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神秘驗方

来自WikiTCM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癰疽神秘驗方

作者
陶華
朝代

癰疽十段關

癰疽,遍身拘急,疼痛寒熱,宜宣通經絡,宜用人參敗毒散。

人參敗奏散

人參 獨活 柴胡 桔梗(炒) 羌活 枳殼(炒) 茯苓 川芎 前胡 甘草(各一錢)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服後服內托復煎散。

內托復煎散

地骨皮 防己(酒拌) 官桂 白芍藥(炒) 甘草(炙) 當歸(酒拌) 茯苓 白朮(炒) 人參 黃芩 黃耆(鹽水拌炒,各一錢) 防風(二錢)

㕮咀,先以蒼朮一片,水五升煎,去朮入藥再煎,至二升。終日飲之,渣再煎服。

愚按:《機要》云:治瘡之法,當分三因。用前二劑者,蓋為外因之治也。邪在表者,用人參敗毒散散之,後服內托復煎散托之,使邪不得內侵,固為善也。亦有內因,邪在臟,致大便不能通,宜用內疏黃連湯。又有不內外因者,便利調勻,飲食如故,邪在經絡,宜用托裡榮衛湯,不可一概用前二劑也。

內疏黃連湯

黃連(炒) 芍藥(炒) 當歸(酒拌) 檳榔 木香 黃芩(炒) 山梔(炒) 薄荷 桔梗(炒) 甘草(各七分) 連翹(錢半) 大黃(炒,二錢)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托裡榮衛湯

黃耆(炒) 紅花 桂枝 蒼朮(米泔浸,炒) 柴胡 連翹(各一錢) 羌活 防風 當歸身(酒拌) 甘草(炙) 黃芩(各七分半) 人參(五錢)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癰疽大渴發熱,或瀉或小便如淋,宜用竹葉黃耆湯。

竹葉黃耆湯

生地黃 黃耆(各二錢) 當歸(酒拌) 淡竹葉 川芎 甘草(炙) 黃芩(炒) 白芍藥(炒) 人參 半夏 石膏(煅,各一錢)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愚按:前證七惡中之一惡也,此方治之,其功甚捷。亦有左手脈浮大,而熱或渴者,宜發散表邪;右手脈沉實而熱或渴者,宜疏去內邪。若潰後作渴,或小便如淋,或脈大而無力者,屬氣血虛也,宜大補氣血。亦有潰後熱不止,或作渴,遂以為敗證不治。若素有胃火,或胃經熱毒未盡,胃脈尚數者,仍宜服前湯。服而脈反大,熱愈甚,渴愈作,斯為敗證,蓋因真氣虛而邪氣實也。今之潰瘍,畏石膏、黃芩二藥性冷,多不肯服。若胃脈未靜,非此藥莫能治也。著因循日久,煎熬氣血,膿血愈多,氣血愈虛,反成敗證矣。治者當舍證從脈可也,大抵瘡瘍之證,七惡內見一二惡,甚可畏。虛中見惡證者,不治。實證無惡候者,自愈。

又方 托裡黃耆湯

黃耆(炒,六錢) 甘草(炙) 瓜蔞根(各一錢)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頻服之。加人參一錢亦可。愚用此方治氣虛作渴甚效。若氣血俱虛,或膿血大泄作渴,或兼發熱者,宜用托裡養榮湯。

托裡養榮湯

人參 黃耆(炙) 當歸(酒拌) 芍藥(炒) 川芎 白朮(各一錢) 五味子(沙炒)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五分) 熟地黃(用生者,酒拌銅鍋內蒸半日)

作一劑,用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癰疽,膿血大泄,敗臭痛甚,宜用黃耆人參湯。

黃耆人參湯

人參 蒼朮(米泔浸,炒) 白朮(炒) 陳皮 麥門冬(去心) 當歸(酒拌) 神麯(炒) 甘草(炙) 五味子(杵,炒,各一錢) 黃耆(炙,二錢) 黃柏(炒) 升麻(各四分)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愚按:前證,七惡中之二惡也。宜用此方治之。亦有潰後虛而發熱,或作痛少寐,尤效。若痛少止,大便不實,黃柏、麥門冬可不用,蓋惡寒中也。凡瘡膿潰之後,若脈洪大,則難治自利者不治。

癰疽,喘急恍惚嗜臥,此心火刑肺金,宜用人參平肺散。

人參平肺散

桑白皮(炒) 知母(七分,炒) 杏仁(去皮尖,炒) 地骨皮 紫蘇 橘紅 半夏(薑製) 茯苓 青皮 人參(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五味子(米泔炒,杵)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愚按:此方理氣清肺化痰之劑,若肺脈洪數無大者宜用;若兼發熱作渴,脈洪數有力者,宜用如金解毒散。此證火剋金,為惡候。面赤者亦不治。

如金解毒散(方見後)

癰疽,目斜視上,黑睛緊小,白睛青赤,肝挾火邪,宜用瀉青丸。

瀉青丸

當歸(酒拌) 川芎 山梔仁(炒) 羌活 草龍膽(酒拌,炒) 防風 大黃(酒拌,炒,各等分)

