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虫部第三十九卷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虫部第三十九卷

李時珍曰:蟲乃生物之微者,其類甚繁,故字從三蟲會意。按:《考工記》云:外骨、內骨、卻行、仄行、連行、紆行,以脰鳴、注(咮同)鳴、旁鳴、翼鳴、腹鳴、胸鳴者,謂之小蟲之屬。其物雖微,不可與麟、鳳、龜、龍為伍;然有羽、毛、鱗、介、倮之形,胎、卵、風、濕、化生之異,蠢動含靈,各具性氣。錄其功,明其毒,故聖人辨之。況蜩、𧍙、蟻、蚳,可供饋食者,見於《禮記》;蜈、蠶、蟾、蠍,可供匕劑者,載在方書。周官有庶氏除毒蠱,翦氏除蠹物,蟈氏去蛙黽,赤友氏除牆壁貍蟲(蠼螋之屬),壺涿氏除水蟲(狐蜮之屬)。則聖人之於微瑣,罔不致慎。學者可不究夫物理而察其良毒乎?於是集小蟲之有功、有害者為虫部,凡一百零六種,分為三類:曰卵生,曰化生,曰濕生。舊本蟲魚部三品,共二百三十六種。

今析出鱗、介二部,併入六種,移八種入禽獸、服器部,自有名未用移入六種,木部移入二種。

《神農本草經》二十九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一十七種(梁陶弘景注) 《唐本草》一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二十四種(唐陳藏器) 《海藥本草》一種(唐李珣) 《開寶本草》二種(宋馬志) 《圖經本草》二種(宋蘇頌) 《日華本草》一種(宋人大明) 《證類本草》二種(宋唐慎微) 《本草會編》一種(明汪機) 《本草綱目》二十六種(明李時珍)

【附註】魏李當之《藥錄》 《吳普本草》 宋雷斆《炮炙》 齊徐之才《藥對》 唐甄權《藥性》 唐孫思邈《千金》 唐楊損之《刪繁》 孟詵《食療》 南唐陳士良《食性》 蜀韓保升《重注》 宋掌禹錫《補註》 寇宗奭《衍義》 張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湯液》 朱震亨《補遺》 吳瑞《日用》 明汪穎《食物》

蟲之一

(卵生類上二十三種)

蜂蜜

(《本經》上品)

【釋名】蜂糖(俗名)生岩石者名石蜜(《本經》)、石飴(同上)、岩蜜。

時珍曰:蜜以密成,故謂之蜜。《本經》原作石蜜,蓋以生岩石者為良耳,而諸家反致疑辯。今直題曰蜂蜜,正名也。

【正誤】恭曰:上蜜出氐、羌中最勝。今關中白蜜,甘美耐久,全勝江南者。陶以未見,故以南土為勝耳。今以水牛乳煎沙糖作者,亦名石蜜。此蜜既蜂作,宜去石字。

宗奭曰:《嘉祐本草》石蜜有二:一見蟲魚,一見果部。乳糖既曰石蜜,則虫部石蜜,不當言石矣,石字乃白字誤耳,故今人尚言白沙蜜。蓋新蜜稀而黃,陳蜜白而沙也。

藏器曰:岩蜜出南方岩嶺間,入藥最勝,石蜜宜改為岩字。蘇恭是荊襄間人,地無崖險,不知石蜜之勝故也。

時珍曰:按:《別錄》云:石蜜生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則是蜜取山石者為勝矣。蘇恭不考山石字,因乳糖同名而欲去石字;寇氏不知真蜜有白沙而偽蜜稀黃,但以新久立說,並誤矣。凡試蜜以燒紅火箸插入,提出起氣是真,起煙是偽。

【集解】《別錄》曰:石蜜生武都山谷、河源山谷及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

弘景曰:石蜜即崖蜜也,在高山岩石間作之,色青赤,味小醶,食之心煩,其蜂黑色似虻。又木蜜懸樹枝作之,色青白。土蜜在土中作之,色亦青白,味醶。人家及樹空作者亦白,而濃厚味美。今出晉安檀崖者多土蜜,云最勝。出東陽臨海諸處,及江南向西者多木蜜。出於潛、懷安諸縣者多崖蜜。亦有樹木及人家養者。諸蜜例多添雜及煎煮,不可入藥。必須親自看取,乃無雜耳。凡蜂作蜜,皆須人小便以釀諸花,乃得和熟,狀似作飴須櫱也。

藏器曰:尋常蜜亦有木中作者、土中作者。北方地燥,多在土中,南方地濕,多在木中。各隨土地所宜,其蜜一也。崖蜜別是一蜂,如陶所說出南方崖嶺間,房懸崖上,或土窟中。人不可到,但以長竿刺令蜜出,以物承取,多者至三、四石,味醶色綠,入藥勝於凡蜜。

張華《博物志》云:南方諸山,幽僻處出蜜蠟。蜜蠟所著,皆絕巖石壁,非攀緣所及。惟于山頂以籃輿懸下,遂得采取。蜂去余蠟在石,有鳥如雀,群來啄之殆盡,名曰靈雀。至春蜂歸如舊,人亦占護其處,謂之蜜塞。此即石蜜也。

頌曰:食蜜亦有兩種:一在山林木上作房,一在人家作窠,檻收養之,蜜皆濃厚味美。近世宣州有黃連蜜,色黃,味小苦,主目熱。雍、洛間有梨花蜜,白如凝脂。亳州太清宮有檜花蜜,色小赤。柘城縣有何首烏蜜,色更赤。並蜂採其花作之,各隨花性之溫涼也。

宗奭曰:山蜜多在石中木上,有經一、二年者,氣味醇厚。人家者,一歲二取,氣味不足,故不及,且久收易酸也。

時珍曰:陳藏器所謂靈雀者,小鳥也。一名蜜母,黑色。正月則至岩石間尋求安處,群蜂隨之也。南方有之。

【修治】斆曰:凡煉蜜一斤,只得十二兩半是數。若火少、火過,並用不得。

時珍曰:凡煉沙蜜,每斤入水四兩,銀石器內,以桑柴火慢煉,掠去浮沫,至滴水成珠不散乃用,謂之水火煉法。又法:以器盛,置重湯中煮一日,候滴水不散,取用亦佳,且不傷火也。

【氣味】甘,平,無毒。《別錄》曰:微溫。

穎曰:諸蜜氣味,當以花為主。冬、夏為上,秋次之,春則易變而酸。閩、廣蜜極熱,以南方少霜雪,諸花多熱也。川蜜溫,西蜜則涼矣。

劉完素曰:蜜成於蜂,蜂寒而蜜溫,同質異性也。

時珍曰:蜂蜜生涼熟溫,不冷不燥,得中和之氣,故十二臟腑之病,罔不宜之。但多食亦生濕熱蟲䘌,小兒尤當戒之。王充《論衡》云:蜂蠆稟太陽火氣而生,故毒在尾。蜜為蜂液,食多則令人毒,不可不知。煉過則無毒矣。

宗奭曰:蜜雖無毒,多食亦生諸風也。

朱震亨曰:蜜喜入脾。西北高燥,故人食之有益。東南卑濕,多食則害生於脾也。

思邈曰: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霍亂。青赤酸噞者,食之心煩。不可與生蔥、萵苣同食,令人利下。食蜜飽後,不可食鮓,令人暴亡。

【主治】心腹邪氣,諸驚癇痓,安五臟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久服,強志輕身,不飢不老,延年神仙(《本經》)。養脾氣,除心煩,飲食不下,止腸澼,肌中疼痛,口瘡,明耳目(《別錄》)。牙齒疳䘌,唇口瘡,目膚赤障,殺蟲(藏器)。治卒心痛及赤白痢,水作蜜漿,頓服一碗止;或以薑汁同蜜各一合,水和頓服。常服,面如花紅(甄權)。治心腹血刺痛,及赤白痢,同生地黃汁各一匙服,即下(孟詵)。同薤白搗,塗湯火傷,即時痛止(宗奭《肘後》用白蜜塗上,竹膜貼之,日三)。和營衛,潤臟腑,通三焦,調脾胃(時珍)。

【發明】弘景曰:石蜜道家丸餌,莫不須之。仙方亦單煉服食,云致長生不老也。

時珍曰:蜂採無毒之花,釀以小便而成蜜,所謂臭腐生神奇也。其入藥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生則性涼,故能清熱;熟則性溫,故能補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澤,故能潤燥。緩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瘡瘍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調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張仲景治陽明結燥,大便不通,蜜煎導法,誠千古神方也。

詵曰:但凡覺有熱,四肢不和,即服蜜漿一碗,甚良。又點目中熱膜,以家養白蜜為上,木蜜次之,崖蜜更次之也。與薑汁熬煉,治癩甚效。

【附方】舊十四,新六。大便不通:張仲景《傷寒論》云:陽明病,自汗,小便反利,大便硬者,津液內竭也,蜜煎導之。用蜜二合,銅器中微火煎之,候凝如飴狀,至可丸,乘熱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寸半許。候冷即硬,納便道中,少頃即通也。一法:加皂角、細辛(為末)少許,尤速。

噫不下食:取崖蜜含,微微嚥下。(《廣利方》)

產後口渴:用煉過蜜,不計多少,熟水調服,即止。(《產書》)

難產橫生:蜂蜜、真麻油各半碗,煎減半服,立下。(《海上方》)

天行虜瘡:比歲有病天行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

不即療,數日必死。瘥後瘡瘢黯色,一歲方滅,此惡毒之氣。世人云:建武中,南陽擊虜所得,仍呼為虜瘡。諸醫參詳療之,取好蜜通摩瘡上,以蜜煎升麻,數數拭之。(《肘後》)痘疹作癢:難忍,抓成瘡及疱,欲落不落。百花膏:用上等石蜜,不拘多少,湯和,時時以翎刷之。其瘡易落,自無瘢痕。(《全幼心鑑》)

癮疹瘙癢:白蜜不以多少,好酒調下,有效。(《聖惠方》)

五色丹毒:蜜和乾薑末敷之。(《肘後》)

口中生瘡:蜜浸大青葉含之。(《藥性論》)

陰頭生瘡:以蜜煎甘草,塗之瘥。(《外臺》)

肛門生瘡:肛門主肺,肺熱即肛塞腫縮生瘡。白蜜一升,豬膽汁一枚相和。微火煎令可丸,丸三寸長作挺,塗油納下部,臥令後重,須臾通泄。(《梅師》)

熱油燒痛:以白蜜塗之。(《梅師》)

疔腫惡毒:用生蜜與隔年蔥研膏,先刺破塗之。如人行五里許,則疔出,後以熱醋湯洗去。(《濟急仙方》)

大風癩瘡:取白蜜一斤,生薑二斤(搗取汁)。先秤銅鐺斤兩,下薑汁於蜜中消之,又秤之,令知斤兩。即下蜜於鐺中,微火煎令薑汁盡,秤蜜斤兩在,即藥已成矣。患三十年癩者,平旦服棗許大一丸,一日三服,溫酒下。忌生冷、醋、滑、臭物。功用甚多,不能一一具之。(《食療方》)

面上䵟點:取白蜜和茯苓末塗之,七日便瘥也。(《孫真人食忌》)

目生珠管:以生蜜塗目,仰臥半日,乃可洗之。日一次。(《肘後方》)

誤吞銅錢:煉蜜服二升,可出矣。(葛氏方)

諸魚骨鯁:以好蜜稍稍服之令下。(葛氏)

拔白生黑,治年少發白:拔去白髮,以白蜜塗毛孔中,即生黑髮。不生,取梧桐子搗汁塗上,必生黑者。(《梅師方》)

蜜蠟

(《本經》上品)

