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俞醫案合鈔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沈俞醫案合鈔

正文

鄙人每有作品,隨手抒寫,從不起草,非矜腹稿也,蓋診務告蕆,往往彌夜篝燈,速記,無暇及此也。後序乃十四年前所撰,老之將至,精力日衰,以今視昔,覺向所視為草率者,尚屬整齊可觀。

醫貴學問,尤重經驗。諺有之曰: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診多。正謂此也。岐黃家出平時之心得,證臨診之經驗,筆之於書,厥名醫案。孫東宿、葉天士諸先生皆有專書,至《古今名醫類案》出,乃集諸家之大成,上下千年,體無不具,用無不周,洋洋乎大觀哉!有清俞東扶先生後有醫案按之刻,蓋選取類案中之良者,而每篇加以按語,啟迪後人,用心苦,厥功尤偉矣。俞先生為禾郡名醫,生平治驗方按,經及門筆錄者多如束筍(此據嘉興金君云。)此冊乃金君秘笈,向不示人,以俞案自經兵燹,毀損殆盡,鳳毛麟角,彌足珍貴也。瑞荷金君不棄,謬許知音,攜以餉遺,鄭重囑咐,亟命金生福臣錄副而歸之,倉卒捉筆,訛誤滋多。內附沈案數則,立案明晰,制方輕靈,與俞案一鼻孔出氣,是皆得力於香岩葉氏者,非聰明不克臻此。瑞廁身醫界廿年矣,每遇疑難大證,不惜苦心焦思以求挽救,而往往有合,得此書於臨診翻檢,可資裨補,金君之惠我多矣。篝燈率記,遑計工拙。

民國十年辛酉端陽節鳳初巢元瑞

原敘

嘉善稱善醫者,必推俞東扶、沈堯封二先生,今已百餘年矣。東扶諱震。今寓郡城行醫,號鵠門,名灝,其曾孫也。其孫號磻溪,乃余堂弟賓之外祖。賓常從外祖習醫,詢其遺書,惟存刻本《古今醫案》,其書乃取之《名醫類案》,而間附己說者,其餘悉為五房取去,無可問者。今夏友人徐君錫文以百錢易二冊示余。標云俞東扶夫子《醫案》,嘉樂手抄云(據云即沈鶴山弟,號宗海,未知是否。)急錄時疾一卷,徐君攜去。至冬,徐君來,亟補錄其全,寒風懍烈,十指皆僵矣。堯封諱又彭,有刻本《醫經讀》、《傷寒論讀》行世,其嗣孫號惠曾者,詢其遺書,云悉為其侄復山(名圻)賣去,板亦無存。以抄本《醫案》質之,而彼已老病茫然矣。此文據徐君錫文云,自孫先生處借來,亦不明言孫先生為何許人,抄本破碎,二冊亦無標題印識,乃費十日工,亟錄一通,匯訂為四冊,名曰《昔賢醫案》。以其無可考據故也。隆冬冰雪中抄胥,亦復不易,我子孫其勿輕貸人可爾。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八日怡云王文

書於沈氏之泰南別墅

一、中風

(類中 與陰陽虛參看 俞案)

(案1)向來精神健旺,習於操勞家事,素無所苦,惟左足大指時常發麻,近連右足大指亦或發麻。考之丹溪、東垣諸論,謂麻屬氣虛。而足大指乃肝脾二經發源之地。今麻已一年,且漸延至足脛,是肝脾二經氣衰而血亦耗,恐有風痱之患。《內經》云:肝藏血,脾統血。血虛則火易旺,故齒痛,兼生牙癰。血因痛而愈耗,遂有心悸不寐等症。近來聞響動心即驚跳,或遇惱怒,徹夜無寐。若使此夜不眠,明日諸疴競作,蓋不寐則陽不入於陰,陰愈衰而陽愈亢,種種不安矣。麻發之時,自覺頭目虛眩,此血不養肝,肝風內舞。治法必以養血滋肝為主。而血從氣生,須兼培補元氣之藥緩調以圖漸痊。診脈左手細澀,右寸大,右尺不應。先用寧神補心湯加減。

生地 麥冬 丹皮 棗仁 茯神 杜仲 甘菊 小草 石斛 燈心(三分) 十帖後去燈芯加參鬚

(案2)頭眩體倦,右邊手足痠麻,是氣血不能充灌,將有偏枯之患。納穀有脹,尤屬脾虛確據,些微之參,豈能補益?依方制合為妥。

人參(另入研加,五錢) 百蒸於術(土炒,二兩) 雲苓(一兩五錢) 苡仁(二兩) 歸身(二兩) 杜仲(二兩) 制首烏(炒,三兩) 白芍(一兩五錢) 焦鍋巴(炒,二兩) 新會皮(一兩)

(案3)谷納漸減,步履如蹈空,此下焦衰乏,恐成類中之病。診脈左大右軟,宜補心脾。

黃耆 於術 洋參 根生地 麥冬 茯神 白芍 穭豆皮 杜仲 大棗

(案4)失血亦不過多,而左手麻木,午後神昏,視其氣象,殊非憔悴羸瘦者比,則昏麻二症,乃內有積痰,肝風鼓動,上蒙清竅,將來痱中之機也。脈濁右手如促如動,往來之間,如有阻滯,痰血鬱於隧道耳。宜補氣血以疏通之,使其漸輕可也。(其病更有納減便溏。)

人參 雲苓 於術 半夏 歸身 鉤鉤 橘紅 甘草 阿膠 加真琥珀(鎊屑杵極細,二分)、竹瀝(十匙,)同沖服。

(案5)中指屬陽明胃經,痛強麻木,不能屈伸,此陽明虛而氣不到,防其腫痱,延成重症。

雲苓 虎膝骨 牡蠣 生地 歸身 白芍 秦艽 苡仁 石斛 桑枝

又,手中指屬陽明,陽明虛,故屈伸不便。計維歸脾湯兼針灸以通經絡,方可獲效。歸脾湯去木香加杜仲。

(案6)頭眩,左肩臂麻而無力,是中風之兆,脈細。宜補以散之。

黃耆 白朮 黨參 歸身 秦艽 桂枝 半夏 甘草 海風藤

(案7)此類中風也。左手足不用,舌音不清,乃邪在經絡,宜大秦艽湯。(約三四十歲。)

秦艽 桂枝 羌活 半夏 歸身 橘紅 茯苓 杜仲 鉤藤 炙草 桑葉

(案8)當風淋浴,以致口眼喎斜。雖用藥得痊,而病根三載未除,近加吐痰,肋時痛,以風邪散入手足太陽陽明之經。脈象左弦右滑。宜大追風散加減。

川烏(漂七日夜,去皮,切片,曬乾生用,五錢) 生黑豆(去皮,二兩) 全蠍(酒洗去毒,三錢) 北細辛(炒,一錢) 熟半夏(一兩五錢) 熟石膏(二兩) 白芷(八錢) 黃芩(一兩五錢) 生甘草(四錢) 白附子(炒,四錢)

為末,用老薑一兩、陳茶葉一兩,煎湯泛丸,每夜服二錢。

二、風(沈案)

(案1)嵇。陽虛風痹,周身遊走而痛,用小續命湯。

防風 荊芥 人參 防己 白芍 川芎 麻黃 熟附 杏仁 黃芩

(案2)徐,二十。脈右大,脘中爽,口渴,腸風。

知母 竹葉心 銀花 花粉 生地 綠豆皮

(案3)凌,五五。木火形體,善動少靜,操持拂鬱頻多,陽虛失衛。怕風畏寒,氣塞不行,脈絡痹痛。議補益陽氣,疏通經絡,勿令其痹。

當歸 桂枝 枸杞 菊花 蒺藜 蔓荊子

(案4)周,廿二。夫風上蒙清空,勞倦傷陽,郁在上焦陽分。與辛涼解鬱方。

連翹 山梔 鬱金 黃芩 赤芍 生甘草 菊花 花粉

(案5)王。據說鼻塞若用力屏氣,速耳竅失聰。左脅骨高突。氣辛開泄,暫用不得除根,驗脈是經絡氣分之阻,當以輕清為治。

枇杷葉 薄荷 杏仁 瓜蔞 蘇子 橘紅 桔梗 降香 生薑

臥時服茶調散。

(案6)華。體虛復受風濕,熱勝精傷,陽直降為遺泄,胃未和,脘猶痹,暫用甘涼和胃生津。

大麥仁 麥冬 蔗漿 竹葉心 扁豆

(俞東扶先生醫案 原本嘉樂手抄 印曰嘉樂之印

康戌六月十三徐君錫文得此,攜來怡云於蚊市中錄)

三、時證(俞案)

(案1)《內經》云:耳者宗脈之所附。又云:身中精陽之氣上走於目而為之晴,其彆氣走於耳而聽。此時目無神采,耳聽不聰。由邪混三焦,出入靡常,忽輕忽重,反復變遷所致。脈象左手浮,右手雖略小而重按有力,知非陰症與虛寒,其躁擾不寧,乃濕痰挾伏邪,膠黏難達,則宗氣彆氣隔塞不通耳。仲景梔豉湯乃宣達陽明伏邪之藥,故以湧吐為法,用之而得效者,邪亦稍得舒泄也。此方甚善。但邪不僅在陽明,未必遽能霍然。茲仿達原飲之意,略為變通,冀其煩悶漸鬆,自當漸入佳境。

天蟲 土貝 瓜蔞皮 茯苓皮 草果殼 青蒿梗(錢半) 浮海石 甘草 人中黃

地漿水煎服。

(案2)夏日曾患痢疾,又於酒醉後僕水,此暑濕之邪蘊結已久。中秋加以感冒,遂寒熱如瘧,咳嗽吐痰,熱久不退,身面發黃,是外邪合身,內濕熱釀 所致。向來體豐好飲,伏痰必多,此番縱啖生冷,痰與邪俱鬱閉不通,故昏沉躁擾,神氣矇混,有如厥中之狀。消痰滾痰,二便漸通,心神稍清,但舌本淡白,舌苔白厚,口仍作渴,四肢微冷,中脘痞硬,面黃帶浮,尚屬濕痰伏熱未清。脈象沉弦,亦由邪陷,未可遽視為坦途也。治法當以利濕消痰為主,而兼透達伏邪之藥,使表裡宣通,清濁分疏,乃無反復耳。

赤茯苓 熟半夏 江枳殼 六一散 茵陳 黃芩 天蟲 連翹 加鮮石菖蒲根(一錢,)搗入

接方:清晨診候左脈弦大有力,右脈細、軟無神,此伏痰與邪膠黏不散,佔據清陽之地。所以胸口板硬,即《傷寒論》中所謂結胸也。痰與邪既相結聚,正氣不能流通,故右脈不能充沛而神色如昏如清,舌苔如灰如白,病情尚在出入之間,必得胸中寬鬆,面色紅活,乃無反復。

天蟲 法半夏 羚羊角尖 木通 蔞皮 橘紅 連翹 茵陳 加石菖蒲汁(三匙)衝入

(案3)舌紅而干,口渴,為陽明熱重不宜泄瀉,瀉則脾虛而邪陷,最為惡候。症久不化,犯疑之證,宜進瀉心湯以圖挽回。若瀉止熱緩,方可無虞。

川連(五分) 赤苓 木通 甘草 丹皮 銀花炭 天蟲 連翹

(案4)赤斑白疹密布周身,口渴發厥,躁擾不寧,而唇淡舌白,此邪毒未透,尚防反復。右關脈滑,體素豐肥,乃痰與伏邪合,風暑為患。宜化斑解毒佐以消痰之品,但得午後熱不加重,即可漸鬆。

