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良劣鑑別法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漢藥良劣鑑別法

作者
日本·一色直太郎
底本
*收錄於《皇漢醫學叢書》,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據1936年世界書局鉛印本校勘翻印,1993年。

自序

近時和漢藥之研究熱大盛。上之最高學府之諸大教授。下至一介業藥之夫。莫不孳孳焉從事於此。而對於餘十餘年前所著之和漢藥良否鑑別法及調製法一書。再四促余再刊。因利用寸晷之暇。從事增訂。本年四月。漸次成稿。較諸前版。增加品目百七十。紙數百三十五。雖尚未脫小冊子之領域。而易於領會其要領。不無較龐大之書籍為優。此則大堪注意之事。即如其他三品、五味、相畏、相惡、相反、十劑等難解事項。亦一見便明。自信有裨於斯業者不鮮少云。

昭和四年六月一色直太郎志

凡例

一本書供日常業務繁劇者之瀏覽。使其對於藥物。一見即能鑑別其良否真贗。而得舉其特徵。且明瞭其調製之法。非所以供高雅明達者之參考。故語言不避卑俗。行文不忌口語。

二本書大別為總論各論二編。總論述鑑別調製等必要事項之心得。各論為鑑別法 憑作者平日之實驗外。並引用許多書籍。參酌適宜而排比之。且注意適宜於現代之藥業界。至於調製方法。則除略略參酌成書外。以編者之實驗為多。

三品目之排列。依日本字音排列之。

四藥品以現今市場一般通用之名稱為限。

五卷未詳述和漢藥之調合法及三品、君臣、佐使、五味、六陳、八新、禁忌、七情、十劑等皇漢藥學研究上必要之事項。以資參考。

六本書初版中。曾列記指正諸公之臺銜。為小泉榮次郎氏。並和藥嘉兵衛氏。世良田龜次郎氏。中井德藏氏。前川武義氏。西村小兵衛氏。阪田嘉兵衛氏諸先生之芳名。茲再舉諸氏姓名。以示深深感謝之意。

七本書初版中所有遺漏及錯誤之處。今悉已改正。惟仍難保其不無錯誤遺漏。當於改版時再行訂正。

八本書不能附加處方式例。殊為遺憾。然目下美歐藥報社因應時代之需要。連日登載漢洋比較處方。將每一次之服量、藥劑之作用、記述甚詳。讀者可以隨時參考。無唐本書之贅述矣。

(陳存仁按。原書尚有日本藥如又度。萬貞鹿。山歸來等藥品。今因無關中國醫藥家之應用。故概行刪去。)

緒言

鑑別漢藥之良否。甚屬困難。非精通關於生藥上之智識後。不能正確區別其良劣。鑑定其真偽。判斷其新陳。確定其價值昂廉。本書備日常從事於繁劇業務之人。得有具體之智識。僅就形狀、色澤、香氣等次。俾一經過目。即能區別其藥品之良與不良。而記述之大旨。亦祗以用如何之方法細銼。如何之形狀。系如何之調製。服用之後。對於患者生如何之快感為度。至於化學的鑑別法 則應讓諸專門書籍。悉從省略也。

漢藥良否之鑑別。昔陶弘景於本草序例中曾言之矣。其大意謂。

眾醫都不識藥。惟聽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諸採送之家。採送之家傳習造作。真偽好惡。並皆莫測。所以細辛水漬使直。黃蓍蜜蒸為甜。當歸酒灑取潤。螵蛸膠著於桑枝。皆非所宜。俗用既久。轉以成法。非復可改。末如之何。又泡製切片。儘量剝除。如遠志牡丹。僅取其半。地黃門冬。三分耗一。凡去皮除心之屬。分量皆不復相應。病家惟依此用。不知更秤取足。誠有慨乎言之也。

至言鑑別之要點。則有四端。曰形狀、色澤、香味、乾溼度是也。

一、形狀 凡物各依其種類而具特有之形狀。吾人一見其特徵如何。即可判為何物。且同一物也。因其肥瘠、大小。長短、及有無蟲蝕、形態之完全與不完全等。亦即能評定其品位之差等焉。總之觀察形狀。此為鑑別漢藥良否之第一條件。

二、色澤 色澤之良否。有關於新陳之時效。成熟之程度。採集及貯藏方法之當與不當。此中有大相懸殊之點。不可忽視。

三、香味 香味之有無與夫香味之良與不良。亦可以斷定新陳之程度及貯藏方法之當不當。而為確定其品位必要之事項。

四、乾溼度 乾燥不足。則減其貯藏之時效。因含有濕氣。則易生黴。或曾黴過者也。此層亦宜注意。

威靈仙

鑑別法 有草本威靈仙與鐵腳威靈仙二種。在宋時採草本威靈仙為藥用。元明以後。則採鐵腳威靈仙為藥用矣。鐵腳威靈仙之生者。呈帶黃黑色。干則呈深黑色。其根細而長。色相黑而不帶土氣者為佳。王藎臣群芳譜云。有稜葉。似柳葉。作層。每層有七葉如車輪。有三層至七層者。

調製法 水中洗過。入於籠中。放置一小時許。使得水氣而軟。就木板切之。

伊豆縮砂

鑑別法 外面灰白色。內部呈白色。香氣強者為新貨。佳。

調製法 不必成粉。兩次切之。

硫黃

鑑別法 硫黃有鷹眼(石硫黃、)鸕鶿(石硫赤、)火口(石硫青)三種。鷹眼者呈鮮黃色。鸕鶿呈黃色。微帶紅。均系藥用上品。有光澤者為佳。火口用以引點燭火。系屬下品。亦有青口與黃口二種。青口之價稍昂。

調製法 藥用者。以鷹眼硫黃研細。以水調之。

萎蕤

鑑別法 如竹節人參之形狀。淡黃色半透映之角質狀。味甘而潤者為新貨。大者為佳。如地黃狀之黃精。帶暗黑色或蟲蝕者不可用。

調製法 在火上熏軟。就木板切之。

蝟皮

鑑別法 表面呈褐色。裡面呈白色之毛皮。從前偽品甚多。宜就毛端之分歧而選定之。

調製法 炒黑。就藥研中研為粉末。

茵陳

鑑別法 葉極細如絲。故名綿茵陳。陰乾後。呈青色者為貴。市中所賣之品。往往有結微小之子實或穗者。次貨也。

調製法 注意除去藁屑等之混入物。始可為藥用。

淫羊霍

鑑別法 色青新。有葉者為上。

調製法 用水儘量浸之。待其軟。就木板切之。

露蜂房

鑑別法 野蜂之窠。其形甚大。表面呈黃與黑色。有紋。多受雨露者為佳。

調製法 碎後用之。或用兩手捋碎之。

鹿角

鑑別法 淡褐色而小者為佳。

調製法 儘量銼為細末。或用火燒後。濾為粉。使用之。

鹿角膠

鑑別法 無色透映或半透映之薄片。表面現籠眼狀。而不帶不快之臭味者為上。

調製法 與調製之法同。

鹿胎子

鑑別法 每匹約價十五六元。偽貨甚多。真正之物。腳長。蹄如牛蹄。細視便知。普通之偽物。大抵捕剝鼠皮。就日光中乾燥後。長貯於少蟲之處。或以豚。制偽物。惟其腳短。又有用山羊製為偽物者。惟前腳短。骨粗大。亦易於看破。

調製法 燒為黑灰用之。

鹿茸

鑑別法 小而輕。且鬆疏者為良品。

調製法 燃火燒之。去其毛茸。就木板切之。棄其根元之堅者為上。

爐甘石

鑑別法 色白而軟。且身分輕者為上。如微有色素。或帶破碎。內部見紅色者。下品也。呈泡狀者。貨品最佳。此物有如浮石。色白而軟。故又稱為羊腦爐甘。其次者如茶碗狀。稍稍堅硬。微白而帶紅。狀扁平若片。稱為片子爐甘。劣品則如石狀。質極堅硬。色相呈淡白色。形狀亦不一。

調製法 將爐甘石燒之使赤。浸於童便中。再取出就火燒之使赤。再浸於童便中。如此反覆數次。就乳缽中用水溶之。最後盛於平底之器內。上覆以紙。就日光中曬乾之。

綠礬

鑑別法 未經酸化而呈青綠色。形如紺者為上品。呈黃綠色或黃赤色。如罐頭物品者下品也。入袋宜當心。紙袋易腐蝕。

以綠礬燒之使赤。便成絳礬。

調製法 不用醋。爆於日光中。曬乾後。入土製之器物中。火燒之。使赤。有頃取出。研粉用之。

綠青

鑑別法 藥用之綠青。系產自天然之石綠青。含有鹽基性炭酸銅。故單呼為綠青。色淡而不碎。呈黑綠色。塊狀者為佳。其中粗末為最上。較細之末次之。極細微者又次之。又有人工之奈良綠青。一名銅綠。此係無鹽基性醋酸銅混用之物。

調製法 用乳缽研細。水溶之。

蘆薈

鑑別法 色黑而有光澤。肌細質堅。澀而苦者。上品也。赤而重如鐵渣。成大塊者無用。

調製法 蘆薈之燒法。以碎蘆薈入於與蘆薈同樣大之炮烙二枚之中。不使氣泄。接合處。塗以薄土。干後。於炭火之上。敷以厚米糠。中埋炮烙。火從糠上徐徐燒之。待其米糠燒盡。取出冷之。揭開炮烙。取出蘆薈。碎而使用之。燒蘆薈之燃料。如不用米糠。必帶不快之臭味。此層須要注意。

蘆根

鑑別法 不甚大之蘆葦。取其土中白色之根。以不陳久者為上。

調製法 以水潤之。就木板切之。

貝母

鑑別法 形似貝。外面色白。裡面呈黃褐色。小者為上。如形大而帶膩臭。及身輕者。無用。

調製法 浸於水中。使軟。用小刀切為小三角塊。或就木板切之。

巴戟天

鑑別法 有肉巴戟天與括巴戟天二種。肉巴戟天。打碎去其木心。取出之。肉厚而味甘。且帶潤者為良。括巴戟天連絡如數珠。味澀。皮部厚而色黑者為良。倘形狀如棒。而無連珠形態者。味雖澀。亦屬下品。

調製法 浸於酒中一夜。軟後去其木心。就木板切之。

馬鞭草

鑑別法 採於舊曆六月左右。就日光中曬乾之。有葉與穗而帶新之色澤者為良。

調製法 儘量壓榨切之。

巴豆

鑑別法 有辛烈之味。油分多而身重。有新之色澤者為上品。投入水中。毫不浮起。

調製法 除去殼(子殼)膜(子衣)心(芽胎。)包以兩三層之白紙。用棒搗之。使油分吸入於紙。更換以新紙。再搗之。使油分已少。入於炮烙中炒之。研為粉末使用。

破故紙

鑑別法 色黑而香氣高者上品也。

調製法 浸於酒中一夜。就日光中乾燥後。炒用之。

防己

鑑別法 根之形狀似木通。皮粗。外部呈黑灰色。橫切面有菊花狀之紋理。內部呈黃褐色者。真品也。莖曰木防己。外皮呈灰色。內部呈淡黃色。此為其區別之點。惟其橫切面亦有菊花紋理。故欲辨識莖根。僅色素上之區別耳。

調製法 切斷用之。

防風

鑑別法 種類甚多。外面呈淡黃色。內部完善。根大如指。長一尺六七寸。味甘潤者。良品也。日本江戶防風。或稱真防風。其根少有屈曲之致。長約六七寸。呈黃褐色。稍帶苦味。此因產於砂石土地之故。又有名伊吹防風者。形如鼠尾。長五六寸。又因其類似廢筆。坊間亦有稱為筆防風者。此外尚五鳥防風。肥胖如獨活。皮粗可削。故稱削防風。又有濱防風者。形狀類似普通防風。呈淡褐色。味淡。從前常用之。

調製法 浸於水中十五分鐘。取出入籠。暫時放置。切之。厚約二分。就日光乾燥之。水浸十五分鐘。待軟化後。再切之。

茅根

鑑別法 色白而長直者良品也。帶黃色者不良。

調製法 切之要不失其光澤。普通投入水中。立即取出。滴去水分。暫時放置後。切成二三分長之物。欲其不黴。宜就日光中充分曬乾之。

白扁豆

鑑別法 色白而實大且重者為良。

調製法 浸於水中。去皮。干於日中。少少炒而用之。

白頭翁

鑑別法 形狀似桔梗。在褐色之蘆頭上多白毛者為上。惟內部腐朽者無用。

調製法 水中洗過。放置一小時。達切之機會時。就木板或椹上切為小角塊。又在未浸水以前。亦可以用火熏之。

白花蛇

鑑別法 脊部有白四角形之方勝紋。腹面有圖形之念珠紋。紋理鮮明。首尾俱完備者上品也。除其內臟。頭卷在中心圓座。成一圓卷而干者。稱之曰平樣。不除內臟。亦不圓者曰圓樣。