為細末,煉蜜丸雞頭實大。每服一丸,煎淡竹葉湯化下,日進二三服。如瀉,去大黃加荊芥,或用黃連瀉心湯一二劑亦可。

愚按:前證,七惡中之三惡也,若肝脈弦緊洪數者最當。亦有目視不正,晴不了了,脈微或浮者,乃真氣虛也,宜用大補之劑。夫瀉青者,瀉肝經之火邪也。肝屬木,其色青,故耳。

癰疽,四肢沉重,宜用胃苓散。

胃苓散

蒼朮(二錢,米泔浸,炒) 厚朴(薑製) 陳皮 甘草(炙) 白朮(炒,各一錢) 茯苓(一錢七分) 澤瀉 木香 白芍藥(炒,各一錢) 官桂(五分) 淡竹葉(二十片)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愚按:前症,七惡中之五惡也,服而若脾氣醒,濕氣除,宜用參苓白朮散之類,多服恐導損津液。

參苓白朮散

人參 茯苓 白朮(炒) 蓮肉(去心) 砂仁(炒,杵) 薏苡仁(炒) 山藥(各二兩) 桔梗(炒) 甘草(炙) 白扁豆(薑汁浸,炒,去皮)

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石菖蒲煎湯調下。

癰疽,嘔吐不下,食不知味,宜用橘半胃苓湯。

橘半胃苓湯

橘紅 半夏(薑製,各一錢) 蒼朮(米泔浸,炒) 白朮(炒) 厚朴(薑製) 甘草(炙) 茯苓 人參 澤瀉 茅根(各二錢) 薑汁(數匙)

作一劑,水二鍾,煎一鍾,入薑汁煎一二沸,作十餘次飲之。

愚按:前症,七惡中之六惡也,用此方後,胃氣將醒,宜用六君子湯兼服之。亦有煩躁飲冷不食,脈沉實而嘔者,恐不可用,此宜用內疏黃連湯。

內疏黃連湯(方見前)

癰疽,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浮腫,宜用調胃白朮散。

調胃白朮散

白朮(炒) 茯苓(各二錢) 陳皮 白芍藥(炒) 檳榔 澤瀉(各一錢) 木香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服。如腫不退,加白朮(炒)、枳實(麩炒,各一錢。)

愚按:前症,乃七惡也,用此方若濕除氣少退,用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之類,大便不實尤效。再用檳榔、木香,恐傷真氣也。亦有真氣虛而致前症者,尤不宜用二藥。

六君子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半夏(薑製)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棗三枚,煎六分,食遠服。

參苓白朮散(方見前)

癰疽,胸滿腹痛泄瀉,咳逆惛憒,宜用托裡溫中湯。

托裡溫中湯

羌活 乾薑(炮,各一錢) 附子(炮,四錢) 益智仁(搗碎) 丁香 沉香 木香 茴香(各一錢) 甘草(炙,一錢) 陳皮(一錢)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愚按:此寒氣內陷之方也。羅謙甫舍時從證,曰《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故以乾薑、附子大辛熱,溫中外,發陽氣,自里之表,故為君。羌活味苦辛溫,透關節。炙甘草甘溫,補脾胃,行經絡,通血脈。胃寒則嘔吐,吃逆不下食,益智仁、丁香、沉香大辛熱,以散寒為佐。瘡氣內攻,氣聚而為滿,木香、茴香、陳皮苦辛溫,治痞散滿,為使也。用治前證,誠為良方,非精於醫治者,不能立也。若寒氣散,中氣溫,宜用托裡健脾之劑。

癰疽,大痛不止,宜用加味解毒湯。

加味解毒湯

黃耆(鹽水炒拌) 黃連(炒) 黃芩(炒) 黃柏(炒) 連翹 當歸(酒拌,各七分) 甘草(炙) 白芍藥 梔子仁(炒,各一錢)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服之,藥下痛即止。

愚按,此方若脈洪大,按之有力者,用此解之,其功甚大。亦有便秘脈實而痛者,宜甩內疏黃連湯下之。若潰而反痛者,宜用內補黃耆湯補之。穢氣所觸而痛者,和解之。風冷所逼而痛者,溫養之。丹溪云。凡瘡不可不痛,不可大痛,煩悶者不治。

內疏黃連湯(方見前)

內補黃耆湯

黃耆(鹽水炒拌) 熟地黃(酒拌) 人參 茯苓 甘草(炙,各五分) 芍藥(炒) 川芎 官桂 遠志(去心炒) 當歸(酒拌,各八分) 麥門冬(去心,五分)

作一劑,水一鍾半,姜三片,棗二枚,煎六分,食遠服。

癰疽,勢惡平陷,一應無名疔毒,活人無數,宜用真人活命散。

真人活命散(一名仙方活命飲)

滴乳(研) 防風 白芷 貝母 赤芍藥 當歸尾 明沒藥(研) 皂角刺(炒) 天花粉 甘草節 穿山甲(炮,各一錢) 陳皮 金銀花(各三錢)

