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石部第十卷
目录
- 1 石部第十卷
- 1.1 金石之四
- 1.1.1 陽起石
- 1.1.2 磁石
- 1.1.3 玄石
- 1.1.4 代赭石
- 1.1.5 禹餘糧
- 1.1.6 太一餘糧
- 1.1.7 石中黃子
- 1.1.8 空青
- 1.1.9 曾青
- 1.1.10 綠青
- 1.1.11 扁青
- 1.1.12 白青
- 1.1.13 石膽
- 1.1.14 礜石
- 1.1.15 特生礜石
- 1.1.16 握雪礜石
- 1.1.17 砒石
- 1.1.18 土黃
- 1.1.19 金星石
- 1.1.20 婆娑石
- 1.1.21 礞石
- 1.1.22 花乳石
- 1.1.23 白羊石
- 1.1.24 金牙石
- 1.1.25 金剛石
- 1.1.26 砭石
- 1.1.27 越砥
- 1.1.28 姜石
- 1.1.29 麥飯石
- 1.1.30 水中白石
- 1.1.31 河砂
- 1.1.32 杓上砂
- 1.1.33 石燕
- 1.1.34 石蟹
- 1.1.35 石蛇
- 1.1.36 石蠶
- 1.1.37 石鱉
- 1.1.38 蛇黃
- 1.1.39 霹靂砧
- 1.1.40 雷墨
- 1.1 金石之四
石部第十卷
金石之四
石類下四十種
陽起石
(《本經》中品)
【釋名】羊起石(《別錄》)、白石(《本經》)、石生《別錄》。
時珍曰:以能命名。
【集解】《別錄》曰:陽起石,生齊山山谷及琅琊或云山、陽起山,雲母根也。採無時。
普曰:生泰山。
弘景曰:此所出與雲母同,而甚似雲母,但厚異爾。今用乃出益州,與礬石同處,色小黃黑。但礬石、雲母根未知何者是?俗用乃稀,《仙經》服之。
恭曰:此石以白色肌理似殷櫱,仍夾帶雲母滋潤者為良,故《本經》一名白石;今用純黑如炭者,誤矣。雲母之黑者名云膽,服之損人,則黑陽起石亦必惡矣。今齊山在齊州西北,無陽起石。石乃在齊山西北六、七里廬山出之。《本經》雲山或廬字訛也。泰山、沂州惟有黑者,白者獨出齊州。
珣曰:泰山所出黃者絕佳,邢州鵲山出白者亦好。
頌曰:今惟出齊州,他處不復有。齊州惟一土山,石出其中,彼人謂之陽起山。其山常有溫暖氣,雖盛冬大雪遍境,獨此山無積白,蓋石氣熏蒸使然也。山惟一穴,官中常禁閉。至初冬則州發丁夫,遣人監取。歲月積久,其穴益深,鑱鑿他石,得之甚難。以白色明瑩若狼牙者為上,亦有挾他石作塊者不堪。每歲採擇上供之餘,州中貨之,不爾無由得也。貨者雖多,而精好者亦難得。舊說是雲母根,其中猶帶雲母,今不復見此矣。古方服食不見用者,今補下藥多使之。
時珍曰:今以雲頭雨腳輕鬆如狼牙者為佳,其鋪茸茁角者不佳。《王建平典術》乃云:黃白而赤重厚者佳,雲母之根也。《庚辛玉冊》云:陽起,陽石也。齊州揀金山出者勝,其尖似箭鏃者力強,如狗牙者力微,置大雪中倏然沒者為真。
【修治】大明曰:凡入藥燒後水煅用之,凝白者佳。
時珍曰:凡用火中煅赤,酒淬七次,研細水飛過,日干。亦有用燒酒浸過,同樟腦入罐升煉,取粉用者。
【氣味】咸,微溫,無毒。普曰:神農、扁鵲:酸,無毒;桐君、雷公、岐伯:咸,無毒;李當之:小寒。
權曰:甘,平。
之才曰:桑螵蛸為之使,惡澤瀉、菌桂、雷丸、石葵、蛇蛻皮,畏菟絲子,忌羊血,不入湯。
【主治】崩中漏下,破子臟中血,症瘕結氣,寒熱腹痛,無子,陰痿不起,補不足(《本經》)。
療男子莖頭寒,陰下濕癢,去臭汗,消水腫。久服不飢,令人有子(《別錄》)。補腎氣精乏,腰疼膝冷濕痹,子宮久冷,冷症寒瘕,止月水不定(甄權)。
治帶下溫疫冷氣,補五勞七傷(大明)。補命門不足(好古)。
散諸熱腫(時珍)。
【發明】宗奭曰:男子婦人下部虛冷,腎氣乏絕,子臟久寒者,須水飛用之。凡石藥冷熱皆有毒,亦宜斟酌。
時珍曰:陽起石,右腎命門氣分藥也,下焦虛寒者宜用之,然亦非久服之物。張子和《儒門事親》云:喉痹,相火急速之病也。相火,龍火也,宜以火逐之。一男子病纏喉風腫,表裡皆作,藥不能下。以涼藥灌入鼻中,下十餘行。外以陽起石(燒赤)、伏龍肝等分細末,日以新汲水調掃百遍。三日熱始退,腫始消。此亦從治之道也。
【附方】新三。
丹毒腫癢:陽起石煅研,新水調塗。(《儒門事親》)元氣虛寒,精滑不禁,大腑溏泄,手足厥冷。陽起石(煅研)、鍾乳粉各等分,酒煮附子末同麵糊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服五十丸,以愈為度。(《濟生方》)
陰痿陰汗 陽起石煅為末,每服二錢,鹽酒下。(《普濟方》)
磁石
(《本經》中品)
【釋名】玄石(《本經》)、處石(《別錄》)、熁鐵石(《衍義》)、吸針石。
藏器曰:磁石取鐵,如慈母之招子,故名。
時珍曰:石之不磁者,不能引鐵,謂之玄石,而《別錄》復出玄石於後。
【集解】《別錄》曰:磁石,生泰山川穀及慈山山陰,有鐵處則生其陽。採無時。
弘景曰:今南方亦有好者。能懸吸針,虛連三、四為佳。《仙經》丹房黃白朮中多用之。
藏器曰:出相州北山。
頌曰:今磁州、徐州及南海傍山中皆有之,磁州者歲貢最佳,能吸鐵虛連十數針,或一、二斤刀器,迴轉不落者,尤良。採無時。其石中有孔,孔中黃赤色,其上有細毛,功用更勝。
按《南州異物志》云: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徼外大舟以鐵葉固之者,至此皆不得過。以此言之,海南所出尤多也。
斆曰:凡使,勿誤用玄中石並中麻石。此二石俱似磁石,只是吸鐵不得。而中麻石心有赤,皮粗,是鐵山石也。誤服,令人生惡瘡,不可療。真磁石一片,四面吸鐵一斤者,此名延年沙;四面只吸鐵八兩者,名續採石;四面吸五兩者,名磁石。
宗奭曰:磁石其毛輕紫,石上頗澀,可吸連針鐵,俗謂之熁鐵石。其玄石,即磁石之黑色者。磁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其法取新纊中獨縷,以半芥子許蠟,綴於針腰,無風處垂之,則針常指南。以針橫貫燈心,浮水上,亦指南。然常偏丙位,蓋丙為大火,庚辛受其制,物理相感爾。
土宿真君曰:鐵受太陽之氣,始生之初,石產焉。一百五十年而成磁石,又二百年孕而成鐵。
【修治】斆曰:凡修事一斤,用五花皮一鎰,地榆一鎰,故綿十五兩。三件並銼。於石上捶,碎作二、三十塊。將石入瓷瓶中,下草藥,以東流水煮三日夜,漉出拭乾,布裹再捶細,乃碾如塵,水飛過再碾用。
宗奭曰:入藥須火燒醋淬,研末水飛。或醋煮三日夜。
【氣味】辛,寒,無毒。權曰:咸,有小毒。
大明曰:甘、澀,平。
藏器曰:性溫,云寒誤也。
之才曰:柴胡為之使,殺鐵毒,硝金,惡牡丹、莽草,畏黃石脂。
獨孤滔曰:伏丹砂,養汞,去銅暈。
【主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痟,除大熱煩滿及耳聾(《本經》)。養腎臟,強骨氣,益精除煩,通關節,消癰腫鼠瘺,頸核喉痛,小兒驚癇,煉水飲之。亦令人有子(《別錄》)。補男子腎虛風虛。身強,腰中不利,加而用之(甄權)。治筋骨羸弱,補五勞七傷,眼昏,除煩躁。小兒誤吞針鐵等,即研細末,以筋肉莫令斷,與末同吞,下之(大明)。明目聰耳,止金瘡血(時珍)。
【發明】宗奭曰:養腎氣,填精髓,腎虛耳聾目昏者皆用之。
藏器曰: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類是也。
時珍曰:磁石法水,色黑而入腎,故治腎家諸病而通耳明目。一士子頻病目,漸覺昏暗生翳。時珍用東垣羌活勝風湯加減法與服,而以磁朱丸佐之。兩月遂如故。蓋磁石入腎,鎮養真精,使神水不外移;硃砂入心,鎮養心血,使邪火不上侵;而佐以神麯,消化滯氣,生熟並用,溫養脾胃發生之氣,乃道家黃婆媒合嬰奼之理,制方者宜窺造化之奧乎?方見孫真人《千金方》神麯丸,但云明目,百歲可讀細書,而未發出藥微義也,孰謂古方不可治今病耶?獨孤滔云:磁石乃堅頑之物,無融化之氣,只可假其氣服食,不可久服渣滓,必有大患。夫藥以治病,中病則止,砒硇猶可餌服,何獨磁石不可服耶?磁石既煉末,亦匪堅頑之物,惟在用者能得病情而中的爾。《淮南萬畢術》云:磁石懸井,亡人自歸。注云:以亡人衣裹磁石懸於井中,逃人自反也。
【附方】舊三,新一十二。
耳猝聾閉:熁鐵石半錢,入病耳內,鐵砂末入不病耳內,自然通透。(《直指方》)腎虛耳聾:真磁石一豆大,穿山甲(燒存性研)一字。新綿裹塞耳內,口含生鐵一塊,覺耳中如風雨聲即通。(《濟生方》)
老人耳聾:磁石一斤搗末,水淘去赤汁,綿裹之。豬腎一具,細切。以水五斤煮石,取二斤,入腎,下鹽豉作羹食之。米煮粥食亦可。(《養老方》)
老人虛損,風濕,腰肢痹痛。磁石三十兩,白石英二十兩,捶碎甕盛,水二斗浸於露地。每日取水作粥食,經年氣力強盛,顏如童子。(《養老方》)
陽事不起:磁石五斤研,清酒漬二七日。
每服三合,日三夜一。(《千金》)
眼昏內障:磁朱丸: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中行,漸睹空花,物成二體,久則光不收,及內障神水淡綠、淡白色者。真磁石(火煅、醋淬七次)二兩,硃砂一兩,神麯(生用)三兩,為末。更以神麯末一兩煮糊,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飯湯下。服後俯視不見,仰視微見星月,此其效也。亦治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久病累發者服之,永不更作。(倪維德《原機啟微集》)
小兒驚癇:磁石煉水飲之。(《聖濟錄》)
子宮不收,名瘣疾,痛不可忍。磁石丸:用磁石酒浸煅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臥時滑石湯下四十丸。次早用磁石散,米湯服二錢。散用磁石(酒浸)半兩,鐵粉二錢半,當歸五錢,為末。
大腸脫肛:《直指方》:磁石半兩,火煅醋淬七次,為末。每空心米飲服一錢。《簡便方》:用磁石末,麵糊調塗囟上。入後洗去。
金瘡腸出:納入,以磁石、滑石各三兩。為末。米飲服方寸匕,日再。(《劉涓子鬼遺方》)
金瘡血出:磁石末敷之,止痛斷血。(《千金方》)
誤吞針鐵:真磁石棗核大,鑽孔線穿吞,拽之立出。(錢相公《篋中方》)
疔腫熱毒:磁石末,酢和封之,拔根立出。(《外臺秘要》)
諸般腫毒:吸鐵石三錢,金銀藤四兩,黃丹八兩,香油一斤,如常熬膏,貼之。(《乾坤秘韞》)
磁石毛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補絕傷,益陽道,止小便白數,治腰腳,去瘡瘺,長肌膚,令人有子,宜入酒。藏器曰:《本經》言石不言毛,毛、石功狀殊也。
玄石
(宋《嘉祐》)
【釋名】玄水石(《別錄》)、處石。
時珍曰:玄以色名。
【集解】《別錄》曰:玄石生泰山之陽,山陰有銅。銅者雌,鐵者雄。
弘景曰:《本經》磁石一名玄石。《別錄》又出玄石,一名處石。名既同,療體又相似,而寒溫銅鐵畏惡有異。俗方不用,亦無識者,不知與磁石相類否?
