相發明、補充。刊本頗多影響較大。現存明清刻本及石印本20餘種。

《丹溪心法》

綜合性醫書。五卷(一作三卷)。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訂。刊於1481年。此書並非朱氏自撰,由他的學生根據其學術經驗和平素所述纂輯而成。明初的兩種刻本(其一,景泰年間楊林玉收集本書流行之遺稿予以刊行;其二,成化初王季獻增加一些附方,重刊於西蜀)均有後世醫家增附的一些內容,程氏為了盡可能恢復原著面貌,予以刪訂校正,亦即當前的流傳本。卷首有“十二經見證”“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六篇醫論;全書分列各科病證一百篇,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其他各科。論述病證,先引朱氏原論,次則記述朱氏門人戴元禮有關辨證等方面的論述,並介紹治療方劑。其中各病症的附錄部分,對於病名解釋病因、證候、治療等方面有相當深入的分析。全書比較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朱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學說以及氣、血、痰、鬱諸病治療見解和豐富經驗,其臨床治療雖重視補陽,但不拘泥專方、治法也比較靈活機變。是一部研究內科雜病和朱氏學說的重要著作。程氏稱譽朱氏的學術經驗“集先賢之大成”,確也並不為過。末附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丹溪翁傳兩篇。該書問世後流行頗廣、影響較大,現有多種明、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此外又有《丹溪心法附錄》二十卷,共七種(除《丹溪心法》外,尚合刊有朱震亨《醫學發明》、《脈訣指掌》、《金匱鉤玄》、《活法機要》、及戴思恭《證治要訣》、《證治要訣類方》六種)。

《丹溪先生醫書纂要》

綜合性醫書。簡稱《丹溪纂要》,或名《醫書纂要》二卷。明·盧和編注。刊於1484年。盧氏根據世傳題名朱震亨撰的各種醫著予以刪正裁取編成此書。全書收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感、外傷、婦人小兒等病證共78門,論述簡要,方治詳備,並附醫案。現存多種明刻本。

《丹溪脈訣指掌》

脈學著作。清·劉吉人編撰於1910年。劉氏選錄《脈訣指掌病式圖說》中部分論述予以校正,並補充了一部分內容。書中夾有一些糟粕,從而使脈義晦澀不清。後編入《三三醫書》中。現存初刻本及《三三醫書》本。

《丹臺玉案》

綜合性醫書。六卷。明·孫文胤撰。刊於1636年。卷一闡述先天脈鏡(專談脈形),調攝養生,靈蘭秘典(主要是髒象圖說及各髒用藥治法等);卷二-六結合作者多年臨床治驗,分別介紹傷寒、溫病溫疫、內科雜病、婦人、小兒、外科、五官、口齒等多種病證。每種病證按因、證、脈、治的次序論述。選方較廣泛,對於一些主方的適應症,用法及加減法,敘述比較具體。現存多種明、清刻本,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據明崇禎十年孫氏仁壽堂影印本。

《大生要旨》

書名。五卷。清·唐千頃撰。刊於1762年。卷一纂集有關種子之法,強調“求嗣須充精血兼養氣。卷二論述胎前禁忌、受胎保胎之要,卷三述臨床產常見諸證及難產救治之法;卷四記述產後諸疾的調治護理之方;卷五闡論保嬰之術。書中常摘引《達生篇》、《十產論》之文以為佐證。內容簡要而切於實用。

《大觀本草》

本草著作。即《經史證類大觀本草》的簡稱。系大觀2年(1108年)重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後所改的書名。其後的刊本也有改稱《經史證類大全本草》者。

《達生篇》

產科著作。一卷。清·亟齋居士撰。刊於1715年。內容有原生、臨產、真訣條辨等14篇及格言、方藥等。作者主張臨產時沉著鎮靜,掌握“睡、忍痛、慢臨盆”六字訣,盡可能不服藥或少服藥,符合產科衛生和臨產規律。所論多為經驗之談。本書文字通俗,內容簡要,切於實用,故複刻刊本頗多,流傳較廣。現存初刻本等80種清刻本,幾十種石印本和鉛印本。

《存真圖》

髒象著作。見《郡齋讀書後志》。又名《存真環中圖》。一卷。宋·楊介編。所謂“存真”指臟腑,“環中”指經絡。這是十二世紀初,北宋封建統治者利用被處決的屍體,遣醫剖視並畫工繪圖,又經楊介考訂校正成書。本書作者繪述從咽喉到胸腹腔各臟腑的解剖,並對經脈的聯附,水穀的泌別,精血的運輸等情況,進行了較細緻的觀察與描述。是我國較早的人體解剖圖譜,惜已亡佚。

《存存齋醫話稿》

醫話著作。清·趙睛初撰。原五卷,現存二卷。全書共74則醫話,不分類別,不拘體例,不立標題。記其所見所聞及心得,闡述醫理,辨證用藥,改正本草,評論醫家,強調辨證論治,反對拘方制病,文字簡明,雄辯風趣。現有兩種光緒年間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叢桂草堂醫案》

醫案著作。四卷。袁焯撰於1914年。袁氏輯錄治療驗案62例。其中以內科雜病醫案為主,案中對病因、病理、辨證論治等作了較詳細的記錄分析。現存初刻本、珍本醫書集成本,1949年後有上海科技衛生出版社排印本。

《刺灸心法要訣》

針灸著作。八卷(即《醫宗金鑒》卷七十九-八十六)。清太醫院編。刊於1742年。本書將針灸的基本理論,和臨床分用七言歌訣的形式加以概括和論述。其中卷七十九為九針、十二經井,滎、俞、經、合、原、絡穴、八會穴及經脈流注;卷八十為周身骨度及各部諸穴;卷八十一-八十四為十二經及奇經的循行及經穴部位;卷八十五為頭、胸腹背及手足各部的要穴主治病證;卷八十六為各種灸法及針灸禁忌等。歌訣之後加注,並附插圖134幅,便於習誦。現有多種刊本。

《刺疔捷法》

外科著作。一卷。

①清·張鏡撰。刊於1876年。首論治疔要言,次為全身穴位圖,末為治疔歌,論述各種疔症的取穴法和針刺法。本書誤被後人收入《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

②舊題清·孫德章家藏。撰年不詳。一卷。內容包括疔瘡的辨別、刺疔手法,各種疔瘡的部位圖像及針刺穴位和方法、治疔良方及治疔取穴歌等。現有1935年石印本。

《此事難知》

醫論著作。二卷。元·王好古撰於1308年。本書系王氏編集其老師李杲的醫學論述,包括屬於基礎理論的經絡、臟腑、病理、病源以及有關臨床辨證、治法等內容,其中對傷寒六經證治敘述尤詳,而且有個人創見。雖然全書融合了王好古的學術見解,但是依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杲的學術思想。現存初刻本,元明清多種刻本,《醫統正脈》本等。1949年後有影印本。

《慈幼新書》

兒科著作。又名《慈幼筏》。十二卷。卷首一卷。明·程雲鵬撰。刊於1704年。卷首論保產;卷一論小兒稟賦,髒能、脈候及胎症等;卷二小兒雜證;卷三——六小兒痘瘡的辨證及治療劑;卷七麻疹、丹毒、驚癇、發熱等;卷八傷寒;卷九感冒、咳嗽、痰喘、瘧、痢等;卷十食疳諸積、腹痛、溺血等;卷十一皰疽、雜症;卷十二痘家應用藥性。全書對小兒的生理稟賦、臟腑特點以及各種病證證治的論述甚為詳備。其中各證還附有醫案。現有清刻本、《中國醫學大成》本。

《慈濟方》

醫方著作。一卷。明·僧人景隆撰。刊於1439年。本書匯錄癰、疽、疔腫、瘡癤、諸風、虛弱、蠱脹、諸氣、陰火等40餘類病證的驗方,敘述病證比較簡要,所載驗方較為實用。並附制藥法等。但也摻雜了一些佛家迷信的內容。現有明正統刻本、清宣統刻本。

《慈航集》

溫病著作。全名《慈航集三元普濟方》。四卷。清·王勳撰。刊於1799年。作者認為“春溫、溫疫,自古至今,無成法可師。”故本書專論春溫、溫疫諸證,對於病源、治法闡述頗詳,確有獨到見解。書中並介紹鎖喉瘟、大頭瘟、蝦蟆瘟、爛喉瘟等證治,亦具一得之見。但王氏泥於運氣,是應予分析對待的。現存幾種清刻本。

《蠢子醫》

醫論著作。四卷。清·龍繪堂撰於1882年。本書主要以歌訣體裁論述多種病證的治療經驗。作者注重實踐,不泥古說,文字淺近。是一種頗具特色的學醫啟蒙讀物。由於見證即錄,未經條理,故內容較為龐雜。現存石印本,又本書收入《珍本醫書集成》中。

《春溫三字訣》

溫病著作。一卷。清·張汝珍約撰於1861年。書名“春溫”,實際上論述以風溫為主,作者用三字訣加注的形式,闡析其證治。對於風濕病的病因、病機、病證以及辨證施治予以全面論述。1935年張驥將本書所提到的溫病常用治療方劑20首,編成七言歌訣,題名《春溫三字訣方歌》,介紹其主治、方義及加減法。現存清刻本。

《瘡瘍經驗全書》

外科著作。十三卷(又有六卷本,內容全同)。又名《竇氏外科全書》,舊題宋·竇漢卿撰,實為1569年竇夢麟補輯明代以前外科諸書而成。卷一咽喉牙舌毒;卷二發胸面部疽毒;卷三胸腹腰肋癰毒;卷四手腕發背、疔毒;卷五串毒、便毒、骨疽;卷六腿膝足部及諸瘤毒;卷七大麻瘋、疳毒、痔漏;卷八痘瘡形症;卷九灸治、開刀法、消托湯散膏丹;卷十用藥,脈訣·五臟圖說、決生死治法;卷十一雜症奇方;卷十二怪症及小兒雜症;卷十三黴瘡。本書內容龐雜,不限於外科瘡瘍。他如五官科、皮膚病科、小兒科、診斷學及解剖學等也有論述;又全書多系部分地或全篇地輯錄他書,且未標明出處,故顯得比較零亂。但作為臨床參考,可以借鑒。現存明刻本和十餘種清刻本。