【釋名】弘景曰:生於蜜中,故謂蜜蠟。

時珍曰:蠟,猶鬣也。蜂造蜜蠟而皆成鬣也。

【集解】《別錄》曰:蠟生武都山谷蜜房木石間。

弘景曰:蜂先以此為蜜蹠,煎蜜亦得之。初時極香軟。人更煮煉,或少加醋酒,便黃赤,以作燭色為好。今醫家皆用白蠟,但取削之,於夏月暴百日許,自然白也。卒用之,烊內水中十餘遍,亦白。

宗奭曰:新蠟色白,隨久則黃。白蠟乃蠟之精英者也。

時珍曰:蠟乃蜜脾底也。取蜜後煉過,濾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黃者俗名黃蠟,煎煉極淨色白者為白蠟,非新則白而久則黃也。與今時所用蟲造白蠟不同。

【氣味】甘,微溫,無毒。

之才曰:惡芫花、齊蛤。

【主治】蜜蠟:主下痢膿血,補中,續絕傷金瘡,益氣,不飢,耐老(《本經》。權曰:和松脂、杏仁、棗肉、茯苓等分合成,食後服五十丸,便不飢。頌曰:古人荒歲多食蠟以度飢,但合大棗咀嚼,即易爛也)。白蠟:療久泄澼後重見白膿,補絕傷,利小兒。久服輕身不飢(《別錄》)。孕婦胎動,下血不絕,欲死。以雞子大,煎三五沸,投美酒半升服,立瘥。又主白髮,鑷去,消蠟點孔中,即生黑者(甄權)。

【發明】時珍曰:蜜成於蠟,而萬物之至味,莫甘於蜜,莫淡於蠟,得非厚於此必薄於彼耶?蜜之氣味俱厚,屬乎陰也,故養脾;蠟之氣味俱薄,屬乎陽也,故養胃。厚者味甘,而性緩質柔,故潤臟腑;薄者味淡,而性嗇質堅,故止泄痢。

張仲景治痢有調氣飲,《千金方》治痢有膠蠟湯,其效甚捷,蓋有見於此歟?又華佗治老少下痢,食入即吐。用白蠟方寸匕,雞子黃一個,石蜜、苦酒、發灰、黃連末,各半雞子殼。先煎蜜、蠟、苦酒、雞子四味令勻,乃納連、發,熬至可丸乃止。二日服盡,神效無比也。此方用之,屢經效驗,乃知《本經》主下痢膿血之言,深當膺服也。

【附方】舊十一,新十。

仲景調氣飲:治赤白痢,少腹㽲痛不可忍,下重,或面青手足俱變者。用黃蠟三錢,阿膠三錢,同熔化,入黃連末五錢,攪勻,分三次熱服,神妙。(《續傳信方》)

《千金》膠蠟湯:治熱痢,及婦人產後下痢。用蠟二棋子大,阿膠二錢,當歸二錢半,黃連三錢,黃柏一錢,陳廩米半升,水三升,煮米至一升,去米入藥,煎至一鍾,溫服神效。(《千金方》)

急心疼痛:用黃蠟燈上燒化,丸芡子大,百草霜為衣。井水下三丸。

肺虛咳嗽:立效丸,治肺虛膈熱,咳嗽氣急煩滿,咽乾燥渴,欲飲冷水,體倦肌瘦,發熱減食,喉音嘶不出。黃蠟(熔濾令淨,漿水煮過)八兩,再化作一百二十丸,以蛤粉四兩為衣養藥。每服一丸,胡桃半個,細嚼溫水下,即臥,閉口不語,日二。(《普濟方》)

肝虛雀目:黃蠟不以多少,熔汁取出,入蛤粉相和得所。每用刀子切下二錢,以豬肝二兩批開,摻藥在內,麻繩扎定。水一碗,同入銚子內煮熟,取出乘熱蒸眼。至溫,並肝食之,日二,以平安為度,其效如神。(《集驗方》)

頭風掣疼:湖南押衙顏思退傳方:用蠟二斤,鹽半斤相和,於鏭羅中熔令相入,捏作一兜鍪,勢可合腦大小。搭頭至額,其痛立止也。(《經驗方》)

腳上轉筋:劉禹錫《傳信方》:用蠟半斤銷之,塗舊絹帛上,隨患大小闊狹,乘熱纏腳,須當腳心,便著襪裹之,冷即易。仍貼兩手心。(《圖經》)

暴風身冷:暴風,通身冰冷如癱瘓者。用上方法,隨所患大小闊狹攤貼,並裹手足心。

風毒驚悸:同上方法。

破傷風濕如瘧者:以黃蠟一塊,熱酒化開服,立效。與玉真散對用,尤妙。(《瑞竹堂方》)

代指疼痛:以蠟、松膠相和,火炙籠指,即瘥。(《千金翼》)

腳上凍瘡:濃煎黃蠟塗之。(姚和眾)

狐尿刺人腫痛:用熱蠟著瘡,並煙燻之,令汁出即愈。(《肘後方》)

犬咬瘡發:以蠟炙熔,灌入瘡中。(《葛氏方》)

蛇毒螫傷:以竹筒合瘡上,熔蠟灌之,效。(《徐王方》)

湯火傷瘡:焮赤疼痛,毒腐成膿。用此拔熱毒,止疼痛,斂瘡口。用麻油四兩,當歸一兩,煎焦去滓。入黃蠟一兩,攪化放冷,攤帛貼之,神效。(《醫林集要》)

臁脛爛瘡:用桃、柳、槐、椿、楝五枝,同荊芥煎湯,洗拭淨。以生黃蠟攤油紙上,隨瘡大小貼十層,以帛拴定。三日一洗,除去一層不用,一月痊愈。(《醫林集要》)

妊娠胎漏:黃蠟一兩,老酒一碗,熔化熱服,頃刻即止。(《藥性論》)

呃逆不止:黃蠟燒煙燻,二三次即止。(《醫方摘要》)

霍亂吐利:蠟一彈丸,熱酒一升化服,即止。(《肘後方》)

諸般瘡毒:臁瘡、金瘡、湯火等瘡。用黃蠟一兩,香油二兩,黃丹半兩,同化開,頓冷,瓶收。攤貼。(王仲勉《經驗方》)

蜜蜂

(《本經》上品)

【釋名】蠟蜂(《綱目》)、𧍙。

時珍曰:蜂尾垂鋒,故謂之蜂。蜂有禮範,故謂之𧍙。《禮記》云:範則冠而蟬有緌。《化書》云:蜂有君臣之禮。是矣。

【集解】《別錄》曰:蜂子生武都山谷。

頌曰:今處處有之,即蜜蜂子也。在蜜脾中,如蠶蛹而白色。嶺南人取頭足未成者,油炒食之。

時珍曰:蜂子,即蜜蜂子未成時白蛹也。《禮記》有雀、鴳、蜩、範,皆以供食,則自古食之矣。其蜂有三種:一種在林木或土穴中作房,為野蜂;一種人家以器收養者,為家蜂,並小而微黃,蜜皆濃美;一種在山岩高峻處作房,即石蜜也,其蜂黑色似牛虻。三者皆群居有王。王大於眾蜂,而色青蒼。皆一日兩衙,應潮上下。凡蜂之雄者尾銳,雌者尾歧,相交則黃退。嗅花則以須代鼻,採花則以股抱之。按:王元之《蜂記》云:蜂王無毒。窠之始營,必造一臺,大如桃李。

王居臺上,生子於中。王之子盡復為王,歲分其族而去。其分也,或鋪如扇,或圓如罌,擁其王而去。王之所在,蜂不敢螫。若失其王,則眾潰而死。其釀蜜如脾,謂之蜜脾。凡取其蜜不可多,多則蜂飢而不蕃。又不可少,少則蜂惰而不作。嗚呼!王之無毒,似君德也。營巢如臺,似建國也。子復為王,似分定也。擁王而行,似衛主也。王所不螫,似遵法也。王失則潰,守義節也。取惟得中,似什一而稅也。山人貪其利,恐其分而刺其子,不仁甚矣!

蜂子

【氣味】甘,平、微寒,無毒。

大明曰:涼,有毒。食之者須以冬瓜、苦蕒、生薑、紫蘇制其毒。

之才曰:畏黃芩、芍藥、牡蠣、白前。

【主治】風頭,除蠱毒,補虛羸傷中。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本經》。

弘景曰:酒漬敷面,令人悅白)。輕身益氣,治心腹痛,面目黃,大人小兒腹中五蟲從口吐出者(《別錄》)。主丹毒風疹,腹內留熱,利大小便澀,去浮血,下乳汁,婦人帶下病(藏器)。大風癘疾(時珍)。

【發明】時珍曰:蜂子古人以充饌品,故《本經》《別錄》著其功效,而《聖濟總錄》治大風疾,兼用諸蜂子,蓋亦足陽明、太陰之藥也。

【附方】新一。

大風癘疾,鬚眉墮落,皮肉已爛成瘡者:用蜜蜂子、胡蜂子、黃蜂子(並炒)各一分,白花蛇、烏蛇(並酒浸,去皮、骨,炙干)、全蠍(去土,炒)、白殭蠶(炒)各一兩,地龍(去土,炒)半兩,蠍虎(全者,炒)、赤足蜈蚣(全者,炒)各十五枚,丹砂一兩,雄黃(醋熬)一分,龍腦半錢,上為末。每服一錢匕,溫蜜湯調下,日三五服。(《總錄》)

土蜂

(《別錄》)

【校正】舊與蜜蜂子同條,今分出。

【釋名】蜚零(《本經》)、蟺蜂(音憚。)、馬蜂。

頌曰:郭璞注《爾雅》云:今江東呼大蜂在地中作房者為土蜂,即馬蜂也。荊、巴間呼為蟺蜂。

【集解】《別錄》曰:土蜂生武都山谷。

藏器曰:土蜂穴居作房,赤黑色,最大,螫人至死,亦能釀蜜,其子亦大而白。

頌曰:土蜂子,江東人亦啖之。又有木蜂似土蜂,人亦食其子。然則蜜蜂、土蜂、木蜂、黃蜂子俱可食。大抵蜂類同科,其性效不相遠矣。

【主治】燒末,油和,敷蜘蛛咬瘡。

藏器曰:此物能食蜘蛛,取其相伏也。

蜂子

【氣味】甘,平,有毒。

大明曰:同蜜蜂。畏亦同也。

【主治】癰腫(《本經》)。嗌痛(《別錄》)。利大小便,治婦人帶下(《日華》)。功同蜜蜂子(藏器)。酒浸敷面,令人悅白(時珍)。

【附方】新一。

面黑令白:土蜂子未成頭翅者,炒食,並以酒浸敷面。(《聖惠方》)

【主治】癰腫不消。為末,醋調塗之,干更易之。不入服食(《藥性》)。療疔腫瘡毒(時珍)。

【附方】新一。

疔腫瘡毒已篤者:二服即愈,輕者一服立效。用土蜂房一個,蛇蛻一條,黃泥固濟,煅存性,為末。每服一錢,空心好酒下。少頃腹中大痛,痛止,其瘡已化為黃水矣。(《普濟𤬈方》)

大黃蜂

(《別錄》)