恭曰:此物,鐵液也。磁石中有細孔,孔中黃赤色,初破好者能拾針吸鐵。其無孔而光澤純黑者,玄石也。不能拾,療體亦劣於磁石。頌曰:今北番以磁石作禮物,其塊多光澤,吸針無力,疑即此玄石也。醫方罕用。
時珍曰:磁石生山之陰有鐵處,玄石生山之陽有銅處,雖形相似,性則不同,故玄石不能吸鐵。
【氣味】咸,溫,無毒。
之才曰:惡松脂、柏實、菌桂。
【主治】大人小兒驚癇,女子絕孕,小腹冷痛,少精身重。服之令人有子(《別錄》)。
代赭石
(《本經》下品)
【釋名】須丸(《本經》)、血師(《別錄》)、土朱(《綱目》)、鐵朱。
《別錄》曰:出代郡者名代赭;出姑幕者,名須丸。
時珍曰:赭,赤色也。代,即雁門也。今俗呼為土朱、鐵朱。《管子》云:山上有赭,其下有鐵。鐵朱之名或緣此,不獨因其形色也。
【集解】《別錄》曰:代赭生齊國山谷,赤紅青色如雞冠,有澤染爪甲不渝者良。採無時。
弘景曰:是代郡城門下赤土也。江東久絕,俗用乃疏,而為仙方之要,與戎鹽、滷鹼皆是急須。
恭曰:此石多從代州來,雲山中採得,非城門下土也。今齊州亭山出赤石,其色有赤紅青者。其赤者亦如雞冠且潤澤,土人惟採以丹楹柱,而紫色且暗,與代州出者相似,古來用之。
今靈州鳴沙縣界河北,平地掘深四、五尺得者,皮上赤滑,中紫如雞肝,大勝齊、代所出者。
頌曰:今河東京東山中亦有之。古方紫丸治小兒用代赭,云無真,以左顧牡蠣代使,乃知真者難得。今醫家所用,多擇取大塊,其上紋頭有如浮漚丁者為勝,謂之丁頭代赭。《北山經》云:少陽之山,中多美赭。《西山經》云:石脆之山,灌水出焉。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
郭璞注云:赭,赤土也。今人以塗牛角,云辟惡。
時珍曰:赭石處處山中有之,以西北出者為良。宋時虔州歲貢萬斤。
崔昉《外丹本草》云:代赭,陽石也,與太一餘糧並生山峽中。研之作硃色,可點書,又可罨金益色赤。張華以赤土拭寶劍,倍益精明,即此也。
【修治】斆曰:凡使研細,以臘水重重飛過,水面上有赤色如薄雲者去之。乃用細茶腳湯煮一伏時,取出又研一萬匝。以淨鐵鐺燒赤,下白蜜蠟一兩,待化投新汲水沖之,再煮一、二十沸,取出曬乾用。
時珍曰:今人惟煅赤,以醋淬三次或七次,研,水飛過用,取其相制,併為肝經血分引用也。
《相感志》云:代赭以酒醋煮之,插鐵釘於內,扇之成汁。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甘。權曰:甘,平。之才曰:畏天雄、附子。乾薑為之使。
【主治】鬼疰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本經》)。帶下百病,產難胞不出。墮胎,養血氣,除五臟血脈中熱,血痹血瘀。大人小兒驚氣入腹,及陰痿不起(《別錄》)。安胎健脾,止反胃吐血鼻衄,月經不止,腸風痔瘺,瀉痢脫精,尿血遺溺,夜多小便。小兒驚癇疳疾,金瘡長肉(大明)。闢鬼魅(甄權)。
【發明】好古曰:代赭入手少陰、足缺陰經。怯則氣浮,重所以鎮之。代赭之重,以鎮虛逆。故張仲景治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用旋覆花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甘草三兩,半夏半斤,大棗十二枚。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時珍曰:代赭乃肝與包絡二經血分藥也,故所主治皆二經血分之病。昔有小兒瀉後眼上,三日不乳,目黃如金,氣將絕。有名醫曰:此慢驚風也,宜治肝。用水飛代赭石末,每服半錢,冬瓜仁煎湯調下,果愈。
【附方】舊二,新一十四。
哮呷有聲,臥睡不得:土朱末,米醋調,時時進一、二服。(《普濟方》)
傷寒無汗:代赭石、乾薑等分為末。熱醋調塗兩手心,合掌握定,夾於大腿內側,溫覆汗出,乃愈。(《傷寒蘊要》)
嬰兒瘧疾,無計可施:代赭石五枚(煅紅,醋淬),硃砂五分,砒霜一豆大,同以紙包七重,打濕煨乾,入麝香少許為末。香油調一字,塗鼻尖上及眉心、四肢,神應。(《保幼大全》)
急慢驚風,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燒醋淬十次,細研水飛,日干。
每服一錢,或半錢,煎真金湯調下,連進三服。兒腳脛上有赤斑,即是驚氣已出,病當安也。無斑點者,不可治。(《直指方》)慢肝驚風:方見發明。
小腸疝氣:代赭石火煅醋淬,為末。每白湯服二錢。(《壽域方》)
腸風下血:血師一兩,火煅,米醋淬,盡醋一升,搗羅如面。每服一錢,白湯下。(《斗門》)
吐血衄血:方同。
墮胎下血不止:代赭石末一錢,生地黃汁半盞調。日三、五服,以瘥為度。(《聖濟錄》)婦人血崩:赭石火煅醋淬七次,為末。白湯服二錢。(《普濟方》)
赤眼腫閉:土朱二分,石膏一分。為末。新汲水調敷眼頭尾及太陽穴。(《直指方》)
喉痹腫痛:紫朱煮汁飲。(《普濟方》)
牙宣有䘌:土朱、荊芥同研,揩之,三日。(《普濟方》)
諸丹熱毒:土朱、青黛各二錢,滑石、荊芥各一錢,為末。每服一錢半,蜜水調下,仍外敷之。(《直指方》)
一切瘡癤:土朱、虢丹、牛皮膠等分。為末。好酒一碗沖之,澄清服。以渣敷之,干再上。(《朱氏集驗方》)
百合病發,已汗下復發者。百合七個(擘破,泉水浸一宿),赭一兩,滑石三兩。泉水二鍾,煎一鍾,入百合汁,再煎一鍾,溫服。(《傷寒蘊要》)
【附錄】玄黃石 藏器曰:出淄川、北海山谷土石中,如赤土、代赭之類,土人以當朱,呼為赤石,一名零陵,恐是代赭之類。味甘,平、溫,無毒。主驚恐,身熱邪氣,鎮心。久服令人眼明悅澤。
時珍曰:此亦他方代赭耳,故其功效不甚相遠也。
禹餘糧
(《本經》上品)
【釋名】白餘糧《別錄》。
時珍曰:石中有細粉如面,故曰餘糧,俗呼為太一禹餘糧。見太一下。
承曰:會稽山中出者甚多。彼人云:昔大禹會稽於此,餘糧者,本為此爾。
【集解】《別錄》曰:禹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
弘景曰:今多出東陽,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無沙者佳。近年茅山鑿地大得之,極精好,狀如牛黃,重重甲錯。其佳處乃紫色靡靡如面,嚼之無復磣,《仙經》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澤中一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味似薯蕷,謂為禹餘糧,此與生池澤者復有彷彿。或疑今石即是太一也。
頌曰:今惟澤州、潞州有之。舊說形如鵝鴨卵,外有殼。今圖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狀,與舊說小異。採無時。張華《博物志》言:扶海洲上有蒒草,其實食之如大麥,名自然谷,亦名禹餘糧,世傳禹治水棄其所餘食於江中而為藥。則蒒草與此異物同名,抑與生池澤者同種乎?
時珍曰:禹餘糧乃石中黃粉,生於池澤;其生山谷者,為太一餘糧。本文明白。陶引藤生禹餘糧,蘇引草生禹餘糧,雖名同而實不同,殊為迂遠。詳太一餘糧下。
【修治】弘景曰:凡用,細研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
斆曰:見太一下。
【氣味】甘,寒,無毒。《別錄》曰:平。權曰:咸。
之才曰:牡丹為之使。伏五金,制三黃。
【主治】咳逆寒熱煩滿,下赤白,血閉症瘕,大熱。煉餌服之,不飢輕身延年(《本經》)。療小腹痛結煩疼(《別錄》)。主崩中(甄權)。治邪氣及骨節疼,四肢不仁,痔瘺等疾。久服耐寒暑(大明)。催生,固大腸(時珍)。
【發明】成無己曰:重可去怯,禹餘糧之重,為鎮固之劑。
時珍曰:禹餘糧,手足陽明血分重劑也。其性澀,故主下焦前後諸病。李知先詩曰:下焦有病人難會,須用餘糧、赤石脂。《抱朴子》云:禹餘糧丸日再服,三日後令人多氣力,負擔遠行,身輕不極。其方藥多不錄。
【附方】舊三,新六。
大腸咳嗽,咳則遺矢者: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方同下。(《潔古家珍》)
冷勞腸泄不止:神效太一丹:禹餘糧四兩(火煅醋淬),烏頭一兩(冷水浸一夜,去皮、臍,焙)。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溫水下五丸。(《聖惠方》)
傷寒下痢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並碎之,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仲景《傷寒論》)
赤白帶下:禹餘糧(火煅醋淬)、乾薑等分,赤下乾薑減半。為末。空心服二錢匕。(《勝金方》)
崩中漏下,青黃赤白,使人無子。禹餘糧(煅研)、赤石脂(煅研)、牡礪(煅研)、烏賊骨、伏龍肝(炒)、桂心等分。為末。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忌蔥、蒜。(張文仲《備急方》)
育腸氣痛,婦人小腹痛:禹餘糧為末。每米飲服二錢,日二服,極效。(《衛生易簡方》)
產後煩躁:禹餘糧一枚,狀如酸餡者,入地埋一半緊築,炭灰一斤煅之。濕土罨一宿,打破,去外面石,取裡面細者研,水淘五、七度,日干,再研萬遍。用甘草湯服二錢,一服立效。(《經驗方》)
身面瘢痕:禹餘糧、半夏等分。為末,雞子黃和敷。先以布拭乾,勿見風,日三。十日,十年者亦滅。(《聖濟錄》)
大風癘疾,眉發墮落,遍身頑痹。禹餘糧二斤,白礬一斤,青鹽一斤。為末。罐子固濟,炭火一秤煅之,從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兩,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兩。每服二錢,荊芥茶下,日二服。(《聖惠方》)
太一餘糧
(《本經》上品)
【釋名】石腦(《本經》)、禹哀(《吳普》)。
藏器曰:太一者,道之宗源。太者大也,一者道也。大道之師,即理化神君,禹之師也。
師嘗服之,故有太一之名。張司空云:還魂石中黃子,鬼物禽獸守之,不可妄得。會稽有地名蓼,出餘糧。土人掘之,以物請買,所請有數,依數必得。此猶有神,豈非太一乎?
