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子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五倍子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或同屬植物青麩楊等葉上寄生的蟲癭。我國大部分有產,主產於四川。原植物鹽膚木為常見陽性樹種;麩楊生於向陽山坡/山谷的疏林或灌木叢中;紅麩楊生於山坡灌叢中。味酸、澀,性寒。歸肺、大腸、腎經。臨床用名有斂肺降火、澀腸、固精、斂汗、止血。臨床用名有五倍子。

【本草匯言】

本草拾遺

治腸虛泄痢,熟湯服。

本草衍義

口瘡以末摻之,便可飲食。

本草衍義補遺

屬金與水。噙口中善收頑痰有功,且解諸熱毒、口瘡,以末摻之,便可飲食。即文蛤也,其內多蟲,又名百蟲倉。

本草綱目

斂肺降火,化痰飲,止咳嗽,消渴,盜汗,嘔吐,失血,久痢,眼赤濕爛,消腫毒,喉痺,斂潰瘡金瘡,收脫肛,子腸墜下。

其味酸鹹,能斂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氣寒,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瀉痢濕爛。

本草經疏

五倍子得木氣而兼金水之性,其味苦酸澀,氣平無毒。氣薄味厚,斂也,陰也。入手太陰、足陽明經。《本經》主齒宣疳匿,風濕癬瘡,及小兒面鼻疳瘡者,皆從外治,取其苦能殺蟲,酸平能斂浮熱,性燥能主風濕瘡癢膿水。五痔下血者,大腸積熱也,大腸與肺為表裡,肺得斂肅則大腸亦自清寧也。藏器:療腸虛泄利。日華子主生津液,消酒毒。時珍謂其斂肺降火,化痰飲,止咳嗽,消渴,盜汗,斂潰瘡,金瘡,收脫肛,子腸墜下者。悉假其入肺清金,收斂固脫之功耳。

簡誤:五倍子,性燥急而專收斂,咳嗽由於風寒外觸者忌之。瀉痢非腸虛脫者忌之。咳嗽由於肺火實者忌之。若誤服之,反致壅塞喘滿,以其酸斂太驟,火氣無從泄越故耳。

本草蒙筌

五倍子一名文蛤味苦、酸,氣平。屬金與水。無毒。療齒宣疳,及小兒面鼻疳瘡;治風癬癢瘙,并大人五痔下血。煎湯洗眼目,消赤腫止疼。研末染髭鬚,變皓白成黑。專為收斂之劑,又禁瀉痢腸虛。解消渴生津,卻頑痰去熱。

本草乘雅

木以膚名,精專皮外之膚矣。經云:夏日在膚,泛泛乎若萬物之有餘。五六月陽氣在表,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為太陽淪膚之盡,太陰膚受之始,效象陰陽,累球葉底,小則如黍如粟,大則如菱如栗,名五倍子者以此。假木氣以賦形,中有白膜如蠓蛾,緣濕以合感而應生,木眚自成,非關外物耳。故主肺藏風毒,流溢皮膚面鼻。正皮膚者肺之合,面鼻者肺之候也。若五痔下血,為肺藏之邪,出授大腸府器,若齒宣疳匿,為燥金上病,假合清肅以濡之,至於清暑止渴,療咳嗽,通喉痺,化痰癖,逐淡陰,主泄痢,收肝脫,此屬肝金府藏之變眚。若小兒尿血,又屬游溢精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用泄金氣之鬱矣。

木命在皮,各有專精。或果,或仁,或枝葉,或根乾,各備全木之體用。此獨精專於皮。皮復精專於膚,膚更精專於葉膚之膚子,若侵淫膚眚,用主侵淫膚瘡,功必勝於胡粉。不屬蟲卵,不屬果實,此屬假木氣賦形。又生成葉膚之膚子,濕生亦可,化生亦可。

藥性解

味苦酸,性平,無毒,入大腸經。主齒宣疳匿、風癬疥癢、腸風五痔及小兒面鼻口耳疳瘡,明目生津,止瀉澀精。噙口中治口瘡,善收頑痰,解諸熱毒。百藥煎即五倍造成,主肺脹喘咳,噙化能斂而降之。

按:五倍酸苦之性,專澀大腸,其收斂甚捷,瀉痢初起者,未宜入劑。

景岳全書

滌味酸澀,性微涼,能斂能降。故能降肺火,化痰涎,生津液,解酒毒。治心腹疼痛,夢泄遺精,療腫毒喉毒,止咳嗽消渴,嘔血失血,腸風臟毒,滑泄久痢,痔瘻下血不止。解蠱毒蟲毒,婦人崩淋帶濁,子腸不收,小兒夜啼,脫肛,俱可為散服之。若煎湯用,可洗赤眼濕爛,皮膚風濕癬癩,腸痔脫肛。為末,可傅金瘡折傷,生肌斂毒。

