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白薇為蘿摩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乾燥根及根莖。均係野生。主產於遼寧、山東、安徽、湖北、江蘇、浙江等地。原植物生於山坡或樹林邊緣。喜溫和濕潤環境,耐寒。以土層深厚、向陽、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土壤最宜生長。味苦、鹹,性寒。歸胃、肝、腎經。功效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臨床用名有白薇、蜜炙白薇。
實用中藥辭典
【異名】
白幕、薇草、骨美(《別錄》),白微(《綱目》),白龍須(《植物名實圖考》),龍膽白薇(《藥材資料彙編》),山煙根子、拉瓜瓢、白馬薇(《全國中草藥彙編》)。
【釋名】
白者,言其根色白;薇同微,言其根細小。《綱目》雲:“微者,細也。其根細而白也。”
【基原】
為蘿藦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及根莖。
【植物】
1.白薇 Cynanchum atratum Bunge.[Vincetoxicum atratum (Bunge) Morr. et Decne]分佈於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南等大部分地區。
2.蔓生白薇 Cynanchum versicolor Bunge.[Vincetoxicum versicolor Decne.] 又名蔓白薇(《中藥志》)。分佈於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採集】
栽種2~3年後,早春或晚秋挖取根部,洗淨曬乾。
【化學成分】
白薇:根中含有C21甾體苷,如直立白薇苷(cynatratoside)A、B、C、D、E、F,白前苷(glaucoside)C、H,還含有白前苷元(glaucogenin)A和直立白薇新苷(atratoside)A、B、C、D。
蔓生白薇:根中含有C21甾體苷,如蔓生白薇苷(cynanversicoside)A、B、C、D、E,蔓生白薇新苷(necocynanversicoside)和白前苷(glaucoside)H。
【藥理】
1.抗炎退熱作用 白薇水提取物腹腔注射對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急性滲出性炎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對大鼠發熱有明顯的退熱作用。
2.其他作用:白薇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變慢。白薇水提取物尚有一定的祛痰作用。白薇苷有抑制肺炎球菌生長的作用。
3.毒性:白薇提取物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26.7g/kg。
【炮製】
1.白薇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段薄片,乾燥。《傷寒總病論》:“去苗。”《普濟方》:“去蘆,用根。”
2.炒白薇 取白薇片或段,置鍋中,用文火加熱,炒至焦黃色,取出,放涼。《聖濟總錄》:“炒。”
貯乾燥容器內,炒白薇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藥性】
味苦、鹹,性寒。歸肺、肝、胃經。入血潤降。
1.《本經》:“味苦,平。”
2.《本草匯言》:“味苦、鹹,氣溫。乃陽明經藥也。”
3.《本草備要》:“苦、鹹,寒。”
4.《本草求真》:“專入肺。”
5.《本草述錄》:“入足陽明、厥陰經。”
【功效主治】
