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地骨皮為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全國各地均有分佈。原植物生於山坡、田埂、丘陵地帶。味甘、淡,性寒。歸肺、腎經。功效涼血退蒸、清熱瀉肺。臨床用名地骨皮。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杞根、地骨、地輔、地節(《本經》),枸杞根、苟杞根(《本草經集注》),枸杞根皮(《藥性論》),紅榴根皮(《中藥材手冊》)。

釋名

本品為枸杞之根皮,以其根灰白似骨,故名地骨皮。《綱目》雲:“枸、杞二樹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條,故兼名之。”

基原

為茄科植物枸杞或寧夏枸杞的根皮。

植物

1.枸杞 Lycium chinense Mill. 又名杞(《詩經》),枸檵(《毛詩傳》),枸忌(《本經》),苦杞(《廣雅》),仙人杖(《抱樸子》),地仙(《日華子》),枸棘(《本草衍義》)。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2.寧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 L. 見“枸杞子”條。

採集

早春、晚秋采挖根部,洗淨泥土,剝取皮部,曬乾。或將鮮根切成6~10cm長的小段,再縱剖至木質部,置蒸籠中略加熱,待皮易剝離時,取出剝下皮部,曬乾。

化學成分

枸杞:根皮含生物鹼,主要為甜菜堿(betaine),苦可胺(kukoamine)A,及1,2,3,4,7-五羥基-6-氮雜雙環[3.3.0]辛烷(1,2,3,4,7-pentahydroxy-6-nitro-bicyclo[3.3.0]-octane)和1,4,7,8-四羥基-6-氮雜雙環[3.3.0]辛烷(1,4,7,8-tetrahydroxy-6-nitro-bicyclo[3.3.0]-octane)。又含枸杞環八肽(lyciumin)A、B。還含有機酸,如(S)-9-羥基-10E,12Z-十八碳二烯酸[(S)-9-hydroxy-10E,12Z-octadecadienoic acid],(S)-9-羥基-10E,12Z,15Z-十八碳三烯酸[(S)-9-hydroxy-10E,12Z,15Z-octadecatrienoic acid]。尚含枸杞醯胺(lyciumamide),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蜂花酸(melissic acid),桂皮酸(cinnamic acid),柳杉酚(sugiol),5α-豆甾烷-3,6-二酮(5α-stigmastane-3,6-dione),東莨菪素(scopoletin),β-穀甾醇葡萄糖苷(β-sitosterol glucoside)等。

寧夏枸杞:根含阿托品(atropine)和天仙子胺(hyoscyamine)等生物鹼。

藥理

1.解熱作用 地骨皮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乙醚殘渣水提取物灌胃或靜脈注射對發熱兔均有解熱作用。地骨皮煎劑及地骨皮中的甜菜堿、地骨皮鉛鹽沉澱分離部分也有強的解熱作用。

2.降壓作用 地骨皮有顯著降壓作用,同時伴見心率減慢、呼吸增快,心電圖P-R間期延長,T波降低。地骨皮注射劑小劑量重複注射無快速耐受現象。從地骨皮甲醇提取物分離出的苦可胺A及從地骨皮氯仿提取物分離的有效成分均有降壓作用。地骨皮中的枸杞環八肽A、B還有抑制腎素和ACE的作用。

3.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地骨皮煎劑對正常兔及Adr性、葡萄糖性高血糖小鼠均有顯著降血糖作用。口服地骨皮水煎劑對實驗性糖尿病小鼠胰島β細胞的形態結構損害有一定的減輕作用。地骨皮浸膏灌胃可降低高脂血症兔的TC,但對TG及脂肪肝的影響不大。地骨皮另一成分甜菜堿則有抗脂肪肝作用。

4.免疫調節作用 地骨皮多糖對環磷醯胺和60Co照射所致的白細胞降低有明顯的升白作用。地骨皮水煎劑對正常小鼠脾細胞產生IL-2及對硫唑嘌呤所致的IL-2產生超常有抑制作用,對環磷醯胺所致IL-2產生降低有顯著對抗作用。地骨皮還能抑制IgE的產生。

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地骨皮煎劑對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有抑制其致細胞病變作用。

