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活
獨活為繖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的乾燥根。主產於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生於陰濕山坡、林下草叢或稀疏灌叢間,喜陰涼潮濕氣候,多生於海拔1200~2000米的高寒地區。味辛、苦,性溫。歸肝、腎、膀胱經。功效祛風散寒、通絡止痛、除濕宣寒。臨床用名為獨活。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胡王使者、獨搖草(《別錄》),獨滑(《本草蒙筌》),長生草(《綱目》),川獨活、肉獨活、資邱獨活、巴東獨活(《中藥志》)。
【釋名】
《別錄》雲:“此草得風不搖,無風自動。”故名獨活、獨搖草。
【基原】
為傘形科植物重齒當歸的根。
【植物】
重齒當歸 Angelica biserrata (Shan et Yuan.) Yuan et Shan [A. pubescens Maxim.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 A. pubescens auct. non Maxim.] 又名重齒毛當歸(《新華本草綱要》)。
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地。
【採集】
育苗移栽者在當年10~11月採收,直播者在生長2年後收穫,挖出根部,去除枯萎莖、葉,抖去泥土,烘至半幹,堆放2~3天,發軟後再烘至全幹。
【化學成分】
根中含香豆精類化合物:二氫山芹醇(columbianetin)及其乙酸酯(columbianetin acetate),歐芹酚甲醚(osthol),異歐前胡內酯(isoimperatorin),香柑內酯(bergapten),花椒毒素(xanthotoxin),二氫山芹醇當歸酸酯(columbianadin),二氫山芹醇葡萄糖苷(columbianetin-β-D-giucopyranoside),毛當歸醇(anpubesol),當歸醇(angelol)B、D、G。還含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及揮發油,揮發油中有50餘種成分,其中含量較多的有佛朮烯(eremophilene),百里香酚(thymol),α-及β-柏木烯(cedrene),葎草烯(humulene),對-甲基苯酚(p-cresol),氧雜環十六烷-2-酮(oxocyclohexandecan-2-one),十二烷基異丙基醚(dodecylisopropylether),樅油烯(sylvestrene),α-長蒎烯(α-longipinene),α-蒎烯(α-pinene),3-甲基壬烷(3-methylnonane),橙花叔醇(nerolidol),對-聚傘花素(p-cymene)及α-水芹烯(α-phelladrene)等。
【藥理】
1.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獨活對離體心臟有明顯抑制作用,劑量加大最終使心臟停止收縮。γ-氨基丁酸可對抗多種實驗性心律失常,並影響大鼠心室肌動作電位。獨活對烏頭堿誘發的大鼠、小鼠心肌缺血及大鼠動作電位的變化也有影響。獨活酊劑或煎劑靜脈注射對麻醉犬和貓均有明顯降血壓作用,但持續時間較短,以酊劑作用為強。切斷雙側迷走神經不影響獨活降壓作用效果,但可被阿托品部分乃至完全阻斷。獨活煎劑可使蛙腿血管顯著收縮,具有抑制血管緊張素Ⅱ受體、α受體以及鈣通道阻滯劑受體的作用。
