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
巴豆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乾燥成熟果實。主產於四川、廣西、貴州、湖南、湖北、雲南等地。原植物生於山野、丘陵地,或栽培於房屋旁。喜溫暖濕潤氣候,怕霜凍,喜陽光,以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熱。有火毒。歸胃、大腸經。功效峻下積滯、逐水消腫、豁痰利咽。外用蝕瘡。臨床用名有生巴豆,巴豆霜。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巴菽(《本經》),剛子(《雷公炮炙論》),江子(《瑞竹堂經驗方》),老陽子(《綱目》),雙眼龍(《嶺南采藥錄》),猛子仁(《中國藥用植物志》),巴果(《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毒魚子、鑾豆、貢仔(《中藥志》),瀉果(《新華本草綱要》)。
【釋名】
《綱目》雲:“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宋本草一名巴椒,乃菽字傳訛也。”
【基原】
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成熟種子。
【植物】
巴豆 Croton tiglium L. 又名蟲蠱草(《嶺南草藥志》),猛子樹(《全國中草藥彙編》)。分佈於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採集】
栽後5~6年結果,8~11月果實成熟,可分批採收,除去殘枝落葉,放2~3日,曬乾或烘乾,去果殼,將種揚淨。
【化學成分】
種子主含巴豆油34%~57%,蛋白質約18%。巴豆油中含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由棕櫚酸、硬脂酸、油酸、巴豆油酸、巴豆酸等組成的甘油酯,巴豆醇(phorbol)及16種巴豆醇雙酯化合物等。種仁還含一種毒性球蛋白巴豆毒素(crotin),從中分離得到巴豆素(crotin)Ⅰ、Ⅱ,助癌劑C-3(cocarcinogen C-3),巴豆苷(crotonoside),巴豆生物鹼異鳥嘌呤(isoguanine),β-穀甾醇(β-sitosterol),氨基酸及酶等。
【藥理】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巴豆霜灌胃可顯著增強小鼠的胃腸運動,並可促進腸套疊還納。低濃度巴豆霜可明顯增加兔離體回腸平滑肌的收縮幅度,高濃度時降低其收縮幅度。小劑量巴豆油乳劑對犬、兔腸管表現為興奮作用,大劑量時對腸管有抑制作用,且不被Ach、毛果芸香堿或BaCl2所解除,表明巴豆油是直接作用於腸肌。巴豆油與巴豆霜等量相比,巴豆油對小鼠腸推進運動的促進作用強於巴豆霜,而巴豆油毒性比巴豆霜小7倍。巴豆水劑耳靜脈給藥,可增加膽瘺兔膽汁和胰液的分泌。
2.對腫瘤的影響 巴豆提取物對小鼠肉瘤S180實體型、S180腹水型、子宮頸癌U14實體型、U14腹水型及淋巴細胞性白血病P388和艾氏腹水癌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巴豆總生物鹼可使小鼠腹水型肝癌細胞質膜ConA受體的側向擴散速度明顯增加,且使胞漿基質結構有所改變。巴豆的另一些成分如巴豆油、巴豆樹脂、巴豆醇酯類有較弱的致腫瘤活性,且能促進一些化學致癌劑的致癌作用。巴豆油促進致癌劑致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為12-O-十四烷醯巴豆醇-13-醋酸酯。巴豆霜還對小鼠有致突變作用。
3.抗炎鎮痛作用 巴豆霜灌胃可明顯降低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和耳廓腫脹程度,並對大鼠白細胞遊走及對熱疼痛反應有抑制作用。巴豆油極小量口服、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對大鼠、小鼠均有鎮痛作用,可使痛閾提高。
4.對迴圈和呼吸系統的影響 巴豆油能通過化學感受器的作用,反射性升高血壓。巴豆油乳劑靜脈注射可使兔的呼吸商輕度增加,血中CO2濃度稍有降低。皮下注射可加快呼吸頻率,減少呼吸交換量。
5.對血液的影響 巴豆毒素能溶解兔、刺蝟、豬、蛇、雞的紅細胞,對豬、牛、羊、蛙的紅細胞有凝集作用。巴豆油中的活性成分PMA是一種強效的血小板凝集劑,可增加血小板中cGMP濃度。
6.對病原生物的作用 巴豆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巴豆油皮下注射能降低感染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死亡率,並延長存活時間。巴豆浸出液還能殺滅釘螺。
7.其他作用 巴豆霜可降低小鼠胸腺重量、炭粒廓清率,抑制Mφ的吞噬功能。巴豆毒素能抑制蛋白質的合成。
8.毒性 巴豆毒素兔皮下注射的LD50為50~80mg/kg。巴豆油酸大鼠口服的LD50為1g/kg;豚鼠皮下注射的LD50為600mg/kg。巴豆油口服半滴到一滴,即有口腔、咽及胃部灼熱感,並有催吐作用。0.5至3小時內可有劇烈腹瀉、腹痛、裏急後重等症狀。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巴豆對皮膚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可致接觸性皮炎。
【炮製】
1.巴豆 取原藥材,曝曬或烘乾後去外殼,取淨仁。《金匱》:“研。”《金匱玉函經》:“去皮心,別搗令如膏。”生巴豆有大毒,僅外用蝕瘡。