6.其他作用 地骨皮注射劑對未孕大鼠和小鼠的離體子宮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可使其收縮增強。

7.毒性 地骨皮煎劑與注射劑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別為12.83g/kg和10.73g/kg。臨床有服地骨皮煎劑引起心律失常的病例報導。

炮製

1.地骨皮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木心,洗淨,略潤,切段,曬乾。《串雅外編》:“溫水洗淨,用槌打扁去心,止取嫩皮曬乾,搗碎,羅為細末。”

2.炒地骨皮 先將鍋燒熱,加入麥麩至冒煙時,倒入地骨皮片,拌炒至表面微黃色,取出,篩去麥麩,放涼。《局方》:“炒黃。”

貯乾燥容器內,炒地骨皮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甘,性寒。歸肺、肝、腎經。清潤入陰,降而微升。

1.《本經》:“味苦,寒。”

2.《本草折衷》:“味苦、甘,寒。”

3.《湯液本草》:“入足少陰經,手少陽經。”

4.《綱目》:“味甘、淡,寒。”

5.《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腎二經。”

6.《本草匯言》:“性沉,入手足少陰、足厥陰經。”

功效主治

清虛熱,瀉肺火,涼血。主治陰虛勞熱,骨蒸盜汗,小兒疳積發熱,消渴,肺熱咳喘,吐血,衄血,尿血。

1.《本經》:“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

2.《別錄》:“主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久服耐寒暑。”

3.《食療本草》:“去骨熱消渴。”

4.《本草別說》:“治金瘡有神驗。”

5.《醫學啟源》:“解骨蒸肌熱,主消渴,風濕痹,堅筋骨。《主治秘要》雲:陰,涼血。”

6.李東垣:“治在表無定之風邪,傳屍有汗之骨蒸。”(引自《綱目》)

7.王好古:“瀉腎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熱,補正氣。”(引自《綱目》)

8.《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湯漱口,止齒血,治骨槽風。”

9.《綱目》:“去下焦肝腎虛熱。”

10.《本草述》:“主治虛勞發熱,往來寒熱,諸見血證,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癉,中風,眩暈,痙癇,腰痛,行痹,腳氣,水腫,虛煩,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濁。”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含漱、淋洗;或研末撒、調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1.《醫學入門·本草》:“忌鐵。”

2.《本草正》:“假熱者勿用。”

3.《本草匯言》:“虛勞火勝,而脾胃薄弱,食少泄瀉者,宜減之。”

4.《本草備要》:“中寒者忌地骨皮。”

5.《衷中參西錄·藥物》:“肺有風邪作嗽者忌用,以其性能斂也。”

應用配伍

清虛熱 本品甘寒清潤,主入肺、腎,能清虛熱,退骨蒸,故常用於陰虛勞熱骨蒸、小兒疳熱及消渴等證。凡陰虛勞熱,骨蒸盜汗者,可與青蒿、銀柴胡、鱉甲等配伍,如《證治準繩》清骨散。凡小兒疳積發熱初起者,可與鱉甲、青蒿、胡黃連等同用,如《醫宗金鑒》鱉甲青蒿飲;若疳疾發熱日久,氣血虧耗,陰液灼傷者,宜與炙黃芪、鱉甲、生熟地等合用,如《醫宗金鑒》鱉甲散。凡內熱消渴,日夜飲水不止者,可與瓜蔞根、蘆根、麥冬等相配,如《聖濟總錄》地骨皮飲;若消渴唇幹口燥者,可與石膏、枸杞、小麥等相伍,如《僧深方》枸杞湯;若消渴尿多者,可與地黃、天花粉、石膏、竹葉等並用,如《普濟方》竹葉湯。

瀉肺火 本品甘寒入肺,善清降肺中伏火,故常用於肺熱咳喘。凡肺熱壅盛,喘咳氣急者,可與桑白皮、甘草相配,如《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若喘促上氣,胸膈不利,煩躁鼻幹者,可與桑白皮、紫蘇、甘草同伍,如《聖濟總錄》地骨皮湯。