2.對血液系統作用 獨活醇提物能顯著抑制ADP體外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不但後延“雪暴”發生時間、特異性血栓形成時間、纖維蛋白血栓形成時間,而且使血栓長度縮短、濕重減輕,使小鼠出血時間明顯延長。獨活中的香豆素類成分二氫山芹醇、二氫山芹醇乙酸酯和歐芹酚甲醚等對體外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歐芹酚甲醚對AA、血小板啟動因數、膠原、鈣離子載體A23187和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亦有抑制作用。
3.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 獨活煎劑腹腔注射能明顯延長小鼠熱板法造成的動物疼痛反應時間,有明顯鎮痛作用。其流浸膏、煎劑給小鼠或大鼠灌服或腹腔注射,有安神、鎮靜、催眠作用。其浸劑皮下注射可防止士的寧所致的青蛙驚厥。腹腔注射歐芹酚甲醚能顯著抑制角叉菜膠誘導的大鼠足腫脹和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
4.抗菌作用 獨活煎劑體外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歐芹酚甲醚和花椒毒素在體外具有廣譜的抗菌作用。
5.光敏作用 獨活所含的香柑內酯、花椒毒素等呋喃香豆精類化合物為“光活性物質”,進入機體後,可使受到日光或紫外線照射的皮膚發生日光性皮炎,出現紅腫、色素增加、甚至表皮增厚等。
6.其他作用 獨活所含香柑內酯、花椒毒素等對兔回腸具有明顯的解痙作用。獨活的有效成分呋喃香豆精類化合物香柑內酯對實驗性胃潰瘍有中等強度的保護作用,花椒毒素作用較弱。獨活靜脈注射時可使呼吸加深加快。花椒毒素、香柑內酯等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有殺滅作用。
7.毒性 花椒毒素大鼠肌內注射LD50為160mg/kg,香柑內酯為945mg/kg。歐芹酚甲醚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16mg/kg。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出油變黑者,大小個分開,搶水洗淨,潤透,切薄片,曬乾或低溫乾燥。
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黴,防蛀。
【藥性】
味辛、苦,性微溫。歸肝、腎、膀胱經。芳香走竄,可升可降。
1.《本經》:“味苦,平。”
2.《別錄》:“甘,微溫,無毒。”
3.《藥性論》:“味苦、辛。”
4.《本草正》:“味苦,氣香,性微涼。升中有降。入腎與膀胱兩經。”
5.《藥品化義》:“屬陰中有微陽,氣香而濁。味苦微辛,性微溫。能沉能浮,性氣與味俱重。入心、肝、腎、膀胱四經。”
【功效主治】
祛風勝濕,散寒止痛。主治風濕表證,風寒濕痹,腰膝疼痛,中風驚癇,腳氣腫滿,頭風齒痛,癰瘡癢疹。
1.《本經》:“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奔豚,癇痙,女子疝瘕。久服輕身耐老。”
2.《別錄》:“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3.《藥性論》:“能治中諸風濕冷,奔喘逆氣,皮膚苦癢,手足攣痛,勞損。主風毒齒痛。”
4.《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治風須用,及能燥濕。又雲:苦頭眩目運,非此不能除。”
5.《補遺藥性賦》:“其用有二:諸風掉眩,頸項難伸;風寒濕痹,兩足不用。”
6.王好古:“去腎間風邪,搜肝風,瀉肝氣,治項強脊痛。”(引自《綱目》)
