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心醫案筆記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鬆心醫案筆記

醫之為道,不外規矩神明,規矩出自古人,而神明則本諸心得。心得之學,醫案其端倪也。周、秦、漢、唐諸書,已如六經之典要,規矩盡知矣,自宋、元以來,名家治驗方案,尤為醫林所尚,藉以扶翼先典,啟發後學,其有裨於天下生命,實非淺鮮。近世如《古今醫案》、《名醫類案》、《葉氏指南》、《吳輯三家醫案》、《吳門治驗錄》,以及潛齋王氏所著,江陰柳氏所選,多神明於規矩之中,而出奇制勝者。嘉禾醫士董君受芝,潛心醫學,與餘論學相契,近以所藏《鬆心筆記》抄本見示,謂得之吳門書友,如獲龍宮秘方,按法施治,輒見奇效。余讀之終篇,見其議論透闢如喻嘉言,靈機活潑如葉天士,議病議藥,別出心裁,亦可謂神明於規矩之至矣。雖吉光片羽,寥寥僅存,而實醫林之寶筏,度世之金針也。案中有吾家仲醇云云,則著者為繆姓無疑焉。君夙喜蒐羅名醫方案,志在刊布,嘗謂方案留存,不啻昔賢之耳提面命,是不可以湮沒不傳。余深韙其言,慫恿付梓,君乃重為編訂,囑余為之弁言。所藏尚有別種方案,議將繼續印行,則此書之傳,其流播仁術之嚆矢乎。

癸丑冬日,慈溪張龢芬書於海上寓廬。

卷上

半術丸等方治驗案

半夏(製法:礬湯浸七日,逐日換水,用自然薑汁拌三次,愈陳愈妙)六兩 真茅朮(製法:米泔水浸一晝夜,刮去皮毛,切片曬乾,不見火生用) 用大棗煮膏和丸。

術麻加半夏丸

真茅朮(六兩,製法照前) 製半夏(四兩) 巨勝子(三兩,略炒) 用大棗煮膏和丸。

又許學士神術丸見《本草綱目》。

六君加耆朮丸

人參(五錢至一兩) 茅朮(八錢,生用) 半夏(一兩) 黃耆(兩半,炙) 茯苓(二兩) 甘草(七錢) 陳皮(八錢) 於朮(一兩六錢、土炒) 用龍眼肉六兩,棗肉八兩,煮膏糊丸。

吾母苦支飲,發時聲如拽鋸,喘息不得臥,飲食俱廢,遍求良醫調治,皆不效。余博覽方書,深思其故,恍然有得,明賢王節齋謂痰之本在腎,痰之標在脾肺,自是不易之論,而余則謂痰之本固在腎,而以脾肺相較,則脾又為標中之本。蓋痰即水也,積而為飲,中必有澼囊,不盈科不行,其故在於脾虛,亦由於胃弱不能制水所致。經曰: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此至言也,法當補火消陰翳,則莫若八味丸,此調理之法也。至論病發必由於肺,治法最難,蓋肺主皮毛,衛氣既弱,風寒從皮毛而入。漸見咳嗽,咳嗽必有痰,咯出則氣順,否則氣逆。當其時,若用葶藶等湯,則以虛作實而傷上焦之氣;若用六君等湯,則反客為主,而錮當去之邪。所以諸醫或用小青龍湯,或用葶藶大棗湯而全不效者,比比皆是。則莫若於欲發未發之時,一見咳嗽即用半、術以消之。如效,則不必復進他藥,不效則進術麻加半丸、神術丸;無不應手立愈,較之專治肺者,似高出一等矣。故特記之,以為治飲者法。諸方皆用生茅朮,蓋術性燥,能助胃氣上行,下安太陰,專治水飲之澼囊,又能發汗,此即小青龍用桂枝之義。

仲景八味丸

術麻加耆丸 此即術麻加半丸用炙耆十兩,大棗八兩,煎膏糊丸。

此方之作,余專為病飲者而設也。今人參之貴十倍於昔,貧人慾服六君子難矣,余用此方代之,其中卻有至理。蒼朮發汗去濕,黃耆止汗固衛,補中有發,發中有補,互相為用,而所以升陽、益胃、救肺者在是矣。是亦可為治飲之一助,故並載之。

吾母病發時,多在春夏之交,其故,醫皆不曉,並不深究其所以然,豈非粗心。余謂春時木旺剋土,上及於肺者,母病則子亦病之意。盛夏溽暑,濕熱之氣上行,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不輸於肺者皆變為痰。

磁朱七味都氣丸方治驗案

熟地(八兩,酒拌蒸曬,加砂仁八錢) 懷山藥(四兩,炒) 山萸肉(四兩,炒) 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鹽炒) 茯苓(三兩) 北五味(三兩,鹽水炒) 桂心(八錢,魚膠四兩,蛤粉炒成珠) 靈磁石(一兩,煅醋淬九次) 硃砂一兩,水飛為衣,煉蜜丸。

餘數年來忽得怔忡病,耳中時聞風雨聲,夜間更甚,後竟一無所聞,此勞心太過所致也。病在上者,當取之下,遂制此方服,未及半料而耳已聰,心亦寧矣,名之曰:磁朱七味都氣丸。

菟絲煎方治驗案

菟絲子(三錢,酒炒) 補骨脂(二錢,酒炒) 小茴香(六分,炒研) 桑螵蛸(錢半,炙黃) 覆盆子(錢半,酒炒) 生益智子(一錢,研) 當歸(錢半,酒炒) 四肢少力加杜仲二三錢。

一婦,夜間遺溺已十餘年矣,後復患脾泄,日三四行,左半身麻木,四肢無力,余謂此肝脾虧損之症,以菟絲煎加杜仲,三劑而瘳。

六味加柴黃甘草飲方治驗案

熟地(二錢) 山萸肉(八分,炒) 茯苓(一錢) 山藥(一錢,炒) 澤瀉(八分) 柴胡梢(四分) 生黃耆(錢半) 甘草梢(五分)

一女,年十二歲,日晡發熱,多盜汗,達旦則止,日漸黃瘦,飲食減少,四肢無力。醫以為童癆,辭不治。脈之寸關弦緊,余曰:此風寒客於肌膚,故蒸蒸發熱,既久津液漸虧,當從內傷治而散其表邪。若用地骨皮、花粉、知母等藥,是猶抱薪救火,何益於事?遂先以藿葉、生黃耆、懷山藥、生穀芽、砂仁、穀神曲與之,盜汗漸止,復以六味加柴耆甘草飲與之,二劑而瘳。

六味合生脈黃耆飲方治驗案

人參 麥冬 五味 茯苓 山藥 黃耆 熟地 山萸肉 澤瀉 丹皮

一室女,於午後虛火上炎,而面不赤,自汗如雨,手足厥逆,日四五發,脈之右寸浮而不斂,左脈澀;此陽虛陰虧之症,法當大補,與以六味合生脈黃耆飲,六劑而愈。

六味智荷飲方治驗案

熟地(四錢) 山萸肉(一錢) 山藥(二錢) 丹皮(錢半) 益智仁(一錢,生用) 茯苓(錢半) 澤瀉(一錢) 荷葉(一錢)

一婦,傍晚即發熱,止在腹以下,手心亦熱,腹以上則與平人無異,脈右關微緊,左細而澀。此本營分數虧,兼之少陽之氣又下陷於肝腎,郁者當達,非升不可,用薛氏法而少變也,製為六味智荷飲加薑棗煎,四劑而瘥。

