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
沉香為瑞香科植物沉或白木香含有樹脂的木材。野生或栽培。沉香主產於亞熱帶地區的印度、馬來西亞、中國台灣及廣東和廣西等地;白木香主產於廣東、廣西等地的平地、丘陵的疏林或荒山中。原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耐短期霜凍、耐旱,以富含腐殖質、土層深厚的土壤最宜生長。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腎經。功效行氣止痛、溫中止嘔、溫腎納氣。臨床用名沉香。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蜜香、棧香(《南方草木狀》),沉水香(《桂海虞衡志》),奇南香(《本草乘雅半偈》),伽㑲香(《綱目拾遺》)。
【釋名】
本品味香,雖為木質,而入水則沉,故名沉香。《綱目》雲:“木之心節置水則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為棧香,不沉者為黃熟香。《南越志》言,交州人稱為蜜香者,謂其氣如蜜脾也。”
【基原】
為瑞香科植物沉香及白木香的含樹脂木材。
【植物】
1.沉香 Aquilaria agallocha (Lour.) Roxb. 又名沉水香樹、落水沉香樹、伽羅樹(《中藥材品種論述》)。國外分佈於印度、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我國熱帶地區有引種。
2.白木香 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 [Ophispermum sinense Lour.; A. grandiflora Benth.] 又名土沉香(《桂海虞衡志》),女兒香(《綱目拾遺》)。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
【採集】
全年均可採收,以種植10年、胸徑15cm以上者取香品質較好。結香的方法有:①半斷幹法:離樹幹基部1m以下高度,橫鋸樹幹深1/2或1/3,讓其結香。②鑿洞法:在樹幹上鑿一至多個寬2cm、長5~10cm、深5~10cm的長方形或圓形洞,用泥土封閉,讓其結香。③砍傷法:用刀在樹幹上橫砍至木質部一至數個傷口,深3~5cm,讓其結香。數年後能產生3~4級沉香,把香取下後又可繼續結香。④人工接種結香:在大樹上用鋸和鑿在樹幹的同一邊,從上到下每隔40~50cm開一香門,香門長和深度均為樹幹粗的一半,寬為1cm,開好香門後,將菌種塞滿香門,用塑膠薄膜包紮封口,當上下傷口都結香而相連接時,整株砍下采香。將采下的香,用刀剔除無脂及腐爛部分,陰乾。
【化學成分】
沉香:含揮發油,其中倍半萜成分有:沉香螺醇(agarospirol),沉香醇(agarol),石梓呋喃(gmelofuran),α及β-沉香呋喃(agarofuran),二氫沉香呋喃(dihydroagarofuran),去甲沉香呋喃酮(nor-ketoagarofuran),4-羥基二氫沉香呋喃(4-hykroxydroagarofuran),α-愈創木烯(α-guaiene),α-布藜烯(α-bulnesene),二氫卡拉酮(dihydrokaranone),卡拉酮(karanone),沉香螺醇醛(oxoagarospirol),沉香雅檻藍醇(jinkoheremol),枯樹醇(kusunol)等;還含其他揮發成分:苄基丙酮(benzylacetone),對甲氧基卡基丙酮(p-methoxybenzylacetone),氫化桂皮酸(hydrocinnamic