《傳忠錄》

醫論著作。三卷。明·張介賓撰。本書是《景嶽全書》第一部分,共收醫論30餘篇。論述辨證、診法及治則等多方面內容。對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等中醫理論作了系統論述與分析。重點闡發“陽非有餘,陰常不足”的觀點。治病注重溫補,對劉完素、朱震亨重用寒涼攻伐的治法,提出了不同的學術見解;是研究張氏醫學思想和實踐的重要著作。

《傳信適用方》

醫方著作。二卷(又有四卷本,內容同)。宋·吳彥夔輯,刊於1180年,本書所選諸方或來自民間所傳的經驗效方,或擷自當時的各家驗案,大多附記醫方的傳者姓名及治驗記錄。方劑主治範圍包括諸風、感冒、中暑、心痛等三十餘類病證。現存清刻本、四庫全書本、當歸草堂醫學叢書本、195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四庫全書影印本。

《傳信方》

醫方著作。見《唐書·藝文志》。二卷。唐·劉禹錫撰於818年。劉氏集個人用於臨床確有良效的方劑輯成此書。所收方藥大多符合驗、便、廉的原則,故在唐、宋方書中頗多引用。自元以後,漸次散佚。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傳信方集釋》,主要是從古方書輯佚而得,共45方。

《褚氏遺書》

醫論著作。舊題南齊·褚澄編。本書系唐朝人從褚氏槨中發現石刻整理而成。宋嘉泰年間刊行流傳。全書共分為受形、本氣、平脈、精血、津潤、分體、餘疾、審微、辨書、問子10篇。內容簡短,多據《內經》理論加以闡述發揮。本書體現了作者重視精血、津液學說。其中對血證及婦科病證治的見解,為後世醫家所重視。本書收入《六醴齋醫書》中。

《崇實堂醫案》

醫案著作。一卷。清·姚龍光撰。首列“芻言”數條,闡發“醫者以認症為最要”,強調醫生治病需“目見、耳聞、口問、手診四事合參”。而對醫界不重四診、忽視辨證的陋習予以批評,其醫案以內科雜病為主,間有婦產、兒科治案。分析病因、病證較細緻,但其敘述又過於煩瑣。現存稿本、初刊本及《三三醫書》本。

《赤水玄珠》

①醫學從書。即《赤水玄珠全集》之略稱。又名《孫氏醫書三種》。明·孫一奎撰。刊於1584年。包括《赤水玄珠》、《醫旨緒餘》及孫氏醫案五卷(卷一-二名《三吳醫案》,卷三-四名《新都醫案》,卷五名《宜興醫案》)。

②綜合性醫書。即《赤水玄珠全集》之一種。全書分風門、瘟疫門、火熱門等70餘門,每門又分列病症。所述包括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的辨症治療。各證引錄《內經》及各家學說,結合個人醫療經驗,分述病因、病證、處方,並附諸家治驗等。本書為孫氏醫學心得,很有獨到見解,無論對理論研究還是臨床實踐都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現存明、清多種刻本,浙東草堂鉛印本等。

《程原仲醫案》

醫案著作。六卷。明·程侖(原仲)撰於1621年。首載原脈、審證、聆音、辨味等醫論8篇,總述程氏在長期醫療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總結。然後介紹作者的治驗。醫案以內科為主,兼及婦科、兒科。敘案較詳,辨證明晰,病因、病理分析頗有見地。治法除內服湯藥外,間有用針灸取效者。後附驗方一卷。現存明、清刻本。

《程杏軒醫案》

醫案著作。清·程文囿撰。分初集、續集、輯錄等三集。合刊於1829年。全書不分門類輯錄作者歷年所治疑難病證驗案,於病證、病理記述頗詳,審症亦較細緻。對於真假寒熱、實證類虛、陰極似陽等複雜病證的辨析,頗能掌握要領。在治法上亦能汲取諸家之長而有所發揮,立方遣藥能隨證靈活化裁。文筆生動,引人入勝。本書現有多種清刻本後收入《珍本醫書集成》和《中國醫學大成》中。

《程氏易簡方論》

醫方著作。六卷。清·程履新撰於1683年。卷一論述古醫書,診治要則、用藥機要等;卷二——六分科、分門、分證記述以內科雜病方論為主,兼及五官,婦科,兒科,外科病證的方劑。每證列病因、病理、總論、方劑、方義、加減法及所治驗案。選方中有不少民間簡效方。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

《成方切用》

醫學著作。十三卷。清·吳儀洛撰。刊於1761年。本書在《醫方考》及《醫學集解》的基礎上選錄古今成方1180餘首。卷首為制方總義及內經方;卷一-十二將方劑分為治氣、理血、補養、澀固等24門。每方記明主治、組方、配合及方義,有的方劑注明出處。選方大多切於實用,注釋也較詳明,合於辨證論治之法,又符君臣佐使之制。可供臨床參考。原書之末另附《勿藥元詮》一卷。系有關養生的論述。1949年後出版排印本已予刪去。現存三種清刻本。195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鉛印本等。

《成方便讀》

醫方著作。四卷。清·張秉成撰。刊於1904年。本書彙編古今常用成方290餘首,分為補養、發表、攻裏等21類,每方編成七言歌訣,便於習誦。並詳釋病因,方義,可作為初學入門讀物。現存1933、1940上海千頃堂書局石印本。

《陳氏小兒病源痘疹方論》

兒科方論。即宋·陳文中所撰《小兒病原方論》與《小兒痘疹方論》的合刊本。參見各專條。

《陳蓮舫醫案秘抄》

醫案著作。董韻笙輯。陳氏系清代御醫,診療對象主要是上層統治階級。經治以虛證或臟腑功能失調的病證為多。用藥平穩,以輕靈取勝。或謂此為御醫本色。治法偏於調理、滋補。常一案擬具多方,書中列有各季調理方。語言簡煉而少有浮詞。現存手抄本。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氣功導引專著。清·廖平根據隋代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摘編而成。《諸病源候論》在所論的絕大部分證候之後,均附有相應的氣功導引治療方法,共計260餘條,可說是隋以前醫療氣功導引法的一次總結。這些功法豐富多采,以姿勢來說,有偃臥、側臥、端坐、跪坐、踞坐、蹲坐、舒足坐等;以動作來說,有伸展手臂、屈伸足部、前屈後仰、旋轉引伸等;以煉意來說,有內視丹田,存守五臟,存念引氣等;以所治病證範圍來說,包括了內、外、婦、傷等各科病證。廖平將上述散見的功法摘錄彙編成書,收入其《六譯館叢書》之中。

《常用中草藥圖譜》

藥學著作。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浙江中醫學院編。本書收載常用中草藥240種,按其臨床用途分為17類,每種藥物均繪有較精美的彩色圖和有關性味功治的簡要的文字說明,末附索引。1970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常用中草藥手冊》

藥學著作。廣州部隊後勤部衛生部編。本書選錄我國南方地區常見的中草藥400種,分為17類。對每種草藥的性味、功效和臨床應用等均作簡要介紹和插圖,末附常見疾病的防治及索引。1969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常用經穴解剖學定位》

針灸著作。上海第一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組編繪。本書系參照有關針灸文獻用解剖學方法對常用的針灸經穴部位及針法、主法等加以整理考訂而成。並附插圖。1960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長沙藥解》

藥物學著作。四卷。清·黃元禦撰。刊於1753年。作者選出張仲景《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二書中的244個醫方所用藥物159種(目錄末記為161種)加以闡解。以藥名為綱,結合原書中的方藥證治,論述各藥藥性、功用、主治及用法。書名冠以“長沙”蓋以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之故。現有《黃氏醫書八種》本。

《長沙方歌括》

方書著作。六卷。清·陳念祖撰於1803年。“長沙方”即指張仲景《傷寒論》方。陳氏將《傷寒論》方的主治、藥物、用量及煮服法等,以詩歌的形式予以編撰,使讀者易於習誦。其長子陳蔚另寫方注,共成一帙。現存初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產孕集》

產科著作。二卷。清·張曜孫撰。撰年未詳。書中扼要介紹妊娠及臨產前後一些病證的證治。共分辨孕、養孕、孕宜、孕忌、孕疾、辨產、產戒、用藥、應變、調攝、懷嬰、拯危、去痰十三類。本書後經包興言增入補遺一卷,名為《重訂產孕集》。現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

《產育保慶集》

產科著作。又名《產育保慶集方》、《婦人產育保慶集》。一卷。原撰人不詳,北宋李師聖獲見此書。內容為產論21篇,有論無方。後經郭嵇中補入治療方藥,於1131年刊行。清初時原書已不存,今傳2卷本為《四庫全書》本,乃據《永樂大典》輯出者。上卷為本書,內容論臨產和產後21種病症的治療。下卷為佚名氏《產乳備要》,內容論婦產科的雜病。現存清刻本、《四庫全書》本及《當歸草堂醫學叢書》本。

《產科心法》

產科著作。二卷。清·汪喆撰。刊於1780年。本書從種子、胎前、臨產及產後四方面論述婦女的生理特點和病理規律,並扼要記述了產科常見病的治療方藥。現存20多種清刻本、幾種鉛印本。

《產科四種》

產科叢書。即閻純璽《胎產心法》、錢氏(佚名)《胎產秘要》、《達生編》及《大生要旨》四種產科著作的合刊本。現存上海江東書局三種石印本。

《產寶百問》

產科著作。五卷。原題元·朱震亨纂輯,明·王肯堂訂正。本書系書商將宋·齊仲甫《女科百問》更改書名,托名朱氏而予刊行者。現存四種明刻本、及日刻本、清刻本。

《產寶》

產科著作。

①清·倪桂維撰。許璉校訂。一卷。書成於1728年。本書論產後諸病的證治,並以生化湯為主方,化裁為若干方。收刊於《韡園醫書六種》中。

②指《經效產寶》,見該條。

《察舌辨症新法》

舌診著作。一卷。清末劉恒瑞撰。本書論述舌苔原理、看舌八法,在病理舌苔中著重闡論黃、白、黑苔,對其所主疾病病機予以剖析。內容比較簡要。初刊於《醫學扶輪報》,現存《中國醫學大成》本。1949年後與《臨床驗舌法》合刊出版。

《察病指南》

診斷學著作。三卷。宋·施發撰於宋·淳佑年間(13世紀40年代)。本書取《內經》、《難經》、《甲乙經》及有關脈學、診法論著參互考訂,將其中明白易曉、切於實用的脈診脈象等脈學理論分門別類編纂而成。內容以脈診為主,脈象沿用“七表八裏九道”二十四脈分類法,書中還列有審諸病生死脈法。除脈診外,尚有聽聲、察色、考味等診法,是一部現存較早的診斷學專著。1957年由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