【集解】《別錄》曰:太一餘糧生泰山山谷,九月採。
普曰:生泰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採無時。
弘景曰:本草有太一餘糧、禹餘糧兩種,治體相同。而今世惟有禹餘糧,不復識太一。《登真隱訣》:長生四鎮丸云:太一禹餘糧,定六腑,鎮五臟。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今人亦總呼為太一禹餘糧。有人於銅官採空青於石坎,大得黃赤色石,極似今之餘糧,而色過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為雌黃,塗物正如雄色。
恭曰:太一餘糧及禹餘糧,乃一物而以精粗為名爾。其殼若瓷,方圓不定。初在殼中未凝結,猶是黃水,名石中黃子。久凝乃有數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黃。年多變赤,因赤漸紫。紫及赤者,俱名太一。其諸色通謂禹餘糧。今泰山不見採得,而會稽、王屋、澤、潞州諸山皆有。陶云黃赤色,疑是太一。然無殼裹,殊非的稱。
斆曰:凡使,勿誤用石中黃並卵石黃,二石真相似。其石中黃向里赤黑黃,味淡微跙。卵石黃味酸,個個如卵,內有子一塊,不堪用。若誤餌之,令人腸干。太一餘糧看即如石,輕敲便碎如粉,兼重重如葉子雌黃也。
宗奭曰:太一餘糧,是用其殼也,故入藥須火燒醋淬。石中黃是殼中干者及細末者。石中黃水,是未成餘糧黃濁水也。
時珍曰:按《別錄》言:禹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太一餘糧生泰山山谷,石中黃出餘糧處有之,乃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也。據此則三者一物也。生於池澤者,為禹餘糧;生於山谷者,為太一餘糧;其中水黃濁者,為石中黃水;其凝結如粉者,為餘糧;凝干如石者,為石中黃。其說本明,而注者臆度,反致義晦。晉宋以來,不分山谷、池澤所產,故通呼為太一禹餘糧。而蘇恭復以紫赤色者為太一,諸色為禹餘糧。皆由未加詳究本文也。寇宗奭及醫方乃用石殼為禹餘糧,殊不察未成餘糧黃濁水之文也。其殼粗頑不入藥。《庚辛玉冊》云:太一禹餘糧,陰石也,所在有之。片片層疊,深紫色。中有黃土,名曰石黃。其性最熱,冬月有餘糧處,其雪先消。《雲林石譜》云:鼎州祈閣山出石,石中有黃土,目之為太一餘糧。色紫黑,礧塊大小圓扁,外多黏綴碎石,滌去黃土,即空虛可貯水為硯。《丹房鏡源》云:五色餘糧及石中黃,皆可干汞,出金色。
【修治】斆曰:凡修事,用黑豆五合,黃精五合,水二斗,煮取五升,置瓷鍋中,下餘糧四兩煮之,旋添,汁盡為度,其藥氣自然香如新米,搗了,又研一萬杵,方用。
【氣味】甘,平,無毒。普曰:神農、岐伯、雷公:甘,平;李當之:小寒;扁鵲:甘,無毒。
之才曰: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
【主治】咳逆上氣,症瘕血閉漏下,除邪氣,肢節不利。久服耐寒暑不飢,輕身飛行千里,神仙(《本經》)。治大飽絕力身重(《別錄》)。
益脾,安臟氣(雷斆)。定六腑,鎮五臟(弘景)。
【發明】時珍曰:禹餘糧、太一餘糧、石中黃水,性味功用皆同,但入藥有精粗之等爾。故服食家以黃水為上,太一次之,禹餘糧又次之。《列仙傳》言:巴戎赤斧上華山,餌禹餘糧,即此。
石中黃子
(《唐本草》)
【釋名】宗奭曰:子當作水。既云黃濁水,焉得名子?
【集解】恭曰:此禹餘糧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也。出餘糧處有之。
頌曰:今惟河中府中條山谷出之。其石形如面劑,紫黑色。石皮內黃色者,謂之中黃。葛洪《抱朴子》云:石中黃子所在有之,沁水山尤多。在大石中,其石常潤濕不燥。打其石有數十重,見之赤黃溶溶,如雞子之在殼中也。即當未堅時飲之。不爾,便漸堅凝如石,不中服也。
破一石中,多者有一升,少者數合,可頓服之。
機曰:石中干者及細末者,當名餘糧,不當名石中黃,詳本文未成餘糧四字可見。
時珍曰:餘糧乃石中已凝細粉也,石中黃則堅凝如石者也,石中黃水則未凝者也。故雷
斆云:用餘糧勿用石中黃,是矣。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久服,輕身、延年、不老(《唐本》)。
空青
(《本經》上品)
【釋名】楊梅青。
時珍曰:空言質,青言色,楊梅言似也。
【集解】《別錄》曰:空青生益州山谷,及越巂山有銅處。銅精熏則生空青,其腹中空。三月中採,亦無時。能化銅鐵鉛錫作金。
弘景曰:越巂屬益州。益州諸郡無復有,恐久不採之故也。今出銅官者色最鮮深,出始興者弗如,涼州高平郡有空青山亦甚多。今空青但圓實如鐵珠,無空腹者,皆鑿土石中取之。而以合丹成,則化鉛為金,諸石藥中,惟此最貴。醫方乃稀用之,而多充畫色,殊為可惜。
恭曰:出銅處兼有諸青,但空青為難得。今出蔚州、蘭州、宣州、梓州。宣州者最好,塊段細,時有腹中空者。蔚州、蘭州者片塊大,色極深,無空腹者。陶氏所謂圓實如鐵珠者,乃白青也。
大明曰:空青大者如雞子,小者如相思子,其青厚如荔枝殼,其內有漿酸甜。
藏器曰:銅之精華,大者即空綠,次即空青也。
頌曰:今饒、信州亦時有之,狀若楊梅,故名楊梅青。其腹中空、破之有漿者,絕難得。
宗奭曰:真宗嘗詔取空青中有水者,久而方得。其楊梅青,信州穴山而取,極難得,治翳極有功,中亦或有水者,用與空青同,第有優劣爾。
時珍曰:張果《玉洞要訣》云:空青似楊梅,受赤金之精,甲乙陰靈之氣,近泉而生,久而含潤。新從坎中出,鑽破中有水,久即干,如珠,金星燦燦。《庚辛玉冊》云:空青,陰石也。產上饒,似鍾乳者佳,大片含紫色,有光采。次出蜀嚴道及北代山,生金坎中,生生不已,故青為之丹。有如拳大及卵形者,中空有水如油,治盲立效。出銅坑者亦佳,堪畫。又有楊梅青、石青,皆是一體,而氣有精粗。點化以曾青為上,空青次之,楊梅青又次之。《造化指南》云:銅得紫陽之氣而生綠,綠二百年而生石綠,銅始生其中焉。曾、空二青,則石綠之得道者,均謂之礦。又二百年得青陽之氣,化為鍮石。觀此諸說,則空青有金坑、銅坑二種,或大如拳卵,小如豆粒,或成片塊,或若楊梅,雖有精粗之異,皆以有漿為上,不空無漿者為下也。
方家以藥塗銅物生青,刮下偽作空青者,終是銅青,非石綠之得道者也。
【氣味】甘、酸,寒,無毒。《別錄》曰:大寒。
權曰:畏菟絲子。酒浸醋拌制過,乃可變化。
【主治】青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養精神,益肝氣。久服輕身延年(《本經》)。
療目赤痛,去膚翳,止淚出,利水道,下乳汁,通關節,破堅積。令人不忘,志高神仙(《別錄》)。治頭風,鎮肝。瞳人破者,得再見物(甄權)。
鑽孔取漿,點多年青盲內障翳膜,養精氣。其殼摩翳(大明)。中風口喎不正,以豆許含咽,甚效(時珍,出(《範汪方》)。
【發明】保升曰: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
頌曰:治眼翳障,為最要之藥。
時珍曰:東方甲乙,是生肝膽,其氣之清者為肝血,其精英為膽汁。開竅於目,血,五臟之英,皆因而注之,為神。膽汁充則目明,汁減則目昏。銅亦青陽之氣所生,其氣之清者為綠,猶肝血也;其精英為空青之漿,猶膽汁也。其為治目神藥,蓋亦以類相感應耳。石中空者,埋土中三、五日,自有漿水。
【附方】舊二,新三。
眼目䀮䀮不明:空青少許,漬露一宿,點之。(《千金方》)
黑翳覆瞳:空青、礬石(燒)各一兩,貝子四枚。研細,日點。(《聖濟錄》)
膚翳昏暗:空青二錢,蕤仁(去皮)一兩,片腦三錢。細研,日點。(《聖濟錄》)
一切目疾,雀目、赤目、青盲、內外障翳、風眼用此,覺目中涼冷為驗。楊梅青(洗淨)、胡黃連(洗)各二錢半,槐芽(日未出時勿語採之,入青竹筒內,垂於天、月二德方,候乾,勿見雞犬,為末)一錢半。共末,入龍腦一字密收。每臥時,漱口仰頭,吹一字入兩鼻內便睡,隔夜便明。(《聖濟錄》)
中風口喎:見主治。
曾青
(《本經》上品)
【釋名】時珍曰:曾,音層。其青層層而生,故名。或云其生從實至空,從空至層,故曰曾青也。
【集解】《別錄》曰:曾青,生蜀中山谷及越巂,採無時。能化金銅。
普曰:生蜀郡石山。其山有銅處,曾青出其陽。青者,銅之精。
弘景曰:舊說與空青同山,療體亦相似。今銅官更無曾青,惟出始興。形累累如黃連相綴,色理小類空青,甚難得而貴,《仙經》少用之。化金之事,法同空青。
恭曰:出蔚州者好,鄂州者次之,余州並不任用。
時珍曰:但出銅處,年古即生。形如黃連相綴,又如蚯蚓屎,方稜,色深如波斯青黛,層層而生,打之如金聲者為真。《造化指南》云:層青生銅礦中,乃石綠之得道者。肌膚得東方正色,可以合煉大丹,點化與三黃齊驅。《衡山記》云:山有層青岡,出層青,可合仙藥。
【修治】斆曰:凡使,勿用夾石及銅青。每一兩,要紫背天葵、甘草、青芝草三件,乾溼各一鎰,細銼,放瓷鍋內,安青於中。東流水二鎰,緩緩煮之,五晝夜,勿令水火失時。取出以東流水浴過,研乳如粉用。
【氣味】酸,小寒,無毒。
之才曰:畏菟絲子。
獨孤滔曰:曾青住火成膏,可結汞,制丹砂,蓋含金氣所生也。須酒醋漬煮用。
葛洪曰:曾青塗鐵,色赤如銅。
【主治】目痛,止淚出,風痹,利關節,通九竅,破症堅積聚。久服輕身不老(《本經》)。養肝膽,除寒熱,殺白蟲,療頭風腦中寒,止煩渴,補不足,盛陰氣(《別錄》)。
【發明】時珍曰:曾青治目,義同空青。古方辟邪太乙神精丹用之,扁鵲治積聚留飲有層青丸,並見《古今錄驗》方,藥多不錄。
【附方】新三。
斑瘡入目不退者:曾青一錢,丹砂二錢。為末。蠐螬五枚,搗汁和點。(《聖濟錄》)
風熱目病:曾青散:治一切風熱毒氣上攻,目赤或爛,怕日羞明,隱澀眵淚,或癢或痛。曾青四兩,蔓荊子二兩,白姜(炮)、防風各一兩。為末。每以少許㗜鼻中,立有功效。(《和劑局方》)
耳內惡瘡:曾青五錢,雄黃七錢半,黃芩二錢五分。為末,敷之。(《衛生寶鑑》)
綠青
(《別錄》上品)
【釋名】石綠(《唐本》)、大綠(《綱目》)。
【集解】《別錄》曰:綠青,生山之陰穴中,色青白。
弘景曰:此即用畫綠色者,亦出空青中,相挾帶。今畫工呼為碧青,而呼空青作綠青,正相反矣。
恭曰:綠青即扁青也,畫工呼為石綠。其碧青即白青也,不入畫用。