acid);尚含沉香木質素(aquillochin),鵝掌揪堿(liriodenine)等;另含2-(2-苯乙基)色酮類[2-(2-phenylethyl) chromone]及其二聚體、三聚體成分:AH1、AH1a、AH2、AH2a、AH2b、AH3、AH4、AH5、AH6、AH7、AH8、AH9、AH10、AH11、AH12、AH13、AH14、AH15、AH16、AH17、AH18、AH19a、AH19b、AH20、AH23。其中AH1又稱沉香四醇(agarotetrol),AH2又稱異沉香四醇(isoagarotetrol)。
白木香:含揮發油,其中倍半萜成分有:沉香螺醇,白木香酸(baimuxinic acid),白木香醛(baimuxinal),白木香醇(baimuxinol),去氫白木香醇(dehydrobaimuxinol),白木香呋喃醛(sinenofuranal),白木香呋喃醇(sinenofuranol),β-沉香呋喃,二氫卡拉酮,異白木香醇(isobaimuxinol)。還含其他揮發成分:苄基丙酮,茴香酸(anisic acid)。又含2-(2-苯乙基)色酮類成分:AH3、AH4、AH5、AH6、AH8等。
【藥理】
1.對腸平滑肌的作用 沉香水煎劑和水煎酒沉液能抑制豚鼠離體回腸的自主收縮及組胺、Ach引起的痙攣性收縮,對腸平滑肌呈現解痙作用。還能使麻醉貓注射Ach後的腸管收縮幅度減小,蠕動減慢。
2.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沉香苯提取物能減少小鼠的自發活動,延長環己巴比妥的睡眠時間,抑制醋酸扭體反應,並能降低直腸溫度。
3.毒性 臨床有沉香引起過敏性反應及過量服用沉香粉致腹瀉的病例報導。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枯朽白木,刷淨,劈成小塊,鎊或刨成薄片,或研成細粉。《小兒藥證直訣》:“搗碎。”“鎊。”《本草通玄》:“磨細澄粉,忌見火。”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味辛、苦,性溫。歸腎、脾、胃經。氣香行散,降而能升。
1.《別錄》:“微溫。”
2.《海藥本草》:“味苦,溫,無毒。”
3.《日華子》:“味辛,熱。”
4.《本草經疏》:“入足陽明、太陰、少陰,兼入手少陰、足厥陰。”
5.《本草述鉤元》:“氣厚味薄,可升可降。”
【功效主治】
行氣溫中降逆,暖腎納氣平喘。主治脘腹脹悶冷痛,胃寒嘔吐呃逆,大腸虛秘,小便氣淋,腰膝骨節冷痛,腎虛喘息,寒疝奔豚,精冷。
1.《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
2.《本草經集注》:“療惡核毒腫。”
3.《日華子》:“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暖腰膝,去邪氣,止轉筋、吐瀉、冷氣,破癥癖,(治)冷風麻痹,骨節不任,濕風皮膚癢,心腹痛,氣痢。”
4.《本草藥性大全》:“補相火,益陰助陽,養諸氣,通天徹地,轉筋吐瀉,能止噤口痢,痛可驅。”
5.《綱目》:“治上熱下寒,氣逆喘急,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
6.《本草經疏》:“治冷氣、逆氣、氣鬱、氣結,殊為要藥。”
7.《本經逢原》:“專於化氣,諸氣鬱結不伸者宜之。扶脾達腎,攝火歸原。”
8.《醫林纂要·藥性》:“堅腎潤命門,溫中燥脾濕,瀉心降逆氣,凡一切不調之氣皆能調之,並治冷風寒痹。”