【校正】舊與蜜蜂同條,今分出。

【釋名】黑色者名胡蜂(《廣雅》)、壺蜂(《方言》)、𤬈𤬏蜂(音鉤婁)、 玄瓠蜂。

時珍曰:凡物黑色者,謂之胡。其壺、瓠、𤬈𤬏,皆象形命名也。

𤬈𤬏,苦瓠之名。《楚辭》云:「玄蜂若壺」,是矣。大黃蜂色黃,𤬈𤬏蜂色黑,乃一類二種也。陶說為是。蘇頌以為一種,非矣。然蜂蛹、蜂房,功用則一。故不必分條。

【集解】弘景曰:大黃蜂子,乃人家屋上者及𤬈𤬏蜂也。

頌曰:大黃蜂子,在人家屋上作房及大木間,𤬈𤬏蜂之子也。嶺南人取其子作饌食之。其蜂黃色,比蜜蜂更大。按:《嶺表錄異》云:宣、歙人好食蜂兒。山林間大蜂結房,大者如巨鍾,其房數百層。土人採時,著草衣蔽身,以捍其毒螫。復以煙火熏散蜂母,乃敢攀緣崖木斷其蒂。一房蜂兒五六斗至一石。揀狀如蠶蛹瑩白者,以鹽炒曝干,寄入京洛,以為方物。然房中蜂兒三分之一翅足已成,則不堪用。據此,則木上作房,蓋𤬈𤬏之類。然今宣城峰子,乃掘地取之,似土峰也。郭璞注《爾雅》云:土蜂乃大蜂,在地中作房;木蜂似土蜂而小,江東人並食其子。然則二蜂皆可食久矣。大抵性味亦不相遠也。

蜂子

【氣味】甘,涼,有小毒。

大明曰:見蜜蜂下。

【主治】心腹脹滿痛,乾嘔,輕身益氣(《別錄》)。治雀卵斑,面皰。余功同蜜蜂子(時珍)。

【附方】新一。

雀斑面皰:七月七日取露蜂子,於漆碗中水酒浸過,濾汁,調胡粉敷之。(《普濟方》)

露蜂房

(《本經》中品)

【釋名】蜂腸(《本經》)、蜂𭄰(𭄰與窠同)。

百穿(並《別錄》)、紫金沙。

【集解】《別錄》曰:露蜂房生牂牁山谷。七月七日採,陰乾。

弘景曰:此蜂房多在樹腹中及地中。今曰露蜂房,當用人家屋間及樹枝間苞裹者。乃遠舉牂牁,未解所以。

恭曰:此房懸在樹上得風露者。其蜂黃黑色,長寸許,螫馬、牛及人,乃至欲死。非人家屋下小小蜂房也。

韓保升曰:此樹上大黃蜂窠也。所在皆有,大者如甕,小者如桶。十一月、十二月採之。

宗奭曰:露蜂房有二種:一種小而色淡黃,窠長六七寸至一尺,闊二、三寸,如蜜脾下垂一邊,多在叢木深林之中,謂之牛舌蜂;一種多在高木之上,或屋之下,外面圍如三四斗許,或一、二斗,中有窠如瓠狀,由此得名玄瓠蜂,其色赤黃,大於諸蜂。今人皆兼用之。

斆曰:蜂房有四件:一名革蜂窠,大者一、二丈圍,在樹上、內窠小隔六百二十個,大者至一千二百四十個,其裹黏木蒂是七姑木汁,其蓋是牛糞沫,其隔是葉蕊也;二名石蜂窠,只在人家屋上,大小如拳,色蒼黑,內有青色蜂二十一個,或只十四個,其蓋是石垢,其黏處是七姑木汁,其隔是竹蛀也;三名獨蜂窠,大小如鵝卵大,皮厚蒼黃色,是小蜂肉並蜂翅,盛向里只有一個蜂,大如小石燕子許,人馬被螫著立亡也。四名是草蜂窠也。入藥以革蜂窠為勝。

時珍曰:革蜂,乃山中大黃蜂也,其房有重重如樓臺者。石蜂、草蜂,尋常所見蜂也。獨蜂,俗名七里蜂者是矣,其毒最猛。

【修治】斆曰:凡使革蜂窠,先以鴉豆枕等同拌蒸,從巳至未時,出鴉豆枕了,曬乾用。

大明曰:入藥並炙用。

【氣味】苦,平,有毒。《別錄》曰:咸。

之才曰:惡乾薑、丹參、黃芩、芍藥、牡蠣。

【主治】驚癇瘛瘲,寒熱邪氣,癲疾,鬼精蠱毒,腸痔。火熬之良(《本經》)。療蜂毒、毒腫。合亂髮、蛇皮燒灰,以酒日服方寸匕,治惡疽、附骨癰,根在臟腑,歷節腫出,疔腫惡脈諸毒皆瘥(《別錄》)。療上氣赤白痢,遺尿失禁。燒灰酒服,主陰痿。水煮,洗狐尿刺瘡。服汁,下乳石毒(蘇恭)。煎水,洗熱病後毒氣衝目。炙研,和豬脂,塗瘰癧成瘺(蘇頌)。煎水漱牙齒,止風蟲疼痛。又洗乳癰、蜂叮、惡瘡(大明)。

【發明】時珍曰:露蜂房,陽明藥也。外科、齒科及他病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兼殺蟲之功耳。

【附方】舊十五,新二十。

小兒卒癇:大蜂房一枚,水三升,煮濃汁浴之,日三四次佳。(《千金方》)

臍風濕腫:久不瘥者。蜂房燒末,敷之,效。(《子母秘錄》)

手足風痹:黃蜂窠大者一個(小者三、四個)燒灰,獨頭蒜一碗,百草霜一錢半,同搗敷上。一時取下,埋在陰處。忌生冷、葷腥。(《乾坤秘韞》)

風氣瘙癢及癮疹:集驗方,蜂房(炙)、蟬蛻等分,為末。酒服一錢,日三服。《梅師方》:用露蜂房煎汁二升,入芒硝敷之,日五次。

風熱牙腫連及頭面:用露蜂房,燒存性,研末,以酒少許調,噙漱之。(《十便良方》)

風蟲牙痛:露蜂房煎醋,熱漱之。《袖珍方》:用草蜂房一枚,鹽實孔內燒過,研末擦之,鹽湯漱去。或取一塊咬之。秘方也。《普濟方》:用露蜂房一個,乳香三塊,煎水漱之。又同細辛煎水漱之。又露蜂房、全蠍同研,擦之。《聖惠方》:用蜂房蒂,綿包咬之效。

喉痹腫痛:《普濟方》露蜂房灰、白殭蠶等分,為末。每乳香湯服半錢。《食醫心鏡》:用蜂房燒灰。每以一錢吹入喉內。不拘大人、小兒。

重舌腫痛:蜂房炙研,酒和敷之,日三、四次。(《聖惠方》)

舌上出血竅如針孔:用紫金沙(即露蜂房頂上實處)一兩,貝母四錢,蘆薈三錢,為末,蜜和丸雷丸大。每用一丸,水一小盞,煎至五分,溫服。吐血,溫酒調服。(《雲臺方》)

吐血衄血:方同上。

崩中漏下五色,使人無子:蜂房末三指撮,溫酒服之,大神效。(張文仲方)

小兒下痢赤白者:蜂房燒末,飲服五分。(張傑《子母秘錄》)

小兒咳嗽:蜂房二兩,洗淨燒研。每服一字,米飲下。(《勝金》)

二便不通:蜂房燒末,酒服二、三錢,日二服。不拘大人、小兒。(《子母秘錄》)

陰痿不興:蜂窠燒研,新汲井水服二錢,可御十女。(《岣嶁神書》)

陰寒痿弱:蜂房灰,夜敷陰上,即熱起。(《千金方》)

陰毒腹痛:露蜂房三錢(燒存性),蔥白五寸,同研為丸。男左女右,著手中,握陰臥之,汗出即愈。

寸白蛔蟲:蜂窠燒存性,酒服一匙。蟲即死出。(《生生編》)

乳石熱毒壅悶,頭痛口乾,便漩赤少者:用蜂房煮汁五合服,乳石末從小便中下,大效。《圖經》云:用十二分炙,以水二升,煮八合,分服。

藥毒上攻:如聖散:用蜂房、甘草等分。麩炒黃色,去麩為末。水二碗,煎八分,臨臥頓服。明日取下惡物。(《經驗方》)

鼻外齇瘤,膿水血出:蜂房炙研,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方》)

頭上瘡癬:蜂房研末,臘豬脂和,塗之效。(《聖惠》)

軟癤頻作:露蜂房二枚,燒存性。以巴豆二十一粒,煎清油二、三沸,去豆。用油調敷,甚效。(《唐氏得效方》)

女人妒乳:乳癰汁不出,內結成膿腫,名妒乳。用蜂房燒灰,研。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渣溫服。(《濟眾方》)

風瘺不合:露蜂房一枚,炙黃研末。每以一錢,臘豬脂和塗。(《肘後方》)

下部漏痔:大露蜂房燒存性研,摻之。干則以真菜子油調。(唐氏《經驗方》)

蜂螫腫疼:蜂房,為末,豬膏和敷。或煎水洗。(《千金方》)

竹蜂

(《拾遺》)

【釋名】留師(郭璞作笛師)。

【集解】藏器曰:《方言》云:竹蜂,留師也。蜂如小指大,正黑色,齧竹為窠,蜜如稠糖,酸甜好食。

時珍曰:《六帖》云:竹蜜蜂出蜀中。於野竹上結窠,紺色,大如雞子,長寸許,有蒂。窠有蜜,甘倍常蜜。即此也。按今人家一種黑蜂,大如指頭,能穴竹木而居。腹中有蜜,小兒撲殺取食,亦此類也。又《杜陽編》言:外國鸞蜂大十餘斤,其蜜碧色,服之成仙。此亦不經之言,未足深信。又有刺蜜、木蜜,生草木上,俱見果部本條。木蜜即枳椇。

留師蜜

【氣味】甘、酸,寒,無毒。

【主治】牙齒䘌痛及口瘡,並含之良(藏器)。

赤翅蜂

(《拾遺》)

【集解】藏器曰:出嶺南。狀如土蜂,翅赤頭黑,大如螃蟹,穿土為窠,食蜘蛛。蜘蛛遙知蜂來,皆狼狽藏隱。蜂以預知其處,食之無遺。

時珍曰:此毒蜂穿土作窠者。一種獨蜂作窠於木,亦此類也。其窠大如鵝卵,皮厚蒼黃色。只有一個蜂,大如小石燕子,人馬被螫立亡也。又一種蛒蜂,出巴中,在褰鼻蛇穴內。其毒倍常,中人手足輒斷,中心胸即圮裂,非方藥可療,惟禁術可制。故元稹詩云:巴蛇蟠窟穴,穴下有巢蜂。近樹禽垂翅,依原獸絕蹤。微遭斷手足,厚毒破心胸。昔甚招魂句,那知眼自逢。此蜂之毒如此,附見於此。養生遠害者,不可不知。

【主治】有毒。療蜘蛛咬,及疔腫疽病,燒黑和油塗之。或取蜂窠土,以酢和塗之,蜘蛛咬處,當得絲出(藏器)。

獨腳蜂

(《拾遺》)

【集解】藏器曰:出嶺南。似小蜂黑色,一足連樹根不得去,不能動搖,五月採之。又有獨腳蟻,亦連樹根下,能動搖,功用與蜂同。

時珍曰:嶺南有樹小兒、樹蛺蝶。及此蜂、蟻,皆生於樹,是亦氣化,乃無情而生有情也。《酉陽雜俎》云:嶺南毒菌,夜有光,經雨則腐化為巨蜂,黑色,其喙若鋸,長三分余,齧人甚毒。物類之變化不一有如此。

【主治】疔腫癰疽,燒研和油塗之。(藏器)

蠮螉

蟲白蠟

(《會編》)

【集解】機曰:蟲白蠟與蜜蠟之白者不同,乃小蟲所作也。其蟲食冬青樹汁,久而化為白脂,黏敷樹枝。人謂蟲屎著樹而然,非也。至秋刮取,以水煮熔,濾置冷水中,則凝聚成塊矣。碎之,紋理如白石膏而瑩徹。人以和油澆燭,大勝蜜蠟也。