調製法 酒浸二三日。軟後取出。去骨。陰乾之。

薄荷葉

鑑別法 葉色青青。香氣甚佳。大而多者為佳。

調製法 在綺麗之席上。將薄荷葉一束一束敷置之。以噴霧器如露輕輕沾之。待其濕潤後。以木板切之。其中應慎防藁屑之混入。

麥芽

鑑別法 色澤新鮮。有微香者為上。色古而覺有臭味。且有蟲蝕者無用。

調製法 炒後。芽粉碎者篩除之。而余其不斷者。入於淺之袋中。飛散其皮膜而使用之。

蛤貝

鑑別法 蛤貝昔稱文蛤。大一二寸。外側面有斑紋者為上。我漢法醫好用為文蛤湯。倘斑紋不顯明或全無斑紋者。效力極劣。然用於藥用者亦不少焉。

調製法 石臼搗碎。供配伍之用。

蛤貝有大有小。大者一米袋中。適容貝數一千。名曰千貝。小者一袋可容二千。稱二千貝。又有五錢貝者。即每一蛤貝。重量約計五錢之謂。此可以為膏藥煉藥之用。

馬錢子

(番木鱉)

鑑別法 淡灰黃色之光澤。圓板狀之大粒者為上。

調製法 埋於熱灰中。以粗皮研細為粉。

斑蝥

(斑貓)

鑑別法 中國產者。形大。長一寸。闊三分。全身之黑翅鞘上。有茶褐色與黑色之斑點。原系毒物。日本產者形小似螢。長七八分。雌者大而雄者小。翅鞘有黃色與紅色之斑點。擇其大而新。且不碎者為上。

調製法 研粉用之。

半夏

鑑別法 粒大而圓。色白。皮純淨者。佳品也。質硬。皮呈褐色者下品也。其帶赤色或黑色者。大抵系腐過者。

調製法 浸於水內。夏令三小時。冬令一夜。待其水氣已入內部。取出之。置於籠中。俟其外面已干。以右手執小刀。左手持半夏。以拇指之指尖爪為加減。切為薄薄之圓板狀。就日光中曬乾之。半夏系「六陳」之一。以用陳品為上。昔人非經三年。決不使用。半夏曲是用生半夏洗淨土氣。更在熱湯中洗滌六七次。去其黏滑之物。入於臼中。加生薑十分之一。以去其土氣。搗合為扁板狀。經過一二晝夜。然後就日光中曬乾貯之。

處方之藥味中尚有一種「半夏薑湯泡」者。即以半夏入薑湯中泡之是也。

乳香

鑑別法 淡黃色透明體。圓之粒狀。似玉似乳頭者良品也。色褐而形如不整之塊狀者下品也。

調製法 用藥研細碎用之。

煎藥可用其碎者。練藥。散藥。丸藥等。可用其粉末。稍稍炒用之。

肉豆蔻

鑑別法 外面淡褐色。呈卵圓形。若橫斷之。其中可見大理石狀之褐色紋理。其實質白而大。且重。未經蟲食者為上。又長形之物亦好。

調製法 火後切之。昔時調製之法。是用紙包裹。一度浸入水中。榨去其水氣。埋於熱灰中。炮碎用之。亦有用小麥粉和醋塗於肉豆蔻外面。入於炭火中煨之。頃之。取出。去其所塗之小麥粉。乘溫碎粉用者。(亦有冷後碎之者。)

肉桂

鑑別法 皮厚重。里多紫赤色之油分。味辛甘。稍稍有香氣者。佳品也。裡面帶黑味。或帶朽狀。無辛味者無用。皮雖薄而色相甚佳。辛味強者。亦可用。

調製法 以火炙之。吹出其油分。然後就木板切之。

肉蓯蓉

鑑別法 肥大而軟者為上。舶來之物。曾用鹽漬。如系白色或呈紅黃色者。上品也。黑色者。下品也。

忍冬

鑑別法 其色青青。而有新氣者為上。其主以用莖為正當。葉則亦可使用。然在今日。則大抵將葉與莖並用一處焉。

調製法 就原產地切碎用之。

人中白

鑑別法 小便所滴瀝而成之白塊。曬過二三年者為上。

調製法 就瓦上燒煏為灰。成粉。

人中黃

製法 將竹筒除去其皮。入甘草末於其中。塞其兩頭之口。冬令投入糞缸。立春取出。清水洗其外表。懸掛於通風日蔭之處。待其干後。取出甘草末。曝於日光中。干之。

人參

鑑別法 黃色而呈潤澤。形如紡錘。身份甚重者。上等品也。細而硬。或色白如新物者。劣品也。參鬚系參之鬚根。集於一處者。以嵩高而無粉屑者為上。斷人參系小參之碎斷品。集於一處者。此宜視其大小而定其高下。又有高麗參者。分淡黃白色之白參與半透映飴褐色之紅參二種。其形如一株直立之桔梗。亦有紡錘形者。亦有中部肥胖者。其品質分上品、中品、下品、普通品四種。(日本人分為元品、特天、甲乙、並甲乙四種)每一品中。更分為上下二品。合為八品。分兩重者價值昂。分量輕者價值廉。其分類法白參每六兩中。量重者二十枚。順次而下為三十枚、四十枚、五十枚、六十枚、八十枚、一百枚、百二十枚、最細者百四十枚。計共十種。紅參每六兩中最重者二十枚。順次而下為三十枚、四十枚、五十枚、六十枚。白參之原料。比紅參為良。故若價廉之白參。必系變態物。廣東人參有芍藥狀、人形狀、圓狀三種。現今之參。大抵如芍藥狀。外部呈灰褐色。中部大。兩端細而長。日本御種人參。如桔梗狀者。分宇記、宙記、天記、鳳記、仁記、義記、禮記、智記、信記、順記十種。肥胖者分春記、夏記、秋記、冬記四種。均所以區別其品之高下。示其價之廉昂也。

善處人參者。必貯以錫罐。密封其口。則色相好而不失其潤。其貯於袋中者。往往因接觸大氣。變為硬質。枯而不潤。且易為蟲蝕。故貯袋之參。為防蟲蝕計。不得不加樟腦。

調製法 火炙就木板切之。

本草綱目啟蒙圖譜云。

人參 分朝鮮、漢、和三品、而以朝鮮為上。其形不拘大小。色如飴。肉透徹潤。實味甘。微帶苦。嘗後餘味甚真。參之分類為

孩兒參 有雌雄之形態。面目俱備。

單參 形圓。中無碎小之根。細長可插入蘆頭。

單參鬚

掗扒 根之末端。

白梢 皮白。肉潔白如粉。味甚甘。

掗扒 尾部不屈之物。

肉段

頭段

梢段 斷參之末尾。下品人參也。

廣東人參 即芍藥狀或人形狀。根圓。

竹節人參 橫根如竹鞭。

圓根人參 白色有臊氣。味至苦。

竹節人參鬚

直根人參

御種人參

蒲黃

鑑別法 微有特異之臭。全質一體呈深黃色者。為最佳。物若惡物則色相甚淡。或濃淡不均。令人望之而生嫌。

調製法 使用生者。宜篩去其塵垢。補血止血用者宜炒。

牡丹皮

鑑別法 從秋至冬之根。除其木心而干之。外面呈赤褐色。內部呈淡紅色。香氣強。大而長者為上。

調製法 水浸二三小時。取出後。切為一二分厚。鋪於席上就日光中曬乾之。

牡蠣

鑑別法 粗大之殼碎之。其呈灰褐色者名鼠牡蠣。白色者名白牡蠣。以新者為上。

調製法 再在石臼中搗之。使粗大之物粉碎。篩去其粉末。再除去其大塊。而用其直徑約二三分之不整形之碎片。用其粉末者。則可儘量搗舂。或用火燒後以水注之。

硼砂

鑑別法 白色透明之大結晶品。上品也。此白硼砂與透明硼砂。自昔本系藥用。今則藥局方面。大體不用。而用帶暗青色呈蠟狀之物。此種硼砂。實系劣品。祗可用為接合金屬。於藥無效也。

芒硝

鑑別法 其名稱依形狀及精粗而異。其未精練者。混有塵埃及土質。呈黃白色之粗樸塊。曰朴硝。一稱灰芒硝。朴硝一斤。加清水一升。煮後再行結晶。此係精品。大者如稜柱狀。名曰馬牙硝。或稱英硝。其細如芒針。而結晶者。曰芒硝。其凝結於器底之結晶塊謂之盆硝。置於風之流通所在。風化後而成白粉者曰風化硝。朴硝者芒硝馬牙硝之總稱也。

調製法 結晶之物。可以配劑。

煎劑之處方中所用之芒硝。其初須先將他藥煎煮。就其濾液中再加芒硝。更行煎煮。沸騰後。服用之。

萹蓄

鑑別法 葉與莖而無土氣與根。且色澤新者為佳。

調製法 就木板切之。

土鱉甲

鑑別法 大須有四寸許。甲黑而有光澤。內面白色。處處現有干血之汙點而色澤新者為上。有種下等之品。甲面往往塗以黑墨。更塗以他種動物之血。此係無用之品。宜十分注意。

調製法 火炙角制之。

杜仲

鑑別法 外面呈淡褐色。內面呈紫褐色。從大木之上剝其木皮。厚而扁平。脂氣多而潤。橫折之。兩手拉出去。見有無數銀色之絲。有如綿狀者。佳品也。其採自嫩木者。皮薄而絲少。故劣。

調製法 縱五分橫切之。

童便

採取法 十二歲以下。健康之兒童。排泄之尿。棄去其始初與終了之部分。取其中間放出之品。為上。

冬蟲

鑑別法 干後形態尚大。且形態完全。有新之色澤者為上。形態碎亂或已經蟲蝕者無用。

調製法 儘量煎之。練藥用者用火干之。研為藥粉。

冬瓜子

鑑別法 邊緣肥厚。色白。有新氣者為上。小而帶暗色。色相惡者無用。

調製法 依配劑之情形制之。

冬瓜皮

鑑別法 剝冬瓜之皮。干之。冬瓜宜大。色宜帶青。且宜新鮮。若已變黃色或帶暗色者無用。

調製法 碎用之。或稍稍以水潤之。切為二分左右之碎片亦可。

冬葵子

鑑別法 冬葵之實。有灰黑色之光澤。而微帶甘味。無藁屑等雜入其間。身份重者為佳。此亦有偽造之品。系用大之錢葵子製成。

調製法 稍稍炒用之。

螳螂

鑑別法 淡褐色之大蟲而帶新氣者為上。蟲已碎斷者無用。

調製法 去其頭與腳。火炙成粉用之。

燈心草

鑑別法 有生草熟草二種。藥用者宜生草。待其生干之時。去心用之。若蒸過之後而去其心者謂之熟草。此宜用於燈火。不能為藥用矣。

調製法 燒為灰用之。

橙皮

鑑別法 將已熟之橙。四剖之。剝離其皮。其皮外面帶褐黃色。內白。且形甚大。有新氣象。而無蟲蝕傷者為佳。外皮帶暗黑色。或已切為細片者。往往無用。

調製法 火後切之。其調製時。浸於水中十五分鐘。取出後。待水分滴去。而皮質覺軟。即用薄刃除去其內面之海綿組織。須細細挑括。干後使用之。

獨活

鑑別法 本品與羌活同。近來中國產者甚少。大抵系日本產。形似鳩杖。其質輕虛。外皮呈暗褐色。密布線狀之橫紋。橫斷面之直徑有七分至一寸者。謂馬皮羌活。其下部分歧之根。亦有橫紋。且成皺溝。

菟絲子

鑑別法 呈黃色。無軸。有新意者為上。經過年月後。往往變為褐色。此係無用品。

調製法 今已隨便使用。從前用法。必須酒浸三日。取出炒後方用。

地龍

鑑別法 陰乾後。長而未折。無土氣。形態嵩高者為上。

調製法 就木板切之。

地黃

鑑別法 地黃有三種。生地黃形如小指。呈黃赤色。肥而多潤且長者為上。瘠而小且乾燥者無用。此宜貯於日蔭之處。埋置於細砂地上。不宜注水。

乾地黃採集於冬期。就日光中曬乾之。一般人認此為生地黃者誤也。其外皮呈灰色。內部為紫褐色。味甘而稍苦。肥大者為上。熟地黃系蒸乾之品。色如漆品。有光澤。味甘。大者為良品。

