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虫部第四十二卷
目录
虫部第四十二卷
蟲之四
(濕生類二十三種,附錄七種)
蟾蜍
(《別錄》下品)
【釋名】鼀𪓰(音蹙秋)、𪓰𪓿(音施)、䗇鼀(踘蹴)、苦蠪(音籠)、蚵蚾(何皮)、癩蛤蟆。
時珍曰:蟾蜍,《說文》作詹諸。云:其聲詹諸,其皮鼀𦸉,其行𪓿𪓿。《詩》云:得此𪓰戚𪓿。《韓詩》注云:戚施,蟾蜍也。戚音蹴。後世名苦蠪,其聲也。蚵蚾,其皮礧砢也。
【集解】
《別錄》曰:蟾蜍生江湖池澤。五月五日取東行者,陰乾用。
弘景曰: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齧之,口皆腫。五月五日取東行者五枚,反縛著密室中閉之。明旦視自解者,取為術用,能使人縛亦自解。
蕭炳曰:腹下有丹書八字,以足畫地者,真蟾蜍也。
頌曰:今處處有之。《別錄》謂蛤蟆一名蟾蜍,以為一物,非也。按:《爾雅》:鼀𪓰,蟾蠩也。郭璞云:似蛤蟆居陸地。則非一物明矣。蟾蜍多在人家下濕處。形大,背上多痱磊,行極遲緩,不能跳躍,亦不解鳴。蛤蟆多在陂澤間。形小,皮上多黑斑點。能跳接百蟲,舉動極急。二物雖一類,而功用少別,亦當分而用之。蟾蜍屎,謂之土檳榔,下濕處往往有之,亦能主疾。
宗奭曰:世傳三足者為蟾,人遂為三足枯蟾以罔眾。但以水沃半日,其偽自見,蓋無三足者也。
時珍曰:蟾蜍銳頭皤腹,促眉濁聲,土形,有大如盤者。《自然論》云:蟾蜍吐生,擲糞自其口出也。《抱朴子》云:蟾蜍千歲,頭上有角,腹下丹書,名曰肉芝,能食山精。人得食之可仙。術家取用以起霧祈雨,闢兵解縛。今有技者,聚蟾為戲,能聽指使。物性有靈,於此可推。許氏《說文》謂三足者為蟾,而寇氏非之,固是。但龜、鱉皆有三足,則蟾之三足非怪也。若謂入藥必用三足,則謬矣。《岣嶁神書》載蟾寶之法:用大蟾一枚,以長尺鐵釘四個,釘腳,四下以炭火自早炙至午,去火,放水一盞於前,當吐物如皂莢子大,有金光。人吞之,可越江湖也。愚謂縱有此術,誰敢吞之?方技誑說,未足深信。漫記於此,以備祛疑。
【修治】《蜀圖經》曰:五月五日取得,日干或烘乾用。一法:去皮、爪,酒浸一宿,又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塗酥,炙干用。
時珍曰:今人皆於端午日捕取,風乾,黃泥固濟,煅存性用之。《永類鈐方》云:蟾目赤,腹無八字者不可用。崔實《四民月令》云:五月五日取蟾蜍,可治惡瘡。即此也。亦有酒浸取肉者。錢仲陽治小兒冷熱疳瀉,如聖丸,用干者,酒煮成膏丸藥,亦一法也。
【氣味】辛,涼,微毒。
【主治】陰蝕,疽癘惡瘡,猘犬傷瘡,能合玉石(《別錄》)。燒灰敷瘡,立驗。又治溫病發斑困篤者。去腸,生搗食一二枚,無不瘥者(弘景。
藏器曰:搗爛絞汁飲,或燒末服)。殺疳蟲,治鼠漏惡瘡。燒灰,敷一切有蟲惡癢滋胤瘡(《藥性》)。治疳氣,小兒面黃癖氣,破癥結。燒灰油調,敷惡瘡(《日華》)。主小兒勞瘦疳疾,最良(蘇頌)。治一切五疳八痢,腫毒,破傷風病,脫肛(時珍)。
【發明】時珍曰:蟾蜍,土之精也。上應月魄而性靈異,穴土食蟲,又伏山精,制蜈蚣;故能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濕氣,殺蟲䘌,而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別錄》云「治猘犬傷」,《肘後》亦有方法。按:沈約《宋書》云:張牧為猘犬所傷,人云宜啖蛤蟆膾,食之遂愈。此亦治癰疽疔腫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耳。古今諸方所用蛤蟆,不甚分別,多是蟾蜍。讀者當審用之,不可因名迷實也。
【附方】舊八,新十七。
腹中冷癖:水穀癊結,心下停痰,兩脅痞滿,按之鳴轉,逆害飲食。大蟾蜍一枚,去皮、腸,支解之。芒硝強人一升,中人七合,弱人五合,水七升,煮四升,頓服,得下為度。(《肘後方》)
小兒疳積:治小兒疳積腹大,黃瘦骨立,頭生瘡結如麥穗。用立秋後大蛤蟆去首、足、腸,以清油塗之,陰陽瓦炙熟食之,積穢自下。連服五六枚,一月之後,形容改變,妙不可言。
五疳八痢:面黃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用大幹蟾蜍一枚(燒存性),皂角(去皮、弦)一錢(燒存性),蛤粉(水飛)三錢,麝香一錢,為末,糊丸粟米大。每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日二服。名五疳保童丸。(《全嬰方》)。
小兒疳泄下痢:用蛤蟆燒存性研,飲服方寸匕。(《子母秘錄》)。
走馬牙疳,侵蝕口鼻:干蚵蚾(黃泥裹固,煅過)、黃連各二錢半,青黛一錢,為末,入麝香少許和研,敷之。(《鄭氏小兒方》)
疳蝕腮穿:金鞭散:治疳瘡,腮穿牙落。以抱退雞子軟白皮,包活土狗一個,放入大蛤蟆口內,草縛泥固煅過,取出研末,貼之,以愈為度。(《普濟方》)
小兒口瘡:五月五日蛤蟆炙研末,敷之即瘥。(《秘錄》)
一切疳䘌:無問去處,皆能治之。蛤蟆,燒灰,醋和敷,一日三五度。(《梅師方》)
陰蝕欲盡:蛤蟆灰、兔屎等分為末,敷之。(《肘後》)
月蝕耳瘡:五月五日蛤蟆,燒末,豬膏和敷。(《外臺方》)
小兒蓐瘡:五月五日取蟾蜍炙研末,敷之即瘥。(《秘錄》)
小兒臍瘡出汁,久不瘥:蛤蟆,燒末,敷之,日三,甚驗。一加牡蠣等分。(《外臺》)
一切濕瘡:蟾蜍燒灰,豬脂和敷。(《千金方》)
小兒癬瘡:蟾蜍燒灰,豬脂和敷。(《外臺方》)
癩風蟲瘡:干蛤蟆一兩(炙),長肥皂一條(炙,去皮、子,蘸酒再炙)為末,以竹管引入羊腸內,系定,以麩鋪甑內,置藥麩上蒸熟,入麝香半錢,去麩同搗,為丸如梧子大。每溫酒服二十一丸。(《直指》)附骨壞瘡:久不瘥,膿汁不已,或骨從瘡孔中出。用大蛤蟆一個,亂頭髮一雞子大,豬油四兩,煎枯去滓,待凝如膏。先以桑根皮、烏頭煎湯洗,拭乾,煅龍骨末糝四邊,以前膏貼之。(《錦囊秘覽》)
發背腫毒未成者:用活蟾一個,系放瘡上,半日蟾必昏憒,置水中救其命。再易一個,如前法,其蟾必踉蹌。再易一個,其蟾如舊,則毒散矣。累驗極效。若勢重者,以活蟾一個(或二三個)破開,連肚乘熱合瘡上,不久必臭不可聞,再易二三次即愈。慎勿以物微見輕也。(《醫林集要》)
腫毒初起:大蛤蟆一個剁碎,同炒石灰研如泥,敷之。頻易。(余居士方)
破傷風病:用蟾二兩半,切剁如泥。入花椒一兩,同酒炒熟,再入酒二盞半,溫熱服之。少頃通身汗出,神效。
猘犬咬傷:《肘後》:治猘犬傷,每七日一發。生食蛤蟆膾,絕良。亦可燒炙食之。勿令本人知之。自後再不發也。《袖珍》:治瘋犬傷。即用蛤蟆後足搗爛,水調服之。先於頂心拔去血發三、兩根,則小便內見沫也。
腸頭挺出:蟾蜍皮一片,瓶內燒煙燻之,並敷之。(孫真人)
佩禳瘧疾:五月五日收大蛤蟆,曬乾。紙封,絳囊貯之,男左女右係臂上,勿令知之。(《楊氏家藏方》)
折傷接骨:大蛤蟆生研如泥,劈竹裹縛其骨,自痊。(《奚囊備急方》)
大腸痔疾:蟾蜍一個,以磚砌四方,安於內,泥住,火煅存性為末。以豬廣腸一截,扎定兩頭,煮熟切碎,蘸蟾末食之。如此三、四次,其痔自落。
頭
【主治】功同蟾蜍。
蟾酥(採治)
宗奭曰:眉間白汁,謂之蟾酥。以油單紙裹眉裂之,酥出紙上,陰乾用。
