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冬
天冬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乾燥塊根。主產於貴州、廣西、雲南、陝西、甘肅等地。原植物生於陰濕的山野林邊、草叢或灌叢中。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嚴寒、乾旱及積水,以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蘆薈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甘,苦,性寒。歸肺、腎經。功效清肺生津、滋陰潤燥。臨床用名天冬。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平。主治諸暴風濕偏痺,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尸。
《名醫別錄》
味甘,大寒,無毒。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
《藥性論》
君,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療肺痿生癰吐膿,治濕疥,止消渴,去熱中風,宜久服。煮食之,令人肌體滑澤,除身中一切惡氣,不潔之疾,令人白淨。蜀人使浣衣如玉,和地黃為使,服之耐老,頭不白,能冷補,患人體虛而熱,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
貝母為使,鎮心,潤五臟,益皮膚,脫顏色,補五勞七傷。治肺氣并嗽,消痰,風痺,熱毒游風,煩悶吐血,去心用。
《開寶本草》
味苦、甘、平,大寒,無毒。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
《本草衍義》
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
《藥類法象》
保肺氣。治血熱侵肺,上喘氣促,加黃耆、人參用之為主,如神。
《藥性賦》
味苦,平,性大寒,無毒。升也,陰也。其用有二:保肺氣不被熱擾,定喘促陡得康寧。
《湯液本草》
氣寒,味微苦。苦而辛,氣薄味厚,陰也。甘平,大寒,無毒,陽中之陰。
入手太陰經,足少陰經。
《象》云:保肺氣,治血熱侵肺,上喘氣促。加人參、黃耆為主用之,神效。
《心》云:苦以泄滯血,甘以助元氣,及治血妄行,此天門冬之功也。
《本草》云:主諸暴風濕偏痺,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尸。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久服延年多子孫,能行步益氣。入手太陰、足少陰經,榮衛枯涸,濕劑所以潤之,二門冬、人參、北五味子、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此上焦獨取寸口之意。
《日華子》云:貝母為使。鎮心,潤五臟,益皮膚,悅顏色。補五勞七傷,治肺氣并嗽,消痰及風痺,熱毒游風,煩悶吐血。去心用。