清退虛熱,涼血益陰,利尿通淋,解毒。主治陰虛內熱,骨蒸盜汗,外感溫熱,咳嗽吐血,婦女血熱,及熱淋,血淋,水腫,小便不利,瘡瘍腫毒。
1.《本經》:“主暴中風,身熱肢(支)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
2.《別錄》:“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久服利人。”
3.《本草經集注》:“療驚邪風狂疰病。”
4.《綱目》:“治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
5.《本草備要》:“主血厥,產虛煩熱。”
6.《醫林纂要·藥性》:“和水火,滲邪濕,去妄熱。”
7.《藥性切用》:“退熱益陰,宜於血熱。”
8.《要藥分劑》:“清虛火,除血熱。”
9.《藥義明辨》:“益陰清熱,古人於調經種子、胎前產後諸證恒用之。”
10.《現代實用中藥》:“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腫,又用於急熱病中末期之灼熱及衰弱病之消耗熱,肺結核之骨蒸潮熱等,有清涼性滋養之效;又用於小溲赤澀,肺熱咳嗽等證。”
11.《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清肺熱,治吐血及老年咳嗽。”
12.《福建藥物志》:“主治水腫,肺炎,肺結核,遺精,產後血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貼,或用鮮品搗爛敷。
【使用注意】
血虛無熱、中寒食少便溏者慎服,汗多亡陽者禁服。
1.《本草經疏》:“凡傷寒及天行熱病,或汗多亡陽過甚,或內虛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後內虛,腹中覺冷,或因下過甚,泄瀉不止,皆不可服。”
2.《本草從新》:“血熱相宜,血虛則忌。”
【應用配伍】
清退虛熱,涼血益陰 本品味苦鹹性寒,苦能降泄,鹹能入血,寒能清熱,故能清退虛熱,涼血益陰,而常用於陰虛內熱,外感溫熱,肺癆咳血及婦女血熱諸證。凡陰虛所致午後潮熱,低熱不退,骨蒸盜汗,以及熱病後期傷陰發熱者,可與生地、青蒿、地骨皮、鱉甲等配伍,以增強滋陰清熱之功。凡溫病熱入營血,傷陰動血者,可與生地、玄參、赤芍、丹皮等同用,以增強清熱涼血之效;凡肺癆陰虛,潮熱盜汗,咳嗽咯血者,可與貝母、百部、白及等相合,以增強化痰止咳之力。凡婦女胎前產後血熱諸證,可與當歸、熟地、丹皮等養血涼血藥並施,如《世醫得效方》白薇散。其退熱益陰之功,又可入方中以治陰虛外感,如《重訂通俗傷寒論》加減葳蕤湯。
利尿通淋 本品苦寒通降,既能清熱涼血,又能利尿通淋,故可用於熱淋,血淋,水腫,小便不利等證,臨床常與木通、滑石、茯苓等藥配伍,以增強清熱利尿之功。
解毒 本品入血又能解毒,以治瘡瘍腫毒。
《得宜本草》:“得桂枝、石膏、竹茹,治胎前虛煩嘔逆;得人參、當歸、甘草,治產後血厥、昏冒。”
【附方】
1.治虛熱盜汗 白薇、地骨皮各12g,銀柴胡、鱉甲各9g。水煎服。(《河北中草藥》)
2.治虛煩 白薇、幹薑、甘草各一兩,栝樓二兩,消石三兩。上藥各為末。先納甘草臼中,次納白薇,次納幹薑,次納栝樓,次納消石,治下篩。每服方寸匕,冷水下,日三。(《千金翼方》白薇散)
3.治傷寒二日不解,發汗 白薇二兩,麻黃七分,杏仁、貝母各三分。上為散。每服方寸匕,酒下。厚覆臥,汗出愈。(《外臺》引《小品方》白薇散)
4.治肺結核潮熱 白薇9g,葎草果實15g,地骨皮12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5.治風驚恐,四肢牽掣,神志不寧,或發邪狂叫,妄走見鬼,若癲癇狀 白薇(焙幹)、細辛(去苗葉)各一兩半,龍齒(搗末)三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八十枚。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煮,去滓溫服,空心、午時、夜臥各一。風熱盛實,即入竹瀝少許,攪勻服。(《聖濟總錄》白薇湯)