時珍曰: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稜,取白汁於油紙上及桑葉上,插背陰處,一宿即自乾白,安置竹筒內盛之,真者輕浮,入口味甜也。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納口中,則蟾身白汁出,以竹篦刮下,面和成塊,干之。其汁不可入人目,令人赤、腫、盲。或以紫草汁洗點,即消。
【氣味】甘、辛,溫,有毒。
【主治】小兒疳疾、腦疳(甄權曰:端午日取眉脂,以硃砂、麝香為丸,如麻子大,治小孩子疳瘦,空心服一丸。如腦疳,以奶汁調,滴鼻中,甚妙)。酥同牛酥,或吳茱萸苗汁調,摩腰眼、陰囊,治腰腎冷,並助陽氣。又療蟲牙(《日華》)。治齒縫出血及牙疼,以紙紝少許按之,立止(宗奭)。發背、疔瘡,一切惡腫(時珍)。
【附方】新十一。
拔取疔黃:蟾蜍,以面丸梧子大。每用一丸安舌下,即黃出也。(《青囊雜纂》)
拔取疔毒:蟾酥,以白麵、黃丹搜作劑,每丸麥粒大。以指爬動瘡上插入。重者挑破納之。仍以水澄膏貼之。(危氏方)
疔瘡惡腫:蟾酥一錢,巴豆四個搗爛,飯丸錠子如綠豆大。每服一丸,薑湯下。良久,以萹蓄根、黃荊子研酒半碗服,取行四、五次,以粥補之。(《乾坤秘韞》)
諸瘡腫硬:針頭散:用蟾酥、麝香各一錢研勻,乳汁調和,入罐中待干。每用少許,津調敷之。外以膏藥護住,毒氣自出,不能為害也。(《保命集》)
一切瘡毒:蟾酥一錢,白麵二錢,硃砂少許,井華水調成小錠子如麥大。每用一錠,井華水服。如瘡勢緊急,五七錠。蔥湯亦可,汗出即愈。
喉痹乳蛾:等證:用癩蛤蟆眉酥,和草烏尖末、豬牙皂角末等分。丸小豆大。每研一丸,點患處,神效。(《活人心統》)
一切齒痛疳蝕、齲齒、瘀腫:用蚵蚾一枚,鞭其頭背,以竹篦刮眉間,即有汁出。取少許點之,即止也。(《類編》)
風蟲牙痛不可忍:《聖惠》:用蟾酥一片,水浸軟,入麝香少許,研勻。以粟米大,綿裹咬定,吐涎愈。一方:用胡椒代麝香。一方:用蟾酥染絲綿上,剪一分,紝入齒縫根里。忌熱物,半日效。干者,以熱湯化開。
破傷風病:蟾酥二錢,湯化為糊;干蠍(酒炒)、天麻各半兩,為末,合搗,丸綠豆大。每服一丸至二丸,豆淋酒下。(《普濟方》)
蛤蟆
(《本經》下品)
【釋名】蟼蟆(蟼音驚,又音加)。
時珍曰:按王荊公《字說》云:俗言:蝦蟆懷土,取置遠處,一夕復還其所。雖或遐之,常慕而返,故名蝦蟆。或作蛤䗫,蛤言其聲,䗫言其斑也。《爾雅》作蟼蟆。
【集解】
藏器曰:《別錄》,蛤蟆一名蟾蜍,誤矣。蛤蟆、蟾蜍,二物各別。陶氏以蟾蜍注蛤蟆,遂致混然無別,今藥家亦以蟾蜍當蛤蟆矣。蛤蟆在陂澤中,背有黑點,身小能跳接百蟲,解作呷呷聲,舉動極急。蟾蜍在人家濕處,身大,背黑無點,多痱磊,不能跳,不解作聲,行動遲緩。又有蛙蛤、螻蟈、長肱、石榜、蠼子之類,或在水田中,或在溝渠側,未見別功。《周禮》:蟈氏掌去蛙黽,焚牡菊以灰灑之則死。牡菊乃無花菊也。
斆曰:蛤蟆有多般,勿誤用。有黑虎,身小黑,嘴腳小斑。有䖲黃,前腳大,後腿小,斑色,有尾子一條。有黃𥺌,遍身黃色,腹下有臍帶長五、七分,住立處,帶下有自然汁出。有螻蟈,即夜鳴,腰細口大,皮蒼黑色者。有蟾,即黃斑,頭上有肉角。其蛤蟆,皮上腹下有斑點,腳短,即不鳴叫者是也。
時珍曰:蛤蟆亦能化鶉,出《淮南子》。蛤蟆、青蛙畏蛇,而制蜈蚣。三物相值,彼此皆不能動。故關尹子云: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或云:《月令》「螻蟈鳴,反舌無聲」,皆謂蛤蟆也。
吳瑞曰:長肱,石雞也,一名錦襖子,六、七月山谷間有之,性味同水雞。
【修治】
斆曰:凡使蛤蟆,先去皮並腸及爪子,陰乾。每個用真牛酥一分塗,炙干。若使黑虎,即連頭、尾、皮、爪並陰乾,酒浸三日,漉出焙用。
【氣味】辛,寒,有毒。
大明曰:冷,無毒。
【主治】邪氣,破症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本經》)。主闢百邪鬼魅,塗癰腫及熱結腫(《藥性》)。治熱狂,貼惡瘡,解煩熱,治犬咬(《日華》)。
【發明】
頌曰:蛤蟆、蟾蜍,二物雖同一類,而功用小別,亦當分而用之。
時珍曰:古方多用蛤蟆,近方多用蟾蜍,蓋古人通稱蟾為蛤蟆耳。今考二物功用亦不甚遠,則古人所用多是蟾蜍,且今人亦只用蟾蜍有效,而蛤蟆不復入藥矣。按張杲《醫說》載《摭青雜說》云:有人患腳瘡,冬月頓然無事,夏月臭爛,痛不可言。遇一道人云:爾因行草上,惹蛇交遺瀝,瘡中有蛇兒,冬伏夏出故也。以生蛤蟆搗敷之,日三四換。凡三日,一小蛇自瘡中出,以鐵鉗取之。其病遂愈。
朱震亨曰:蛤蟆屬土與水,味甘性寒,南人喜食之。本草言服之不患熱病,由是病人亦煮食之。本草之意,或炙、或干、或燒,入藥用之。非若世人煮羹入椒鹽而啜其湯也。此物本濕化,大能發濕,久則濕化熱。此乃土氣厚,自然生火也。
【附方】舊三,新三。
風邪為病:蛤蟆(燒灰)、硃砂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調下,日三四服,甚有神驗。(《聖惠方》)。
狂言鬼語猝死:用蛤蟆燒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外臺秘要》)。
噎膈吐食:用蛇含蛤蟆,泥包,煅存性,研末。每服一錢,酒下。(《壽域方》)
瘰癧潰爛:用黑色蛤蟆一枚,去腸焙研,油調敷之。忌鐵器。
頭上軟癤:蛤蟆,剝皮,貼之,收毒即愈。(《活幼全書》)
蝮蛇螫傷:生蛤蟆一枚,搗爛敷之。(《聖惠方》)
肝
【主治】蛇螫人,牙入肉中,痛不可堪。搗敷之,立出(時珍。出《肘後》)。
膽
【主治】小兒失音不語,取汁點舌上,立愈(時珍。出《孫氏集效方》)。
腦
【主治】青盲,明目(《別錄》)。
蛙
(《別錄》下品)
【釋名】長股(《別錄》)、田雞(《綱目》)、青雞(同上)、坐魚(同上)、蛤魚。
宗奭曰:蛙後腳長,故善躍。大其聲則曰蛙,小其聲則曰蛤。
時珍曰:蛙好鳴,其聲自呼。南人食之,呼為田雞,云肉味如雞也。又曰坐魚,其性好坐也。按《爾雅》蟾、蛙俱列魚類,而《東方朔傳》云:長安水多蛙魚,得以家給人足。則古昔關中已常食之如魚,不獨南人也。蛙亦作鼃字。
【集解】
《別錄》曰:蛙生水中,取無時。
弘景曰:凡蜂、蟻、蛙、蟬,其類最多。大而青脊者,俗名土鴨,其鳴甚壯。一種黑色者,南人名蛤子,食之至美。一種小形善鳴者,名蛙子,即此也。
保升曰:蛙,蛤蟆之屬,居陸地,青脊善鳴,聲作蛙者,是也。
頌曰:今處處有之。似蛤蟆而背青綠色,尖嘴細腹,俗謂之青蛙。亦有背作黃路者,謂之金線蛙。陶氏所謂土鴨,即《爾雅》所謂「在水曰黽」者,是也,俗名石鴨。所謂蛤子,即今水雞是也,閩、蜀、浙東人以為佳饌。
時珍曰:田雞、水雞、土鴨,形稱雖異,功用則一也。四月食之最美,五月漸老,可採入藥。《考工記》云:以脰鳴者,蛙黽之屬。農人占其聲之早晚大小,以卜豐歉。故唐人章孝標詩云:田家無五行,水旱卜蛙聲。蛙亦能化為鴽,見《列子》。
【氣味】甘,寒,無毒。
宗奭曰:平。
時珍曰:按:《延壽書》云:蛙骨熱,食之小便苦淋。妊娠食蛙,令子壽夭。小蛙食多,令人尿閉。臍下痠痛,有至死者。擂車前水飲可解。
吳瑞曰:正月出者名黃蛤,不可食。
【主治】小兒赤氣,肌瘡臍傷,止痛,氣不足(《別錄》)。