在背俞皂角刺為君,在腹募白芷為君,在胸次加瓜蔞仁二錢,在四肢金銀花為君。如疔瘡加紫河車草根(三錢,如無亦可)。上為粗末,瘡大四兩,瘡小二兩,作一劑,無灰酒十茶鍾,瘡小五茶鍾,入有嘴瓶內,以厚紙封口,勿令泄氣,煎至三大鐘,去渣。作三次服,接連不斷,隨瘡上下服。能飲酒者,服藥後再飲三五杯。此藥並無酒氣,不動臟腑,不傷氣血。忌酸薄酒、鐵器。服後側睡覺,痛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

真人:真人活法世間稀,大惡癰疽總可醫,消毒只如湯潑雪,化膿漸使肉生肌。

偶云:陰功何止萬人活,神效何須刻日期,留下仙方誠信授,存仁修制上天知。

愚常用此方,不問陰陽虛實,善惡腫潰,大痛或不痛,先用此劑,大勢已退,然後隨余證調治,其功甚捷,誠仙方也。

二黃膏 治一切腫毒。

黃柏 大黃(各等分)

為末,用醋調搽,如干用水潤之。

又方揭毒散

大黃(兩半) 白及(一兩) 朴硝(二兩)

為末,井水調搽,如干再搽。

愚按:此二方乃寒涼之藥,若瘡瘍焮腫作痛,屬陽之證,宜用之。或微腫痛,而不焮赤者,恐不宜用。蓋氣血喜溫而惡寒,若冷氣入里,反為難治之證矣。

又方 治一切癰疽腫毒。

草烏 貝母 天花粉 南星 芙蓉葉(各等分)

為細末,用醋調搽,四圍中留頭出毒,如干仍用醋潤之。

愚按:此方藥性溫和,常用不問陰陽腫潰,並效。

宣毒散 治一切毒瘡,其功不可盡述。

大黃(煨,五錢) 白芷(五錢)

作一劑,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愚按:此方乃宣通攻毒之劑,若脈沉實便秘者,乃毒在臟也,宜服之以絕病源,其功甚大。或臟腑調和而脈不實,恐不可用。《醫林集要》方,大黃一斤,白芷六兩,為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更用茶清,調搽患處。命名萬金散,蓋因其功而珍之也。當以水泛為丸,令可服。吳申江金憲兄,背患疽,木悶堅硬,脈沉實,乃毒在內,用一服,大小便下汙物,再服而消。恐患者忽此二藥,故以所嘗治驗者告之。

集香散 洗癰疽潰爛。

白芷 藿香 茅香 香附 防風(各二錢) 木香 甘草(各一錢)

作一劑,用水三碗,煎數沸,去柤,淋洗患處。

愚按:此方乃馨香之劑也。經云:血氣聞香則行,得臭則逆。即此意也。若瘡毒將盡,宜用之。若毒未盡,或有瘀肉,宜先用雄黃解毒散解之,後宜用此方。須用膏藥護貼,使風邪弗入,肌肉易生。大凡一有瘡口,即用膏藥貼之,至收口為度,最忌生肌之劑。

雄黃解毒散 治一切癰疽潰爛,解毒。凡下部濕毒作癢未膿者,連用數次自消。

雄黃(一兩) 白礬(四兩) 寒水石(一兩)

為末,用滾水二三碗,乘熱入前藥一兩,薰洗患處。

神仙太乙膏 治癰疽及一切瘡毒,不問年月深淺,已未成膿者,並治之。如發背,先以溫水洗淨,軟帛拭乾,用纖帛攤貼之,更用冷水送下。血氣不通,溫酒下。赤白帶下,當歸酒下。咳嗽及喉閉纏喉風,並用新綿裹,置口中噙化下。一切風赤眼,捏作小餅,貼太陽穴,更以山梔湯下。打撲傷損,外貼內服,橘皮湯下。腰膝痛者,患處貼之,鹽湯下。唾血者,桑白皮湯下,以蛤粉為衣,其膏可收十餘年不壞,愈久愈烈。又治瘰癧瘺瘡,並用鹽湯洗貼,酒下一丸。婦人經脈不通,甘草湯下。一切疥,別煉油少許,和膏塗之。虎犬蛇蠍湯火刀斧傷者,皆可內服外貼。

玄參 白芷 當歸 肉桂 大黃 赤芍 生地黃(各一兩)

為咀,用麻油二斤,入銅鍋內煎至黑,濾去柤,入黃丹十二兩,再煎,滴水中,捻軟硬得中,即成膏矣。予常用,但治瘡毒並內癰有奇效。忽一婦,月經不行,腹結塊作痛,貼之,經行痛止。後隨前云治證,用之無有不效,愈知此方之妙也。

生肌散 治瘡口不合。

木香(二錢) 黃丹 枯礬(各五錢) 輕粉(二錢)

