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懸樞
目录
- 1 四聖懸樞
- 2 自敘
- 3 卷一
- 4 卷二
- 4.1 疫病解第二
- 4.1.1 疫病原始
- 4.1.2 寒溫病異
- 4.1.3 表裡殊法
- 4.1.4 溫疫由來
- 4.1.5 寒溫殊病
- 4.1.6 表解熱除
- 4.1.7 陰衰營陷
- 4.1.8 太陽經證
- 4.1.9 陽明經證
- 4.1.10 陽明腑證
- 4.1.11 少陽經證
- 4.1.12 三陽傳胃
- 4.1.13 太陰經證
- 4.1.14 少陰經證
- 4.1.15 厥陰經證
- 4.1.16 六經治法
- 4.1.17 停水不消
- 4.1.18 寒疫由來
- 4.1.19 表裡同異
- 4.1.20 表解寒散
- 4.1.21 陽衰衛陷
- 4.1.22 傳經大凡
- 4.1.23 陽旺傳腑
- 4.1.24 陰盛傳臟
- 4.1.25 太陽經證
- 4.1.26 陽明經證
- 4.1.27 陽明腑證
- 4.1.28 少陽經證
- 4.1.29 太陰經證
- 4.1.30 少陰經證
- 4.1.31 厥陰經證
- 4.1.32 三陰治法
- 4.1 疫病解第二
- 5 卷三
- 6 卷四
- 7 卷五
四聖懸樞
- 作者
- 黃元御
- 朝代
- 清
- 底本
- 《黃氏醫書八種·四聖懸樞》,清光緖乙巳秋經元書室藏板(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自敘
天未嘗有生而無殺,或以兵荒,或以疫癘。殺之自天,於人何尤,然此雖天之過乎,抑亦人之罪焉。兵荒未必殺人,世無良相也,疫癘未必殺人,世無良醫也。相而不良其罪小,醫而不良其罪大。
魏晉以來,至於今日,疫癘之殺人多矣。其書數十百部,其徒數千百人,病則家不得免,藥則戶不能逃。最可恨者,小兒之痘疹,即大人之疫癘,愚妄不以為歲氣,而以為胎毒。哀此百萬生靈,既困天災,復加人禍,民有兩死而無一生,籲其悲矣!天地不仁,不過以百姓為芻狗,愚妄不仁,遂至以蒼生為魚肉,此怨天乎?抑尤人乎?仲景先師,創內外感傷之法,而未言疫癘。其言之彰明而較著者,人猶有未解,況其未言者與,何怪於群兒之訛謬耶。
僕於己巳春初,草《四聖懸樞》,析溫疫痘疹之義,辛未六月,筆削於清江河院暑中。四部俱成,傷寒之義元矣,疫癘之義,元之又元。
慨夫!上士十載悟玄,下士見之大笑,以為尚白。其於閎意眇旨,玄而白之,其於沉辭浮藻,白而玄之。此黑之懸,彼白之募,是墨以為明而狐以為蒼也。楊朱之弟,黑出而白入,其狗吠焉,楊朱之狗,黑往而白來,其弟怪焉。茲蒼黃之未變,又黑白之不分,世無楊朱之弟矣,世亦並無楊朱之狗也。往有楚士而官於齊者,聚書數車,襲故紙以談岐黃,覽茲玄解,胡盧而笑。吳牛之喘,未見月也,蜀犬之吠,未見日也,吾安得進吳蜀之犬牛,登泰岳,凌清浮,與之抑日月之光華哉!
昔子云草《玄》,侯芭從而受業,桓譚以為絕倫。今宇內之大,諒必有侯桓其人,吾將藏之深山,虛坐以待矣。
壬申十月昌邑黃元御
卷一
時分冬夏,病殊寒溫,氣候不同,感傷亦異。傷寒著於仲景,溫病闡於岐伯,各有妙解,水火判然。自叔和混熱病於傷寒,傷寒之理,既永晦於千古,溫病之義,亦長訛於百代。後世庸工紛起,殺運宏開,當鼓橐吹爐之際,何須覆鼎,值焦頭爛額之秋,那堪入甕。橫覽夭枉,愴恨實多,作溫病解。
溫病解第一
溫病名義
秋冬感冒,名曰傷寒,春夏感冒,名曰溫病。病於春者謂之溫,病於夏者謂之熱,溫熱同病,因時異名,《素問·熱論》: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是也。四時之候,秋涼冬寒,春溫夏熱,約而言之,不過陰陽,陰陽之氣,不過寒熱。寒盛於冬,熱盛於夏,秋之涼者,將寒而未寒也,春之溫者,將熱而未熱也。感於冬者,謂之傷寒,感於夏者,謂之病熱,感秋之涼,輕於傷寒,而實傷寒之屬也,感春之溫,輕於病熱,而實病熱之屬也,故秋冬之感證,統曰傷寒,春夏之感證,統曰熱病。仲景之言傷寒,兼秋月之傷涼也,《素問》之言熱病,兼春月之病溫也。
附岐伯溫義
《素問·熱論》: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熱病者,傷寒之類,非傷寒也。
岐伯對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外感之病,統曰傷寒,而其中實有風寒之分。春溫夏熱,皆感風邪,而曰傷寒者,感病之總名也。上文曰:熱病者,傷寒之類,則溫熱非由傷寒甚明。
人之春夏感傷,風泄其衛,衛閉而遏營血,則為病熱。熱雖至甚,而經盡陰復,不至於死。其陽亢陰枯,外被邪客,而表裡雙傳,一日兩經,是謂兩感,精液消亡,必不免於死也。
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巨陽者,諸陽之屬也,故為諸陽主氣也,其脈連於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
足之三陽,自頭走足。傷寒一日,太陽受之,太陽者,諸陽之所屬也,故為諸陽主氣也。太陽行身之後,其脈自頭下項,挾脊抵腰,連於督脈之風府,邪自風府而入,客於太陽之經,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行身之前,其脈挾鼻絡於目,故目痛鼻干。三陽之氣,皆隨陽明下行,陽氣蟄藏則善寐,陽明上逆,陽升而火泄,故身熱而不臥。三日少陽受之,少陽行身之側,其脈從耳下頸,自胸貫胭,而循脅裡,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三陰之臟者,經鬱熱發,汗之開其皮毛,經熱外瀉,則病愈矣。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足之三陰,自足走胸。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行身之前,其脈入腹絡胃,上膈挾咽,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行身之後,其脈貫脊屬腎入肺,而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行身之側,其脈過陰器,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故煩滿而囊縮。太陰曰脈布胃中,少陰曰脈貫腎,厥陰曰脈絡於肝,是三陰之病,皆入於臟也。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六日而六經俱盡,六日而六經俱解,所謂其愈皆以十日以上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已滿三日者,可瀉而已。
腑亦稱臟,《素問·十二臟相使論》,十二臟之貴賤相使是也。五臟六腑皆受病矣,各通其臟脈,是何臟腑之病,即針通其何臟腑之脈也。其未滿三日者,所謂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故可汗而已。其已滿三日者,已入於臟,故可瀉而已。汗瀉俱是刺法,詳見「刺熱篇」。
《靈樞·熱病》: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熱病陽有餘而陰不足,故瀉其陽以補其陰。其在三陽,而未入臟者,熱邪尚淺,補其經中之陰,則汗自出。其在三陰,而己入於臟者,熱邪已深,非泄其臟中之陽,則熱不去。溫熱之病,所以不死者,臟陰之未亡也,已入臟而不泄,則臟陰亡矣,故用瀉法。
帝曰:其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其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巨陽與太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少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
兩感者,陽強不密,陰氣衰絕。其太陽之寒,隨少陰而化熱,太陰之濕,隨陽明而化燥,厥陰之風,隨少陽而化火,故一日之內,兩經俱病。經其表裡同氣,故感應神速,三日六經俱病,再三日而陽明之氣全消,是以死也。
附仲景溫義
仲景《傷寒》: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熱灼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傷寒陽乘陰位,衛氣內郁則發熱,熱傳陽明,金土枯燥則作渴,陰乘陽位,營氣外閉則惡寒,故太陽傷寒,未傳陽明,則有寒熱,而無渴證。若病在太陽,發熱作渴,而不惡寒,此非傷寒,是謂溫病。溫病之家,陽盛陰虛,津血枯槁,最忌汗下火攻。若發汗亡陰,身熱如灼,火烈風生,名日風溫。風溫為病,陽亢陰絕,其脈尺寸俱浮。毛蒸里泄,常自汗出。清氣消亡,身體重濁。膽熱傳胃,土困則多眠睡。鼻息粗重,必作鼾聲。機關燥澀,語言難出。是皆誤汗之證也。若被下者,亡其腎陰,小便不利。血枯金燥,直視不轉。風木疏泄,溲溺遺失。是皆誤下之證也。若被火者,病微則肌肉熏蒸,而發黃色。病劇則水枯木燥,肝膽失榮,魂氣震盪,形如驚癇。筋脈伸縮,時作瘛瘲。肌膚焦黑,色若煙燻。是皆誤火之證也。凡若汗若下若火,皆為逆治,一逆尚延引其時日,再逆則催促其命期矣。
溫病根原
《素問·陰陽應象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生氣通天論」:陰陽之要,陽秘乃固,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金匱真言論」: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四時之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木火旺於春夏,而司生長,金水旺於秋冬,而司收藏。而金水之所以收藏者,則精魄之能也。精以至陰而主藏,魄者精之始基,但能收而未能藏,是以蟄藏之職,獨歸於精。藏氣得令,相火蟄封,腎精溫暖,是謂陽密。少陰癸水與太陽壬水,兩相表裡,皆主蟄藏,癸水之藏,以其溫也,壬水之藏,以其寒也。五行之氣,熱則發宣,寒則凝閉,癸水之溫而善藏者,壬水之寒而善閉也。
人於冬時,宜順寒水之令,以藏陽氣。陰精失藏,相火泄露,陽根不密,是謂冬傷於寒,冬傷於寒者,傷其寒水蟄藏之令氣也。相火升炎,久而彌盛,春氣一交,陽根盡泄,變木為火,化溫成熱,是以春月而行夏令也。天時之寒暄奠定,人竅之啟閉無常,一遭風露侵凌,溫病作矣。春時不病,至夏而感,是謂熱病。冬時不病者,寒水司氣,雖蟄藏失政,而經絡臟腑之熱,究未如春夏之盛也。
病原同異
溫病之原,起於冬不藏精,傷其寒水之令,故春夏病感,必是內熱。但冬傷於寒,春夏必病溫熱,而春夏之溫熱,不必皆冬傷於寒。其冬傷於寒而病溫熱者,自是內熱,其不冬傷於寒而病溫熱者,未可定謂之內熱也,病與溫疫相同,而法亦無殊。其營鬱熱發,而又病於春夏之間,固無入臟生寒,用四逆。真武之證,然燥渴飲冷,積水不消者,亦未嘗少,此皆不可用涼瀉之法也。
風寒異邪
四時感傷之因,有風有寒,寒者,天地之陰氣,風者,天地之陽氣。陽主開,陰主闔,傷於寒者,皮毛開而寒束之,故竅閉而無汗,中於風者,皮毛閉而風泄之,故竅開而有汗。
氣統於肺,金性清涼而降斂,血司於肝,木性溫暖而升發,肺氣清降則竅闔,肝血溫升則竅開。人之汗孔,秋冬則闔者,氣清而斂之也,春夏則開者,血溫而發之也。秋冬竅闔,而有時偶開,則寒氣傷之,春夏竅開,而有時偶閉,則風氣中之,此四時之邪感傷之因也。
營衛殊傷
肺藏衛氣,肝藏營血,寒則傷營而不傷衛,以衛氣肅靜,孔竅闔而寒莫由入,是以不傷,唯血溫而竅開,乃傷於寒。風則傷衛而不傷營,以營血蒸動,孔竅開而風隨汗解,是以不傷,唯氣涼而竅闔,乃傷於風。
然寒傷營血,而病則在衛,以營性升發,一被寒邪,闔其皮毛,則營愈欲發,外乘陽位,而束衛氣,故衛閉而惡寒。風傷衛氣,而病則在營,以衛性降斂,一被風邪,開其汗孔,則衛愈欲斂,內乘陰位,而逼營血,故營鬱而為熱。
胃為戊土,乃衛氣變化之原,傷寒之病,戊土與金水受之。金水司氣,隨戊土而下降,以陽體而胎陰魄,故氣常清降而外斂,傷寒而氣反內郁,是以病在氣分。脾為己土,乃營血滋生之本,中風之病,己土與木火受之。木火主血,隨己土而上升,以陰體而抱陽魂,故血常溫升而內發,中風而血不外達,是以病在血分。
氣清而孕水,故氣病則寒盛,而為傷寒,血溫而孕火,故血病即熱盛,而為溫病。秋冬之感,皆是傷寒,其時非必無風,中於風者,便是秋冬之溫病,春夏之感,皆是中風,其時非必無寒,傷於寒者,便是春夏之寒病。究竟秋冬寒多而風少,故往往病寒,春夏寒少而風多,故往往病溫,時令不同也。
傳經大凡
一日一經,六日經盡,凡諸感病之大凡也,若傷寒,若中風,若溫病、熱病,若溫疫、寒疫,若痘病、疹病,無不皆然。但溫熱必傳臟腑,余則病由外感,原無內熱,不必定傳臟腑耳。程氏郊倩,謂溫病傳經,傷寒中風不傳經,其論全非。唯兩感之家,一日兩經,則溫熱之所獨有,而諸感病之所無也。
太陽經證
頭痛熱渴
太陽以寒水主令,手太陽以丙火而化氣於寒水,陰盛則壬水司氣而化寒,陽盛則丙火違令而化熱,故太陽以寒水之經,而易於病熱。
溫病之家,冬不藏精,相火升泄,傷其寒水閉蟄之氣,火旺水虧,由來已久。及其春夏病感,衛陽閉秘,營熱鬱隆,寒水之氣愈虧。故受病之一日,即發熱作渴,而不惡寒也。
太陽在六經之表,故感則先病。其經自頭下項,行身之背,故頭項痛而腰脊強。肺主衛,肝主營,而總統於太陽。太陽之經,在皮毛之部,營衛者,皆皮毛之所統轄也。
溫病衛閉而營郁,法當清營熱而瀉衛閉。一日之初,衛閉己見,營熱方生,故一日太陽之治,宜涼金補水,而開皮毛,不易之法也。
玄霜丹
浮萍(三錢) 麥冬(三錢) 甘草(二錢,炙) 元參(三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生薑(三錢,切) 大棗(三枚,劈)
流水五杯,煎大半杯,熱服,覆衣,飲熱稀粥,取少汗。
治一日太陽溫病,頭項痛,腰脊強,發熱作渴者。
陽明經證
目痛鼻干
陽明以燥金主令,足陽明以戊土而化氣於燥金,太陰勝則陽明化氣而為濕,陽明勝則太陰化氣而為燥,故陽明之經,易於病燥。
溫病冬水失藏,相火升炎,胃津既涸,脾精亦亡,太陰之濕,久化陽明之燥。春夏病感,衛陽遏閉,營熱鬱發,土焦金燔,燥氣愈甚。其經挾鼻絡目,行身之前,故目痛鼻干,而身熱不臥。
陽莫盛於陽明,燥熱在經,不得泄路,遲則胃腑積熱,因表鬱而內應。腑熱一作,臟陰漸枯,便伏異日死機。於其腑熱未動之時,涼瀉經絡,以清其熱,則後患絕矣。
素雪丹
浮萍(三錢) 石膏(三錢) 元參(三錢) 葛根(三錢) 甘草(二錢,炙)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生薑(三錢,切) 麥冬(三錢)
流水六杯,粳米半杯,煎大半杯,去渣,熱服,覆衣,飲熱稀粥,取少汗。
治二日陽明溫病,身熱目痛,鼻幹不臥,胸燥口渴者。嘔者,加半夏三錢。
人參白虎湯
