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1
目录
- 1 外科大成
- 2 自敘
- 3 外科大成目次
- 4 外科大成卷一
- 5 外科大成卷二
- 5.1 分治部上(癰疽)
- 5.1.1 頭部
- 5.1.2 面部
- 5.1.3 頸項部
- 5.1.4 背部
- 5.1.5 論背疽
- 5.1.6 腰部
- 5.1.7 胸部
- 5.1.8 腹部
- 5.1.9 腋部
- 5.1.10 肋部
- 5.1.11 下部後
- 5.1.12 下部前
- 5.1.12.1 便癰
- 5.1.12.2 便毒主治方
- 5.1.12.3 便毒應用方
- 5.1.12.4 橫痃
- 5.1.12.5 疳瘡
- 5.1.12.6 下疳主治方
- 5.1.12.7 下疳洗藥類方
- 5.1.12.8 下疳敷藥類方
- 5.1.12.9 下疳應用方
- 5.1.12.10 陰濕瘡
- 5.1.12.11 婦人陰瘡
- 5.1.12.12 陰挺
- 5.1.12.13 陰蕈
- 5.1.12.14 陰蝕
- 5.1.12.15 陰脫
- 5.1.12.16 陰
- 5.1.12.17 陰瘡主治方
- 5.1.12.18 陰瘡應用方
- 5.1.12.19 囊癰
- 5.1.12.20 囊癰主治方
- 5.1.12.21 囊癰應用方
- 5.1.12.22 腎囊風
- 5.1.12.23 腎臟風瘡
- 5.1.13 肩部
- 5.1.14 臑部(自肩至肘日臑)
- 5.1.15 臂部
- 5.1.16 手部
- 5.1.17 股部(足三陽之胍在外曰髀足三陰之胍在內曰股)
- 5.1.18 膝部
- 5.1.19 脛部
- 5.1.20 足部
- 5.1 分治部上(癰疽)
- 6 外科大成卷三
- 7 外科大成卷四
- 7.1 不分部位大毒
- 7.1.1 內癰總論
- 7.1.1.1 內癰主治方
- 7.1.1.2 肺癰
- 7.1.1.3 肺癰主治方
- 7.1.1.4 肺癰單方
- 7.1.1.5 肺癰應用方
- 7.1.1.6 小腸癰
- 7.1.1.7 腸癰主治方
- 7.1.1.8 大腸癰
- 7.1.1.9 胃癰
- 7.1.1.10 胃癰主治方
- 7.1.1.11 應用方
- 7.1.1.12 脾癰
- 7.1.1.13 肝癰
- 7.1.1.14 心癰
- 7.1.1.15 腎癰
- 7.1.1.16 三焦癰
- 7.1.1.17 疔瘡症治
- 7.1.1.18 疔瘡主治方
- 7.1.1.19 疔毒應用方
- 7.1.1.20 多骨疽
- 7.1.1.21 應用方
- 7.1.1.22 流注
- 7.1.1.23 流注主治方
- 7.1.1.24 流注串毒初起單方
- 7.1.1.25 流注應用
- 7.1.1.26 癭瘤
- 7.1.1.27 癭瘤主治方
- 7.1.1.28 癭瘤應用方
- 7.1.1.29 結核
- 7.1.1.30 結核主治方
- 7.1.1.31 結核應用方
- 7.1.1.32 楊梅瘡
- 7.1.1.33 楊梅應用方
- 7.1.1.34 發梅毒
- 7.1.1.35 倒發主治方
- 7.1.1.36 結毒應用方
- 7.1.1.37 石癰、
- 7.1.1.38 痼發
- 7.1.1.39 瘭疸
- 7.1.1.40 肬(音休)
- 7.1.1 內癰總論
- 7.2 不分部位小疵
- 7.2.1 無名腫毒
- 7.2.2 丹毒
- 7.2.3 赤白遊風
- 7.2.4 癮疹
- 7.2.5 諸痒
- 7.2.6 諸痛
- 7.2.7 大麻瘋
- 7.2.8 癩瘋
- 7.2.9 癧瘍瘋
- 7.2.10 白駁瘋
- 7.2.11 紫白癜瘋
- 7.2.12 論諸瘡
- 7.2.13 翻花瘡
- 7.2.14 疥瘡
- 7.2.15 諸癬
- 7.2.16 痤
- 7.2.17 疿
- 7.2.18 㾦㿔
- 7.2.19 浸淫瘡
- 7.2.20 天皰瘡
- 7.2.21 火赤瘡
- 7.2.22 寒瘡
- 7.2.23 魚脊瘡
- 7.2.24 骨痿瘡
- 7.2.25 紅絲瘡
- 7.2.26 天蛇瘡
- 7.2.27 風疳血疳
- 7.2.28 白疕
- 7.2.29 漆瘡
- 7.2.30 血箭
- 7.2.31 血痣
- 7.2.32 跌撲損傷
- 7.2.33 金瘡
- 7.2.34 破傷風
- 7.2.35 類破傷風
- 7.2.36 發痙
- 7.2.37 湯火傷
- 7.2.38 凍瘡
- 7.2.39 骨哽咽喉及悞吞針鐵
- 7.2.40 竹木刺入肉
- 7.2.41 咬傷
- 7.2.42 風犬咬
- 7.2.43 蟲獸傷
- 7.3 小兒部
- 7.4 煉取諸藥法
- 7.5 跋
- 7.1 不分部位大毒
外科大成
- 作者
- 祈坤
- 朝代
- 清
自敘
余賦質椎魯,家世業儒,舞象時即肄力於八股之間,學未窺斑而嚴君見背, 時先師戴望之以明經高等擅岐黃業。語余云:先正有言,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治生即治世也,子盍圖之,遂奮志攻苦,一切桐君之所秘,雷公之所傳,瓊函寶笈, 靡不蒐采,大約內科一門,前賢之論述似詳且盡,而外科諸書,或博而寡要, 或隱而未備,鶴長鳧短,腹龍頭,心竊疑之,簡練揣摩,少有弋獲, 倖而入侍內庭,謬承委試,奏功甚多,然亦並無他術,惟能辨氣稟有厚薄之殊, 風土有寒溫之異,今所不經見之異症,古所不必有之奇方,驅一己匠心, 變通於前輩之遺意,日積月累,未能成帙,庚子春,先慈棄世,讀禮之餘, 悉取諸書而折衷之,有言症而不言脈者,有圖形象定名色而不分穴次者, 有辨大毒而忽小疴者,有小毒反詳而大毒反略者,紊亂無次,未可枚舉, 僭為考訂,彙成一書,重者刪之,缺者補之,訛者正之,亂者緒之,其法首列六脈, 則邪正虛實若眉分,次列三因,則病源若犀照,再次則列陰陽善惡生死順逆之訣, 辨之則吉凶立判,再次則列腫瘍潰瘍二治,則先後治法內外諸方無不具矣, 又按部位、分經絡、定穴次、辨名色,各列於後焉, 其調理總不外乎前腫潰二治之中,其稍異者則列本症之下,以補缺略也, 其中又有內外相似者,又列各門於本部之後,以便參考,少贅以區區之一得, 是集也,辨症辨名從博,雖微疵悉備而不遺,用藥用方從約,在單刀直入以取效, 至於獨悟之心法,不傳之秘方,皆為一盤托出,不復珍惜,嗟乎, 自古用藥者如用兵,兵有以正勝、奇勝、多勝、寡勝、車勝、騎勝、舟勝、五花勝、 八陣勝,在審其勢之所必用,故一發而奏功,攻毒者如攻賊,賊必有穴,即左洞庭, 右太行,鐵壁千層,羊腸九疊,而察其穴之所必在,馳一旅可以受縛奏凱之績, 豈曰小成,因名其集曰外科大成,以公天下,坤也不敏,大成詎敢易名哉, 不過因積累之功而統言之耳,爰使天下之人,偶有滑和之患,開卷了然, 可以盡謝醫師矣,烏得云以書為御者,不盡馬之情耶,因縷述一腔之苦衷如左, 不敢乞光於大人先生之鴻藻,弁端以張楚。
時康熙四年歲在乙巳仲秋之吉太醫院御醫燕越祁坤廣生甫識。
外科大成目次
卷一
總論部、 癰疽之脈、 癰疽之源、 癰疽之別、 癰疽陽症歌、 癰疽陰症歌、 癰疽半陰半陽症歌、 癰疽五善歌、 癰疽七惡歌、 癰疽生死法、 察形色順逆法、 內消內托法、 虛實症治法、 經絡大略、 十二經補瀉藥品、 針砭灸烙烘炤蒸拔法、 針法、 砭法、 灸法、 取穴法、 烙法、 黃蠟灸法、 桑柴火烘法、 神燈照法、 牛膠蒸法、 藥筒拔法、 論症治、 次第、 虛實、 順逆、 標本、 論治、 藥忌、 辨症、 論潰瘍、 論膿、 論血、 論瘡口、 生肌、 驗膜、 症變、 主治方、 腫瘍主治方、 潰瘍主治方、 腫瘍主治方附餘、 腫瘍敷貼類方、 洗滌類方、 膏藥類方、 麻藥類方、 去腐類方、 生肌類方、 潰瘍外治附餘、 家傳西聖膏方、 附餘、 調理須知、 雜忌須知、 試知百病生死法。
卷二
分治部上(癰疽)、 頭部、 經絡、 百會疽、 玉頂發、 透腦疽、 侵腦疽、 額疽(一名赤疽)、 太陽疽(一名勇疽)、 鬢疽、 夭疽銳毒、 耳後疽、 耳根毒、 耳發、 玉枕疽腦後發、 腦鑠、 面部、 經絡、 顴瘍、 顴疽、 顴疔、 面發毒、 面遊風、 痄腮、 頰瘍(一名金腮)、 毒、 骨槽風(一名牙叉發)、 發頤、 時毒、 鳳眉疽(一名眉發)、 龍泉疽、 虎髭毒(一名承漿疽一名頦癰)、 頸項部、 經絡、 項疽(一名項中疽俗名對口)、 臥蠶疽、 天柱疽、 偏腦疽、 魚尾毒、 百脈疽、 鎖喉毒、 結喉癰(一名猛疽)、 氣癰、 夾喉癰、 腦疽治驗、 瘰癧、 石疽、 失榮症、 背部、 經絡、 上發背(一名脾肚癰)、 中發背(一名對心發)、 蓮子發蜂窠發、 上搭手(一名左右串)、 中搭手、 串疽、 陰陽二炁疽、 酒毒發、 連珠發、 丹毒發、 禽疽、 痰注發、 黃瓜癰(一名肉龜)、 夏月暑瘍、 瘴疽、 產後癰疽、 論背疽、 腫潰脈症治法、 外治次第法、 附醫案、 腰部、 經絡、 下發背(一名對臍發)、 腎俞發、 下搭手(一名連腎發)、 濕流注、 石疽(附瘀血為患)、 纏腰火丹(一名火帶瘡俗名蛇串瘡)、 胸部、 經絡、 缺盆疽(一名鎖骨疽一名蠹疽)、 甘疽、 膻中疽、 井疽、 蜂窠疽、 胃疽、脾發、 乳吹、乳毒、 乳癰、乳疽、 乳發、乳漏、 乳中結核、 乳勞、 乳岩、 腹部、 經絡、 幽癰、 嚇癰(一名胃疽)、 衝疽、 臍癰、 小腹疽、 腹皮癰、 發肚(及手肚足肚) 緩疽、 論胸腹、 附小兒臍症、 腋部、 經絡、 腋癰(一名夾癰)、 米疽(附夾癭𤷍瘍癧)、 黯疔、 腋氣、 肋部、 經絡、 肋疽(一名夾熒疽)、 脇(一名敗疵)、 淵疽、 內發丹毒、 下部後、 鸛口疽(一名銳疽)、 坐馬癰、 臀癰、 上馬癰、 下馬癰、 附風疳(俗名坐板瘡)、 懸癰、 湧泉疽、 穿襠發、 跨馬癰、 臟毒、 論痔漏(附趙真子專科的本)、 二十四痔、 痔漏附餘、 截腸症、 下部前、 便癰(即便毒一名血疝破為魚口)、 橫痃、 疳瘡(一名妬精瘡一名瘡)、 陰濕瘡、 婦人陰瘡、 陰挺、 陰蕈、 陰腫(一名蚌疽)、 陰蝕、 陰脫、 陰(俗名葫蘆)、 囊癰(附卵子瘟暗疔)、 腎囊風、 腎臟風瘡、 肩部、 經絡、 肩疽、 肩癰、 過肩疽(一名乾疽一名丁疽)、 太陰疽(一名肩後疽)、 蜂窠疽、 臑部、 經絡、 臑癰(一名藕包毒)、 髎疽、 樂疽、 肩風毒、 臂癰、 魚肚發、 石榴疽、 肘癰、 臂部、 經絡、 腕癰、 兌疽、 穿骨疽、 骨螻疽、 螻蛄串、 臂癰、 手部、 經絡、 手發背、 手心毒(一名穿掌毒)、 手癰(一名穿埂毒)、 病蝦、 合谷疔(一名虎口疽丫叉毒又名拍蟹毒)、 手叉發、 調疽(一名熛疽一名敦疽)、 蛇頭疔(一名天蛇毒)、 蛇眼疔蛇背疔蛇腹疔(一名魚肚疽)蛇節疔(一名蛀節疔)泥鰍疽、 代指、 僵螂蛀、 腐瘡、 狐狸刺、 𪄀掌風、 股部、 經絡、 股陰疽、 陰疽、 玄疽、 伏兔、 肚門癰、 箕門癰、 股陽疽、 環跳疽、 附骨疽咬骨疽、 腿遊風、 附醫案、 膝部、 經絡、 疪疽、 膝癰、 膝眼風、 鶴膝風、 遊膝風、 石疽、 緩疽、 委中毒、 上水魚、 脛部、 三里發、 腓腨發、 黃鰍癰(一名脛陰疽)、 青蛇毒、 接骨發、 附陰疽(靈樞為兔齧)、 內踝疽(一名鞋帶癰靈樞為走緩)、 外踝疽、 穿踝疽、 濕毒流注、 瓜藤纏、 腎氣遊風、 血風瘡(一名爪風瘡)、 𦢎瘡(一為裙風褲口)、 鱔漏、 四彎風、 足部、 經絡、 足跗發(一名足發背)、 足心癰(一名湧泉疽)、 脫疽、 敦疽(一名足指發)、 甲疽、 足跟疽(一名兔齧)、 厲癰、 四淫、 臭田螺、 牛程蹇、 土粟、 冷疔、 腳氣瘡、 田螺泡、 肉刺(俗名雞眼)、 補遺經文。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頭痛頭風、 油風、 白屑風、 禿瘡、 瘡、 螻蛄癤(一名鱔拱頭)、 髮際瘡、 面部、 黃水瘡、 眉、 肺風酒刺、 黧黑斑、 雀斑、 黑子(痣也)、 鼻瘡、 羊鬍子瘡、 眼部(風火雲翳等眼目有專科姑不錄)、 眼胞菌毒、 眼丹、 針眼、 眼胞痰核、 眼胞內生椒瘡粟瘡、 脾番症、 漏晴、 大小眼眥出膿出血、 耳部、 經絡、 耳底疼痛、 黑疔、 耳疳、 耳衂、 耳痔(附耳挺耳蕈)、 耳鏇瘡(一名月蝕瘡又名鴉瘡)、 耳痒、 耳聾、 蟲入耳、 凍耳成瘡、 鼻部、 經絡、 鼻淵(一名腦崩腦漏又名控腦砂)、 鼻鼽、 鼻聾、 鼻衂、 鼻痔、 鼻疔、 鼻瘡、 酒皶鼻、 唇部、 經絡、 反唇疔鎖口疔、 唇疽、 繭唇、 唇風、 口部、 經絡口瘡、 舌部、 經絡、 紫舌脹、 痰包、 舌衂、 重舌(附痰氣重腭舌奇)、 弄舌舒舌、 牙齒部、 經絡、 牙痛(附風齲)、 牙衂、 攢齒疳、 牙疔、 牙癰(附多骨)、 走馬牙疳、 咽喉部、 經絡、 緊喉、 慢喉、 喉痺(附喉風喉癰乳蛾喉癬)、 啞瘴喉風、 弄舌喉風、 喉癤、 喉瘤、 鎖喉、 嬰兒痘逼咽喉。
卷四
不分部位大毒、 內癰總論(附肚癰陽疱毒心漏)、 肺癰、 小腸癰(附醫案)、 大腸癰、 胃癰、 脾癰、 肝癰、 心癰、 腎癰、 三焦癰、 疔瘡症治、 多骨疽(一名剩骨疽又名朽骨疽)、 流注(附馬𤷍)、 癭瘤(各有五附黑砂等瘤)、 結核、 楊梅瘡、 倒發梅毒、 石癰石疽、 痼發、 瘭疽、 肬(音休)、 不分部位小疵、 無名腫毒、 丹毒、 赤白遊風、 癮疹、 諸痒、 諸痛、 大麻瘋、 癩瘋、 癧瘍瘋、 白駁瘋、 紫白癜瘋、 論諸瘡、 翻花瘡、 疥瘡、 諸癬(附逸風瘡)、 痤、 疿、 㾦㿔、 浸淫瘡、 天皰瘡(一名肺疽)、 火赤瘡、 寒瘡、 魚脊瘡、 骨痿瘡、 紅絲瘡、 天蛇瘡、 風疳血疳、 白疕、 漆瘡、 血箭、 血痣、 跌撲損傷、 金瘡、 破傷風、 類破傷風、 發痙、 湯火傷、 凍瘡、 骨哽喉及悞吞針鐵、 竹木刺入肉、 咬傷、 風犬咬、 蟲獸傷、 小兒部、 赤遊丹毒、 胎毒瘡瘍、 熱毒瘡瘍、 垂癰(附重舌重腭重齒)、 胎風、 胎赤、 胎瘤、 臍瘡臍突、 陰腫(一名脫囊)、 脫肛、 肛門作痒、 遺毒、 葡萄疫、 痘裏瘍瘍、 痘後癰、 痘風瘡、 痘後便膿、 煉取諸藥法、 昇打靈藥固罐封口法、 煉玄明粉法、 煉金頂砒法、 煉硝石法、 取蟾酥法、 取金汁法、 製附子法、 製寒食麵法、 製炒諸藥法、 跋。
外科大成卷一
清祁坤廣生輯著
總論部
癰疽之脈
粵稽炎農御世,而醫之名始立,夫醫者濟世之統名也,名雖一而實有內外科之異也, 科之分有內外,蓋因人之疾有內外故也,因其疾以命醫,神而明之, 則因內可以推外,由外可以測內,精微之理,豈易言哉, 胡為乎今之重於內者精其內,而瘡科或有所遺,專於外者精其外,而方脈或有未諳, 斯二者誠未合乎中庸之道,不幾失先正之薪傳乎,故惟仁者之心,深長周密, 恩欲兼之而無遺內遺外之憾者,必先以脈為首務也,靈樞經云:見其色,知其病, 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嗟嗟,神其難言也,夫誠以病在臟腑, 不能以告人而脈告之,脈不能以接人而指接之,則是脈也者,乃天真委和之氣, 非圖可狀,非言可傳,維在人之會心而已,獨不見王叔和之脈經乎, 王忠父之脈旨乎,李瀕湖之脈學,戴同父之刊誤等書乎,寓之於見,悟之於心, 措之於指,運之於意,於是乎病之淺深無不彰明較著也哉,是以診脈之道, 不易精也,因其不易精而竟忽之,其誤天下也多矣,爰採脈學歌訣,辨脈之形象, 并遴外科腫潰脈法辨症之順逆,顏之卷首,聊補學者上達之功云爾。
脈歌
〔浮〕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脈, 來時雖盛去悠悠,浮脈輕平似捻葱,(虛)來遲大豁然空, 浮而柔細為(濡)脈,(散)似楊花無定蹤。
腫瘍為虛為風,為虛宜補。
〔沉〕沉幫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沉細如綿真(弱)脈, 弦長實大是(牢)形。
腫瘍為邪氣深,潰瘍為遺毒在內。
〔遲〕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裏,消陰須益火之源, 脈來三至號為遲,小駛於遲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濇), 浮而遲大以(虛)推。
腫瘍為寒為虛,潰瘍亦為寒為虛。
〔數〕數脈息間常六至,陰微陽盛必狂煩,浮沉表裏分虛實,惟有兒童作吉看, 數比平人多一至,(緊)來如數似彈繩,數而時止名為(促), 數見關中(動)脈形,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實宜涼瀉虛宜補, 肺病秋深卻畏之。
腫瘍為熱,數而洪者欲膿,潰瘍為病進,數甚者難醫。
〔滑〕滑脈如珠替替然,往來流利卻還前,莫將滑(數)為同類,數脈惟看至數間。
腫瘍為熱為痰,潰瘍為熱為虛,為邪氣未退。
〔濇〕細遲短濇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參伍不調名曰濇,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杪芒微耎甚,浮沉不別有無間。
腫瘍為氣實氣滯,潰瘍為血虛,為脈病相應。
〔虛〕舉之遲大按之鬆,脈狀無涯類谷空,莫把(芤)虛為一例, 芤來浮大似慈葱。
腫瘍宜內托,潰瘍宜大補。
〔實〕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愊愊強,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安康, 實脈浮有力強。(緊)來彈索轉無常,須知(牢)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
腫瘍為邪氣太盛,潰瘍為邪氣不退。
〔長〕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
腫瘍為有餘,宜內消,潰瘍為氣治,則易愈。
〔短〕兩頭縮縮名為短,(濇)短遲遲細且難,短濇而浮秋喜見,三春為賊有邪干。
腫瘍為元氣不足,潰瘍為大虛,宜大補。
〔洪〕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 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
腫瘍為熱盛,宜宣熱拔毒,壯實者下之,潰瘍為邪氣盛,藥之不退者難愈。
〔微〕微脈輕微瞥瞥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細)陰弱, 細比於微略較麄。
腫瘍為虛,服藥漸充者佳,潰瘍亦為虛,若微而勻者為脈病相應。
〔緊〕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為疼。
腫瘍脈浮緊,發熱惡寒,或有痛處,是為癰疽,潰瘍主氣沉滯,為有外寒。
〔緩〕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裊裊颭輕風,欲從脈裏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腫瘍為虛,潰瘍為有胃氣,為脈病相應。
〔芤〕中空傍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血亡芤革血虛虛。
腫瘍為血虛,潰瘍為脈病相應。
〔弦〕弦來端直似絲弦,(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 (牢)脈弦長沉伏間。
腫瘍主血氣不和,為痛,潰瘍為血虛,雙弦為賊邪侵脾,加數則危矣。
〔革〕革脈形如按皷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并崩漏, 男子營虛或夢遺。
〔牢〕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腫瘍為邪盛,潰瘍為邪氣不退。
〔濡〕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 (細)來沉細近於微。
〔弱〕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腫瘍宜托裏,潰瘍為脈病相應,宜補。
〔散〕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 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浮而遲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腫瘍為氣虛不收,潰瘍獨見者死。
〔細〕細來纍纍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細為氣聚血少,有此症者逆。
〔伏〕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纔動隱然深,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疼症屬陰。
腫瘍為陰中伏陽邪,潰瘍為陽伏陰中,為內蝕,為流注浸淫,難治,宜溫補。
〔動〕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荳形團,其原本是陰陽摶,虛者搖兮勝者安。
動主痛,陽動汗之,陰動溫之。
〔促〕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鬱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腫瘍為熱為病進,潰瘍為熱不退,漸進者死。
〔結〕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勝欲亡陽,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腫瘍為氣結,潰瘍為氣不調,則危。
〔代〕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 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途, 兩動一止三四日,三四動止應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
腫潰俱不利。
脈數不時見,當生惡瘡,脈數身無熱,內有癰膿,脈數應當發熱而反惡寒, 若有痛處,當發癰。
脈浮而數,焮腫在外,宜先托裏,恐邪入內,脈沉而實,宜先疎通, 以絕其源,脈不浮不沉,無內外症,知其在經,宜和榮衛。
脈數發熱而痛者發於陽,脈不數不發熱而痛者發於陰。
癰脈宜洪大而數,若沉緊者死,疽脈宜沉而實,若浮洪而散者死。
癰疽無脈者氣閉也,宜行氣,其脈自見。
癰疽之源
人身之氣血,與天地同流,人身之經絡,與晝夜同度,苟或六淫之感,七情之傷, 飲食不時,房勞不節,致使陰陽乖錯,榮衛蘊結而成癰者,總不出於三因, 故以三因首例。
外因
運氣癰疽有四。
一曰:火熱助心為瘡瘍,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又云:少陰司天,熱氣下臨, 肺氣上從,甚則瘡瘍,又云:少陰司天之政,初之氣,寒乃始,陽氣鬱,炎暑將起, 中外瘡瘍,又云:少陽所至為瘡瘍,又云:少陽司天之政,風熱參布,太陰橫流, 寒乃時至,民病寒中,外發瘡瘍,初之氣,候乃太溫,其病膚腠中瘡,二之氣, 火反鬱,其病熱鬱於上,瘡發於中,三之氣,炎暑至,民病膿瘡,又云: 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氣乃太溫,肌腠瘡瘍,此皆常化,病之淺也,又云: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其則瘡瘍,又云:少陰司天,客勝,甚則瘡瘍,又云: 少陰之復,病疿疹癰疽痤痔,又云:火太過曰赫羲,其病瘡疽血流,又云: 火鬱之發,民病瘡瘍癰腫,此是邪變,病之甚也。
二曰:寒邪傷心為瘡瘍,經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血變於中,發為癰瘍, 病本於心,又云:太陽司天之政,三之氣,寒氣行,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 又云:陽明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雨降,民病癰腫瘡瘍是也。
三曰:燥邪傷肝為瘡瘍,經曰:木不及曰委和,上商與正商同,其病支發癰腫瘡瘍, 邪傷肝也,又云: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瘡瘍痤癰,病本於肝是也。
四曰:濕邪瘡瘍,經曰:太陰司天,濕氣變物,甚則身後癰,又云:太陰之勝, 火氣內鬱,瘡瘍於中,流散於外是也。
右四條天行時氣也,此由外感,故曰外因,然外來之因,則肌肉血脈筋骨受之, 其見症多寒熱交作,筋骨疼痛,及濕痰流注,風濕風溫,時毒等類,治宜發之, 如蒼朮復煎散、紺珠丹、之類,經云:汗之則瘡已,使榮衛通行, 邪氣不得干於內也,又云:陽氣者,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又云: 此寒氣之種,八風之變,四時之病,以其勝者治之,此亦外因也。
內因
經云:氣宿於經絡,與血俱澁而不行,壅結為癰疽, 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為由七情內鬱而成,或兼竭力房勞,陰虛所致,又云: 形樂志苦,病生於內,此由內傷,故曰內因,然內傷之因,則五臟受之, 其見症瘡多堅硬,根蒂深固,二便不調,飲食少進,外軟內堅,平陷無膿, 表實裏虛,毒多難出,治宜托裏以培其本,禁用驅熱、拔毒、汗下之劑,書云: 纔得腫痛,參之脈症,但有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經云: 肺乖肝則為癰,又云: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動攣, 此臟腑之變,亦屬內因也,臟腑之變,乃八風之變,皆寒癰例也,其形堅硬如石, 或皮不變色,或捻之不痛,治宜溫補以回其陽,如參、附、芪、木、 之類是也。
不內外因
經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又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榮氣、 胃氣也,蓋飲食入胃,先輸於脾而朝於肺腑百脈,次及於皮毛,先行陽道, 下歸臟腑,而氣口成寸矣,夫膏粱之變者,則榮氣太過,不能走空竅而行皮毛, 反行陰道,逆於腠理而生癰腫,此肌肉實滯而然也,飲食之虧者,則榮氣不及, 不能走空竅而充皮毛,短而不盈,凝於腠理,而生癰腫,此肌肉虛澁而然也, 或兼房勞不節者,則腎水虧損,腎水虧損則反從濕化而上行,其瘡多生於胸背, 書言:大疔者癰之最重者也。
此不屬內外兩因,故曰不內外因,然不內外因,則脾腎二經受之,外無六經之形症, 內無便溺之阻隔,治宜審症脈之虛實,辨形色之順逆,知所從來,用以補瀉, 如榮氣太過者,治宜大瀉大以奪氣壅,如貴金丸、排膿散、之類,榮氣不及者, 治宜大補以滋氣少,如異功散、十全大補湯、之類,真陰虧損者,治宜托裏補虛, 如神效托裏散、內固黃芪湯、之類,禁用五香等藥,復損其陰。
其有瘰癧、痰注、氣痞、癭瘤、之屬,生於肉裏膜外者,亦屬不內外因也, 治以養氣血,調經脈,行痰開鬱,健胃和中之法為善。
癰疽之別
癰發於六腑,為表為陽,為熱為實,其發迅暴,如燎原之火,故熱痛高腫, 侵長廣大,皮薄光軟以澤,多有椒眼,或作便閉,發渴發逆以拒之,由正氣內固, 不能下陷,是以五臟終不傷也。
疽之發於五臟,為裏為陰,為冷為虛,其發停蓄,如陶室之火,內消骨髓,故無熱、 無腫、無痛,形如㾦㿔,色淡而堅,甚則如牛領之皮, 見七惡逆症者死,(七惡逆症歌見後)陽中之陰者,似熱非熱,雖腫而虛, 赤而不燥,痛而不膿,浮而復消,外盛而內腐,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也, 陰中之陽者,似冷非冷,不腫而實,赤微而燥,痛而有膿,外不盛而內煩悶, 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也。
陽症變而為陰者,草醫涼劑之過也,陰症變而為陽者,大方熱藥之驟也, 然陽變為陰,為猶可返於陽也,其症多生,陰變為陽,為不久復歸於矣,其症多死, 陽症有熱,則氣血行而生肌,陰症無熱,則氣血滯而不歛,故云: 有熱無熱為生死之訣,觀此,則知癰疽有陰陽表裏虛實之分,而無大小之別也, 第恐猶有未悉者,再續陰陽、善惡、生死、順逆、等歌,內消、內托、虛實、等治, 使一見了然,庶無舛誤。
癰疽陽症歌
癰疽不論上中下,惟在陰陽二症推,發背雖有正與偏,要取高低兩樣看, 純陽初起必焮腫,更兼身熱有微寒,頂如尖字高突起,腫以彎弓根有盤, 七日之間多焮痛,二七之期膿漸漫,動息自寧食知味,二便調勻無瀉乾, 腫消膿潰精神爽,脫腐生新氣血完,五善自然臻並至,七惡全無半點干, 痛便隨膿減,腫退自肌寬,新肉已生紅艷艷,腐皮自歛白漫漫,一身多爽快, 五臟盡和歡,此屬純陽俱易治,百人百可保全安。
癰疽陰症歌
純陰初起不知瘡,粟米之形疙瘩僵,不紅不腫不知痛,少熱少焮少隄防, 七朝之後身體倦,瘡根平大喜澆湯,頂不高兮根不活,色不光兮腐不瓤, 陷軟無膿空結聚,脈浮散大細飛颺,飲食不餐身戰戰,嘗湯止許意忙忙, 瘡上生衣如脫甲,孔中結子似含芳,膿多臭穢身難便,舉動愴惶韻不長, 瘡形成紫黑,面色變青黃,精神昏憒多鼾睡,言語無人自發揚,口乾多舌強, 痰喘定身亡,此屬純陰俱不治,百人百可到泉鄉。
癰疽半陰半陽症歌
陰陽之症兩相交,生死同兼事可招,微熱微寒微赤腫,半昏半爽半平高, 脈來雖數多無力,飲食雖餐便不消,腫而不潰因脾弱,潰而不腫為膿饒, 大便多沸小便數,上身有汗下身焦,五善雖兼有,七惡未全逃,口渴喜茶腸腹痛, 面浮饜飲足心高,心煩不穩睡,神亂怕音焦,投方應病方為妙,陰轉為陽漸可調, 心真造化,爾命堅牢,逢之任是上醫手,半死餘生定莫逃。
癰疽五善歌
心善精神爽,言清活潤鮮,瘡疼兼不渴,睡醒得安然。肝善身輕便,因煩自不煩, 指頭紅活色,坐起覺平康。脾善脣滋潤,衾幃蘭麝香,凡餐俱有味,膿厚更肥黃。 肺善聲音響,無痰韻更長,肌膚多滑潤,大便自尋常。腎善誠為要,水深火自降, 口和兼不渴,小水得稀長。
癰疽七惡歌
一惡神昏憒,心煩舌上乾,瘡形多紫黑,言語自呢喃。二惡腰身強,目睛邪視人, 瘡頭流血水,驚悸是肝迍。三惡形消瘦,膿清臭穢生,瘡形多軟陷,脾敗不知疼。 四惡皮膚槁,聲嘶韻不長,痰多兼喘急,鼻動肺將亡。五惡成消渴,隨飲即隨乾, 形容多慘黑,囊縮腎家端。六惡身浮重,腸鳴嘔呃頻,大腸多滑泄,臟腑並將傾。 七惡瘡倒陷,形如剝鱔同,四肢多冷逆,污水自流通。
善屬腑症,病微邪淺,更能慎起居,節飲食,則勿藥亦愈,惡屬臟症, 多因元氣虛弱,或汗下失宜,胃氣受傷,或寒涼剋伐,以致邪氣愈實也, 法當純補胃氣,多有可生者,宜於潰瘍主治諸方內對症施治, 此外更有潰後發熱惡寒作渴,或怔忡驚悸,寤寐不寧,牙關緊急,或頭目赤痛, 自汗盜汗,寒戰咬牙,手撒身熱,脈洪大按之如無,或身熱惡衣,欲投水中, 其脈浮大,按之微細,衣厚仍寒,此氣虛極,傳變之惡症也,手足逆冷,肚腹疼痛, 泄瀉腸鳴,飲食不入,吃逆嘔吐,此陽氣虛,寒氣所乘之惡症也,有汗而不惡寒, 或無汗而惡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張,頸項勁強,此氣血虛極,變痙之惡症也, 俱急用參、芪、歸、木、附子、以救之,間有得生者,不可因其症惡, 遂棄而不治。
癰疽生死法
初生如粟,裏可容谷,外面如麻,裏大如瓜,外面如錢,裏可容拳,起勢大, 終無害,未老先白頭,無膿軟陷休,瘡從疙瘩起,有膿生方許,腫潰氣昂昂, 不治自安康,根高頂又高,八十壽還饒,焮腫易腐爛,任大終無恙,瘡高熱焮疼, 雖苦必然生,瘡軟無神氣,應補方為益,肉腫瘡不腫,必竟生疑恐,膿穢不進食, 泄瀉黃泉客,瘡色豬肝紫,無膿必定,死綿潰不腐爛,內怕葡萄嵌,仰臥不知疼, 陰症命難生,腐盡有敗氣,笑裏終生祟,根散瘡平塌,神仙無治法,久病目露神, 必竟命難存,面忽似塗脂,十日後分離,敗中有紅肉,雖重生門路,新肉如板片, 不食終須變,手足皮枯槁,血敗生難保,脣白眼無神,腹脹瀉將傾,醃氣不滃氣, 雖重多生意,眼眶黑氣濃,癰疽怕此逢,房中香馥馥,是病終為福,瘡熱身微熱, 輕病何須說,生死此中,求片言一可決。
察形色順逆法
凡閱人之病,必筅視其形色,而後與脈病相參,誠識於始,以決其終,百無一失矣, 曷言之,陰病見陽色,腮顴紅鮮,陽病見陰色,指甲呈青,此二者俱死, 又身熱脈細,脣吻反青,目珠直視者死,面如塗脂,色若土黃、油膩、 黑氣塗抹者死,脣舌乾焦,鼻生煙煤,眼神透露者死,形容憔悴,精神昏短, 身形縮小者死,喘粗氣短,鼻焮睛露,語言譫妄者死,循衣摸床,遺尿失禁, 撮空者死,頭低項軟,眼視無神,吸吸短氣死,皮破無血,肉綻爛班, 麻木不知痛痒者死,齒黃色如煮豆,脣白反理無紋,耳黑枯焦不聽,人中縮而坦平, 口張氣出無回閉,鼻煽相隨呼吸行,汗出如珠不散,痰若膠而堅凝,出血紅如肺色, 指甲彎而滯青,神昏神浮,神亂神離,緇衣生滿面,黑氣慘天庭,逢之都沒命, 法在此中評。
內消內托法
〔內消〕消者、減也,於初起紅腫結聚之際,施行氣、活血、解毒、消腫、之劑, 必分之以虛實,如脈症俱實者,汗利之脈,症俱虛者,滋補之,次分部位, 佐以引經消毒之藥,使氣血各得其常,則可內消也,再如熱渴便閉,邪在裏也, 則疎導之,寒熱焮痛,邪在表也,則發散之,無表裏症,邪在經也, 則和解之。
〔內托〕托者、起也,已成之時,不能突起,亦難潰膿,或堅腫不赤,或不痛大痛, 或得膿根散,或膿少膿清,或瘡口不合者,皆氣血虛也,主以大補, 佐以活血祛毒之品,或加以芳香,行其鬱滯,或加以溫熱,禦其風寒, 如托裏消毒散,隨時加減之,候膿出腫消腐淨,用參、芪、歸、朮、大補之, 甚加附子,使氣血滋茂,則新肉易生,是為內托也,又云:治癰以寒,是為內消, 治疽以熱,是為內托,內消內托,乃正治從治之義也。
虛實症治法
腫潰諸症,須辨虛實,隨行補瀉,若或稍差,關係甚大,假如腫起堅硬膿稠者, 瘡疽之實也,腫下輭慢膿稀者,瘡疽之虛也。瀉利腸鳴,食少嘔吐, 手足並冷,脈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時難,大便滑利,聲音不出,精神不爽者, 悉臟腑之實也。膿水清稀,瘡口不合,聚腫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脫者, 氣血之虛也,腫高色赤,寒熱疼痛,膿稠壯熱,頭目昏重者,氣血之實也。 頭痛鼻塞,目赤心驚,喉舌生瘡,煩渴飲冷,睡語咬牙者,上實也,精滑便利, 腰腳沉重,睡臥不寧者,下虛也。肩項不便,四肢沉重,目視不正,睛不了了, 食不知味,音嘶聲敗,四肢浮腫者,真氣虛也,焮腫痛甚,日久不潰,寒熱往來, 二便淋秘,心神煩悶者,邪氣虛也。又曰:真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諸痒為虛, 諸痛為實,脈微細輭者為虛,洪大而數者為實也。脈症俱虛,虛則補之, 和其氣,托裏也,脈症俱實,實則瀉之,導其氣,疎利也,脈症俱緩, 緩則治本,用平和之藥,徐治之也。
主治之法,如腫高焮痛者,以衛生散解之,次用托裏消毒散,漫腫微痛者, 用托裏散,如不應,加薑桂,膿出反痛,氣血虛也,宜八珍湯。不作膿,不腐潰, 陽氣虛也,宜四君子湯,加歸、芪、肉桂。不生肌,不收歛,脾氣虛也, 宜四君子湯,加芍藥、木香。惡寒憎寒,陽氣虛也,宜十全大補湯,加薑、附。 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宜四物湯,加參、朮。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宜六君子湯, 加炮薑。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宜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虛也, 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加五味、 麥冬。欲嘔食少,脾胃虛也,宜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 宜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也,宜十全大補湯,加山藥、山茱萸。 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熱渴淋秘,腎虛陰火也, 宜加減八味丸。喘嗽淋秘,肺腎虛火也,宜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
大凡怯弱之人,不必分其腫潰,惟宜先補胃氣,或疑參、芪滿中, 或泥於氣質素實,或為有痰勿服補劑,或間有用者又加發散敗毒等藥, 致使所補不償所損,多致有悞,殊不究瘡瘍之作,緣陰陽已虧,膿血既瀉, 元氣已憊,斯時也,不行溫補,將何以恃,書云:纔得腫痛,參之脈症,見有虛弱, 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此古今不易之確論也。
經絡大略
人生之有經絡,猶地理之有界分,治病不知經絡,猶捕盜不知界分, 其能無誅伐無過之咎乎,岐黃問答,以經絡為主,惟經絡一明,然後知症見何經, 用何經之藥以治之,了然無謬,如古之善射御者,自有得心應手之妙焉, 假如腹之中行,係任脈一經,開兩傍係足少陰腎經,又開兩傍係足陽明胃經, 又開兩傍係足太陰脾經,此皆在腹中者,其乳之在上在傍, 係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經也,又開兩傍則在兩肋,係足厥陰肝經, 又肋之後,背之傍,係足少陽胆經,其脊之兩傍各兩行,係足太陽膀胱經, 若脊之中行,係督脈一經,手之外廉,係手三陽經,手之內廉,係手三陰經, 足之外廉,係足三陽經,足之內廉,係足三陰經,頭乃手足六陽經所會,如耳前後, 係手足少陽經,顴之上下,係手足陽明經,兩眥傍,係手足太陽經,其鼻之上行, 仍係督脈一經,又凡各經支別交會與夫足三陰,皆循喉嚨挾舌本, 又足厥陰隨督脈會於巔,雖未得備陳分寸起止,實乃十四經之大略也, 內經所謂分肉者正指此耳,至於奇經八脈,亦皆有起止病患也,假如肋痛, 便知其為肝經,不分內外男婦大小,皆可識症用藥,稍近後便知其為胆經, 則又當隨症加減矣,由此言之,則凡十四經所在,皆可類推也。
陀云:癰疽之作,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如心之發於喉舌,肺之發於皮膚, 脾之發於肌肉,肝之發於筋肋,腎之發於骨髓是也,陰毒發於下,陽毒發於上, 腑之發於外,臟之發於內,發於下者得之緩,發於上者得之速,感於腑者易治, 感於臟者難療,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近骨者多冷,久而不愈, 化血生蟲,蟲則多痒少疼,或先痒後疼,近膚者多熱,久而不愈,傳氣成漏, 漏則多疼少痒,或不疼不痒,發於虛處者多陰,發於節而相應者不治, (應為內外通潰也)
手足十二經有氣血多少之分,歌曰:多氣多血君須記,手經大腸足經胃, 多氣少血有六經,三焦胆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胞絡,膀胱小腸肝所異。
治以氣多者行其氣,血多者破其血,氣少者難於起發,補托之,血少者難於收歛, 滋養之,雖然,厥陰經有相火,難治,少陽經有相火,而更難治, 故足少陰當作氣血兩虛治也,用藥之道,如東垣之處方,矧有兼風、兼痰、兼濕、 兼氣、兼血、兼陰虛等症,病本不同,治當求備, 較之世俗圖人形瘡樣而不分經絡者,大相徑庭矣。
十二經補瀉藥品
手少陰心經
〔補〕當歸、生地黃、茯神、遠志、酸棗仁、麥門冬、柏子仁、山藥、蓮肉、 圓眼肉、人參、紅藍花。
〔瀉〕黃連、枳實、木香、貝母、天竺黃、鬱金、赤茯苓、玄胡索。
〔溫〕石菖蒲、藿香、沉香、木香、桂枝、麻黃。
〔涼〕連翹、丹參、石蓮子、梔子、犀角、牛黃、硃砂、石膏。
〔引經〕獨活、細辛、燈心、圓眼。
手厥陰心包絡經
〔補〕人參、黃芪、肉桂、沉香、兔絲子、破故紙。
〔瀉〕大黃、芒硝、梔子、烏藥。
〔溫〕大附子、肉桂、乾薑、沉香、川芎、白荳𦸅、柏子仁、烏藥。
〔涼〕黃連、梔子、丹皮、柴胡、薄荷、滑石。
〔引經〕柴胡(桂佐之)、川芎、青皮。
手太陽小腸經
〔補〕石斛、牡蠣、甘草梢。
〔瀉〕木通、赤茯苓、車前子、紫蘇、羌活、蒿本、檳榔、大黃、瞿麥。
〔溫〕巴戟天、茴香、烏藥、砂仁、益智仁。
〔涼〕滑石、木通、梔子、茅根、車前子、苓、澤瀉、芒硝。
〔引經〕羌活、蒿本、黃柏。
足厥陰肝經
〔補〕當歸、熟地黃、酸棗仁、阿膠、木瓜、沙參、薏苡仁、枸杞子、兔絲子、 山茱萸、白朮、蓮肉、甘草、蒺藜。
〔瀉〕白芍藥、赤芍藥、柴胡、青皮、枳實、青黛、羌活、木賊、甘菊、蒲黃、 桃仁、蔓荊子、常山、五靈脂、益母、前胡。
〔溫〕木香、肉桂、香附子。
〔涼〕黃連、黃柏、胡黃連、龍胆、草決明、牛黃、羚羊角、車前子、甘菊花、 地榆。
〔引經〕川芎(行上)、青皮(行下)、柴胡、烏梅。
足少陽膽經
〔補〕當歸、酸棗仁、山茱萸、五味子。
〔瀉〕柴胡、青皮、黃連、白芍藥、川芎、貝母、瓜蔞、鈎藤、天竺黃。
〔溫〕乾薑、肉桂、陳皮、半夏。
〔涼〕黃連、黃芩、柴胡、竹茹、甘草。
〔引經〕川芎(行上)、青皮(行下)、柴胡。
足太陰脾經
〔補〕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白芍藥、山藥、蓮肉、白扁荳、木瓜、蒺藜、 當歸、黃芪、薏苡仁、芡實、陳皮、大棗、圓眼肉。
〔瀉〕枳實、大腹皮、山查、麥芽、神麯、半夏、南星、檳榔、三稜、 萊菔子、升麻、防風、石膏、苓、玄胡索、桑寄生。
〔溫〕砂仁、白荳𦸅、藿香、破故紙、黑乾薑、官桂、大附子、蘇葉、肉果、 木瓜、蒼朮、吳茱萸、丁香。
〔涼〕黃連、玄明粉、竹瀝、連翹、大黃。
〔引經〕白芍、麻黃、大棗、蓮肉。
足陽明胃經
〔補〕人參、白朮、黃芪、石斛、山藥、蓮子、芡實、薏苡仁、糯米、白糖。
〔瀉〕枳實、厚朴、大腹皮、前胡、三棱、莪朮、檳榔、大黃、石膏、礞石。
〔溫〕肉桂、肉果、大附子、砂仁、藿香、半夏、蒼朮、白荳𦸅、川芎、 香附、乾薑。
〔涼〕葛根、知母、石蓮子、梔子、滑石、竹茹、胡黃連。
〔引經〕葛根、升麻、白芷。
手太陰肺經
〔補〕人參、沙參、黃芪、麥冬、阿膠、五味子、紫苑、百部、知母、 款冬花、木瓜、山藥、茯苓、蒺藜。
〔瀉〕防風、蘇梗、羌活、前胡、生薑、桑白皮、蘇子、橘紅、石膏、杏仁、貝母、 瓜蔞、南星、枳殼、薄荷、白芥子、白芍、玄胡索、葶藶、鼠粘子、萊菔子、香薷、 荊芥。
〔溫〕乾薑、生薑、半夏、白荳𦸅、砂、木香、藿香、桂枝、 香附、麻黃。
〔涼〕枯芩、竹葉、竹瀝、童便、羚羊角、馬兜鈴、山梔、天門冬、玄參、桔梗、 藕節、枇杷葉、玄明粉、地骨皮。
〔引經〕白芷、升麻、葱白、生薑。
手陽明大腸經
〔補〕蓮肉、糯米、白砂糖、薏苡仁、粟殼、木香、肉荳𦸅、龍骨、牡蠣。
〔瀉〕大黃、芒硝、枳實、桃仁、檳榔、葱白、麻仁。
〔溫〕人參、乾薑、半夏、肉桂、吳茱萸。
〔涼〕黃芩、槐花、大黃、地榆、胡黃連、連翹、石膏、秦艽。
〔引經〕葛根、升麻、白芷。
足少陰腎經
〔補〕杜仲、兔絲子、蒺藜、破故紙、山茱萸、山藥、石斛、巴戟天、人參、白朮、 當歸、熟地、枸杞、五味、牛膝、龜板、淫羊藿、何首烏、鱉甲、鹿茸、鹿角、 龍骨、牡蠣、續斷、肉蓯蓉、韮子、覆盆子。
〔瀉〕澤瀉、苓、知母、玄胡索、甘草、茯苓、木通。
〔溫〕大附子、桂心、破故紙、黑乾薑、砂、仙茅、沉香。
〔涼〕黃柏、知母、丹皮、天門冬、地骨皮、山梔、玄參、竹瀝。
〔引經〕獨活、肉桂、牛膝、鹽、酒。
足太陽膀胱經
〔補〕龍骨、續斷、益智仁、橘核。
〔瀉〕苓、澤瀉、滑石、車前子、木通、瞿麥、茯苓。
〔溫〕茴香、烏藥、沉香、山茱萸、桂枝、麻黃、砂。
〔涼〕胆草、石蓮子、防風、羌活、蔓荊子、茵陳、葶藶、大黃、黃柏、石膏。
〔引經〕蒿本、羌活、黃柏。
手少三焦經
〔補〕人參、黃芪、白朮、藿香。
〔瀉〕柴胡、枳殼、枳實、青皮、山茨菰。
〔溫〕大附子、厚朴、乾薑、沉香。
〔涼〕連翹、滑石、胆草、地骨皮。
〔引經〕柴胡、川芎、青皮。
散品
凡藥之性輕虛者,諸臟腑皆能發散,是以不屬經絡也。
羌活、獨活、升麻、防風、荊芥、細辛、蒿本、麻黃、秦艽、防己、 牛蒡子、香薷、夏枯草、山荳根、五靈脂、射干、青蒿、葱白頭、漏蘆、 蟬螁
走品
凡藥之體重濁者,諸臟腑皆能走瀉,是以不屬經絡也。
川烏、草烏、三稜、莪朮、葳靈仙、川山甲、葶藶、海藻、昆布、五加皮、 撫芎、常山、青黛、巴荳、益母草、桑寄生
針砭灸烙烘炤蒸拔等法
疽之發也,所患者惟內攻與外潰耳,蓋毒不能外發,勢必內攻,急宜護膜以托裏, 不能中出,勢必旁潰,必外兼針灸等法以提其毒,此外科之首務也。
針法
夫用針者,譬之救火,火在屋下,必穴其頂,不爾則延褻盡焚之矣,故曰: 毒氣中隔,內外不通,不行針灸,藥無全功,又曰:血實者決之,先診其脈, 緊而數者,其膿未成,緊去但數者,其膿已成,若膿未成而用針,氣血已瀉, 膿反難成,膿已成而不針,潰壞愈深,瘡口難歛,次、輕按熱痛者,膿淺而稠, 重按微痛者,膿深而稀,按之不痛俱硬者,瘀血也,俱軟者,濕水也,再、 按之陷而不起者,膿未成,按之軟隨手而起者,膿已成,按之四畔俱軟者, 膿大成矣。
〔手法〕針鋒宜隨經絡之橫竪,不則難於收口,部位宜下取,便於出膿, 腫高而軟者,在肌肉,針四五分,腫下而堅者,在筋脈,針六七分, 腫平肉色不變者,附於骨也,針寸許,毒生背腹肋脇等處,宜扁針斜入, 以防透膜之害,入針在好肉之處,則磁實而難進,針至膿潰之處,則虛軟而無阻, 針既透膿,即視針口,必有膿意如珠,斯時也,欲大開口,則將針斜出,欲小其口, 則將針直出,所謂迎而奪之,順而取之也,隨以綿紙撚蘸玄珠膏度之,使膿會齊, 三二時取出撚,則膿水速乾矣,瘡口貼呼膿膏,四圍敷潰膿散,元氣虛者, 必先補而後針,膿一出則諸症悉退,若膿出反痛,腫仍不消,或煩燥嘔逆者, 胃氣虛也,治宜大補之。
〔神妙拔根法〕凡背疽、腦疽,陰症者,初起不腫高,不焮熱,灸之不疼者, 必致壞人,於十日以前,用鈹針當頭插入,至知痛方止,出其惡血,通其瘡竅, 隨用蟾酥條插入,直至孔底,服蟾酥丸、紺珠丹、發其大汗,如元氣虛者, 隨以內托之藥大補之,每日插二條,以膏蓋之,三日後加添插藥,其根高腫作痛, 外用燈炤炤法、桑根灸法,助陰為陽,插換七日,其瘡裂縫流膿,至十三日, 其根自脫,如日多根深蒂固不能脫者,鈹針取之,玉紅膏搽之,不脫者自脫, 不歛者自歛,如半月後不作膿腐者,用鈹針品字樣三孔開之,不問深淺, 以知痛為住,隨用藥筒拔法拔之,視其膿血鮮明,謂氣血交粘,用藥可痊, 若紫黑氣穢,謂氣敗血衰,神仙難醫,若拔後大膿當出而反少,必內有頑膜, 宜取去寸餘,雖微痛血出無妨,隨用兩手輕重得宜,從瘡根焮處漸漸捺至中間, 剪去膿管,聚膿自然湧出,以黃厚為吉,其膿日摲多者為輕,反此則為慮矣。
又有不宜針者,如疽生於筋脈,及骨節臍門,并癭瘤,再結核推之不動者, 俱不宜針,冬月閉藏,水冰地折,只宜用藥托裏而少針石者, 蓋謂善行水者不能注冰,善穿地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也,所為寒緻腠理, 以苦發之,以辛散之,如托裏溫中湯之類也。
蜞針一法,為開門放毒之捷徑,然恐竭於外,不能及於內,即皮膚之疾, 恐血去而氣不能獨居也,禁之。
〔針委中穴法〕治癰疽發背紅腫疼痛,及腳膝風濕疼痛,即柱杖跛足者,針之有功, 又中風痰厥,牙關緊急不知人事者,針之立效。其法,令患者雙手倚壁上, 雙腳挺直,用三角鈹針,將紙扎只露半米粒許尖頭,針時以中指抵住針頭, 看委中穴有細青紫脈,皆是濕毒惡血,看準於紫脈上刺之,凡青脈俱刺, 任出黑血無妨,看血出淡黃色,方以紙輕手按片時,以小膏藥貼之, 三四日不可洗浴,放血後,令人將圓棍于手足腰背腿上,如轅刮麵,即棄杖而行, 百發百中,針家不宜出血,惟腫偏宜出血也。
〔針少商穴法〕治喉風、喉痺、顒額、(顒、音容,大頭也。)懸癰、乳蛾等症, 危急者刺之立驗。穴在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一韮葉許白肉間, 用三稜針刺出紫血,立瘥,此穴能泄諸臟之熱,但不宜灸。
內托黃芪丸
治悞傷經絡,白膿赤汁,逗流不止者。
黃芪(生八兩)、當歸(三兩)、肉桂、木香、沉香、乳香(各一兩)
為末,用菉荳粉四兩,生薑自然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湯下。
砭法
扁鵲云:病在血脈,治宜砭石,此舉素問血實者決之也,非止丹毒及紅絲疔走散, 但見紅腫色赤遊走不定者,或時毒瘀血壅盛等症,并宜砭之,忌其太深, 內經所謂刺皮無傷肉也,法用細磁器擊碎,取有鋒芒者一塊,用筯一根, 劈開頭,夾之縛之,用二指輕捺筯梢,以磁鋒對處懸寸許, 再用重筯一根,頻擊筯頭,令毒血遇刺皆出,如丹毒敷貼, 見小兒赤遊丹毒門參考,至次日腫未全消,再量行砭之,以腫消紅散為率。
灸法
灸乃開結破硬之法,蓋火性暢達,引拔內毒,有路而發外也,凡瘡之初起, 七日以前,隨毒勢之大小,灸艾壯之多寡,如赤腫紫黑者,取蒜片三錢, 厚置瘡頂上,著艾灸之,三壯一換蒜片,初灸覺痛,以不痛似痒為止,初灸不痛, 以知痛痒為止,初灸全然不覺痛痒,宜去蒜明灸之,方能速潰,艾數宜多, 有漫腫無頭者,以濕紙覆其上,視其先乾處置蒜灸之,兩三處先乾,兩三處齊灸之, 有一點白粒如粟,四圍紅腫如錢者,即於白粘上灸之,有陰瘡日數多者,艾炷不及, 其事以蒜搗爛鋪於瘡上,艾鋪蒜上灸之,蒜敗再易,以知痛甚為效。癰疽、流注、 鶴膝風等,每日灸二三十壯,頑疽、陰瘡、痼發等,艾數必多, 宜先服護心散以防火氣入內,灸小兒,先將蒜置大人臂上,燃艾候蒜溫, 即移於小兒毒上,易艾照前,凡腫瘍初起,用此灸之,一不開大,二不內壞, 三易收口,誠瘍科之首法也,如七日以後,毒已成形,宜隨經絡取穴次灸之, 或騎竹馬法灸之,或用錠子藥餅,蠟餅,等類灸之,至真要論云:陽氣湊襲, 寒化為熱,熱盛則肉腐為膿,是毒乃寒邪所傷,艾火攻之,求其本也。
經曰:陷者灸之,陽症似不必灸也,頭為諸陽之首,凡生瘡腫,由亢陽所致, 灸之必加大腫,痰動必死,腎俞穴發瘡,由腎水枯竭而成,灸之則火爍其源, 黑陷則死,有元氣素虛,瘡不高腫,體倦神昏,脈空虛浮散,數而不鼓, 此內無真氣抵當火力,灸之必昏潰而死,世云:艾火不傷人,非通論也。
凡灸,先用蒜片擦穴,則著艾不落,灸瘡不發,則疾不除,用葱、艾、 薄荷煎湯洗之,灸瘡已發,潰爛疼痛者,用桃柳枝、胡荽、黃連煎湯洗之, 灸瘡出血,用百草霜罨之,灸瘡不收口,用槐枝、葱白煎湯洗之, 瓦松陰乾為末摻之,灸瘡貼膏,宜頻換,使膿血出多而疾速愈。
〔騎竹馬灸法〕治諸發背,及痔漏腸風,是症由心火留滯而生, 此穴乃心脈所過之處,灸之則心火調暢,血脈通流,其毒頓減,其法, 於患人曲池穴起,用薄蔑一條,量至中指尖,與肉平齊截斷,次令患者騎竹馬, 兩人前後扛起,離地五寸,兩傍扶定,以前蔑竪馬上,從尾骨貼脊, 量至篾盡,以墨記之,兩邊各開同身寸一寸五分盡處,是穴各灸二七壯。
取穴法
手太陰肺經
〔少商穴(此穴宜刺不宜灸,入前針法。)〕
手陽明大腸經
〔曲池穴〕治胃疽,及上部疔腫發背,渾身瘡毒、風刺、癮疹、頑疥,小兒丹毒, 并癱瘓,四肢拘攣,歷節風。(空在肘外輔,屈肘兩骨中,以手拱胸, 紋盡頭陷者是穴。)
〔三間穴〕治蜂窠疽。(穴在手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又名少骨穴。)
〔肩髑穴〕治乳癰、乳毒、乳岩。(穴在肩端兩骨罅間,陷者宛宛, 舉臂取之,有空是穴,一名肩井穴,足少陽陽蹻之會。)
〔三里穴〕治乳症、膝症。(穴在膝眼下三寸,䯒骨外臟內兩筋間, 舉足取之。)
〔偏歷穴〕治顴疔。(穴在手腕中後三寸陷中。)
足太陰脾經
〔沖門穴〕治脇癰。(穴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端約中動脈。)
〔商丘穴〕治陰疽。(穴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
〔箕門穴〕治腹癰。(穴在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是穴。)
〔大敦穴〕治魚口。(在足大指端,指甲裏三毛中。)
〔三陰交穴〕治鶴膝襠疽。(穴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膝頂穴〕治鶴膝風、腳氣。(此秘法也,諸書不載。)
足陽明胃經
〔神授穴〕治牙癰。(二穴,隨人大指上直去骨罅處起,用患人手一跨,此秘法也。)
〔缺盆穴〕治鬢疽、瘰癧。(穴在肩下,橫骨陷中。)
〔伏兔穴〕治鬢疽。(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 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狀,故名之,脈絡會也。)
〔犢鼻穴〕治唇疽膝痛。(穴在膝臏下,䯒骨上,俠解大筋陷中, 是穴形如牛鼻。)
〔梁丘穴〕治流注。(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
〔踝骨穴〕治疽著五指,及霍亂轉筋。(此秘法也。)
手厥陰心胞絡經(胞絡、乃包裹心之肉也。)
〔郄門穴〕治胸疽。(空在掌後,去腕五寸。)
〔間使穴〕治肘癰、腋腫,癭瘤、疥癬。(穴在手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
〔內關穴〕治銳疽、瘰癧,合谷疔、蛇頭疔。(穴在掌後,去腕二寸, 兩筋間。)
〔合谷穴〕治魚肚疔、注節疔。(穴在大指次指合紋盡處陷中。)
手少陽三焦經
〔四凟穴〕治魚腮。(穴在肘前五寸,外陷中。)
〔天井穴〕治瘰癧,石榴疽,毒、魚腮,五痔、癮疹。(空在肘外, 大骨後肘寸,輔骨上兩筋,又骨陷中,刺肘拱胸得之。)
〔會宗穴〕治肩疽、髎疽。(穴在臂腕後三寸,空中一寸。)
〔腋門穴〕治樂疽。(穴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握拳取。)
手少陰心經
〔少衝穴〕治喉癰,舌疔、舌腫(穴在手小指內端, 去爪甲角如韮葉,又名經始穴。)
〔靈道穴〕治氣癰。(空在掌後一寸五分。)
〔少海穴〕治臑疽并瘰癧,不問腫潰,及臂痛不能伸,齒齦痛爛,齒寒頭痛, 胸風腋疽,一名曲節。(穴在肘內後大骨外,去肘五分陷中, 屈手向上取之。)
〔神門穴〕治兌疽、穿骨疽。(穴在掌下銳骨端陷中。)
〔少商穴〕治喉症,宜針忌灸,見針門。
〔心俞穴〕治喉毒懸癰。(穴在背第五椎兩傍,各開一寸五分。)
手太陽小腸經
〔支正穴〕治侵腦疽。(穴在腕後五寸。)
