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
檳榔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成熟種子。檳榔原產馬來西亞。喜高溫濕潤氣候,耐肥,不耐寒,以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多係栽培。主產於廣東、雲南、台灣等地。味辛、苦,性溫。歸胃、大腸經。功效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臨床用名有檳榔、焦檳榔。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賓門(李當之《藥錄》),賓門藥餞(《南方草木狀》),白檳榔(《藥性論》),橄欖子(《食療本草》),洗瘴丹(侯寧極《藥譜》),大腹檳榔(《本草圖經》),檳榔子(《綱目》),檳榔玉、榔玉(《中藥志》)。
【釋名】
檳榔為馬來語之音譯。然《綱目》雲:“賓與郎皆貴客之稱。嵇含《南方草木狀》言:交廣人凡貴勝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則檳榔名義,蓋取於此。”此說未免望文生訓。
【基原】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成熟種子。
【植物】
檳榔 Areca catechu L. 見“大腹皮”條。
【採集】
11~12月將采下的青果煮沸4小時,烘12小時即得榔幹。3~6月採收成熟果實,曬3~4日,捶破或用刀剖開取出種子,曬乾,亦有經水煮,熏燒7~10日,待幹後剝去果皮,取出種子,烘乾者,稱為榔玉。
【化學成分】
種子含總生物鹼,主要為檳榔堿(arecoline),並含少量的檳榔次堿(arecaidin),檳榔副堿(arecolidine),高檳榔堿(homoarecoline),去甲基檳榔堿(guvacoline),去甲基檳榔次堿(guvacine),異去甲基檳榔次堿(isoguvacine)等,以上均與鞣酸(tannic acid)結合形式存在。還含鞣質約15%,內有右旋兒茶精(catechin),左旋表兒茶精(epicatechin),原矢車菊素(procyanidin)A-1、B-1和B-2,以及稱為檳榔鞣質(arecatannin)A、B的兩個系列化合物,這兩個系列均系原矢車菊素的二聚體、三聚體、四聚體、五聚體。又含脂肪約14%,其中主要脂肪酸有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和少量的鄰苯二甲酸雙(2-乙基己醇)酯[bis(2-ethylhexyl)phthalate]等。還含氨基酸,主要有脯氨酸(proline),色氨酸(tryptophane),蛋氨酸(methi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酪氨酸(tyrosine),精氨酸(arginine)等。另含甘露糖(mannose),半乳糖(galactose),蔗糖(sucrose),檳榔紅色素(areca red)及皂苷等。
【藥理】
1.驅蟲作用 檳榔堿能使豬肉絛蟲的蟲體各部位麻痹癱瘓。對牛肉絛蟲僅作用頭節和未成熟節片。檳榔煎劑作用於犬短小絛蟲,可使蟲體強直乃至死亡。去鞣酸的檳榔提取物可使豬肉、牛肉及短小絛蟲呈弛緩性麻痹,頭節和未成熟節片較敏感。檳榔的直鏈脂肪酸有較強的殺犬蛔蟲蚴體的作用,其強弱與碳鏈數有關。檳榔水丙酮提取物亦有很強的殺滅犬蛔蟲蚴體的作用,而水提物作用較弱。檳榔煎劑對鼠蟯蟲具有一定的麻痹作用,可使蟲體呈抑制狀態。不同濃度的檳榔水煎醇沉液對肝吸蟲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使蟲體麻痹。檳榔煎劑有促使小鼠體內血吸蟲肝轉移作用。
2.對神經系統作用 檳榔具有激動M受體的作用,可使胃腸平滑肌張力增高,蠕動增強,腺體分泌增加,並使瞳孔縮小,支氣管收縮,心率減慢,血管擴張,血壓下降。檳榔堿亦能興奮N受體,表現為骨骼肌、神經節與頸動脈體興奮。小劑量檳榔堿靜脈注射可引起貓大腦皮層驚醒反應。檳榔堿腹腔注射則可對抗樟柳堿及東茛菪堿引起的動物行為興奮,並對腦電脫節現象有拮抗作用。檳榔堿小劑量腹腔注射能明顯促進學習過程,而大劑量時則相反。檳榔堿小鼠皮下注射可減輕由藥物引起的驚厥或腦外傷引起的記憶減退。
3.對消化系統作用 檳榔煎劑給犬灌胃,有瀉下作用。檳榔水提醇沉法制成的注射液能興奮犬或貓的離體或在體膽囊,使膽囊平滑肌產生強有力的收縮。檳榔對人膽囊平滑肌也有一定的收縮作用,促進膽汁的排出。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檳榔水浸劑可不同程度的抑制許蘭黃癬菌與堇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的生長繁殖。檳榔在體內體外均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對感染流感病毒PR8後的小鼠從鼻孔滴入檳榔浸出液並加入飲水中服用,可獲得良好的抗病毒效果。從檳榔種子中提取的多種殺病毒物質亦可用於治療病毒感染性人類免疫缺陷疾病。
5.降壓作用 檳榔種子的一種提取物有明顯抑制ACE的作用,給自發性高血壓大鼠灌胃有較強的降壓作用,並呈量效關係;靜脈注射則產生快速而顯著的降壓效應;對血管緊張素Ⅰ和Ⅱ的升壓反應則呈量效抑制作用。
6.抗癌作用 檳榔種子的一種提取物給小鼠尾靜脈注射對移植性艾氏腹水癌有顯著抑制作用;並對艾氏腹水癌株E、HeLa和HL60細胞有中等強度的細胞毒作用。