石膏(五錢) 知母(三錢)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少汗。
溫病二日,方傳陽明之經,腑熱未作,法宜清熱而發表。熱甚者,必傷肺氣,當用人參白虎湯,清金瀉熱,益氣生津,乃為善法。
少陽經證
脅痛耳聾
少陽以相火主令,足少陽以甲木而化氣於相火,順則下蟄而溫腎水,逆則上炎而刑肺金,故少陽之經,最易病火。
溫病寒水失藏,相火炎蒸,已旺於衰廢之時。春夏病感,衛閉營郁,熱盛火發,勢當得令之候,愈極燻赫。少陽傷寒,有寒熱之往來,以二陽在表,三陰在裡,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少陽居表裡之半,是以寒往而熱來。溫病三陰經氣,從陽化熱,故但熱而無寒。其經絡耳循脅,行身之側,故胸脅痛而耳聾。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咽乾而口苦。
相火內郁,則肺金受刑,甲木內郁,則刑胃土,外無泄路,勢必焦土流金,而入陽明。當以清涼和解之法,散其炎烈也。
紅雨丹
柴胡(四錢) 黃芩(三錢) 芍藥(三兩) 石膏(三錢) 甘草(三錢) 丹皮(三錢) 生薑(三錢,切) 元參(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飲熱稀粥,取微汗。
治三日少陽溫病,胸脅疼痛,耳聾口苦,咽乾作渴者。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腑者,法應汗之。而溫病與傷寒中風,寒暄異氣,不宜麻桂辛溫,以清潤之劑,涼瀉經絡燥熱,方是溫病汗法。其傷在衛氣,而病在營血,營熱鬱發,故用丹皮、白芍,瀉熱而涼營也。
三陽傳胃
傷寒中風,病於秋冬之際,原無內熱。表邪不解,陽盛則傳陽明之腑,陰盛則傳太陰之臟。陰陽平和,則不入臟腑,始終在經,六日經盡,則汗解矣。溫病內熱素積,斷無但在經絡,不傳胃腑之理。緣其經熱鬱隆,外泄無路,而胃腑積熱,自當感應而發。但胃熱大作,必在三日之後,經熱不解,而後腑熱鬱勃,此自然之層次。病由外感,是以表熱先發也。
其在三日之內,表邪郁迫,裡熱方生,但當發表,未可攻里,表氣疏泄,裡氣自平。若三日之外,腑熱已作,則攻瀉之法,乃可續用。
蓋胃土燥熱,必爍臟陰。其肺脾津液,肝腎精血,久為相火煎熬,益以燥熱燔蒸,臟陰枯竭,則人死矣。是宜滋其臟陰,瀉其腑熱,勿令陽亢而陰亡矣。
白英丹
大黃(五錢,生) 芒硝(三錢) 甘草(一錢,炙) 枳實(二錢,炒) 厚朴(三錢,炒) 元參(三錢) 麥冬(八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生地(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陽明戊土,位居三陽之長,陽盛之極,必皆歸宿陽明,而入胃腑。溫病三日之外,三陰髒病,悉以胃熱為之根本,雖曰五臟六腑皆受病,而陽明胃腑,實其綱領也。其裡熱發作,不拘在何臟腑,總以瀉胃為主,而兼清本部。但腸胃未至燥結,則第滋陰,不須承氣。即燥結未甚,亦當俟之六日經盡之後,腑邪內實,用瀉熱滋陰之法,一下而清矣。若燥熱隆盛,則三四五日之內,俱可瀉下。是當用《傷寒》急下之法,不可循《傷寒》緩攻之條,以其內熱鬱伏,原與傷寒不同也。
太陰經證
腹滿嗌乾
太陰以濕土主令,手太陰以辛金而化氣於濕土,陽明盛則太陰化氣而為燥,太陰盛則陽明化氣而為濕,故太陰之經,最易病濕。然外感風寒,以及內傷百病,其在太陰,無不是濕,而惟溫病之在太陰,則化濕為燥,以其冬水失藏,相火泄而脾陰爍也。
春夏病感,營鬱熱旺,濕氣自當愈耗。其經布胃絡嗌,故腹滿而嗌乾。
太陰之濕奪於陽明之燥,脾陰枯槁,則腎肝精血,俱難保矣。是宜清散皮毛,瀉陽明之燥而滋太陰之濕也。
黃酥丹
浮萍(三錢) 生地(四錢) 甘草(二錢,炙)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治四日太陰溫病,腹滿嗌乾,發熱作渴者。
少陰經證
乾燥發渴
少陰以君火主令,足少陰以癸水而化氣於君火,陽盛則丁火司權而化熱,陰盛則癸水違令而生寒,故少陰以君火之經,而最易病寒。然外感風寒,以及內傷百病,其在少陰,無不是寒,而惟溫病之在少陰,則化寒為熱,以其冬不藏精,水虧火泄,春夏病感,更值火旺水虛之候。
其經貫腎絡肺,而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腎者主水,人身水火對列,水枯而火亢,則人亡矣。是宜清散皮毛,瀉君火之亢而益腎水之枯也。
紫玉丹
浮萍(三錢) 生地(四錢) 知母(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錢) 天冬(三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治五日少陰溫病,口燥舌乾,發熱作渴者。
厥陰經證
煩滿囊縮
厥陰以風木主令,手厥陰以相火而化氣於風木,治則木達而化溫,病則火鬱而生熱,以厥陰乙木,原胎丁火,故厥陰之經,最易病熱。
溫病衛閉而遏營血,營郁是以發熱,而營藏於肝,則溫病之來,實受於厥陰。方其隆冬火泄,營血已傷,勢將騰沸。春夏病感,衛閉營遏,血熱自當愈劇。其經循陰器而絡肝,故煩滿而囊縮。
手厥陰之火,扇以足厥陰之風,風烈火炎,煎迫營陰,營血枯槁,則命殞矣。是宜清散皮毛,瀉相火之炎而滋風木之燥也。
蒼霖丹
浮萍(三錢) 生地(四錢) 芍藥(三錢,生) 當歸(三錢) 丹皮(三錢) 甘草(二錢,生)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治六日厥陰溫病,煩滿囊縮,發熱作渴者。
三陰入臟
岐伯溫病治法,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瀉而已。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溫病內熱蓄積,交春夏而受感傷,內熱鬱隆,原無但傳經絡不傳臟腑之理。第傳臟傳腑,必在三日之外,其未滿三日,則但在經絡,故曰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在經,是以可汗。若三日之外,則必入於臟,既入於臟,則無不入於腑矣,故曰五臟六腑皆受病,入臟入腑,是以可瀉。以陽盛於外,而根於內,三日之內,病在三陽,陽盛於外,故但是經熱而已,三日之外,病入三陰,而臟陰消爍,已化亢陽,則非止經熱而已也。積熱鬱伏,是以內傳臟腑耳。
臟腑治法
臟以太陰為主,所謂脾者,孤臟以灌四旁也,腑以陽明為主,所謂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十二經脈之長也。足太陰以濕土主令,足陽明從燥金化氣,溫病陽明之燥劫奪太陰之濕,滋太陰之濕而瀉陽明之燥固已,而推原太陰土濕之所由來,實原於水,而腎水之所以枯槁,一耗傷於燥土,一盜泄於風木。治法,以麥冬潤陽明之燥,以地黃滋太陰之濕,以知母、元參、天冬清金而壯少陰之水,以當歸、丹皮、白芍潤木而息厥陰之風。而地黃之性,滋濕清風,兼而能之,故三陰並宜。
地黃泄陽助濕,至下之品,至於溫病,土燥而木枯,則反為靈寶,莫佳於此矣!
汗瀉之法
溫熱之病,陽強陰弱,岐伯立法,則曰汗瀉,仲景垂戒,則曰汗下,義若不同,而理實無殊。岐伯之示汗瀉,補陰而瀉陽也,仲景之戒汗下,瀉陽而亡陰也。後世通岐伯之針刺,效仲景之湯丸,易麻桂之溫燥,汗之以清涼之劑,變承氣之盪滌,瀉之以滋潤之品,壯火既清,微陰續復,則悉得岐伯之遺法,而不犯仲景之明戒矣。
岐伯論溫,於「刺熱篇」云:治諸熱病,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仲景論溫,但戒汗下火劫,未嘗立法。究竟溫病治法,不離汗瀉兩義,但須清涼滋潤而已。會岐伯。仲景之義,於一百一十三方中選而用之,有汗法焉,暍病之人參白虎是也,《金匱》方中,有瀉法焉,百合病之百合地黃是也。由此二法而變通之,法不勝窮矣。
卷二
外感之邪,秋冬傷寒,春夏病溫,寒溫之外,乃有疫癘。天地違和,人物罹殃,州里相傳,死亡繼踵,慘目傷心,莫甚於此。念此身世,長不百齡,風霾夭骨,霜露雕年,益以醫藥差訛,調攝乖方,人壽幾何,那復堪此!仲景《傷寒》垂法,宏濟百代,人亡義晦,復無解者,況於疫癘, 先師無言,著書立說之家,甚於瘟魔,制方用藥之人,殘於癘鬼。丈夫有志,燮理無權,永念來者,情何能已,作疫病解。
疫病解第二
疫病原始
中風傷寒,外感風寒,而寒熱陰陽,視乎本氣,是以人不皆病而病不皆同,半由客邪而半關主氣。疫癘感於歲氣之偏,鄉里傳染,證狀皆同,少由主氣而多屬客邪。
蓋天地有六氣,風火暑濕燥寒也,歲有五運,土金水木火也。天之六氣,隨五運而迭遷,地之六氣,亙千古而不變。五運回周,以天之六氣合地之六氣,客主加臨,大過不及之數見焉。由是生克勝復、亢害承製之變參差不一,而歲氣於焉不正。
人與天地相通也,一氣不正,而人氣感之,而一經之病見焉。風淫則病在厥陰,火淫則病在少陰,濕淫則病在太陰,
暑淫則病在少陽,燥淫則病在陽明,寒淫則病在太陽,同氣相感也。木火病則傷在血分,金水病則傷在氣分。土者氣血之中,血化於己土而氣化於戊土,血傷則己土病,氣傷則戊土病也。
寒溫病異
疫病之邪,雖備六氣,而寒溫為多。溫疫感春夏之風,寒疫感秋冬之寒。風為陽邪,感則傷陽,寒為陰邪,感則傷陰。衛氣為陽,故中於風,營血為陰,故傷於寒。
平人衛氣在外而內交於營,營血在內而外交於衛,營衛調和,是以無病。風傷衛氣,則遏閉營血,而生內熱,寒傷營血,則裹束衛氣,而生外寒,營衛不調,是以病也。衛傷而內郁其營,故風雖傷衛而病實在血,營傷而外束其衛,故寒雖傷營而病實在氣。血病者,多傳陽明而為熱,以血藏於肝而肝木生火,火盛則陽旺而入腑也;氣病者,多傳太陰而為寒,以氣藏於肺而肺金生水,水盛則陰旺而入臟也。
溫疫之家,陰氣不衰,足以濟陽,則但傳陽經而不入陽明之腑,寒疫之家,陽氣不衰,足以濟陰,則但傳陰經而不入太陰之臟,是謂順證。六日六經俱遍,邪退正復,則表解而病愈矣。
表裡殊法
病在營衛,皮毛閉秘,法宜解表,以發內郁。營衛外發則生,內陷則死。風傷衛氣,衛閉其營,營血外發,則斑生而病解,寒傷營血,營閉其衛,衛氣外發,則汗出而病愈。
溫疫傳腑,腑熱則營血內陷而不外發,寒疫傳臟,臟寒則衛氣內陷而不外發。故溫疫營病,臟陰旺者多生,腑陽盛者多死,寒疫衛病,腑陽旺者多生,臟陰盛者多死。
溫疫傳腑,當清其腑熱,以發營血,寒疫傳臟,當溫其臟寒,以發衛氣。營司於肝,而實生於太陰,臟陰旺則外發,溫疫之家,非陰盛之極者,不可輕瀉其脾精,衛司於肺,而實化於陽明,腑陽旺則外發,寒疫之家,非陽盛之極者,不可輕瀉其胃氣也。
溫疫由來
溫疫之證,發熱出汗,得之於風。其年木火不能發泄,則人氣應之,多病溫疫,以孔竅閉而風氣泄之也。
木火生長,因乎陰氣之左升。蓋純陰之位,而一陽已生,陽生必升,升則溫暖而化風木,積溫而熱,是為君火。溫則生而熱則長,陽氣敷舒於九天之上,孔竅發宣而不闔,故弗傷於風。木火不能發泄,則陽氣下郁,而生內熱,經絡閉塞,孔竅不開,是以易中於風。
天人同氣,天地之木火不能發泄,人物應之,而病溫疫,故多病於春夏。其病於春者,傷在乙木,其病於夏者,傷在丁火也。
寒溫殊病
溫病感在經絡而內有積熱,前三日則在三陽之經,後三日則入三陰之臟,既入於臟,必入於腑,其入腑入臟,總是熱而非寒。傷寒感在經絡而內無積熱,陽盛而後入腑,陰盛而後入臟,入腑則是熱,入臟則是寒。溫疫亦感在經絡而內無積熱,陽盛者亦入於腑,陰盛者亦入於臟,第未嘗必入於腑,必入於臟,而病內熱,其較溫病不同。然營鬱而熱盛,但有入腑而病熱,必無入臟而病寒者,其較傷寒亦不同。故溫疫為病,止有寒瀉之法,而無溫補之條。其在三陰,皆六日傳經之證,與傷寒三陰臟寒之證,天淵不一也。凡經盡而斑發者,是但在經絡而未入於腑也,若經盡而斑不發,必有內郁之證,表藥之中,必兼涼瀉,內熱既清,則營達而斑發矣。
表解熱除
風性疏泄,氣性收斂,風傷衛氣,開其腠理,氣欲內斂,風欲外泄。氣閉於內,則營鬱而為熱,風泄於外,則竅開而為汗。風愈泄而氣愈閉,營熱日積,待至六經既盡,斑點外發,而後血分之熱泄。
若氣閉而不泄,則營熱內郁,而生燥悶,五臟燔蒸,而人死矣。或泄之不透,隱見於皮膚之間,必鬱而為癢。癢者,是謂隱疹。隱疹之家,血熱蘊積,久而肌肉潰腐,發為痂癩,所謂脈風者也。當涼血發表,使營熱外達,不令內蒸也。
陰衰營陷
溫疫之病,在於血分。風本傷衛,衛傷而閉其營血,是以病在血分。
肝藏營血而太陰為生血之本,脾以陰土而含陽氣,脾陽一升,則溫暖而化肝木。溫疫之病,非第在肝,而實連於太陰。脾陰不弱,足以滋潤其營血,則營郁外達而斑點生。太陰脾臟,以濕土主令,陰衰傳腑,濕化為燥,陽旺而生裡熱,則營氣內陷,而不外達。溫疫之死,死於脾陰之弱,火上燥熱,而營郁不能達也。
太陽經證
發熱頭痛
太陽之經,總統營衛,風傷衛氣,遏閉營血,郁迫而生裡熱。肝木藏血而生火,火者,血中溫氣蓄積而化熱也。太陽寒水之經,應當惡寒,以營鬱而生火,故但熱而不寒。其經自頭走足,行身之背,經逆而不降,故頭痛而項強也。
浮萍湯
浮萍(三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炙) 生薑(三錢,切) 大棗(三枚,劈)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治一日太陽溫疫,發熱頭痛者。
溫疫得之中風,亦是桂枝湯證。但發於春夏之月,但熱無寒,不宜桂枝辛溫,故以浮萍瀉衛氣之閉,丹皮、芍藥瀉營血之郁也。
身痛脈緊煩躁無汗
溫疫在太陽之經,脈浮頭痛,發熱汗出,以風強而氣不能閉也。若脈浮而緊,發熱惡寒,身痛腰痛,煩躁無汗,而喘促者,是氣強而風不能泄也。
蓋寒疫無汗,溫疫有汗,以寒性閉藏而風性疏泄也。若衛陽遏閉,風不能泄,營郁莫達,則煩躁喘促,與傷寒同證,宜以浮萍、石膏,清散經絡之熱也。
浮萍石膏湯
浮萍(三錢) 石膏(三錢,生,研) 杏仁(三錢,泡,去皮尖) 甘草(二錢,炙)生薑(三錢)大棗(三枚,劈)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治溫疫身痛,脈浮緊,煩躁喘促,無汗者。
煩熱燥渴
病在太陽之經,未入陽明之腑,不至遽生煩渴。若陽明燥盛之人,經熱外逼,燥熱內應,則見煩渴。陽明從燥金化氣,腑燥發作,故有煩熱便難之證,而腑燥未作,經燥先動,是以煩渴生焉。
其太陽表證未解,宜浮萍石膏清金而解表,絕其煩熱入腑之源。表證已解,第以白虎加元麥湯,清燥而生津。氣虛者,加人參以益氣,以表解陽虛,恐其燥去而陽亡也。
白虎加元麥湯
石膏(五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炙)粳米(一杯) 元參(三錢) 麥冬(八錢)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熱服。
治溫疫太陽經罷,煩熱燥渴者。
人參白虎加元麥湯
石膏(五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炙)人參(三錢) 元參(三錢) 麥冬(八錢) 粳米(一杯)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熱服。
治溫疫太陽經罷,氣虛煩渴者。
陽明經證
目痛鼻乾嘔吐泄利