上件各另為細末,用豬膽汁拌勻曬乾,再研細糝患處。

愚按:此方乃解毒去腐搜膿之劑,非竟自生肌藥也,蓋毒盡則肉自生。常見患者,往往用龍骨、血竭之類,以求生肌,殊不知餘毒未盡,肌肉何以得生,反增潰爛耳。若此方誠有見也。亦有氣血俱虛不能生者,當用托裡之劑。又有風寒襲於瘡所,不能生者,宜用豆豉餅灸之。若流注頑瘡,內有膿管,或瘀肉,或癧核,須用針頭散腐之錠子,尤妙。如背瘡、杖瘡、湯火瘡大潰,當用神效。當歸膏則能去腐生新,大有神效。

豆豉餅 治瘡瘍腫硬不潰,及潰而不斂,並一切頑瘡惡瘡。用江西豆豉為末,唾津和作餅子如錢大,厚如三文,置患處,以艾壯干餅上灸之,餅乾再用唾津和作如有瘡腫大,用漱口水調作餅,覆患處,以艾鋪於餅上燒之。如未成者用之即消,已成者縱不能全消,其毒頓減。前人俱稱有奇功,不可忽之。

神效當歸膏 治癰疽瘡毒,及湯火杖瘡潰爛,最能止痛,推陳致新。

當歸(二兩) 麻油(四兩) 白蠟(五錢,如用黃蠟一兩尤效)

先用當歸入油,煎至焦黑色,去柤入蠟溶化,即成膏矣。此方用蠟為君。前人每云,蠟為外科之要藥,生肌定痛,續筋補虛,其功不可盡述。常見善訟者,杖後隨食蠟兩許,飲酒一二碗,一睡之後,血散痛止,輕者即消,重者雖腐潰亦易愈,可見蠟之功為大,用者不可忽之。

癰疽勢退調治,堤防作渴,宜用加減八味丸。

加減八味丸 補腎,止口渴虛煩。

五味子 干山藥(各四兩) 官桂(一兩) 白茯苓 牡丹皮(白者佳) 澤瀉(蒸,各三兩) 山茱萸肉(四兩,酒拌搗膏) 熟地黃(用生者二兩,酒拌銅器蒸,半日即為熟地。砂器亦可搗膏)

為細末,入二膏,加煉蜜或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溫酒下,鹽湯亦可。

愚按:此方乃陰虛火動之劑也。瘡疽痊後,及將痊,口渴甚者,口黃堅硬,及未患先渴,或心煩躁渴,小便頻數,或白濁陰痿,飲食少思,肌膚消瘦,及腿腫腳先瘦,及口齒生瘡不絕,此乃腎水枯涸,不能上潤,心火炎上,不能既濟,服此藥以生腎水降心火,諸證悉治,誠良方也。一男子作渴,口飲水數碗,冬月亦然,彼用前方去肉桂服之不應。一男子患此,欲治以前丸,彼謂肉桂性熱,乃服知母、黃柏等藥,渴不止,背發疽而歿。一男子亦患此證,漸消瘦,與前丸數服,渴減半,一劑而痊,再劑形體復壯。夫肉桂腎經藥也,前證乃腎經虛火炎上,無製為患,用肉桂導引諸藥以補之,及引虛火歸原,故效。一男子口舌糜爛,津液短少,眼目赤,小便數,痰涎壅盛,腳膝無力,或冷或午後腳熱,勞而愈盛,數年不愈,服之即愈。此皆治驗。

地黃大補丸 治癰疽愈後作渴。

龜板(酒炙,兩半) 黃柏(酒炒,五錢) 知母(去皮,五錢,酒拌搗膏) 人參(一兩) 熟地黃(用生者兩半,酒拌銅器蒸半日,搗膏)

為細末,入二膏,如前方丸服。

大補腎氣丸 治證同前。

五味子(炒) 黃柏(酒炒,各一兩) 知母(去皮,一兩,酒拌搗膏) 龜板(童便炙,二兩) 熟地黃(用生者,二兩,酒拌,銅鍋內蒸半日)

為細末,入二膏,加酒糊和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五更酒送下,鹽湯亦可。

愚按:二方常治陰虛相火之證,有奇效。亦有中氣虛而作渴,須用六一湯、補中益氣湯之類。

補中益氣湯

黃耆(炙,錢半) 甘草(炙) 人參 當歸(酒拌) 白朮(炙,各一錢) 升麻 柴胡(各三分) 陳皮(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一鍾,空心服。

六一湯(方見前)

黃礬丸 定痛生肌。

黃蠟(真者二兩) 明礬(二兩)

先將黃蠟溶開,離火待少溫,入礬末和勻,眾手急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溫酒下,每日二服。

愚按:此方不惟定痛生肌而已,護膜止瀉消毒化膿,及內癰排膿托裡之功甚大。或金石補藥發疽,非此莫能治。更用白礬一兩,每服一錢,溫酒調下尤效。有遍身生瘡,狀如蛇頭,名曰蛇頭瘡,尤宜服之。每日百丸,方有功效。若蛇蠍並一切毒蟲所傷,熔化熱塗患處,內更服之,其毒即解,為外科之要藥也。服至三四兩之上,愈見其功矣。

秘方托裡散 治一應瘡毒,始終常服,不致內陷。

瓜蔞(大者一個,杵) 當歸(酒拌) 黃耆(鹽水拌炒) 甘草 白芍藥(各兩半) 皂角刺(炒,一兩) 金銀花 (一兩) 天花粉(一兩) 熟地黃(用生者一兩,酒拌銅器蒸半日)