頌曰:舊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山之陰穴中。次空青條上云:生益州山谷及越巂山有銅處,此物當是生其山之陰爾。今出韶州、信州。其色青白,畫工用為綠色者,極有大塊,其中青白花紋可愛。信州人琢為腰帶器物,及婦人服飾。其入藥,當用顆塊如乳香者佳。宗奭曰:其色黑綠色者佳。
時珍曰:石綠,陰石也。生銅坑中,乃銅之祖氣也。銅得紫陽之氣而生綠,綠久則成石。謂之石綠,而銅生於中,與空青、曾青同一根源也。今人呼為大綠。范成大《桂海志》云:石綠,銅之苗也,出廣西右江有銅處。生石中,質如石者,名石綠。一種脆爛如碎土者,名泥綠,品最下。《大明會典》云:青綠石礦一斤,淘淨綠一十一兩四錢。暗色綠石礦一斤,淘淨綠一十兩八錢。硇砂一斤,燒造硇砂綠一十五兩五錢。
【氣味】酸、寒,無毒。
時珍曰:有小毒。【主治】益氣,止泄痢,療鼽鼻(《別錄》)。吐風痰甚效(蘇頌)。
【發明】頌曰:今醫家多用吐風痰。其法揀上色精好者研篩,水飛再研。如風痰眩悶,取二、三錢同生龍腦三、四豆許研勻,以生薄荷汁合酒溫調服之。偃臥須臾,涎自口角流出乃愈。不嘔吐,其功速於他藥,今人用之比比皆效,故著之。
宗奭曰:同硇砂作吐上涎藥,驗則驗矣,亦能損心。
時珍曰:痰在上宜吐之,在下宜利之,亦須觀人之虛實強弱而察其脈,乃可投之。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正此意也。金虎丹治風痰,用天雄、膩粉諸藥者。
【附方】新四。急驚昏迷,不省人事:石綠四兩,輕粉一錢。為末。薄荷汁入酒調一字服,取吐。(《全嬰方》)
風痰迷悶:碧霞丹:用石綠十兩,烏頭尖、附子尖、蠍梢各七十個。為末,糊丸芡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汁入酒半合化下,須臾吐出痰涎。(《和劑局方》)
小兒疳瘡,腎疳鼻疳、頭瘡耳瘡、久不瘥者。石綠、白芷等分。為末。先以甘草水洗瘡,拭淨敷之,一日愈。(《集玄方》)
腋下狐臭:石綠三錢,輕粉一錢。濃醋調塗。五次斷根。(《集玄方》)
扁青
(《本經》上品)
【釋名】石青(《綱目》)、大青。時珍曰:扁以形名。
【集解】《別錄》曰:扁青,生朱崖山谷、武都、朱提,採無時。
弘景曰:朱提音殊匙,在南海中。《仙經》、俗方都無用者。
普曰:生蜀郡。
恭曰:此即綠青也。朱崖以南及林邑、扶南舶上來者,形塊大如拳,其色又青,腹中亦時有空者。武昌者,片塊小而色更佳。簡州、梓州者,形扁作片而色淺。
時珍曰:蘇恭言即綠青者非也,今之石青是矣。繪畫家用之,其色青翠不渝,俗呼為大青,楚、蜀諸處亦有之。而今貨石青者,有天青、大青、西夷回回青、佛頭青,種種不同,而回青尤貴。本草所載扁青、層青、碧青,白青,皆其類耳。
【氣味】甘,平,無毒。普曰:神農、雷公:小寒,無毒。
【主治】目痛明目,折跌癰腫,金瘡不瘳,破積聚,解毒氣,利精神。久服輕身不老(《本經》)。去寒熱風痹,及丈夫莖中百病,益精(《別錄》)。
治丈夫內絕,令人有子(《吳普》)。吐風痰癲癇,平肝(時珍)。
【附方】新一。
頑痰不化:石青一兩,石綠半兩,並水飛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丸,溫水下。吐去痰一、二碗,不損人。(《瑞竹堂方》)
白青
(《本經》上品)
【釋名】碧青(《唐本》)、魚目青。
【集解】《別錄》曰:白青生豫章山谷,採無時。可消為銅劍,闢五兵。
弘景曰:醫方不用,市無賣者。《仙經》三十六水方中時有須處。銅劍之法,在九元子術中。
恭曰:此即陶氏所云空青,圓如鐵珠,色白而腹不空者,是也。研之色白如碧,亦謂之碧青,不入畫用。無空青時亦用之,名魚目青,以形似魚目故也。今出簡州、梓州者好。
時珍曰:此即石青之屬,色深者為石青,淡者為碧青也。今繪彩家亦用。《範子計然》云:白青出弘農、豫章、新淦,青色者善。《淮南萬畢術》云:白青得鐵,即化為銅也。
【氣味】甘、酸、咸,平,無毒。普曰:神農:甘,平;雷公:咸,無毒。
【主治】明目,利九竅,耳聾,心下邪氣,令人吐,殺諸毒三蟲。久服通神明輕身(《本經》)。
【附錄】綠膚青 《別錄》曰:味辛、咸,平,無毒。主蠱毒及蛇、菜、肉諸毒,惡瘡。不可久服,令人瘦。一名推青,一名推石。生益州山谷。
弘景曰:俗方、《仙經》無用,人亦不識。
碧石青 《別錄》曰:味甘,無毒。主明目益精,去白癬,延年。
石膽
(《本經》上品)
【釋名】膽礬(《綱目》)、黑石(《吳普》)、畢石(《本經》)、君石(當之)、銅勒(《吳普》)、立制石。時珍曰:膽以色味命名,俗因其似礬,呼為膽礬。
【集解】《別錄》曰:石膽生秦州羌道山谷大石間,或羌里句青山。二月庚子、辛丑日採。
其為石也,青色多白紋,易破,狀似空青。能化鐵為銅,合成金銀。
弘景曰:《仙經》時用,俗方甚少,此藥殆絕。今人時有采者,其色青綠,狀如琉璃而有白紋,易破折。梁州、信都無復有,俗乃以青色礬當之,殊無彷彿。
恭曰:此物出銅處有之,形似曾青,兼綠相間,味極酸苦,磨鐵作銅色,此是真者。出蒲州虞卿縣東亭谷窟及䖘集窟中,有塊如雞卵者為真。陶云似琉璃者,乃絳礬也。比來人亦以充之,又以醋揉青礬為之,並偽矣。
頌曰:今惟信州鉛山縣有之。生於銅坑中,採得煎煉而成。又有自然生者,尤為珍貴。並深碧色。今南方醫人多使之,又著其說云:石膽最上出蒲州,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慄,擊之縱橫解皆成疊紋,色青,見風久則綠,擊破其中亦青。其次出上饒、曲江銅坑間者,粒細有廉稜,如釵股、米粒。本草注言,偽者以醋揉青礬為之。今不然,但取粗惡石膽合硝石銷溜而成之。塊大色淺,渾渾無脈理,擊之則碎無廉稜者,是也。亦有挾石者,乃削取石膽床,溜造時投硝石中,及凝則相著也。
時珍曰:石膽出蒲州山穴中,鴨嘴色者為上,俗呼膽礬;出羌里者,色少黑次之;信州又次之。此物乃生於石,其經煎煉者,即多偽也。但以火燒之成汁者,必偽也。塗於鐵及銅上燒之紅者,真也。又以銅器盛水,投少許入中,及不青碧,數日不異者,真也。《玉洞要訣》云:石膽,陽石也。出嵩岳及蒲州中條山。稟靈石異氣,形如瑟瑟,其性流通,精感入石,能化五金,變化無窮。沈括《筆談》載:鉛山有苦泉,流為澗,挹水熬之,則成膽礬。所熬之釜,久亦化為銅也。此乃煎熬作偽,非真石膽也,不可入藥。
【氣味】酸、辛,寒,有毒。普曰:神農:酸,小寒;李當之:大寒;桐君:辛,有毒;扁鵲:苦,無毒。大明曰:酸、澀,無毒。權曰:有大毒。
之才曰:水英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主治】明目目痛,金瘡諸癇痙,女子陰蝕痛,石淋寒熱,崩中下血,諸邪毒氣,令人有子。煉餌服之,不老。久服,增壽神仙(《本經》)。散症積,咳逆上氣,及鼠瘺惡瘡(《別錄》)。
治蟲牙,鼻內息肉(大明)。帶下赤白,面黃,女子臟急(蘇恭)。入吐風痰藥最快(蘇頌)。
【發明】時珍曰:石膽氣寒,味酸而辛,入少陽膽經。其性收斂上行,能湧風熱痰涎,發散風木相火,又能殺蟲,故治咽喉口齒瘡毒,有奇功也。周密《齊東野語》云:密過南浦,有老醫授治喉痹極速垂死方,用真鴨嘴膽礬末,醋調灌之,大吐膠痰數升,即瘥。臨汀一老兵妻苦此,絕水粒三日矣,如法用之即瘥。屢用無不立驗,神方也。又周必大《陰德錄》云:治蠱脹及水腫秘方,有用蒲州、信州膽礬明亮如翠琉璃似鴨嘴者,米醋煮以君臣之藥,服之,勝於鐵砂、鐵蛾。蓋膽礬乃銅之精液,味辛酸,入肝膽制脾鬼故也。安城魏清臣腫科黑丸子,消腫甚妙,不傳,即用此者。
【附方】舊五,新一十五。
老小風痰:膽礬末一錢。小兒一字,溫醋湯調下,立吐出涎,便醒。(譚氏小兒方)女人頭暈,天地轉動,名曰心眩,非血風也。膽子礬一兩。細研,用胡餅劑子一個,按平一指厚,以篦子勒成骰子,大塊勿界斷,於瓦上焙乾。每服一骰子,為末,燈心竹茹湯調下。(許學士《本事方》)
喉痹喉風:二聖散:用鴨嘴膽礬二錢半,白殭蠶(炒)五錢。研。每以少許吹之,吐涎。(《濟生方》)齒痛及落:研細石膽,以人乳和膏擦之,日三、四次。
止痛,復生齒,百日後復故乃止。每日以新汲水漱淨。(王燾《外臺秘要》)
口舌生瘡,眾療不瘥:膽礬半兩,入銀鍋內火煅赤,出毒一夜,細研。每以少許敷之,吐出酸涎水,二、三次瘥。(《勝金方》)
走馬牙疳:北棗一枚(去核),入鴨觜膽礬。紙包煅赤,出火毒,研末敷之,追涎。(楊起《簡便方》)
小兒齒疳:鴨觜膽礬一錢(匙上煅紅),麝香少許。研勻。敷齒上,立效。(《活幼口議》)
小兒鼻疳蝕爛:膽礬燒煙盡,研末。摻之,一、二日愈。(《集簡方》)
風眼赤爛:膽礬三錢。燒研。泡湯日洗。(《明目經驗方》)
百蟲入耳:膽礬末,和醋灌之,即出。(《千金方》)
瘋犬咬毒:膽礬末敷之,立愈。(《濟急方》)
一切諸毒:膽子礬末,糯米糊丸如雞頭子大,以硃砂為衣,仍以硃砂養之。冷水化一丸服,立愈。(《勝金方》)
挑生蠱毒,胸口痛者:膽礬二錢,茶清泡服,即吐出。(《嶺南衛生方》)
腋下狐臭:膽礬半生半熟,入膩粉少許,為末。
每用半錢,以自然薑汁調塗,十分熱痛乃止。數日一用,以愈為度。(黎居士《簡易方》)
赤白癜風:膽礬、牡蠣粉各半兩。生研,醋調,摩之。(《聖濟錄》)
甲疽腫痛:石膽一兩。燒煙盡,研末。敷之,不過四、五度瘥。(《梅師方》)
痔瘡熱腫:鴨觜青膽礬煅研,蜜水調敷,可以消脫。(《直指方》)
腫毒不破:膽礬、雀屎各少許。點之。(《直指方》)
楊梅毒瘡:醋調膽礬末搽之。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出惡水,一、二上即干。又方:膽礬、白礬、水銀各三錢半。研不見星,入香油、津唾各少許,和勻。坐帳內,取藥塗兩足心,以兩手心對足心摩擦,良久再塗再擦,盡即臥。汗出,或大便去垢,口出穢涎為驗。每一次,強者用四錢,弱者二錢,連用三日。外服疏風散,並澡洗。(《劉氏經驗方》)
礜石
(《本經》下品)
【釋名】白礜石、太白石(《別錄》)、立制石(《本經》)、青分石、固羊石(《本經》)、食鹽(《別錄》)、澤乳(《吳普》)、鼠鄉(《吳普》)。
時珍曰:礜義不解。許氏《說文》云:礜,毒石也。
《西山經》云:皋塗之山,有白石,其名曰礜,可以毒鼠。郭璞注云:鼠食則死,蠶食而肥。
則鼠鄉之意以此。
【集解】《別錄》曰:礜石,生漢中山谷及少室。採無時。