《草藥手冊》

藥學著作。江西藥科學校革命委員會編。本書通過向農村草醫草藥人員等學習和調查,並參閱有關文獻資料整理而成。共收集長江以南地區常用民間草藥952種,按藥名、筆劃排列,對於各種草藥的植物形態、圖形、功用、主治、臨床配伍方劑等作了系統的介紹。1970年由該校出版。

《草木圖會》

藥學著作。十二卷。明·王思義撰。約成書於15世紀。本書即《三才圖會》內容之一。是以圖為主的圖解性植物學。共收錄草木類植物(主要是藥用植物)531種。每種均先繪原植物圖,後記產地、形狀,別名及性味、主治等。所繪各圖精細逼真,容易識別。同時也收錄了不少一般本草書中不收載的民間草藥。是研究民間草藥的參考讀物。

《曹滄州醫案》

醫案著作。二卷。清·曹滄州撰。刊於1924年。上卷為內科雜症;下卷為五官、外科病證。曹氏善治時症,論治多效法於葉天士,現存稿本及初刊本。

《藏象學說的理論與運用》

基礎理論著作。上海中醫學會編。成書於1960年。系據專題講座稿整理修改而成。全書依據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思想的中醫理論體系,著重闡明人體臟腑功能、生理及病理機制的理論與臨床運用。書分三篇。上篇為總論,概述臟腑的區別及其基本性質和功能;中篇為各論,分述各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機制、病證及臨床術語;下篇為藏象學說在內、兒、婦、外等各科臨床的運用。附錄人體各部的命名以及體型的分類等內容。

《藏府標本藥式》

書名。金·張元素撰。一卷。約成書於13世紀。本書主要根據《靈樞·經脈》所述各臟腑的本病、標病、證候和在治療上所用的虛補、實泄等法則,對所使用的藥物作了比較系統的歸納。如肺病實證用瀉法,肺病虛證用補法,瀉法、補法又分各種情況,各選用適當藥物。其他臟腑皆如此。現有《周氏醫學叢書》本(據趙雙湖《醫學指歸》錄出)及張山雷補注本(改名《藏府標本藥式補正》)。此外,1927年廣東中醫專門學校重刊此書時附以表解,系根據本書內容所繪製。

《蒼生司命》

綜合性醫書。八卷,卷首一卷。明·虞摶輯。卷首總論藥性、經絡總抄、脈學《四言舉要》、內景圖解等。後八卷以介紹內科雜病為主,兼及五官、口腔、婦產科病證等,有論有方,便於檢閱。現存多種清刻本。1987年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參同契》

養生專著名。《周易參同契》的簡稱。見該條。

《采艾編翼》

綜合性醫書。三卷。清·葉茶山撰。刊於1805年。卷一主論經絡、腧穴及灸法總論;卷二治症綜要,為多種疾病的灸法並配合藥物治療,其中介紹了很多民間經驗方;卷三腫瘍主治類方,為治療外科病的一些藥方。本書的特點在於作者能根據臨床實踐在治療多種疾病時將灸法與藥物並用。現存初刻本。

《不知醫必要》

綜合性醫書。四卷。清·梁廉夫撰。刊於1880年。作者鑒於不少醫生抄用醫方歌訣治病,往往不能切中病情,造成誤治。故參酌前人方書,撮要論述臨床諸病辨證及其治療方劑,以供不知醫或初學醫者參考運用。卷首簡述診法;卷一-三分述內科雜病、兒科;卷四婦科、外科。每科又分病記述,有論有方,內容簡要。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

《不謝方》

方書。又名《世補齋不謝方》。一卷。清·陸懋修撰。本書選錄臨床應用確切有效的方劑三十餘首。作者稱這些方劑有使疾病速愈之效。故以《不謝方》為其書名。現有《世補齋醫書》本。

《補注洗冤錄集證》

法醫學著作。五卷。宋·宋慈撰,清·王又槐增輯,阮其新補注。本書是《洗冤集錄》增補注釋本的一種,也是流行較廣的一種傳本。參見洗冤集錄條。

《補注神農本草》

藥學著作。二十卷。目錄一卷。宋·嘉佑年間掌禹錫等撰,又名《嘉佑補注本草》。本書以《開寶本草》為基礎,參考諸家學說,由掌禹錫、林億、蘇頌等加以補充修訂,共收集藥物1082種,原書已佚。其中部分內容,賴《證類本草》引錄得以保存。

《補注難經》

醫經著作。二卷。宋·丁德用補注。原書已佚,但丁氏的見解大多保留於《難經集注》中。

《博物知本》

醫學叢書。清·尤乘輯。刊於1691年。系《臟腑性鑒》、《經絡全書》、《藥品辨義》三書之合刊本。參見各該條。現存康熙初刻本。

《博濟方》

醫方著作。原名《王氏博濟方》。三卷。宋·王兗撰。刊於1047年。作者原收輯醫方7000首,此書系從中選錄500餘方編撰而成。明代以後原書已佚,今本系編《四庫全書》時自《永樂大典》輯出,後改編為五卷,僅得350餘方。輯本的內容分為:傷寒、風證、勞證、血證、三焦證治、五臟證治、諸氣、諸積、目疾、齒鬚髮以及胎產、經氣、瘡科、丹藥、修制藥法等29門。每門之前或有短論,概括該門病證特點和治則。所選各方,多有臨床參考價值。但書中也雜有某些具有迷信內容的藥方。現存清刻本、《四庫全書》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博愛心鑒》

痘疹專著。又名《痘疹博愛心鑒》、《痘疹全書博愛心鑒》。明·魏直撰於1525年。此書專治痘疹,作者認為痘本於氣血,治痘首先應扶正抑邪,其辨證治療有順、逆、險三法。治法以溫補為主,並以保元湯為治痘的主方,雖別立一家之法,卻不免失之偏執,而有悖治痘常規。現有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及《痘疹大全八種》本。

《病症辨異》

診斷學著作。四卷。陸成一輯。本書重點論述鑒別診斷。以病證為主,按氣血、臟腑、身形各部為序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若干病證予以辨別。舉凡相類證候,均進行了對比辨析,並闡述有關病機等內容,可供臨床辨證參考。現有1920年鉛印本。

《病理概論及各論》

病理著作。惲鐵樵撰於1928年。此書概論部分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從臟腑病變和經脈病變等方面闡明各類病證的病理和用藥大法。各論部分闡述傷風、胃咳、肺癆等九種病證的病因病候、診斷與治法。於病理部分闡發尤詳。全書引用了較多的西醫病理知識,在當時匯通中西醫學術上起一定作用,但也雜有牽強附會的觀點。本書為《藥盦醫學叢書》的一種。

《病機沙篆》

內科著作。明·李中梓撰,清·尤乘增輯。刊於1667年。全書分列中風、虛勞、噎膈等十二種內科病證。各證摘錄歷代醫書相關內容的精闢論述,分析病機、病因、症狀,然後確定治法,列出處方。有論有方,以論為主。現存康熙刻本,又本書收入《士林三書》中。

《病機匯論》

內科著作。十八卷。清·沈朗仲撰,馬俶校補。刊於1713年。本書將中風、中寒、暑證等60種內科雜病按照脈、因、證、治的順序加以論述,其方法主要是輯錄古代各家學說,參以作者的見解加以歸納整理,使成系統。馬氏校補時附加按語。現存康熙刻本。

《瀕湖脈學》

脈學著作。一卷。明·李時珍撰於1564年。李時珍鑒於高陽生《脈訣》可商之處頗多,遂擷取諸家脈學精華,參以個人心得並臨床經驗撰成此書。書分兩部分,前一部分論述浮、沉、遲、數、滑、澀、實等27脈,作者以鮮明的語言和生動的比喻分析各種脈象,其中同類異脈脈的鑒別點和各種脈象的主病,均編成歌訣,便於讀者習誦;後一部分系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根據宋·崔嘉彥所撰《脈訣》加以刪補而成者,比較全面地敘述有關脈學的多種問題。由於歷史的局限,書中還存在以脈參合八卦等類敘述,則不免牽強。但以全書而言,論脈簡要,易學易用,故流傳甚廣。現存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並附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和《脈訣考證》,有助於對脈學的全面理解。

《標幽賦》

針灸歌賦名。全名《針經標幽賦》。金元間竇漢卿撰。出《針經指南》。指用淺近易誦的語句表述《針經》中較為深奧的內容。包括經絡、氣血、刺法、配穴等。這是一篇影響較大的針灸歌賦,為《針灸大成》等書所收載,並有多種注釋。

《辨證施治綱要》

綜合性醫書。北京市中醫醫院編。前有概述、四診,辨證部分包括臟腑經脈辨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亦述及審證求因等問題。治療部分,重點介紹治法總則和常用治療方法,末附方劑索引。全書論述簡要,條理清晰,頗受臨床醫生青睞。1962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辨證施治》

綜合性醫書。上海中醫學院編著。共分上、下二篇;上篇為基礎理論,論述生理與病理、疾病與病因、診斷方法、治法與方藥。下篇為臨床應用,首論辨證施治總綱,然後分別闡述外感熱病、雜病、各科常見證候的辨證施治以及辨證施治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等問題。書中強調辨證施治必須首先抓住陰陽失調和邪正鬥爭這兩種矛盾,並應隨時掌握疾病的發展而隨機應變。篇末附述試用於腫瘤的一些中草藥等。全書力求理論聯繫實際,論述簡要。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辨證錄》

綜合性醫書。十四卷。(附《脈訣闡微》一卷)。清·陳士鐸述(托名岐伯、張仲景所傳)。成書約為1687年。內容包括內、外、兒、婦等各種疾病病證。分傷寒、中寒、中風等126門,700餘證,每證詳列病狀、病因、立法處方及方劑配伍,說理明白易曉,析證簡要中肯,每於循乎常理之間突發反問,然後層層剖析、絲絲入扣,排除疑似、辨定本原。用藥靈活切病,頗多經驗之談。但其辨證著重於症狀的鑒別分析,而忽於舌脈的診察。由於本書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後世刻本頗多,有些書商將其改名為《辨症冰鑒》等書名。另有清·錢松將本書刪定為十卷本,改名《辨證奇聞》。現存十餘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辨證錄》的排印本,內容有所刪節。

