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可溫疫論歌括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吳又可溫疫論歌括

作者
王旭高
朝代

《溫疫論歌括》,見於童梓村先生雜抄書中,未知何人所編。雖便誦習,而掛漏殊多,不無遺珠之憾!余將其原文一一對撰,重加校正,去其繁複,抉其精要,條論方法,悉編韻語,仍以舊訣者僅十之二,增改其句者十之五,補其缺者十之三,較諸舊訣,更為完備。至於論中治案,概不編入,若夫辭句之間,未嘗擅改一字也。

梁溪王旭高漫識

溫疫總訣

雜氣為邪,著無常處,氣有盛衰,所傷亦異。方其初起,脈數而洪。凜凜發熱,眾人所同。邪張之際,勢不可止。速離膜原,便是要旨。後段工夫,須識九傳。非為一病,隨人變遷。其傳變也,各不相類。表裡虛實,全須參匯。但表不里,身痛頭疼,惡寒發熱,內無痞悶,能飲能食,不煩不渴。此邪外傳,由表而出。或從汗解,或從斑消。汗出仍熱,白虎宜調。斑出不透,舉斑為要。邪未盡者,表而再表。若但在裡,毫無表症,惟胸膈滿,欲吐不盡。此邪在上,汗下俱禁。引而越之,瓜蒂功迅。邪居中下,胸腹脹痞,舌黃便秘,須從承氣。三焦皆病,下奪克濟。表裡分傳,三消堪倚。下後復熱,頭痛脈浮。一服白虎,汗出便瘳。不能汗者,加參乃優。氣化津回,汗液斯流。凡此九傳,最怕四損:大勞大欲,大病久病。前後虛實,須審乘除。既虛且實,補瀉兼施。若論陰證,時疫罕有。陽極似陰,熱深厥咎。總之脈證,非可類推。全憑神色,以察安危。能知標本,始可言醫。行邪伏邪,治有難易。舍病治藥,舍病治弊。微疫誤治,延綿不已。正不勝邪,必無生理。

溫疫初起

疫乃天地之癘氣,一時長幼病相似。邪從口鼻入膜原,正當經胃交關處。(經為表,胃為里,乃半表半裡也。)始先凜凜四肢寒,後但發熱無休止。不浮不沉而但數,此脈勿作傷寒視。雖有頭疼身痛因,邪熱浮越之所致。若投汗下兩非宜,惟有達原飲堪餌。厚朴檳榔草果仁,知芍黃芩甘草使。

達原飲

檳榔(二錢) 厚朴(一錢) 草果仁(五分) 知母(一錢) 芍藥(一錢) 黃芩(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溫服。

急證急攻

疫邪傳變無有常,急證當以急攻攘。初起舌白如積粉,一劑達原即變黃。隨現胸腹滿痛而煩躁,此時邪毒傳胃了。宜用前方加大黃,下之煩渴差為少。午後復加煩躁來,舌焦生刺鼻如煤。急投承氣下其毒,緩劑羈遲必致災。

表裡分傳

疫邪發越離膜原,散溢諸經隨證匡。陽明目痛鼻乾葛(根),太陽項背腰痛羌(活),少陽柴胡嘔脅痛,里證煩滿用大黃。表裡分傳三消飲,柴黃羌葛達原勷。

三消飲

即達原飲加柴胡、羌活、葛根、大黃、薑棗煎。

熱邪散漫

熱邪散漫脈洪數,大渴大汗復大熱。白虎湯用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益。

白虎湯

石膏(一兩) 知母(五錢) 甘草(五錢) 炒粳米(一撮) 加姜煎。

內壅不汗

傷寒有表復有里,先從表解后里攻。疫邪內壅不得汗,承氣攻之表自通。

下後脈浮

下後脈浮而微數,神識不清無大熱。熱邪散漫應有汗,反無汗者因無液。白虎加參方最良,氣化津回汗斯徹。

白虎加人參湯

即白虎湯加人參五錢。

下後脈復沉

下後脈浮不得汗,二三日後脈復沉。此時余邪復瘀聚,還將下法再施行。脈續浮者仍當汗,白虎加參方可遵。

下後脈反數

應下失下口燥渴,身熱反減四肢厥。欲近爐火因陽郁,下之厥回脈急數。舌上生津不思水,柴胡清燥湯加葛(根)。此與白虎證相類,但無熱渴非所合。(柴胡清燥湯方在戰汗條。)