涼血 本品性寒,入血分,功能清熱涼血,故常用於血熱出血證。凡血熱吐衄者,可與生地、側柏葉、大小薊等相配,以增清熱涼血之力;若陰虛血熱,崩漏下血及月經過多者,可與生地、棕櫚炭、藕節相配,如《婦產科學》養陰止血湯;若痔漏腫痛出血者,可與槐花、樸硝、白礬等同煎外用,如《外科大成》熏洗方。

1.《得宜本草》:“得麥冬、小麥治勞渴。”

2.《得配本草》:“得生地、甘菊,益肝腎陰血;配青蒿,退虛熱;得麥冬、小麥,治骨節虛燔;配紅花研末,敷足趾雞眼,作痛作瘡;君生地,治帶下。”

3.《本草求原》:“同柴胡,治膀胱移熱於小腸,口舌糜爛。”

4.沈文彬《藥論》:“共秦艽釀酒,走筋骨之攣痹。”

附方

1.治骨蒸肌熱,解一切虛煩躁,生津液 地骨皮、防風各一兩,甘草(炙)一分。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竹葉七片,煎服。(《本事方》地仙散)

2.治虛勞,口中苦渴,骨節煩熱或寒 枸杞根白皮五升,麥門冬二升,小麥三升。上以水二鬥,煮麥熟,藥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千金方》枸杞湯)

3.治熱勞 地骨皮二兩,柴胡(去苗)一兩。上為散。每服二錢匕,用麥門冬(去心)煎湯調下,不計時候。(《聖濟總錄》地骨皮散)

4.治小兒熱疳 地骨皮、黃芪(焙)、柴胡(焙)各一兩,紫菀、犀角、土瓜根各一分。上為散。每服半錢,以蜜水調下,不拘時候。(《幼幼新書》引《玉訣》地骨皮散)

5.治肺臟實熱,喘促上氣,胸膈不利,煩躁鼻幹 地骨皮二兩,桑根白皮(銼)一兩半,甘草(炙),紫蘇莖葉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煎去滓,食後臨臥溫服。(《聖濟總錄》地骨皮湯)

6.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咳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煎,食前服。(《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

7.治肺熱口臭,口中如膠,舌幹發渴,小便多 地骨皮、黃芪、桑白皮、山梔子、馬兜鈴各等分。上為細末,甘草膏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食後噙化。(《奇效良方》地骨皮丸)

8.治緩急風,四肢不隨,行步不正,口急及四體不得屈伸 枸杞根一百斤,菖蒲五斤。上細銼,以水四石,煮取一石六鬥,去滓,釀二斛米酒熟,稍稍飲之。(《千金方》枸杞菖蒲酒)

9.治黃疸 ①地骨皮四兩,木通一兩,車前子(研爛)四兩。上用陰陽水各一碗煎,露一宿。空心服。(《仁術便覽》) ②地骨皮三兩,砂仁一兩,黑棗四兩(砂仁藏內)。分四劑。水煎,露一宿,五更熱服,深者三貼必效。(《仙拈集》愈疸湯)

10.治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穀不下 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蘭室秘藏》地骨皮湯)

11.治消渴唇幹口燥 枸杞根五升(銼皮),石膏一升,小麥三升。上以水煮麥熟湯成,去滓,適寒溫飲之。(《醫心方》枸杞湯)

12.治消渴日夜飲水不止,小便利 地骨皮、土瓜根、栝樓根、蘆根各一兩半,麥門冬(去心)二兩,棗七枚(去核)。上銼如麻豆。每服四錢匕,水煎,去滓溫服。(《聖濟總錄》地骨皮飲)

13.治糖尿病 枸杞子、地骨皮各12g,山藥15g,天花粉9g,五倍子3g。水煎服。(《安徽中草藥》)

14.治吐、下血 枸杞根皮、子,為散。水煎服。(《普濟方》)

15.治血淋 地骨皮,酒煎服。若新地骨皮,加水搗汁,每盞入酒少許,空心溫服更妙。(《經驗廣集》地骨酒)

16.治陰虛夾熱,月經過多,或過期數日不淨,色紅無塊,舌紅,苔黃或無苔,脈弦數 生地15g,玄參、白芍、地骨皮各9g,阿膠(化沖)6g,焦艾、益母草各9g。水煎,溫服。(《中醫婦科治療學》加減兩地湯)