《辨證良方》

醫方著作。四卷。清·蔣杏橋編集。刊於1858年,卷一便易方及急救方;卷二介紹小兒痘、麻諸方為主;卷三諸痛方、外科方、諸傷方、婦人方;卷四《達生篇》舉要,血、痰、嗽、喘及小兒方。全書選集大多為民間驗方,少數為成方。內容簡要,切合臨床實用。現存清刻本。

《辨疫瑣言》

溫病著作。清·李炳撰。李氏對《溫疫論》中立論處方頗多異議,認為吳氏《溫疫論》仍以傷寒法治溫病,未能中病。主張用清輕開肺、芳香辟穢為主治療疫病,並創用清氣飲方。現有《珍本醫書集成》本等。

《辨舌指南》

舌診著作。六卷。一名《彩圖辨舌指南》。曹炳章撰於1920年。作者較廣泛地收集古今有關舌診文獻,參閱部分現代醫著並結合個人見解編成此帙。書分五編,首編(卷一)為辨舌總論:二編(卷二)為觀舌總綱;三編(卷三)為辨舌證治,介紹諸家察舌辨證之法及舌病治法;四編(卷四-五)為辨舌各論,介紹各種舌苔的病理和所主病證。並附舌苔彩色圖119幅;五編(卷五)為雜論方案,選輯諸家辨舌論述及有關察舌辨症的醫案,末附辨舌證治要方。全書內容較豐富,但間有一些附會的論述。現存初刊石印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辨脈平脈章句》

脈學著作。《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之一。二卷。清·周學海章句。作者以《傷寒論》中辨脈法、平脈法為診法之正宗,指出:“辨脈、平脈、仲景論百病之脈也,不專於傷寒。”遂檢閱四、五種刊本的辨脈、平脈法原文加以校訂。摒去舊注,重予詳細注釋,複加按語,發揮作者的心得體會和臨證經驗。以期切於臨證實用,對研究仲景脈法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存清刻本。

《便易經驗集》

醫方著作。一卷。清·毛世洪輯。刊於1791年。本書集錄作者試用有效單方,分為頭面、眼目、耳鼻、喉口、胸膜、四肢,下部、二便、婦女、小兒、瘡毒、癬疥、傷科以及中毒、奇病等19類。每類皆先述病證,然後選錄方藥,並多附以作者治癒的例證。現有初刻本等十種清刻本,《匯刊經驗方》本。

《扁鵲偃側針灸圖》

書名。見《隋書·經籍志》。三卷。已佚。

《扁鵲心書》

綜合性醫書。三卷(另有《神農》一卷)。宋·竇材撰於1146年(托名扁鵲所傳)。作者以《內經》為醫學之根本,故其所論皆本乎《內經》。上卷論經絡、灸法等;中卷分述傷寒諸證和雜病;下卷續載內科雜病,兼論外科、婦科、兒科和一些病證。《神方》一卷列94方,分別介紹其主治和服用法。竇氏比較重視灸刺,臨床經驗豐富,書中還載有中藥麻醉法。本書後經清·胡玨參論百餘條,1765年由王琦予以重校刊行。現存多種清刻本。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針灸著作。一卷。元·王國瑞撰。刊於1329年。托名扁鵲所傳,聊以自重。書中載一百二十穴玉龍歌(簡稱玉龍歌)等針灸歌訣多首和其他針灸治法,書中所述王氏家傳的針灸經驗,頗有獨到之處。現有《四庫全書珍本初集》本。

《筆花醫鏡》

醫學門徑書。四卷。清·江涵暾(筆花)撰於1824年。卷一總論四診八綱、傷寒、時疫諸症;卷二內科諸證;卷三兒科;卷四婦科。均先論後方,內容簡要,流傳較廣。現存數十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事方續集》

方書。又名《續本事方》。十卷。宋·許叔微撰。約刊於12世紀中期,本書為補充《本事方》而作。包括治諸虛進食生血氣,治諸積熱等疾22類,收方300餘首,間附治驗及論述。現存《三三醫書》本及抄本。

《本事方釋義》

方劑著作。十卷。舊題清·葉桂釋義。撰於1745年。作者注釋《本事方》的重點是該書所記載的藥物配伍,藥性和歸經等內容。原系稿本,1814年由葉氏曾孫葉澹安校勘原文後予以刊行,現存多種清刻本,及1920年祥記書局刻本和千頃堂書局刻本。

《本經疏證》

藥學著作。十二卷。附《本草續疏》六卷,《本經序疏要》八卷。清·鄒澍撰。刊於1832年。本書以《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醫方中藥物配伍的理論來注疏《神農本草經》。從而注釋並論證《神農本草經》所載藥物的功治。其中《疏證》載藥物173種,《續疏》載藥142種,共315種。而《本經序疏要》系將《神農本草經》等書中的“序例”文字,參照古醫方的具體應用,以注解、說明的方式編寫而成。現存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經逢原》

藥學著作。四卷。清·張璐撰。刊於1695年。參照《本草綱目》將藥物分水、火、土、金、石、鹵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穀、菜、果、水果、味、香木、喬木、灌木、寓木、苞木、藏器、蟲、龍蛇、魚、介、禽、獸、人32部,收集藥物約700餘種。每種先記其性味、產地、炮製,然後記述《本經》原文,非《本經》藥物則直接闡述其功治,即所謂發明。且雜引各家之說及附方。論述中頗多個人見解與經驗心得。現存多種清刻本、日本刻本及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經便讀》

藥學著作。四卷。清·黃鈺撰。刊於1869年。作者因陳修圓《本草經讀》一書所輯《本經》的原文詞旨簡奧,語句參差,難於誦記,乃據此編成對偶諧韻的聯句,刪去原注,以便初學之用。便於誦讀,故名“便讀”。於韻語中已能提綱挈領,雖刪去原注,亦足資三反。

《本草正義》

藥學著作。二卷。清·張德裕撰。刊於1828年。本書將361種藥物分成甘溫、甘涼、發散、氣品、血品、苦涼、苦溫、苦寒、辛熱、毒攻、固澀、雜列共12類,並簡要敘述其功用主治,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存初刻本。

《本草征要》

藥學著作。二卷。明·李中梓撰。刊於1673年。本書系《醫宗必讀》卷三-四。方中將藥物分為草、木、果、穀、菜、金石、人獸、禽、蟲、魚等10類,共352種藥物,每藥編成對偶聯句,以便初學誦習,並附加按語說明。現存《醫宗必讀》本及1917年排印本等。

《本草韻語》

藥學著作。

①清·何夢瑤撰。二卷。刊於1872年。作者將藥物分為草、木、果、穀、菜、金石、蟲介等類,並以韻語的形式介紹316種常用藥,內容比較簡要。

②清·陳明曦撰。二卷。約刊於1895年。全書共載藥物273種,分別編成七言歌訣,並附以注釋及按語,供初學之用。現存光緒年間作者自刻本。

《本草原始》

藥學著作。十二卷。明·李中立撰。刊於1612年。又名《本草原始合雷公炮製》。本書將藥物分為草、木、穀、菜、果、石、獸、禽、蟲、人10部,收集藥物約近500種。首載《神農本草經》原文,次引《名醫別錄》,又次綜述各家之說。每種先以小字記其產地、形態、氣味。次以大字記其主治,所繪藥圖,多為作者根據實物繪製,形象逼真,並附有說明。現存明、清多種刻本及石印本。

《本草用法研究》

藥學著作。周志林編。本書按藥物功用分為22類,共收藥物800餘種。對各種藥物分別記述其品狀、成分、性味、歸經、功效、配合、研究等項,既引錄古人學說,又闡發作者的見解。是一部較有新意而又切合實用的藥學參考書。194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本草飲食譜》

食療本草著作。一卷。清·文晟輯,費伯雄鑒定。刊於1850年。本書將可以療病的食物本草分為穀、豆、菜、瓜、果、味、禽、獸、魚、蟲等10部,共約200種,每種列述性味、採用、主治及宜忌等,內容簡要。現存清刻本。

《本草醫方合編》

方藥著作。清·汪昂撰。刊於1694年。系《本草備要》與《醫方集解》的合刊本。各見本條。現存數十種清刻本及多種石印本。

《本草衍義》

藥學著作。二十卷。宋·寇宗奭撰。刊於1116年。本書根據作者在藥材鑒別和藥物應用方面的多年實踐經驗,將《(嘉佑)補注神農本草》中的470種釋義未盡的藥物,詳加辨析論述。書中不僅提出了許多鑒別藥物真偽優劣的方法,而且也通過一些實際病例推廣了藥物應用的範疇。特別是作者反對迷信的服食丹藥,提倡正確使用人工化學藥品的思想在本書中有較明確的反映。現存宋、元、清多種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草選》

藥學著作。一名《本草發明切要》。明·張三錫撰,王肯堂校。本書選《本草綱目》中藥物600餘種,參照原書分類方法,分為山草、水草、毒草等27類。每種均記其地道、修治、氣味、主治及發明等項。很少個人見解,實為《本草綱目》的一種節錄本。現有明《醫學六要》刊本,及其他三種明刻本。

《本草問答》

藥學著作。二卷。清·唐宗海撰。刊於1893年。本書記述唐氏和他的學生張士讓就本草學中的一些問答。書中對於中西醫藥的不同理論觀點,以及中藥藥性對人體醫療的相互關係等,均作了探討。在中西匯通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現有初刻本和大量石印本以及《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本。

《本草萬方針線》

方劑工具書。八卷。清·蔡烈先輯於1712年。本書將《本草綱目》中所附的單方(包括全部附方以及發明項下的個別處方)15000餘首,按病證分類編成索引。分為通治部、外科、女科、兒科、上部、中部、下部共七部,105門。每一病證均記明該書的卷、頁數。是《本草綱目》有關病證治療方劑的一種檢索工具書。現存多種清刻本和石印本。

《本草圖經》

藥學著作。簡稱《圖經》。

①宋蘇頌等編撰。一名《圖經本草》。二十卷,目錄一卷。成書於1061年。本書搜集全國各郡縣的草藥圖,參考各家學說整理而成。《本草綱目》評價此書“考證詳明,頗有發揮。但圖與說異,兩不相應,或有圖無說,或有物失圖,或說是圖非,……”。原書已佚,佚文及圖見於《證類本草》。現有福建科技出版社排印輯複本。