2.巴豆霜 取淨巴豆仁,碾爛或搗爛如泥,用多層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烘,壓榨去油,反復數次,至鬆散成粉不再粘結成餅為度,取出,碾細。或將淨巴豆仁碾成泥狀,用布包裹,蒸熱,壓榨去油,反復數次,至鬆散成粉不再粘結成餅為度,取出,碾細。去油制制霜可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可入丸散劑供內服。《聖惠方》:“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蘇沈良方》:“以巴豆剝去殼,取淨肉,去肉嫩皮,紙包水濕,入慢火中極熟,取出,另以綿紙包之,緩緩捶去其油,紙濕另換,以成白粉為度。”《類證活人書》:“去心皮膜,研,新布絞去油,日中曬之,白如霜者。”《普濟方》:“去皮心膜,炒黃色,研如泥,紙裹,壓去油。”
巴豆油為巴豆瀉下的有效成分,但又為有毒成分。0.01~0.05g的巴豆油即可導致瀉下,大量的巴豆油能引起劇瀉、嘔吐,甚至大量失水而死亡,有服用巴豆油20滴而致死者。巴豆中含有的巴豆毒素,屬一種毒性球蛋白,系一種細胞原漿毒,能溶解紅細胞,使局部細胞壞死變性,但加熱至110,毒性即可消失。從宋代開始,應用加熱後壓榨去油制霜的方法是具有科學性的,對保證巴豆霜在臨床應用的安全有效起到了重要作用。實驗結果證明,經過煮、常壓蒸或高壓蒸過的各種巴豆渣或霜均無溶血作用,說明用蒸、煮的巴豆仁制霜,對降低毒副作用有意義。
貯乾燥容器內,巴豆霜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辛,性熱。有大毒。歸胃、大腸、肺經。毒烈降泄。
1.《本經》:“味辛,溫。”
2.《別錄》:“生溫,熟寒,有大毒。”
3.《醫學啟源》:“性熱,味苦。”
4.《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胃、大腸三經。”
5.《藥性集要便讀》:“入肺、腸、脾、胃。”
【功效主治】
瀉下寒積,祛痰逐水,蝕瘡殺蟲。主治寒食痰飲停積,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癥瘕積聚,驚癇,寒疝,寒痰咳喘,喉風喉痹,水腫臌脹,癰疽惡瘡,蟲積疥癬。
1.《本經》:“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
2.《別錄》:“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㿗,殺斑蝥毒。”
3.《藥性論》:“主破心腹積聚結氣,治十種水腫,痿痹大腹,能落胎。”
4.《本草拾遺》:“主癥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5.《日華子》:“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髒蟲。治惡瘡臭肉及疥癩疔腫。”
6.《醫學啟源》:“導氣消積,去臟腑停寒,消化寒涼及生冷硬物所傷,去胃中寒積。”
7.《補遺藥性賦》:“治咳逆,喉鳴痰唾,腰腹心痛。”
8.《湯液本草》:“可以通腸,可以止泄。”
9.《本草元命苞》:“去鼻息肉。”
10.《綱目》:“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風㖞,耳聾,喉痹,牙痛,通利關竅。”
11.《本草匯言》:“追逐一切有形留著久頑不遜之疾,如死血、敗膿、蠱毒、飛屍、鬼疰、休息結痢、寒痰哮喘及一切生冷魚面油膩水果積聚,蟲積,或寒疝,死胎,痞結。”
【用法用量】
內服:多入丸、散,0.1~0.5g。外用:適量,搗膏塗敷,或以紗布包擦患處。
急下宜制霜,緩下宜炒黑。
【使用注意】
無寒實冷積、孕婦及體弱者禁服。服巴豆後,不宜食熱粥、飲開水等熱物,以免加劇瀉下。巴豆內服中毒能產生口腔、咽部及胃部的灼熱感,刺痛,流涎,噁心嘔吐,上腹劇痛,劇烈腹瀉,大便呈米泔樣,尿中可出現蛋白,紅細胞,白細胞,管型,並可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而致尿少尿閉。中毒甚者出現譫語,發紺,脈細弱,體溫和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終致呼吸、迴圈衰竭而死亡。外用可使皮膚粘膜發赤起泡,形成炎症,乃至局部組織壞死。服巴豆後若瀉下不止,可以黃連、黃柏或綠豆煎湯冷服,或食冷粥、飲大豆汁以緩解。
1.《本草經集注》:“畏大黃、黃連、藜蘆。”
2.《藥對》:“畏蘆筍、菰筍、醬豉、冷水。與牽牛相反。中其毒者,用冷水、黃連汁、大豆汁解之。”
3.《本草折衷》:“(攻積)以通泄為效。或既通而瀉不止,轉加痛刺者,則以家菖蒲煎湯解之。”
4.《本草衍義補遺》:“無寒積者忌之。”
5.《證治準繩》:“敷治巴豆之藥,患處作痛,肌肉潰爛,以生黃連為末,水調敷之。若毒入內吐瀉等證,更以水調服一二錢。”
【應用配伍】
瀉下冷積 本品味辛性熱,峻烈攻下,能開通腸道閉塞,有“斬關奪門之功”,故常用於寒食痰飲停積所致諸證。凡寒邪食積停滯,大便不通,腹滿脹痛,病起急驟,氣血未衰者,可單用巴豆霜為丸內服,如《千金方》巴豆丸;或與幹薑、大黃相伍,如《金匱》三物備急丸。凡寒凝積滯,泄痢不止者,可與幹薑、木香、肉豆蔻、百草霜等配伍,如《局方》感應丸。凡小兒乳食停積,寒熱瀉痢,痰壅驚癇者,可用巴豆霜與膽南星、朱砂、神曲同用,如《中國醫學大辭典》萬應保赤丹。
祛痰逐水 本品辛熱峻猛,上能祛痰利咽,下能逐水消腫,故常用於寒痰咳喘、喉風喉痹、水腫臌脹等證。凡痰壅咳喘,胸肺不利者,可與皂角、半夏、杏仁等配伍,以下痰利氣定喘,如《衛生寶鑒》透羅丹。凡痰涎壅塞,胸膈窒悶,肢冷汗出之寒實結胸者,可與貝母、桔梗同用,如《傷寒論》白散。凡喉痹痰涎壅塞氣道,呼吸困難,甚則窒息欲死者,可用巴豆霜灌服或鼻飼,以吐瀉痰涎,開通喉咽,如《仙拈集》巴豆丸。凡水濕停積,腹水臌脹者,可與杏仁合用為丸服,如《肘後方》治水蠱腹大方。