三陽之經,陽明為盛,足陽明從燥金化氣,太陽表邪不解,經熱內傳,火性就燥,必入陽明。陰盛於裡而陽盛於表,腑燥未作,經燥先動。「熱論」:二日陽明受之,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是皆經絡燥熱之證也。
陽明主降,戊土右降,則金水收藏,相火歸根,故上焦清空而善容。陽明不降,金水失其收藏,膽木逆行,相火上炎,肺金被克,故目痛而鼻干。膽木逆行,而賊胃土,胃氣壅遏,不能容受,故嘔吐而泄利,緣經邪郁迫其腑氣故也。
浮萍葛根湯
浮萍(三錢) 葛根(三錢) 石膏(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三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治溫疫陽明經證,目痛鼻干,煩熱不臥者。
浮萍葛根芍藥湯
浮萍(三錢) 葛根(三錢)石膏(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二錢,炙) 芍藥(三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治溫疫陽明經證,泄利者。
浮萍葛根半夏湯
浮萍(三錢) 葛根(三錢) 石膏(三錢) 元參(三錢) 甘草(三錢) 芍藥(三錢)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治溫疫陽明經證,嘔吐者。
陽明腑證
潮熱汗出譫語腹痛便秘
病傳陽明之經,不得汗解,腑陽素旺之人,以經熱鬱蒸,而腑熱內作,開其皮毛,則見大汗,至於手足淋漓,表邪盡解,全是內傷矣,經氣發舒,無復郁迫,腑氣鬆暢,吐利皆安。汗愈泄而土愈焦,燥愈增而熱愈盛,每至申酉之交,應時發熱,如潮汐不爽,是謂潮熱。燥土消爍心液,於是譫語。燥矢壅遏腑氣,於是滿痛。遲則臟陰耗亡,營氣鬱陷,生死攸關,不可不亟下也。瀉以大小承氣,而加養陰涼血之味,臟陰續復,營郁外達矣。
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大黃(三錢,生) 甘草(二錢) 芒硝(三錢) 芍藥(三錢) 生地(八錢)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溫服。
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大黃(五錢,生) 厚朴(三錢,生) 枳實(三錢,炒) 芍藥(三錢) 生地(一兩)
流水煎一杯,溫服。不便,再服。
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大黃(八錢,生) 芒硝(三錢) 厚朴(四錢) 枳實(四錢) 芍藥(三錢) 生地(一兩二錢)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溫服。不下,再服。
少陽經證
目眩耳聾口苦咽乾胸痛脅痞嘔吐泄利
溫疫二日,陽明經熱不解,三日則入少陽之經。少陽以相火主令,足少陽以甲木而化氣於相火,傷寒之口苦咽乾而目眩者,皆相火之上炎也。其經自頭下項,行身之側,熱病之胸脅痛而耳聾者,皆膽木之逆行也。少陽在二陽之裡,三陰之表,陰盛則傳太陰之臟,陽盛則傳陽明之腑,少陽者,入腑入臟之門戶也。溫疫營鬱熱盛,火旺木枯,但傳胃腑而為熱,不入脾臟而為寒,傳胃則木邪逼土,腑氣鬱遏,而生吐利。是宜清散經邪,杜其入腑之路也。
柴芩栝蔞芍藥湯
柴胡(三錢) 黃芩(三錢) 半夏(三錢)甘草(二錢,生)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劈) 芍藥(三錢) 栝蔞根(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飲熱粥,取微汗。
治少陽經溫疫,目眩耳聾,口苦咽乾,胸痛脅痞者。
大柴胡加元參地黃湯
柴胡(三錢) 黃芩(三錢) 半夏(三錢)芍藥(三錢) 枳實(三錢) 大黃(三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元參(三錢) 地黃(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少陽經溫疫傳陽明胃府,嘔吐泄利者。
三陽傳胃
溫病三陽經病,營鬱熱盛,勢必內傳胃腑。而胃陽素旺,燥熱感發,經腑同氣,表裡俱病。腑熱內遏,而臟陰消爍,過經不解,則臟腑鬱蒸,而人死矣。溫疫所最忌者,營熱不能外泄。其不外泄之由,全以衛盛而營衰,脾陰虛而胃陽旺也。若脾陰不衰,胃陽雖旺,六經既遍,邪欲內傳,而臟氣捍格,熱無內陷之隙,則蒸泄皮毛,發為斑點,而病解焉。溫疫之斑發而不死者,臟陰充足,外御經邪,而熱不內陷也。若一入胃腑,腑陽日盛,則臟陰日枯,不得不用瀉法。緩則瀉於經盡之後,急則瀉於經盡之前。腑熱一清,則經熱外達,而紅斑發矣。
太陰經證
腹滿嗌乾
太陰以濕土主令,其經自足走胸,行身之前,溫疫營鬱熱盛,三陰之經,化氣於三陽,故病傳大陰,則腹滿而嗌乾。陽明之燥氣太亢,則營熱內蒸,而殞性命,太陰之濕氣不枯,則營熱外達,而生斑點,溫疫所最懼者,濕衰而燥勝也。太陰經病,脾陰足以濟胃陽,則營熱不至於內蒸,自然發越於皮毛矣。
浮萍地黃湯
浮萍(三錢) 生地(三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治溫疫太陰經證,腹滿嗌乾者。
少陰經證
口燥舌乾
少陰以癸水而化君火,其經自足走腰,行身之後,溫疫發於春夏相火得令之時,火勝水衰,故口燥舌乾而渴。丁火太亢,則營鬱而內焚,癸水不枯,則斑生而熱退,溫疫之所最懼者,水敗而火勝也。少陰經病,腎水可以支相火,則營熱不至於內焚,自然宣泄於孔竅也。
浮萍天冬湯
浮萍(三錢) 天冬(三錢) 生地(三錢) 元參(三錢) 丹皮(三錢) 生薑(三錢) 栝蔞根(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溫疫少陰經證,口燥舌乾而渴者。
厥陰經證
煩滿發斑
厥陰以風木主令,其經自足走胸,行身之側,循陰器而絡肝,故煩滿而囊縮。厥陰肝木,司營血而胎君火,溫疫之病,受在營血,則傳至厥陰,邪熱斯甚。若木榮血暢,經臟潤澤,營熱不能內傳,六經即遍,別無去路,則鬱極而發,蒸泄皮毛,而見紅斑。若營氣虛弱,不能遽發,過時斑見,而色帶紫黑,則多至不救。以其經熱鬱蒸,後期而發,營血傷敗,失其華鮮也。是宜清解涼血,使其營熱發達,此治厥陰溫疫之定法也。
浮萍當歸湯
浮萍(三錢) 當歸(三錢) 生地(三錢) 丹皮(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三錢,生)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治溫疫厥陰經證,煩滿發斑者。
六經治法
溫疫營鬱血熱,六日而至厥陰。六經既盡,陰氣續復,血熱外達,應見紅斑,斑生則熱退而病解矣。紅斑之後,繼以白斑。紅斑者,營血之外發,白斑者,衛氣之外泄。
寒疫營閉而衛郁,溫疫衛閉而營郁,營開而衛泄則為汗,衛開而營發則為疹。小兒寒疫,皮膚緻密,不得汗泄,則衛氣升騰,衝突皮膚而為痘,溫疫則大人小兒皆生疹點,無有異也。
溫疫之感,全在少陽厥陰兩經。厥陰職司營血,而營中之伏熱,則少陽之相火,而非但乙木所胎之君火也。若未滿六日,而表證已解,血熱未深,止是汗出,尚無紅斑也。六日而傳厥陰,血熱已深,是以表解而斑紅。若六日之外,過時而後斑發,營血鬱蒸,紅轉而紫,紫變而黑,則十不救一。
治法:六日之內,總宜透發肌表,以瀉血熱,至六日經盡之後,表藥更當急進,刻不可緩也。血熱不泄,立致殞亡,即泄之不透,隱見於皮膚之間,亦生風癩之疾,非細故也。
停水不消
溫疫固無入臟生寒之證,然亦不皆入腑而生內熱。其臟不寒而腑不熱,而經熱燔蒸,木火枯燥,煩渴飲冷,不能禁止。水積胃腑,停蓄不消,於是腹脅脹滿,小便不利,以土濕木鬱,疏泄之令不行也。
凡腑陽非旺,而病溫疫,無有不停水之證。此在傷寒,便是三陰四逆、真武諸病,以溫疫經熱勝其臟寒,故內寒不作,然至積水不消,則臟陰較甚於腑陽矣。
其表證未解,當以豬苓湯加浮萍,表裡雙解之。表解而斑發,則但以豬苓,瀉其積水也。
豬苓湯
豬苓(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滑石(三錢,研) 阿膠(三錢,炒,研)
流水煎大半杯,入阿膠,消化,溫服。
寒疫由來
寒疫之證,寒熱無汗,得之於寒。其年金水不能斂藏,則人氣應之,多病寒疫,以孔竅開而寒氣閉之也。
金水收藏,因乎陽氣之右降。蓋純陽之位,而一陰已生,陰生必降,降則清涼而化燥金,積涼成寒,是為寒水。涼則收而寒則藏,陽氣封蟄於九地之下,皮毛秘密而不開,故弗傷於寒。金水不能斂藏,則陽氣上郁,而生外熱。腠理髮泄,皮毛不閉,是以易傷於寒。
天人同氣,天地之金水不能斂藏,人物應之,而病寒疫,故多病於秋冬。其病於秋者,傷在庚金,病於冬者,傷在壬水也。
表裡同異
寒疫有傳經之證,傳經者,前三日則在三陽,後三日則在三陰,六日六經,人所同也,亦凡感病所同也。有傳腑傳臟之證,傳腑者,不拘何日,陽盛則內傳,陰盛者,不入於腑,傳臟者,不拘何日,陰盛則內傳,陽盛者,不入於臟,人所不同也,亦凡感病所不同也。蓋溫病原有內熱,必傳臟腑,不論傳腑傳臟,皆是熱證。傷寒原無內熱,陽旺而後傳腑,陰旺而後傳臟,入腑則為熱,入臟則為寒。溫疫亦無內熱,然營鬱熱盛,陽旺之家,則有入腑之熱,陰旺之家,亦無入臟之寒。寒疫亦無內熱,亦無內寒,不必定入於腑,不必定入於臟。但人不皆陽盛,不皆陰盛,不皆陽虛,不皆陰虛,故或入於腑,或入於臟,或不入腑,或不入臟。人各不同,法與傷寒無殊,但疫感天氣之非正,淫泆纏綿,較之傷寒,頗難驅逐,而其入臟入腑,亦半關歲氣之偏,不盡由人氣也。
表解寒散
寒性閉澀,血性發揚,發揚則竅開,閉澀則竅闔。平人之氣,營陰在內,衛陽在外,寒傷營血,閉其皮毛,衛氣陷於營陰之內,營陰閉藏,則生表寒。其陽盛者,三陰臟氣從陽而化熱,其陰盛者,三陽經氣從陰而化寒。陽盛則衛氣外發而汗出,陰盛則衛氣內陷而人亡,故寒疫之病,陽盛而外熱者吉,陰盛而內寒者凶。緣其病愈,必須汗出,而其汗出,全賴陽旺。使其裡氣平和,則但可解表,勿輕用硝黃誤下,以陷其衛陽也。若其里陽素盛,而表寒不解,以致裡熱郁發,則兼清裡熱,以解表寒。若里陽素虛,衛氣鬱淪,不能外發,但用表藥,猶難汗解,再事寒攻,則衛陽愈陷,禍變遂生。如其里陰鬱動,寒濕淫滋,當速用溫燥,以回陽氣,稍用瀉下之劑,則人隨藥斃,不可活矣。
陽衰衛陷
寒疫之病,在於氣分。寒本傷營,營傷而束其衛氣,是以病在氣分。肺藏衛氣,而陽明為化氣之原。胃以陽土而含陰氣,胃陰一降,則清涼而化肺金。寒疫之病,非第在肺,而實連於陽明,胃陽不虛,足以發越其衛氣,則衛郁外達而毛理泄。陽明胃腑,從燥金化氣,陽衰傳臟,燥化為濕,陰旺而生裡寒,則衛氣內陷,而不外達。寒疫之死,死於胃陽之虛,水土濕寒,而衛郁不能達也。
傳經大凡
寒疫傳經,亦與傷寒相同,一日太陰,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陽性熱而陰性寒,裡熱非盛,不入陽明之腑,內寒非盛,不入太陰之臟,始終在表,未嘗內陷,六日經盡,則邪退正復,汗出而愈矣。
其衛盛而感輕者,皮毛易泄,則先期而汗解。其衛虛而感重者,腠理難開,則過期而汗解。其衛弱郁深,不能遽發,往往振慄戰搖,而後汗出。
寒戰者,少陽之證,寒戰而不能發熱者,相火之虛,發熱而不能汗出者,表寒之盛也。少陽為陰陽之樞,寒極則入於太陰,熱極則入於陽明,故陰陽偏勝而內傳臟腑,多由少陽而入。入於臟腑,則解無定期而動致危亡,不可不慎也。
陽旺傳腑
腑陽素盛而經氣鬱遏,則裡熱感發而傳胃腑,腑陽長則臟陰消。凡人之病,陽長則安,陰長則危,傷寒三陽之少死者,因於陽長而陰消也。病傳胃腑,陽氣日長,自是吉事,但陽不可亢,亢則陰亡,而寓死機。胃土燥熱,攻下失期,陰精枯槁,亦成死證。是以入腑雖吉,不如在經之有吉而無凶也。
陰盛傳臟
臟陰素旺而經氣閉束,則內寒鬱動而傳脾臟,臟陰進則腑陽退。凡人之疾,陽進則安,陰進則危,傷寒三陰之多死者,以其陰進而陽退也。病傳脾臟,陰氣日進,最是險事,蓋陰不可勝,勝則陽敗,而無生望。脾土濕寒,溫補後時,陽氣消滅,則成死證。是以入臟則險,不如在腑之夷多而險少也。
太陽經證
頭痛惡寒
太陽之經,外在皮毛,實為六經之長。肺藏衛氣,肝藏營血,而總統於太陽。寒傷營血,裹束衛氣,不得外發,故閉藏而生表寒。其經自頭下項,行身之背,經氣上壅,故頭項痛而腰脊強。肺主衛氣,而開竅於鼻,衛氣遏閉,不能外泄,故逆行鼻竅,而生嗽嚏。衛氣逆行,不得下降,故胸膈鬱悶,而發喘促也。
紫蘇湯
蘇葉(三錢) 桂枝(三錢) 杏仁(三錢,泡)甘草(二錢,炙)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治一日太陽寒疫,頭痛,發熱,惡寒者。
寒疫得之傷寒,亦是麻黃湯證。但不盡見於冰雪之天,非皆純寒,未必咸宜麻黃辛溫,故以桂枝瀉營血之郁,蘇葉、杏仁瀉衛氣之郁也。
血升鼻衄
太陽經病不解,衛郁莫泄,升逼營陰,則見衄證。以肺主衛氣,開竅於鼻,衛陽遏閉,不得外達,經脈莫容,上尋出路,沖其營血,是以上溢。血衄則衛郁發瀉,亦同汗解,但營血流漓,不無耗喪耳。
陽明傷寒,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方在太陽陽明,於其脈浮發熱、口乾鼻燥之時,早以紫蘇石膏地黃湯,瀉衛鬱而涼血熱,則血不上流矣。
紫蘇石膏地黃湯
蘇葉(三錢) 桂枝(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三錢,炙) 石膏(三錢,生,研) 生地(三錢) 麥冬(三錢) 丹皮(三錢) 生薑(三錢,切) 大棗(三枚,劈)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治寒疫太陽經病不解,血升鼻衄者。
水氣內停
太陽膀胱,寒水之經,太陽經病,陽虛之人,多有水氣停瘀之證。或原無積水,而渴燥飲冷,蓄而不消。水氣阻格,肺胃上逆,則眩暈而嘔咳,肝脾下陷,則淋澀而泄利。外寒未解而里水又動,久而火敗土崩,則入三陰之臟,是宜外發表邪而內驅寒水也。
蘇桂姜辛湯
蘇葉(三錢)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炮) 芍藥(三錢) 細辛(一錢) 乾薑(二錢)五味子(一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若下利,加赤石脂一錢。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錢。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三錢。若喘者,加杏仁三錢。若噫者,加附子三錢。
煩躁發渴
病在太陽,未應煩渴,設見煩渴,便是將入陽明之腑,以陽明燥氣,因表鬱而內發也。若表證已解,用白虎加元麥湯,清燥而生津。氣虛者,加人參以益氣,以汗後陽虛,恐其渴止而陽亡也。
白虎加元麥湯
石膏(三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一杯) 元參(三錢) 麥冬(五錢,去心)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熱服。
