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谷部第二十四卷
目录
谷部第二十四卷
谷之三
(菽豆類一十四種)
大豆
(《本經》中品)
【校正】禹錫曰:原附大豆黃卷下,今分出。
【釋名】尗(俗作菽。時珍曰:豆、尗皆莢谷之總稱也。篆文尗,象莢生附莖下垂之形。豆象子在莢中之形。《廣雅》云:大豆,菽也。小豆,荅也),角曰莢,葉曰藿,莖曰萁。
【集解】《別錄》曰:大豆生太山平澤,九月採之。
頌曰:今處處種之。有黑、白二種,入藥用黑者。緊小者為雄,用之尤佳。
宗奭曰:大豆有綠、褐、黑三種。有大、小兩類:大者出江、浙、湖南、湖北;小者生他處,入藥力更佳。又可磑為腐食。
時珍曰:大豆有黑、白、黃、褐、青、斑數色:黑者名烏豆,可入藥,及充食,作豉;黃者可作腐,榨油,造醬;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皆以夏至前後下種,苗高三、四尺,葉團有尖,秋開小白花成叢,結莢長寸余,經霜乃枯。按:《呂氏春秋》云:得時之豆,長莖短足,其莢二七為族,多枝數節,競葉蕃實,大菽則圓,小菽則團。先時者,必長以蔓、浮葉疏節、小莢不實。後時者,必短莖疏節、本虛不實。又氾勝之《種植書》云:夏至種豆,不用深耕。豆花憎見日,見日則黃爛而根焦矣。知歲所宜,以囊盛豆子,平量埋陰地,冬至後十五日發取量之,最多者種焉。蓋大豆保歲易得,可以備凶年,小豆不保歲而難得也。
黑大豆
【氣味】甘,平,無毒。久服,令人身重。
岐伯曰:生溫,熟寒。
藏器曰:大豆生平,炒食極熱,煮食甚寒,作豉極冷,造醬及生黃卷則平。牛食之溫,馬食之冷。一體之中,用之數變。
之才曰: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諸膽汁良。
詵曰:大豆黃屑忌豬肉。小兒以炒豆、豬肉同食,必壅氣致死,十有八、九。十歲已上不畏也。
時珍曰: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脹滿致死。服厚朴者亦忌之,動氣也。
【主治】生研,塗癰腫。煮汁飲,殺鬼毒,止痛(《本經》)。逐水脹,除胃中熱痹,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殺烏頭毒。炒為屑,主胃中熱,除痹去腫,止腹脹消穀(《別錄》)。煮食,治溫毒水腫(《蜀本》)。調中下氣,通關脈,制金石藥毒、治牛馬溫毒(《日華》)。煮汁,解礜石、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藥之毒及蠱毒。入藥,治下痢臍痛。沖酒,治風痙及陰毒腹痛。牛膽貯之,止消渴(時珍)。炒黑,熱投酒中飲之,治風痹癱緩口噤,產後頭風。食罷生吞半兩,去心胸煩熱,熱風恍惚,明目鎮心,溫補。久服,好顏色,變白不老。煮食性寒,下熱氣腫,壓丹石煩熱,汁消腫(藏器)。主中風腳弱,產後諸疾。同甘草煮湯飲,去一切熱毒氣,治風毒腳氣。煮食,治心痛筋攣膝痛脹滿。同桑柴灰汁煮食,下水鼓腹脹。和飯搗,塗一切毒腫。療男女陰腫,以綿裹納之(孟詵)。治腎病,利水下氣,制諸風熱,活血,解諸毒(時珍)。
【發明】頌曰:《仙方》修治末服之,可以辟穀度飢。然多食令人體重,久則如故也。
詵曰:每食後磨拭吞三十粒,令人長生。初服時似身重,一年以後,便覺身輕,又益陽道也。
穎曰:陶華以黑豆入鹽煮,常時食之,云能補腎。蓋豆乃腎之谷,其形類腎,而又黑色通腎,引之以鹽,所以妙也。
時珍曰:按:《養老書》云:李守愚每晨水吞黑豆二七枚,謂之五臟谷,到老不衰。夫豆有五色,各治五臟。惟黑豆屬水性寒,為腎之谷,入腎功多,故能治水消脹下氣,制風熱而活血解毒,所謂同氣相求也。又按:古方稱大豆解百藥毒,予每試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附方】舊三十一,新三十六。
服食大豆,令人長肌膚,益顏色,填骨髓,加氣力,補虛能食,不過兩劑:大豆五升,如作醬法,取黃搗末,以豬肪煉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溫酒下。神驗秘方也。肥人不可服之。(《延年秘錄》)。
救荒濟飢:《博物志》云:左慈荒年法:用大豆粗細調勻者,生熟挼令光,暖徹豆內。先日不食,以冷水頓服訖。一切魚肉菜果,不得復經口。渴即飲冷水。初小困,十數日後,體力壯健,不復思食也。 黃山谷救荒法:黑豆、貫眾各一升,煮熟去眾,曬乾。每日空心啖五、七粒。食百木枝葉皆有味,可飽也。王氏《農書》云:辟穀之方,見於石刻。水旱蟲荒,國有代有,甚則懷金立鵠,易子炊骸,為民父母者,不可不知此法也。
昔晉惠帝永寧二年,黃門侍郎劉景先表奏:臣遇太白山隱士,傳濟飢辟穀仙方。臣家大小七十餘口,更不食別物。若不如斯,臣一家甘受刑戮。其方:用大豆五斗淘淨,蒸三遍,去皮。用大麻子三斗浸一宿,亦蒸三遍,令口開取仁。各搗為末,和搗作團如拳大。入甑內蒸,從戌至子時止,寅時出甑,午時曬乾為末。干服之,以飽為度。不得食一切物。第一頓得七日不飢,第二頓得四十九日不飢,第三頓三百日不飢,第四頓得二千四百日不飢,更不必服,永不飢也。不問老少,但依法服食,令人強壯,容貌紅白,永不憔悴。口渴,即研大麻子湯飲之,轉更滋潤臟腑。
