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蘭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佩蘭為菊科植物佩蘭的乾燥地上部分。栽培或野生。主產於江蘇、浙江、河北、山東等地。原植物生於路旁灌叢或溪邊,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怕旱、怕澇,對土壤要求不嚴,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平。歸脾、胃、肺經。功效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發表解暑。臨床用名佩蘭。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辛,平。主利水道,殺蠱毒,辟不祥。

名醫別錄

蘭草,無毒。除胸中痰癖。

本草衍義補遺

稟金水之清氣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貴,而不知為用有方。蓋其葉能散久積陳鬱之氣,甚有力,入藥煎煮用之。東恆方中常用矣。東垣云:味甘性寒,其氣清香,生津止渴,益氣潤肌。《內經》云:消諸痺,治之以蘭是也。消渴症非此不能,涼膽痺必用。

本草綱目

》云:五味入口,藏於脾胃,以行其精氣。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發也。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王冰註:辛能發散故也。東垣治消渴生津飲,用蘭葉,蓋本於此,詳見澤蘭也。又此草浸油塗發,去風垢,令香潤。

消癰腫,調月經。煎水,解中牛馬毒。

本草乘雅

臭香,味辛,氣化中藥也。故主益氣,利水道。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蘭,闌也,泛闌流離也。又蘭,闌也。闌辟不祥也。主殺蟲毒,通神明,令輕身不老也。

本經疏證

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津液在脾,不輸化而上溢,自關水道不利,積久相因,陽盛者為內熱中滿,陽虛者為胸中痰癖,故宜以辛平氣味不燥復不滋者引而利之,除而去之,水道既通,肥甘自化,本經素問原默相印合,無二致也。畜蘭家論溉灌之法曰,凡水須用雨水、河水、皮屑水、魚腥水、雞毛水、浴湯,尤善積久陳水上生緣苔者,大忌井水雪霜,尤忌春雪,一滴著葉,則一葉焦枯,觀此則病之受清洌者,與此不相宜矣。其論位置之法曰,不宜太高,高則衛陽,亦不可太低,低則隱風,地不必曠,曠則有日,亦不可太狹,狹則蔽氣,觀此則著於四畔之病,亦與此不宜矣。其論超向之法曰,前宜面南,後宜背北,蓋欲通南薰而障北吹也,右宜近林,左宜近野,欲延東日而避西陽也,觀此則病之偏寒偏熱者,又與此不宜矣。惟其獨標清化,不厭肥甘,飽飫肥甘,偏培清化,可謂鐘清化於肥甘,引肥甘從清化者非耶,此素問之旨也。惟其愛超陽和,乃嫌烈日,最喜疏蕩,復惡寒風,可謂延溫煦以化陰,引陰凝使隨陽者非耶,此本經之旨也。蔣漢房曰,他草他花,芳者皆得收藏以為香,獨蘭陳則絕無香味,故取其新鮮以化陳腐,有貴者喜蘭畜百千本,命僮司之,其僮竊取花瓣露珠積成盈甌,一夕嗓之,覺沁入偏體皆為爽然,而口氣清芳者經時歷月,因致多壽,是其化陳為新之功固何如乎?李瀕湖等毒口詆蘭以盜竊蘭名,而以係兒菊為真蘭,不知所謂真蘭者,其功能果得與素問本經切合如此否也。

【現代藥理研究】

佩蘭100%水煎劑用試管稀釋法,表明對多種桿菌、細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揮發油還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日本佩蘭中的生物鹼在體外試驗中表現出一定的抗腫瘤活性。其生物總鹼在體內試驗中與環磷酰胺合用在抗腫瘤方面呈協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