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花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夜合花(《本草衍義》),烏絨(《雷公炮炙藥性解》)。
【釋名】
《植物名實圖考》雲:“(合歡樹)京師呼為絨樹,以其花似絨線,故名。”
【基原】
為豆科植物合歡的花序或花蕾。
【植物】
合歡 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 見“合歡皮”條。
【採集】
夏季花初開時採收,除去枝葉,曬乾。
【化學成分】
花中已鑒定出25種芳香成分,主要為芳樟醇氧化物(linalool oxide),芳樟醇(linalool),異戊醇(isopentanol),α-羅勒烯(α-ocimene)和2,2,4-三甲基惡丁烷(2,2,4-trimethyloxetane)等。還含矢車菊素-3-葡萄糖苷(cyanidin-3-glucoside)。
【藥理】
鎮靜、催眠作用 合歡花煎劑灌胃可明顯減少小鼠的自發活動及被動活動,促使閾下劑量的戊巴比妥鈉、苯巴比妥鈉發生麻醉效應,延長麻醉時間。與酸棗仁、南蛇藤果實水煎劑相比,合歡花鎮靜、催眠作用最顯著。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性】
味甘、苦,性平。歸心、肝、脾經。
1.《醫學入門·本草》:“味平,無毒。”
2.《飲片新參》:“味苦、甘,平。”
3.《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性平,味苦。入心、脾二經。”
【功效主治】
安神解鬱,理氣和胃,清肝明目。主治憂鬱失眠,胸悶食少,風火目疾,視物不清。
1.《醫學入門·本草》:“主安五臟,利心志,耐風寒,令人歡樂無憂,久服輕身明目。”
2.張秉成《本草便讀》:“能養血。”
3.《分類草藥性》:“能清心明目。”
4.《飲片新參》:“調和心志,開胃,理氣解鬱,治不眠。”
5.《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能合心志,開胃理氣,消風明目,解鬱。治心虛失眠。”
6.江西《中草藥學》:“解鬱安神,和絡止痛,治肝鬱胸悶,憂而不樂,健忘失眠。有時還用於跌打損傷,癰腫疼痛。”
7.《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9g;或入丸、散。
【應用配伍】
安神解鬱 本品微香善散,性用和緩,能安心神,解鬱結,故常用於情志所傷,憂鬱失眠等證,臨床多與遠志、郁金、酸棗仁、柏子仁等配伍,以養心解鬱安神;亦可入甘麥大棗湯中應用。
理氣和胃 本品主入心、肝、脾經,善於解心鬱,理肝氣,開胃消食,故常用於心志不和,肝脾氣鬱,胸悶不舒,納呆少食等證。臨床宜與香櫞、郁金、佛手、木香等同用,以舒肝解鬱和胃。
清肝明目 本品苦平散泄,具有清肝散風明目功能,故常用於風火目疾,視物不清等證。臨床可與菊花、黃芩、草決明等相配,以增清肝明目之力。
此外,本品疏散之性又能理氣活血,消腫止痛,而用於腰腳疼痛或跌打傷痛者。可與牛膝、紅花等藥同用,如《聖惠方》夜合花丸。
【附方】
1.治神煩不寧,抑鬱失眠 合歡花、柏子仁各9g,白芍6g,龍齒15g,琥珀粉3g(分2次沖服)。水煎服。(《安徽中草藥》)
2.治心腎不交失眠 合歡花、官桂、黃連、夜交藤。水煎服。(同上)
3.治濕濁中阻,食欲不振 合歡花、扁豆花、厚樸花各6g。水煎服。(同上)
4.治腰腳疼痛久不瘥 夜合花四兩,牛膝一兩,紅藍花一兩,石鹽一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麩炒微黃),桂心一兩。上為末,煉蜜和搗百餘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晚食前再服。(《聖惠方》夜合花丸)
5.治打磕損疼痛 夜合花末,酒調服二錢匕。(《子母秘錄》)
6.治風火眼疾 合歡花配雞肝、羊肝或豬肝蒸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