7.《本草通玄》:“治失音不語,手足不隨,口眼歪斜,目赤膚癢。”
8.《本草正》:“善行滯氣。專理下焦風濕,兩足痛痹,濕癢拘攣。”
9.《醫林纂要·藥性》:“補肝,潤腎,行濕,祛風。”
10.《現代實用中藥》:“發汗,利尿,消浮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使用注意】
陰虛血燥者慎服。
1.《本草經疏》:“血虛頭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帶寒熱者,此屬內證,誤用反致作劇。”
2.《本經逢原》:“氣血虛而遍身痛,及陰虛下體痿弱者禁用。一切虛風類中,鹹非獨活所宜。”
【應用配伍】
祛風勝濕,散寒止痛 本品辛苦微溫,芳香走竄。辛能祛風,苦能燥濕,溫能散寒,芳香走竄則可升可降,通經絡,止疼痛,故本品為祛風勝濕、散寒止痛之要藥,既可用於風濕表證、風寒濕痹、腰膝疼痛、腳氣腫滿,又可用於中風驚癇,頭風齒痛,癰疽癢疹等。凡外感風濕,頭身重痛者,可與羌活、防風、川芎、槁本等兼用,如《內外傷辨惑論》羌活勝濕湯。其治風寒濕痹,無問新久均可應用,尤宜於下半身者。凡一切風痹疼痛者,可與防風、附子、烏頭等配伍,如《千金方》獨活酒;凡少陰寒濕腰痛,難以轉側俯仰者,可與蒼朮、細辛、防風等同用,如《症因脈治》獨活蒼朮湯;凡痹證日久,肝腎氣血不足,腰膝酸痛寒冷,關節屈伸不利,兩足重痛頑麻者,可與桑寄生、幹地黃、人參、當歸等補益之品及防風、細辛、桂心等祛風濕之藥相合,如《千金方》獨活寄生湯。凡腳氣腫滿疼痛,時發寒熱者,可與附子、牽牛為伍,如《聖濟總錄》獨活散。凡中風語謇,半身不遂者,可與防風、葛根、桂心、半夏、芍藥等並施,如《古今錄驗方》獨活湯;凡少陰伏風頭痛者,可與細辛、川芎、羌活、防風等配用,如《症因脈治》獨活細辛湯;凡風毒上攻,頭目昏痛者,可與川芎、防風、菊花、全蠍等共伍,如《博濟方》獨活丸。凡少陰伏風兼寒,牙齒疼痛者,可與細辛、附子相佐,如《聖濟總錄》獨活酒;若為風熱邪毒攻注,齦腫牙痛者,當與石膏、黃芩、細辛、白芷等配合,如《證治準繩》獨活散。凡一切癰疽初起,紅腫熱痛者,可與黃芩、大黃、赤芍、當歸等煎湯洗瘡,如《易簡方》獨活散;凡風濕癮疹,皮膚腫癢時痛者,可與防風、蒺藜等合用,如《聖濟總錄》獨活丸。
1.《醫學啟源》:“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
2.《品匯精要》:“合地黃等分,每服三錢,治牙風上攻腫痛;每用四兩,合好酒一升,煎半升溫服,治中風通身冷,口噤不知人。”
3.《藥鑒》:“主蒼朮,治兩足之濕腫;君荊、翹,散下身之癰毒;佐黃柏,止血崩如神。”
4.《本經逢原》:“與細辛同用,治厥陰頭痛目眩。”
5.《本草用法研究》:“佐血藥,活血舒筋,殊為神妙。”
【附方】
1.治諸風痹 獨活、石南各四兩,防風三兩,附子、烏頭、天雄、茵芋各二兩。上㕮咀,以酒二鬥,漬七日。每服半合,日三,以知為度。(《千金方》獨活酒)
2.治風濕腰痛,腰腳冷痹不仁,疼痛 獨活半兩,杜仲(去粗皮)一兩,當歸、芎䓖、熟幹地黃各一兩半,丹參一兩。上銼細,用好酒五升,於淨瓶內浸,密封,重湯煮兩時許,取出候冷。旋暖飲之,不拘時候,常令微醉。(《聖濟總錄》獨活酒)
3.治少陰寒濕腰痛,不能轉側,頭痛身疼,無汗拘緊,脈左尺細緊 獨活、蒼朮、防風、細辛、川芎、甘草。水煎服。寒甚加生薑、桂枝。(《症因脈治》獨活蒼朮湯)
4.治肝風筋脈拘急,背膊勞倦,及頭昏項頸緊急疼痛 獨活、甘菊花、蔓荊實、芎䓖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加酸棗仁、惡實各五十粒(研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獨活湯)
5.治腳氣疼痹,脛滿,行起忽弱,小腹不仁,時冷時熱 獨活五兩,附子五兩(生用,切)。以酒一鬥漬,經三宿服,從一合始,以微痹為度。(《肘後方》獨活酒)