〔陽谷穴〕治鳳眉疽。(穴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下陷中。)
〔後谿穴〕治黑疔。(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捏拳取之。)
〔腕骨穴〕治鼻疔。(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天宗穴〕治頂疽。(穴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
〔肩貞穴〕治肩風。(穴曲脾下,兩骨解間,肩顒後陷中。)
〔掌後五寸五分〕治馬口瘡。 (秘法)
足厥陰肝經
〔陰包穴〕治咬骨疽。(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兩筋間,拳足取之, 看膝內側,必有槽中。)
〔膝關穴〕治透腦疽。(穴在犢鼻下二寸傍陷中。)
〔中都穴〕治陰疽,腸癖頑疝。(穴在內踝上七寸䯒骨中。)
〔蠡溝穴〕治玄疽。(穴在足內踝上五寸。)
〔章門穴〕治氣癖。(穴在直季脇肋端,臍上二寸,兩傍九寸,側臥、 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一云:肘尖盡處是。)
〔膝下外橫骨〕治鸛口疽坐馬等癰。(秘法。)
足少陽胆經
〔劍巨穴〕治馬刀。(穴在掌後三寸二分,秘法。)
〔肘尖穴〕治瘰癧,三次除根。(取穴令患者端坐,叉手平胸, 肘後突出尖骨是,灼艾人須立於患人後,因穴在後面內側小尖骨尖,以指按之, 患處酸麻方是真穴,此乃大肘尖之傍小肘尖,仰手與小指對直者是也, 按此骨尖小指即麻為驗,此穴與肩尖穴多取不真,惟此取法最確,故重表而出之, 宜珍之勿忽。)
〔金門穴〕治瘰癧。(穴在掌後三寸五分,秘法。)
〔陽陵泉穴〕治淵疽。(此穴筋之會也,專治筋病,穴在膝下一寸, 䯒外陷,蹲坐取。)
〔懸鐘穴〕治附骨疽。(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膝眼穴〕治鶴膝風。(穴在膝頭骨下兩傍陷中。)
〔環跳穴〕治腿股風,居髎二穴認真攻,委中毒血更出盡, 愈見醫科神聖功。(穴在脾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左手摸穴, 右手搖撼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也,居髎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 監骨上陷中,居髎在跳上一寸,灸則筋縮。)
足少陰腎經
〔陰谷穴〕治心口疽。(穴在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取之, 按之應手。)
〔築賓穴〕治幽癰、赫癰。(穴在內踝上腨分中。)
足太陽膀胱經
〔風門穴〕治玉枕疽,又能宣通背上諸陽熱氣,一名熱府穴。 (穴在背骨第二椎下陷中間,兩傍相去脊同身寸各開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各灸七壯。)
〔心俞穴〕治發背。(穴在五椎下兩傍,各開一寸五分。)
〔委陽穴〕治五發。(穴在足小膕中,外兩筋間,屈伸取之, 一云在承扶下一寸六分,屈伸取之,承扶在尻臀下陷紋中,兼騎竹馬法灸之。)
〔會陽穴〕治腎疽血崩。(穴在膝約紋中央下三寸。)
〔崑崙穴〕治附陰疽風疹、風熱、冷脾。(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 細脈動應手。)
任脈經(此經會陰而行腹)
〔百會穴〕治龍泉疽,虎髭毒。(穴在巔頂中,直平耳尖。)
督脈經(此經會陽而行背)
〔神闕穴〕治對口。(穴在兩手兌骨間,亦秘法也。)
烙法(陽燧錠子)
古有烙法,今罕用之,使患者駭然,亦懼粗工之悞用耳,余以陽燧錠子代子, 治癰疽發背一切諸毒,未成者立消,已成立潰,已潰立穿,更易於收歛, 并灸瘰癧、便毒、蛇頭疔、痞塊,及風寒濕氣疼痛等症,悉皆神驗,勿忽。
陽燧錠子方
蟾酥、硃砂、川烏、草烏(各五分)、直殭蠶(一條各為末和勻)
用石硫黃一兩五錢,置碗內微火炖化,入前蟾酥等末攪勻, 離火再入當門子麝香、(二分)冰片、(一分)攪勻。即傾入濕磁盤內, 速盪轉成片,俟冷,取收磁罐內,用時,取甜瓜子大一塊,要上尖下平, 先用紅棗肉擦灸處,粘藥於上,用油燈草火點之,灸五壯或七壯、九壯畢, 即飲米醋半酒鍾,隨用小膏藥貼之,出黃水些須,其毒即消,如風痛者, 用筯子於骨縫中之,酸痛處於墨記灸之,如腿痛膝痛,於么眼穴灸之, 再、肩成瘡,於腫處各灸一壯,立瘥。
黃蠟灸法
凡癰疽發背,諸毒惡瘡,先以濕麵隨腫根作圈,高寸餘,實貼皮上,勿令滲漏, 圈外圍布數重,防火氣烘膚,圈內鋪蠟屑三四厚,次以銅漏杓盛炭火,懸蠟上烘之, 令蠟化至滾,再添蠟屑,隨化隨添,以井滿為度,皮不痛者毒淺,灸至知痛為度, 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為度,去火杓,即噴冷水少許於蠟上,俟冷起蠟, 蠟底之色青黑,此毒出之徵也,如漫腫無頭者,以濕紙試之,於先乾處灸之, 初起者一二次即消,已成者三二次速潰,久潰頑硬者即於瘡口上灸之,蠟從孔入, 愈深愈妙,其頑腐瘀膿盡化,收斂甚速。
一法,灸頑瘡瘡,亦作麵圈圍瘡口,次取黃蠟隨瘡井大捻錢厚一餅, 蓋瘡口上,上鋪艾令滿,著火,艾著蠟化,滲入瘡口內,先痒後痛,俟艾燼, 盡去之,則瘀腐盡化,如鎖口未盡,挑去之,則新肉生矣,若犯房勞,必須再灸。
桑柴火烘法
背疽初起腫痛,重若負石,堅而不潰者,用之能解毒止痛,消腫散瘀,出毒水, 即能內消,若潰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者,用之補陽氣,散餘毒,生肌骨, 移深居淺,用新桑樹根劈成條,或桑木枝長七寸劈如指粗,一頭燃著吹滅, 用火向患處烘片時,火盡再換,每次烘三四枝,每日烘三二次,以腫潰肉腐為度, 若腐已去而新肉生遲者,則於瘡四畔烘之,凡陰瘡瘰癧,流注瘡, 惡瘡久不愈者,俱宜烘之,書云:火有拔山之力,惜乎治者之不用耳。
神燈照法
治發背初起,七日前後,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不起發者即發, 不腐者即腐,誠良法也。用
硃砂、雄黃、血竭、沒藥(各一錢)、麝香(四分)
為末,每用三分,綿紙裹藥為撚,長七寸,蔴油浸透,灼火, 離瘡半寸許,自外而內,周圍徐徐照之,火頭向上,藥氣入內,瘡毒隨火解散, 自不內侵臟腑,初用三根,漸加至四五根,候瘡勢漸消漸減,薰後隨用敷藥, 如已潰,大膿瀉時不必用此,其敷藥原方藥難覓,余用豨薟草一味代之,將草杵爛, 加陳小粉,再加食鹽少許,研如糊,敷半寸厚,留口比瘡暈大三二分為率, 瘡口用大葱葉以滾水泡熟,扯開貼之,如乾及有膿, 用蹄湯潤之洗之。一法,前方加輕粉二錢,殭蠶三錢,露蜂房十箇, 作撚,薰照如前,照畢用真生桐油調銀硃,如膏貼之。再、薰照冷疔、結毒、 漏碲風等症,各錄本門條下。
牛膠蒸法
癰疽、發背,痔漏、惡瘡,頑、,跌撲等症,用牛皮膠熬至稀稠得所, 攤毛頭紙上,每用一塊,貼瘡腫上,次用釅醋煮軟布二塊,乘熱罨膠紙上蒸之, 稍溫再易,直至瘡痒膿出將盡,即濃煎貫仲湯洗去膠紙貼膏,次日照前, 直至膿盡瘡乾為度,隨用生肌散貼膏,次日換膏,仍前蒸洗。
藥筒拔法
陰發背於十五日前後,堅硬不潰不膿,不得外發,必致內攻,乃生煩燥,重如負石, 非此法拔提,毒氣不出,誠有回天之功,為瘍醫者不可缺也,法用鮮菖蒲、 羌活、獨活、紫蘇、蘄艾、白芷、甘草(各五錢)、連鬚葱(二兩)
用清水十碗,煎數十滾聽用,次用鮮嫩竹一段,長七寸,徑口一寸二三分, 一頭留節,剆去青留白,厚約分許,靠節鑽一小孔,以杉木條塞之, 放前藥水內,煮數十沸,取筒傾出藥水,仍浸藥汁內候用, 次用鈹針於瘡頂上一寸內,品字放開三孔,深入寸許,將藥水盆置患人榻前, 取筒傾去藥汁,乘熱急合瘡眼上,緊,自然吸住,待片時,藥筒已溫, 拔去塞孔木條,其筒自落,倒筒內之物於器內,視其膿血相粘,鮮明紅黃者,可治, 純是敗血稀水,氣穢紫黑者,不治,此家傳屢驗之法,勿忽之,如陽瘡則不必用此, 恐傷氣血,慎之。
論症治
次第
凡看大瘡,先以見標日為始,至今幾日,看瘡與日期可否,次看受病之源, 出何部位,屬何臟腑,再辨陰陽老幼並氣血之盛衰, 再次方診脈之虛實順逆以決其終。
虛實
凡毒先視其頂高起者為氣盛,根束者為血盛,又視其色暈,要交會分明為元氣盛, 而邪無散慢也,高腫者屬陽,原無深毒,治宜托裏以速其膿,忌用內消,反難作潰, 漫腫平塌者元氣本虛,急宜溫補催毒出外,忌用汗下,庶無變症。
初起頂平根散,色黯微腫,不熱不疼,身體倦怠者逆,已成腫堅, 色紫不作膿不腐潰,惟口乾,多煩燥者逆,已潰皮爛,內堅不潰,腫仍不消, 痛仍不減,心煩者逆,潰後膿水清稀,腐肉雖脫,新肉不生,色敗臭穢者死, 初起元氣未虛,症脈俱實者,治當迎刃而解,若懼悍懦, 定不能決於危急之時,惟在中病則已,所謂藥不瞑眩,厥疾不瘳,久病元氣虛者, 縱有餘症壞症,又當先固其本而調之和之散之,所謂勢孤則守,本立而道生也, 經云:督脈經虛從頂出,膀胱經虛從背出,陽明經虛從髭出,是知瘡瘍諸毒, 由虛而出也,治惟藉熱以發之,雖陽症熱痛,亦宜溫藥稍助微涼以濟之,斯為穩當。
腫瘍諸症,不論首尾,但見腫赤,煩燥引冷,便閉作渴,脈洪實數者,為之五實, 此邪氣在裏,治宜攻利,如內疎黃連湯之類以杜其源,如身涼肢冷, 瀉利腸鳴,嘔吐食少,脈細者,為之五虛,此元氣不足,治宜滋補,如托裏消毒散、 十全大補湯之類,以培其本,五實者雖在嚴寒之時, 必用大苦寒之藥瀉其陽以救其陰,五虛者雖在盛暑之時,必用大辛熱之藥, 散其陰以回其陽,經云: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必從其症, 又云:治病必察其下,為時下之宜也。
順逆
初起七日之前,或已灸之後,未服他藥者,宜蟾酥丸或紺珠丹汗之,如汗之不出, 由毒氣盛表裏閉密之故,則外兼燈炤炤法,桑柴烘法,能使已成者自潰, 不脫者自脫,助湯劑合表裏以成功,烘後以膏蓋頂上,提膿拔毒以禦風寒, 其根腳發腫,又在敷貼之力以束根本,若潰後者,則用鐵桶膏圍束瘡口,庶不開大。
如陽瘡腫痛,七日已後,自有黃色稠膿相粘膏上,每日用葱湯洗之, 換膏貼之,其正膿出在十一日前後,如未經灸者,內膿將結之際, 皮厚無頭而難穿者,用玄珠膏塗頂上,黑膏蓋之,三五日膿從毛孔吸出,久之列界, 其腐成片而落,其內肉已平,則換生肌藥,已潰而瘀腐不去者塗之,去腐如割, 且無痛苦,勝他藥多矣,然必賴內托之功,方獲捷效。
毒至十日已外,瘡雖不腐,而紅腫焮痛者,由元氣不能充足,或失於補托, 或悞用寒涼,或蓋覆不煖所致,治宜托裏大補,以得膿為效,若瘡口出黑血, 遍身汗出,乃捕托之徵也,如期不作腐潰,形尚堅硬,乃瘡根閉固, 為陰陽相半之症,必用神妙拔根法,不致內攻,倘內有膿,又便易出。
又以十五日至二十一日為期,過此外者,縱有稀膿,誠難歸結,若無膿, 為純陰不治,故陽瘡以十四日為關,陰瘡以二十一日為節,斯時務要膿出勢定, 不可過釀,候膿出方自腐脫,腐脫方自生肌,生肌方自收斂,收斂方自瘡平, 此瘡之關節次第也,如期不得膿者,後必多變,用藥之法,初起以散腫內消為主, 已潰以排膿歛毒為主,膿盡以去內塞為主,腐盡以生肌敷痂為主,此治瘡之定例也。
標本
扶症之有標本,如五運為本,六氣為標,五臟為本,六腑為標,初病為本, 傳病為標,元氣為本,病氣為標,治宜本而標之,如有嘔吐、泄瀉、食少、 不寐等症,宜先治之,所謂內症愈而外症易瘥,是標而本之也,仍兼外治。
〔標使治宜〕如腫瘍初起,審症處方,必以一藥為標使,如神授衛生散用金銀花、 當歸,蒼朮復煎散用蒼朮,十全大補湯用夏枯草,蠟礬丸用菊花湯, 通聖散用漏蘆之類,每用一兩煎湯,復煎群藥,其應如, 此飛霞子之秘訣也,溪云:阿膠飲、牛膠丸,屬金屬土,補肺氣實大腸,壯胃止瀉, 黃蠟丸入大腸有補,國老膏化毒行經,遠志酒、金銀花酒,皆有補性,歸血歸心, 善用者以之配入,腫瘍之散結,潰瘍之補虛,亦奏捷效,宜觸類而長之可也, 又如諸毒生於巔頂者,諸藥俱宜酒浸、酒少、酒煎、酒服,為使為因, 所為在上者因而射之也。
論治
書云:汗之則瘡已,為外有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飲食如故,清便自調, 知不在裏也,左脈洪緩,關脈帶弦,外感客邪也,故宜汗之,使榮衛通邪氣去矣, 如冬月寒緻腠理,必用辛溫之劑以托之,如托裏溫中湯、紺珠丹之類。又云: 助表不以取汗為功,為蟾酥、硃砂、雄黃等解毒之類,乃取汗之峻劑也。又云: 瘡家雖不疼痛,不可發汗,汗之則痙,為無表症也,即有表症,然亦不可大汗, 大汗則表虛不膿,後必難治,汗出不利小便,汗止則陽氣復,小便自利也。
腫瘍時見五實者,為邪氣在裏,宜寒涼藥攻利之,如內疎黃連湯之類, 次以托裏排膿之藥補之,潰瘍時雖有口乾便閉等症,由內亡津液所致,必細而數, 口和而乾,食少喜熱,乃虛火也,惟補氣血,養津液,健脾胃,則二便自和, 庶無變症,如小便閉,雖腫瘍時,不必苓、澤瀉以導水,惟用參、 芪、歸、芍及托裏消毒散消息之,自效,瘡瘍面赤,火鬱也,發之, 見風脈症者,散之,大便燥急者潤之,鬱冒者,為昏迷也,俱宜汗之,已上之症, 慎不可下,是以瘡瘍惟在閉而不結,通而不瀉為規。
瘡瘍作嘔,不問已潰未潰,惟以脈實而數喜飲冷者,為毒氣內攻,下之, 脈弱而喜溫者,為陽氣不足,補之。身熱而欲衣者,熱在皮毛,寒在骨髓,溫之, 身不熱而欲去衣者,寒在皮毛,熱在骨髓,清之。
寒熱虛實,皆能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如熱毒焮痛者,下之,便閉作痛者, 導之,瘀血作痛者,和之,更以桑柴烘之,寒邪作痛者,溫散之,濕腫強痛者, 滲導之,燥搐攣痛者,滋潤之,勞而作痛者,益之,膿脹作痛者,針之, 膿出反痛者,虛也,補之,瘀腐蝕痛者,去之,穢氣觸痛者,和之,風寒逼痛者, 溫散之,隨症施之,其痛自止,不必拘拘於乳、沒也,又瘡瘍不可不痛, 不痛為胃氣虛極也,不治,不可大痛,兼煩悶者不治,腫時不食為痛傷胃氣, 潰後痛止,自能食也,垣云:瘡瘍食肉,反補胃氣,乃自棄也, 此禁之膏粱丹石之變,非藜藿及虛弱者之通論也,若脾胃弱者,即有所禁忌, 亦當少與之,不與,則逆其胃氣,反不思食,禁忌之要,在生冷傷脾,硬物難化, 肥膩滑腸,惟宜斟酌與之可也,又服藥後忌飲冷水,犯之效遲,膿必再作。
藥忌
用藥之法,如執權衡,若大勢已退,仍用悍懦之藥,為誅伐無過, 失內經之旨矣,如敗毒散,有表症者宜之,多則損氣,流氣飲,氣結胸滿者宜之, 多則敗血,內補十宣散,在冬月可助內托之功,能移深居淺,然燥榮瀉衛之藥太多, 在夏月及虛之甚者,勿用,五香散,腫瘍時用之,似有暢達之理,潰瘍時用之, 則犯重虛之戒,護心散,能解丹石之毒,若不因此及老年病深症憊者,禁用, 柳酥等丸,皆有砒、硇之輩,乃取汗之峻劑也, 治初起寒熱拘急疼痛脈沉細者,為毒氣內陷也,宜用,若身熱脈洪及已潰者,禁與, 玉樞丹,為下毒之藥,無取膿之功,而體虛者已成者,勿用,垣云:一經受病, 止責其一經,不可干擾餘經,如流氣飲通行十二經,則諸經皆為所損矣,禁之。
辨症
〔辨暈〕非腫痕也,真暈生於瘡口之旁,如紅筋之狀,乃銳毒也,三二暈猶可, 四五暈難醫。
〔辨舌〕舌紅濕潤如常者吉,青黃赤白黑胎者重,乾燥碎裂疼痛者死。
〔辨內陷〕始則高腫,至十數日內外忽平塌者,此內攻之候也,急宜托裏。
論潰瘍
腫瘍之作,由胃氣不從,既已潰時,則氣血不足,故托裏者必養脾肋胃, 蓋為潰由胃氣腐化,歛由胃氣榮養,法當純補之也,如發熱惡寒,膿多自汗, 作痛者,十全大補湯,虛熱少睡,飲食不甘者,黃芪人參湯,皮寒虛熱, 咳嗽有痰者,托裏清中湯,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黃氣短者,人參養榮湯,膿多, 心煩食少,發熱不睡者,聖愈湯,脾虧氣弱,身涼脈細,大便溏瀉者,托裏溫中湯, 飲食不甘,惡心嘔吐者,香砂六君子湯,脾虛下陷,食少,虛熱間作者, 補中益氣湯,腎虛作湯,不能相制心火者,加減八味丸,煩熱作渴,起居如常者, 胃火也,竹葉黃芪湯。
再如潰時,虛弱甚者,參朮膏、八仙糕,陽虛自汗,食少者,人參膏,或六君子湯, 加木香、砂仁,甚者加大附子,泄瀉腸鳴,胃虛嘔逆者,參苓白朮散加豆𦸅、 山藥、木香、柿蒂,脾虛下陷,冷瀉及且門重墜者,補中益氣湯,加山藥、山萸、 五味子,隨症增損,觸類而長之也。
論膿
肥人膿多如少,是肉未腐,瘦人膿少如多,是肉敗壞也,膿出多,身大熱不休者, 難治,蓋毒之得膿,如傷寒之得汗,汗已而反大熱者,為壞傷寒矣,膿成體弱者, 必先補之,如出膿一碗,須服參三錢,元氣虛弱,更須大補,若損大補小, 尚生變症,況無補乎,故云:若無補養之功,其禍多在結痂之後,先出稠白膿, 次流桃花膿,再次流淡紅水,方為膿盡生肌之兆,膿腐作臭者惟補氣血, 腐盡則臭自止,忌用止臭藥。
論血
瘡口出血,或漸大而不歛者,氣不守血也,故云潰而出血不作膿者死。
論瘡口
肉赤而不歛,及膿及多而帶赤者,為血虛有熱,宜八珍湯加丹,皮肉黯而不歛者, 為陽氣虛寒,宜十全大補湯加白蘝,瘡口皮白,綻而不收者,及久不合口, 肉多膿少者,再、瘡無血色,四圍血暈不散者,皆由風寒外襲,或涼藥太過, 致使氣血不潮,俱用參、芪補之,桂、附溫之,艾湯滌之,燈炤炤之, 桑柴烘之,瘡口開大膿清不生肌者,裏虛也,峻補之,恐生變症, 再瘡口開大由七情房勞穢氣所致者,用白鹽、皂角燒存性為末,發熱,茶清調敷, 不發熱,薑、醋調敷四圍,立效,由砒、硇蝕藥所致者,用皮硝、 靛花水敷,瘡口緊硬,貼膏無膿者,風毒也,蝎蚣散摻之,(見去腐門)瘡口發痒, 用細茶、食鹽湯洗之,或以細鹽摩口四圍自止,肉雖長,其色紫者遺毒也,地榆湯、 活血散敷之,瘡口已合,悞犯房勞,或暴怒復崩潰者,仍助氣血,瘡口易收, 乃熱毒所致,必防流注之患。
生肌
肌肉者脾胃之所主,收歛遲速,由氣血之盛衰,惟補脾胃,此內治也,腐不盡, 不可以言生肌,驟用生肌,反增潰爛,務令毒盡,則肌自生,加以生肌藥, 此外治也,肌生如榴子紅艷,或有白膜為善,若肌白而平,且無紋理,或膿清穢氣, 為毒連五臟,氣血枯竭也,危。
驗膜
潰瘍驗膜,用軟薄綿紙封瘡口,令患者用意呼吸之,紙不動者,未透膜也, 忌用嚏法,恐鼓破膜不救。
症變
陽症變而為陰者,草醫涼藥之過也,於十一日之前,未有膿時,投溫中健脾之藥, 如不應,為純陰,不治,至十五日之後已出膿時,投托裏溫中湯及十二味異功散, 輕者十全大補湯倍加參、芪、桂、附以救之,須得瘡熱作痛,膿出食進, 身溫脈起為吉,所為原本於陽者,故生。
陰症變而為陽者,大方熱藥之驟也,雖得微腫、微紅、微痛、微膿, 終不似真陽紅活,亦不得稠厚黃膿,其瘡不久復歸陰矣,所為原本於陰者,故死。
主治方
腫瘍主治方
衛生湯
治癰疽發背,腦疽對口,丹瘤瘰癧,惡毒疔瘡,濕痰流注, 及外科一切瘡症,但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能宣熱散風,行瘀活血,解毒消腫, 疎通臟腑,且藥性平和,功效甚速,誠外科首用方也。
羌活(八分)、防風、白芷、川山甲(土炒研)、沉香、紅花、連翹、 石明(各六分)、金銀花、皂角刺、歸尾、甘草節、 花粉(各一錢)、乳香(五分)、大黃(二錢酒拌少脈虛便利者不用)
水二碗,煎八分,病在上部,先服藥,隨後飲酒一杯,病在下部,先飲酒一杯, 隨後服藥,以行藥勢。
內消活雪湯
治發背,併五臟內癰,尻臀諸腫,大小腸癰,且門臟毒初起,但未出膿, 堅硬疼痛不可忍者並服。
青皮、陳皮、乳香、沒藥、連翹、黃芪、當歸、甘草節、生芷、射干、 天花粉、川山甲、貝母、白芍、金銀花、皂角刺(各八分)、木香(四分)、 大黃(二錢)
水、酒各一碗,煎至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後服之。
內疎黃連湯
治癰疽腫硬,發熱作嘔,大便秘澁,煩燥飲冷,噦心煩, 舌乾口苦,六脈沉實有力,此邪毒在臟也,急宜服此以內除之, 使邪氣不得傳變經絡。
木香、黃連、山梔、當歸、黃芩、白芍、薄荷、梹榔、桔梗、 連翹(各一錢)、甘草(五分)、大黃(二錢)
水二茶鍾,煎八分,食前服,加密二匙亦可。
立應紺珠丹
治癰疽疔毒,對口發頤,風濕風溫,濕痰流注,附骨陰疽,鶴膝風症, 左癱右瘓,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氣血凝滯,徧身走痛,步履艱辛, 偏墜疝氣,偏正頭痛,破傷風牙關緊閉,截解風寒,無不應效。
茅朮(八兩)、全蝎、石斛、明天麻、當歸、甘草(炙)、川芎、羌活、荊芥、 防風、麻黃、北細辛、川烏(湯泡去皮)、草烏(湯泡去皮尖)、 何首烏(各一兩)、明雄黃(六錢)
右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藥一兩分作四丸,一兩作六丸,一兩作九丸三等, 做下以備年歲老壯病勢緩急取用,預用硃砂六錢,研細為衣,磁罐貯,如惡瘡初起, 二三日之間,或癰疽已成至十朝前後,但未出膿者,狀若傷寒,頭痛煩渴, 拘急惡寒,肢體疼痛,惡心嘔吐,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壯熱, 又治傷寒四時感冒傳變疫症,但惡寒身熱表症未盡者,俱宜服之, 用連鬚大九枝煎湯一茶鍾,將藥一丸乘熱化開,通口服盡,被蓋出汗為效, 如服後汗遲,再用葱白湯催之,後必汗如淋洗,漸漸退下,覆蓋衣物, 其汗自收自歛,患者自然爽快,其病如失,但病未成者隨即消去, 已成者隨即高腫潰膿,如諸疾無表症相兼,不必發散者,只用熱酒化服, 此方原載於諸風癱瘓門,予每用之發散瘡毒,其功甚捷,故移錄於此方, 治腫瘍甚效者何也,凡瘡皆起於榮衛不調,氣血凝滯,乃生癰腫,觀此藥性專發散, 又能順氣搜風,通行經絡,所謂結者開之,況瘡毒又乃日積月累結聚所發, 苟非甘溫辛熱發泄以汗疎通,安能得效,所謂發不遠熱,正合此方之意, 無謬也,服後,避風,當食稀粥,忌冷物房事,孕婦勿服。
雙解復生散
治癰疽發背,諸般腫毒,初起憎寒發熱,四肢拘急,內熱口乾,大小便秘, 宜此藥發表攻裏,並效。
荊芥、防風、川芎、白芍、黃芪、麻黃、甘草(五分)、薄荷、山梔、 當歸、連翹、滑石、金銀花、羌活、人參、白朮(各八分)、大黃、 芒硝(各二錢)
水二碗,如表症甚者加薑三片,葱頭二莖, 裏症甚者臨服加生蜜三匙和服,此發表攻裏,為雙解藥也。〕
內消散
治癰疽、發背,對口、疔瘡、乳花、百種無名腫毒一切歹瘡,此藥能令內消化, 毒為黑水,從小便而出,勢大者雖未全愈,亦可轉重就輕,移深居淺。
金銀花、知母、貝母、天花粉、白芨、半夏、川山甲、皂角刺、 乳香(各一錢)
水、酒各一碗,煎八分,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留藥渣搗爛, 加秋芙蓉葉細末一兩,白蜜五匙,同渣調敷瘡上,一宿自消,重者再用一服, 忌口效。
清熱消風散
治癰疽諸毒,瘡腫已成未成之間,外不惡寒,內無便秘,紅赤高腫,有頭焮痛, 宜服此藥和解之。〕防風、川芎、當歸、黃芩、白芍、天花粉、金銀花、連翹、 紅花、柴胡、蒼朮、陳皮、黃芪、角刺(各一錢)
水二茶鍾,煎八分,食遠服,婦人君香附童便炒,已上七方,癰疽七日已前, 瘡勢未成,形體壯實,表裏之症相合者,宜服,病退即已,如過七日以後, 形勢已成,便宜用後托裏等藥,催毒在外以速其膿,禁前表下之藥,損傷元氣, 致生多變矣。
內固清心散
治癰疽發背,對口疔瘡,熱甚焮痛,煩燥飲冷,有此症者,可預防毒氣內攻, 當服此藥,庶不變症。
茯苓、辰砂、人參、玄明粉、白荳、甘草、乳香、明雄黃(各二錢)、 冰片(一錢)、真荳粉(二兩)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五分,蜜湯調下,不拘時候。〕
護心散
治瘡毒內攻,口乾煩燥,惡心嘔吐者,宜用此藥。
真豆粉(一兩)、乳香(淨末三錢)、硃砂(一錢)、甘草(末一錢)
右共研極細,每服二錢,白滾湯調服,早晚二次。
琥珀蠟礬丸
治癰疽發背,已成未膿之際,恐毒氣不能外出,必致內攻,預服此丸, 護心護膜,散血解毒,未潰能消,已潰即合,並治粉瘤、瘰癧、痰核, 及遍身瘡如蛇頭楊梅結毒,痔漏鼻痔,能袪毒化膿,生肌補漏。
白礬(一兩二錢)、黃蠟(一兩)、雄黃(一錢二分)、硃砂(一錢二分)、 琥珀(一錢另研)、蜂蜜(一錢臨入)、或再加滴乳石(二錢)、土貝母(六錢)、 麻油(二錢)
右為末,將蠟溶化,離火,候四邊稍凝時,入藥攪勻,乘熱搓成粗條, 懸火上烘軟丸之,安豆大罐收,或以硃砂為衣,每服三錢,白滾水、黃酒任下, 甚者早晚各進一服。癰疽勢甚者,將白礬末入蜂房孔內令滿,紙包泥固, 黃色為末,和蠟為丸。熱毒甚者,用嫩槐枝三十寸,分三次入蠟內, 煠枯去枝,取蠟和礬等為丸。痛不可忍者,加乳香、沒藥各一錢,膿出不乾者, 加苧蔴灰五錢。諸毒,先喫葱一口,隨用黃酒下,或葱湯下, 只瘡上出汗,消腫止痛。疔毒,用菊花一兩煎湯下。肺癰蜜湯下。咳嗽, 臥時淡薑湯下。虛者,人參五子湯下。泄瀉,米湯下。
托裏消毒散
治癰疽已成,不得內消者,服此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潰,腐肉易去, 新肉易生,此時不可用內消泄氣寒涼等藥,致傷脾胃為要。
人參、黃芪、白朮、茯苓、川芎、金銀花、當歸(各一錢)、白芷、 皂角刺、甘草、桔梗(各五分)
脾弱者去白芷,倍用人參。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排膿內托散
治癰疽腦項諸發等瘡,已潰流膿時宜服。
人參、白朮、當歸(各二錢)、川芎、白芍、黃芪、陳皮、 茯苓(各一錢)、香附、肉桂(各八分)、甘草(五分)、白芷(項之上加三分)、 桔梗(胃之上加五分)、牛膝(下部加五分)
薑三片,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乳香定痛散
治癰疽發背諸毒,疔瘡疼痛不可忍者,或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腐膿毒, 不假刀砭,其惡毒自然脫下,及治打撲傷損,筋骨疼痛,並宜服之。
乳香、沒藥(各五分)、黃芪、人參、甘草、歸身、川芎、白芍、陳皮、 熟地黃、粟殼(去筋膜蜜炒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隨病上下服之。
神功內托散
治癰疽腦項諸發等瘡,至十四日後,當腐潰流膿時不作腐潰, 更瘡兼不高腫脈細身涼者。用
當歸(二錢)、人參、白朮、黃芪(各一錢五分)、大附子、陳皮、 茯苓、白芍、川芎(各一錢)、川山甲(八分)、甘草(炙)、木香(各五分)
煨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透膿散
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
黃芪(四錢)、川芎(三錢)、當歸(二錢)、皂角刺(一錢五分)、 川山甲(炒末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隨病上下服之,或加酒一杯服。
竹葉黃芪湯
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表裏熱甚,口乾大渴者。
黃芪、甘草、黃芩、川芎、當歸、白芍、人參、半夏、石膏、 麥冬(各八分)、生地(一錢)、淡竹葉(十片)、燈心(二十根)、 生薑(三片)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溫服。
回陽三建湯
治陰疽發背,初起不疼不腫,不熱不紅,硬若牛皮,如頑石,十日外脈細身涼, 肢體倦怠,皮如鱉甲,色似土硃,粟頂多孔,孔孔流血,根腳平散,軟陷無膿, 又皮不作腐,手熱足涼者,俱急服之。
大附子、人參、黃芪、當歸、川芎、茯苓、枸、陳皮、 萸肉(各一錢)、木香、甘草、紫草、厚朴、蒼朮、紅花、獨活(各五分)、 皂角樹根上白皮(二錢)、煨薑(三片)
水二碗,煎八分,入酒一杯,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用綿帛蓋煖瘡上, 預不得大開瘡孔,走泄元氣為要。愚按,凡背疽屬陰者,皆由臟腑先壞, 而內毒不得發越於外也,舊有用鶪冠剪血滴於疽上者,有醋煮雄艾敷用者, 腦熱敷圍者,燈炤火氣灼照者,此數法皆陰疽之用,予常用,未見其實, 但陰疽不起者,如樹木之根壞,強力培植枝葉而終無發生之理,予常據理用藥, 固有得其生者十中三四,譬如先要疎其稼土,通其地脈,助其根本, 回其陽氣,此四者缺一不可,用蒼朮、厚朴、茯苓、陳皮、疎其土,川芎、 當歸、紫草、紅花、通其脈,人參、黃芪、枸、山萸、助其本,附子、 木香、甘草、獨活、回其陽,如此用之,但根本內有一脈未絕之氣, 服之俱可得其生,又驗其手足溫暖,瘡便發熱,漸作焮腫,復生疼痛,色暗得活, 堅硬得腐,胃氣得回,此是藥之效驗,必在三服中應之為吉,外兼照法,接助回陽, 此通治陰疽之大法也。
黍米寸金丹
此方昔出異人所傳,常有暴中急症,忽然卒倒者,斡開牙關,研灌三丸, 其人即活,又能治發背腦疽,徧身壅腫,附骨癰疽等症,初起憎寒壯熱, 四肢倦怠沉重者,毋分表裏老幼輕重,並宜服之。
麝香(五分)、乳香、沒藥、雄黃、烏金石、狗寶、輕粉(各一錢)、蟾酥、 硇砂(各二錢)、黃蠟(三錢)、狗胆(一箇乾用)、 白粉霜(三錢)、鯉魚胆(陰乾三箇)、白丁香(四十九粒)、 金頭蜈蚣(七條全者酥炙黃色)、頭胎男乳(一合)
右為末,將黃蠟乳汁熬成膏,和藥為丸,菉豆大,大人三丸,小兒一丸, 病重者五丸,冷病用葱湯,熱病用新汲水送下,蓋臥避風出汗為度, 諸病如失,後食粥調理。
潰瘍主治方
十全大補湯
治潰瘍發熱,或惡寒,或作痛,或膿多,或膿清,或自汗盜汗, 及徧身流注瘰癧便毒諸瘡,久不作膿,或膿成不潰,潰而不歛, 若氣血不足之人,結腫未成膿者,宜加陳皮、香附、半夏、連翹,服之自消。
人參、黃芪、白朮、當歸、白芍、川芎、熟地、茯苓、肉桂(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八珍湯
治潰瘍諸症,調和榮衛,順理陰陽,滋養氣血,進美飲食,和表裏退虛熱, 為氣血俱虛之大藥也。〕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白朮、人參、 茯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補中益氣湯〕治瘡瘍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或勞倦身熱, 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而惡寒,或聲高而喘,身熱而煩,俱宜服此。
黃芪(一錢五分)、甘草(炙)、人參、當歸、白朮(各一錢)、升麻、 柴胡、陳皮(各三分)、麥門冬(六分)、五味子(五分炒)
水二鍾,薑三片,棗二枚,煎一鍾,空心熱服。
人參養榮湯〕治潰瘍發熱惡寒,或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黃,岌岌短氣,飲食無味, 不能收歛,或氣血不足,不能收歛,若大瘡愈後,多服之不變他症。〕白芍(一錢五分)、人參、陳皮、黃芪、桂心、當歸、白朮、 甘草(各一錢)、熟地、五味子、茯苓(各八分)、遠志(五分)〕水二鍾, 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人參黃芪湯〕治潰瘍虛熱,不睡食少,或穢氣所觸作痛者。〕黃芪、人參、白朮、麥冬、歸身、蒼朮、甘草、陳皮、升麻、 神麯(各五分)、五味子(五分炒)、黃柏(酒拌炒三分)〕水二鍾, 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內補黃芪湯〕治癰疽發背諸瘡已破後,虛弱無力,體懶言,精神短少,飲食無味,自汗口乾, 脈濇不睡,並效。〕黃芪、人參、茯苓、川芎、歸身、白芍、熟地、 肉桂、麥門冬、遠志(各一錢)、甘草(五分)〕水二鍾,薑三片,棗二枚, 煎一鍾,食遠服。
托裏清中湯〕治癰疽脾胃虛弱咳嗽,痰氣不清,飲食少思者。〕人參、白朮、桔梗、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麥門冬、五味子、 甘草(各五分)〕水二鍾,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托裏和中湯〕治癰疽中氣虛弱,飲食少思,腫不消,潰不歛者。〕半夏、白朮、人參、茯苓、陳皮、煨薑(各一錢)、木香、甘草(各五錢)〕水二鍾,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托裏建中湯〕治癰疽元氣素虛,或因寒涼傷脾損胃,飲食少思,凡餐無味,或作嘔泄瀉等症, 急服以健中氣。〕人參、白朮、茯苓(各二錢)、半夏、炮薑(各一錢)、 甘草(五分)、熟附子(八分)〕水二鍾,煨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 不拘時服。
托裏溫中湯〕治癰疽陽弱陰寒,脈虛身冷,或瘡為寒變,反致不疼,或膿水清稀,心下痞滿, 腸鳴腹痛,大便微溏,食則氣短嘔逆,不得安臥,時發昏憒者,服之。
白朮、茯苓、木香、丁香(各五分)、半夏、陳皮、羌活、益智仁、 乾薑(炮)、人參、白荳𦸅、甘草(各一錢)、大附子(二錢)
水二鍾,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方與舊不同, 予製此嘗治癰疽陰症,及雜症陽氣脫陷與寒氣逼陽於外者,發熱煩燥,口乾作渴, 投以薑、附之類,其津液頓生,煩熱頓退,其應如嚮。
聖愈湯〕治潰瘍膿水出多,氣血虛極,脈細空而無力,以致心煩不安,眠睡不寧, 或五心煩燥等症,並服。
熟地、生地、川芎、人參(各五錢)、歸身、黃芪(鹽水炒各一錢)
作一劑,水二茶鍾,煎八分,食遠服。
保安大成湯〕治潰瘍元氣素虛,精神怯弱,或膿水出多,神無所主,以致睡臥昏倦, 六脈虛細,足冷身涼,便溏或秘,胸膈或寬不寬,舌雖潤而少津,口雖食而無味, 瘡弦不緊,肉雖微紅,總由不足,大補堪題。
人參、白朮、黃芪(蜜水拌炒各二錢)、茯苓、白芍、陳皮、歸身、 甘草、大附子、山萸肉、五味子(各一錢)、木香、砂仁(各五分)
水二鍾,煨薑三片,去皮大棗三枚,煎八分,食遠服,服至精神回,手足暖, 脾胃醒,肉色紅為度,上數症,乃元氣虛脫,已欲變壞之病,非此不回也。
獨參湯
治潰瘍膿水出多,氣血虛極,或惡寒,或發熱,或自汗冷汗,或手足指甲青冷, 或身冷脈細,並宜。
人參(二兩切片)
作一劑,水二鍾,棗十枚,煎一鍾,徐徐服之,若煎至稠厚,即為膏矣, 作三次,用好溫酒化服,亦可。
香砂六君子湯
治潰瘍脾胃虛弱,惡心嘔吐,或飲食不思等症。〕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各一錢)、甘草、藿香、砂仁(各五分)
薑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清震湯
治潰瘍脾胃虛弱,或悞傷生冷,或氣惱勞役,或入房夢遺, 致火邪乘入中脘,乃生呃逆,急服之。
益智仁、陳皮、半夏、茯苓、人參、甘草、香附(各一錢)、 柿蒂(二十四箇)、澤瀉(三分)、熟附(手足冷者用一錢)
薑三片,棗二枚,燈心二十根,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如身熱口乾, 便燥火呃者,加黃連五分。
醒脾益胃湯
治潰瘍脾胃虛弱,過傷飲食生冷,以致胸膈不寬,四肢面目浮腫, 及小水不利等症,並宜服之。
人參、陳皮、茯苓、半夏、山藥、白朮(各一錢)、蒼朮、厚朴、澤瀉、麥芽、 木香、山查、蘇子、苓(各五分)、老黃米(炒黃一錢)
水二鍾,薑三片,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前服。
托裏定痛散
治癰疽潰後,血虛疼痛不可忍者,宜服之甚效。
歸身、熟地、乳香、沒藥、川芎、白芍、肉桂(各一錢)、 粟殼(泡去筋膜蜜炒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
神應異功散
治潰瘍陰盛陽虛,發熱作渴,手足並冷,脈虛無力,大便自利, 至飲沸湯而不知其熱者必服。
木香、官桂、當歸、人參、茯苓、陳皮、白朮(各一錢)、半夏、丁香、 肉荳、大附子、厚朴(各五分)
水二鍾,薑五片,棗三枚,煎八分,不拘時服,此方癰疽陰症, 凡雜症陽氣脫陷與寒氣逼陽於外者,發熱煩燥,口乾作渴,投以薑、桂、附子之類, 津液頓生,煩熱頓退,其應如嚮,人但不習而察之。
參朮膏
治癰疽發背等症大膿後,氣血大虛,急宜用此。
上好人參半斤(切片,用水五大碗,砂鍋內慢火熬至三碗,將渣再煎汁一碗, 共用密絹濾清,復熬稠厚,磁碗內收貯聽用。)、雲片白朮六兩、 淮慶熟地六兩(俱熬同上法)
以上三膏各熬完畢,各用磁碗盛之,頓入水中,待冷取起,蓋勿泄氣, 如患者精神短少,懶於言動,短氣自汗者,以人參膏三匙、白朮膏二匙、 地黃膏一匙,俱用無灰好酒一杯,燉熱化服,如脾氣虛弱,飲食減少,或食不知味, 或已食不化者,用白朮膏三匙、人參膏二匙、地黃膏一匙,好熱酒化服, 如患者腰膝酸軟,腿腳無力,皮膚手足麤澀枯槁者,用地黃膏三匙,人參、 白朮膏各二匙,化服,如氣血脾胃相等無偏勝負者,三膏每次各二匙,熱酒化服, 此膏用於清晨并臨睡時各進一次,自然強健精神,頓生氣血,新肉易生,瘡口易合, 任瘡危險勢大膿多者,可保終無變症,夏炎天熱,恐膏易變,分作二次熬用亦好, 愈後能服,鬚變黑,返老還童,以上諸方,功難及此。
八仙糕
治癰疽脾胃虛弱,精神短少,飲食無味,食不作饑,及平常無病久病, 但脾虛食少嘔泄者,並妙。
人參、山藥、茯苓、芡實、蓮肉(各六兩)、糯米(三升)、粳米(七升)、 白糖霜(二斤半)、白蜜(一斤)
右將人參等五味各為細末,又將糯粳米亦為粉,與上藥末和勻, 將白糖和蜜湯中烊化,隨將粉藥乘熱和勻,攤鋪籠,內切成條糕,蒸熟,火上烘乾, 磁器密貯,每日清晨,用白湯泡用數條,或乾用亦可,但遇知覺饑時, 隨用數條甚便,至百日,輕身耐老,壯助元陽,培養脾胃,妙難盡述。
胃愛丸
治潰瘍脾胃虛弱,飲食諸味不喜,用過開胃進食之藥不效者,此脾崩之象, 宜服之,食進為吉。
雲片白朮一兩(鮮白者,米泔浸,去澁水,切片晒乾,同麥芽拌炒。)、 淮慶山藥一兩(肥大上白者,切片,用男乳拌濕,候潤透,晒微焙。)、 上白茯苓一兩(切一分厚咀片,用砂仁二錢,同茯苓合碗內,飯上蒸熟,只用茯苓。)、清河人參一兩(製畢晒乾,共為細末。)、白荳(三錢)、 陳皮(用陳老米,先炒黃色,方入同炒,微燥勿焦,六錢。)、蓮肉(去皮心, 切片,五錢。)、小紫蘇(蜜拌透,晒乾微蒸片時,連梗葉切片,五錢。)、 甘草(炙三錢)
右共為細末,用老米二合,微焙碾粉,泡荷葉湯打糊,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 清米湯下,清米湯空心送下,及治尋常腎虛脾泄俱效。
加減八味丸
治癰疽已發未發,口乾作渴,舌乾黃硬者,宜服。
茯苓、山藥、丹皮(各四兩)、山萸(肉五兩)、澤瀉(蒸三兩)、 五味子(炒三兩)、肉桂(六錢)、熟地(搗膏酒煮八兩)
右共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服,鹽湯送下,尋常酒服亦可, 此又滲濕潤燥藥也。
造化丹
治癰疽元氣不足,軟陷不起發,或已發復被風寒內外所侵, 以致瘡毒下陷變為陰塌不痛者,急宜服,此亦可轉陰為陽,返出毒氣,復腫為吉。
人參、茯苓、山藥(各一兩)、甘草(炙)、枯礬(各五錢)、辰砂、 寒食麵(各七錢五分)、麝香(八分)、冰片(六分)、 乳粉(二錢用頭生男乳每盤內用一小鍾晒乾共收用之)
右各研精細,方為一處,共再細研,用白蜜二兩,再同頭生男乳一大杯, 慢火重湯內用磁碗燉,蜜滴水不散為度,候稍溫,和入前藥,軟硬得宜, 丸龍眼核大,金箔為衣,磁罐收用,或以蠟固亦妙,每用一丸,好熱酒一杯化藥, 食遠服之,用厚綿帛覆暖,患上其熱如蒸,瘡必復起作用痛,乃此丹之效也, 諸症嘔吐怔忡瀉痢,屢藥不瘥,異症並效,大率心經之病石菖蒲,肝經之病用遠志, 脾經之病用生薑,肺經之病麥門冬,腎經之病五味子,各隨五經之症, 用五引煎湯化服,其應如嚮,修合時務要端午天氣晴和日為佳。
以上二十四方,治癰疽已潰至於收歛,正病雜病,變症壞症,此四者俱在其中, 選用毋得錯亂,以保終吉,若不遵此法,妄設他說,別以奇方祕法治之,終致多變, 但潰後氣血根本無有不虧傷者,大抵補怯扶羸,理勞續損,皆不出於前方, 此外無法也。
腫瘍主治方附餘
衛生散
治癰疽發背腦疽,丹瘤瘰癧,惡毒疔瘡,濕痰流注,及外科一切瘡症, 不問陰陽表裏虛實,但未成自消,已成者即潰,將潰者餘毒自去,新血自生, 功效甚速,誠外科首用之方也。
羌活、白芷、川山甲(炒)、石明()、乳香、沒藥、 大黃(生各一兩)、沉香(五錢)、加防風、蟬螁、殭蠶(各五錢)
各為末,和勻,每服五錢,用歸尾一兩,黃酒二碗,煎八分,調服, 預用金銀花一兩煎湯一小碗,隨用漱口嚥下,蓋臥汗下,任其自然。 此若虛家藏之密方也,非彼秘而不傳,但方貴乎平易,異則觸目,如兵貴用正兵, 奇則駭人,然正兵常也,奇兵變也,余不敢秘,亦不混於前,另錄之,用正用奇, 存乎其人耳。
雙解貴金丸
治背疽諸毒,木悶堅硬便閉,脈沉實者。
大黃(一斤)、白芷(十兩)
為末,水丸,每服三五錢,五更時,用連鬚葱大者十餘根,黃酒一碗, 煮葱爛,取酒送藥,蓋臥出汗,過三二時,行一二次,立效。 此宜通攻利之劑也,濟之以葱、酒,力能發汗,故云雙解, 弱者隨用生料四君子湯補之,老人虛人,每服一錢,用人參加生薑煎湯送下, 過一時再一服,得睡上半身得汗,睡覺則已。
腫毒初起腫痛不可忍者。用
紅花、川山甲(炒各五錢)、歸尾(三錢)
黃酒二鍾,煎一鍾,調阿魏五分麝香五厘服。
腫瘍發於陰處及乳癰等症。用
川山甲(炒三兩)、半皮膠(炒五兩)
為末,酒丸,每服三四錢,黃酒送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自歛。
腫瘍已潰不穿及內癰等症。用
皂角刺(一兩)、黃芪(五錢)、甘草(二錢)、乳香(一錢)
黃酒煎服。癰疽腫毒,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用遠志酒飲之敷之則痛, 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飲之敷之則止,或蘊熱在內,熱逼人手不可近, 飲之敷之必涼,或氣血虛寒,潰而不歛,及七情內鬱者,治之必愈, 法用遠志泔水浸,去心為末,每用五錢,黃酒一鍾調之,澄清飲之,渣敷患處, 余每以此酒調對症藥服,渣敷之更佳。對口初起,不問偏正,用蛇螁一條, 燒灰酒服,即消。
復元通氣散
乳癰腹癰,腫毒便毒,耳痛耳聾,由諸氣閉塞者。
青皮(四兩)、陳皮(四兩)、川山甲(二兩)、甘草(三兩半生半熟)、 連翹(一兩)、瓜蔞仁(二兩)、金銀花(一兩)
或末或丸,每服二錢,黃酒調服。
越鞠丸
治牙疼齒痛,口舌生瘡,或胸膈痞滿,嘔吐吞酸,或腹脹腿酸等症, 由六鬱所致者多,故用之悉效。
蒼朮(炒)、神麯(炒)、香附、山查、梔子(炒)、撫芎、 麥芽(炒)
等分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送下。
腫瘍敷貼類方
初起腫高赤痛者,宜敷涼藥,乃撲火之義也,然亦不可太過,過則恐變為陰, 漫腫不紅熱,似有頭而不痛者,宜敷溫藥,乃引火就燥之義也,經云:發表不遠熱, 敷熱藥亦發表之意。
凡調敷藥,須多攪則藥稠粘,敷後貼紙,必須揌碎,則不崩裂,不時用原汁潤之, 蓋借濕以通竅,乾則藥氣不入,更添拘急之苦。
凡去敷藥,必看毛孔有汗,意者為血脈通熱氣散也,反此者逆。
如意金黃散
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凡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 肌膚赤腫,乾濕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凡外科一切諸般頑惡腫毒,隨手用之, 無不應效,誠為瘡家良便方也。
黃柏(色重者)、大黃、黃姜(各五斤)、天花粉(上白十斤)、 白芷(三斤)、紫厚朴、陳皮、甘草、蒼朮、天南星(各二斤)
以上共為咀片,曬極乾燥,用大驢磨連磨三次,方用密絹羅廚篩出, 磁收貯,勿令泄氣,凡遇紅赤腫痛,發熱未成膿者,及夏月火令時, 俱用茶湯同蜜調敷,如微熱微腫,及大瘡已成欲作膿者,俱用葱湯同蜜調敷, 如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濕痰流毒,附骨癰疽,鶴膝風症等病, 俱用葱酒煎調,如風熱惡毒所生,患必皮膚亢熱,紅色光亮, 形狀游走不定者,俱用蜜水調敷,如天泡火丹赤遊丹,黃水漆瘡,惡血攻注等症, 俱用大藍根葉搗汁調敷,加蜜亦可,湯潑火燒,皮膚破爛,麻油調敷,具此諸引, 理取寒熱溫涼,製之又在臨用之際,順合天時,洞窺病勢,使引為當也。
二青散
治一切焮熱紅腫,熱痛陽毒,未成者即消。
青黛、白芨、白蘝、白薇、白芷、白鮮皮、朴硝、水龍骨、 黃柏(各一兩)、天花粉(三兩)、大黃(四兩)、青露(即芙蓉葉三兩)
為末,用醋蜜調敷,如已成者則敷四圍,留頂,貼替針膏。
回陽玉龍膏
治背疽陰病,不腫高,不發熱,不作膿,及寒濕流注,鼓風久損,冷痛痺風, 諸濕腳氣,手足頑麻,筋骨疼痛,及一切皮色不變,漫腫無頭,鶴膝風等, 但無皮紅肌熱者,一概用之,俱有功效。
草烏(三兩炒)、軍姜(三兩煨)、赤芍(炒)、白芷、南星(煨各一兩)、 肉桂(五錢)
右製畢,共為細末,熱酒調敷,此藥有軍姜、肉桂,熱血生血,既生既熱, 恐不能散而為害,故有草烏、南星,可以破惡氣,祛風毒,活死肌,除骨痛, 消結塊,回陽氣,又有赤芍、白芷,足以散滯血,住痛苦,加以酒行藥性, 攻痛氣血,雖十分冷症,未有不愈者,誠為寒灰之焰,枯木之春, 大抵病冷則肌肉陰爛,不知痛痒,其有痛者,又多附骨之痛,設若不除, 則寒根透髓,尋之藥,固莫能及矣。
坎宮錠子
治焮赤紅熱腫痛諸毒,并痔。
京墨(一兩)、熊胆(三錢)、胡黃連、兒茶(各二錢)、冰片(一錢)、 麝香(五分)、牛黃(三分)
右為末,用為主,加生薑汁、大黃水浸取汁、 釅醋各少許相兌,和藥成錠,用涼水磨如墨,以筆蘸藥塗之。
離宮錠子
治一切皮肉不變,漫腫無頭,腫毒疔毒。
京墨(一兩)、蟾酥、胆礬、血竭(各三錢)、硃砂(二錢)、 麝香(一錢五分)
右為末,用涼水調成錠,涼水磨如墨,照前法塗之。
絳紅膏
治一切腫毒已成,悉效。
先用加味神燈捻照畢,次用真銀硃為末,以真生桐油調攤如膏,貼之。
二味消毒散
治熱癤疿痤疥疹,風濕痒瘡。
白礬(一兩)、明雄黃(二錢)
右為末,茶清調化,鵝翎蘸掃,患之痒痛自止,疿粟自消。
鐵棉膏
治將潰已潰時,根腳走散不收束者。
文蛤(微炒一兩)、白芨(五錢)、銅綠(五錢)、明礬(四錢)、 膽礬(三錢)、輕粉(二錢)、鬱金(二錢)、麝香(三分)
右為末,收之聽用,用陳米醋一碗,杓內文火煎至一小鍾,起金色黃泡為度, 待溫入藥一錢,攪勻炖溫,用新筆蘸塗根上,綿紙蓋之,自生縐紋,漸收漸緊, 再不開大。
用,石青(一兩)、銅綠(五錢)、硼砂(五錢)、白靈藥(五錢)。
右為末,次用阿膠一兩,以黑鉛三斤碎,水四碗,煎半碗,入阿膠再煎成膏, 入藥成錠,重二錢,用人乳磨塗。
用,銅綠(一兩)、硼砂(一兩)
以阿膠膏成錠,用乳香煎湯磨濃,新筆蘸塗,初起者塗一圈,消一圈, 已潰者先用椒茶湯洗,如瘡口已完,皮肉未老,燒艾薰之。
馬齒莧膏
發背諸毒。
莧一握,酒煎或水煮,冷服,自能出汗,一服退熱去腐,三服良愈, 再杵莧敷之。楊梅愈後,遍身如癩,喉硬如管者,取莧碗粗一握,酒水煎服出汗。 多年頑瘡𦢎瘡,頑痛不收口者,杵莧敷之,取蟲,一日一換,三日後腐肉盡, 見紅肉珠,換生肌藥收口。婦人臍下生瘡,痛痒流水,連及二陰者,用莧四兩、 青黛一兩,研勻敷之。丹毒,加藍根搗敷。唇緊面腫者,搗汁塗之。濕癬白禿, 取石灰末炒紅,用莧汁熬膏,調勻塗之。三十六種風瘡,取莧一石、水二石, 一釜煮之,澄清,內黃蠟三兩,再煎成膏,塗之服之。
洗滌類方
洗有蕩滌之功,使氣血疏通以舒其毒,則易於潰散而無壅滯也,凡腫四肢, 溻漬之,在腰腹背,淋之,在下部,浴之,如用藥二兩,以水二升煎升半, 用布帛或棉蘸洗,稍涼再易之,日用三五次,甚者日夜不住,以腫消痛止為度, 如已潰時及拔筒後,先去舊藥,用方盤靠身於瘡下放定, 隨用蹄湯以軟絹淋洗瘡上,并入孔內,輕手捺淨內膿,庶敗腐宿膿, 隨湯而出,以淨為度,再以軟帛七八重,勿令太乾,帶湯覆於瘡上, 兩手輕盈旋按片時,帛溫再換,如此洗按四五次,流通氣血,解毒止疼,去瘀脫腐, 此手功之要法,大瘡不可缺也,洗時冬月要猛火以逼寒氣,夏月要明窗以禦風寒, 若不慎此,輕則有妨收口,重則必變純陰。
蓋用蹄湯者,使毒聞腥而速腐耳,腐未淨,敷玄珠膏,腐已淨, 敷玉紅膏,俱以黑膏蓋之,如四邊根已消,則不必用箍藥,更加大補得宜, 其功更速。
瘡一月不治則有蟲,用艾煎湯投白礬三錢洗之,為艾性能殺蟲也。
瘡由氣血冷不收口者,用艾煎湯洗之,更燒艾薰之,為艾性辛熱以助陽氣也。
未潰之前,及已照之後,用葱艾湯洗之。
文蛤散
治腫瘍傷焮痛,不問已潰未潰,洗之腫寬痛減。
文蛤(三五兩打碎去蟲)、葱白(十餘根)
水煎淋洗。
蹄湯
已潰流膿時,用此消毒氣,去惡肉,回死肌,潤瘡口,散風消腫,腐盡則已。
當歸、白芷、羌活、甘草、赤芍、黃芩、蜂房(等分)
右為粗末,先將獖前蹄一,使水六碗煮蹄軟為度, 去面上油并湯下濁腳,取清汁,入藥一兩,煎數十沸,絹濾去渣,候溫用軟絹淋洗。
背疽輕易者,用此以代前湯。
當歸、白芷、獨活、甘草(各二錢)、葱頭(五箇)
水二碗煎用。〕陰瘡黑陷而不痛者,用艾絨一斤,硫黃、雄黃各五錢為末,同艾水煮半日, 水將乾,取艾出,搗爛溫敷患處,再煮再易,十餘次以知痛則生, 不知痛出紫血者死,然必內服大補回陽之藥,助之以成功。瘡腐臭穢者, 用蛇床子二兩、皮硝一兩、水煎洗之。一用白礬四兩、雄黃一兩為末, 用兩許滾水冲洗。
軍持露
治潰瘍腐盡,見新肉珠時,用此洗之,以助生肌。
乳香、沒藥、兒茶、輕粉(等分)
為末,每用三五錢,水煎黃色洗之,或蹄湯煎洗尤佳。
膏藥類方
紺珠膏
治一切癰疽腫毒,流注乳毒,瘰癧痰核,并跌撲損傷,風寒濕痺, 骨節冷疼,再頑𦢎血風等瘡,及頭痛牙痛,心腹痛腰腿痛,火眼咳嗽, 五疳下痢等症,悉驗。
製麻油四兩煎滾,入製松香一斤,文火化,柳枝攪,候化盡, 離火入細藥末二兩三錢,攪勻,即傾水內,拔扯數十次,易水浸之聽用。 跌撲腫毒瘰癧等症,但未破者,再加魏香散,隨膏之大小,患之輕重, 每加半分至三二分為率,已破者,則另加生肌散,然此膏貼破瘡少痛, 未若於黑膏內加生肌散為妙,而有毒深膿不盡者,及頑瘡對口等症,雖潰必用此膏, 獲效,未破者,貼之勿揭,揭則作痒,痛亦勿揭,能速於成膿,患在平處,紙攤貼, 患在彎曲轉動處,絹帛攤貼。跌撲腫毒疼痛等症,貼本處。 𦢎瘡及臀腿寒濕等瘡,先用茶清入白礬少許洗淨,貼之,刻日見效, 風寒咳嗽,貼背心。頭痛,貼太陽穴。牙疼,塞牙縫內。火眼,貼魚尾。小兒疳痢, 丸菉荳大,神麯為衣,每服三二十丸,米湯下。內癰等症,用蛤粉為衣服。 便毒痰核多,加魏香散。癧瘡,再加銅青。鱔攻頭癬毒,驗。。
製油法
每麻油(一斤),用當歸、木鱉子肉、知母、細辛、白芷、巴豆仁、 文蛤(打碎)、山茨菇(打碎)、紅芽大戟、續斷(各一兩)、槐枝、 柳枝(各二十八寸)
入油內浸二十一日,煎枯去渣,取油聽用。(余察朝鮮琥珀膏多續隨子, 此方宜加之。)
製松香法
擇片子淨嫩松香為末十斤,次取槐、柳、桃、桑、芙蓉等五樣枝各五斤,剉碎, 用大鍋水煮濃汁,濾淨再煮一次,各收之,各分五分,每用初次汁一分, 滾入松香末二觔,以柳、槐枝攪之,煎至松香沉下水底為度,即傾入二次汁內, 乘熱拔扯數十次,以不斷為佳,候溫做餅收之,餘香如法。(此原方也,但煎膏, 其色欠紅豔,再加蘇木同五枝煮之。)
膏內細藥方
乳香、沒藥(俱去油)、血竭(各五錢)、輕粉、麝香(各二錢)、 明雄黃(四錢)
為細末,加入膏內用。
魏香散
膏面摻用。
乳香、沒藥(俱去油)、血竭(等分)、阿魏、麝香(減半)
為末,罐收聽用。
生肌散
俟腐盡生肌用此。
人參、龍骨、赤石脂、乳香、沒藥、血竭、輕粉(各二錢)、貝母(三錢)、 珍珠(一錢)、冰片(一錢)、一加白、蠟(二錢)
為末,罐收聽用。
亞聖膏
治一切破爛諸瘡,并楊梅粉毒。
象皮(一兩)、蛇螁(二錢)、驢甲(一塊)、川山甲(六錢)、 血餘(三錢)、蟬螁(四錢)、木鱉子(七箇)、鶪子清(三箇)
艾、柳、榆、槐、桑枝各二十一寸,蔴油三斤,浸七日,煎如常法, 濾去渣,每淨油一觔,入黃丹七兩,煎成膏,入黃蠟五錢化勻,再加乳香、兒茶、 沒藥各三錢,五靈脂五錢,牡蠣五錢,血竭五錢。成膏,出火毒,任用。
絳珠膏
治潰瘍去腐,定痛生肌。
蔴油(十兩)、鶪子黃(十箇)、血餘(五錢)、 天麻子肉(八十一粒)、白蜜蠟(三兩)、黃丹(飛二兩)、乳香、沒藥、輕粉、 珍珠、血竭、兒茶(各三錢)、硃砂(二錢)、冰片(一錢)、麝香(五分)、 乳豈加銀硃(一兩)
右將油煠血餘化,蔴子肉枯,去渣入蠟,候化離火,少時入黃丹攪勻, 再加細藥,和勻收用。〕
瑩珠膏
治潰瘍去腐,定痛生肌,并梅瘡杖瘡,𦢎瘡下疳。
脂油(十兩)、白蠟(三兩),溶化離火,俟溫,入輕粉、 樟冰(各一兩五錢)
右為末,攪勻,俟稍凝,再入冰片一錢末,攪勻成膏,罐收聽用,先用甘草、 苦參各三錢,水煎洗淨貼膏,杖瘡用荊川紙攤極薄貼之,熱則易之,其疔瘀即散, 疼痛立止。楊梅瘡,加紅粉三錢。頑瘡乳岩,加銀硃一兩。𦢎瘡, 加水龍骨三錢,或龍骨四錢。
生肌玉紅膏
此膏專治癰疽發背,諸般潰爛棒毒等瘡,用在已潰流膿時,先用甘草湯, 甚者用蹄藥湯淋洗患上,軟絹挹淨,用抿腳挑膏,於掌中捺, 化遍搽新腐肉上,外以亞聖膏蓋之,大瘡早晚洗換二次,內兼服大補脾胃暖藥, 其腐肉易脫,新肉即生,瘡口自歛,此乃外科收歛藥中之神藥也。
白芷(五錢)、甘草(一兩二錢)、歸身(二兩)、爪兒血竭、 輕粉(各四錢)、白蠟(二兩)、紫草(二錢)、蔴油(一斤)
先用當歸、甘草、紫草、白芷、四味,入油內浸三日,大杓內慢火熬藥微枯色, 細絹濾清,將油復入杓內煎滾,下血竭化盡,次下白蠟,微火亦化,先用茶鍾四枚, 預燉水中,將膏分作四處,傾入鍾內,候片時,方下研極細輕粉,每鍾內投和一錢, 攪勻,候至一伏時取起,不得加減,致取不效。
玄珠膏
治腫瘍將潰,塗之膿從毛孔吸出,已開針者,用撚蘸送孔內呼膿,瘀腐不淨, 塗之立化。
木鱉子肉(十四箇)、盤猫(八十一箇)、柳枝(四十九寸), 或加驢甲片(三錢)、草烏(一錢)、蔴油(一兩)
浸七日,文火煠枯,去渣入巴豆仁三兩,煎豆黑,傾於內,研如泥, 加麝香一分攪勻,入罐內收用。
碧螺膏
治下部濕瘡疥癬,並結毒痰串癧瘡。
松香(取嫩白成片者佳,為末,篩過,用銅盆以油遍擦之, 入水至滾,入香,不住手攪之,以香沉底為度,即傾冷水內,拔扯百十次, 以不斷為度。)、蔴油(三兩)
煎滴水成珠,入松香一斤,文火溶化,看老嫩取起,離火住滾,徐徐入糠青、 膽礬各淨末五錢,以柳枝左攪,以勻為度,如老加熟油二三錢, 用綠紙薄攤。
貝葉膏
治癰疽發背一切潰爛諸瘡。