土貝 天蟲 石膏 鉤鉤 人中白 甘草 青蒿 橘紅 銀花

加竹瀝(半小杯,)鮮石菖蒲根汁(三匙。)

接方:夏枯草 白薇 膽星 木通 花粉 麥冬 天蟲 土貝 橘紅 甘草 加蘆根(五錢)

(案5)身熱不退而舌苔極薄,唇齒不燥,亦不作渴,則非陽明實熱之症矣。常有噫噯,兼帶呃逆之象,裡虛邪不能達也,略有譫語。合之脈右洪數,清補兩難,養陰和胃為妥。(此症不治。)

二元生地 麥冬 沙苑蒺藜 茯神 川石斛 枸杞 刀豆子 穀芽 新會皮 磨沖白檀 香汁(五匙)

(案6)身熱,口渴,煩躁,舌乾,此陽症也。脈細,乃體質素虛,非陽症陰脈之比,但虛者不可過於攻擊,宜養正清熱為主。

元生地 麥冬 丹皮 川連 知母 木通 梔 甘草

(案7)寒熱如瘧,中脘痞結,脈象左手弦數,右關滑大,是邪在陽明少陽,宜和解之。

蔞皮 知母 草果(一錢) 桂枝(七分) 白芍 甘草 半夏 花粉 豬苓

(案8)午後熱重,口乾,便赤,目黃,胸滿,多汗,脈弦滑,少陽症。

柴胡 黃芩 半夏 秦艽 木通 茵陳 厚朴 甘草 加姜皮

(案9)身熱兩月,無汗,舌黑齒燥,泄瀉,危候也,脈小而滑。姑與河間雙解散。

赤茯苓 厚朴 白芍 麥冬 漂滑石 甘草 葛根 車前子 加蘆根(二兩)

(案10)身熱不退,神思倦怠,左耳漸聾,舌白膩滑,胸中按之作痛,無汗,不渴,此表邪未解,挾中焦痰食為患,右脈滑數,宜清理陽明。

乾葛 大杏仁 天蟲 橘紅 麥芽 枳殼 半夏 甘草 加姜皮

(案11)發熱不止,中脘痞結硬痛,此飲食勞倦所傷,而又重感風寒,以至正虛邪結危候也。

歸身 白芍 法半夏 香附 柴胡(七分) 神麯 赤苓 丹皮 加蔞皮

(案12)少陽邪郁不解,內走而入厥陰之絡,脅下支結,內熱無汗,診脈弦細且急。宜宣達肝邪。

歸身 白芍 香附 半夏 柴胡(五分) 丹皮 木通 炙草 加荷梗(五寸)

(案13)夏秋時行之病,原屬客邪鬱伏,汗出已多,邪當解散,乃自秋徂冬,身熱不能盡退,近則午後寒熱,寒重熱輕,宛如瘧狀,迨汗出而熱漸減,卻仍不淨。診其脈象尚帶弦數,但左手空軟,右關滑大,此營陰已虧,陽明猶有痰氣阻滯,所以胃脘左畔結硬成塊,幸不作痛,惟按之堅硬,仲景少陽篇中所謂心下有支結也。此塊不除,寒熱不止,仲景本用柴胡桂枝幹薑湯,今宗是方加減,可獲愈。

桂皮 花粉 炙草 丹皮 蔞皮 橘紅 牡蠣

(案14)每夜熱發,舌黃,口苦,脈象左弦右細。此營陰虛而少陽之邪未解。

當歸 白芍 柴胡 香附 丹皮 甘草 杜仲 大棗

接方:根生地 丹皮 夏枯草 香附 歸身 白芍 炙草 杜仲 大棗

(案15)客邪發熱,咳嗽,鼻衄,此秋熱乘金逼胃,清之自愈。

犀角尖 生地 丹皮 麥冬 香附 木通 夏枯草 川斛 茅根

(案16)汗不出至足,營衛未和也。熱已退而譫語,邪留心絡耳。左脈猶弦,宜清養之。

根生地 麥冬 杜仲 川斷 秦艽 穭衣皮 女貞子 苡仁

(案17)寒熱,兩次忽暈厥,呃逆,目珠青,嘔水如草汁,此厥陰經症,肝邪橫發,中土立敗,乃不治之候。勉與椒梅湯,以圖僥倖。

川椒 烏梅 當歸 白芍 人參 乾薑 川連(土炒) 法半夏

(案18)齒燥,舌乾,神昏,口渴,乃熱邪內陷,蒸灼津液而為痰,痰迷心竅,諸藥不應,危候也。脈雖細,尚帶滑數,宜清解之。(此證不治。)

元生地 麥冬 石膏 知母 陳膽星 土貝 甘草 橘紅 丹皮 加鮮石菖蒲汁(三匙)

痰雖吐出,神猶昏憒,齒燥舌乾,燥而不煩,皆至危之候,脈右滑數實,宜再下之,以圖僥倖。

生錦黃(二錢) 檳榔 知母 石膏(一兩) 石菖蒲 生地 丹皮 甘草

(案19)傷風與痢疾同病,已屬重症,況熱久不退,痢下如蟹黃,兼紫血一團,邪火內燔,胸前痞悶,噯嘔不斷,咽痛,口渴,肝葉脹痛,病多且深,殊屬可畏,脈象左手弦細而類數,右手滑實而數,宜用血藥加苦寒以下之。大黃黃連瀉心湯合四物加減。

生地 當歸 白芍 淡芩 甘草 制黃(磨沖) 厚朴

接方:生地 白芍 丹皮 石斛 知母 銀花 甘草 枳殼 犀角 茅根

又,身熱頗輕,痢熱亦減,俱為佳象。唯喉痛不退,痰涎上湧,視其喉間,兩邊白腐,乃喉痹也。一人而兼三病,所以難愈。今幸脈數稍緩,脈大稍平,重按尚覺有力,仍宜養陰清熱,化痰解毒,可望漸安。

細生地 丹皮 連翹 土貝 銀花 天蟲 犀角 元參 甘草 人中黃 石斛 茅根

(案20)向來精神不足,又兼蠶事勞頓,裡虛而受客邪,寒熱咳嗽,當時即宜避風靜養,及以丈田出門,復風熱之邪,邪乘虛而入,病益加重,身熱不退,舌乾苔黑,氣急咳頻,飲食不進,身上斑點未透,耳聾,齒亦乾燥,是為真陰久衰,客邪內陷,殊非輕病。蓋先曾鼻衄、便紅,血虛則難作汗,此時形瘦,舌乾,津枯則難退熱,由傷而兼外感,用藥殊為棘手。診脈左手弦大帶數,右手大而柔軟,本虛標實,非提斑清火所能愈。惟有滋肝潤肺之法,使木不燥則火不亢,金漸清則水漸充,庶望轉危就安。

淡豆豉 生梔子(炒半焦) 丹皮 杏仁 夏枯草 白薇 根生地 麥冬 連翹 甘草 加燈心

去白薇、燈心,加土貝、茅根 (以其發頤嗆血也。)

(案21)徹夜看弈,已受陰寒之邪,又傷於食邪,與食結則神昏譫語,此亦不足為怪,但脈象沉細模糊,手足厥冷,躁擾不寧,舌紅無苔,乃夾陰傷寒也。病前必犯欲事,陰邪必入於陰分,所以虛象火象合併,而現補之不可,清之不應,殊為危險,計惟。(以下恐原本本缺,以下所接之方亦非也。)

大力子(生研) 天蟲(酒炒) 土貝 麥冬(炒) 蔞皮 赤芍 石菖蒲 橘紅 覆花 蘇梗

外用:逢頭、柳頭、桃頭、萊菔子(各一兩) 芫荽、蔥白(各三錢)

煎湯揩抹手足胸腹。

改方:陳膽星 石菖蒲 天蟲 橘紅 川桂枝 炙草 姜皮

(案22)身不甚熱,越旬無汗,病起即覺耳鳴,漸至聾聵,神昏譫妄,時顯躁象,此由心腎兩虛,邪入手足少陰,所以舌紅無苔,口不燥渴,仍能起坐,而神思困倦。蓋陰虧則液涸,裡虛則邪陷,診數有六至,左弦右軟。法宜用張景岳補陰以蒸其汗,蓋腎以交於心,略佐清邪化痰之品,冀其得汗,神氣稍清,庶入坦途。

生地 麥冬 丹皮 元參 黑梔 橘紅 瓜蔞霜 茯神 淡豆豉

數日後下血有如畜血症,用犀角地黃湯加白芨、童便。

附:

病家來札云,犀角地黃湯服一劑,因病人不肯服藥,暫止二日。然神色終不清,仍有譫妄搐搦之象, 於原方少加制黃,服一劑,亦不見病之進退,然是夜更加發厥,口中糜白如鵝口。次日頻進參鬚麥冬湯,至下午身有微熱汗,次日又服阿膠黃連一劑,以後宿瘀漸止,神識亦清,夜忽起呃逆,服竹茹生薑合參麥冬而止,以後服養陰清熱三四劑,口糜仍不退,反見咽乾痛,因用甘露飲加黃連一劑,停藥三四日,口糜已退,惟喉內尚有白點,耳亦能聽,神氣亦得清,飲食亦進,惟痰尚盛,聲猶帶嘶,時覺起坐不寧,脈象左弦軟帶數,右寸數而關尺細軟。不大便已六七日矣,恐調理失宜,再酌一方。

四、時症門(沈案)

(案1)王潤堂太太。今夏暑濕熱甚而久,暑屬無形,吸受其氣,必入衛營,壅塞不行,則為癰瘍,肢臂不舉,經脈痹阻,熱毒無由開泄,理必燎灼絡中,絡脈麗乎臟腑,煩躁腹脹,不食不便,熱邪充斥三焦,彰明較著,夫蟾酥梅花點舌丹大辛大熱,加以諸香,以之攻陰寒沉痼,方為對症,以之治暑熱致癰,反為邪樹幟矣。即參耆歸芍只可調氣血於邪盡之後,不能解熱毒於方盛之時。病機十九條之諸瘡痛癢皆屬心火,諸痙鼓慄,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然久熱必從燥化,形質暴大盛為消也。苦寒化燥,未可輕投,宗景岳玉女煎法。倘大便久閉,《局方》涼膈可暫用一服。

(案2)夏,三四。溫邪作痛,上焦氣分內應於肺,初起盡月灑淅微寒,邪非重著,仍能安穀,久則溫蒸傷津,令人消爍肌肉。仿仲景飲食消息之法。

早服淡豆腐花一杯,暇服甘蔗漿,蔥白丸每服錢半,紅棗湯服二兩。

(案3)黃,十五。少陰陰虧,復吸冬溫之氣,外感而兼內傷,忌辛溫發散,勿令根本再傷,此甘寒平劑為穩。

花粉 杏仁 生甘草 沙參 桑葉

五、發熱(俞案)