小兒熱瘡,殺屍疰病蟲,去勞劣,解熱毒(《日華》)。食之解勞熱(宗奭)。利水消腫。燒灰,涂月蝕瘡(時珍)。饌食,調疳瘦,補虛損,尤宜產婦。搗汁服,治蛤蟆瘟病(嘉謨)。
【發明】
頌曰:南人食蛙蛤,云補虛損,尤宜產婦。
時珍曰:蛙產於水,與螺、蚌同性,故能解熱毒,利水氣。但系濕化之物,其骨性復熱,而今人食者,每同辛辣及脂油煎炸,是抱薪救火矣,安能求其益哉?按:戴原禮《證治要訣》云:凡渾身水腫,或單腹脹者,以青蛙一二枚,去皮炙食之,則自消也。
嘉謨曰:時行面赤項腫,名蛤蟆瘟。以金線蛙搗汁,水調,空腹頓飲,極效,曾活數人。
【附方】新六。
蛤饌:治水腫。用活蛙三個,每個口內安銅錢一個,上著胡黃連末少許。以雄豬肚一個,茶油洗淨,包蛙扎定,煮一宿,取出,去皮、腸,食肉並豬肚,以酒送下。忌酸、咸、魚、面、雞、鵝、羊肉,宜食豬、鴨。(《壽域神方》)
水蠱腹大:動搖有水聲,皮膚黑色。用干青蛙二枚(以酥炒),干螻蛄七枚(炒),苦壺蘆半兩(炒)。上為末。每空心溫酒服二錢,不過三服。(《聖惠方》)
毒痢噤口:水蛙一個,並腸肚搗碎,瓦烘熱,入麝香五分,作餅,貼臍上,氣通即能進食也。
諸痔疼痛:青蛙丸:用青色蛙長腳者一個,燒存性,為末,雪糕和,丸如梧子大。每空心先吃飯二匙,次以枳殼湯下十五丸。(《直指方》)。
蟲蝕肛門,蟲蝕腎腑,肛盡腸穿:用青蛙一枚,雞骨一分,燒灰吹入,數用大效。(《外臺》)
癌瘡如眼:上高下深,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頭上各露一舌,毒孔透里者,是也。用生井蛙皮,燒存性為末摻,或蜜水調敷之。(《直指方》)
蝌鬥
(《拾遺》)
【釋名】活師(《山海經》)、活東(《爾雅》)、玄魚(《古今注》)、懸針(同上)、水仙子(俗名)、蛤蟆臺。
時珍曰:蝌鬥,一作蛞鬥(音闊)。按:羅願《爾雅翼》云:其狀如魚,其尾如針,又並其頭、尾觀之,有似鬥形,故有諸名。玄魚言其色,懸針狀其尾也。
【集解】藏器曰:活師即蛤蟆兒,生水中,有尾如鮽魚,漸大則腳生尾脫。
時珍曰:蝌鬥生水中,蛤蟆、青蛙之子也。二、三月蛙、蟆曳腸於水際草上,纏繳如索,日見黑點漸深,至春水時,鳴以聒之,則蝌鬥皆出,謂之聒子,所謂「蛤蟆聲抱」是矣。蝌鬥狀如河豚,頭圓,身上青黑色,始出有尾無足,稍大則足生尾脫。崔豹云聞雷尾脫,亦未必然。陸農師云:月大盡則先生前兩足,小盡則先生後兩足。
【主治】火飆熱瘡及疥瘡,並搗碎敷之。又染髭發,取青胡桃子上皮,和搗為泥染之,一染不變也(藏器)。
【發明】時珍曰:俚俗三月三日,皆取小蝌鬥以水吞之,云不生瘡,亦解毒治瘡之意也。按:危氏《得效》方:染髭發,用蝌鬥、黑桑椹各半斤,瓶密封,懸屋東百日化泥,取塗鬚髮,永黑如漆也。又《岣嶁神書》云:三月三日,取蝌鬥一合陰乾,候椹熟時取汁一升浸,埋東壁下,百日取出,其色如漆。以塗髭發,永不白也。
卵
【主治】明目(藏器)。
溪狗
(《拾遺》)
【集解】
藏器曰:溪狗生南方溪澗中。狀似蛤蟆,尾長三、四寸。
【氣味】有小毒。
【主治】溪毒及遊蠱,燒末,水服一、二錢匕(藏器)。
山蛤
(宋《圖經》)
【校正】原附蛤蟆下,今分出。
【集解】
頌曰:山蛤在山石中藏蟄,似蛤蟆而大,黃色。能吞氣,飲風露,不食雜蟲。山人亦食之。
【主治】小兒勞瘦,及疳疾,最良(蘇頌)。
田父
(宋《圖經》)
【校正】原附蛤蟆下,今分出。
【釋名】蜦(音論)。
【集解】
頌曰:按:《洽聞記》云:蛤蟆大者名田父,能食蛇。蛇行被逐,殆不能去。因銜其尾,久之蛇死,尾後數寸皮不損,肉已盡矣。世傳蛇啖蛙,今此乃食蛇。其說頗怪,當別是一種也。
時珍曰:按《文字集略》云:蜦,蛤蟆也,大如屨,能食蛇。此即田父也。竊謂蛇吞鼠,而有食蛇之鼠;蛇制豹,而有啖蛇之貘。則田父伏蛇,亦此類耳,非怪也。
【主治】蠶咬,取脊背上白汁,和蟻子灰,塗之(蘇頌。出韋宙《獨行方》)。
蜈蚣
(《本經》下品)
【釋名】蒺藜(《爾雅》)、蝍蛆(《爾雅》)、天龍。
弘景曰:《莊子》:蝍蛆甘帶。《淮南子》云:螣蛇遊霧而殆於蝍蛆。蝍蛆,蜈蚣也,性能制蛇。見大蛇,便緣上啖其腦。
恭曰:山東人呼蜘蛛一名蝍蛆,亦能制蛇,而蜘蛛條無制蛇之說。《莊子》、《淮南》並謂蜈蚣也。
頌曰:按:《爾雅》:蒺藜,蝍蛆也。郭注云:似蝗而大腹長角,能食蛇腦。乃別似一物。
時珍曰:按:張揖《廣雅》及《淮南子注》,皆謂蝍蛆為蜈蚣,與郭說異。許慎以蝍蛆為蟋蟀,能制蛇。又以蝍蛆為馬蚿,因馬蚿有蛆蟝之名,並誤矣。
【集解】《別錄》曰:蜈蚣生大吳川穀及江南。頭、足赤者良。
弘景曰: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長山、高麗山、茅山,於腐爛積草處得之,勿令傷,曝干。黃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以火炙令赤當之,非真也。蜈蚣齧人,以桑汁、白鹽塗之即愈。《蜀圖》曰:生山南川穀,及出安、襄、鄧、隨、唐等州土石間,人家屋壁中亦有。形似馬陸,身扁而長。黑頭赤足者良。七八月採之。
宗奭曰: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黃。有被毒者,以烏雞屎,或大蒜塗之,效。性畏蛞蝓,不敢過所行之路,觸其身即死,故蛞蝓能治蜈蚣毒。
時珍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歧尾。性畏蜘蛛,以溺射之,即斷爛也。南方有極大者,而本草失載。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綏定縣蜈蚣,大者能以氣吸蛇及蜴蜥,相去三四尺,骨肉自消。沈懷遠《南越志》云:南方晉安有山出蜈蚣。大者長丈餘,能啖牛。俚人然炬遂得,以皮鞔鼓,肉曝為脯,美於牛肉。葛洪《遐觀賦》云:南方蜈蚣大者長百步,頭如車箱,肉白如瓠,越人爭買為羹炙。張耒《明道雜誌》云:黃州岐亭有拘羅山,出大蜈蚣,袤丈尺。土人捕得熏干,商人販入北方貨之,有致富者。蔡絛《叢談》云:嶠南蜈蚣大者二三尺,螫人至死。惟見托胎蟲,則局縮不敢行。蟲乃登首,陷其腦而食之。故被蜈蚣傷者,搗蟲塗之,痛立止也。珍按:托胎蟲即蛞蝓也。蜈蚣能制龍、蛇、蜴蜥,而畏蛤蟆、蛞蝓、蜘蛛,亦《莊子》所謂「物畏其天」,《陰符經》所謂「禽之制在氣也」。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千足蟲,真相似,只是頭上有白肉,面並嘴尖。若誤用,並把著,腥臭氣入頂,能致死也。凡治蜈蚣,先以蜈蚣木末(或柳蛀末)於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去木末,以竹刀刮去足、甲用。
時珍曰:蜈蚣木不知是何木也。今人惟以火炙去頭、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葉火煨用之。
【氣味】辛,溫,有毒。
時珍曰:畏蛞蝓、蜘蛛、雞屎、桑皮、白鹽。
【主治】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本經》)。療心腹寒熱積聚,墮胎,去惡血(《別錄》)。
治症癖(《日華》)。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丹毒禿瘡瘰癧,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傷(時珍)。
