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外科理例

作者
汪機
朝代
年份
公元1531年
底本
《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五·醫家類·外科理例》(漢リポ掃描及文字化本
外科理例·卷一~卷二
外科理例·卷三~卷四
外科理例·卷五~卷六
外科理例·卷七

前序

外科者。以其癰疽瘡瘍皆見於外。故以外科名之。然外科必本於內。知乎內。以求乎外。其如視諸掌乎。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由膏粱蘊毒於內而生也。又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是癰腫由榮氣逆於肉理之內而生也。有諸中。然後形諸外。治外遺內。所謂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殆必己誤於人。己尚不知。人誤於己。人亦不悟。嗚呼。己雖不知。天必知之。人雖不悟。神必識之。異日明受天責。陰獲神譴。不在於身。則在於子孫矣。予於是懼。因輯此書。名曰外科理例。蓋其中古人所論治。無非理也。學者能仿其例而推廣之。於焉而求古人不言之妙旨。庶幾小不誤己。大不誤人。抑亦有補於將來矣。輯已成編。復得新甫薛先生心法發揮讀之。觀其論治。亦皆一本於理。而予竊喜暗與之合。於是復採其說參於其中。庶得以為全書。而學者無復有遺憾矣。是為序。

嘉靖辛卯冬十一月長至日祁門汪機識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然有正、有偏、有常、有變。不可以概視也。譬之兵焉。聲罪致討者。正也。潛師掠境者。偏也。常則按圖布陣。而守據險憑高之法。變則隱顯出沒。而有鬼神不測之機。夫醫之道。亦猶是焉。故望氣聽聲。審症切脈。乃醫理之正。執方治病。依分處劑。乃醫學之偏。按脈辨症。審時制方。分經絡。別表裡。此醫之處乎常也。或憑脈而不憑症。或憑症而不憑脈。或因情性而處方。或因形質而用藥。此醫之達乎變也。然正可守而偏可矯。常可學而變難窮。醫豈可以易言哉。何今之業外科者。惟視外之形症。瘡之腫潰。而不察其脈理虛實之殊。經絡表裡之異。欲其藥全而無誤也難矣。先生深為之惜。故輯此書。名曰外科理例。蓋以其正、偏、常、變之用。各有其例。而莫不同歸於一理。學者誠能因是而求其未書之旨。擴其未言之妙。則其臨病用藥。必求諸理。而不至孟浪以殺人矣。此先生作書之意也。

嘉靖丁酉孟春朔旦新安祁門石墅陳桷書

石山先生自贊

睹茲厥像。藐焉寒微。其容和粹。其貌清癯。心存仁術。主好儒書。顛已垂白。手不停披。平居不敢幹名而犯義。交際不敢口是而心違。事求免於流俗。禮□合於先儒。謙約節儉。樂易疏愚。不求聞達。甘守窮廬。寧為禮屈。勿為勢拘。不知我者。謂我狂妄。其知我者。謂我坦夷。噫。顧我所行。未必盡合於道也。然造次克念。惟求無愧於心歟。

試問林翁。何名何氏。細認來都不似。好三分似得石山居士。一種心苗。許多春意。卻不逐杏花飛去。聽傍人齊說。是這林翁。盧扁再生今世。

上錦堂春 鏡山李汛題

貌古心明。言和行固。咀英華以充日用之強。恥奔競而卻雲霄之步。學以為己是圖。醫以濟人為務。居窮不失其自然。處變弗愆於常度。所以為一代之偉人。起四方之敬慕也。

休陽程文傑師周書於率溪書院

舜顏貝齒。玉質丹唇。襟度吞雲夢之澤。英邁蓋蒼梧之云。學足以溯河洛之趣。醫足以逼岐黃之真。出入造化。弛張鬼神。淒情於煙霞泉石。卻步於雲路鵬程。激勵之論。足以回狂瀾於既倒。迴天之術。曾以極夭札於同仁。廟算神謨。余蓋得之萬一。生死肉骨。迨不知其幾人。蓍蔡之德未艾。喬松之壽方臻。是蓋盧扁之能契其妙。而豈摩詰之能狀其親也歟。

門生石墅陳桷(惟宜)拜題

先生姓汪氏。名機,字省之。別號石山。世居徽祁之樸墅。早歲習春補邑庠弟子員。性至孝。因思事親者不可不知醫。復精於醫。賴以存活者眾。鏡山李先生別傳詳矣。所著有素問抄、本草會編脈訣刊誤、推求師意、傷寒選錄、外科理例、運氣易覽、痘治理辨、石山醫案、針灸問對諸書若干卷行於世。先生生天順癸未九月十六日酉時。歿嘉靖己亥十二月初四日戌時。

嘉靖辛丑五月朔旦桷續題

卷一

癰疽脈一

浮 主表症浮數之脈。應發熱不發熱。反惡寒。癰疽也。

洪 主血實積熱。腫瘍洪大。則瘡勢進膿未成。宜下。潰膿後洪大難治。若自利不可救。

滑 主熱。主虛。膿未潰者宜內消。膿潰後宜托裡。所謂始為熱。終為虛也。

數 主熱。仲景曰。數脈不時見。生惡瘡。又曰。肺脈俱數。則生瘡。諸瘡脈洪數。里欲有膿結也。

散 腫潰後。煩滿尚未全退。其脈洪滑粗散。難治。以正氣虛。邪氣實也。又曰。肢體沉重。肺脈大則斃。謂浮散也。

芤 主血虛。膿潰後見之。易治。

牢 按之實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堅實之意。瘰癧結核得之。不可內消。

實 久病虛人。得此最忌。瘡疽得此。宜急下之。以邪氣與臟腑俱實故也。

弦 浮弦不時見。為飲為痛。主寒主虛。弦洪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

緊 主痛瘡腫。得之氣血沉澀。

澀 主氣澀血虛。膿潰後得之。無妨。

短 諸病脈短。難治瘡腫脈短。真氣短也。

細 主亡陽。陽氣衰也。瘡腫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裡虛欲變症也。

微 主虛。真氣復者生。邪氣勝者危。瘡腫潰後。脈微而勻。當自瘥。

遲 痼疾得之則善。新病得之主血氣虛憊。瘡腫潰後得之自痊。

緩 瘡腫潰後。其脈澀遲緩者。皆易愈。

沉 水氣得之則逆。瘡腫得之邪氣深。

虛 脈虛。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瘡腫得之。宜托裡和氣養血也。

耎 瘡腫得之。補虛排膿托裡。

弱 主氣血俱虛。形精不足。大抵瘡家沉遲耎弱。皆宜托裡。

促 主熱蓄於裡。下之則和。瘡腫脈促。亦急下之。

代 諸病見之不祥。瘡腫脈促結難治。況代脈乎。

動 動於陽。陽虛發厥。動於陰。陰虛發熱。

治瘡脈訣

身重脈緩。濕盛除濕。身熱脈大。心燥熱發腫。乍來乍去除熱。諸痛。眩暈。動搖。脈弦去風。

脈澀氣滯。燥渴亡津液。脈澀。瀉氣補血。寒勝則浮。食不入。便溺多。惡寒。脈緊細。瀉寒水。

數脈不時見。當生惡瘡。諸浮數脈應發熱。反灑淅惡寒。

若有痛處。當發癰疽。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

滑則為榮。數則為衛。榮衛相逢。則結為癰。熱之所過。則為癰膿。

機按今之瘍醫多不診脈。惟視瘡形以施治法。蓋瘡有表裡虛實之殊。兼有風寒暑濕之變。自非脈以別之。安得而察識乎。東垣云。瘡瘍憑脈。此之謂也。因詳列其脈之所主。揭之於首。學者宜加意焉。

七惡五善二

醫瘡概舉七惡五善。此特謂腸胃之內。臟腑瘡疽之證也。發背腦疽。別有善惡。載之於後。

七惡者。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一惡也。膿血既泄。腫焮尤甚。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惡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

五善者。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一善。便利調勻。二善。膿潰腫消。水鮮不臭。三善。神彩精明。語聲清亮。四善。體氣平和。五善。

五善之中。乍見一二善證。瘡亦回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又有證合七惡。皮急緊而知善。又或證合五善。皮緩虛而知惡。此又在人詳審。大抵虛中見惡證者不可救。實證無惡候者自愈。膿潰後尚煩疼。脈洪滑粗散者難治。微澀遲緩者易痊。

諸惡瘡五逆三

白睛青黑眼小。服藥而嘔。腹痛渴甚。肩項中不便。聲嘶色脫。是為五逆。其餘熱、渴、利、嘔。蓋毒氣入里。臟腑之傷也。(機按以上不治。皆五臟氣已絕。)

定癰死地分四

一伏兔 二腓腨 三背 四五藏俞 五項 六腦 七髭 八髩 九頤

背上九處不可病癰五

第一入髮際為玉枕。亦為舌本。第二頸項節。第三椎為崇骨。第四大椎為五臟。第五脊骨兩邊肺俞穴。第六夾脊兩邊(膈俞及肝俞。)第七脊骨兩邊腎俞二穴。第八後心鳩尾。第九鳩尾骨穴。

附 正面五處。不可患癰。

第一喉骨為垂膺。第二當胸為神舍。第三心鳩尾。第四當兩乳穴。第五臍下二寸為腸屈間。

附 側面三處。不可患癰。

耳下近耳後牙車尖央陷中為喉脈一穴。當膊下一穴為肩骨。承山上三寸一穴腨腸。

癰發有不可治六

腦上諸陽所會。穴則髓出。頸項近咽喉。一有所礙。藥食莫進。腎俞與腎相抵。乃命之所繫。穴則透空。此三處有疽並難治。

發背透膜者不治(此言肝俞以上。)未潰肉陷。面青唇黑。便瘀者死(此言臟壞便瘀血。)右頤後一寸三分。毒銳者不治。潰喉者不治。陰入腹者不治。入囊者死。鬢深及寸余者不治。病瘡腰背強急瘛瘲者。皆不治。

發背治之難易七

疽發背上。以兩手上搭著者。謂之左右搭。頭多如蜂窠者。易治。以兩手下搭著者。謂之腰疽。亦易治。

以兩手上下俱搭不著者。謂之發背。此證最重。

大抵以上所言地分。皆脈絡所會。內系臟腑。患者得而早言。醫者審證。按法治之。皆為不死。設不早治治不對證。雖發於不死地分。恐亦致死也。

占色候生死八

病人目中赤脈。從上下貫瞳仁。一脈一年死。二脈二年死。若脈下者。療之瘥。面上忽多赤貫上下如脂赤色。從額上下至鼻。黑色出額上。大如指。及連鼻上至肩。又有赤色垂。併為死候。

機按赤脈屬火。瞳仁屬水。赤脈貫瞳。火反乘水。面屬陽。陽部赤色。陽勝陰微。額上黑色。陽微陰勝。故多危也。

癰之源有五九

天行一 瘦弱氣滯二 怒氣三 腎氣虛四 服法酒食炙爆服丹藥熱毒五

蓋治癰疽不可一概視為熱。其治難易。當自一而至五動。

生癰所感不同十

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膏粱厚味。熱毒內積。其變多生大疽。受毒部分。其毒從虛處受之。大丁、大疽也。以其根深在內也。此言疽因厚味內熱為變而生。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瘺。留連肉腠。

人身陽氣。其精微以養神。其柔和以養筋。陽氣在身表。開闔失宜。在外寒氣從而襲之。如襲其筋絡。則筋絡拘急為僂俯。如陷入經脈。則經脈凝瘀為瘍瘺。留連分肉節腠間。不易散矣。

此言瘍瘺因陽氣開闔失宜。外寒襲陷。經脈凝瘀而生。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營生血。營氣流行失宜。不從其道阻逆於肉理。則血鬱熱。聚而為癰腫。

此言癰腫因營氣失宜。逆於肉理。血鬱熱聚而生。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

三陽。手陽明大腸。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其三陽為病。在上發寒熱。在下為癰腫。

此言癰腫在下。從三陽而生。當視三陽脈而辨。

東方之域。魚鹽之地。其民食魚嗜咸。安其處。美其食。魚熱中。鹽勝血。故其民黑色疏理。其病為癰瘍。

此言癰疽。因土地瀕海。食魚嗜咸。安居不勞。美味不節。魚熱中。鹽勝血而生。

諸癰腫。筋攣骨痛。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經曰。寒傷形。形傷腫。八風。八方之風。靈樞云。東南方來名弱風。傷人也在肌。西南來名謀風。傷人也在肉。東方來名嬰兒風。傷人也在筋。北方來名大剛風。傷人也在骨。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而為癰腫。筋攣。骨痛。

此言癰疽。因四方寒氣。八風過傷而生。

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

夫腎傷於寒。轉移於脾。脾主肉。分肉之間。衛氣行處。腎寒復傳脾。則分肉寒而衛氣凝。故腎結為癰腫。肉結血傷而少氣。

此言癰腫。因腎寒傳脾而生。

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脾主肉。肝主筋。肉溫則筋舒。今脾傳寒於肝。故肉寒則衛氣結聚為癰腫。筋寒則急為筋攣。

此言癰腫。因脾寒傳肝而生。

肝滿。肺滿。腎滿。皆實。則為肝肺腎癰。

滿實。脈氣滿實也。以臟氣邪盛滿實。故脈氣如是。

此言肝肺腎癰。因臟氣邪盛滿實而生。當視脈氣滿實而辨。

肺肝腎癰症十一

肺癰主胠滿。肺藏氣而外主息。其脈支別者。從肺系橫出腋下。故喘而兩胠滿。此言肺癰所見症。

肝癰主小便。肝主驚。肝脈循股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直上貫肝膈。布脅肋。故兩胠滿。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此言肝癰所見證。

腎癰主少腹滿。此言腎癰所見證。

癰生原於臟腑十二

五臟菀熟。癰發六腑。

菀、積也。熟、熱也。五臟積熱。六腑受之。陽熱相薄。熱之所過。則為癰也。

此言五臟積熱。六腑受之而生。

六腑不和。留結為癰。

六腑屬陽而主氣。肌肉上為陽脈。邪氣遊於六腑。則肌肉上之脈不和。邪氣停留肌膚。結聚為癰腫矣。此言六腑受邪而生。

辨臟腑內瘡十三

中府隱隱痛者。肺疽。 其上肉微起者。肺癰。

巨闕隱隱痛者。心疽。 其上肉微起者。心癰。

期門隱隱痛者。肝疽。 其上肉微起者。肝癰。

章門隱隱痛者。脾疽。 其上肉微起者。脾癰。

京門隱隱痛者。腎疽。 其上肉微起者。腎癰。

中脘隱隱痛者。胃疽。 其上肉微起者。胃癰。

天樞隱隱痛。大腸疽。 其上肉微起。大腸癰。

丹田隱隱痛。三焦疽。 其上肉微起。三焦癰。

關元隱隱痛。小腸疽。 其上肉微起。小腸癰。

明瘡瘍本末十四

今富貴之人。飲食肥膿。日久太過。其氣味俱厚之物。乃陽中之陽。不能走空竅。先行陽道。反行陰道。逆於肉理。則濕氣大勝。子(土)能令母(火)實。火乃大旺。濕熱既盛。必來克腎。若雜以不順。必損其真水。腎既受邪。積久水乏。水乏則從濕熱之化而上行。其瘡多出背出腦。此為大丁之最重也。若毒氣行於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於他經。又其次也。濕熱之毒所止處。無不潰爛。故經言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如持虛器以授物。物無不受。故治大丁之法。必當瀉其營氣。以標本言之。先受病為本。非苦寒之劑為主為君。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

陰滯於陽為疽陽滯於陰為癰十五

癰疽因陰陽相滯而生。蓋氣陽也。血陰也。血行脈內。氣行脈外。相併周流。寒與濕搏之則凝泣行遲為不及。熱與火搏之。則沸騰行速為太過。氣得邪而鬱。則津液稠黏。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此陰滯於陽也。血得邪而鬱。隧道阻隔。或溢或結。積久滲出脈外。氣為之亂。此陽滯於陰也。病皆由此。不特癰疽。陽滯於陰。謂陽盛而滯其陰。脈則浮洪弦數。陰滯於陽。謂陰弱而滯其陽。脈則沉弱細澀。陽滯以寒治之。陰滯以熱治之。

瘡疽分三治十六

瘡瘍者火之屬。須分內外以治其本。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其源在裡。發於表也。受如持虛。言內結而發諸外。皆是從虛而出也。假如太陽經虛。從鬢而出。陽明經虛。從髭而出。督脈經虛。從腦而出。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其源在外。盛則內行也。若脈沉實。當先疏內以絕其源。若脈浮大。當先托裡以防邪氣侵內。又有內外之中者。邪氣至盛。遏絕經絡。故發癰腫。經曰。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是也。此因失托裡失疏通。及失和榮衛而然也。治瘡大要。須明托裡。疏通。和榮衛三法。托裡者。治其外之內也。疏通者。治其內之外也。和榮衛者。治其中也。內之外者。其脈沉實。發熱煩躁。外無焮赤。痛深在內。邪氣沉於裡也。故先疏通以絕其源。如內疏。黃連湯是也。外之內者。其脈浮數。焮腫在外。形證外顯。恐邪氣極則內行。或汗或先托裡。以防入內。如荊防敗毒散。內托復煎散是也。內外之中者。外無焮惡之氣。內則臟腑宣通。知其在經。當和榮衛。如當歸黃耆湯。東垣白芷升麻湯是也。用此三法。雖未痊瘥。必無變證。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痊也。其汗下和之間。又有外治之次第。詳見天容穴疔瘡條。

瘡腫分淺深十七

瘡疽有三種。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皮肉。色不辨者發於骨髓。又曰。以手按搖瘡腫。根牢而大者深也。根小而浮者淺也。又驗。初生瘡時。便覺壯熱。惡寒。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瘡疽必深也。若起居平和。飲食如故。其瘡浮淺也。惡瘡初生。其頭如粟微似有痛癢。誤觸破之。即焮展有深意。酌其深淺。浮則表之。深則疏之。

辨癰與疽治法十八

精要云。始患高腫五七日勿平陷者。是攻內之候。以托裡散內補湯填補臟腑令實。最怕透膜。透膜者。十無一生。

丹溪曰。癰之邪淺。其稽留壅遏。「濁」在經脈之中。而專於外。故初發時。身表便熱。患處便如枕如盆。高腫痛甚者。縱欲下陷。緣正氣內固不肯受。故或便秘。或發渴發逆以拒之。是以骨髓終不焦枯。五臟終不損也。癰疽之邪。其稽留壅遏。內連五臟而不專攻於外。故身或無熱。患處或不腫痛。甚者聲嘶色脫。眼黑青小。十指腫黑如墨。多死也。治癰初發。當以潔古法為主。表者散之。里者下之。火以灸之。藥以敷之。膿未成者必消。已成者速潰。治疽初發。當以涓子法為主。填補臟腑令實。勿令下陷之邪延蔓。外以火灸。引邪透出。使有穴歸而不亂攻。可轉死為生。變凶為吉。今世不分癰疽。一概宣熱拔毒。外以五香耗其氣。內以大黃竭其血。終不自悟其藥之非。惜哉。

瘡名有三曰癤曰癰曰疽十九

癤者。初生突起。浮赤。無根腳。腫見於皮膚。止闊一二寸。有少疼痛。數日後微軟。薄皮剝起。始出青水。後自破膿出。如不破。用簪針丸。○癰者。初生紅腫。突起闊三四寸。發熱惡寒。煩渴。或不熱。抽掣疼痛。四五日後按之微軟。此證毒氣浮淺。春夏宜防風敗毒散。加蔥薑棗煎。秋冬去蔥薑棗。加木香。身半以上。加栝蔞。身半以下。加射干。又有皮色不變。但肌肉內微痛。甚發熱惡寒。煩渴。此證熱毒深沉。日久按之。中心微軟。膿成。用火烙烙開。以決大膿。宜服托裡之藥。○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覺癢痛。觸著其痛應心。此疽始發之兆。或誤觸者。便覺微赤腫痛。三四日後。根腳赤暈展開。渾身壯熱微渴。瘡上亦熱。此疽也。疽上或漸生白粒如黍米。逐個用銀篦挑去。勿令見血。或有少血亦不妨。不見血尤妙。卻用老皮散敷之。五七日。瘡頭無數如蜂房。膿不肯出。冬用五香連翹湯。夏用黃連羌活散。夏初用防風敗毒散。加蔥棗。秋去之。加木香。若形氣實。脈洪滑有力。痛腫焮開。壯熱便閉。宜五利大黃湯。復元通。氣散。選用通利。又有初生白粒。誤觸後。便覺情思不暢。背重如石。身體煩疼。胸膈痞悶。怕聞食氣。此謂外如麻。里如瓜。疽毒深惡。內連腑臟。疽頂白粒如椒者數十。間有大如連子蜂房者。指⿳⿱艹㓁頁吅有膿不流。時有清水微腫不突。根腳紅暈。漸漸展開。或癢痛。或不痛。疽不甚熱。瘡反陷下。如領之皮。漸變黑色。恍惚沉重。脈若虛弱。便用大料參耆歸術。濃煎調理。

辨癰疽癤癧二十

瘡瘍有癰疽。癤癧。輕重淺深。或止發於一經。或兼二經者。止當求責於一二經。不可干擾余經也。若東垣用藥處方是矣。矧有兼風。兼濕。兼痰。兼氣。兼血。兼陰虛等證者。病本不同。治當求責。瘡瘍鬱冒。俗呼昏迷是也。宜汗之則愈。

辨瘤二十一

若發腫都軟不痛者。血瘤。虛腫而黃者水也。發腫日漸增長而不大熱。時時牽痛者。氣瘤。氣結微腫。久而不消。後亦成膿。諸癃。瘤。疣。贅等。至年衰皆自內潰。治於壯年。可無後憂。

瘡疽分虛實用藥二十二

瘡疽痛息自寧。飲食知味。脈證俱緩。緩則治本。故可以王道平和之藥徐而治之。亦無不愈。若脈實焮腫,煩躁。寒熱。脈證俱實。非硝黃猛烈之劑不能除。投以王道之劑則非也。若瘡瘍聚腫不潰。潰而膿水清稀。或泄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或手足並冷。此脈證俱虛。非大補之。藥不能平。投以硝黃攻伐之劑亦非也。故治其證者。當辨表裡虛實。隨宜治之。庶得萬全。

治瘡須分補瀉二十三

東垣云。瘡疽受之有內外之別。治之有寒溫之異。受之外者。法當托裡以溫劑。反用寒藥。則是皮毛之邪引入骨髓矣。受之內者。法當疏利以寒劑。反用溫劑托裡。則是骨髓之病。上徹皮毛矣。殆必表裡通潰。共通為一瘡。助邪為毒。苦楚百倍。輕則危。重則死矣。

男女癰疽治法不同二十四

男婦癰疽。精要謂治法無異。丹溪曰。婦人情性執著。比之男子。其難何止十倍。雖有虛證宜補。亦當以執著為慮。向見一婦早寡。善飲啖。形肥偉。性沉毒。年六十六。七月間背疽近正脊。醫乃橫直裂開取血。雜以五香十宣散。酒飲月餘。未嘗及其寡居之郁。酒肉之毒。執著之滯。時令之熱。竟至平陷。淹延兩三月不愈。

小兒瘡疽二十五

小兒純陽多熱。心氣鬱而多瘡疽。胎食過而受熱毒。犀角散為最。余如常法。大下恐傷其胃。

癰疽當分經絡二十六

丹溪曰。六陽、六陰經。有多氣少血者。有少氣多血者。有多氣多血者。不可概論。諸經惟少陽厥陰生癰。理宜預防。以其多氣少血。血少肌肉難長。瘡久不合。必成死證。或者遽用驅毒利藥以伐陰分之血。禍不旋踵。才得腫痛。參之脈症。若有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若用尋常驅熱拔毒及紓氣藥。虛虛之禍如□掌耳。

一人年三十。左腿外廉紅腫。一人年四十。脅下紅腫二人皆不預防本經少陽血少。孟浪用大黃攻里而死。

一人年六十。左膊外側一核。一女髀骨中痛。二人亦不預防本經血少。孟浪用五香十宣散表而死。

按此分經不致有犯禁壞逆之失。然手少陽少陰太陰。足少陽少陰太陰。俱多氣少血也。手厥陰太陽。足厥陰太陽。俱多血少氣也。手足陽明。俱多血多氣也。

以上病例。不繫膏粱丹毒火熱之變。因虛勞氣鬱所致。只宜補形氣。調經脈。瘡當自消。不待汗下而已也。若不詳脈證經絡受病之異下之。先犯病禁經禁。故致失手。

論內消二十七

內消。當審淺深大小經絡處。所形脈虛實。如腦背、腰項、臀腨、皆太陽經宜黃連羌活。背連脅處為近少陽。宜敗毒散。形實脈實者。宜漏蘆湯、五利大黃湯等疏利之。氣虛參耆為主。血虛當歸、人參為主,佐以消毒,加以引經。六經分野。各隨本經標本寒溫氣血多少以行補瀉惟少陽一經。治與氣血虛同法。(凡栝蔞、射干、山甲、蟬酥、連翹、地丁、鼠黏子、金銀花、木鱉之類、皆內消之藥)

內托二十八

一凡癰疽已成。血氣虛者。邪氣深者。邪氣散慢不能突起。亦難潰膿。或破後膿少。或膿清稀。或堅硬不軟。或雖得膿而根腳紅腫開大。皆氣血虛。邪氣盛。兼以六淫之邪變生。諸症必用內托。令其毒熱出於肌表。則易愈也。內托以補藥為主。活血驅邪之藥為臣。或以芳香之藥行其鬱滯。或加溫熱之藥御其風寒。亦有瘡疽腫痛。初生一二日。便覺脈沉細而煩悶。臟腑弱而皮寒。邪毒猛烈。恍惚不寧。外證沉深者。即當用托裡散或增損茯苓湯。及溫熱之劑以從治之。

或問內托。河間治腫焮於外。根盤不深。形證在表。其脈多浮。病在皮肉。非氣盛則必侵於內。急須內托。宜復煎散除濕散郁。使胃氣和平。如或未已。再煎半料飲之。如大便秘及煩熱。少服黃連湯。如微利及煩熱已退。卻與復煎散。如此使榮衛俱行。邪氣不能內傷。

腫瘍二十九

腫瘍內外皆壅。宜托裡表散為主。如用大黃。宜戒孟浪之非。

潰瘍三十

潰瘍內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欲用香燥。宜戒虛虛之失。

外施貼藥三十一

外施貼藥。正是發表之意。經曰發表不遠熱。大凡氣得熱則散。得冷則凝。庸醫敷貼冷藥。豈理也哉。

一人年五十。嗜酒與煎爆。後左絲竹空忽努出一角。以硝黃腦子庵之。致斃。

瘡瘍作渴三十二

瘡瘍作渴。不問腫潰。但脈數發熱而渴。用竹葉黃耆湯。脈不數。不發熱。或脈數無力而渴。或口乾。用補中益氣湯。若脈數便秘。用清涼飲。尺脈洪大。按之無力而渴。用加減八味丸。若治口燥舌黃。飲水不歇。此丸尤妙。

精要曰。口渴與口乾不同。不宜用丹藥鎮墜。禍如反掌。惟桑枝煎五味湯以救陰水。甚妙。

丹溪曰。不言食味起火。怒氣生火。房勞激火。吾恐渴亦未易止也。

精要曰。瘡作渴甚。急與神仙追毒丸。取下惡毒。清膻湯。千金漏蘆湯。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萬金散。皆可選用。利後仍渴。卻用生津補氣藥。津液生。氣血完。渴自止。

丹溪曰。大渴而與利藥。非明示脈證。何以知其當下。後言利後仍渴。卻用補藥。又不明言脈證。恐是但有大渴必下。下後尚渴。方與補藥。古人治未病。如此用藥可乎。況渴。屬上焦。當腫瘍時。猶或可用。若潰瘍後渴。多因血氣之虛。何待利後方議甚虛也。

癰疽發渴。乃氣血兩虛。用參、耆以補氣。歸、苓以養血。或忍冬丸。黃耆六一湯。

一人渴後發背未潰。脈數無力。此陰虛火動。用加減八味丸。㕮咀二劑。稍緩次用丸劑而愈。

一人腦疽作渴。脈雖洪。按之無力。治以此藥不信。自用滋陰等藥愈盛。七惡並致而沒。

東坦云。論人病疽愈後發渴。多致不救。惟加減八味丸最妙。蓋癰疽多因虛而得。疽安而渴者。服此丸則渴止。安。而未渴者服此丸。永不發渴。或未疽而先渴者。服此不惟渴止。而疽亦不作。

一貴人疽未安而渴作。一日飲水數升。予用加減八味丸。諸醫大笑。云此能止渴。我輩不復業醫矣。皆用木瓜、烏梅、紫蘇、參、苓、百藥煎等劑而渴愈甚。不得已用此藥。三日渴止。其疾本以腎水枯竭。心火上炎。是以生渴。此藥生水降火為最。患者鑑之。

附子氣味勁悍。有回陽之功。命門火衰。非此不補。性雖有毒。但炮製有法。或用甘草、防風同炒。或童便久浸以去其毒。復與地黃等味同用。以制其熱。潤其燥。緩其急。假其克捷之功。而駕馭其剽悍之勢。則雖久服亦無害也。觀東垣八味丸論。則較然矣。

精要曰。疽向安後發渴。與加減八味丸。

丹溪曰。夫當此時氣血兩虛。當用參耆補氣。歸、苄補血。渴當自止。何必澤瀉、茯苓佐以肉桂以導水耶。若忍冬丸。黃耆六一湯。亦為切當。忍冬養血。黃耆補氣。渴何由作。(機)按丹溪所言。與前八味丸論治不合。宜以脈證別之。庶幾兩得其宜。而無背馳之失也。

瘡瘍嘔逆三十三

精要云。有二證。一謂初發。不曾得內托散。伏熱在心。一謂氣虛。脾氣不正。其伏熱在心者。與內托散。氣虛者。宜嘉禾散。有寒熱。宜正氣散。兼與山藥丸以補腎。

丹溪曰。諸逆衝上嘔噦。皆屬於火。托裡散性涼。固有降火之理。若嘉禾散徒溫暖以助火耳。山藥丸補腎以壯下焦之陰。粗為近理。然治嘔須分先後。腫瘍時當作毒氣上攻治之。潰瘍後當作陰虛補之。若年老因疽潰後嘔不食者。宜參耆白朮膏佐使藥。隨時隨證加減。亦用獨參湯而愈者。山藥丸緩急未易治。○河間謂病瘡嘔逆。濕氣侵於胃也。藥中宜倍加白朮。海藏云。吐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噦者無物有聲。乃氣病也。嘔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仲景曰。嘔家雖有陽明證。勿下之。咳逆者。火自下衝上胃口而作聲也。病後胃虛所致。陰大虛也。病而至此多危。善於治者。豈可泛言嘔吐無分別耶。

熱盛脈數。精要與漏蘆湯。單煎大黃湯等。若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湯。

丹溪曰。熱盛脈數。若腫瘍時臟腑秘而體實者。猶可與也。若潰瘍膿血出多。熱盛脈數。去死為近。豈可下乎。緩弱之脈。古人皆以為邪毒已散。五香之飛走升散。其可用乎。

瘡腫寒熱用藥法三十四

嘗見治寒以熱。而寒彌甚。治熱以寒。而熱彌熾。何也。假如心實生熱者。當益其腎。腎水滋。熱自除。腎虛生寒者。當補其心。心火降。寒自退。此所謂寒之而熱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也。又寒因熱用。熱因寒用。要在通其理類而已。又聞微者逆之。甚者從之。蓋治寒以熱。必涼而行之。治熱以寒。必溫而行之。此亦欲其調和也。其間有正有權者。蓋病有微有甚。微者逆治。理之正也。甚者從治。理之權也。

瘡瘍面赤不得攻下三十五

瘡瘍及諸病面赤。雖伏大熱。禁不得攻里。為陽氣怫鬱。邪氣在經。宜發表以去之。故曰火鬱則發之。雖大便數日不去。宜多攻其表以發散陽氣。少加潤燥之藥。若見風脈風證。只可用發表風藥。便可以通利也。若只乾燥秘澀。只宜潤之不可。(注:「可」下疑有脫。)

論瘡瘍發寒熱或汗三十六

瘡瘍發寒熱。多汗。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連日作。又有或間日作。必先嘔痰。然後寒熱。寒熱解。大汗出。精要言以上之證。不可專以為熱。亦有氣虛而得。亦有因怒而得。或先感寒邪。脾氣不正而然者。

丹溪曰。因氣虛者。當以補氣藥補之。因怒者當以順氣藥和之。脾氣不正者。當以脾藥調養之。今用不換金正氣散。悉是溫散泄衛之藥。欲以一兩人參。收拾十四兩之泄衛可乎。若用於腫瘍時感寒邪者。猶或庶幾。彼氣虛者。因怒者。脾氣不正者。此方能兼治乎。抑不知其用於腫瘍耶。潰瘍耶。

論疽疾咽喉口舌生瘡三十七

凡疽疾咽喉口舌生瘡。精要歸罪不得內托。以致熱毒衝心。

一貴人病此。與琥珀犀角膏。一日而安。

丹溪曰。腫瘍用之。尚為近理。若潰瘍後用之。彼犀角之升散。寧不助邪致虛以速其死也。後有犀角散以大黃佐黃耆。用黃耆則知為虛矣。用大黃又似疑其有實熱。夫瘡膿體虛。縱有舊熱。將自漸因膿血而消。何必以峻冷利動臟腑。若在秋冬。何異刀劍。

論瘡瘍食肉三十八

東垣曰。瘡瘍食肉。乃自棄也。瘡瘍乃營氣而作。今反補之。自棄何異。雖用藥治。不能愈也。

精要曰。羊、雞、牛、鵝、魚、面、煎爆、炒、炙、酒等味。犯之必發熱。用梔子黃苓湯最效。

丹溪曰。梔苓、苦參、犀角。佐輔人參。固可解食毒之熱。若寒月與虛人。寧無加減乎。內經謂膏粱之變。足生大丁。此言瘡疽之因也。禁戒厚味。恐其引起宿火之熱。此誠富貴豢養口腹者所當謹。若素貧者大不然矣。

予治一人。背癰徑尺。穴深而黑。家貧得此。急作參耆歸術膏。多肉餛飩與之而安。多肉餛飩補氣之有益者也。

論氣血喜香惡臭三十九

精要曰。凡血氣聞香則行。聞臭則逆。飲食調令香美。益脾土。養真氣。瘡瘍或為穢氣所觸。可用香藥熏之。

丹溪曰。甘而淡者可養脾土。若香美者但能起火。故經以熱傷脾、熱傷氣為戒。今曰益脾養氣。施之腫瘍。似有暢達之益。潰瘍後用香美。恐有發濕熱、損真陰之患。

論膿四十

夫癰、疽、瘡、癤。皆由氣血壅滯而生。當推虛、實、表、里而早治之。可以內消。此內托裡之意也。若毒氣已結者。勿泥此內消之法。當辨膿之有無淺深。急酌量刺之。緩則穿通臟腑。腐爛筋骨。可不慎哉。若脈緊而數。為膿未成。緊去但數。為膿已成。以手按上。熱者有膿。不熱無膿。按之牢硬未有膿。按之半軟半硬已有膿。大軟方是膿成。若大按之痛者膿深。按之不甚痛者膿未成。按之即復痛者為有膿。不復痛者無膿。薄皮剝起。起者膿淺。皮色不變。不高阜者膿深。淺者宜砭。深者宜針。手足指梢及乳上。宜膿大軟方開。麻豆後肢癤有癰。稍覺有膿。便用決破。遲則成攣曲之疾。

論癰疽膿成十死一生四十一

凡癰疽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已成膿血。砭石鋒針取之也。但病者多喜內消。而醫者即用十宣散、敗毒散、流氣飲之類。殊不知十宣散雖有參、耆。然防風、白芷、厚朴、桔梗皆足以耗氣。況不分經絡時令。氣血多少。安可概用。敗毒散乃表散藥也。雖有表證。不過一二服。況非表證。寧用之乎。流氣飲乃行氣散血之劑。服之過度。則氣血虛耗。何以為膿。此三藥不可輕用明矣。若膿既成。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少壯充實者。或能自破。若老弱之人又有攻發太過。不行針刺。膿毒乘虛內攻。穿腸腐膜。鮮不誤事。一婦乳癰膿成。針刺及時。不月而愈。一人腿癰膿成。畏針幾殆。後為針之。大補三月而平。一人腿癰。脈症俱弱。亦危症也。治以托裡得膿。不急針刺。後膿水開泄不斂而死。一婦發背。待自破。毒內攻。一人腹癰潰透。穢從瘡口出。皆由畏針而斃。

論惡肉四十二

惡肉者。腐肉也。癰疽潰後。腐肉凝滯。必須去之。推陳致新之意。若壯者筋骨強盛。氣血充溢。真能勝邪。或自去或自平。不能為害。若年高及怯弱之人。血液少。肌肉澀。設或留而不去。則有爛筋腐肉之患。一夫人取之及時。而新肉早生。得以全愈。一人去之稍遲。幾致不救。一人取之失期。大潰而斃。嘗見腐肉既去。雖少壯者不補其氣血。亦不能收斂。若怯弱者不取惡肉。不補養氣血。未見其生也。

腐肉可用手法去之。或用雄黃、輕粉敷之。蠹肉努出。用遠志末酒調塗之。(又法)息肉突出。烏頭五錢。苦酒三升。浸漬三日洗之。日夜三四次。諸瘡胬肉。如蛇出數寸。硫黃末敷之即縮。膿潰後蠹肉不腐。亦用硫黃、輕粉敷之。四圍仍有腫焮處。用毫針燒赤刺之。約一米深。紅腫則縮。

論蝕膿四十三

追蝕膿法。使毒氣外泄而不內攻。惡肉易去。好肉易生也。若紝其瘡。血出不止者未可紝。但摻追蝕藥於瘡上。待其熟可紝。方紝。紝之痛應心者。亦不可紝。誤觸其瘡。焮痛必倍。必生變症。若瘡癤膿成未破者於上薄皮剝起者。當用破頭代針之藥安其上。以膏貼之。膿出之後。用搜膿化毒藥。若膿血未盡。便用生肌。務其早愈。則毒氣未盡。必再發。

生肌止痛四十四

肌肉。脾之所主也。潰後收斂遲速者。乃氣血盛衰使然。世人但知生肌用龍竭。止痛用乳沒。予謂不然。生肌之法。當先理脾胃助氣血為主。則肌肉自生。豈假龍竭之屬。設若膿毒未盡。就用生肌。反增潰爛。壯者輕者。不過復潰。或遲斂而已。怯者重者。必致內攻。或潰爛不斂者亦多矣。止痛之法。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實者損之。虛者補之。膿郁者開之。惡肉侵蝕者。去之。如是則痛自止。豈特乳沒之屬。

一人發背。毒氣未盡。早用生肌。竟背潰爛。治以解毒藥而愈。又有患此。毒氣始發。驟用生肌。其毒內攻而死。一人腿癰。因寒作痛。與乳香定痛丸。一婦時毒。因熱作痛。與防風通聖散。一人腿癰膿潰。因虛作痛。與益氣養榮湯。一人腹癰。因實作痛。與黃連內疏湯。一人腿癰。膿成作痛。予為刺之。一婦發背。腐肉不去作痛。予為取之。痛各自止。專用龍竭生肌。乳沒止痛。未之察也。

瘡痛不可忍者。苦寒藥可施於資稟厚者。若資稟素薄者。宜補中益氣湯。加苦寒藥。血熱者。四物湯加黃苓、鼠黏子、連翹。在下加黃柏。若肥人濕熱瘡痛者。羌活、防風、荊芥、白芷、取其風能勝濕也。

每見瘡作。先發為腫。氣血鬱積。蒸肉為膿。故痛多在瘡始作時。膿潰之後。腫退肌寬。痛必漸減。而反痛者虛也。宜補參耆之屬。亦有穢氣所觸者。宜和解之。乳香、芍藥之屬。亦有風寒所逼。宜溫散之。羌桂之屬。

論瘺並治法四十五

諸瘡患久成瘺。常有膿水不絕。其膿不臭。內無歹肉。須先服參耆歸術芎大劑。托裡為主。或服以丸。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片。厚二三分。於瘡上著艾灸之。仍服前托裡之藥。隔三日再灸。不五七次。肌肉自長滿矣。

至有膿水惡物。漸潰根深者。用面、硫黃、大蒜三物一處搗爛。看瘡大小。捻作餅子。厚三分。安瘡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壯。一壯一易。後隔四五日。方用翠霞錠子。並信效錠子互用。紝入瘡內。歹肉盡去。好長肉平。然貼收斂之藥。內服應病之劑。調理則瘥矣。

論附子餅四十六

(附豆豉餅)

附子為末。唾津和為餅如三錢厚。安瘡上。以艾炷灸之。漏大炷大。漏小炷小。但灸令微熱。不可令痛。干則易之。如困則止。來日如前再灸。直至肉平為效。仍用前補藥作膏貼。豆豉餅專治發背已潰未潰。用江西淡豆豉為末。唾津作餅置患處灸之。餅乾再用唾津和之。瘡大用水和。搗成硬泥。依瘡大小作餅子厚三分。如已有瘡孔。勿敷孔上。四布豉餅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熱勿令破肉。如熱痛急易之。日灸二度。先有瘡孔者。孔出汁即瘥。

論隔蒜灸四十七

隔蒜灸 元戎云。瘡瘍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內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內。內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經云陷者灸之。丹溪曰。癰疽之發。或因內有積熱。或因外寒而鬱內熱。若於始發之際。外灸以散其毒。治之之早。亦可移重就輕。轉深於淺。東垣曰。初覺發背。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紙先干處。即癰頭也。取蒜切片如三錢厚。安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早覺早灸為上。一日三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過十數日不可灸。若有十數頭作一處者。用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燒之。亦能活也。若初發赤腫。中間有一黃粟米頭。便用獨蒜切去兩頭。取中間片厚薄。安頭上。著艾灸十四壯。多至四十九壯。本事方云。一人四月背疽。治之逾月益甚矣。以艾加瘡頭。自旦及暮。灸百五十壯。知痛乃已。明日鑷去黑痂。膿盡不痛。始別以藥敷之。日一易。易時旋去前黑爛。月餘乃平。

灸法總論四十八

瘡瘍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內者疏而下之。灼艾之功甚大。若毒氣鬱結。氣血凝聚。輕者或可藥散。重者藥無全功。東垣云。若不針烙。則毒氣無從而散。膿瘀無從而泄。過時不烙。反攻於內。故治毒者必用隔蒜灸。舍是而用苦寒之劑。其壯實內有火者或可。彼怯弱氣寒。未有不敗者也。又有毒氣沉伏。或年高氣弱。若服克伐之劑。氣血愈虛。膿因不潰。必假火力以成功。

一人足患疔已十一日。氣短。灸五十餘壯。更以托裡藥而愈。黃君腿癰。膿清脈弱。一婦臂結一塊。潰不收斂。各灸以豆豉餅。更飲托裡藥而愈。一人胸腫一塊。半載不消。明灸百壯方潰。與大補藥不斂。復灸以附子餅而愈。一人發背焮痛如灼。隔蒜灸三十餘壯。腫痛悉退。更服托裡消毒而愈。一人發背瘡。頭甚多。腫硬。色紫。不甚痛。不腐潰。以艾鋪患處灸之。更服大補藥。數日死肉脫去而愈。一人發背已四五日。瘡頭雖小。根畔頗大。隔蒜灸三十餘壯。其根內消。惟瘡頭作膿而愈。精要。曰。灸法有回生之功。信矣。大凡蒸灸。若未潰則拔引郁毒。已潰則補接陽氣。祛散寒邪瘡口自合。其功甚大。嘗治四肢瘡瘍氣血不足者。只以前法灸之皆愈。疔毒甚者。痛則灸至不痛。不痛則灸至痛。亦無不愈。若中虛者。不灸而服敗毒藥。則瘡毒未除。中氣先傷。未有不敗者也。李氏云。治疽之法。著艾勝於用藥。緣熱毒中隔。外內不通。不發泄則不解散。又有處貧居僻。一時無藥。用灸尤便。大概蒜用大者。取其散毒有力。用著艾炷多者。取其火力透也。如法灸之。瘡發膿潰。繼以神異膏貼之。不日而安。一則瘡不開大。二則內肉不潰。三則瘡口易合。見效甚神。

辨精要曰。始發時用針灸。十死八九。丹溪曰。火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意。因灸而死者。蓋虛甚孤陰將絕。脈必浮數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無以抵當火氣故也。豈可泛言始發不可灸以誤人。精要又謂頭上有毒不得灸。恐火拔起熱毒而加病。丹溪曰。頭為諸陽所聚。艾炷宜小而少。小者如椒粒。少者三五壯而已。若猛浪如灸腹背。炷大數多。斯為誤矣。按東垣灸元好問腦疽。以大艾炷如兩核許。灸百壯。始覺痛而安。由是推之。則頭上發毒。灸之痛則炷宜小。數宜少。不痛者。炷大數多亦無妨也。

經曰。陷者灸之。如外微覺木硬不痛者。是邪氣深陷也。急灸之。淺者不可灸。又曰。淺者有數頭腫痛。亦灸之無妨。

竹馬灸四十九

丹溪曰。諸項灸法皆好。惟騎竹馬灸法尤為切要。此消患於未形也。先令病人以肘憑几。豎臂腕。腰直。用篾一條自臂腕中曲紋盡處。男左女右。貼肉量起。直至中指尖盡處為則。不量指甲。卻用竹槓一條。令病人脫衣騎定。令身正直。前後二人扛起。令腳不著地。又令二人扶定。勿令僵仆。卻將所量臂腕。篦從竹扛坐處尾骶骨盡處。直豎竹上貼脊背。量至篾盡為則。用墨點。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另用薄篾。量病人中指節。相去兩橫為則。男左女右。截為一則。就前所點記處兩邊。各量開盡處。即是灸穴。兩穴各灸五壯或七壯。不可多灸。不問癰在何處及乳癰。並用此法灸之。無不愈者。一云。疽發於左。灸左。發於右。灸右。甚則左右皆灸。蓋此二穴。心脈所過處。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云。心主血。心氣滯則血不行。故逆於肉理而生癰。灸此穴使心火調暢。血脈流通。即能奏效。起死回生。

論灸刺分經絡五十

河間謂灸刺瘡瘍。須分經絡部分。氣血多少。俞穴遠近。從背出者。當從太陽五穴選用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束骨、(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崑崙、(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委中。(在胸中央約絞中動脈。)從鬢出者。當從少陽五穴、選用竅陰、(在足小指之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夾溪、(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臨泣、(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從髭出者。當從陽明五穴選用厲兌、(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葉。)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陷谷、(在足大指間。本節後陷中。)衝陽、(在足跌上五寸骨間動脈去陷谷三寸。)解谿。(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從腦出者。則以絕骨一穴。(在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一說。癰疽初發。必先當頭灸之。以開其戶。次看所發分野屬何經脈。即內用所屬經脈之藥。引經以發其表。外用所屬經脈之俞穴針灸。以泄其邪。內外交治。邪無容矣。

針法總論五十一

經曰。冬則閉臟。用藥多而少針石。少針石者。非謂癰疽也。癰疽不得頃時回。回者遠也。(遠頃時而不寫。則爛筋骨穿臟腑矣。)又曰。癰疽之生。膿血之成。積微之所生也。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愚者遭其已成也。已成膿者。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瘡瘍一科。用針為貴。用之之際。須視其潰之淺深。審其肉之厚薄。若皮薄針深。反傷良肉。益增其潰。肉厚針淺。膿毒不出。反益其痛。至於附骨疽、氣毒、流注。及有經久不消。內潰不痛。宜燔針開之。若治咽喉。當用三稜針。若丹瘤及癰疽。四畔赤焮。疼痛如灼。宜砭石砭之。去血以泄其毒。重者減。輕者消。

一婦患腹癰。膿脹悶瞀。臥針。膿出即蘇。

一人囊癰膿熟腫脹。小便不利。幾殆。急針。膿水大泄。氣通而愈。

大抵用針迎而奪之。順而取之。所謂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成。治未成。正此意也。今之患者。或畏針而不用。醫者又徇患者之意而不針。遂或膿成而不得潰。或得潰而所傷已深矣。卒之夭枉。十常八九。悲夫。

精要謂癰如椒眼十數頭。或如蜂窠連房。膿血不出者。用針橫直裂之。如無椒眼之類。只消直入取膿。不必裂之。(一法)當椒眼上各各灸之。亦佳。不必裂也。

小兒瘡癤。先當溫衣覆蓋。令其凝泣壅滯。血脈溫和。則出血立已。不如此。血脈凝便針。則邪毒不泄。反傷良肉。又益其瘡勢也。

精要曰。癰者皮薄腫高。多有椒眼十數粒。疽者皮膚頑硬。狀如牛頸之皮。○癰成膿則宜針。針宜用馬銜鐵為之。形如薤葉樣。兩面皆利。可以橫直裂開五六分許。攻去毒血。須先灸而後裂。○疽成膿則宜烙。可用銀篦。大二寸。長六寸。火上燒令赤。急於毒上熨烙。得膿利為效。

又曰。一婦病癰在背之左。高大而熟。未破。醫云可烙。傍有老成者曰。凡背之上。五臟俞穴之所繫。膈膜之所近。烙不得法。必致傷人。醫曰。但宜淺而不宜深。宜橫而不宜直入。(恐傷膈膜。)宜下而不宜上。(恐貯膿血。)

謂此訣盡無妨也。於是燒鐵箸烙之。肉破膿出。自此而愈。當時直驚人非劊子手者。不能為也。

又曰。方其已熟未潰之時。用鐵箸一烙。極是快意。方扇火欲著時。誠是驚人。予嘗用矣。臨時猶且顫悸。況未曾經歷者乎。烙後膿水流通。百無所忌。名曰熟瘡。其瘡突者。針口宜向下。然須是熟於用烙者。識淺深。知穴道。審生熟。非其時則所出皆生血。當其時則出黃膿瘀肉。用尖針烙者不得法。尖針頭細。其口易合。惟用平員頭者為妙。蓋要孔穴通透。或恐瘡口再合。用細牛膝根。如瘡口之大小。略割去粗皮。插入瘡口。外留半寸許。即用嫩橘樹葉、地錦草各一握。研成膏敷之。牛膝能使惡肉常流。二草溫涼止痛。隨干隨換。此十全之功也。

火烙針。其針圓如箸。大如緯挺。頭員平。長六七寸。一樣二枚。捻蘸香油。於炭火中燒紅。於瘡頭近下烙之。宜斜入向軟處。一烙不透再烙。必得膿。瘡口烙者。名曰熟瘡。膿水常流。不假按抑。仍須紝之。勿令口合。

論蜞針五十二

蜞針吮出血。可施於輕小症候。若積毒在臟腑。徒竭其血干外無益。一兒二歲赤軫。取大蜞數條吮其血。軫消。予曰。非治也。三日大熱而死。蓋血去。氣不能獨居故也。

論金銀花酒五十三

金銀花生取藤葉一把。瓷器內爛研。入白酒少許。調和稀稠得宜。塗敷四圍。中心留口以泄毒氣。(又法)取藤五兩。木杵槌碎。生甘草節一兩。二味以水二碗用砂瓶文武火煎至一碗。入無灰酒一碗。再熬十數沸。去渣。分溫三服。渣敷患處。一日夜吃盡。病勢重。日夜兩劑。服至大小便通利。藥力到矣。或用干者。終不及生者力大效速。或只用藤五六兩。搗爛入熱酒一鍾。絞取汁。酒溫服。渣罨患處。四五服而平。此藤延蔓附樹。或園圃牆垣之上。藤方而紫。葉似薜荔而青。三月間花微香。蒂帶黃色。花初開色白。經一二日色黃。故又名金銀花。又名鷺鷥藤。又名金釵股。又名老翁須。因藤左纏。又名左纏。凌冬不凋。又名忍冬。在處有之。治癰疽發背乳癰。初發便當服此。不問疽何處。皆有奇效。兼麥飯石膏、神異膏貼之。尤效。

論槐花酒五十四

槐花酒 槐花四五兩。炒微黃。乘熱入酒二鍾。煎十餘滾。去渣熱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一人髀𢘅患毒痛甚。服消毒藥不減。飲槐花酒一服。勞隨大退。再服托裡消毒藥而愈。一人發背十餘日。勢危脈大。先飲槐花酒二服殺其勢。退再服敗毒散二劑。托裡藥數劑。漸潰。又用桑柴燒灸患處。每日灸良久。仍以膏藥貼之。灸至數次。膿潰腐脫。以托裡藥白朮、陳皮。月餘而愈。一人肩疽脈數。用槐花酒一服。勢頓退。更與金銀花、黃耆、甘草十餘服而平。

大抵腫毒。非用蒜灸及飲槐花酒先去其毒。雖服托裡諸藥。其效未必甚速。槐花治濕熱之功最為神速。但胃寒人不宜過劑。

八味丸治驗五十五

一人年逾三十。素怯弱不能食冷。臂癰愈後。飲食少思。或作脹。或吞酸。日漸羸瘦。參苓等藥不應。右尺脈弱。此命門火衰。不能生土。遂以八味丸補土之原。食進而愈。

一人病脾胃。服補劑及針灸脾俞等穴不應。幾殆。服八味丸三料而平。一人脾虛發腫。服此丸不半年而康。

一人貌豐氣弱。遇風則眩。勞則口舌生瘡。胸常有痰。目常赤澀。服此而安。一人患脾。服此將驗。而庸醫阻之。反用寒藥。遂致不救。

嘗驗人有不耐勞。不能食冷。或飲食作脹。大便不實。或口舌常破如瘡。服涼藥愈盛。盜汗不止。小便頻數。腰腿無力。或咽津。或呼吸覺冷氣入腹。或陰囊濕癢。或手足冷。或面白。或黧黑。或畏寒短氣。以上諸症皆屬腎。非用附子不可。