9.《藥性考》:“下氣辟惡,風痰閉塞,通竅醒神。”
10.《綱目拾遺》:“固脾保腎。入湯劑,能閉精固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g,後下;研末,0.5~1g;或磨汁;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氣虛下陷者慎服。
1.《雷公炮製藥性解》:“忌見火,生磨用。”
2.《本草經疏》:“中氣虛,氣不歸元者忌之;心經有實邪者忌之;非命門真火衰者,不宜入下焦藥用。”
3.《本草從新》:“陰虧火旺者,切勿沾唇。”
【應用配伍】
行氣溫中降逆 本品芳香溫散,質重沉降,善於行氣止痛,溫中降逆,故常用於脘腹脹悶冷痛,胃寒嘔吐呃逆,大腸虛秘,小便氣淋等症。凡寒凝氣滯,症見胸腹脹悶冷痛者,可與烏藥、木香、檳榔配伍,以行氣溫中止痛,如《衛生家寶》沉香四磨湯;若脾胃虛寒較甚,脘腹脅肋積冷脹痛,肢冷便溏者,多與肉桂、附子、幹薑等同用,以增溫中散寒之功,如《衛生寶鑒》沉香桂附丸。凡脾胃虛寒,症見呃逆嘔吐經久不愈者,可與紫蘇、白豆蔻、柿蒂相合,以溫胃降逆,如《活人心統》治胃冷久呃方;若肝氣犯胃,症見胸脘脹悶,嘔逆喘急者,可與烏藥、木香、枳殼同施,以順氣降逆,如《易簡方》四磨飲子。凡氣滯中焦,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者,可與檳榔、枳殼、大黃等並用,以調氣導滯,如《袖珍方》沉香和中丸。
暖腎納氣平喘 本品性溫入腎,功能暖腎助陽,納氣平喘,故常用於腰膝骨節冷痛,腎虛喘息,寒疝奔豚,男子精冷等症。凡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臍腹冷痛,腰膝酸軟,陽痿精冷者,可與鹿茸、附子、熟地、巴戟配伍,以溫腎壯陽,如《局方》沉香鹿茸丸。凡元氣不足,腎不納氣,症見喘息無力者,可與附子、熟地、蛤蚧相配,以補腎納氣;或與刀豆、五味子、菟絲子同用,如《引經證醫》沉香丸。凡下焦虛冷,少腹拘急,寒疝腹痛,奔豚上沖者,可與川楝子、葫蘆巴、肉桂、小茴香等合用,如《醫級》沉桂蘆巴丸。又本品與降氣化痰之陳皮、半夏、南星、枳殼等配用,可治咳嗽痰喘之症,如《育嬰秘訣》沉香化痰丸。
1.《本草衍義》:“與烏藥磨服,走散滯氣。獨行則勢弱,與他藥相佐,當緩取效,有益無損。”
2.《藥性纂要》:“降氣治喘,與附子相佐。”
3.《本經逢原》:“同廣藿香、香附,治諸虛寒熱;同丁香、肉桂,治胃虛呃逆;同紫蘇、白豆寇,治胃冷嘔吐;同茯苓、人參,治心神不足;同川椒、肉桂,治命門火衰;同廣木香、香附,治婦人強忍入房、或過忍尿以致轉胞不通;同肉蓯蓉、麻仁,治大腸虛秘。”
4.《得配本草》:“佐熟地,能納氣歸腎。”
5.《本草述》:“得木香、藿香、砂仁,治中惡、腹中痞痛,辟一切惡氣。”
6.《本草求原》:“同茯神、人參,治心神不足,水不升,火不降。”
【附方】
1.治冷氣攻沖,心腹㽲痛,脾胃素弱,食欲易傷,嘔逆冷痰,精神不清 沉香、木香、檳榔、烏藥。上用水八分盞,分作四處,以乳缽內,逐一件藥徐徐磨之,磨得水濃為度,然後四者合而為一,再用慢火煎至六分已上,通口服之。(《衛生家寶》沉香四磨湯)
2.治下虛上盛,氣不升降,陰陽不分,胸膈滿悶,飲食不進,虛熱上沖,肢體倦痛 附子九錢(炮),沉香(細銼,不見火)、人參各二錢。水二盞,加生薑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冷,隨意服之。(《魏氏家藏方》沉附湯)