刀地黃集合許多幹地黃所切下之短而斷之品。系屬下等品。

地膚子

鑑別法 青白色而有新之色澤者為上。

調製法 日光中乾燥後。稍稍炒用之。

處方之藥則用酒浸。

疝氣者研粉服用之。

地骨皮

鑑別法 黃褐色之大者。其根皮如卷狀者為佳。

調製法 水浸一夜。就木板切之。

地榆

鑑別法 外皮暗褐色。內部呈白色。表面有皺溝。中部肥厚。兩端細長。根直而有新氣者為上。形不整而多鬚根者無用。

調製法 火熏之減去其有效分。就木板切之。

豬苓

鑑別法 皮黑而有光澤。內部白者為上。瘠而小。或內面帶淡紅色或淡黑色、或淡赭色者下品也。

調製法 水浸約四小時。切成五分左右之圓板狀。縱約橫薄之二成。切就後。就日光乾燥之。

竹葉

鑑別法 用淡竹或干竹所生之葉為上。

調製法 將生葉之尖即葉尖與葉腳。用剪刀剪為五分長。就木板切後加入煎藥中。

竹瀝

鑑別法 味淡甘者為上品。味苦而辛者。必採自苦竹。下品也。不宜用。

採取之法。將活之淡竹。去其節。縱四分之一。就火上熏之。其液汁從兩端滴出。以器物受貯之。

調製法 煎藥服用者。以少加為是。

竹茹

鑑別法 活之淡竹。除去其節。削去其青之外皮。然後用小刀薄薄括其內青皮。

調製法 不妨多用。 又處方中往往有「上劑以生薑三片竹茹一團水煎服」云云。所謂一團。自古並無一定。惟大約在兩錢左右。

丁香

鑑別法 色赤褐。肥厚。富油分。身分重。投水即沉下者。上品也。瘦而細。身分輕虛者無用。

調製法 水浸切之。

知母

鑑別法 似石菖蒲根。有黃色之毛。馬大潤澤。味覺苦甘者稱為真知母。良品也。

調製法 用水洗後。暫時放置。用小刀切為二分左右之三角塊。或火炙切之。

沉香

鑑別法 色黑而潤。富脂肪。味辛。質硬而重。火熏之。有香氣者為上。夾新之木。或輕虛之物。或無香氣者。或味不甘者。或味酸者。或色白而全無香氣者。均無用之物也。從箱中輸來之品。有種種之區別。從沉香之中心。選出其佳良之部分。此種物品。稱為中木。上品也。其次為節木。即木之有節者。香氣較薄。又有細長如竹葉者。更有扁平者。甚且有極細如爪者。市場中有削沉香者。此係削之於無花果樹。更有包裝就之舶來品。外標太泥或院尼者。香氣甚薄。非上品也。其色黑而有光澤者。尚可。

暹邏有名茶木者。木地與色相。如普通之木。而香氣極充足。制線香用之。

奇南香脂氣油氣均甚多。且黑而有光澤。比之普通沉香。勝萬萬云。

調製法 用火炙溫。在未冷時。切之。其兩方用手掌摩揉一二次。以去其微塵為是。

椿根皮

鑑別法 選其淡褐色之厚而大皮片。內面有布眼。無土氣者為佳。

調製法 火灸後切之。

陳倉米

鑑別法 選其色澤已失。未經蟲蝕。未曾黴臭者為佳。

調製法 稍稍炒用之。從前處方有「陳倉米(黃土炒)」者。即用赤土炒之之謂。

陳皮

鑑別法 古稱陳橘皮。現今大體用蜜柑之皮。其外皮呈赤褐色。裡面白色。肌細而美者為上。若系青黑者。系未熟之柑皮。暗黑色者。系腐爛之皮。均屬無用之物。考陳皮之原意。非古舊之謂。乃指成熟而言。此應注意。

調製法 選天晴之日。浸於水中一小時。使水分浸透。取出後。乘軟用兩手扯碎之。即以大眼篩篩去其大者。再用細眼篩篩去其砂。就日光曬乾之。雨天則宜蒸。使不生黴。若一經生黴。則色相變黑矣。若加香薷散將陳皮用水洗過。以防其黴白亦佳。

藜蘆

鑑別法 我國古有蔥管藜蘆。其莖根形同蔥株。外部有黑棕櫚之毛被之。下端叢生多數之細長根。此係上品。其後祗有蒜藜蘆。其根如葫蘆大之圓塊。而缺被覆之棕櫚毛。

調製法 去其鬚根。用米泔汁煮軟之。切薄搗碎。不可加水。將其白濁之液靜置之。待其沉澱物沉於器底。取出曝露於日光中。俟其干後用之。

綠豆

鑑別法 粒大如眼。身分重而無砂氣者為上。

調製法 用篩除去砂分。不去皮。兩手碎之。去皮則塞氣也。

良薑

鑑別法 有赤褐色之色相而肥者良品也。其兩端之斷面。切口肥厚者為上。色帶黑或形細者下品也。

調製法 用火炙薄薄切之。從前之法。切薄後。將筷箸尖醮胡麻油炒之。

龍眼肉

鑑別法 皮殼褐色。形如圓球。粒大。皮殼不破。內部之果肉多潤者。如玉龍眼肉。上品也。倘果肉乾固。或有黴生而酸。或粒小者。無用也。又有肉龍眼肉。系無殼之果肉。其表面滑澤。有縱之條紋。此又另一種物矣。

調製法 將玉龍眼肉破其殼。取其果肉。加於煎藥中。或丸藥中。

龍膽

鑑別法 呈淡褐黃色。有無數長之鬚根者為上。倘系暗褐色或鬚根少者。無用。

調製法 以水洗之。暫時放置。然後切之。

龍腦

龍骨

鑑別法 棲息於前世紀動物之骨骼。朽化如化石。其形狀與枯骨無甚差異。內部髓質走失。鬆疏而有多數之細孔。或者往往於空洞之內。包藏結晶。稱之曰龍骨。其他尚有如齒形者。名曰龍齒。藥用以色白質軟。以舌舐之。即黏著者為佳。黃色或暗黑色者無用。

調製法 現今大抵細碎用之。往昔則將龍骨與鹽同入土器中。炒後除鹽用之。又有用炭火燒後。暫時放置地上。冷後研碎用之者。

遠志

鑑別法 大遠志如鬼腕。肥而長大者為上。細而帶暗色。且朽者無用。肉遠志系拔自木心之肉質部。粗大者為上。其他概系劣品。

調製法 細者切為一分半長。大者切為一分長。

黃柏

鑑別法 皮厚。色深黃。味苦者為良品。皮薄。或色淡黃。或形如老木。或皮脆者無用。粉末注以水。捏之。有黏性者良品也。少黏者稱二號黃柏末。無用。

調製法 火炙壓為五分長之細線。

黃連

鑑別法 形狀似殭蠶。皮部呈淡綠色。內部呈深黃色。味極苦者上等品也。此稱為殭蠶黃連。或稱加賀黃連。又有名丹波黃連者。形狀色相。均與前同。惟瘠而小耳。其質堅實。內部呈黃色。苦味極多者。亦為上品。又有制黃連者。其細根上。混以黃粉與糊。更有毛黃連者。系黃連之細須。劣品也。

調製法 用水浸軟。壓薄切之。

黃芩

鑑別法 形狀大如柴胡。肉重。外皮茶褐色。其內部有黃綠色之朽。中不空而丸軸苦者為上。形極肥大。而內部有黑朽。俗云餡氣。或成片者。下等品也。肥大之老根。及朽而中空虛者謂之枯芩。又名片芩。其有粗皮附著者。名附皮黃芩。去其粗皮。而留其內部鮮黃色之部分。謂之磨黃芩。

調製法 浸於水中。夏令一日。冬令二日。取出切為二分長。成為大片。再切為縱二三條之斷片。(水浸後色帶青味)

黃蓍

鑑別法 大如棒而柔。外部呈淡褐色或黃褐色。內部呈黃白色。味甘而有香氣者名綿黃蓍。上品也。內部之色淡。而質甚緻密者亦屬良品。質極硬。或分兩歧。或過柔者劣品也。

調製法 水浸後。用小刀切為骰子大小之塊。火炙後壓之。

黃精

鑑別法 根莖似白芨。似老薑。節高肉肥大。不分歧者為上。

調製法 火炙軟切之。

王不留行

鑑別法 黑色。已成熟。身分重者為上。

調製法 浸於水中三四小時。取出蒸之。其次用火焙乾之。

海金沙

鑑別法 用指頭捻之。覺砂砂有聲而不黏於指者為上。黏著者偽品也。

調製法 忌火。

艾葉

鑑別法 無藁埃土氣。陳者為上。

調製法 取其葉揉之。火炙之。或研粉。

海人草

鑑別法 色青青而軟。有毛茸附著。蔓長。無砂石及貝殼者為上。蔓短而砂氣多。毛茸粗。帶淡灰色。或帶黑色。或帶褐色者無用。故上等品有青柳印等圖章焉。

調製法 現今大多用火暖干之。手揉而落其附著之砂氣。切二三分長。

海人草逢雨天則濕。故宜密貯於木箱內。

葛根

鑑別法 就原產地割為片。日光中曬乾之。謂之生干。或稱板葛根。其成小角塊者曰方銼。總之以色白而新者為上。

調製法 小角者已可用。板葛根應在釜中蒸過。切為四五條片。蒸之釜與水。宜避鐵器。

厚朴

鑑別法 外部呈紫黑色。內部有縱紋。皮極厚。質甚緻密。爪之不易。氣味強。微覺苦。有新意者為上。陳久者。皮薄者。呈淡褐色者。均無用。

調製法 浸於水中。夏令一日。冬令三日。取出後。成二三分之小角塊。皮之厚者以平角塊為主。薑製者削去粗皮。切為細塊。每厚朴一斗。入生薑汁一升浸之。然後日干或火干之。炒黑之。

藁本

鑑別法 我中國產者。有無數之細根。香氣甚高。此為真品。鬚根似前胡。放川芎之香氣者。系川芎冒沖。無用。

調製法 火後切之。

合歡皮

鑑別法 大之皮片為上。

調製法 削去粗皮。火後切之。

香附子

鑑別法 兩端尖而中央部肥厚。長五六分之塊根。去其赤褐色之皮。內部白。成大粒之物者為上。然通例無純白色。必略帶微紅色。成粒者名粒香附子。碎者名砂利香附子。又香附子之內部。本系白色。掘取後。就日光中干之。其呈紅色者。系充分干之徵。

調製法 浸於水中。夏令一夜。冬令二三日。壓薄縱平切之。用兩手碎之亦佳。

香薷

鑑別法 十月霜後。採其長刀形者陳貯之。

調製法 穗用兩手碎之。

蛤粉

鑑別法 陳久者為上。

調製法 在炭火上燒為粉。此物不可為煎藥用。

夏枯草

鑑別法 褐色之花。入袋覺嵩高者為上。若系暗褐色或碎散者無用。

調製法 花用兩手扯碎之。

訶子

鑑別法 有六七條之稜線。似四君子。皮殼黑。內部之實多。味澀者為上。

調製法 與四君子同。

何首烏

鑑別法 中國產。成連珠狀之根。剖切之。其橫斷面有淡紅色之花紋。表面有縱五條之深溝。大者為上。非連珠狀者系日本產。無用。又其色相為淡紅色者稱雄何首烏。灰白色者稱雌何首烏。

調製法 水浸一夜。軟後。削為小角塊。或切方之。

莪蒁

鑑別法 略同蓬莪蒁。大而肥。內部佳良。有新意者為良。小而瘠且陳久者無用。

調製法 火炙乘暖用小刀切為小角塊。水浸而切者。須浸一星期。

橄欖

鑑別法 坊間之品。大抵用鹽汁過。其表面呈肝褐色。處處有皺溝。以橢圓形之大者為上。

調製法 切去其兩端之尖。切片用之。有時亦可炒用。

甘草

鑑別法 其大如鞭。其皮薄。帶赤味。其破折面有鮮黃色。質堅而長。正直。而味甘者為良。俗稱南京甘草。根肥大。皮部粗。內部呈淡黃色者。為福州甘草。應選其根無大小。味甘。內部黑而不朽。或茶褐色不變者。色相雖佳。而過細者無用。其直徑有一寸左右。形態緊札。橫斷面有鮮明之紋理者。李時珍稱為粉草。以甘草一束。用左手握其株處。撳於臺上。右手持刀向下將株斜切為若干段。每段大約一尺六寸。自大至小。選分為五六種。色相佳而大者。或內部之短者。或色相惡者。各自束為一卷。兩端用紅絲扎之。下端包入紙袋。

