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土鼓藤(《本草拾遺》),龍鱗薜荔(《日華子》),尖葉薜荔(《聖惠方》),三角藤(《履巉岩本草》),三角風、三角尖(《綱目》),上樹蜈蚣(《分類草藥性》),三角楓(《甘肅中草藥手冊》)。
【釋名】
本品為藤本,四季常青,淩冬不凋,故名常春藤。《本草拾遺》雲:“小兒取藤,於地打作鼓聲。”故名土鼓藤。因其形似薜荔而葉尖,故名尖葉薜荔。三角風、三角尖,則由葉形得名。
【基原】
為五加科植物中華常春藤的莖葉。
【植物】
中華常春藤 Hedera nepalensis K. Koch var. sinensis (Tobl.) Rehd.[H. sinensis Tobl.]分佈於華北、華東、華南及西南等地。
【採集】
宜在莖葉生長茂盛季節採收,切段,曬乾;鮮用時可隨采隨用。
【化學成分】
莖含鞣質,樹脂。葉含常春藤苷(hederin),肌醇(inositol),胡蘿蔔素(carotene),糖類等。
【藥理】
對肝臟解毒系統的作用 α-常春藤苷能增加小鼠肝臟GSH、VitC、鋅、銅含量,誘導肝金屬硫蛋白合成;降低過氧化氫酶含量;但對GSH-Px、SOD、轉移酶類、蒽酮還原酶、VitE含量均無明顯作用。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斜薄片,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藥性】
味辛、苦,性平。歸肝、脾、肺經。
1.《本草拾遺》:“味苦。”
2.《履巉岩本草》:“性涼。有小毒。”
3.《本草再新》:“味苦,性微寒,無毒。入肝、脾二經。”
4.《西藏常用中草藥》:“性平,味甘。”
5.《青島中草藥手冊》:“性溫,味辛、苦。”
【功效主治】
祛風利濕,疏肝解鬱,活血通經,解毒消腫。主治風濕痹痛,麻木癱瘓,頭暈目赤,胸膈悶痛,鼻衄,月經不調,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癰腫疔癤,疥癬,蛇犬咬傷。
1.《本草拾遺》:“主風血羸老,腹內諸冷血閉,強腰腳,變白。”
2.《綱目》:“主風濕流注疼痛,及癰疽腫毒。”
3.《藥性考》:“治衄血,黑疔,風濕,疽痛。”
4.《本草再新》:“治肝鬱,補脾利濕,去風滑痰,通行經絡,行血和血,並能理氣。”
5.《草木便方》:“散風濕,消腫,治癰疽流注,小兒慢驚,風痰,刀傷,犬咬毒。”
6.《天寶本草》:“平肝順氣,能明目,治頭暈,諸火往上沖。”
7.《分類草藥性》:“治筋骨疼痛,風濕麻木,泡酒服。能洗瘡毒。”
8.《中國藥用植物圖鑒》:“治白癬,小兒癇疾。”
9.《西藏常用中草藥》:“活血,舒筋,解毒。治風濕性關節炎,肝炎,跌打損傷,狂犬咬傷等。”
10.《河北中草藥》:“活血調經,健胃消食,利尿。治月經不調,消化不良,糖尿病,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使用注意】
脾虛便溏者慎服。
1.《雲南中草藥》:“忌酸冷及豆類食物。”
2.《福建藥物志》:“本品服後常有嘔吐及腹瀉的反應。”
【附方】
1.治關節風痛及腰部酸痛 中華常春藤莖及根9~12g。黃酒、水各半煎服,連服數日。並用水煎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治婦女產後感風頭痛 中華常春藤9g。用黃酒炒,加紅棗7個,水煎,飯後服,連服數日。(同上)
3.治風火赤眼 中華常春藤3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4.治胸膈悶痛 常春藤30g,薑味草9g,楊桃根15g,天花粉15g。水煎服。(《曲靖專區中草藥》)
5.治口眼㖞斜 三角風15g,白風藤15g,鉤藤7個。泡酒500g,每服藥酒15g,或蒸酒適量服用。(《貴陽民間藥草》)
6.治慢性肝炎 三角楓、敗醬草各30g。水煎服。(《甘肅中草藥手冊》)
7.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骨折 常春藤研細粉外敷;或常春藤60g,泡酒250g,泡7~10日後服。每服10~30ml,日服3次。(《雲南中草藥選》)
8.治衄血不止 龍鱗薜荔研水飲之。(《聖濟總錄》)
9.治一切癰疽 龍鱗薜荔一握,細研,以酒解汁,溫服。利惡物為妙。(《外科精要》)
10.治瘡癤腫 三角藤一二葉,以河水洗去瘡上惡毒,次用葉貼上。如瘡未瘥,再用之。(《履巉岩本草》)
11.治疔瘡黑凹 用發繩紮住,將尖葉薜荔搗細取汁,和蜜調一盞服之。外以蔥蜜搗敷四圍。(《聖惠方》)
12.治膚癢 三角風全草500g。熬水沐浴,每3日l次,經常洗用。(《貴陽民間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