(案1)身熱無定期,胸悶,咳嗽,舌絳無苔,是肝腎不足,陰為陽爍也。宜滋養之。

元生地 丹皮 麥冬 白薇 夏枯草 橘紅 甘草 穭豆皮 北沙參

(案2)身熱二十餘日,用麥藥不應,此受表邪而不避風,邪伏營陰所致,宜景岳補陰益氣煎。

熟地 歸身 炙草 橘紅 杜仲 秦艽 淡豆豉 麥冬 干荷葉(炒,三錢)

(案3)惡寒,發熱,咳嗽,盜汗,右脈無神,姑與建中湯。

川桂枝(去皮) 生白芍 炙草 加大棗、飴糖

(案4)自八月至今已六十餘日,其間寒熱參差反復,而熱退之後仍不能進食,口苦無味,唇燥舌苔,此余邪未清也。近來又發寒熱一次,寒時小便澀痛,熱時精漏不固,是元氣大虛,脾腎兩衰。皆因從前白濁已久,精關所以頻滑耳。診脈左手弦急,右手細軟,亦為正氣虧乏,邪氣留連之候。治宜先清理,接用補養。

(案5)左尺斜出脘側,是為陽維脈,《內經》為陽維為病,苦寒熱。今舌不退,而嘔呃臭水,此難治之候,姑與鎮降法。

生地 天冬 紫菀 冬瓜子 龜板 活磁石 牛膝 橘紅 胡桃肉

(案6)日行百里,筋骨兩傷,致有寒熱,其傷內應肝腎,自是略有行走,寒熱即發,蓋所傷不能遽復也。

歸身 白芍 制冬朮 香附 丹皮 苡仁 新會皮 杜仲 益母草 加桃葉(七片)

(案7)上年下痢,今春寒熱又無定期,舌苔半邊藍半邊紅,此氣血兩傷也。咳嗽,盜汗,昨又咯血,脈左弦細,右寸軟。宜仿雙解飲子法。

元生地 丹皮 青蒿 青耆 甘草 杏仁 花粉 穭豆皮

上諸藥一半炒用,一半生用,一半河水,一半天泉水煎服。

(案8)寒熱之候,忽變口眼喎斜,此風入陽明之絡,宜以血藥祛風。

生地 歸身 白芍 川芎 秦艽 鉤鉤 荊芥 天蟲 桂枝 黃芩 甘草

(案9)身熱,嘔吐,泄瀉,兼發風餅,脈弦帶數,暑風襲於陽明也。

赤芩 廣霍 荊芥 丹皮 連翹 豨薟草(酒炒,三錢) 赤芍 木通

(案10)身常寒熱,汗出如舊,飲食如常,夏月痊安,春秋反發,此外寒束其內熱也。脈細,右手帶滑,宜古方地骨皮散。

四物加地骨皮、丹皮

(案11)病後微有寒熱,盜汗,乾咳,脅脹,溺赤,脈帶弦,肝陽上擾也。

淡豆豉(炒熟) 丹皮 地骨皮 麥冬 杏仁(大) 香附 夏枯草 白芍 橘紅 浮小麥

(案12)仲夏瘧疾,近復發熱,心忡耳鳴,不食,左脈細澀難尋。此氣血兩衰,高年之重症也。

生地 苡仁 茯神 麥冬 丹皮 杜仲 小草 橘紅 北沙參

(案13)向有咳嗽內熱,乃陰虛體質,所以形瘦食少,已具怯症情形。七月前忽發寒熱,過十日外竟不止,其熱左邊尤甚,夜間則周身壯熱,舌乾,耳聾,又加泄瀉,脈左手弦細而數,右手細軟。此以虛損之本病而兼外感之客邪,殊非輕候。蓋前月餘夜不能寐,身中酸楚,安乃血虛火擾,致起寒熱,病中復感微風,熱遂不退,熱甚則乾渴引飲,脾弱不能分滲而泄瀉。今若清理客邪則真陰愈涸,熱仍不去也;若滋養真陰,則滑潤大腸瀉必更增矣。病勢之重在乎此。就脈論治,當扶正以托邪,庶使元氣不陷,則伏邪自透,方可向安。

參鬚 生地 白芍 柴胡 川連 丹皮 赤芩 炙草

六、熱病(沈案)

(案1)汪,五八。氣熱上熾,秋令失降,體本下虛,近因燥氣主令,暫清其上,酒客病,苦辛為宜。

黑梔 象貝 杏仁 米仁 桑葉 大沙參

(案2)張,廿一。毒鬱氣血之中,營衛二氣遇邪痹熱,考廣毒門忌用血藥滋膩,分消滲利為治。

萆薢 土茯苓 銀花 通草 地丁 地膚

(案3)黃,廿二。熱傷元氣,務在調中,天令清肅,健旺非難。

焦術 荷葉邊 丹皮 茯苓 新會皮 冬桑皮

(案4)華,三十。氣熱甚則化燥,用喻嘉言氣燥治肺之法,得上和再議下病。

杏仁 葳蕤 花粉 川貝 沙參

(案5)黃,四三。暑邪從上竅而入,上焦氣分 郁,耳目胸次痹塞,不飢不納不便。熱病須分三焦,《經》言從上病者,當治其上。

杏仁 石膏 連翹 川貝 白豆蔻 大竹葉

復診:熱久氣阻,辛涼治上頗效,陽明絡行身之前,宜清膈主治。

連翹 石膏 生甘草 川貝 杏仁 竹葉

復診:玉女煎如花粉。

復診:涼膈散去硝。

復診:伏暑未盡,晡熱,口渴,瀉後腹中微痛。竹葉白虎湯加麥冬。

(案6)顧,二十。舌起黃胎,煩熱口渴,伏暑未清,蔬食旬日,不致變症。

竹葉石膏湯。

(案7)計,廿七。體質陰虛,當夏秋暑熱內侵,客於膜原,致寒熱不欲納穀,診得陽明脈大,用養陰清暑方。

玉女煎加竹葉

(案8)王,五七。豐腴體質,適值過勞,陽氣受傷,嘔吐食物,身熱而無頭痛,已非外感風寒,間日煩躁渴飲,唇焦舌黑,是內伏熱氣,由膜原以流布三焦,亦如瘧邪分爭營衛者然。然積勞既久,伏邪客病,脈來小緩,按之不數,可為徵驗,且二便頗通,略能納穀,焉有停聚滯積?仲景於痹熱無寒之條不出方藥,但曰以飲食消息。後賢參入聖旨,以甘寒滋養胃陰,其熱自解,要知表散之辛與苦溫苦寒,沉降消滯,俱犯聖戒矣。

竹葉心 麥冬 生地 蔗漿 杏仁 花粉 連翹

七、惡寒(俞案)

(案1)秋冬背常惡寒,身雖熱而寒不退,盜汗,舌黃,溺赤。此內有熱外有寒,宜和衛氣。

桂枝 白芍 花粉 青蒿 炙草 半夏 加薑、棗

(案2)病後咳嗽,背惡寒,而脈弦數,舌苔微黃。此表寒熱之候,法宜清解。

淡豆豉 秦艽 丹皮 杏仁 薄荷 橘紅 玉竹 甘草

(案3)背寒為肺虛,亦即衛陽虛也,乃脈不軟而弦細帶數,丹溪所謂惡寒非寒是火鬱故耳。右脈獨弱,下焦根柢衰矣。衛出於下焦,藩籬既撤,汗多寒甚所由來也。陰必生陽,陽必乘陰,寧無寒熱之虞乎?救陰固陽,庶免陽越陰枯之患。

嫩黃耆 參條 麥冬 川石斛 女貞子 冬桑葉 根生地 穭豆皮 牡蠣 浮小麥

(案4)惡寒而嘔,痰火在陽明,熱極生寒也。

葛根 漂滑石 法半夏 麥冬 橘紅 甘草 白豆蔻 嫩蘆根(二兩)

(案5)右脈尚大而惡寒,仍屬火鬱,宜用桂苓甘露飲。

桂枝 雲苓 甘草 法半夏 滑石 橘紅 麥冬 白豆蔻 寒水石(研,三錢) 老薑皮

(案6)病後畏風,精神疲倦,右手氣口脈大於入迎,正合東垣補中益氣湯症。

原方加杜仲

八、陰虛陽虛(俞案)

(案1)腎主骨,周身骨節痠痛,腎虛也。腰腿痠痛,陰虧也。咳嗽乃火來刑金,食少乃脾衰不運也。後為少陽部分木火上翔後結核,是皆童弱病情,先天不足所致。

熟地 雲苓 山藥 丹皮 麥冬 杜仲 北沙參 牡蠣

(案2)咳嗽則頭巔作痛連於腦後,此下焦龍火因督脈而上,金受火刑,不能生水,故目光昏花,骨節痠痛。法當潛納虛陽。

生地 天冬 甘菊 杜仲 枸杞 歸身 牡蠣 女貞子 淮牛膝 淡菜

(案3)足少陰脈循喉入肺,足厥陰之支脈貫膈注肺。凡人腎氣充足者,聲音高爽,腎氣虧損,聲音低颯。不獨金實不鳴、金破不鳴二義也。

尊恙於煩勞之後,半夜忽然聲喑,清理漸愈,越數日喑又如前。知非外感為病矣。勞心過度,心腎不交,水下心上,金受其刑。又加惱怒,肝陽直射肺中而腎脈不上循於喉嚨,火位之下,無水承之。《內經》為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其類也。今足冷麵熱,腳膝無力,夜不能寐,口乾咽燥,全是下焦衰乏,陰精不主上涵,治肺無益,法宜補腎。右脈衰於左脈,六脈俱帶微數。陽藥難投,定當以壯水固金為主。

生地 丹皮 山藥 雲苓 麥冬 桑葉 穭豆衣 北沙參 加竹衣(二分)

(案4)腎開竅於二陰,其脈上循喉嚨,或便結,或咽痛,或精滑,皆腎陰不足,相火內擾所致。

六味丸去澤瀉,加二冬、元參、沙參、女貞子蜜丸。

(案5)咽喉黏膩,咳咯不清,面常火升,身復惡寒。此陰虧不能涵納真陽,龍相上騰所致。據述尚有淋帶,可知下焦大虛。宜鹹味填陰,介屬潛陽。

熟地 天冬 牡蠣(鹽水煮) 枸杞 杜仲 沙苑夕利(炒研) 女貞子 海螵蛸(童便浸炙三次,三錢) 加大貢採(去毛洗淡,一兩)

(案6)水不涵木,木復生火。刑金,則清肅之令不行,面手漸腫;凌脾,則運化之臟失司,谷納日減。每交丙夜,氣升煩熱,更兼癸汛頻來甚少,此景岳所謂子午不交,陰竭陽孤,至危至險之候也。脈細而數,清補俱難收效,姑用潛陽鎮肝方,以圖僥倖。

虎膝骨 龜板 生地 淮牛膝 生白芍 川柏 苡仁 牡蠣 棗仁 浮小麥

接方:火升未降,自覺內熱(原作蟄)心即欲嘔吐酸水,兼之目赤唇紅,左乳縮小,總屬肝陽亢極,火盛而水不能濟,病情變幻愈多矣。大便溏泄,經頻帶下,木火交煽,脾傷腎涸,犯及奇經也。左脈弦數。依前法加直折肝火之品。