若要重吃物,用葵子三合研末,煎湯冷服,取下藥如金色,任吃諸物,並無所損。前知隨州朱頌教民用之有驗,序其首尾,勒石於漢陽大別山太平興國寺。又方:用黑豆五斗淘淨,蒸三遍,曬乾,去皮為末。秋麻子三升,浸去皮,曬研。糯米三斗作粥,和搗為劑如拳大,入甑中蒸一宿,取曬為末。用紅小棗五斗,煮去皮核,和為劑如拳大,再蒸一夜。服之,至飽為度。如渴,飲麻子水,便滋潤臟腑也。脂麻亦可。但不得食一切之物。
炒豆紫湯:頌曰:古方有紫湯,破血去風,除氣防熱,產後兩日尤宜服之。用烏豆五升,清酒一斗,炒豆令煙絕,投酒中,待酒紫赤色,去豆。量性服之,可日夜三盞,神驗。中風口噤,加雞屎白二升,和炒,投之。
豆淋酒法:宗奭曰:治產後百病,或血熱,覺有餘血水氣,或中風困篤,或背強口噤,或但煩熱瘛瘲口渴,或身頭皆腫,或身癢嘔逆直視,或手足頑痹,頭旋眼眩,此皆虛熱中風也。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煙出,入瓶中,以酒五升沃之,經一日以上。服酒一升,溫覆令少汗出,身潤即愈。口噤者,加獨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沃之。產後宜常服,以防風氣,又消結血。
中風口喎:即上方,日服一升。(《千金》)。
頭風頭痛:即上方,密封七日,溫服。(《千金》)。
破傷中風口噤:《千金方》:用大豆一升,熬去腥氣,勿使太熟,杵末,蒸令氣遍,取下甑,以酒一升淋之。溫服一升,取汗。敷膏瘡上,即愈。《經驗方》:用黑豆四十枚,硃砂二十文,同研末。以酒半盞,調一字服之。
頸項強硬,不得顧視:大豆一升,蒸變色,囊裹枕之。(《千金》)。
暴得風疾,四肢攣縮不能行。取大豆三升,淘淨濕蒸,以醋二升,傾入瓶中,鋪於地上,設席豆上,令病人臥之。仍重蓋五、六層衣,豆冷漸漸卻衣。仍令一人於被內引挽攣急處。更蒸豆再作,並飲荊瀝湯。如此三日三夜即休。(崔氏《纂要》)。
風入臟中,治新久腫,風入臟中:以大豆一斗,水五斗,煮取一斗二升,去滓。入美酒鬥半,煎取九升。旦服三升取汗,神驗。(《千金翼》)。
風毒攻心,煩躁恍惚:大豆半升淘淨,以水二升,煮取七合,食後服之。(《心鏡》)。
卒風不語:大豆煮汁,煎稠如飴,含之,並飲汁。(《肘後方》)。
喉痹不語:同上法。(《千金》)。
卒然失音:詵曰:用生大豆一升,青竹筭子四十九枚(長四寸,闊一分),水煮熟,日夜二服瘥。
熱毒攻眼,赤痛臉浮: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湯中蒸過,更互熨之,三遍則愈。(《普濟方》)。
卒然中惡:大豆二七枚,雞子黃一個,酒半升,和勻頓服。(《千金》)。
陰毒傷寒,危篤者:用黑豆炒干,投酒,熱飲或灌之。吐則復飲,汗出為度。(《居家必用》)。
脅痛如打:大豆半升熬焦,入酒一升煮沸,飲取醉。(《肘後》)。
腰脅卒痛:大豆(炒)二升,酒三升,煮二升,頓服。(《肘後》)。
卒然腰痛:大豆六升,水拌濕,炒熱,布裹熨之,冷即易。乃張文仲所處方也。(《延年秘錄》)
腳氣衝心,煩悶不識人:以大豆一升,水三升,濃煮汁服半升。未定,再服半升。(《廣利方》)。
身面浮腫:《千金》:用烏豆一升,水五升,煮汁三升,入酒五升,更煮三升,分溫三服。不瘥再合。王璆《百一選方》:用烏豆煮至皮干,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建炎初,吳內翰女孫忽發腫凸,吳檢《外臺》得此方,服之立效。
新久水腫:大豆一斗,清水一斗,煮取八升,去豆,入薄酒八升,再煎取八升服之。再三服,水當從小便中出。(《範汪方》)。
腹中痞硬,夏秋之交,露坐夜久,腹中痞,如群石在腹。用大豆半升,生薑八分。水三升,煎一升已來,頓服瘥。(《經驗方》)。
霍亂脹痛:大豆生研,水服方寸匕。(《普濟》)。
水痢不止:大豆一升,炒白朮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米飲下。(《指南方》)。
赤痢臍痛:黑豆、茱萸子二件,搓摩,吞嚥之,良。(《經驗》)。
赤白下痢:方見豬膽。
男子便血:黑豆一升,炒焦研末,熱酒淋之,去豆飲酒,神效。(《活人心統》)。
一切下血:雄黑豆緊小者,以皂角湯微浸,炒熟去皮為末,煉豬脂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陳米飲下。(華佗《中藏經》)。
小兒沙淋:黑豆一百二十個,生甘草一寸,新水煮熱,入滑石末,乘熱飲之,良。(《全幼心鑑》)。
腎虛消渴,難治者:黑大豆(炒)、天花粉等分,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黑豆湯下七十丸,日二。名救活丸。(《普濟方》)。
消渴飲水:烏豆置牛膽中,陰乾百日,吞盡即瘥。(《肘後方》)。
晝夜不眠:以新布火炙熨目,並蒸大豆,更番囊盛枕之,冷即易,終夜常枕之,即愈。(《肘後方》)。
疫癘發腫:大黑豆二合(炒熟),炙甘草一錢,水一盞煎汁,時時飲之。《夷堅志》云:靖康二年春,京師大疫。有異人書此方於壁間,用之立驗也。
乳石發熱:烏豆二升,水九升,銅器煮五升汁,熬稠一升,飲之。(《外臺秘要》)。
解礜砒毒:大豆煮汁飲之,良。(《肘後》)。
酒食諸毒:大豆一升,煮汁服,得吐即愈。(《廣記》)。
解諸魚毒:大豆,煮汁飲之。(《衛生方》)。
解巴豆毒,下利不止:大豆,煮汁一升,飲之。(《肘後方》)。
惡刺瘡痛:大豆,濃煮汁漬之,取瘥。(《千金方》)。
湯火灼瘡:大豆,煮汁塗之,易愈,無斑。(《子母秘錄》)。
打頭青腫:豆黃末水和敷之。(《千金方》)。