《本草衍義補遺》
苦、甘、大寒。《藥性》云:主肺熱咳逆,喘息促急,保定肺氣,除寒熱,通腎氣,治肺瘻,生癰吐膿血,止消渴,利小便。《衍義》云: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瀉而不專收,寒多之人禁服。
《本草發揮》
潔古云:保定肺氣,治血熱侵肺,止喘。氣促,加人參、黃耆,用之為主,如神。味苦、甘,性寒,味厚氣薄,陰也。苦以泄滯血,甘以助元氣,及治血妄行,此天門冬之功也。
《本草綱目》
天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腎氣,入滋補方,合群藥用之有效。若脾胃虛寒人,單餌久,必病腸滑,反成痼疾,此物性寒酸潤,能利大腸故也。
潤燥滋陰,清金降火。
《本草經疏》
天門冬正稟大寒初之氣以生,得地之陰精獨厚。味雖微苦甘而帶辛,其氣大寒,其性無毒。要以甘多者為勝,味厚於氣,陰也,降也,除肺腎虛熱之要藥也。其主諸暴風濕偏痺,殺三蟲,去伏尸,保定肺氣,去寒熱者,蓋以熱則生風,暴則屬火,其言濕者乃濕熱之謂。苦以泄濕,寒以除熱,熱去則風止,濕泄則痺瘳,偏痺者濕熱所致也。強骨髓者,腎為作強之官而主骨,濕熱不去,下流客腎,能使人骨痿。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天門冬、黃柏之屬是已。且腎者水臟也,平則溫而堅,虛則熱而軟,味苦氣寒,正入腎而除熱堅軟,故強骨也。三蟲伏尸,必生於脾腎俱虛、內熱氣弱之人,若能殺蟲,辛能散結,故殺三蟲而降伏尸也。肺為華蓋之臟,喜清肅而惡煩熱,亦畏濕熱,平則安和,發聲清亮,一受火熱,則為賊邪所干,而痰壅咳逆、氣喘吐血、寒熱聲啞之證出焉。熱泄則痰散而肝清,肺清則津液流通,氣得下降,而諸證自止矣。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者,肺主皮毛,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又肺為水之上源,朝百脈而主氣,熱邪退則肺得所養,故能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也。冷而能補者,熱盛則肺腎俱虛,除虛熱即補肺腎也。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飢者,熱退則水足,水足則精固,精固則腎氣益實。腎為先天真氣之源,腎實骨強,延齡可知已。
簡誤:天門冬,味苦平辛,其氣大寒。若因陰虛水涸,火起下焦,上泣肺,發為痰喘者,誠哉要藥也。然大寒而苦,不利脾胃陰虛之人。脾胃多弱,又以苦寒損其胃氣,以致泄瀉惡食則危殆矣。何者?後天元氣生於胃氣,五臟之氣皆因之以為盛衰者也。強則喜食而甘味,弱則惡食而不甘味。陰虛精絕之病,正賴脾胃之氣強,能納能消以滋精氣。若脾胃先困,則是後天生氣之源絕矣。丸餌雖佳,總統於食,湯液雖妙,終屬於飲,若非胃氣無損,焉能納而消之以各歸其根,奏平定之功哉?必不得已,當以薏苡仁、白茯苓、山藥、甘草、白芍藥同用,或用麥門冬以代之可也。誤用之必泄。
《本草蒙筌》