歸身 白芍 川連(酒炒,七分) 鉤鉤 半夏 香附 牡蠣 白朮 雲苓

(案7)衝任二脈與腎脈同起於下焦,腎虛則衝脈上衝,丹溪所謂火起於九泉之下也。腎熱故玉關不閉,精常漏泄,虛陽上越,不肯潛降,所以面紅舌糜,兩足冰冷。腎脈循咽絡肺,腎中真陰耗竭,其真陽無所依附,隨脈而逆行,則咽燥肺焦,故聲音不能朗亮,此皆本原重症。《內經》云:一水不能制五火,又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斯症是矣。頭眩者,腎火亢而肝火亦動也。治火之法,首辨虛實。此係虛火,斷非旦夕所能平。脈象弦勁且大,幸不快數。須以甘寒之藥滋養收攝,尤當耐性寧心以靜鎮之,使五志之火不生,則真水漸可積蓄,而諸疴徐退矣。

水制熟地 牡蠣(鹽水煮,五錢) 天冬 龜板(童便浸炙,三錢) 麥冬 金櫻子(六錢) 桑螵蛸(以桑枝三錢煎湯浸炙,一錢五分) 洋參(二錢) 北五味(去核用肉,五分) 活磁石(三錢)

五六帖後去洋參,易參鬚八分。

(案8)此是少陰咽痛,蓋腎脈絡肺,腎水虧而坎中之火直犯肺金,肺熱葉焦,膿血交出,腎脈上循喉嚨,火亦上升不降,乃為咽痛,致險之候也。脈軟而數,滋清無益,勉與仲景豬膚湯,以圖僥倖。

豬膚(二兩,切片,水二 ,煎至一碗,去楂入白蜜一小杯,再煎至一碗,不時服。紫雪亦可間用。)

(案9)舊曾失血,近則咽痛,水不制火,柔金受 也。據述咳嗽嘔冷水。法宜金水六君煎去歸以避辛。

熟地 苓 半夏 桑葉 橘紅 麥冬 甘草 干荷葉

(案10)久虛之體,咽痛不痊,乃陰竭而陽無所附,殊非輕候。氣衝噯嘔,囟門痛若動狀,皆厥陰上冒之象。陽升不潛,則下焦虛寒,故穀食難化,腹痛鳴瀉。此病勢日深光景計維,仍用本元治法,冀受補為吉。

熟地(冬米炒) 雲苓 山藥 參鬚 石斛 橘紅 桑葉 穭豆皮 苡仁

(案11)陰虛咳嗽,金不生水,腎藏日衰,足痿腰痛,此為損症。五損損於骨,越人原為不治之候,蒂丁下墜,真陰傷極,姑與滋養,以望轉關。

生地 麥冬 北沙參 丹皮 桑葉 扁豆 女貞子 石斛 杜仲

又,陰虛之病,腳軟者不治,以足三陰之脈起於足,足痿且麻,三陰脈絕也。聲喑咽痛者不治,以金為火爍,清降失司也。蒂丁下墜者不治,以元氣耗敗,脾腎兩衰也。今兼諸症,藥何能為?

照前方去生地、扁豆、杜仲,易參鬚、苡仁、棗仁、浮小麥

(案12)虛證勢難愈,而脾腎兩虛尤難兼顧,蓋補脾藥多溫燥,補腎藥須涼潤也。今脈數象稍和,右寸仍然數大,水虧則肺熱,肺熱則痿 ,尚當以補腎為主。

生地 苡仁 枸杞 石斛 天冬 扁豆 歸身 蓮肉 橘紅 杜仲

(案13)水不制火,金受火刑,身熱咳嗆,已成損症。若納穀不減猶可圖,維今食少痰多,肌肉盡化為痰,土又敗矣。咳痰自覺腥臭,濃厚如肉壞,此為肺痿,非肺癰。肺痿則諸藏無所稟承,枯槁難支,勢殊危篤。姑再用養陰保肺之法,以圖僥倖於萬一。

生地 麥冬 地骨皮 桑葉 北沙參 丹皮 橘紅 白花百合 苡仁 蘆根

(案14)洞泄為脾衰不能分滲,食減瀉頻,腹鳴作脹,土將敗矣。此猶可補可溫,惟陽痿聲喑,腎藏已竭,法在不治,春令木升而水不能供,何藥能效?

金匱腎氣丸

(案15)左脈細軟無神,心腎兩虛,頭眩體麻,腹痛如欲瀉狀,是虛陽上擾,下焦不能吸納耳。用陰藥則礙脾,且仿潛陽法以變通之。

虎膝骨 牡蠣 茯神 半夏 薄桂 歸身 白芍 黃耆(鹽水炒)

(案16)倦怠欲臥,足軟無力,元氣大虛也。虛則納穀少而精神愈衰矣,又兼咳嗽,咽乾,眼眵燥澀,是有內熱,難投溫補,宜戒酒節勞為妙。

生地 苡仁 扁豆 麥冬 沙參 蓮肉 石斛 橘紅 南棗(嗽止加) 參鬚

(案17)脈數無神,最非佳兆,體倦食減,固由於元虛脾憊,補之猶恨其晚,無奈陰枯液涸,有壯火食氣之患耳,姑與調停法,重補輕投可也。

熟地 女貞子 石斛 參鬚 丹皮 苡仁 扁豆 麥冬

(案18)手戰不可持物,舌痿不便語言,飲食大減,脈細無力,此大虛之症。右手痹痛,右足無力,有風痱之象,脈細,宜補。

黃耆 歸身 遠志肉 棗仁 制首烏 秦艽 生地 枸杞 桑皮

(案19)夢泄之後,咽中窒礙,兩足無力,此腎脈不上循於喉嚨,內奪而厥,雖未喑已成痱矣。納減作脹,後天又衰,脈帶數,真陰難復,非藥所能奏效也。

生地 天冬 牡蠣 石斛 杜仲 苡仁 女偵子 湘蓮 北沙參

用井水煎,五更服。

九、如狂(俞案)

(案1)脈象左手寸尺細軟,關部獨弦,右手三部洪滑,關部尤甚,此平素心腎兩虛,近則陽明痰火未清也。腎主水,水衰不能滋養肝木,以致肝陽易亢,怒火易升,而心君位司離火,又須坎水交濟,水不足以制火,故向有背僂 起及脅痛、吐、瘀等病,更兼操勞家政,煩勞太過,五志厥陽之火上擾,則五液為其煅煉而成痰火,與涎互相擊搏,值今暑令忽發如狂之症,此與本病不同,所謂本虛而表實也。近已深秋,金水用事,則陽火漸降,病乃向愈,然餘波未平,故肝胃脈偏強,現症口渴,便堅,溺赤,心煩,夜夢紛紜,肺俞中脊脹悶,均系痰火聚於肝胃之間,法當先清後補,標症既平,方可滋養心腎以為調理之計。

鉤鉤 熟石膏 枳實 膽星 法半夏 黃芩 橘紅 甘草 蔞皮

接方:背上筋脈牽急,以冷洗手,自覺冷徹於背,即飲食入胃,亦著背而下,此皆積痰變幻,今脈象漸和,惟右關獨大,仍宜清陽明。

鉤鉤 白芥子(炒,研) 海浮石 秦艽 苡仁 桑寄生(三錢) 石斛 膽星 絡石(三錢)

十、神昏(俞案)

神昏如 ,牽掣如痙,脈細而弦勁,是水不涵木,肝木動搖,非比實症易治。

元生地 丹皮 歸身 淮山藥 雲苓 澤瀉 鉤鉤 元參 加青鉛(八兩,熔化,入水七次,取水煎藥)

(案2)形質瘦弱,血虛內熱之軀,又兼神識昏蒙,如癲 狀,兩病分歧,清補不能並用,難治之候也。

元生地 丹皮 陳膽星 橘紅 元參 甘草 麥冬 熟石膏

(案3)寒熱如瘧之後,忽然神識遲鈍,兼有盜汗,脈象左細右弦滑。此血虛而夾痰為病。

元生地 膽星 歸身 丹皮 寒水石(三錢) 柏子仁 遠志 枳實 甘草 沖竹瀝(五匕)

(案4)病後目黃腳麻,神識呆鈍,而飲食如常,肌肉不瘦。此濕熱生痰為患,脈象滑大,清理可愈。

膽星 半夏 川連 黑梔 石菖蒲 枳殼 萊菔子 白芥子 姜皮

又,左脈仍數大,右脈略小亦數,用清火消痰不應,由水虧無制火耳。議養陰兼滲濕。

元生地 茯神 丹參 苡仁 棗仁 遠志肉 苓皮 柏子仁 淮牛膝 建蓮 加燈心

十一、瘧(俞案 沈案)

(案1)間日瘧原非重病,但瘧發之前口渴,瘧發之後渴退,是邪伏於內,以漸外達,其勢不能遽止。惡寒汗冷,脈沉弦數。宜和營衛以達邪。

桂枝 白芍 柴胡 淡芩 花粉 炙草 豬苓 漂滑石 加大棗、老薑皮

(案2)瘧以禁止,邪從內傳,遂發不退,面目黃色,飲食不進,脈象虛數。此溫熱為風陽煽動,法宜清理伏邪。

前胡 秦艽 大杏仁 茵陳 蔞皮 木通 黑梔 淡豆豉 甘草 加姜皮

(案3)瘧來間日發不移時,邪留募原,不能與衛氣偕出也。脈象弦遲,寒多熱少,宜桂苓甘術湯加清散藥。

桂苓甘術湯加木通、青蒿、丹皮、大棗、姜皮

(案4)瘧頻發,謂之 瘧,邪留血分也。左脈弦大,右脈細軟,和血以托邪則愈。

逍遙散加丹皮、杜仲,諸藥皆半生半炒,以天泉、井水各半,煎。

(案5)但寒不熱,謂之牝瘧,寒乍起,脹而不食,寒再起,脹反稍寬。右關尺弦細,是脾寒濕也,用桂枝附子湯。

桂枝 附子(七分) 生白芍 茯苓(二錢) 甘草 大棗 姜皮

(案6)但熱不寒,脅痞,盜汗,脈而弦,法宜和營。

歸身 白芍 生鱉甲 苡仁 丹皮 根生地 制於術 香附 浮小麥

(案7)瘧中病衄,血去多而元氣虛,法當補氣以生血。

參鬚 丹皮 茯苓 麥冬 白芍 牡蠣 生地 山藥

(案8)瘧病頻作,身痛脈細,小勞即諸病皆來,虛故也。

黃耆 於術 甘草 生地 歸身 牛膝 杜仲

(案9)脈系側關,界限難明,但細數無力,虛象顯然矣。三陰瘧久,因勞而連綿,身熱兼咳嗽、喉痛,肺脾兩傷,勢必發腫,以避風靜養為主。

淡豆豉(炒熟) 秦艽 薄荷 丹皮 大杏仁 甘草 橘紅 馬勃 加燈心(三分)