折傷墮墜,瘀血在腹,氣短:大豆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頓服。劇者不過三作。(《千金方》)。
豌瘡煩躁:大豆,煮汁飲之,佳。(《子母秘錄》)。
痘瘡濕爛:黑大豆,研末,敷之。
小兒頭瘡:黑豆炒存性研,水調敷之。(《普濟方》)。
身面疣目:七月七日,以大豆拭疣上三過。使本人種豆於南向屋東頭第二溜中。豆生葉,以熱湯沃殺,即愈。(《外臺秘要》)。
染髮令烏:醋煮黑大豆,去豆煎稠,染之。(《千金》)。
牙齒不生,不拘大人、小兒,年多者:用黑豆三十粒,牛糞火內燒令煙盡,研入麝香少許。先以針挑破血出,以少許揩之。不得見風,忌酸鹹物。(《經驗方》)。
牙齒疼痛:黑豆煮酒,頻頻漱之,良。(周密《浩然齋視聽抄》)。
月經不斷:用前紫湯服之,佳。
妊娠腰痛:大豆一升。酒三升,煮七合,空心飲之。(《心鏡》)。
子死腹中,月數未足,母欲悶絕者:用大豆三升,以醋煮濃汁,頓服,立出。(《產乳》)。
胞衣不下:大豆半升,醇酒三升,煮一升半,分三服。(《產書》)。
闢禳時氣:以新布盛大豆一斗,納井中一宿取出。每服七粒,佳。(《類要》)。
菜中蛇蠱:蛇毒入菜果中,食之令人得病,名蛇蠱。大豆為末,酒漬絞汁,服半升。
身如蟲行:大豆水漬絞漿,旦旦洗之,或加少面,沐發亦良。(《千金方》)。
小兒丹毒:濃煮大豆汁,塗之甚良。(《千金》)。
風疽瘡疥,凡腳腨及𦚼䐐中癢,搔則黃汁出者,是也:以青竹筒三尺,著大豆一升在內,以馬屎、糠火燒熏,以器承兩頭取汁,搽之。先以泔清和鹽熱洗之。不過三度,極效。(《千金》)。
肝虛目暗,迎風下淚:用臘月牯牛膽,盛黑豆懸風處。取出,每夜吞三、七粒,久久自明。(《龍木論》)。
小兒胎熱:黑豆二錢,甘草一錢,入燈心七寸,淡竹葉一片,水煎,不拘時候服。(《全幼心鑑》)。
天蛇頭指。痛,臭甚者:黑豆生研末,入繭內,籠之。(《濟急方》)
大豆皮
【主治】生用,療痘瘡目翳。嚼爛,敷小兒尿灰瘡(時珍)。
豆葉
【主治】搗敷蛇咬,頻易即瘥(時珍。出《廣利方》)。
【發明】時珍曰:按:《抱朴子·內篇》云:相國張文蔚莊內有鼠狼穴,養四子為蛇所吞。鼠狼雌雄情切,乃於穴外坋土壅穴。俟蛇出頭,度其迴轉不便,當腰咬斷而劈腹,銜出四子,尚有氣。置於穴外,銜豆葉嚼而敷之,皆活。後人以豆葉治蛇咬,蓋本於此。
【附方】新二。
止渴急方:大豆苗(嫩者)三、五十莖,塗酥炙黃為末。每服二錢,人參湯下。(《聖濟總錄》)。
小便血淋:大豆葉一把,水四升,煮二升,頓服。(《千金方》)。
花
【主治】主目盲,翳膜(時珍)。
大豆黃卷
(《本經》中品)
【釋名】豆櫱。
弘景曰:黑大豆為櫱牙,生五寸長,便干之,名為黃卷,用之熬過,服食所須。
時珍曰:一法:壬癸日以井華水浸大豆,候生芽,取皮,陰乾用。
【氣味】甘,平,無毒。
普曰:得前胡、杏子、牡蠣、烏喙、天雄、鼠屎,共蜜和良。惡海藻、龍膽。
【主治】濕痹,筋攣膝痛(《本經》)。五臟不足,胃氣結積,益氣止痛,去黑皯,潤肌膚皮毛(《別錄》)。破婦人惡血(孟詵。頌曰:古方蓐婦藥中多用之)。宜腎(思邈)。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時珍)。
【附方】新四。
大豆櫱散:治周痹在血脈之中,隨脈上下,本痹不痛,今能上下周身,故名。治周痹注,五臟留滯,胃中結聚,益氣出毒,潤皮毛,補腎氣。用大豆櫱一斤(炒香),為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空心,加至一錢,日三服。(《宣明方》)。
諸風濕痹,筋攣膝痛,胃中積熱口瘡煩悶,大便秘澀:黃卷散:用大豆黃卷(炒熟搗末)一升,酥半兩,研勻。食前溫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濟方》)。
水病腫滿喘急,大小便澀:大豆黃卷(醋炒)、大黃(炒)等分。為細末。蔥、橘皮湯服二錢,平明以利為度。(《聖濟總錄》)。
小兒撮口:初生豆芽研爛,絞汁和乳,灌少許,良。(《普濟方》)
黃大豆
(《食鑑》)
【集解】時珍曰:大豆有黑、青、黃、白、斑數色,惟黑者。入藥,而黃、白豆炒食作腐,造醬笮油,盛為時用,不可不知別其性味也。周定王曰:黃豆苗高一、二尺,葉似黑大豆葉而大,結角比黑豆角稍肥大,其莢、葉嫩時可食,甘美。
【氣味】甘,溫,無毒。
時珍曰:生溫,炒熱微毒。多食,壅氣生痰動嗽,令人身重,發麵黃瘡疥。
【主治】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脹腫毒(寧原)。研末,熟水和,塗痘後癰(時珍)。
【附方】新一。
痘後生瘡:黃豆燒黑研末,香油調塗。
豆油
【氣味】辛、甘,熱,微毒。
【主治】塗瘡疥,解發䐈(時珍)。
秸
【主治】燒灰,入點痣、去惡肉藥(時珍)。
赤小豆
(《本經》)中品)
【校正】自大豆分出。
【釋名】赤豆(恭)、紅豆(俗)、荅(《廣雅》),葉名藿。
時珍曰:案:《詩》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麥。此即八谷也。董仲舒注云:菽是大豆,有兩種。小豆名荅,有三、四種。王禎云:今之赤豆、白豆、綠豆、萱豆,皆小豆也。此則入藥用赤小者也。
【集解】頌曰:赤小豆,今江淮間多種之。
宗奭曰:關西、河北、汴洛多食之。