蔴油(一斤)、入血餘(鶪子大一團)
文火煠化,去渣離火,入白蠟二兩溶化,候溫,用綿紙剪塊, 三張於油蠟內蘸之,貼磁器幫上,用時,揭單張貼患處,日換八九次, 力能定痛去腐生肌,其功甚速,希勿忽之。
麻藥類方
瓊酥散
服之開針不痛。〕蟾酥(一錢)、半夏(六分)、鬧羊花(六分)、胡椒(一錢八分)、 川烏(一錢八分)、川椒(一錢八分)、蓽撥(二錢)
右為末,每服半分,黃酒調服。如欲大開,加白酒藥一丸。
整骨麻藥
開取箭頭,服之不痛。
川烏、草烏、胡茄子、鬧羊花(倍用)、麻黃、薑黃(等分)
右為末,茶酒任下,甘草水解。
外敷麻藥
川烏尖、草烏尖、生南星、生半夏(各五錢)、胡椒(一兩)、蟾酥(四錢)、 一加蓽撥(等分)、一加細辛(為君)
共為末,用燒酒調敷,候麻木,任割不痛。
去腐類方
書云:腐不盡不可以言生肌,若悞用生肌藥,則反增潰爛,但潰而不痛者, 乃其徵也。又云:毒盡則肌自生,是知有腐不可不速去也。
腫毒已成,皮厚不穿者,內服透膿散,外塗玄珠膏,仍以黑膏蓋之, 則膿從孔竅中滲出,三五日毒頂分界,成片而落,其大膿已盡,而內肉已平, 神妙莫測,陽症立驗,而必賴內托之功。
毒深不能收歛者,以紙撚蘸玄珠膏送入瘡口內,易於收歛,不致成漏。
杖疔塗之,瘀腐立化。治癬,加天麻子同煠,調蘆薈末塗之。禿瘡,加花椒數粒, 牙皂、杏仁各七箇,艾少許,同煎如法。
去腐靈藥
水銀(一兩)、火硝(二兩)、食鹽(三錢)、枯礬(三錢三味炒燥)、 硃砂(八錢)、雄黃(三錢)、白砒(三錢)、硼砂(三錢)、 一加硇砂(三錢)
共為末,入泥固罐,內蓋盞封口,架三釘上,砌百眼爐,先底火二寸, 點香一枝,中火一枝,頂火一枝,隨以水擦盞勿住,香畢去火次日取昇上者用。 發背未破加花粉,已破加乳香、沒藥。疔瘡初起加蟾酥。腫毒加鵝管石,醋調敷。 爛瘡加黑附子。囊癰爛加貝母。瘰癧破加髮灰、皂角、白芨,水調敷。乳蛾、 走馬疳、耳腮等,俱用茶調。蛇咬加南星、川椒。蟲咬加雄黃。
蝎蚣散
瘡口緊硬,貼膏無膿者,風毒所勝也。
全蝎、蜈蚣、木香
為末摻之,膏藥蓋之。
生肌類方
凡大毒潰爛,內毒未盡,若驟用生肌,則外實內潰,重者逼毒內攻,輕者反增潰爛, 雖即收口,其於旁處復生大疽,是知毒未盡,不可驟用生肌藥也, 只以貝葉膏貼之頻換,俟生肉珠時,方用生肌藥,如元氣弱者,須當大補以培其元。
生肌定痛散
潰爛紅熱腫痛有腐者,用此化腐定痛生肌。
生石膏(為末用甘草湯飛五七次每兩加)、硼砂(五錢)、辰砂(三錢)、 冰片(二分)
為末摻之。
定痛生肌散
潰爛紅熱腫痛無腐者,用此定痛生肌。
石膏(一兩)、乳香、血竭、輕粉(各五錢)、冰片(一錢), 有水加白芷、龍骨(各一錢),不收口,加鶪內金(炙一錢)
冷瘡不收口者,乾薑為末摻之,覺熱如烘,平肌易愈。諸瘡發痒,用枯礬、 乾薑末摻之。細茶、食鹽、煎湯洗之。
腐盡生肌散
乳香、沒藥、血竭、兒茶、三七(各二錢)、冰片(一錢)、麝香(二分); 熱,加黃連(一錢);腐,加輕粉(一錢);有水,加龍骨(一錢); 欲速收口,加珍珠(一兩)或加蟹黃(二錢法取團臍蟹蒸熟取黃晒乾收用)
為末摻用。或以前七味,加油半斤,黃蠟兩許,稍溫,用綿紙拖膏, 貼癰疽破爛等瘡,若杖傷,則三七倍之,一用鮮鹿腿骨紙包,灰火內煨之, 以黃脆為度,如黑焦色則無用矣,細末摻之,生肌甚速。
月白珍珠散
新肉已滿,不能生皮,及下疳腐痛,并湯火傷痛。
珍珠(一錢)、青缸花(五分)、輕粉(一兩)
為末摻用,下疳腐爛,脊髓調搽。一用鶪子清傾新瓦上, 晒乾取清為末,摻用。
〔五色靈藥〕黑鉛六錢溶化,入水銀二兩,結成砂子,枯白礬、枝皂礬、 火硝各二兩,食鹽五錢,同炒乾研細,入鉛汞再研,不見星為度,入泥固罐內, 封口,打火三香,不可太過不及,冷過宿,取出,罐口上靈藥,其白如雪, 約有二兩,為火候得中,如打紫者,加硫黃五錢,黃者,加明雄黃五錢,紅者, 用黑鉛九錢,水銀一兩,枯礬二兩,火硝三兩,辰砂四錢,雄黃三錢, 昇打火候如前。凡昇打靈藥,硝要炒燥礬要枯。一方共用燒酒煮乾炒燥, 方研入罐。一法凡打出靈藥,加石膏倍之,和勻,復入新罐內打一香,任用不痛。 生肌白靈藥家傳密訣歌,鉛粉易山鉛,官硼易皂礬,硝礬汞不易,火候亦如常。 (固罐法封口法見四卷末)
〔倒打靈藥法〕先將硝、礬、水銀共研,以不見星為度,次用泥固罐子,煨微熱, 入藥一角,文火頓化,勿令起泡,至乾,又下一角,少時,又下至完,下食鹽少許, 慢火煨至礬枯成陀為度,將罐倒合於平底大碗內,以罐底高碗沿二指為度, 用紙條封口,次用泥固二指許,又次以沙填滿,以碗口平為則,取碗坐於大水盆內, 水與碗口平為則,次取紅炭砌罐底四圍底上,一香,去火,冷定, 取出罐四旁及碗底靈藥,約有一錢五六分聽用,此法始終全在慢火, 性燥有悞。
紅粉
治一切頑瘡,及楊梅粉毒,喉疳下疳痘子等,立驗。
水銀、白礬、火硝(各一兩一錢)、硃砂(三錢三分)
以鍋煨熱取起,入白礬一沸,見清入硝,一沸,見清,入硃砂,一沸,見定, 取出研末,入鍋內,下水銀,蓋碗,封打如法。
一方用,水銀(一兩)、焰硝(一兩炒乾為末用四錢五分)、 白礬(一兩枯四錢五分)、硃砂(一錢為末)
次用篩過淨香爐灰二三斤,鹽滷水四五斤聽用,取中樣新鐵鍋一口,以磚架起, 安硃砂末於鍋中,如蓮子大為度,次取硝、礬末研勻,蓋硃砂上, 用等盤輕輕按硝礬如銀底樣,周圍如茶鍾口大,次將茶鍾蓋之,如口外有硝礬, 即吹去之,將鍾揭起,用筷子在硝礬中間輕輕點,一小窩,用茶匙挑水銀入窩內, 仍將先覆茶鍾蓋之,次取前香灰,用鹽滷水調,乾稀得所,先將手按茶鍾勿令動, 隨將濕灰周圍塗過,只留鍾底在外,用石壓之,次鍋下發火,燒三香,二文一武, 不時視香灰,如稍有白色,即用棕蘸滷水,於灰上刷之,為澆水三香完,離火過宿, 用斧從旁輕輕鑿開,取茶鍾,用黃紙包收,臨時刮用。粉霜必以硃砂色為度, 如紅黃為嫩,上瘡必疼,須再封打一香。先用硃砂末,急性子各一錢五分, 於鍋內炒煙盡,去藥拭淨,入硝、汞,昇打如法,為之淨鍋。用石膏、 赤石脂各二兩為末,鹽水調之封口,次以香爐灰蓋之,更佳。初打出紅粉, 用綿紙包好,入小南青布袋內,用菉豆水或槐花八兩、甘草一兩煎湯, 懸胎煮一二百沸,取袋理黃土內一日夜,去火毒及硝、礬之氣。下疳, 嚼細茶罨三次,次摻之即愈。楊梅痘子,點之即愈。楊梅喉疳, 用新筆蘸粉點之即愈。楊梅粉毒,用蔴油四兩、黃蠟一兩溶化成膏, 離火候溫,入紅粉一錢攪勻,綿紙攤貼,一日一換,立驗。
潰瘍外治附餘
腫瘍初潰,或已開針,恐針口易合,隨用綿紙撚蘸玄珠膏插之, 或用黃蠟化開入香油少許作撚,如疔須裹線一條為心,將蠟撚插入針口內, 留線頭在外,以膏蓋之,次日換插如前。
瘡口腐肉不出者,用綿紙做撚,取撚毛頭於腐上絞之,絞住瘀肉,徐徐拔, 出如未淨,再取之,次塗玄珠膏,如腐已淨,塗絳珠膏四圍腫處,貼紺珠膏, 瘀膿壅腫不出者,搗大蒜調松香末敷之。
瘡已潰爛,中有黑疔,突兀如筯頭,堅痛不可忍者,用紫絳真香, 剉豆大炒焦黑為末,摻疔上,其四圍潰處用蘭雪散摻之,黑膏蓋之, 三二次則疔盡去,次換生肌藥。
頑腐不去,壯實者用生南星末加冰片摻之,膏蓋過宿,去腐如井,隨換生肌等藥, 虛弱者用人參末摻之,過宿洗之,三二次腐肉自脫,且易收歛。
瘡口胬出如蛇頭者有四,著風、著水、著怒、著手擠,皆能致之, 風邪乘襲者,補中益氣湯加防風、天麻,風寒凝滯者,十宣散加羌活、天麻, 肝火血燥生風者,加味逍遙散加羌活、天麻,如小兒,其母肝火生風者, 加味小紫胡湯,次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天麻,更外兼熨法, 或用烏梅存性,加輕粉少許摻之,即收,有番花如石榴者, 用銀針於珠上刺去黑血,三五次,即收平復。
頑瘡、疔瘡、𦢎瘡、杖瘡,久不生肌者,瘡有膜也, 用玉簪花根於石臼內杵爛敷之,扎緊,三日一換,五七次愈。
瘡不收口,因於虛者,須大補之,外用人參、珍珠等分為末摻之,即痂,凡生肌藥, 必用人參湯浸過,晒乾,再用人乳浸過,其功神捷。
瘡雖收口而皮嫩外惡風寒者,用小米煮飯,乘熱盛碗內,以絹帛罩之,覆於患處, 蒸之三五次,愈。
瘡潰時悞入毒水,或悞入刺至骨腫痛者,用皂角子七箇, 大乾蝦蟆一箇,胡椒十五粒,入鍋內瓦蓋,文火煙盡,取出為末, 先用溫水洗淨,拭乾摻之,膏蓋良久,毒水盡出,有刺者自見,一用黃丹、 蛤粉等分炒變色摻之,悞入一切毒水,及皂角水,驢馬尿糞以致疼痛者, 用糯米粉、砂糖各三兩,生甘草一分,為膏貼之,毒水自出。
馬汗入瘡腫痛者,用馬鞭子取手執處燒灰存性為末,和諸膏塗之, 或脂和塗,或用冬瓜皮陰乾為末敷。瘡久臭爛生蛆者,海參為末摻之, 或皂礬為末摻之,則蛆化為水。
〔背瘡繃縛法〕已潰流膿時,不問冬夏,宜絹帛四五層罨膏上, 外再用綿布見方八寸,四角以蛇皮細帶貯之,蓋絹上,將帶扎在前胸,繃實瘡上, 庶煖氣不泄,易於腐潰,洗時預備二繃更換。
〔內肉不合法〕腐盡結膿痂時,內肉不粘連者,用軟綿七八層放患上,以絹扎緊, 將患睡實,數次自粘一片如生成者,如患口未完,搽玉紅膏自平。
家傳西聖膏方
家傳西聖膏
治男婦小兒,遠年近日,五勞七傷,左癱右瘓,手足麻木,遍身筋骨疼痛, 咳嗽痰喘,瘧疾痢疾,痞疾走氣,遺精白濁,偏墜疝氣,寒濕腳氣, 及婦人經脈不調,赤白帶下,血山崩漏,并跌打損傷,一切腫毒瘰癧, 頑瘡結毒,臭爛,筋骨疼痛不能動履者,貼之悉驗。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熟地、白朮、蒼朮、甘草節、陳皮、半夏、青皮、 香附、枳殼、烏藥、何首烏、白芷、知母、杏仁、桑皮、金銀花、黃連、黃芩、 黃柏、大黃、白蒺藜、梔子、柴胡、連翹、薄荷、葳靈仙、木通、桃仁、玄參、 桔梗、白鮮皮、苓、澤瀉、前胡、升麻、五加皮、麻黃、牛膝、杜仲、 山藥、益母草、遠志、續斷、良薑、藁本、青風藤、茵陳、地榆、防風、 荊芥、兩頭尖、羌活、獨活、苦參、天麻、南星、川烏、草烏、文蛤、巴豆仁、 芫花(已上各五錢)、細辛、貝母、殭蠶、大楓子、川山甲(各一兩)、 蜈蚣(二十一條)、蒼耳頭(二十一個)、蝦蟆(七箇)、白花蛇、地龍、全蝎、 海桐皮、白芨、白蘝(各五錢)、木鱉子(八兩)、桃、柳、榆、槐、桑、 楝、或杏、楮(或椿七枝各三七寸)、血餘(四兩)
用真蔴油十三觔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半月,日數畢,入大鍋內, 慢火煎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淨藥渣,將油稱準,將鍋展淨, 復用細絹濾油入鍋內,要清淨為美,投血餘,慢火熬至血餘浮起, 以柳棒挑看似膏溶化之象方美,熬熟,每淨油一觔,用飛過黃丹六兩五錢, 徐徐投入,火加大些,夏秋亢熱,每油一觔加丹五錢,不住手攪,俟鍋內先發青煙, 發至白煙,旋起,氣味香馥者,其膏已成,即便住火, 將膏滴入水中試軟硬得中,如老加熟油,若稀加炒丹少許,漸漸加火, 務要冬夏老嫩得所為佳,掇下鍋來,攪挨煙盡,下細藥攪勻,傾水內,以柳棍摟, 成塊再換,冷水浸片時,乘溫每膏半觔拔扯百轉,成塊又換冷水投浸,用時, 取一塊銅杓內溶化攤用。細藥開後
乳香、沒藥、血竭(各一兩)、輕粉(八錢)、朝腦(二兩)、龍骨(二兩)、 赤石脂(二兩)、海螺蛸(五錢)、冰片、麝香(三錢)、雄黃(二兩)
共為末,加入前膏內。五勞七傷,遍身筋骨疼痛,腰腳痠軟無力,貼膏肓穴、 腎俞穴、二里穴。痰喘,氣急咳嗽,貼肺俞穴、華蓋穴、膻中穴。左癱右瘓, 手足麻木,貼肩井穴、曲池穴、三里穴。遺精白濁,赤白帶下,經脈不調, 血山崩漏,貼陰交穴、關元穴。痢疾水瀉,貼丹田穴。瘧疾,男貼左臂,女貼右臂。 腰疼,貼命門穴。疝氣,貼膀胱穴。頭風,貼風門穴。心氣疼,貼中脘穴。走氣疼, 貼章門穴。寒濕腳氣,貼三里穴。胸腹脹悶,貼中脘穴。噎食轉食,亦貼中脘穴。 痞疾,先用麵作圈,圍痞塊上,入皮硝兩許,紙蓋,熨斗熨熱去硝,貼膏再熨, 出汗至腹內覺熱方止,跌打損傷及諸毒諸瘡,俱貼患處。凡內外諸症, 貼之必用熱布熨之,疥癬疹癩等症,貼臍熨之,汗出為度。血瘕痞疾,加阿魏, 馬齒莧膏各二兩,貼之立驗。(阿魏化腐去滯,須以水頓化,傾入膏內,離火攪之, 煎去水氣,次下細藥。)紬絹攤膏,用鶪清漿過,布攤膏,用松香、 黃蠟塗過,狗皮攤膏,用水洗去硝氣,油紙攤膏,用甘草湯或加槐枝煮過攤用。 表綿紙法,用杭州毛頭,每麥麵一觔,加白礬核桃大一塊,打稀糊,量加小粉表之, 則軟白而且不廕,油油紙法,用天麻子仁數粒、鉛粉錢許研爛,入桐油碗許,打勻, 綿花蘸刷令遍,與不油紙相間,鋪之壓之,須頻揭換不粘,一以生桐油、 熟油,平兌如法。
附餘
調理須知
凡人無病時,不善調理而致生百病,況既病之後,若不加調攝而病豈能得愈乎, 其調治有法,初起病,以先看病者元氣虛實,次看瘡之陰陽險否,然後用藥調治, 當攻即攻,可補便補,不可因循躭悞,以致變態不虞也, 且患者又當安定心神,相忘諸念,毋使愴慌,乃保神氣不得變亂也,再順天時, 假如夏熱,坐臥不可當風,忌置水於榻前牀下,冬寒須避,起居常要溫和, 非柴火不可開瘡,看視常有寒侵,致生多變,又未潰之先,毒氣內作, 倘有口乾渴症者,涼物須當少少與之,以滋蘊熱,至潰膿之後,生冷硬物, 一概禁之,不然,傷脾損胃,膿必難成,致瘡軟陷,又難收歛,飲食須當, 香燥甘甜,粥飯隨其喜惡,毋冷過飽,宜少宜熱宜濃,方無停滯, 又得易化故也,如大瘡潰後,氣血兩虛,脾胃並弱,必製八仙糕早晚隨食數餅, 以接補真元,培助根本,再熬參朮膏,如患者脾胃俱虛,飲食減少,胸膈不寬, 飲食無味者,用白朮膏三匙,人參膏二匙,清米湯空化服,喜飲者酒化亦可, 若精神,頓生氣血,開胃助脾,潤肌榮骨,此二藥功甚非小,大瘡不可缺之, 實非草藥之比,病者當信用之乃無更變,虛視者又多反復不常,故有易愈難愈之態, 實在乎得此失此之規也。
雜忌須知
凡病雖在於用藥調理,而又要關於雜禁之法,先要灑掃患房潔淨,冬必溫幃, 夏宜涼帳,庶防蒼蠅蜈蚣之屬侵之,牛、犬、腥羶、醃臘、薰藏之物,俱能作渴, 生乾瓜菓、梨、柿、菱、棗、生冷等類,又能損胃傷脾,雞、鵝、羊肉、蚌、 蛤、河豚、蝦、蟹、海腥之屬,並能動風發痒,油膩、煎炒、烹炙、 醎酸厚味等件,最能助火生痰,赤豆、蕎麵,動氣發病,惱怒、急暴, 多生痞滿,飲食太過,必致脾殃,瘡愈之後,勞役太早,乃為羸症,入房太早, 後必損壽,不避風寒,復生流毒,不戒口味,後必瘡痒無度,大瘡須忌半年, 小瘡當禁百日。
試知百病死生法
死生、非神聖不能洞其機關,疾病、無明醫亦不能其凶吉,匪則使人疑惑, 斷不常,予異授呂祖一枝梅,真奇方也,不敢私秘,一例刊註, 以傳概世云。
呂祖一枝梅
治大人男婦小兒新久諸病,生死難定之間,用藥芡實大一餅,貼印堂之中, 點官香一枝,香盡去藥,已後一時許,藥處有紅斑暈色,腫起飛散,謂紅霞捧日, 病雖危篤,其人不死,如貼藥處一時後無腫無紅,皮肉照舊不變,謂白雲漫野, 病雖輕淺,終難痊愈,小兒急慢驚風,一切老幼痢疾俱貼之,紅腫即愈, 此方用之可頂知生死。
硃砂(三錢)、銀硃(一錢五分)、五靈脂(三錢)、麝香(三分)、 蓖麻仁(五分)、雄黃、巴荳仁(各五錢不去油)
右各研細,於端午日淨室中,午時共研,加油臙脂為膏,磁盒收藏, 勿使受潮變質,臨用荳大一圓,捏餅貼印堂中,其功立見,用過餅送入河中。
外科大成卷二
清祁坤廣生輯著
分治部上(癰疽)
癰疽之原委順逆治法,已詳首卷,今之分部位者,為別經絡,認穴次,定名色耳, 其症治不外乎首卷之提綱,然間有稍異於總治者,有專治本症之方, 而即以此方各附於本症條下,則開卷了然,庶無遺漏紊亂矣。
頭部
〔經絡〕中行直鼻上巔,屬督脈經,又屬足太陽膀胱經,傍開一寸五分為第二行, 是足太陽經,再開一寸五分為第三行,是足少陽經,頭角直耳上中,亦足少陽經。
〔百會疽〕生百會穴,在巔之上,初起如粟,次大如錢,形似葡萄,堅硬色赤, 寒熱痛楚。元氣厚者由熱毒上攻,宜黃連消毒飲、蟾酥丸、貴金丸之類。 元氣弱者由虛陽浮泛,宜八味地黃丸引火歸源,更以附子餅置湧泉穴, 灸五壯以洩其毒。若腫連耳項,七日不穴,神昏痰起者不治。
〔玉頂發〕一名佛疽,生上星穴,在百會疽之前,由足太陽經風熱所致, 初起神授衛生散、紺珠丹,實者貴金丸,虛者十全大補湯加羌活。潰而黑陷, 脈大神昏,二便閉者不治。
〔透腦疽〕生顖門之際,在玉頂疽之前,形如雞子,堅而硬,頭痛如斫, 灸缺盆穴二七壯。
〔侵腦疽〕生透腦疽之傍,頭疼引目。灸支正穴七壯,二症初宜紺珠丹汗之, 次托裏散托之。
〔額疽〕生當額,或兩額角,一名赤疽,腫如桃李,由陽明胃經積熱所致, 實者貴金丸下之,次以內托散托之,潰者補之。十日不穴,潰而無膿出血者,不治。
〔太陽疽〕生太陽穴,一名勇疽,狀如伏鼠,腫連面目,寒熱交加,七日不潰, 毒即攻眼,急宜貼破,破慎風水,犯則損晴,屬陽明胃經,治同透腦疽。十一日刺, 得黃白膿者順,清稀黑血者逆。
〔鬢疽〕生於鬢,屬手少陽三焦,此經多氣少血,最忌見膿,多由肝膽怒火, 或因風熱血虛所致,初宜神授衛生散、柴胡清肝湯清之,次以托裏消毒散托之, 以速其膿,膿成而至收歛時,腎虛者六味地黃丸,氣虛者補中益氣湯, 此症虛脈虛之治也,若煩燥飲冷身熱,脈大神昏者,臟腑實也,宜貴金丸, 所為瘡瘍實熱,不利者下之是也,宜灸伏兔穴二七壯。
此症雖屬少陽,然脈症俱實者,隨其壯弱,瀉以重輕,若守經禁而純投補劑, 非確論也。
有未見瘡時先作渴症,一年半載始發鬢疽,色紫瘡黑,平陷堅硬,無膿,毒流耳項, 氣穢容枯,神昏不食者,不治。
〔夭疽(生左耳後)銳毒(生右耳後,俱一寸三分。)〕夭者善變之物也,屬肝木, 銳者鋒利之器也,屬肺金,二症起於謀慮不,火鬱而成,生於隱微, 發於不測,及覺之時,毒已入內矣。紅活高腫,易腐易膿者順,堅硬伏陷, 未潰先黑,未膿先腐,臭穢易生,元氣易敗,此毒氣內攻也,為逆。 微者加味逍遙散、越鞠丸、托裏消毒散,隨時增損,甚者十全大補湯,非倍用參附, 不能以回其陽。
〔耳後疽〕生耳後摺間,屬三焦經,高腫有頭者順,無膿軟陷者逆,甚則嗌腫頰痛, 肩肘俱疼,初起者紺珠丹汗之,熱甚者涼膈散清之,已潰者如潰瘍門,托之補之。
〔耳根毒〕生於耳根,狀如痰核,不動而微痛,屬膽與三焦二經風熱所致, 宜衛生散,或加升麻、柴胡,或貴金丸下之,弱者神效瓜蔞散托之。 因怒而耳下腫者,或肋痛脈弦緊者,小柴胡湯加青皮、紅花、桃仁、牛蒡子, 再寒熱,加荊芥、防風,蓋肝者內主藏血,外主榮筋,怒則氣逆,故筋畜結腫, 若不自加調攝,肝迭受傷,遷延結核,再犯追蝕之藥,因而不歛不治者多。
〔耳發〕生於耳輪,初起如胡椒,漸大如蜂房,紫赤腫痛,由三焦經風熱所致, 宜衛生散,或加升麻、桔梗壯者貴金丸汗之下之。出黃膿者順, 出鮮血不食神昏狂燥者逆。
〔玉枕疽(生於玉枕)腦後發(生玉枕稍下,在風池穴。)〕形如硬癤,堅而難潰, 痛引項肩,氣粗鼻塞,此足太陽膀胱經伏陽結滯而成,少壯者紅腫出白膿易愈, 老弱者紫陷流黃水難瘥。實者內黃連湯,加羌活、金銀花之類,或衛生散、 貴金丸,虛者托裏消毒散,加升麻、葛根、酒炒黃芩、梔子之類,兼服蠟礬丸, 有頭者刺之,塗拔疔散,無頭者以離宮錠子塗之,或灸風門穴三七壯,艾如菉豆大。
〔腦鑠〕生於項後,初起如橫木,久之上至巔頂,下至大椎,未膿而皮先損, 或冷而木痛,時流清水,或熱如火燎,痛如針刺,黑如烟灶,形如犬咬, 四畔堅若牛唇,靈樞經云,陽氣大發,消腦溜項,名曰腦鑠,煩心者死。 此由陰精消固所致,急用神妙拔根法(見針門),以通其竅, 內用十全大補湯加大附子,及八味地黃丸,以回其陽, 宜與項部偏腦疽法及腦疽醫案參酌之,若攻補得法,亦有得生者, 不可因其惡而棄之。
頭部主治方
黃連消毒飲
治百會疽由膏梁之變者,惟宜苦寒,禁用芳香等藥,服後忌飲冷水, 犯之作膿而效遲。
黃連、黃芩、黃柏(酒炒)、人參、獨活、防風、藁本、甘草(炙)、 甘草梢、陳皮、防己、歸尾、蘇木(各五分)、知母(酒炒四分)、羌活、連翹、 黃芪、歸身、生地(各一錢)、桔梗(一錢)、澤瀉(七分)
用水三鍾,煎鍾半,入酒少許再煎,食後服。
柴胡清肝湯
治鬢疽初起,毋論陰陽表裏,俱治。
川芎、當歸、白芍、生地、柴胡、黃芩、梔子、天花粉、防風、連翹、牛蒡子、 甘草節(等分)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應用方
貴金丸、八味地黃丸、紺珠丹、衛生散、十全大補湯、托裏消毒散、六味地黃丸、 補中益氣湯、蠟礬丸、越鞠丸(俱見首卷)、蟾酥丸、拔疔散(見疔門)、 神妙拔根方(見針門)、加味逍遙散(見瘰癧)、諸症灸法(見首卷)、 黃連救苦湯(見項部)。
面部
〔經絡〕諸陽皆會於面,統其所屬,惟胃脈起鼻交頞中,入上齒中,俠口環唇, 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穴,故人之面,陽明之屬也,從鼻直上至額屬督脈經, 目內眦而上足太陽經,而下足陽明經,目瞳子而上足少陽經, 而下足陽明經,目銳眦而上手足少陽經,承漿屬任脈經、足陽明經。
〔顴疽〕疽之初起如松子,微腫微赤微痒,漸大如痰核,如結毒如瘤, 由陽明積熱所致,宜蟾酥丸,及衛生散加膽製南星。靈樞經云,心病則顴赤, 宜隆心火,如黃連安神丸。又曰:腎病則顴與顏黑,宜滋腎水,如地黃丸, 是顴之為症,不可專委於陽明也。
〔顴疔〕初起如粟,麻痒堅痛,色白而陷,寒熱交作,宜用挑法,塗拔疔散, 腫處搗鮮菊花葉敷之,內服蟾酥丸,或灸偏歷穴二七壯。
〔面發毒〕面上癤㿔腫痛,由風熱客於陽明也,宜涼膈散加羌活、荊芥、 升麻,敷清涼消毒散,不腫痛者宜托裏消毒散。
〔面遊風〕初發微痒,次如蟻行,面目俱浮,更兼痛楚,由陽明壅熱所致, 宜涼膈散加升麻、葛根、羌活、防風、白芷、牛蒡子之類,外敷袪風潤肌之藥。
〔痄腮〕腫尖而色赤者風熱,腫平而色淡者濕熱,皆屬於胃,壯者黑牛散下之, 或加味消毒飲散之,忌用敷藥,恐毒攻喉。
〔頰瘍〕生於耳下頰車之上,一名金腮,初生如粟,漸大如豆,亦由胃熱, 壯者貴金丸下之,或犀角升麻湯,已成者內托散加羌活、獨活,潰則難以收口, 多有附骨,久必成漏,宜用蒸法,一灸四犢穴三七壯。
〔毒〕生頰瘍之前半寸許,形如雞子,堅硬難潰,膿水常流,經年不愈, 內服托裏潰堅之劑,或灸天井穴三七壯。
〔骨槽風〕生牙叉接骨之處,一名牙叉發,起於耳前,連及腮項,筋骨隱痛, 久則漫腫,牙關緊急,寒熱如瘧,此由鬱怒傷肝,思慮傷脾所致,初則堅硬難消, 久則瘡口難合,初宜艾灸腫項及耳垂下五分,各灸七壯,膏蓋之,腫處塗離宮錠子, 牙關內腫,用線針刺去惡血,搽冰硼散,使內外毒氣得解,服清陽散火湯,如潰後, 於托裏藥中加麥門冬、五味子、藿香之類,使水升火降,脾健金清乃愈, 若悞用寒涼,則非理中湯佐以姜附不能收功,外腐用絳珠膏,忌用刀針蝕藥, 若堅腫不消,外腐不合,虛熱不退,形焦體削者為逆,不治。
〔發頤〕生顴骨之下,顋頷之上,耳前一寸三分,由手足陽明經客熱, 或傷寒發表未盡所致,初宜貴金丸、紺珠丹,或衛生散加升麻、桔浭、黃連, 如腫痛不減,用托裏消毒散,如膿出反痛,惡寒發熱晡熱者,皆氣血虛也, 宜十全大補湯補之。頤腫而連及耳後者,宜補腎之虛火。經曰:腎熱,頤先赤也, 頤腫而連及耳下者,當清疎其肝火,是耳下則屬手足少陽經也。
〔時毒〕初起狀類傷寒,一二日間,面鼻耳目焮赤腫痛,甚則咽喉頸項俱腫, 由感四時不正之氣所致,或結核有根,咽喉閉塞,至五七日間,神昏喉閉, 不食不出聲者,不治,若延至十日外者,即不治而赤自能愈矣。
症有陰陽,治有汗下,慎用寒涼,兼用嚏法。
脈浮數者,邪在表也,宜葛根牛蒡子湯,脈沉實者,邪在裏也, 宜內疎黃連湯,脈沉濇者,邪入深也,宜漏蘆湯,又自少陽經出者, 腫連耳下,引以柴胡,自陽明經出者,首面大腫,引以升麻、葛根,自太陽經出者, 腫連耳上,引以羌活、荊芥、防風,表裏俱實者,宜貴金丸, 然此症與膏梁積熱不同,硝黃非大便秘實者勿用,脈洪數浮數者,治宜內消衛生散, 脈滑數者欲作膿也,治宜內托,如托裏消毒散,腫痛焮熱者宜砭去惡血, 敷以消毒等藥,如冬月患此,其脈浮緊按之洪緩者,乃寒氣鬱熱也, 宜以苦發之辛散之,如托裏溫經湯,慎用針砭,所謂冬月閉藏,用藥多而少針石也。
〔鳳眉疽〕生于眉,一名眉發,形長如瓜,赤痛引腦,二目合腫,甚則堅痛色黑, 嘔逆悶亂者危。屬手足太陽少陽四經,宜灸陽谷穴七壯。六日可刺,得膿則減, 否則女子七日死,男子二十四日死。
〔龍泉疽〕生于人中,形小而異,麻痒不時,寒熱交作,由伏陽攻於心肺, 虛熱注於三焦也。治如疔法,或灸百會穴七小壯。
〔虎髭毒〕生于地角,一名承漿疽,一名頦癰,由陽明胃經積熱所致, 壯者貴丸下之,涼膈散加升麻、葛根、羌活、防風清之。或灸百會穴七小壯。
面部主治方
犀角升麻湯
治頰瘍,并治唇口、頰車、鬚髮、鼻頞等處腫痛諸症。
犀角(二錢五分)、升麻(一錢七分)、羌活(一錢二分)、防風、川芎、 白芷、白附子、黃芩(各八分)、甘草(生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清陽散火湯
治骨槽風。
牛蒡子、防風、荊芥、薄荷、黃芩、龍膽草、黃連、貝母
水煎,食遠服。
升桔湯
治骨槽風,并咽喉耳痛。
升麻、桔梗、昆布、連翹、射干、甘草(等分)
水煎,食遠溫服。
葛根牛蒡子湯
治時毒,脈浮數者邪在表也。
升麻、葛根、牛蒡子、麻黃、連翹、玄參、桔梗、甘草(等分)
水二鍾,生薑二片,煎八分,食遠熱服。一加貫仲、淡豆豉。
雙解消毒散
治大頭風脖子腫。
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大黃、麻黃、羌活、白芷、防風、荊芥、 射干、蒼朮、當歸、川芎
用生薑三片,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熱服。
托裏溫經湯
治時毒,在冬月脈浮緊者宜服。
麻黃(二錢)、防風(二錢)、升麻(四錢)、葛根(二錢)、歸身(二錢)、 蒼朮(一錢)、人參(一錢)、白芍(一錢五分)、甘草(一錢五分)
水二鍾,先煎麻黃,令沸去沫,再下餘藥,煎一鍾,溫服蓋被,俟汗出, 則腫自消。
立消散
治大頭風,頭面虛腫如泡。
草烏(一兩)、白芨、甘遂(各一兩)、小良姜(三錢)、甘草(三錢)、 麝香(一錢)
為末,用蒼耳搗汁,加醋調勻,雞翎蘸掃腫處,立消。
搐鼻通氣散
治時毒焮腫,咽喉不利者,用此取嚏以瀉其毒。
玄胡索、玄參(各三錢)、牙皂、川芎(各二錢)、細辛、藜蘆、 草烏(各一錢)、鬧羊花(六分)
為末,用紙撚蘸藥,送入鼻內,取嚏為度,每日三次,以嚏出膿者必愈, 無嚏者不治。
清涼消毒散
治面發毒。
天花粉、白芨、黃柏、山茨菇、烏藥、雄黃、乳香、麝香
右為末,用雞子清和蜜水調敷。
火醋錠子
治面上熱瘡,身上熱癤。
大黃用醋浸晒九次,和為錠,不酒磨塗。
黑牛散
治痄腮初起壯實者。
黑牽牛(一兩)
搥碎,米醋二鍾,煎一鍾,露一宿,空心溫服。
二金散
治金腮,瘡蝕透腮頰者。
鬱金、雞內金(等分)
為末,先用鹽湯盥漱淨,摻之。
蒸法
治金腮毒痄腮,久不合口而成漏者。
用麵作井圈,圍粒瘡口,勿令漏洩,次摻護心散於瘡口內,再次入藥油於井內, 令滿,用紙條做捻燃之,初用一條,加至三四條,頂用絹帕朦臉,以防油爆, 蒸至好肉方痛,根有幾處則痛有幾處,至大痛時,以水濕紙滅燈,勿令口吹, 俟痛稍止,再燃如前,以油乾為度,去麵井,地骨皮煎湯一碗,布蘸湯滴於瘡口內, 以滴湯盡為度,用敷藥敷四圍,以珍珠散摻瘡口內,黑膏蓋之,俟膿乾時加象皮, 未收口,內服托裏等藥。
護心散
雄黃(三錢)、珍珠(二錢)、血竭(二錢)、乳香、沒藥、兒茶、象皮、 龍骨、赤石脂(各一錢)、麝香、冰片(各五分)
共為末聽用,又於蒸洗時服三五分,立能止痛。
藥油方
黃連、黃柏、連翹、當歸、芍藥、生地(各五分)
用香油一杯,文火煎枯,絹濾渣聽用。
敷藥方
姜黃、雄黃、大黃、黃柏、黃連(等分)
為末,米醋調敷四圍。
面部應用方
衛生散、紺珠丹、托裏消毒散、內疎黃連湯、十全大補湯、 貴金丸(俱見首卷)、蟾酥丸、拔疔散(俱見疔門)、冰硼散(見咽喉門)、 漏蘆湯(見腫毒門)、灸法(見首卷灸門)、黃連救苦湯(見項部)。
頸項部
〔經絡〕項之中屬督脈經,項之旁大筋中屬足太陽經,大筋之旁耳之後屬手少陽經, 耳之下屬足少陽經,頰下屬手太陽經,頰前一寸屬手陽明經, 挾喉兩旁動脈屬太陽陽明二經。
〔項疽〕生于項之中,一名項中疽,俗云對口,為與口相對也,屬督脈經盛陽之火。 焮赤腫痛者易治,根大堅硬者難療,平塌神昏者死。初起,脈洪數有力者,紺珠、 丹衛生散、貴金丸、梅花五氣丹、黃連救苦湯,俱可選用,并隔蒜灸之, 或灸天宗穴七壯,艾如菉豆大。已成者,解毒天漿散、托裏消毒散,已潰者, 大小保安湯以補元氣,加減地黃丸引火歸源,外兼敷治,或灸神闕穴二七壯。 此症有頭尾,頭向上,尾向下,形如蜂窠者,防毒氣攻心蝕腦,又忌見風, 風入發搐者療,若痰壅毒流兩肩者,鮮血暴湧者,腹脹譫語者,俱不治。
〔臥蠶疽〕生對口之下,天柱骨之上,治同腦疽。
〔天柱疽〕生天柱骨之間,形陷色黑多痒,由三焦經鬱憤所致,初宜衛生散, 壯者貴金丸,弱者神效瓜蔞散,已成者八珍湯加柴胡、香附、及遠志酒。 甚者肩背拘急,嘔逆惡心,宜隔蒜灸之,以痒止為度,或明灸之,灸而有泡者順, 無泡者逆,服汗劑得汗可治,無汗難醫。靈樞經云:失治則熱氣下入淵腋, 前傷任脈,內薰肝肺,十餘日死,所以神昏嘔噦血不止者,不治。
〔偏腦疽〕生對口之傍,屬足太陽膀胱經蘊熱所致,蓋太陽經所司寒水,起於巔頂, 貫項兩傍而順下,多冷多沉,故多平塌,堅硬難潰,又易流注。初起未成, 七日已前者,用鈹針當頭點入,知痛楚方止,出其惡血,通其瘡竅,插蟾酥條, 直至瘡底,每日二條,外用膏貼,三日後加添插藥,內服紺珠丹, 或蟾酥丸發汗解毒,次服托裏大補之藥,以回陽氣,直至頂根高突腫痛, 外用燈炤炤法助陰為陽,至七日,其瘡四圍裂縫有膿,方住插藥,輕者九日後, 脫出或腐化,重者至十三日,其根白脫,如期根深蒂固不能脫者,鈹針取之, 外貼玉紅膏,內服大補之藥托之,誠轉重就輕移深居淺之良法也,如不腫不疼, 灸亦不痛者,尤宜此法治之,若前腦疽陽症,則不用此法。
〔魚尾毒〕生于後鬢髮際間,在偏口之上,腦後發之傍,治同偏口, 出血氣喘痰發者,難治。
〔百脈疽〕腫遶頸項,疼痛身熱,不食上氣咳嗽,其發引耳不可以腫,十五日可刺, 見膿者順,見血者逆。
〔鎖喉毒〕頸項忽然腫痛,如失枕之狀,久則紅遶肩背,堅硬難消。由肥人善飲, 風熱外侵所致。治宜清暑疎風。
〔結喉癰〕生于嗌外正中,一名猛疽,屬任脈及手太陽少陰三經,由憂憤所致, 宜黃連消毒飲、衛生散。靈樞經云:膿不瀉則塞咽半日死,故宜針之出毒, 服補托之劑,雖潰通,流出湯水者亦愈。一灸少海穴七壯。
〔氣癰〕生于結喉癰之上下。
〔夾喉癰〕生于結喉癰之兩傍。
二症治同結喉癰。一灸靈道穴七壯。
項部主治方
黃連救苦湯
腦疽、發鬢、發頤,及天行時毒,初起憎寒壯熱,頭面耳項俱腫, 服之未成者自消,已成者速潰。
黃連、黃芩、柴胡、升麻、葛根、連翹、桔梗、川芎、歸尾、赤芍、羌活、 防風、金銀花、甘草節(等分)
用水二碗,煎八分,入酒一杯,食遠熱服。
解毒天漿散
腦疽積毒日深,堅腫木硬,口燥舌乾,惡心煩渴,六脈沉實有力, 大便閉結不通者,並宜服之。
石明(生研)、殭蠶、川山甲、防風、連翹、金銀花、羌活、乳香、 黃連、當歸尾、甘草(各一錢)、大黃(三錢)、 天花粉(用新鮮未晒者四兩石臼內搗爛投水一碗攪勻取汁去渣用)
右將花粉汁碗半,同藥煎八分,入酒一杯,空心熱服,行三次,方用飲食, 忌煎炒發物。
毒銀花散
腦疽及諸發,陰瘡不起,色變紫黑者。
金銀花(二兩)、黃芪(生用四兩)、甘草(生用一兩)
細酒二十兩,同藥入小口砂罐內,密封重湯煮三炷香為度,取起濾清,服之, 蓋煖患上,其瘡漸漸高腫,此轉陰為陽,吉矣,後用托裏藥潰膿,如服後不痛不起, 瘡頭流出黑水者,為真陰,不治。
梅花五炁丹
腦疽發背,諸般疔腫,初起寒熱交作,筋骨疼痛,有似傷風,惡心嘔吐, 但未成膿者,並宜服之。
梅花冰片(一錢)、麝香(用當門子一錢)、辰砂、輕粉(各一錢二分)、 爪兒血竭、乳香、沒藥、明雄黃(各二錢)、真蟾酥(端午日取四錢用男乳調膏)
右藥各研細末,對準分數,於端午日辰時製,至午時向日為丸,如茄子大, 一時晒乾,用川椒二十七粒,燈心二十七段,同藥收罐內養之,黃蠟封口勿洩氣, 每用時,先食美饌令飽,用無根水漱淨口,再唅水一口,少頃待溫, 用葱白五寸同水嚼爛嚥下,隨將藥餅一枚放舌下,睡於煖處,被蓋, 藥化苦水,徐徐嚥之,瘡勢大者二三餅亦可,藥盡其汗即到如淋,諸病若失, 如冬月天寒難汗,噙後將葱湯推之,即汗。如暗疔人所不及覺者, 及覺而失治者,毒氣入裏,人便昏沉,一中便倒,不能依法服藥, 急用連鬚葱白七根,煎酒一杯,研藥五餅灌下,藥氣到心,其功如湯潑雪, 患者即時甦醒,誠外科之奇方也,不可忽之。
大保安湯
腦項諸發,癰疽惡瘡大毒,已潰之後,膿水出多,氣血虛弱,精神短少, 飲食不思,坐臥不寧,煩躁不眠,晝則安靜,夜則發熱,及虛陽煩渴等症。
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山藥、山茱萸、牡丹皮、 五味子、黃芪(各一錢)、熟附子、肉桂、麥門冬、甘草(各五分)
用煨姜三片,大棗二枚,蓮肉七個,水二鍾,煎八分,食前後服。
〔腦疽灸法〕用騎竹馬法灸之。
一法,用線橫量患人口至兩角為則,次用線以黃蠟拖過, 從患人項上垂下至兩乳頭為則,剪之,復從患人頸上往後,自項垂下貼脊, 比齊線盡處為則,以墨記之,再將先比口之則,於墨記處兩傍,各橫開一側盡處, 是穴以墨記之,用艾於兩傍穴上各灸三壯,或五壯,其毒自痿而不大發,徐徐而愈, 一灸氣海穴二七壯,三里穴各五壯。
頸項部應用
紺珠丹、衛生散、貴金丸、托裏消毒散、加減地黃丸、絳珠膏(俱見首卷)、 黃蓮消毒飲(見頭部)、蟾酥丸、蟾酥條(見疔門)、敷貼藥(首卷參用)、 灸法(見首卷灸門)。
腦疽治驗
一人項疽十餘日,勢甚,根連耳項,紅腫焮熱,脈浮而數,用黃連消毒飲二服, 大勢稍定,次用托裏消毒散數服,不能腐潰,脈浮無力,此為元氣損傷,止能起發, 不能為膿,易十全大補湯,加桔梗、白芷、倍參末各三錢,外用桑柴烘法, 早晚二次烘之,貼紺珠膏數日,患者頭面俱腫,雙目合縫,形狀可畏, 然後腐潰並作,膿出日至數升,將及半月,加五心煩燥,飲食少思, 此補力不及所致,雖變無妨,用聖愈湯一服,不應,又進一服,加熟附子二錢方應, 前症悉除,次以人參養榮湯,加麥冬、五味,參、朮倍至三錢,月餘後,腐肉連髮, 片片脫下,狼狽不堪,又恐補不及時,每日粥食中用人參三錢,幾餐分入, 同煮食之,後元氣漸醒,調理四月方瘥。
一人生偏疽,隔蒜灸十五壯,知痛乃住,失用內藥,又四日,紫腫木痛,便秘脈實, 以內疎黃連湯加玄明粉二錢通之,次用消毒救苦湯二服,腫勢仍甚, 此內毒外發,不可再消,換托裏消毒散,至二十日,因患者體肥,外肉多緊, 不作腐潰,欲行針開放,彼堅執強阻,後煩悶昏憒,人事不醒,乃變症出也, 隨用鈹針,左右身邊并頂中各開一竅,內有膿腐處剪割頑肉寸許,放出膿血碗許, 服健脾養血大補之藥,膿似泉流,每朝夕藥與食中共參六七錢,服至腐化新生, 又四十日外,患者方得漸醒,始知人事,此症設若禁用針刀,不加峻補, 而得生者鮮矣。
一人項疽五六日,瘡根平散,又至五日外,瘡勢堅硬,根腳開大,毒氣已過兩肩, 流注前項,胸乳皆腫,嘔吐惡心,寒熱不食,形勢可畏,此時非藥力可及也, 先用葱湯洗去舊藥,煮拔筒,拔提二處,出淤血碗許, 隨用銀針斜斜插入根腳,透通患底數處,以蟾酥插入孔內,最能解毒為膿, 總以膏蓋之,其走散處,以溫藥敷之,日漸日消,毒收原處, 兼服內托降火化化痰之樂,三四日大勢已退,內膿已通,換服十全大補湯, 凡堅而不化者照之,腐而不痛者取之,新肉生遲者培之,如是調理,三月方瘥。
一婦年六旬,素稟怯弱,疽頭如粟,喜其形不肥,雖發之逆,後必易潰, 先隔蒜灸之,次以蟾酥餅貼灸上,四邊以吸毒散敷之,收其根,內服托裏消毒散, 數服瘡勢堅硬,苦於痛楚,予為脈細數而無力,此內虛之故,不能解毒為膿, 以痛為要,換益氣養榮湯加角刺、白芷,三服腫亦漸起,用桑木烘法,堅亦漸軟, 膿出稠而不多,前方去皂刺、白芷,加香附倍參芪,又數服膿潰, 潰後痛亦不止,再三日,腐肉將脫小半,用乳香定瘡散,一服疼痛退除, 數十日完口。此法要在眼力精巧,量病易難,腐新遲速,補助有無,用藥合式, 然後量日數,并皆之於前,發之必中。
一婦壯年體胖,項生疽,頂高根活,彼欲內消,予為藥消不能,針消則可, 取鈹針當頭針入六七分,至軟肉方住,去淤血,插蟾酥條,服蟾酥丸,得大汗而解, 次日瘡出微膿漸消,再服消毒清熱之藥,不出十日而安,大凡欲消瘡毒,先斷根本, 次瀉毒氣,使毒日衰,無致內攻為訣。
一人耳後生疽將半月,根腳漸大,瘡頭血水穢污,四邊紫黑,軟陷無膿,面慘鼻焮, 手冷氣促,脈診散大無根,此內敗症也,不治,果卒,但犯此症,雖山岳之軀, 一敗無不傾倒。
一婦對口,自灸念餘壯,不痛,灸疤焦黑,平陷如故,診之脈微數而無力, 此內虛症也,若假藥力,則悞其事,用鈹針當頂刺入寸許,不知痛,亦無血, 此毒滯而未發也,插蟾酥條,以膏蓋之,每日一次,七日後,周圍裂縫出膿, 內服補劑,至十四日根脫,搽絳珠膏,又半月,口平,摻珍珠散生皮而愈, 此症不用針攻,專假藥力,雖不至死,豈能得其速愈哉。
一婦年四旬,肥甚,患項疽五六日,視之肉腫瘡不腫(乃頂陷也), 又兼口燥心煩(此邪火內淫也),堅硬紫暗(此血死毒滯故不作腐潰也), 根腳散平(為真氣內敗不能東毒也),六脈洪大(為毒氣勝正氣也),此太過之症, 後必無膿軟陷,內攻而死,辭不治,後果歿。
瘰癧
瘰癧結核於頸前項側之間,小者為瘰,大者為癧, 連續如貫珠者為瘰癧,始起於少陽經,次延及於陽明經頰車等處, 再久之則延於缺盆之下,形長如蛤,色赤而堅,痛如火烙,屬三焦經,名曰馬刀, 又甚於癧也,此由三焦肝膽三經怒火風熱血燥而生, 或肝腎二經風熱虧損所致。
初起寒熱焮痛者,此肝火風熱而氣病也,用小柴胡湯,加膽草、梔子、芍藥、當歸, 因怒腫痛或發熱者,用小柴胡湯,加青皮、木香、桃仁、紅花, 若寒熱止而核不消者,此肝火燥而血病也,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 六味地黃湯以滋腎,如肝脈弦緊腎脈洪數者,由腎水不能生肝也,用補中益氣湯、 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如痰盛痞滿右關脈弦者,此脾土虛而肝木乘之也, 用六君子湯加芎、歸,次仍用補中益氣湯,至將潰已潰,用神效瓜蔞散、 益氣養榮湯,間服之,如潰之膿清者,須大補之。機云:此不因膏梁丹毒火熱之變, 由虛勞氣鬱之所致,治宜補形氣,開鬱結,調經脈,瘡自消散, 不待汗之下之而自愈也,是以始終之治,惟以補氣血以滋化源, 慎用追蝕悍等藥,雖然若至膿稠時必用追蝕等藥一劑, 癧毒去而瘡口自歛,諸癧已消,惟一核尚存者,必用追蝕藥一服, 其核自消,若氣血壯而脈沉實者,即用追蝕藥一服,毒一下,隨服補劑調理, 蓋瘰癧之毒,莫不有根,地膽螌猫,製度有法, 能使其根從小便中出,雖曰悍,能助王道之治,相濟成功, 是在治者神而明之,變而通之,然非概用之通論也,獨婦人患此者居多, 蓋因其性急躁,其氣怫鬱,其心執滯而然也,若小兒則內無七情所干, 是由外受風熱氣血相摶所致,忌用燥毒等藥,宜大聖散、連翹丸、天竺黃丸, 調其內并兼外治,自然獲效,有嬰兒落草項間即有三五枚者,緣兒於胞中其母多怒, 兒稟其氣所致,當治其母,用藥同前。
書有風毒熱毒氣毒之異,瘰癧筋癧痰癧之殊者, 俱發於項而相似,惜乎未詳,予為癧由內傷所致,其形小,其發緩,無疼痛, 計以月年,毒由外感所致,其形大,其發暴,多腫痛,日不待時為異耳, 治癧則從本門調理,治毒則於項部門參考。
以形而言之,生左耳根名蜂窠癧,生右耳根名惠袋癧, 遇怒即腫名癧,核痛紅腫名血癧,筋縮如貫珠者名筋癧, 小而多痒名風癧,遶項生者名蛇盤癧,頷紅腫痛名燕窩癧, 延及胸腋者名瓜藤癧,延及遍身紅活易潰者名痰癧, 生乳旁兩胯軟肉等處名𤷍瘍癧, 灌注四肢遍身自潰相穿者名流注癧,已上諸癧,推之動,為無根, 屬陽,宜兼外治,如後方針灸敷貼蝕腐吸膿等法是也,膿稠者易治,膿清者難治, 無膿者不治,獨生一個在顖門者名窠癧, 一包十數個者名蓮子癧,核上堆核者名重臺癧, 堅硬如磚者名門閂癧,形如荔枝者名石癧,如柱木者名木癧, 如黃豆結簍者名鎖項癧,如鼠形者名鼠癧,已上諸癧, 推之不動,為有根,屬陰,皆不治之症也,切忌針砭及追蝕等藥,致難收歛。
按右症宜究其原,施其治,稽其形,命其名,從本引末,針灸隨宜,方能獲效, 非易易也。
瘰癧主治方
加味小柴胡湯
治肝膽二經部位熱毒瘰癧,及一切瘡瘍,發熱潮熱, 并小腹脇股結核囊癰便毒,或耳內耳下生瘡。
柴胡、黃芩(炒各二錢)、人參、半夏、膽草、梔子、當歸、 白芍(各錢二分)、甘草(六分)
用生姜三片,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溫服。
加味逍遙散
治婦人血虛,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忡頰赤,口燥咽乾, 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及血熱相摶,月水不調,寒熱如虐,臍腹作痛, 並治室女血弱,榮衛不調,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等症。
當歸、白芍、白朮、茯苓、柴胡(各一錢)、薄荷(五分)、甘草(六分)、 丹皮(七分)、香附(八分),有熱加黃芩(五分)、生薑(三片)、 紅棗(二枚)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溫服。
加味八珍湯
治瘰癧虛弱者甚驗。
白朮(一錢五分)、人參、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陳皮、貝母、 桔梗、何首烏、射干(各一錢)、黃芪(八分)、連翹(七分)、 玄參(七分)、金銀花(一錢)、夏枯草(二錢)、山茨菇、甘草(各五分)
用水二鍾,酒一鍾,煎八分,臥時服。
家傳消癧丸
天花粉(搗爛水浸三日取沉者晒乾用四兩)、菉豆粉(四兩用薄荷葉蒸過)、 香附米(童便浸二兩)、目母(一兩)、茯苓(一兩)、白朮(一兩)、 柿霜(四兩)、牛皮膠(三兩)、牡蠣()、百合、山茨菇、 杏仁(各二兩)、細茶、粉草(各一兩)、青黛(六錢)、硼砂(三錢)、 白礬(二兩)
右為末,煉蜜為丸,菉豆大,每日二服,每服二錢,俱白滾水送下。
〔消癧單方〕用蛇遊草,南人呼為過山龍,北人呼為娘娘拳頭,即茜草苗也, 別名地蘇木,秋月採梗葉,冬月取子,每二觔浸乾燒酒十觔,入磁罐內封口, 重湯煮三香,埋土內七日,取酒,早晚各飲一二杯,未潰者即消,已潰者速愈。
〔又方〕甘草四兩生薑取汁四兩二味,入四料南酒瓶內, 取白花菜汁(即鮮夏枯草汁)搗爛絞汁入瓶,以瓶滿為度,封口,重湯煮一香, 取出去渣,食後服,二服即消。
〔瘰癧拔根方〕螌猫七個,去足并翅,同糯米炒, 以米黃黑色為度,取猫為末聽用,用雞蛋一個,鑽一孔,用銀簪攪勻, 入螌猫末於內,再攪勻,另取雞子殼補口,綿紙粘固, 再用粗紙包七層,水濕透聽用,取土茯苓四兩,擇小而扁者為佳, 若長而大者名為奶肩,有毒,故不用,加菜肉半觔,煎湯聽用。 於五更時,將藥蛋用粗糠火煨熟,乘熱食之,以前土茯苓肉湯送下,三日後, 小腹脹痛,以益元散推之,如尚未利,再飲熱水摧之,毒根從小便下, 形如圓眼如爛肉,其根下,其癧自消,甚驗,或以木通、滑石、 青黛之類導之,青黛善解螌猫之毒。
〔瘰癧灸法〕宜灸肘尖七壯,三次除根。
一灸金門穴二七壯。一灸脊十一椎,對臍是穴,灸九壯。
陵漢章用土炒川山甲、螌猫等分,和艾為炷,黃豆大, 於患處隔蒜灸之,或明灸之,予用陽燧錠子於核上灸七壯,貼紺珠膏,出水些須, 其核即消。
馬刀堅硬如石,痛引頸項者,灸劍巨穴三七壯。
凡灸後其核不消者,須塗蝕藥,以除其根,腐去其核方能收口,如三品一條鎗、 貴金錠子之類。
〔瘰癧敷藥〕用獨核肥皂子,擇新到者,用好醋浸一宿,次日文煮透, 搗爛如泥,罨腫處發,微腫微痛,漸消。
〔癧瘡吸膿法〕治癧瘡久潰,淋漓不能收口,先用木綿做圈, 圍墊瘡口,次用小錫葫蘆,或竹筒,要三個聽用,取乾燒酒觔半、大黃一兩煎滾, 傾入葫蘆內,浸滾水中煮,酒滾即傾出,急合於瘡口上,吸取其膿,少時取起, 又將別個葫蘆照樣合之,如式輪流,合吸五七十次,以見鮮血為度, 次用絲綿燒灰敷口,自愈,其相連未潰者,經此一吸,亦隨而愈矣。
〔洗癧瘡方〕破爛頑腐,久不收口者。
蔴油煎滾,乘熱用綿裹指尖蘸油,熱抹患處十數次,次用生肌等藥。
一用雄黃、白礬、硃砂各一兩、真阿魏六錢,為末,每用三五錢, 冲滾水二大鍾洗之。
〔搽癧瘡單方〕陳年醬瓜蒂,隨瘡口大塞之,極痛,須忍之,半日取出, 瘡自痊愈。
一用膽汁加輕粉末少許,令勻,不時塗之,瘡痛流黃水,久久痊愈。
一搗馬齒莧敷之。一取葛條燒存性為末,香油調敷。
三品一條鎗
治瘰癧疔毒,發背腦疽等症。
明礬(二兩)、白砒(一兩五錢)
共為末,入小罐內,炭火紅,青烟盡,白烟起片時, 約上下通紅,住火置地上,一宿取出,約有淨末一兩,加明雄黃二錢四分, 乳香一錢二分,共為細末,厚糊調稠,搓條如線,陰乾,凡遇前症有孔者, 絍入孔內,無孔者先用針放孔,早晚插藥二次,插至三四日後, 孔大者每插十餘條,至七日,患孔藥滿足方住,以後患處四邊裂開大縫, 共至十四日前後,其疔核瘰癧痔漏諸管,自然落下,隨用對症藥敷, 絳珠膏生肌。
白龍膏
貼鼠瘡立驗。
蔴油(二十兩)、大附子(二個)、川山甲(十片)、杏仁(五十粒)、 槐白皮(一片)
浸十餘日,煠枯濾去渣,入血餘一團,蝦蟆一個,白花蛇一條,徐徐煎化, 再濾渣淨,入飛黃丹十兩,成膏,加乳香、沒藥各二錢。
紺珠膏
瘰癧已潰未潰(見首卷膏藥門)
原膏內倍用阿魏、麝香,再加蟾酥、銅綠。
大聖散
治小兒風毒瘰癧,癮疹風丹。
羌活、升麻、薄荷、防風、荊芥、玄參、黃芩、大黃、甘草、或加連翹
等分,水煎服。
連翹丸
治小兒瘰癧
連翹、獨活、桑白皮、白頭翁、丹皮、防風、黃柏、淡豆豉、肉桂、 秦艽(各五錢)、海藻(一錢五分)
為末,蜜丸,用燈心湯下。
天竺黃丸
治小兒身熱咳嗽,氣喘痰壅,并急慢驚風,今取之治瘰癧痰核, 其功甚捷。
南星、半夏(各二兩)、天花粉、貝母(各一兩)
合一處,用薑湯煮過,炙乾為末,煉蜜丸,用燈心湯送下。
石疽
石疽生頸項間,堅硬如石,皮色不變,由沉寒客於經絡,氣血凝結而成, 初起者用艾灸之,至五七十壯方止,次以麥飯石膏貼之,漸漸求愈, 非若失榮之頑惡也。
失榮症
失榮症生于肩項耳前耳後等處,初起如痰核,日久漸大,堅硬如石,推之不動, 按之不移,一年半載方生陰痛,氣血漸衰,形容削瘦,破爛紫斑,滲流血水, 或如泛蓮,兼多穢氣,愈久愈大,越潰堅,此由先得後失,六慾不遂隧痰失道, 鬱火凝結而成,乃百死一生之症,宜內服和榮散堅丸,外貼飛龍阿魏化堅膏, 雖不獲全愈,而不致夭亡,誠緩命之至藥也。
和榮散堅丸
治失榮症堅硬如石,不熱不紅,漸腫漸大者。
當歸身、熟地黃、茯神、香附、白朮、人參、橘紅(各二兩)、 龍齒(一對如無用鹿角尖三兩代之)、牡丹皮(一兩)、 硃砂(六錢為衣)
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後用合歡樹根皮煎湯送下, 更須不計得失,清心寡慾,其中有得愈者,十中一二。
飛龍阿魏化堅膏
治失榮症,及乳岩癭瘤瘰癧結毒,初起已成,但未破者,用此貼之。
用蟾酥丸藥末一料,加金頭蜈蚣五條,灸黃去頭足末,研勻, 用西聖膏(見首卷)二十四兩,頓化,入前末藥,攪勻,以紅絹攤貼,半月一換, 輕者漸消,重者亦可停止,常貼可以保後無虞。
背部
〔經絡〕脊之中行屬督脈經,脊之兩旁各開第二行第三行,俱屬足太陽膀胱經。
〔上發背〕生天柱骨之下,一名脾肚癰,其形橫廣如肚,屬足太陰脾經, 由膏梁積熱所致,視其高腫鮮明,根腳不過兩肩者順,腫平堅硬,漸大漸開, 攻注兩肩胸項者危,紫黑平塌下陷者死。
初起宜解脾經之積熱,間服蠟礬丸、護心散,以防內攻,已成者必用托裏為主, 何則,所為托裏則生,敗毒則死也。
〔中發背〕生于對心,一名對心發,由心火妄動,熱極而生,腫不高尖,穴難起發, 此為毒剆君位,最易傷人,若前心有紅暈者不治,治宜大降心火, 急疎蘊熱,頂用針通,隨行拔法,務使毒氣內外疎通,各從門出, 庶不內攻,方為成守,保至十五日後,內無變症,得膿為解,如是期變症漸生, 堅硬漸大,不作膿者死,在二十二朝先後,若早治,十中可保三四。
〔蓮子發〕突如蓮子〔蜂窠發〕 孔似蜂房
二症生於肩髃髀骨,脊或心俞心包等處,輕者形長而高腫,或偏半背, 重者形斜而平塌,兩脇俱傷,又名半身發,甚至形長勢大,腫潰半身, 則名竟體發也。
〔上搭手〕生肺俞穴,即肩骨動處,一名左右串,左屬肝,右屬肺, 由痰凝氣滯火鬱而生,初宜紺珠丹汗之,次以逍遙散清之,兼以六鬱湯調之, 潰以八珍湯補之,所為鬱者開之滯者行之也,禁用瘡科攻利等藥。灸會陽穴二七壯。
〔中搭手〕生近膏肓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治分陰陽虛實,攻補隨宜。 灸心俞穴七壯,艾如菉豆大。
〔串疽〕生背脇間三四處,皮色不變,或見微紅,痛必牽引,內實相通, 故又名老鼠攢,又名遊走向,脾癰也,由積憤所致。
〔陰陽二炁疽〕其形時腫時塌,時軟時堅,寒熱不時,只在一處, 非若串疽之攻擊也,由七情內鬱所致。
〔酒毒發〕初發如彈,次大如拳,堅硬如石,麻木不常,甚則痛徹五內,遍身拘急, 二便濇滯,數日後,頭面手足虛腫,臟腑瀉痢。
〔連珠發〕連腫三五塊,形若貫珠,內則百節皆疼,小腹脹,小便閉,陰囊腫, 由酒色過度所致。
〔丹毒發〕初生細㿔,浸淫尺餘,形如湯火所傷,由服丹石悍燥之藥所致, 必多發渴,治如蠟礬丸、國老膏,乃要藥也,如色黯神昏,脈燥腹脹嘔逆者,不治。
〔禽疽〕始發紫色如疹數十塊,形如拳打,如七日內寒熱口噤者,不治。
按右諸症,發出則生,內陷則死,形雖甚畏,雖老弱每能多生,形小異常, 即少壯亦能致斃,所為大規只怕不純陽,治法何妨瘡勢惡。
〔痰注發〕形如布袋,堅硬如石,不紅不熱,此由伏痰積久而成。
〔黃瓜癰〕形似黃瓜,高寸許,長尺許,一名肉龜,皮色不變,疼痛引心, 四肢麻木,右二症多不可治。
〔夏月暑瘍〕凡癰疽之症,發熱有時,為晡甚而旦止也,因暑而得者,則發熱無時, 為晝夜不止也,然必見暑症,如頭目眩暈,口舌乾苦,心煩背熱,肢體倦怠是也, 外形初起背有紅暈,次發腫疼,治宜敗毒散,加香藿、黃蓮、石膏等藥以清之, 暑熱解則腫自消矣。壯實者,用槐花末、蜂蜜拌成塊,黃酒調服亦佳。
〔瘴疽〕因冒山嵐瘴氣積久而成,始發黑腫,色若靴皮,頑痛徹骨,按之如石, 至五七日,勢方浮腫,色始變青,形如拳打,寒戰如虐,然必見風候, 如頭動口偏手足厥逆是也,治法宜急破之,出清血三五升,方有黃膿白汁相合而出, 其皮不漫,仍前脹痛,直至色退,其勢方癒,惟在急追膿毒出外,則無害矣。
〔產後癰疽〕夫產後宜扶虛消瘀,大補血氣,總有諸疾,以未治之,今患癰者, 由瘀血凝滯也,宜生化湯,加連翹一錢,花粉一錢,甘草八分,惡心煩燥, 加乳香一錢,菉豆粉三錢和服,忌用敗毒攻利等藥。
生化湯
當歸(八錢)、川芎(四錢)、甘草(炙四分)、姜炭(四分)、 桃仁(去皮尖研粉用十粒)
用水碗半,煎六分,加無灰酒少許和服。
論背疽
夫疽之發於背也,在脊之正中者為真發背,在脊之兩旁者為搭手,其名雖多, 惟辨其陰陽為訣耳,原委症治,已載首卷,而瘍科獨重於背疽者, 蓋以背為足太陽膀胱經,乃六經之首領,乃督脈經之所主,乃十二經之統脈也, 所以發於背者多險,今則復加詳焉。
腫潰脈症治法
初起腫亦痛甚,脈洪數而有力,熱毒之症也,易治,漫腫微痛,色黯作渴, 脈洪數而無力,陰虛之症也,難治,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脈微細, 此陽氣虛甚也,尤為難治。
初起,未發出而寒熱痛疼,作渴飲冷,此邪氣內蘊也,宜衛生散,口乾飲熱, 漫腫微痛,此元氣內虛也,宜托裏消毒散,飲食少思,肢體倦怠,此脾胃虛也, 宜六君子湯,如未應,加以姜桂,其有死者,乃邪氣盛,真氣虛,而不能發出也, 在於旬餘之間見之。
已發出,用托裏消毒散而不腐潰,急宜溫補脾胃,如不應有死者, 乃真氣虛不能腐潰也,在二旬之間見之。
已潰,用托裏藥脫腐生肌,如色不紅活,瘡口黑暈,大而不歛,用參、附姜、桂, 如不應有死者,乃脾氣虛極而不收歛也,在月餘間見之,實則瀉,虛則痒, 此陰症陽症之分也,惟宜大補陽氣,庶可挽回,不發者不治,潰而不歛者亦不治, 不腫痛,不寒熱,脈沉微,乃脈病而形不病也,忌之,色黯漫腫,作渴便數, 尺脈洪數者,腎水涸也,當歿於火旺之際,疽發於髆髀,經絡交錯,皮薄骨高之處, 難醫。
初發頭痛寒熱拘急者,表症也,用紺珠丹葱湯化服汗之,如焮痛, 以金銀花散或槐花散清之。
腫焮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者,此形氣病氣,俱有餘也,可先選用衛生散清之, 次用托裏消毒散解之,如腫焮硬痛,脈實者,貴金丸下之,腫硬悶痛,發熱煩燥, 飲冷便閉,脈沉實者,用內疎黃連湯、貴金丸導之,欲作膿者,用托裏散、 礬蠟丸,外兼敷之。
背疽因開遲,迨二日重若負石,熱如焫火,痛楚倍常,脈沉數而有力者, 此膏梁積熱之變也,時雖嚴寒,急用清涼飲子,加黃連兩許作一服,二三行,痛治, 翌日再一服,痛止,次則隨症調理,數日而愈,此經為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 必從其症也。
漫腫,微紅微痛,食少,此形氣病氣,俱不足也,用托裏散調補之。不作膿, 或膿成不潰,為陽氣虛也,用托裏散,倍加肉桂、參芪。膿出而反痛, 或膿清稀者,此氣血俱虛也,用八珍湯。惡寒形寒,或不收歛者,陽氣虛也, 十全大補湯。晡熱內熱,或不收歛者,陰血虛也,參朮四物湯。欲呃作嘔, 或不收歛者,胃氣虛也,六君子湯加炮姜、芎、歸。食少體倦,或不收歛者, 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肉赤而不收歛者,血熱也,四物湯加梔子、 連翹。肉白而不收歛者,脾虛也,四君子湯加木香、酒炒芍藥,小便頻數者, 腎陰虛損也,加減八味丸。遍身作痛者,榮衛虛也,十全大補湯。
癰瘍嘔逆,寒傷於胃也,溫補之,使榮衛而氣血周貫,則毒隨膿出,嘔自止矣, 且易生肌。
癰痛甚,咳逆,十餘日水穀不下,脈伏如絕者,用四君子湯加姜、桂,三進而瘥。
腫而不潰,脈大而浮,此陽氣虛也,宜托裏散倍加參、芪,內熱作渴, 脈洪大而鼓指,此虛火也,前方更加肉桂,脈症頓退,仍用托裏藥而瘥。
中央肉死,此毒氣盛而脾氣虛也,用玄珠膏塗之,大便不通, 此胃氣虛而腸不能傳送也,小便赤濁,此脾土虛而火下陷也,雖曰難治,惟大補之, 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加減地黃丸料。
瘡口出鮮血,由脾虛不能攝血也,宜十全大補湯加陳皮、半夏、炮姜。
瘡口不歛,用托裏藥罔效者,藥力未及也,須用人參五七錢,外加附子服之, 精神頓爽,手足自溫,不旬日而口合。瘡口不歛,脾虛也,咳嗽不止,肺虛也, 法當補之,書云: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令每日食之不徹,旬餘而瘡歛嗽止。 瘡口不歛,焮腫發熱,口乾體倦,小便赤濇,脈洪數而無力,用十全大補湯加麥冬、 五味子,補元氣引火歸原,而脈症更甚,此藥力未能及也,再劑頓退,卻去肉桂, 數劑而瘥。
背疽服十宣散之類,更加喘渴內熱,脈大而無力,用補中益氣湯,加酒芩、麥冬、 五味子而愈。背疽,服五香、十宣等不應,更加嘔逆不睡,且其素有淋症, 予以參芪歸朮膏用牛膝煎湯,入竹瀝飲之,則淋止而思食,藥盡四觔, 膿自湧出。
外治次第法
初起焮痛,或不痛及麻木者,邪氣盛也,隔蒜灸之,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 則毒隨火散矣,再不痛者,則明灸之,此未潰以前,皆可灸也,頂用玄珠膏塗之, 四畔用敷藥圍之,換藥時用文蛤湯洗之。
初起焮赤腫痛,其頭如黍如膿泡,五六日間則出頭十數粒,漸漸增添者,此陽症也, 用貝葉膏貼之,日夜頻換十數次,其膿自出,痛自減,腐自化,肌自生,不用敷洗, 始終只此一藥,可以收功,如元氣虛者,或見別症,再兼托裏。