當之曰:或生少室,或生魏興,十二月採。
弘景曰:今蜀漢亦有,而好者出南康南野溪及彭城界中,洛陽城南塹,又湘東新寧及零陵皆有。白礜石,能柔金。以黃泥包,炭火燒之,一日一夕則解,可用。丹房及黃白朮多用之。
恭曰:此石能拒火,久燒但解散,不可脫其堅。今市人乃取潔白理石當之,燒即為灰也。今漢川武當西遼阪名礜石谷,即是真出處。少室有粒細理,不如漢中者。
頌曰:今潞州、階州亦有之。
時珍曰:詳見特生礜石下。
【氣味】辛,大熱,有毒。《別錄》曰:甘,生溫、熟熱。普曰:神農、岐伯:辛,有毒;桐君、黃帝:甘,有毒。
權曰:甘,有小毒。鉛丹為之使。惡羊血。不入湯。
之才曰:得火良。棘針為之使。惡馬目毒公、鶩屎、虎掌、細辛,畏水。
【主治】寒熱鼠瘺,蝕瘡死肌風痹,腹中堅癖邪氣(《本經》)。
除熱明目,下氣,除膈中熱,止消渴,益肝氣,破積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久服令人筋攣。火煉百日,服一刀圭。
不煉服,則殺人及百獸(《別錄》)。除胸膈間積氣,去冷濕風痹瘙癢積年者(甄權)。
【發明】弘景曰:常取生礜石納水,令水不冰,如此則生者性亦大熱矣。
張仲景云:生用,破人心肝。
恭曰:此藥攻擊積冷之病為良。若以余物代之,療病無效,正為此也。
宗奭曰:治久積及久病腹冷有功,直須慎用,其毒不可試也。
時珍曰:礜石性氣與砒石相近,蓋亦其類也。古方礜石、礬石常相混書,蓋二字相似,故誤耳。然礬石性寒無毒,礜石性熱有毒,不可不審。陸農師云:礜石之力,十倍鍾乳。按:《洪容齋隨筆》云:王子敬靜息帖,言礜石深是可疑,凡喜散者輒發癰。蓋散者,寒食散也,古人多服之,中有礜石,性熱有毒,故云深可疑也。劉表在荊州,與王粲登鄣山,見一岡不生百草。粲曰:此必古冢,其人在世,服生礜石,熱不出外,故草木焦滅。表掘之,果有礜石滿塋。又今洛水不冰,下亦有礜石,人謂之溫洛是也。取此石安甕中,水亦不冰。交鸛伏卵,取石置巢中,以助溫氣。其性如此,豈可服?予兄文安公鎮金陵,秋暑減食。醫者湯三益教服礜石丸。已而飲啖日進,遂加意服之。越十月而毒作,衄血鬥余。自是數數不止,竟至精液皆竭而死。時珍竊謂:洪文安之病,未必是礜石毒發。蓋亦因其健啖自恃,厚味房勞,縱恣無忌,以致精竭而死。夫因減食而服石,食既進則病去,藥當止矣。而猶服之不已,恃藥妄作,是果藥之罪歟?
【附方】新一。
風冷腳氣:白礜石(煅)二斤,酒三斗,漬三日,稍稍飲之。(《肘後方》)
特生礜石
(《別錄》下品)
【釋名】蒼礜石、蒼石(《別錄》)、鼠毒。
恭曰:特生礜石,一名蒼礜石。梁州礜石亦有青者,漢中人亦以毒鼠,不入方用。
宗奭曰:礜石、特生礜石,只是一物,但以特生、不特生為異耳。所謂特生者,不附著他石為特爾。今用者絕少。
時珍曰:礜石有蒼、白二種,而蒼者多特生,故此云一名蒼礜石,則《別錄》蒼石系重出矣。其功療皆相同,今併為一。
【集解】《別錄》曰:特生礜石,一名蒼礜石,生西域,採無時。又曰:蒼石生西域,採無時。
弘景曰:舊說鸛巢中者佳。鸛常入水冷,故取以壅卵令熱。今不可得。惟出漢中者,其外形紫赤色,內白如霜,中央有臼,形狀如齒者佳。又出荊州新城郡房陵縣縹白色者為好。亦先以黃土包燒一日,亦可納斧孔中燒之,合玉壺諸丸。《仙經》不言特生,只是白礜石耳。
恭曰:陶說中如齒臼形者正是。今出梁州,北馬道戍澗中亦有之。形塊小於白礜石,而肌粒大數倍,乃如小豆許。其白礜粒細如粟米耳。今房陵、漢川、均州、荊州與白礜石同處,有色青者,是也。
宗奭曰:《博物志》言:鸛伏卵,取礜石入巢助暖,方家得此石乃真。
陶氏以注特生礜石,則二石是一物明矣。但屢檢鸛巢無此石,況礜石焉得處處有之?若鸛入水冷故取此石,則鸕鶿之類皆食於水,亦自然生化繁息。此則乃俗士之言,未嘗窮其實而窮其理也。
時珍曰:礜石有數種,白礜石、蒼礜石、紫礜石、紅皮礜石、桃花礜石、金星礜石、銀星礜石、特生礜石俱是一物,但以形色立名。
其性皆熱毒,並可毒鼠制汞,惟蒼、白二色入藥用。諸礜生於山,則草木不生,霜雪不積;生於水則水不冰凍,或有溫泉,其氣之熱可知矣。《庚辛玉冊》云:礜,陽石也,生山谷。水中濯出似礬,有紋理橫截在中者為佳。伏火,制砂汞。其狀頗與方解石相似,但投水不冰者為真。其出金穴中者,名握雪礜石。
【氣味】甘,溫,有毒。
之才曰:火煉之良,畏水。
【主治】明目利耳,腹內絕寒,破堅結及鼠瘺,殺百蟲惡獸。久服延年(《別錄》)。蒼石:主寒熱下氣瘺蝕,殺禽獸(《別錄》)。
【發明】時珍曰:《別錄》言:礜石久服令人筋攣,特生礜石久服延年。丹書亦云:礜石化為水,能伏水銀,煉入長生藥。此皆方士謬說也,與服砒石、汞長生之義同,其死而無悔者乎?
握雪礜石
(《唐本草》)
【集解】恭曰:握雪礜石出徐州宋里山。入土丈餘,於爛土石間得之。細散如面,黃白色。土人號為握雪礜石,一名化公石,一名石腦,云服之長生。
時珍曰:謹按:獨孤滔《丹房鏡源》云:握雪礜石出曲灘澤。盛寒時有髓生於石上,可採。一分結汞十兩。又按:南宮從《岣嶁神書》云:石液,即丹礬之脂液也。此石出襄陽曲灘澤中,或在山,或在水,色白而粗糯。至冬月有脂液出其上,旦則見日而伏。當於日未出時,以銅刀刮置器內,火煅通赤,取出,楮汁為丸,其液沾處便如鐵色。以液一銖,制水銀四兩,器中火之立干。但此液亦不多有,乃神理所惜,採時須用白雞、清酒祭之。此石華山、嵩山皆出,而有脂液者,惟此曲灘。又熊太古《冀越集》亦言:丹山礬十兩,可干汞十兩。此乃人格物之精,發天地之秘也。據三書所引,則握雪礜石乃石之液,非土中石腦也。蘇恭所說,自是石腦。其說與《別錄》及陶弘景所注石腦相合,不當復注於此。又按:諸書或作礜石,或作礬石,未知孰是?古書二字每每訛混。以理推之,似是礬石。
礜石有毒,礬石無毒故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痼冷積聚,輕身延年。多食令人熱(《唐本》)。治大風瘡(時珍)。
砒石
(宋《開寶》)
【釋名】信石、人言(《綱目》),生者名砒黃,煉者名砒霜。
時珍曰: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為信石,而又隱信字為人言。
【集解】頌曰:砒霜不著所出郡縣,今近銅山處亦有之,惟信州者佳。其塊有甚大者,色如鵝子黃,明澈不雜。此類本處自是難得之物,一兩大塊真者,人競珍之,不啻千金。古服食方中亦載用之,必得此類,乃可入藥。其市肆所畜片如細屑,亦夾土石,入藥服之,為害不淺。
承曰:信州玉山有砒井,官中封禁甚嚴。生不夾石者,色赤甚於雄黃,以冷水磨,解熱毒,近火即殺人,所謂不啻金價者此也。今市貨者,取山中夾砂石者,燒煙飛作白霜,乃碎屑而芒刺。其傷火多者,塊大而微黃,所謂如鵝子色明澈者,此也。古方並不入藥,惟燒煉丹石家用之。近人多以治瘧,但以瘧本傷暑,而此物生者能解熱毒也。今俗醫不究其理,即以所燒霜服之,必大吐下,因此幸有安者,遂為定法,爾後所損極多,不可不慎。初燒霜時,人在上風十餘丈外立,下風所近草木皆死;又以和飯毒鼠,死鼠,貓犬食之亦死,毒過於射罔遠矣。衡山所出一種,力差劣於信州者。
宗奭曰:今信鑿坑井下取之。其坑常封鎖。坑中有濁綠水,先絞水盡,然後下鑿取。生砒謂之砒黃,色如牛肉,或有淡白路,謂石非石,謂土非土。磨酒飲,治癖積氣。有火便有毒,不可造次服也。取法:將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煙上飛,著器凝結。累然下垂如乳尖者入藥為勝,平短者次之,大塊乃是下等片,如細屑者極下也。
時珍曰:此乃錫之苗,故新錫器盛酒日久能殺人者,為有砒毒也。生砒黃以赤色者為良,熟砒霜以白色者為良。
【修治】斆曰:凡使用,以小瓷瓶盛,後入紫背天葵、石龍芮二味,火煅,從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從申至子,出拭乾,入瓶再煅,別研三萬下用。
時珍曰:醫家皆言生砒輕見火則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飛煉者,蓋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曷若用生者為愈乎?
【氣味】苦、酸,暖,有毒。時珍曰:辛、酸,大熱,有大毒。
大明曰:畏綠豆、冷水、醋。入藥,醋煮殺毒用。
土宿真君曰:砒石用草制,煉出金花,成汁化銅干汞。青鹽、鶴頂草、硝石、蒜、水蓼、常山、益母、獨帚、木律、菖蒲、三角酸、鵝不食草、菠菱、萵苣,皆能伏砒。
【主治】砒黃:治瘧疾腎氣,帶之闢蚤蝨(大明)。冷水磨服,解熱毒,治痰壅(陳承)。磨服,治癖積氣(宗奭)。除齁喘積痢,爛肉,蝕瘀腐瘰癧(時珍)。砒霜:療諸瘧,風痰在胸膈,可作吐藥。不可久服,傷人(《開寶》)。治婦人血氣衝心痛,落胎(大明)。蝕癰疽敗肉,枯痔殺蟲,殺人及禽獸(時珍)。
【發明】宗奭曰:砒霜瘧家用,或過劑,則吐瀉兼作,須煎綠豆汁兼冷水飲之。
劉純曰:瘧丹多用砒霜大毒之藥。本草謂主諸瘧風痰在胸膈,可作吐藥。蓋以性之至烈,大能燥痰也。雖有燥痰之功,大傷胸氣,脾胃虛者,切宜戒之。
時珍曰:砒乃大熱大毒之藥,而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許,即死;貓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錢許,亦死。雖鉤吻、射罔之力,不過如此,而宋人著本草不甚言其毒,何哉?此亦古者礜石之一種也,若得酒及燒酒,則腐爛腸胃,頃刻殺人,雖綠豆、冷水亦難解矣。今之收瓶酒者,往往以砒煙燻瓶,則酒不壞,其亦嗜利不仁者哉?飲酒潛受其毒者,徒歸咎於酒耳。此物不入湯飲,惟入丹丸。凡痰瘧及齁喘用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但須冷水吞之,不可飲食杯勺之物,靜臥一日或一夜,亦不作吐;少物引發,即作吐也。其燥烈純熱之性,與燒酒、焰硝同氣,寒疾濕痰被其劫而怫鬱頓開故也。今煙火家用少許,則爆聲更大,急烈之性可知矣。此藥亦只宜於山野藜藿之人。若嗜酒膏粱者,非其所宜,疾亦再作,不慎口欲故爾。凡頭瘡及諸瘡見血者,不可用,此其毒入經必殺人。李樓《奇方》云:一婦病心痛數年不愈。一醫用人言半分,茶末一分,白湯調下,吐瘀血一塊而愈。得《日華子》治婦人血氣心痛之旨乎?