接方:川石斛 麥冬 苡仁 茯苓皮 桑白皮 橘紅 秦艽 阿膠 加姜皮

(案10)久瘧延成勞怯,咽痛乾咳,咳甚則噁心欲嘔,此即勞瘧之基矣。脈細,右寸關沉滑,是上年暑氣伏於募原,漸傳肺胃二經耳。宜清理,勿驟滋補。

嫩蘆根 六一散 麥冬 法半夏 白豆蔻 地骨皮 杏仁 加姜皮

接方,服清理藥,咳嗽咽痛不減,每交午後咽中如有物升,即燥癢欲嗆。此由腎脈絡肺,腎家水虧火旺,故循脈上衝,乃損症機關,即心嘈亦屬火爍胃陰,自宜固本為主。

元生地 麥冬 川石斛 北沙參 丹皮 天冬 冬桑葉 橘紅 枇杷葉

(案11)三瘧久而寒熱日作,此營衛兩傷,乃虛候,非變輕也。面浮色淡,全不納穀,為脾敗之象。咽痛,脈數帶弦,則難投補劑,病勢殊深矣。年猶未冠,尚屬純陽之體,姑與清養法,以望轉關。

根生地 丹皮 麥冬 苡仁 青蒿 洋參 豬苓 銀柴胡 炙草 大棗

接方:重病服藥,漸得輕減,已屬大幸,乃遷延多日,藥餌久停,病勢日深,谷納全廢,面色 白無神,手足痿軟無力,猶帶寒熱,咽喉頻痛。此陰枯氣索,清補兩難之候,危矣。

地骨皮 經霜桑葉 麥冬 元生地 洋參 北沙參 丹皮 橘紅 豬苓

又,寒熱仍歸三瘧,此亦好處。左脈弦大,咽喉尚痛。宜滋肝補腎。

元生地 鱉甲 麥冬 丹皮 北沙參 地骨皮 山藥 苡仁 豬苓 大棗

又,去地骨皮、山藥、豬苓、大棗,加入牛膝、青蒿、參鬚

(案12)三瘧雖輕,兩次發 ,脈象細軟無神,乃大虛之候。

參 耆 術 草 地 芍 芎 歸 附子(五分) 大棗

(案13)瘧疾四作,頓然形瘦,腹脹,脈象細弦,是土敗木賊也。

歸身 白芍 柴胡 大腹絨 橘紅 丹皮 苡仁 赤茯苓

(案14)瘧後心中衝悸,脈象左大右小。此元氣陰不足,陰為火擾,宜補中寓清。

參鬚 元生地 茯神 小草 丹參 柏子仁 紫石英 棗仁 加辰砂(三分,以紅絹包懸藥中煎)

(案15)三陰瘧久,止才一日,發恰兩日,此營衛俱傷,正氣不能主持也。汗多脈軟。治宜補養兼之。素有夢泄,下焦虧損,雖補不能速效。

四君加耆、黃、歸、味、棗

(以下沈案)

(案16)揚州黃府癸丑五月初七日診。太翁向來陽虛體質,今癸丑歲濕土司天,寒水在泉,交芒種三之氣,脾胃主候,遂發瘧,初起寒勝,繼而熱勝,夫脾應乎營,胃應乎衛,二氣遍造,邪正相乘,遂為寒熱。診脈右大少神,食納不甚舒暢,略有噯噫,如呃之象,汗出肢冷,溺頻便溏,全是陽微少振。擬溫理脾胃之陽為主,不必多歧縷治。

人參 生於術 熟淡附子 公丁香 皮柴 厚朴 草蔻仁

初八日,詢初有寒熱在晡時,今漸漸早發在辰卯,兼神識欲迷,口渴欲飲,寒輕熱重,熱時衣被皆去。昨方因平素陽虛,故用溫補之劑扶正托邪,兼用辛溫理脾以宣暢營衛二氣,使其氣機流行,庶外邪可卻。服後更加熱渴,小便微黃,想寒熱留戀旬日,津液被劫,況初病心悸,虛症早已彰著。用仲景炙甘草湯,為邪少虛多治法。

人參 麥冬 炙草 生地 桂枝 生薑 阿膠 大棗 去麻仁

初九日,凡瘧邪由四末以擾中,胃最受戕,而胃為陽土,其用乃陰,瘧熱乘中,胃津被耗,理必煩渴,噯噫,氣逆上衝,皆劫津所致。脈數、舌赤,己見一斑。高年溫補陽氣,固本何疑。今以客邪未除,氣從熱化,只因體質陽微,不敢沉降清邪,姑與生津養胃,仿古酸甘化陰一法。

照前方去薑桂加烏梅肉

初十日,寒熱減半,舌心微黃,渴飲噯氣。診兩手脈來虛數,是胃中不和,津被熱燥。議用《金匱》麥門冬方,養胃汁以供肺,兼治痰氣蒙神。

人參 半夏 麥冬 甘草 去米棗加

十一日,寒熱未來,診脈濡緩帶澀,與昨診數虛互異,此寒熱稍退之象,第夜來寐不安逸,脘中痞悶,穀食無味,便瀉兩次,滑不自主,凡五竅不和,都屬胃病,寒熱從四末以交會中宮,胃當其衝,受困可知,夏至大節,脈症漸平,未必非調理中竅所致。今日議進溫膽法,以胃屬府喜通故耳。

陳皮 茯苓 竹茹 半夏 枳實 去甘草,加人參、金石斛、穀芽

十二日,前晚寐寤不安,胸脘痞悶噯噫,因思寒熱邪乘,脾胃陽氣健運失司,議用溫膽湯理痰氣以和中,服後脹減寐和,診時正寒熱初來,脈形小弱,是陽為邪郁,寒退自當復耳。再思中下皆虛,虛則邪陷難解,議以分治之法,午余服延年茯苓飲,理痰運陽,培扶脾胃。天明進露姜飲,壯氣攻邪,三服可以止瘧。至於小便不爽,高年虛人常有之證,勿用滲利再伐下焦。昨云九竅不和,是都屬胃病也。

茯苓飲(人參去白朮) 枳實 生薑 茯苓 陳皮,加澤瀉、姜露飲(姜四兩,連皮搗汁露一宿)空心服。

十三日,兩日議進通補,一理脾胃,一益氣攻邪,已有小效,診脈右虛軟,左微弦而澀,歇亦少減,仍以茯苓飲方。

照前方去澤瀉

十四日,連日進通補卻邪方法,診脈驗症頗安,但病傷可復,而平素操持縈思,積勞致損,必須潛靜曠達,方得生陽充沛。諺云:心病還須心藥醫也。若仍煩勞不節,斯心氣愈傷,脾營更耗,必至病端蜂起。至若調攝藥餌,全以後天脾胃為主,勿費多歧紛縷可也。

《外臺》茯苓飲加南棗、煨姜

十五日,夜寐頗安,惟脘中不舒,按之不痛,此屬虛痞,數為寒熱侮中,清陽少於旋轉,用治中法以運陽最穩。

人參 生益智 陳皮 炒半夏 茯苓 炒菟絲餅 炒遠志

十六日,服十五日方,加神麯、生穀芽,去菟絲、遠志

十七日,昨方減辛通,佐和中意,服後脘悶痞脹可見,陽微濁凝,必用通劑,陽通斯濁不上潛。今議進枳實附子理中湯通陽泄濁,仍有補中之功能。

人參 熟附子 枳實 陳皮 生薑汁 茯苓 厚朴

十八日,穀芽、神麯和緩,服之脘脹,易以枳實辛泄,姜附溫通而效,今以理胃陽為主。東垣為胃降乃順,脾升則健,不可不分晰也。照前方去枳實。

十九日,茯苓飲加干荷葉。

二十日,茯苓飲加熟附子。

(案17)李,四二。□□日久陽氣不主伸越,致邪氣留□□升舉清陽亦可內托,從汗而解,服之已經□□東垣云:夏瘧痢都因脾弱,腥濁閉氣易阻,□□當禁忌過月,不使復病。

歸身 廣皮 制首烏 杜仲 白朮 枸杞 炙甘草

(案18)□□□□面黃,苔白,脘中格拒,湯水都嘔,三日瘧一至,據色脈症,乃足太陽陰微飲結,當以溫藥和之。

丁香柄 草豆蔻 厚朴 製半夏 蓽撥 薑汁

(案19)某,三三。瘧止勞復,旦發熱勝,心煩口渴,汗多不飢,邪在陽經。

知母 草果 黃芩 烏梅 生薑

(案20)陳。初因寒濕,久變為熱,格拒於中為痞,瘧固在陰,當與邪陷痞氣同法,用瀉心湯。

黃芩 川連 半夏 厚朴 乾薑 草豆蔻 枳實 薑汁

(案21)李。瘧邪能食不運,足太陰陽氣受傷,湯藥不效,乃腸中之氣呆滯,湯則流散氣輕,小溫中由中走下,兼可解鬱除濕,氣得行運,脹滿自減,以脹乃腑病故也。

(案22)蔣,十。此飲食失和,脾胃內傷,更加暑濕客邪傷氣,幼稚純陽,癉熱無寒之瘧,面痿黃,唇舌白,腹脹便溏。見症仍在足太陰脾,延持太久,有瘕聚疳疾之累。

人參 草果 澤瀉 厚朴 廣皮 茯苓 豬苓 生薑

(案23)顧,二十二。瘧熱傷陰,五液少聚,氣泄則陽化內風震動,四肢麻痹,巔眩心悸,欲厥之象都屬厥陰。食減不甘,從胃和補。

制首烏 天冬 沙參 茯神 知母 麻仁

(案24)顧,四二。夏秋暑濕成熱,誤傷寒發散,胃汁被劫,腹不知飢,肌腠皆乾燥甲錯,甘寒生津為穩。

麥冬 生地 知母 生甘草 竹葉 蔗汁

(案25)錢,五十。少陰瘧兩月,胃關衰不納穀,神消形瘦,攻補不應,宜舉八脈之陽,陽壯邪可托出。

鹿茸 當歸 枸杞 肉蓯蓉 大茴香 茯苓

(案26)某。從前食物失調,脾胃受虧,即與幼稚之疳症病同。物滯久延必傷正氣,東垣所稱物滯既傷氣,理必消補兼進。

人參 厚朴 陳神麯 桔梗 麻仁 廣皮 調磨積丹(五分)

(案27)錢。三瘧日久,奇經損極,邪乘攻絡,血從便出,病為伏邪,而參苓乃理胃之品非錮邪之品。救逆湯,仲景治火劫驚狂陽亡外越之症,其意重鎮之中引以飛走,由表由經脈以固束。余曾用之以治陰瘧。至柴葛泄陽,尤非八脈方也。

人參 當歸 枸杞 鹿角膠 茯苓 柏子仁 鹿角霜 桂酒拌白芍

(案28)朱,四三。陽微外寒,陰弱內熱,是為勞瘧,宗東垣內傷議治。

薑棗補中益氣湯

(案29)周,廿三。寒熱瘧邪都從四末擾中,胃陽受侮,食下脹悶,大便不利,是胃病。據說脅下有形必系瘧母,邪與氣血相混,久病入絡,當與通。每日用仲景鱉甲煎丸,早夜各服十五粒。