味苦、甘,氣平、大寒。氣薄味厚,沉也,陰也,陽中之陰。無毒。使宜貝母地黃,經入手肺足腎。療風淫濕痺,補虛損勞傷。殺三蟲,去伏尸且強骨髓;潤五臟,悅顏色尤養肌膚。解渴除煩,消痰住嗽。保肺氣不被熱擾,通腎氣能除熱淋。止血溢妄行,潤糞燥閉結。同參芪煎服,定虛喘促神方;和薑蜜熬膏,天門冬自然汁三碗,蜜一碗,薑汁半碗,共和勻熬膏。破頑痰癖動劑。肺痿肺癰,亦堪調治。蓋因苦泄滯血,甘助元氣,寒去肺熱,此三者天門冬之功焉。虛熱人加用正宜,虛寒者切禁莫服,因專泄不能專收故爾。
《本草乘雅》
門司出入,出即生也。冬司寒令,寒即水也。合天一生水,故名天門冬。天者,清肅為用;水者,澄湛為體。其能浣垢,亦謂得清肅澄湛之力耳。對待染污不潔之氣,使形骸氣血,混濁不清,致偏痺不周,遂生三蟲伏尸,及暴受風濕而成諸痺者,咸相宜也。設合寒邪,便當束置,蓋寒原屬水,法當逆治,非反佐順從之類。柔潤多胎,得澄湛水體,故強骨髓;色白性降,得清肅金用,故益肺氣。
《藥性解》
味苦甘,性寒,無毒,入肺、腎二經。保肺氣,不被熱擾;定喘促,陟得康寧。止消渴,利小便,強骨髓,悅顏色,殺三蟲,去伏尸。去心用。地黃、貝母、為使。
按:天門冬氣薄主升,故入肺;味厚為陰,故入腎。虛熱者宜之,虛寒者禁用。
《藥鑒》
氣寒,味苦甘,氣薄味厚,升也,陰也,無毒。入手太陰足少陰之劑也。療風淫濕痺,補虛損勞傷。且強骨髓,潤五臟,悅顏色,養肌膚。解渴除煩,消痰住嗽,保肺氣不被熱擾,通腎氣能除熱淋。止血溢妄行,潤糞燥閉結。同參芪煎服,定虛喘促神方。和薑蜜熬膏,破頑痰癖劫劑。與百合同用,能除肺痿。與片芩同用,能除肺癰。未潰用藕葉、枳殼為佐,已破用貝母、白芷為輔。大要:苦能泄滯血,甘能助元氣,寒能去肺熱,此三者,天冬之功也。虛熱者用之,虛寒者禁忌,何也?蓋味之苦者,但泄而不收故耳。予嘗用天冬四兩,生地六兩,將醇酒煮汁熬膠,入煉蜜四兩,滾水調服,大補陰虛。入柿霜四兩,大能止嗽。入枸杞四兩,治腎嗽神驗。入阿膠一兩,療血痰妙甚。又能引熟地而至所補之處。
《景岳全書》
味苦微甘,氣大寒。味厚氣薄,沉也,陰也。入肺腎兩經,除虛勞內熱。其味苦寒,故上定熱喘,下去熱淋,苦殺三蟲,潤滋骨髓,解渴除煩,消痰止嗽,降火保肺,退熱滋陰,大潤血熱燥結。虛寒假熱,脾腎溏泄最忌。使宜貝母、地黃。去皮去心方用。
《本草備要》
瀉肺火,補腎水,潤燥痰。
甘苦大寒。入手太陰肺氣分,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肺為腎母。下通足少陰腎,苦能堅腎,寒能去腎家濕熱,故亦治骨痿。滋腎潤燥,止渴消痰,《蒙筌》曰:腎主津液,燥則凝而為痰,得潤劑則痰化,所謂治痰之本也。澤肌膚,利二便。治肺痿腫癰,肺痿者,感於風寒咳嗽,短氣鼻塞胸脹,久而成痿,有寒痿、熱痿二證;肺癰者,熱毒蘊結,咳吐膿血,胸中隱痛。痿重而癰稍輕,治痿宜養血補氣,保肺清火;治癰宜瀉熱豁痰,開提升散。癰為邪實,痿為正虛,不可誤治。吐膿吐血,苦泄血滯,甘益元氣,寒止血妄行。痰嗽喘促,消渴嗌乾,煩渴引飲,多食善飢為消渴,由火盛津枯。足下熱痛,虛勞骨蒸,陰虛有火之證,然性冷利,胃虛無熱及瀉者忌用。地黃、貝母為使。二冬熬膏并良。天冬滋陰助元消腎痰,麥冬清心降火止上咳。
《本經逢原》