蝕瘡殺蟲 本品辛溫散泄有大毒,外用能蝕腐肉,療惡瘡,殺蟲毒,治疥癬。凡癰疽惡瘡無熱者,可與雄黃、輕粉相伍外用,以解毒消癰;若瘡瘍膿成未潰者,可與乳香、沒藥、蓖麻子制膏外貼,以促其潰破,如《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咬頭膏;若癰疽潰後,腐肉不落者,可單用為膏外塗,以蝕惡肉,如《癰疽神秘驗方》烏金膏。
1.《本草經集注》:“芫花為之使。”
2.《得宜本草》:“得杏仁,治飛屍鬼疰;得亂髮灰,治舌上出血;得白礬,療飛絲入咽。”
3.《藥性集要便讀》:“與大黃峻下熱結。”
【附方】
1.治心腹諸卒暴百病,或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 大黃一兩,幹薑一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先搗大黃、幹薑為末,研巴豆納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金匱》三物備急丸)
2.治寒癖宿食,久飲飽不消,大秘不通 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為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取吐下者服二丸。(《千金方》巴豆丸)
3.治癖結,心下硬痛 巴豆三枚(去心、皮,熬),杏仁七枚(去尖),大黃如雞子大。大黃治下篩,取巴豆、杏仁別搗如膏,和大黃,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腹飲送下,一日一次。漸加,以微利下病為度。忌生冷、油膩。(《外臺》引《廣濟方》巴豆丸)
4.取積滯,行冷氣,治男子、婦人一切酒食所傷 巴豆(去皮心後一兩,研細,紙裹去油,入藥內同研)半兩,青橘(去白,切片,炒令轉色)一兩一分,黃連(炒令紫色)、蓬莪朮(炒令黃色)、幹薑(炮裂,切細,再炒少時)各一兩。上為細末,入前巴豆同研令勻,以米醋糊為丸,如麻子大,用朱砂為衣。常取白湯送下二丸,大人三丸。霍亂吐瀉,用煨生薑湯送下五丸,小兒二丸;心氣痛,醋湯送下三丸;白痢,幹薑湯送下五丸;赤痢,甘草湯送下五丸,小兒一丸至二丸。(《幼幼新書》保安丸)
5.治虛中積滯,腹脹痞痛,大小便不通 穿山甲(炮燥)、五靈脂、巴豆(去皮)、大蒜各三錢。上為細末,同研如泥,作餅子三錢大。用綿裹一餅安臍中,著物系定,覺熱藥行宣取效。(《普濟方》貼臍餅子)
6.治寒實結胸,無熱症者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傷寒論》白散)
7.治水瀉不止 巴豆(去皮心膜,不出油)一枚,杏仁(去雙仁、皮、尖,炒)七枚,鐺墨一錢。上同研極細,以糯米粥和丸,如秫米大。每服一丸,冷水下,立止;甚者再服一丸。(《聖濟總錄》黑神丸)
8.治痢 巴豆一兩(和殼爛搗),綠豆一升(爛煮)。同搗丸,如綠豆大。每服八九丸,小兒量減。紅痢甘草;白痢幹薑;紅白痢薑、草煎湯下。(《衛生易簡方》)
9.治心腹積聚,時有疼痛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杏仁五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藜蘆一兩(去頭,炙黃),皂莢二兩(去皮,塗酥炙令黃焦,去子),桔梗一兩。上為末,細研巴豆、杏仁如膏,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空心以溫水送下。如未覺,即加至五丸。(《聖惠方》巴豆丸)
10.治小兒急慢驚風,癇證疳疾,寒熱瀉痢,痰涎壅滯,腹痛胃呆,大便酸臭;並治大人痰熱積聚,痰飲氣急 巴豆霜三錢,膽星一兩,神曲一兩五錢。上為末,神曲打糊為丸,如小綠豆大,朱砂一兩為衣。每服二三丸,熟湯化下。可略加白糖,或吞服亦可。(《中國醫學大辭典》萬應保赤丹)
11.治寒疝,亦治陰疝 巴豆二枚(去皮心膜,炒),杏仁二枚(去皮、尖、雙仁,炒)。上取綿裹,捶令極碎,投熱湯二合,絞取白汁服之,未差更一服。(《聖濟總錄》走馬湯)
12.治中風口㖞 巴豆七枚,去皮爛研。㖞左塗右手心,㖞右塗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盞安向手心,須臾即便正,洗去藥,並頻抽掣中指。(《聖惠方》)
13.治急中風,口閉涎上,欲垂死者 江子二粒(去皮膜),白礬一塊如大拇指大(末之)。上藥於新瓦上煆令江子焦赤為度,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用綿裹放患人口中近喉處。良久吐痰立效。(《醫宗金鑒》巴礬丸)
14.治痰飲,兩脅滿脹,羸瘦不能飲食,食不消化,喜唾幹嘔,大小便或澀或利,或赤或白,腹內有熱,唇口幹焦,好飲冷水,卒起頭眩欲倒,脅下疼痛 巴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十枚,杏仁(湯洗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二十枚,皂角(去皮,酥炙令焦黃,去子)三分。上為末,研入前藥末,二味令勻,煉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二丸,日二服,以利為度。(《普濟方》)
15.治小兒痰喘 巴豆一粒。杵爛,綿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醫鑒》)
16.治寒痰氣喘 青橘皮一片(展開),入剛子一個,麻紮定,火上燒存性,研末。薑汁和酒一鐘呷服。(《醫說》)
17.治喉痹 白礬二兩(搗碎),巴豆半兩(略捶破)。同於銚器內炒,候礬枯,去巴豆不用,碾礬為細末,遇病以水調灌,或幹吹入咽喉中。(《百一選方》)
18.治咽喉閉塞不通甚者 巴豆(去大皮)一枚,上鑽中心,綿裹,令有出氣處。納於鼻中,隨時左右,時時吸氣令入喉中,立效。(《聖惠方》)