時珍曰:唐宋以前,澆燭、入藥所用白蠟,皆蜜蠟也。此蟲白蠟,則自元以來,人始知之,今則為日用物矣。四川、湖廣、滇南、閩嶺、吳越東南諸郡皆有之。以川、滇、衡、永產者為勝。蠟樹枝葉狀類冬青,四時不凋。五月開白花成叢,結實累累,大如蔓荊子,生青熟紫。冬青樹子,則紅色也。其蟲大如蟣蝨,芒種後則延緣樹枝,食汁吐涎,黏於嫩莖,化為白脂,乃結成蠟,狀如凝霜。處暑後則剝取,謂之蠟渣。若過白露,即黏住難刮矣。其渣煉化濾淨,或甑中蒸化,瀝下器中,待凝成塊,即為蠟也。其蟲嫩時白色作蠟,及老則赤黑色,乃結苞於樹枝。初若黍米大,入春漸長,大如雞頭子,紫赤色,累累抱枝,宛若樹之結實也。蓋蟲將遺卵作房,正如雀甕、螵蛸之類爾。俗呼為蠟種,亦曰蠟子。子內皆白卵,如細蟣,一包數百。次年立夏日摘下,以箬葉包之,分系各樹。芒種後苞拆卵化,蟲乃延出葉底,復上樹作蠟也。樹下要潔淨,防蟻食其蟲。又有水蠟樹,葉微似榆,亦可放蟲生蠟。甜櫧樹亦可產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生肌止血定痛,補虛續筋接骨(震亨)。入丸散服,殺瘵蟲(時珍)。

【發明】震亨曰:白蠟屬金,稟受收斂堅強之氣,為外科要藥。與合歡皮同入長肌肉膏中,用之神效,但未試其可服否也。

時珍曰:蠟樹葉亦治瘡腫,故白蠟為外科要藥,正如桑螵蛸與桑木之氣相通也。

【附方】新一。

頭上禿瘡:蠟燭頻塗,勿令日曬,久則自然生髮。(《集玄方》)

紫鉚

(音礦。《唐本草》)

【校正】原與騏驎竭同條,今自木部分入此。

【釋名】赤膠(蘇恭)、紫梗。

時珍曰:𨥥與礦同。此物色紫,狀如礦石,破開乃紅。故名。今南番連枝折取,謂之紫梗是矣。

【集解】恭曰:紫𨥥,紫色如膠。作赤麖皮及寶鈿,用為假色,亦以膠寶物。云蟻於海畔樹藤皮中為之。紫𨥥樹名渴廩,騏驎竭樹名渴留,正如蜂造蜜也。研取用之。《吳錄》所謂赤膠是也。

珣曰:《廣州記》云:紫𨥥生南海山谷。其樹紫赤色,是木中津液結成,可作胡胭脂,余滓則玉作家用之。騏驎竭乃紫𨥥樹之脂也。

志曰:按別本注言:紫𨥥、騏驎竭二物同條,功效全別。紫𨥥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𨥥從葉上出。騏驎竭色黃而赤,從木中出,如松脂也。

頌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紫𨥥樹出真臘國,彼人呼為勒佉。亦出波斯國。木高丈許,枝葉郁茂,葉似橘柚,經冬不凋。三月開花,白色,不結子。天有霧露及雨沾濡,其枝條即出紫𨥥。波斯使者所說如此。而真臘使者言:是蟻運土上於樹端作窠,蟻壤得雨露凝結而成紫𨥥。崑崙出者善,波斯次之。又《交州地誌》亦云:本州歲貢紫𨥥,出於蟻壤。乃知與血竭俱出於木而非一物,明矣。今醫家亦罕用,惟染家須之。

宗奭曰:紫𨥥狀如糖霜,結於細枝上,累累然,紫黑色,研破則紅。今人用造綿煙脂,邇來亦難得。

時珍曰:紫𨥥出南番。乃細蟲如蟻、蝨,緣樹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樹上小蟲造白蠟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今吳人用造胭脂。按:張勃《吳錄》云:九真移風縣,有土赤色如膠。人視土知其有蟻,因墾發。以木枝插其上,則蟻緣而上,生漆凝結,如螳螂螵蛸子之狀。人折漆以染絮物,其色正赤,謂之蟻漆赤絮。此即紫𨥥也。血竭乃其樹之脂膏,別見木部。

【氣味】甘、咸,平,有小毒。大明曰:無毒。

【主治】五臟邪氣,金瘡帶下,破積血,生肌止痛,與騏驎竭大同小異(蘇恭)。濕癢瘡疥,宜入膏用(李珣)。益陽精,去陰滯氣(《太清伏煉法》)。

【附方】新三。

齒縫出血:紫礦、乳香、麝香、白礬等分,為末,摻之。水漱。(《衛生易簡方》)

產後血暈,狂言失志:用紫礦一兩。為末。酒服二錢匕。(《徐氏家傳方》)

經水不止,日漸黃瘦:紫𨥥末,每服二錢,空心白湯下。(《楊氏家藏方》)

五倍子

(《開寶》)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文蛤(《開寶》)、百蟲倉(《拾遺》),法釀過名百藥煎。

時珍曰:五倍當作五𣖾,見《山海經》。其形似海中文蛤,故亦同名。百蟲倉,會意也。百藥煎,隱名也。

【集解】志曰:五倍子在處有之。其子色青,大者如拳,而內多蟲。

頌曰:以蜀中者為勝。生於膚木葉上,七月結實,無花。其木青黃色。其實青,至熟而黃。九月採子,曝干,染家用之。

時珍曰:五倍子,宋《開寶本草》收入草部,《嘉祐本草》移入木部。雖知生於膚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蟲所造也。膚木,即鹽膚子木也(詳見果部鹽麩子下)。此木生叢林處者,五六月有小蟲如蟻,食其汁,老則遺種,結小球於葉間,正如蛅蟖之作雀甕,蠟蟲之作蠟子也。初起甚小,漸漸長堅,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狀圓長不等。初時青綠,久則細黃,綴於枝葉,宛若結成。其殼堅脆,其中空虛,有細蟲如蠛蠓。山人霜降前採取,蒸殺貨之。否則蟲必穿壞,而殼薄且腐矣。皮工造為百藥煎,以染皂色,大為時用。他樹亦有此蟲球,不入藥用,木性殊也。

【氣味】酸,平,無毒。

【主治】齒宣疳䘌,肺臟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癬瘡,瘙癢膿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開寶》)。腸虛泄痢,為末,熟湯服之(藏器)。生津液,消酒毒,治中蠱毒、毒藥(《日華》)。口瘡摻之,便可飲食(宗奭)。斂肺降火,化痰飲,止咳嗽、消渴、盜汗、嘔吐、失血、久痢、黃病、心腹痛、小兒夜啼,烏鬚髮,治眼赤濕爛,消腫毒、喉痹,斂潰瘡、金瘡,收脫肛、子腸墜下(時珍)。

【發明】震亨曰:五倍子屬金與水,噙之善收頑痰,解熱毒,佐他藥尤良。黃昏咳嗽,乃火氣浮入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倍、五味斂而降之。

時珍曰:鹽麩子及木葉,皆酸鹹寒涼,能除痰飲咳嗽,生津止渴,解熱毒酒毒,治喉痹下血血痢諸病。五倍子乃蟲食其津液結成者,故所主治與之同功。其味酸鹹,能斂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氣寒,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泄痢濕爛。

【附方】舊二,新七十二。

虛勞遺濁:玉鎖丹:治腎經虛損,心氣不足,思慮太過,真陽不固,漩有餘瀝,小便白濁如膏,夢中頻遺,骨節拘痛,面黧肌瘦,盜汗虛煩,食減乏力。此方性溫不熱,極有神效。用五倍子一斤,白茯苓四兩,龍骨二兩,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用鹽湯送下,日三服。(《和劑方》)

寐中盜汗:五倍子末、蕎麥麵等分,水和作餅,煨熟。夜臥待飢時,干吃二三個,勿飲茶水,甚妙。(《集靈》)

自汗盜汗:常出為自汗,睡中出為盜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調填臍中,縛定,一夜即止也。(同上)

心疼腹痛:五倍子生研末。每服一錢,鐵杓內炒,起煙黑色者為度。以好酒一鍾,傾入杓內,服之立止。(邵真人《經驗方》)

消渴飲水:五倍子為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危氏《得效》)

小兒嘔吐不定:用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濕紙裹,煨過),同研為末。每服半錢,米泔調下,立瘥。(《經驗後方》)

小兒夜啼:五倍子末,津調,填於臍內。(楊起《簡便方》)

暑月水泄:五倍子末,飯丸黃豆大。每服二十丸,荷葉煎水下,即時見效。(余居士《選奇方》)

熱瀉下痢:五倍子一兩,枯礬五錢,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鄧筆峰《雜興方》)

瀉痢不止:五倍子一兩,(半生半燒),為末,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紅痢燒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湯下。《集靈》:用五倍子末,每米飲服一錢。

滑痢不止:用五倍子醋炒七次,為末。米湯送下。

脾泄久痢:五倍子(炒)半斤,倉米(炒)一升,白丁香、細辛、木香各三錢,花椒五錢。為末。每服一錢,蜜湯下,日二服。忌生冷、魚肉。(《集靈方》)

赤痢不止:文蛤炒研末,水浸烏梅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烏梅湯下。

腸風下血:五倍子、白礬各半兩。為末,順流水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米飲下。忌酒。(《本事方》)

臟毒下血:五倍子不拘多少。為末,大鯽魚一枚,去腸胃鱗腮,填藥令滿,入瓶內煅存性,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王璆《百一選方》)

糞後下血,不拘大人、小兒。五倍子末,艾湯服一錢。(《全幼心鑑》)

腸風臟毒:下血不止。五倍子半生半燒,為末,陳米飯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粥飲送下,日三服。(《聖惠方》)

酒痢腸風下血:見百藥煎。小兒下血,腸風臟毒:五倍子末,煉蜜丸小豆大。每米飲服二十丸。(鄭氏)

大腸痔疾:五倍子煎湯熏洗,或燒煙燻之,自然收縮。(《直指方》)

脫肛不收:《三因方》:用五倍子末三錢,入白礬一塊,水一碗煎湯,洗之立效。《簡便》:用五倍子半斤,水煮極爛,盛坐桶上,熏之。待溫,以手輕托上。內服參、耆、升麻藥。《普濟方》:用五倍子、百草霜等分。為末,醋熬成膏。鵝翎掃敷上,即入。

產後腸脫:五倍子末,摻之。或以五倍子、白礬煎湯,熏洗。(《婦人良方》)

女人陰血,因交接傷動者:五倍子末摻之,良。(熊氏)

孕婦漏胎:五倍子末,酒服二錢,神效。(《朱氏集驗方》)

風毒攻眼:腫癢澀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瞼眥赤爛,或浮翳、瘀肉侵睛。神效驅風散:用五倍子一兩,蔓荊子一兩半,為末。每服二錢,水二盞,銅、石器內煎汁去滓,乘熱洗。留滓再煎用。大能明目去澀。(《博濟方》)

小便尿血:五倍子末,鹽梅搗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五十丸。(《集簡方》)

風眼赤爛:《集靈方》:用五倍子煅存性,為末。入飛過黃丹少許,敷之。日三上,甚良。《普濟方》:用五倍子研末敷之。名拜堂散。

爛弦風眼:五倍子、銅青、白墡土等分,為末。熱湯泡開,閉目淋洗。冷即再熱洗之。眼弦不可入湯。(《濟急方》)

眼中胬肉:方同上。

耳瘡腫痛:五倍子末,冷水調塗。濕則乾摻之。(《海上名方》)

聤耳出膿:《普濟方》:用五倍子末吹之。《經驗》:用五倍子(焙乾)一兩,全蠍(燒存性)三錢,為末。摻耳中。

鼻出衄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新綿灰等分,米飲服二錢。

牙縫出血不止者:五倍子燒存性,研末,敷之即止。(《衛生易簡方》)