千金散方治驗案

人參(一錢) 茯苓(八分) 陳皮(六分) 於朮(一錢,土炒) 炙草(六分) 丁香(六分,不見火) 木香(八分) 乾薑(一錢) 製半夏(八分) 製附子(二錢) 為末,小兒未周歲者每服三分,一歲以上每服六分至八分為度,連用二三服,立愈。

侄夢麟,甫五歲,染時疾,發痧毒,面上生赤瘡,瘡俱爛,服清火解毒藥不下數十劑,方盈卷矣,而疾猶未已。一日忽目上視,脈之左弦數,右弦而豁然空,現慢脾風證,法當用參附,即命合千金散。千金散者,玉峰朱又渠所贈方也,方乃古法加減,可以備急。藥未成而面色已轉青,痰涎如潮湧,危在傾刻,延醫診視,俱謝不治,而藥猶擬羚羊角等味,謂其痧後餘毒未盡,故見症如此。余兄意其必不起也,預為置後事而悉聽余治之。命以千金散灌下,痰愈甚,已而稍蘇;又命灌之,勢稍定。五更後忽發煩躁,聲響而直目左右視,舌弄而不能收,揚手擲足,一如陽證,明日更劇,此虛陽外越,非重用溫補則脫矣。與以六君子加姜附湯,傍晚腹瀉,即以前法加重參、附,佐以丹皮、竹瀝與之。明日唇燥烈,小便赤厚而濁如黃土色,舉家怪之。余曰:無足異也,此心移熱於小腸耳。命以茯苓、竹葉煎湯代茶,而仍用前方稍減附子與之,明日神氣稍靜,方見虛象,而昨宵竟不得寐;魂不歸肝,當為斂之,於前方中加當歸、棗仁、丹皮、竹瀝,一劑而得睡,再劑而蘇。

涼膈加石膏等方治驗案

一女,年九歲,於七月中發熱不止,後則牙關緊,目上視,諸醫或以為暑風,或以為驚風,愈治愈劇。余按其脈,實而有力;欲驗其舌,舌縮不能出,撬其齒視之,上半截不可見,下半截舌心黃厚而邊獨紅,挾口環唇皆見青色。夫牙關、頰車為手足陽明交會之地,今症如此,熱邪已聚胃,不下不生,庸醫猶妄引經論以暑風、驚風治,此真刻舟求劍,焉得不殺人。余遂以涼膈散去芒硝,加石膏,用生大黃同搗,加水研漿沖服。夜未半即大下,明日牙關寬,復以白虎合天水散汗之,遂熱退身涼。明日視之,尚未能言,舌黃未淨,再以小承氣加青黛、石菖蒲、石膏,去其未淨之邪;而其父母則謂其女已大虛,恐不可再下,遂不服。復延他醫診視,見余方咋舌,但言好大膽。服其藥,腹中覺痛,後竟不可忍,旦夕叫號,渠告急於余。余惡其昧也,不往。後復託人來言,彼固自知其昧也,已大悔也。余笑曰:彼畏其虛,少用一帖硝、黃,誰知卻是增病,若必欲余往,仍不變前日方也。渠許諾,遂與以小承氣一劑而腹痛如失。

抱桐年丈金液代刀散方論

石膏(二兩) 寒水石(半兩) 蓬砂(半兩) 元明粉(兩半,上石臼同杏仁杵粉) 大黃(二兩,切片醋炒) 杏仁(一兩二錢,去皮尖,同上藥杵和,則入藥不油) 薄荷淨葉(八錢) 殭蠶(一兩二錢,去嘴足,洗淨,去絲,焙乾,酒漿拌炒) 射干(一兩) 牛蒡子(一兩二錢,炒研)

同磨篩極細,貯磁瓶。每服二錢,用真金汁,清如梅雨水者,一茶杯,調入。徐徐咽之,輕者一二服,重者三四服,必愈。

抱桐年丈,精於岐黃,其治時疫也,無不應手立愈,直如庖丁之解牛。余曾寄一札,討論醫理。復書云:今之時氣,即昔之傷寒,求如仲景書所稱,已不復有。僕癸丑年治一千七百餘症,而合於仲景之傷寒者,不過二人。學醫如先生,真可謂善於識變者矣。先生之立是方也,為今之毒痧、下痢者而設。其自題云:天行疫毒,又兼喉痹,毒甚症急,故死不旋踵,承氣不能肅膈上之邪,涼膈不能救燎原之勢,須用金液代刀散。

記烏鹿正陽丹方

何首烏(六兩) 黑豆(拌蒸曬) 懷山藥(四兩,炒) 為末

用真鹿膠糊丸。瘧後體虛,或腹中作瀉,或往來寒熱,皆由陽氣之弱,須用此丸治之。

記霞天聚聖丹方

昔韓飛霞造麴有十法,內中有香附、蒼朮、撫芎,等分敖膏,和半夏末作曲,名開鬱曲。有用黃牛肉煎汁熬膏,和半夏末為曲,名霞天曲。一治郁痰,一治沉疴錮痰。余參用其意以之治飲,大有殊功。

檳蘇順氣飲方論

檳榔(錢半) 蘇葉(二錢) 藿香(一錢) 草果(六分,切研) 厚朴(一錢,薑汁炒) 陳皮(一錢) 酒藥(三錢,陳者佳,炒) 生益智(七分,生研)

加法:咽乾口乾,加黃芩、花粉各一錢。膈上痞悶,加枳殼一錢。腹中脹滿,用益智殼六七分易益智仁。咽痛紅腫,加殭蠶三錢、去嘴足、洗淨絲、炒研,牛蒡子二、三錢,連翹一錢,去益智;輕者加桔梗一錢,生甘草五分,不必用殭蠶。嘔逆加半夏。咳嗽加杏仁。轉筋加宣木瓜一錢。小便短赤,加山梔一錢、炒黑,知母半錢。中氣鬱結,三焦不通,加木香七分,或生香附七、八分。如有頭痛等症,照吳氏三陽加法。

時邪初起,頭痛發熱,畏寒畏風,或嘔逆腹痛,其舌苔必白,此為熱因寒束,最忌寒涼之劑。若一用涼藥,則迫之使入內而傳胃矣,而隨經之邪,何由輸泄。余立此辛溫雙解法,隨症加減,表裡分消,以之施治,百不失一,不敢自私,願同公好。

赤檉甘露飲方論

赤檉木(四錢) 蔗漿一杯。將赤檉木煎一杯,與蔗漿對衝。

痧疹之發由於肺,非溫不能外達,陽和布令,草木繁茂,義可見矣。檉柳鹹溫,蔗漿甘寒,一以潤肺燥,一以透肺邪,一二服後立見起發,永無內陷之患,真神物也。按:赤檉木一名檉柳,即今之西河柳。吾家仲醇極言其妙,其言曰:凡疹類發不出,喘咳,煩悶,躁亂,用西河柳葉風乾為細末,水調四錢立定。此神秘方也;砂糖調服,兼可治疹後痢。時醫以其溫而去之,殊謬。乙丑春間,余家子侄輩俱發疹,其不能透發者,余即用此方治之,不及半日,已紅活矣。愈信古人之不欺我也。