6.治鬱冒血厥,居常無苦,忽然如死,身不動,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語,又或似有知而惡聞人聲,或但如眩冒,移時乃寤 白薇、當歸各一兩,人參半兩,甘草(炙)一分。上為散,每服五錢。水煎,去滓溫服。(《全生指迷方》白薇湯)
7.治熱淋、血淋 白薇、芍藥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立效。或加檳榔。(《世醫得效方》白薇散)
8.治小便不禁 白薇一兩,白蘞一兩,白芍藥一兩。上為細散。每於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白薇散)
9.治婦人白帶不止 白薇一兩,赤芍藥、烏賊魚骨(去甲)各半兩。上為末,煉醋一盞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熟水下,日再。(《聖濟總錄》白薇丸)
10.治箭風痛,或頭項、肩背、手足、腰、䏚、筋骨疼痛,遍身不遂 白薇二錢,澤蘭葉三錢,穿山甲片一錢(炒黃,研)。好酒煎服。(《春腳集》白薇煎)
11.治金瘡血不止 白薇末貼之。(《儒門事親》)
12.治瘰鬁 鮮白薇、鮮天冬各等分。搗絨敷患處。(《貴州草藥》)
【文獻綜錄】
1.《綱目》:“白薇,古人多用,後世罕能知之。按張仲景治婦人產中虛煩嘔逆,安中益氣,竹皮丸方,雲有熱者倍白薇,則白薇性寒,乃陽明經藥也。徐之才《藥對》言白薇惡大棗,而此方又以棗肉為丸,蓋恐諸藥寒涼傷脾胃爾。朱肱《活人書》治風溫發汗後身猶灼熱,自汗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萎蕤湯中亦用之。孫真人《千金方》,詔書發汗白薇散焉。”
2.《本草經疏》:“《本經》諸證,皆由熱淫於內之所發。《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此藥味苦鹹而氣大寒,宜其悉主之也。《別錄》療傷中淋露者,女子榮氣不足則血熱,血熱故傷中,淋露之候顯矣。除熱益陰則血自涼,榮氣調和而前證自瘳也。水氣亦必因於濕熱,能除熱則水道通利而下矣。終之以益精者,究其益陰除熱功用之全耳。”“婦人調經種子方中往往用之。不孕緣於血少血熱,其源必起於真陰不足,真陰不足則陽勝而內熱,內熱則榮血日枯,是以不孕也。益陰除熱,則血自生旺,故令有孕也。”“凡溫瘧、瘴瘧久而不解者,必屬陰虛,除瘧邪藥中多加白薇主之,則易瘳。”
3.《本草新編》:“(白薇)善能殺蟲,用之於補陰之中,乃能殺癆瘵之蟲也;用之健脾開胃之中,則能殺寸白、蛔蟲也;以火焚之,可以辟蠅而斷虱;以酒敷之,可以愈疥而斂瘡也。”
4.《本經逢原》:“白薇,治婦人遺尿,不拘胎前產後,有白薇芍藥湯,取其有補陰之功,而兼行手太陰,以清膀胱之上源,殊非虛寒不禁之比也。”
5.《重慶堂隨筆》:“白薇,涼降,清血熱,為女科要藥;溫熱證邪入血分者亦宜用之。”
6.《本草正義》:“白薇之性,《本經》胃之平,而主治皆溫熱之邪,則平當作寒。《別錄》乃作大寒,當有所本。考《金匱》竹皮大丸雲:有熱者,倍白薇。則白薇為寒,是其確證。凡苦寒之藥,多偏於燥,唯白薇則雖亦屬寒,而不傷陰液精血,故其主治各病,多屬血分之熱邪,而不及濕熱諸證,蓋於清熱之中,已隱隱含有養陰性質。所以古方多用於婦女,而《別錄》有利陰氣、益精之文,蓋亦實有滋陰益精之效力。初非因其能清熱而推廣言之也。陶隱居稱其治驚邪風狂,百邪鬼魅,則邪熱去而陰精充,斯正氣自旺,邪魅自遠,亦實有其理,非荒誕之空言可比。此則白薇之寒涼,既不嫌其傷津,又不偏於濁膩,誠清熱隊中不可多得之品。凡陰虛有熱者,自汗盜汗者,久瘧傷津者,病後陰液未複而餘熱未清者,皆為必不可少之藥,而婦女血熱,又為恒用之品矣。”