時珍曰:此豆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並不治病。俱於夏至後下種,苗科高尺許,枝葉似豇豆,葉微圓峭而小。至秋開花,似豇豆花而小淡,銀褐色,有腐氣。結莢長二、三寸,比綠豆莢稍大,皮色微白帶紅。三青二黃時即收之,可煮可炒,可作粥、飯、餛飩餡並良也。
【氣味】甘、酸,平,無毒。
思邈曰:甘、咸,冷。合魚鮓食成消渴,作醬同飯食成口瘡。
藏器曰:驢食足輕,人食身重。
【主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本經》)。療寒熱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下腹脹滿,吐逆卒澼(《別錄》)。消熱毒,散惡血,除煩滿,通氣,健脾胃,令人美食。搗末同雞子白,塗一切熱毒癰腫。煮汁,洗小兒黃爛瘡,不過三度(權)。縮氣行風,堅筋骨,抽肌肉。久食瘦人(士良)。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暴痢後,氣滿不能食者,煮食一頓即愈。和鯉魚煮食,甚治腳氣(詵)。解小麥熱毒。煮汁,解酒病。解油衣黏綴(《日華》)。闢瘟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和鯉魚、蠡魚、鯽魚、黃雌雞煮食,並能利水消腫(時珍)。
【發明】弘景曰: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肌膚枯燥。
頌曰:水氣、腳氣最為急用。有人患腳氣,以袋盛此豆,朝夕展轉踐踏之,久久遂愈。
好古曰:治水者惟知治水,而不知補胃,則失之壅滯。赤小豆,消水通氣而健脾胃,乃其藥也。
藏器曰: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去濕氣痹腫;和通草煮食,則下氣無限,名脫氣丸。
時珍曰: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而治下痢腸澼,解酒病,除寒熱癰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產難,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則降令太過,津血滲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以闢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氣除濕散熱耳。或言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死為疫鬼,而畏赤豆,故於是日作小豆粥厭之,亦傅會之妄說也。又案:陳自明《婦人良方》云:予婦食素,產後七日,乳脈不行,服藥無效。偶得赤小豆一升,煮粥食之,當夜遂行。因閱本草載此,謾記之。又《朱氏集驗方》云:宋仁宗在東宮時,患痄腮,命道士贊寧治之。取小豆七十粒為末,敷之而愈。中貴人任承亮後患惡瘡近死,尚書郎傅永授以藥立愈。叩其方,赤小豆也。予苦脅疽,既至五臟,醫以藥治之甚驗。承亮曰:得非赤小豆耶?醫謝曰:某用此活三十口,願勿復言。有僧發背如爛瓜,鄰家乳婢用此治之如神。此藥治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不拘善惡,但水調塗之,無不愈者。但其性黏,干則難揭,入苧根末即不黏,此法尤佳。
【附方】舊十五,新十九。
水氣腫脹:頌曰:用赤小豆五合,大蒜一顆,生薑五錢,商陸根一條,並碎破,同水煮爛,去藥,空心食豆,旋旋啜汁令盡,腫立消也。韋宙《獨行方》:治水腫從腳起,入腹則殺人。赤小豆一斗,煮極爛,取汁五升,溫漬足膝。若已入腹,但食小豆,勿雜食,亦愈。《梅師》:治水腫。以東行花桑枝燒灰一升,淋汁,煮赤小豆一升,以代飯,良。水蠱腹大,動搖有聲,皮膚黑者:用赤小豆三升,白茅根一握,水煮食豆,以消為度。(《肘後》)
闢禳瘟疫:《五行書》云:正月朔旦及十五日,以赤小豆二七枚,麻子七枚,投井中,闢瘟疫甚效。又正月七日,新布囊盛赤小豆置井中,三日取出,男吞七枚,女吞二七枚,竟年無病也。(《肘後方》)
闢厭疾病:正月元旦,面東,以齏水吞赤小豆三七枚,一年無諸疾。又七月立秋日,面西,以井華水吞赤小豆七枚,一秋不犯痢疾。
傷寒狐惑:張仲景曰:狐惑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黃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赤小豆三升(水浸令芽出),當歸三兩,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
下部卒痛,如鳥啄之狀:用小豆、大豆各一升,蒸熟,作二囊,更互坐之,即止。(《肘後方》)。
水穀痢疾:小豆一合,熔蠟三兩,頓服取效。(《必效方》)
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赤小豆末,水服方寸匕。(《梅師方》)
腸痔下血:小豆二升,苦酒五升,煮熟日干,再浸至酒盡乃止,為末。酒服一錢,日三服。(《肘後方》)。
舌上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絞汁服。(《肘後方》)。