六味加柴甘等方治驗案

馮靜生久瘧後,只寒不熱,腹中作瀉,不思食,耳聾,咽腫,脈沉細。一醫以薄荷、牛蒡、山豆根等藥與之。余謂之曰:此少陽之邪未盡,虛火上炎所致,非服薑、附不可,否則必斃矣。渠不信,服其藥而彌甚。余曰:子咽痛紅腫,喜寒畏熱,固無足怪,請先為子治耳聾如何?渠許諾,因與六味加柴胡梢、甘草梢二劑,而耳已聰,咽痛稍可,後與以八味加麥冬,補中益氣去甘草,加智、附、神麯二劑,而飲食倍進,腹瀉亦止。後十餘日,復往來寒熱,盜汗如雨,胸膈痞悶,作瀉並不能食。脈之,則以食復而又感於寒,始用桂枝湯加柴、耆、智、皮、芩、曲,而寒熱悉退,繼以補中益氣合桂枝湯,去草加附、曲,而痞悶頓開。忽復咽痛紅腫,此郁陽暴伸,陰虧所致,命以六味加甘、桔、連翹,多服數劑,聞五日內瘳矣。此症在前宜用辛溫,在後宜用滋潤,苟一錯誤,禍如反掌,醫之所以難也,可不慎歟。

桂枝湯加味治驗案

江生仁源,館於吳氏。其徒瘧愈後復發,間日往來寒熱,七日不更衣,仁源同其乃翁來邀余。余詢其病勢,則曰:醫言此證極虛,汗下即恐脫矣,惟當專事補耳。愈後當酬吾三十金,否則不能醫也。昨已服人參一劑,而勢轉劇,奈何?余曰:此非疫瘧即常瘧,藥且不必服,俟明日診後方定。翁急欲同往,余曰:無恐,此固緩症耳。明日診視,舌苔微白,面色帶青,脈之右關稍弦緊,此少陽兼太陽症而偶傷於食,法當和解。書桂枝湯去甘草,加參、茯、歸、皮、益智、穀芽、薑、棗煎,並命服藥後飲熱稀粥,溫覆以取微汗。翁見方即大駭曰:昨服人參一錢,寒熱不止,汗且出,兩醫來皆言汗非所宜,當倍用人參以斂汗,遂加至二錢,今參止寫五分,反用桂枝以解表,恐有虛虛之禍。余曰:吾豈不知人參為截瘧之聖藥,彼特未審其所因耳。今病之發也,由於風傷衛,瘧邪之未盡者,遂來併合;桂枝者,太陽之專藥,用以解肌,而假芍藥以為監製,並佐以辛溫之品,使之通營衛,調其陰陽,而少陽之邪不煩治而自解。此正如假途滅虢,因利乘便,可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又何汗之足慮乎。如余方服之,一劑瘥。

甘麥大棗湯加味治驗案

生草 二茯 大棗 連翹 小麥 萱花

王綸音忽得怪症,笑時即淚出,必大慟而後快,諸醫不識。餘脈之,左寸實。問其口苦乎?應曰:然。以生草、連翹殼、二茯、大棗與之,一劑而心中豁然開爽,病去八九,明日復診,加小麥、萱花,命其多服數劑。人訝其愈之甚速,有問於余者,余曰:此手厥陰心包絡之疾也。經云: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又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夫少陰、厥陰,體用雖分,而其象則皆應喜出,悲愁既久,所司亦失其職,火性上炎,變且百出,故其哭者,積憂之所發也。經亦云:肺在聲為哭,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今無喜之可勝,而憂之象適應肺,宜其號泣而不能自禁也。且夫笑者,心之本體;哭者,心之變象;淚者,肝之見端。彼以憂易喜,是猶將牿亡之性也。而清夜平旦之時,萌糵猶存,故先有笑,以呈其未亡之性,而即繼之以哭,猶之乎牿之反復,其天真隨現隨隱,不能自持。此猶幸病之方發,其根未深。迨相尋既久,其先哭而後號咷者,將止見號咷而並無所謂笑者矣。至於淚隨笑出,是心、肝二部之火所致,蓋心憂則肝氣必郁,以類相感,金從火化,故肺葉遂舉而上溢為淚。且心與肝,實子母也,子病則母亦病,相因之理,勢所必至。昔仲景治婦人臟躁症、用甘麥大棗湯,余師其意,一劑而愈,亦其常耳,而又何異乎。

伏龍肝飲等治驗案

灶心土(二兩、研細) 砂糖(一兩、炒枯) 炮姜(二錢)。

乙丑十一日,李八患赤痢腹痛,後純下血水,或帶紫,日夜十餘行,畏寒,手足厥逆,脈之,右關沉細而無力。余謂之曰:汝症極險,所喜者從未服藥,若使庸醫治,鮮有不用芩、連矣,汝何得生乎?即為疏一方:以紅曲、煨木香、炮薑、陳皮、茯苓、澤瀉、穀芽與之,痢較前略減,而腹以下有氣往來,並見其形,因用戊己湯(川連、茱萸、白芍)加紅曲、骨脂、茴香、茯苓、穀芽治之,而痢竟止。乃即以前方加肉果,令其調理,自謂可無費經營矣,而渠一劑後果安適不可言,大便已易紅為黃,至二劑則痢仍來,復詣余診。余思前方已為辛溫之劑,而終不止者,腸胃大傷之故;遂用伏龍肝為君溫土臟,佐以炮姜,加炒枯砂糖去其瘀積之未行者,命濃煎代茶,日四五服,明日竟止,命再服。更為制理中加減煎方,自是遂不相復聞,後知其霍然久矣。經云:必先歲氣,毋伐天和。今時屆仲冬,火土退位,況太陰司天,寒水在泉,苟泥於熱之一說,竟用寒涼以伐胃氣,則禍不旋踵,醫之難也如此。

六味加骨碎補川斛方治驗案

蠡市金姓,業農者也,患齒衄,四肢無力,飲食日減,業幾廢。詣余診,按其脈,右三部俱洪,知其陽明經氣獨盛,於是用大劑六味加骨碎補、麥冬、川斛與之,三劑竟止。令常服除根,即將前方改作丸方。

華亭王甥暑症治驗案

丙寅五月,王甥忽發熱無汗,余以為暑風也,用香薷飲之類治之不效。延郡中幼科診視,群謂舍此別無良法,如余治之,亦不效。後忽面見青色,腹中微瀉,以手自弄其舌,醫又謂將轉慢驚,余審視其舌赤而有芒刺,與之水,一飲立盡。命取西瓜汁與之,皆以其腹瀉故,似有難色。余曰:無害也,今歲少陽司天,五月為三之氣,正少陽相火之位,且歲火太過,炎暑流行,火症十居八九,舌赤煩躁,大渴引飲,其顯而可見者也。至論其微,主運屬寒水,火兼水化,熱因寒束,現象似虛,據症則實,醫家最易錯認。色之見青者,厥陰風木在泉之應也;腹之微瀉者,肺移熱於大腸,火迫下注也;今欲於流金爍石之時,變而為清涼世界,必遵《內經》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之法,因仿河間意,白虎湯合涼膈散去硝黃,以殺其勢,再用犀角地黃去白芍合導赤加竹葉,竹茹以休息之,復用白虎加芩、連、竹葉而熱渴逐減,調理四日而愈。

補中益氣變方論

小變法:人參 陳皮 煨葛根 炙草 於朮 黃耆 當歸身 荷葉

大變法:人參 黃耆 炙草 山藥 砂仁殼 荷葉 阿膠 鮮稻葉,或以穀精草代之

經云: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降,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東垣先生洞見此旨,立補中益氣湯,用升柴以提出陰中之陽,清升而濁自降,其源出於潔古老人,而神明變化,更覺青出於藍,此真培脾胃之聖方。凡清陽之下陷者,俱可藉是以提出也。立齋宗李氏之學,用治內傷,隨手輒應,其加味尤為精妙,可謂心心相印矣。蓋嘗論之,提法有未可一概者:真陰未虧,龍潛海底,因法施治,其效立收;至若根柢不固,虛火燔灼,一用升提,飛揚跋扈,遂不可制,所害非淺。余因宗東垣之意,參用潔古法,製為大變、小變方以補其闕略,師古而不泥古,庶不為東垣之罪人矣。