調製法 火炙後。切為三四分厚。或用小刀斜薄切之。煎藥之加味者以兩手碎之為上。水浸者不甚穩妥。

甘鬆

鑑別法 蝦甘鬆恰如小蝦之形。頭多如葉之須。主藥用。其次名葉甘鬆。多香氣。故線香之香料。大抵用之。如蘆頭之苗者最劣。名土甘鬆。因附著無數之土屑故名。又葉甘鬆者即系集蝦甘鬆落下之葉者也。

調製法 浸於水中。兩手細剖之。然後就日光中曬乾之。

甘遂

鑑別法 似麥門冬而稍長。如指頭大。外面有赤斑。內部白色。緊接如連珠狀者為佳。外面白色。或者黑色。或者有須者。無用。

調製法 火後壓而切之。

乾薑

鑑別法 肥而大。外面呈灰白色。極有辛味。火炙後。切斷之。則內部呈飴色。色相如鱉甲者為上。

調製法 用火炙軟後。切之。

乾漆

鑑別法 漆在桶中。自然乾枯。成為深褐色之物。燒之有漆氣者為佳。

調製法 打碎後。用無煙之火炒之。

薏苡仁

鑑別法 形似玉蜀黍而稍小。去其褐衣。現出白質。色白而粒大者上品也。無褐衣者。殼薄仁多。亦屬良品。

調製法 去砂使用之。

大黃

鑑別法 厚一二寸。如圓板狀或馬蹄狀。肥大而帶深黃色者。名紫地錦文。其質輕。以鋸割之。內面呈黃色者曰頭大黃。細長而瘠形如芋者。名小天大黃。次品也。色黑而極硬重者。最惡之品也。

我國自昔之大黃。必經長年月日。待其充分乾枯。稍帶澀氣。服用後。不起腹痛。此係珍品。其色相為黃色。看去實質甚輕。大抵經過蟲蝕者也。又有新山大黃者。外觀極似土耳其大黃。極下等之品也。新制劑記中雲。(大黃有二種。木片大黃。有斜線筋紋。而干者。佳性也。一種純如連珠之相系。色惡而輕虛不潤者。最下品也。日本品不將莖與葉合。與中國貨有同樣香氣者最良。壯人用之。以其藥性強故也。亦可合為外貼膏藥。此外有羊蹄大黃、土大黃二種。羊蹄大黃多生於河原田野。葉莖花俱青。子如蕎麥而輕。又名野大黃。土大黃莖味酸。莖葉花實根皆似赤色。又名山大黃。

調製法 火炙後。切為一分厚。又有浸水三四十分鐘而後切者。不穩妥。

大豆黃卷

鑑別法 黑豆浸於水中一夜。取出後。覆以草蓆。放置三四日。發芽四五分。取出曝於日光中。干後有新氣者為上。

調製法 用火將豆加減炒之。棄皮與芽用之。亦有僅用豆者。亦有單用芽者。

大茴香

鑑別法 呈淡褐色。形肥大。成整然之八角形。各房之腹縫少破裂。內部有淡褐色之種子。富油分。香氣高者為上。倘系黑褐色。或各房片片離解。或腹縫不閉。小而瘠者。普通品也。

調製法 指尖將八角形之覆果一一剝離之。

大楓子

鑑別法 褐色而有光澤。圓而粒大者為上。帶暗色或粒小者無用。

調製法 去皮殼。而用其實之白之部分。

大戟

鑑別法 有綿大戟與紫大戟(一名紅芽大戟)二種。綿大戟質甚柔軟。以手觸之。無異於綿。外皮紫黑色。內部呈茶褐也。最大者。味極苦。良品也。紫大戟長七八寸。較之綿大戟為小。外皮紫赤色。少苦味辛味。為一般應用之物。

調製法 水中浸軟。去其木心、蘆頭、根端等。壓切之。

大棗

鑑別法

外面呈赤色。皺紋少。內部有黃白色之小核。果肉多。試以指壓之。覺有彈力。粒大者。上品也。多堅硬之皺。果肉少者無用。其形狀有圖形長形之分。而以圖形者為佳。

調製法 壓而不去其核。橫切為二。或用兩手碎之亦佳。

代赭石

鑑別法 有光澤之紫赤色。質硬。外面有大瘤。破之。成片片之大塊者。上品也。稱丁頭代赭。形小而軟。易碎而如土塊者下品也。

調製法 火燒赤。浸於醋中。 又燒過三次。反復冷後。粉用之。

桃仁

鑑別法 褐色之皮膜。成橢圓形。肥而大。仁尖白者上品也。外面呈暗褐色。或形瘠者無用。此又有桃仁、梅仁、杏仁等之區別。桃仁扁平而長。有皺。梅仁圓而尖。杏仁較梅仁為大。圓而微皺。古昔用之。

調製法 普通用小刀橫切為二。桃仁有皮。宜注以熱湯。暫時放置。將指尖除其褐衣。干用之。

當藥

鑑別法 開無數之花。附著全草。經久不落。葉多。經過二年之品。一望而見其為褐色而長大者為良。短而如矮腳雞式者亦佳。長而色相黑者次品也。新貨帶青味。其值廉。故往往有投入沸湯。日光中干之。製為色相古雅之偽品者。然苦味已脫而味甚薄。以手觸之。硬軟之度判然。大者三枚為一袋。形高嵩者為上。

調製法 民間藥應用者極少。去其莖。採取其花與葉。藥研粉細之。為賣藥之原料用。

當歸

鑑別法 冬令掘其根。永貯於無蟲之所在。半乾後。入熱湯中。經少許時。取出就日光中干之。此宜選其肥而大。鬚根叢生如馬尾。外皮褐色。內部黃白色。味始稍甘。後稍辛。香與潤者為佳。所謂馬尾當歸是也。又野生之品。因培養品缺乏。故瘦而小。其味始辛後甘。辛味甚強。故效能甚多。從前專用此物。現在坊間所售者。有大深當歸與天上當歸二種。大深當歸產自大深。(屬日本紀州)鬚根直而多。當歸之上等者也。天上當歸。產於日本中部。鬚根彎曲不正。其附著亦極疏。質硬。此下等品也。又古醫書中有所謂歸尾者。即馬尾當歸之尾。所謂鬚根是也。

調製法 火炙軟。去其蘆頭。縱間施以二三條之截痕。從根元至尾。薄薄切之。或切為小角塊。本品極易蟲蝕。故宜常添樟腦。入木箱中密閉之。

澤蘭

鑑別法 小澤蘭莖為方形。節之距離短。葉有毛茸而新者為上。

調製法 莖與葉切之。

澤瀉

鑑別法 球圓形之肥而大。身分重。外部黃白色。內部白色。新而無蟲穴者為上。內部淡黃色者無用。

調製法 壓後用小刀割之。其割裂面宜上向。將稍強之火熱炙。即乘其時切之。

膽礬

鑑別法 有生礬熟礬二種。藥用者稱生礬。用其天然產物。火燒而不出汁。成不整之塊。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慄。有圓錐狀之結晶塊者為佳。火燒後。汁已出。呈深藍色者名熟礬。俗呼煮膽礬。供外用。

調製法 用乳缽研為極細之末。目的如用為吐劑。則內服者須與酒同下。在萬病回春之中風條中有「用膽礬一分。為末。溫黃酒調下」云云。黃酒者。米釀之酒也。

羚羊角

鑑別法 羚羊角之大。恰如竹之根節。其尖端一二寸之所在為最上等。其次則為節處外屑之部分。內部髓質之處。色相以飴色者為上。

調製法 用鮫皮磨為粉。或用研磨細之。貯藏之法。應在不透風之處。用幾層紙包包裹之。或用瓷罐。或用桐箱密閉保存之。

連翹

鑑別法 兩片不離。新而大。粒呈褐色者為佳。小者。暗色者。無用。入袋時。有無數種子混入者不效。

調製法 置於平之板上。兩手用刃除去其子。或在石上輕敲。使種子離去。

蓮房

鑑別法 新而無蟲者為上。

調製法 火後切之。或兩手碎之。

蓮實

鑑別法 熟後如石之硬。黑色而大者為良。

調製法 以鐵槌破其皮谷。採其仁。為配劑用。

蓮肉與蓮之調製法同。

蓮葉

鑑別法 淡褐色而有新氣者為佳。暗褐色或破碎者無用。

調製法 兩手碎之。

蓮蕊

鑑別法 蓮花之蕊陰乾者。以新者為上。

調製法 切為二三分長。

蘇方木

鑑別法 外皮白色。內部之木心呈深紅色者為上。呈黃赤色者嫩木也。無用。

調製法 除去粗皮。不用火。就木板切之。

蘇合香

鑑別法 呈灰褐色。以棒搗之。有黏氣而無澤者為上。

調製法 重湯煎熱。加香附子末攪拌之。加以煉蜜。成為適當之稠度。貯藏之。又以蘇合香、沉香、白檀等及揮發性之物。配合為丸藥。附以蠟殼。其調製法 大約四格蘭姆之大丸一粒。外包紙包。投入熔烊之蠟殼內。使用時。將蠟殼剝開。同時剝開包紙。其丸藥加入煎藥中服用之。蘇合香丸用法云。「每丸重一錢。用蠟包裹。每用大人一丸。小兒半丸。去蠟皮」云云。

象牙

鑑別法 印度象之門齒。形長大。色淡黃灰白。

調製法 磨粉。不用水調。

象牙為拔除鐵屑或竹木刺之特效藥。故昔時無內服者。

側柏葉

鑑別法 味苦而香氣高。色青青有新氣者為上。失香氣者。已經陳久者也。無用。

調製法 取其軸之葉。兩手碎之。

側柏子

鑑別法 較胡麻稍大之淡黃色之種子。味苦而放微香者為上。

調製法 稍稍炒用之。

續斷

鑑別法 真者細而味甘。見心中有粉塵飛散者為上。近來市場中所售之續斷。皆系南續斷。即大薊之根。味苦而有長大之分歧根。其大而堅之宿根。尚可用。新根而軟者無用。

調製法 暫浸於水。取出放置二十分鐘。軟後。切之。

續隨子

鑑別法 粒大而無藁屑。身分重者為上。

調製法 鋪於板上。壓而磨之。去皮。得白之實。與巴豆同法用紙包去油用之。

獺肝

鑑別法

新者帶藍黑色。分裂為七葉。干後。變為暗黑色。其分裂數亦不分明。惟分裂數必須認明。若系八葉。必系肺臟。故宜選其七葉者。

調製法 炮烙炒黑。成粉用之。

雷丸

鑑別法 外皮黑褐色或慄褐色。處處有凹窩。成顆粒狀之塊。枯後肌細而硬者為上。又內部呈白色者名白雷丸。極上品也。內部黑色或質軟者無用。

調製法 除皮火後切之。

絡石

鑑別法 採其纏於石上蔓生之莖與葉。日光中曬乾之。根白者為上。

調製法 火後切之。

蘿蔔子

鑑別法 實重者為上。

調製法 稍稍炒用之。

無患皮

鑑別法 黃褐色。大而新者為上。暗褐色或形小者無用。本品為庭園中驅除蚯蚓之劑。若散布其煎液。則蚯蚓一一現出地面。可一一捕取而除之。

無名異

鑑別法 有光澤。色黑褐而形圓者為上。形如粟粒或砂之小物無用。

調製法 細細搗碎。調水用之。

烏梅

鑑別法 極深黑色。味酸者為上。燻黑之物無用。

調製法 去其內部之核。取其肉質之部分。火炙後。壓而薄切之。

烏頭

鑑別法 形如薤白之大。皮黑而內部白者上品也。此品產自川蜀。故又稱川烏頭。產自日本者。形如榧實之大。蘿蔔狀。下部漸次細小。色白如角質狀。此係次品。

調製法 浸於水中二三小時。然後以小刀切為小角塊。又如火炙後切之亦佳。

烏藥

鑑別法 兩端尖。中部膨隆。外部呈赤揭色。內部呈白色者為上等品。因其恰如八月中之芋奶。故又名芋烏藥。其他暗褐色。或形大者。或如棒之細長者。均屬劣品。

調製法 浸於水中。夏令一晝夜。冬令四五日。取出去其水氣。以稍強之火炙之。然後壓而薄切之。

烏蛇

鑑別法 頭圓。體漆色而放光澤。背面有三稜。尾端甚細而長。此為真品。頭在中心圓座。成一圖形者。亦屬上等品。雖未碎而形如木枝。或如串形者次品也。暗色而碎。或無鱗者無用。

調製法 與白蛇同。

禹餘糧

鑑別法 禹餘糧繫帶黃黑褐色之卵形。或橢圓形之圓塊。內部空洞。其中殘留之粉塊。呈白色或青色者。系藥用良品。黃色或褐色者。名太一餘糧。其外殼有石片及砂礫膠著。內部有灰白色或黃褐色之粉塊。此亦可以為藥用代用品。此外尚有卵白黃者。為灰白色之卵形。質軟。碎其外殼。則內部包藏紫色之土塊。此下品也。