熱淋血淋,不拘男女:用赤小豆三合,慢火炒為末,煨蔥一莖,擂酒熱調二錢服。(《修真秘旨》)。
重舌鵝口:赤小豆末,醋和塗之。(《普濟方》)。
小兒不語,四、五歲不語者:赤小豆末,酒和,敷舌下。(《千金》)。
牙齒疼痛:紅豆末,擦牙吐涎,及吹鼻中。一方入銅青少許。一方入花鹼少許。(《家寶方》)。
中酒嘔逆:赤小豆煮汁,徐徐飲之。(《食鑑本草》)。
頻致墮胎:赤小豆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
妊娠行經:方同上。
婦人難產:《產寶》:用赤小豆生吞七枚,佳。《集驗》:治難產日久氣乏。用赤小豆一升,以水九升,煮取汁,入炙過黃明膠一兩,同煎少時。一服五合,不過三、四服,即產。
胞衣不下:用赤小豆,男七枚,女二七枚,東流水吞服之。(《救急方》)。
產後目閉心悶:赤小豆生研,東流水服方寸匕。不瘥更服。(《肘後方》)。
產後悶滿,不能食:用小豆三、七枚,燒研,冷水頓服,佳。(《千金方》)。
乳汁不通:赤小豆煮汁飲之。(《產書》)。
婦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溫服,以滓敷之。(熊氏)。
婦人乳腫:小豆、莽草等分。為末。苦酒和敷,佳。(《梅師》)。
癰疽初作:赤小豆末,水和塗之,毒即消散,頻用有效。(《小品方》)。
石癰諸癰:赤小豆五合,納苦酒中五宿,炒研,以苦酒和塗即消。加栝蔞根等分。(《範汪方》)
痘後癰毒:赤小豆末,雞子白調塗敷之。
腮頰熱腫:赤小豆末,和蜜塗之,一夜即消。或加芙蓉葉末尤妙。
丹毒如火赤小豆末,和雞子白,時時塗之不已,逐手即消。(《小品方》)。
風瘙癮疹:赤小豆、荊芥穗等分,為末,雞子清調塗之。
金瘡煩滿:赤小豆一升,苦酒浸一日,熬燥再浸,滿三日,令黑色,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
六畜肉毒:小豆一升,燒研。水服三方寸匕,神良。(《千金方》)。
葉
【主治】去煩熱,止小便數(《別錄》)。煮食,明目(《日華》)。
【發明】時珍曰:小豆利小便,而藿止小便,與麻黃髮汗而根止汗同意,物理之異如此。
【附方】舊一,新一。
小便頻數:小豆葉一斤,入豉汁中煮,調和作羹食之。(《心鏡》)。
小兒遺尿:小豆葉搗汁服之。(《千金》)
芽
【主治】妊娠數月,經水時來,名曰漏胎;或因房室,名曰傷胎。用此為末,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得效乃止(時珍。出《普濟》)。
腐婢
(《本經》下品)
【集解】《別錄》曰:腐婢生漢中,小豆花也。七月採之,陰乾四十日。
弘景曰:花與實異用,故不同品。方家不用。未解何故有腐婢之名?《本經》不言是小豆花,《別錄》乃云,未審是否?今海邊有小樹,狀如梔子,莖條多曲,氣似腐臭。土人呼為腐婢,療瘧有效。以酒漬皮服,療心腹疾。此當是真,此條應入木部也。
恭曰:腐婢,相承以為葛花。葛花消酒大勝,而小豆全無此效,當以葛花為真。
禹錫曰:按:《別本》云:小豆花亦有腐氣。與葛花同服,飲酒不醉。與《本經》治酒病相合。陶、蘇二說並非。
甄權曰:腐婢即赤小豆花也。
頌曰:海邊小樹、葛花、赤小豆花,三物皆有腐婢之名,名同物異也。
宗奭曰:腐婢既在谷部,豆花為是,不必多辯。
時珍曰:葛花已見本條。小豆能利小便,治熱中,下氣止渴,與腐婢主療相同,其為豆花無疑。但小豆有數種,甄氏《藥性論》獨指為赤小豆,今姑從之。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痎瘧,寒熱邪氣,泄痢,陰不起。止消渴。病酒頭痛(《本經》。《心鏡》云:上證,用花同豉汁五味,煮羹食之)。消酒毒,明目,下水氣,治小兒丹毒熱腫,散氣滿不能食,煮一頓食之(《藥性》)。治熱中積熱,痔瘺下血(時珍。《宣明》葛花丸中用之)。
【附方】新二。
飲酒不醉:小豆花、葉,陰乾百日為末,水服方寸匕。或加葛花等分。(《千金》)。
疔瘡惡腫:小豆花末,敷之。(《普濟方》)
綠豆
(宋《開寶》)
【釋名】時珍曰:綠以色名也。舊本作𧋑者,非矣。
【集解】志曰:綠豆圓小者佳。粉作餌炙食之良。大者名稙豆,苗、子相似,亦能下氣治霍亂也。
瑞曰:有官綠、油綠,主療則一。
時珍曰:綠豆,處處種之。三、四月下種,苗高尺許,葉小而有毛,至秋開小花,莢如赤豆莢。粒粗而色鮮者為官綠;皮薄而粉多、粒小而色深者為油綠;皮厚而粉少早種者,呼為摘綠,可頻摘也;遲種呼為拔綠,一拔而已。北人用之甚廣,可作豆粥、豆飯、豆酒,炒食、麨食,磨而為面,澄濾取粉,可以作餌頓糕,蕩皮搓索,為食中要物。以水浸濕生白芽,又為菜中佳品。牛馬之食亦多賴之。真濟世之良谷也。
【氣味】甘,寒,無毒。
藏器曰:用之宜連皮,去皮則令人小壅氣,蓋皮寒而肉平也。反榧子殼,害人。合鯉魚鮓食,久則令人肝黃成渴病。
【主治】煮食,消腫下氣,壓熱解毒。生研絞汁服,治丹毒煩熱風疹,藥石發動,熱氣奔豚(《開寶》)。治寒熱熱中,止泄痢卒澼,利小便脹滿(思邈)。厚腸胃。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除吐逆(《日華》)。補益元氣,和調五臟,安精神,行十二經脈,去浮風,潤皮膚,宜常食之。煮汁,止消渴(孟詵)。解一切藥草、牛馬、金石諸毒(寧原)。治痘毒,利腫脹(時珍)。
【發明】時珍曰:綠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諸毒,宜連皮生研水服。