記程亦曾乃郎不治案

程亦曾乃郎,初患疳症,右目失明,以致脾胃虛弱,後忽染時疫,晝夜發熱,經十四日不解,大便不通者七日。延余診,余曰:正虛邪實,非下不生,下則恐脫,即不脫,胃氣亦難復初,疳發於肝,失其滋養,木已槁矣,法庚日死。亦曾促余定方,余姑為背水陣,以求出死入生。因用人參四分、鹽水炒,金汁小半杯,羚羊角一錢五分,滑石二錢,生草四分,瓜蔞霜錢半,玄精石一錢,肆中不備,以寒水石代之,加竹瀝、竹葉使服之,即大下,得燥屎五、六枚,並有膠黏如漆者,胃氣終不復,熱終不解。乃知平日本善啖,凡所嗜食皆難化之物,乃翁弗禁也。以故脾胃大傷,兼之畏醫如虎,視藥如鴆,服一劑後,竟不肯再服,後漸不食,如期而殞。丙寅四月初九甲戌日診,十五日庚辰日故。(此胃絡脈絕也。)

宋廷良母夫人頭風治驗案

宋母患肝厥,延余診。余始用煎劑治之,後定調理方,用六味全料,參用韓氏異類有情丸、加龍齒、牡蠣、龜板、阿膠、虎頭骨,併為書案曰:頭痛頸脈動,肝陽上冒至巔為厥,賊邪傳子,舌生芒刺,脈之左寸關沉弦而橫,水虧營弱,龍雷併發,非可以苦寒直折,宜以滋為伏,壯陰和陽。客有不達制方之意問於余者,余曰:六味丸乙癸同治之法也,然草根樹皮,豈若異類有情之品其相入為尤速,夫天下之至變者,莫如龍,吾用龍齒先入肝以安其魂,從其類也,阿膠其佐也;牡蠣、龜板,一則頑鈍無知,一則資性靈異,其質皆厚重,使就其窟穴而招之,導龍入海,即漸化其飛揚跋扈之性,虎為西方之獸,可以平木,用頭骨者,取其象也。制即為生,引即為伏,龍蟄而不見,利其普哉。《經》曰:亢則害,承乃制,明乎此義,可以論方矣。

記餘二便濁症治驗案

餘二,以賣魚為業,忽患便濁,精溺俱赤,鮮血淋漓,腰痛不止,誤用生地、木通、瞿麥之類治之,病益劇。詣余診,問其溺時痛乎,曰:否。余曰:痛者為實,不痛者為虛,房欲傷腎,坎離不媾,精乃不藏,若作淋治,危矣。因書菟絲子、石蓮肉、茯苓、遠志、益智子、沙蒺藜、杜仲與之,病稍減。復用六味全料加車前、牛膝、菟絲子、石蓮肉、蒺藜、龍骨、杜仲、遠志。數劑遂愈。此症溲溺當利,通因通用;精房宜固,塞因塞用;一通一塞,有精意焉,非細心審察,難治之也。

記沈佐周室肝火沖膈症治驗案

沈佐周室,胸膈痞悶,心中時痛,夜不得寐,且神思不慧,飲食寒暖,幾不自知,又不能食,食則䐜脹,群醫投以補心安神之劑,皆不效。余按其脈,右寸忽起忽伏,即知其切脈時,氣之升降有順有逆,為肝葉抵胃所致,詢之果然;左寸澀而鬱,澀為血少,血不榮肝,則火上炎沖膈,天君亦為之震盪;郁為氣結,氣結則不宣暢,木下行剋土,脾輪亦因之不運。治先宜安頓膈下,而膈上諸病可不治而愈,此導河自積石法也。因用白芍、炙草、茯神、神麯、香附、沉香和其肝脾,調其逆氣。數劑而瘥。

記瑤琴婢目赤治驗案

昔張子和論治目疾之法,凡暴赤腫者,有出血最急之語,故用針刺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五穴。考之於經,五穴俱督脈所至,神庭直鼻入髮際五分,督、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禁針,針則發狂、喪明,而子和獨用針法以建奇功,術亦神矣。其次則用吐下二法,亦無不效。千載而下,讀子和書者,固無其人,即讀之豈能深信不惑,而能見之行事乎。余於針法,未曾深究,曾治一婢,卻以下而見其愈之神速者,益信子和之不欺我也。婢瑤琴目赤腫痛,余治之,許以十日愈,始用導赤散加天冬、山梔、黃連、丹皮、連翹、燈心為引,一劑痛止。繼用涼膈加黃連、竹葉、甘菊,大下六七行,目開赤退,兩劑而病如失,未及四日而愈。

記李八妻奇疾治驗案

李八妻得奇症,口乾,腹中自左至右皆痛,大、小便亦然,俯而不能仰,月事淋漓不斷。余初投以逍遙散,口乾稍可,他症如故,因為之靜思竟日,恍悟其病得之奇經,不可徒責足厥陰也。因書烏賊骨、赤石脂、艾茸、鹿角霜四味,與一服愈。後忽聞食香,則腹中有物自下至上若索食狀,即痛不可忍;此臟寒,蛔入膈所致,命每日服川椒三十粒,痛遂止。

記金志成風痱驗案 附:李嫗案

尊證已食如飢,耳中作金鼓聲,即煩重苦暈,日數十發,脈右尺弱,兩關皆弦,絡脈空虛,賊風數至,陽邪乘陽,重門洞開,將成風痱矣。治不出峻補命門四字,而按症施治,卻有次第,不可紊亂。夫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火發必風生,風生必挾木勢以侮脾土,理宜食減,而反已食如飢者,虛風入胃,適為胃陽增其火矣,此去病成為消中不遠。昔嘉言曾有胃風湯一法,卻未可遽施。膽藏肝短葉間,其脈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二經本相連,故見症如此,是《經》所謂諸風掉弦,皆屬於肝,而耳中虛鳴,又不可專責之腎也。然乙癸同治,必補腎以滋肝,則八味丸加沉香,在所必服;而斬關直入,攝納虛陽,無如用真武湯加沉香、川石斛,降龍伏虎,在此一舉,君其勉之。如余言服數劑遂愈。

附丸方

薑汁、竹瀝製半夏、用霞天膏四份糊丸。晨服。

八味丸全料,加沉香一兩,虎頭骨三兩,杜仲四兩、鹿角膠、霜各四兩,霞天膏代蜜糊丸。晚服。

李嫗患頭目眩暈,閉目不敢開,開時即天旋地轉,如是兩晝夜。余與真武湯二劑已。

四五培元粉方論

百合十六兩,煮熟搗爛,同諸末拌和再磨末。芡實(六兩,炒) 焦飯滯(六兩,炒) 山藥(八兩,炒) 蓮肉(八兩,去心,炒) 薏米(八兩,炒) 穀芽(三兩,炒) 麥芽(三兩,炒) 神麯(三兩,炒) 砂仁(三兩,去衣炒) 粳米(三十二兩,炒) 糯米(十六兩,炒) 共淨末七斤。

加法:於朮三兩,土炒,扁豆五兩、炒,糯米二十四兩,芡實八兩、炒,薏米六兩、炒,淨末八斤。(按:糯米、薏米兩味分兩不合,必系誤錄,似當刪去。禾芬注。)