治驗數條。見前渴論。

卷二

論十六味流氣飲五十六

丹溪曰。夫十六味流氣飲。乃表裡氣血藥也。復以疏風助陽之藥參入。非脈之洪、緩、沉、遲、緊、細者不宜用。諸家往往不分經絡脈症。不具時宜。但云消毒化毒。又云不退。加補氣血藥。此又使人不能無疑也。

論十宣散五十七

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言其常也。如瘡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熱終寒。此反常也。故當察時下而權治。可收十全之功。此表裡氣血之藥。若用於癰疽。初發或已發。或內托。或身倦惡寒熱少。或脈緩澀。或弦。或緊細。宜用之散風寒以助陽。乃始熱終寒之變也。若施於積熱焮毒。更不分經絡時宜。不能不無懼也。

丹溪曰。精要謂治未成也速散。已成者速潰。若用於輕小症候。與冬月時令。盡有內托之功。冬月腫瘍。用之亦可轉重就輕。移深於淺。夏月潰瘍用之。其桂樸之溫散。佐以防風、白芷。雖有參、耆。亦難倚仗。世人用此不問是癰是疽。是冬是夏。無經絡。無前後。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危哉。又曰。燥血瀉氣藥太多。涉虛者勿輕用。一士背臀腿節次生疽。率用五香連翹湯、十宣散。致不救。一人年六十。好酒肉。背疽。與獨參膏十五六斤而愈。若用十宣。寧保無危。

論內托散五十八

精要謂一日至三日進十數服。防毒氣攻臟腑。名護心散。切詳綠豆解丹毒。又言治石毒。味甘入陽明。性寒能補為君。以乳香去惡毒。入少陰。性溫善竄為佐。甘草性緩。解五金八石及百藥毒為使。想此方專為服丹石發疽者。設不因丹石而發疽。恐非必用之劑。

丹溪曰。癰疽因積毒在臟腑。非一朝一夕。治當先助氣壯胃。使本根堅固。而以行經活血為佐。參以經絡時令。使毒外發。施治之。早。可以內消。此乃內托之本意。(又云)內托散性冷。治嘔有降火之理。若夫老年者病深。諸症備者。體虛者。綠豆雖補。將有不勝重任之患矣。

一婦年七十。形實性急。好酒。冬病腦疽。與麻黃桂枝湯而愈。此亦內托。豈必皆冷藥哉。

論神仙追毒丸五十九

精要曰。初成膿宜烙。得膿利為效。亦服追毒丸。

丹溪曰。追毒丸下積取毒之藥。決無取膿之效。今用烙而得膿。若在裡而血氣實。則膿自出。如托不出。何不以和氣活血藥。佐以參耆補劑。使膿托出也。其方用五倍子。消毒殺蟲解風為君。山慈菇、千金子、大戟、皆驅逐走泄為臣。佐以麝香升散。用之以治癰疽。實非所宜。果見臟腑有積毒。或異蟲纏滯深固而體氣不虛者。亦是快藥、但戒勿輕用耳。

論獨勝散六十

謂癰疽皆綠氣滯血凝。或因怒氣所致。用香附子去毛。以生薑汁淹一夕。研干為末。白湯調服二錢。無時。

丹溪曰。本方謂疽後常服。半年尤效。此皆施於體實氣鬱之人也。

一人厚味氣鬱。形實性重。年近六十。背疽。醫與他藥皆不行。惟飲香附米甚快。始終只此一味而安此千百而一二。

論柞木飲子六十一

干柞木葉(四兩半) 干荷葉中心蒂 干萱草根

甘草節 地榆(各一兩) 細銼。每服半兩。水二碗。分二服。早晚各一服。未成者自消。膿者自干。

丹溪曰。荷蒂去惡血。萱根下水。解毒。利胸膈。柞木有芒刺。能驅逐。地榆主下焦血病。輕小症候。或可以為防托。

論阿膠飲子六十二

(蠟礬丸 國老膏 遠志酒)

丹溪曰。阿膠飲子以牛膠屬金屬土。補肺氣。實大腸。壯胃止泄。黃蠟丸以蠟味甘淡。實大腸。補而難化。

國老膏以甘草化毒行經。遠志酒、忍冬酒皆有補性。歸心歸血。用之頗切。善用者以之配入腫瘍之散。結潰瘍之補虛。亦奏捷效。

論六味車螯散六十三

車螯(四個黃泥煅紅。出火毒。研末) 栝蔞仁(新瓦上。炒令香。) 甘草節(二錢。炒。) 燈草(三十莖。) 上除車螯為粗末。作一服。用酒二碗。煎耗半碗。去渣。入蜜一大匙和勻。調車螯末二錢。膩粉少許。空心溫服。取下惡物。

丹溪曰。車螯散一以輕粉為佐。一以燈心為佐。其散腫消毒下積。安詳穩重。輕小症候。亦可仗之。

論飛龍奪命丹六十四

飛龍奪命丹 治疔瘡惡腫。初發或發而黑陷。毒氣內陷者。

丹溪曰。世多用之。香竄燥毒之劑。無經不至。故能宣泄。備汗、吐、下三法。病因食一切禽畜毒發。及瘡脈沉、緊、細、數。蘊毒在裡。並濕毒。用之神效若大熱大渴。毒氣焮發而脈浮洪在表。及膏粱積熱之人。未宜輕舉。

論加味十全湯六十五

凡治癰疽後。補血氣。進飲食。實為切要。蓋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此藥可以回生起死。惜其不分經絡時令。須在識者觸而長之。今醫以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漫不加省。往往於結痂後兩三月或半年。虛證乃見。醫者不察。而加補養之功。因而轉成他病者多矣。一人因腳弱。詳見後條。

論五香湯六十六

精要云。大凡癰疽不可舍五香湯。

丹溪曰。吾不知良甫之時。有許多大府秘堅。病氣鬱塞。若是之頑厚。可以驟散而大下者耶。亦當開陳時之先後。症之可否。庶乎後人不敢孟浪殺人。殊不知此小寒熱。或者由其氣血不和而然。便以為外感而行表散。害人最速。

論防風通聖散六十七

此表裡氣血藥也。治一切風毒。積熱瘡腫。脈候弦、洪、實、數、浮、緊。氣血盛實者。不可缺此。

丹溪曰。秘傳以是方加人參、黃耆、蒼朮、赤茯苓、金銀花。名消腫托裡散。雖以參、耆為主。復云人參無亦可。則又不能無疑而難用也。且臨症加減。須較表裡。如表症多者。當從此方以辛甘為主散之也。里症多者。須當從變。

論大黃六十八

精要云。大黃宣熱散毒。治癰疽要藥。癰疽始作。皆須大黃等湯極轉利之。排日不廢。又曰。瘡疽泄利。皆是惡候。

丹溪曰。此皆不能使人無疑。借曰用大黃。恐因大府秘而病體實。有積熱沉痼者發也。止可破結導滯。推令轉動而已。豈可謂極轉利之。而且排日不廢耶若下利之後。又與利藥。恐非防微杜漸之意。瘡之始作。腫在肌肉。若非大滿大堅實之症。自當行仲景發表之法。借五香湯為例。散之於外可也。何必遽用峻下之藥。奪其里哉。或曰。癰疽用大黃走泄以去毒。孫真人嘗言之。良甫祖述其說耳。曰。孫以盛名行奇術於公卿間者。良甫宋人。若其交遊亦皆公卿之家。肉食之輩。固皆捷效。今不分貧富苦樂。一概用之寧免孟浪之過乎。況有心勞而虛者。憂怒而虛者。強力勞動而虛者。大醉飽而虛者。皆氣少而澀。血少而濁。生疽固是難治。若大府秘而稍安穀。甘淡薄而守戒律。猶為可治。不免尚費調補。苟因旬日半月。大府秘實。不知亦有其氣不降而然者。便以為實而行大黃。豈不殺人。

論白蠟六十九

白蠟稟收斂堅凝之氣。外科要藥。生肌止痛。接骨續筋。補虛用合歡樹皮。同入長肉膏。有神效。但未試其可服否。合歡皮嘗服之驗矣。

論蓖麻子七十

(附皂角刺 神異膏 麥飯石膏)

蓖麻子性善收。能追膿取毒。亦要藥也。皂角刺治癰疽未破已破。能鑽引至漬處。神異膏一說膏藥方甚多。神效無出於此。麥飯石膏膿潰後圍瘡口。一說內冷惡寒不(注:「不」下疑有脫文。)

論流氣飲十宣散七十一

夫氣血凝滯。多因營衛之氣弱。不能運散。豈可復用流氣飲以益其虛。況各經氣血多少不同。心包絡、膀胱、小腸、肝經。多血少氣。三焦、膽、腎、心、脾、肺。少血多氣。人年四十以上。陰血日衰。若於血少經分而病癰腫。或脈症不足。當以補接為主。

丹溪曰。腫瘍內外皆壅。宜托裡表散為主。乃補氣血藥而加之以行散之劑。非專攻之謂也。或者腫焮痛甚。煩躁脈大。其辛熱之劑。不但腫瘍不可用。雖潰瘍亦不可用也。凡患者須分經絡、血氣、地部遠近、年歲老幼、稟氣虛實。及七情所感、時令所宜而治之。常見以流氣、十宣散二藥。概治結腫之症。以致取敗者多矣。

大抵症有主末。治有權宜。治其主則末病自退。用其權則不拘於時。泥於守常。必致病勢危甚。況雜用攻劑。動擾各經。故丹溪云。凡瘡發於一經。只當求責本經。不可干擾余經是致也。

論敗毒散流氣飲七十二

凡治瘡瘍。不審元氣虛實。病在表裡。便服敗毒流氣等藥。蓋敗毒散。發表藥也。果有表症。止宜一二服。多則元氣損。毒愈盛。雖有人參亦莫能補。流氣飲耗血藥也。果氣結胸滿。只宜二三服。多則血反致敗。雖有芎、歸。亦難倚仗。丹溪曰。此不繫膏粱丹毒之變。因虛勞氣鬱所故也。

蠟礬丸七十三

一人肩患毒。腫硬作痛。惡症迭見。用礬末三錢糊丸。以蔥白七莖煎湯調下。腫痛悉退。本礬末蔥湯調下。因末難服。故以蠟為丸。一方士治瘡疽。不問腫潰。先用此藥二三服。後用消毒藥甚效。常治芻蕘之人。用此即退。不用托裡亦愈。蓋止熱毒為患。血氣不虧。故用多效若金石毒藥發疽者。尤效。以礬能解金石之毒也。一方用礬末五錢。硃砂五分。熱酒下。亦效此藥托裡固內、止泄、解毒、排膿。不動臟腑。不傷氣血。有益無損。其藥易得。其功甚大。偏僻之處不可不知此方。或蟲犬所傷。溶化熱塗患處。更以熱酒調末服皆效。

汗之則瘡已七十四

東垣曰。其瘡外有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飲食如故。清便自調。知不在裡。非疽瘡也。小則為癤。大則為癰。其邪所受於下。風濕之地氣。自外而來。侵於身也。經曰。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此元氣不足。營氣逆行。其瘡初出。未有傳變。在於肌肉之上。皮膚之間。只為風熱六經所行經絡地分出矣。宜泄其風濕熱瘡之形勢。亦舊然高起。結硬作痛。此瘡自外而入。其脈只在左手。左手主表。左寸外洪緩。左關洪緩而弦是客邪客於血脈之上。皮膚之間。宜急發汗而通其榮衛。則邪氣出矣。托裡榮衛湯 此足太陽藥表裡氣血之劑。

黃耆 紅花 桂枝(各五錢) 蒼朮(三錢) 柴胡 連翹(各二錢) 羌活 防風 歸身 甘草(炙) 黃芩(各半錢) 人參(一錢)

上銼。每服一兩。水酒各半。煎。

論須針決七十五

凡瘡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膿者補而成之。使不內攻。膿成宜及時針之。若畏痛而不肯針之。又有恐傷良肉而不肯針。殊不知瘡雖發於肉薄之處。若膿成。其腫亦高寸余。瘡皮又厚分許。用針深不過二分。若發於背。腫高必有三四寸。針入止於寸許。況患處肉已壞矣。何痛之有。何傷之慮。怯弱之人。及患附骨疽。待膿自通。必致大潰不能收斂。血氣瀝盡而亡者多矣。

論痛七十六

上部脈數實而痛者。宜降火。

上部脈數虛而痛者。宜滋陰降火為主。

尺部脈數而作渴者。滋陰降火。如四物加黃柏、知母。

大抵瘡之寒熱虛實。皆能為痛。熱毒痛者。藥用寒涼折之。寒邪痛者。藥用溫熱散之。因風痛者除風。因濕痛者導濕。燥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泄之。膿鬱而閉者開之。惡肉侵蝕者去之。陰陽不和者調之。經絡閉澀者利之。慎勿概用寒涼之藥。蓋血脈喜溫而惡寒。若冷氣入里。血即凝滯。反難瘥矣。又曰。大抵瘡疽之症雖發疼痛。形勢高大。煩渴不寧。脈若有力。飲食頗進。可保無虞。其膿一潰。諸症悉退。多有因膿不得外泄以致疼痛。若用敗毒寒藥攻之。反致悟事。若有膿急針之。膿出痛止。膿未成而熱毒作痛。用解毒之藥。亦有腐爛尺余者。若無惡症。投以大補之劑。肉最易生。亦無所妨。

論癰疽虛實七十七

瘡瘍之症。五善之中見一二善症者可治。七惡之內見一二惡症者難治。若虛中見惡症者不救。實中無惡者自愈。此症雖云屬火。未有不由陰虛而致者。故經云督經虛從腦出。膀胱經虛從背出。豈可專泥於火而用苦寒藥治。夫苦寒之藥。雖治陽症。尤當分表裡、虛實、次第、時宜。豈可始末悉用之。

凡瘡腫堅而不澤。(不澤。不光澤而色夭)堅如牛領之皮。瘡頭如粟。脈洪大。按之則澀。此精氣已絕。不治亦死。

凡癰疽之作。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非獨榮氣壅塞而發。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於喉舌者心之毒。皮毛者肺之毒。肌肉者脾之毒。骨髓者腎之毒。發於下者陰中之毒。發於上者陽中之毒。外者六腑之毒。內者五臟之毒。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發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於六腑者易治。感於五臟者則難治也。

發背、腦疽、大疔、懸癰、脫疽、腳發之類。皆由膏粱厚味。盡力房勞。七情六淫。或丹石補藥。精虛氣耗所致。非獨因榮衛凝滯而生也。必灸之以拔其毒。更辨其因。及察邪在臟腑之異、虛實之殊而治之。庶無誤也。凡大癰疽。藉氣血為主。若塌而不起。或潰而不腐。或不收斂。及膿少。或清。皆氣血虛也。宜大補之。最忌攻伐之劑。亦有膿反多者。乃氣血虛不能禁止也。若潰後發熱作渴。脈大而膿愈多。屬真氣虛邪氣實也。俱不治。常見氣血充實之人。患瘡皆腫高。色赤。易腐潰而膿且稠。又易收斂。怯弱之人多不起。發不腐潰。及難收斂。若不審察。妄投攻劑。虛虛之禍不免矣。

大抵瘡之始作。先發為腫。氣血鬱積。蒸肉為膿。故多痛。膿潰之後。膿退肌寬。痛必漸減。若反痛。乃虛也。宜以補之。有穢氣所觸者和解之。風寒所逼者溫散之。齊氏云。(名德之。元太醫令。)瘡疽之症。有臟腑氣血。上下真邪。虛實不同也。不可不辨。如腫起堅硬膿稠者實也。腫下軟慢膿稀者虛也。瀉利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並冷。脈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時難。大便滑利。聲音不出。精神不爽。悉臟腑虛也。大便硬。小便澀。飲食如故。腹滿膨脹。胸膈痞悶。肢節疼痛。口苦咽乾。煩躁多渴。身熱脈大。精神昏塞。悉臟腑實也。凡諸瘡疽。膿水清稀。瘡口不合。聚腫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脫者。氣血虛也。腫起色赤。寒熱疼痛。皮膚壯熱。膿水稠黏。頭目昏重。氣血實也。頭痛鼻塞。目赤心驚。咽喉不利。口舌生瘡。煩渴飲冷。睡語咬牙者。上實也。精滑不禁。大便自利。腰腳沉重。睡臥不能者。下虛也。肩頭不便。四肢沉重。目視不正。睛不瞭瞭。食不知味。音嘶色敗。四肢浮腫者。真氣虛也。腫焮尤甚。痛不可近。多日不潰。寒熱往來。大便秘澀。小便如淋。心神煩悶。惚恍不寧者。邪氣實也。又曰。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又曰。其脈洪大而數者實也。微細而軟者虛也。虛則補之。和其氣血托裡也。實則瀉之。疏利而導其氣。內經謂血實則決之。氣虛則掣引之。

潰瘍雖有表症。發熱宜以托裡藥為主。佐以表散之劑。

論附骨疽七十八

疽乃流注之敗症也。如用涼藥。則內傷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氣受傷。飲食必減。肌肉不生。血為脈絡。血既受冰。則血氣不旺而愈滯。宜用理脾。脾健則肉自生。血氣自運行矣。又曰。白虎飛屍。留連周期。或展轉數歲。冷毒朽骨出盡自愈。若附骨腐者可痊。正骨腐則為終身廢疾矣。有毒自手足或頭面腫起。或兼疼痛。止至頸項骨節去處。如癧瘍貫珠。此風濕流氣之症也。宜加減小續命湯、獨活寄生湯主之。有兩膝腫痛起。或至遍身骨疼痛者。此風濕痹。又名癧節風。宜附子八物湯。又有結核在項腋或兩胯軟肉處。名曰𤷍癧癰。屬冷症也。又有小兒宿痰失道。致結核於項頸、臂膊、胸背之處。亦冷症也。俱用熱藥敷貼。

以上諸症。皆原於腎。腎主骨。腎虛則骨冷而為患也。所謂骨疽皆起於腎。亦以其根於此也。故用大附子以補腎氣。腎實則骨有生氣。而疽不附骨矣。

論瘡疽所致之由七十九

若氣血充實。經絡通暢。決無患者。若氣血素虧。或七情所傷。經絡鬱結。或腠理不密。六淫外浸。隧道壅塞。

醫者須當察其所由。辨其虛實。庶不誤人。

論癰可治不可治八十

發背、腦疽、脫疽、腫痛赤色。水衰火旺之色。尚可治。若黑或紫。火極以水之象也。乃腎水已竭。精氣已涸。決不治。

凡腫不高。色不赤。不焮痛。脈無力。不飲食。腫不潰。腐不爛。膿水清。或多而不止。肌肉不生。屬元氣虛也。皆難治。宜峻補之。或膿血既泄。腫痛尤甚。膿水敗臭。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泄利無度。小便如淋。乃惡症也。皆不治。

未成膿不灸。膿熟不開。腐不取。多致不救。

腫而一日至四五日未成膿而痛者。宜灸至不痛。灸而不痛或麻木者。明灸之。

腫硬不作膿。或痛或不痛。或微痛。或瘡頭如黍者。灸之尤效。亦有數日色尚微赤。腫尚不起痛不甚。膿不作者。尤宜多灸。勿拘日期。更服甘溫托裡藥。切忌寒涼之劑。

瘀肉不腐。桑柴火灸之。

脈數發熱而痛者。發於陽也。可治。脈不數。不熱不痛者。發於陰也。難治。不痛最惡。不可視為常疾。此症不可不痛。不可大痛煩悶者不治。

腫瘍八十一

腫高焮痛脈浮者。邪在表也。宜托之。如內托復煎散。

腫硬痛深脈沉者。邪在內也。宜下之。如黃連內疏湯。仙方活命飲。苦參丸。

外無焮腫。內則便利調和者。邪在經絡也。宜調和榮衛。如托裡榮衛湯。白芷升麻輩。

焮痛燥煩。或咽乾作渴者。宜降火。如黃連解毒湯。

焮痛發熱。或拘急。或頭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如荊防敗毒散。人參敗毒散輩。

大痛或不痛者。邪氣實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如仙方活命飲。

煩躁飲冷焮痛脈數者。邪在上也。宜清之。如清涼飲。或金銀花散。

惡寒而不潰者。氣實兼寒邪也。宜宣而補之。如十宣散。

焮痛發熱。汗多。大渴。便秘。譫語者。結陽症也。宜下之。如黃連內疏湯。破棺丹輩。

不作膿或熟而不潰者。虛也。宜補之。如補中益氣湯。八物湯。十全大補湯輩。

焮痛或不痛及麻木者。邪氣盛也。隔蒜灸之。

腫痛或不作膿者。邪氣凝結也。宜解之。如仙方活命飲。

腫痛飲冷發熱睡語者。火也。宜清之。如清心湯。或防風通勝散加黃連。

不作膿。或不潰。及不斂者。陽氣虛也。宜補之。如托裡消毒散。瘡後當調養。

患後當調養。若瘰癧流注之症。尤當補益。否則更患他症矣。必難措治。慎之。蠟礬丸。敗毒散。流氣飲。

潰瘍八十二

膿熟不潰者。陽氣虛也。宜補之。如聖愈湯。

瘀肉不腐者。宜大補陽氣。更以桑柴火灸之。如參耆歸術。

膿清或不斂者。氣血俱虛。宜大補。如八物湯。

潰後食少無睡。或發熱者。虛也。宜補之。如內補黃耆湯。

倦怠懶言。食少不睡者。虛也。宜補之。如黃耆人參湯。

寒氣襲於瘡口。不斂。或陷下不斂者。溫補之。如十全大補湯。

脈大無力。或澀微。而肌肉遲生者。氣血俱虛也。峻補之。如十全大補湯。

出血或膿多煩躁不眠者。乃亡陽也。急補之。膿多或清者。血氣俱虛也。宜峻補之。

右關脈弱而肌肉遲生者。宜健脾胃。如六君子湯。

膿清補之不應及不痛。或木悶及堅硬者。俱不治。

潰瘍作痛八十三

膿出而反痛者。虛也。宜補之。

凡膿潰之後。脈澀遲緩者易愈。以其有胃氣故也。脈細而沉時直者。裡虛欲變症也。若痛尚未痊。洪滑粗散者難療。以正氣虛邪氣實也。

脈數虛而痛者屬虛火。宜滋陰。如托裡散加生地黃。

脈數實而痛者。邪氣實也。宜泄之。

脈實便秘而痛者。邪在內也。宜下之。如清涼飲。

脈澀而痛者。氣血虛寒也。溫補之。如定痛托裡散。

若有膿為脂膜間隔不出。或作脹痛者。宜用針引之。或用利刀。剪之。腐肉堵塞者去之。

潰瘍發熱八十四

脈浮或弱。而熱或惡寒者。陽氣虛也。宜補氣。如補中益氣湯。

脈澀而熱者。血虛也。宜補血。如四物湯。人參養榮湯。

午前熱補氣為主。如四君子湯。

午後熱者補血為主,如四物湯。

脈浮數發熱而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如補中益氣湯。

脈沉數發熱而痛者。邪在內也。宜下之。

東垣云。發熱惡熱。不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脈洪大。按之無力。或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湯症也。此血虛發熱。宜用當歸補血湯。又有火鬱而熱者。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以泄火補水。

膿血大泄。當大補氣血為先。雖有他症。以末治之。

凡癰大潰發熱惡寒。皆屬氣血虛甚。若左手脈不足者。補血藥當多於補氣藥。右手脈不足者。補氣藥當多於補血藥。切不可發表。

附余諸症十五條。

論寒熱八十五

大抵七情皆能動火。各經之熱亦異。當分治之。東垣曰。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

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急瀉其陽。峻補其陰。王注曰。病熱而脈數。按之不動。乃寒盛格陽。非熱也。形症是寒。按之而脈鼓。擊於指下而盛者。此為熱盛拒陰。非寒也。傷寒論曰。寸口脈微。為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尺脈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日晡熱甚。乃皮毛之熱。其症必見喘咳。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地骨皮散。心熱者。微按至皮膚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不熱。是熱在血脈也。其症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脾熱者。輕按之不熱。重按之亦不熱。不輕不重。熱在肌肉。遇夜尤甚。其症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瀉黃散。肝熱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熱。寅卯時間尤甚。其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能起於床。瀉青丸。柴胡引子。腎熱者。重手按至骨分。其熱蒸手如火。其人骨蘇蘇如蟲蝕。其骨困熱不任。亦不能起於床。滋腎丸主之。徐用誠云。面熱者。足陽明。

口中熱如膠。足少陰。口熱舌乾。足少陰。耳前熱。手太陽。掌中熱。手厥陰。少陰。太陰。足下熱而痛。足少陰。足外熱。足少陽。身熱膚痛。手少陰。身前熱。足陽明。灑淅寒熱。手太陰。肩上熱。肩似拔。手太陽。中熱而喘。足少陰。肩背熱。及足小指外臁脛踝後。皆屬足太陽。一身盡熱。狂而妄聞妄見妄言。足陽明。熱而筋縱緩不收。足痿。足陽明。厥陰。手少陰。

溪曰。惡寒者。衛氣虛衰不能溫。分肉實表而惡寒者。又有上焦之邪。隔絕營衛。不能升降出表而惡寒者。東垣云。晝則惡寒。夜則安靜。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陰無陽也。當急瀉其陰。峻補其陽。

七情所傷八十六

經云。神傷于思慮則肉脫。意傷於憂愁則肢廢。魂傷於悲哀則筋攣。魄傷於喜樂則皮槁。志傷於盛怒則腰脊難以俯仰也。七情所傷。氣血所損之症也。當先滋養血氣。

論精血八十七

夫月水之為物。乃手太陽手少陰二經主之。此二經相為表裡。在上為乳汁。下為月水。為經絡之餘氣。苟外無六淫所侵。內無七情所傷。脾胃之氣壯。則衝任之氣盛。故為月水。適時而至。然面色痿黃。四肢消瘦。發熱口乾。月水過期且少。乃陰血不足也。非有餘瘀閟之症。宜以滋養血氣之劑。徐而培之。則經氣盛而經水自依期而下。

又云。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小便道澀而為淋。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道牽疼。愈疼則愈欲大小便。愈便則愈疼。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無男子合則不調。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調。不調則舊血不出。新血誤行。或潰而入骨。或變而為腫。或雖合而難子。合男子多則瀝枯虛。又產乳眾則血枯殺人。觀其精血。思過半矣。又曰。夫人之生以血氣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世有室女童男。積想在心。思慮過當。多致勞損。男子則神色先散。女子則月水先閉。何以致然。蓋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逆竭。血逆竭則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不能營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嗽。嗽既作。水氣絕。故四肢干。木氣不充。故多怒。鬢髮焦。筋骨痿。俟五臟傳遍。故卒不能死。然終死矣。此一種於勞中最難治。蓋病起於五臟之中。無有已期。藥力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接。如此則可得九死一生。

又云。室女月水久不行。切不可用青蒿等涼劑。醫家多以室女血熱。故以涼藥解之。殊不知血得熱則行。冷則凝。(養生必用方)言之甚詳。此說大有理。不可不知。若經候微少。漸漸不通。手足骨肉煩疼。日漸羸瘦。漸生潮熱。其脈微數。此由陰虛血弱。陽往乘之。少水不能滅盛火。火逼水涸亡津液。當養血益陰。慎勿以毒藥通之。毒藥慓悍。甚助陽火。陰血得之則妄行。脾胃得之則愈虛。惟宜柏子仁丸、澤蘭丸。

論水腫八十八

月水不通。久則血結於內。生塊變為血瘕。亦作血癥。血水相併。壅塞不通。脾胃虛弱。變為水腫。所以然者。脾候身之肌肉象於土。土主剋水。水血既並脾氣衰弱。不能克消。致水氣流溢。浸漬肌肉。故腫滿也。觀此豈宜用克伐之劑。

論婦人病八十九

婦人情性執滯不能寬解。多被七情所傷。遂致遍身作痛。或肢節腫痛。或氣填胸滿。或如梅核塞喉。咽吐不出。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嘔逆噁心。甚者渴悶欲絕。產婦多有此症。宜服四七湯。先調滯氣。更以養血之藥。若因思憂致小便白濁者。用此藥吞青州白丸子。屢效。

論婦人熱勞九十

婦人熱勞者。由心肺壅熱。傷於氣血。氣血不調。臟腑壅滯。熱毒內積。不得宣通之所致也。其候。心神煩躁。頰赤頭痛。眼澀神昏。四肢壯熱。煩渴不止。口舌生瘡。神思昏沉。嗜臥少寐。飲食無味。身體痠疼。或時心怔。或時盜汗。肌膚日漸消瘦。故名熱勞也。

自汗忌利小便九十一

自汗。小便少。不可以藥利之。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則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症乃陽明經。大忌利小便。

論下血九十二

下血服涼血藥不應。必因中氣虛。不能攝血。非補中升陽之藥不能愈。切忌寒涼之劑。亦有傷濕熱之食成腸癖而下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疏之。脈弦絕澀者難治。滑大柔和者易治。

論血崩九十三

婦人崩中。由臟腑傷損衝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二脈為經脈之海。血氣之行。外循經絡。內營臟腑。若氣血調適。經下依時。若勞動過極。臟腑俱傷。衝任之氣虛。不能約制其經血。故忽然而下。謂之崩中。治宜大補氣血之藥。以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止矣。

論治病不可責效太速九十四

凡治病。若患者責效太速。及不戒七情。或藥不分經絡虛實。俱難治。

論寡婦病九十五

寡婦之病。自古未有言者。惟倉公與褚澄略而論及。寡者言師尼喪夫之婦。獨居無陽。欲男子而不可得。是以鬱悒而成病也。夫處閨門。欲心萌而未遂。致陰陽交爭。乍寒乍熱。有類瘧疾。久則為勞。又有經閉。白淫。痰逆。頭風。膈氣。痞悶。面䵟。瘦瘠等症。皆寡之病。診其脈。獨肝脈弦出寸口而上魚際。皆血盛而得。經云。男子精盛則思室。女人血盛則懷胎是也。

論痿與柔風腳氣相類九十六

人身有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其形。內則有心、肝、脾、肺、腎以主之。若隨情妄用喜、怒、勞、佚。致內臟精血虛耗。使皮血筋骨肉痿弱。無力以運動。故致痿躄。狀與柔風、腳氣相類。柔風腳氣皆外所因。痿則內臟不足之所致也。

論病犯不治九十七

飲食不為肌膚。水穀不能運化。精微灌溉臟腑。周身百脈。神將何依。故氣短而促。真氣損也。怠惰嗜臥。脾氣衰也。小便不禁。膀胱不藏也。時有燥熱。心下虛痞。胃氣不能上榮也。恍惚健忘神明亂也。犯此數者。病皆不治。

論腳氣九十八

若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則胃氣不能施行。脾氣不能四布。故下流乘其肝腎之虛。以致足腫。加之房事不節。陽虛陰盛。遂成腳氣。亦有內傷食。脾胃之氣有虧。不能上升。則下注為腳氣者。宜用東垣開結導引丸開導。引水運化脾氣。如脾氣虛。濕氣壅遏不通。致面目發腫或痛者。宜用導滯通經湯以疏導之。腳氣由腎虛而生。然婦人亦有病腳氣者。乃因血海虛而七情所感。遂成斯疾。今婦人病此亦眾。則知婦人以血海虛而得之。與男子腎虛類也。男女用藥同無異。更當兼治七情。無不效也。腳氣雖云腫有淺深。感有輕重。其所受皆因真氣虛弱。邪氣得以深襲。若真氣壯實。邪氣焉能為患耶。故附骨疽及鶴膝風症。腎虛者多患之。前人用附子者。以溫補腎氣。而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

凡濕痰濕熱。或死血流注關節。非辛溫之劑。開發腠理。流通隧道。使氣行血和。焉能得愈。但人謂附子有毒、多不肯服。若用童便炮製。何毒之有。況不常服。何足為慮。予中氣不足。以補中益氣湯加附子。服之三年。何見其毒也。經云。有是病用是藥也。故大防風湯、活絡丹。治腳氣、鶴膝風症。多效。

活絡丹 夫病深伏在內。非此藥莫能通達。但近代始云此藥引風入骨。如油入面之說。故後人多不肯服。

大抵有是病用是藥。豈可泥此。以致難瘥。

論表虛及小便多少肺癰肺痿九十九

經曰。肺內主氣。外司。皮毛。若肺氣虛則腠理不密。皮毛不澤。肺受傷則皮毛錯縱。故患肺癰。肺痿。腸癰。必致皮毛如此。以其氣不能榮養而然也。亦有服表藥。見邪不解。又復發表。殊不知邪不解者。非邪不能解。多因腠理不密而邪復入也。專用發表則腠理愈虛。邪愈易入。反為敗症矣。宜胗其脈。邪在表者。止當和解而實腠理。乘虛復入者。亦當和解。兼實腠理。故用托裡益氣之藥。若小便赤澀為肺熱所傳。小便短少為肺氣虛蓋肺為母。腎為子。母虛不能生子故也。亦有小便頻數者。亦為肺虛不能約制耳。大抵勞傷血氣。則腠理不密。風邪乘肺。虛風熱相摶。鬱滯結不散。以致喘嗽。若誤汗下過度。則津液重亡。遂成肺癰、肺痿之症矣。

桷按以上一十五條。原系後病案中互發揮者。雖非外科。以其議論有切於雜症。不敢脫略。故採附諸論之後。俾學者以便觀覽。

卷三

頭面赤腫一百

(時毒發於面鼻耳項者是)

裡實而不利者。下之。

表實而不解者。散之。

表裡俱實而不解者。解表攻里。

表裡俱解而不消者。和之。

腫甚焮痛者。砭去惡血。更用消毒之劑。

不作膿或不潰者。托之。

饑年普患者。不宜用峻利。當審而治之。

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面、鼻、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增寒。發熱。頭痛。或肢體痛。恍惚不寧。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為傷寒。便服解藥。一二日腫氣益增。方悟。始求瘡醫。原夫此疾古無方論。世俗通為丹瘤。病家惡言時毒。切恐傳染。考之經曰。人身忽經變赤。狀如塗丹。謂之丹毒。此風熱惡毒所為。與時毒特不同耳。蓋時毒初狀如傷寒。五七日間乃能殺人。治者宜精辨之。先論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蓋浮數者邪在表也。沉澀者邪氣深也。氣實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熱實不利。大黃湯下之。有表證者。解毒升麻湯以發之。年高氣軟者。五香連翹湯主之。又於鼻內搐。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若搐藥不嚏者。不可治。如嚏出膿者。治之必愈。左右之人。每日用嚏藥搐之。必不傳染。其病人亦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毒之良法也。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犀角連翹散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散。黃耆散。宜針鐮出血。泄其毒氣。十日外不治自愈也。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不腫。食不知味者必死。治之無功矣。然而此疾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粗工但云熱毒。就用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不審也。

一人頭面腫痛。服硝黃敗毒之劑愈甚。診之脈浮數。邪在表尚未解。用荊防敗毒散二劑。勢退大半。更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痊。(此憑脈發表。)

經云。身半以上腫。天之氣也。身半以下腫。地之氣也。乃邪客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此感四時不正之氣也。與膏粱積熱之症不同。硝黃之劑。非大便秘實不可用。若不審其因。及辨其虛實表裡。概用攻之。必致有誤。常見饑饉之際。芻蕘之人多患之。乃是胃氣有損。邪氣從之。不可不察。予常治邪在表者。用葛根牛蒡子湯。人參敗毒散。或普濟消毒飲子。邪在裡者。五利大黃湯。梔子仁湯。表裡俱不解者。防風通聖散。表裡俱解而腫不退者。犀角升麻湯。腫甚者砭患處。出惡血以泄其毒。十日外自愈。若嚏出膿血即愈。欲其作膿者。用托裡消毒散。欲其收斂者。用托裡散。此法最為穩當。五七日咽喉不閉。言語不出。頭面不腫。食不知味者。不治。

一人患此。腫痛發熱。作渴。脈實便閉。以五利大黃湯下之。諸症悉退。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痊。(此憑脈攻里。)

一人表裡俱解。腫痛尚不退。以葛根升麻湯二劑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腫痛發寒熱。脈浮數。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少愈。再人參敗毒散二劑。勢減半。又二劑而瘥。(此憑脈發表。)

一人耳面赤腫作痛。咽乾發熱。脈浮數。先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勢退大半。又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痊。(憑脈發表)

一婦表邪已解。腫尚不消。診之脈滑而數。乃瘀血作膿也。以托裡消毒散潰之而愈。(此憑脈也。)

一人焮腫脹痛。作渴煩熱。便秘脈數。按之尤實。用防風通聖散一劑。諸症頓退。以荊防敗毒散加玄參牛蒡黃芩。二劑而瘥。(此憑症憑脈。發表攻里。)

一老冬月頭面耳項俱腫。痛甚。便秘脈實。此表裡俱實也。飲防風通聖散不應。遂砭患處。出黑血。仍投前藥。即應。又以荊防敗毒散而瘳。蓋前藥不應者。毒血凝聚上部經絡。藥力難達故也。惡血既去。其藥自效。或拘用寒遠寒。及年高畏用硝黃。而用托裡與夫尋常消毒之劑。或不砭泄其毒。專假藥力。鮮不危矣、(此舍時從症。)

一人表裡俱解。惟腫不消。以托裡消毒散四劑。膿成。針之而愈。(此憑症而治。)

一婦腫痛。用硝黃之劑攻之。稍緩。翌日復痛。診。之外邪已退。此瘀血欲作膿也。用托裡消毒散潰之而愈。(此憑脈與症也。)

一人表散藥愈熾。發熱便秘。診脈沉實。此邪在裡也。以大黃湯下之。里症悉退。以葛根牛蒡子湯。浮腫亦消。惟赤腫尚存。更以托裡藥潰之而愈。(此憑脈與症也。)

一人冬月病頭面赤腫。耳前後尤甚。痛不可忍。發熱惡寒。牙關緊急。涕唾稠黏。飲食難下。不得安臥。醫砭腫上四五十針。腫赤不減。痛益甚。予診其脈浮緊。按之洪緩。知為寒覆皮毛。郁遏經絡。熱不得升。聚而赤腫。且夫天冷寒凜之時。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善用針者不得取四厥。必待天溫。又云。冬月閉臟。用藥多。少針石也。宜以苦溫之劑。溫經散寒。所謂寒致腠理。以苦發之。以辛散之。

方名托裡溫經湯

麻黃(苦溫發之為君去根節二錢) 防風(辛溫散之去蘆二分) 升麻(苦辛四錢) 葛根(甘平解肌出汗專治陽明經邪故以為臣) 白芷歸身(血流不行則痛白芷歸身辛溫以和血散滯各二錢) 蒼朮(濕熱則腫蒼朮甘溫體輕浮力雄壯能泄膚腠間溫熱一錢) 人參(去蘆一錢) 甘草(甘溫) 白芍藥(酸微寒調中益氣使托其里為佐各錢半)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盞。先煎麻黃令沸。去沫。再下余藥。同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訖。以薄衣覆首。厚被覆身。臥暖處。使經血溫。腠理開。寒乃散。陽氣升。大汗出。腫減七八分。再服去麻黃、防風。加連翹、鼠黏子。腫痛悉愈。經言汗之則。瘡已。信哉。

或曰。仲景言瘡家雖身痛不可汗。何也。予曰。此言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主癰腫而作身痛。非外感寒邪作痛。故戒不可汗。汗之則成痓。又問。仲景言鼻衄者不可汗。復言脈浮緊者以麻黃湯發之。衄血自止。何也。予曰。血與汗異名同類。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今衄血妄行。為熱所逼。更發其汗。反助邪熱。重竭津液。必變凶症。故不可汗。若脈浮為在表。緊則為寒。寒邪郁遏。陽不得伸。熱伏榮中。迫血妄行。上出於鼻。故用麻黃湯散其寒邪。陽氣得舒。其衄自止。潔古之學。可謂知其要矣。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增寒體重。次傳頭目。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通。染之多殆。

一人病此五六日。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困篤。予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腫盛。以承氣瀉胃中之實熱。是誅罰無過。不知適其至所為。故遂用

黃連 黃芩(味苦寒各半兩泄心肺間熱為君) 橘紅(苦平) 玄參(苦寒) 生甘草(甘寒各二錢) 人參(三錢泄火補氣為臣) 連翹 鼠黏子 薄荷葉(苦辛平) 板藍根(苦寒) 馬勃(各一錢) 白殭蠶(炒七分) 升麻 柴胡(苦平各二錢行少陽陽明二經氣不得伸) 桔梗(辛溫為舟楫不使下行)

共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

凡他處有病此者。書方貼之。名曰

普濟消毒飲。或加川芎、歸身。㕮咀如麻豆。每服五錢。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食後稍熱時時服。如大便硬。加大黃(酒煨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勢甚。宜砭刺之。

按時行疫疾。雖由熱毒所染。有氣實人下之可愈。氣虛者概下之。鮮不危矣。故東垣制此方救斯人。其惠博哉。

一人年逾三十。肩患毒。服人參敗毒散一劑。更服十宣散去參、桂。加金銀花、天花粉四劑而潰。因怒動肝火。風熱上壅。頭面赤腫。焮痛。飲冷。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薄荷。二劑不應。急砭患處。出黑血盞許。仍以一劑。勢退大半。再服人參敗毒散四劑而愈。

夫病有表裡、上下之殊。治有緩急攻補之異。若不砭刺。氣血結為肉理。藥不能及。腫焮日盛。使峻利之藥。則上熱未除。中寒已作。必傷命矣。

升麻牛蒡子散 治時毒瘡發頭面胸膈。脈浮洪在表者。

升麻 牛蒡 甘草 桔梗 葛根 玄參 麻黃 連翹(各一錢) 銼。作一服。姜三片。水二盞煎。一黃門腮赤腫痛。此胃經風熱上攻。以犀角升麻湯(三八)二劑而平。

又一大理患此。用前湯為人所惑。謂湯內白附子性溫故也。另用荊防敗毒散愈盛。後用此湯尚去白附子。不應。再用全方。三劑而愈。

本草云。白附子。味甘辛。氣溫。無毒。主面上百病。及一切風瘡。乃風熱之主藥。經曰。有是病。用是藥。苟不用主病之藥。安得而愈。

一人腮頰腫焮至於牙齦。右關脈數。此胃經風熱上攻也。治以犀角升麻湯(三八)而消。

瘰癧一百一

腫痛脈浮數者。祛風清熱。

脈澀者。補血為主。

脈弱者。補氣為主。

腫硬不潰者。補血氣為主。

鬱抑所致者。解鬱結。調氣血。

潰後不斂者。屬氣血俱虛。宜大補。

虛勞所致者。補之。

因有核而不斂者。腐而補之。

脈實而不斂。或不消者。下之。

瘰癧者。結核是也。或在耳後。耳前。或在耳下。連及頤頷。或在頸下。連缺盆。皆謂之瘰癧。或在胸及胸之側。或在兩脅。皆謂之馬刀。手足少陽主之。

瘰癧必起於少陽一經。不守禁忌。延及陽明。大抵食物之厚。鬱氣之積。曰毒。曰風。曰熱。皆此三端。拓引變換。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可慮。以其屬膽經。主決斷。有相火。且氣多血少。婦人見此。若月經不調。寒熱變生。稍久轉為潮熱。危矣。自非斷欲。神仙不治也。

救苦化堅湯 瘰癧。馬刀。挾癭。從耳下。或耳後。下頸至肩。或入缺盆。乃手足少陽經分。其在頦下或頰車。乃足陽明經分。受心脾之邪而作。宜將二症合而治之。

升麻(一錢) 葛根(半錢) 真漏蘆 三味俱足。陽明本經藥。連翹(一錢。能散諸血。結氣聚瘡之神藥。十二經瘡藥不可無。) 歸身(三分) 熟苄(二分) 牡丹皮(三分。去腸胃中留血、滯血、三味。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藥也) 黃耆(一錢。枯皮毛。實腠理。補表之元氣。 反活血脈、生血。亦瘡家聖藥。) 白芍藥(三分。味酸氣寒。補中益肺。氣散而不收。故用酸寒以收散氣。腹痛必用。夏月倍之。冬寒下用酸寒故也。又治腹中不和。) 肉桂(三分。大辛熱。能散結積瘡症。屬陽。須少用之。寒因熱用也。又寒覆其瘡。以大辛熱消浮凍之氣。或躁煩者去之。) 麥芽(一錢。治腹中縮急。兼能消食神胃。) 柴胡(八分。說同連翹) 鼠黏子(當腫不用。若當馬刀挾癭。不在少陽經矣。去此二味。) 羌活(一錢) 獨活(半錢。) 防風(半錢。三味乃手足太陽經藥。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拆。項似拔者用之。或只用防風一味亦可。瘡在膈以上。雖為手足太陽經症。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病。身拘急者。風也。諸瘡見此症亦用。) 曲末(炒黃二分。為消化食。) 昆布(二分。味大咸酸。能耎堅。瘡堅硬者用之。) 黃連(去毛三分。治煩悶。) 廣朮(三分。煨。) 三稜(二分。煨。堅者削之。瘡堅硬甚者用之。不甚勿用。) 人參(三分。補肺氣。如氣短氣喘。氣不調加之。) 厚朴(薑製一錢二分。腹時見脹加之。) 益智仁(二分。唾多者胃不和也。或吐沫吐食。胃上寒者加之。) 黃柏(炒三分。有熱或腳膝無力。加之。或燥煩欲去衣者。腎中伏火者。亦加之。) 甘草(炙五分。或二分。調中益胃。泄火和諸藥。分兩不定者。瘡宜瀉營氣。而甘入脾胃。生濕助瘡邪故也。)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作餅子。日干。搗如米粒。每服二錢。或三錢。白湯下。量病人虛實。無令藥多。妨其飲食。此治之大法也。

如在少陽經分。為馬刀、挾癭者。去獨活、漏蘆、升麻、葛根。加瞿麥。(三分)氣不順加橘皮甚者加木香。(少許)人素氣弱。若病來氣盛不短促者。不可拘其平素。只作氣盛治之。而從病變之權。邪在上焦加黃芩。(一半酒製。一半生用。)在中焦加黃連。(一半酒製。一半生用。)在下焦加黃柏、知母、防己。皆酒製選用之、大便不通。滋其邪盛。急加酒大黃以利之。

如血燥不行。加桃仁、酒大黃。如風結燥不行。加麻仁、大黃。風澀不行。加煨皂角仁、秦艽、大黃。如脈澀覺身氣滯不行。加郁李仁、大黃、以除氣燥。如陰寒秘結不行。以局方半硫丸。或加附子、乾薑。冰冷與之。

大抵諸病素氣弱者。當去苦寒之藥。多加參、耆、甘草之類。泄火而補元氣。少佐寒涼可也。

散腫潰堅湯 治馬刀堅硬如石。在耳下至缺盆。或肩上。或脅下。皆手足少陽經分。或頦。或頰車。堅硬如石。在足陽明經分。或二經瘡已破。流膿。並皆治之。

柴胡(四錢) 升麻(三錢) 甘草(炙) 歸尾 葛根 白芍(各二錢) 黃連(一錢) 三稜(酒製微炒) 連翹(各三錢) 昆布(去土) 知母(酒製) 黃柏(酒製) 土瓜根(切碎酒製) 草龍膽(酒製炒四次) 桔梗(各半兩) 黃芩(八錢酒製一半生用一半) 廣朮(酒製微炒)

上銼。每服五錢。或七錢。水二盞八分。浸大半日。煎至一盞。熱服。臥宜去枕。頭低腳高。每噙一口。作十次咽。留一口送下後項丸藥。服畢。臥如常。取藥在膈上。停留故也。若能食。糞硬者。旋加作七八錢。止可秤半料作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或二百丸。此制之緩也。一方 海藻 昆布 二味洗淨。焙乾為末。何首烏木臼搗末。皂角刺炒黃色。公蛇蛻一條。樹上牆上者是。

上五味為末。用豬項下刀口肉。燒熟醮藥末吃。食後向患處一邊側臥一伏時。每核上灸七壯。煙從口中出為度。膿盡即安。

連翹散堅湯 治耳下或肩上及缺盆瘡硬如石。動之無根。或生兩脅。或已膿流作瘡未破。此手足少陽經分也。

柴胡(一兩二錢) 歸尾(酒製) 黃芩(生) 廣朮(酒炒) 三稜(酒炒) 連翹 芍藥(各半兩) 黃連(酒炒二次) 蒼朮(各二錢) 土瓜根(一兩酒炒) 草龍膽(一兩酒製四次) 黃芩(酒炒二次七錢) 甘草(三錢炙)

上秤一半蜜丸。一半銼。煎如前法。服。

柴胡連翹湯 治男婦馬刀瘡。

黃芩(炒) 知母(酒製) 連翹 柴胡(各半兩) 中桂(三分) 甘草(炙) 黃柏(酒製) 生苄(各三錢) 歸尾(錢半) 瞿麥穗(六錢) 鼠黏子(二錢)

銼如麻豆。每服五錢或三錢。水二盞。煎一盞。食後稍熱時服之。

柴胡通經湯 治小兒項側有瘡堅而不潰。名曰馬刀。

柴胡 歸尾 桔梗 甘草(生) 連翹 三稜 鼠黏子 黃芩(各二分) 紅花(少許) 黃連(五分) 銼。作一服。水二大盞。煎一盞。食後稍熱服。忌苦藥泄大便。

項上瘰癧、馬刀。將初生者用四稜鐵環按定作口子。以油紙捻紝之。勿令合了。以絕其瘡之源。其效至速。如瘰不破。或畏破。以龍泉粉塗。

龍泉粉(炒半潤濕另研) 瓦粉(各半兩) 昆布(去土三錢或五錢) 廣朮(酒製) 三稜(酒製炒各半兩) 上細末。熟水調塗之。用此去疾尤速。一二日一易。龍泉粉。即磨刀水膿汁。青石者佳。

瘰癧、馬刀血少肚泄。

四物湯加芍藥(炒)、牡蠣、(細研)陳皮、柴胡、甘草、黃連、玄參、神麯(炒)、及桑椹膏。

桑椹膏取極熟黑色者二斗。以布濾取自然汁。砂器內文武火慢熬成薄膏。每日白湯點一匙。食後日三服。

夏枯草。本草言大治瘰癧。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而經不言。觀其能退寒熱。虛者可仗。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以艾灸。亦漸取效。

一婦患瘰癧。延至胸腋。膿水淋漓。日久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乾咽燥。發熱盜汗。食少嗜臥。月水不調。臍腹作痛。予謂血虛而然。非癧故也。服逍遙散(二三)月餘少可。更服八珍湯(十四)。加牡丹皮、香附子。又月餘而經通。再加黃耆、白蘞。兩月餘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久患瘰癧不消。自汗惡寒。此血氣俱虛。服十全大補湯(十三)月餘而潰。然堅核雖取。瘡口不斂。灸以豆豉餅(四三)仍與前藥。加香附、烏藥兩月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勞倦。耳下焮腫。惡寒發熱。頭痛作渴。右脈大而軟。當服補中益氣湯。彼自用藥發表。遂致嘔吐。始信予用六君子湯。(二)更服補中益氣湯(十六)而愈。(此憑症也。)

大抵內傷。榮衛失守。皮膚間無氣滋養。則不任風寒。胃氣下陷。則陰火上衝。氣喘發熱。頭痛脈大。此不足證也。誤作外感。表實而反瀉之。寧免虛虛之禍。東垣云。內傷右脈大。外感左脈大。當以此別之。

機按左脈大屬外感。此亦難憑。必須察形觀色。審症參之以脈。乃得不誤。丹溪治一老人。飢寒作勞。患頭痛。發熱惡寒。骨節疼。無汗妄語。脈洪數而左甚。治以參、耆、歸、朮、陳皮、甘草。每貼加附一片。五貼而愈。又一少年。九月間發熱頭痛。妄語大渴。形肥脈數大左甚。以參、朮、君、茯苓、臣。耆、佐。附一片使。蓋人肥而脈左大於右。事急矣。非附則參、耆無捷效。五十貼大汗而愈。此皆左脈大。丹溪悉以內傷治之。若依東垣認作外感。寧不殺人。

一婦年二十。耳下結核。經每過期。午後頭痛。服頭痛藥愈甚。治以八珍湯。(十四)加柴胡、地骨皮二十餘貼。愈。(此憑症也。)

一婦癧潰後。發熱煩躁作渴。脈大無力。此血虛也。以當歸補血湯六劑頓退。又。以聖愈湯數劑少健。加以八珍湯。加貝母、遠志三十餘劑而斂。(此憑脈也。)

一癧婦四肢倦怠類痿症。以養氣血健脾胃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素弱。潰後核將不腐。此氣血皆虛。用托裡養榮湯。氣血復。核尚在。以簪挺撥去。又服前藥月餘而痊。(此憑症也。)

一人患之痰盛。胸膈痞悶。脾胃脈弦。此脾土虛。肝木乘之也。當實脾土。伐肝木為主。彼以治痰為先。乃服苦寒化痰藥。不應。又加破氣藥。病愈甚。始用六君子湯加芎歸。數劑。飲食少思。以補中益氣湯。倍加白朮。月餘中氣少健。又以益氣養榮湯。四月腫消而血氣亦復矣。夫右關脈弦。弦屬木。乃木盛而克脾土。為賊邪也。虛而用苦寒之劑。是虛虛也。況痰之為病。其因不一。主治之法不同。凡治痰利藥過多。則脾氣愈虛。虛則痰愈易生。如中氣不足。必用參朮之類為主。佐以痰藥。(此憑症與脈也。)