治寒疫太陽經罷,煩躁發渴者。
人參白虎加元麥湯
石膏(三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二錢) 粳米(一杯) 人參(三錢) 元參(三錢) 麥冬(五錢)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熱服。
治寒疫太陽經罷,氣虛煩渴者。
寒疫之病,臟腑易生濕寒,燥熱者少,然白虎證亦恆有之,此法不可廢也。表證未解,加紫蘇三錢。
陽明經證
嘔吐泄利
陽明之經,在肌肉之分,皮毛之內,太陽表寒未解,以次相傳,二日則及陽明。其經挾口環唇,行身之前。經氣上壅,故鼻干口燥而胸滿。陽明從燥金化氣,太陽以濕土主令,燥盛則傳腑而生熱,濕盛則入臟而生寒。衛氣之外發而汗解,全恃乎胃陽盛而燥氣長也。
胃者,水穀之腑,一傳陽明,必見嘔吐。以少陽膽木,本從胃土下行,陽明經病,不能順降,則膽木上逆,而克胃土,胃氣壅遏,失其容受之量,水穀在中脘以上者則為嘔吐,在中脘以下者則為泄利。嘔多則胃病,利多則脾病也。
紫蘇葛根升麻湯
蘇葉(三錢) 葛根(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升麻(二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寒疫陽明經泄利者。
紫蘇葛根半夏湯
蘇葉(三錢) 葛根(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 甘草(二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治寒疫陽明經嘔吐者。
乾燥發渴
陽明經病,而見燥渴,便是將入胃腑,用白虎加麥冬、元參,清肺金而潤臊。氣虛者,酌加人參。
蓋病入陽明,燥氣必作。燥必先見於庚金而後見於戊土,以燥乃庚金之令氣而戊土之化氣也。戊土之燥在腹,庚金之燥在胸。胸者,辛金之位,辛金本化氣於濕土,陽明旺則辛金不化己土之濕而化庚金之燥,是以燥見於胸。大腸者,庚金之腑,胸燥則腸燥可知矣。
陽明腑證
潮熱汗出譫語腹滿便秘
三陽以陽明為盛,經熱不解,轉入胃腑,陽鬱火旺,必作潮熱。每日申酉之交,煩熱倍加,如海水潮信,是名潮熱。熱蒸皮毛,汗出表解,津亡土燥,糟粕焦枯,不俟入腸,煉成結糞,堵塞下脘。胃熱鬱遏,上耗心液,於是譫語。胃氣閉壅,於是腹滿。遲而傷及三陰,脾陰爍則唇裂,腎陰枯則耳焦,肝陰涸則舌短,陰精竭流,則人死矣。是宜以承氣加元參。麥冬、白蜜,瀉其熱而潤其燥,雖用攻下,而不至亡陰也。
調胃承氣加麥冬元參湯
大黃(三錢) 芒硝(三錢) 甘草(二錢)麥冬(五錢) 元參(三錢)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熱服。
小承氣加麥冬元參湯
大黃(四錢) 厚朴(三錢) 枳實(三錢,炒)麥冬(五錢) 元參(三錢)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熱服。
大承氣加麥冬元參湯
大黃(三錢) 芒硝(三錢) 枳實(三錢) 厚朴(三錢) 麥冬(八錢) 元參(三錢)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熱服。
少陽經證
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胸痛脅痞寒熱往來
少陽甲木,從相火化氣,病則行其火令。其經起目銳眥,上絡於耳,下頸而合缺盆,行兩脅而走足。經氣逆升,滯塞胸脅,相火燔騰,是以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胸痛而脅痞也。位居陽明之裡,太陰之表。太陰主營,陽明主衛。營陰外束,衛氣欲出而不能,鼓勃振動,則為寒戰,衛氣透發,則汗出,凡將汗而戰搖者,衛弱不能遽發也。衛陽內發,營氣欲出而不得,蓄積壅遏,則為發熱,營氣透發,則熱退,凡發熱而無汗者,營郁不能外達也。營衛交爭,迭為勝復,是以寒往而熱來,寒來而熱往。相爭之久,勝負遂分,寒勝則入於太陰,熱勝則入於陽明。入於太陰,則陽負而多危,入於陽明,則陰盡而亦凶。其於寒熱往來時,以小柴胡雙解表裡之邪,柴胡、黃芩,清瀉半表之陽,人參、甘草,溫補半里之陰,則無偏陰偏陽、內傳臟腑之患矣。
小柴胡湯
柴胡(四錢) 黃芩(三錢) 半夏(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嘔吐泄利
少陽經氣,隨陽明戊土下降,寒邪外束,甲木鬱塞,不能順降,逆侵戊土,戊土被賊,遂與少陽之經痞結胸脅,凡心胸痞塞、脅肋硬滿之證,皆少陽陽明兩經之上逆也。胃主受盛,戊土賊於甲木,腑氣鬱遏,不能容納水穀,故吐利並作。木賊土負,中氣被傷,陰虛則入陽明之腑,陽虛則入太陰之臟。方其木邪肆虐之時,下見泄利,則以黃芩湯清其相火,上見嘔吐,則以黃芩半夏生薑湯降其逆氣,其半在少陽之經,半入陽明之腑,則以大柴胡湯雙解經腑之邪,其半在少陽之經,半入太陰之臟,而下見泄利,則以柴胡桂枝幹薑湯溫其濕土,上見嘔吐,則以柴胡桂姜半夏湯降其逆氣也。
黃芩湯
黃芩(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大棗(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治寒疫少陽經胸脅痞滿泄利者。
黃芩半夏生薑湯
黃芩(三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大棗(三枚)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治寒疫少陽經胸脅痞滿嘔吐者。
大柴胡湯
柴胡(三錢) 黃芩(三錢) 半夏(三錢) 大棗(三枚) 芍藥(三錢) 枳實(三錢) 大黃(三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治少陽經傳陽明腑,胸脅痞滿,嘔吐泄利者。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三錢) 黃芩(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二錢) 乾薑(三錢) 牡蠣(三錢) 栝蔞(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治少陽經傳太陰臟,胸脅痞滿,泄利者。
柴胡桂姜半夏湯
柴胡(三錢) 黃芩(三錢) 乾薑(三錢) 桂枝(二錢) 甘草(二錢) 牡蠣(三錢) 栝蔞(三錢)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少陽經傳太陰臟,胸脅痞滿,嘔吐者。
寒疫之少陽與傷寒之少陽,病同而法亦不殊。凡見少陽諸證,非內傳於腑,即內傳於臟。內連臟腑,而後少陽經證日久不罷,方宜小柴胡湯增減治之。若不連臟腑,而但經絡外病,則是三日少陽之證,總以太陽為主,第宜紫蘇湯發表,無事大小柴胡湯也。
太陰經證
痛滿吐利
寒疫傳經,四日而至太陰。脾陰非旺,終不入臟,脾陰一旺,則不拘何日,皆可內傳。太陰以濕土主令,表郁濕動,故病傳脾臟。土濕則中氣不運,傷寒太陰痛滿吐利之證俱起。衛氣鬱陷,皆因於此。當補火燥濕,以回脾陽,則衛氣發宣而不陷沒矣。
苓桂參甘厚朴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乾薑(三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厚朴(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寒疫太陰腹滿者。
苓桂參甘椒附湯
人參(三錢) 甘草(三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蜀椒(三錢,去目) 附子(三錢,炮) 芍藥(三錢) 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寒疫太陰腹痛者。
參甘姜苓半夏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乾薑(三錢)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寒疫太陰嘔吐者。
茯苓四逆加赤石脂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乾薑(三錢) 茯苓(三錢) 附子(三錢) 赤石脂(三錢,生,研)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寒疫太陰泄利者。
少陰經證
厥逆吐泄
寒疫傳經,五日而至少陰。腎陰非旺,終不入臟,腎陰一旺,則不拘何日,皆可內傳。少陰以癸水而化君火,病則水旺而火衰,以水能勝火而火不勝水,自然之勢也。表郁寒作,故病傳腎臟。水寒則侮土滅火,傷寒少陰厥逆吐泄之證俱起。衛氣陷敗,全由於此。當補火瀉水,以回腎陽,則衛氣發達而不陷亡矣。
茯苓四逆加半夏湯
人參(三錢) 茯苓(六錢) 甘草(三錢)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半夏(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嘔吐與泄利並見,加赤石脂。但見泄利,用茯苓四逆加赤石脂湯。方在「太陰」。四肢厥冷,蜷臥惡寒,而不吐泄,但用茯苓四逆湯治之。
厥陰經證
厥逆發熱消渴吐泄
寒疫傳經,六日而至厥陰。肝陰非旺,終不入臟,肝陰一旺,則不拘何日,皆可內傳。厥陰以風木主令,下為腎水之子,上為君火之母,病則水火不交,下寒上熱。水勝則厥生,火復則熱發,厥而陽絕則死,熱而陽回則蘇。
寒疫之在少陰,但有厥逆,一傳厥陰,厥逆之極,多見發熱。其厥逆者,母氣也,其發熱者,子氣也。厥為死機,熱為生兆,厥熱勝復之際,不可不察也。
風木之性,疏泄而枯燥,土濕水寒,木鬱風動,腸竅疏泄,則為泄利,肺津枯燥,則為消渴。風木者,脾土之賊,其死者,死於水旺而土負,其生者,生於火旺而土勝。厥陰之泄利消渴日甚不已者,水勝而火息,土敗而木賊也。暖水以榮木,補火以生土,厥陰之法,不外此矣。
茯苓參甘姜附歸脂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當歸(三錢) 赤石脂(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寒疫厥陰厥逆泄利者。
參甘歸芍麥冬栝蔞湯
人參(三錢) 甘草(三錢,生) 當歸(三錢) 芍藥(三錢) 麥冬(三錢) 栝蔞根(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
治寒疫厥陰發熱消渴者。
三陰治法
傷寒三陰之病,皆三陰臟證而非經證。經證者,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但在三陰之經,不入三陰之臟,法以太陽為主,不論何日,總是麻黃湯證,不必另立三陰之門也。仲景三陰諸法,原為三陰髒病而設。寒疫亦然,其但在三陰之經,總是紫蘇湯證,以其離經而入臟,不得不另立專法也。
其傳經而不傳臟者,六日經盡,自能汗解。緣里陽不虛,衛無內陷之由,正復邪衰,自然外發。凡過期纏綿,不得汗解者,皆陰盛而入臟也。陽盛入腑,則潮熱汗出而不解,陰盛入臟,則厥冷無汗而不解。寒疫入腑者少,入臟者多。溫疫之死,死於陽旺而入腑,寒疫之死,死於陰旺而入臟。小兒痘病,即大人之寒疫,其陽虛衛陷,痘瘡癢塌而死者,皆陰盛而入臟也。
寒疫之感,受在太陽少陰兩經。寒水之氣旺,感於太陽之經,則傳於少陰之臟。少陰主水,五臟之陰,莫盛於少陰,太陰厥陰之病,悉因少陰之水旺,瀉癸水而益丁火,三陰之通法也。
卷三
小兒痘病,既大人寒疫。寒傷營血,營閉而衛郁,衛氣外發則生,內陷則死。非解仲景《傷寒》,不知寒疫,非解寒疫,不知痘病。但以先聖無言,古經闕載,後世庸工,未燭厥理,涉水迷津,鑿山罔道,靈關弗啟,玄鑰難開,篇章累架,悉憑虛公子之言,著作連箱,皆烏有先生之論,致令孩提不祿,襁負夭亡,方出人關,已登鬼錄,縱使昔之壽民,且為今之殤子。痛此億萬嬰童,橫罹冤酷,怛然悲惋,心折骨驚,作痘病解。
痘病解第三
痘病根原
痘病者,寒疫之傷營血也。此因木火發泄,營陰不斂,是以寒侵於血分。寒傷大人,則為寒疫,小兒則為痘證,其病一也,而證則異焉。
氣統於肺,血藏於肝,肺氣清涼而降斂,肝血溫曖而升發,自然之性也。血性宣揚而寒性閉澀,寒傷營血,閉其皮氣,營愈閉而愈欲發,發而不透,外束衛氣,故衛鬱而為熱。六日經盡,衛氣鬱隆,發於汗孔,形同豆粒,是以名痘。小兒寒水蟄藏,相火未泄,皮毛之密,異於大人,故感冒寒疫,衛鬱而痘發。痘粒圓滿,衛郁散布,則熱退而病除矣。
小兒未嘗不感傷寒,而未始病痘,至寒疫之邪,纏綿固澀,最難解散,小兒肌膚斂密,感之則痘生焉。
嶺南塞北,不見此病。地暖則孔竅不閉,地寒則皮毛不開,故感而不傷也。
痘病消長
小几寒疫傳經,亦同大人,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六經俱盡,衛氣外發,而生痘粒,一經之郁散,則一經之病解。七日太陽病衰,八日陽明病衰,九日少陽病衰,十日太陰病衰,十一日少陰病衰,十二日厥陰病衰,衛氣盡達,而痘愈矣。
陽盛者,經陽司氣而熱鬱於外,陰盛者,臟陰當權而寒鬱於內,陽盛則紅白而起發,陰盛則紫黑而塌陷,以陽長而陰藏,其性然也,起發則生,塌陷則死,故陰不可長而陽不可消。陽莫盛於陽明,陰莫盛於少陰,陽盜則陽明之經病也,陰盛則少陰之髒病也。臟陰太盛,寒及於經,而絡中之陽亦消,經陽太盛,熱連於腑,而臟中之陰亦耗。臟寒則宜溫補,而腑熱不可寒瀉,補則衛發而痘長,瀉恐衛陷而痘消。明於消長之理,崇陽明而黜少陰,痘家不易之法也。仲景《傷寒》「少陰」之篇: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趺陽,胃脈)。實痘病之玉策金繩也。
熱吉寒凶
痘發於陽盛而外熱,陷於陰盛而內寒,是以感病之時,熱甚者吉,熱微者凶。
發熱三日,三陽之盛也。發熱二日,則太陽之陽虛,故一日不熱。發熱一日,則陽明之陽虛,故二日不熱。陽虛則衛郁不發,即暫時略發,而究不茂長,終必塌陷。一入三陰之臟,熱退寒生,死不可醫矣。
陽貴陰賤,凡病皆然,至於痘家,尤為甚焉。陰貴之證,除溫病、溫疫、傷寒陽明實證外,他未嘗有也。是以三陽之經熱,痘家之生途,而一見少陰之寒來,即寓死機,恐其寒來而熱不繼發也。三陰之臟寒,痘家之死路,而一見厥陰之熱發,即為佳兆,喜其熱發而寒不再來也。其陽復而熱過者,疳蝕癰潰,不無後患,然既已出死路而登生途,縱治法乖違,未免損傷,究為肢體殘缺之人,猶勝作官骸周全之鬼也。
抑陰扶陽
痘家自始至終,全賴陽旺。陽減一分,則其異時發達收結,必有一分欠缺。其甚則紅紫凹塌,而衛氣不升。其次則灰色平陷,而衛氣不長。其次則泡殼空虛,而衛氣不充。其次則皮膚脆嫩,而衛氣不斂。衛有不到之處,即人有危亡之憂。縱毫無欠缺,痂退病除,而瘢色老嫩,猶關性命。
黑者上吉,紅者無慮,白者終凶。黑者,陽旺而熱盛也,紅者,陽平而熱調也,白者,陽虛而熱敗也。