按:《夷堅志》云:有人服附子酒多,頭腫如斗,唇裂血流。急求綠豆、黑豆各數合嚼食,並煎湯飲之,乃解也。
【附方】新十一。
扁鵲三豆飲,治天行痘瘡。預服此飲,疏解熱毒,縱出亦少:用綠豆、赤小豆、黑大豆各一升,甘草節二兩,以水八升,煮極熟。任意食豆飲汁,七日乃止。一方:加黃大豆、白大豆,名五豆飲。
痘後癰毒初起,以三豆膏治之,神效:綠豆、赤小豆、黑大豆等分,為末。醋調時時掃塗,即消。(《醫學正傳》)
防痘入眼:用綠豆七粒,令兒自投井中,頻視七遍,乃還。
小兒丹腫:綠豆五錢,大黃二錢。為末。用生薄荷汁入蜜調塗。(《全幼心鑑》)。
赤痢不止:以大麻子,水研濾汁,煮綠豆食之,極效。粥食亦可。(《必效方》)。
老人淋痛:青豆二升,橘皮二兩,煮豆粥,下麻子汁一升。空心漸食之,並飲其汁,甚驗。(《養老書》)。
消渴飲水:綠豆煮汁,並作粥食。(《普濟方》)。
心氣疼痛:綠豆廿一粒,胡椒十四粒。同研,白湯調服即止。
多食易飢綠豆、黃麥、糯米各一升,炒熟磨粉。每以白湯服一杯,三、五日見效。十種水氣:用綠豆二合半,大附子一隻(去皮臍,切作兩片)。水三碗,煮熟,空心臥時食豆。次日將附子兩片作四片,再以綠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別以綠豆、附子如前煮食。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水從小便下,腫自消。未消再服。忌生冷、毒物、鹽、酒六十日,無不效者。(《朱氏集驗方》)。
綠豆粉
【氣味】甘,涼、平,無毒。
原曰:其膠黏者,脾胃虛人不可多食。
瑞曰:勿近杏仁,則爛不能作索。
【主治】解諸熱,益氣,解酒食諸毒,治發背癰疽瘡腫,及湯火傷灼(吳瑞)。痘瘡濕爛不結痂疕者,干撲之良(寧原)。新水調服,治霍亂轉筋,解諸藥毒死,心頭尚溫者(時珍)。解菰菌、砒毒(汪穎)。
【發明】時珍曰:綠豆色綠,小豆之屬木者也,通於厥陰、陽明。其性稍平,消腫治痘之功雖同赤豆,而壓熱解毒之力過之。且益氣,厚腸胃,通經脈,無久服枯人之忌。但以作涼粉,造豆酒,或偏於冷,或偏於熱,能致人病,皆人所為,非豆之咎也。豆粉須以綠色黏膩者為真。外科治癰疽有內托護心散,極言其神效,丹溪朱氏有論發揮。
震亨曰:《外科精要》謂內托散,一日至三日進十數服,可免毒氣內攻臟腑。竊詳綠豆解丹毒,治石毒,味甘,入陽明,性寒能補,為君。以乳香去惡腫,入少陰,性溫善竄為佐。甘草性緩,解五金、八石、百藥毒為使。想此方專為服丹石發疽者設也。若夫年老者、病深者、證備者、體虛者,綠豆雖補,將有不勝其任之患。五香連翹湯亦非必用之劑。必當助氣壯胃,使根本堅固,而行經活血為佐,參以經絡時令,使毒氣外發,此則內托之本意,治施之早,可以內消也。
【附方】新十二。
護心散又名內托散、乳香萬全散。凡有疽疾,一日至三日之內,宜連進十餘服,方免變證,使毒氣出外。服之稍遲,毒氣內攻,漸生嘔吐,或鼻生瘡菌,不食即危矣。四、五日後,亦宜間服之:用真綠豆粉一兩,乳香半兩,燈心同研和勻,以生甘草濃煎湯調下一錢,時時呷之。若毒氣衝心,有嘔逆之證,大宜服此。蓋綠豆壓熱下氣,消腫解毒。乳香消諸癰腫毒。服至一兩,則香徹瘡孔中,真聖藥也。(李嗣立《外科方》)。
瘡氣嘔吐:綠豆粉三錢,干胭脂半錢,研勻。新汲水調下,一服立止。(《普濟》)。
霍亂吐利:綠豆粉、白糖各二兩,新汲水調服,即愈。(《生生編》)。
解燒酒毒:綠豆粉蕩皮,多食之即解。
解鴆酒毒:綠豆粉三合。水調服。
解砒石毒:綠豆粉、寒水石等分,以藍根汁調服三、五錢。(《衛生易簡》)。
解諸藥毒已死,但心頭溫者:用綠豆粉調水服。(《衛生易簡方》)。
打撲損傷:用綠豆粉新銚炒紫,新汲井水調敷,以杉木皮縛定,其效如神。此汀人陳氏夢傳之方。(《澹寮方》)。
杖瘡疼痛:綠豆粉,炒研,以雞子白和塗之,妙。(《生生編》)。
外腎生瘡:綠豆粉、蚯蚓糞等分。研塗之。
暑月痱瘡:綠豆粉二兩,滑石一兩。和勻撲之。一加蛤粉二兩。(《簡易方》)。
一切腫毒初起:用綠豆粉(炒黃黑色),豬牙皂莢一兩,為末,用米醋調敷之。皮破者油調之。(邵真人《經驗方》)。
豆皮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解熱毒,退目翳(時珍)。
【附方】新一。
通神散:治癍痘目生翳:綠豆皮、白菊花、穀精草等分,為末。每用一錢,以干柿餅一枚,粟米泔一盞,同煮干。食柿,日三服。淺者五、七日見效,遠者半月見效。(《直指方》)
豆莢
【主治】赤痢經年不愈,蒸熟,隨意食之良(時珍。出《普濟》)。
豆花
【主治】解酒毒(時珍)。
豆芽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解酒毒熱毒,利三焦(時珍)。
【發明】時珍曰:諸豆生芽皆腥韌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獨異。今人視為尋常,而古人未知者也。但受濕熱鬱浥之氣,故頗發瘡動氣,與綠豆之性稍有不同。
豆葉
【主治】霍亂吐下,絞汁和醋少許,溫服(《開寶》)。
白豆
(宋《嘉祐》)
【釋名】飯豆。
【集解】詵曰:白豆苗,嫩者可作菜食,生食亦妙。
穎曰:浙東一種味甚勝,用以作醬、作腐極佳。北方水白豆,相似而不及也。
原曰:白豆即飯豆也,粥飯皆可拌食。
時珍曰:飯豆,小豆之白者也,亦有土黃色者。豆大如綠豆而長。四、五月種之。苗葉似赤小豆而略大,可食,莢亦似小豆。一種蓘豆,葉如大豆,可作飯、作腐,亦其類也。