一人久而不斂。神思困倦。脈虛。予欲投以托裡。彼以為迂。乃服散腫潰堅湯。半月餘果發熱。飲食愈少。復求治。投益氣養榮湯三月。喜其謹守。得以收救。(此憑症脈也。)

齊氏曰。結核瘰癧。初覺宜內消之。如經久不除。氣血漸衰。肌寒肉冷。或膿汁清稀。毒氣不出。瘡口不合。聚腫不赤。結核無膿。外症不明者。並宜托裡。膿未成者。使膿早成。膿已潰者。使新肉早生。血氣虛者。托裡補之。陰陽不和。托裡調之。大抵托裡之法。使瘡無變壞之症。所以宜用也。

一人久而不斂。膿出更清。面黃羸瘦。每侵晨作瀉。與二神丸數服。泄止。更以六君子加芎歸。月餘肌體漸復。灸以豆豉餅。及用補劑作膏藥貼之。三月餘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潰後核不腐。以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更敷針頭散腐之。再與前湯三十餘劑而斂。(此憑症也。)

一人患而腫硬。久而不消。亦不作膿。服散堅毒藥不應令。灸肘尖看尖二穴。更服益氣養榮湯。月餘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尚硬。亦灸前穴。飲前藥。膿成針之而斂。

一婦久潰發熱。月經過期且少。用逍遙散兼前湯。兩月餘氣血復而瘡亦愈。但一口不收。敷針頭散。更灸前穴而痊。

常治二三年不愈者。連灸三次。兼用托裡藥即愈。(前二條俱憑症。)

一人患此腫痛。發寒熱。大便秘。以射干連翹散六劑。熱退大半。以仙方活命飲(六一)四劑而消。(此憑症也。)

一婦肝經積熱。患而作痛。脈沉數。以射干連翹湯四劑少愈。更用散腫潰堅丸月餘而消。(此憑脈也。)

一婦耳下腫痛。發寒熱。與荊防敗毒散四劑。表症悉退。以散腫潰堅湯數劑。腫消大半。再以神效栝蔞散(五一)四劑而平。(此憑症也。)

一人肝經風熱。耳下腫痛發熱。脈浮數。以薄荷丹治之而消。(此憑脈也。)

一人年二十。耳下患癧焮痛。左關脈數。此肝經風熱所致。以荊防敗毒散(七)。三貼。表症悉退。再與散腫潰堅丸(五十)。月餘平復。(此憑脈也。)

一婦因怒耳下腫痛。以荊防敗毒散(七)加連翹黃芩。四劑而愈。(此無脈症而用發表。必有所見也。)

嘗治此旬日不消者。以益氣血藥。及飲遠志酒(二十)。並效。無膿自消。有膿自潰。

一婦因怒。耳下焮痛。頭痛寒熱。以荊防敗毒散(七)加黃芩。表證悉退。但飲食少思。日晡發熱。東垣云。雖有虛熱。不可大攻。熱去則寒起。遂以小柴胡加地骨皮、芎、歸、芩、朮、陳皮十餘貼而愈。次年春復腫堅不潰。用八珍湯(十四)加香附、柴胡、地骨皮、桔梗。服至六七貼以為延緩。仍服人參敗毒散。勢愈盛。又服流氣飲。則盜汗發熱口乾食少。至秋復求診視。氣血虛極。辭之。果沒。(此憑症也。)

一人每怒。耳下腫。或脅作痛。以小柴胡湯加青皮、紅花、桃仁。四劑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腫硬不作膿。脈弦而數。以小柴胡湯兼神效栝蔞散(五三)各數劑。及隔蒜灸數次。月餘而消。(此憑脈與症也。)

一婦頸痛不消。與神效栝蔞散(五三)六劑。少退。更以小柴胡加青皮、枳殼、貝母數劑。痛腫減大半。再以四物對小柴胡數劑而平。(此憑症也。)

羅宗伯耳後髮際患毒焮痛。脈數。以小柴胡(五)加桔梗、牛蒡子、金銀花。四劑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氣血已復。核尚不腐。用針頭散及必效散各三次。不旬日而愈。(此憑症處治。)

一婦瘰癧。與養氣順血藥不應。服神效栝蔞散二劑(五三)頓退。又六劑而消卻。與托裡藥。氣血平復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年逾三十。瘰癧已潰。不愈。與八珍湯(十四)加小柴胡、地骨皮、夏枯草、香附、貝母五十餘劑、形氣漸轉。更與必效散(四九)二服瘡口遂合。惟氣血未平。再用前藥三十餘劑而平。(此憑症也。)

治瘰癧。用必效散與栝蔞散相間服。神效。

後有不問虛實。概用必效散。殊不知斑蝥性猛大毒。利水破血。大損元氣。若氣血實者。用此劫之而投補劑。或可愈。若虛而用此。或用追蝕之藥。瘀肉雖去。而瘡口不合。反至不救。

一婦因怒結核腫痛。察其氣血俱實。先以神效散下之。更以益氣養榮湯三十餘劑而消。(此憑症也。)

常治此症。虛者先用益氣養榮湯。待其氣血完充。乃取神效散去其毒。仍進前藥。無不效者。

一人耳下患五枚如貫珠。年許尚硬。面色痿黃。飲食不甘。勞而發熱。脈數軟而澀。以益氣養榮湯六十餘劑。元氣已復。患處已消。一核尚存。以必效散二服而平。(此憑症脈也。)

一婦瘰癧不消。膿清不斂。用八珍湯(十四)少愈。忽肩背痛不能回顧。此膀胱經氣鬱所致。當服防風通氣湯。彼云瘰癧膽經病也。是經火動而然。自服涼肝降火之藥。反致不食。痛盛。予診其脈。胃氣愈弱。先以四君子(六三)加陳皮、炒芍藥、半夏、羌活、蔓荊子四劑。食進痛止。繼以防風通氣(四二)二劑而愈。(此憑脈與症也。)

一人神勞多怒。頸腫一塊。久而不消。諸藥不應。予以八珍湯(十四)加柴胡、香附。每日更隔蒜灸數壯。及日飲遠志酒二三盞漸消。(此憑症也。)

一婦月水不行。漸熱。咳嗽。肌體漸瘦。胸膈不利。頸腫一塊。日久不消。令服逍遙散(二三)月餘。更服八珍湯(十四)加牡丹皮、香附。又月餘加黃耆、白蘞。兩月餘熱退腫消。經行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年逾三十。每勞心過度。頸腫發熱。服敗毒散愈盛。用補中益氣湯數貼而消。(此憑症也。)

張通府耳後髮際患腫一塊。無頭。肉色不變。按之微痛。彼謂痰結。脈軟而時見數。經曰。脈數不時見。瘡也。非痰也。仲景云。微弱之脈。主血氣俱虛。形精不足。又曰。沉遲軟弱。皆宜托裡。遂用參、耆、歸、朮、川芎、炙甘草以托裡。少加金銀花、白芷、桔梗以消毒。彼謂不然。內飲降火消痰。外貼涼藥。覺寒徹腦。患處大熱。頭愈重。食愈少。復請治。以四君子加藿香、炮乾薑數劑。食漸進。腫成刺之。更以十全大補湯(十三)去桂。灸以豆豉餅。又有餘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耳內出膿。或痛。或癢。服聰耳益氣湯不應。服防風通聖散愈甚。予用補腎丸而愈。(機按前條瘰癧治法。虛者補之。而補有先後溫涼之殊。實者瀉之。而瀉有輕重表裡之異。或行消削。或開鬱滯。或舍時從症。或變法用權。或針。或砭。或灸。或敷。其法亦粗備矣。醫者能仿是例而擴充之。庶幾亦可以應變矣。)

一兒宿痰失道。癰腫見於頸項。或臂膊胸背。是為冷症。宜四生散敷貼。內服附子八物湯及隔蒜灸。(此無脈可憑而治。當時必有所見也。)

一人因暴怒。項下腫痛。胸膈痞悶,兼發熱。用方脈流氣二劑。胸膈利。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熱退。肝脈尚弦澀。以小柴胡加芎、歸、芍藥四劑。脈症頓退。以散腫潰堅丸一料。將平。惟一核不消。服遇神仙無比丸二兩而瘳。(此憑症憑脈也。)

一兒甫周歲。項患胎毒。予俟有膿刺之。膿出碗許。乳食如常。用托裡藥月餘而愈。又一兒患此。待膿自出。幾至不救。(此憑症也。)

大抵瘡淺宜砭。深宜刺。使瘀血去於毒聚之始。則易消也。況小兒氣血又弱。膿成不針不砭。鮮不斃矣。

一人項下患毒膿已成。因畏針焮。延至胸。赤如霞。其脈滑數。飲食不進。月餘不寐。甚倦。予密針之。膿出即睡覺而思食。用托裡散(百五七)兩月餘而愈。又一人患此。及時針刺。數日而愈。一人素虛。患此不針。潰透頷頰。血氣愈虛而死。(此憑症也。)

一人耳後患毒。脈症俱實。宜用內疏黃連湯。彼以嚴冬不服寒劑。竟至不起。

羅謙甫曰。用寒遠寒。用熱遠熱。假者反之。雖違其時。以從其症。又云。凡治病必察其下。謂察時下之宜而權治之。故曰經者常也。法者用也。醫者意也。隨其所宜而治之。則萬全矣。

一婦因怒。項腫。後月水不通。四肢浮腫。小便如淋。此血分症也。先以椒仁丸數服。經行腫消。更以六君子湯加柴胡、枳殼數劑。頸腫亦消矣。亦有先因小便不利。後身發腫。致經水不通。名曰水分。宜葶藶丸治之。良方云。婦人腫滿。若先因經水斷絕。後致四肢浮腫。小便不通。名曰血分。水化為血。血不通則復化為水矣。宜服椒仁丸。(此憑症也。)

一癧婦。咽間如一核所鯁咽吐不出。倦怠發熱。先以四七湯而咽利。更以逍遙散。(此憑症也。)

一婦所患同前。兼胸膈不利。肚腹膨脹。飲食少思。臥睡不安。用分心氣飲並效。(此憑症也。)

一女年十七。項下時或作痛。乍寒乍熱如瘧狀。肝脈弦長。此血盛之症也。先以小柴胡湯二劑。少愈更以生地黃丸而痊(此憑脈症也。)

一貴人女適夫。夫早逝。患十指攣。拳掌垂莫舉。膚體瘡瘍粟粟然。湯劑雜進。飲食頓減。幾於半載。診之非風也。乃憂愁悲哀以致耳。病屬內因。宜用內因藥。仍以鹿角膠輩。多用麝香熬膏貼痿處。攣能舉。指能伸。病漸安。(此因情而治也。)

一女性急好怒。耳下常腫痛。發寒熱。肝脈弦急。投小柴胡加青皮、牛蒡子、荊芥、防風、而寒熱退、更以小柴胡對四物。數劑而腫消。其父欲除病根。予謂肝內主藏血。外主榮筋。若恚怒氣逆則傷肝。肝主筋。故筋蓄結而腫。須要自加調攝。庶可免患。否則肝迭受傷。不能藏血。血虛則難瘥矣。後不戒。果結三核。屢用追蝕。不斂而歿。(此因情而治。)

一人先於耳前耳下患之。將愈。延及項側缺盆。三年遂延胸腋。診之肝脈弦數。以龍會散堅二丸治之將愈。肝脈尚數。四年後。小腹陰囊內股皆患毒。年餘不斂。脈診如前。以清肝養血及前丸而愈。(此憑脈也。)

一人因怒。耳下及缺盆患癧。潰延腋下。形氣頗實。瘡口不合。治以散腫潰堅丸(五十)而愈。(此憑形症也。)

一兒七歲。項結二核。時發寒熱。日久不愈。治以連翹丸。而消。若患在面臂等處。尤宜此丸。若潰而不斂。兼以托裡之藥。(此憑症也。)

一兒項結一核。堅硬如癧。面色痿黃。飲食不甘。服托裡藥不應。此無辜疳毒也。以蟾蜍丸治之而愈。若數服不消。按之轉動。軟而不痛者。內有蟲如粉。急針出之。若不速去。則蟲隨氣走。內蝕臟腑不治。(按此因治不應而變法也。蟾蜍夏月溝渠中。腹大不跳不鳴者。先取糞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桶近上令干。使蛆不得出。將蟾蜍撲死投蛆中。任蛆食晝夜。次以新布袋包系。置水急處。浸一宿取出。瓦上焙為末。入麝香一字。軟飯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一人眼赤癢痛。時或羞明下淚。耳內作癢。服諸藥氣血日虛。飲食日減。而癢愈盛。此肝腎風熱上攻也,以四生散酒調四服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人久郁。患而不潰。既潰不斂。發熱口乾月水短少。飲食無味。日晡尤倦。益氣養榮湯二十餘劑少健。予謂須服百劑。庶保無危。彼欲速效。反服斑蝥之劑。及數用追蝕毒藥。去而復結。以致不能收斂。出水不止。遂致不救。(此憑症也。)

一婦久不作膿。脈浮而澀。此氣血俱虛。欲補之。使自潰。彼欲內消。專服斑蝥及散堅之藥。血氣愈虛而死。(此憑症也。)

一人因勞而患怠惰。發熱。脈洪大。按之無力。宜用補中益氣湯。(十六)彼不信。輒服攻伐之劑。吐泄不止亦死。(此憑脈因補誤治致死。)

大抵此症原屬虛損。若不審虛實而犯病禁經禁。鮮有不誤。常治先以調經解鬱。更以膈蒜灸之多自消。如不消。即以琥珀膏貼之。候有膿則針之。否則變生他症。設若兼痰兼陰虛等症。只宜加兼症之劑。不可干擾余經。或氣血已復而核不消卻。服散堅之劑。至月許不應。氣血亦不覺損。方進必效散。或遇神仙無比丸。其毒一下。即止二藥。更服益氣養榮湯(百二十一)數劑以調理。瘡口不斂。豆豉餅、琥珀膏貼。氣血俱虛。或不慎飲食起居七情者。俱不治。然此症以氣血為主。氣血壯實。不用追蝕之劑。彼亦能自腐。但取去使易於收斂。若氣血虛。不先用補劑而數用追蝕之藥。適足以敗矣。若發寒熱。眼內有赤脈貫瞳仁者。亦不治。一脈者一年死。二脈者二年死。

一女年十九。頸腫一塊。硬而色不變。肌肉日削。筋攣急痛。此七情所傷。氣血所損之症。當先滋養血氣。不信。乃服風藥。後不起。(此憑症也。)

一人耳後漫腫〔(注):「漫」下疑有脫文〕

一少婦耳下患腫。素勤苦。發熱口乾。月水過期且少。一嫗以為經閉。用水蠔之類通之。以致愈虛而斃。

一女年十七。患瘰癧久不愈。月水尚未通。發熱咳嗽。飲食少思。老媼欲用巴豆、肉桂之類先通其經。予謂此症漸熱經候不調者不治。但喜脈不澀。且不潮熱。尚可治。須養氣血。益津液。其經自行。彼欲效。仍用巴、桂。此剽悍之劑。大助陽火。陰血得之則妄行。脾胃得之則愈虛。果通而不止。飲食愈少。更加潮熱。遂致不救。

一人遠途勞倦。發熱。脈大無力。耳下患腫。此勞損也。宜補中益氣養榮湯。(十六)自然熱退腫消。彼不聽。服降火藥及必效散。果吐瀉不食而死。

夫勞倦損氣。氣衰則火旺。火乘脾土。故倦怠而熱。此元氣傷也。丹溪曰。宜補形氣。調經脈。其瘡自消。不可汗下。若不詳脈症經絡受病之異。而輒用峻利之劑。鮮不危矣。

一婦因怒不思食。發熱倦怠。骨肉痠疼。體瘦面黃。經漸不通。頸間結核。以逍遙散(二三)八珍湯(十四)治之少可。彼自誤服水蛭等藥。血氣愈虛。遂致不救。(此憑症也。)

一人耳後寸余發一毒。名曰銳疽。焮痛寒熱。煩躁喜冷。此膽經蘊熱而然。先用神仙活命飲一劑。勢減二三。時值仲冬。彼惑於用寒遠寒之禁。自用十宣托裡之藥。勢漸熾。耳內膿潰。喉腫。開藥不能下而歿。

一放出宮女。年逾三十。兩胯作痛。不腫。色不變。大小道作痛如淋。登廁尤痛。此瘀血漬入隧道為患。乃男女失合之症也。難治。後潰不斂。又患瘰癧而歿。(此久郁也)

此婦為人之妾。夫為商。常在外。可見此婦久懷憂鬱。及放出。又不能如願。是以致生此疾。其流注瘰癧。乃七情氣血皆已損傷。不可用攻伐之劑皎然矣。

流注一百二

暴怒所致。胸膈不利者。調氣為主。

抑鬱所致而不痛者。宜調經脈補氣血。

腫硬作痛者。行氣和血。

潰而不斂者。益氣血為主。

傷寒余邪未盡者。和而解之。

脾氣虛。濕熱凝滯肉理而然。健脾除濕為主。

閃肭瘀血凝滯為患者。和氣血。調經絡。

寒邪所襲。筋攣骨痛。或遍身痛。宜溫經絡。養血氣。

大抵流注之症。多因鬱結。或暴怒。或脾虛濕氣逆於肉理。或腠理不密。寒邪客於經絡。或閃撲。或產後瘀血流注關節。或傷寒。余邪未盡為患。皆因真氣不足。邪得乘之。常治郁者開之。怒者平之。閃撲及產後瘀血者散之。脾虛及腠理不密者。除而補之。傷寒余邪者。調而解之。六要以固元氣為主。佐以見症之藥。如久而瘡口寒者。更用豆豉餅或附子餅灸之。有膿管或瘀肉者。用針頭散腐及錠子尤效。若不補血氣。及不慎飲食起居七情。俱不治。

一人因怒。脅下作痛。以小柴胡對四物。加青皮、桔梗、枳殼而愈。(因情處治。)

一人臀腫一塊微痛。脈弦緊。以瘡科流氣飲四劑而消。(因情處治。)

一人因怒脅下腫痛。胸膈不利。脈沉遲。以方脈流氣飲數劑少愈。以小柴胡對二陳加青皮、桔梗、貝母。數劑頓退。更以小柴胡二十餘劑而痊。(因七情處治。)

一婦因閃肭。肩患腫。遍身作痛。以黑丸子二服而痛止。以(方脈)流氣飲二劑而腫消。更以二陳對四物加香附、枳殼、桔梗而愈。(憑症處治。)

一婦腿患筋攣骨痛。諸藥不應。脈遲緊。用大防風湯一劑頓退。又二劑而安。又一婦患之亦然。先用前湯二劑。更服黑丸子而痊。此二患若失治。潰作敗症。(憑症憑脈處治。)

一婦稟弱性躁。脅臂腫痛。胸膈痞滿。服流氣敗毒。反發熱少食。用四七湯數劑。胸寬氣利。以小柴胡對四物。加香附、陳皮。腫痛亦退。(此因治不對病而變方。)

一人腿患潰而不斂。用人參養榮湯。及附子餅灸。更以補劑煎膏貼之。兩月餘愈。(憑症處治。)

一人脾氣素弱。臂腫一塊。不痛。肉色不變。飲食少思。半載不潰。先以六君子加芎歸芍藥二十餘劑。飲食漸進。更以豆豉餅日灸數壯。於前藥再加黃耆肉桂三十餘劑。膿熟針去。以十全大補湯及附子餅灸之。月餘而斂。(此憑症處治。)

一人腿腫。肉色不變。不痛。脈浮而滑。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茯苓、枳殼、木香飲之。以香附餅熨之。彼謂氣無補法。乃服方脈流氣飲。愈虛。始用六君子湯加芎、歸數劑。飲食少進。再用補劑。月餘而消。(憑脈憑症處治。)

夫氣無補法。世俗論也。以其為病痞滿壅塞。似難為補。殊不知正氣虛不能運行。則邪氣滯而為病。不用補法。氣何由行乎。

一人臂腫。筋攣骨痛。年餘方潰。不斂。診脈更虛。以內塞散一料。少愈。以十全大補湯及附子餅灸而愈。(憑症憑脈處治。)

精要云。留積經久。極陰生陽。寒極為熱。以此潰多成瘺。宜早服內塞散排之。

一人腿腫一塊。經年不消。且不作膿。飲食少思。強食則脹。或作瀉。日漸消瘦。診脈微細。此乃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虛而然也。遂以八味丸。飲食漸進。腫患亦消。(憑症憑脈處治。)

一人背髀。患之微腫。形勞氣弱。以益氣養榮湯。間服黑丸子及木香、生地黃作餅覆患處。熨之月餘。膿成針之。仍服前藥而愈。(此憑所因而治。)

一人腿患。久而不斂。飲大補藥及附子餅及針頭散。紝之而愈。(憑症處治。)

一人臂患。年餘尚硬。飲食少思。朝寒暮熱。八珍湯加柴胡、地骨、牡丹皮。月餘寒熱少止。再用益氣養榮湯附子餅灸。兩月餘膿成。針之。更服人參養榮湯。半載而愈。(憑症而治。)

一婦膿潰清稀。脈弱惡寒。久而不愈。服內塞散。灸附子餅而瘳。(憑脈憑症而治。)

一人臂患。出腐骨三塊尚不斂。發熱作渴。脈浮大而澀。乃氣血俱損。須多服生氣血之劑。庶可保全。彼謂火尚未盡。乃用涼藥內服外敷。幾危求治。其形甚悴。脈愈虛。先以六君子加芎歸月餘。飲食漸進。以八珍湯加肉桂三十餘劑。瘡色乃赤。更以十全大補湯。外以附子餅。僅年而瘥。(憑症憑脈。)

一老傷寒。表邪未盡。股內患腫發熱。以人參敗毒散二劑。熱止。灸香附餅。又小柴胡加二陳、羌活。川芎、歸、朮、枳殼。數劑而消。(憑症處治。)

一婦腰間患一小塊。肉色如常。不潰。發熱。予欲治以益氣養榮解鬱之劑。彼卻別服流氣飲。後針破出水。

年餘而沒。又一婦久不斂。忽發寒熱。予決其氣血俱虛。彼反服表散之劑。果發大熱。亦死。(憑症處治)

一人元氣素弱。將患此胸膈不利。飲食少思。予欲健脾。解鬱。養氣血。彼反服辛香流氣之劑。致腹脹。又服三稜、莪朮、厚朴。之類。飲食少。四肢微腫。兼腰腫一塊。不潰而歿。

一婦經不調。兩月或三月一至。四肢腫。飲食少。日晡發熱。予曰。此脾土氣血虛也。用養脾滋氣血藥。飲食進則浮腫自消。血氣充則經水自調。彼以為緩。用峻劑先通月經。果腹疼泄不止。遍身浮腫。飲食少。沒於木旺之月。

一人年逾三十。小腹腫硬。逾年成瘡。頭破時出血水。此七情所傷。營氣逆於肉理也。名曰流注。診之肝脈澀。蓋肝病脈不宜澀。小腹正屬肝經。須澀屬金。脈退乃可。予欲以甘溫之藥補其氣血。令自消潰。彼不信。乃服攻伐之藥。氣血愈虛。果沒於金旺之月。(此憑脈也。)

(丹溪曰。諸經惟少陽厥陰二經癰疽。宜預防之。以其多氣少血也。少血則肌肉難長。瘡久不斂。必成敗症。若不知此。輒用峻利之藥。以攻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

懸癰一百三

焮腫或發熱者。清肝解毒。(小柴胡、制甘草。)

腫痛者。解毒為主。(制甘草。)不作膿或不潰者。氣血虛也。(八珍湯。)腫痛小便赤滯者。肝經濕熱也。宜分利清肝。(龍膽泄肝湯。)

一人穀道前患毒。焮痛寒熱。此肝經濕熱所致。名曰懸癰。屬陰虛。先以制甘草(百二七)二服。頓退。再以四物加車前、青皮、甘草節、酒製黃柏、知母。數服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年逾五十。患懸癰。膿清脈弱。此不慎酒色。濕熱壅滯而然。膿清脈弱。老年值此。何以收斂。況穀道前為任脈發原之地。肝經宗筋之所。予辭。果歿。治此癰惟澗水制甘草有效。已破者。兼十全大補湯(十三)為要。

一人患此。焮痛發寒熱。以小柴胡湯加制甘草(百二七)二劑少退。又制甘草四劑而消。(按小柴胡清肝。制甘草解毒。)

大抵此症屬陰虛。故不足之人多患之。寒涼之劑。不可過用。恐傷胃氣。惟制甘草一藥。不損氣血。不動臟腑。其功甚捷。

一人腫痛。小便赤澀。以加減龍膽瀉肝湯。加制甘草二劑。少愈。以參、耆、歸、朮、黃柏、知母、制甘草。四劑(百二七)而潰。更以四物加黃柏、知母、參、耆、制甘草而痊。(按此先瀉後補。當時以有所據。但不知其脈耳。)

一人腫痛未作膿。以加減龍膽瀉肝湯二劑。少愈。再以四物加黃柏、知母、木通、四劑消。(按此先治濕熱後養血。)

一人膿熟不潰。脹痛。小便不利。急針之。尿膿皆利。以小柴胡加黃柏、白芷金銀花、四劑痛止。以托裡消毒散數劑而愈。

常見患者多不肯針。待其自破。殊不知緊要之地有膿。宜急針之。使毒外發。不致內潰。故曰宜開戶以逐之。凡瘡若不針烙。毒氣無從解。膿瘀無從泄。今之患者。反謂緊要之處。不宜用針。何相違之遠耶。

一人膿清不斂。內有一核。以十全大補湯加青皮、柴胡、制甘草。更以豆豉餅灸。核消而斂。(此憑症也。)

一人久而不斂。脈大無力。以十全大補加五味、麥門。灸以豆豉餅。月餘而愈。(此憑症憑脈也。)

一老年餘而不斂。診脈尚有濕熱。以龍膽瀉肝湯(六七)二劑。濕退。以托裡藥及豆豉餅灸而愈。(此憑症憑脈也。)

一人腫痛發熱。以小柴胡加黃連、青皮(五)。四劑少愈。更以龍膽瀉肝湯(六七)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膿熟不潰。脈數無力。此氣血俱虛也。宜滋陰益氣血之藥。更針之。使膿毒外泄。彼反用敗毒藥。致元氣愈虛。瘡勢愈盛。後潰不斂。竟致不救。(按此不憑脈症而誤治也。)

懸癰原系肝腎二經陰虛。須一於補。尤恐不治。況膿成而又克伐。不死何待。常治初起腫痛。或小便赤澀。

先以制甘草一二劑。及蒜灸。更飲龍膽瀉肝湯。若發熱腫痛者。以小柴胡加車前、黃柏、芎、歸。膿已成。即針之。已潰用八珍湯(十四)。加制甘草、柴胡稍、酒炒黃柏、知母。小便澀而脈有力者。仍用龍膽瀉肝湯。加制甘草。小便澀而脈無力者。用清心蓮子飲。加制甘草。膿清不斂者。用大補劑。間以豆豉餅灸。或久而不斂者。亦用附子餅灸。並效。

囊癰一百四

腫痛未作膿者。疏肝導濕。

腫硬發熱。清肝降火。

膿清不斂者。大補氣血。

已潰者。滋陰托裡。

膿成脹痛者。急針之。更飲消毒之劑。

囊癰。濕熱下注也。有作膿者。此濁氣順下。將流入滲道。因陰道或虧。水道不利而然。膿儘自安。不藥可也。

惟在善於調攝耳。又有因腹腫。漸流入囊。腫甚而囊自裂開。睪丸懸掛水出。以麩炭(杉木炭也)末敷外。以紫蘇葉包裹。仰臥養之。

精要謂癰入囊者死。將以為屬腎耶。予治數人。悉以濕熱入肝經施治。而以補陰佐之。雖膿潰皮脫。睪丸懸掛亦不死。但未知下虛年老者如何耳。

大抵此症屬陰道虧。濕熱不利所致。故滋陰降濕藥不可缺。常治腫痛小便秘滯者。用除濕為主。滋陰佐之。腫痛已退。便利已和者。除濕滋陰藥相兼治之。欲其成膿。用托裡為主。滋陰佐之。候膿成即針之。

仍用托裡滋陰。若濕毒已盡者。專用托裡。如膿清或多或斂遲者。用大補之劑。或附子餅灸之。

一人囊癰。未作膿而腫痛。以加減龍膽瀉肝湯二劑少愈。更以四物加木通、知母、黃柏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膿熟作脹。致小便不利。急針。以小柴胡。加黃柏、白芷、金銀花。四劑少愈。更托裡消毒散數劑而消。(此憑症也。)

一弱人膿熟脹痛。大小便秘。急針之。膿出三碗許。即鼾睡。覺神思少健。但針遲。須服解毒藥。亦潰盡矣。故用托裡藥至三十餘劑始瘥。(此憑症也。)

一人年逾四十。陰囊腫痛。以熱手熨之。少緩。服五苓散不應。尺脈遲軟。此下虛寒邪所襲而然。名曰陰疝。非瘡毒也。治以蟠蔥散(九七)少可。更服葫蘆巴丸而平。(此因脈遲為寒。脈軟為虛而治。)

一人年逾三十。陰囊濕癢。莖出白物如膿。舉則急痛。此肝疝也。用龍膽瀉肝湯而愈。(此因症處治)陰莖或腫。或縮。或挺。或癢。皆宜此藥治之。

一人年逾五十。患此瘡口不斂。診之微有濕熱。治以龍膽瀉肝湯。濕熱悉退。乃以托裡藥及豆豉餅灸而愈。次年復患濕熱頗盛。仍用前湯四劑而退。又以滋陰藥而消。若潰後虛而不補。少壯者成漏。老弱者不治。膿清作渴脈大者亦不治。(此憑脈也。)

一人年逾五十。陰囊腫痛。得熱愈盛。服蟠蔥散不應。肝脈數。此囊癰也。乃肝經濕熱所致。膿已成。急針之。

進龍膽泄肝湯(六七)。脈症悉退。更服托裡滋陰藥。外敷杉木炭紫蘇末。月餘而愈。(此因脈處治)

一人年逾六十。陰囊潰痛不可忍。睪丸露出。服龍膽瀉肝湯。敷麩炭紫蘇末不應。予意此濕氣熾盛。先飲槐花酒一碗。次服前湯。少愈。更服托裡加滋陰藥而平。設以前藥不應。加之峻劑。未有不損中氣以致敗也。(此因處治不效。而知為濕盛。)

一少年玉莖捷長。腫而痿。皮塌常潤。磨股難行。兩脅氣衝上。手足卷弱。先以小柴胡加黃連大劑。行其濕熱。少加黃柏降其逆氣。腫漸收。莖中有堅塊未消。以青皮為君。少佐散風之藥末服之。外絲瓜子汁調五倍子敷。愈。(此憑症也。)

一人囊腫狀如水晶。時痛時癢。出水。小腹按之作水聲。小便頻數。脈遲緩。此醉後飲水入房。汗出遇風寒。濕毒乘聚於囊。名水疝也。先以導水丸二服。腹水已去。小便如常。再以胃苓散倍白朮、茯苓。更用氣針引去聚水而瘥。(此憑症脈也。)

一弱人莖根結核如大豆許。勞則腫痛。先以十全大補湯去桂。加車前、麥門、酒製黃柏、知母少愈。更加制甘草四劑。仍以四物、車前之類而消。又有患此焮痛發熱。服龍膽瀉肝湯二劑。制甘草四劑而潰。再用滋陰之劑而愈。或膿未成。以蔥炒熱敷上。冷易之。隔蒜灸赤。可數日不消。或不潰。或潰而不斂。以十全大補加柴胡稍為主。間服制甘草而愈。若不保守。必成漏矣。(以上二條。此憑症也。)

一弱人拗中作痛。小便淋瀝。此因火躁下焦。無血氣不能降。而滲泄之令不行。用四物加黃柏、知母、茯苓、牛膝、木通十餘劑。痛止便利。(此憑症也。)

一人氣短。拗中若瘡。小便不通。用四物加參、耆煎吞滋腎丸而愈。(此憑症也。)

前症以虛為本。以病為末。益其本則末自去。設若不固元氣。專攻其病。寧無害耶。

一人遺精。勞苦愈盛。拗中結核。服清心蓮子飲、連翹消毒散不應。予以八珍湯(十四)加山藥、山茱萸、遠志十餘劑漸愈。更服茯兔丸遂不復作。又有患此。諸藥不應。服八味丸而愈。(此因處治不應。故推求另為之治。)

一人尿血。陰莖作痛。服清心蓮子飲不應。服八正散愈盛。予以發灰醋湯調服少愈。更服斑龍丸(百二)而平。(此因處治不應以推求也。)

一人患而久不斂。以十全大補加五味、麥門。灸以豆豉餅。月餘而平。(此憑症也。)

一弱人腫痛未成膿。小便赤澀。以制甘草、青皮、木通、黃柏、當歸、麥門。四劑少愈。以清心蓮子飲四劑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焮腫痛甚。小便澀。發熱脈數。以龍膽瀉肝湯倍車前、木通、澤瀉、茯苓。勢去半。仍以前湯加黃柏、金銀花四劑。又減二三。便利如常。惟一處不消。此欲成膿。再用前湯加金銀花、皂角針、白芷六劑。微腫痛。脈滑數。乃膿已成。針之。腫痛悉退。投滋陰托裡藥。及紫蘇末敷之而愈。

一人病勢已甚。脈洪大可畏。用前湯二劑。腫少退。以仙方活命飲二劑。痛少止。脈洪數。膿已成。須針之。否則陰囊皆潰。彼不信。更他醫。果大潰。睪丸掛。復求治。脈將靜。以八珍湯加黃耆、黃柏、知母、山枝。更敷紫蘇末。數日而痊。

一人患此。腫痛發熱。以小柴胡加黃連、青皮。四劑少愈。更以龍膽泄肝湯而消。(凡腫屬濕痛屬熱。故痛者宜清濕熱。)

一兒生三月。病熱。左右脅下節次生癤。用四物湯敗毒散倍人參。香附為佐犀角為使。大料飲乳母兩月。而愈。逾三月腹脹生丹疹。又半月移脹入囊為腫。黃瑩裂開。兩丸顯露水出。以紫蘇葉盛麩炭末托之。

旬余而合。此因父病瘧遺熱於胎也。(此憑症也。)

一人玉莖腫痛。服五苓散等藥不應。其脈左關弦數。此肝經積熱而成。以小柴胡(五)送蘆薈丸。一服勢去三四。再服頓愈。(此憑脈憑症也。)

一人連日飲酒。陰挺並囊濕癢。服滋陰等藥不應。予謂前陰肝脈絡也。陰氣從挺而出。素有濕。繼以酒。為溫熱合於下焦而然。經曰。下焦如瀆。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遂以龍膽瀉肝腸。及清震湯而愈。此或不應。宜補肝湯及四生散治之。(此憑症也。)

一婦隱內膿水淋漓。或癢或痛。狀如蟲行。少陰脈滑數。此陰中有瘡也。名曰䘌。由心神煩郁。胃氣虛弱。氣血凝滯所致。與升麻、白芷、黃連、木通、當歸、川芎、白朮、茯苓、柴胡煎服。以拓腫湯熏洗。更搽蒲黃、水銀。兩月餘而愈。此條因脈而知瘡。其曰胃氣虛者。當時必有見也。或有包絡虛。風邪乘陰。血氣相摶。令氣痞澀。致陰腫痛。治以菖蒲散。(一百)更以枳實炒熱。帛包熨之。冷則再炒。

或有子臟虛。冷氣下衝。致陰脫出。謂之下脫。或因產努力而脫者。宜當歸散。久不愈者。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柴胡舉之。

下疳一百五

腫痛或發熱者。肝經濕熱也。清肝除濕。

腫痛發寒熱者。邪氣傷表也。發散之。

腫痛小便赤澀者。肝經濕熱壅滯也。疏肝導濕。

一人患此腫硬。焮痛寒熱。先以人參敗毒散二劑而止。更以小柴胡加黃連青皮而愈。(此因症因經也。)

一人潰而腫痛。小便赤澀。以加減龍膽瀉肝湯加青皮、黃連二劑少愈。以小柴胡加黃柏、知母、當歸、茯苓數劑而愈。(此因症因經也。)

一人莖腫不消。一人潰而腫痛。發熱。小便秘澀。日晡或熱。一小兒腫痛。諸藥不應。各以小柴胡吞蘆薈丸數劑並愈。

一人陰莖或腫。或作痛。或挺縱不收。一人莖中作痛。筋急縮。或作癢。白物如精。隨溺而下。此筋疝也。並用龍膽瀉肝湯皆愈。(此因症也。)

張子和曰。遺精癃閉。陰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不可妄歸之腎冷。若月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熱。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

一人潰而腫痛。發熱。日晡尤甚。以小柴胡加黃柏、知母、當歸而愈。(此因症也。)

一人已愈。惟莖中一塊不散。以小柴胡加青皮、荊防治之。更以荊、防、牛膝、何首烏、活石、甘草各五錢。煎湯熏洗。各數劑而消。(此因症也。)

一人年逾四十。素有淋。患疳瘡。焮痛倦怠。用小柴胡(五)加連、柏、青皮、當歸而愈。(此因症而治。)

一人因勞。莖竅作癢。時出白物。發熱口乾。以清心蓮子飲而安。(此因勞處治。)

一人玉莖腫痛。小便如淋。自汗甚苦。時或尿血少許。尺脈洪滑。按之則澀。先用清心蓮子飲。加牛膝、山枝、黃柏、知母數劑少愈。更以滋腎丸一劑而痊。(此因症也。)

前賢云。如自汗。小便少。不可以藥利之。既已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則榮衛涸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乃陽明經。大忌利小便也。

一老患疳瘡。小便淋瀝。脈細體倦。此氣虛兼濕熱也。用清心蓮子飲。及補中益氣湯(十六)而愈。下疳瘡。丹溪用青黛、蛤粉、密陀僧、黃連為末。敷。又以雞肫皮燒存性。為末。敷。

下疳瘡並臁瘡 蛤粉 蠟茶 苦參 密陀僧為末。河水洗淨。臘豬油調敷。

又方 米泔水洗瘡淨。用頭髮鹽水洗去油淨。再用清湯洗。曬乾。燒灰。敷瘡即生靨。

又方 治下注疳瘡。蝕臭腐爛。疼痛難忍。兼治小兒疳瘡。

黃柏(蜜炙) 黃丹(三分) 輕粉(錢半) 乳香(三分) 密陀僧 高末茶(各三分) 麝香(少許)

上末。用蔥湯洗瘡。次貼此藥。

洗藥 黃連 黃柏 當歸 白芷 獨活 防風 荊芥 朴硝等分。水煎。入錢五十文。烏梅五個。鹽一匙同煎。溫洗。日五七次。敷下項藥。

敷藥 木香 檳榔 黃連 銅青 輕粉 枯礬 海螵硝 麝香

等分為末。洗後至夜敷上。

卷四

便毒一百六

內蘊熱毒寒邪者。解散之。勞役而患者。補之。

不遂交感。或強固精氣致敗而結者。解散之。

濕熱而致者。清肝導濕。

一人患此未作膿。小便秘澀。以八正散三劑少愈。以小柴胡加澤瀉、山枝、木通。二劑而消。(此憑症也。)

一老婦腫痛。膿未作。小便滯。肝脈數。以加減龍膽瀉肝湯加山枝、黃柏。四劑而消。(此因症也。)

一人腫痛發寒熱。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止。以雙解散二劑而消。(此因寒熱認作外邪處治。)

一人膿未成大痛。服消毒托裡內疏藥不應。脈洪大。毒尚在。以仙方活命飲一劑痛止。又劑而消。(此因治不應而處也。)

一人腫痛。日晡發熱。以小柴胡加青皮、天花粉四劑。痛止。熱退。以神效栝蔞散四劑而消。(此因症也)

一人焮腫作痛。大小便秘。脈有力。以玉燭散二劑頓退。更以龍膽瀉肝湯四劑而消。(此因症因脈而治。)

一人潰而痛不止。諸藥不應。診之脈大。按之則數。乃毒未解也。以仙方活命飲而止。又二劑而消。(此因症因脈而治。)

一人潰而痛不止。以小柴胡加黃柏、知母、芎、歸四劑少止。更以托裡當歸湯數劑而斂。(此因症也。)

一人服克伐藥以求內消。致瀉利少食。以二神丸先止其瀉。以十全大補倍加白朮、茯苓。數劑而消。(此因症也。)

大抵此症多患於勞役之人。亦有內蘊熱毒而生者。須辨虛實及膿成否。不可妄投藥餌。常見治此概用大黃之類下之。以求內消。或膿成。令膿從大便出。鮮有見其痊者。人多欲內消者。恐收之難也。若補養氣血。不旬日而收矣。若膿既成。豈有可消之理。再用克伐之劑。反為難治。

一人不慎房勞。患此腫痛。以雙解散二服。其病即止。更以補中湯數劑而膿成針之。以八珍湯加五味、麥門、柴胡三十餘劑。(此因症也)

大抵便癰者血疝也。俗呼為便毒。言於不便處患之故也。乃足厥陰肝經絡及衝任督脈。亦屬肝之旁絡也。是氣血流通之道路。今壅而腫痛。此則熱毒所致。宜先疏導其滯。更用托裡之劑。此臨症制宜也。

一人年逾四十。患便毒克伐太過。飲食少思。大便不實。遺精脈微。東垣云。精滑不禁。大便自利。腰腳沉重。下虛也。仲景曰。微弱之脈。主氣血俱虛。先以六君子(二)加破故紙、肉豆蔻煎服。泄止食進。更以十全大補湯(十三)加行經藥十餘劑而消。(此因脈虛也)

一人患便毒。膿稀脈弱。以十全大補湯。加五味、麥門、白蘞三十劑稍愈。更以參耆歸術膏而平。因新婚復發。聚腫堅硬。四肢冷。脈弱皮寒。飲食少思。此虛極也。仍用前藥加桂、附。三劑稍可。彼欲速愈。自用連翹消毒散。泄利不止而歿。(此因症脈也)

一人年逾四十。素勞苦。患便毒發寒熱。先以小柴胡加青皮一服。表症悉退。次以補中益氣湯加穿山甲二劑。腫去三四。更以托裡之藥五六服。膿成刺去。旬日而斂。(此因症也。)夫便毒足厥陰濕氣。因勞倦而發。用射干三寸同生姜煎。食前服。得利一二行。效。射干紫花者是。紅花者非。又方。破故紙牛蒡子(微炒)牽牛(炒)大黃(酒拌煨)等分末之。每服一兩。酒調下。

又方 已成膿者。大黃連翹(各五錢)枳實(三錢)厚朴甘草節(各二錢)桃仁(二十一粒)姜三片。分三貼。煎服。

消毒飲 便毒初發。三四日可消。

皂角刺 金銀花 防風 當歸 大黃 甘草節 栝蔞仁等分

水酒各半煎。食前溫服。仍頻提掣頂中發。立效。

又方 白殭蠶、槐花為末。酒調服。一方。加酒大黃。

又方 木鱉子 大黃 栝蔞 桃仁 草龍膽㕮咀。濃煎。露一宿。清晨溫服。立愈。

又方 山梔 大黃 乳香 沒藥 當歸(各半錢)栝蔞仁(二錢) 代赭石(一錢) 上作一服。煎。

一人腫而不潰。以參、耆、歸、朮、白芷、皂角針、柴胡、甘草節數劑而潰。以八珍湯加柴胡數劑愈。(此因症也。)

一人潰而腫不消且不斂。診之脈浮而澀。以豆豉灸。(四三)更以十全大補湯(十三)月餘而愈。(此因症也)

乳癰一百七

(附乳岩 無乳並男子乳癰)

暴怒或兒口氣所吹痛腫者。疏肝行氣。

腫焮痛甚者。清肝消毒。

焮痛發寒熱者。發散表邪。

未成膿者。疏肝行氣。

不作膿或不潰。托裡為主。

潰而不斂。或膿清者。大補氣血。

一婦稟實性躁。懷抱久郁。左乳內結一核不消。按之微痛。以連翹飲子(二百六四)二十餘劑少退。更以八珍湯(十四)加青皮、桔梗、香附、貝母。二十餘劑而消。(此因症因情也。)

一婦發熱作渴。至夜尤甚。兩乳忽腫。服敗毒藥熱反熾。診之肝脈洪數。乃熱入血室。以加味小柴胡治之。熱止腫消。(此因症因脈也。)

一婦兩乳內時常作痛。口內常辣。臥起若急。臍下牽痛。以小柴胡加青皮、黃連、山梔而愈。(此因症也。)

一婦郁久。左乳內結核如杏許。三月不消。心脈澀。脾脈大。按之無力。以八珍湯(十四)加貝母、遠志、香附、柴胡、青皮、桔梗五十餘劑而潰。又三十餘劑而愈。(此因情因脈也。)

一婦久郁。右乳內結三核。年餘不消。朝寒暮熱。飲食不甘。此乳岩也。乃七情所傷。肝經血氣枯槁之症。宜補氣血。解鬱結。遂以益氣養榮湯(二百二一)百餘劑。血氣漸復。更以木香餅灸之。嘉其謹疾而消。(此因症因情也。)

一婦膿成不潰。脹痛。予欲針之。令毒不侵展。不從。又數日。痛極始針。湧出敗膿三四碗。虛症蜂起幾殆。用大補藥兩月餘始安。(此因症也。)

夫乳者。有囊橐。有膿不針。則遍患諸囊矣。少壯者得以收斂。老弱者多致不救。

一婦腫而不作膿。以益氣養榮湯加香附、青皮、數劑膿成。針之。旬日而愈。(此因症也。)

一婦右乳腫。發熱。怠惰嗜臥。無氣以動。致夜熱尤甚。以補中益氣湯兼逍遙散而痊。(此因症也)

一產婦因乳少。服藥通之。致乳房腫脹。發熱作渴。狀若傷寒。以玉露散補之而愈。夫乳汁乃氣血行化。在上為乳。在下為經。若衝任脈盛。脾胃氣壯。則乳汁多而濃。血衰則少而淡。所乳之子亦弱而多病。此自然之理也。亦有屢產有乳。再產乳無。或大便澀滯。乃亡津液也。三因論云。產婦乳脈不行有二。有氣血盛閉而不行者。有血氣弱澀而不行者。虛當補之。盛當疏之。盛者當用通草、漏蘆、土瓜根輩。虛者當用煉成鍾乳粉、豬蹄、鯽魚之類。概可見矣。亦有乳出不止者。多屬於虛不約束也。

一婦乳癰。愈後發熱。服養氣血藥不應。八珍湯加炮姜四劑而愈。仍以前湯加黃耆香附三十餘劑而安。(此因症也。)

一婦患此。膿成畏針。病勢漸盛。乃強針之。膿出三碗許。脈數發渴。以大補藥三十餘劑而愈。(此因症也。)

一婦乳癰膿成。針刺之及時。不月而愈。

一婦產次子而無乳。服下乳藥但作脹。予謂乳皆氣血所化。今脹而無乳。是氣血竭而津液亡也。當補氣血。自有乳矣。與八珍湯倍加參、朮、少加肉桂。二十餘劑乳遂生。後因勞役復竭。(此因症也。)

蓋初產有乳。再產而無。其氣血只給一產耳。其衰可知。聞有產後乳出不止。亦為氣虛。宜補藥止之。其或斷乳。兒不吮。亦能作脹。用麥芽炒為末。白湯調服以散之。若兒吮破乳頭成瘡。用蒲公英末。或黃連、胡粉散摻之。若乳頭裂破。以丁香末。或蛤粉、胭脂末敷之。並效。

一婦因怒。兩乳腫兼頭痛寒熱。以人參敗毒散二劑。表症已退。以小柴胡(五)加芎、歸、桔梗、枳殼。四劑而痊。(此因症也。)

一婦郁久。右乳內腫硬。以八珍湯加遠志、貝母、柴胡、青皮。及隔蒜灸、兼服神效栝蔞散。(五三)兩月餘而消。(此因情因症也。)

一婦左乳內腫如桃許。不痛。色不變。發熱。漸消瘦。以八珍湯(十四)加香附、遠志、青皮、柴胡百餘劑。又間服神效栝蔞散(五三)三十餘劑。膿潰而愈。(此因症也。)

患者或責效大速。或不戒七情。俱難治。大抵四十以後者尤難治。蓋因陰血日虛也。況醫用藥不分經絡虛實。未有能保痊也。

一婦乳內腫一塊如雞子大。勞則作痛。久而不消。服托裡藥不應。此乳勞症也。肝經血少所致。先與神效栝蔞散四劑。更隔蒜灸。腫少退。再服八珍湯。倍加香附、夏枯草、蒲公英。仍間服前散。月餘而消。(此因症因治而處也。)

又有乳疽一症。腫硬木悶。雖破而不潰。腫亦不消。尤當急服此散及隔蒜灸。此二症乃七情所傷。氣血所損。亦勞症也。宜戒怒。節飲食。慎起居。否則不治。

一婦年逾二十。稟弱。乳內作痛。頭疼脈浮。與人參敗毒散倍加參一劑。表症悉退。但飲食少思。日晡微熱。更以小柴胡合六君子二劑。熱退食進。方以托裡藥加柴胡十餘劑。針出膿而愈。(此因稟受、因症、因脈也。)

一婦亦患此。予謂須多服養氣血解鬱結藥。可保無害。不信。乃服克伐之劑。反大如碗。日出清膿。不斂而歿。(此誤治也。)

一婦郁久。乳內結核。年餘不散。日晡微熱。飲食少思。治以益氣養榮湯嫌緩。乃服行氣之劑。勢愈甚。潰而日出清膿不止。復求治。診之脈洪而數。辭不治。又年餘果歿。

一人年逾五十。患子不立。致左乳腫痛。左脅脹痛。肝脈弦數而澀。先以龍薈丸二服。諸症頓退。又以小柴胡對四物加青皮、貝母、遠志數劑。膿成。予欲針之。仍用養氣血解鬱結。不從。乃雜用流氣敗毒之劑。致便秘發熱作渴。復求治。予謂膿成不潰。陽氣虛不能鼓舞也。(此因情因脈也。)

一妾。放出宮人。年四十。左乳內結一核。堅硬。按之微痛。脈弱懶言。此鬱結症也。名曰乳岩。須服解鬱結益氣血藥百貼可保。彼不為然。服十宣散、流氣飲。瘡反盛。逾二年復請予視。其形如覆碗。腫硬如石。膿出如泔。予曰膿清脈大。寒熱發渴。治之無功。果歿。(此因情因脈因症而處治。)

一婦因怒。左乳內腫痛。發熱。表散太過。致熱益甚。以益氣養榮湯數劑。熱止膿成。焮痛。針之不從。遂腫脹。大熱發渴始針。膿大泄。仍以前湯百餘帖始愈。(此因誤治也。)

一婦因怒。左乳作痛。胸膈不利。以方脈流氣飲加木香青皮四劑而安。(此因情也)

一男子左乳腫硬痛甚。以仙方活命飲二劑。更以十宣散加青皮、香附四劑。膿成針之而愈。若膿成未破。瘡頭有薄皮剝起者。用代針之劑點皮起處。以膏藥覆之。膿亦自出。不若及時針之。不致大潰。如出不利。更紝搜膿化毒之藥。若膿血未盡。輒用生肌之藥。反助邪氣。縱早合。必再發。不可不慎。

一人因怒。左乳腫痛。肝脈弦數。以復元通氣散二服少愈。以小柴胡加青皮、芎、歸而消。(此因情因脈也。)

一婦年逾三十。每怒後乳內作痛。或腫。此肝火也。與小柴胡合四物湯。加青皮、桔梗、枳殼、香附而愈。彼欲絕去病根。自服流氣飲。遂致朝寒暮熱。益加腫痛。此氣血被損而然。予與八珍湯三十餘劑。賴其年壯。元氣易復。得愈。

一治婦人兩乳間出黑頭瘡。瘡頂陷下。作黑眼子。脈弦洪。按之細小。並乳癰初起亦治。宜內托升麻湯。

升麻 葛根 連翹(各錢半) 黃耆 歸身 甘草(炙各一錢) 肉桂(三分) 黃柏(二分)鼠黏子(半錢) 銼。作一服。水二分。酒一分。同煎。食後服。此足陽明厥陰藥。(此因症也。)

一後生作勞風寒。夜發熱。左乳痛。有核如掌。脈細澀而數。此陰滯於陽也。詢之已得酒。遂以栝蔞子。石膏乾葛、川芎、白芷、蜂房、生薑同研。入酒飲之。四貼而安。(此因症因脈處治。)

乳頭厥陰所經。乳房陽明所屬。厥陰者肝也。乃女子致命之地。宗筋之所。且各有囊橐。其始焮腫雖盛受患止於一二橐。若膿成不刺。攻潰諸囊矣。壯者猶可。弱者多致不救。所以必針而後愈。皂用蒲公英、忍冬藤入少酒。煎服。即欲睡。是其功也。及覺而病安矣。未潰以青皮、栝蔞、桃仁、連翹、川芎、橘葉、皂角刺、甘草節。隨症加減。煎服。已潰以參、耆、芎、歸、白芍、青皮、連翹、栝蔞、甘草節、煎服。

一婦乳癰。氣血頗實。但瘡口不合。百法不應。與神效栝蔞散四劑少可。更與數劑。及豆豉餅灸而愈。(此因人因治而處也。)