牙齒動搖及外物傷動欲落者:五倍子、乾地龍(炒)等分。為末。先以姜揩過,然後敷之。(《御藥院方》)

牙齦腫痛:五倍子一兩,瓦焙研末。每以半錢敷痛處,片時吐去涎。內服去風熱藥。(楊子建《護命方》)

風牙腫痛:五倍子一錢,黃丹、花椒各五分,為末,摻之即止也。五倍末,冷水調,塗頰外,甚效。

唇緊作痛:五倍子、訶子等分,為末,敷之。(《端效方》)

天行口瘡:五倍子末摻之,吐涎即愈。(龐氏《傷寒論》)

咽中懸癰,舌腫塞痛:五倍子末、白殭蠶末、甘草末等分,白梅肉搗和,丸彈子大。噙咽,其癰自破也。(《朱氏經驗方》)

口舌生瘡:《儒門事親》:赴筵散:用五倍子、密陀僧等分,為末。漿水漱過,干貼之。《院方》加晚蠶蛾。《澹寮方》:用五倍子一兩,滑石半兩,黃柏(蜜炙)半兩。為末。漱淨摻之,便可飲食。

白口惡瘡狀似木耳:不拘大人、小兒,並用五倍子、青黛等分,為末,以筒吹之。(《端效方》)

走馬牙疳:五倍子、青黛、枯礬、黃柏等分。為末。先以鹽湯漱淨,摻之,立效。(《便覽》)

牙齦疳臭:五倍子(炒焦)一兩,枯礬、銅青各一錢,為末。先以米泔漱淨,摻之。絕效方也。(《集簡方》)

疳蝕口鼻:五倍子燒存性研末,摻之。(《普濟方》)

小兒口疳:白礬裝入五倍子內,燒過同研,摻之。(《簡便方》)

下部疳瘡:《全幼心鑑》:用五倍子、枯礬等分。研末。先以齏水洗過,搽之。《杏林摘要》:用五倍子、花椒(去子,炒)各一錢,細辛(焙)三分。為末。先以蔥湯洗淨,搽之。一、二日生肉也。

陰囊濕瘡出水不瘥:用五倍子、臘茶各五錢,膩粉少許,研末。先以蔥椒湯洗過,香油調搽,以瘥為度。(《太平聖惠方》)

魚口瘡毒初起,未成膿者:用南五倍子,炒黃研末,入百草霜等分,以臘醋調,塗於患處。一日一夜即消。(《杏林摘要》)

一切諸瘡:五倍子、黃柏等分,為末。敷之。(《普濟方》)

一切腫毒:五倍子,炒紫黑色,蜜調,塗之。《簡便》:治一切腫毒,初起無頭者。五倍子、大黃、黃柏等分,為末。新汲水調塗四圍,日三、五次。

一切癬瘡:五倍子(去蟲)、白礬(燒過)各等分。為末。搽之。干則油調。(《簡便方》)

癩頭軟癤及諸熱瘡:用五倍子七個,研末,香油四兩,熬至一半,布絞去渣,搽之。三、四遍即可。勿以水洗之。(《普濟方》)

風癩濕爛:五倍子末,津調塗之。(同上)

頭瘡熱瘡,風濕諸毒:用五倍子、白芷等分,研末。摻之,膿水即干。如干者,以清油調塗。(《衛生易簡》)

瘡口不收:五倍焙,研末。以臘醋腳調,塗四圍,效。

一切金瘡:五倍子、降真香等分,炒,研末。敷之,皮肉自痊。名啄合山。(《拔萃方》)

金瘡出血不止者:五倍子末貼之。若閉氣者,以五倍子末二錢,入龍骨末少許,湯服,立效。(談野翁方)

杖瘡腫痛:五倍子,去穰,米醋浸一日,慢火炒黃,研末,乾摻之。不破者,醋調塗之。(《衛生易簡方》)

手足皸裂:五倍子末,同牛骨髓,填納縫中,即安也。(《醫方大成》)

雞骨哽咽:五倍子末,摻入喉中,即化下。(《海上名方》)

小兒脫肛:五倍子為末。先以艾絨卷倍子末成筒,放便桶內,以瓦盛之。令病者坐於桶上,以火點著,使藥煙燻入肛門,其肛自上。隨後將白礬為末,復搽肛門,其肛自緊,再不復脫。

魚口便毒:五倍子不拘多少,以淨瓦器盛之,用陳醋熬成膏,用綿布攤貼之。如干即換,三五次即愈。偏墜氣痛:用五倍子一個,放食鹽少許在內,以火紙包定,用水浸濕,放文武火灰內,煨存性。為末,酒調服。

染烏鬚髮:《聖濟總錄》:用針砂八兩(米醋浸五日,炒略紅色,研末)。五倍子、百藥煎、沒石子各二兩,訶黎勒皮三兩,研末各包。先以皂莢水洗髭鬚,用米醋打蕎麥麵糊,和針砂末敷上,荷葉包,過一夜,次日取去。以蕎麥糊四味敷之,一日洗去即黑。《杏林摘要》:用五倍子一斤研末,銅鍋炒之,勿令成塊。如有煙起,即提下攪之。從容上火慢炒,直待色黑為度。以濕青布包扎,足踏成餅,收貯聽用。每用時,以皂角水洗淨鬚髮。用五倍子一兩,紅銅末(酒炒)一錢六分,生白礬六分,訶子肉四分,沒石子四分,硇砂一分,為末。烏梅、酸榴皮煎湯。調勻碗盛,重湯煮四、五十沸,待如飴狀。以眉掠刷於鬚髮上,一時洗去,再上包住。次日洗去,以核桃油潤之。半月一染,甚妙。

中河豚毒:五倍子、白礬末等分,以水調下。(出《事林廣記》)

百藥煎

【修治】時珍曰:用五倍子為粗末。每一斤,以真茶一兩煎濃汁,入酵糟四兩,擂爛拌和,器盛置糠缸中罯之,待發起如發麵狀即成矣。捏作餅丸,曬乾用。

嘉謨曰:入藥者,五倍子(鮮者)十斤舂細,用瓷缸盛,稻草蓋,盦七日夜。取出再搗,入桔梗、甘草末各二兩,又盦一七。仍搗仍盦,滿七次,取出捏餅,曬乾用。如無鮮者,用干者水漬為之。又方:五倍子一斤,生糯米一兩(滾水浸過),細茶一兩,上共研末,入罐內封固,六月要一七,取開配合用。又方五倍子一斤(研末),酒麴半斤,細茶一把(研末)。上用小蓼汁調勻,入缽中按緊,上以長稻草封固。另用籮一個,多著稻草,將藥缽坐草中,上以稻草蓋,置淨處。過一七後,看藥上長起長霜,藥則已成矣。或捏作丸,或作餅,曬乾才可收用。

【氣味】酸、咸、微甘,無毒。

【主治】清肺化痰定嗽,解熱生津止渴,收濕消酒,烏鬚髮,止下血,久痢脫肛,牙齒宣䘌,面鼻疳蝕,口舌糜爛,風濕諸瘡(時珍)。

【發明】

時珍曰:百藥煎,功與五倍子不異。但經釀造,其體輕虛,其性浮收,且味帶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飲、熱渴諸病,含噙尤為相宜。

【附方】新二十一。

斂肺劫嗽:百藥煎、訶黎勒、荊芥穗等分為末,薑汁入蜜和,丸芡子大。時時噙之。(《丹溪心法》)定嗽化痰:百藥煎、片黃芩、橘紅、甘草各等分,共為細末,蒸餅丸綠豆大。時時乾嚥數丸,佳。(《瀕湖醫案》)

清氣化痰:百藥煎、細茶各一兩,荊芥穗五錢,海螵蛸一錢,蜜丸芡子大。每服噙一丸,妙。(《筆峰雜興》)

染烏鬚髮:川百藥煎一兩,針砂(醋炒)、蕎麥麵各半兩。先洗鬚髮,以荷葉熬醋調刷,荷葉包一夜,洗去即黑,妙。(《普濟方》)

沐發除䐈:百藥煎末,干搽發上,一夜篦之。(同上)

揩牙烏須:川百藥煎半兩,玄胡索三錢,雄黃三錢,為末。先以爛研生薑擦牙去涎,用此揩牙,以津洗目。日日用之。甚佳。(《普濟》)

牙痛引頭:方同上。

風熱牙痛:百藥煎泡湯噙嗽。(《聖濟總錄》)

牙齦疳蝕:百藥煎、五倍子、青鹽(煅)各一錢半,銅綠一錢,為末。日摻二三次,神效。(《普濟方》)

煉眉瘡癬:小兒面湮瘡,又名煉銀瘡,乃母受胎時,食酸辣邪物所致。用百藥煎五錢,生白礬二錢,為末,油調搽之。(《外科精義》)

腳肚生瘡:初起如粟米大,搔之不已,成片,包腳相交,黃水出,癢不可忍,久成痼疾。用百藥煎末唾調,逐瘡四圍塗之,自外入內(先以貫眾煎湯洗之),日一次。(《醫林集要》)

乳結硬痛:百藥煎末。每服三錢,酒一盞,煎數沸,服之取效。(《經驗方》)

腸癰內痛:大棗(連核燒存性)、百藥煎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溫酒服,日一,取效。(《直指方》)

大腸便血:百藥煎、荊芥穗(燒存性)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聖惠方》)

腸風下血:百藥煎二兩,半生用,半炒存性,為末,飯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名聖金丸。(王璆《百一選方》)

大腸氣痔作痛下血:百藥煎末,每服三錢,稀粥調服,日二次。(《集簡》)。

腸風臟毒下血者:用百藥煎(燒存性)、烏梅(連核燒過)、白芷(不見火)為末,水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濟生》)

酒痢下血:百藥煎、五倍子、陳槐花等分,焙研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送下。(《本事方》)

下痢脫肛:百藥煎一塊,陳白梅三個,木瓜一握,以水一碗,煎半碗。日二服。(《聖濟總錄》)

男婦血淋:用真百藥煎、車前子(炒)、黃連各三錢半,木香二錢,滑石一錢,為末。空心燈草湯服二錢,日二服。(《普濟方》)

消暑止渴:百藥煎、臘茶等分為末,烏梅肉搗和,丸芡子大。每含一丸。名水瓢丸。(《事林廣記》)

五倍子內蟲

【主治】赤眼爛弦,同爐甘石末乳細,點之(時珍)。

螳螂、桑螵蛸

(《本經》上品)

【釋名】蟷螂(音當郎)、刀螂(《綱目》)、拒斧(《說文》)、不過(《爾雅》)、蝕疣(音尤),(《本經》)其子房名螵蛸(音飄綃)、蜱蛸(音皮)、䗚蟭(音爆焦)、致神(《別錄》)、野狐鼻涕。

頌曰:《爾雅》云:莫貈、蟷蠰、不過,蟷螂也。其子蜱蛸。郭璞云:江東呼為石螂。

時珍曰:蟷螂,兩臂如斧,當轍不避,故得當郎之名。俗呼為刀螂,兗人謂之拒斧,又呼不過也。代人謂之天馬,因其首如驤馬也。燕趙之間謂之蝕疣。疣即疣子,小肉贅也。今人病疣者,往往捕此食之,其來有自矣。其子房名螵蛸者,其狀輕飄如綃也。村人每炙焦飼小兒,云止夜尿,則䗚蟭、致神之名,蓋取諸此。《酉陽雜俎》謂之野狐鼻涕,象形也。又揚雄《方言》云:螳螂或謂之髦,或謂之䖹䖹。齊兗以東謂之敷常,螵蛸亦名夷冒。

【集解】弘景曰:螳螂俗呼石螂,逢樹便產,以桑上者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氣也。惟連枝斷取者為真,偽者亦以膠著桑枝之上也。

