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藤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滿坑香(《浙江藥用植物志》),大風藤(《中國植物志》),岩胡椒(《新華本草綱要》)。

釋名

海者,大也。本品木質藤本,功能祛風除痹,故名海風藤、大風藤。

基原

為胡椒科植物風藤的藤莖。

分佈於浙江、福建、臺灣、廣東等地。

採集

秋季采割全株,洗淨,曬乾。

化學成分

風藤莖含細葉青蔞藤素(futoxide),細葉青蔞藤烯酮(futoenone),細葉青蔞藤醌醇(futoquinol),細葉青蔞藤醯胺(futoamide),β-穀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及揮發油。

藥理

1.抗休克作用 海風藤能對抗內毒素性休克,提取物預先靜脈注射可減輕內毒素和血小板啟動因數引起的血壓降低,還能拮抗血小板啟動因數致肺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作用。

2.抗氧化作用 海風藤酮類化合物有抑制O2- 的作用,並對·OH造成人工紅細胞的氧化損傷有抑制效應,可減輕O2- 對人工紅細胞的損傷,並拮抗血栓形成,延長凝血時間。

3.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海風藤酚類化合物、海風藤醇類化合物能選擇性拮抗血小板啟動因數誘導的兔血小板聚集作用。

4.其他作用 海風藤可降低腦幹缺血區興奮性氨基酸含量,對腦幹缺血損傷具有保護作用。海風藤能明顯降低小鼠胚卵的著床率。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淋潤至透,切厚片,乾燥。《串雅補》:“醋煮一夜,焙幹。”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乾燥處,防黴。

藥性

味辛、苦,性微溫。歸心、肝、腎經。氣香行散。

《本草再新》:“味苦,性寒,無毒。歸心、腎二經。”

功效主治

祛風濕,通經絡,行氣止痛,利水消腫。主治風寒濕痹,筋脈拘攣,脘腹冷痛,跌打損傷,水腫,腳氣。

1.《本草再新》:“行經絡,和血脈,寬中理氣,下濕除風,理腰腳氣,治疝,安胎。”

2.《浙江中藥手冊》:“宣痹化濕,通絡舒筋。治腰膝痿痹,關節疼痛。”

3.《中藥臨床應用》:“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4.《中國民族藥志》:“利水消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

應用配伍

祛風濕,通經絡,行氣止痛 本品辛苦而溫,氣香行散,具祛風除濕、通經活絡、行氣止痛之功,故常用於風寒濕痹,筋脈拘攣,肢節疼痛,可與羌活、獨活、桂心、當歸等配伍,如《醫學心悟》蠲痹湯。若用於脘腹冷痛者,多與幹薑、香附、陳皮等同用,以增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其辛散之功又可用於跌打損傷,可與三七、沒藥、大血藤等合用。

利水消腫 本品行散之性又能利水消腫,可單用煎服。

附方

1.治風濕痹痛 海風藤、威靈仙、秦艽、桂枝、川芎各9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暑濕腹痛 鮮海風藤莖葉30g。水煎服。(同上)

3.治胃脘疼痛(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腹痛泄瀉(胃腸炎) 海風藤15g,救必應9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