3.治久心痛 沉香、雞舌香各一兩,熏陸香半兩,麝香一分。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匕,水煎去滓,食後溫服。(《聖濟總錄》沉香湯)
4.治嘔吐日久,服藥不效,神倦少食,或間斷而嘔吐 砂仁(炒)、沉香二錢五分,陳皮五錢,蘇葉三錢。上為末。每服一茶匙或二錢,食遠以生薑湯加鹽少許調下;或以米湯送下。(《活人心統》沉香勻氣散)
5.治胃冷久呃 沉香、紫蘇、白豆蔻各一錢。上為末。每服五七分,以柿蒂湯下。(《活人心統》沉香散)
6.補脾元,消酒食 沉香四兩,烏藥、麥芽各二兩,甘草三兩。上為細散。每服半錢,如茶點進。(《醫方類聚》引《御醫撮要》沉香湯)
7.治腹脹喘急,眠睡不得 沉香、木香、枳殼(麩炒)各半兩,蘿蔔子一兩(炒)。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時候。(《魏氏家藏方》沉香散)
8.治上氣,胸滿腹脹,精神倦怠 沉香、丁香、木香各半兩,巴豆七枚(去皮,鐵條子穿,燒灰),杏仁(去皮,燒灰)。上為細末,糯米粥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至五丸,以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聖濟總錄》沉香丸)
9.治冷痰虛熱,諸勞寒熱 沉香、附子(炮)。上㕮咀。煎露一宿,空心服。(《澹寮集驗方》冷香湯)
10.治咳嗽 沉香半兩,阿膠半兩(槌碎,慢火炒),人參一兩,桑白皮一兩。上為散。不以大人、小兒、妊婦,每服二錢,水八分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五七沸,和滓食後服,小兒半錢。(《衛生家寶》沉香阿膠散)
11.治一切哮症 沉香二兩,萊菔子(蒸熟,曬乾)五兩。上為細末,生薑汁為細丸。每服八分,白滾湯送下。(《丹臺玉案》二仙丹)
12.治胸中痰熱,積年痰火,無血者 沉香二兩,半夏曲八兩(用薑汁一小杯,竹瀝一大盞制),黃連二兩(薑汁炒),木香一兩。上為細末,甘草湯泛為丸。空心淡薑湯下二錢。(《張氏醫通》沉香化痰丸)
13.治飲冷過多,短氣喘促,心胸妨悶,全不思食 沉香半兩,紫蘇葉二兩,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去滓,時時服。(《禦藥院方》沉香飲子)
14.治心神不定,恍惚不樂,火不下降,時有振跳,消陰養火,全心氣 茯神二兩,沉香半兩。並為細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人參湯下,甚妙。(《百一選方》朱雀丸)
15.補虛益真氣,暖下焦,助老扶弱,久服強健 鹿茸二兩(酒炙),附子(炮)半兩,沉香半兩,麝香一錢一字。上為細末。將肉蓯蓉一兩半,酒煮爛,研細,別入酒熬成膏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或鹽湯任下。(《楊氏家藏方》沉香鹿茸丸)
16.治腎虛氣喘 沉香、刀豆、五味子、菟絲子。青鉛煎水泛丸。(《引經證醫》沉香丸)
17.治目黑暗,暖水髒 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去汗)四兩,沉香一兩。上為末,以無灰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空心食前服。(《聖濟總錄》椒沉丸)
18.寒疝,小腹堅滿,攻作不定,時發疼痛;腎虛受邪腫脹;及髒寒氣弱,臍常痛 沉香、附子各一兩,川楝子一兩半。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水一盞半,加生薑半片,大棗一個,鹽少許,煎至七分,空心服。(《雞峰普濟方》沉香散)