保升曰:螵蛸在處有之,螳螂卵也。多在小桑樹上,叢荊棘間。三、四月中,一枝出小螳螂數百枚。

時珍曰:螳螂,驤首奮臂,修頸大腹,二手四足,善緣而捷,以須代鼻,喜食人發,能翳葉捕蟬。或云術家取翳作法,可以隱形。深秋乳子作房,黏著枝上,即螵蛸也。房長寸許,大如拇指,其內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種節後一齊出。故《月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

【修治】《別錄》曰:桑螵蛸生桑枝上,螳螂子也。二月、三月採,蒸過火炙用。不爾令人泄。

斆曰:凡使勿用雜樹上生者,名螺螺。須覓桑樹東畔枝上者。採得去核子,用沸漿水浸淘七次,鍋中熬干用。別作修事無效也。

韓保升曰:三、四月採得,以熱漿水浸一伏時,焙乾,於柳木灰中炮黃用。

螳螂

【主治】小兒急驚風搐搦,又出箭鏃。生者能食疣目(時珍)。

【發明】時珍曰:螳螂,古方不見用者,惟《普濟方》治驚風,吹鼻定搐法中用之,蓋亦蠶、蠍定搐之義。古方風藥多用螵蛸,則螳螂治風,同一理也。又《醫林集要》:出箭鏃亦用之。

【附方】新二。

驚風定搐:中分散:用螳螂一個,蜥蜴一條,赤足蜈蚣一條,各中分之,隨左右研末。記定男用左,女用右。每以一字吹鼻內,搐之。吹左即左定,吹右即右定也。(《普濟》)

箭鏃入肉不可拔者:用螳螂一個,巴豆半個,同研,敷傷處。微癢且忍,極癢乃撼拔之。以黃連、貫眾湯洗拭,石灰敷之。

桑螵蛸

【氣味】咸、甘,平,無毒。

之才曰:得龍骨,療泄精。畏旋覆花(戴椹)。

【主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本經》)。療男子虛損,五臟氣微,夢寐失精遺溺。久服益氣養神(《別錄》)。炮熟空心食之,止小便利(甄權)。

【發明】

時珍曰:桑螵蛸,肝、腎、命門藥也,古方盛用之。

權曰:男子腎衰精自出,及虛而小便利者,加而用之。

頌曰:古今方漏精及風藥中,多用之。

宗奭曰:男女虛損,腎衰陰痿,夢中失精遺溺,白濁疝瘕,不可闕也。鄰家一男子,小便日數十次。如稠米泔,心神恍惚,瘦瘁食減,得之女勞。令服桑螵蛸散藥,未終一劑而愈。其藥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補心氣,止小便數。用桑螵蛸、遠志、龍骨、菖蒲、人參、茯神、當歸、龜甲(醋炙)各一兩,為末。臥時,人參湯調下二錢。如無桑上者,即用他樹者,以炙桑白皮佐之。桑白皮行水,以接螵蛸就腎經也。

【附方】舊三,新七。

遺精白濁,盜汗虛勞:桑螵蛸(炙)、白龍骨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用鹽湯送下。(《外臺》)

小便不通:桑螵蛸(炙黃)三十枚,黃芩二兩,水煎。分二服。(《聖惠》)

婦人胞轉,小便不通:用桑螵蛸炙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產書》)

婦人遺尿:桑螵蛸酒炒為末,薑湯服二錢。(《千金翼》)

妊娠遺尿不禁:桑螵蛸十二枚,為末。分二服,米飲下。(《產乳書》)

產後遺尿或尿數:桑螵蛸(炙)半兩,龍骨一兩,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徐氏《胎產方》)

咽喉腫塞:桑上螳螂窠一兩(燒灰),馬屁勃半兩,研勻,蜜丸梧子大。煎犀角湯,每服三五丸。(《總病論》)

咽喉骨哽:桑螵蛸醋煎,呷之。(《經驗良方》)

底耳疼痛:桑螵蛸一個(燒存性),麝香一字。研末。每用半字,摻入神效。有膿先繳淨。(《經驗方》)

小兒軟癤 桑螵蛸燒存性,研末,油調敷之。(《危氏方》)

雀甕

(《本經》下品)

【釋名】雀兒飯甕(《蜀本》)、蛅蟖房(《別錄》。音髯斯)、蠔蟲窠(音刺)。躁舍(《本經》)、天漿子(《圖經》)、棘剛子(《衍義》)、紅姑娘(《綱目》)、毛蟲。

藏器曰:毛蟲作繭,形如甕,故名雀甕。俗呼雀癰,聲相近也。

保升曰:雀好食其甕中子,故俗呼雀兒飯甕。

弘景曰:蛅蟖背毛螫人,故名蠔(音刺),與蛓同。

時珍曰:俗呼毛蟲,又名楊瘌子,因有螫毒也。此蟲多生石榴樹上,故名天漿。天漿乃甜榴之名也。

宗奭曰:多在棘枝上,故曰棘剛子。

【集解】《別錄》曰:雀甕出漢中。生樹枝間,蛅蟖房也。八月採,蒸之。

弘景曰:蛅蟖,蠔蟲也。在石榴樹上。其背毛螫人。生卵形如雞子,大如巴豆。

藏器曰:蠔蟲好在果樹上,大小如蠶,。面背上有五色斑毛,有毒能刺螫人。欲老者,口中吐白汁,凝聚漸硬,正如雀卵。其蟲以甕為繭,在中成蛹,如蠶之在繭也。夏月羽化而出作蛾,放子於葉間如蠶子。陶言其生卵如雞子,誤矣。

恭曰:雀甕在樹間,似螵蛸蟲。此物紫白襉斑,狀似硨磲文可愛也。

時珍曰:蛅蟖處處樹上有之,牡丹上尤多。入藥惟取榴棘上、房內有蛹者,正如螵蛸取桑上者。

【氣味】甘,平,無毒。日華曰:有毒。

【主治】寒熱結氣,蠱毒鬼疰,小兒驚癇(《本經》)。

頌曰:今醫家治小兒慢驚。用天漿子(有蟲者)、白殭蠶、干蠍三物各三枚,微炒搗末。煎麻黃湯,調服一字,日三服。隨兒大小加減,大有效也。

藏器曰:雀甕打破取汁,與小兒飲,令無疾。小兒病撮口者,漸漸口撮不得飲乳。但先犛口傍見血,以甕研汁塗之。或同鼠婦生搗塗之。今人產子時,凡諸物皆令開口不令閉者,蓋厭禳之也。

【附方】新六。

撮口噤風:用棘科上雀兒飯甕子未開口者,取內物和乳汁研,灌之。又方:棘剛子五枚,赤足蜈蚣一條,燒存性,研勻,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乳汁下。亦可末服一字。(並《聖惠》)

小兒臍風:白龍散:用天漿子(有蟲者)一枚,真殭蠶(炒)一枚,膩粉少許,研勻。以薄荷自然汁調,灌之。取下毒物神效。(《普濟方》)

急慢驚風,口眼喎斜,搐搦痰盛:用天漿子房(去皮,生用)三枚,干蠍(生用)七枚,硃砂一錢,研勻,飯丸粟大。每服二丸,荊芥湯送下。(《聖惠方》)

乳蛾喉痹:用天漿子(即紅姑娘),徐徐嚼咽。

小兒癇疾:棘枝上雀甕,研,其間蟲出,取汁灌之。(《聖惠方》)

(《本經》中品)

【校正】《拾遺》烏爛蠶及繭滷汁,《嘉祐》蠶蛻,今併為一。

【釋名】自死者名白殭蠶。

時珍曰:蠶,從㬱,象其頭身之形,從䗇,以其繁也。俗作蠶字者,非矣。蠶𩾚腆,蚯蚓之名也。蠶病風死,其色自白,故曰白僵(死而不朽曰僵)。再養者曰原蠶。蠶之屎曰砂,皮曰蛻,甕曰繭,蛹曰螝(音龜),蛾曰羅,卵曰⿰虫范(音允),蠶初出曰䖢(音苗),蠶紙曰連也。

【集解】時珍曰:蠶,孕絲蟲也。種類甚多,有大、小、白、烏、斑色之異。其蟲屬陽,喜燥惡濕。食而不飲,三眠三起,二十七日而老。自卵出而為䖢,自䖢蛻而為蠶,蠶而繭,繭而蛹,蛹而蛾,蛾而卵,卵而復䖢,亦有胎生者,與母同老,蓋神蟲也。南粵有三眠、四眠、兩生、七出、八出者。其繭有黃、白二色。《爾雅》云:蟓,桑繭也。雔由,樗繭、棘繭、欒繭也。蚢、蕭繭也。皆各因所食之葉命名,而蟓即今桑上野蠶也。今之柘蠶與桑蠶並育,即棘繭是也。南海橫州有風繭,絲作釣緡。凡諸草木皆有蚅蠋之類,食葉吐絲,不如蠶絲可以衣被天下,故莫得並稱。凡蠶類入藥,俱用食桑者。

白殭蠶

【修治】《別錄》曰:生穎川平澤。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濕,有毒不可用。

弘景曰:人家養蠶時,有合箔皆僵者,即暴燥都不壞。今見小白似有鹽度者為好。

恭曰:蠶自僵死,其色自白。陶云似有鹽度,誤矣。

頌曰:所在養蠶處有之。不拘早晚,但用白色而條直、食桑葉者佳。用時去絲綿及子,炒過。

宗奭曰:蠶有兩三番,惟頭番殭蠶最佳,大而無蛆。

斆曰:凡使,先以糯米泔浸一日,待蠶桑涎出,如蝸涎浮水上,然後漉出,微火焙乾。以布拭淨黃肉、毛,並黑口甲了,搗篩如粉,入藥。

【氣味】咸、辛,平,無毒。

甄權曰:微溫,有小毒。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

【主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黯,令人面色好,男子陰癢病(《本經》)。女子崩中赤白,產後余痛,滅諸瘡瘢痕。為末,封疔腫,拔根極效(《別錄》)。治口噤發汗。同中白魚、鷹屎白等分,治瘡滅痕(《藥性》)。以七枚為末,酒服,治中風失音,並一切風疾。小兒客忤,男子陰癢痛,女子帶下(《日華》)。焙研薑汁調灌,治中風、急喉痹欲絕,下喉立愈(蘇頌)。散風痰結核瘰癧,頭風,風蟲齒痛,皮膚風瘡,丹毒作癢,痰瘧癥結,婦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兒疳蝕鱗體,一切金瘡,疔腫風痔(時珍)。

【發明】元素曰:殭蠶性微溫,味微辛,氣味俱薄,輕浮而升,陽中之陽,故能去皮膚諸風如蟲行。

震亨曰:殭蠶屬火,兼土與金、木。老得金氣,僵而不化。治喉痹者,取其清化之氣,從治相火,散濁逆結滯之痰也。

王貺曰:凡咽喉腫痛及喉痹,用此下咽立愈,無不效也。大能救人。吳幵《內翰》云:屢用得效。

時珍曰:殭蠶,蠶之病風者也。治風化痰,散結行經,所謂因其氣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又人指甲軟薄者,用此燒煙燻之則厚,亦是此義。蓋厥陰、陽明之藥,故又治諸血病、瘧病、疳病也。

【附方】舊十五,新十九。

一切風痰:白殭蠶七個(直者),細研,薑汁一茶腳,溫水調灌之。(《勝金方》)

小兒驚風:白殭蠶、蠍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錢。微炮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以薑湯調灌之,甚效。(寇氏《衍義》)

風痰喘嗽,夜不能臥:白殭蠶(炒研)、好茶末各一兩,為末。每用五錢,臥時泡沸湯服。(《瑞竹堂方》)

酒後咳嗽:白殭蠶焙研末,每茶服一錢。(《怪證奇方》)