7.其他作用 檳榔粗提取物、精製鞣質或兒茶精對大鼠重組膠原纖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能提高其對人和細菌膠原酶的抑制力,使膠原穩定,口腔上皮免受損傷。檳榔提取物有防止齲齒及牙齦炎的作用;可使兔心率減慢,冠狀動脈、子宮平滑肌收縮;對酸性磷酸酯酶有中等程度的抑制作用。
8.毒性 檳榔煎劑小鼠灌胃的LD50為120±24mg/kg。檳榔堿小鼠灌胃的MLD為100mg/kg,犬的MLD為5mg/kg,馬的MLD為1.4mg/kg。檳榔總堿水提物及其鞣質對小鼠骨髓細胞姐妹染色體交換頻率有一定影響,檳榔總堿水提物在短時間低劑量作用下可產生誘變作用;檳榔鞣質在長時間高劑量作用下則具有顯著誘變作用。檳榔對大鼠、田鼠、小鼠均有致癌作用,並能提高致癌物質的促癌變作用。檳榔中含有對人體的致癌物質。臨床報導,熱服檳榔後20%~30%的病人出現噁心、嘔吐,冷服可減輕。也可出現腹痛、頭痛與心慌,極少數出現消化性潰瘍,併發生嘔血。過量服用檳榔可引起流涎、嘔吐、昏睡與驚厥。亦有發生過敏反應的報導。
【炮製】
1.檳榔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水浸泡至6~7成透時,取出,潤透,切薄片,陰乾。《雷公炮炙論》:“欲使,先以刀刮去底,細切,勿經火,恐無力效。”生品長於殺蟲破積,行水消腫。
2.炒檳榔 取淨檳榔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聖惠方》:“細銼,微炒,搗為末。”
3.焦檳榔 取淨檳榔片置鍋內,用中火炒至焦黃色,取出放涼。焦檳榔長於消積行滯。
4.檳榔炭 取淨檳榔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內呈黑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放涼。《濟陰綱目》:“燒存性,碾末。”炒炭可增強消積止血功效。
檳榔主含生物鹼,其中檳榔堿為其驅蟲的主要有效成分,並可興奮M-膽鹼受體,有助消化作用。但檳榔堿易溶於水,遇熱易分解。實驗證實,檳榔經水浸泡後切片,醚溶性生物鹼損失24.7%。對檳榔傳統浸潤法、減壓冷浸法、粉碎顆粒法、減壓蒸氣燜潤法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用減壓蒸氣燜潤法加工的檳榔堿損失少,軟化時間短。檳榔飲片的乾燥方法對生物鹼含量也有影響,切片後曝幹生物鹼損失比陰乾大得多,而烘乾品與陰乾品中生物鹼含量相近。故檳榔飲片的乾燥方法以陰乾或低溫烘乾為宜。檳榔經炒黃、炒焦、炒炭炮製後,檳榔堿含量隨炮製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苦、辛,性溫。歸胃、大腸經。質重沉降。
1.《別錄》:“味辛,溫,無毒。”
2.《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溫,氣味苦。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中陽也。”
3.《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胃、大腸二經。”
4.《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
【功效主治】
驅蟲,消積,下氣,行水,截瘧。主治蟲積疳疾,食滯不消,脘腹脹痛,瀉痢後重,大便秘結,疝氣,腳氣,水腫,瘧疾。
1.《別錄》:“主消穀逐水,除痰癖,殺三蟲、伏屍,療寸白。”
2.《藥性論》:“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
3.《新修本草》:“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穀道。敷瘡,生肌肉,止痛。燒為灰主口吻白瘡。”
4.《海藥本草》:“主賁豚諸氣,五膈氣,風冷氣,宿食不消。”
5.《日華子》:“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癥結,下五膈氣。”
6.《珍珠囊》:“破氣滯,泄胸中至高之氣。”
7.《綱目》:“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療諸瘧,禦瘴癘。”
8.《本草匯言》:“主治諸氣,祛瘴氣,破滯氣,開鬱氣,下痰氣,去積氣,解蠱氣,消穀氣,逐水氣,散腳氣,殺蟲氣,通上氣,寬中氣,泄下氣。”
9.《本草通玄》:“止瘧療疝。”
10.《本草再新》:“舒肝散氣,破積辟邪,化痰消食,利水通經,治膈噎氣蠱。”
11.《現代實用中藥》:“驅除薑片蟲、絛蟲,兼有健胃、收斂及瀉下作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殺蟲60~12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氣虛下陷及脾虛便溏者禁服。
1.《本草蒙筌》:“久服則損真氣,多服則瀉至高之氣。”
2.《本草經疏》:“生能墜諸氣至於下極,病屬氣虛者忌之,脾胃虛雖有積滯者不宜用,下利非後重者不宜用,心腹痛無留結及非蟲攻咬者不宜用,瘧非山嵐瘴氣者不宜用,凡病屬陰陽兩虛,中氣不足,而非腸胃壅滯宿食脹滿者,悉在所忌。”
3.《藥性集要便讀》:“氣虛下陷者忌服;瘧後痢、痢後瀉,切不可用。”
【應用配伍】