初起不紅腫,煩燥悶痛,積久不潰,五七日後,瘡頭無數,按之流血無膿, 再久之其頭成片,共爛一瘡,其色紫黯,其毒內攻,此陰症難療,頂塗玄珠膏, 內兼托裏,如不應,急宜溫補,外用神妙拔根法,有膿脹痛,為膜隔不得出者, 用針引之,瘀腐堵塞者,去之,更宜蹄湯洗之,膿稠或痛,飲食如常, 瘀腐自脫者,用消毒與托裏兼服之,外貼貝葉膏,膿不稠不稀,微痛,飲食不甘, 瘀腐化遲者,用托裏藥,外以桑柴火烘之,膿清而稀,瘡不痛,瘀不腐者, 宜大補以回其陽,亦用桑柴烘之。
凡背疽及髀骨處,皮裏有筋一層,外皮雖潰,而內膿不出,令人脹痛,氣血轉虛, 變症百出,急用針通,內兼托裏,若待自潰,多致不救,所謂熱毒中隔,內外不通, 不行針灸,藥無全功也,此症非氣血壯實者,未見其能自潰也。
附醫案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十日外,視其形堅色紫,頭如螺子之多,堅長尺餘,根橫半背, 喜其弓腫,光亮熱痛,脈洪,此得之於膏梁醇酒所致,隨用炤法,其所舍螺子, 盡欲吐出,用抿子刮去,流血水鍾許,以葱湯洗淨,塗玄珠膏, 再以黑膏蓋之,四圍腫處,用敷藥敷之,次日如前,俟其腐盡,深入寸餘, 換搽絳珠膏,日漸日長,但因其性嗜,酒兩月後新肉雖平,嬌嫩而不能結皮完口, 將嫩肉盡行剪去,用膏貼數日,待肉老平,用珍珠散結皮而愈。
一人年六旬患背疽,十二日,半紅半腫,微熱微痛,生於背心之下, 腎俞之上高低平等,廣開八寸,根腳泛腫,色若水噴,頂陷無神,似腐非腐, 脈浮而大,重按而虛,此瘡利腫潰,不利於收歛,辭不治,後更醫,為五善俱具, 治至收口,如錢未合,不數日而變症出,四日乃死。
一人仲夏背生熱癤二十餘處,內有一瘡甚小,其毒甚大,予曰:此非癤比, 後之發勢有不可測者,彼不信,更醫,又十日,形勢內陷,敗症齊出,復請予治, 其人臥於堂,以帛蓋瘡上,登堂未及兩三步,予即告歸,彼曰:何也,予曰: 敗氣滿前,死期速矣,何必視瘡,急備後事可也,再七日,果卒。
一人背疽初起,入房犯禁,患處黑五寸,黯暈尺餘,漫腫堅硬,背若負石, 發熱作渴,小便頻數,兩耳重聽,揚手露體,神思昏潰,脈沉而細,右手為甚, 便秘念七日,計進飲食百餘碗,腹內如常,眾欲通之,予云:所喜者此耳, 急用大劑六君子湯,加附子、姜、桂三劑,瘡始焮痛,自後空心用前藥, 午後用六味丸料,加參、芪、歸、朮五劑,復用活命飲二劑,針出黑血甚多, 瘀膿少許,背即輕軟,仍用前藥,便亦通利,繼以大補,始獲全安,所謂症不在難, 心契則明,方不在多,意會則明也。
腰部
〔經絡〕與背部同。
〔下發背〕生于脊中,前對于臍,一名對臍發,此症最為險候, 蓋內腎乃性命之根本也,治宜護腎為要。
〔腎俞發〕生兩腰,內腎陷肉之間,因酒色濕熱者則單生,由房勞怒火者則雙發。
二症如本臟稍有真陰制火,則瘡形紅活,高腫為膿,用人參養榮湯,加山萸、五味、 知母、黃柏,或加乳香、沒藥、廣膠,及加減八味丸以救其源。若瘡形紫黑乾枯, 堅硬不作膿,或膿稀傷膜者,為真陰內敗,死期在十五日前後,非下搭手之同類也。 灸合陽穴五壯。
〔下搭手〕生腎俞之傍,十四椎之間,一名連腎發,由房榮傷腎所致, 令人口乾寒熱,百節俱疼,治同下發背,若咳嗽嘔噦,厥逆不食, 及膿清腰骨似折者逆,先有渴症,後患疽者,腎水竭也,膿穢色黯不痛, 瘡口張大者,脾氣敗也小便如淋,痰壅喘促,口乾舌裂者,脾肺敗也, 左尺脈洪數者,腎無所生也,左關脈浮濇者,金尅木也,秋令尤難, 俱為不治。
〔濕流注〕亦生腰腎之間,但其腫而無頭,不變色,不作痛,三五個月不潰, 令人食少而肌瘦是也,治宜補氣血,開鬱結,如十全大補湯加香附、陳皮、數十劑, 俟元氣稍復,方可針之,仍倍用參芪加遠志、貝母、白蘝, 外以豆豉餅、附子餅灸之,忌用十宣散、流氣飲等藥。
〔石疽〕生腰胯之間,腫而無頭,皮色不變,堅硬如石,屬少陰陽明二經積熱所致, 治同濕流注,亦由元氣虛而邪氣固結也,若黑陷麻木,嘔噦不食, 神昏脈散而代者死。
凡惡血停滯,治之緩則為流注,及為骨疽。
一婦腰腫,兩腿尤甚,此瘀血滯於經絡也,用桃仁湯二劑稍愈,更以沒藥丸而瘥。 一惡血未盡,臍腹刺痛,或流入四肢,或注股內腫痛者,用沒藥丸而病已。 一因水濕所觸,經脈不行而作腫痛者,宜服當歸丸。
〔纏腰火丹〕一名火帶瘡,俗名蛇串瘡,初生於腰,紫赤如疹,或起水泡, 痛如火燎,由心腎不交,肝火內熾,流入膀胱而纏帶脈也, 宜內疎黃連湯清之,壯實者貴金丸下之,外以清涼膏塗之自愈,如失治, 則纏腰已遍,毒由臍入,膨脹不食者,不治。
〔清涼膏〕用石灰一塊,涼水化開,加水打溷,澄少時,取清水一鍾,兌香油半鍾, 打數百成膏,加雄黃末少許,再打勻,用鵝翎蘸掃患處,立效。
一婦年七十,腰生一㿔,作痒異常,齊氏曰:脈浮數而反惡寒,瘡也, 瘡未潰而脈先弱,何以收歛,治之無功,果歿。
胸部
〔經絡〕正中行屬任脈經,兩旁各開第二行屬足少陰經,第三行屬足陽明經, 第四行屬足太陰經。
〔缺盆疽〕生于缺盆陷中,一名鎖骨疽,由胃與三焦二經積熱所致, 其症寒熱食少腹脹,必小水不利,初宜隔蒜灸之,服蟾酥丸、貴金丸而勢退, 惟小水不利者,用六一散利之,次服十全大補湯調理。此症失治,則潰而難歛, 又名曰蠹疽。
〔甘疽〕生于胸傍高處,靈樞云:發於膺,形如穀實瓜蔞,苦寒熱,急宜去其寒熱, 不則十死,死後方出膿。
〔膻中疽〕生心窩之上,兩乳之間,膻為氣海,主分部陰陽,膻處生疽, 由氣鬱所致也。灸陰谷穴三七壯,艾如菉豆大。
〔井疽〕生于心窩,初起如豆,皮色不變,必先肌熱盜汗,心煩飲冷,舌燥唇焦, 乃其候也,紅腫易治,黑陷難療,再神昏嘔吐肚脹者,七日死。 灸郄門穴三七壯,艾如菉豆大。如久潰而不歛,亦無痛痒者,名穿心冷漏。
〔蜂窠疽〕生胸乳之間,由心火熱盛所致,宜急導心經之火,遲則熱毒攻心,難療。
〔胃疽(生心胸之傍)脾發(生心窩之下亦傍些)〕二症由炙煿太過所致, 必人迎脈盛,宜清本經之積熱,若服藥作嘔,飲食不進者,不治。
按右諸症,腫潰治法,見後腹部,再與首卷腫潰治法參考。
〔乳吹、乳毒〕生近乳頭,孕婦為內吹,胎氣旺也,宜清之,有兒食乳為外吹, 又名乳毒,由肝氣滯也,如乳痛發熱,作渴夜甚,左關脈洪數者,熱入血室也, 宜小柴胡湯加當歸、芍藥、膽草、梔子。乳痛牽臍,內熱口辛肋脹者,帶脈為患也, 宜小柴胡湯加黃連、梔子、青皮,或升葛湯。
〔乳癰、乳疽〕生于乳房,紅腫熱痛者為癰,堅硬木痛者為疽,由肝氣鬱結, 胃熱壅滯而成也,初起者升葛湯,已成者復元通氣散,已潰者神效瓜蔞散, 虛者補之,十全大補湯。
〔乳發、乳漏〕發為乳房焮赤俱腫,勢大如癰,未成形者消之,已成形者托之, 內有腫者針之,以免遍潰,諸囊為害,防損囊隔,致難收歛。膿出未盡者, 慎勿生肌,撚入藥錠吸之,煎楮葉橘皮湯洗之。久不收口,時流清水者,為漏, 外用藥線去腐生肌,內當大補。
〔乳中結核〕如梅如李,雖患日淺,亦乳岩之漸也,由肝脾虛者,用四君子湯加芎、 歸、升麻、柴胡,由鬱結傷脾者,用歸脾湯,輕者蔞貝散。
〔乳勞〕乳房結核,初如梅子,數月不療,漸大如雞子,串延胸脇, 破流稀膿白汁而內實相通,外見陰虛等症,初起宜隔蒜灸之,紺珠膏貼之, 蔞貝散消之,已成者用瓜蔞散調之,兼八珍湯加姜、炒香附、夏枯草、蒲公英補之, 已成者必見陰虛等症,兼用六味地黃丸料,以培其本。
〔乳岩〕亦乳中結核,不紅熱,不腫痛,年月久之,始生疼痛,疼則無已,未潰時, 腫如覆碗,形如堆粟,紫黑堅硬,穢氣漸生,已潰時,深如岩穴,突如泛蓮, 痛苦連心,時流臭血,根腫愈堅,斯時也五大俱衰,百無一救, 若自能清心滌慮以靜養,兼服神效瓜蔞散、益氣養榮湯,只可苟延歲月而已。
初起時,宜艾灸核頂,次日起泡挑破,用鈹針針入四五分,插去腐靈撚子,紙封之, 至十餘日,其核自落,用絳珠膏歛口,再當保養,庶不再發, 惜乎初時必不肯如是治也。
按乳頭屬足厥陰肝經,乳房屬足陽明胃經,外屬足少陽膽經,是症也, 女子多發於乳,蓋由胎產憂鬱損於肝脾,中年無夫者多有不治,男子多發於腹, 必由房勞恚怒傷於肝腎,治宜六君子湯加芎、歸、柴胡、梔子數十劑, 元氣復而自潰,仍痛而惡寒者,氣血虛也,易十全大補湯加柴、梔丹皮, 兼六味地黃丸,若兩目連睫,肝脈微弦者,前十全大補湯更加膽草。
乳症諸方
升葛湯
治乳吹乳毒,乳癰乳疽
升麻、葛根(各一錢半)、羌活、防風、黃柏、南星、川山甲(炒)、 半夏(各八分)、鹿角灰(二錢)、大黃(二錢)
用黃酒二鍾,葱頭三個,煎八分,食遠服。熱甚加山茨菇。鬱加土貝母。 已成加皂角刺,再橘葉、麩炒橘紅、通草,皆要藥也。
乳毒丸
大黃(炒三錢)、連翹、白芷、獨活(各一錢)
為末,用砂糖丸,黃酒下,盡醉為度,一瀉即瘥。一用牽牛五錢,良姜三錢, 甘草八分,用白酒一鍾,水一鍾,煎八分服。
蔞貝散
治乳核。
瓜蔞(五錢)、貝母、南星、連翹、甘草(各三錢)
用水二鍾,煎八分,加酒二分,食遠服,一加青皮、升麻。
神效瓜蔞散(見內癰)
治乳岩,久服可絕病根。
本方去當歸加皂刺一兩六錢,半生半熟,名立效散。乳癰初起,加土貝母、 金銀花、蒲公英,有膿、少加白芷,無膿、多加白朮。乳癰初起,用鮮蒲公英, 連根葉搗汁,酒冲服,隨飲葱湯,服之出汗。一用鵝翼七根,左用左, 右用右,燒灰為末,黃酒服。
致和散
治乳岩潰爛,膿水不乾者。
蜂房、雄鼠糞、川楝子(經霜者佳)
各等分,瓦,存性,為末摻之,即乾。
下乳方
乳汁不通及乳少者。
王不留,川山甲酥炙,前蹄七片。為末,酒下即通。一用當歸三錢, 川芎二錢,川山甲,王不留各錢半,通草五分,用鮮蝦湯煎,加白酒鍾許和服, 一加紅花子五分,升麻三分。服下乳藥,但作脹而無乳,乃氣血竭而津液亡也, 用八珍湯倍參、朮,少佐肉桂,多服奏效。
灰奶
用驢胰子炒熟,用黃酒食,即變好乳。
回乳湯
無兒吃乳,致乳汁脹痛者。
麥芽(炒二兩)、歸尾、赤芍、紅花、牛膝(各二錢)
水煎服,外以腳布束緊兩乳,以手按揉之。一用葫蘆巴為末,每服二錢, 酒下二次,即降。
乳岩方
玄胡索、薏苡仁(各五錢)
黃酒二鍾,煎一鍾,空心服,出汗即驗。琥珀丸對症藥也。灸肩髃穴、 足三里穴,各二七壯。
腹部
〔經絡〕與胸部同。
〔幽癰〕生臍上七寸,形如鵝子,痛引兩膈,發戰咬牙。灸築賓穴二七壯。
〔嚇癰〕生臍上四寸。一名胃疽,微腫不赤,內堅如石,先寒後熱,走痛引臍, 欲吐不吐,甚則咳嗽膿痰,胍浮大面赤者,不治。灸曲池穴七壯,毒偏左灸右, 毒偏右灸左。
〔衝疽〕生臍上二寸,由心火熾盛,流入腎經,宜大補,不應者,不治。
〔臍癰〕生于臍,如瓜,突如瘤,屬任胍與胃經。此由心經積熱流入大小腸也, 然臍為神間,禁用針灸,矧癰舍於內,惟藥攻之,勿膿為上,宜會膿散,痛加孔香, 更宜蠟礬丸多服之。臍內出膿,四圍堅硬,出血水者,不治。灸陰谷穴七壯, 賓穴二七壯。
〔小腹疽〕生臍下,一寸五分為氣海,二寸為丹田,三寸為關元,俱為小腹疽, 橫廣腫痛引背,由七情火鬱而成,灸箕門穴七壯。
〔腹癰〕生于腹,隱於皮裏膜外,由膏粱火鬱所致,其右關脈洪數而腹痛甚是也, 也壯者貴金丸下之。
〔發肚〕生于肚,及手肚足肚,宜內托散加檳榔,木瓜,蒼朮,腫甚者加桑白皮, 姜皮,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喘者加蘇子,蘿蔔子,白芥子,葶藶子,車前子。
〔緩疽〕生小腹之側,堅硬如石,數月不潰,寒熱食少,肌體尫羸, 由脾經積滯而成,亦寒癰例也。
論胸腹
按右諸症,始終宜固胃氣,壯元氣,使根本堅固,以行經活血藥佐之, 令諸臟腑有所稟而邪自退矣。
如初起腫硬,皮肉不變,心煩嘔噦,胍沈而實者,當疏其內以絕其源, 用疎黃湯利之,焮腫作痛,邪氣實也,宜衛生散,外以隔蒜灸之, 次用托裏散,胍遲緊,其膿未成,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枳殼,白芷, 或托裏散,胍洪數,其膿已成,用托裏消毒散,膿成而不潰者,氣血虛也, 十全大補湯溫之,膿成脹痛者,臥針取之。
因悞行汗下,以致腫而不潰,潰而不歛者,十全大補湯,加乾姜, 大附子以救之。
已潰而朝寒暮熱,氣血虛也,食少作瀉,脾腎虛也,胸痞痰湧,脾肺虛也, 俱用六君子湯,加當歸,黃芪,候諸症退,換十全大補湯調理。
針孔膿不利,毒氣內攻也,唇舌青黑,臟腑壞也,不治, 瘡口微膿如蟹吐沫者,此內潰透膜也,不治。
臍腹小腫大痛者,乃下焦畜血症也,胍在左手,以四物湯加川山甲酒煎, 加童便服之,壯實者,用桃仁承氣湯下之自愈,慎用乾漆砂等藥。
一人腹患流注,腫硬不潰,胍弱時嘔,此陽氣虛弱胃氣虛寒也,法當溫補, 反用敗毒等藥,以致身熱胍微,予曰:身熱而胍靜,脫血而胍實,汗後而胍燥者, 皆逆候也,不治,後果歿。
附小兒臍症
小兒初生,旬日,臍忽虛浮赤腫者。 用大黃、牡蠣(等分)、朴硝(不拘)
為末,用田螺浸水調敷,小便下白,即愈。用荊芥煎湯洗之, 以煨葱伏地氣貼之,即消。臍風濕腫,用蜂房燒灰摻之。臍濕, 用當歸燒灰為末摻之,或青蛤散(見三卷面部)。
腋部
〔經絡〕腋下中間,屬手厥陰心包絡及足厥陰肝經,腋前屬足太陰脾經, 腋後屬足少陽膽經,下六寸又屬脾之大絡也。
〔腋癰〕生〔米疽〕靈樞云:發於腋下赤而堅者為米疽,砭之勿裏,若堅而不潰者, 為挾癭馬刀及瘍癧也,宜各隨本門治之。
〔黯疔〕生腋下,堅硬無頭,四肢拘急,寒熱大作,異於常症者暗疔也。 (治見疔門)
〔腋氣〕俗名狐臭,受秉於未形之初,腋內有竅,濁氣由此而出,諸藥鮮能除根, 故治法不立。
肋部
〔經絡〕腋直下髀骨,屬足少陽足厥陰二經相火之司也,二經之氣不平則風火內搏, 榮逆血鬱,熱聚為腫,癰之所由而生也。(肋脇骨也,肋者助也,有骨曰肋, 無骨曰脇。
〔肋疽〕一名夾熒疽,兩肋發腫,甚則連及肩肘,其症在左,痛應於右,其患在右, 痛應於,左急宜針砭,庶免內攻,膿多可治,無膿不治。腫赤痛甚, 煩躁胍實而嘔者,為有餘,當下之。腫硬不潰,胍弱而嘔者,為胃虛, 宜六君子湯加砂仁、藿香補之。亦有痛傷胃氣而嘔者,外感寒邪及穢氣而嘔者, 雖腫時尤宜肋胃壯氣,蓋腫時作嘔,因毒氣內侵者十有一二,濕氣內傷者十有八九。 二十日不穴者死。
〔脇疽〕初生如李,漸大如杯,靈樞云:發於脇者名曰: 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由足厥陰肝經鬱怒所致,初宜柴胡清肝湯,解鬱瀉火, 已成者托裏消毒散,加香附、青皮,膿成者針之,勿傷內膜,已潰者八珍湯, 加山萸、丹皮、澤瀉,兼滋腎水。是症,肥胖內實者鮮有是症,惟虛勞者患之, 如破流臭敗稀膿,補托不應者死,大抵膿血大瀉,氣血俱虛,法當峻補,雖有他症, 當末治之,蓋元氣一復,諸症自退也,宜灸沖門穴二七壯。
一悞作痰痞,治之罔效,數月大如盎,高如𨫼,堅如石,微紅漫腫, 不甚疼痛者,即此症也,失治,則攻擊成膿,形如皷脹,但其肚無青筋, 而臍不突為異耳。
〔淵疽〕生脇下,初起不紅堅硬,久則破潰而有聲,如嬰兒啼狀,用膏蓋之, 則聲止,去膏則聲作,宜灸陽陵泉穴二七壯,其聲即止,瘡即愈。
〔內發丹毒〕生脇下,及腰胯間,腫痛,色赤如霞,急宜砭去血, 內服貴金丸之類汗之,如無汗,及嘔噦腹脹,神昏便閉,遍身青紫者,不治。
腋肋主治方
柴胡清肝湯、加味逍遙散(見瘰癧門)、補中益氣湯、八味湯、六君子湯、 托裏消毒散、貴金丸、灸法(俱見首卷)。
下部後
〔鸛口疽〕生于尻尾高骨尖處,一名銳疽,靈樞云:,發於尻,初如魚肫, 久若鸛嘴,由督胍經濕痰流結所致,朝寒暮熱,夜重日輕潰出稀膿,或流鮮血, 少壯尤可,老弱難醫。
滋陰除濕湯
初起者宜此和之。
川芎、當歸、白芍、熟地(各一錢)、柴胡、黃芩、陳皮、知母、 貝母(各八分)、澤瀉、地骨皮、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和氣養榮湯
已成不得內消者,宜此托之。
人參、陳皮、白朮、黃芪、茯苓、丹皮、當歸、熟地(各一錢)、沈香、 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滋腎保元湯
氣血虛弱,潰而不歛,宜此補之。
人參、黃芪、白朮、茯苓、歸身、杜仲、山萸肉、丹皮、 熟地(各一錢)、肉桂、大附子、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蓮肉七個,食前煎服。右症失治,久而成漏者, 宜服先天大造丸,(見流注門)兼服琥珀蠟礬丸,(見腫瘍門)久之自能收歛〕。
〔坐馬癰〕生于尻尾略上些,初起,灸膝下外𦢎橫骨盡處,治同鸛口疽。
〔臀癰〕生于臀之中,居小腹之後,為陰中之陰,其道遠,其位僻, 雖屬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奈氣運不到,血亦罕來,最難收歛,由濕痰凝結而成。
初起有頭,紅熱重墜,發熱口乾者,用貴金丸利之,紺珠膏貼之,初起無頭漫腫, 皮色不變者,用紺珠丹托之,隔蒜灸之,如大勢已退,餘腫未消者, 頻煮熱葱熨之,除濕二陳湯調之,已成欲作膿者,托裏羌活湯。 痛甚者初宜衛生散,大勢已退,托裏消毒散。不消及不潰不歛者,脾虛也, 六君子湯加川芎、當歸、黃芪。脾虛下注者,只白朮一味,煎飲自消, 毋以能潰膿為惑,不消作渴便淋者,陰虛也,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潰而不歛者, 用生姜剪湯洗之,久者以豆豉餅灸之。
此症,自裏至表者大八九,從六淫外感入裏者百中,一二,故治宜外發庶免內攻, 其有軟陷無膿,查腳平散而不痛者,甚則口乾,煩燥譫語,痰喘氣粗者, 由悞服寒涼,失於滋補所致也,不治,書云:若無補養之功, 其禍多在結痂之後,是知瘍科以培補元氣為首務也。
有因患痔,敷服寒涼,致令攻潰於臀者,其胍大而數,症則寒熱作渴瘡則膿水清稀, 此三陰經虧損之症也,不治。
臀癰主治方
除濕二陳湯
治臀上馬下馬等症。
陳皮、半夏、茯苓、秦艽、薏苡仁、麥冬、甘草(等分)
用生姜一片,燈心二十根,水煎,食遠服。
內托羌活湯
尻臀生癰,堅硬腫痛者。
黃芪(一錢五分)、黃柏(酒炒)、羌活(各三錢)、防風、歸尾、 藁本、連翹、蒼朮、陳皮、甘草(炙各一錢)、肉桂(三分)
用水一鍾,黃酒半鍾,煎八分,食前服。
臀癰應用方
紺珠丹、貴金丸、紺珠膏、衛生散、托裏消毒散、六君子湯、 六味地黃丸(俱見首卷)。
〔上馬癰〕生于臀。近且門之右。
〔下馬癰〕生于臀,近且門之左。
右二症治同臀癰。
附風疳
風疳生於臀腿,俗名坐板瘡,形如疥癬,破流黃水,先痒後疼, 由風寒客於谷道所致,宜香白散等藥敷之,令毒水出盡,即結痂而愈。
香白散
枯白礬、輕粉(各二錢)、樟腦(一錢)
共為末,濕則乾摻,乾用生桐油調敷。一用絲瓜皮焙為末,燒酒調敷。 或大蒜瓣燒存性,為末摻之。或用芫花根煎湯洗之。
〔懸癰〕生於會陰穴,在陰囊之後,谷道之前,初生如松子,次大如蓮子, 數日始發,紅熱腫痛,大如桃李。
〔湧泉疽〕生于尻前,書云:腫發太陰,狀如伏鼠,十日可刺,得白膿者順, 青膿者險,赤黑者逆,不穴者死。
〔穿襠發〕生窮骨穴,即陰器之底也,色赤焮腫,痛連陰子及腰背且門。 灸三陰交穴三七壯。
〔跨馬癰〕生交襠,近積線之處。
按右症,皆生於前陰之後,後陰之前,以其形異而名亦異也。屬任胍別絡, 夾督胍衝胍之會,由足三陰虧損,多兼志慾蓫之所致,輕則成漏,重而則隕, 故麻木黑陷,泄瀉嘔噦,疲倦者,久延谷道,內潰臟腑者,皆不治。古云: 陽氣亢盛者宜坎離丸,取其苦寒能瀉水中之火,令陽氣衰則陰自生, 陽氣衰弱者宜六味地黃丸,取其酸溫能生火中之水,使陽氣旺則陰自生, 然此症屬陰精衰弱者十有八九,陽氣亢盛者百中一二。
初起腫痛,小便赤澀者,先服製甘草一二劑,及蒜灸之,次服龍膽瀉肝湯, 已成不得內消者,托裏消毒散加川山甲,皂角刺,自破或膿脹痛者,針之, 朝服六味地黃丸,午服十全大補湯,加丹皮,澤瀉,或再加附子,久而成漏者, 宜國老膏化湯吞蠟礬丸,間以豆豉餅灸之,久則大附子餅灸之,如晡熱煩渴氣喘, 體倦食少,大便溏,小便數者,脾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候飲食進, 諸症減,更加麥冬、五味子自瘥,經云:陰虛脾虛也,脾為陰土而主生血, 若悞用知母、黃柏苦寒之劑,復傷脾肺,是絕其源矣。
懸癰主治方
〔國老膏〕初起者,三二服可消,已成者多服自效。
粉甘草半觔,內用無節者四兩,劈破,用長流水浸透,炭火炙蘸水, 以一盆水盡為度,切片,另用長流水三鍾,無灰酒五鍾,煎三分之一,如膏, 一起服之,其有節四兩,用泉水煎湯洗患處,日三次自效。已破者,三二服合口, 年久者,雖陽潰糞從瘡口出,多服亦驗。
一方加當歸二兩。
懸癰應用方
龍膽瀉肝湯(見疳瘡門)、托裏消毒散、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蠟礬丸、 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
臟毒
臟毒者乃且門腫痛也,而有內外虛實之殊,因厚味過勞而得者,則胍數而有力, 且門邊突腫,形如李核,大便利,小水赤,甚者肉泛如箍,堅痛如錐,此為外發, 易治,初宜貴金丸、衛生散、一煎散之類下之,外用金黃散,以清涼膏調敷,已成, 脹痛者針之,如攻利不應者托之,外用神燈炤炤之,磨蟾酥塗之,其堅硬漸腐, 俟有膿時,用珍珠散倍冰片,以豬脊髓調敷。因陰虛濕熱下注者,則胍數細而虛, 肛門內結腫,刺痛如錐,大便虛閉,小便淋澀,寒熱痰嗽,遇夜尤甚,此為內發, 難醫治宜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天花粉、甘草,兼六味地黃丸調之,五灰散托之, 俟膿出,方安。因性急或兼補術,大熱而成者,必痛連小腹,二便乖違,串蝕肛門, 大孔無禁,食減作渴。因虛勞久嗽而得者,必肛門結腫如粟,破而成漏, 瀝盡氣血亡,此二症乃內傷所致非藥能療。
臟毒主治
一煎散
臟毒初起腫痛,服之立消。
當歸尾、皂角刺、桃仁泥、川山甲(炒)、甘草(各二錢)、 黃連(一錢五分)、枳殼、檳榔、烏藥、白芷、天花粉、赤芍、生地(各一錢)、 紅花(五分)、玄明粉、大黃(各三錢)
用水二鍾,浸一宿,次早煎一滾,空心服之,俟行三四次,以薄粥補之。
五灰散
臟毒腫痛,生於肛門內者。
蜈蚣、川山甲、生鹿角、血管鵝、血餘(各存性各研末各等分和勻)
每服五錢,空心,用黃酒調服。
灸臟毒及腸風下血不止秘法。令患者平立,量脊骨前與臍平處, 是穴於脊椎上灸七壯,如年深者更於椎上兩旁各開一寸,各灸七壯,除根。
臟毒應用方
貴金丸、衛生散、金黃散、燈炤、蟾酥餅、珍珠散、六味地黃丸(俱見首卷)。
附
榖道生瘡久不愈者,內用甘草節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生蜜酒調服, 外以雞內金存性,為末摻之。
論痔漏
痔漏之症,雖瘍醫之事,而鄙談之,然擇疾而療,豈仁者之用心乎,予閱內經惟云: 因而飽,食經胍橫解,腸癖為痔,蓋為飽食則傷脾土,脾土傷則不能榮養肺金, 肺金失養,則肝木無制,而生心火,侮肺金尅脾土, 於是尅所勝而侮所不勝也,然飽食而成此症者,必有其因,其因惟何, 蓋因飽食之後,或暴怒,或努力,或枯坐,或酒色婦人或產難,小兒或夜啼等因, 致使氣血縱橫,經絡交錯,流注肛門而成此痔矣,如其腫者濕也,痛者火也, 痒者風也,閉結者燥也,惟宜隨其勝者以抑之,乃其治也,第恐學者未得其詳, 附以專科趙真子家傳的本,再附己意於後,稍補缺略云爾。
二十四痔
〔臟癰痔〕肛門腫如饅頭,兩邊合緊,外堅而內潰,膿水常流,此終身之疾, 治之無益。
〔鎖肛痔〕肛門內外如竹節鎖緊,形如海蜇,裏急後重,便糞細而帶匾,時流臭水, 此無治法。
〔番花痔〕肛門四邊番出如碗大,肉紫黑,痛流血水,服涼血解毒之藥,藥水洗之, 藥線扎之,根未盡者,萬憶膏敷三四次,除根,內服犀角地黃丸一料,永不再發。
〔重疊痔〕生騎縫中間,層層疊起,乾燥無水,只痒而不腫痛,搽如聖散日三四次, 七日痔落,不須服藥。
〔鉤腸痔〕肛門內外有痔,摺縫破爛,便如羊糞,糞後出血穢臭大痛者,服養生丹, 外用薰洗,每夜塞龍麝丸一丸於穀道內,一月收功。
〔懸膽痔〕生於臟內,懸於肛外,時流膿水,便痛出血,先枯去痔,不須收口, 服血竭內消丸。
〔內外痔〕肛門內外皆有,遇大便即出血疼痛,用熊膽冰片膏日搽三四次, 用後方薰洗。
〔內痔〕在肛門之裏,大解則出血如箭,便畢用手按,良久方入,服番肛散, 塞換痔散,即番出洗淨,敷如聖散五七次,其痔紫黑色自落,換收口藥收口藥收口, 服收肛散即入,或番出時用藥線扎之亦,服槐角苦參丸,或涼血地黃丸,前法治之, 其大便有七八日難解,須少用飲食,先與患者說明,免惑。
〔血箭痔〕與內痔同,但無痛痒為異耳,若大解則鮮血如箭,不問糞前後, 宜灸承山穴,內服猬皮象龍丸。
〔氣壯痔〕肛門側邊有形無痔,遇勞若氣怒酒色則發,發則腫脹,形若核桃, 堅硬如石,俟氣消毒散,則平復如初,惟戒氣怒,不須醫治。
〔沿肛痔〕週圍皆,有痛痒出水,搽二仙丹一二次,化為黃水,用槐花,朴硝, 煎湯洗之,服涼血解毒丸三四帖,或清金丸半觔,則毒盡根除。
〔楊梅痔〕亦週圍皆有,形似楊梅,只痒不痛,乾燥無膿,此梅毒將發之候也, 先服如聖散一劑,次服托裏解毒湯十餘劑,外搽射糞丹三四次,自愈。
〔子母痔〕兩邊相對,或大或小,時腫時疼,頭大根小,敷二仙丹, 內服槐角地榆丸收功。
〔雌雄痔〕亦兩邊相對,但一大一小,腫痛出膿,頭小根大為異耳, 敷如聖散六七次,俟痔落而再醫漏,如無漏孔,就可收口,宜服苦參丸,清熱解毒。
〔菱角痔〕狀如菱角,左右皆有三四孔,一孔通腸流膿水,先宜去痔,次穿漏孔, 年久者內有附管,用藥丁去管,次穿漏收口,宜服蠟礬丸乾膿收口, 虛者服十全大補湯六十帖。
〔葡萄痔〕左右如孔頭堆起,只痒不痛,遇辛苦出水,或痔有孔出膿,宜先去痔, 次穿漏孔,如不通腸,用丁取管收口,服蠟礬丸收功。
〔核桃痔〕肛外一邊,形如核桃,有孔腫痛流膿,先用藥線扎去痔,次穿漏, 服蠟礬丸收口。
〔石榴痔〕生谷道前,形如石榴,破塌疼痛,有孔出膿,宜先去痔,次收口, 宜服槐角苦參丸。
〔櫻桃痔〕宜先去痔,次穿孔,服琥珀丸收功。
〔牛奶痔〕先用藥線扎去,次點萬憶膏一二次除根。
〔雞冠痔〕亦先扎去,敷粉霜一次,痔平即可收口。
〔雞心痔〕鼠尾痔。俱無痛痒,遇辛苦則發,不治無害。
右痔二十四種,形色雖殊,而治法則一,開載已悉,學者宜依次調理, 不得妄為加減,致取不驗至囑。
痔漏主治方
涼血地黃湯
治痔腫痛出血。
歸尾(一錢五分)、生地(二錢)、赤芍(一錢)、連(炒二錢)、 枳殼(一錢)、黃芩(炒黑一錢)、槐角(炒黑三錢)、地榆(炒黑二錢)、 荊芥(炒黑一錢)、升麻(五分)、天花粉(八分)、甘草(五分)、 右一劑加生側柏(二錢)
用水二大鍾,煎一鍾,空心服三四劑,則痛止腫消,更外兼薰洗。
薰洗方
凡痔腫痛出血,及漏毒腫痛,俱效。
地骨皮、槐花、韭菜根、朴硝(各二兩)、白礬(各二兩)、蘇葉(五錢)、 葱頭(七個)
用水十五碗,煎百沸,傾淨桶內,令患者坐之,四圍遮蓋,勿令走氣, 先薰後洗,待痔出黃水為妙。
清金養榮湯
痔漏腫痛,大便燥急,裏急後重者。
枳彀(二錢)、白芍(八分)、熟地(二錢)、黃連(二錢)、連翹(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熟大黃(錢半)、枳殼(二錢)、麻仁(二錢)、 茯苓(一錢)、天花粉(一錢)、甘草(五分)
用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忌辛熱等物。
通聖散
痔漏腫痛,大便閉結不通。
防風(八錢)、荊芥、赤芍、歸尾、梔子、連翹、黃芩、白朮(各一錢)、 薄荷(八分)、川芎(五分)、甘草(五分)、桔梗(八分)、石膏(八錢)、 滑石(二錢)、大黃(五錢)、朴硝(三錢)
每劑加漏蘆一兩,生姜三片,紅棗七個,燈心三十根,用水煎服,瀉二三次, 食涼粥止之,忌葷腥油膩三五日,但有熱毒內結者,服此一劑,瀉去餘毒, 次服清金散三四劑,退腫止痛、
清金散
黃連(三錢)、枳殼(一錢)、陳皮(一錢)、孔香(一錢)、沒藥(五分)
用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如腫痛甚者,外兼薰洗,用番丹敷效。
十全大補湯
氣血不足,不能長肉收口者。
黃芪(蜜炙)、當歸(各二錢)、熟地(三錢)、川芎、白芍、人參、 白朮、茯苓(各一錢)、肉桂(五分)、甘草(五分)
用紅棗二個,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脾胃弱者,加陳皮、炒砂仁各一錢。
黃芪六一湯
漏孔穿開,膿水不絕者。
黃芪(六錢蜜水拌炒)、甘草節(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十餘服,膿水自乾。
槐角地榆丸
痔漏腫痛出血。
槐角(四兩炒黃)、地榆(炒黑)、地黃(炒焦)、黃芩(炒)、 荊芥(炒各二兩)、枳殼(一兩五錢)、歸尾(一兩)
共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白滾湯送下,日明二服。 忌煎炒熱物。
若參地黃丸
痔漏出血,腸風下血,酒毒下血。先紅為腸風,後紅為酒毒。
苦參(切片酒浸濕蒸晒九次為度炒黃為末淨一斤)、 地黃(四兩酒浸一宿蒸熟搗爛加蜂蜜和苦參為丸)
每服二錢,白滾湯或酒送下,日服二次。
扁柏丸
痔漏腸風臟毒等下血,及吐血血崩等症。
生側柏葉(一斤用白礬四兩入銅鍋內水五六碗煎乾為度晒乾炒焦枯)、 青州柿餅(十個燒)、舊陳棕(燒存性二兩)、血餘灰(一兩)、 槐花(四兩炒焦)
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空心白酒送下,日進三服,以止為度。
二妙丸
內痔藏毒出血
棉花子(一斤)、 朴硝(四兩入小酒瓶加老酒四碗入瓶內封口炭火煅烟盡為度取出為末)
每服三錢,空心白酒調服,日進二次忌生酒熱物。
搜風順氣丸
治內熱結閉,裏急後重,并腸風臟毒下血。 (原見中風門余採入此以補其缺耳)
大黃(五兩酒蒸黑色)、麻仁(微炒去殼取仁)、郁李仁(滾水泡去皮另研)、 獨活、車前子(酒浸)、兔絲子(酒煮)、枳殼(麩炒)、檳榔、山藥、 牛膝(酒浸)、山茱萸(酒浸各二兩)、加羌活(一兩此楊慶亭之秘法也)
共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
蠟礬丸
大凡漏孔穿開,即服此丸,乾膿收口,乃漏症緊要之藥也。
黃蠟(一兩)、白礬(一兩三錢)
先溶蠟化,離火俟稍溫,方下礬末,攪勻乘熱搓成條,隨烘隨丸,桐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白滾湯送下,日進三服。
琥珀丸
治症同前。
白礬(一兩)、象牙(一兩)、血竭(三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 麝香(三分)、窠(一錢)
共末,用黃蠟溶化,和藥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滾湯下,日進二服。
六味地黃丸
補腎,滋陰,益氣養血。
依古方,以地黃用人乳浸九次蒸晒為異耳。
八味地黃丸
治久漏,膿水清稀,不能收口,服此補陰助陽,通暢胃,肌肉易長,膿水易乾, 刻日見效。
依前方加大附子、肉桂各二兩。
內消退管丸
又名血竭內消丸。此能退管收口,不須外治,瘡毒成漏,服此尤佳
蜂房(帶子者一個存性、 刺猬皮(一個重五兩煮存性)、血竭(二兩)、 象牙(醋炒為末五錢)、殭蠶、蟬螁、木香、火硝、乳香、沒藥(各三錢)
共末,用黃蠟八兩,熬黑取起,待溫入藥,攪勻,丸桐子大,每服三錢,酒下, 日進三服,連服七日,膿水更多,已後一日一服,半月後,毒將盡,肉長管出, 漸漸剪去,用生肌散,如毒未盡,用火腿肉湯日洗二三次,乾膿收口。
生肌散
盤雞(一個存性每用一錢)、血竭、兒茶(各五分)、冰片(一分)
共為末,吹入漏孔內收口。
養生丹
內消痔漏,百發百中。
母豬大腸(一尺)、 入朴硝(四兩兩頭扎住入瓦罐水三碗煮將乾鹽泥塞口勿泄氣炭火存性聽用) 、象牙(末二兩)、刺猬皮(二個存性、麝香(一錢)、 豬懸蹄(二十四個切片土炒)、川山甲(二十四片土炒)、乳香、沒藥、雄黃、 地榆(各三錢)、大黃(五錢)、青鹽(七錢)、白芷(一兩)、明礬(五錢)、 小活龜(三個連肉入罐內用泥封口存性)、蜂房(帶子者一個焙乾為末)、 黃牛角腮(一個存性)、朴硝(七錢)、槐花(五錢炒)、黃蠟(一兩)、 自然銅(醋內七次五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空心,老酒送下,日進二服,服至半月,出管, 一月全愈,不用生肌。
猬皮象龍丸
退管內消,不須掛線。
水銀、雄黃、雌黃、礦石、禹糧石、明礬(各一兩)
為末,入陽城罐內封固,火打三炷香,水擦盞底,俟香完,過宿取出,出火毒, 聽配後藥。
猬皮(土炒)、山甲(土炒)、象牙(炒各一兩)、血竭(六錢)、 乳香、沒藥、豬懸蹄(各五錢)
共末,用黃蠟二兩溶化為丸,菉豆大,每服五十丸,每日三服,用槐花湯送下, 忌茶、酒、葱、蒜、椒、糟、房事,一月愈。
收功盡根丸
痔漏服藥全愈,須服此藥,庶不再發。
枯礬、雄黃、文蛤(炒)、烏梅肉(炒各三錢)、冰片(一分)
共末,煉蜜為丸,分五服,每日一服,空心白滾湯送下。
番肛散
內痔服此一劑,即時番出。
枳殼(三兩生用)、陳皮(一兩)
作一劑,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外喚痔散敷之。
喚痔散
此藥送入肛門內一時,其痔即番出,洗淨,用如聖散日敷五六次, 看痔紫黑色為度,七日其痔自落,每日用豬蹄煎湯洗三四次,待瘡口收完, 用收肛散一劑,即收入。
生草烏尖(一錢)、刺猬皮(末三錢)、枯礬(五分)、白鹽(一兩)、 麝香(三分)、冰片(三分)
各為細末,葱汁調藥,送入。
收肛散
陳皮(三兩)、枳殼(一兩)
水二鍾,煎一鍾服。
內塞散
一名龍射丸,如臟頭收入,內有疼痛,用此藥塞入谷道內三四夜,止疼收功, 內痔腫痛尤佳。
牛黃、天竺黃、輕粉(各五分)、乳香、沒藥、薄荷葉(各一錢)、 冰片(二分)
共為末,用蜒蚰搗爛為丸,如棘核大,再研冰片為衣,臥時塞一丸入谷道內, 七夜為止,除根不發。
如聖散
內外一切諸痔,七日自落。
雞糞(四兩用雌雄雞二隻餓二日次早用豬胰子切碎拌糯米粉一二合徐徐喂之六七
共為末,入傾銀罐內,用瓦蓋之,火青烟為度,取出, 加乳香沒藥各三錢,冰片五分,共為末,磁罐收封口,用津調敷痔上, 良久去藥,再上藥,如此七次,看痔黑色,則不須上藥,待七日, 其痔自脫略用生肌散,二三日收口。
二仙丹
一名賽金散,治外痔。
金腳砒(二錢)、白礬(一兩)
二味為末,傾銀罐,煅烟盡為度,加瓦培暢尾七個,生草烏一錢, 共末,敷如如聖散法。
玉紅散
去漏腐肉,亦可點痔。
靈藥、雄黃、白丁香(各一錢)
共為末,磁罐收,任用。
退管錠子
外漏用此二三次,硬管即出,如追透通腸,亦可以穿線。諸瘡漏皆用。
靈藥(二錢)、白丁香(一錢半)、雄黃(一錢)、蟾酥(一錢)、輕粉、 乳香、沒藥(各五分)、麝香(二分)、𧏙螂(三個存性)
共末,飯為條,燈草粗二寸長,陰乾,收用。
生肌藥丁
漏瘡去後,用此收口。
珍珠、象牙、龍骨、兒茶、芷石、血竭(各一錢)、輕粉、白芷、 白蘝、硃砂(各五分)、冰片(三分)
共為末,飯為條,陰乾收用,不可加減。
藥線
用此縛痔穿漏。
鮮芫花根(一錢)、雷丸(一錢)、蟾酥(一錢)、草烏(三錢)
水二鍾,煎一鍾,去渣取汁,用生絲一錢,入藥汁內,以文火煮汁將乾, 存汁一小酒鍾,取起晒乾,復浸汁內,又晒又浸,以汁盡為度,晒乾包收聽用, 至六七月,取露天蜘蛛絲,做成藥線,任用。
生肌散
用線掛開者,此藥收口。諸瘡長肉收口。
爐甘石(一兩三黃內七次)、木香、降香、乳香、沒藥、血竭、兒茶、 黃柏、黃連、白芷、白〕(各五錢)、龍骨(三錢)、冰片(一錢)、 麝香(三分)、赤石脂()一兩、黃丹(一兩飛七次)、 海蛸(湯泡去皮五錢)
共為末用。
珍珠散
長肉生肌收石〕。3
珍珠、石膏(炒)、赤石脂、輕粉(各一錢)、白龍骨(三錢)、 冰片(二分)、孩兒骨(五分狗胎骨亦可)
共末收用,一加象牙一錢。
〔萬憶膏〕即五灰所淋之汁。
真子家傳痔漏的本終
痔漏附餘
凡醫痔者,先服血血解毒藥三四劑,如涼血地黃湯,通聖散之類, 次服槐角地榆丸及臟連丸半觔,消內毒以斷其根。又下之太急,或致脫肛, 以法上之,宜收肛散,如涼之太甚,或致遺精,以法補之,宜補漏丸。胍經云: 趺陽胍浮,必腸痔下血,腸痔下血,風熱居多,宜條芩,黃連、生地、槐角, 或小薊、丹參以清其熱,宜當歸、川芎,佐以紅花,以調其血,宜人參、枳殼、 升麻,以順其氣,因寒者加茯苓、木香,因酒者加葛根,烏梅一個,黑豆百粒, 夫升麻者痔症必用之藥也,如不應,純宜溫補,用四君子湯加黃芪,扁豆, 或參苓白朮散,蓋大腸下血,以胃氣收功,胃氣回,血自歸經矣。
凡用枯痔藥,必先圍護週圍好肉,用黃連鬱金、石膏等分,白芨減半, 蜜水調稀塗之,薄紙蓋之,次上枯藥,或加片麝。凡換枯痔藥,宜用羌活、 獨活煎湯洗之。凡痔已枯盡而不脫者,用靈磁石一錢,殭蠶、川烏各末五分, 冷水調塗之,立脫。凡痔已脫,先用廿草剪湯洗之,再用荊芥、文蛤,煎湯洗之, 則不生膿,脫後肉庠者,煎粉甘草濃汁,洗之。凡痔頭大根小者,以線扎之, 頭小根大者用藥枯之,俟痔落而再醫,無如漏孔,就可收口,有漏者插以藥丁, 通腸者掛以藥線,無痔而有漏者,以因肛門邊先結腫硬,半年一載, 此塊作痛出膿成漏,尤內通腸,而後外潰也,必有附管,治非取管掛線,不能收功。 痔有三不醫,為番花痔、臟癰痔、鎖肛痔也,雖強治之,恐未能全效。
凡插藥丁退管,不可頂底,如孔深一寸,插藥七八分為度,早晚插藥二次, 至三四日,孔大加數插之,至七日後,患處四邊,裂關縫,即搽玉紅膏, 再七日自落,落後仍搽玉紅膏,看四邊內外,無黑腐時,換生肌散,膿稠時, 換珍珠散收口,不可貼膏藥,恐其呼膿,收口必緩,必內服蠟礬丸以乾其膿, 忌食生冷,犯之無效。
凡用掛線孔多者只先治一孔,隔幾日再治一孔,如線落口開者,敷生肌散。 +漏有八,腎俞漏,生腎俞穴。瓜瓤漏,形如水西瓜瓤之類。腎囊, 漏管通入於囊也。纏腸漏,為其管盤繞於肛門也。屈曲漏,為其管曲屈不直, 難以下藥至底也。串臀漏,蜂窠漏,二症若皮硬色黑,必內有重管,雖以掛線, 依次穿治,未免為多事。通腸漏,惟以此漏,用掛線,易于除根。 是以有善惡之分也。
再有年老氣虛者,虛勞精竭者,脾虛久瀉者,皆為不治。
痔漏類方
臟連丸
治痔漏,并腸風下血,及水瀉痢疾。
黃連(一斤)、槐花(半斤)
為末,用雄豬肥壯大腸,以酒醋洗淨,入藥扎兩頭,次用,韭菜五六斤, 一半鋪甑底,藥腸盤於上,一半孳之,文火蒸之,以腸脂化盡,腸皮如油紙薄為度, 去腸取藥,晒乾,稀糊丸桐子大,每日二服每服三錢,自滾湯送下。
中黃丸
番花痔。
缸砂(水浸半月微一兩)、 條芩(每斤用皂角子仁側柏各四兩水煮半日汁乾為度用芩二兩)、黃連、 槐角子(各二兩)、梔子、黃花地丁(各一兩)、青黛(五錢)
為末,用大柿餅肉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清湯送下。
牛黃定痛丸
內外諸痔。
牛黃(五分)、胡黃連(四錢)、梔子(炒黑五錢)、槐米(炒黑一兩)、 苦食(用巴豆油炒黃一兩)
為末,糊丸黍米大,每服三分,臥時槐花湯下。
百草丸
血箭痔。
百草霜(四兩)、芩梔子(各一兩)、黃連、槐花、地榆(各五錢)
為末,糊丸,每服三錢,清湯下。
天中散
漏瘡,并腸風下血。
粽子(用陰陽瓦焙存性)
為末,每服二錢,白滾酒送下,出汗為度,管多者間三日再服。腸風, 一服即愈。
薰洗痔漏方
瓦松、馬兜鈴、皮硝、文蛤、蓮房、蜂房、山桃樹根
共一大劑,水一砂鍋,煎濃汁,傾淨桶內,坐薰,扎裙圍之,俟稍溫洗之, 日三次。
一加馬汗子。
一用馬齒莧煎洗。一用刺兒菜煎洗。
漏用楮桃兩許,即榖樹子也,煎湯薰洗。蜂窠漏,漏蘆煎湯洗三五次,能退管生肌。
敷痔方
胡黃連(五錢)、血竭、兒茶(各二錢)、熊膽(三錢)、冰片(一錢)、 麝香(三分)、一加硼砂(一錢)、一加鉛白霜(一錢)
為末,用苦食磨水調敷。
〔退管藥線類方〕
一用白砒一錢,雄黃五錢,為末,入罐封,打三香,水頻擦盞,取出,加乳香、 沒藥各五錢。用白芨些須,水調成線,以黃柏末為衣。
一用白砒五錢,雄黃五錢,硃砂五錢,水銀三錢,白礬一兩,為末昇打如,前做線, 加鹿觔上炒黃為末,為衣,入瘡不痛。
一用硼砂、雄黃各一兩,為末,入罐內,蓋白礬末一兩,昇打如前,糊和成線, 入管內,七八日抽出管,易生肌藥。
鼠瘡,取麥粒大一粒,入瘡內,日二次,不痛發腫,三日腐脫。多年結毒,甚效。
一用白砒末五錢,入鐵鍋內,次藝白礬末一兩五錢,火礬枯, 噴水一口於礬上,即以線紙蓋礬上,再隨噴水三五口於紙上,即以鍋蓋蓋之, 看紙上有白霜為度,無霜再噴,如有霜,去紙,入去油乳香沒藥末, 各錢許,蓋礬上,離火候冷,取為末,用飛羅麵打糊成條,插用,以管退為度。
一加蝎尾七個,生草烏末一錢,枯痔甚佳,搽如如聖散法。
〔製砒法〕如砒一兩,用黃連、黃柏、黃芩各五錢,甘草、綠豆各半合, 水五碗煎湯煮砒,以汁乾為度,次再昇打,若用生砒,則毒氣乞腹,反生奄忽。
做條有法,一用山茨菇粉,打糊和條,一做條時,以豬鬃為心,搓成條,略晒, 抽出鬃,則藥條成,筒用之以通氣。
〔灸漏法〕久漏膿水根深者,用硫黃、麥麵、和大蒜搗為餅,三分厚, 隨瘡大小貼之,炷艾一灸一,易二十一壯,隔三五日,方用退管藥。
一用螻蛄搗餅,乾者為末,水調作餅,貼瘡上灸之,熱則易之,五七壯止,經七日, 管退而愈。
一用大附子末,水和為餅,灸之,次上生肌藥。
一用騎竹馬法,取穴灸之,亦佳。
漏藥製法
蟬螁(築竹簡內,泥固,灰火煨過用。)、蛇螁(入胡桃內, 鐵線扎之,泥固,存性。)、蜣螂(貯瓶內,火煨,去頭足。)、 地龍(敲去腹內泥,黃酒洗,文火頓乾,新瓦炙。)、蝸牛(用肉, 如乾者入水內泡一宿,其肉自生。)、豬懸蹄、牛角腮(酥炙十二次)、鵝翅翎、 牛膠、魚鰾(俱蛤粉炒。)、刺猬皮(用酒醋童便浸炙)、蛤粉(紫口者, 糠火煨。)、露蜂房(乳浸,炙黑。)、象牙(酥油炙。)
家傳痔漏方
喇叭花,(即二地黃苗也)三月內未開花時,連根採來,陰乾,每用五錢, 水三碗,煎二碗,滾兩三次,另用韭葉五錢,用酒水各一鍾,煎八分,空心服, 渣午後服,隔二日再一服,內外如式治之,一切新久痔漏,一月除根。
截腸症
截腸者脫肛症也,氣虛者用參、芪、歸、朮,血虛者用歸、芍, 第虛者加以黃柏,下陷者佐以升麻,外用薄荷煎湯洗之,陳年醬蘿蔔切片托之, 自效,但其所異者,有已收些須,餘者漸結痂,偶爾脫落者,截腸症也,無妨, 脫落自愈。
下部前
便癰
便癰生小腹之下,夾縫之間,乃精氣所出之道路,屬足厥陰肝經之分野, 又為衝任督三經之隧道,其經多血,故名血疝,俗呼便毒,為不便處而生毒也, 破為魚口,為行動開合,如魚口也,若橫痃則生於夾縫之上伏矣。
此症必由男女野合,陰器不潔,淫火傳染所致,或有云:因勞倦虛火沖動, 精氣移外,交滯而成者,若因勞倦而得者,則行立作痛,坐臥則止為異耳,雖然, 勞倦者百中一二而已,由野合者,宜先散膚所感之邪,透骨搜風散, 次去肝腎經絡之毒,加味神授散,外以陽燧錠子灸之,紺珠膏貼之,如已成者托之, 芙蓉內托散,或補中益氣湯加射干,潰而不穿者,加味透膿散,潰而不歛者, 加味大補湯,因勞倦而得者,補中益氣湯加川山甲,因房勞不節者, 六味地黃湯加桃仁倍牛膝,因強固其精者, 五苓散(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肉桂各一錢)加牛膝二兩,水煎,加酒服。
脾血痛者,婦人之症也,其狀則小腹結塊,或如所梗,或兩拗與人門俱腫, 小便淋漓者是也,宜雙解散,如經胍不調,內熱口渴,食少肋脹,盜汗白帶, 寒熱往來,胍細而數者,虛也,加味逍遙,加味歸脾湯調理,小腹重墜者, 補中益氣湯加青皮、梔子、茯苓、車前子。
便毒主治方
透骨搜風散
散肌膚所感之邪。
透骨草(白花者陰乾更佳)、羌活、獨活、牛膝、紫葡萄、胡桃肉、 生芝蔴、六安茶、小黑豆、白糖(各一錢五分)、紅棗(三枚)、 天茄(二分)
水三鍾,煎一鍾,露一宿,空心熱服,出汗避風,一加槐子一錢,生姜一錢。〕 4
加味衛生散
清肝腎經絡之毒。
每服五錢,加螌貓一個,蜈蚣一條,用當歸引,內加桃仁二錢, 牛膝二錢。
前服如法,外貼紺珠膏,多加阿魏、麝香。(俱見首卷)
芙蓉內托散
治便毒已成,元氣弱者。
芙蓉花(二錢)、人參、當歸、川芎、白芷、川山甲、杏仁、連翹、 木鱉子(各一錢)
用生姜三片,酒、水各一鍾煎,食遠服。
加味透膿散
依原方(見首卷)加金銀花三錢,牛膝二錢,酒、水煎服。
加味十全大補湯
依原方(見首卷)加丹皮一錢,澤瀉一錢,煎服如法。
一用珍珠、象牙各二錢為末,空心生酒調服,再飲至醉為度,出臭汗即愈。
〔灸法〕用陽燧錠子於患處,灸五七壯,以紺珠膏蓋之,已成者出水些須而消, 已潰者易於穿破,更易於收歛。
一法,隨患之左右,量手中指為則,次自手掌盡處橫變量起,自臂當中以則子盡處, 是穴,麥子大艾灸三壯,腫消痛止。
一法,灸足大指之端。
雙解散
治婦脾血痛,能令毒從大便出,熱從小便出。
黑丑(炒頭末)、大黃(各一錢五分)、官桂、白芍、澤瀉、桃仁(各一錢)、 甘草(七分)
用生姜七片,水煎,空心服。
便毒應用方
陽燧錠子、紺珠膏、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湯(俱見首卷)、加味逍遙散、 加味歸脾湯(俱見瘰門)。
橫痃
橫痃生於小腹之下,夾縫之上些,初起者用葫蘆巴一兩,酒水各一鍾煎服, 再飲至醉為度,出汗立消,已成者宜壺公妙劑散(見腫毒門)。
疳瘡
疳瘡妬精瘡也,一名恥瘡,經云:前陰者宗筋之所主,又云:督胍者, 其絡循陰器,合纂間,又云:腎開竅於二陰是瘡生於此,而屬肝督腎三經也, 但其名異而形殊,治亦多歧,生馬口之下曰:下疳,生莖之上曰:蛀疳, 色紫而興舉者,由房術塗抹所致,淋濁而溺痛者,由志慾不遂所致, 俱宜龍膽瀉肝湯,外兼敷洗,甚者蘆薈丸,此症以腫痛寒熱為標,肝腎陰虛為本, 故腫痛,潰甚者,八珍湯加迆胡、梔子,日晡倦怠者,補中益氣湯加膽草梔子, 晡熱陰虛者,六味地黃丸。
又莖上生瘡,外皮腫脹包裹者,名袖口疳,久而遍潰者,名蠟燭疳,痛引睪丸, 陰囊腫墜者,名雞膯疳,是症皆由野合,陰器不潔所致,宜清肝滲濕湯, 甚者二子消毒散,痛而多痒,潰而不深,形如剝皮爛杏者,名疳, 此由濕熱下注也,只須外治。
疳久未愈,便毒復生者,內有梅毒也,宜先解毒,毒盡則疳愈,宜楊梅一劑散, 生梅毒時,悞用薰擦等藥,以致腐爛者,名楊梅疳,或小便時尿管內痛者, 由服藥所致,名楊梅內疳,二症如結毒法治之,用加味五寶丹, 或二子消毒散,馬口旁有孔如棕眼,眼內作庠,捻之有微膿出者,名鏇根疳, 由肝腎陰虛濕熱下注,宜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久服可愈。
陰挺者,挺長而不收,傷於熱也,清之,用小迆胡湯,加黃連,佐黃柏,若莖中, 堅君以青皮,佐以藥,洗以朴硝,荊芥,敷以文蛤末用絲瓜汁調塗,陰縮入於腹內, 傷於寒也,雖曰:溫之,而舌捲卵縮者死,陰痿者由耗散過度,傷於肝也,又云: 腎胍大甚為陰痿,又云: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衰而不舉也, 宜迆胡勝濕湯及固真湯。
下疳主治方
龍膽瀉肝湯
治肝經濕熱下注,玉莖生瘡,小便淋澀,陰囊腫痛,及便毒懸癰。
龍膽草、連翹、生地、澤瀉(各一錢)、木通、車前子、歸、黃連、黃芩、 梔子、甘草(各五分)、大便閉,加大黃二錢。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清肝滲濕湯
治玉莖陰囊,濕腫重墜,小水不利者。
蒼朮、厚朴、陳皮、白朮、茯苓、澤瀉、木通、梔子、花粉、昆布(各一錢)、 當歸、川芎(各六分)、木香(三分)、甘草(五分)
紅熱,加黃連、膽草。腫甚,加商陸,射干、青鹽,或加升麻、迆胡、 羌活以升提之,用水煎,食遠服。
蘆薈丸
治下疳潰爛作痛,婦人陰蝕作痒,小兒疳積發熱,及口鼻生瘡,牙齦蝕爛等症。
胡黃連、黃連、蘆薈、白蕪荑、子青皮、白雷丸、鶴風草(各一兩)、 木香(三錢)、麝香(一錢)
共為末,蒸餅糊丸蔴子大,每服一錢,空心清米湯送下。
消疳定痛散
治下疳痛不可忍者。
黑羊角(二錢、川山甲(炒二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
共為末,作一服,空心黃酒調服。
二子消毒
治袖口疳,及楊梅等疳。
皂角子、肥皂子、殭蠶、蟬螁、杏仁(去皮尖各七個)、豬牙皂(一條)、 金銀花(三錢)、防風、荊芥、牛膝(各一錢)、豬板油(二兩)、 土茯苓(半觔)
用水八碗,煎三碗,作三次服,如結毒,服三七日愈。
袖口疳,加黃柏一錢,肥皂子肉倍之。楊梅疳,加薏苡仁,皂角刺各一錢, 側柏葉豆、糯米各三錢,楊梅內疳,加海金沙,五加皮,白丑各一錢五分, 皂角子一歲用一粒。
下疳洗藥類方
一切疳瘡
金銀花、槐花、黃柏、蒼朮、茶葉
水煎,薰洗,腫甚者,加五倍子三四兩,葱頭十餘根。一加射干、荊芥。 一加白芷、甘松。
〔下疳陰蝕等瘡〕菉豆一升煮爛,入陳茶葉末一兩,乘熱傾入多年淨桶內, 坐之圍之,先薰後洗,出汗為度。
瘙疳發羍洗方
紫蘇(四兩)、綠礬(二兩)
水煎,薰洗,一切疳瘡腐盡生肌時用之,收功甚速。
乳香、沒藥、兒茶、輕粉(各二錢)
為末,用水五碗煎黃色浸洗之,日用三次,潰爛甚者,用鮮豬蹄湯煎藥, 薰洗如法。
下疳敷藥類方
消毒貴金散
一切疳瘡,初起熱甚者。
黃連(六錢)、雞內金(二個俱用豬膽汁浸炙七次)、輕粉(三錢)、 兒茶(三錢)、冰片(三分)、麝香(二分)
為末,摻用,如至夜痛甚者,加雄鼠糞。(存性為君)
波斯藏
治一切疳瘡久不愈者。
珍珠(三錢)、冰片(二錢)、麝香、乳香、沒藥、兒茶、硃砂(各一錢)、 輕粉(一錢無腐減半)
4痛,加血竭一錢。痒加枯礬少許。熱,加牛黃青黛一錢。毒甚, 加象牙童便內三次。腐,加爐甘石小便內三次。瘀痛, 加大土鱉三個。沿開,加龍骨少許。犯房勞,加膽炙黃柏。蝕去龜頭者, 加龜頭一個,或鱉頭存性。右製為末,乾摻,或人乳調搽,豬脊髓調搽, 形大者以生肌膏蓋之,俟腐盡生肌時,只以珍珠炒爆,加冰片,等分摻之,膏蓋, 不必結痂,肉變白色而自愈。
月白散
治瘙疳。
輕粉(五錢)、青黛(五分)、冰片(一分)
為末,先用燒酒飛丹,敷瘡上,一二時洗去,敷前藥,一用兒茶、 貝齒、青黛各一錢,冰片三分,為末用。一用膽炙黃柏、白芨, 等分為末用。
下疳應用方
八珍湯、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見潰瘍門)、楊梅一劑散(見楊梅門)、 加味五寶丹(見倒發門)、加味逍遙散(見瘰門)。
陰濕瘡
陰濕瘡生陰毛之際,如疥如癬,瘙庠難忍,由腎虛風熱所致,搽銀杏散,初次痛甚, 忍之,三日三上,則不痛而全愈矣,如陰毛之際,如豆如餅,發痒結蠟皮者, 梅毒也,於梅毒門治之。
銀杏散
治陰濕瘡,瘙庠2徹骨不可忍者。
雄黃、乾白果(粉)、朝腦、生礦子灰(等分)
右為末,用乾燒酒調敷。
婦人陰瘡
陰瘡,運氣皆屬於寒,經曰:太陽之勝,陰中乃瘍,隱曲不利,治以苦熱,仲景云: 少陰胍滑而數者,陰中生瘡,少陰胍長,陰中必挺出。
夫陰器屬足厥陰肝經任胍之會,素問云:督胍者其絡循陰器合纂間,是屬濬胍也, 至於足太陽,外合清水內屬膀胱,而通水道,手太陽,外合淮水,內屬小腸, 而水道出焉,則又屬手足太陽也,腎主水,則又屬足少陰也,欲入於胃,游溢精氣, 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又屬手太陰也, 素問又為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又屬脾與胃也,癰瘍生於其間, 須細心求而責之,不可耑主一厥陰經,而惟清肝導濕之為事,斯無悞矣。
陰挺
陰挺陰中挺出一條如蛇頭,由足太陰脾虛,或產后遇怒,或經風所致, 初宜清熱疎風,次朝服補中益氣湯倍升麻,晚服龍膽瀉肝湯,外兼敷洗。
陰蕈
陰蕈肥邊腫痛,中突起蕈丁雞冠,由肝鬱脾虛所致,宜補中益氣湯、 歸脾湯倍加青皮、梔子。
陰腫
陰腫忽然腫而作痛名蚌疽,由勞傷血分所致,宜四物湯加丹皮、澤瀉、花粉、迆胡, 或秦芄湯。
陰蝕
陰蝕,陰器外生疙瘩,內生小蟲,作痒難忍,又名瘡,由胃虛積鬱所致, 宜四物湯加石菖蒲、龍膽草、黃連、木通,若寒熱與虛勞相似者,蟲入臟也, 宜逍遙散吞蘆薈丸,早晚各一服,外兼薰洗,次以銀杏散塞入陰中,殺蟲止痒, 若寡居患此,隱忍不言,必待攻刺疼痛,口乾發熱,形削食少者,失合症也,不治。
陰脫
陰脫,開而不閉也,痒痛出水,由憂思太過所致,宜逍遙散、歸脾湯,俱加迆胡、 梔子、白芍、丹皮,由產後得者,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醋炒白芍,俱用荊芥、 枳殼、訶子、文蛤大劑,煎湯薰洗。
陰
陰,子宮脫出也,俗名葫蘆,由氣血虛者,用補中益氣湯, 去迆胡倍升麻加益母草,以蓖蔴子肉貼頂心,再用枳殼半斤煎湯薰洗, 由努力久之,隨努下也,令穩婆扶正葫蘆,令患婦仰臥,以枕墊腰,吹嚏藥收之, 收入即緊閉陰器,隨以布帛將兩即小便亦須夾之,內服大補升提之藥,可以暫愈, 若寡居者,須令進步除根。
陰瘡主治方
秦芄湯
治陰戶腫痛,馬溺,二腿拘攣。
秦芄(六錢)、石菖頭(五個)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外用艾葉一兩,防風六錢,大戟五錢,水煎薰洗。
牛膝湯
陰內尿血腫痛,名血結症也。
牛膝(五兩)、黃酒(二斤)
煎半勇,作三次服。
桃仁散
陰腫作痒。
桃仁(炒)
為末,每服二錢,黃酒調服,仍搗爛敷之。
湯痒湯
洗陰蝕作痒。
鶴虱(一兩)、狼毒、苦參、歸尾、葳靈仙、蛇床子(各五錢),用河水十碗, 煎熟,加豬膽汁二三個,先薰後洗。一加乾漆。又方、川椒(一兩)、 吳茱萸(一兩)、蛇床子(五錢)、藜蘆(五錢)、陳茶葉(一撮)、 食鹽(煨二兩)
水煎薰洗。
文蛤湯
洗陰戶腫痛。
文蛤、小麥、皮硝、白礬(各一兩)、葱白(十根)
水煎薰洗。
銀杏散
陰痒生瘡。
杏仁(去皮尖)、輕粉、水銀(鉛製)、雄黃(等分)
為末,每用一錢,棘肉二個和丸,絲綿包裏,線扎留頭在外, 先用前溻痒湯洗畢,次入戶內,如小便,取出,便訖再入,一日一換, 四五個自愈。一加枯礬,減半用,豬肝一片或雞腿一隻,煮滾取出,摻藥于上, 插入戶內,冷則易之。
三灰散
陰疳
鹿角灰(一錢)、雞內金灰(一錢)、紅羢灰(七分)、黃連(一錢)、 兒茶(七分)、珍珠(五分)、輕粉(五分)、冰片(五分)、麝香(二分)
共為末,一抹即愈。一用,硫黃一錢,輕粉五分,冰片三分,麝香二分為末。 預用黃連二兩,水二碗,煎一碗,去渣,再煎至一酒鍾,調前藥,鵝翎蘸掃陰內。
陰蝕薰方
雄黃(一錢)、硫黃(五分)、桃仁(五個)、木鱉子肉(二個)、 艾葉(五錢)、一加銀硃(一錢)
紙捲作條,安灰盆內點著,入馬桶內,患者坐于上,之,其蟲立死。
陰瘡應用方
補中益氣湯(見首卷)、龍膽瀉肝湯、蘆薈丸(見疳瘡門)、歸脾湯、 逍遙散(俱見瘰門)。
囊癰
夫囊癰者陰囊紅熱腫痛也,由肝腎陰虛,濕熱下注所致,治以補陰為主, 清熱滲濕之藥佐之,如初起腫痛小便沚滯者,清肝滲濕湯,或送六味地黃丸, 因寒中未經發散者,用紺珠丹汗之,次用滋陰清濕等藥,焮腫便閉者,可內服衛生, 已成者托裏消毒散,去桔梗,加澤瀉、川山甲,外用如意金黃散, 葱湯和蜜調調敷,堅硬無膿,紫色作爛,欲外腐也,蟾酥錠為末,摻之, 膏蓋,服滋陰藥,俟腐脫,搽黑二膏,如餘腫俱消,惟一處不消,欲作膿也, 托裏消毒散用皂角刺透之,膿熱作脹針之,以免遍潰其囊,法以油頭繩扎住腎子, 開海底穴,膿出自盡,服十全大補湯加牛膝、丹皮,膿出而仍腫痛者,熱未解也, 托裏消毒散加膽草、梔子、迆胡,餘腫俱退,只一條不消者,肝虛也, 六味地黃丸去茯苓加五味子,兼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口乾便數者腎虛也, 六味地黃丸,因膀胱酒毒所乘者,六味地黃丸料加車前子、牛膝,內熱晡熱肝虛也, 四物湯加參、朮,體倦食少者脾虛也,補中益氣湯膿水清稀者氣血虛也, 十全大補湯,久而不歛者,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子,外兼豆豉餅灸之,睪丸懸露者, 杉木灰托之,紫蘇葉包之,或瑩珠膏代之,內外得法,旬日可瘥,若攻其毒, 則陰道愈虛,投淡滲之藥,則真陰愈損,雖少壯者,多成痼疾,況虛弱者, 乎更悞作疝治,投以熱藥,必難收歛,以至膿清胍大者不治。