【附方】舊五,新十。
中風痰壅,四肢不收,昏憒若醉。砒霜如綠豆大,研。新汲水調下少許,以熱水投之,大吐即愈。未吐再服。(《聖惠方》)
寒熱痁疾:孫真宗《秘寶方》:用信砒二兩(研粉),寒水石三兩(別搗末)。用生鐵銚一個,鋪石末,後鋪砒在上,又以石末蓋之。厚盞覆定,醋糊紙條密封十餘重,炭火一斤煅之。
待紙條黑時取出,候冷,刮盞上砒末乳細,粟米飯丸綠豆大,辰砂為衣。每用三、四丸,小兒一、二丸,發日早以臘茶清下,一日不得食熱物。
男人患,女人著藥入口中;女人患,男人著藥入口中。《本事方》:用人言一錢,綠豆末一兩,為末,無根井水丸綠豆大,黃丹為衣,陰乾。發日五更冷水下五、七丸。《衛生寶鑑》一剪金:用人言(醋煮)、硫黃、綠豆等分。為末。每一豆許,用紅絹包之,採絲扎定。每剪下一粒,新汲水空心吞下,治瘧聖藥也。《醫壘元戎》九轉靈砂丹:用砒霜、黃丹、紫河車各一錢。為末,雄黑豆一百粒,水浸一夜,研泥,和丸梧子、綠豆、黍米三樣大,量虛實老幼大小服之。每服一、二丸或三丸,不發日五更向東無根水下。紫河車、綠豆、黑豆,皆解砒毒也。《本草權度》不二散:用砒一錢,面二兩,和勻,香油一斤煎黃色,以草紙壓去油,入茶三兩,為末。每服一錢,發日早冷茶下。
一切積痢:砒霜、黃丹等分。蠟和收,旋丸綠豆大。每米飲下三丸。(《普濟方》)
休息下痢,經一、二年不瘥,羸瘦衰弱。砒霜(成塊者為末)、黃蠟各半兩。化蠟入砒,以柳條攪,焦則換,至七條,取起收之。每旋丸梧子大,冷水送下。小兒,黍米大。(《和劑局方》)
脾疼腰痛:即上方,用冷水下。
婦人血氣心痛:方見發明下。
走馬牙疳惡瘡:砒石、銅綠等分。為末。攤紙上貼之,其效如神。又方:砒霜半兩。醋調如糊,碗內盛,待干刮下。用粟米大,綿裹安齒縫,來日取出,有蟲自死。久患者,不過三日即愈。(《普濟方》)
項上瘰癧:信州砒黃研末,濃墨汁丸梧子大,銚內炒干,竹筒盛之。每用針破,將藥半丸貼之,自落,蝕盡為度。(《靈苑方》)痰喘齁䶎:方見谷部,豉下。
一切漏瘡有孔:用信石,新瓦火煅,研末。以津調少許於紙捻上,插入,蝕去惡管,漏多,勿齊上。最妙。(《急救良方》)
土黃
(《綱目》)
【修治】時珍曰:用砒石二兩,木鱉子仁、巴豆仁各半兩,硇砂二錢。為末,用木鱉子油、石腦油和成一塊,油裹,埋土坑內,四十九日取出,劈作小塊,瓷器收用。
【氣味】辛、酸,熱,有毒。獨孤滔曰:土黃制雄黃。
【主治】枯瘤贅痔乳,食瘺癧並諸瘡惡肉(時珍)。
金星石
(宋《嘉祐》。附銀星石)
【集解】頌曰:金星石、銀星石,並出濠州、幷州,採無時。二石主療大體相似。宗奭曰:二石治大風疾,別有法,須燒用之。金星石生於蒼石內,外有金色麩片,銀星石有銀色麩片。又一種深青色堅潤,中有金色如麩片者,不入藥用,工人碾為器,或婦人首飾用。
時珍曰:金星有數種。蘇頌所說二石,武當山亦有之。或云金星出膠東,銀星出雁門,蓋亦礞石之類也。寇宗奭所說二石治大風者,今考《聖惠方》大風門,皆作金星礜、銀星礜石,則似是礜石之類。《丹房鏡源》礜石篇中,亦載二石名,似與蘇說者不同。且金星、銀星無毒,主熱涎血病;礜石則有毒,主風癩疾。觀此,則金星、銀星入藥,各有二種矣。又歙州硯石,亦有金星、銀星者。瓊州亦出金星石,皆可作硯。翡翠石能屑金,亦名金星名。此皆名同物異也。劉河間《宣明方》點眼藥方中用金精石、銀精石,不知即此金星、銀星否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脾肺壅毒,及肺損吐血嗽血,下熱涎,解眾毒(嘉祐)。水磨少許服,鎮心神不寧,亦治骨哽(時珍)。
【附方】新二。吐血嗽血肺損者:金星石、銀星石、玄精石、不灰木、陽起石、雲母石等分。用坩鍋一個,鋪冬月水牛糞一、二寸,鋪藥一層,鋪灰二寸,又藥一層,重重如此,以灰蓋之,鹽泥固濟。用炭一秤,火煅一日夜,埋土中一夜,取出藥塊,去灰為末。每一兩,入龍腦、麝香各半錢,阿膠二錢半(炒)。每服一錢,糯米湯下,日三服。(《聖惠方》)大風蟲瘡,有五色蟲取下:諸石丸:用金星礜石、銀星礜石、雲母石、禹餘糧石、滑石、陽起石、磁石、凝水石、蜜陀僧、自然銅、龍涎石等分。搗碎瓶盛,鹽泥固濟之。炭火十斤,煅過為末,醋糊丸小豆大。每服十五丸,白花蛇酒下,一日三服,以愈為度。(《太平聖惠方》)
【附錄】金石(《拾遺》) 藏器曰:味甘,溫,無毒。主久羸瘦,不能食,無顏色,補腰腳冷,令人健壯,益陽,有暴熱脫髮,飛煉服之。生五臺山清涼寺石中,金屑作赤褐色也。
婆娑石
(宋《開寶》)
【釋名】摩挲石。
時珍曰:姚寬《西溪叢話》云:舶船過產石山下,愛其石,以手捫之,故曰摩挲。不知然否?
【集解】志曰:婆娑石生南海,胡人採得之。其石綠色,無斑點,有金星,磨成乳汁者為上。又有豆斑石,雖亦解毒,而功力不及。復有鄂綠,有紋理,磨鐵成銅色,人多以此為之,非真也。驗法:以水磨點雞冠熱血,當化成水是也。
宗奭曰:石如淡色石綠,間微有金星者佳。又有豆斑石,亦如此石,但有黑斑點,無金星。
頌曰:胡人尤珍貴之,以金裝飾作指驅帶之。
每欲食及食罷,輒含吮數次以防毒。今人有得指面許塊,則價直百金也。
時珍曰:《庚辛玉冊》云:摩挲石,陽石也。出三佛齊。海南有山,五色聳峙,其石有光焰。其水下滾如箭,船過其下,人以刀斧擊取。燒之作硫黃氣。以形如黃龍齒而堅重者為佳。匱五金,伏三黃,制鉛汞。
【氣味】甘、淡,寒,無毒。
【主治】解一切藥毒,瘴疫熱悶頭痛(《開寶》)。
礞石
(宋《嘉祐》)
【釋名】青礞石時珍曰:其色濛濛然,故名。
【集解】時珍曰:礞石,江北諸山往往有之,以旴山出者為佳。有青、白二種,以青者為佳。堅細而青黑,打開中有白星點,煅後則星黃如麩金。其無星點者,不入藥用。通城縣一山產之,工人以為器物。
【修治】時珍曰:用大坩鍋一個,以礞石四兩打碎,入硝石四兩拌勻。炭火十五斤簇定,煅至硝盡,其石色如金為度。取出研末,水飛去消毒,曬乾用。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食積不消,留滯臟腑,宿食症塊久不瘥。小兒食積羸瘦,婦人積年食症,攻刺心腹。得巴豆、硇砂、大黃、荊三稜作丸服,良(《嘉祐》)。治積痰驚癇,咳嗽喘急(時珍)。
【發明】時珍曰:青礞石氣平味鹹,其性下行,陰也沉也,乃厥陰之藥。肝經風木太過,來制脾土,氣不運化,積滯生痰,壅塞上中二焦,變生風熱諸病,故宜此藥重墜。制以硝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氣下,而痰積通利,諸證自除。湯衡《嬰孩寶書》,言礞石乃治驚利痰之聖藥。吐痰在水上,以石末糝之,痰即隨水而下,則其沉墜之性可知。然止可用之救急,氣弱脾虛者,不宜久服。楊士瀛謂其功能利痰,而性非胃家所好。如慢驚之類,皆宜佐以木香。而王隱君則謂痰為百病,不論虛實寒熱,概用滾痰丸通治百病,豈理也哉?朱丹溪言:一老人忽病目盲,乃大虛證,一醫與礞石藥服之,至夜而死。籲!此乃盲醫虛虛之過,礞石豈殺人者乎?況目盲之病,與礞石並不相干。
【附方】新四。
滾痰丸:通治痰為百病,惟水瀉雙娠者不可服。礞石、焰硝各二兩(煅過研飛曬乾,一兩),大黃(酒蒸)八兩,黃芩(酒洗)八兩,沉香五錢。為末,水丸梧子大。常服一、二十丸,欲利大便則服一、二百丸,溫水下。(王隱君《養生主論》)
一切積病:金寶神丹:治一切虛冷久積,滑泄久痢,癖塊,血刺心腹,下痢,及婦人崩中漏下。青礞石半斤(為末),硝石(末)二兩。坩鍋內鋪頭蓋底,按實。炭火二十斤,煅過取出,入赤石脂末二兩,滴水丸芡子大;候乾,入坩鍋內,小火煅紅,收之。每服一丸至二、三丸,空心溫水下,以少食壓之。久病瀉痢,加至五、七丸。(《楊氏家藏方》)
急慢驚風:奪命散:治急慢驚風,痰涎壅塞咽喉,命在須臾,服此墜下風痰,乃治驚利痰之聖藥也。真礞石一兩,焰硝一兩。同煅過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急驚痰熱者,薄荷自然汁入生蜜調下;慢驚脾虛者,木香湯入熟蜜調下。亦或雪糕丸綠豆大,每服二、三丸。(湯氏《嬰孩寶書》)
小兒急驚:青礞石,磨水服。(《衛生方》)
花乳石
(宋《嘉祐》)
【釋名】花蕊石。
宗奭曰:黃石中間有淡白點,以此得花之名。《圖經》作花蕊石,是取其色黃。
【集解】禹錫曰:花乳石出陝、華諸郡。色正黃,形之大小方圓無定。
頌曰:出陝州閿鄉,體至堅重,色如硫黃,形塊有極大者,陝西人鐫為器用,採無時。
時珍曰:《玉冊》云:花乳石,陰石也。生代州山谷中,有五色,可代丹砂匱藥。蜀中汶山、彭縣亦有之。
【修治】時珍曰:凡入丸散,以罐固濟,頂火煅過,出火毒,研細,水飛,曬乾用。
【氣味】酸、澀,平,無毒。
【主治】金瘡出血,刮末敷之即合,仍不作膿。又療婦人血暈惡血(《嘉祐》)。
治一切失血傷損,內漏目翳(時珍)。
【發明】頌曰:花乳石古方未有用者。近世以合硫黃同煅研末,敷金瘡,其效如神。人有倉猝中金刃不及煅合者,但刮末敷之,亦效。
時珍曰:花蕊石,舊無氣味。今嘗試之,其氣平,其味澀而酸,蓋缺陰經血分藥也。其功專於止血,能使血化為水,酸以收之也。而又能下死胎,落胞衣,去惡血,惡血化則胎與胞無阻滯之患矣。東垣所謂胞衣不出,澀劑可以下之,故赤石脂亦能下胞胎,與此同義。葛可久治吐血出升斗,有花蕊石散;《和劑局方》治諸血及損傷金瘡胎產,有花蕊石散,皆云能化血為水。則此石之功,蓋非尋常草木之比也。
【附方】新五。