【氣味】甘,平,無毒。原曰:咸,平。
【主治】補五臟,調中,助十二經脈(孟詵)。暖腸胃(《日華》)。殺鬼氣。腎之谷,腎病宜食之(思邈)。
葉
【主治】煮食,利五臟,下氣(《日華》)。
穭豆
(《拾遺》,音呂)
【釋名】時珍曰:穭乃自生稻名也。此豆原是野生,故名。今人亦種之於下地矣。
【集解】藏器曰:穭豆生田野,小而黑,堪作醬。《爾雅》戎菽一名驢豆,古名䝁豆,是也。
瑞曰:穭豆,即黑豆中最細者。
時珍曰:此即黑小豆也。小科細粒,霜後乃熟。陳氏指為戎菽,誤矣。《爾雅》亦無此文。戎菽乃胡豆。䝁豆乃鹿豆,見菜部。並四月熟。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去賊風風痹,婦人產後冷血,炒令焦黑,及熱投酒中,漸漸飲之(藏器)。
豌豆
(《拾遺》)
【釋名】胡豆(《拾遺》)、戎菽(《爾雅》)、回鶻豆(《遼志》。《飲膳正要》作回回豆。回回,即回鶻也)、畢豆(《唐史》。崔寔《月令》作䱊豆)、青小豆(《千金》)、青斑豆(《別錄》)、麻累。
時珍曰:胡豆,豌豆也。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種出胡戎,嫩時青色,老則斑麻,故有胡、戎、青斑、麻累諸名。陳藏器《拾遺》雖有胡豆,但云苗似豆,生田野間,米中往往有之。然豌豆、蠶豆皆有胡豆之名。陳氏所云,蓋豌豆也。豌豆之粒小,故米中有之。《爾雅》:戎菽謂之荏菽。《管子》:山戎出荏菽,布之天下。並注云:即胡豆也。《唐史》:畢豆出自西戎回鶻地面。
張揖《廣雅》:畢豆、豌豆,留豆也。《別錄》序例云:丸藥如胡豆大者,即青斑豆也。孫思邈《千金方》云:青小豆一名胡豆,一名麻累。《鄴中記》云:石虎諱胡,改胡豆為國豆。此數說,皆指豌豆也。蓋古昔呼豌豆為胡豆,今則蜀人專呼蠶豆為胡豆,而豌豆名胡豆,人不知矣。又鄉人亦呼豌豆大者為淮豆,蓋回鶻音相近也。
【集解】時珍曰:豌豆種出西胡,今北土甚多。八、九月下種,苗生柔弱如蔓,有須。葉似蒺藜葉,兩兩對生,嫩時可食。三、四月開小花如蛾形,淡紫色。結莢長寸許,子圓如藥丸,亦似甘草子。出胡地者大如杏仁。煮、炒皆佳,磨粉面甚白細膩。百穀之中,最為先登。又有野豌豆,粒小不堪,惟苗可茹,名翹搖,見菜部。
【氣味】甘,平,無毒。思邈曰:甘、咸,溫、平,澀。
瑞曰:多食發氣病。
【主治】消渴,淡煮食之,良(藏器)。治寒熱熱中,除吐逆,止泄痢澼下,利小便、腹脹滿(思邈)。調營衛,益中平氣。煮食,下乳汁。可作醬用(瑞)。煮飲,殺鬼毒心病,解乳石毒發。研末,塗癰腫痘瘡。作澡豆,去䵟𪒟,令人面光澤(時珍)。
【發明】時珍曰:豌豆屬土,故其所主病多系脾胃。元時飲膳,每用此豆搗去皮,同羊肉治食,云補中益氣。今為日用之物,而唐、宋本草見遺,可謂缺典矣。《千金》、《外臺》洗面澡豆方,盛用畢豆麵,亦取其白膩耳。
【附方】新三。
四聖丹:治小兒痘中有疔,或紫黑而大,或黑壞而臭,或中有黑線,此症十死八九,惟牛都御史得秘傳此方點之最妙。用豌豆四十九粒(燒存性),頭髮灰三分,真珠十四粒炒研為末,以油燕脂同杵成膏。先以簪挑疔破,咂去惡血,以少許點之,即時變紅活色。
服石毒發:胡豆半升搗研,以水八合絞汁飲之,即愈。(《外臺》)。
霍亂吐利:豌豆三合,香葇三兩,為末,水三盞,煎一盞,分二服。(《聖惠》)
蠶豆
(《食物》)
【釋名】胡豆。
時珍曰:豆莢狀如老蠶,故名。王禎《農書》謂其蠶時始熟故名,亦通。吳瑞《本草》以此為豌豆,誤矣。此豆種亦自西胡來,雖與豌豆同名、同時種,而形性迥別。《太平御覽》云:張騫使外國,得胡豆種歸。指此也。今蜀人呼此為胡豆,而豌豆不復名胡豆矣。
【集解】時珍曰:蠶豆南土種之,蜀中尤多。八月下種,冬生嫩苗可茹。方莖中空。葉狀如匙頭,本圓末尖,面綠背白,柔厚,一枝三葉。二月開花如蛾狀,紫白色,又如豇豆花。結角連綴如大豆,頗似蠶形。蜀人收其子以備荒歉。
【氣味】甘、微辛,平,無毒。
【主治】快胃,和臟腑(汪穎)。
【發明】時珍曰:蠶豆本草失載。萬表《積善堂方》言:一女子誤吞針入腹,諸醫不能治。一人教令煮蠶豆同韭菜食之,針自大便同出。此亦可驗其性之利臟腑也。
苗
【氣味】苦、微甘,溫。
【主治】酒醉不省,油鹽炒熟,煮湯灌之,效(穎)。
豇豆
(《綱目》,江、絳二音)
【釋名】䜶⿰虫施(音絳雙)。
時珍曰:此豆紅色居多,莢必雙生,故有豇、䜶⿰虫施之名。《廣雅》指為胡豆,誤矣。
【集解】時珍曰:豇豆處處三、四月種之。一種蔓長丈餘,一種蔓短。其葉俱本大末尖,嫩時可茹。其花有紅、白二色。莢有白、紅、紫、赤、斑駁數色,長者至二尺,嫩時充菜,老則收子。此豆可菜、可果、可谷,備用最多,乃豆中之上品,而本草失收,何哉?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數,解鼠莽毒(時珍)。
【發明】時珍曰:豇豆開花結莢,必兩兩並垂,有習坎之義。豆子微曲,如人腎形,所謂豆為腎谷者,宜以此當之。昔盧廉夫教人補腎氣,每日空心煮豇豆,入少鹽食之,蓋得此理。與諸疾無禁,但水腫忌補腎,不宜多食耳。又《袖珍方》云:中鼠莽毒者,以豇豆煮汁飲即解。欲試者,先刈鼠莽苗,以汁潑之,便根爛不生。此則物理然也。
藊豆
(音扁,《別錄》中品)
【釋名】沿籬豆(俗)、蛾眉豆。
時珍曰:藊,本作扁,莢形扁也。沿籬,蔓延也。蛾眉,象豆脊白路之形也。
【集解】弘景曰:藊豆人家種之於籬垣,其莢蒸食甚美。