17.治腸風痔漏,下血不止 地骨皮、鳳眼根皮各等分。同炒微黃色,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調下。忌油膩食物。(《醫方大成》引《經驗方》地骨皮散)

18.治痔腫出血及漏毒腫痛 地骨皮、槐花、韭菜根、樸硝各二兩,白礬五錢,蘇葉五錢,蔥頭七個。用水十五碗,煎百沸,傾淨桶內,令病人坐之,四周遮蓋,勿令走氣,先熏後洗,待痔出黃水為妙。(《外科大成》熏洗方)

19.治痔疾 枸杞根旋取新者,刮去浮赤皮,只取第二重薄白皮,為末,每秤一兩,別入地龍末一錢,和勻。先以熱齏汁洗渫患處,用藥幹摻,日可三次用。(《聖濟總錄》枸杞散)

20.治風毒沖眼,赤痛幹磣 地骨皮、甘菊花、升麻、黃連、防風、決明子(微炒)、細辛(去苗葉)各一兩,竹葉。除竹葉外,共為粗末。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加竹葉七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後、臨臥溫服。(《聖濟總錄》地骨皮湯)

21.治牙齒虛熱,氣毒攻沖,齦肉腫痛,口舌生瘡 柴胡四錢,地骨皮三錢,薄荷二錢。水煎去滓,溫漱冷吐。(《丹溪心法附餘》引《應驗方》地骨皮散)

22.治耳聾,有膿水不止 地骨皮半兩,五倍子一分。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摻入耳中。(《聖濟總錄》地骨皮散)

23.治婦人肥盛,腸胃多痰,壅滯經絡,血閉帶下 地骨皮、當歸、川芎、知母、麥冬各一錢,甘草五分。空心煎服。(《女科秘要》地骨皮湯)

24.治瘧疾 鮮地骨皮30g,茶葉3g。水煎,於發作前二三小時服下。(《全國中草藥彙編》)

25.治臁瘡 地骨皮,去粗皮,以竹刀刮粉,焙幹,為細末。貼之。(《普濟方》)

26.治雞眼 地骨皮、紅花同研細。於雞眼痛處敷之,或成膿亦敷,次日結痂好。(《仁術便覽》金蓮穩步膏)

27.治湯火傷 地骨皮、劉寄奴各等分。為末。有水幹上,無水香油調敷上。(《心醫集》)

28.治風熱客於皮膚,血脈凝滯,身體頭面癮疹生瘡 地骨皮三兩半,生幹地黃二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溫酒調下。(《楊氏家藏方》地骨皮散)

臨床報導

1.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 地骨皮60g,加水3碗,煎至1碗,加少量白糖或加豬肉煎煮,隔日1劑,服5劑為1療程,必要時加服第2、3療程。治療50例,顯效20例,有效2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藥服1療程後,血壓下降,多數維持2~3周,有少數加服第2~3療程,能維持數月或數年[1]。

2.治療齒衄 大黃炭90g,地骨皮150g,加水1000ml,泡2小時,煎15分鐘,再加水500 ml,煎10分鐘,合併藥液並濾過約600ml,加食醋200ml,混勻。每日40~50ml,3~5次含漱。一般1~3天出血減少,5~7天完全止血。治療96例,治癒75例,好轉1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6.9%[2]。

3.治療雞眼及胼胝 地骨皮、紅花等量,研過60目篩,每個雞眼或胼胝取此粉3~5g,加適量植物油調成糊狀,敷貼患處,膠布固定,中途不可著水或揭開,3天換1次藥,必要時繼續換藥,換藥前先用鹽水泡足,刮去軟化的角質,治療期為3~6天。共治79例雞眼,痊癒64例,顯效13例,好轉2例;治15例胼胝,痊癒8例,顯效5例,好轉1例。總有效率為98.9%[3]。

4.治療傷口感染不愈 新鮮枸杞根皮,洗淨後搗爛敷患處,一般直徑1cm的創面用2g,每日1次,經2~3次換藥後,壞死的組織就能全部去掉,再常規換藥,一般直徑為2~3cm的創面,半月可痊癒。治療50例,全部完全癒合[4]。