喉風喉痹:《仁存》:開關散:用白殭蠶(炒)、白礬(半生半燒)等分,為末。每以一錢,用自然薑汁調灌,得吐頑痰,立效。小兒加薄荷、生薑少許,同調。一方用白梅肉和丸,綿裹含之,咽汁也。《朱氏集驗》:用白殭蠶(炒)半兩,生甘草一錢,為末。薑汁調服,涎出立愈。《聖惠》:用白殭蠶三七枚,乳香一分,為末。每以一錢燒煙,熏入喉中,涎出即愈。急喉風痹:王氏《博濟》如聖散:用白殭蠶、天南星(刮皮)等分,生研為末。每服一字,薑汁調灌,涎出即愈。後以生薑炙過,含之,《百一選方》無南星。

撮口噤風:面黃赤,氣喘,啼聲不出。由胎氣挾熱,流毒心脾,故令舌強唇青,聚口發噤。用直殭蠶二枚去嘴,略炒為末。蜜調敷唇中,甚效。(《小兒宮氣方》)

大頭風、小兒驚風:並用大蒜七個,先燒紅地,以蒜逐個於地上磨成膏。卻以殭蠶一兩(去頭、足)安蒜上,碗覆一夜,勿令泄氣,只取蠶研末。每用㗜鼻,口內含水,有效。(《普濟方》)

偏正頭風並夾腦風,連兩太陽穴痛:《聖惠方》:用白殭蠶為末,蔥茶調服方寸匕。

葉椿治頭風:用白殭蠶、高良薑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臨臥時茶服,日二服。

猝然頭痛:白殭蠶為末去絲。每用熟水下二錢,立瘥。(《斗門方》)

牙齒疼痛:白殭蠶(直者)、生薑同炒赤黃色,去姜為末。以皂角水調擦之,即止。(《普濟》)

風蟲牙痛:白直殭蠶(炒)、蠶蛻紙(燒)等分。為末。擦之。良久,以鹽湯漱口。(《直指方》)

瘧疾不止:白殭蠶(直者)一個。切作七段,綿裹為丸,硃砂為衣,作一服。日未出時,面向東,用桃、李枝七寸煎湯,吞下。(《院方》)

腹內龜病:《普濟方》詩云:人間龜病不堪言,肚裡生成硬似磚。自死殭蠶、白馬尿,不過時刻軟如綿。神效。

面上黑黯:白殭蠶末,水和搽之。(《聖惠方》)

粉滓面䵟:令人面色好,用白殭蠶、黑牽牛、細辛等分,為末。如澡豆,日用之。(《斗門方》)

癮疹風瘡:疼痛。白殭蠶焙研,酒服一錢,立瘥。(《聖惠》)

野火丹毒從背上兩脅起者:殭蠶二七枚,和慎火草搗塗。(楊氏《產乳》)

小兒鱗體:皮膚如蛇皮鱗甲之狀,由氣血否澀,亦曰胎垢,又曰蛇體。白殭蠶,去嘴,為末,煎湯浴之。一加蛇蛻。(《保幼大全》)

小兒久疳體虛不食:諸病後,天柱骨倒,醫者不識,謂之五軟者。用白殭蠶(直者),炒研。每服半錢,薄荷酒下。名金靈散。(《鄭氏方》)

小兒口瘡通白者:白殭蠶,炒黃。拭去黃肉、毛,研末,蜜和敷之,立效。(《小兒宮氣方》)

風疳蝕瘡:同上方。

項上瘰癧:白殭蠶為末。水服五分,日三服。十日瘥。(《外臺》)

風痔腫痛:發、歇不定者,是也。白殭蠶二兩。洗銼,炒黃為末,烏梅肉和丸梧桐子大。每姜蜜湯空心下五丸,妙。(《勝金方》)

一切金瘡及刀斧傷:白殭蠶炒黃研末,敷之立愈。(《斗門》)

乳汁不通:白殭蠶末二錢,酒服。少頃,以脂麻茶一盞熱投之,梳頭數十遍,奶汁如泉也。(《經驗後方》)

崩中下血不止:用白殭蠶、衣中白魚等分。為末。井華水服之,日二。(《千金》)

重舌木舌:殭蠶,為末,吹之,吐痰甚妙。一方:殭蠶一錢,黃連(蜜炒)二錢,為末。摻之,涎出為妙。(陸氏《積德方》)

腸風下血:殭蠶(炒,去嘴、足)、烏梅肉(焙)各一兩,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湯下,一日三服。(筆峰《雜興方》)

烏爛死蠶

(《拾遺》) 

【氣味】有小毒。

藏器曰:此在簇上烏臭者。

【主治】蝕瘡有根者,及外野雞病,並敷之。白死者主白遊疹,赤死者主赤遊疹(藏器)。

蠶蛹

瑞曰:繰絲後蛹子。今人食之,呼小蜂兒。

思邈曰:猘犬齧者,終身禁食,發則難免。

【主治】炒食,治風及勞瘦。研敷瘑瘡惡瘡(大明)。為末飲服,治小兒疳瘦,長肌退熱,除蛔蟲。煎汁飲,止消渴。(時珍)。

【附方】新一。

消渴煩亂:蠶蛹二兩,以無灰酒一中盞,水一大盞,同煮取一中盞,澄清,去蠶蛹,溫服。(《聖惠方》)

繭滷汁

藏器曰:此是繭中蛹汁,非鹼滷也。於鹽繭甕下收之。

【主治】百蟲入肉,䘌蝕瘙疥,及牛馬蟲瘡。為湯浴小兒,去瘡疥,殺蟲。以竹筒盛之,浸山蜍、山蛭入肉,蚊子諸蟲咬毒。亦可預帶一筒,取一蛭入中,並持干海苔一片,亦闢諸蛭(藏器)。

【發明】藏器曰:蘇恭注蛭云:山人自有療法,蓋此法也。

時珍曰:山蛭見蛭條。山蜍(音余),蜘蛛也。齧人甚毒。

蠶繭

(已出蛾者)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燒灰酒服,治癰腫無頭,次日即破。又療諸疳瘡,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飲,止消渴反胃,除蛔蟲(時珍。弘景曰:繭甕入術用)。

【發明】時珍曰:蠶繭方書多用,而諸家本草並不言及,誠缺文也。近世用治癰疽代針,用一枚即出一頭,二枚即出二頭,神效無比。煮湯治消渴,古方甚稱之。丹溪朱氏言此物屬火,有陰之用,能瀉膀胱中相火,引清氣上朝於口,故能止渴也。繰絲湯及絲綿煮汁,功並相同。又黃絲絹能補脬,錦灰止血,並見服器部。

【附方】新五。

痘瘡疳蝕膿水不絕:用出了蠶蛾繭,以生白礬末填滿。煅枯為末,擦之甚效。(陳文中《小兒方》)

口舌生瘡:蠶繭五個,包硼砂,瓦上焙焦為末,抹之。

大小便血:繭黃散:治腸風,大小便血,淋瀝疼痛。用繭黃、蠶蛻紙(並燒存性)、晚蠶砂、白殭蠶(並炒)等分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用米飲送下,日三服,甚效。(《聖惠方》)

婦人血崩:方法同上。

反胃吐食:蠶繭十個煮汁,烹雞子三枚食之,以無灰酒下,日二服,神效。或以繰絲湯煮粟米粥食之。(《普濟方》)

蠶蛻 

【釋名】馬明退(《嘉祐》)、佛退。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血風病,益婦人(《嘉祐》)。婦人血風(宗奭)。治目中翳障及疳瘡(時珍)。

蠶連

【主治】吐血鼻洪,腸風瀉血,崩中帶下,赤白痢。敷疔腫瘡(《日華》)。治婦人血露(宗奭)。

牙宣牙痛,牙癰牙疳,頭瘡喉痹,風癲狂祟。蠱毒藥毒,沙證腹痛,小便淋閟,婦人難產及吹乳疼痛(時珍)。

【發明】禹錫曰:蠶蛻,今醫家多用初出蠶子(退在紙上者),東方諸醫用老蠶眠起所蛻皮,功用相近,當以蛻皮為正。入藥微炒用。

宗奭曰:蠶蛻,當用眠起時所蛻皮。蠶連燒灰亦可用。

時珍曰:馬明蛻、蠶連紙,功用相同,亦如蟬蛻、蛇蛻之義。但古方多用蠶紙者,因其易得耳。

【附方】舊四,新十五。

吐血不止:蠶蛻紙燒存性,蜜和,丸如芡實大。含化咽津。(《集驗》)

牙宣牙癰及口瘡:並用蠶蛻紙燒灰,干敷之。(《集驗》)

風蟲牙痛:蠶紙燒灰擦之。良久,鹽湯漱口。(《直指方》)

走馬牙疳:《集驗》:用蠶蛻紙灰,入麝香少許,貼之。《直指》:加白殭蠶等分。

一切疳瘡:馬明蛻(燒灰)三錢,輕粉、乳香少許。先以溫漿水洗淨,敷之。(《儒門事親》)

小兒頭瘡:蠶蛻紙燒存性,入輕粉少許,麻油調敷。(《聖惠》)

纏喉風疾:用蠶蛻紙燒存性,煉蜜和,丸如芡實大。含化咽津。(《集驗》)

熏耳治聾:蠶蛻紙作捻,入麝香二錢,入筆筒燒煙燻之。三次即開。

癲狂邪祟:凡狂發欲走,或自高貴稱神,或悲泣呻吟,此為邪祟。以蠶紙燒灰,酒、水任下方寸匕。亦治風癲。(《肘後方》)

沙證壯熱:江南有沙證,狀如傷寒,頭痛壯熱嘔惡,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悶亂,須臾殺人。先用蠶蛻紙剪碎,安於瓶中,以碟蓋之,滾湯沃之,封固良久。乘熱服,暖臥取汗。(《活人書》)

中蠱藥毒:雖面青脈絕,腹脹吐血者,服之即活。用蠶蛻紙燒存性,為末。新汲水服一錢。(《嶺南衛生方》)

中諸藥毒:用蠶紙數張,燒灰,冷水服。(《衛生易簡方》)

小便澀痛不通:用蠶蛻紙,燒存性,入麝香少許,米飲每服二錢。(王氏《博濟方》)

熱淋如血:蠶種燒灰,入麝香少許,水服二錢,極效方也。(《衛生家寶》)

崩中不止:蠶故紙一張(剪碎炒焦)、槐子(炒黃)各等分,為末。酒服立愈。(《衛生易簡方》)

吹奶疼痛:馬明蛻(燒灰)一錢五分,輕粉五分,麝香少許。酒服。(《儒門事親》)

婦人難產:蠶布袋一張,蛇蛻一條。入新瓦中,以鹽泥固,煅為末,以榆白皮湯調服。(《集成》)

婦人斷產:蠶子故紙一尺,燒為末,酒服。終身不產。(《千金》)

痔漏下血:蠶紙半張,碗內燒灰,酒服自除。(《奚囊備急方》)

繅絲湯 

【主治】止消渴,大驗。(時珍)。

原蠶

(《別錄》中品)

【釋名】晚蠶(《日華》)、魏蠶(《方言》)、夏蠶(《廣志》)、熱蠶。

弘景曰:原蠶是重養者,俗呼為魏蠶。

宗奭曰:原者有原復敏速之義,此是第二番蠶也。

時珍曰:按:鄭玄注《周禮》云:原,再也。謂再養者。郭璞注《方言》云:魏,細也。秦晉人所呼。今轉為二蠶是矣。《永嘉記》云:郡蠶自三月至十月有八輩。謂蠶種為⿰虫范,再養為珍,珍子為愛。

【集解】頌曰:原蠶東南州郡多養之。此是重養者,俗呼為晚蠶。北人不甚養之。《周禮》禁原蠶。鄭康成注云:蠶生於火而藏於秋,與馬同氣。物莫能兩大,禁原蠶為其害馬也。然害馬亦一事耳。《淮南子》云:原蠶一歲再收,非不利也。而王法禁之者,為其殘桑是也。人既稀養,貨者多是早蛾,不可用也。

弘景曰:殭蠶為末塗馬齒,即不能食草。以桑葉拭去,乃還食。此見蠶即馬類也。

時珍曰:馬與龍同氣,故有龍馬。而蠶又與馬同氣,故蠶有龍頭、馬頭者。蜀人謂蠶之先為馬頭娘者以此。好事者因附會其說,以為馬皮卷女,入桑化蠶,謬矣。北人重馬,故禁之。南方無馬,則有一歲至再、至三,及七出、八出者矣。然先王仁愛及物,蓋不忍其一歲再致湯鑊,且妨農事,亦不獨專為害馬、殘桑而已!