19.治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蠱 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熬令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令黃)。二味搗丸,如小豆大。水下一丸,以利為度,勿飲酒。(《外臺》引張文仲方)
20.治飲氣嗽,經久不已,漸成水病,大小便秘澀,頭面身體浮腫 巴豆仁二十枚(熬,去心、皮),杏仁一百顆(去皮、尖、兩仁,熬),牽牛子五合(熬),葶藶子六合(熬),大棗六十個(擘,去核)。上藥合搗,令如膏可為丸;如硬,加蜜為丸。每服三四丸,還以桑白皮飲送下,一日二次。如利即減,秘即加,常以大便調為候。病甚,時時取鴨溏亦佳。(《外臺》引許仁則方巴豆丸)
21.治肝硬化腹水 巴豆霜3g,輕粉1.5g。放於四五層紗布上,貼在肚臍上,表面再蓋二層紗布,經1~2小時後感到刺癢時即可取下,待水瀉,若不瀉則再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22.治蟯蟲 巴豆一枚(燒令煙斷,去心、皮),桃仁四枚(熬令黑,去皮)。上藥合搗作三丸。大人清旦未食以漿水服盡;少小服一丸。若不下,明旦更複作服。(《外臺》引《範汪方》巴豆白膏)
23.治小兒口瘡,不能吃乳者 江子一粒或二粒,研爛不去油,入朱砂或黃丹、赤土少許,剃開小兒囟門,貼在囟上,如四邊起粟米泡,便用溫水洗去藥,恐成瘡,便用菖蒲水洗便安,其效如神。(《瑞竹堂經驗方》如聖散)
24.治牙疼 ①巴豆一粒,煨至黃熟,去殼;用蒜一瓣,切一頭作蓋,剜去中心,可安巴豆在內,以蓋子合之,用綿裹,隨患處左右塞耳中。(《聖惠方》) ②巴豆十枚(去皮、心,熬,研如膏),大棗二十個(取肉),細辛一兩(末)。上藥相和,研為丸。以綿裹著所疼處咬之,一日三次。如有涕唾,吐卻,勿咽入喉中。(《外臺》引《廣濟方》巴豆丸) ③蟲牙疼痛,蝕孔空虛:巴豆一枚,花椒五十粒。上為極細末,飯為丸,如黍米大。綿包塞蛀孔。(《古今醫統》巴豆丸)
25.治耳聾耳鳴 ①耳聾:巴豆一枚(去心、皮),斑蝥一枚(去翅、足)。上治下篩,綿裹塞耳中。(《肘後方》巴豆丸) ②耳鳴:巴豆二枚(去皮,熬),桃仁(去皮,熬)二枚,松脂大豆許。上藥搗為二丸,綿裹塞耳中。(《普濟方》巴豆丸)
26.治鼻痔 巴豆(去殼)十二粒,陽起石一錢,石蓮心三十枚。上為末,每用半字許,搐入鼻用,又用棉塊子蘸藥塞入鼻中,其痔肉化爛自出。(《醫學綱目》)
27.治瘰鬁結核 巴豆(去皮、心)一枚,艾葉一雞子大。上相和,爛搗擘碎曝幹,撚作炷,灸鬁子上三壯即止。(《聖惠方》)
28.治發背中央肉死,及惡瘡、臁瘡內有毒根,久不收斂 巴豆(去殼,炒焦),研如膏,外塗。死肉塗之即腐,未死塗之生肌。(《東醫寶鑒》巴豆膏)
29.治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 巴豆(去殼,炒焦),研膏,點腫處則解毒,塗瘀肉則自腐化。(《癰疽神秘驗方》烏金膏)
30.治疔瘡腫毒,瘡口已破者 巴豆肉十二兩,蓖麻子十二兩(去殼)。上藥用香油三斤浸三日,再將蝦蟆五個浸一宿。臨熬時入活鯽魚十尾,共熬焦,去滓再熬,加官粉二斤,乳香五錢,攪勻,攤貼。(《類證治裁》巴膏)
31.治瘺瘡 巴豆一分(去心、皮,出油盡用),肥棗十個(去核皮)。上為細末,以水一升,煮稀稠如膏,於布中絞取汁。塗敷瘡上,一日一次。(《聖濟總錄》巴豆塗敷方)
32.治荷錢癬瘡 巴豆仁三個,連油杵泥,以生絹包擦,日一二次。(《秘傳經驗方》)
33.治神經性皮炎 巴豆(去外殼)15g,雄黃1g。上為細末,用三四層紗布包裝。每日塗患部三四次,每次一二分鐘,直至癢感減退為止。(《中醫皮膚病學簡編》巴黃散)
34.治一切疥瘡有蟲,時作瘙癢 巴豆七粒(去皮,研),硫黃半兩(細研),白礬半兩(燒灰),蕪荑半兩,豬脂三兩。上為末,煉豬脂成油,入前藥末調令勻。每用蓮子大,於手掌內搓塗之。(《聖惠方》巴豆膏)
35.點痣去斑 巴豆(取肉)一個,糯米三百五十粒。用夏布包之紮之,取石灰鵝卵大一塊,沖流通水一碗泡化,以不煮米包成飯,取出,乘熱加硇砂末一錢,杵勻,仍加灰水,研如糊,瓷罐收之聽用。(《外科大成》四白散)
36.治蜈蚣及蟲咬傷痛 巴豆一粒(研爛),豬脂膏少許。調塗瘡口。(《普濟方》引《經驗良方》巴豆膏)
【臨床報導】
1.治療腸梗阻 ①巴豆霜裝膠囊,成人每次服150~300mg,小兒酌減。必要時可隔3~4小時重複應用。治療50例,治癒40例,梗阻緩解最快1小時,最慢48小時,24小時內緩解37例;無效10例,改行手術[1]。②巴豆皮0.5g,煙葉適量,共撚碎捲煙2支,成人每次1支,按平常吸煙法吸入。一般50分鐘左右即可排氣或排便,腹脹緩解。若未見效,1小時後再吸1支[2]。
2.治療白喉 巴豆(生,去殼,研末)、朱砂各0.5~0.8g,混合,撒普通牛皮紙膏藥上,貼於患者眉間上方,敷後覺輕度灼熱,並出現紅腫、充血及起米粒大小水泡後即揭去。共治206例,無1例死亡,全部痊癒出院。體溫恢復正常時間1~2日者154例,占74.76%;3~4日者49例,占23.79%;4日以上者3例,占1.46%。偽膜全部脫落時間1~2日者80例,占38.83%;3~4日者92例、占44.66%;5~6日者34例,占16.50%。其他如咽喉疼痛、咳嗽、流涎、扁桃體、頸及頜下淋巴腫大、細菌轉陰平均在1~4日內消失或恢復。206例患者中除5例出現輕度心臟中毒外,餘均未見其他合併症[3]。
3.治療小兒腹瀉 取巴豆、黃蠟各30g,將二藥搗如泥,作餅如銅錢大,貼敷臍部,以手按緊,用塑膠膠布封固,用熱水袋早晚熱敷臍部30分鐘,溫度以舒適為宜,每天貼敷1次,3次為1療程。臨床觀察100例腹瀉患兒(單純性消化不良20例,中毒性消化不良75例,遷延性消化不良3例,急性腸炎2例),痊癒82例,好轉15例,無效3例,住院時間2~7天,平均3.5天[4]。
4.治療小兒鵝口瘡 巴豆仁1g,西瓜子仁0.5g,共研碎出油,加少許香油調勻,揉成團貼於印堂穴,15秒鐘取下,每日敷1次,連用2日,第3日口瘡即可消退。重症口瘡可連用3次,每次敷藥時間20秒。共治190例,痊癒171例,好轉15例,無效4例。此法簡便,易被患兒接受,但敷藥時間過久會致穴位處皮膚發紅脫屑[5]。