天門冬,手太陰肺經氣分藥,兼通腎氣,咳逆喘促,肺痿肺癰,吐血衄血,乾咳痰結。其性寒潤能滋肺,肺氣熱而燥者宜之。肺為清虛之臟,涼則氣寧,熱則氣騰。天門冬能保肺,使氣不受火擾,合地黃、麥門冬,主心肺虛熱,咳吐膿血。又能治熱淋、同參、芪定虛喘,蓋肺肅則氣化乃能出。若脾虛而泄瀉惡食者,雖有前證,亦莫輕投,以其降泄太過也。時珍云:天門冬清金降火,益水之上源,故能下通腎氣,入滋補方用之有效。若脾胃虛寒人,久服必致滑腸,反成痼疾,以性寒能利大腸故也。《本經》治諸暴風濕偏痺,蓋熱則生風,暴則屬火,偏痺者濕熱所致。故治風先清火,清火在養陰也。其三蟲伏尸,皆脾腎濕熱所化,清二經濕熱,則無三蟲伏尸之患矣。又能延年不飢,故辟穀方多用之。
《本草崇原》
天門冬,《本經》言氣味甘平。《別錄》言甘寒。新出土時,其味微苦,曝乾則微甘也。性寒無毒,體質多脂,始生高山,蓋稟寒水之氣,而上通於天,故有天冬之名。主治諸暴風濕偏痺者,言風濕之邪,暴中於身,而成半身不遂之偏痺,天冬稟水天之氣,環轉運行,故可治也。強骨髓者,得寒水之精也。殺三蟲、去伏尸者,水陰之氣,上通於天也,水氣通天,則天氣下降,故土中之三蟲,泉下之伏尸,皆殺去也。
伏尸者,傳尸鬼疰,泉下尸鬼,廕而為病也。天門冬能啟水中之生陽,上通於天,故去伏尸。凡治傳尸之藥,皆從陰達陽,由下升上。
天、麥門冬,皆稟少陰水精之氣。麥門冬稟水精而上通於陽明。天門冬稟水精而上通於太陽。夫冬主閉藏,門主開轉,咸名門冬者,咸能開轉閉藏而上達也。後人有天門冬補中有瀉,麥門冬瀉中有補之說,不知從何處引來,良可嗤也。
《本草求真》
﹝批﹞消肺火以為化源之自。
天門冬專入肺。甘苦大寒,據書載瀉肺火及兼補腎,然究止屬苦寒,安能滋腎而補水乎。的解。所云能補水者,以肺本清虛,涼則氣寧而不擾,熱則氣行而不生,且肺為腎母,肺金失養,則腎亦燥而不寧,腎氣上攻,則肺益燥而受克。而凡咳嗽吐衄,痰結燥渴,肺癰肺痿等症,靡不因之畢呈。肺癰本於五臟蘊火及胃積熱上蒸,與外感風寒內傷營血熱結而成。痿則本於津液枯竭,不能上輸於肺,及風熱傷衛,而致氣竭力疲。故癰則為陽實,而痿則為陰虛;癰則邪傷於營,故唾有血而無沫,而便多下膿垢;痿則邪傷於衛,故唾有沫而無血,而使多下濁沫;癰則口中辟闢作燥而渴,痿則口中不燥而步武喘鳴,衝擊連聲而痰始應;痛則胸中隱隱作痛,痿則胸中不痛而氣餒不振;癰則脈數而實,痿則脈數而虛;癰則宜表宜下,痿則宜滋宜潤。治法因於內者,從內酌治;因於外者,從外酌解;因於虛者,養血補氣保肺;因於實者,瀉熱豁痰開提升散。得此清肅之品,以為化源之自,則腎未必即補,而補腎之基,未必不於所清而先具也。是以又云補腎,但其性滑利,脾胃虛寒,及無熱而泄者最忌。苦泄熱、寒勝熱,若無熱而泄,則不得用。
《得配本草》
地黃、貝母為之使。畏浮萍。忌鯉魚、鐵器。
甘、苦,寒。入手太陰、足少陰經氣分。清金降火,滋陰潤燥,治嗽消痰,祛煩解渴。療肺癰,止吐血。除足下熱痛,虛勞骨蒸。麥冬清心降火,天冬滋腎助元,其保肺陰則一也。
得紫菀、飴糖,治肺痿咳嗽;得烏藥,治小腸偏墜;得川貝,止吐血。配花粉,治痰熱結胸;配人參,定虛喘。佐玄參,治口瘡;佐熟地,補腎水。
服此誤食鯉魚者,浮萍汁解之。
脾胃虛寒者禁用。
《本草經解》
天門冬氣平,秉天秋平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苦無毒,得地寒涼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其主暴風濕偏痺者,燥者濡之,熱者清之,著者潤之也。蓋風本陽痺,風濕偏痺,發之以暴,暴病皆屬於火者也。
骨屬腎水,天冬氣平益肺,肺金生水,故骨髓強也。