【發明】
頌曰:《本經》云「療鬼疰」,故《胡洽方》治屍疰、惡氣、痰嗽諸方多用之。今醫家治小兒口噤不開、不能乳者,以赤足蜈蚣,去足,炙研,用豬乳二合調半錢,分三、四服,溫灌之,有效。
時珍曰:蓋行而疾者,惟風與蛇。蜈蚣能制蛇,故亦能截風,蓋厥陰經藥也。故所主諸證,多屬厥陰。按:楊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風氣暴烈者可以當之。風氣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貴藥病相當耳。設或過劑,以蚯蚓、桑皮解之。又云:瘭瘡一名蛇瘴,蠻煙瘴雨之鄉,多毒蛇氣。人有不伏水土風氣而感觸之者,數月以還,必發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為上藥,白芷次之。又《聖濟總錄》云:嶺南樸蛇瘴,一名鎖喉瘴。項大腫痛連喉。用赤足蜈蚣一二節研細,水下即愈。據此,則蜈蚣之治蛇蟲、蛇毒、蛇瘕、蛇傷諸病,皆此意也。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並陸羽《茶經》載《枕中方》治瘰癧一法,則蜈蚣自能除風攻毒,不獨治蛇毒而已也。
【附方】舊四,新十六。
小兒撮口:但看舌上及上下齶有瘡如粟米大是也。指甲刮破,以蜈蚣研汁,敷兩頭肉,即愈。如無生者,干者亦可。(《子母秘錄》)。
小兒急驚:萬金散:蜈蚣一條(全者,去足,炙為末),丹砂、輕粉等分研勻,陰陽乳汁和,丸綠豆大。每歲一丸,乳汁下。(《聖惠》)
天吊驚風:目久不下,眼見白睛,及角弓反張,聲不出者,雙金散主之。用大蜈蚣一條去頭足,酥炙,用竹刀批開,記定左右。又以麝香一錢,亦分左右各記明,研末包定。每用左邊者吹左鼻,右邊者吹右鼻,各少許,不可過多。若眼未下,再吹些須,眼下乃止。(《直指》)
破傷中風欲死:《聖惠》:用蜈蚣,研末,擦牙,追去涎沫,立瘥。《儒門事親》:用蜈蚣頭、烏頭尖、附子底、蠍梢等分為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熱酒灌之,仍貼瘡上,取汗愈。口眼喎斜,口內麻木者:用蜈蚣三條(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並去頭足);天南星一個(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錢,通為末,入麝少許。每服一錢,熱調下,日一服。(《通變要法》)
腹內蛇症:誤食菜中蛇精,成蛇瘕,或食蛇肉成瘕,腹內常飢,食物即吐。
以赤足蜈蚣一條炙,研末,酒服。(《衛生易簡方》)
蝮蛇螫傷:蜈蚣,研末,敷之。抱朴子。
射工毒瘡:大蜈蚣一枚,炙研,和酢敷之。(《千金方》)。
天蛇頭瘡:生手指頭上。用蜈蚣一條,燒煙燻一、二次即愈。或為末,豬膽汁調,塗之。(《奇效》)
丹毒瘤腫:用蜈蚣一條幹者,白礬一皂子大,雷丸一個,百部二錢,研末,醋調敷之。(《本草衍義》)
瘰癧潰瘡:荼、蜈蚣二味,炙至香熟,等分搗篩為末。先以甘草湯洗淨,敷之。(《枕中方》)
聤耳出膿:蜈蚣末,吹之。(鮑氏)
小兒禿瘡:大蜈蚣一條,鹽一分,入油內浸七日。取油搽之,極效。(《海上方》)
便毒初起:黃腳蜈蚣一條,瓦焙存性,為末。酒調服,取汗即散。(《濟生秘覽》)
痔瘡疼痛:《直指》:用赤足蜈蚣,焙為末,入片腦少許,唾調敷之。孫氏《集效》:用蜈蚣三、四條,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錢,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點上油,即時痛止,大效。
腹大如箕:用蜈蚣三、五條,酒炙研末。每服一錢,以雞子二個,打開入末在內,攪勻紙糊,沸湯煮熟食之。日一服,連進三服,瘳。(《活人心統》)
腳肚轉筋:蜈蚣,燒,豬脂和敷。(《肘後》)
女人趾瘡:甲內惡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條,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圍。(《醫方摘要》)
馬陸
(《本經》下品)
【釋名】百足(《本經》)、百節(《衍義》)、千足(《炮炙論》)、馬蚿(音弦)、馬蠸(音拳)、馬蠲(郭璞)、馬軸(《別錄》)、馬䗃(《爾雅》)、飛蚿蟲(李當之)、刀環蟲(蘇恭)、蛩。
弘景曰:此蟲足甚多,寸寸斷之,亦便寸行。故魯連子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莊子「蚿憐蛇」是矣。
【集解】《別錄》曰:馬陸生玄菟川穀。
弘景曰:李當之云:此蟲長五、六寸,狀如大蛩,夏月登樹鳴,冬則入蟄,今人呼為飛蚿蟲。今有一種細黃蟲,狀如蜈蚣而甚長,俗名土蟲。雞食之,醉悶至死。方家既不復用,市人亦無取者,未詳何者的是?
恭曰:此蟲大如細筆管,長三、四寸,斑色,一如蚰蜒。襄陽人名為馬蚿,亦呼馬軸,亦名刀環蟲,以其死側臥,狀如刀環也。有人自毒,服一枚便死也。
斆曰:千足蟲頭上有白肉,面並嘴尖。把著,腥臭氣入人頂,能致死也。
宗奭曰:百節,身如槎,節節有細蹙文起,紫黑色,光潤,百足。死則側臥如環,長二、三寸,大者如小指。古牆壁中甚多,入藥至鮮。
時珍曰:馬蚿處處有之。形大如蚯蚓,紫黑色,其足比比至百,而皮極硬,節節有橫紋如金線,首尾一般大。觸之即側臥局縮如環,不必死也。能毒雞犬。陶氏所謂土蟲,乃蚰蜒也,死亦側蜷如環,雞喜食之。當以李當之之說為準。
【正誤】
藏器曰:按:土蟲無足,如一條衣帶,長四、五寸,身扁似韭葉,背上有黃黑襉,頭如鏟子,行處有白涎。生濕地,雞吃即死。陶云土蟲似蜈蚣者,乃蚰蜒,非土蟲,亦非馬陸也。蘇云馬陸如蚰蜒,亦誤矣。按:蚰蜒色黃不斑,其足無數。
時珍曰: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度古俗呼土蠱,身形似衣帶,色類蚯蚓,長一尺余,首如鏟,背上有黃黑襉,稍觸即斷。常趁蚓掩之,則蚓化為水。有毒,雞食之輒死。據此,則陳藏器所謂土蟲者,蓋土蠱也。陶氏誤以蚰蜒為馬陸,陳氏亦誤以土蠱為土蟲矣。
【修治】
雷曰:凡收得馬陸,以糠頭炒,至糠焦黑,取出去糠。竹刀刮去頭、足,研末用。
【氣味】辛,溫,有毒。
【主治】腹中大堅症,破積聚息肉,惡瘡白禿(《本經》)。
療寒熱痞結,脅下滿(《別錄》)。辟邪瘧(時珍)。
【發明】
時珍曰:馬陸系神農藥,雷氏備載炮炙之法,而古方鮮見用者,惟《聖惠》逐邪丸用之。
其方:治久瘧發歇無時。用百節蟲四十九枚,濕生蟲四十九枚,砒霜三錢,粽子角七枚。五月五日日未出時,於東南上尋取兩般蟲,至午時向南研勻,丸小豆大。每發日早,男左女右,手把一丸,嗅之七遍,立效。修時忌孝子、婦人、師、尼、雞、犬見之。亦合《別錄》療寒熱之說。大抵毒物只可外用,不敢輕入丸、散中。
山蛩蟲
(《拾遺》)
【集解】
藏器曰:生山林間。狀如百足而大,烏斑色,長二、三寸。更有大如指者,名馬陸,能登木群吟,已見《本經》。