花蕊石散:治五內崩損,噴血出斗升,用此治之。花蕊石煅存性,研如粉。
以童子小便一鍾,男,入酒一半;女,入醋一半,煎溫,食後調服二錢,甚者五錢。能使瘀血化為黃水,後以獨參湯補之。(葛可久《十藥神書》)
花蕊石散:治一切金刃箭鏃傷,及打撲傷損,狗咬至死者。急以藥摻傷處,其血化為黃水,再摻便活,更不疼痛。如內損血入臟腑,煎童子小便,入酒少許,熱調一錢服,立效。畜生抵傷,腸出不損者,急納入,桑白皮線縫之,摻藥,血止立活。婦人產後敗血不盡,血暈,惡血奔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至死,但心頭溫暖者。急以童子小便調服一錢,取下惡物如豬肝,終身不患血風血氣。若膈上有血,化為黃水,即時吐出,或隨小便出,甚效。硫黃四兩,花蕊石一兩。併為粗末拌勻,以膠泥固濟,日干,瓦罐一個盛之,泥封口,焙乾,安在四方磚上,磚上書八卦五行字。用炭一秤簇匝,從巳午時自下生火,煅至炭消冷定,取出為細末,瓶收用。(《和劑局方》)
金瘡出血:方見主治。
多年障翳:花蕊石(水飛焙)、防風、川芎藭、甘菊花、白附子、牛蒡子各一兩,甘草(炙)半兩。為末。每服半錢,臘茶下。(《衛生家寶方》)
腳縫出水:好黃丹,入花蕊石末,摻之。(談野翁《試效方》)
白羊石
(宋《圖經》)
【集解】頌曰:生兗州白羊山,春中掘地採之,以白瑩者為良。又有黑羊石,生兗州宮山之西,亦春中掘地採之,以黑色、有牆壁、光瑩者為上。
【氣味】淡,生涼、熟熱,無毒。
【主治】解藥毒。黑羊石同(蘇頌)。
金牙石
(《別錄》下品)
【釋名】黃牙石。時珍曰:象形。
【集解】《別錄》曰:金牙生蜀郡,如金色者良。
弘景曰:今出蜀漢,似粗金,大如棋子而方。又有銅牙亦相似,但外黑、內色小淺,不入藥用。
恭曰:金牙離本處,入土水中,久皆黑色,不可謂之銅牙也。此出漢中金牙湍,湍兩岸石間打出者,內即金色,岸頹入水,久者皆黑。近南山溪谷、茂州、維州亦有,勝於漢中者。頌曰:今雍州亦有之。
時珍曰:崔昉《本草》云:金牙石,陽石也。生川、陝山中,似蜜栗子,有金點形者妙。《聖濟經》治癘風大方中,用金牙石、銀牙石。銀牙,恐即金牙石之白色者爾,方書並無言及者,姑闕。
【修治】大明曰:入藥燒赤,去粗乃用。
【氣味】咸,平,無毒。大明曰:甘,平。
【主治】鬼疰毒蠱諸疰(《別錄》)。治一切冷風氣,筋骨攣急,腰腳不遂,燒浸酒服(甄權)。暖腰膝,補水臟,驚悸,小兒驚癇(大明)。
【發明】弘景曰:金牙惟酒、散及五疰丸用之,余方少用。
頌曰:葛洪《肘後方》,治風毒厥,有大小金牙酒,但浸其汁飲之。孫思邈《千金方》:治風毒及鬼疰、南方瘴氣、傳屍等,各有大小金牙散之類是也。小金牙酒主風疰百病,虛勞濕冷,緩弱不仁,不能行步,近人用之多效,故著其法云。金牙、細辛、莽草、防風、地膚子、地黃、附子、茵蕷、續斷、蜀椒、蒴藋根各四兩,獨活一斤。十二物,金牙搗末,別盛練囊,余皆薄切,同入一大囊,以清酒四兩漬之,密器泥口,四宿酒成。溫服二合,日二次取效。
金剛石
(《綱目》)
【釋名】金剛鑽。
時珍曰:其砂可以鑽玉補瓷,故謂之鑽。
【集解】時珍曰:金剛石,出天竺諸國及西番。葛洪《抱朴子》云:扶南出金剛,生水底石上,如鍾乳狀,體似紫石英,可以刻玉。人沒水取之,雖鐵椎擊之亦不能傷。惟羚羊角扣之,則漼然冰泮。《丹房鏡源》云:紫背鉛能碎金剛鑽。
周密《齊東野語》云:玉人攻玉,以恆河之砂,以金剛鑽鏤之,其形如鼠矢,青黑色,如石如鐵。相傳出西域及回紇高山頂上,鷹隼黏帶食入腹中,遺糞於河北砂磧間。未知然否?《玄中記》云:大秦國出金剛,一名削玉刀,大者長尺許,小者如稻黍,著環中,可以刻玉。觀此則金剛有甚大者,番僧以充佛牙是也。欲辨真偽,但燒赤淬醋中,如故不酥碎者為真。若覺鈍,則煅赤,冷定即銳也。故西方以金剛喻佛性,羚羊角喻煩惱。《十洲記》載西海流砂有昆吾石,治之作劍如鐵,光明如水精,割玉如泥,此亦金剛之大者。又獸有貘及齧鐵、狡兔,皆能食鐵,其糞俱可為兵切玉,詳見獸部貘下。
【主治】磨水塗湯火傷。作釵鐶服佩,辟邪惡毒氣(時珍)。
砭石
(音邊。《綱目》)
【釋名】針石。
【集解】時珍曰:按:《東山經》云:高氏之山,鳧麗之山,皆多針石。郭璞注云:可為砭針也。
《素問·異法方宜論》云:東方之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病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亦從東方來。王冰注云:砭石如玉,可以為針。蓋古者以石為針,季世以針代石,今人又以瓷針刺病,亦砭之遺意也。但砭石無識者,豈即石砮之屬為之歟?
【主治】刺百病癰腫。
【附錄】石砮 時珍曰:石砮出肅慎。國人以枯木為矢,青石為鏃,施毒,中人即死。石生山中。禹貢荊州、梁州皆貢砮,即此石也。又南方藤州,以青石為刀劍,如銅鐵,婦人用作環玦。琉璃國人墾田,以石為刀,長尺余。皆此類也。
越砥
(宋《嘉祐》)
【釋名】磨刀石(藏器)、羊肝石(《綱目》)、礪石。
時珍曰:《尚書》:荊州厥貢砥礪。注云:砥以細密為名,礪以粗糲為稱。俗稱者為羊肝石,因形色也。
弘景曰:越砥,今細礪石也。出臨平。
【氣味】甘,無毒。
【主治】目盲,止痛,除熱瘙(《別錄》)。磨汁點目,除障翳。
燒赤投酒飲,破血瘕痛切(藏器)。礪石 【主治】破宿血,下石淋,除結瘕,伏鬼物惡氣,燒赤投酒中飲之。人言:踏之患帶下,未知所由(藏器)。
磨刀垽(一名龍白泉粉)
【主治】敷蠷螋尿瘡,有效(藏器)。塗瘰癧結核(時珍)。
姜石
(《唐本草》)
【釋名】𥓌⿸疒黎石。
時珍曰:姜石以形名。或作礓礫,邵伯溫云:天有至戾,地有至幽,石類得之則為礓礫是也。俗作𥓌⿸疒黎。
【集解】恭曰:姜石所在有之,生土石間,狀如姜。有五種:以色白而爛不磣者良,齊州歷城東者好。採無時。
宗奭曰:所在皆有,須不見日色旋取,微白者佳。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熱豌豆瘡,疔毒等腫(唐本)。
【附方】舊二,新二。
疔瘡腫痛:白姜石末,和雞子清敷之,干即易,療自出,神效。(崔氏方)乳癰腫大如碗腫痛:方同上。(《外臺秘要》)
產後脹沖氣噎:𥓌⿸疒黎石、代赭石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醋湯下。(潔古《保命集》)
通身水腫:姜石燒赤,納黑牛尿中,熱服,日飲一升。(《千金方》)
麥飯石
(宋《圖經》)
【釋名】時珍曰:象形。
【集解】時珍曰:李迅云:麥飯石處處山溪中有之。其石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鵝卵,或如盞,或如餅,大略狀如握聚一團麥飯,有粒點如豆如米,其色黃白,但於溪間麻石中尋有此狀者即是。古方云:曾作磨者佳,誤矣。此石不可作磨。若無此石,但以舊面磨近齒處石代之,取其有麥性故耳。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時珍)。
【發明】頌曰:大凡石類多主癰疽。世傳麥飯石膏,治發背瘡甚效,乃中嶽山人呂子華秘方。裴員外啖之以名第,河南尹脅之以重刑,呂寧絕榮望,守死不傳其方。取此石碎如棋子(炭火燒赤,投米醋中浸之,如此十次,研末篩細,入乳缽內,用數人更碾五、七日,要細膩如面)四兩,鹿角一具(要生取連腦骨者,其自脫者不堪用,每二、三寸截之,炭火燒令煙盡即止,為末研細)二兩,白蘞(生研末)二兩。用三年米醋入銀石器內,煎令魚目沸,旋旋入藥在內,竹杖子不住攪,熬一、二時久,稀稠得所,傾在盆內,待冷以紙蓋收,勿令塵入。用時,以鵝翎拂膏,於腫上四圍赤處盡塗之,中留錢大泄氣。如未有膿即內消,已作頭即撮小,已潰即排膿如湍水。若病久肌肉爛落,見出筋骨者,即塗細布上貼之,干即易,逐日瘡口收斂。但中隔不穴者,即無不瘥。已潰者,用時先以豬蹄湯洗去膿血,故帛挹干,乃用藥。其瘡切忌手觸動,嫩肉仍不可以口氣吹風,及腋氣、月經、有孕人見之,合藥亦忌此等。
初時一日一洗一換,十日後二日一換。此藥要極細,方有效;若不細,塗之即極痛也。此方孫真《千金月令》已有之,但不及此詳悉耳。又北齊馬嗣明治楊遵彥背瘡,取粗黃石如鵝卵大者,猛火燒赤,納濃醋中,當有屑落醋中,再燒再淬,石至盡,取屑日干搗篩極細末,和醋塗之,立愈。劉禹錫《傳信方》謂之煉石法,用敷瘡腫無不驗。
水中白石
(《拾遺》)
【集解】時珍曰:此石處處溪澗中有之。大者如雞子,小者如指頭,有黑、白二色,入藥用白小者。
【主治】食魚鱠多,脹滿成瘕,痛悶,日漸羸弱。取數十枚燒赤,投五升水中七遍,熱飲。如此三五度,當利出瘕也。又燒淬水中,納鹽三合,洗風瘙癮疹(藏器)。
治背上忽腫如盤,不識名者。取一、二碗,燒熱投水中,頻洗之,立瘥(蘇頌)。
【發明】時珍曰:昔人有煮石為糧法,即用此石也。其法用胡蔥汁或地榆根等煮之,即熟如芋,謂之石羹。《抱朴子》云:洛陽道士董威辟穀方:用防風、莧子、甘草之屬十許種為散,先服三方寸匕,乃吞石子如雀卵十二枚。足百日,不食,氣力顏色如故。欲食,則飲葵湯,下去石子。又有赤龍血、青龍膏,皆可煮石。又有引石散,投方寸匕,可煮白石子一斗,立熟如芋,可食。
河砂
(《拾遺》)
【釋名】砂,小石也。字從少石,會意。