5.治療乳癖 用巴蠟丸(巴豆仁120g,加入熔化的120g黃蠟液中,以文火炸六七分鐘,至巴豆仁變為深黃色,濾出並棄去黃蠟液,將巴豆仁攤開,待其上的黃蠟凝後即得)每次溫開水沖服5粒,每日3次,1個月為1療程。一般1個療程後停藥10日,再服第2個療程,以愈為度。共治療458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51例;經過2~4個療程的治療,除3例癌變外,其餘乳癖腫塊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而僅剩棗核大、甚至葡萄粒大的結節,隨訪2年無增大現象。服藥時應將巴豆仁囫圇沖下,不可咬破,宜用溫開水沖服,不可過熱,否則易致腹瀉。個別患者初服後有腸鳴、輕度腹瀉及肛門灼熱感,繼服數日後可消失。若仍有反應,可酌情減量[6]。
6.治療急性闌尾炎 巴豆、朱砂各0.5~1.5g,研細混勻,置6cm×6cm大小的膏藥或膠布上,貼於闌尾穴,外用繃帶固定。24~36小時檢查所貼部位,皮膚應發紅或起小水泡,若無此現象,可重新更換新藥。共治療99例,其中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7例,伴有不同程度併發症者82例。最多的貼3次,最少的貼1次。結果:治癒85例,無效14例,轉用手術治療[7]。
【文獻綜錄】
1.《湯液本草》:“巴豆,若急治為水穀道路之劑,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堅磨積之劑,炒去煙令紫黑,研用。可以通腸,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
2.《綱目》:“巴豆,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藥也。蓋此物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嘔,以沉香水浸則能升能降,與大黃同用瀉人反緩,為其性相畏也。”“巴豆,峻用則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調中之妙。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腸,可以止瀉,此發千古之秘也。一老婦年六十餘,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調脾、升提、止澀諸藥,入腹則泄反甚。延餘診之,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冷積凝滯所致。王太僕所謂大寒凝內,久利溏泄,愈而復發,綿歷年歲者,法當以熱下之,則寒去利止。遂用蠟匱巴豆丸藥五十丸與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積滯諸病,皆不瀉而病癒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藥病相對耳。苟用所不當用,則犯輕用損陰之戒矣。”
3.《本草經疏》:“其主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鬼毒蠱疰邪物、女人月閉者,皆腸胃所治之位,中有實邪留滯,致生諸病,故腸胃有病,則五臟六腑閉塞不通。此藥稟火性之急速,兼辛溫之走散,入腸胃而能蕩滌一切有形積滯之物,則閉塞開,水穀道利,月事通,而鬼毒蠱疰邪物悉為之驅逐矣。溫瘧者,亦暑濕之氣入於腸胃也。腸胃既清,則溫瘧自止。火能灼物,故主爛胎,及去惡肉。性熱,有大毒,則必有損於陰,故不利丈夫陰。《本經》又主傷寒寒熱,及《別錄》煉餌之法,悉非所宜。豈有辛熱大毒之物而能治傷寒寒熱及益血脈、好顏色之理哉!”“元素曰:巴豆乃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世以之治酒病膈氣,以其辛熱能開通腸胃鬱結耳。第鬱結雖開,而血液隨亡,真陰虧損。從正曰:傷寒、風溫、小兒痘瘡、婦人產後用之,下膈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黃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熱而劑小耳。豈知蠟匱之猶能下後使人津液枯竭,胸熱口燥,耗卻天真,留毒不去,他病轉生。觀二公之言,則巴豆之為害昭昭矣。然而更有未盡者,巴豆稟火烈之氣,沾人肌肉,無有不灼爛者。試以少許輕擦完好之膚,須臾即發出一泡,況腸胃柔脆之質,下咽則徐徐而走,且無論下後耗損真陰,而腑髒被其熏灼,能免無潰爛之患耶?凡一概湯、散、丸劑,切勿輕投。即有不得已急證,欲借其開通道路之力,亦須炒熟,壓令油極淨,入少許即止,不得多用。”
4.《本草匯言》:“巴豆,推蕩臟腑,開通閉塞之藥也。左氏曰,此劑味甚辛斂,氣甚熱烈,性甚剛猛,攻關拔固,功過牽、黃,摧滯逐實,力浮硝、戟,追逐一切有形留著、久頑不遜之疾,如留飲痰癖、死血敗膿、休息結痢、寒痰哮喘,及一切生冷、魚、面、油膩、水果、積聚、蟲積,或水腫大腹、寒疝、死胎、痞結、癥瘕諸證,下咽即行。苟非氣壯力強之人,不可輕用。”
5.《本草通玄》:“巴豆,稟陽剛雄猛之性,有斬關奪門之功,氣血未衰,積邪堅固者,誠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輕妄投之,禍不旋踵。巴豆、大黃,同為攻下之劑,但大黃性冷,腑病熱者宜之;巴豆性熱,髒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傷寒傳裏惡熱者,多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髒者,多用巴豆。世俗未明此義,往往以大黃為王道之藥,以巴豆為劫霸之劑,不亦謬乎?”