6.治腳氣腫脹痛 真川獨活五錢,木瓜、牛膝各一兩。共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7.治曆節風痛 獨活、羌活、松節等分。用酒煮過,每日空心飲一杯。(《綱目》引《外臺》)
8.治風痙 獨活半兩,荊芥穗一兩。上以水三盞,煎荊芥汁一大盞,再入獨活煎一半,去滓溫服。(《全生指迷方》獨活湯)
9.治卒中急風,口噤不開者 ①獨活四兩,桂二兩。以酒水二升,煮取一升半,分為三服,開口與之。溫臥火炙,令取汗。(《肘後方》) ②中風口噤不語,不知人,飲食不下:獨活一兩,葛根、甘草(炙)各半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匕,以水一盞半,加生薑半分(切),煎取七分,去滓熱服。口噤藥不下,斡口開灌之,日夜四五服。(《聖濟總錄》獨活飲)
10.治妊娠中風,口面㖞斜,語澀舌不轉 獨活一兩,竹瀝二合,生地黃汁二合。以水一大盞,煎獨活至六分,去滓,下竹瀝、地黃汁,攪勻,更煎一二沸,分二次溫服。(《聖惠方》獨活飲子)
11.治產後百日中風痙,口噤不開,血氣痛 獨活一斤,大豆五升,酒一鬥三升。先以酒漬獨活二宿,若急需,微火煮之,令減三升,去滓;別炒大豆極焦,使煙出,以獨活酒沃之,去豆。每服一升,日三夜二。(《千金方》獨活紫湯)
12.治產後中風,語言謇澀,腰強直 獨活一斤,桂心三兩,秦艽五兩。上㕮咀。以酒一鬥半,漬三日。飲五合,稍加至一升,不能多飲,隨性服。(《千金方》獨活酒)
13.治產後中柔風,舉體疼痛,自汗出 獨活八兩,當歸四兩。上㕮咀。以酒八升,煮取四升,去滓,分四服,日三夜一,取微汗。(《普濟方》獨活當歸湯)
14.治產後中風,虛汗多,困乏,體熱頭痛 獨活一兩半,白鮮皮半兩,羌活、人參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匕,以水七分,酒三分,同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總錄》獨活湯)
15.治小兒癇,手足掣疭,十指顫,舌強 獨活、麻黃(去節)、人參各二分,大黃四分。上以水二升,煮麻黃,減三合,去沫,納諸藥,煎九合,分三次服。(《幼幼新書》引《嬰孺方》獨活湯)
16.治胎驚,發散風邪 羌活、獨活各一分,檳榔、天麻、麻黃、甘草各半分。上銼散。每服半錢,水煎服。於內加南星末蜜調,可貼囟用。(《仁齋直指小兒方》獨活湯)
17.治少陰寒鬱頭痛 川獨活五錢,防風二錢。水煎服。(《本草匯言》)
18.治外感少陰頭痛 獨活、細辛、川芎、秦艽、生地、羌活、防風、甘草。水煎服。(《症因脈治》獨活細辛湯)
19.治風毒氣上攻,頭目疼痛,昏眩不快 獨活、川芎、甘菊各一兩,幹蠍一分(炒),防風一兩,半夏(湯洗去滑,作餅子,炙)二兩。上為末,以半夏末用生薑自然汁一大盞煮膏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七至十丸,荊芥、薄荷湯送下。(《博濟方》獨活丸)
20.治風頭眩運,倒僕不定 獨活六兩,石膏四兩,枳實(麩炒)、麻黃(先煮,掠去沫,焙)各三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酒半盞,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聖濟總錄》四神湯)
21.治齒根動痛 生地黃、獨活各三兩。上㕮咀,以酒一升漬一宿,以含之。(《千金方》)
22.治風牙齒疼痛 獨活半兩,莽草(切)、細辛、防風各半兩,附子一枚(生)。上銼細,以酒一升半,煎至一升,熱漱冷吐。(《聖濟總錄》獨活酒)
23.治風聾 獨活一兩。上為散。每服二錢匕,以水酒各半盞煎,去滓,空心服。時用水浸椒,煮令熱,以布裹敷之。(《聖濟總錄》獨活煮散)