文獻綜錄

1.《綱目》:“世人但知用黃芩、黃連苦寒以治上焦之火,黃柏、知母苦寒以治下焦陰火,謂之補陰降火,久服致傷元氣,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予嘗以青蒿佐地骨退熱,屢有殊功,人所未喻者。”

2.《本草正》:“地骨皮,枸杞根也,南者苦味輕,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藥惟南者為佳。其性辛寒,善入血分,凡不因風寒而熱在精髓陰分者最宜。此物涼而不峻,可理虛勞;氣輕而辛,故亦清肺。”

3.《本草匯言》:“王紹隆雲,骨中火熱為眚,煎熬真陰,以地中之骨皮,甘寒清潤,不泥不滯,非地黃、麥冬同流。”

4.《藥品化義》:“地骨皮,外祛無定虛邪,內除有汗骨蒸,上理頭風,中去胸脅氣,下利大小腸,通能奏效。入瀉白散,清金調氣,療肺熱有餘咳嗽;同養血藥,強陰解肌。以其性大寒,酒煎二兩,治濕熱黃疸最為神效。牡丹皮能去血中之熱,地骨皮能去氣中之熱,宜別而用。”

5.《本草新編》:“地骨皮,非黃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雖入腎而不涼腎,止入腎而涼骨耳,涼腎必至泄腎而傷胃,涼骨反能益腎而生髓。黃柏、知母泄腎傷胃,故斷不可多用以取敗也;骨皮益腎生髓,斷不可少用而圖功。欲退陰虛火動、骨蒸勞熱之症,用補陰之藥,加地骨皮或五錢或一兩,始能涼骨中之髓,而去骨中之熱也。”

6.《本草備要》:“朱況曰,地骨皮能退內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實不知。病或風寒散而未盡,作潮往來,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裏之藥,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

7.《本草求真》:“地骨皮,雖與丹皮同治骨蒸之劑,但丹皮味辛,能治無汗骨蒸;此屬味甘,能治有汗骨蒸。且丹皮原屬入血散瘀之品者,血也。無汗而見血瘀,則於辛於寒最宜,若有汗骨蒸而更用以丹皮辛散,不竟使奪汗無血乎?《經》曰,熱淫於內,瀉以甘寒,地骨皮是也。按地骨皮入肺降火,入腎涼血、涼骨,凡五內熱淫而見肌肉潮熱,二便癃閉,胸脅痛楚,與夫於頭而見風痛不休,於表而見漸熱無定,於肺而見消渴咳嗽不寧,靡不用此解除。”

8.《要藥分劑》:“丹溪雲,地骨皮能治風者,肝腎同治也;肝有熱則自生風,與外感之風不同,熱退則風自息。夫地骨皮本非入肝之藥,丹溪雲然者,以肝腎同位而同治。骨皮既能退腎家虛熱,則龍火不熾,雷火亦平,自能息肝熱所生之風,雖不入肝經而肝風亦並治也。且骨皮入腎、三焦二經之外,不入肝,更不入肺,即肺中伏火亦能降泄,則不必疑於肝風之不能息也。總之,腎藥兼治肝,乙癸同源也;腎藥兼治肺,金水相涵也。”

9.《本草述鉤元》:“地骨皮,能裕真陰之化源,而不傷元陽,故與苦寒者特殊。凡人真陰中有火,自相蒸爍,而見有汗骨蒸,宜此對待之。須知此味不兼養血,卻專以益陰為其功,雖能除熱,卻不以瀉火盡其用,即曰益陰氣者,便能瀉火,但直以為瀉火而用,則此味專以除熱,不能治虛矣。彼病後之虛煩地仙散,及健忘之讀書丸,心氣不足、驚悸健忘之補心丹,並赤白濁之清心蓮子飲,可概謂之瀉火乎?或曰,茲味治風,風正陽之淫氣所化者也,獨不謂之瀉火乎?不知益陰氣以退三焦之虛陽,但令陰氣得為陽守,所程治效,總完一個陰氣耳。其有不病於陰弱陽盛,止由陰氣不足而亦用此為滋益之元者,故於各證之治,須當識此義也。”