驅蟲 本品苦辛性溫,功擅驅蟲破積,並有瀉下之功,故常用於蟲積疳疾,脘腹脹痛等證。凡絛蟲、蛔蟲、薑片蟲、蟯蟲、鉤蟲等腸道寄生蟲病,可單用研末服,如《千金方》治寸白蟲病方、《聖惠方》治諸蟲方;臨證亦可隨證配伍,以增強療效。若小兒蟲積腹痛者,可與鶴虱、苦楝根等同用,如《局方》化蟲丸;蟲積腹痛,消化不良者,可與神曲、麥芽、使君子等配伍,如《局方》肥兒丸;若蟲積日久,氣血兩虛者,可與鶴虱、人參、當歸等並施,如《廣濟方》檳榔鶴虱散;若蟲積而兼髒氣虛寒者,可與使君子、榧子、人參、花椒等合用,如《景嶽全書》溫髒丸。近年來常用本品大劑煎服治絛蟲病,且多與南瓜子、石榴皮相配以增其效。若治薑片蟲病,亦可單味煎服,或與烏梅、甘草同煎,或配黑醜研末服。凡蟲積日久,蘊熱成疳,骨蒸面黃,肌瘦腹大者,可與胡黃連、使君子、蘆薈、山楂等相伍,以清熱殺蟲消疳,如《成方便讀》蘆薈肥兒丸。
消積,下氣 本品質堅降泄,善消積破滯,下氣除脹,故凡氣逆或積滯諸證均常應用。凡情志失調,氣逆喘急,胸膈滿悶,不思飲食者,可與沉香、烏藥、人參磨汁服,如《濟生方》四磨湯。凡食積不消,臍腹脹痛者,可與山楂、神曲、萊菔子等配伍,以消食化積;若脾虛食積難化,腹脹而痛者,則宜與白朮、麥芽等並用,以健脾消食,如《千金方》檳榔散。凡積滯不消,濕熱內蘊,脘腹脹痛,大便秘結,或瀉痢後重者,可與木香、黃連、大黃等相佐,以消食導滯,如《儒門事親》木香檳榔丸;若濕熱蘊結之下痢膿血,腹痛後重者,當與芍藥、黃連、大黃、木香等相配,以消積止痢,如《保命集》芍藥湯、《溫疫論》檳芍順氣湯。凡寒凝氣滯而致疝氣,症見小腹控睾而痛者,可與烏藥、茴香、川楝子等並施,以溫陽行氣止痛,如《醫學發明》天臺烏藥散。
利水 本品宣行通達,質重沉降,有行氣利水之功,故常用於水腫、腳氣腫痛等證。凡水濕壅盛,症見遍身水腫,呼吸喘急,二便不利者,可與羌活、澤瀉、商陸等配伍,如《濟生方》疏鑿飲子。凡寒濕腳氣,足脛腫痛麻木,甚至胸悶泛惡者,可與木瓜、吳茱萸、紫蘇葉等同用,如《朱氏集驗方》雞鳴散。
截瘧 本品苦辛溫散,有辟穢除瘴、祛痰截瘧之效,故常用於瘧疾。凡寒濕痰飲而致瘧疾常發者,每與常山、草果等同用,如《溫疫論》達原飲、《醫學正傳》截瘧七寶飲;若瘧疾久發不愈,形成瘧母,脅下結塊者,可與鱉甲、白朮、川芎等相配,如《濟生方》鱉甲飲子。
1.《得宜本草》:“得枳實,治傷寒痞滿;得木瓜,治腳氣沖心;得橘皮,治金瘡噁心。”
2.《得配本草》:“配良薑,治心脾作痛;配麥冬,治大便秘及血淋;配枳實、黃連,治傷寒痞滿。”
3.《藥性集要便讀》:“得木香,治後重;得枳實,瀉痞滿;得草果、平胃散,治山嵐瘴氣發瘧;同苦楝根、鶴虱、錫灰,能殺諸蟲。”
【附方】
1.治寸白蟲 ①檳榔二七枚。治下篩。水二升半,先煮其皮,取一升半,去滓納末頻服,暖臥,蟲出。出不盡,更合服,取瘥止。宿勿食服之。(《千金方》) ②檳榔一枚,酸石榴皮一分。上為散。分作三份,先用二份,以淡豬肉汁調下,五更初服,後半時辰再將一份服之。即時取下蟲。(《聖濟總錄》檳榔散) ③小兒寸白蟲久不愈:檳榔二枚,豬牙皂角三梃(燒),苦楝子五枚。上同研為散。每服半錢,空心煎苦楝根皮湯調下。(《聖惠方》檳榔散)
2.治諸蟲在髒,久不瘥者 ①檳榔半兩(炮)為末。每服二錢,以蔥、蜜煎湯調服一錢。(《聖惠方》) ②諸蟲積久,肚腹脹大:檳榔五錢,苦楝根皮六錢。入黑糖少許,水煎服。(《丹臺玉案》檳楝飲)
3.治蛔蟲攻痛 ①檳榔二兩。酒二盞,煎一盞,勻二次服。(《食物本草》) ②蛔咬心痛:檳榔,蜀椒(去閉口並目,炒出汗)各半兩。上為散。每服二錢匕,米飲調下,空心、日晚各一服。(《聖濟總錄》檳榔散)
4.治胸痹,心背痛,惡氣所攻,音聲閉塞 檳榔一兩,桂心半兩。上為細散。每服一錢,煎生薑、童便調下,不拘時候。(《聖惠方》)
5.治心痛 ①檳榔、高良薑(銼,滴油炒)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食前服。(《魏氏家藏方》失笑散) ②心痛不止:檳榔半兩,薑黃半兩。上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熱酒調下。(《聖濟總錄》檳榔散)
6.治胸中氣痞不通,水飲停滯 檳榔三兩,枳實四兩(麩炒)。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溫水亦得。(《禦藥院方》通膈丸)
7.治嘔吐 白檳榔一枚,橘紅二錢半。水煎服。(《赤水玄珠》檳榔橘紅散)
8.治小兒氣不和,心腹脹滿,不欲乳食 檳榔、厚樸各半兩,丁香一分。研為散。每服一錢,水煎服。(《聖惠方》檳榔散)
9.治食積痰飲,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噯氣吞酸,大便秘結 檳榔200g,香附(醋制)200g,五靈脂(醋炒)200g,大黃(酒炒)400g,牽牛子(炒)400g,豬牙皂(炒)50g。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服6g,每日2次。孕婦忌服。(《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 檳榔四消丸)
10.治食後吐酸 檳榔十六分,人參、橘子皮、蓽茇各六分,茯苓八分。研為散。每服方寸匕,早晚以生薑五兩搗汁和服。(《外臺》引《廣濟方》檳榔散)
11.治醋心 檳榔四兩,橘皮二兩。為細散。空心生蜜湯下方寸匕。(《梅師集驗方》)
12.調順三焦,升降陰陽,美進飲食,潤腸去燥 檳榔二兩,杏仁一兩(麩炒)。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溫生薑湯送下。(《禦藥院方》降氣檳榔丸)
13.治風秘,大便不通,發躁引飲 檳榔二枚(為細末),黑牽牛子四兩(搗取末二兩)。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更看臟腑虛實加減。(《聖濟總錄》檳榔丸)
14.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腸胃有濕,大便秘澀 檳榔至大者半枚。用麥門冬煎水磨一錢,重湯燙熱服之。(《普濟方》檳榔散)