24.治一切癰疽 獨活、黃芩、莽草、當歸、川芎、大黃、赤芍藥各一兩。上為散。分作二次,先用豬蹄,以水二升煮令蹄熟,去蹄入藥,再煎十餘沸,去滓,乘熱洗瘡。(《醫方類聚》引《簡易》獨活散)
25.治一切癬 獨活半兩,附子(炮)一兩。上為散。以酒調和如糊,先用皂莢水洗癬上,然後塗之,每日二次。(《聖濟總錄》獨活散)
26.治水氣腫脹 川獨活(用巴豆炒,去巴豆)。上為細末,煮精豬肉醮藥服。(《朱氏集驗方》獨勝散)
【文獻綜錄】
1.《湯液本草》:“獨活細而低,治足少陰伏風,而不治太陽,故兩足寒濕,渾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2.朱丹溪:“獨活、羌活均能祛風燥濕者也,然而表裏上下氣血之分,各有所長。羌活氣雄入太陽,外行皮表而內達筋骨,氣分之藥也。獨活氣細入少陰,內行經絡而下達足膝,血分之藥也。所以羌活有風寒發散之功而解太陽,故目證、瘍證、風痹等證為必用也。獨活僅可為風濕寒邪之用,而治少陰、厥陰,故奔豚、疝瘕、腰膝腳氣等疾為必用也。”(引自《本草匯言》)
3.《本草蒙筌》:“羌滑則氣雄,獨滑則香細。氣雄者入足太陽,香細者入足少陰。是知羌滑本手足太陽表裏引經之藥,而又入足少陰、厥陰二經。名列君部之中,非比柔懦之主,此誠撥亂反正,大有作為者也。故小無不入,大無不通,能散肌表八風之邪,善利周身百節之痛,排巨陽肉腐之疽,除新舊風濕之證。須出黑皮腐爛,煎服方有神功。如若加入川芎,立止本經頭痛。獨滑主治較羌稍殊,乃足少陰表裏引經,專治痛風與少陰經伏風,而不治太陽經也。故兩足濕痹,不能動履,非此莫痊;風毒齒痛,頭眩目暈,有此堪治。雖治伏風,又資燥濕。《經》雲風能勝濕故也。”
4.《雷公炮製藥性解》:“獨活氣濁屬陰,善行血分,斂而能舒,沉而能升,緩而善搜,可助表虛,故入太陰肺、少陰腎,以理伏風。羌活氣清屬陽,善行氣分,舒而不斂,升而能沉,雄而善散,可發表邪,故入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以理遊風。其功用與獨活雖若不同,實互相表裏,用者審之。”
5.《本草經疏》:“羌活氣雄,獨活氣細。雄者治足太陽風濕相搏,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者,非此不能除,乃卻亂反正之主君藥也。細者治足少陰傷風頭痛,兩足濕痹不能行動,非此不能除,而不治太陽之證。……其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者,金瘡為風寒之所襲擊,則血氣壅而不行,故其痛愈甚。獨活之苦甘辛溫,能辟風寒,邪散則肌表安和,氣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奔豚者,腎之積,腎經為風寒乘虛客之,則成奔豚,此藥本入足少陰,故治奔豚。癇與痙皆風邪之所成也,風去則癇痙自愈矣。女子疝瘕者,寒濕乘虛中腎家所致也,苦能燥濕,溫能辟寒,辛能發散,寒濕去而腎臟安,故主女子疝瘕,及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也。”
6.《本草匯言》:“凡病風之證,如頭項不能屈伸,腰膝不能俯仰,或痹痛難行,麻木不用,皆風與寒之所致,暑與濕之所傷也。必用獨活之苦辛而溫,活動氣血,祛散寒邪。故《本草》言能散腳氣,化奔豚,療疝瘕,消癰腫,治賊風百節攻痛,定少陰寒鬱頭疼,意在此矣。”
7.《藥品化義》:“獨活,能宣通氣道,自頂至膝,以散腎經伏風,凡頸項難舒,臀腿疼痛,兩足痿痹不能移動,非此莫能效也。能治風,風則勝濕,專疏濕氣,若腰背酸重,四肢攣痿,肌黃作塊,稱為良劑。”