10.《衷中參西錄》:“其根下行直達黃泉,稟地之陰氣最厚,是以性涼長於退熱,為其力優於下行有收斂之力,是以治有汗骨蒸,能止吐血、衄血,更能下清腎熱,通利二便,並治二便因熱下血。且其收斂下行之力,能使上焦浮游之熱因之清肅,而肺為熱傷作嗽者服之可愈,是以諸家本草多謂其能治嗽也。惟肺有風邪作嗽者忌用,以其性能斂也。”

11.《臟腑藥式補正》:“地骨皮,能清骨中之熱,泄火下行,以視桑皮,則寒涼又勝一籌。而清肺熱,導氣火,亦引皮膚水氣順流而下,不嫌燥烈傷津,破耗正氣,則與桑皮異曲同工。”“杞根皮苦寒清肅,直入下焦肝腎,能療骨蒸裏熱,而氣味俱清,尚不至鏟滅真陽,損害元氣,然終屬清泄涼降之品,絕無滋養能力。”

參考文獻

[1]羅耀明.廣東醫學,1983,4(3):46

[2]朱天忠.陝西中醫,1983,4(4):封四

[3]王正惠,等.中華皮膚科雜誌,1988,21(2):94

[4]牛德蘭.中華護理雜誌,1986,(4):封二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寒。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痺。

名醫別錄

大寒。主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

藥類法象

解骨蒸肌熱。主消渴,去風濕痺,堅筋骨治表有風寒熱邪、自汗。

藥性賦

味苦,平,性寒,無毒。升也,陰也。其用有二:療在表無定之風邪,主傳尸有汗之骨蒸。

湯液本草

足少陰經,手少陽經。

《象》云:解骨蒸肌熱,主風濕痺,消渴。堅筋骨。

《心》云:去肌熱及骨中之熱。

《珍》云:涼血涼骨。

《本草》云: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痺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骨,強陰,利大小腸。

《藥性論》云:根皮細銼,面拌,熟煮吞之。主腎家風,益精氣。

《衍義》云: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枸杞子當用其紅實。實微寒,皮寒,根大寒。

本草發揮

潔古云:氣寒味苦。解骨蒸肌熱,主消渴,風濕痺,堅筋骨。《主治秘訣》云:屬陰涼血,去骨取皮,用去肌熱及骨中之熱。

本草綱目

去下焦肝腎虛熱。

藥性解

地骨皮,味苦,性寒,無毒,入肺、腎二經。療在表無定之風邪,退傳尸有汗之骨蒸,除熱清肺,止嗽解,涼血涼骨,利二便。

按:地骨皮枸杞根也,故均入腎。又入肺者,蓋以其質為皮,則其用在表,肺主皮毛,所以入之。本功外與枸杞相同。

藥鑒

氣寒,味苦,無毒,純陰。涼血之妙劑也。去皮膚上風邪,除骨節間勞熱。君四物湯、鹿角膠,佐以丹皮,治婦人骨蒸最妙。佐解毒湯、生地黃,臣以茜根,治痘家熱毒為良,又治足少陰、手少陽有汗而骨蒸者。表寒忌用。

景岳全書

南者苦味輕,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藥惟南者為佳。其性辛寒,善入血分肝腎三焦膽經。退陰虛血熱,骨蒸有汗,止吐血衄血,解消渴,療肺腎胞中陰虛伏火。煎湯漱口止齒血。凡不因風寒而熱在精髓陰分者,最宜此物。涼而不峻,可理虛勞。氣輕而辛,故亦清肺。假熱者勿用。

本草備要

瀉熱涼血,補正氣。

甘淡而寒。降肺中伏火,瀉肝腎虛熱,能涼血而補正氣。故內治五內邪熱,熱淫於內,治以甘寒。地骨一斤,生地五斤,酒煮服,治帶下。吐血尿血,搗鮮汁服。咳嗽消渴,清肺。外治肌熱虛汗,上除頭風痛,能除風者,肝腎同治也。肝有熱,則自生風,與外感之風不同,熱退則風自息。中平胸脅痛,清肝。下利大小腸。療在表無定之風邪,傳尸,有汗之骨蒸。李東垣曰:地為陰,骨為裡,皮為表。地骨皮瀉腎火,牡丹皮瀉包絡火,總治熱在外,無汗而骨蒸;知母瀉腎火,治熱在內有汗而骨蒸。四物湯加二皮,治婦人骨蒸。朱二允曰:能退內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實不知。病或風寒散而未盡,作潮往來,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裡之藥,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時珍曰: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足,而邪火自退。世人多用苦寒,以芩連降上焦,知柏降下焦,致傷元氣,惜哉!予嘗以青蒿佐地骨退熱,累有殊功。腸滑者忌枸杞子,中寒者忌地骨皮。掘鮮者同鮮小薊煎濃汁,浸下疳甚效。