【備考】
《本草正義》:“支滿之支,讀如支柱、支撐之支,古書本多通用。言邪熱之氣支柱於胸中,而氣逆滿悶。苦寒以泄降之,則支撐可解,而滿悶開矣。自舊本多誤作肢滿,而張隱庵《本草注》竟謂風邪淫於四末,則認作四肢之肢。試問滿字將作何解?此既不知古書假借之理,而又依據俗本,遂為話柄矣。”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
味苦,平。主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
《名醫別錄》
味鹹,大寒,無毒。主治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
《藥性論》
臣。能治忽忽睡不知人,百邪鬼魅。
《開寶本草》
味苦、鹹,平、大寒,無毒。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
《湯液本草》
氣大寒,味苦鹹平,無毒。
《本草》云: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療驚邪風狂痓病。
《液》云:《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婦人,以《本經》療傷中、下淋露故也。
《本草》又云:惡黃耆、大黃、大戟、乾薑、乾漆、山茱萸、大棗。
《本草綱目》
白薇古人多用,後世罕能知之。仲景治婦人產中虛煩嘔逆,安中益氣,竹皮丸方,用白薇同桂枝一分,竹皮、石膏三分,甘草七分,棗肉為大丸。每以飲化一丸服。云有熱者,倍白薇,則白薇性寒,乃陽明經藥也。徐之才《藥對》白薇惡大棗,而此方又以棗肉為丸,蓋恐諸藥寒涼傷脾胃爾。朱肱《活人書》治風溫發汗後,身猶灼熱,自汗身益多眠,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萎蕤湯中亦用之。孫真人《千金方》,有詔書發汗白薇散為。
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
《本草經疏》
白薇全稟天地之陰氣以生,《本經》味苦鹹平。《別錄》益之以大寒,無毒可知已。暴中風身熱支滿者,陰虛火旺則內熱,熱則生風,火氣煩灼,故令支滿。火旺內熱則痰隨火涌,故令神昏忽忽不知人也。狂惑邪氣,寒熱酸疼,皆熱邪所致也。陰氣不足,則陽獨盛而為熱,心腎俱虛,則熱收於內而為寒,此寒熱之所以交作,寒熱作則榮氣不能內榮,是以肢體酸疼也。先熱而後寒者名曰溫瘧,瘧必因暑而發,陰氣不足則能冬不能夏,至夏而為暑邪所傷,秋必發為溫瘧。故知濕瘧之成未有不由陰精不守而得者。若夫陰精內守,則暑不能侵,瘧何自而作耶?上來諸證皆由熱淫於內之所發。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此藥味苦鹹而氣大寒,宜其悉主之也。《別錄》療傷中淋露者,女子榮氣不足則血熱,血熱故傷中,淋露之候顯矣。除熱益陰,則血自涼,榮氣調和,而前證自瘳也。水氣亦必因於濕熱,能除熱則水道通利而下矣。終之以益精者,究其益陰除熱功用之全耳。
簡誤:白薇苦鹹大寒之藥,凡傷寒及天行熱病或汗多亡陽,或內虛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後內虛,腹中覺冷,或因下過甚,泄瀉不止,皆不可服。
《本草蒙筌》
味苦、鹹,氣平,大寒,無毒。惡黃耆、大黃、乾薑,及乾漆、山茱、大棗。主中風身熱支滿,忽忽人事不知。療溫瘧寒熱酸疼,洗洗有時發作。狂惑鬼邪堪卻,傷中淋露可除。利氣益精,下水滲濕。
《本草乘雅》