8.《本草正義》:“獨活為祛風通絡之主藥,《本經》主風寒所擊,祛風之正治也。主金瘡止痛,蓋指風邪外襲之破傷風,則能祛風而止其痛,非能止脫血發熱之瘡痛也。奔豚本屬腎水之邪上湧,溫辛下達,故亦治之。癇痙亦因風動而發,然寒風固宜於獨活,而痰火生風非其治矣。《別錄》療賊風及百節痛風,無問久新,則芳香走竄,固無微不至,亦防風之流亞也。”“獨活氣味雄烈,芳香四溢,故能宣通百脈,調和經絡,通筋骨而利機關,凡寒濕邪之痹於肌肉、著於關節者,非利用此氣雄味烈之味,不能直達於經脈骨節之間,故為風痹痿軟諸大證必不可少之藥。”
【備考】
①按《本經》羌活與獨活不分,至陶弘景始將二者分開。其功效主治各有異同。相同者,二者皆辛苦而溫,入腎、膀胱經,功能祛風勝濕、散寒止痛,可治風寒濕痹,風寒感冒諸證。不同者,羌活辛溫氣雄,其力峻猛,又入太陽經,發表力強,善治外感風寒濕邪,除一身風寒濕氣,尤善治上焦風寒濕痹。獨活氣細,其力較緩,祛風除濕力勝,而發表力差,能除少陰經之伏風,尤善治下焦風寒濕痹。②《得配本草》:“羌活治遊風,獨活理伏風;羌活散營衛之邪,獨活溫營衛之氣;羌活有發表之功,獨活有助表之力。” ③《本草正義》:“(羌活與獨活)二者形色既異,氣味亦有濃淡之殊。雖皆以氣勝疏導血氣為用,通利機關,宣行脈絡,其功若一,而羌活之氣尤勝,則能直上頂巔,橫行支臂,以盡其搜風通痹之職;而獨活止能通行胸腹腰膝耳。頤之師門恒以羌活專主上部之風寒濕邪,顯與獨活之專主身半以下者截然分用,其功尤捷。而外瘍之一切風濕寒邪,著於肌肉筋骨者,亦分別身半以上、身半以下,而以羌、獨各為主治。若在腰脊背膂之部,或肢節牽掣、手足上下交痛,則竟合而用之,宣通絡脈,更能神應。固不僅內科著痹應手輒效,而外科之風寒濕邪,亦莫不投劑立驗。”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平。主治風寒所擊,金創,止痛,賁豚,癇痓,女子疝瘕。
《名醫別錄》
味甘,微溫,無毒。主治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藥性論》
君,味甘,辛。能治中諸風濕冷,奔喘逆氣,皮肌苦癢,手足攣痛,勞損,主風毒齒痛。
《開寶本草》
味苦、甘,平、微溫,無毒。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藥類法象》
氣微溫,味苦甘平。
足少陰腎行經藥也。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如神。一名獨搖草,得風不搖,無風自搖動。
《藥性賦》
味苦、甘,平,氣微溫,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三:諸風掉眩,頸項難伸,風寒濕痺,兩足不仁及為足少陰之引經。
《湯液本草》
氣味與羌活同,無毒。氣厚味薄,升也,苦辛。
足少陰腎經行經之藥。
《本草》
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癇痓,女子疝瘕,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液》云:獨活細而低,治足少陰伏風,而不治太陽,故兩足寒濕痺,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象》云: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一名獨搖草,得風不搖,無風自搖。
《心》云:治風須用,又能燥濕。
《經》云:風能勝濕。
《珍》云:頭眩目暈,非此不能除。
《本草發揮》
潔古云:獨活,足少陰腎經行經藥也。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如神。《主治秘訣》云:性溫,味苦。氣厚味薄,沉而升,陰中陽也。治風須用,反能燥濕。經云:風能勝濕,頭暈目眩,非此不能除。
《本草綱目》