凡見諸證,當竭力扶陽,以挽末路。惟煩熱頻作,痘色枯焦,此少陽相火之旺,厥陰風木之郁。緣木司營血,而主色澤,血虛不能華色,而風木消爍,愈失光潤,故見枯焦。宜以柴胡、黃芩、地黃、芍藥,瀉相火而滋風木。
肌膚自華,原非下證,痘家誤服硝黃而反起發豐潤者,正是此種。此是誤用而誤效,雖能奏效,究竟是誤。庸工見其偶效,以為痘有下證,死有餘辜者也。
太陽經證
頭痛腰痛發熱惡寒嗽喘嚏噴
太陽在六經之外,皮毛之分,次則陽明,次則少陽,次則太陰,次則少陰,次則厥陰,近於骨矣。衛司於肺,營司於肝,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而總統於太陽。
寒自外感,而傷營血,故太陽先病。寒性閉澀,竅開寒入,閉其皮毛,血不得泄,是以傷營,陰內陽外,氣之常也。寒傷營血,皮毛閉塞,營陰欲泄,膚無透竅,外乘陽位,束其衛氣,衛氣內郁,則遏閉而為熱,營血外束,則收藏而為寒,陰陽易位,彼此纏迫,故發熱而惡寒也。太陽之經,自頭下項,行身之後,經氣迫束,故頭項腰脊骨節俱痛也。皮毛外闔,肺氣壅遏,逆行上竅,泄之不及,故嗽嚏喘促也。營血遏郁,木氣不暢,肝木不升,則振撼而為悸,膽木勿降,則懸虛而為驚也。足少陽行於耳後,手厥陰行於中指,少陽之相火上逆,故耳後筋紅,厥陰之相火下陷,手厥陰亦為相火。故中指節冷也。
營為寒侵,束閉衛氣,衛氣不達,鬱而生熱,是營傷而衛病也。宜紫蘇湯,蘇葉發其皮毛,杏仁利其肺氣,桂枝通經而行營血,甘草培土而補中氣,使寒隨汗散,營開而衛泄,則不生痘病矣。
紫蘇湯
蘇葉(三錢) 桂枝(一錢) 杏仁(二錢,泡)甘草(一錢,炙)
流水煎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治小兒寒疫太陽經證,而未成痘者。
冬月寒盛,須以麻黃髮之。
陰陽盛衰
太陽一經,三陽三陰之綱領也,陽盛則外傳三陽之經,陰盛則內傳三陰之臟。陽盛者,三陽當令,經熱外發,則臟陰退避,而內寒不生,陰盛者,三陰司權,臟寒內動,則經陽敗沒,而外熱不作。陽盛則善長,故紅腫而外發,陰盛則善藏,故黑塌而內陷。外發則衛氣升達而人生,內陷則衛氣淪亡而人死。陽盛者順,陰盛者逆,自然之理也。究之病在太陽,不早解表寒,其內傳六經,衛郁痘發,已為順中之逆。若於痘形未見之先,早以表藥解之,令其寒散衛泄,痘粒不生,是為順中之順也。
庸工謬妄,以為臟腑之毒,不知解表,而又以寒瀉,敗其胃氣,小兒夭枉,千載奇冤。此輩穰穰,何可勝誅也。
停水不消
太陽膀胱,職司水道,陽衰土濕之家,水不歸壑,乘表寒外閉,里水鬱發,逆行陽位,客居心下。或原無停水,而渴飲茶湯,蓄積不化。水氣阻格,肺胃不降,多生嘔噦咳喘之證,肝脾不升,多有泄利淋澀之條。水旺則火土雙敗,異日黑陷之基,實伏於此。是宜表裡雙解之蘇桂姜辛湯,蘇葉瀉其衛氣,桂枝行其營血,甘草培土,芍藥瀉木,半夏、細辛、乾薑、五味,降沖逆而止咳嘔,裡氣調而表郁宣,積水化汗,泄於皮毛矣。
蘇桂姜辛湯
蘇葉(三錢) 桂枝(一錢) 甘草(一錢) 芍藥(一錢) 半夏(二錢,洗) 細辛(一錢) 乾薑(一錢) 五味(一錢)
流水煎半杯,熱服,覆衣。
治太陽經證痘未發,而有水氣停阻者。
若下利,加赤石脂一錢。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二錢。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二錢。若喘者,加杏仁一錢。若噫者,加附子一錢。
煩渴發熱
太陽未傳陽明,不作煩渴,內連陽明,衛郁發熱,而外泄無路,煩渴乃生,以胃腑燥氣,因表鬱而里應也。此在大人,或有表解而病此者,小兒不得汗泄,必連表證。宜白虎加元麥紫蘇湯,清金而發表。氣虛者,加人參以益氣,防其渴止陽亡而衛氣虛敗也。
白虎加元麥紫蘇湯
石膏(二錢,生) 知母(一錢) 甘草(一錢)粳米(半杯) 元參(一錢) 麥冬(三錢,去心) 紫蘇(三錢)
流水煎至米熟,取半杯,熱服,覆衣。
治太陽經證未解,而見煩渴者。
人參白虎加元麥紫蘇湯
石膏(一錢) 知母(一錢) 甘草(一錢) 粳米(半杯) 人參(一錢) 元參(一錢) 麥冬(三錢) 紫蘇(三錢)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熱服,覆衣。
治證同前,而氣虛者。
寒疫之證,臟腑亦生濕寒,燥熱者頗少。小兒相火未泄,陽旺之人,多有此證,白虎法不可不備也。
血升鼻衄
太陽未傳陽明,衛郁非盛,尚無衄證,一傳陽明,衛氣鬱遏,經絡勿容,逆循鼻竅,沖逼營血,則見衄證。衄則衛郁升泄,痘可不生。然衄解較之汗解,損傷頗重,且恐衛郁不盡發泄,而衄後陽虛,痘不茂長,則反壞大事。於其脈浮發熱,鼻燥口乾,衛郁欲衄之時,以紫蘇石膏地黃湯,瀉衛鬱而涼血蒸,表解汗泄,則衄證免矣。
紫蘇石膏地黃湯
蘇葉(三錢) 桂枝(一錢) 杏仁(一錢) 甘草(一錢) 石膏(一錢) 生地(一錢) 麥冬(三錢) 丹皮(一錢) 生薑(一錢) 大棗(一枚)
流水煎半杯,熱服,覆衣。
治太陽將傳陽明,脈浮發熱,鼻燥口乾,欲作衄證者。
陽明經證
嘔吐泄利
陽明之經,在肌肉之分,皮毛之內,太陽經病,以次相傳,二日則及陽明。其經挾口環唇,行身之前,經氣上壅,故鼻干口燥而胸滿。胃者,水穀之府,一傳陽明,必見吐泄。以少陽甲木,從陽明戊土下行,表寒束迫,陽明經氣不能順降,壅礙甲木下行之路,甲木鬱遏,而賊戊土,胃腑被逼,失其容受之量,水穀在中脘以上者則為嘔吐,在中脘以下者則為泄利。
嘔利者,入腑入臟之先機也。陽明胃腑,從燥金化氣,太陰脾臟,以濕土主令,陽盛則嘔泄亡陰,入腑而生熱,陰盛則吐利亡陽,入臟而生寒。
寒疫之病,大人衛泄而汗解,小兒衛發而痘生,全恃乎胃陽盛而燥氣長也。於其嘔泄方作之時,扶陽明而抑太陰,一定之法也。
紫蘇葛根升麻湯
蘇葉(三錢) 葛根(二錢) 桂枝(一錢) 芍藥(一錢) 甘草(一錢) 升麻(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陽明經泄利者。
紫蘇葛根半夏湯
蘇葉(三錢) 葛根(三錢) 桂枝(一錢)芍藥(一錢) 半夏(二錢) 生薑(一錢) 甘草(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陽明經嘔吐者。
發熱出痘粒滿痂生
小兒痘證,原於衛郁,衛陽極盛,而後外發。陽莫盛於陽明,表寒外束,陽氣鬱隆,是以發熱。日傳一經,而至少陽,三陽俱病,衛郁盛發,故發熱三日,而見痘形。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正陽當令,六經俱周。三陽不消,三陰不長,衛氣鬱滿,經脈莫容,既無內陷之竅,自當外尋出路,而發於汗孔,汗孔一開,衛氣外泄則為汗。寒束竅閉,汗孔莫開,衛氣升騰,衝突皮膚,穹隆起發,是以成痘。
痘者,衛郁外發,而不得汗泄者也。此在大人,經脈疏闊,而衛氣虛損,六日之內,滿而不實,經盡之後,又能汗解,故無痘證。小兒衛盛陽滿,竅隧緊密,外感寒淫,肌表不泄,與大人同病,而證狀懸絕,發為顆粒,此痘病之原由也。
衛氣莫泄,發越豐隆,再三日而痘粒完滿,再三日而衛郁透徹,痂生熱化,病退而人安矣。
凡諸瘡疿,血肉腫潰,膿成必泄。痘粒之腫,不關血肉,只是衛氣衝騰,皮膚泡起。經陽升發,氤氳靉靆,影影如漿,其實非膿。經熱外爍,皮膚焦結,痂落皮損,是以成麻。計其起落,十有二日,而後病愈。
大人病此,多愈於六七日之間者,六經既遍,邪退正復,自能汗解。小兒無汗,衛氣不泄,是以再加六日,衛郁發盡,結為痘證,粒滿痂生,而後病退。其衛盛者,六七八日經盡而即起,其衛虛者,十七八日三經周而後平也。
紅白消長
痘病衛郁營內,外發則生,內陷則死,而其外發之權,全賴乎陽明之經。營生於太陰,衛化於陽明,肝藏血而脾乃生血之本,肺藏氣而胃為化氣之原也。
營內衛外,自然之位,寒傷表閉,衛氣不得外行而反內郁,營血不得內守而反外束。衛氣發於營血之內,是以痘粒初生,營血包裹,全是紅色。太陰虛而陽明盛,則衛陽外發而營不得閉。方其初發,重圍未透,營血朦朧,紅不遽退。及其升發散越,透徹無郁,營陰退落,紅線繞根,光圓白潤,血色全消矣。衛統於肺而外司皮毛,衛虛則泡殼清薄,衛盛則泡殼蒼厚,陽氣醇濃,霧灑煙霏,遊溢升騰,鬱郁藹藹。衛氣全升,經熱盡泄於痘泡之內,郁消熱化,殼硬皮焦,痂落瘡平,初於經臟無傷也。太陰盛而陽明虛,則營陰外閉而衛不能發。縱竭力升發,而群陰障蔽,不得外達,血色迷濛,久而莫消。衛氣鬱抑,勢必內陷,衛陷則痘粒癢塌,而命殞矣。
衛郁則紅變而紫,衛陷則紫轉而黑。庸愚見其紅紫,以為血熱毒深,而用涼解之劑,助其內陷,赤子夭殤,禍流千載。念之眥裂冠沖,輒欲死鞭其屍,生拔其舌!悠悠蒼天,此恨何極也!
參耆丹桂紅藍湯
人參(二錢) 黃耆(二錢) 桂枝(一錢) 芍藥(一錢) 甘草(一錢) 丹皮(二錢) 紅花(一錢)
流水煎半杯,熱服。
治色紅過經不退者。
發紫變黑頂平根散
痘粒初生,營陰閉束,衛氣衝發,紅點外形。及至衛氣盛發,突圍而出,營血退縮,周外環繞,痘泡圓白,紅根如線。其紅根之緊細者,衛氣之沖逼也,其白泡之豐圓者,營血之斂束也,此為營衛之俱盛。
營衰則紅根散漫,斂束不緊,衛衰則白頂灰平,升發不快,營衛俱衰,則頂平而根散,不能圓緊也。其衛氣更虛者,重圍不透, 血色終存。衛氣怫鬱,燥悶煩渴,則紅變而紫。及其陷沒,則紫變而黑。其極虛者,一郁遂陷,不作熱煩,則紅變而黑,紫不久駐。其紅其紫其黑,皆陰盛陽虛,衛氣不能外發也。
參耆桂麻湯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黃耆(三錢) 桂枝(一錢) 升麻(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頂平者。
參歸芍藥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當歸(三錢) 芍藥(三錢,醋炒)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根散者。
參耆藍蘇石膏湯
人參(三錢) 甘草(一錢) 黃耆(三錢) 石膏(二錢) 蘇葉(三錢) 紅花(二錢) 升麻(一錢) 丹皮(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色紫而煩渴者。
如無煩渴,去石膏。
郁重粒多矇頭鎖項抱鼻環唇腫消眼閉
痘病營閉衛郁,郁輕者稀,郁重者密。密之極者,衛郁不能盡發,危證也!此當用清補溫散之劑,使衛旺表疏,陽郁盡發,不至死也。矇頭鎖項者,足三陽之不降也。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而總由於項。陽根下弱,營陰閉束,經氣不降,故頭項偏多。太陽在後,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各有其部,而悉緣陽明之弱。陽明者,三陽之長,陽明不降,故太少二陽逆行而上也。抱鼻環唇者,陽明之不降也。手足陽明之經,挾鼻環唇,陽明不降,故環抱於口,亦以陽明之虛也。四肢秉氣於脾胃,脾旺則氣達手足之掌,胃旺則氣達手足之背。足之三陰,皆隨太陰而上升,足之三陽,皆隨陽明而下降。太陰主營,陽明主衛,痘者衛氣之郁發,則關乎陽明而不關乎太陰,衛氣晝行於六陽,夜行於六陰,手足背外之痘,陽明之氣也,手足掌內之痘,亦陽明之氣也。陽明旺則發布於手足,陽明虛則上壅於頭面。此當補陽明以壯衛氣,使衛氣四達,亦可生也。其升發之時,郁重粒多,頭面偏密者,膚腫眼合,自是常事,若腫消而眼閉者,即衛氣之陷也。亦當補陽明以益衛,疏太陰以開營,使營散而衛發,萬無一失也。
參耆姜蘇石膏湯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黃耆(三錢) 石膏(一錢) 大棗(三枚) 蘇葉(三錢) 生薑(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痘密者。
參甘苓夏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 (三錢) 半夏(三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痘抱鼻環唇者。
參耆麻桂紅藍湯
人參(三錢) 甘草(一錢) 黃耆(三錢) 桂枝(一錢) 丹皮(一錢) 紅花(一錢) 升麻(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腫消眼閉者。
陽明腑證
潮熱譫語腹痛便秘
痘粒外發,全賴陽明之旺,陽氣太盛,則自陽明之經,而入陽明之腑。寒疫陰盛而入臟者多,陽盛而入腑者少,痘病之死,皆由陰盛而陽陷也。陽盛入腑,萬不一死,是為上吉,但腑燥便結,陽氣過亢,亦當滋其腸胃,以救臟陰,不可輕用承氣。傷寒表證未解,誤服下藥,陷其表陽,則生結胸心痞諸變,寒疫亦然。痘病衛氣升達,最忌表陽內陷,承氣之證,未易多見也。設其譫語潮熱,腹痛便澀,恐其土燥陰亡,不得不瀉,則以承氣而加滋潤之藥,下其糟粕,以瀉胃熱,而不至傷其精氣。自非然者,硝黃枳樸,寒瀉脾胃之劑,不宜孟浪也。蓋大人寒疫,而傳胃腑,胃陽郁發,毛理蒸泄,表寒盡解,全是內熱。汗去土焦,燥糞堵塞,不用攻下,胃火燔蒸,無從渫越。遲恐三陰枯槁,精液消亡,故有緩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條。小兒寒束表密,汗液未亡,金土燥熱,不至如大人之甚,緩攻之疾,固宜詳審,急下之病,更當斟酌。以承氣之法,能亡陽盛之微陰,最瀉陰盛之微陽,小兒一線生陽,甚易撲滅,而痘粒發達,專憑胃氣,倘其一下而衛陷,則大事壞矣。
天地蓯蓉湯
生地(三錢) 天冬(二錢) 甘草(一錢,生) 肉蓯蓉(三錢) 麻仁(二錢,炒,研) 白蜜(半杯) 阿膠(二錢,炒,研) 當歸(二錢)
流水煎一杯,分服。
治陽明腑證,胃燥便結,不必攻下者。
傷寒表寒未解,無服承氣之法,服則表陽必陷,禍變即生。小兒痘病,以不得汗泄,故衛氣鬱沖,而發顆粒,無表解出痘之理。而痘粒升達,全恃衛氣,衛氣發越,專賴胃陽。一服下藥,胃陽敗瀉,衛氣必陷,竊謂痘病,必無服承氣之法。設其胃燥便結,確有下證,用蓯蓉滋潤腸胃,以滑大便,不可輒用寒瀉也。
小承氣加生地蓯蓉湯
大黃(三錢) 厚朴(二錢,炒) 枳實(二錢,炒)肉蓯蓉(三錢) 生地(三錢) 白蜜(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分,熱服。
調胃承氣加生地蓯蓉湯
大黃(二錢) 甘草(一錢) 芒硝(二錢) 肉蓯蓉(三錢) 生地(三錢) 白蜜(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分,熱服。
大承氣加生地蓯蓉湯
大黃(三錢) 枳實(二錢) 芒硝(二錢) 肉蓯蓉(三錢) 生地(三錢) 白蜜(半杯) 厚朴(二錢)
流水煎大半杯,分,熱服。
痘病陽盛則吉,陰盛則凶,凡諸死證,皆由陰盛而衛陷,斷無陽旺而人亡者。寒疫臟寒者多,腑熱者少,即其陽旺入腑,而表寒未解,亦無服下藥之法。余謂痘家縱有承氣證,必不可服承氣湯,存此承氣三法,以備非常之變,非為尋常痘證設也。
乃有妖魔下鬼,無知造孽,妄作《瑣言》、《正宗》諸書,以禍天下。群愚貿昧,醉夢習之,動以大劑硝黃,斃人性命。天道神明,人不可以妄殺,此輩只可擔糞,何敢業醫!窮凶肆虐,罪大惡極,生無人誅,死逃鬼責,吾不信也!