調製法 細碎後調水用之。

雲母

鑑別法 白如銀色。質潤者為佳。淡黃色或無光澤者無用。

調製法 水濕後。日光中曬乾之。用火炒至變色用之。

瞿麥子

鑑別法 色黑而有光澤。實重者為佳。入袋後。覺不嵩而低者亦佳。

調製法 除其藁屑土砂。然後使用。

瓜呂仁

鑑別法 皮殼褐色。成橢圓形而扁大者為佳。此名附皮瓜呂仁。其除去皮殼者。名瓜呂實。價值稍高。

調製法 壓於臺之邊緣。以左手之食指與拇指挾住附皮瓜呂仁。右手以木製之小槌。輕輕在瓜呂仁長徑之側邊。敲打之。敲打適當。則皮殼脫去。扁圓形之仁現出矣。此即可以為配劑之用。大抵附皮瓜呂仁一斤。僅可得瓜呂實七兩。(即十六分之七)

瓜呂根

鑑別法 形狀及大如香砂芋。剝皮後。肉面少凹凸。重而滑。色白。中心有花紋者為真品。其色不白。且瘠而小。亦不滑澤。筋多。中空者無用。

調製法 削去粗皮。水浸四日。壓切為小角塊。或切為四分平方形之薄塊。

瓜蒂

鑑別法 採於未熟之時。苦味多而新者為佳。其熟後採者。苦味少者。經年而失氣味者。均無用。瓜蒂在昔盛用為吐劑。內服之。可嘔吐。如服後無嘔吐之象時。飲冷水或冷粥少許。

調製法 應用於瓜蒂散者。研為粉末用之。

滑石

鑑別法 色白而有真珠之光澤。微甘。滑而軟者為上。帶土臭之味。無光澤。呈硬而淡紅色或淡綠色者無用。

調製法 其初用石臼舂碎。其次用乳缽磨研為細粉。再加入水。充分干後用之。

蝸牛

鑑別法 小者效力微弱。故宜選其大者。

調製法 煏為灰用之。

藿香

鑑別法 根元有力。莖大。其附生之葉大而帶青者為上。此有一番二番之別。一番者刈取新莖之葉也。葉莖均柔而不縮。上品也。二番者。從一番之株上所發之新芽之莖。刈取之。葉扁大而硬。莖不大者。次品也。又有不採自莖。而僅集其落葉者。苟其葉帶青色。不沾泥。香氣佳者。亦佳。

調製法 入於籠中。其上加如露之水。暫時放置。軟化後。切為三分長。

又嘔吐時服用者。往往即用其枝。保中湯之君藥。即以藿香梗為主者也。若無梗。即用其枝或葉亦佳。因其藥性相同故也。

鶴蝨

鑑別法 此係乎形科之植物。以其形狀如蝨故名。色黑而大者為良。然無驅除寄生蟲之效。日本市場所售之物。屬於菊科。十月間採其子實。名和鶴蝨。以黑褐色者為上。

調製法 除蒂稍炒用之。

款冬花

鑑別法 半開之花蕾。無土氣而新者為上。

調製法 兩手扯碎之。

款冬根

鑑別法 呈紫黑色。長而大者。上品也。

調製法 水洗後。暫放置。壓而切之。

苦楝皮

鑑別法 從前根皮不供藥用。現今則市場上皆用樹皮矣。以少褐色之外皮。而有黃色之內皮。平而大者為上。

調製法 火後壓之。縱斷之。約五分長。

苦辛

鑑別法 外皮黃褐色。內部黃白色。有強苦味。節不長者為上。肥大或過細。或色相濃者無用。

調製法 火後壓之。切之。

射干

鑑別法 外部黃褐色。內部白色。上面有無數之葉痕。新而大者為良。

調製法 火後切之。

陽起石

鑑別法 有光澤。色白而軟。有束緘狀之紋理者為上。淡綠色或質硬者無用。

調製法 火燒後。浸於酒醋中。反復七次。細碎為粉。水調之。

益智

鑑別法 實大而粒色新。香氣高者為上。色帶黑。或香氣少。或帶稠。或粒小者無用。

調製法 兩手碎之。從前調製之法。去殼入於布袋中。以手揉碎之。棄其隔層之物。稍稍炒用之。

益母草

鑑別法 益母草屬唇形科植物。採其全草陰乾之。帶青味而新者為上。

調製法 莖、葉、花、根、有同一效能。一起用手握壓於臺上。用刀切之。

夜明砂

鑑別法 比鼠糞稍小。兩端尖。色黑褐者為上。多土氣者無用。

調製法 就水中淘去其砂與蚊眼之物。日光中曬乾後。炒用之。

玫瑰花

鑑別法 色新而帶淡黃褐色者為上。已變為濃褐色或有蟲蝕氣象者無用。

調製法 去其蔓切之。

麻黃

鑑別法 淡綠色。味澀。就口中咀嚼之。舌上覺麻痹。色澤青青而新者為上。此名立麻黃。其切為長約五分左右之物者。名切麻黃。其色已變黃。或香氣已失。或貯入袋中。袋底有砂粒氣象者無用。

調製法 現今往往用兩手拍去微塵用之。

蔓荊子

鑑別法 粗大而新者為上。

調製法 用手剝落其上之白皮。稍稍炒用之。

荊芥

鑑別法 用花穗而不帶莖者為上。

調製法 稍炒就藥研粉碎用之。

雞冠石

鑑別法 有光澤。呈赤色。不帶臭氣。硬而重。成大塊者為上。色黃赤。臭氣甚者。次品也。青黑色者。屬劣等。

調製法 天然之物。不含毒性。供內用者。宜撮去其夾雜之石。研細一度水調用之。

從前調製之法。將粗碎之物。絞為汁。加酥煮後。干之。研細。調水用之。

輕粉

鑑別法 色白而有真珠狀之光澤。結晶粗而身輕者為上。

調製法 水調用之。

桂枝

鑑別法 皮薄而有三四分之廣者。或皮嫩者。祗須色相為紫黑色。辛而甘。香氣高者。均屬良品。

調製法 暫浸水中。取出後。待其水分滲入。以左手握之。切為三分長之物。

決明子

鑑別法 有光澤。大而色黑者為佳。此為民間消毒之妙藥。可以為外用。

近來有以蔞蒿稱決明子者。蔞蒿者青葙子之異名也。故稱草決明。而決明之決明子。當以稱馬蹄決明為當。二者有甚大之區別焉。李時珍本草綱目解釋云。

此馬蹄決明也。以明目之功而名。又有草決明石決明。皆同功者。草決明即青葙子。陶氏所謂蔞蒿是也。

調製法 兩手碎之。

卷柏

鑑別法 帶青味而新者為良。

調製法 水洗去其土氣。火後切之。

芫花

鑑別法 從開花前之蕾。直至開花。花形不亂。苦味強。香氣高者為佳。普通有用鼠麴草以亂真者。因其無香氣。故極易分別。宜十分注意。

調製法 有劇烈之毒。一度醋煮後。浸入水中一夜。以減其毒力。然後就日光中曬乾用之。

芫菁

鑑別法 系荷蘭人運來之物。較之斑貓狹而且小。大抵長六七分。闊一分余。似螢。而頭不赤。全體及翅鞘皆呈綠色而放金光。日本產者名青斑貓。較小。呈紺青色。亦放光輝。

此物以臭氣強而新者為佳。

調製法 去頭與腳。粉用之。

牽牛子

鑑別法 本品有白與黑二種。白色價高。而效能則黑色為峻速。粒大而干。有新氣。入水即沉者為上。

調製法 兩手拍去其微塵。篩除其粉用之。

玄參

鑑別法 外皮淡褐色。內部黑色。潤而肥大者為上。根短而集為塊狀或形小者無用。

調製法 火軟後。割為二縱片。更橫切之。

浮萍

鑑別法 葉大而裡面呈紫色者為上。此物採於舊曆七月左右。入籠干之。

調製法 隨取用之。

浮石

鑑別法 色淡而輕者為上。

調製法 搗碎為粉。調水用之。

伏龍肝

鑑別法 採自灶底中央之燒土。以陳舊者為貴。此物可治妊娠之嘔吐。與半夏並用之有效。屢用屢驗。

調製法 打碎用之。前人用水化之。

茯苓

鑑別法 皮黑色。內部白色。質緻密。硬而重者。良品也。內部帶暗色。或過於脆軟。或過於硬者無用。

調製法 角制之物。普通稱山制。採時乘軟切為骰子形。調劑時用之。山出有皮之茯苓。待其充分乾燥後。剝去其粗皮。在其實質緻密之部。用小刀削之。此名削茯苓。削成之物。如過粗雜。再行切之。

附子

鑑別法 國產附子。大者如雞卵。小者類薤白。而以大者為貴。十六枚一斤者最上等。其肥而無角者稱天雄。小者苟內部色白者亦佳。日本產者稱白川附子。其形狀與國產同。但氣味峻烈。內部之白。稍帶暗色。

調製法 生用者甚少。大抵用紙包包後。埋於熱灰中。煨後去其皮。切之。又有先四剖之。水浸一日。取出後。待其稍干。然後火熏而切之者。

附子入熱水、童便、火熱等。能減毒性。昔者往往大量用之。

胡蘆巴

鑑別法 色相紫色而重者為上。

調製法 稍稍炒用之。

琥珀

鑑別法 深紅色透明之物。曰血透。或曰金珀。良品也。

其次曰銀珀。色稍淡。下品者曰蠟珀。色淡黃。最下等者呈黑色焉。

調製法 粉碎用之。

胡黃連

鑑別法 似楊之枯枝。心黑。外部為黃色。試折之。則見有如煙之粉飛出者為佳。

調製法 銼之。或火後切之。

胡桃仁

鑑別法 有光澤。且有褐色之子皮。內部之仁。色白而肥厚。且有新意者為佳。瘦瘠者。或呈暗黑者。以及破碎者劣品也。已經蟲蝕者無用。

調製法 本品為染白髮使黑之用。火上焦後。成炭用之。

胡麻油

鑑別法 本品有麻油、清油兩種。而其白鬍麻之油稱白麻油。黑胡麻之油。稱烏麻油。

不熬而生榨之。色相極淡成金黃色。有香氣者名生油。熬後榨之香油。色呈褐黃。放香味。無二膏等之藥膏。即用此香油者也。

胡椒

鑑別法 粒大而辛味強。有新氣者為上。

調製法 暫浸於水後。取出滴去其水分。兩手切之。

牛蒡子

鑑別法 採牛蒡之種子。為治咽喉痛之效藥。本品以成熟而新者為佳。越年者無用。

調製法 水洗後。暫時放置水中。待充分濕後。從兩手碎之。

牛黃

鑑別法 牛黃色如薑黃。呈深黃色。破之。內部亦為深黃色。有小白點。從外部至內部。有重疊之片。將少許入口中碎之。唾液潤軟後嚥下。覺催嘔之力甚強者為上。又其重量輕者良品也。重者下品也。奧國牛黃。色甚濃。價值最高。其次為玉牛黃。形圓。或純三角。色稍帶赤。其次為天竺牛黃。比較的形大。而成碎片之物。極劣者俗稱四六牛黃。細而碎。十分中有六分混入贗品。日本牛黃。名真牛黃。成暗色之球形。