病愈結存

下後脈證俱已平,腹中有塊按之疼。覺有所阻而膨郁,往來之氣作蛙聲。食粥半月塊自下,勿投攻劑損元真。

下格

病愈不便為下格,湯水難容食輒傾。調胃承氣頓熱服,下行惡物嘔當寧。嘔寧慎勿驟進補,補則下閉復作吐。復吐仍宜緩下之,切莫心疑換別路。此與結存相彷彿,彼則能食此不食。又與胃翻證相類,但彼屬寒此屬熱。蓋下不通則上逆,臨證處治休疑惑。

三承氣用法

上焦痞滿小承氣,中有堅結加芒硝。無痞但結有瘀熱,調胃承氣湯宜調。

小承氣湯

大黃(五錢) 枳實(一錢) 厚朴(一錢) 加姜(一片),水煎服。

大承氣湯

即小承氣湯加芒硝三錢,弱人減半,邪微各復改半。

調胃承氣湯

大黃(五錢) 芒硝(二錢半) 甘草(一錢) 加姜一片,水煎服。

蓄血

失下邪熱無由泄,熱搏於經血乃瘀。大便色黑小便利,少腹硬滿抵當(湯)推。胃實喜笑如狂狀,腹急(但急不硬滿。)桃仁承氣(湯)司。又有蓄血發黃者,但逐其瘀黃自除。夜間獨熱瘀未盡,預把桃仁承氣(湯)醫。瘀行溺短余焰在,犀角地黃(湯)丹芍宜。抵當(湯)桃黃虻水蛭,桃仁承氣(湯)芍丹皮,硝黃歸尾行瘀實,如非蓄血莫輕施。

桃仁承氣湯

大黃 芒硝 桃仁 當歸 芍藥 丹皮

犀角地黃湯

地黃(一兩) 白芍(三錢) 丹皮(二錢) 犀角(二錢)

抵當湯

大黃(五錢) 虻蟲(二十枚炙為末) 桃仁(五錢研泥加酒) 水蛭(五分炙干為末)

黃疸(疫中黃疸是腑病非經病)

遺熱下焦溲不利,經氣鬱滯因發黃。胃實為本黃為標,大黃梔子茵陳湯。

茵陳湯

茵陳(一錢) 山梔(二錢) 大黃(五錢) 加姜(一片),水煎服。

邪在胸膈

邪在胸膈心悶滿,欲吐不吐無已時。腹不滿兮食不下,瓜蒂散用赤豆梔。

瓜蒂散

甜瓜蒂(一錢) 赤小豆(二錢) 生梔仁(二錢)。如無瓜蒂用淡豆豉二錢代之。

辨傷寒時疫

傷寒邪自表傳里,用藥須從表散始。疫邪在裡溢於經,必以疏通為首務。邪到陽明無所傳,傷寒時疫總同看。犀角白虎三承氣,始異終同法一般。

戰汗

邪留血分發斑愈,留於氣分戰汗解。(戰汗之訣,大抵有舌苔者戰,無舌苔者不戰。仲景云:欲戰汗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亦一訣也。)解後三五日復熱,里邪未盡仍宜下。下之熱減脈近浮,邪越於經當汗也。無汗柴胡清燥湯,芩陳花粉甘知藏。次日當期復發戰,(大凡戰而不汗者,次日當復戰,亦一訣也。)戰後厥回汗出康。厥不回而無汗者,忽然作痙定身亡。又有戰汗復下痢,芍藥湯用樸檳榔,(紅積倍白芍,白積倍檳榔,)當歸甘草姜煎服,裡急後重加大黃。

柴胡清燥湯

柴胡 黃芩 陳皮 甘草 花粉 知母 薑棗煎服

芍藥湯

白芍(一錢) 當歸(一錢) 檳榔(二錢) 厚朴(一錢) 甘草(七分) 生薑(一片) 水煎服。

自汗

自汗非因發散出,伏邪中潰氣機通。脈長洪數身大熱,口渴煩燥白虎功。下後續得自汗𧔌,熱仍不退汗溱溱。是為表尚有餘邪,柴胡(湯)薑棗芩甘陳。(柴胡湯即仲景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加陳皮。表裡實故去人參,無嘔吐故不用半夏)。此與熱痢投承氣,表裡雖異同一理。勿認自汗為表虛,輒用黃耆並五味。須知疫證實邪多,虛者十中一二耳。若夫虛汗脈微細,面白無華且驚悸。是當峻補始回春,(宜人參養營湯倍加黃耆。)虛實懸殊勿浪試。