三蠱伏尸,皆濕熱所化,味苦可以除濕,氣平可以清熱,濕熱下逐,三蠱伏尸皆去也。
《神農本草經讀》
天門冬,《本經》言「氣味苦平」;《別錄》言「甘寒」。新出土時,其味微苦,爆乾則微甘也,性寒無毒,體質多脂,始生高山,蓋秉寒水之氣而上通於天,故有天冬之名。
主治暴風濕偏痺者,言風濕之邪,暴中於身,而成半身不遂之偏痺,天冬秉水天之氣,環轉運行,故可治也。強骨髓者,得寒水之精也。殺三蟲去伏尸者,水陰之氣,上通於天也,水氣通天,則天氣下降,故土中之三蟲,泉下之伏尸,皆殺去也。
太陽為諸陽主氣,故久服輕身益氣;天氣通貫於地中,故延年不飢。
伏尸者,傳尸鬼疰,泉下死鬼,廕而為病也。天門冬能啟水中這生陽,上通於天,故去伏尸。凡治傳尸之藥,皆從陰達陽,由下升上也。
《本經疏證》
花實者,草木功能遂就之秋,花為其極盛,實則其收藏也。然種類既繁,稟性自別,而體致遂殊,故有花而不實者,有不花而實者,從未有隨時隨地。如天門冬之當其時則花而實,過其時則不花而實,植於此乃不花而實,植於彼又花而實者,夫曰入夏開花,豈秋結子,若至伏時,則不花而實,又隨地皆花而實,獨在嶺南則不花而實,夏者陽氣最暢之時,入伏則暢已極而將退矣。百粵近赤道下,陰終歲不藏,為海氣所泅,故雖值酷暑,抵暮亦涼,終不如內地之充暢收藏,各盡其致,則可知是物偏能收功於陽氣最橫,絕無忌憚之所,即使用不及時,陽氣斂退,猶能不待冠屢,急足先趨,不馘其元不已矣。枝葉者,草木獻伎效能之象,枝為行氣之道,葉則性所著見也,故凡物之性潤者,必其枝滑澤而葉柔軟,從未有根本枝葉性適相違,如天門冬為極柔潤之物,而枝葉不生逆刺,則澀而細散者,夫刺者根橫於中,澀者膚戟於外,乃能任其中外之橫且戟,不閡其生氣之優遊充沛,而乘陽氣之暢以敷榮以成實焉。是又可知是物非芒消、大黃之開,又非甘遂、葶茂之瀉,偏能使其滋柔滑澤之氣流行條暢,無梗不拔,無塞不通,而引其純粹清明以積精化氣,積氣全生矣。暴風濕偏痺熱之著於體,三蟲伏尸氣之隱於中,既遇此刺不能凝澀不能阻之物,涵泳以導化之,著者隨之而行,隱者隨之而散,則百骸順遂,津液充盈,骨髓又烏能不強也。
風濕偏痺之上著一暴字,以及三蟲曰殺,伏尸曰去,最是耐人玩索。夫風濕之中人也,或著於陽或著於陰。在陽者命蟲風,在陰者命曰痺。然風與痺未必中而即發也,蓋待其人陽氣之怒不肯容邪,欲抉而去之,斯時所中之邪,適化熱,將欲猖獗,遂與正交搏而病作焉。邪正交搏之時,正病之暴起也,其能與正相搏則其勢方盛,其熱方熾,於時不乘其隙,以天門冬之滑澤通達者,導正氣,逐邪氣,馴至未傳寒中,天門冬遂非所宜用矣。謂之暴,正以明病之久者不可用也,巢元方云,三蟲,蛔蟲、赤蟲、蟯蟲也。蛔動則吐清水出,則心痛,貫心則死,赤蟲動則腸鳴,蟯蟲多則為痔,極則為癩,因人瘡處以生,癰疽癬瘻疥齲,無所不為。又云,人身自有三尸諸蟲與人俱生,此蟲忌血,能與鬼靈相通,常接引外邪為人患害,蓋諸蟲之種,確與人俱生,其得生息繁蕪,多由大氣有阻,濕停熱聚,生類既眾,遂與人為梗,殺之之朮,諒非一端,其屬熱搏氣阻,肺腎陰虛者,自當以天門冬殺之,謂之殺,正以明為病之物,有形有生,若既死方纍纍出者,非所宜矣。巢氏又云,伏尸之病,隱伏在人五臟內,積年不除,未發之時,身體平調都如無患,若發動則心腹刺痛,脹滿喘急,外臺秘要述蘇游論曰,傳尸之疾,相剋而生,毒氣內傳,周遍五臟,漸就羸瘦,以至於死,其初半臥半起,氣急咳嗽,名曰肺痿,骨髓中熱,稱為骨蒸,或由淋漓,或由勞極,隨其所起,以相剋而傳,各有形證,傳盡則列,夫病之台候,為肺痿,為骨蒸,若非屬熱,又何屬?