(案30)朱。久瘧溺淋,五更熱止無汗,治在肝胃。

丹皮 知母 鱉甲 柴胡 黑山梔 雲苓 木通 阿膠

(案31)朱,四三。勞倦陽氣先傷,營衛皆損,瘧無止期,自述天暖可緩,陰晦病加,身中陽微已著。與壯脈護陽。

生鹿角 白朮 人參 桂枝 黃耆 當歸 炙甘草 煨姜 南棗

(案32)楊,廿八。邪伏於陰,而成三瘧,表散不應,脈緩,中焦痞悶。治在太陰。

草果 厚朴 桂枝 白朮 茅蒼朮 薑汁

(案33)羅,三三。瘧日發既而間日,寒多無汗,食進不運,診脈緩濡,此陽微邪陷於陰,寒起四末,從太陰治。

露姜飲

(案34)成。暑濕阻氣,瘧止不飢,氣傷不可流行,是脾胃病。

生白朮 廣皮 黃芩 半夏 枳實 草果仁

(案35)某。瘧乃暑熱之後,侵必傷胃陰,先以甘寒生津,不至再涉時邪。

竹葉心 知母(蜜炙) 麥冬 生甘草 蔗漿

(案36)趙。久瘧傷陰,夏熱發泄,咳痰有血,清心熱,養胃陰,淡薄飲食,半月再議。

竹葉心 鮮生地 扁豆 知母 生草 茯苓

(案37)某。陰瘧經年,寒熱必喘逆痰升,左脈已結瘧母,病在厥陰、少陰,邪混氣血為難治。

川桂枝 生牡蠣 熟附子 茯苓 炒常山

(案38)楊,三三。陽虛有時飲感令,暑濕與痰飲氣結混蒸,濕甚生熱,汗多不解,舌白嘔逆,實非風寒。飲亦濕類,濕熱下注,便溏不爽,三焦不通,瘧不能已,不宜重劑推蕩,以肥人陽易虛故也。

半夏 淡黃芩 草果 滑石 厚朴 知母 薑汁 石菖蒲汁

復診,熱多消渴,舌色淡黃,目色已白,水入嘔酸,脘悶,痰飲熱邪居中也。大凡瘧邪,寒熱必先從四末以乘中,斯則中焦受困,故瘧止之後旬朝不饒飢飽頗多,非奇美也。

半夏(醋炒) 生石膏 生茅朮 杏仁 厚朴 知母

臨服加豆蔻末三分。

(案39)周,三七。邪在陽為三瘧,再為煩勞傷陽,寒起足趾,甚則肢節若墮,冷飲不適,陽傷大著,身痛轉甚,議用溫經一法。

桂枝湯加白朮、附子

(案40)詹,三十二。瘧愈,脘下脹悶,既而失血盈碗,是營血既受傷。據云服地黃病劇,非滯膩沉陰之藥可調。議以轉運脾陽。

茯苓 甘草 桂枝 南棗 蜜煮熱老薑

復診:桂芩術甘湯。

復診:香砂六君子湯。

(案41)周,二十八。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但熱無寒,是為癉瘧,舌乾、渴飲、嗽咳,暑邪尚在肺胃。知飢不嗜食,乃邪熱不殺穀也。先用玉女煎存陰清暑以和肺胃。

玉女煎去牛膝,加竹葉心

(案42)毛。陰瘧復腹大跗腫,用養陰清補而愈,長夏暑濕外加飢飽內傷,皆是脾胃受病,瀉利黏積雖罷,而腹膨浮腫又來,舌絳,唇焦,溺赤,不是純虛見症。

茯苓 茵陳 滑石 木通 大腹皮 厚朴

(案43)張。三瘧屢止屢發,時見右臂、肩背、胸脅腫凸,旬日自散,絡脈不和,必安間靜養可愈,藥未能速效。

(案44)吳,三三。凡瘧久,邪結必成瘧母 瘕,其邪深客於陰絡,道路深遠,肌膚無汗,能食,便溺通調,病不在府,從腹下升逆,貫及兩膝腰中,推及八脈中病,理固有之,然立方無捉摸,議仲景轉旋下焦痹阻例以通陽。

苓薑朮桂湯

(案45)胡,二三。六腑以通為補,只因久病外邪瘧痢之郁,初用升陽,繼以溫通,仿古先表后里之義,已經獲效,必謹慎物食,俾脾陽充復,可以全愈。

淡附子 人參 大黃 乾薑 厚朴 茯苓 神麯漿丸。

(案46)葉,五六。瘧漸延三日而發,其邪已深入臟陰之絡,四肢先寒,太陰見症。陰中伏邪,非發汗和解可效,惟按經內托扶正以獲安,特不能速效耳。腥濁閉氣皆為敵樹幟,勿食為妥。

人參 白朮 桂枝 炙草 草果 生薑 南棗

(案47)居,廿八。脈右沉濡,左弦,瘧經兩月,止而復來,食入便出,腹中隱痛,宜謹慎食物,正餒邪陷,有三陰延綿之慮。

鱉甲煎丸。

(案48)王。舌白不大渴,寒戰後熱,神躁欲昏,而心胸滿悶更甚,瘧系客邪,先由四末以擾中宮,嗽痰嘔逆,顯是邪干肺胃,體虛邪聚,閉塞不通,故神昏煩躁,鬱蒸汗泄得以暫解,營衛之邪未清,寒熱蔓延無已,此和補未必中竅,按經設治為宜。

白豆蔻 黃芩 炒半夏 杏仁 淡竹葉 薑汁

復診,寒熱嘔逆,心胸痞悶,夫心胸非停食之地可以攻消,不過因瘧邪交會,穢濁矇蔽使然,故瘧過即安,苟非芳香,何能開其矇蔽?舍此並無捷徑。

牛黃丸(二服)

(案49)李。自病十三日,夜不得寐,肢臂有斑,寒起四末,熱鬱中焦,渴不能飲,胸脅痞脹,按之則痛,舌現灰白滯色,二便皆不爽利,此邪伏在絡,寒熱後永不得汗,古云瘧不離手少陽,小柴胡投之不應,其邪在絡何疑?議通厥陰陽明。

桂枝木(一錢) 茯苓(三錢) 生牡蠣(三錢) 淡乾薑(一錢) 薑汁(四分) 半夏(錢半,炒)

復診:紫斑且多,邪伏於營,脘膈仍不爽,用至寶丹,每用三分,金銀花湯化服。

(案50)葉,四一。診脈右小弱,左空弦,視形色枯槁不華,舌白不渴飲,病及一月,寒熱,乾嘔,神氣欲昏,微呃,煩不欲寐,汗出。此伏邪久而傷正,陽氣日漓,邪陷入陰,胃虛客犯,當邪乘攻觸,見此昏煩嘔呃,議溫胃陽益虛鎮肝逆,逆理嘔煩,用旋覆花代赭石湯。

旋覆花 代赭石 人參 半夏 廣皮 煨姜 南棗

復診,交子時乃戌亥純陰之餘氣,陽氣不復,形寒鼓慄,巳午盛陽司時乃安,況陽從汗出,舌白為胃陽虛。用附子湯法。

(案51)張,四三。三瘧,背寒骨束,並無汗戰嘔逆,治在少陽督脈。

鹿角霜 枸杞 歸身 沙苑 淡蓯蓉 大茴

(案52)金,二十。太陰脾土性畏寒濕,暑濕既在深陰,瘧三日一至,飲酒再助其濕,瘧痢兼作,但肛墜而腸胃不痛,脈來濡弱,當理濕以生陽,用桂苓甘露飲。

(案53)金。間日瘧發,頭痛,脘悶,痰多,勞倦挾外感,表劑宜輕。

半夏 黃芩 桔梗 枳實 青蒿 蘇梗 生薑

(案54)沈,三三。嗔怒復瘧一月,腹膨脹滿,二便仍通,形寒汗多火升。此肝木內震,脾胃被戕,氣衰為滯,非陰藥可效,《金匱》首章理脾胃必先制肝木,仿此為例。

人參 炙草 椒目 延胡 茯苓 益母 厚朴 川楝子

(案55)某。素有勞怯,外感瘧邪,更傷脂液,陰不上承,上燥失音,當與肺痿同治,彼麻黃、桑皮散邪泄肺,於病於體皆悖。

雞子白 生甘草 葳蕤 麥冬 白元米湯煎。

(案56)瞿。失血數載,經脈久空,癉寒無熱為牝瘧,每發於陽氣不足之人。柿味甘寒,蟹味鹹寒,陽失行宣,是皆左券宜乎?日加寒懍而血絡並逆矣。

救逆湯

(案57)汪,二八。越三日必寒熱,腹痛不飢,途中吸入寒熱不正之氣,消散與參朮皆非。

蘇合香丸

(案58)姚,十八。脈弱小促,瘧不肯止,皆辛散過投,衛傷則寒,營傷則熱。用補中益氣湯,數日可愈。

十二、暑濕(沈案)

(案1)顧,三四。陽虛之體,迫受暑濕,氣分窒塞,脈濡,舌白,頭脹,心悸,口渴。治以桂苓甘露飲。

(案2)錢,四六。當年久瀉用三神丸得效,是脾腎兩固兼理氣分之滯,體質陽虛,遇冷病加,今病延長夏,小水不通,必因夏濕阻其宣化,久則氣血凝著而為腸紅,姑與桂芩甘露令消其退。

(案3)祈,五二。脈緩濡,夏季過飢,吸受暑濕,膜原濁痹,清氣不宣,脘脹腹滿,陰囊、足跗皆腫,得泄氣少舒,濕與熱傳至經腑,當分消其氣分。

大腹皮 厚朴 木通 防己 萊菔子 金沙 茯苓皮 萆薢

(案4)殷。濕熱未盡,氣分受傷,形軟不舒,即是熱傷元氣。

葳蕤 綠豆皮 炒川貝 地骨皮 知母 生草

(案5)某,四六。濕溫長夏最多,濕蒸熱鬱之氣由口鼻而入,上焦先病,漸布中下,河間所謂三焦病也,治法與風寒食積迥別。仲景云,濕家不可發汗,汗之則病,濕本陰邪中人也,則傷陽,汗之則陽愈泄越,而邪留不解,濕因熱鬱,發現為黃,熏蒸氣隧之間,正如醃 之比,斯時病全在氣分,連翹赤小豆湯可以奏績。今經一月,邪彌三焦,自耳前後,左腫及右,癰瘍大發。蓋癰者,壅也。不惟氣滯,血亦阻塞,蒸而為膿,穀食不思,陡然肉消殆盡,胃氣索然矣。商治於今,補則治壅,清則垂脫,前輩成法一無可遵,因思濕熱穢濁結於頭面清竅,議輕可去實之法,選芳香氣味,使胃無所苦,或者壅遏得宣,少進漿粥便有進步。按:《經》云:從上病者治其上。《靈樞》云:上焦如霧。非輕揚芳香之氣何以開上。