柴胡湯

柴胡(三錢) 生薑(一片) 大棗(二枚) 黃芩(一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盜汗

下後盜汗者,表有微邪也。邪甚競作自汗矣;邪潰又當戰汗解。邪盡汗自收,不藥亦能瘳。如其三五日不止,小柴胡(湯)去半參投。病愈身涼復盜汗,黃耆(湯)味草術歸儔。不止麻黃根可入,無熱為虛臨證求。(疫邪不論自汗盜汗,有熱為實,無熱為虛,此要訣也。)

黃耆湯

黃耆(三錢) 五味(一錢) 當歸(一錢) 白朮(一錢) 甘草(五分) 汗不止者加麻黃根一錢五分,無有不止者。

發斑

邪伏血分壅為斑,下之邪亦從外解。斑如漸出莫大下,設有下證宜緩緩。(當少與承氣湯,若復大下,則中氣不振,斑毒內陷。)內陷托裡舉斑湯,歸芍柴升白芷甲。循衣理線脈漸微,本方加參宜重著。

托裡舉斑湯

赤芍 當歸(各一錢) 升麻(五分) 柴胡 白芷(各七分) 川山甲(二錢炙黃) 若撮空理線脈漸微者,加人參一錢。

數下亡陰

數下亡陰津液枯,舌乾唇裂目模糊。清燥養營湯知芍,地歸陳草花粉扶。表份尚有餘熱者,此方加入芩柴胡。煩渴未除里證在,還宜承氣養營(湯)隨。樸實黃歸知地芍,參朮有里多忌之。痰涎壅盛胸膈滯,宜將蔞貝養營(湯)施。蘇子橘紅歸白芍,栝蔞貝母花粉知。

清燥養營湯

知母 天花粉 白芍藥 陳皮 甘草 當歸 生地黃汁 加燈心煎服。

柴胡養營湯

即前方加柴胡、黃芩,薑棗煎服。

承氣養營湯

知母 當歸 芍藥 生地黃 大黃 枳實 厚朴 水姜煎服。

蔞貝養營湯

知母 花粉 貝母 栝蔞實 橘紅 當歸 白芍 紫蘇子 水姜煎服。

用參宜忌,下後間服緩劑

人參所忌為里症,下後雖通只偶施。火濕食痰皆邪藪,以實填實禍相隨。數下余邪尚未盡,間服緩劑調理宜。(宜柴胡清燥湯)俟邪再聚當再下,此中活法貴思維。

下後反痞

邪留胸膈令痞滿,下後反痞是因虛。參附養營(湯)治虛痞,歸芍乾薑生地隨。若還潮熱兼口渴,脈來數甚大非宜。

參附養營湯

當歸(一錢) 白芍(一錢) 生地黃(三錢) 附子(七分炮) 乾薑(五分炒) 人參(一錢)

下後反嘔

邪留胸胃間,熱甚故作嘔。下之煩渴除,反嘔胃寒咎。少進米粥便吞酸,半夏藿香湯即安,苓朮乾薑陳草攢。

半夏藿香湯

半夏(錢半) 藿香(一錢) 乾薑(一錢炒) 白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 白朮(一錢) 甘草(五分) 水姜煎服。

補瀉兼施

證本應下而失治,緩藥羈遲邪火壅。耗氣搏血精神盡,循衣理線振䗐䗐。補之則邪毒愈甚,攻之則正弱不勝。陶氏黃龍湯可用,樸實硝黃歸地從。因虛急用人參入,(黃龍湯即大承氣湯加當歸、地黃、人參。如方食肉而病適來,致停積在胃,用承氣下之,惟臭水稀糞而已;於承氣湯中,但加人參,雖久停之積亦下,蓋鼓舞胃氣,宿食始動也。)虛如稍退莫頻庸。此證若但投承氣,必現肢寒心怔忡,眩冒攝空項強直,急進人參湯養營。地歸五味炙甘草,知母陳皮芍麥冬。