19.治小腸疝氣,陰囊腫大,或左右腎偏墜,結核疼痛難忍,下元虛冷,久而不愈 沉香、木香各半兩,葫蘆巴(酒浸)、小茴香(炒)各二兩。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酒、鹽湯任下。(《普濟方》引《德生堂方》沉香內消丸)
20.治大腸氣滯,虛閉不行 沉香(磨汁)八分;用當歸、枳殼、杏仁泥、肉蓯蓉各三錢,紫菀一兩,水煎,和沉香汁服。(《本草匯言》引《方脈正宗》)
21.治因強力房事,或過忍小便,胞轉,小便不通 沉香、木香各一錢。上為細末。煎陳皮、茯苓湯,空心食前調服。(《醫壘元戎》沉香湯)
22.治產後利下赤白,裏急後重,㽲刺疼痛 桃膠(瓦上焙幹)、沉香、蒲黃(紙隔炒)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空心服。(《產育寶慶集》沉香桃膠散)
【文獻綜錄】
1.《用藥法象》:“沉香能養諸氣,用為使最相宜。”
2.《雷公炮製藥性解》:“沉香屬陽而性沉,多功於下部,命腎之所由入也。然香劑多燥,未免傷血,必下焦虛寒者宜之。若水髒衰微,相火盛炎者,誤用則水益枯而火益烈,禍無極矣。今多以為平和之劑,無損於人,輒用以化氣,其不禍人者幾希。”
3.《本草經疏》:“沉香,氣芬芳,《本經》療風水毒腫者,即風毒水腫也。風為陽邪,鬱於經絡,遇火相煽,則發生諸毒,沉香得雨露之精氣,故能解風水之毒。水腫者,脾濕也,脾惡濕而喜燥,辛香入脾而燥濕,則水腫自消。凡邪惡氣之中人,必從口鼻而入,口鼻為陽明之竅,陽明虛則惡氣易入,得芬芳清陽之氣,則惡氣除而脾胃安矣。”
4.《本草通玄》:“沉香,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運行不倦,達腎而導火歸元,有降氣之功,無破氣之害,洵為良品。”
5.《藥品化義》:“沉香,純陽而升,體重而沉,味辛走散,氣雄橫行,故有通天徹地之功,治胸背四肢諸痛及皮膚作癢。且香能溫養臟腑,保和衛氣。若寒濕滯於下部,此能佐舒經藥,善驅除邪氣;若跌撲損傷,以此佐和血藥,能散瘀定痛;若怪異諸病,以此佐攻痰藥,能降氣安神。總之,疏通經絡,血隨氣行,痰隨氣轉,凡屬痛癢,無不悉愈。”
6.《本草述》:“按諸香,如木香之專調滯氣,丁香之專療寒氣,檀香之升理上焦氣,皆不得如沉香之功能,言其養諸氣,保和衛氣,降真氣也。木香能疏導滯氣,而沉之宜於氣鬱氣結者,則有不同;木香能升降滯氣,而沉之能升降真氣者,則有不同;丁香能祛寒開胃,而沉之調中止冷者,則有不同;檀香能升發清陽,而沉之升降水火者,則有不同。”
7.《本草新編》:“沉香,溫腎而又通心,用黃連、肉桂以交心腎者,不若用沉香更為省事,一藥兩用之也。但用之以交心腎,須用之一錢為妙,不必水磨,切片為末,調入於心腎補藥中同服可也。”
8.《本經逢原》:“沉水香專於化氣,諸氣鬱結不伸者宜之。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達腎,攝火歸原。主大腸虛秘,小便氣淋,及痰涎血出於脾者,為之要藥。凡心腹卒痛,霍亂中惡,氣逆喘急者,並宜酒磨服之;補命門三焦,男子精冷,宜入丸劑。昔人四磨飲、沉香化氣丸、滾痰丸用之,取其降泄也;沉香降氣散用之,取其散結導氣也;黑錫丹用之,取其納氣歸元也。但多降少升,久服每致矢氣無度,面黃少食,虛證百出矣。”
9.《本草從新》:“諸木皆浮,而沉香獨沉,故能下氣而墜痰涎,能降亦能升,故能理諸氣調中。其色黑體陽,故入右腎命門,暖精助陽,行氣溫中。”
10.《藥義明辨》:“沉香,從胸膈而下丹田,有下沉之義,乃腎經藥也。”