青菊葉 馬兜鈴 連翹 射干 銀花 川貝 綠豆皮 荷葉邊

以清水拌濕,鋪入甑中,蒸露杯許,和入金汁一杯,常以茶挑服。

(案6)時。刮痧震動經脈,體虛不耐,頗覺不安,亦無妨害,但暑濕皆傷氣分,氣無形質,流行則邪解,今以六味填陰,滯濁暑氣,恐無此方法。

竹葉心 天花粉 銀花 連翹 川貝 鬱金

(案7)錢,十六。脈左小堅勁,色蒼,形腫,當午熱灼口渴,晨必微寒,食物皆減,此暑邪乘虛致病,狀如瘧症,因吐血屢發,表散非宜,姑以玉女煎方,得熱止再議。

(案8)錢,四七。宿病勞傷,新感暑熱,咽痛,舌糜,目黃。宜清上分消。

連翹 麥冬 竹葉心 川貝 馬兜鈴 六一散

(案9)俞,四六。脈小,舌白,小溲淋閉,大便不爽。仍流此暑濕著於氣分,氣阻竅窒。當治其上,以水出高源也。

滑石 通草 桑皮 茯苓皮 米仁 蘆根

(案10)沈,四七。陽虛不喜涼食,氣阻膈間,脈沉,目黃,必有冷濕之氣內著,用辛溫補通之。

半夏 茯苓 厚朴 益智仁 廣皮白

(案11)金,十九。暑邪內伏,暑必兼濕,傷於氣分,漸布三焦,三焦變瘧不成,邪歸傷陰,痢不盡,邪又變微熱,不食不飢,九竅不和,嘗聞病起在氣,病久入血,延綿經月。再治肺邪,愚老人見不及此。

牡蠣 川連 川柏 秦皮 遠志 人中白

(案12)鄭。暑必挾濕,二邪皆中傷氣分,阻而無質,首從治肺極是,以邪由吸入,自上而中也。夫肺主衛,心主營,衛營失和為寒熱。肺邪逆行,犯及心包,遂熱熾神躁昏譫,汗出不解,邪非表受,即大便通利而痞悶,仍然亦非胃家實熱可攻而愈,由無形氣結日郁,郁久必熱,久蒸痰聚而為不飢不食之症矣。

(案13)某。風寒必從六經,暑熱必究三焦,況乎上受之邪,當治其上,開其上結,取氣微辛,取味微苦,體質素虛,勿用重劑傷損陰陽。

復診,昨方辛勝於苦,取乎開多降少,恰在胃脘之上,方中草果知母兩和脾胃以止瘧,服已胸脘有辛辣氣味。今午診左數右寸尺大,胸次按之微痛,舌上白膩,亦不渴飲,決非實熱滯結,思表散過辛必泄肺,肺餒不司肅降,上氣遂致凝結。《內經》以氣過於辛,有食甘以緩之之義,然甘味皆守氣,鈍非為合法,況秋分得天氣之降,今金氣無權,未能應乎天氣。擬商繆仲醇方法,平衡輕劑,仍從上治。

十三、厥(俞案、沈案)

(俞案)

(案1)無端眩暈僕厥,移時方醒,今面目黃色,口乾溺赤,脈象左細右滑。此心腎虛弱,外受暑濕之邪,暑為火,濕生痰,故病形如類中。法宜與清理,繼以補養,乃不復發。

半夏 赤苓 香薷 厚朴 川連(酒炒,四分) 茵陳 鉤鉤 木通 鮮藿香葉(一錢)

(案2)病後發厥,神昏口噤,痰響涎流,此五 之類,脈細無力,乃虛 也,補之則愈。

黃耆 制於術 黨參 茯神 棗仁 遠志 歸身 炙草 桂元 大棗

(案3)頭重如欲暈倒,冷汗大出,手足厥逆,脈細,右手尤覺微渺,舌苔白,起病不過八九天,小便不利,正值夏月辛苦作勞之時,作暑厥治。

先服地漿水。

洋參 麥冬 北五味 半夏(醋炒) 絲瓜葉 環慄 丹皮

(沈案)

(案4)吳,三九。厥陰氣衝昏厥,都因陽明脈虛,通泄和陽不能卻病,議填胃土以熄虛風。

生牡蠣 生黃耆 炒常山 甘草 南棗

(案5)朱,三七。俯則氣塞,咽喉呼吸不通,暈厥,面色油亮,神色昏蒙,足痿無力。蓋肝腎下虛,濁陰下潛,仿仲景腎氣厥用濁藥輕投一法。

地黃飲子

(案6)某。陽虛之體,頻遭病傷,能食不充旺,耳鳴心悸,內風漸至,有中厥之虞,右歸補陽亦可,但桂辛甘損耗肝血,當易以溫柔固攝,冀免虛風。

薑製地黃 人參 當歸 茯苓 肉蓯蓉 五味 枸杞 山藥 淡附子 萸肉 棗肉和丸。

(案7)朱,三七。腎虛氣厥,用河間地黃飲子頗安,據說過勞病加,必有肝陽陡升莫制,咽乾舌燥,少寐。當復以息風和陽之品。

磁石 遠志 茯苓 熟地 肉蓯蓉 柏子仁 枸杞 五味 天冬 牛膝

(案8)程,女,廿九。前方解經氣鬱熱兼流行氣血,奈經水數月不至,厥發兩次,因驚動氣,喉間血腥失音,而心口隱痛,巔脹鼻痛,總由厥陽上冒清空所致,與蘆薈丸服二錢。

(案9)吳。幼有癇厥,必挾痰火,愈經數年,年壯而復發,是情動陰泄,陽遂得以上冒。自言左脅中氣衝上引,必心胸痞塞。此肝臟厥陽無制,由乎水弱不為木耳。

六味丸去山萸,加磁石、龜板、白芍

(案10)某。諸動屬陽,勞煩則擾於氣,肝司藏血,拂鬱則血菀於脘,午後氣並於血,升降清濁為厥,脈來浮數而細澀,面黃唇白,熱勢少輕,神昏如故,胸腹隱痛,必非停滯,診有瘀聚所致;目荒、舌縮為腎水竭絕之徵;瘛瘲不止,乃肝虛風動之象,病名暴厥。養葵所謂薄厥、煎厥之類。開心包不應,勉蒲黃散去瘀舒郁,續進滋養天一之水,以冀風糜火熄,此屬不得已之想,未識以為何如。

十四、癇(俞案)

(案1)癲 之症脈大易愈,脈細難痊。今脈細而目睛無神,交夜糊塗,口渴,是病在重陰,不能去根矣。

陳膽星 元生地 丹皮 小川連(酒炒) 海浮石 甘草 青黛(五分,漂淨,沖服)

接方:惱怒則肝火熾盛,又加驚恐,則肝膽俱病,木火交亢,以致癲妄神昏。今雖稍輕,而脈左弦右滑,是火鬱生痰之故,故筋惕而脹,亦屬肝火煽風。法以抑肝清痰為主。

陳膽星 鉤鉤 法半夏 川連(酒炒) 枳實 橘紅 甘草 海浮石 竹瀝(十匕) 薑汁(一匕)

(案2) 風乃難愈之候,脈數帶滑,宜先清其痰。

元生地(炒,四兩) 炒歸身(二兩) 丹皮(炒,一兩五錢) 羚羊角(磨汁加入,五錢) 青黛(漂淨,三錢) 川連(酒炒,三錢) 陳膽星(薑汁炒,一兩) 半夏(一兩五錢) 橘紅(炒,一兩五錢)

用神麯二兩打漿加入羚羊汁,和藥為丸,每晨服二錢。

又, 勢稍輕,未能脫體,左弦脈尚存,宜佐以聖惠三 丸。

石礬(八兩,一半生用一半煅枯) 荊芥穗(炒,四兩)

為末,用粳米粥湯糊丸,以漂辰砂為衣,每服二錢。

(案3)足麻至心,即神昏痙搐,喉有痰聲,此 症也。脈細而沉弦,宜歸脾湯。

黃耆 黨參 術 遠志肉 炙歸身 鹿角膠 半夏

丸方:耆 術 黨參 遠志 歸 仲 熟地 鹿角膠(二兩) 河車 坎 

(案4)肝風內舞,痰因火升,左邊頭頂、手足、肩、腹俱有牽絆之象,蓋厥陰經脈所過地部皆為痰火纏擾也,痰火不清, 症必然復發,清心戒怒,靜養可痊。

陳膽星 海浮石 橘紅 鉤鉤 川斛 羚羊角尖 枳實 甘草

又方,逍遙散加減。

又方,虎潛丸加減。

十五、短氣(俞案)

(案1)舒氣稍長,胸脘即痛,仲景所為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此實字指痰飲逆氣而言也。尊恙恰合是條,右脈細弱。法當溫通。

雲苓 法半夏 茅山術 乾薑 巴戟 新會皮 補骨脂 甘草 胡桃膈

十六、郁(俞案)

(案1)《內經》以喜怒出於膻中,今襟懷不暢,無忻忻自得之意,蓋緣久郁則清陽失司,生機不能靈動也。遇事煩厭難耐,寐醒即欲起身,肝陽心火易擾而不寧謐。擬由滋養以濡濟之,所謂盞中添油,爐中覆火之法也。

茯神 遠志 棗仁 歸身 丹參 柏子仁 半夏曲 石菖蒲 麥冬 萱草 人參

神麯和丸,金箔為衣。

(案2)少年即有鬱症,生陽不能舒布也,加之驚則肝膽亦病,自然寐少寤多,蓋陽不入於陰,血不協於氣也。今屆六旬之外,血更衰,痰漸生,胸膈右邊不能融暢,便燥,臂痛,著衣不便,鼻亦不知香臭,此由氣餒則痰滯,升降出入之機針廢弛,恐為厥中根基。診脈左小右 ,宜補心脾,化痰利氣,使營衛流通,乃無大患。

茯神 霞天曲 柏子仁 丹參 遠志 棗仁 川桂枝 歸身 甘草 姜皮

又,臂痛止,去桂枝加參,後服指迷茯苓丸。

(案3)懷抱不舒,氣鬱於中焦,五更將交寅卯時為木旺之候,故肝陽上衝,喝喝如太息,間有腐臭者,郁則成火也。脈弦帶數,宜清理肝肺。麥門冬湯:

麥冬 洋參 半夏 冬瓜子 知母 橘紅 鉤鉤 鬱金汁

(案4)心熱汗出即不得寐,舌苔黃厚,又不作渴,脈細左弦,是心肝鬱火症,病始齒痛。理宜壯水。

根生地 木通 竹葉 丹皮 元參 川斛 麥冬 女貞子 旱蓮草

(案5)腹鳴而氣上衝心,此厥陰症也。脈右沉左弦,沉則氣滯,弦則木鬱,郁則少陽生氣不伸,怵惕憂慮自不能禁,病由肝而及心腎。宜開宜鎮為治。

抱木茯神 七孔石決明(磨去黑皮,研,三錢) 遠志肉 五花龍齒骨(錢半) 石菖蒲 棗仁 柏子仁(二錢) 加辰砂(三分,紅絹包懸於藥中煎)

(案6)憂悲則氣結不舒,生陽衰颯,故納穀作脹,噯噫,煩懣,其足膝腫痛,連兩拗及背皆痛者,以至陰之地,無陽以蒸動也。

虎膝骨 茯神 杜仲 淡附子 生於術 淮牛膝 生苡仁

接方:目有微赤暫定溫藥。

茯苓 焦白朮 杜仲 白芍 車前子 小茴香 金毛狗脊(去毛切片,三錢) 苡仁 大棗

又:去小茴香,用千年健三錢。

十七、眩暈(俞案、沈案)

(俞案)