時珍曰:按:《本經》,馬陸一名百足,狀如大蛩,而此云狀如百足而大,更大者為馬陸,則似又指百足為一物矣。蓋此即馬陸之在山而大者耳,故曰山蛩。雞、犬皆不敢食之。
【氣味】有大毒。
【主治】人嗜酒不已,取一節燒灰,水服,便不喜聞酒氣。過一節則毒人至死。又燒黑敷惡瘡,亦治蠶病白僵,燒灰粉之(藏器)。
【附錄】蚰蜒(《拾遺》)
藏器曰:狀如蜈蚣而甚長,色正黃不斑,大者如釵股,其足無數,好脂油香,故入人耳及諸竅中。以驢乳灌之,即化為水。
時珍曰:處處有之,牆屋爛草中尤多。狀如小蜈蚣,而身圓不扁,尾後禿而無歧,多足,大者長寸余,死亦蜷屈如環,故陶弘景誤以為馬陸也。其入人耳,用龍腦、地龍、硇砂,單吹之皆效。或以香物引之。《淮南子》云「菖蒲去蚤蝨而來蛉蛩」,即此蟲也。揚雄《方言》云:一名入耳,一名蚨虶,一名䖡蚭,一名蜟蚳。又一種草鞋蟲,形亦相似而身扁,亦能入人耳中。蠼螋(《拾遺》。音瞿搜) 藏器曰:狀如小蜈蚣,色青黑,長足。能溺人影,令人發瘡,如熱痱而大,若繞腰匝不可療,山中者溺毒更猛。惟扁豆葉敷之即瘥,諸方大有治法。
時珍曰:蠼螋喜伏氍𧃲之下,故得此名。或作蛷螋。按《周禮·赤茇氏》:凡隙屋,除其貍蟲蛷螋之屬,乃求而搜之也。其蟲隱居牆壁及器物下,長不及寸,狀如小蜈蚣,青黑色。二須六足,足在腹前,尾有叉歧,能夾人物,俗名搜夾子。其溺射人影,令人生瘡,身作寒熱。古方用犀角汁、雞腸草汁、馬鞭草汁、梨葉汁、茶葉末、紫草末、羊髭灰、鹿角末、燕窠土,但得一品塗之皆效。孫真人《千金方》云:予曾六月中得此瘡,經五、六日治不愈。有人教畫地作蠼螋形、以刀細取腹中土,以唾和塗之,再塗即愈。方知萬物相感,莫曉其由。
蚯蚓
(《本經》下品)
【釋名】螼螾(音頃引)、朐䏰(音蠢閏)、堅蠶(音遣忝)、䖤蟺(音阮善)、曲蟺、土蟺(《綱目》)、土龍(《別錄》)、地龍子(《藥性》)、寒䘆、寒蚓、附蚓(《吳普》)、歌女。
時珍曰:蚓之行也,引而後申,其塿如丘,故名蚯吲。
《爾雅》謂之螼螾,巴人謂之朐䏰,皆方音之轉也。䖤蟺、曲蟺,象其狀也。《東方虯賦》云:乍逶迤而鱔曲,或宛轉而蛇行。任性行止,物擊便曲,是矣。術家言蚓可興云,又知陰晴,故有土龍、龍子之名。其鳴長吟,故曰歌女。
大明曰:路上踏殺者,名千人踏,入藥更良。
【集解】
《別錄》曰:白頸蚯蚓,生平土。三月取,曝干。
弘景曰:入藥用白頸,是其老者。取得去土鹽之,日曝須臾成水,道術多用。其屎呼為蚓塿(亦曰六一泥),以其食細泥。無沙石,入合丹泥釜用。
時珍曰:今處處平澤膏壤地中有之。孟夏始出,仲冬蟄結。雨則先出,晴則夜鳴。或云結時能化為百合也。與蛗螽同穴為雌雄。故郭璞贊云:蚯蚓土精,無心之蟲。交不以分,淫於蛗螽。是矣。今小兒陰腫,多以為此物所吹。《經驗方》云:蚯蚓咬人,形如大風,眉須皆落,惟以石灰水浸之良。昔浙江將軍張韶病此,每夕蚯蚓鳴於體中。有僧教以鹽湯浸之,數遍遂瘥。
宗奭曰:此物有毒。崇寧末年,隴州兵士暑月跣足,為蚯蚓所中,遂不救。後數日,又有人被其毒。或教以鹽湯浸之,並飲一杯,乃愈也。
【修治】
弘景曰:若服干蚓,須熬作屑。
斆曰:凡收得,用糯米泔浸一夜,漉出,以無灰酒浸一日,焙乾切。每一兩,以蜀椒、糯米各二錢半同熬,至米熟,揀出用。
時珍曰:入藥有為末,或化水,或燒灰者,各隨方法。
白頸蚯蚓
【氣味】咸,寒,無毒。
權曰:有小毒。
之才曰:畏蔥、鹽。
【主治】蛇瘕,去三蟲伏屍,鬼疰蠱毒,殺長蟲(《本經》)。化為水,療傷寒,伏熱狂謬,大腹黃疸(《別錄》)。溫病,大熱狂言,飲汁皆瘥。炒作屑,去蛔蟲。去泥,鹽化為水,主天行諸熱,小兒熱病癲癇,塗丹毒,敷漆瘡(藏器)。蔥化為汁,療耳聾(蘇恭)。治中風、癇疾、喉痹(《日華》)。解射罔毒(《蜀本》)。干者炒為末,主蛇傷毒(《藥性》)。治腳風(蘇頌)。主傷寒瘧疾,大熱狂煩,及大人、小兒小便不通。急慢驚風、歷節風痛,腎臟風注,頭風齒痛,風熱赤眼,木舌喉痹,鼻息聤耳,禿瘡瘰癧,卵腫脫肛,解蜘蛛毒,療蚰蜒入耳(時珍)。
【發明】
弘景曰:干蚓熬作屑,去蛔蟲甚有效。
宗奭曰:腎臟風下注病,不可闕也。
頌曰:腳風藥必須此物為使,然亦有毒。有人因腳病藥中用此,果得奇效,病愈服之不輟,至二十餘日,覺躁憒,但欲飲水不已,遂致委頓。大抵攻病用毒藥,中病即當止也。
震亨曰:蚯蚓屬土,有水與木,性寒,大解熱毒,行濕病。
時珍曰:蚓在物應土德,在星禽為軫水。上食槁壤,下飲黃泉,故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諸熱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絡也。術家云:「蚓血能柔弓弩」,恐亦誑言爾。諸家言服之多毒,而郭義恭《廣志》云「閩越山蠻啖蚯蚓為饈」,豈地與人有不同歟?
【附方】舊九,新三十四。
傷寒熱結:六、七日狂亂,見鬼欲走。以大蚓半斤去泥,用人溺煮汁飲。或生絞汁亦可。(《肘後方》)。陽毒結胸:按之極痛,或通而復結,喘促,大躁狂亂。取生地龍四條,洗淨,研如泥,入生薑汁少許,蜜一匙,薄荷汁少許,新汲水調服。若熱熾者,加片腦少許。即與揉心下,片時自然汗出而解。不應,再服一次,神效。(《傷寒蘊要》)諸瘧煩熱太躁:用上方服之,甚效。亦治瘴瘧。(《直指》)小便不通:蚯蚓,搗爛,浸水。濾取濃汁半碗服,立通。(《斗門》)老人尿閉:白頸蚯蚓、茴香等分,杵汁,飲之即愈。(《朱氏集驗方》)小兒
尿閉:乃熱結也。用大地龍數條去泥,入蜜少許,研敷莖卵。仍燒蠶蛻紙、硃砂、龍腦、麝香同研少許,以麥門冬、燈心煎湯調服。(《全幼》)。小兒急驚:五福丸:用生蚯蚓一條,研爛,入五福化毒丹一丸,同研,以薄荷湯少許化下。《普濟方》云:梁國材言:揚州進士李彥直家,專貨此藥,一服千金,以糊十口。梁傳其方,親試屢驗,不可不筆於冊,以救嬰兒。
驚風悶亂:乳香丸:治小兒慢驚風,心神悶亂,煩懊不安,筋脈拘急,胃虛蟲動,反折啼叫。用乳香半錢,胡粉一錢,研勻,以白頸蚯蚓(生,捏去土),搗爛和,丸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五丸,蔥白煎湯下。(《普濟方》)慢驚虛風:用平正附子去皮臍,生研為末,以白頸蚯蚓於末內滾之,候定,刮蚓上附末,丸黃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百一方》)。
急慢驚風:五月五日取蚯蚓,竹刀截作兩段,急跳者作一處,慢跳者作一處,各研爛,入硃砂末和作丸,記明急驚用急跳者,慢驚用慢跳者。每服五七丸,薄荷湯下。(《應驗方》)。
小兒卵腫:用地龍,連土為末,津調敷之。(錢氏方)。勞復卵腫或縮入腹:腹中絞痛,身體重,頭不能舉。小腹裡急,熱上衝胸四支拘急欲死。用蚯蚓二十四枚,水一斗,煮取三升,頓服取汗。或以蚯蚓數升絞汁服之,並良。(《肘後方》)
手足腫痛欲斷:取蚓三升,以水五升,絞汁二升半,服之。(《肘後》)。
代指疼痛:蚯蚓杵,敷之。(《聖惠》)
風熱頭痛:地龍(炒研)、薑汁、半夏餅、赤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一字至半錢,生薑、荊芥湯下。(《普濟》)
頭風疼痛:龍珠丸:用五月五日取蚯蚓,和腦、麝杵,丸麻子大。每以一丸納鼻中,隨左右。先塗薑汁在鼻,立愈。(《總錄》)