囊癰與疝氣相類,但癰則陰囊紅腫熱痛,內熱口乾,小便赤沚, 若疝則小腹痛牽引腎子,少熱多寒,好飲熱湯為異耳,若水疝,雖腫而光, 雖痛有時不紅不熱,按之軟而即起為異耳,宜以針引去水氣則安,內服本門之藥, 不作。
忽然囊發熱,陰子一大一小,狀若傷寒,其發迅速者,卵子瘟也,宜灸肩尖穴, 七壯或九壯,即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取穴法,立棍一條,伸手扶棍, 以手與肩平為則,則肩上有窩,窩即穴也。
囊內睪丸上,忽然突出一點,堅硬如筋頭,疼痛異常,身發寒熱者,暗疔也。 (治見疔門),因患痔漏久而串及於囊者,腎囊漏。(治見漏門)
囊癰主治方
清肝滲濕湯
治囊癰,發熱腫痛,小水不利者。
川芎、當歸、白芍、生地、柴胡、膽草(炒黑)、梔子、花粉、 黃芩(各一錢)、澤瀉、木通、甘草(各五分)
用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囊癰應用方
六味地黃丸、紺珠丹、衛生散、托裏消毒散、如意金黃散、十全大補湯、 補中益氣湯、瑩珠膏(俱見首卷)、蟾酥條(即蟾酥丸見疔門)。
腎囊風
腎囊風者,陰囊作痒,甚則疙瘩頑麻,破流脂水,由肝經風濕所致,宜龍膽瀉肝湯、 柴胡勝濕湯、蒜豉丸服之,蛇床子湯薰洗之。
龍膽瀉肝湯
治囊風濕痒,及陰腫淋沚等症。
膽草(用柴胡拌炒)、黃連(用吳茱萸拌炒)
餘如常法。(見疳瘡門)
蒜豉丸
治陰汗濕痒。
淡豆為末,煨大蒜搗和為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 空心用紅棘燈心湯送下。
蛇床子湯
囊風疙瘩作痒,搔之作痛。
蛇床子、葳靈仙、歸尾、苦參(各五錢)
水煎薰洗,一加白礬,一用茄科煎洗,一用溫醋洗,一用姜湯洗。
狼毒膏
治前症,并一切痒瘡。〕狼毒、檳榔、硫黃、文蛤、川椒、枯礬、蛇床子、大楓子(各三錢)
為末,用香油一大盞,煎滾,入皮硝三錢,再煎滾,卜公豬膽汁一個和勻, 調前藥患處。
腎臟風瘡
腎臟風瘡,即腎囊風也,以其久之則有耳鳴、目痒、鼻赤、齒浮、手叉白色等症, 及上攻下注,遍體生瘡,宜三因四生散。
三因四生散
戴院使云:前症因精氣不調,襲風所致。
白附子、白蒺藜(炒去刺)、黃芪(蜜炙)、羌活(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鹽、酒送下,或用豬腰子剖開,摻藥加鹽,煨熟食之。 婦人血風瘡,亦驗。
青莧膏
治前症,并婦人臍下連二陰生瘡,狀如馬刀,痛出黃汁,食減身浮,二便沚滯, 由中下二焦風熱所致,若熱氣不出,當作內痔腸癰。
馬齒莧四兩,研爛,入青黛一兩,再研勻,塗之,稍乾再換,消腫止痛退熱, 立驗,內再服八正散,尤佳。
肩部
〔經絡〕肩之上廉屬手足少陽經,前廉屬手陽明經,後廉屬手太陽經。
〔肩疽〕生于肩,腫赤引背,靈樞為疪癰,甚連腦脇,治宜汗之,須汗, 出至足無害,四五日內逆焫之。一灸會宗穴三七壯,甚者灸肩真穴七壯。
〔肩癰〕生肩外垂骨兩接骨處,恐膿深徹骨,慮筋胍拘攣,宜緩筋之藥餌之。
〔過肩疽〕腫發兩肩及兩膊連胛骨者,一名乾疽,一名丁疽,一名丁疽, 令人寒戰口噤,身熱不赤,此手足三陽交會之,所由,風襲熱鬱所致,十日可刺, 無血者死。
〔太陰疽〕生肩胛骨上,一名肩後疽,屬手太陰肺經積熱所致,即蓮子發也, 若色黑喘嗽,大渴胸滿,胍微者不治。
〔蜂窠疽〕生于肩前一二寸,先熱後寒,皮赤,潰有四十九竅,形如蜂窠。 灸三間穴二七壯。右按症與腫瘍潰瘍總治例同法。
臑部(自肩至肘日臑)
〔經絡〕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實則肢腫,陽虛則肢滿,又云:脾主四肢, 脾實則四肢不舉(濕盛也)脾虛則四肢不用,(懈惰也)又臑臂須別六經, 究其痛在何經,加以本經之藥行其氣血,則症愈矣,別經之法,以兩手伸直, 貼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後而定之,則其臂臑之前廉者屬陽明經,以升麻、 白芷、乾葛行之,後廉屬太陽經,以本、羌活行之,外廉屬少陽經, 以迆胡行之,內廉屬厥陰經,以柴胡、青皮行之,內前廉屬太陰經,以升麻、白芷、 葱白行之,內後廉屬少陰經,以細辛、獨活行之,又薄桂味淡,能橫行手臂, 引他孳直至痛處,白姜黃之性亦同,何則,為非辛不能以達四肢也, 治肩膊風寒濕一切疼痛,服蠲痛無憂散,立止。(見諸痛門)
〔臑癰〕臑臂表裏俱腫,色赤而,堅惟肘節處差小,故又名藕包毒。灸少海穴七壯。
〔髎疽〕生肩下連腋。灸會宗穴七壯。
〔樂疽〕生肩內,堅如鵝子,按之痛入骨,惡風。灸腋門穴三七壯。
〔肩風毒〕生臂上節,腫連肩髃。
〔臂癰〕生肩外垂骨兩接骨處,或從肘引至手接骨處,由榮衛不調所致, 如膿深徹骨,慮傷筋胍拳縮,治宜緩筋之藥。
〔魚肚發〕生于臂內。
按右症,初宜衛生散,或蠲痛無憂散加羌活、獨活、桔梗、桂枝,酒水煎服。 若漫腫無頭,服敗毒藥不消者,十全大補湯加桔梗、桂枝托之,牝之不應者, 由濕痰流注經絡也,榮衛返魂湯加南星、酒芩調之,若臂痛不能舉,及左右轉痛者, 由中脘伏痰也,宜千金指迷丸、九轉玉華丹導之。胍細皮寒,瀉利不食者,為五虛, 雖盛暑之時,牝裏溫中湯之類溫之,甚者臍膜冷痛昏憒,灸左乳下黑肉盡處二七壯, 胍緊細而筋攣者,肝虛而風也,四物湯加丹皮澤蘭、白朮。潰深不痛,胃氣虛也, 膿水清稀,瘡口不合,氣血虛也,俱大補之。
〔石榴疽〕生肘上寸餘,亦生於各經及臂,初黃粟小泡,根便開大,色紅堅硬, 腫如覆碗,破翻如榴,寒如瘧,由少陽相火與外濕相搏所致,初起宜蟾酥丸汗之, 外以艾灸九壯,貼蟾酥餅,蓋膏,焮腫處敷金黃散,次服消毒無憂散加菊花清之, 煩燥熱甚者,護心散、金液戊土丹,九日後作稠膿,痛減進,食表裏俱退者, 可保無虞,反此者逆,潰後同潰瘍調理,一法,破後惟菊花芷煎湯洗之,最佳, 次以菊花燒灰存性,加輕粉兌勻敷之,諸藥不及此。或灸天井穴。
〔肘癰〕生於肘尖,經云:心肺有邪,其氣留於兩肘,治同臂癰。
白芷升麻湯
3治臂腫痛,乃陽明經分野,由八風之變者,然身半已上風受之,治宜卻風邪, 和經胍,使無壅滯,亦發表之意也。
黃芪(二錢)、酒芩(二錢)、生芩(一錢)、白芷(八分)、 連翹(二錢)、升麻(五分)、桔梗(五分)、酒紅花(三分)、炙甘草(三分)
酒水各一鍾,煎八分,食遠熱服。
臑部應用方
衛生散、十全大補湯、托溫中湯、金黃散、護心散(見首卷)、 蠲痛無憂散(見諸痛門)、榮衛返魂湯(見腫毒門)、九轉玉華丹、 千金指迷丸(俱證治粗評)、蟾酥餅〕、蟾酥丸(俱見疔瘡門)。
臂部
〔經絡〕與臑部同。
〔腕癰〕生于屈處,由手三陽風熱所致。
〔兌疽〕生手腕動胍之間,筋寄之上,痛徹手膊。
〔穿骨疽〕生兌疽之上三寸,兩筋之間。
〔骨螻疽〕生於手臂陽明分野,初起如粟如豆,旬日內大如核桃,色紫枯而痛甚, 由積憂鬱怒所致,善於遊走,發搐拘急,見惡症者不治,亦由陰虛之極,火獨光之, 故發暴而死速也。
〔螻蛄串〕生兩手,及手背內關前後,初起筋骨隱痛,漫腫堅硬,不紅不熱, 或連腫數塊,日久被流白漿,串通諸竅,腫痛仍在,虛症并生, 由思慮傷脾氣鬱所致,惟氣血澆薄者多有之,始終俱宜益氣養榮湯,加味逍遙散, 扶助元氣,十中可保二三,如補而不應者不治。
〔臂癰〕生於臂,見前臑部。
手部
〔經絡〕大拇指屬手太陰肺經,食指屬手陽明大腸經,中指屬手厥陰心胞絡, 無名指屬手少陽三焦經,小指屬手少陰心經。
〔手發背〕生於手背,初如水刺,無頭漫腫,破爛至骨,由二陽經風熱所致, 宜羌活散,熱加姜黃,寒加桂枝,有表症者,紺珠丹汗之裏症者, 內疎黃連湯下之,元氣虛者,宜大補之。
〔手心毒〕生于手心,一名穿掌毒,由心胞絡經積熱所致。
〔手癰〕生于手心,偏于掌邊,一名穿埂毒,二症治同手發背,外用藕節煎湯浸洗, 再搗田螺肉敷之。
〔病蝦〕生于手背,腫赤如蝦,用消毒等藥,外以鹽糟油炒令香,淬以熱湯, 淋洗患處。
〔合谷疔〕生于虎口,又名虎口疽,丫叉毒,擘蟹毒,皆其名也,如初生小泡疙瘩, 痒熱焮痛者,多有紅絲上腋,由手足陽明濕熱攻注,初宜刺破瘡頂,搽拔疔散, 蓋膏,餘腫處磿離宮錠子塗之,內服蟾酥丸,或紺珠丹汗之,膿成脹痛者針之, 插蟾酥條,膏蓋自愈。
〔手叉發〕為五指叉處結腫焮痛也,治同虎口疽,灸內關間使各三七壯。
〔調疽〕生于手大指頭,若生于別指指頭,則又名熛疽、敦疽也,初發如粟如豆, 漸大如桃如李,青紫麻木,痒痛徹心,俱由肺經積熱所致,四日宜刺,得膿血者生, 黑血者死,若黑色無膿不痛者,則又名斷指也,治宜截之,與脫疽同治。(見足部)
〔蛇頭疔〕生于手指尖,一名天蛇毒,腫若蛇頭,痛楚連心,寒熱交作, 由心經心胞絡二經積熱所致,初起用代指膏,豬膽敷抹, 若用陽燧錠子於指頭上灸五壯,反大痛,少時即愈,或內服蟾酥丸汗之,失治, 破後腫仍不消者,插蟾酥條,黑膏蓋之,腐爛者,紅黑二膏貼之,虛而不歛者補之。
〔蛇眼疔〕生于指甲兩旁。蛇背疔生于指甲之下。蛇腹疔又名魚肚疽, 生指中節前面,腫如魚肚。
〔蛇節疔〕又蛀節疔,生指中,節面背俱腫。泥鰍疽其腫甚于蛀節疔。俱痛連肘臂。
凡手部生毒膿成脹痛者,即宜針之,然針亦有法,如手指有毒,用繩或細帶, 先扎指根,如掌背生毒,用繩帶先扎手腕,少時,則手指掌處,脹急難堪, 隨用鈹針劃破,出膿水令完,以藥水洗淨,摻生肌孳令遍,隨以膏藥裏之, 絹條縛之,畢方,去所扎繩帶,即合口而愈。
〔代指〕生指甲邊,焮熱腫痛,結膿甚者,指甲脫落,症類指疽,然無蘊毒, 故不黯黑也,由血熱所致,得冷藥一味漬之,為佳。
〔僵螂蛀〕生手指中節,背面通腫,形如蟬肚,與泥鰍癰相似,然此症初起, 不紅不熱不痛,日久方痛,痛久方腐,腫仍不消,非若鰍癰之暴發也, 由手少陰痰氣凝滯而生,腫則以離宮錠子塗之,腐則以蟾酥餅子貼之, 內服滋補之藥,免變虛勞,是症非以年計,不可以言愈也。
〔瘑瘡〕生于手足,形如茱萸,相對痒痛,破流黃汁浸淫,時瘥時發, 風濕客於膚腠也,以殺蟲為主,用藜蘆膏敷之。
〔狐狸刺〕由手指揩著庭木,痛不可忍,十日後瘡口日深, 用蒲公英草根滴白汁塗之。
〔鵝掌風〕初起紫斑白點,久則皮枯堅厚,或破裂不已,由胃熱血燥, 兼外受風寒所致,亦有因生時瘡,餘毒未盡結於此,宜二礬散洗之,三油膏搽之, 或紺珠膏久貼亦愈,再與楊梅門參考。
手部主治方
羌活散
治手發背,及手掌毒
羌活、獨活、前胡、桔梗、烏藥、荊芥;當歸、升麻、薄桂、葳靈仙、甘草
用水、酒各一鍾,煎一鍾,食遠服。
代指膏
治代指。
雄黃、朴硝(等分)
用豬膽汁,少加香油調塗。
藜蘆膏
治瘑瘡痒痛,黃水浸淫。
藜蘆、苦參(各一兩)、豬脂(半觔)
浸七日,煎十數沸,去渣入松香一兩化,離火,入雄黃末、枯礬末各一兩, 攪勻塗之,以瘥為度。
二礬散
鵝掌風皮膚枯厚,破裂作痛,越重越妙。
白礬(四兩)、皂礬(四兩)、兒茶(五錢)、側柏葉(半觔)
水十碗,煎數滾聽用,先以桐油搽患處,次以紙撚蘸桐油,點著向患處薰之, 片時,次用湯乘熱貯淨桶,內手架上用布蓋,以湯氣薰之,勿令泄氣, 待微熱傾入盆內,蘸洗良久,一次可愈,七日不可見水。
二油膏
鵝掌風及血風等瘡。
桕油、牛油、香油(各一兩)、黃蠟(一兩)、銀硃(一兩)、 鉛粉(二錢)、麝香(二錢)
成膏,搽患處,火烘之,以油乾為度。
手部應用
紺珠丹、內疎黃連湯、陽燧錠子、離宮錠子(俱見首卷)、蟾酥丸、 拔疔散(俱見疔門)。
股部(足三陽之胍在外曰髀足三陰之胍在內曰股)
〔經絡〕前廉足陽明胃經,後廉足太陽膀胱經,外廉足少陽膽經,內廉足厥陰肝經, 內前廉足太陰脾經,內後廉足少陰腎經。
〔股陰疽〕生股內陰囊之側,形長微赤痛甚,膝曲難伸,上發下,易治,下發上, 難醫,灸商丘穴七壯,或灸膝下外廉橫骨盡處。
〔陰疽〕生夾縫之下三寸,在左,漫腫,痛連陰子,上及小腹,下及大腿, 灸中都穴二七壯。
〔玄疽〕生夾縫之下,在右,灸蠡溝穴三七壯。
〔伏兔〕生胯下五六寸,寒熱,焮腫無頭,疼痛徹心。
〔肚門癰〕生于大腿肚。
〔箕門癰〕生股內近膝。
〔股陽疽〕生股外側,靈樞云:腫不變色,內薄於骨。
〔環跳疽〕生環跳穴,漫腫隱痛,尺胍沈緊,腿不能伸。
按右症,初起腫焮痛者,可用衛生散,漫腫大痛者,內托黃芪湯,痛而筋攣, 胍弦而緊者,紺珠丹汗之,痛止,易以神應養真丹,遍身走痛,兩日後腳面結腫, 腿股結塊,胍浮重緩者,由寒邪外襲也,紺珠丹汗之,痛止,則宜托裏,倍多參、 朮、歸芪,焮腫便閉,煩燥飲冷,胍數者,熱淫於內也,內疎黃連湯、 貴金丸下之,腫痛寒熱,發渴,胍洪數而有力,飲食如常者, 由足三陽之濕熱壅滯也,檳蘇敗毒散,腫痛寒熱止,易以逍遙散,腫痛色不變, 寒熱,食少體倦者,由脾虛濕痰下注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芍藥, 患此入房,腫硬二便不通者,六味丸料加牛膝、車前,二便利仍用補中湯。
潰而膿清者,十全大補湯加牛膝,以以豆豉餅灸之,再瘡口紫陷者,再加大附子, 外以附子餅灸之,食少者胃弱也,諸虛皆稟於胃,宜六君子湯加藿香、當歸, 俟食進,更以十全大補,膿出,惡寒不食,胍細如絲者,用人參一兩,附子三錢, 姜、棘煎服,潰而反痛,氣血虛也,峻補之,補之則氣化,氣化痛自除。
再環跳疽者,由脾移寒於肝也,惟黃狗下頦方神驗,兼助以胃氣,更宜外刺委中穴, 出黑自瘥。
〔附骨疽(生大腿外側)咬骨疽(生大腿內側)〕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 乃陰寒入骨之病也,初起則寒熱交作,稍似風邪,隨後筋骨作痛,不紅不熱, 疼至骨,甚者不能曲伸,或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狀,是症皆宜灸之熨之,以散毒氣, 補陽氣,溫脾氣為主。
灸法,於痛處週圍,灸之百壯,起泡可治,無泡難治,或以筋頭點痛處,墨記之, 艾灸百壯,以爆為度,又以患者覺骨中疼為效,又附骨疽灸懸鍾穴七壯, 咬骨疽灸陰包穴三七壯,環跳穴痛灸崑崙穴二七壯。
初起寒熱作痛者,以紺珠丹汗之,次以大防風湯,行經絡活血補虛,生於尻腎, 漫腫作痛者,內托羌活湯,生內股近膝,漫腫不痛者,內托芪柴湯, 生腿外側,漫腫作痛者,內托酒煎湯。
然必外兼灸之熨之,淋洗之,以助其陽,蓋腎主骨,腎虛則骨冷,寒邪乘之, 則氣血凝滯,但能為腫,不能為膿,故流注者,乃傷寒之餘毒,由表之未盡也, 附骨疽者,乃流注之壞症,由涼藥之誤也,久之陰極生陽,寒化為熱,熱甚則肉腐, 化而為膿也。
欲作膿者,附子八珍湯,膿成脹痛者針之,實者膿稠,十全大補湯,虛者膿清, 保元大成湯,若氣敗者死,食少體倦者,香砂六君子湯,脾虛寒熱者,補中益氣湯, 久潰不已者,必出朽骨,視其膿,膿白清稀者,朽骨初脫,肉深難取,膿白而稠者, 朽骨將,出肉淺可取。
大抵瘡疽,旬日不退,則宜牝裏,有膿針之,有腐取之,虛則補之, 方能收十全之功,有因復犯房慾勞傷,致令寒熱互變,氣血乖違,經胍橫解, 受病日深,以成斯疾者,則大腿漸漸腫如冬瓜,上過胯腹,下連足底,牽連漫腫, 日久潰膿,色白腥穢,腫痛不減,元氣日衰者,終為不治。
〔腿遊風〕外腿忽然赤腫熱痛,按之如泥不復起者,由風熱相搏所致,宜砭去惡血, 服當歸拈痛湯,及紺珠丹和之。
股部主治方
內托羌活湯
治尻腎堅硬腫痛,兩尺胍緊數,按之無力者。
羌治(一錢)、黃柏(酒浸二錢)、防風、歸尾、藁本(各一錢)、 黃芪(一錢五分)、肉桂(三分)、連翹、蒼朮、陳皮、甘草(各六分)、 紅花(五分)
用酒、水各一鍾,煎八分,食遠服。
內托酒煎散
治寒濕發於腿外側少陽經分野,患癰或附骨癰,堅硬漫腫作膿, 或流至足陽明經者。
黃芪、當歸(各二錢)、柴胡(一錢五分)、連翹、肉桂、 大力子(各一錢)、升麻、黃柏、甘草(各四分)
用酒、水各一鍾,煎一鍾,食前溫服。
大防風湯
治三陰不足,風邪乘於兩膝作痛,久則膝愈大而腿愈細,因名鶴膝風, 乃敗症也,非此方不能治。又治附骨疽,皮色不變,大腿通腫,疼痛無奈, 及痢後腳痛緩弱,不能行步,或腿膝腫痛。
防風(三錢)、人參(二錢)、白朮、黃芪、杜仲、牛膝、當歸、川芎、 白芍、熟地、羌活、大附子、甘草(各一錢)
用生姜三片,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神應養真丹
治足厥陰肝經,為四氣所襲,腳膝無力,及左癱右瘓,手足頑麻,語言蹇沚, 遍身疼痛。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酒蒸搗膏)、羌活、天麻、木瓜、兔絲子
等分為末,入前地黃膏,加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黃犬下頦方
治肚癰,小腹癰,及腿內貼骨癰,神效,然亦治發背,大抵此方治下部癰疽, 更效。
黃狗下頦(連舌連皮毛劈下,入罐內,鹽泥封固,鐵盞封口,一炷香, 覺煙清即止,取出,色黑如炭為度,全要存性,若帶白色,其性已過,則無用矣, 用時研極細末。)、豆粉(俗名水寒豆,又名小寒豆,生用為末)、白蘝
右三味,各為末,等分和勻,每服以五錢為率,黃酒空心調服, 外此藥用香油調敷患處,其驗,以服藥後,出臭汗及熟睡為準。 按此方世多用之為敷藥,散腫止痛,而不知可以內服,為下部癰疽內消之聖藥也, 一轎夫環跳穴痛甚,如雞啄火灼,與此藥三錢,酒服之,未瘉,更進一服, 則霍然如失。
川山甲散
治癰疽漫腫不變色者,能托裏排膿,及附骨疽在裏能內消止痛。
露蜂房(一兩)、蛇螁(二錢五分)、頭髮(二錢五分一方等分燒存性加)、 川山甲(二錢五分)
為末,每服二三錢,加乳香末五分,溫酒調服,此三生散加川山甲也, 治附骨疽甚效。
瓜蔞內托散
癰發於腿外側者,善能活血消毒。
瓜蔞(一個半生半炒)、人參、歸尾、汲藥(各五錢)、甘草(一錢)
黃酒二碗,煎一碗,食前服。
還少丹
治鶴膝風等症,此藥補肝腎,進飲,誠對症之良劑也。
熟地黃、山藥(微炒)、山茱萸、白茯苓、枸杞、巴戟天(酒浸)、 牛膝(酒浸)、五味子、肉蓉(酒浸去鱗焙乾酥炙)、 杜仲(酒姜拌炒)、遠志(甘草水浸湯下)、楮實子(酒浸)、 石菖蒲(去毛忌鐵)、小茴香(鹽酒炒)、續斷(酒浸)、兔絲子(酒蒸等分)
右為末,煮紅棘肉,加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及食前各進一服, 黃酒鹽湯任下。
追風逐濕膏
治骨節疼痛,濕痺麻木筋攣等症。
西聖膏(一觔見首卷)、加木香、胡椒(各一兩)、白芥子(二兩)
為末,入膏內,攪勻,攤貼痛處。
外灸方
治風寒濕氣,腰腳疼痛。
良姜、防己
等分為末,搗大蒜和為餅,安痛處,鋪艾灸之,以痛至不痛,不痛至痛為度。
敷腫方
治膝痛,并寒濕腳氣。
文蛤(醋浸炒)、吳茱萸(等分)
右為末,用米醋調敷痛處
汞昇膏
治附骨疽痛。
銀硃為末,燒酒調敷,如腫毒,用生桐油調敷。
金蟾膏
治骨疽,膿汁敗壞,骨從瘡口出者。
大蝦蟆(一個)、亂頭髮(雞子大一團)、豬脂油(四兩煠)
二味煠枯,去渣收用,先以桑白皮、烏豆煎湯,淋洗瘡口,拭乾搽之。 一治多骨疽及瘰癧瘡,用密陀僧末,生桐油調敷。
附醫案
一人股內側痛久,醫作痛風治,月餘罔效,膿熟肉厚,不能穿穴,因潰入腹, 精神昏憒,粥藥不進,請予視之,胍細如絲,氣息奄奄欲絕,曰:可治, 以鈹針刺腹,膿大泄數升,然皆清膿如水,瘡口如蟹吐沫,凝其透膜,曰:無傷也, 投以參、芪、附子,加以厥陰引經藥,大劑服之,再食前吞八味地黃丸百丸, 食大進,日噉飯升餘,肉數臠,旬日而瘉,所以知其可治治者,潰瘍之胍, 洪實者死,微細者生,今胍微細,形症相合,知受補也,所以信其不透膜, 即透膜亦可治者,無惡候也,服八味丸者,使腎氣旺而上升,則胃口開而納食也, 瀉膿雖多,更進以開胃藥,使多食粱肉以補之,肌自速生,此治潰瘍之大法也。
股部應用方
衛生散、紺珠丹、內疎黃連湯、貴金丸、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 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刺委中穴法、按穴灸法、八珍湯、保元大成湯、 香砂六君子湯(俱見首卷)、逍遙散(見瘰門)、檳蘇敗毒散。
膝部
〔經絡〕經曰:肉之小會為谿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又曰:脾病在谿,又曰: 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膝,諸筋皆屬於節,筋病皆屬於節,又屬乎肝也,筋病無多食酸, 忌用風藥,諸癰發於節而相應者,不治。(應為內發透外也)發於陽者百日死, 發於陰三十日死。(陽為諸節之背陰為諸節膕郄間也)
〔疪疽〕發于膝,靈樞云: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石之者死, 柔之者生。
〔膝癰〕膝蓋腫痛也,初起,用衛生散加牛膝,或用加味二妙散。
〔膝眼風〕膝之兩傍有穴,名么眼穴,初起腫痛如錐,寒熱偏劇,宜紺珠丹和之。
〔鶴膝風〕兩膝內外皆腫,寒熱間作,痛如虎咬,股漸細而膝愈大是也, 屬足少陽陽二經,初宜紺珠丹汗之,外以玉龍膏酒調敷之,以住痛回陽, 如汗後腫痛不減,陰寒深伏也,大防風湯溫之,或加乳香以住痛舒筋, 灸膝眼穴二七壯,甚者見青筋,痛引足心,灸三陰交穴二七壯,甚者見青筋, 痛引足心,灸三陰交穴二七壯,待伸直為止,再甚者,則於膝頂上灸七壯, 乃秘穴也。
〔遊膝風〕只一膝痛引上下為異耳,發微熱,不甚腫,初宜紺珠丹汗之。
〔石疽〕腫不變色,漫腫疼痛,堅硬如石,此寒氣之腫也,或搗生商陸根, 加鹽少許敷之。
〔緩疽〕其熱緩慢,積日不潰,久乃黯紫,皮肉俱爛,二症俱宜溫補。
按右諸症,雖云:腫有淺深,感有輕重,其所受皆因真氣虛而邪氣得以深襲之也, 故附骨疽、鶴膝風等症,由腎虛者多有之,前人用附子者,為溫補腎氣, 又能行藥勢以散寒邪也,亦有體虛露臥,為冷氣所襲者,則不能轉側,乍熱而無汗, 按之其痛應骨,為賊風所傷者,則不甚熱而惡寒,不時汗出熨之而痛少止, 俱服大防風湯,敷玉膏可愈,如失治,則變攣曲偏枯之敗症矣。 又兩膝腫痛而腿筋弛長者,由陰虛濕熱所乘也,主以六味丸,佐以八珍湯加牛膝、 杜仲,間以補中益氣湯,又脾胃虛者,以補中益氣湯,若精涸口乾,中氣不足也, 加五味子,頭暈頭痛,陽氣不升也,加蔓荊子。肝腎傷者則形瘦嗜臥,寢息發熱, 痰盛作渴,小便頻數,五臟虛損也,俱宜六味地黃湯,臍腹疼痛,夜多漩溺, 腳膝無力,頭暈吐痰,腎氣冷敗也,俱宜八味地黃丸。膿成及潰後畏寒憎寒者, 陽氣虛也,膿水清稀不生肌肉者,氣血虛也,虛熱往來有時而動者,無根虛火也, 俱宜十全大補湯。
按右三湯,俱佐以大防風湯為要,再如食少腹脹,脾胃虛也,四君子湯,面色痿黃, 脾胃弱也,六君子湯,發熱晡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芪、白朮, 發大渴而不欲近衣,面目赤色,胍大而虛者,血虛發燥也,當歸補血湯。
〔委中毒〕生膝後摺紋中,堅硬如石,微腫微紅,由膽經積熱流入膀胱也, 治緩則筋縮而成廢疾,宜刺委中穴筋上,出紫黑血,又宜服逐瘀活血等藥候瘀血下, 自消。
〔上水魚〕生摺紋之側,結長核如魚,作腫痛,宜用針亂刺核上,出其惡血, 再以活瘀之藥敷之。
膝部主治方
加二妙散
治膝腫初起者。
黃柏(七分)、蒼朮、歸尾、赤芍、桃仁、南星、牛膝、膽草(各一錢)、 黃芩、連翹、羌活(各五分)、紅花、木通、甘草(各三分)、金銀花(二錢)
用水二鍾,煎八分,加姜汁二匙,食前服。
藥酒方
治鶴膝等風。
松節(二兩)、青風藤、虎脛骨、草烏(姜汁浸炒)、葳靈仙、薏苡仁、杜仲、 五加皮(黃連洗)、當歸、牛膝、川芎、金銀花、紅花(各一兩)、木瓜(八錢)、 白芷、川山甲、獨活、汲藥、乳香(各五錢)、肥皂子仁(四兩)、 核桃仁(四兩杵如泥)
燒酒二十觔,黃蠟四兩,入內,封口,重湯煮三炷香, 取出埋土內三日,空心食前任服,核桃肉過口。
五加皮酒方
治鶴膝等風。
五加皮(八兩)、當歸(五兩)、牛膝(四兩)、無灰酒(一斗)
煮三香,日二服,以醺為度。
洗方
治鶴膝等風。
靳艾半觔。
水煎蒸洗,洗一次,消一分。
膝部應用方
衛生散、紺珠丹、回陽玉龍膏、大防風湯(見股部)、六味地黃丸、八珍湯、 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俱見首卷)。
脛部
〔三里發〕生三里穴,形如牛眼,五七日出黑血,拘急冷痛,由勞力傷筋所致, 惟湯藥射其外自愈。
〔腓腨發〕生足小肚,寒熱煩燥,由腎虛積熱所,玫初宜衛生散加牛膝、 木瓜,已潰,用十全大補湯及腎氣丸補之,出清水者死。
〔黃鰍癰〕生小肚內側,長三四寸,一名脛陰疽,微紅微腫,堅硬如石,痛甚, 由脾經濕熱,或肝經積憤所致,初宜五香流氣飲,加下部引經藥,潰而出清水, 嘔吐不食者,不治。
〔青蛇毒〕生足肚之下,亦長二三寸,寒熱不,食由足少陰太陽濕熱下注, 蛇頭向下者順,向上難治,宜針蛇頭,出黑血,搽拔疔散,腫處塗離宮錠子, 內服藥與腓腨發同。
〔接骨發〕生足接骨之上,足肚之下,形如核桃,色赤堅腫,不痛,宜早出膿, 慮其損筋。
〔附陰疽〕生於內踝已上三寸,靈樞為兔齧,初起小泡,漸生赤腫,痛能徹骨, 如無膿者,不治。
〔內踝疽〕生于內踝骨上,一名鞋帶癰,靈樞為走緩,色不變而石, 屬肝胃二經虛熱。
〔外踝疽〕生于外踝骨上,屬膽與膀胱虛熱。
〔穿踝疽〕初則內踝腫痛,久則串及外踝,內外通腫也,由足三陰經虛熱下注, 初宜紺珠丹、榮衛返魂湯,膿成者針之,潰者補之,補而不應者,必成廢疾, 灸患足大指端三壯。
〔濕毒流注〕生于足脛,狀如牛眼,由風濕外漏,初宜紺珠丹加下部藥。
〔瓜藤纏〕生于足脛,結核數枚,腫痛久之,潰爛不已,屬足太陽經濕熱, 初宜榮衛返魂湯加減,或五香流氣飲。
〔腎氣遊風〕生于足肚,紅腫熱痛,宜紫蘇流氣飲,及檳榔丸。
〔血風瘡〕生於脛,一名爪風瘡,由三陰經風虛血燥所致,初發則搔痒無度, 破流脂水,日漸沿開,宜當歸飲子加梔子、柴胡,忌投風藥,如寒熱食少體倦者, 肝脾鬱火也,八味逍遙散,晡熱盜汗者,腎肝虛也,六味地黃丸,若婦人, 則由經胍不調,血氣漬於足陽明也,五積散加黃柏、牛膝,俱外兼敷洗。
〔𦢎瘡〕女人為裙風褲口,生於外𦢎者,由三陽經濕熱,易治, 宜胃苓湯,加紫蘇、牛膝以滲濕,次服八珍湯,加荊芥、防風、羌活、白芷、連翹、 金銀花以固本。
生於內𦢎者,由三陰經虛熱,難瘥,宜補中益氣湯,加茯苓、白芍,藥, 及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外兼洗貼蒸灸等法。
〔鱔漏〕生于腿肚成瘡,孔深出水,用石灰二三升入盆內,百沸湯,先薰後洗, 以瘡發痒為效。
〔四彎風〕生于腿彎腳彎,一月一發,痒不可忍,形如風癬,搔破成瘡,用大麥, 升入砂鍋內,水煮麥開花為度,乘熱先薰後洗,日二三次,五七日可愈。
脛部主治方
紫蘇流氣飲
治腎氣遊風。
紫蘇、厚朴、陳皮、香附、檳榔、大腹皮、桔梗、芍藥、白芷、甘草
用水二鍾,氣姜三片,紅棘二個,煎一鍾,食前服。
檳榔丸
治症同前。
檳榔(二兩)、枳殼(二兩)、大黃(四兩)、木瓜(兩半)、木香(一兩)
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水任下。
當歸餅子
治血燥膚痒,及風熱瘡疥。
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防風、荊芥、白蒺藜、何首烏(各一錢)、 黃芪(五分)、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搜風順氣丸(見痔漏門並癩風門)
治腰腿疼痛,風濕腳氣,及下注一切惡瘡。
海桐皮酒
治風熱腫痛。
海桐皮、五加皮、薏苡仁、獨活、防風、全蝎(炒)、杜仲(炒)、 牛膝(各一兩)、生地(三兩)
右㕮咀,入布袋內,浸無灰酒一斗五升,密封,春冬浸七日,夏秋漏三日, 任服。
玄精湯
洗血風瘡,并𦢎瘡,痒至徹骨者。
用鹽滷水溫洗之,或食鹽一碗,滾水沖化洗之,洗去腐肉,以出紅筋為度, 則好肉自生,次用雄黃、黃柏各二兩,輕粉三錢,和勻敷之,絹帛扎之,半月方解。 一用漏蘆煎湯洗之。
乳香法紙
治爪風等瘡,及一切寒濕瘡。
用薄油紙四張,每張篩乳香末二錢五分,雙折,捲一寸闊,復作三折, 兩頭線扎,用甘草一兩二錢,水三碗,煮紙,須壓之,煮一炷香取起, 去線將紙攤桌上,每張用輕粉三錢,不可研篩紙上,用棕帚刷之,令勻,陰乾收用, 用時隨大小剪貼,三日一換,自然生肌,如無水出,不必再換。
銀蠟法紙
治症同前。
厚綿紙鋪熱鐺上,用黃蠟於紙上擦之,令蠟化入紙內,候冷, 用真輕粉勻篩紙上,摺注壓收,用時隨瘡大小剪塊,潤紙貼之,一日一換, 即瘥。
柏粉膏
治血風等瘡
輕粉為末,用生柏油調,隨瘡大小攤紙上,先用米泔水煎甘草洗過,貼之, 布扎緊勿動,先三日痛,次二日痒,再二日共七日去藥,己全愈矣。
三益膏
治血風𦢎瘡。
先用銀硃加蓖蔴子肉,杵如泥,作夾紙膏貼,去黑肉令盡, 隨煮豬頭肉湯洗之,次用青布五寸,入生豬板油一兩,白蠟末三錢,捲條燃著, 接其油搽之愈。
生香膏
𦢎瘡血風等症。
白松香(四兩用葱汁煮乾為末、加生豬板油(二兩)
搗成膏貼之,次用紅粉生肌。
絳硼膏
治下部一切寒濕血風頑𦢎等症。
香油(半觔)、荊芥、防風、川椒(各一兩)、槐枝(二兩)、 杏仁(五錢浸七日)
煎枯,去渣,入黃蠟一兩溶化,離火,再下
硼砂(五錢)、乳香、沒藥、兒茶(各三錢)、黃丹(一錢)、血竭(二錢), 一加樟腦(五錢)、白花蛇(炙一錢五分)攪勻,收用。
非疥藥
脛瘡多年不愈者,此效。
水銀、文蛤、鉛粉、松香(各三錢)、陀僧(一錢)、銀硃(五分)、 樟腦(四錢)、象牙(二錢)、珍珠(二分)、大楓子(三個)、 核桃肉(十三個)
共搗勻,加香油調敷。
松油膏
治血風等瘡,諸藥罔效者。
枯礬(十兩)、礬紅(二兩)、麝香(三分)、冰片(五分)、熊膽(一錢)、 輕粉(三錢)、乳香、沒藥、黃丹、甘草、黃柏、大楓子肉、 天麻子肉(四味俱炒黑色各五錢)、雄黃、蒼朮、厚朴、苦參(各一兩)
右為末,先用槐枝、葱、艾、川椒煎水洗過,次用松油調敷,紙蓋布扎, 二日一換,敷洗如前。
〔取松油法〕取松節五六觔,劈如指尖粗細,用水缸一個,貯水於內,用銅盆一個, 水浸,盆底與缸平,上用米篩一個,堆松節於篩上,次用稻草灰蓋松節令密, 頂上置火,倘松節煙出,即用灰蓋之,松油自下盆內,磁瓶收之,勿令泄氣, 其松節燒過而米篩不壞為異。
弘濟膏
治下部浸淫瘡疥,及上部頭面蝕等瘡。
雄黑豆炒爆研破,入酒瓶內,與血餘相間鋪之七八分滿,以鐵絲罩口,或槐、 榭枝塞之,次將方磚一個,中鑿一孔,以瓶口倒合於磚,口內泥封密, 再次挖地一井井內安碗一個,將磚蓋井上,以瓶口對碗為要,磚四圍封密, 勿令通風,次以乾馬糞堆磚上,以埋過瓶底為度,尖上燃火焚之,過宿俟灰冷, 取出碗內油,以鵝翎蘸掃患處。
〔頑𦢎蒸法〕取豆腐切指厚片,隨瘡大小貼之,腐上鋪艾灸之,灸完加艾, 以腐水乾,換腐再灸如前,腐以三換,艾以觔許為度,則頑腐皆化,次敷他藥, 方能獲效。
一用麵作井,圈圍瘡口,井內安蠟餅一銅錢厚,蠟上鋪艾灸之,其蠟則化入瘡內, 俟火盡去艾灰,其瘡之腐肉,及四邊鎖口,盡行挑去,換生肌藥收口。
脛部應用方
衛生散、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腎氣丸、八珍湯、離宮錠子、 紺珠丹(俱見首卷)、榮衛返魂湯(見腫毒門)、八味逍遙散(見瘰門)、 拔疔散(見疔瘡門)、五香流氣飲(見流注門)。
足部
〔經絡〕足趺屬肝膽胃三經,足大指屬肝脾二經,次指中指俱屬胃經,四指屬膽經, 小指屬膀胱經。
〔足跗發〕一名足發背,屬肝胃二經之會,由濕熱乘虛下注也,初宜衛生散, 加木瓜、檳榔、紫蘇之類為引,壯實者由風痰熱積而成,宜牛黃金虎丹, 繼以十全大補湯,托裏溫中湯,陽疽發足趺,膿稠可治,膿清難治, 紫陷黑血者不治。
〔足心癰〕一名湧泉疽,初起湧泉穴,發熱乃其也,由腎陰虛損所致,宜隔蒜灸之, 服活命飲,送六味地黃丸,有表裏症者,量為汗下,已成者十全大補湯、 八味地黃丸,大劑餌之,取多年羊角燈燒煙薰之,若黑陷不腫,不潰膿穢, 煩渴嘔逆,小便淋沚,疼痛徹骨,胍微代者,為三陰敗症也,不治。
〔脫疽〕生于足大指,亦生手大指,初起黃泡,次如煮熟紅棗,久則黑氣浸漫, 相傳五指,由膏粱之變及痛氣穢者死,是症也,在肉則割之,在指則截之, 欲其筋隨骨出,以洩其毒,亦無痛苦,若待毒筋內斷,骨雖去而仍潰者,亦不治也, 有為遺體不忍傷之而至夭者,則尤傷矣,然又不可一己醫治,必與眾議, 更聽患者情意方可,蓋為首尾變駁不定也。
〔截法〕於未延散時,用髮十餘根,纏患指本節盡處,扎十餘轉,漸漸緊之, 隨用蟾酥餅於原起米粒頭上,加艾灸至肉枯瘡死為度,次日,本指盡黑,方用利刀, 尋至本節縫中,將患指徐順取下,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餘腫以離宮錠子塗之, 次,日倘有黑氣未盡,單用蟾酥餅研末摻之,膏蓋之,黑氣自退,其膿自生, 用紅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內服滋腎健脾安神補氣養血等藥,須內無變症, 外無混雜,十中可治三四,若割取之後,黑氣仍漫,痛腫尤甚,氣穢無膿, 口乾舌硬,神昏不食者,死。一灸有關穴。有因修甲受傷,咬傷凍傷, 或因扎傷所致者,宜各詳其因,分而治之,此為形似而來,非穴真而受異也。
〔敦疽〕惟大指為脫疽,其餘足指患之則為敦疽,一名足指發,腫痛赤色, 自潰者由元氣虛而濕毒壅盛也,宜隔蒜灸之,或陽燧錠子灸之,離宮錠子塗之, 服無憂散、托裏散,已潰者十全大補湯、加減八味丸。熧踝骨尖壯。 若先渴而後患者,或先患而後渴者,色黑而不潰不痛者,此高粱傷脾,房勞傷腎, 精氣已竭也,不治,或治如前法,亦有得生者。
〔甲疽〕因剪甲傷肌,或甲長侵肉,致使氣血沮遏而不通,久之腐潰而生瘡泡, 或胬肉裏上,指甲腫痛者,此肌肉之病,不循經絡,亦不形於診也, 大抵甲疽,惟宜剔甲,則不藥可愈,先用陳皮煎湯浸洗,次用木綿旋摺,塞入甲內, 漸漸添之靸甲起以剪去之,搽烏倍散。
〔足跟疽〕生于足跟骨下,一名兔齧,若兔之囓也,此處乃督胍發源之所, 腎經所過之地,若瘡口不合,則蹻氣不能發生,腎氣由此而洩,惟宜大補, 否為終身之疾,如漫腫寒熱,體倦食少者,脾虛下陷也,補中益氣湯,晡熱作痛頭, 頭目不清者,脾虛陰火也,補中并六味地黃丸,痰涎上升,口舌生瘡,腎水乾涸也, 補中并加減地黃丸,皆以滋其化源也,外以鹽湯洗之,白朮為末摻之,二日一換。
〔厲癰〕生于小指,延于足傍,其狀不大。
〔四淫〕生于足上下,其狀大癰。
二症辨形如脫疽,用藥如敦疽。再足指縫腫痒出水者, 腳心發熱作羍肌羸作渴吐痰者,俱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 腫硬色白不潰者,由陰虛為外寒所襲也,大防風湯,若專攻其毒,未見其有生也, 足指縫爛至足底,大塊厚皮脫去,外若淺而內深,痛難行步者, 取東行樹根白皮四兩搗爛,同生白酒入瓶內,重湯煮數十滾取服,再飲以醉為度。
〔臭田螺〕生足指丫,起白斑作爛,痒痛流水,甚則寒熱,足面俱腫, 由胃經濕熱下注,用甘草湯洗之,嚼細茶塗之,或用鵝掌皮燒存性敷之, 或生桐油調敷,甚者蟾酥餅搽之,三日後易珍珠散,腫處敷金黃散。
〔牛程蹇〕足根腫脹,皮肉頑硬,由熱腳下水見風,致令氣滯血枯所致, 初起用盆一個,內安磚,磚上安鴿糞,糞上合罩籬上,次以滾水從旁沖入, 蒸之浸之,冷則易之,或用新磚燒紅,用韭菜汁和醋潑之,以腳踏之薰之, 內注者針之,硬皮敲裂者剪之,破流膿水者牛角散,肉不生者絳珠膏, 皮不生者珍珠散。
〔土栗〕生足跟之旁,黃腫如琉璃,無膿,由行路崎嶇,肭傷筋骨所致,宜活命飲, 膿熟針之。
〔冷疔〕生于足跟,初起紫白泡,疼痛徹骨,漸至腐爛紫黑,深孔出血水,氣穢, 經久不瘥,宜以燈炤炤之,鐵粉散敷之。
〔腳氣癒〕足膝間生瘡,由腎虛風濕相搏所致,久則漸增腫痛,出黃水,身熱, 經久不瘥,宜服犀角散,洗漏蘆湯,敷龍骨散。
〔田螺泡〕生于足間,忽如火燃,隨生紫白黃泡,脹痛,由脾風熱所致, 服解毒瀉脾湯,外則排破貼膏。
〔肉刺〕俗名雞眼,用針撥破,以蟾酥五分湯化,調鉛粉一錢,塗之裏之, 一以刀修淨厚皮,取河豚魚膽塗紙上貼之,二三次,不發,以膽陰乾收用。
足部主治方
牛黃金虎丹
治足面生瘡,下連大指,上連𦢎骨,每歲數,發痒痛不常,血出如湧, 服此丹,良久大痛,下硬物數十粒如鐵,則痛痒頓除,數日結痂而愈, 此方原載風門,治中風痰壅塞,今以治臟腑久積毒,如神。
牛黃(五分)、冰片(一錢)、膩粉(五錢)、雄黃(飛三兩)、 白礬(枯五錢)、金箔(為衣)、天雄(炮去皮臍二錢五分)、 膽南星(五錢或酒蒸蒸七日夜)、天竺黃(五錢)
右為末,煉蜜為丸,重錢半,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新汲水化下,孕婦勿服。〕
百草霜
腳面生瘡浸淫不已,不問痒痛,新舊悉效。
羊糞置互上,四畔炭火燒,盞覆,存性為末,麻油調敷,痒加輕粉,痛入麝香。
烏倍散
治嵌甲
草烏(五錢)、白丑(一兩)、龍骨(二錢五分)、文蛤(全者四兩)
先將三槌碎,入文蛤同炒,至焦黑色,只用五倍子為末,油敷, 濕則乾摻。
牛角散
治牛程蹇,破流膿水。
牛角尖(燒灰)、水龍骨、松香、輕粉(等分)
右為末,用牛骨髓調搽。
鐵粉散
治冷疔
生鐵粉(即針砂如無用黑鉛四兩鐵杓傾水中再化傾以鉛盡為度去水取末用三錢)
右各為末,和勻,先用葱湯洗淨,以蔴油調搽,油紙蓋之扎之。
加味神燈炤
治脫疽敦疽。
依原方加蜈蚣三條,番木鱉一個。
右為末,和勻作撚薰炤如常。(見首卷)
立應燈炤法
治漏蹄風,足跟疽,及楊梅結毒。
依原方,(見首卷)、加銀硃二錢水,水銀一錢,黑鉛七分,和勻薰炤如法。
一方,硃砂、雄黃、銀硃各三錢,黑鉛一錢化入,銀一錢五分,右為末, 用紅棗肉二十個,杵如泥,分十丸,每日用一丸,放小口罐內,對患處燒薰, 勿令泄氣,三日三丸,即愈。
犀角丸
治腳氣腫痛,風毒生瘡,心神煩燥。
犀角尖、天麻、羌活、枳殼(麩炒)、白蒺藜、防風、黃芪、白鮮皮、 黃芩(各七分)、檳榔(一錢)、甘草(炙五分)、烏梢蛇(二錢酒浸)
用水鍾半,生姜五片,煎一鍾服。
漏蘆湯
洗風毒腫痛,濕瘡腳氣。
漏蘆、白蘝、槐白皮。、五加皮、甘草(各一兩五錢)、 白蒺藜(四兩)
右㕮咀,每用五兩,水一斗,煮,六升,去渣淋洗。
龍骨散
治腳疽,并久遠惡瘡。
白龍骨、輕粉(各二錢五分)、豶豬糞(新瓦焙乾燒存性五錢)
共為末,先以口噙虀水或湯洗瘡淨,見紅肉,次以香油調敷。
足部應用方
衛生散、十全大補湯、托裏溫中湯、六味地黃丸、陽燧錠子、離宮錠子、 加減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大防風湯(見股部)、 蟾酥餅(見疔瘡門)。
補遺經文
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 血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消骨髓,外破大膕, (言熱也熱則筋弛)積氣留舍,榮衛不養,肉縮筋攣,肘不得伸, (言寒也寒則筋攣)內為骨痺,外為不仁,命曰:大寒留於谿谷也。(谷者臀也, 谿者二肘二膝四腕也。)
五臟有邪,留於四肢節,經曰:心肺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股, 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臀有邪,其氣留於兩膝,又曰:脾病在谿。
外科大成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此係頭面小疵,及眼耳口鼻喉舌等部位,因其症治多岐,不可紊亂於大毒之內, 故另立之以便檢閱。
頭部
頭痛頭瘋
頭痛頭瘋,多由風火濕痰四氣所致,或因梅毒上攻,及婦人產後當風,梳洗太早, 並宜天麻餅子,新久悉效,及魚鰾散、無憂散,俱可選用,若頭仰視深者危, 裏痛搖頭者重,頭痛連腦手足冷者死,胍則浮滑易愈,短澀難醫, 再如頭痛發熱氣喘,而左手胍大於右手者,虛也,速用參、芪、歸、朮、 陳皮、甘草,加大附子,佐以茯苓、芍藥數劑,大汗而愈,若以右大為內傷, 左大為外感,寧不耶。
天麻餅子
治頭痛頭風,及頭目昏眩,項拘急,肢體煩痛,肌肉蠕動,耳鳴鼻塞, 皮膚頑麻,瘙痒癮疹,又治婦人頭風,眉稜骨痛,牙齒腫痛,痰逆惡心等症。
天麻、川芎、細辛、蒼朮、防風、白芷、薄荷、甘松、白附子、甘草、草烏、 川烏(二烏湯泡去皮各五錢)、全蝎(三錢)。
食麵打糊為丸,碗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二十三餅,食後細嚼, 葱湯送下,火熱痰痛,茶清送下,甚者日進二服,忌諸般發物。
魚鰾散
治八般頭風。
魚鰾(用裙帶者剪碎用茴蔴剪碎同炒胖透去蔴)
為末,每服三錢,臥時刻葱酒服,日輕夜重者,血虛頭痛也, 用當歸一兩酒,二鍾,剪一鍾,調服,梅毒頭痛目腫者,用本門湯藥內調服。
蠲痛無憂散
治偏頭痛立驗(方見諸痛門)。
油風
油風則毛髮成片脫落,皮膚光亮,痒如蟲行者是也,由風熱乘虛攻注, 血不能榮養所致,宜神應養真丹服之,以培其本,海艾湯之,以治其標。
〔神應養真丹〕治風寒暑濕襲於三陽部位,以致血胍不能榮運,肌膚虛痒眉髮脫落, 皮膚光亮節(見股部)。
海艾湯
海艾、菊花、薄荷、防風、藁本、藿香、荊芥穗、甘松、 蔓荊子(各五錢)2
用水五碗,煎入盆內,先薰後洗。
白屑風
白屑風生髮內及面目耳項,初起微痒,久生白屑,疊疊飛起,脫之又生, 由肌熱當風,風熱之所化也,宜祛風換肌丸。
祛風換肌丸
治白屑風紫白癜風,頑風頑癬,濕熱瘡疥,一切痒瘡,日久不絕,愈, 而又發者。
威靈仙、石菖蒲、大胡麻、何首烏、天花粉、苦參、蒼朮、牛膝(等分)、 當歸、川芎、甘草(減半)
右為末,用新安酒跌丸菉豆大,每服二錢,白滾湯送下,忌發物火酒。
玉肌散
洗白屑風,及風濕雀斑酒刺。
菉豆(半升)、滑石、白芷、白附子(各二錢)
右為末,每用三匙,洗面時用之。
潤肌膏
治白屑風油風,及禿瘡白斑作痒。
麻油(四兩)、當歸(五錢)、紫草(一錢)
浸三日,文火煠,枯入渣,入黃蠟五錢,溶化,傾碗內,搽患處。
禿瘡
禿瘡生白痂成箇而不相連,若瘡則生黃痂成片有膿為異耳, 夫頭為諸陽之首,而瘡亦屬火,乃二陽相灼所致,其治法必當解陳莝之積熱, 導心經之煩燥,故宜以防風聖散俱用酒浸過,焙為末,每日三服,量見大小, 食後白滾水調服,服至頭上有汗出為驗,外兼以殺蟲散風等藥搽之,若蟲死則痒止, 風散則髮生,血潮則斑潤,隨用生姜蘸潤肌膏之,則髮生伏,忌動風發物。
〔麥錢散〕治禿瘡,白痂壘疊,痒若蟲行者,先用艾葉鴿糞煎湯,洗淨瘡痂, 次用肥豬肉湯洗之,良久其蟲自出,用躑躅花油調麥餞散搽之氈帽戴之, 隨後作痛發腫,忍之,三日後其痂漸落,其髮自生矣,戒諸發物。
〔躑躅花油方〕取根四兩搗爛,用菜油一碗煠枯,去渣,入黃蠟少許,冷調前藥, 或用青布蘸此蠟油,每日上三五次,可愈。
〔麥餞方〕用小麥一升,炒枯黃色,乘熱入鉢內,和硫黃四兩,白砒一兩, 為細末攪勻,待冷取起,加煙膠半觔,椒三兩,生枯礬各二兩,共研細末, 用時葱湯洗洗淨,用蔴油調搽,油紙蓋扎,三日一換,三次即愈, 又治小兒痘風瘡,甚效。
〔華蓋散〕用糯米煮爛飯,搗如膏,隨將禿瘡剃淨,將米膏厚罨之, 其蟲盡入米膏中,俟膏自脫,髮自生矣,一用白豌豆為末,水調糊頭上一厚, 布裏之,帶束之,俟豆蒸發則覺痛矣,去藥,亦效。
鼠蒜膏
治白禿,及諸瘡疥癬起白痂者。
鼠糞為末,杵大蒜和成膏,塗之。
瘡(由母受胎日,食酸辣海味太過,多生此瘡。)
烏雲膏
治頭,並坐板膿疥,及下部寒濕等瘡。
松香末為君,硫黃末減半和勻,香油拌如糊,攤南青布條上,少半厚, 捲成條線扎之,再用油浸一日,取出,刮去餘油,以火點著一頭,下粗碗接之, 其布灰陸續剪去,取所滴藥油,浸油,浸冷水內一宿,出火毒,搽用。
連蛤散
治頭頭瘡
黃連、文蛤、黃柏、白芷(等分)
為末,用水調,攤於碗內,覆於磚上,燒艾薰之,以黑乾為度,再研為末, 清油調敷。一用生牛皮燒存性為末,陳醋調敷。一生於面者,用百藥煎五錢, 生白礬二錢,為末,香油調敷。
螻蛄癤
螻蛄癤即鱔拱頭,其因有二,胎中受者小而悠遠,生後受毒者大而易愈, 但其內有衣膜,故愈而復發未潰時用紺珠膏貼之,膿熟者針之, 插三品一條鎗於孔內,化盡內膜,自不再發,又有不腫而不收口者,必風襲之用, 用敗銅散搽之,兼戒口味。一擇晴日,須午時,於向陽臥舖上側臥, 耳前有穴名螻蛄穴,用麥粒大艾,於穴上灸之,只一壯即愈。
〔敗銅散〕螻蛄癤已破而不收口者,化銅舊罐子為細末,用香油調敷。
紺珠膏(見首卷)、三品一條鎗(見瘰門)。
髮際瘡
髮際瘡為生於髮際間也,其形如粟如芡實,頭白肉赤,痛痒相兼, 甚則狀如葡萄而更痛,由風熱上壅所致,宜紺珠丹發之,或酒製防風通聖散解之, 生內,頂平而痒,結黃蠟痂者,梅瘡也。生腦後窩中,發痒流汁浸淫者,名燕窩瘡, 治同瘡。
紺珠丹(見首卷)、酒製防風通聖散(見禿瘡門)。
面部
面屬乎諸陽,而統屬惟陽明胃也,其或胃熱則面熱,胃寒則面寒,宜升麻湯, 熱加黃連,寒加附子,胃有風熱則面浮腫,胃有濕熱則面生瘡,或面鼻紫色, 或風刺癮疹,宜升麻消毒散,及秦艽湯、黑龍丸、二參湯。
黃水瘡
黃水瘡,頭面耳項,忽生黃粟,破流脂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痒, 由外傷風熱內傷濕熱所致,宜升麻清毒散清之,鹽湯洗之,青蛤散搽之。
升麻消毒散
治面腫生瘡。
羌活、防風、升麻、白芷、桔梗、連翹、梔子、芍藥、金銀花、甘草、 牛蒡子(如身有,加歸尾、紅花。)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熱服。外用杏仁去皮尖,杵如膏,敷之。
青蛤散
治黃水濕熱等瘡。
蛤粉(一兩)、石膏(一兩)、輕粉(五錢)、 黃柏(生五錢)、青黛(三錢)
右為末,先用香油調成塊,次加涼水調稀,將瘡洗淨,薄塗患處。
二白散
治黃水瘡,頭眉,耳蝕羊鬍子,燕窠膿窠等瘡。
鉛粉(一兩水調攤碗內艾薰五七次以粉黃色為度)、加輕粉(一兩)
為末,用蔴油煠槐枝稍枝,去渣取油,調敷患處。
一黃
治症同前。
黃連(一兩為末水調攤碗內艾內加川山甲一分燒薰以純黑為度)、 加輕粉(五錢)、冰片(二分)
用槐枝煎油調敷,或豬膽汁調敷。
二合散
治症同前。
鉛粉(炒)、槐花(炒等分為末聽用)、老松香(一兩)、銀硃(四錢)
共為末,紙捲成條,蔴油浸透,火羔著,一頭滴下油藥,以器接之, 用調前藥,三次即愈。
眉
眉生兩眉間,形如疥癬,屬肝膽二經熱,用柴胡梔子散, 因乳母食厚味醇酒者,加味清胃飲,由鬱怒者,加味逍遙散,母子同服。
〔面瘡〕煎鹽湯,浸緜花,貼之洗之,日五七次。
一用鯽魚頭燒,存性為末,醬內清汁調敷。
〔面浮腫及陰囊浮腫者〕使君子肉一兩,白蜜五錢,炙乾為末,每服一二錢, 米飲調服。
摩風膏
治面遊風毒。
麻黃(五錢)、羌活(一兩)、防風(二錢)、升麻(二錢)、歸身、白檀香、 白芨(各一錢)、香油(五兩)
浸五日,文火煠,藥黃,即去渣,入黃蠟五錢溶化。
肺風酒刺
肺風由肺經血熱鬱滯不行而生酒刺也,宜枇杷清肺散,或用荷葉煮糊為丸, 白滾水服,外用白礬末,酒化塗之。
枇杷清肺散
治肺風酒刺
枇杷葉、桑白皮(鮮者更佳各二錢)、黃連、黃柏(各一錢)、人參、 甘草(各三分)
用水鍾半,煎七分,食遠服。
黧黑斑
黧黑斑多生女子之,由血弱不華,火燥結成,疑事不決所致,宜服腎氣丸以滋化源, 洗玉容散,兼戒憂思方可,一云:風邪入皮膚,痰飲漬腑臟, 則面䵟𪒟,又當隨其因而調之也。一用密陀僧為細末,入乳調敷, 鹿角尖用酒磨塗之。
腎氣丸(見瘡瘍門)、玉容散(見雀斑)。
雀斑
雀斑由水虧不能制火,火滯結而成斑也,宜六味地黃丸服之,用玉容散洗之, 久久可愈。
玉容散
洗黧黑斑雀粉刺,功能白面嫩肌。
白芷、白朮、白芨、白茯苓、白扁豆、白細辛、白殭蠶、白蓮芷、白牽牛、 白蘞、白鴿糞、甘松、團粉、加白丁香、白附子、鷹條(等分)、防風、 荊芥穗、羌活、獨活(減半)
共末,罐收,日洗三次。一醋浸白朮擦之,半月驗。
六味地黃丸(見首卷)。
黑子
黑子痣名也,由腎氣濁滯於於陽分,陽氣束結而成也,古云:面無善痣,故宜去之, 用針挑損,搽四白散,紙封之,三四日自脫,用見葉膏,或瑩珠膏生肌,兼戒醬醋, 則愈後無痕。
四白散
點痣去班。
糯米(三百五十粒)、巴豆(取肉五箇)
用夏布包之扎之,取石灰鵝卵大一塊,沖滾水一碗,泡化,以水煮米包成飯, 取出,乘熱加硇砂末一錢,杵勻,仍灰水,研如糊,磁罐收之,聽用。
鼻慝瘡
鼻慝瘡生小兒鼻下兩旁,由風熱客於肺也,流汁浸淫,痒而不痛,宜服澤瀉散, 搽青蛤散(見面部)。
澤瀉散
治鼻慝瘡。
澤瀉、鬱金、梔子、甘草
等分為末,用甘草湯調服。
羊鬍子瘡
羊鬍子瘡生於下頦承漿,治同黃水瘡。
眼部
眼胞菌毒
菌毒生於眼胞,其形如菌,頭大蒂小,漸長垂出,甚者眼中流,漸至昏矇, 由脾經蘊熱凝結而成也,法以軟緜紙蘸水廕胞上,少頃, 用左手大指甲佃於患根,右手以鈹針尖頭齊根切下,血出妨, 預用翠雲錠子磨濃塗之,其血自止,內服膈清脾飲,仍忌海味煎炒。
涼膈清脾飲
黃芩、梔子、連翹、薄荷、赤芍、石膏、生地、防風、荊芥(各一錢)、 甘草(五分)
用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遠後服。
翠雲錠
治菌毒割後塗之,亦治爛弦風眼,暴赤腫痛。
杭粉(五兩)、銅綠(一兩)、輕粉(一錢)
共為細末,用黃連一兩,川米百粒,水一碗,煎,半碗,去米再煎至三分, 和藥作錠,陰乾,用時水磨如墨冷濃,以雞翎蘸塗患處。
治眼厚翳,將前藥用黃連八兩煎膏,加牛皮膠二錢,溶化,和藥成錠,用無根水磨, 厚敷眼內,片時用水洗淨,其翳自起,以刀剪去之。
眼丹
眼丹生於眼胞,紅熱腫痛,由脾胃二經風熱所致,若風盛則浮腫易散, 熱甚則堅腫難消,初起宜敗毒黃連丸清之,甚者貴金丸下之,外貼精豬肉片, 或塗坎宮錠子,俟膿成則針之,貝葉膏貼之收口。
敗毒黃連丸
治上下眼丹。
黃連、連翹、羌活(各二兩)、菊花(二兩)、防風(一兩五錢)、細辛、 甘草(各一兩)
右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茶水下。
草礬膏
粉草(二兩)、皂礬(五錢)
水煎濃汁,濾淨渣,煎濃,加冰片,以雞翎羔膏,頻掃腫處。一用精豬肉切片, 水漂去血,貼丹上,不時易之。
坎宮錠子(見腫瘍)、貴金丸(見腫瘍附餘)。
針眼
針眼土疳也,小瘡生於眼睫間,微者不膿而愈,甚者成漏,入風則頭面發腫, 目亦赤疼,初起以針刺破即瘥。
芎皮散
治針眼。
川芎(為君)、青皮(減半)
為末,每服二錢,煎細茶、菊花湯調服,外以枯礬末、雞子清調敷, 腫者用南星共同生地黃搗膏,貼太陽穴而腫自消。
眼胞痰核
痰核生於眼胞,在皮裏膜外,其形如豆,堅而不疼,由痰因火滯也,輕者自愈, 重者變癭漏諸疾,初起時,用生南星以醋磨濃,頻塗患處,皮薄者微微撥損, 以手指甲擠出白粉即愈,貼貝葉膏收口(見膏藥門)。
眼胞內生椒瘡粟瘡
椒瘡粟瘡,生眼胞之內,由脾胃血熱所致,椒瘡則赤堅而難消,粟瘡則黃軟而易散, 今人用燈草、竹葉以治標,孰若清脾涼血以治本,宜菩提露洗之。
脾番症
脾症乃眼胞番轉如舌抵唇之狀,由胃經氣滯血壅,皮急絲吊所致,宜瀉脾胃之積熱。
漏睛
漏睛為睛內有孔,時流膿汁也,其名不一,如正漏生於風輪,初出白膏如痰, 尚可治,久則出青黑膏,損及瞳人者不治,偏漏生於氣輪者輕,流白水,重則成膿, 久而膏枯者不治,內漏生於目竅之傍,外漏生於肉輪之外,此由熱痰火薰蒸所致, 陰漏則晝輕夜重,宜養血清肝,陽漏則夜輕晝重,宜清金補氣,又, 在大眥屬心經君火,宜補北瀉南,小眥屬心胞相火,宜於北方中補而抑之也,總之, 目者肝之竅,腎者肝之主,治宜補腎宣肝為要。
白薇丸
治漏睛出膿
白薇(一兩)、防風、白蒺藜、羌活(各三錢)、石榴皮(三錢)
共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一錢,白湯送下。
解毒丸
治漏睛出膿。
杏仁(去皮尖二兩另研)、梔子(十兩)、大黃(五兩)
為末,煉石蜜一觔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茶湯送下。
大小眼眥出膿大小眼眥出血
眼眥出膿者,大腸熱也,用桔梗、芩、連、木通、檳榔、茱萸之類,眼眥出血者, 小腸熱也,用歸尾、赤芍、黃連、桃仁、甘草之類。
耳部
〔經絡〕耳者心腎之竅,肝膽之經,宗胍之所聚也,心腎主內,如精血不足, 或聾瞶,或虛鳴,稟賦弱也,六味地黃丸加桑螵蛸,或滋陰地黃丸,肝膽主外, 如風熱有餘,或脹痛,或膿痒,邪氣客也,柴胡清肝散,因血燥者,柴胡梔子湯, 如未應,佐以六味丸,間服九味蘆薈丸,因食積內熱者,四味肥兒丸之類。
柴胡清肝散
3治瘡毒生於耳前耳後,自身外側至足股內側,至足,或胸孔小腹下等處, 皆肝膽三焦經風熱。
柴胡、黃芩(炒)、人參(各一錢)、梔子(炒)、川芎(各一錢五分)、 連翹、桔梗(各一錢二分)、甘草(五分)
水煎,食遠服。
滋陰地黃丸(見耳疳門)、柴胡梔子湯(見小兒胎毒瘡瘍)、 九味蘆薈丸(見疳瘡門)、四味肥兒丸。
耳底疼痛
升桔湯
治耳內腫痛,三陽經風熱也,再治面腫牙痛咽喉疳。
升麻(一錢)、桔梗(一錢五分)、昆布(二錢)、連翹(二錢)、 膽草(一錢)、射干(一錢五分)
用水鍾半,煎八分,食遠服,外以軍持露滴之。
軍持露
治耳內痛引腦項者
熊膽(分許)、冰片(少許)
涼水五七茶匙化開,滴入耳內,其冷如冰,其痛立止,少時傾出,三二次全愈, 或用鐵店石池內磨刀水滴之,垂盆草取汁,尤佳。
芍藥散
耳痛連頭,流膿出血者,風熱上壅也。
赤芍、白芍、川芎、當歸、大黃、木鱉子、甘草(各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加味涼膈散
耳濕腫痛,屬少陽相火,宜治辛寒。
黃芩(一錢)、梔子(五分)、連翹(二錢)、薄荷(五分)、甘草(一錢)、 朴硝(一錢)、大黃、防風(各一錢)、羌活(一錢)
水二鍾,竹葉二十片,煎一鍾,加蜂蜜少許,食後服。氣閉者,加菊花、 蔓荊子、石菖薄。
黑疔
黑疔生於耳內一點,疼如錐刺,痛引腮腦,破流血水,用前升桔湯、軍持露等治之, 罔效者疔也,急服蟾酥丸汗之,研蟾酥餅,水調滴於耳內,立效。 一灸後谿穴七壯(穴見灸門)。
耳疳
耳疳者,為耳內流出膿水臭穢也,書有元:出黃膿為聤耳,紅膿為風耳, 白膿為纏耳,清膿為震耳,名雖有五,其源則一,由足少陰虛熱者,四物湯加丹皮、 石菖蒲,及地黃丸滋補之,由手少陽風熱者,蔓荊子散、六感丹清之,若小兒胎熱, 或洗浴入水,作痛生膿者,在初生月內者,則不必搽藥,如治之早,則項下結腫, 任其毒盡,自安,至月外不瘥者,用紅綿散搽之。
蔓荊子散
治耳出膿水
蔓荊子、桑白皮、菊花、前胡、升麻、赤茯苓、赤芍藥、生地、木通、 甘草(炙等分)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滋陰地黃丸
治耳內虛鳴,膿汁不乾者。