既肺痿矣,骨蒸矣,復五臟以克相傳,是亦熱之極涸之極矣,且肺痿肺病,骨蒸腎病,肺腎之熱涸,適合天門冬之治,滋其涸則枯澀去,清其熱則病氣去,謂之去,正以明其病句留之久,伏而不去,確與風濕偏痺之暴者對照矣。凡此之或久或暫,宜用不宜用,正病機之消息所關,天門冬之情性所在,蓋外感之候多始傳熱中,未傳寒中。內傷之候,初耗真氣,繼耗真精。天門冬之用,外感,不厭其早,內傷,不厭其遲。然外感惡寒尚在,內傷陽氣委頓,是又非其所宜。觀傷寒論麻黃升麻之用天門冬,於金一物天門冬釀酒,及大八風散小八風散之治拘攣厲節,可以明治暴病之法,觀外臺秘要延年枸杞子煎,崔氏落腎散,古今錄驗通命丸彭祖丸之治虛勞,可以明治久病之法矣,
甚矣天門冬之根入湯,可以浣絹素令潔白也,夫質本非白,浣之未必能白,質本潔白,又烏容浣。蓋惟其質本白,或不而糙,或被染而污,方賴浣以復其初,人之身白者,肺也,肌肉也,骨髓也,腸胃也,膀胱也,凡為火熱燥濕染而為病,咸可屬天門冬浣之。在肺則別錄所謂保定肺氣也,在肌肉及骨則本經所謂暴風濕偏痺,別錄所謂養肌膚去寒熱也,在腸胃則本經所謂殺三蟲去伏尸也,在膀胱則別錄所謂利小便也,在髓則本經所謂強骨髓也,然數者之間出語各有深意。曰主曰殺曰去曰利,則除病之詞也,曰強曰保定曰養,則又不可與除病同觀。夫強云者,能增益而使之強盛;保定云者,僅能使之不耗;養云者,能滋育之,不能使之有為,蓋天門冬之為物,質柔潤,性滋膩,惟與腎為最宜,故於其所主之髓最能效力,肺為驕臟,喜清潤而惡溫燥,則次之,顧能為之除病而已。以為補劑,宜斟酌之。
《本草新編》
天門冬,味苦而甘,性涼,沉也,陰也,陰中有陽,無毒。入肺、腎二經。補虛癆,殺蟲,潤五臟,悅顏色。專消煩除熱,止嗽定咳尤善,止血消肺癰有神。但性涼,多服頗損胃。世人謂天門冬善消虛熱,吾以為此說不可不辨。天門冬止可瀉實火之人也,虛寒最忌,而虛熱亦宜忌之。蓋虛熱未有不胃虛者也。胃虛而又加損胃之藥,胃氣有不消亡者乎。胃傷而傳之脾,則脾亦受傷。脾胃兩傷,上不能受水穀,而下不能化糟粕矣,又何望其補哉。大約天冬,凡腎水虧而腎火杪者,可權用之以解氛,腎大寒而腎水又弱者,斷不可久用之以滋陰也。
或謂天冬性潤,可以解火,即可以益水,先生謂不可久用者,以腎火之寒也,但腎火寒者,自不可用矣,腎水未竭,而腎火未寒者,亦可用之乎。此則愚所未言也。腎水未竭,而腎火又未寒,是平常無病之人也。似乎服天冬,可以無礙。然而補之藥勝於天冬者甚多,何必擇此性涼者,以日伐其火乎。夫人非水火不生活,且水非火不生,火非水不養。止補其水而瀉其火,初則火漸衰而水旺,久則火日去而水亡。此天冬所以止可暫以補水,而不可久以瀉火也。
或問天冬同地黃用之,可以烏鬚髮,此久治之法以滋腎者,而吾子謂天冬止宜瀉實火之人,豈烏鬚髮而亦可謂實火耶?夫鬚髮之早白,雖由於腎水之不足,亦因於腎火之有餘也。夫火之有餘,既因於水之不足,則寒涼以補水,正寒涼以瀉火也。況天冬與地黃同用,則天冬之涼者不涼,腎得其滋補之益,而鬚髮之焦枯,有不反黑者哉。然則天冬之烏鬚髮,仍瀉實火,而非瀉虛火矣。
或問天門冬治癆瘵之病甚佳,而吾子謂止可暫服,豈治癆疾者,可一二劑愈乎?嗟乎。天門冬治癆瘵者,必脾健而大腸燥結、肺氣火炎者宜之。然亦止可少服,而不可多服也。夫寒涼之物,未有不損胃者也。脾健則胃氣亦健。大腸燥結,則肺氣亦必燥結。天冬涼肺而兼涼胃,宜其無惡,但久用天冬,胃涼則脾亦涼,肺涼則大腸亦涼,又勢所必至也,烏可不先事而預防哉。