陶氏黃龍湯

大黃 厚朴 枳實 芒硝 當歸 生地 人參

人參養營湯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地黃 當歸 白芍 知母 陳皮 甘草

藥煩 停藥

病久失下真元弱,及投承氣加危劇。額上汗出手足冷,髮根燥癢心煩灼。此係中虛名藥煩,若然嘔吐為停藥。兩證均當急服姜,挽回元氣人參著。

虛煩似狂

虛煩似狂無寧刻,尺脈不至關寸微。平時斫喪真元損,勉投峻補冀生機。

神虛譫語 奪氣不語

應下稽遲血氣虛,下之煩渴悉皆除。惟獨譫語終不止,清燥養營湯加朱(砂一錢)。奪氣不語無大熱,人參養營(湯)急補諸。

老少異治 誤藥致害

疫病長幼雖同類,補瀉分途不同派。老年慎瀉少慎補,虛實真假須參匯。邪留胸腹因痞滿,日久失下致尪羸。莫認痞滿為氣壅,莫認尪羸為虛餒。痞滿不用辛香劑,尪羸休投補益輩。詎知邪盛正氣鬱,轉補轉熱轉危殆。熱勢綿綿如癉瘧,形消腹皮至貼背。庸醫到此無方法,亂進寒涼冀熱退。黃連性守招壅塞,世人比比皆蒙害。此時議下尚可生,頗慮執迷終不悔。

大便

熱結旁流純臭水,協熱稀糞但焦黃。大腸膠秘黏且臭,胃實燥結痞滿殃。總為裡實咸宜下,緩急之間當忖量。病後余邪作滯下,腹痛裡急芍藥湯。白積屬氣紅屬血,紅加芍藥白檳榔。愈後陰虛大腸燥,蜜煎導法緩通腸。甚則六成湯可用,二冬歸芍蓯地黃。如服更燥宜六味(丸),地萸丹藥苓瀉襄。黎明泄瀉脈遲細,七成(湯)參附補真陽,破故茯苓五味草,愈而復發八味(丸)商。

蜜煎導

以蜜煎煉,捻作錠子,納穀道中。

六成湯

當歸(錢半) 白芍藥(一錢) 熟地黃(五錢) 天門冬(一錢) 肉蓯蓉(三錢) 麥門冬(二錢) 照常煎服。

七成湯

破故紙(三錢炒研) 熟附子(一錢) 五味子(八分) 白茯苓(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照常煎服。

六味丸

地黃 萸肉 丹皮 山藥 澤瀉 茯苓

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

小便

熱邪在胃小便赤,熱到膀胱小便塞。邪干氣分便膠濁,邪干血分便溺血。膠濁豬苓湯利之,木通車澤滑甘施。邪在血分桃仁(湯)治,阿膠歸芍滑丹皮。少腹硬滿小便利,此方加入大黃宜。

豬苓湯

豬苓(二錢) 澤瀉(一錢) 滑石(一錢) 甘草(八分) 木通(一錢) 車前子(二錢) 加燈心煎服。

桃仁湯

桃仁(三錢) 丹皮(一錢) 當歸(一錢) 赤芍(一錢) 阿膠(二錢) 滑石(二錢) 照常煎服。少腹痛按之硬,小便自調,有蓄血也,加大黃三錢。

脈厥 體厥

陽邪亢極因而厥,身反冰涼脈絕無。煩躁乾渴胸腹痛,急投承氣下之蘇。假令誤認三陰症,一服辛溫命即殂。

蛔厥 呃逆

疫邪傳里胃如沸,下既不通蛔上衝。但治其胃厥自愈,莫將熱藥再相蒙。胃氣逆上為呃逆,各隨其證可施功。熱投承(氣)虎(白虎)寒丁柿,痰閉胸中姜半通。

丁香柿蒂散

公丁香 柿蒂

小半夏湯

半夏 生薑

停飲

煩渴思水莫恣飲,飲多水氣必停胸。停飲當投四苓散,二苓澤瀉陳皮同。

四苓散

茯苓(二錢) 豬苓(錢半) 澤瀉(錢半) 陳皮(一錢) 長流水煎。

應下諸症

應下舌白漸變黃,黑苔芒刺與舌裂。(又有舌上俱黑而無苔者,此經氣。非下證也。妊娠多見此舌,陰證亦有此舌,皆非下證。)白砂乾硬如砂皮,舌短舌卷唇焦色。唇裂口臭鼻孔煤,目赤咽乾口燥渴。氣噴如火小便赤,或黑或臭痛涓滴。揚手擲足脈沉數,潮熱譫語善太息。胸腹脹滿頭脹痛,心下硬痛按愈劇。大腸膠秘屁極臭,大便不通小便塞。熱結旁流協熱利,脈厥體厥而四逆。發狂系是胃家實,皆為裡實下須急。