又有患此未潰。亦與此散三劑而消。良甫云。如有乳勞。便服此藥。可杜絕病根。如毒已成。能化膿為水。毒未成者。從大小便中散矣。

一婦乳癰。寒熱頭痛。與荊防敗毒散一劑。更與蒲公英一握。入酒二三盞。再搗。取酒熱服。渣熱罨患處而消。此因頭痛發熱。乃表症也。故用表散。

蒲公英俗呼孛孛丁。夏秋間開黃花似菊。散熱毒。消腫核。散滯氣。解金石毒聖藥。乳硬多因乳母不知調養所致。或忿怒所逆。鬱悶所遏。厚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閉而汁不通。陽明之血沸騰。故熱甚而化膿。或因乳子膈有滯痰。含乳而睡。口氣焮熱所吹而成結核。初便忍痛揉軟。吮令汁透可散。否則結成矣。治以青皮疏厥陰之滯。石膏清陽明之熱。生甘草節行汙濁之血。栝蔞子導毒消腫。或加沒藥。青橘葉、皂角刺、金銀花、當歸。或湯或散。佐以少酒。若加艾火兩三壯於痛處。尤妙。粗工便用針刀。必惹崛病。(機按前條用針。以已成膿言。此條禁針。以未成膿言。未成膿而針則傷良肉。反增瘡勢。已成膿不針。則膿蝕良肉。延潰無休。其意各有在也。)

一婦形脈稍實。性躁。難於後姑。乳生隱核。以單味青皮湯間以加減四物湯。加行經絡之劑。兩月而安。(此因情也。)

腹癰一百八

一人年逾三十。腹患癰腫。脈數喜冷。齊氏曰。瘡瘍腫起。堅硬者實也。河間曰。腫硬瞀悶。煩躁飲冷。邪在內也。用清涼飲(十二)倍大黃三劑。稍緩。次以四物湯加芩、連、山梔、木通四劑而潰。更以十宣散(四)去參、耆、桂。加金銀花、天花粉。彼欲速效。自服溫補藥。肚腹遂腫小便不利。仍用清涼飲。膿潰數碗。再以托裡藥治之而愈。(此因症因脈處治。)

一人腹癰焮痛。煩躁作嘔。脈實。河間曰。瘡瘍屬火。須分內外以治其本。又云嘔噦心煩。腫硬瞀悶。或皮肉不變。脈沉而實。毒在內也。當疏其內以絕其源。用內疏黃連湯。(三)利二三行。諸症悉去。更以連翹消毒散而愈。(此據脈症而治。)

一人腹癰。膿熟開遲。脈微細。膿出後。瘡口微膿如蟹吐沫。此內潰透膜也。瘡瘍透膜。十無一生。雖用大補。亦不能救。此可為待膿自出之戒也。(此據症也。)

一恭人腹內一塊。不時作痛。痛則不知人事。良久方蘇。諸藥不應。其脈沉細。非瘡也。河間云。失笑散(百九)治疝氣及婦人血氣痛欲死。並效。與一服。痛去六七。再服而平。此藥治產後心腹絞痛及兒枕痛。尤妙。(按此憑脈處治。)

一兒十歲。腹脹痛。服消導藥不應。彼以為毒。其脈右關沉伏。此食積也。河間云。食入則吐。胃脘癰也。更兼身體痛難移。腹脹善噫。舌本強。得後與氣快然衰。皆脾病也。審之。因食粽得此。以白酒麴熱酒服而愈。(按此憑脈憑症而治也。)

一人素嗜酒色。小腹患毒。脈弱微痛。欲求內消。予謂當助胃壯氣。兼行經活血佐之可消。彼欲速效。自用敗毒等藥。勢果盛。瘡不潰膿。飲食少思。兩月餘復請診。脈愈弱。盜汗不止。聚腫不潰。肌寒肉冷。自汗色脫。此氣血俱虛。故不能發腫成膿。以十全大補湯(十三)三十餘劑。膿成針之。反加煩躁。脈大。此亡陽也。以聖愈湯(十七)二劑。仍以前湯百劑而愈。(此憑脈症處治。)

疔瘡一百九

脈浮數者。散之。

脈沉實者。下之。

表裡俱實者。解表攻里。

麻木大痛或不痛者並灸之。更兼攻毒。

疔瘡。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也。多因肥甘過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蓄結。遂生疔瘡。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丁是也。亦有人汗滴入食肉而生。亦有誤食死牛馬而生。不可不慎。初生頭凹腫痛。青黃赤黑。無復定色。便令煩躁悶亂。或增寒頭痛。或嘔吐心逆者是也。急於艾炷灸之。若不覺痛。針瘡四邊。皆令血出。以回瘡錠子從瘡孔紝之。貼以膏藥。仍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疏下之為效。若針之不痛無血者。以猛火燒鐵針通赤。於瘡上烙之。令如焦炭。取痛為效。亦紝前錠子貼以膏藥。經一二日膿潰根出。服托裡湯散。依常療之。如針不痛。其人眼黑。或見火光者。不可治。此毒已入臟腑也。

一人足患作癢。惡寒嘔吐。時發昏亂。脈浮數。明灸二十餘壯始痛。以奪命丹一服。腫起。更以荊防敗毒散而愈。

一人左手臂患之。是日一臂麻木。次日半體皆然。神思昏潰。遂明灸二十餘壯。始不痛。至百壯始痛。以奪命丹一服始腫起。更用神異膏及荊防敗毒散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忽惡寒作嘔。肩臂麻木。手心瘙癢。遂瞀悶不自知其故。但手有一泡。此疔毒也。急灸患處五十餘壯而蘇。又五十餘壯知痛。投荊防敗毒散而愈。(此因惡寒。故用發表。)

一人腳面生疔。形雖如粟。其毒甚大。宜峻利之藥攻之。因其怯弱。以隔蒜灸五十餘壯。癢止再灸。片時知痛。更貼膏藥。再以人參敗毒散一服漸愈。至陰之下。道遠位僻。藥力難達。若用峻劑。則藥力未到。胃氣先傷。不如灸之為宜。(此據形症而治。)

一人感痘毒。面生疔十餘枚。腫痛脈數。服荊防敗毒散稍愈。尚可畏。更用奪命丹(百二四)一服而愈。(此憑脈症而治。)

一婦六十。右耳下天容穴間一疔。其頭黑靨。四邊泡起。黃水時流。渾身麻木。發熱譫語。時時昏沉。六脈浮洪。用烏金散汗之。就用鈹針刺。瘡心不痛。周遭再刺十餘下。紫黑血出。方知疼痛。即將寸金錠子紝入瘡內。外用提疔錠子放瘡上。膏日貼護。次日汗後。精神微爽。卻用破棺丹下之。病即定。其疔潰動後。用守效散貼塗。紅玉錠子紝之。八日疔出。茲所謂審脈症汗下之間。外治次第如此殊勝。不察脈症。但見發熱譫語。便投下藥。或兼香竄之藥。遂致誤人遠矣。

世人多雲。是瘡不是瘡。且服五香、連翹湯。然或中或否。致誤者多。蓋不審形氣虛實。瘡毒淺深。發表攻里。所因不同故也。此既善於驅逐。又以五般香竄佐之。與漏蘆湯相間。大黃為佐。大黃入陽明、太陽。性走不守。泄諸實熱。以其峻捷。故號將軍。雖各有參、耆、漏蘆、甘草之補藥。寧免驅逐之禍乎。

一人胸患遍身麻木。脈數而實。急針出惡血。更明灸數壯始痛。服防風通聖散得利而愈。(此憑脈症而治。)

一夫人面生疔。腫焮痛甚。數日不潰。脈症俱實。治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稍愈。彼以為緩。乃服托裡散一劑。勢盛痛極。始悟。再用涼膈散(二六)二劑。痛減腫潰。又與連翹消毒散(二六)十餘劑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唇生疔瘡已五日。腫硬脈數。煩躁喜冷。此胃經積熱所致。先以涼膈散(二六)一服。熱去五六。更與奪命丹(百二四)二粒。腫退二三。再以荊防敗毒散四劑而愈。

(按此先攻里。因其脈症而施。後發表。不言脈症。當時必有所見。)

一人患之。發熱煩躁。脈實。以清涼飲下之而愈。(此憑脈症而治。)

一鄭氏舉家生疔。多在四肢。皆食死牛肉所致。刺去惡血。更服紫金錠(百二十二)悉愈。

一人唇下生疔。脈症俱實。法宜下之。反用托裡。故口鼻流膿而死。是謂實實之禍也。

一老婦足大指患疔甚痛。令灸之。彼不從。專服敗毒藥。致真氣虛而邪氣愈實。竟不救。

蓋敗。毒藥須能表散瘡毒。然而感有表裡。所發有輕重。體段有上下。所稟有虛實。豈可一概而用之耶。

且至陰之下。藥力難到。專假藥力則緩不及事。不若灸之為速。故下部患瘡。皆宜隔蒜灸之。不痛者宜明灸之。及針疔四畔去惡血。以奪命丹一粒入瘡頭孔內。仍以膏藥貼之。若患在手足。紅系攻心腹者。就於系盡處刺去惡血。宜服荊防敗毒散。若系近心腹者。宜挑破瘡頭去惡水。亦以膏藥貼之。如麻木者服奪命丹。如牙關緊急。或喉內患者。並宜噙一二丸。

疔瘡丹溪用磁石為末。苦酒和封之。根即出。

又方 巴豆十粒。半夏一大顆。附子半個。蜣螂一枚。各為末。用麝香和。看瘡大。小以紙繩子圍瘡口。以藥泥上。用帛貼敷。時換新藥。以瘥為度。活人甚多。

痔漏一百十

(附便血脫肛)

大便秘澀或作痛者。滋躁除濕。

下墜腫痛或作癢者。祛風勝濕。

肛門下墜或作痛。瀉火導濕。

腫痛小便秘澀者。清肝導濕。

一人患痔。大便燥結。焮痛作渴。脈數。按之則實。以秦艽、蒼朮湯一劑少愈。更以四物加芩、連槐花、枳殼四劑而愈。

一人素不慎酒色。患痔焮痛。肛門墜痛。兼下血。大便乾燥。脈洪。按之則澀。以當歸、郁李仁湯加桃仁。四劑少愈。更以四物加紅花、桃仁、條芩、槐花。數劑而愈。

大抵醉飽入房則經脈橫。解則精氣脫泄。脈絡一虛。酒食之毒乘虛流注。或淫極強固。精氣遂傳大腸。以致木乘火勢而毀金。或食厚味過多。必成斯疾。

夫受病者燥濕也。為病者濕熱也。宜以瀉火和血潤躁疏風之劑治之。若破而不愈。即成漏矣。有串臀者。有串陰者。有串陽者。有穢從瘡口出者。形雖不同。治法頗似。其腸頭腫成塊者濕熱也。作痛者風也。大便燥結者火也。潰而為膿者熱盛血也。當各推其所因而治之。

一人患痔成漏。登側則痛。以秦艽防風湯加條芩、枳殼。四劑而愈。以四物加升麻、芩、連、荊、防不復作。

一人患痔漏。登側則肛門下脫作痛。良久方收。以秦艽防風湯數劑少愈。乃去大黃加黃芩、川芎、芍藥而痛止。更以補中益氣湯二十餘劑。後再不脫。

一婦患痔漏焮痛甚。以四物加芩、連、紅花、桃仁、牡丹皮。四劑少止。又數劑而愈。

一人便血。春間尤甚。兼腹痛。以和血除濕湯而愈。

一人素有濕熱。便血。治以槐花散而愈。

一人糞後下血。諸藥久而不愈。甚危。診之乃濕熱。用黃連丸二服頓止。數服而痊。

一婦素患痔漏而安。因熱則下血數滴。以四物加黃連治之而愈。後因大勞瘡腫痛。經水不止。脈洪大。按之無力。此勞傷血氣火動而然也。用八珍加黃芩、連、蒲二劑而止。後去蒲、黃、芩、連、加地骨皮數劑而安。

丹溪曰。婦人崩中者。由臟腑傷損。衝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二脈為經脈之海。血氣之行。外循經絡。內營臟腑。若氣血調適。經下依時。若勞動過極。臟腑俱傷。衝任之氣虛。不能約制其經血。故忽然而下。謂之崩中暴下。治宜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止矣。

一人因飲法酒。肛門腫痛。便秘脈實。用黃連內疏湯而愈。

一人便血。過勞益甚。飲食無味。以六君子加黃耆、地黃、地榆而愈。

一人糞後下血久不愈。中氣不足。以補中益氣湯數劑。更以黃連丸數服。血止。又服前湯月餘。不再作。

一人臟毒下血。服涼血敗毒藥。不惟血不止。且飲食少思。肢體愈倦。脈數。按之則澀。先以補中益氣湯數劑。少止。更以六君子加升麻、炮姜。四劑而止。乃去炮姜加芎歸。月餘脾胃亦愈。常治積熱。或風熱下血者。先以敗毒散散之。胃寒者。氣弱者。用四君子或參苓白朮散補之。並效。

一人臟毒下血。脾氣素弱。用六君子加芎、歸、枳殼、地榆、槐花而愈。後因謀事。血復下。諸藥不應。予意思慮傷脾所致。投歸脾湯四劑而痊。

大抵此症所致之由不一。當究其因而治之。丹溪云。芎歸湯調血之上品。熱加茯苓、槐花。冷加茯苓、木香。此自根自本而論也。蓋精氣生於穀氣。惟大腸下血。以胃氣收功。或四君子。或參苓白朮散。或枳殼散。小烏沉湯以和之。胃氣一回。血自循經絡矣。

腸風者。邪氣外入。隨感隨見。臟毒者。蘊積毒久而始見。人惟坐臥。風濕。醉飽。房勞。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此腸風藏毒之所作也。挾熱下血。清而色鮮。腹中有痛。挾冷下血。濁而色黯。腹內略痛。清則為腸風。濁則臟毒。有先便而後血者。其來也遠。有先血而後便者。其來也近。世俗糞前糞後之說。非也。治法先當解散腸胃之邪。熱則攻毒散。冷則不換金正氣散加芎歸。後隨其症冷熱治之。河間云。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而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轉。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經云。腸癖下膿血。脈弦絕者死。滑大者生。血溢身熱者死。身涼者生。諸方皆謂風熱侵於大腸而然。若飲食有節。起居有時。腸胃不虛。邪氣何從而入。

一人痔漏。每登廁脫肛。良久方上。脈細而微。用補中益氣湯(十六)三十餘劑。遂不再作。

丹溪曰。脫肛屬氣熱氣虛。血虛血熱。氣虛者補氣。參、耆、芎、歸、升麻。血虛者四物湯。(九)血熱者涼血四物湯加黃柏。肺與大腸為表裡。故肺臟蘊熱則肛閉結。肺臟虛寒則肛脫出。○有婦人產育用力。及小兒久痢。亦致此症洽宜溫肺腑腸胃。久自然收矣。

人痔者。貧富男女皆有之。富者酒色財氣。貧者擔輕負重。飢露早行。皆心肝二血。喜則傷心。怒則傷肝。喜怒無常。風血侵於大腸。致穀道無出路。結積成塊。出血生乳。各有形用。婦人因經後傷冷。月事傷風。余血在心經。血流於大腸。小兒痢後。或母腹中受熱也。治方於後。

水登膏 治痔護肉

鬱金 白芨(各一兩) 一方加黃連

上二味為細末。如內痔。候登廁翻出在外。用溫湯洗淨。側臥於床。用溫水調令得中。篦塗穀道四邊好肉上。以紙蓋藥。留痔在外。良久方用枯藥搽痔上。時時筆蘸。溫水潤之。不令藥干。亦勿使四散。

好白礬(四兩) 生信石(二錢五分) 硃砂(一錢生研極細)

上各研細末。先用砒入瓷泥罐。次用白礬末蓋之。煅令煙斷。其砒盡隨煙去。止借砒氣於礬中耳。用礬為極細末。看痔大小。取礬末在掌中。更以硃砂少許。以唾調稀。篦挑塗痔上周遍。一日三五上。候痔顏色焦黑為效。至夜有黃水出盡為妙。至中夜上藥一遍。來日依然上藥三次。有小痛不妨。換藥時以碗盛新水或溫湯。在痔邊用筆輕洗去痔上舊藥。再上新藥。仍用護肉膏。次用荊芥湯澆之。三兩日後黃水出將盡。卻於藥中增硃砂減白礬。則藥力緩矣。三兩日方可增減。漸漸取之。庶不驚人。全在用藥人看痔頭轉色。增減厚薄敷之。此藥只借砒氣。又有硃砂解之。有將此二方在京治人多效。一富人痔漏。口乾。胃脈弱。此中氣不足。津液短少。不能上潤而然。治以黃耆六一湯。(三十)七味白朮散。(三十一)或曰。諸痛瘡瘍。皆屬心火。宜服苦寒以泄火。因致大便不禁而歿。

夫諸痛瘡瘍皆屬心火。言其常也。始熱終寒。則反常矣。

一婦糞後下血。面色痿黃。耳鳴嗜臥。飲食不甘。服涼血藥愈甚。右關脈浮而弱。以加味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數劑。脾氣已腥。兼黃連丸數劑而愈。

大凡下血服涼血藥不應。必因中氣虛不能攝血。非補中益陽之藥不能愈。切忌寒涼之劑。亦有傷濕熱之食成腸癖而下膿血者。宜苦寒之劑以內疏之。脈弦絕澀者難治。滑大柔和者易治。

一人年五十。每至秋。脈沉澀而糞後下紅。飲食少進。倦怠無力。面色痿黃。夫病每至秋而作者。蓋天令至此。肅氣乃行。陽氣下降。人身之陽氣衰不能升舉。故陰血亦順天時而下陷矣。蓋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自然天地和而萬物育。則無以上之症矣。其原蓋因飽食筋脈橫解。則脾氣倦甚。不能運化精微。故食積下流於大腸之間。而陰血亦下陷矣。或欲用涼血清熱之劑。予曰。不惟胃氣重傷。兼又愈助降下之令。理宜用升陽益胃之劑。則陰血自循經隧矣。數十劑後不復作。

一人痔瘡腫痛。便血尤甚。脈洪且澀。經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蓋風氣通肝。肝生風。風生熱。風客則淫氣傷精而成斯疾、與黃耆、黃連、當歸、生苄、防風、枳殼、白芷、柴胡、槐花、地榆、甘草漸愈。次以黃連丸(九四)而瘥。又有便血數年。百藥不應。面色痿黃。眼花頭暈。亦用黃連丸而愈。

一人患痔。脈浮鼓。午後發熱作痛。以八珍湯加黃耆、柴胡、地骨皮稍可。彼欲速效。以劫藥蝕之。痛甚。絕食而歿。

夫瘡之貴斂。氣血使然也。脈浮鼓。日晡痛。此氣血虛也。丹溪曰。瘡口不合。補以大劑參、耆、歸、術。灸以附子餅。貼以補藥膏是也。

一人年逾四十有痔漏。大便不實。服五苓散愈加泄瀉。飲食少思。予謂非濕毒。乃腸胃虛也。宜理中湯。彼不為然。仍服五苓散愈盛。復請治。以理中湯及二神丸月餘而愈。(此因治而知中虛。)

一人因痔瘡怯弱。以補中益氣湯(十六)少加芩、連、枳殼稍愈。後因怒加甚。時仲冬脈得洪大。予謂脈不應時。乃腎水不足。火來乘之。藥不能治。果歿。火旺之月。常見患痔者腎脈不足。俱難治。

一人有痔。肛門脫出。此濕熱下注。真氣不能外舉。其脈果虛。以四君子加芎、歸、黃耆、蒼朮、黃柏、升麻、柴胡治之。更以五味子煎湯熏洗。彼以為緩。乃用砒霜等毒藥蝕之而歿。夫劫藥特治其未耳。能伐真元。鮮不害人。戒之。

一人因痔。氣血愈虛。飲食不甘。小便不禁。夜或遺精。此氣虛兼濕熱。非瘡也。用補中益氣湯(十六)加山藥、山茱萸、五味子。兼還少丹(九四)治之而愈。

一人痔漏。膿出大便。諸藥不應。其脈頗實。令用豬腰一個切開。用黑牛末五分線扎。用荷葉包煨熟。空心細嚼。溫溫鹽酒送下。數服頓退。更服托裡藥而愈。

鬢疽一百十一

焮痛或發熱者。祛風清熱。

焮痛發寒熱或拘急者。發散表邪。

作膿焮痛者。托裡消毒。

膿已成作痛者。針之。

不斂或膿清者。宜峻補。

不作膿或膿成不潰者。並用托裡。

一人患此。焮痛作腫。發熱。以小柴胡湯加連翹、金銀花、桔梗。四劑而消。(此因症也。)

一人因怒後鬢際腫痛。發熱。以小柴胡湯加連翹、金銀花、天花粉、四劑根畔俱消。惟瘡頭作痛。以仙方活命飲二劑。痛止膿熟。針之。更以托裡消毒藥而愈。(此因情也。)

一老腫痛發熱。膿清作渴。脈軟而澀。此氣血俱虛也。欲補之。彼見作渴發熱。乃服降火之劑。果作嘔。少食。復求治。投六君子湯四劑。嘔止食進。仍用補藥。月餘而愈。(此因症與脈也。)夫患者臟腑氣血上下虛實。(詳見潰瘍作痛第十三條。)況陰症似陽。陽症似陰。(治論見外科心法)豈可以發熱作渴而遂用寒涼之劑。常治患者正氣虛。邪氣實。以托裡為主。消毒佐之。正氣實。邪氣虛。以攻毒為主。托裡佐之。正氣虛。邪氣實。而專用攻毒則先損胃氣。宜先服仙方活命飲。托裡消毒散。或用灸法。俟邪氣退。正氣復。更酌量治之。

大抵正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蓋邪正不並立。一勝則一負。其虛不待損而自虛矣。若發背腦疽疔毒。及患在四肢。必用灸法。拔引郁毒以行瘀滯。尤不可專於攻毒。診其脈而辨之。庶不有誤。

一官肩患毒。發熱惡寒。大渴煩躁。症似有餘。脈雖大而無力。卻屬不足。用當歸補血湯治之。(此憑脈也。)

一人膿熟不潰。脹痛。針之而止。更以托裡消毒散而愈。凡膿熟不潰。血氣虛也。若不託里。必致難瘥。

一人作膿焮痛。發嘔。少食。以仙方活命飲一劑而止。以六君子加當歸、桔梗、皂角刺潰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膿清不斂。以托裡散加五味麥門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嗜酒與煎爆。年五十餘。夏初左絲竹空穴忽努出一角。長短大小如雞距而稍堅。予曰。此少陽所過。氣多血少。未易治也。須斷肉味。先解其食毒。針灸以開泄其壅滯。彼不聽。以大黃、朴硝、腦子等冷藥盒之。一夕豁開如醬蚶。徑三寸。二日後蚶中濺血高數寸而死。因冷外逼。氣鬱不得發。宜其發之暴也如此。(此憑症也。)

一人腫痛寒熱拘急。脈浮數。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表症悉退。更以托裡消毒散潰之而安。(此因症也。)

一人焮腫痛甚。發寒熱。服十宣散愈熾。診之脈數而實。此表裡俱有邪也。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大黃二劑少愈。更以荊防敗毒散四劑而消。

俞黃門年逾三十。冬患鬢毒。腫焮煩躁。便秘脈實。此膽經風熱壅上也。馬氏曰。瘡瘍熱實不利者。大黃湯下之。一劑便通瘡退。更以荊防敗毒散(七)二劑。十宣散去桂加天花粉、金銀花數劑而愈。(此憑症脈也。)

一人頭面焮腫作痛。時仲冬。脈弦緊。以托裡溫經湯汗之而消。

趙宜人年逾七十。鬢疽已潰。焮腫痛甚。喜冷。脈實便秘。東垣云。煩躁飲冷。身熱脈大。精神昏悶者。臟腑實也。以清涼飲(二六)腫痛悉退。更以托裡藥三十餘劑而平。(此憑脈症也。)

機按。前疽雖出少陽血少之分。然症與脈皆屬於實。故年壯者用瀉劑之重。老年者用瀉劑之輕。若拘以年老。或守其經禁。而投補劑。實實之禍雜免矣。

脅疽一百十二

一人年逾五十。腋下患毒。瘡口不合。右關脈數而渴。此胃火也。用竹葉黃耆湯(二九)而止。再用補氣藥而愈。嘗治午後發渴或發熱。用地骨皮散效。

一人性急。味厚。常服躁熱之藥。左脅一點痛。輕診弦重芤。知其痛處有膿。與四物加桔梗、香附、生薑煎十餘帖。痛處微腫如指大。針之。少時屈身膿出。與四物調理而安。(此因症因脈而處治。)

一夫人左脅內作痛。牽引胸前。此肝氣不和。尚未成瘡。用小柴胡(五)加青皮、枳殼四劑少可。加芎、歸治之而愈。

一人連年病瘧。後生子。三月病熱。右脅下陽明少陽之分生一癤甫平。左脅下相對又一癤。膿血淋漓幾死。醫以四物湯敗毒散數倍人參。以香附為佐。犀角為使。大料飲乳母兩月而愈。逾三月忽腹脹。生赤疹如霞片。取剪刀草汁調原蠶砂敷隨消。又半月移脹入囊為腫。黃瑩裂開。兩丸顯露水出。以紫蘇葉盛麩炭末托之。旬余而合。此胎毒症也。

一婦因忿鬱。腋下結一核二十餘年。因怒加腫痛。完穀不化。飲食少思。此腸胃虛也。以六君子(二)加砂仁、肉桂、乾薑、肉豆蔻。泄雖止而膿清。瘡口不合。用十全大補湯(十三)月餘而愈。(此憑症也。)

機按。前項二條脅瘡。一因其性多躁急。故用四物湯陰柔之劑以安靜之。一因其肝氣不平。故用小柴胡疏理之劑以和解之。此又因其性情為治。不特專於攻毒也。

張通北人年逾四十。夏月腋下患毒。潰後不斂。膿出清稀。皮寒脈弱。腸鳴切痛。大便溏泄。食下即嘔。此寒變而內陷也。宜大辛溫之劑。遂以托裡溫中湯一二帖。諸症悉退。更以六君子(二)加炮乾薑、肉桂數劑。再以十全大補湯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脅腫一塊。日久不潰。按之微痛。脈微而澀。此形症俱虛也。經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當補不當瀉。宜用人參養榮湯。彼不信。乃服流氣飲。虛症悉至。方服前湯月餘少愈。但腫尚硬。以艾葉炒熱熨患處。至十餘日膿成。以火針刺之。更灸豆豉餅。(四三)又服十全大補湯(十三)百帖而愈。(此憑脈症也。)

蓋流氣飲通行十二經。諸經皆為所損。況膽經之血本少。又從而損之。寧不傷生。東垣曰。凡一經受病。止當求責其一經。不可干擾余經。苟泛投克伐之劑。則諸經被戕寧無危乎。

一人年三十。素飢寒。患右肋腫如覆瓢。轉側作水聲。脈數。經曰。陰虛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甚則肉腐為膿。即此症也。及按其腫處即起。是膿成。遂濃煎黃耆六一湯。令先飲二鍾。然後針之。膿出數碗。虛症並至。遂用大補三月餘而愈。(此憑脈症也。)

大抵膿血大泄。血氣俱虛。當峻補之。雖有他病。皆宜緩治。蓋元氣一復。諸病自退。老弱之人。不問腫潰。尤當補也。

一人因勞發熱。脅下腫痛脈雖大。按之無力。此氣血虛。腠理不密。邪氣襲於肉理而然也。當補之。以接虛怯之氣。以補中益氣湯加羌活四劑少可。去羌活又百餘劑而愈。(此憑脈也。)

一人面白神勞。脅下生一紅腫如桃。教用補劑不信。乃用流氣飲十宣散。血氣俱憊而死。

一人年逾二十。腋下患毒。十餘日腫硬不潰。脈弱時嘔。予謂腫硬不潰陽氣虛。嘔吐少食胃氣弱。宜六君子湯加砂仁、藿香。彼謂腫瘍時嘔。毒氣攻心。潰瘍時嘔。陰虛宜補。予曰。此丹溪大概言也。若腫赤痛甚。煩躁脈實而嘔為有餘。當作毒氣攻心而下之。以瘡屬心火故也。腫硬不潰。脈弱時嘔為不足。當補之。亦有痛傷胃氣。或感寒邪穢氣而嘔者。雖腫瘍尤當助胃壯氣。蓋腫瘍毒氣內侵作嘔。十有一二。潰瘍濕氣內傷作嘔。十有八九。彼不信。飲攻伐藥愈甚。復請診。脈微弱而發熱。予謂熱而脈靜。及脫血脈實。汗後脈躁。皆難治。果歿。(此憑脈症也。)

胸瘍一百十三

一夫人性剛多怒。胸前作痛。肉色不變。脈數惡寒。經曰。洪數脈。應發熱。反惡寒。瘡疽也。今脈洪數則膿已成。但體豐厚。故色不變。似乎無膿。以痛極始肯針。入數寸。膿數碗。以清肝消毒藥治之而愈。設泥其色而不用針。無可救之理。(此憑症脈也。)

一人年逾四十。胸患瘡成漏。日出膿碗許。喜飲食如常。用十全大補湯。(十三)加遠志、貝母、白蘞、續斷。灸以附子餅。膿漸少。調護歲余而愈。(此憑症也。)

一少婦胸膺間潰一竅。膿血。與口中所咳相應而出。以參、耆、當歸。加退熱排膿等藥而愈。一說此因肺痿所致。

一人胸腫一塊。半載不消。令灸百壯方潰。服大補藥不斂。灸附子餅而愈。(此憑症也。)

一百戶胸患毒。腫高焮赤。發熱脈數。大小便澀。飲食如常。齊氏曰。腫起色赤。寒熱疼痛。皮膚壯熱。頭目昏重。氣血實也。又曰。大小便澀。飲食如故。腸滿膨脹。胸膈痞悶。肢節疼痛。身熱脈大精神昏塞。臟腑實也。進黃連內疏湯(三)二劑。諸症悉退。更以荊防敗毒散。加黃芩、山梔四劑少愈。再以四物加芩連、白芷、桔梗、甘草、金銀花數劑而消。(此憑脈症也。)

機按此項治法。雖因脈症皆實而用泄法。然泄法又有前後次序。先攻里。後發表。最後又用和解。前賢治病。不肯孟浪如此。學者可不以此為法哉。

腦疽一百十四

腫痛未作膿者。宜除濕消毒。黃連消毒飲之類。

大痛或不痛。或麻木者。毒甚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藥。

腫痛便秘者。邪在內也。泄之。

不甚痛。或不作膿者。虛也。托裡為主。

膿成脹痛者。針之。更以托裡。

不作膿。或不潰者。托裡藥為主。

膿潰或不斂。或多者。大補氣血。

煩躁飲冷。脈實而痛。宜瀉火。

一人素不慎起居飲食。焮赤腫痛。尺脈洪數。以黃連消毒散一劑。濕熱頓除。惟腫硬作痛。以仙方活命飲二劑。腫痛悉退。但瘡頭不消。投十宣。去桂。加金銀花、藁本、白朮、茯苓、陳皮。以托裡排膿。彼欲全消。自制黃連解毒散二服。反腫硬不作膿。始悟。仍用十宣散。加白朮、茯苓、陳皮、半夏。腫少退。仍去桂。又四劑而膿成。腫勢亦退。繼以八珍湯加黃耆、五味子、麥門。月餘膿潰而愈。(此憑脈症也。)

夫苦寒之藥雖治陽症。尤當分表裡虛實次第時宜。豈可始末悉用之。然焮腫赤痛。尺脈數。按之則濡。乃膀胱經濕熱壅盛也。故用黃連消毒散。以解毒除濕。顧腫硬作痛。乃氣血凝滯不行而作也。遂用仙方活命飲。以散結消毒破血也。其瘡頭不消。蓋因熱毒熏蒸。氣血凝滯而然也。宜用甘溫之劑補益陽氣。托裡以腐潰之。況此症原屬督脈經因虛火盛而出。若不審其因。專用苦寒之藥。胃氣以傷。何以腐化收斂。幾何不致於敗耶。凡瘡易消散。易腐潰。易收斂。皆氣血壯盛故也。

一人耳後漫腫作痛。肉色不變。脈微數。以小柴胡湯加芎、歸、桔梗四劑。腫少起。更以托裡消毒散數劑。脈活數。此膿已成。宜針。彼畏不從。因痛極始針。出膿碗許以托裡藥兩月餘始安。(此憑脈症也。)

一人腦疽。腫痛脈數。以黃連消毒散二劑少退。與仙方活命飲二劑而止。再以當歸、川芎、芍藥、金銀花、黃柏、知母而潰。又以托裡藥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頭項俱痛。雖大潰。腫痛益甚。兼作瀉。煩躁不睡。飲食少思。其勢可畏。診其脈。毒尚在。與仙方活命飲二劑。腫痛退半。與二神丸及六君子湯。加五味、麥門、酸棗仁四劑。諸症少退。食頗進睡少得。及與參苓白朮散數服。飲食頗進。又與十全大補湯。加金銀花、白芷、桔梗。月餘瘥。

一老患此。色赤腫痛。脈數有力。與黃連消毒散二劑少退。更與清心蓮子飲。四劑而消。(此憑脈症也。)

一人腫硬不作膿。惟瘡頭出水。疼甚。以仙方活命飲二劑。痛止而膿成。針之。更以托裡藥而愈。

一婦腦左腫痛。左鼻出膿。年餘不愈。時或掉昡如坐舟車。許叔微曰。肝虛風邪襲之然也。以川芎一兩。當歸三錢。羌活、旋覆花、細辛、防風、蔓荊子、石膏、藁本、荊芥穗、半夏曲、乾地黃、甘草各半兩。每服一兩。姜水煎服。一料而愈。

機按此條認作肝虛風邪襲之。而治以去風清熱養血祛痰之劑。因其掉昡。痛偏於左也。經曰。諸風掉昡。皆屬肝木。又病偏左。乃肝膽所主。又曰。風從上受之。又曰。無痰不成昡運。又曰。肝藏血。又曰。風乃陽邪。故方以風熱痰血為主治者。理也。

一人腦疽已十餘日。面目腫閉。頭焮如斗。脈洪數。煩躁飲冷。此膀胱濕熱所致。用黃連消毒飲(百二一)二劑。次飲槐花酒二碗。頓退。以指按下。腫則復起。此膿已成。於頸額肩頰各刺一孔。膿並湧出。口目始開。更以托裡藥。加金銀花、連翹三十餘帖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兒頭患白瘡。皮光且急。諸藥不應。名曰腦疳瘡。乃胎毒挾風熱而成。服龍膽丸。(百十五)及吹蘆薈末鼻內。

兼搽解毒散 而愈。若重者。髮結如穗。腦熱如火。遍身出汗。腮腫胸高。尤宜此藥。

機按龍膽丸蘆薈末。皆涼肝膽殺蟲之劑。蓋肝膽主風。又風木自甚則生蟲。故治疳多此藥也。

一人素飲酒。九月患腦之下項之上出小瘡。後數日腦項麻木。腫勢外焮。瘍醫處五香連翹。且云不可速療。俟膿出用藥。或。砭刺。三月可平。四月如故。予曰。凡瘡見膿。九死一生。果如醫言。則束手待斃矣。且膏粱之變。不當投五香。當先火攻。然後用藥。以大艾炷如兩核許者。灸至百壯乃痛。次為處方。足太陽膀胱經其病逆。當反治。脈得弦緊。按之洪大而數有力。必當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以時言之。可收不可汗。經與病禁下。法當結者散之。咸以耎之。然寒受邪而又禁咸。遂以諸苦寒為君。甘寒為佐。酒熱為因。用大辛以解結為臣。三辛三甘。益元氣而和血脈。淡滲以導酒濕。扶持秋令。益氣瀉火。以入本經藥通經為引用。故以羌活、獨活、防風、藁本、連翹以解結。黃連、芩、柏、知母、酒製以瀉火、生甘草泄腎火。補下焦元氣。參、耆、橘皮以補胃。但參、耆、甘草配諸苦寒藥三之一。多則滋營氣補土濕邪也。蘇木、歸尾去惡血。生地黃補血。酒防己除膀胱留熱。澤瀉助秋去酒濕熱。凡此諸藥。必得桔梗為舟楫。乃不下沉。服之投床大鼾。日出乃寤。以手捫瘡。腫減七八。至瘡痂斂。都十四日而已。

機按脈之緊弦主瘡痛。按之洪數主內熱。大陽寒水而受陽熱。故曰其病逆寒水之經。而用寒涼之藥。

故曰反治。此因脈因經因其所嗜而制此方也。

一人患腦疽。勢劇脈實。用黃連消毒散不應。以金銀藤二兩。水二鍾。煎一鍾。入酒半碗。服之勢去三四。再服漸退。又加黃柏、知母、栝蔞、當歸、甘草節。數劑而潰止。加黃耆、川芎、白芷、桔梗數劑而愈。(機按此條憑脈而治也。)

一人腦疽。其頭數多。痛不可忍。服消毒藥不應。更以金銀花服之。即鼾睡。覺而勢去六七。再四劑而消。一人所患尤甚。亦令服之。腫痛頓退。但不能平。加黃耆、當歸、栝蔞仁、白芷、桔梗、甘草節數劑而愈。

前條因治不應而變法。後條因症而處治。

一人膿將成。微痛兼渴。尺脈大而無力。此陰虛火動之症。彼謂心經熱毒。自服清涼降火藥。愈熾。復求治。乃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五味、麥門、黃耆。及加減八味丸。渴止瘡潰。更以托裡藥兼前丸而愈。(此憑脈也。)

一婦膿成不潰。脹痛欲嘔。飲食少思。急針之。與托裡藥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腦疽不甚痛。作膿。以托裡消毒。膿成針之。補以托裡藥亦愈。(此憑症也。)

一老人膿清兼作渴。脈軟而澀。予以為氣血俱虛。用八珍湯加黃耆、五味。彼不信。乃服降火之劑。果反作嘔少食。始信。服香砂六君子湯四劑。嘔止食進。仍投前湯。月餘而愈。(此脈憑症也。)

一人未潰兼作渴。尺脈大而無力。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黃耆、麥門四劑而渴減。又與加減八味丸。渴止瘡潰。更用托裡藥兼前丸而愈。(此憑症也。)

一夫人年逾八十。腦疽已潰。發背。繼生頭如粟許。脈大無力。此膀胱經濕熱所致。脈無力。血氣衰。進托裡藥消毒數服。稍可。更加參耆。雖起而渴。此血氣虛甚。以參、耆各一兩。歸、苄各五錢。麥門、五味各一錢。數服渴止不潰。加肉桂十餘劑。膿成針之。瘀肉漸腐。徐徐取去。而膿清不斂。投十全大補湯。(十三)加白蘞、貝母、遠志三十餘劑。膿稠而愈。設不峻補。不去腐肉。以渴為火。投以涼藥。寧免死哉。瘡疽之症。雖屬心火。當分表裡虛實。果元氣充實。內有實火。寒劑或可責效。若寒涼過度。使胃寒脾弱。陽症變陰。或結而不潰。或潰而不斂。陰陽乖戾。水火交爭。死無日矣。(機按此憑形憑脈憑症而治之也。)

一人腫痛。脈數。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痛止。更以托裡消毒藥而消。(此憑脈也。)

一人焮腫。疼痛發熱。飲冷。脈洪數。與涼膈散二劑而止。以金銀花四劑而潰。更以托裡藥而愈。(此憑症脈也。)

一老婦稟實。潰而痛不止。脈實便秘。以清涼二劑而止。更以托裡消毒藥而愈。(此憑脈也)

一婦年逾七十。冬至後腦出疽如甌面大。瘍醫診視。候熟以針出膿。因怒笞婢。疽輒凹陷一韭葉許。面色青黃不澤。四肢逆冷。汗出身清。時嘔吐。脈極沉細而遲。蓋緣衰老之年。嚴寒之時。病中苦楚。飲食淡薄。肥膿之氣色滌。瘦悴之形獨存。加之暴怒。精神愈損。故有此寒變也。病與時同速。制五香湯一劑。加丁香附子各五錢。劑盡疽復大發。隨症調理而愈。

經曰。治病必察其下。謂察時下之宜。諸痛瘡瘍皆屬心火。言其常也。如瘡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熱終寒。此反常也。固當察時下之宜而權治之。不可執一。

機按此條年老冬寒。理宜溫補。茲用五香湯加丁附以辛散。何也。蓋因其怒氣鬱結。阻礙陽氣。不得營運。致疽凹陷。且脈極沉細而遲。其為氣鬱可知矣。故用五香以開結。丁、附以助陽。則郁散陽復。疽乃大發。此亦因其性因其脈而為治也。

一人腦疽作渴。脈雖洪。按之無力。予㕮咀加減八味丸與之。彼不信。自用滋陰等藥。七惡並至而歿。精要曰。患疽雖云有熱。皆因虛而得之。愈後作渴。或先渴後疽。非加減八味丸不能治。

一婦年將七十形實性急。好酒。腦疽才五日。脈緊急又澀。急用大黃酒煨細切。酒拌炒。為末。又酒拌人參炒。入姜煎調一錢服。過兩時再與。得臥而上半身汗。睡覺病已失。此亦內托之意。

機按此治。因性急。因好酒。兼因其脈而制此方。脈緊急且澀。由其性急嗜酒。以傷其血而然。故用大黃以泄酒熱。人參以養氣血也。

一人便血數年。舌下筋紫。午後唇下赤。胃肺脈洪。予謂大腸脈散舌下。大腸有熱。故舌下筋紫而又便血。胃脈環承漿。唇下即承漿。午後因火旺。故承漿發赤。蓋胃為本。肺為標。乃標本有熱也。用防風通聖散(六)為丸治之而愈。後每睡覺驚跳而起。不自知其故。如是者年餘。腦發一毒。焮痛。左尺脈數。此膀胱經熱。而然。服黃連消毒散數劑少愈。次服金銀花、栝蔞、甘草節、當歸。月餘而平。

機按便血之後。睡覺驚跳者。由失血陰虛。心失所養而然。陰虛陽必亢。頭為諸陽之首。故亢陽上從於陽。疽發於腦。此條治法。因經因脈而制方也。

杜清碧病腦疽。療之不愈。丹溪往視之。曰。何不服防風通聖散。(四十)曰。已服數劑。丹溪曰。合以酒製之。清碧乃自悟以為不及。(此因症也。)

一舉人年逾四十。患腦疽腫焮。其脈沉靜。此陽症陰脈。斷不起。果歿。

卷五

臂疽一百十五

一人年將六十。五月患右臂膊腫盛。上至肩。下至手指。色變。皮膚涼。六脈沉細而微。此脈症俱寒。乃附骨癰也。開發已遲。以燔針啟之。膿清稀解。次日肘下再開之。加吃逆不絕。與丁香柿蒂散兩服稍緩。次日吃逆尤甚。自利。臍腹冷痛。腹滿食減。時發昏憒。灸左乳下黑盡處二七壯。又處托裡溫中湯一兩半與服。或曰。諸痛瘡瘍皆屬心火。又時當盛暑而用薑、附可乎。予曰。經云脈細皮寒。瀉利前後。飲食不入。是為五虛。況吃逆胃中虛寒。此症內外相反。須當舍時從症。遂投之。諸症悉去。飲食倍進。瘡勢溫。膿色正。復用五香湯數服。月餘而愈。

機按此症多屬虛寒。此方專用辛熱以治其寒。不用參、術以補其虛。蓋因吃逆腹滿。乃氣鬱壅也。想必其人年雖老。脈症雖虛。而形體頗實。非陰虛吃逆比。

一揮使臂腫一塊。不痛不赤。脈弱懶食。時嘔。以六君子(二)加藿香。酒炒芍藥。嘔止食進。再以八珍湯(十四)二十餘劑。膿成刺之。又以十全大補而愈。次年傷寒。後臂復腫。微痛。乃傷寒餘毒也。然無表症。俱虛弱耳。先用十宣散四劑。取參、耆、芎、歸扶助元氣。防風、桔梗、白芷、厚朴行散腫結。肉桂引經破血。腫退三四。再用八珍湯。腫潰而愈。至冬臂復作痛。因服祛風藥。反筋攣痛甚。此血虛不能養筋。筋虛不能束骨。用加味十全大補湯(十三)百貼而愈。

一女臂患腫。潰久不斂。寒熱交作。五心煩熱。飲食少思。月水不通。以逍遙散月餘少可。更服八珍湯。(十四)加牡丹皮、香附。又月餘經通。再加黃耆、白蘞。兩月餘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臂腫。患毒作痛。服寒涼藥。食少。大便不實。予用理中丸二服。更以六君子加砂仁、藿香。再以托裡。膿潰而愈。

此因治不應而變方也。

凡瘡痛甚者。若稟厚有火。宜苦寒藥。若稟薄者。宜補中益氣湯。加芩、連之類。在下加黃柏。人肥加荊、防、獨、羌之類。取其風能勝濕也。

一婦左臂膽經部分結腫一塊。年許不潰。堅硬不痛。肉色不變。脈弱少食。月水過期。日晡發熱。遇勞或怒則痛。此不足症也。與參、耆、歸、朮、芎、苄、芍藥、貝母、遠志、香附、桔梗、牡丹皮、甘草百餘帖而消。(此因症脈也。)

大抵婦病多起於郁。郁則氣血受傷。百病生矣。

一人臂患漏。口乾發熱。喜膿不清稀。脈來遲緩。灸以豆豉餅。服八珍湯。(十四)加麥門、五味、軟柴胡、地骨皮、三月餘而愈。後因房勞復潰。膿清脈大。辭不治。果歿。

河間曰。因病致虛為輕。蓋病勢尚淺。元氣未虛也。若病初愈。或飲食、勞倦、房勞、加至羸損。此因虛致損則為重。病勢已過。元氣已索故也。

一兒臂患痘毒作炒。按之復起。此膿脹痛也。刺之。以托裡而愈。

一婦臂結一塊。已潰不斂。灸以豆豉餅。更服托裡藥而愈。

一人年逾三十。素怯弱。不能食冷。臂患一毒。脈虛弱。予以托裡藥而消。但飲食少思。或作脹。或吞酸。日漸羸瘦。參芩等藥不應。右尺脈弱。此命門火衰。不能生土。遂以八味丸補土之原。飲食漸進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媼左臂結核。年餘方潰。膿清不斂。以十全大補湯。(十三)外用附子餅灸。及貼補藥膏。調護得宜。百帖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多慮神勞。年近五十。左膊外側。紅腫如粟。予曰。勿輕視。得獨參湯數斤乃佳。數貼而止。旬余值大風拔木。瘡上起一紅線。繞背抵右肋。與大料人參湯。加芎、術補劑。兩月而安。機按此條。因形因經而為治也。

一婦臂痛。筋攣不能屈伸。遇寒則劇。脈緊細。比良甫所謂肝氣虛為風寒流於血脈經絡。搏於筋。筋不榮則乾急為痛。先用舒筋湯。(八三)更用四物湯。(九)加牡丹皮、澤蘭、白朮而愈。亦有臂痛不能舉。或轉左右作痛。由中脘伏痰。脾氣滯不行。宜茯芩丸。(百二十五)或控涎丹治之。(此因脈處治之。)

一人手臂結核如粟。延至頸項。狀似瘰癧。此風濕流注。用加減小續命湯。(七五)及獨活寄生湯。(七六)更以托裡藥。倍加參、耆、歸、術。百帖而愈。

機按此條。有症無脈。認作風濕流注而治。當時必有所見也。後用補劑百貼而愈。是終不離於虛也。一兒三歲。臂患毒。焮痛。服解毒丸。搽神功散(七十)而消。(此條症脈。不詳。當時必有所見。)

嘗治臂毒。便閉煩躁。服五福化毒丹(百九)亦效。若膿成急刺。用紙捻醮麻油紝瘡內。以膏藥貼之。若兒安靜。不必服藥。候有膿取去。仍用紝貼。

一人肩患疽。脈數。飲槐花酒一服。勢頓退。再與金銀花、黃耆、甘草十餘服而平。(此憑派也。)

槐花治濕熱之功最為神速。胃寒不宜過劑。

尹老家貧。形志皆苦。自幼頹疝。孟冬於手陽明大腸經分出癰。第四日稠膿。臂外皆腫。痛在手陽明左右經中。其脈俱弦。按之洪緩有力。此得自八風之變。以脈斷之。邪氣在表。飲食如常。大小便如故。腹中和。口知味。知不在裡也。不惡風寒。只熱躁。脈不浮。知不在表也。表裡既和。邪在經脈之中。故曰凝於血脈為癰是也。癰出身半以上。故風從上受。因知為八風之變。而瘡只在經脈之中。法當卻寒。調和經脈中血氣。使無凝滯。可愈矣。宜用以白芷升麻湯。(百四一)

機按此方。舉一身而言。故陽明為一身之中。若以各經言之。而陽明亦自有表裡中三等之劑。太陽亦有表裡之中之方。余經皆可以類推也。

一人年逾三十。臂患癰潰而不痛。膿稀脈弱。丹溪曰。疽潰深而不痛者。胃氣大虛。不知痛也。東垣曰。膿水清稀。瘡口不合。氣血俱虛也。理宜大補。彼不聽。服消毒藥。氣血愈虛。遂不救。

丹溪曰。才見腫痛。參之脈症。倘有虛弱。便與滋補氣血。可保終吉。又曰。潰瘍內外皆虛。補接為主。茲則見善不從。自用己智。寧免死乎。

一人年逾四十。臂患毒。焮痛作嘔。服托裡消毒藥愈盛。予用涼膈散二劑頓退。更以四物湯加芩、連四劑而消。

機按此則所謂腫瘍熱毒攻心而作嘔也。

一人兩臂腫痛。服托裡藥日盛。予謂腫屬濕。痛屬火。此濕熱流注經絡也。用人參敗毒散。加威靈仙、酒炒黃芩、南星數劑漸愈。更以四物湯。(九)加蒼朮、黃柏、桔梗二十餘劑而消。按此托裡藥日盛。故改作濕熱治也。

一尚書左臂肘患一紫泡。根畔腫赤。大腸脈芤。予謂芤主失血。或積血。公曰。血痢未瘳。以芍藥湯(九二)二劑。更以人參敗毒散(六四)二劑。瘡痢並愈。

機按用芍藥湯以治血痢。用敗毒散以治紫泡。但所錄脈症未甚詳悉。觀其所治。多屬血熱而近實也。

背疽一百十六

焮痛。或不痛。及麻木者。邪氣盛也。隔蒜灸之。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隨火而散。再不痛者。須明灸(不隔蒜灸。)之。或用黃連解毒散之類。

右關脈弱而肌肉遲生者。宜健脾胃。

頭痛拘急乃表症。先服人參敗毒散一二劑。如焮痛。用金銀花散。或槐花酒。神效托裡散。

焮痛腫硬。脈實者。以清涼飲。仙方活命飲。苦參丸。

腫硬木悶。疼痛發熱。煩躁飲冷。便秘脈沉實者。內疏黃連湯。或清涼飲。大便已利。欲得作膿。用仙方活命飲。托裡散。蠟礬丸。外用神異膏。

飲食少思。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湯加藿香。連進三五劑。更用雄黃解毒散洗患處。每日用烏金膏塗瘡口處。候有瘡口。即用紙作捻。醮烏金膏紝入瘡內。若有膿為脂膜間隔不出而作脹痛者。宜用針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若瘀肉腐動。用豬蹄湯洗。如膿稠或痛。飲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與托裡藥相兼服之。仍用前二膏塗貼。若腐肉已離好肉。宜速去之。如膿不稠不稀。微有疼痛。飲食不甘。瘀肉腐遲。更用桑柴灸之。亦用托裡藥。若瘀肉不腐。或膿清稀。不焮痛者。急服大補之劑。亦用桑柴灸之。以補接陽氣。解散郁毒。

大抵氣血壯實。或毒輕少者。可假藥力。或自腐潰。怯弱之人。熱毒中膈。內外不通。不行針灸。藥無全功。然此症若膿已成。宜急開之。否則重者潰通臟腑。腐爛筋骨。輕者延潰良肉。難於收功。因而不斂者多矣。

一人患此痛甚。服消毒藥愈熾。予為隔蒜灸之而止。與仙方活命飲二劑頓退。以托裡藥潰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發熱。煩躁飲冷。與黃連解毒湯四劑少愈。更與托裡消毒散始潰。與托裡藥而斂。(此憑症也。)

一人已愈。惟一眼番出胬肉如菌。三月不愈。乃傷風寒也。以生豬油調藜蘆末塗之即愈。亦有胬出三寸許者。烏梅塗之亦效。但緩硫黃亦可。(此憑症也。)

一人年逾五十。患已五日。焮腫大痛。赤暈尺余。重如負石。勢熾。當峻攻。察其脈又不宜。遂先砭赤處。出黑血碗許。腫痛背重皆去。更敷神效散。及服仙方活命飲二劑。瘡口及砭處出黑水而消。(此憑症也。)

大抵瘡毒勢甚。若用攻劑。怯弱之人必損元氣。因而變症者多矣。

一人焮腫作痛。脈浮數。與內托復煎散二劑少退。與仙方活命飲四劑痛止而潰。再與托裡藥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毒勢熾甚。痛不可忍。諸藥不應。以仙方活命飲二劑。諸症悉退。又二劑而潰。以金銀花散六劑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厚味氣鬱。形實性重。年近六十背疽。醫與他藥皆不行。惟飲香附末甚快。自腫至潰。始終只此一味而安。然此等體實而又病實。蓋千百而一見也。每思香附。經不言補。惟不老湯乃言有益於老人。用片子薑黃、甘草、香附三味。以不老為名。且引鐵甕先生與劉君為證。夫豈無其故哉。蓋於行中有補之理耳。天之所以為天健而有常。因其不息。所以生生無窮。正如蕪蔚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妙。故名益母。胎產所恃者氣血也。胎前無滯。產後無虛。以其行中有補也。夏枯草治瘰癧亦然。(此因情性而治。)