頌曰:蔓延而上,大葉細花,花有紫、白二色,莢生花下。其實有黑、白二種,白者溫而黑者小冷,入藥用白者。黑者名鵲豆,蓋以其黑間有白道,如鵲羽也。
時珍曰:扁豆,二月下種,蔓生延纏。葉大如杯,團而有尖。其花狀如小蛾,有翅尾形。其莢凡十餘樣,或長或團,或如龍爪、虎爪,或如豬耳、刀鐮,種種不同,皆累累成枝。白露後實更繁衍,嫩時可充蔬食茶料,老則收子煮食。子有黑、白、赤、斑四色。一種莢硬不堪食。惟豆子粗圓而色白者可入藥,本草不分別,亦缺文也。
白扁豆
【修治】時珍曰:凡用取硬殼扁豆子,連皮炒熟,入藥。亦有水浸去皮及生用者,從本方。
【氣味】甘,微溫,無毒。
詵曰:微寒,患冷人勿食。
弘景曰:患寒熱者不可食。
【主治】和中,下氣(《別錄》)。補五臟,主嘔逆。久服頭不白(孟詵)。療霍亂吐利不止,研末和醋服之(同上)。行風氣,治女子帶下,解酒毒、河豚魚毒(蘇頌)。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煮汁飲,取效(甄權)。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濕熱,止消渴(時珍)。
【發明】時珍曰:硬殼白扁豆,其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濕而解毒也。其軟殼及黑鵲色者,其性微涼,但可供食,亦調脾胃。
【附方】新九。
霍亂吐利:扁豆、香薷各一升,水六升,煮二升,分服。(《千金》)。
霍亂轉筋:白扁豆為末,醋和服。(《普濟方》)。
消渴飲水:金豆丸:用白扁豆浸去皮,為末,以天花粉汁同蜜和丸梧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二、三十丸,天花粉汁下,日二服。忌炙爆酒色。次服滋腎藥。(《仁存堂方》)。
赤白帶下:白扁豆炒為末,用米飲,每服二錢。
毒藥墮胎:女人服草藥墮胎腹痛者。生白扁豆去皮,為末,米飲服方寸匕,濃煎汁飲,亦可丸服。若胎氣已傷未墮者,或口噤手強,自汗頭低,似乎中風,九死一生。醫多不識,作風治,必死無疑。
中砒霜毒:白扁豆生研,水絞汁飲。(並《永類方》)。
六畜肉毒:白扁豆燒存性研,冷水服之,良。(《事林廣記》)。
諸鳥肉毒:生扁豆末,冷水服之。(同上)。
惡瘡痂癢作痛:以扁豆搗封,痂落即愈。(《肘後》)。
花
【主治】女子赤白帶下,干末,米飲服之(蘇頌)。焙研服,治崩帶。作餛飩食,治泄痢。擂水飲,解中一切藥毒垂死。功同扁豆(時珍)。
【附方】新二。
血崩不止:白扁豆花焙乾,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炒米煮飲,入鹽少許,調下即效。(《奇效良方》)。
一切泄痢:白扁豆花正開者,擇淨勿洗,以滾湯瀹過,和小豬脊𣗪肉一條,蔥一根,胡椒七粒,醬汁拌勻,就以瀹豆花汁和麵,包作小餛飩,炙熟食之。(《必用食治方》)。
葉
【主治】霍亂吐下不止(《別錄》)。吐利後轉筋,生搗一把,入少酢絞汁服,立瘥。醋炙研服,治瘕疾(孟詵)。杵敷蛇咬(大明)。
藤
【主治】霍亂,同蘆蘀、人參、倉米等分,煎服(時珍)。
刀豆
(《綱目》)
【釋名】挾劍豆。
時珍曰:以莢形命名也。案: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樂浪有挾劍豆,莢生橫斜,如人挾劍。即此豆也。
【集解】穎曰:刀豆長尺許,可入醬用。
時珍曰:刀豆,人多種之。三月下種,蔓生引一、二丈,葉如豇豆葉而稍長大,五、六、七月開紫花如蛾形。結莢,長者近尺,微似皂莢,扁而劍脊,三稜宛然。嫩時煮食、醬食、蜜煎皆佳。老則收子,子大如拇指頭,淡紅色。同豬肉、雞肉煮食,尤美。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時珍)。
【發明】時珍曰:刀豆本草失載,惟近時小書載其暖而補元陽也。又有人病後呃逆不止,聲聞鄰家。或令取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即止。此亦取其下氣歸元,而逆自止也。
黎豆
(《拾遺》)
【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釋名】貍豆(《綱目》)、虎豆。
藏器曰:豆子作貍首文,故名。
時珍曰:黎亦黑色也。此豆莢老則黑色,有毛露筋,如虎、貍指爪,其子亦有點,如虎、貍之斑,煮之汁黑,故有諸名。
【集解】藏器曰:黎豆生江南,蔓如葛,子如皂莢子,作貍首文。人炒食之,別無功用。陶氏注蚺蛇膽云如黎豆者,即此也。《爾雅》云:諸慮一名虎涉。又注櫐根云:苗如豆。《爾雅》:攝,虎櫐。郭璞注云:江東呼櫐為藤,似葛而粗大。纏蔓林樹,莢有毛刺。一名豆搜,今虎豆也,千歲櫐是矣。
時珍曰:《爾雅》虎櫐,即貍豆也。古人謂藤為櫐,後人訛櫐為貍矣。《爾雅》山櫐、虎櫐,原是二種。陳氏合而為一,謂諸慮一名虎涉,又以為千歲櫐,並誤矣。千歲櫐見草部。貍豆野生,山人亦有種之者。三月下種生蔓。其葉如豇豆葉,但文理偏斜。六、七月開花成簇,紫色,狀如扁豆花。一枝結莢十餘,長三、四寸,大如拇指,有白茸毛。老則黑而露筋,宛如干熊指爪之狀。其子大如刀豆子,淡紫色,有斑點如貍文。煮去黑汁,同豬、雞肉再煮食,味乃佳。
【氣味】甘、微苦,溫,有小毒。多食令人悶。
【主治】溫中,益氣(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