6.《本草崇原》:“巴豆,主治傷寒溫瘧寒熱者,辛以散之,從經脈而外出於肌表也。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者,溫以行之,從中土而下泄於腸胃也。其性慓悍,故去惡肉。氣合陽明,故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經雲,兩火合併是為陽明。巴豆味極辛,性大溫,具兩火之性,氣合陽明,故主治如此。愚按凡服巴霜,即從胸脅大熱,達於四肢,出於皮毛,然後複從腸胃而出。”
7.《本經逢原》:“巴豆,能蕩練五臟六腑,不特破癥瘕結聚之堅積,並可治傷寒濕瘧之寒熱,如仲景治寒實結胸用白散,深得《本經》之旨。世本作溫瘧,當是濕瘧,亥豕之謬也。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膿、攻痰逐水之力,宜隨證輕重而施。生用則峻攻,熟用則溫利,去油用霜,則推陳致新,隨證之緩急而施反正之治。”
【參考文獻】
[1]焦念華.天津醫藥,1974,2(7):341
[2]祝顯明.內蒙古中醫藥,1987,(1):39
[3]鎮江市傳染病院.江蘇中醫,1959,(11):23
[4]鄒得霖,等.浙江中醫雜誌,1992,(4):116
[5]林長喜,等.中西醫結合雜誌,1987,(9):548
[6]吳運蒼.河南中醫,1983,(3):35
[7]祝漢三,等.江蘇省醫學科學資料彙編,1959,(3):223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辛,溫。主治傷寒,溫瘧,寒熱,破徵瘕,結堅積聚,留飲痰澼,大腹水脹,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除鬼蠱毒注邪物,殺蟲魚。
《名醫別錄》
生溫熟寒,有大毒。主治女子月閉,爛胎,金創膿血,不利丈夫陰。
《本草拾遺》
主癥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取青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殼,勿令白膜破,乃作兩片,并四邊不得有損缺,吞之以飲壓令下,少間腹內熱如火,痢出惡物,雖痢不虛。若久服亦不痢,白膜破者棄之。
《藥性論》
使。中其毒,用黃連汁,大豆汁解之,忌蘆筍醬豉冷水,得火良,殺斑貓蛇虺毒。能主破心腹積聚結氣,治十種水腫,痿痺,大腹,能落胎。
《日華子本草》
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藏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
《開寶本草》
味辛,生溫熟寒,有大毒。療女子月閉,爛胎,金創,膿血,不利丈夫陰,殺斑貓毒。
《藥性賦》
味辛,性熱,有大毒。浮也,陽中陽也。其用有二:削堅積,蕩臟腑之沉寒,通閉塞,利水穀之道路。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
《湯液本草》
氣溫,味辛,生溫熟寒,有大毒。
《本草》云: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殺斑蝥毒,健脾開胃。
易老云:斬關奪門之將,大宜詳悉,不可輕用。
《珍》云:去胃中寒濕。
《本草衍義補遺》
去胃中寒積,無寒積者勿用。
《本草發揮》
成無已云:巴豆之辛,用以散實。
潔古云:性熱味苦,氣薄味厚,體重而沉降陰也。其用有三:導氣消積一,去藏府停寒二,消化寒涼及生冷硬所傷三也。又云:巴豆辛,陽。去胃中寒積。
《本草綱目》
巴豆氣熱味辛,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上能行,是可升可降藥也。《別錄》言其熟則性寒,張氏言其降,李氏言其浮,皆泥於一偏矣。蓋此物不去膜則傷胃,去心則作嘔,以沉香水浸則能升能降,與大黃同用瀉人反緩,為其性相畏也。王充《論衡》云:萬物含太陽火氣而生者,皆有毒。故巴豆辛熱有毒。
巴豆峻用則有戡亂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撫緩調中之妙。譬之蕭、曹、絳、灌,乃勇猛武夫,而用之為相,亦能輔為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腸,可以止瀉,此發千古之秘也。一老婦年六十餘,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以即作痛。服調脾、升提,止澀諸藥,入腹則泄反甚。延余診之,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冷積凝滯所致。王太仆所謂大寒凝內,久利溏泄,愈而復發,綿歷歲年者。法當以熱下之,則寒去利止。遂用蠟匱巴豆丸藥五十丸與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積滯諸病,皆不瀉而病癒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藥病相對耳。苛用所不當用,則犯輕用損陰之戒矣。
漢時方士言巴豆煉餌,令人色好神仙。陶氏信為實語,誤矣。又言人吞一枚即死,亦近過情。今并正之。
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風堝,耳聾,喉痺牙痛,通利關竅。
《本草經疏》
巴豆生於盛夏六陽之令,而成於秋金之月,故味辛氣溫,得火烈剛猛之氣,故其性有大毒。《別錄》言生溫、熟寒,恐熟亦不甚寒。氣薄味厚,降也,陽中陰也。入手足陽明經。其主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鬼毒蠱疰邪物,女人月閉者,皆腸胃所治之位,中有實邪留滯,致主諸病。故腸胃有病,則五臟六腑閉塞不通,此藥稟火性之急速,兼辛溫之走散,入腸胃而能蕩滌一切有形積漣物,則閉塞開,水穀道利,月事通,而鬼毒蠱疰邪物悉為之驅逐矣。溫瘧者,亦暑濕之氣入於腸胃也。腸胃既清,則溫瘧自止。火能灼物,故主爛胎,及去惡肉。性熱有大毒,則必有損於陰,故不利丈夫陰。《本經》又主傷寒寒熱,及《別錄》煉餌之法,悉非所宜。豈有辛熱大毒之物,而能治傷寒寒熱,及益血脈,好顏色之理哉?
簡誤:元素曰:巴豆乃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世以之治酒病膈氣,以其辛熱能開通腸胃鬱結耳。第鬱結雖開,而血液隨亡,真陰虧損。從正曰:傷寒、風溫、小兒痘瘡、婦人產後用之,下膈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黃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熱而劑小耳。豈知蠟匱之,猶能下後使人津液枯竭,胸熱口燥,耗卻天真,留毒不去,他病轉生。觀二公之言,則巴豆之為害昭昭矣。然而更有未盡者,巴豆稟火烈之氣,沾人肌肉無有不灼爛者。試以少許輕擦完好之膚,須臾即發出一泡,況腸胃柔脆之質,下嚥則徐徐而走,且無論下後耗損真陰,而腑臟被其熏灼,能免無潰爛之患耶。凡一概湯散丸劑,切勿輕投,即不得已急證,欲借其開通道路之力,亦須炒熟,壓令油極淨,入分許即止,不得多用。
《本草蒙筌》
味辛、氣溫、生溫熟寒,性烈。浮也,陽中之陽。氣薄味厚,體重而降。有大毒。反牽牛,惡草,忌蘆筍醬豉冷水,畏大黃藜蘆黃連。得火為良,芫花為使。有蕩滌攻擊之能,誠斬關奪門之將。凡資治病,緩急宜分。急攻為通利水穀之方,去淨皮心膜油生用;緩治為消摩堅積之劑,炒令煙盡黃黑熟加。一說:炒令黃黑似為太過,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換水各煮一沸為佳。雖可通腸,亦堪止瀉,世所不能知也。丹溪云:能去胃中寒積,無寒積者忌之。《本經》又云:人吞一枚,使欲致死。鼠食三載,重三十斤。物性相耐,有如此夫!