一人感冒後發痓。不醒人事。磨死膂肉三寸許一塊。此膀胱經必有濕熱。其脈果數。予謂死肉最毒。宜速去之。否則延害良肉。多致不救。取之。果不知痛。因痓不止。疑為去肉所觸。予曰非也。由風熱未已。彼不聽。另用乳沒之劑。愈盛。復請治。予以怯風消毒敷貼。飲以怯風涼血化痰降火之劑而愈。

按此因脈因症而處治也。

一通府發背十餘日。勢危脈大。先飲槐花酒二服殺其勢。退。再飲敗毒散二劑。更飲托裡藥數劑。漸潰。又用桑柴燃灸患處。每日灸良久。仍貼膏藥。灸至數次。膿潰腐脫。以托裡藥加白朮、陳皮。月餘而愈。

按此先發後補。當時必有所見也。惜乎脈症不甚辨。

一縣尹發背六七日。滿背腫痛。勢甚危。隔蒜灸百壯。飲槐花酒二碗即睡覺。用托裡藥消毒。十去五六。令將桑柴燃患處而潰。數日而愈。

一侍御髀𢘅患毒。痛甚。服消毒藥不減。飲槐花酒一服。勢隨大退。再用托裡消毒藥而愈。大抵腫毒。非用蒜灸。及飲槐花酒先殺其勢。雖用托裡諸藥。其效未必甚速。(按前條皆先瀉後補法。)

一園丁發背甚危。取金銀藤五六兩搗爛。入熱酒一鍾。絞取汁。溫服。渣罨患處。四五服而平。彼用此藥治瘡。足以養身成家。遂棄園業。蓋金銀花治瘡。未成即散。已成即潰。有回生之功。

一婦半月餘尚不發起。不作膿。痛甚。脈弱。隔蒜灸二十餘壯而止。更服托裡藥漸潰。膿清而瘀肉不腐。以大補藥及桑柴灸之。漸腐。取之而尋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腐肉漸脫而膿微清。飲食無味。以十宣散去白芷、防風。加茯苓、白朮、陳皮。月餘而斂。(此憑症也。)

一人將愈。但肌肉生遲。脾胃俱虛。以六君子湯。加芎、歸、五味、黃耆治之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已愈。惟一口不斂。脈浮而澀。以十全大補湯治之而愈。(此憑脈也。)

一老人七十餘。背疽徑尺余。雜服五香湯。十宣散數十帖。膿血腥穢。嘔逆不食。旬余病人自言。服十宣散膈中不安。且素有淋病三十年。今苦淋痛。嘔逆。及不得睡而已。急煎參耆歸術膏。以牛膝湯入竹瀝調化與之。三日盡藥斤半。淋止思食。七日盡藥四斤。膿自湧出。得睡。兼旬而安。時六七月也。(此憑症也。)

一人年六十餘。好酒肉。背疽見膿。嘔逆發熱。得十宣已多。醫以嘔逆。投嘉禾散加丁香。時七月大熱。脈洪數有力。予曰。脈症在潰瘍尤忌。然形氣尚可為。只與獨參湯加竹瀝。盡藥十五六斤。竹百餘竿而安。予曰。此幸耳。不薄味。必再發。後因夏月醉坐池中。左脅傍生軟塊如餅。二年後潰為疽。自見脈症如前。仍服參膏竹瀝而安。

二人年老血氣弱。無以供給。膿血。胃虛而嘔。若與十宣。寧保無危。

機按後條。乃膏粱積熱之變。宜用寒涼之劑。茲用驟補。蓋以年老潰瘍故也。

一婦發背。用托裡消毒藥二十餘劑而潰。因怒。頓吐血五六碗。氣弱脈細。此氣血虛極也。令服獨參膏斤許少緩。更以參、耆、歸、朮、陳皮、炙甘草三十餘劑。瘡口漸合。若投犀角地黃湯沉寒之藥。鮮不誤矣。(此憑脈症也。)

一婦年逾四十發背。治以托裡藥而潰。或嘔而瘡痛。胃脈弦緊。彼為餘毒內攻。東垣云。吐嘔無時。手足逆冷。臟腑虛也。丹溪曰。潰後發嘔不食者。濕氣侵內也。又云。膿出反痛。虛也。今胃脈弦緊。木乘土位。其虛明矣。用六君子(二)加酒炒芍藥、砂仁、藿香。彼自服護心散。嘔愈盛。復邀治。仍用前藥。更以補氣血藥。兩月而愈。(此憑脈症也。)

大抵濕氣內侵。或感穢氣而作嘔。必喜溫而脈弱。熱毒內攻而作嘔。必喜涼而脈數。必須辨認明白。亦有大便不實。或腹痛。或膨脹。或嘔吐。或吞酸噯腐。此腸胃虛寒。宜理中丸。不應。加熟附子二三片。有侵晨作瀉者。名曰腎泄。宜二神丸。有食少漸瘦者。為脾腎虛。尤宜二神丸。又治夢遺。生肌肉聖藥。予嘗飲食少思。吞酸噯腐。諸藥不應。惟服理中丸。及附子理中丸有效。蓋此皆因中氣虛寒。不能運化鬱滯所致。故用溫補之劑。中氣溫和。自無此症。

一人渴後發背未潰。脈數無力。此陰虛火動。㕮咀加減八味丸二劑稍緩。次用丸藥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年逾五十。發背。生肌太早。背竟腐潰。更泄瀉。脈微緩。用二神丸先止其瀉。次用大補藥。以豬蹄湯洗淨。用黃耆末填滿患處。貼以膏藥。喜其初起時多用蒜灸。故毒不內攻。兩月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婦因子遲。服神仙聚寶丹。背生癰甚危。脈散大而澀。急以加減四物湯百餘帖。補其陰血。幸質厚易於收救。

機按此條。因服食因脈而處治也。

一人背瘡如碗大。潰見五臟。僅膈膜耳。自謂必死。精要。取大鯽魚一枚去腸臟。以羯羊糞填實。焙令焦黑極燥為末。乾摻之瘡口遂合。累用有效。須膿少欲生肌時用之。

機按此二味有補土功。土主肌肉。故用生肌。

一人背疽徑尺。穴深而黑。家貧得此。急作參耆歸術膏與之。三日以艾芎湯洗之。氣息奄奄。然可飲食。每日作多肉餛飩大碗與之。盡藥膏五斤。餛飩三十碗。瘡漸合。肉與餛飩補氣有益者也。

機按此條。因飢寒多虛。故用此補法也。

一老婦患此。初生三頭皆如粟。腫硬木悶。煩躁。至六日。其頭甚多。脈大。按之沉細。為隔蒜灸及托裡。漸起發。尚不潰。又數劑。內外雖腐。惟筋所隔。膿不得出。脹痛不安。予謂須開之。彼不從。後雖自穿。毒已攻深矣。亦沒。

一婦素弱。未成膿。大痛發熱。予欲隔蒜灸以拔其毒。令自消。不從而歿。

大抵發背之患。其名雖多。惟陰陽二證為要。若發一頭或二頭。其形焮赤。腫高頭起。疼痛發熱。為癰屬陽。易治。若初起一頭如黍。不腫不赤。悶痛煩躁。大渴便秘。睡語咬牙。四五日間。其頭計數十。其瘡口各含如一粟。形似蓮蓬。故名蓮蓬髮。積日不潰。按之流血。至八九日或數日。其頭成片。所含之物俱出。通結一衣。揭去又結。其口共爛為一瘡。其膿內攻。色紫黯。為疽屬陰。難治。脈洪滑者尚可。沉細尤難。如此惡症。惟隔蒜灸。及塗烏金膏有效。

凡人背近脊。並髀皮里有筋一層。患此症者。外皮雖破難潰。以致內膿不出。令人脹痛苦楚。氣血轉虛。變症百出。若待自漬。多致不救。必須開之。兼以托裡。常治此症。以利刀剪之。尚不能去。以此堅物。待其自潰。不亦反傷。非氣血壯實者。未見其能自潰也。

一弱婦。外皮雖腐。內膿不潰。脹痛。煩熱不安。予謂宜急開之。膿一出。毒即解。痛即止。諸症自退。待其自潰。不惟疼痛。潰爛愈深。彼不從。待將旬日。膿尚未出。人已痛疲矣。須針之。終不能收斂。竟至不起。一人潰而瘀肉不腐。予欲取之。更以峻補。不從而沒。

一婦發背。待其自破。毒氣內攻而歿。開遲故也。東垣云。過時不烙。反攻於內。內既消敗。不死何待。

一指揮年逾五十發背。形症俱虛。用托裡藥而潰。但腐肉當去。彼懼不從。延至旬日。則好肉皆敗矣。雖投大劑。毒甚不救。古人謂壞肉惡如狼虎。毒如蜂螫。緩去則戕性命。信哉。

一人年逾四十發背。心脈洪數。勢危劇。經曰。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心脈洪數。乃心火熾甚。心主血。心氣滯則血不流。故生癰也。騎竹馬灸、灸其穴。是心脈所遊之地。急用隔蒜灸。以瀉心火。拔其毒。再用托裡消毒而愈。(此憑脈也。)

一人發背十八日。瘡頭如粟。內如錐。痛極。時有悶瞀。飲食不思。氣則愈虛。以大艾隔蒜灸十餘壯。不知熱。內痛不減。遂明灸二十餘壯。內痛悉去毒氣大發。飲食漸進。更用大補湯。及桑柴燃灸。瘀肉漸潰。(此憑症也。)

一人發背。瘡頭甚多。腫硬色紫。不甚痛。不腐潰。以艾鋪患處灸之。更用大補藥。數日死肉脫去而愈。(此因症處治也。)

一人發背。焮痛如灼。隔蒜灸三十餘壯。腫痛悉退。更用托裡消毒藥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發背已四五日。瘡頭雖小。根畔頗大。隔蒜灸三十餘壯。其根內消。惟瘡頭作膿。數日而愈。

一人忽噁心。大椎骨甚癢。須臾臂不能舉。神思甚倦。此謂夭疽。危病也。隔蒜灸。癢愈盛。乃明灸(著肉灸也)五十餘壯。癢止。旬日而愈。精要謂之灸有回生之功。信矣。

一人患此已四日。瘡頭如黍。焮痛背重。脈沉實。與黃連內疏湯二劑少退。更與仙方活命飲二劑而消。(此憑脈症也。)

一婦腫痛發熱。睡語脈大用清心湯一劑而安。以金銀花、甘草、天花粉、當歸、栝蔞、黃耆數劑漸潰。更以托裡藥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背毒。焮痛發熱。飲冷。多汗。便秘。譫言。以破棺丹二丸而寧。以金銀花四劑而膿成。開之。更用托裡藥而愈。

一太監發背。腫痛色紫。脈息沉數。良甫曰。脈數發熱而痛者。發於陽也。且瘡瘍赤甚則紫。火極似水也。詢之。常服透骨丹半載。乃積溫成熱所致。遂以內疏黃連湯再服稍平。更用排膿消毒藥。及豬蹄湯大乙膏而愈。

機按此條。因脈因服食而為之處治也。一人傷寒後亦患此。甚危。取去死肉。以神效當歸膏敷貼。飲內疏黃連湯。狂言愈盛。脈愈大。更用涼膈散(二六)二劑。又以四物湯。(九)加芩連數劑而愈。

機按此條脈症不甚詳悉。觀其下後狂愈盛、脈愈大。似屬虛也。仍用涼膈散下之。此必形實進食。故用此也。

大凡患瘡者責效太迫。一二劑未應。輒改服他藥。及致有誤。不思病有輕重。治有緩急。而概欲效於一二劑。難矣。況瘡瘍一症。其所由來固深已久。又形症在外。肌肉潰損。較之感冒無形之疾不同。安可旦夕取效。患者審之。

一人形實色黑。背生紅腫。近髀骨下痛甚。脈浮數而洪緊正冬月。與麻黃桂枝湯。加酒、柏、生附子、栝蔞子、甘草節、人參、羌活、青皮、黃耆、半夏、生薑六貼而消。此亦用托裡之意。

機按此條。因時因脈而制方也。

一水部年逾四十。髀𢘅患毒已半月。頭甚多。大如粟許。內痛如刺。飲食不思。怯甚。脈歇至。此元氣虛。疽蓄於內。非灸不可。遂灸二十餘壯。飲以六君子(二)加藿香、當歸數劑。瘡勢漸起。內痛頓去。胃脈漸至。但瘡色尚紫。瘀肉不潰。此陽氣尚虛也。用桑柴火灸以接陽氣。解散其毒。仍以前藥加參、耆、歸、桂。色赤膿稠。瘀肉漸腐。取去。兩月餘而愈。(此憑脈症也)

夫邪氣沉伏。真氣怯弱。不能起發。須灸。灸而兼大補。若投常藥。待其自潰。鮮不誤矣。

一人年逾六十。冬至後疽發背。五七日腫勢約七寸許。不任其痛。視之膿成。彼懼開發。越三日始以燔針開之。以開遲。迨二日變症果生。覺重如負石。熱如炳火。痛楚倍常。六脈沉數。按之有力。此膏粱積熱之變。邪氣酷熱。固宜治之以寒藥。但時月嚴凝。有用寒遠寒之戒。經曰。假者反之。雖違其時。以從其症可也。急作清涼飲子。加黃連秤一兩半作一服。利下兩行。痛減七分。翌日復進。其症悉除。月餘平復。

機按此條。因厚味因脈而為之治法也。

一人初生如粟。悶痛煩渴。便秘脈實。此毒在臟也。予謂宜急疏去之。以絕其源。使毒不致外侵。彼以為小恙。乃服尋常之藥。後大潰而沒。

一士因腳弱求診。兩手脈皆浮洪稍鼓。飲食如常。懶於言動。肌起白屑如麩片。時在冬月。予作極虛處治。詢知半年前背臀腿三處。自夏至秋冬節次生疽。率用五香連翹湯。十宣散。今結痂久矣。急煎參耆歸術膏。以二陳湯化開服之。三日盡藥一斤半。白屑沒大半。呼吸覺有力。補藥應效已漸。病家嫌緩。自作風病治。煉青礞石二錢半。以青州白丸作料。煎飲子頓服之。予諫不聽。因致不救。

一人背瘡毒氣未盡。早用生肌。背竟潰爛。予以解毒藥治之得愈。又一人患毒氣始發。驟用生肌。其毒內攻而死。

一人年逾四十。發背五日不起。肉色不變。脈弱少食。大便不實。予謂凡瘡未潰脈先弱。難於收斂。用托裡消毒散二劑方起發。彼惑一嫗言。貼膏藥。服攻毒劑。反盛。背如負石。復請予治。隔蒜灸三十餘壯。彼云負石已去。但癢痛未知。更用托裡藥。知痛癢。膿清。前藥倍加參、耆。佐以薑、桂。膿稍稠。又為人惑。外貼豬腰子。抽膿血。內服硝、黃。遂流血五六碗許。連泄十餘行。腹內如冰。飲食不進。不得已。速予診之。脈盡脫。不可救。蓋其症屬大虛。一於溫補。猶恐不救。況用攻伐。不死何待。

一人發背十餘日。瘡頭如慄許。腫硬木悶。肉色不變。寒熱拘急。脈沉實。此毒在內也。先以黃連內疏湯次以消毒托裡藥。其毒始發。柰速用生肌。患處忽若負重。身如火焮。後竟不起。

東垣云。毒氣未盡。速用生肌。縱平復必再發。若毒氣入腹。十死八九。大抵毒氣盡。脾氣壯。則肌肉自生。生肌藥不用亦可。

一宜人年逾六十。發背三日。肉色不變。頭如粟許。肩背重。寒熱飲冷。脈洪數。良甫曰。外如麻。里如瓜。齊氏曰。增寒壯熱。所患必深。又曰。肉色不變。發於內也。用人參敗毒散(六二)二劑。又隔蒜灸五十餘壯。毒始發。背始輕。再用托裡藥漸潰。顧氣血虛甚。作渴。服參、耆、歸、苄等。渴止。彼欲速愈。自用草藥敷患處。毒氣復入。遂不救。

大抵老弱患瘡。瘡頭不起。或堅如牛領皮。多不待潰而死。潰後氣血不能培養者亦死。凡瘡初潰。毒正發越。宜用膏藥吸之。參耆等藥托之。若反用藥遏之使毒氣內攻者。必不救也。

一女背𢘅結一核如錢大。不焮。但倦怠少食。日晡發熱。脈軟而澀。此虛勞氣鬱所致。予用益氣養血開鬱之藥。復令飲人乳。精神稍健。彼不深信。又服流氣飲。食遂少。四肢痿。其父悔。復請予。予謂決不起矣。果歿。

一婦發熱作痛。專服降火敗毒藥。潰後尤甚煩躁。時嗽。小便如淋。皆惡症也。辭不治。果歿。

此症雖云屬火。未有不由陰虛而致者。故經云督脈經虛。從腦而出。膀胱經虛。從背而出。豈可專泥於火。

一太守腫硬不澤。瘡頭如粟。脈洪大。按之即澀。經云骨髓不枯。臟腑不敗者可治。然腫硬色夭。堅如牛領之皮。脈更澀。此精氣已絕矣。不治。

一宜人發背。膿熟不開。昏悶不食。此毒氣入內也。斷不治。強之針。膿碗許。稍蘇。須臾竟亡。

大抵血氣壯實。膿自湧出。老弱之人。血氣枯槁。必須迎而奪之。順而取之。若毒結四肢。砭刺少緩。腐潰深大。亦難收斂。結於頰項胸腹緊要之地。不問壯弱。急宜針刺。否則難治。

一人背瘡潰陷。色紫舌卷。予謂下陷色紫。陽氣脫也。舌卷囊縮。肝氣絕也。經曰。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果立秋日而歿。

臂癰一百十七

(附腿痛 環跳疽 腳氣 腳跟疽 腿癰)

焮痛。尺脈緊而無力者。托之。

腫硬痛甚者。隔蒜灸之。更以托裡。

不作膿而痛者。解毒為主。

不作膿者。托裡為主。

不潰或潰而不斂者。托裡為主。

一人臀癰。腫硬作痛。尺脈浮緊。按之無力。以內托羌活湯一劑痛止。再以金銀花散四劑。膿潰而愈。

一人臀癰。腫硬痛甚。隔蒜灸之。更服仙方活命飲二劑。痛止腫消。以托裡消毒散。加黃柏、蒼朮、羌活。瘡頭潰而愈。

一人臀癰。作膿而痛。以仙方活命飲二劑痛止。更以托裡消毒散。膿潰而瘥。(此條無脈可據。)

一人臀癰不作膿。飲食少思。先以六君子加芎、歸黃耆。飲食漸進。更以托裡散。膿潰而愈。

一人潰而膿清不斂。灸以豆豉餅。更飲十全大補湯。兩月餘而痊。

凡瘡不作膿。或不潰。或潰而不斂。皆氣血虛也。若膿清稀。尤虛甚也。

一人臀癰。膿水不止。肌漸瘦。食少思。胃脈微弦。以六君子加藿香、當歸數劑。食遂進。以十全大補湯。灸以豆豉餅。兩月餘而痊。

一弱人臀癰。膿成不潰。以十全大補湯數劑始托起。乃針之。又二十餘劑而愈。夫臀居僻位。氣血罕到。老弱患之。尤宜補其氣血。庶可保痊。

一人腿內側患癰。未作膿而腫痛。以內托黃耆柴胡湯二劑少愈。又二劑而消。

一人臀漫腫。色不變。脈活數無力。膿將成尚在內。欲治以托裡藥。待發出而用針。彼欲內消。服攻伐藥愈虛。復求治。仍投前藥。托出針之。以大補藥而愈。

凡瘡毒氣已結不起者。但可補其氣血。使膿速成而針去。不可論內消之法。膿成。又當辨其生熟淺深而針之。若大按乃痛者。膿深也。小按便痛者。膿淺也。按不甚痛。未成膿也。按之即復起者。膿也。按之不復起者。無膿也。若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也。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也。肉色不變者。發於骨髓也。

一人腿外側患癰。漫腫大痛。以內托黃耆湯酒煎二劑少可。更以托裡數劑潰之而愈。

一婦腿癰。久而不愈。瘡口紫陷。膿水清稀,予以為虛。彼不信。乃服攻毒之劑。虛症蜂起。復求治。灸以附子餅。服十全大補湯百餘帖而愈。

凡瘡膿清及不斂者。或陷下。皆氣血虛極也。最宜大補。痞成敗症。若更患他症。卒難治療。

一人腿癰內潰。針之膿出四五碗許。惡寒畏食。脈診如絲。此陽氣微也。以四君子加炮附子。畏寒少止。又四劑而止。以六君子加桂數劑。飲食頗進。乃以十全大補。乃灸附子餅兩月而愈。

一老腿癰膿自潰。忽發昏瞀。脈細而微。此氣血虛極也。以大補之劑而蘇。

一弱人流注內潰。出敗膿五六碗。口服歪斜。脈亦虛極。乃虛甚也。非真中風。以獨參湯加附子一錢二劑。更以大補藥。月餘而痊。

大抵膿血大泄。當大補氣血為先。雖有他症。以末治之。凡癰大潰。發熱惡寒。皆屬氣血虛甚。若左脈不足者。補血藥多於補氣藥。右脈不足者。補氣藥多於補血藥。切不可發表。

一婦腰痛。腳弱弛長。不能動履。以人參敗毒散。加蒼朮、黃柏、澤泄、而愈。

此條腳弱弛長。屬濕熱也。故憑症而治。

一婦環跳穴痛。肉色不變。脈緊數。此附骨疽也。膿未成。用內托黃耆酒煎湯。加青皮、龍膽草、山梔。數劑而止。

一人腿癰兼筋攣痛。脈弦緊。用五積散。加黃柏、柴胡、蒼朮而痊。(此憑脈憑症而作濕熱治也。)

一婦附骨疽久不愈。膿水不絕。皮膚瘙癢四肢痿軟。予以為虛。欲補之。彼惑為風疾。遂服祛風藥。竟至不救。

陳無擇云。人身有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其形。內則有心、肝、脾、肺、腎以主之。若隨情妄用喜、怒、勞、佚。致內臟精血虛耗。使皮血筋骨肉痿弱無力以運動。故致痿躄。狀與柔風腳氣相類。柔風腳氣皆外所因。痿則內臟不足也。

一人附骨疽。腫硬發熱骨痛筋攣。脈數而沉。用當歸拈痛湯而愈。

一人腿根近環跳穴痛徹骨。外皮如故。脈數帶滑。此附骨疽膿將成。用托裡藥六劑。腫起作痛。脈滑數。膿已成。針之出碗許。更加補劑。月餘而瘳。

一人腿內患癰。漫腫作痛。四肢厥。咽嚨塞。發寒熱。諸治不應。乃邪郁經絡而然也。用五香連翹湯一劑。諸症少退。又服。大便行二次。諸症悉退而愈。(此因諸治不效。故作鬱結而用五香也。)

一婦左腿痛不能伸。脈弦緊。按則澀。以五積散二劑痛少止。又二劑而止。以神應養真而愈。(脈弦緊澀屬寒。故用五積散辛熱以散之。)

一人腿痛。膝微腫。輕診則浮。按之弦緊。此鶴膝風也。與大防風湯二劑。已退。二三。彼謂附子有毒。乃服敗毒藥。日漸消瘦。復求治。予謂今飲食不為肌膚。水穀不能運化精微。灌溉臟腑周身百脈。神將何依。茲故氣短而促。其氣損也。怠惰嗜臥。脾氣虛也。小便不禁。膀胱不藏也。時有躁熱。心下虛痞。胃氣不能上榮也。恍惚健忘。神明亂也。不治。後果歿。此症多患於不足之人。故以加減小續命、大防風二湯有效。若用攻毒藥必誤。

一婦患腳氣。或時腿腫。筋攣腹痛。諸藥不應。漸危篤。諸書云。八味丸治足少陰。腳氣入腹疼痛。上氣喘促欲死。遂投一服頓退。又服而愈。腎經虛盡之人。多有此患。乃腎水乘心剋火。死不旋踵。宜急服。

一人腿痛。兼筋攣骨痛。脈弦緊。以大防風湯六劑。筋攣少愈。又二劑而腫消。但內一處尚作痛。脈不弦緊。此寒邪已去。乃所滯瘀濁之物欲作膿。故痛不止。用托裡藥數劑。腫發起。脈滑數。乃膿已成。針之。用十全大補湯。月餘而安。(按以前數條。皆筋攣骨痛而脈弦緊。可見弦緊多主寒邪。)

一婦膝腫痛。遇寒痛益甚。月餘不愈。諸藥不應。脈弦緊。此寒邪深伏於內也。用大防風湯。與火龍丹治之而消。

大抵此症。雖云腫有淺深。感有輕重。其所受皆因真氣虛弱。而邪得以深襲。故附骨癰疽及鶴膝風症。

腎虛者多有之。前人用附子者。以溫補腎氣。而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亦有體虛之人。秋夏露臥。為冷氣所襲。寒熱伏結。多成此症。不能轉動。乍熱而無汗。按之痛應骨者是也。若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而潰也。若被賊風所甚傷。患處不甚熱而灑淅惡寒。不時汗出。熨之痛少止。須大防風湯、火龍膏治之。又有攣曲偏枯。堅硬如石。謂之石疽。若熱緩。積不潰。肉色赤紫。皮肉俱爛。名緩疽。其始末皆宜服前湯。欲其驅散寒邪。以補虛托裡也。

一人右腿赤腫焮痛。脈沉數。用當歸拈痛湯。四肢反痛。乃濕毒壅遏。又況下部藥力難達。非藥不對症。遂砭患處。去毒血。仍用前藥。一劑頓減。又四劑而消。

一人先腿痛。後又四肢皆痛。遊走不定。至夜益甚。服除濕敗毒之劑不應。脈滑而澀。濕痰濁血為患。以二陳湯加蒼朮、羌活、桃仁、紅花、牛膝、草烏治之而愈。(活與澀相反,此云何謂也。)

凡濕痰濕熱。或死血流注關節。非辛溫之劑。開發腠理。流通隧道。使氣行血和。安能得愈。

一人腿痛。每痛則痰盛。或作嘈雜。脈滑而數。以二陳湯加升麻、二朮、澤瀉、羌活、南星。治之而安。(此憑脈也。)

一人素有腳氣。脅下作痛。發熱。頭暈。嘔吐。腿痹不仁。服消毒護心等藥不應。左關脈緊。右關脈弦。此亦腳氣也。以半夏左經湯治之而愈。

一人腳軟腫痛。發熱飲冷。大小便秘。右關脈數。乃足陽明經濕熱下注也。以大黃左經湯服而愈。

一人臁脛兼膝腳皆焮痛。治以加味敗毒而愈。

一人兩腿痛。脈活而遲。此濕痰所致。以二陳湯加朮、黃柏、羌活、澤瀉而愈。(此憑脈也。)

一人兩腿腫痛。脈滑而緩。此濕痰所致。先以五苓散加蒼朮、黃柏二劑少愈。再以二陳、二朮、檳榔、紫蘇、羌活、獨活、牛膝、黃柏而瘥。(此憑脈也。)

夫濕痰之症。必先以行氣利濕健中為主。若中氣和。則痰消而濕亦無所容矣。

一婦兩腿痛。脈澀而數。此血虛兼濕熱。先以蒼朮、黃柏、知母、龍膽草、茯苓、防風、防己、羌活數劑。腫痛漸愈。又以四物加二朮、黃柏、牛膝、木瓜、月餘而愈。(此憑脈也。)

一人肢節腫痛。脈遲而數。此濕熱之症。以荊防敗毒散加麻黃二劑。痛減半。以檳榔敗毒散四劑。腫亦除。更以四物湯加二朮、牛膝、木瓜數劑而愈。(按脈遲與數相反。遲恐作細。)

一婦人腳脛腫痛。發寒熱。脈浮數。此三陽經濕熱下注。為患尚在表。用加味敗毒散不應。乃瘀血凝結。藥不能及於患處。砭去瘀血。乃用前藥二劑頓退。以當歸拈痛湯四劑而愈。

古云腳氣是為壅疾。治當宣通。使氣不能成壅也。壅既成而甚者。砭去惡血而去重勢。經云蓄則腫熱。砭射之後。以藥治之。

一婦兩腿痛。遇寒則筋攣。脈弦緊。此寒邪之症。以五積散對四物湯數劑痛止。更以四物湯加木瓜、牛膝、枳殼。月餘而安。

一人腿腫筋攣。不能動履。以交加散二劑而愈。

一婦患腿不能伸屈。遇風寒。痛益甚。諸藥不應。甚苦。先以活絡丹一丸。頓退。又服而瘳。次年復痛。仍服一丸。亦退大半。更以獨活寄生湯四劑而愈。

一人素有腳氣。又患附骨癰作痛。服活絡丹一丸。二症並瘥。

一人素有疝不能愈。因患腿痛。亦用一丸。不惟治腿有效。而疝亦愈矣。

一太安人臂痛數年。二丸而瘥。

一女患驚風甚危。諸醫莫救。自用一丸即愈。且不再作。

夫病深伏在內。非此藥莫能通達。但近代始云此藥引風入骨。如油入面。故後人多不肯服。大抵有是病。宜用是藥。豈可泥於此言。以致難瘥。

一婦兩腿作痛。時或走痛。氣短自汗。諸藥不應。診其尺脈弦數。此寒濕流注於腎經也。治以附子六物湯愈。

但人謂附子有毒。多不肯服。若用童便炮製。何患之有。況不常服。何足為慮予中氣不足。以補中益氣湯加附子服三年。何常見其有毒。經云有是病用是藥。

一婦肢節腫痛。脛足尤甚。時或自汗。或頭痛。此大陽經濕熱所致。用麻黃左經湯二劑而愈。(前條脈弦數而病寒濕。恐濕生熱故也。)

一婦。血痔。兼腿痠痛似痹。此陰血虛不能養於筋而然。宜先養血為主。遂以加味四斤丸治之而愈。

一老筋攣骨痛。兩腿無力。不能步履。以局方換腿丸治之。

一婦筋攣痹痛。兩腿無力。不能步履。以三因勝酸丸治之並愈。

河間云。腳氣由腎虛而生。然婦人亦病腳氣者。乃因血海虛而七情所感。遂成斯疾。血海虛與男子腎虛類也。男女用藥固無異。更當兼治七情。無不效也。

一婦腿痛。兼足脛攣痛。服發散藥愈甚。脈弦緊。此腎肝虛弱。風濕內侵也。治以獨活寄生湯痛止。更以神應養真丹而不攣矣。

一人素有腿痛。飲食過傷。痛益甚。倦怠。脈弱。以六君子加山楂、神麯、蒼朮、芎歸、升麻、柴胡而愈。

一老素善飲。腿常腫痛。脈洪而緩。先以當歸拈痛湯。濕熱少退。後用六君子加蒼朮、黃柏、澤瀉而痊。

一人飲食少過。胸滿痞悶。或吞酸。兩腿作痛。用導引丸二服頓愈。更以六君子湯加神麯、麥芽、蒼朮二十餘劑。遂不復作而愈。

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是胃氣不能施行。脾氣不能四布。故下流乘其肝腎之虛。以致足腫。加之房事不節。陽虛陰盛。遂成腳氣。亦有內傷飲食。脾胃之氣有虧。不能上升。則下注為腳氣者。宜用東垣開結導引丸。開導引水。運化脾氣。如脾氣濕氣壅遏不通。致面目發腫或痛者。宜用導滯通經湯以疏導之。

以上十九條乃腳氣症。雖非瘡毒。因治有驗。故錄之。

臀居少腹之後。此陰中之陰。其處下。其道遠。其位僻。太陽雖多血。其氣少也。氣少則運行不到。血亦因而少來。中年以後生疽。須預補之。若無積補之功。其禍多在瘡成痂後。或半年乃發。故人多忽略。

一人腿癰。脈症俱弱。亦危症也。治以托裡。急使針刺。彼因不從。後膿開瀉。淋漓不能收斂而死。

一人年逾五十。冬患腿癰。脈數。煩躁。飲冷。便秘。腫痛焮甚。此熱淫於內也。宜用苦寒之藥。投清涼飲。(二六)倍加黃芩。其勢頓退。更以四物湯加黃芩而愈。

此條因症因脈而藥之也。

一人年三十。連得憂患。作勞好色。左腿外側廉紅腫如粟。醫以大府實。與承氣兩貼下之。又一醫與大黃、硃砂、血竭三貼而脈大實。後果死。此厥陰多氣少血經也。

一侍御患臀腫痛。小便不利。彼謂關格。

以艾蒸臍。大便亦不利。治以降火分利藥不應。予診其脈。膿已成。此患癰也。針之出膿數碗。大便即利。

五日後陰囊腫脹。小便不行。針之尿膿大泄。氣息奄奄。脈細。汗不止。潰處愈脹。用參、耆、歸、術大劑猶緩。俾服獨參湯至二斤。氣稍復。又服獨參膏至十餘斤。兼以托裡藥。兩月餘而愈。

大抵瘡瘍。膿血大泄。先補氣血為主。雖有他病。當從末治。

一人腿癰。膿成。針之出膿二碗許。飲托裡藥一劑大發熱。更用聖愈湯(十七)二劑而止。翌日惡寒不食。脈細如絲。以人參一兩。熟附三片。薑棗煎服而愈。但食少不寐。更以內補黃耆湯而平。

一人腿腫。發熱惡寒。以補中益氣湯治之。彼以為緩。乃服芩、連等藥。熱愈盛。復請予治。以人參養榮湯(十八)二十餘劑而潰。更以參、耆、歸、朮、炙甘草、肉桂。月餘而斂。

夫火之為病。當分虛實。芩連苦寒。能泄心肺有餘之火。若老弱。或飲食勞倦而發者。此為不足。當治以甘溫之劑。未嘗有實熱而畏寒。虛熱而喜寒者。此其驗也。

一人年逾三十。左腿微腫痛。日久肉色如故。不思飲食。東垣云。瘡瘍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此附骨疽也。乃真虛濕氣襲於肉理而然。蓋諸虛皆稟於胃。食少則胃弱。法當助胃壯氣。以六君子加藿香、當歸數劑。飲食漸進。更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此條因症制方而處治也。

一婦年二十餘。飲食後。每有怒氣。吞酸噯腐。或兼腿根胯內焮腫。服越鞠丸不應。此肝氣虛。濕氣下注而然。以六君子(二)加香附、砂仁、藿香、炮姜數劑少愈。更以六君子數劑而愈。

此條因症而制方也。

一人年逾二十。稟弱。左腿外側患毒。三月方潰。膿水清稀。肌肉不生。以十全大補湯(十三)加牛膝二十餘劑漸愈。更以豆豉餅灸。月餘而痊。

一人膝腿腫。筋骨痛。服十宣散不應。脈沉細。予用五積散二劑痛止。更以十宣散(四)去桔梗。加牛膝、杜仲三十餘劑。膿潰而愈。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此條因脈制方處治。

一人遍身走痛。兩月後。在腳面結腫。未幾腿股又患一塊。脈輕診則浮。重診浮緩。此氣血不足。腠理不密。寒邪襲虛而然。以加減小續命湯(七五)四劑。及獨活寄生湯(七六)數劑。疼痛頓去。更以托裡藥倍加參、耆、歸、術百貼而愈。

此條因脈制方而治也。

一人年二十。腿膝腫痛。不能屈伸。服托裡藥不應。以人參敗毒散加檳榔、木瓜、柴胡、紫蘇、蒼朮、黃柏而愈。此因症制方以治之也。

一人年逾五十。兩腿腫脹。或生㾦癗。小便頻而少。聲如甕出。服五皮散不應。予診之。右關沉緩。此脾虛濕氣流注而然。非瘡也。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按之不起。皆屬於濕。以五苓散加木香。倍蒼朮、白朮亦不應。予意至陰之地。關節之間。濕氣凝滯。且水性下流。脾氣既虛。安能運散。非辛溫之藥。開通腠理。行經活血。邪氣安得發散。遂以五積散二劑。勢去大半。更以六君子加木香、升麻、柴胡、薏苡仁。兩月餘而愈。設使前藥不應。更投峻劑。虛虛之禍不救矣。(此因滲泄不效。故用辛溫以散之也。)

一人腿癰。膿清脈弱。灸以豆豉餅。更以托裡藥而愈。

一人年二十餘。股內患毒日久。欲求內消。診脈活數。知膿已成。因氣血虛不潰。刺之膿出作痛。用八珍湯稍可。但膿水清稀。用十全大補湯(十三)三十餘劑而痊。蓋膿出反痛者虛也。

一僧股內患腫一塊。不痛不潰。治托裡二十餘劑。膿成刺之作痛。予謂腫而潰。潰而反痛。以氣血虛甚也。宜峻補之。彼云。氣無補法。予曰。正氣不足。不可不補。補之則氣化而痛自除。遂以參、耆、歸、朮、熟、苄治之。兩月餘而平。

大抵瘡瘍。先發為腫。氣血鬱積。蒸肉為膿。故多痛。膿潰之後。腫退肌寬。痛必漸減。而痛愈盛者。氣血不足也。即丹溪、河間虛甚之說。

附骨癰。皆因久得厚味。及酒後涉水得寒。故熱深入髀樞穴左右。積痰瘀血相摶而成也。

一女髀柩穴生附骨疽。在外側廉少陽經分。始末用五香湯十宣散。一日。惡寒發熱。膈滿。猶大服五香湯。一夕喘死。此升散太過。孤陽發越於上也。

一人年逾四十。夏患附骨癰。予以火針刺去瘀血。更服托裡藥而愈。至秋忽不飲食。痰氣壅盛。勞則口舌生瘡。服寒藥腹痛。彼疑為瘡。脾胃脈輕取似大。按之無力。此真氣不足。虛火炎上也。治以八味丸。彼不信。自服二陳四物。幾殆。復請予。仍以前丸治之而愈。

有脾土虛。不能剋制腎水。吐痰而不咳者。尤宜用此丸。

王老年七十。季春因寒濕地氣。得附骨疽於左腿足少陽分。微侵足陽明。闊六七寸。長一尺。堅硬漫腫。肉色不變。皮澤深。但行步作痛。以指按至骨大痛。服內托黃耆湯一服立止。再服腫消。

柴胡(錢半) 連翹 肉桂(各一錢) 黃耆 歸尾(各二錢) 鼠黏子(炒一錢) 黃柏 甘草(炒各半錢) 升麻(七分)

上銼。酒盞半。水盞半。同煎至二盞。去渣。空心宿食消盡。大溫服。少時。以早膳壓之。不令大熱上攻。犯中上二焦也。

一兒年十歲。四月於左腿近膝股內出附骨癰。不辨肉色。漫腫。皮澤木硬。瘡勢甚大。左腿乃肝之髀上也。

足厥陰肝經之分。少侵足太陰脾經。其脈左三部細而弦。按之洪緩微有力。用內托黃耆柴胡湯。

黃耆(二錢) 柴胡(錢半) 連翹(一錢二分) 羌活(半錢) 生苄(二分) 歸尾(七分半)官桂 土瓜根 黃柏(酒洗各二分)

上銼。作一服。水酒各盞半。同煎至一盞。去渣。空心稍熱服。

一人附骨癰。畏針不開。臀膝通潰。脈數發渴。煩躁。時嗽。飲食少思。齊氏曰。瘡瘍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利無度。或小便如淋。此惡症也。膿出之後。若脈洪數。難治。微澀遲緩。易治。刺之膿出四五碗。即服參、耆、歸、術大劑。翌日脈稍斂。更服八珍湯。(十四)加五味、麥門、肉桂、白蘞三十餘貼。脈緩膿稠。三月乃愈。

一老腿患附骨疽。腫硬。大按方痛。口乾脈弱。腫聚不潰。飲食少思。予謂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肉色不變者發於骨髓。遂托以參、耆等藥三十餘劑。膿雖熟不穿。予謂藥力難達。必須針刺。不聽。至旬日方刺。湧出清膿五六碗。然衰老氣血不足養。毒又久。竟不救。

大抵瘡疽。旬日不退。宜托之。有膿刺之。有腐肉取之。虛則補之。此十全之功也。

一人患貼骨疽。腿細短軟。瘡口不合。以十全大補湯。外灸附子餅。貼補藥膏。調護得宜。百貼而愈。

一人環跳穴患附骨疽。彼謂小瘡。服敗毒藥。外以寒藥敷貼。因痛極針之。膿瘀大泄。方知為癰。請治其脈。

右關浮大。此胃氣已傷。故瘡口開張。肉紫下陷。捫之不熱。彼謂瘡內更覺微冷。自謂必成漏矣。灸以豆豉餅。飲六君子加藿香、砂仁、炮姜數劑。胃氣漸醒。飲食漸進。患處漸暖。肌肉漸生。再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一人亦患此。內痛如錐。外色不變。勢不可消。喜其未用寒劑。只因痛傷胃氣而不思食。以前藥去炮姜治之。飲食稍進。更以十全大補湯二十餘劑。膿成針去。仍以大補湯倍加參、耆、芎、歸。膿久不止。更加麥門、五味、貝母、遠志數服漸止。瘡亦尋愈。

二症蓋因濕熱滯於肉理。真氣不能運化。其始宜除濕熱。實脾土。和氣血。則濕自消散。若膿未成。以隔蒜灸之。立效。

環跳穴痛。防生附骨疽。以蒼朮佐黃柏之辛。行以青皮。冬加桂枝。夏加黃芩。體虛加杜牛膝。以生甘草為使。大料煎。入薑汁。食前飲之。痛甚者。恐十數貼發不動。少如麻黃一二貼。又不動。恐疽將成。急掘地成坎。以火煅紅。沃以小便。赤體坐其中。以席圍下體。使熱氣熏蒸。腠理開、氣血暢而愈。

一婦四十餘。近環跳生疽。尺脈沉緊。腿不能伸。經曰。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蓋脾主肉。肝主筋。肉溫則筋舒。肉冷則筋急。遂與乳香定痛丸少愈。更以助胃壯氣血藥二十餘劑而消。

按此因脈沉緊。又因筋攣。是脈症俱寒。故治以此。

一人因痢驟澀。環跳穴作痛。與四物湯加桃仁、酒黃芩、紅花、蒼朮、枳殼、黃柏、柴胡、青皮、生薑十餘劑稍可。更刺委中出黑血而愈。

一後生⿺鬼歺骨痛。以風藥飲酒一年。予以防風通聖散(六)去硝黃。加生犀角、浮萍百餘貼。成一疽近皮革。膿出而愈。後五六年。其處再痛。予曰。舊病作。無能為矣。蓋發於新娶之後。多得香辣肉味。若能茹淡遠房勞。猶可生也。出膿血四五年。延及腰背皆空。又三年而死。此純乎病熱者。

一少年天寒極勞。⿺鬼歺骨痛。兩月後生疽。深入骨邊。臥二年剩骨而安。此寒摶熱者也。

取久疽及痔漏中朽骨。用烏骨雞脛骨。以砒實之。鹽泥固濟。火煅紅。地上出火毒。去泥。用骨研細。飯丸如粟米大。以紙捻送入竅內。更以膏貼之。

一人年逾五十。臀癰。膿熟不開。攻通大肛。膿從大便而出。予辭不治。果歿。

丹溪謂中年後不宜患此。膿成不刺。不亡得乎。

一人左膝腫大。三月不潰。予謂體虛。風邪襲於骨節。使氣滯不行。故膝愈大而腿愈細。名曰鶴膝風。以大防風湯三十餘劑而消。又有患此。伏枕半載。流膿三月。彼云初服大防風湯(八五)去附子。將潰。服十宣散。今用十全大補湯去桂。皆不應。視脈症甚弱。予以十全大補湯。每帖加熟附一錢。三十餘劑少愈。乃減附子五分。服至三十餘劑。將愈。卻去附子。更用三十餘劑而痊。

夫立方之義。各有所宜。體氣虛弱。邪入骨界。遏絕隧道。若非桂附辛溫之藥。開發腠理關節之寒邪。通暢榮衛經絡之氣血。決不能愈。

一人腳跟生毒如豆許。痛甚。狀似傷寒。予謂獵人被兔咬。腳跟成瘡淫蝕。為終身之疾。因名兔齒。以還少丹(九四)內塞散(五十)治之稍可。次因納寵作痛。反服攻毒藥。致血氣愈弱。腿膝軟痿而死。

蓋足根乃二蹺發源之處。腎經所由之地。瘡口不合。則蹺氣不能發生。腎氣由此而泄。故為終身之疾。況彼瘡先得於虛。復不知戒。雖大補氣血。猶恐不及。安服攻毒暴悍之藥以戕賊乎。

一人腿痛筋攣。遍身痠軟。方士與痰藥及托裡藥。期三日可痊。不應。予謂非瘡毒也。大筋軟短。小筋弛長。此濕熱為患。以人參敗毒散加蒼朮、黃柏、檳榔、木瓜少愈。更以清躁湯二十帖而愈。(此因症也。兼之屢治不效。此作濕熱而治有所本也。)

夫內有濕熱。外有風寒當瀉不當補。托裡甘溫之劑。安得取效。

冷漏。精要治冷漏諸瘡。與桂附丸。

丹溪曰。此冷只因瘡久不合。風寒乘之。氣血不朝而成。厚朴雖溫。泄散尤速。恐不若參、耆佐以陳皮。庶乎與病相得。

癰疽。瘡口久不合。肉白膿少。此為瘡口冷滯。氣血枯竭。不朝於瘡。以致如是。精要用北艾葉一握煎湯。避風處以絹兜艾葉乘熱澆洗瘡口四圍淨肉。一日一次。仍燒松香熏瘡口良久。以神異膏貼之。

丹溪曰。血氣枯燥。不知痛。虛於內。惟務熱洗於外。不揣其本而齊其末。卻乃歸罪於冷滯。大抵潰瘍宜洗。若無補藥以實其內。切恐有時之快。少頃疲憊。有不耐煩之意。非虛而何。可不先議補接乎。

內托羌活湯 治足太陽經尻臀生癰堅硬。腫痛大作。左右尺脈俱緊。按之無力。

防風 藁本 歸尾(各一錢) 羌活 黃柏(酒製各二錢) 肉桂(三分) 連翹 甘草(炙) 蒼朮(各五分) 陳皮(五分) 黃耆(錢半)

上銼。水酒各半煎。食前溫服。取汁內托。

一官兩腿作痛。形體清瘦。肝脈弦數。卻屬有餘之症。治以龍膽瀉肝湯並愈。(此憑症也。瘡腫之症若不診候。何以知陰陽勇怯氣血聚散耶。又云。脈洪大而數者實也。細微而數者虛也。河間云。脈沉實者邪在臟。浮大者邪在表。觀此誠發前言所未發。診候之道。豈可缺耶。)

腰疽一百十八

一婦年逾七十。腰生一癗。作癢異常。疑蟲蝨所毒。診脈浮數。齊氏曰。脈浮數反惡寒者。瘡也。翌日復診。脈乃弱。予謂未潰而脈先弱。何以收斂。況大便不通。則真氣已竭。治之無功。固請不得已。用六君子(二)加藿香神麯。飲食漸進。大便始通。更用峻補之劑。潰而膿清作渴。再用參、耆、歸、苄、麥門、五味而渴止。喜曰可無虞矣。予曰不然。不能收斂。先入之言也。彼疑更醫。果歿。

一人年十九。腰間腫一塊。無頭不痛。色不變。三月不潰。飲食少思。肌肉日瘦。此氣摶腠理。榮氣不行。鬱而為腫。名曰濕毒流注。元戎曰。若人飲食疏。精神衰。氣血弱。肌肉消瘦。榮衛之氣。短促而澀滯。故寒摶腠理。閉郁為癰者。當補以接虛怯之氣。遂以十全大補湯(十三)加香附、陳皮三十餘劑。始針出白膿一碗許。仍用藥倍加參、耆。仍灸以豆豉餅漸愈。彼乃惑於速效。內服敗毒。外貼涼藥。反致食少膿稀。患處色紫。復請予治。喜得精氣未衰。仍以前藥加遠志、貝母、白蘞百劑而愈。此或久而不愈。或膿水清稀。當服內塞散(五二)及附子餅灸。然後可愈。

一婦年逾二十腰間突腫寸許。肉色不變。微痛不潰。發熱脈大。此七情所損。氣血凝滯遂道而然。當益氣血。開鬱結。更以香附餅熨之。使氣血充暢。內自消散。若爾。雖潰亦無危。不聽。乃服十宣流氣之藥。氣血愈虛。潰出清膿。不斂而死。按此脈大。非七情脈也。當時必有所見。

一婦產後腰間腫。兩腿尤甚。此瘀血滯於經絡而然。不早治。必作癰。遂與桃仁湯二劑稍愈。更沒藥丸(五六)數服而痊。亦有惡血未盡。臍腹刺痛。或流注四肢。或注股內。痛如錐刺。或兩股腫痛。此由冷熱不調。或思慮動作。氣乃壅遏。血蓄經絡而然。宜沒藥丸(五二)治之。亦有或因水濕所觸。經水不行而腫痛者宜當歸丸(五七)治之。

凡惡血停滯。為患匪輕。治之稍緩。則為流注。為骨疽。多致不救。

一老人患痢。驟用澀藥。致大腸經分作痛。此濕毒流於經隧而然。以四物加桃仁、酒芩、紅花、升麻、枳殼、陳皮、甘草治之漸愈。因年高胃弱竟歿。

一人年二十。遍身微痛。腰間作腫痛甚。以補中益氣湯(十六)加羌活四劑少可。又去羌活十餘劑而愈。

此條以虛治。當時於形色脈上必有所見。

一人逾四十。患腰痛。服流氣飲寄生湯不應。以熱手熨之少可。其脈沉弦。腎虛所致。服補腎丸(四六)而愈。此因脈沉弦。且據服攻劑不應。故知虛也。弦則不軟。如物無水不柔軟之意。

卷六

脫疽一百十九

(丁生手足指。或足潰而自脫。故名脫疽。有發於手指者。名蛀節。丁重者腐去本節。輕者筋攣。)

焮痛者。除濕攻毒。更隔蒜灸至不痛。

焮痛或不痛者。隔蒜灸。更用解毒藥。若色黑急割去。速服補劑。庶可救。黑延上者不治。

色赤焮痛者。托裡消毒更兼灸。

作渴者。滋陰降火。色黑者不治。

一人足指患此。焮痛色赤發熱。隔蒜灸之。更以人參敗毒散去桔梗。加金銀花、白芷、大黃二劑痛止。又十宣散去桔梗、官桂。加天花粉、金銀花。數劑而平。(此憑症也。)

一人年逾四十。左足大指赤腫焮痛。此脾經積毒下注而然。名曰脫疽。喜色赤而腫。以人參敗毒散去人參、桔梗。加金銀花、白芷、大黃二劑。更以栝蔞金銀花、甘草節四劑頓退。再以十宣散去桔梗、桂。加金銀花、防己數劑愈。

一人患此。色紫赤不痛。隔蒜灸五十餘壯。尚不痛。又明灸百壯方知。乃以敗毒散加金銀花、白芷。數劑而愈。

一膏粱年逾五十亦患此。色紫黑。腳焮痛。孫真人曰。脫疽之症。急斬之去。毒延腹必不治。色黑不痛者亦不治。喜其飲食如故。動息自寧。為瘡善症。遂以連翹敗毒散(二六)六劑。更以金銀花、栝蔞、甘草節二十餘劑。患指潰脫。更以芎、歸、生、苄、連翹、金銀花、白芷二十餘劑而愈。

次年忽發渴。服生津等藥愈盛。用八味丸而止。

大抵此症。皆由膏粱厚味。或房勞太過。丹石補藥所致。其發於指。微赤而痛可治。治之不愈。急斬去之。庶可保。否則不治。色紫黑。或發於腳背亦不治。或先渴而後發。或先發而後渴。色紫赤不痛。此精氣已竭。決不可治。

一芻蕘左足指患一泡。麻木色赤。次日指黑。五日連足黑冷。不知疼痛。脈沉細。此脾胃受毒所致。進飛龍奪命丹一服。翌日令割去足上死黑肉。割後骨始痛。可救治。以十全大補湯而愈。(此因症肉黑知為毒盛。不在於脈也。)

蓋死肉乃毒氣盛拒截榮氣所致。況至陰之下。血氣難達。經曰。風淫末疾是也。向若攻伐之。則邪氣乘虛上侵。必不救矣。

一人足指患之大痛。色赤而腫。隔蒜灸之痛止。以人參敗毒散去桔梗。加金銀花、白芷。大黃而潰。更以仙方活命飲而痊。(此憑症也。)

此症形勢雖小。其惡甚大。須隔蒜灸之。不痛者宜明灸之。庶得少殺其毒。此症因膏粱厚味酒面炙爆積毒所致。或不慎房勞。腎水枯竭。或服丹石補藥。故有先渴而後患者。有先患而後渴者。皆腎水涸、不能制火故也。初發而色黑者不治。赤者水未涸尚可。若失解其毒。以致肉死色黑者。急斬去之。緩則黑延上足必死。而患不問腫潰。惟隔蒜灸有效。亦有色赤作痛而自潰者。元氣未脫易治。夫至陰之下。血氣難到。毒易腐肉。藥力又不易到。況所用皆攻毒之藥。未免先干腸胃。又不能攻敵其毒。不若隔蒜灸。並割去。最為良法。孫真人云。在指則截。在肉則割去。即此意也。

一人足指患之。色黑不痛。令明灸三十餘壯而痛。喜飲食如常。予謂急割去之。速服補劑。彼不信。果延上。遂致不救。

一人腳背患之。色黯而不腫痛。煩躁大渴。尺脈大而澀。此精氣已絕。不治。後歿。

又有手指患此。色黑不痛。其指已死。予欲斬去。速服補藥。恐黑上臂不治。彼不信。另服敗毒藥手竟黑。遂不救。

一人足指患之。色紫不痛。隔蒜灸五十餘壯。尚不知痛。又明灸百壯始痛。更投仙方活命飲四劑。乃以托裡藥潰脫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腳背患此。赤腫作痛。隔蒜灸三十餘壯痛止。以仙方活命飲四劑而潰。更以托裡消毒藥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足指患之。色赤焮痛。作渴。隔蒜灸數壯。以仙方活命飲三劑而潰。更服托裡藥。及加減八味丸潰脫而愈。