15.治下痢膿血,裏急後重,日夜無度 檳榔一錢,芍藥一兩,當歸五錢,大黃、黃連、黃芩、木香各一錢半。為末。每服三五錢,水煎,去滓溫服。如未止,再服,不後重則止。(《保命集》導氣湯)
16.治腳氣上沖,心悶欲死 ①檳榔三顆(細末),生薑汁三合,童子小便二升(新者不須暖)。上三味攪,頓服,須臾即氣退。若未全瘥,更服最佳。利三二行,無所忌。(《外臺》) ②腳氣上氣:檳榔二七枚,杏仁四七枚(搗)。以小便一大升,煮取半升,分為二服,相去五六裏許,每日一服。如腹中欲須利,檳榔並子錘碎,如煎煮取汁服之,即快利也。(《外臺》引《廣濟方》檳榔湯)
17.治腳氣滿,小便少 檳榔四十枚,大豆三升,桑根白皮三升。上以水二鬥,煮取六分。分六服,間粥亦得。若冷脹加吳茱萸二升,生薑二兩用亦良。(《外臺》)
18.治一切腳氣 檳榔、陳皮(去白)、紫蘇葉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加減檳榔湯)
19.治脾肺腎三髒受傷,水氣不化,積為腫滿,漸成喘急,不能偃臥者 檳榔三錢,白芍藥(炒)、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各二錢,肉桂一錢。水煎服。(《方脈正宗》)
20.治五淋 ①檳榔一個(面裹煨),赤芍藥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水煎,空心服。(《博濟方》) ②小便淋澀不通,及血淋、石淋:檳榔、芍藥、苦楝子(炒)、馬蘭花各一兩。為末。每服四錢,酒煎熱服。(《扁鵲心書》檳榔散)
21.治孕婦氣淋,溺有餘瀝,脈沉者 檳榔八兩,車前子八兩。上為散。每服三錢,米飲調下。(《醫略六書》解鬱散)
22.治外邪客於臟腑,生冷之物內傷脾胃所致一切瘧疾 檳榔四兩,常山(酒浸,蒸,焙)一斤。上為末,水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於發前一日晚,臨臥用冷酒吞下便睡,不得吃熱物、茶湯之類;至四更盡,再用冷酒吞下十五丸。(《局方》勝金丸)
23.治癭氣初結,咽喉壅悶 檳榔三兩,海藻二兩(洗去鹹),昆布三兩(洗去鹹)。上為末,煉蜜和丸,如小彈子大。常含一丸咽津。(《聖惠方》)
24.治小兒頭瘡,積年不瘥 檳榔水磨,以紙襯,曬乾。以生油調塗之。(同上)
25.治口吻生白瘡 檳榔二枚。燒灰細研,敷瘡上。(同上)
26.治癰瘍 炒檳榔、白及、黃柏、木香各半兩。上為末,加輕粉二錢和勻。如瘡幹,即臘月豬脂調藥敷之,濕則幹摻。能收瘡口,長肌肉。(《衛濟寶書》白檳榔散)
27.治瘰鬁方破 檳榔不以多少。為細末。先以溫水洗瘡,以軟帛拭幹,油調塗,一日三次,用時看多少。(《聖濟總錄》比金散)
28.治金瘡 白檳榔、黃連少許。為末,敷之。(《經驗方》)
【臨床報導】
1.治療絛蟲病 ①檳榔75~100g,水煎服,治療豬肉絛蟲50例,驅蟲率為94.1%[1]。②檳榔按2.5~3g/kg藥量,煎湯(碾碎,用水浸泡8~12小時後煎湯),清晨空腹頓服,此後多飲溫開水。翌日空腹服用50%硫酸鎂溶液(按每日0.4~0.5g/kg)。治療22例微小膜殼絛蟲病,服藥後7日蟲卵均轉陰[2]。③南瓜子炒熟去皮或不去皮研粉備用。清晨空腹開水送服帶皮南瓜子粉100g(或去皮者60~70g),2~3小時後用開水1次沖服檳醜粉(檳榔、二醜)35g,又2小時後服硫酸鎂30g。治療牛肉絛蟲病34例,4小時後排蟲者24例,5~10小時排蟲者9例,24小時者1例,3月後復查治癒率為90%;治療豬肉絛蟲病27例,效果亦佳[3]。
2.治療薑片蟲病 ①口服驅薑片(每片含檳榔提取物5mg,牽牛子苷55mg,檳榔細粉220mg),一次性給藥,成人7片,小兒遞減。治療562例,有薑片蟲驅出者達90%以上。1個月後復查370例,糞檢蟲卵轉陰率為87.03%[4]。②用黑白醜各半與等量檳榔混合,焙炒存性,成人25g,兒童遞減,於早晨空腹糖開水1次送服。治療139人,有蟲體排出者134人,多數患者於藥後2小時即開始排蟲,藥後2周糞檢陰轉率達91.6%[5]。③用檳榔30ml、烏梅10ml、甘草3ml(每ml相當原藥1.5g)空腹煎服,共觀察124例,7日後糞檢陰轉率達60.71%[6]。
3.治療鞭蟲病 ①檳榔50g(打碎),水煎2次得藥液300ml,加入蔗糖20g,溶化後分兩次早晚飯前各服150ml,兒童酌減,5劑為1療程,可連服2個療程。共觀察37例,結果治癒(臨床症狀消失,連續糞檢3次以上未發現病原體)30例(占81%),好轉(臨床症狀基本消失,糞檢偶見病原體)5例(占13.5%),無效(治療10天後臨床症狀無明顯減輕,糞檢仍見病原體)2例(占5.4%)。總有效率為94.6%[7]。②檳榔100g切片或打碎,於500ml水中浸12小時以上,再煎至100~200ml,分成2~3等分,於清晨空腹時分次服下,以防嘔吐。服藥前1日先服硫酸鎂20~30g,服藥後3小時不瀉者再服硫酸鎂1次。1次無效者5日後再服1次。根據20例大便復查結果,轉陰者13例[8]。
4.治療蟯蟲病 成人用檳榔150~200g,兒童5~7歲用25~30g。水煎清晨空腹頓服,3日後再服1次。報導的少數病例(3例)均獲治癒[9],而多數病例(71例兒童)治癒率僅38%,且反應較多[10]。更有報導24例兒童治療結果無1例治癒[11]。另有報導,取花檳榔30g,加水200ml,煎成30ml,每晚保留灌腸,再以雄黃粉10g(小兒用量減半),調成糊狀外敷肛門口。治療50例蟯蟲引起的肛門瘙癢,經3~20多次用藥,全部治癒[12]。
5.治療鉤蟲病 檳榔子100g,打碎,水煎1小時,空腹1次服完;1小時後將藥渣再煎服1次,2小時後再服白色合劑30ml(含硫酸鎂15g,碳酸鎂0.6g),並多飲溫水。共治療61例,其中33例有效(經1~3次完全驅除者29例;4例蟲卵減少,症狀改善),排蟲率為55.9%。無效率為18%;另26%療效不明。併發現用檳榔子才有效,用檳榔片則無效,加糖服可防止發生噁心嘔吐。對用四氯乙烯無效的病例,用檳榔子有卓效,藥後腹瀉次數越多,療效越好,配合瀉劑可提高療效[13]。