雄原蠶蛾

【氣味】咸,溫,有小毒。

時珍曰:按徐之才《藥對》云:熱,無毒。入藥炒,去翅、足用。

【主治】益精氣,強陰道,交接不倦,亦止精(《別錄》)。壯陽事,止泄精、尿血,暖水臟,治暴風、金瘡、凍瘡、湯火瘡,滅瘢痕(時珍)。

【發明】

宗奭曰:蠶蛾用第二番,取其敏於生育也。

時珍曰:蠶蛾性淫,出繭即媾,至於枯槁乃已,故強陰益精用之。

【正誤】

頌曰:今治小兒撮口及發噤者。用晚蠶蛾二枚,炙黃研末,蜜和塗唇內,便瘥。

時珍曰:此方出《聖惠》,乃是白殭蠶。蘇氏引作蠶蛾,誤矣。蠶蛾原無治驚之文,今正之。

【附方】舊二,新八。

丈夫陰痿:未連蠶蛾二升、去頭、翅、足,炒為末,蜜丸梧子大。每夜服一丸,可御十室。以菖蒲酒止之。(《千金方》)

遺精白濁:晚蠶蛾焙乾,去翅、足,為末,飯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淡鹽湯下。此丸常以火烘,否則易糜濕也。(唐氏方)

血淋疼痛:晚蠶蛾為末,熱酒服二錢。(《聖惠方》)

小兒口瘡及風疳瘡:《宮氣方》:用晚蠶蛾,為末,貼之,妙。《普濟方》:治小兒口瘡,及百日內口瘡。入麝香少許,摻之。

止血生肌:蠶蛾散:治刀斧傷創,血出如箭。用晚蠶蛾炒為末,敷之即止,甚效。(《勝金方》)

刀斧金瘡:端午午時,取晚蠶蛾、石灰、茅花,搗成團,草蓋令發熱過,收貯。每用,刮下末摻之。

竹刺入肉:五月五日,取晚蠶蛾生投竹筒中,令自乾死,為末。取少許,津和塗之。(《便民圖纂》)

蛇虺咬傷:生蠶蛾研,敷之。(《必效方》)

玉枕生瘡:生枕骨上如癰,破後如箸頭。用原蠶蛾(炒)、石葦等分,為末。干貼取瘥。(《聖濟總錄》)

原蠶砂 

頌曰:蠶砂、蠶蛾,皆用晚出者良。

時珍曰:蠶砂用曬乾,淘淨再曬,可久收不壞。

【氣味】甘、辛,溫,無毒。

時珍曰:伏硇砂、焰硝、粉霜。

【主治】腸鳴,熱中消渴,風痹癮疹(《別錄》)。炒黃,袋盛浸酒,去風緩,諸節不隨,皮膚頑痹,腹內宿冷,冷血瘀血,腰腳冷疼。炒熱袋盛,熨偏風,筋骨癱緩,手足不隨,腰腳軟,皮膚頑痹(藏器)。治消渴症結,及婦人血崩,頭風、風赤眼,去風除濕(時珍)。

【發明】

弘景曰:蠶砂多入諸方,不但熨風而已。

宗奭曰:蠶屎飼牛,可以代谷。用三升醇酒,拌蠶砂五斗,甑蒸,於暖室中,鋪油單上。令患風冷氣痹及近感癱風人,就以患處一邊臥沙上,厚蓋取汗。若虛人須防大熱昏悶,令露頭面。若未全愈,間日再作。

時珍曰:蠶屬火,其性燥,燥能勝風去濕,故蠶砂主療風濕之病。有人病風痹,用此熨法得效。按《陳氏經驗方》:一抹膏:治爛弦風眼。以真麻油浸蠶沙二三宿,研細,以篦子塗患處。不問新舊,隔宿即愈。表兄盧少樊患此,用之而愈,親筆於冊也。時珍家一婢,病此十餘年,試用之,二、三次頓瘳,其功亦在去風收濕也。又同桑柴灰淋汁,煮鱉肉作丸,治腹中癥結,見鱉條。李九華云:蠶砂煮酒,色味清美,又能療疾。

【附方】舊四,新六。

半身不遂:蠶砂二碩,以二袋盛之,蒸熟,更互熨患處。仍以羊肚,粳米煮粥,日食一枚,十日即止。(《千金方》)

風瘙癮疹作癢成瘡:用蠶砂一升,水二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洗浴。避風。(《聖惠方》)

頭風白屑作癢:蠶砂燒灰淋汁,洗之。(《聖惠方》)

眯目不出:蠶砂揀淨,空心以新汲水吞下十枚。勿嚼破。(《聖惠》)

消渴飲水:晚蠶砂焙乾為末。每用冷水下二錢,不過數服。(《斗門方》)

婦人血崩:蠶砂為末,酒服三、五錢。(《儒門事親》)

月經久閉:蠶砂四兩,砂鍋炒半黃色,入無灰酒一壺,煮沸,澄去沙。每溫服一盞,即通。

轉女為男:婦人始覺有孕,用原蠶屎一枚,井華水服之,日三。(《千金》)跌撲傷損,扭閃出骨竅等證。蠶砂四兩(炒黃),綠豆粉四兩(炒黃),枯礬二兩四錢,為末。醋調敷之,絹包縛定。換三、四次即愈。忌產婦近之。(邵真人《經驗良方》)

男婦心痛不可忍者:晚蠶砂一兩,滾湯泡過,濾淨,取清水服,即止。(《瑞竹堂方》)

石蠶

(《本經》下品)

【校正】並人有名未用石蠹蟲。

【釋名】沙蝨(《本經》)、石蠹蟲(《別錄》)、石下新婦(《拾遺》)。

弘景曰:沙蝨乃東間水中細蟲。人入水浴,著身略不可見,痛如針刺,挑亦得之。今此或名同而物異耳。

時珍曰:按《吳普本草》沙蝨作沙蚌。

【集解】

別錄曰:石蠶生江漢池澤。

宗奭曰:石蠶在處山河中多有之。附生水中石上,作絲繭如釵股,長寸許,以蔽其身。其色如泥,蠶在其中,故謂之石蠶,亦水中蟲耳。方家用者絕稀。

《別錄》曰:石蠹蟲生石中。

藏器曰:石蠹蟲一名石下新婦,今伊洛間水底石下有之。狀如蠶,解放絲連綴小石如繭。春夏羽化作小蛾,水上飛。

時珍曰:《本經》石蠶,《別錄》石蠹,今觀陳、寇二說及主治功用,蓋是一物無疑矣。又石類亦有石蠶,與此不同。

【正誤】

弘景曰:李當之云:石蠶江左不識,謂為草根。其實類蟲,形如老蠶,生附石上。傖人得而食之,味鹹微辛。所言有理,但江漢非傖地。大都是生氣物,如海中蛤、蠣輩,附石生不動,皆活物也。今俗用草根,黑色,多角節,亦似蠶。恐未是實,方家不用。

恭曰:石蠶形似蠶,細小有角節,青黑色,生江漢側石穴中。岐、隴間亦有,北人多不用,採者遂絕耳。

韓保升曰:李謂是草根,陶謂是生氣物。蘇恭之說,半似草,半似蟲,皆妄矣。此蟲所在水石間有之,取為鉤餌。馬湖石間最多,彼人啖之,云咸、微辛。

頌曰:石蠶,陶、蘇都無定論,《蜀本》之說為是。今川、廣中多有之。其草根之似蠶者,亦名石蠶,出福州。今信州山石上,四時常有之,亦採入藥。詳見菜部草石蠶下。

【氣味】咸,寒,有毒。

保升曰:咸、微辛。

吳普曰:雷公:咸,無毒。

【主治】五癃,破石淋墮胎。其肉:解結氣,利水道,除熱(《本經》)。

石蠹蟲:主石癃,小便不利(《別錄》)。

【發明】宗奭曰:石蠶謂之草者,謬也。《經》言肉解結氣,注中更不辨定,何耶?

時珍曰:石蠶連皮殼用也,肉則去皮殼也。

【附錄】雲師、雨虎 

時珍曰:按《遁甲開山圖》云:霍山有云師、雨虎。榮氏注云:雲師如蠶,長六寸,有毛似兔。雨虎如蠶,長七、八寸,似蛭。雲雨則出在石上。肉甘,可炙食之。此亦石蠶之類也。

九香蟲

(《綱目》)

【釋名】黑兜蟲。

【集解】

時珍曰:九香蟲,產於貴州永寧衛赤水河中。大如小指頭,狀如水黽,身青黑色。至冬伏於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至驚蟄後即飛出,不可用矣。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壯元陽(時珍)。

【發明】時珍曰:《攝生方》:烏龍丸:治上證,久服益人,四川何卿總兵常服有效。其方:用九香蟲一兩(半生、焙),車前子(微炒)、陳橘皮各四錢,白朮(焙)五錢,杜仲(酥炙)八錢。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以鹽白湯或鹽酒服,早晚各一服,此方妙在此蟲。

海蠶

(《海藥》)

【集解】

李珣曰:按:《南州記》云:海蠶生南海山石間。狀如蠶,大如拇指。其沙甚白,如玉粉狀。每有節,難得真者,彼人以水搜葛粉、石灰,以梳齒印成偽充之。縱服無益,反能損人,宜慎之。

沙 

【氣味】咸,大溫,無毒。

【主治】虛勞冷氣,諸風不遂。久服補虛羸,令人光澤,輕身延年不老(李珣)。

雪蠶

(《綱目》)

【釋名】雪蛆。

【集解】

時珍曰:按葉子奇《草木子》云:雪蠶生陰山以北,及峨嵋山北,人謂之雪蛆。二山積雪,歷世不消。其中生此,大如瓠,味極甘美。又王子年《拾遺記》云:員嶠之山有冰蠶,長六、七寸,黑色有鱗角。以霜雪覆之,則作繭,長一尺。抽五色絲,織為文錦。入水不濡,投火不燎。堯時海人獻之,其質輕暖柔滑。按:此亦雪蠶之類也。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解內熱渴疾(時珍)。

枸杞蟲

(《拾遺》)

【釋名】蠋(《爾雅》)。

【集解】

藏器曰:此蟲生枸杞上,食枸杞葉,狀如蠶,作繭。為蛹時取之,曝干收用。

時珍曰:此《爾雅》所謂「蚅,烏蠋」也。其狀如蠶,亦有五色者。老則作繭,化蛾孚子。諸草木上皆有之,亦各隨所食草木之性。故《廣志》云:藿蠋香,槐蠋臭。

【氣味】咸,溫,無毒。

【主治】益陽道,令人悅澤有子。炙黃和地黃末為丸,服之,大起陽益精(藏器)。治腎家風虛(時珍。《普濟方》)。

蘹香蟲

(《綱目》)

【集解】

時珍曰:生蘹香枝葉中。狀如尺蠖,青色。

【主治】小腸疝氣(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