偏正頭痛不可忍者:《普濟》龍香散:用地龍(去土,焙)、乳香等分。為末。每以一字作紙捻,燈上燒煙,以鼻嗅之。《澹寮方》:加人指甲等分,云徐介翁方也。每用一捻,香爐內慢火燒之,以紙筒引煙入鼻熏之。口噙冷水,有涎吐去。仍以好茶一盞點呷,即愈。
風赤眼痛:地龍十條,炙為末,茶服三錢。(《聖惠》)
風蟲牙痛:鹽化地龍水,和麵納齒上,又以皂莢,去皮,研末塗上,蟲即出。又同玄胡索、蓽茇末塞耳。(《普濟》)
牙齒裂痛:死曲蟺,為末,敷之即止。(《千金翼》)
齒縫出血不止:用地龍末、枯礬各一錢,麝香少許,研勻擦之。(《聖惠方》)
牙齒動搖及外物傷動欲落,諸藥不效者:乾地龍(炒)、五倍子(炒)等分為末。先以生薑揩牙,後敷擦之。(《御藥院方》)
木舌腫滿,不治殺人:蚯蚓一條,以鹽化水塗之,良久漸消。(《普濟方》)
咽喉卒腫不下食:地龍十四條,搗塗喉外。又以一條,著鹽化水,入蜜少許,服之。(《聖惠方》)
喉痹塞口:《普濟》:用韭地紅小蚯蚓數條,醋擂取汁食之,並噙在喉內,即吐出痰血二、三碗,飲食即進,神效。《聖惠》:用地龍一條,研爛,以雞子白攪和,灌入即通。
鼻中息肉:地龍(炒)一分,牙皂一挺,為末。蜜調塗之,清水滴盡即除。(《聖惠》)
耳卒聾閉:蚯蚓入鹽,安蔥內,化水點之,立效。(《勝金》)
聤耳出膿:生地龍、釜上墨、生豬脂等分。研勻,蔥汁和,捻作挺子,綿裹塞之。《聖惠方》:用地龍為末,吹之。耳中耵聹乾結不出:用白蚯蚓,入蔥葉中化為水,滴耳令滿。不過數度,即易挑出。
蚰蜒入耳:地龍,為末,入蔥葉內,化水點入,則蚰蜒亦化為水。(《聖惠方》)
白禿頭瘡:乾地龍為末,入輕粉,麻油調搽。(《普濟方》)
瘰癧潰爛流串者:用荊芥根下段,煎湯溫洗,良久,著瘡破紫黑處,以針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用韭菜地上蚯蚓一把,五更時收取,炭火上燒紅,為末。每一匙,入乳香、沒藥、輕粉各半錢,穿山甲九片,炙為末,油調敷之,如神。此武進朱守仁所傳有驗方。(《保命集》)
龍纏瘡毒:水缸底蚯蚓一條,連泥搗敷,即愈。
蜘蛛咬瘡遍身皆有:以蔥一枚,去尖頭,將蚯蚓入葉中,緊捏兩頭,勿令泄氣,頻搖動,即化為水,以點咬處,甚效。(《譚氏小兒方》)
陽證脫肛:以荊芥、生薑煎湯洗之;用地龍(蟠如錢樣者,去土)一兩,朴硝二錢,為末,油調敷之。(《全幼心鑑》)
中蠱下血如爛肝者:以蚯蚓十四枚,苦酒三升漬至蚓死,服水。已死者皆可活。(《肘後方》)
癘風痛癢:白頸蚯蚓,去土,以棗肉同搗,丸梧子大。每美酒下六十丸。忌薑、蒜。(《活人心統》)對口毒瘡,已潰出膿,取韭地蚯蚓,搗細,涼水調敷,日換三、四次。(《扶壽精方》)
耳聾氣閉:蚯蚓、川芎藭各兩半,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湯下。服後低頭伏睡。一夜一服,三夜立效。(《聖濟總錄》)
口舌糜瘡:地龍、吳茱萸,研末,醋調生面和,塗足心,立效。(《摘玄方》)
蚯蚓泥
見土部。
蝸牛
(瓜、媧、渦三音。《別錄》中品)
【釋名】蠡牛(蠡音螺。《藥性》)、蚹蠃(《爾雅》。音附螺)、螔蝓(《爾雅》。音移俞)、山蝸(弘景)、蝸螺(《山海經》作倮累)、蜒蚰螺(俗名)、土牛兒。
弘景曰:蝸牛,山蝸也。形似瓜字,有角如牛,故名。《莊子》所謂「戰於蝸角」是矣。
時珍曰:其頭偏戾如喎,其形盤旋如渦。故有媧、渦二者,不獨如瓜字而已。其行延引,故曰蜒蚰。《爾雅》謂之蚹蠃。孫炎注云:以其負蠃殼而行,故名蚹蠃。
【集解】
弘景曰:蝸牛生山中及人家。頭形如蛞蝓,但揹負殼耳。
大明曰:此即負殼蜒蚰也。
保升曰:蝸牛生池澤草樹間。形似小螺,白色。頭有四黑角,行則頭出,驚則首尾俱縮入殼中。
頌曰:凡用蝸牛,以形圓而大者為勝。久雨乍晴,竹林池沼間多有之。其城牆陰處,一種扁而小者,無力,不堪用。
時珍曰:蝸身有涎,能制蜈、蠍。夏熱則自懸葉下,往往升高,涎枯則自死也。
蝸牛
【氣味】咸,寒,有小毒。畏鹽。
【主治】賊風喎僻,踠跌,大腸下脫肛,筋急及驚癇(《別錄》)。生研汁飲,止消渴(甄權)。治小兒臍風撮口,利小便,消喉痹,止鼻衄,通耳聾,治諸腫毒痔漏,制蜈蚣、蠍蠆毒,研爛塗之(時珍)。
【發明】
頌曰:入嬰孩藥最勝。
時珍曰:蝸牛所主諸病,大抵取其解熱消毒之功耳。
【附方】舊三,新二十。
小便不通:蝸牛,搗貼臍下,以手摩之。加麝香少許更妙。(《簡易》)
大腸脫肛:《聖惠》:治大腸久積虛冷,每因大便脫肛。用蝸牛一兩,燒灰,豬脂和敷,立縮。又治上證及痢後脫肛。用干蝸牛一百枚,炒研。每用一錢,以飛過赤汁磁石末五錢,水一盞,煎半盞調服。日三。痔瘡腫痛:丹溪:用蝸牛浸油塗之,或燒研敷之。《濟生》:用蝸牛一枚,入麝香少許在內,碗盛,次日取水塗之。發背初起:活蝸牛二百個,以新汲水一盞,湯瓶中封一夜,取涎水,入真蛤粉旋調,掃敷瘡上。日十餘度,熱痛止則瘡便愈。(《集驗方》)瘰癧未潰:連殼蝸牛七個,丁香七粒,同燒研,紙花貼之。(危氏)瘰癧已潰:蝸牛燒研,輕粉少許,用豬脊髓調,敷之。(危氏方)。喉痹腫塞:用蝸牛綿裹,水浸含咽,須臾立通。又用蝸牛七枚,白梅肉三枚,研爛。綿裹含咽,立效。(《聖惠方》)喉風腫痛:端午日午時,取蜒蚰十餘條,同鹽三、四個,小瓶內封固,俟化成水,收水點之。(唐氏)喉塞口噤:蜒蚰(炙)二七枚,白梅肉(炒)二七枚,白礬(半生半燒)二錢。研為末。每水調半錢服,得吐立通。(《聖濟總錄》)耳腮痄腫及喉下諸腫:用蝸牛同面研,敷之。面上毒瘡初起者:急尋水蜒蚰一、二條,用醬少許共搗,塗紙上貼之,即退。紙上留一小孔出氣。此乃凌漢章秘傳極效方也。(談野翁《試驗方》)。赤白翳膜:生蝸牛一枚,搗丹砂末於內,火上炙沸,以綿染汁敷眥中,日二。(《聖惠方》)鼻血不止:蝸牛(爆干)一枚,烏賊骨半錢,研末吹之。(《聖濟總錄》)撮口臍風:乃胎熱也。用蝸牛五枚去殼,研汁塗口,取效乃止。又方:用蝸牛十枚,(去殼,研爛),入蒔蘿末半分,研勻,塗之,取效,甚良。滴耳聾閉:蝸牛膏:用蝸牛一兩,石膽、鍾乳粉各二錢半。為末,瓷盒盛之,火煅赤,研末,入片腦一字。每以油調一字,滴入耳中。無不愈者。(並《聖惠方》)蚰蜒入耳:蝸牛椎爛,置於耳邊,即出也。(《瑞竹堂方》)染須方:用蜒蚰四十九條,以京墨水養之三日,埋馬屎中一月,取出,以白絲頭試之,如即黑到尾,再入馬屎中埋七日,再取試之,性緩乃以捻鬚,庶不致黑皮膚也。(《普濟方》)消渴引飲不止:崔元亮《海上方》:用蝸牛十四枚(形圓而大者),以水三合,密器浸一宿。取水飲之,不過三劑愈。《聖濟總錄》:用蝸牛(焙)半兩,蛤粉、龍膽草、桑根白皮(炒)各二錢半,研末。每服一錢,楮葉湯下。
蝸殼
【主治】一切疳疾(頌)。牙䘌,面上赤瘡,鼻上酒齇,久痢下脫肛(時珍)。
【附方】舊二,新一。
一切疳疾:用自死蝸殼七枚(皮薄,色黃白者)洗淨,不得少有塵滓,日干,內酥蜜於殼中。以瓷盞盛之,紙糊盞面,置炊飯上蒸之。下饙時,即坐甑中,仍裝飯又蒸,飯熟取出,研如水澱。漸漸與吃,一日令盡,取效止。(韋丹方)牙䘌作痛:蝸牛殼三十枚,燒研。日日揩之,良。(《聖惠》)大腸脫肛:蝸牛殼去土研末,羊脂熔化調塗,送入即愈。(李延壽方)
蛞蝓
(音闊俞。《本經》中品)
【釋名】陵蠡(音螺。《本經》)、附蝸(《別錄》)、土蝸(同)、托胎蟲(俗)、鼻涕蟲(俗)、蜒蚰螺(詳下文)。
【集解】《別錄》曰:蛞蝓生太山池澤及陰地沙石垣下。八月取之。
弘景曰:蛞蝓無殼,不應有蝸名。附蝸,即蝸牛也。豈以其頭形似蝸牛,故亦名蝸歟?