用無灰酒五茶鍾,和藥五兩,入磁器內,厚紙封口,再用油紙重封,置湯鍋內煮,用蓋覆之,煮至藥香,取出分服,直至瘡愈。

愚按:此方藥品平易,消毒之功甚大,且不動臟腑,不傷氣血,不問陰陽腫潰,屢用屢效,誠仙方也。常治發背腦疽,勢盛者,更隔蒜灸。若脈沉實,大小便秘者,先用疏通,而後用此,其功甚捷。若大毒已退,不作膿,或不潰者,用托裡潰而不斂,及膿清用峻補。

三合湯 治癰疽不肯作膿。

新江子肉 砒 斑蝥(各等分)

為細末,纖瘡內,惡肉自化。

愚按:此方藥性太毒,果惡毒之證,宜用腐之,更取以毒攻毒。亦有陽氣虛,不能腐化成膿者,宜用大補之劑,及桑木灸之,以補接陽氣。丹溪云:氣血壯實,膿自湧出。大抵瘡之潰斂遲速,乃血氣盛衰使然也。

梧桐淚方

癰疽勢腫惡不潰堅硬,以快利刀將患處劃成十字路,用面水調稠厚,周圍瘡口外,高起五分許,如塘池樣,將淚填半滿,用好米醋滴淚上,須臾自沸,勿令滾出面外。次日用金銀花煎湯洗淨,再如前用一次,只用醋洗,不痛爛肉自去。

愚按:此方果惡瘡惡肉不腐,宜用之。亦有陽氣虛,不能腐化者,宜用大補之。

李頤顏先生口授治疔瘡。

回生丹 非泛常之藥,萬寶之秘,專治一切疔毒,並有神效。

金腳信 明硇砂 明乳香 半夏 上緋丹(各五分) 江子肉(不去油) 明雄黃 大南星 南硼砂(各一錢) 大斑蝥(十五個,去頭足翅)

為細末,旋取蟾酥和丸麻子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好酒下。看瘡生上下,食前後服。能飲者至醉。如腫毒失治,毒氣入腹,用此藥能起死回生,良久吐瀉俱作,乃蘇。

飛龍奪命丹 治一切疔瘡毒瘡,神效。

干蟾酥(二錢,乳化) 硼砂(一錢,嚼成餅者真) 沒藥 寒水石(煅) 硼砂 雄黃(各三錢) 乳香 硃砂 明礬(枯,各一錢) 輕粉 冰片(各五分) 蝸牛(四十九個,研為膏,如無亦效) 蜈蚣(一條,去頭,酒浸焙乾)

上各味俱另為細末,取蝸牛、蟾酥研勻,入前末,熟杵丸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四五丸。嚼蔥白一口,吐在手,將藥包蔥內,用溫酒吞下。須臾汗出,或少吐瀉,毒即解。

愚按:前方乃慓悍攻毒之劑也,蓋無經不至,無氣不動者,後方尚緩。若食一切禽畜毒物所致,及瘡脈沉緊細數,毒畜在內,並惡毒證,欲汗吐者,宜用前丹有神效。老弱之人,或瘡毒稍輕者,宜用後丹,還更以隔蒜灸之為良。常治此疾,先以隔蒜灸之,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若灸之而不痛者,明灸之,及針疔四畔,去惡血,以後丹一粒入瘡頭,針孔內以膏藥貼之。若針之不痛,或無血者,以針燒赤,頻烙患處,以痛為度,更宜服之。眼黑見火光者,此毒氣入臟腑也,不治。若患在手足,紅絲攻心腹者,就於紅絲盡處刺去惡血,更服敗毒藥。若紅絲近心腹者,更挑破瘡頭。去惡水,以膏藥貼之。如麻木者服後丹,更以隔蒜灸,明灸亦善。凡人暴死,多是疔毒,用燈照看遍身,若有小瘡即是。宜急灸之,候醒更服敗毒散。或前丹。《養生方》云:人汗入肉,食之則生療瘡。不可不慎。予常用後方,無硼砂、血竭、蜈蚣、冰片,名奪命丹,甚效,方見《外科心法》上。緋丹即黃丹也。

治冷癰青硬,無頭阻毒:

生鐵鏽(二錢) 白松香(兩半) 輕粉(二錢) 麝香(少許)

先將鐵鏽、松香為細末,入銚內,加麻油一兩,慢火煎數沸,離火,待熱少退,入輕粉、麝香末攪勻,即為膏矣,收貯。量瘡大小,攤貼患處。

愚按:此方常治瘡疥毒瘡皆效,冷癰之證未試。

御史散 治疔瘡。

生鐵鏽(三錢)