6.治療蛔蟲病 檳榔切片水煎服,14歲以上60~90g,10~13歲50g,7~9歲40g。煎液可1次服完,亦可分3次半小時內服完。共治療118例,其中14例成人配以瀉劑。結果有效48例(占40.61%),無效70例(占59.39%),大多數病人於藥後24小時內排蟲。1次服完較分次服完效果佳,但易引起嘔吐。服藥後數小時服用硫酸鎂1劑,可提高療效[14]。
7.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新鮮幹檳榔果8g,用水150ml浸泡1小時,文火煎至50~70ml,上午空腹1次內服,2周為1療程,共觀察32例。同時設對照組32例,予服雷尼替丁0.15g,每日2次,2周為1療程。胃鏡復查結果顯示:檳榔組糜爛性胃炎8例,治療後均獲效;十二指腸球部潰瘍24例,總有效率為95.8%(23/24例)。對照組糜爛性胃炎7例,5例獲效,2例無效;十二指腸球部潰瘍25例,總有效率為60.0%(15/25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療效,檳榔組明顯優於雷尼替丁組(P<0.05)。在對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方面:檳榔組2周幽門螺旋桿菌清除率為68.8%(22/32例),4周後至半年後的根除率為62.5%(20/32例);幽門螺旋桿菌轉陰病例中,糜爛性胃炎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總治癒率為95.5%(21/22例),而幽門螺旋桿菌未轉陰者的治癒率僅20%(2/10例)。雷尼替丁組32例,治療結束和4周至半年復查,幽門螺旋桿菌的清除率和根除率均為零,無一例轉陰,表明檳榔對幽門螺旋桿菌有良好的抑制或清除作用,其療效與幽門螺旋桿菌被清除有關。復發情況:檳榔組經2周治療後有21例獲治癒,半年後復查,有2例復發(糜爛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各1例)。雷尼替丁組2周治療後10例獲治癒,半年後復查,有8例復發(糜爛性胃炎2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6例),檳榔組復發率明顯低於雷尼替丁組(P<0.01)[15]。
8.治療華支睾吸蟲感染 應用以葫蘆茶、檳榔為主的中草藥治療168例華支睾吸蟲感染者,並同時與23例西藥治療作對照。結果:西藥組因副作用大而全部終斷治療,轉用中草藥治療。中草藥組163例中(另有5例癌變)有159例蟲卵陰轉,陰轉率達94.64%[16]。
【文獻綜錄】
1.《用藥心法》:“檳榔,苦以破滯,辛以散邪,專破滯氣下行。”
2.《本草約言》:“檳榔,入胸腹破滯氣而不停,入腸胃逐痰癖而直下,能調諸氣下行,逐水攻腳氣。治利取其墜也,非取其破氣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後可耳。一雲能殺寸白蟲,非殺蟲也,以其性下墜,能逐蟲下行也。”
3.《綱目》:“按羅大經《鶴林玉露》雲,嶺南人以檳榔代茶禦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蓋食之久,則熏然頰赤,如飲酒然,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酲頓解,朱晦敏所謂‘檳榔收得為祛痰’也。三曰饑能使之飽,四曰飽能使之饑。蓋空腹食之,則充然氣盛如飽;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
4.《本草經疏》:“水穀不能以時消化,羈留而成痰癖,或濕熱停久則變生諸蟲,此藥辛能散結破滯,苦能下泄殺蟲,故主如上竅諸證也。甄權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胸中氣,下水腫,治心痛積聚;《日華子》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健脾調中,破癥結;李珣主賁豚氣,五膈氣,風冷氣,腳氣,宿食不消,皆取其辛溫走散,破氣墜積,能下腸胃有形之物耳。”
5.《本草正》:“檳榔,本草言其破氣極速,較枳殼、青皮尤甚。若然,則廣南之人朝夕笑噬而無傷,又豈破氣極速者?總之,此物性溫而辛,故能醒脾利氣,味甘兼澀,故能固脾壯氣,是誠行中有留之劑,觀《鶴林玉露》雲,饑能使之飽,飽能使之饑,醉能使之醒,醒能使之醉。於此四句詳之,可得其性矣。”
6.《本草匯言》:“方龍潭曰:如巔頂至高不清而為頭痛寒熱,下焦後重之氣不利而為積痢腸澼,或胸痛引背、兩脅胠滿而喘逆不通,或氣痞痰結、水穀不運而關格䐜脹,或水壅皮浮、肢體腫脹而行動即喘;如奔豚腳氣之下而上升,如五膈五噎之上而不下;或伏屍、寸白蟲結於腸胃之中,或瘡痍癬癩流延於肌膜之外,種種病因,因於水穀不能以時消化,羈留而致疾者,此藥宣行通達,使氣可散,血可行,食可消,痰可流,水可化,積可解矣。如《日華子》謂檳榔能散膜膈無形之氣,能下腸胃有形之物,二句盡其用矣。”
7.《本草新編》:“此物降而不升,雖能散氣,亦不甚升,但散邪而不散正,此兩粵之人所以長服之無傷,至身離粵地即不宜長服,無邪可散,自必損傷正氣矣。或問檳榔乃消瘴之物,似宜止治瘴氣,何以治痢必須?曰:檳榔雖可治痢,亦止宜於初起,而不宜於久痢也。痢無止法,用檳榔所以下其積穢也,故初起之痢,斷須用之;痢久則腸中無積穢之存,若仍如初痢之治法,則虛者益虛,而痢者益痢矣,是久痢斷不可用檳榔也。然吾以為初痢亦不可純用檳榔,用當歸、白芍為君,而佐之檳榔,則痢疾易痊,而正氣又複不損,實可為治痢之權衡也。”