肢體浮腫

應下之證兼浮腫,小便不利喘不安。投劑仍宜小承氣,但治其疫腫自寬。向有單脹而後疫,急則治標疫證先。腫愈因疫復發者,病根在疫治毋兼。身浮臍凸陰囊大,發熱煩渴心下堅。水腫兼疫宜並治,承氣湯加甘遂煎。(承氣湯加甘遂治水腫兼疫。)疫愈之後漸浮腫,水與氣復當辨焉。水則喘急溲不利,氣復溲利而不喘。水宜分利氣勿藥,靜調節食可安痊。虛人患疫誤失治,正虧邪匿日奄延。心腹忽腫煩冤甚,承氣養營湯急宣。證因失治非關水,或指脾虛更不然。孕婦受邪多此證,治同前法母兒全。

勞復 食復 自復

病後因勞復發熱,正虧氣陷火隨張。輕則靜養漸平復,重者安神養營湯。地歸芍草陳皮棗,遠志茯苓桔梗藏。食復吞酸胸悶滿,損谷兼行消導方。無故發熱為自復,余邪未盡復熾猖。病證與前相彷彿,稍投前藥自然康。

安神養營湯

茯苓 棗仁 遠志 桔梗 地黃 白芍 歸身 陳皮 甘草 龍眼肉 水煎服。

感冒兼疫 瘧痢兼疫

脈浮惡寒為感冒,瘧邪寒熱必如期。感冒兼疫先發汗,瘧邪兼疫治隨機。瘧發數日忽煩熱,苔刺胸滿宜下之。里證已除寒熱在,還將瘧法治之宜。滯下發熱舌苔黃,疫痢兩兼為最危。檳芍順氣湯宜用,枳實大黃厚朴隨。

檳芍順氣湯

檳榔 芍藥 枳實 厚朴 大黃 生薑 煎服。

婦人時疫

男女疫邪無兩樣,婦多胎產與月經。經水適來熱入血,至夜發熱譫語昏。甚則胸如結胸狀,期門刺與小柴(胡湯)吟。經水適斷邪氣陷,柴胡養營湯急烹。若夫新產與崩漏,治法即從經斷論。胎前患疫有下證,莫謂妊娠禁三承。要知承氣逐邪毒,邪去胎安歷施靈。

小兒時疫

小兒時疫人不知,每多誤作驚疳治。大凡疫氣盛行時,一有相干即便是。太極丸用天竺黃,蠶膽大黃冰麝使。硃砂為衣糯米丸,薑湯化下神功著。

太極丸

天竺黃(五錢) 姜蠶(三錢) 膽星(五錢) 大黃(三錢) 冰片(三分) 麝香(三分) 共研細末,元米飯為丸如芡實大,硃砂為衣。凡遇疫證,薑湯送下一丸,神效。

主客交病

素有他證感微疫,雜藥亂投成痼疾。身熱不去脅下痛,肢體時疼脈數急。主客交渾不得解,攻補兩難殊手棘。乘其大肉未全消,急用三甲散為得。龜甲鱉甲川山甲,蟬蛻姜蠶牡蠣末,䗪蟲甘草芍當歸,隨證加味尤密切。

三甲散 治疫久不愈,主客交渾不解。

龜甲 鱉甲(各一錢醋炙) 甲片(五分土炒) 甘草(三分) 蟬衣 姜蠶 煅牡蠣(咽燥者斟酌用之) 當歸(各五分) 䗪蟲(三枚干者劈碎,鮮者和酒少許搗爛,取汁沖藥服,渣入藥內煎。) 白芍(七分酒炒) 水二盅,煎八分,瀝去渣,溫服。素有老瘧或癉瘧者加牛膝一錢,首烏一錢(胃弱作瀉者,宜九蒸九曬。)若有郁痰加貝母;有老痰加栝蔞霜各五分(嘔者不用。)咽乾作癢加花粉、知母各五分。燥嗽加杏仁錢半。若有內傷瘀血加倍䗪蟲,如無䗪蟲以乾漆五分(炒煙淨為末),桃仁一錢(搗爛)代之。服後病減半,勿更服之,當用調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