為末,木香磨酒調下。分病上下,食前食後服之。得微汗而愈。

愚按:此方乃秘法也,未嘗試用。常治疔瘡,有赤絲攻心腹者,用鐵鏽三錢,牡蠣二錢,青鹽一錢,為末,挑破瘡頭,以燈內油調搽,其絲自回,名喚回丹,但未用服。考之本草云,鐵鏽,生鐵上衣也,治惡瘡疥癬,蜘蛛等咬,蒜磨敷之,亦未云服。《家藏方》用貓兒眼草一擔,細切,以水擔余,浸二日,煮百餘沸,去柤取汁,煎至三四碗,用生鐵鏽細末三兩,徐徐入汁內,以鐵杖不住手攪,再煎至二碗許,成膏子,治一切癰疽瘡毒甚效。瘰癧潰後,塗瘡內尤效。

四聖散 治熱毒及疔瘡。

槐花(炒) 龜甲(童便炙,各四兩) 鐵鏽(三錢) 大黃(如瀉不用) 穿山甲(炮,一兩) 五靈脂(炒,各一兩)

為末,酒下三錢。如疔瘡,加紫河車根三錢。

愚按:此方清涼降火,攻毒之劑,非積熱陽證,膿未成者,恐不宜用。

黑末子 治癤毒。

用羊角連內骨,燒存性為末,酒調三錢,分上下服之,瘡可散。

愚按:此方未嘗用服,蓋秘方也。常治面上或身卒得赤斑,或癢或瘰毒,不治殺人,以羖羊角燒存性,研令極細末,以雞子清調塗之,甚效。本草亦云然。

蜣螂膏 治疔毒。

蜣螂(三個,肚白者佳) 黃麻蟲(十個)

上二味搗勻,撥破患處貼之。如患在手足間,有紅絲上臂,絲盡處將針挑斷出血,仍用前藥。

愚按:此方常用有效,如無麻蟲亦效。毒盛者更服敗毒藥。蜣螂即屎蚵螂也。

拔毒散 治一切癰疽腫毒,其功不可盡述。

乳香 沒藥 穿山甲(炮) 當歸 木鱉子(各一錢) 瓜蔞仁(各八分) 甘草(炙,五分) 忍冬藤(二錢) 牙皂角(七分,炒) 大黃(生熟各錢半) 連翹(一錢) 貝母(七分)

作一劑,用酒水各一鍾,煎一鍾,食前服。

愚按:此方攻毒止痛化膿之良劑也,屢用屢驗。若有膿或已潰者,大黃可不用,恐泄其真氣,則膿者難潰,潰者難斂也。亦有膿雖潰,脈仍洪數或沉實,喜冷者,火邪尚在,又所宜用。

牡蠣散 治血疝,即便毒。

當歸(酒拌,錢半) 甘草節(錢半) 滑石(煅,錢半) 牡蠣(煅,錢半) 大黃(三錢) 木鱉子(五個杵)

作一劑,用水二鍾,煎一鍾,露一宿,五更頓服,冬月火溫服。已未潰膿,血從大便出。

愚按,此方乃鹹寒導滯之劑,若久曠房室,大小便秘,發熱焮痛,或交感強固精氣,致精血交錯,腫結疼痛便秘者,宜用。若勞倦之人,不甚焮痛,大小便如常,或小便赤色,發熱不作膿,及潰而不斂,宜用十全大補湯。蓋此證多起於勞役不足,或房芳過度精氣俱虛之人。俗云:一石米瘡。此言百日後可愈也。若大補氣血,不旬日而愈,何用百日。蓋瘡之收斂,在乎血氣之盛也。嘗治舉人凌持之,虛而服克伐藥,幾致危殆,予用托裡健脾藥而消。秀才王文遠,勞苦患之,服小柴胡湯,而表證散後,用托裡藥,膿成針之,而旬日愈。胡判官,膿請脈弱,以大補之藥而已愈。因新婚復發,自用連翹消毒散,致瀉痢不止,竟致不救。可見此證屬不足多矣,非補不可。大抵便毒屬肝經,初起堅硬,肝主筋故也。五七日後,當赤軟,膿成故也。若尚堅硬,乃元氣不能腐化。往往人見堅硬,只欲內消,反服攻散藥,多致虛虛之禍。前所治者,即具驗也。

十全大補湯

人參(二錢) 肉桂(五分) 地黃(酒拌,蒸,焙) 川芎 茯苓 白芍藥(炒) 白朮(炒)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酒拌,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作一劑,用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若潰而毒未盡者,加金銀花、連翹、白芷各五分。

威靈仙散 治便毒。

威靈仙 貝母 知母(各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空心酒調下。如不散再服。

愚按:此方通經去膿,消毒,補虛益氣。蓋此證多患於陰虛之人,此方乃是一見也。亦有焮痛小便數者,宜先用加減龍膽瀉肝湯。大小便秘,焮腫作痛,宜八正散。增寒發熱,荊防敗毒散。然後用此方。若不作膿,或膿不潰,宜用大補之劑。潰而不斂者,更用豆豉餅灸。

加減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酒拌,炒) 澤瀉 車前子(炒) 木通 生地黃 當歸尾(酒拌) 山梔(炒) 黃芩(各一錢) 甘草(生,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如濕盛加黃連,大便秘加大黃。