【主治】石淋,取細白沙三升炒熱,以酒三升淋汁,服一合,日再服。又主絞腸痧痛,炒赤,冷水淬之,澄清服一、二合(時珍)。風濕頑痹不仁,筋骨攣縮,冷風癱瘓,血脈斷絕。六月取河砂,烈日曝令極熱,伏坐其中,冷即易之。取熱徹通汗,隨病用藥。切忌風冷勞役(藏器)。
【附方】新一。
人溺水死:白沙(炒),覆死人面上下,惟露七孔,冷濕即易。(《千金》)
杓上砂
(《綱目》)
【集解】時珍曰:此淘米杓也。有木杓、瓢杓,皆可用。
【主治】面上風粟,或青或黃赤,隱暗澀痛,及人唇上生瘡者,本家杓上刮去唇砂一、二粒,即安。又婦人吹乳,取砂七枚,溫酒送下,更以炊帚枝通乳孔。此皆莫解其理(時珍)。
石燕
(《唐本草》)
【集解】李績曰:石燕出零陵。
恭曰:永州祁陽縣西北一十五里土岡上,掘深丈餘取之。形似蚶而小,堅重如石也。俗云:因雷雨則自石穴中出,隨雨飛墮者,妄也。
頌曰:祁陽縣江畔沙灘上有之。或云:生洞中,凝僵似石者佳,採無時。
宗奭曰:石燕如蜆蛤之狀,色如土,堅重如石。既無羽翼,焉能飛出?其言近妄。
時珍曰:石燕有二:一種是此,乃石類也,狀類燕而有紋,圓大者為雄,長小者為雌;一種是鍾乳穴中石燕,似蝙蝠者,食乳汁能飛,乃禽類也,見禽部禽石燕食乳,食之補助,與鍾乳同功,故方書助陽藥多用之。俗人不知,往往用此石為助陽藥,刊於方冊,誤矣。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淋疾,煮汁飲之。婦人難產,兩手各把一枚,立驗(《唐本》)。
療眼目障翳,諸般淋瀝,久患消渴,臟腑頻瀉,腸風痔瘺,年久不瘥,面色虛黃,飲食無味,婦人月水湛濁,赤白帶下多年者,每日磨汁飲之。一枚用三日,以此為準。亦可為末,水飛過,每日服半錢至一錢,米飲服。至一月,諸疾悉平(時珍)。
【發明】時珍曰:石燕性涼,乃利竅行濕熱之物。宋人修本草,以食鍾乳、禽石燕,混收入此石燕下。故世俗誤傳此石能助陽,不知其正相反也。
【附方】舊三,新八。
傷寒尿澀,小腹脹滿:石燕為末。蔥白湯調下半錢,頻服,脹通為度。(《聖惠方》)
小便淋痛:石燕子七枚(搗黍米大),新桑根白皮三兩(銼)。
拌勻,分作七貼。每貼用水一盞,煎七分,空心、午前各一服。(《簡要濟眾》)
血淋心煩:石燕子、商陸、赤小豆、紅花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蔥白湯調下。(《聖惠方》)
久年腸風:石燕磨水,常服勿歇。(《靈苑方》)
赤白帶下,多年不止:石燕一枚,磨水服,立效。(《徐氏家傳方》)
襁褓吐乳,咳嗽,久不愈:石燕子為末。蜜調少許,塗唇上,日三、五次。(《衛生寶鑑》)
拳毛倒睫:石燕子(一雌一雄)。磨水點搽眼。先以鑷子摘去拳毛,乃點藥,後以黃連水洗之。(《乾坤生意》)
牢牙止痛:石燕三對(火煅醋淬七次),青鹽、乳香各一兩,細辛半兩。為末。揩之,荊芥湯漱口。一方:去乳香、細辛,加麝香。齒疏不堅:石燕子五對(火煅、米醋淬七次,為末),青鹽、麝香各少許。研勻。日用揩牙後,以溫酒漱咽之。(元遺山方)服石發動:石燕子七個(打碎)。水三升,煮二升,頻頻淋洗,以瘥為度。(《聖濟》)
石蟹
(宋《開寶》)
【集解】志曰:石蟹生南海,云是尋常蟹爾,年月深久,水沫相著,因化成石,每遇海潮即飄出。又有一種入洞穴年深者亦然。皆細研水飛,入諸藥相助用之。
頌曰:近海州郡皆有之。體質石也,而都與蟹相似,但有泥與粗石相著爾。
時珍曰:按:顧玠《海槎錄》云:崖州榆林港內半里許,土極細膩,最寒,但蟹入則不能運動,片時成石矣。人獲之名石蟹,置之几案,云能明目也。復有石蝦似蝦,出海邊;石魚似魚,出湘山縣。石魚、蝦並不入藥用。《一統志》言:鳳翔汧陽縣西有山魚隴,掘地破石得之,云可闢蠹。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青盲目淫,膚翳疔翳,漆瘡(《開寶》)。解一切藥毒並蠱毒,天行熱疾,催生落胎,療血暈,並熟水磨服(大明)。醋摩敷癰腫。熱水磨服,解金石毒(蘇頌)。
【附方】新一。
喉痹腫痛:石蟹,磨水飲,並塗喉外。(《聖濟錄》)
石蛇
(宋《圖經》)
【集解】頌曰:石蛇,出南海水旁山石間,其形盤屈如蛇,無首尾,內空,紅紫色,以左盤者良。又似車螺,不知何物所化?大抵與石蟹同類,功用亦相近。
宗奭曰:石蛇,色如古牆上土,盤結如查梨大,空中,兩頭鉅細一等。不與石蟹同類,蟹則真蟹所化,蛇非真蛇。今人用之絕少。
時珍曰:按:姚寬《西溪叢話》云:南恩州海邊有石山嘴,每蟹過之則化為石,蛇過亦然。此說不知果否?若然,則石蛇亦真蛇所化。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解金石毒(蘇頌)。
石蠶
(宋《開寶》)
【釋名】石殭蠶(《綱目》)。
【集解】志曰:石蠶生海岸石旁,狀如蠶,其實石也。
【氣味】苦,熱,無毒。《藥訣》曰:苦,熱,有毒。獨孤滔曰:制丹砂。
【主治】金瘡止血生肌,破石淋血結,磨服,當下碎石(《開寶》)。
石鱉
(《綱目》)
【集解】時珍曰:石鱉生海邊,形狀大小儼如䗪蟲,蓋亦化成者。䗪蟲,俗名土鱉。
【氣味】甘,涼,無毒。
【主治】淋疾血病,磨水服(時珍)。
蛇黃
(《唐本草》)
【集解】恭曰:蛇黃出嶺南,蛇腹中得之,圓重如錫,黃黑青雜色。
志曰:蛇黃多赤色,有吐出者,野人或得之。
頌曰:今越州、信州亦有之。今醫所用,云是蛇冬蟄時所含土,到春發蟄吐之而去,大如彈丸,堅如石,外黃內黑色,二月採之。與舊說不同,未知孰是?
時珍曰:蛇黃生腹中,正如牛黃之意。世人因其難得,遂以蛇含石代之,以其同出於蛇故爾。廣西平南縣有蛇黃岡,土人九月掘下七、八尺,始得蛇黃,大者如雞子,小者如彈丸,其色紫。《庚辛玉冊》云:蛇含自是一種石,云蛇入蟄時,含土一塊,起蟄時化作黃石,不稽之言也。有人掘蛇窟尋之,並無此說。
【修治】大明曰:入藥燒赤醋淬三、四次,研末水飛用。
【氣味】冷,無毒。
【主治】心痛疰忤,石淋,小兒驚癇,婦人產難,以水煮研服汁(《唐本》)。
鎮心(大明)。磨汁,塗腫毒(時珍)。
【附方】新六。
暗風癇疾:忽然仆地,不知人事,良久方醒。蛇黃,火煅醋淬七次,為末。每調酒服二錢,數服愈。年深者亦效。(危氏《得效方》)
驚風癇疳:神穴丹:治急驚風、癇疾、天吊、疳熱等證。用紫色蛇黃四兩(煅過),獖豬屎二兩(小者泥固煅過),鐵粉一兩,硃砂半兩,麝香一錢。為末,糯粉糊丸芡子大,漆盤曬乾。看之每丸有一小穴,故名神穴丹。每服一丸,薄荷酒化下,立蘇。疳熱,冷水化下。(《靈苑方》)
小兒項軟因風虛者:蛇含石一塊(煅七次,醋淬七次研),鬱金等分。為末,入麝香少許,白米飯丸龍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服,一日一服。(《活幼全書》)
瘴瘧鬼瘧食瘧。蛇含石末一兩,信石(末)一兩。
研勻,入水火鼎內,上以盞蓋,六一泥固濟,煅至藥升在盞,刮下為末,米糕糊丸綠豆大,雄黃為衣。每服一丸,黑豆研水,五更送下。(《摘玄方》)
血痢不止:蛇含石二枚。火煅醋淬,研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普濟方》)
腸風下血脫肛:蛇黃二顆。火煅醋淬七次,為末。每服三錢,陳米飲下。(《普濟方》)
霹靂砧
(《拾遺》)
【釋名】雷楔。
時珍曰:舊作針及屑,誤矣。
【集解】藏器曰:此物伺候震處,掘地三尺得之。其形非一,有似斧刀者,銼刀者,有安二孔者。一云出雷州,並河東山澤間,因雷震後得者。多似斧色,青黑斑紋,至硬如玉。或言是人間石造,納與天曹,不知事實。
時珍曰:按:《雷書》云:雷斧如斧,銅鐵為之。雷碪似碪,乃石也,紫黑色。雷錘重數斤,雷鑽長尺余,皆如鋼鐵,雷神以劈物擊物者。雷環如玉環,乃雷神所珮遺落者。雷珠乃神龍所含遺下者,夜光滿室。又《博物志》云:人間往往見細石形如小斧,名霹靂斧,一名霹靂楔。《玄中記》云:玉門之西有一國,山上立廟,國人年年出鑽,以給雷用。此謬言也。雷雖陰陽二氣激薄有聲,實有神物司之,故亦隨萬物啟蟄,斧、鑽、碪、錘皆實物也。若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星隕為石。則雨金石、雨粟麥、雨毛血及諸異物者,亦在地成形者乎?必太虛中有神物使然也。陳時蘇紹雷錘重九斤。宋時沈括於震木之下得雷楔,似斧而無孔。鬼神之道幽微,誠不可究極。
【氣味】無毒。
【主治】大驚失心,恍惚不識人,並石淋,磨汁服,亦煮服。作枕,除魔夢不祥(藏器)。刮末服,主瘵疾,殺勞蟲,下蠱毒,止泄瀉。置箱篢間,不生蛀蟲。諸雷物佩之,安神定志,治驚邪之疾(時珍。出《雷書》)。
雷墨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雷書》云:凡《雷書》木石,謂木札,入二、三分,青黃色。
或云:雄黃、青黛、丹砂合成,以雷楔書之。或云:蓬萊山石脂所書。雷州每雷雨大作,飛下如沙石,大者如塊,小者如指,堅硬如石,黑色光豔至重。劉恂《嶺表錄異》云:雷州驟雨後,人於野中得石如黳石,謂之雷公墨,扣之錚然,光瑩可愛。又李肇《國史補》云:雷州多雷,秋則伏蟄,狀如人,掘取食之。觀此,則雷果有物矣。
【主治】小兒驚癇邪魅諸病,以桃符湯磨服即安(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