調製法 在乳缽中研用之。

虎骨

鑑別法 有頭骨、頸骨、脛骨等之稱。以色黃者為上。

調製法 細細打碎。除其內部之髓質。酒或醋浸之。火炙之。研粉用。

虎杖根

鑑別法 似褐色之柳根而輕者為上。

調製法 火後切之。

牛膝

鑑別法 淡黃色。長大而肥。實質軟者為上。帶暗色之物。或短而堅者無用。

調製法 先去莖。次火其根元。壓後。切為長二分之物。浸於水中者。色相惡。

紅花

鑑別法 本品古名紅藍花。藥用以鮮紅色極新之物為佳。越年貨而變為暗紅色者無用。

調製法 兩手扯碎用之。

五倍子

鑑別法 帶黃褐色之光澤。形大者為佳。小者碎者無用。

調製法 打碎後。除去其中蟲糞。研粉用之。

五靈脂

鑑別法 五靈脂有二種。良品者狀如糞。呈漆黑色。長二寸。成粒似鼠糞。有光澤。兩端尖而圓者也。下品者如鐵糞。成鐵黑色之黏塊。

調製法 研粉用之。

五味子

鑑別法 表面有皺紋。呈紫黑色之大粒。有甘味者。良品也。又有朝鮮五味子者。表面呈紅色。以濕與白之粉。一吹之。即見白色。市中稱為白五味子。然蒸後其紅故故云。

調製法 兩手細銼。皮核均堪應用。

穀精草

鑑別法 常生於水溜之處。及山麓始終有水之場所。以青而有新氣者為佳。

調製法 棄根。切之。

蜈蚣

鑑別法 足肥而足數少者良品也。日本產者。足細而數多。劣品也。

調製法 去頭足銼之。

巨勝子

鑑別法 黑胡麻之實。有光澤而重者為佳。

調製法 水洗。干後。稍加小豆炒之。小豆可以加減。頓飯時。從火取下。去小豆貯之。

古文錢

鑑別法 經過有年之古者為佳。

調製法 先浸於醋中。次在炭火上燒後。碎用之。

吳茱萸

鑑別法 粒小呈黑色。有辛味苦味者為佳。經年而辛味已脫者無用。日本產者。粒大倍於華產。氣味烈。經年者為佳。稱為真吳茱萸。

調製法 從前水洗後。就日光中干後用之。或用兩手扯碎之亦可。

鉛丹

鑑別法 鉛丹俗稱也。真正之丹。即辰砂與粉也。丹之帶黃色者稱黃丹。其品類有乘久丹、長吉丹、光明丹、勝吉丹、市兵衛丹等。以其製造方法與製造人而異其名稱。其中以乘久丹為最上。用於膏藥。黏性強而色相良。雖長年貯之。亦不變脆。貴真膏萬金膏等均用此物。若放置一日。乾燥後。其膏藥面折合時。決不固附。引離時。亦特備離之特性。以嵩高度少而身分重者為佳。

調製法 從昔用水調用。今則隨便用之。然煮膏藥者。必預將黃丹曝於日光中。干後用之。

延胡索

鑑別法 其形類似半夏。粒圓而大。色黃者為佳。粒小而身分輕虛。色相不良。或帶白味者無用。而對蟲蝕之物。亦不可不檢去。

調製法 浸於水中五六小時。取出待其表面水分已干。用小刀削為小塊。或以兩手碎之。

鳶尾根

鑑別法 外部為黃褐色。肥而新者為上。陳而變暗色者。有青芽者。均無用。

調製法 火後切之。

葶藶子

鑑別法 有苦葶藶甜葶藶二種。苦葶藶苦而辛辣。其種已絕。目下祗有甜葶藶。形小而呈黃赤色。

調製法 入焙爐焙之。從前則隔紙炒之。

鐵粉

鑑別法 放金屬狀之光輝。為灰白色之粉。細者研為粉末。若大如指頭。或呈黑灰色者無用。又如已經酸化。帶有褐色而現古意者亦佳。

鉤藤鉤

鑑別法 攀繞植物之鉤刺。其藤細而帶紫色。多嫩鉤者為上。用其鉤者。效力加倍。

調製法 用剪刀剪為二三分長。或以兩手細切之。此時最宜注意者。即鉤之蔓生者務須除去。尖頭亦須除去。

天竹黃

鑑別法 如象牙色或淺黃白色之細之物。粉狀如灰塊之形狀。又半透映如白蠟者為上。呈黑色或黑褐色而不透映者無用。

調製法 用其粉。

天南星

鑑別法 圓而肥。內部白者為上。

調製法 浸於水中二三日。壓之切為小角。其切法始初切為三分厚之圓板狀。其次縱橫切為小角或平角。

牛膽南星即系用天南星之粉。以牛膽包裹干之。使用之際。除皮炒之。

天瓜粉

鑑別法 天瓜粉系從瓜呂根上採取之澱粉。滑澤而微細。純白色者為上。將匙插入。見其黏著者無用。本品市場中假者極多。大抵用浮粉或片慄制之。

天麻

鑑別法 大者如瓜如足。黃白色透明而如瓜者良品也。似羊角而不透映者無用。藥用須知書云。其根干。色黃白者曰羊角天麻。以其色如羊角故名。非形如羊角也。

調製法 火炙暖後見柔。二片縱斷之。或薄切之。

阿剌伯橡皮

鑑別法 白色透明之粒狀者為良品。呈淡黃色者為次品。褐色之塊片及碎片者劣品也。

調製法 以應用粉末為主。其調製之法。選晴天在日光下充分乾燥之。使用水車或發動機之動力。在石臼中粉碎。而成有光澤純白色之粉末。如日光不充分乾燥。則其粉末必微帶赤色。

罌粟殼

鑑別法 淡褐色而未破者為良。

調製法 去其蘆頭與其內部之白之部分及隔壁。蜜制者。浸於蜜與水之等分液中。亦有以火焙之者。

亞麻仁

鑑別法 有光澤。色褐形大者為佳。呈暗色者。或有土氣者。或有藁屑混入者。均無用。

阿魏

鑑別法 淡黃而色褐者為上。暗色或帶黑味者無用。

調製法 入丸藥者。以藥研研為粉。浸置於酒中。軟後取出乘濕與他藥煉合為丸藥。

阿膠

鑑別法 牛皮或驢皮所制之膠。長三寸余。闊一寸余。厚一分左右。透明者為佳品。呈黃黑色。長三寸。至五分之棒狀者為次品。總之凡黃色琥珀色者。透明者。暗赤色而透明者。夏不軟化者。均屬良品。黑而無光澤者無用。

調製法 切小入炮烙。用極弱之緩火炒之而用其粉。惟其數宜少。多則相互固結焉。

阿仙藥

鑑別法 市場所賣者。以骰子形者為多。色呈淡褐。質輕而脆。少澀味。有甘味者為佳。呈暗紫褐色。質軟而重。澀味強者。不良品也。有形長如棒者。有薄而呈圓板之狀者。

阿仙藥有古舊狀態。枯而輕。色相淡。少有澀味者為良。澀味強而帶紫黑者。或為不整形之塊片者。系屬極下等品。多用作染料。不能作藥用。

安息香

鑑別法 松脂者呈褐黃色者良品也。褐色中帶黑。或白而有光澤者。系次品。色黑如茶者下品也。

調製法 在暖酒中入安息香。經二三次之煮沸。沉於底。取出之。入水中。見其堅且脆者為合。取出干後。若仍有黏氣者。再續煮之。

犀角

鑑別法 黑而有光澤。微見彎曲。長七八寸乃至一尺余之角。株扁大。基底之直徑。有五六寸。周邊灰白色。中心及上部呈黑色者。稱烏犀角。尖端良好而基底白者劣品也。劈之其縱筋粗。在手中覺滑者真品也。高二三寸。如黑之盆山者。亦佳。長一尺五六寸。株之直徑三四寸。縱之筋緻密者名水犀角。可以為烏犀角之代用品。

銼後有犀角之氣。切為薄片向日光中照之。其透明之點狀粗大者。有光澤而色黑者烏犀角也。透明之點狀細。無光澤而色暗者水犀角也。

調製法 將犀角倒豎。從其基底十字切之。其時將其一片。置於金網之火焰所奔出之劇烈炭火上。此時急以小刀(新之小刀無用)就熱之根元切之。火弱者或熱之時間過長。必損其光澤。但如烈火後急切銼之。其色相與光澤亦不能良。從前犀角在配伍處方時。預先將鮫皮磨為粉。於服煎藥時吞下之。本草序例云。

凡湯中用麝香、犀角、羚羊角、牛黃、蒲黃、丹砂、須熟末如粉。臨服內湯中。攪令調和服之。

西瓜皮

鑑別法 薄剝之皮。有光澤。不碎而帶青味者為佳。暗色之物。或蟲蝕者無用。

調製法 兩手切之。

西國米

鑑別法 白色無砂。有新意者為上。

調製法 隨意用之。

柴胡

鑑別法 形狀如鼠尾。有細長之根。皮為赭褐色。內部呈淡褐色。味苦而微有良之香氣者為佳。其他直根而不分歧者。內部之色不朽而淡者。大者不選為是。有油者。瘠而小者。無用。

調製法 浸於水中。用石壓之。經三四小時。取出切之。

細辛

鑑別法 根極細。長四五寸。外部淡褐色。內部白色。辛味恰如山椒。氣味烈而新者為佳。經年後。辛味已失者無用。又有名土細辛者。杜衡也。

調製法 浸於水中。取出後。切為一分長之物。

蔥白

鑑別法 白根多而肥者為佳。

調製法 洗去其土氣。切而棄其青之部分。著根之處。切為一寸長。生入煎藥中。

桑白皮

鑑別法 楮之皮。外皮呈黃赤色。內面呈白色。有柔韌之薄皮者為上。此名附皮桑白。以其白曬過者。名曬桑白。以色白者價昂。堪為藥用。近來常有用柳之皮曬粉為白者。宜注意。

調製法 火炙軟。壓之切為二分長。或用手銼去微塵亦佳。

桑寄生

鑑別法 莖圓而有分歧之叉枝。葉二枚。採其所生於叉狀上者。有黃色之葉而似長。質厚而堅者為真品。

調製法 切之。

桑螵蛸

鑑別法 黃褐色之舟狀鬆疏之物者為上。黃褐色而不似舟狀者及小者皆無用。

調製法 火後切之。

皂角刺

鑑別法 採之已久。貯藏法良。色青青而新者為有效。

調製法 切去尖端。火後細切之。

皂角子

鑑別法 扁平而呈褐色。其邊緣有破眼。形大者為佳。無破眼者。色青者。大而不扁平者。非良物也。

調製法 碎後炒為粉用之。

皂莢

鑑別法 有豬牙皂角與肥皂莢二種。豬牙皂角長二三寸。闊三分左右。向一旁彎曲。肥皂莢長四五寸。闊五分左右。子實黑。約計三四粒。以實少者為上品。日本皂莢呈赤褐色。長一尺余。闊一寸左右。少彎曲。莢中多厚肉而有黏性者為上。

調製法 棄其外面之黑皮。而以內面之白皮火焙之。用藥研之為粉。

又萬病回春中風條中。有通關散者。其藥味中有「牙皂去皮弦」云云。此即指除去皂莢上之黑皮與筋而言。

草果

鑑別法 鈍三稜之果殼。形大。內部之實亦大。而帶茶褐色。香氣強。味辛烈者為上。小而呈汙黑色者無用。又草果有草豆蔻、肉豆蔻、白豆蔻之區別。用藥須知書云。

草果皮大仁大。草豆蔻之仁。比草果之仁為小。藥之下品也。肉豆蔻之仁如檳榔子。香氣佳。味苦。白豆蔻者。去草豆蔻之皮之物也。此四種。葉皆似良薑。故不易辨云。

調製法 去皮將實火後兩手碎之。

草豆蔻

鑑別法 大抵除其果殼。色淡而有光澤。形大者為佳。暗褐色者。破碎者。不良之物也。

調製法 破子殼為二。棄其殼。而取其中之仁。入於布袋。用手強揉去其皮膜。稍稍炒後。兩手碎之。

蒼耳草

鑑別法 陰乾其莖與葉。色青青而新者為佳。

調製法 刀切之。或兩手碎之。

蒼朮

鑑別法 外皮呈茶褐色。橫斷面呈黃白色。處處有赤褐色之油點。氣味苦辛芳烈。肥而重。多膏者名曰古蒼。上品也。無膏者名新蒼。又名新山蒼朮。下品也。切後放置。有白衣者無用。

調製法 火炙後切之。新蒼又名焚蒼。梅雨之時。燃火薰之。可除室內濕氣。

相思子

鑑別法 形狀似赤小豆。質堅。色一半黑。一半赤。黑赤判然。有光澤而鮮明者為上。黑赤不能判然分明者。或變為鮮紅色者紅紫色者劣品也。

三稜

鑑別法 色帶淡灰。質重。下端有鉛筆之削口。其稜全體恰如鮒者。形小者為佳。色呈暗色者無用。本品生於隨處水澤中。其名稱因草莖起三稜故。

調製法 浸於水中。夏令五日。冬令七日。壓而切之。

山奈

鑑別法 色白肥厚而新者為良。

調製法 水浸三四小時。取出入籠。滴其水分。兩手碎之。

山藥

鑑別法 除其粗皮。色白而滑。質重而形大者為上。帶青黑色者。或蟲蝕者無用。

調製法 火後壓切為小角。或研為粉末。供配伍散藥用。

山楂子

鑑別法 粒大而呈赤色者為上。暗黑色者。碎而小者無用。

調製法 浸於水中數小時。取出置籠中。滴下其水分後。以兩手碎之。在急要之時間。不浸水中。即用兩手碎之亦可。

山椒

鑑別法 成熟之果。破其殼為兩片。呈赤褐色。形大。味辛。香氣高而新者為上。經過年月。變為暗紫黑色。而氣味已脫者。果殼之閉者。品之種子多者無用。

調製法 以前之法。除其果梗及黑皮。用其分為二片之果殼。今則用兩手碎之。

山茱萸

鑑別法 色相為紫黑色。有酸味與澀味。色澤潤者為上。陳久者。肉少者無用。

調製法 從前除核用之。今則兩手碎之。

山梔子

鑑別法 皮薄。有七條乃至九條之稜線。圓而呈赤黃色者上品也。此名圓梔子。其較大者。形細長。呈黃色者。名黃梔子。次品也。其採取於久雨連綿之際。色黑或腐朽者。或陳久者均無用。