保升曰:蛞蝓即蝸牛也,而《別錄》復有蝸牛一條。雖數字不同,而主療無別,是後人誤出。正如草部有雞腸,而復出繁縷也。按:《爾雅》云:蚹蠃,螔蝓。郭注云:蝸牛也。《玉篇》亦云:螔蝓,蝸牛也。此則一物明矣。形似小螺,白色,生池澤草樹間。頭有四角,行則角出,驚之則縮,首尾俱能藏入殼中。蘇恭以蛞蝓為無殼蝸牛,非矣。今《本經》一名陵蠡,《別錄》又有土蝸之名,蝸蠡皆螺殼之屬,不應無殼也。今下濕處有一種蟲,大於蝸牛,無殼而有角者,云是蝸牛之老者也。
宗奭曰:蛞蝓、蝸牛,二物也。蛞蝓二角,身肉止一段。蝸牛四角,背上別有肉,以負殼行。若為一物,《經》中焉得分為二條?《蜀本》又謂蛞蝓為蝸牛之老者,甚無謂也。
時珍曰:按:《爾雅》無蛞蝓,止云:蚹蠃,螔蝓。郭注云:蝸牛也。《別錄》無螔蝓,止云蛞蝓,一名附蝸。據此,則螔蝓是蚹蠃,蛞蝓是附蝸。蓋一類二種,如蛤蟆與蛙。故其主治功用相似,而皆制蜈、蠍。名謂稱呼相通,而俱曰蝸與蜒蚰螺也。或以為一物,或以為二物者,皆失深考。惟許慎《說文》云:蚹蠃揹負殼者曰蝸牛,無殼者曰蛞蝓。一言決矣。
【正誤】
弘景曰:蛞蝓入三十六禽限,又是四種角蟲之類,營室星之精。方家無復用者。
恭曰:陶說誤矣。三十六禽亥上有壁水貐,乃豪豬,毛如蝟簪。《山海經》云:貐,彘身人面,音如嬰兒。《爾雅》云:䝟貐類貙,迅走食人。三者並非蛞蝓。蛞蝓乃無殼蝸蠡也。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賊風喎僻,軼筋及脫肛,驚癇攣縮(《本經》。喎,苦乖切,口戾也。軼音跌,車轉也)。蜈蚣、蠍毒(《衍義》。腫毒焮熱,熱瘡腫痛(時珍)。
【發明】
宗奭曰:蜈蚣畏蛞蝓,不敢過所行之路,觸其身即死,故人取以治蜈蚣毒。
時珍曰:按:蔡絛鐵《圍山叢談》云:嶠南地多蜈蚣,大者二、三尺,螫人覓死不得,惟見托胎蟲則侷促不行。蟲乃登其首,陷其腦而死。故人以此蟲生搗塗蜈蚣傷,立時疼痛止也。又《大全良方》云:痔熱腫痛者,用大蛞蝓一個研泥,入龍腦一字,燕脂坯子半錢,同敷之。先以石薜煮水熏洗尤妙。五羊大帥趙尚書夫人病此,止以蛞蝓京墨研塗亦妙。大抵與蝸牛同功。
【附方】新一。
腳脛爛瘡:臭穢不可近。用蜒蚰十條,瓦焙研末,油調敷之,立效。(《救急方》)
緣桑螺
(《證類》)
【釋名】桑牛、天螺(《綱目》)。
【集解】
慎微曰:此螺全似蝸牛,黃色而小,雨後好援桑葉。
時珍曰:此螺諸木上皆有,獨取桑上者,正如桑螵蛸之意。
【氣味】缺。
【主治】大腸脫肛,燒研和豬脂塗之,立縮(慎微。出《範汪方》)。治小兒驚風,用七枚焙研,米飲服(時珍。出《宮氣方》)。
【發明】
震亨曰:小兒驚風,以蜜丸通聖散服之,間以桑樹上牛兒陰乾,焙研為末服之,以平其風。
時珍曰:桑牛、蝸牛、蛞蝓三物,皆一類而形略殊,故其性味功用皆相彷彿。而桑牛治驚,又與殭蠶、螵蛸同功。皆食桑者,其氣能入肝平風也。
溪鬼蟲
(《拾遺》)
【釋名】射工(《拾遺》)、射影(《詩疏》)、水弩(同)、抱槍(《雜俎》)、含沙(《詩注》)、短狐(《廣雅》)、水狐(《玄中記》)、蜮(音或)。
時珍曰:此蟲足角如弩,以氣為矢,因水勢含沙以射人影成病,故有射弩諸名。《酉陽雜俎》謂之抱槍。云:形如蛣蜣,稍大,腹下有刺似槍,螫人有毒也。《玄中記》云:水狐者,視其形,蟲也。見其氣,鬼也。其頭、喙,如狐也。《五行傳》云:南方淫惑之氣所生,故謂之蜮。《詩》云:為鬼為蜮,則不可得。即此物也。
【集解】藏器曰:射工出南方有溪毒處山林間。大如雞子,形似蛣蜣,頭有一角長寸余,角上有四岐,黑甲下有翅能飛。六、七月取之。沙氣多,短狐則生。鸀、鳿、鸂、鷘之屬治之。
慎微曰:《玄中記》云:水狐蟲長三、四寸,其色黑,廣寸許,背上有甲,厚三分。其口有角,向前如弩,以氣射人,去二、三步即中人,十死六、七也。《博物志》云:射工,江南山溪水中甲蟲也。長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以氣射人影,令人發瘡,不治殺人。《周禮》:壺涿氏掌除水蟲,以炮土之鼓驅之,以焚石投之。即此物也。
時珍曰:射工長二、三寸,廣寸許,形扁,前闊後狹,頗似蟬狀,故《抱朴子》言其狀如鳴蜩也。腹軟背硬,如鱉負甲,黑色,故陸璣言其形如鱉也。六、七月甲下有翅能飛,作鉍鉍聲。闊頭尖喙,有二骨眼。其頭目醜黑如狐如鬼,喙頭有尖角如爪,長一、二分。有六足如蟹足:二足在喙下,大而一爪。四足在腹下,小而歧爪。或時雙屈前足,抱拱其喙,正如橫弩上矢之狀。冬則蟄於谷間,所居之處,大雪不積,氣起如蒸。掘下一尺可得,陰乾留用。蟾蜍、鴛鴦能食之,鵝、鴨能闢之。故《禽經》云:鵝飛則蜮沉。又有水虎,亦水狐之類;有鬼彈,乃溪毒之類。葛洪所謂「溪毒似射工而無物」者,皆此屬也。並附之。
【附錄】水虎
時珍曰:《襄沔記》云:中廬縣有涑水,注沔。中有物,如三、四歲小兒,甲如鯪鯉,射不能入。秋曝沙上,膝頭似虎,掌爪常沒水,出膝示人。小兒弄之,便咬人。人生得者,摘其鼻,可小小使之。名曰水虎。鬼彈 又按:《南中志》云:永昌郡有禁水,惟十一、二月可渡,余月則殺人。其氣有惡物作聲,不見其形,中人則青爛,名曰鬼彈。
角
【主治】帶之闢溪毒(藏器)。陰乾為末佩之,亦闢射工毒(時珍。出《抱朴子》)。
【發明】
時珍曰:按:葛洪《肘後方》云:溪毒中人,一名中水,一名中溪,一名水病,似射工而無物。春月多病之,頭痛惡寒,狀如傷寒。二、三日則腹中生蟲,食人下部,漸蝕五臟,注下不禁,雖良醫不能療也。初得則下部若有瘡,正赤如截肉,為陽毒,最急;若瘡如蟲齧,為陰毒,小緩。皆殺人,不過二十日。方家用藥,與傷寒、溫病相似。或以小蒜煮湯浴之,及諸藥方。又云:江南射工毒蟲,在山澗水中。人行或浴,則此蟲含沙射人形影則病。有四種,初得皆如傷寒,或似中惡:一種遍身有黑黶子,四邊悉赤,犯之如刺;一種作瘡,久即穿陷;一種突起如石;一種如火灼熛瘡也。療之並有方法。王充《論衡》云:短狐含太陽毒氣而生,故有弓矢射人,中人如火灼也。
沙蝨
(《綱目》)
【釋名】𧍲䗠(音楩旋。《廣雅》)、蓬活(《萬畢術》)、地脾。同上。
【集解】時珍曰:按郭義恭《廣志》云:沙蝨在水中,色赤,大不過蟣,入人皮中殺人。葛洪《抱朴子》云:沙蝨,水陸皆有之。雨後及晨暮踐沙,必著人,如毛髮刺人,便入皮里,可以針挑取之,正赤如丹。不挑,入肉能殺人。凡遇有此蟲處,行還,以火炙身,則蟲隨火去也。又《肘後方》云:山水間多沙蝨,甚細,略不可見。人入水中,及陰雨日行草中,此蟲多著人,鑽入皮里,令人皮上如芒針刺,赤如黍豆。刺三日之後,寒熱發瘡。蟲漸入骨,則殺人。嶺南人初有此,以茅葉或竹葉挑刮去之,仍塗苦苣汁。已深者,針挑取蟲子,正如疥蟲也。愚按:溪毒、射工毒、沙蝨毒,三者相近,俱似傷寒,故有挑沙、刮沙之法。今俗病風寒者,皆以麻及桃柳枝刮其遍身,亦曰刮沙,蓋始於刮沙病也。沙病亦曰水沙、水傷寒,初起如傷寒,頭痛、壯熱、嘔惡,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悶亂,須臾殺人者,謂之攪腸沙也。
【附錄】沙蟲
時珍曰:按:《錄異記》云:潭、袁、處、吉等州有沙蟲,即毒蛇鱗甲中蟲。蛇被苦,每入急水中碾出。人中其毒,三日即死。此亦沙蝨之類也。
水黽