8.《醫林纂要》:“檳榔全無辛味,惟合浮留藤葉及蜃灰嚼之,則有辛味,本草言味辛,誤也。又入口甚澀,澀與酸同,實有補肺斂氣之功,人第知其下氣破氣,而不知其順氣、斂氣、逐邪以安正也。又回味甚甘,則亦能和能補矣。”
【參考文獻】
[1]徐益民.中級醫刊,1985,(3):15
[2]韓範,等.南京醫學院學報,1981,1(2):56
[3]毛協仁.山東中醫雜誌,1989,(8):5
[4]劉漢青.實用醫學雜誌,1985,(6):39
[5]南通市人民衛生防治院衛生組.江蘇醫藥,1976,(2):39
[6]廖有權.中醫雜誌,1959,(4):268
[7]鄭祥光.中西醫結合雜誌,1987,(8):504
[8]雍年書.中華醫學雜誌,1958,(6):封3
[9]陳東升.北京中醫,1954,(5):15
[10]餘鼎新,等.中華兒科雜誌,1956,(3):171
[11]劉惠美.山東醫刊,1962,(3):19
[12]楊必成.浙江中醫雜誌,1982,17(4):198
[13]蔡鴻恩.中華醫學雜誌,1957,43(5):371
[14]陳寶星.中華醫學雜誌,1952,(5):446
[15]鄧世榮,等.中醫雜誌,1993,34(10):605
[16]葉以健.新中醫,1994,26(3):29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
味辛,溫,無毒。主消穀,逐水,除痰辟,殺三蟲,去伏尸,治寸白。
《藥性論》
君,味甘,大寒。能主宣利五藏六腑壅滯,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
《海藥本草》
味澀,溫,無毒。主賁豚諸氣,五膈氣,風冷氣,宿食不消。《腳氣論》云:以沙牛尿一盞,磨一枚,空心暖服,治腳氣壅毒,水腫浮氣。秦醫云:檳榔二枚,一生一熟搗末,酒煎服之,善治膀胱諸氣也。
《日華子本草》
味澀。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癥結,下五膈氣。
《開寶本草》
味辛,溫,無毒。主消穀,逐水,除痰癖,殺三蟲,去伏尸,療寸白。
《本草衍義》
言其快銳速效,屢嘗試之,果如其說。
《藥類法象》
氣濁,味辛。
治後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於下極。
《藥性賦》
味苦、辛,氣溫,無毒。降也,陰也。其用有二:墜諸藥性如鐵石,治後重驗如奔馬。
《湯液本草》
氣溫,味辛苦,味厚氣輕,陰中陽也。純陽,無毒。
《象》云:治後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於下極。
《心》云:苦以破滯,辛以散邪,專破滯氣下行。
《珍》云: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
《本草》云:主消穀逐水,除痰癖,下三蟲,去伏尸,療寸白蟲。
《本草衍義補遺》
純陽,破氣,泄胸中至高之氣。《象》云:治後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墜諸藥於至下。
《本草發揮》
潔古云:治後重如神。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於下。《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苦,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中陽也。破滯氣下行,泄胸中至高之氣。
《本草綱目》
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飢能使之飽,飽能使之飢,又且賦性疏通而不泄氣,稟味嚴正而更有餘甘,有是德故有是功也。
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療諸瘧,御瘴癘。
《本草經疏》
檳榔得天之陽氣,地之金辛,故味辛氣溫無毒。大明言澀。元素言苦,以其感盛夏火之氣耳。氣薄味厚,陽中微陰,降也。入手、足陽明經。夫足陽明為水穀之海,手陽明為傳道之官,二經相為貫輸,以運化精微者也。二經病則水穀不能以時消化,羈留而成痰癖,或濕熱停久則變生諸蟲。此藥辛能散結破滯,苦能不泄殺蟲,故主如上諸證也。甄權: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胸中氣,下水腫,治心痛積聚。日華子: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健脾調中,破癥結。李珣:主賁豚氣,五膈氣,風冷氣,腳氣,宿食不消。皆取其辛溫走散,破氣墜積,能下腸胃有形之物耳。
簡誤:檳榔性能墜諸氣,至於下極病,屬氣虛者忌之,脾胃虛,雖有積滯者不宜用。下利,非後重者不宜用。心腹痛,無留結及非蟲攻咬者不宜用。凡病屬陰陽兩虛,中氣不足,而非腸胃壅滯,宿食脹滿者,悉在所忌。
《本草蒙筌》
味辛、苦,氣溫。味厚氣薄,降也,陰中陽也。無毒。逐水穀,除痰辟,止心痛,殺三蟲。治後重如神,墜諸氣極下。專破滯氣下行,若服過多,又瀉胸中至高氣也。
謨按:檳榔服之,苦以破滯氣,辛以散邪氣。久服則損真氣,多服則瀉至高之氣。較諸枳殼、青皮,此尤甚也。夫何嶺南煙瘴之地,平居無病之人,朝夕如常猛噬?云:可辟除山嵐瘴氣之疾。習以成俗,至今為然。吾儒有仕於彼者,亦隨其俗而噬之,使一身沖和胃氣,竟常被其耗析矣。正所謂非徒無益而反害之,因習之弊,死而無悔者焉!羅謙甫曰:無病服藥,如壁裡安鼠,誠哉是言也!嘗聞用藥如用兵,朝廷不得已而行之,以禦寇爾。若無寇可平,而無故發兵,不惟空費糧餉,抑且害及無辜。戒之!戒之!