調製法 兩手碎之。或水浸後切之。

酸棗仁

鑑別法 扁圓形而赤色之仁。粒大者為上。陳久者。已變暗赤色者劣品也。又其初色相甚佳。因沾吸濕氣。日光中曬乾後。亦要變為暗赤色。宜十分注意。

調製法 兩手剔去其微塵用之。

蠶沙

鑑別法 蒼黑色呈顆粒狀之乾燥蠶屎。表面有六條之深縱溝。其聲砂砂者為上。

調製法 即用或研粉用之。

龜甲

鑑別法 以活龜之甲背為上。死後所取者無用。又有腹甲者。俗稱龜板云。

調製法 火後切之。從前用酒醋塗後。就焙乾。再塗以酒醋。再行焙乾。如此五六回。然後研粉用之。

杏仁

鑑別法 上端尖。尾端圓。如心臟形。扁平而肥厚。仁白粒大者為上。

調製法 與桃仁同法用小刀橫切為二。

薑黃

鑑別法 肥而圓。內面帶黃赤色者為良。細長者薄而如竹刀者非良品也。

調製法 火炙暖。壓而薄切之。

羌活

鑑別法 自古以來。羌活即系獨活之論。為數甚多。就今日考之。未可即為定論。近頃市場之羌活。色帶光澤。外皮呈紫黑色。縱有皺紋。彎曲如蛇形狀。隔一二寸有節。橫斷面之中心。有白色之木心。其周圍皮部呈暗褐色。此其一種也。又有並無光澤。呈黑褐色。外皮處處有點狀之隆起物。無節。橫斷面之皮部。白色上有褐色之油腺者。此又一種也。要之種類雖繁。總以有光澤而外皮呈紫黑色有節者為上。近來出數甚少。日本產者。外部微帶青色。內部呈白色。大者如小指。形如棒。此為最上等。其大者苟質地緻密。亦佳。

調製法 火暖後。大者從縱間切斷之為二條或四條。再以小刀切為二分長。製劑用者。以兩手剔去其微塵。

菊花

鑑別法 秋間開花之際。採集甘菊之花而陰乾之。以黃色多瓣色極新。嵩高者為上。野菊花或苦薏等苦味之花。或陳久之花。均不佳。

調製法 去萼離瓣用之。

桔梗

鑑別法 形狀似沙參。少分歧之枝根。外皮褐色。內部白色。有滋味。大而一棵直立者為上。此名帶皮桔梗。其曬後呈純白色者稱曬桔梗。

調製法 浸於水中十五六分時間。壓而切之。或火炙後切之。

枳殼

鑑別法 形不過大。呈黑青色者為上。

調製法 水洗入籠。滴去其水分。乘其質軟時切之。

枳實

鑑別法 大如新式棋子。肉外泛。皮部厚。帶青黑色。有苦味辛味。火炙切後。其切口呈淡小豆色。有鱉甲狀之光澤者為上。如切口呈暗黑色。或呈青色。或呈黃色。形小如無患子者。次品也。價值以陳者為昂。極新之品。切口現青色。稍稍經過月日者。切口呈黃色。價亦不昂。若經過年月而切口呈暗黑色者劣品也。

調製法 皮面向上。肉質面向下。火炙之。在其香氣出時。試切之。切時覺甚便當者。即全部一一薄切之。

橘皮

鑑別法 黃橘之皮。呈黃色。肌細。有苦味。形狀良者。上品也。陳久者劣品也。

調製法 以兩手剔其微塵用之。

金銀花

鑑別法 花瓣之上端呈黃褐色。基部呈赤褐色。干者為上。成粉者。有藁屑者無用。

調製法 隨意用之。

榆白皮

鑑別法 去粗糙之外皮。而用其內皮為佳。

調製法 遇濕氣則損品質。宜火後切之。

熊膽

鑑別法 選色黑而有光澤。有焦臭性。感濃苦味。試以白色之茶碗。盛清水一杯。以半粒胡麻大之熊膽。置入碗中。見其浮於水面。旋轉迅速而不休止。在迴旋之際。漸漸溶小。終於忽然消失者。真品也。旋轉之時。迴旋遲緩。或暫時停止。或雖旋轉迅速而不悉溶。或浮於水面而不旋轉。或浮在水面時。水底下有一道之黃線者。均劣品也。因除熊膽外。其他之獸膽。亦能旋轉。但不及真正熊膽之旋轉之速耳。又可以清水盛於他器中。在其水面上撒以微塵。而以米粒大之熊膽滴下。見微塵在其左右如絲如線下於水底。其線不散者。亦真品也。

其味純苦而無雜味者。良品也。初入口甘而後覺苦。或初不苦而後苦。或苦而淡者。或帶甘味者。或其味覺不快者皆系劣品。惟初甘後苦之物。雖屬劣品。但無良品可選時。亦可以用。現今市場中價格之高下。即視味之良否而定。

其色系漆黑色。而放光澤者為佳品。否則劣品也。

其氣味有焦臭氣者良品也。有血腥之氣味或帶腐敗之臭氣者下等品也。

又坊間有琥珀狀熊膽者。呈透明之黃赤色。有光澤。極苦而無雜味。在水面上迴轉迅速。入口即溶而不黏。此亦良品也。

熊膽之真偽。凡富於經驗之人。雖置無數之物品於前。一見即能辨明。總之贗物之外皮。必帶煤色之黑色。內面黑色。枯而無光。其質堅硬。或味雖苦而覺淡。或帶不快之味。此以黃連黃柏當藥等煉成之者也。又有雖苦而其中雜有細小之碎片者亦贗品也。

調製法 水溶解。溫湯煎服之。丸藥以水溶化。去其皮與滓用之。不能入煎劑中煎服。

密陀僧

鑑別法 以淡黃色之銀密陀僧為良品。帶赤黃色之金密陀僧為下品。均可供藥用。鉛色銅色之密陀僧無用。

調製法 紙包以鐵槌細碎後。入鍋注水煮之。然後就日光中曬乾貯之。

密蒙花

鑑別法 淡褐黃色。花序不碎。味甘者為良。

調製法 兩手碎之。

明礬

鑑別法 不帶白色之粉霜。成透明而大之結晶者為上。此名透明明礬。其重疊如塔狀者。名塔狀明礬。礬石即燒明礬之物。結晶後。除其水。而成枯礬、巴石、燒明礬等名稱者也。取其色白而嵩高。分量輕者為上。帶暗色者。或碎而已吸引濕氣者無用。

雌黃

鑑別法 石雌黃有如金之黃色。有光而軟者為上。帶黑色者無用。

調製法 臼中搗粉用之。

蒺藜子

鑑別法 黃褐色之菱形。質重者為上。

調製法 刺之焦者。炒後。在藥研邊緣研去其刺頭。壓切之。如藥用之目的。為恢復盲者視力。則宜研粉用之。(食後服用一方寸)

鐘乳石

鑑別法 形狀如指。色相如飴。稍帶赤味。中央有孔通者為上等。過長者。或質粗者。或內部無孔者無用。又其物恰如烏之羽莖。透明而中空虛。質輕者。稱鵝毛管石。亦上品也。

調製法 現今用石臼搗碎。使用於煎劑中。從前據本草序例云。

凡用鐘乳石等諸石。以玉槌水研。三日三夜漂練。務令極細。

常山

鑑別法 小者採小木之根。呈黃色者為上。其葉稱蜀漆。又名土常山。另有一種。其葉稱甘茶。可為甘味之劑。從前往往附加於醬油中。凡呈暗黑色之收縮干葉。而無屑片。味甘而多新氣者為上。

調製法 火後切之。

紫菀

鑑別法 外部紫色。內部白色。有無數之細長根附著。軟而能彎曲者為上。

調製法 火後切之。

紫根

鑑別法 外部紫黑色。內部有白色之肉。即皮部厚者為良。皮部薄者。僅可作染料之用。

紫蘇葉

鑑別法 俗稱縮緬紫蘇。或稱花紫蘇者。其表裡均呈紫色。在未開花前。採集其葉之大者陰乾之。以香氣高。軸大或無屑片混合者為良。陳久者。採集時。片面青而他面紫者。兩面均青者。無用。

調製法 水洗入籠。滴去水分。軟化後。壓而切為二三分長。

紫石英

鑑別法 呈紫色。成透映之結晶形。形正而大者為良。

調製法 火燒赤。取出浸於醋中。水溶之。

使君子

鑑別法 兩端尖。有五條稜線。色黑褐。形大。內部呈白色。有油氣而色新者為上。

調製法 壓為二三分之厚切之。

麝香

鑑別法 全形者稱臍麝香。其直徑大約一寸。亦有稍長而大者。其外面有多多之毛之皮包之。色帶淡褐。此上等也。毛白者下品也。形正圓者扁平者。壓其外面。覺內容充實。不硬不軟。有抵抗力。取出其內容。覺有乾燥之細末。香氣強烈。比之普通麝香。香氣之刺戟強者為良。麝香以香氣之強弱為證。香氣少者。不良品也。內容軟而潤者不良品也。取出其內容有皮者。名皮麝香。

調製法 切開其皮。取出內容。乳缽細研後。入小瓶中儲之。

商陸

鑑別法 山牛蒡之根。切二三寸長。薄如板狀。乾燥之。以灰白色而幅廣大者為佳。帶暗色者無用。

調製法 火炙縱切其幅為五分。如浸於水中而切之者。其色大變。變為不良。

松蘿

鑑別法 生時色青白。干後成白色。形長者為佳。

調製法 切之。

松脂

鑑別法 黃色或淡黃褐色。塊大者為上。成粉而帶暗色者無用。

調製法 研粉用之。

升麻

鑑別法 外皮紫黑色。內部有淡褐色之羅紋。肥大者為上。從此根所生之莖。其附著之葉如秋海棠而有鋸齒。一如鬼臉者名鬼臉升麻。形瘠而小。外皮呈黑色。內部為青白色者名雞骨升麻。次品也。

調製法 水浸一日半。待其充分軟後。壓而薄切之。其大者先縱切為二條或四條。更橫切之。

菖蒲根

鑑別法 從前用石菖蒲之根。現今市場中悉用端午日白菖蒲之根。形大。外皮青色。內部白色。香氣強而新者為上。

調製法 壓而薄切之。

生薑

鑑別法 發育肥大。內部有白味。味辛而香氣好。色新之母姜為上。帶暗色者。細而瘠者。根者。均無用。

調製法 火炙暖。壓而用小刀平平薄切之。或兩手碎之。

在處方之終。往往有生薑幾片云云。每片以若干重若干大。古來均無一定。從奇效醫術載一片之重。為二分五釐以來。世間亦未有人提出異議者。

青皮

鑑別法 表面呈暗青色。青色強。裡面海綿組織之部分呈白色者。氣味新者為上。

調製法 浸於水中。取出入籠。暫時放置後。切為一二分。

芍藥

鑑別法 冬令掘其根。不去其皮。就日光中乾燥之者名生干。所謂赤芍者。即其大如指。肥而硬。外皮帶淡紅色。內部呈白色之物也。以形長如棒。味苦而澀者為良。形細者。短折者。內部變褐色者。蟲蝕者均無用。所謂白芍者。在冬令採掘其根時。即除去其粗皮。投入沸湯中煮沸之。其湯呈黑色。取出後曬乾之物也。其效力比之赤芍較弱。