熟地(二兩)、茯苓(八錢)、山萸(一兩)、菊花(八錢)、丹皮(八錢)、 黃柏(八錢)、何首烏(黑豆蒸六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空心淡鹽湯送下。
交感丹
治耳疳,氣不宣通,逐成聾瞶者。
香附(童便浸炒三錢)、黃連(二錢)、茯神(二錢)、甘菊(一錢)、 桂心(一錢)
共為末,每服錢半,燈心湯下。
紅綿散
治耳內流膿,腫痛已消膿尚不止者。
枯白礬(三錢)、乾BTPF脂(二錢)、麝香(二分)
共為末,罐收,先撚綿球,絞盡耳內濕膿,隨用綿球蘸藥送入耳底,自愈。
一用臘日枯礬,入豬膽內,陰乾,吹用。一用杏仁炒黑為末,綿裏塞於耳內, 日三四易。
一用雞肫皮焙或文蛤末,吹之。一用人牙FHJE存性,去火毒為末,用少許, 吹耳內,一用陳年醬茄蒂,擰汁滴於耳內。
耳衂
耳衂者,出鮮血也,由上羔血熱所致,若肝胍弦洪者,柴胡清肝湯,虛火妄動,腎胍數而弱者,六味地黃丸,生地麥冬散,總以涼血清心為主,以神塞丸塞之。
;生地麥冬飲
- 治耳出血及鼻衂。
- 生地(一兩)、麥冬(一兩)
-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神塞丸
- 治耳內出血,及耳衂。
- 麝香(一分)、沈香(三分)、白礬(一錢)、糯米(五十粒)
- 共為末,糊丸梧子大,薄緜裏之,如左耳出血塞右鼻,右耳出血塞左鼻,如左鼻出血塞右耳,右鼻出血塞左耳,兩耳出血塞鼻,兩鼻出血塞兩耳。
;六味地黃丸(見潰瘍門)
;柴門清肝湯(見本部)
耳痔
耳痔及耳挺耳蕈,俱結於耳之竅內,不腫不瞶不痛,塞久令人重聽, 宜梔子清肝湯,兼外插藥線於縫內,化盡自愈。
梔子清肝湯〕牛蒡子、柴胡、川芎、白芍、石膏、當歸、梔子、丹皮(各一錢)、黃芩、 黃連、甘草(各五分)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耳鏇瘡
耳鏇者生耳後縫間,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狀,隨月之盈虛,故名月蝕瘡, 宜川粉散搽之,如初生如黍,次爛如鴉FBA之狀,名鴉RBA瘡, 用鴉RBA散敷之。
川粉散
治耳鏇及黃水等瘡。
川山甲(炒)、鉛粉(炒)、輕粉(隔紙微炒等分)
為末,摻乾,用TIJC油調敷。
一用地骨皮煎湯洗淨,仍用地骨皮為末摻之,乾用香油調敷。
鴉RBA散
治耳鏇等瘡。
老鴉毛(FHJE灰存性一錢)、大紅羢(燒灰存性一錢)、白礬(枯五分)、 珍珠(五分)、冰片(二分)、輕粉(五分)、黃丹(一錢)、麝香(少許)
右為末,摻用。
耳痒
耳痒搔之,雖至血出,而痒不止者,腎風也,宜服三因四生散,三二服即瘥。
四生散(見腎臟風瘡門)
耳聾
蠟彈丸
治耳聾由肺氣虛者。
山藥(炒三兩)、白茯苓(二兩)、杏仁(去皮尖炒二兩五錢)
為末,用黃蠟一兩,溶化為丸,彈子大,鹽湯嚼下,少氣嗌乾者,用生胍散, 煎湯噣下。
東垣王提督方
治暴聾,薰一二次,三五年者,薰五七次,全愈,多年者不治。
靈磁石(七錢FHJE)、珍珠(七粒微焙)、當門子麝(三粒)
為細末,靳艾一錢為粗末,次用白HBHVF紙一張,鎮熱銅器上, 用黃蠟五錢,遍擦紙上,裁為五寸大方塊,將前艾均分、鋪紙上,艾上摻藥,捲成, 筒仍以火烘蠟紙,粘牢聽用,再用厚紙捲筒如喇叭樣,以小口對耳次, 將藥筒點著吹滅,側耳薰之,力能隔耳透咽,其功甚捷,薰畢,用艾羢塞耳, 以避風入。
鳳珠丹
耳聾。
雞蛋一箇,開一孔,入巴豆一粒,去心膜,用雙層紙封之,與雞抱之, 以雛出為度,取蛋清滴耳內,日二次
一用鼠膽汁灌入耳內,少時,令人於耳內視之,俟耳竅內有蟲見,即以捻子捻蟲頭, 緩緩扯出,其蟲之大小,隨年分之新久,其蟲一出,患人發暈,少時即甦, 甦即聰矣,此法不問新久,雙聾單聾悉驗,如兩耳,則用二膽治之。
蟲入耳
蟲入耳者,以姜貓鼻,貓尿自出,取尿滴耳內,其蟲自出而愈,諸方皆不及此, 若用蔴油滴之,則蟲死而難出矣。蟲入耳久之,食腦而腦痛者,用桃葉為枕, 蟲自鼻孔內出。蟲入耳,用雄雞冠血滴之。
凍耳成瘡
凍耳,用生姜取汁熬膏塗之,忌用火烘湯泡,犯之則肉死,宜與凍瘡門參考。
鼻部
〔經絡〕鼻者,肺之竅也,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
鼻淵
鼻淵者,鼻流濁涕,黃水腥穢是也,又名腦崩腦漏,久之令人頭眩虛暈不已, 經云:膽移於腦,則辛頞鼻淵,寒而甚者,火鬱之為也,書云:膽與三焦同火治, 故先宜清上,繼以鎮火補水,兼理肺肝。清上多取乎辛涼,如荊芥、薄荷、甘菊、 連翹、升麻、牛蒡子、天麻之類,鎮火補水,如犀角、二冬、硃砂、人參、五味子、 茯苓、山藥、丹皮、甘草之類,理肺如桑皮、桔梗、二冬、牛蒡子、天花粉、 竹瀝之類,清肝膽如柴胡、川芎、竹茹、棗仁、羚羊角之類,余治腦漏, 於對症藥內加檀香片一大撮,無不奏效。
奇授藿香湯
治鼻淵致虛,痃暈不已。
藿香連梗葉九錢,水一碗,煎七分,加公豬膽汁一枚和勻,食後服, 重者不過三服即愈,或以藿香為末,豬膽汁熬膏和丸,每服二錢,食遠白湯送下。
久而虛者,兼服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
天蘿散
治鼻淵而兼腦痛者,名控腦砂,有蟲食腦。
絲瓜藤近根處三五尺,燒存性為末,每服二三錢,黃酒調服。
馬兜鈴散
治鼻淵
馬兜鈴(五錢)、麻黃(三錢)、五味子(一錢)、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加黑砂糖少許,臥時溫服即愈。
白芨丸
白芨末,酒糊丸,每服三錢,黃酒下,半月愈。
鼻齀
鼻淵,鼻流濁涕也,鼻齀,鼻流清涕也,如老人流涕不乾者,搗獨蒜敷足, 心不再發,鼻淵服藥罔效者,惟灸上穴五壯,即愈,仍服八味地黃丸以滋化源。
鼻聾
鼻聾者,為不聞香臭也,宜神愈湯,以生姜為引,水煎服之,立驗,歌云:細、 芷、羌、防、半,芎、歸、陳、桔、苓,薄荷增三位,煎服氣調勻。
鼻衂
鼻衂者,鼻中出血也,由肺經血熱妄行,治宜涼血,然涼血必先清氣, 氣清血自歸經矣,如枳殼、連翹清之,薄荷、玄參散之,薄、京墨、茅根止之, 再如羚羊清肺散、生地麥冬飲、加味生胍散,皆對症藥也,如夏月胍虛身熱, 大汗口渴者,暑熱所逼也,黃連香薷飲清之,外用青緜線扎兩足浸之, 外用青線扎兩手中指根,再用毛邊紙摺十餘層,水濕透,貼百會穴, 以熨斗熨之,或再用好煖酒十數碗盛盆內,踏兩足浸之,或搗大蒜於兩足心塗之, 再神塞丸塞之,再以傾銀紫土新罐為末,燒酒調敷顖門,立止。
羚羊清肺散
血血,及吐血咳血。
羚羊角、銀柴胡、黃連、玄參、石膏、地骨皮、梔子、歸身、白芍、川芎、 生地、蒲黃(各一錢)、蘆薈、甘草(各五分)、藕節(三箇)
用白茅根四兩搗爛,入水一碗,和,絞去渣,取茅根汁一碗,入藥煎七分, 加童便一鍾,食後服。
加味生胍散
治衂血,並血崩。
伏龍肝(即迆灶中心燒紅土也)
為末,每用二錢,冷水調服,即止。
黃連香薷飲
香薷、厚朴(姜炒)、白扁豆(炒)、黃連(姜汁炒)
用水煎熟,冷服。
生地麥冬飲、神塞丸(俱見耳部)
鼻痔
鼻痔生於鼻內,形如榴子,漸大而下垂,令人氣不通暢,由肺經濕熱內蒸, 如朽木而生芝蘭也,宜辛夷清肺飲,外兼消痔散等藥點之,化水而消,仍節厚味, 戒氣怒,省房勞,庶不再發。
辛夷清肺飲
辛夷(六分)、黃芩、梔子、麥冬、百合、知母、石膏(各一錢)、 升麻(三分)、甘草(五分)、枇杷葉(三片)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或加連翹、薄荷、羌活、防風。
消痔散
治鼻痔。
硇砂(一錢)、輕雄黃(各三分)、冰片(五分)
右為細末,用草梗咬毛蘸藥點痔上,日五七次,漸化為水。
一白砒三錢,安新瓦上,上蓋密陀僧、白礬末各二錢,煙盡為度,埋一宿, 去火毒,配苦丁香末等分,加麝香四分,和勻,或加硇砂少許, 每用許吹之,即流黃水,腫消則氣順矣,一只用冰片點之,稱驗。
鼻疔
鼻疔生鼻內,痛引腦門,鼻竅脹塞,甚則唇腮腫,宜蟾酥丸汗之, 鼻孔內用蟾酥條研末吹之,如鼻外發腫,用離宮錠子塗之,鼻腫如瓶者逆。
一灸腕骨七壯,壯如菉豆大。(見灸門)
鼻瘡
鼻瘡為鼻孔內乾燥發痛而有瘡也,宜洗肺散清之,外用油紙捻,粘辰砂定痛散, 送入鼻孔內,日三五次立效。〕
洗肺散
治鼻內生瘡。
黃芩、半夏(各二錢)、天冬、麥冬、五味子(各一錢五分)、杏仁(一錢)、 甘草(五分)
用水二鍾,生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辰砂定痛散(見口部)
酒皶鼻
酒皶鼻者,先由肺經血熱內蒸,次遇風寒外束,血瘀凝結而作, 故先紫而後黑也,治須宣肺氣,化滯血,使榮衛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
麻黃宣肺散
治酒皶鼻。
頭生酒五壺,重湯煮三炷香,露一宿,早晚各飲三五杯,至三五日,出膿成瘡, 十餘日則膿盡,膿盡則紅色退,先黃後白而愈。
調榮化滯湯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紅花(俱酒洗)、黃芩(酒炒)、陳皮(各一錢)、 甘草(生五分)、生姜(三片)
用水二鍾,煎八分,加酒少許,調五靈脂末二錢,食後服,氣弱形肥者, 加酒炒黃芪,立應。
黑參丸
治酒鼻。
玄參為末,用豬膽汁和丸,每服錢許,食後白滾湯送下,外以玄參末, 仍用豬膽汁調塗鼻上。
外治諸方
硫黃為末,以陳糟茄汁調敷。
一用象牙末,或密陀僧,或杏仁,搗爛,俱用人乳調敷。
唇部
〔經絡〕經云:脾之榮在唇,其為病也,燥則乾,熱則裂,風則瞤, 寒則揭是也,治宜隨其因而療之,忌用追蝕等藥,及藥線等法。
反唇疔鎖口疔
反唇疔生於唇裏,鎖口疔生於嘴角,二疔初起如粟,堅硬如鐵,腫痛麻痒, 寒熱交作,內外治法,於疔瘡門參考。
唇疽
唇生於唇,腫痛有頭,甚則寒熱交作,由胃經積熱所致,宜選用衛生散, 壯者貴金丸,外用離宮錠子塗之。
衛生散、貴金丸(俱見腫瘍)、離宮錠子(見敷治門)、 一灸犢鼻穴(見灸門)
繭唇
繭唇者初生如豆,漸大如繭,或如番花靈芝等樣,腫硬疼痛,破流血水, 久變消渴消中之症,由胃中積熱,火痰留注所致,初起及已成無內症者, 用麻子大艾灸三壯,貼蟾酥餅,膏藥蓋之,日久漸消,有內症作者, 早服加減地黃丸,午服清涼甘露飲,以滋化源,如日久流血不止,見形羸虛熱, 面黑顴紅,口乾渴甚者,不治。
清涼甘露飲
犀角、銀柴胡、茵陳、石斛、枳殼、麥冬、生地黃、黃芩、知母、枇杷葉、 甘草(各一錢)、淡竹葉、燈心(各二十)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加減地黃丸(見潰瘍)、蟾酥餅(見疔瘡門)
否風
唇風生下唇,發痒不疼,腫裂流水,由胃火上攻也,宜服滋陰地黃丸, 外以坎宮錠子一錢,加銅青末五分,水調塗之。
滋陰地黃丸
治陰虛火燥,唇裂如繭。
熟地、山藥、山萸、五味子、麥冬、當歸、菊花、枸杞、肉蓉、 巴戟
右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丸,空心,白滾湯送下。
口部
〔經絡口瘡〕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味,又心胍布於舌上,脾胍布於舌下, 故心脾積熱,則口舌生瘡,甚則腮舌赤腫,此實火也,治以苦寒,如涼膈散, 又膀胱移熱於小腸,隔腸不便,上為口糜,如灶底燃薪,籠中肉腐之象也, 宜柴胡地骨皮湯,或五苓散、導赤散合而用之,如服寒涼之藥不弋者,虛火也, 治以甘溫,如發熱飲冷,上焦虛熱也,補中益氣湯,肢冷腹痛,便滑食少者, 中焦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八味地黃丸,晡熱內熱,唾痰便數,口乾作渴者, 下焦虛火也,加減地黃丸,此從治之法也,如小兒又當察面圖部位, 分臟腑虛實而藥之。
升麻飲
治口內生瘡,齒齗肉爛。
升麻、玄參、黃連、羚羊角、黃芩、葛根、麥冬、羌活、防風、菊花、 大黃(各一錢)、人參、知母、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甘露飲
治口舌生瘡,及牙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不任涼藥者。
枇杷葉、石斛、黃芩、麥冬、生地、甘草(炙)、加枳殼、茵陳(等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柴胡地骨皮湯
柴胡、地骨皮(各五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辰砂定痛散
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軟石膏(一兩)、胡黃連(末二分)、辰砂(末五分)、 冰片(二分)
共為末,收罐內,如口內則摻之,喉內則吹之,日上五七次,嚥之。
蟾酥緜
治口內生瘡,齒齦肉爛。
蟾酥(五分)、硼砂、冰片、麝香(各一分)
為細末用溫水半盞,化令勻盡,入紅綿五分,蘸藥汁晒乾,再浸,俟藥汁盡, 將緜寸截,每用一片貼患處,有涎即吐之,日三五次。
抽薪散
治口舌生瘡,并小兒火眼。
大附子為末,津調,敷足心,內油紙蓋之,絹條扎之。
一用草烏、南星、乾姜,等分為末,醋調,敷手心足心,一用吳茱萸為末,醋調, 敷腳心,一用白礬三四兩,沖淡水一盆浸化泡足,一用細辛為末,醋調敷臍。
涼膈散
治上焦實熱,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痛。
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桔梗、朴硝、大黃
水二鍾,竹葉二十片,煎八分,加蜂蜜三匙,和服。
附子理中湯、五芩散
導赤散
瀉丙丁小腸。
生地、木通、,甘草
加竹葉,水煎服,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加減地黃丸
舌部
〔經絡〕心開竅於舌,而心胍又繫於舌也,再肝胍絡於舌本,肺胍絡於舌傍, 是舌屬三經,不必專主於心也。
紫舌脹
紫舌脹者,舌脹滿口,堅硬疼痛,由火盛血壅所致,又云:脾熱則腫滿, 用衣針扎筋頭上,露鋒分許,於舌上刺數十刺,令其血出,紅色者輕,紫色者重, 以溫湯漱口,搽冰硼散,服涼膈散加牛蒡子、荊芥,倍梔子,梔子瀉火之要藥也, 或去硝、黃。一用番木鱉刮去殼,咀片含少許,即消。一用蓖麻子仁研紙撚, 燒煙薰舌,入口即消。一云:舌長過寸,研冰敷之,即收。一灸少沖穴。
痰包
痰包生於舌下,結腫如瓠,光軟如緜,甚則塞令滿口, 由火擊痰飲流結而成,宜用鈹針,對包上撚之如鑽,鑽破出稀涎如雞子,稠粘不斷, 拭淨,搽水調散,服二陳湯加黃芩、黃連、薄荷之類,仍忌煎炒火酒等物,庶不發。
冰硼散
治舌脹痰包,重舌木舌,咽喉腫痛。
冰片(一分)、硼砂(五錢)、辰砂(一錢)、牙硝(一錢)
為末,收用,喉生毒,加燈草燒灰,更效。
舌衂
舌衂為舌上有孔小如針簪,大如筋頭,其或色黑,出血如湧, 由心火炎上血熱所致,宜升麻湯、香參丸,又云:肝壅則血出如湧,肝風則舌強。
升麻湯
治舌衂,血出如湧。
升麻、小薊查、茜根(各兩半)、艾葉(七錢五分)、寒水石(三兩)
為末,每服三錢,用水一鍾,煎七分,去渣,入生地黃汁一合,再煎一二沸, 溫服,或加柏葉。
香參丸
治症同前。
人參、麥冬、當歸、生薄黃(各五錢)、生地(一兩)、甘草(炙二錢五分)
右為末,煉蜜為丸,小彈子大,每服一丸,每日三四服,白滾水化下。
重舌等症、痰氣、重腭、舌疔
舌下生小舌為重舌,宜冰硼散搽之,舌上生核,強硬作痛者,為痰氣,用衣針點破, 搽冰硼散,服清火消痰之藥,舌上腭生瘡,形如楊梅,外無寒熱, 內卻心煩者,為重腭,忌用針刺,宜黃連解毒湯加桔梗、甘草,外兼吹藥。
舌上生瘡,其形如豆,堅硬寒熱,疼痛應心者,疔也,宜蟾酥丸唅於舌下, 隨化隨,或再服三粒以解內毒,甚者刺之,或灸少沖穴。
弄舌、
舒舌
弄舌者微露即收也,屬也脾經虧損,宜溫脾散補之,大病後者難醫,舒舌者舌舒長, 良久方收也,由心脾積熱,宜瀉黃散主之。
涼膈散(見口部)、黃連解毒湯、蟾酥丸(見疔瘡門)
牙齒部
〔經絡〕當門為齒,上屬督胍,下屬任胍,兩傍為牙,上屬足陽明胃經, 下屬手陽明大腸經,夫牙者骨之標而屬腎,牙之生如木之栽於土也, 如腸胃素有濕熱,上出於牙齦之間,適被風寒,或為飲冷所逼, 則濕熱不得外發而作痛,乃陽明病,非少陰病也,是症以寒為標, 故外用擦漱之藥宜辛溫,取其散寒開鬱,以熱為本,故內服之藥宜辛涼, 取其散熱清中,如連翹湯之類,再火勝則痛必牽扯顋顴,加石膏, 風勝則腫,加防風,氣勝則長,加梔子氣鬱則脹,亦加梔子,痰勝則木,加貝母, 外以醋漱之,去痰涎,瀉其風熱,疳慝則黑,加使君子肉,蟲蝕則蛀,加檳榔, 外以五靈脂湯化漱之以殺其蟲,再血虛則齒痒,腸胃虛則齒露,過於勞則齒浮, 腎虛則齒豁,惟精固則齒,堅又當隨其症而用滋補也。
牙痛
連翹湯
黃芩、黃連、當歸、赤芍(各一錢五分)、連翹(一錢)、天花粉、 玄參(各七分)、枳殼(五分)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加味涼膈散
治濕熱牙疼,顋顴浮腫,牽引太陽,口熱便秘者,依本方加
石膏、升麻、淡竹葉
水煎,加蜜調服
治牙痛久不愈,諸藥罔效者,只用石膏一兩、麻五錢,水煎服,效。
升麻四物湯
治血虛牙痛。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白芷(各一錢)、黃芩(一錢)、升麻(五錢)、 蒲公英(五錢)
用水碗半,煎八分,食遠服。
珠金丸
牙痛內外俱腫,狀類傷寒發頤者,為搜牙風,先以紺珠丹汗之,次以貴金丸, 卜之,再次用清痰降火之藥調理。
羌活附子湯
治冬月大寒犯腦,令人腦牙疼,名曰腦風。
麻黃、附子(各三分)、羌活、蒼朮(各五分)、黃(一分)、防風、 甘草、升麻、殭蠶、黃柏、白芷(各二分)、佛耳草
用水鍾半,煎八分,熱服。
定痛塞耳丹
細辛、盆硝(各一錢)、雄黃(五分)、牙皂(二個)
為末,用大蒜一枚,杵和為丸,梧子大,每用一丸,綿裏之,如左牙疼塞左耳, 右耳痛塞右耳,良久即止,一丸可治數人。
固齒白玉膏
治一切牙疼,及齒動搖而不堅固者。
龍骨(一兩)、陽起石(五錢二味火通紅淬後藥汁內七次)、 鉛粉(一兩)、珍珠(三錢)、象牙(末五分)、麝香(二錢)
各末和勻,黃蠟三兩溶化,濾淨再化,俟溫方入前藥和勻,乘熱攤紙上, 如冷燒熱熨斗仰放,紙鋪斗上攤之,用時先漱口淨,剪小條貼齒查上,閉口勿語, 過宿如失。
製龍骨陽起石藥汁方
殭蠶(四十九個)、防風、當歸、川芎、牙皂、青鹽、升麻、白芷、 骨皮(各五錢)、細辛、藁本(各三錢)
為粗末,長流水於砂鍋內桑柴火熬汁,去渣再煎汁一碗,以淬前藥,七次, 焙乾為末。
蟾酥丸(見疔瘡門)
綿裏一粒,咬痛牙上,其痛立止,甚者用真蟾酥麥粒大咬之,更驗, 然痛牙即爆落如手取,齒根腫痛出膿者,名曰:風齲,及治蟲蝕疼痛。
乾蝦蟆(一個燒灰)、青黛(一分)、蘆薈(半分)
共為末,用生地黃煎膏,和藥塗之。
補蛀丹
蟲牙痛者,研新巴豆和乳香,末為丸,塞蛀孔內,如蟲已去而孔內空痛者, 只用乳香炙軟塞之。
落齒方
老鼠一枚,入砂一錢於肚內,碗盛密蓋,自爛生蛆,取蛆炙乾為末, 用時以刀剔破牙根四圍而後塗之,半刻自落。
血衂
血衂牙宣,為牙縫中出血也,若胃經實熱者,則血出如湧, 口必臭而齒不動,宜清胃湯甚者調胃承氣湯下之,熟若用酒製大黃末三錢, 枳殼五錢煎湯,少加童便調服,下黑糞而愈,是治胍洪有力,陽明之熱盛也, 若胃經虛火者,宜二參湯,及補中益氣湯加黃連、丹皮,腎經虛者,血則點滴而出, 齒亦悠悠然而痛,口不臭而齒動或齒落,治宜安腎,有火者六味地黃丸, 無火者八味地黃丸,俱加猴姜,隨手而應,肝氣盛者兼服蘆薈丸,俱外兼蒺藜湯、 玄胡散、荔枝鹽等,擦之漱之。
二參湯
治牙衂屬虛火者。
人參、玄參(各二錢或五七錢)
水煎服。
蒺藜湯
治牙衂,及牙痛根腫動搖者。
白蒺藜(一兩為粗末)
水二鍾,煎一鍾,入食鹽一撮漱之。
玄胡散
治牙宣。
玄胡索生為末,用前湯漱過,以此敷之。
荔枝鹽
治牙痛牙宣,更堅齒明目。
荔枝一箇,攢一孔,入食鹽七分,花椒三分,以滿為度,紙包泥固, 炭火存性,為末,早晚擦之。
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俱見潰瘍)、蘆薈丸(見疳瘡門)
攢齒疳
攪齒疳者,為牙根肉內鑽出,骨尖如刺,而作痛也,小兒多有之用鈹針刺開好肉, 取出本牙,如出血不止,以濕紙換貼二次,自止,戒厚味,其牙復生如舊。
牙疔
牙疔為牙縫中腫起一粒,痛連顋項,或兼麻痒,或流血水,異於常症者, 疔也,用竹簽挑破,以見鮮血為度,搽拔疔散,再以蟾酥丸噙之服之, 或灸天應穴二七壯。
牙(附多骨)
牙為牙床上堅腫疼痛,身發寒熱,勢盛如常者,也, 初宜貴金丸下之,蟾酥丸噙之,或灸外踝骨尖三壯,或刺破搽冰硼散,如初時堅腫, 破流膿水,久不收口者,多骨也,必俟骨尖刺出,搖則內動,方可取出,其口自愈。
貴金丸(見首卷)、蟾酥丸(見疔毒門)
走馬牙疳
走馬牙疳,疳者迅速之為也,故有鼻疳、唇疳、喉疳之稱,其症牙根作爛, 隨變黑腐,臭穢難聞,由肝胃二經虛火,熱極上攻所致,宜蘆薈消疳散、 二黃香黛散,以清府熱,人參茯苓粥以養胃氣,外用手法,取去腐肉, 見紅肉流鮮血者為吉,如頑肉不脫,腐黑復生,牙落無血,顋破唇, 焮腫外發,身熱不退,臭穢不止,用藥罔效者,俱為不治。
蘆薈消疳散
蘆薈、銀柴胡、胡黃連、黑玄參、牛蒡子、羚羊角、桔梗、梔子、 石膏(各五分)、薄荷葉(四分)、升麻(三分)、甘草(三分)
用水二鍾,淡竹葉十片,煎六分,食遠服。
三黃香黛散
牛黃、黃連、大黃(酒蒸)、木香、青黛(各等分)
右為末,用淡竹葉、薄荷煎湯,調服。
人參茯苓粥
必先服此,以養胃氣。
人參、茯苓
為末,每用一鍾,同米二鍾,煮粥食之,先用鹽湯漱口。
洗牙疳方
先用蔴油通口噙漱,覺無油氣,吐之,如式六七次,次以百沸湯入鹽、 醋,漱吐三四次,再次以綿胭脂拭乾,然後上藥,此秘法也。
再生散
治走馬牙疳,牙落鼻崩,久不愈者。
土鰲(四十九箇存性)、山豆查、人中白()、 辰砂(飛各二錢)
右為細末,先割淨腐肉,用前法洗淨,拭乾摻之,七日內長肉如舊。
大牙散
治走馬牙疳爛極者。
象牙梳(油透者存性為末)、加冰片摻之。
一用螻蛄、雄黃、黃柏等分,為末摻之,一用烏鴉頭、龍骨、枯礬、 赤石脂、焙黃鉛粉、麝香為末乾摻,或用油調。
勒馬聽徽散
治牙疳臭爛者,神驗。
白砒(一分)、麝香(三分)、青黛(飛一兩)、青緜(一根扯碎)
清油拌勻收之,用時,先以清米泔水漱口淨,次以針尖挑些須塞牙齒根縫內。
青蓮膏
治走馬牙疳
白砒(一分)、輕粉(一錢)、青黛(二錢)、乳香(一錢)、麝香(五分)
右為細末,用香油調薄,攤紙上,用搥搥實,陰乾收之,每於臥時,漱淨口, 拭乾,隨瘡大小剪藥封之,至曉去藥,漱淨吐之,三上效。
咽喉部
〔經絡〕咽者也,接三脘以通胃,故以物,喉者候也, 通五臟以系肺,故以候氣,有云:嗌者即咽之低處也,然喉痺則呼吸不利, 天氣閉塞也,咽痛則飲唾不入,地氣閉塞也,是以喉痺,必兼咽嗌痛, 而咽嗌痛未必兼喉痺也,又十二經皆湊於喉,而內經獨言一陰一陽結為之喉痺者, 重於君相二火也,又一陰心胞與肝,一陽三焦與膽,四經皆有相火, 氣熱則為痺必矣,第火有虛實之分,喉有緊慢之別。
緊喉
緊喉者其發暴,咽喉腫痛,痰涎壅盛,聲音不出,膿水不入,由膏粱厚味所致, 為之實火,斯時也,不及用藥,宜刺少商穴委中穴,出紫黑血以瀉其熱, 噙牛黃點舌丹以消其毒,俟稍緩,吹以冰硼散,服清咽利膈散以清其源, 痰盛者桐油餞導之。
牛黃點舌丹
治喉風喉痺,痰火壅盛,並大頭瘟及癰毒等。
牛黃(五分)、熊膽(五分)、蟾酥(三分)、犀角(三分)、 羚半角(三分)、珍珠(三分)、冰片(五分)、麝香(三分)、沈香(五分)、 辰砂、雄黃、硼砂、血竭、孔香、沒藥、葶藶(各一錢)
各為細末,稱準和勻孔汁為丸,綠豆大,金薄為衣,每用一丸,呷舌下噙化, 徐徐,化盡口內麻,以冷水漱口之,則患處出汗。
冰硼散
治咽腫,及口齒腫痛,並久嗽痰火,咽啞作痛。
冰片(五分)、硼砂(五錢)、玄明粉(五錢)、硃砂(六分)
共為末,日吹五七次。
金鎖匙
治喉風喉閉,痰涎壅盛,口禁不開,湯水不入者。
硝(一兩五錢)、硼砂(五錢)、雄黃(二錢)、白殭蠶(一錢)、 冰片(二分半)
各研末,和勻吹之,痰涎即出,或化為水。
桐油餞
治喉閉痰壅,呼吸不利,湯水難入者。
用溫湯半碗,加桐油三四匙,攪勻,用硬雞翎蘸油,探入喉內,連探四五次, 其痰壅出,再採再吐,以人醒聲高為度。
清咽利膈湯
治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及乳蛾喉痺喉,重舌大舌,或膈胸不, 利煩燥飲冷,大便閉結等症。
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桔梗、黃連、玄參、金銀花、牛蒡子、防風、 荊芥(各一錢)、朴硝、大黃(各二錢)、一加、升麻、葛根、大青、青、羌活、 半夏、射干、山豆根等類。。
水二鍾,淡竹葉二十片,煎八分,加蜜二匙,食遠服。
慢喉
慢喉者虛火也,其發緩,其色淡,其腫微,其咽乾,其便,利其胍微細, 甚則舌生白胎,唇如礬色,此由憂思太過所致,午前痛者,補中益氣湯,加麥冬、 五味子、玄參、桔梗、牛蒡,如不應,以補中益氣湯加乾姜、大附子為引導, 若夫午後陰虛,作痛作渴,身熱足冷者,腎虛也,忌用清涼,宜地黃丸料恣意飲之, 兼用八珍湯補之,再如陰虛於下孤陽飛越於上者,胍必浮大,重取必濇, 又宜獨參湯細細飲之,立驗,或灸心俞穴,不拘壯數,待喉寬即止,胍浮大, 遇勞則甚者,脾肺虛膀胱熱也,理中湯加山藥、山茱萸,婦人咽腫色白者, 月經不調也,治宜調榮,色微白而腳冷者,虛陽上攻也,治宜降氣。
升葛補中湯
治咽喉口舌,虛火腫痛生瘡。
升麻、葛根、赤芍、人參、桔梗(各二錢)、甘草(一錢)、生姜(三片)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俱見潰瘍)
喉痺
喉痺惡寒者,乃寒折熱也,治宜發散,服涼藥反甚,未破者生姜汁漱之, 痰甚者桐油餞導之,微者用醋代之,惟醋能消積血也,喉症急者,刺少商穴、 太谿穴、虎口動胍,或灸少沖穴,其功甚捷,喉痺腫達於外者有膿, 腫脹不肯針刺者,用皂角末取嚏即破,離宮錠子塗之即消,或皂角末醋調厚敷項, 須臾即破,血出立瘥,或韭菜根和伏龍肝搗敷,鄉村皆相似者時氣也, 宜隨運氣以散之,喉痺聲鼾者肺氣將絕也,急以參膏或獨參湯漱之,卒然如啞, 吞吉不利,寒氣客於會厭也,蜜炙附子片唅之,勿嚥。
古喉痺不刺血,喉風不倒痰,喉不放膿,乳蛾不針烙,皆非治也, 如針刺無血,探吐無痰,聲如拽鋸,痰喘鼻焮,唇反舌捲,面青目直,自利, 乾痛無痰者,皆為不治,已潰而腫不消者,難治。
冰莧散
治喉癬
冰片、莧菜根(灰)、薄荷、黃柏(各一錢)、石、 兒茶(各一錢五分)、人中白、山豆根、胡黃連(各二錢)、枯礬、青黛、龍骨、 烏梅肉(各五分)
右各為末,和勻用。
楊梅喉癬,加輕粉一錢,柿霜一錢,白砒五釐。(棗內去核煨熟用)
啞瘴喉風
啞瘴喉風,其症牙關不開口不能言也,治同緊喉,再用甘草湯漱, 以解桐油之氣。
弄舌喉風
弄舌喉風,亦啞不能言,但舌出,常以手拿是也,急刺少商穴,噙蟾酥丸, 導桐油餞,吹金鎖匙,服金蟾酥毒丸,喉內如松子魚鱗者,用大附子片,噙之嚥之, 喉內生瘡如黃豆者,用烏藥醋磨,唅之漱之。
喉癤
喉癤初生如梅核,吐之不出嚥之不下,久之漸上喉節之間,宜唅金鎖匙, 服金蟾解毒丸,及四七湯。
喉瘤
喉瘤形如元眼,血絲相裏,由肺經受熱所致,禁用針刀,宜益氣疏風湯,吹黃連冰麝散。
鎖喉
鎖喉毒生於聽會之端,注於懸膺之側,形如瘰,妨礙飲食, 由心經熱積所致,宜清心牛黃丸。
嬰兒痘逼咽喉
嬰兒感冒,風熱攻逼咽喉,及痘瘡蘊熱上攻,咽喉腫痛,痰氣不順, 咳嗽失音者,用
人參(五錢)、桔梗(蜜炙一兩)、甘草(半生半熟三錢)
水煎服。
清咽解毒湯
治嬰兒出痘咽喉痛者,首尾可服。
山豆根、麥冬(各一錢)、牛蒡子、玄參、桔梗(各七分)、防風(五分)、 甘草
水煎服
外科大成卷四
不分部位大毒
不分部位為隨處可生也,以其不按穴次故另分之。
內癰總論
夫癰腫生於背外者,看俞穴,而內癰生於腹內者,則看募穴矣, 宜各隨募穴以分其經,如其穴隱隱痛而不已,視其肉微起者癰也,肉不起者疽也, 而本經之脈必滿而實。
但疑似之間,以點陰膠法試之(陰膠即久用甑中氣垢也),用少許於口中, 即知臟腑所起,直達至住處,知痛足可醫也,雷公云:知瘡所在,口點陰膠, 或以生豆漿飲之,不嫌生氣者,癰也,或將患人兩手扶起過頭, 忽然脇下吊痛過心者,癰也,再吐痰於水中,沉者是膿癰也。
脈數身無熱,內有癰也,浮緊在表,沉實在裏,不浮不沉,知為在經,緊則主痛, 脈緊而數,其膿未成,緊去而數,其膿已成,又滑數實促者下之,芤遲虛弱者補之, 長而緩者易治,為胃氣盛也,短散結代,補而不應者不治。
初起者,外兼灸法尤良,用獨蒜切片三錢,厚安穴上灸之,三壯一易, 以灸至不痛為率,其毒自消,若內毒已潰者,及肝膽部份者,生於臍者, 惟宜服藥攻之,禁用針灸。
〔總治法〕穴在心膈之分者,屬上焦氣分,宜神效瓜蔞散之類,穴在腹肋之分者, 屬中下二焦氣血之分,宜薏苡仁湯之類,肚中腫起只一點,痛而不移者,肚癰也, 會膿散,腹痛如錐手不可近,六脈洪數者,陽疱毒也,加味貴金湯, 內癰已久,敗膿腥穢,臍腹冷痛者,懷忠丹,心胸有孔,久不愈者漏也,補漏丹。
內癰主治方
神效瓜蔞散
治內癰腦髭背腋諸毒,瘰癧便毒,乳癰、乳疽、乳勞、乳岩等症,悉效。
大瓜蔞(一箇子多者佳子少者用二箇)、當歸(五錢)、甘草(四錢)、 沒藥(三錢)、孔香(一錢)
用黃酒二碗,煎八分服,或去當歸,加皂角刺一兩六錢半生半熟炒,名立效散, 與原方兼服之,尤佳,服將愈,加參、芪、芎、朮,以培其元。
薏苡仁湯
治內癰腸癰,腹痛脹滿不食,小便澁滯,婦人產後多有此症, 但疑似之間便可服之。
薏苡仁(三錢)、瓜蔞仁(三錢)、丹皮(二錢)、桃仁泥(二錢)、 一加白芍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會膿散
治肚癰內癰,未潰自消,已潰者膿從便下。。
黃芪、歸尾、川山甲(炒)、大黃(各一兩)、白芷(六錢)、 蜂房(一箇重六七錢者酒浸瓦焙六次)、連翹(二錢)、 蜈蚣(大者七條酒浸瓦培二次)
右為末,每服三五錢,無灰酒調服,再多飲以助藥力,如背疽加羌活, 脇癰加柴胡,乳症加升麻,各隨經絡加引經藥五七分,酒煎服藥,尤佳。
加味貴金湯
治陽疱毒,腹痛如錐,手不可近,六脈洪數者。
大黃、白芷、殭蠶、川山甲、貝母
用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懷忠丹
治內癰久潰,膿血腥穢,臍腹冷痛,兼治婦人白帶,腥穢不堪者,立驗。
單葉紅蜀葵花根(四兩)、白芷(二兩)、枯白礬(一兩)、白芍(一兩)
為末,鎔黃蠟四兩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清米湯送下, 推下膿血令盡,次服大補之藥,以培其元,忌發物。
補漏丹
治心胸有孔久不愈者,及胃癰、井疽、肝癰、心瘻等症。
鹿茸(去毛酥炙)、大附子(炮去皮臍)、食鹽(等分)
為末,煮棗肉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黃酒送下。
肺癰
肺癰之發,必先中府穴隱痛不已,穴在孔上三肋間,初則寒熱咳嗽,項強不能轉側, 脈滑而數,久則肢腫,咳腥臭膿痰,甚則胸膈脹滿,呼吸不利,食少脈洪,自汗, 視其身涼脈細,膿血交粘,痰色鮮明,飲食知味者順,手掌皮粗,脈洪氣急, 顴紅鼻焮,嘔噦不食,污膿白血如米粒者逆。
脈洪滑身熱者難瘥,脈細身涼者易治,若潰後短澁者生,洪大者死, 孟冬兩尺浮洪,孟春兩寸洪數,惟夏月可慮。
肺癰由外感風寒,未經發瀉所致者多,故肺癰必先解表,宜參蘇飲,外受風寒, 咳嗽喘急者,小青龍湯,胸脹氣喘,身腫面浮者,葶藶大棗湯,胸膈痛,脈芤者, 瘀血也,四順散加丹皮、紅花,瘀血吐出,其痛自止,發熱,煩渴引飲, 脈洪數而無力者,加減八味丸加麥冬,大劑服之,再以人參五錢,麥冬二錢五分, 五味子二錢,水煎代茶飲之,因房勞丹石,消爍腎水者,腎氣丸、金液戊土丹, 勞傷夜熱,脈微數者,日飲童便三五次,朝服人乳,間服金鯉湯,咳嗽喘急氣短, 小便短澁者,參蓍補肺湯,體倦少者,參朮補脾湯。
蓋諸氣本乎肺,肺氣治則病已,再面白當補肺脾,面赤當補肺腎,若專攻其毒, 脾腎愈虛,而有不誤者則鮮矣。
灸合谷穴七壯,再灸腎俞穴三七壯。
肺癰主治方
小青龍湯
此解表疎風行氣取膿之劑。
半夏(一錢二分)、乾姜(炮)、細辛、麻黃、肉桂、芍藥、 甘草(炙各一錢五分)、生姜、五味子(蜜拌炒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熱服。
葶藶散
炙𤍿飲酒太過,喘急脹滿,不臥,咳吐濁痰。
甜葶藶、瓜蔞仁、薏苡仁、桑白皮、桔梗、升麻、葛根(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用生姜三片,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四順散
治肺癰吐膿,咳嗽氣急,心煩熱壅者。
貝母、紫苑、桔梗(各一錢五分)、杏仁(七分)、甘草(七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金鯉湯
治肺癰已成未成,胸中隱痛,咯吐膿血者。
金色活鯉魚一尾,約四兩重者,連鱗,剖去腸肚,勿經水, 摻貝母末一錢於肚內,線扎,用白色童便半碗浸之,重湯頓,以魚眼突出為度, 取起去鱗骨,將肉仍入便內,頓熱,食之飲之,一日一枚,其功甚捷。
人參補肺湯
咳嗽喘急短氣,吐膿發熱作渴,小便短澁,或腎水不足,虛火炎上, 痰涎壅盛者。
人參、黃芪、白朮、茯苓、陳皮、當歸(各一錢)、熟地(一錢五分)、 山萸(二錢)、山藥(二錢)、丹皮(八分)、麥冬(七分)、五味子、 甘草(炙各五分)
生姜三片,膠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參芪補脾湯
治咳吐膿涎,中滿不食,由脾氣虧損者。
人參、白朮(各二錢)、黃芪(三錢五分)、茯苓、陳皮、 當歸(各一錢)、麥冬(七分)、桔梗(六分)、甘草(炙五分)、升麻(三分)、 五味子(四分)
用生姜三片,膠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九製草靈丹
治肺癰肺痿,又能止嗽化咳,及腸風痔漏。
槐角子(十觔)、側柏葉(三觔冬至後取者佳)、陳皮(十觔)、 枸杞(一觔)
合一處,黃酒洗入甑內,蒸透,晒乾,再用酒浸透,蒸之如式,九蒸九晒足, 為末,煉白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二錢,空心白滾湯送下。
肺癰單方
太乙膏三五錢,水一茶鍾,頓化,通口服之,則膏入肺,三二服即愈,若為丸服, 則入腸胃矣,故不驗,醃芥菜滷,貯內,封固,埋地內二十年,為佳, 十年者亦效,每飲一小杯,三二次,立瘥。
蒲公英俗呼山芥菜,取根,磁器刮去粗皮,石臼杵爛,絞汁, 用無灰酒或白酒漿沖服,立效。
肺癰應用方
加減八味丸、腎氣丸(俱見首卷)、金液戊土丹(見脫疽)。
小腸癰
小腸癰之發,必先關元穴隱痛不已(穴在臍下三寸),初起發熱惡風,脈芤而數, 腹急腫痛,大便墜,小便濇,久則腹脹下淋,轉側有水聲者,內癰成也。
由飽食負重,或醉飽入房,或產難弩力,或暴急奔走,致令氣血壅遏,週旋失度, 凝滯而成,如失治則流注關節,變為敗症矣。
初起小腹殷痛,儼似奔豚,小便淋濇者,薏苡仁湯加大黃下之,如已成, 腹痛脹滿不食,小便淋者,薏苡仁湯主之,如腹痛重按則止,時時下膿者, 毒未解也,牡丹皮湯并太乙膏主之,如下後膿多者,梅豆湯和之,如面白食少, 氣血虛也,加減地黃湯,十全大補湯加丹皮、五味子補之。
腸癰宜灸兩肘尖各百壯,艾如菉豆大,則大便下膿血,立愈,腸癰為病不可驚, 驚則腸斷,凡坐臥轉側,俱宜徐緩,飲食宜少宜軟爛,大宜茲補,固其元氣。
脈則左寸洪數,又云:趺陽脈滑而數,知當屎膿,古為膿從臍出者不治, 惟大補之亦有效者。
一人腸癰誤治服,腹脹如鼓,診其脈細數而有力,視其腹,臍下一塊光亮大熱, 腹內不時場鳴,知為癰也,令備淨桶一箇,入滾水半桶,蓋之聽用, 隨以薏苡仁湯加酒大黃三錢,徐徐服之,待腹覺痛,扶坐桶上,膿下如湧, 其痛立減,隨大補之而愈。
一人誤作脹治,致毒內攻,腹痛連陰,陰器腐爛,色敗無膿,水流臭穢,燥熱口乾, 不治,果歿。
一婦腹如懷孕,疼痛不止,余用川芎、當歸、炒蒲黃、炒吳茱萸、炒五靈脂、紅花, 水煎服,下血塊上許而愈。
腸癰主治方
牡丹皮湯
治腸癰冷症,腹濡而痛,重按則止,時時下膿者。
牡丹皮、桃仁泥、薏苡仁、白芷、人參、黃芪、茯苓、當歸、川芎、 白芍(各一錢)、官桂、甘草(各五分)、木香(三分)
水二鍾,煎八分,溫服。
加味地黃湯
治腸癰潰後,淋漓不已,或精神減少,飲食無味,自汗盜汗等症。
熟地、山藥、山茱萸、白茯苓、丹皮、人參(等分)、黃芪(倍之)
用煨姜三片,大膠棗二箇,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梅豆湯
治腸癰下後,膿多者。
薏苡仁(二合)、黑豆(百粒)、烏梅(一箇)
水煎熟取湯一大鍾,入阿膠一錢,生蒲黃一錢,再煎服。
天丁散
治腸癰內癰,已有膿者。
皂角刺(一兩)
酒水煎,服則膿下。
薏苡仁湯(見前內癰)、十全大補湯。
大腸癰
大腸癰之發,必先天樞穴隱痛不已(穴在臍旁二寸),右邊痛甚,脈則右寸洪數, 治與內癰及小腸癰同法。
胃癰
胃癰之發,必先中脘穴隱痛不已(穴在臍旁二寸),令人咳吐膿血,寒熱如瘧, 由寒氣隔陽,熱聚胃口所致,以寒氣逆於胃,故胃脈沉細,以陽氣不得上升, 故人迎緊盛。
脈遲芤澁者瘀血也,牡丹皮湯下之,脈洪數者膿成也,赤豆薏苡仁湯排之。
膏粱之人初起者,宜清胃射干湯,體倦,氣喘作渴,小便頻數者,肺氣虛也, 補中益氣湯,加山茱萸、山藥、五味子、麥門冬,或兼加減八味丸, 再夏月以生脈散,代茶飲之,是症以壯氣助胃為主,佐以前藥,不可專攻其毒。
胃癰主治方
丹皮湯
治胃癰腸癰,腹腫痞堅,按之即痛,脈遲而緊者,膿未成也,宜此湯下之。
丹皮(一錢)、瓜蔞仁(一錢)、桃仁泥(二錢)、朴硝(二錢)、 大黃(五錢)
水二鍾,煎一鍾,去渣,入硝再煎數滾,不拘時服。
赤豆薏苡仁湯
治胃癰脈洪數者,膿已成也,宜此排之。
赤小豆、薏苡仁(炒)、防己、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射干湯
治癰瘡腫痛,脈洪實數者。
射干、犀角、升麻、玄參、黃芩、麥冬、大黃(各一錢)、梔子(五分)、 加竹、葉芒硝(為竹葉芒硝肺胃二經藥也)
水煎服,以利為度。
應用方
補中益氣湯、生脈散、加減地黃丸。
脾癰
脾癰之發,必先章門穴隱痛不已(穴在乳下右脇端與內癰腸癰同法)。
肝癰
肝癰之發,必先期門穴隱痛不已(穴在直乳二肋間不容旁一寸五分),令人兩胠滿, 臥則驚,不得小便,由憤鬱氣逆所致,初宜瓜蔞散,或柴胡清肝湯調之, 潰後用六味丸、八珍湯,滋陰托裏,此肝心火盛而虛中有熱也,禁用溫補藥, 及針灸等法。
柴胡清肝湯
治肝癰初起脇痛。
柴胡(一錢五分)、黃芩(一錢)、人參(一錢)、梔子(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連翹(一錢)、桔梗(一錢)、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瓜蔞散(見內癰)、六味地黃丸、八珍湯(見潰瘍門)。
心癰
心癰之發,必先巨闕穴隱痛不已(穴在心窩下敝骨下一寸實胃經之募也), 發則寒熱身痛面赤,口乾飲水,由酷飲嗜熱物所致,宜升麻葛根湯以清胃, 清心丸以退火。
清心丸
黃連(一兩)、茯神(五錢)、赤茯苓(五錢)
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米飲送下。
升麻葛根湯
腎癰
腎癰之發,必先京門穴隱痛不已(穴在脇下季脇實膽之募也), 發則脇下至小腹滿,由房勞過度,外挾寒邪所致,惟八味地黃丸相宜, 禁用寒涼等藥。
八味地黃丸(見首卷)
三焦癰
三焦癰之發,必先丹田穴隱痛不已(穴在臍下二寸實膀胱之募也), 治與小腸癰同法。
疔瘡症治
大疔者釘也,如丁之釘也,其形小,其根深,隨處而生,不拘穴次, 凡初起如疥形粉刺,如小泡疙瘩,痒痛發麻,遊走不定,寒熱惡心, 但其稍異於常者疔也,書云:見其小異,則當大驚,故宜虛心辨認,隨其形色緩急, 用藥得法,庶保無虞,遲則走黃,變異莫測,俗云:走馬看疔,勢不容緩也, 是症多感於肅殺乖戾之氣,或畜惡尸忤之變,故有朝發夕死,隨發隨死, 五七日不死,一月半月而終死者,此在歲運之順逆,五臟虛實而然也。
再以形色而言之,如初起至四五日間,由白色而至青紫色,內無七惡等症者為順, 初起似疔非疔,灰色,頂陷如魚臍,如蚤斑,青紫黑泡,軟陷無膿,至六七日間, 孔深臭穢無膿,內見七惡等症者為逆,若疔瘡出膿,形如蜂窠者易愈。
再以部位而言之,生於頭項胸背者急,生於手足骨節間者緩,一疔之外, 別生一小瘡,名曰應候,如疔之四圍赤腫而不散漫者,名曰護湯, 如疔之四旁多生小瘡者,名曰滿天星,有此者緩,無此者急。
再以禁忌而言之,疔毒由蘊熱而生,忌投辛熱之藥,恐反助其邪,忌敷寒涼之藥, 恐逼毒攻內,又初起無頭及未潰時,忌貼膏藥,輕者聚毒成膿,甚者毒必攻, 惟在已潰見膿時,用之呼膿長肉,以避風寒耳,初潰時,忌用生肌藥,恐毒未除, 則反增潰爛,再疔生於頭項之間,肝膽腎三經部位,再火日火疔,俱不宜灸, 犯之必為倒陷,或為走黃,再飲食忌酒,并雞魚海味冷水,起居忌氣怒房勞諸香, 犯之必致反覆,若一月內無房勞者,則瘡口平坦無肉為徵。
再以用藥次第而言之,如初起時,寒熱拘急,脈緊而數者,為在表,先服蟾酥丸, 次用紺珠丹汗之,如發熱口乾便閉,脈沉而實者,為在裏,先服蟾酥丸, 次服貴金丸下之,如無表裏症者,邪在經也,先服蟾酥丸,次服無憂散清之, 如煩熱神昏乾嘔者,邪氣內攻也,菊花煎湯,送蠟礬丸托之,如手足冷六脈絕者, 由毒氣閉固元氣不能宣通也,先服蟾酥丸,隨服木香流氣飲宣之, 如神昏煩燥腫黯不痛者,由敷涼藥所致也,服蟾酥丸托之,能追毒出腠理而為汗, 疔毒悞灸,煩燥譫語者,逼毒內攻也,解毒清火湯,疔毒走黃,頭面發腫, 煩悶欲死者,疔毒復生湯,潰後餘毒未盡,五心煩熱者,人參清神湯,針後出膿時, 氣虛驚悸者,內托安神湯,攻利太過,以致發渴,脈大而虛者,補中益氣湯, 汗後汗不止,熱不退,瘡不疼,便不利者,及汗下後,口禁痰湧,自汗搐捺者, 再有悞刺出血過多,沿腫焮大不已者,皆為真氣虛也, 俱宜十全大補湯倍用參、芪、歸、朮,甚者加大附子,余按此症初不解毒, 後不大補,欲其得生者,鮮矣。
再以外治而言之,如疔毒有頭,紅腫熱痛者,用菊花根梗并葉,杵爛敷之, 如漫腫無頭根活者,及疔毒走黃別處結腫者,俱用離宮錠子塗之, 如疔頑惡推之而根不動者,必用挑法以斷其根,否則必致走黃,書云: 疔瘡先刺血內毒,宜汗瀉禁灸不禁針,怕綿不怕鐵,誠挑疔之密訣也。
再以疔毒有名者而言之如
火焰疔發於心,多生於唇口手掌指節間,初起紅黃小泡,痒痛麻木,繼則寒熱頭暈, 心煩。
紫燕疔發於肝,多生於手足肋脇間,初生紫泡,破流血水,三日後串臂潰筋, 繼則眼紅甲青,神昏舌強。
黃鼓疔發於脾,多生於口角顋顴眼胞等處,初起黃泡,光硬麻痒, 繼則寒熱,乾嘔吐逆。
白刃疔發於肺,多生於手指鼻竅胸臆等處,初起白泡,痒痛腐爛,繼則咽焦氣急, 毛聳鼻焮。
黑靨疔發於腎,多生於耳竅腰腹軟處,初起黑斑紫泡,痛徹骨髓,繼以軟陷驚悸, 目露指青。
右五疔,取形色部位而屬五臟也。
古書又有火疔(形如灸瘡)、水疔(形如水泡)、氣疔(起泡而軟)、 石疔(堅硬如石)、腐疔(頂陷而潰)、魚臍疔(狀若魚臍)、 茱萸疔(中凹而邊突)、鹽膚疔(大如匙面,黑點起黍。)、爛疔(大如匙面, 潰流膿水。)、刀膁疔(狀如薤葉,形長寸許。)、浮漚疔(亦如薤葉, 形長而曲)、瓜藤疔(延漫無數)、芝疔(形似芝, 忌食油)、子疔(似子稍黑,始末皆痒。)、 三十六疔(形如黑豆,日生一箇,滿數者不治。)、釘腦疔(生太陽穴及眼邊)、 魚尾疔(生小眼角外)、眉疔(生於眉)、赤面疔(生於顴)、 頰疔(生頰骨尖處)、鼻疔(生鼻內,其痛連腦。)、黑疔(生耳內, 腫痛連顋。)、髭疔(生於髭)、龍泉疔(生於人中)、 虎鬚疔(生於唇下)、反唇疔(生於唇內)、鎖口疔(生於嘴角)、 牙疔(生於牙根)、豬疔(圓小,瘡口有油。)、牛疔(圓小,瘡口無油。)、 羊疔(形長而白)、狗疔(形長而赤)、驢馬疔(三角形,頂有黑點。)、 蛇頭疔(生於指頂)、蛇眼疔(生於甲旁)、蛇背疔(生於指背)、 蛇腹疔(生於指肚)、蛇節疔(生於指節)、冷疔(生於足根,正考見足部。)、 此外又有
〔紅絲疔〕生於手,有紅絲入腋,入腋者不治,生於足,有紅絲入腹,入腹者不治, 生於唇,有紅絲入喉,入喉者不治,宜於紅絲盡處刺斷,搽離宮錠子, 次於原處挑之,搽拔疔散,內服蟾酥丸。
〔暗疔〕先發寒熱拘急,腋下堅腫無頭,或陰囊腫痛,睪丸突兀如筋頭者是也。
〔內疔〕先發寒熱腹痛,數日間,忽然腫起一塊如積者是也,二症不用挑法, 先以蟾酥丸唅化令盡,涼水漱去毒涎,再用三丸,嚼葱白三寸,裹藥,溫酒送下, 蓋臥出汗,稍時無汗,再飲酒催之,或用霹靂火法佐之,必令大汗, 次服紺珠丹和之,或用貴金丸下之,自愈,若牙關緊急者,取蟾酥丸三五粒, 葱頭研化灌之,俟稍甦,治如前法。
〔羊毛疔〕身發寒熱,狀類傷寒,但前心後心有紅點如蚤斑者是也, 視其斑黑色者為老,淡紅者為嫩,取深紅者,用衣針於斑上挑出羊毛, 前後心各挑五七箇,用黑豆蕎麥粉塗之,即時汗出而愈。一法,用明雄黃二錢, 青布包扎,蘸熱燒酒於前心擦之,自外圈入內,其毛即奔後心,再於後心擦之, 其羊毛俱拔出於布上,埋之,忌茶水一日。
〔挑法密訣〕用竹簽於毒頂上,十字剖開,其毒堅硬如鐵者為順,先出紫黑血, 再挑至鮮血出,以知痛為止,填拔疔散令滿,以膏藥蓋之,過三二時,撥去舊藥, 易以新藥,若藥乾無水不痛者,此挑法未斷疔根也,再深挑之,必以上藥知痛, 藥濕水流為率,若初起失治,以至走黃,則身面漫腫,原瘡無跡,神昏不食者險, 急尋原起處挑之,如瘡口磁實,出紫血或鮮血,敷藥知微痛,服藥見稍效者, 十中可保二三,若瘡口綿軟,刺之如瓜瓤,出淡血水而不知痛者,百無一生矣, 此法有轉重就輕之功,起死回生之效,今人不識其症,不知其治,妄以正治自居, 反加訾毀,嗟嗟,悞人性命,可勝計哉,余痛惜此,特剖而明之,
疔瘡主治方
蟾酥丸
治疔瘡、發背、腦疽、乳癰、附骨、臀腿等疽,一切惡症,及瘡不痛,或麻木, 或嘔吐,甚則昏憒,此藥服之,不起發者即起發,不痛者即痛,痛甚者即止, 昏憒者即甦,嘔吐者即解,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真有回生之功, 乃惡症中至寶丹也。
蟾酥(二錢酒化)、輕粉(五分)、枯白礬、寒水石()、銅綠、 膽礬、乳香、沒藥、麝香(各一錢)、雄黃(二錢)、硃砂(三錢)、 蝸牛(二十一箇)
右為末,秤準,於端午日午時,在淨室中,先將蝸牛研爛,再同蟾酥和研稠粘, 方入各藥,共搗極勻,丸如菉豆大,每服三丸,用葱白五寸,患者自嚼爛, 包藥在內,用無灰熱酒一茶鍾送下,被蓋,如人行五六里,出汗為效, 甚者再進一服。〕
內消散
瓜蔞(一箇)、皂刺(一兩)、金銀花、大黃、生姜、甘草(各五錢)、 白芷(二錢)
用黃酒二碗,煎八分服。
解毒清火湯
治疔毒悞灸,逼毒內攻,煩燥譫語者。
玄參、桔梗、知母、石膏、升麻、梔子、麥冬、木通、大青葉、 人中黃(各一錢)、便秘,加大黃,悶亂,加燒人糞。
用淡竹葉、燈心各二十根,水煎服。
疔毒復生湯
治疔毒走黃,頭面發腫,毒氣內攻,煩悶欲死者。
牛蒡子、牡蠣、皂角刺、金銀花、梔子、天花粉、木通、地骨皮、乳香、沒藥、 殭蠶、大黃(等分)、脈實便秘者,加朴硝。
用磨刀針鐵漿水一鍾,黃酒一鍾,煎一鍾服,行一二次即甦,又出汗即生, 無汗即死。
人參清神湯
治疔毒潰後,餘毒未盡,五心煩燥,精神恍惚,睡臥不寧者。
人參、黃芪、白朮、當歸、茯苓、遠志、陳皮、麥冬、骨皮(各一錢)、 柴胡、黃連(各五分)、糯米(一撮)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內托安神湯
治針後出膿時,元氣虛弱,睡臥驚悸不寧,或毒未盡流入心竅,致生健忘者。
人參、黃芪、白朮、茯神、麥冬、玄參、陳皮(各一錢)、 棗仁(炒研)、五味子、石菖蒲、遠志(各五分)
用水二鍾,煎八分,入硃砂三分,和勻,食遠服。
拔疔散
治疔毒甚者,挑後填此,真有回生之功,勿輕忽之。
硃砂、硇砂、白礬、食鹽(二味各用鐵鏽刀燒紅之等分)
右為細末,磁罐收之,聽用,須擇晴天午時製之。
疔毒紅熱腫痛,杵鮮菊花敷之,其冷如冰,或坎宮錠子塗之,若漫腫不赤, 及走黃結腫者,用離宮錠子塗之(二錠見敷治門)。
疔毒頭暉麻痒心煩者,用野菊花根,杵汁半碗,白酒沖服,或花葉根梗,取四兩, 白酒煎,送琥珀蠟礬丸三錢,一用生藍葉酒煎服。
心煩作嘔者,取生黃豆水浸磨漿,每服碗許,令吐之,得吐則心涼。
霹靂火
助內疔出汗之法也
鵝卵石燒紅,安鐵杓內,杓安桶內,以醋淬於石內,令患者將患處覆桶上, 衣蓋勿令泄氣,氣微再添,紅石加醋淬之,以腫處汗出為度。
疔毒應用方
立應紺珠丹、貴金丸、蠲痛無憂散、琥珀蠟礬丸、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 離宮錠子、坎宮錠子、灸曲池穴(俱見首卷)、木香流氣飲(見流注門)。
多骨疽
多骨疽一名剩骨,一名朽骨,由瘡瘍久潰,氣血不能榮於患處,骨從瘡口而出也, 無論腮腭牙床腿膊手足等處,但腫痛日久不潰,諸藥不應者,即此症也, 細骨由毒氣結聚,化成大骨,由受胎時精血交錯,乃三陰經虧損之所致,蓋腎主骨, 宜腎氣丸、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先補脾腎,次用艾附餅子灸之,卻散寒邪, 接補榮氣,則腐骨自脫,瘡口自斂矣,如骨已出,腫仍不消者,骨未出盡也, 仍內用大補,外以神燈炤之,蠟餅灸之,則朽骨自出,出盡方愈,再膿白而清稀者, 朽骨初脫,肉深難取,膿白而稠者,朽骨將出,肉淺可取,取出之骨, 而存性,加入生肌散內,以還其原,則收口甚速。
應用方
補中益氣湯、生脈散、加減地黃丸。
流注
流者行也,由氣血壯,自無停息之机,注者住也,乃氣血衰,是有凝滯之患, 其形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毋論穴次,隨處而生,此症所受之因不同, 則先後之治亦異伏,如腠理不密外邪客之者,立應紺珠丹汗之。房勞為寒氣所襲者, 桂附八珍湯加木香溫之。鬱結傷脾,榮氣不從者,歸脾湯加香附、青皮散之。 跌撲損傷,瘀血凝滯者,散血葛根湯逐之。產後惡露不盡,流注經絡者, 通經導滯湯導之。暴怒傷肝,胸膈不利者,方脈流氣飲調之。傷寒汗後, 餘邪未盡者,人參敗毒散解之,解後尚有潮熱,榮衛返魂湯加升、葛根、 川芎、紫蘇、獨活,如無潮熱者,只加獨活水煎和之。
右乃治初起將成之法也,外俱紺珠膏貼之,服藥一服至三四服, 其中有可消者十中五六,如服前藥不得內消者,法當大補氣血,培助脾胃, 溫暖經絡,通行關節,如木香流氣飲、調中大成湯、十全大補湯,俱加熟附子、 香附,培助根本,則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已潰者自斂, 而終無殘敗破漏不斂之虞,且如腫處有膿,宜急開之,庶免內壞, 務使餘腫俱要出膿,內熱方退,慎用寒涼尅伐內消等藥,及火針之法。
起自缺盆,流於天樞穴者,為氣毒流注,有九箇者不治,生於肩背,堅硬如石者, 為之痰注,生腦後形似蜂窠者,為蜂窠流注,流於兩肩者不治,通用榮衛返魂湯、 千金指迷九消之。
一切流注,宜灸梁丘穴七壯。
流注之症,俗稱曰馬𤷍,如走散流注,曰瓜藤馬𤷍,骨節內痛, 曰嗍骨馬𤷍,脊背髀骨間三五枚者,曰過脊馬𤷍, 生於尾骶骨者,曰殺著馬𤷍,踝骨腫痛,曰鎖腳馬𤷍, 骨交接處腫痛,曰接骨馬𤷍,入股者不治。
流注主治方
榮衛返魂湯
治一切初起流注。
赤芍、木通、白芷、何首烏、枳殼、小茴香、烏藥、當歸、甘草
水一鍾,酒一鍾,煎八分,服。
初起堅硬如石者,加川芎、獨活、麻黃、葱頭汗之。胃寒生痰,加半夏。鬱熱生痰, 加桔梗。補,加附子。瀉,加大黃。食少,加白豆𦸅。肺癰肚癰,加忍冬藤。
此乃內癰之良藥也,五香連翹等藥,只調陽而不和陰,則氣耗血凝,肌必不活, 內托十宣等藥,只和陰而不調陽,則血旺氣衰,疾必再作,惟此方救壞症,活死肌, 弭患於未萌之前,拔毒於既愈之後,扶胃本而不傷元氣,惟在隨時加減之耳。
桂附八珍湯
房慾後陰虛受寒,致令腫塊,或遍身腿腳疼痛。
肉桂(五分)、大附子、人參、白朮、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炒)、 熟地(各一錢)、木香、甘草(各三分)
用生姜三片,紅棗二箇,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散血葛根湯
跌撲損傷,瘀血凝滯,結成流注,身發寒熱者。
葛根、升麻、羌活、防風、川芎、半夏、桔梗(各一錢)、白芷、蘇葉、細辛、 香附、紅花、甘草(各八分)
葱頭三箇,生姜三片,水二鍾,煎八分服。
通經導滯湯
產後敗血流注經絡,結成腫塊疼痛者。
香附、枳殼、陳皮、紫蘇、川芎、當歸、赤芍、熟地、丹皮、紅花、 牛膝(各一錢)、獨活(五分)、甘草節(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加酒二分,食遠溫服。
木香流氣飲
流注瘰癧,及鬱結為腫,或氣血凝滯,通身走注作痛,或心胸痞悶, 咽嗌不利,腹脇膨脹,嘔吐不食,上氣喘急,咳漱痰盛,或四肢面目浮腫者, 并效。
川芎、當歸、紫蘇、桔梗、青皮、陳皮、烏藥、黃芪、枳實、茯苓、 防風、半夏、白芍(各一錢)、甘草節、大腹皮、木香、檳榔、澤瀉、 枳殼(各五分)、下部,加牛膝
生姜三片,紅棗二箇,水煎服。
調中大成湯
潰後膿水清稀,飲食減少,不能生肌收斂者。
人參(二錢)、黃芪、白朮、茯苓、歸身、白芍、丹皮、陳皮、 山藥(各一錢)、肉桂(八分)、大附子(八分)、遠志、霍香、砂仁(各五分)
煨姜三片,膠棗二箇、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溫服。
先天大造丸
風寒濕毒,襲於經絡,初起皮色不變,漫腫無頭,或陰虛外寒侵入, 初起筋骨疼痛,日久遂成腫痛,潰後膿水清稀,久而不愈,漸成漏症者。
紫河車(一具酒煮搗膏)、熟地黃(四兩酒煮搗膏)、人參、、 仙茅(浸去赤汁蒸熟去皮搗膏)、何首烏(去皮用黑豆同煮搗膏)、 肉蓯蓉(去鱗并內膜酒浸搗膏)、枸杞、白朮、茯苓、歸身、牛膝、兔絲子、 黃精(各二兩)、巴戟肉、骨碎補(去毛微炒)、破故紙(炒)、遠志(各一兩)、 廣木香、青鹽(各五錢)、丁香(三錢)、黑棗肉(二兩)
右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此丸能補一切氣血虛羸,勞傷內損,及男婦久無嗣息者,并有奇驗。
千金指迷丸
治一切結痰。
半夏(四兩姜製)、白茯苓(二兩)、枳殼(二兩麥炒)、 風化硝(三錢)
為末,河水煮糊為丸(詳見症治粗評痰門)。
流注串毒初起單方
楊樹內蟲,或桑樹內蟲,絞汁,大人用無灰酒,小兒用白酒漿沖服。
琥珀膏
敷流注及瘀血頑痰,結成腫塊者,一次即消。
錦紋大黃為末,搗大蒜調敷,即痛一二時,無妨,至次日去藥,發斑或起泡, 挑破流水,用月白珍珠散摻之即乾,或用西聖膏貼之,以消餘腫。
流注應用