《本草乘雅》
說文云:向陽者檳;向陰者榔。謂其概節如候,漸積而成允升者也。故高者抑之,如奔豚之上逆,腳氣之沖心,忽忽眩冒而巔疾也。下者舉之,如瀉利之後重,清氣之下沉,胸痛引背,下則兩肋胠滿也。有餘者平之,如水飲之留癖,症瘕之堅積,胸腹痞滿燥實也。不足者輔之,如藏形之勞極,三焦之失闔,脾土萎黃,飲食不能為肌膚也。闔者開之,如藏府之壅滯,竅節之窒塞,五膈反胃,水穀不納也。開者闔之,如飧泄之腸澼,吐嘔之涌逆,霍亂自汗,煩悶欲死也。醉者醒之,惺然頓釋也。醒者醉之,熏然頰赤也。飢者飽之,充然氣盛也。飽者飢之,豁然氣散也。乃若殺三蟲,驅伏尸,滅寸白,逐諸蟲伏匿百骸,致病久不瘥,變生驚奇形證者,道以麗繼萬物之生陽,反乎響晦幽深之死陰耳。
《藥性解》
檳榔,味辛甘澀,性溫,無毒,入胃、大腸二經。主消穀逐水,宣利臟腑,功堅行滯,除痰癖,殺三蟲,卻伏尸,療寸白,攻腳氣,解諸蟲,墜藥性如鐵石,治厚重如奔馬。
按:檳榔甘溫之品,宜於胃家,沉陰之性,宜於大腸,考諸功驗,取其下墜,非取其破氣,廣閩多服之者,蓋以地暖濕蒸,居民感之,氣亦上盛,故服皮以降之耳。尖長者,快銳速效。
《藥鑒》
氣溫,味苦辛,無毒,降也,陰也。墜諸藥下行,故治裡急後重如神,取其墜也,必兼木香用之。《補遺》謂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由其性沉重,墜氣不行,則怫鬱之氣散,至高之氣下矣。又曰能殺寸白者,非能殺蟲也,以其性下墜,故能逐蟲下行也。
《景岳全書》
味辛澀,微苦微甘,氣微溫。味厚氣薄,降中有升,陰中陽也。能消宿食,解酒毒,除痰癖,宣壅滯,溫中快氣。治腹脹積聚,心腹疼痛喘急,通關節,利九竅,逐五膈、奔豚、膀胱諸氣,殺三蟲,除腳氣,療諸瘧瘴癘濕邪。《本草》言其治後重如馬奔,此亦因其性溫行滯而然。若氣虛下陷者,乃非所宜。又言其破氣極速,較枳殼、青皮尤甚。若然,則廣南之人,朝夕笑噬而無傷,又豈破氣極速者?總之,此物性溫而辛,故能醒脾利氣,味甘兼澀,故能固脾壯氣,是誠行中有留之劑。
《本草備要》
瀉氣行水,破脹攻堅。
苦溫破滯,辛溫散邪,瀉胸中至高之氣,使之下行;性如鐵石,能墜諸藥至於下極。攻堅去脹,消食行痰,下水除風,殺蟲醒酒。治痰癖癥結,瘴癘瘧痢,水腫腳氣。腳氣沖心,尤須用之,童便薑汁溫酒調服。治大小便氣秘,裡急後重。同木香用,木香能利氣。過服則損真氣。嶺南多瘴,以檳榔代茶,其功有四: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飢能使飽,飽能使飢。然泄臟氣,無瘴之地忌用。
《本經逢原》
檳榔泄胸中至高之氣,使之下行,性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於下極,故治衝脈為病,逆氣裡急,及治諸氣壅、腹脹後重如神。胸腹蟲食,積滯作痛,同木香為必用之藥,其功專於下氣消脹,逐水除痰,殺蟲治痢,攻食破積,止瘧療疝,腳氣瘴癘。若氣虛下陷人,及膈上有稠痰結氣者得之,其痞滿昏塞愈甚。又凡瀉後瘧後虛利,切不可用也。閩廣瘴毒之鄉,人常食此,必以蒟葉裹,嚼之。所云飽能使之飢,醉能使之醒者,以其能下氣也;去飢能使之飽,醒能使之醉者,以蒟葉辛溫,能開發中外之氣,以散瘴癘之邪也。
《本草求真》
﹝批﹞治胸膈瘴癘膨脹。
檳榔專入腸胃。辛苦而溫,書何言其至高之氣,彼獨能瀉,使之下行以至於極,以其味苦主降,性如鐵石之重,故爾有墜下之力耳。是以無堅不破,無脹不消,無食不化,無痰不行,無水不下,無氣不除,無蟲不殺,如陰毛住虱,用此煎水以洗。無便不開,凡開二便藥內,多有用此。故凡裡急後重,同木香用。嵐瘴癘瘧,如達原飲治疫用此。并水腫腳氣,酒醉不醒,無不因其苦溫辛澀之性,以為開泄行氣破漣地耳。至書所云飽能使之飢,醉能使之醒者,以其能下氣也。飢能使之飽,醒能使之醉者,以檳榔必用蒟葉裹嚼。
《得配本草》