少陽經證
驚悸吐泄寒戰發熱
少陽之經,在筋脈之分,肌肉之內,陽明經病,以次相傳,三日則及少陽。其經自目循耳,行身之側,下頸而合缺盆,由胸而走脅肋,從相火化氣,右降而歸癸水。病則經氣不降,逆克戊土,陽明壅塞,心胸滿脹,愈阻少陽降路,遂與陽明之經,痞結心胸脅肋之間,故有脅痛心痞之證。相火上炎,濁氣升騰,故有口苦咽乾,目眩耳聾之條。戊土困於甲木,胃腑逼窄,水穀莫容,故作吐泄。吐泄亡陰,則入陰明之腑,吐泄亡陽,則入太陰之臟。入臟入腑,裡氣鬱滿,而表氣壅礙,則有少陽諸證。若臟腑鬆暢,中氣調和,但傳少陽之經,諸證不作也。 少陽甲木,生於壬水而降於癸水,而其下行,則隨戊土,戊土下降,而甲木從之,水土栽培,根本不搖,是以膽壯。陽明既病,兩經俱逆,膽木虛飄,故生驚悸。位居陽明之裡,太陰之表,太陰主營,陽明主衛,營陰外束,衛氣欲出,鼓盪振搖,則為寒戰。衛氣鬱發,陽勝而熱,則寒往矣,勝極而衰,營陰閉藏,又復如初,陰勝而寒,則熱往矣,故少陽之經,有寒熱往來之證。營衛相爭,久分勝負,寒勝則入於太陰,熱勝則入於陽明。入於陽明,則有生而無死,入於太陰,則有死而無生。其入臟入腑,或死或生之機,總卜寒熱之勝負,當其熱來而寒往,即為陽勝之徵,及其熱往而寒來,便是陰勝之候。最可慮者,寒來而熱不能來,熱往兩寒不能往也。
其在大人,寒戰而熱來,即望汗解,其在小兒,寒戰而熱來,即望痘生,往來寒熱,勝負之際,不可以不察也。
小柴胡湯
柴胡(三錢) 黃芩(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半夏(三錢) 生薑(二錢) 大棗(三枚)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寒熱嘔吐者。
柴胡芍藥石膏湯
柴胡(三錢) 黃芩(三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半夏(二錢) 生薑(二錢) 大棗(三枚) 芍藥(二錢) 石膏(二錢,生,研)
流水煎大半杯,分,溫服。
治少陽熱勝,半入陽明者。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二錢) 半夏(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生薑(二錢) 大棗(三枚) 乾薑(二錢) 桂枝(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少陽寒勝,半入太陰者。
少陽居陰陽之半,半表陽旺,則熱勝而入腑,半里陰旺,則寒勝而入臟,吉凶生死,悉判於此。庸愚妄作,以寒戰為內熱,而用瀉下。此輩昏狂獰惡,不安下愚,敢肆凶頑,以禍蒼生,可恨也!
太陰經證
腹滿心痞嘔吐泄利
痘病四日,但傳太陰之經,不入太陰之臟,此為順證。陰勝寒作,則入於臟,傷寒痛滿吐利之條,次第發矣。《傷寒》: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則胸下結硬。蓋太陰以濕土主令,固有臟寒四逆之證。《傷寒·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而陽敗濕淫,實為脾病之根。
濕者,脾土之本氣,寒者,腎水之客氣,究之己土之濕,亦緣癸水之旺。戊土降於火位,故其性燥,己土升於水分,故其性濕。土生於火而火死於水,火勝而土燥,則土能剋水,水勝而土濕,則水反侮土,火土雙敗,水邪凌侮,是以脾臟濕寒也。濕旺而燥衰,寒增而熱減,則太陰日勝,陽明日負,營血日長,衛氣日消,痘家癢塌黑陷之根,全由於此。凡諸死證,無不緣於脾陰勝而胃陽負也。治太陰之臟,養中扶土,補丁火而瀉癸水,無逾於茯苓四逆一方矣。
茯苓參甘厚朴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乾薑(一錢) 茯苓 (三錢) 桂枝(一錢) 厚朴(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腹滿者。
苓桂參甘椒附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桂枝(一錢) 茯苓 (三錢) 蜀椒(一錢) 附子(二錢) 芍藥(一錢) 粳米(半杯)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腹痛者。
參甘姜苓半夏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乾薑(一錢) 半夏(二錢) 生薑(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嘔吐者。
茯苓四逆加石脂湯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乾薑(二錢) 附子(二錢) 茯苓(三錢) 赤石脂(一錢,生用)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太陰泄利者。
少陰經證
咽痛吐泄蜷臥四逆發癢黑陷便血便膿潰爛無痂痘疔堅石
痘病五日,但傳少陰之經,不入少陰之臟,此為順證。火敗寒勝,則入腎臟,《傷寒·少陰》欲寐,蜷臥惡寒,四肢厥逆,咽痛吐利之條,陸續見矣。少陰從君火化氣,病則水勝而火敗,寒長而熱消,必至之勢也。
少陰脈循喉嚨,寒水上凌,相火失根,甲木逆沖,是以咽痛。寒水侮土,中氣崩潰,胃逆則嘔,脾陷則利。陽動而陰靜,陰勝陽奔,水旺火熄,故蜷臥惡寒,而但欲寐也。脾胃並主四肢,寒水侮土,四肢失溫,故手足厥逆。陽勝則衛氣發達而肌膚鮮華,陰勝則衛氣淪鬱而皮毛黎黑,衛氣幽埋,不能發越,故鬱而為癢。既不外發,則當內陷,勢無中立之理,是以癢則必塌而黑則必陷也。水寒土濕,風木鬱陷,疏泄不藏,是以便血。濕寒凝澀,膏血腐敗,風木失榮,是以下膿。衛氣者,所以熏膚而充身,衛肌腠而斂皮毛,陽虛衛敗,則肌膚失其收斂,潰爛而無痂殼。陽性鬆活,陰性石堅,寒水堅凝而石,故主痘疔。陰莫盛於少陰,所謂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語。故陰氣獨盛,痘家死證,悉以腎陰之盛也。
甘桔元射湯
甘草(二錢) 桔梗(二錢) 元參(一錢) 射干( 一錢)
流水煎半杯,熱服。
治少陰咽痛者。
茯苓四逆湯
茯苓(三錢)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乾薑(二錢) 附子(二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蜷臥惡寒,四肢厥冷者。
嘔吐,加半夏、生薑。泄利,加赤石脂。與太陰同法。
苓桂參甘耆附麻蘇湯
人參(三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桂枝(二錢) 黃耆(三錢) 附子(二錢) 升麻(一錢) 紫蘇(三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癢塌黑陷者。
桂枝芍藥黃土湯
甘草(一錢) 白朮(二錢) 附子(二錢) 阿膠(一錢) 生地(一錢) 桂枝(一錢) 芍藥(二錢) 灶中黃土(三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便血者。
桃花湯
乾薑(三錢) 粳米(半杯) 赤石脂(三錢)
流水煎至米熟,取半杯,入赤石脂末五分,溫服。
治便膿血者。
苓桂參甘黃耆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二錢) 桂枝(一錢) 黃耆(三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潰爛無痂者。
參甘桂附紅藍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一錢) 附子(二錢) 紅花(二錢) 蘇葉(二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痘疔堅石者。
先用銀針刺之,後服此湯。
厥陰經證
氣衝心痛咽疼消渴嘔吐泄利便血便膿腹痛腰痛厥逆發熱疳瘡癰膿
痘病六日,但入厥陰之經,不入厥陰之臟,此為順證。木鬱風動,則入肝臟,《傷寒·厥陰》氣衝心疼,咽痛腰痛,消渴嘔利,厥逆發熱之證,必當漸生。厥陰以風木主令,土濕水寒,木鬱風生,郁衝於上,則心疼咽痛,嘔吐消渴之條見,郁陷於下,則腰疼腹痛,泄利膿血之病作。
厥陰之脈,自足走胸,貫膈而循喉嚨,上入頑顙,衝於胸膈,則心為之疼,衝於頏顙,則咽為之痛。木鬱蠹化,則吐蛔蟲。木敗胃逆,則嘔水穀。木陷於土,郁衝於前,則病腹痛。木陷於水,郁衝於後,則苦腰痛。血藏於肝,谷消於脾,土敗木賊,風令疏泄,脾傷則清穀不止,肝傷則便血不收。厥陰風木,生於癸水而孕丁火,實為水火之中氣,中氣既病,故水火不交,上熱而下寒,水勝則發厥,火復則發熱。少陰水勝而火敗,故病甚則多死,厥陰水終而火復,故病劇而或生,蓋以陰極陽回,往往見絕而蘇。其厥逆者,死機也,其發熱者,生兆也,而陽回熱發,往往太過。熱鬱於上,則咽痛而吐膿血,熱鬱於下,則腹痛而便膿血,熱鬱於經,則隨在而發癰膿。凡疳瘡剝蝕,唇齒消爛,癰膿腐潰,手足卷屈者,皆厥陰之熱淫也。厥陰之經,循喉嚨之後,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顛,下頰而環唇,故疳生於唇口。厥陰主筋,諸筋皆會於節,膝踝肘腕者,筋骨之關節,故癰生於肘膝。緣衛郁不能外發,一得厥陰之熱,淫蒸腐化,則生瘡癰。然雖熱過營傷,而陽回痘發,衛氣不陷,亦為厥陰之功。痘傳厥陰之臟,半死半生,當於厥熱勝復之際,先事預防也。
甘桔柴苓湯
甘草(一錢,生) 桔梗(二錢)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咽痛者。
風盛咽燥,加生地、白芍。
參甘歸芍栝蔞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生) 當歸(一錢) 芍藥(二錢) 生地(一錢) 栝蔞根(三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消渴者。
苓桂參甘芍藥附子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 (三錢) 桂枝(二錢) 附子(二錢) 芍藥(二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腰痛腹痛者。
苓桂參甘歸附湯
人參(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桂枝(二錢) 附子(二錢) 當歸(二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厥逆不止者。
吐泄治同太陰。
當歸芍藥地黃湯
甘草(一錢,生) 芍藥(三錢) 生地(三錢)當歸(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發熱太過者。
芍藥黃土湯
甘草(一錢) 白朮(一錢) 附子(一錢) 阿膠(一錢) 地黃(一錢) 芍藥(二錢) 黃芩(一錢) 灶中黃土(三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便血者。
痘家便血者死,以水寒土濕而木陷也。宜暖水燥土,而清風木。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錢) 黃連(一錢) 黃柏(一錢) 秦皮(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便膿者。
土虛木燥,腹痛脅痛者,加甘草、阿膠。
地黃芍藥芩柏湯
甘草(一錢,生) 芍藥(二錢) 生地(一錢)元參(二錢) 黃芩(一錢) 黃柏(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疳瘡者。
外以黃連、石膏、甘草、青黛等分,研細,時時塗之。
甘草歸地湯
甘草(一錢,生) 當歸(一錢) 生地(一錢) 芍藥(二錢) 桔梗(二錢) 元參(二錢) 丹皮(二錢)
黃芩(一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癰膿者。
三陰治法
痘家日傳一經,六日而至厥陰,陽平而不入於腑,陰平而不入於臟,經盡衛發,此勿藥而有喜者。補瀉之法,俱不可用,但須發表而已。陽盛則離經而入腑,陰盛則離經而入臟,入腑者有吉而無凶,入臟者少生而多死。此與傷寒、寒疫之證一也,而痘家之三陰,更為危險。以其表寒閉束,甚於大人,衛氣難發而易陷,死者十九也。
凡病腑熱則宜寒瀉,臟寒則宜溫補,此定法也,而痘家一證,則但有溫補之法,而無寒瀉之條。蓋傷寒攻下,皆在表解之後,痘家未有表解之時,是無可攻下之日也。若陰盛入臟,而溫補及時,十猶救五,若溫補後期,則九死一生,若稍用寒涼,則百不一生矣。
臨痘證者,貴於在經而先覺,不貴於入臟而後喻。救之於履霜之前,則為良工,挽之於堅冰之後,是為下士也。
庸工謬妄