②指《新修本草》的《圖經》部分。詳新修本草條。

《本草通玄》

藥學著作。二卷。明·李中梓撰。約刊於明末。本書將藥物分為草、穀、木、菜、果、寓木、苞木、蟲、鱗、介、禽、獸、人及金石等14部,共收藥物341種。重點敘述了每種藥物的臨床應用。末附用藥機要及引經報使、針灸要穴圖等。1667年又經尤乘增訂,收入《土材三書》中。現存幾種清刻本及《土材三書》本。

《本草思辨錄》

藥學著作。四卷。清·周岩撰。刊於1904年。本書主要根據張仲景立方之義,就《傷寒雜病論》所涉128種藥物的藥性進行了討論。認為仲景用藥皆本《神農本草經》,故《神農本草經》等書是經典,不能輕易改動。卻對李時珍、劉若金、鄒潤安、徐大椿、陳念祖等醫藥學家所述藥性理論提出了某些不同的見解。現有初刻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1960人民衛生出版社出鉛印本。

《本草述鉤元》

藥學著作。三十二卷。清·楊時泰重輯,刊於1842年。本書系《本草述》一書的摘要改編本。作者在不變更其藥數、次序、分類的基礎上,刪去約十分之四的次要內容,提要鉤玄而成此書。現存幾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草述》

藥學著作。三十二卷。清·劉若金撰。刊於1700年。作者依《本草綱目》的分類次序,編集691種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等30部。精選每種藥的傳統論述並各家學說,尤其重視用陰陽升降的理論與臟腑經絡的關係解釋藥性,而且注重前人臨床實踐的總結,在歷代本草理論著作中具有一定的影響。文字簡練,且多駢語,讀之朗朗上口,頗益後學。現存多種清刻本和石印本。

《本草拾遺》

藥學著作。十卷。唐·陳藏器撰。據《嘉佑本草》所引書傳稱:陳氏“以《神農本經》雖有陶(弘景)蘇(敬)補集之說,然遺逸尚多,故別為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總曰《本草拾遺》”。《本草綱目》評價此書“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誤謬,搜羅幽隱……”原書雖佚,但佚文可見於《證類本草》等書中。

《本草實錄》

藥學著作。一卷。元·王好古撰。撰年不詳。本書重點論述五臟苦欲補瀉藥味、臟腑瀉火藥、藥象法類、用藥心法、制方之法,用藥分兩及炮灸、湯藥煎造、服藥活法,湯液本草等藥性理論。文字簡要,切於臨床實用。

《本草詩箋》

藥學著作。十卷。清·朱鑰撰。刊於1739年。全書將872種藥物分為諸水、諸火、諸土、諸金、諸石、鹵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諸米、諸菜、諸果、水果、諸味、香木、喬木、灌木、寓木、苞木、藏器、諸蟲、龍蛇諸介、諸禽、諸獸、人等部。又將每種藥物的性味、功效和臨床應用編為七言詩,以便習誦。現存幾種清刻本和一種石印本。

《本草三家合注》

藥學著作。又名《神農本草經三家注》、《本草三注》。六卷。清·郭汝聰集注。刊於1803年。本書系將張志聰《本草崇原》、葉桂(一作姚球)《本草經輯要》及陳念祖《本草經讀》三書的注釋予以合編。內容雖無新的補充,卻有較大影響。現存十多種清刻本和多種石印本。

《本草權度》

綜合性醫書。三卷。明·黃濟之撰。刊於1535年。本書並非本草著作,實際上以介紹臨床各科常見病脈、因、證、治為主,然治病的圓機活法必由藥物巧妙組合來實現,故名《本草權度》。書中還有五臟虛實、脈法、脈體升降圖、經絡圖、十四經穴等內容。編次不同於一般臨床綜合性醫著,辨證頗多心得,治法亦較簡要。現存二種明刻本。

《本草求真》

藥學著作。十卷。清黃宮繡撰。刊於1769年。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卷一-七,將藥物分為補劑、收澀、散劑、瀉劑、血劑、雜劑和食物七類。每類又據不同藥性分為若干節。下篇為卷八-九,分論臟腑病用藥及六淫病用藥。卷十為藥性總論及藥物自然分類法目錄。全書共收載藥物436種,卷首附有藥圖。作者既反對“泥古以薄今”,也不同意“厚今以廢古”。書中對於每種藥物均以氣味形質結合醫方應用作了較深入的探討,每能將藥物進行相互比較而提出一些個人見解。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清刻本、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草品匯精要》

藥學著作。四十二卷。明太醫院劉文泰等集體編撰於1505年。本書主要是在《證類本草》一書基礎上改編修補而成。共收藥物1815種。1700年清太醫院王道純等又補撰續集10卷。又從《本草綱目》等書中增補990種。每種藥物按名、苗、地、時、收、用、質、色、味、性、氣、臭、主、行、助、反、制、治、合、禁、代、忌、解、贗等24例予以記述。雖然分類較為細緻,彩色藥圖也較逼真,但其文字部分,多抄錄古書,缺乏編者的實際經驗與新的補充。且著成後又深藏內府,故其影響有限。現存清抄本、1936年、1937、1956年商務印書館鉛印本,1964年、198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排印本。

《本草蒙筌》

藥學著作。十二卷。明·陳嘉謨撰。刊於1525年。卷首有歷代名醫圖,並總論藥性。卷一-十二分為草、木、穀、菜、果、石、獸、禽、蟲魚及人部等10部,載藥742種。每種藥所論內容有氣味升降、有毒無毒、產地、優劣、採集、所行諸經、七情所具、制度、藏留、治療之宜,應驗諸方及藥圖等,末附按語,以抒己見。對於各種藥物的特徵和用途辨析較詳,論述藥物炮灸,有其獨到之處,現存多種明刻本,1991年出排印本。

《本草類方》

方劑著作。十卷。清·年希堯撰於1735年。本書系將《本草綱目》中的附方分類編輯而成。分為諸風、痙風、項強、癲癇、卒厥等113類,每類均分列病症及其所用的方藥。現存多種清刻本。

《本草經疏輯要》

藥學著作。八卷。清·吳世鎧撰。刊於1809年。本書系將繆仲醇《本草經疏》擷其精要,並作了適當的調整和增補而成。現存的清刊本附有朱紫垣《痘疹》一卷,吳氏自撰《集效方》一卷,共十卷。卷一為治療序例,總論病理與用藥宜忌之法甚詳;卷二石金、土、水部。卷三-四草部;卷五木部;卷六人獸部;卷七禽蟲介魚部;卷八果部。現存三種清刻本。

《本草經疏》

藥學著作。又名《神農本草經疏》。三十卷。明·繆希雍撰。刊於1625年。本書系將《神農本草經》藥物和部分《證類本草》中藥物共490種,分別用注疏的形式,加以發揮。並各附有主治參互及簡誤二項,考證藥效及處方、宜忌等。卷一-二為續序例上、下;卷三以下為玉石部上品,其後各卷的編排次序與《證類本草》同;卷三十為補遺藥品27種。本書徵引本草文獻十分廣博,其中包括《名醫別錄》、《唐本草》、《開寶本草》、《嘉佑本草》以及陳藏器《本草拾遺》等書。現存初刻本,周氏醫學叢書本等。

《本草經解要》

藥學著作。一名《本草經解》。四卷。原題清·葉桂撰。據曹禾《醫學讀書志》卷下陳念祖條謂本書為“姚球撰”,後為書商易以葉桂之名。1724年(雍正2年)刊行。本書選錄《神農本草經》的藥物117種,其他本草書中的藥物57種,共174種常用藥物。對《本經》等書的原文作了必要的注解。各藥之後有制方一項,介紹了一些常用的臨床處方。現存多種清刻本、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草經集注》

藥學著作。七卷。梁弘景約撰於五世紀末。本書是《神農本草經》現存最早注本。其內容除《神農本經》365種藥物之外,又增入了《名醫別錄》所載藥物365種,共730種。書中補充了原書“序例”部分,並創用了“諸病通用藥”的體例,便於藥物檢索。在三品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末用七類。書中對藥物的產地、採用、炮製以及具體臨床應用等,均有較多補充和說明。原書早佚,其主要內容仍保存於《證類本草》等書。此外又有在敦煌出土的唐以前,寫本殘卷1種,但僅存其序例部分。1955年群聯出版社曾據此出版影印本。

《本草集要》

藥學著作。八卷。明·王綸撰。約刊於1500年。本書將明以前醫藥典籍中所載藥物及藥學理論加以集要整理,共分三部。第一部(卷一)總論藥性,多引用《神農本草經》、《內經》之說;第二部(卷二-六)為主體,將藥物分為草、木、菜、果、穀、石、獸、禽、蟲魚和人10類,共545種。每種分記其七情、性味、升降、有毒無毒、分經、主治功用、附方等內容;第三部(卷七-八)藥性分類,分為氣、寒、血、熱、痰、濕、風、燥、瘡、毒、婦人及小兒共12門。每門又分若干類。每類記述各種藥物的具體用途及配伍等。現存四種明刻本。

《本草匯纂》

藥學著作。三卷。清·屠道和撰於1863年。本書根據藥性及功用將500餘種藥物分為平補、溫補、補火、滋水、溫腎、濕澀等31類,又續增二品(類)。附錄以日食菜物及臟腑主治藥品。本書參考多種本草文獻,加以融匯摘要,內容既系統全面,又比較精煉。現存初刻本、光緒年間刻本及鉛印本等。

《本草匯言》

藥學著作。二十卷。明·倪朱謨撰。刊於1619年。收載藥物約670餘種。彙集引錄《神農本草經》以降所有本草著作以及當時各家的本草文獻,進行了歸納補正,刪去繁複,存其精要,附以驗方。並於卷首繪製較精細的本草圖,是一部圖文並茂的本草文獻。現存明清多種刻本。

《本草匯》

藥學著作。十八卷。清·郭佩蘭撰。刊於1655年。卷一為十四經經脈圖、臟腑圖及引經藥物、面部望診圖等;卷二雜論三部九候、脈法、經絡、運氣等;卷三介紹用藥式、引經報使及禁忌藥;卷四論述各種病症宜忌藥;卷五-六為雜證、傷寒、婦、外、幼各科病機及用藥法式;卷七-八列百病主治藥;卷九-十八分記草木穀菜等470餘種藥物,編成韻語,便於記誦,並收藏有關驗方。本書主要內容多采自《本草綱目》、《本草經疏》等書,作者本人的發揮不多。現存初刊本等。