八正散

大黃(酒拌,炒) 車前子(炒) 瞿麥 萹蓄 山梔仁(炒) 木通 甘草(各一錢) 滑石(煅,二錢)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荊防敗毒散(方見前)

豆豉餅(方見前)

防風通聖散 治瘡瘍便毒。若瀉去芒硝、大黃。能解暑月熱毒,或遍身頭面患瘡。

芍藥(焙) 芒硝 滑石(煅) 川芎 大黃(煨) 桔梗 石膏(煅) 荊芥 麻黃(各四分半) 山梔 白朮 連翹 當歸 薄荷 甘草 防風 黃芩(焙,各八分)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服。

愚按:此方非表裡俱實,大小便秘者,恐不可用,宜審之。

郭氏神效烏金散 治一切瘡毒。

蒼耳頭 小草(烏頭) 火麻頭 木賊(去節) 蝦蟆頭 樺皮節 麻黃(去根節)

愚按:此方乃攻毒表散之劑,外因用之為宜。前云再服解毒疏利之藥,則又為內因也。果內外因者宜乎如此,否則大犯徑庭矣。常治外因者汗而不下,內因者下而不汗。《玉機微義》云:讓方治疔腫癰疽、時毒、附骨疽、諸惡瘡等證。若瘡黑陷,如石堅硬,四肢逆冷,脈細,或時昏冒譫語,循衣煩渴危篤者,服此汗之,瘡即起,此可見治外因之專藥也,常用有效。蝦蟆頭即車前草。

郭氏青金錠子 治發背癰疽,開瘡口,去腐肉,好肉自生。

峻利生砒,開瘡;緩劑煅,去死肉用;慢劑去砒、枯礬,生好肉用。

愚按:此以毒攻毒之意也。嘗一縣尹,背瘡竟背,腐潰色黯,重若負石,甚危,喜飲食頗進。用桃紅散,色漸赤,負漸輕,再用而肌生,更服托裡藥而愈。蓋此亦大毒證,非此峻藥,莫能治。此亦用砒,故用攻毒有效。然有氣血虛,不能腐潰,宜養補血氣。常治發背,初起未成膿,先用烏金膏,或援生膏點患處數點,以殺其大勢,更服仙方活命飲。如飲食少思,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湯加藿香,連進三五劑。如外皮腐動,用雄黃解毒散洗之,每日用烏金膏塗腐處。候有瘡口,即用紙作捻,蘸烏金膏紝入瘡內。若有膿,為筋膜間隔不出,致作脹痛,用針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若瘀肉腐動,用豬蹄湯洗。如膿稠焮痛,飲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藥與托裡,相兼服之,仍用烏金膏塗搽。若瘀肉已離好肉,即去之。如膿不稠不稀,微作痛,飲食不甘,瘀肉腐遲,用桑柴灸患處,更用托裡藥主治之。瘀肉不腐,或膿清稀,不焮痛者,服大補之劑,仍用桑木灸之,以補接陽氣,解散郁毒,其肉自腐。

援生膏 治一切惡瘡,及瘰癧初起點破,雖未全消,亦得以殺其毒。

血竭(一錢) 蟾酥(三錢) 麝香(五分) 雄黃(五錢) 輕粉(三錢)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用蕎麥秸灰或真炭灰一斗三升,淋灰湯八九碗,將慄柴或桑柴文武火煎作三碗,存一碗,以備日久藥干添用。取二碗盛於磁器內,將前藥研為極細末,入灰湯內,用鐵干或柳枝順攪,再入好細石灰一升,再攪勻,過一宿,卻分於小磁罐收貯。凡遇諸惡瘡,點當頭一二點,一日換二次,次日又一次,以出血水為度。如藥干卻加所存灰湯少許調之。

烏金膏 解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此藥最能推陳致新。

用巴豆一味,去殼炒焦,研如膏。點腫處,則解毒。塗瘀肉,則自腐化。加乳香、沒藥少許,亦可。如絍瘡內,入香油少許,調稀可用。但人謂巴豆有毒,炒焦用之,其毒已去,不過能去舊生新耳,何毒之有?

桑木灸法 治發背癰疽,瘀肉不腐潰,或不起發,陰瘡、瘰癧、流注、臁瘡、頑瘡、惡瘡久不愈者,須多灸為佳。

此法未潰則拔毒止痛,已潰則補接陽氣,誠良方也。用桑木燃著,吹熄焰,用火灸患處,每次灸片時,以瘀肉腐動為度。丹溪云:火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意也。

豬蹄湯 治一切癰疽,消腫毒,去惡肉,潤瘡口,止疼痛。

白芷 黃芩 赤芍藥 當歸 羌活 甘草 露蜂房(蜂兒多者佳,各五錢)

先以豬蹄一雙,用水四五碗煮熱,取清湯,入前藥煎二十餘滾,去藥溫洗患處,隨用膏藥護貼。

內疏黃連湯(方見前) 治焮腫發熱。

愚按:此方乃疏通攻毒之劑也。毒在臟,致便秘澀,脈沉實,嘔啘心煩,發熱者,服之輒效。

破棺丹 治熱毒癰疽。

大黃(二兩,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童便加酒半盞,滾白湯和酒化服。

愚按:此方乃鹹寒解毒之劑。若脈沉實,發熱多汗,大渴煩躁便秘,或譫語結陽之證,用之即效。如無前證,恐不宜用。

如金解毒散 治肺癰。

桔梗(一錢) 甘草(錢半) 黃連(炒) 黃芩(炒) 黃柏(炒) 山梔(炒,各七分)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作十餘次呷之,不可急服。