調製法 置在鐵網之上。下用火暖之。軟後壓切為一分左右之薄。

赤小豆

鑑別法 藥用者須貨品極新。粒小。呈暗黑色。有光澤者為上。陳久者。蟲蝕者。無去腫病之水氣之力者也。

調製法 盡煎用之。不能銼入。

赤石脂

鑑別法 有角性之不整塊。易碎。以爪磨之。能放光澤。以舌砥之。無土臭之味。內部呈淡紅色者為良。外部淡紅色。內部白色者無用。白石脂則宜色白者為是。

調製法 現今細碎水溶之。從前碎後浸於醋中。火燒後水溶之。

蛇退皮

鑑別法 銀白色之光澤。有圓筒狀菲薄之皮膜。曝於雨露者為上。

調製法 炒為粉。或煏為灰用之。

蛇骨

鑑別法 所謂蛇骨者。系古代之大樹。埋沒於地中。木心殘剩為化石者也。形狀如大蛇。叩之發礦音者為上。

調製法 研為粉。用為撒布於損傷之部。

車前葉

鑑別法 帶青味之大葉。嵩高者為上。

調製法 輕輕注以如露之水。軟後除其葉柄。疊而切之。

草前子

鑑別法 黑褐色而有光澤之長橢圓形之種子。質重而能沉於水中者為上。帶褐色而無光澤者無用。

調製法 稍稍炒。粉用之。

蛇床子

鑑別法 似小茴而較短小。味辛類荊芥。有香氣者名真蛇床子。良品也。然一般之蛇床子。形如米粒。有毛茸。此竊衣子也。

調製法 真蛇床子。稍稍炒用之。有毛茸者。日光中乾燥後。置臼中搗去其毛。炒後用之。

沙參

鑑別法 長圓錐形。外部淡黃色。內部呈白色。上部肥大之部分。直徑有六七分者為上。帶暗色之老朽根。或形細者無用。

調製法 水洗後。取出置籠中。軟後切之。

戎鹽

鑑別法 從前在青州產。談青色骰子形之青鹽。堪供藥用。其後以荷蘭人輸入無色透映之光明鹽代之。亦有用夾雜酸化鐵之淡紅色之桃花者。

調製法 隨意用之。

縮砂

鑑別法 除其果殼。呈暗褐色。形橢圓而大者為上。色暗黑而易碎者次品也。現今市場中之物品。大部分無色相。表面往往塗以白粉者。又有附皮縮砂者。以形大內部有果實之集團者為良。

調製法 兩手細剖之。

辰砂

鑑別法 形大質重。鮮硃色者。名大辰砂。上品也。細者劣品也。

調製法 研磨磨為粉末。水溶之。

辰砂不加入煎劑中。俟他藥煎煮後。將漉濾濾其液。衝入煎藥汁中服用之。

辛夷

鑑別法 正月間開花前之花蕾。內部充實。形大者為良。

調製法 除其外部之苞及毛茸用之。

秦艽

鑑別法 有羅紋交相糾繞。狀如細絲。色黑味苦者為良。日本產者系另一種之植物。羅紋直上。並不交糾。大而長者為良。

調製法 洗淨後。浸於水中十分鐘。切為小角塊。

真珠

鑑別法 藥鋪中販賣者有下列諸種。(惟日本人能辨之)

伊勢真珠 藥用亦可為裝飾用。形正圓而粒大。發銀色之光輝者為上。金色者次之。

水戶真珠 藥用者屬於上等之部。形極圓。白如銀色。有光澤者為上。

志摩真珠 供普通藥用。色白粒小。以極圓者為上。粒大而色帶黑味者。不正圓者價廉。

此外尚有小芥子、琉球、北海湖水等名稱云。

調製法 絹包入豆腐之中。煮後搗碎為粉。

萆茇

鑑別法 黑褐色粒狀之果實。集團無數。有一寸左右長之複果。香氣與辛味均烈。色新者為良。細小者無用。

調製法 湯中充分洗過。切後陰乾之。

萆薢

鑑別法 質軟者為上。又原植物之莖無刺者。則其根軟。刺之根色白而硬者無用。

調製法 去皮火後切之。

枇杷葉

鑑別法 採取枇杷樹上極大之葉。陰乾後。以帶色青而新者為上。

調製法 生葉切為直二分左右。如葉已乾燥者。宜注以如露如霧之水。暫時放置。然後切之。在盛夏暑氣時用之。

蓽澄茄

鑑別法 暗黑色形大而新者為良。

調製法 浸於酒中。蒸後用之。

白豆蔻

鑑別法 此有除殼與不除殼二種。市場所售。大抵為帶殼者。以圓而肥。色淡者為良。帶暗色之果殼殼已破者無用。

調製法 去果殼與粉。稍稍炒用之。

白檀

鑑別法 白檀有三種。頂上者名老山檀。木大而直。兩端之切面。以黑紙貼之。表面有塗以朱者。質脆而香氣強者。為老山之特徵。最劣者名新記。亦稱普通白檀香氣弱而感甘味。質有黏氣。與老山之香氣。完全不同。又有一種不屬新記。亦非老山。品位介於兩者之中者。名地門。亦名間山。

又有印白檀者。谷稱和檀。系日本人取茂木而假造之者也。

調製法 用刀劈之。

白檀劈出後。凡黃褐色而多油氣。香氣強者為上品。淡黃色而油氣少者。易碎而香氣弱者。且容易燒過者劣品也。

白蘞

鑑別法 如烏梅而圓。大如雞卵。外皮紫黑色。內部白色。味苦者為良。

調製法 火後切之。

白芨

鑑別法 肥而色白者為良。

調製法 水洗後。壓而切之。

白殭蠶

鑑別法 色白而形直。質硬者為良。

調製法 水洗後。暫置之。待軟。將其腹內之絲狀物。就口尾抽出之。又有水洗後即炒而用之者。

白芷

鑑別法 有細長之枝。富芳烈之氣味。呈純白色而新者為良。過大者有蟲穴者無用。

調製法 暫浸於水。將細者壓切之。大者視其程度。斷切為縱二段或四段。再行薄切之。其極大者。橫為三四分長。再從縱間薄切之。急要之時。火後切之。

本品非常易遭蟲蝕。在梅雨季節前即宜用箱密閉儲藏。即入樟腦。直至秋令為度。

白朮

鑑別法 根白而柔者。稱三好白朮。良品也。筋多而堅者。名嫩根白朮。下品也。總之以新者為上。凡有蟲穴者。陳久而變褐色者均無用。又古昔有云頭朮、雞腿朮、狗頭術諸名稱。視其形態而異其命名者也。

調製法 水洗後。取出入籠。滴去其水分。火炙之。稍壓而切之。又其始即火炙而切之者亦佳。處方中有「雪白朮」者。此並非經雪之謂。乃甚言其雪白之意也。

蓖麻子

鑑別法 有銀白色之斑點。呈黑褐色橢圓形之種子。富有油分。質重者為佳。

調製法 去殼稍稍炒用之。

檳榔子

鑑別法 形如扁平球。有澀味。質堅硬者。名大腹檳榔子。上品也。稍長如卵圓之形。頭尖者。名山高檳榔子。次品也。總之要外部呈淡褐色。內部有白之紋理。未經蟲蝕。腳部無凹凸之穴者為上。

調製法 火熏暖。切之。又或削為纏卷。若用浸於水中之方法。則其色相必損。

沒藥

鑑別法 沒藥有二種。供藥用之煉沒藥。大抵無琥珀之色。現今多用似乳香之黃黑色或汙褐色之不整塊物。微放香氣。味苦。無砂石木片等夾雜者為上。花沒藥無香氣。破折面呈顆粒狀。成脆而半管狀之堅塊。新鮮者呈淡赤色或赤褐色。經過月日。從暗褐色變為黑色。以新而不碎者為上。

調製法 與乳香同。

木香

鑑別法 形態如久曝於雨露之枯骨。外面淡褐色。內部灰白色。硬如角質。實質中味苦者為上。若內部黑而朽。且空虛者。多砂利與片者無用。

調製法 浸於水中。夏令五六小時。冬令一夜。取出滴去其水分。細細薄切之。大者從縱間切為二條或四條。更橫切之。然後就日光中充分乾燥之。

用為賣藥之製劑原料者。先粗雜切之。然後兩手碎之。

木鱉子

鑑別法 扁平鈍三角形或橢圓形之種子。邊椽呈小半圓形之深深之缺刻。形似鱉。帶綠色。其中仁大者為上。

調製法 除殼稍稍炒後。去其油分用之。

木賊

鑑別法 淡黃色大而長之物。成一束者為上。經月陳久。或置於日光。直射之處。變為帶赤色者。均不適用。

調製法 切其節火後切為二分長短。

木通

鑑別法 皮厚。外部黃褐色。似黃蓍形棒狀之物。橫折面黃白色上。有直徑三四分乃至一寸左右車軸狀之紋理。縱間有細孔。一端吹之。他端出氣。味苦者為上。日本產者形如防己。外部有灰色之皮。內部有褐色菊花狀之紋理。此名帶皮木通。去其皮而全有其白者。名曬木通。已切者名丸木通。粗雜之物。再以兩手碎之者名押木通。大抵直徑有六七分者為佳。

調製法 切後盡配劑用。

木瓜

鑑別法 外面赤褐色。內面淡褐色。形大而無蟲穴者為良。暗黑色者無用。

調製法 浸於水中。冬令一晝夜半。夏令一夜。取出放置籠中。俟其水分滴去。火熏之。縱斷為二片。更薄切之。

青黛

鑑別法 身分輕。色呈紫黑者良品也。身重而呈黑色者。有土砂者無用。

調製法 碎後水溶之。去其渣與土砂而後用之。

青礞石

鑑別法 礞石有二種。色呈青黑。打破之。其中有白色之銀點。火燒之。則其中之白點變黃者曰銀礞石。此為供藥用之良品。色黑而有金星者名金礞石。下品也。

調製法 細碎之物。加同量之硝石。入於炮烙之鍋中。且以其他同樣大之鍋覆之。其接合處塗以土。火燒後。放置於冷處。冷後以乳缽研粉水溶之。

椒目

鑑別法 色黑而身分重者為良。

調製法 炒為粉用之。

小豆蔻

鑑別法 長圓形。色純白。肥厚。皮殼之表面。有淺之縱筋。香氣高者為上。尖端與下端純稜線之部分。縱筋尤多。又呈暗黃色者。皮殼表面之縱筋極深。香氣與前大異者劣品也。

小茴香

鑑別法 粒大而呈黃褐色。有香氣者為是。帶暗色之陳久物者無用。日本信州產者。粒較小而帶青味。香氣亦強。較諸國產勝矣。

石膏

鑑別法 有蠟狀之光澤。有白色透明之層之塊片。一節之間約二三寸。縱間有束針狀之紋理。質軟者為上。硬者無用

調製法 石臼中搗碎。在篩中篩除其粗大者用之。從前調製之法。以同樣大之炮烙鍋二隻。相合之。中入石膏。置於火上。上置炭火。約一時候。(今二小時)除火。冷後。敷於紙上。在土上放置一夜。全冷後供藥用。

全蠍

鑑別法 小而緊。形態完全者為上。足已脫離者。形亂者下品也。乾燥品呈藍青色。鹽浸者變淡灰色。全蠍以蟲之身體全部完全而名。而效力多集於尾部。名蠍梢。

調製法 鹽浸之物。宜用水充分洗去其鹽分。乾燥後火炙剖之。

硝石

鑑別法 色白結晶。大而不濕者為上。帶暗色者。細者無用。

調製法 盛於土器中火上熱而溶融之。冷後凝結。碎用之。

石葦

鑑別法 人跡斷絕之山中生於岩石上者為上。

調製法 去其葉背之毛。火後切之。

石決明

鑑別法 有九穴者名九孔。上等品也。非九孔者不能供藥用。

調製法 與米泔汁同煮。約二小時。除去貝外黑之部分。碎用之。又以水小麥粉捏石決明於其中。埋於熱灰中。煨後除去小麥粉與外部之黑者。粉用之。

石斛

鑑別法 用其生於石上之莖。質硬根白者為上。根黑者。生於木上者無用。

調製法 去根火後切之。

川芎

鑑別法 球形或長圓形之塊狀根。外皮黑褐色。內部黃白色。形大。氣味辛烈者為上。

調製法 火炙軟。試切之。內部呈黃色。如鱉甲之狀半透明者。合度矣。其大者縱二切或十字切。更細切之。

穿山甲

鑑別法 褐黑色而有光澤。無蟲蝕者為上。以剪刀剪開者。祗須形大。亦可。

市中有剝甲後長埋地中。使皮部腐朽。而鱗不變化。後日掘出。洗去其土氣。干曬之。其土帶為淡灰色者。

調製法 火炙暖而軟之。細切之。用藥研充分研為細粉。以一小匙衝於開水中服之。可以促乳之分泌。

蟬退

鑑別法 蟬之脫殼。故又稱蟬蛻。民間之中耳炎者服用之。集其附著於上者。色呈茶褐。有光澤。具備全形者為良品。帶土氣者下品也。

調製法 浸於湯中洗去其土氣。去其頭、足、翅等。火後粉用之。

旋覆花

鑑別法 黃褐色而有新意者為良。

調製法 用其花瓣。

前胡

鑑別法 外部黑色。內部黃白色。緊札而身長者良品也。極肥大者。過細者無用。

調製法 洗去土氣。壓而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