本草備要

澀,斂肺。

鹹酸,其性澀,能斂肺;其氣寒,能降火。生津化痰,止嗽止血,斂汗,鄭贊寰曰:焙研極細;以自己漱口水調敷臍上,治盜汗如神。解酒。療消渴泄痢,瘡癬五痔,下血脫肛,膿水濕爛,子腸墜下。散熱毒,消目腫,煎水洗之。斂瘡口。熱散,瘡口自斂。其色黑,能染須。丹溪曰:倍子屬金與水,噙之善收頑痰,解熱毒。黃昏咳嗽,乃火浮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倍、五味,斂而降之。《醫學綱目》云:王元珪虛而滑精,屢與加味四物湯,吞河羊秘真丸及珍珠粉丸不止,後用五倍子一兩,茯苓二兩,丸服遂愈。此則倍子斂澀之功,敏於龍骨。蛤粉也。昂按:凡用秘澀藥,能通而後能秘。此方用茯苓倍於五倍,一瀉一收,是以能盡其妙也。嗽由外感,瀉非虛脫者禁用。

本經逢原

川文蛤善收頑痰,解熱毒。黃昏咳嗽,乃火氣浮於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倍、五味斂而降之。若風寒外觸暴嗽,及肺火實盛者禁用,以其專收而不能散也。故痰飲內盛者誤用,則聚斂於中,往往令人脹閉而死。為末,收脫肛及子腸墜下。

本草求真

﹝批﹞內服斂肺瀉火除熱,止嗽固脫,外祛風濕,殺蟲。

五倍子專入肺、脾。按書既載味酸而澀,氣寒能斂肺經浮熱,為化痰滲濕降火收澀之劑。汪昂述丹溪謂倍子屬金與水,噙之善收頑痰,解熱毒。黃耆咳嗽,乃火浮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倍、五味斂而降之。《醫學綱目》云:王元虛而滑精,屢與加味四物湯吞河間秘真丸及真珠粉丸,不止。後用五倍子一兩,茯苓二兩,丸服遂愈。此則倍子收斂之功,敏於龍骨、蛤粉也。昂按凡用秘澀藥,能通而後能秘,此方用茯苓倍子五倍,一瀉一收,是以能盡其妙也。又言主於風濕,凡風癬癢瘙,眼目赤痛,用之亦能有效,得非又收又散,又升又降之味乎。詎知火浮肺中,無處不形,在上則有痰結咳嗽,汗出口乾,吐衄等症;在下則有泄痢五痔,下血脫肛,膿水濕爛,子腸墜下等症;溢於皮膚,感冒寒邪,則必見有風癬癢瘙,瘡口不斂;攻於眼目,則必見有赤腫翳障。用此內以治臟,則能斂肺止嗽,固脫住汗;常出自汗,睡中出為盜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調填臍中縛定,一夜即止也。外以治膚,熏洗則能祛風除濕殺蟲。一切癬瘡,用五倍子去蟲,白礬燒過,各等分為末擦之,乾則油調。藥雖一味,而治分內外,用各不同,非謂既能入肺收斂,治黃昏時嗽。又能浮溢於表,而為驅逐外邪之藥耳。書載外感勿用,義實基此。

得配本草

鹹、酸、寒、澀。入大腸經氣分。斂肺止血,收痰止汗,除瀉斂瘡。

得鹽梅,治小便尿血;得烏梅,療赤痢不止。配五味子,止黃昏咳嗽;配蔓荊子,治風毒攻眼;配鯽魚,治臟毒;配白礬,治腸風下血。和蕎麥面,治寐中盜汗;合全蠍,摻聤耳;合黃丹,敷風眼赤爛;合臘茶葉末,搽陰囊濕瘡。加膩粉少許更好。

本草分經

酸、澀、鹹,寒。斂肺降火,生津化痰,止血斂汗。治泄痢下血,散熱毒斂澀之功敏於龍骨、牡蠣。

【現代藥理研究】

五倍子有抗菌作用,其主要抗菌成分在皮部,而芯部的煮液無抗菌作用。

五倍子對蛋白質有沉澱作用,可達到止血功效,還能使腺細胞蛋白質凝固,使傷口乾燥,能使胃液和胃酸的分泌顯著降低,對胃潰瘍出血有顯著療效。

五倍子有抗腫瘤作用。

五倍子中的黃酮能增加冠脈流量,對垂體後葉素所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五倍子有解生物鹼中毒作用,還可作用化學解毒劑。

五倍子具抗生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