《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人身小天地,其藏象悉皆應之,故肺主氣,其象如天,天道下濟而光明,其在經曰: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脾為孤藏,灌溉四旁,其象應地,地道卑而上行,其在經曰: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若使土不生金,則肺氣先絕,其見於外者,毛髮憔悴,形容枯槁,咳嗽氣促不能言,諸病叢生,變症蜂起,其禍可勝言哉。余深憫之,因構思一方,培補後天,以滋化源,名之曰四五培元粉。取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之義。其中藥品之多少,分兩之輕重,頗費斟酌,自謂得資生丸之遺意。方中用百合為君,山藥為臣,是子母相生法;以蓮肉、薏米、芡實、粳米,糯米為佐,飯滯、穀芽、神麯、砂仁為使,是補消兼行法。不溫不燥,養胃生肺,升降之道通,地天之泰合,衛生之法,無逾於此。其或有未盡善者,更願後人裁之。

卷下

魚菟固精丸方論

線魚膠(八兩,蛤粉炒) 沙蒺藜(四兩,人乳拌,蒸,曬乾,磨末,勿見火) 菟絲子(五兩,酒煮,曬乾,勿見火) 龍骨(四兩,煅) 茯苓(三兩,生曬) 遠志(二兩) 甘草(水泡,炒) 丹皮(三兩,生曬) 石蓮(三兩,連殼去心,炒)

蓋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起居,各有常節,形與神俱,藏身甚固。至於後世,狥欲滅性,不思其反,腎氣未盛,鼓其精房,精先溢瀉,真陰既虧,百病叢起,白濁夢遺,腎關不固。間有異者,坎離不媾,火炎上,水趨下,陰精不奉,其人多夭。揆度奇恆,惟交陰斯濟乎陽,相火既戡,真陰漸復,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余立此方,專療虛損。其有濕熱諸症者,不在治例。

四製半夏丸方論

每半夏一斤,初次礬水浸(逐日換水,用礬末十四兩)七日,後一日用沸湯泡漉,曬乾磨末。次用老生薑四斤搗自然汁拌,曬乾;次用蘇子二兩、炒研,生白芥子二兩、炒研,桂枝、橘紅各一兩、煎濃汁,拌曬乾,次用竹瀝拌,曬乾,聽用;於朮一斤、米泔水浸、蒸、曬,土炒,黃耆四兩,蜜炙,同煎膏以補脾陽。霞天膏:黃牛肉十斤煎膏,以補脾陰。用二膏和半夏末為丸。

痰飲伏於肺胃之間,每遇天氣寒暖不時,挾風挾寒,乘外因而起,其中必有澼囊,非崇土不能填窠臼,非辛溫不能散肺邪,治在太陰、陽明。余造四製半夏丸以去沉痼之痰,方中立法,頗為嚴密,久服必見其功。此方脾氣燥結者尤宜,若脾泄者,當用神術等丸。肥人服此更妙。

益胃丸方論

建蓮肉(十二兩,去心) 雄豬肚(一具,煮) 馬料豆(六兩) 生白茯苓(六兩,人乳拌) 霞天膏(六兩) 用蜜炙黃耆(一斤) 紅棗(六兩) 石斛(八兩) 煎膏,同霞天膏拌藥末搗和丸。

血症胃脈鼓指,右脅痛,此肝葉抵胃,勢必妨於食,急宜乘其胃氣未散,常服人乳、牛乳,以滋肝陰;並服此丸以使脾精四布,膠痰漸化,所全實多。其胃口素弱者,固未可一概治,宜加減焉。

加減坎炁丹方論

第一方:坎炁二十四條 枸杞四兩,黑芝麻同炒人乳粉(二兩四錢) 人參(二兩四錢) 杜仲八兩為末,煉蜜為丸。

胃氣素弱者,切忌用沉陰之品,重傷陽明生氣。方中枸杞、杜仲俱為陰中之陽,庶補虛而不礙胃。

第二方:坎炁、枸杞、人參、人乳粉、同一方,阿膠(二兩四錢) 鹿茸(一具,酥炙,研) 熟地(八兩,搗) 煉蜜丸。

明薛立齋推廣錢氏之意用六味丸治陰虛症,應手立效。而丹溪之補陰丸遂廢。至趙養葵、高鼓峰輩,神明其意,大暢元機,凡加減出入,愈奇愈妙,可師可法;但執此以治外感,不無太偏之弊,此亦篤信之過也。余嘗用其意以治陰虛,全活頗多,間有非六味丸之可治者,以加減坎炁丹治之,方中阿膠、熟地、鹿茸、枸杞,峻補真陰,又以坎炁、人乳、人參補先天正氣,氣正則血充,血充則肌膚潤澤,筋骨強固,而生機勃然矣。

白霞丹方論

熟地 蓮肉(各八兩) 血餘 人參(各四兩) 萸肉 山藥 霞天膏 白鳳膏(各四兩) 即用二膏糊丸。

療瘵最難,以補脾則傷腎,補腎則傷脾也。余合兩者兼治之,可以立起沉疴。至制方之意,不過從六味移步換形耳。

補天丸方論

熟地 補骨脂(各六兩) 天冬 胡桃肉(各四兩) 鹿角霜 龜板(各三兩) 共研粉;另用黃耆、黃精各十二兩。煎膏糊丸。

坎卦陽陷陰中,水中有火之象,水騰而上升,則為精為液,火之蒸動,而關門利也。水聚而上泛,則為痰、為飲,火無以熏灼而關門阻也。其注於下,則為白濁夢遺;移於膀胱,則為淋閉消渴;壅於內,則為水腫脹滿。病因雖不同,而無火者居其大半,則補火為最急。然左右兩尺,水火平分,真陽真陰,互為根柢,法當兩建,以培本原,此補天丸之所以作也。方中熟地、天冬,金水相生,輔以龜板而衝任理;補骨脂、胡桃肉木火同氣,佐以鹿角而督脈通;用二黃大建脾胃之陽,以補金之母;不用術者,恐傷腎也。余隨方立法,妙合陰陽,虛弱者如能久服,填精益髓,卻病延年,捷於影響。

烏骨雞丸方論

烏骨雞一隻,男雄女雌,縊殺,干撏去毛,不落水,同煮諸藥爛,焙乾磨末。忌銅鐵器。骨,炙存性,入藥末內。雞汁聽用。熟地八兩、砂仁末拌炒,山藥、炒,萸肉、炒,芡實、炒,建蓮、去心,枇杷葉、去毛,桑葉、九蒸九曬、各四兩,白花百合六兩,澤瀉,丹皮,阿膠、炒,茯苓、人乳拌蒸,各三兩。煉蜜為丸。