愚按:此方乃降火解毒之劑也。發熱煩渴、脈洪大者,用之俱效。若脈數,咳痰腥臭,或唾膿瘀,宜用桔梗湯。大抵肺癰之證,肺脈洪大,或吐膿不止者,難治;膿自止,脈短澀者,自愈;面赤,火剋金也,不治。

桔梗湯 治咳而胸膈隱痛,兩胠腫滿,咽乾口燥,煩悶多渴,時出濁唾腥臭,小便赤色,大便多澀。

桔梗(炒) 貝母(去心) 當歸(酒浸) 瓜蔞仁(杵) 枳殼(麩炒) 薏苡仁(炒) 桑皮(炒) 甘草節 防己(去皮,各一錢) 百合 五味子 地骨皮 甜葶藶(炒) 杏仁(去皮尖) 知母(炒五分) 黃耆(鹽水拌炒,錢半)

作一劑,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咳加百藥煎,熱加黃芩,大便不利加煨大黃少許,小便澀甚加木通、車前子,煩躁加白茅根,咳而痛甚加人參、白芷。

瀉白散 治肺癰

桑白皮(炒,二錢) 地骨皮 甘草(炙) 貝母(去心) 紫菀 桔梗(炒) 當歸(酒拌,各一錢) 瓜蔞仁(錢半)

作一劑,水一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愚按:此方乃瀉肺邪消毒之劑也。若喘嗽,唾痰沫,肺脈浮數者,用之有效。如脈大發熱作渴,宜用解毒散解之,而後用此劑。其或唾膿之際,宜排膿。如唾膿後,及脈將安,宜補肺。初起胸隔脹滿,喘急咳嗽,宜發散表邪。

排膿散 治肺癰吐膿後,宜服此排膿補肺。

黃耆(鹽水拌炒) 白芷 五味子(炒,杵) 人參 (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後蜜湯調下。

寧肺湯 治咳嗽唾膿,自汗,上氣喘急,用此補肺,及治榮衛俱虛,發熱自汗。

人參 當歸(酒拌) 白朮 熟地黃 川芎 白芍藥 甘草(炙) 五味子(搗炒) 麥門冬(去心) 桑白皮 阿膠(蛤粉炒,各一錢) 白茯苓(二錢)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青龍湯 治肺經受寒,咳嗽喘急,服此發散表邪。

半夏(湯泡七次,二兩半) 乾薑(炮) 細辛 麻黃(去節) 肉桂 芍藥 甘草(炙,各三錢) 五味子(二兩)

每服五錢,水一鍾,姜三片,煎七分,食後服。

附子散 治腸癰。

薏苡仁(二兩半) 附子(炮,五錢) 敗醬草(一兩二錢)

每服四錢,水煎,空心溫服。

愚按:此方乃辛熱之劑也,若積久陰冷所致,宜用。丹溪云: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腸內有癰,積久陰冷所致,故《金匱》有用附子溫之,即此方也。

茯苓湯 專治腸癰。

赤茯苓 桃仁(去皮尖,各一錢) 甜瓜子(研) 芒硝 大黃(炒,各二錢) 牡丹皮(二錢半)

作一劑,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牡丹皮湯 專治腸癰。

牡丹皮(一錢) 大黃(炒) 桃仁(去皮尖) 芒硝(各二錢) 瓜蔞仁(研一錢)

作一劑,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愚按,此二方乃行血破血之劑也,如發熱自汗惡寒,小腹作痛,小便如淋,脈遲者,有效。丹溪云:小腹腫痞,按之痛,小便如淋,或自調,發熱身無汗,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宜下之,當有血。此內結熱所成也,故《金匱》有用大黃利之,即此方也。若無前證,恐不宜用。亦有腹內脹痛,脈滑數,或膿已下,或後重,時時而下,宜用排膿散、太乙膏、蠟礬丸,及托裡藥。

排膿散 治腸癰小腹脹痛,脈滑數,或裡急後重,或時時下血。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酒拌) 金銀花 白芷 穿山甲(蛤符炒) 防風 連翹 瓜蔞(杵) 白芷(各一錢)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若膿將盡,去穿山甲、連翹,加當歸、川芎。或為末,每服三錢,食後蜜湯調下亦可。

太乙膏(方見前)

蠟礬丸(方見前)

薏苡仁湯 治腸癰,煩毒不安。

薏苡仁(五錢) 瓜蔞仁(四錢,研) 桃仁(去皮尖,三錢) 牡丹皮(二錢)

作一劑,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愚按:此方藥品和平,其功且速,常治腹痛或發熱,或脹滿不食,水道澀滯。產後多有此證,或月經欲行,或行後作痛,尤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