《本草綱目萬方類編》

方劑工具書。又名《萬方類編》。三十二卷。清·曹繩彥輯。刊於1800年。輯者以《本草萬方針線》對《本草綱目》中附方的分類及次序為基礎,逐條將原文抄錄彙編而成。共分107門,11713方。本書將《本草綱目》所附單方、驗方,按照不同疾病加以分類,便於讀者檢索。此後又有名《古今名醫萬方類編》及《萬方類纂》者,均為本書的改名或改編本。現存初刻本、石印本和鉛印本。

《本草綱目拾遺》

藥學著作。十卷。清·趙學敏撰。刊於1765年。本書收錄《本草綱目》一書所未載,或已載而未備,或雖備而有誤的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諸穀、諸蔬、器用、禽、獸、鱗、介、蟲等18類共921種(包括附記藥品205種)。其中新增716種為《本草綱目》所未載;161種屬於對《本草綱目》已收藥物的補訂內容。作者廣泛參考了多種文獻資料,結合個人採集種植草藥的實踐知識和臨床經驗,對921種藥物進行系統考證和論述,並對《本草綱目》中的一些錯誤作了訂正。此外還收集了較多的民間驗方、治法和當時傳入的西醫藥資料。現存幾種清刻本、石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及影印本。

《本草綱目必讀》

藥學著作。二十四冊,不分卷。清·林起龍撰。刊於1667年。本書取材於《本草綱目》。選出“日用切要,求而可得”的藥物600餘種,去其釋名、集解諸例並重出之內容,只存氣味、主治、發明、附方四項,因此文字較為簡要,切於實用。現存清康熙朱楊武三奇齋補修刻本。

《本草綱目》

藥學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時珍撰。刊於1590年。本書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明代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並廣泛地向藥農、民間醫生、獵人、漁人等勞動人民學習與採訪所積累的大量藥物學知識,共參考各類典籍八百餘種,經過長期的刻苦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藥物學巨著。卷一-二集錄各家本草學序例。卷三-四以證候為綱,分述各種病證所用藥物。卷五以後,將藥物分為天水類、地水類、火類、土類等62類,收載藥物1892種(其中新增374種),收載方劑一萬多首,插圖一千多幅。每種藥物分列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項。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的科學資料,也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具有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李氏論述藥物,在很多方面體現了人定勝天的唯物主義思想。本書不僅是一部中藥學著作,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舉凡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採礦以至於歷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成就。所以也可以說,本書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對科研、臨床、教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部巨著受到國內外科學界的重視,據考證,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曾提到過“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可能就包括《本草綱目》在內。此書在科學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已被部分或全部譯成多種外國文字。現存數十種明清刻本及石印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和校勘排印本。

《本草分經》

藥學著作。四卷。清·姚瀾(又名維摩和尚)撰。刊於1840年。本書按藥物歸經理論進行編寫。將藥物分成通經絡的藥物(即按照十二經及奇經循行的藥物)與不循經絡的雜品。並用簡明的注文形式闡述藥性、主治等內容。書中附臟腑內景圖、十四經穴歌及經脈穴圖、總類便覽(依據草類、木類等藥物分類法排列的藥性索引)、同名附考(即藥的別名)。現存多種清刻本,及1921年、1923年、1925年鉛印本等。

《本草發明》

藥學著作。六卷。明·皇甫嵩撰。刊於1578年。卷一-二總論藥性及制方之義;卷三-六按草、木、果、菜等部,分論各藥。論述中多參考金元以來各家之說並結合作者心得,因此切於臨床實用。現存明刻本。

《本草發揮》

藥學著作。四卷。明·徐彥純撰。首刊於1368年。卷一-三將藥物分為金石、草、木、人、獸、蟲、魚、果、米穀和菜共10類,收藥720種;卷四為藥物總論,內容多錄自金、元諸醫家著述中對藥物的闡析與經驗,頗有參考價值。現存兩種明刻本及《薛氏醫案二十四種》本。

《本草從新》

藥學著作。十八卷。清·吳儀洛撰。刊於1757年。作者認為汪昂“不臨症而專信前人,雜揉諸說,無所折衷,未免有承誤之失”,故將汪氏《本草備要》重新修訂,保留其合理部分,增改其不足。並補充了一些《本草綱目》所未收載的藥物,故名《本草從新》。全書分類法參照《本草綱目》,共收藥物720種。較為簡明實用。現存幾十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草崇原集說》

藥學著作。三卷。清·仲學輅撰。章炳森補正,刊於1909年。本書是在《本草崇原》一書基礎上增補了《本草經讀》、《本草經解》、《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以及《醫學真傳》、《侶山堂類辨》等書的有關內容,故稱“集說”,凡所新增,均標明出處,附加按語。還對《本草崇原》一書的某些文字進行了刪定。現存1910的錢塘仲氏刻本及1927年石印本。

《本草崇原》

藥學著作。三卷。清·張志聰撰。高世栻編訂。刊於1767年。本書以五運六氣學說注釋《神農本草經》。全書收錄《本經》藥247種,其他藥物52種,共299種。仍《本經》舊制,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每藥先錄《本經》(或其他古籍)原文,然後加以注釋,高氏在編輯時亦增加了某些注文。現有《醫林指月》本,及其他兩種清刻本。

《本草乘雅半偈》

藥學著作。十卷。明·盧之頤撰。作者在其父盧複《本草綱目博議》一書的基礎上,增補撰成《本草乘雅》。後書稿散佚,經追憶重寫,僅得其半,故取名“半偈”。本書取《神農本草經》中的藥物222種,後世收載的藥物143種,共365種。每藥在引錄古說之後,均注以核、參及先人雲等專案,廣泛討論了藥物的性味、功效、主治、臨床應用及炮製等藥學理論,頗有創見。現存清初刻本及抄本。

《本草便讀》

藥學著作。四卷。清·張秉成撰。刊於1887年。本書將常用藥物580種,參照《本草綱目》分為山草、隰草……等24類。每藥之性味功治皆編成一、二聯或三、四聯語以為概括,然後附注文進一步闡解。全書內容簡要,便於誦讀。現存1936年山東省政府印刷局鉛印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草備要》

藥學著作。八卷。清·汪昂撰。刊於1694年。首載藥性總義,次將藥物分為草、水、果、穀菜、金石水土、禽獸、鱗介魚蟲及人等八部,共470餘種藥物。對各藥的性味及用途等作了概括性綜述,附圖400餘幅,本書主要取材於《本草綱目》和《神農本草經疏》,在近代本草學著作中流傳較廣。現存初刻本、清刻本、石印本近百種。1949年後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備急千金要方》

醫方著作。三十卷。又名《千金要方》。(《道藏》作九十三卷本,內容同)。唐·孫思邈撰於七世紀中期。作者以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故取“千金”為書名。卷一醫學總論及本草、制藥等;卷二-四婦科病;卷五兒科病;卷六為七竅病;卷七-十諸風、腳氣、傷寒;卷十一-二十系按臟腑順序排列的一些內科雜病;卷二十一消渴、淋閉等症;卷二十二疔腫癰疽;卷二十三痔漏;卷二十四解毒並雜治;卷二十五備急;卷二十六食治;卷二十七養性;卷二十八平脈;卷二十九-三十針灸孔穴主治。“總篇二百三十三門,後方論五千三百首。”書中所載醫論、醫方較系統地總結和反映了自《內經》以後、唐代初期以前的醫學成就,是一部科學價值較高的著作。此書也充分反映了作者的醫學成就、實踐經驗和學術思想,尤其可貴的是孫氏的醫德足為萬世法。現存元刻本、多種明刻本、二十餘種清刻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日本藏宋本。

《備急灸法》

灸法專書。一卷。十二世紀中期(南宋初)聞人耆年編。1245年孫炬卿重刊,並附佚名氏《騎竹馬灸法》及《竹閣經驗備急藥方》二種,三書合為一書,仍稱《備急灸法》。書仲介紹了22種急性疾病的灸法,並附簡明圖說。有一定臨床價值。《騎竹馬灸法》介紹了癰疽發背的一種灸法,其取穴法十分獨特。《竹閣經驗方》記錄了30多個驗方亦多為有效。現有《三三醫書》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

藥學著作。北京、瀋陽、蘭州、新疆部隊後勤部衛生部合編。本書選錄我國北方地區常見的中草藥400餘種,按其主要的醫療作用分為18類,每種草藥有簡要介紹和插圖,末附常見疾病的防治及索引。1970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抱樸子》

①書名。晉·葛洪撰。分內、外二篇。內篇談“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為著名道書。對道教學說、養生學及化學、制藥等都有重要闡發,對後世有較大影響。外篇論述“人間得失”,把道教神仙理論與儒家綱常名教相結合。

②人名。葛洪的自號。參見“葛洪”條。

《報標》

出《麻科活人書》。即報點。詳該條。

《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眼科著作。一卷。原題葆光道人撰。書中除總論眼科外,將眼科常見病證72種以問答方式編為七十二問,記述各病症狀和治療方藥。但內容民《龍木論》中的眼科七十二證不同。1949年後出版《秘傳眼科龍木論》時,附錄了本書的全文。

《保嬰易知錄》

兒科著作。二卷,補編一卷。清·吳寧瀾撰。刊於1812年。上卷鞠養類,論述新生兒護理營養事項,如拭口、洗兒、斷臍、灸臍等方;下卷及補編為胎疾、雜症及瘡瘍類,分別對嬰幼兒各種病症的診治作了簡要介紹。現存初刻本等清刻本十餘種。

《保嬰金鏡錄》

兒科著作。一卷。不注撰人。成於明代,薛己注。約刊於16世紀中期。本書首載兒科面部色診並治驗30餘則,次述小兒指紋診法並治驗10餘則,末附兒科常用方劑60餘首。本書對於小兒望診論述較詳。後收入《薛氏醫案二十四種》中。現有明刻本及《薛氏醫案》本。

《保嬰撮要》

兒科著作。二十卷。明·薛鎧撰。薛己增補。刊於1555年。前十卷論述嬰兒初生護養兒、兒科疾病診法、小兒變蒸、五臟生病,以及幼兒內科雜病的證治;這十卷除臨床醫案部分為薛己補入外,均系薛鎧原作。後十卷論述有關幼外科、皮科及痘疹等病證治及其醫案,均為薛己所撰。書中不僅介紹了較豐富的治法,並收載了大量兒科醫案,為本書的特色之一。現有多種明刻本及《薛氏醫案》本。