一婦修傷次指。成膿不潰。焮痛至手。誤敷冷藥。以致通潰。飲食少思。彼為毒氣內攻。診脈沉細。此痛傷胃氣而然。遂刺之。服六君子加藿香、當歸。食進。更以八珍湯加黃耆。白芷。桔梗。月餘而愈。(此憑症脈也。)

一人傷拇指。色紫不痛。服托裡藥。及灸五十餘壯。作痛。潰膿而愈。(此憑症也。)

一幼女因凍傷兩足。至春發潰。指俱壞。令取之。服大補藥而愈。(此憑症也。)

一女患嵌甲傷指。年餘不愈。日出膿數滴。予謂足大指乃脾經發源之所。宜灸患處。使瘀肉去。陽氣至。瘡口自合。否則不治。彼惑之。不早治。後變勞症而歿。

蓋至陰之下。血氣難到。女人患此。多因扎縛。致血脈不通。或被風邪所襲。則無血氣榮養。遂成死肉。惟當壯脾胃。行經絡。生血氣則愈。有成破傷風。以致牙關緊急。口眼喎邪者。先玉真散(百二三)一二服。然後投以生血通經則可。

面瘡一百二十

(附頤毒)

一人年逾三十。夏月熱病後患頤毒。積日不潰。氣息奄奄。飲食少思。大便不禁診脈如無。經曰。脈息如無似有細而微者。陽氣衰也。齊氏曰。飲食不入。大便滑利。腸胃虛也。以六君子加炮薑、肉豆蔻、破故紙數劑。泄稍止。食稍進。更加黃柏、當歸、肉桂。潰而膿水清稀。前藥每服加熟附一錢。數劑泄止。食進。膿漸稠。再以十全大補湯加酒炒芍藥、白蘞。月餘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年逾四十。胃氣素弱。面常生瘡。盜汗發熱。用黃耆建中湯少愈。更用補中益氣湯而平。(此憑症也。)

東垣云。氣虛則腠理不密。邪氣從之。逆於肉理。故多生瘡。若以甘溫之劑實其根本。則腠理自固。即無他疾。

一人年三十。面患瘡。潰已作渴。自服托裡及降火藥不應。脈浮而弱。丹溪曰。潰瘍作渴。屬氣血俱虛。遂以參、耆各三錢。歸、苄、術各二錢。數服渴止。又以八珍湯加黃耆數劑。脈斂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年四十。頭面生瘡數枚。焮痛飲冷。積日不潰。服清熱消毒不應。脈數。按之即實。用防風通聖散(六)二劑頓退。又以荊防敗毒散(七)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年逾六十。素食厚味。頰腮患毒未潰而肉先死。脈數無力。此胃經積毒所致。然頰腮正屬胃經。未潰肉死。則胃氣虛極。老人豈宜患此。果歿。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此之謂也。

口齒一百二十一

一人齒痛。脈數實。便秘。用防風通聖散即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齒痛甚。胃脈數實。以承氣一劑即止。(此憑脈症也。)

一老齒痛。午後則發。至晚尤甚。胃脈數而實。以涼膈散加荊芥、防風、石膏。一劑而瘳。(此憑症脈也。)

一人齒痛。胃脈數而有力。以清胃散加石膏、荊芥、防風二劑而痊。(此憑脈症也。)

一人齒痛。脈浮無力。以補中益氣湯加黃連、生地黃、石膏治之。不復作。(此憑脈症也。)

一人齒痛。脈數無力。用補中益氣加生苄、牡丹皮而愈。

一人齒腫痛。焮至頰腮。素善飲。治以清胃散數劑而愈。

一人齒痛。服清胃散不應。服涼膈散愈盛。予用補腎丸(四六)而愈。(此條因治不效而知為腎虛也。)

一人頰腮腫。焮至牙齦。右關脈數。此胃經風熱上攻也。治以犀角升麻湯而消。(此憑症脈也。)

一婦常口舌糜爛。頰赤唇乾。眼澀作渴。脈數。按之則澀。此心肺壅熱於氣血為患。名熱勞症也。當多服滋陰養血藥。彼欲速效。用敗毒寒劑攻之。後變瘵而歿。

良方云。婦人熱勞者。由心肺壅熱傷於氣血。氣血不調。臟腑壅滯。熱毒內積。不得宣通之所致也。其候心神煩躁。頰赤頭痛。眼澀唇乾。四肢壯熱。煩渴不止。口舌生瘡。神思沉昏。嗜臥少寐。飲食無味。舉體痠疼。或時心怔。或時盜汗。肌膚日漸消瘦。故名熱勞也。

口舌瘡一百二十二

一人胃弱痰盛。口舌生瘡。服滾痰丸愈盛。吐瀉不止。惡食倦怠。此胃被傷也。予以香砂六君子湯(二百三六)數劑少可。再以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二十餘劑而愈。

夫胃氣不足。飲食不化。亦能為痰。補中益氣。乃治痰之法也。苟虛症而用峻利之藥。鮮有不殆。

一人年逾四十。貌豐氣弱。遇風則昡。勞則口舌生瘡。胸常有痰。目常赤澀。服八味丸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脾胃虛。初服養胃湯、枳朮丸有效。久服反虛。口舌生瘡。勞則愈盛。服敗毒藥則嘔吐。此中氣虛寒也。

治以理中湯少愈。更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月餘而平。

夫養胃湯。香燥藥也。若飲食停滯。或寒滯中州。服則燥開脾胃。宿滯消化。少為近理。枳朮丸。消導藥也。

雖有白朮。終是燥劑。故久服此二藥。津液愈燥。胃氣愈虛。況胃氣本虛而用之。豈不反甚其病哉。亦有房勞過度。真陽虛憊。或元稟不足。不能上蒸。中州。不運。致食不進者。以補真丸。(三六)治之。使丹田之火上蒸脾土。

則脾土溫和。中焦自治。飲食自進。經曰。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食不消。大府溏泄。此皆真火不能上蒸脾土而然也。若腎氣壯。則丹田之火上蒸脾土。則無此病矣。

一方 小兒口瘡。江茶、粉草為末。敷之。

一方 用黃丹。

又方 苦參 黃丹 五倍子 青黛等分。研為末敷。

又方 青黛 芒硝 為末。敷。

胎毒口瘡 五倍子 黃丹 江茶 芒硝 甘草等分。為末。敷。

又方口瘡 黃柏 細辛 青鹽等分。為末。敷之。三日即愈。

咽喉一百二十三

疼痛或寒熱者。邪在表也。宜發散。

腫痛痰涎壅盛者。邪在上也。宜降之。

痛而脈數無力者屬陰虛。宜滋陰降火。

腫痛發熱便秘者。表裡俱實也。宜解表攻里。如症緊急。便刺患處。或刺少商穴。

一人咽痛脈數。以荊防敗毒散加黃連二劑少愈。乃去芩、連。又六劑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乳蛾腫痛。脈浮數。尚未成膿。針去惡血。飲荊防敗毒散二劑而消。(此憑症也。)

一人咽喉作痛。痰涎上壅。予欲治以荊防敗毒散加連翹、山梔、玄參、牛蒡子。彼自服甘寒降火之藥。反加發熱。咽愈腫痛。急刺少商二穴。仍以前藥加麻黃汗之。諸症並退。惟咽間一紫泡仍痛。此欲作膿。以前藥去麻黃一劑。膿潰而愈。(此憑症也。)

凡咽痛之疾。治之早或勢輕者。宜荊防敗毒散以散之。治之遲或勢重者。須刺少商穴。瘀血已結。必刺患處。亦有刺少商。咽雖利而未痊消者。必成膿也。然膿去則安。若有大便秘結者。雖經針刺去血。必以防風通聖散(六)攻之。然甘寒之劑。非虛火不宜用。

一婦咽喉腫痛。大小便秘。以防風通聖散(六)一劑。諸症悉退。又荊防敗毒散(七)三劑而安。(此憑症也。)

治此。輕則荊防敗毒散、吹喉散、重則用金鑰匙。及刺患處出血最效。否則不救。針少商二穴亦可。但不若刺患處之神速耳。

一人咽喉腫痛。脈數而實。以涼膈散一劑而痛止。再以荊防敗毒散加牛蒡子二劑而腫退。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又以甘桔、荊防、玄參、牛蒡子四劑而平。

一人嗌癰腫痛。脈浮數。更沉實。飲防風通聖散(六)一劑。瀉一次。勢頓退。又荊防敗毒散二劑而消。(此憑症脈也。)

一人咽喉腫秘。牙關緊急。針不能入。先刺少商二穴出黑血。口即開。更針患處。飲清咽利膈散一劑而愈。(此憑症也。)

大抵吐痰針刺。皆有發散之意。故多效。不用針刺。多致不救。

一人咽喉腫閉。痰涎壅甚。以膽礬吹咽中。吐痰碗許。更以清咽利膈湯四劑而安。(此憑症也。)

一人咽喉腫痛。藥不能下。針患處出紫血少愈。以破棺丹噙之。更以清咽消毒散(六五)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咽喉乾燥而痛。以四物湯(九)加黃柏、知母、玄參四劑少愈。再用人參固本丸(二百四一)一劑。不復發。

一人口舌生瘡。服涼藥愈甚。治以理中湯(二七)而愈。(此因治誤而變。)

一人咽痛。午後益甚。脈數無力。以四物湯(九)加黃柏、知母、荊、防四劑而愈。仍以前藥去荊防。加玄參、甘、桔數劑。後不再發。

一人口舌糜爛。服涼藥愈甚。脈數無力。以四物加酒炒黃柏、知母、玄參一劑頓退。四劑而痊。(此憑脈症也。)

一人口舌生瘡。飲食不甘。勞而愈甚。以理中湯頓愈。(此憑症也。)

一人口舌生瘡。脈浮而緩。用補中益氣湯(十六)加炮乾薑。更以桂末含之。即愈。

一人患之。勞而愈甚。以前藥加附子三片。二劑即愈。

丹溪曰。口瘡服涼藥不愈者。此中氣不足。虛火從上無制。用理中湯。甚則加附子。

一弱人咽痛。服涼藥或遇勞愈甚。以補中益氣湯(十六)加芩、連四劑而愈。乃去芩、連又數劑不再發。(此憑症也。)

常治午後痛。去芩、連加黃柏、知母、玄參。亦效。

一老咽痛。日晡甚。以補中益氣湯(十六)加酒炒黃柏、知母。數劑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乳蛾腫痛。飲食不入。瘡色白。其膿已成。針之膿出。即安。(此憑症也。)

一人咽喉腫痛。予欲針之。以泄其毒。彼畏針。只服藥。然藥既熟。已不能下矣。始急針患處。出毒血。更以清咽消毒藥而愈。

一患者其氣已絕。心頭尚溫。急針患處。出黑血即蘇。如鮑符卿、喬侍郎素有此症。每患。針去血即愈。

大抵咽喉之症。皆因火為患。其害甚速。須分緩急。及膿成否。若腫閉及壅塞者。死如反掌。宜用金鑰匙吹患處。吐出痰涎。氣得流通則蘇。若吐後仍閉。乃是惡血或膿毒。須急針患處。否則不治。前人云。喉閉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待。治喉之方固多。惟用針有回生之功。學者不可不察。

一婦咽間作痛。兩月後。始潰。突而不斂。遍身筋骨作痛。諸藥不應。先以萆薢湯數劑而斂。更以四物湯(九)倍用萆薢、黃耆二十餘劑。諸症悉退。(此憑症也。)

一彌月小兒。先於口內患之。後延於身。年餘不愈。以萆薢為末。乳汁調服。母以白湯調服。月餘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咽間先患。及於身。服輕粉之劑稍愈。已而復發。仍服之。亦稍愈。後大發。上齶潰蝕。與鼻相通。臂腿數枚。其狀如桃。大潰。年餘不斂。神思倦怠。飲食少思。虛症悉具。投以萆湯為主。以健脾胃之劑兼服之。月餘而安。(此憑症也。)

一婦患之。臉鼻俱蝕。筋骨作痛。腳面與膝各腫一塊。三月而潰。膿水淋漓。半載不斂。治以前藥。亦愈。(此憑症也。)

一人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先以清咽消毒散(六五)二服。更以玄參升麻湯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咽喉作痛。午後尤甚。以四物加酒炒知母、黃柏、桔梗治之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喉閉。服防風通聖散。腫不能咽。此症惟針乃可。牙關已閉。刺少商出血。口即開。以膽礬吹患處。吐痰二碗許。仍投前藥而愈。嘗見此疾畏針不刺。多斃。(此憑症也。)

一人喉閉。腫痛寒熱。脈洪數。此少陰心火。少陽相火。二臟為病。其症最惡。惟刺患處出血為上。彼畏針。以涼膈散(二六)服之。藥從鼻出。急乃願針。則牙關已緊。遂刺少商二穴。以手勒出黑血。口即開。仍刺喉間。治以前藥。及金鑰匙(四八)吹之頓退。又以人參敗毒散(六四)加芩、連、玄參、牛蒡子四劑而平。

經曰。火鬱發之出血。亦發汗之一端。河間曰。治喉閉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怠。嘗見喉閉不去血。喉風不去痰。以致不救者多矣每治喉咽腫痛。或生瘡毒。以荊防敗毒加芩連。重者用防風通聖散。並效。

一人患此。勞則愈盛。以補中益氣加玄參、酒炒黃柏、知母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口舌常破。如無皮狀。或咽喉作痛。服清咽利膈散愈盛。治以理中湯而愈。(此因治不應而更方也。)

精要曰。凡癰疽失於治療。致令熱毒衝心。咽嚨口舌生瘡。甚至生紅黑菌。難於治療。宜琥珀犀角膏。

生犀角屑 真琥珀(研) 辰砂(研) 茯神(去皮木) 酸棗仁(去殼研) 人參 各一錢 腦子(研一字)

上為細末。入乳缽研勻。煉蜜搜為膏。瓷器盛貯。疾作。每服一彈子大。濃煎麥門冬湯化下。一日連進五服。或先服犀角散以解之。生犀角屑、玄參、(去蘆)升麻、生黃耆、赤芍藥、麥門冬、生甘草、當歸(各一兩)、大黃(微炒二兩)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諸哽一百二十四

諸骨哽。用象牙末吹患處。或取犬涎。徐徐嚥下。立效。用苧根搗爛。丸如彈子大。就將所鯁物煎湯化下。

又方。食橄欖。用核為末。含之亦效。

穀麥芒在咽不出。取雞鵝延含之。立消。

誤吞金銀等物。多食諸般肥肉膏滑。自從大便出。

誤吞銅錢。用炭末白湯調服。多食蜜食飴糖。自從大便出。或多食荸薺。或胡桃肉。錢自消。

誤吞針。用磁石如棗核大。磨令光。鑽一孔。用線穿。含之。針自口出。

傷損脈法一百二十五

(附破傷風)

經云。肝脈轉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轉。因血在脅下。令人嘔逆。

金匱云。寸口脈浮。微而澀。當亡血。若汗出者。當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脈經云。金瘡出血太多。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斫刺出血不止者。脈來大者。七日死。滑細者生。

從高顛仆。內有瘀血。腹脹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破傷有瘀血在內。脈堅強實則生。虛小弱者死。皆為脈病不相應故也。

一婦臀癰。瘡將愈。患破傷風。發熱搐搦。脈浮數。治以當歸地黃湯。不信。乃服發散敗毒藥。果甚。始信而服之。至數劑而痊。

脈浮數而發表。今用發表而病重。可見脈之浮數。亦有主陰虛者、必兼症參之為穩。認作陰虛。由臀癰後也。

夫破傷風症。須分表裡。別虛實。不可一概治之。原病式云。破傷中風之由。因瘡熱甚。鬱結而榮衛不得宣通。怫熱因之遍體。故多白痂。是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熱甚則生風也。不已。則表傳於裡矣。但有風熱微甚兼化。故殊異耳。

大法。破傷中風。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尚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時或惡寒。或筋暢而播。脈浮數而弦者。宜辛熱治風之藥。開沖結滯而猶傷寒。表熱怫鬱。而以麻黃湯。辛熱發散者同也。凡用辛熱開衝風熱結滯。宜以寒藥佐之則良。免致藥雖中病。而風熱轉甚也。如治傷寒發熱。用麻黃、桂皮、加黃芩、知母、石膏之類足也。若世以甘草、滑石、蔥、豉寒藥發散甚妙。若表不已。漸傷入里。里又未大。甚而脈在肌肉者。宜以退風熱開結滯之寒藥調之。或微加治風辛熱亦得。猶傷寒在半表半裡。以小柴胡和解之意也。若裡熱已甚。而舌強口噤。項背反張。驚搐惕搦。涎唾涸枯。胸腹滿塞。而或便溺秘結。或時汗出。脈洪數而弦也。然汗出者。由風熱鬱甚於里。而表熱稍罷。則腠理疏泄。而心火熱甚。故汗出也。法宜除風散結寒藥下之。後以退風熱開鬱滯之寒藥調之。而熱退結散。則風自愈矣。凡治此。亦宜按摩導引。及以箸斡開牙關。勿令口噤。使粥藥得下也。

病機云。破傷風者。有因卒暴損傷。風襲之間。傳播經絡。致使寒熱更作。身體反張。口噤不開。甚者邪氣入臟。有因諸瘡不瘥榮衛俱虛。肌肉不生。瘡眼不合。邪亦能外入於瘡。為破傷風之疾。有諸瘡不瘥。舉世皆言著灸為上。是為熟瘡。而不知火熱客毒。逐經傳變。不可勝數。微則發熱。甚則生風而搐。或角弓反張。口噤目斜。亦有破傷不灸。而病此者。因瘡著白痂。瘡口閉塞。氣難通泄。故陽熱易為鬱結。熱甚則生風也。徐用誠云。此論所因有四。一者因瘡口入風。似屬外因。一者因灸逐熱。似屬不內外因。一者因瘡口閉塞。內熱生風似屬內因也。又云。破傷風症。古方藥論甚少。豈非以此疾與中風同論。故不另立條目也。唯河間論。與傷寒表裡中三法同治。用藥甚詳。其言病因。有因外傷於風。有因灸及內熱所作者。然與中風相似也。但中風之人。尚可淹涎歲月。而破傷風者。犯之多致不救。蓋中風有在經、在臟、在腑之異。獨入臟者最難治。破傷風或始而出血過多。或瘡早閉合。瘀血停滯。俱是血受病。屬陰五臟之所主。故此風所傷。始雖在表。隨則必傳入里臟。故多死也。此病或瘡口袒露。不避風寒。而有所傷。或瘡口閉合。密被風邪而及。病已十分安全而忽有此。大抵皆由內氣虛而有鬱熱者得之。若內氣不虛而無鬱熱者。雖傷而無所害也。

跌僕一百二十六

一人墜馬。兩脅作痛。以復元活血湯二劑頓止。更以小柴胡加當歸、桃仁二劑而安。(此憑症也。)

一老墜馬。腹作痛。以復元通氣散。用童便調進二服少愈。更以四物加柴胡、桃仁、紅花四劑而安。(此憑症也。)

一人跌僕。皮膚不破。兩脅作疼發熱。口乾。自汗。須先飲童便一甌。煩渴頓止。隨進復元活血湯。倍用柴胡、青皮一劑。脹痛悉愈。又劑而安發明經曰。從高墜下。血流於內。不分十二經絡。聖人俱作風中肝血。留於脅下。以中風療之。血者皆肝之所主。惡血必歸於肝。不問何經之傷。必留於脅下。蓋肝主血故也。痛甚則必自有汗。但人汗出。皆為風症。諸痛皆屬於肝木。況敗血凝滯。從其所屬入於肝也。從高墜下。逆其所行之血氣。非肝而何。故用破血行經。

一人青腫作痛。以蘿蔔汁調梔予末敷之。以四物湯加柴胡、黃芩、天花粉、穿山甲。二劑少愈。更以托裡散、健脾藥而愈。(此憑症也。)

杖瘡血熱作痛一百二十七

胸膈脹滿宜行血。老弱者宜行氣活血。更飲童便酒。腸痛者宜下血。血去多而煩躁者補血。如不應。獨參湯。(四五)瘀肉不潰。或潰而不斂。宜大補氣血。

一人杖瘡。瘀肉不腐。乃大補之。漸腐。更以托裡健脾藥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風入杖瘡。牙關緊急。以玉真散一服少愈。再服而安。

一官諫南巡受杖。瘀血已散。壞肉不潰。用托裡藥稍潰。膿清。此血氣虛也。非大劑參、耆不能補彼恐腹滿。予強之。飲食稍思。遂加大補。肉潰膿稠而愈。(此憑症也。)

一嘗治。被杖數人。皆先散。其瘀血漸用排膿托裡之藥。俱愈。 夫叫號傷氣。忍痛傷血。氣血虛明矣。況脾主肌肉。脾氣受傷。飲食必減。血一冰則肌肉不生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非參、朮、歸、耆之類培養脾土。則肌肉何由而生。 又須分人虛實。及有無瘀血。蓋打撲墜墮。皮肉不破。肚腹作疼者。必有瘀血在內。宜復元活血湯(三三)攻之。老弱者。加桃仁、紅花、穿山甲。補而行之。 若血去多而或煩躁。此血虛也。宜獨參湯補之。(四五) 有打撲墜墮稍輕。別無瘀血等症。但只痛不止者。惟和氣血。調經脈。其痛自止。更以養氣血健脾胃。無有不效。 亦有痛傷胃氣作嘔。或不飲食。以四君子加藿香、砂仁、當歸治之。若有瘀血。不先消散。而加補劑。則成實實之禍。設無瘀血。妄行攻利。則致虛虛之禍矣。

一人因杖臀膝俱潰。膿瘀未出。時發昏憒。此膿毒內作也。急開之。昏憒愈盛。此虛也。投八珍湯(十四)一服少可。數服死肉自潰。頓取之。用豬蹄湯洗淨。以神效當歸膏塗貼。再服十全大補湯。兩月而愈。若更投破血之劑。危矣。(此憑症也。)

大抵杖瘡。皆瘀血為患。宜速治療。淺者砭之。深者刺之。更以活血流氣藥治之。內潰者開之。有腐肉取之。以壯胃生血藥托之。可保無危。 有傷筋骨而作痛者。以沒藥降聖丹治之。 若牙關緊急。或腰背反張者。以玉真散治之。並效。

杖瘡熱血作痛。涼血去瘀血為先。須下雞鳴散之類。 黃柏 生地黃 紫金皮皆要藥。生地黃、黃柏為末。童便調敷。或加韭汁。不破者。以韭菜蔥頭舂碎。炒熱貼。冷則易。

膏藥 紫金皮 生地黃 黃柏 乳香 沒藥 大黃之類 又方 大黃 黃柏為末。生地黃汁調敷。干則易。

又方 野苧根嫩者。不拘多少。洗淨。同鹽擂敷。傷重多用鹽。效。

嘗見覆車壓傷者。七人仆地呻吟。一人未蘇。俱令以熱童便灌之。皆得無事。又曾被重車研傷。瞀悶。良久復甦。胸滿如築。氣息不通。隨飲熱童便一碗。胸寬氣利。惟小腹作痛。與復元活血湯(三三)一劑。便血數升許。痛腫悉退。更服養血氣藥而痊。

大凡損傷。不問壯弱。有無瘀血。俱宜熱童便以酒佐之。推陳致新。其功甚大。 若脅脹。或作痛。或發熱煩躁。口乾喜冷。飲熱童便一甌。勝服他藥。他藥雖亦取效。但有無瘀血。不能盡識。反致誤人。惟童便不動臟腑。不傷血氣。聞操軍或墜馬傷者。服之亦佳。又凡腫痛。或傷損者。以蔥搗爛熱罨之。尤妙。本草云。蔥治傷損。

一人墜馬傷頭並臂。取蔥搗爛。炒熱罨患處。以熱手熨之。服沒藥降聖丹(百六)而愈。

一人誤傷去小指一節。牙關緊急。腰背反張。人事不知。用玉真散、(百二三)青州白丸子(百八)各一服。未應。此亦藥力不能及也。急用蒜搗爛裹患指。以艾灸之。良久覺痛。仍以白丸子一服。及托裡散數服而愈。

夫四肢受患。風邪所襲。遏絕經絡者。古人所制淋漬貼㶸鐮刺等法。正為通經絡。導引氣血也。

火瘡一百二十八

一人火瘡。驟用涼藥敷貼。更加腹脹不食。予以人參敗毒散。(四六)加木通、山梔。外用柏葉。炒為末。麻油調搽。漸愈。

嘗用煮大汁上浮脂調銀硃。更效。若用涼藥逼火毒入內。多致不救。 湯火瘡以淋了第二次灰渣敷患處。

又方 以臘月豬膽塗黃柏。炙干為末。敷。

熱油湯火傷皮爛肉大痛冷霜散 牡蠣(煅)寒水石(生) 明朴硝 青黛(各一兩) 輕粉(一錢)桐油(二錢) 水二錢。以桃柳枝不住手攪成膏。再以少水溶塗之。外用貓兒肚底毛。細剪。摻上新水。或油調濕則干貼。痛立止。

漆瘡一百二十九

一人漆瘡作嘔。由中氣弱。漆毒侵之。以六君子加砂仁、藿香、酒炒芍藥。彼不為然。服連翹消毒散。嘔果盛。復邀治。以前藥。外以香油調鐵鏽末塗之而愈。

卷七

天疱瘡一百三十

脈浮發熱。或拘急者。發散表邪。

脈沉發熱便秘者。解表攻里。

發熱小便赤澀者。分利消毒。

一小兒患此。焮痛發熱。脈浮數。挑去毒水。以黃柏、滑石末敷之。更飲荊防敗毒散(七)二劑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焮痛發熱。服祛風清熱藥愈熾。其脈沉實。乃邪在內也。用防風通聖散(六)一劑頓退。又荊防敗毒散(七)二劑而安。(此憑症脈也。)

此症為風熱。當審表裡。治無誤矣。

一兒焮赤發熱。以黃柏、滑石末敷之。飲大連翹湯(七一)二劑少愈。更以金銀花散(百七十)二劑而痊。(此憑症也。)

一兒十餘歲。背側患水泡數顆。發熱脈數。此肺胃風熱所致。名曰天泡瘡。以荊防敗毒散(七)加芩、連。外去毒水。以金黃散(六六)敷之。又四劑而愈。(此憑症也。)

一有腹患此。延及腰背。焮痛飲冷。脈數。按之愈大。乃表裡俱實也。用防風通聖散(六)一劑。更敷前藥。勢減大半。再以荊防敗毒散(七)二劑而愈。

楊梅瘡一百三十一

(有從咽喉患起者見咽喉)

濕勝者。宜先導濕。 表實者。宜先解表。

裡實者。宜先疏里。 表裡若俱實。解表攻里。

表虛者。補氣。 裡虛者。補血。 表裡俱虛者。補氣血。

一人遍身皆患。左手脈數。以荊防敗毒散。(七)表症乃退。以仙方活命飲。(六一)六劑瘡漸愈。兼萆薢湯。(二百四五)月餘而痊。

一婦焮痛發熱。便秘。作渴。脈沉實。以內疏黃連湯(三)二劑。里症已退。以龍膽瀉肝湯(六七)數劑。瘡毒頓退。間服萆薢湯。(二百四五)月餘而痊。(此憑症脈治也。)

一人下部生疳。諸藥不應。延及遍身。突腫。狀如翻花。筋攣骨痛。至夜尤甚。此肝腎二經濕熱所致。先以導水丸(二百四八)進五服。次以龍膽瀉肝湯(六七)數劑。再與除濕健脾之藥。外貼神異膏吸其膿。隔蒜灸。拔其毒而愈。(此憑症也。)

若表實者。以荊防敗毒散。(七)裡實者。以內疏黃連湯。(三)表裡俱實者。防風通聖散。(六)氣虛者四君子。(六三)血虛者四物。仍加兼症之藥。並愈。 若服輕粉等藥。反收毒於內。以致迭發。概服防風通聖。則氣血愈虛。因而不治者多矣。

一人患之。發寒熱。作渴。便秘。兩手脈實。用防風通聖散(六)而退。以荊防敗毒散。(七)兼龍膽瀉肝湯(六七)而痊。(此憑症也。)

一人患之腫痛。先以龍膽瀉肝湯、(六七)導水丸各四劑少愈。再以小柴胡加黃柏、蒼朮五十餘劑而平。(此憑症也。)

一人玉莖腫潰。小便赤色。肝脈弦數。以小柴胡加木通、青皮、龍膽草四劑。又龍膽瀉肝湯(六七)數劑而痊。(此憑脈症也。)

一童玉莖患之。延及小腹數枚。作痛發熱。以小柴胡湯(五)吞蘆薈丸。更貼神異膏。月餘而痊。(此憑症也。)

一人愈後。腿腫一塊。久而潰爛不斂。以蒜搗爛敷患處。以艾灸其上。更貼神異膏。及服黑丸子。並托裡藥。兩月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燃輕粉藥。於被中熏之。致遍身皮塌。膿水淋漓。不能起居。以滑石、黃柏為末。綠豆粉等分補席上。令可臥。更以金銀花散。月餘而痊。(此憑症也。)

一人皆愈。但背腫一塊甚硬。肉色不變。年餘方潰出水。三載不愈。氣血俱虛。飲食少思。以六君子湯(二)加當歸、藿香三十餘劑。更飲萆薢湯。兩月餘而痊。(此憑症也。)

一人患之勢熾。兼脾胃氣血皆虛。亦服前藥而瘥。

一婦患之皆愈。惟兩腿兩臁。各爛一塊如掌。兼筋攣骨痛。三載不愈。諸藥不應。日晡熱甚。飲食少思。以萆薢湯兼逍遙散。倍用白朮、茯苓。數劑。熱止食進。貼神異膏。更服八珍湯(十四)加牛膝、杜仲、木瓜三十餘劑而痊。(此憑症也。)

又捷法。治楊梅瘡不問新舊。並效。不過旬日。每日用膽礬、白礬末。並水銀各三錢五分。入香油、津吐各少許。和勻。坐無風處。取藥少許。塗兩腳心。以兩手心對兩腳心擦磨良久。再塗藥少許。仍前再擦。用藥盡。即臥。汗出或大便去垢。口出穢涎為驗。連擦三日。煎通聖散(六)澡洗。更服內疏黃連湯敗毒散。愈後服萆薢湯。有熱加芩、連。氣虛參、耆。血虛四物之類。

一人楊梅瘡後。兩腿一臂。各潰二寸許。一穴膿水淋漓。少食不睡。久而不愈。以八珍湯加茯神、酸棗仁服。每日以蒜搗爛塗患處。灸良久。隨貼膏藥。數日少可。卻用豆豉灸。更服十全大補湯(十三)而愈。(此憑症也。)

凡有腫硬。或作痛。亦用蒜灸。及敷中和膏。內服補藥。並效。

斑疹一百三十二

(附小兒丹毒 痘後毒)

脈浮者。消風為主。

脈浮數者。祛風清熱。

脈數。按之沉實者。解表攻里。

一婦患斑作癢。脈浮。以消風散(八十)四劑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患斑作癢。脈浮數。以人參敗毒散(六四)二劑少愈。更以消風散(八十)四劑而安。

一人患斑。色赤紫。焮痛發熱。喜冷。脈沉實。以防風通聖散(六)一劑頓退。又以荊防敗毒散。(七)加芩、連。四劑而愈。

一老患疹。色微赤。作癢發熱。以人參敗毒散(六四)二劑少愈。以補中益氣湯。加黃芩、山梔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患斑癢痛。大便秘。脈沉實。以四物加芩、連、大黃、槐花而愈。(此憑症也。)

一兒患斑作痛。發熱煩渴。欲服清涼飲下之。診脈不實。舉按不數。此邪在經絡不可下。用解毒防風湯二劑而安。

此症小兒多患之。須審在表在裡。及邪之微甚而治之。前人謂首尾俱不可下者。何也。曰。首不可下者為斑。未見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又脈症有表而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尾不可下者。斑毒已顯於外。內無根蒂。大便不實。無一切里症。下之則斑氣逆陷。故不可下也。

一人作癢發熱。以消毒犀角飲(二百四二)一劑作吐瀉。此邪上下俱出也。毒自解。少頃吐瀉俱止。其疹果消。吐瀉後。□脈七診。此小兒和平脈也。邪已盡矣。不須治。果愈。

潔古云。斑疹為症各異。發焮腫於外者。少陽屬三焦相火也。謂之斑。 小紅靨行於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凡顯斑症。若有吐瀉者。慎勿亂治而多吉。謂邪上下出也。斑疹並出。小兒難禁。是以別生他症也。首尾不可下。大抵安里之藥多。發表之藥少。秘則微疏之。令邪氣不壅並而作次以出。使兒易禁也。身溫暖者順。身涼者逆。

一子痘毒。及時針刺。毒不內侵。數日而愈。

大抵古人制法。淺宜砭。深宜刺。使瘀血去於毒聚之始則易消。況小兒氣血又弱。膿成而不針砭。鮮不斃矣。

一兒臂患痘毒作燒。按之復起。此膿脹痛而然。遂刺之。以托裡而愈。

痘後肢節作腫而色不赤。宜金銀花散。(百七十)更以生黃豆末。熱水調敷。干以水潤。自消。若敷六七日。膿已成。急刺之。宜服托裡藥。

一兒痘瘡已愈。腿上數枚。變疳蝕陷。用雄黃、銅綠等分為末。敷。兼金銀花散而愈。若患遍身。用出蛾綿繭填實白礬末。燒候汁干。取出為末。放地上。碗蓋良久。出火毒。敷之。效。

一兒痘後搔癢。搔破成瘡。膿水淋漓。用經霜陳茅草為末。敷之。及鋪席上。兼服金銀花散(百七十)而愈。若用綠豆、活石末亦可。似不及茅草功速。

一兒周歲患丹毒。延及遍身如血染。用瓷鋒擊刺。遍身出黑血。以神功散(七十)塗之。服大連翹飲而愈。

又兒未滿月。陰囊患此。為前治之而愈。

又兒不欲刺。毒入腹而死。 河間云。丹從四肢延腹者不治。予嘗刺毒未入腹者。無不效。

一小兒腿患丹如霞。遊走不定。先以麻油塗患處。砭出惡血。更以金銀花散。(百七十)一劑而安。(此憑症也。)

一小兒遍身皆赤。砭之。投解毒藥即愈。(此憑症也。)一人患丹毒。焮痛便秘。脈數而實。服防風通聖散不應。令砭患處去惡血。仍用前藥即愈。(此憑脈症也。)

一小兒患之。外勢須輕。內則大便不利。此在臟。服大連翹飲。敷神功散而瘥。(此憑症也。)

一小兒遍身亦赤。不從砭治。以致毒氣入腹而死。 此症乃惡毒熱血。蘊蓄於命門。遇相火而合起也。如霞片者。須砭去惡血為善。如腫起赤色。遊走不定者。宜先以升麻油塗患處砭之。以泄其毒。凡從四肢起入腹者不治。須知丹有數種。治者有數法。無如砭之為善。常見患稍重者不用砭法。俱不救也。

腸癰一百三十三

小腹硬痛。脈遲緊者。瘀血也。宜下之。

小腹軟痛。脈洪數者。膿成也。宜托之。

一產婦小腹痛。小便不利。以薏苡仁湯二劑痛止。更以四物加桃仁、紅花。下瘀血升許而愈。

大抵此症、皆因榮衛不調。或瘀血停滯所致。若脈洪數。已有膿。脈但數。微有膿。脈遲緊。乃瘀血。下之則愈。若患甚者。腹脹大轉側作水聲。或膿從臍出。或從大便出。宜蠟礬丸、太乙膏、及托裡藥。

一婦小腹腫痛。小便如淋。尺脈芤而遲。以神效栝蔞散二劑少愈。更以薏苡仁湯二劑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膿已成。用雲母膏一服。下膿升許。更以排膿托裡藥而愈。後因不守禁忌。以致不救。(此憑症也。)

一人裡急後重。時或下膿。脹痛。脈滑數。以排膿散及蠟礬丸而愈。(此憑症脈也。)

一婦小腹痛有塊。脈芤而澀。以四物湯加玄胡、紅花、桃仁、牛膝、木香而愈、(此憑脈也。)

一婦小腹隱痛。大便秘澀。腹脹。轉側作水聲。脈洪數。以梅仁湯一劑。諸症悉退。以薏苡仁湯二劑而瘥。(此憑脈症也。)

一婦腹脹痛。皮毛錯縱。小便不利。脈數滑。以太乙膏一服。膿下升許。脹痛頓退。以神效栝蔞散二劑而全退更以蠟礬丸及托裡藥十餘劑而安。(此憑脈症也。)

一婦因經水。多服澀藥止之。致腹作痛。以失笑散(百九)二服而瘳。(此憑症也。)

一人小腹痛而堅硬。小便數。汗時出。脈遲緊。以大黃湯一劑。下瘀血合許。以薏苡仁湯四劑而安。(此憑脈也。)

一婦小腹惡露不盡。小腹痛。以薏苡仁湯(二百十五)下瘀血而痊。(此憑症也。)凡瘀血停澀。宜急治之。緩則腐為膿。最難治療。若流滿節骨。則患骨疽。失治多為敗症。

腸癰。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聚積。身無熱。此久積冷所致。故金匱所用附子溫之。若小腹腫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調發熱身無汗。復惡寒。脈遲緊。腫未成可下之。當有血。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此內結熱所成。故金匱有用大黃利之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膿從瘡出者。有出臍中者。不治必死。惟大便下膿血者自愈。

一婦病少腹痞堅。小便或澀。或時汗出。或復惡寒。此腸癰也。脈滑而數。為癰已成。設脈遲緊。即為瘀血。惟血下則愈。(此憑症脈也。)

內經載有息積病。此得之二三年。遍身微腫。續乃大腸與臍連日出膿。遂至不救。此亦腸癰之類。

腸癰作濕熱積治。入風難治。千金謂妄治必殺人。要略以薏苡仁附子敗毒散。千金以大黃牡丹湯。三因以薏苡仁湯。千金又有灸法。曲兩肘頭正肘銳骨灸百壯。下膿血而安。

一人傷寒逾月。既下。內熱未已。脅及小腹偏左腫滿。肉色不變。俚醫為風矢所中。以膏摩之。月餘。毒循宗筋流入睪丸。赤腫如瓠。翁診關尺滑數且芤。曰。數脈不時見。當生惡瘡。關芤為腸癰。用保生膏。 更以乳香。用硝黃作湯下之。膿如糜者五升許。明日再圊。余膿而瘥。(此憑脈症也。)

一婦腸中痛。大便自小便出。診之芤脈見於關。此腸癰也。以雲母膏(二百十六)作百十丸。煎黃耆湯吞之。利膿數升而安。

一女腹痛。百方不應。脈滑數。時作熱。腹微急。曰。痛病脈沉細。今滑數。此腸癰也。以雲母膏一兩。丸如梧桐子。以牛皮膠熔入酒中。並水吞之。餉時服盡。下膿血。愈(此憑脈也。)

一人年逾五十。腹內隱痛。小便如淋。皮膚錯縱而脈滑數。此腸癰也。滑數膿成。以廣東牛皮膠酒熔化送太乙膏。膿下升許。更以排膿托裡藥、及蠟礬丸而愈。(此憑脈也。)

一婦產後小腹作痛。諸藥不應。其脈滑數。此瘀血內潰為膿也。服瓜子仁湯(五九)痛止。更以太乙膏而愈。(此憑脈也。)

今人產後。多有此病。縱非癰毒。用之更效。有人臍出膿水。久而不愈。亦以前膏及蠟礬丸而痊。

一兒年十二。患腹脹。臍突頗銳。醫謂腸癰。舍針臍無他法。翁曰。臍神闕也。針刺當禁。況癰舍子內。惟當以湯丸攻之。進透膿散一劑。膿自潰。繼以十奇湯下善應膏丸。漸瘥。(此憑症也。)

肺癰肺痿一百三十四

喘嗽氣急胸滿者。表散之。

咳嗽發熱者。和解之。

咳而胸膈隱痛唾痰腥臭者。宜排膿。

喘急恍惚。疾盛者。宜平肺。

咳膿脈短者。宜補之。

肺痿。寸口脈數而虛肺痿之候久嗽不已。汗出過度。重亡津液便如爛瓜。下如豕脂。小便數而不渴。渴者自愈。欲飲者瘥。此由多唾涎沫而無膿。

肺疽。寸口脈數而實。肺疽之候。口乾喘滿。咽噪而渴甚者。四肢微腫。咳唾膿血。或腥臭濁味。胸中隱隱微痛。候始萌則可救。膿成則多死。脈若微緊而數者。未有膿。緊甚而數者。已有膿。嘔膿不止者。難治。久久如粳米粥者。亦難治。

膿自止者。自愈。其脈短而澀者。自痊。浮大者難治。面色常白反赤者。此火剋金。皆不可治。

內疽皆因飲食之火。七情之火。相鬱而發。飲食者陰受之。七情者臟腑受之。宜其發在腔子而向內。非干腸胃盲膜也。

肺癰先須發表。千金曰。咳唾膿血。其脈數實。或口中咳。胸中隱痛。脈反滑數者為肺癰。脈緊數為膿未成。緊去但數為膿已成。

要略。先以小青龍湯(百九十五)一貼。以解表之風寒。然後以葶藶大棗瀉肺湯、桔梗湯、葦葉湯、隨症用之。以取膿。此治腫瘍例也。終以黃昏湯。以補里之陰氣。此治潰瘍例也。

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或用太乙膏。凡服以搜風湯吐之。吐膿血如肺癰狀。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入男子發灰。清米飲下。兩服可除。

一人喘咳。脈緊數。以小青龍湯(百九十五)一劑。表症已解。更以葶藶大棗湯(百九十六)喘止。乃以桔梗湯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咳嗽氣急。胸膈脹滿。睡臥不安。以葶藶散二服少愈。更桔梗湯瘥。(此憑症也。)

一人咳嗽。項強氣促。脈浮而緊。以參蘇飲二劑少愈。更以桔梗湯四劑而安。(此憑脈症也。)

一人咳嗽。脅脹滿。咽乾口燥。咳唾腥臭。以桔梗湯四劑而唾膿。以排膿數服而止。乃以補陰托裡之劑而瘳。(此憑症也。)

一人咳而膿不止。脈不退。諸藥不應。甚危。用柘黃丸一服少愈。再服頓退。數服而痊。潰者尤效。(此憑症也。)

一婦唾膿。五心煩熱。口乾胸悶。以四順散(二百一)三劑少止。以排膿散數服而安。(此憑症也。)

一人面白神勞。咳而胸膈隱痛。其脈滑數。予以為肺癰。欲用桔梗湯。不信。乃服表藥。致咳嗽愈甚。唾痰腥臭始悟。乃服前湯四劑。咳嗽少止。又以四順散四劑而脈靜。更以托裡藥數劑而愈。(此憑脈症也。)

大抵勞傷血氣。則腠理不密。風邪乘肺。風熱相摶。蘊結不散。必致喘嗽。若誤汗下過度。則津液重亡。遂成斯症。若寸脈數而虛者為肺痿。數而實者為肺疽。脈微緊而數者未有膿。緊甚而數者已有膿。唾膿自止者。脈短而面白者。易治。膿不止。脈洪大而面色赤者。不治。使其治早可救。膿成則無及矣。金匱方論。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得之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渴消。小便不利。或從便難。又被下藥快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脈數。其人燥咳。胸中隱隱而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其脈數虛者為肺痿實者為肺癰。

一童氣稟不足。患肺癰。唾膿腥臭。皮毛枯槁。脈浮。按之澀更無力。治以鍾乳粉湯。(此憑脈症也。)

一弱人咳膿。日晡發熱。夜間盜汗。脈浮數而緊。用人參五味湯數劑頓退。以紫菀茸湯月餘而痊。(此憑症也。)

一僕年逾三十。嗽久不愈。氣壅不利睡臥。膿血甚虛。其主已棄矣。予以寧肺散一服少愈。又服而止大半。乃以寧肺湯數劑而痊。所謂有是病。必用是藥。若泥前散。性澀而不利。何以得愈。(此憑症也。)

一人患肺痿。咳嗽喘急。吐痰腥臭。胸滿咽乾。脈洪數。用人參平肺散六劑。及飲童便諸症悉退。更以紫菀茸湯而愈。(此憑脈症也。)

童便雖云專治火虛。常治瘡瘍腫焮疼痛。發熱作渴。及肺痿肺癰。發熱口渴者尤效。

一婦患肺痿咳嗽。吐痰腥臭。日晡發熱。脈數無力。治以地骨皮散。熱止。更用人參養肺湯。月餘而安。(此憑脈症也。)

一人咳嗽喘急。發熱煩躁。面赤咽痛。脈洪大。用黃連解毒湯(八)二劑少退。更以梔子湯(二百九)四劑而安。(此憑脈症也。)

一人春間咳嗽。唾膿腥穢。胸滿氣促。皮膚不澤。項強脈數。此肺疽也。蓋肺系在項。肺傷則系傷。故牽引不能轉側。肺主皮毛。為氣之本。肺傷不能攝氣。故脅脹氣促而皮膚縱。東垣云。肺瘡脈微緊而數者未成膿。緊甚而數者已有膿。其脈緊數。膿為已成。以參、耆、歸、芎、白芷、貝母、知母、桔梗、防風、甘草、麥門、栝蔞仁。兼以蠟礬丸及太乙膏。膿盡脈澀而愈。至冬脈複數。經曰。飲食勞倦傷脾。脾傷不能主肺。形寒飲冷傷肺。肺傷不能主腎。腎水不足則心火熾盛。故脈洪數。經曰。冬見心而莫治。果歿火旺之月。

一人年逾三十患咳嗽。項強氣促。右寸脈數。此肺疽也。東垣云。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熱相摶。血氣稽留於肺。變成瘡疽。今脈滑疽膿已成。以排膿托裡之藥。及蠟礬丸。脈漸澀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病胸膈壅滿。昏不知人。予以杏仁、薏苡之劑灌之。立蘇。繼以升麻、黃耆、桔梗消其膿。逾月而愈。予所以知其病者。以陽明脈浮滑。陰脈不足也。浮為風。滑為血聚。始由風傷肺。故結聚客於肺。陰脈不足。過於宣逐也。諸氣本於肺。肺氣治則出入順而菀陳除。故行其肺氣而病自已。(此憑脈也。)

一人腎氣素弱。咳唾痰涎。小便赤色。服腎氣丸而愈。(此憑症也。)

一癧婦咳而無痰。咽痛。日晡發熱。脈浮數。先以甘桔湯少愈。後以地骨皮散而熱退。更以腎氣丸。及八珍湯加柴胡地骨皮而愈。(此憑脈症也。)

丹溪云。咳而無痰者。乃火鬱之症。及痰鬱火邪在中。用苦梗開之。下用補陰降火之劑。不已。則成勞嗽。此症不得志者多有之。又原病式。瘦人腠理疏通而多汗。血液衰少而為燥。故為勞嗽之症也。

一人年前病肺壅。後又患咳嗽。頭眩唾沫。飲食少思。小便頻數。服解散化痰藥不應。診之脾肺二脈虛甚。予謂眩暈唾涎。屬脾氣不能上升。小便無度。乃肺氣不得下制。內未成癰。宜投以加味理中湯。 四劑諸症已退大半。更用鍾乳粉湯而安。(此憑脈也。)

河間曰。肺痿屬熱。如咳久肺痿。聲啞聲嘶。咯血。此屬陰虛熱甚然也。本論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痰唾。用炙甘草、乾薑。此屬寒也。肺痿涎唾多心中濕液。濕液者。用炙甘草湯。此補虛勞也。與補陰大熱不同。是皆宜分治。故肺痿又有寒熱之異。

一人因勞。咳嗽不止。項強而痛。脈微緊而數。此肺癰也。尚未成膿。欲用托裡益氣藥。彼不信。仍以發散藥。以致血氣愈虛。吐膿不止。竟致不救。

經云。肺內主氣。外司皮毛。若肺氣虛則腠理不密。皮毛不澤。肺受傷則皮毛錯縱。故患肺癰、肺痿、腸癰者。致皮毛如此。以其氣不能榮養而然也。亦有服表藥見邪不解。仍復發表。殊不知邪不解者。非邪不能解。多因腠理不密而邪復入也。專用發表。則腠理愈虛。邪愈易入。反為敗症矣。若診其脈。邪在表者。只當和解而實腠理。乘虛復入者。亦當和解兼實腠理。故用托裡益氣之藥。若小便赤澀。為肺熱所傳。短少為肺氣虛。蓋肺為母。腎為子。母虛不能生子故也。亦有小便頻數者。亦為肺虛不能約制耳。

一人年逾四十。喘咳脅痛。胸滿氣促。右寸脈大。此風熱蘊於肺也。尚未成瘡。屬有餘之症。欲用瀉白散。(六十)彼謂肺氣素弱。自服補藥。喘嗽愈盛。兩月後復請視。汗出如雨。喘而不休。此肺氣已絕。安用治。果歿夫肺氣充實。邪何從襲。邪氣既入。則宜散之。故用瀉白散。乃瀉肺之邪氣。邪氣既去。真氣自實。一有患此吐膿。面赤脈大。予謂肺病脈宜澀。面宜白。今面赤脈大。火剋金。不可治。果歿。

胃脘癰一百三十五

胃脘癰當候胃脈。人迎者。胃脈也。其脈沉細。氣逆則甚。甚則熱聚胃口而為癰。若脈洪數。膿已成。遲緊。雖膿未就。已有瘀血。宜急治之。否則邪毒內攻。腐爛腸胃。不可救也。宜

射干湯 射干(去毛) 梔子 赤茯苓 升麻(各一兩) 赤芍(兩半) 白朮(半兩)

上銼。水煎。入地黃汁一合。蜜半合。溫服。芍藥甘草湯。升麻湯隨選用之。

腦疳一百三十六

一兒頭患白瘡。皮光且急。諸藥不應。名曰腦疳瘡。乃胎毒挾風熱而成。服龍膽丸 及吹蘆薈末於鼻內。兼搽解毒散而愈。若重者。髮結如穗。腦熱如火。遍身汗出。囟腫胞高。尤當服此藥。

肺疳一百三十七

一兒咳嗽。喘逆。壯熱惡寒。皮膚如粟。鼻癢流涕。咽喉不利。頤爛吐紅。氣脹毛焦。作利。名曰肺疳。以地黃清肺飲及化䘌丸治之而愈。

蛔疳一百三十八

一兒眉𦳚多啼。嘔吐清沫。腹痛肚脹。筋青。唇口紫黑。肛門作癢。名曰蛔疳。服大蘆薈丸而愈。

脊疳一百三十九

有蟲蝕脊膂。食熱黃瘦。煩溫下痢。拍背如鼓鳴。脊骨如鋸齒。十指生瘡。常齧。此脊疳也。亦宜大蘆薈丸治之。

腎疳一百四十

一兒十歲患瘡疥。久不愈。肌瘦。寒熱時作。腦熱足冷。滑瀉肚痛。齦爛口臭。干揭。爪黑麵黧。此腎疳也。服六味地黃丸。更搽解毒散而愈。

鬼擊一百四十一

一人被鬼擊。身有青痕作痛。以金銀花煎湯飲之即愈。

歷節風一百四十二

一婦患癧。寒熱焮痛。服人參敗毒散。翌日遍身作痛。不能轉側。彼云素有此疾。每發痛至月餘自止。服藥不應。婦人體虛。因受風邪之氣。隨血而行。淫溢皮膚。卒然掣痛。遊走無常。名曰歷節風。治以四生丸而愈。(此憑脈也。)

一宜人先兩膝。後至遍身骨節皆痛。脈遲緩。用羌活勝濕湯。及荊防敗毒散。(七)加滲濕藥不應。次以附子八物湯(七四)一劑悉退。再服而愈。(此憑脈也。)

若脈洪數而痛者。宜人參敗毒散。(六四)有毒自手足起至遍身作痛。或頸項結核如貫珠。此風濕流氣之症。宜加減小續命。及獨活寄生湯。(七六)

一人年逾五十。筋骨痿軟。臥床五年。遍身瘙癢。午後尤甚。治以生血藥。癢漸愈。痿少可。更以加味四斤丸治之。調理謹守。年餘而痊。(此憑症也。)

或曰。熱淫於內。藥用溫補。何也。蓋因血衰弱不能養筋。筋緩不能自持。陽躁熱淫於內。宜養陽滋陰。陽實則水升火降矣。

瘡疥一百四十三

瘙癢或膿水浸淫者。消風除濕。

癢痛無膿者。祛風潤躁。

瘙癢或疼。午後尤甚者。益陰降火。

焮痛。大便秘澀者。滋陰瀉火。

搔起白屑。耳作蟬鳴者。祛風清熱。

一婦患此作癢。膿水不止。脈浮無力。以消風散(八十)四劑少愈。再四生丸(八六)月餘而平。(此憑症脈也。)

一人癢少痛多。無膿水。以芩、連、荊、防、山、梔、薄荷、芍藥、歸身、治之而愈。(此憑症也。)

一婦作癢。午後尤甚。以當歸飲子數劑少愈。更以人參荊芥散數劑而安。(此憑脈症也。)

一人久而不愈。搔起白屑。耳作蟬聲。以四生散數服癢止。更以當歸飲子數劑而痊。(此憑症也。)