白薇,白者,金色,堅剛之體也。微者,隱也,隱身而行。幕者,軍行之幕,以隱身也。此指能治因所治證,以詮名耳。氣平,味苦鹹,平則不上不下,敦土德化,御所不勝也。杪作苦,苦性走下,苦能入骨,潤下作鹹,鹹性走血,鹹能軟堅,從巔及踵,滄膚徹髓,靡不周到者也。謂所勝因,善行數變,亦靡不周遍故也。故主因於暴風,隱身而為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此風氣留其處,故隱身而嘗在也,或隱身而行,而為溫瘧洒洒,發作有時,此風并衛居,隨衛氣之書行於陽,夜行於陽,沉以內薄,故發有期,而時作時休也。此皆暴風數變之證,金以制之,制所勝也。別錄主淋露遺尿,即風隱膀胱也。若水氣精損,即風隱於腎,致令腎虛精涸,腎虛水泛也。若忽如死人,即風隱於血,致令血厥也。若溫病多眠,即風隱於脈道,致令衛氣不得書行於陽也。若痙則風隱於筋,驚則風行致令氣上也。咸以暴風為因,寒則非所宜矣。
《藥性解》
白薇,味苦鹹,性大寒,無毒,入心、腎二經。主暴中風、身熱腹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鬼邪、寒熱酸疼、溫瘧洗洗髮作,下水氣,利陰氣,定驚益精。惡黃著、大黃、大戟、乾薑、大棗、乾漆、山萸。
按:白薇味苦入心、鹹入腎,故主治如上。
《本草備要》
苦鹹而寒,陽明衝任之藥。利陰氣,下水氣。主中風身熱支滿,忽忽不知人,陰虛火旺,則內熱生風,火氣焚灼,故身熱支滿,痰隨火涌,故不知人。血厥,汗出過多,血少,陽氣獨上,氣塞不行而厥,婦人尤多此證。宜白薇湯:白薇、當歸各一兩,參五錢,甘草錢半,每服五錢。熱淋,溫瘧洒洒,寒熱酸痛,寒熱作,則營氣不能內營,故酸痛。婦人傷中淋露,血熱。《千金》白薇散治胎前產後遺尿不知時,白薇、芍藥等分,酒調服。丹溪曰:此即河間所謂熱甚廷孔鬱結,神無所依,不能收禁之意也。廷孔,女人溺孔也。產虛煩嘔。仲景安中益氣竹皮丸用之。《經疏》云:古方調經種子,往往用之。蓋不孕緣於血熱血少,而其源起於真陰不足,陽勝而內熱,故營血日枯也。益陰清熱,則血自生,旺而有子矣。須佐以歸、地、芍藥、杜仲、蓯蓉等藥。惡大黃、大戟、山茱、薑、棗。
《本經逢原》
白薇鹹平降泄,抑陽扶陰,為足陽明經本藥,兼行足少陰、手太陰。《本經》主暴中風身熱肢滿,是熱鬱生風,痰隨火涌,故令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皆熱邪氣所致。溫瘧乃冬時伏邪,至春而發。繆氏《經疏》言暑邪所傷,秋必發為溫瘧,恐非經旨。《別錄》療傷中淋露者,女子傷犯陰中營血,而成淋露之疾,用以除熱益陰,則前證瘳矣。下水氣,利陰氣者,總取益陰之功,真陰益而邪水下。性善降泄,故久服利人。《金匱》治婦人產中虛煩嘔逆,安中益氣,竹皮丸中用之。《千金》治風溫發汗後身灼熱,自汗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萎蕤湯中用之。又治婦人遺尿,不拘胎前產後,有白薇芍藥湯,取其有補陰之功。而兼行手太陰,以清膀胱之上源,殊非虛寒不禁之比也。古方多用治婦人者,以《別錄》有療傷中淋露之功也。凡胃虛少食泄瀉,及喘咳多汗,陽氣外泄者禁用。
《本草崇原》
凡草木皆感春氣而生,唯《本經》號白薇為春生。謂其能啟水天之精氣,隨春氣而生升也。其味苦鹹,鹹者水也。苦者火也。稟太陽寒水之氣在下,標陽之氣在上也。根色黃白,又得陽明秋金之氣,而秋金之氣,合肺氣於皮毛,亦太陽之氣主也。太陽標陽之氣,行於肌表,故主治暴中風。太陽寒水之氣,周於一身,故主治身熱肢滿,風邪淫於四末也。忽忽,眩暈貌。忽忽不知人,風邪行於頭目也,夫風者,百病之長,善行數變。狂惑邪氣,風淫血分而涉於心包矣。寒熱酸痛,風淫肌腠而涉於經脈矣。白薇稟秋金之氣,故治諸風之變證。先熱後寒,名曰溫瘧。溫瘧洗洗,如水洒身之寒也。溫瘧發作有時,白薇稟寒水之氣,上行外達,故治溫瘧。又得太陽之標陽,故治溫瘧之洗洗。
《本草求真》
﹝批﹞瀉肺燥熱。
白薇專入肺。味苦而鹹,性寒無毒。凡人陰虛火動,則內熱生風,火氣焚灼,身體壯熱,支滿痰涌,勿不知人,與夫汗出血厥,酸痛淋閉,其在婦人,則或廷孔鬱結,廷孔,婦人溺孔也。神無所依,而見淋露不淨,并血枯熱勝,而見虛煩上嘔,非不同此苦泄鹹降利水,使氣自上而下,則熱何由泄乎。是以《金匱》安中益氣竹皮丸,用此以治婦人產中虛煩嘔逆。《經疏》云:古方調經種子,往往用之益不孕。緣於血熱而少其源,起於真陰不足,陽勝而內熱,故營血日枯也。益陰清熱,則自生旺而有子矣。須佐以歸、地、芍藥、杜仲、蓯蓉等藥。《千金》萎蕤湯用此以治風溫身熱,汗出身重。又有白薇芍藥湯以治婦人遺尿。白薇、芍藥等分,酒調服。不拘胎前產後,皆能補陰平陽而兼行肺,以清膀胱上源,并非虛寒不禁之比也。但胃虛泄瀉,陽氣外越者禁用。