11.沈文彬《藥論》:“沉香降逆氣而決痰涎,功猶破竹;祛惡氣而行積聚,力抵刺犀;借曰溫中,未嘗助火;雖雲決氣,亦不傷真;大腸氣閉可通,小便氣淋可利。”
12.《本草思辨錄》:“其氣香性溫,則能溫腎以理氣,即小便氣淋,大腸虛閉,亦得以通之,而要非以宣洩為通也。沉香之用以氣,雖功在降攝,而凡氣分中之病,仍能運轉於中而不留滯。若滾痰丸,以沉香佐礞石、大黃、黃芩,治實熱老痰,則其知沉香也深矣。腎中陽虛之人,水上泛而為痰涎,火上升而為喘逆。沉香質堅色黑而沉,故能舉在上之水與火,悉攝而返之於腎。”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
薰陸香、雞舌香、藿香、詹糖香、楓香并微溫。悉治風水毒腫,去惡氣。薰陸、詹糖去伏尸。雞舌藿香治霍亂、心痛。楓香治風癮疹癢毒。
《海藥本草》
味苦,溫,無毒。主心腹痛,霍亂,中惡邪鬼疰,清人神,并宜酒煮服之。諸瘡腫,宜入膏用。
《日華子本草》
味辛,熱,無毒。調中,補五藏,益精,壯陽,暖腰膝,去邪氣,止轉筋吐瀉冷氣,破症癖,冷風麻痺,骨節不任,濕風皮膚癢,心腹痛氣痢。
《本草衍義》
《經》中止言療風水毒腫,去惡氣,余更無治療。今醫家用以保和衛氣,為上品藥,須極細為佳。今人故多與烏藥磨服,走散滯氣,獨行則勢弱,與他藥相佐,當緩取效,有益無損。
《藥性賦》
味辛,氣微溫,陽也,可升可降。其性暖,故能抑陰助陽,扶補相火;其氣辛,故能通天徹地,條達諸氣。除轉筋霍亂,和噤口瀉痢,調嘔逆胃翻喘急,止心腹脹滿疼痛,破癥瘕,療寒痰,和脾胃,逐鬼疰惡氣,及風濕骨節麻痺,皮膚瘙癢結氣。
《湯液本草》
氣微溫,陽也。
《本草》云:治風水毒腫,去惡氣,能調中壯陽,暖腰膝,破癥癖,冷風麻痺,骨節不任,濕風皮膚癢,心腹痛,氣痢,止轉筋吐瀉。
東垣云:能養諸氣,上而至天,下而至泉。用為使,最相宜。
《珍》云:補右命門。
《本草發揮》
潔古云:辛熱純陽,補右腎命門。
《本草綱目》
咀嚼甜者氣平,辛辣者性熱。
治上熱下寒,氣逆喘急,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
《本草經疏》
沉香稟陽氣以生,兼得雨露之精氣而結,故其氣芬芳,其味辛而無毒。氣厚味薄,可升可降,陽也。入足陽明、太陰、少陰,兼入手少陰、足厥陰經。《本經》療風水毒腫者,即風毒水腫也,風為陽邪,鬱於經絡,遇火相煽,則發出諸毒,沉香得雨露之精氣,故能解風火之毒,水腫者,脾惡濕而喜燥,辛香入脾而燥濕,則水腫自消。凡邪惡氣之中人必從口鼻而入,口鼻為陽明之竅,陽明虛則惡氣易入,得芬芳清陽之氣則惡氣除而脾胃安矣。
簡誤:沉香治冷氣、逆氣、氣鬱、氣結,殊為要藥。然而中氣虛,氣不歸元者忌之。心經有實邪者忌之。非命門真火衰者,不宜入下焦藥用。
《本草蒙筌》
味辛,氣微溫。陽也。毒也。堅實沉水,燔極清烈,故名沉香。
謨按:《衍義》云:沉香保和衛氣,為上品藥。今人多與島藥摩服,走散滯氣,獨行則勢弱,與他藥相佐,當緩取效,有益無損。餘藥不可方也。
《本草乘雅》
沉,質,香,臭也,蓋土爰稼穡,稼穡作甘黍,黍甘而香,故香從甘黍,宜入脾。脾味甘,脾臭香,脾穀黍故也。設土失黃中體,通理用者,咸可奪之,誠脾土之陽分藥,方劑之對待法也。上列證名,不待詮釋,當判然矣。主清入喉,益人心,即子令母實,若上實下虛,下寒上熱,又當顧名思義。如骨節不任,便淋腸閉,亦屬具體亡用,第加一轉語耳。沉以力行行止為用,奇以力行止為體。體中設用,用中具體,牝牡陰陽,互呈先後,可默會矣。
《藥性解》
沉香,味辛苦,性溫,無毒,入腎、命門二經。主祛惡氣,定霍亂,補五臟,益精氣,壯元陽。除冷氣,破癥癖,皮膚瘙癢,皮節不仁。