甘、辛,溫。入手足陽明經氣分。泄胃中至高之氣,墜諸藥至於下極,達膜原而散疫邪。治瀉痢,破滯氣,攻堅積,止諸痛,消痰癖,殺三蟲,除水脹,療瘴瘧。
得童便,治腳氣上衝;或入薑汁。得橘皮,治金瘡嘔惡。配良薑,治心脾作痛;配麥冬,治大便秘及血淋;配枳實、黃連,治傷寒痞滿。
瘧非瘴氣,氣虛下陷,似痢非痢者,禁用。
《本經疏證》
草木有節,必因中空,中不空,必因有枝,不中空又無枝櫱而有節者,則惟檳榔。草木之葉叢生者,心由地起,不由地起,亦必有枝櫱,既非地起,又無枝櫱,而發於木杪者,亦惟檳榔。是其葉間所生之果,上行極而下者,非特行於內無或留阻,即行於外縱有留阻之跡,亦不礙其流轉之氣,然檳榔之通行節間無復留礙,而主消穀逐水,何竟與甘遂之有節中實除留飲宿食破症瘕積聚利水穀道者同其理?蓋根是生發所攸系,故主升;實為退藏所歸著,故主降。甘遂草根,檳榔木實,甘遂既可因味苦氣寒而下趨,檳榔又何不可因味辛氣溫而上出。況一株直上,旁無歧互,至五七丈方得發葉,是其氣之坌涌上出甚烈,但以歸根覆命,其升甚者降亦必甚,故其實為下行。物既沾水土,旋可上生,則降之後仍復能升,本不必以其味辛氣溫也。是故消穀者引穀下行,及抵土中使之消磨,還能令氣上出。逐水者導水下行,俾及通調之道,還能令精微上奉。是其行中道之功,除痰癖者搜剔之疏通之,不使隱處遐僻,是其行旁側之力,水穀通調,氣機流鬯,自無邪氣敢干其間,生蟲作祟。若一於降而總為破泄,有如甘遂,則人之比於果實,終日咀嚙,何不見猝有大害耶?可以知其故矣。
《本草新編》
檳榔,味辛、苦,氣溫,降,陰中陽也,無毒。入脾、胃、大腸、肺四經。消水穀,除痰癖,止心痛,殺三蟲,治後重如神,墜諸氣極下,專破滯氣下行。若服之過多,反瀉胸中至高之氣。善消瘴氣,兩粵人至今噬之如始。古人疑其耗損真氣,勸人調胃,而戒食檳榔。此亦有見之言,然而非通論也。嶺南煙瘴之地,其蛇蟲毒氣,借炎蒸勢氛,吞吐於山巔水溪,而山嵐水瘴之氣,合而侵人,有立時而飽悶暈眩者。非檳榔口噬,又何以迅解乎。天地之道,有一毒,必生一物以相救。檳榔感天地至正之氣,即生於兩粵之間,原所以救兩粵之人也。況此物降而不升,雖能散氣,亦不甚升,但散邪而不散正,此兩粵之人所以長服而無傷。至身離粵地,即不宜長服,無邪可散,自必損傷正氣矣。
或問檳榔乃消瘴之物,似宜止治瘴氣,何以治痢必須?曰:檳榔雖可治痢,亦止宜於初起,而不宜於久痢也。痢無止法,用檳榔,所以下其積穢也,故初起之痢斷須用之。痢久則腸中無積穢之存,若仍如初痢之治法,則虛者益虛,而痢者益痢矣,是久痢斷不可和檳榔也。然吾以為初痢亦不可純用檳榔,用當歸、白芍為君,而佐之檳榔,則痢疾易痊,而正氣又復不損,實可為治痢之權衡也。
或疑檳榔去積滯,即宜獨用之,何以反佐之以當歸?當歸雖補猶滑,以助其攻也。何以更用白豆酸收,偏能奏功哉。不知檳榔必得補以行其攻也。夫積漣不行也,由於氣血之乾涸。倘徒用檳榔以攻其積滯,則氣血愈傷,而瘀穢愈阻而不通,故必須當歸以生氣血,則大腸自潤。有可通之機。然而,肝木克脾,木旺則火旺,火旺必爍乾氣血。當歸所生,不足以濟其所克,故必須益之芍藥以平肝,則肝不克脾,而芍藥酸中又能生血,以助當歸之潤,故同群共濟,以皮檳榔之功,然則收之,正所以能其攻也。
《本草分經》
苦、辛,溫。能墜諸藥下行,攻堅破脹,消食行痰,下水散邪,殺蟲醒酒,瀉胸中至高之氣至於下極。凡氣虛下陷者宜慎用。
【現代藥理研究】
檳榔鹼是檳榔驅蟲的有效成分,有驅絛蟲作用。檳榔對豬肉絛蟲有較強麻痺作用。
檳榔有抗血吸蟲作用。
檳榔有抗真菌作用。
檳榔有抗病毒作用。
檳榔有擬膽鹼作用,檳榔鹼刺激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與乙酰膽鹼相似。
檳榔含鞣質與所含生物鹼作用相反,對動物妊娠期子宮能引起痙攣,故孕婦應用時須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