痘理微妙,賢智不解,況中古醫工,庸愚凡陋,何足知此!其於古先聖哲言之諄切者,猶且背馳千里,況此之未經論著者乎!其荒唐訛謬,不必責也。至於《瑣言》、《正宗》之類,巨惡元凶,罪深孽重。而俗子庸夫,群而習之,以扇其虐,醜類凶徒,久而愈繁。此生靈之大禍,仁人之深憂,極當劈版焚書,不可留也。
卷四
小兒疹病,即大人溫疫。風傷衛氣,衛閉而營郁,營氣內陷則死,外發則生。非解仲景中風,不知溫疫,非解溫疫,不知疹病。
疹病之義,岐伯、仲景俱曾言之,而議論未詳。後世庸工,不知涼營發表,而率用寒下,徒傷裡氣,而衛閉不泄,營氣鬱淪,遂殞性命。庭樹方櫱,而遭攀折,山木始生,而夭斧斤,朝榮夕落,蕙蘭與 蕭艾同傷,夏茂秋零,松柏共蒲柳先殞,半枕黃粱,已非故我,一榻槐安,竟為異物。人悉言愁,我欲賦恨,作疹病解。
疹病解第四
疹病根原
疹病者,溫疫之傷衛氣也。此因金水斂藏,衛陽未泄,是以風襲於氣分。風傷大人,則為溫疫,小兒則為疹病,其病一也,而證亦同焉。
血藏於肝,氣統於肺,肝血溫暖而升發,肺氣清涼而降斂,自然之性也。氣性閉斂,而風性疏泄,風傷衛氣,泄其皮毛,衛愈泄而愈欲斂,斂而不啟,內遏營血;故營鬱而為熱。六日經盡,營血鬱勃,發於汗孔,紅點圓平,其名曰疹。
小兒寒水蟄藏,相火未泄,營血本自清和。一襲邪風,相火升炎,亦同大人,故感冒溫疫,營鬱而疹發。疹點周密,營郁散越,則熱退而病除矣。
凡人中風,未嘗病疹,溫疫之邪,膠黏閉塞,封固難開,小兒肌表固密,是以感之則疹生焉。
疹病之與中風,同是風邪,但氣則疫癘而時則春夏,血蒸而表密,故熱散而發疹點,證與中風不同也。
疹病隱顯
小兒溫疫傳經,亦同大人,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六經既盡,營血外發,而生疹點。或發於三日之前,或發於六日之後,表邪之輕重不同,經氣之衰旺非一也。
蓋衛氣斂閉,營鬱熱發,外無泄路,倘里有奧援,則內傳腑臟,如臟陰未衰,表裡異氣,營熱不得內傳,經盡之後,營熱鬱隆,自然外發。其經陽素旺,則熱盛於三日之前,其經陰不衰,則熱盛於三日之後。邪輕而表疏,則外發之期早,邪重而表密,則外發之期晚。若衛閉而營不能泄,則鬱悶躁煩,昏狂迷亂之證,色色皆起。遇臟陰素虛,則營熱內蒸,終不外發,五臟燔爍,則人死矣。或發之未透,隱見於皮膚之內,鬱而為癢,是為隱疹,隱疹者,營之半發而未透者也。隱疹之家,營熱鬱積,久而肌肉腐潰,發為風癩。
風癩由於隱疹,仲景論之於《傷寒·脈法》、《金匱·水氣》之中,岐伯論之於「脈要精微」及「風論」之內,而隱疹之名,岐伯未言,實始仲景,此先聖疹論之始也。
太陽經證
發熱頭痛
太陽在六經之外,感則先病。太陽之經,總統營衛,風自外感,而傷衛氣,故太陽先病。風性疏泄,竅閉而風泄之,開其皮毛,氣莫能斂,是以衛傷。衛秉肺氣,素以收斂為性,風傷衛氣,皮毛露泄,而衛氣愈斂,其性然也。衛閉而遏營血,血中溫氣不泄,是以發熱。太陽寒水之經,病則令氣鬱發,證見惡寒,溫疫營遏熱盛,故但熱而不寒。其經自頭下項,行身之後,營衛壅塞,不得順行,故頭項腰脊骨節俱痛。衛司於肺,胸中宗氣,衛之根本,衛郁竅閉,宗氣壅逆,逆行上竅,泄之不及,沖激而出,故生嗽嚏。衛為風襲、遏閉營血,營血不達,鬱而生熱,是衛傷而營病也。宜青萍湯,浮萍瀉衛氣之閉,芍藥瀉營血之郁,甘草、大棗,補其脾精,丹皮、生薑,調其肝氣,使風隨汗散,衛開而營泄,則不生疹病矣。以方在太陽,血熱不深,用表藥發之,只是汗出,尚無紅斑也。
青萍湯
浮萍(三錢)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生) 大棗(三枚,劈) 生薑(二錢) 丹皮(二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覆衣,取汗。
治疫疹初起,太陽證之輕者。
夏月熱甚,須以元參佐之。
脈緊無汗
風傷衛氣,脈浮頭痛,發熱汗出,以風泄於外而氣不能閉也,若脈浮而緊,發熱惡寒,身疼腰痛,煩躁無汗,而喘促者,是氣閉於內而風不能泄也。溫疫亦然,凡風強則疏泄而有汗,氣強則斂閉而無汗。有汗者輕,表疏則營郁易發,無汗者重,表密則血熱難宣。此當以青萍石膏,清散經邪。是時未傳六經,營郁尚淺,風消熱泄,則斑點不生,一汗而解矣。
青萍石膏湯
浮萍(三錢) 石膏(二錢,生,研) 杏仁(二錢,泡去皮尖) 甘草(一錢,炙) 生薑(二錢) 大棗(二枚)
流水煎半杯,溫服,覆衣。
治疫疹初起,太陽證之重者。
煩熱燥渴
疹傳陽明少陽,燥動火炎,則生煩渴,若方在太陽,而煩渴已見,此其三陽素旺,將來多傳陽明之腑。蓋溫疫之邪,受在少陽厥陰兩經,足少陽從相火化氣,足厥陰以風木主令,胃陽旺而燥盛,則風火激烈而煩渴以生,脾陰旺而濕盛,則風火清寧而煩渴不作,如煩渴見於太陽寒水之經,則火盛水負,濕虧燥盈,是其素秉如此矣。
火炎就燥,必傳胃腑,此在大人,或有表解而病此者,小兒表密,必連經證。宜白虎加元麥青萍湯,清金而發表,絕其傳腑之源也。
白虎加元麥青萍湯
石膏(二錢,生) 甘草(一錢) 知母(一錢) 粳米(半杯) 元參(一錢) 麥冬(二錢,去心) 浮萍(二錢)
流水煎至米熟,取半杯,熱服,覆衣。
治疫疹初起,陽氣素旺者。
寒熱勝負
太陽以寒水主令,病則令氣遏郁,而見惡寒,凡太陽經病,表陽閉束,發熱而惡寒者,其常也。水旺則寒勝其熱,火旺則熱勝其寒。
君火胎於營血,相火者,君火之佐也。溫疫營鬱熱發,動其君相之火,火必勝水。寒水未至頹敗,猶稍見惡寒,寒水敗亡,則寒從熱化,但熱而無寒。疹家稍見惡寒者輕,但熱無寒者重。凡病不宜水旺,而寒水之在疹家,則貴若拱璧,宜補不宜瀉也。
陽明經證
鼻干口燥嘔吐泄利
陽明經在太陽之次,太陽表邪不解,以次內傳,二日則及陽明。其經挾口環唇,行身之前,經氣上壅,則鼻口乾燥而胸膈脹滿。戊土上逆,礙甲木降路,甲木鬱遏,而賊戊土,胃不能容,則作吐泄。溫疫陽盛陰虛,但恐吐泄之亡陰,不慮吐泄之亡陽,吐泄亡陰,則入胃腑,吐泄者,疹家傳腑之根也。
青萍葛根湯
浮萍(三錢) 葛根(三錢) 石膏(二錢) 元參(一錢) 甘草(一錢) 生薑(二錢)
流水煎半杯,熱服。
治陽明經疹病,口燥鼻干,煩熱不眠者。
青萍葛根芍藥湯
浮萍(三錢) 葛根(三錢) 石膏(二錢) 元參(一錢) 甘草(一錢) 生薑(二錢) 芍藥(一錢)
流水煎半杯,熱服。
治疹病陽明經證備而泄利者。
青萍葛根半夏湯
浮萍(三錢) 葛根(三錢) 石膏(二錢) 元參(一錢) 甘草(一錢) 芍藥(一錢) 生薑(二錢) 半夏(二錢,洗)
流水煎半杯,熱服。
治疹病陽明經證備而嘔吐者。
經熱傳腑
陽明經病,此在大人,汗之太過,則津亡而入胃腑,汗之不及,則熱鬱而入胃腑,小兒表密,不患其多汗之亡津,只慮其無汗而熱閉。小兒溫疫,方在陽明之經,法宜透瀉其表,以散經熱,汗出熱散,自無入腑之慮。若表邪不解,陽旺之人,必傳胃腑,傳腑則不得不用承氣諸方矣。
陽明腑證
潮熱譫語腹痛便秘
傷寒中風,一傳陽明之腑,腑熱熏蒸,開其皮毛,則見大汗。汗愈泄而土愈燥,表病則以汗解,而腑病則以汗增。疫邪固澀,汗出頗難,而小兒表密,更無自汗表解之理。雖傳胃腑,而表證自在,此與傷寒中風之腑證不同,即與大人溫疫之腑證亦殊。然有汗無汗之間,長幼自別,而潮熱譫語,腹痛便結之條,亦不得迥相懸隔。蓋汗亡而土燥,與無汗而火鬱,皆成腑病,殊途同歸,無有二也。
腑陽旺而臟陰虧,營熱內蒸,不得外發,此疹家殞命之原。相其輕重,瀉以承氣三湯,而加養陰涼血之味,臟陰續復,經熱不能內陷,自然外發矣。
調胃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大黃(三錢,生) 甘草(一錢,生) 芒硝(一錢) 芍藥(二錢) 生地(三錢)
流水煎半杯,入芒硝,火化,溫服。
治疹病陽明腑證,煩熱譫語便秘者。
小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大黃(二錢) 厚朴(二錢,炒) 枳實(二錢,炒) 芍藥(二錢) 生地(三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疹病煩熱譫語,痛滿便秘者。
大承氣加芍藥地黃湯
大黃(四錢) 芒硝(二錢) 厚朴(二錢) 枳實(二錢) 芍藥(二錢) 生地(四錢)
流水煎半杯,入芒硝,火化,溫服。
治疹病煩熱譫語,痛滿便秘而燥者。
攻下緩急
溫疫非必傳胃腑,以其原無內熱,只是外感,與溫病之內熱素積者不同。然營鬱熱盛,遇胃家陽旺,則表裡感發,傳腑甚易。雖未必人人傳腑,而腑證頗多。但用承氣攻下,必在表解之後。若表證未解,須以青萍、石膏、知母、生地清潤腸胃,涼瀉肺心,而透發其表,不可攻下。如六日之外,經盡腑郁,勢不可待,乃用下法。腑熱既清,營郁自發。第俟其自發,不如承氣之中參以表藥,使其腑熱瀉於魄門,經熱瀉於汗孔,一方而雙解之,更為善也。
庸工不論經腑,逢人則下,固是錯誤,即腑病將成,經病未解,而遽下於六日之前,亦為孟浪。小兒脆弱,那可肆意如此也。
白虎加青萍地黃湯
浮萍(三錢) 生地(三錢) 石膏(二錢) 知母(一錢) 甘草(一錢,生) 粳米(半杯)
流水煎半杯,熱服,覆衣。
謂胃承氣加白芍青萍湯
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甘草(一錢) 芍藥(一錢) 浮萍(三錢) 生薑(二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少陽經證
目眩耳聾口苦咽乾胸痛脅痞嘔吐泄利
少陽經在陽明之次,陽明表邪不解,以次內傳,三日則及少陽。其經自頭下項,行身之側,由胸而走脅肋,歸癸水而化相火。病則經氣不降,逆克戊土,戊土被賊,不得下行,遂與少陽之經彼此纏迫,故有心胸痞塞,脅肋硬滿之證。相火上炎,濁氣升突,故有口苦咽乾,目眩耳聾之條。胃腑被逼,不能容納水穀,故作吐泄。少陽居表裡之間,陰陽之界,陽盛則傳於腑,陰盛則傳於臟,溫疫營鬱熱旺,臟寒不作,但有陽盛而傳腑者,未有陰盛而傳臟者。緣溫疫之病,熱在營血,而營血之熱,全因相火之郁。傷寒中風,寒熱往來之證,至此則第苦熱來而不病寒來,以其相火鬱隆,寒不勝熱也。
柴芩栝蔞芍藥湯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半夏(二錢) 甘草(一錢,生) 生薑(二錢) 大棗(三枚) 栝蔞根(三錢) 芍藥(三錢)
流水煎半杯,熱服,覆衣。
治少陽疹病,目眩耳聾,口苦咽乾,胸痛脅痞者。
大柴胡加元參地黃湯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半夏(二錢) 芍藥(二錢) 枳實(一錢) 大黃(二錢) 生薑(二錢) 大棗(二枚) 元參(二錢) 生地(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分二次。
治少陽疹病,半入陽明胃腑,嘔吐泄利者。
三陽傳胃
溫疫三陽經病,營鬱熱盛,陽旺之人,則傳胃腑。或自太陽,或自陽明,或自少陽,內傳之來路不一,視其腑熱鬱發之早晚也。
衛統於肺而實化於陽明,衛旺營虛,皮毛斂澀,腑熱燔蒸,而表無泄路,營郁莫達,此疹病所由死也。若腑陽非盛,營熱不能內傳,經盡之後,自然外發,斑點一生,營郁解矣。
痘家營閉而衛不能發則死,疹家衛閉而營不能發則死。衛氣之發,賴乎陽明,營氣之發,賴乎太陰,故痘家最忌陽明之虛,疹家惟恐陽明之旺。滋太陽之寒水,瀉少陽之相火,助己土之濕,而潤庚金之燥,治陽明腑證之大凡也。
內外感傷,一切百病,悉由陽虛,不宜潤藥,其最宜滋潤者,惟有此種,多服地黃、天冬,愈善也。
太陰經證
腹滿嗌乾
太陰經在少陽之次,少陽表邪不解,以次相傳,四日則及太陰。其經自足走胸,行身之前。溫疫營鬱熱盛,三陰之經,化氣於三陽,故病傳太陰,則腹滿而嗌乾。與溫病略同,但內熱之新故虛實不同也。
衛化於陽明,營生於太陰,陽明旺而太陰衰,則衛閉而營不能發,太陰旺而陽明衰,則營發而衛不能閉,營發則斑見而人生,衛閉則熱亢而人死。疹家斑點發生,全賴脾陰之旺,滋益脾精,以澤燥土,疹家太陰之定法。
內外百病,悉緣太陰之濕,而惟疹病,則惟恐其燥。己土非燥,營熱不至里蒸,終當外發也。
青萍地黃湯
浮萍(三錢) 生地(三錢) 丹皮(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生薑(二錢) 大棗(三枚)
流水煎半杯,熱服。
治疹病太陰經證,腹滿嗌乾者。
少陰經證
口燥舌乾
少陰經在太陰之次,太陰表邪不解,以次相傳,五日則及少陰。其經自足走腰,行身之後,以癸水而化君火。少陰百病,皆水勝而火負,而惟溫疫,則火勝而水負,故口燥舌乾而渴。以其營鬱熱發,君相燔蒸,一水不敵二火,而再值木生火長之時,則水虧火盈,必然之勢。滋益腎水,以清壯火,疹家少陰之良規也。
青萍天冬湯
浮萍(三錢) 天冬(三錢) 生地(三錢) 元參(二錢) 丹皮(一錢) 生薑(三錢) 栝蔞根(三錢)
流水煎半杯,熱服。
治疹病少陰經證,口燥舌乾者。
厥陰經證
煩滿發斑
厥陰經在少陰之次,少陰表邪不解,以次相傳,六日則及厥陰,六經盡矣。其經自足走胸,行身之側,循陰器而上行,故煩滿而囊縮。厥陰肝木,司營血而胎君火,又與少陽相火兩相表裡,溫疫之病,受在營血,營鬱熱發,君相之火俱炎,傳至厥陰,熱盛極矣。是時肝血不枯,水土滋潤,營熱不能內傳,外發皮毛,自見紅斑。經傳厥陰,法宜涼營血而滋風木,瀉皮毛而清相火也。
青萍當歸湯