一人下體居多焮痛。日晡尤甚。腿腕筋紫而脹。就於紫處刺去瘀血。以四物加芩連四劑而安。在上體若。臂腕筋紫脹。亦宜刺去其血。以前湯加柴胡黃芩即愈。(此憑症也。)

一人搔癢成瘡。日晡痛甚。以四物加芩、連、荊、防數劑而止。更以四物加蒺藜、何首烏、黃耆二十劑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頭目昏眩。皮膚瘙癢。搔破成瘡。以八風散治之而愈。

一人患瘡疥多在兩足。午後痛甚。腿腕筋紫而脹。脈洪大。此血熱也。於紫處砭去毒血。更以四物加芩、連。柴胡、地骨皮而愈。(此憑脈症也。) 如手臂有瘡。臂腕筋紫。亦宜砭之。 老弱人患此作痛。須補中益氣湯加涼血藥。

一兒周歲。先頭患瘡疥。漸至遍身。久而不愈。用四物湯(九)加防風、黃芩、升麻。外搽毒藥散。月餘而愈。(此憑症也。)

一小兒瘡毒不愈。或愈而復發。皆因母食炙爆辛辣。或有熱。宜先治母熱。若小兒不能服藥者。就於母藥中加漏蘆煎服。兒瘡亦愈。

一兒頭面生瘡數枚作癢。瘡痂積累。名曰黏瘡。以枯礬、黃丹等分。麻油調搽。更服敗毒散而愈。(此憑症也。)

一人腿生濕瘡。數年不愈。尺脈輕診似大。重診無力。此腎虛風邪襲之而然。名曰腎臟風瘡。以四生散治之。彼不信。自服芩連等藥。遂致氣血日弱。膿水愈多。形症愈憊迨二年。復請予治。仍用前藥而愈。(此憑症脈也。)

失肢體有上下。臟腑有虛實。世人但知苦寒之藥能消瘡毒。不知腎臟風因腎不足所致。遂以蒺藜為主。黃耆為臣。白附子獨活為佐使。再若服敗毒等藥。則愈耗元氣。促之死矣。

一人焮痛發熱。脈浮數。以人參敗毒散(六四)四劑少愈。更以當歸飲子數劑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人遍身作癢。搔破成瘡。出水。脈浮數。此手足陽明經風熱所致。以人參敗毒對四物湯(九)加芩連。外以松香一兩。枯礬五錢。輕粉三錢為末。麻油調敷。月餘而愈。(此憑症也。)

一兒頭面胸腹患水瘡數枚。潰而成瘡。此風邪乘於皮膚也。名曰瘭瘡。飲荊防敗毒散。(七)更以牛糞燒存性。為末敷之而愈。(此憑症也。)

瘭疽為患最毒。形如粟許。大者如慄。患無常處。多在手指。潰而出血。用南星、半夏、白芷末敷之。重者見骨。或狂言煩悶。

一兒鼻下生瘡。不時揉擦。延及兩耳諸藥不效。服蘆薈丸。搽松香、綠豆末而愈。

一人濕熱下注。兩腿生瘡。以人參敗毒散加蒼朮、黃柏、服之。外貼金黃散。(此憑症也。)

一人焮痛。寒熱便秘。脈數有力。以防風通聖散二劑少愈。更荊防敗毒散(七)加黃芩、山梔。四劑而愈。(此憑症也。)

有患此但脈沉實。以前藥加大黃漸愈。再服人參敗毒散而平。(此憑脈也。)

一僧患瘡疥自用雄黃、艾葉等藥。燃於被中熏之。翌日遍身焮腫。皮破水出。飲食不入。予投以解藥不應而死。

又有患此久而不愈。以船板灰存性一兩。輕粉三錢為末。麻油調貼。更以知母、黃柏、防己、龍膽、茯苓、歸、弓、耆、術服之而愈。

大凡下部生瘡雖屬濕熱。未有不因脾腎虛而得之。

一人兩腿生瘡。每服敗毒散則飲食無味。反增腫脹。此脾虛濕熱下注也。以六君子加蒼朮、升麻、酒炒芍藥服之。以黃蠟、麻油各一兩、輕粉三錢為膏貼之而愈。(此憑症也。)

兩腿生瘡作痛。或遍身作痛。用當歸拈痛湯甚效。

一人年逾五十。兩臁生瘡。日久不愈。飲食失節。或勞苦。或服滲利消毒之劑愈盛。脾脈大無力。此脾虛兼濕熱也。用補中益氣湯數劑少愈。更六君子加蒼朮、升麻、神麯治之而愈。(此憑症也。)

大凡下部生瘡。焮痛或發寒熱。或腳氣腫痛。以人參敗毒散加檳榔、紫蘇、蒼朮、黃柏並效。久不愈。以四物湯(九)治之。愈後以補腎丸補之。庶不再發。

臁瘡方 乳香 沒藥 水銀 當歸(各半兩) 川芎 貝母 黃丹(各二錢半) 真麻油(五兩)除黃丹水銀。將余藥同香油熬黑色。去渣。下黃丹、水銀。又煎黑色。桃柳枝攪成膏。油紙攤貼。

又方 龍骨(生用) 血蠍 赤石脂(各一兩) 頭髮(如指大) 黃蠟 白膠香(各一兩) 香油不拘多少。煎發三五沸。去發入蠟白膠。再以龍骨、血蠍、石脂攪勻。安水盆中。候冷。瓷器盛。每用捻作薄片。貼瘡口。外貼竹箬。三日後番過再貼。仍服活血藥。

又方 用砂糖水煎冬青葉三五沸。撈起。石壓平。貼瘡。日換二次。 又方頭垢燒灰。和棗肉搗膏。先以蔥椒葉煎湯洗淨。用輕粉糝上。卻以前膏傘紙攤貼之。

又方 地骨皮(一兩)甘草節(半兩)入香油熬熟。去渣。入黃丹(一兩半) 白蠟(半兩)緊火熬黑提起。白紙攤貼。次用醋煎。冬青葉攤藥貼之。

凍瘡 用煎熟桐油調密陀僧末敷。

牛皮癬 用牛膽調燒酒敷之。

諸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黃連、黃芩。詳上下及引經藥則可。 又云。諸瘡以黃連、當歸為君。連翹、甘草、黃芩為佐。 在下者加黃柏。

若稟受壯盛。宜四物湯(九)加大承氣下之。

若性急黑瘦血熱之人瘡痛。宜四物加芩連大力子甘草。

若肥胖人瘡痛。乃濕熱也。宜羌活、防風、荊芥、白芷、蒼朮、連翹。取其風能勝濕也。

在上者多通聖散。在下多須用下。

敷藥 膿窠治熱燥濕為主。 無名異。 鬆皮炭亦主膿。乾疥開鬱為主。吳茱萸。 腫多者加白芷開鬱。 干癢出血多者。加大黃、黃連、豬脂調敷。

濕多者油調敷。 癢多加枯礬。 痛多加白芷、方解石。

定癢殺蟲用蛇床。

蟲瘡如癬狀。退熱殺蟲為主。用蕪荑、黑狗脊、白礬、雄黃、硫黃、水銀、樟腦、松香。 蟲多加藜蘆、斑蝥。或錫灰、檳榔。 紅色加黃丹。 青色加青黛。頭上瘡加黃連、方解石。陰囊瘡加茱萸。 腳腫出血。分濕熱用藥。膿疱瘡 治熱為主。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三錢) 蛇床 寒水石(各三兩) 黃丹(五分) 白礬(一錢) 無名異(少許炒) 白芷 輕粉 木香(少許痛者用) 為末。油調敷。

沙瘡 蕪荑 寒水石(各二錢) 剪草 吳茱萸 黃柏 枯礬(各一錢) 蒼朮 厚朴 雄黃(各五分) 輕粉(十貼)

上為末。油調敷。

又方 蕪荑 枯礬 軟石膏 大黃 樟腦 上為末。先洗去瘡痂。油調敷。

一上散

雄黃 硫黃(各三錢半) 寒水石 白膠香 黑狗脊 蛇床(各一兩) 黃連 枯礬(各五錢) 吳茱萸(三錢) 斑蝥(十四個去翅足) 上除硫黃、雄黃、寒水石。另研為粉外。余皆研極細末次以班蝥同餘藥研勻。先洗瘡。令湯透去痂。用臘豬油手心中擦熱。鼻中嗅二三次。即擦瘡上。一上即愈。如痛甚腫滿高處。加寒水石一倍。如不苦癢。只加狗脊。微癢只加蛇床。有蟲加雄黃。如喜火炙湯炮加硫黃。只嗅不已。亦可愈也。

疥瘡 春天發者。開鬱為主。 吳茱萸 白礬(各二錢) 樟腦(五分) 輕粉(十盝) 寒水石(二錢半) 蛇床(三錢) 黃柏 大黃 硫黃(各一錢) 檳榔(一個) 為末。油調。莫抓破。敷。

小兒頭瘡 川芎 片芩 酒炒白芍 陳皮(各半兩) 酒歸 酒白朮(各半兩) 天麻(酒洗) 蒼朮 蒼耳(各七錢半) 酒柏 酒粉草(各四錢) 防風(三錢) 為末。水蕩起。煎服。日四五次。服後睡片時。

又方 臘豬油(半生半熟)雄黃水銀等分為末。洗淨瘡。敷上。

小兒癩頭並身癩 鬆皮(燒灰) 白膠香 枯礬 大黃 黃柏 為末。熟油調敷。

耳後月蝕瘡 黃連 枯礬 為末敷。

小兒瘡 牙皂(去皮) 胡椒(些少) 枯礬 輕粉 樟腦

為末。桕燭油調搽。七日如櫻桃膿窠。乃去椒。

小兒禿頭 通聖散酒製。取大黃另用酒炒。入研為末。再仍通用酒拌焙乾。每服一錢。水煎。頻服。用白炭燒紅淬長流水令熱。洗之。外用胡荽子、伏龍肝、梁上塵、黃連、白礬為末。油調敷。

又方 松樹厚皮(燒炭二兩) 黃丹(水飛一兩) 寒水石(一兩細研) 枯礬 黃連 大黃(各半兩) 白膠香(熬飛傾石上二兩) 輕粉(四盝或云一分)

上為末。先洗去瘡痂。熬熟油調敷。

癬瘡 用防風通聖散。去硝黃加浮萍、皂角刺。

又方 浮萍(一兩) 蒼耳 蒼朮(各二兩) 苦參(一兩半) 黃芩(半兩) 香附(二錢半)為末。酒糊丸。

敷藥 先用洗藥。後上敷藥。 蘆薈 大黃 輕粉 雄黃 蛇床 檳榔 槿樹皮 上為末。先刮癬。

用米醋調塗。 又方 蘆薈(三盛) 巴豆(去殼十四粒) 白蠟 蓖麻子(去殼十四粒) 斑蝥(七個去翅足)

上用香油二兩。熬巴豆、蓖麻、斑蝥三藥。以黑為度。去粗入蠟。並蘆薈末在內。用瓷罐盛貯。微微刮癬令破。以油塗上。過夜略腫而愈。

洗藥 紫蘇 樟樹 蒼耳 浮萍煎湯洗。先洗後上敷藥。

諸蟲傷一百四十四

(附犬蛇傷)

一人被犬傷。痛甚惡。令急吮去毒血。隔蒜灸患處數壯。痛即止。更貼太乙膏、服玉真散而愈。

一人瘋犬所傷。牙關緊急。不省人事。緊針患處出毒血。隔蒜灸良久而醒。用太乙膏封貼。飲玉真散二服。

少蘇。更以解毒散(百一十)二服而痊。若患重者。須先以蘇合香丸灌之。後進湯藥。

針灸經云。外丘穴治猘犬。即瘋犬所傷。發寒熱。速灸三壯。更灸患處。立愈。春末夏初。狂犬咬人。待過百日得安。終身禁犬肉、蠶蛹。食此即發。不可救也。宜先去惡血。灸咬處十壯。明日以後。日灸一壯。百日乃止。忌酒七日。搗韭汁一二盞。狂犬傷。令人吮去惡血。灸百壯效。

治蛇入七竅。急以艾灸蛇尾。(又法)以刀破蛇尾少許。入花椒七粒。蛇自出。即用雄黃、硃砂末煎人參湯調灌之。內毒即解。 山居人被蛇傷。急用溺洗患處。拭乾。以艾灸之。大效。 又方 獨頭大蒜切片置患處。以艾於蒜上灸之。每三壯換蒜。效。

一人被蠍螫手。痛徹心。頃刻焮痛至腋。寒熱拘急。頭痛惡心。此邪正二氣相搏而然。以飛龍奪命丹塗患處。及服止痛之藥。俱不應。乃隔蒜灸之。遂愈。

後有被螫。如前灸之。痛即止。

一人蜈蚣傷指。亦用前法而愈。

凡蛇毒之類所傷。依此療之並效。本草謂蒜療瘡毒有回生之功。

一獵戶腿被狼咬痛甚。治以乳香定痛散不應。予思至陰之下。氣血凝結。藥力難達。令隔蒜灸至五十餘壯。痛去。仍以托裡藥及膏藥貼之。愈。

一人被鬥犬傷腿。頃間焮痛至股。翌日牙關緊急。用玉真散不應。隔蒜灸三十餘壯而蘇。仍以玉真散(百二十三)及托裡消毒藥而愈。

諸蟲傷。白礬一塊。於端午日自早曬至晚收貯。用時旋為末。水調搽患處。痛即止。

誤吞水蛭一百四十五

一人腹痛。食熱則甚。諸藥不應。半年後腹加腫脹。面色痿黃。脈不洪滑。非癰也。詢之始因渴甚。俯飲澗水。意其誤吞水蛭。令取黃泥為丸。空心用水送下百丸。果下蛭而愈。

一兒因跌溝中腹痛。服驚積等藥不應。亦依前症療之。愈。

蟲入耳一百四十六

一人睡間有蟲入耳。痛瞀。將生薑擦貓鼻。其尿自出。取尿滴耳內。蟲出。

一人耳內生瘡。不時作痛。欲死。痛止如故。脈皆安靜。非瘡也。話間痛忽作。予意有蟲入耳。急取貓尿滴耳。

果出一臭蟲。不復痛。 或用麻油滴之。則蟲死難出。

或炒脂麻枕之。則蟲亦出。但不及貓尿速也。

血風瘡一百四十七

脈浮者。祛風為主。益氣佐之。

脈澀者。祛風為主。養血佐之。

脈浮而澀者。祛風養氣血。

一婦患此作癢。五心煩熱。以逍遙數劑而止。更人參荊芥散二十餘劑而愈。

一婦遍身作癢。秋冬尤甚。脈浮數。飲消風散。敷蛇床子散。數月頓愈。

一婦遍身赤色。撥破成瘡。膿出不止。以當歸飲子及蛇床子散而愈。

一老婦遍身作癢。午前益甚。以四君子加荊。防、芎、歸而安。

一婦洗頭。致頭患腫兼癢。以人參荊芥散數劑而愈。

一婦作癢成瘡。久而患處仍癢。搔起白屑。以四生散數服癢止。以人參荊芥散二十餘劑而愈。

一人遍身瘙癢。諸藥不應。脈浮。按之而澀。以生血藥為主。間以益氣。百貼而愈。(此憑脈也。)

一兒癮疹。瘙癢發熱不安。以消風散治之。

一兒亦患此咳嗽時嘔。以葛根橘皮湯並愈。

一婦生風癜似癬。三年不愈。五心煩熱。脈洪。按之則澀。此血虛症也。以生血為主。風藥佐之。若專攻風毒。則血愈虛而熱愈熾。血被煎熬則發瘰癧。或為怯症。遂以逍遙散(二三)數劑。及人參荊芥散(七九)二十餘劑而愈。(此憑脈症也。)

一婦遍身瘙癢。秋冬則劇。脈浮數。此風邪客於皮膚。名曰血風疹。飲消風散。及搽蛇床子散少可。更以四物湯加荊防數劑而愈。(此憑脈症也。)

又一婦患此。夏月尤甚。脈洪大。用何首烏散。(七九)

一婦患赤瘢瘙癢。搔破成瘡。出水。久而不愈。內服當歸飲。外搽蛇床子散並愈。(此憑症也。)

一婦亦患此。諸藥不應。以四生散數服而愈。

大抵婦人體虛。風邪客於皮膚則成白疹。寒濕客於肌肉。鬱熱而為赤疹。色雖有異。治法頗同。 凡人汗出不可露臥及浴。經曰。汗出見濕。乃生痤疿。雷公云。遍身風疹。酒調生柏。予用屢驗。

一人每至秋冬。遍身發紅點如瘢。作癢。此寒氣收斂腠理。陽氣不得發越。怫鬱內作也。宜人參敗毒散解散表邪。再以補中益氣湯實表益氣。彼以為熱毒。自用涼藥。愈盛。復請。仍用前湯加茯苓、半夏、羌活四劑,更用補中益氣湯而愈。(此憑症也。)

河間曰。瘡腫因內熱外虛。風濕所乘。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氣虛則腠理開。為風濕所乘。脾氣濕而內熱。則生瘡也。腫者。由寒熱毒氣客於經絡。使血澀壅結成腫。 風邪內作者。則無頭無根。 血氣相摶作者。則有頭有根。 赤核腫則風熱流會。 瘡以痛為實。癢為虛。虛非為寒。乃熱之微甚也。

麥飯石膏治諸般癰疽神效。

麥飯石膏不拘多少。炭火煅至紅。以好米醋淬之。如此煅淬十數次。研為末。重羅去粗者。取細末。入乳缽。數人更遞研五七日。如面極細為妙。 白蘞(研為細末) 鹿角(不用自蛻者。須擇帶腦頂骨全者。卻是生取之角。截作二三寸長。炭火燒令煙盡。研羅如末。再入乳缽。更遞研令極細。)

上用麥飯石膏細末二兩。白蘞末二兩。鹿角灰四兩。最要研得極細。方有效。粗則反致甚痛。細則大能止痛。收口排膿(精粗之異如此。)和合量藥末多寡。用經年好米醋入銀石器內。熬令魚眼沸。卻旋。又入藥末。用竹篾子不住手攪。熬一二時久。令稀稠得所。提出以瓷器盛之。候冷。以紙蓋覆。勿令著塵。用時先以豬蹄湯洗去膿血。以故帛挹干。鵝翎蘸膏塗敷四圍。凡有赤處盡塗之。但留中心一口如錢大。未潰能令內消。已潰則排膿如湍水。逐日瘡口收斂。瘡久肌肉腐爛。筋骨出露。用舊布片塗藥貼瘡。但內膜不穿。亦能取安。洗瘡勿可手觸嫩肉。亦不可口氣吹著。合藥亦忌腋氣之人。及月經有孕婦人見之。再可熬好米醋一大碗。收瓷器內。候逐日用藥於瘡上。久則藥干。以鵝翎點醋拂濕其藥。勿令繃也。初則一日一洗一換藥。十日後。兩日一換。 古方云。麥飯石顏色黃白類麥飯。曾作磨者尤佳。按麥飯石不可作磨。狀如麥飯糰生粒點。如無此石。可以舊面家磨近齒處石代之。取其有麥性故也。或溪中尋白石如豆如米大者。即是也。其石大小不等。或如拳。如鵝卵。略如握聚一團麥飯。

古之呂西華秘傳此方。雖在至親。亦不可得。裴員外啖之以名第。河南尹脅之以重刑。呂寧守死不傳。君子責其存心雖隘。尚可恕也。近世醫者。每見已效之方。設為詭詐之術。使人勿復用之。其罪不容誅矣。常有趙尹來宰龍泉。速於赴任。單騎兼程。到任未幾。鼻衄大作。日出血數升。有醫教服藕汁地黃膏。趙曰。往年因勞感熱而驟得此。尋叩名醫。服藥遂愈。臨分袂時。醫者屬云。疾若再作。不可輕信醫者服生地黃藕汁。冰冷脾胃。無復可療。因此半月間易數醫無效。前醫遂密制藕汁地黃膏進之。即愈。趙問。蒙惠藥。與吾初衄時所服之藥。氣味相似。得非方同乎。醫曰。即日前所獻藕汁地黃膏也。趙驚歎曰。醫乃詭謀以誤我耶。早信此方。不受苦許久。

補遺

癰癤一百四十八

些小癰癤。方結未成。不可貼膏藥。取生鹿角尖於砂盆內。同老米醋濃磨。以鵝翎塗拂癤之四圍。當中留一口。遇干再塗。一二日即內消。

又方 用吳茱萸微炒為細末。雞子清調塗病處。神效。

些小癰癤。疼痛發熱時。用生粉草節。不炙不焙。隻日曬乾。無日。於焙籠蓋上微火焙乾。研為細末。熱酒調服一二錢。連追數服。痛熱皆止。 微覺惡寒。似欲發背。或已生瘡腫癮疹。以硝石三兩。暖水一升。和令硝。待冷。取故青布沓三重於赤處方員。濕布拓之。熱則頻易。立瘥。

發背及諸癰毒一百四十九

黑鉛一片。甘草三兩。微炙。銼。用酒一斗。置瓷瓶中。然後熔鉛投酒中。卻出酒。另以瓶盛。取出鉛依前熔投。如此者九度。並甘草去之。只用酒令病人飲醉寢則愈。

又方 甘草三兩。生搗為末。大麥面九面大盤中攪和令勻。取上好酥少許。別捻入藥。令勻。百沸水搜作餅。方員大於瘡一分。熱敷腫上。以細片及故紙隔令通氣。冷則換之。已成膿自出。未成膿便內消。

發背欲死一百五十

取冬瓜截去頭。合瘡上。瓜當爛。截去更合之。瓜未盡。瘡已斂小矣。即用膏養之。

又方 取獨頭大蒜兩頭細搗。以麻油和研。厚敷瘡上。干即易。 或以苧根爛搗敷之數易。

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一百五十一

生商陸根搗爛搽之。燥則易。

乳硬欲結膿一百五十二

以鹿角於臼內磨取白汁塗之。干又塗。不得近手。並令人嗍去黃水。一日許即散。

癰癤欲愈必癢又治腎臟濕癢一百五十三

一人髀上生癤數日。瘡口欲合。四邊癢甚。以綿帛蘸湯熨洗。甚快。再癢再熨。覺倦。醫云。洗熨最損人氣血或至眩絕。於是取鹽於四緣遍擦。覺瘡內外清涼。更不復癢。如或癢甚則重擦。隨其輕重。鹽入瘡內亦無害。

刀傷磕損血不止一百五十四

一人磕損大指甲。離肉血淋。急取蔥白煨爛。乘熱縛定。痛與血隨止。蔥冷再易。

一匠斧傷腳跟。乘急用泥塞。延後攻注。腫盛發寒熱。遂令剔去舊土。使血再出。卻用煨蔥白敷之。不移時痛住血止。 又遇殺傷。氣偶未絕。急令取蔥白鍋內炒熟。以敷傷處。繼而呻吟。再易已無事矣。無蔥白,用葉亦可。只要炒熱為上。時易為佳。若傷多煨炮不及。但以干鍋且烙且杵。令延出蔥熱用之妙。

附方

托裡溫中湯

治瘡為寒變而內陷者。膿出消解,皮膚涼。心下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即嘔。氣短吃逆不絕。不得安臥。時發惛憒。

丁香 沉香 茴香 益智仁 陳皮 木香 羌活 乾薑(炮各一錢) 甘草(炙) 附子(炮去皮臍各二錢)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六君子湯

治一切脾胃不健。或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或作嘔。或食不化。或膨脹。大便不實。面色痿黃。四肢倦怠。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半夏(薑製)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內疏黃連湯

(一名黃連內疏湯)

治瘡瘍腫硬。發熱作嘔。大便秘澀。煩躁。飲冷。嘔噦。心煩。脈沉實。此邪在臟也。急服以內除之。使邪不得犯經絡。

黃連 山梔子 當歸(酒拌) 芍藥 木香 檳榔 黃芩 薄荷 桔梗 甘草(各一錢) 連翹 大黃(炒各一錢)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十宣散

治瘡瘍。脈緩澀。身倦怠。惡寒。或脈弦。或緊細者。皆宜用之。散風寒。助陽氣也。

人參 當歸(酒拌) 黃耆(鹽水拌炒各一錢) 甘草 白芷 川芎 桔梗(炒各一錢) 厚朴(薑汁製炒五分) 防風 肉桂(各三分)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服。

小柴胡湯

治瘰癧。乳癰。便毒。下疳。及肝經分一切瘡瘍。發熱。潮熱。或飲食少思。

半夏(薑製一錢) 柴胡(二錢) 黃芩(炒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防風通聖散

治一切風熱。積毒。瘡腫。發熱。便秘。表裡俱實者。

芍藥(炒) 芒硝 滑石(煅) 川芎 當歸(酒拌) 桔梗 石膏(煅) 荊芥 麻黃(各四分半) 薄荷 大黃(煨) 山梔(炒) 白朮(炒) 連翹 甘草(炙) 防風 黃芩(炒各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服。

荊防敗毒散

治一切瘡瘍。時毒。腫痛。發熱。左手脈浮數。

荊芥 防風 人參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枳殼 茯苓 川芎 甘草(各一錢) 即人參敗毒散加荊芥防風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黃連解毒湯

治積熱。瘡瘍焮腫。作痛煩躁。飲冷。脈洪數。或口舌生瘡。或疫毒發狂。

黃芩 黃柏(炒) 黃連(炒) 山梔(各一錢半)

作一劑。水二鍾。煎七分。熱服。

四物湯

治一切血虛。或發熱之證。

當歸(酒拌) 川芎(各一錢) 芍藥(炒) 生地(一錢)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加四君湯。即八物湯。又名八珍湯。治症詳見於後。

大黃牡丹湯

大黃(四兩) 牡丹皮(三兩) 芒硝(二兩) 桃仁(五十個)

每服五錢。水煎服。

隔蒜灸法

治一切瘡毒。大痛或不痛。或麻木。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隨而散。蓋火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法也。有回生之功。

大蒜去皮。切三文銅錢厚。安瘡頭上。用艾壯於蒜上灸之。三壯。換蒜復灸。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殺其大勢。不能為害。若瘡大。用蒜搗爛攤患處。將艾鋪上燒之。蒜敗再換。如不痛。或不作膿。及不發起。或陰瘡。尤宜多灸。

清涼飲

治瘡積熱煩躁。飲冷焮痛。脈實。大小便秘澀。

大黃(炒) 赤芍 當歸 甘草(各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十全大補湯

治瘡潰膿清。或不潰不斂。皆由元氣虛弱。不能營運。服此生血氣。壯脾胃。兼補諸虛。及潰瘍發熱。或惡寒。或作痛。或膿多。或自汗盜汗。及流注。瘰癧。便毒。久不作膿。或膿成不潰而不斂。若血氣不足。結腫未成膿者。加枳殼、香附、連翹服之。自消。

人參 肉桂 地黃(酒蒸焙) 川芎 白芍(炒) 茯苓 白朮(炒)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酒拌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八珍湯

調和榮衛。順理陰陽。滋養血氣。進飲食。退虛熱。此氣血虛乏大藥也。

當歸(酒拌) 川芎 芍藥(炒) 熟苄(酒拌) 人參 白朮(炒)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加味十全大補湯

人參 肉桂 地黃 川芎 白芍藥 茯苓 白朮 黃耆 甘草 當歸 烏藥 香附(各等分)

薑棗水煎。空心溫服。每劑一兩。

補中益氣湯

治瘡瘍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或勞倦身熱。脈洪大無力。或頭痛。或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

黃耆(炙一錢半) 甘草(炙) 人參 當歸(酒拌) 白朮(炒各一錢) 升麻 柴胡 陳皮(各三分)

水二鍾。姜二片。棗二枚。煎一鍾。空心服。

聖愈湯

治瘡瘍膿水出多。或金瘡出血。心煩不安。睡臥不寧。或五心煩熱。

地黃(酒拌蒸半日) 生地黃(酒拌) 川芎 人參(各五錢) 當歸(酒拌) 黃耆(鹽水浸炒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人參養榮湯

治潰瘍發熱。或惡寒。或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黃。呼吸短氣。飲食無味。或氣血原不足。不能收斂。若大瘡愈後。服之不變他病。

白芍(一錢五分) 人參 陳皮 黃耆(蜜炙) 桂心 當歸(酒拌)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熟苄(酒拌) 五味子(炒搗碎) 茯苓(各一錢半) 遠志(去心炒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不能統攝心血。以致妄行。或吐血下血。或健忘怔忡。驚悸少寐。或心脾作痛。

茯神 白朮 人參 黃耆(蜜炙) 龍眼肉 酸棗仁(蒸各一錢) 木香(三分) 甘草(炙一分半)

水一鍾。姜一片。棗一枚。煎六分。食遠並臨臥服。

遠志酒

遠志(不拘多少泔浸洗去土捶去心)

上為末。每三錢。用酒一盞調。遲少頃。澄清飲之。以滓敷患處。治女人乳癰尤效。

黃耆建中湯

黃耆(蜜制) 肉桂(去皮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白芍

每服一兩。薑棗水煎服。

內補黃耆湯

黃耆(炙) 麥門冬(各一兩) 熟地黃 人參 茯苓 甘草(炙七分) 白芍 川芎 官桂遠志

每服一兩。薑棗水煎服。

逍遙散

治婦人血虛。五心煩熱。肢體痛。頭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及血弱榮衛不調。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當歸(酒拌) 芍藥 茯苓 白朮(炒) 柴胡(各一錢) 甘草(七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柏子丸

治月經短少。漸至不通。手足骨肉煩疼。日漸羸瘦。漸生潮熱。其脈微數。此由陰虛血弱。陽往乘之。少水不能勝盛火。火逼水涸。亡津液。當養血益陰。慎毋以毒藥通之。宜此丸與澤蘭湯主之。

柏子仁(炒研) 牛膝(酒拌) 卷柏(各半兩) 澤蘭葉 續斷(各二兩) 地黃(三兩酒拌蒸半日杵膏)

上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澤蘭湯

治症同前。

澤蘭葉(三兩) 當歸(酒拌) 芍藥(炒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鍾。煎一鍾。去滓溫服。

連翹消毒散

(即涼膈散)

治積熱。瘡瘍焮痛。發熱。煩渴。大便秘。及咽喉腫痛。或生瘡毒。

連翹(一兩) 山梔子 大黃 薄荷葉 黃芩(各五錢) 甘草(一兩五錢) 朴硝(二錢半)

每服一兩。水煎。溫服。

理中湯

治脾胃不健。飲食少思。或作嘔。傷寒及肚腹作痛。

人參 乾薑(炮) 甘草(炙) 白朮(炒各錢半)

水一鍾。煎五分。食遠服。

二神丸

治脾腎俱虛。侵晨作瀉。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或作嘔。或久瀉不止。如脾經有濕。大便不實者。神效。

一人年逾四十。遍身發腫。腹脹如鼓。甚危。諸藥不應。用此數服。飲食頓進。其腫漸消。兼以除濕健脾之劑而愈。

破故紙(四兩炒) 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碎。同棗用水煎熟。去姜。取棗肉和藥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竹葉黃耆湯

淡竹葉(二錢) 生苄 麥門冬(去心) 黃耆(炙) 當歸(酒拌) 川芎 甘草 黃芩(炒)芍藥 人參 半夏(薑製) 石膏(煅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黃耆六一湯

治潰後作渴。必發癰瘡。宜常服此。可免。

綿黃耆(六兩一半生焙一半鹽水潤瓷器飯上蒸三次焙乾) 甘草(一兩半生半炙)

每銼一兩。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或為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白湯調服更妙。加人參尤效。

七味白朮散

白朮 茯苓(去皮) 人參(各半兩) 甘草(炙一兩半) 木香(二錢半) 藿香(半兩) 葛根(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白湯調下。

豬蹄湯

消腫毒。去惡肉。潤瘡口。止痛。

白芷 黃芩 當歸 羌活 赤芍 露蜂房(蜂兒多者佳) 生甘草(各五錢)

用豬蹄一雙。水四五碗。煮熟去油滓。取清湯入前藥煎數沸。去滓溫洗。以膏藥貼之。

復元活血湯

治墜墮或打撲。瘀血流於脅下作痛。或小腹作痛。或痞悶及便毒。初起腫痛。

柴胡(錢半) 天花粉 當歸(酒拌各一錢) 紅花 甘草(七分) 穿山甲(一錢) 大黃(酒拌炒三錢) 桃仁(二十粒去皮尖酒浸研)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桃仁承氣湯

治傷損。瘀血停滯。腹痛發熱。或發狂。或便毒。壅腫疼痛。便秘發熱。用此通之。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 桂枝 芒硝 甘草(炙各一錢) 大黃(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當歸地黃湯

治破傷風。氣血俱虛。發熱頭痛。服此養血氣。祛風邪。不拘新舊並治之。

當歸(酒拌) 地黃(酒拌) 芍藥 川芎 藁本 防風 白芷(各一錢) 細辛(五分)

補真丸

肉蓯蓉(酒浸焙) 葫蘆巴(炒) 附子(炮去皮) 陽起石(煨) 鹿茸(酒浸焙) 菟絲子(淨洗酒浸) 肉豆蔻(麵裹煨) 川烏(炮去皮) 五味子(各五錢)

上為末。用羊腰子兩對。治如食法。蔥椒酒煮。搗爛入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鹽湯任下。

玄參升麻湯

玄參 赤芍藥 升麻 犀角屑 桔梗 貫眾 黃芩(各一錢) 甘草(五分)

作一貼。水姜煎。食後服。

犀角升麻湯

犀角(七錢半) 升麻(五錢) 防風 羌活 川芎 黃芩 白附子(各二錢半) 甘草(一錢半)

每服一兩。水煎。食後服。

清胃散

治胃經濕熱。牙齒或牙齦腫痛。或牽引頭腦。或面發熱。

歸身(酒拌一錢) 黃連 生地黃(酒拌各一錢) 牡丹皮(錢半) 升麻(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清咽利膈散

金銀花 防風 荊芥 薄荷 桔梗 黃芩 黃連(各一錢半) 山梔 連翹(各錢) 玄參大黃(煨) 朴硝 牛蒡子 甘草(各七分)

作一貼。水煎服。

聰耳益氣湯

黃耆(一錢) 甘草(炙五分) 人參(三分) 當歸(二分酒焙乾) 橘皮(二分)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 白朮(三分) 菖蒲 防風 荊芥

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防風通氣湯

羌活 獨活(各二錢) 防風 甘草(炙) 藁本(各一錢) 川芎(五錢) 蔓荊子(三錢)

銼。分二貼。水煎服。

豆豉餅

治瘡瘍腫硬不潰。及潰而不斂。並一切頑瘡惡瘡。用江西豆豉為末。唾津和作餅如錢大厚如三文。置患處。又艾壯於餅上灸之。餅乾再用唾津和作瘡大。用漱口水調作餅覆患處。以艾鋪餅上燒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雖不全消。其毒頓減。甚有奇功。不可忽之。

流氣飲

治流注及一切恚怒氣結腫作痛。或胸膈痞悶。或風寒濕毒。摶於經絡。致氣血不和。結成腫塊。肉色不變。或漫腫木悶。無頭。(即瘡科流氣飲)

桔梗(炒) 人參 當歸(酒拌) 官桂 甘草(炙) 黃耆(鹽湯浸炒) 厚朴(薑製) 防風紫蘇 芍藥 烏藥 枳殼(各七分) 檳榔 木香 川芎 白芷(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獨參湯

治潰瘍。氣血虛極。惡寒或發熱。或失血之證。葛可久血脫補氣。即此方也。

人參(一兩) 水二鍾。棗十枚。煎一鍾。徐服。若煎至稠厚。即為膏。

補腎丸

巴戟(去心) 山藥 補骨脂(炒) 小茴香(炒) 牡丹皮(各五錢) 清鹽(二錢半後入) 肉蓯蓉(酒洗一兩) 枸杞子(一兩)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地骨皮散

治骨蒸。潮熱。自汗。咳吐腥穢稠痰。

人參 地骨皮 生地黃(各錢半) 白茯苓 柴胡 黃耆(炙) 知母(炒) 石膏(煅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金鑰匙

治喉閉。纏喉風。痰涎壅塞。甚者水漿難下。

焰硝(一兩五錢) 鵬砂(五錢) 腦子(一字) 雄黃(二錢) 白殭蠶(一錢)

各研為末。和勻。以竹管吹患處。痰涎即出。如痰出喉仍不消。急針患處。去惡血。

必效散

治癧未成膿自消。已潰者自斂。如核未去。更以針頭散腐之。若氣血虛者。先服益氣養榮湯數劑。然後服此散。服而癧毒以下。再服前湯數劑。

南鵬砂(二錢半) 輕粉(一錢) 斑蝥(四十個糯米同炒熟去翅及頭) 麝香(五分) 巴豆(五粒去殼心膜) 白檳榔(一個)

上為末。每服一錢。壯實者錢半。五更滾湯調下。小水澀滯。或微痛。此癧欲下也。進益元散一服。其毒即下。斑蝥、巴豆似為峻利。然巴豆能解斑蝥之毒。用者勿畏。嘗遇富商項有癧痕頗大。詢之。彼云因怒而致。困苦二年。百法不應。方與藥一服。即退二三。再服頓退。四服而平。旬日而痊。以重禮求之。乃是必效散。一老媼亦治此症。索重價始肯治。其方乃是中品錠子紝瘡內。以膏藥貼之。其根自腐。未盡再用。去盡更搽生肌藥。數日即愈。予見血氣不虛者果驗。血氣虛者潰去亦不愈。丹溪亦云。必效散與神效栝蔞散相兼服之。有神效。常以二藥兼補劑用之。效。按錠子雖峻利。蓋結核堅硬。非此未見易腐。必效散雖有斑蝥峻利。然癧毒深者。非此莫能易解。又有巴豆解毒。但有氣血虛者。用之恐有誤。一道人治此症。用雞子七個。每個入斑蝥一枚。飯上蒸熟。每日空心服一枚。求者甚多。然氣血虛者恐亦不能治也。

散腫潰堅丸

知母(酒浸炒) 黃柏(酒洗炒) 昆布 桔梗(各半兩) 栝蔞根(酒洗) 廣朮 三稜(酒洗炒)連翹(各三錢) 升麻(六分) 白芍藥 黃連 葛根(各二錢) 草龍膽(四兩酒洗炒) 黃芩稍(一錢半一半酒洗一半生)

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滾湯下。

香附餅

治瘰癧流注腫塊。或風寒襲於經絡。結腫或痛。用香附為末。酒和。量瘡大小。作餅覆患處。以熨斗熨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若風寒濕毒。宜用薑汁作餅。

內塞散

治陰虛。陽氣湊襲。患腫或潰而不斂。或風寒襲於患處。致氣血不能運。至久不愈遂成漏症。

附子(童便浸三日一日一換切作四塊再浸數日炮一兩) 肉桂(去皮) 赤小豆 甘草(炙)黃耆(鹽水浸炒) 當歸(酒拌) 茯苓 白芷 桔梗(炒) 川芎 人參 遠志(去心) 厚朴(薑製各一兩) 防風(四錢)

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或酒糊丸,鹽湯下亦可。或煉蜜丸亦可

神效栝蔞散

治乳癰乳勞已成。化膿為水。未成即消。治乳之方甚多。獨此神效。瘰癧瘡毒尤效。

甘草 當歸(各五錢) 沒藥(另研) 乳香(各一錢另研) 栝蔞(大者二個杵)

作二劑。用酒三碗。煎至二碗。分三次飲。更以渣罨患處。一切癰疽。腫毒。便毒。並效。如數劑不消不痛。兼服補氣血之藥。

黃連胡粉散

黃連(二兩) 胡粉(一錢) 水銀(一兩同粉研令消)

三味相和。用皮包裹。熟挼良久。敷患處。

桃仁湯

桃仁 蘇木 蠻蟲(去足翅炒) 水蛭(三十個炒) 生地黃

每服三錢。水一鍾。煎六分。空心服。

沒藥丸

當歸(一兩) 桂心 芍藥(各半兩) 沒藥(研一分) 桃仁(去皮尖炒研碎一分) 蠻蟲(去足翅炒) 水蛭(炒各三十個)

上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丸。空心醋湯下。

當歸丸

當歸(半兩) 大黃 桂心(各三錢) 赤芍藥 葶藶(各二錢) 人參(一錢) 甘遂(半錢)

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空心米飲化下一丸。

當歸散

治婦人陰中突出一物。長五六寸。名陰挺。

當歸 黃芩(各二兩) 牡蠣(兩半) 蝟皮(一兩炙) 赤芍(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或滾湯調下。如不應。更以補中益氣倍加升麻、柴胡兼服之。

瓜子仁湯

治產後惡露不盡。或經後瘀血作痛。或腸胃停滯。瘀血作痛。或作癰。並治。

薏苡仁(四錢) 桃仁(去皮尖研) 牡丹皮 栝蔞仁(各一錢半)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瀉白散

桑皮(炙) 桔梗 栝蔞實 升麻 半夏 杏仁(去皮尖炒) 地骨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作一貼。姜水煎服。

神仙活命飲

治諸瘡未作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又排膿止痛消毒聖藥也。

穿山甲(蛤粉炒黃色) 甘草節 防風 沒藥 赤芍 白芷 歸尾 乳香(各一錢) 天花粉 貝母(各八分) 金銀花 陳皮(各三錢) 皂角刺(炒黃一錢)

用酒一碗。同入瓶內。紙糊瓶口。勿令泄氣。慢火煎數沸去渣。分病上下。食前後服之。能飲酒者。再飲三二杯。尤妙。

蠟礬丸

治一切癰疽。托裡止痛。護臟腑。神效。不問老幼皆可服。

白礬(一兩明亮者研末) 黃蠟(一兩黃色好者溶開離火入礬末一方用七錢)

眾手急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熟水或溫酒送下。日進二服。一法將蠟水煮。用匙挑浮水上者。和礬末丸。則軟而易丸。

四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便血不止。

甘草(炙五分)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各一錢)

水一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人參敗毒散

一切瘡瘍。焮痛發寒熱。或拘急頭痛。脈數有力者。

人參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枳殼 茯苓 川芎 甘草(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清咽消毒散

治咽喉生瘡腫痛。痰涎壅盛。或口舌生瘡。大便秘結。 即荊防敗毒散加芩連硝黃。

金黃散

滑石 甘草

各為末。等分。敷搽。

龍膽瀉肝湯

柴胡 澤瀉(各一錢) 車前子 木通(各五分) 生地黃 當歸尾(酒洗) 草龍膽(酒浸炒黃色各三錢)

作一貼。水煎。食前服。

神異膏

治癰疽瘡毒甚效。此瘡中第一藥也。

露蜂房(蜂兒多者一兩) 蛇蛻(鹽水洗焙半兩) 玄參(半兩) 黃耆(三錢) 男發(洗如雞子一丸) 杏仁(去皮尖一兩) 黃丹(十一兩) 真麻油(二斤)

先以玄參、黃耆、杏仁、入油煎至黑色。方入蜂房、蛇蛻、男發、再煎至黑。濾去渣。徐徐入黃丹。慢火煎。以柳枝不住手攪。滴水捻。軟硬得中。即成膏矣。

沖和膏

治一切瘡腫不甚熱。積日不消。

紫荊皮(炒五錢) 赤芍藥(炒二兩) 獨活(去節炒三兩) 白芷(一兩) 菖蒲(一兩)

上為末。蔥頭煎湯。調搽。

神功散

(即四生散)

治臁腿生瘡。浸淫不愈。類風癬。名腎臟風瘡。如上攻則目昏花。視物不明。並一切風癬疥癩。

白附子(生用) 黃耆 獨活 蒺藜

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用豬腰子一個。批開入藥。濕紙裹。煨熟。空心連腰細嚼鹽湯下。風癬酒下。

大連翹飲

治丹毒、斑疹瘙癢。或作痛。及大人風邪熱毒焮腫或癢。小便澀。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芍藥 蟬蛻 當歸(酒拌) 甘草 防風 柴胡 滑石(煅) 山梔(炒) 黃芩(各一錢)

水鍾半。煎七分。小兒宜為末。每服一二錢。滾湯調下。

通氣散

治時毒焮腫。咽喉不利。取嚏以泄其毒。

玄胡(錢半) 牙皂 川芎(各一錢) 藜蘆(五分) 躑躅花(一分半)

為細末。用紙捻蘸少許。紝鼻內。取嚏為效。

羌活勝濕湯

羌活(去蘆) 獨活(去蘆一錢) 藁本 防風(去蘆半錢) 川芎(二分) 甘草(炙半分) 蔓荊子(二分)

作一貼。姜水煎服。

附子八物湯

附子(炮) 乾薑(炮) 芍藥(炒) 茯苓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肉桂(一錢) 白朮(二錢炒)

作一貼。水煎。食前服。

加減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芍藥 杏仁(去皮尖麵炒) 甘草 防己 肉桂(各一兩半) 附子(炮去皮臍五錢)

每服一兩。姜水煎服。

獨活寄生湯

白茯苓 杜仲 當歸(酒洗) 防風 牛膝 白芍藥 人參 細辛 桂心 秦艽 熟地黃芎藭 甘草(各二兩) 獨活(三兩) 桑寄生(二兩)

姜水煎服。每服一兩。

五香連翹湯

治諸瘡初覺。一二日便厥逆。咽喉塞。寒熱。

沉香 木香 麝香 連翹 射干 升麻 丁香 獨活 甘草(炙) 桑寄生(各一錢) 大黃 木通 乳香(各一錢半)

每服五錢。水一鍾。煎八分。取利。

八風散

藿香(半斤) 白芷 前胡(各半斤) 黃耆 甘草 人參(各二斤) 羌活 防風(各三斤)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薄荷煎滾湯調服。

人參荊芥散

治婦人血風發熱。或瘡毒瘙癢。肢體疼痛。頭目昏澀。煩渴盜汗。或月水不調。臍腹疼痛。痃癖積塊。

人參 桂心 柴胡 鱉甲(醋炙) 荊芥穗 枳殼(麩炒) 生地黃(酒拌) 酸棗仁(炒) 羚羊角 白朮(炒各一錢) 川芎 當歸(酒拌) 防風 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入羚角末。食遠服。

消風散

治風熱。癮疹瘙癢。及婦人血風瘙癢。或頭皮腫癢。或諸風上攻。頭目昏痃。項背拘急。鼻流清水。嚏噴聲重。耳作蟬聲。

陳皮(焙五錢) 甘草(炒) 人參 茯苓 荊芥穗 防風 川芎(炒) 白殭蠶(炒) 蟬蛻(各二兩) 厚朴(薑製五錢) 藿香 羌活(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茶清調下。瘡癬溫酒下。

何首烏散

何首烏 防風 蒺藜 枳殼 天麻 胡麻子 殭蠶 茺蔚子(各等分)

每服五錢。茵陳湯下。

神效當歸膏

當歸 黃蠟(各一兩一方用白蠟尤效) 麻油(四兩)

先將當歸入油煎至黑。濾去。入蠟溶化。即成膏矣。

乳香定痛丸

乳香 沒藥(各另研) 羌活 五靈脂 獨活(各三錢) 川芎 當歸 交趾桂 川白芷 真綠豆粉 白膠香(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薄荷湯送下。手足損痛不能舉動。加草烏。用五錢鹽湯下。

五積散

治風寒濕毒客於經絡。致筋攣骨痛。或腳腰痠疼。或身重痛拘急。

蒼朮(二錢半) 桔梗(炒錢半) 陳皮(去白六分) 白芷(三分) 甘草 當歸(酒拌) 川芎 芍藥(炒) 半夏(薑製) 茯苓(去皮各三分) 麻黃(去節六分) 乾薑(炮四分) 枳殼(麩炒六分) 桂心(一錢) 厚朴(薑製四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服。

舒筋湯

片子薑黃 甘草(炙) 羌活(各一錢) 當歸(酒洗) 赤芍藥 白朮 海桐皮(各二錢)

作一貼。姜水煎服。

四生丸

治血風。骨節疼痛。不能舉動。或行步不前。或渾身瘙癢。或麻痹。

地龍(去土) 殭蠶(炒去絲) 白附子(生) 五靈脂 草烏(去皮尖各等分)

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酒任下。或作末。酒調服。

大防風湯

治三陰之氣不足。風邪乘之。兩膝作痛。久則膝大腿愈細。名曰鶴膝風。乃敗證也。非此不治。又治痢後腳痛緩弱。不能行步。或腿腫痛。

附子(炮一錢) 白朮(炒) 羌活 人參(各二錢) 川芎(錢半) 防風(二錢) 甘草(炙一錢)牛膝(酒浸一錢) 當歸(酒拌二錢) 黃耆(炙二錢) 白芍(炒二錢) 杜仲(薑製二錢) 生地黃(酒拌蒸半日忌鐵器一錢)

作一服。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空心服。愈後尤宜調攝。更服還少丹。或加桂以行地黃之滯。若脾胃虛寒之人。宜服八味丸。

蘆薈丸

治下疳潰爛或作痛。及小兒肝積發熱。口鼻生瘡。或牙齦蝕爛。

胡黃連 黃連 蘆薈 木香 白蕪荑(炒) 白雷丸 青皮 鶴蝨草(各一兩) 麝香(三錢)

為末。蒸餅糊丸麻子大。每服一錢。空心米湯下。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下注。腳膝生瘡。或膿水不絕。或赤腫。或癢痛。或四肢遍身腫痛。

防風 歸身 知母(酒炒) 澤瀉 豬苓(各三錢) 白朮(錢半) 羌活(五錢) 人參 苦參(酒製) 升麻 葛根 蒼朮(各二錢) 甘草(炙) 黃芩(酒炒) 茵陳葉(酒炒各五錢)

作四劑。水二鍾。煎一鍾。空心並臨臥服。

清震湯

升麻 柴胡 蒼朮 黃芩(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 藁本(二分) 當歸身(二分) 麻黃根 防風 豬苓(各三分) 紅花(一分) 澤瀉(四分) 羌活 酒黃柏(各一錢)

作一服。水煎。臨睡服。

補肝湯

黃耆(七分) 人參 葛根 白茯苓(各三分) 升麻 豬苓(各四分) 柴胡 羌活 知母連翹 澤瀉 防風 蒼朮 當歸身 曲末 炒黃柏 陳皮(各二分) 甘草(炙五分)

作一服。水煎。空心熱服。

芍藥湯

芍藥(四錢) 當歸 黃連 黃芩 官桂(各二錢) 檳榔(一錢二分) 甘草(炙一分) 木香(八錢) 大黃(一錢二分)

分二貼。水煎服。如後重加大黃。臟毒加黃柏。

清燥湯

白朮 黃耆 黃連(各一錢) 蒼朮(錢半) 白茯苓 當歸 陳皮(各一錢) 生地黃 人參(各七分) 神麯(炒) 豬苓 麥門冬(去心) 黃柏(酒炒) 甘草 澤瀉(各五分) 柴胡 升麻(各三分)

作一服。水煎服。

黃連丸

治大腸有熱。下血。

黃連、吳茱萸等分。熱湯拌濕。罨二日。同炒揀出。各另研末。亦各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糞前紅服茱萸丸。糞後紅服黃連丸。俱酒下。

黃連消毒散

治癰疽腫勢外感焮痛。或不痛麻木。服此更宜蒜灸。

黃連(酒拌) 羌活 黃芩(酒拌) 黃柏(酒拌炒) 生地黃(酒拌) 知母(酒拌炒) 獨活防風 歸尾(酒拌) 連翹(各一錢) 蘇木 藁本 防己(酒拌) 桔梗 陳皮 澤瀉 人參 甘草(炙各五分) 黃耆(鹽水拌炒二錢)

作一貼。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還少丹

遠志 茴香 巴戟 山藥 牛膝 杜仲 肉蓯蓉 枸杞子 熟地黃 石菖蒲 五味子 白茯苓 褚實子

上為末。各等分。用棗肉同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蟠蔥散

肉桂 乾薑(炮二兩) 蒼朮 甘草(炙各半斤) 縮砂 丁皮 檳榔(各四兩) 莪朮 三稜(煨) 茯苓 青皮(去白各六兩) 延胡索(二兩)

為末。每服五錢。蔥湯空心調下。

葫蘆巴丸

葫蘆巴(炒一斤) 茴香(去臍炒十二兩) 川楝子(炒一斤二兩) 大巴戟(去心炒六兩) 川烏(炮去皮尖六兩) 吳茱萸(湯洗七次,炒十兩)

上為末。酒糊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溫酒下。小兒茴香湯下。

塌腫湯

治婦人陰戶生瘡。或腫。或痛。或膿水淋漓。

甘草 乾漆(各三兩) 黃芩 當歸 生地黃 川芎(各二兩) 龜甲(五兩)

用水數碗。煎良久。去渣。塌洗患處。

菖蒲散

治婦人陰戶腫痛。月水澀滯。

菖蒲 當歸(各一錢) 秦艽(七錢半) 吳茱萸(五錢制)

為末。每服三錢。空心蔥湯調下。更以枳實炒熱。頻熨患處。陰內膿水淋漓。或癢痛。以升麻、白芷、黃連、木通、當歸、川芎、白朮、茯苓煎服。更用塌腫湯浴洗。

清心連子飲

治心經蘊熱。小便赤澀。或莖腫竅痛。及上下虛。心火炎上口苦咽乾。煩躁作渴。發熱。小便白濁。夜則安靜。晝則發熱。

黃芩(炒) 黃耆(蜜炙) 石連肉(去心) 赤茯苓 人參(各一錢) 甘草(炙) 車前子(炒) 麥門冬(去心) 地骨皮(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食前服。

斑龍丸

鹿茸(酥炙為末) 山藥(為末) 熟地黃(酒蒸搗膏) 柏子仁(搗膏) 菟絲子(各等分)蜜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鹽湯下。