立應紺珠丹(見首卷)、歸脾湯(見瘰癧門)、紺珠膏(見首卷)、 五香流氣飲(見結核門)。
癭瘤
夫癭瘤者,由五臟邪火濁氣,瘀血痰滯,各有所感而成,非正病也,且癭者陽也, 色紅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者陰也,色白而漫腫,而無痛痒之苦, 然症而各有五。筋瘤屬肝,色紫而堅,青筋盤曲如蚓,治宜養血舒筋, 如清肝蘆薈丸。血瘤屬心,皮膚纏隱紅絲,軟硬間雜,治宜涼血抑火, 如芩連二母丸,
肉瘤屬脾,色不變,軟如綿,不寬不緊,治宜行痰開鬱理中,如順氣歸脾丸。 氣瘤屬肺,亦色不變,軟如綿,但其隨喜怒而消長,治宜清肺和榮,如通氣散堅丸。 骨瘤屬腎,色黑皮緊,高堆如石,貼骨不移,治宜補腎行瘀,破堅利竅, 如調元腎氣丸。
右五瘤,俱宜復元通氣散,兼以蠟礬丸,甚捷。
癭者,筋骨呈露,血癭者,赤脈交結,肉癭者,皮色不變,氣癭者,隨喜怒而消長, 石癭者,堅硬不移,此五癭也,初起元氣實者,海藻玉壺湯、六軍丸, 久而元氣虛者,琥珀黑龍丹、十全流氣飲,選而服之,自然縮小,漸漸消磨, 若久而膿血崩潰,滲漏不已者,不治。
〔癭瘤總訣〕如初起者,根腳浮淺而不堅實,已成者,膿潰而腫消,已潰者, 膿稠且根縮而皮緊,潰後者氣體平和,飲食如故,皆為順候,若初起時, 則根散而陰痛,已成時,則堅強而痰嗽,已潰時,則流血水,腫仍不消,痛仍不止, 皆為逆候,再潰後,腫硬更增,敗腐不脫,涴氣惡心者,死,再生於耳後, 有頭痛症者,不治。
瘤者留也,毋論大小,不可亡取,不可輕去,不為無理故忌用刀針,多致危殆, 然亦有可刺者,如粉瘤色如紅粉,多生於耳項前後及下體者,由痰氣凝結而成, 宜鈹針破去脂粉,插三品一條鎗數次,以內膜淨,自愈,黑砂瘤多生於臀腿, 腫突大小不一,以手攝起,內有黑色是也,刺出黑砂有聲,或黑粉,軟硬不一, 插藥如前,再以膠瘤、虫瘤、蛔瘤、髮瘤,隨處而生者,悉難枚舉,惟在認之的確, 刺插同前,如有四五枚者,先刺一二枚,覺有昏憒,由泄氣之過也,餘瘤停止, 服補中益氣湯數劑,外以膏藥蓋之,五七日患者健,則漸漸破之補之, 若前云瘤者不可去之,則又膠柱矣。
癭瘤主治方
清肝蘆薈丸
治肝氣鬱結為瘤,遇怒則痛。
川芎、當歸、白芍、生地(各二兩)、青皮、蘆薈、昆布、海粉、黃連、 甘草節、牙皂(各五錢)
右為末,打神糊為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隨病上下,白滾湯送。
芩連二母丸
治心火妄動,逼血沸騰,外受寒涼所致。
黃芩、黃連、知母、貝母、川芎、當歸、白芍、生地、熟地、地骨皮、羚羊角、 蒲黃(各等分)、甘草(減半)
右為末,用側柏葉煎湯,打寒食麵為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燈心湯送下, 或作煎劑用,亦佳。
順氣歸脾丸
治思鬱傷脾,結為肉瘤。
陳皮、貝母、香附、烏藥、當歸、白朮、茯神、黃芪、棗仁、遠志、 人參(各一兩)、甘草(炙)、木香(各三錢)
右為末,用合歡樹根皮四兩煎湯,煮老米糊為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食遠, 白滾水送下。
通氣散堅丸
治憂鬱傷肺,氣濁為瘤。
陳皮、半夏、茯苓、膽南星、貝母、人參、枳實、香附、石菖蒲、天花粉、 川芎、當歸、桔梗、海藻、黃芩(炒等分)
右為末,用荷葉煎湯跌丸,碗豆大,每服一錢,食遠,燈心、生姜泡湯送下。
調元腎氣丸
治房勞憂恐,腎氣虛衰,骨無榮養所致。
生地(酒煮搗膏四兩)、茯苓、山藥、山茱萸、丹皮(各二兩)、麥冬、人參、 當歸身、地骨皮、澤瀉、龍骨(各一兩)、木香、砂仁(各三錢)、黃柏(鹽炒)、 知母(童便炒各五錢)
右為末,用鹿角膠四兩老酒浸化,加蜂蜜四兩同煎,滴水成珠,和藥為丸, 梧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溫酒下,忌白蘿蔔、燒酒、房勞。
海藻玉壺湯
治癭留初起,腫硬未破者,先斷厚味大葷,次宜清心絕慾。
海藻、昆布、陳皮、青皮、半夏、貝母、川芎、當歸、連翹、甘草節、 獨活(各一錢)、海帶(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分上下服。
活血散癭湯
癭瘤日久,無痛痒者,氣血弱也。
川芎、白芍、當歸、熟地、陳皮、半夏、茯苓、人參、丹皮(各一錢)、紅花、 昆布、甘草節、木香(各五分)、青皮、肉桂(各三分)
用水二鍾,煎八分,分上下服,服後飲酒一小杯。
六軍丸
治癭瘤已成未潰,不論新久,並效。
蜈蜙(去頭足)、蟬螁、全蝎、殭蠶(炒去絲)、夜明砂、川山甲(等分)
右為末,神糊為丸,粟米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分,食遠酒下, 忌大葷煎少,日漸可消。
琥珀黑龍丹
治癭瘤不問新久,但未穿破者,宜服。
琥珀(一兩)、血竭(二兩)、京墨、五靈脂(炒)、海帶、海藻、 南星(姜炒各五錢)、木香(三錢)、麝香(一錢)
各為細末,研勻,煉蜜為丸,每丸重一錢,金箔為衣,晒乾密收,每用一丸, 熱酒一杯,隨病上下化服。
十全流氣飲
治憂鬱傷肝,思慮傷脾,致脾氣不行,逆於肉裏,乃生氣癭肉瘤,皮色不變, 日久漸大者。
陳皮、赤茯苓、烏藥、川芎、當歸、白芍(各一錢)、香附(八分)、 青皮(六分)、甘草(五分)、木香(三分)
生姜三片,紅棗二箇,水煎,隨症上下服。
消瘤神應散
山茨茹、海石、昆布、貝母(各等分)
為末,每服五錢,白滾水調服,旬日可消。
〔灸癭瘤法〕
灸肘尖二七壯。
一灸間使穴二七壯。
一諸癭灸肩髃穴,男灸左十八壯,右十七壯,女灸左十七壯,右十八壯。
一面生瘤,以艾灸十壯,用硫黃醋磨塗紙上,剪如灸瘡大貼之,再以膏蓋, 俟痒捻出膿汁,如菉豆粉,即愈。
一人面瘤形如棋子,先以衣針微刺瘤頂分許,連刺三四針,次以生姜切片貼瘤上, 貯艾於姜上灸七壯,隨出清水些須,即消少半,過一二日再灸三四次,全消。
消瘤二反膏
癭瘤、瘰癧、結核,通用。
先用甘草煎濃膏,筆蘸塗瘤四圍,待乾再塗,凡三次,次以大戟、芫花、 甘遂等分為末,以醋調,另用筆蘸藥塗其中,不得近著甘草處,次日則縮小些, 又以甘草膏塗四圍,比先小些,中塗炤前,自然漸漸縮小而消矣。
縛瘤法
治癭瘤根蒂小者用之,亦可扎痔。
桑白皮(刮細)、芫花(倍之)
入罐內,醋煮一炷香,取出搓線,札一夜即落,次用龍骨、訶子、 細茶等分為末,敷歛瘡口。
枯瘤方
治初起未破者,根蒂小者。
白砒、硇砂、硼砂、輕粉、雄黃、黃丹、乳香、沒藥(各一錢)、 田螺(大者去殼三枚晒乾切片)、螌貓(二十箇)
共為細末,用糯米粥調和,捏作小棋子樣,晒乾聽用,先灸瘤頂三壯, 以藥餅貼之,次以水調黃柏末敷,蓋藥餅,候十日外,其瘤自然枯落,次用斂口藥。
斂瘤方
治癭瘤枯落後,用此搽貼,自然生肌收口。
血竭、輕粉、龍骨、象皮、海螵蛸、乳香(各一錢)、 雞蛋(十五箇煮熟用黃熬油一小鍾)
調前藥末聽用,先用甘草湯洗淨,以雞翎蘸藥塗之,膏藥蓋之, 每日早晚各敷洗一次。
癭瘤應用方
復元通氣散(見耳門)、三品一條鎗(見瘰癧門)、蠟礬丸(見首卷)、 補中益氣湯(見首卷)。
結核
結核生於皮裏膜外,如菓中之核,堅而不痛,由火氣熱鬱者,但令熱散, 其腫自消,如連翹丸,由濕痰流注者,宜行氣化痰,如五香流氣飲、千金指迷丸, 服之而反甚者,肝火血燥也,潰而不愈者虛也,俱宜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 以滋化源,間用蘆薈丸,以清肝火。
婦人多由鬱怒虧損肝脾,或胎產失調所致,如結於項側,耳之前後, 胸脇部位,寒熱腫痛者,屬膽經風熱,柴胡清肝湯,加鈎藤,倍用梔子, 結於肉裏,皮色不變,日晡發熱者,屬血虛肝火,加味逍遙散加膽草,結於肢節, 或纍如貫珠者,亦屬肝火,由血燥筋攣所致,八珍湯加柴胡、梔子、鈎藤, 再以六味地黃丸佐之,時發而時消者,氣滯而痰結也,宜歸脾湯、六君子湯, 兼以海藻丸佐之,經云:形傷痛,氣傷腫,是以忌用行氣破血等藥,以傷元氣。
小兒項側,結核如癧,堅而不潰者,三焦病也,忌用苦藥以大便, 宜柴胡通經湯,如面黃肌瘦食少者,無辜疳也,用金蟬丸,數服不消,按之轉動, 軟而不痛者,內有蟲如粉,急針出之,否則虫隨氣化,內蝕臟腑為不治。
結核主治方
海藻連翹湯
治諸般結核,痰核瘰癧,馬刀癭瘤。
陳皮(去白)、半夏、茯苓、膽星、連翹、黃芩(酒炒)、黃連(酒炒)、 柴胡、升麻、殭蠶(炒)、牛蒡子(炒)、三稜(酒炒)、莪朮(酒炒)、昆布、 海藻、羌活、防風、川芎、桔梗、夏枯草
用生姜、薄荷水煎,食後服,或加酒煮大黃、皂刺。
五香流氣飲
結核痰核,及陰毒流注。
金銀花(二兩)、殭蠶、連翹、羌活、獨活、瓜蔞仁、小茴(各一兩五錢)、 藿香(五錢)、丁香(一錢)、木香、沉香、甘草(各一錢)
右分為十劑,水煎,隨上下服,如為丸菉豆大,雄黃五分為衣,滾水下。
消核湯
治痰核。
金銀花、天花粉、山藥(各一錢五分)、蒲公英、夏枯草、海石粉、南蒼朮、 前胡(各一錢)
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結核在於乳者,用南星、貝母、連翹、甘草等分,瓜蔞倍之,青皮、升麻減半, 水煎加酒服。
結核在於小腹下,痛不可忍者,由陽明濕熱傳入太陽也,必惡寒發熱,宜梔子、 桃仁、山查、枳殼等分,水煎,入姜汁服。
柴胡通經湯
小兒項側結核。
柴胡、黃芩、牛蒡子、連翹、三稜、歸尾、甘草(各三分)、紅花、 黃連(各少許)。
水煎,熱服。
二白散
敷痰核消腫。
南星、貝母(等分)
為末,雞子清和米醋,調敷。
結核應用方
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八珍湯、六君子湯(俱見首卷)、柴胡清肝湯、 加味逍遙散、歸脾湯(俱見瘰癧門)、蘆薈丸(見疳瘡門)。
楊梅瘡
夫梅瘡言形也,黴瘡言濕也,時瘡言時氣乖變,邪氣湊襲之也, 綿花瘡言綿綿而難絕也,總由濕熱邪火之化,而有精氣二者之殊,精化由慾染者重, 氣化由傳染者輕,精化者肝腎二經受毒,其患先從下部見之,筋骨多疼,小水淋瀝, 其形大而且硬,氣化者脾肺二經受毒,其患先從上部見之,皮膚作痒,筋骨不疼, 其形小而且乾,精化者毒在骨髓,未方肌膚,宜金蟬解毒九下之,以瀉骨髓之毒, 氣化者毒在皮膚,未經入裏,宜紺珠丹葱酒煎服,洗浴汗之,以解皮膚之邪, 壯實者服一劑散,以解表裏之邪,次服加味遺糧湯調理,虛弱者服蟾酥丸三二服, 使邪毒透於肌表,次用歸靈內托散,如或悞用薰藥,火氣鬱遏難出, 致令頭脹骨疼,紅點滿面者,先用黃連解毒湯二劑,以瀉其火, 次服蟾酥丸如前法調理,服至筋骨不疼,瘡根淡白,內毒已解,方用點藥, 輕者百日,重則半載,方始全愈,又男犯房勞,女逢經至,則服藥罔效, 欲其速愈者,必內服一劑散,以敗其勢,然須密室避風寒,忌冷水,犯之筋骨作疼, 食宜淡,鹹則血凝,難愈,食鵝生風,食牛生癬,不可不慎之也,如不遵此法, 妄用薰條擦藥哈吸等法,而不成後患者鮮矣。
透骨搜風散
筋骨疼痛,未見形已見形,悉效。
透骨草(白花者陰乾)、羌活、獨活、紫葡萄、生芝、白糖、六安茶、 小黑豆、核桃肉、槐子、生姜(各一錢五分)、紅棗(三枚)
用水三鍾,煎一鍾,露一宿,空心熱服,蓋臥出汗避風,三劑自愈。
楊梅一劑散
元氣壯者服之,一汗一下,其功甚捷。
麻黃(一兩)、大黃(七錢)、葳靈仙(八錢)、金銀花、羌活、白芷、蟬螁、 皂角刺、川山甲(各五錢)、防風(三錢)
共一劑,用山羊肉觔許,河水煮熟,取清湯二碗,黃酒一碗,煎一碗, 令患者空心,先將熱羊肉同酒淡食之,令胞,隨服藥,蓋臥出汗避風。
加味遺粮湯
治楊梅初起,筋骨疼痛,及已潰未潰,延綿不已,并楊梅風毒悞服輕粉, 癱瘓骨疼,不能動履。
川芎、當歸、防風、木瓜、薏苡仁、木通、金銀花、白鮮皮、葳靈仙、 蒼朮(各一錢)、甘草(五分)、皂莢子(五個切片微炒)、仙遺糧(二兩)、 人參(瘡久氣虛者加)
水二碗,煎八分,量病上下煎服,輕者一月可退,深者百日可痊,忌牛肉、 燒酒、海腥、煎炒。生下疳時,預服此藥,免其不發梅瘡。
歸靈內托散
治楊梅瘡不問新久,但元氣弱者,即宜服此。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薏苡仁、人參、白朮、天花粉、白鮮皮、金銀花、 木瓜、防己(各一錢)、葳靈仙(六分)、牛膝(下加五分)、土茯苓(二兩)、 甘草(五分)
用水三鍾,煎二鍾,作二次隨病上下服之,其渣再煎服。元氣虛者參、歸倍之, 毒氣盛者金銀花倍之,倍加蒲公英。外以麥冬五錢,薏苡仁五錢,土茯苓一兩, 煎湯常服以代茶。
筋骨痛酒方
鬧羊花根皮(八錢)、五加皮、歸身(各四兩)、葳靈仙(二兩)、玄參、 牛膝(各二兩)、甘草(五錢)〕右各咀片,入絹袋內,用乾燒酒二十觔, 封入內,重湯煮三香,埋七日,任飲葷腥過口。
楊梅瘡薰洗方
蓮房、瓦松、川椒、蒜瓣、陳艾、朴硝、槐枝、甘草
用水半桶,煎百十滾,傾入淨桶內,令患者坐桶上,以被圍之,先薰後洗, 汗出為度。
楊梅疹子薰洗方
菉豆二升,水煮將熟,傾入淨桶內,薰洗如前。
楊梅發於陰囊且門等處薰洗方
土堿十餘塊,打碎入淨桶內,沖滾水半桶,坐薰如前,立時清爽,三五次, 結痂而愈。婦人生玉門,腫痛者,用燒煤土沖水,坐洗如前。
碧雲散
楊梅瘡,已服藥至根腳不紅瘡,勢已退者。
石膏()、輕粉(各一兩)、銅綠、膽礬(各五錢)
共為細末,罐收,濕瘡乾摻,乾瘡用公豬膽汁調點,一日一次,三日自乾而愈。
又方杏仁(四十九粒去皮尖去油為粉)、銀硃(二錢)、輕粉(五錢)、 兒茶(四錢)、冰片(二分)、麝香(一分)
共為末,豬膽汁調搽。一方,只用紅粉摻之。
鵝黃散
梅瘡潰爛成片,膿穢多而疼甚者宜之。
石膏(烽)、輕粉、黃柏(炒等分)
共為末,乾摻即可生疤,再爛再摻,毒盡即愈,此解毒止痛收乾之要藥。
瓊花膏
貼楊梅瘡,井結毒筋骨疼痛,及一切腰腿疼痛諸毒惡瘡。
鬧羊花根皮(一兩五錢)、五加皮、歸身(各二兩)、葳靈仙(一兩)、防風、 芥、玄參、天花粉(各一兩五錢)、甘草(一兩)
真油三斤浸煎如法,用鉛粉收膏,退火毒,七日, 任用攤貼(其煎膏火候見首卷膏藥門)。
紫砂生肌散
治梅瘡腐淨時,用此生肌。
硃砂(四錢入銅杓內安火上上蓋紅炭數塊炙硃砂紫色為度)、輕粉(二錢)、 冰片(二分)
右為細末,每用些須,摻於患處,以前瓊花膏蓋之。如瘡收至小孔而不收者, 每藥末一錢,加陳壁土炒象皮末一分。。
護面散
初時服表藥,恐上政頭臉,服此則頭面不出, 用自頂心髮或女人髮存性,明雄黃,各九分,和勻,分三服,一日服完, 每服用油半酒鍾調藥,黃酒沖服,服後服表毒藥。
護從丸
發瘡時令侍從人服之,不致傳染。
川椒(五錢)、雄黃(五錢)、杏仁(一百粒去皮尖)
共為末,燒酒打飛羅麵糊為丸,桐子大,空心服十餘丸,白滾湯下。
救湯
楊梅瘡時,誤用薰藥,毒氣入內,以致吐血不止,及成爛肉者。
用生姜半觔,取汁飲之,即解。
淨肌湯
側柏葉五,好醋一鍾,煎五分,服十六服,全愈,或神應養真丹。 如眉髮脫落者,用側柏葉酒浸,九蒸九晒,煉蜜九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每日三服,黃酒下,百日愈。
醒皮湯
洗鵝掌風,并多年頑癬。
防風、芥、金銀花、皂角刺、蛇床子、貫仲、芫花、白鮮皮、鶴虱草、 苦參(各五分)
用水十碗,煎四碗,去渣湯洗,俟皮肉和軟,用後方搽之烘之。
透骨丹
治前症用此烘之。
青鹽、大黃、輕粉、兒茶、膽礬、銅綠、雄黃、枯礬、皂礬(各五分)、 杏仁(七個)、麝香(一分)、冰片(五厘)
共為細末,用蘇合油調勻擦患處,以炭火烘之,以透為度,五七次愈。
一方木鱉子、蓖麻子、大楓子、輕粉、螌貓
為末,姜醋調搽。
白鮮皮湯
楊梅瘋癬,及鵝掌風。
白鮮皮、海風藤(各三兩)、金銀花、白茯苓、肥皂子肉、苦參(各二兩)、 五加皮、漢防己、鴨腳花根、蟬螁(各一兩)、豬牙皂角、薏苡仁(各一兩五錢)、 土茯苓(四兩)
右分十劑,水三鍾,煎一鍾服,每日空心食雄豬肉三四兩,忌發物。
角皂皮丸
楊梅瘋癬,及鵝當風。
皂角樹根皮(四兩)、當歸(二兩)、黃芪(一兩五錢)、 陳艾(一兩)、人參(一兩)、麻黃(三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土茯苓湯下。
楊梅應用方
金蟾解毒丸、紺珠丹(見首卷)、蟾酥丸、黃連解毒湯(見疔瘡門)、 神應養宜丹(見股部)。
發梅毒
夫楊梅倒發者,由初發時悞用水銀等藥之所致也,夫藥者, 如擦五心,擦動脈,及吸氣觀燈,聞香薰被等法,并服輕粉、粉霜、靈藥等丸, 如是等治,至三四日內,則悍燥之性上攻齒齦,所以牙浮口臭,腥穢難聞, 七日滿足,即瘡痂盡落,則僥倖而安矣,孰不究輕粉、粉霜、靈藥、銀硃等類, 治雖殊皆水銀之昇煉者也,譬如麥而作種種麵食,名雖殊皆麥之所造者也, 令患者悞受此毒,含藏於骨髓之中,沉潛於關竅之內,久之逢虛則發, 發則筋骨疼痛,隨處結腫,次則破爛,甚則損筋傷骨,塌腦崩梁,穿喉蝕目, 手足拘攣,苦楚一生,遺毒數代,情關一錯,禍起百端,或有云:再服再痊, 更不悟愈愈重,嗟嗟乎,如是等治,非關患者之不明,實由醫者之所贈也, 若夫以正治之法治之,必先審其病之原,觀其發病之所,壯實者以解毒為主, 虛弱者必兼補為規,一切諸症,各有次第,宜隨後方調理,雖至重者,百日自痊, 永無後患,慎勿妄求速效,仍取自悞。
倒發主治方
瓊花輔骨湯
治筋骨腫疼,新久悉效。
當歸、連翹、防風、葳靈仙、五加皮、白鮮皮、皂角刺、豬牙皂角、白蘞、 明天麻、牛膝(各一錢)、白豆𦸅(七分)、鬧羊花(三分)、 木香(一分)
共一劑,用土茯苓四兩,煎湯四碗,取湯二碗,煎藥八分,五更時服,渣再煎, 臥時服,一月可痊,忌發物避風并房勞。
綿子乳香湯
治風毒疼痛不可忍者。
綿花子(炒研取仁倍用)、金銀花、何首烏、白鮮皮、薏苡仁、防風、 芥、當歸、川芎、白芍、茯苓、檳榔、牛膝、木瓜、防己、乳香、 沒藥(俱減半)、甘草(少許)、土茯苓(量用)
用水煎服,三二服見效,十餘劑霍然。
陰陽二氣散
治結毒筋骨疼痛,夜重晝輕,喜熱手揉捻者。
用出山黑鉛一兩,入杓內,火化鉛溶,入杏仁四十九粒,炒焦去杏仁, 入硫黃些須于鉛上,用槐枝攪之,俟硫烟盡,又入硫些須,攪炒如前, 以硫黃三兩完為率,仍俟硫烟盡,其鉛成灰,每用鉛灰二錢,配乾姜末二錢, 和勻,用黃酒一大壺,入大葱五七根,煮葱爛取酒,調藥服之,再盡量飲之, 蓋煖出汗,一香盡,粉毒隨汗出,其痛即止,如未全愈,過三日再一服除根, 避風寒。
皂角樹皮湯
治結毒潰爛,筋骨疼痛。
皂角樹根皮(切片用炭灰同醋拌炒黃色每用一兩加)、金銀花、葳靈仙、牛膝、 豨薟草、木瓜(各三錢)、防風、芥、連翹、白鮮皮、苦參、地骨皮、 當歸(各二錢)
用酒三碗,水二碗,煎三碗,聽用,土茯苓、羊肉各四兩,酒二碗,煎七分, 露一宿,兌前藥內,每日空心服一碗,四日服完,十劑全愈。
加味五寶丹
治楊梅瘋毒,筋骨疼痛,破腦崩鼻,蝕陽爛嗓,肺傷口臭,及癩癬鵝掌風, 身面出紅黑白斑,并小兒遺毒。
真珠(豆腐煮三錢)、琥珀(三錢)、 鐘乳石(為細末人孔浸飯上蒸過用四錢五分)、辰砂(為末飛二錢五分)、 冰片(一錢加)、牛黃(二錢五分)、山茨茹(二錢五分)、海參(二錢五分)、 一加麝香(五分)、舊琉璃(多年琉璃燈燒存性為末用二錢)
如補鼻祖,長陽道,前古方五味加製胎元一具,重生蟹腳焙末七分,服如法。
一每丹一兩,配飛羅麵五錢,如下部,易真菉豆粉五錢,如中部,則飛麵、 豆粉各用二錢半,每服三分,每日五服,土茯苓湯調下。
每日用土茯苓一觔,隨症加飲,煎湯五碗,每服一碗為率, 今人減用或只半觔故治症不驗。
傷鼻,加辛夷三錢。咽喉腐爛,加升麻三錢、桔梗二錢。玉莖腐爛,加真殭蠶三錢、 牙皂二錢。上部加白芷一錢。胸腹,加白芍藥一錢。一部,加牛膝一錢。四肢, 加羌活、金銀花、蒲公英各二錢,服前丹作嘔者,生姜五錢取汁,煮鯽魚食之, 以助胃氣,二便澁滯不通者,用百草霜二錢,井花水調服即解。
〔製胎元法〕乾胎元大者一具,用粉甘草、人參各五錢,水三鍾,煎鍾半, 塗抹胎元,炙汁盡為度,次用砂鐔一個,入石膏末少半鐔,入胎元于中,再入石膏, 以滿鐔為度,封口,用金粟火煨一宿,取出胎元,如烏金紙色為佳,白色者不用。
〔補鼻祖法〕用油紙,以甘草水煮過,於好人鼻子上,印一塑子,合患者鼻上, 外以膏藥蓋之,俟長完,去紙,用皮硝煎湯洗鼻三二次,則見風不痛。
通隘不二散
治結毒發於咽,腐爛疼痛,湯水難入者。
硫黃(一錢)、靛花(一分)
為細末,用涼水一酒鍾,調服即止,外吹紫粉人中白散,或用紅粉塗之。 甚者內服前五寶丹,即以五寶丹吹之。
結毒入巔頂,致頭疼脹痛如破者。
鵝不食草、川芎(各一兩)、青黛(一錢)
為末,令患者噙水一口,以蘆筒取藥,吹左右鼻內,取嚏為效。內服天麻餅子, 或用魚鰾麻炒為末,每服三錢,煎葱酒調服。
瘡毒塞鼻不通者。
葫蘆殼(燒灰)、鐘乳石、膽礬、冰片(等分)
為末,吹入鼻內,出黃水,日吹三二次,三二日即通。
結毒破爛不收口者。
硃砂、雄黃、銀硃(各三錢)、 水銀(一錢五分先取黑鉛一錢溶化入水銀于內如泥)
共研勻,用紅棗肉二十個,搗和為餅,分作十個,每日用一餅,安小口罐內, 燒烟,對患處薰之,遮周圍蓋,勿令泄氣,三日三丸,即愈。
紫金膏
結毒潰爛頑硬,膿水淋漓,及頑𦢎等症。
礬紅、松香(等分)
為末,香油調敷。先用蒼朮一兩,川椒三錢,水煎薰洗畢,敷藥蓋油紙, 再以絹條札緊,三日一換。
紫靈藥
治結毒,及咽喉唇鼻腐爛臭穢日甚者。
水銀(一兩)、硃砂、雄黃、硫黃(各三錢)
共藥入罐內,昇打如常火候(見首卷生肌門)。腐爛諸症,靈藥五錢, 輕粉五錢,和勻摻用。咽爛者,用靈藥一錢,人中白二分,研勻吹用。
小兒遺毒(見第四卷小兒門)。
結毒應用方
二子解結湯(見疳瘡門)、貝葉膏、紅粉(俱見首卷)。
石癰、
石疽
腫堅如石,癰則微紅,而疽則皮色不變,久不作膿,由深寒客於經絡者, 宜服黃芪丸,初宜艾灸三五十壯,若生於面頰者,則不宜灸, 用麥飯石膏敷之,由脾氣鬱結榮氣不從所致者,宜致和丸服之,久服全消。
黃芪丸
治因寒氣客於經絡者。
黃芪(炙二兩)、 大附子(去皮臍姜汁浸透切片火煨炙以姜汁一鍾盡為度七公錢)、 兔絲子(酒浸蒸)、大茴香(炒各一兩)
共為末,酒打糊為丸,每服一錢,每日二服,空心,食前黃酒送下。
致和丸
治因菀結不舒所致。
白朮(二觔)、陳皮(一觔同炒)
共為末,用大棗二觔,生姜半觔,煮半日,去姜取棗肉,合原為丸, 菉豆大或桐子大,每服一二錢,早晚各一服,米湯下或酒下。
麥飯石膏
治癰疽惡毒,消腫生肌。
麥飯石(二兩醋淬十二次)、鹿角(四兩泥固黃色)、 白蘞(一兩)
為末,用陳米醋調如稀糊水,起魚眼泡,取起塗腫處。
痼發
痼發多生手足腰腿縮之處,其形漫腫,其色淡紅,憎寒發熱,由天時外感所致, 初起者紺珠丹汗之,已成者托裏消毒散托之,已潰者如潰瘍補之。
紺珠丹、托裏消毒散(俱見首卷)。
瘭疸
瘭疽一名蛇瘴,初出紅點,次變黑色,小者如黍豆,大者如梅如李,腫痛應心, 腐筋爛骨,膿如小豆汁,今日去,明日復滿,愈而復發為異耳, 此川廣烟瘴地面有之,初起蟾酥餅貼之,膏藥蓋之,寒熱者蟾酥丸汗之, 紅腫遊走者離宮錠子塗之,潰後食少乾嘔者,補中益氣湯加黃連、麥冬補之, 補而不應,出清水穢汁者,不治,南人呼為榻著毒,喜著十指,治與脫疽同法, 或灸百壯,內飲藍青汁等以其熱,紅絲遊走者,於盡處灸三壯自愈, 或用蠟礬丸如麝,冷酒下,多服取瘥。
消瘴膏
治瘭疽瘴疽
鯽魚(一尾)、血餘(雞子大一團)、豬汁油(一觔)
煎枯去渣,加黃蠟一兩,溶化成膏塗之。
蟾酥餅、蟾酥丸(俱見疔門)、離宮錠子、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
肬(音休)
肬一名枯筋箭,手太陽虛則生肬薛, 又為肬屬肝膽少陽經風熱血燥,或肝客淫氣所致,蓋肝熱水涸,腎氣不榮, 故精亡而筋攣也,宜地黃丸滋腎水生肝血為善,若用蛛絲纏螳螂蝕艾著灸, 輕者可愈,重者必多致悞,此症與結核相同,有大如黃豆,小若黍米, 拔之如絲者,有觸碎如斷束縷,扯之則長,縱之則縮,兩鬢發白點者,有初如赤椹, 用雜敷藥翻張如菌,又用腐蝕焮大如瘤者,有腹內一塊,攻擊作痛,凝為血鱉, 治之後,手背結一塊,長寸許,形如鱉,再又肢節如豆大者, 甚多泥鱉生子發於外者,有肛門周生小顆如鼠奶,大小不一者, 有婦人患此月經不行者,種種異類,惟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逍遙散、 歸脾湯等藥,益養榮氣,久之悉愈。
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逍遙散、歸脾湯(俱見瘰癧門)。
不分部位小疵
此皆小症,不可紊亂於大毒之內,故另分之。
無名腫毒
無名腫毒者,以其隨處而生,不按穴次,不可以命名也, 皆由風邪寒熱客於經絡之所致,但其因風邪內作者,則無頭無根,因氣血相摶者, 則有頭有根,因風寒而成者,則腫堅而色白,因熱毒而成者,則腫焮而色赤, 治法有表症者散之,有裏症者下之,外兼敷貼等藥,總不外乎首卷腫瘍之例, 並宜參考灸曲池穴其效(穴見首卷灸門)。
漏蘆湯
治癰疽疔腫,不問陰陽初起者,及初潰紅腫尚未消盡者,並濕爛疥瘡等毒。
漏蘆(一錢五分)、紫花地丁、芥、當歸、連翹、薄荷、白芷、 升麻(各一錢)、麻黃(三錢)、大黃(二錢)、生甘草(四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溫服,蓋衣取微汗,渣再煎溫服,次日,麻黃用二錢, 大黃用錢半,甘草用六分,溫服,第三日則麻黃、大黃、甘草,各用一錢溫服, 如其紅腫尚未消盡,照第三日方再三二服,無不愈者,是方也,如不欲汗, 則麻黃少用,溫服之,如大便不實及不欲下者,則少用大黃,不用亦可,隨病上下, 在食前養後服。如便毒,服利藥,正氣傷,皮厚未穿者,服此一汗,不砭而穿。
飛騰神駿膏
治癰疽腫毒,瘰癧鼠瘡。
麻黃(去節淨用一觔)、杏仁(泡去皮尖砂內研如泥入水再研澄去濁腳)、 防風(去蘆四兩)、地骨皮(去骨四兩)、甘草(四兩)、燈草(一大把)、 黑鉛(一塊)、木鱉子肉(十四箇)、頭髮(一大團洗淨)
共入大銅鍋內,入水二桶,炭火煎,減半取汁,渣再煎二次,絹瀘淨,并一處, 復將燈草、頭髮、黑鉛、同汁煎至成膏,去此三味,再煎稠,收罐內,香甜, 久貯不壞,每服三錢,熱酒調服,隨飲至醉為度,蓋臥出汗,避風一日, 次日食豬蹄補之。此方於初起時,及將潰時,服之神驗。
軍門立效散
治癰疽諸毒,對口附骨疽等。
皂角刺(三錢炒熱入)、乳香(五七分炒香化再入)、天花粉(三錢)、 甘草節(一寸長九箇)、川椒(三十粒)
黃酒二鍾,煎一鍾,溫服,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潰,己潰者不宜服。〕 一用皂刺(三錢)、乳香(七分)、花粉(一兩)、甘草節(二錢)
炒製如法,酒煎服,治紅腫焮痛便秘者,甚捷。
壺公妙劑散
一切諸毒,孔癰便毒,筋骨疼痛,不問新久,悉皆神驗。
川山甲(炒)、葫蘆巴、槐花、黑丑(頭末)、當歸(等分)
為末,每服五錢,用溫酒調成塊,挑入口內,隨用溫酒送下,隨飲幾盃, 以助藥力。
榮衛返魂湯
赤芍、木通、白芷、何首烏、枳殼、烏藥、當歸(各一錢)、小茴香(五分)、 甘草(三分)
水一鍾,酒一鍾,煎八分,溫服。
初起堅硬如石者,加川芎、麻黃、獨活、頭,水煎熱服出汗。胃寒生痰者,加半夏。 鬱熱生痰者,加桔梗,久不愈,食少色痿者,涼藥太過也,去木通,加當歸, 倍加陳皮、厚朴,甚者再加白豆𦸅。肺癰腸癰內癰等症,倍加忍冬藤, 此藤治內癰之良藥也,補加大附子,利用酒大黃。隧痰失道,陽少陰多者, 加升麻以除其寒。久潰無膿,時流薄血,壞肉如絮,胬肉如突者宜之, 外用枯礬、朴硝末,滲之,忌用刀針蝕藥。
老弱者,患于上部去木通,恐導虛下元,氣血盛者減當歸,多能生血,恐再結不已, 泄瀉者先服蠟礬丸,米湯下,瀉止再服。腰痛經年不愈者,加萆薢、玄胡索。腳氣, 加檳榔、木瓜、川山甲。熱痰咳嗽,加紫蘇。疝氣嘔逆,加木香。
此藥救壞症,活死肌弭患於未萌之前,拔毒於既愈之後,扶胃本而不傷元氣, 更不分經絡,但漫腫堅硬不紅不痛者,用之悉驗。
托裏溫經湯
治寒覆皮毛,鬱遏經絡,熱伏榮中,不得伸越,聚毒腫痛,惡寒發熱, 或相引肢體疼痛者。
麻黃、防風、蒼朮、白芷、升麻、葛根、人參、當歸、白芍、甘草
再服去麻黃、防風,加牛蒡子、連翹。
麻黃苦溫,防風辛溫,發散者也,升麻苦平,葛根甘平,專陽明解肌者也, 血留則痛,歸、芷辛溫,破血散滯,濕盛則腫,蒼朮苦溫,瀉腠裏之邪,參、 草甘溫,白芍酸寒,調中托裏,水煎熱服,蓋臥之,使陽氣伸而汗出,其腫自消, 去麻、防,加蒡、翹,其痛自止。
加減瓜蔞散
治內癰腦疽背腋諸毒,瘰癧便毒,乳疽乳岩等症,未成者即消, 已成者速潰。
大瓜蔞(一箇子多者佳少者用二箇杵爛)、當歸(三錢)、沒藥(二錢)、 乳香(一錢)、甘草(三錢)、金銀花(五錢)、生薑(五錢)
用無灰酒二碗,煎一碗服。將潰者,加皂角刺五錢。乳癰腦疽,加蒲公英、 土貝母各五錢,潰後用參、芪補之。〕
滌風散
熨風腫痛疼。
羌活、防風、白芷、吳萸、細辛、官桂、芫花、當歸、芍藥(各五錢)
為粗末,赤皮葱連鬚切碎半觔,用釅醋拌勻,炒熱帛包,於瘡上熨之, 稍冷易之,以痛止為率。
移險散
南星、白芨、草烏、黃柏(各二兩)、文蛤(炒一兩)
為末,調如糊,隨血圍匝如牆壁,可移險處就不險處。
南星、白芨、白蘞、白芷、貝母(等分)
水調,此藥敷前圍藥之內,提起內毒,制之有理。
葫蘆化毒丹
治一切腫毒熱癤。
大黃、黃柏、遠志(等分)
為末,用豬膽汁和成錠雄黃為衣,陰乾,用時以米醋磨如墨,以鵝翎蘸藥, 頻塗患處。
醒肌膏
治腫毒惡瘡,及風氣腫疼,鶴膝風,冷濕痛腰痛腳氣痛,婦人產後受風, 經絡冷痛。
廣膠(四兩用葱薑取汁各一碗浸膠過宿文火煎膠化入)、硫黃(末一兩)、 草烏(末一兩)、葱粉(一兩)、薑粉(一兩)、煎成膏,再加蟾酥(一錢)、 麝香(四分)、乳香(二錢)、沒藥(二錢)
各末和勻,頓滾水內,刷絹帛上貼之,以熱鞋底熨之,俟痛止,變麻木, 則死肌活矣。一刷皮紙上,用隨大小剪貼熨之,宜與首卷牛膠蒸法參考。 取薑葱粉法葱薑各枚汁三二碗,薄鋪磁器內,晒乾成粉。
滲雪膏
治一切風熱攻注頭面,四肢腫痛。
朴硝二升,於臘月中入新瓦罐內,沖熱水令滿,攪勻,掛簷下,俟硝滲出罐外, 陸續收之,用人乳調敷。
瑞龍膏
敷一切腫毒,對口乳癰,便毒紅腫焮痛者,不問未成已成,悉驗。
鮮鯽魚(大者一尾)、鮮山藥(如魚長一條去皮)
先將魚入石臼內杵爛,次入山藥,再杵如泥,量加冰片,和勻攤敷腫處, 綿紙蓋之,黃酒潤之。
凡腫毒已成者,如純陽症,則孔以蜂窠,用貝葉膏貼之,日換七八次, 善能止痛呼膿,生肌完口,更無粘連之苦,半陽半陰症者,則漫腫無頭,微紅微熱, 用紺珠膏貼周圍腫處,中留頂,塗玄珠膏,再以黑膏蓋之,則餘腫自消,膿從孔出, 內服托裏之劑,純陰症者,內服辛熱大補之劑,外用神妙拔根方, 以疎其毒(已上諸方俱見首卷)。
丹毒
丹毒者,為肌表忽然變赤如丹塗之狀也,經曰:少陰司天,客勝則丹疹外發, 及為丹熛,然二症亦有紅白乾濕痒痛之殊,故用藥則分表裏補瀉之異,如色赤而乾, 發熱作痛者,為丹毒,屬肝心之火,宜化斑解毒湯,色白而濕爛,流黃水, 痒痛不時者,為風丹,屬脾肺濕熱,宜除濕胃苓湯,痒而搔之起塊,成餅成片, 皮色不變者,為冷膜,故天陰則劇,風中亦劇,晴煖則減,身暖則瘥,由風邪外襲, 熱鬱於肌膚也,宜藿香正氣散發之,外以枳殼煎湯浴之,忌用風藥。
再加丹毒,由胃氣虛極致令虛火遊行於外者,又宜補以降之,用人參五錢,當歸、 白朮各一錢五分,水煎服之。
又如女子十五歲而經脈未通者,多發丹疹,此由血有風熱乘之也,治宜涼血, 虛則補之,慎投風藥。
化斑解毒湯
治二焦風熱上攻,致生火丹,延及遍身而作痒痛。
玄參、知母、石膏、黃連、牛蒡子、人中黃、升麻、連翹(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淡竹葉二十片,煎八分服。
除濕胃苓湯
治脾肺濕熱,致生火丹,作爛疼痛者。
防風、蒼朮、白朮、赤茯苓、陳皮、厚朴、豬苓、梔子、木通、澤瀉、 滑石(各一錢)、薄桂、甘草(各三分)
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服。
藿香正氣散
治冷膜,由風寒外襲者。
藿香、白朮、白芷、桔梗、紫蘇、陳皮、半夏、大腹皮、茯苓、厚朴、甘草
水二鍾,生薑三片,紅棗二箇,煎八分服。
芸薹菜方
治丹毒
芸薹菜子一兩,黃酒一鍾,和研,濾去渣,煎四五沸,溫服之。 一杵芸薹菜葉敷之,乾者為末,水調敷之。
柏葉散
治丹毒痒痛,并效。
側柏(炒黃)、黃柏、大黃(各五錢)、赤豆(三錢)、 蚯蚓糞(菜田內者佳五錢)、輕粉(三錢)
為末,新汲水調敷。一搗大蒜厚塗之,乾則易之。
赤白遊風
遊風者,為肌膚絛然焮赤腫痛,遊走無定,由風熱壅滯,榮衛不宣, 則善行而數變矣,較之丹毒,只紅腫起粟而不走,故與遊風為異耳,其風熱者, 則色赤,宜小柴胡湯,加防風、連翹清之,內熱甚者,紫雪散下之,腫勢甚者, 砭之,風寒者,則色白,宜防敗毒散散之,再血熱者,四物湯加柴胡、 梔子、丹皮,胃虛者,補中益氣湯,加防風、羌活,肝腎虛熱者,宜加味逍遙散、 六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則火自息,風自定,痒血止矣,悞用祛風辛熱之藥, 復傷元氣,則客風內淫,血隨火化,反為難治,腫遊入腹者不治, 宜與小兒赤遊風門參考。
有因過飲燒酒而得者,飲冷米醋一二杯即解,此又是似而非也,宜細辨之。
防敗毒散、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俱見首卷)、加味逍遙散、 小柴胡湯(俱見瘰癧門)。
癮疹
癮疹者,生小粒靨於皮膚之中,憎寒發熱,遍身搔痒,經云:勞汗當風,薄為鬱, 乃疿痤,熱微色赤,熱甚色黑,由痰熱在肺,治宜清肺降痰解表,如消毒飲子, 有可下者,大柴胡湯,虛者補中益氣湯,或總以加味羌活散治之。
疹屬少陰君火,斑則無頭,焮腫於外,屬少陽相火,自吐自利,身溫身涼者吉, 忌敷涼藥,首尾慎下,若便閉者,微利之,故凡癮疹瘙痒,疙瘩丹毒等症, 皆宜涼血潤燥,如加味逍遙散,加味小柴胡湯,慎用風藥,復傷元氣,反致筋攣, 若愈後肌生白屑,搔之如帛所隔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 或灸曲池穴(見灸門)。
加味羌活湯
治風寒暑濕外搏肌膚,發為癮疹,憎寒發熱,遍身搔痒,或赤或白, 甚則心迷悶亂,口苦咽乾。
羌活、前胡(各一兩)、人參、桔梗、甘草(炙)、枳殼、川芎、天麻、 茯苓(各五錢)、蟬螁(去頭)、薄荷(各三錢)
右為末,每服三四錢,生薑三片,水一鍾,煎七分,去渣溫服。
羽液膏
治斑疹,風痒不止。
白礬(五兩)、童便(一升)、黃酒(三合)
合煎如稀糊,以棉帛蘸藥擦之,立消。
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俱見首卷)、加味小柴胡湯、 加味逍遙散(俱見瘰癧門)。
諸痒
諸瘡痛痒,皆屬於火,又云:風盛則痒蓋為風者,火之標也,凡風熱客於皮膚, 作痒起粟者,治宜風,如換肌丸、苦參丸等,若風熱內淫,血虛作痒者, 又當涼血潤燥,如逍遙散、柴胡湯之類也。
神仙換肌丸
治皮膚風熱,如蚤虱叮咬,痒不可忍者。
蟬螁(焙)、殭蠶(焙)、防風、片芩(酒炒)、何首烏(各一兩)、 梔子(酒炒八錢)、白芷(八錢)、穗(七錢)、地膚子(五錢)
右為末,酒糊為丸,菉豆大,每服三二十丸,茶清送下。〕
苦參丸
治風疹遍身,痒痛難忍,涎多不寐者。
苦參一兩為末,用皂角二兩,水一升,揉濾取汁,石器煎成膏,和丸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溫水送下。
四生丸
治渾身麻痒,或麻痺不仁,或生斑疹,或外𦢎血風頑瘡,骨節不能履。
地龍(去土)、殭蠶(炒)白附子、五靈脂、草烏(去皮尖炮等分)
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茶清送下。
二味消毒散
治遍身起瘰作痒,用此乾擦之,自止。
明礬(一兩)、雄黃(五分)、共為末。
遍身痒如蟲行者,用鹽一斗,水一石,煎七斗,澄清洗之,三五次愈。 用茵陳湯煎汁洗之。
加味通聖散
治風餅風丹作痒。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白朮、甘草、連翹、薄荷、梔子、桔梗、麻黃、 石膏、滑石、芥、黃芩、朴硝、大黃、蟬螁、枳殼
用水二鍾,煎八分,熱服。一用鹿角磨酒熱服,煎鳳仙花科洗之。
蛇床子湯、狼毒膏(俱見腎囊風)、三因四生散(見腎藏風瘡)、 羽液膏(見癰疹)。
諸痛
諸痛之為症也,有各門之所未備,其立方也,有各門之所未載,今彙之於一, 以便採用,庶無遺失。
蒼朮復煎散
治寒濕相合,腦痛惡寒,心煩腹悶,脈沉而遲,項背腰脊髀骨脛膝等痛。
蒼朮(四兩水二碗煎二鍾去渣入)、黃柏(三錢)、羌活、柴胡、升麻、 藁本、白朮、澤瀉(各五分)、紅花(少許)
再煎至二鍾服。
蠲痛無憂散
治一切腫毒痛,筋骨痛頭風痛,風寒濕痺,遍身疼痛,腳氣痛風, 及大麻風等症。
蒼朮(米泔水浸焙)、半夏(薑汁浸焙)、川山甲(陳土炒)、 川烏(黑豆酒煮去皮尖)、草烏(生薑汁煮)、苦食(油煠浮)、 當歸(酒洗)、甘草(各二兩)、麻黃(三兩)、葳靈仙(一兩)、 鬧羊花(醋浸炒黃色四兩)
各製為末,和勻,每服五七分至一錢,無灰酒調服,再飲以醉為度,蓋臥出汗, 立驗,避風。
尋痛丸
治遍身走注疼痛,并一切腫毒疼痛。
五靈脂、草烏(炮)、杏仁(各一兩)、沉香、木香(各五錢)、 麝香(一錢)
右為末,酒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黃酒送下,如治腫毒, 杏仁易桃仁,沉、木易乳、沒,各等分,燒酒下。
桑皮飲
治皮膚痛不可以手按者。
桑白皮(二錢)、乾葛、柴胡、黃芩、玄參(各一錢)、地骨皮、天門冬、 麥門冬(各一錢五分)、木通、甘草(各五分)
用水二鍾,生薑三片,葱頭一箇,煎一鍾,熱服,出微汗。
槐花散
治皮膚痛,雖蒼蠅飛上即痛者。
槐花(炒)
為末,每服三錢,溫黃酒調服。
魚鰾散
治遍身酸軟作痛者,腰痛。
魚鰾(四兩香油煠黃)
為末,每服五錢,溫黃酒送下。
葳靈仙桂湯
治產後經風,痛不可忍,并痢後風。
葳靈仙、肉桂、木香、乳香、沒藥(各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服。
六合散
治一切腰疼。
羌活、獨活、大茴香、小茴香、杜仲、當歸(各二錢)
用黃酒一碗浸,露一宿,次早空心去渣溫服,立愈。一用紅姑娘一箇, 炙乾令焦為末,黃酒下。
鵝實散
治脇痛尢氣痛。
鵝眼枳實(焙)、小茴香(炒)
各為末,等分和勻,每服二錢,用小黑豆同艾葉炒熱,沖黃酒於內,去渣, 調前末藥,食前服之,立止。
不龜手膏
治冬月手背裂痛
豬脂油(四兩入)、白蠟(二兩溶化離火加)、白止、升麻(一錢)、 豬牙皂(一錢)、丁香(五分)、麝香(二分)
為細末,入前油蠟內和勻,先用湯洗手淨,拭乾,烘手熱,取前膏一塊, 於手心內搓之,令手掌油潤去藥,則隻手於火上烘之搓之,以油乾為度, 則裂痛立愈,更且滋潤肌膚,勝裂口藥多矣。
大麻瘋
大麻瘋癘瘋也,由水枯火盛,秉天地肅殺之氣所致,形雖見於皮毛,瘋毒積於臟腑, 上而下者為順,下而上者為逆,漸來可治,頓發難醫,必先麻木不仁,次發紅斑, 再次浮腫破爛無膿,再久之,熱濕生蟲,攻蛀臟腑,如蟲蝕肝則眉落, 蟲蝕心則目損,蟲蝕脾則唇反,蟲蝕肺則聲嘶,蟲蝕腎則耳鳴足底穿,為之五敗, 又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割截不痛,血死內潰成瘡,筋死指節脫落,骨死鼻梁崩塌, 為之五不治,夫瘋之中人也,必從虛入,故須絕情慾,必壅滯經絡,故須食清淡, 必先麻痺,故須用疏通,如麻黃、桂枝之類是也,今則初以紺珠丹汗之, 次以蘆薈丸清熱殺蟲,通用神應養真丹加白花蛇等分,久服可愈,然諸痺諸瘡, 不得舍六味丸、八味丸、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等,以培補之。
再造丹
治大麻瘋。
生漆、松香各半斤,和勻,盛瓦盆內,入大蟹七隻,如小者倍之,此盆一箇, 埋半截於土內,日晒之,以柳枝攪之,夜則蓋之,二十一日,俱化成水,取起聽用。
雄黃(半斤飛七次)、蛇螁(七條)、川烏、草烏(俱薑汁浸炮)、人參、 天麻(各二兩)
右為末,用蟹漆汁為丸,聽用。
初用麻黃、蘇葉各半斤,防風、芥各四兩,煎湯一桶,沐浴浸洗, 換新衣服,丸藥三錢,黃酒送下,再飲至醉,蓋臥出汗,汗乾脫去衣,於空地焚之, 另換新衣,至午再服三錢,酒下至醉,用夏枯草蒸熱,鋪蓆下臥之,不取汗,次日, 沐浴服藥至醉,鋪夏枯草臥,照前,將舊衣舊草取出焚之,如此七日,其病盡出, 如豆如瘡,再服一七,瘡俱脫殼,五七日全瘥,真至聖藥也,終身忌螃蟹并狗肉。
再造散
治大麻瘋,眉落腳爛底穿者。
苦參(八兩半油炒)、乾漆(一兩)、甘草(五錢)、川山甲(炒二兩)
右為末,每服五分,用鮮蟹二隻,杵爛取汁,加酒調服,日進二服,至十日, 則長肉生眉。
梧桐葉散
臭梧桐葉同捲的,陰乾為末,初服七分,每日加一分,至錢四分為率, 又每日一分,至七分為率,俱用無灰酒調服,避風,初一服則小便如油, 至四服渾身骨響,至八服汗出如泉冷,至十二服麻木處有紅點,則知痛痒, 至十五日發斑如雲片,以磁鋒砭出黑血,仍用梧桐葉末摻之愈,忌食鹽、醬、母豬、 牛、羊、燒酒、麵食、房勞,一切發物。
白茅藤酒
治大麻瘋,并三十六種瘋。
白茅藤根於石臼內杵粉,每用粉四兩,糯米一斗,蒸飯做酒,或每酒一升, 用藥三兩煮服,以醉為度。
何首烏酒
何首烏(四兩)、生地、熟地、歸身、歸尾、川山甲、蝦蟆(各一兩)、川烏、 草烏、五加皮、松針、側柏(各四錢)
用黃酒一斗,同入鐔內,封固,重湯煮三炷香,埋闇七日,時時服之, 令醺醺然,作汗避風。
加減地黃丸
治大麻瘋將愈,服此以培元氣。
熟地(四兩)、山藥、山萸、茯苓、丹皮、五加皮、杜仲、牛膝、金銀花、 遠志(各二兩)、豬腎(四箇)、紫河車(一具)
共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淡鹽湯送下。
紺珠丹(見腫瘍)、蘆薈丸(見疳瘡)、神應養真丹(見股部)。
癩瘋
癩瘋亦由犯肅殺之氣所致,有烏癩、白癩之殊,蓋烏者皮毛變黑,痒如虫行, 或如癮疹結核,手足頑麻,針刺不痛,腳如拘,肘如縛,眼見物如垂絲,心常恐怖, 言語及食時出氣而鳴,若白者皮色變,四肢頑疼,肉如針刺,手足緩縱,背膂拘急, 鼻生息肉,瞳生白沫,目暗聲嘶,身熱心煩為異耳。
豨薟膏丸
治癩瘋作痒,及癱瘓。
豨薟草杵汁煎膏,和豨薟草末為丸,每服三錢,黃酒送下,老弱者人參、 蘇木煎膏,量用數匙,和酒送丸藥。
松漆丸
治癩瘋、麻瘋、紫雲瘋。
漆樹頭(瓦焙四兩)、松節(醋炒九次一兩五錢)、 皂角刺(燒酒炒九次一兩)
各為末,和勻,酒糊丸胡椒大,每服錢許,早晚二服,茶清送下,七日見效, 藥盡自愈。
二聖不老丹
治癩瘋麻,眉髮脫落。
側柏葉(酒浸九蒸晒)、白松香(煮煉九次等分)
右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二錢,每日三服,蜜湯送下。
大黑神膏
治諸癩,遍身生瘡及多膿血。
川烏、川芎、升麻、防己、黃柏、黃連、藜蘆(各五錢)、巴豆、 杏仁(各四十粒)、亂髮(雞子大一團)、豬脂(二斤煎藥溶化為度去渣)、雄黃、 雌黃、胡粉、白礬(各末五錢)、松脂(雞子大一團)
右為末,入油內攪勻,收磁器內,先以熱鹽湯洗淨,次搽藥,日三次, 勿飲入口。
搜風順氣丸
治三十六種瘋,七十二般氣,瘋氣腳氣,惡瘡下注,上熱下虛,腰腿疼痛, 四肢無力,一應男婦老幼,不問虛實,並宜常服,潤三焦,和五臟,調腸胃, 除風濕,療癱瘓,言語蹇澁,理腸風,便血除根。
大黃(酒浸九蒸晒五兩)、火麻仁(微火焙去殼)、獨活、 郁李仁(滾水浸去皮)、枳殼(麩炒)、檳榔、車前子(酒炒)、兔絲子(酒煮)、 山藥、牛膝(酒浸)、山茱萸(去核酒浸各二兩加)、羌活(一兩)
右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早晚各一服。
癧瘍瘋
癧瘍瘋,生於頸項胸腋之間,其色紫而點點相連,且無痛痒,若白駁瘋, 形如雲片為異耳。
葳靈仙散
治癜瘋囊瘋,紫雲瘋頭瘋,歷節瘋破傷瘋,皮膚瘋痒,及疥癬瘰癧腫毒。
葳靈仙(酒拌九蒸九晒)
為末,每服二錢,酒下,或米糊為丸服,惟忌茶麵。
松漆丸、豨薟膏丸、搜風順氣丸(俱見癩瘋)。
白駁瘋
白駁瘋,生於頸面,延及遍體,其色駁白,亦無痛痒,形如雲片, 宜先刮患處至燥痛,取鰻魚脂敷之,三上自效,內服浮萍丸、蒼耳膏等或可奏效。
浮萍丸
治一切瘋,麻瘋、頭瘋、癜瘋、瘋疹,此藥味辛氣寒,輕清入肺,達膚出汗, 與麻黃同功。
浮萍(取紫背大者置篾墊上安水盆上晒乾)
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用豆淋酒下。
〔豆淋酒法〕黑豆半升,炒煙起,沖入好酒三升,浸一周時,去豆取酒,送藥。
蒼耳膏
治諸瘋瘋濕,四肢拘攣,一切瘡疹。
蒼耳鮮者,連根帶葉,取五七十觔,洗淨切碎,入大鍋內,煮爛取汁,絹濾過, 再熬成膏,磁罐盛之,用時以桑木匙挑一匙於口內噙之,然後用黃酒送下, 有回生之功,服後,於有瘋處出小瘡如豆粒,此瘋毒出也,刺破出汁盡,自愈。
紫白癜瘋
癜瘋,俗名汗斑也,紫因血滯,白因氣滯,皆由熱體被瘋濕所侵,留於腠理, 搔之起皮而不痛,此從外來,治宜汗之,如紺珠丹、松漆丸、浮萍、蒼耳之類, 再灸夾白穴,擦八葳靈散,自當獲效,非若白駁瘋之難療也。
八葳靈散
治擦紫白癜瘋。
大附子(一錢)、川烏、草烏(各一錢)、雄黃、硃砂(各五分)、 紅砒(四分)、硫黃(三分)、麝香(二分)
共為細末,用雞子清調稀,漿小布手巾二條,陰乾,用河水、薑汁、 米醋三味,和一處,以藥手巾蘸濕擦患處,待行動汗出時擦之,夏月治尤佳。
〔灸來白穴法〕先以墨塗兩孔頭,次令兩手直伸夾之,染黑處是穴,灸二七壯, 或針刺出血,亦愈。
浮萍茯苓丸
治紫白癜瘋。
浮萍(一)、茯苓(半)
右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三二錢,黃酒下。〕+紺珠丹(見腫瘍)、 松漆丸(見癩瘋)、蒼耳膏(見白駁瘋)。
論諸瘡
諸瘡者以其隨處而生,不按穴次,不可以命名也,經云:諸瘡痛痒,皆屬心火,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是中濕熱相合,潰敗肌膚而成瘡也,然有淺深表裏之異, 治有汗下補瀉之宜,如瘡在皮膚者,則當因其輕而揚之,汗之浴之,以散膚腠之邪, 外以殺蟲潤燥等藥敷之,瘡在肌肉者,則當因其重而減之,清之涼之, 以瀉經絡之熱,外以化膿生肌等膏熁之,瘡在巔頂者,則當因其上而射之, 用寒涼藥以酒浸之炙之,更以風藥升而上之,外以殺蟲解熱等藥敷之,明此三者, 其於治瘡,思過半矣。
救苦黃芪散
治一切惡瘡,端午日合,尤佳。
黃芪、當歸、芍藥、天花粉、甘草(各一兩五錢)、金銀花(二兩)、 瓜蔞(一對)、熟地(量用)、皂角刺(為引)
右為粗末,磁罐密收之,每服五錢,用無灰酒一升,或酒、水各半,入瓶內, 封口,重湯煮,藥氣透出為度,取出澄清飲之。
洗諸瘡藥方
二兩枯礬匹兩椒,半觔野菊一觔硝,七分分開煎數滾,一日一換洗三遭, 淫濕疥癩頑膁癬,膿血風瘡一拋。一用苦參、大腹皮水煎洗。
碧螺膏、貝葉膏(俱見首卷)。
翻花瘡
翻花瘡瘡口內肉突出翻如菌翻如蕈也,且無痛苦,由潰瘍血燥生風所致,損流鮮血, 久則虛人,治宜滋肝補血,補氣培元,如逍遙散、歸脾湯之類,外摻貴金散, 或烏梅灰敷之,或馬齒莧灰,豬脂調敷,甚者用銅綠鉛粉等分, 香油調敷。
一人患穿踝疽,形翻突如刮破石榴,但其色紅而不艷,余以銀針於肉珠上遍刺之, 流紫黑血,共約碗許,隨以玄珠膏塗之,黑膏蓋之,次日縮小大半,又如前刺, 三日三刺,消完,方露瘡口,內大補湯丸以培元氣,外摻生肌藥方能收口。
逍遙散、歸脾湯、貴金散(俱見瘰癧門)、玄珠膏、生肌散。
疥瘡
疥者微疾也,亦從臟腑而生,然必先出於手,何則,蓋疥,稟陰陽氣育, 濕熱化形而生,手掌乃太陰濕土所主,手心屬太陽相火所司故也,其形有五, 如多痒少痛為蟲疥,屬肝,宜蘆薈丸,火鬱者逍遙散,焮赤細粒為砂疥,屬心, 宜涼膈散、犀角飲子,久則酒蒸黃連丸,黃泡脹痛為濕疥,即膿疥,屬脾, 宜蒼朮膏、升麻和氣飲,膿清色淡不腫為水疥,屬腎,宜六味地黃丸、加味逍遙散, 碎粒抓之起皮為乾疥,屬肺,宜搜風順氣丸,久則天門冬膏蜜湯下。
諸疥宜灸曲池穴、間使穴各二七壯。
疥生於頭面胸背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加金銀花、何首烏、牛蒡子, 則胸背之瘡先愈,便利熱渴,脾肺虛熱也,竹葉黃芪湯,飲冷作痛,脾熱也, 清熱消毒飲,體倦食少,脾虛也,補中益氣湯,晡熱內熱及寒熱者,肝虛也, 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盜汗少寐,脾鬱也,加味歸脾湯、逍遙散、地黃丸, 發熱盜汗,腎虛也,六味地黃丸。
犀角飲子
治心經細粒砂疥。
犀角屑、石菖蒲、木通、玄參、赤芍、甘菊花、甘草、赤小豆(炒)
用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服。
酒蒸黃連丸
治砂疥
黃連(十二兩用黃酒五鍾煮乾)
為末,米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二錢,滾白水下。
蒼朮膏
治膿濕疥。
南蒼朮十觔,切片,砂鍋內水煮,減半取汁,再加水煮如前,以朮無味為度, 并汁一處,用小鍋再煎,如乾一寸,加汁一寸,煎成膏,加蜜四兩, 空心滾白湯調服。
升麻和氣飲
治膿疥,及熱腫脹痛大便閉者。
升麻、葛根、蒼朮、桔梗(各一錢五分)、陳皮、枳殼、茯苓、白芷、當歸、 赤芍(各一錢)、乾薑、甘草(各五分)、大黃(量用)、生薑(三片)
水煎,食遠熱服。〕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膿疥而無完膚者。
黃芪(二錢)、人參、白朮、當歸(各一錢五分)、粉草(一錢炙)、 陳皮(七分)、柴胡、升麻(各五分)、蒼朮(一錢)、防風、玄參(各八分)、 黃連、黃芩、黃柏(各五分)
水鍾,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溫服。
涼血四物湯
治膿疥,寒熱腫脹作痛者,血虛也。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蘇木、連翹、黃連、防風(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黃芪化毒湯
治乾疥搔痒,見血無膿者。
黃芪(生五錢)、連翹(二錢)、防風、當歸、何首烏、 白蒺藜(各一錢)
水煎服,能化毒生膿,如日久不乾,再加白朮二錢,茯苓一錢以燥之。
蒼朮湯
薰洗膿窠等疥。
南蒼朮片一斤,水一鍋,煎至八分,去渣取汁,浸洗久之,次取渣, 置炭火於斗內,加朮於火上焚之,以手架斗上薰之,上以綿帛蓋之,勿令泄氣, 立驗。
薰疥方
核桃(一箇油者更佳劈兩半取仁加)、膠棗肉(一箇)、水銀(二分)
研勻,入殼內,合口糊,紙條封縫二層,用時,取紅炭置爐內,將藥挑安火上, 不住撥轉,令桃殼遍黑,火將入內時,將爐入被內,令患者曲膝駕被薰之, 以絹帛護陰囊,塞被頭,露頭面,候煙盡取出,次日其疥更盛,由內毒盡發於外也, 避風二日,照前再薰一箇,則瘡結痂絡續脫愈,至重者不過三箇。
薰疥餅子
銀硃(三錢)、桑木炭(五錢)、紅棗肉(二十一箇)
共搗如泥,分六丸,晒乾,每用一丸,薰被。
又方,水銀(一錢)、芸香(一兩)、紅棗肉(十箇)、細茶末(一錢)
共研勻,分六餅,每早用爐盛炭火,入藥一餅薰被,至晚去爐臥之,三日三餅, 十日全愈,如無芸香,好安息香二十枝代之。
合掌丸
大楓子肉(六錢)、油核桃肉(六錢)、水銀(四錢)、天麻子肉(二十粒)、 番打末(一錢)、樟腦(六錢)、枯礬(一錢)、細茶(末二錢)、 麝香(一分)、苦食(生用四箇研末)
共搗為末,彈子大,搽如常法,如疥多,取一二丸入滾水內化開, 用絹帛蘸洗三二次,甚佳。
疥靈丹
治五疥八癬,經久不愈者。
大楓子肉(一兩五錢)、油核桃仁(二十箇)、杏仁(二兩)、 川椒(末五錢)、木鱉子肉(一兩五錢)、水銀(五錢)、樟腦(七錢)、 枯礬(五錢)、豬脂油(一塊)
共搗千杵如泥,聽用,須搔破搽之。
臭靈丹
搽乾疥立效,如膿疥挑破搽之,微痛,三次愈。
硫黃(末一兩)、油核桃(一兩)、水銀(一錢)、生豬脂油(一兩)
搗勻任用。
烏頭黃爛瘡
雷丸(二十一箇)、大楓子(五箇)、蛇床子(二錢)、硫黃(一錢)、蒲黃、 川椒、枯礬(各一錢)
右為末,用豬膽汁調敷。
硫黃錠子
治一切疥癬及坐板等瘡。
硫黃(溶化碎醋內九次每用一兩配)、白礦(五分)、樟腦(一錢)、 黑鉛(一錢化投入)、水銀(一錢)
共研勻,欲紅色,加硃砂一錢,欲黑色,加百草霜一錢,再研勻, 火化傾入銅盆內成片,以刀界成塊,收用,用時取一塊,以香油磨濃塗之。
製衣法
治小兒遍體生瘡
真柏油化塗舊絹衣上,與兒穿之,次日虫出,別以油衣換之,以虫盡為度。
煮衣法
阿魏(二錢)、川叔(三錢)、苦參、甘草節、穗(各五錢)
入絹袋內,水煮數十滾,取小兒著體衣入內浸之,陰乾著之,三日一換。 一用藁本煎湯,浴兒浣衣。
解薰藥砒藥等毒法
凡中是毒,則陰囊腫脹裂痛,不可忍者,用黃泥水洗之塗之。
一用雞子清一箇,加香油三分之一,打百十下,令勻,以鵝翎蘸掃患處, 其冷如冰,其痛立止,及治湯火傷、火藥傷多製塗之,神妙莫測,諸藥不及此
蘆薈丸(見疳瘡門)、加味歸脾湯、逍遙散(見瘰癧門)、 涼膈散(見咽喉門)、搜風順氣丸(見癩瘋門)、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 竹葉黃芪湯、清熱消毒散、補中益氣湯(俱見主治諸方門)。
諸癬
癬發於肺之瘋毒,若疥則屬於脾之濕熱矣,總不外乎風熱濕蟲四者相合而成, 其形有六,搔之起屑者為乾癬,有汁水者為濕癬,不知痛痒者為風癬,即頑癬, 堅厚如牛領之皮者為牛皮癬,白點相連者為馬皮癬,輪廓全無縱橫不定者為刀癬, 戴院使云:瘡有惡瘡,癬有頑癬,疥有疥癆,噆膚煩擾,不當專用外敷, 必須內宣其毒,方可除根,然體虛者,忌投風燥之藥,復傷元氣,如發痒時, 勿以指搔,取苧線繃緊,於痒處刮之,雖破而血出,無妨, 常用此法則蟲隨線下,取虫淨,癬自愈矣,誠勿藥之奇方也,或發痒時, 用針刺百餘下,出盡毒血,隨用鹽湯浸洗,內服表散之藥,出汗除根,經云: 濕淫於內,其血不可不砭,至於敷抹之藥,如芍藥、藜蘆,或草烏、白芨,或甘草、 芫花,每用一反,如輕粉、兒茶酒調,搽之如掃,世稱川槿皮癬之聖藥也, 且難得真者,須用露水磨塗,今人用泉水,故多罔效,諸癬宜灸間使穴。
吹花癬生於面,初起㾦㿔作痒,漸成細瘡,女子多有之,由風熱積鬱, 久之恐變風症,治宜清心火,除肺風,外以羽白散搽之。
逸風瘡生則遍身作痒,狀如癬疥,此由風氣逸於皮膚也,治宜汗之, 久之恐變風癩風癬。
復煎散
當歸、川芎、生地、玄參、羌活、穗(各一錢)、葱白(三根)、 淡豆豉(五六十粒)
共一劑,外用浮萍四兩,水煎湯二碗,去渣入藥,再煎至一碗,熱服出汗, 避風。
清熱消風散
苦參(酒浸九蒸晒炒黃二錢)、金銀花、蟬螁(去翅足土炒)、全蝎(土炒)、 皂角刺、豬牙皂、芥穗、防風(各一錢)、葱白(七根)
水、酒各一鍾,煎一鍾,熱服,忌發物。
加味八珍湯
治風癬痒如蟲行。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防風、白芷、殭蠶、 白鮮皮、桂枝(少用)、麻黃(少用)