浮萍(三錢) 當歸(二錢) 生地(三錢) 丹皮(二錢) 芍藥(二錢) 生薑(二錢) 甘草(一錢)
流水煎半杯,熱服。
治疹病厥陰經證,煩滿囊縮,而使之發斑者。
紅白續發
紅斑外發,則營郁泄越,但衛閉未能豁開,其發非一次可盡。凡欲發斑,則生煩躁,脈必浮數,陸續而出,至二三日,繼以白斑,則透發無遺矣。
白斑者,衛氣之外泄也。白斑將發,人必煩郁昏暈,脈必浮大洪數。既發則脈靜人安,別無余慮。紅斑易生,白斑難生,非鬱極不能外發。將發之時,煩亂昏狂,困極欲死者,往往有之也。
紫黑遲見
疹家斑點外發,愈早愈輕。衛旺而表密者,往往經盡乃發,甚有遲至數日之後者。大概已過六日,便是斑發之期,愈遲愈險。
若營弱不能遽發,過時斑見,而色變紫黑,則多至殞命。以其經熱鬱蒸,營血腐敗,後期而發,遂難救藥也。於其紫斑隱見,未能透發之時,速服清散之方,猶可挽轉。是皆失於發表,故至於此。
出沒隱見
疹點透發皮膚之外,按陣續生,新者已出而舊者未沒,此為順證。若衛斂表固,營弱不能透發,隱見皮里,頃刻即回,此為不救。其次則雖不立回,而終隱皮里,不能透露,此為隱疹。隱疹之家,營鬱熱伏,未經表散,久而血肉腐潰,發生風癩之疾,數年之後,亦傷性命。若早用發表,必無此禍也。
水停腹脹
疹家營熱鬱發,營藏於肝,其病自在厥陰。厥陰以風木主令,木鬱風盛,津血耗傷,必生消渴。渴而多飲,土燥木達者,下竅疏泄,則水不停留,若土濕木鬱,疏泄不行,必有停水。疹點出後,水停腹脹者,十之八九。此緣臟陰素旺,不能消水。若在痘家,便是三陰臟寒之證,疹家臟陰不虧,則經熱外發,反得其益。其經熱隆盛,臟寒固不發作,而積水停瘀,必當瀉之。其證腹滿脅脹,頭目暈眩,咳喘氣逆,乾燥思飲,而水入即吐,不能容受。以豬苓瀉其積水,溲溺一通,濁氣下達,則眩暈咳喘諸證俱瘳矣。
豬苓湯
豬苓(三錢) 茯苓 (三錢) 澤瀉(二錢) 滑石(一錢,研) 阿膠(一錢,炒,研)
流水煎半杯,入阿膠,消化,溫服。
治疹後水停,脹滿咳喘諸證者。
嘔吐蛔蟲
《傷寒·厥陰》有蛔厥之證,緣木鬱蠹化,故生蛔蟲。臟寒不能安蛔,故四肢厥逆,而吐蛔蟲。非第傷寒,凡內外百病,而見吐蛔,必是臟寒。惟溫疫則是熱證,緣其經熱盛發,臟寒必不內作。即其臟陰素旺,益以飲冷生寒,而疹家原不以臟寒敗事,雖見吐蛔,不與傷寒、雜病同論。未可溫里,只宜涼營發表,但不當用寒瀉耳。
疹後昏憒
斑發之後,輕者即起,重者餘熱未清,猶有煩郁譫妄之證,再服清散之劑,便可慧爽。而皮毛已開,汗液當泄,縱不服藥,餘熱自當漸除,不過三日之內,無不清白,靜候亦可,莫須多事也。
疹後泄利
疹後泄利,全緣土濕水漬,以太陰濕旺,而渴飲水停,木鬱風動,行其疏泄,水道不開,則穀道失斂,故生泄利。水去土燥,泄利自止,不須服藥。若其不止,恐肝脾遏陷,致生利病,宜以五苓,疏木瀉水,以燥土濕也。
五苓散
茯苓(三錢) 豬苓(二錢) 澤瀉(二錢) 白朮(二錢) 桂枝(一錢)
研細,飲服二三錢,日三次。服後多飲暖水,取汗。
治疹後泄利渴飲,小便不利者。
疹後膿血
疹後泄利不止,肝脾郁陷,致成下痢膿血之疾。庸工謂是疹後餘熱,非也,此緣土濕木遏,郁生下熱,膏血腐敗,故便膿血。宜白頭翁湯清其濕熱,加甘草、阿膠、桂枝、茯苓,培土清風,疏木而瀉濕也。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苓桂湯
白頭翁(三錢) 黃連(一錢) 黃柏(一錢) 秦皮(一錢) 甘草(一錢) 阿膠(二錢) 桂枝(一錢)茯苓(三錢)
流水煎半杯,入阿膠,消化,溫服。
治疹後便膿血者。
疹後目疾
疹後營郁不能透發,餘熱傷眼,眥爛睛紅,久而不愈,此肝氣不調之故。肝竅於目而司營血,血熱未清,肝氣抑遏,故令病此。以涼營達木、瀉濕清風之藥調其肝氣,木榮風息,眼病自瘳。
芍藥桂苓膠地湯
芍藥(三錢) 桂枝(一錢) 生地(三錢) 甘草(一錢) 茯苓(三錢) 阿膠(二錢) 生薑(二錢)
流水煎半杯,溫服。
治疹後目疾。
六經治法
疹家六日經盡,血熱外發,而見紅斑。其在三日之前,早服表藥,一汗解矣,營郁既泄,不至發斑。若三日之後,以至經盡,而服表藥,血熱已深,雖有汗出,猶發斑點。治法總宜發表,前三日則加清金瀉熱之藥,後三日則加涼血滋陰之品,要以表邪透發、經熱肅清為主。發之不透,餘熱纏綿,淫漬種種諸疾,為害非小也。
經腑殊方
疹家未病之前,原無內熱,既病之後,亦無內寒,陽盛者則有傳腑之條,陰盛者則無入臟之證。陽盛傳腑,則宜寒瀉,陽平而不入於腑,始終在經者,則寒瀉無用,但須發表而已。善治者,在前三陽,則以汗解,在後三陰,則以斑解。詳分經腑,細斟汗下,慎勿在經而用攻下之劑,亦莫入腑而用發散之方,汗下不謬,經腑清平,疹家之能事畢矣。
汗下宜忌
痘病寒傷營血,營閉而衛郁,疹病風傷衛氣,衛閉而營郁,營開衛發,則生痘粒,衛開營發,則生疹點。以營熱散於皮毛,故見紅斑,而發自汗孔,故斑點正圓。營熱外發則生,內郁則死。其內郁之原,必緣陽旺而腑熱,腑熱則宜寒瀉。但內熱之證,尚屬後起,其先全是外熱不解。陰旺之家,終無內郁之熱,陽旺之人,表裡感應,內郁日積,遲乃發熱耳。陰旺而無內熱者,固不可誤清其里,即陽旺而內熱未實,亦但可涼解表邪,未宜遽用寒瀉,傷其裡氣。
病在經絡,而攻其臟腑,此為粗工。若臟陰素旺之人,則中氣敗亡,而殞性命,所關非小。庸愚謬妄,凡治疹病,必用寒瀉,已是不通,甚且瀉之三日之內,方傳陽經之時,則無論陽旺陰旺,總無是處矣。
卷五
伊公,丞相文端公之孫,大司馬學庭公之子,名贊咸,字益庵,聰明好古,博綜百氏,而尤愛農黃之學。玉楸子解溫疫痘疹,四部俱成,此前賢所未喻,亦先聖之罕言。荒荒坤軸,落落玄宗,室無問字之人,門乏好奇之客。惟公清規遠鏡,洞闢靈臺,玄鑑虛凝,廓開智府,挑銀釭而夜誦,卷珠箔以晨披,得其寰中,超以象外,流水是其今日,明月乃其前身,百年以來,一人而已。採其清言微旨,作四問之篇。
伊公四問第五
伊公問旨
癸酉八月,玉楸子成《四聖懸樞》,論溫疫痘疹之法。少司馬伊公問曰:溫疫痘疹四病,異同之義云何?玉楸子曰:感於秋冬,謂之傷寒,感於春夏,謂之溫病。溫病者,一人之病,非眾人所同病也。其州里傳染,眾人同病者,是為疫癘。疫分寒溫,春夏謂之溫疫,秋冬謂之寒疫。痘即大人之寒疫,疹即大人之溫疫也。
問溫五條
問:經所言熱病為何?玉楸子曰:熱病即溫病也,病於春者謂之溫,病於夏者謂之熱。《素問·評熱病論》: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即熱也,以時令而異名也。
問:溫病與傷寒何殊?玉楸子曰:《素問》:熱病者,傷寒之類也,而實非傷寒。傷寒感秋冬之寒,溫病感春夏之風,時令不同,而寒溫異矣。
問:溫病與溫疫何殊?玉楸子曰:溫病之根,得之冬傷於寒,而有內熱,感則表裡皆病。溫疫冬不傷寒,而無內熱,但是表病,陽盛之家,而後里病也。
問:冬傷於寒,何緣而有內熱?玉楸子曰:冬氣封藏,天地閉塞,陽蟄九地之下,則寒水得令。人於冬時,縱欲亡精,陽泄而火飛,是以變寒而為熱也。
問:冬傷於寒,何緣而春必病溫?玉楸子曰:凡外感之深,必因內傷之重,陽氣重傷,病則寒深,陰氣重傷,病則熱深,表裡熱劇,皮毛不開,是為溫病。蓋衛氣以收斂為性,平日內熱鬱伏,一遇風邪,傷其衛氣,衛閉則營郁,營血鬱蒸而欲泄於內,風氣發揚而欲泄於外,內外交泄而衛氣愈斂,其性然也,斂而不啟,乃成溫病。春夏風多,是以最易感傷。若臟腑平和,素無內熱,則旋感而旋解,不成溫病也。
問疫五條
問:疫分寒溫,前賢不解,先生推仲景微義,以發眇旨,令吾聞所不聞,快矣,但猶有疑焉。秋冬則曰傷寒,春夏則曰溫病,寒疫亦以秋冬名,溫疫亦以春夏名。溫病溫疫,俱緣中風,仲景《傷寒》所列中風,實非春夏之溫病,是為何時之邪也?玉楸子曰:仲景中風,秋冬之病也。秋冬之月,不皆寒天,其時日暖風和,而病外感,自是風淫,而非寒邪。然究與三春之炎風、九夏之溫風氣候迥別,故但名中風,而不可以為溫熱也。
問:寒疫溫疫,感異風寒,邪既不同,證自懸殊,其分別之義安在?玉楸子曰:風為陽邪,而性疏泄,寒為陰邪,而性閉澀。故溫疫之脈浮緩,其證發熱而有汗,寒疫之脈浮緊,其證惡寒而無汗。溫疫衛閉而營郁,是以經盡而出紅斑,寒疫營閉而衛郁,是以經盡而發白汗。汗者,衛氣之所蒸泄,斑者,營血之所逼現。其病解既別,其病發亦判,不相混也。
問:溫疫得之風邪,當與中風同法,寒疫得之寒邪,當與傷寒同法,今溫疫不用桂枝,寒疫不用麻黃,其法不同何居?玉楸子曰:春夏溫病,秋冬傷寒,雖感天地之風寒,然不因歲氣之偏。至於疫癘,陰陽愆伏,寒暄錯亂,或盛夏而零寒露,或隆冬而飄溫風,節候乖常,是以成疫。其分寒溫於冬夏者,大略如此,而未始盡然,固難以桂枝、麻黃統治錯雜無定之寒溫也。
問:寒疫溫疫之傳臟腑,同乎不同?玉楸子曰:溫疫有表熱而無裡熱,不必傳腑,陽盛者,裡熱作,乃傳於腑,寒疫有表寒而無裡寒,不必傳臟,陰盛者,裡寒動,乃傳於臟。寒疫傳臟,未始不入腑,其入腑者,亦是寒而非熱也,溫疫傳腑,未始不入臟,其入臟者,亦是熱而非寒也。溫疫非無寒,而寒終不勝其熱,入腑而病熱者多,入臟而病寒者少,寒疫非無熱,而熱終不勝其寒,入臟而病寒者多,入腑而病熱者少也。
問:溫疫熱勝,法宜清瀉,寒疫寒勝,法宜溫補否耶?玉楸子曰:溫疫之熱,在表不在裡,法宜清散其表熱,不必清裡,表熱入腑,而後用清瀉之劑,寒疫之寒,在表不在裡,法宜溫散其表寒,不必溫里,表寒入臟,而後用溫補之方,是當透發表邪,非有里證,不可誤用攻補。後世庸工,之於疫癘,不論寒溫表裡,概用硝黃瀉下,十治九誤,此助天為虐者也。
問痘七條
問:痘始何時?書昉何代?玉楸子曰: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聖,談醫不及痘證,然疫癘之疾,岐伯於運氣諸篇,往往及之。痘即大人寒疫,未有大人獨病而小兒不病者。推其淵源,實始上古,但先聖未言耳。痘書之作,則起後世,大抵皆趙宋以後之人也。
問:小兒寒疫,何為而發豆顆?玉楸子曰:寒疫營閉而衛郁,營開衛泄則為汗,疫邪固澀,而小兒表密,衛氣不能透發,故衝突皮膚,而發豆粒者。使竅開而汗出,衛郁泄於皮膚之外,不作痘形也。
問:痘粒之豐圓何故?玉楸子曰:寒邪外閉,三日而傳三陽,衛郁盛滿,發於汗孔,外為皮膚所限,旁為汗孔所束,衛郁發越,顆粒充盈,不得不豐圓也。
問:痘粒之散漫何故?玉楸子曰:肺藏衛氣,而司皮毛,金性收斂,衛外而斂皮毛,故謂之衛。衛盛則皮膚斂束而緻密,衛虛則皮膚鬆懈而疏豁,衛郁外發,沖其皮膚,而裹束不緊,旁無界限,是以散漫而不豐圓也。
問:痘屬外感,可以汗解耶?玉楸子曰:何為而不可也!大人寒疫,必以汗解,小兒不得汗解,故發痘粒,若可汗解,何必以痘解!譬如大人,強以固表之藥斂之,使之不得汗解,而以痘解可乎。
問:痘家最恐表虛,不能完滿收結,今以汗泄衛陽,能無後慮?玉楸子曰:大人汗解,不必皆死,小兒無汗,不必皆生。衛虛者,汗之亦死,不汗亦死,衛盛者,不汗亦生,汗之亦生。若用人參黃耆於表藥之中,則衛虛可汗,而何況實者。苟非過汗亡陽,保無後慮也。
問:痘書何故而錯謬如是?玉楸子曰:造化之理,非聖不作,非明不述。百世一聖,而至猶接踵,千里一賢,而生同比肩,聖明之少也如是。即有聖作,必待乎述,況後無明者之述,即有明述,猶須乎作,況前無聖人之作。以俗子腐生而冒聖作之才,以頑民悍夫而僭明述之業,此蟪蛄而談春秋,朝菌而議晦朔耳,何當於是哉!
問疹四條
問:生平所觀疹痘之書眾矣,無如此之明白清暢,犀照無遺者也,但小兒痘發而不再病,疹則感而又病,其義何居?玉楸子曰:小兒痘病,衛氣大發,竅隧疏漏,復感寒疫,則與大人,同以汗解,故痘不再生。小兒疹病,即大人溫疫,其痘後未嘗不病寒疫,則其疹後何能不病溫疫,是以可一而可再也。
問:疹病可以汗解乎?玉楸子曰:寒疫營閉而衛郁,溫疫衛閉而營郁,營開衛發則為痘,衛開營發則為疹,營衛透泄,皆能作汗,痘疹者,營衛晚發而不得早泄者也。若早發其汗,衛郁既泄,則痘粒安生?營郁既泄,則疹點何來?既成痘疹,悉緣失治,原非必生之病,胡不可以汗解也!
問:疹病即大人溫疫,先生但解溫疫可矣,何為又解疹病?玉楸子曰:溫疫一也,而少長大別,則證狀亦自微異。小兒年齒幼小,然或懷質抱真,而秉良資,大人春秋盛壯,然或淳漓樸散,而負空器,則補瀉溫清之法,自難盡同也。
問:小兒疹病,既即大人溫疫,何疹發之時,小兒獨病,大人不染耶?王楸子曰:《靈樞·九宮八風》之篇:太乙隨一歲八節,而居八方,太乙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風從所居之鄉來,為實風,如冬至後四十六日,風自北來,夏至後四十六日,風自南來。主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如冬之南風,夏之北風也。傷人者也,僅候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日避虛邪如避矢石,邪勿能害。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風從東南來,名曰弱風,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風有剛弱,人有少長,感以大王之風,宋玉《風賦》),少者不傷,此大王之雄風也,襲以嬰兒之風,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長者不病。同聲相應,同氣相感,自然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