癆瘵咳嗽吐痰,胃弱脾泄者,當急服此以治之。

記江景賢九令愛久病治驗案

江女因失竊被驚,旋染時疫,醫用發散、寒涼之劑,痞悶氣逆,自汗,嗌乾轉甚。景賢延余診,時乙丑八月初旬也。詢其臥床自四月始矣,按脈左寸搏指,右關微實,此因少陰之火不降,故上焦之氣壅;陽明之路塞,故太陰之化滯。以驚得之,還以驚治。初方用葳蕤、石蓮肉、烏梅、陳皮、龍齒、茯神、穀芽、神麯與之,氣稍順,諸症仍不減;乃用附子理中加減出入,繼服八味湯,共三十餘劑。當其時口中乾燥,幾無點津,不更衣者十餘日,服桂附後始津迴腸潤,因為定八味丸加麥冬,辰砂為衣,調理之後,飲食漸加,但臥而不能坐,坐即胸中甚悶;余靜思其故,病在膻中,乃授以小丸二,細嚼之徐徐嚥下,留戀於胸膈間,以察其動靜。服十餘日,胸前連兩脅下甚痛,手不可近,脈之左寸結,余喜曰:得之矣。因書歸身、赤芍、桂枝、桃仁四味與之,服二劑,下瘀血頗多,痛遂止,悶稍緩,然猶未盡除也。忽於丙寅六月中,又染時疫,舌苔黃黑,發熱不止,病益劇,復延余診。當是時,舉家虎率以聽,而凡余用藥制方,如大將之旗鼓,進退從之,勢不得不一力擔當,以掃除賊寇。但吳俗扭於故習,視硝黃如砒毒,禁藥者已數十年;今已經年臥床,奄奄一息之弱質,豈足以當此,使餘力持是說,即素傾心相信者,聞之必驚且駭;依違不斷,遷延日久,血與邪相搏,胃津告竭,惟有束手待斃,重云見晛無望矣。余既持脈,見右手關實,尺長,因與其兄信源密議,戒勿泄。三下,舌黑漸退,下後必休養,以鼓動其胃氣,故一日休養,一日疏導,最後用生地汁、阿膠、瓜蔞實、芒硝等藥以微利之,藥不得下行,遂上湧連嘔十餘次,吐出膠痰無算,舉家驚惶,余謂驚則痰積包絡,非吐不能出,此亦去悶之一助也,可無恐。吐後果能食粥,兩日後又不能食,熱亦不止,此宿垢未清也。以虛體不可再下,晨用六味去萸、加葳蕤以養其陰,晚服資生丸以和其胃,半月後始能食粥。後命以六味,八味丸兼料服,午後仍服資生,飲食遂日進,痞悶漸開。余邇來臨證,惟此為勁敵,其決策用余方以底於成者,則其兄信源之力也。信源,邑庠生,館於城外,往來奔走,不避寒暑,真孝友士也。

附:第一煎方 經水適來脈微結

檳榔 益智 木香 歸身 大麻仁 大黃 炙草 花粉 桃仁 生薑

第二方

於朮 半夏 大黃 阿膠 陳皮 木香 歸身 麻仁

第三方

益智 花粉 歸身 芒硝 木香 知母 阿膠 大黃 生薑(加水與大黃同打)

按:上三方即案中所謂三下之方也。受芝注。

附:小丸方併案

病之發由驚而起,驚則包絡氣急,包絡主中焦,為榮血生化之源,法當開膻中之急,兼通上下二焦。

天竺黃(六錢) 猺桂心(三錢) 酒炒丹參(七錢) 鬱金(六錢) 益智(生研、六錢) 吳萸(五錢) 醋炒歸身(七錢) 鹽水砂仁(六錢) 茯苓(七錢) 酒赤芍(七錢) 制香附(六錢) 酒炒白薇(五錢) 木通(五錢) 人參(六錢) 菖蒲(蒸去毛、六錢) 炙龍齒(六錢) 酒炒川芎(四錢) 豬膽汁炒川連(四錢) 與桂、萸二味同研。以上為末。用荷葉五錢,煎水化阿膠二兩,糊丸。每重一錢半。

丁卯二月,復延余診,按其脈遲而少胃氣,忽斷忽續。余訝其何以至是,詢之,則曰:一日只飲米湯兩杯,已三月矣。余謂信源曰:此非參不可。信源貧士也,勇於為義,為其妹久病弗痊,又瀕危,引為己任。余因命朝服理中湯加桂。夜服四神丸,四劑而能食粥,繼用十全大補湯二十餘劑而痊。

論顧寶善脅痛發黃之症

顧寶善常患脅痛,痛則連少腹,後身熱發黃則漸愈。脈之右關尺滑弦,此脾邪傳子也;而其所以發黃病之故,則甚微妙。因論之曰:君之腎臟本寒,龍雷不安其位,故肝挾腎邪,往往乘釁而欲動,適寒邪偶中太陽寒水之經,內外合邪,水遂聚而上泛,惟肝為腎子,盜其母氣,直衝兩脅,土本足以制水,乃土衰木克,又被水氣所乘,釀醞薰蒸,遂至發黃,是發黃固陽明濕熱之徵,實即太陽之出路,所以得此為愈期也。今試與子觀天地之化,天地之化,不過陰陽二氣而已,發育在春夏,保合在秋冬,此是老生常談,人所共曉之論,合之於人身,則昧之者多。欲求治病,其可得乎?驚蟄後陽氣畢宣,水泉寒,龍雷出,以龍雷屬陽,惡陰寒之氣,乘陽之動而俱升也。霜降後,陽氣退藏,水泉溫,龍雷伏,以龍雷惡陰,隨溫和之氣而俱藏也。故春夏不見陰,非無陰,陰在地中。秋冬不見陽,非無陽,陽在地中。兩氣循環,相為起伏,往來屈伸,以成一歲。試使當藏伏之時,鬱蒸異常,必有疾雷暴雨,此即上衝兩脅之徵也。地氣上蒸,雲霧四塞而礎潤,此即發黃之一徵也。讀坎卦一陽在二陰之中,陽陷而險,水中有火,宜順導不宜直折,此中有元機也。子,腎臟無火,故土衰而水寡於畏,為今之計,先治太陽,後溫補肝腎,斯二火自戢,病根永除矣。

附方:五苓散加陳皮。丸方:六味加肉桂、沉香。

記張嫗瘧疾腸風奇疾治驗案

張嫗病瘧,發熱口乾,胸中甚熱,按其心下至腹中則頻蹙,且便血不止,肛門甚痛,脈之右滯而緩,左關微弦。此怒動肝火,陰絡內傷,兼之中焦挾食所致。因書柴胡、淡芩、炒楂肉、木香、陳皮、炒黑柿餅、生白蜜與之。薄暮服藥,至夜半諸病悉退,明日起於床,食粥如平人。越三日,其家復走告曰:近復變一症,面左半忽浮腫,左脅連上痛,心中震盪,即覺頭重眩暈。予往診,肝部按之搏指,知其必因暴怒,肝火上衝,詢之果然。與以逍遙散去朮,加薄荷、勾勾、生穀芽、沉香,亦一劑愈。

論治天行喉痹方

《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肝與心主也。一陽,膽與三焦也。其脈並終於喉,火性急速,直犯清道,閉而不通,死不旋踵。近來鄉村天行痧毒,互相傳染,束手待斃,不知凡幾,予深痛焉。因深思治法,大旨總在膈上著意,或以祛邪,或以涼肺,或以救敗,攻補並施,溫涼並用,法不膠一,中病而止。姑書治法數條,以備採擇。昔明·樓全善治喉痹,有用薑汁一法,其意蓋謂:寒閉為外,熱鬱為內也。予因悟辛開苦泄是大綱,凡為寒邪所郁,發毒痧喉痹者,即用此法從治,隨手立愈。方意即從東垣普濟消毒飲、吳又可達原飲化出,因名之曰:達原普濟飲。