本經逢原

地骨皮,枸杞根也。三焦氣分之藥,下焦肝腎虛熱,骨蒸自汗者宜之。熱淫於內,瀉以甘寒也。人但知芩、連治上焦之火,知、柏治下焦之火,謂之補陰降火,不知地骨之甘寒平補,有益精氣、退邪火之妙。時珍嘗以青蒿佐地骨退熱,屢有殊功。又主骨槽風證,亦取入足少陰,味薄即通也。《本經》主五內邪氣,周痺風濕,輕身不老,取其甘淡化熱,苦寒散濕,濕散則痺著通,熱化則五內安。其氣清,其味薄,其質輕,誠為修真服食之仙藥。按《續仙傳》云:朱孺子見溪側二花犬,逐入枸杞叢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烹而食之,忽覺身輕。《本經》之輕身不老,可確徵矣。則枸杞之滋益,不獨在子,而根亦不止於退熱也。苗葉微苦,亦能降火,及清頭目。

本草崇原

氣味苦,寒。主去骨熱、消渴。

本草求真

﹝批﹞入肺降火,入腎涼血涼骨。

地骨皮專入肺、腎。即枸杞根也。味甘氣寒,雖與丹皮同治骨蒸之劑,但丹皮味辛,能治無汗骨蒸,此屬味甘,能治有汗骨蒸,且丹皮原屬入血散瘀之品,汗者血也,無汗而見血瘀,則於辛於寒最宜。若有汗骨蒸而更用以丹皮辛散,不竟使奪汗無血乎。經曰,熱淫於內,瀉以甘寒,地骨皮是也。按地骨皮入肺降火,入腎涼血涼骨。凡五內熱淫,而見肌肉潮熱,二便癃閉,胸脅痛楚,與夫天頭而見風痛不休,外感之風宜散邪,內生之風宜清熱,熱除而風自熄。於表而見潮熱無定,是內熏蒸而達於表。朱二允曰:能退內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實不知。病或風寒散而未盡,作潮往來,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裡之藥,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而出之。於肺而見消渴,咳嗽不寧,腎火上蒸。靡不用此解除。今人但知芩連以治上焦之火,知柏以治下焦之火,而不知地骨皮之甘淡微寒,深得補陰退熱之義矣。時珍常以青蒿佐此退熱,屢有殊功。李東垣曰:地為陰,骨為裡,皮為表,服此既治內熱不生,而於表裡浮游之邪,無有不愈,此為表裡上下皆治之藥,而於下為尤切焉。但脾胃虛寒者禁服。汪昂曰:腸滑者忌枸杞子,中寒者忌地骨皮,掘鮮者同鮮小薊煎濃汁,治下疳甚妙。

得配本草

製硫黃、丹砂。

味淡,性寒。入足少陰、手太陰經血分。降肺中伏火,瀉腎虛熱。上除風熱頭風,中平胸脅肝痛,肝火熄,痛自止。下利大小腸閉,熱清便自行。除無定之虛邪,退有汗之骨蒸。

得生地、甘菊,益肝腎陰血。配青蒿,退虛熱。得麥冬、小麥,治骨節虛燔。配紅花研末,敷足趾雞眼,作痛作瘡。君生地,治帶下。濕熱去也。

鮮者,同鮮小薊煎汁洗,治下疳。

鮮者搗碎,煎濃湯淋洗惡瘡。膿血不止,更以細白穰貼之即愈。

去骨熱,甘草湯浸一宿,焙乾用。刮去粗皮,取細白穰,可貼瘡。

中寒者禁用。

本草新編

枸杞子,味甘、苦,氣微溫,無毒。甘肅者佳。入腎、肝二經。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壽,添精固髓,健骨強筋。滋陰不致陰衰,興陽常使陽舉。更止消渴,尤補勞傷。