《保赤要言》

兒科著作。八卷。清·王德森輯。刊於1910年。本書系摘錄數種清代兒科著作中的重點內容編輯而成。其中卷一急驚、卷二麻症,系摘自夏鼎《幼科鐵鏡》;卷三慢驚、卷四痘症,系摘自莊一夔《福幼編》;卷五臍風,摘自廖積性《廣生編》;卷六瑣語;卷七-八小兒便方,均為馬炳森所續補。現存清刻本等。

《保赤新書》

兒科著作。

①清·任贊撰。二卷。刊於1789年。上卷論兒科諸病診法及證治;下卷治療方劑,系作者選輯前人兒科論著並附個人心得寫成。

②惲鐵樵撰。八卷。本書主要介紹種痘和痧疹、驚風二病的病因和治法。皆系作者本人的臨床經驗。現有1936年《藥盦醫學叢書》本。

《保赤全書》

兒科著作。二卷。明·官橓撰,李時中增補。刊於1585年。卷上為痘病診治,凡92論;卷下為女人出痘、麻疹證治及痘疹治療方劑。全書有論有方,簡明扼要。現存初刻本等多種明刻本等。

《保赤彙編》

醫學叢書。清·朱之榛輯。刊於1879年。包括《錫麟寶訓》、《達生篇》、《產寶》、《福幼編》、《保嬰易知錄》、《小兒藥證直訣》、《童蒙訓》七種。現有初刻本。

《保赤存真》

兒科著作。又名《醫林枕秘保赤存真》、《幼科心法保赤存真》。十卷。清·餘含棻撰於1834年。本書就兒科疾病的證治理論與方藥作了較全面的介紹。特別對於兒科學中的一些理論問題,如小兒體質的屬性及治法,驚風病的名稱以及麻痘病的治法等,均作了系統而深入的論述,並提出了個人的見解,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存清刻本。

《百症賦》

針灸歌賦名。撰人不詳。見《針灸聚英》。內容列舉多種病症的針灸配穴,便於誦讀,影響很廣。

《百科百效全書》

外科著作。又名《外科百效秘授經驗奇方》、《新刻秘授外科百效全書》。四卷。舊題明·龔居中原編。撰年不詳。卷一為史國公藥酒方、經驗方、癰疽總論;卷二為頭面、牙、舌、咽喉諸病;卷三為胸腹背及二陰諸病;卷四為四肢、全身、皮膚外傷諸病。均先論證候,次述治法和方藥。文字簡明,切於實用。現存明刻本、多種清刻本和石印本。

《百大名家合注傷寒論》

傷寒著作。十六卷。吳考(般^木)編纂。刊於1924年。編者認為《傷寒論》注本雖多,各家也有不少精闢的見解,但“以辭害義,依樣葫蘆,亦複不少”(見自序)。遂廣采百家注文頗具一得之見者選擇《傷寒論》各篇。非但能折衷各家,而且能發皇古義。在編次上刪去脈法、序例、可汗等篇,並將霍亂、陰陽易、差後勞複刪並於《金匱》痙濕暍證下。現存初刊石印本。

《白氏外經》

書名。見《漢書藝文志》。已佚。

《白氏內經》

書名。見《漢書藝文志》。已佚。

《白喉治法忌表抉微》

喉科專著。又名《白喉忌表抉微》、《白喉治法抉微》。一卷。清·耐修子撰。刊於1891年。作者參考鄭梅澗、張紹修二家治法,結合個人經驗撰成此書。書中反對用發表之劑治療白喉,推崇養陰清肺之法,頗切臨床實際,本書還介紹了若干驗方。現有幾十種清刻本、幾十種近代刊本,流傳頗廣。

《白喉條辨》

喉科專著。又名《瑞安陳氏白喉條辨》。一卷。清·陳葆善撰。刊於1887年。此書系作者將其尚未刊行的原著《白喉訂正論》刪繁而成。全書共條辨15條,包括白喉的病原、所中經絡、辨脈、辨色、手太陰、手少陽、手少陰三經病症治,救誤、善後、外治、禁忌等內容。陳氏對白喉的治療能彙集諸家之長,參酌個人的經驗予以補充發揮,內容比較系統。現存清刻本。1930年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白喉全生集》

喉科專著。一卷。清·李紀方撰。刊於1882年。書中將白喉分為寒證、熱證、寒熱錯雜症等三類,並對白喉的診治、兼證、壞證、婦人白喉、小兒白喉,分別介紹其治療方藥及針灸等。內容簡要,切於實用。現存幾種清刻本,1917年蕭山合義和印書局鉛印本。

《八十一難經圖解》

書名。又名《扁鵲八十一難經》,一卷。明·聶尚恒注。約刊於17世紀初。聶氏於醫理頗精,嘗著《醫學匯函》,本書即其第二卷,而無單刻本。對《難經》原文逐一加以闡釋。唯恐說理未徹,故每難更附一圖以說明之,現存“帶月樓”等明刻本。

《敖氏傷寒金鏡錄》

診斷學著作。簡稱《傷寒金鏡錄》。元·杜清碧撰於1341年。世傳較早的刊本為明·薛己所傳,後再刻於《攝生眾妙方》卷下,清·王琢崖複刻於《醫林指月》中,並有其他袖珍本多種。其中以《攝生眾妙方》刻本為精,訛誤較少。全書敘述三十六舌,並附簡圖,每種病理舌均記載其所主證候,並介紹這些證候的治法和方藥,或辨明類似證的輕重緩急、寒熱虛實。不僅能辨傷寒外感病的傳變,對於雜症、內傷病的虛實,亦可從此類推。此書是現存較早的舌診專著,以其圖文並茂,故對後世影響較大。此書後經重訂,現有明、清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愛廬醫案》

醫案著作。清·張仲華撰。張氏醫案最早整理本名《愛廬方案》,共分七十六門,一百餘案,刊於鹹豐年間。1882年柳寶詒從《愛廬方案》抄本中選錄二十四案,並加按語,編入《柳選四家醫案》中,改名《愛廬醫案》。分內傷雜病,內風、伏氣、疫邪、外瘍、婦人等十八門。張氏醫案記述治療經過較詳,審證、用藥、列方契合病情,理法方藥,四平八穩,可供臨床參考。現存多種清刊本。

《xx瘧論疏》

瘧疾專著。一卷。明·盧之頤撰。撰年不詳。盧氏以《內經》理論為主,結合後世論瘧及個人體驗詳述xx瘧因證,分析諸瘧的一般證狀和變證的證治。此書後附《xx瘧疏方》一卷,,選方38首,敘述方藥的炮製頗詳。現有多種清刻本、《四庫全書》本、《醫林指月》本等。

(?母)趾裏橫紋

經外穴名。出《肘後備急方》。在(?母)趾掌側,趾節橫紋之中點處。主治疝氣。直刺0.2-0.3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旦)朝樞

清代醫家。號杏村。江西德興人。監生。精醫術,聞名於鄉。對脈診有精闢見解,嘗謂:“脈論數十家,皆以六部候五臟,獨不思左右三部共一脈,數則俱數,遲則俱遲,何從部別?鄙意不若以上、中、下三停候三焦為穩。”以此辨證,無不奇中。著《醫津指迷》八卷,《寓意草摘要》二卷。

(制^牛)引

系“掣引”之誤。“掣引”即升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血實宜決之,氣虛宜(制^牛)引之。”《太素》“(制^牛)”作“掣”。李中梓注:“提之上升,如手掣物也。”一說即導引。王冰注:“(制^牛),讀為導,導引則氣行條暢。”

(執^水)(執^水)(zhé音蟄)汗出

症狀。出《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形容微微汗出之狀。

(月直)(zhì,音至)

直腸。《靈樞·邪氣》:“客於胞(月直),則夢溲便。”

(月真)脹

病證名。

①指胸膈或上腹部脹滿不適。《素問·厥論》:“太陰之厥,則腹滿(月真)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張介賓《類經》注雲:“濁陰主降,陰滯於上而不能降,故為(月真)脹。”多因脾虛失於健運,氣機失於和降所致,當予健脾調中。

②指氣脹。尤怡謂:“(月真)脹,即氣脹。”參見該條。

(月引)(yǐn引)

脊肉。《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其為人,赤色,廣(月引)脫面。”

(月少)(miǎo秒)

人體部位名。指季脅下挾脊兩旁空軟處。《素問·玉機真髒論》:“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機,(月少)中清,脊中痛。”王冰注:“(月少)者,季脅之下,俠脊兩傍空軟處也。腎外當(月少),故(月少)中清冷也。”

(月囷)肉

同“(月囷)”。《靈樞·五禁》:“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靈樞·師傳》:“本髒以身形支節(月囷)肉,候五臟六腑之大小焉。”

(月囷)(jùn,音俊)

人體部位名。指肌肉的突起部分。《靈樞·壽夭剛柔》:“形充而大肉(月囷)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素問·玉機真髒論》:“脫肉破(月囷)。”王冰注:“(月囷)者,肉之際……謂肘後肉如塊者。”

(月反)門

推拿穴位名。即板門。詳該條。

(月鬥)肘

推拿穴位名。見《小兒推拿秘旨》。即鬥肘。見該條②。

(月扁)(piān)病

古病名。指患處赤脈卒起如編繩。且見有疼痛者。(月扁),脈隱起如辮繩也。(《集韻》)。《肘後備急方》卷五:“皮肉卒腫起,狹長赤痛名(月扁)。”該病多因久勞,或熱氣盛時為冷濕所折,致使氣結筋中而致。多發於四肢皮肉處。症見赤脈起如編繩,局部有疼痛感。治宜活血,解毒,滲濕,可用漏蘆湯淋洗;或用鹿角五兩,白斂一兩,牡蠣四兩,附子一兩,搗細末,和苦酒調敷患處。

(月鼻)(月息)

病名。系指鼻中息肉。《集韻》:(月息)者,寄肉也,故(月鼻)(月息)即鼻中息肉。詳見鼻息肉、鼻痔各條。

(雩重)(雩重)

氣之往來不息。《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王冰注:“(雩重)(雩重),言氣之往來也。”

(扌鹵)法

推拿手法名。見《外傷中醫按摩療法》。指雙手有力緊貼或握住患者肢體。然後急速滑開。有活血消腫作用。

(扌袞)法

推拿手法名。又稱滾法。指將手部掌指關節微曲,以掌背近小指側部分緊貼治療部位,然後有節律地連續擺動掌部,使呈來回滾動狀。有疏通經絡,舒展筋脈,行氣活血,解痙止痛等作用。