或問濕熱不去,下流於腎,能使骨痿。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天門冬、黃柏之類是也。是天門冬味苦氣寒,正入腎以除熱,可以治痿,而竟置不言,何也?此吾子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夫治痿必治陽明。骨痿雖屬腎,而治法必兼治胃。天門冬大寒,不利胃氣,暫服可以治痿,久服必至損胃,胃損而腎又何益耶。況胃又腎之關門,關門無生氣之固,而欲腎宮堅牢,以壯骨生髓,必不得之數也。世人遵黃柏、知母之教,以損傷胃氣。鐸又何敢復揚天門冬治痿之說,以勸人再用寒涼乎。此所以寧缺,以志予過也。
或疑天冬瀉實火,不瀉虛火,虛火禁用,實火安在不可常用耶?夫火雖有虛、實之分,而瀉火之藥,止可暫用,而不可常用也。天門冬瀉實火,未嘗不佳,特怪世人久服耳。人非火不活,暫損其有餘,使火不爍水已耳,烏可經年累月服瀉火之藥哉。瀉之日久,未有實火而不變為虛火者也。此常服之斷宜戒也。
或疑天門冬性雖寒,以沙糖、蜜水煮透,全無苦味,則寒性盡失,不識有益陰虛火動之病乎?夫天門冬之退陰火,正取其味苦澀也。若將苦澀之味盡去,亦復何益。或慮其過寒,少去其苦澀,而加入細節甘草,同糖、蜜共製,庶以之治陰虛咳嗽,兩有所宜耳。
或問天門冬,古人有服而得仙,吾子貶其功用,謂多服必至損胃,然則古語荒唐乎?嗟乎!《神農本草》服食多載長生,豈皆不可信乎?大約言長生者,言其能延生也,非即言不死也。天門冬,食之而能卻病,吾實信之,謂採服飛升,尚在闕疑。
《本草分經》
甘、苦,大寒。入肺經氣分。益水之上源而下通腎,清金降火,潤燥滋陰,消痰止血,殺蟲。去腎家濕熱,治喘嗽骨蒸。一切陰虛有火諸症。
《醫學衷中參西錄》
味甘微辛,性涼,津液濃厚滑潤。其色黃兼白,能入肺以清燥熱,故善利痰寧嗽;入胃以消實熱,故善生津止渴。津濃液滑之性,能通利二便、流通血脈、暢達經絡,雖為滋陰之品,實兼能補益氣分。
《神農本草經》謂「天冬主暴風濕偏痺,強骨髓」二語,經後世註解,其理終末透徹。愚嘗嚼服天門冬毫無渣滓,盡化津液,且覺兼有人參氣味,蓋有津濃液滑之中,原含有生生之氣,其氣挾其濃滑之津液以流行於週身,而痺之偏於半身者可除,週身之骨得其濡養而骨髓可健。且入藥者為天冬之根,乃天冬之在內者也。其外生之蔓多有逆刺,若無逆刺者,其皮又必澀而戟手。天冬之物原外剛內柔也,而以之作藥則為柔中含剛,是以痺遇其柔中之剛,則不期開而自開,骨得其柔中之剛,不惟健骨且能健髓也。至《名醫別錄》謂其「保定肺氣,益氣力,冷而能補」諸語,實亦有以見及此也。
【現代藥理研究】
天冬具有明顯抗心肌缺血和抗心肌梗死作用,對阿黴素性心肌損傷具有保護作用。
天冬可改善肝功能。
天冬有廣譜、高效的抗菌作用,并可對胰腺炎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天冬有殺蚊、蠅作用。
天冬有抗腫瘤作用。
天冬有降低膽固醇、降低血糖作用。
天冬能擴張宮頸,有引產作用。 天冬有鎮咳祛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