《得配本草》
畏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大黃、大戟、乾漆。
苦、鹹,寒。陰明衝任之藥。利陰氣,下水氣。治風溫灼熱,自汗身重,多眠鼻鼾,語言難出,及溫瘧血厥,熱淋潰尿。
得白芍,治血淋熱淋及婦人遺尿。不拘胎前產後。配貝母、冬花、百部,治肺實鼻塞;配石膏、竹茹、甘草、桂枝,治胎前虛煩嘔逆。佐人參、當歸、甘草,治血厥。出汁過多,血少陽氣獨上,氣塞不行,故身如死。氣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婦人尤多此症。
血虛氣弱者禁用。
《本經疏證》
中風而至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決非一朝一夕之故矣。乃曰暴,豈暴中風者固能如是乎?許學士曰:凡人平居無疾苦,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啞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身汗過多,乃至血少氣屏於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知如死狀,氣過血遠,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白薇湯。此正與本經主治固少有參差者,惟本事方不言身熱肢滿,可見一有邪,一無邪耳。夫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故血暴虛而氣代之充,液暴衰而陽襲以入,原理之常,無足深怪。第當其時而偶中風邪,則更引動一身之氣,傾國之陽以敵邪,名曰御外侮,實則內已竭。然究以其得病之暴,受邪必微,設使徒緣外狀,不辨夙因,而施之以或散或清,是不異於操刃殺之矣。於斯時也,解外更無庸急,安內斷不可緩,故須藉白薇之遇春輒發者,一若使之轉力解外,而不知正賴其味苦且鹹,一徑直下,純乎降而絕無升者,以返其陽氣於浮越失據矣。試參爾雅名之曰弭,曰春草,謂其絕無與於取透發之微,或弭亂之大,不可也。更參其根似牛膝,柔軟易曲,謂其於導陽下返,系強制也可乎?邪氣寒熱酸疼,汗出後受濕也。溫瘧洗洗,發作有時,汗出熱乃盛也。故仲景於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者,竹皮大丸中用此,而有熱者更倍之。
《本草新編》
白薇,味苦、鹹,氣平、大寒,無毒。入心、脾二經。主中風身熱腹滿,忽忽不知人事。療溫瘧,寒熱酸疼洒洒,發作有時。狂惑鬼邪堪卻,傷中淋露可除。利氣益精,下水滲濕。此佐使要藥,非君臣主藥也。用之必須用參、苓、柴、朮,始可奏功。然又不可出二錢之外,以其大寒損胃也。
或問白薇卻邪定神,是有益於正氣之藥,多用荷傷?夫邪病多熱,白薇寒以解熱而卻邪,非補正消邪也。大寒之物,多乃損胃,所以戒之也。
或問白薇功用止此乎?夫白薇功用不止此,而其尤效者,善能殺蟲。用之於補陰之中,乃能殺勞瘵之蟲也;用之健脾開胃之中,乃殺寸白蛔蟲也。以火焚之,可以辟蠅斷虱;以酒敷之,可以愈疥而斂瘡也。
《本草分經》
苦、鹹,寒。陽明衝任之藥。利陰氣,清血熱,調經。
【現代藥理研究】
白薇有退熱作用。白薇水提物腹腔注射有較強的降低致熱大鼠體溫作用。
白薇有抗炎作用。
白薇水提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蔓生白薇水提物有一定平喘作用。
白薇含有強心甙,有一定強心作用,白薇揮發油亦能直接加強心肌收縮。