羌活、獨活皆能逐風勝濕,透關利節,但氣有剛、劣不同爾。《素》云: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二味苦辛而溫,味之薄者,陰中之陽,故能引氣上并,通達週身,而散風勝濕。唐劉師貞之兄病風,夢神人曰:但取胡王使者浸酒服,便愈。師負訪問,皆不曉。復夢其母曰:胡王使者,即羌活也,松而用之,兄疾遂煎。
獨活、羌活乃一類二種,以中國者為獨活,西羌者為羌活。
《本草經疏》疏:獨活稟天地正陽之氣以生,故味苦、甘平。甄權、潔古,益之以辛,微溫無毒。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足少陰引經氣分之藥。
羌活性溫,辛、苦,氣厚於味,浮而升,陽也。手足太陽行經風藥,并入足厥陰、少陰經氣分。
羌活氣雄,獨活氣細。故雄者治足太陽風濕相搏,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者,非此不能除,乃卻亂反正之主君藥也。細者治足少陰傷風頭痛,兩足濕痺不能行動,非此不能除,而不治太陽之證,名列君部之中,非比柔懦之主。小無不入,大無不通,故能散肌表八風之邪,利週身百節之痛。其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者,金瘡為風寒之所襲擊,則血氣壅而不行,故其痛愈甚,獨活之苦甘辛溫,能辟風寒,邪散則肌表安和,氣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賁豚者,腎之積,腎經為風寒秉虛客之則成賁豚,此藥本入足少陰,故治賁豚。癇與至,皆風邪之所成也,風去則癇痓自愈矣。女子疝瘕者,寒濕乘虛中腎家所致也,苦能燥濕,溫能辟寒,辛能發散,寒濕去而腎臟安,故主女子疝瘕,及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也。
簡誤:獨活、羌活,陽草中之風藥也。本為祛風散寒除濕之要品。風能勝濕,以其性燥故也。《本經》、《別錄》并載主中風及諸風。不知真中風惟西北邊塞高寒之地,風氣剛猛,虛人當之往往猝中,或口眼歪斜,或口噤不語,或手足癱瘓,左右不仁,或剛痙柔痙,即角弓反張,此藥與諸風藥并用可也。若夫江南、吳、楚、越、閩、百粵、鬼方、梁州之城,從無剛勁之風,多有濕熱之患,質脆氣虛,多熱多痰,其患中風,如前等病,外證雖一一相似,而其中實非,何者?此皆劉河間所謂將息失宜,水不制火。丹溪所謂中濕、中痰、中氣是也。此則病係氣血兩虛,虛則內熱煎熬津液,結而為痰,熱則生風,故致猝倒亦如真中風狀。而求其治療之方,迥若天淵。外邪之氣勝則實,實則瀉之,祛風是已;內而真氣不足則虛,虛則補之,調氣、補血、生津、清熱是已。倘誤用風藥,反致燥竭其津液,血愈不足而病癒沉困,命曰虛虛。攻補既謬,死生遂殊。粗工懵昧,執迷不悟,茲特表而明之。又有血虛頭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帶寒熱者,此屬內證,誤用反致作劇。
《本草崇原》
動搖萬物者莫疾乎風。故萬物莫不因風以為動搖,唯獨活不然。有風,獨立不動;無風,獨能自搖。在蜀名蜀活,在羌名羌活,隨地以名,亦隨地有差等。但可互為兄弟,不可強別雌雄,其從治不能獨立不動,而為風寒刀刃之所擊,及奔豚癇痙之因風以為動搖,復因風而反乎上下開闔者。若女子疝瘕,此不能自搖耳。不能自搖,即闔而不開,不能獨立不動,即開而不闔。唯獨活則闔而能開,開而能闔,當入肝之經,厥陰之闔,具血風木化氣之體用者歟。
《藥性解》
味苦甘辛,性微溫,無毒。入肺、腎二經。主新舊諸風濕痺,頸項難伸,腰背酸疼,四肢攣痿。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
按:獨活氣濁屬陰,善行血分,斂而能舒,沉而能升,緩而善搜,可助表虛,故入太陰肺、少陰腎,以理伏風。
《藥鑒》