厚朴 草果 連翹 薄荷 馬勃 生草 檳榔 射干 殭蠶 大力子 滑石 竹葉

中無停滯者,去檳榔、厚朴,加杏仁。便閉加酒製大黃。

毒痧咽痛嘔逆,加減橘皮竹茹湯主之。橘皮 竹茹 藿葉 殭蠶 牛蒡 連翹 薄荷 射干 馬勃

嘔逆甚者,加半夏、知母,去竹茹。

咽痛口燥,舌邊赤中黃,便秘,加減涼膈散微利之。

連翹 梔子 人中黃 淡芩 竹葉 川連 殭蠶 大黃,酒炒 薄荷 白蜜

方中加石膏,使經腑並瀉。

喉以納氣,喉氣通於天。咽以納食,嚥氣通於地。咽喉俱閉,天地之氣並塞,非斬關奪門不可。一用吐法,獨聖散:瓜蒂末主之;一用開法,控涎丹:甘遂、白芥子、大戟主之。

熱渴大汗,脈洪數有力,加味白虎湯主之。

石膏 粳米 竹葉 知母 川連 杏仁 姜皮

陰虛加生地,嘔逆神昏加竹葉、石菖蒲。

腎陰素虧,水不勝火,舌苔純黑,色如鏡面者,六味全料加人中白、川連主之。虛甚加元參、龜板、麥冬;或用六味變法治之,六味加細辛、川連,神昏加石菖蒲。

燥渴,真陰不足,大便秘,犀角地黃湯加大黃微利之。犀角、生地、酒製,丹皮,木通,酒軍。小便秘,導赤散加川連、赤苓。《經》曰: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與小腸相表裡,故用導赤以瀉丙火,是即釜底抽薪法。

痧毒隱伏,咽喉腫痛,面色青,煩躁,急與搜邪透毒湯。

犀角(一錢) 石膏(三錢,炒研) 牛蒡(三錢) 炙鱉甲(一錢) 酒洗殭蠶(一錢,去嘴黑絲) 炙山甲(一錢) 連翹(錢半) 荊芥(二錢) 酒洗歸身(一錢) 桃仁(一錢,連皮打) 沙豬糞(六錢,重者加一兩,研) 蟬蛻(十二個) 用胡荽二兩、蘇葉一兩、葛根三錢、紅花二錢,煎湯頻洗。便秘加酒軍二錢。

毒痧,營邪也,隨出隨伏,是名內陷,其症最危。苟非多方攻托,豈能出死入生,予因制搜邪透毒湯,可補前人所不備。方中犀角、石膏,清胃救肺;歸身、桃仁,活血破瘀;二甲、豬糞搜邪透毒;更以荊芥、牛蒡、殭蠶、連翹、蟬蛻,引營分之邪達之於表,陷者可立起矣。背城一戰,轉敗為功,其在斯乎。

發熱咽痛,口乾唇燥,舌心黃、邊赤,大便秘結,緣其人素陰虛,今復有所感,熱則傷營,津液內涸,宜表裡雙解,並和其陰。通幽清燥養營湯主之。

犀角(一錢) 鮮生地汁(一兩) 炒牛蒡(三錢) 馬勃(一錢) 連翹(一錢半) 製大黃(一錢) 酒洗殭蠶(三錢) 花粉(三錢) 黑梔(一錢) 麻仁(四錢) 薄荷(一錢) 甘草(四分)。

兩足無力,不可下;去生地、制軍,加知母二錢,芝麻五錢,杏仁三錢,菠薐一兩,如無用青菜代之。

硼砂通聖散治喉痹急症

山茨菇(二兩) 硼砂(二兩) 山豆根(一兩半) 大戟(一兩五錢) 五倍子(二兩) 青黛(錢半) 白芥子(一兩二錢) 冰片(二錢) 麝香(二錢) 雄黃(三錢) 殭蠶(酒洗,一兩二錢) 人中白(一兩二錢) 共研成細末。將藥吹入咽喉徐徐嚥下。

清膈飲

人中黃二錢,硼砂四分,龍腦香三釐,萊菔汁調和,徐嚥下。

咽痛自利,金液代刀散和以金汁徐服,自止。方見前。

記江景賢足疾治驗案

江景賢足疾,十趾甚痛,余曰:此因於寒濕,病在足太陽,冬月斂藏,不宜大汗,試以湯洗之。因授以大青龍全方。洗二次愈。

記方姓等驗案七則

湖州書客方姓,目赤如鳩,夢泄不禁,夜不敢寐,足冷如冰,脈之左關沉細而緊。葉天士曾以異類有情丸治之不效,後用桂附亦不效。余知其病在厥陰,用魚膠八兩,菟絲子五兩,茯苓三兩,石蓮四兩,沙苑子四兩,益智二兩,歸身三兩、醋炒,枸杞四兩、用青鹽、小茴香、酒醋各制一次,鹿角膠三兩糊丸。服後病勢即減。

黃掌書夢泄,小便數,左寸關微搏,此二火不能降,當服六味全料去澤瀉,加魚膠六兩,龍骨四兩,沙苑子四兩,遠志、益智各三兩,石蓮六兩,菟絲子四兩。未及半料而愈。

姜義源胃脘痛,脾泄,夢遺,右脈弦緊,法當溫中固腎,書丸方與之。於朮、土炒二兩,製附子一兩二錢,乾薑五錢,神麯半兩,薑汁熟地四兩,加益智四錢,龍骨、茯苓各二兩,枸杞小茴拌炒,菟絲子酒炒,沙苑子、石蓮各三兩。蜜丸,服後諸症悉愈。

吳生夢泄不禁,腰膝痠疼,余以王荊公妙香散合茯菟丸兩方加減與之。沙苑子、菟絲子、杜仲各三錢,茯苓、神、龍骨各二錢,石蓮四錢,遠志八分,益智七分,調入辰砂一字,服二劑後竟止。如不服則病又來,語余曰:此真仙方也。予命其多服以除根。

沈生患奇疾,胸中常悶,飲食少進,已數月矣。詣余診,脈則右關弦滑而緊。余曰:此胸中陽氣不舒,陰邪微結,即仲聖所云胸痹也,法當通陽。授以瓜蔞薤白白酒湯加半夏。五劑瘳。

宋天芬夫人素患癖,後忽有氣從少腹上衝至心下,或從少腹之右起,痛不可忍,稍有驚恐即上升,一日數發。余診其脈:心小而膽伏,氣逆裡急,衝脈為病,其為沖疝無疑;但所異者,稍有所聞即攻觸作痛,心脈又如此,若徒治足經,不從手經著意,總難洞中要害,焉能除卻病根。因構一方,統二厥陰而兼治之。棗仁、茯神、茯苓、白芍、炙草、小茴、橘核。二劑愈。

馮大文素善咳,且病噎已半年矣,一日因冢孫暴亡,郁甚、病益劇,水漿下咽即吐,且艱澀異常,腹中微痛,大便秘結,如是者數日,延余診。脈之,少和潤之致。予曰:腸胃津液乾枯,遂致傳道下秘,濁氣上升,嘔逆亦勢所必至。為今之計,非大養營血不可。為定煎方治之。

人乳 藕汁(各一杯) 白蜜(二錢) 薑汁(五匙) 沉香(磨汁四茶匙) 黑芝麻(四錢) 柏子霜(三錢) 杷葉(一錢) 三味煎,服後嘔逆即止,能食粥矣。

又方:柏子仁霜 穀芽(各三錢) 芝麻(五錢) 杷葉(一錢) 藕汁 人乳 蔗漿(各一杯) 沉香汁(四匙) 薑汁(五匙) 白蜜(三錢) 朝服牛乳,晚服杏仁、黑芝麻酪;後大便通。