(饣茲)(饣羔)風

病名。見《解圍元藪》卷一。指鬁風遍身有膿水滲溢者。證治參見鬁風條。

(饣厄)逆

病證名。即呃逆。又稱咳逆。《赤水玄珠·咳逆》:“咳逆古謂之(饣厄)逆。”詳見呃逆條。

(饣曹)症

證名。見《類證治裁·(饣曹)症》。即嘈雜。參見該條。

(聲殳^禾)飪(gǔ

rèn,音穀任)之邪指過食穀香厚味,釀成宿食。《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聲殳^禾)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

(聲殳^禾)(gǔ,音穀)氣

病名。(聲殳^禾)通穀。指由飲食積滯而致的脅痛。《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聲殳^禾)氣者,脅下痛。”《金匱要略心典》:“穀((聲殳^禾))氣者,食氣也,食積太陰,敦阜之氣,抑遏肝氣,故病在脅下。”治宜疏肝運脾,理氣消導為主。參見食積脅痛條。

(聲殳^禾)(gǔ,音穀)

穀氣。指飲食入胃後的營養物質。為化生營、衛、氣、血的基礎。

(舌天^韭)舌喉癰

病名。系指舌下腫起如小舌,連喉腫痛的病證。屬喉癰的一種。見《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四。本病多由體胖形盛之人,血熱氣盛,感受外邪或過食肥甘醇酒,以致濕熱薰蒸釀痰而成,治宜涼血解毒,祛痰消腫。方用犀角地黃湯加減。

(舌天^韭)舌

病名。系指舌下血脈脹起如小舌的病證,見《咽喉經驗秘傳》:“凡舌下生如小舌樣者為(舌天^韭)舌。”又載:“重舌即(舌天^韭)舌。”詳見重舌條。

(疒帬)(wán,音頑)

痹,麻木。《素問·五常政大論》“皮(疒帬)肉苛,筋脈不利。”

(疒其)瘍鬁

病名。指生於腋窩及腹股溝部的瘰鬁。《外科大成》卷二:“生乳旁、兩胯軟肉等處,名(疒其)瘍鬁。”該病如延之數年,仍按之能動、且既不破潰,也不長大的,其病較輕,反之,則較重。證治參見瘰鬁條。

(疒其)鬁癰

病名。指生於乳旁之慢性腫物。出《仙傳外科秘方》卷一。其病因脾氣鬱結寒痰凝聚而成。生於乳旁,初腫堅硬,形似結核,生長緩慢,漸增焮腫。治宜溫中散寒,舒鬱化堅。可服內補十宣散,外敷回陽玉龍膏;若成膿,宜內服托裏散;潰膿後,按潰瘍治療可參見潰瘍條。

(疒旁)疽

病名。即發於足背或足小趾後京骨穴等處之疽。出《劉涓子鬼遺方》卷一。其臨床特點為,膿少,瘙癢。治可參見足發背條。

(疒皆)瘧

病名。瘧疾之一。(疒皆)同痎,即痎瘧。《黃帝內經太素·三瘧解》:“夏傷於暑,秋必(疒皆)瘧。”《難經·五十六難》:“令人發咳逆,(疒皆)瘧。”詳見痎瘧條。

(疒貴)癃疝

病名。《醫學心悟》卷三:“(疒貴)癃疝即(疒貴)疝。”證治詳見(疒貴)疝條。

(疒貴)(tuí音頹)疝

病名。疝病的一種。出《靈樞·經脈》等篇。指寒邪侵犯肝胃二經,內蓄瘀血而致少腹部拘急疼痛,牽引睾丸,或下腹部有包塊,內裹膿血。後世多指男女生殖器潰腫流膿或男子陰囊腫大的病證。《靈樞·經脈》:“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大夫(疒貴)疝,婦人少腹腫。”《醫宗必讀》:“(疒貴)疝,足陽明經病,內有膿血,即巢氏之胕疝,子和之血疝也。”治宜散寒行氣化瘀。如《類證治裁》卷七:“肝脈滑甚為(疒貴)疝,言肝木乘胃,或至潰膿下血。荔枝橘核湯,橘核散。”參見疝條。

(疒貢)(gōng)爪

病名。出《瘍科心得集》卷上。即代指。見該條。

(疒番)(fān番)

病名。《女科入門》:“陰挺,時醫名之曰(疒番)。”即子宮脫垂。詳該條。

(目巟)(目巟)(huāng

huāng,音荒荒)目昏暗,視物不清。《素問·氣交變大論》:“歲火不及……民病……肉瞤瘈目視(目巟)(目巟)。”《素問·髒氣法時論》:“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

(困頁)

人體解剖名稱。《說文解字》:“(困頁)……一曰耳門也。”參見耳門條。

(口畜)鼻

同吹鼻。把藥物研成細粉,吹入或自行吸入鼻腔內,起通竅取嚏的作用,以治療鼻道炎症,鼻寒不通,或作為對小兒驚風、口噤發搐的應急措施之一。

(口父)咀

中藥學術語。指一種藥物炮製法。最早是指用牙直接將藥物咬碎成粗粒入方劑。(口父)咀,用嘴咀嚼。隨著炮製技術的發展。後世改為用搗或刀切將藥物粉碎,但習慣上仍稱(口父)咀。《新修本草》卷一:“凡湯酒膏藥,舊方皆雲(口父)咀者,謂秤畢搗之如大豆者……今皆細切之,較略令如(口父)咀者。”

(口答)舌弄舌

病證名。系指舌出及弄擾不休的病證。本病多由心經火熱上炎所致。治宜清心瀉火。方用導赤散加減。

(钅巢)喉風

病名。《集韻》(钅巢),同鎖。即鎖喉風。見《囊秘喉書》。參見喉風條。

(既^月)腰

古病證名。即閃挫腰痛。《諸病源候論》卷五:“凡腰痛病有五,……四曰(既^月)腰,墜墮傷腰,是以痛;……”又謂:“(既^月)腰者,謂卒然傷損於腰而致病也。”參見閃挫腰痛條。

(火矣)(āi,音哀)

火燒。指火熨、灸焫等治法。《素問·髒氣法時論》:“病在腎……禁犯焠(火矣)熱食溫灸衣。”

(骨行)骨

骨名。脛腓骨的統稱。《素問·骨空論》:“(骨行)骨空在輔骨之上端。”

(骨行)

①小腿部位。《素問·骨空論》:“腎病少腹腰脊痛(骨行)酸。”

②腳脛部。《素問·脈要精微論》:“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骨行)腫,若水狀也。”

(骨舌)(kuò,音闊)骨

指胸骨上方鎖骨內側端部分。《靈樞·師傳》:“(骨舌)骨有餘,以候(骨曷)(骨虧)。”

(骨曷)骬

①人體部位名。又稱鳩尾、蔽骨。胸骨劍突部。《靈樞·骨度》:“缺盆以下至(骨曷)(骨虧)長九寸。”

②經穴別名。出《針灸甲乙經》。即鳩尾。見該條。

(骨曷)(骨虧)

胸骨劍突下部位,一名鳩尾。《靈樞·骨度》:“缺盆以下至(骨曷)(骨虧)長九寸。”張景嶽注:“(骨曷)(骨虧),一名鳩尾,一名尾翳,蔽心骨也。”《靈樞·師傳》》:“(骨舌)骨有餘,以候(骨曷)(骨虧)。”

(骨貴)(kuì,音饋)

膝以下的部位。《人鏡經》:“臏下通為(骨貴)。”一說膝蓋骨。

(骨盾)(tú,音塗)

皮肉肥厚之處。《素問·長刺節論》:“病在少腹有積,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高士宗注:“(骨盾)、腯同,音突,肥厚也。”又據新校正雲,“(骨盾)”當是“(骨舌)”字之誤。(骨舌),骨端也。

(弟鼻)

人體生理分泌物名稱。即指鼻涕。據《玉篇》:(弟鼻),本作涕。又為洟的異體字。參見洟條。

(出頁)(zhuō,音倬)

①人體部位名。指眼眶下麵的骨。相當於解剖學上的上頜骨與顴骨構成眼眶的下側部分。《靈樞·經脈》:“三焦手少陽之脈……以屈下頰,至(出頁)”

②經穴別名。出《外臺秘要》。即禾髎。參見該條。

(蟲旬)(xún,音旬)癩

病名。麻風病之一種。出《諸病源候論》卷二。症見身體沉重,手足肘膝腐爛,膿血臭穢,或指趾斷落。該病相當於晚期瘤型麻風。

(蟲天^韭)舌喉癰

病名。系指舌下血脈脹起疼痛,狀如小舌的病證。《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四:“凡舌下生如小舌樣者,為(蟲天^韭)舌,連喉腫痛即為喉癰。”也即(蟲天^韭)舌喉癰。詳見該條。

(蟲另)胲症

病名。系指發於舌根下兩邊形如鈴子的腫物。治宜以黃連溫膽湯加減。禁忌針刺。

(艸^殂)(zǔ阻)病

病名。出《經效產寶》卷上。即惡阻。詳該條。

(並^心)(pēng,音烹)腹憹痛

病狀名。形容蛔蟲病發作時,心腹脹滿作疼、懊憹心煩。(並^心)同恲,心中滿。《靈樞·厥病》:“(並^心)腹憹痛,形中上者。”

(冫栗)(lì,音立)

寒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民病咳,嗌塞,寒熱發,暴振(冫栗),癃閉。”

《穎川心法彙編》

外治法專著。一卷。清·陳炳泰撰。刊於1892年。作者鑒於不少病症的致病原因多由於飲食滯氣陷於大腸而致中焦食阻、腸胃不通,遂仿張仲景蜜煎導法之義,創制“水針”,即用小竹管及豬小腸數尺相連,中盛以水,插入肛門,治療多種疾病。頗似西醫的灌腸法,但其治療範圍更為廣泛,包括瘟疫、氣痛、腹痢、驚風、痔等,並附驗案。現存光緒十九年刻本。

《回回藥方》

醫方著作。三十六卷。撰者、譯者均不詳。約為14世紀著作。本書原系將阿拉伯文醫學著作編譯成漢文者,現存明抄殘本,僅存目錄下、卷十二、三十、卷三十四,共四卷。內容包括內科、外科、骨科的疾病及藥物處方、灸法等。書中所用病名、症狀名及藥名除直接譯成漢文外,雜以漢字音譯,其病理理論淵源於阿拉伯醫學體系。現有明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