《本草乘雅》
巴,蛇名。許氏云:巴蛇吞象,捷取巧嗜,糜潰有形,性之至毒者也。謂巴豆之蕩練藏府,開通閉塞,毒烈之性相類爾。故可對待陰凝至堅,結聚留癖。蕩則齠齔不存,練則瑕疵盡淨,苟非陽氣消沮,形如死灰者,未免流毒不辜,慎之。
《藥性解》
巴豆,味辛,性生溫熟寒,有大毒,入脾、胃、大腸三經。主削堅積,蕩臟腑之沉寒;通閉塞,利水穀之道路。排膿消腫,破血通經,殺鬼毒蠱疰及腹臟諸蟲。芫花為使,畏大黃、黃連、藜蘆、牽牛、冷水。殺斑蝥蛇虺毒。
按:巴豆專主宣通,則脾胃大腸宜其入已。炒令紫黑,可以通腸,亦可止瀉,蓋通因通用之意也。仲景、東垣及諸名家每每用之。今世俗畏其辛熱之毒、蕩滌之患,則云劫劑,廢閣不用。不知巴豆為斬關奪門之將,其性猛烈,投之不當為害非輕,用之得宜奏功甚捷。譬如張飛一虎將也,顧人用之何如耳?可概棄哉!倘氣虛羸弱,脾氣久傷者,誠所大忌。
《藥鑒》
味辛,性熱,有大毒。可升可降。善開關竅,破癥堅積聚,逐痰飲,殺諸惡毒蟲毒蠱毒,通秘結,消宿食,攻臟腑停寒,生冷壅滯,心腹疼痛,瀉痢驚癇,諸水氣癥氣,下活胎死胎,逐瘀血血積,及消癰瘍疔毒惡瘡,去息肉惡肉腐肉,排膿消腫,喉痺牙疼諸證。然其性剛氣烈,無處不到,故稱為斬關奪門之將,若誤用之,則有推牆倒壁之虞;若善用之,則有戡亂調中之妙,用者所當慎察。
《本草備要》
辛熱有大毒。生猛而熟少緩。可升可降,能止能行,開竅宣滯,去臟腑沉寒,最為斬關奪門之將。破痰癖血瘕,氣痞食積,生冷硬物所傷,大腹水腫,瀉痢驚癇,口歪耳聾,牙痛喉痺。纏喉急痺,緩治則死。用解毒丸:雄黃一兩,鬱金一錢,巴豆十四粒去皮油,為丸,每服五分,津嚥下。雄黃破結氣,鬱金散惡血,巴豆下稠涎。然係厲劑,不可輕用。或用紙捻蘸巴豆油燃火刺喉;或搗巴豆綿裹,隨左右納鼻中,吐出惡涎紫血即寬。鼻雖少生瘡無礙。其毒性又能解毒殺蟲,療瘡瘍蛇蠍諸毒。峻用大可劫病,微用亦可和中,通經爛胎。巴豆稟火烈之氣,爛人肌肉。試以少許擦皮肝,即發一泡,況腸胃耶?不可輕用。王好古曰:去心皮膜油生用,為急治水穀道路之劑。炒去煙令紫黑用,為緩治消堅磨積之劑。可以通腸,可以止瀉,世所不知也。時珍曰:一婦年六十餘,溏瀉五載,犯生冷、油膩肉食即作痛,服升澀藥,瀉反甚,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積冷凝滯,法當發熱下之。用蠟匱巴豆丸五十粒,服二日,不利而愈。自是每用治瀉痢,愈者近百人。一名剛子。斅雷曰:緊小色黃者為巴,三稜色黑者為豆,小而兩頭尖者為剛子。剛子殺人。時珍曰:此說殊乖,蓋緊小者為雌,有棱及兩頭尖者是雄,雄者更峻耳。用之得宜,皆有功力。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藏器法連白膜服。或用殼、用仁、用油,生用、炒用,醋煮燒存性用。研去油,名巴豆霜。芫花為使,畏大黃、黃連、涼水。中其毒者,以此解之,或黑豆、綠豆汁亦佳。得火良。油,作紙捻燃火,吹息,或熏鼻,或刺喉,能得惡涎惡血。治中風中惡,痰厥氣厥,喉痺不通,一切急病。大黃、巴豆同為峻下之劑,但大黃性寒,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熱,臟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傷寒傳裡多熱者,多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臟者,多用巴豆。與大黃同服,反不瀉人。
《本經逢原》
巴豆辛熱,能蕩練五臟六腑,不特破癥瘕結聚之堅積,并可治傷寒濕瘧之寒熱,如仲景治寒實結胸用三物白散,深得《本經》之旨。世本作溫瘧,當是濕瘧,亥豕之謬也。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膿,攻痰逐水之力,宜隨證輕重而施。生用則峻攻,熟用則溫利。去油用霜,則推陳致新,隨證之緩急,而施反正之治。峻用則有戡亂劫病之功,少用亦有撫綏調中之妙,可以通腸,可以止瀉,此發千古之秘也。一老婦久病溏泄,遍服調脾、升提、止澀諸藥,則瀉反甚,脈沉而滑。此脾胃久傷,冷積凝帶所致,法當以熱下之,則寒去利止。自後每用以治泄痢、積聚諸病,多有不瀉而病痊者,妙在得宜耳。苟用不當,則犯損陰之戒矣。按:巴豆、大黃,同為攻下之劑,但大黃性寒,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熟,臟病多寒者宜之。其殼燒灰存性,能止瀉痢,亦劫病之效也。孕婦禁用,以力能墮胎也。元素曰:巴豆乃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世以治酒病膈氣,以其辛熱,能開通腸胃鬱熱耳。第鬱結雖通,血液隨亡,其陰虧損,傷寒結胸,小兒疳積用之,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黃,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熱劑小耳。試以少許輕擦完膚,須臾發泡,況下腸胃,能無熏灼潰爛之患乎!即有急證,不得已而用之,壓去其油,取霜少許入藥可也。
《本草崇原》