(案1)頭眩脈弦,清晨嘔痰,此肝陽上擾兼酒之濕熱生痰助火耳。

虎膝骨 雲苓 半夏 甘菊 川連 杜仲(刮) 橘紅 赭石 白蒺藜

(案2)頭眩心跳脈而軟。

黃耆 於術 黨參 歸身 茯神 棗仁 杜仲 甘草 麥冬 姜 棗

(案3)頭重眩,足軟弱,左脈細而弦,是肝腎虛症。

虎膝骨 歸身 白芍 元熟地 枸杞 淮牛膝 鎖陽(酒洗) 牡蠣 杜仲

(案4)頭眩,神昏,呃逆,痰因火動,肝陽上擾之故。

九孔石決明(磨去黑皮,鹽水煮半日,研末,同煎,三錢) 遠志肉 茯神 橘紅 白福花 江枳實 鉤藤

(沈案)

(案5)宋,四十。操持煩心,身中陽氣多升,肝膽相火內風震動莫制,遂有眩暈驚惕,肉酒蒸聚濕熱,由胃脈下注跗足,每多膿水,此痿厥中風之萌。秋冬務在藏聚,溫養經脈佐以溫通,加味虎潛丸宜用。

虎潛丸去白芍、當歸、知母、鎖陽、廣皮,加枸杞、茅蒼朮、白蒺藜、車前子 紅棗丸。

(案6)某。陽氣內風升舉,眩暈肢麻,遺泄頗頻,陰氣先已暗傷,致二氣失交,凡下虛必上實,諸脈廢而不用,中年以後痱中厥僕至矣。診脈小緊數,治在藏陰。

羊肉 杞子 首烏 五味 甘菊 黑豆皮 鉛罐煎。

(案7)劉,六三。脈得動博,勞心煩劇,陽易升越,內風陡起,遂致眩暈欲僕,據述上冬患此,春夏數發,蓋冬季少藏,不耐天暖氣泄。法當填陰收納,以培風蟄。二陳湯只治痰眩,非攝納方也。

鹿角膠 柏子仁 天冬 熟地 杞子 青鹽 石菖蒲 遠志 蓯蓉 茯神 牛膝 魚膠

十八、脾胃(沈案)

(案1)張。脾胃不和,鬱熱內起,屬五疳之症。

川連 藿香 厚朴 茯苓皮 廣皮 木通

(案2)吳,五七。脾陽衰微,食入不運,湯飲更易壅積,脾惡濕也。當薄味令清氣流行。脈小澀,非破氣所宜。

薑棗異功,去甘草,加厚朴、益智

(案3)某。經營不遂,情懷拂鬱,少火化為壯火,風木挾陽上巔,眩暈不寐,是陽不入陰,非虛症也。如果純虛,豈有自春及秋仍能納穀驅馳?今倏然脘中阻噫,由藥傷胃口,致胃陽上逆使然。議用溫膽湯。

溫膽湯去甘草加桑葉、丹皮

(案4)葉,二十。和胃清熱,漸次加餐,第中士既傷,陽木易動,已覺火升畏熱,倘食物調理失宜,鬱熱內蒸,精液消爍,則難圖矣。調中為主,兼理少陽鬱熱。

白朮 丹皮 胡黃連 陳皮 枳實 黑梔 芍 桑皮

(案5)蔣,廿九。前方通三焦頗效,想經年九竅不和,屬胃病,而犯胃最速莫若肝邪,中焦氣鈍,左升右降皆已失司,郁痹不行,少火化為壯火。治宜清降辛宣。

淡黃芩 白豆蔻 川連 厚朴 杏仁

(案6)汪。胃精不能上供,由夏令勞煩泄氣,致交秋新涼外束而痛。兩進清涼僅去其邪而痛不愈者,津未復也。議益胃津。

生扁豆 大沙參 桑葉 葳蕤 生草

白元米湯煎服。

(案7)某。凡寒熱瘧氣起於四肢,蒸及中宮,必滿悶煩冤。氣痹治肺,熱灼清胃,皆是古法。首方兼理上中,轉方專理氣。無非氣結宜開治法,只因病延多日,質薄胃弱,於寒熱未止之時,頻加呃逆。《經》言胃氣以下行為順。中乏穀氣坐鎮少權,胃土屬陽,譬如雨露上施,陽土得濡潤而禾苗蕃盛。今也日加熱蒸,斯震動之氣上翔,胃氣不安其位矣。嘗讀仲景書,吐 、狐惑、噫氣、噦呃諸篇必系胃虛少谷,但須分在陰在陽之客為正,非案中稍申甘緩益胃,進以味輕氣清以消息病情,蓋志慎也。辰刻診候,儀容清減,脈右虛數。法仲景「病邪未盡,正氣欲衰,當與甘藥」之旨。

胃氣應乎衛,寤則行陽,寐則行陰。行陽主動,行陰主靜。由寒熱相爭乘胃,藥湯劣味再入胃,經旬未沾飲食甘美,胃已坐困,衛之行陽循陰機栝已偏,呃逆之乘甚於寤而不寐者,未得天地交泰之旨也。古人治病,必曰攻邪十之六七,謂邪衰其大半而止,正謂此。今須少少進谷,納食為安,調寢食於醫藥之先,再無貽害。

十九、肝病(俞案)

(案1)氣上衝心,心內熱疼,仲景例之厥陰篇。但暴病為邪熱內陷,久病為水不涵木。脈弦而細,宜滋腎以生肝。

川楝 生地 丹皮 白芍 枸杞 杜仲 歸身 加建蘭葉(錢半)

(案2)咽喉如有線牽引,不便俯仰。脈象左弦大。此肝陽射肺也。

羚羊角 川貝 橘紅 絲瓜子 射干 海粉 紫菀 杵頭糠

(案3)腎陰不足,肝陽內擾,筋跳強中,多食易飢,皆水虧木亢之故。驚氣亦從肝,入夢與人爭亦屬肝火。以木侮土則腹中如脹,氣閉不爽。就脈象之左弦右細,宜益木培木。

參鬚 茯神 遠志 生地 山藥 柏子仁 龍骨 白芍 南棗肉(三錢) 淮麥(炒,三錢)

(案4)先天真陰不足,水虧則火易上炎,加以肝陽升逆,背心烘熱,倏作倏止,常時乾嘔,痰帶微血,此皆童弱之基。脈象左手弦勁。且與清肝,勿據用滋膩藥。寐中驚惕出汗亦屬肝病,宜溫膽湯加減。

茯神 半夏 麥冬 石決明 冬瓜子 小草 白芍 杜仲 竹茹(八分)

(案5)顫振不止,脈細帶弦,肝風為害也。

虎脛骨 牡蠣 歸身 白芍 生地 牛膝 鉤鉤

(案6)靜坐安臥,自覺身內振搖,然非肌肉懦 也。側左則左搖,側右則右搖,譬諸地動,由於風火激搏也。面多赤瘰,病在陽明。而陽明以腎為關,總宜助少陰之寒水以熄陽明之風火。

生地 丹皮 枸杞 沙苑蒺藜 冬桑葉 歸身 白芍 虎脛骨 制首烏 女貞子 甘菊 霞天曲

為末,以川石斛煎膏,絞去渣,少加煉蜜為丸。

二十、忡悸(俞案)

(案1)左寸關洪大,心肝之火上燔也。火動風生,心包澹澹大動,怵惕不寧。法宜重以鎮之,寒以折之。

生地 丹參 茯神 遠志肉 柏子仁 棗仁 龍齒 麥冬 辰砂 半夏曲 川連 歸身

神麯三兩打漿糊丸,金箔為衣。

(案2)驚悸恐怕,心腎兩虛也。自述火升背熱,頭重帶搖,此痰火上冒清陽之位,恐延癲 痼疾,不可遽補,且進清理為妥。

生地 小川連 鉤鉤 青黛(一錢) 連翹 橘紅 丹皮 膽星 甘草 辰砂

(案3)嘈雜心悸,見人則畏,夜夢紛紛,皆心神受病。脈沉弦,兼痰滯膽經也。

茯神 法夏 龍骨 遠志 柏子仁 棗仁 石菖蒲 丹金器(一件)同煎。

(案4)寐中驚跳,肝有熱而魂不這發藏也。從前目晴忽陷,亦由肝竅在目,肝繫了戾,筋脈為之攣釣耳,今病與昔病其因卻相同。

元生地 龍骨(火煅醋淬,錢半) 茯神 遠志 柏子仁 虎睛(乳搽炙熟,一個) 棗仁 歸身 加金箔(三張)攪勻服。

(案5)憂愁悒鬱,心神受傷,腎不上交,故應酬無意緒,行動則氣促,診脈左弦右細,知非痰火為病,宜歸脾湯、寧志膏之類。

黨參 黃耆 元生地 遠志肉 茯神 歸身 棗仁 炙草 木香汁

又,脈細弦,重按覺有力,肝陽上亢,暫進清肝法,前用補不應,症兼口燥,左脅脹。

細生地 羚羊角尖 香附 鉤鉤 黑梔 木通 青黛 橘紅 金器(一件)

又,用清肝法又覺外寒,此亦氣血久虛之故,但左脈尚沉弦,仍從肝治為妥。

元生地 伏神 膽星 鉤鉤 遠志肉 橘紅 丹皮 羚羊角尖 加辰砂(二分)沖服。

(案6)神氣模糊,夜不能寐,心忡,腰痛,舌苔黃垢,脈象左弦細右滑大。此心腎兩虛,痰涎沃膽之候,宜先清後補。

陳膽星 茯神 遠志 半夏 丹參 杜仲 海浮石 橘紅 加姜皮

又,先服暫服方:

茯神 法半夏 熟石膏 白福花 枳實橘紅 石菖蒲 甘草

又,心忡稍緩,心膈仍熱,脊腰時痛,夜寐未安,脈之滑大雖減,猶帶數象。此水衰不能制火,肝膽厥陽上冒,宜去痰藥,佐以潛降品。

虎膝骨 牡蠣 元生地 茯神 川石斛 杜仲 淮牛膝 小葉沉香汁(二分)

又,《經》云腎開竅於二陰,從二便不爽,必努掙而出,及脊腰下部作痛。原有腎虧,無以上交於心,致忡悸恍惚,夜不安臥,自用潛陽方法,頗有功驗,但納穀難化,腹脹肢浮,此固中氣餒乏,亦緣腎不納氣,則氣填於上中二焦。蓋腎為胃關也,足膝麻冷其明徵矣。所嫌左寸關浮滑大,兼之精滑舌苔,難投溫藥導陽耳。

虎膝骨 牡蠣 元生地 茯神 杜仲 芡實 川石斛 湘蓮 小葉沉香汁

二十一、不寐(俞案、沈案)

(俞案)

(案1)右寸脈弱,左寸關弦滑,此勞心太過,心不攝腎,而為夢泄。又以思慮傷脾,脾虛則生痰,痰停心包,故不寐嘈雜。宜先半夏秫米湯,繼以歸脾湯調理,然後可以拋棄一切,安神忌食靜養,則漸可向安無慮矣。

熟半夏(半杯) 白糯米(小半合)

以千里長流水揚之萬遍,取二碗煎藥,煎用枯蘆葦代炭。

(沈案)

(案2)某。按《靈樞經》云,凡人陽氣暮必下交於陰,陰蹻脈中氣滿,陰氣包護陽氣不令透泄於外,遂令熟寐,反是,寐不成寐者,陽動於外,神識焉得歸著於裡。《經》義用半夏秫米湯,藉半夏由陽氣入陰中,更入蹻脈,隨以秫米奠安脾胃之氣,為中宮砥柱,不令氣升陽浮,然必多服,方有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