又方:制首烏(一錢半) 柏子霜 粳米 白蜜(各三錢) 紫菀(二錢) 杷葉(一錢半) 黑芝麻(五錢) 藕汁(一杯) 薑汁(五匙) 沉香汁(四匙) 蔗漿一杯。

又方:即前方加歸身二錢,去蔗漿、紫菀。

又方:生地 柏仁霜(各二錢) 歸身 紫菀 制首烏(各二錢) 精羊肉(一兩半) 生薑(一錢) 黑芝麻(五錢) 水研漿、濾去渣衝入。

又方:前方去紫菀、芝麻,加肉蓯蓉二錢。

又方:加鎖陽三錢。

贊化丹種子方論

此方有補有瀉,有通有塞,古方若六味、都氣、葆真、還少、萃仙、八聖、青娥、聚精、五子衍宗、千金種子,悉包羅在內,運思十餘日而成,延年種子,其在斯乎。

熟地(八兩,酒拌制) 茯苓(四兩,烘) 蓯蓉(三兩,與羊腎同煮) 骨脂(三兩,酒炒) 山萸肉(四兩,烘) 川斷(四兩,酒炒) 丹皮(三兩,酒曬) 小茴(兩半,青鹽拌炒) 沙苑子(三兩,人乳拌蒸一次) 枸杞(四兩,酒拌焙) 覆盆子(三兩,曬) 五味(三兩,烘) 巴戟(三兩,酒拌焙) 菟絲子(四兩) 益智(二兩,鹽水炒) 川楝子(三兩,煮曬) 懷藥(四兩,炒) 遠志(四兩,甘草湯浸一宿焙) 線膠(六兩,龍骨粉炒) 杜仲(四兩,曬) 芡實(四兩,生) 沉香(兩半,勿經火) 蓮鬚(四兩,曬) 鹿腎(五具,酥炙) 澤瀉(三兩,炒) 羊腎(內外各三副,酒煮) 上藥用鹿膠一斤,用羊腎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錢,好酒送下。

雜記李姓等治驗方案

李右 金沉木浮,水降火升,天地之五行以順為正;而人身之五行以逆為順,故金浮木沉,水升火降,方合常度。今反是,焉得不病。少陰之神機在水火,而其交合處在土治,此病當於此中求之。《易》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知其合處,治法可以微參而得之。

於朮 石決明 茯苓 沉香汁 麥冬 川連 牛角䚡 桔梗 白花百合 杜仲

又 奇脈不司統攝,脾虛泄瀉,氣逆不得臥。議從中治,兼理奇經。

淮山藥(一兩,切塊,制於術一錢,煎湯拌炒) 紫石英 杜仲 百合 沙苑子 湘蓮

又 心肝之火上炎,故口中碎,火上則水下,帶濁之所以愈甚也。

於朮 石決明 沉香 杜仲 菟餅 椿根皮 川連 牛角䚡 百合 元參 沙苑

又 微發熱,晝夜泄瀉十餘行,雖曰霍亂,想其乘虛下陷也。宜進少陰篇四逆散,從少陽之樞轉出,似為近理。

柴胡 白芍 枳實 白朮 川樸 炙草 薤白頭,另煎衝入。

又 身熱下痢,乾嘔而渴,胸中痞悶,診脈不浮不沉而數,此風溫症而邪有乘虛陷入之象,深為可慮。議從陽明升舉,擬仲聖葛根湯之例,不必襲其方,此許學士法也。

豆卷 桔梗 厚朴 葛根 穀芽 橘白 茯苓 花粉 於朮

又 脈象虛數,風陽頻動,不食而眩暈,肝犯脾及胃,中無砥柱矣。議用四君子湯加入鎮攝之品,以防其厥逆。

四君子湯加決明 牡蠣 藕

端士先生,十八九歲嘔血,寫煎方,囑其服二十劑,丸方服兩料。後按服六味丸五年,至今三十五歲不發。按:人之一身,水欲其升,火欲其降,有泰象也。乃自縱欲而不知節,腎關不固,白濁夢泄,諸症悉生,火炎上,水趨下,陰精不固,遂成不交之否。精也、血也、水也,名為三而實則一;故精傷而且咯血矣。精既傷,氣亦隨之,所謂精者陰也,氣者陽也,畏寒即傷氣之證。治法宜填、宜固、宜攝,後當更補其陰中之陽,斯可收全效。

熟地 黑殼建蓮 芡實 料豆皮 蓮鬚 大淡菜藕

又 病因染疫失調,遂咯血,此必因去邪之故,奪汗傷營致此。今年復發,且多盜汗;此非衛外陽虛,由陰火內逼而使之出,宜養陰以固之。若投固表之劑,如黃耆之類,恐氣升而里愈虛矣。

熟地 淮麥 穭豆皮 茯神 白芍 藕 牡蠣

又 嘔血不止,於填陰中用堵截法。

熟地 三七 阿膠 穭豆皮 花蕊石 大淡菜 沙參 扁豆 沖童便一小杯。

丸方

龜板(炙) 線膠(蛤粉炒) 湘蓮 芡實粉 蓮鬚 豬脊髓 金櫻子(去心焙,各四兩) 淡菜(八兩,焙) 石決明(煅) 牡蠣 茯神(各三兩) 五味(炒,二兩) 遠志炭 飛辰砂(各一兩) 用懷山藥四兩,炒黃煮漿,和入豬脊髓搗丸。

端士先生四弟媳,懷妊七月,胎氣上衝動躍,竟日呼號,腹痛如割。鬆心老人適他出,延他醫診治,服安胎藥,胎不動,而腹痛更甚。醫者以為胎死腹中,欲下之,而加入人參。適老人歸,延視,才到即問可曾下血,病家答曰:未下,先生曰:痛在氣分,未到血分。遂定一方,服一劑全愈。越三日分娩,母子安好。

案:胎元不安,以暑濕之邪擾中為患。語云:通則不痛,必有所阻矣。氣分不宣,理應有之,胎氣上衝亦因乎此,議和中安胎法。

蘇梗(三分,花露磨沖) 炒半曲(錢半) 陳皮(一錢) 佛手皮(錢半) 炒麥仁(三錢) 荷花露(半杯) 加青苧三錢,紋銀一錠。

又 衝陽挾肝邪上逆,血遂溢。議進大補陰煎。

熟地(一兩) 川柏(一錢、鹽水炒) 龜板(六錢、炙) 知母(錢半、鹽水炒) 蛤殼(一兩) 牡蠣(一兩六錢) 藕汁(一酒杯,沖)

李某 脈滑多痰,痰即濕邪之出路,宣通濕鬱,即不成痹。

生白朮 陳皮 萆薢 木瓜 半夏 茯苓 米仁

又 中虛有濕,以健脾祛濕為主。

生於術 白麻骨 續斷 杜仲 茯苓 木瓜 米仁 茯神

又 三氣襲入,多成痹症;此屬行痹,以風勝而往來無定也。酒濕易成熱,辛溫難進,主以淡滲,兼用通絡法。

茯神 萆薢 山藥藤 海桐皮 木瓜 桑枝 絡石藤

又方:豆卷 萆薢 防己 秦艽 木瓜 薑黃 苡仁 黃鬆節 茯苓 桑枝

附:調經種子保胎神效方

細地 料豆衣 杜仲 川石斛(各三錢) 青蒿子 沙苑子 生麥芽 炒丹皮 炒黑橘核 四制香附(各錢半) 白薇 杞子炭 淡芩(各一錢) 牛角䚡、燒赤存性(二錢) 炒黑小茴香(五分)

上藥於行經前二日服起,連服三劑,下月照服,經調有□□□□□□□□倍搗生地為丸,每服三錢,並能保胎。(中間缺文八字,以意念會之,有字下必系孕字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