巴豆生於巴蜀,氣味辛溫,花實黃赤,大熱有毒。其性慓悍,主治傷寒溫瘧寒者,辛以散之,從經脈而外出於肌表也。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澼,大腹者,溫以行之,從中土而下泄於腸胃也。用之合宜,有斬關奪門之功,故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閉塞開通,則水穀二道自利矣。其性慓悍,故去惡肉。氣合陽明,故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經》云:兩火合併是為陽明。巴豆味極辛,性大溫,具兩火之性,氣合陽明,故其主治如此。
愚按:凡服巴霜,即從胸脅大熱,達於四肢,出於皮毛,然後復從腸胃而出。《傷寒論》有白散方,治傷寒寒實結胸用此。古人稱為斬關奪門之將,用之苦當,真瞑眩瘳疾之藥,用之不當,非徒無益而反害矣。
《本草求真》
﹝批﹞祛臟腑沉寒,通大便寒結。
巴豆專入腸、胃。辛熱大毒。據書所載生猛熟緩,可升可降,能行能止,開竅宣滯,去臟腑沉寒,為斬關奪命之將。夫既能宣滯通竅,則藥能降能行,何書又言能升能止耶。此數字不無令人少疑。究之書之所言降者,因有沉寒痼冷,積聚於臟,深入不毛,故欲去不能,不去不得,非無辛熱迅利斬關直入,掃除陰霾,推陳致新,亦安能蕩滌而如斯哉!是即書之所謂能降能行者耳。至有久病溏泄,服升提澀藥而瀉反甚,脈滑而沉,是明脾胃久傷,冷積凝氣所致,法當用以熱下,則寒去利止,而脈始得上升,是即所謂能升能止者是也。時珍曰:一婦年六十餘,溏泄五載,犯生冷、油膩、肉食即作痛。服升澀藥瀉反甚。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積冷凝滯。法當以熱下之。用蠟匱巴豆丸五十粒,服一二日不利而愈。自是每用治泄痢,愈者近百人耳。夫醫理玄遠,變化靡盡,在人引伸觸類,毋為書執,則用藥不岐。即如大黃亦屬開閉通便之品,然惟腑病多熱者最宜,若以臟病多寒而用大黃通利,不亦自相悖謬乎。故仲景治傷寒傳裡多熱者,多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臟者,多用巴豆與大黃同服,反不瀉人。故曰誤用有推牆倒壁之虞,善用有戡亂調中之妙。元素曰:世以治酒病膈氣,而以巴豆辛熱通開腸胃鬱熱。巴豆稟火烈之氣。第鬱結雖通,血液隨亡,其陰虧損傷,寒結胸膈,小兒疳積,用之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黃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熱劑小耳。試以少許輕擦皮膚,須臾發泡,況下腸胃,能無潰灼熏爛之患乎。即有急症不得已而用之,汪昂曰:纏喉急痺,緩治則死,用解毒丸。雄黃一兩,鬱金一錢,巴豆十四粒去皮油,為丸。每服五分,津嚥下。雄黃破結氣,鬱金破惡氣,巴豆下稠涎,然係厲劑,不可輕用;或用紙捻蘸巴豆油,燃火刺喉;或搗巴豆綿裹,隨左右納鼻中,吐出惡涎紫血即寬。壓去其油,取霜﹝批﹞巴豆霜。少許入藥可也。時珍曰:巴豆緊小者為雌,有棱及兩頭尖者是雄,雄者更峻耳。用之得宜,皆有功力。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
《得配本草》
芫花為之使。畏大黃、藜蘆、黃連、蘆筍、醬豉、豆汁、冷水。惡蓑草、牽牛。
得乳、沒、黃占,治積痢;得硼砂、杏仁、牙皂,水丸服,治痰哮。燃燈吹滅,以煙熏鼻,治中風痰厥。
用之不當,臟腑潰爛。中其毒,綠豆汁解之。
《本草分經》
辛,大熱,大毒。峻下,開竅宣滯,去臟腑沉寒積滯,治喉痺急症。生用急治,炒黑緩治,去油名巴豆霜。大黃、黃連、涼水、黑豆、綠豆汁能解其毒。
【現代藥理研究】
巴豆對消化系統的作用:巴豆霜灌胃可明顯增強胃腸推動作用,有促進腸套疊的還納作用。在離體家兔迴腸試驗中,可顯著增加迴腸的收縮幅度。巴豆油口服,能產生口腔、咽及胃部的熱感,並有催吐作用。巴豆油到腸內水解後釋放出巴豆酸,刺激腸粘膜,可導致炎症反應。於30分鐘至3小時內產生劇烈腹瀉、腹痛和裡急後重。
巴豆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巴豆霜灌胃,可明顯減少小鼠碳廓清率、胸腺重量和抑制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
巴豆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對血吸蟲的中間寄主釘螺和薑片蟲的中間寄主扁卷螺有殺滅作用,對田螺、魚蝦、蚯蚓等生物也有毒殺作用。
巴豆提取物、巴豆油乳劑、巴豆油注射液等有抗腫瘤作用。
巴豆有促腫瘤發生作用。巴豆油、巴豆樹脂、巴豆醇酯類均有弱的致腫瘤活性,且能促進某些化學致癌劑的致癌作用。
巴豆有升高血壓和加快呼吸的作用。
巴豆有鎮痛作用。可能與巴豆油的局部刺激作用有關。
巴豆對血液系統的影響:巴豆毒素能溶解兔、刺蝟、豬、蛇、雞的紅細胞。對牛、羊、豬、蛙紅細胞有凝集作用。巴豆油中的活性成分PMA(Porbolmyristateacetrate)作用於血小板,可使血小板環磷鳥苷濃度增加,是一種有效的血小板凝聚劑。
巴豆對蛋白質合成的影響:巴豆毒素能影響延長因子1和2與核蛋白體的相互作用,抑氨酰基位上新肽的形成,阻礙移位反應,從而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巴豆油注射給藥可引起大白鼠血清甲種巨胎蛋白增加。
巴豆煎劑對細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巴豆有細胞誘導分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