滋腎丸

治下焦陰虛。小便澀滯。或膝無力。陰汗陰痿。或足熱不履地。不渴而小便閉。

肉桂(二錢) 黃柏(酒拌焙) 知母(酒洗焙各一兩)

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百丸。加至二百丸。百沸湯下。

茯兔丸

菟絲子(五兩) 白茯苓(三兩) 石連肉(去心三兩)

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木香餅

治一切氣滯結腫。或痛或閃肭。及風寒所傷作痛。並效。

木香(五錢為末) 生地黃(一兩杵膏)

和勻。量患處大小。作餅置腫上。以熱熨斗熨之。

沒藥降聖丹

川烏頭(炮去臍) 骨碎補(炙) 白芍藥 沒藥(另研) 當歸(焙) 乳香(各研) 生地黃川芎 蘇木(各一兩) 自然銅(火煅醋淬十次為末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與蜜和丸。每一兩作丸。每服一丸。水酒各半盞。煎至八分。空心熱服。

乳香定痛散

治瘡痛不可忍。

乳香 沒藥(各二錢) 寒水石(煅) 滑石(各四錢) 冰片(一分)

為細末。搽患處。痛即止。甚妙。此方乳、沒性溫。佐以寒劑制之。故寒熱之痛皆有效也。

青州白丸子

白附子(炮二兩) 半夏(薑製) 南星(各二兩) 川烏(炮去皮臍半兩)

為末。用糯米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癱瘓溫酒下。小兒驚風薄荷湯下。

失笑散

治產後心腹絞痛欲死。或血迷心竅。不知人事及尋常腹內瘀血。或積血作痛。婦人血氣痛之聖藥也。亦治疝氣疼痛。

五靈脂 蒲黃(俱炒等分)

每服二三錢。醋一合。熬或膏。入水一盞。煎七分。食前熱服。

解毒散

治一切毒蛇惡蟲並獸所傷。重者毒入腹。則眼黑口噤。手足強直。此藥平易不傷氣血。大有神效。不可以為易而忽之。

白礬 甘草(各一兩)

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冷水調下。更敷患處。

五福化毒丹

玄參 桔梗(各一兩半) 茯苓(二兩半) 人參 牙硝 青黛(各一兩) 甘草(七錢半) 麝香(少許) 金銀箔(各十片)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痘毒上攻。口齒生瘡。以生地黃汁化服。及用雞翎敷患處。

連翹丸

連翹 防風(去蘆) 黃柏 肉桂(去粗皮) 桑白皮 香豉 獨活 秦艽 牡丹皮(各半兩) 海藻(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燈心湯下。

當歸飲子

治血燥作癢。及風熱瘡疥瘙癢或作痛。

當歸(酒拌) 川芎 白芍 防風 生地黃(酒拌) 白蒺藜 荊芥(各錢半) 黃耆 何首烏 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葛根橘皮湯

葛根 陳皮 杏仁(去皮尖) 麻黃(去節) 知母 黃芩 甘草(各等分)

每服二錢。水煎服。

龍膽丸

龍膽草 赤茯苓 升麻 苦楝根皮 防風 蘆薈 油發灰(各二錢) 青黛 黃連(各三錢)

豬膽浸糍。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薄荷湯下。

地黃清肺飲

紫蘇 前胡 防風 黃芩 赤茯苓 當歸 連翹 桔梗 甘草 天門冬(去心) 生地黃(各一錢) 桑白皮(半兩炙)

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次進化䘌丸。

化䘌丸

蕪荑 青黛 蘆薈 川芎 蝦蟆灰 白芷 胡黃連(各等分)

豬膽浸糍。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食後並臨臥杏仁湯下。

大蘆薈丸

黃連 蘆薈 木香 青皮 胡黃連 雷丸(用白者) 白蕪荑 鶴蝨(各半兩炒) 麝香(二錢另研)

用粟米飯丸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飲下。

六味地黃丸

(即腎氣丸)

治腎氣素虛。不交於心。津液不降。敗濁為痰。咳逆。

干山藥(四兩) 澤瀉(蒸) 牡丹皮(白者佳) 白茯苓(各三兩) 山茱萸(去核四兩酒拌)熟苄(四兩酒拌瓷器蒸半日搗膏)

余為末。加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滾湯或鹽湯溫酒下。

槐花酒

治一切瘡毒。不問已成未成及焮痛者。並治之。槐花四五兩微炒黃。乘熱入酒二鍾。煎十餘沸。去渣熱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又治濕熱瘡疥。腸風。痔漏諸瘡作痛。尤效。

黃連消毒飲

(即黃連消毒散方見第一卷)

紫金錠

(一名神仙追毒丸又名太乙丹)

治一切癰疽。

五味子(焙三兩) 山慈菇(焙二兩) 麝香(三錢別研入) 紅牙大戟(焙一兩半) 續隨子(去殼去油一兩)

上除續隨子麝香外。三味為細末。卻入研藥令勻。用糯米煮濃飲為丸。分為四十錠。每服半錠。各依後項湯使服。如治一切藥毒蠱毒瘴氣吃死牛馬駝騾等肉。毒發惡瘡。癰疽發背。無名疔腫。及蛇犬惡蟲所傷。湯蕩火燒急。喉閉纏喉風。諸般頭風。牙疼。用涼水磨搽。並治四時瘟疫。感冒風寒。暑熱悶亂。及自縊溺水鬼迷驚死未經隔宿。心頭微溫。並用涼水磨灌。良久復甦。男子婦人急中顛邪鬼氣狂亂。及打撲傷損。中風中氣。口眼喎邪。牙關緊急。語言謇澀。筋脈攣縮。骨節風腫。手腳疼痛。行履艱辛。應是風氣。並用熱酒磨服。小兒急慢驚風。八疳五痢。脾病黃腫。癮疹瘡瘤。並用蜜水磨服。並搽有效。諸般瘧疾。不問新久。發日用桃柳枝煎湯磨服。

玉真散

治破傷風。重者牙關緊急。腰背反張。並蛇犬所傷。(又名定風散)

天南星 防風(各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更搽患處。若牙關緊急。腰背反張者。每服三錢。童便調服。雖內有瘀血亦愈。

至於昏死。心腹尚溫者。連進二服。亦可保全。若治瘋犬咬。用嗽口水洗淨搽之。神效。

奪命丹

(又名蟾蜍丸)

治疔瘡發背及惡證不痛。或麻木。或嘔吐。重者昏憒。服此。不起發者即發。不痛者即痛。痛甚者即止。昏憒者即蘇。嘔吐者即解。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有迴天之功。乃惡證中至寶也。

蟾酥(干者酒化) 輕粉(各五分) 白礬(枯) 銅綠 寒水石(煅) 乳香 沒藥 麝香(各一錢) 硃砂(二錢) 蝸牛(二十個另研無亦效)

上研細末。將蝸牛研爛。入藥末搗勻。丸如綠豆大。如丸不就。入酒糊些少。每服一二丸。用生蔥白三五寸。病者自嚼爛。吐於手心。男左女右。包藥在內。熱酒連蔥送下。如人行五七里。汗出為效。重者再服一二丸。

茯苓丸

茯苓(一兩) 半夏(二兩) 枳殼(五錢) 風化朴硝(一兩)

薑汁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薑湯下。

控涎丹

甘遂(去心) 大戟 真白芥子(各等分)

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臨臥薑湯下。

制甘草法

(詳見外科精要)

治懸癰腫痛。或發寒熱。不問腫潰。神效。其法大甘草每一兩切三寸許。開澗水一碗浸透。慢火炙干。仍投前水浸透。再炙再浸。以碗水乾為度。銼細。以無灰酒一碗。煎至七分。去渣。空心服。

五苓散

澤瀉(一錢二分) 肉桂(五分) 白朮 豬苓 赤茯苓(各一錢)

作一貼。水煎服。

忍冬酒

(一名金銀花一名鷺鷥藤詳見外科精要)

忍冬藤(生者四五兩如干者只用一兩搗) 大甘草節(一兩生用)

二味入瓷器內。以水二碗。慢火煎至一碗。再入無灰酒一碗。再煎十餘沸。去渣飲之。查敷患處。

回陽玉龍膏

治癰腫。堅硬不痛。肉色不變。久而不潰。或潰而不斂。或筋攣骨痛。及一切冷症。

草烏(三兩炒) 南星(一兩煨) 軍姜(二兩煨) 白芷(一兩) 肉桂(半兩) 赤芍藥(一兩炒)

為末。蔥湯調搽。

蛇床子散

治風癬疥癩瘙癢。膿水淋漓。

蛇床子 獨活 苦參 防風 荊芥穗(各一兩) 枯礬 銅綠(各五錢)

為末。麻油調搽。

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傳為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嗌不利。

人參 陳皮(去白) 甘草(炙) 地骨皮(各五分) 茯苓 知母(炒各七分) 青皮 天門冬(去心) 五味子(搗炒各四分) 桑白皮(炒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如聖柘黃丸

治肺癰。咳而腥臭。或唾膿瘀。不問膿盛否。並效。肺家雖有方。惟此功效甚捷。

柘黃(一兩為末) 百齒霜(即梳垢二錢)

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丸。米飲下。柘黃乃柘樹所生。色黃。狀如靈芝。江南最多。北方鮮有。

萬金散

治癰疽惡核腫痛。發背等瘡。不問已潰未潰。

栝蔞(一棵全) 沒藥 乳香(各一錢研) 甘草節(二錢)

先以栝蔞、甘草用無灰酒二碗。煎至一碗。去渣入乳、沒不拘時服。

蝟皮丸

治痔久而不愈。或作漏。

蝟皮(一兩炙) 槐花(微炒) 艾葉(炒) 枳殼(炒) 白芍藥 地榆 川芎 當歸(酒洗)白礬(煅) 黃耆(鹽水炒) 貫眾(各半兩) 頭髮(三錢燒存性) 豬後懸蹄甲(十枚炙) 盈尺皂角(一挺去弦醋炙)

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飲下。(若氣血虛。或腫痛。先投他藥。待氣血稍復。腫痛已去。方可服此。此乃收後之劑。)

苦參丸

治一切瘡毒。焮痛作渴。或煩躁。苦參不拘多少。為末。水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錢溫酒下。

秦艽蒼朮湯

治腸風痔漏。大小便秘澀。

黃柏(酒拌) 澤瀉 歸尾(酒拌) 防風(各一錢) 皂角仁(燒存性) 秦艽 蒼朮(米泔浸炒) 桃仁(各錢半) 檳榔(五分) 大黃(炒量入)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卷柏散

治臟毒便血。

卷柏(生石上高四五寸根黃如絲上有黃點焙乾) 黃耆(鹽水浸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空心米飲調下。

寒水石散

治痔發熱作痛。

寒水石 朴硝(各等分)

為末。溫水調服。

內托羌活湯

(見臀癰條)

白芷升麻湯

治臀癰腫痛。右手脈大。未成膿者。

白芷(一錢半) 升麻 桔梗(各一錢) 生黃芩(三錢) 紅花 甘草(炙各五分) 酒黃芩(四錢)

作一服。水一鍾。酒半鍾。煎至八分。食後服。

內托黃耆柴胡湯

(見附骨癰條)

內托升麻湯

治婦人乳中結核。或腫痛。並效。久而不消者。宜以托裡藥為主。間服此藥。

栝蔞仁(三錢) 升麻 連翹 青皮 甘草節(各二錢)

作一服。水煎服。若數劑不消。宜以托裡。

升麻牛蒡子散

治時毒瘡疹。發於頭面或胸膈之際。及一切瘡毒。並效。

升麻 桔梗 葛根 玄參 牛蒡子 麻黃 甘草(各一錢半) 連翹(二錢)

作一帖。水姜煎。食遠服。

黃耆人參湯

治潰瘍。虛熱無睡。少食。或穢氣所觸作痛。

人參 白朮(炒) 歸身(酒拌) 麥門冬(去心) 蒼朮(米泔浸各一錢) 甘草(炙) 陳皮升麻 神麯(炒各五分) 黃耆(鹽水拌炒二錢) 黃柏(酒炒三分) 五味子(九粒搗碎)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雄黃解毒散

治一切癰腫毒爛。毒勢甚者。先用此藥二三次。後用豬蹄湯。

雄黃(一兩) 白礬(四兩) 寒水石(煅一兩)

用滾水二三碗。乘熱入前藥末一兩洗患處。以太乙膏或神異膏貼之。

玉粉散

治一切疳瘡。

輕粉 銀硃 滑石 寒水石 孩兒茶(各二錢) 片腦(二分)

上為細末。香油調搽。干搽亦可。若腫硬不消。以防風、荊芥、牛膝、甘草、滑石、各五錢。用水三碗。煎二碗。乘熱熏洗。

千兩金丸

治喉風喉閉。及一切急症腫塞。立效真起死回生之藥也。

蚵蚾草 銅青 大黃 牙硝(各五錢)

上為末。以白梅肉爛研一處。搗勻。每一兩作五丸。以新棉裹噙化咽。津涎吐出。

破關丹

治乳蛾、喉閉、纏喉風等症。

硼砂末(五錢) 霜梅肉(一兩)

搗爛為丸如芡實大。噙化嚥下。內服荊防敗毒散。重者服防風通聖散

如聖黑丸子

治風寒襲於經絡。腫痛或不痛。或打撲跌墜。筋骨疼痛。瘀血不散。遂成腫毒。及風濕四肢疼痛。或手足緩弱。行步不前。並婦人血風勞損。

白芨 當歸(各四錢) 白蘞(一兩六錢) 南星(焙三錢) 百草霜 芍藥(各一兩) 牛膝(焙六錢) 川烏(炮二錢) 赤小豆(一兩六錢) 骨碎補(焙八錢)

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或酒下。風疾更煨蔥一莖。溫酒下。孕婦勿用。

如聖丸

治癩風(即大麻風。蘇州斂院使方甚效。)

全蠍(酒洗) 連翹 天麻 防風(各一兩半) 荊芥 川芎 白芷 當歸(酒洗) 黃柏 羌活 桔梗 大黃(煨) 滑石 石膏(煅) 白朮 麻黃 苦參 殭蠶(炒) 蟬蛻 芍藥 山梔 枳殼 細辛 皂角刺 大風子(肉各一兩) 獨活 人參 鬱金 芒硝 黃連(各五錢)

共三十味為細末。用紅米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用六安茶煎湯送下。日進三服。半年全愈。小便尿如靛水黑色。此病之深者。只用此藥二料。如眉毛鬚髮。脫落日漸生者。切不可食羊肉、鵝、雞、豬頭、蹄、鯉魚、生冷。如肯食淡。百日全愈。如瘡破裂。只用大風子殼煎湯洗。春夏滑石、石膏依方用。秋冬二味減半。遇春分、秋分服防風通聖散一貼。空心服。利三四次。以粥補之。

四七湯

半夏(五兩) 紫蘇(二兩) 茯苓(四兩) 厚朴(三兩)

水鍾半。姜三片。棗一枚。煎。熱服。

玉燭散

治便癰初起。腫痛發熱。大小便秘。用此行散。

川芎 當歸(酒拌) 芍藥 芒硝 生地黃(酒拌) 大黃(煨各二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神效活絡丹

官桂 羌活 麻黃(一半去節) 貫眾 白花蛇(酒浸) 甘草(炙) 草豆蔻 天麻 白芷兩頭尖(去皮油浸微炒) 零陵香 黃連 熟地黃 黃芩 何首烏(酒浸) 大黃 木香(各二兩) 赤芍藥 細辛(去土) 天竹葉(另研) 沒藥(另研) 硃砂(水飛另研) 乳香(另研) 丁香 白殭蠶(炒) 虎骨(酒炙) 玄參 龜板(酒炙) 人參 黑附子(炮去皮臍) 烏藥 青皮 香附子 茯苓 安息香(另研) 白豆蔻 白朮 骨碎補 沉香(各一兩) 威靈仙(酒浸) 全蠍(新者) 葛根 當歸(各兩半) 麝香 烏稍蛇(去皮骨酒浸) 烏犀屑(地龍去土) 松香脂(各五錢) 血竭(七錢半另研) 防風(二兩半) 牛黃(二錢半另研) 金箔為衣 冰片(二錢半另研)

上共五十二味。

為末。煉蜜和杵千餘杵。每藥兩半作十丸。如彈子。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細嚼。溫酒茶清漱下。臨臥空心各一丸。隨症上下。食前後服。頭擂茶下。男婦卒暴中風。不省人事。喎斜口噤。失音。涎盛。拘攣。臨睡爛研一丸。好酒化下便睡覺。有汗將病人手背。隨即舒拳。天明用人扶行。早飯日西再服一丸。可痊。產後暗風及破傷風。內外一切傷寒。人年四十以上。間二三日服一丸。永無風疾。

一方無白花蛇、零陵香、黃連、黃芩、熟地黃、大黃、虎骨、龜板、烏藥、安息香、青皮、白豆蔻、骨碎補、茯苓、白朮、松香脂。多藿香。

內托復煎散

治瘡瘍腫焮在外。其脈多浮。邪氣勝。必侵內。

地骨皮 黃芩(炒) 茯苓 人參 白芍藥(炒) 黃耆(鹽水拌炒) 白朮(炒) 肉桂 甘草(炙) 防己(酒拌) 當歸(酒拌各一錢) 防風(二錢)

先銼蒼朮一升。水五升煎。先去朮入藥再煎至二升。終日飲之。蒼朮渣外再煎服。

托裡消毒散

治疽已攻發不消者。服此。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有瘡口宜。貼膏藥。斂則不用。切忌早用生肌。又治時毒。表裡俱解。腫肉不退。欲其作膿。

人參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酒洗) 川芎 芍藥(炒) 白朮(炒) 茯苓(各一錢) 白芷 金銀花(各七分) 甘草(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瘡在上下。分食前後服。

托裡散

治瘡。飲食少思。或不腐。或不收斂。

人參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酒拌) 川芎 白朮(炒) 茯苓 芍藥(各一錢) 厚朴(薑製) 白芷 甘草(各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服。

代針膏

治膿熟不潰。

乳香(二分) 巴豆(去殼炒焦) 鹼 白丁香(細直者是各五分)

為末。熟水調。點瘡頭上。常以鹼水潤之。勿令干。

托裡榮衛湯

治瘡外無焮腫、內亦便利。乃邪在經絡。用此調理。(見汗之則瘡已條)

定痛托裡散

治瘡血虛疼痛聖藥也。

當歸(酒拌) 白芍(炒) 川芎(各錢半) 乳香 沒藥 肉桂(各一錢) 慄殼(去蒂炒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服。

內托黃耆湯

治潰瘍作痛。倦怠少食。無睡。自汗。口乾或發熱。久不愈。

黃耆(鹽水拌炒) 麥門冬(去心) 熟地黃(酒拌) 人參 茯苓(各一錢) 白朮(炒) 川芎 官桂 遠志(去心) 當歸(酒拌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當歸補血湯

治瘡潰後氣血俱虛。肌熱。躁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脈虛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黃耆(炙六錢) 當歸(酒拌一錢)

水鍾半。煎六分。服。

玉露散

治產後乳脈不通。身體壯熱。頭目昏痛。大便澀滯。

人參 白茯苓 甘草(各五分) 桔梗(炒) 川芎 白芷(各一錢) 當歸(五分) 芍藥(七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如熱甚。大便秘。加大黃三分。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

治婦人熱入血室。致寒熱如瘧。晝則安靜。夜則發熱妄語。

柴胡(二錢半) 黃芩 人參 生苄 甘草(各一錢) 半夏(六分)

水鍾半。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清心湯

治瘡腫痛。發熱。飲冷。脈沉實。睡語不寧。即防風通聖散。每料加黃連五錢。每劑一兩。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破棺丹

治瘡熱極。汗多。大渴。便秘。譫語。或發狂。結陽之症。

芒硝 甘草(各二兩) 大黃(二兩五錢半生半熟)

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童便酒下。白湯亦可。

箍藥

治發背毒甚。㶸走不住。此藥塗之而解。

白芷 大黃 白芨 黃柏(炒) 芙蓉葉 山慈菇 寒水石(煅) 蒼耳草(各等分)

上另為末。用水調搽。四圍留中。如干。以水潤之。

烏金膏

解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最能推陳致新。用巴豆去殼炒焦。研如膏。點腫處則解毒。塗瘀肉則自化、加乳香少許亦可。如紝瘡內。能搜膿化毒。加香油少許。調稀可用。若餘毒深伏。不能收斂者。宜此紝之。不致成瘡。

援生膏

治一切惡瘡、及瘰癧初起點破。雖未全消。亦得以殺其毒。

輕粉(三錢) 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一錢) 蟾酥(三錢) 麝香(五分) 雄黃(五錢)

用蕎麥箕灰。或真炭灰一斗三升。淋灰湯八九碗。將慄或桑柴文武火煎作三碗。以備日久藥干添用。取二碗盛瓷器內。將前藥研為極細末。入灰湯內。用鐵干或柳枝順攪。再入好細石灰一升。再攪勻。過一宿卻分於小瓷器收貯凡遇諸腫。點當頭一二點。一日換二次。次日又一次。須出血水為妙。如藥干卻。加所存灰湯少許調之。

神效托裡散

治一切腫毒焮痛。增寒壯熱。(又名金銀花散)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 粉草 忍冬藤(各一錢)

酒水各一鍾。煎一鍾。分病上下。食前後服。少頃。再進一劑。渣罨患處。不問陰陽腫潰。老少虛實。皆可服。

為末。酒調服。尤效。消膿托裡。止痛排膿。

托裡溫經湯

治寒覆皮毛。郁遏經絡。不得伸越。熱伏榮中。聚結。赤腫作痛。惡寒發熱。或痛引肢體。若頭腫痛焮甚。更宜砭之。(見頭面赤腫門)

五利大黃湯

治時毒焮腫赤痛。煩渴便秘。脈數。

大黃(煨) 黃芩 升麻(各二錢) 芒硝 梔子(各一錢二分)

作一帖。水鍾半。煎六分。空心熱服。

梔子仁湯

治時毒腫痛。便秘。脈沉數。

鬱金 枳殼(麩炒去瓤) 升麻 大黃(煨) 山梔仁(炒) 牛蒡子(炒各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蜜水調下。

葛根牛蒡子湯

治時毒腫痛。脈數而少力者。

葛根 貫眾 甘草 豆豉(江西者) 牛蒡子(半生炒各二錢)

作一服。水鍾半。煎八分。食後服。

普濟消毒飲

治時毒。疫癧初覺。增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痛。或咽喉不利。口乾舌燥。

黃芩 黃連(各五錢) 人參(三錢) 橘紅 玄參 甘草(各二錢) 柴胡 桔梗(炒各二錢) 連翹 鼠黏子 板藍根 馬勃(各一錢) 升麻 白殭蠶(炒各七分)

作一帖。水二鍾。煎一鍾。去渣。稍熱。食後徐服之。如大便硬。加大黃(酒煨)一錢或二錢。腫勢甚者砭之。去惡血。

內托羌活湯

(見臀癰條)

內托黃耆酒煎湯

治寒濕。腿外側少陽經分患癰。或附骨癰。堅硬漫腫作痛。或侵足陽明經。亦治之。

柴胡(錢半) 連翹 肉桂(各一錢) 黃柏(五分) 黃耆(鹽水拌炒二錢) 歸尾(二錢) 升麻(七分) 甘草(炙五分) 大力子(炒一錢)

作一服。水酒各一鍾。煎八分。食前服。

附子餅

治潰瘍氣血虛不能收斂。或風邪襲之。以致氣血不能運於瘡致難收斂。用炮附子去皮臍研末。唾津和為餅。置瘡口處。將艾於餅上灸之。每日灸數壯。但令微熱。勿令痛。餅乾再用唾津和做。以瘡口活潤為度。

二陳湯

和中理氣。健脾胃。消痰。進食。

半夏(薑製) 陳皮(炒) 茯苓(各錢半) 甘草(炒五分)

水一鍾。姜三片。煎六分。食遠服。

火龍膏

治風寒濕毒所襲。筋攣骨痛。或肢節疼痛。及濕痰流注。經絡作痛。不能行步鶴膝風。癧節風疼痛。其效尤速。

生薑(半斤取汁) 乳香(為末) 沒藥(末各五錢) 麝香(為末一錢) 牛皮膠(廣東者二兩切)

先將薑汁並膠溶化。方下乳、沒。調勻。待溫。下麝香即成膏。攤貼患處。更服五積散。如鶴膝風須大防風、湯。

半夏左經湯

治足少陽經為四氣所乘。以致發熱。腰脅疼痛。頭目眩暈。嘔吐不食。熱悶煩心。腿痹縱緩。

半夏(薑製) 乾葛 細辛 白朮 茯苓 桂心 防風 乾薑(炮) 黃芩 麥門冬(去心)柴胡 甘草(炙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大黃左經湯

治四氣流注足陽明經。致腰腳腫痛不能行。大小便閉。或惡聞食氣。喘滿自汗。

細辛 茯苓 羌活 大黃(煨) 甘草(炙) 前胡 枳殼 厚朴(薑製) 黃芩 杏仁(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加味敗毒散

治足三陽經受熱。毒流於腳踝。焮赤腫痛。寒熱如瘧。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無汗。惡寒。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枳殼 桔梗 甘草 人參 茯苓 川芎 大黃 蒼朮(各一錢)

分二劑。水一鍾。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導滯通經湯

治脾經濕熱。壅遏不通。面目手足作痛。即五苓散減豬苓、官桂。加木、香陳皮。每服二錢。滾湯下。

附子六物湯

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痛。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時浮腫。

附子 防己(各四錢) 甘草(炙二錢) 白朮(炒) 茯苓(各三錢) 桂枝(一錢)

分二劑。水鍾半。姜三片。煎一鍾。食遠服。

八味丸

治命門火衰。不能上生脾土。致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食不化。日漸消瘦。及虛勞。渴欲飲水。腰腫痛疼。小腹不利。及腎氣虛寒。臍腹作痛。夜多漩溺。腳膝無力。肢體倦怠。即腎氣丸每料加肉桂一兩。附子一兩。每日用新童便數碗浸五六日。切作四塊。再如前浸數日。以草紙包裹。水濕紙炮半日。出去皮臍尖。切作大片。如有白星。再用火炙。以無為度。

交加散

治風寒濕毒所傷。腿腳痛。或筋攣骨痛。腰背掣痛。或頭痛惡寒拘急。遍身疼痛。一切寒毒之病並治。即五積散對人參敗毒散。

檳榔散

治風濕流注。腳脛痠痛。或嘔吐不食。

檳榔 木瓜(各一錢) 香附子 紫蘇(各三分)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

水鍾半。姜三片。蔥白三莖。煎一鍾。空心服。

麻黃左經湯

治四氣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痹。關節重痛。增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

麻黃(去節) 乾葛 茯苓 蒼朮(米泔浸炒) 防己(酒拌) 桂心 羌活 防風 細辛 甘草(炙各一錢二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加味四斤丸

治肝腎氣血不足。足脛痠痛。步履不隨。腿受風寒濕毒以致腳氣者。更宜。

虎脛骨(一兩酥炙) 沒藥(另研) 乳香(另研各五錢) 川烏(一兩炮去皮) 肉蓯蓉 牛膝(各一兩半) 木瓜(一斤去瓤蒸) 天麻(一兩)

木瓜、蓯蓉搗膏。余為末。加酒糊。和勻熟杵。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任下。

局方換腿丸

治足三陰經為四氣所乘。攣痹緩縱。上攻胸脅肩背。或下注腳膝作痛。足心發熱。行步艱辛。

薏苡仁 石楠葉 南星(湯泡) 石斛 檳榔 萆薢(炙) 牛膝 羌活 防風 木瓜(各四兩) 黃耆(炙) 當歸 天麻 續斷(各一兩)

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三因勝駿丸

治元氣不足。為寒濕所襲。腰足攣拳。或腳面連指。走痛無定。筋脈不伸。行步不隨常服益真氣。壯筋骨。

當歸 天麻 牛膝 木香 熟地黃(酒拌蒸半日杵膏) 酸棗仁(炒) 防風(各二兩) 木瓜(四兩) 羌活 乳香(各五錢) 麝香(二錢) 全蠍(炒) 沒藥 甘草(炙各一兩) 附子(製法見八。味丸二兩)

地黃三斤。用無灰酒四升煮干。再曬二日。杵如膏。入余藥末杵千餘下。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嚼。臨臥酒下。作小丸服亦可。

神應養真丸

治厥陰經為四氣所襲。腳膝無力。或左癱右瘓。半身不遂。手足頑麻。語言謇澀。氣血凝滯。通身疼痛。

當歸(酒洗) 川芎 芍藥 地黃(酒蒸搗膏) 羌活 天麻 木瓜 菟絲子(酒製各等分兩)

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酒下。鹽湯亦可。

開結導引丸

治飲食不消。心下痞悶。腿腳腫痛。

白朮(炒) 陳皮(炒) 澤瀉 茯苓 神麯(炒) 麥牙(炒) 半夏(薑製各兩) 青皮 乾薑(各五錢) 巴豆霜 枳實(炒各錢半)

為末。湯侵。蒸餅丸梧子大。每服四五丸或十丸。溫水下。

此內傷飲食。脾胃營運之氣有虧。不能上升。則注為腳氣。用此導引。行水化脾氣也。

青龍湯

治肺受寒咳嗽喘。

乾薑(炮) 細辛 麻黃(去節) 肉桂(各三兩) 半夏(湯泡七次二兩半) 芍藥 甘草(炙各三兩) 五味子(二兩搗炒)

每服五錢。水一鍾姜三片。煎七分。食後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肺癰。胸膈脹滿。上氣咳嗽。或身面浮腫。鼻塞聲重。

葶藶(炒黃研末每服三錢)

水二鍾。棗一枚。煎一鍾。去棗入藥。煎七分。食後服。

升麻湯

治肺癰。胸乳間皆痛。吐痰腥臭。

川升麻 苦梗(炒) 薏苡仁 地榆 黃芩(炒) 赤芍藥(炒) 生甘草 牡丹皮(去心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參蘇飲

治感風咳嗽。涕唾稠黏。或發熱頭痛或頭目不清胸膈不利。

木香 蘇葉 葛根(薑製) 前胡 半夏(湯泡七次) 人參 茯苓(各七分) 枳殼(麩炒)桔梗(炒) 甘草 陳皮(去白各五分)

水二鍾。姜一片。蔥一莖。煎八分。食遠服。

桔梗湯

治咳而胸膈隱痛。兩腳腫滿。咽乾口燥。煩悶多渴。時出濁涕腥臭。

桔梗(炒) 貝母(去心) 當歸(酒浸) 栝蔞仁 枳殼(麩炒) 薏苡仁(炒) 桑白皮(炒) 甘草節 防己(去皮各一錢) 黃耆(鹽水拌炒) 百合(蒸各錢半) 五味子(搗炒) 甜葶藶(炒)地骨皮 知母(炒) 杏仁(各五分)

水鍾半。生薑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溫服。咳加百藥煎。熱加黃芩。大便秘加煨大黃少許。小便澀加木通、車前子。煩躁加白茅根。咳而痛甚。加人參、白芷。

排膿散

肺癰吐膿後服此。排膿補肺。

嫩黃耆(鹽水拌炒) 白芷 五味子(杵炒) 人參(各等分)

細末。每服三錢。食後蜜湯調下。

四順散

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

貝母(去心) 紫菀(去苗) 桔梗(炒各錢半) 甘草(七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咳嗽加杏仁。亦可為末。白湯調服。

葶藶散

治過食煎爆。或飲酒過度。致肺壅喘不臥。及肺癰濁唾腥臭。

甜葶藶 桔梗(炒) 栝蔞仁 川升麻 薏苡仁 桑白皮(炒) 葛根(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鍾半。生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鍾乳粉散

治肺氣虛。久嗽。皮毛枯槁。唾血腥臭。或喘不已。

鍾乳粉(煅煉熟) 桑白皮(蜜炙) 麥門冬(去心) 紫蘇(各五分)

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六分。食後服。

紫菀茸湯

治飲食過度。或煎爆傷肺。咳嗽。咽乾。吐痰唾血。喘急。胸痛。不得臥。

紫菀茸(去苗一錢) 犀角(磅) 甘草(炙) 人參(各五分) 款冬花 桑葉(經霜者) 百合(蒸焙) 杏仁(去皮尖) 阿膠(蛤粉炒) 貝母(去心) 半夏(湯泡七次) 蒲黃(炒各一錢)

水鍾半。姜三片。煎八分。入犀末。食後服。

人參五味子湯

治勞復咳膿或咯血。寒熱往來。盜汗。羸瘦。因乏。一切虛損並治。

人參 五味子(杵炒) 前胡 桔梗(炒) 白朮(炒) 白茯苓(去皮) 陳皮(去白) 甘草(炙) 地黃(生者酒拌蒸半日) 當歸(酒拌炒各一錢) 地骨皮 黃耆(炙) 桑白皮(炒) 枳殼(去穰炒) 柴胡(各七分)

水鍾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寧肺湯

治榮衛俱虛。發熱自汗。或喘急咳嗽唾膿。

人參 當歸 白朮(炒) 川芎 白芍 熟地黃(酒蒸) 五味子(杵炒) 麥門冬(去心) 桑白皮(炒) 甘草(炙) 白茯苓 阿膠(蛤粉炒)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知母茯苓湯

治肺痿。喘嗽不已。往來寒熱。自汗。

茯苓 黃芩(炒各二錢) 甘草(炙) 知母(炒) 人參 五味子(杵炒) 桔梗 薄荷 半夏(薑製) 柴胡 白朮 麥門冬(去心) 款冬花(各三錢) 川芎 阿膠(蛤粉炒各二錢)

作一貼。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食後服。

人參養肺湯

治肺痿。咳嗽有痰。午後熱。並聲颯者。

人參 五味子(搗炒) 貝母(去心) 柴胡(各四分) 桔梗(炒) 茯苓(各錢半) 甘草(五分) 桑白皮(炒一錢) 枳實(麩炒錢半) 杏仁(炒) 阿膠(蛤粉炒各一錢)

水鍾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梔子仁湯

治肺痿。發熱。潮熱。或發狂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 赤芍藥 大青葉 知母(炒各七分) 黃芩(炒) 石膏(煅) 杏仁(去皮尖炒) 升麻(各錢半) 柴胡(二錢) 甘草(一錢) 豆豉(百粒)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甘桔湯

治肺氣壅熱胸膈不利。咽喉腫痛。痰涎壅盛。

甘草 桔梗(各五錢)

水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加味理中湯

治肺胃俱寒。發熱不己。

甘草(炙) 半夏(薑製) 茯苓 乾薑(炮) 白朮(炒) 橘紅 細辛 人參 五味子(搗炒各五分)

水一鍾。煎六分。食遠服。

大黃湯

治腸癰。小腹堅腫如掌而熱。按之則痛。肉色如故。或焮赤微腫。小便頻數。汗出增寒。其脈遲緊。未成膿宜服。

朴硝 大黃(炒各一錢) 牡丹皮 栝蔞仁(研) 桃仁(去皮尖各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或空腹溫服。

牡丹皮散

治腸癰腹濡而痛。時時下膿。

牡丹皮 白茯苓 薏苡仁 人參 天麻 黃耆(炒) 桃仁(去皮尖) 白芷 當歸(酒浸)川芎(各一錢)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木香(二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梅仁湯

治腸癰隱痛。大便秘澀。

核桃仁(九個去皮尖) 牡丹皮 大黃(炒) 芒硝(各一錢) 犀角(鎊末一錢) 冬瓜仁(研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入犀角末。空心服。

薏苡仁湯

治腸癰。腹中癘痛。或脹滿不食。小便澀。婦人產後多有此病。縱非膿。服之尤效。

薏苡仁 栝蔞仁(各三錢)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各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雲母膏

治一切瘡疽。及腸癰折傷。

蜀椒(開口者去目微炒) 白芷 沒藥 赤芍 肉桂 當歸 鹽花 血竭 菖蒲 黃耆 白芨芎藭 龍膽草 木香 白蘞 防風 厚朴 麝香 桔梗 茈胡 松脂 人參 蒼朮黃芩 夜合皮 乳香 附子 良薑 茯苓(各五錢) 硝石 甘草 雲母(各四兩) 柏葉 桑白皮 槐枝 柳枝(各二兩) 陳皮(一兩) 清油(四十兩) 黃丹(十四兩)

上除血竭、乳、沒、射、黃丹、鹽花、硝石、七味、另研外。余並銼。入油浸七日。文火煎。以柳篦不住手攪。候匝沸乃下火。沸定又上火。如此三次。以藥黑色為度。紙濾去渣。再熬。續入丹。將凝再下餘味藥末。仍不住手攪。又熬。滴水中成珠為度。瓷器收之。候溫將水銀絹包。以手細彈鋪在上。謂之養藥毋。用時刮去水銀。或服。或貼。隨用。其功甚大。

神仙太乙膏

治一切瘡毒。不問年月深淺。已未成膿。先以溫水洗淨。軟帛拭乾。用緋帛攤貼亦可。丸即用冷水吞下。血氣不通。溫酒下。赤白帶。當歸酒下。咳嗽及喉閉。纏喉風。並用綿裹含化。諸風弦赤眼。夌作小餅。貼太陽穴。以出梔湯下。打撲傷損外貼。內服橘皮湯。腰膝痛貼患處。鹽湯下。唾血丸以蛤粉為衣。桑白皮湯下。瘰癧鹽湯洗貼。酒下一丸。婦人經脈不通。甘草湯下。其膏可收十餘年不壞。愈久愈烈。一切疥。別煉油少許。和膏塗之。諸蟲蛇並湯火刀斧傷。皆可內服外貼。

玄參 白芷 當歸 肉桂 生地黃 大黃 赤芍(各一兩)

咀。用麻油二斤。入銅鍋內煎至黑。濾去渣。入黃丹十二兩再煎滴水中捻。軟硬得中。成膏矣。予嘗用治瘡毒並內癰。有奇效。一婦月經不行。腹結塊作痛。貼之經行痛止。愈。此方之妙也。

排膿散

治腸癰少腹痛。脈滑數。或裡急後重。或時時下膿。

黃耆(炒) 當歸(酒浸) 金銀花 白芷 穿山甲(蛤粉拌炒) 防風 連翹 栝蔞仁(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為末。每服三錢。食後蜜湯調下亦可。

射干連翹散

治塞熱。瘰癧。

射干 連翹 玄參 木香 赤芍藥 升麻 前胡 當歸 山梔仁 甘草(炙各七分) 大黃(炒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薄荷丹

治風熱瘰癧。久服毒自小便宣出。未作膿者自消。

薄荷 皂角(去皮弦) 三稜(煨) 連翹 何首烏(米泔浸) 蔓荊子(各一錢) 荊芥穗(一兩) 豆豉末(二兩半)

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滾湯下。日二服。病難愈。須常服之。

益氣養榮湯

治抑鬱或勞傷氣血。或四肢頸項患腫。或軟。或赤不赤。或痛不痛。或日晡發熱。或潰而不斂。

人參 茯苓 陳皮 貝母 香附 當歸(酒拌) 川芎 黃耆(鹽水拌炒) 熟苄(酒拌) 芍藥(炒各一錢) 甘草(炙) 桔梗(炒五分) 白朮(炒二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胸膈滿加枳殼、香附、(各一錢) 人參、熟苄。(各減二分)

飲食不甘。暫加厚朴、蒼朮。 痰多加橘紅、半夏。

往來寒熱。加柴胡、地骨皮。發熱加柴胡、黃芩

膿潰作渴。加參。耆、歸、術。 膿多或清加歸、芎。

脅下痛或痞。加青皮、木香。 肌肉生遲。加白蘞、官桂。

口乾加五味子、麥門冬。 渴不止加知母、赤小豆。(俱酒拌炒)

濃不止。倍加參、耆、當歸。

針頭散

治一切頑瘡瘀肉不盡。及癧核不化。瘡口不合。宜此腐之。

赤石脂(五錢) 白丁香 乳香(各二錢) 黃丹(一錢) 砒生(一錢) 輕粉 麝香(各五分) 蜈蚣(一條炙干)

為末。搽瘀肉上。其肉自化。若瘡口小。或痔瘡。用糊和作條子。陰乾紝之。凡瘡久不合者。內有膿管。須用此藥腐之。兼服托裡之劑。

如神散

治瘰癧已潰。瘀肉不去。瘡口不合。

松香末(一兩) 白礬(三錢)

為末。香油調搽。干搽亦可。

當歸龍薈丸

治瘰癧腫痛。或脅痛以有積塊。及下疳便癰。小便澀。大便秘。或瘀血凝滯。小腹作痛。

當歸(酒浸) 梔子仁(炒) 黃連 青皮 龍膽草(酒拌炒) 黃芩(各一錢) 大黃(酒拌炒) 蘆薈 青黛 柴胡(各五錢) 木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另研)

為末。神麯糊丸。每服二三十丸。薑湯下。

分心氣飲

治七情鬱結。胸膈不利。或脅肋虛張。噎塞不通。或噫氣吞酸。嘔噦噁心。或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小。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秘。或病後虛痞。

木通 赤芍 官桂 半夏(薑製) 赤茯苓 桑白皮(炒) 大腹皮 陳皮(去白) 青皮(去白) 甘草(炙) 羌活(各五分) 紫蘇(二錢)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燈心十莖。煎八分。食遠服。

生地黃丸

許白雲云。有一師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是時疫氣大行。醫見寒熱。作傷寒治。大小柴胡湯雜進。數日病劇。予診三部無寒邪。但肝脈弦長上魚際。宜用抑陰之藥。遂用此方。

秦艽 黃芩 硬柴胡(各五錢) 赤芍藥(一兩) 生地黃(一兩酒蒸搗膏)

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少許。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烏梅湯下。日進二服。

遇仙無化丸

治癧未成膿。其人氣體如常。宜服此丸。形氣覺衰者。先服益氣養榮湯。待血氣。少充。方服此丸。核消仍服前湯。潰後有瘀肉。宜針頭散。若不斂。亦服此丸。斂後再服前湯。

白朮(炒) 檳榔 防風 密陀僧 郁李仁(湯泡去皮) 甘草(各五錢) 斑蝥(去翅足用糯米同炒米不用五錢)

細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早晚煎甘草檳榔湯下。服至月許。覺腹微痛。自小便中取下癧毒。如魚目狀。已破者自合。未膿者自消。

三品錠子

上品 去十八種痔。

白礬(二兩) 乳香(三錢五分) 沒藥(三錢五分) 牛黃(三錢) 白砒(一兩零五分)

中品 去五漏及番花瘤氣核。

白礬(二兩) 白砒(一兩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三錢)

下品 治瘰癧、氣核、疔瘡、發背、腦疽諸惡症。

白礬(二兩) 白砒(一兩五錢) 乳香 沒藥(各二錢半) 牛黃(三分)

先將砒末入紫泥罐內。次用礬末蓋之。以炭火煅令煙盡。取出研極細末。糯米糊和為挺子。狀如線香。陰乾紝瘡內三四次。年深者五六次。其根自腐潰。如瘡露在外。更用蜜水調搽。幹上亦可。

益元散

滑石(煅六兩) 甘草(炙二兩)

各研為末。和蜜與服三錢。熱湯冷水任下。

治血分椒仁丸

續隨子(去皮研) 郁李仁 黑牽牛(研) 五靈脂(研) 吳茱萸 延胡索 椒仁 甘遂 附子當歸(各五錢) 芫花(醋浸一錢) 石膏 膽礬(一錢) 人言(一錢) 蚖青(十枚去頭翅足同糯米炒黃米不用)

為末。麵糊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橘皮湯下。此方藥雖峻利。所用不多。畏而不服。是養病害身也。嘗治虛弱之人。亦未見其有誤。

治水分葶藶丸

葶藶(炒另研) 續隨子(去殼研各半兩) 干筍末(一兩)

為末。棗肉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煎扁蓄湯下。如大便利者。減葶藶、續隨子各一錢。加白朮五錢。

又方 治經脈不利即為水。水流四肢即為腫滿。名曰血分。

其候與水相類。作水治之非也。宜用此方。

人參 當歸 桂心 赤芍 瞿麥穗 白茯苓 大黃(濕紙裹三斗米下蒸米熟去紙切炒各半兩) 葶藶(炒另研一錢)

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下十五至二三十丸。

托裡養榮湯

治瘰癧流注。及一切不足之證。不作膿或不潰。或潰後發熱惡寒。肌肉消瘦。飲食少思。睡臥不寧。盜汗不止。

人參 黃耆(炙) 當歸(酒拌) 川芎 芍藥(炒) 白朮(炒各一錢) 五味子(炒研) 麥門冬 甘草(各五分) 生苄(酒拌蒸半日)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琥珀膏

治頸項及腋下初如梅核。腫結硬強。漸如連珠。不消不潰。或潰而膿水不絕。經久不瘥。漸成漏症。

琥珀(一兩) 木通 桂心 當歸 白芷 防風 松脂 硃砂(研) 木鱉子(各五錢肉) 麻油(二斤) 丁香 木香(各三錢)

先用琥珀、丁香、桂心、硃砂、木通為末。余銼。以油二斤四兩。浸七日。入鐺慢火煎白芷焦黃漉出。徐徐下黃丹一斤。以柳枝不住手攪煎至滴水捻軟硬得中。卻入琥珀等末攪勻。瓷器盛。用時取少許。攤紙貼之。

方脈流氣飲

治瘰癧流注。及鬱結腫塊。或走注疼痛。或心胸痞悶。咽塞不通。脅腹膨脹。嘔吐不食。上氣喘急咳嗽痰盛。面目四肢浮腫。大小便秘。

紫蘇 青皮(去白) 當歸(酒拌) 芍藥(炒) 烏藥 茯苓 枳實(麩炒) 桔梗(炒) 半夏(薑製) 川芎 黃耆(炙) 防風 陳皮(去白) 甘草(炙各一錢) 木香 大腹皮 檳榔 枳殼(麩炒各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加減八味丸

治瘡痊後口乾渴。甚則舌或黃。及未患先渴。此腎水枯竭。不能上潤。以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既濟。故心煩躁作渴。小便頻數。或白濁陰痿。飲食不多。肌膚漸削。或腿腫膝先瘦。服此以生腎水。降心火。諸症頓止。及治口舌生瘡不絕。

山茱萸(淨肉一兩) 五味子(炒二兩) 牡丹皮(半兩) 白茯苓(半兩) 山藥(一兩) 桂心(去皮半兩) 澤瀉(切片蒸焙半兩) 生地黃(二兩酒拌蒸搗膏)

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少許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五更初未語前。或空心淡鹽湯下。

香砂六君子湯

治脾胃不健。飲食少思。或作嘔。或過服涼藥。致傷脾胃。即六君子加藿香。砂仁。

金不換正氣散

治瘡脾氣虛弱。寒邪相搏。痰停胸膈。以致發寒熱。服此正脾氣則痰自消。寒熱不作。

厚朴(去皮薑製) 藿香 半夏(薑製) 蒼朮(米泔浸) 陳皮(去白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遠服。

清咽利膈湯

治積熱。咽喉腫痛。痰涎壅盛。或胸膈不利。煩躁飲冷。大便秘結。

金銀花 防風 荊芥 薄荷 桔梗(炒) 黃芩(炒) 黃連(炒各錢半) 山梔(炒研) 連翹(各一錢) 玄參 大黃(煨) 朴硝 牛蒡子(炒) 甘草(各七分)

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服。

刺少商穴法

穴在手大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二分許。以手自臂勒至刺處。出血則消。若重者。及膿成者。必須刺患處。否則不治。

承氣湯

治腸胃積熱。口舌生瘡。或牙齦作痛。

大黃(煨) 甘草 朴硝(各一錢)

水鍾半。煎七分。食前服。

人參固本丸

治肺氣燥熱作渴。或小便短赤如淋。此治虛而有火之聖藥也。

生地黃(酒拌) 熟地黃(酒洗)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人參(五錢)

除人參為末。余藥搗膏加煉蜜少許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或溫酒下。中寒人不可服。

消毒犀角飲子

治斑或癮疹瘙癢。或作痛。及風熱瘡毒。

荊芥 防風(各錢半) 甘草(三分) 牛蒡子(二錢)

水一鍾。煎五分。徐徐服。

解毒防風湯

治斑或癮疹癢或痛。

防風(二錢) 地骨皮 黃耆 芍藥 荊芥 枳殼(各二錢炒)

水一鍾。煎五分。徐徐服。

砭法

治小兒丹毒色赤。遊走不定。用細瓷器擊碎。取有鋒芒者一塊。以箸一根。劈開頭尖。夾之以線。縛定兩指。輕撮箸稍。令瓷器芒者正對患處。懸寸許。再用箸一根頻擊箸頭。令毒血遇刺皆出。卻以神功散敷之。毒入腹者不救。

萆薢湯

治楊梅瘡。不問新舊潰爛。筋骨作痛。並効。

川萆薢(俗呼王茯苓) 每用二兩。水三鍾。煎二鍾。去渣。不拘時。徐徐溫服。若患久。或服攻擊之劑。致傷脾胃氣血者。以此一味為主。而加以兼證之劑。

雙解散

治便癰。內蘊熱毒。外挾寒邪。或交感強固精氣。致精血交錯。腫結疼痛。大小便秘。宜此通解。更隨症調治。

辣桂 大黃(酒拌炒) 白芍 澤瀉 牽牛(炒杵) 杏仁(去皮尖) 甘草(炙) 乾薑(炮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八正散

治積熱。小便不通。及淋症脈實。

大黃(酒拌炒) 車前子(炒) 瞿麥 萹蓄 山梔仁(炒) 木通 甘草(各一錢) 活石(煅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導水丸

治便癰。初起腫痛。及下疳大小便秘。又治楊梅瘡初起。濕盛之際。宜先用此數服。

大黃(酒拌炒) 黃芩(炒各二錢) 黑醜末(炒) 滑石(煅各四錢)

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溫水下。

托裡當歸湯

治潰瘍。氣血俱虛。發熱。及瘰癧諸癰。不問腫潰。皆宜服之。久服能斂瘡口。

當歸(酒拌) 黃耆(鹽水拌炒) 人參 熟苄(酒拌) 川芎 芍藥(炒各一錢) 柴胡 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加減龍膽瀉肝湯

治肝經濕熱。玉莖患瘡。或便毒。懸癰腫痛。小便赤澀。或潰爛不愈。又治陰囊腫痛。或潰爛作痛。或睪丸懸掛。亦治痔瘡腫痛。小便赤澀。

龍膽草(酒拌炒黃) 澤瀉(各一錢) 車前子(炒) 木通 黃芩 生地黃(酒拌) 歸尾(酒拌) 山梔(炒) 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濕盛加黃連。大便秘加大黃。(炒)

胃苓散

豬苓 澤瀉 白朮 茯苓 蒼朮 厚朴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 肉桂(各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服。

當歸郁李仁湯

治痔漏。大便結硬。大腸下墜出血。苦痛難忍。

歸尾(酒拌) 郁李仁 澤瀉 生苄 大黃(煨) 枳實 蒼朮 蓁艽(各一錢) 麻黃仁(錢半) 皂角(一錢另研細末)

水二鍾。煎八分。入皂角末。空心服。

秦艽防風湯

治痔漏結燥。每大便作痛。

秦艽 防風 當歸(酒拌) 白朮(各錢半) 黃柏 陳皮 柴胡 大黃(煨) 澤瀉(各一錢) 紅花 桃仁(去皮尖研) 升麻 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加味四君子湯

治痔漏下血。面色痿黃。心忪耳鳴。腳弱氣乏。及脾胃虛。口淡。食不知味。又治中氣虛。不能攝血。致便血不禁。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黃耆(炙) 白扁豆(蒸) 甘草(炙各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滾白湯點服。

除濕和血湯

治陽明經濕熱。便血腹痛。

生地黃 牡丹皮 生甘草(各五分) 熟甘草 黃耆(炙各一錢) 白芍(錢半) 升麻(七分) 歸身(酒拌) 蒼朮(炒) 秦艽 陳皮 肉桂 熟苄(酒拌各三分)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侯宿食消盡。熱服。

槐花散

治腸風藏毒下血。

槐花 生地黃(酒拌蒸) 青皮 白朮(炒) 荊芥穗(各六分) 川芎(四分) 歸身(酒拌)升麻(各一錢)

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水煎亦可。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不和。飲食不進。或嘔吐泄瀉。凡大病後皆宜服此。以調理脾胃。

人參 茯苓 白朮(炒) 連肉(去心皮) 白扁豆(去皮薑汁拌炒) 砂仁(炒) 桔梗(炒)山藥 甘草(炙) 薏苡仁(炒各二兩)

細末。每服三錢。石菖蒲煎湯下。

小烏沉湯

治氣不調和。便血不止。

烏藥(一兩) 甘草(炙二錢) 香附(四兩醋製)

每服二錢。食前鹽湯下。

枳殼散

治便血。或婦人經候不調。手足煩熱。夜多盜汗。胸膈不利。

枳殼(麩炒二錢) 半夏曲 赤芍藥(炒各一錢) 茈葫 黃芩(炒各錢半)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芎歸湯

治便血。或失血過多。眩暈。

芎藭 當歸(酒拌各五錢)

水鍾半。煎六分。食後服。

如神千金方

治痔無有不效。

水澄膏

治痔護肉。

枯藥

(以上三方。俱見前痔瘡條下。)

連翹飲子

治乳內結核。服數劑不消。宜兼服八珍湯。初起有表症者。宜先解表。

連翹 川芎 栝蔞仁(研) 皂角刺(炒) 甘草節 橘葉 青皮(去白) 桃仁(各一錢半)

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復元通氣散

治乳癰便毒腫痛。及一切氣滯腫毒。如打撲傷損。閃肭作痛。及疝氣。尤效。

木香 茴香(炒) 青皮(去白) 陳皮 穿山甲(蘇炒) 白芷 甘草 漏蘆 貝母(去心各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