按:沉香屬陽而性沉,多功於下部,命、腎之所由入也。然香劑多燥,未免傷血,心下焦虛寒者宜之,若水臟衰微,相火盛炎者,誤用則水益枯而火益烈,禍無極矣。今多以為平和之劑,無損於人,輒用以化氣,其不禍人者幾希。
《本草備要》
重,宣,調氣補陽。
辛苦性溫。諸木皆浮,而沉香獨沉。故能下氣而墜痰涎。怒則氣上,能平則下氣。能降亦能升。氣香入脾,故能理諸氣而調中。東垣曰:上至天下至泉,用為使,最相宜。其色黑體陽,故入右腎命門。暖精助陽,行氣不傷氣,溫中不助火。治心腹疼痛,噤口毒痢,癥癖邪惡,冷風麻痺,氣痢氣淋。
《本經逢原》
沉水香性溫,秉南方純陽之性,專於化氣,諸氣鬱結不伸者宜之。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達腎,攝火歸源,主大腸虛秘,小便氣淋,及痰涎血出於脾者,為之要藥。凡心腹卒痛,霍亂中惡,氣逆喘急者,并宜酒磨服之。補命門三焦,男子精冷,宜入丸劑。同廣藿香、香附,治諸虛寒熱;同丁香、肉桂,治胃虛呃逆;同紫蘇、白豆蔻,治胃冷嘔吐;同茯苓、人參,治心神不足;同川椒、肉桂,治命門火衰;同廣木香、香附,治婦人強忍入房,或過忍尿以致轉胞不通;同肉蓯蓉、麻仁,治大腸虛秘。昔人四磨飲、沉香化氣丸、滾痰丸用之,取其降泄也。沉香降氣散用之,取其散結導氣也。黑錫丹用之,取其納氣歸元也。但多降少升,氣虛不陷人,不可多服。久服每致失氣無度,面黃少食,虛證百出矣。
《本草求真》
﹝批﹞補火、降氣,歸腎。
沉香專入命門,兼入脾。辛苦性溫,體重色黑,落水不浮。故書載能下氣墜痰;氣香能散,故書載能補火暖精壯陽。是以心腹疼痛,禁口毒痢,症癖邪惡,冷風麻痺,氣痢氣淋,冷字氣字宜審。審其病因屬虛屬寒,俱可用此調治。蓋此溫而不燥,行而不泄,同藿香、香附,則治諸虛寒熱,并婦女強忍入房,或過忍尿以致胞轉不通;同丁香、肉桂,則治命門火衰;同肉蓯蓉、麻仁則治大腸虛秘。古方四磨飲、沉香化氣丸、滾滾丸用之,取其降泄也;沉香降氣散用之,取其散結導氣也;黑錫丸用之,取其納氣歸元也。但降多升少,氣虛下陷者,切忌。
《得配本草》
切要忌火。
辛苦,溫。入腎與命門。療下寒上熱,消風水腫毒,辟鬼疰,散鬱結,下痰氣。治吐瀉,通經絡,祛寒濕。
得木香,治胞轉不通。佐蓯蓉,治大腸虛秘;佐熟地,能納氣歸腎。
中氣虛及陰血衰,水虛火炎者,禁用。
《本草新編》
沉香,味辛,氣微溫,陽也,無毒。入命門。補相火,抑陰助陽,養諸氣,通天徹地,治吐瀉,引龍雷之火下藏腎宮,安嘔逆之氣,上通於心臟,乃心腎交接之妙品。又溫而不熱,可常用以益陽者也。
沉香溫腎而又通心。用黃連、肉桂以交心腎者,不若用沉香更為省事,一藥而兩用之也。但用之以交心腎,須用之一錢為妙。不必水磨,切片為末,調入於心腎補藥中,同服可也。
《本草分經》
辛、苦,溫。入右腎命門。暖精助陽,溫中平肝,下氣而墜痰涎。降而能升,故又理氣調中。陰虛者勿用。
《本草思辨錄》
腎中陽虛之人,水上泛而為痰涎,火上升而為喘逆。沉香質堅色黑而沉,故能舉在上之水與火,悉攝而返之於腎。其氣香性溫,則能溫腎以理氣,即小便氣淋,大腸虛閉,亦得以通之,而要非以宣泄為通也。
沉香之用以氣,雖功在降攝,而凡氣分中之病,仍能運轉於中而不留滯。若滾痰丸以沉香佐礞石、大黃、黃芩,治實熱老痰,則其知沉香也深矣。
【現代藥理研究】
沉香的水煎液及水提醇沉液可興奮離體迴腸,緩解腸管的痙攣性收縮;使腸管緊張度下降,蠕動減慢,且可維持2小時。
沉香的苯提取組分可減少小鼠自發運動,還具抗痙攣作用;與環己巴比妥有協同作用,延長睡眠時間。
體外試驗表明,沉香對人子宮頸癌細胞培養株系JTC-26的抑制作用達95%以上。
沉香可緩解乙酰膽鹼所致血壓下降,同時還有升高白細胞、抗黴菌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