地骨皮,即枸杞之根也。性甚寒涼,入少陰腎臟,并入手少陽三焦。解傳尸有汗肌熱骨蒸,療在表無汗風濕風痺,去五內邪熱,利大、小二便,強陰強筋,涼血涼骨。二藥同是一本所出,而溫寒各異,治療亦殊者,何也?蓋枸杞秉陰陽之氣而生。親於地者,得陰之氣;親於天者,得陽之氣也。得陽氣者益陽,得陰氣者益陰,又何疑乎?惟是陽之中又益陰,而陰之中不益陽者,天能兼地,地不能包天。故枸杞子益陽而兼益陰,地骨益陰而不能益陽也。然而,二物均非君藥,可為褊裨之將。枸杞佐陽藥以興陽,地骨皮佐陰藥以平陰也。

或疑枸杞陽衰者,尤宜用之,以其能助陽也。然吾獨用一味煎湯服之,絕不見陽興者,何故?恐枸杞乃地骨皮所生,益陰而非益陽也。曰:興陽亦不同也。陽衰而不至大虧者,服枸杞則陽生。古人云:離家千里,莫服枸杞。正因其久離女色,則其陽不衰,若再服枸杞,必致陽舉而不肯痿,故戒之也。否則,何不戒在家之人,而必戒遠行之客,其意可知矣。然則吾子服枸杞而陽不興者,乃陽衰之極也。枸杞力微,安得有效乎。

或問地骨皮治骨蒸之熱,用之不見效者,何也?夫骨蒸之熱,熱在骨髓之中,其熱甚深,深則涼亦宜深,豈輕劑便可取效乎,勢必多用為佳。世人知地骨皮之可以退熱,而不知多用,故見功實少耳。曰:黃柏、知母,亦涼骨中之熱也,辟黃柏、知母,而勸多用地骨皮,何也?不知地骨皮非黃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雖入腎而不涼腎,止入腎而涼骨耳。涼腎必至瀉腎而傷胃;涼骨反能益骨而生髓。黃柏、知母瀉腎傷胃,故斷不可多用以取敗。地骨皮益腎生髓,不可少用而圖功。欲退陰虛火動、骨蒸勞熱之症,用補陰之藥,加地骨皮或五錢或一兩,始能涼骨中之髓,而去腎中之熱也。

或問地骨皮用至五錢足矣,加至一兩,毋乃太多乎,恐未必有益於陰虛內熱之人耳?不知地骨皮,非大寒之藥也,而其味又輕清,如用之少,則不能入骨髓之中而涼其骨。大寒恐其傷胃,微寒正足以養胃也。吾言用一兩,猶少之辭,蓋既有益於胃,自有益於陰矣。

本草分經

甘淡而寒。降肺中伏火,降肝腎虛火,治肝風頭痛,利腸,退骨蒸。走裡而又走表,善除內熱,亦退外潮。凡風寒散而未盡者用之最宜。

醫學衷中參西錄

即枸杞根上之皮也。其根下行直達黃泉,稟地之陰氣最厚,是以性涼長於退熱。為其力優於下行有收斂之力,是以治有汗骨蒸,能止吐血、衄血,更能下清腎熱,通利二便,并治二便因熱下血。且其收斂下行之力,能使上焦浮游之熱因之清肅,而肺為熱傷作嗽者,服之可愈。是以諸家本草,多謂其能治嗽也。惟肺有風邪作嗽者忌用,以其性能斂也。

【現代藥理研究】

地骨皮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其煎劑對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病毒株所致的細胞病變也有抑制作用。

地骨皮有解熱作用。其煎劑、乙醚、水、乙醚殘渣水提物對實驗性家兔有退熱作用。

地骨皮有降血壓作用。

地骨皮有降血脂作用。

地骨皮有降血糖作用。

地骨皮對免疫功能的作用:用提取的地骨皮多糖物質對大鼠腹腔注射給藥,連續7天,對環磷酰胺和60Co照射所致的白細胞降低有明顯的升高作用。此外,地骨皮能抑制免疫球蛋白E的生產,而起一定抗過敏作用。

地骨皮注射液(100%)對未孕大鼠和小鼠的離體子宮有明顯的興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