葱白三根,生薑二片,水二鍾,煎八分,服,有蟲者兼服蠟礬丸。
烏朮丸
治諸癬久不愈者。
蒼朮(八兩為末用生薑十二兩取汁加童便拌朮晒)、當歸(二兩)、 草烏(四兩為末用葱白四兩取汁拌烏成餅陰乾)、白止(四兩)
共為末,酒打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水任下。
四聖不老丹
血燥者宜此,再兼服六味地黃丸。
松香(為末水煮香沉為度傾入冷水內如式七次用十兩)、茯苓、甘菊、 柏子仁(各四兩)
共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鹽湯下,或酒下。
三合丸
治身面一切惡癬。
苦參(酒浸炒淨末八兩)、白蒺藜(去刺酒泡炒黃淨末四兩)、 黑丑(炒取頭末二兩)
共一處和勻,外用皂角一斤,去皮弦,用河水浸揉取濃汁,砂鍋內煎成膏, 和藥為丸,或少加蜂蜜,梧子大,每服二錢,酒水任下。
洗癬方
藜蘆、苦參(各二兩五錢)、草烏、皮硝、槐枝(各三錢)
水八碗,煎六碗,去渣,再入。
雄黃(末)、雌黃(末各一錢五分)
先薰後洗,以不痒為度,少時再洗,數次可愈。又歌云:苦參鐵線透骨草, 椒艾川烏茶葉幫,地骨七椿俱半兩,蛤硝三位水煎湯。
蜀契花洗方
回回骨契根莖枝葉俱用,或又鮮或乾,取三二棵,切碎,水煎,露一宿, 煎熱薰洗。
白硃砂散
治頑癬,并鵝掌風。
硃砂、雄黃、象皮()、硼砂(各一錢)、蟾酥(五分)、 白硃砂(二錢)
右為細末,用真生桐油調搽患處,以火烘之,痒止為度,遍身頑癬如癩者, 燒豬糞薰之烘之,鵝掌瘋燒鴿糞之烘之。
朱橘元青露
治一切癬。。
陳皮(二錢)、元青(三十箇即班毛也)、燒酒(半斤)
共入瓶內,浸二七日,取汁搽癬上,頻塗勿令乾,以患處覺熱痛為則, 隨起白泡,破流清水,水淨結薄皮,三二日脫愈,甚者三二次,除根不發。
馬蹄膏
治一切癬。
白馬蹄(存性)為末,預取馬齒莧杵爛,加水煎成膏,調前末搽之1 一用鮮絲瓜葉於患處擦之。
羽白散
治面上吹花癬,并錢癬。
白礬(半生半熟)為末,黃酒調化,以鵝翎蘸掃患處。甚者, 枯礬末(二兩)朝腦(一錢)為末,醋調敷。一用葛條燒灰存性為末,燈窩油調敷。 一先抓破,取穀樹汁搽之。
痤
痤者瘡癤也,大如酸棗,赤腫而有膿血,宜羊角散服之,葫蘆化毒丹塗之。
羊角散
治痤及毒赤斑。
羊角連內骨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黃酒調服。
葫蘆化毒丹(見腫毒門)。
疿
疿者先如水泡作痒,次變膿泡作疼,經云,汗出見風,乃生痤疿,由肺熱脾濕所致, 宜涼血消風散。
涼血消風散
治熱瘡疿子,瘡疥癮疹赤斑。
當歸、生地、知母、石膏、苦參、牛蒡子、蟬螁、胡麻、防風、荊芥、 蒼朮(各一錢)、木通、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服。
洗藥白金散
虎杖、豌豆、甘草(各四五錢)
水煎淋洗,水冷拭乾,以滑石粉摻之令遍,次日即驗,棗葉可煎洗, 朴硝可沖洗。
鵝黃散
痤疿作痒,抓之,損,後作痛者。
菉豆粉(一兩)、滑石(五錢)、黃柏(三錢)、輕粉(二錢)
為末撲之。
㾦㿔
㾦㿔者狀如蔴豆,搔之成瘡,由汗出見風所致,宜秦艽湯、 黑龍丸服之,二參湯洗之。
秦艽湯
治㾦㿔。
秦艽(一錢五分)、麻黃、防風、升麻、枳殼、犀角(鎊)、牛蒡子、黃芩、 玄參、甘華(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
黑龍丸
治㾦㿔、上攻頭面者。
京墨、羌活、薄荷葉、蔓荊子、獨活(各一兩)、川芎、甘草(炙)、荊芥穗、 防風、南星(薑製)、草烏(生)、殭蠶(炒)、白芷、白附子(炮)、梔子、 川烏(炮去皮各一兩)
右為末,煉蜜丸,一錢重,每月一丸,細嚼,茶酒任下
洗藥二參湯
洗㾦㿔。
丹參、苦參(各四兩)、蛇床子(生三兩)
水一斗,煎七升,去渣薰洗。
二味消毒散(見首卷敷貼門)。
浸淫瘡
浸淫瘡者,轉廣有汁,多起於心,經曰,歲火太盛,甚則身熱而肌膚浸淫,仲景云, 從口流向四肢者順,反此者逆,治同痤疿,外搽青蛤粉。
青蛤散(見面部小疵)
天皰瘡
天皰瘡者,初起白色燎漿水泡,小如芡𧁐,大如棋子,延及遍身,疼痛難忍, 由肺受暑熱,穢氣伏結而成,故又名肺疽,宜香薷飲,再上體多風熱,解毒潟心湯, 下體多濕熱,清脾甘露飲,外以石珍散,毒氣入囊者不治。
香薷飲
治伏暑。
香薷、厚朴(薑汁炒)、白扁豆(炒)、黃連(薑汁炒)
水煎冷服,脈虛氣虛者,加人參、麥冬、五味子。
解毒潟心湯
心經火旺,酷暑時臨,致生天皰。
黃連、牛蒡子、防風、荊芥、黃芩、梔子、知母、石膏、滑石、 玄參(各一錢)、木通、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服。
清脾甘露飲
治脾經濕熱,下體多生者。
白朮、蒼朮、赤苓、澤潟、茵陳、梔子、麥冬、黃芩、生地、枳殼、連翹、 玄明粉、甘草(等分)
水二鍾,燈心、竹葉各二十,煎八分服。
石珍散
治天皰日久爛痛,膿水淋漓者。
石膏()、輕粉(各一兩)、青黛、黃柏(各三錢)
右為末,先用甘草湯洗淨,摻之痛止。
火赤瘡
火赤瘡初起赤色燎漿膿泡,黃水浸淫,痛如火燎,宜清肌解毒湯服之,清涼汁塗之。
清肌解毒湯
治火赤瘡。
犀角、牛蒡子、荊芥、黃芩、甘草、葛根、梔子、黃連、黃柏、知母、花粉、 赤芍
水二鍾,煎八分服。
清涼汁
塗火赤瘡。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薄荷、桔梗、枳殼、甘草(各五錢)
水煎數沸,瀘去渣,入冰片三分,麝香二分,研末和入,以鵝翎蘸掃患處。
寒瘡
寒瘡形如貓眼,有光彩而無膿血,多生身面,冬則近脛,由脾經濕熱所致, 先服金蟾解毒丸,次服清肌滲濕湯,多食雞、魚、蒜、韭,忌用鮎魚、蝦、 蟹。
清肌滲濕湯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白芷、升麻、柴胡、黃連、梔子、澤潟、 木通
用水二鍾,生薑三片,燈心二十根,煎八分服。
魚脊瘡
魚脊瘡初生小泡如魚脊,久則潰流黃水,由臟冷督脈經虛, 宜托裏消毒散(見首卷)。
骨痿瘡
骨痿瘡初生如粟如豆,漸生如梅如李,血不出,膿不生,痛不止,久則延及遍身, 治如疔法。
紅絲瘡
紅絲瘡,肌膚有紅絲貫串,痒痛不常,由心經積熱所致,治如紅絲疔法。
天蛇瘡
天蛇瘡,肌膚似癩非癩,由草中花蜘蛛螫傷,仍被露水所搭所致,宜秦艽湯。
秦艽湯秦艽一味,煎湯飲之。
風疳血疳
風疳形如風癬,破流黃水,遍體浸淫,由風濕客於谷道也,搽如聖膏。
用麻油(半斤)、當歸(五錢)、巴豆仁(三錢)
煠枯去渣,入黃蠟三兩溶化,離火,將凝,入輕粉二錢,和勻搽之。
血疳形如紫疥,痒痛多血,由風熱閉塞腠理也,宜清肌滲濕湯(見前寒瘡)。
白疕
白疕,膚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疕,俗呼蛇風,由風邪客於皮膚, 血燥不能榮養所致,宜搜風順氣丸,神應養真丹加白蛇之類。
搜風順氣丸(見癩瘋門)神應養真丹(見股部)
漆瘡
漆瘡初時發痒,形如癮疹,次則頭面虛腫,遍體破爛,流水,作痛似癩, 甚則寒熱交作,由新漆辛熱有毒,人之秉質有偏,腠理不密,感其氣而生也, 宜服化斑解毒湯,再杵生蟹沖酒,濾去渣飲之,已潰成瘡, 流水處用生柳葉三觔水煎洗之,或乾荷葉一觔煎湯洗之,或白礬四五兩水化浸洗之, 其未破處發紅斑作痒者,用二味消毒散揩之。
化斑解毒湯(見丹毒門)二味消毒散(見首卷敷貼門)
血箭
血箭由心火熾盛,逼血從毛孔中射出也,急用龍眼殼半箇,烙平,盛京墨汁, 覆於患處,札緊,過三五日方可去之,內用麻油三二兩,好酒和服, 或用生薑汁飲之,立愈,次服清心涼血等藥,如失血過多者,宜黃芪補血湯。
黃芪補血
治失血過多,筋無榮養,四肢拘攣,口禁如痙者。
黃芪(一兩)、當歸(五錢,如挾風兼破傷風者歸芪等分加)、 羌活、防風(各一錢)、荊芥穗(二錢五分)
俱水煎服。
血痣
血痣者初起色紅如痣,漸大如豆,揩之流血不止,由肝經鬱火血熱所致, 用枯藥拈去其痣,次以生肌散收口,內熱甚者,服清肝涼血等藥。
跌撲損傷
脈經曰,顛撲內有血則腹脹滿,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跌撲不分十二經絡, 血必歸肝,留於腋下,痛甚則必自汗,汗由風化也,治則先逐惡血,通經絡, 次和血止痛,然後調氣養血,補益胃氣,自能獲效。
如腹痛按之痛甚者瘀也,下之,下而痛不止,按之仍痛者,瘀未盡也, 復元活血湯調之,腹痛按之不痛者,血氣傷也,四物湯加參、芪、白朮, 補而和之。用大黃等藥,血不下,反胸脹氣喘者,宜順其氣,用肉桂、 木香等分二錢酒服,即下黑血,及前所服之藥而蘇,弱者用下藥, 亦加木香肉桂同煎,借其熱以行其氣,然服行氣藥,反胸痞氣促,食少體倦, 及色黯膿清者,形氣虛也,補之。
胸腹脹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瘀滯也,當歸導滯湯通之。下而胸腹反痛者, 肝血傷也,四君子湯加芎、歸補之,下而發熱,陰血傷也,四物湯加參、朮補之, 下而惡寒,陽氣傷也,十全大補湯補之,下而欲嘔,胃氣傷也, 六君子湯加當歸補之,下而泄潟,脾腎傷也,六君子湯加肉果、破故紙補之。 下後手足冷,昏憒出汗,陽氣虛寒也,參附湯溫之。吐潟肢冷甲青者,虛寒甚也, 參附湯倍用之。若口禁撒手,遺尿唇青,痰盛體冷者,虛極之壞症也, 投大劑參附湯,多有得生者。
脈浮緊,發寒熱,身體痛者,挾外邪也,治宜發散,春用五積散、香蘇飲, 夏用香蘇飲,秋用正氣散,冬用和解散,再宜隨症加減。
患處或諸竅出血者,肝火也,加味逍遙散,中氣不足,血無所附者,補中益氣湯, 元氣內脫,不能攝血者,獨參湯加炮薑,如不應,加附子,血蘊於內而嘔血者, 四物湯加芩、柴,傷重昏憒者,雖有瘀血,切不可下,急以獨參湯補之, 花石散化之,恐因潟而亡陽也。
凡損傷勞碌,怒氣腹脹,誤服大黃等藥者,傷陽絡則為吐血、衂血、尿血、 便血等症,傷陰絡則為血塊、血積、肌肉青黯,此臟腑虧損,經脈失職,急補脾肺, 亦有得生者,但恐患者不悟此理,不用此法,惜哉。
凡傷重氣絕不語者,以熱童便灌之,不問壯弱,及瘀血有無,并腋脹作痛, 發熱煩燥口乾者,服之,絕勝他藥,有推陳致新之功,其效莫測,打血藥內, 加之立驗,上部傷者,再加韭汁,迷悶者,烏金丸,用紅花酒加童便化服。
骨斷皮破者,藥宜水煎,皮不破者,藥宜酒煎,然必加童便,以活其瘀,純用酒煎, 反能作脹,同損藥服,反能沚秘(酒用無灰酒不論赤白)。
跌撲停瘀,先利二便,不可待秘,恐成重疾,然下之太過,則脈愈堅大, 妄為瘀滯而更下之,因而夭折者多矣。
損傷忌服草藥,服之所生之骨,必大,不能入臼。自然銅雖有接骨之功,其性燥, 宜量用,傷輕者勿用,無名異為末酒服,能散毒血於四肢,跌損不可無乳、沒, 惟降真香可代,亦可代血竭。腫痛乃血瘀所致,用熱藥煎湯淋洗。瘀腫不消者砭之, 否則愈後遇天陰作痛。忌梨并生冷,恐凝血,忌食牛肉,食則痛不止,忌火灸, 忌見風。
腸破脂出孔小者,以手劈去其脂,不可復入,入則為害,骨斷筋連者, 不急剪去其筋,則浸好肉為不治,腸出者,令患者手搭醫者之肩,隨其左右收起, 用大麥煮粥取湯洗腸淨,以麻油抹手并瘡口,即吹通關散取嚏,令腸自入, 用桑皮搓線,以雞血塗之,再以花蕋石散摻之,縫須縫裏皮,留外皮開口, 塗雞血,搽生肌等藥,如腸損以燈照之,有氣射出者不治。
陰囊破者塗雞子黃油,摻金毛狗脊毛,以紫蘇葉煎湯洗之,內服止痛藥, 有瘀者用破血藥。
齒傷動者,用蒺藜根燒存性揩之,久用自牢。
眼胞受傷,青黑腫痛者, 用紫金皮用童便浸七日晒乾餘處傷者不必製與生地等分為末,茶湯調敷,腰傷作痛, 諸藥罔效者,白芍、赤芍、葳靈仙、乳香、沒藥等分為末,酒服即減。
慈救散
治跌撲骨折至死,但胸前有煖氣者,亦效。
山查(八錢)、通草(三錢)、降香(末)、川山甲、丹皮(各二錢)、赤芍、 香附(酒炒)、紅麯、陳皮、麥芽(炒各二錢)、當歸(八分)、青皮、 紅花(各七分)、桔梗(五分)、痛加乳香、沒藥(各一錢)
用水三碗,煎一碗服。
玉靈丹
治跌打損傷。
香附、蘇子(各四兩)、蘇木、蘿蔔子、桃仁、當歸、降香、紅花、枳實、 青皮(各一兩)、沉香、木香、官桂(各五錢)、乳香、沒藥、藿香、陳皮、檳榔、 蓬朮、白豆蔻(各三錢)
各為末,和勻,用童便、黃酒、黑砂糖各一碗,合一處,煎如膏,和藥為丸, 彈子大,每服一丸,黃酒化下,或用赤砂糖湯化下。
復元活血湯
治墜下腋痛。
柴胡(二錢五分)、當歸(二錢)、川山甲(炒)、瓜蔞仁、紅花(各七分)、 桃仁(十七箇)、甘草(五分)、大黃(三錢)
水二分,酒一分,煎一鍾,食遠服,以利為度。
五加四靈散
治跌撲損傷。
五加皮、骨碎補、川續斷、葳靈仁(各三錢五分)
陳酒二碗,煎一碗服。
五加三皮散
五加皮(二兩)、桂皮(一兩)、綿皮(一錢五分)、良薑(五錢)、 砂仁(五錢)如骨碎,加丹皮(一兩)乳香、沒藥、血竭(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三茶匙,黃酒調服。
瓊花散
鬧羊花洗淨焙乾為末,每服三五分,黃酒調服,隨飲至醉為度,蓋臥避風。
接骨金丹
亦可代杖
土鱉(陰乾聽用另加)、乳香、沒藥、龍骨、 自然銅(醋淬七次等分)、麝香(少許)
共為末,每服三分,取土鱉一箇為末,加入和勻,黃酒調服, 先須整骨而後服之,否則骨接錯矣。4
一用土鱉、象房者佳,倒碓,俱銀碓內炙,各為末,每服用鱉末五厘, 蟲末二厘,共七厘,和勻,安舌下,急以黃酒送下。一只用鱉末五七厘,燒酒下〕
截血膏
敷傷處四圍,能化血破瘀,止痛消腫。
天花粉(三兩)、姜黃、赤芍、白芷(各一兩)
右為末,用茶清調敷,如傷頭面血出不止者,藥塗頸上周圍, 傷手足者藥塗脛臂周圍,傷餘處藥塗瘡口周圍,能截其血不來。
如金瘡著水則瘡口如番花者,用韭菜汁調敷瘡口四圍,次以微火灸之, 又用早稻煙薰之,瘡口水出即愈,如無水出,即風襲也,倍加南星和敷。
如瘡口肉硬不消者,風襲之也,加獨活,用熱酒調敷,如不消,風入深也, 加紫金皮和敷,自消。
跌損瘀血淋漓者,嚼三七罨之即止,青腫即消。
整骨麻藥
可以整骨,可以開取箭頭。
川烏、草烏、佛茄子、鬧羊花、麻黃、姜黃(等分)
右為末,每服三分,茶酒任下,甘草湯解。
又整骨方
蟾酥、川烏、花椒、胡椒(各一錢五分)、蓽撥(一錢)、鬧羊花、 生半夏(各六分)
為末,每服半分,黃酒下,要開大,加白酒藥一丸塗患處,亦佳。
四物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 加味逍遙散(見瘰)。重者折骨傷筋脫臼,必兼手法,此則另有專門, 故不贅。
金瘡
金瘡者失血症也,如出血太多,脈宜虛細,為症脈合符,故云,脈沉小者生, 浮大者死,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補之,甚者獨參湯,素有熱者,兼以涼血, 因於怒者,兼以清肝,再煩渴昏憒者,補脾,筋骨拘攣者,滋腎。
初傷出血,即以自己小便淋洗之,如傷久欲換敷藥者,亦以小便淋洗之, 功能止痛不潰,即見水無礙,次用碧螺散、黃龍等散摻之,如傷久潰爛者, 七真膏貼之,久爛生蛆者,礬紅末摻之,血出作痛者,活血定痛湯,破傷風, 肢厥腹痛者,古方玉貞散。
金瘡神效散
文蛤、降真香(俱炒焦虛加)、人參(等分)
右為末,乾摻傷處,須扎緊。
雞兒王家刀瘡藥
龍骨、白芨等分
為末摻之,乾用水調。
碧螺散
絲瓜(取皮搭於石灰牆上陰乾)
為末,乾摻,乾用水調,如經風見水,傷處發腫者,水調敷之,其腫立消。
二龍散
補缺唇,救自刎血流如注者,敷三時則口合。
枯礬(七錢)、乳香(三錢)共末,名白龍散。枯礬(七錢)、 松香(三錢)共末,名黃龍散
活血定痛湯
治血出作痛
紅花、乳香(各三錢)
水酒煎,加童便服。
烏金丸
治血瘀為患,傷處赤腫,或攻頭面四肢者,每用一丸,煎紅花酒化服。
敗弩筋散
治筋被弓弩傷,不能屈伸者。
敗弩筋(燒存性)、秦艽(去苗)、杜仲、熟地、續斷(各五錢)、當歸、 大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共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日三次。
古方玉貞散
理刃傷,并破傷風。
生南星、防風(等分)
為末,每服一錢,黃酒下。
一童被牛傷腸出,用桑皮線縫之,黃龍散敷之,愈數日後,肢厥腹痛,服此散立驗。
金瘡中風製痛,井手足不仁者,用艾葉揉作團,入瓦器內點著,上蓋,留一孔, 以孔對患處薰之,良久自效。
瘡口著水,肉如番花者,著風,肉硬不消者,用截血膏敷之(見跌撲門)。
螻蛄散
治中矢在咽喉胸膈不出者,鉛子入肉不出者,針悞刺肉不出者。
用螻蛄一箇,焙為末,黃酒調服,少時作痒,自動自出, 再用螻蛄末香油調塗瘡口,或煎濃汁滴患處,如鮮者取腦塗之,立出。
又衣針入腹入肉者,用黃蠟、靈磁石等分,溶合,撚如針大,以涼水送下, 藥裹針自大便而下。
酸棗核數十枚煎湯服,針從原孔出,外以雙仁杏仁研如泥,以車脂調塗傷處,自出。
綉針刺足,針已出而作痛者,用黃泥罨之。
又砲刃等傷,危重幾絕者,急剖水牛腹,將傷者入牛腹中,良久即甦, 按此以氣血補氣血之良法也,業醫者守一定之方而治無窮之病,愧矣。
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見首卷)、七真膏(見杖丹門)、烏金丸。
破傷風
破傷風者,因皮肉破,被風寒外襲,漸傳入裏,則寒濕交作,口禁咬牙,角弓反張, 口吐涎沫,入陰則身涼自汗,傷處反為平陷,其毒內攻矣,宜紺珠丹、玉貞散汗之, 外仍貼玉真散,得膿為效,如汗後前症不退,傷處不高,漸醒漸昏,時發時止, 口禁不語者,不治。
玉貞散
治破傷風牙關緊急,角弓反張,甚則咬縮牙舌。
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白附子、羌活(等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熱酒一鍾調服,更敷傷處,牙緊反張者,每服三錢, 熱童便調服,雖內有瘀血者亦愈,至於昏死,心腹尚溫者,連進三服,亦可保全。
風犬咬傷,用漱口水洗淨搽之效。
鎮風散
破傷風諸藥罔效危急者,及一切豬羊等風。
魚鰾(焙)、杭粉(焙黃)、皂礬(炒紅各一兩)、硃砂(三錢另研)
右為末,每服二錢,無灰酒調服,外灸傷處,知痛為吉。
豬羊等風發時,昏倒不省人事者,每服三錢,服二次,不再發。
見靈丹
治破傷風,及金瘡跌打。
大蒜(一升搗)、黃酒(四升)
煮一升,服之須臾,汗出立愈。
杏仁膏
治破傷風發熱紅腫者。
杏仁(去皮研)、飛羅麵(等分)
新汲水調敷。
紺珠丹(見首卷)艾燻法(見金瘡門)截血膏(見跌傷門)
類破傷風
類破傷風者,由潰瘍膿血大潟,陽隨陰散,或筋脈拘攣,惡寒惕慉,甚者舌強口禁, 項背反張,痰壅便閉,汗出發熱,此因虛而傳變所致,形類破傷風也, 法當大補氣血,諸症自退,如果係風症,亦宜大補兼以治風可也, 余每見潰瘍貼膏剪孔,而患破傷風者,及用歛藥生肌,反助餘毒致成敗症者,多矣。
發痙
發痙者形類破傷風,是以牙緊體強,肢搐背反,有汗曰柔痙,風能散氣也, 無汗曰剛痙,寒能濇血也,由潰瘍亡血過多所致,仲景曰:瘡家不可發汗, 汗之則痙,乃敗症也,若大補氣血則生,悞作風治則殆,治如四君、六味、 八珍、十全、補中、逍遙、聖愈等湯,俱加鉤藤、丹皮、梔子、天麻等藥,如未應, 獨參湯,手足冷者,加以桂、附。
四君子湯、六味地黃丸、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聖愈湯。補中益氣湯(俱見首卷)、 逍遙散(見瘰門)
湯火傷
湯潑火傷者,患自外來也,然熱甚則火毒攻內,令人煩燥口乾,昏憒而悶絕, 初傷時用冷燒酒一鍾,於無意中望患者胸前一潑,被吃一驚,其氣一吸一呵, 則內之熱毒,隨呵而出矣,如仍作煩悶者,取新童便二碗灌之,由煙燻欲死者, 搗水蘿蔔汁灌之,外以燒酒蘸洗湯火傷處,其冷如冰,或以鹽末摻之,能護肉不壞, 然後敷保膚等膏,二便秘者,四順清涼飲下之,慎用冷水井泥浸溻, 致使熱毒伏於內,寒滯束於外,因而不不救者多。
四順清涼飲
治湯火傷,熱毒入裏,或外被寒涼所汲,火毒內攻,致生煩悶內熱, 口乾大便秘實者。
當歸、赤芍、羌活、防風、連翹、梔子、甘草(各一錢)、大黃(炒二錢)
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服。
保膚膏
治湯泡火燒,及𦢎瘡禿瘡。
大蜂房(一箇)、血餘(一元)、香油(半觔)、煠枯,濾去渣, 入黃蠟(二兩),溶化,離火待溫,入大黃(末二兩)朝腦(末一兩)二味, 研勻和入,任用。
罌粟膏
治湯潑火燒,皮肉損爛,疼苦焮熱,起泡流水者。
麻油(半觔)、罌粟花(三十朵無花以殼代之)
浸油內,煎枯,濾去渣,入白蠟六錢。
熬化,傾碗內,待四邊將凝時,下真輕粉細末四錢,攪勻,坐冷水內, 用時挑破水泡,攤薄紙上貼之。
清涼等膏
治湯潑、火燒、火藥傷,痛不可忍者。
石尖一升,以水化開,加水二碗,攪混澄清,取清汁半碗,加香油減半, 以筯攪打千百下如糊,取面上稠者,用鵝翎蘸掃傷處。
萊菔膏
治未潰,紅腫熱痛者。
鮮蘿蔔英杵爛罨之,腫消痛止。
凍瘡
凍瘡者,由寒極氣凝,血滯肌死而成也,甚則手足耳鼻受冷,至不知痛痒者, 宜置溫處,以綿厚裹之,或用熱手熨之,切忌火烘湯泡,犯之則肉死,至春月必落, 宜服內托之藥,以助陽氣,則腐肉自潰,良肉自生,外用瑩珠等膏生肌歛口, 如骨脫筋連者,急剪去筋,否則浸淫好肉難醫,凍耳成瘡,生薑自然汁煎膏塗之, 凍足瘡腫,麥草連根葉煎湯洗之,每逢冬月,原凍處即發者,獨勝膏搽之晒之, 庶不再發。
獨勝膏
遇冬月凍處即發者。
於六七月間天氣清明之日,用獨頭蒜杵爛,日中晒熱,塗於凍發之處, 即於日中晒乾,忌見湯水,如式三次,永不再發。
靈異膏
治凍瘡、湯火瘡、杖瘡、多年惡瘡。
鬱金(三兩)、生地(二兩)、粉草(一兩)、豬脂油(一觔)
浸七日,煠藥枯,濾去渣,入黃蠟四兩,溶化成膏,浸水內久之,任用。
骨哽咽喉及悞吞針鐵
哽喉者,為悞吞針鐵諸刺諸骨,哽於咽喉也,微者用薤白煮半熟以線扎之, 手執線頭,將薤白入口微嚼嚥之,度薤過哽處,便牽薤出,而哽亦隨薤出矣, 或用亂麻筋一團,搓龍眼大,以線穿繫,留線頭在外,湯濕急吞下咽,頃刻扯出, 其針頭必刺入麻中同出,如不中即再吞再扯,以出為度。
烏龍針
治骨哽於咽下,難出者。
用鐵線,燒軟雙頭處,用黃蠟作丸龍眼大,裹鐵線頭上,外用絲綿裹之, 推入喉內哽骨處,其骨自下矣,不下再推。
悞吞銅物者,多食荸薺,化堅為軟,悞吞鐵骨等物, 腸中不能轉送覺墜者,多食青菜、豬脂,自然送入大腸,從糞同出,再諸骨哽喉, 用玉簪花根八錢,各隨所犯之肉為引,煎湯服之,轉出乃愈。
竹木刺入肉
諸刺入肉,外傷之症也,軟而淺者,以針頭撥出則愈,硬而深者,搗螻蛄塗之, 少時即出,如刺已出而仍痛者,亦以螻蛄塗之愈,或以篦麻子仁搗如糊, 先以絹襯傷處,次罨之,覺刺出,即去之,一少加新羯羊糞和敷。
桂蠟丸
桂心為末,溶黃蠟為丸,置丸於傷處,搭濕紙三五層,火熁藥化,刺即出矣。
大牙散
生象牙末,水調敷之,立出。
刺入喉者,水調,徐徐呷之。
咬傷
人齒之食物,無不燖爛下咽,由炙煿之毒,無不侵襲之也,故受其傷, 則腫痛臭爛,異於平常者,感牙之毒也,初咬時用熱童便浸傷處,洗去牙黃污血, 貼蟾酥餅,以膏蓋之,出微膿漸愈,如失治,則爛痛發胖,仍用小便浸洗, 次用油紙撚點火,於傷處薰之,良久,插蟾酥條,膏蓋,俟腫消時,用蔥白二兩, 粉草五錢,水煎日洗一次,換紅黑二膏完口。
金箔膏
貼咬傷。
四兩豬脂二兩占,藤黃半兩釜中煎(占黃蠟也)
風犬咬
犬之風也,由感肅殺之氣而成,如心受之則舌出,肝受之則目朦,脾受之則流涎, 肺受之則音啞,腎受之則尾拖,此五臟之受毒也,故經其嚙,必致傷人,初被咬時, 即服救生散,逐血片從小便中出,忌諸口味,麻物赤豆等,百日乃安, 遲則毒大而小便難出,必攻臟腑,久服腹脹攻急,人聲若犬,眼神露白,不治, 有愈後復犯前禁,觸之仍死。
救生散
治犬傷。
生螌貓(七箇去頭翅足)、杭粉(一錢)
同研為末,空心溫酒調服,一時許,小便行,出血片白脂,乃惡物也,如便痛, 煎甘草湯飲之,自利,如毒未盡,次早再一服,以小便清白,方為毒盡。
一法,看其人頂中必有紅髮一根,急須拔去,以追風散敷之,前救生散服之。
追風如聖散
敷風犬咬處,以拔其毒。
細辛、防風、川烏、薄荷、草烏、川芎、白芷、蒼朮(各一兩)、 雄黃(四錢)
共為末,溫酒調敷傷處,紙蓋之扎之,日換二次。
風犬咬傷,用燈心一把,黑豆一合,水煎豆熟,取湯調救生散服,外以炒川山甲、 螌貓等分,艾和為炷,黃豆大隔蒜灸之,此一貫子秘法也,灸畢, 用漱口水洗淨,以玉貞散敷之,不發無膿(見破傷風)。
一用番木鱉一箇,水磨服之。
風犬咬傷,久而復發者,雄黃(二錢)、麝香(二分)為末,酒調灌之,得睡勿驚, 任其自醒,利下惡物,再進一服,驗。
蟲獸傷
黃石公云:禽之制在氣,如人汗粉犀、蟹黃破漆、蛇膽寧蛙、馬骨驅蟲之類是也, 何則,以其所不勝及其所畏者治之耳,如馬咬傷,用原打馬的皮鞭燒灰敷之, 蜈蚣咬傷,以手指蘸雞口內涎塗之,蝎子螫傷,取蝸牛一箇搗爛塗之,俱能立愈者, 以此推之,非尋類而治者乎。
犬咬傷
搗大蒜敷之。
蛇咬傷
即飲好醋一二碗,使氣不隨血走,以繩扎傷處兩頭,再次用白芷末五錢, 水調服,少時咬處出黃水,水盡則腫消口合而愈。
一用雄黃五錢五靈脂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仍以此藥敷患處。
用燈炤燃子薰之。
馬咬傷
栗子嚼爛敷之
毒氣入裏者,馬齒莧煎湯飲之。
蜈蚣傷
取雄雞倒控少時,以手蘸雞口內涎抹傷處,其痛立止,危者生雞血乘熱灌之。
蝎子螫
取蝸牛一箇搗爛塗之,立止。
藤黃、青黛、雄黃、蝸牛、蟾酥(等分)
右為末,水和成錠,水磨塗傷處,立止
天蛇毒(即草間花蜘蛛也)
人被其傷則腫痛,有赤絲纏繞,用羊乳飲之,藍汁和麝香、雄黃末塗之。
若為靈水所濡,則生瘡似癩非癩,煮秦皮汁飲之。
射工傷(即樹間雜色毛蟲也)
人觸著則能放毛射人,初庠次痛,久則外庠內痛,骨肉皆爛,諸藥罔效, 用豆豉加清油搗敷痒處,少時則毛出可見,去豉用白芷煎湯洗之,如肉已爛, 用海螵蛸末摻之。
蚯蚓傷(悞受其毒)
則眉髯皆落,狀如大風,但夜如蚓鳴於身為異耳,用鹽湯洗之。
蠶咬
搗苧根根汁塗之。
苧近蠶種,則蠶不生,取其畏也。
六畜損傷,夏月臭不可近者。
蛇螁(一兩燒存性)、蟬螁(五錢)、青黛(五錢)、細辛(二錢五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黃酒調服,則瘡內蛆化為水,蠅不敢落, 外以寒水石末摻之,佳。
小兒部
小兒天真未鑿,鮮五發之毒,亦無善惡之診,其輕小瘡瘍,自可淋滌敷貼之, 所謂頻沐更衣外宣無病,不得已而藥之,乃下法也,然必兼調乳母為確,其有大症, 載前專科無異,第以小兒所司者,莫如丹毒等類,今則獨加詳焉。
赤遊丹毒
丹者受毒於未形之先,發病於有生之後,由胎養失宜所致,預辨之法, 小兒無故眼生厚眵,或眼胞紅暈,微有氣喘,夜則煩啼,此欲發丹之候也, 急服藍根等藥,潛消其毒,已有赤腫者,即用芸薹等類,外銼其鋒, 然必兼吮砭洗貼等法治之,始獲全效。
胎熱丹毒
初發赤腫光亮,遊走遍身者,由熱毒之氣極與血相摶而風乘之也, 故又名之曰赤遊風也,初宜升麻葛根湯表之,次用百解散、驅風散清之, 甚者大連翹飲,如腹脹不乳,毒氣入裏也,紫雪散下之,外則吮之砭之,淋洗之, 隨用精豬肉片貼之,一時許,換藥敷之,甚者日換二次,三日後身涼腹軟, 聲清乳哺如常,砭處肉活者順,反此者逆。
丹起於腹背,流入於四肢者順,起於四肢,流入於腹背陰囊者逆。
胎驚丹毒
初則面生水豆,根腳微紅,出沒無定,次至頸項,丹赤如珠,再次延及胸乳間者, 由孕母受傳襲於兒胎也,先用四聖散洗目,內服之藥照前胎熱,如微有痰喘作搐者, 少加解驚藥。
食滯丹毒
初發赤暈,行而緩慢,非若胎熱之暴速者,此由食滯所致,治宜先消其食, 食滯消而丹仍作者,用藥與胎熱藥同。
吮法砭法
丹毒之法,急令人用甘草煎濃汁漱口淨,隨患處遍吮之,使毒各聚一處,淋洗之, 敷貼之,自效,甚者吮畢,隨行砭法,如赤暈走徹遍身,難以悉砭者, 令人吮胸背四肢等數處而砭之,令微出血以潟其毒,血紅者輕,紫者重,黑者死, 或出白汁如珠亮,如水晶,手粘起絲者重,砭畢,隨以藥水淋洗之, 用精豬肉薄片貼之,一時許,換藥敷之,甚者日換敷二次,次日如腫未全消, 再量行砭法,洗敷照前,第砭時不可刮盡其血,血盡則出黃水矣, 若身弱者有不測之變,蓋為血去而氣不能獨居也。
又兒生百日之內,不可砭之,以其肌肉不能任也,如患在頭,令兒倒臥,頭要低些, 用鈹針自下而上,偏針桃之出血,令毒從頂出,不行砭法,敷藥同前。
丹名雖多,其源則一,總以右法施之,自驗(砭法見首卷針砭門)。
凡治風丹,宜解毒托裏,令微通利,使元氣內護而排外邪,慎用硝黃等大下之劑, 若夫發散太過,則表虛熱,赤不退者,補中益氣湯,加防風、白芷,寒涼太過, 則胃虛熱,赤不退者,異功散加升麻、紫胡,或兼發搐者,四君子湯加升麻、當歸、 鉤藤,如丹毒已解,發熱作渴不者,七味白朮散。
主治方
升麻葛根湯
治丹毒面紅,發熱氣急,啼叫驚搐等症。
升麻、葛根、白芍、柴胡、黃芩、梔子(各一錢)、木通、甘草(各五分)
用水二鍾,煎一鍾,母子同服。
百解散
治一切丹毒。
升麻、葛根、赤芍、黃芩、連翹、麻黃、薄荷、半夏、荊芥、金銀花、甘草
水煎,母子同服。
驅風散
治紫赤丹毒,及諸瘡咽喉腫痛,并傷風發熱煩燥,鼻塞氣喘,痰嗽驚風等症。
金銀花(三錢)、牛蒡子(炒)、防風、荊芥、當歸、川芎、白芍、黃芩、 連翹(各八分)、木通、甘草(各四分)。甚,加大黃。丹毒,加麻仁(炒研)
水二鍾,煎八分,母子同服。
大連翹飲
丹毒發熱,痰涎壅盛,一切諸瘡痧疹,頸項生核,或傷風傷寒,時行發熱等症。
連翹、牛蒡子、防風、荊芥穗、黃芩、柴胡、梔子、蟬螁、當歸、赤芍、石膏、 滑石、木通、瞿麥、車前子、甘草(等分)
用燈草二十根,水煎,母子同服。
紫雪散
治小兒赤遊丹毒,甚者毒氣入裏,肚腹膨脹,氣急不乳,宜此救之, 又治傷寒熱燥發狂,及外科一切蓄毒在內,煩燥口乾,恍惚不寧等症
升麻、寒水石、石膏、犀角、羚羊角(各一兩)、玄參(二兩)、沉香、 木香(各五錢)、甘草(八錢)
用水五碗,煎至一碗,濾清再煎,滾投提淨朴硝三兩六錢,微火慢煎, 水氣將盡,欲凝結之時,傾入碗內,下硃砂、冰片各二錢,金箔百張, 各預研細末和勻,將碗頓水內,候冷,凝成紫雪,收用,如大人每用一錢, 小兒用二分,十歲者用五分,唅口內,徐徐嚥之,即效,甚者倍服之,或用淡竹葉、 燈心煎湯化服,亦佳。
四聖散
治胎受熱毒,兩目不開,及丹毒眼胞紅暈。
黃連、秦皮、木賊、燈心、棗子(等分咀片)
每用二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澄清去渣,不時洗目。
淋洗丹毒等方
丹毒赤暈漸開,或暈有碎瘡,用甘草兩許,水一大鍾,煎半鍾,待溫, 令乳母滿口含漱徐徐吐淋病處,以手掌并指揩洗之,勿犯指甲,仍與小兒些須飲之, 只一次,則暈不開大矣,良久再淋,三淋必瘥,一用柳葉或桑白皮,每取一升, 用水一斗,煎三升,於避風處淋洗之,日五七次。
敷丹毒類方
芸薹菜子研末,酒調,澄清飲之,渣塗之,或輕粉末杵芫荽汁調稀,鵝翎蘸掃患處, 須臾,赤色變白,或生瘟,或自破,而愈,或景天草杵汁,加陳醋塗之, 或檀香一塊,水磨汁塗之。
丹流入腹者,杵馬齒莧汁飲之,渣敷。
丹流入陰,赤腫出血者,用牛膝一兩,生甘草五錢,水一鍾,煎五分, 加雞子清調龍肝末塗之,(伏龍肝即窯心燒紅之土也)
胎毒瘡瘍
寶鑑云:初生芽兒,一塊血也,無形證也,無脈有驚,即係是胎驚, 有熱即係是胎熱,蓋嬰兒在腹,與母一體,凡患瘡疾,但審乳母之症為確, 如乳母肝經有熱,加味小柴胡湯之類,肝經虛熱,加味逍遙散之類, 腎水不能生肝木者,六味地黃湯,心經積熱者,柴胡槴子散,心經虛熱者, 茯苓補心湯,膏梁積熱者,東垣清胃散,脾經鬱熱者,錢氏潟黃散,脾經虛熱者, 錢氏異功散,如式治之,自能獲效,若用犀角丸、化毒丹,及外敷寒涼等藥, 復傷元氣,反促其危也。
柴胡梔子散
治三焦及肝膽二經風熱,以致耳內作痒生瘡,或出水疼痛,或胸乳間作痛, 寒熱晡熱。
柴胡、梔子(炒)、丹皮(各一錢)、茯苓、川芎、芍藥、當歸、 牛蒡子(炒各七分)、甘草(三分)
水鍾半,煎七分服。
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氣血不和,虛熱瘡瘍。
酸棗仁(炒)、茯苓(各二錢)、人參(一錢五分)、白朮、五味子(炒)、 當歸(各一錢)、遠志(六分)、石菖蒲、甘草(炙各五分)
右分二三服,水煎服。
東垣清胃散
治胃經有熱,齒牙作痛,或飲冷作渴,口舌生瘡,或唇口腫痛,焮連頭面, 或重舌馬牙,流涎吐舌等症。
升麻(五分)、生地(四分)、黃連(三分)、丹皮(三分)、歸尾(四分)
水煎,母子同服,如加柴胡、梔子,則為加味清胃散。
錢氏潟黃散
治脾經鬱熱,作渴飲冷,臥不露睛,手足熱,遍身黃者,宜之。
藿香葉(七錢)、梔子仁(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三兩)、 防風(四兩)
右剉,同蜜酒微炒香為末,水一鍾,煎五分,澄去渣服。
錢氏異功散
治吐潟不思食,溫中和氣
人參、茯苓、白朮、陳皮、甘草(等分為末)
每服二錢,水一鍾,生薑二片,棗一枚,煎五分服。
加味小柴胡湯、加味逍遙散(見瘰門)、六味地黃丸(見首卷)。
熱毒瘡瘍
熱毒者,因膏梁厚味,或乳母七情鬱火所致,宜宣風毒,涼心火,解胃熱, 如加味當歸散、牛蒡子湯,塗以四黃散、一抹金,及用四時洗法,如結腫焮痛, 有表症者,解表消毒散,裏症者,攻裏消毒散,邪在經絡者,托裏榮衛湯, 欲作膿者,托裏消毒散,膿成不潰者,八珍湯,宜分始末,攻補隨時,藥之對症, 不無不愈也,。
加味當歸散
順調氣血,和解表裏,爽利心腹,疏理百病,及治溫熱停積自利, 煩燥不寧等症。
當歸(酒洗)、赤芍(各二兩)、川芎(五錢)、甘草(半生半熟)、 大黃(半生半炮各一兩)、麻黃(製五錢)加黃連、升麻、葛根。丹毒,再加連翹、 荊芥
每服三錢,薑、蔥、燈心、水煎服(丹毒不用蔥)。
牛蒡子湯
治傷風發熱煩燥,鼻塞氣喘,痰嗽驚啼,及諸瘡紫赤丹毒,咽喉腫痛。
牛蒡子(炒研三兩)、防風(去蘆一兩)、薄荷葉(一兩)、 荊芥穗(去梗四兩)、大黃(一兩五錢)、甘草(一兩二錢)、丹毒, 加麻仁(炒研)
每服三錢,水煎服。
四黃散
治小兒一切熱毒瘡疾,燥痒流汁不乾者。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滑石(各一兩)、文蛤(去蟲屑五錢)
右為末,清油調塗。
一抹金
治小兒遍身生瘡,糜爛燥痛,流水不乾者,多因風化蟲結於皮膚,浸淫不已, 治以殺蟲藥,是究其源也。
藜蘆(洗淨焙)、蛇床子(去土)、黃丹(水飛各一兩)、硫黃、赤石脂、 白礬(枯)、黃柏、五倍子(去蟲各五錢)、輕粉(五兩五錢)
各為末,研勻,加生豬脂,再杵如膏,塗抹患處,或清油調塗
解表清毒散
治小兒瘡毒,腫高焮痛,便利調和,脈浮洪而有表症者。
黃芪(上部酒拌炒中部米泔水浸炒下部鹽水拌炒一錢五分)、升麻、 葛根、赤芍、玄參、牛蒡子(炒研)、麻黃(去節)、甘草(各五分)、 連翹(一錢)
更看分野,加以引經,手少陰,加細辛三分,足少陰,加獨活七分,手太陰, 加桔梗、白芷各五分,足太陰,加蒼朮七分,手厥陰,加柴胡七分,足厥陰, 加柴胡、青皮各五分,手太陽,加本五分,足太陽,加羌活七分, 手陽明,加白芷五分,足陽明,加升麻、葛根各七分,手足少陽經,俱加柴胡七分。
用水一鍾,生薑二片,蔥白一根,煎七分服。
攻裏消毒散
治小兒瘡瘍,腫硬痛深,大便秘結,脈沉實而有裏症者。
牛蒡子(炒研)、連翹、當歸、白芍(各一錢)、大黃(一錢五分)、 芒硝(五分)、甘草(七分)、瓜蔞(連皮子鋸切三錢)
用水一鍾,煎七分服,未利,再服。
托裏榮衛湯
治小兒瘡毒,外無焮腫,內亦便利調和,知邪在經也。
黃芪(炒一錢)、紅花(一錢)、蒼朮(米泔炒)、柴胡、連翹、羌活、 防風、歸身、甘草(炙)、黃芩、人參(各一錢)、桂枝(七分)
用水一鍾,酒半鍾,煎八分服。
四時洗惡瘡法
春用柳條、荊芥,夏用棗葉、槐枝,秋用苦參,冬亦苦參,隨兒大小,量用三二兩, 煎湯洗之。
垂癰(附重舌、重腭、
重齒)
垂癰,小兒初生五七日間,喉裏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如懸癰,以綿裹長針, 留鋒粟許,刺出青赤黃汁,一刺止,如未消,次日又刺,三刺自消, 刺後用鹽湯洗之,摻一字散,甚者服金硃散,如生於舌下者為重舌, 生於頰裏及上腭者為重腭,生齒齗者名重齒,皆刺敷如前。
一字散
治垂癰、重舌、重腭、重齒
硃砂、硼砂(各五分)、朴硝、冰片(各一字)
右為末,用蜜少許,調刷口內。
金硃飲
治胎驚壯熱,傷寒伏熱,上焦虛熱,及重舌赤眼,口鼻生瘡等症。
天竺黃、馬牙硝、甘草(炙各五錢)、鬱金(五錢水煮)、 蟬螁(十四箇洗去土)、硃砂(五分)、麝香(少許)
右為末,每服三五分,蜜湯調下。
胎風
胎風者,小兒初生身如湯潑火傷之狀,由孕由厚味太過所致,令母服清胃散、 逍遙散,清其氣,或嬰兒亦飲少許,焮赤發熱者,胃火也,用石膏粉敷,不焮赤者, 胎母脾虛也,粳米粉敷之,兒大者,由臟熱內蒸,濕氣外襲所致,則名玉爛瘡也, 宜金黃散蜜水調敷。
逍遙散(見瘰門)、 清胃散(見胎前瘡瘍)
胎赤
胎赤者,初生月裏,肌膚忽然發赤如丹,由胎熱所致,宜清母熱,外以藍葉末塗之, 與赤遊丹門參考,又,初生浴兒,洗目不淨,則眼邊赤爛,至長不瘥,亦名胎赤, 宜二金散洗之。
二金散
治胎赤眼。
黃連、黃柏(等分為粗末乳浸一宿焙乾。
每用少許,綿裹,用荊芥湯浸,時時洗之。
胎瘤
胎瘤者,初生頭背胸乳間,腫起如梅如李如饅頭者,乃胎中瘀滯也,候滿月外, 方可刺之,出赤汁而安,內服五福化毒丹。
臍瘡、
臍突
臍瘡因水濕傷臍所致,久不愈則發搐,由風邪外襲也,恐變風癇, 用乾蝦蟆燒灰敷之,或加枯礬,或再加龍骨,或舊綿燒灰當頭末等分, 加麝香少許摻之。
臍突者,腫赤虛大也,由胎母失養,兒受積熱所致,直調其母,清其熱,不必敷治, 恐反為害,如旬日外,忽腫如吹,不赤,捻動微,或驚悸作啼者, 宜白芍藥湯加薏苡仁,外以外消散敷之。
白芍藥湯
治臍突,及冷疝腹疼。
白芍藥(一兩)、澤潟(五錢)、甘草(一錢二分)、 薄桂(去粗皮三錢為粗末)
每服二錢,水一鍾,煎六分,空心服,臍下痛加鉤藤、生薑、食鹽。
外消散
治臍突叫啼,及感濕熱,陰器膚囊浮腫者。
大黃、牡蠣(各五分)、朴硝(二錢)
為末,用田螺洗淨,再以清水半碗養之,過宿,取水調藥塗之,其螺仍放水中, 勿害方效。
陰器膚囊浮腫者,車前子煎湯,候冷調敷。
陰腫
陰腫者為陰囊腫大也,古謂之脫囊,由久坐陰濕之地,為風寒所襲也, 間有怒叫氣閉,結聚於下者,桃仁丸主之,若寒氣客於厥陰少陰者,則陰囊腫痛, 腹痛冷汗,引縮二子入腹,痛止方出,謂之內吊,烏梅散、勻氣散主之, 有陰莖全縮不見,或不縮而陰囊腫大光亮,不燥不疼者,肝腎氣虛也,橘核煎湯, 調勻氣散主之,囊腫及四肢俱腫,二便不利者,膀胱蘊熱,風熱相乘也, 三白散主之,女兒陰戶腫脹者,心熱相傳也,木通散、導赤散,或五苓散, 用蕙苡仁、車前子煎湯調服,俱外敷立消散。
桃仁丸
治坐感陰濕,或因怒氣閉。
桃仁(七錢五分去皮尖麩炒微黃)、丹皮、白蒺藜(微炒去刺)、 桂心(各五錢)、牽牛(頭末二錢五分)
為末,蜜丸黍米大,每服十丸,黃酒送下。
烏梅散
治腹痛臍下痛,疝氣等症。
烏梅肉、玄胡索、粉甘草(半生半炙各五錢)、鉤藤、沒藥、 乳香(各二錢五分)
為粗末,每服二錢,用水一鍾,煎七分服。
勻氣散
治氣滯不和,冷疝腹痛。
桔梗(二兩炒)、陳皮(去白一兩)、砂仁、茴香(各五錢)、 粉草(炙四錢)、白薑(炮二錢五分)
為末,每服五分或一錢,如調氣,用滾水下,如腹痛疝痛,用燒鹽湯下。
三白散
治囊腫肢腫,及大小便不利。
桑白皮、白朮、白丑(半生半熟)、陳皮(去白)、木通(去皮)、 甘草(炙各一錢)
水煎服
立消散
治膀胱久受熱毒,以致陰器膚囊赤腫脹痛。
赤小豆、赤芍藥、枳殼、商陸、風化硝(各五錢俱不見火晒為末)
用柏葉煎湯,候冷調塗。
臘茶散
治陰囊生瘡,疼痛出水,久不愈者。
臘茶、文蛤(各五錢)、膩粉(少許)
為末,先用蔥、椒煎湯洗之,次以香油調敷,或紫蘇葉煎湯洗之, 及紫蘇末摻之托之。
地龍散
治陰囊腫大
甘草煎汁,調地龍末塗之。
脫肛
脫肛者,肺實熱則秘結,肺虛寒則脫出,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白芍、煨薑主之, 又緋紅作痛者,血虛有熱也,佐以丹皮、四物,微紅作痛者,氣虛有熱也, 佐以丹皮、四君,再審手足,指熱屬胃熱,指寒屬胃寒,宜消息之。積熱者, 升麻一兩,條芩六錢,水煎服。
蛤硝散
洗脫肛
文蛤四兩,水五碗,煎湯,入朴硝四兩,通手淋洗,至水冷方止,若覺熱痛, 用熊膽加冰片水化塗之,或用收肛散(見痔漏門)。
一用荔枝核為末托之,一用陳年醬蘿蔔片托之,一用坎宮錠子塗之。
肛門作痒
肛門作痒,蟲也,視其下唇內,必生小白瘡,或耳之前後,結小核如貫珠者是也, 書云:下唇有瘡,蟲蝕其肛,宜九味蘆薈丸服之,外以雄黃、銅綠等分為末摻之。
蘆薈丸(見府症門)
遺毒
遺毒者初生如點,次成爛斑,甚則口角眼眶面鼻及穀道等處俱傷,由乳母傳染者輕, 父母遺體者重,初生時,用井水調白礬,令母口唅水吮之,一吸一換,使毒聚一處, 磨紫金錠塗之,破爛者,用黃柏蜜炙為末摻之,乾用香油調搽,內以人中黃末, 每用分許,每日五七次,煎土茯苓湯調服,或服二黃散,再與痘裏夾瘡門參考。
二黃散
治小兒遺毒。
牛黃(七分)、胡黃連、山茨菇(各二錢)、甘草(一錢五分)
右為細末,每服三二分,蜜湯調服。
紫金錠
葡萄疫
葡萄疫者,形如青紫葡萄,大小不一,頭面身體,隨處可生,由感四時不正之氣, 鬱於皮膚,乃腑症也,初起服羚羊角散,清熱涼血,久則牙根出血,邪傳入胃也, 服胃脾湯,滋益其內,如牙腐爛者,於牙疳門參考。
羚羊角散
羚羊角、牛蒡子、防風、麥門冬、知母、玄參、黃芩(各八分)、 甘草(一分)
水鍾半,淡竹葉十片,煎七分服。
胃腸湯
沙參、白朮、陳皮、茯神、遠志、麥冬(各六分)、五味子、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有汗去沙參,加人參、黃芪
痘裏瘡瘍
〔痘裏夾癭〕結於頸項,或生耳後腋下,形如桃、李、棗、瓜,身烙煩渴, 由痰氣凝結所致,治在審日期之先後,視元氣之厚薄,紀男女之大小, 範時令之寒暑,庶幾免紊亂之愆。
痘初起即發癭者,治宜托裏消痰解毒,如木通、桔梗,解毒而徹關鎖,惡實、生地, 除梟而祛榮炎,甘草清諸邪,蟬螁祛風辟毒,芍藥洩諸經之鬱火, 荊芥散陽明之風邪,如是之藥,缺一不可,若芩、連等藥,及耗爍之劑,俱不宜用。
痘發在三四日而廮作者,則毒隨痘洩,毒隨痘灌,自可挽全而無害,宜服三消散, 倘斯時紅腫將膿,一潰則元氣洩而痘焉能克灌乎,七八日之期, 急用黃芪衛元湯補之。
痘至七八日克灌時而發癭者,沖和飲子主之,是痘黃蠟色而作癭者, 服保元兼以消毒,雖潰無妨。
三消散
治痘發至三四日而作癭者。
半夏、當歸、茯苓、甘草、木通、紅花、生地、芍藥、牛蒡子、天花粉、蟬螁、 燈草
水煎服。
黃芪衛元湯
治痘發三四日而癭潰者,宜此補之。
黃芪、人參、當歸、紅花、芍藥、桔梗、甘草、防風
水煎服。
沖和飲子
治痘至七八日而發癭者。
人參、黃芪、麥門冬、芍藥、柴胡、防風、荊芥、白茯苓、白朮、桔梗、 連翹、當歸、天花粉
水煎服。
〔痘裏發丹〕由內熱之極也,宜生地、牛蒡子、芍藥、甘草、木通,荊穗, 其毒自消,腫痛加柴胡、羌活,頭頂盛者,毒湊於上焦也,宜炒黃連、柴、甘、 車前、梔子等類,外以化斑湯浴之,慎服寒藥,及用膽、京墨、冰片等塗抹之類。
〔痘裏夾瘡〕宜紫蘇、荊芥煎湯浴之,隨用升麻、黃芪為君,芍藥、生地、 白朮為臣,羌活、防風為佐,甘草、殭蠶、蟬螁為使,此準則也,若楊梅瘡, 如皂角子仁,肥疳瘡,如松香、輕粉、黃丹、雄黃,俱不可用。
〔痘夾損傷〕宜拱元散,人參、黃芪、伏鳳雛、當歸、紅花、芍藥、蟬螁、 防風、甘草,一加橘紅、生地、土鱉,以補其內,用文蛤、棕灰罨之,收歛其外, 若損而未破者,蝦蟆皮貼之,痕闊弗收者,白芨、白蘝、象皮末摻之, 慎用峻利及敗血等藥,如湯火傷者,忌敷涼藥。
〔痘疔〕俗謂之賊痘,生於五六日之間,或三五枚六七枚,雜於諸痘之間, 其色紫黯,甚則黑硬於石,有此,以致諸症蜂起,不能灌膿,甚至不救, 由熱毒勢甚併結之也,有中心黑陷四畔突起戴漿者,有中心戴漿四畔乾陷焦黑者, 有頭戴白漿自破潰爛者,有水泡溶溶易破者,有血泡色紫易破者, 有瘡頭針孔漿水自出者,已上數症,生於四肢,身溫音清,浮高而潤者輕, 生於腰腹,身熱音啞,深陷而焦者重。
〔看疔秘法〕天庭承漿黑陷,男應陰囊,女應陰戶,兩顴兩頤有黑陷,應在腰下, 人中有黑陷,應在臍下,太陽有黑陷,應在腿足,耳上有黑陷,應在手足, 輕則黑陷,重則疔也。
〔捲簾疔〕生於舌根,小如黑豆,大似葡萄,令兒舌捲喉痛,急用銀鉤鉤破, 儘淨惡血,隨以苦茶漱口,搽龍宮丹,冰片、硼砂、青黛、黃連、薄荷、荊芥、 炒殭蠶,為細末,吹用。
〔火珠疔〕生鼻孔內,闐塞噴火,面赤眼紅,用鉤鉤破,用黃連膏加冰片滴鼻內, 服潟金散,犀角、牛蒡子、桔梗、芍藥、生地、紅花、紫蘇、甘草,煎服。
〔忘汲疔〕生於眼沿,封蛤腫脹,煩熱面紫,治宜挑破,用瓦蔥搗爛罨之。
〔虎疔〕生於耳內,於會膿之時,宜挑破,搽拔疔散。
〔燕窩疔〕生於腋下,腫硬,面赤譫語,如在左腋潛注,則右體之痘沉伏失色, 右則反之,宜銀針挑破,去其根,用拔疔散,服消毒飲子,牛蒡子、犀角、芍藥、 生地、紅花、甘草、木通、茯苓、連翹、燈心,水煎服。
〔注命疔〕生兩足心,於痘期裏腫硬如錢如豆如椒,有紫筋直透足股,挑之去血淨, 用田螺水調冰片點之,次用慎火草,浸脹菉豆,搗爛敷之。
〔透腸疔〕生肛門旁,在六七朝腫痛如錐,挑之,煎金銀花防風湯冷洗之, 次用輕粉、珍珠、冰片、白蘝、末塗之,內服黃連解毒湯。
〔驪龍疔〕生尿孔內,於五六朝,身熱譫語,眼翻肢厥,腹脹小便閉是也, 急用蟾酥、牛黃、銀硃、冰片、麝香,研末,次用黃連、細茶濃煎候冷, 取半匙調藥,用細軟稻心蘸藥,送於孔內,內服木通敗毒散。
痂後痘疔,潰見筋骨者。
密陀僧(二錢)、赤石脂、膩粉、黃柏、杭粉(炒)、伏龍肝、 血竭(各一錢)、飛丹(八分)、髮灰(五分)乳香、沒藥(各三分)、 冰片(半分),有臭氣,加阿魏(三四分)
為極細末摻之,外用膏藥蓋之,內服人參敗毒散,加川山甲、蟬螁、連翹。
痘爛身無完膚,膿水浸淫,粘拈衣被者,用茶葉揀去梗,入滾水一煠,即撈起, 再揀去梗,濕鋪床上,上鋪草紙一層,令兒臥之,一夜則膿乾,此秘訣也。
痘爛生蛆,及夏月諸蟲咬傷,臭穢不堪者,用蛇螁一兩燒存性,蟬螁用水洗淨焙之, 青黛飛,各五錢,細辛二錢半,為末,每服三錢,酒下,仍以生寒水石細末摻之, 則蟲化為水,蠅亦不敢近。
蛆痘,形化氣化兼之也,先哲云:蛆痘不死,以其梟毒盡化於外也,用經霜艾葉、 野薄荷煎湯洗之,或紫蘇、甘草煎湯洗之,或用艾薰之,其蛆自去,禁用雄黃、 礬石等藥。
痘痂不脫,久之必成瘢陷,用生蜜、蘇合油二味,調勻敷痂沿處,其痛立止, 其痂速脫,無蘇合油以線雞油代之。
痘痂落後,其面瘢或赤或黑,用四白滅瘢散,臨臥搽之,至曉洗去,自然白瑩, 更不得早見風日,經年不滅,如瘡瘢凸者,熱毒未盡也,解毒防風湯, 外用蜆子肉水塗之,如瘡瘢凹者,脾胃虛也,人參白朮散加黃芪主之, 四白滅瘢散,搽面䵟效,用白芷、白附子、白姜蠶、鷹屎白、密陀僧, 等分為末,清蜜水調搽。滅瘢散,治瘢黯或凸或凹者,韶粉一兩輕粉一錢為末, 豬骨髓熬熟調敷。
痘後癰
痘癰發於收靨之後,由毒氣留藏於經絡虛處,或關節動處,輕者止生結核腫癤, 甚者頭項胸背盡皆流注,難醫,由實熱者,用赤芍、甘草節、連翹、桔梗之類, 上引升麻、葛根,下引檳榔、牛膝,更助以貝母、忍冬、瓜蔞、白芷,寒熱加芩、 柏,散瘀加蘇木、紅花,便閉加大黃,氣血虛者,身涼不渴,慎用苦寒,反傷中氣, 兼服保元湯為要,外用馬齒莧杵汁,豬脂、石蜜,共熬成膏塗之,或天麻子肉, 搗松香末為膏貼之,膿者針之。
潰者海巴兒摻之,乾用油調。
射干粘子湯
治痘疹後,癰疽瘡毒
鼠粘子(二錢)、射干、升麻、甘草(各五分)
水一鍾,煎六分服。
痘風瘡
痘風瘡,先則細瘡作痒,次沿成片,脂水浸淫,由痘後遇風所致,宜麥餞散搽之, 兼避風戒口,甚者搔痒浸淫,肌無完膚,而成痘癩,急用十全大補湯大補氣血, 苦參丸清熱解毒,二方合而服之,外塗滅瘢救苦散。
〔麥餞散〕小麥一合,炒枯黃色,乘熱入缽內,和硫黃四錢白砒一錢為末, 攪勻待冷,加煙膠八錢川椒三錢枯礬二錢共末,和勻,先用蔥湯洗淨,麻油調搽, 油紙蓋孔,三日一換,三次愈。
苦參丸
苦參(一兩)、白蒺藜、胡麻、牛蒡子(各五錢)、甘草(二錢五分)
為末,酒糊為丸,竹葉湯送下。
滅瘢救苦散
密陀僧、滑石(各二兩)、白芷(五錢)
右為末,濕則乾摻,乾用白蜜調敷。
〔痘後疳蝕瘡〕毒壅肌肉,內透筋骨,外連皮膚,時痛出血,日久不瘥, 宜十全大補湯搽綿繭散。
綿繭散
痘後便膿
痘後便膿熱毒入於大腸也,宜四物湯加黃芩、黃連、枳殼、荊芥穗, 或黃連解毒湯加生地。
右痘症自有專科,因其形有外科之名,又似屬外科也,採錄數條,以備參考云爾。
煉取諸藥法
昇打靈藥固罐封口法
〔固罐法〕近少陽城罐以雙耳茶葉罐代之,將罐烤熱,搗大蒜於罐外遍擦之, 再烤再擦,如式三四次,次以薑、醋入罐內,溫之煮之,以乾為度,次用黃土二分, 煤灰一分,雜以馬毛,以鹽水和之,固罐一指厚為則,陰乾聽用。
〔封罐口法〕入藥畢,蓋鐵盞,用鐵絲絆畢,用石膏、無名異等分,食鹽減半, 俱過為極細末,醋調成膏,次加炭火三二塊於盞內,燒盞熱, 以筆蘸藥周圍塗之,隨乾隨塗,以口平為率。
一用生石膏、生石礬、食鹽三味,等分為末,水調塗之,如前。
煉玄明粉法
冬至後,用潔淨朴硝十觔,用水一斗五升,白蘿蔔五觔打碎,同硝入鍋內,煮化, 候湯滾足,撈去蘿蔔,將竹絲箕以綿紙二層攤鋪箕內,架在新缸上, 將硝湯徐入箕內,候折再添,以湯濾盡為度,將缸搭在天井,露三日, 其硝結在缸邊,傾去餘水,瀝乾為止,將硝取下,再用砂鍋頓炭爐上,將硝一碗, 化開煎滾,以銅匙鏟攪,將成凝結時,鏟入小魚酢罐內上空寸許,再下硝煉, 如此已畢,每一罐下,用三丁品字樣釘入土地上,留寸半在外,將罐浮頓, 釘頭上用瓦片蓋口,周圍用段磚砌百眼爐,圍遶離罐寸半許,將者炭安入爐內四圍, 底火頂火一相護,候罐硝紅為度,次日取出硝來, 預用大綿紙攤在潔淨陰土地上,將硝碾細,用絹篩篩在紙上一錢厚,再不許多, 將門闥俱已關閉,不許與人見之,三日後,其硝自然復活,色白如粉,輕虛成片, 將缽盛收,紙蓋之,上再用亂紙寸許,以收潮氣,庶不凝結,此品最能降火化痰, 清利臟腑,怪症服之可蠲,狂燥用之即愈,搜除百病,安歛心神, 況此服之不傷元氣,惟久病潟痢者不宜,大人每服三四錢,小兒五分至一錢皆可, 俱用白滾湯或蔥湯空心化服,候行二三次,隨飲稀粥,自然爽健精神,調和臟腑, 津液頓生,百病如失,又過硝石六兩,加硃砂三錢,青黛一錢, 冰片一錢五分,共研細末,照前篩紙上,再用紙蓋一層,四邊以戒尺壓緊, 勿令走氣,候三日外,取起密收,又名陽春紫雪,最治失心忘志,顛癇健忘, 小兒急驚,大人異症,每服五分至一錢,俱用淡竹葉、燈心湯化服,屢有奇效, 不可盡述,玄明粉乃神仙保命服食,每一觔加生熟甘草末一兩,蔥湯化服二三錢, 令人悅澤容顏,輕身耐老矣。
煉金頂砒法
用鉛一觔,小罐內炭火煨化,投白砒二兩於化烊鉛上,煉煙盡為度,取起冷定, 打開金頂,砒結在鉛面上,取下聽用。
煉硝石法
用潔淨朴硝半觔罐內,炭火鎔化,煎乾紅,住火,冷定取出,即成硝石, 罐收聽用,利實火不利虛火也。
取蟾酥法
用蟾不拘大小,其酥俱有,用闊銅鑷,鑷蟾眉稜高肉上,微緊拔出,酥來凝聚鑷裏, 多則括下,陰乾聽用,其取過之蟾,避風二日,仍送青草圃中,自然不傷其生, 如取之便見風下水,俱成破傷風,顛沛而死。
取金汁法
用大毛竹一連二節,用刀劈去外青一半,用磚扎節中,沉入大糞池內,一年後取起, 以長流水浸一日,取起鑽開節孔,內蓄糞清,磁罐收貯,凡遇有中砒毒,河魨, 傷寒陽毒發狂,疔瘡痧症,毒氣入裏,煩躁口乾,渴欲飲水,脈大有力者, 並宜此藥。
製附子法
大附子一兩之外方用,隨數幾枚,以童便浸渰三寸,每日換便,浸至夏三冬五, 再換童便,煮盡二香為度,去皮臍,線穿陰乾,或日中曬硬亦可,收藏聽用。
製寒食麵法
用白麵一觔,外再以麵半觔調稠,厚捍成薄片二塊,將前麵包合於中,周圍捏緊, 合口,於清明正日蒸熟,掛透風處陰乾,用麵包藏,勿受潮濕,越久越效。
製炒諸藥法
前方諸藥,未註炮炙,如人食餚饌,不用烹炮也,是以凡藥,必尊雷公炮製, 入藥乃效,今開於後。
人參(潤色明亮堅實為上輕匏不勘)、天門冬(湯泡去心)、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酒浸)、熟地黃(酒蒸)、白朮(米泔浸炒)、蒼朮(米泔浸炒)、 黃芪(蜜水拌炒)、甘草(清毒生用補托炙熟)、酸棗仁(炒研)、 遠志(湯泡去心微炒)、五味子(炒研)、肉蓯蓉(去鱗酒洗)、牛膝(酒洗)、 破故紙(炒)、當歸(酒洗)、白芍(微炒黃色)、白蒺藜(去刺)、 玄參(去根)、香附(童便浸炒)、柴胡(去蘆)、黃芩(酒炒)、 黃連(解毒生用止嘔薑汁拌炒)、龍膽草(酒炒)、知母(鹽水拌炒)、 瓜蔞仁(去殼去油)、貝母(去心)、陳皮(去白)、桔梗(微炒)、 防風(去蘆)、乾薑(炒黑)、附子(童便浸煮)、半夏(薑汁水煮)、 川烏(湯泡去皮)、草烏(湯泡去皮尖)、巴戟(湯泡去心微焙)、 南星(煨有為末入牛膽內者)、葳靈仙(去根)、仙茅(米泔浸蒸去皮)、 三稜(湯泡)、澤潟(蓀)、大黃(實人生用虛人炙用)、海藻(酒洗)、 昆布(酒洗切絲)、牡丹皮(去骨)、王不留行(炒碾)、牛蒡子(炒、碾)、 連翹(去梗碾)、金銀花(去梗葉)、牽牛(生用炒用)、地骨皮(去梗)、 肉桂(去麄皮)、茯苓(去匏麄皮)、枹杞子(去蒂)、 琥珀(布包槌碎燈心同碾研如麵細)、山梔(碾炒焦)、黃柏(鹽水拌炒)、 山茱萸(去核)、杜仲(鹽水拌炒斷絲)、桑皮(蜜水拌炒)、辛夷(去蒂)、 乳香(去油為末)、沒藥(去油為末)、枳殼(麩皮炒)、厚朴(薑汁製炒)、 巴荳(去油為霜)、皂莢(去皮弦子煨)、五倍子(去蛀末炒)、 蓮肉(泡去皮心)、山查(去核)、桃仁(泡去皮尖)、杏仁(泡去皮尖微炒)、 芒硝(湯者提淨)、石膏(碾末)、雄黃(透紅明亮)、硫黃(去腳)、 硇砂(淨明潔白)、硼砂(白色透明)、砒霜(白色明亮者有生煨兩用)、 自然銅(醋七次)、黃丹(水飛炒紫)、龍骨(生用用)、 牛黃(輕虛色黃)、麝香(去毛皮)、犀角(鎊末)、羚羊角(鎊末)、 龍齒(存性)、蜂蜜(煉去白沫)、蟬螁(去土)、 螌貓(川米炒去翅足)、殭蠶(去絲微炒)、全蝎(酒洗去毒)、 蜈蚣(炙去頭足)、蚯蚓(翻去腹去)、田螺(去殼晒乾)、牡蠣(研)、 石決明()、珍珠(豆腐內煮數滾布包搥碎同燈心碾末)、 人中白(研)。(以上藥品,凡本書內應用製炒炮炙者錄之, 不炮炙者未錄。
跋
醫自軒岐而始,原無內外科之分,蓋緣本於運氣之有司天,則有主客加臨之遷迭, 臟腑之有虛實,則有淫勝鬱復之乖變,用藥之有氣味,則有逆從反正之權衡, 是醫者一也,至於唐宋之間,分立一十三科,意在學難盡述,使人各治一科, 如水陸之殊途矣,第瘡瘍雖曰外科,而其本必根於內,且多針灸去腐完肌之技, 似治外較難於治內耶,近之世,重內而輕外者,由近之醫棄內而治外, 是捨本而從末也,予暇中殫精採掇,參素問靈樞之奧旨,蒐古今名賢之確論, 彙為一書,名曰外科大成,直陳本末,一目了然,猶星辰之有躔度,河漢之有源流, 庶不致輕人命於草菅焉,今大成梓完,尚有內科症治粗評相繼發, 因書予平昔之所見者著之云爾。
愧菴生陽子祁坤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