氣微溫,味苦甘辛,氣味俱薄,無毒,升也,陽也。足少陰經藥也。止奔豚癇痓,治女子疝瘕。寒濕足痺,非此不治。頭眩目暈,非此不除。諸風中之要藥也。主蒼朮,治兩足之濕腫。君荊、翹,散下身之癰毒。佐黃柏,止血崩如神。臣楂根,逐痘毒極驗。體虛氣上則忌。
《景岳全書》
味苦,氣香,性微涼。升中有降,善行滯氣,故入腎與膀胱兩經,專理下焦風濕。兩足痛痺,濕癢拘攣,或因風濕而齒痛,頭眩喘逆,奔豚疝瘕,腰腹疼痛等證,皆宜用之。
《本草備要》
宣。搜風去濕。
辛苦微溫。氣緩善搜,入足少陰氣分腎。以理伏風。治本經傷風頭痛,頭運目眩,宜與細辛同用。風熱齒痛,文潞公《藥准》用獨活、地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痙癇濕痺,項背強直,手足反張曰痙。濕流關節,痛而煩曰濕痺。風勝濕,故二活兼能去濕。奔豚疝瘕。腎積曰奔豚,風寒濕客於腎家所致。瘕疝亦然。有風不動,無風反搖,又名獨搖草。故治風。
《本經逢原》
獨活不搖風而治風,浮萍不沉水而治水,因其所勝而為制也。《本經》治金瘡為風寒所擊而痛,及奔豚癇痙,女子疝瘕,皆邪風內賊之候。獨活生益州,輕羌活其氣稍細,升中有降,能通達週身,而散風勝濕。與細辛同用,治厥陰頭痛目眩。又足少陰經伏風頭痛,兩足濕痺,不能動止者,非此不治。甄權以獨活治諸風濕冷,奔喘逆氣,皮膚苦癢,手足攣痛勞損,風毒齒痛,皆風濕相搏之病也。但氣血,虛而遍身痛,及陰虛下體痿弱者禁用。南方無剛猛之風,一切虛風類中,咸非濁活所宜。
《本草求真》
﹝批﹞搜足少陰腎伏風頭痛,并兩足濕痺。
獨活專入腎。辛苦微溫。比之羌活,其性稍緩。凡因風干足少陰腎經,伏而不出,發為頭痛,痛在腦齒。則能善搜而治矣。以故兩足濕痺不能動履,非此莫痊。風勝濕,故二活兼勝濕。風毒齒痛,腎主骨,齒者骨之餘。頭眩目暈,非此莫攻。《肘後方》用獨活煮酒,熱漱之。緣此有風不動,無風反搖,故名獨搖草,搖者動活之意,故名獨活。因其所勝而為制也。且有風自必有濕,故羌則療水濕游風,而獨則療水濕伏風也。羌之氣清,行氣而發散營衛之邪;獨之氣濁,行血而溫養營衛之氣。羌有發表之功;表之表。獨有助表之力。表之裡。羌行上焦而上理,上屬氣,故云羌活入氣。則游風頭痛、風濕骨節疼痛可治;獨行下焦而下理,下屬血,故云獨活入血。則伏風頭痛、兩足濕痺可治。二活雖屬治風,而用各有別,不可不細審耳。
《得配本草》
辛、苦,微溫。入足少陰經氣分。治體經伏風,頭痛喘逆,目眩齒痛,下焦寒濕,兩足痛痺,腹腹疼痛,奔豚疝瘕。
君地黃,治風熱齒痛;使細辛,療少陰頭疼。
陰虛者禁用。為補血之使,亦能舒筋活絡,但不宜久用。盛夏不宜輕用。
羌活治遊風,獨活獨伏風;羌活散營衛之邪,獨活溫營衛之氣;羌活有發表之功,獨活有助表之力。
《本草分經》
辛、苦,微溫。氣緩,入腎經氣分。善搜伏風,兼能去濕,治頭痛目眩,齒痛痙痺,疝瘕諸症。
【現代藥理研究】
獨活對冠狀動脈有擴張作用;對麻醉犬有降壓作用、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對離體蛙心也有抑制作用。獨活水醇提取物還具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獨活具有鎮靜、消炎以及一定的鎮靜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獨活煎劑對多種致病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均有明顯抑制作用。
獨活中的佛手柑內脂、花椒毒素、異虎耳草素、白芷素、東莨菪鹼等分別對兔迴腸、大鼠十二指腸及子宮痙攣均有明顯解痙作用。
獨活能提高免疫功能。
獨活對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能使呼吸加深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