(《拾遺》)
【釋名】水馬(《拾遺》)。
【集解】
藏器曰:水黽群游水上,水涸即飛。長寸許,四腳。亦名水馬,非《海中主產難》海馬之水馬也。
時珍曰:水蟲甚多,此類亦有數種。今有一種水爬蟲,扁身大腹而背硬者,即此也。水爬,水馬之訛耳。一種水蠆,長身如蠍,能變蜻蜓。
【氣味】有毒。
【主治】令人不渴,殺雞犬(藏器)。
豉蟲
(《拾遺》)
【釋名】豉母蟲。
【集解】
時珍曰:陳藏器《拾遺》有豉蟲,而不言出處形狀。按:葛洪《肘後方》云:江南有射工蟲,在溪澗中射人影成病,或如傷寒,或似中惡,或口不能語,或惡寒熱,四肢拘急,身體有瘡。取水上浮走豉母蟲一枚,口中含之便瘥,已死亦活。此蟲正黑,如大豆,浮游水上也。今有水蟲,大如豆而光黑,即此矣。名豉母者,亦象豆形也。
【氣味】有毒。
【主治】殺禽獸,蝕息肉,敷惡瘡(藏器)。白梅裹含之,除射工毒(時珍)。
砂挼子
(《拾遺》)
【釋名】倒行狗子(《拾遺》)、睡蟲(同上)。
【集解】
藏器曰:是處有之。生砂石中,作旋孔。大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性好睡,亦呼為睡蟲。
【氣味】有毒。
【主治】生取置枕中,令夫婦相好。合射罔用,能殺飛禽走獸。(藏器)。
蛔蟲
(《拾遺》)
【釋名】蛕(音回。俗作蛔。並與蚘同)、人龍(《綱目》)。
【集解】
時珍曰:蛔,人腹中長蟲也。按:巢元方《病源》云:人腹有九蟲:伏蟲長四分,群蟲之主也;蛔蟲長五、六寸至一尺,發則心腹作痛,去來上下,口喜吐涎及清水,貫傷心則死。白蟲長一寸,色白頭小,生育轉多,令人精氣損弱,腰腳疼,長一尺,亦能殺人;肉蟲狀如爛杏,令人煩悶;肺蟲狀如蠶,令人咳嗽,成勞殺人;胃蟲狀如蛤蟆,令人嘔逆喜噦;弱蟲又名鬲蟲,狀如瓜瓣,令人多唾;赤蟲狀如生肉,令人腸鳴;蟯蟲至微,形如菜蟲,居胴腸中,令人生癰疽、疥癬,瘑癘、痔瘺、疳䘌、齲齒諸病。諸蟲皆依腸胃之間,若人臟腑氣實,則不為害;虛則侵蝕,變生諸疾也。又有屍蟲,與人俱生,為人大害。其狀如犬、馬尾,或如薄筋,依脾而居,三寸許,有頭尾。凡服補藥,必須先去此蟲,否則不得藥力。凡一切症瘕,久皆成蟲。紫庭真人云:九蟲之中,六蟲傳變為勞瘵,而胃、蛔、寸白三蟲不傳。其蟲傳變,或如嬰兒,如鬼形,如蛤蟆,如守宮,如蜈蚣,如螻蟻,如蛇,如鱉,如蝟,如鼠,如蝠,如蝦,如豬肝,如血汁,如亂髮、亂絲等狀。凡蟲在腹,上旬頭向上,中旬向中,下旬向下。服藥須於月初四、五日五更時,則易效也。張子和云:巢氏之衍九蟲詳矣,然蟲之變不可勝窮,要之皆以濕熱為主。蟲得木氣乃生,得雨氣乃化。豈非風木主熱,雨澤主濕耶?故五行之中皆有蟲。諸木有蠹,諸果有螬,諸菽有蚄,五穀有螟、螣、蝥、蠈,麥朽蛾飛,慄破蟲出,草腐螢化,皆木之蟲也。烈火有鼠,爛灰生蠅,皆火之蟲也。穴蟻、牆蠍、田螻、石蜴,皆土之蟲也。蝌蚪、馬蛭、魚、鱉、蛟、龍,皆水之蟲也。昔有冶工破一釜,見其斷處臼中,有一蟲如米蟲,色正赤,此則金中亦有蟲也。
【氣味】大寒。
【主治】目中膚赤熱痛,取大者洗淨斷之,令汁滴目中,三十年膚赤亦瘥(藏器)。治一切眼疾,及生膚翳赤白膜,小兒胎赤、風赤眼,燒末敷之。或以小兒吐出者陰乾為末,入汞粉少許,唾津調塗之。又治一切冷瘺(時珍)。
【附方】新三。
玉箸煎:治小兒胎赤眼、風赤眼。用小兒吐出蛔蟲二條,瓷盒盛之,紙封埋濕地,五日取出,化為水,瓷瓶收。每日以銅箸點之。(《普濟方》)。遠年風眼赤暗:用蛔蟲五條(日干為末),膩粉一錢,石膽半錢,為末。點之,日二三度。(《普濟方》)。一切冷瘺:人吐蛔蟲,燒灰。先以甘草湯洗淨,塗之,無不瘥者。慎口味。(《千金方》)
風驢肚內蟲
(《綱目》)
【集解】
時珍曰:凡人、畜有風病、瘡病,腸肚內必有蟲。《聖惠方》治目翳用此物,云以烏驢者為良也。
【主治】目中膚翳。取三七枚曝干,入石膽半錢同研,瓷盒收盛,勿令見風。每日點三、五次,其翳自消(《聖惠》)。
蠱蟲
(《拾遺》)
【釋名】
時珍曰:造蠱者,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取其存者為蠱。故字從蟲,從皿。皿,器也。
【集解】
藏器曰:古人愚質,造蠱圖富,皆取百蟲入甕中,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即此名為蠱,能隱形似鬼神,與人作禍,然終是蟲鬼。咬人至死者,或從人諸竅中出,信候取之,曝干。有患蠱人,燒灰服之,亦是其類自相伏耳。又云:凡蠱蟲療蠱,是知蠱名即可治之。如蛇蠱用蜈蚣蠱蟲,蜈蚣蠱用蛤蟆蠱蟲,蛤蟆蠱用蛇蠱蟲之類,是相伏者,乃可治之。
時珍曰:按:蠱毒不一,皆是變亂元氣,多因飲食行之。與人為患。則蠱主吉利,所以小人因而造之。南方又有蜥蜴蠱、蜣螂蠱、馬蝗蠱、金蠶蠱、草蠱、挑生蠱等毒,諸方大有主治之法,不能悉紀。
【主治】蠱毒,燒灰服少許,立愈(藏器)。
金蠶
(《綱目》)
【釋名】食錦蟲。
【集解】
時珍曰:按:陳藏器云:故錦灰療食錦蟲蠱毒。注云:蟲屈如指環,食故緋帛錦,如蠶之食葉也。今考之,此蟲即金蠶也。蔡絛《叢談》云:金蠶始於蜀中,近及湖、廣,閩、粵浸多。狀如蠶,金色,日食蜀錦四寸。南人畜之,取其糞置飲食中以毒人,人即死也。蠶得所欲,日置他財,使人暴富。然遣之極難,水火兵刃所不能害。必倍其所致金銀錦物,置蠶於中,投之路旁。人偶收之,蠶隨以往,謂之嫁金蠶。不然能入人腹。殘齧腸胃,完然而出,如屍蟲也。有人守福清,民訟金蠶毒,治求不得。或令取兩刺蝟,入其家捕之必獲,蝟果於榻下牆隙擒出。夫金蠶甚毒,若有鬼神,而蝟能制之,何耶?又《幕府燕閒錄》云:池州進士鄒閬家貧,一日啟戶,獲一小籠,內有銀器,持歸。覺股上有物,蠕蠕如蠶,金色爛然,遂撥去之,仍復在舊處。踐之斫之,投之水火,皆即如故。閬以問友人。友人曰:此金蠶也。備告其故。閬歸告妻云:吾事之不可,送之家貧,何以生為?遂吞之。家人謂其必死。寂無所苦,竟以壽終。豈至誠之盛,妖不勝正耶?時珍竊謂:金蠶之蠱,為害甚大。故備書二事,一見此蠱畏蝟,一見至誠勝邪也。《夷堅志》言:中此蠱者,吮白礬味甘。嚼黑豆不腥,以石榴根皮煎汁吐之。《醫學正傳》用樟木屑煎汁吐之,亦一法也。愚意不若以蝟皮治之,為勝其天。
附錄諸蟲
(《綱目》一種,《拾遺》一種,《別錄》五種)唼臘蟲
時珍曰:按:裴淵《廣州記》云:林任縣有甲蟲,嗜臭肉。人死,食之都盡,紛紛滿屋,不可驅殺。張華《博物志》云:廣州西南數郡,人將死,便有飛蟲,狀如麥,集入舍中,人死便食,不可斷遣,惟殘骨在乃去。惟以梓板作器,則不來。《林邑國記》云:廣西南界有唼臘蟲,食死人。唯豹皮覆屍,則不來。此三說皆一物也。其蟲雖不入藥,而為人害,不可不知。灰藥(《拾遺》) 藏器云:出嶺南陶家。狀如青灰,以竹筒盛之,云是蛔所作。凡以拭物,令人喜好相愛。置家中,損小兒、雞、犬也。
黃蟲
《別錄》有名未用曰:味苦。主寒熱。生地上,赤頭長足,有角,群居。七月七日採之。
地防
又曰:令人不飢不渴。生黃陵。狀如蠕,居土中。
梗雞
又曰:味甘,無毒。主治痹。
益符
又曰:主閉。一名無舌。
蜚厲
又曰:主婦人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